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3 08:45:21阿楨

台灣GDP(二)

還好,有一劑清醒的人民幣!【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 2009.03.05
 
正值亞洲貨幣競相貶值的混沌局下,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今在人大宣示「2009年將維持人民幣匯價的穩定」,此舉無疑是亞洲金融市場安定的一大強心針,也對台商和台幣匯價形成一大安定力量。
事實上,人民幣原本就是今年以來「最清醒、最穩定」的貨幣,在韓元、台幣、星幣競相貶值中,獨有人民幣「幾近於文風未動」,停在6.83-6.84間盤整,今早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位仍在6.8365,盤中最低價為6.8375,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此波全世界相對最穩定的貨幣。
匯銀人士指出,隨著大陸1月份出口嚴重衰退及亞洲貨幣競相貶值連動效應,市場原本預期人民幣今年將出現至少 5%-7%的貶值幅度,人民幣有可能貶破7元大關。
但隨著中國大陸一波波的振興經濟方案、出口補貼等政策的推展,加上美國等七大工業國家一再地緊盯人民幣匯價,擔心人民幣的貶值恐拖累惡化亞洲市場的混亂,更使得大陸今年以來一直有效地守住人民幣的匯價,呈現狹幅區間盤整,幾乎是卡在6.83-6.84之間。市場人士推測,以大陸目前保8、擴大內需一連串動作來看,人民幣可望續持穩,就算看貶也不可能貶破7元大關,最多就只看貶至6.8-6.9之間。
 
惠譽:台灣政府對金融支援亞洲最少【經濟日報記者林巧雁 2009.03.05
 
惠譽信評5日發表報告比較亞洲各國政府面對金融海嘯的因應措施,台灣金融因較穩定,所以金融支援為亞洲最少,僅提供存款全額保障。
報告主要探討亞洲政府在財政、金融與貨幣政策上的對策。惠譽信評機融機構評等部資深副總經理李信佳表示,台灣政府去年推出存款全額保障,大致穩定了中小規模銀行的存款流失,財政支出占GDP3.8%,與其他亞洲國家相比算中間偏少,貨幣措施從去年最高點以來已降了235點,隔夜拆款利率也已壓至0.1%幾近零

好消息 2月出口衰退減緩【聯合報記者賴昭穎09.03.10
 
「急單」效應,二月出口衰減幅度縮小。財政部統計處昨天公布,二月海關出口比去年同期負成長百分之廿八點六,衰減幅度未再擴大;進口負成長百分之卅一點六。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昨天說,二月出口衰退幅度縮小,「是一個好消息」。但他不回應央行是否就此停止降息。
不過,如果排除農曆春節因素,將一、二月的進出口數字合計,累計今年前兩個月出口總值二百四十九點六億美元,進口總值一百九十八點九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減少百分之卅七點二、百分之四十五點六,衰退幅度仍雙雙創下史上新高。
財政部統計長林麗貞指出,二月出口總值一百廿五點九億美元,連續六個月負成長,不過因為急單效應和比較基期低的原因,出口減幅縮小;進口受到出口需求減少、原物料價格下跌影響,總值為一百零九點二億美元,連續五個月負成長。進、出口相抵,二月貿易出超十六點七億美元。

中國急單 救得了台灣出口?【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2009.03.09
 
財政部今天下午將公布2月進出口概況,由於來自中國擴大內需的急單效應,2月應該不至於像1月一樣急速衰退,但部分急單也可能3月才會顯現,即使如此,2月出口衰退數字也不致於那麼讓人怵目驚心。
學者表示由此可見中國市場有一定重要性,未來台灣與中國簽訂兩岸經貿合作架構協議 (ECFA)是正確的方向,但談判過程要拿捏,盡量維持最大的利益。
台灣的一月海關進出口年增率負成長逾44.1%,創下史上新高,其中針對中國出口衰退六成,雖說中國市場出現急單,但很多外銷導向為主的上市櫃公司2月營收依然普遍下跌,這使得今日下午4時即將出爐的2月出口數字衰退幅度還是令人擔憂。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陳淼表示,中國家電下鄉固然造成我國電子產業的急單效應,但是中國市場畢竟只是我出口的一部分,這個市場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只緊抱中國市場,歐美市場也不該偏廢。
由於台灣有六到七成的GDP國民生產毛額來自出口貢獻,台灣過度倚賴出口,金融海嘯下,歐美市場消費市場需求萎縮,更出現全球貿易活動停滯,國內經濟就受到重大衝擊。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表示,全球性的貿易自由化沒有辦法案照原始構想來發展,才會產生後來的區域性的方式來替代,也就出現了自由貿易協定(FTA)。
一旦區域化的貿易區塊形成了,被排除在外的國家或地區就會有兩個負面影響,首先是區域內的國家因為有貿易效果導致區域外的「局外人」被排除很多貿易機會,形成貿易轉向;其次是跨國企業會遠離這個局外人,選擇直接進入區域內進行投資,導致局外人的投資機會降低,也就是被邊緣化。
梁國源表示,台灣目前最擔心的就是被邊緣化的問題,老是被排除在外會被「卡死」。因此他認為簽訂ECFA方向上是正確的,單是政治方面的問題就是政府想辦法要克服的。

新鄭和計畫 首戰告捷【經濟日報╱記者劉芳妙2009.03.11
 
為爭取南美洲外銷新興市場訂單,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新鄭和計畫」9日遠征巴西,首戰告捷。在巴西的洽談會上,有350位巴西廠商參加,創下現場就接單600萬美元、預估後續成交金額約2,306萬美元佳績。
受到金融海嘯衝擊,我國外銷歐美市場大幅衰退,政府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商機,「新鄭和計畫」此次的「2009年南美洲經貿高層領航貿易訪問團」,有70多家廠商報名,日前赴南美洲拓銷巴西、智利、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四個新興市場。
國貿局表示,首站巴西洽談會吸引巴西Volkswagan公司、當地知名集團Votorantim Metais、全球最大汽車零組件生產商Delphi、巴西最大自行車生產商及巴西第三大機車業產商Brasil& Movimentos公司、3C組裝商Elgin、熱水器及衛浴設備生產商Lorenezetti等多家大型跨國企業前來,洽談採購汽車零組件、閥類產品等產品。
國貿局指出,巴西知名企業如義大利資訊通訊業Urmet公司在巴西的子公司Urmet Daruma、巴西主要OEM生產商Visum、電話機生產商Leucotron,以及擁有九家生產廠及17家海外辦事處的巴西汽車零組件生產商Sabo,都前來洽談,顯示台灣產品在巴西市場很受歡迎。
為提高台灣自有品牌知名度,現場同時舉辦台灣精選產品發表會,包括華碩、友訊、昆盈、喬山及微星等業者,為巴西經銷商及通路商介紹最新穎、最受歡迎的產品。
華碩以最新的Eee PC系列驚艷會場;微星在小筆電市場也不遑多讓,推出今年引進巴西市場的輕省筆電Wind Notebook系列,主打超強機動性及3G行動上網。
喬山健康科技更配合台灣高科技產品形象,發表結合網際網路、聲控、多媒體功能的高科技運動器材,展示多款甚受歡迎的機型。
負責執行新鄭和計畫的外貿協會表示,巴西是台灣出口南美洲最重要的市場,目前已針對不同企業需求,提供各類整合性行銷方案。其中,針對中小企業以協助直接前往拓銷,籌辦貿易訪問團為主軸;大型企業則提供布局服務。貿協駐巴西台灣貿易中心並提供華碩、仁寶等公司,設立據點諮詢等服務。
 
經濟部當鄭和 砸80億救出口【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 2009.01.08
 
經濟部長尹啟銘昨(7)日表示,今年將砸下超過80億元預算推出「新鄭和計畫」,以加倍力氣拓展海外市場。
為因應非常時期,他說,規劃3月下旬把派駐在全球的商務人員召回台北開會,除讓商務人員了解當前政策外,也要求他們協助掌握駐在國的採購市場與商機,力求今年出口維持正成長。
去年12月外貿數據創下歷史最大跌幅,平常即密集監控出口狀況的尹啟銘坦言非常意外。去年12月上半月出口衰退幅度才3%,沒想到下半月卻出現狂跌,導致出現衰退41.9%的狀況,他認為出口大幅衰退,主要還是受到對大陸出口大幅減少54%影響,顯示我國外貿情勢受到金融海嘯相當嚴重的衝擊。
尹啟銘說,新鄭和計畫的鄭和,指的就是經濟部,他已經規劃今年要推出不同以往的拓銷做法,希望確保我國出口不要出現負成長,總計年度預算超過80億元,是歷年最大的手筆,估計可以增加出口值117億美元,讓出口維持正成長。
尹啟銘表示,目前已經確定要在3月下旬召開全球商務人員會議,打破以往只召開區域性會議的做法。我國今年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政府採購協定,希望透過商務人員掌握駐在國的採購市場商機。

