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史學》
接下來不是要評戰爭電影?怎先評起《影視史學》?
傳統史學本以軍政史為主,而且你不知館長很臭屁嗎?他對一切不純的影視和文學類型,都批(詳參【圖博館】:《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旣無歷史也非小說》 《俠失諸朝》 科幻?魔幻?神怪?)
是嗎?那敢問在貴臺下文的批判下,還有所謂「歷史客觀」與「影視文學虛構」之別嗎(詳參【圖博館】:《後現代歷史學》 《口述史學》《檔案中的虛構》 《製作路易十四》)
少在賣弄庸俗的後現代主義,史學析判「歷史客觀」之目的是為更客觀或省思作者隱藏的主觀,但「影視文學」是掛著「歷史無客觀」之頭、賣「主觀虛構」之肉,並且占了(歷史無客觀)的便宜、還賣(可刺激觀眾讀者進一步研究歷史)之乖。
觀眾讀者會進一步研究歷史?太高估《當代好萊塢》的戰爭電影了吧!
所言極是!極少數的戰爭電影(比如前評《西線無戰事》《黑暗之心》以及幾部後評),能兼具文學的語言魅力與電影的影像魅力,並且反思戰爭的本質和其歷史意義:
以上是我讀下面《影視史學》《幻影與真實》《電影與歷史》《法律與文學》《影像中的正義》之直接性書評:
馬克.費侯(Marc Ferro)《電影與歷史》(麥田,1998年)
在今天這個影像掛帥的時代,電影與歷史之間的密切關係已是天經地義之事。雖然在不久前的二十世紀中葉,影像的地位依舊飽受質疑,且一直要到六0,年代電影才終於有資格為歷史做見證。本書便回顧了電影與歷史之間的這場攜手過程,並省思兩者之間的互動與弔詭。看電影如何從歷史資料升格為歷史使者,並進而在本身的製造過程中介入歷史、消費歷史甚至創造歷史。
馬克費侯為法國知名年鑑史家,他是第一位獲准參閱蘇聯檔案的西方史家,他的研究結果革新了以往學者對1917年俄國革命的看法。同時,費候也是最早將電影視為歷史媒介與資料的學者之一,並曾參與為電視臺製作歷史影片的拍片計畫。本書便是他結合影像實務與學術經驗的成果。費侯著作甚豐,包括《一九一七年革命》、《解析影片,解析社會》及《殖民的命運》等書。
馬克卡爾尼斯(Mark C. Carnes)等主編《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Past Imperfect: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Movies) (臺北:麥田,1998)
當以紀實自命的史家遇上以虛構為業的好萊塢時,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愛恨情仇?美國史家學會製片,全美六十餘位重量級史家擔綱,約翰.塞爾斯和奧立佛.史東客串演出的《幻影與真實》,以辛辣犀利的節奏,對比並陳的手法,解構近百部好萊塢歷史片。從《侏羅紀公園》到《白宮風暴》,看史家如何把「完美」的銀幕歷史還原成「不完美」的過去。
張廣智《影視史學》(臺北:揚智,1998)
肇端於美國學界的影視史學,目前已在史學界內引起很大的迴響,它是媒體革命所帶來的後果,不僅讓我們以新的眼光來看待歷史,更對書寫史學形成巨大的挑戰。影視史學全新的敘述歷史的手法,在在發人深省。本書對此一新的領域有全面目系統性的介紹。
另參本臺《林則徐》對張書力捧的電影《鴉片戰爭》之批判:
影視史學
隨著新史學的興起,對史學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靜態爲主的非文字性史料,還出現了動態的史料研究那就是對影視史料的研究。
國外對影視史學研究最早的是1988年美國曆史學家海登•懷特在美國曆史評論上發表<書寫史學與影視史學>一文,提出“historiophoty”。中文翻譯爲“影視史學”。懷特認爲,影視史學是指以影視方式傳達曆史以及我們對曆史的見解;書寫史學則是指以書寫的論述所傳達的曆史。
1992、1993年中國臺灣中興大學周梁楷教授在臺灣《當代》月刊上連續載文,對影視史學做出了生動、透徹的解析。指出:“以任何影像視覺符號中所呈現過去的事實,其成果(或成品)例如有遠自上古時期的岩畫,曆代以來的靜態曆史圖像,以及近代的攝影、電影、電視和數位化媒體”都是影視史學的研究對象,因此都屬曆史影視資料的範疇。
http://baike.baidu.com/view/1695307.html?tp=0_10
劇情亂扯胡搞 十大電影挨批
【大紀元08年4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蘇惜巧綜合報導)好萊塢的電影可以說總是引領潮流,甚至帶動另類文化,不少影迷們的「常識」是從電影中學來的,但是許多歷史電影的劇情為了刺激通常加油添醋的,不但不符合歷史,甚至完全顛覆事實。
美國《洛杉磯時報》最近圈選了「十大胡扯歷史電影」(Ten Most Historically Inaccurate Movies),台灣媒體中時引述該篇報導,讓大家來瞭解這些電影劇情到底怎樣亂扯一通。
史前一萬年 沙漠中沒長毛象
一、《史前一萬年》:羅蘭.艾默里奇執導的電影向來貼近事實(例如《ID4星際終結者》中,科學家因感冒激發靈感,以麥金塔電腦病毒癱瘓外星人艦隊),但今年他拍攝《史前一萬年》卻有些走樣。首先,長毛象並未在沙漠被發現,若牠活在沙漠,就不需一身長毛禦寒,長毛讓牠們在沙漠中不中暑才怪;長毛象也不可能用來建造金字塔,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要到西元前兩千五百年才有。
羅馬皇帝未弒父
二、《神鬼戰士》:真實的羅馬皇帝康莫德斯(Commodus)未如電影描述般有戀姊情結,他雖是暴力的酒鬼,但並不愛抱怨;他統治羅馬超過十年,而非僅數個月。尤其,他並未弒父,皇父馬可.奧里列死於水痘,他自己也非慘死在競技場上,而是在浴缸中被謀殺。
三百壯士銅甲披身 非穿小短褲
三、《三百壯士:斯巴達的逆襲》:電影中古希臘斯巴達戰士力抗波斯大軍的溫泉關戰役確實曾發生,但波斯國王索斯並非八英尺(二四七公分)高的巨人。根據史實,斯巴達議會由年逾六十的長者組成,而非電影中卅幾歲的人。上戰場時,斯巴達戰士穿著銅製盔甲,而非賣弄肌肉、只穿一條皮製小短褲。
四、《末代武士》:日本在十九世紀確實曾雇用許多外國專家訓練他們的軍隊現代化,但其中多是法國人,而非美國人。日本男星渡邊謙飾演的武士首領勝元,確有其人,但他是切腹而死,而非死於戰場上機關槍掃射。阿湯哥飾演的美國酒鬼上尉歐格仁,應該比較會拿筷子,而非武士刀。
五、《阿波卡獵逃》:梅爾吉勃遜執導的這部電影,讓人類學家深感頭痛。馬雅文明確實有血腥的活人祭,但並非用來祭拜太陽神,而且,只有高階的俘虜才會被殺。電影結尾西班牙征服者駕船抵達,意味物競天擇的另一場大屠殺又將開啟。事實上,當時九○%的美洲原住民,皆因被感染天花致死,而非死於征服者的槍下。
藝伎回憶錄 章子怡白跳一場
六、《藝伎回憶錄》:在拍賣初夜「水揚」(Mizuage)後,藝伎學徒不僅髮型改變,和服下面的紅色衣領也會換成正式藝伎的白色衣領。但藝伎並不會與初夜的恩客發展進一步的親密關係。此外,章子怡在片中的那場經典的勁歌熱舞,感覺不似戰前的京都,倒像是「Studio 54」的變裝藝人秀。
英雄本色 三百年後男人才穿裙
七、《英雄本色》:首先,蘇格蘭男人要等到威廉.華勒斯死後三百年,才開始穿蘇格蘭裙。電影中,梅爾吉勃遜飾演的蘇格蘭獨立英雄華勒斯在著名的法爾寇克(Falkirk)戰役中,以他迷死人的藍眼珠,電昏了英國國王艾德華二世的法國公主妻子伊莉莎白(蘇菲瑪索飾),成了艾德華三世的老爸。但根據史書,法爾寇克戰役發生時,伊莉莎白僅三歲大。
八、《伊莉莎白:輝煌年代》:電影時空背景設定的一五八五年,真實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年已五十二歲,扮演她的女星凱特.白蘭琪只卅六歲,似乎太年輕了點。伊莉莎白一世也沒有被俄國沙皇伊凡四世(人稱「恐怖伊凡」)追求,況且,當時他已亡故。電影中,她身穿白色甲冑,手持寶劍,跨騎白馬,率軍迎戰西班牙無敵艦隊,但根據史實,她當時是側騎,手拿指揮棒,比較像王室鼓號樂隊隊長,不似法國的聖女貞德。
決戰時刻 男主角畜奴且未婚
九、《決戰時刻》:梅爾吉勃遜在片中扮演的角色乃根據美國獨立戰爭一位綽號「沼澤狐狸」的法蘭西斯馬里恩發展出來,然而他並不是電影中思想前進、生了七個小孩的愛家男人,真實的主人翁畜奴且未婚,直到戰爭結束後才迎娶姪女。歷史學家指控,他曾迫害屠殺原住民契若奇族人(Cherokee),至於梅爾吉勃遜成功為子復仇的吉爾福德縣府戰役(Battle of Guilford Court House),真實歷史是:美國人輸了這一仗。
現實生活2001年只有手機會漫遊
十、《二 ○○一:太空漫遊》:在這部科幻經典中,二○○一年時,人類已登陸木星,與邪惡的電腦展開智慧之戰,人類進化且呈「量子跳躍」(Quantum Leap)。然而,真實的2001年,俄羅斯「和平號」太空站從天上掉下來,人類還停留在微軟Windows XP階段,會漫遊的~只有手機
http://www.epochtimes.com/b5/8/4/11/n2078405.htm
戰爭片
戰爭片類型電影之一,也可被視爲廣義動作片轄項之一,多半爲有曆史根據或稍作改編自曆史,以制作費多、政策宣傳目標、血肉橫飛、槍林彈雨爆破聲光影音效著稱。以年代分有古裝戰爭片、近代戰爭片(已有槍炮而無空軍)、現代戰爭片;以型態來分有陸戰、海戰、空戰、混合四類;科幻戰爭片因爲對未來想像,乏曆史根據(日本電影《戰國自衛隊》頗難分類),屬于科幻片。
古代戰爭電影
《特洛伊》
《西施》
《亞曆山大帝》
《墨攻》
《神鬼戰士》
《天國王朝》
《影武者》
近代戰爭電影
《投名狀》(1850年代湘軍大戰太平天國戰事)
《集結號》(1946年的國共內戰及1951年的朝鮮戰爭)
《戰爭與和平》(俄國版,內容講述拿破侖征伐俄國,最後被俄軍擊潰)
《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日本內戰西南戰爭,內容爲虛構)
《光榮戰役》(美國史上唯一內戰南北戰爭)
《黃昏三鑣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南北戰爭)
《卡士達將軍》(Custer of the West)(美國印第安人戰鬥)
《圍城13天:阿拉莫戰役》(The Alamo) (美墨戰爭)
《外籍兵團》(法國外籍兵團于北非遠征)
現代戰爭電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
《阿拉伯的勞倫斯》
《藍徽特攻隊》(空戰電影)
《西線無戰事》
《鐵十字勳章》
《迷路的大軍》
《約克軍曹》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二六》(日本軍部在1936年于東京發動軍事政變)
《巴頓將軍》(歐洲戰場美國陸軍名將)
《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諾曼底登陸)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諾曼底登陸後美軍作戰,內容十分反戰)
《雷霆傘兵》(Band of Brothers)
《兄弟連》
《猛鷹突擊兵團》(以罕見納粹德國士兵觀點演出)
《奪橋遺恨》
《英烈千秋》(中國抗日戰爭)
《八道樓子》(長城戰役)
《筧橋英烈傳》(空戰片)
《從海底出擊》(大西洋英、德潛水艇海戰)
《擊沈俾斯麥號》(大西洋英、德水面艦海戰)
《珍珠港》(美日太平洋戰爭開端)
《硫黃島浴血戰》(太平洋戰爭)
《紅色警戒》(太平洋戰爭,有新舊二種版本)
《桂河大橋》(太平洋戰爭)
《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德、俄斯大林格勒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Kursk)(1943年俄、德五千輛坦克大會戰)
朝鮮戰爭
《上甘嶺》(抗美援朝戰爭)
《太極旗飄揚》
《獨孤裏橋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
越南戰爭
《現代啓示錄》
《前進高棉》
《漢堡高地》
《第一滴血》(First Blood)(內容凸顯退伍越戰老兵複員後備受社會歧視之問題)
《奠邊府戰役》
《金甲部隊》
《勇士們》(We were soldiers)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B0%E7%88%AD%E9%9B%BB%E5%BD%B1&variant=zh-cn
淺談影視史學>謝宏旻
壹、前言
電影是二十世紀真正為俗民所量身製作的大眾文化,從 1895 年 12 月 28 日盧米埃兄弟的第一部影片「火車進站」開始,電影即有記錄事實的能力。電影目前也被許多研究者拿來當成文獻資料;但是電影除了能為事實作見證以外,正如 MarcFerro 在《電影與歷史》一書中所說的:「它的價值更在於提供了一種社會與歷史角度的詮釋方式」。情況往往就是如此,有時小說或電影的情節會比歷史事實更加鮮明;當我看了羅素克洛的「神鬼戰士」後,我才明白原來羅馬競技場上的戰爭是離我們如此的近(姑且先不論這部片的評價);當我們談及金庸小說中最古靈精怪的男主角時,腦中浮現的就是周星馳在「鹿鼎記」中所演的韋小寶。電影對社會的影響和烙印在腦中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是透過它本身的藝術成就來達成的。
貳、影像是否能夠書寫歷史?書寫誰的歷史?
「影視史學」一詞,最早在 1988 年,美國史家懷特 Hayden White在《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首創 historiophoty,當時,他的定義是:以視覺的影像和影片的論述,傳達歷史及我們對於歷史的見解。在這個定義之下,除了「以視覺的影像和影片的論述傳達歷史」之外,我想,極為重要的是後半段:「我們對於歷史的見解」。
在這個新穎的分析法被提出來之前,有關於歷史影片的討論(包括了歷史紀錄片以及劇情片),無可避免的,總是遭遇專業的歷史學家對於影像呈現出歷史的能力,提出質疑,並且同時指出歷史影片存在有難以彌補的虛構本質。然而,事實上這樣單向的論述,本身就陷入了兩個邏輯上的迷思:其一是,究竟是否有絕對真實的歷史存在?如何去定義所謂的真實歷史?其二則是,即便是專業的歷史學家,其所能夠熟知的歷史,也都是整個時間和空間長流中的某一部份,或者某一種詮釋。
專業的歷史學家或者關於歷史的文字書寫,事實上是遭遇了與影像的歷史書寫同樣的侷限。無論是歷史學家還是影像工作者,他們之所以要敘述歷史,實質上都是在尋找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某種共同點。他們都想讓個别的、特殊的歷史事實賦予一種特定的、普遍的因果聯繫,從而確立我們通常所說的那種歷史發展的規律性。這就意味着,任何人對歷史的描述,本身都带有闡述與評價的口吻,意即他們都不是純描述性的居多。恩格斯說人們對歷史的共同興趣就是發現在歷史“無數個各别意向之間和無數的各别行動之間『那種』内在的一般法則”(恩格斯《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所以在電影與歷史的共性意義上,電影中的歷史首先不能違背歷史的普遍規律,即要完成對歷史自身的本質定向。
1988 年「影視史學」一詞被提出之後,提供了人們一窺閱讀歷史的方法和途徑:重要的不僅僅只是想要在混沌一片的資料中,辨明歷史的樣子,更重要的是,這些是誰的歷史?透過誰去詮釋的歷史?
參、歷史舞台與電影舞台上的雙重主體-----『人』
歷史畢竟是人的歷史,人是歷史的主體。所謂歷史事實最終都不過是人的具體活動過程及其結果。所以對歷史事實的判定,始终不能脱離對具體人的活動的認識而單獨存在。
電影作品畢竟又不同於史學著作。電影與歷史學家對歷史事實顯然各自有其不同的『興趣中心』。電影是以人類的審美原則來統籌歷史事件,在電影作品中,人是目的,人是中心,歷史是為人而存在,歷史是完成性格的内在依據。一個導演如果只是在作品中一味地描述歷史過程而忘記了對人物的塑造,那麼那部作品是會被貶值且批評的電影。
歷史學家是以歷史原則反映歷史。在史學著作中,對歷史本質的提示應重於對個人的性格提示。人的性格特徵、人的情感方式在史學中没有獨立的意義,而只有在說明、解釋它們對歷史過程所起作用的時候才進入歷史學的視野。一位史學家如果只迷戀於對個人性格描述而忽略了其在歷史中的作用,那將也是被批評的史學。
所以,在電影與歷史學的差異性上,電影中的歷史要完成的是對人的性格定向,使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環境成為人物性格形成、發展的必然依據。
我們過去的某些戰争、歷史題材的影片,對具體歷史事件的描述往往重於對人物性格的展示。人,成為圖解歷史現象的活動道具。成為標明某種歷史時代的代碼,而失去了自身的性格光彩。螢光幕上戰争的砲火固然猛烈,但人物却被這砲火引發的烈火所吞噬了……。這類影片對歷史學家而言,可能是個極佳的研究資料,但對於坐在螢光幕前的觀眾而言,可能就只是枯燥無味的影像知識吧!
肆、以影視的方式「忠實歷史」
歷史題材影片創作所取得的成就,其實不僅是電影自身的。它是我們整個時代精神的產物,它代表着當代人對歷史的一種選擇。在這個意義上,歷史不過是人類生活中的兩個畫面——『前人生活過的過去』與『當代人回溯過去』的現在兩者之間建立的一種橋梁。忠實於歷史,是許多導演在拍片時亟欲倡導的藝術創作法則,但是在電影的世界,有時卻必須以影像的方式、審美的方式去呈現歷史,而不能只以『歷史』主義的方式呈現歷史。意即不能把歷史本身作為電影藝術創作所追求的終極目的。
不過我們可以去看看歷史主義的基本涵義,它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一、按歷史的本來面目來寫歷史;二、歷史事實本身可以解釋一切;三、用對歷史的個别理解來代替對歷史的一般看法。
無庸置疑,這種歷史觀與那種『按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來反映現實』的文藝創作觀是相類似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以對歷史事實進行『如實』的、『客觀』的描寫為主旨的基礎。所以我們的有些影片對歷史事件的描述之精確與具體,在歷史學的範圍内也許是無可置疑的。
但是如果這些歷史事件在一部電影作品中只是為了歷史而存在,並想以其賦予作品的歷史文獻價值試圖來征服藝術的欣賞者,而不是把歷史事實作為超越了個别的歷史事件來處理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對這種歷史在藝術作品中的價值提出質疑。
舉例來說:電視連續劇《末代皇帝》始終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來統籌全劇的。歷史事件始終是推向觀眾的『前景』,儘管該劇也涉及到溥儀的情感生活,但我想這些描寫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更忠實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的社會政治屬性。對人的社會政治屬性的突出表現顯然又是來自於對社會政治歷史事件的重點描述。所以在螢光幕上我們看到的是:婉容與溥儀鬧婚變,溥儀作為一代王朝政治統治的繼承人,必然感到愧對了烈祖烈宗,依循這種對社會政治角色的觀點來揣測人物心理的表現,體會在溥儀打自己的嘴巴的表演上,以表示他的痛悔之情。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後,溥儀光復大清的迷夢即成泡影,作為一個在政治上始終抱有復辟清王朝企圖的封建皇帝,在此又自然得忠於特定的形象特徵,這就產生了在相同的内在創作原則主導下所推行出來的相同的外在表演:溥儀又在打自己的嘴巴。在這裡我們看到的只是作為政治的人對歷史事件的反映,人只是歷史事件的對應物,是隸属於歷史事件的活動道具。我們看不到那被歷史學家所忽略、所忘却了歷史人物的另一個自我;看不到在幽暗的歷史檔案庫之外,那尚未被歷史學家用纸堆所掩埋了的另一個世界。
另外我們再來提提之前的好萊塢片《珍珠港》吧!這部影片被許多影評攻擊的體無完膚,認為它企圖以浩大戰爭場面,三小時片長塑造史詩格局的來塑造「珍珠港」的歷史場景,但充其量其不過是一部以戰爭題材包裝浪漫愛情的商業片,全片極度浪漫化,英雄化,未能真正深入探討戰爭野蠻殘暴的本質。同時,歷史背景不夠詳實,而愛情部分也顯得俗套。
相較於奧立佛史東的《越戰三部曲》及 98 年的《紅色警戒》,兩者皆以較批判、自省的角度來質疑戰爭的本質,《珍珠港》則大有宣揚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意味。好萊塢自從早期的西部片以來就喜歡在銀幕上塑造英雄形象,且這英雄往往為男性,此後的戰爭片,動作片,無一不依循此種模式。
而女人呢?一般說來,女人在戰爭片中通常有兩大功能,一是扮演英雄的情人或妻子,以化解軍中男性同性情誼的曖昧聯想,二是注入軟性的愛情元素,使得這個向來以男性為訴求的戰爭片,也能獲得女性觀眾的青睞。整體而言,女人在戰爭片中沒有太多發揮的空間,本片女主角尚為對國家有功的戰地護士,但反觀其他大多數的戰爭片,女人只是在家守候丈夫和兒子平安歸來的可憐蟲。
但不可置疑的,以商業片的角度來看,在美國造成票房旋風的《珍珠港》無疑是成功的,長達 40 分鐘的日軍轟炸珍珠港的場面足以讓人看得眼花撩亂,目瞪口呆,因此本片也再度證明了主流觀眾對於改編於史實,輔以浪漫愛情及猛烈特效電影的狂熱。
於是迪士尼斥資拍攝本片的真正用意,恐怕既不在於重現史實,也不在於喚起人們對戰爭恐怖的記憶,說穿了只是為了在這熱門的暑假檔期中,好好大賺幾筆銀兩而已。
伍、影視的課堂授課省思
以前,有人出過「如果教室像電影院」的作文題目,而今,像電影院的教室已然出現,「媒體教學」也蔚成風氣,學生們除了面對所謂「三板」(黑板、天花板、地板)教室,及聽著教師「口沫橫飛」,看著教師「比手畫腳」之外,有了更多的選擇。特別是歷史課程,若能藉著影片重回到歷史現場,甚至讓當事人現身說法,那樣的說服力,當然強過老師的千千萬萬倍之多。
但教材的適合性、公開播放的合法性、學生閱聽的習慣等,則需要更進一步研究思考。至於有關「公開播放的合法性」議題,由於「公開播映版」的影帶售價極高,非每個教師個人財力所能負擔,而應屬學校相關單位之責,也因此許多教師(當然我自己也包括在內)偷偷摸摸的播放著有版權的影帶,這種場景也就一再的重現了。
拿影視成為課程,當然有其必然性,然身為社會教師,在課程實施之前,仍需就其可行性評估。特別是在各學校的媒體教學設備是否齊全,教學影片的蒐集選擇運用是否適當,以及學生的學習習慣等因素都需要多加的評估。
首先需要評估的部份是:「學生觀賞影片的能力」。或許有人會問:「看電影還需要什麼能力?」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如果只讓學生「迷迷糊糊」的看著影片,學生有的也極有可能就這樣睡著了,那還不如就按傳統的方式以「講課」來進行就好了。
所以要培養學生對於影片觀賞的能力。首先,老師本身應先對於所要放映的片子做事前的了解,包括導演、編劇的背景,該片所欲陳述的時代,表現的方式,相關影評或報告。特別去認知所謂「電影符號」的部份,自然就可以引導學生懂得如何去觀賞影片。觀賞者對於各個影片的「認同」情況也是考量的因素。按《電影觀賞》一書的作者鄭泰丞提出:認同作用是電影觀賞過程的基礎機制。否則,電影的映像世界就非觀賞者所可能進入,電影觀賞也就無法進行。意即,觀賞者認同了電影的「科技眼」和映像世界後,這些人物才能成為「活生生」的人物,觀賞者才可能「實證性」地參與它們的情感;但是,由於電影認同是強制性的假認同,如果我們不採取積極的態度和方法面對這種傳播,觀賞者就會迷失在其中。
再就電影是否能成為適當的教材?聲光影像固然迷人,但總會問:「這是歷史嗎?」「該如何評論它們?」周樑楷先生在他近十年的經驗後,為這樣的疑問提出了如下的論證:歷史文本的「虛」與「實」的問題,若以一條光譜說明,一端是「實中實」,另一端是「虛中實」。前者如近代專業史家的學術作品,以追求真實為理想;後者如史詩、歷史劇、歷史小說或歷史電影等,在具體的細節史事層面虛虛實實參錯其間,它們有較多虛構的自由。
此兩類文本應有兩種不同的評論標準。正如美國史家羅森史東(Robert A. Rosenstone)所強調:『我們不可單獨只憑「書寫歷史」的標準來評論「影視歷史」,因為每一種媒體都必然各有各的虛構成份。』
總之,若教師本身能對於影片教學的相關技巧有所認知,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就可使其發揮相當的功能。
陸、結語
史學與時代有密切的關係,每個時代都有它各別的需要。影視史學的興起,正是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發展與需要所在。除了文字以外,電影早已發展成為現代一種重要的書寫歷史的工具與方法,能夠提供文字書寫所無法提供的功能,或在某些方面作得比它更好;並且也已經累積形成了大量的電影歷史文本。以電影書寫歷史,對傳統史學方法形成深遠的衝擊與影響,同時對於史學思想及史學史的研究也產生影響,勢必將有新的發展。史家應該認知以電影書寫歷史的方法,以及電影歷史文本的重要性與影響力,進一步拓展傳統史學方法的架構。另一方面,大眾化的電影歷史文本,對現代歷史教育以及歷史文化有重要的影響,許多歷史課堂使用電影歷史文本作為教材,進行教學。課堂以外一般人更往往是透過電影來認知歷史。電影歷史文本具有如此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影視史學的確是現今史學界,應該加以重視與研究的史學領域。
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n4Jmn7G1n1MJ:www.shrens.tpc.edu.tw/books/pdf/bk13-14.pdf+%E5%BD%B1%E8%A6%96%E5%8F%B2%E5%AD%B8&hl=zh-TW&ct=clnk&cd=6&gl=tw
改編劇占半壁江山 電視劇改編還能走多遠?
央視年度大戲《京華煙雲》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電視劇單集最高收視達到百分之十二點九二。該劇馬上要在各個地方衛視臺重播,讓首播時罵聲一片的觀衆大吃一驚。電視劇改編問題又一次成爲人們的話題。
現在打開電視,各種各樣的改編劇已經占據了屏幕的半壁江山,過去一年反複播放的就有改編自電影的《一江春水向東流》、《我的兄弟姐妹》、《搭錯車》、《向左走向右走》、《夜半歌聲》、《寶蓮燈》,改編自小說的《塵埃落定》、《京華煙雲》、《我這一輩子》、《林海雪原》、《呂梁英雄傳》、《長恨歌》等等。
但除了《京華煙雲》收到不俗反響外,其他收視率均不見有任何超人之處。尤其是經典電影改編而來的電視劇,幾乎無一例外遭到“拖泥帶水、添枝加葉、無中生有”等詬病,由于觀衆已經先入爲主接受了電影的基本人物走向,根本無暇細看電視劇冗長的對白和細節。
對此,有專家說:電影和電視是兩種不同的創作模式,電影要在兩個小時或者更短時間內完成人物的塑造,而電視劇主要靠人物對話和行動鋪墊。經典電影的一板一眼都已經在人們腦海中形成了,因而改編的風險很大。除了可以借助原來的電影名氣做宣傳外,對改編而言其實更不容易。
因此,改編小說相對風險較小。然而,不同于一般的小說改編需要借助影視劇炒熱自己,經典名著的存在就已經代表著它獨一無二的價值。而影視劇如何忠實于原著、在多大程度上忠實于原著,就成爲人們爭論最多的話題。以反響熱烈的《京華煙雲》爲例,曹麗華、曾蓀亞、姚木蘭之間的“三角戀”就讓無數人覺得不可接受,無端多出的許多人和無端去掉的一些人就讓很多人在對影視劇的改編上存有頗多非議。引起討伐聲一片的還有關于“紅色經典”的改編,人們不能接受在“人性”的名義下把英雄形象糟蹋得亂七八糟。
然而也有人說,“改編”得好不好在于是不是尊重了原著的精髓。如果只是對原有故事情節的再現,也就不需要所謂的“改編”。改編得好的電視劇,既能讓原著更加深入人心,又能讓自身成爲精品,比如《圍城》、比如四大名著的改編。
毋庸置疑,經典名著的存在是文學發展過程中輝煌一時、惠及後世的一座座豐碑。而影視劇作爲娛樂大衆的方式出現不過是幾十年的事情,兩者已經不是一種藝術形式,本來無可爭論。只是人們在欣賞名著、敬仰名著、愛護名著的同時已經不知不覺對名著有了一種敬若神明的感情,因此對改編者乃至演員分外苛刻也是可以理解的。
是經典,就要准備著不只一次地被改編。趙薇版的姚木蘭和趙雅芝版的姚木蘭的比拼從一開始就被媒體有意無意地渲染著。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經典名著的角色已經深入人心,如果說硬要對演員的表演提出什麽指責的話,這種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爭論其實毫無必要。
其實,拋開“改編”的話題之余,我們倒是要真的想想爲什麽近些年“改編”之風會愈演愈烈,從根本上還是由于原創力量的薄弱。熒屏上熱熱鬧鬧的古裝戲、偵破劇、都市言情片大多大同小異,除了看明星在各種戲裏談戀愛,具有號召力的因素越來越少。這時“改編”經典名著倒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說到底,電視劇的原創力量才真的重要!(記者 馬海燕/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電)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3/10/content_4284662.htm
不知《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有不同《語言與影像的魅力》之故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239/20060828070127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04/20050917191710
接受虛構還是原汁原味?名人題材成燙手山芋
這兩年,影視劇越來越鍾情于名人題材,如剛放映過的電影《霍元甲》;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喬家大院》,已經殺青的電影《魯迅》、電視劇《張大千》等等。但比這些名人重現銀幕熒屏更吸引眼球的,是一些名人之後紛紛借媒體表達自己對拍攝的不滿。
日前,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女兒張心慶針對電視劇《張大千》發表聲明,指出劇中情節多處誇張失實,成爲衆多媒體關注焦點。同時,李連傑的新片《霍元甲》更是被霍的曾孫霍自正推上被告席。霍自正不滿地表示,該片多處不符合史實,尤其是電影結局讓外界誤認爲霍元甲“絕子絕孫”的劇情安排更令霍家後代子孫難以接受。而此前,《人間四月天》、《林海雪原》等衆多以名人爲題材的電視劇,其中的一些創作也被名人之後表示無法理解。
面對名人之後的種種不解,一些影視工作者更習慣從收視效果和藝術創作考慮,對名人生前事進行誇張或者虛構。《張大千》的編劇、著名劇作家沙葉新說,像張大千娶土匪的女兒等情節確實是虛構,但他強調“我不是寫人物傳記,而是藝術創作。”實際上,劇本裏說的張大千有7個女人,在其他史料裏也是被公認的事實,他認爲不同的是自己對這些人物進行了藝術加工。“我之所以用感情爲主線串起他的藝術人生,是想寫出一個有血有肉的張大千。”
李連傑也曾在記者會中澄清表示,電影中沿用了霍元甲的姓名、出生及死亡日期等史實,爲了配合商業因素需求,劇情安排多爲杜撰虛構,主要是以鼓勵年輕人愛惜生命及發揚武術爲用意,忽略了一些事實上的細節,絕對沒有任何不敬之意。
清華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影視專家尹鴻教授則認爲,藝術創作原則上是要維護基本的起碼的面貌,但只要在觀衆眼裏並沒有完全顛覆人物,沒有根本價值觀的改變,應該還是可以接受的。
面對衆說紛紜,有人希望借法律來說個清楚。早在2004年,周璿之子周民就曾對電視劇《金嗓子周璿》籌拍過程中的一些事表示不滿,而該劇的制片方卻明確回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拍攝曆史名人題材的影視劇,並不需要經過其後人的同意或授權。
對此,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教授、博士生導師趙萬一從法律角度表達了他的看法。趙萬一認爲,是否構成對名人的侵權,要看事情本身是否對名人和其後人帶來負面的社會影響和評價。如果影視劇創作沒有主觀上的貶損目的,客觀上也沒有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範圍,沒有在觀衆中造成不良影響,就算不上侵權。
一時間,名人題材成了燙手山芋,盡管很多名人之後都表達出拍攝方在創作過程中要征求自己同意的意願,但是接受虛構,還是原汁原味,諸多名人之後至今也無法達成共識。拿《張大千》來說,其孫輩們的看法就和女兒的態度截然相反,張大千的孫子張進先和外孫施磊認爲“祖父有過7段感情是實事求是的,在拍攝上,只要對祖父名譽沒有損害,就能接受”。
但與霍自正和張心慶對虛構的不滿態度相反,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喬家大院》熒屏上下卻是一派和平景象。據悉,該劇請了喬家後代喬燕和作爲顧問,虛構喬家先人喬致庸納妾這一情節正是她建議的,而其他親屬們也沒有異議。大家一致認爲喬老太爺一生犧牲了很多感情上的東西,所以,要在電視劇中豐富先人的感情生活。
剛剛殺青的《魯迅》也不被魯迅後人完全認可,但似乎與張心慶對片子過于關注張大千個人生活的不滿有所不同,對于濮存昕出演的魯迅形象,其後人是嫌“太過嚴肅”,沒有演出魯迅生活中活潑的一面。
對此,沙葉新表示:“後人的意見要聽取,畢竟他們可能掌握不爲人知的資料。但如果完全以他們的意願來進行創作,就有可能不符合藝術創作規律;並且後人有可能出于維護先人名譽考慮,也未必帶來真正的真實。”
尹鴻教授認爲,征求後人意見的態度是積極的,但是未必要完全以他們的意見來支配影視劇創作。名人在文化意義上已經不只是其後代的先人,更是這個社會的共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産,就像故宮一樣,它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而非單單爲北京這座城市所有。
面對諸多名人之後的不同要求,在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之間究竟該怎樣尋求一種平衡,創作的權限究竟何在?沙葉新說:“我自己非常崇敬張大千,關于對他的研究著作我幾乎都看過。但是電視劇是個大衆文化,不是學術論文,劇本創作就要考慮可看性,爲大部分人所接受。”他強調,藝術真實性不同于生活真實,如果所做的虛構是人物想做、有可能做的事情,不和人物整體性格特征相沖突,就符合藝術真實。對此,他以自己創作的著名話劇《陳毅市長》爲例,說“這部話劇的第5場,即《陳毅夜訪化學家》就是一場虛構的戲,但正是這場戲成了全劇的經典。”(實習生/朱玉 王君策)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2/27/content_4233263.htm
影視創作:曆史與藝術創作的博弈
新華網天津3月6日專電(記者劉元旭 鄒蘭) 由李連傑主演的影片《霍元甲》在各地影院火暴上映的同時,霍元甲後人准備狀告《霍元甲》事件也鬧得沸沸揚揚。“純屬虛構”下的“藝術創作”是否構成侵權成了當事雙方爭論的焦點。
透過事件紛爭的背後,一些專家對目前我國曆史題材影視創作中的“戲說”之風表示了質疑,對商業利益驅動下的“眼球理論”導致許多曆史題材影片的教育責任缺失表示出了擔憂。
藝術的旗號下能否歪曲曆史
根據霍元甲後人的委托律師2月24日向《霍元甲》制片和發行方發去的律師函稱,霍氏後人觀看過《霍元甲》後一致認爲,該片大量情節的虛構超出了法律要求的必要限度,給霍元甲生前名譽和霍氏後人的名譽權造成了嚴重的侵害。
有媒體報道說,該片的編劇王斌表示,《霍元甲》爲了表達弘揚武學精神的主題,確實有很多情節是經過加工的。但影片已經注明“純屬虛構”,所以並無不妥。《霍元甲》制片方也曾表示,《霍元甲》不是個人紀錄片,只要尊重大的年代背景就行了。《霍元甲》的片尾有“故事虛構”的字樣,表明了電影本身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其實之前很多關于霍元甲的影視作品也都有虛構的地方。
爲此,霍元甲曾孫霍自正的委托律師楊仲凱說,“霍元甲”三個字的背後是一種民族的精神和國人的崇敬,這就是影片爲什麽既然是虛構故事,卻不虛構一個主人公,偏偏還要用“霍元甲”這個名字的原因。
楊仲凱表示,以民族英雄爲幌子來刺激市場推動商業發行,無節制無顧及地歪曲曆史,臆造情節,不考慮民族情感和原型家屬的感受,但卻以藝術的名義規避法律的約束,這不是法治精神。
知名編劇張永琛認爲,文藝作品必須有一部分符合藝術規律的藝術加工,而關鍵在于應當有一個分寸和尺度,不能以這個爲借口胡亂篡改曆史事實。對于這樣一部傳記式的電影,標明“純屬虛構”也無法逃避責任。知名評論家、天津市社會社學院文學所張春生教授說,標上“純屬虛構”四個字恰恰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純屬虛構”不能成爲曆史題材影視創作中冠冕堂皇地歪曲和篡改曆史的“借口”。
“戲說”成風 曆史劇創作要“戴著鐐銬跳舞”
《霍元甲》劇中,令霍元甲後人無法接受的“大量嚴重失實情節”,只不過是近年影視文化市場的“戲說”之風泛濫的一個縮影。
關于武則天的電視連續劇《至尊紅顔》中對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毫無節制地進行虛構的做法,受到了許多觀衆和專家的質疑。《大明宮詞》中,讓比太平公主晚生37年的大詩人王維與其演繹了一段荒誕的情緣。《康熙王朝》中,曆史記載中比康熙大40多歲的蘇麻喇姑竟然和康熙演繹起男歡女愛,這是多麽大膽的想像?
