2010-05-11 10:04:30阿楨

《魂斷藍橋》

可能受「不列顛空戰倫敦大轟炸」先入為主的影響,看了多遍《魂斷藍橋》,竟然都誤認是以二戰為背景。

就如此影評而已?

那就加:沒想到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和台灣一樣也曾是美軍的後花園,其餘,後貼網文已有詳評。

《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194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l7ldotkRI

《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一部美國黑白電影。米高梅電影公司于1940年出品;導演是茂文李洛埃(Mervyn LeRoy),女主角是主演《亂世佳人》的費雯麗(Vivien Leigh)而男主角是羅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主題曲《Auld Lang Syne》與電影情節的意境相當配合,使此影片被譽爲電影史上最淒美不朽愛情片之一。
原文片名意指「滑鐵盧橋」,中譯成「藍橋」典出“尾生抱柱”的故事。《莊子?盜趾》中有“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據《西安府志》記載,這座橋在陝西藍田縣的蘭峪水上,稱爲“藍橋”。從此之後,人們把相愛的男女一方失約,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斷藍橋”。
劇情
故事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美麗的芭蕾舞員瑪拉(費雯麗飾)與團友們在滑鐵盧橋散步時,突然響起空襲警報,瑪拉在火車站內與在橋上懈逅的萊姆榭兵團上尉羅伊(羅伯特?泰勒飾)互生情愫,其後瑪拉又把她的幸運符送給羅伊,兩人更閃電約定結婚,可是結婚前夕羅伊接到參戰命令,要馬上出發,二人被迫暫時分別。瑪拉其後又被芭蕾舞團辭退,生活頓失所依。羅伊安排母親與瑪拉會面,瑪拉見面前看到報章有關羅伊陣亡的消息,昏倒過去,醒來後與羅伊母親會面,不忍把消息相告,表現冷漠,令羅伊母親產生誤會,結果拂袖而去。
生活逼人,瑪拉在絕望之際淪為娼妓,出賣自己身體謀生。不久之後,瑪拉如常在火車站附近準備選擇目標客人時,竟然碰見並沒有陣亡的羅伊,瑪拉驚喜之餘,又害怕給羅伊知道她的現況,只有對羅伊隱瞞真相。
羅伊要帶瑪拉回老家結婚了,這亦令瑪拉擔心.當她與仁慈的羅伊母親相處時,終忍不住向她講出自己憂慮的原因,羅伊母親也替她的遭遇難過,為了不讓羅伊的名譽受損,瑪拉決定偷偷地離開羅伊。
瑪拉回到滑鐵盧橋--跟羅伊首次相遇的地方,絕望地看著往來的車輛,最後終於衝到馬路,結束了寶貴的生命。多年後羅伊重回已改建的滑鐵盧橋,手中握著瑪拉送給他的幸運符,想起伊人,不禁悲從中來...
花絮
《魂斷藍橋》在好萊塢的普遍評價並非十分突出,只是獲得了第十三屆奧斯卡最佳黑白片、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的評價。但此影片在中國大陸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在1980年代,中國大陸剛剛開始改革開放,一些西方電影,尤其是懷舊片,開始進入市場,這些影片包括《亂世佳人》、《北非諜影》、《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魂斷藍橋》等。由於《魂斷藍橋》的情節感人及費雯麗和主題曲《友誼天長地久(大陸譯)》較受歡迎關係,又經常在電視臺重播,它在國內風靡萬千影迷,當中很多是大、中學生,並被認為是經典愛情片之一。妨間甚至推出電影對話的音像產品,供學生們訓練英語。
出乎意料之外,費雯麗個人最喜愛的電影並不是《亂世佳人》,而是《魂斷藍橋》,原因是表演發揮的空間比較大。而且她多年後重看《亂世佳人》,發覺片中很多演員已經過世,不禁感覺唏噓。
《魂斷藍橋》第一個電影版本其實是1931年發行,而1940年的版本是重拍的,但也是最為人熟悉的版本。
《魂斷藍橋》原是百老匯舞臺劇,1930年1月6日在美國紐約首演,共演出64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D%82%E6%96%AD%E8%93%9D%E6%A1%A5

