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大決戰》
希特勒納粹德軍的突出部戰役(偉大的坦克閃電戰,雖記取了諾曼底登陸未能迅速坦克反擊之教訓,但仍敗於油料不足和喪失制空權,而這又得究因於希特勒與德軍將領們有關東線戰場:攻城和掠油,熟先熟後之爭,由後敗於油料不足,顯見希特勒的二戰戰略較佳,可惜不能說服只懂軍事的德軍將領。另參本館:《二戰決定性會戰》 《二戰的回顧與省思》)
在美國好萊塢電影
只剩德軍當時殺美軍俘虜的馬爾美迪慘案,和德軍搶奪美軍燃料庫不成而敗亡。要求好萊塢電影去拍戰略戰術問題,太難為人家了吧!娛樂片強調的是英雄主義,所以才會虛構美國情報軍官預先通知美軍:「德軍將反攻」,並在片尾引爆燃料庫,燒毀了德軍坦克。
《坦克大決戰》(Battle of the Bulge ,196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Jjhed0Cbi0
《坦克大決戰》 是一部1965年上映戰爭片電影,導演是Ken Annakin,集亨利方達、勞勃蕭、特利薩瓦拉斯、勞勃雷恩、Dana Andrews及查爾斯布朗森多名明星演員。勞勃蕭飾演黨衛軍坦克少將帶領德軍反攻盟軍,尤為此片靈魂臺柱人物,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確有此人.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這部電影全球首映時是12月16日在加州好萊塢著名電影院Pacific Cinerama Dome,為呈現數十輛坦克作戰氣勢,該電影院用70 mm 伊士曼超大螢幕(Ultra Panavision 70)放映。
劇情
好萊塢自突出部之役得到拍片靈感,但並不是那麼忠於呈現事實,德軍一個坦克旅,虛構出一位德軍英雄海斯勒少將(勞勃蕭演)率領,在冰雪冬天發動突擊反攻盟軍,這時盟軍都駐守在阿登市茂密森林裡,亨利方達演美國情報軍官預先通知美軍:「德軍將反攻」但是沒人信他,最後德軍攻擊導致美軍傷亡重,德軍最後還穿美軍軍服作戰,意圖暗殺統帥艾森豪(麒麟作戰),另外電影裡也有拍德軍當時殺美軍俘虜的馬爾美迪慘案。
與史實同異處
與現代拍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電視影集《諾曼第大空降》比較,《坦克大決戰》就不太依據史實拍攝。而勞勃蕭飾演的德軍愛國少將則確有此人(約亨?派佩爾),差別在電影裡他英勇陣亡,真實的約亨?派佩爾則由於燃料不足而撤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D%A6%E5%85%8B%E5%A4%A7%E6%B1%BA%E6%88%B0_(%E9%9B%BB%E5%BD%B1
坦克大決戰
引言
1944年6月6日盟軍登陸諾曼第,希特勒誇耀的西線大西洋長城崩潰。東線蘇聯亦發動全面攻勢配合,消滅德國中央集團軍大部。德軍已如強弩之末,各處德軍都在撤退,德國的全盤崩潰似乎已經注定,而且迫在眉睫。然而,9月初,盟軍的強攻突然出人意外地停止。盟軍的補給系統跟不上迅速前進的軍隊,在沒有燃料與彈藥的情況下,部隊既無法移動,也不能作戰。德軍是精明又幹練的隊伍,立刻掌握這意外的喘息機會,重新集結、組織,並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開始反擊盟軍。9月16日,在希特勒的戰地指揮所(位於東普魯士的狼窩),瀰漫著一股興奮的氣氛,幕僚們正向希特勒做每日例行簡報。情報顯示,來自第二裝甲師與武裝親衛隊大德意志師臨時拼湊的戰鬥群,已將阿登地區(德比邊界)內眾多美軍佔領區掃除。在一次反擊中,將愛菲山脈森林區內的美軍第四步兵師的眾多部隊擊退。當簡報軍官拿著指示棒,站在一幅巨大的地圖前,敘述沿著荷蘭與比利時北部前線的戰況時,希特勒只是沉默地坐著聆聽。但當開始描述阿登地區的反擊行動時,他突然起身向前。「停!」他大聲喊道。「我已做了個重要的決定。我要展開反擊行動!」他大步走到地圖前,自驚訝的簡報軍官手中取過指示棒,形喜於色地指著地圖上的阿登地區。「也就是說,從這裏!」他轉過身來,面對聚集的指揮官與各級參謀們。「從阿登地區出擊,目標...安特衛普!」他狂妄且自負的說道。這群聽眾因震驚而沉默。這不但是因提議過於大膽,更可說是過於愚蠢,希特勒再度展現出一股他數月來所不曾顯現的精力與熱誠。記憶中,五年前,正是這樣的希特勒引領德國稱霸歐陸,現在...歷史是否又將再度重演?
歷史背景
1944年12月16日,看似已毫無招架之力的德軍,在希特勒的精心策劃下,發動了一次出人意表的攻勢,德軍稱之為守望萊茵行動(Watch un reich)。在12月初時,由於預報將有近一星期的惡劣天候,趁此盟國空軍將全數無法出動的機會,德國裝甲部隊在阿登(亞耳丁)森林發動大戰末期最後一次逆襲。主攻部隊是以老虎II式重戰車編成的獨立重戰車營與SS重戰車大隊構成主力。由於德軍針對英美軍防線交接地帶發動攻擊,使盟軍因指揮權限的因素無法迅速反應,戰鬥甫一開始,德軍裝甲部隊即以摧枯拉朽之勢迫使守備的盟軍節節敗退。然而在十多天的戰鬥中,德軍始終沒有充分的燃油補給,迫使戰車部隊必須依靠奪取盟軍燃料維持動力。最後燃料耗盡的老虎II式戰車變成一輛輛的鋼鐵棺材,橫倒於路旁,依然無法扭轉二戰歐陸的大局走勢。
在此有必要說明一點,事實上,老虎II式戰車在阿登地區的攻勢中僅少部份被使用,再者由於機動力不佳,不適合攻勢作戰,很多部隊是以IV號戰車或豹式戰車為前鋒。
很多人都以為老虎II式戰車在德軍西線的最後一次反攻-阿登之役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大概與本電影”坦克大決戰”的影響有關。片中描寫一位德軍戰車指揮官在該場戰役中率領德軍最精銳的虎王戰車(在電影中是以美造M-47戰車代替)向盟軍戰線突破,目標是安特衛普。電影中也描寫了殺害美軍戰俘的馬美第事件,最後這位指揮官為了搶奪美軍的燃料庫而陣亡,電影當然是娛樂性高過真實性。劇中的戰車指揮官遙遙隱射當時第 1 SS戰車團中校團長 約亨.派普 (Jochen Peiper),因為他的部隊中有老虎II式戰車,且他的部隊也牽涉到殺害戰俘,而他也曾在該戰役中企圖搶奪美軍燃料庫,最後也因為缺乏燃料而撤退,然而,與電影結局不同的是,他並沒有陣亡。
德軍在這場戰役中只有三個重戰車營參戰,分別是第 501 SS 重戰車營,其中兩個連隸屬派普戰鬥群指揮,另一個連隸屬 Knittel 戰鬥群指揮;另一個是第 506重戰車營;原先為第 6 SS 裝甲軍的預備隊, 後來改隸第 5 裝甲軍,最後一個是第301 混成重戰車營,隸屬第 5 裝甲軍。這就是備受爭議的 Peiper 主角其中只有前兩個營是配備老虎II式戰車,數量上分別是35 輛和 22 輛。第 301 混編重戰車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部隊,它是由載有高爆炸藥的遙控戰車及老虎 I 式戰車所組成的部隊。所以在這場戰役中德軍充其量也不過只有約60輛左右的老虎II式戰車參戰。反而是有許多重驅逐戰車營及突擊砲旅參戰,這大概也可以反應出戰爭末期德軍在戰車數量上已明顯的不足!