名家觀點》台灣為何須依賴出口?【經濟日報╱張忠本 2009.03.19
 
台灣1月出口金額較去年同月減少44.1%,特別是對中國、香港出口減少60%。因此媒體、學者、在野黨政客,猛批政府無能,台灣經濟不正常,經濟過度依賴出口,特別是對大陸出口。
台灣對中國出口衰退,先是去年初,中國的經濟改造計畫太急猛,勞動合同法、降低出口退稅及宏觀調控,造成台商營運困難,紛紛關廠。2008年7月起,台灣對中國出口已降二成;9月美國發生金融海嘯,歐美市場急速萎縮,進口減少。中國是世界的工廠,也是最大出口國,因此去年第四季外銷劇縮。
中國很多外銷商品是台商製造。近年台商外移大陸,台灣接單,大陸製造。台灣廠商接單後,將原料、零組件或半成品從台灣出口到大陸組裝、加工,最終出口到歐、美市場。形成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在中國及香港。現因不景氣,國際市場萎縮,台商訂單劇減,大陸自台灣進口也衰減。
台灣經濟一向倚重出口,1988年前總統李登輝上任時,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為53%,1999年前總統陳水扁上任前降為48%。民進黨執政這八年中因為投資與政府消費劇減,2007年台灣出口占GDP比率反升至73%;台灣對中、港出口比重也自2000年24.4%,上升到2008年38.95%。台灣因為對出口(直接出口加從中國間接出口)依賴重,所以面臨國際市場不景氣時,受到衝擊也比東亞各國嚴重。
台灣為何會如此倚重出口?台灣是一島國,缺乏天然資源,早年靠糖與米出口,賺取外匯,並依賴美援才能維持國際收支平衡。1950年代開始,從農業轉型到勞力密集、民生紡織、塑膠工業。1958年紡織工業已能自給自足,開始拓展外銷,成為台灣最大賺取外匯產業;1965年台灣即達到貿易收支平衡。1970年代進入資本密集塑化工業。1980年升級到技術密集,資訊、半導體工業。1990年代台灣已成為世界IT產業生產重鎮。2000年代台灣從資訊下游擴散到上游原材料,並衍生發展光電、能源產業。
因為國內市場太小,只有2,000多萬人口,國民所得也不是很高,內需市場購買力非常有限,單靠內需,不合經濟規模。因此從民生工業、塑化工業,乃至電子零件與原材料,台灣都是先替代進口,繼而拓展外銷。台灣產業從傳統到科技,一直都是出口導向,也只有靠出口,公司才能壯大,具規模經濟,成為該產業中的世界級公司,甚至將先進國家同業取而代之;或為對方代工,成為世界代工王國。從勞力密集、資本密集到技術密集產業,台灣雖非技術領先者,卻都擁有製造的國際競爭優勢,才能孕育出許多的「世界第一」產業與產品。
台灣做到全球「第一」產量的產品或產業,1980年代有電扇、自行車、網球拍、熱水瓶、聖誕燈泡、運動鞋;到2001年時的世界第一的已有晶圓代工、IC封裝、筆記型電腦、主機板、監視器、光碟片、數據機、ABS樹脂、TPE、聚酯纖維等;到2007年又增加了大尺寸TFT-LCD、TN/STN LCD、電解銅箔、數位相機、顯示器、IC測試等。
今天不幸遭逢全球金融海嘯,台灣出口依賴重,受創也最深。唯在苛責政府時,應先省視一下台灣的經濟環境,我們不同於中國、美國有廣大的內需市場,也不同於中東油國有石油資源,或如瑞士、摩洛哥的小國擁有觀光資源。台灣50年來靠工業發展,製造優勢,出口壯大,賺取外匯,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台灣今天累積了2,941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世界第四高;平均每人1萬2,700美元,世界第二(日本第一);這是台灣的驕傲,卻也是台灣的無奈。
當此最困難的時刻,我們無需妄自菲薄,抱怨過去。促進產業升級,改善經濟結構,擴大公共建設,發展能源與綠產業,加強老人醫療照護,建立生活大國;此刻大家一齊努力都為時不晚。但放馬後砲的後見之明則於事無補,特別是在野黨應檢討今天的「果」,很多是其當年執政時種下的「因」。(作者任職台北市電子業)

 
我進出口排名 掉到第18【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 2009.03.25
 
世界貿易組織(WTO)公布的最新預測中點出,台灣、大陸、新加坡以及越南等少數亞洲經濟體,今年前兩個月進口量回升,雖然只是單月分數據,但可能也可以作為推測貿易下跌趨緩的證據,或是貿易負成長趨勢已經觸底。
WTO報告中指出,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導致全球需求崩盤,今年將創下第二次大戰後出口貿易量最嚴重的萎縮,其中已開發國家出口預估平均下跌10%,開發中國家則跌2%至3%。
世界主要貿易國在今年前兩個月貨品的出口與進口都普遍下跌,但WTO發現有例外情況,包括台灣、大陸、新加坡以及越南的進口量卻出現月成長情況,雖然是單月資料,解讀時必須要很謹慎,但也許可以作為貿易下跌趨緩的證據,當然未來貿易成長仍要看其他地方需求成長的狀況。
WTO也公布2008主要國家商品貿易排名,我國出口排名從去年的第16名跌落二名至第18名,進口則被印度趕上,從第17名退步至第18名,出口排名退後主要沙烏地阿拉伯以及西班牙擠落,不過,全球前三大貿易國依舊分別是德國、中國大陸以及美國。
國貿局長黃志鵬表示,我國商品貿易排名落後,除國際大環境影響與產業多年來過度集中電子資訊產品兩大因素外,政策上無法與主要貿易對手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也導致我國近年出口排名節節落後,而金磚四國崛起,也對我國出口競爭力造成嚴重衝擊。
我國商品貿易排名不僅退步,而且七、八年來都位居亞洲四小龍之末,國貿局官員說,香港與新加坡出口排名仍位居全球第13名與第14名,主要是兩地的轉口貿易盛行,南韓則比2007年退步一名,2008年屈居第12名

聯合國:亞太區依賴出口磨損金融危機恢復力【中央社09.03.26
 
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今天公布2009亞太經社調查指出,亞太區歷經金融改革、改善財政平衡並累積大量外匯存底後,這次金融危機爆發深具彈性,然而卻因為依賴出口磨損恢復力。
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ESCAP)亞太經濟社會調查每年定期公布報告,今年特別以「解決發展的三重威脅」(Addressing Triple Threats to Development)為題。
報告指出,亞太地區過去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金融業經過改革、外匯存底也大量累積,這次金融海嘯爆發之初,亞太區面臨危機時顯得很有彈性。
不過,亞太區多以出口產業為導向,依賴其他地區甚深,隨著歐美地區需求減少,亞太區也面臨威脅。
報告指出,亞太區去年第四季貿易從雙位數成長轉為雙位數下滑,上述的彈性已逐漸被磨損。
ESCAP執行秘書海瑟(Noeleen Heyzer)指出,亞太區域和世界其他地區經濟整合的程度比本身還高,亞太區區域內各國貿易僅佔全部的37%,北美區域內貿易卻有51%、歐洲聯盟有68%。
因此,這份調查呼籲,亞太區必須加速區域經濟合作協定,增加區域內貿易與投資。
海瑟指出,透過本地市場的強化,亞太區在全球市場動盪時可以是一個緩衝器,面臨危機的彈性將更升級為對危機具有抵抗力,這就視各國政府如何利用財政政策作為發展的工具。
調查也指出,亞太區貧窮、糧食、燃料的危機升高,對氣候變遷的因應能力會更脆弱。自然災害嚴重衝擊地區窮人,讓他們更加脆弱。
亞洲是全世界容易發生災難的地區,幾乎歷經全球一半的自然災害,受害者也高達全球的65%,若自然災害、農作物不足的頻率與嚴重性增加,氣候變遷將嚴重威脅窮困人民。
因此,這份報告認為,各國實施刺激經濟措施,正好是解決長期問題的機會,應該利用這次機會,也投資糧食與能源安全、社會安全網、減少災難危機與綠色科技等。
海瑟表示,亞太區有潛力從這次危機中浮上檯面,成為全球領導者,但刺激經濟方案與改革必須包含這些發展措施。
 
陳添枝:台灣景氣 看到二隻燕子【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09.03.14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昨(13)日表示,消費券使用9月底截止後,將提效益評估報告,再決定是否再次發放消費券,國內景氣現在已看到一、二隻「燕子」,一是股市表現好轉,二是出口衰退幅度緩和,希望景氣可以在第四季復甦,這樣就確定不必再發消費券。
對於立委建議發放補貼券,陳添枝指出,當初討論費券政策時,曾有人提出折價券概念,折價券可以用於所有產品,好處是強迫消費、強迫加碼;壞處是若原本沒有很強的消費能力,還是無法使用。至於二次消費券若確定發放,由於須編列預算,中秋節勢必來不及發放。
陳添枝指出,相對上個月幾乎看不到一隻「燕子」,現在有些消息還不壞,指標較正面的是股市表現不錯以及出口衰退幅度緩和,廠商看到訂單,且單子愈來愈長,這都是好現象。
陳添枝說,通常景氣復甦的第一個訊號是股市,股市一定要穩定、往上走,股市是信心指標,第一隻「燕子」飛來後,仍須看看有沒有更多「燕子」出來,才能確定現在的二隻「燕子」是否僅是「誤闖叢林」。
陳添枝指出,台灣出口對國際景氣敏感,國際景氣變壞時容易受到影響,但國際景氣變好的時候,也可能好得很快,也許台灣會比其他國家更快。
陳添枝強調,以台灣經濟結構而言,若出口不止跌,經濟較難復甦,但國際景氣無法操之在我,政府現階段能做的是穩住內需,例如,推動公共建設及促進就業。
【記者雷盈/台北報導】景氣何時落底?花旗台灣區總裁利明獻昨(13)日表示,景氣沒有想像中悲觀,愈來愈多企業主認為景氣近期將落底。
利明獻說,他半年前跟宏碁董事長王振堂碰面,當時王振堂就告訴他景氣沒這麼悲觀,由於台灣筆記型電腦在全球市占率達九成,他認為王振堂預測一定有依據。
利明獻說,最近愈來愈多企業主有類似說法,認同景氣未如預期差,像郭台銘、林百里都是。

沒有惡化 不算回春【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 2009.03.25
 
今年開春後,電子產業即陸續傳來接獲急單的好消息,不僅面板歡天喜地宣告訂單流失「止血」,晶圓龍頭台積電更是取消無薪假,不管是「春江水暖鴨先知」,抑或是「一、二隻燕子到來」,最壞的情況是否過去,目前尚難斷定。
事實上,從2月接單與製造業生產狀況來看,依舊是高達二成以上的衰退,若扣除季節性因素,以1、2月平均成長率來看,我國外銷訂單依舊大減32.73%,製造業生產衰退幅度也高達37.02%,雙雙創下史上最深跌幅,目前國內接單仍談不上回春二字,只能說沒有持續探底惡化而已。
2月接單與製造業生產跌幅縮小,並不足以代表我國外貿築底,已度過冰河期,尤其第二季一向是製造業傳統淡季,如果第二季接單與製造成長衰退情況能夠繼續縮減,今年底景氣復甦即可樂觀期待。