《魂斷藍橋》劇情介紹

  《魂斷藍橋》作爲電影史上三大淒美不朽愛情影片之一,是一部蕩氣回腸的愛情經典之作,內容雖有些傳奇化,但文藝氣息濃厚,具有甚高的催淚效果。
  一輛軍車停在了滑鐵盧橋上,英軍上校羅依.克勞寧從車上走下。他從口袋裏拿出一個象牙雕的吉祥符,獨自憑欄凝視,二十年前的一段戀情如在眼前……
  1917年,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空襲警報響了,街上的人們慌亂地跑向防空洞。一群年輕姑娘在滑鐵盧橋上飛跑。忽然,其中一個的提包被碰掉了,東西灑了一地。她停下來撿,眼看就要被飛馳的馬車撞上。年輕的上尉軍官羅依.克勞寧也在滑鐵盧橋上奔跑,他及時拉了姑娘一把,躲過了馬車。羅依爲姑娘撿起散落在地上東西,其中就有那個象牙吉祥符,是姑娘的珍愛之物。姑娘找不到同伴了,羅依拉著姑娘的跑進擠滿人群的地下鐵道。在嘈雜的人群中,羅依與姑娘交談起來。姑娘名叫瑪拉,是一位芭蕾舞女演員,瑪拉對這個風流倜儻的年青軍官一見如故,向他談論起自己鍾愛的舞蹈。羅依則告訴姑娘他是來英國度假的,假期已滿,明天將赴法國前線。警報解除,羅依爲瑪拉叫車趕往劇院演出,自己則去赴上司的一個無法推辭的宴會。臨走時,瑪拉將心愛的吉祥符送給了羅依:“願它能給你帶來運氣."羅依已深深愛上了這個端莊秀麗而天真的姑娘,望著瑪拉遠去,他若有所失。
  羅依終于沒有去赴上司的宴會,他趕去觀看瑪拉演出的《天鵝湖》。散場後,他向後臺遞了一張條,邀請瑪拉共進晚餐。紙條被劇院經理笛爾娃夫人沒收了,她嚴厲地訓斥了瑪拉。瑪拉背著經理來到燭光俱樂部。大廳內,羅依向瑪拉傾吐愛意,《一路平安》的華爾茲舞曲中兩人翩翩起舞。隨著每一聲部的演奏完畢,蠟燭一只只熄滅,曲終,大廳沈浸在一片黑暗中。羅依與瑪拉含情相望,擁抱長吻。
  翌日上午,窗外下著瀝瀝小雨,瑪拉在宿舍憑窗而望,挂念著英吉利海峽上的羅依。突然,她意外地發現羅依出現在雨中。原來因海上有水雷,羅依的部隊推遲兩天出發。羅依向瑪拉求婚,瑪拉幸福地答應了。出身貴族的蘭特謝軍團軍官結婚需獲得公爵的認可。羅依給瑪拉買了結婚戒指之後趕到了公爵的住處。雖然瑪拉出身平民,開朗的公爵還是同意了羅依的申請。羅依帶著瑪拉風風火火地辦好其他必要的手續,趕到教堂。可是,他們來晚了,依照法律,下午三點鍾後不能舉行婚禮。羅依與牧師約定,明天十一點准時再來。
  當天傍晚,羅依被召回軍營,即將當新娘的瑪拉,沈浸在突如其來的幸福之中。就在她准備與女友們去劇場演出時,接到羅依的電話:部隊要提前開拔,二十分鍾後出發。瑪拉不顧一切地趕到滑鐵盧車站,火車已經起動。
  瑪拉由于執意要去車站爲羅伊送行而耽誤了當晚的演出,笛爾娃夫人大發雷霆,她不能容忍演員們有芭蕾舞以外的世界,她要開除瑪拉。她的好友凱蒂也因替她仗義執言而遭同樣命運。兩人失業了,一起搬到了一處廉價公寓,相依爲命。
  細心的羅伊寫信讓母親同瑪拉見面以便照顧瑪拉。但就在瑪拉于餐廳等候其母時,無意中從報紙上看到了羅伊的名字赫然登在陣亡名單中。此時羅伊的母親來到她面前,盡管這位貴夫人非常和藹可親,但此時的瑪亞已情緒混亂,言語無禮,不知所云……
  絕望的瑪拉承受不了這巨大的打擊,一病不起。凱蒂爲了支付生活費和瑪拉的醫藥費被迫當了妓女。大病初愈的瑪拉發現了破綻,她萬分感激凱蒂的友情。羅依死了,對她來說,這個世界什麽都不重要了,她不能讓凱蒂一人負擔兩個人的生活。痊愈後,爲了維持生活,瑪拉也淪爲街頭應招女郎。
  滑鐵盧車站。已淪爲妓女的瑪拉濃妝豔抹,閃動著媚眼,招徠著走過身邊的官兵,沒人理睬她,人們都在匆忙趕路,尋找著前來迎接的親人。突然,她呆住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朝他走來,是羅伊,他並沒有死,他回來了!見到瑪拉,羅伊興奮得不能自持,瑪拉百感交集,嚎啕大哭。
  在一家餐廳,羅依興奮地向瑪拉敘述死裏逃生的經過:他受傷失去了證件,當過德國人的戰俘,差點喪命但終于逃脫了。瑪拉靜靜地聽著……當羅依問及她的生活時,瑪拉無言以對,只是反反複複說:“要是我知道你還活著就好了。”經曆了生離死別的羅依不願再離開瑪拉一步,他馬上打電話給母親,告訴她自己要帶瑪拉回家結婚。瑪拉痛苦地回絕了羅依。羅依確信瑪拉並未異情別戀後,不容分說,把她帶往家鄉。
  路上,瑪拉偎依在羅依的身旁,觀賞著蘇格蘭的田園風光,靜聽著羅依介紹著自己的家園和今後的打算,一種美好的願望在心中升起。羅依的信任和鍾情,給她帶來一絲希望,她知道自己的心靈仍是玉潔冰清的,她想候機說明一切,重新開始生活。
  蘇格蘭克勞寧家。克勞寧夫人高興地迎接他們。晚上,舞會大廳燈火輝煌,瑪拉優美的舞姿最引人注目。坐席中的貴婦人們卻在竊竊私語,她們對克勞寧家將要娶一位舞蹈演員有微辭。公爵也來參加舞會,他慈愛地邀請瑪拉跳舞,交談中,他贊揚瑪拉的善良與忠誠,又告知瑪拉,克勞寧家族一向重視門第,對瑪拉是一個例外。剛剛平靜的瑪拉又陷入忐忑不安之中。
  深夜,瑪拉在臥室裏不安地徘徊。克勞寧夫人敲門進來,她請瑪拉原諒在倫敦會面時的誤會,並對兒子的婚姻表示滿意,她贊揚瑪拉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夫人走了,瑪拉意識到過去的經曆是不會被上流社會的人們所諒解的,她不願再維持假象。瑪拉奔向夫人臥室,聲淚俱下地說明真相,表示要永遠離開羅依。 夫人沒有挽留她,並答應不把真相告訴羅依。從夫人屋裏出來,瑪拉碰見幸福得無法入睡的羅依。羅依沒有注意到瑪拉的反常,他充滿愛意地將護身符交還給瑪拉保管。瑪拉淒婉地向羅依道別。
  瑪拉留下一封道別信,感謝他的愛,然後離開了克勞寧家。羅依追到倫敦,找到凱蒂,凱蒂向他說明了一切。羅依悲痛地說:“我要永遠找她。”他們找遍了各個可能的地方,都不見瑪拉。羅依忽然想到初次相見的滑鐵盧橋,他拉住凱蒂不顧一切地向那裏跑去。
  這時,瑪拉正在滑鐵盧橋上。一隊軍用卡車隆隆開來,瑪拉毫無畏懼地向一輛輛飛馳的軍車走去,蒼白的臉在車燈的照射下美麗而聖潔。在群衆的驚叫聲、卡車的刹車聲中,瑪拉結束了生命,手提包和一只象牙吉祥符散落在地上。

幕後制作

  俊男美女演繹的經典愛情悲劇電影。這是費雯?麗繼《亂世佳人》後的第一部作品,鞏固了她在影壇的地位。這部改編自話劇的影片曾于1931年拍過,但名氣遠不如40版,但也有人認爲31版更真實,因爲當時還沒有電影檢查制度。1956年重拍,改名爲《蓋比》(Gaby),萊斯莉?卡隆主演,遠遜于原版。
  《魂斷藍橋》在歐美是一部非常普通的影片,上映後的幾十年裏很少被人提及。但在中國,這部影片卻成爲影迷心目中至尊無上的愛情經典,久映不衰。而片中根據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改編的主題音樂也被堪稱爲典範流傳至今。此外,上譯廠劉廣寧和喬榛的完美配音也是影片在中國大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影片拍攝于1940年代之下的好萊塢,正值明星制和制片廠制度盛行一時,電影公司用明星來保證票房收入。因而克拉克?蓋博在《亂世佳人》中哪怕是對費雯?麗說一句“坦白地說,斯佳麗,我一點兒也不在乎!”都會讓無數觀衆心碎不已。正因爲如此,電影公司決不會讓《魂斷藍橋》中的任何一個角色任何一場戲講述費雯?麗是一個妓女,至少不能過于直接。在對劇本重新“編碼”之後,男女主角羅伯特?泰勒和費雯?麗所飾演的角色都成爲了優雅端莊的代名詞,這也就是被中國觀衆廣泛認同的才子佳人組合。
  相比較而言,執導過《魔鬼博士》(Frankenstein 1931)的詹姆斯?懷勒在1931年也拍攝過同名影片《Waterloo Bridge》,現在被大多數人認爲是最原汁原味和更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一個版本。影片中,在遇見克羅尼之前瑪拉就是一名妓女。該片同樣也更接近于羅勃特?E?舍伍德(Robert E. Sherwood)創作的原劇本,此人在其職業生涯中先後獲得過四次普利策新聞獎。舍伍德撰寫的劇本還有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的影片《蝴蝶夢》(Rebecca 1940)以及《黃金時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等。
  因成功塑造《亂世佳人》中斯佳麗一角而名噪天下的英國女演員費雯?麗,《魂斷藍橋》是她接下來拍攝的第一部作品。對于費雯?麗而言,1940年是一個忙碌之年,當年不久之後她嫁給了紅極一時的演員勞倫斯?奧利弗,此前兩人先後和自己的配偶離婚。
  《魂斷藍橋》當年獲得兩項奧斯卡獎提名,最佳攝影(約瑟夫?盧坦堡 Joseph Ruttenberg)和最佳原創音樂(赫勃?史都赫特 Herbert Stothart)。後來在1956年被翻拍成了影片《蓋比》(Gaby),由舞蹈演員出身的萊斯利?卡倫(Leslie Caron)領銜主演,到現在已經鮮有人知。