另外,老虎II式戰車在派普戰鬥群中有受到重用嗎?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是派普本人認為他所進擊的路線根本不適合戰車部隊作戰,更何況該型戰車重達 70 頓餘,如此龐大笨重的戰車在峽窄的林間小路上作戰,萬一拋錨或毀損時,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所以他只有把老虎II式戰車排在戰鬥序列的最後面,用來擔任攻堅而已。而他的這些重型戰車果不其然,到最後都因為燃料不足而自行爆破後丟棄。
第 506 重戰車營的老虎II式戰車本來是要作為第 6 SS 裝甲軍第二波攻擊用的,但由於這部份的攻勢遭到挫敗,最後該營撥交第 5 裝甲軍用來參與 Bastonge 的包圍戰。不過那時已是 1945 年1月的事了,盟軍的空軍又再度活耀,使得這些老虎II式戰車被打得體無完膚,可說是損失慘重。要是當初將這兩個營都撥交第 5 裝甲軍指揮,也許會有較佳的戰果。因為事實證明第 5 裝甲軍只以較為劣勢的戰車部隊卻達到較大的戰果,這當然也和兩軍指揮官的作戰指揮有關。
編導介紹
坦克大決戰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其商標見上圖),1965年(民國54年)上映公演,臺灣於民國55年10月公演。當年上映時轟動一時,片中所唱的德軍裝甲兵進行曲還一度流行於軍中各部隊傳唱。
本片導演是曾執導過最長的一日等戰爭影片的名導演肯.安納金(Ken Annakin)。1914年於英國約克州貝維里出生,16歲在稅務署服務,當了6年的公務員後,決定放棄公職,到了澳洲紐西蘭美國待了一段時間,再度回到英國。歷經汽車銷售員,實驗劇場演員,電影臨時演員及記者等職業。而後入伍服役於英國皇家空軍,後負傷且患遺忘症,於1941年退役。製片人薛特尼.鮑克斯請他到所屬綜藝電影公司當攝影助理,兼副導演和編劇,從此踏上了導演之行。1942到1946年間他導了14 部的紀錄片,1946年開始擔當劇情長片導演,他把紀錄片手法運用於娛樂電影中,格調上雖稍嫌土氣了些,但其堅實穩重的導演手法,頗得影界人士賞識。蘭克公司與英國迪士尼公司都十分重用他,1961年好萊塢名製片柴納克讓他在最長的一日中負責導演盟軍部份,才正式擠身為英國的一流導演。肯.安納金導演的功力見諸於大場面的調度與掌握,但是軍事考證方面則稍嫌不足,動感與節奏也不夠流暢,在本片有關德軍戰車出擊的攝影場面上,明顯地不如另一導演李察.艾登保執導的奪橋遺恨。
編劇是由Bernard Gordon與John Melson二人。
演員介紹
Henry Fonda 亨利.方達 飾演美國情報官凱利中校Lieutenant Colonel Kiley他一直堅信德國正在醞釀一次反攻,可是全師上下都沉浸在耶誕節即將來到的歡樂氣氛中,無人聽信.
Roberrt Shaw 勞勃.蕭 飾演德軍海斯勒上校Colonel Hessler 他是一位以戰爭為生命的職業軍人,帶有普魯士尚武的傳統精神色彩的人物,他不願戰爭就此結束,片尾他在戰車中奮戰不懈的表現,也讓人對他產生一股惋惜之情.
Robert Ryan 勞勃.萊恩 飾演美國蓋利將軍General Gery 是男主角的上司,勞勃是二戰片的老演員,曾與約翰韋恩等演員合作過,參演過最長的一日,決死突擊隊,太平洋航空作戰等片.
Dana Andrews 飾演普利察上校 他一直不肯接受男主角的推斷,也就是德軍正在計畫一次反攻,但後來事實證明一切,他也不得不向主角認錯,並協助其阻止德軍進攻.
Pier Angeli 飾演露易絲 她在片中與裝甲兵葛菲上士合夥,但後來死於德軍的進攻中,除了另一位艾倫娜之外,她可以視為本片的第一女主角.
Barbara Werle 飾演艾倫娜 德軍一級交際花 這個角色肯定是為讓陽剛氣充飭的片子多一分柔情,所以安排了這樣的角色,而且還小露了一下香肩,極盡風騷賣弄之能事.
Charles Bronson 查理士布朗遜飾演 步兵營營長烏倫斯基少校 一副邋遢樣,但卻是經驗豐富,意志堅定的領導者,主角亨利方達與他有一段合作經驗,他後來被德軍俘虜.
Hans Christian Blech 飾演 海斯勒侍從康納 後來因為不滿海斯勒對戰爭持續的看法而請調至油料單位,他是伴演德軍的老面孔.參演過最長的一日,雷馬根鐵橋等片.
James MacAarthur 飾演 少尉維莫Weaver 先前並不積極勇敢,但在其排附為救其而死後,反而堅定抵抗德軍意志,後率殘餘美軍保護美軍油料庫.我不確定他後來是否還在影壇中發展,但是席維斯史特龍的第一滴血第一集中的壞警長與他頗為神似,只是好像發福了些.
Werner Peters 飾演 科勒將軍 擔任海斯勒的上司
Telly Savalas 飾演 戰車長葛菲中士 他指揮的戰車先後兩次被德軍擊毀,第二次還被打掉砲塔而被迫脫離戰場,但反而陰錯陽差地保護了美軍的油料庫.他還演出過戰略大作戰,決死突擊隊等片,是二戰片的老手.
Karl-Otto Alberty 飾演 迪波少校 海斯勒的幕僚,負責一切後勤事宜.
George Montgomery 飾演 杜金上士 為救其排長而死於德軍機槍之下
Ty Hardin 飾演 schumacher
Steve Rowland 飾演 bit part
電影內容介紹
本片當年在臺灣公演時,海報上標榜著有一百八十度弧形螢幕,高三十公尺,六聲帶,八音路等高科技,這就是所謂的新藝拉瑪綜合體(Cinerama)影片,海報上還誇張地說是自由中國的一大突破喔!