如今,臆造故事、嘩衆取寵已經成爲了影視曆史劇的一大通病,曆史真實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成了可以任意編造的“創作”。
最早進行霍元甲故事創作的作家晨曲認爲,雖然文藝創作可以虛構細節,但寫真實存在的人物一定要遵循曆史真實、符合道德觀念和有關本人重大方面的事實,不能偏離太遠。電影《霍元甲》著力突出了武打場面和與盲女月慈的情感,而將霍元甲這個人物至關重要的愛國精神輕描淡寫,偏離人物太遠。
曾經創作過《武則天》《高陽公主》《上官婉兒》等多部曆史題材小說的作家趙玫,談到自己在曆史題材作品創作時遵循的原則時說,她在曆史小說的創作前都要查閱大量曆史資料,在這些資料記載的基礎上對人性進行最大限度的發掘。趙玫說,很多“戲說”的方式也無可厚非,但虛構的底限是必須以基本史實爲構架。
張春生教授說,爲了使人物表現得更爲豐滿,曆史題材作品可以對人物“生活層面”上進行符合人物本身和時代背景的“適當”創作,但是虛構不能傷害後人的感情,大的曆史事實、人物命運、主要矛盾、重要事件都必須符合曆史,如果對人物“人生層面”上進行肆意創造,就是歪曲和臆造曆史。
傳承曆史 藝術創作還需肩負教育責任
曆史題材劇中不嚴肅的“戲說”之風引起了許多專家的擔憂。教育界的有關專家指出,曆史題材劇不能爲了讓人們娛樂,爲了吸引觀衆的“眼球”和增加賣點而不顧曆史的真實,因爲它們會對廣大觀衆尤其是青少年産生知識誤導,有違藝術創作的職業道德和教育責任。
張春生指出,由于影視作品本身具有極強的渲染力和灌輸力,充斥于影視界的“戲說”曆史之風,勢必會讓觀衆尤其是分辨能力還不強的青少年把臆造的曆史當成了真實的曆史,這一點必須引起藝術創作界的注意。
張春生說,“藝術不止于教育”,但教育是藝術的責任。商業利益驅動下的“眼球理論”導致許多曆史題材影片中的教育責任淪喪,片面追逐市場、肆意臆造曆史讓一些曆史題材影視中傳承曆史的功能變得岌岌可危。
從《史記》到《二十四史》,中國的傳統是“文史一體”,正是這樣的文化傳統使得中國的曆史題材藝術創作不能不考慮曆史,更不能逃避教育國民和傳承曆史的責任。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3/07/content_4267692.htm
阿楨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阿楨
當藝術碰上史實 「動畫歷史片」引發兩派學者熱議 2023/08/18 中時
大陸動畫片《長安三萬里》電影票房已達17.33億人民幣,成為2023年動畫片大陸票房榜冠軍,片紅是非多,每個人立足點不同,對於歷史劇中「大事」「小事」的判斷,確實就會有爭議。過去也曾有多部歷史劇,因為一些情節和史實不符,而遭到批評,甚至無法正常播出。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程波認為,「《長安三萬里》是一部在歷史基礎上重新創作的,有一定的幻想性的動畫電影,從這個意義上講,洛陽還是長安的問題,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不能離開藝術角度去摳細節真實。從事編劇工作的張女士也贊同這一觀點:「這部電影中『長安』更像是一個抽象化的指代,讓重要故事發生在同一個舞台具有象徵意義。影視作品應有其獨立性,對於文史學者來說這個細節不能改變,但在電影創作來看可以適當改變。」
浙江媒體「潮新聞」評論指出,古裝劇戲說一類,基本上是「瞎說」,曾有劇中唐代主人翁朗朗念出清代詩人名句。但人家標明了是「戲說」,不是正史,你也拿它沒辦法。但《長安三萬里》不一樣,這電影備案說是「重大歷史題材電影」,宣稱「查閱眾多歷史資料」,結果電影中地點對不上,人物與事件也對不上,你說是戲說也就罷了,你說是正說卻錯誤百出,讀過相關歷史的成年人或許可以一笑而過,那些剛剛處於求知年齡沒什麼分辨能力的小孩子,他們怎麼辦?別怪人較真,面對歷史,嚴謹該是必須持有的態度。
就此而言,或許洛陽市隋唐史學會是有本地情結,但他們質疑《長安三萬里》的文史知識錯誤,一是一,二是二,歷史事件的時、地、人、事各要素,這主幹的要素你都錯訛百出,卻稱自己是什麼「動畫歷史片」,不是狠狠地打自個臉嗎?
潮新聞文章認為,動畫歷史片可以有幻想性成分,這些表演也很可能成為影片的亮點。但是,歷史事件中時、地、人、事這些基本的構成要素,卻不能隨心所欲挪位。李白與杜甫初次相逢在洛陽,杜甫早年生活在洛陽,「一日三絕」發生在洛陽,救下了郭子儀的是李白,如果你把這些基本的史實都抹殺了,那還算什麼「歷史片」?觀眾要求或許很低,但作為一部動畫歷史片,仍需有歷史的擔當。就此而言,洛陽市隋唐史學會的起訴,有助於釐清同類作品的創作規範,給電影創作敲響文化範疇的警鐘。
阿楨
日本千年史:用30分鐘跟著NHK大河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sikcSxcWE
“大河劇”是什麼? 2021-11-11
有人以為日本人叫大和民族,所以這些歷史劇叫做大河劇,但大和與大河,只有中文裡讀音一樣,其間完全沒有關係。另有人以為歷史劇就是大河劇,這種觀點也不能說完全正確。
其實大河小說發源地是法國。最早出現的是大河小說,被認為是羅曼羅蘭寫的《約翰•克裡斯朵夫》。當時這些小說被稱為roman-fleuve,翻譯過來就是大河小說。這種小說通過寫一個人物或者一個家族的經歷,來反映出其所處時代的變遷,所謂時代的滾滾洪流,因此命名為大河小說。知名的大河小說還有馬丁•杜加爾的《蒂博一家》等。二十世紀初,大河小說的概念也曾流傳到中國。較早翻譯羅曼羅蘭作品的作家李劼人先生自己寫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及《大波》這三部小說,就命名為大河三部曲。就算是現在,港臺等地還有作家把自己寫的這類小說稱為大河小說的。
從以上說明可以看出,歷史小說未必是大河小說。大河小說應該是以人的經歷來反映歷史環境。像《隋唐演義》這一類沒有特定主角的小說,就很難成為大河小說。而金庸的《射雕英雄傳》、《鹿鼎記》等小說,日本人卻是把它們看作大河小說的。
從大河小說引申出大河劇的概念,倒是日本人的創造。總而言之,把大河小說拍成電視劇,也就成了大河劇了。但是,NHK電視臺拍的大河劇篇幅都很長。一般一星期放一集,一共放映將近一年。於是,大河劇漸漸地也轉變成規模龐大的電視劇的意義了。但是,規模龐大的電視劇,一般總也反映了某個時期的時代背景,定義上到也是並無什麼矛盾。
◆NHK歷年大河劇一覽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OFV2GHI05372VRI.html
阿楨
民國為什麼那麼吸引人? 2023-01-27
民國時期百家爭鳴,還有濃濃的浪漫主義色彩;閒暇之餘喝杯咖啡,靜靜欣賞話劇和芭蕾,還可以找到各種評彈和地方戲,滬劇和申劇,海納百川彙聚到此,真是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燦爛奪目。曾在夢境中的上海老弄堂裡靜靜的走,或晚上幽靜寂靜之時;或黃昏晚霞之刻,邂逅那讓我魂牽夢繞的民國美女,趙四小姐的燒醉蝦、張愛玲的下午茶、胡適的一品鍋、錢鐘書牌月子餐、宋美齡的瘦身沙拉! 都是膾炙人口的生活名人故事!哪怕晚上睡在床上時,開著收音機,都能聽到那獨具魅力,沙啞又有磁性的女播音員~ 夢回民國!
回應
你好像不想醒來,想永遠停留在這美妙的做夢時刻。
舉不完的,我只發表下自己的感受就行了。光民國大師和民國教育就能寫一大篇文章出來。
為什麼沒有人把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改編成一部現代芭蕾舞劇
回應
為啥沒人用越劇演羅密歐和茱麗葉?
您這是相聲包袱啊-------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線條太硬與越劇氣質嚴重不符,違和感太強。
有芭蕾版《梁祝》,反響不大。編舞水準一般。
芭蕾太硬與《梁祝》氣質嚴重不符,違和感太強。
為什麼黃酒不能成為主流? 2023-01-27
之前《三聯週刊》一篇文章,說在蒸餾技術成熟後,白酒在民間流行,但在上層文人墨客、士紳名流,仍然推崇黃酒。直到建國後,因為政策如何如何,白酒才成為了主流。白酒在民間的流行,主要原因在於白酒的“性價比”更高。看看世界。無論是白酒,還是威士卡、龍舌蘭、伏特加等等烈酒。2021年全球葡萄酒的消費量是260億升,而烈酒銷量是352億升。
阿楨
“岳飛後人”質疑《滿江紅》的喜劇演員褻瀆英雄 律師:其無法直接起訴
截至2023年1月29日13時,《滿江紅》總票房已破30億,成為中國影史第16部破30億電影。爆火背後,圍繞電影《滿江紅》諸如“幽靈場”“偷票房”“買票房”“資本操控”“抄襲”等的傳言不斷。《滿江紅》官方將起訴4名大V造謠:不再起訴其他造謠者。
相關新聞
教材刪除岳飛《滿江紅》?專家:統編語文教材從未選過
沈逸斯文掃地,張藝謀《滿江紅》成炮灰,國之悲矣
《滿江紅》票房超《流浪地球2》全靠資本下場?(回應:凡是老謀子的片子都要戒。國家廣電總局要介入調查重大的公共輿論事件。)
為什麼流浪地球2的民氣那麼在意《滿江紅》票房排名(回應:「習左北」民氣「仇官仇富仇名」。)
《滿江紅》強調中國文化“捨生取義”與好萊塢“美國夢”強調個人幸福區別(回應:我最討厭一種電影,“捨生取義”就是綁架觀眾的電影)
看完7集《天下長河》,我連發感嘆,國產劇都這麼拍何愁沒觀眾 2022-11-13 晴晴
雖說是歷史劇,但《天下長河》,卻只是借用了這些歷史風雲人物作為背景,藉兩位治河大才的視野,講述了一段從康熙十五年大雨過後,清朝長達40餘年的治河大事,新穎,獨到。
回到那時,你身為皇帝,也會做出殺嶽飛的選擇嗎?
邏輯出發,殺嶽飛可能是合理的,因為宋朝是對軍人的限制,當然現代,對秦檜翻案就是錯的,嶽飛這個形象的邏輯在我們數千年傳統裡都是正道。
回應
這是替秦檜洗白啊。趙構就是個昏君!
從流浪地球和滿江紅之爭,反思下一些工業党的執拗思維了?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百花齊放不好嗎?一定得是大工業才是最終唯一出路嗎?
回應
侮辱英烈,讓帶路黨“唱紅”,讓笑星解構歷史,讓流量明星圈粉絲錢,色情暴力滿滿卻自稱“闔家歡”,打壓國產大製作里程碑作品為自己牟利,小品質感卻大把燒錢…大過年的搞這種添堵玩意兒,讓人怒髮衝冠了!
這不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百花齊放首先它得是花而不是毒草
我覺得文化人的家國情懷,應該比我這樣的工科生要更加濃烈一些。
在清末民初盛行文化人的家國情懷,但不是你們以為的家國——已被證明是垃圾玩意!
阿楨
《天下長河》5大看點再現一場場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殊死搏鬥 2022/11/21 潘怡豪
看點一:康熙招納賢人,與災難水患驚心搏鬥
看點二:羅晉霸氣感十足,演繹另一款康熙帝皇族魅力
看點三:還原歷史,考究實地洪水施工
看點四:新穎吸睛,高評價史詩工匠劇
《天下長河》書寫了一段大河工匠的治河史詩。在敘事上除了令人震撼的畫面效果,也因融入民間的人情世故,顯見悲歡離合,與小人物的生動幽默,並行節奏讓原本以為少了宮鬥情愛的主線後,是部稍嫌沉悶歷史劇的觀眾大為改觀。
看點五:老戲骨演員加盟,新演員奪目演出
中國水災史--維基百科
中國水災史,中國水災頻仍。其中黃河水災為烈,江淮水災之次。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從黃土高原帶走16億噸黃沙。因此黃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1194年至1855年間黃河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史稱「黃河奪淮」。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決口」於今滑縣東北,河道向東遷移80公里,由今黃驊入渤海,史稱漢志河。
黃河水竟然變綠了?原因是什麼? 2022-05-14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黃河每年水中含有的16億噸泥沙。自2000年開始,我國就針對黃河“水少沙多”的癥結採取了“攔、排、放、調、挖”的治黃措施,一些幹流的河水顏色逐漸清澈,黃河下游河床的泥沙平均高度也降低了2.6米,優質水占比80%以上。
南水北調工程 --維基百科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一項運營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抽調中國江淮流域豐盈的水資源送到華北和西北地區,旨在改變中國南澇北旱、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促進南北方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該工程橫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總投資預計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工程由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組成,其中東線一期工程已於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中線一期工程已於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截至2021年初,南水北調工程已累計調水超過400億立方米。
阿楨
天下長河劇情簡介
自康熙十五年一場巨大的水患之後,年輕的康熙帝設科開舉招納治河賢才,二十四歲的落第舉子陳潢脫穎而出,長於治河。年輕的康熙帝不拘一格,將他簡拔而出。陳潢與同樣有志於治河的靳輔搭檔,跨越半個世紀的櫛風沐雨,歷經了康熙朝幾次大政治風波。年輕敢言的陳潢死于奸臣結党的污蔑之下,臨死前留下治河名著——《河防述要》。康熙五十一年,臺灣收復,准格爾平定,黃河安瀾,河水轉清。康熙帝探訪揚州,見到了河神廟。廟中塑著靳輔、陳潢的像,仁人志士,遺愛自在民間。
看完7集《天下長河》,我連發感嘆,國產劇都這麼拍何愁沒觀眾 2022-11-13 晴晴
一部電視劇好不好看,其實只看前幾集的質量就知道了。
先說題材,雖說是歷史劇,但《天下長河》,卻只是借用了這些歷史風雲人物作為背景。而是將真正的主角光環聚焦在了兩位治河大才:一位落第書生陳潢,一位安徽巡撫靳輔身上。藉著這兩位治河大才的視野,講述了一段從康熙十五年大雨過後,清朝長達40餘年的治河大事。可以說這一個題材,這樣一個故事,確實新穎,獨到。
再說這部電視劇的演員陣容,羅晉飾演的康熙大帝,奚美娟老師出演的孝莊,還有公磊飾演的明珠,樑冠華飾演的索相。雖然這些演員,都是第一次挑戰這種歷史風雲人物,但是他們的演技,確實開場就立住了腳跟。特別是公磊和樑冠華這一瘦一胖的組合,他們一出場,真的就是觀眾想看的那個味。
當然還有這部劇的質感,也是相當了得!這部劇《天下長河》大部分戲都是水戲。而為了呈現最真實的一個水戲場景,導演組花了5個月的時間,真的挖出來一條“黃河”,而第一集中大堤決口。最後呈現出來的浮屍遍野的場景,真的讓人一秒入戲。別的都不說,就沖這部劇的質感,這部劇就值得一追。
所以說晴晴不得不感慨一句,芒果臺是真的會挑劇,一挑又是一部年終爆款。那麼這部劇具體有哪些爆點呢,請聽晴晴慢慢說!
第一個爆點:演員選角,絕了! ……..
第二個爆點:題材新穎,立意深遠!……
第三個爆點:細節戳人!……
《天下長河》2022-12-07 柯志遠
感動值一路飆昇的歷史大戲《天下長河》開低走高,口碑爆棚。造成「現象級」紅火熱潮的歷史正劇已經斷炊一段時間了,…….
阿楨
老外也把短視頻叫“精神鴉片”了 2023-01-06
近日,威斯康辛州共和黨議員麥克•加拉格爾,炮轟以TIKTOK為代表的短視頻娛樂,稱之“非常容易上癮且有破壞性”,堪稱荼毒美國青少年的“電子芬太尼”。
而如果去各大英文網站轉轉,你會發現,怒駡短視頻害人的老外,絕不止議員麥克一人。
回應
臥槽!你真毒品都合法化了,電子鴉片算個匹啊!
外網什麼極端言論沒有,也未見恐慌麼。估計是擔心話語權旁落,才是根本原因吧。
相關新聞
給外媒“帶話”的中國NGO公知
外網討論:為什麼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普遍不好? 2023-01-07
大多數國家和"鄰居"的關係通常並不融洽,這是常態。特別是當中國更大時,通常,為了平衡這種"優勢",人們自然期望"大 "國應該自願犧牲自己,自願為"小"國提供利益。從歷史上看,中國確實是這樣做的。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地區的長期和平與穩定。然而,近代中國由於自身的問題而衰落,失去了繼續這樣做的條件。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裕和自信,我們的大市場將使該地區更多國家受益。我仍然對中國解決與鄰國的分歧抱有良好期望。當然,這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應
弱國無外交,強國無友鄰。
中國在干涉他國內政,文化洗腦,在外國扶持親華勢力的操作上,差了歐美俄日幾百年的水準了。孔子學院/魯班工坊/
相關新聞
歐美日韓早和病毒共存了,為何怕放開的中國?(回應:總有一款抹黑等著中國!霸權只有種族主義,反共宣傳,政治操弄。) 東南亞不像歐美日韓對陸客強制新冠採檢成最大贏家。
阿楨
美國原住民抵制《阿凡達2》:“白人救世主”電影,挪用我們文化
據英國《獨立報》2022-12-24報導,被視為救市大作的《阿凡達:水之道》(阿凡達2)在上映後遭到美國原住民團體抵制,他們怒斥這部電影種族歧視,用白人而非原住民演員飾演納美人角色,還以“有害的方式”挪用原住民文化,“以滿足白人的救世主情結”。
與此同時,導演卡梅隆在十幾年前《阿凡達》上映時的一些言論也被挖出,他聲稱美國原住民本可以“更努力地鬥爭”,以抵抗流離失所、種族滅絕的命運。對於《阿凡達》系列電影所遭受的“種族主義”批評,卡梅隆本月早些時候回應稱,“重要的是傾聽人們的問題並對此保持敏感。”導演卡梅隆多次談及這部電影反殖民、反帝國主義的意義,稱《阿凡達》是“對北美洲和南美洲早期殖民歷史的科幻重述。”
然而,《阿凡達2》在本月16日上映後,卻遭到了原住民團體的抵制。他們批評該系列電影是“種族主義”電影,使用了一貫的“白人救世主”的敘事,並且電影中還表現出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
納瓦霍(美國原住民民族)藝術家、洛杉磯原住民驕傲組織聯合主席Yuè Begay19日發文呼籲道:“不要看《阿凡達2》。和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及原住民團體一同抵制這部可怕的種族主義電影。我們的文化被以一種有害的方式挪用,以滿足某些白人的救世主情結。”《阿凡達》以白人演員為主且並沒有原住民演員扮演納美人,該電影還挪用雜糅了各土著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元素來塑造納美人形象。
回應
這些白皮們就是這樣,你們說,我在聽,但我不做。
老套路了,1990年的電影與狼共舞不就是這個套路。
殺滅別人的肉體,還要偷走別人英雄與文化符號,套上白人的“普世內核”,誅滅別人的民族意識。
中國拍的《黃河絕戀》也是這一種貨色,跪舔美國佬。
白人真的是救世主嗎?我讀過歐洲殖民史,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南美洲滅絕了1000多萬印第安人、法國僅僅在阿爾及利亞就滅絕了600多萬當地人,英國在印度種族滅絕了5000多萬人,比利時人在盧旺達滅絕了1000多萬人,美國滅絕了8000多萬印第安人,加拿大幾乎滅絕了本國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亞滅絕了本土土著,還有日本侵華造成3500萬中華兒女傷亡和無數資源文物被搶,其他殖民者比如葡萄牙、荷蘭、義大利、挪威、德國,在殖民地的罪行更是罄竹難書,這些僅僅是歐洲殖民者、日本、美國所犯下罪行的冰山一角,所以嘛,白人絕對不是“救世主”,他們而是毀滅者!
阿楨
“史料受統治者影響太大”觀點的論據 2022-11-28
【本文來自《夏朝真的存在嗎?》評論區】
信史料當然不是100%全信,而想否定史料的話要有依據,我只說我對史料的信心來自何處。
第一,史記對於商代世系的記述和甲骨文基本一致。
第二,就是上面我說的二裡頭和王城崗遺址的發現,這都是按照史料去尋找夏都,結果找到了。
第三,歷史質疑太狠的人,大都是搞文學的比如胡適之,這些質疑都被考古發現掃進了塵埃。
下面是我“史料受統治者影響太大”觀點的論據:
第一,同一歷史事件,不同的出發點會形成截然不同的歷史觀,如《三國志》由晉人陳壽撰寫,陳壽雖為蜀人,亦為良史,但晉受魏禪讓,魏受漢禪讓,陳壽只能奉曹魏為正碩。劉備是竊據蜀地搞分裂還是大漢復興正統?
第二,史料可分兩種,一種是實錄,皇帝是可以直接修改實錄的。另一是的對前朝的官修史書,大量史料被刪除了,導致太史公寫始皇本紀時已看不到原初的記錄材料了。
第三,史料的不斷修訂演變,我們現在所讀的《史記•秦始皇本紀》,是東漢明帝以後的版本,經過東漢的儒生和正統史家們的添加和篡改,已經不是司馬遷當年寫的樣子。如今讀到的《史記•孝武本紀》,並非真正的《漢武帝本紀》,而是在原本“丟失”以後,從《史記•封禪書》中截取的一部分,冒名為《孝武本紀》。
我們兩最大的分歧在於,有根據質疑我們就質疑它,沒有根據的話,為什麼要質疑?天天質疑,沒有意義。
回應
《漢書》《史記》不是嚴格意義的史料,而是史書,就是經過增刪編選的系統性(主觀)編篡著作。
阿楨
文章認為,用「閉關鎖國」形容明清時期對外政策,是特定時代西方中心主義影響的產物,並不是對明清時期對外政策的客觀描述。面對西方殖民勢力的步步進逼,明清兩朝統治者從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主要源於國家安全的考慮。從今天的角度看,是否開放、如何開放、開放範圍多大,屬於國家主權範圍。國內外一些學者簡單地斥其為「落後」、責其為「野蠻」,甚至認為違反所謂「國際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文章表示,衡量歷史是非須置於當時的特定環境,後人不能苛求前人。今人既不能為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封建禮教歌功頌德,也不能以「閉關鎖國」全盤否定明清歷史對中國、對世界的意義。保守、落後、封閉不是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內容,也不是明清時期對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會標籤化為「閉關鎖國」。文章還稱,客觀而言,「自主限關」具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西方殖民主義者血腥東擴的步伐。
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有錯嗎? 2022-11-16
首先,今天對於中體西用的批判,是基於20世紀以來社會學、政治學等現代化理論而進行的,不能拿去指責古人的無知;其次,對中體西用的廣泛批判出現在甲午戰爭之後,但從洋務運動開始到甲午戰爭間30年並不認為中體西用有那麼大的問題。
西方的擴張促進了非西方的政治領袖和知識領袖用以下三種方式回應:拒絕現代化和西方化;接受兩者;接受前者,拒絕後者。今天,我們非常容易理解,現代化並不只有西方化這一種模式。但問題在於,在19世紀,世界上只有“西方”這一個地方是現代化的,你找不到其他任何參考的樣本。由此一來,對於世界各國的文化精英們來說,就必然要面臨一個問題——如果你全盤西化,本土文化必然要受到衝擊;如果你不“西化”,則你的國家在列強堅船利炮之下難以生存。無論是“中體西用”還是日本“和魂洋才”,都是要避免“西化”而更追求“現代化”。
阿楨
說明清“閉關鎖國”的人,你們才是“閉觀鎖國”!2022/11/18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不是傳奇的大航海》第25集--歷史認知上的閉“觀”鎖國才是我們的老毛病
明清時代的中國有閉關鎖國嗎?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說有。 說沒有是因為世界各地都有人跑來跟中國貿易。 說有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真去觀察瞭解外部世界。 貿易上沒有閉關鎖國,認知上卻有閉“觀”鎖國。 直到今天,我們許多人的歷史認知,依然是閉“觀”鎖國。
海禁--維基
海禁(又稱洋禁),是一種鎖國政策,旨在禁止民間私自出海,也限制外國商人前往本國通商,具體實施隨著時間變遷而有張有弛。海禁本來的目的是為消滅反叛勢力、打擊海盜及走私,保障社會穩定的初衷,日韓亦有此政策。然而,實際上海上貿易反因海禁而更加猖獗,歷代各政府的海禁最後都不了了之,最終以開港通商收場。
影射當前大陸處境(西方圍堵中國) 明清時期「閉關鎖國」重被學界討論 2022-08-30 聯合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最近發表一篇萬字雄文「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試圖為「閉關鎖國」政策「平反」,引發學術界震動,連媒體都參與討論並稱,「閉關鎖國」絕對不會是中國要走的路,中國繼續對外開放的決心十分堅定。
阿楨
蒙古發現匈奴龍城遺址,其實龍城不是匈奴都城 2021-07-03
蒙古國烏蘭巴托國立大學近日宣佈,經過多年考古探索,匈奴單于庭“龍城”遺址終於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以西大約470公里處的地區被找到。遺址中中發現了“天子單于”字樣瓦當,而另外一塊殘片上的文字釋讀為“天子單於與天毋極千萬歲”。該都城周圍由內外兩層城垣包圍,裡面有一個人工水池,來自蒙古的伊德爾杭蓋博士認為發現的這些文物“這足以證明我們找到的遺址就是‘龍城’遺址。城池相距中蒙聯合考古隊此前共同發掘的三連城遺址並不遠。”
其實提到龍城,絕大部分國人想到的都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中的龍城和飛將具體指的是哪座城?哪個將領?之前還曾引起過爭議。
有人認為龍城就是衛青擊破匈奴的老巢,而飛將指的就是漢代名將,號稱飛將軍的李廣。
也有人認為龍城指的不是一座城;飛將也指的不是一個人,而已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守衛邊疆所有將士的代稱。
根據記載冒頓單于召集部落開會的時候,在正月先是所有人在單于所在的單于庭小規模聚會,小規模祭祀;等到五月份水草豐茂的時候,才會召集匈奴各部在龍庭大規模集會,在這裡要祭祀祖先,祭祀天地,祭祀鬼神……
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蘢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史記-匈奴列傳》
而眾所周知,匈奴是追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匈奴單于也不例外,他也得跟著季節變幻帶領部落遷徙。所以說單于庭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一般匈奴單于本人所在的大帳就是單于庭所在。
但是龍城雖然不是單于庭這樣發號施令的政治中心,但是它在所有匈奴人心目中的地位更高。因為龍城的作用是當時所有匈奴人心中祭天的聖地所在。
這個地點應該是固定的,但是匈奴人的習性也決定龍城只有大規模祭祀、集會的時候才會集結絕大部分的匈奴人,平常的時候守衛此地的人應該不會太多,畢竟大部分匈奴人需要放牧才得以維生。
相關新聞
匈奴龍城現世,出土漢字推翻衛青千年誤解
回應
游牧的匈奴没有土木建筑,可汗的驻地也是穹庐。这应当是常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oiXL2UzxU
阿楨
《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要虛構“改稻為桑”的劇情
電視劇屬於虛構。改稻為桑是存在的,只不過是民間商業自發行為,長三角抓住了外貿的機會。所以明清時期主要糧食產地已經從江南轉移到長江中游。所以《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都不能算是本格歷史劇,對基本史實的虛構程度太高,只能算架空。
回應
編這個情節就是因為做外貿,明朝銀鈔易位,需要更多的白銀加速完成白銀本位轉換。明代外貿因為宦官跟文官的政爭中,宦官是主持外貿的,結果文官當政後,把船廠及船工都解散了。就經濟角度而言,對外海貿需要國家層面組織,必然是皇帝親信的宦官主持;這也是相對利益分散的文官集團所必然反對的,因為皇權如果外貿經濟收入而強化,必然削弱文官集團的話語權。
我覺得《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很好看,傳達的思想也很深刻,但我覺得並不能把歷史電視劇當歷史來看,凡是影視作品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不等於現實。
阿楨
秦和隋短命的原因 2022-10-06
秦和隋看起來都是短命的,但不是因倒行逆施或墨守陳規而短的,恰恰是是因為要開創新的政治文明體制,從而遭到極大的傳統勢力抵制和反抗,才顯得未能持久罷了。實質上,人亡並末政息,反而因其所具有的進步性,深刻地影響到了中國的歷史發展和全人類的文明進步。
秦以其超凡的政治想像力,推出了中央一統的郡縣制,統一文字和度量標準,阻斷了封建貴族世襲體制。隋則進一步開啟平民參與國家管理的上升通道,通過科舉考試制度取代世家子弟壟斷官僚崗位的推薦制。這些革命措施觸動了多少人的核心利益,怎麼能不被他們仇恨,不被他們拼死反抗呢?
