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8 08:00:49阿楨

金錢與賭博

 金錢與賭博 

別想不勞而獲,「十賭九輸」的。

 

你被馴化了,靠賭掌權者怕人奪權,極力強調賭之惡。

 

你才泛賭論。

 

人之初性本賭,不賭,人能猿走出非洲森林草原雄霸地球嗎?別說「十賭九輸」,就是萬分之一的演化成功機會(細菌還億兆分之一)就足以改變一切。

 

賭鬼的歪理,再歪下去又要變色鬼,說什麼要是人的祖先不色的話就絕種的「泛性論」。賭博含樂透是必輸的非理性行為,咱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一定要理性。

 

膽小如鼠的軟腳蝦,啥都要理性預測,還不如算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騙術,二顆子彈的賭局就翻牌了,騙子就賭你們軟弱。

 

這是不成熟的臺灣民主,要是~

 

要是民主典範美國可賭的更大,大騙子小布希,第一次靠選舉舞弊硬是在輸了五六十萬票下騙得大位,第二次以臺灣小騙子為師,靠著美國民族主義又騙得大位。

 

太扯了,如此地「泛賭」豈是一理性知識分子該有的?

 

理性?你從就學、就業、結婚生子、到退休老病死,那件理性決策了?如理性,怎會畢業就失業、離婚率升生育率降、健保年金破產?每天生活的細節更不可能伴件理性決定而是依習慣。工作職場呢?投機、算命風盛行。

 

你誤解了理性,理性不是神算,而是盡力收集資訊做出最佳決策,其餘~

 

其餘如何?盡人事聽天命是嗎?那就是「算命」了!還是機率風險?這又是「賭博」了!難怪會有《理性賭局》之作,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都是場賭局,故本館<金錢與賭博>展名正言順。

 

還不是拾人家《賭埸資本主義》的口水,沒用的啦!你賭的過老美嗎,她可掌控了全球國際金融體制,美元要漲要貶全依美國利益,同理,全球金融投機客的勢力可大過一個國家的力量。

 

原來你不是不知,而是甘心被騙,簡直是奴才了。

 

別想要咱中產階級當烈士,咱又不是一無所有,過日子最重要。

 

看來貴館的反思是沒啥用了。

 

撲滿的慾望

 

竹筒的撲滿鎖不住零食的慾望

一刀剖下去

一毛兩角的銅板散滿地

陶瓷的幣罐鎖不住布偶的慾望

一手摔下地

十元百元的鎳幣滾滿地

鐵皮的錢筒鎖不住飈車的慾望

鐵絲扭進去

千元萬元的紙鈔抽出來

鋼板的金庫鎖不住投資的慾望

手掌轉密碼

一張一疊的支票簽下去

網路的加密鎖不住投機的慾望

一指按下鏈

億元兆元的數字全球跑

塑膠的卡片鎖不住敗金的慾望

一手刷下去

一生一世的債務還不完

 

賭桌下分屍也爽快

 

幼年時的賭性剛萌芽

隨手偷來阿母的買菜錢

彈珠的誘惑 挨屁股的爽快

少年時的賭性已成苗

順手偷來阿爸的買菸錢

撞球的誘惑 打手心的爽快

青年時的賭性長成枝

翻箱偷來阿公的棺材錢

鋼珠的誘惑 打斷指的爽快

成年時的賭性長成樹

爬窗偷來鄰家的私房錢

骰子的誘惑 切下掌的爽快

壯年時的賭性還開花

巡街搶來路人的皮包錢

麻將的誘惑 打斷腳的爽快

老年時的賭性仍結果

上網偷來網友的卡片錢

駭客的誘惑 嘴敲鍵的爽快

 

另參本館:《黃金的魔力》錢眼裡的文化》《財神小百科》《中國民間財神信仰》開放睹場? 賺賭徒錢 金錢與賭博 《理性賭局》《賭埸資本主義》美該為股災道歉? 姓資姓社 五鬼搬運去了 美國詐騙集團  經濟巫師  國際金融新體制(二)  雙率大戰

 

賭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賭博籌碼

File:Gambling chips.jpg

清末的番攤賭坊

File:Fan-tan gambling house.jpg 

卡拉瓦喬, The Cardsharps, c. 1594年.