本片一開頭說明了德軍即將敗降,盟國士官兵們都沉浸在耶誕節前的歡愉氣氛中,沒有人會懷疑戰爭即將結束,但只有一個男人,也就是主角亨利方達所飾的情報官凱利中校不信,他的直覺中告訴自己,德軍的沉寂意味著有另一場更大的戰鬥即將爆發,為證明自己的觀點,他乘著偵察機外出偵察敵情。
片頭有一幕場景不甚合理,據國外書中的報導,此時另一主角德國裝甲指揮官海斯勒上校正乘坐一輛敞篷車,正欲前往總部報到,在路上被主角之一的亨利方達所乘的偵察機遇到,並拍下照片。海斯勒乘坐的敞篷車是敞開蓬頂的狀況,在平時也許無所謂,但是在歐洲,尤其是十二月,天寒地凍的情況下,似乎很難理解,為何他要這麼做(他不怕冷嗎?),一般而言德軍將領乘坐車輛時,多半是蓋頂的(除了校閱部隊外,一般人都被紀錄片中出現的希特勒等人乘坐敞篷車的影像所誤導),所以我們只能說這是因應劇情安排所需,否則亨利方達就拍不到海斯勒的尊容了。導演並安排海斯勒的侍從康納誤以為偵察機為戰鬥機,最後棄車奪門而逃。
由勞勃蕭飾演的海斯勒上校(有人以為這個角色是影射武裝親衛隊的約亨派普,詳情請參閱漫談戰爭漫畫小林源文)到達總部後,並未報告其接觸到偵察機之事?在與長官科勒將軍寒喧後,將軍告訴他要他擔任一次新攻勢的前鋒,海斯勒質疑現在德國還有能力發動攻勢嗎?將軍得意地展示他新武器:Me262噴射戰鬥機;V1V2火箭;虎式重戰車等,並給予他承諾他個人將有最好的裝備與人員,海斯勒於是欣然接受。片中勞勃蕭摸著美造M47戰車模型的畫面(見左圖),令人有一種啼笑皆非的感覺,片中在我已很模糊的印象中,還是減了一兩段片段,當勞勃蕭在見完其長官後,隨其前往作戰指揮中心時,有途中遭到假扮成美軍的德軍特殊任務部隊的劫持,以及後來校閱龐大的戰車部隊的情節,在LD及影帶中都不復見,殊為可惜。
片中只有兩位女演員出現,一位是與戰車兵葛菲的合夥人(見演員介紹),另一位就是右圖中的高級交際花,這是在海斯勒上校即將出擊的前夕,其上司特別派來滿足他的安排,但並不為海斯勒所接受,遂將他趕走,這個片段在當年臺灣上映的版本中,及後來電視臺(無線電視台如華視等曾播出過)播出時,並沒有出現.後來在影帶及LD中才看到,也許是臺灣當年電檢制度不容許此一情節吧!我們國家認為軍人要有高尚的品德之類的傳統觀念,似乎不能接受西方人直接的人性安排吧?軍人也是人,也有慾望,當然該適度的宣洩。
海斯勒奉命擔任前鋒,又目賭了先進的新武器及數量頗眾的戰車群,心中極為興奮。片中安排一幕他正愉快地用餐,邊哼著音樂,其侍從康納在一旁也感受到長官的興奮,主角隨即表明要再多用些食物,於是康納問道,您好像很高興?海斯勒說沒錯,還請康納坐下陪他喝杯酒。兩人乾杯後,隨即進入一片沉寂,男主角看出康納有心事,於是要求他說話,康納不解的問要說些什麼?說說你對這次作戰行動的看法阿!我的看法?好!我告訴你,他們都是些菜鳥,毫無作戰經驗,昔日與你一起並肩作戰的戰友們現在還剩下誰?只有我!只剩下我這個老傢伙了!稍早我還被一架無武裝的偵察機嚇得膽戰心驚!這是幻影!這就是我的看法!康納對這次的行動提出質疑,認為不可能成功,海斯勒聽畢,雖然也知道這是事實,但礙於主官的身份,只得壓下自己的怒氣,但他還是不相信,因為長官已給了他保證,他將擁有最優秀的部下,所以他馬上電召幕僚軍官迪波少校,立刻召集全體連長,我要見他們!海斯勒要親自瞧瞧這些所謂的菁英們。
身著黑色裝甲兵制服的連長們整齊地列隊,一字排開接受海斯勒的校閱。由於事出突然,其直屬長官科勒將軍也前來關切。海斯勒看了之後,低聲告訴將軍:孩子!孩子!全都是些孩子們!他們太年輕了,過去我要跟他們相處六個月才能上戰場,現在我卻連一個人的名字都叫不出來!將軍無奈但又有些不悅的說,他們都是德國的菁英,全都給了你,並且準備為你而死,你要求的似乎太多了!語畢隨即離開。海斯勒又繞著他們仔細的端詳一番,這時其中一位年輕軍官似乎也知道長官對他們好像沒有什麼信心,於是當場帶頭高唱德國裝甲兵進行曲。此時,所有列隊者都同聲映和,雄壯的進行曲令人感受到一股誓死報國的決心。此時,海斯勒一直看著他們,其心中當然明白了他們的決心,他轉過頭去看看侍從康納,這就是你剛才說的菜鳥,是嗎?於是他要求康納也跟著一起唱軍歌,康納無奈地唱著,大聲點!再大聲點!海斯勒不斷地要求他,最後海斯勒自己也加入合唱,這樣的劇情安排,海斯勒重拾對他們的信心,似乎也說明了二戰末期德軍雖然人力物資不斷地消耗殆盡,但在某些部份如士氣上還是頗為高昂。
片中的兩場高潮戲當然是戰車出擊及片尾的大對決,這也是本片翻成坦克大決戰的原因,12月16日凌晨,德軍趁天色混沌之際,對英美軍防線交接之處發動強烈攻勢,片中偏重於戰車出動的調度場面,反而忽略了真實的情況,實際上,德軍採用了新戰法,以防空探照燈先照上雲端,利用反射光(這有點類似月光)照明,一小股一小股的部隊就混入盟軍防線內,接下來才展開準備射擊,此舉令盟軍措手不及,所以倉皇中陣腳大亂,但本片沒有觸及此點,導演把重點放在支援拍攝的M47戰車上,痛擊了無重裝甲部隊配置的美軍防線,當然,這幕戲令喜好德軍的戲迷們頗為興奮,面對德軍裝甲部隊,美軍步兵以輕’重機槍,步槍甚至槍榴彈攻擊戰車,但是結局只是換來更猛烈的反擊,美軍紛紛慘死於戰車履帶之下,最後只得撤退,主角亨利方達也是在烏倫斯基營長的幫忙下勉強擊毀一輛虎式戰車的履帶,他趁機接近,消滅了乘員,並無意中聽到了海斯勒聯絡的無線電內容?(為何海斯勒會說英文?),配合先前他拍到的照片,所以他明白了這是誰率領的攻擊,片尾他更是勇敢地搭乘偵察機昇空,主動偵蒐海斯勒部隊的動向,但飛機也遭擊落墜毀於美軍油庫附近,負傷昏迷後被油庫人員所救。
德軍成功的突襲,俘虜大量的美軍,復加上特殊任務部隊假扮美軍憲兵,截斷通訊並擾亂美軍後撤路線,片中還拍出馬美第美軍遭屠殺的場景,只有一位步兵排長維莫(Weaver)在其忠心耿耿的士官長以死掩護下逃亡而倖免,片尾該排長正是阻止海斯勒奪取油庫的關鍵人物之一。
本片有一個很明顯的錯誤,也就是天氣。相對於一開始片頭戰車出擊時的冰天雪地(見上圖出擊),對照影片後段戰車大對決的沙漠場景(請見下圖),使人有一股莫名其妙之感,這是導演的一項錯誤,也許是地點選擇受限,或是其它因素影響所以才會改變拍攝地點,依我研判,地點可能是在美國本土(歐陸似乎沒有沙漠地形,而在美國本土,則軍方才有可能支援那麼多M24及M47型戰車拍攝)片尾戰車對決,以M24霞飛式輕戰車(國軍後來來臺時也接受一批該型戰車為軍援,國軍一直延用,尤其是外島前線,至前幾年才逐步淘汰,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到南投集集火車站前參觀,那裏有兩輛此型戰車供人參觀)代替M4薛曼式戰車,而以M47戰車代表德國老虎戰車(有關德國五號,六號戰車,請參閱歷史背景中的圖片)雖然不對但也只能勉強接受,因為德國戰敗後是不太可能再找到這些富有傳奇色彩的車輛了.有部分場景是由模型代勞,但頗能以假亂真,尤其是海斯勒坐車被美軍砲彈擊中的真實感,劇中安排美軍戰車兵中士葛菲謝發現了海斯勒的戰車,並一發擊中目標,可惜虎式戰車毫髮未傷,他只得倒車,但還是被海斯勒發現而遭摧毀,失去了砲塔,個性激烈的葛菲本欲死拼,但在長官的命令下不得已退出戰場。
