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
不只如前評
所言:少見美國獨立戰爭的「正戲」,連美國國父華盛頓之「正傳」電影也是,下片《挽歌》似未拍成,不然怎沒找到上演資料,會不會是華盛頓曾蓄黑奴之故?《挽歌》(Elegy)
電影《挽歌》(Elegy)的編劇尼古拉斯梅耶(Nicholas Meyer)將爲保羅艾倫(Paul Allen)的Vulcan Prods公司創作一個講述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生平的電影劇本。
保羅艾倫說,他的目標是准確、忠實的表現美國建國初期情況以及它的第一位總統,“華盛頓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人物,他是美國和美國理想的具體化身。當今的世界變化多端,當我們重新審視美國的角色時,重新理解這個國家的奠基者——華盛頓顯得非常必要”。
編劇尼古拉斯?梅耶曾執筆寫過《人性污點》(The Human Stain)和《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的劇本,並自編自導過《星際旅行6》(Star Trek VI: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他也廣泛涉獵美國曆史,對華盛頓的生平十分了解。
梅耶說:“華盛頓取得的偉大成就讓他走上了神壇,由此在人們心中形成了根生蒂
http://www.insun.com.cn/Html/movie/china/78040330897195.html
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曾蓄黑奴 律師揭露國家陰謀
愛德華‧勞勒和邁克爾‧考德是促使美國政府挖掘並公布華盛頓蓄奴秘聞的兩個最重要人物。
作爲公共知識分子,愛德華擁有3個重要武器:翔實的史料、用媒體說話、說得你忘不了。從2002年到現在,愛德華在獨立大廳協會的網站發表了他厚達數百頁的研究成果,材料細致到了華盛頓的家犬弗裏斯克(Frisk)。
美聯社、《紐約時報》等知名媒體對他競相追逐。他趁熱打鐵,將著作一一發表在費城影響極大的周刊《賓夕法尼亞雜志-曆史和傳記》上。2003年5月間,他多次給獨立國家曆史公園管理處的主管瑪莉?博瑪(Mary Bomar)寫信說:市場大街和第6大街的總統蓄奴屋必須被公之于衆。
迫于強大的輿論壓力,瑪莉?博瑪不得不組織曆史專家,花費大量時間研讀愛德華?勞勒數年來在《賓夕法尼亞雜志》和各大網站發表的作品。2003年5月23日,她以郵件方式回複給愛德華?勞勒:“基于我們的研究和分析……我們看不到證據充足的論述,證明地下有一個叫‘奴隸屋’的特殊地點。”
愛德華?勞勒的“文雅”之舉如泥牛入海,而邁克爾?考德的方式卻相當奏效。與愛德華相比,後者帶著美國式“公民的憤怒”。
公民的憤怒
2002年初,邁克爾?考德召集“歐美奴隸貿易受害者後代”,組建請願組織“爲祖先雪恥聯合會”(Avenging the Ancestors Coalition,簡稱ATAC)。他們多達數百人,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律師、媒體人、社會活動家、宗教領袖等等。
“對,ATAC的發音就是attack(進攻)。”邁克爾?考德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曾在當地廣播臺UUHAT發表演說:“喬治?華盛頓擁有316個黑人,他們都是奴隸……”他用相同的語氣寫了一封信,讓ATAC成員各作一份拷貝,各成員再讓自己親朋好友各作一份拷貝,然後向美國聯邦政府寄出,邁克爾稱其爲“寫信運動(letter-writing campaign)”。聯邦政府收到了15000封親筆簽名的來信:“必須紀念9個黑奴。”
邁克爾沒有得到答複。于是他選定2002年7月3日——美國獨立紀念日前一日,組織ATAC成員,舉起“黑人獨立日”旗號,示威遊行。這一天的市場大街,白色和黃色的標語在黑色人潮中格外明顯,他們穿著五顔六色的非洲服裝,敲打著非洲鼓,T恤上寫著:“官方紀念!”他們一邊呼嘯著向總統府遺址挺進,一邊向路人散發傳單。
“那些白人和黑人,看到我們的傳單之後愣住了,他們不相信這是真的。”邁克爾?考德說。這樣的遊行一直持續了5年,一些白人開始攻擊ATAC的言論。2005年6月,邁克爾?考德正在接受一個記者采訪:“你們都不知道,總統府房舍的舊主人叫羅伯特?莫裏斯(Robert Morris),一個肮髒的奴隸販子……他曾公開在《費城報》(Philadelphia Gazette)刊登販奴廣告,一艘船運來了多少男奴,多少女奴。華盛頓對此無不知曉,但他還是住進了這座充滿販奴血腥的宅邸……”一個白人沖過來怒吼:“你這個黑鬼詆毀喬治?華盛頓,誰都知道他是美國的偉人!”
“天啊,我後來才知道這家夥碰巧也叫羅伯特?莫裏斯。”邁克爾說。
“今天,還有人不願意接受事實,他們爲華盛頓極力辯護,說他至少是一個善良的奴隸主。噢,上帝!對,沒有史料證明他曾毆打、強奸他的奴隸,但他曾多次販賣他的奴隸,他只考慮獲利,從不會過問:新的奴隸主會不會毆打黑奴,強奸黑奴?他販賣那些有了骨肉的奴隸,也從不過問黑奴們妻離子散的痛苦。總之,和其他奴隸主一樣,喬治?華盛頓只當黑奴是物品,不是人類。他曾將弗倫山莊奴隸的牙齒敲下來,換自己口中的壞牙。”
“這些都算了,但是國家向我們隱瞞曆史,這是我最爲憤怒的。”邁克爾說,“人們都知道,喬治?華盛頓是美國國父,但我要人們知道,國父也不能淩駕在曆史之上。”
2002年,獨立國家曆史公園管理處的主管叫瑪莎?阿金斯(Martha Aikens),是一位黑人婦女。電話中邁克爾?考德連連苦笑:“太諷刺了,她是黑人,她的祖先可能就是黑奴,而她卻一次次搪塞敷衍我們,總嘮叨什麽證據不足。如果不是她的錯,那就是政府不給她實權,因爲她是黑人!”接任的主管瑪莉?博瑪是一位白人婦女,“瑪莉比瑪莎好,她開始和我們協商。”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7-07/05/content_587864_2.htm
喬治‧華盛頓
美國首任總統(1789~1797年),美國獨立戰爭大陸軍總司令。他畢生未進大學學習,但注意自學,使自己具備了突出的才幹。早年當過土地測量員。1752年,成爲維農山莊園的主人。曾參加七年戰爭,獲中校和上校銜,積累了軍事指揮的經驗。1758年當選爲弗吉尼亞議員。翌年與富孀M.D.卡斯蒂斯結婚,獲得大批奴隸和60.75平方千米土地,成爲弗吉尼亞最大的種植園主。在經營農場、手工作坊的過程中,華盛頓飽嘗了英國殖民當局限制、盤剝之苦。1774年和1775年,先後作爲弗吉尼亞議會的代表出席第一屆、第二屆大陸會議。1775年7月3日,華盛頓就任大陸軍總司令。他把一支組織松散、訓練不足、裝備落後、給養匱乏,主要由地方民軍組成的隊伍整編和鍛煉成爲一支能與英軍正面抗衡的正規軍。通過特倫頓、普林斯頓和約克德等戰役,擊敗英軍,取得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勝利。1783年《巴黎和約》簽訂,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同年12月23日遞交辭呈,解甲歸田。1787年他主持召開費城制憲會議。制定聯邦憲法,爲根除君主制,制訂和批准維護有産者民主權利的憲法作出不懈的努力。