陳添枝:等「內需」第三隻燕【聯合報╱記者丁萬鳴 2009.03.26

股市連日大漲,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昨天表示,捎來景氣復甦訊息的「股市」和「出口」這兩隻燕子都沒有飛走,現在要等待第三隻燕子「內需」出現,如果內需回升,景氣復甦就比較確定。
陳添枝半個月前曾說,已看到「股市上漲」和「出口好轉」兩隻春燕。經濟部長尹啟銘在立法院答詢時說,他不喜歡用燕子來形容景氣,因為燕子是候鳥,飛來之後可能又會飛走。陳添枝昨天強調,「兩隻燕子都沒有飛走」。
他說,兩隻燕子,一隻是股市連日大漲,回到五千多點的水準;第二隻是外銷接單衰退的速度趨緩,他認為很快就會開始回升。
他說,外銷訂單與出口的變化,雖然一、二月的數字還沒回到正常狀態,但每個月的金額在成長,代表已開始回穩。不過,工業生產指數成長以及貨幣供給率等數據還不太好看。
陳添枝說,「現在要等第三隻燕子」。什麼是第三隻燕子?他指出,可能性很多,但關鍵是內需,也就是民間消費。
他說,判斷國內消費好轉要觀察零售業銷售數字,二月還沒有好轉,要再觀察三月分表現,「若內需回穩,景氣就比較能確定是復甦了」。
【記者李祖舜/台北報導】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昨天再「燕子說」,但主計長石素梅昨並未呼應,僅表示「是有這個機會(指景氣復甦)」,但要看政府推動的各項振興經濟方案能否落實,「如果沒辦法落實,經濟成長率就要往下修。」
 
中經院:今年經濟衰退3.59%【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2009.04.18
 
中經院昨(17)日公布今年經濟成長率(GDP)預測將衰退3.59%,不僅外貿部門表現疲軟,國內需求也一蹶不振,預估第一季經濟成長率衰退更將達到9.12%,全年衰退幅度呈逐季減緩趨勢,估計第四季成長率轉為正成長4.12%,明年經濟成長率可望回升至3.88%。
中經院景氣展望中心主任王儷容指出,根據IMF預測,金融海嘯一年後,將是美國景氣觸底的時間,以此推測,美國經濟最差階段應該是在今年7月,因此經濟要等到明年才會好轉。
至於台灣的景氣動向,因政府投入資金,又推出不少新政策吸引民間投資,雖然不宜過度樂觀看待景氣,但也希望大家逐漸把信心找回來。
根據中經院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衰退幅度逐季趨緩,第一季預估衰退9.12%,第二季衰退幅度縮小至6.61%,第三季衰退2.37%,到第四季則轉為正成長4.12%。
主計處2月公布今年GDP將衰退2.97%;寶華經濟研究院預測今年GDP為負4.8%;中經院去年底預測今年GDP為1.24%。在全球景氣持續惡化下,中經院也因此下修今年的GDP預測。
由於國際景氣趨緩,廠商投資意願低落,中經院預估民間投資將衰退24.04%,是連續二年呈現負值。王儷容說,最近股市比較好一點,可以觀察財富效果是否會轉好,拉抬國內民間消費,對經濟產生助益。
王儷容說,政府祭出的消費券、中短期促進就業等多項振興經濟方案,以及兩岸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大陸安利團等經濟效益,都需要時間發酵,今年的狀況算是相當艱困。
中經院指出,今年第一季國內經濟表現仍將延續2008年下半年的衰退趨勢,經濟成長率預估負衰退9.12%,不論是國內需求或是外貿部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都是負值,顯示國內經濟活力相當黯淡。
中經院預測,今年全年民間消費成長只有0.54%,為歷史次低。主因在截至3月底為止,總數837億元的消費券,已有近500億元完成兌付,但零售業的表現依舊不理想,前兩個月的平均營業額衰退4.65%
 
主計處:本季出口 將優於預期【經濟日報記者陳芝艷09.04.18
 
行政院主計處局長蔡鴻坤昨(17)日表示,訂單遞延效應加上陸客來台人數增加,第二季出口可望優於先前的預估。
蔡鴻坤昨天參加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的「金融海嘯何時了」研討會指出,第二季出口數字會比先前預估的樂觀,因為去年第四季預測時,廠商庫存太多,讓市場反應過度,且最近訂單遞延效應已經慢慢發酵。
此外,之前主計處預估陸客來台每日約千人,但上個月陸客每天來台人數都接近3,000人,比主計處當初預估的多很多。
蔡鴻坤說,主計處不預測匯率跟股價,但預測模型會納入股價,因為股價上漲會帶動股市成交量擴大,會產生一定的財富效果,對金融消費、民間消費都有幫助,能直接貢獻經濟成長。
他表示,根據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統計,股市每上漲100元,可帶動民間消費增加2元。
蔡鴻坤也提到,台灣經濟目前依賴歐美的比重仍高,未來如果兩岸經貿關係好轉,也能釋出利多並帶動股價上漲,連帶貢獻台灣經濟成長。
 
梁國源:經濟成長 U型走勢確定【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09.04.18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昨(17)日指出,今年經濟成長率確定為U字型走勢,第四季經濟成長率(GDP)雖可望出現正成長,但實質GDP水準並沒有向上,仍低於長期趨勢線,台灣經濟還是處在衰退階段。若2010年全球經濟景氣復甦,台灣經濟才可能真正好轉。
梁國源說,經濟景氣目前仍存有高度不確定性,對產業界的急單期待不要太高,一方面因為急單價格被砍得兇,企業營收很難有大幅成長空間;另外因應7、8月旺季需求的訂單,接單能見度要到7月才能見真章,屆時才能看出年底旺季終端產品的真正需求量。
梁國源分析,目前看來,向下衰退的速度已經有減緩的情況,台股日前出現連番上漲的情況,經濟惡化速度趨緩是原因之一。今年經濟呈現U字型走勢已經確定,如果全球經濟能夠在2010年復甦,依賴外銷的台灣經濟將可隨之好轉。
中經院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為衰退3.59%,梁國源認為,過去台灣第四季實質GDP金額都比第三季高,但去年9月因國際情勢急遽惡化,第四季的實質GDP金額比第三季還低,即使今年第四季GDP出現正成長,但實質GDP金額仍低於長期趨勢線。
【記者陳芝艷、雷盈/台北報導】針對全球經濟何時可脫離金融海嘯陰霾,專家學者認為,經濟最快第三、四季落底後會逐漸復甦,但經濟成長率要恢復過去3%以上的水準,最快要到後年才有機會。
台灣金融研訓院昨(17)日舉辦「金融海嘯何時了」研討會。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吳中書指出,全球經濟探底時間在去年下半年,至於落底的時間預估在今年第三季或第四季。且吳中書認為,未來經濟復甦應該是淺碟型,而不會是強勁復甦。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陳淼也認為去年第四季應該已是景氣谷底。他指出,目前全球政府大量挹資,有助帶動消費,未來景氣可望呈U型反轉,且反轉力道在第三、四季逐漸轉強。

IMF勁升我今年成長率>中時09-05-08林上祚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昨日上修台灣在內的亞洲國家今明二年經濟成長預估值,台灣從原本的負七.五%,調升為負一.六%,為這次調整行動中,調升幅度最大者。中國則是從六.五%調高為六.九%,IMF預估,亞洲經濟長期面臨已開發國家需求「結構性衰退」風險。
     由於亞洲經濟高度依賴出口,IMF表示,扣除掉中國與印度,亞洲去年第四季經濟衰退幅度達一五%,第一季經濟衰退數字,恐怕與去年第四季相仿。
     IMF預估亞洲今年經濟將成長一.三%,明年雖然將提高到四.三%,但力道仍不及去年五.一%的水準。
     IMF預估,外需的急凍,將會導致亞洲內需與投資需求的明顯減緩。
     IMF預估日本今年經濟衰退幅度,將從六.二%降至二.七%。

     台灣調幅為亞洲國家之最

     亞洲四小龍方面,香港與新加坡今年較為悲觀,香港衰退幅度從四.五%降為三.三%,新加坡衰退幅度從一0%降為六.九%;韓國因為第一季經濟小幅正成長,全年可望從四%負成長,調升為零成長。

     全球明年中前難明顯復甦

     台灣方面,在這一次調整行動中,調升幅度最大,從原本負七.五%,調升為負一.六%,IMF同時調升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從零調升為一%。
     IMF預估,全球經濟在明年年中以前不會明顯復甦,亞洲國家如果要提早走出衰退,就必須在擴大內需上,花更多功夫。
     IMF表示,亞洲國家明年以前,需要祭出更大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才能愈早度過這一次金融危機,IMF「亞洲經濟展望報告」強調,政府擴大內需預算力道,必須讓外界相信,足夠度過金融風暴。

今年經濟成長率 下修至-4.25%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09.05.22
 
主計處昨天大幅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由原先預測的負百分二點九七,調至負百分之四點二五。尤其,首季經濟成長率負百分之十點二四,都創史上最慘紀錄。
儘管台股今年迄今漲幅居全球之冠,但國內景氣衰退幅度持續擴大。主計長石素梅說,今年第一季是景氣谷底,未來會逐步好轉;台灣經濟雖然已在第一季落底,但仍未走出衰退陰霾,距離真正復甦「還很遙遠」。
主計處昨天召開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再度向下修正今年的經濟表現。
石素梅表示,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導致台灣出口嚴重衰退,今年第一季海關出口衰退逾三成,比預期減少卅一億美元(約合台幣一千零五十四億元),創歷年單季最大跌幅,是經濟大衰退的最主要原因。
首季因出口嚴重萎縮,就使經濟成長率由原估計的負百分之六點五一,擴大到負百分之十點二四,再減少三點七三個百分點。
石素梅還強調,如果沒有一連串振興經濟政策,如擴大公共建設、發放消費券、促進就業方案、調降稅負、開放陸客來台觀光等,今年經濟將衰退百分之七點二二。
出口大衰退,連帶影響民間投資、民間消費意願,雖然政府發放消費券,第一季民間消費仍負成長百分之一點四一。第一季民間投資負成長百分之四十一,也是史上最低。