劇情的轉折點是在後段的油庫爭奪戰,由於美國方面已明白德軍戰車耗油量大的缺點,意圖引誘德軍戰車主力與美軍戰車對決,美軍明知雙方差異甚大,但是仍投入全力,當然也想當然而的被德軍修理一番(如葛菲),劇中結局以海斯勒率菁英前往美軍油庫,如果海斯勒成功奪取該油庫,則德軍便能繼續與美軍對抗!但是由於亨利方達墜機於油庫旁,雖然德軍特殊任務部隊已奪取並控制油庫,但是先前遭擊毀砲塔的葛菲與死裏逃生的步兵排長等人也趕到了油庫,由於識破假扮憲兵的德軍,油庫重回美軍之手,面對海斯勒的前來,亨利方達令他們推倒部份的油桶,點燃火苗,欲燒毀油庫,海斯勒眼見油庫即將到手,豈容美軍摧毀,欲令戰車前進,但由於汽油使地面鬆軟不利戰車履帶前進,且火苗逐步逼進,其他乘員這時見狀一一棄車而逃,海斯勒無視危險,自己駕著戰車前進,在不斷地嘗試下幾乎就要成功,但最後還是被油桶擊中而爆炸身亡。(見右圖)雖然海斯勒是德軍,但這一幕的確令人動容。
影片最後在海斯勒的侍從康納跟隨著德軍撤退的畫面中結束,年紀不小的康納背著大大小小的裝備蹣跚地走著,但忽然間他似乎領悟了什麼,隨即丟下大部份的裝備,留下自己的隨身包包,面露笑容的大步向前,鏡頭一轉拉大為空中腑瞰的場面,廣闊的戰場上遺留敵我雙方大量的戰甲車,雖然壯觀,但也令人有不勝晞噓之感。
補述一段幕後花絮,片尾雖然安排海斯勒上校壯烈殉職,這也是本片中最令人動容的一幕,但根據我在日本網站上所看到的記載,在部份未曾公開的片段中,導演本有意安排海斯勒沒死在戰車裏,於險境中被其侍從康納所救(或者是他自己逃出來?請見左圖,一身狼狽的海斯勒與解救他的侍從康納),到底基於何種原因使導演將電影剪輯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目前已不得而知了。飾演海斯勒的勞勃蕭及其侍從康納的Hans Christian Blech早已過世多年,現在只能寄望日後華納兄弟公司在重發本片DVD時(本片目前尚無正式版權的DVD發行),能將此段補上,或提供當年影片拍攝的相關幕後花絮及其它被刪剪過的片段(除了前述的一些片段之外,還有如德軍攻陷安不列芙後,海斯勒於鎮上某處遭人狙擊,後來察出是位男孩,鎮民皆欲替其求情,海斯勒考慮了一下之後決定放了該男孩,但處死其父親,另外查理士布朗遜所飾演的美軍營長,被俘後曾與海斯勒見面一景,這兩段在許多版本的影片中也都沒有,請見下面兩圖)。
http://wtaing.myweb.hinet.net/battleofbulge/movie013.htm
突出部之役
突出部之役(英語:Battle of the Bulge,法語:Bataille des Ardennes,德語:Ardennenoffensive;當時盟軍方面的媒體原依戰役爆發所地稱阿登戰役或亞爾丁之役,但盟軍將士依作戰經過稱之爲突出部之役,而德國B集團軍則稱之爲守望萊茵作戰),是納粹德國在1944年12月16日在西部戰線發起的作戰。此次作戰包含許多支持的次作戰,如地板作戰(Operation Bodenplatte)和麒麟作戰(Operation Greif)等。這些作戰的計劃中的目標是撕裂英美盟軍戰線、占領安特衛普,並包圍和消滅盟軍的四個軍團,迫使盟軍在有利軸心國的條件下和談。阿登戰役的計劃是在極度秘密的情況下完成,幾乎完全無線電靜默,因此即使是“Ultra”,盟軍破譯的德國秘密無線電通訊,也未對即將來臨的進攻顯示出任何迹象。更糟的是,盟軍的過份自信、忙于自己的進攻計劃、差勁的空中偵察和相對缺乏戰鬥經驗的美國第一軍團,提升了突擊的效果。盟軍的情報部門完全未能察覺即將來臨的攻擊,而這意料之外的攻擊是發生在盟軍的強大空軍不能起飛的陰天,向盟軍防線薄弱部份發起的進攻。“突出部”意指德軍在戰鬥初始時在盟軍防線制造出來的“凹痕”。
美軍大部份的傷亡發生在最初三天,當時美國第106師三個團中的兩個被迫投降。整體而言,突出部之役是美國在二戰所經曆最血腥的一役,19,000名美國人的死亡數超過任何其它戰役。對美國陸軍而言,參與阿登戰役的美國部隊數與敵軍數皆超過美國在二戰前經曆過的任何沖突。作戰失敗後,德國許多有作戰經驗的部隊的人力和裝備被嚴重耗竭,殘存者撤回防守齊格菲防線。
一、背景
在1944年8月底突破諾曼底和登陸南法後,盟軍向德國的推進快于預期。大君主作戰原計劃在D+90日攻至塞納-馬恩省河然後大約D+120日以後攻至德國邊境。這使得盟軍補給出現大量問題,除了諾曼底的桑椹臨時港(Mulberry)和用LST從沙灘登陸外,盟軍手上唯一的深水港是靠近初始登陸點的瑟堡。雖然在9月1日完整奪取了安特衛普港,但在11月28日以前此港皆未能運作,因爲出海口斯海爾德河附近的德軍未被清除,清除行動的延滯是因爲所須的資源被優先分配到市場花園作戰。德國一直到1945年5月仍控有多個海峽主要港口,那些盟軍在1944年取得的港口皆已被破壞使盟軍無法立即使用。D-Day前對法國鐵路系統的大量轟炸,以阻止德軍運動,現證實對盟軍自己也同樣不利,因爲要花時間修複軌道和橋梁。爲了運補前線部隊設立了一個稱爲紅球快運的卡車貨運系統,但不管怎麽幹,每運送一加侖的油料到靠近比利時的前線,五加侖的油料被消耗在運輸。至10月初時補給的狀況使盟軍暫停大型攻勢積存物資。
布拉德利、巴頓和蒙哥馬利皆希望優先補給自己的部隊,以期在解決補給狀況的同時能繼續前進並持續給德軍壓力。不過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偏向寬線戰略但優先補給伯納德?蒙哥馬利的北部軍,因爲他們短期目標是占領迫切需要的安特衛普港口,和長期目標占領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帶魯爾地區。在盟軍因缺乏補給暫停攻勢時,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得以將散亂的德軍重整成半凝聚的防衛軍。
蒙哥馬利元帥的市場花園作戰,一個在九月的作戰,原計劃橫越萊茵河和繞過齊格弗裏德防線,未能成功也未使盟軍有多少進展。十月,加拿大第1軍開始斯海爾德戰役,攻下瓦爾赫倫島(Walcheren)和清理西斯海爾德後,11月28日安特衛普港終于開放船運,至月底補給狀況開始舒緩,盟軍占領南方大港馬賽也對補給有所幫助。