1789年,當選爲美國第一任總統。他組織機構精幹的聯邦政府,頒布司法條例,成立聯邦最高法院。他在許多問題上傾向于聯邦黨人的主張,但力求在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之間保持平衡。他支持A.漢密爾頓關于成立國家銀行的計劃,確立國家信用。批准T.傑斐遜所支持的公共土地法案,奠定了西部自由土地制度的基礎。1793年,再度當選總統。爲了緩和同英國的矛盾,1794年11月4日華盛頓派出首席法官J.傑伊與英國談判,簽訂傑伊條約,因有損于美國利益,遭反對。1796年9月17日,他發表告別詞,表示不再出任總統。從而開創美國曆史上摒棄終身總統,和平轉移權力的範例。次年,回到維農山莊園。因對美國獨立作出重大貢獻,被尊爲美國國父。 20世紀中葉被追認爲美國陸軍六星上將。
評價
首先,他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是一位成功的軍事領袖。但事實上他決非是一位軍事天才,當然也決不能與亞曆山大和凱撒一類的將軍相提並論。他的成功至少有一半是由于同他對壘的英軍將領的出人意料的無能,另一半才是由于他自己的才能。但是應記住幾位其他美國將領均遭慘敗,而華盛頓雖說打了幾個小敗仗而最終卻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其次,華盛頓是立憲會議主席。雖然他的思想對美國憲法的形成沒有起重要的作用,但是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名望對各州批准這部憲法卻起了重大的作用。當時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反對新憲法,要不是華盛頓的影響,很難說這部憲法能實行得了。
再其次,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任總統。美國有一位華盛頓這樣德才兼備的人作爲第一任總統是幸運的。翻開南美和非洲各國的曆史,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一個以民主憲法爲伊始的新國家,墮落成爲軍事專制國家也是易如反掌。華盛頓是一位堅定的領袖,他保持了國家的統一,但是卻無永遠把持政權的野心,既不想做國王,又不想當獨裁者。他開創了主動讓權的先例──一個至今美國仍然奉行的先例。
與當時的其他美國領袖如托馬斯?傑弗遜、詹姆斯?麥迪遜、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等相比,喬治?華盛頓缺乏創新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但是他比所有這些雄才大略的人物都重要得多,無論在戰爭還是和平期間,他在行政領導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他任何政治運動都不會達到目的。對美國的形成,麥迪遜的貢獻是重大的,而華盛頓的貢獻幾乎可以說是不可缺少的。
喬治?華盛頓在本冊中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怎樣認識他給美國所帶來的曆史意義。要求一個當今的美國人對那種曆史意義做出不偏不倚的評價自然是困難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41558.htm?fr=topic
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總統形象
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發表,宣告美國的獨立。1789年,第一屆美國總統華盛頓在紐約發表了就職演說。從華盛頓到小布什,迄今美國已有四十三任總統相繼走馬上任。而“美國總統”作爲一個特殊的電影銀幕形象,也多次出現在不同類型的美國電影中。尤其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相對于克林頓、小布什新一代美國總統所體現出的時代特征,好萊塢的銀幕上出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的總統角色,甚至還掀起了一股“屏幕總統熱”。
銀幕上的美國總統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的美國總統之間有怎樣的關聯?好萊塢電影制作者是怎麽看待他們的國家和總統,並將自己觀點反映在作爲藝術的電影作品中的?本文試圖對出現在好萊塢屏幕上的總統形象作一些分析,分析的文本基礎建築于以美國總統爲主角或配角的美國電影上:包括多部劇情電影和一部紀錄片《華氏911》。
來自真實曆史人物的總統電影:立傳或其他
電影裏的美國總統常常是這樣一種情況:曆史上確有其人,電影的制作者是爲了呈現一段曆史或曆史上某個比較重要的時刻。這樣的電影有三種:一、個人傳記式的電影,以總統本人爲核心的描述;二、總統所引起或參與的事件是電影的中心;三,總統非電影的核心,但卻是某個重要曆史時期的標志。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美國曆史的重要轉折點。戰前,美國在世界舞臺上並非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美國總統也遠沒有成爲焦點人物。“1929年胡佛就任總統時,只有一名秘書,還沒有專用電話。首都華盛頓只是遠離世界中心的小市鎮,聯邦預算只占當年國民生産總值的2.5%。每逢周末,總統可以悠閑地站在白宮門前同參觀的遊客一一握手。”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美國不僅在軍事上從二流國家變成了頭號強國。在經濟和科學技術方面,變化同樣巨大。正因爲此,從羅斯福開始及之後的美國總統,也更加成爲了世界關注的焦點和中心。
在2007年的2月19日美國“總統日”這一天,蓋洛普公布“誰是美國最偉大總統”的民意調查,結果美國人民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是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獲得了百分之十八受訪民衆的支持。林肯的最偉大之舉,是在其任期間(1861年——1865年)親自擬定並簽署了影響美國乃至人類曆史的《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二戰之前的美國總統,銀幕上出現最多的就是林肯總統。以林肯爲第一主角的電影就有《林肯傳》、《少年林肯》、《林肯在伊利諾斯州》。“廢奴制”是林肯政績的核心,因此涉及到這一曆史事件的電影也常會出現林肯的形像。如格裏菲斯的世界名片《一個國家的誕生》。
除了林肯,其他幾部以真實總統爲第一主角的電影有《威爾遜傳》、《尼克松》和正在拍攝中的《羅斯福傳》。