5月出口跌幅縮減 漸趨好轉【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 2009.06.09

在大陸家電下鄉政策與新鄭和計畫激勵下,5月出口金額達161.7億美元,創半年來新高,較上年同期下跌31.4%,跌幅續較上個月縮減,遠較今(98)年前五個月平均35.1%的跌幅低,顯示出口漸趨好轉,財政部以「緩慢爬升」來形容。
財政部統計處昨(8)日公布5月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3月出口金額155.6億美元,4月回落至148.4億美元,5月出口值升破160億美元。5月出口值較上月增加13.3億美元,增幅8.9%,5月數字讓人鬆了一口氣,出口的確在回升的軌道上,而且回升得不錯。
不過,換算新台幣來看出口值,看到的圖像不太一樣。3月為5,395億元,4月降至4,991億元,5月同樣回升,但是只有5,367億元,比3月還少。新台幣升值壓平了出口回升的曲線,不利於經濟成長。
5月我國出口市場集中中國大陸、香港與東協六國現象明顯,占出口總值近七成。5月對大陸及香港出口較去年同月減少30.0%,累計1到5月較去年同期減少37.5%,減幅在收縮。5月對東協六國出口達24.3億美元,為半年來新高,今年以來有逐月上升跡象,與1月相較增加7.4億美元。
但對美、對歐和對日的出口沒有明顯改善,5月衰退幅度與今年前五月相當。和1月相較,單月出口金額僅增加1億美元左右。
中國大陸及香港占我出口市場比重已回升至41.7%,距97年3月創下的41.83%最高紀錄只差一點。
財政部統計處統計長林麗貞說,大陸家電下鄉政策確實對我國面板、液晶電視與電腦等出口帶來激勵,今年以來,台灣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出口增加最多,未來大陸家電進城計畫推動時,亦有助我國出口持續擴增。
累計今年1到5月,出口總值715.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大減386.3億美元,減幅35.1%;進口總值為577.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58.7億美元,減幅44.3%,進出口減幅仍非常大,創同期歷史新高;貿易出超137.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72.4億美元或增1.1倍。
林麗貞表示,今年前五個月的進出口值均在逐月上升,顯示景氣正在緩慢回溫,最快今年11月或12月,出口成長可望由負轉正,但全面復甦還是要看全球經濟景氣的變化而定。
5月進口總值130.1億美元,連續第五個月回升,亦較上月增加3億美元,但較上年同月減少39.1%,出進口相抵,5月貿易出超31.7億美元,較上年同月增加42.6%。
 
出口集中 風險集中【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 2009.06.09
 
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出口,以致首季經濟負成長達10%,衰退遠高於韓國。國內上下都有分散風險的呼聲,有人建議轉向內需導向,有人認為要產業分散。不過,敵不過現實,短期內風險只會更集中,出口依賴更集中中國,出口產業更集中於資通信。
5月出口金額創下半年來新高,但五大主要出口市場中,歐、美及日本三大未見起色,僅賴中國與東協六國撐起七成的出口貿易江山。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後,台灣的出口曾在去(97)年12月寫下鉅減41.9%的歷史新紀錄。今年以來,台灣出口可以月月有成長形容,其間的關鍵因素就是中國大陸。
我國對中國及香港的出口貿易總額,90年時僅有336億美元,97年時已達995億美元,96年還曾經突破千億美元。不到十年時光,大陸及香港占我國出口比重從26.6%上升到近40%。目前還看不到有停止的趨勢。
除了中國與香港,對美國、日本與歐洲出口占貿易比重變化不大,東協則是後起之秀。90年我國對東協六國出口只有150億美元,到了97年已達到383億美元,成長一倍有餘。中國與東協左右台灣七成出口命脈。
雖然其中有先出口到大陸、再由大陸加工轉出口到歐美的現象,但不容懷疑的是,大陸和東協本身也漸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
 
出口動能 比韓國穩【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 2009.06.09
 
經濟部國貿局昨(8)日表示,我國5月出口動能恢復良好,出口衰退幅度減縮;韓國5月出口衰退幅度卻反向擴大,而且快速擴大,4月出口衰退19.6%,5月衰退幅度擴大到28.3%。
國貿局指出,我國出口較去年同期的衰退幅度已連續三個月改善,改善幅度不算大,但衰退現象已收斂。而韓國雖然衰退幅度較我國低,但5月出口惡化加劇,沒有我們穩健。台灣5月出口衰退幅度31.4%。
日本出口衰退現象也較台灣明顯。國貿局表示,據日本財務省6月5日公布資料,日本5月1至20日出口額較去年同期衰退41%
 
中研院:台灣淺碟式復甦【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2009.06.19

中央研究院昨(18)日發布台灣最新經濟預測,下半年經濟將轉呈正成長,第四季經濟成長率回升到3.91%,全年負成長3.46%。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吳中書說,這次復甦不是V型、也不是U型,是淺碟式的緩步復甦。
中研院認為今年不會出現通膨,預估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跌0.19%。中研院指出,產能過剩,全球需求復甦疲弱,農工原料與石油價格雖止跌回升,但仍遠不及去年水準,直至第四季,物價都會比去年同期低。
吳中書指出,國外資金逐漸回流,估計貨幣供給M1B年增率將由去年的負2.94%,大幅翻揚到今年的8.58%,央行再降息的空間不大。
倒是新台幣對美元有升值空間,中研院預測到第四季,新台幣匯率應在32.65兌1美元水準。
中研院每半年公有一次經濟預測,去年12月,中研院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0.56%,這次下修至負成長3.46%,但比主計處上月的負成長4.25%預測值來得高。
中研院也認同經濟成長率逐季回升的趨勢,今年第一季負成10.24%最差,第二季負成長7.05%,第三季衰退幅度只有0.11%,第四季正成長3.91%。
吳中書說,這次的復甦拖得比較久,不是V型復甦,也不是U型或W型的復甦,V型是很快地復甦,U型是後面復甦比較快,W型則是復甦後會再衰退、然後再復甦,這次景氣循環都不是上述三種型態,這次是「淺碟式的復甦」,是慢慢地復甦。
中研院指出,今年內、外部門表現皆不理想,不過今年經濟會逐漸走出最艱困時期,只是國際經濟復甦力道不足,未來只能「緩步復甦」。
吳中書表示,目前國際經濟衰退趨緩,原物料與油價回升是正常現象,由於內需相當疲軟,預估民間消費將連續四季負成長,需求這麼弱,不至於發生通膨。農工原料與石油價格雖已止跌回升,回升幅度不小,但距離去年的水準差距仍大,估計躉售物價全年仍呈大幅下跌,下跌7.46%;消費者物價跟著滑落,下跌0.19%。
 
管中閔:將脫離實體經濟危機【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 2009.06.19
 
中央研究院院士管中閔昨(18)日表示,台灣早已進入實體經濟危機,目前差不多要告一段落了,也就是處於即將脫離實體經濟危機的階段。
此時政府應針對先前提出的振興經濟政策,隨時調整施政次序與力度。
管中閔說,現在講實體經濟危機是個假議題,因為台灣早已經歷實體經濟危機,去年底開始出口值大幅衰退、工業生產指數滑落、外銷訂單大幅萎縮,這些都是實體經濟危機的表徵,台灣現在已在即將脫離實體經濟危機的階段。
管中閔指出,就各種經濟指標觀察,目前不太需要擔心會出現螺旋性下降、不知伊於胡底的恐怖狀況,現在大家比較關心的是經濟成長的逐季變化、2009年表現會不會比較好等問題,一般預測第四季恢復正成長,但如果從季的變化來看,第四季很可能比第三季還要差。
管中閔表示,目前只有經建會有季對季的比較資料,他建議主計處在公布年對年比較的同時,也應該公布調整後季對季的資料,由此可觀察相對於前一季的狀況,了解經濟的確實走向,才不會有失真的數據出現。
對於未來經濟走向與政府施政,管中閔表示,馬蕭競選總統時曾提出很多的政見,但上任後不久因為金融海嘯,有很多無法實施,馬政府一直在因應金融危機,如今經濟衰退減緩,在景氣即將進入另一階段的時候,政府應該針對先前提出的振興經濟措施,隨時調整其次序與力度。
 
瑞信:衰退沒想像嚴重【經濟日報記者陳盈羽 2009.06.
 
瑞信證券昨(18)日調升台灣今、明年經濟成長預測值,今年由負成長7.2%調升至負成長4.8%,明年由3.7%調升至4%。瑞信證券指出,全球經濟趨穩,台灣經濟衰退沒有想像中嚴重。
瑞信證券表示,今年台灣沒有通膨壓力,通膨壓力擴大應在明年,預期中央銀行今年不會升息,明年才會有動作,但幅度不大,預期升息2碼(0.5個百分點),新台幣匯率將在32到34元兌1美元間。
由於兩岸經貿逐步開放、全球經濟趨穩,高盛、里昂證券這一個月來,相繼調高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估,但是調升幅度不大,高盛證券由負成長7.5%升至負成長7%,里昂從負成長10.7%調升為負成長9.3%。瑞信證券是外資圈中,對台灣經濟較為樂觀的。
在利率方面,瑞信證券表示,目前沒有看到任何需要緊縮貨幣的需要,台灣內需仍然不佳。明年通膨壓力擴大,預期央行明年會升息,重貼現率將由1.25%提升至1.75%。較為緊縮的貨幣政策預期要到2011年才會發生。
 
張忠謀:全球景氣明年復甦【聯合報記者李青霖2009.06.19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金融海嘯最壞時刻已過,但經濟蕭條仍如火如荼上演,多數人預估美國今年第4季GDP會有正成長,他認為明年全球景氣才會復甦。
台積電昨天舉行2009技術論壇,是張忠謀接任總執行長首次主持大會,他說,台積今年的資本支出與去年差不多,儘管營收會降低,但研發經費會比去年高得多。
他說,台積已是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不管是訂單或急單,都能支應;未來仍持續投入新技術研發,及創造與客戶雙贏的夥伴關係上,除繼續依尋摩爾定律(Moore's Law)進程,也會創造More than Moore的境界。
張忠謀說,全球經濟蕭條就如一齣希臘悲劇,有好幾幕,中間還有合唱團(經濟學家、時論家等)評論劇情,全球每個人都是劇中角色,不管劇中人如何努力,總難逃命運。
他說,這齣戲的第一幕是金融海嘯,最高潮(最壞時刻)已過,但未完全落幕;第二幕是經濟蕭條,在金融海嘯前已開始,現在全球失業率仍在增加,還沒到最壞點。
張忠謀說,現在已可準確預測第二幕何時會終止,美國今年第4季GDP會有正成長,樂觀的人說今年9月GDP是正的,他希望台灣比美國快一些。
第三幕是「復甦」,他說,全球景氣復甦從2010年開始,至於半導體復甦之路還相當長,下得快上得慢,呈向左旋轉的L形,上升慢而且有波浪。
台積電全球業務與行銷副總經理陳俊聖在會中表示,台積目前製程工程師1200人,設計工程師600人,今年前者將增加30%人力,後者增15%,合計約450人,可能分布在台灣、歐、美、比利時等研發中心。
【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回鍋兼任總執行長,外傳任期5年,他昨天說,「沒有時間表」。
他說,台積組織相當健康,他將會是一個「外向」的CEO(總執行長),大部分時間花在滿足外部客戶、投資者與國家、社會的需求。