盡管斯海爾德之役後前線暫時停頓,德國形勢仍然危急。雖然秋季時仍有軍事行動,如亞琛戰役(Battle of Aachen)和許特根森林戰役(Battle of Hürtgen Forest)等,不過西方的戰略形勢大致維持不變。在東方,巴格拉季翁行動(Operation Bagration)消滅了大半中央集團軍,蘇聯進展快速,紅軍一直推進到超越補給範圍才停止。到了11月,蘇聯顯然准備進行冬季攻勢,最可能發生在12月。
同時,盟軍空軍自1944年初就有效壓制德國空軍,使他們缺乏戰場情報能力也無能截斷盟軍補給。相反的,德軍白天的任何移動幾乎都立刻會被發現。截斷供給和轟炸羅馬尼亞油田使德國極度缺乏油和汽油。
德國部隊在1944年11月的唯一優勢是他們終于不再防守整個西歐,西方戰線縮短頗多且更靠近德國心髒地帶,即使仍在盟軍制空下還是明顯改善了他們的補給問題。除此以外,分布廣泛的電話和電報網代表不再必須用無線電通訊,因而剝奪了盟軍最強的武器,Ultra截聽。
1、謀劃進攻
希特勒相信他的軍隊仍可長期防衛德國,只要能在短期內削弱西線的敵軍,希特勒更進一步相信他可以分裂盟軍使英國和美國不理會蘇聯獨自締結和平條約,若成功德國將可有足夠時間設計和生産更先進的武器(如噴氣飛機和超級重型坦克),並允許軍力集中到東部。對于這個判斷一般認爲不切實際,因爲盟軍擁有整個歐洲的空中優勢和有效幹預德軍攻擊行動的能力。
不少德軍高階參謀擔憂盟軍的空中力量在天氣良好時可以有效遏制任何攻擊行動,希特勒忽略或駁回了這些擔憂,不過攻擊時間被特意定在晚秋,這個西北歐經常被大霧或低雲覆蓋的季節,以消除盟軍空中威脅。
盟軍在荷蘭的進攻(市場花園作戰)于1944年9月結束,巴格拉季翁戰役也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告終,戰略主導權暫時輪回德國,他們相信對此主導權最好的利用方式是攻擊西部數量較少的盟軍,而不是龐大的蘇軍,因爲即使是包圍和消滅整個蘇軍的不切實際計劃真的能完成,蘇聯還是會保有數量優勢。此外,東部多數“天然”防衛線還在德軍控制之下。
在西部,補給問題開始明顯阻礙盟軍作戰行動,雖然1944年11月開放安特衛普港使狀況稍微改善,但盟軍部隊過于分散,他們的陣地從南法一直延伸荷蘭,德軍計劃的假定是對此人員薄弱防線的一次成功打擊將可遏止盟軍整個西線的挺進。
有不少對西部的大型攻擊計劃被提出來,但德國最高指揮部很快將注意集中在其中的兩個,第一個計劃是用鉗形戰術包圍亞琛附近的美國陸軍,期能包圍美國第九軍和第三軍並奪回曾在今年稍早延滯美軍的極佳防衛地點,第二個計劃是用閃擊戰戰術進攻防衛薄弱的阿登,撕裂英美戰線和占領安特衛普。閃擊戰計劃後來被命名爲“守望萊茵”,此名稱天生有欺敵作用,暗示西線戰略是停止和觀望。
希特勒選擇第二個計劃,因爲他相信一個成功的包圍戰對整體情勢無補,並認爲分割安格魯-美國聯軍的前景更有吸引力,蒙哥馬利和巴頓之間的不合衆所周知,希特勒希望可以從中取利。若攻擊成功,奪取安特衛普將可以將四個斷絕補給的軍陷在德軍戰線後方。
兩個計劃都將攻擊集中在美國的部隊上,原因大部份是因爲希特勒相信美國人缺乏戰鬥能力,並相信若聽到損失慘重的消息美國的家鄉後線會崩潰。
2、計劃
德軍最高指揮部,在希特勒的堅持下,于9月中決定向阿登進攻,如同1940年的法國戰役,不過當時德軍是先穿越阿登再接戰,而1944年的計劃則要求在森林內開戰,主力部隊將向西挺進至默茲河(Meuse River),然後向北到安特衛普和布魯塞爾,阿登的狹窄地形將使快速移動困難,但到默茲河後的開闊平原爲成功沖刺至海邊提供良好前景。
共選出四個軍參與這次作戰:
第六SS裝甲軍,由澤普?迪特裏希(Sepp Dietrich)率領。此軍于1944年10月26日剛成立不久,內包含武裝親衛隊第一SS裝甲師“希特勒護衛”和第十二SS裝甲師“希特勒青年”。此軍被托付此次作戰的主要目標,占領安特衛普。
第五裝甲軍,由哈索?馮?曼陀菲爾(Hasso von Manteuffel)率領,負責進攻中路和占領布魯塞爾。
第七軍,由埃裏希?布蘭登貝爾格(Erich Brandenberger)率領,負責進攻最南路和保護側翼。此軍僅由四個步兵師組成,且沒有可做矛頭的裝甲集群,因此在整場戰役都沒什麽成果。
第十五軍,由古斯塔夫-阿道夫?馮?燦根(Gustav-Adolf von Zangen)率領。此軍最近在市場花園作戰做過激烈戰鬥因而重整,被部署在阿登戰場最北端,負責牽制美軍部隊移動,若情況有利就自己進攻。
作戰總指揮爲B集團軍司令瓦爾特?莫德爾,和西線總司令倫德施泰特。
計劃設計者們認爲作戰成功有四項關鍵要素:
攻擊必須完全出乎意料。
天氣必須差,以消除盟軍空軍對德國進攻部隊和補給線的威脅。
進度必須快,莫德爾宣稱若想有任何成功機會則必須在第四天到達默茲河。
因爲油料短缺所以必須從盟軍手中完整奪取油料,參謀總部預估他們必須在激烈戰鬥狀況下奪取到安特衛普所需油料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原計劃預計使用大約45個師,其中包括由12個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組成的裝甲矛頭和各種步兵單位,但後來因爲嚴重人力短缺,所以被縮減成約30個師,裝甲部隊大多被留下來,但爲了要防衛東部使得步兵單位不足。這30個新建師用掉一些德國最後的後備人力,其中包括由戰場老兵和那些原被認爲太年輕或太老不適合戰鬥的新募兵混合組成的國民擲彈兵部隊。因爲德國極端缺乏油料—那些無法用鐵路直接運輸的物資必須用馬拖以節省油料—攻擊行動因此從11月27日延遲到12月16日。
發起攻擊前,盟軍對于德軍的部隊移動完全一無所知,奪回法國時,法國反抗軍爲盟軍提供了關于德軍部署的寶貴情資,但此一消息來源在到德國邊境後便告枯竭。德軍在法國時使用英格瑪機加密的無線電傳遞命令,盟軍可以從中攔截和解密這些無線電從而得到稱爲Ultra的情資,但在德國境內這一類的命令通常改用電話和電傳打印機傳遞,而且對關于這次進攻的所有相關行動特別下達了無線電靜默令。德國國防軍在7月20日暗殺事件後的肅清,也使得保安更爲嚴密和減少泄密,秋季多霧的天氣也使盟軍偵察機無法正確判讀地面情報。
盟軍的情報單位從獲得的一點點情資相信了德國希望他們相信的,德國無力發起任何大型攻擊行動,事實上因爲德國的努力,他們相信德國在北萊茵河杜塞道夫附近新組建了一只防衛軍,這是靠增加防空陣地和蓄意增加無線電流量來達成。盟軍最高指揮部因此依據他們情報單位的評估判斷阿登是屬于平靜地區。