回應
說秦朝滅亡的原因,你的思路太跳躍。話說古代盛世的前提不就是輕賦稅薄勞役嗎?
秦和隋真正滅亡原因根本就不是什麼開創新制度,真正的原因,是秦和隋兩朝對農民的無止境超額的壓榨,造成的。
1高額的稅收,秦代滎陽倉(當時最大的糧食儲備中心)儲備的糧食在秦代是供應南北兩大軍團的(三十萬人的長城兵團,和五十萬人的南方兵團),8年的楚漢戰爭,滎陽長時間保持20萬漢軍與楚軍對峙,糧食供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滎陽倉。隋代以洛口為代表的的洛陽附近倉庫群儲備的糧食甚至在貞觀年間依然有隋代存糧供應長安的記錄
2對農民勞力的無節制使用,秦代動用民力與隋代動用民力可稱臥龍鳳雛,一對老六。秦代南北兩大軍團,修築始皇陵,關中阿房宮殿群,加上裡耶秦簡中記載的,秦地方政府直接掌控勞力。秦統一之後常年服役人口在300萬左右,當時中國才多少人,300萬勞力被抽離土地,而這背後幾百萬個家庭失去主要勞力怎麼辦
隋開鑿運河動員的人力,三次東征高句麗的軍役,以及嬴政和楊廣的巡遊癖,這些都成為了壓垮強盛一時帝國的稻草
阿楨
《甲骨王朝》第6集 商朝覆滅是在一夜之間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6IUyt67Jkw
商朝滅亡並非紂王殘暴,這才是根本原因 2016-12-16
先秦時期對帝辛的指責並不是很多,他是一位尚武的君主;曾征服過東夷,把中原文化傳播到了長江淮河流域,商朝開疆拓土他是第一,還算是較有作為的君主。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紂(殘義損善)王」是敵人周武王的政治宣傳工具強加給他的貶義評價。
西方周部族崛起時,帝辛並非沒有警覺,囚禁了姬昌起來,周貢獻了豐厚的貢品,才放回去,放姬昌回去就是一個天大的錯誤。
姬昌回去之後就開始了滅商的計劃,到周武王伐紂的時候,統帥士兵4.5萬人、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抵達孟津的時候,便與在那裡等候的其他反商部落大軍相會合。
武王的軍隊臨近朝歌的時候,帝辛他的主力還遠在東南作戰,再加上之前對東夷的戰爭,對商朝整體的實力有所削弱。所以只能先將奴隸武裝起來對抗周軍的進攻,自然不會真心為商朝效力。這就導致了在後來的牧野之戰中,商朝軍隊紛紛前徒倒戈,當時又沒有很好的城池防禦。
把商朝的滅亡歸咎於妲己的身上,這種「女子亡國論」,實屬之後的封建統治時代蔑視女性、愚弄人民罷了。
商朝--維基百科
商朝建立了內外服制度,內服即王畿,設官分職。外服則一方面建立軍事據點,設立眾多的侯、甸、男、衛等外服職官,一方面對外圍的異族方國進行聯合。諸侯對商王朝要盡一定的義務,主要為王朝服役、向王朝進貢、為王朝戍邊、隨商王征伐等。
阿楨
黃涵榆:談《歷史不下課》對臺灣的啟示 2021.10.13 思想坦克
《歷史不下課》(The Lesson)是今年臺灣人權影展的參展影片之一,是德國導演霍恩(Elena Horn)2020年的作品。
導演發現,雖然德國官方的立場和官方的課程都承認納粹的罪行,但是德國社會和年輕族群的次文化,還是常看到極右派和排外主義勢力的興起。
年輕世代的德國人(包括導演自己)對於猶太裔家庭的歷史、生命經驗和他們承受的苦難的陌生和無知。導演甚至認為,德國民族罪惡和可恥的歷史並沒有真的結束,還持續在塑造年輕世代對現實的認知和感受。這當然是她拍片很重要的一個動機。
她原本打算以「罪惡感」作為影片的主軸。但是等到她回到家鄉弗倫登貝格(Fröndenberg)開始在她曾經就讀的高中拍攝影片之後,她的一些想法有了改變,連帶影響到電影的創作方向。
「過去就讓它過去」?
導演霍恩耗費五年之久,近身追蹤四個學生的學習歷程。學生們從最初在課堂上討論的氣氛頗令人不安,有許多小孩提到他們在家裡都避免談到納粹的話題,家人相信「過去就讓它過去」。
學校安排學生到附近的薩克森豪森(Sachsenhausen)集中營參訪,希望能讓他們了解過去就發生在他們居住的地區的殘酷罪行。有一個班級把集中營的設計看成是一種美學實作,也有一個班級把這樣的參訪當成沒意義的例行儀式,而不是什麼哀悼受害者和反思歷史的時刻。
「希特勒沒那麼壞」?
學生從一些人那裡聽到和學校歷史課程有所衝突的觀點,有學生就提及她的足球隊友和教練們認為「希特勒沒那麼壞」,或者歷史課本有關大屠殺的部分都是謊言。有的學生親眼目睹地方上的一些新興的極右派組織發展成新納粹的足球流氓,而以足球聞名的多特蒙德甚至吸引不少新納粹份子。還有學生甚至發現自己的家族和納粹有所牽連。
臺灣轉型正義教育的啟示
灣觀眾對於影片中「過去就讓它過去」、「希特勒沒那麼壞」的說法恐怕再熟悉不過了,如同柯文哲經常掛在嘴邊的「現在好好的,幹嘛一直講過去?」,如同國民黨一直強調「沒有蔣介石,臺灣今天早已被共產黨統治」、「蔣介石有過已也有功」之類的說辭。
這幾天吳淡如那一番「讀國中女兒不認識孫中山」的感慨與憤怒…扭曲的史觀令人嘆為觀止。
回應
228紀念館通常沒幾個人去參觀,學校畢業旅行幾乎也不會安排一個景點,校外教學就是露營而已
若不分清德國「納粹屠殺」和美台「白色恐怖」的差別,那正義就只是賣山寨貨的廣告詞。
台獨壟斷二二八/白色恐怖
阿楨
長津湖 (電影) 維基百科
《長津湖》是2021年中國韓戰戰爭片,陳凱歌、徐克、林超賢執導,吳京主演。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片,票房超56.95億,登頂中國影史票房榜。 (回應:為何登頂? 各單位常常揪團觀賞看! 看《長津湖》根本是愛國者的責任.)
評價
正面
貓眼評分9.5分,豆瓣評分7.4分。
負面
香港Movie網站2.6分(五分制)。「澳門即映」網站51分(百分制)。美國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為5.0分(十分制)。
「深焦Deep Focus」於微信發表《粗製濫造的主旋律,到底獻給誰看?》,稱刺眼的電腦特效貫穿影片始終,大部分筆墨還是集中在慘烈的戰鬥場面。似乎不需要人物只需要群像,不需要深度只需要廣度。發表當天,因違規而遭刪除;次日,該公眾號因違反相關規定被封禁15日。
網路審查
中國數字時代網站上分享被刪除的影評,主要都是從影片製作質量、歷史還原度和票房是否具有水分等角度對電影提出了質疑。而在知乎上多數負評因不符合規訂遭刪帖,迫使部分網友開啟自我審查發表著勉強合格的個人意見。
言論審查
關於電影的討論也擴展到長津湖戰役的真實歷史,《新京報》原深度報導主編羅昌平因發表質疑抗美援朝戰爭正義性,直言劇中志願軍因不會懷疑上級的命令,被冰凍成冰雕連根本就是「沙雕連」,並在後續發表「看看現在的朝鮮和現在的韓國,所有答案一目了然」。羅隨後遭大量網民檢舉與官媒的炮轟,其微博帳號被禁言,並以違反《英烈法》被警方拘捕。一些維基百科用戶不斷試圖編輯原始條目,以表明中國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引起了其他用戶不同意,批評是企圖破壞條目內容。因為中國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數萬人的生命,並且未能消滅聯合國部隊。
禁止上映
該片原計劃2021年11月18日在馬來西亞上映,但送審電檢局不過關,未能如期上映。馬來西亞部分民眾在評論中迅速表達反對和抵制的意見,批評該片是宣揚共產主義,並將專頁標籤在電影審查委員會(LPF)的官網要求徹查,同時呼籲Alice Neoh等連鎖電影院,要求這類「歪曲歷史」的電影不應在馬播出或上映。馬電監局(FINAS)的舉動被部分馬華裔讚揚,但也有部分親中共的強烈反對和指責。。
相關新聞
2021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472.58億元,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回應:2019年642.66億)
2022元旦檔票房10.07億,列中國影史元旦檔票房第三(回應:2021元旦檔票房13億。)
阿楨
歷史哲學 2021.12.25 劉紹楨
歷史的教訓是:人不會記取歷史教訓,因人的積極理性會合理化自己不會重蹈歷史覆轍,故非經親歷,個人或國族不易記取消極理性所得知的歷史教訓。
歷史的意義是:歷史沒有意義(及價值),因應然的史觀才會積極地找啥是歷史意義,但如同廉能勤儉是各種政經體制之普世價值(如真有普世價值的話),消極理性的實然史實,也是各種史學應追求之價值意義。
歷史是時間的排泄物,其屎有二:史觀之屎,貌似美玉,黑臭其中;史實之屎,貌似醜石,道在其中。
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政軍勝利者書寫的政統史觀,冷眼旁觀便能一目了然其謬,但一屎障目的典範勝利者之史觀,會合理化自己的道統才是正統,故不易了然。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876416
紂王被汙名化 2021-12-20 觀察者網 四川師大 李競恒
【導讀】 日前,知識考古類節目《隱秘的細節》因重評紂王妲己,引發爭議。節目說,從史料和文物出發,紂王帝辛不僅不昏庸殘暴,還是個難得的英明強幹的君主
紂王“酒池肉林”,實際上飲酒吃肉是殷商祭祀禮儀的重要內容,甲骨卜辭中多有“奏”字,如“劌奏”,即割裂祭祀牲體的祭肉,懸掛在樹上進獻給神靈。《甲骨文合集》第23256片“祭其酒、奏,其在父丁”,即以大量的祼祭之酒與懸掛於樹的肉祭祀父丁之神。類似的獻祭物件還有嶽、河、山、四土、祖乙、妣壬等自然神、祖先神等。
再如“炮烙之刑”,楚簡《容成氏》:“(紂王)作為九成之台,寘盂炭其下,加圜木於其上,思民道之,能遂者遂,不能遂者,內墜而死,不從命者,從而桎梏之。於是乎作為金桎三千”。實際上是讓民眾參與的一種冒險遊戲,但將楚簡內容與戰國晚期《荀子•議兵》、《韓非子•喻老》以至於漢代《史記•殷本紀》等文獻中關於“炮烙之刑”的記載對比,則可窺見紂王罪惡程度不斷被誇大的趨勢,如這一項冒險遊戲逐漸被解釋為酷刑的過程。
………
另參【圖博館】《胡天胡帝》
阿楨
政治正確下的斯卡羅 看不到全部真相 2021-08-21 聯合報
公視「史詩級」的電視劇「斯卡羅」上周推出,引起廣泛回響,原住民籍立委高金素梅以「迷失在官方史觀中的細膩史詩」形容該劇。有人認為,與其說是歷史劇,不如說是反映當前政治正確、投射現實政治需求的政治劇。歷史向來是當權者合理化政權的工具,當權者挑選對自己最有利的角度,說明、詮釋歷史,政治下的歷史很多時候只呈現部分的真相,而看不到全部的真相...
回應相關新聞
原民學者:應學習更多不同族群的文化與歷史
回應
台灣最擅長的就是抹黑中國、竄改歷史、混淆視聽,台灣人就是喜歡會抹黑、造謠、硬坳又不認錯的政黨。
斯卡羅-維基百科
正面
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表示,「這是孕育自台灣這片土地,獨特而波瀾壯闊的故事。」「我們希望用比過去更高的製作技術和格局,來帶動台灣影視音產業的發展,讓本土的IP、演員和製作人才,都能被國際看見。」
負面
楊渡,在臉書粉專上批評「斯卡羅」竄改歷史,把李仙得英雄化、美化,「那簡直是對被屠殺的原住民再次的侮辱」,而且是對被出賣的台灣人尊嚴的踐踏,「公視成了綠營傳聲筒」,「文藝創作不能竄改歷史」。中華民意研究協會副研究員林廣挺指出,這部戲藉由原住民作為敘事工具,投射當下臺灣社會亟欲「提升台美關係」和「擺脫中國」。
相關新聞
沒有粉絲尖叫的「金曲32」!五大亮點力拼抓住直播觀眾
回應
金馬/金曲獎愈來愈本土化, 海外華人不願參加,根本走不出去, 愈來愈沒看頭....
阿楨
如何評價猶太人? 2020-05-29 盧克文工作室壹
在我青少年時,猶太人被包裝成一個好學、勤奮、愛讀書、擅理財,出現過無數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企業家的優秀民族。各媒體只要提到猶太民族,就會突出宣揚他們苦難深重、知恩圖報,在二戰中猶太人被德國納粹屠殺了600萬,好萊塢一遍遍地用《辛德勒的名單》提醒我們猶太人曾經有多慘,以前的中文雜誌,也著力描繪上海曾經救下部分猶太人後,猶太人默默回報的故事。中國的書店十分熱衷傳播這個理念,什麼《猶太人致富密碼》。
但是,在我這幾年開始深入瞭解世界各國的歷史時,我對猶太人的印象就產生了轉變。
在說出我的觀點前,我想說一下我的判斷邏輯。首先,我反對將任何民族進行面譜化、單一化處理,我反對極端地看待事物,不能簡單地將猶太人設定為“好人”或者“壞人”。其次,我個人跟猶太人沒有任何過節,只“以事實為標準、以利益鏈為準繩”進行分析。
第一個觀點是,今天的猶太人不太像一個靠血緣與猶太教關聯的民族,而更像是一個掌控世界金融與媒體的權貴階層。尤其是美國的猶太人。再通俗點說,今天美國的猶太階層,就相當於印度的婆羅門階層。
第二是,猶太人根本不是什麼高貴、善良、堅韌、智慧的民族,也不是什麼“神的子民”,那是他們吹出來的,他們跟其他民族本質上差不多,愛恨貪嗔癡的欲望也一樣,從來都不高級,最大的不同,是他們很會賺錢。
猶太人會告訴你他們被希特勒殺得有多慘,卻沒告訴你,當時56萬猶太人占德國人的1.5%,卻佔著德國的民生要害部門,占國民經濟收入的1/16(實際不止),猶太人放貸又一直沒什麼好名聲,希特勒順勢,殺掉了三分之一的猶太人。
二戰後,猶太人吸取了過去的教訓,開始向傳媒和文化兩大領域開始進軍,以控制美國金融、媒體、文化三大領域為基點,成功在全世界扭轉了他們過去糟糕的公眾形象。
蘇聯解體時,分食蘇聯財富的七大寡頭裡,有六個是猶太人。
回應
70多年來經過媒體控制、道德綁票和悲情洗腦,猶太人把自己生生變成了道德禁區,說不得,碰不得,一說就是“反猶主義”。
就說二戰,要說淒慘,中國人沒被法西斯屠戮?中國人民遭遇的苦難少?憑什麼誰都敢反華?憑什麼說中國啥都沒事兒?中國啥都不敢幹,國際上動輒得咎,喘氣都是罪;猶太人啥都幹了,文明人噤若寒蟬,一個個睜眼瞎?不就是因為西方人把持國際話語權,猶太人把持西方話語權嘛。
還有一個因素,馬老漢是猶太人,然而最恨馬克思的,就是他同胞。...
阿楨
「三國」早已不是中國的形狀:不懂日本,怎能拍好「無雙」?
《真・三國無雙》改編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尊重「遊戲原作」。「三國無雙」本來是所謂「割草遊戲」,該遊戲本就「極度」偏離於史實或演義,每個三國武將都是顏值破表的俊男美女,輕巧衝入千軍萬馬,放出華麗絕招,把敵方武將士兵轟上青天。儘管該遊戲說不上有什麼深度,但非常非常舒壓。再加上多情宛轉的日語聲優配音,玩起來的感受就是「萌」、「中二」再加上無比歡樂。
可是電影《真・三國無雙》卻完全偏離遊戲美學。導演努力把這部改編電影「還原」為羅貫中《三國演義》:舉凡劉備怒鞭督郵、曹操行刺董卓、曹操誤殺呂伯奢、劉曹煮酒論英雄等等,這些從來沒有在遊戲裡出現的「演義」情節,卻成了電影描寫重點。還有一些人頭落地、刀刃穿身的血腥鏡頭——剛剛說過,遊戲原作賞心悅目、無腦輕鬆,基本上「沒有」暴力跟政治元素。
回應
舔日我見過
但從未見過這麼無恥的
日本改編潦倒中國文人的章回小說就是完美典範、完美顛覆、完美詮釋、注入日本美學新生命
中國電影改編日本經典遊戲就是不尊重原著、畫虎不成、東施效顰、殘忍破壞遊戲的舒暢體驗
改編的不好、觀影體驗不佳、令玩家失望
都不是什麼嚴重的事
但這種鳥事卻被版主上升到了
大陸沒資格改編任何有關三國的題材
這種說法從井蛙的口中噴出
我也是飽又醉了
阿楨
現在的電視劇苛求劇情戲劇性,從而完全忽略了歷史基礎,《大軍師司馬懿》就是這樣
現在的電視劇都太過苛求劇情的戲劇性,從而完全忽略了歷史基礎,另外也太偏宮鬥路線,都是為了迎合女性的觀劇習慣,男性看到因宮鬥而扭曲的這些人物,就很不順眼。
這部軍師聯盟是為數不多的拍司馬懿的故事,其實這個人我覺得很有意思,吳秀波演的還算到位,但有時候似乎太過,掩飾太過而過於虛偽做作,讓人感覺這司馬懿毫無人臣本心,只是一味迎合皇帝,跟魏宗萬演的司馬懿比起來,少了些許銳氣和霸氣。
回應
男人為主的歷史演義劇也熱衷宮鬥戲了,《甄環傳》的惡劣影響就在於此。為了迎合無腦的女性觀眾,編劇的腦袋集體進水。
如同三國演義本來就是歷史演義,很多都與史實不符一樣,大軍師司馬懿做些演繹也無妨。
人家本來就是以現代小說做藍本拍的,其實就算三國演義你也不能當歷史看,小說這種東西,劇情邏輯自洽人物行為合理就行,過分強調忠實歷史的話,小說也就不是小說了
就戲論戲,「流浪地球」是慘劇 2019-02 臺灣自由撰稿人雁默
太多大陸朋友問我對「流浪地球」的意見,電影電視劇,我看過的已不計其數(尤其是講太空題材的科幻片),所以我是那種不會被民族情感綁架的戲迷,只會就戲論戲。
電影就三類: 文學性高於娛樂性的;娛樂性高於文學性的;娛樂性與文學性調整得相當平均的。對我而言,第三類是經典之作,能做到這境界電影的非常稀少。前兩類也各自都有上乘之作,所以我看戲不會以文學角度批評娛樂電影,或娛樂角度批評文藝電影,他們應該用不同的標準評論之。
「流浪地球」屬於娛樂性高的電影,標準在於「好不好看」。
朋友們,不好看。我只撐了50分鐘,就看不下去了。
第一個敗筆,知識性敘述說太多了,知識訊息搶了戲,吃掉了可看性。
敗筆之二,就是情感戲的貧乏與八股,不但沒有輔助一個好的科幻點子,反而壞了整鍋粥。
我可不是用好萊塢的眼光批評「流浪地球」,好萊塢的電影99%都是爛戲,就連漫威票房絕佳的眾多科幻片,我也不以為然(神力女超人例外)。你
回應
寫著不以好萊塢標準評價,滿篇都是用好萊塢電影做對比。用台灣濾鏡歪樓,這事我也見多了
用政治掛帥標籤概括一切不同意見,這事我們也見多了!
阿楨
同樣是吸毒,為什麼張一白新片能獲得百萬轉發? 2021-07-14
2009曾親口承認吸毒,並遭警方拘留14天的著名導演張一白,終於要翻車了嗎?
事情是這樣的:由張一白執導的電影《燃野少年的天空》即將上映,他本人按照慣例發微博宣傳,然後我們就看到了群星轉發支持的場面。
這個曝光度讓網友們不滿了。
這個前科就是吸毒,想想有同樣劣跡的張默、房祖名、柯震東、甯財神……兩相比較,張一白現在混得未免也太好了吧。
回應
一視同仁,娛樂界對吸毒一票否決,不能有例外!
沒說有規定要封殺導演吧?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禁毒倡議書》第五條:對於極少數涉毒的從業人員,電影行業、專業協會要督促本人自查自糾、認識錯誤,向社會公開道歉。同時,全社會電影行業、專業協會也要創造條件,説明他們改正錯誤。
我在煙草行業10多年,這行業收入沒想像中那麼高,反而因特殊管理更規範 2021-07-14
【本文來自《人大武大畢業卷香煙 流水線上研究生超30%!捲煙廠:他們自己的選擇》】
外界各種胡說八道太多了,評論區各種帶節奏。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們,煙草行業收入是好,但絕對不是你們想像中那樣一年好幾十萬,基層一線一年15W(全部稅前收入,包括公積金、保險、年終獎等,煙草的公積金和保險都是買的比較高的)左右,科級幹部就是17-20W(專業部門收入更高)全部稅前收入,處級幹部25W出頭。
回應
總算看到一個熟悉煙草行業的站出來說話了,但老百姓心中的印象已經形成了啊,所以被大家齊聲喊打,就當是替當年的豪橫還債吧
鄙人也是供職煙草集團的,滿打滿算整好13年,我上班第一個月的工資是2000塊,這和當年本市的本科畢業生工資平均數是一樣的,
阿楨
兩場本可以打贏的戰爭:鴉片戰爭與甲午海戰! 2021-07-07
提起鴉片戰爭和甲午海戰,國人都會心痛,這兩場戰爭的失敗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了百年的屈辱和沉重的災難,其實鴉片戰爭和甲午海戰是有希望打贏的,但是國內還是有很多學者認為,大清王朝作為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是無法戰勝一個近現代化的工業強國英國的,無論從體制還是軍隊的素質武器裝備等等方面,清朝都遠遠落後大英帝國或者日本,所以清朝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果真如此嗎?我覺得清朝的失敗主要是統治階層的失敗,從慈禧太后帶著大清皇帝兩次逃命就可以看出,再往前推個兩百年,努爾哈赤哪次打仗不是親自帶隊,身上佈滿了傷痕,哪怕面對再強大的對手,也絕不退縮,努爾哈赤最後戰死疆場,皇太極也御駕親征過,那時清朝的實力遠不如明王朝,康熙也御駕親征過,相信如果是努爾哈赤或者皇太極面對英軍或日軍時,寧可戰死也絕不投降,當然打不打得過是另外一回事,但是這種勇氣和戰鬥意志是絕對值得肯定的,但凡道光或慈禧有努爾哈赤或者皇太極那樣的血性,就算打不贏英軍日軍,中國的幾億人民堅強的戰鬥意志都會讓英軍和日軍膽寒和妥協的。
回應
什麼叫本可以打贏?在當時的中國,打輸才是必然
戰爭打的都是綜合國力,覺得窩心就好好搞自己的專業,多努力為國家社會貢獻吧。
阿楨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2017) 豆瓣
回應
很多人指出这部剧不尊重历史,可是前人可以编出一本三国演义来,现代人为什么就不能编出另一种三国故事呢?
为什么同样是演义,无脑吹诸葛亮的《三国演义》被人接受,而无脑吹司马懿的《军师联盟》却不被人喜欢呢? - 知乎
回應
军事联盟里司马懿颠覆了传统形象,曹操没有。
阿楨
聊聊諸葛亮 2021-05-16
其實諸葛亮成為千古名相,很多是文人溢美之言,特別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超級讚美。
諸葛亮隆中之策,無非是劉邦奪江山套路的複製而已,先得蜀,後贏天下。沒有什麼顛覆性原始創新之計?
三國中,蜀國最弱,卻不休養生息,加速發展經濟。而打著匡複漢室的旗號,連年北伐,耗空蜀國國力,加速了蜀國亡國進程。
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對後主交待之細之全,全把後主當成小孩。諸葛亮自認自己聰明無與倫比,謹慎過餘,事無巨細,什麼都管,不放權給下屬,剝奪下屬的獨立思考權、決策權和行動權,所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就是諸葛亮用人的後果。後來蜀國優秀人才缺乏、人才斷層,不亡國怎麼能說得過去?
諸葛亮僅僅是一個中規中矩的丞相,沒有大智慧、沒有大戰略、沒有超常行動的丞相。用不得過多歌頌和讚美他。
相關新聞資料
如果蜀漢不伐魏國,而是全力開發西南與越南、老撾,可否得天下?
回應
諸葛亮窮兵黷武,以攻為守的方略只是禍害百姓,對大局毫無影響。如果專心發展,保境安民,蜀漢或許能多存在些時間。
魏國人口近千萬,蜀國一百多萬,打消耗戰打的過嗎?力量說話,成敗說話。魏國滅了蜀國。
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比,為什麼千古流芳的是諸葛亮?
總之,比起司馬氏的顯耀,諸葛亮及其子孫真是太衰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都是最後的贏家。
回應
除了諸葛亮,還有關公岳飛,中國民族比較崇拜失敗人物。
阿楨
推薦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才是研究歷史該有的態度 2021-03-30 風聞
茅在討論主戰派和避戰派時,用思想家和政治家兩種思維模式來解讀歷史中的兩難抉擇,分清兩個問題:一是對侵略者應不應抵抗;二是若這種抵抗註定要失敗,是否仍應抵抗。前者是道德層面的,結論是肯定的,沒有疑義。後者是政治層面的,結論不能從前者引申而來然正義的反抗並不能取勝,那麼,避免無謂的犧牲也是可以的,耆英消極避戰不應當視作錯誤。
回應
有武器代差就必然失敗?那抗日抗美援朝怎麼打的?我個人更認同主戰派,即便聽從避戰派的建議與英國媾和,能夠避免法、美等其他新興資本主義殖民國家侵略中國?只不過是將中英戰爭改成中法戰爭而已。但是,外交妥協是否有用核心還是取決於中國自己,而非外敵。白登之圍後,漢對匈奴長期採取帶有屈辱性的和親政策,但漢解決了自身的問題,和平是國力蒸蒸日上基本條件。而宋就是非常典型的反例。
阿楨
有人想用“歷史虛無主義”這根杠杆撬動什麼? 2021-02-24 人民論壇網
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毛澤東由此分析中國革命的性質是反帝反封建。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將“革命”轉化為內在的“革命精神”,既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自我調整與自我完善,也是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精神,與中國文明傳統“自強不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精神有深層的連續。
如此,上面提到的對於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美化以及同時對於中國共產黨的醜化的種種歷史虛無主義論調,皆可輕而易舉地逐一攻破。
如果說中國近現代史、黨史、新中國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乃是隱蔽地指向對於中國道路的懷疑、顛覆,那麼中國古代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則是隱蔽地指向作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基礎的文化自信。前者的危害較之後者,相對更為直接而易見,但後者的危害則影響制度基礎、影響文化認同、影響世道人心,是長遠而不自覺的。
興起于美國的新清史研究通過滿文材料,以清朝所謂的滿族性來否定清朝的中華文明性,背後隱藏著險惡的用心;國內則有所謂“崖山之後無中華”來反向地、不自覺地與此論調配合,從而割裂、消解中國文明的連續性,更消解當代中國與歷史的連續性,也為民族分裂張目。還有在電視節目中顛覆“三國”中諸葛亮等傳統形象、影視劇中宮鬥戲熱衷於勾心鬥角、網路遊戲消解傳統的人物形象等,這些或者是懷疑、消解、顛覆傳統價值,或者是在娛樂化中破壞世道人心,因而其對於中華文明的危害不易察覺,但卻會一點點侵蝕、動搖當代中國制度中最深厚的文化基礎。
回應
歷史虛無主義--好大的詞。沒看出作者能把這個詞辨析清楚,很多反思會被冠以歷史虛無主義。
說得好!魯迅也在塑造“負面中國”形象——這與西方電影節對中國電影的選片標準,是一致的!
你讀懂魯迅文章沒有,不要無知者無畏好不好!
魯迅錯誤的批判民族劣根性!金燦榮也認為魯迅是錯的!
阿楨
小說影視化改編為何難成功? 2021-02-03
1.被選擇的作品,無不是洞悉人性、洞察社會的精品力作
文學文本的敘事媒介是語言文字,其表現手段具有較大的伸縮性、包容性、不確定性;而戲劇和影視的敘事媒介更多的是借助表演和畫面,其表現手段相對局限、固定甚至不可改變。文學語言、舞臺語言、影視語言是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在文學作品舞臺化或影視化過程中,語言轉化問題尤為重要。並非所有的文學名著都適合舞臺化、影視化,根據夏衍的說法,好的文學劇本要具備三個條件:首先,要有好的思想內容,作品對廣大觀眾有教育意義,這是先決條件;其次,電影不同於散文、詩歌、小說,要有比較完整緊湊的情節,要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即有矛盾、有鬥爭、有結局。如果作品缺乏這個條件,就無戲可看;最後,要有幾個(至少一個)性格鮮明、有個性特徵的人物。
2.名作舞臺化不只是修枝剪葉,更要賦予作品新的生命
將文學語言搬上舞臺,不僅要將文字轉化成觀眾可看、可聽、可感受的表演,用舞臺語彙完成文本的轉化,還要賦予作品新的生命。戲劇不是通過舞臺來複述小說故事的說書場,一次成功的改編無異于一次全新的創作。然而在實踐中,同樣經典的文學名作,改編品質卻參差不齊,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作品的命運。
3.小說影視化要有舍的魄力,但不能丟了原作的魂
文學名作影視化的確要有舍的魄力,但又不能丟了原作的魂。
前段時間,由陳彥小說《裝台》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以及由阿耐小說《大江大河》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熱播,引發觀劇熱潮,而莫言的《豐乳肥臀》、金宇澄的《繁花》、梁曉聲的《人世間》、陳彥的另一部小說《主角》等已經在影視化的路上,嚴肅文學改編精品的春天值得期待。
回應
“一流作品三流改編” 是作品改編很難突破的魔咒 ,除非原作者能當導演,而且是說話算數的導演。郭敬明成功拍自己的作品就是明證,你別說郭拍的是垃圾,但是人家確實是把自己寫的味道完美還原了啊。
話劇必須“咬文嚼字”,才能讓後排觀眾聽清楚,這就使得口腔和嘴唇產生很誇張甚至扭曲的變形。為了讓所有的觀眾能看清楚他們的臉龐,跟所有的舞臺劇一樣,話劇的劇妝也必須濃墨重彩。肢體語言、舞臺動作都很豐富也很誇張。
阿楨
日本翻拍《微微一笑很傾城》,但看這設定是不是魔改了? 2020-12-21
日媒 2020-12-21報導,由富士電視臺製作,改編自中國知名作家顧漫代表作《微微一笑很傾城》的電視劇《灰姑娘線上》(暫譯)即將播出。
2016年8月,電視劇版《微微一笑很傾城》在國內的衛視平臺播出後呈刷屏之勢,不僅霸佔話題熱搜,播放量也是節節高升,同時在海外地區,如越南、韓國等都有大批網友同步追劇,形成了一波華流輸出的小高潮,而日本在次年3月也進行了引進。
回應
本來就是下里巴人的東西最火,哪個國家都一樣,古代也一樣,看一下水滸傳就發現了,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哪有那麼多風花雪月詩詞歌賦的,哪些今天看來有文化有格調的東西,在古代也是文人小圈子裡的東西。
美劇可以隨便編排屋大維,是因為美國沒有歷史包袱
【本文來自《給觀眾展現了一個與固有印象不同的秦始皇初期歷史,這樣看,《大秦賦》不好嗎?》評論區】
我國影視行業現狀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盲目學好萊塢,影視院校教學一切以好萊塢理論為准,丟了自己的特色。美國人沒有歷史觀念,而中國恰恰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
回應
小說和戲劇創作本身就是允許一定改動和虛構成分,如真要按歷史講故事,那麼《水滸傳》就不成立,因為宋江等人剛造反就迅速被張叔夜給剿滅了,那裡來的什麼替天行道~就連《三國演義》這種所說最基於真實歷史的小說,都有太多的張冠李戴、事件年份顛倒的問題,廣電總局不管就亂,一管就死
阿楨
環球時報年會「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 張亞中力辯群雄 2020/12/05 中時
大陸學者還有台灣名嘴邱毅/黃智賢,不是高喊以武促統,就是強調藉由政經軍外交等向台灣施壓促統,唯有張亞中力辯群雄,「沒有台灣人會喜歡威嚇式的統一。」
相關新聞
中共官媒討論統一 台灣這些人竟出席 三立新聞
戰爭並非虛言 中國《反分裂國家法》三種武統:「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美退役上將:我的擔憂是,一覺醒來,中國已既成事實了——已對臺傾瀉了大量導彈。
美印太司令2020/12/03證實中國成功試射航母殺手飛彈
美國最高情報官提出的三大證據中國想稱霸全球:經濟間諜活動,透過中企影響外國,中美軍事競爭.