外銷訂單金額 7個月新高【聯合報記者許玉君 2009.06.24
 
外銷訂單逐季回溫了!經濟部昨天公布,5月分外銷訂單總金額為251億7000萬美元,是近七個月來的新高。年增率衰退20.14%,跌幅縮小,已是近七個月新低。
另外,工業及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率都是-18%,是去年11月以來的最小跌幅。經濟部統計長黃吉實預估,未來外銷接單可望逐月好轉,第四季有機會由負轉正。
經濟部統計,今年1到5月,外銷訂單總額為1120億2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90億6000萬美元,年增率衰退25.85%。
工業及製造業生產也出現好轉跡象,年增率雙雙僅衰退18%,同樣也是近七個月最低水準。其中外銷主力電子零組件業接單,更從今年3月大幅衰退51%,減為衰退12%。黃吉實認為,未來整體情勢可望「一季比一季好、一月比一月好」。
此外,經濟部也以問卷針對廠商進行調查,預期6月接單狀況將較5月增加者,占23.35%;持平者占50.12%,合計約有七成三的業者對未來景氣採審慎樂觀態度。
統計處指出,代表外銷訂單榮枯趨勢的接單金額動向指數為59.32,顯示6月整體外銷訂單金額預期將平穩成長。動向指數是以0至100做指標,0代表悲觀衰退,50代表中性持平,100代表樂觀成長。
 
台綜院:經濟復甦 半V型走平【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 2009.06.24

台綜院對今年經濟成長率的預估是國內機構第二悲觀,僅次於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的負4.6%,主計處則預測負4.25%,不過,各機構預測值已差距不大。台綜院上次發布預測是在去年12月,當時預測今年經濟成長1.53%,預測值由正轉負,這次下修幅度很大。
吳再益說,目前看經濟復甦型態,如果說是L或W他都不會接受,他比較贊成寶華院長梁國源所說的半V型走平,但也不會走太久,景氣畢竟要上來,因為第一季是谷底,而谷底已經過去了,按經濟循環應該要上來了。
吳再益說,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領先指標已經有好轉跡象,而且各主要預測機構也都認為最壞時刻已經過去,但滿目瘡痍的金融市場仍需時間復原,加上勞動市場短期難有好轉,因此,「今年下半年國內經濟表現仍將維持低迷」。
台綜院昨天舉辦「2009年台灣經濟展望論壇」,公布最新預測。出席論壇的世新大學經濟系主任周濟也贊同半V型復甦的說法,不過他認為金融部門是否止穩還要觀察,如果一個不小心,走平趨勢又掉下去,那麼恐怕就會變成W型了。
根據台綜院最新預測,第二到四季分別為負成長8.13%、負成長3.01%與4.0%,景氣要等到第四季才會轉正成長。今年物價沒有上揚壓力,預測全年消費者物價下跌0.25%,躉售物價下跌7.26%。
台綜院預估全年民間消費年增率為0.35%,較去年的負0.30%微幅上升0.65個百分點。
吳再益與周濟都認為,政府發放消費券帶動民間消費,且替代效果並不大,不大於三分之一,但消費券發放期間在過年時,倒是成功激勵了消費者的信心。
 
朱雲鵬:魚鉤型復甦【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 2009.06.24
 
前行政院政務委員、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雲鵬昨(23)日表示,台灣經濟復甦介於U型與V型之間,將以「魚鉤型」復甦。
朱雲鵬說,像釣魚的魚鉤形狀,有點像U型,但沒辦法一步回到衰退前的高點位置,且開口更寬一點,會緩步復甦至某個程度後,在魚鉤頂端停止。
台灣綜合研究院昨天舉辦「2009年台灣經濟展望論壇」,朱雲鵬應邀出席。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全球、台灣經濟之所以會以魚鉤型復甦,主要是因美國復甦力道緩慢,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大陸等金磚四國就算成長力道強勁,也無法補足美國消失消費動能。
朱雲鵬認為,全球經濟若以魚鉤型復甦,等復甦走到魚鉤盡頭,全世界能透過生產力提升經濟力道,緩慢回到榮景。
朱雲鵬說,這次經濟復甦會比預期的快一點,因為原來的預測太悲觀,不過「U型和V型之間有一個潛在陰影在那邊徘迴,那就是油價」。
朱雲鵬指出,如果經濟開始復甦、油價又漲的話,大家又會擔心通膨,油價已經從40美元漲到70美元,足足漲了75%,物價上漲的壓力已經浮現,當然離去年高點140美元還早,不過經濟復甦有油價的陰影在徘迴。
他進一步說,油價這個陰影不見得是壞事,「它會使景氣復甦變得比較有節奏、比較穩定」,若全球經濟以「V型」或「U型」復甦,一步到位回到過去經濟榮景,恐怕會讓全球經濟更容易再度崩盤。
至於油價是否會繼續飆漲,朱雲鵬認為,要看印度、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他表示,如果大陸、印度這些經濟體復甦真的如大家預估的強勁,「他們對原物料有強烈需求,就會支持原油價格往比較高的方向走,但140美元是非常泡沫的狀態」,應該不至於重現。
朱雲鵬表示,未來油價如果「緩步趨堅」,大家應該還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快速上漲,也漲不了多久,比如一下子漲到100美元,「各國就會採取煞車措施,一煞車,需求就不見了」,所以說油價看起來雖然是一抹陰影,但也是(經濟復甦)一個很好的穩定劑。

台灣出口規模何以降至韓國一半?【工商時報社論09-07-09

     財政部甫公布的6月份進出口統計傳來好消息,政府經貿高層大為振奮,皆認為出口規模創下近8個月最高,且資本設備進口也見回升,因此研判台灣經濟成長率會比預測值來得好。
     事實上,台灣6月份出口規模雖創下近8個月最高,但出口總額仍僅169.5億美元,出口年減率已連續第4個月超過30%。這樣的出口回升速度在全球主要國家裡,其實是相對緩慢的,尤其與我們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南韓相比,這半年來台韓的差距已愈拉愈遠。
     同樣6月,南韓的出口規模已回升至330億美元,台灣出口規模已降至南韓的一半,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若以上半年而言,台灣出口884.9億美元,也僅是南韓出口規模1,661億美元的53.2%。台灣出口在1993年還領先南韓,不過15年的時間,如今出口竟只及南韓的一半,尤其近年來彼長我消的情勢更為明顯。2000年台灣出口仍達南韓的88.2%,2007年降至66.4%,2008年續降至60.5%,今年上半年已降至53.2%。昔日同為亞洲四小龍,台灣外貿經常居四小龍之首,1971年出口規模還是南韓的1.9倍,如今竟只有南韓一半,令人不勝唏噓。
     若只觀察台灣自己的出口情況,我們聊堪自喜,今年以來確實一個月比一個月好,但若擺在全球比較,台灣出口回升的情況仍遠不及主要貿易國家。今年1至5月中國大陸出口的年增率-22%、1至4月美國-23%、歐盟-21%、南韓上半年-22%,台灣-34%,從這些數字可以清楚地發現,台灣在這一波金融海嘯下所受到的外貿衝擊,要比其他國家更為嚴重。
     南韓近年出口所以能快速成長,而在此波金融風暴下衰退幅度又遠低於台灣,主因南韓出口產品極為多元化。南韓DRAM、面板的產量雖長期居世界第一,但根據南韓海關統計,南韓半導體占出口比重僅11%、液晶面板占出口比重也僅4.5%,反觀台灣這兩項產品占出口比重卻高達34%,此一比重明顯過高。南韓除了半導體、面板之外,汽車、電腦通信產品、石化產品占出口比重也分別在10%以上,船舶、機械出口所占比重也逾7%,均衡的出口結構正是使得南韓這十多年來能穩定成長,快速超越台灣的原因;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風聲鶴唳,但南韓船舶出口大幅成長33.6%、液晶裝置也成長5.5%,大大紓解了南韓經濟嚴峻的局面。
     我們必須指出的是,台灣經濟所以向少數幾項明星產業傾斜,實在是由於政府十多年來的產業政策使然。在租稅優惠吸引下,遂使得台灣的人才、資本全數向電子產業傾斜,從而造成半導體、面板兩項產品占出口比重高達34%。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項產品占出口比重雖然這麼高,實際上其附加價值占製造業生產毛額的比率僅26%,顯示長期以來我國高科技產業雖創造了可觀的營收,由於多數關鍵技術仍仰賴輸入,生產型態仍以代工為主,至終創造的附加價值有限,如此的產業型態在景氣平穩時競爭力尚可,而一旦遇到景氣衰退時,其所面對的抽單壓力、成本壓力則遠在美、歐、韓、日之上,這也是何以南韓在6月份出口年減率已縮小至11.3%,但台灣卻仍高達30.4%的原因。
     政府當局在觀察經濟現象時,經常不自覺地流於短期的解釋而忽略長期的變化,因此當看到近幾個月出口規模升高、進口資本設備回升便認為情勢好轉,殊不知,若把時間拉長到一年、兩年、四年觀察,則明顯可發現台灣的外貿競爭力正快速滑落,這由台灣出口規模如今竟然落到南韓的一半即可明白。
     劉內閣近來正致力於服務業發展,這是一個極正確抉擇,但即令服務業發達的美、歐、日、韓,其製造業所占比重仍在兩成以上,從產業關聯表可以發現,製造業的產業帶動效果遠遠在服務業之上,少了這兩成,許多依附於製造業部門的服務業也將因此消失,由此看來,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仍是內閣不可忽略的議題。看到6月台韓的出口規模,內閣在興奮創下近8個月新高之外,似乎更應該看出台灣製造業發展的警訊。