File:The Cardsharps.jpg

美國賭城

File:WelcomeToVegasNite.JPG

日本的柏青哥

File:Pachinko parlor dsc04790.jpg

賭博是一種拿有價值的東西做注碼來賭輸贏的遊戲,是人類的一種娛樂方式。任何賭博在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有不同的意義。目前,在西方社會中,它有一個經濟的定義,是指「對一個事件與不確定的結果,下注錢或具物質價值的東西,其主要目的為贏取更多的金錢和/或物質價值」。通常情況下,下注的結果,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到。

  莊家和閒家

有些賭博設有莊家(開賭者),閒家(參與者)向莊家下注。因為莊家可以設定對自己有利賠率,而且是長期參加遊戲,故此在長遠來說,莊家多數是唯一會在賭博中勝出的贏家。例如賭場、樂透彩票都屬這種賭博方式。只有在很少的賭博方法之中,閒家是可以透過技巧增加自己勝出的機會。

有些賭博是沒有莊、閒家之分,或者是由各人輪流做莊;屬參與者之間相互的賭博,各人的勝出的機會率相同。例如麻將、撲克,還有其他等等……

  賭戲種類 

  「有機會勝出」的賭博

部分賭博方法,閒家倘若操作得宜,在數學上是有可能取得正數的期望值:

廿一點

角子老虎機(只限多部串連,有大彩池的老虎機,而且累積彩池已超過某一數目)

比大小

  「沒有機會勝出」的賭博

以下的賭博方法是不可以透過技巧增加期望值。因為賠率對莊家有利,長遠來說,必然是由莊家勝出。

角子老虎機

百家樂

骰子(骰寶或花旗骰)

輪盤

非賭場中的賭博

扔硬幣

白鴿票

字花

樂透彩票(Loto)

六合彩

鬥地主

國際13張麻將

賽狗

運動博彩

體育博彩

大部分國家均舉行賽馬運動,並設有投注.外國博彩網站亦設有其他體育投注,如足球,籃球,網球,田徑,曲棍球等,亦設有大型運動會投注奧運,亞運等.

足球

賽馬

公營競技

日本及韓國之受注運動項目,包括地方賽馬,競輪,競艇及電單車比賽

  賭具

娱乐赌具2

部分賭博會需要不同的賭具。常見賭具有:

骰子 包括由骰子演變而成的天九牌、魚蝦蟹骰子等

撲克牌

麻將

輪盤

  亦有賭博是無需特別賭具,只要賭將來發生的事情。例如:

賽馬

賽狗

各種體育比賽賭博

  被稱為「賭博」但不被視為賭博的專門名詞

許多涉及風險回報的活動有時被通俗的稱為「賭博」。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一般來說,下列活動不被視為賭博:

冒險: 風險回報率無法量化(例如,笨豬跳)

保險: 是一種風險轉移。保險公司使用精算來計算保費,與賭博公司計算賠率相類似。然而,保險公司可通過保費獲得正回報。

投資涉及重大的風險, 但通常不被視為賭博。投資的例子包括股票,債券及房地產。創業也可被視為一種投資。投資一般不被視為賭博當他們符合以下標準: 

經濟效用

長期正回報

基本價值獨立於風險

  有些投機/投資活動比較危險,但仍通常被認為與賭博無關:

外匯交易

預測市場

衍生工具

心理方面

  病態賭博

研究表明,儘管許多人把賭博當成一種娛樂,甚至一種手段來獲得收入。賭博,涉及神經化學的變化,會使某些人上癮。賭徒甚至經過反覆損失,仍會堅持賭博,如果碰到責難或者有心理不平衡之時,就會搬出孔聖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1]。

俄羅斯作家Fyodor Dostoevsky(本身亦為問題賭徒)在他的小說中描繪了賭博對心理的影響,以及如何影響賭徒賭博。他還將賭博與快速致富聯繫起來,俄羅斯與賭博之間的聯繫可能是俄羅斯輪盤傳說的起源 。

  各地的賭業

香港博弈業

 

香港只有香港賽馬會能舉辦合法的博彩活動,包括賽馬及六合彩。由2003年起,香港賽馬會獲批准開辦足智彩,接受香港以外大型足球賽事的投注。

澳門博弈業

 