回應
靠,中國隨便一個撿破爛的都可以提出美國想稱霸全球100個證據
三粒倭奴 中華民國本來就是憲法一中 為什麼不能出席?你能主張獨立,我也有權支持統一,言論自由是喊假嗎?
張教授真天真,今天在臺灣支持統一的是極少數,大陸支持和平統一的也少。兩岸武統的倒計時已開始了。
看習近平佈局 蔡英文還在徘徊 2020/12/05中時社論
中國趁拜登政府就任前的空窗期,先發制人展開多層次外交攻勢,對自命「反中副警長」的澳洲採取全面性報復,藉打澳洲,警告與中國為敵的嚴重後果。台灣如何自處?RCEP已絕緣,CPTPP要以開放日本核食進口為代價,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卻因川普落選,拜登表態無意簽署任何FTA,蔡英文總統對外政策全盤皆敗,台灣繼續在邊緣化的道路上徘徊,未來世界變局中,台灣如何自處?
回應
台灣是世界中心,全世界都挺台灣,圍著台灣反中!台灣南波灣!
澳大利亞:能不能效法英國鴉片戰爭模式強迫中買澳紅酒
回應
這種夢連美國都不敢做。紙老虎不敢做的夢紙貓想做,滑天下之大稽。
黴國一直都是這個思維,只是沒有成功而已
所以我們應該慶倖180年來億萬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換來的現在中國。
蔡政府力挺「反送中」 陸委會接1700案 僅8港人獲許可 2020/12/06 中時
回應
空心菜視港毒為廢棄物!
阿楨
稱“英國為消滅鴉片才攻打中國”,香港教師被取消資格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網站2020-11-12稱,香港教育局當天在回應查詢時表示,局方已于本周向一名小學教師發信,基於其教學的嚴重錯誤、欠缺擔任教師的能力,以及完全沒有盡其基本責任備課,認為該名教師並不稱職,亦非出任教員的適合及適當人選,因此根據《教育條例》取消其教師註冊。
教育局發言人說:“該名教師在小學二年級常識科教授多項歷史事件時,內容失實,顛倒是非,不但欠缺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常識,還欠缺理解課本或教材內容的能力,亦嚴重忽略備課的基本責任,只是輕率地隨意加入個人的胡亂推斷及猜想,甚至以完全無稽的想法來教授知識,在為學生錄製自學課件時,出現錯誤及怪異的旁述。”
有關事件于本年四月曝光,在學校暫停面授課堂期間,該名教師為學生製作自學課件,上載於學校網頁,讓學生在家學習,當中出現不少教學專業錯誤。舉例說,在講述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時,該名教師指英國當時是“為了消滅中國內的鴉片而發動鴉片戰爭”;而在講述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時,亦將古人研發紙張的目的,說成是代替龜板、動物骨頭等做記錄以“防止動物絕種”。教師的教學內容明顯有嚴重錯誤,甚至是無稽之談。
根據《教育條例》第72(2)條,被取消教師註冊的人士未經常任秘書長書面准許,不得進入或逗留在任何學校。根據《教育條例》第72(2)及72(3)條,如該名教師在特定情況下需要進入或逗留在任何學校,可以書面形式向常任秘書長申請書面准許。常任秘書長將按個別情況考慮申請,並可附加其認為適當的條件。
發言人補充:“就上述個案,教育局認為有關教師主要是因為嚴重缺乏擔任教師的基本能力及態度,雖非有計劃誤導學生,但也不能讓他獨自帶領學生學習;若他因需要擔當非教學工作(例如提供資訊科技或多媒體支援、舉辦或支援學校的課外活動)而需要進入學校,教育局會因應其學歷、經驗、學校的監管及其他相關因素,充分考慮其申請。”
回應
英國人自己在歷史書中都不敢這麼無恥吧。
相關新聞
香港政府取消宣揚支持港獨的4議員資格 泛民主派14議員總辭抗議 2020-11-11 BBC
回應
雙11買4送15,very good。
阿楨
前海南廳官 為秦檜翻案「造福蒼生」引爭議 2020-10-28
《秦檜大傳》對秦檜的介紹令人大跌眼鏡,不僅定義其為「南宋傑出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救時真宰」,還稱頌其「為造福蒼生、結束戰亂做出卓越貢獻」。這樣正面的形容與多數網友心中被打上「陷害嶽飛」、「金國奸細」等罪名的秦檜形象大相逕庭。更讓網友驚詫的是,該書作者是前海南省社會保險事業局局長、海南省人事勞動保障廳助理巡視員的鄧光華。
相關新聞
秦檜跪在岳飛墳墓前幾百年了,秦檜後代要取消跪姿,這個要求合理嗎?
即使沒有秦檜 岳飛在高宗手下也必須死: 岳飛違抗君命是導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高宗登基時,其實非常信任岳飛,朝廷3/4兵馬都歸其統領,軍隊應該以忠誠為第一位,遵守命令是軍人的天職,
秦檜和岳飛之爭:宋朝最後崛起的機會在將相爭鬥中徹底消失
秦檜翻案,真正被冤枉的是秦檜?而嶽飛死的不冤? 2017-04-28
以小編之見:嶽飛死的並不算冤,而且真正冤的是秦檜。
皇帝趙構主和,這決定了嶽飛政治上的不正確。
岳飛主張「迎請二帝還朝」,對趙構的地位是一種威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趙構是絕對不希望二帝還朝的。趙宋家從興起以來,就刻意防範軍人勢力。
回應
從百姓角度看,長久的戰爭已經促使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從門閥角度看,戰爭能發財,誰擋了財路誰就是罪人就得跪.從皇權角度看,家都要成爛攤子了,而休養生機才是正確選擇,誰反對就治罪誰.
歷朝歷代,凡有黨爭,必然導致王朝分裂,最後覆滅,王安石變法為何不了了之,皇權黨和地方權臣黨相互爭鬥,何曾管過百姓死活?再說,秦檜也是皇權黨的一員,是皇帝用來鉗制權臣黨的。
阿楨
被冤枉了幾百年的潘仁美,是在替誰背黑鍋? 2018-12-20
小時候,看電視劇《楊家將》,最恨的就是潘仁美。他不僅陷害老令公楊繼業,同時還殺害了我們最喜歡的楊七郎和楊三郎。然而電視劇只是藝術作品,是在民間傳說基礎上進行加工改編而成的,真實性極低。
潘美在宋朝開國初年,戰功赫赫,是一位開國名將,而且其廉政愛民,為人正直,是一名難得的清廉之臣。西元970年,潘美以火攻奇計成功攻克廣州滅亡南漢。西元974年,潘美率軍進攻北漢,屢戰屢勝,平定北漢,因功勞甚大而被封為韓國公。
楊業原為北漢將領,在趙匡胤攻滅北漢時歸降,成為宋朝將領,因作戰勇猛,在民間被稱為“楊無敵”。他與潘美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多瓜葛,更不存在演義中的潘仁美處處設計陷害,矛盾不斷的情形。不過要說楊業之死確實與潘美有關係,這也導致潘美在歷史上留下了駡名。
…
根據史料,潘美與楊業並不存在什麼直接的利益衝突。楊業是北漢降將,對於很早就跟隨趙匡胤南征北戰打下大宋江山的潘美根本夠不成任何威脅。因此,演義中的潘美心懷嫉妒蓄意殺害楊業之事純屬子虛烏有。
而在那場戰役中,潘楊的作戰理念是一樣的,只是監軍王侁堅持讓楊業出戰,並且在其出征後因為急著回朝爭功而提前撤兵,以致于楊業戰死當場。
因此,潘美對於楊業的戰死完全是無能為力的,。並且此事之後,潘美被趙光義降職調任,後鬱鬱而終,完全不是小人得志的故事,而是在宋朝的軍事制度下,武將們鬱鬱不得志的真實寫照。
因此,潘美是實打實的當了一回背鍋俠,他是替大宋的皇帝背的鍋,是替宋朝重文輕武的軍事制度背的鍋。
回應
確實好文,讀君一文章,顛覆楊家將。漲見識了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沒用無緣無故的愛恨,潘仁美被定為大奸臣不能算冤。
《楊家將》無論是評書,還是電視劇,都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
千百年來,民間對歷史上已經固化了的忠奸廉貪人物,即便是翻箱倒櫃,註定是徒勞的。人民自有人民的評價和定性的標準,即便組織再龐大的拉拉吹也扭轉不了國民的判決。
阿楨
《燕雲台》楊家將疑成反派被指歪曲歷史,作者蔣勝男回應:沒楊家將戲份2020-11-05
“我寫這個系列的初心是希望以史為鑒,探尋在當時為何會形成宋遼夏三朝並立的情況,宋有什麼缺失錯誤,遼和西夏又是為什麼能傳續下去。‘粉歷史’如果只走向閉目塞聽和黨同伐異,與當下無益,于未來有害。”
回應
看來文娛方面要進行再次整頓了,最近一些人有點跳呀,為秦檜犯案的,為各種小人翻案的。
李鴻章都成英雄了,這不是滑坡,是塌方。
怎麼就不能站在遼的視角拍遼宋之戰了?中國歷史上這麼多改朝換代的,都是侵略戰爭了?
回應
說的好像只有外族人屠過城似的。漢人自己內戰,掠奪的野蠻的甚至屠城的,多了去了。在中國就只有正統視角,你如果是日本人當然無妨你用日本視角描述日本的立場。同理你是其他國家也可以是他國相應的視角。
華夏文明以漢文化為主體,從遼的視角來拍遼宋之戰,就是混淆主次? 2020-11-06
作者主次都沒搞准吧,雖說遼元清都是華夏文明歷史上分分合合的疆域上的少數民族建立的,但華夏文明是以漢文化為主體,歷史線當然是以漢王朝為基準。
一旦這種模式成熟,等到大家對外族入侵的概念麻木、模糊不清的時候,恐怕有人就要為日軍侵華重新定義洗白了。
回應
沒辦法,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你該反思楚國為何被秦國滅掉了。
所以作為一個湖北人,我討厭《大秦帝國》。我們是楚人的後代,有愛國詩人屈原留下的偉大愛國詩篇,為什麼要站在侵略者立場上去思索歷史,為殺人狂魔白起叫好,這讀的書是讀狗肚子裡去了?
本人純東北人,“不少東北人都覺得當年日本人還不錯”這說法不對 2020-11-07
回應
親耳聽到過某些長春人說東北過去日治時代的好……只是客觀事實,網上跟很多東北的聊過,不少都覺得當年日本人還不錯,不承認不代表不存在。
日治?臺灣網軍露出了馬腳!
阿楨
葛劍雄: 反常的“歷史熱”, 正變成誤導民智的權錢工具2020-10-15文化縱橫
【導讀】葛劍雄教授認為,當前日益流行的“歷史熱”現象背後,除了純粹的史學愛好者外,出現了一種史學民粹化的發展傾向,一些非專業人士、商業人士積極爭取歷史的解釋權,其身後則有著特定的政商利益。他指出,這一趨勢,與“公共史學”的現代發展並不是一回事——事實上中國歷史研究一直都有濃郁的公共性的傳統。公眾參與歷史演繹,是知識生產體系日益多元化的表現,是歷史知識普及與傳播的重要工作,但是一些人對歷史解釋的肆意歪曲和片面理解,無形中干擾了嚴肅歷史知識的傳播。葛劍雄教授認為,在歷史研究上,歷史學研究者責無旁貸,要成為研究的引領者。歷史學界有責任引導公眾歷史興趣,而非片面迎合;一方面要繼續發揮歷史研究的公共功能,另一方面仍需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避免歷史研究陷入“民粹化”、商業化的泥潭。
……..
回應
說實話,中國自九十年代末以來開始的傳統文化回潮,以及2000年後開始的本土意識回歸。這兩次重大社會人文潮流裡,中國的專業文史學者幾乎沒有發揮什麼太大的作用,也沒有起到引領社會潮流的功能。這些社會思潮我們的相關學者絕不是不知道,而是自我設限太多。私下裡牢騷滿腹,公開出來大多是P話廢話。
這些貨不敢硬懟袁騰飛之流,老是拿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來說說,自己研究脫離了人民群眾,現在媒體走偏了又大呼小叫地說歷史不應該被消費,真不知道拿那麼多公糧養這些人幹嘛?
網路上議論良莠不齊是真的,但有些專家自己最好首先端正心態,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澄清事實循循善誘,不要動輒給他人扣帽子。其一,網上議史之人,年齡、專業、目的極為不同,除搗亂的敵對分子外,大多還是對歷史研究有興趣的人,認識水準有限也正常,以專業知識説明他們提高認識,本就是社科工作者的重大責任,而不是先否定他們。其二,由於教育的普及,一些非史學專業出身的歷史愛好者有自己的獨特思考,也應該允許。其三,歷來思想大家,包括基於歷史研究的思想家,非學術專業出身的多了,難道非得科班出身嗎?不要太狹隘了
阿楨
特朗普:將成立“1776委員會”普及美國“正史” 2020-09-18 觀察者網
美國“官方”的建國年份為1776年,《獨立宣言》的簽署,標誌著美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然而,《紐約時報》的記者們卻于去年提出了“1619項目”(1619 Project),認為奴隸制開端才是美國“元年”:這一年首只運奴船載著20多個黑奴抵達北美,隨後開始了一段血腥殘暴的奴隸制歷史。
“1619項目”引發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強烈不滿,在宣佈教授相關內容的學校得不到經費後,他又表示,將簽署行政令成立“1776委員會”(1776 Commission),以在美國學校中推廣“愛國主義教育”。
……..
在黑人喬治•佛洛德遭到白人員警“跪殺”後,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雖然民眾的抗議活動批評種族主義政策並呼籲解決方案,但特朗普還是將重點放在了抗議者“不守規矩”的地方,例如一些示威者推翻了邦聯領袖以及其他具有爭議性人物的雕像,包括哥倫布和前總統傑克遜。
7月4日,特朗普在拉什莫爾山(Mount Rushmore,俗稱總統山)上發表講話,發誓捍衛美國的“遺產”,抵禦他所說的“憤怒的暴民”,並指責公立學校教孩子們“討厭自己的國家”。
本月早些時候,白宮獲得華盛頓特區地方政府的一份報告,該報告呼籲對華盛頓紀念碑、傑弗遜紀念堂和哥倫布雕像等進行重新命名、拆除或搬遷,引發爭議。
回應
正確的歷史本來就是記錄了美國生於不義啊!欺騙、偷竊、撒謊、屠殺印第安人、搞種族滅絕、一次次撕毀合約背信棄義、侵略成性,現在還背叛人類,隱瞞疫情,助攻病毒,喪盡天良!這個政權的性質比肩納粹!
阿楨
雍正加筆篡改“傳位遺詔”?真相來了 2019-12-05 觀察者網
一直以來,雍正帝的背後總是籠罩著“殺父篡位”的陰影,在諸多影視文字作品的影響下,更有不少人質疑雍正為了順利登位篡改了康熙的遺詔。
直到最近的一場展覽《康熙傳位遺詔》,這個“千古冤案”終於有了明確答案。
“九子奪嫡”一直是清宮劇永遠繞不開的重頭戲。康熙六十一年,69歲的康熙皇帝還沒來得及宣佈皇位繼承人,就在北京西郊的暢春園猝然離世。
在他駕崩7天后,皇四子胤禛憑一份《康熙遺詔》登上皇位,成為雍正皇帝。但由於康熙生前沒有明確指定誰是皇位繼承人,有關“雍正篡位”的各種傳說悄悄流傳開來。
其中有一個版本最為流行,故事稱雍正改了康熙留下的遺詔,把其中的“傳位十四子”加了一筆,改成“傳位於四子”,才擠走了十四弟成功當上了皇帝。
近日一份《康熙傳位遺詔》(複製品)現身北京市檔案館的《中國檔案珍品展》上。關於雍正加筆將“傳位十四皇子”篡改為“傳位於四皇子”的民間傳說,遺詔給出了準確答案。
這份遺詔用滿漢蒙三種文字,書寫在一幅長1.5米、寬0.8米的卷軸式黃色宣紙上。
遺詔中漢字有1700餘字,內容共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康熙在位60年的豐功偉績。據考證,這部分內容是在康熙五十六年時就已經書寫好的。
有趣的是,康熙在上述遺詔中總結自己的一生,還不忘吐槽一下“皇帝不好當”:“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勞苦’二字所能概括耶?”“為君者勤劬一生了無休息之日。”
第二部分是遺詔的核心,宣告了皇位的繼承人。
關於傳位是這樣寫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回應
沒有雍正的攤丁入畝,清朝能活到近代?
其實雍正是歷朝歷代被黑的最慘的,不敢說雍正是很好的皇帝,但至少不昏庸,還很努力。他被黑的最大原因就是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政策,惹怒了知識份子群體,於是乎雍正就成了口誅筆伐的對象。講起來雍正其實比他兒子勤勉的多,沒有他這個勤勤懇懇的老子,哪來的乾隆盛世。
阿楨
《決戰中途島》純粹地展示了美國電影的雄性意識 2019-11-21 觀察者網
最近上映的《決戰中途島》,評價可謂是冰火兩重天。電影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從情報分析、戰略部署、正面對抗等角度呈現了美、日中途島海戰的全貌。就故事內容而言,《決戰中途島》是典型的美式主旋律影片。在重現歷史之餘,它講好美國的愛國主義故事了嗎?
我覺得這個電影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它是一個寫犧牲、寫男子漢的故事,不拖泥帶水,很有陽剛之氣。這就是我多次說的,很多美國電影雄性意識很強。這種雄性意識表現在影片的主人公和整個主題都具有很強的攻擊性、擔當感以及英雄主義色彩。這些元素都是好萊塢屢試不爽的,並且也很受觀眾歡迎。
戰爭片應該是什麼樣的?對於這個問題,美國影視圈自身曾經也出現了一定的探索和搖擺。比如,《珍珠港》就試著從一個愛情故事入手,結果失敗了。現在看來,他們也在反思如何使得一個戰爭類型的影片更純粹。就此而言,《決戰中途島》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是一個比較純粹的戰爭片,它盡可能淡化了感情戲,甚至把《血戰鋼鋸嶺》裡邊的那種感情戲的元素都弱化了。它著重寫的是一群男人的故事,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
要說這個影片有什麼新意嗎?像之前諾蘭的《敦克爾克》就有一些敘述和結構上的探索。可是這個片子可能沒有什麼特別的新意或突破,基本上就是一種傳統的敘述模式,但是它把敵我雙方的情況都清晰展現了出來,整體結構還是不錯的。而且隨著特效技術的進步,電影對戰爭場面的一些復原,應該說水準更高了。
不過呢,這一點也讓我個人有些許不滿足感,我覺得有些戰爭場面表現偏電子遊戲化了。從質感上來講,我反倒更願意看原來的《中途島之戰》、《虎!虎!虎!》那樣的影片,那種真刀真槍的感覺。
........
https://www.guancha.cn/wanghailin/2019_11_21_525876.shtml
阿楨
文娛寒冬裡,利潤率400%的網劇生意瞭解一下? 2019-11-01 介面新聞
2017年在愛奇藝上線的《花間提壺方大廚》豆瓣評分高達7.9,利潤率高達400%——兩季36集,沒有大IP,沒有知名演員,投入成本在2000萬左右,累計收益則達到8000多萬。
2016年,成本僅 500萬的《妖出長安》在愛奇藝拿下 2000萬分賬收益。到了今年,在多部大劇競爭激烈的暑期檔,《我的鄰居睡不著》成為優酷首部收穫2800萬分賬的A級劇;《絕世千金》在愛奇藝上線4天分賬金額就突破1000萬,截至9月底累計分賬破5500萬。
風險和機遇總是並存。
誰在看分賬劇?
不像頭部大劇,分賬劇只要精准抓住一部分人群,就能帶來可觀收益。《花間提壺方大廚》《絕世千金》《等到煙暖雨收》等大都是女性向劇集。
以往中國的古裝劇概括為兩大類,第一類偏正劇,像是《康熙王朝》、《雍正帝國》,甚至《甄嬛傳》,第二類塑造的是玄幻傳奇式的超級英雄,像是《擇天記》、《古劍奇譚》。《花間提壺方大廚》開啟了第三類古裝劇。這部劇改編自網文中的種田文,定位是“暖味甜寵,美食正宗”,“通過濃濃的生活細節和生活氣息,讓你極具代入感地跟故事裡的人物經歷成長。”
敢於做這樣的嘗試,是因為新聖堂影業對90到00一代使用者的生活狀態和訴求做過研究。他們發現,年輕人樂於分享旅遊、電影、美食、音樂,特別愛看抖音和快手上的美食視頻,另一方面,他們懼怕面對面的交流和複雜的社會關係。這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父輩積累的財富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自由,年輕一代不像80後那樣需要面臨就業買房的壓力,他們渴望回歸純真的生活。基於這樣的認識,朱先慶帶領編劇團隊按照甜寵陪伴的模式,創造了一個“輕甜不虐”的故事。
阿楨
電影《小丑》的恐慌爭議:暴力與精神疾病的浪漫標籤? 2019/10/05 轉角說
「是我的問題,還是這個世界變得太瘋狂?」電影《小丑》(Joker)上映前後,先是以拿下威尼斯影展大獎的藝術成就,捲起娛樂話題熱潮;而後又因為電影中涉及的暴力、精神疾病議題,在美國出現了安全恐慌的爭議。有人質疑《小丑》鼓吹犯罪、也有人疑慮給精神病患貼標籤,甚至憂心有人會趁機模仿犯罪、重演槍擊慘案的血腥悲劇。是《小丑》真的有毛病?各種質疑到底是「無聊的指控」、還是有其社會脈絡可循?
有槍擊案受害者家屬向《BBC》表示,《小丑》的電影宣傳「讓人直接聯想到殺手」,在家屬的要求下,奧羅拉市的電影院將不會放映《小丑》;家屬們也同時向華納兄弟影業呼籲,應該捐款幫助槍案受害者的相關社福組織。除了奧羅拉之外,目前也有其他城市的電影院禁止觀眾以蒙面、或特殊化妝的造型進場觀影,確保「出入者安全」。
美國紐約在2日晚間的電影節《小丑》放映會上,就有全副武裝、配備突擊步槍的員警嚴陣以待,連觀眾也必須接受安檢後才能入場。「《小丑》上映讓人非常害怕...」《路透社》報導,包含紐約、洛杉磯與芝加哥等大城市,已有部分民眾對此感到恐慌;而恐懼的根源,又連結到了2012年發生在科羅拉多州奧羅拉(Aurora)的槍擊慘案,當地一間正在首映蝙蝠俠系列《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電影院,放映途中突然有一名槍手朝觀眾席無差別掃射,最後造成12人死亡、70人受傷的悲劇。
從《小丑》電影延伸的議論不只如此。由於內容涉及精神疾病與犯罪,有些心理醫學相關團體擔憂的是,過往從好萊塢電影中常刻意誇張「精神異常」者,或是把心理疾病的類型化,連結到極端行為甚至是暴力,而《小丑》是不是也落入這種「精神病患容易反社會、犯罪」的窠臼,則各有解讀。不過英國的精神健康組織在確認過電影內容後,倒是向《BBC》表達肯定,故事中人物背景盡力鋪陳細節,人們對「瘋子」的刻板印象已經有所轉變。
「不是擔心《小丑》電影怎樣,是我們本來就害怕『小丑』本身...」過去幾年當中,英美就發生過「小丑恐慌」現象,根據民調機構拉斯穆森在2014年的研究,全美43%的成年人「討厭馬戲團小丑」,甚至有6.8%的受訪者坦承「小丑的出現會令人感到嚴重焦慮與恐慌」。這樣的負面反應就被稱為「小丑恐懼症」(coulrophobia)。
阿楨
國家新聞出版署約談12家存在低俗問題的網路文學企業 責令全面整改
2019.07.15-17,國家新聞出版署約談了咪咕閱讀、天翼閱讀、網易文學、紅袖添香網、起點中文網、追書神器、愛奇藝文學等12家企業,對近期發現的網路文學內容低俗問題,提出嚴肅批評,責令全面整改,要求相關單位立即下架存在問題的網路小說,停辦徵文活動,清理低俗宣傳推介內容,健全內容把關機制。
出版署指出,網路文學作為重要的文藝出版形態,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創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回應
除了色情網站,現在哪裡還有什麼色情小說?不看別瞎猜。
“情節荒誕的作品”這一條能不能去掉?我覺得容易誤傷好多網文!再說了,如今每年上千部影視劇,大概99%也都能扣上這頂帽子吧?
傳播歷史虛無主義、淫穢色情內容…26款音訊平臺被處罰
據法制日報-法制網2019-07-20報導,近日,國家網信辦會同有關部門針對網路音訊亂象啟動專項整治行動,依法依規對26款傳播歷史虛無主義、淫穢色情內容的違法違規音訊平臺,分別採取了約談、下架、關停服務等處罰。
回應
總要文學創作空間吧?寫真實歷史太敏感,因為會牽涉民族矛盾,寫架空歷史又虛無,寫玄幻又迷信,寫現實更敏感,寫愛情難免過線'這樣一刀切,怎麼能做好文化輸出?要是這麼嚴格,三國演義歷史虛無主義,水滸傳鼓吹暴力,西遊記宣傳迷信,紅樓夢涉黃。美國漫威迷信。不給創作空間,文化如何生長?
“歷史虛無主義”,是指不加具體分析而盲目否定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甚至否定歷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傳統、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歷史觀點和思想傾向。
所有的穿越架空小說都歸類到這個歷史虛無主義中?莫非也要禁止?就想之前被下架的臨高啟明小說一樣?是不是矯枉過正了點?
圖博館
回應
這篇報導不是事實,其實大陸還是繼續在播放清宮劇,這幾天在大陸還是有親眼看到。
作者也不必把政府介入比作文革,早年窮搖風大流行的時候, 台灣也曾要求電視劇不要再出現搧耳光的暴力戲碼, 後來本土劇又打破這個禁忌, 無敵鐵金剛和科學小飛俠紅了一陣子, 政府也指示不要再播放暴力卡通, 於是電視卡通轉向喬琪姑娘之類的溫柔可愛風.
從古至今從西方到東方,只要攸關權利,哪有不鬥的你死我活的?小自家庭手足婆媳之間,大到宮廷朝堂之上的黨爭,後宮爭寵,那就更不在話下了!
其實作者不必看到清宮劇就有辮子情結, 純粹就是題材夠多而已, 可以對比一下合寫水滸傳的施耐庵與羅貫中師徒, 他們的時空背景是元末明初 元朝太近不能寫, 明朝是當代也不能寫(清朝寫石頭記/紅樓夢的作者甚至必須匿名, 到底是不是曹雪芹寫的現在也沒有定論), 題材夠多又接近當代的就是宋朝, 所以水滸傳就這麼整理起來了, 明朝作者寫宋朝故事的, 另外還有濟公傳和金瓶梅, 清朝寫宋朝的還有七俠五義(女真執政的清朝怎麼沒質疑漢人情節?). 以民國或共和國的角度來看, 民國或共和國的題材太敏感, 也可能因政治而扭曲或被質疑, 最適合又題材豐富的非明清莫屬, 觀眾愛看野史, 正史太過學術, 清朝比明朝近, 野史自然更豐富, 相對的如果要找更遠的朝代, 史料收集相對困難.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627300
圖博館
不過就算有這些資源,古裝的場景道具出錯還是在所難免。有時候還可以看到清宮劇的東西被時光倒流用去唐帝國的世界,像是2007年《貞觀長歌》(主要就在橫店電影視城拍攝),就出現劇中張鐵林錯戴明清頭盔的烏龍。其他類似的問題,常見於90年代的清宮劇,更別說像《還珠格格》這種服裝頭飾幾乎亂穿一通的尷尬;台灣在這方面其實有相同毛病,中影文化城場景各種套用、古裝劇組多半也是「看起來像清代」就好。
視覺上的考證錯誤、到歷史內容的改編挪用,對於把歷史當成神聖國族情懷的某部分中國人眼中,都是難以原諒的褻瀆。以致於清宮劇再熱,總還是有人不屑一顧,批評論戰不脫歷史層面的挑錯、沉溺浪漫愛情或前述提到的歌頌帝王將相。更有甚者,坊間有人認為清宮劇的流行,其實是滿清遺族的陰謀,藉此懷念大清盛世;另一邊則有人認為,中共屢次打擊清宮劇,是堤防國人以古非今,不過這些說法就影視圈內來看,比較類近於戲說的範疇。
有人認為,中共屢次打擊清宮劇是堤防國人以古非今、或是懷念歌頌外族統治
全禁?臣妾做不到
中國官方針對古裝劇的限令與批評不是第一次,起初《北京日報》的「宮鬥五宗罪」對影視圈內來說,還抱持著且看且走的心態,直到電視台自主開始抽換節目之後,就算官方還沒搬出實際的禁令,行內也嗅得出風向不太對勁。
本來2019年被中國影視圈視為古裝劇的新氣象,章子怡的《江山故人》、湯唯的《大明皇妃》備受矚目,看看其他非清宮劇能否突破近年的電視劇限古令,但現下的反宮鬥輿論,會不會再次波及所有古裝劇、空間越來越緊縮?還有待今年度的收視表現觀察。
影視圈限制重重,為了避免高投資低回收的窘境,或許業界會更為傾向古裝輕喜劇的類型,像是林依晨的《小女花不棄》。擔心電視台的禁令,主力放在網路平臺上播送也成為基本常識,但埋藏在影視公司老闆心中的疑慮是,會不會哪天就「網台標準統一」,全部比照辦理?