相關評論

  羅勃特?E?舍伍德的劇本,與米高梅精心打磨的這部催人淚下的電影相比較而言,詹姆斯?懷勒1931年版同名影片塑造的女主角態度更加鮮明,並且多了一些啓示。 ——TimeOut紐約
  我想我永遠都無法理解這樣經典的電影怎能被人遺忘。在我看來,《魂斷藍橋》就是一部令衆多其他戰爭題材影片黯然失色的電影。試著去看一看這部電影,至少在你人生中應該有這麽一回。——DVDbeaver
  《魂斷藍橋》是西方電影在東方獲得成功的經典。影片以其纏綿悱惻的悲劇情節、演員們細膩的表演、感人至深的情感效應,打動著感情細膩的東方人,片中淒婉的愛情故事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這也許就是該片能在東方産生轟動效應的緣由吧!——影評人羅遠和
  《魂斷藍橋》是一部看後讓我們淚流滿面的電影,一面是女主角迎著軍車而消逝的生命,一面是男主角“我等著你回來”的深情呼喚,其中的愛情主題永遠讓人銘記。——中國演員報
  所有的故事情節都發生在男主人公在戰爭期間對往事回憶的框架裏,劇中的愛情故事纏綿悱惻,但因處在嚴酷的戰爭環境裏,所以人物命運必定要跌宕起伏,故事情節也免不了一波三折,從而令觀衆于不知不覺時同片中男女主角同歡樂共悲泣。“魂斷藍橋”從那時起也成了愛情悲劇的代名詞。 ——大衆電影

精彩花絮

  《魂斷藍橋》于1940年在美國首映。同年11月,該片登陸中國,反響異常熱烈,遠遠勝過它在本土所得到的追捧,很快掀起了一股《魂斷藍橋》的熱潮。當時國內的電影院在報紙上給這部電影大做廣告,打出了這樣的廣告標語:“山盟海誓玉人憔悴,月缺花殘終天長恨!”僅僅數月之後,在上海舞臺上先是出現了越劇版的“魂斷藍橋”,不久滬劇版的“魂斷藍橋”也登堂人室,直至中國版的電影《魂斷藍橋》也隨後搬上了銀幕。迄今爲止,這部在美國並不算是經典的影片,而在中國卻能感動兩三代數以億萬計的電影觀衆,以致于引起國外學者的驚歎與好奇,稱之爲特有的“中國現象”。在中國國內學者的研究中,有人認爲片中瑪拉和羅伊是典型的佳人與才子的組合,而以瑪拉對于貞潔的理解以及西方社會中的門第觀念,都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觀衆的觀念和價值取向不謀而合。
  在自己出演的影片中,費雯?麗曾經宣稱最喜歡的就是《魂斷藍橋》,特別是片中的插曲,她曾希望在她的葬禮上彈奏這支曲子。同時這也是羅伯特?泰勒最喜歡的一部自己出演的電影。
  “上帝的傑作”費雯?麗的一生,是在電影事業上創造一系列輝煌成就的一生。不幸的是,自拍完《亂世佳人》後,她就患上了狂郁型精神病,尤其是和勞倫斯?奧立佛離異後,健康狀況不斷惡化。1967年7月7日,年僅五十四歲的她終因心力交瘁而猝然身亡。
  影片首映時間1940年5月14日,就在同一天德國納粹空軍襲擊了荷蘭港口城市鹿特丹。
  《魂斷藍橋》的劇本最早是1930年1月6日在美國紐約城的百老彙上演,前後一共演出了64場。
  英文版imdb中也報道了這部電影在中國大受歡迎的情況,特別受到校園裏大學生的青睞,“甚至還有學生朗誦這部電影的原聲對白來練習英語發音”。很多人都對這一現象産生的原因感到困惑不解,而imdb作出的其中一種猜測就是由于《亂世佳人》(1939)在中國的火爆從而促使費雯?麗主演的其他電影同樣受到中國影迷的追捧。
  《魂斷藍橋》的英文原名是《Waterloo Bridge》,直譯的話就是“滑鐵盧橋”。當時國內的發行商對這部電影十分重視,在翻譯片名時經過再三權衡。最初是《滑鐵盧橋》,這樣譯顯然是不太雅致的,甚至容易讓人誤認爲是與拿破侖有關的影片。不久又改譯爲《斷橋殘夢》。後來編譯組在全國範圍類征名,一位女士寄去了“魂斷藍橋”,成爲最終的中文片名。

穿幫鏡頭

  連續性:在影片開始的時候,羅伊從車上下來,想獨自一人從滑鐵盧大橋上步行過去,吩咐司機在橋的另一邊等他。在他漫步的時候影片開始閃回,但在結尾的鏡頭中,我們卻看見他們是開車越過大橋然後離開的。
  時代錯誤:雖然影片發生的時間是在1920年之前的一戰期間,但是女主角瑪拉的所有穿著和發型事實上都是1940年代最流行的時尚。
  時代錯誤:影片開始不久空襲警報結束之後,羅伊和瑪拉從地下防空洞中出來,可以在畫面右邊頂部很清楚地看到一個紅綠燈。在倫敦最早出現紅綠燈的時間是1931年。
  顯示錯誤:羅伊從蘇格蘭乘坐特別快車回到倫敦的時候,火車上顯示的是大西部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實際上這家公司只負責從倫敦的帕丁頓到英格蘭西部和威爾士的鐵路運輸任務。

中國藝華影業公司1941年版《魂斷藍橋》Death of the Girl
  
  導演 Director:梅阡 qian mei
  編劇 Writer:葉逸芳 Yifang Ye
  演員 Actor:李麗華 Lihua Li
  鄭君裏 Junli Zheng
  楊柳 Liu Yang
  關宏達 Hongda Guan
  譚光友 Guangyou Tan
劇情簡介
  航空學校學生陸寧在西湖邊偶遇來杭演出的銀光歌舞團舞蹈演員梅藍,兩人一見鍾情,並陷入熱戀中。陸寧接到去外地演戲的命令,二人只好在藍橋依依惜別。陸寧向梅蘭求婚,梅蘭滿心歡喜,但她爲到車站送陸寧,耽誤了演出,被歌舞團解雇。梅蘭失業後的生活非常艱難,突然在報紙上看到陸寧身亡的消息,一下子萬念俱灰,本欲自殺,幸被朋友勸阻。隨後,梅蘭被生活所迫墮入風塵。但陸寧其實並沒有死,不久後,他回來尋找梅蘭,兩人又在藍橋偶遇,陸欣喜若狂,二人准備結婚。但在婚禮上,梅蘭遇到了以前的嫖客,陸父得知梅蘭的經曆,勸她離開陸寧。梅蘭走到藍橋上,縱身躍入西湖,陸寧得知一切找到了奄奄一息梅蘭,一對有情人,最終天人永隔。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790.html?tp=0_11

費雯麗(Vivien Leigh,1913年11月5日-1967年7月7日)

  原名維維安?瑪麗?哈特利(Vivien Mary Hartley),英國電影演員。她成功地飾演《亂世佳人》的斯佳麗?奧哈拉和《欲望號街車》的布蘭奇?杜波依斯,兩度獲得奧斯卡獎。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爲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16名。
  費雯麗是一位多産的演員,她與丈夫勞倫斯?奧利弗(又譯奧利維爾)在銀幕上有多次合作,奧利弗導演了多部由她主演的電影。在她30年的表演生涯中,她飾演的角色多變,從諾埃爾?科沃德和蕭伯納喜劇的女主角到經典的莎士比亞劇作中的角色。
  費雯麗以美貌出名,她認爲有時這一點使她不能作爲一個女演員被認真對待,不過她的健康情況是她最大的障礙。躁郁症幾乎伴隨著她整個人生,她也因此獲得了難以相處的名聲,演藝生涯也幾經起伏。1940年代中期,她被診斷爲慢性結核,因爲反複發作變得更加虛弱。1960年,她與奧利弗離婚,直到她因肺結核去世前,她很少出現在銀幕和舞臺上。  
 