台韓的復甦競賽>中時09-07-19
 
     去年十月間,南韓因為外資撤離、股匯市重挫,國際間一度擔心南韓可能淪為「亞洲的冰島」;不料,八個月後,南韓的復甦表現優於市場預期,國際貨幣基金(IMF)上周調升南韓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值,南韓成為亞洲四小龍中最快走出陰霾的國家。在這波經濟復甦競賽中,台灣若不想被南韓遠遠拋在後面,必須更加把勁。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南韓因為外匯存底枯竭,被迫向IMF求援,當時南韓民眾主動把家裡黃金捐出來救經濟,最後南韓終於浴火重生。去年九月,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南韓出口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不過,南韓再次展現驚人的韌性,六月出口復甦力道已大幅超越台灣,表現令人刮目相看。
     在金融海嘯衝擊下,全球貿易體系幾乎崩潰,亞洲四小龍經濟受重創。依IMF五月的推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為負七.五%,在四小龍中僅比新加坡的負十%好一些,但衰退幅度大於南韓與香港。在這一波景氣復甦的過程中,南韓由於出口與消費比預期來得好,IMF將其經濟成長率調升至負三%。
     最近財政部公布進出口貿易統計顯示,我國六月出口值創下近八個月來新高,比去年同期衰退三○%,政府高層沾沾自喜,認為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但,南韓六月出口表現比上年同期衰退十一%,相形之下,台灣出口回升力道差了南韓一大截。雖然南韓出口復甦力道強勁,其中不排除韓元貶值因素,金融海嘯期間,韓元曾狂貶四成以上,相對有利出口;不過,台灣的出口復甦力道不如南韓,背後存在不容忽視的結構性因素,包括出口產業過度集中機械電子產品,出口地區太集中在單一市場。
     在這波金融海嘯中,中國大陸經濟表現一枝獨秀。馬政府上任以來,積極開放直航與擴大兩岸經貿交流,今年陸企紛來台採購,而台灣企業在中國擴大投資形成「Chaiwan」效應,更使得南韓企業倍感威脅;不過,即使有龐大的陸資加持,在這波全球景氣回溫的過程中,台灣出口回春速度卻不及南韓。
     進一步分析,台灣的出口高度集中在電機電子及IT產業,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受到的衝擊特別大。大陸雖是我國最大出口地區,但許多半成品在大陸加工後,最終目標仍是美國與歐洲;相對地,南韓的出口項目除了高科技產業之外,石化、鋼鐵、機械、汽車方面多元發展,反而有較大的成長機會。此外,南韓企業在品牌的經營更積極,掌握整合資源的能力,這也使得南韓產業在景氣衰退過程中受影響較小。
     近年南韓政府在強烈的危機意識下,積極與東協、新加坡簽定自由貿易協定(FTA)已生效,二年前與美國簽定FTA正待國會批准,明年又將與歐盟簽定FTA,如果這些目標一一達陣,預料貿易擴展將進一步帶動投資,對台灣的衝擊非同小可。相較於南韓的積極突圍,近年台灣與主要貿易對手國洽談FTA,多因中共的阻撓無疾而終;如今兩岸關係融冰,馬政府除了積極與大陸洽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必須加緊腳步展開與歐美、東協等主要貿易對手國研商洽簽FTA可能性,尤其明年「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即將成形,台灣未來若能在ECFA方面有所突破,不僅兩岸經貿往來邁向正常化,也將使台灣與其他主要貿易國簽署FTA露出曙光。
     台灣與南韓的競爭力消長,從今年五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評比可以看出端倪,台灣排名大幅滑落十名,掉到第廿三名,甚至比十年前還差;南韓則急起直追進步四名,排名第廿七。在此消彼長的情形下,台灣的競爭力優勢逐漸在流失中。
     面對南韓這個強勁的對手,台灣實在沒有任何蹉跎的本錢。未來這一年更是關鍵的時刻,執政當局必須認清現實,面對問題痛定思痛,振衰起蔽迎頭趕上,讓政府、企業效能充分發揮,真正提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否則,台灣終將被南韓遠遠拋在後面。

謝金河:東風壓倒西風—錢會往亞洲跑 【先探投資週刊 2009/07/17謝金河】
 
 金融海嘯後全球股市暴跌,但各國政府為了振興經濟,一方面極力壓低利率,各國利率都降到接近零的水準。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大印鈔票,資金挹注金融體系,造成銀根氾濫,全球股市都出現反彈。 

金融海嘯後全球股市暴跌,但各國政府為了振興經濟,一方面極力壓低利率,各國利率都降到接近零的水準。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大印鈔票,資金挹注金融體系,造成銀根氾濫,全球股市都出現反彈。從股市彈升的力道就可看出在海嘯過後,各國經濟復甦的力道。
目前中國股市獨領風騷,滬深300指數從1606.723大漲到3428.029,彈升了1.13倍,表現可圈可點。亞洲的印度、印尼漲幅都接近1倍,或逾1倍,香港恆生與台股都達79%都算是強勢市場。從股價的漲跌,可以看出下一個經濟力,股市正在顯現東風壓倒西風的新生態。
這次歐美股市仍身陷在金融海嘯泥沼當中,美國道瓊指數漲幅是37.22%。NASDAQ從1265漲到1879,彈幅約48.53%,歐洲的德國表現最好,表現最差的是英國,,在全球股市中幾乎敬陪末座,可以看出英國在金融海嘯中受創最深。
亞洲由中國捧出大格局,上海A股已大漲87.42%,上海B股大漲127%,深圳B股大漲141%,深圳A股也漲了1.3倍,成為全球最搶眼的市場,正好預告了中國在金融海嘯之後的新經濟地位。
亞洲股市以中國馬首是瞻,香港與台股都拉出79%的漲幅,南韓股市最近IT類股表現可圈可點。NC SOTT從22900韓元大漲到20.2萬韓元,LGD及三星都寫下今年新高價,KOSPI指數今年大漲62%,其他如印尼漲94.3%,印度漲了102.5%,越南漲了124%,在全球股市都是出類拔萃。
前一波原物料大漲,跟著油價創新高的俄羅斯RTS指數創下144.3%的超大漲幅,不過最近油價從73.38跌回60.14美元,俄羅斯股市又跌到884點,跌幅已逾27%。這比起中國股市仍往上創新高成了強烈對比。
原物料下跌,也傷了巴西股市,最近巴西股市又跌回5萬點以下,智利、墨西哥、阿根廷股市最近相繼回檔,而原物料行情除了油價重挫外,BDI指數從4291跌回3千點附近,CRB指數從266點跌回231點,可以看出資金重返美元部隊,通膨壓力解除不少。

緊盯出口數字變化  南韓、日本及兩岸出口值很重要

目前全世界都在爭議到底景氣復甦了沒有,除了股市是一個重要指標之外,出口是一個衡量經濟復甦與否的重要判斷依據,當美國儲蓄率已拉升到6.9%,並且朝著末日博士魯比尼教授的美國失業率11%、儲蓄率11%的方向前進的時候,必須密切觀察未來各國出口復甦的力道,這其中又以出口倚重很高的中國、日本、台灣與南韓最具代表性。
去年金融海嘯,南韓最早以貶值手段抵抗出口衰退,韓元一度大貶到1513兌1美元的地步,不過今年以來,南韓出口衰退的局面仍然沒有改善,這個情況一直到6月出現改善的徵兆,6月出口衰退只有11.3%,單月貿易順差並且創下74億美元新高,6月出口出現比較令人欣喜的數字,南韓股市在7月7日寫下1443的高點。
而日本的出口頹勢依舊沒有改善,日本出口在2月出現衰退49.4%的驚人數字,3月又衰退46.5%,4月衰退39.1%,5月衰退40.9%。5月貿易順差剩下690億日圓,與去年同期比衰退85%。出口衰退比較嚴重的如汽車出口衰退60.9%。鋼鐵出口減少49.5%,電子產品也減少37.5%。顯見日本的出口仍陷困境當中。
中國全力刺激內需,但是出口頹勢仍未見到改善的跡象,去年7月中國單月出口創12166億美元新高,今年2月最低只有649億美元,這個落差太大,逼得中國經濟保8必須努力在13億的內需市場找出路。
台灣去年11月出口急降24.7%,12月又衰退1.9%,元月值創了123.67億美元新低,繼續衰退44.1%,不過2月已不再繼續創新低,為125.9億美元,衰退28.6%。3月155.8億美元,衰退35.7%,4月比3月差降到148.5億美元,繼續34.3%的衰退,5月恢復到161.7億美元,仍然衰退37.3%,不過6月達169.7億美元,衰退只剩20.4%,與南韓都出現「逆轉」的跡象。台灣、日本、中國、南韓都以出口為導向,觀察這四個市場出口值消長,應可追蹤下半年全球經濟的脈動。

台灣經濟可成長1.8百分點【工商時報09-07-29徐銀磯
 
     經濟部今天將對外公布中華經濟研究院對ECFA所做的影響評估報告,研究結果顯示兩岸洽簽ECFA後,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可望增加1.83個百分點。
     這份由遠景基金會委託研究,多達200頁以上的研究報告,定名為「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有11個章節,是由中經院董事長朱敬一領銜,率領中經院13位學者共同著作,堪稱是政府編訂的ECFA寶典。
     經濟部長尹啟銘昨傍晚召集三位次長、工業局、國貿局等一級主管,研商今天對外公布ECFA研究報告成果的記者會流程。
     據了解,經濟部對外公布重要指標包括對經濟成長率、進出口貿易、貿易條件、社會福利、就業人數等各種面向影響。
     報告中第六章指出,根據東協加三及兩岸經貿自由化的動態模擬分析,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將增加1.83個百分點,另就業人數可望增加20多萬人。
     至於出口及進口影響都將因兩岸經貿自由化後,成長5.13~7.25個百分點。
     由於涉及早期收獲條款諮商的內容及談判基本立場,經濟部今天不會公布早收穫條款項目。據了解,正面效益項目包括石化、機械、紡織(中上游)及自行車等。
     汽車則是屬負面效益項目,未來工業局將採取關稅配額方式,才能調整成有競爭力項目,未來將向大陸爭取以進口汽車數量某一定比例作為兩岸進口配額數量。
     鋼鐵也是負面效益項目,不列入早期收穫清單項目,主因鋼鐵我以自給自足供應內需為主,出口為例外,何況大陸及OECD國對鋼鐵均有管制,限制出口,非完全自由化。
     在外國對台灣的產業投資部分,根據中經院分析,如果兩岸能夠順利完成簽署ECFA,台灣簽署ECFA後3年,外商在台的直接投資(FDI),平均每年流入的金額約在146~240億美元之間。