清宮劇歷經浮沉,都還沒被徹底「鬥垮」。殺不死的是否更堅強?天威難測,中國影視圈步步驚心;有人以為宮鬥心計過度刻畫人性的畸形,殊不知當今中國的魔幻寫實,並不下宮鬥劇裡的扭曲。
圖博館
與此同時,1998年《還珠格格》廣受歡迎,再次展現「辮子戲」的無限可能,往後推出的小燕子續集、以及「秘史」系列聞名的2002《孝莊秘史》,借題發揮的趣味遠多於歷史考證。同一時期,台灣發展的路數也算是頗具特色,繼續貫徹民間故事類型,而發展出1997《嘉慶君遊台灣》、《施公奇案》、以及1998謝祖武主演的《天下第一棒》,這一類走「破奇案」、懲奸除惡類型。2000年阿姑周遊製作的《懷玉公主》也頗受華語市場歡迎,但比較同期中國的清宮歷史正劇,光是場景與演員就能看出規格的差異。
清宮劇的第二波高峰,則可從2011年《步步驚心》與《甄環傳》算起,此時清宮劇的文本不只是過去累積的野史傳說,還有改編自網路小說。《甄環傳》帶起宮鬥劇熱潮,不過論開山還得算2004年香港的《金枝慾孽》,在宮鬥風起之後2013年也推出了續集。但不是所有清宮劇的成功都能複製,2011年的《新版還珠格格》話題十足,收視卻敗得一蹋糊塗、劣評如潮。
以劇帶建的影視城
也許有人會困惑,大量的清宮劇開拍,不是讓北京紫禁城忙翻?其實除了過去極少數的作品實地在故宮取景外,絕大多數的清宮劇都是在片場攝製完成。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位於浙江的「橫店影視城」,內建仿作的圓明園和故宮場景,《步步驚心》、《甄環傳》以及《延禧攻略》都是在這裡取景拍攝。
影視城提供劇組地利之便,要拍清宮劇基本的場景和道具一應俱全(但細緻的佈景和道具等需要另外租用或自備,不過清宮戲拍的人多,要找資源不難)。此外,清宮劇的場景通常圍繞在幾間宮房大殿,場景轉換的拍攝複雜度,相對於需要大量外景或不同場地的劇作來說,調度容易許多。
這些場景也不是一夕造就,而是官方(例如央視)與民間「以劇帶建」的成果。以橫店影視城為例,1996年時為了拍攝電影《鴉片戰爭》,而建立占地300畝的「廣州街」做為拍攝基地;偌大的秦王宮則是隔年應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需求而打造。明清故宮則是要到1998年之後才斥資完成。更早一點的是1987年始建的江蘇無錫影視城,被俗稱為「舊三國」、「舊水滸」的經典電視劇就是在此地誕生。
圖博館
提到中國清宮劇高峰,第一個可能會先想到1998年中台合作的《還珠格格》,以及1997年創下央視收視記錄的《雍正王朝》。確實約略從這時候算起,是一波清宮題材的電視劇熱潮,不過在此之前,中國的影視圈歷經了一段漫長的起伏,中間也深受香港與台灣的影響,因此如今的清宮劇現象,除了中國本土環境養成,其實多少還揉合了港臺的DNA。
追本溯源,清帝國滅亡之後,民國初年坊間就流傳不少滿清秘聞,1914年翻譯自英國記者的《慈禧外紀》、1916年印行的《清朝野史大觀》之類,提供民間豐富的文本,往後的戲曲話劇、乃至於20年代後的黑白電影,以清宮為背景的劇碼時有所見,在民間故事裡開枝散葉。
封建帝王的陳年往事,在1949年後的中共治下是退步迂腐的象徵。加上文革推波助瀾,創作空間瀕臨窒息,自然也不會有什麼歷史正劇誕生。政治環境的差異,反而讓香港與台灣有機會施展拳腳,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在1975年以慈禧太后為主題的《傾國傾城》、續集《瀛台泣血》、以及1977年的《乾隆下江南》等一系列脫胎自野史的作品,就頗受市場歡迎。
類似的套路也出現在歷經過戒嚴的台灣影視圈,80年代後以清代為背景的劇作相當蓬勃,有不少作品都是在1975年建立的中影文化城裡拍攝。經典的案例之一,是台視的《中國民間故事》系列,眾多單元取材自清代野史或改編民間傳說,在有限的預算、時間與人力下,戲說的娛樂成分多過歷史考證,收視效果卓越,這也是為什麼像《戲說乾隆》這樣的類型,能取得成功的基礎。
中國與台灣的政治氛圍轉變,讓1991年兩地合拍的《戲說乾隆》得以問世。以乾隆皇走訪民間的故事為藍本,在鄭少秋與趙雅芝的演繹下獲得台灣與中國觀眾的青睞,更促使「戲說」類型走紅,開啟一系列的清宮劇風潮。1993的《宰相劉羅鍋》、1999的《康熙微服私訪記》和《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幾部耳熟能詳的劇作,大抵承接這條脈絡。
不過當時中國的影視環境畢竟不像港臺相對自由,1993年改編自二月河小說、由陳建軍主演的《康熙大帝》雖然是嚴肅歷史劇的「正規軍」嘗試,央視播出後也有好評,但卻引來「過度歌頌封建帝王」的指責。話雖如此,中國的清宮劇仍在1997年後推向高峰期,唐國強主演的《雍正王朝》證明瞭歷史正劇的收視威力,而後2001《康熙王朝》與2002《乾隆王朝》總結二月河的王朝三部曲,就是中國90年代後清宮熱的記憶標誌,
圖博館
宮鬥心機之追劇末日?中國「清宮劇」的愛恨浮沉 2019/02/01 勁松
「有劇可看直須追,莫待無劇空悲切」——此言道盡中國影視圈的起伏無常,一下子某劇爆紅了、轉眼間就被禁播下架。1月25日,中國北京市的機關報《北京日報》突然亮出刀子,在微博上發文聲討「宮鬥劇」,從《甄環傳》一路罵到《如懿傳》,把這些以清宮為背景的電視劇,一概打成敗壞社會風俗的魔光鬼影。
《北京日報》列出宮庭劇5大罪狀:崇尚皇族生活、宮鬥情節惡化社交生態、美化帝王將相而淡化今朝光輝、宣揚奢華享樂風氣、以及片面追逐商機導致正面精神弱化。猶如文革時代的理由看似荒謬,但隔天就有地方電視台接獲通知,要求停播《如懿傳》和《延禧攻略》等清宮劇,山東衛視、浙江衛視、東方衛視一眾省級電視台,紛紛臨時抽換節目。一位受到波及的電視台工作者說:怕是清宮劇又要冷一陣子了。
對於已經習慣上網追劇的觀眾而言,電視停播的衝擊可能不大;雖然這些被點名的熱門劇集都已在網路平臺上完結,不過實際上在電視放送仍然有可觀的收視率,對於購入版權的電視台來說還是不小的損失。而最多磨難的該屬《如懿傳》,先前官方審查一波三折而推遲播出,好不容易上架了,不到半年又碰上狠批宮鬥劇。
諷刺的是,在黨媒拿宮鬥劇開刀的時刻,準備過大年的廣大中國民間,依舊熱衷清宮題材。作為《延禧攻略》與《甄環傳》拍攝片場的橫店影視城,還推出了「2019跟著延禧過大年」的主題活動。清宮劇在社會大眾之間有相當的支持基礎,歷經幾次浮沉,官方就算想「剪掉清朝的辮子」,總是不太容易。
從辮子戲到宮鬥劇
粗略統計,中國從1976年至2018年間共891部古裝劇,占比最多的是清代147部、其次為明代92部(與香港、台灣合拍也計入其中)。一拍再拍證明市場反應好,經過幾十年的洗鍊,早已養成了不少對清帝國設定認知度高、接受度高的觀眾。
圖博館
被冤枉了幾百年的潘仁美,是在替誰背黑鍋? 2018-12-20
小時候,看電視劇《楊家將》,最恨的就是潘仁美。他不僅陷害老令公楊繼業,同時還殺害了我們最喜歡的楊七郎和楊三郎。然而電視劇只是藝術作品,是在民間傳說基礎上進行加工改編而成的,真實性極低。
潘美在宋朝開國初年,戰功赫赫,是一位開國名將,而且其廉政愛民,為人正直,是一名難得的清廉之臣。西元970年,潘美以火攻奇計成功攻克廣州滅亡南漢。西元974年,潘美率軍進攻北漢,屢戰屢勝,平定北漢,因功勞甚大而被封為韓國公。
楊業原為北漢將領,在趙匡胤攻滅北漢時歸降,成為宋朝將領,因作戰勇猛,在民間被稱為“楊無敵”。他與潘美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多瓜葛,更不存在演義中的潘仁美處處設計陷害,矛盾不斷的情形。不過要說楊業之死確實與潘美有關係,這也導致潘美在歷史上留下了駡名。
…
根據史料,潘美與楊業並不存在什麼直接的利益衝突。楊業是北漢降將,對於很早就跟隨趙匡胤南征北戰打下大宋江山的潘美根本夠不成任何威脅。因此,演義中的潘美心懷嫉妒蓄意殺害楊業之事純屬子虛烏有。
而在那場戰役中,潘楊的作戰理念是一樣的,只是監軍王侁堅持讓楊業出戰,並且在其出征後因為急著回朝爭功而提前撤兵,以致于楊業戰死當場。
因此,潘美對於楊業的戰死完全是無能為力的,。並且此事之後,潘美被趙光義降職調任,後鬱鬱而終,完全不是小人得志的故事,而是在宋朝的軍事制度下,武將們鬱鬱不得志的真實寫照。
因此,潘美是實打實的當了一回背鍋俠,他是替大宋的皇帝背的鍋,是替宋朝重文輕武的軍事制度背的鍋。
回應
確實好文,讀君一文章,顛覆楊家將。漲見識了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沒用無緣無故的愛恨,潘仁美被定為大奸臣不能算冤。
《楊家將》無論是評書,還是電視劇,都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
千百年來,民間對歷史上已經固化了的忠奸廉貪人物,即便是翻箱倒櫃,註定是徒勞的。人民自有人民的評價和定性的標準,即便組織再龐大的拉拉吹也扭轉不了國民的判決。
圖博館
孫皓暉:無邊落霞,歷史挽歌——二月河先生千古 2018-12-15 觀察者網
二月河先生今晨走了,一曲生命的禮贊在我們心中大鳴而起。
先生與我交集不多,屬於那種交淺言深而精神共鳴之根基甚堅的關係。
…..
中國古典文明史的主體民族是漢族,秦統一中國文明之後的發展過程中,又幾次主體變換,但都不成功。只有最後一次替代——滿族入關而取代明王朝與李自成農民軍的“大順”政權,總體上是成功的,主要表現為三個基本方面:
其一,滿清建立的中華帝國政權,自覺維護了中國的疆域統一與文明統一,一度強盛於整個世界,使中華古典文明在大唐之後再次巍然崛起。清朝最大的實質性文明貢獻,是將中華文明覆蓋圈的腹心土地全部化入了中國版圖而成為實際國土——新疆、西藏、蒙古、以貝加爾湖為軸心的遠東地帶,四大板塊全部實體化;再使臺灣回歸,中國統一文明的根基真正形成了實體基礎。這一方面,是已經處於腐朽僵化的明代政權與已經喪失文明創造力的中國農民軍政權,是無法完成的。
其二,滿清政權在中國古典文明已經定型化且處於大沒落的時期,強力介入,適時阻止了中國古典文明的以更為慘烈的形式大崩潰的歷史下滑趨勢,以最後的迴光返照的局部創造性,給中國文明在近代史的劇烈蛻變留下了可供迴旋的基礎性餘地。清代對中國古典文明典籍的最後一次系統整理,給中國文明的傳承與再生,都留下了相對可靠的根基。
其三,滿清一代隔斷了中國政治文明的大腐敗趨勢,以簡樸清新的格局簡化了中國宋明以來的諸多繁複僵化的教條;皇族、皇城等大大簡化,吏治相對清明,十任皇帝沒有一個殘暴腐敗的昏君等等等等,使中國古典政治文明在鴉片戰爭之後尚能保持“睜眼看世界”的能力,及最後的改良精神。舉凡這些,都給中國後來的救亡圖存留下了不滅的火種。
滿族變身為中國古典文明主體民族,自有其難以避免的歷史缺陷。但是,他們總體上是成功的,是偉大的,是有一定歷史自覺的。我們沒有理由責備他們,而應該向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表示崇高的敬意。二月河先生獨具慧眼,以他的偉大作品呈現了那個令人無限感喟的時代,為中國古典文明的最後歷程寫下了一曲悲壯的挽歌,使那片無垠的壯闊的東方落霞帶給我們無盡的歷史反思,從而成為我們文明重建的精神根基。
相關新聞
二月河:我寫歷史小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重蹈覆轍
回應
他的小說對滿清都是歌功頌德的,看不出有什麼“重蹈覆轍”
jsoujsou
三國的世界 (2018) 導演: 段錦川
《三國的世界》以嚴謹的歷史態度、新鮮的觀察視角,通過講述“三國”和其中人物的命運故事,傳遞他們所承載的傳續千年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底蘊,並探尋那段歷史中最有價值的精神本源以及它對後世的深刻影響。
《三國的世界》共分為六集,每集50分鐘,分別為《良史演義共三國》《星落秋風五丈原》《橫槊悲歌觀滄海》《義薄雲天垂九州》《一江南北真豪傑》《大江東去意未銷》。第一集的主要人物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以及為《三國志》作注的作者裴松之;第二集的主要人物是蜀相諸葛亮;第三集的主要人物是魏武帝曹操;第四集的主要人物是漢壽亭侯關羽;第五集是群像,以東吳的孫權、周瑜和魯肅為主要人物;第六集聚焦三國文化的影響力為何如此普遍、持久。
豆瓣短評
旁白大叔的聲音真的太有磁性了,非常動聽!攝影挺美,正史+演義+傳說混著說。三集講關羽和孔明,兩集分別講曹操和孫權+周瑜+魯肅,很契合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抑吳"的政治主張。看完以後才恍然大悟:一本書造了4個神-孔明關公呂布趙雲!三國演義其實是羅貫中的封神榜!陳壽鬱鬱而終,含恨身亡,一生都活在亡國的陰影中,而羅貫中籍籍無名,遊走江湖,不知所終。
三國的世界既有歷史的三國也有文學的三國,不贊同說到三國就一定要《三國志》、易中天,用一種偏娛樂的方式來講述也沒什麼不好的。
央視紀錄片,部部都是精品,看著歷史的講述。
嚴謹的歷史態度、新鮮的觀察視角?某些所謂的“專家”讓人笑掉大牙,央視紀錄片掉鏈子之作。
給觀眾道明瞭三國演義裡嚴重歪曲的歷史,還是不錯的
歷史的事情,本來也是無對錯,無善惡,無真假的。可憐兩丞相,後世評價如此不同。
尊劉貶曹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所以才受到歷代的追捧,反觀當代,網路上的一股不客觀的吹曹貶劉風氣,還有jslm這種洗白之作,又代表了什麼呢?叛逆?反傳統?
圖博館
不亞於抗日神劇,網友舉報電視劇篡改歷史
中國之聲2018.1.14日消息,最近一封致廣電總局的舉報信讓電視劇《巴清傳》受到關注。這部由范冰冰主演的新劇即將播出,已經放出了定妝照和預告片。
有兩位熱愛秦朝歷史的姑娘,在看過預告片之後,寫了七千字的舉報信,幾經輾轉找到廣電相關部門,親手遞交。指出該劇不僅服飾照搬日本,而且對歷史進行胡亂改造。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原信,可謂是文采斐然。
......
回應
如果不禁一次,製片方永遠不知道他們該怎麼對待歷史。
現在是個大舉報的時代?似曾相識
要說古裝劇不尊重歷史,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辮子戲打著正劇的幌子,卻歪曲歷史。
這麼說,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水滸傳等都進行了改編,而且還改得面目全非,是不是也不能播出了?至於服裝什麼的,那年頭都沒棉布,一般人穿麻衣,有錢人穿絲綢,這樣的東西都不符合目前的審美,電視電視不是歷史還原節目,它們有資本的投入就必須有收益,這是不可避免的!至於說衣服像日本的,這就更不懂了,中日韓的古代服飾本就同原,日本韓國古裝劇裝飾也是在其古代服飾的基礎上用現代的材料再創意用來符合現代的審美觀,古代本比較相似的裝飾經過現代的加工創意,服務的卻都是同一時代的審美觀只會更加的相似!在目前娛樂化的時代裡面,抗戰劇都嚴重偏離了事實,就不要說限制更低影響更低的的古裝劇了!像《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漢武大帝》《天下糧倉》這種經典的歷史正劇只會越來越少!只確實是一種悲哀,這裡卻不得不提一下日本,日本每年都會上演一部歷史正劇大河劇,雖然很扯很搞但卻不能否認其存在的意義。我們的歷史更加的悠久,可寫的皇帝、名將、名相更是多得不計其數,要拍真正的歷史正劇真需要動用國家的力量,央視考古辦教育部等真應該牽頭。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8_01_14_443117.shtml
圖博館
5月17日,武漢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第六次到訪湖北我們律師事務所,對許方輝委員的提案給予回复。武漢警方在回復中表示:“該提案契合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很有現實意義”。
按照回复意見,結合相關法律規定,“麻將娛樂”與“麻將賭博”的界限如下:
一、不以營利為目的,親屬之間進行帶有財物輸贏的打麻將、玩撲克等娛樂活動,不予處罰;[備註:不論賭資大小]
二、親屬之外的其他人之間進行帶有少量財物輸贏的打麻將、玩撲克等娛樂活動,參與者不滿十人,區分不同情形予以裁量和處罰:
(一)人均賭資不滿1000元的,屬於“麻將娛樂”,不予處罰;
(二)人均賭資1000以上不滿3000元的,處500元以下罰款;
(三)人均賭資3000以上不滿5000元的,處5日以下拘留;
(四)人均賭資5000元以上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並處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罰款。
人民日報談王者榮耀:與其封殺不如引導孩子著迷現實
人民日報2017.7.11發表題為《防沉迷藥方,在父母手上》的文章指出,與其圍追堵截封殺手游,不如引導孩子對多彩的現實世界著迷。
遊戲是人類的天性。但孩子尚不是成熟的理性人。在判斷力這一重要的人生技能習得之前,恰當的干預和引導十分必要。何為恰當?藥方就在父母手裡。
有一位朋友,今天帶女兒去參演兒童戲劇,明天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或者門都不用出,兩個人躺在沙發上你一言我一語編故事,也能度過一個快樂的下午… …一家人的日子如此豐富多彩,這樣的孩子恐怕不會輕易沉迷於遊戲不能自拔。
回應
我就是這麼做的,可是我真的好痛苦,我對和孩子編故事實在沒有什麼興趣。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不應該天天和大人泡在一起,興趣愛好完全不是一個位次的。
曾經的我也這樣認為,現在的我只能說這是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家長都做不到放下手機,更何況一個孩子
見慣了吃喝嫖賭,也沒見誰上升到這種高度,還動不動說什麼資本。只要你抽煙喝酒打麻將,任有其一,你有什麼資格看不慣別人玩遊戲?
圖博館
這張網上流傳的《拒絕精神鴉片做中華好少年!》圖片,將“喜歡玩遊戲”跟當“東亞精神病夫”、做中國的賣國賊聯繫在一起,然後讓孩子們宣誓“拒絕精神鴉片,做中華好少年”。
點擊查看大圖
如圖所見,這份“拒絕精神鴉片,做中華好少年”的誓文中用加粗的字體赫然寫著,“我再喜歡玩遊戲,我也絕對不能讓中華民族受到傷害”“我再喜歡玩遊戲,我也絕不會當'東亞精神病夫'、做中國的賣國賊”。
這份令人哭笑不得的誓詞真的存在嗎?
當然……是真的!
據觀察者網查詢,這份誓詞出自一家名為“愛能社”的民辦教育機構主辦的愛國演講活動中。
.....
好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論,所以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擺脫電子遊戲的“精神鴉片”呢?!
重點來了。要來參加“愛國大會”!
回應
一般像這樣的民辦機構,如果喊起來了愛國、傳統、國學之類的高大上口號,那麼多半都是口頭喊主義,滿腦子生意。
這是打著紅旗反紅旗的手法啊,無限擴大化,搞臭愛國路線。
最應該培養的是學生的自控力和意志力,而不是一刀切,不讓他們玩!
說得輕巧,請問,怎樣讓學生玩遊戲的同時,鍛煉他們的自控力?具體的方法,切實可行,一兩個就可
其實人在休閒時候選擇有益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的花樣多的很,如種花種菜,唱歌跳舞,琴棋書畫,健身運動·······。
網絡遊戲就是精神鴉片,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比真正的毒品更甚!玩過遊戲的人都知道,一旦玩上了網絡遊戲,就是成年人都無法控制自己,更不用說未成年人了!那種說培養學生自製力更甚於拒絕網絡遊戲的觀點,若非無知,必是網絡遊戲公司的托,更或是本身就是已經染上了網絡遊戲毒品的癮君子!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7_10_417428.shtml
首例“麻將政協提案”獲回复:1千以下屬娛樂
2017年2月16日,市政協委員、湖北我們律師事務所主任許方輝律師向市政協第十三屆一次會議提出《關於以“法治思維”釐清“麻將娛樂”與“麻將賭博”的界限,讓武漢市民打麻將不再提心吊膽的建議》,經審查立案。提案案件號為:武漢市政協第20170508號。
據悉,除2010年合肥市某政協委員建議“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在合肥建設國際麻將城”經過提案委員會討論未予立案以外,許方輝委員的提案系全國首例已立案的“麻將政協提案” 。
圖博館
武俠小說能不能算得上傳統文化尚待討論,但並無爭議的是,武俠小說至今為止都有著大量的讀者群以及仍在發展的市場。而網游市場的潛力毫無疑問。
網游這種東西你不去佔領別人就去佔領,哪些年外國在中國橫行的網游還少麼?!
說網游使人墮落真是貽笑大方,說得好像沒有網游其他方面就不墮落一樣!
未來世界網游絕對占有重要一席!關鍵的是我們掌控!
因此,就有同學力挺《王者榮耀》,畢竟作為手游本身,其質量也是值得肯定的。
王者榮耀倒不了。農藥的品質非常優秀,是當前手游業內最高的製作水平。吃喝玩樂本是人性,只可能壓抑,不可能完全杜絕。玩物喪志是一個多方面的社會問題,單單推給遊戲不負責,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沒了農藥,自然有其他遊戲代替;沒了遊戲,自然有其他娛樂方式代替,反正吸引小學生的,總會有一個適應時代潮流的娛樂出現。與其打壓農藥,打壓遊戲業,不如多多強化引導。
回應
在遊戲中學歷史?太搞笑了
說到底,其實就是部分文人想要壟斷文化的解釋權。文化本身應屬於全民,文人只是僕從和保管者。但很多文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想要壟斷文化的正確性來加強自己的地位。那麼多的歷史再不去用真要死了,然後外國人拿去改了再賣回來。本身遊戲就是娛樂和虛假的,沒人會把正確的歷史和遊戲混在一起。迂腐的人就應該老老實實被淘汰,不要再擋住車輪向前
遊戲帶給你是快感,帶走是你寶貴的時間,留下的是空空如也。
一個遊戲搞得怎麼上綱上線,這又不是益智遊戲,需要寓教於樂嘛?
這些東西要看影響力的好吧。影響力越大責任就有多大,更何況是對中小學生。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7_07_10_417427.shtml
“拒絕精神鴉片”誓文令人大跌眼鏡曾出現在全國多所學校2017-07-10觀察者網
防止未成年人過度沉迷電子遊戲,這是無可爭議的正當舉措。對未成年人進行愛國主義,這當然也是無可爭議的必要之舉。但是,網上最近流傳的一張以“愛國”和“拒絕精神鴉片”為主題的演講宣誓詞圖片,卻讓不少人大跌眼鏡。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一探究竟……
圖博館
媒體批王者榮耀扭曲歷史 讀者:更利於文化輸出2017-07-10 張雅琦
大熱手游《王者榮耀》最近又“火”上了新高度,不過這次幫著刷存在感的可是一批知名媒體。上週,人民網剛剛三評《王者榮耀》,從扭曲歷史批到監管不力。今天,新華網又批《王者榮耀》不該“遊戲”歷史。各路媒體紛紛下場開懟,聲勢浩大。
面對這種幾乎一邊倒的輿論風向,觀網的讀者倒有一些不同的聲音。
還記得之前觀網有篇文章,講的是知乎上的一個議題,大概是有人提問“為何日本那麼多英雄武將?”。
答案很簡單,因為人家娛樂化處理的很極致,換做某些媒體的話講,就是把歷史“扭曲”的很極致。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很喜歡中國的三國跟封神,因為在過去我們把歷史“扭曲”的很娛樂,很吸引人。
你喜歡上人家的遊戲,不說大部分,但至少一定會有一部分人會去深究人家背後的歷史,就好像日本文化從來沒有在中國傳播輸出過,但卻因為日本二次元文化的流行,而間接的產生了大量去學習,深造,甚至吹捧日本傳統文化的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做出比日本還日本的遊戲,諸如陰陽師,崩壞(比日本還日本,這個是日本媒體的原話)。
還是我之前講的例子,好多老外了解三國都是從扭曲的三國無雙開始,好多國人了解西方歷史英雄甚至神話英雄,都是從更扭曲的聖鬥士,以及極致扭曲的fate系列開始。
扭曲歷史是《王者榮耀》最為人詬病的“罪狀”之一,但是實際上這種被扭曲的歷史卻在娛樂化的今天具有著極強的文化競爭力,甚至能形成頗具成效的文化輸出,舉個例子就是,日本動漫。
日本當初也是,當初日本動漫遊戲發展的初期,好多日本老一輩都說扭曲價值觀。
然後現在二次元成了日本傳統不說,也成了日本獨有的文化輸出名片。
最要命的是,這個名片不僅提供了日本大量的經濟收入,還帶來話語權,旅遊,教育,甚至是對日本的敵對國影響其內部團結的效果(國內精日問題)
當年的日本動漫被批玩物喪志,當年的中國被批的是武俠小說。
你們家孩子用手機看網文,別說學業徹底耽誤,連眼睛都看到800度了。
那麼問題來了,你們家孩子用手機看網文看瞎了,是賴你這個家長管理不善,還是怪人家作者或網文平台?
我印像很深刻,我父親小時候就是,天天躲在被窩裡面看武俠小說,那時候一本也就幾毛錢(現在我們家還一大堆),我爸說那會武俠小說就跟現在的手遊一樣,玩物喪志。然而當初那批“玩物喪志”的武俠小說現在都成傳統文化了
圖博館
電影與國際關係
作者: 陳牧民, 陳鳳瑜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4/09/25
內容簡介
透過電影,輕鬆看懂國際局勢
國際局勢瞬息萬變,我們可能一覺醒來,發現手中股票大跌、財產縮水,或是世界某地又開戰了,石油又漲價了。這些國際事件背後原因錯縱複雜,但也為電影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創作題材。本書是為了讓一些想了解國際局勢,又不得其門而入;或是熱愛電影,卻看不懂國際政治運作潛規則的讀者所設計的入門書。全書精選十六部國際關係電影,深入淺出地介紹全球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讓讀者們了解這些事件如何發生,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讓你真正看懂電影、成為國際趨勢的分析家!
目錄
1.冷戰下的美蘇對立--驚爆十三天
2.阿富汗戰爭中的美國角色--蓋世奇才
3.以鮮血與暴力成就獨立大頁--光榮時刻
4.後冷戰時期的種族與宗教衝突--三不管地帶
5.南北韓緊張對峙背後不為人知的祕密--共同警戒區JSA
6.二○○三年伊拉克戰爭的真實面貌--關鍵指令
7.操弄中東產油國政局幕後的那隻黑手--諜對諜
8.操弄中東產油國政局幕後的那隻黑手--大到不能倒
9.美日關係與一九四五東亞國際新秩序的起點--日落真相
10.描寫以巴衝突的黑色喜劇--天外飛來一隻豬
11.經濟全球化下拉丁美洲的發展困境--時代啟示錄
12.抵抗國家暴力與普世人權價值的實踐--翁山蘇姬:以愛之名
13.一場骯髒的反毒戰爭--迫切的危機
14.與非洲獨裁者伴君如伴虎的人生--最後的蘇格蘭王
15.面對索馬利亞海盜的真實記錄--怒海劫
16.外勞政策與移民問題歡迎來到德國
圖博館
回應
簡單地逐條逐點反駁作者:1、(一)伯羅奔尼撒戰爭不是新興大國挑戰傳統強國。
雅典與斯巴達不是新興大國挑戰傳統強國,無法用來論證新興大國不挑戰傳統強國。以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為例,馬其頓崛起滅亡波斯,羅馬崛起滅迦太基,大金崛起滅遼宋,大元崛起滅金宋,不勝枚舉。說明在不同文明中,新興大國挑戰傳統強國都是共性與常態。2、(二)衝突並非不可避免。“並非不可避免”,已經說明了作者也承認衝突是大概率事件,不衝突是小概率事件。3、(三)雅典斯巴達的關係與中美關係不可比。a,一戰前英國與德國也相互經濟交融,皇室還是親戚。b.古代交通不發達,對於雅典與斯巴達來說,希臘世界對他們來說就幾乎是整個世界,兩國間的戰爭對他們來說就是世界大戰,但他們仍然決定戰爭。4.(四)歷史教訓說明“修昔底德陷阱”不成立。英美全球霸權的和平轉交是國際關係中的特殊現象,有太多的偶然性。中美之間的關係,相比英美,更像英德。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蘇同盟尚且兵戎相見、牢不可破的聯盟尚且不攻自破,中美亦敵亦友,現在就自信滿滿認為“修昔底德陷阱”不成立,最終肯定會希望破滅;只有時刻警惕“修昔底德陷阱”,才能使得雙方在處理中美關係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合作的大船才能不翻。
逐條反駁一下你的觀點:1. 就算在冷兵器的古代新興大國挑戰傳統強國是常見現象,到了熱核武器時代,誰還敢輕言戰爭?馬其頓遼金元這些短命文明不說,就算羅馬與迦太基,與今日中美這樣偉大的超級文明有可比性?2. 衝突必然有,關鍵是可否控制,失控的衝突是大家都全力避免的小概率事件。3. 雅典與斯巴達,英國與德國能夠爆發全面戰爭,是因為他們相信勝利者終將得到整個世界,俄國與美國,中國與美國不會爆發大戰,是因為沒人相信勝利者還能得到一個完整的世界,更可能得到的是地獄。4. 日本人說中國像一戰前的德國,用心何其毒也?你一個中國人,也拿英德來說事兒,你是哪頭的?作者批駁修昔底德陷阱,就是為了破解人家給我們挖的坑,你卻要跟在人家屁股後面談修昔底德陷阱,不是正好掉坑里嗎?