澳門的博彩業於1847年在葡萄牙的管治之下開始合法化,自此以後,澳門以「東方蒙特卡洛」之名廣為世界所知,博彩業更成為了澳門經濟的重要一部份。第一個博彩專營權牌照於1937年發給了泰興娛樂公司,但該公司的經營卻太保守,未能完全發揮博彩業的經濟潛能。當時該公司只有中式的博彩項目提供。到了1962年,政府將所有形式的博彩的專營權牌照改發給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簡稱澳娛,英文簡稱STDM)。牌照於1986年續期十五年,於2001年末屆滿。

  2002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不再發出博彩專營權,改為向三家公司發出博彩經營權牌照,分別是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澳博,是STDM的子公司),永利渡假村(澳門)股份有限公司,和銀河娛樂場股份有限公司(已被收購,現屬銀河娛樂集團有限公司名下)。

  另澳門特區政府准許各幸運博彩經營商將牌照轉批給予第三者公司獨立經營,其中「銀河」轉批給威尼斯人(澳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威尼斯人),「澳博」將牌照轉批給美高梅金殿超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美高梅),另2006年3月5日「永利」公司將牌照轉批給權售予新濠博亞娛樂有限公司(簡稱:新博)並估計很大程度被批准,即三個賭牌被「分拆」為六個經辦商。

另澳門特區政府亦容許各幸運博彩經營商將名下之賭場「中場」、貴賓廳及角子機場外判予第三者公司營運,「澳博」及「銀河」外判之賭場中場、貴賓廳及角子機場,請參閱澳門賭場列表有「#」之部分。「威尼斯人」、「美高梅」、「永利」因美國內華達州法例禁止,而沒有外判之賭場「中場」、貴賓廳及角子機場。

  博彩業在澳門的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很多遊客喜歡在澳門賭博,亦有很多本地人經常出入賭場。總的來說,博彩業在澳門可以分成五大類:賭場賭博、賽馬、賽狗、彩票和足球博彩。

  台灣博弈業 

賭場部分,2012年7月7日中華民國馬祖博弈公投通過。同意票數1795,不同意票數1342。[2]

彩券類博弈則由台灣彩券公司專營。

  法律問題

賭場賭博在很多地方都是非法的。反對容許賭博的意見認為:從社會層面看,民眾沉迷賭博會帶來各種社會問題。韋曜就說過,「考之於道藝,則非孔氏之門也;以變詐為務,則非忠信之事,以劫殺為名,則非仁者之意也。」[3]。沉迷賭博的人被稱為「病態賭徒」,往往不顧自己及家庭的經濟狀況,把財產拿去賭博,甚至因此債台高築,造成家庭問題(包括:虐待兒童和自殺)。賭博亦經常會帶來相連的高利貸,黑社會等等社會問題。而且賭博所帶來貪婪、講求運氣的風氣亦非健康社會應有。很多的宗教亦都反對賭博。

  但亦有地方政府是容許合法開賭。贊成開賭的意見認為:賭博活動是難以完全禁絕。對於賭博應該加以合法的規範,由政府監管賭博,確保開賭是公平及公正。這樣可以阻止地下賭博活動助長黑社會壯大,而且可以透過徵稅,將賭博的利益放回社會的正常用途。在不少容許開賭的地方,博彩稅是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而不少城市更是以賭場吸引遊客到訪。例如美國拉斯維加斯,中國澳門,歐洲摩納哥的蒙地卡羅都是以開賭聞名的旅遊城市。

  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容許有限度的賭博。例如:由政府舉行的樂透彩票,容許賽馬時在馬場內投注,容許對體育賽事投注等。在部分地區,這些賭博是由政府或政府屬下的法定非牟利機構負責進行,所得收益都歸還社會。多數容許開賭的法律都規定只有十八歲以上的人參加賭博。

  但對於開建專供賭博的賭場,目前多數的地區仍然是加以禁止。有些地方容許賭場存在,但卻禁止本地人參與賭博。亦有地方實行會員制,只限賭場的會員進行賭博。

  很多時一般人在朋儕之間的遊戲中加入金錢,提高遊戲的刺激性。這些行為,經常處於法律下的灰色地帶。某些地方的法律是容許機會平等,沒有莊閒之分的賭博。某些地方的法律雖然禁止所有賭博行為,但卻沒有嚴格執行。