伍德羅?威爾遜是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任職于1913年至1921年,他曾經積極爲美國壟斷資本在海外開辟新天地,形成並完備了新殖民主義體系。1944年亨利?金導演的電影《威爾遜傳》(Wilson)是關于總統威爾遜的一部傳記片,電影展示了有著超強智慧和熱情的威爾遜總統對事業和家庭都充滿熱愛的一生。影片于1945年獲得了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原創劇本等在內的五項奧斯卡獎。
著名二戰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偉大舉世皆知,羅斯福執政時期也是二戰最困難的時期,美國資本主義和資産階級都發生了變化,作爲最有遠見的美國資産階級政治家,羅斯福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改革。羅斯福的新政,給美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和生機。在他領導下形成的新政聯盟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逐漸成爲主導美國政局的力量。羅斯福不僅出現在多部與二戰有關的電影中,他的個人電影傳記也爲人所關注,但因爲羅斯福對美國曆史的意義非同尋常,拍攝這位偉大的導演需要一個實力的組合才會爲人所認可。終于,一年前,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與美國影星萊昂納多四度攜手,決定合作拍攝《羅斯福傳》,並計劃于2008年羅斯福誕辰150周年的時候上映。
除了因品質出色和政績優異而登上銀幕成爲主角外,另一位總統則因飽受爭議也成爲電影傳記片的主人公,這就是第三十七任總統、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期內辭職的總統——理查德?尼克松。曆史上真實的尼克松,是一位功過難斷的總統。這位因阻饒司法調查、濫用權力而引起輿論大力批評的總統,曾在1970年代經曆了人生的低谷,美國人沒有忘記“水門事件”,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時的激烈情緒變得平和。現在很多人認爲尼克松只是在政治鬥爭中被擊敗的一位政治家,功過皆有。奧立弗?斯通拍攝于水門事件發生後20年的電影《尼克松》便持著一種中性的觀點,影片長達三個小時,截取了尼克松從水門事件到辭職之前的人生片段,結合多段關于童年和少年生活的黑白影像回憶,對尼克松的性格和心理進行剖析,影片裏的尼克松有著非常深的自卑心理,尤其1960年與肯尼迪第一次競選總統的失敗深深刺激了他,在內心深處,他總是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和肯尼迪作著對比,肯尼迪的優雅和公衆形象每天都在折磨著他,“我畢生都被人針對,衣著家庭學校統統不好,他奪走我的所有,還要說我不入流。”片中的尼克松將同樣出生貧寒的總統林肯奉爲偶像。電影在剖析尼克松的個性中也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的美國展現,那時一個不斷發生政治變故的年代,戰爭的惶恐和時代的紛亂給這位特別時期的總統種種壓力。黑白影像段落是尼克松的童年,以大量信息在闡釋尼克松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同時,影片以大段的個人獨白表現尼克松的內心世界。諸如“今生堅強,來生便會快樂。” “不冒險便沒有英雄,沒有曆史。”通過大量漂亮的獨白來表現人物心理狀態以及在影片關鍵處以主角之口表達導演自己的觀點,以達到影片的敘事高潮是政治片導演奧立弗?斯通的長項。這些在電影《尼克松》裏都有表現。與尼克松有關的其他幾部影片還有《秘密的榮譽》、《迪克》、《刺殺尼克松》等。
但對于二戰題材的影片來說,總統角色往往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角色,雖然常常並非核心人物。因此在反映二次大戰的影片中,就常常出現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及其繼任者哈裏?杜魯門總統。對于《珍珠港》這樣的影片,宣布美國參戰的羅斯福總統是一個重要的職能性角色。在表現二戰時期著名將領的《麥克阿瑟將軍》影片中,杜魯門總統也作爲一個關鍵角色出現:因麥克阿瑟與杜魯門總統的沖突,導致總統將其撤職。
在電影《阿甘正傳》中,出現了多位美國總統,以高科技的數字處理方式,通過影像合成,讓總統的真實影像和演員結合在同一畫面。這些總統標記著不同的曆史時代:阿甘因爲橄欖球打得好而被總統肯尼迪接見,當他獲准上肯尼迪總統的私人衛生間時,攝影機搖下,落在水池旁瑪麗蓮?夢露和肯尼迪兄弟的合影相片上,讓總統與明星爲百姓所樂道的緋聞營造了宛如曆史見證人的瞬間“在場”之感。另一個電影場景中,尼克松總統接見慰問包括阿甘在內的越戰英雄,這時電影畫面切換爲電影畫框中的觀衆在看電視轉播的情景:阿甘正在電視裏褪下褲子給總統看自己的傷痕——阿甘個人曆史的“真實感”被強化,並對美國曆史本文進行了後現代式的消解。然後阿甘投宿水門飯店,親眼目睹並報警導致水門事件案發。電影還以電視報道的方式插入了福特、裏根兩位總統遇刺的鏡頭,標志了當時的年代。
《博物館驚魂夜》是一部有著離奇色彩的電影,片中的自然曆史博物館裏,所有的陳列品會在夜間複活,其中包括白天是展覽品,晚上就複活的一位蠟像總統,雖然影片的故事完全是虛構,但這個總統角色的設置完全是根據真實原型的特征來塑造的——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曆史上的總統被稱爲“美國第一位真正保護自然資源的總統”,在影片中,他有一句名言: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他成爲幫助男主角恢複自信並管理好博物館的關鍵人物,是博物館中諸物的靈魂。
抨擊總統:觀點的表達
在某些涉及總統的電影裏,總統是與國家政治相關的代表人物,因此這類出現總統的電影是以評論和抨擊時政,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爲目的。
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肯尼迪一直頗引電影創作者的關注。肯尼迪的顯赫家庭、夫人傑奎琳的優雅形象、其離奇被暗殺的身世,對于藝術創作者來說,皆饒有趣味。好萊塢影片有反映肯尼迪青年時代的《驚爆13天》、《PT-109肯尼迪號魚雷快艇》。
肯尼迪還是美國曆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肯尼迪身後又出現了一個謎,這就是:盡管他的政績不出色,但是他死後不久美國卻出現了肯尼迪熱,使他成爲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1964年11月30日的《新聞周刊》寫道:‘在短短的一年中間,肯尼迪從人變成了神話。’”