因爲阿登被認爲是平靜地區,基于經濟准則的考慮它被用來做爲新部隊訓練地和做過激烈戰鬥部隊的休整地,因此美國部署在這個地區的部隊是缺乏經驗的部隊(美國第99步兵師和第106步兵師)和屢經戰陣前來此地整補的部隊(美國第2步兵師)兩者的混合。
德國爲這次進攻計畫了兩項大型特戰任務,在10月時決定由奧托?斯科爾策岑(Otto Skorzeny),這位曾救出前意大利獨裁者墨索裏尼的德軍指揮官,率領由會講英語的士兵組成的部隊進行麒麟作戰,這些士兵將穿著從屍體和戰俘身上奪來的英美軍制服和狗牌,前往敵後修改路標、誤導交通、制造混亂並占領默茲河位于列日和那慕爾之間的橋梁。11月底時又增加了一項充滿野心的特戰任務,弗裏德裏希?奧古斯特?馮?德海特中校(Friedrich August von der Heydte)將率領一隊空降兵進行史塔瑟作戰(Operation Stösser),他們將在夜晚被空投在敵後,占領馬爾梅迪(Malmedy)附近的一處重要路口。
德國情報單位預估蘇聯重起攻勢的日期在12月20日,蘇聯這次進攻目的將是擊潰德軍在東線的剩余抵抗能力以打通前往柏林之路,他們希望斯大林在得知德國開始進攻阿登後會延後作戰,待結果出曉後再行動。
希特勒和參謀群在作戰的最後准備階段離開了他們位于東普魯士的指揮部狼穴,短暫停留柏林後,希特勒在12月11日抵達位于南德的指揮部鷹巢,在1940年他曾成功指導對法和低地諸國作戰的地點。
二、初期德軍攻勢
1944年12月16日,德軍開始進攻,在0530小時德軍向面對第六SS裝甲軍的盟軍發起猛烈火炮攻擊,0800小時德國全部三個軍皆開始向阿登進攻。在北部,底特裏希率領的第六SS裝甲軍爲突破列日向羅謝姆狹口(Losheim Gap)和艾森伯恩山脈(Elsenborn Ridge)進攻。中路曼托菲爾率領的第五裝甲軍向巴斯托涅和聖維特這兩個有極重要戰略地位的道路彙集點進攻。在南部,布蘭登伯格的第七軍向盧森堡推進以保護側翼不受盟軍攻擊。
在北部的第六SS裝甲軍的步兵單位進展不太順利,因爲他們在艾森伯恩山脈遇到美國第2步兵師和第99步兵師的頑強抵抗,延緩了他們的推進,這使底特裏希被迫提早出動他的裝甲部隊,但自12月16日起阿登部份地區便被籠罩在雪暴中,雖然這如德軍所願將盟軍空軍牽滯在地面,此天氣被證實對德軍也是問題,因爲差勁的路況妨礙他們的推進,不良的交通管制導致嚴重交通阻塞和前線單位缺乏油料。
中路的德軍進展比較順利,他們進攻的地點是由美國第28步兵師和第106步兵師所據守的20英裏寬的西尼?艾弗爾(Schnee Eifel)地區。進攻這裏的德軍並沒有如北路一樣擁有壓倒性的兵力優勢,但居然成功的使用鉗形戰術包圍第106師的兩個團(第422和423團)並迫使他們投降,這要歸功于曼托菲爾成功運用了他的新戰術。美國陸軍官方曆史寫道:“至少七千人被損失在這裏,實際數字可能接近八或九千,損失的武器和裝備的總數,當然,也是非常慘重,因此西尼?艾弗爾之役代表的是美國在1944-45年歐洲戰區損失最嚴重的挫敗。”
曼托菲爾戰線南方的主要攻勢是各進攻師越過烏爾河(River Our),然後對重要路口聖維特和巴斯托涅加強施壓,裝甲縱隊攻取外圍村落。這些村落的頑抗以及德方的交通混亂,使美國第101空降師得以在12月19日乘卡車抵達巴斯托涅。巴斯托涅的激烈抵抗,特別是這裏的美國工兵部隊表現特別顯著,使德軍無法快速攻取此鎮,因此裝甲縱隊由兩邊繞過,巴斯托涅在12月20日被斷絕交通。
在最南方,布蘭登伯格的三個步兵師在前進四英裏後便被美國第八軍團攔下,此戰線從此被牢牢守住,布蘭登伯格指揮下的部隊只有第5傘兵師得以在內側翼向前推進12英裏,以完成他們被特別指派的任務。
艾森豪威爾和他的主要指揮官們12月17日發覺在阿登的戰鬥是一次大型進攻而不是地方性的反擊,因此命令了大量援軍前往此地區,在一星期內有250,000的部隊被送往此地,除此之外,第82空降師也被空投在靠近列日的地方,以支持突出部北方的戰鬥。
1、史塔瑟作戰
原本預定在12月16日清晨開始的此作戰,因爲壞天氣和油料的短缺使得時間被後延一天,新的空投時間設爲12月17日0300小時,空投區是馬爾梅迪北方11公裏,作戰目標是占領巴拉克?米裘(Baraque Michel)路口,馮?德?海德中校和他的部下將攻下此地並據守約24小時,直到第十二SS裝甲師“希特勒青年”前來接替爲止,以阻礙盟軍援兵和物資流入此地。
12月16日午夜剛過不久,112架Ju 52運輸機載著1,300名德國傘兵在一場強大雪暴中起飛,強風和視線不良導致許多飛機飛離航線,也使傘兵甚至最遠被投在離預定空投區12公裏遠的地方,僅有小部分的部隊降落在靠近預定空投區的地方,即使是飛機距離預定空投區相對較近的傘兵也很多被強風吹離目標並使他們降落困難很多。
至中午時分終于有約300名傘兵集結,但若要對抗盟軍此軍力仍然太小太弱,馮?德?海德中校放棄了原定奪取路口的計劃,改下令他的部隊用類似遊擊戰的方式騷擾附近盟軍。因爲跳傘分布範圍很廣,阿登各處皆通報有德國傘兵降落,這使盟軍相信德軍進行了師級的空投,結果造成很大混亂並使他們將部隊部署在後方而不是送往前線對抗德軍主力。
2、麒麟作戰
史科茲尼成功率領一小部份他的由變裝、會講英語的德軍組成的營滲透入敵後,他們雖然未能完成關鍵任務奪取謬斯河上的橋梁,但此營的存在使盟軍在各層面的軍事活動皆産生混亂,流言像野火般漫延,甚至連巴頓將軍都提高警覺並在12月17日向艾森豪威爾將軍描述狀況時說道:“德鬼……會講完美英語……制造地獄、剪斷電線、轉動路標、使各師提心吊膽並將一個突出部硬推入我們的防線。”
檢查哨很快在盟軍後方各處設立,這嚴重減緩士兵和裝備的移動速度,憲兵用每個美國人都應知道的事考驗軍人,如米老鼠的女朋友是誰、棒球的比數或伊利諾伊州的首府,其中後者導致布拉德利將軍被短暫拘留,雖然他給出了正確答案斯普林菲爾德,但詢問的美國憲兵顯然認爲首府是芝加哥。
更加嚴密的防範措施加大了德軍滲透者行動的難度,其中的一些人被捕,他們甚至在被質詢時仍進行他們散布錯誤消息的任務,當被詢問他們的任務時,一些人回答他們被下令前往巴黎暗殺或俘虜艾森豪威爾將軍,將軍周遭保安因此極大提升,且被限制在他的指揮總部內。因爲這些俘虜被捉時身著美軍制服,因此在不久後他們就被槍決,這是當時所有正規軍的標准處置方式。日內瓦公約對于這方面並未清楚說明,僅表示所有士兵必須穿著制服以識別他們戰鬥員的身份。史科茲尼了解如果他們在開火時身穿德軍制服此種作戰就仍在國際法容許範圍內。史科茲尼和他的手下完全了解他們被捕後極可能遭受的命運,且大多數在盟軍制服下還穿了一套德軍制服。史科茲尼逃過了追補,活到戰後,並可能參與前納粹SS成員(ODESSA)的地下逃脫網絡Ratlines。
3、馬爾梅迪屠殺