今年GDP 台經院預估由正轉為負【聯合報╱記者許玉君 2009.07.31
 
台灣經濟研究院昨天公布最新國內經濟成長率預測,由原先成長的正百分之零點一一,大幅下修至衰退的負百分之一點九一。不過,台經院預估,第三季起,國內經濟即可轉為正成長。
台經院針對製造業、服務業廠商問卷調查,顯示營業氣候已連續六個月上揚。但台經院表示,雖然上揚趨勢確定,但實質需求面未明顯好轉,上揚力道仍須持續觀察。
仍有六成以上的廠商,保守看待未來半年景氣表現。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陳淼表示,整體廠商對未來半年的景氣看法,看好比率自上月的百分之四十二,微幅下滑至百分之三十九點七;持平比率由百分之四十二點四,增至百分之四十四點三;看壞比率則由百分之十五點六,增至百分之十六。

我外匯存底創新高 全球第4【聯合報╱記者羅兩莎2009.08.06
 
中央銀行昨天表示,到7月底止,我國外匯存底達到3,210.94億美元,較6月增加35.3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名列全球第4名,僅次於中國、日本和俄羅斯。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因出口持續成長,到6月底止外匯存底突破2兆美元大關,達到2兆1,316億美元,單單是第2季就暴增1,779億美元,比新加坡的外匯存底1,747億美元還要多,增加速度令人咋舌。
央行官員解釋,7月分我外匯存底持續增加,除投資運用收益,及外資持續匯入外,主要是因歐元、日圓等主要貨幣對美元升值,以該等幣別持有的外匯折成美元後,金額增加。
至於近來市場一致看衰美元,央行是否調降美元持有部位?官員未回應。
據了解,6、7月分亞洲股匯市齊揚,資金大舉湧入亞洲各國,致亞洲各國除日本外,其餘各國外匯存底均有明顯成長,特別是中國就一季暴增1,779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中國外匯存底大增,近來香港外匯存底大幅增加,至6月底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至2,057億美元,較上月大增95億美元,超越巴西的1,957億美元。

馬總統 明年經濟成長率逾3%【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2009.08.17
 
馬英九總統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短期內對國內生產毛額(GDP)會有影響,但對全年GDP的影響應該不大。明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將超過3%。
行政院主計處本周四(20日)將公布最新經濟預測,據了解,主計處日前已向馬總統報告預測結果,其中今年經濟成長率將從上次的衰退4.25%,微幅向上修正,明年則預估成長3.8%。不過由於莫拉克風災造成損失,政府將投入巨額經費重建,因此主計處近日正彙整最新資料進行微調。
根據環球透視8月發布的最新預測,首度上調台灣今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從4月以來一直維持的衰退4.5%,上修為衰退4.1%;由於主計處經濟預測模型主要引用環球透視的全球經濟預測值,因此主計處微幅上調今年經濟成長率的可能性相當高。
主計處5月預測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為負4.25%,當時環球透視則預測台灣負成長4.50%;環球透視8月剛公布的預測結果,預估台灣明年成長率為3.6%,主計處則預測約3.8%。
財經官員指出,颱風造成的災情對供給面和需求面都有影響,當年921地震後,民間消費意願降低。
有關政府將投入巨額經費救災重建,對經濟成長率的影響,官員表示,給災民的屬於移轉支出,用於建設的屬於政府投資,的確對經濟成長率有加分效果,但是這些經費何時投入、每一季投入多少未定,因此也難在短時間內評估對經濟成長率的影響。
至於風災導致物價上漲,馬總統認為影響還好。因為這次農損中最高的是養殖魚類,再來是畜牧業。

貶值萬歲 韓復甦腳步 領先台灣【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 2009.08.24
 
2009年8月7日,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造成慘重災情;同一天,韓國與印度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在全球市場再下一城。
短短半年內,韓國抓住金融海嘯契機,加速與美、日、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還在原地踏步。
受金融海嘯衝擊,全球貿易體系幾崩潰,依賴出口的亞洲國家深受衝擊,紛陷入史上最大的經濟衰退,韓國和台灣被外資視為「難兄難弟」,南韓又因外債高,處境更為艱難。
去年10月間,外資撤離,韓國股市重挫、韓元重貶,國際間一度擔憂韓國可能淪為「冰島第二」,當時國際媒體以「破產」來形容冰島的窘境 ;台灣出口近減半,外資紛估測台灣衰退幅度可能居四小龍之最,今年第一季經濟負成長10.24%,印證了外資的假設。

化危機為轉機

不過,危機也是轉機。原本岌岌可危的韓國,九個月後,再度生龍活虎,復甦速度比台灣還快。韓國今年首季經濟負成長4.2%,第二季回升至負成長2.5%;台灣第二季還負成長7.54%,韓國受創程度明顯輕微。韓國的面板產業第二季已經獲利,台灣的奇美和友達卻還在虧損中。
韓國出口衰退幅度較台灣小,回溫速度也比台灣快。韓國出口從去年8月的366億美元,萎縮到今年1月最低點211億美元,跌掉了42%;同期間,台灣從252億美元跌到123億美元,少了一半(51.2%)。
今年1到7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值,台灣較去年同期衰退32.8%,韓國已回升至衰退22.5%。靠著對大陸市場市占率提升,以及自有品牌、市場分散等優勢,韓國迅速從百年金融災難中再起。

經營新興市場

前駐韓代表李在方認為,韓國總統李明博順勢讓韓元貶值,是韓國在這波衰退中受創較輕的主因。韓元狂貶,讓韓國因而得以迅速將庫存出口產品售出,而且韓國貨跌價,也吸引各國訂單大量湧入。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表示,韓國與台灣有兩個不同點,其一是韓國在新興市場經營、滲透程度遠遠超過台灣,觸角包括大陸、印度、俄羅斯、中東、巴西等國內需市場,「經營新興市場的腳步,從金融風暴前就開始了」。
韓國領先台灣,另一原因是品牌領導。陳添枝說,韓國有自己的品牌及通路,所以競爭力比較強,韓國近期出口表現,在汽車方面表現亮眼,全球市占率已達5%,今年上半年韓國在大陸、印度這兩個市場,也有很好的成長;當全世界都在大幅衰退時,韓國產品市占率持續提高。韓國LG的液晶電視,今年第二季的市場表現,已經超越日本的SONY。
去年第四季韓國出口衰退9.9%,台灣衰退24.7%,韓元貶值無疑是主因。
台灣經濟研究院第六所長楊家彥說,韓元去年底的貶值,對台灣的DRAM產業衝擊很大,「現在DRAM產業躺在加護病房,能否活下去還不知道」;此外,藉著韓元貶值,韓國也在美國打敗了日本的汽車。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認為,除了品牌與貶值,韓國總統李明博的領導風格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台灣贏面不大

在2003年以前,台灣的每人GDP都高於韓國,但2007年,韓國以逾2萬美元,大幅領先台灣。原以為一場金融海嘯,市場重新洗牌後,這一局台灣有機會超過韓國。不過根據最新估計,韓國今年的每人GDP可能跌到1.67萬美元,台灣則會跌到1.58萬美元,仍落在韓國之後。這一局想超越韓國,看來台灣的贏面已不大。

貶值救出口 台灣難照抄【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 2009.08.24
 
韓國「貶值救出口」,台灣是否可以起而效尤?台灣經濟研究院第六所長楊家彥說,韓國產業部門集中,一個大財團幾乎代表一個產業,產業的利益同質性高;反觀台灣是中小企業居多,有的企業需要貶值,有的可能不需要,個別產業利益差異很大,貶值會有利益衝突。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表示,貶值當然可以減緩出口衰退,不過「貶值救出口」本身就不是一個好的政策,稍一不慎也會出現狀況,這次韓國的外債收支就差點出紕漏,但「韓國可以向國際貨幣基金(IMF)借錢,台灣要向誰借呢?」
楊家彥說,新台幣匯率去年處於比較尷尬的處境,照理說韓元貶,台幣也應該貶,才不會不利出口,不過同時間日圓卻升值,台灣很多機器設備又依賴日本市場,這表示如果台幣貶值,廠商進口成本就會增加,「一來一往間,很難論定升貶對台灣整體產業的利弊」。
韓國經濟在這波衰退中迅速復甦,在台韓經濟競賽中,,中央研究院士管中閔認為,台灣輸在有競爭力的產業太集中、沒有自有品牌與通路,未來一定要改進產業結構,並致力發展品牌;不過,產業結構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政府要有決心及毅力去改善。此外,當前對台灣最重要的是趕緊打入東協區域經濟中 ,避免在全球形成區域經濟的趨勢中被邊緣化。
韓國陸續和許多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對台灣造成威脅。管中閔認為,台灣未來應該趕上,過去八年政府在FTA上完全沒有進度,因為關鍵在大陸的態度,未來台灣若與大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許可以讓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順利一點。
寶華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指出,在FTA的推展上,台灣先天處於劣勢,因為台灣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台灣的努力必須比韓國更多一點;不過,「幾年下來,台灣表現沒更為突出,反而比韓國還弱,是因為我們沒有危機意識,而且努力不夠」。
在韓國的林姓台商表示,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表現也不差,不過台灣的人口只有韓國的一半,不能什麼都做,台灣應該發揮自己的專長,集中在某些產業發展,目前兩岸緩和對台灣較有利,韓國企業很關注這個發展,「他們已經有所警惕」。

