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7 12:56:12阿楨

庶民經濟

獨裁中國的<假日經濟>算啥?民主台灣也有<庶民經濟>!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064093

你也幫幫忙,<庶民經濟>是馬<內閣改組!>後又一應民粹要求的媚俗之作!假日經濟/庶民經濟:務實/務虛,裡子/面子,二者能比嗎?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3929574

難怪又有不爽民粹的霉體冥手酩嘴/邪者專家叫獸,會批<庶民經濟>,台灣就在這些口水戰中沈淪!

「生活物價指數」公布 盼貼近民眾真實感受2009/10/5

  行政院主計處5日首次公布「生活物價指數」。因應民眾消費習性的不同,生活物價指數分為甲、乙、丙三類。行政院主計處強調未來政府會參照生活物價指數的變動,而調整相關財經政策,貼近民意需求。
  吳內閣喊出「庶民經濟」,要求相關部會提出貼近民眾的「生活物價指數」。經過兩個禮拜的討論,這套新的經濟指標正式出爐。
  為因應消費族群的不同,所消費的項目也會有所不同的基準下,生活物價指數共分成甲、乙、丙三大類。甲類涵蓋食物類、居住類的水電燃氣費,還有交通所需油料費共190個項目。乙類則是除了涵蓋甲類外,還多了教養娛樂類,共計244項。至於丙類則是將範圍擴大到一般家庭每季至少會購買1次以上的生活必需品,或是價格變動較敏感的項目,總計有239項。主計處強調,這樣的做法,就是為了滿足不同民眾對物價波動的真實感受。行政院主計處科長吳昭明:『甲類最主要是食物類為主,乙類是再把教養娛樂類加進來,你就憑每個人的消費特性跟內容去看看甲乙丙三類跟你的感受比較貼切,基本上我們是按照不同的需求來做。』
  而生活物價指數公佈後,可以明顯看出甲類生活物價指數較8月跌1.23%,也比去年同期下跌了0.55%,下跌幅度比乙、丙類來的明顯。
  不過吳昭明也不忘強調,即便生活物價指數是挑選跟民眾最切身相關的消費項目進行統計,但是就如同其他指數一樣,具備平均化的特性,跟人民的感受還是難免有落差,希望民眾能夠體諒。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18387

生活物價指數 更貼近民心嗎?2009-10-06 中廣記者:張雅惠

從現在開始,物價不只有CPI、或WPI,還有最新編製的「生活物價指數」,看似不同,其實大同小異!
暫時不看WPI躉售物價指數,這和廠商進口原物料比較有直接關聯,和消費者有關的是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一直以來,CPI總計調查四百二十四項商品的零售價格,按照性質的相似度,劃分成六十二小類、或者三十九中類、或者七大類,這七大類指的是,食物類、衣著類、居住類、交通類、醫藥保健類、教養娛樂類、以及雜項類。
主計處依照一般的消費模式,給予這四百二十四項商品不同的權重,例如天天要吃食物類占兩成六,其中,肉類常常吃、占百分之二點三,水果也常常吃、占百分之二點八,衣服天天穿、常常買,權重占百分之四點二,四百多項商品的權重加總等於百分之百,再把一百當成一個CPI指數的比較基準,如果下一個月,指數變一百零一,那麼月比月的月增率就是上漲百分之一,如果去年九月當成一百,今年九月指數變一百零二,那麼年比年的年增率就是上漲百分之二。
主計處科長吳昭明說,CPI畢竟是加權平均,個別項目上漲,會被其他下跌的項目抵消。
於是,主計處發佈的CPI經常被外界批評不食人間煙火、或者粉飾太平、或者美化數字,不然就是太難了,有看沒有懂。行政院長吳敦義上台,打出庶民經濟的口號,經建會和主計處硬著頭皮,試編出甲乙丙三類「生活物價指數」,名稱上更貼近民眾,實際上,和原本的CPI沒有太大的差別,也是加權平均,也是有被稀釋、以及時間落差的問題。甲、乙、丙唯一的差別是,如何在CPI既有的四百二十四項產品當中,選擇不同的項目排列組合。
甲類指的是,食物類、居住類的水電瓦斯、以及交通類的油料費,鎖定飲食水電斯的必要支出,合計一百九十項,占CPI權重的三成三。乙類是甲類再加上教養娛樂類,像是補習費和玩樂費用,合計兩百四十四項,占CPI權重的五成。丙類把一般家庭每季買一次以上的商品,除了一部分的食物之外,還有有線電視費用、牙膏、肥皂、衛生紙、洗髮精等,占CPI權重的四成六。民眾要看甲或乙或丙,變成各取所需。
以九月份的CPI比八月份,月增率下跌百分之零點六五;甲類生活物價指數下跌一點二三,乙類下跌一點一四,丙類下跌一點一一,差異比想像中還小,畢竟這也是加權平均的結果,同樣會被稀掉,十月份例行公佈九月比八月的數字,同樣有時間的落差,剛好最近芭瑪颱風外圍環流影響,菜價早已聞風上漲,但物價還在跌,吳昭明說,統計無法滿足所有人的不同需求,如果要看麵包漲了多少?不能看整個食物類,變成要看麵粉、糕餅的單一價格。
物價有個特性,商品本身易漲難跌,消費者心理對於物價上漲印象深刻,對於下跌卻認為理所當然!「庶民經濟」化繁為簡的立意良善,主計處之所以不做山寨版的「大麥克指數」,例如「擔仔麵指數」、或者「滷肉飯指數」、或者「小白菜指數」,因為這些個別項目的價格本來就有提供。首次公佈的「生活物價指數」,只能說,苦了主計官員,卻未必貼近民心。

庶民經濟指標/怎麼看 官員說不清【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 2009.10.06

為了體現行政院長吳敦義編制「庶民經濟」指標的要求,行政院主計處昨天在記者會中首度公布三類生活指標,不僅官員說不清楚從事那些行業的民眾應參考那一類指標,在場媒體也聽得霧煞煞。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直指,「編製生活物價指數真是無聊」。
他認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躉售物價指數(WPI)全世界採用同一標準,且是行之有年的編法,其中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等,每一項商品的價格有時會漲、有時會跌,經濟本來就有總體與個體之分,而個體感受與總體指標趨勢也常會不同。
林向愷強調,馬政府不了解民眾為何對於物價高漲迭有有怨言,其實民眾是因為工作不確定、薪資不成長,可支用所得愈來愈少,只好關心物價漲跌,因為一般民眾90%的所得用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上,馬政府應該做的是去了解民間疾苦,而不是在編一些無聊指標。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表示,CPI是都市消費者購買物品價格的指數,可以做國際比較,且比較有代表性;CPI 查價項目夠多,總共有424項,其中部分項目也許民眾不常買,但這類項目所占的權重通常也低,整體來說CPI指數較具代表性。
梁國源指出,CPI的查價項目內涵已很完整,可與國際接軌,生活物價指數則無法做國際比較,只能作為補充資訊,無法取代CPI。
政府編製生活物價指數的原意,是想把貼近民眾的項目抓出來比較,「不過貼近你的指標,不一定能貼近我的,只能各取所需」。
學者之言,自有其專業的評價,主計處迫於上級要求做出「庶民經濟」指標,也不得不然,但在公布一連串數據時,實在還是得回頭思考:這樣的數據做給誰看?庶民真的看得懂嗎?