代表作品

  1965 - 愚人船(Ship of Fools)
  1951 - 欲望號街車(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46 - 凱撒和克利奧帕特拉(Caesar and Cleopatra)
  1941 - 漢密爾頓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
  1940 - 21 Days
  1940 - 魂斷藍橋
  1939 - 亂世佳人《飄》(Gone with the wind) (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38 - Sidewalks of London 1938 - Yank at Oxford, A
  1937 - Storm in a Teacup - 茶杯裏的風暴
  1937 - Dark Journey - 黑暗旅程
  1937 - Fire Over England - 英倫戰火/火燒英倫
  1935 - Gentlemen's Agreement - 紳士的協議
  1935 - Look Up and Laugh -
  1935 - Things Are Looking Up - 漸有起色
  1935 - Village Squire, The - 鄉村奇士
  1934 - Things Are Looking Up
  1935 - The Village Squire
  1938 - A Yank at Oxford
  1938 - St. Martin's Lane
  1947 - Anna Karenina - 安娜卡列琳娜
  1955 - The Deep Blue Sea
  1961 - The Roman Spring of Mrs. Stone - 羅馬之春

所獲獎項及主要榮譽

  電影獎項:
  ■奧斯卡獎 Oscar / Academy Award
  1940 獲獎 最佳女主角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1952 獲獎 最佳女主角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說明】費雯?麗未出席頒獎典禮,該獎由葛麗亞?嘉遜(Greer Garson)代領
  ■金球獎 Golden Globe Awards
  1952 提名 最佳女主角(劇情類)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英國學院獎 BAFTA
  1953 獲獎 最佳英國女演員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NYFCC Award
  1939 獲獎 最佳女主角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1951 獲獎 最佳女主角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西班牙聖後迪獎 Sant Jordi Awards
  1957 獲獎 特別獎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Venice Film Festival Volpi Cup
  1951 獲獎 最佳女演員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其他表演獎項:
  ■戲劇 托尼獎 Tony Awards
  1963 獲獎 最佳女主角(音樂類) Tovarich 同志
  其他榮譽:
  ■ 好萊塢星光大道明星 Star on the Walk of Fame
  好萊塢名人大道6773號(6773 Hollywood Blvd)紀念星
  ■ 美國電影協會百年百大明星 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100 Years... 100 Stars
  1999 獲選 美國電影協會百年最偉大女明星第16名

經典形象

  《亂世佳人》中斯佳麗狡黠的眼神,《魂斷藍橋》中瑪拉純真無邪的笑臉、《欲望號街車》中遲暮美人的無奈與瘋狂,是費雯麗留給世界影壇的不朽形象。
  當她以《亂世佳人》獲封奧斯卡影後時,宣讀的評委鑒定是:“她有如此的美貌,根本不必有如此的演技;她有如此的演技,根本不必有如此的美貌。” 12年後,《欲望號街車》中那個年華逝去、紅顔不再的瘋顛婦人,使她再登影後寶座。由此看來,光陰可以逝去,美人卻不遲暮。

詳細介紹

  費雯麗1913年11月5日出生于印度大吉嶺海峽附近的一個偏僻地方,費雯麗在印度這個美麗的國家度過了她生命中最初的六年,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在進行中,父母想要返回祖國英國,但因爲戰火阻隔,還是呆在印度。但是母親想要她接受正規的教會教育,于是在戰爭結束後把費雯麗送回了英國,費雯麗成爲了當時學校裏年紀最小的學生。後來母親又把她送到了位于倫敦西區的一所戲劇學校裏,在那裏費雯麗就立志做一名女演員。畢業後費雯麗遇見了赫伯特雷並且嫁給了他。1935年,費雯麗在影片《村莊地主》中扮演了羅斯溫娜伯麗斯,這是費雯麗首次出演電影。同年費雯麗出演了三部影片:《情況好轉》、《仰面大笑》和《君子協定》。
  1938年,費雯麗去美國看望她的丈夫勞倫斯奧利弗,那時勞倫斯正在拍攝影片《呼嘯山莊》。在那裏,費雯麗幸運地遇見了塞爾茲尼克兄弟,兄弟倆兒正好在爲影片《飄》布置焚毀的亞特蘭大市的拍攝現場。而片中斯卡利特哈拉的角色還沒有確定演員,費雯麗被邀請去試鏡。當時有好幾位大牌演員都是這個角色的候選人,像諾瑪西拉、凱瑟琳赫本和鮑萊特喬達德,而且事實上輿論都認爲喬達德夫人是這個角色的最佳人選。盡管如此,四天後費雯麗被通知她獲得了自己夢想的角色,其余者則被淘汰。影片《飄》後來成爲了電影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一部電影,也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費雯麗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她領獎時的名字是勞倫斯夫人的名字。1940年,費雯麗出演了兩部影片:《魂斷藍橋》和《21天》,但反響不大;同年費雯麗和勞倫斯奧利弗結婚,1941年兩人合演了影片《哈密爾頓的女人》。1944年在拍攝影片《凱撒和克列奧帕特拉》時,費雯麗懷孕了,她兩次都流産,同時患上了肺結核病,情緒時而狂躁時而壓抑。盡管如此,影迷們卻依然鍾情于她。1951年費雯麗在影片《欲望號街車》爲自己贏得了第二個奧斯卡金像獎,這之後直到1955年她才主演了影片《深藍色的海洋》,又事隔多年,1961年費雯麗主演了影片《羅馬之春》。
  費雯麗最後一次出現在銀幕上是影片《愚人船》,扮演一個失落的貴婦。1967年7月7日費雯麗因突發肺結核去世,享年53歲。按她的遺願,死後她的角膜捐獻出來;遺體火化,將骨灰灑進她生前最喜愛的小湖裏;自己收藏的名畫德加的《浴女》贈給前夫勞倫斯奧利佛。
  她是律師家的女主人,卻渴望成爲一名女演員
  1931年,當31歲的霍爾曼在街道上遇見18歲的費雯麗時,這位一向舉止得體的律師竟目不轉睛地盯著眼前那張令人神往的臉:圓潤而俊俏的下頜,唇線清晰而優雅,雙眸閃動出奪人心魄的聰慧,面龐秀麗得舉世無雙。霍爾曼律師按部就班的人生由此突然出現了愛情故事。
  霍爾曼在街區的舞會上得以與費雯麗相識,他用最紳士的風度帶著她起舞,他關切地與她聊到她的生活和願望,對于在修道院長大的費雯麗來說,霍爾曼律師成熟的親切與溫存是她從未遇到的。第二年,費雯麗考上了皇家戲劇學院。于是,霍爾曼每天都在她下課的時候等在學院門口。出身名門,劍橋畢業,在倫敦有自己的事務所,還有衆多事業有成的朋友,霍爾曼所具有的一切令費雯麗感受到一個男人的智慧是多麽值得敬重。後來,霍爾曼律師所有的朋友對那時的費雯麗記憶最深的是:美麗而柔順。
  只有母親了解費雯麗的生命裏其實潛藏著不可遏制的激情,她知道這一點是溫文爾雅的霍爾曼根本無法理解也不可能接受的,她警告費雯麗欽佩一個人並不等于愛這個人。但是,費雯麗從6歲起就獨自與修道院的嬤嬤一起生活,這讓她後來一生遇事總是習慣于首先揣摩別人的願望,哪怕要隱忍下對自己的傷害。所以,當霍爾曼律師向她求婚時,還是學生的費雯麗就答應了。
  費雯麗成了霍爾曼家安逸的女主人,成了一個漂亮女孩兒的母親。但是不久,費雯麗就告訴霍爾曼,她要回皇家戲劇學院繼續學習。她沒對霍爾曼說的是,她想成爲一名優秀的女演員。霍爾曼律師對舞臺不屑一顧,他的智慧再也不曾造訪過費雯麗內心的渴望。他先是憤怒,繼而嘲諷,後來就不解地沈默了。而費雯麗渴望著走上舞臺;同時,她又不願傷害霍爾曼和女兒。費雯麗天性的敏感令她深切地感受著自己的痛苦,她在這種苦痛中獲得了她對男女情愛最果敢也是最傷懷的理解:愛情應該是自由的。