大陸下單成長 7月外銷訂單報喜【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 2009.08.25
 
7月外銷訂單傳佳績,來自中國大陸的訂單急拉,轉成正成長,恢復到金融海嘯以前水準;面板(精密儀器)接單大幅成長17.39%,已超越金融海嘯前水準,創下去年5月以來最高紀錄。
7月外銷訂單金額回升至286.1億美元,較上月爬升6.75億美元,年減率縮小為8.77%,是近九個月來最佳表現。來自大陸接單金額達81.79億美元,較去年同月成長2.22%,是連續衰退一年後首度成長。
經濟部統計長黃吉實昨(24)日表示,面板接單大幅成長,不僅是大陸家電下鄉政策奏效,也透露歐洲耶誕訂單提早反映跡象,預估未來幾個月接單表現將是「逐月好、逐季好」。
經濟部昨日公布外銷訂單暨工業生產變動概況,在出口景氣持續好轉的激勵下,7月工業生產年增率減幅縮小至8.11%,是近十個月以來最低,製造業生產較去年同月衰退幅度也降至8.23%,顯示國內產能正逐漸從金融風暴創傷中恢復。其中7月汽車及其零件業製造業生產量年增率6.59%,顯示低迷兩年多的汽車產業復甦力道已經上來。
值得一提的是,7月電子零組件生產衰退幅度大幅縮減至0.84%,是去年10月以來表現最佳的一次,黃吉實分析,主要是因晶圓代工、IC封裝測試從今年1、2月只有四、五成的產能利用率,提高至7月的八成多,預估8月可望達到九成,未來將持續好轉。
7月接單貨品表現,以面板業最突出,不論是中大面板(精密儀器)或是小面板(電機產品),接單金額成長高達17.39%與12.74%。倒是機械產品接單出現大幅衰退,衰退幅度達30.16%,以工具機衰退最嚴重,官員指出,顯示企業投資仍處低迷。
中國大陸是7月主要接單來源中唯一正成長的地區,日本與東協國家6月也曾出現正成長,但7月又出現衰退,主因日本進口減少以及我國在東協面臨南韓產品強烈競爭因素。
7月來自美國的訂單較去年同月減少12.51%,衰退幅度較6月擴大,黃吉實認為,美國零售業成長起伏很大,顯示美國景氣復甦情況仍不穩定。

亞洲外匯存底 台灣增最多【工商時報09-06-06陳碧芬
 
     3月以來外資淨匯入逾110億美元,持續挹注我國外匯存底翻新紀錄,央行統計,5月外匯存底餘額高達3126.42億美元,與此同時,信評機構穆迪經濟網分析指稱,今年以來至4月底,台灣外匯存底淨增加金額不僅領先四小龍,甚至高居亞洲各國之冠。為推升台股上演資金行情的潛在動能。
     統計我國外匯存底已連續7個月走揚,去年11月來共增加345億美元。如以外匯存底增額占國民生產毛額(GDP)的比重,為觀察對經濟影響程度的指標,從去年底到今年4月,台灣以3.29%在亞洲各國中居次,僅次於香港的5.06%;但如以5月的外匯存底數據計算,占比(FR G/GDP)達5.35%,超越香港,成為亞洲之冠。
     央行外匯局長林孫源指出,國際美元走弱,使歐元、英鎊、瑞士法朗、日元和加幣等貨幣,兌美元匯率全面走升,是推升各國的外匯存底走揚的原因;金融市場高層人士分析說,外資淨匯入與海外資金鮭魚返鄉,對挹注外匯存底部位更顯重要,也是台股上演資金行情的主要原因,而根據央行統計,匯入的外資尚有千億台幣尚待投入股市。
     穆迪經濟網助理經濟學家陳志雄(Alaistair Chan)分析說,亞洲各國的外匯存底圖像,今年以來大幅改變,推估各國總合外匯存底增額,應有600億美元,其來源是躲避全球高風險的亞洲資金回流。

5月外資淨匯入 史上第四高【工商時報09-06-06彭禎伶

     外資還有新台幣1000億元仍未進場投資!金管會5日公布,5月外資淨匯入69.6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263億元,創下史上單月淨匯入第四高紀錄,也是15個月來的新高;但外資近5周來,僅買超上市櫃股票約900億元,等於還有1000多億元的資金動能仍未進場。
     這樣的數字,與中央銀行副總裁周阿定日前宣布的結果相當接近,果然申請匯入投資股市的外資,仍有1000億元左右停留在帳上,尚未有實際行動;但外資已連續3個月(3月到5月)淨匯入,光這3個月外資淨匯入金額,高達112.81億美元,即約新台幣3666億元左右,而3個月來,外資已買超台股近1900億元。
     市場分析,外資主要看好兩岸關係走強,大陸採購團不斷,且台灣科技業急單效應,產能恢復,所以從今年3月開始,外資從淨匯出轉為匯入,3月淨匯入14.49億美元,4月也是淨匯入28.7億美元,5月更是倍增到69.62億美元,而3個多月來,外資在台股都是買超的情況。
     目前為止,史上單月外資淨匯入最高金額是在2005年的12月,單月淨匯入85.27億美元,即近新台幣2800億元的水位;隔年4月外資淨匯入近71億美元則是排名史上單月第三大;第二大則是去年2月外資單月匯入72.58億美元,去年1到3月連續3個月,外資淨匯入近160億美元,4月台股衝上9000點。

 

 

上一篇:台灣GDP(一)

下一篇:扁定罪

阿楨 2020-05-27 06:25:27

閩崛起 警鐘響 我籌碼漸失 2020/05/27 旺報

大陸全國人大代表、前海協會會長張志軍近日出席「兩會」接受專訪時,指出福建省2019年GDP總量已超過台灣,「特別值得一提」,屬於歷史性突破。對此,大陸台商認為這對台灣來說是巨大的危機訊號,恐很快掉出大陸省市排名前10名,這顯示雙方經濟成長速度的落差、不對等,進而延伸的是經濟分量與兩岸談判籌碼流失,急需正視面對。
張志軍近日接受大陸中新社專訪時指出,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台灣2019年的GDP總量以初步數據換算約為4.22兆元(人民幣,下同),經濟增速為2.73%。但是反觀福建省在2019年GDP已達到4.23兆元,首度反超台灣,且整體增速為7.6%。
領頭羊變成掉車尾
觀察福建的GDP總量首次超過台灣,張志軍認為「這特別值得一提」,地處對台工作最前沿的福建的經濟超過台灣是歷史性突破,呈現深遠意義。
而對GDP總量被福建省超越,上海台協副會長蔡世明說「這是個大大的危機」,過去台灣在1990年代的經濟高峰時,占大陸整體GDP超過40%,而如今與大陸省市一起排名的話,這幾年已經落到第8、第9名,恐怕距離掉出前10名已不遠。
為何如此將成警訊?蔡世明說,台灣經濟要有足夠的分量,才會在兩岸互動上更受重視,過去台灣經濟強盛是「喊水會結凍」,但如今慢慢退步,就連並非傳統經濟大省的福建,如今也超過台灣。對大陸而言,過去統一台灣還有巨大經濟利益,若經濟微不足道,只剩歷史使命感,雙方能協商的空間就很少。
只重政治 經濟內傷
也有資深台商指出,兩岸經濟成長落差的另一個關鍵,在於大陸各省市力求脫貧創富、簡化程序爭取國內外企業落地,急起直追,而台灣這些年卻是一直陷入原地打轉,大家都不談經濟,只談政治。

圖博館 2017-12-11 09:39:26

然而,從1990年中期之後,台商藉由兩岸分工發展出「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模式,雖然造就出很多國際級代工製造大廠,但出口產業因為海外生產比重愈來愈高,和國內經濟部門日益脫節,出口成長帶動GDP成長的幅度每下愈況,國內廉價外勞愈用愈多,國人就業機會及薪資成長停滯;出口產業雖造就很多富豪及科技新貴,卻益加凸顯所得分配不均及和內需發展連結不足的問題。
  外商及外資扮演的角色也快速轉變,外人直接投資明顯縮水,而且大量轉向併購或股權取得;另方面,外資尤其是國際熱錢進入台灣炒作股匯情況反日益加劇,尤其熱中買賣以代工出口為主業的權值股,甚至將之當成提款機,從而不時造成股市波動。
  這種雙元結構正是台灣出口暢旺、股市逾萬點,但經濟低成長、內需停滯、勞工低薪及人力資源加速外流的病根所在。要解台灣經濟困局,必須打破這種雙元結構,目前政府各項經濟政策多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標不治本做法,尤其近來針對「五缺」、促進民間及外商投資的各項對策,仍是鼓勵製造及出口的傳統思維,這不僅解決不了眼前問題,反可能加深結構性失衡。
  我們要提醒政府,台灣經濟發展問題不僅是在執行力,更在於正確的診斷和處方,惟有致力規劃並推出強有力的結構改革措施,化解雙元結構的矛盾,台灣經濟才看得見明天。

圖博館 2017-12-11 09:38:28

打破雙元結構 化解經濟困局2017-12-11經濟日報社論

財政部上周公布最新統計,11月出口連14紅,創歷年新高,估計全年出口將重回3,000億美元大關,創歷年次高;但對照強勁出口,今年前三季內需成長率只有1%,民間消費及投資成長率皆創下新低。在外熱內冷結構下,主計總處雖上修今年GDP預估成長2.58%,但明年預估僅2.29%,反映對未來經濟走勢明顯信心不足。
  從外商投資來看,近來外人直接投資(FDI)迭創新低,今年前十個月減幅達46%;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最新報告,截至2016年,台灣累計外人直接投資占GDP比重僅14.2%,遠低於35%的各國平均值。另一方面,外商在台灣的金融投資卻大幅攀升,尤其這兩年大幅買超台股,將台股拉抬至萬點以上。外資在台灣熱中短線金融投資,而不進行事業性投資,這種結構對國內經濟也帶來很大不確定性。
  追根究柢,這些相對落差極大的經濟數據,反映的正是多年來國內經濟的「雙元結構」,也是台灣陷入低成長、低薪困境的最關鍵原因,惟有面對並致力改善「雙元結構」問題,才能打破長期的經濟困局。
  所謂「雙元結構」,簡單來講,主要是指和全球供應鏈連結的產業部門,以及和國內經濟連結的產業部門,形成兩個各自發展、卻又彼此相關的經濟結構,也影響到國內資源配置及國民所得的分配。
  自1960年代開始,台灣即啟動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成長模式,並在20世紀後半締造出「台灣經濟奇蹟」。這個近半世紀的奇蹟是以出口帶動「台灣製造」,再從製造業發展帶動以服務業為主的內需擴張,成功地將台灣轉化為工業化國家,進而漸次提升為後工業化的服務經濟。
  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出口和國內生產部門包括製造業和服務業緊密連結,出口成長帶動GDP及就業的同步成長,也帶動勞工薪資與國民所得同步提升。而外資在此一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很多重量級跨國企業紛紛到台灣投資設廠,引進資金及生產製造技術,並在台灣內需市場擴大後,又進軍服務業市場,引進高品質的經營管理經驗和服務技術,激發另一波成長動能。「台灣經濟奇蹟」就是出口產業、國內經濟部門和來台外商彼此交互影響、良性循環、整合發展的成果呈現,也正是過去很多開發中國家來台汲取的台灣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