庶民經濟失準? 吳揆:會改進【聯合報╱記者楊湘鈞2009.10.07
 
行政院長吳敦義推動的庶民經濟指標,與民眾感受似有落差。吳揆昨天答覆立委質詢時表示,因剛推出就碰上颱風,不是每一項都與現狀吻合,政府會改進。
立委賴士葆質詢時指出,庶民經濟的指數不該和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一樣,每月才公布一次,應考慮每日公布,讓民眾直接體會。吳揆回答,只要技術可以配合,樂意實施。
立委盧秀燕質詢指出,主計處提出的庶民經濟指標,指物價平穩、甚至下跌;但因剛好發生水災,民眾看到的卻是菜價上漲,指標是否與人民觀感差太多?是否與人民脫節太遠?
吳敦義表示,這些指標剛推出,正好遇颱風、菜價上揚,像三星蔥,有人預計一把會漲到兩百元以上,因此大家要體諒,並非都會符合現況,希望運作得比較熟後,應會貼近實況。
吳敦義答覆立委葉宜津時也說,他昨天在公文上批「我提庶民經濟的主要目的,是要政府同仁更貼近庶民的心,了解庶民需要,一切以庶民的生活改善為考量。」

庶民經濟>百度百科

  所謂“庶民經濟”,是臺灣行政院長吳敦義提出的一套經濟理論。是指民間生活指標更能反映經濟的興衰,因此,“主計處”與“經建會”將編制“生活物價指數”,不僅可以讓民衆能夠感受到物價的變化,也可以爲“政府”施政提供參考。
  吳敦義提出,經濟興衰有許多面向可供觀察,GDP是指標,股市與餐廳生意好壞,也是另一種經濟指標,而且更能及時反映人民對經濟環境的感受。
  經濟數字固然重要,但包括股市、餐廳生意、航空貨運業務,甚至在高速公路上南北奔馳的貨櫃車數量,卻是更貼近民衆生活,同時更能即時反映經濟興衰的重要經濟指標。

建議
  “臺灣政府”部門在關心各項統計上的經濟數字的同時,更應該了解民間生活指標背後的意涵,擬定政策與執行政策時,才能貼近民意,同時及時反映民意,達到與民同呼吸的施政目標。
  他指出,“政府”公布失業率降低的統計數字,但爲什麽民衆沒有實質的感受,就是因爲理論與統計數字,與實際現狀存在一定落差。
  吳敦義說,施政不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看統計數字,更必須貼近人民生活,用眼睛看,用耳朵聽,透過細心觀察,用心體會,了解庶民經濟生活指標背後所代表的現象,不論是擬定政策或執行政策,才能真正解決民情民瘼。[編輯本段]相關指數
  2009年9月,“臺灣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表示,將推出生活物價指數。以生活物價指數爲例,將與“主計處”每月發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雙軌進行,CPI與國際接軌,生活物價指數則根據臺灣民衆感受、最直接、特殊的生活物價表現,兩者都需隨時掌握,政策才能因應。
http://baike.baidu.com/view/2816941.htm

庶民經濟真相 2009/09/16 今周刊

經建會公布的景氣對策信號燈,已經連續第二個月呈現黃藍燈,顯示景氣逐漸好轉;主計處公布的物價指數,比起去年同期微幅下跌。但是,全民的「切身」感受,真的是這樣嗎?庶民經濟像是一道強烈聚光燈,可以照向被人忽略的經濟社會角落,呈現最真實的經濟狀況;它是新任閣揆吳敦義最重視的另類經濟指標,經建會已經銜命研擬「庶民經濟指標」的實務作法,也是投資大師陶冬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是所有散戶、大老闆、小企業主都不得不重視的關鍵數字!
九月初的周六下午四點多,屏東東港果菜市場裡的「魚產直銷中心」遊客稀稀落落。東港漁會的行銷股長吳英木望著攤位上的空位,忍不住搖搖頭說:「水災過後,景氣直直落,以前假日都要排隊的,現在連位子都坐不滿,唉,景氣真壞。」
同一時間,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全球主要國家的競爭力排名,台灣從去年的第十七名一口氣進步五名,一躍成為全球競爭力第十二名的國家。
不知道這個數字,如果看在吳英木的眼裡,心裡作何感想?
■景氣回升 民眾真的感受到?
也許,民眾感受與經濟數據的嚴重落差,終於有人察覺。九月十一日,新閣揆吳敦義上任後的第一次媒體專訪,暢談對經濟景氣的看法,非財經專業出身的他,首次提出「庶民經濟」理論。
這位新閣揆認為,景氣興衰不能光看經濟數據,和一般民眾息息相關的餐廳及娛樂場所生意、海空運貨櫃量、高速公路上奔馳的貨車數與股市,都是他觀察景氣起落的「庶民經濟」指標。
「庶民經濟」四個字顯然觸動了全民最敏感的經濟神經,此語一出,立刻引發廣大民眾回響,成為新內閣上任至今,最深植人心的言論。
事實上,競爭力的大躍進,不是民眾首次感受到「嚴重落差」,更早之前,台灣國內自己發布的經濟數據,在在顯示經濟正在明顯好轉。
舉例來說,經建會七月公布的景氣對策信號燈,已經連續第二個月呈現黃藍燈,對策信號指數比上個月又增加一分,來到十八分,領先指標與同時指標,則連續第六個月回升。經建會經研處處長洪瑞彬說:「景氣從低迷走出明朗,前景謹慎樂觀。」
另外,即使在風災過後,蔬菜價格居高不下,但九月初主計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比起去年同期仍維持小幅下滑,較去年下跌○.五九%。
姑且不論這些數據背後代表多麼複雜的實際經濟意義,但光從字面解釋,景氣已經好轉、物價下跌。
但一轉身,面對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菜價,這些所謂主管機關、專業機構發布的「經濟數據」,民眾,真的「切身」感受到了嗎?
不管經濟數據怎麼發布、演繹,多年以來,台灣全民對經濟生活停滯不前、甚至衰退的不滿,逐漸累積、到爆發,最後失望,但這並不代表人民對更好的經濟生活從此沒有期待。當「庶民經濟」從新閣揆口中說出,立刻引發回響,就是明證。
■經濟指標 本應顯現民眾生活真貌
事實上,經濟本來就應該是屬於庶民的,即使是專業如經濟學大師,恐怕都得認同。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陶冬,每回踏上台灣,總不忘與搭載他的計程車司機聊天,藉此了解台灣的經濟動態,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金管會主委陳更直接在公開演講時表示,倫敦酒類交易所的「紅酒指數」被他視為景氣復甦指標。
■將生活資訊變成投資利器
「見微知著」,是這些人將庶民經濟成功轉化為投資利器的關鍵,事實上,不論是投資者、企業老闆或是做小生意的人,都必須了解庶民經濟的真實數據,透過這些基層的經濟數據,可以有助做出正確投資判斷,或是企業經營的因應對策。
聽聞「庶民經濟」,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歉然一笑說,經濟數據難免有失真、發布時已出現時間落後、又有只顧全面不顧細節的問題,「中產階級尤其無法認同,會有一種『無法代表我』的強烈感受。」
「而經濟數據是有系統、科學性地呈現平均值,但庶民經濟像強力探照燈,直接照向某個角落,也許片段,但是不能否認,是整體社會的一部分。」龔明鑫說。
例如全班平均身高一八○公分是經濟數據,但光靠這個數字,無法表現出班上有一位同學只有一四○公分的真實狀況。此時如果有一個特殊指數,去呈現這位最矮的同學現象,學校就能提供適當的桌椅讓他使用,這就是庶民經濟的功能。
龔明鑫表示,「庶民經濟是主要經濟數據的良好輔佐,讓經濟政策可以更全面地貼近每個人的需求,但絕對不能單單只用庶民經濟指標分析。」...(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665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http://magazine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3445-2.html