在北部,“第六SS裝甲軍”的主要裝甲矛頭派普戰鬥群(Kampfgruppe Peiper)的4800名士兵和600臺載具,在武裝親衛隊約亨?派普上校(Jochen Peiper)的指揮下,向西往比利時方向前進。他們在12月17日0700小時奪取了美軍靠近布爾根(Büllingen)附近的一處存油基地,稍停補充油料後,他們繼續向西,在1230小時接近一個小村落包格涅茲(Baugnez),位于馬爾梅迪和李格諾維爾(Ligneuville)之間半路的山頂上,他們在此遭遇屬于美國第285炮兵觀測營的小部隊,短暫接火後美軍投降,他們在被解除武裝後和其它更早被俘虜的美軍(約150人)一起被趕去站在一處靠近路口的空地,他們在這裏被掃射,是什麽導致開火並不明朗且沒有記錄顯示SS軍官下令開火,不過此類槍殺戰俘事件對于在東線的雙方較爲普遍。此事件迅速傳遍盟軍戰線,此後,士兵們便普遍不留SS或德國傘兵的戰俘。被俘虜的派普戰鬥群士兵戰後被送往馬爾梅迪屠殺審判法庭。
戰鬥仍在繼續,傍晚時“第一SS裝甲師”矛頭已向北推進接戰美國第99步兵師而派普戰鬥群則到達斯塔沃格(Stavelot)前方。他早已落後進度,因爲從艾弗爾(Eifel)到斯塔沃格已花了36小時,在1940年這段路程只花了9小時。美軍在撤退時把橋梁和油槽都炸掉以免德軍獲得他們極度須要的油料和進一步減緩他們的速度。
另一個小規模屠殺發生在衛若斯(Wereth),位于聖維特東北約一千碼的地方。1944年12月17日,11名非裔美國人在此地在和平的投降之後,被折磨然後被屬于韓森戰鬥群(Kampfgruppe Hansen)SS第一師的人槍殺,殺人者的身份至今不明,也從未因爲此罪行受到懲罰。
4、派普戰鬥群的進攻
派普在12月18日進入斯塔沃格,在此遭遇美方守軍的頑強抵抗,在未能擊敗此地區的美軍後,他在鎮內留下一小部支持部隊,然後率領大部份的軍力向特魯瓦蓬(Trois-Ponts)的橋梁前進,但在他抵達時此橋已經被美國工兵部隊摧毀了,派普離開此地前往格萊茲村(La Gleize),然後再由此往斯圖蒙(Stoumont),在派普接近此地時,美國工兵部隊將橋炸掉並據守壕溝准備打一場艱苦的戰鬥。
美軍在12月19日重新奪回防禦薄弱的斯塔沃格,這使他的部隊被切斷與主力部隊和補給的聯系,隨著他們在斯圖蒙的處境越來越絕望,派普決定撤往格萊茲並在那裏設下防線等待德軍的救援部隊。在12月23日派普決定突圍重回德軍防線,此戰鬥群的士兵被迫留下他們的載具和重裝備,不過大多數得以逃脫。
5、聖維特
位于中間的小鎮聖維特,一處極重要的道路彙集口,是對曼托菲爾和底特裏希部隊的嚴峻挑戰,防守方由美國第七裝甲師帶頭,並包括第106步兵師一個團和一些來自第九裝甲師和第28步兵師的小部隊,他們在布魯斯?C?克拉克將軍(Bruce C. Clarke)指揮下成功抵擋了德軍的進攻,因此相當大的減緩了德軍前進速度,聖維特在12月21日被命令放棄,美軍部隊退往此地區布有壕溝的據點,形成德軍成功推進的威脅,12月23日,隨著側翼被德軍擊潰防線已無法維持,美軍部隊被命令撤至尚姆河(Salm)以西。因爲德軍的計劃原要求在12月17日1800小時占領聖維特,因此在此地和周遭的拖延對他們的時間表形成重大打擊。
6、巴斯托涅
12月19日,盟軍高階將領在凡爾登(Verdun)一處碉堡會議,艾森豪威爾在了解了若對方是空曠地的攻方而非守方的情況下消滅德軍會容易很多之後,他告訴將軍們:“目前形式對我們而言是一個機會而非災難,在座各位不許有不高興的表情。”巴頓了解了艾森豪威爾的意思,便響應道:“我們幹脆放膽讓他們一路沖到巴黎,然後我們就可以確實的將他們切斷和咀嚼。”艾森豪威爾詢問巴頓他的美國第三軍(位于中南法)轉北反擊需花多少時間,他說他可以在48小時內完成,此答案令其它將軍感到不可置信,事實上在他前來聚會之前,巴頓已下令他的幕僚准備轉北,當艾森豪威爾詢問他的時候移動已在進行中了(Citizen Soldiers, p 208)。艾森豪威爾將美國第一軍團和第九軍團自布拉德利的第12集團軍移除並改置于蒙哥馬利的英國第21軍團指揮下。
12月21日,德軍已包圍巴斯托涅,此地據守著美國第101空降師和第10裝甲師戰鬥指揮部B,鎮內狀況艱難,多數醫療用品和醫療人員皆已被俘虜,糧食不足,彈藥存量低到火炮組員被禁止向挺進的德軍開火除非有大部、密集的對象。德軍雖然頑強進攻但仍無法攻下此地,德軍指揮官向巴斯托涅的美軍指揮官送交此要求:
給被包圍在巴斯托涅鎮的美軍的指揮官:戰爭的好運正在轉向,這一次強大的德國裝甲部隊包圍了美國在巴斯托涅和其附近的軍隊……只有一個可能使被包圍的美國部隊免于完全覆滅,那便是這個被包圍鎮值得尊敬的投降……若此提議被拒絕,一個德國炮兵軍和六個重防空營已預備好消滅美國部隊……這些火炮導致的慘重平民死傷將與美國著名的人道不合……——德國指揮官
當安東尼?麥考利夫准將(Anthony McAuliffe)被德國的投降邀請吵醒,他的惱怒響應被不少人提及但大概不宜印出,不過沒有人對他送交德軍紙上所寫有異議:“Nuts!”。(這個單字在北美俚語有許多不同的意思,包括“該死”、“瘋了”和“睾丸”,在這裏這是用來代表拒絕,類似“算了吧”。)
德軍選擇在數個地點集中攻勢順序發起攻擊,而非一次全方位同時攻擊,雖然這迫使防守方爲了擊退進攻不斷移防救援,但也使德軍浪費數量優勢。
7、默茲河
爲了確保在吉維特(Givet)、狄南特(Dinant)和那慕爾(Namur)安全橫越默茲河,蒙哥馬利在12月19日下令附近的少量部隊守住那些橋梁,這導致匆忙集結的軍力包含了後方梯隊、憲兵和陸軍航空兵成員。將坦克交回重新裝備的英國第29裝甲旅,也被命令拿回他們的坦克並前往此地區,在荷蘭的英國第30軍也開始往此地區移動。
三、盟軍反攻
在12月23日天氣開始改善,這使盟軍空軍得以攻擊,他們對德軍後方補給點進行毀滅性的轟炸,P-47也開始襲擊路上的德軍部隊。盟軍空軍對巴斯托涅的守軍也有所幫助,空投了他們非常須要的補給:藥品、食物、毛毯和彈藥,一些志願的軍醫用滑翔機飛進去並在一間工具室進行手術。
至12月24日德軍推進已被有效遏止在謬斯河前,英國第30軍的部隊據守著吉維特、狄南特和那慕爾的橋梁,美國的部隊也准備好接替。德軍已超出他們的補給範圍,油料和彈藥的短缺變得很急迫,直到目前這個階段德軍損失仍然輕微,特別是裝甲部隊,除了派普的部隊外幾乎全未損傷。在24日傍晚,哈索?馮?曼托菲爾將軍向希特勒的軍事副官建議停止所有攻擊行動並撤回齊格菲防線,被希特勒拒絕。
當時巴頓的第三軍正在爲解救巴斯托涅奮戰,12月26日16時50分,美國第37裝甲團的前導部隊抵達巴斯托涅,結束圍城。
1、德軍反擊