早期生活

  費雯麗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1913年11月5日,她出生于英屬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嶺。原名維維安?瑪麗?哈特利(Vivian Mary Hartley),父親歐內斯特?哈特利(Ernest Hartley)是不列顛印度軍隊的一個官員,母親格特魯德?魯賓遜?雅克耶(Gertrude Robinson Yackje)的身世是一個謎,她宣稱自己是愛爾蘭人,但是似乎也同時具有印度帕西人的血統。 1912年,他們在倫敦肯辛頓結婚。1917年,父親被調遣到班加羅爾,維維安與母親則留在烏塔卡蒙德。維維安?哈特利3歲時就在她母親所在的業余劇團上臺表演兒歌《小波比》(Little Bo Peep)。格特魯德試圖培養她女兒的文學修養,讓她閱讀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路易斯?卡羅和約瑟夫?魯德亞德?吉蔔林的作品,以及希臘神話故事。1920年,父母將6歲半的她送到了英國倫敦附近的聖心女修道院寄宿學校。維維安在這裏學會了鋼琴、小提琴等樂器。她在修道院的密友是後來同樣成爲女演員的莫琳?奧沙利文,她告訴奧沙利文自己夢想著要成爲“一個偉大的演員”。
  維維安在歐洲完成了她的後期教育,1931年返回英國與父母團聚。她發現一部莫琳?奧沙利文出演的電影在倫敦西區上映並告訴父母自己夢想成爲一個演員。父母非常支持她,她父親幫助她進入倫敦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
  1931年底,維維安認識了年長她13歲的律師赫伯特?利?霍爾曼。盡管他對戲劇界人士不以爲然,兩人一見鍾情,並于1932年12月20日結婚,維維安也因此而輟學。1933年10月12日,女兒蘇珊出生,她對家庭生活感到不滿。她的朋友推薦她參加電影《漸有起色》(Things Are Looking Up)的拍攝,在其中飾演一個小角色,這也是她初次登上銀幕。她雇傭了經紀人約翰?格利登(John Gliddon),後者認爲她的名字“維維安?霍爾曼”不適合作爲一個電影演員的名字。她拒絕了格利登爲她取的名字“阿普利爾?莫恩”(April Morn),采用“維維安?麗”作爲藝名。格利登將她推薦給導演和制片人亞曆山大?科達作爲候選演員,但是科達因爲她缺少潛力而拒絕。
  1935年,她出演話劇《道德的面具》(The Mask of Virtue),聲名鵲起,很多報紙采訪了她,其中《每日快報》的采訪文章提到“她的表情改變得很快”,也是第一次公開的出版物中提到她情緒變化迅速,這成爲她的一個特征。[8]後來的桂冠詩人約翰?貝奇曼也爲她撰文,將她描寫爲“英國少女的本性”。科達在觀看了她的演出後,承認了自己的失誤,與她簽定電影合約,並將她的名字改爲“費雯麗”。她繼續從事戲劇表演,但是當科達搬到一個大的劇場的時候,費雯麗發現自己不能把聲音送到足夠遠,來吸引使觀衆注意,因此很快演出結束了。1960年代,當費雯麗回憶起她第一次遭受評論界贊頌和突然而至的名聲的複雜感受時說,“一些評論家看起來很傻地認爲我是一個偉大的女演員。我想,這麽說真愚蠢和缺德。因爲這給了我很大的壓力和責任,而我無法承受。這使我花了很多年學習足夠的東西來實現他們的期望。我發現這非常傻。我很清楚地記得那個評論家,並永遠不會原諒他。”

婚姻家庭

  1940年2月,吉爾?埃斯蒙德同意與奧利弗離婚,而霍爾曼也同意與費雯?麗分手,後來他們保持了一生的友誼。8月30日,奧利弗和費雯?麗在聖巴巴拉結婚,只有證婚人凱瑟琳?赫本和加森?卡寧參加了儀式。
  費雯?麗希望能與奧利弗一起參加《蝴蝶夢》的試鏡,該片由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導演,並確定奧利弗出演男主角。但是在費雯?麗試鏡後,塞爾茲尼克認爲“她看起來不象天真無邪的樣子。”希區柯克和費雯?麗的指導者喬治?丘克也持有相同觀點。塞爾茲尼克還注意到在奧利弗確定爲男主角之前她並沒有表現出對角色的期待,後來瓊?芳登獲得了該角色。塞爾茲尼克還拒絕她和奧利弗一起出演《傲慢與偏見》,葛麗亞?嘉遜得到了費雯?麗所希望的角色。
  《魂斷藍橋》原定由奧利弗和費雯?麗主演,然而,塞爾茲尼克將男主角更換成羅伯特?泰勒,使他達到演藝事業的頂峰,成爲米高梅公司最受歡迎的男演員之一費雯?麗在演員表上的頭牌地位體現了她在好萊塢的位置,盡管她不願意在奧利弗缺席的情況下參加演出,這部電影不僅僅受到觀衆和評論家的歡迎,同時也成爲她最喜歡的電影。她將人物初戀時的幸福、分手時的憂傷、失去愛人後的絕望表演得淋漓盡致。
  她與奧利弗在百老彙主演了舞臺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紐約的媒體專著于報道兩人交往初期對各自婚姻不忠實的事實,並質疑他們爲什麽不返回英國爲戰爭出力。對演出的評論也多爲負面。《紐約時報》的布魯克?阿特金森撰文寫道:“盡管費雯?麗小姐和奧利弗先生是英俊的年輕人,但是他們一點也沒有飾演好自己的角色。”當大部分責備針對奧利弗的表演和導演的時候,費雯?麗也被批評。評論家伯納德?格裏班尼爾提到“費雯?麗小姐的嗓音很細,女店員的水准。”夫婦兩人爲了這部舞臺劇投入了他們大部分積蓄,因此演出失敗對他們來講在經濟上是一個慘重的打擊。
  1941年,他們雙雙出演《漢密爾頓夫人》,奧利弗飾演霍雷肖?納爾遜,費雯?麗飾演愛瑪?漢密爾頓。當時英國已經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該片是好萊塢幾部激發美國觀衆親英情緒的電影之一。影片在美國受到歡迎,並在蘇聯獲得巨大成功。溫斯頓?丘吉爾在他舉行的一個聚會上請賓客觀看此片,賓客中包括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並發表講說,“先生們,我認爲這部電影會讓你們感興趣,它展現的偉大的事件,和你們正在參與的相仿。” 丘吉爾一直很喜歡奧利弗夫婦,在他的余生經常邀請他們共進晚餐,出席一些場合。
  奧利弗夫婦回到英格蘭,1943年費雯?麗在北非巡演,爲官兵表演直到持續咳嗽和發燒而病倒。1944年,她左肺確診爲結核,在醫院呆了幾周後,她看起來已經痊愈。春天,她出演影片《凱撒和克利奧帕特拉》時發現自己懷孕,但是不幸流産。她非常沮喪,嚴重時會對奧利弗辱罵和動手,直到自己倒在地上哭泣。這是她第一次神經完全崩潰,後來又發生多次。奧利弗開始識別即將爆發的症狀——幾天過分活躍後是一段時期的憂郁和一次徹底的崩潰,事件之後費雯?麗毫無印象,但是會非常局促不安和後悔。
  1946年,她基本康複,恢複了表演,在桑頓?懷爾德的戲劇《九死一生》(The Skin of Our Teeth)中獲得成功,但是那段時期上映的電影《凱薩與克麗奧佩拉》和《安娜?卡列尼娜》均不太成功。
  1947年,奧利弗被授以爵位,費雯?麗陪伴他前往白金漢宮參加授權儀式。她成爲奧利弗夫人,在他們離婚後,她在社交上的稱呼爲費雯-奧利弗夫人。
  1948年6月,奧利弗夫婦抵達澳大利亞布裏斯班。1848年,奧利弗是老維克劇院的董事會成員,他和費雯?麗乘船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巡回演出,爲劇院籌集資金。在6個月的旅行中,奧利弗表演戲劇《理查三世》,也與費雯?麗合作演出《醜聞學校》(The School for Scandal)和《九死一生》。巡回演出獲得巨大成功,期間費雯?麗受失眠困擾,她的替補演員在她生病的一周內代替她演出。但是總體上她還是完成了對她的要求,奧利弗注意到她有“使新聞界著迷”的能力。他們的同事後來回憶他們之間的幾次爭吵,最戲劇性的一次發生在克賴斯特徹奇市,當時費雯?麗拒絕上臺演出。奧利弗打了她一巴掌,費雯?麗給予還擊並咒罵他,直到她走到舞臺上。在巡回演出結束後,兩人都精疲力竭並且身體不適,奧利弗對一個記者說:“你也許不知道,你在和一對骨瘦如柴的人說話。”後來他評論道他在澳大利亞失去了費雯?麗。
  巡回演出的成功堅定了奧利維爾在倫敦西區劇院表演的信心,除了巡演的劇目外,還增加了《安提戈涅》,因爲費雯?麗堅持希望出演一個悲劇角色。
  費雯?麗在《欲望號街車》中飾演布蘭奇?杜波依斯。費雯?麗的下一個在倫敦西區劇院表演的角色是田納西?威廉斯編劇的《欲望號街車》中的布蘭奇?杜波依斯。威廉斯和制作人艾琳?邁耶?塞爾茲尼克觀看了她在《造謠學校》和《安提戈涅》的表演後決定讓她出演該角色,奧利弗擔任導演。由于劇情中含有強奸的場景以及放蕩和同性戀的內容,該劇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爭議,媒體的討論增加了費雯?麗的焦慮,但是她確性這部作品的重要性。作家約翰?博因頓?普裏斯特利公開抨擊了劇作和費雯?麗的表演,評論家肯尼思?泰南認爲費雯?麗不適合出演該角色,因爲英國演員“在舞臺上太有教養而不能激動地表達感情”。劇作商業上的成功部分歸功于觀衆希望看到一個他們認爲是淫蕩和轟動的故事,而不是奧利維爾和費雯?麗所預想的希臘悲劇,這點令他們很灰心失望,幸虧還有一些強有力的支持者,其中包括諾埃爾?科沃德,他認爲費雯?麗表演非常出色。
  在326場表演後,費雯?麗完成了她的舞臺演出工作。然而,她很快受邀參加電影《欲望號街車》拍攝。她的無禮和經常有點下流的幽默感使她與男主角馬龍?白蘭度建立了親密的關系,但是和導演伊利亞?卡贊相處不太融洽 ,卡贊對她評價不高,認爲她天分不高。但是隨著作品的拍攝,他的評論充滿了贊賞,變成了“她是我認識的最有恒心的女演員,如果她認爲對表演有幫助,她會爬過碎玻璃。”費雯?麗認爲這個角色繁重而累人,接受《洛杉磯時報》 采訪時說,“我在劇院裏演了9個月的布蘭奇?杜波依斯,現在是她主宰著我。”電影好評如潮,她也因此獲得了第二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以及英國電影學院獎和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田納西?威廉斯認爲費雯?麗帶給角色“所有我所希望的東西,還有更多我從沒奢望的。”但是後來,費雯?麗表示扮演布蘭奇?杜波依斯“使我陷入了瘋狂”。