  台灣

相關法規與適用對象

刑法,第21章賭博罪(第266~270條),在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賭博財物者,或意圖營利供給賭博場所或聚眾賭博者,意圖營利辦理有獎儲蓄或未經政府允准而發行彩票者。

刑事訴訟法,第147條第3款,常用為賭博之場所,夜間亦得入內搜索或扣押。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4條,於非公眾得出入之職業賭場所,賭博財物者。

陸海空軍刑法,第84條,在營區、艦艇或其他軍事處所、建築物賭博財物者。

公務員服務法,第5條。

司法判解

大法官解釋,釋字第646號(電子遊戲場業管理條例),釋字第636號(檢肅流氓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例,2001年台非字第276號(電子遊戲場業管理條例),1992年台非字第233號(共犯)。

中國大陸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關於辦理賭博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自2005年5月13日起施行),不以營利為目的,進行帶有少量財物輸贏的娛樂活動,以及提供棋牌室等娛樂場所只收取正常的場所和服務費用的經營行為等,不以賭博論處。

  注釋

^ 《論語·陽貨》

^ 馬祖博弈公投 1795同意票過關

^ 魏·韋曜《博士論》

  相關條目

彩票

賠率

博彩公司

澳門博彩業

賽馬

香港賽馬會

 

財神  維基百科

 

財神是掌管金錢與財富的神明,一直都是受人類歡迎的守護神之一。財富是人類共同的需求與夢想,大多數的宗教也都有滿足信徒求財的儀式[原創研究?],在中國大陸、港澳與台灣、東南亞等地民間廣泛尊崇,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都會信奉不同的財神。現今能令別人富有的都被稱為「財神爺」,包括構思財政預算案的財務主管、計算薪金的會計、及慷慨解囊的富翁。

  民間崇奉的財神與異說

香港款式的土地財神之神位

 File:HK CWB Moreton Road Bus Station Cai Shen Money Gods.JPG

香港農曆新年時張貼的「財神到」海報

File:Chinese New Year Money God.JPG 

真人扮演財神的慶祝活動

File:HK 上環 Sheung Wan 差館上街 Upper Station Street Money God 金元寶 Feb-2012.jpg

到底誰是財神有很多說法,不同的地方、行業也不同。僅列數說如下。

五路財神:陝西終南山的玄壇真君趙公明,與四名財神招寶天尊、納珍天尊、利市仙官、招財使者主掌招財納福屬神之合稱,這也是最廣泛的說法。

比干:《封神演義》中比干為商朝忠臣,天帝憐其忠貞,因無心而不偏私,故封為「財神」,又因為比干是一位文臣,所以也被稱為文財神。

增福真君:北魏孝文帝時的官員李詭祖愛民如子,常以俸祿布施貧民,民以為德。歿後被奉為財神。

天官大帝:道教中,三官大帝分司降福、赦罪、消災,其中天官專能降福,華人有「天官賜福」之說。

土地神:大部分台灣人認為,土地神可以為人民帶來財富。香港也有供奉土地財神的習俗。

布袋和尚:傳說中彌勒佛化身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笑容與布袋,也常被認為象徵歡喜、招財,而視同財神。

福祿壽三仙:又稱三星,中國著名的三位神明:福星、祿星、壽星,代表吉利。

端木賜:就是孔子弟子孔門十哲的「子貢」,善於言語,以經商聞名,富至千金。

范蠡:為越國政治家,後來棄官經商致富,號稱「陶朱公」。

關帝君:傳說其擅長簿記方法,能保護商業利益。這在台灣、港澳、南洋地區較為普遍。

和合二聖:又稱「和合二仙」。寒山、拾得兩人為唐太宗時期的高僧,相傳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化身,兩人情感融洽,象徵和睦與「和氣生財」。很多年畫以此為主題。[1]

鍾離權祖師、呂純陽祖師:又稱「鍾呂二仙」。有一些金礦工人或商人,因相傳鍾離權真人、呂純陽真人師徒二人能「點石成金」(將石頭變為黃金),故奉二仙為保護神、財神。[2]