據估計,從60年代以來,美國至少出版了600部探討肯尼迪暗殺事件的著作,其中絕大多數認爲肯尼迪的遇刺絕非個人的恐怖活動,而是有組織的政治陰謀。導演奧立弗?斯通根據大量資料和證據,拍攝了《刺殺肯尼迪》(1991),在這部電影裏,肯尼迪的形像則是截取紀錄片的鏡頭,總統本人並非影片的表現對象,而是陳述檢查官加裏遜如何頂住巨大的壓力,調查肯尼迪暗殺事件的真相並揭出一個驚天大陰謀。影片在一系列的證據下,將矛頭直指白宮、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和軍方,明確地指證他們合謀刺殺了總統。本片也是導演奧立弗?斯通迄今所拍攝的影片中最有爭議的一部。最後在法庭上檢察官加裏遜說:“要恢複美國的‘民主、民治、民享’就靠你們了!”這其實是斯通借片中人之口對公衆呼籲,呼籲他們迫使政府公布相關材料。
影片完成公映後,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影片不僅使美國人民重新審視了肯尼迪總統遇刺案,甚至因此而導致了部分美國政府檔案文件的解密和公開。所以有人評論奧立佛?斯通導演是以攝影機來對美國乃至世界的社會和政治發表評論的評論家。
肯尼迪遇刺那年,奧立佛?斯通17歲,他在接受采訪時曾說:“肯尼迪是我們那一代人的教父,是一位領袖,是某種意義上的王子。”斯通將一個紛繁龐雜、但又需要講得條理清晰的事件以一種個性化的有力方式組織起來,采用35毫米標准攝影機和手提攝影機移動拍攝,影片中大量使用資料和旁白、並夾雜了大量快速閃回鏡頭,讓黑白與彩色畫面以一種極其迅速的速度和次數相互切換,影片保持了一種斯通式的影像效果。
針對小布什政壇的紀錄片《華氏911》一開始便回放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雙子大樓遭飛機撞擊後,轟然倒塌的畫面,而後鏡頭換至此刻的小布什,當時小布什總統正在參加一個小學的文學會,助手在他耳邊說了一些話(911事件),他聽到消息後不知該作何反應,于是一邊發愣,一邊繼續裝著閱讀手上那本童書《我的寵物山羊》。這時,畫面的角落上出現了一只秒表,在滴滴答答地計算小布什作出反應一共需要多少時間。同時導演邁克爾?摩爾的畫外音響起:“他是不是正在後悔以前爲什麽不努力工作,而老把時間放在得克薩斯州的農場除草和打高爾夫球。”
“拉登爲什麽會襲擊美國?誰該爲‘911’負責?‘911’之後,美國在國防、外交及反恐政策上究竟做了哪些事情?”這些都是一貫對敏感題材感興趣的導演摩爾想在這部紀錄片中解決的問題。甚至,摩爾在拍攝中雇用了大量的攝影師和記者,並發動各種的社會關系,讓劇組26名成員偷偷潛進伊拉克,采訪了大量的美國政府官員、伊拉克民衆以及參加伊拉克戰爭的美國大兵。影片加入了很多個性化的觀點,尤其是導演本人的大量旁白,來對總統小布什進行酸辣挖苦和嘲諷。影片還揭露出老布什和拉登兩個家族一直存在著某種默契和交易。其中包括:在“911”事件之後,小布什甚至親自簽署命令,允許拉登家族在美國的24名成員乘坐一架沙特私人飛機逃離美國。
用摩爾本人的話來說:“布什總統在這部影片中是一個優秀的喜劇演員,借他之口,我讓人們知道了許多他們本沒機會了解的東西———愚蠢、恐怖、真相。”摩爾甚至通過他的探索式的追尋和查訪得出結論:“小布什其實並不想抓到拉登,因爲恐怖活動是他發動戰爭的一張通行證,而攻打伊拉克後的重建工作更是一塊大肥肉。”《華氏911》獲得了2004年第五七屆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但因過度抨擊時政,在美國的發行也受到了一些阻力。
好萊塢的大多數制作者在政治上都不看好小布什,直接以小布什爲主角進行諷刺、挖苦的影片不在少數,2006年的《總統之死》甚至以紀錄片的結構方式,虛構了小布什2007年10月在芝加哥的一個旅館裏被一名狂熱的狙擊手暗殺身亡的事件。
《華氏911》上映之年,正是小布什競選連任的時期,雖然觀點鮮明,揭穿的黑幕可謂入骨三分,但這影片並沒有阻止小布什的連任成功。
爲什麽在美國銀幕上頻遭諷刺的小布什總統能夠穩坐兩屆任期?有人分析說,文明過于傳統的國家,常常因爲精英對社會的壟斷根深蒂固,導致文化上過于柔弱,進而喪失了文明的動力,而美國這樣的草根社會,卻有一種自身不斷再造野性的能力。小布什的種種表現,使他更像一個大俗人,因此反而贏得了草根民衆的認可,而好萊塢創作者這樣的知識分子精英畢竟不占美國人口的多數。
虛構的總統角色:關注人性和情感表現
有一類涉及總統的電影是這樣一種情況:電影裏的總統並非真實,只是個電影角色,有的是基于原型經藝術加工之後的創作,有的則與真實的總統根本沒有關聯。尤其在上世紀90年代民主黨的克林頓執政後,銀幕上湧現了一批表現總統生活,甚至私人情感生活的電影,堪稱“好萊塢總統電影熱”。
這些影片包括:《冒牌總統》(1993)、《白宮奇緣》(1995)、《第一公子》(1996)、《空軍一號》(1997)、《風起雲湧》(1998)《第一女兒》(2004)等等。這些影片在現實的基礎上創造了想像中的總統生活,甚至像表現尋常百姓一樣表現總統的戀愛。
爲什麽原本屬于私人領域的總統生活越來越被電影創作者所關注呢?其實早在肯尼迪時期,媒體及大衆就開始對總統的個性化特性予以關注了。
“從肯尼迪之後,電視成爲塑造總統魅力最直接的手段。肯尼迪和尼克松在1960年大選的電視裏辯論,使肯尼迪成爲‘沒有搖滾歌星時代的搖滾歌星’,而從裏根到克林頓、小布什,成功的總統無不是電視明星。”
正是因爲大衆傳媒對總統的“零距離”的關注,使總統不得不把一切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領域都加以包裝,作爲自己的政治資源。同時,總統的私生活也被媒體所侵占,這才有了克林頓性醜聞這樣的鬧劇。實際上,通過個人生活來營建公共魅力本來就是開明君主制度中的老遊戲。民主黨總統克林頓執政時期,美國的經濟非常穩定,雖然克林頓一度鬧出醜聞,但是大多數民衆對他非常有好感。也正是克林頓的醜聞使總統的私生活更加公開化,約翰?屈伏塔主演的《風起雲湧》,邁克爾?道格拉斯主演的《白宮情緣》這兩部電影都涉及總統的個人生活乃至感情問題,而這兩部電影都是拍攝于克林頓執政時期。
哈裏森?福特主演的《空軍一號》則塑造了一個英雄式的總統形像,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總統座機——空軍一號上的故事。英勇的總統以他的智謀、勇氣和非凡的力量,逆轉了一次危機的發生,破除了陰謀,拯救了美國。哈裏森?福特代表了美國人心目中總統的正面形象———沈著、機警、勇敢。
而《第一女兒》、《第一公子》、《千金小姐遊歐記》這些影片以美國總統的孩子爲故事的第一主角,表現他們不堪被保護、受束縛的心理狀態和一些人生經曆。在這些故事裏,總統只是一個角色,並不特別針對某段曆史中的真實總統,而是借用了總統家長和白宮環境這樣一個戲劇性因素來表述故事而已。
另外,總統角色還常常出現在某一種特定類型的影片中,這就是災難片。美國人有著大美國主義的概念,“美國=地球”,即用美國來代表地球,用美國總統來代表世界領袖。如《超人2》,3個壞蛋來到地球,先去占領白宮,讓總統投降,在故事裏似乎就是占領世界了。同樣,依此邏輯,當地球遭遇災難時,美國總統來有義務出場拯救人類。諸如此類的角色出現在《獨立日》、《後天》、《火星人玩轉地球》、《天地大沖撞》等電影中。至于這些影片中的總統角色是否有能力處理地球危機,就看劇情的需要和制作者對政治人物的態度了。如在《後天》中,雖然完全是虛構的情節和虛構的總統,但影片不失時機地對美國總統進行了美國式的諷刺:總統車隊突然間全部凍住;副總統一向對環境問題警告不屑一顧,甚至災難發生仍充耳不聞,這個情節被影評人認爲是對當時執政的副總統切尼的影射。並且,美國總統布什曾經提議過把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一個古氣候分析項目經費大幅削減,影片中演員的臺詞也包含了對布什政府削減環境經費提議的不滿情緒。