http://www.guancha.cn/pengbo/2017_05_16_408595.shtml
圖博館
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的國際關係背景,與當代中美關係不具有可比性。用“修昔底德陷阱”並用來比擬中美關係並進行炒作,是政治家和外交家不懂歷史的一種表現。當然,也是某些人別有用心的表現,本身又是美國大國戰略的一部分。
對此,中國政府具有清醒的認識。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美時再次提到:“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
令人高興的是: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美國的國際戰略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偏向於意識形態轉為更加務實。假如中美兩國在交往中均首先強調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則兩國之間難以找到共識。
但是如果雙方均立足於經濟利益,考慮到兩國在經濟上的融合程度,則爆發直接衝突的概率相當小。雙方的爭執,無非是在共同做大蛋糕時候,誰分得多一點,誰分得少一點而已。
當下,“一帶一路”高端峰會的召開,中美取得全面經濟對話框架下的早期收穫,在雙方各自讓步的基礎上達成了十項共識,及美國、日本、韓國都派出代表團參加中國的“一帶一路”峰會,均說明中美兩國已經暫時達成和解,雙方爆發直接衝突的可能性顯著下降。
不僅如此,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宣稱,除了此次的十項初步協議,未來中美兩國還會出台更多協議,“有500項,甚至超過500項內容可能會被討論。”在中美雙方進行越來越深入的談判,達成越來越多協議的過程中,中美之間經濟融合的程度將會越來越高,爆發衝突的可能性只會越來越低。
參考文獻:
1、《正確認識“修昔底德陷阱”》,《人民日報》,2016年4月17日。
2、錢乘旦:《“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真相是什麼?》,《北京日報》,2016年9月5日。
3、[希臘]修昔底德著,謝德風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年。
圖博館
德國統一之後,取代了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在1914年和1939年,德國的侵略行為和英國的反應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
但是這個例證並不成立。因為當時首先挑戰英國的並不是德國,而是美國。在當時的世界上,美國的經濟實力才是世界第一,而且早在1890年前後就超過了英國,而且是全面超越,然而兩國之間卻並沒有發生衝突。
而德國不但超越英國在美國之後,而且對英國造成的壓力也遠不能與美國相比。
外交學家們多對歷史一知半解。除德國的例子之外,其他例子如英國挑戰荷蘭等等,仔細考察歷史,也多不成立。
“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
如前所述,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完全不顧歷史事實的說法。事實上,“修昔底德陷阱”的確不是修昔底德本人提出的,而是當代的美國人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
格雷厄姆•艾利森是哈佛大學教授,同時也是美國國防部長特別顧問,與美國政府關係緊密。他為了給美國壓制中國的發展尋找理由,特意杜撰了一個“修昔底德陷阱”。
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如修昔底德自己所說,並非新興強國挑戰原有強國,而是兩個現有強國之間的衝突。而且前提是雅典不斷侵略斯巴達的盟國,逼迫斯巴達不得不反擊。
必須說明的是:修昔底德本人是雅典人,還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擔任過雅典的最高官職將軍,親自指揮過雅典的海軍。他對戰爭的了解及解釋應該是最為客觀和真實的。
也正是格雷厄姆•艾利森用德國挑戰英國歷史案例來證明“修昔底德陷阱”,但是如前文分析,這個例證同樣不成立。
大致可以這樣判斷: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無非是給美國壓制中國的戰略製造理由而已。這是美國一貫的國際戰略,也是當年大英帝國“打擊最強對手”戰略的延續。而美國向來是將自己標榜為大英帝國的繼承者的,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大英帝國的國際平衡戰略。
圖博館
只是到了後來,如修昔底德所述:“最後,雅典的勢力達到頂點,人人都能夠清楚地看見了;同時,雅典人開始侵略斯巴達的盟國了。在這時候,斯巴達人感覺到這種形勢不能再容忍下去了,所以決定發動現在這次戰爭……”
因此,雅典與斯巴達之間曾經長期共存,兩國直接的衝突並非不能避免。只要雅典不是把斯巴達逼到無路可走,雙方的直接衝突原本是不會爆發的。
事實上,即使在戰爭爆發之後,兩國之間依然存在和平解決矛盾的機會。
公元前421年,長期戰爭之後,雙方都筋疲力盡,雅典與斯巴達簽訂了《尼西阿斯合約》。根據該合約,雙方恢復了戰前的疆界,實現了和平。但是僅過一年,雅典內部的民主派領袖得勢,再次挑起了雙方的衝突。最終在羊河之戰當中,強大的雅典海軍全部覆滅。自恃強大,一再挑戰對手、挑起戰爭的雅典不得不最後投降。
一帶一路峰會中美關係中國一帶一路美國
(三)雅典斯巴達的關係與中美關係不具可比性
歷史上,雅典土地貧瘠,無以為生,是一個以工商業為主的國家,貿易利益遍及地中海世界。而斯巴達則是一個農業國家,利益局限於伯羅奔尼撒半島之上,少有海外利益。兩者之間在經濟上雖然沒有競爭,不存在任何利益衝突,但也沒有任何合作。
現代的中美兩國則不然,兩國之間存在全方位的經濟合作與互相融合。在貿易上,雙方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在金融方面,中國長期是美國國債的第一大持有國。因此,當代中美兩國在經濟上存在重要的衝突,但是在更根本上是合作的關係。
另外,當前世界上,美中是屬一屬二的大國。而是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的時候,雅典與斯巴達在當時的世界上只能算是比較小的國家,周圍比他們強大的國家還非常多。雅典與斯巴達的強大,只是在希臘世界而已。
所以,雅典與斯巴達的衝突,僅僅在局部地區有意義,對其他地區的衝擊較小。而中美之間假如發生衝突,影響是世界性的。因此,中美兩國之間,必將更加慎重,受到的製約也將更多。
(四)歷史教訓說明“修昔底德陷阱”不成立
據說:人們發現,自1500年以來,一個新崛起的大國挑戰現存大國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發生戰爭的就有11例。在這些例子當中,一戰常被用於證明“修昔底德陷阱”的存在。
圖博館
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並不存在
但是仔細考察當時的歷史背景,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原因、過程及結果,再分析修昔底德的原話,可以認為並不存在上述引申含義,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並不存在,用雅典與斯巴達的關係來比擬中美關係也是完全不成立的。
(一)伯羅奔尼撒戰爭不是新興國家挑戰傳統強國
伯羅奔尼撒戰爭不是什麼新興大國挑戰傳統大國引發的衝突,而是兩個同樣古老的強國之間的戰爭。
一般認為,雅典城邦於公元前8世紀就已經建立,並成為古代希臘的核心城邦之一。
從公元前594~前593年梭倫(Solon)改革開始,中間經過前509~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Cleisthenes)改革,雅典逐步向奴隸主民主制度過渡。最後經伯里克利(公元前495—公元前429)的改革,達到當時民主制度的頂峰。
在這個過程當中,雅典逐漸強大。並於公元前6世紀到4世紀長達將近200年的希波戰爭當中,多次領導希臘城邦抵抗外來侵略,在擊敗波斯帝國的戰爭中取得輝煌的勝利,著名的馬拉松戰役就是雅典的傑作。更加著名的斯巴達三百勇士固然了不起,但是在軍事上其實是失敗的。最後領導戰爭取得勝利的,還是雅典人。雅典人在薩拉米斯海戰中擊潰了波斯海軍,才在根本上扭轉了戰局。
斯巴達更不是新崛起的大國。斯巴達城邦於公元前10世紀就已經建立,公元前8世紀左右就征服了周邊地區,成為南部希臘地區的霸主。而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於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因此,在爆發直接衝突的時候,這兩個城邦都是古老的國家,長期是希臘並立的雙雄,沒有哪個是新崛起的。只不過斯巴達陸軍更強,而雅典海軍更強。至少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之前,雅典的國力是長期強於斯巴達。
(二)衝突並非不可避免
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前,雅典與斯巴達共存了將近4個世紀,兩者之間沒有發生衝突。而且,在雅典真正崛起的時候,在綜合國力實現對斯巴達的赶超,並且把斯巴達越拉越後的時候,兩國之間也並沒有發生直接的衝突。
一如修昔底德所說:“在這些年中,雅典人使他們的帝國日益強大,因而也大大地增加了他們自己國家的權勢。斯巴達人雖然知道雅典勢力的擴大,但是很少,或者根本沒有製止它;在大部分的時間內,他們仍然保持冷靜的態度,因為在傳統上,他們如果不是被迫而作戰的時候,他們總是遲遲而作戰的;”
圖博館
彭波:中美之間修昔底德陷阱是個謊言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2017-05-16
5月14-15日,“一帶一路”高端峰會在北京舉行,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日本、韓國等均派代表團參加。此前中美兩國領導人會面之後約定的中美經貿“百日計劃”成果也一一公佈。這些行動說明一個問題:世界老大美國,與新崛起的中國之間,並非不能共同發展,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不能運用於中美兩國關係。
事實上,“修昔底德陷阱”是當代人編造出來,並不符合歷史演變的真實情況。
近幾年, "修昔底德陷阱"成了一個流行的詞語。尤其常常用於指代中美關係,炒作中國對美國的挑戰。
面對西方國家的炒作,2014年1月22日,《世界郵報》創刊號刊登了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專訪。針對中國迅速崛起後,必將與美國這樣的舊霸權國家發生衝突的擔憂,習近平在專訪中說,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祇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修昔底德陷阱”的特定內涵
據說,此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古代希臘曾經爆發過一次涉及整個希臘世界的大戰——伯羅奔尼撒大戰,當時希臘世界的雅典與斯巴達兩強爭霸。
從公元前431年到前404年,雙方進行了長達27年的戰爭,最終以斯巴達的勝利和雅典的慘敗而告終。對於這次大戰的原因,當時擔任過雅典海軍統帥並親自參與指揮的史學家修昔底德曾經這樣總結,“……戰爭無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壯大的力量,還有這種力量在斯巴達造成的恐懼”。
對於修昔底德這句話,當代的國際關係學家進行了引申,指代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兩者之間的戰爭變得不可避免。並進而提出在當前的國際社會當中,美國是現在的領袖,而中國也在快速崛起,兩者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無論東方西方,政治家們都非常重視歷史經驗教訓。因此,這一說法提出來之後,對於中美之間可能會發生如當年雅典和斯巴達兩國之間那種激烈的擔憂就成為了牽動人心的問題,也成為中美兩大國領袖不得不認真對待的問題。
圖博館
這些年,我們還在相信的歷史謠言 by韓明輝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認定週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歷史真事,然而,經國學大師錢穆考證,並不存在此事,並有出土文物可以作證。可見,即使流傳千年,依然有許多所謂的歷史經不起推敲。本書結合最新研究成果(?),對歷史上三十一樁看似板上釘釘的“定案”刨根問底,挖出被掩藏千年的真相。謠言在這裡被揭穿,歷史在這裡被正名!
目錄
堯是禪位,還是被舜奪位?
週幽王會不會為褒姒“烽火戲諸侯”?
伍子胥有沒有對楚平王鞭屍或鞭墓?
勾踐有沒有做過夫差的奴僕?有沒有臥薪嘗膽?
孟姜女有沒有哭過長城?
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私生子?
荊軻是想刺死嬴政,還是想活捉嬴政?
秦始皇坑殺的是儒生,還是術士?
項羽有沒有火燒阿房宮?
韓信因謀反罪被殺到底冤不冤?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是真愛還是騙局?
曹操是不是西漢功臣曹參的後人?
赤壁之戰,曹操有沒有“燒船自退”?
馬謖是被諸葛亮揮淚斬殺,還是另有隱情?
諸葛亮死後,魏延有沒有造反?
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武則天有沒有為上位而殘殺親生女?
真實的法海有沒有拆散過許仙與白素貞?
趙匡胤有沒有杯酒釋兵權?
楊繼業是被潘仁美害死的嗎?
武大郎高大威猛,而潘金蓮也並非蕩婦?
沈萬三是否曾因富致禍?
劉伯溫是不是被朱元璋或胡惟庸毒殺的?
建文帝是自焚了,還是逃走了?
唐伯虎有沒有在考場作弊?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是因為陳圓圓嗎?
孝莊太后有沒有下嫁多爾袞?
順治是出家了,還是病死了?
雍正是篡位,還是合法繼位?
慈禧發動戊戌政變是因為袁世凱告密嗎?
光緒帝是死於疾病,還是死於謀殺?
圖博館
第七章調查
問問題,深鑽研
做自己的調查研究
不要害怕問些基本問題
7.1什麼時候展開調查研究?
7.2顧問
顧問會議
專業會議
7.3電話調查
7.4核對事實
7.5講述細節
7.6統計數據及其他形式的資料
7.7年表
7.8印刷品及網絡調查
整理材料
7.9視覺資料
7.10展開下一步
第八章選擇人物
8.1何時選擇人物
8.2選擇誰
8.3做好准備工作
挑選非專業人士
快速拍攝
拍攝反對的聲音
平衡觀點的拍攝
擴展視角
8.4主持人和敘述者
8.5為你的主題支付費用
第九章提案闡述與提案寫作
9.1提案闡述
量身打造提案闡述
何時進行提案闡述
提供影像的提案闡述
提案闡述精煉你的故事
9.2提案寫作
要求的本質
主題介紹
根本原因
願望與目的
相關項目
從屬項目
項目歷史
觀眾以及播前景
組織信息
項目人員
工作計划
附錄
劇本闡述
預算
幾條額外的建議
9.3保護你的想法
第十章大綱、劇本闡述以及劇本
10.1大綱
10.2劇本闡述
劇本闡述應包括哪些內容?
故事,並非影像
人物介紹
說明性材料
引用
不為人知的信息
為系列片撰寫劇本闡述
反映你所完成的工作
講述一個好故事
10.3拍攝闡述
10.4劇本
為籌資寫作劇本
劇本格式
解說詞劇本
10.5劇本闡述的課堂練習
10.6廣播電視電影和系列片的樣本
示例頁,大綱,《行動起來》
示例頁,劇本闡述草案,《你可以在那里種)鋁》
示例頁,提交給國家人文基金會的劇本闡述,《克服》
示例頁,劇本闡述,《米爾•帕克》
示例頁,修訂大綱,《拉利一家》
示例頁,劇本(單欄),《當納聚會》
示例頁,劇本(雙欄),《齊聲高歌》
第三部分拍攝和剪輯
第四部分關於紀錄片故事的訪談
圖博館
(美)希拉•柯倫•伯納德(Sheila Curran Bernard),著名電影人、作家和顧問,麥克道威爾•科隆尼藝術村和弗吉尼亞中心藝術創作方向研究員,近來供職於普林斯頓大學。她在策划、制作一些由美國國家電視台播映、影院放映、博物館以及課堂使用的紀錄片項目方面經驗豐富,作品曾獲得艾美獎創作藝術獎、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以及美國歷史學家組織設立的埃里克•巴爾諾獎。
目錄
代序:紀錄片與故事片優勢互補
第一部分故事的設計
第一章關於故事的基本術語
1.1開端
1.2敘事鏈
1.3主題
1.4故事弧
1.5情節和人物
1.6戲劇性的故事講述
1.7你的故事是關於誰或關於什麼事的
1.8什麼是主角需要的
積極的對抗消極的
困難與阻礙
有價值的對手
具體的目標
情感的影響和觀眾的參與
增加張力
一個令人滿意的結尾
第二章紀錄片故事的講述
2.1故事版權
2.2在攝制中「發現」故事
2.3意外新發現
2.4評價故事的構思
途徑和可行性
支付能力
激情與好奇
觀眾
關聯
合時宜
視覺化
扣鉤
已有的相關影片
2.5故事的發展
2.6先期了解故事,並不意味着你的表達
是一種偏見
2.7講述一個生動的故事
第三章講故事的方法
3.1紀錄還是抨擊?
3.2文獻紀錄片的攝制
3.3再現和紀錄劇
3.4科學紀錄片
第四章故事的結構
4.1結構的構成元素
鏡頭
場景
段落
幕
誘發事件
進攻點
背景故事
4.2三幕式結構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構建多重故事線
對三幕式結構的誤解
五幕式/一幕式/二幕式中的三幕式
電影結構的運用
第五章控制時間
5.1講述一個編年體的故事,而不是編年體本身
5.2壓縮或延展時間
5.3超時拍攝
5.4壓縮采訪
第六章個案分析
6.1個案分析:《美國女兒越南媽媽》
6.2個案分析:《輪椅上的競技》
6.3個案分析:《超碼的我》
第二部分劇本闡述的思路
圖博館
第七章 紀錄片的剪輯
第一節 剪輯的基本方式
第二節 時空與結構
一、作為觀念的「被禁用的蒙太奇」
二、時空結構的方式
第三節 敘事視角
一、全知敘事視角
二、限制性敘事視角
三、自傳體與私紀錄:一種自我的視角
第八章 匯編(文獻)紀錄片的創作
第一節 人物文獻紀錄片的素材處理
一、素材開發的創新思維
二、關於素材資料的真實性問題
第二節 口述歷史紀錄片
一、口述歷史的基本形式
二、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內涵
第三節 阿倫雷乃的《夜與霧》
一、歷史情感的復雜性與豐富性
二、結構形式、時空要素與色彩對比
三、記憶的深度:恢復與重建
第九章 道德困境和倫理風險
第一節 交流的倫理價值
第二節 倫理控制的方式
第三節 不傷害原則的悖論
第十章 電視紀錄片的發展過程與價值取向
第一節 紀錄片欄目的定位及實現路徑
一、欄目定位的考量因素
二、動態的定位調整和執行的實現路徑
三、敘事的方式與故事化定位
第二節 欄目紀錄片的時段編排
第三節 科技傳播與科技類電視節目
第四節 現實類紀錄片的存在方式與價值取向
第十一章 基於模塊設計的紀錄片創作教學
紀錄片也要講故事(第3版)
作者: (美)希拉•柯倫•伯納德
出版社:中國計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內容簡介
本書從運用紀錄片講故事的角度出發,介紹了怎樣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戲劇性事件,並對這些素材進行巧妙安排,給觀眾提供獨特的視角與體驗。從拍攝前的調查研究、撰寫拍攝計划,到攝影和剪輯的每一個步驟,作者都提供了有力的指導和建議。此外,書中匯集了大量真實案例,以及十多位當代頂尖紀錄片大師和專業人員的特別訪談。本書為希望吸引到更廣泛觀眾的紀錄片制作者提供了極其實用的方法和技巧。
新版本中增加了許多當代焦點問題,比如對低成本獨立電影的關注,對《超碼的我》、《輪椅上的競技》、《時光如水》、《決堤時刻》等近幾年紀錄片佳作的分析。
圖博館
紀錄片創作:理論、觀念與方法
作者: 劉忠波
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內容簡介
從理論、觀念和方法三個層面把握紀錄片創作的內涵和現實,以中外紀錄片創作發展歷程為背景,結合了典型紀錄片的個案分析,基本理論包括概念與命名、真實性問題、虛構的意義、意識形態與行動主義、欄目紀錄片與紀錄片欄目等幾個部分,涉及了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關系、敘事時空和視角、道德精神和倫理關系等創作觀念的論述,方法上圍繞攝影、同期錄音、配樂、剪輯等創作核心環節展開。
劉忠波,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講師,北京師范大學電影學碩士,南開大學文學博士,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紀錄片創作與理論、影視文化傳播等。曾在《中國電視》、《北京電影學院學報》、《電視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划項目等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先后出版有長篇小說《潤身》、《灰魚》,拍攝有《微光漫游》、《郎毓秀》、《刺青》等多部紀錄片,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電影節入圍、獲獎。
目錄
第一章 紀錄片的概念與類別
第一節 多義的概念和可能的類別
一、多義的概念
二、可能的類別
第二節 中國紀錄片的命名過程和稱謂變化
一、20世紀80年代幾種紀錄片稱謂的來源
二、紀錄片稱謂的恢復過程
三、中外概念的對接與影響
第二章 社會屬性、政治化與意識形態特征
第一節 政治的「理想之眼」:由維爾托夫說起
第二節 社會屬性、政治化與意識形態
第三節 政治化與藝術化:以里芬斯塔爾的紀錄片為例
第三章 真實的實踐與虛構的意義
第一節 基於感知的真實與紀實主義
第二節 真實的不同實踐
一、技術的前提
二、以「觀察—旁觀」為核心的創作觀念
三、以「激發—干預」為核心的創作觀念
四、「新紀錄電影」的「雜糅」與「融合」
第三節 虛構的意義與真實再現
第四章 紀錄片拍攝對象的屬性
第一節 尋找拍攝對象
第二節 擬劇理論作為分析工具
第三節 拍攝對象重新塑造角色的形式
第四節 拍攝者與拍攝對象的情感關系
第五章 紀錄片攝影的行為機制
第一節 敘事性構思和即時性
第二節 攝影與照明
第三節 攝制組的團隊工作與動力學
第六章 紀錄片的同期錄音及配樂
第一節 同期錄音的特征與設計方案
第二節 紀錄片的配樂
圖博館
(五)《功夫》(2004年,中國香港)——火雲邪神能手捏飛彈嗎?
(六)《八腳怪》(2002年,美國)——巨型蜘蛛能獵食人類嗎?
(七)《少林足球》(2001年,中國香港)——美女腳踩香蕉皮能滑倒嗎?
(八)《我把孩子放大了》(1992年,美國)——巨型生物能行動嗎?
(九)《親愛的,我把孩子縮小了》(1989年,美國)——縮微人體能生存嗎?
(十)《驚異大奇航》(1987年,美國)——微型納米機器人能潛入人體嗎?
(十一)《行竊大師》(1988年,中國)——魔術高人能手抓子彈嗎?
(十二)《007之大破太空城》(1979年,美國)——牙齒能咬斷鋼纜嗎?
第三章 碰撞與能量專題
(一)《龍鳳店》(2010年,中國香港)——雞蛋砸人能致命嗎?
(二)《全城戒備》(2010年,中國香港)——纖細竹簽能刺穿玻璃嗎?
(三)《趕盡殺絕》(2007年,美國)——子彈能推動歡樂轉盤嗎?
(四)《少數派報告》(2002年,美國)——火箭背包能載人飛行嗎?
(五)《少林足球》(2001年,中國香港)——鐵頭功能砸碎酒瓶嗎?
(六)《中華賭俠》(2000年,中國香港)——撲克牌能見血封喉嗎?
(七)《碟中諜2》(2000年,美國)——猛男摩托對決能逃生嗎?
(八)《百變星君》(1995年,中國香港)——高空雪糕能安全接住嗎?
(九)《國產凌凌漆》(1994年,中國香港)——「箱神」助力能騰空飛躍嗎?
第四章 行星運動與萬有引力定律專題
(一)《超人鋼鐵之軀 》(2013年,美國)——氪星能誕生無敵超人嗎?
(二)《地心引力》(2013年,美國)——太空驚魂能幸運脫險嗎?
(三)《黑衣人》(2012年,美國)——月球監獄能安全逃脫嗎?
(四)《逆世界》(2012年,美國/加拿大)——在顛倒的世界中還能自由溝通嗎?
(五)《2012》(2009年,美國) ——九星連珠能干擾地球嗎?
(六)《月隕天劫》(2008年,美國)——失控月球能與地球相撞嗎?
(七)《太陽浩劫》(2007年,英國)——垂死太陽能復活重生嗎?
........
第五章 振動與波動專題
第六章 分子運動論專題
第七章 氣體性質專題
第八章 溫度與熱力學基礎
第九章 靜電場專題
第十章 恆定磁場專題
第十一章 電流與電路專題
第十二章 光的直線傳播專題
第十三章 光的本質與激光專題
第十四章 量子物理學與核輻射專題
第十五章 相對論時空觀專題
第十六章 現代科技發展專題
圖博館
光影世界:電影中的物理學:130部中外大片帶你還原鏡頭背後的科學真相
作者: 李耀俊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內容簡介
電影是人類近百年來最偉大的藝術發明之一,它的魅力無人能擋,讓人如痴如醉。電影中的科學知識必須准確嗎?那些異想天開的場景經得起科學理論的檢驗嗎?假如導演公然挑戰你的智商,違背你的生活常識,挖空心思地以科學的名義忽悠你,讓你傻笑着信以為真,你還能安心坐在屏幕前觀看這些低級的電影嗎?
本書將帶領那些忠實的電影粉絲們,細心觀察電影中被人們遺漏的細節,用科學原理審查導演的奇思妙想,指出電影中存在的科學錯誤,分析電影場面實現的可能性。為了使電影挑刺更具有針對性和代表性,我們重點關注自2000年以來上映的,具有較好票房收入、較高人氣和口碑的130部商業大片。下面就讓我們手持科學放大鏡,做一名眼光敏銳的電影糾客冶,檢驗電影中的懸疑鏡頭,還原鏡頭背后的科學真相。
同時,本書與已出版的《西游漫話:同猴哥一起論道科學——40個經典瞬間帶你還原故事背后的科學真相》為姊妹篇。
目錄
第一章 牛頓運動定律專題
(一)《倩女幽魂》(2011年,中國香港)——離奇鬼怪能穿牆而過嗎?
(二)《通緝令》(2008年,美國)——拐彎子彈能長眼睛嗎?
(三)《蜘蛛俠》(2007年,美國)——少年英雄能飛檐走壁嗎?
(四)《超人歸來》(2006年,美國)——性感英雄能一飛沖天嗎?
(五)《碟中諜3》(2006年,美國)——步槍能擊落噴氣式戰斗機嗎?
(六)《極限特工》(2002年,美國)——猛男能與雪崩生死較量嗎?
(七)《槍王》(2000年,中國香港)——子彈能空中對撞嗎?
(八)《終極殺陣1》(1998年,法國)——汽車能飛越斷橋嗎?
(九)《黃飛鴻之西域雄師》(1996年,中國香港)——中國功夫能橫掃天下嗎?
(十)《生死時速》(1994年,美國)——大巴車能實現空中跳躍嗎?
(十一)《倚天屠龍記》(1993年,中國香港)——百年內力能打通任督二脈嗎?
第二章 壓力與摩擦力專題
(一)《大鬧天宮》(2014年,中國香港)——金箍棒能變身綉花針嗎?
(二)《龍門飛甲》(2011年,中國香港)——纖細鋼絲能設殺人陷阱嗎?
(三)《武林外傳》(2011,中國)——葵花點穴手能一招制敵嗎?
(四)《風聲》(2009年,中國)——銀針點穴能控制意識嗎?
圖博館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決定北伐遼國。潘美、楊業為西路軍主將。途中由於曹彬於歧溝關戰敗,田重進、潘美蔚州戰敗,導致遼軍的優勢兵力正面與其決戰。耶律斜軫大軍來追,楊業主張避其鋒芒,但遭到監軍王冼的譏諷,並詆毀他懷有二心。楊業身為前朝歸降的武將,最忌諱他人猜測。於是不顧前途凶險,毅然要求帶兵出征。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並且沒有得到支援,最後被包圍於陳家谷(今山西寧武),楊業見無人支援,拊膺大慟,全軍覆沒。其子楊延玉也在這次戰役中戰死,楊業無限悲憤,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在楊家將名最盛,犧牲得也最壯烈。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郎,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
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征,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為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為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後來有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
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作者:老黃說史)
圖博館
北宋滅亡時著名的楊家將去哪兒了? 2017-04-19
受評書、戲劇、電影及電視劇等影響,楊家將的聲威在普通人眼裡那是神威無比的——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其實,楊家將並不僅僅是傳說,歷史上真有楊家一門忠烈禦敵。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讚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到底有著怎麼樣的戰鬥力,北宋滅亡時,這樣支生力軍又去哪了呢?
楊家將的威名實際上只維持了三代而已,在北宋滅亡前,就已實力不在。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
歷史上的楊家將裡並沒有佘太君,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冼,而非潘美。王冼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而起家(?)。可能是由於王冼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在楊家將的傳說中潘美很倒霉地攤上了這件事。第一代,就是大名鼎鼎的楊業(演義小說的楊令公)。
楊業是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今陝西神木)。後漢被後周所滅,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建立北漢。楊業弱冠即跟隨劉崇,年少英武的楊崇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老於邊事",拜其為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
圖博館
本篇是為中華歷史上的大秦帝國辯護、回應針對《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批評聲音的第三篇文章。沒有正面討論大秦帝國,而是反思了我們自己心目中那個“西方中心論”的來源。探求到這一步之後,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柳暗花明了,也就不必多說了,這一組系列文章也就此宣告結束。
當然,無論怎樣,很多人還會一如既往地言必稱西方,一如既往地嚴厲批判大秦帝國,批判中華歷史、中華文化以及中國的一切。這顯然超出了正常討論的範圍,恕不再作答。
最後,要對近三週來參與本輪討論的所有觀網網友表示感激,正是你們的精彩評論和誠懇批評,提供了推進討論的主要動力。在此深表謝意!
回應
世界文明不是永遠不變的,不要總是活在大唐夢境中。
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不過我一直都相信,歐洲雖然強但潛力遠不如中國。
http://www.guancha.cn/WenYang/2017_03_21_399718_3.shtml
圖博館
與流行的關於希臘光明、先進而波斯黑暗、落後的刻板印象恰恰相反,其時的波斯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光,受到包括希臘人在內的周邊各民族的崇拜。波斯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網,使人們在一周之內即可到達1600英里以外的地方,連希羅多德也將之視為奇蹟:雨雪、高溫和黑暗都不能減緩消息傳播的速度。(希羅多德《歷史》)
在政治文明方面,在歷史上稱為“大流士改革”的時期,大流士劃分了行省、軍區,統一了鑄幣,開通了運河……。在貝希斯敦山上的石碑,用波斯語、埃蘭語和阿卡德語三種文字記錄了這一時期帝國治理的事蹟和原則,碑銘要求確保帝國安全,公正地善待子民,因為正義是帝國的基石。
而在文化多元和寬容方面,正是波斯國王居魯士二世讓陷入“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獲得了自由,被各族人民稱為“彌賽亞”。
希臘達不到這種文明成就,因為在一個城邦林立、各自為政、相互征戰、連最起碼的統一都沒有實現的地區,談不上高度文明的發展。波斯帝國從大流士一世時起,就有四個首都:蘇撒、愛克巴坦那、巴比倫和帕賽玻里斯,蘇撒的宮殿用埃及的烏木和白銀、黎巴嫩的雪松、巴克特利亞的黃金、粟特的青金石和硃砂、花剌子模的綠寶石以及印度的象牙修建裝飾而成,國王及其宮廷一年四季輪流駐於每個都城。對於小小的希臘來說,這根本無法想像。
劇作家歐里庇得斯在《酒神的伴侶》一篇中寫道:“我從神奇富饒的東方來到希臘……那裡有著沐浴在陽光之下的波斯平原,有著由城牆保護的巴克特里亞城鎮,有著設計精美、可以俯瞰海岸的塔樓。”
除了波斯,在亞洲這個“帝國的搖籃”中還有很多遠比羅馬帝國更偉大的帝國。突厥帝國的早期歷史到底是怎樣的?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過程是怎樣的?第一個實現了全球化的蒙古帝國是如何實行統治的?最後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個大陸的奧斯曼帝國是如何崛起和衰落的?還有,自秦漢以來兩千年不斷崛起和再生的中華帝國,又是一個怎樣的奇蹟?
西方只是在近代才建立起“全球化”的帝國,而兩千多年來最主要的“全球化帝國”實際上都是亞洲的帝國。一旦我們去除掉自己心目中那個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論”史觀,就很容易接受這樣一個歷史事實:正是這些亞洲帝國,包括東亞的中華帝國,才構成了世界歷史的中心和主要的發展路徑。
換位到這樣一個世界史觀的立場上,我們還會藉西方的理論來批判中國的大秦帝國嗎?
圖博館
實際上,除了《舊約》中這些虛構故事,沒有任何真實的理由,證明埃及、迦南、巴比倫和亞述等王國和城市都是“邪惡”和“不義”的,都應該遭到毀滅。這些當時已經十分發達的古代文明,無端遭到污名化、妖魔化,唯一的原因,只是因為它們大大優越於猶太文明——城市比耶路撒冷大得多,財富比以色列多得多,工藝美術比猶太人強得多。猶太人在這些城市之間的荒野中游盪,居無定所,不知所終,就只有靠編寫“聖書”、偽造歷史來發洩憤恨,換取精神勝利。
是時候重新審視我們自己心中那個“西方中心論”了
彼得•弗蘭科潘Peter Frankopan是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高級研究員,牛津大學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他在最近的新著《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完成了一件大事:將“兩千年來始終主宰人類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從地中海還原到了亞洲心臟地區。
作者在前言中寫道:“課堂上,那些沒有學到的地區似乎都消失了,或被耀眼的歐洲崛起的故事淹沒了。……事實上,東西方之間的橋樑正是文明的交叉點。這些國家絕非處在全球事務的邊緣,而是國際交往的正中心,並且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在並不遙遠的過去,歐洲人把亞洲分成三大區域——近東、中東和遠東。然而在我成長過程中聽到或讀到的有關當今時代的問題,好像都發生在第二個區域:中東。……我不明白為什麼大人們一直告訴我地中海如何如何重要,稱地中海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而事實上地中海很明顯就不是人類文明的誕生地。”
作者提供了一個非西方的全新視角,從這個視角看世界、看歷史,一切都與“西方中心論”版的歷史不一樣。
舉例來說。由於波斯帝國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數百年宿敵,所以,這個東方帝國在“西方中心論”史書中一直都被嚴重地污名化和妖魔化。但事實上,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在滅掉米底王國之後開創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也稱第一波斯帝國,曾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歷經220年。極盛時期的領土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小亞細亞、歐洲的巴爾幹半島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利比亞、努比亞和阿比西尼亞,總面積約為600萬平方公里,人口峰值約為1800萬。
圖博館
《舊約》故事中承認,古代東地中海世界中最早的大都會,如古巴比倫的吾珥、烏魯克、尼尼微等,早已繁榮昌盛,人文薈萃。據記載,“尼尼微是極大的城”,需要行走三日才能繞城一周,其時的耶路撒冷不過是個小村鎮。
但是,自從亞伯拉罕(其時名為亞伯蘭)離開吾珥城之後,一個顛倒的歷史也隨之開始。
亞伯拉罕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共同的“吾父”、“大族長”、“第一先知”,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自認為是“亞伯拉罕教”的教徒。 但是,幾千年來經書無數、信眾無數、神學大師無數,卻沒人能解釋亞伯蘭為什麼要離開吾珥——古代世界的紐約,前往迦南——古代世界的撒哈拉。
創世紀15:7中寫道:耶和華又對他說:“我是耶和華,曾領你出了迦勒底的吾珥,為要將這地賜你為業。”
因為神將亞伯蘭領出了吾珥,賜地迦南,那麼吾珥城和巴比倫也就瞬間成了被神所遺棄的地方,無論曾經多麼輝煌。
由於亞伯蘭一家人離開吾珥城之後的遷徙,走的是一條遠離文明中心、前往不毛之地的路線,這就意味著一段反文明歷史的開啟。在《舊約》故事中,伴隨這條背離文明的遷徙路線,沿途的那些偉大王國和美麗城市,統統受到了神的詛咒,甚至遭到滅頂之災。
在埃及,因為法老欣賞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美貌,耶和華就“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創世紀12:17)
在迦南,因為所多瑪、蛾摩拉兩座城市擋住了亞伯蘭的營地帳棚,耶和華就“將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裡,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創世紀19:24)
在巴比倫,因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拆毀了耶路撒冷的神殿,擄走了城中百姓,耶和華就說:“我必興起攻擊他們,將巴比倫的名號和所餘剩的人,連子帶孫一並剪除。”“我必使巴比倫為箭豬所得,又變為水池。我要用滅亡的掃帚掃淨他。”(以賽亞書14:23)
在亞述,因為“設謀攻擊耶和華”,耶和華就指著尼尼微說:“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後。我必從你神的廟中,除滅雕刻的偶像和鑄造的偶像,我必因你鄙陋,使你歸於墳墓。”最終,“尼尼微現在空虛荒涼,人心消化,雙膝相碰,腰都疼痛,臉都變色。”(那鴻書1:14,2: 10)
順便說一句,尼尼微近年來有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摩蘇爾。
圖博館
要不要質疑:赫梯、亞述、米地亞、巴比倫、迦太基、阿契美尼德、波斯、安息、大夏、孔雀王朝……所有這些“非西方”的東方帝國,真的不如西方的“古典時期”燦爛輝煌嗎?有沒有可能這些文明無論是在政治秩序上、經濟發展上、科技成就上、文化和藝術的繁榮上,不僅絲毫不遜色於甚至還大大超過希臘、羅馬和耶路撒冷,只是在近代被西方帝國主義史學家根據政治的需要、按照政治正確原則,處理成了“世界史”的背景和邊緣,一種次生的、被影響的文明,甚至是野蠻的象徵、邪惡的代表?
君不見,美國康奈爾大學政治學教授、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研究員馬丁•貝爾納(Martin Bernal),在他的Black Athena: The Afroasiatic Roots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一書中已經揭露了部分真相。他通過大量考證發現,希臘與其說是歐洲的希臘,不如說是黎凡特的希臘,是埃及和西閃米特文明影響的結果。而今天人們所讀到的古希臘歷史,不過是在1785至1985這兩百年時間裡一個可以被稱為“編造古希臘”Fabrication of Ancient Greece的集體創作的結晶。他在書中寫道:“大多數人都會吃驚地發現,人們從小到大深信不疑的'雅利安模型'(即古希臘文明源自於其北部的雅利安文化),只是在19世紀上半葉才剛剛構建出來的。這個新的模型否認了埃及人向希臘殖民這個事實,也質疑腓尼基殖民者的存在。我將這個模型稱之為'純粹化的雅利安模型',它在1890年代和1920-1930年代兩次反猶主義高潮之間大行其道……”。
出於反猶的需要,西方帝國主義學者可以將“古典時代”編造成一個“純粹化的雅利安模型”,不僅排除掉了埃及,排除掉了小亞細亞,也排除掉了腓尼基以及後來的以色列。一口咬定希臘文明就只有一個方向上的來源,就是北方的雅利安。
但西方是基督教世界,堅信“上帝在我們一邊”,所以耶路撒冷又不能丟給“非西方”,必須是西方歷史起源的一部分。西方可以反對猶太人,說他們不是上帝的選民,甚至相信《新約》中關於第二神殿的毀滅是上帝對猶太人的死亡審判、耶穌不是被羅馬皇帝彼拉多殺死而是被猶太人殺死的各種說法,但是決不能沒有耶路撒冷,也不能沒有亞伯拉罕和摩西等大先知們,因為在《舊約》記載中這些人都與耶和華訂了契約。
做到這一點也不難。耶路撒冷作為基督教聖城的光輝,以及周圍所有古代王國和城市的黑暗,這個黑白分明的圖景,在《舊約》故事中早已描繪好了。
圖博館
公元前12世紀至前2世紀發展為燦爛的“箕子朝鮮文明”;經過短暫的“衛滿朝鮮”之後在公元前109年被來自西方的“蠻族”漢人所滅,進入了黑暗的“漢四郡”時代;而後發生了“偉大的高句麗復興”,疆域遍及整個東北亞,歷時350餘年,但在公元668年再次被來自西方的“蠻族”唐人所滅;經過200多年的“後三國”之後,又迎來了“第二次偉大的高句麗復興”,“東方凱撒”王建統一“後三國”建立了輝煌的高麗王朝;1388年“東方拿破崙”李成桂政變,結束了500多年的高麗王朝,建立了“偉大的李氏朝鮮”……
其中不見了夏商周,不見了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不見了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所有發生在中原九州的王朝興衰和文明發展都被淡化成了可有可無的背景,既沒有貫穿的主線,也沒有光輝的事蹟,只有時興時衰的“西方蠻族”活動……
不妨再聯想一下:當今世界流行的“西方中心論”的“官修版”世界史,就一定比這一版“朝鮮中心論”歷史更真實嗎?