獲得全球成功

  奧利維爾嘗試拓寬他的銀幕生涯,盡管他在英國非常成功,但是在美國的知名度並不高,早期打入美國市場的一些嘗試也以失敗告終。1939年,奧利維爾獲得了機會出演由塞繆爾?戈爾德溫制作的《呼嘯山莊》中男主角西斯克裏夫,前往好萊塢,將費雯麗留在了倫敦。戈爾德溫和導演威廉?惠勒邀請費雯麗飾演片中女配角伊莎貝拉,但是她拒絕了邀請,宣稱只飾演主角凱茜,而該角色早已確定由默爾?奧伯倫飾演。
  當時好萊塢正在公開尋找大衛?O?塞爾茲尼克制作的《亂世佳人》的女主角斯佳麗?奧哈拉的人選,很多著名或不著名的女演員都參加了試鏡,包括凱瑟琳?赫本、諾瑪?希拉、貝蒂?戴維斯、芭芭拉?斯坦威克、瓊?克勞馥、拉娜?特納等。1938年2月,費雯麗就讓她的美國經紀人麥倫?塞爾茲尼克(大衛?塞爾茲尼克的弟弟)將她推薦給制片方。當月,塞爾茲尼克觀看了她在《英倫浩劫》和《牛津風雲》中的表演,從那時起就將其定爲重要候選人之一。從2月到8月,塞爾茲尼克觀看了所有她出演的英國電影,8月與制片人亞曆山大?科達協商次年費雯?麗的檔期問題,當時她還和科達簽有合約。10月18日,塞爾茲尼克在給導演喬治?丘克的秘密便條中寫道:“我還在期望是那個不太可能的新女孩”。費雯麗來到了洛杉磯,表面上是爲了和奧利維爾在一起。麥倫?塞爾茲尼克也是奧利維爾的經濟人,當他見到費雯麗時,就覺得她具備哥哥正在尋覓的女主角的特點。麥倫將費雯麗和奧利維爾帶到正在拍攝亞特蘭大倉庫大火的場景,把他們介紹給大衛。次日,費雯麗在大衛?塞爾茲尼克安排的試鏡中,試演了一個場景。大衛?塞爾茲尼克在隨後給太太的信中說:“她是扮演斯佳麗的黑馬 ,並且看起來非常出色。你自己知道就行了,不要告訴別人,現在候選人只有四個:保利特?戈達德、瓊?阿瑟、瓊?貝內特和費雯麗”。導演喬治?丘克持有相同的意見,並贊揚費雯麗“難以置信的野性”,不久就決定給她這個角色。
  《亂世佳人》劇照電影攝制過程對于費雯麗來說非常艱難,丘克由于與塞爾茲尼克産生矛盾,離開了劇組。新導演維克多?弗萊明經常與費雯麗爭吵。她與女配角奧麗維亞?德哈維蘭在周末和晚上秘密會見丘克,向丘克請教飾演角色的建議。她和男主角克拉克?蓋博、蓋博的妻子卡羅爾?隆巴德 和德哈維蘭相處友好,但是與男配角萊斯利?霍華德發生沖突,而他們之間有好幾場感情戲。使她更爲苦惱的是,有時候她被要求一周工作7天,經常工作到深夜,而她很想念在紐約工作的奧利維爾。她給利?霍爾曼寫信,“我厭惡好萊塢……我永遠不會適應——我真討厭拍電影。”
  勞倫斯?奧利維爾的傳記中提到的費雯?麗在拍攝《亂世佳人》時狂躁的表現,2006年,德哈維蘭對此做出回應。她爲費雯麗辯護道:“費雯在拍攝《亂世佳人》時非常職業和遵守紀律,她有兩件很憂心的事情——以最佳水平飾演一個特別有挑戰的角色,以及與在紐約的奧利維爾分離。”
  《亂世佳人》的上演立即爲費雯麗帶來影響和名譽,但是她說:“我不是一個電影明星;我是一個演員。作爲一個電影明星,只是一個電影明星,是多麽虛假的人生,爲了虛假的價值和公衆而活。演員的生活可以持續很久,總是可以飾演不可思議的角色。”《亂世佳人》共獲得10項奧斯卡獎,費雯麗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還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