總結:電影中的總統形象是符合時代特征的藝術刻畫
結合多部塑造了美國總統形像的美國影片,可以得出這樣的觀點:好萊塢電影裏的美國總統,是折射了時代特征的藝術形像。
二戰之後的總統之所以比較多地出現在銀幕中,跟美國的經濟地位轉變有關。
凡選舉年,也會相應産生一些以美國總統爲刻畫對象的電影。如2004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不僅兩位真正的總統候選人競選一度達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在這一年的影院裏,也連續推出了好幾部有總統登臺的影片。包括西恩?潘的《刺殺尼克松》,雖說是以尼克松時代爲背景,但是針對的是小布什。
藝術往往會走在曆史的前面,如美國曆史上尚未出現過的黑人總統和女總統形像,在電影裏已經有了。1998年的《天地大沖撞》,黑人男星摩根?佛裏曼扮演了電影裏的黑人總統,2005年的《白宮女總統》也塑造了一位女總統。影星威爾?史密斯曾經說:“我們國家就差一個黑人總統和女總統就完美了。”電影是未來的一面鏡子,2008年是總統大選年,原第一夫人、女參議員希拉裏和一位黑人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都開始展露頭角,也許在不久的某一天,第一位女總統或黑人總統將載入美國的曆史。
另外,美國人並不把美國總統當成什麽了不起的人物,所以什麽片子裏都可能出現總統,諷刺、嘲笑、歌頌都是藝術創作的自由範疇。而表達了自己政治觀點的總統電影則可能影響到政治,《刺殺肯尼迪》就影響了政治政策的制定,改變了國家的決策。
電影裏的總統,雖只是一個符合了時代特征的藝術形象,他(她)也可能影響時代、超越時代,並成爲現實生活的預演。
http://q.sohu.com/forum/3/topic/1827232
美國總統
美國總統(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同時也是美國行政部門的最高領袖與三軍統帥。美國總統一職根據1788年通過的美國憲法而設立,第一任總統于1789年上任。第22修正案規定,美國總統每屆任期為4年,最多可以連任一屆。
作為現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最高領導者,美國總統的權力與影響力很大。傳統上,美國總統(若為男性)的夫人稱為「第一夫人」,其家庭稱為「第一家庭」。建國200多年來,43任美國總統全屬白人男性,然而由於來屆總統大選的熱門當選者誰屬問題,第44任美國總統的人選可能會有所突破──可能會出現黑人男性。
美國總統官邸為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白宮。總統專用客機的無線電呼號稱作「空軍一號」,專用直升機的無線電呼號稱為「海軍陸戰隊一號」,官方的進行曲是《向統帥致敬》。
依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二條第一款,總統須年滿35歲,居住美國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國公民」(通常被解釋為是出生時為合眾國公民)或者是在憲法通過時為美國公民(參見: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美國官職中唯正副總統兩職帶有「出生時為合眾國公民」的任職條件。
總統選舉方式
美國總統非直接民選,而是由各州依人口比例委任選舉人團代表選出。獲得一州相對多數選票候選人,其所屬政黨可推選該州所有的選舉人團代表。此系統的創建是因為美國制憲時,參加制憲會議的代表們無意決定總統選舉方式,故他們提供各州若干選舉人團代表名額,而由各州自行決定其產生方式。現今各州選舉人團代表皆為民選。
這種選法有些特殊之處。例如說,獲得全國最多普選票的候選人可能未獲最多的選舉人票。這在美國歷史上曾於1876年、1888年、和2000年發生過三次。反對這種選舉法者認為此系統並不民主,因為獲最高民意支持者也許無法成為總統。支持此系統者則認為這種總統選舉法可預防地域主義。因為在多州獲得些微多數普選票的候選人,可以勝過只在一州獲得壓倒性多數普選票者。所以為了獲得選舉人票,候選人必須普遍考慮美國各地區的要求,不能只在乎其中一部分。
總統的職權
美國是總統制的國家。美國總統的職權依美國憲法第二條規定。
在行政方面:總統有權處理國家事務和聯邦政府的各種工作。他可以發出對聯邦機關有法律約束力的政令,有權選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機關首長(須經參議院認可),以及其它數百名聯邦政府高級官員。總統是美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可召集各州的國民警衛隊為聯邦服務。宣戰權雖屬國會,但在一些情況下總統往往越過國會不宣而戰。在戰爭和緊急情況下,經國會授權,總統還可擁有更大的權力。
在立法方面:總統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任何法案,除非兩院中各有2/3多數票推翻他的否決,否則該法案就不能成為法律。總統可以向國會提出各種咨文,包括國情咨文、預算咨文、經濟咨文、特別咨文等,建議他認為必須的立法。這是總統影響立法的一個重要手段。此外,總統還享有委託立法權。據此,總統不僅有權在原有的行政體系內進行某些改組,而且有權設立新機構。
在司法方面:總統有權任命聯邦最高司法官員。他可提名任命聯邦法官,包括最高法院法官在內,但須獲得參議院的認可。總統還可以對任何被判處破壞聯邦法律的人(被彈劾的人除外)作完全或有條件的赦免。
在外交事務方面:總統是負責處理對外關係的主要官員。他任命駐外大使、公使和領事(須經參議院認可),接見外國大使及公務人員。總統有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但須經參議院2/3多數票的批准;而總統與外國簽訂的一切行政協定,卻不需經參議院的同意。所以,總統往往以簽定行政協定來代替締結條約。
美國總統年表
任次 總統 政黨 任期 配偶 結婚日期 生辰 宗教 職業 教育 備注
1 喬治·華盛頓
George Washington - 1789年-1797年 瑪莎·華盛頓
Martha Dandridge Custis 1759年1月6日 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 聖公會 種植業
軍人 無正規教育 開國總統
2 約翰·亞當斯
John Adams 聯邦黨 1797年-1801年 艾比蓋爾·亞當斯
Abigail Smith 1764年10月25日 1735年10月30日-1826年7月4日 唯一神教派 律師 哈佛大學 1755年 人稱「老亞當斯」,兒子為美國第6任總統,和兒子是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對父子檔總統。
3 湯瑪斯·傑弗遜
Thomas Jefferson 民主共和黨 1801年-1809年 瑪莎·懷爾斯·傑弗遜