要不要質疑:“古典時代”的希臘、耶路撒冷和羅馬,真的如“官修版”世界史中描述的那麼光輝燦爛嗎?有沒有可能這幾處文明相對於古代世界真正的文明中心,實際上是處於很邊緣的地位,差不多就是東胡和箕子朝鮮相對於中原文明夏商周秦漢的地位呢?君不見,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歷史著作揭示出:1. 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並不在地中海,而在亞洲的心臟地區——小亞細亞和伊朗高原;2. 文明的傳播方向並不是從西向東、向南,而是從東向西、從南向北;3. 所謂的“古希臘文明”並不是來自北方的歐洲大陸,而是古代亞洲文明向西、非洲文明向北傳播的結果。
要不要質疑:“西方”作為一個共同體,真的有古代世界的起源和“中世紀”的共同經歷嗎?有沒有可能它的形成完全是近代之後的事,只是在大航海和發現新大陸之後,才產生了一種命運與共、惺惺相惜,也才產生了編造共同歷史的需要?君不見,關於西方之身世最為自誇的說法——“那個無可比擬的共同體的三次深呼吸”(蘭克Leopold Von Ranke),其實反而暴露了編造的馬腳,因為所謂第一次“深呼吸”蠻族入侵和第二次“深呼吸”十字軍東征,作為歷史材料都太過牽強,捉襟見肘,這些零星曆史事件與同時期在亞洲大陸發生的那些壯麗史詩相比,小得不成比例,根本不可能產生長達千年以上的歷史影響。
圖博館
被植入此種思維定式的中國人大有人在。一條從古希臘羅馬直到今日美利堅綿延兩千多年的“西方文明”歷史長河在他們心目中熠熠生輝,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都是黑暗和停滯,尤其是中國的部分,兩千多年都“處在世界歷史的局外”,與西方文明的光明之河相比,猶如一潭死水,不值一提。
可嘆的是,他們從來未曾想過這個黑白分明的歷史圖景有可能是個贗品,至少是出於某種政治目的而被動了手腳。他們堅定地認為自己心中那個光輝的西方是通過自己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樹立起來的,於是對於所有挑戰和詰問都嗤之以鼻。
然而,無論他們願意不願意,事實終將揭示出:他們心目中的黑和白正好搞反了,那條光明之河根本不存在,反倒是長期被貶低為黑暗野蠻、永遠停滯的東方文明,有更長的輝煌歷史和更多的燦爛文化。
“古典時代”的真相
一位19世紀的學者說過一句話:“把歷史弄錯,是成為一個民族的必要條件”。此話道出很多人不願意承認的一個真理。中世紀末的歐洲還有400多個自主政體,到了19世紀末,變成了25個民族國家,這就意味著,每一個赫赫有名的民族——法蘭西、西班牙、德意志、意大利、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丹麥……,其實原本並不存在,無不是其統治階級為了創造“民族國家”人為捏造而成的。
而“西方”這個大概念,當然也是無中生有。隨著幾個歐美國家崛起為世界霸權,上升為世界各民族的主宰者,一項“把歷史弄錯”的系統工程也悄然展開。於是,一條閃閃發光的“世界歷史主線”被精心編造出來,被寫成教科書流向全世界的學生課堂。這是一個關於“西方”的前世今生的“官修版”世界史,人們對其耳熟能詳——古希臘-古羅馬(“古典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大航海-新教革命-工業革命-自由民主-西方。
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說過,“自我中心”和“線性歷史”是歷史學家最容易發生的兩大“錯覺”。但反過來說,如果就是故意要把歷史弄錯,那麼這兩大“錯覺”,也恰恰就是最容易使用的兩大工具。
不妨想像一下,假如有這樣一部另類的“東方歷史”:“文明之光”出現在大約公元前14世紀遼東和朝鮮半島的“東胡”部落,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列為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之一;
圖博館
文揚:僅僅從“西方中心論”出發,我們可能讀的是假歷史 2017-03-21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在大國崛起之時,電視劇《大秦帝國•崛起》在許多人眼中有了別樣的意義。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文揚連續發表兩篇文章,重新審視大秦帝國與當今的輿論場。因讀者討論熱烈,作者寫就第三篇,作為回應。如何看待大秦帝國與中西文明、中西史觀,這是個重大課題,作者擊了第一波鼓,望讀者們繼續討論。本月25日,觀察者網、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將共同主辦首期“觀天下講壇”,本文作者文揚將對話《大秦帝國》小說作者孫皓暉,敬請期待。】
前兩篇文章,《他們不罵<大秦帝國>,卻大罵大秦帝國》和《2000年後繼續罵大秦是一種什麼樣的“政治正確”》,都提到西方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對中國學人歷史觀的影響。
影響之深令人吃驚。“君主專制”這個詞,很多中國人順手從孟德斯鳩和黑格爾等人那裡拿過來,直接扣到了中華歷史各個大一統朝代的頭上,當作頭號罪名,亂批一氣。其實大都沒搞明白這個詞所指何為,也不知其來龍去脈。
有個基本的事實:思想也是一個市場,也有產品暢銷度和市場佔有率的考慮,當一種觀點像一個產品一樣被普遍接受,並且這種普遍接受一定有利於某些人時,那麼,這背後就一定存在著一個系統性的廣告操作和營銷。
“西方中心論”當然是大大有利於西方的,維護西方利益的學者不可能不致力於推動這一觀念的普及。所以,心中秉持“西方中心論”每一個人,都不應該排除這個可能性:自己實際上是受到了一個長期的、深入的、系統性的廣告操作和營銷的影響,是被某些人當成了思想觀念“市場佔有率”指標的對象。
有充分的事實證明:近幾百年來,西方的帝國主義學者們通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經由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和學術,努力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深深植入這樣的思維定式:除了西方,所有東方的和南方的國家,無論是大一統帝國時代,還是分立割據四分五裂時期,都是落後、野蠻、黑暗、邪惡的;只有西方的政體,無論是古希臘民主、古羅馬共和,還是近現代自由民主,才代表著先進、文明、光輝、正義,才是唯一可以正面評價的,才是值得美化和歌頌的。
圖博館
因為我後來特別注意關於慈禧的報導,所以也看到過很多這方面的問題。後來看到在慈禧身邊曾經伺候過慈禧的宮女榮兒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可以證明慈禧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民國以來,有好多的人問我,說李蓮英值夜,聽到老太后在屋裡咳嗽,他怕驚動老太后,就跪著爬進了寢宮,給老太后倒碗水喝,使得老太后很感動。那麼說老太后不就成了孤寡戶了嗎?沒人答理沒人瞧,夜裡咳嗽,連碗水全喝不上,那還稱什麼皇家太后呢?這些胡講亂吣的話,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說才好。還有人問我,說慈禧太后愛聽楊小樓的戲,主要是喜歡楊小樓的武功,讓太監把他裝進食盒裡,抬到寢宮裡去。這更是沒影的事。老太后、皇后好比兩隻鳳凰,我們宮女好比一群麻雀,整天圍著鳳凰轉,最少也有十幾隻麻雀在後邊跟著。這是製度、是規矩,抬進一個大活人來,往哪裡放啊!這都是哪兒的事!我還不知道對我們宮女會瞎編些什麼呢?所以我除去對誠心誠意想知道點宮廷故事的人以外,我閉口不講宮裡的事。”
圖博館
一位在慈禧身邊伺候過的宮女也就慈禧洗澡的問題回答過一些人。她說:伺候老太后洗澡和洗腳,專有四個貼身的丫頭。洗腳兩個,洗澡是四個。平常她們也乾點零活,但專職是沐浴。這些丫頭也是經過訓練的。怎樣用毛巾熱敷膝蓋啊,怎樣搓腳心的湧泉穴啊,有一套專門的技術。洗腳時,老太后往椅子上一歪,嘴裡不停地與底下人說閒話,享受著洗腳人的搓揉,這是她老人家最鬆散舒適的時候,宮女常常在這個時間裡得到意想不到的賞賜。腳洗完後,如果需要剪腳指甲,兩個洗腳的宮女中一個點起手提式羊角燈來,單腿跪下,手持著燈,另一個也單腿跪下,把老太后的腳抱在懷裡細心地剪。這之前還要有個“請剪子”的過程。在老太后的屋子裡有嚴格的規定,不許摸刀子、剪子。如果需要用,必須要事先請示。伺候洗腳的宮女向內寢的人輕輕說句“請剪子”。侍寢的轉禀老太后,老太后說:用吧,還在原地方。這時侍寢的才敢拿出剪子來交給洗腳的宮女。完畢後,洗腳的宮女請跪安退出,這才完事。差不多天天如此。那麼既然有這麼多宮女伺候慈禧洗澡,慈禧又怎麼能開放到和一個太監一起洗澡呢?況且作為太監來說,因為自身的問題,他又怎麼能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在外人眼裡呢?很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個宮女說起慈禧洗澡的事情來,也說這和時令有密切關係。如果天熱,洗得勤點,夏天差不多要天天洗,冬天隔兩三天洗一回,都是在晚上,宮里白天沒有洗澡的。洗澡的時間,一般在傳晚膳後一個多小時,在宮門上鎖以前。因為需要太監抬澡盆、擔水,連洗澡用的毛巾、香皂、爽身香水都由太監捧兩個托盤進來。太監把東西放下就走開,不許在寢宮逗留。司沐的四個宮女全部一樣的穿著,一樣的打扮,連辮根、辮穗全一樣。由掌事兒領著向上請跪安,這叫“告進”。算是當差開始。在老太后屋里當差,不管幹多髒的活,頭上腳下都要打扮得很利落,所以這四個宮女,也是新鞋新襪。太監把澡盆等送到廊子底下,托盤由宮女接過來,屋裡鋪好油布,抬進澡盆注入溫水,然後請老太后寬衣。這個時候,除非伺候慈禧洗澡的人,別的人是根本沒辦法進入的。這就又說明一個問題,即便是慈禧身邊最親的人,要看到慈禧洗澡,也是萬萬不能的,更別說一個太監了。所以由此推斷,來自美國的畫家卡爾小姐確實是一個大話精,是一個編造故事的高手。
圖博館
慈禧是否與太監李蓮英洗鴛鴦浴? 2017-01-13
在很多傳說和野史裡面,慈禧都被描繪成一個貪婪、自私而淫蕩的女人。之前幫助慈禧畫像的那個美國的卡爾小姐,在宮裡不但沒有好好安分守己,更是胡說八道一大堆。她說慈禧是一個和李蓮英一個浴盆洗澡的怪物,而且光緒皇帝也明擺著要和這個外國女人有一腿,因為他總是試圖去親吻這個外國來的洋女人。這樣的書籍到了社會上,當然會讓那對以前根本不了解的人產生誤解。對此,我爺爺非常憤怒,說這個美國女人簡直就是胡說八道。
李蓮英為何能在清王朝一手遮天? 小事件看出大問題
但是慈禧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後來我看到過慈禧身邊侍女說的一些話,也求證了家裡的長輩,這才清楚:雖然說旗人的女子是天足,但是也和漢人一樣,對於腳也要隱蔽的。洗腳、換襪子都不能讓外人看見。當媳婦的都是關上屋門,睡覺前洗腳,兒子年歲大了,媽媽洗腳,也不能讓兒子看見,更不用說光著腳走出閨門了。爺爺也曾經聽隆裕說過這樣的話:很多人都胡說八道,說老太后和李蓮英怎麼怎麼,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老太后為了顯示自己的教養,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貴,也為了顯示自己的尊嚴,對於一些事情是非常在意的,向來不許太監沾手。有人瞎編,說老太后腿疼,把腳放在椅子上,伸著腿讓李蓮英給按摩,這純粹是胡說。再說,宮裡戒備森嚴,老太后身邊隨時有宮女陪伴,如果有這樣的事情,老太后也早就羞臊死了。老太后從年輕開始守寡,年輕的時候都沒有什麼事,何況年老了呢?
聽完爺爺描述隆裕當初說的話,我心裡感到很塌實。畢竟事關自己長輩的聲譽問題,所以我對這些很在意。如果卡爾小姐描述的事情是由在慈禧身邊伺候的人說出來的,即便是隆裕這麼說,我都有可能相信,而來自美國的卡爾小姐作為當時宮裡的一個客人,不僅沒有機會在慈禧身邊伺候,也沒有資格隨便走動,怎麼會傳出慈禧和太監一起洗澡的說法呢?她說慈禧和李蓮英在一個澡盆洗澡,很顯然是胡說八道。因為在慈禧洗澡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場的,即便卡爾小姐作為宮裡的貴客,那個年代的婦女洗澡,也不可能讓人圍觀。除非是卡爾小姐親自伺候慈禧太后洗澡,她才能真正看到慈禧是怎麼樣洗澡的。但是如果卡爾小姐在場的話,慈禧又怎麼能開放到和太監在一個盆子洗澡而被人圍觀呢?很顯然,說謊的是那個卡爾。她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胡編亂造而已。
圖博館
從拍攝數目來看,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備案公示,2017年1月,全國電視劇拍攝製作備案公示的劇目共計103部,其中古代題材劇共21部,而這其中,歷史正劇不超過5部,其他仍然以傳奇、神話、武俠題材為主。
歷史正劇的複蘇似乎還任重而道遠。
當然,歷史正劇不夠熱,觀眾審美的變化是一方面原因,製作者對待歷史的態度是一方面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還要從自身尋找。正劇雖然要求正,但並不是板。枯燥簡單地詮釋我們原本豐富複雜的歷史,臉譜化地刻畫歷史人物,等於是在自我抬高觀賞的門檻。如果能在題材的挖掘上更加深入,拍攝的角度上更加新穎,情感的表達上更能引起共鳴,相信定不會缺少觀眾。
復興之路上的中國人,不可能不關注既往的大歷史。人們對優質影視作品的期待、對正能量內容的訴求空前強烈,這正為歷史正劇的複蘇提供了契機。抓住機會,沉下心來,打磨精品,就能真正迎來歷史正劇的春天,為觀眾帶來豐富的精神滋養。作者胡海昇
回應
本文作者真的看了大秦3嗎,本人目前看到十三集,不客氣的說,這劇頂天就剛及格,就不提演技的事,畢竟這事見仁見智,單說劇情就東拉西扯,看得人火起,你要沒點歷史底子,能看得一頭霧水。我家人一邊看一邊還要我不斷解釋才能勉強看下去。一些虛構的感情片段毫無節制,台詞寫得缺乏文采,寡淡無味,想文不夠味,想白又不甘心,人物繁雜而不精彩,兩軍對壘如同兒戲,主帥可以隨便望敵營跑來跑去,整一個天下無人不通秦。整部劇除了服裝道具良心之外,讓人感受不到其它誠意。這樣的劇都配叫歷史正劇,讓人懷疑那些到處點贊安利的要么是水軍要么是人云亦云的跟風者。
請人民日報正視歷史,后宮美人不是陰謀家的早就死了!就算是陰謀家也未必能好好活著!連光緒這種只有一後二妃的都是陰謀滿地。
自秦以降,后宮美人明確不是陰謀家的只有一個:朱祐樘的老婆張皇后。
我覺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也可以算一個吧。
圖博館
人民日報批歷史劇現狀:后宮美人全成陰謀家
人民日報2017.2.22刊登《歷史正劇能否迎來春天》一文,文章稱,如今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大多沉浸在戲說、宮鬥、穿越之中的歷史劇,歷史正劇已成為珍稀品種;而當《大秦帝國之崛起》、《大明王朝1566》等受到觀眾熱捧,可見人們對優質影視作品的期待,這為歷史正劇的複蘇提供了契機,但依舊任重道遠。
原文如下:《歷史正劇能否迎來春天》
歷史就是一面鏡子,透過歷史來回望現實,總能對今天有所啟迪
近日,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登陸熒屏,磅礴的氣勢,飽滿的人物,厚重的歷史,讓其被稱為“值得用手機流量刷的國產劇”。此前,另一部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經過修復,10年之後重播,也收穫讚譽無數。在網劇走紅的當下,歷史正劇在網絡上掀起的熱潮,引人思考。
與那些充斥著稗史逸聞、怪力亂神的影視劇相比,歷史正劇的主題更恢弘大氣,基調更嚴肅認真,也往往具有更強烈的現實意義。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就是一面鏡子,無論什麼年代,透過歷史來回望現實,總能對今天有所啟迪。從普及歷史的角度來說,覆蓋面廣泛的影視劇不應缺席;而歷史正劇,更應承擔起對過往的深切思考和對現實的嚴肅探討。曾經引發收視熱潮的《康熙王朝》《貞觀之治》《漢武大帝》等,莫不如此。
遍觀當下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正劇已然成為珍稀品種。一段時間,電視劇市場幾乎被戲說劇壟斷,一打開電視屏幕,踩著“花盆底”的威儀太后,拖著大辮子的帝王將相,演的說的卻是現代人的情感世界。而後,宮鬥劇又輪番上演,歷史劇的背景從朝堂轉移到了后宮,一個個如花似玉的后宮美人都成了毒如蛇蠍的陰謀家,甚至有時候還要再來幾個“穿越來客”。沉浸在戲說、宮鬥、穿越之中的歷史劇,其實已經脫離了歷史的範疇,劇中人物不過是穿著古人衣服演繹現代人的故事而已,更不用說頻頻出現的穿幫鏡頭、全然缺失的傳統禮儀以及令人不忍直視的“五毛錢特效”了。面對偽歷史劇氾濫的熒屏,有的人痛心疾首,有的人嗤之以鼻,有的人見慣不怪。雖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但歷史正劇的缺失,卻也反映出亞健康的影視現象。
如今,兩部歷史正劇熱播,是否意味著歷史正劇的春天就要到來?答案可能也沒有那麼樂觀。從收視率來看,《大秦帝國之崛起》開播首日雖然獲得了較高收視率,但與當前熱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孤芳不自賞》等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圖博館
90後“四小花旦”,誰能成角兒2016.9.11齊魯晚報
近日,網友投票選出90後“四小花旦”:鄭爽、周冬雨、楊紫和關曉彤。四位90後年輕演員,論發展是當之無愧的演藝新銳,但要想和70後、80後,尤其是70後“小花旦”一樣紅得長情,還得靠實力成為真正的角兒,畢竟顏值不長久,看看當年趙薇、徐靜蕾那一撥“大花旦”,哪個不是有技壓一方的實力?
從趙薇、章子怡、周迅和徐靜蕾內地女明星“四大花旦”開始,人們就樂此不疲地每隔幾年推出一套“四小花旦”。有80後“四小花旦”黃聖依、楊冪、王珞丹和劉亦菲,還有Angelababy、劉詩詩、楊冪、倪妮領銜的“新四小花旦”,這次的90後“四小花旦”,鄭爽、周冬雨、楊紫和關曉彤可謂“成名趁早”的年輕演員。
看看這幾位新晉“小花旦”,不由嘆息這演藝圈後浪推前浪,一不留意就被拍在沙灘上。女演員青春飯還沒有端穩,就匆匆地過了氣。
如果問當下最好的中國女演員是誰?恐怕眾“小花旦”沒有一個能上榜。而70後“四大花旦”,趙薇、章子怡、周迅、徐靜蕾仍然堅守著“當家花旦”的地位——趙薇、徐靜蕾亦導亦演,雖然作品不多,但貢獻了過億票房,趙薇的辣媽、徐靜蕾的職場達人都是深入人心的新形象。章子怡和周迅仍然活躍在表演一線。
難怪有業內人士就說,內地女演員的演技出現了斷層。從80後新老“四小花旦”的曇花一現就不難看出問題所在:都是一劇走紅,開始走下坡路,炒緋聞私生活刷存在感的套路。在我看來,弄出個“四小花旦”,無非是找個噱頭,打包再炒作一番罷了。和章子怡周迅趙薇徐靜蕾這幾個70後“花旦”比,90後“花旦”演技都欠些力道,成角兒,火候不夠。
看看90後“四小花旦”,既欣喜於她們年少成名,早早經歷演藝的鍛造,又對她們今後的發展有些擔憂。周冬雨是裡面成名最早的,因純情質朴成為“謀女郎”,大導演的點撥讓她走上了學院派,堅守大銀幕,從《山楂樹》的清純到《心花路放》的殺馬特,表面上看戲路拓寬,但表演始終“很周冬雨”,少有突破;楊紫和關曉彤都是童星出身,還好她們沒有中了童星越長越醜的“魔咒”,而是越髮變得美起來。不過,楊紫的臉已經開始僵硬,關曉彤能挺過玻尿酸這一關嗎?鄭爽也變了模樣,我對當下演員一味追求顏值的怪現狀持保留態度,不是所有的角色都要長得好看,演員的職業操守是要保護自己臉上的每一塊小肌肉,表情肌都動不了了拿什麼塑造角色?
圖博館
范冰冰獲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影后自稱是拿了影后的花瓶
2016-09-28日晚,馮小剛新作《我不是潘金蓮》在北京舉辦慶功會,慶祝該片在國際電影節先後斬獲三項大獎。慶功會上,導演馮小剛和一眾主創集體亮相,剛結束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評委工作的賈樟柯導演驚喜現身,並透露了評獎細節,“《我不是潘金蓮》征服了所有評委,全票通過毫無爭議”。獲得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的范冰冰,也回應質疑稱現在還是花瓶,只是拿了影后的花瓶。
《我不是潘金蓮》先是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斬獲國際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費比西獎),接下來又在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獲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貝殼獎”和最佳女主角“銀貝殼獎”。
范冰冰則是第二次成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影后”,她在現場表示:“我覺得自己沒有給導演丟臉,導演交給我的任務,我很好地完成了,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2010年,范冰冰曾憑藉《觀音山》中的宋其一角拿下了東京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成為中國影壇獲得國際A類電影節影后的首位80後女演員。
拿下大獎後,原定月底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蓮》卻宣布退出國慶檔,改檔至11月18日。在慶功會上,馮小剛也做出正面回應:“主要是國慶檔扎堆的電影太多,大家就互相調一調,不要熱的特別熱,冷的特別冷。11月還有李安導演的電影,我們共同燒燙11月。”
回應
此人除了演了個金鎖,之後就再沒什麼拿得出手的作品
第一.是范冰冰成就了金鎖而不是金鎖成就了范冰冰,沒有范冰冰沒有人會記得金鎖,那個年代有幾個人談金鎖?第二.《手機》(2003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蘋果》(2007歐亞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獎);《心中有鬼》(2007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觀音山》(2010東京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我不是潘金蓮》(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影后)評委賈樟柯透露了評獎細節“征服了所有評委,全票通過毫無爭議”。第三其實你至少應該記得武媚娘,退步講你只記得金鎖,那麼我想問問這位麥兜章子怡周迅徐靜蕾李冰冰等等大花你記得她們演過什麼嗎?直接說個名字來聽聽可以?不要百度。我覺得一個人在網絡上玩最應該有的素質是獨立思考。
冰冰的演技還是可以的,之所以一直不被普遍認可,那是她外貌光環比自身演技耀眼太多之故。
人漂亮+運氣好+心態還很正=無敵!讓別人妒忌腹黑都無從下手。看好她。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6_09_30_375935.shtml
圖博館
相關新聞
補貼減少 陸暑期電影票房降 2016-09-05 中央社
大陸2015年全國總票房達到人民幣440.69億美元,年成長48.7%。今年夏天票房收入則沒有呈現出火熱局面,6到8月的票房收入總計為人民幣124.3億元,略低於去年暑期的124.7億元。之前網路售票平台為了爭奪市占率,為觀眾提供6到7折的購票補貼,但是這種做法今年逐漸淡出,票房收入也隨之受挫。
電影局局長回應「電影票房增速放緩」 2016-9-09 北京新浪網
2016-9-8電影局長張宏森指出,2016年電影票房雖然確實有所放緩,但截至目前的市場增幅超過了12%,高於同期北美市場的0.4%增幅,觀眾並沒有流失。
相關新聞
續集沒新意 好萊塢電影今夏票房冷吱吱2016/09/08美聯社
美電影人:票房不是評價中國電影國際化成果唯一標準
美國好萊塢資深電影發行人斯圖爾特•福特2016.9.6在正在舉行的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影院觀眾只是華語影片在海外受眾的一部分,更多人是通過在線平台和電視頻道觀看,這是未來幾年中國電影在海外的主要盈利模式。
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457億觀影人次超過13億
新華社記者2016.12.31日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獲悉,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3.72億,同比增長8.89%;國產電影票房為266.63億元,佔票房總額的58.33%。國產電影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38.25億元,同比增長38.09%。
據統計,2016年我國共生產電影故事片772部、動畫電影49部、科教電影67部、紀錄電影32部、特種電影24部,總計944部;故事影片數量和影片總數量分別比上年增長12.54 %和6.31%。全年票房過億元影片84部,其中國產電影43部。
此外,全國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銀幕9552塊。目前中國銀幕總數已達41179塊,成為世界上電影銀幕最多的國家。
業內人士分析,2016年是中國電影“重要而不平凡”的一年。面對觀眾欣賞水平不斷提高、電影創作體系和投資結構發生改變、電影創作年度週期性特徵呈現、消費心理變化、互聯網發展迅猛等多重因素,中國電影在2015年高位基礎上保持穩定增長。
圖博館
國內明星高片酬暴露行業不完善到底弱在哪?2016-09-30 人民日報
摘要:近來,國內明星高片酬,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都說“行有行規”,行業協會起到服務、諮詢、溝通、監督、自律、協調等作用,對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影響深遠。行業協會不夠完善,文藝工作者權益得不到保障,協調業內外機制未能建立,自然會影響文藝創作,文藝的平庸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梁鵬飛:中國電影明星配得上如此高薪嗎 2016-08-31
國產電影市場自2010年之後一直處於高速增長之中,月票房、季票房數字同比出現下滑,這都是第一次出現。可以說,國產電影市場前幾年高速擴張掩蓋的問題終於集中爆發了。
對於一個高速擴張的市場,有太多的人和錢湧入,整個行業野蠻生長,泥沙俱下,存在諸多問題很正常。但明星的虛高片酬在諸多問題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有話題性。近年來,關於明星片酬“綁架”中國影視的“控訴”不絕於耳,那麼明星片酬到底正常不正常?
一方面,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擴張,明星報酬水漲船高有其合理性。中國電影市場從2010年突破100億大關,到去年沖破440億,短短5年市場擴容4倍。大環境變好了,從業者的收入自然提高,明星對於電影產業又是稀缺資源,片酬比一般從業者增加多一點,也是市場行為。好比說A股從1000多點漲到5000點,個股自然市值大幅增長。
對此,明星們認為合情合理。黃曉明在2012年上海電影節上稱:“片酬就像去市場買菜,大蒜賣5塊,如果要賣10塊是不行的,我不可能自己隨便提價,還是要看市場。”
但問題在於市場也同時具有盲目性和投機性。還是拿A股舉例,大盤漲到5000點,它到底合理不合理,是不是市場常態?
回應
事實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在開拍前,主創們就已經通過贊助,投資,廣告等分贓完畢了。至於電影是否大賣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承擔風險的是讚助商、投資商等出了真金白銀的人。而明星票房虛高也是行規了,拿900萬的硬說拿1500萬,製片方既降低的成本,明星也抬高了身價,兩廂情願的事情.
只要大家用腳投票,何愁不降下來
現在就是用腳投票的結果。郭敬明的主要受眾不就是小鎮青年嗎,所謂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有什麼樣的影片。
圖博館
今年是中國電影形式化突破的一年,但是故事和演技仍然是硬傷,國產電影工業技術跟不上產業發展,一大堆網絡小說網絡漫畫等著改編呢,那劇情和想像力吊打好萊塢毫無壓力。
看過電影不少,現在好萊塢的各種帶有''xx俠、復仇者和正義聯盟系列''的電影最無趣,想像力匱乏,劇情爛俗老套,就靠大製作特效撐起來。
電影本身就是一門有聲音有畫面的藝術,是戲劇的延伸,其本質(楨:?) 就是在講故事。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在於它的故事講得好不好,畫面表現效果如何,人物角色的演繹到不到位,電影對觀眾的影響力度等等,好電影就是好電影,爛片就是爛片,不分文藝商業
既然文藝片和商業片是電影不同的定位方向,就該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你不能拿《唐伯虎點秋香》和《陽光燦爛的日子》用同一個標準來比較吧。唐伯虎就是純粹為了搞笑,請問它的故事情節合理嗎?這不妨礙它是一部優秀的喜劇電影吧?還有《東成西就》,它的故事合理嗎?《美人魚》的娛樂效果可能比不上唐伯虎,但也是一部比較好的電影。這樣的好電影比不上《百鳥朝鳳》《樹大招風》《長江圖》?比不上今年那麼多影評人推崇的大部分文藝片嗎?
影評是一種權利''語話權",是''陣地"。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國內確實有廣電審核,但是在框框內就拍不到好電影嗎?只怕某部分導演具有所謂的“先進情節”吧。
與其說是文化不自信,還不如說是文化審美迷惑,英雄罵得最兇,十幾年下來,這部電影不管從各個方面都成商業片的翹楚了。 中國文化有種不好的陋習,那就是尊老,任何東西越老就越捧,有種陋習是捧洋,果然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最主要原因就是貶今,這種貶今來更多來自於自我感受,情緒化,這是訓斥教育下的產物。 舊中國人對時代認知滯後,對人,對事,對物的看法有種時代的懈怠感,這是現在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問題。 當紅樓夢電視劇出來的時候,被罵,現在成了經典。那些影評人士也是一樣,高冷曲寡,批評成了他們的政治正確,捧外成了他們的逼格之所在,尊古成了他們情懷的流動。他們輕佻而自命不凡,揮灑段子源源不絕,彷彿自己就是那個開破天命的覺悟者,但依然沒有走出中國文化審美的三大邏輯陷阱。
http://www.guancha.cn/LiangPengFei/2017_01_01_387145.shtml
圖博館
《湄公河行動》和《大魚海棠》都有一定開創性,前者闖出了主旋律電影的正確打開方式,功不可沒,據說林超賢導演下部電影是海外撤僑題材;後者雖然評論兩級分化,但要論最有文化內涵的動畫電影,非《大魚海棠》莫屬,其唯美中國風畫面讓人印象深刻。
《西遊三打》和《盜墓筆記》繼續大賣具有風向標意義。它們繼續鞏固了中國電影兩個最大IP的價值,我們也將在未來看到更多西遊和盜墓題材的電影,比如即將上映的《悟空傳》、《大聖鬧天宮》和《西遊女兒國》等等。
最後,筆者想強調一下,《英雄》拍攝於十幾年前,這麼多年過去了,不論詆毀也罷,讚譽也罷,它在中國電影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而今年出現的大多數文藝片,十幾年後還會有多少人記得呢?
回應
老謀子的電影,《長城》這個週末,票房已經破10億了,很顯然,自己掏錢買票的勞動人民和知識精英的評價是兩分的。連老百姓喜歡看什麼電影都搞不懂,估計別的主意也出不到點子上。
《美人魚》也在7分以下,這是經過時間考驗的,這片我看的時候只有尷尬
“什麼時候騙到票房冠軍”?美人魚表示爛片照樣豪取33億
捉妖記真的除了預告片萌,其他一無是處
看過好幾遍,捉妖記除了最後的劇情反轉有點太生硬,其它的都很好。別的不說,尋龍訣、長城這樣的特效大片,劇情就比不上捉妖記。捉妖記裡面的幽默細節,無論是姚晨、湯唯,還是兩個小朋友,笑點設計的都很不錯,加上萌妖的外形,這些導致它成為一部難得的合家歡電影。這樣的電影,在美國類似於海底總動員、愛寵大機密,往往都是強力票房收割機。中國電影嚴重缺乏這樣的合家歡電影。捉妖記對未來中國電影的啟示性是很大的。這絕對是一部被低估的電影。居然還有那麼多人黑。
電影誕生之初本來就是為了娛樂大眾,但是漸漸的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被人們賦予了很多“形而上”的內涵與擔當,這是不是也是“遺忘初心”了呢?