病情加劇

  1951年,費雯?麗和奧利維爾演出了兩部關于克利奧帕特拉的戲劇,威廉?莎士比亞的《安東尼與克利奧帕特拉》和蕭伯納的《凱撒和克利奧帕特拉》,獲得好評。之後,他們來到紐約,在齊格菲劇院整整表演了一季。大部分的評論是贊揚的,但是評論家肯尼思?泰南使他們很惱怒,因爲他認爲費雯?麗平庸的才能導致奧利維爾水准也因而下降。泰南的誹謗幾乎導致又一次崩潰。害怕失敗並想獲得成功的費雯?麗反複咀嚼他的評論,而忽略了其他評論家正面的評價。
  1953年1月,費雯?麗與彼得?芬奇一起前往斯裏蘭卡拍攝《象宮鴛劫》。影片開拍後不久,她經曆了一次精神崩潰。派拉蒙電影公司只好請來伊麗莎白?泰勒頂替她的角色。奧利維爾陪伴她回到了英國的家中,費雯?麗告訴他自己已經愛上了芬奇,並和他有了曖昧關系。她在幾個月內逐漸康複。這次發病使許多奧利維爾的朋友得知了她的疾病。戴維?尼文說她已經“相當、相當瘋狂”。諾埃爾?科沃德在他的日記中表達了他的吃驚:“大概從1948年左右起,情況已經變壞,並且愈來愈糟糕了。”
  1953年,費雯?麗基本康複和奧利維爾一起演出舞臺劇《睡美人》(The Sleeping Prince)。1955年,他們在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福鎮演出一季莎翁的戲劇,包括《第十二夜》、《麥克白》和《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演出爆滿並受到好評,費雯?麗的健康狀況似乎穩定下來。諾埃爾?科沃德的新作《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邀請費雯?麗擔任女主角,正當他享受成功的喜悅時,費雯?麗因懷孕推出該劇。幾周之後,她再度流産,又經曆了一次精神抑郁,這回長達數個月。她和奧利維爾一起參加《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的歐洲巡回演出,但是整個旅程因費雯?麗與奧利維爾以及其他同事間經常爆發的沖突而壞事。當他們回到倫敦後,她的前夫利?霍爾曼仍然對她有很大影響,與奧利維爾一起幫助她鎮定下來。
  1958年,考慮到她的婚姻即將走到盡頭,費雯?麗開始和演員約翰?梅裏韋爾交往,梅裏韋爾知道了她的健康情況,向奧利維爾保證自己會照顧好她。1958年,她在1959年參加了諾埃爾?科沃德的喜劇《Look After Lulu》的演出,獲得成功。《泰晤士報》如此評論她:“美麗、冷靜,事實上她是每一個場景的焦點。”
  1960年,費雯?麗和奧利維爾離婚,之後奧利維爾與瓊?普洛萊特結婚。在他的自傳中提到了這些年兩人遇到的問題是因爲費雯?麗的疾病,他寫道:“盡管她會突然脾氣暴躁、沮喪、並且越來越糟糕,她還是保持了她特有的謹慎——一種在除了我之外所有人面前掩蓋她真實的精神情況的能力,在我面前,她不必如此費心。”

最後歲月

  費雯?麗1958年照片梅裏韋爾對費雯?麗有穩定的影響,盡管她看起來很滿足,但是記者雷迪?哈裏斯引用了她的話:“寧願和奧利維爾度過短暫的一生,也不願意和別人共度漫長人生。”她的第一個丈夫利?霍爾曼也陪伴了她相當長的時間。從1961年的7月到1962年的5月,梅裏韋爾和她一起參加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拉丁美洲的巡演,沒有奧利維爾與她分享公衆的注意,費雯?麗很喜歡對她肯定的評價。盡管仍然受多發性抑郁症的困擾,她繼續在劇院工作,1963年因百老彙音樂劇《同志》(Tovarich)獲得了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獎。她還參加了影片《羅馬之春》和《愚人船》的拍攝。
  1967年5月,當她與邁克爾?雷德格雷夫一起排練愛德華?阿爾比創作的舞臺劇《人海萬花筒》的時候,困擾了她超過20年的肺結核複發,在休息了幾周後,看起來已經康複。7月7日晚上,梅裏韋爾和往常一樣將她留在家中,外出表演,半夜返回家中的時候發現她已經睡著了。30分鍾後(已經是7月8日),梅裏韋爾返回到臥室發現費雯?麗躺在地板上,已經去世。費雯?麗曾試圖走到衛生間,但是由于她的肺中充滿了液體而摔倒。梅裏韋爾聯系了奧利維爾,後者正在附近的一家醫院接受前列腺癌的治療。在奧利維爾的自傳中,他描寫自己“極度悲痛”,立刻趕到費雯?麗的住所,發現梅裏韋爾已經將她的屍體搬回床上。奧利維爾表達了他的敬意,在幫助梅裏韋爾處理葬禮的安排之前,“站在那裏祈求原諒所有我們之間發生的不快。”
  費雯?麗被火葬,她的骨灰撒在家鄉的一個湖中,靠近英格蘭東薩塞克斯。一場紀念儀式在西敏市聖馬丁教堂舉行,約翰?吉爾古德宣讀了悼詞。在美國的南加州大學也舉行了一場悼念活動,喬治?丘克等好友宣讀悼詞。