庶民經濟應有的實質內涵  by林祖嘉

        上周新內閣上任,我們連續聽到閣揆與經建會主委提到「庶民經濟」的重要,而且立即受到民眾與媒體的廣泛回應,一時之間「庶民經濟」不但成為很夯的字眼,而且似乎也成為新政府未來執政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經濟學教科書中並沒有此一名詞,新政府該如何實踐此一目標?或是說,人民對於「庶民經濟」的真正期望又應該是什麼?此一問題值得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共同深思。 
        去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先是投資連動債的人受到重大的損失,然後台灣的股價腰斬,多數沒有投資連動債的股民也受到波及。再接著出口大幅下滑,失業率開始上升,直到最近突破6%。然後,八八水災又對於最弱勢的山區民眾造成重大傷害。 
        在這麼多連串的影響下,幾乎國內大多數的民眾都感受到相當程度的鬱悶,希望政府能多做一些或是多提出一些讓人民感覺變好一點的財經措施。所以,當新閣揆提出「庶民經濟」時,就立即得到社會大眾與媒體的回響。顯然的,民眾現在要的是一些能立即振奮人心,或是能廣泛的照顧到大多數民眾的相關經濟政策,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些政策能夠讓大多數民眾感受得到。 
        的確,經濟學的理論在社會科學的領域中屬於相對較複雜的,尤其又經常引用許多數據,讓大多數較少接觸到經濟學的民眾會感到這些理論離他們很遠,而且這些經濟數據也似乎不那麼切乎實際。其實經濟統計數據只是數據而已,如何去活用或是在合適的地方用對合適的數據,這才是重點所在。 
        比方說,最近以來,我們看到台北市的豪宅價格一直飆漲,很多人都在擔心未來買不起房子。主計處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卻沒有明顯變化,讓人們覺得似乎物價指數有問題。 
        沒錯,因為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確不包含房價,只包含設算的房租指數,由於房租相對穩定很多,物價指數就無法反映房價大幅上漲的現象。另外,近幾個月以來,出口負成長的現象已經開始好轉,大家預期台灣的經濟開始復甦,但是很多人仍然覺得工作很難找,住家附近的餐廳仍然生意很差,也就是人們仍然無法感受到經濟回春。這一方面是因為出口成長對於企業的幫助較大,但是要落實到民眾的利益或感受,可能還需要一陣子。 
        再比方說,主計處公布的物價指數中有一個「核心物價指數」,它指的是扣除食物類與能源價格後的物價指數。但是,對於大多數民眾而言,食物與汽油價格可說是每天都要買的東西,大家對於這些商品的價格對感受一定最深。所以,核心物價對於民眾而言,就會是一個感受很不一樣的指數。 
        那麼在大家強烈要求政府應該更注意民眾的感受,政府應該拿出何種財經政策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或才能符何所謂的「庶民經濟」?我們覺得現階段對於民眾感受較深的相關政策措施,可能有下列方向可供參考:第一,失業問題應該更受到重視。一方面政府應努力的吸引國內外企業來台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應加速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擴大旅遊與觀光等服務業的發展,以吸收更多的就業人口。 
        其次,提供更多更完善的社會福利政策。比方說,去年中政府通過並且開始實施的勞保月退制度就是一項很好的福利政策,正在推動中的二代健保與長期照護政策,也是可以讓人民感受得到的政策,政府應該加速實現並且要多加宣導。 
        第三,國土復育與環境保護政策應該加速,並且要更有決心執行。八八水災後,國人對於國土復育的認知應該會更強烈,台灣山地水土保持不易,該回歸自然的就應該留給大自然。而台灣仍然有許多的休耕農地應該可以用來取代山坡地的開發,政府應該協助山區民眾儘速重建或遷移。 
        第四,兩岸綜合經濟架構協議(ECFA)可以提供台灣企業更自由的經濟環境,應該努力推動。但是,我們可以預見有一些中小企業會因為兩岸開放而受到嚴重衝擊,政府應該更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輔導,協助他們轉型或升級,畢竟中小企業還是占有很重要的比率。 
        無論如何,我們很高興看到新內閣提出「庶民經濟」的想法,我們也相信民眾可以感受到新內閣的不同。但是,真正重要的還是政府應該提出能夠打動民眾的政策,這可能才是「庶民經濟」真正的義意所在。(本文刊載於2009年9月14日經濟日報名家觀點)
 http://www.npf.org.tw/post/3/6439
 
台灣立報社論:庶民經濟?庶民迷思! 2009/09/13

新任閣揆吳敦義提出「庶民經濟學」的概念,認為真正能讓民眾感受到經濟興衰的,其實是股市點數、餐廳與娛樂場所生意、航空貨運業務,甚至在高速公路上奔馳的貨櫃車數量,因為這些更貼近人民生活。這些指標確實是許多台灣民眾判定經濟活絡與否的標準,不過與其說是「指標」,不如說是「迷思」,吳揆的「庶民經濟學」其實是庶民的經濟迷思。
首先,台灣的股市與基本面關係不大、甚至悖離,炒作和消息面因素的影響,經常強過該公司生產、製造和經營的基本面,與創造社會財富的關係甚小,只是針對剩餘的再分配,而且往往是更加擴大貧富差距,亦即大戶全拿,散戶遭殃。不過正由於台灣股市這種投機、炒作的泡沫性質濃厚,所以庶民百姓也蠢蠢欲動,每個人都是小股東,反而成為股市大戶的鐵衛軍;每個人都是小股東,反而成為企業財閥的捍衛隊。只要股市上漲,無論泡沫與否,或者政府護盤合不合乎公平正義,皆被視為德政,實際上可能更不利於整體經濟和庶民生活條件,卻得到庶民散戶大力支持。
至於餐廳與娛樂場所的生意、航空貨運業務,以及在高速公路上奔馳的貨櫃車數量等,也常是見樹不見林的迷思。猶如作家黃春明堅決反對北宜高速公路的理由,公路上奔馳的貨櫃車和繁忙的航空貨運,可能只是地方繁榮的假象,反而加速掏空在地的經濟命脈。況且企業賺錢不表示自然會下滲惠及庶民,有可能公路上、航空站裡盡是超時工作、疲憊不堪的勞工,做得越多,得到的越少。如此一來,餐廳與娛樂場所的生意再蓬勃,也不過徒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窘況。
經濟確實應該更加貼近庶民生活,不只是GDP、國民平均所得等統計數字的把戲,但是貼近民眾不表示一味的投其所好,助長迷思。吳揆的「庶民經濟學」終究只是希望能「貼近民意」,是類似民粹的選舉操作,而非想提出一套有利於庶民的經濟發展指標。因此,庶民經濟僅是新瓶舊酒,原本重財團、輕庶民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變,只是強化民眾對此經濟發展模式的迷思,非旦無助於改善庶民生活,反而加深其生活困境,不可不察。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6421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變調的「庶民經濟」2009/09/20 中國時報