爲了持續進攻,德軍在1月1日發起了兩個新的作戰。在9時15分,德國空軍發起地板作戰,這是一個針對盟軍在低地諸國機場發起的大型作戰,此作戰使盟軍有約465架航空器被擊毀或嚴重損傷,不過德國空軍損失277架飛機,其中62架毀于盟軍戰鬥機,88架毀于盟軍高射炮,84架毀于友軍高射炮(因爲任務的秘密性,德軍高射炮部隊未被知會此作戰)。當盟軍在十數日內就補足損失的同時,此作戰使德國空軍:“前所未有的虛弱,且再也無力發起任何大型攻擊。”(A World At Arms, Gerhard Weinberg)
在同一天,德國G集團軍向兵力稀疏分散在110公裏長防線的美國第七軍發起諾德萬德作戰(Operation Nordwind),這是德國在西線的最後一次大型攻勢。之前已在艾森豪威爾命令下向阿登輸送部隊、裝備和補給的美國第七軍很快就進入危及狀態,至1月15日,第七軍所屬的美國第六軍團在阿爾薩斯陷入生死存亡的三面作戰,隨著傷亡數不斷累積,和替代兵力、坦克、彈藥和補給的短缺,第七軍被迫在1月21日撤至默德河(Moder River)南岸的防守位置,德軍在1月25日終于結束進攻,在諾德萬德作戰艱苦、絕望的戰鬥中,第六軍團受到了14,716的死傷,第七軍的死傷總數不明,不過至少包括9,000的戰傷和17,000的傷病。(Smith and Clark, “Riviera To The Rhine,”)
2、盟軍獲勝
雖然德軍停止進攻,但他們仍然控制著在盟軍防線上的危險突出部,因此盟軍決定南部以巴斯托涅爲中心的巴頓的第三軍向北進攻,北部蒙哥馬利的部隊向南突擊,這兩支部隊計劃將在霍弗萊茲(Houffalize)會合。
1945年1月的氣溫不尋常的低,卡車必須每半小時啓動一次不然內部的油會結凍,武器也會結凍,不過不顧這些進攻仍然繼續進行。
艾森豪威爾希望蒙哥馬利在1月1日開始攻擊,目標是與推進中的巴頓第三軍會合並將大多數正在進攻的德軍切斷退路,以將他們陷入包圍。不過,拒絕冒險用准備不良的步兵在雪暴中進攻戰略上不重要地區,蒙哥馬利遲至1月3日才發起攻擊,此時大量的德國部隊已成功脫離接戰,雖然丟下了他們的重裝備。
在攻勢剛開始時,兩軍相隔約40公裏,進度皆被限制在約一天一公裏,多數德軍成功的以邊戰邊撤的方式撤離戰鬥區域,雖然因爲油料的缺乏使德軍大多數的裝甲車輛必須被放棄。在1945年1月7日,希特勒同意從阿登撤離部隊,包括那些SS裝甲師,因此結束了所有攻勢作戰。
四、盟軍最高指揮部中的爭議
在希特勒發出撤退命令的同一天,蒙哥馬利在1月7日在松荷芬(Zonhoven)召開了一次記者會,在那裏他承認美國部隊的“勇氣和良好戰鬥素質”對勝利的貢獻,並將美國人描述成典型是“非常勇敢戰鬥的人,有成爲一個偉大士兵所需的堅韌”。接著他描述盟軍團結合作的必要性,並贊揚艾森豪威爾,他說:“團結贏得戰鬥,戰鬥勝利贏得戰爭,在我們的團隊,隊長是艾森豪威爾將軍。”
此記者會引起一些爭議,因爲他的言論被理解成自我吹捧,特別是他聲稱當狀態“開始惡化時”,艾森豪威爾將北部交給他指揮。艾森豪威爾和巴頓皆認爲這錯誤描述了英軍和美軍在阿登的戰鬥中所占相對的比例,在艾森豪威爾和巴頓著名反感言論中,蒙哥馬利沒有描述除了艾森豪威爾外任何美軍將領的貢獻的行爲被認爲是一種污辱,而只將焦點集中在自己的帶兵能力上。蒙哥馬利說他認爲反攻進行的很順利但沒有說明爲什麽將進攻延遲至1月3日,後來他將這個歸因于他須要更多時間准備。據丘吉爾說,巴頓從南部的進攻雖然穩定但速度慢且受到嚴重損傷,蒙哥馬利聲稱他試著要必免這種狀況。
蒙哥馬利後來承認錯誤寫道:“我現在認爲我從來不應該召開那個記者會,美國將軍們對我的反感之大,不管我說了什麽都注定是錯的,因此我應該什麽都不說。”艾森豪威爾在他的回憶錄如此評論:“我懷疑蒙哥馬利曾經了解一些美國將軍到底有多憤怒,他們認爲他貶低了他們,而他們則沒有很慢回以輕蔑和鄙視。”
布拉德利和巴頓皆威脅要辭職,除非蒙哥馬利被撤換,布拉德利隨後開始招徠媒體,據說他後來幾乎很少離開指揮總部“除非有至少15名新聞記者”,並有傳言他和巴頓然後開始泄露對蒙哥馬利有害的情資。艾森豪,在他的英軍代理人亞瑟?泰德(Arthur Tedder)的支持下,有意將蒙哥馬利解職,不過最終來自蒙哥馬利和他的參謀總長弗雷迪?德?金根少將(Freddie de Guingand)以及美國沃特?貝戴爾?史密斯中將(Walter Bedell Smith)的幹預使艾森豪威爾重新考慮並使蒙哥馬利得以致歉。
五、突出部後的戰略形勢
雖然德軍的推進被制止,整體狀態仍然頗爲危險,在1月6日,溫斯頓?邱吉爾再次向斯大林要求支持。1月12日,紅軍在波蘭和東普魯士發動維斯特拉奧德攻勢(Vistula-Oder Offensive),蘇聯方面的消息聲稱這次的進攻比計劃時間還提早,不過大多數西方的看法對此存疑,並認爲蘇聯這次進攻因爲西方的狀況而延後,斯大林等待雙方耗盡自己軍力。突出部之役在兩支美軍于1945年1月15日會合後正式結束。
六、戰後
對于傷亡的評估各自有很大差異,美國官方數據爲美軍死傷80,987人,其他方的評估數據則界于在70,000至104,000人之間。英軍損失了1,400人。德軍最高指揮部對于死傷的官方數據爲84,834人,其他方的評估數據則界于60,000至100,000人之間。
盟軍趁著戰後的優勢施壓,在1945年2月剛開始時,戰線與1944年12月時的狀況差不多,2月初盟軍在西線發起全面攻勢,北部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向亞琛(Aachen)前進,中部由寇特尼?霍奇斯(Courtney Hodges)指揮,南部則是巴頓。蒙哥馬利在12月和1月間的作爲,包括1月7日的記者會,進一步損毀他與他的美軍盟友的關系直到戰爭終了。
德軍在此戰役受到的損傷許多方面皆是致命的,德國最後的備役現已用盡,德國空軍已毀,西線的德軍被推回,最重要的是,現在是攻下東線的時機,東部的德軍已無力阻止蘇聯巨象的前進,德軍在兩線皆不斷失敗並且再也未能恢複。
美軍這時缺乏在戰區的支持部隊,《美國軍事曆史》寫道:
“缺乏替換步兵對抗敵軍反攻的艾森豪威爾將軍,提供了在役黑人自願加入步兵任務的機會,超過4,500人響應,其中許多人自願降級以符合需求,第六軍團將這些人組成臨時連隊,第12軍團將他們組成排加入現有步槍連,這些自願者的傑出戰績,特別是在那些排服役的人,預示著戰後部隊關于雇用黑人傳統的改變。”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1483.html?tp=0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