Martha Wayles Skelton 1772年1月1日 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 無 律師
種植業 威廉與瑪麗學院 1762年
4 詹姆斯·麥迪遜
James Madison 民主共和黨 1809年-1817年 多莉·派恩·托德
Dolley Payne Todd 1794年9月15日 1751年3月16日-1836年6月28日 聖公會 律師 普林斯頓大學 1771年
5 詹姆斯·門羅
James Monroe 民主共和黨 1817年-1825年 伊莉莎白·科特萊特·門羅
Elizabeth Kortright Monroe 1786年2月16日 1758年4月28日-1831年7月4日 聖公會 律師 威廉與瑪麗學院 1776年
6 約翰·昆西·亞當斯
John Quincy Adams 民主共和黨 1825年-1829年 璐易絲·凱瑟林·詹森
Louisa Catherine Johnson 1797年7月26日 1767年7月11日-1848年2月23日 無 律師 哈佛大學 1787年 人稱「小亞當斯」,父親為美國第2任總統,和父親是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對父子檔總統。
7 安德魯·傑克遜
Adrew Jackson 民主黨 1829年-1837年 瑞秋·唐尼爾森·羅伯茲
Rachel Donelson Robards 1794年1月17日 1767年3月15日-1845年6月8日 長老會 律師
軍人 無正規教育
8 馬丁·范布倫
Martin Van Buren 民主黨 1837年-1841年 漢娜·范布倫
Hannah Van Buren 1807年2月21日 1782年12月5日-1862年7月24日 歸正會 律師 肯德胡克學院 1796年
9 威廉·亨利·哈里森
William Henry Harrison 輝格黨 1841年 安娜·哈里森
Anna Tuthill Symmes 1795年11月25日 1773年2月9日-1841年4月4日 聖公會 軍人 翰普登-析德尼學院 上任一個月後便死在任期內,其孫為美國第23任總統。
10 約翰·泰勒
John Tyler 輝格黨 1841年-1845年 列蒂西雅·克里斯汀·泰勒
Letitia Chrisitan 1813年3月29日 1790年3月29日-1862年1月18日 聖公會 律師 威廉與瑪麗學院 1807年 第一個由副總統接任總統的人
11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James Knox Polk 民主黨 1845年-1849年 賽拉·奇爾德瑞斯
Sarah Childress 1824年1月1日 1795年11月2日-1849年6月5日 長老會 律師 北卡羅萊納大學 1818年
12 扎卡裡·泰勒
Zachary Taylor 輝格黨 1849年-1850年 瑪格麗特·麥卡姆·史密斯
Margaret Mackall Smith 1810年6月21日 1784年11月24日-1850年7月9日 聖公會 軍人 無正規教育 死於任內
13 米勒德·菲爾莫爾
Millard Fillmore 輝格黨 1850年-1853年 艾比蓋爾·鮑爾斯
Abigail Powers 1826年2月5日 1800年1月7日-1874年3月8日 唯一神教派 律師 無正規教育
14 福蘭克林·皮爾斯
Franklin Pierce 民主黨 1853年-1857年 珍·米恩斯·阿波敦
Jane Means Appleton 1834年11月10日 1804年11月23日-1869年10月8日 聖公會 律師
公務員 鮑登大學 1824年
15 詹姆斯·布坎南
James Buchanan 民主黨 1857年-1861年 未婚 - 1791年4月23日-1868年6月1日 長老會 律師 迪金森州立大學 1809年
16 亞伯拉罕·林肯
Abraham Lincoln 共和黨 1861年-1865年 瑪麗·托德·林肯
Mary Todd Lincoln 1842年11月4日 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 無 律師 無正規教育 在任內被暗殺致死
17 安德魯·詹森
Andrew Johnson 民主黨 1865年-1869年 麗莎?麥克卡朵
Eliza McCardle 1827年5月5日 1808年12月29日-1875年7月31日 無 裁縫師
公務員 無正規教育 任內曾遭國會的彈劾動議,以一票之差沒有通過
18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Ulysses Simpson Grant 共和黨 1869年-1877年 朱麗亞·博格斯·顛地
Julia Boggs Dent 1848年8月22日 1822年4月27日-1885年7月23日 循道衛理聯合會 軍人 西點軍校 1843年
19 拉瑟福德·B·海斯
Rutherford B· Hayes 共和黨 1877年-1881年 露西·韋爾·韋布
Lucy Ware Webb 1852年12月30日 1822年10月4日-1893年1月17日 無 律師 肯揚學院 1842年
哈佛大學 1845年
20 詹姆斯·加菲爾德
James Garfield 共和黨 1881年 盧克麗霞·魯道夫
Lucretia Rudolph 1858年11月11/日 1831年11月19日-1881年9月19日 基督會 教師
公務員 威廉斯學院 1856年 上任半年後被暗殺,死於任內
21 切斯特·A·阿瑟
Chester A· Arthur 共和黨 1881年-1885年 埃倫·劉易斯·赫恩登
Ellen Lewis Herndon 1859年10月25日 1829年10月5日-1886年11月18日 聖公會 律師 聯合學院 1848年
22 格羅弗·克里夫蘭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民主黨 1885年-1889年 弗朗西絲·福爾索姆
Frances Folsom 1886年6月2日 1837年3月18日-1908年6月24日 長老會 律師 無正規教育
23 班傑明·哈里森
Benjamin Harrison 共和黨 1889年-1893年 卡羅琳·拉維尼婭·斯科特
Caroline Lavinia Scott 1853年10月20日 1833年8月20日-1901年3月13日 長老會 律師 邁阿密大學(俄亥俄州) 1852年 其祖父為美國第9任總統
24 格羅弗·克里夫蘭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民主黨 1893年-1897年 弗朗西絲·福爾索姆
Frances Folsom 1886年6月2日 1837年3月18日-1908年6月24日 長老會 律師 無正規教育 曾經擔任美國第22任總統,落選一屆後再度競選成功
25 威廉·麥金萊
William McKinley 共和黨 1897年-1901年 艾達·薩克斯頓
Ida Saxton 1871年1月25日 1843年1月29日-1901年9月14日 循道衛理聯合會 律師 阿勒格尼大學 任內遇刺身亡
26 西奧多·羅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共和黨 1901年-1909年 艾利斯·哈撒韋·李