    坦承「經濟並非所長」的新任閣揆吳敦義,卻在一就任就提出「庶民經濟」這個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新名詞,並自認對此有深刻體會。原來吳揆所說的「庶民經濟」,是更貼近人民生活、真正能讓民眾感受到經濟興衰的股市點數、餐廳與娛樂場所生意、航空貨運業務,甚至在高速公路上奔馳的貨櫃車數量等,於是建立「庶民經濟指標」就緊鑼密鼓地開展。
 先是短短三天後的九月十三日,經建會就向吳揆簡報「庶民經濟指標」,未來包括餐廳營業、治安、商港吞吐量、高速公路行車數量、消費者信心指數等,都將列指標範圍,適時公布提供民眾參考。
 接著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赴行政院經建會視察,更即刻責成經建會協同行政院主計處,於一個月內提出更貼近民眾生活的「生活物價指數」。未來除公布失業率外,也要提供「就業機會」數據。
 至此,我們終於明白新閣揆所提的「庶民經濟」重點就是趕緊提出一套「新經濟指標」。姑不論有人認為「庶民經濟」概念,只不過是經濟學上所謂的「街頭景氣指數」(Street Corner Index),而這些指數其實只是有趣,但難登大雅之堂,因為無法得到共識,由個別學者或私人機構偶爾或定時提出供參考可也,但由政府正式公布,恐怕不太合適。其次,正副閣揆所提的指標目前也幾乎都有資料,尤其副閣揆所要求的生活物價指數或就業機會,行政院主計處、勞委會、民間人力銀行等等,有不少現成資料,實在不必再勞師動眾新編一套指標,何況這套新指標也不一定就能真實反映一般民眾的生活狀況。
 正如某些評論指出,吳揆一開始講的庶民經濟內涵是股票、餐廳、高速公路貨櫃等,但有錢投資股票的、上餐館的都與窮人無關,民眾最關心是治安敗壞、教育、失業率問題。而要求經建會一個月內編列新的「生活物價指數」以更貼近民眾生活感受。已有很多現成統計資料,也有各種方式去了解,比如失業率增加,每人工作時間減少等,以CPI(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查四百多個項目群中,連房租、學費都算在裡面,已相當周全,更不要說,還可做都市與非都市、所得高與低的比較。
 不過,如果新內閣之所以要提「庶民經濟指標」,旨在向當前流行的「幸福指標」邁進,正告台灣人民政府要從「一意追求經濟成長」泥淖中走出來,毋寧是正確的。但是,倒不必費力的建立一套複雜新指標,由而再掉入迎合此指標的黑洞裡,畢竟政府政策不能被「某一種」指標牽著走,因為各種指標都只是資訊,只供參考,重要的是政府作決策時不可由上而下「強制」姿意而為,應多與民眾接觸,和人民生活密切結合才是「庶民經濟」真義。
 那麼,施政如何與人民生活密切結合呢?其實也很簡單,任何公共政策都應從下而上思考,必須廣納住民的意見。例如:近日傳出經濟部解除高雄半屏山採礦禁制,重新開採,就是典型的與人民生活脫節。已有民眾指出,好不容易煞費苦心才使半屏山復育轉型成功,成了百姓平時休閒運動的好去處,也因此大幅改善高雄市貌景觀與空氣品質,更創造了無限生機與商機,怎會如此離譜的無知到這種地步,做此種荒謬的建議與決策呢?據悉吳揆針對採礦權一事緊急煞車,希望此事為真,否則還真難善了。
http://www.cier.edu.tw/ct.asp?xItem=11216&ctNode=61&mp=1

左右看:法國版庶民經濟指標 2009-09-22 22:00:39

李亮/文字工作者左看:改良派嘴砲有用嗎?

金融危機發展至今,社會各界對於過去的經濟政策乃至理論學說都提出了愈來愈多的反思與批判。為了回應種種批判壓力,法國總統沙柯吉去年成立了「衡量經濟表現與社會進步委員會」,聘請兩位改良派經濟學大將史迪格里茲與沈恩參與,9月15日公佈了該委員會的研究報告,宣稱將更加重視民眾福祉而非生產面的經濟指標。然而,這種改良派的軟弱呼籲究竟有何意義?很成疑問。
首先,類似指標早已提出過不知多少,諸如台灣也曾談過一陣子的綠色GDP,到最後皆無疾而終。根本的原因並不在於指標的好壞或是「人們」對某些因素(例如環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關鍵在於掌握權力的政商勢力並不重視這類面向,他們要的是其商業、政治利益,其餘的社會、環境之類,全都無關緊要,能丟就丟。此種權力利益格局決定了任何指標的「用處」。
法國報告通篇對於社會實際存在的權力利益格局不置一詞,將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當成一架複雜的大機器,我們的任務彷彿就是如何更科學地找出可以更精確反應這家機器運作情況的各種指標,看似全面,實則蒙昧。

王放/政治評論員右看:法式嘴砲還是比較高明

法國總統沙柯吉先前倡議將社會福祉化成指標,以避免單純使用如國內生產總值(GDP)這類指標的問題,並找來大名鼎鼎的諾貝爾獎得主史迪格里茲與沈恩操刀撰寫研究報告。無獨有偶,新任的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日前提出「庶民經濟」概念,並舉股票指數、餐廳生意、高速公路貨運情況等作為他觀察庶民生活的「庶民經濟指標」。兩者看起來大同小異,然而細看一下就會發現兩者相去甚遠。
法國報告一開始就直指過去的指標太過偏重經濟的生產面,而忽視民眾真實的福祉,法國報告甚至直指貧富差距是造成經濟指標與民眾感受落差的主因之一,可是吳院長的指標恰好全都是生產面的,正是法國報告批判的對象。法國報告強調問題不僅僅是指標問題,而是背後的價值觀與衡量概念出了問題,比如為什麼首先重視經濟成長率而非家庭負債比率、環境破壞程度等,但是台灣的閣員們看起來完全沒有這類批判概念,一副全民拚經濟的模樣。
法國政府的報告雖然並沒有提出什麼具體的替代性指標,但與台灣的閣員們相比,不能不承認法國嘴砲確實比較高明!
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34060