《亂世佳人》

  愛人使她得以走向《亂世佳人》,使她得以名垂世界電影史冊
  1936年5月,費雯麗被告知,她將與奧立弗合拍電影《英格蘭大火記》。費雯麗見到奧立弗時說:“很高興我們在一起工作。”奧立弗說:“片子一旦拍久了,我們很可能要討厭對方。”事實是,當《英格蘭大火記》停機後,奧立弗因爲不能忍受分別而成爲霍爾曼律師家每天必定出現的客人。朋友們直到費雯麗去世後依然記得他們當年“彼此深深爲對方所陶醉”的情景。
  費雯麗天天晚上坐在劇院裏看奧立弗演出《哈姆雷特》,回到家後,霍爾曼律師冷漠的目光令她只有通宵達旦地讀書。雙重生活折磨著費雯麗與生俱來的優雅,直到有一天不堪承受。她告訴霍爾曼,盡管他不同意離婚,但她也必須離去,因爲一個人應該葆有心靈的健康,她要和一個懂得她的人生活在一起。而奧立弗對他的朋友說,他們兩個都克制過,但已經無法堅持。奧立弗有過貧困的童年,有過等待成功的屈辱,費雯麗給予他的無限的愛是他從未遇到過的。而奧立弗的支持也令費雯麗的舞臺生命更加動人,並最終使她走向了世界電影史上的不朽之作《亂世佳人》。
  1938年,爲了能與在好萊塢拍攝《呼嘯山莊》的奧立弗相會,費雯麗越洋過海來到美國。此時,全體美國人民正爲一件事而爭論不休:誰演電影《亂世佳人》中的郝思佳?制片人大衛對所有試演過這一角色的女明星均議而不決,這令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爲《亂世佳人》操心不已。奧立弗知道費雯麗非常想扮演郝思佳。12月10日晚,通過奧立弗的引見,大衛的弟弟邁倫將費雯麗帶到了大衛面前,他說:“喂,天才,我給你帶來了你的郝思佳!”大衛看見費雯麗那雙灰藍色的眼睛既溫情脈脈又流露出貓一樣的狡黠,他感受到了費雯麗高貴的外表下壓抑著的瞬間即可爆發的情感力量。費雯麗沒有一絲的怯懦和造作,她的柔媚可人中混雜著驚人的桀驁不馴,這種非凡的個性可以讓一個女人在任何時候都與衆不同。大衛終于爲《亂世佳人》找到了郝思佳。1940年,電影《亂世佳人》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費雯麗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紐約時報》評論說:“費雯麗所扮演的郝思佳如此美豔動人,使人不再要求演員有什麽天才;可她又演得如此才華橫溢,使人不再要求演員必須具備這樣的美貌。”而費雯麗爲電影《亂世佳人》所付出的卻是她永遠無法重新得到的——拍攝影片所需要的紅色塵土令她染上了肺結核。
  這一年的8月28日,奧立弗和費雯麗分別離婚,兩天後他們結婚。費雯麗懂得,愛情能夠展示人性的美麗與尊嚴的時候才是有價值的。她堅信她與奧立弗熾烈而忘我的愛情能夠經受住一切考驗。20年後,當她發現自己錯了時,竟難以置信。
  她後來說,如果能重新擁有生命,她還會做一名女演員,還會嫁給奧立弗
  費雯麗在《亂世佳人》之後又出演了電影《魂斷藍橋》、《漢密爾頓夫人》、《安娜.卡列尼娜》。1951年,因出演《欲望號街車》,費雯麗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隨後又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令朋友們驚異的是,費雯麗無視自己在銀幕上的成就,她仰慕著奧立弗傑出的舞臺表演。奧立弗說:“必須去感受。痛苦、熱情、憂傷,一切的感受都會使你永遠地失去一些東西,而一切的感受又會使你的內心更加豐富。”奧立弗的主張對于費雯麗來說幾乎是致命的,因爲她太真摯,總是動情地感受他人的命運,又從來表裏如一,于是她所表演的每一個悲劇故事都在消損著她的健康。《魂斷藍橋》中的瑪拉因爲愛而死在車輪下,《漢密爾頓夫人》中的埃瑪因爲尊嚴而失去了一切,《欲望號街車》中的布蘭奇因爲不願忘懷而被強行送往精神病院……一次次忘我地置身于這些角色中的費雯麗終于病了,沒有人知道她脆弱而又緊繃著的神經何時會突然崩潰,她拍《亂世佳人》時染上的肺結核也更加嚴重了。
  奧立弗開始感到了無能爲力,他越來越長時間地離開家去巡回演出,費雯麗曾在極度絕望中給奧立弗寫出長達22頁的信,訴說她的孤寂和思念。但是,1960年6月,當奧立弗要求離婚時,費雯麗的回答是:當然,奧立弗夫人將滿足他的一切要求。費雯麗知道愛意味著尊重別人和尊重自己,男女之愛最不堪重負的是虛僞和強迫。她不能讓奧立弗經曆20多年前她與霍爾曼之間發生的痛苦。這樣的理解令費雯麗在一往情深的愛情逝去時表現出了驚人的勇氣。
  7年後7月裏的一個晚上,費雯麗獨自在她的寓所死去。在她去世的前一天,她曾給朋友送去兩棵玫瑰,她說:“如果你現在種,它們很快就會生根。種花人把第一棵叫做費雯麗;另一棵是你,叫做超級明星。”朋友說:“這就是說,兩棵玫瑰都是你。”費雯麗的眼睛一下濕潤了,過了很久她才說:“所有的花都應該好好施肥……”
  1967年9月8日,費雯?麗在心力交瘁中孤獨地倒在臥室門口。53歲的生命到此結束了。當天晚上,倫敦的所有劇院都熄滅舞臺腳燈一分鍾,演員和觀衆一起默哀悼念這位天才的表演藝術家。費雯?麗雖然紅顔薄命,但她創造的銀幕形象卻成爲了不朽的電影經典。

曆史評價

  費雯?麗被認爲她所處時代最美麗的女演員之一,導演們在她的大部分影片中強調了這一點。當問及她是否認爲她的美貌成爲了障礙時,她說:“人們認爲如果你看起來相當不錯,你不能表演,而我只在乎表演。我認爲美貌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如果你真的希望看起來象你飾演的角色,而那個角色不一定象你。”
  喬治?丘克認爲費雯?麗是一位“技藝絕頂的女演員,受到了美貌的阻礙”。勞倫斯?奧利維爾說評論家應該“將她作爲一個演員來贊美而不是永遠因她的超級美貌導致歪曲他們的判斷。”加森?卡寧同意他們的觀點,稱費雯?麗是“非常迷人的女士,她使人傾倒的美貌經常使人忽略了她作爲一個演員的驚人成就。大美人很少成爲偉大的演員——只是因爲他們不必要這麽做。費雯不一樣:有抱負、有恒心、認真,經常有靈感。”
  費雯?麗說她飾演了“盡可能不同的角色”,試圖提高演技並驅散對于她能力的成見。她認爲喜劇比戲劇更難表演,因爲需要更精准的時間控制,並認爲在一個演員培訓的時候需要著重于喜劇的訓練。在她演藝生涯後期,她演繹了多部諾埃爾?科沃德的喜劇和莎士比亞的悲劇,發現“讓觀衆哭比讓他們笑容易多了”。
  她的早期表演迅速在英國獲得成功,但是直到《亂世佳人》公映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沒有什麽知名度。1939年12月,《紐約時報》的文章寫道,“費雯?麗小姐的斯佳麗表明荒唐的演員挑選間接導致她走紅,她是藝術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其它任何女演員來飾演這個角色都是不可能的。”當她的名氣提升後,登上了《時代雜志》的封面。1969年,評論家安德魯?薩裏斯認爲電影的成功主要歸功于費雯?麗充滿靈感的演出。電影評論家倫納德? 馬爾丁認爲該片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影片之一,費雯?麗“飾演的角色光彩奪目。”
  劇本作家菲利斯?哈特諾爾如此評論她在倫敦西區演出的戲劇《欲望號街車》——“作爲一位演員,迄今爲止她展現出來的最強的能力證明”,這個評價使她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爲是英國劇院最好的女演員之一。評論家保林?凱爾認爲接下來的電影版本中,費雯?麗和馬龍?白蘭度爲“電影史上最佳的表演之二”並認爲費雯?麗的演出是“極少數能真正同時引起恐懼和同情的表演之一”。
  評論家肯尼思?泰南嘲笑費雯?麗1955年在戲劇《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的表演比奧利維爾差遠了,評論她在表演“聽說要被在她丈夫的屍體上強奸時的表情就好像她僅僅很遺憾下面的墊子不夠舒適”。 他也是對費雯?麗1955年重新演繹麥克白夫人持反面意見的幾個評論家之一,認爲她的表演空洞,缺少角色需要的憤怒。然而,在費雯?麗逝世後,他改變了觀點,認爲自己早期的評論是他所提出的”最糟糕的錯誤意見之一”。他開始認爲在費雯?麗的重新演繹下,麥克白夫人利用她魅力一直吸引著麥克白,刻畫角色的性格“比通常的戰斧更加合理……”。在費雯?麗逝世後評論家的調查中,不少人認爲這是她最成功的戲劇角色之一。
  1948年,費雯?麗和勞倫斯?奧利維爾在澳大利亞賓館。1969年,科芬園的聖保羅教堂,即演員教堂爲費雯?麗豎立了一塊紀念牌。1985年,爲了紀念“英國電影年”,發行了一套郵票,采用了費雯?麗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查理?卓別林、彼得?塞勒斯、戴維?尼文的肖像。
  1999年,倫敦大英圖書館從勞倫斯?奧利維爾的遺産中購買了收藏的資料文件。收藏品包括許多費雯?麗的私人文件,如她寫給勞倫斯?奧利維爾大量的信件。費雯?麗的信件、照片、合同和日記歸她女兒蘇珊所有。1994年12月,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購買了一本相冊,上面有交織字母“L & V O”,該相冊被認爲屬于奧利維爾夫婦,含有夫婦兩人1948年澳大利亞巡演的573張照片。如今相冊作爲澳大利亞表演藝術曆史記錄的一部分。
http://baike.baidu.com/view/341192.html?tp=1_11

 

上一篇:《不列顛空戰》

下一篇:《烈日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