贊同。其實電影在中國最初萌芽就是“拉洋片”,就是看個稀奇,看個新鮮,看個熱鬧的。電影的很大一部分功能就是為了娛樂。其文藝性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但是說到體現思想性和深刻性,電影畢竟是個後起的藝術,很多方面遠遠比不了書籍的深刻和文字的宏大。無論如何,電影應該允許有隻負責娛樂,只負責搞笑,只負責讓觀眾看得爽的類型。周星馳的早期很多作品,我最喜歡之一《唐伯虎點秋香》絕對是這個類型的個中翹楚。
圖博館
總之,衡量一部電影,既不能唯票房,也不能唯文藝,最好兩者綜合考量。
另外還要考慮一部電影的開拓性和開創性。比如說1989年張藝謀的《紅高粱》首次獲得歐洲三大獎之一的金熊獎,這是讓世界認識中國電影的開創性;比如說趙薇的《致青春》開啟了校園青春片大賣序曲,引發後來無數效仿者,這也是一種開創性;比如說周星馳的《西遊降魔》重新開闢了春節檔,使之成為一年最重要的檔期,這更是一種開拓性。
電影需要創新,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潮流,那些引領風氣之先的電影,哪怕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也都值得我們尊敬。
因此,如果讓筆者總結今年中國電影,既不能只考慮評分,也不能只考慮票房,而要全方位評價它在影史上的影響。下面是筆者總結的今年最有影響力中國電影事件,排名按重要性分先後。
1、周星馳《美人魚》打破中國電影票房總記錄;
2、《湄公河行動》取得主旋律電影新突破;
3、張藝謀《長城》開啟中美合拍序幕;
4、馮小剛新片《我不是潘金蓮》票房折戟沉沙;
5、《大魚海棠》在中國風畫面上的突破;
6、《西遊三打》和《盜墓筆記》票房破10億;
7、《爵跡》和《封神傳奇》票房扑街虧本嚴重。
其它如《七月和安生》對國產青春片的新嘗試,《追兇者也》對國產犯罪題材的創新努力,也值得一提,但就影響力來說,明顯和上面的電影不在一個檔次。
至於為什麼選擇這些電影來代表2016年,原因如下:
周星馳、張藝謀和馮小剛要放在一起說。從有票房紀錄的1995年開始,到今年22年,國產電影取得了13個年度票房冠軍,其它9個年度票房冠軍被好萊塢佔據。馮小剛取得3+3的成績,周星馳拿到3個,張藝謀和成龍分別是2+1,他們是國產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4個電影品牌。碰巧今年都有新片上映,但各自結果迥異,冷暖自知。除了成龍的兩部新作不功不過,沒有什麼可說的,其他3人,周星馳一舉刷新華語電影票房新記錄,且短期內恐怕無人超越,無敵是多麼寂寞;張藝謀為中美合拍片開闢了新的道路,其意義恐怕不亞於當年《英雄》開啟國產電影市場化浪潮;馮小剛的“金蓮”以怨婦形像上映,敗盡口碑,票房折戟沉沙,大概沒多少東山再起的希望了,可能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楨:《我不是潘金蓮》敗盡口碑? 范冰冰獲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影后!票房折戟?投資五千萬人民幣,票房4.79億,首周三天獲得2.04億居榜首。次周收入1.27億居亞軍。)
圖博館
除了每年的票房冠軍,那些獲得高票房的電影都不是沒有緣由。筆者其實也不喜歡《澳門風雲3》和《盜墓筆記》,但是能拿到10億票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說明相當多的觀眾認同這種口味,其背後蘊藏的社會文化也值得探索。
與之對應的是,今年最有話題性的文藝片《百鳥朝鳳》,在“下跪營銷”之後一度拿到15%的高排片,但最後票房依然不能破億(楨:《百鳥朝鳳》投資1500萬,票房6515萬.《爵跡》投資1.5億,票房3.8億.《封神》投資5億,票房2.8億)。如果其它文藝片難以獲得高票房,還可以說是缺少話題性,所以在院線悄無聲息上映,又默默下映。吳天明的這部遺作連這個藉口都沒有,當時它引發的熱度和社會討論,連很多商業大片都望塵莫及,照樣沒有高票房,這說明了什麼?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筆者就不喜歡《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充滿了上世紀80年代的陳舊氣息,早就落後時代了。
然而很多電影評論往往推崇這樣的小眾電影,很多人把《踏血尋梅》、《樹大招風》這樣的敏感電影都列入年度十佳,說得好聽點叫獨樹一幟,曲高和寡,說得難聽點就是擺出一副高冷姿態,好像他們最懂電影,其實無非是“裝”。
要說一部電影最好還是能兼顧文藝和商業,讓觀眾看得爽的同時,還能讓觀眾內心有所觸動,做到雅俗共賞,這也是所有電影人都夢寐以求的境界。然而這種電影可遇而不可求,不論對導演而言,還是對觀眾而言,都需要運氣。想兼顧兩個不同審美口味的觀眾群,同時討好普通觀眾和文藝愛好者,就像是走鋼絲,需要極好的平衡能力,稍有不慎就會輸了裡子也輸面子。姜文的《讓子彈飛》是中國電影史上少數獲得了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例子,但不要忘了,他前一部作品《太陽照常升起》就只收穫了口碑輸了票房,後一部《一步之遙》試圖複製《讓子彈飛》奇蹟,結果弄巧成拙,兩邊不討好。
周星馳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成功的電影人,甚至可以去掉之一,即使在文藝青年那裡,大話西遊也能封神。但是他拍電影二十多年來,只有《少林足球》和《功夫》兩部電影得到過主流獎項認可,獲得過一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拿到過兩次最佳影片。
姜文和周星馳尚且如此,其他導演就更不用說。所以大多數電影最好不要有那麼大的野心,要么追求文藝性,努力獲得主流電影節認可,求個名;要么老老實實承認就是為了多賣票房,求個利。無論哪一方面有所突破,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都值得鼓勵。
圖博館
梁鵬飛:年度十佳幾乎全是文藝片,我要為商業大片叫叫屈
2016年過去了。這一年的中國電影發生了太多故事。年末慣例要進行一番盤點,和往常一樣,業界評選出來的各種年度十佳照舊是各種文藝片的天下。以豆瓣為例,今年取得高票房的商業大片只有《湄公河行動》能夠進入評分前十,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的《美人魚》也在7分以下。筆者看到的各類年度十佳電影榜單大多如此,基本被文藝片佔據。
推崇文藝片,貶損商業片,一直是電影評論的某種風氣,筆者卻認為這種思路不好。
電影是大眾文化消費,既有藝術屬性,也有商業屬性,兩者對立而又統一。文藝片和商業片是電影的兩個方向,相當於文學中的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一個代表雅,一個代表俗。
文藝片的目標是追求思想性和藝術性,以能夠打動人心為最高標準;商業片則追求娛樂性和觀賞性,以觀眾看得爽票房大賣為最高標準。
所以口碑和票房都是評價電影的一個角度。它們並沒有高低之分,如果非要區分一下,有時候票房倒是比評分更靠譜。
因為口味這個東西其實非常主觀,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任何一個電影評論網站都只能代表一小部分人,所以電影評分並不是一個靠得住的東西。相比之下,票房卻是相對客觀的評價標準,數字是實打實的,它不會說謊。
筆者梳理了自有統計以來歷年中國電影年度票房冠軍。相信這個表上的每一部電影,大多數觀眾都耳熟能詳。但是這裡面的很多電影,尤其是國產片,評價都不是太高。
1995-2016年中國電影年度票房冠軍統計表
上面的所有國產片,除了陳凱歌的《無極》筆者不甚認同以外,其它的都算是一時之選。換而言之,每年的票房冠軍有90%的概率是部優秀電影。反過來說,最近二十多年的文藝片,大多數觀眾又能記得幾個?(楨:?陳凱歌的《無極》以奇幻方式拍攝宮廷愛情故事,有別於其 《紅高梁》《黃土地》 《霸王別姬》等,就視覺奇觀而言具實驗性. 詳參【圖博館】:《無極》)
筆者絕不是唯票房論。有一些爛片因為種種原因,也能取得可觀的票房,但要相信群眾的眼睛,比如像《爵跡》和《封神》,它們騙得了一部分人,騙得了一時,什麼時候騙到過年度票房冠軍?(楨:除了票房冠軍其它都騙的?)
圖博館
比web2.0漸行漸遠更無奈的是,影評人幾乎看不到自己的未來
Web2.0時代目前已經開始逐步向web3.0時代邁進,從人與人交互到過度到未來出現人工智能作為人和人之間的橋樑。
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觀眾在未來可以通過更加便捷的渠道看到自己想看的影片,從而會減少很多針對影片無效的評價信息。這種分析的基準原則在於觀眾的觀影習慣和平時的打分傾向,系統會自動過濾掉觀眾可能不喜歡的影片,雖然目前網站和APP也有類似功能,但這個功能遠遠達不到人工智能的效果,只不過是一種很機械的判斷。
目前每當一部影片上映後,各種平台的影評評論聲音紛至泰來,大多數其實對於影迷能夠提供的幫助並不是很重要。曾經有個對影評分級的調侃說道,一流影評談社會,二流影評講人性,三流影評看結構,四流影評挖彩蛋,五流影評堆辭藻,六流影評胡扯淡。雖然略顯誇張,也說明目前國內影評的膚淺。
目前絕大多少的自媒體影評人都是自由職業,基本都沒有比較正式的工作,當然絕大多數的影評人都算文化口出身。也有很多之前在相關院校有過就讀影視專業的經歷。不過這一部分影評人因其之前的口舌之爭極難真正的在行業之中長久立足。很多時候,大部分影評人最終還是選擇進入了其實是夢寐以求的影視公司,做起來自己的導演夢和編劇夢,亦或是參與到影片的項目開發之中去。
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大放異彩的影片《踏雪尋梅》其導演翁子光之前就是一個香港影評人,1979年出生的他中學畢業後進修了相關的電影課程,後長期在很多影片的製片部門擔任各種工作。
在香港相對創作自由的環境下,影評人想要轉入電影核心行業也是難上加難,更何況是國內目前更加閉塞的電影圈呢?很多自媒體人他們所要面臨的生存和競爭壓力之大一點不小於很多有正式工作的金領、白領甚至藍領。閱讀量,流量和打賞廣告費的壓力勢必使得他們日以繼夜的辛勤操勞。但行業的淘汰和不確定性都使得影評人並不算一份較為安妥的工作,最終對於行業的了解都會使得很多影評人走上被影視公司招安的結局。
不過最為諷刺的是,很多影評人出身的編劇和導演,他們最終交出的作品往往都是他們當年批評最為嚴厲的哪一種。話說回來,已經套現成功的編劇導演影評人,他們又應該如何去面對新一輪影評人對他們的批評呢?
http://m.gzhphb.com/article/59/594549.html
圖博館
與其說中國電影評論已死,不如說web2.0的評分網站已死
互聯網從web1.0時代(單向信息提供,只讀信息內容)過渡到目前的web2.0時代(以網絡作為人與人溝通的平台),影評也從網站的單一提供演變成信息發布者可與讀者相互交流。但目前看,無論是已經山河日下的微博,還是蓬勃發展的微信、今日頭條;無論是web1.0網站電影信息提供方,還是目前爭議巨大的web2.0下的時光網和豆瓣網,這些網站的信息的可靠性、打分的公正性都無一例外受到了大家的質疑。
在《長城》未上映之前,網絡爆出末電影社區的微信群提前開黑,甚至要撰文二三千子來黑掉《長城》。同時在豆瓣平台,《長城》僅僅是設立頁面和公佈了主演便遭到了很多用戶的惡評,特別是臨近影片上映之前,很多沒有看到影片的用戶便直接為影片打了一顆星。
其實對於一部影片的評判應該公正客觀,但在目前的豆瓣上,很多影片都處於了被撕裂的狀態。這種比較極端的情況同樣也出現到北美知名的打分網站爛番茄上。11月11日上映的李安導演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最初在爛番茄同樣遭到了首批觀影者的不待見,伴隨後期多位媒體人的打分,最終該片在爛番茄的新鮮度也只有43%,但國內的時光網和豆瓣均給該片打出了8分以上的高分。這種海外媒體看扁,國內影評人過份溺愛和追捧只能說明影評人的情緒化打分已經到達了一個非常危險和無法自控的境地。
之所以說web2.0時代的評分網站已死,原因如下:
首先,網站本身無法逐一來核對每個人打分的用戶是否看過影片;
第二,即便有一些APP提供了看過影片才可以打分的機制,仍然無法來保證用戶是否真實的看過影片之後對影片做出評價;
第三,對影片評價的用戶也無法確定是是否是出於自己的真實意願和個人感受來評價影片。
最後,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影評人各自的欣賞習慣和口味均不同,但大多數影評人只能用自己的批判標準來對所有影片進行打分。
這也勢必會造成很多爆米花影片難以收穫影評人的待見,同時很多影評人也會出於個人對明星、導演,甚至是製片公司的好惡直接去給特定的明星、導演和製片公司的影片打低分。這種弊端較為明顯的web2.0網站打分機制已經無法適應目前的電影評分要求了。
圖博館
但從2011年的《畫壁》開始,光線影業率先開始在國內佈局地面發行,同時樂視、華誼、博納也緊隨其後。也是從這個階段開始,各個地區的觀眾(非媒體和院線影城經理)突然有機會可以參與到一些影片的超前媒體看片試映場次。承辦觀影場次的影城會通過自己的微博來釋放部分影票,同時地面發行工作人員會誠邀本地的媒體、同城的院線、影城的經理參與看片,有時候也會通過自己的微博來召集本地的影迷參與觀影。
因每次提前觀影片方需要向影城支付一定的費用,所以地面發行的上一級管理部門也會要求地面發行團隊將看片會所能做到的影響擴散到最大化,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在看到影片後通過微博、QQ群來散佈對影片的好評,同時也希望媒體和影城通過自己的渠道在映後對影片多多宣傳。但此口子一打開,也使得影片過度被曝光,更多看到影片的普通影迷會嚴重質疑很多在微博上吹噓影片的部分影評人。這也是影評人最初信譽產生危機的階段。
也是在這一階段,目前很多自媒體大V也逐步真正意義的靠對影片辛辣的批評聚攏了大量忠實擁躉。不客氣的來說,這一大批靠罵街成長起來的影評人成為了目前中國影評人的主力團隊,反而是一些靠詞藻堆砌影評的媒體類影評人,他們的影評卻沒能成為更多觀眾閱讀的選擇。
很多自媒體影評人總會言之鑿鑿說自己從來沒有拿到任何影片片方的紅包,此說法其實並不客觀。其實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訂閱號,這些平台幾乎都有廣告流量和打賞的功能。大部分自媒體其實都沒有自己的固定工作,他們也必須依靠此來生存。為了更好的適應讀者閱讀訂閱號、微博的碎片化時間的要求,目前絕大多數的影片都略顯輕浮,極少去深刻的探討影片的得失,甚至會為了抓取眼球從而把文章做得戾氣十足。
也會有部分自媒體通過非正常的手段刷流量造假象藉此以騙取善良網友的打賞,此種行徑要比很多依靠善心來騙取善款的營銷行為做得更加隱蔽。也是基於此,目前的影評變成吸取讀者眼光的粉絲導向檄文,幾乎是觀眾讀者想听什麼他就說什麼,和真正意義上對影片的評價沒有太多的關係了,因此目前主流的影評的確是死掉了。
圖博館
如何看待“懟”《長城》的影評人?一流談社會、二流講人性、…2016.12.23
中美首次真正意義的合拍大片《長城》在賀歲檔拉開了大幕,該片幾乎不出預料地遭到了影評人極為嚴厲的批判。
與影片最初兩次媒體點映流露出比較寬容和相對客觀的評價不同,正式公映後影評人幾乎是直接把影片一錘子懟死。他們對國師的失望、對景甜一如既往的耿耿於懷,似乎通過自媒體平台和豆瓣網得到最大當量的釋放,甚至有影評人直接用很扎眼的“張藝謀已死”,和“大爛片”這樣簡單粗暴的標題。
與其說張藝謀電影已死,不如說中國電影評論已死
很難用一個明確的時間節點來判斷目前國內影評是什麼時候開始暴戾起來,在較早國內電影市場尚不發達、網絡也遠沒有今日如此通暢之時,普通觀眾能夠獲得電影評論的渠道較少。大家一般都是從平面媒體和各大網站的娛樂板塊才可以了解到電影訊息(包括TV平台),那時能夠在此渠道發布影片評論的大都是媒體記者、電影學院的專業老師教授等等。
伴隨的初代互聯網的興起,幾大網絡論壇和初步形成,此時很多非電影和媒體專業出身的影評人才逐漸嶄露頭角。一直到2005-2006年,豆瓣網和時光網成立,國內才初步形成了較為初步具有規模的網絡電影評論體系,同時也是伴隨著2009年到2011年期間微博的全盛時代,諸多自媒體人開始粉墨登場。一直到今天,伴隨著微博的勢微,微信訂閱號、今日頭條和豆瓣時光網成為了絕大多數觀眾觀看影片的重要指導和考量平台。
至少在2011年之前,國內電影市場對電影的評論都是很客觀和溫柔的,2010年當神片《阿凡達》從天而降後,微博上對其頌揚達到了極致。同年年底《讓子彈飛》也使得觀眾對中國電影出現了極度的信心爆棚。
但好景不長,從2011年伊始,國內多部影片的口碑出現了極度兩面性的差異。當時某位編劇、影評人曾經在公開渠道指責有影評人和媒體人“交口”影片,同時收取影片片方的紅包和好處,也有多個媒體爆出很多影片片方會在影片首映禮時給媒體和影評人車馬費。在此階段,影評人稍微發出一些讓觀眾和網友產生歧義的微博就會被大家指責為收取了片方的紅包。
其實在2011年時,國內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地面發行體系。大部分影片的首映還是多集中在北京,此階段個別片方的確會通過比較嚴格的入場審查制度來圈定參加首映禮的媒體和影評人,此種不對普通觀眾的開放的試映機會也較容易被片方所控制。
圖博館
據說,許多巴黎觀眾最初看到“火車進站”時,曾經被嚇得落荒而逃。虛擬與現實,影像與真實,在那一刻,被模糊了界線。然而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那些倉惶離席、畏懼影像的看客,憑其脆弱而敏感的直覺似乎成了最早懂得電影真諦的人——誰能說電影描繪的虛幻事物和我們日常生息的世界井水不犯河水?那美麗動人的烏托邦、人造的影像,不也像弗蘭克斯坦一樣咬傷了世界嗎?電影不是真實的世界,但是電影對真實世界可能具有某種進攻性。那意大利農婦不也同樣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喊:“祖國來了,快跑!”
前南斯拉夫導演庫斯圖里察的反烏托邦電影《地下》揭示了播放在地下室裡的影像可以完成對現實世界的偷梁換柱。在我有限的閱讀中,有關“地下”與“電影”最早的描述,來自柏拉圖寫在《理想國》裡的“洞穴寓言”。那些失去自由的人,看著洞崖上的浮動的光影,竟誤以為那一覽無餘的世界,就是現實中的真實世界。當他們放棄對外面世界的想像,沉浸於洞穴中的影像真實,那外面的世界似乎也就真的在他們的人生中消失了。
電影是靠不住的,與此同時,也沒有什麼比電影的以假亂真更能揭示我們生存的世界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當人們從光線昏暗的電影院裡走出,恍恍惚惚間重見天日,重見大街之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就像從一個世界跌到另一個平行的世界。或許,只有此時,我們方能更好地體味電影進入人類生活的真正意義——它不僅創造了無數影像的世界供人享樂,使觀影者像被劇情操縱的戲子一樣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淚,更雄辯地告訴他們:被人操控的影像世界貨真價實地存在於人類歷史與現實生活之中。
圖博館
在這個條件優越的“讀圖時代”,人們對觀賞的熱衷已經遠遠大於閱讀。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愛看清宮劇而不讀歷史書的原因。這種區別是顯而易見的。同樣是爬山,閱讀是拾級而上的探索,舒疾由心而動,而觀賞則更像是坐著纜車看風景,只求隨遇而安。當圖像代替人們思考,那麼人便成了一種消費圖像的工具,而不再是自由思考的公民。
法國著名導演戈達爾曾經拍過一部名為《卡賓槍手》的經典電影,雖然該片在上演15天之內也只有區區18名觀眾:兩個農民為了發財參加了國王的軍隊,但是最後他們當做寶貝帶回家的只是一箱子明信片。所謂美好的世界,在那裡不過是一堆關於遙遠世界的幻象與碎影。這些照片雖然或多或少地折射了這個世界,卻永遠也不會真實到可以讓人搬進去居住。
顯然,影像真實並不等於客觀真實,只是藉助圖像來理解世界更意味著一種精神上的貧困。如桑塔格所說,當工業社會將其民眾轉化為“形象癮君子”,影像也便成了最難抗拒的精神污染形式。生活在19世紀的馬拉美曾經斷言世上存在的萬物是為了終結於書本,而桑塔格則一針見血地指出,如今萬物的存在是為了終結於照片。
然而,通過攝像機獲得的知識就真的可靠嗎?攝像機與照相機所要完成的不都是對現實與歷史斷章取義的影像麼?準確說,桑塔格的憂慮應該理解為:如今萬物的存在只是為了“終結於影像”。
電影院與柏拉圖洞穴
上世紀初的早期電影,諸如《俄皇遊巴黎》、《馬德里街景》、《火車進站》,以及毯子變女人或者滑稽戲等,如今看來已經平淡無奇。然而那些在電光影戲裡呼之欲出的形象,當時卻已是石破天驚。所謂“數万裡在咫尺,不必求縮地之方,千百狀而紛呈”,“開古今未有之奇,洩造物無窮之秘”。上海《遊戲報》曾經如此描述:“座客既集,停燈開演;旋見現一影,兩西女作跳舞狀,黃發蓬蓬,憨態可掬。又一影,兩西人作角抵戲。又一影,為俄國兩公主雙雙對舞……觀眾至此幾疑身入其中,無不眉之為飛,色之為舞。忽燈光一明,萬象俱滅。”
圖博館
同樣是在政治宣傳方面,由萊尼·里芬斯塔爾在上世紀30年代執導的納粹影片《意志的勝利》可謂登峰造極。影片一開始,濃云密布的天空襯托出德國的動亂景象,顯示一個正等待創世主開天闢地的混沌世界。然後天空逐漸開朗,第三帝國的形象逐漸清楚起來。一架飛機穿雲破霧時隱時現。陸地上的群眾在仰望和等待。飛機終於著陸,艙門打開,希特勒從天而降,頓時,歡呼聲響徹雲霄。紐倫堡,這座具有中世紀情調的都市,擠滿了歡迎的人群,國旗隨風飄揚,汽車在人群中慢慢地向前駛進,最後是閱兵場的情景,大批裝甲戰車整齊地隆隆駛過……
《意志的勝利》被稱為“最具權威性的宣傳電影”。納粹主義思想在里芬斯塔爾壯觀畫面的演繹下,變成了一種“令人陶醉的視覺幻想曲”。的確,這部電影迷惑了許多人,使他們心甘情願地爬上希特勒的戰車。只是隨著第三帝國土崩瓦解,若干年後,這部電影才“在無意中成了一個很有意義的資料,暴露了它所歌頌的政權的兩面性,即表面上的彬彬有禮和骨子裡的野蠻”。(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意志的勝利》向觀眾展示了納粹政府如何通過宣傳而發展壯大,以及希特勒是如何運用其令人恐懼的語言能力煽動群眾,並向他們灌輸納粹思想的。
同樣,在中國的極端年代裡,為階級鬥爭所用的“樣板戲”在“文革”中是最具號召力的文藝形式。如果我們承認電影市場同樣是一個意見市場,就應該看到,在只有樣板而沒有相反意見的電影市場裡,電影更是靠不住的。
桑塔格的憂慮
蘇珊·桑塔格說:“嚴格說起來,一個人絕不會通過一張照片而理解任何東西。當然,照片填充了我們關於現在和過去的心像中的空白。……不過,照相機對現實的反映往往是掩蓋多於揭露。”通過靜止的照片獲得的知識“是一種廉價的知識——一種佯裝的知識,一種佯裝的智慧;因為攝影的行為乃是一種佯裝的挪用,一種佯裝的強姦”。
在我看來,人類一定是世界上最“色情”的動物了。無論是愛自然之美、人體之美,還是愛未來(烏托邦),其實都不外乎“好色”。當然,我這裡所說的“好色”,實際上是指對美的嚮往與追求。而這背後,無論是為美瘋狂,還是娛樂至死,驅動者莫不是人類所特有的觀賞的慾望。顯然,這種慾望在影像技術發明後被徹底釋放了,由此人們進入了一個由影像織起來的,可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二手世界。
圖博館
電影中的歷史與現實2016-08-26 《鳳凰周刊》
記得上世紀90年代,《勇敢的心》曾讓我心動不已。然而,後來才知道這部影片中的史實大有問題。真實的歷史是,“勇敢的心”並非威廉·華萊士,而是影片中數次出賣過他的蘇格蘭國王羅伯特·布魯斯,出賣情節無疑是影片虛構的,歷史上的羅伯特·布魯斯是蘇格蘭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英雄。蘇格蘭在英王愛德華一世時代,面對的是被同化和吞併的命運,正是羅伯特·布魯斯領導蘇格蘭人不斷同英格蘭戰鬥。
當然,我並不懷疑《勇敢的心》的價值,很多有價值的思想與情感可以通過電影傳遞。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電影故事雖然有其內在自洽的邏輯,但它並非對現實世界的忠實反映,甚至還可能顛倒黑白。
電影對歷史真實的“戲說”是靠不住的,而那些以推銷意識形態為目的,對現實世界的斷章取義,甚至塗抹與篡改的電影更是靠不住的。據說列寧當年十分重視電影的作用,他提出要把電影的製作與發行權收歸蘇維埃政權所有,用以創作宣傳社會主義革命思想和介紹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影片。如魯迅譯介的《作為宣傳、煽動手段的電影》一文所述:“電影所支配的這龐大的觀眾,以及電影形式的直接性、國際性,就證明著電影在分量上,在實質上,都是用於大眾底宣傳、煽動的絕好的容器。”
關於十月革命,學者金雁談到,對於這場在世界六分之一土地上發生的革命,今日俄羅斯人已不再接受蘇聯時期統一口徑的意識形態話語。他們知道以前那套史學觀是按照左右歷史、駕馭歷史、改造歷史和按照統一的口徑教誨民眾原則設計的,當時的提法是,歷史科學的作用是“圓滿地解釋黨和政府的歷史性決議”。而中國人的認知來源,基本來自於先有斯大林的結論而後填充史料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以及由斯大林本人主導的十月革命20週年獻禮片《列寧在十月》。但在托洛茨基看來,“那是一個撒謊年代的撒謊產物”。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檔案面向公眾開放後,謊言被徹底拆穿。然而直到今天,仍有許多人對這部杜撰歷史的影片深信不疑。
阿楨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台評哈《雙面君王》哈到韓流1成為亞洲的好萊塢2了。其實《雙》片喜劇部分尚可!扳起臉當王就失史實失法理了!
談起「影視史學」3,別說韓國歷史劇4失實,就連【圖博館‧影視史學】上百部的影視也多失實!
問題是《雙》片完全顛覆了當時朝鮮史觀!
韓國要獨立於儒家中華文化圈,當然要否定當時的韓中朝貢體系5。不只如此,還要對對東亞輸出此種去中國化6觀點,雖然儒家中華文化曾是東亞的「普世價值」。
不就是「軟實力」7,重造「中國模式」8就是了!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29182
阿楨
六四死多少人? 2012-06-05 中時短評
「六四」廿三周年,美國呼籲中國公布當年死傷及被捕人數。這當然是狗吠火車,中共從來不曾在國際壓力下屈服過,更何況現在中國勢強,美國勢弱!
「六四」剛落幕時,中共官方說法是「天安門廣場沒死一個人」。當時的國務院發言人袁木則宣稱整起事件只死十三人,外界從此稱他「袁十三」。
由於光公開站出來的死難家屬都遠超此數,「袁十三」之說當然不攻自破。官方說法證實是謊言後(楨:?「廣場」「事件」界說之異!),各方說法也就取得正當性(楨:?)。接著「六四」死亡人數就變成「等比級數」;數字越大,越是政治正確,反正又沒人否認。
最後,這「等比級數」衝到三萬多人;誰質疑,誰就「親共」。在此情境下,本集團總裁蔡衍明從沒說過「沒有大屠殺」,只不過說個「應該沒死那麼多人」,也就因此成為「政治不正確」。
回歸二二八會訊 2012-02-27 旺報 周玉山(世新大學教授)
2005年11月,228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了會訊,公布了通過補償的案件,其中死亡681件、失蹤177件,合計858件。同期「228會訊」指出,此一數據與以往學術界的推估數差距過大,引起諸多爭議,為釐清真相以正視聽,實有深入調查實際受難者人數之必要,因此董事會決議成立專案小組調查。
韶光留不住,匆匆近7年。現在,基金會的執行長宣布,深入調查的結果,成案860件;換言之,7年來增加了2件個案。郝柏村先生據此撰文,提到「仍為1000人左右」,已是從寬的論斷;卻引來綠色報紙鋪天蓋地的辱罵,其中沒有真相、也沒有真理。
郝先生本著科學的數據、而且是「228會訊」的數據,說了實話,引來辱罵,公道何在?宣稱「死亡逾萬」的人士們,請公布另外9000位遇難者的名字以及受害經過,大家一起來哀悼!
版主回應
人之惰 : 避真相 擁甄嬛 2013-01-06 中時 冬華(歷史學者)
人有追求真相的本能,但也有逃避真相的傾向。瞭解真相可使人清醒,但也可能令人痛苦。更麻煩的是,真相往往枯燥,不僅令常人厭倦,也會嚴重壓縮文藝作品的揮灑空間。
坊間流行《甄嬛傳》,甚至衍生出「甄嬛體」。甄嬛的事蹟全係虛構,為之迷狂的觀眾卻寧願相信這是史實,不少舞文弄墨者還藉由各種媒體手段,以潮水般的規模推演出「後宮政治史學」,進一步替代真相;相較之下,對清世宗時代歷史真相的探究,大概只能侷限在少數學者的書齋裡,多數人對這樣的探究都避之唯恐不及。
其實,「甄嬛」絕不是第一個偽歷史版本。自雍正當朝,即有「篡位」、「奪嫡」等臆測版本流布;清末民初迄今,「血滴子」之類的「宮闈秘史」更被當作信史廣為流傳。究其原因,與其說是政客出於各自的政治動機,對偽歷史推波助瀾,不如說是政客有意無意地利用了人類本能中的弱點。
由此令人想到「二二八」和「六四」,其實二者的真相早已浮現,但目前更多人相信的卻是遠離真相的版本。
受過史學訓練的人,通常都會在入門期經歷一個懷疑官方版歷史的過程。但在嘔心瀝血、披肝瀝膽,經歷種種磨練和磨難後,往往驚訝地發現,與傳說、「野史」、「獨家內幕」等「民間版歷史」相較,官方版歷史常是相對嚴謹的學術研究結論。
這個現象所顯示的,不見得是因為「歷史都由掌權者書寫」,而是統治者在掌握資訊方面(即時、全面、切實等)確有難以匹敵的優勢。古代史尚且如此,在包括戶籍、統計等在內統治技術業已高度發展,且資訊難以隱匿的當代,對於「二二八」和「六四」事件中的關鍵事實,如死亡發生地的認定、遇難人數的統計等,就成為未預設立場的研究者得以輕易與官方對質的項目。
在此,凡是前述受過史學訓練的人,基本上都發現並承認,對事件過程和死亡人數的紀錄,沒有任何版本比官方版本更接近真實;或者說,官方基本上沒有竄改紀錄、編造數據的空間。
當然,立場的差異和針鋒相對的政治解讀依舊存在,比如仍會有大半的人譴責官方的「屠殺」。但大家總得在共同接受基本事實的基礎上,不同觀點之間不失焦、有意義的對話才得以建立。
然而,針對「二二八」和「六四」,坊間流行的認知是:一、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大幅縮水(大到不可思議!);二、官方必然撒謊;學術研究的結果若與官方數據接近,則該研究必定不獨立:不是愚蠢地相信了謊言,就是甘願做官方幫凶。
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堅信(或勸說他人務必相信)該流行認知的苦主、「理想主義者」和好事者們,分別對兩事件做了徹底的人肉搜索,希望用具體名單和證言來徹底打破官方「謊言」;而兩岸官方,或者無意,或者根本無法阻止這些人的努力(全球化+資本主義+資訊化,誰阻止得了)。
可嘆的是,這些努力不僅至今無法如願,將來也不會如願。原因並不複雜,只因為超出官方統計死亡人數的名單並不存在,見證某廣場上(注意:不是某事件中!)有人慘遭屠戮的證人並不存在。
可預見的是,「甄嬛體後宮政治史」和坊間流行的「二二八」和「六四」認知還會繼續流行下去。原因很簡單,要對抗人類逃避真相的本能,根本就是不可能任務。前面所說的好事者,真的參透了這一點。
詳參【圖博館】:《雍正王朝》《影視史學》 《天安門一九八九》壟斷二二八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