日本庶民經濟學2009-09-17 工商時報 【蕭美惠/綜合外電報導】

     隨著新內閣上任,台灣掀起一陣庶民經濟學的熱潮,標榜著要向民間探訪景氣榮枯。日本內閣府便編列「景氣觀察者」(Economy Watchers)調查,每個月在全國各地不同地區不同行業,詢問從業人員對於景氣的看法。這些觀察者的職業由計程車司機、小吃店老闆、美容院助理,到小鋼珠店和賽馬場員工,五花八門,面面俱到。
     這些庶民景氣觀察者不會用專業術語,而是依據他們實際的營業情況來表達,例如在最新的8月調查(9月10日甫公佈),四國一名計程車司機說:「一般來說,入秋後,我們會載到很多來四國進香的遊客。可是今年因為流感的原故,我們擔心生意會受影響。今年春天就有一些遊客因為流感而取消訂車。秋天的情況可能更嚴重。」
     中國地方(本州西部),一名受訪的主題樂園員工表示:「由於高速公路過路費調降,每個周末的遊客都很多。但是,總的來說,因為天氣不好和國會大選,遊客人數出現成長減緩。」
     近畿地方(即大阪、京都等關西地區),一名電器行店員表示:「由於購買節能電器可累積環保點數,電視機熱銷,銷售量是去年同期的140.5%。儘管今年屬於涼夏,冷氣機和電冰箱的銷售也增加了,分別是去年同期的105.0%和115.4%。」
     東北地方(青森、秋田等6縣),一名盒餐店老闆感歎他們無法把便當的售價調漲回來,所以店裏的營業額一直不好。
     日本的景氣觀察者調查,分為家庭活動、企業活動、就業相關等3大部份。家庭活動相關產業包括零售、飲食、服務和房屋等4個部門,企業活動相關產業則包括農林漁礦業、製造業和非製造業等3個部門,就業相關包括人力派遣、報告人事廣告、學校就業輔導人員等。總計訪調約2,000人,職階包含主管和員工。
     訪查地區則遍及北海道、東北、關東、東海、北陸、中國、近畿、四國、九州、沖繩等10個地區。

幸福國度 挪威居冠 中躍升最快2009-10-06 中國時報 林家群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五日公布象徵國民生活幸福感及最適合居住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排名,北歐的挪威居世界第一,亞洲唯一進入前十名的是日本(第十名);中國大陸躍升七名,排行第九十二,是最突飛猛進的國家。
     HDI指數是該署發布的「二○○九年人類開發報告」中,就一八二國在二○○七年國民年平均所得、平均壽命及人民獲得教育資源(如文盲與非文盲比例,幾歲入學)等數據進行的調查。
     全球經濟大蕭條前所作調查
     調查主筆人克魯格曼女士(Jeni Klugman)說,與國際相關的最新數據只到二○○七,因此她強調:「這份是去年爆發經濟衰退衝擊全球前所做的調查。」
     排名前十名國家依序為挪威、澳洲、冰島、加拿大、愛爾蘭、荷蘭、瑞典、法國、瑞士及日本;排名倒數前三名為非洲的尼日共和國、亞洲的阿富汗及非洲的獅子山共和國。
     開發計畫署以簡單數字讓民眾了解,生活在已開發國家與未開發國家之間的差距有多大。舉例而言:一個出生在尼日的小孩只能活到五十歲多一點,但若生在挪威,能多活卅年;尼日人每賺一美元時,挪威人可賺八十五美元。
     簡單數字說明各國生活差距
     調查也發現,日本人平均壽命最長,達八十二.七歲;但戰事頻仍的阿富汗人平均壽命僅四十三.六歲。全球國民年平均所得最高的國家是只有三萬五千人口的歐洲小侯國列支敦斯登,每人每年可賺八萬五千多美元。
     中國、委內瑞拉、秘魯、哥倫比亞及法國是這次調查中,因年均收入及平均壽命增加而排名較前一年進步三名以上的國家;另外,中國、委內瑞拉、哥倫比亞也在人民取得教育資源上有所進步。
     亞洲僅日入前十 我未列入調查
     亞洲國家的排名,除第十名的日本外,新加坡廿三名、香港廿四名、南韓廿六名、汶萊卅名、馬來西亞六十六名、泰國八十七名、中國九十二名、菲律賓一○五名、印尼一一一名、越南一一六名、印度一三四名、柬埔寨一三七名。這項調查並未列入台灣。

另參本館:中國幸福城市排名 幸福城市排名?《快樂經濟學》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9574870