Alice Hathaway Lee 1880年10月27日 1858年10月27日-1919年1月6日 歸正會 作家
律師
公務員 哈佛大學 1880年 人稱「老羅斯福」,其遠房堂弟為美國第32任總統
27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William Howard Taft 共和黨 1909年-1913年 海倫·赫倫
Helen Herron 1886年6月19日 1857年9月15日-1930年3月8日 唯一神教派 律師
公務員 耶魯大學 1878年
辛辛那提大學 1880年
28 伍德羅·威爾遜
Woodrow Wilson 民主黨 1913年-1921年 埃倫·路易絲·亞克森
Ellen Louise Axson 1885年6月24日 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 長老會 教師
公務員 普林斯頓大學 1879年
29 沃倫·G·哈定
Warren G· Harding 共和黨 1921年-1923年 弗洛倫斯·克林·德沃爾弗
Florence Kling De Wolfe 1891年7月8日 1865年11月2日-1923年8月2日 浸信會 編輯及出版人 俄亥俄州中心學院 1882年 在任內過世
30 卡爾文·柯立芝
Calvin Coolidge 共和黨 1923年-1929年 格雷斯·安娜·古德休
Grace Anna Goodhue 1905年10月4日 1872年7月4日-1933年1月5日 - 律師 安默斯特學院 1895年
31 赫伯特·胡佛
Herbert Hoover 共和黨 1929年-1933年 盧·亨利
Lou Henry 1899年2月10日 1874年8月10日-1964年10月20日 貴格會 工程師 史丹佛大學 1895年
32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民主黨 1933年-1945年 埃莉諾·羅斯福
Anna Eleanor Roosevelt 1905年3月17日 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 聖公會 公務員
律師 哈佛大學1903年
哥倫比亞大學 人稱「小羅斯福」,其遠房堂兄為美國第26任總統,任期最長的美國總統,連任三屆,最後於任內過世
33 哈瑞·S·杜魯門
Harry S· Truman 民主黨 1945年-1953年 貝絲·杜魯門
Elizabeth"Bess"Virginia Wallace 1919年6月28日 1884年5月8日-1972年12月26日 浸信會 農業者
公務員 堪薩斯城法律學校
34 德懷特·艾森豪
Dwight D· Eisenhower 共和黨 1953年-1961年 瑪米·艾森豪
Mamie Geneva Doud Eisenhower 1916年7月1日 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 長老會 軍人 西點軍校 1915年
35 約翰·F·甘迺迪
John F· Kennedy 民主黨 1961年-1963年 賈桂琳·甘迺迪
Jacqueline Lee Bouvier 1953年9月12日 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 天主教 作家
公務員 普林斯頓大學 1940年 任內被暗殺
36 林登·詹森
Lyndon Johnson 民主黨 1963年-1969年 拉迪·伯德·詹森
Claudia Alta Taylor Johnson 1934年11月17日 1908年8月27日-1973年1月22日 基督會 教師
公務員 德州師範學院 1930年
37 理察·尼克森
Richard Nixon 共和黨 1969年-1974年 帕特里夏·瑞安·尼克森
Patricia Ryan Nixon 1940年6月21日 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 貴格會 律師
公務員 惠特學院 1934年
杜克大學 1937年 任內因水門事件而辭職
38 傑拉爾德·福特
Gerald Ford 共和黨 1974年-1977年 貝蒂·福特
Elizabeth Ann Bloomer Warren Ford 1948年10月15日 1913年7月14日-2006年12月26日 聖公會 律師
公務員 密西根大學 1935年
耶魯大學 1941年 唯一一名未經選舉就接任副總統,然後接任總統的人
39 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 民主黨 1977年-1981年 羅莎琳·卡特
Eleanor Rosalynn Smith Carter 1946年7月7日 1924年10月1日- 浸信會 農業者
公務員 美國海軍學院 1946年 曾獲2002年諾貝爾和平獎
40 隆納·威爾森·雷根
Ronald Reagan 共和黨 1981年-1989年 南西·雷根
Nancy Davis Reagan 1940年6月25日 1911年2月6日-2004年6月5日 基督會 演員
公務員 尤里卡學院 1932年 曾策劃「星球大戰」計劃
41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George H·W· Bush 共和黨 1989年-1993年 芭芭拉·布希
Barbara Pierce 1945年1月6日 1924年6月12日- 聖公會 企業家
公務員 耶魯大學 1948年 人稱「老布希」,其長子為美國第43任總統
42 比爾·克林頓
Bill Clinton 民主黨 1993年-2001年 希拉蕊·羅得漢·柯林頓
Hillary Rodham Clinton 1975年10月11日 1946年8月19日- 浸信會 律師
公務員 喬治城大學 1968年
牛津大學 1970年
耶魯大學 1973年 任內國會曾提起彈劾動議,但未獲通過
43 喬治·沃克·布希
George W· Bush 共和黨 2001年-2009年 蘿拉·威爾斯·布希
Laura Welch 1977年11月5日 1946年7月6日- 循道衛理聯合會 德州州長 耶魯大學 1968年
哈佛大學 1975年 人稱「小布希」,父親為美國第41任總統,同時是伊戰主戰人物。
絕大多數美國歷任總統都是英格蘭人後裔,不過也有一些其他背景的人
主荷蘭裔:馬丁·范布倫
西奧多·羅斯福和富蘭克林·羅斯福雖然擁有荷蘭姓(羅斯福:Roosevelt),但僅有四分之一荷蘭血統(祖父)。西奧多的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都是英國北方人;富蘭克林的三位祖父母則都是清教徒。
主德裔:赫伯特·胡佛和德懷特·艾森豪。
主愛爾蘭裔:安德魯·傑克遜,威廉·麥金萊,甘迺迪,尼克森,雷根,柯林頓
甘迺迪是美國史上唯一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
迄今為止的43任總統全部是白人男性。
只有詹姆斯·布坎南沒有結婚,其性傾向在學術界尚有爭議。