「宜居城市」排名的依據合理嗎? 【2009/10/07富比世Joel Kotkin】

城市中心並不意味著其公共安全和同質性多高,而在於不同文化的碰撞、經濟的增長和密集的人群。
在城市規劃專家和熱心市民之間,幾乎沒有什麼話題能比城市排名更能引起爭議的了。真正讓一座城市變得「偉大」甚至「宜居的」到底是什麼呢?答案和這些調查的評定標準一樣往往都帶有主觀色彩,是狹隘的,甚至還帶有誤導性。一座「偉大」城市的上榜理由可能也是另一座城市的致命傷。《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Monocle 雜誌和美世 (Mercer) 生活質量調查近期分別出爐了全球「最佳」城市排行榜,排名結果卻極為相似。排名靠前的大多數席位主要是歐洲一些環境優美但保存完好的古城,如蘇黎世、日內瓦、維也納、哥本哈根、赫爾辛基和慕尼黑,以及歐亞非三大洲以外的大都市,如溫哥華和多倫多;新西蘭的奧克蘭和澳洲的伯斯和墨爾本。
只有 Monocle 將東京這個真正的全球國際大都市排在了其榜單靠前的位置。《經濟學人》的排名顯然冷落了美國城市——只有匹茲堡的排名靠前,在140座城市中位居第29位。我們所能說的是大多數美國城市的表現要好於排名墊底的辛巴威哈拉雷。檀香山在 Monocle 的榜單中獲得不錯的第11名,在美世的排名中也躋身前30位,同樣擠進前30位的美國城市還有排在第29名的舊金山。但對美國熱心市民而言,這樣的排名遠不能達到他們的預期。為了理解這些令人相當頭痛的排名成績,人們必須弄清這些調查所使用的評判標準。文化制度、公共安全、公共交通、「環保」政策和其他評判「宜居性」的標準佔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排名結果也嚴重偏向於發達地區的緊湊型城市。大多數的這些地區社會底層人數很少,而且兒童的數量也相對較少。事實上,大多數這些城市都處於出生率較低的國家,如瑞士。該國的平均生育率在1.4左右,位居全球最低行列,比美國整整低了50%。
這些地方是各種團體理想的觀光場所,如旅行中的企業高階主管、學者和研究人員,他們也是這些調查的物件。憑藉隨處可見的秀美風光、數量頗豐的公園和優秀的基礎設施,這些地方有多數已成為 Wharton 的 Joe Gyourko 口中的「多產性觀光勝地」。「多產性觀光勝地」是指科羅拉多州阿斯彭或 Vail 或佛羅裡達州棕櫚灘的一種以商業為導向的觀光場所。檀香山是一個例外,它更多的是一個度假勝地,而非一個熙熙攘攘的商業中心。
然而,這些是評價一個城市的最佳標準嗎?在我看來,造就歷史名城的並不是其安全性、衛生設施和同質性有多好,而在於其經濟增長、文化多元性和社會活力。一座偉大的城市,應該像勒內‧笛卡爾 (Rene Descartes) 筆下的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那樣,存在「無限可能」,是一個充滿想像的地方,能夠吸引志向遠大的移民、家庭和企業家。
這些地方令人心馳神往,它們吸引人們的不是愜意的旅行或者優雅的餐飲,而是更加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從本質上而言,這些地方是喧囂的,甚至有時令人迷惘。雄心壯志的人們往往充滿鬥志和競爭欲望。試想,偉大的歷史名城——古羅馬、伊斯蘭世界的巴格達、19世紀的倫敦、20世紀的紐約或者當代的洛杉磯、休斯頓、上海和孟買,無一不是如此。
這些城市所代表的都市生活與蘇黎世、維也納和哥本哈根所擁有的井井有條的城市面貌大不相同。你不會使用「喧囂」這樣的字眼來形容這些人口一般不足200萬的都市,而「沉悶」和「秩序井然」也許更為恰當。
和平與安寧固然美好,但這對於促進全球文化和商業繁榮而言並不能起到多大作用。當一些新來者並不僅僅作為遊客或旅行的高階主管,而是作為移民者闖入當地居民的生活時,城市的發展和變革也隨之而來。偉大的城市在其輝煌時期都曾經歷過這種動盪的衝突。
在這些新城市,舒適比活力更為重要。以移民問題為例:與處在鼎盛時期的阿姆斯特丹或者今天的倫敦和紐約不同,大多數的北歐國家對移民者懷有敵意,其中一些國家還形成了頗具勢力的本土主義黨派。這些黨派並非針對企業高階主管精英和學者,而是針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新移民。在某些情況下,移民者能夠享有比具有相同社會權利和義務意識的同質性國家完善得多的福利體系,這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當然,對於真正的企業家來說,這些城市並不是完全沒有福利和優勢。畢竟,瑞士擁有聞名遐邇的銀行、赫爾辛基擁有引以為豪的諾基亞 (Nokia),而丹麥依然是一個先進環保製造技術的重要中心。此外,溫哥華通過大幅的稅收優惠吸引了美國人前來拍攝電影和電視節目,並且還將舉辦冬季奧運會 (Winter Olympics)。然而,這些城市都不能看作現代全球經濟的主要創造者。
匹茲堡,這個《經濟學人》支持的美國城市代表著這些排名靠前的歐洲、加拿大和澳洲城市的蒼白無力和缺乏吸引力的一面。這座曾經容納眾多公司總部的鋼鐵之城,如今已鮮有企業問津,只能依靠非營利性機構、醫院和大學得以支撐。
正值匹茲堡在為下個月舉辦的20國集團 (G-20) 峰會做準備之際(編按:9月24、25日峰會已舉行),你會聽到更多有關這個城市的傳聞,匹茲堡擁有一個主要由非營利性基金會和多所大學贊助的強大的宣傳體系。擁護者聲稱,這座前鋼鐵之城已經形成了一套穩健的(如果稱不上「有活力」)經濟體制。匹茲堡的停滯不前正轉化成一種宣傳優勢——在輝煌時期拒絕繁榮,在蕭條時期抵禦衰退。
從這個意義來上說,匹茲堡便是發展緩慢的歐洲城市在美國的縮影。這或許能夠吸引那些城市生活質量榜單的整理者們,但不會吸引那些為了後代逃離這座鋼鐵之城而遷往他處的人們。匹茲堡很少有大批移民遷入,該城市的外來移民人口比例在大都市排名中幾乎墊底。正如當地資深專欄作家同時身為當地居民的 Bill Steigerwald 寫道,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匹茲堡的人口死亡率已經超過了出生率。如果這代表了美國城市的未來,那麼它的靈感也許來自艾倫‧韋斯曼 (Alan Weisman) 的《A world without us》(《沒有我們的世界》)。
但匹茲堡並不代表著美國乃至世界未來的城鎮化發展趨勢。根據目前人們的偏好來看,到2050年將有2000萬甚至更多的人遷往美國城市。其中大部分或許會在紐約、洛杉磯、休斯頓、鳳凰城、達拉斯、芝加哥和邁阿密等更具活力的城市安家落戶。這些城市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美國國內外不安定的人們。而它們也和歷史上一切偉大城市一樣,具有喧囂、生活節奏快、缺少舒適感甚至污濁等特點。
但經濟的繁榮卻使得移居的人們對這些空氣更加污濁、生活更加忙碌的大都市趨之若鶩。相反,許多在宜居性榜單上名列前茅的城市同時也身居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列。這些城市往往具有沉重的稅負和相對疲軟的就業市場。
而和歐洲頂尖城市相比,許多美國城市的普通居民所能夠獲得的好處卻多得多。人口統計學家 Wendell Cox 指出,若以購買力平價為衡量標準,美國城市確實首屈一指。以此來看,美國在人均收入方面能夠在前十大都市區中佔據八席,在前50大都市區中佔37席。
在 Cox 榜單中位居榜首的城市——加州聖荷西——則兼具美國城市的優點與缺點。聖荷西地區位於矽谷中心地帶,在這裡催生了全球最具創新性、薪酬優厚的經濟體。另一方面,這裡的人們極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這裡缺少濃厚的文化氛圍,而它的市區幾乎不會成為旅遊勝地。
同時,生活成本高昂、風景優美的蘇黎世在美世和《經濟學人》榜單上分列第2位和第10位,但若以人均收入衡量,蘇黎世僅排名第74位。而《經濟學人》最偏愛的溫哥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二線城市之一——則位居第71位。對於夢想著掙錢,希望改善自身經濟狀況的普通人而言,最好不要在世界「最適宜居住的」城市安家落戶。
這並不是說諸如洛杉磯、紐約或倫敦這些紛繁喧囂的市中心可以向更「適宜居住的」城市學習。任何見識過威尼斯海灘 (Venice Beach)、時代廣場 (Times Square) 或倫敦 Piccadily 洶湧人潮的人都知道一座城市過猶不及的道理。洛杉磯可以採用更加有效便利的巴士系統。而如果紐約有維護更加完好的地鐵和通勤火車,則也會像在大倫敦地區一樣受到數百萬人的歡迎。
從根本上說,以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來衡量,偉大的城市仍然是那些不甚完美(有時甚至是令人厭惡)的地方。各種不同的文化在這裡碰撞交織,這裡有精明的企業家,就算有黑手黨也在所難免。飛快的生活節奏和蜂擁而至的移民使得這些城市無一例外地具有沉重的社會壓力。無論是紐約、洛杉磯、倫敦、上海、孟買,抑或是杜拜,這些城市或許無法在更加優雅、頂級的排名中名列前茅,但它們卻呈現出我們城市最有可能的未來藍圖。
Joel Kotkin 是查普曼大學 (Chapman University) 城市研究學校長級學者。他是 newgeography.com 執行編輯,並為《富比世》撰寫 New Geographer 每週專欄。目前,Kotkin 正在為倫敦 Legatum Institute 進行全球城市更加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的研究。他的下一部著作《The Next Hundred Million: America in 2050》將於明年年初由 Penguin 出版。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MAIN_ID=241&f_SUB_ID=1776&f_ART_ID=215919

痛苦指數(Misery index)

  痛苦指數于1970年代發表,代表令人不快的經濟狀況,等于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總合。
  其公式爲:痛苦指數 = 通貨膨脹百分比 + 失業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衆對相同升幅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現代經濟學家不同意以完全負面的‘痛苦’一詞來形容上述通貨膨脹機轉的負面沖擊。實際上,經濟學家中有許多認爲公衆對溫和通貨膨脹的成見是來自其相互影響:群衆只記得在高通貨膨脹時期相關的經濟困難狀況。以現代經濟學家的觀點來說,溫和的通貨膨脹是較不重要的經濟問題,可由對抗滯脹[stagflation](可能由貨幣主義[monetarist]所刺激)來作部分中止。
  有實證研究表明,公衆對于通貨膨脹的忍受力是失業的1.6倍,因此有人提出痛苦指數的公式應該爲:痛苦指數 = (通貨膨脹百分比/1.6)+ 失業率百分比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2197.htm

國民幸福指數>MBA智库百科

國民幸福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GDP(國內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準,那麼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們的幸福感的一種指數。

國民幸福指數的提出

  國民幸福指數(GNH)最早是由南亞的不丹王國的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策應該關註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技術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
  如果說“生產總值”體現的是物質為本、生產為本的話,“幸福總值”體現的就是以人為本。世界銀行主管南亞地區的副總裁、日本的西水美惠子對不丹的這一創舉給予了高度評價。她說,完全受經濟增長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難以自拔。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存在相同的問題,但是我們決不能悲觀。
  “世界上存在著惟一一個以物質和精神的富有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政策之源,並取得成功的國家,這就是不丹王國。該國所謳歌的‘國民幸福總值’遠遠比國民生產總值重要得多。不丹在40年以前還處於沒有貨幣的物物交換的經濟狀態之下。
  但是,它一直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現在已經超過印度等其他國家,在南亞各國中是國民平均收入最多的國家。在世界銀行的排行榜中也大大超過了其他發展中國家成為第一位。儘管如此,去不丹旅游過的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仿佛回到了自己心靈的故鄉。不丹給我們地球人展示了許多高深莫測的東西。”
  說到旅游,不丹不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而是採取了一種限制規模的旅游發展模式,從來不在國際上搞大型的促銷宣傳。不丹限制入境旅游者的總數,實行“高質量、高價格、全包價”的做法。政府對旅游經營者制定了《工作手冊》,對旅游者有《行為規範》。雖然不丹每年從旅游業獲得的收入僅300萬美元,但足以保持旅游業穩定發展,而對社會自然的影響則很小。
  類似GNH這樣的嘗試,在國際社會已經有多種,例如“綠色GDP”、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標,英國的“國內發展指數”(MDP,該指數扣除了為抵消社會和環境成本而耗費的開支,考慮了長期的環境損毀和自然資本貶值,肯定了為確保謹慎投資和貿易平衡進行的一系列經濟調整,反映了收入增加1英鎊對窮人的意義要大於富人的事實,計入了家庭勞動的價值)等等。這些指標的創設,反映出單一GDP指標的局限性,也昭示著人類自身的新需要。
  “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幸福指數、群眾滿意度等新的評價指標,總的來看雖然有點簡單,但這件事做起來總比不做強。”中科院院士程國棟在去年年初,就提出了一份《落實“以人為本”,核算“國民幸福指數”》的提案,建議國家組織有關部門研究制訂一套“國民幸福指數”的評價體系。
  2004年,中國人均GDP已經是1270美元。1980年以來,中國的GDP以年均9.3%的高速度增長,在東亞創造了新的經濟奇跡。經濟成就舉世矚目,而整體的人文發展情況卻呈現出與GDP增長不協調的逆態勢。2003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占當年GDP的15%,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繫數超過0.4的社會失衡臨界點。
  根據荷蘭Erasmus大學的RuutVeenhoven教授對中國3次幸福指數的調查,中國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為6.64(1-10標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0。數據表明,即使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也並不能保證國民幸福的持續增加。

幸福指數所受的影響
 
  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複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征、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繫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第一,心理參照系。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儘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衝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第二,成就動機程度。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第三,本體安全感。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係,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卻不低,而有些百萬富翁卻整日憂心忡忡。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後降,表現出與經濟發展軌跡之間的非同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初期,物質發展成效明顯地呈現出來,那時社會分化程度還不大,社會成員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縱向比較,與過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較容易產生滿足感。
  最近10年,社會結構轉型加速,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日益全面觸及深層利益,社會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貧富差距凸顯;在社會心理方面,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人們需求層次日益提升,且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因此,需求能被滿足的標準相對提高了;而由於資源相對短缺和競爭加劇以及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各種壓力感大大增加,這一切都強有力地影響了人們的幸福感。
  值得特別關註的是,一些調查結果表明,近年來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心更傾向於與民生有關的領域,民生問題成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最關切的社會問題。這種關註重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於社會發展態勢的判斷。而對於民生問題關註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體制改革與社會發展正在對人們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產生最強有力的影響。這一切極其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本體安全感,即具體表現為對社會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強,從而影響到人們的幸福感。

解讀幸福指數

  近年來,“幸福指數”成為我國學術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同時也成為一些政府部門的實踐課題。
  幸福指數就是指把主觀幸福感作為一項指標,通過運用專門的測量工具去獲得人們主觀幸福感的數量化結果。然而,如果幸福指數將在生活質量指標體系中甚至將在一個地方或國家的發展規劃中扮演一種重要而合理的角色的話,那麼,對於幸福指數尋求一種充分的理解,並且避免各種誤讀,無疑成為一項最基本的前提。
  首先,對於幸福的理解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這說明瞭社會心理體系的高度複雜性,而這種複雜的主觀世界要用數量化的工具來加以測量和說明,無疑是對現代社會科學的局限性提出一個重大挑戰。
  因此,關於幸福指數一種可能的誤讀就是,將幸福指數簡單化的傾向。典型表現之一是,希望通過一份調查問卷就能達成對主觀幸福感全面而準確的把握。而幸福感在測量上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進行測量的時間之點上人們所表達的生活感受,是否能夠代表他們在一個時期里的總體生活感受。
  其次,幸福指數是社會發展狀況及其問題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如果說社會心理體系包含理性層面的認知評價和感性層面的情緒感受,那麼,在幸福感中情緒感受這一感性層面常常占據主導地位,幸福感有時是一種很個體化的主觀領域。因此,在實踐領域中,幸福指數可以成為生活質量指標體系中一個重要方面,但並非唯一方面。
  在這裡,關於幸福指數一種可能的誤讀就在於,認為幸福指數能夠作為體現個人生活質量和衡量社會進步程度的一個絕對性指標,從而忽視了對於社會發展內涵和人的精神領域的豐富性的考慮。
  第三,作為制定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一種重要參考因素的幸福指數,與GDP之間的關係應該是辯證的。GDP是硬指標,幸福指數是軟指標,兩者在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中各具獨特的地位與作用。能夠關懷幸福,說明發展理論與發展實踐上升了一個層次,發展的內涵更加豐富了。但決非要在GDP與幸福指數之間做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因此,關於幸福指數又一種可能的誤讀就在於,產生“幸福指數崇拜”,即將幸福指數的意義無條件地誇大化、片面化、偏激化。
  對於幸福感的測量,西方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等已經探索了幾十年,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積累。既便如此,尚未有任何一種幸福感測量工具能夠得到普遍認同,許多量表仍處在不斷改進之中。中國與西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其反映形式之一的社會心理都存在差異,從而對於幸福的理解不會完全相同,感受幸福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
  因此,我們若要研製出一套既體現國際水平又符合中國國情的幸福感測量工具,尤其是獲得可以作為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參考的幸福指數,尚有待進行高水準、創新性的多學科合作研究。