1999年,「有綫-衛星公共事務電視網」(CSPAN)對歷史學者進行調查,發現歷史學家們認為林肯、喬治·華盛頓和富蘭克林·羅斯福是美國最出色的三位總統,贊許度遠超其他人;而威廉·亨利·哈里森、安德魯·詹森、福蘭克林·皮爾斯和詹姆斯·布坎南是最失敗的總統[1]。2000年,《華盛頓郵報》也做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受調查者認為只有華盛頓、林肯和富蘭克林·羅斯福這三位才能稱作「偉大」的總統,而只有安德魯·詹森、皮爾斯、哈定和布坎南能稱作「失敗者」[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9B%BD%E6%80%BB%E7%BB%9F
落櫻神斧,黑奴捕手,印第安屠夫,美國自由之父。華盛頓外號可真多,這些外號還充分體現了對立統一的哲學原理。
華盛頓下台之後,美國很多的報刊、媒體、各種輿論發表了很多文章來攻擊華盛頓,在當時的美國輿論中間,華盛頓被塑造成了貪婪、狡詐、兇殘的形象,包括他用黑人的皮做皮靴,強姦黑人女奴,他家裡有多少地,在當時的美國人筆下,華盛頓是很荒淫無度的,是沒有道德底線的。如果在我們中國找一個詞,來對應美國人筆下的華盛頓的話,這個詞就是人渣。但是後來,美國人很快就清醒了,他們覺得美國人好不容易有一個比較優秀的總統,如果把華盛頓徹底搞掉了,那美國精神的基礎在哪裡?美國價值的根基在哪裡?於是,美國人就掀起了一場運動,就是“美化華盛頓”運動。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華盛頓的故事,包括他小時候用小斧頭砍樹等,很少有人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是我告訴大家,我們今天看到關於華盛頓的各種故事,99%是假的。在“美化華盛頓”運動中,美國人找了很多專家,找了很多人編了很多關於華盛頓的正面故事。然後通過媒體、書籍、跨國公司等各種渠道把這些故事廣泛傳播,經過持久的宣傳,現在美國人提起華盛頓是充滿敬意的,再也不說他是人渣了,而且不僅美國人提到華盛頓充滿敬意,就連我們中國人,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提到華盛頓,還會知道他幹過的見不得人的事嗎?不會了。華盛頓被美化、塑造成一個全世界都敬仰的領袖形象。
早應該從根上揭開“民主,人權,自由”謊言,打好意識形態領域的防衛戰
我主要的目的是我們國家的統一。如果因為統一而不釋放黑奴,我就這麼幹;
如果釋放黑奴可以完成統一,我也這麼幹;或者為了統一需要放一部分黑奴,一部分不放,我也願意幹。——1862年8月《給格利雷的信》林肯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6_05_26_361878.shtml
喬治·華盛頓奴隸名單手稿曝光約於1799年左右手寫
2016-05-19,美國弗吉尼亞佛瑞德·史密斯之喬治·華盛頓研究國家圖書館,華盛頓於1799年左右手寫的弗農山莊奴隸名單曝光
華盛頓11歲那年便從父親的遺產中繼承了10名奴隸。此後,他繼續購買奴隸——其中有直接從奴隸市場購買的,也有在旁系親屬死亡後收購過來的。1759年,在富有的寡婦馬莎·丹德里奇·卡斯蒂斯嫁給華盛頓之後,他們豢養奴役的人數達到了頂峰。華盛頓的新妻子為弗農山莊帶來了80多名奴隸。在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夕,有將近150個靈魂被算作華盛頓夫婦的私有財產。
1775年4月,美國獨立戰爭打響兩天之後,喬治·華盛頓在弗吉尼亞州的一個城鎮登出一則廣告,懸賞捉拿10個逃亡奴隸。其中兩個是“尼格羅奴隸”,即黑人奴隸;另外8個是白人奴隸,其中包括來自蘇格蘭的中年製磚匠威廉·韋伯斯特和20歲的托馬斯·皮爾斯(一位來自布里斯托爾的木工)。
1789年,華盛頓成為美國首任總統,這名成為總統的種植園主不但准許黑奴制度的存在,自己也使用了大量的奴隸。為了維持自己的財富、生活方式和名聲,華盛頓需要奴隸們為他勞動。
華盛頓是美國的國父,是獨立、民主、自由的象徵,他同時又是奴隸主。這兩面都是真實的,甚至可以說密不可分。然而我們在社交平台更多看到的是對華盛頓一邊倒的讚美(有些甚至硬傷頗多),而對其蓄奴的事實不聞不問,這似乎也算是中國的輿論場中有趣的現象之一。
2014年11月,某位大V“盛讚”華盛頓歸隱田園的故事,不少網友一一指出微博中存在的常識性錯誤,比如華盛頓領導的是美國對外的獨立戰爭而非內戰,而且打完沒幾年,華盛頓就當選總統後又連任等等
華盛頓死於1799年12月14日。在他去世時,弗農山莊的318名奴隸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列在總統名下。華盛頓曾立下遺囑,要求在他妻子去世後解放在他個人名下的奴隸。他終於在死的時候完成了生前一直不願做的事情。華盛頓之所以立下這樣的遺囑,恐怕也是因為他沒有親生子女繼承自己的遺產,使這個艱難的決定變得容易了許多。
瑪莎·華盛頓活到了1802年,她死時將自己所有的“人員財產”留給了自己的繼承人。她沒有解放任何一名奴隸。
回應
華盛頓壓根不是欣然放棄連任回家的,而是在政治鬥爭中處於下風所致,最簡單的,查查他離任前後的報紙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居然有白人奴隸!我還以為美國祇有黑人奴隸,白人至少是公民
債務奴隸
特朗普:將成立“1776委員會”普及美國“正史” 2020-09-18 觀察者網
美國“官方”的建國年份為1776年,《獨立宣言》的簽署,標誌著美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然而,《紐約時報》的記者們卻于去年提出了“1619項目”(1619 Project),認為奴隸制開端才是美國“元年”:這一年首只運奴船載著20多個黑奴抵達北美,隨後開始了一段血腥殘暴的奴隸制歷史。
“1619項目”引發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強烈不滿,在宣佈教授相關內容的學校得不到經費後,他又表示,將簽署行政令成立“1776委員會”(1776 Commission),以在美國學校中推廣“愛國主義教育”。
……..
在黑人喬治•佛洛德遭到白人員警“跪殺”後,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雖然民眾的抗議活動批評種族主義政策並呼籲解決方案,但特朗普還是將重點放在了抗議者“不守規矩”的地方,例如一些示威者推翻了邦聯領袖以及其他具有爭議性人物的雕像,包括哥倫布和前總統傑克遜。
7月4日,特朗普在拉什莫爾山(Mount Rushmore,俗稱總統山)上發表講話,發誓捍衛美國的“遺產”,抵禦他所說的“憤怒的暴民”,並指責公立學校教孩子們“討厭自己的國家”。
本月早些時候,白宮獲得華盛頓特區地方政府的一份報告,該報告呼籲對華盛頓紀念碑、傑弗遜紀念堂和哥倫布雕像等進行重新命名、拆除或搬遷,引發爭議。
回應
正確的歷史本來就是記錄了美國生於不義啊!欺騙、偷竊、撒謊、屠殺印第安人、搞種族滅絕、一次次撕毀合約背信棄義、侵略成性,現在還背叛人類,隱瞞疫情,助攻病毒,喪盡天良!這個政權的性質比肩納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