國民幸福指數的計算方法

  (1) 國民幸福指數=收入的遞增/基尼繫數×失業率×通貨膨脹   這個公式中的基尼繫數(Gini coefficient)是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測量社會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標。
  (2)國民幸福指數=生產總值指數×a%+社會健康指數×b%+社會福利指數×c%+社會文明指數×d%+生態環境指數×c%。  其中a, b ,c ,d ,c分別表示生產總值指數、社會健康指數、社會福利指數、社會文明指數和生態環境指數所占的權數,具體權重的大小取決於各政府所要實現的經濟和社會目標。

中國國民幸福指數

  今後我國將推出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新的統計內容。這是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在昨日國新辦的新聞發佈會上透露的。邱曉華表示,推出這些指數,用以適應各方面對我們國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以及民生、人文這方面的需求。
  國家統計內容的系列新面孔表明,目前,衡量我國情況的指標已經從單純的經濟指標,逐步擴展到環保指標、製造業指標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指標上。人們對幸福的關註度逐年增強,人們也越來越關註自己的生活狀態,中國社科院的最新調查顯示,2005年,72.7%的城鄉居民感覺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
  對於幸福指數,每位專家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定義,大都體現在追求人類社會文明發展、以人為本等辭彙上。
  在今年北京市兩會期間,北京市統計局局長崔述強就曾公開表示,今年北京將開展幸福指數的研究,推出一套幸福指標體系,並將其納入和諧社會指標評價體系中,將“幸福感”作為衡量北京社會和諧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
  他指出,市民對生活境遇、工作境遇等的滿意度都可能成為幸福指數。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名也曾表示,原有的收入等“硬指標”已無法反映人們的精神需求和心態差別。提出“幸福指數”這個概念,正在把原來追求的“GDP至上論”轉向更多元化的評價標準。“這體現了當前執政理念的變化”。
http://wiki.mbalib.com/w/index.php?title=%E5%9B%BD%E6%B0%91%E5%B9%B8%E7%A6%8F%E6%8C%87%E6%95%B0&variant=zh-tw

上一篇:內閣改組!

下一篇:孫仲瑜女巫

阿楨 2023-09-22 07:07:16

全球自由經濟體最新排名 第1名是新加坡 香港落居第2 2023/09/20

加拿大菲沙研究所最新發佈《世界經濟自由度2023年度報吿》,香港今年被新加坡以0.01分的些微差距超越,出現從1975年以來首度被擠下排名第一寶座,台灣則位居第11名。原因涉及北京干預,包含中國政府推出重大准入壁壘、外勞就業限制及增加營商成本等,導致香港的「監管」評分下跌0.25分。加上軍事干預法治程度上升,香港司法獨立和法院公正性的信心正被侵蝕,導致「法律制度和產權」下跌0.2分。
但這也引來港府反駁,稱香港是全球最開放和便利營商的地方之一,匯聚來自大陸和海外近9000家公司,足證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制度優勢,讓香港成為全球唯一融合國際優勢與中國優勢的經濟體,並對菲沙研究所指大陸在港施加新的重大進入壁壘、限制聘用外地勞動力以及增加營商成本等說法不符事實。
依據排名,新加坡以總評分8.56分排名第一,其次是香港、瑞士、紐西蘭、美國、愛爾蘭、丹麥、澳洲、英國和加拿大,台灣第11名,日本第20名,德國第23名,法國第47名,俄羅斯第104名,中國大陸則在111名。
  回應
新加坡政治自由?台灣經濟自由?
西方的評審不可信。

阿楨 2023-02-10 09:11:06

央視網評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問題出在哪兒? 2023-02-09

近一段時間,一些專家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輕人沒工作可以先結婚生子”“專家建議年輕人不要為了錢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買房子”“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給00後增加工作強度”等。這些觀點,看似為年輕人好,實則惹年輕人厭。
“專家”作為一種身份,帶有“知識權威”屬性。專家之所以能讓年輕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論知識,還有共情心理和堅定的職業操守,他們的建議在客觀上起到了普及知識、彌合矛盾、引領輿論的作用。
但有的“專家”很不瞭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從未考慮過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健康壓力、就業焦慮和婚戀焦慮,每每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紙上談兵”“站著說話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態指點江山。
專家群體本身構成複雜,一些草根“偽專家”、“三無”研究機構的“專家”通過包裝,戴著五花八門的頭銜,湧向互聯網平臺,冒充權威之聲,甚至“跨界”對自己專業領域外的現象大肆評議,目的是為博知名度、最終實現“影響力變現”。還有個別專家,過度為商業利益代言。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不是讓專家閉口不言,而是希望專家“從年輕人的利益出發”,少一些嘩眾取寵,多一些人文關懷,在理性溝通的基礎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眾—專家”關係,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真知灼見。
  回應
媒體和資訊的亂象,很大程度是媒體和自媒體過度追逐流量、製造焦慮,製造對立,以謀求生存。
媒體和自媒體是沒有匹配的能力從專業上進行吹毛求疵的,只能通過斷章取義甚至是歪曲和誤導才能引起爭議。其他包裝出來的“專家”,說話好聽,通俗易懂,或者語出驚人,能夠激發受眾的各種共鳴和情緒,這恰恰是媒體和大V的最愛。於是,所謂的“專家建議”,很多要麼是媒體加工出來吸引眼球的,要麼是包裝出來的“專家”。久而久之,專家已經被汙名化。

阿楨 2022-07-05 09:02:15

不丹被譽為“世界上最幸福國家”,是如何行銷出來的 2022-07-01

美商公關集集團Interpublic,承接不丹國家品牌推廣業務,直接打造了“全球幸福指數”並成功借助聯合國推廣成一套標準。

世界快樂報告--維琪百科

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高等研究院教授約翰•F•哈利維爾(John F. Helliwell);因開創“幸福經濟學”而知名的理查•萊亞德等人所編。
爭議
該報告發表以後,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兩地引發巨大輿論爭議。輿論熱點在於,排名靠前的幾乎都是歐洲國家,以色列、利比亞、科索沃等國家或地區常年有武裝衝突,快樂排名都要比中華人民共和國高,而“伊斯蘭國”活躍的利比亞排名甚至高於香港。

曾經最快樂的不丹,已經比台灣不快樂2 018-01-01

曾經是全世界最快樂國家的不丹,最新排名變成97名,已比台灣不快樂。幸福感的關鍵到底是什麼?不丹於1974年提出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的概念,以追求快樂取代追求GDP。然而,在GDP難以跟上其他國家的時候,GNH是否容易維持或提升呢?攀升的自殺與憂鬱也成為不丹政府近來急需面對的問題。2017年的快樂指數報告中,在155個國家中,不丹的排名已經變成第97,台灣則排行33名。為什麼不丹不快樂呢?根據當地醫生的說法,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導致憂鬱的因素也快速增加,城鄉遷徙的成長,社群或大家庭的分裂,失業問題,藥物濫用與酗酒等。不丹於1999年解除電視禁令,之後開放網路與手機。我們難以得知,沒有電視與網路的世界,是否會比較快樂;但是要靠著管制封鎖資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