沈萬三:民間傳說明朝商人沈萬三致富的原因是因為「聚寶盆」,說沈氏獲得了一隻聚寶盆,不管將什麼東西放在盆內,都能變成珍寶。

韓信:傳說漢朝淮陰侯韓信發明許多賭博用具,供士兵玩樂。有些賭徒會供奉之,稱其「偏財神」。

劉海:民間相傳道教全真道祖師劉海,能戲金蟾,金蟾蜍為神物,能吐錢奉人。

  《封神演義》一書的說法

依著名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所載,名叫趙公明,也稱趙公元帥。趙原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武王克殷時,因效忠商朝而陣亡,死後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簡稱「玄壇真君」,被民間認為有帶來財富的能力。

  「玄壇真君」統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個掌管財富的神祇,合稱「五路財神」。傳說舊曆正月初五,是玄壇真君下凡視察人間之日,故商家常在此日開始營業,結束春節的假期。舊曆三月十五日為真君生日,七月二十二日財神節則為真君得道日。

  在台灣民間信仰,玄壇真君被尊稱為「寒單爺」(或寒丹爺)有人認為「寒單」是閩南語中「玄壇」或「邯鄲」的音轉。),相傳「寒單爺」懼冷。每年正月台灣有些廟宇就會舉辦「炸寒單」的活動:請人赤裸半身,手持樹枝,扮演寒單爺的模樣。而信眾即以鞭炮向他丟擲,以讓「寒單爺」感到溫暖一些,並祈求寒單爺的保佑。中國大陸民眾相傳玄壇真君為回回人,不食豬肉。故以燒酒、牛肉祭祀,稱作「齋玄壇」。

  另外,《封神演義》中,效忠商朝,卻慘遭妲己奸謀所害而剖心的比干,也被民眾視為財神,且有「此聖無心,故不偏心」的說法。

  佛教中的財神

佛教要求信徒去除貪慾,甚至鼓勵拋棄所有世俗財富過著簡樸的出家生活。從教義上來看,佛教教導人們離苦得樂,財富或許能解決人們一些物質上的苦,但只有智慧才能引導人們真正脫離各種痛苦。因此教義上,智慧被視為最高的財富。

  可是佛教文化(特別是密教)中卻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種類的財神,不免令人疑惑。如四大天王中的毘沙門天,就以「財寶天王」著稱。而大乘佛教中的維摩詰菩薩,也是著名居士,家財萬貫,卻樂於救貧施僧,因而更種福田,財富源源不斷;也常是民間佛教信仰的財富之神。

  這是因為,佛教雖然教導人們過簡樸和清淨的生活,但在修行的過程中需要社會力量的認同與支持,因此權貴者與富人的護持是非常重要的。釋迦牟尼剛成道的時候因為得到舍衛城給孤獨長者(Sudatta)供養的祇園精舍,才得以建立僧院,後來佛教能傳播到印度和世界各地,也受到各國國王或大施主的支持。

  佛教的財富有很多種,從修行的過程來說,修行是條漫長的路,行者如果要專心致力於修行,必須事先準備好足夠的補給,以免補給不繼而中途放棄。補給可大可小,如閉關者短者幾天長者數年,需要補給;讀佛學院四五年、抄寫翻譯經典、建立修行道場等等都需要補給。補給除了自己經營所得外,更多的是要靠他人的支持,因此,佛教認為修行的前期,必須先積蓄福德資糧。

  另外還有幾種佛教財神源自於印度或西藏,在佛教的傳播過程中,印度婆羅門教與各種民間信仰中的財神如藥叉神(Kubela)、象鼻天(Ganesa)、財續母(Vasudhara)等,以及西藏和各地的具有財神屬性的神祇,都被組織起來,並賦予佛教上的涵義,成為佛教的護法或本尊。

  基督教經典提到的「財神」

財神(瑪門)在聖經中是財富和貪婪的假神,聖經中耶穌有以下教導:

“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馬太福音 6:24》

以下是解釋性經文:“ 不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蛀、鏽蝕,也有賊挖洞偷竊;只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蛀、鏽蝕,也沒有賊挖洞偷竊。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必在哪裡。 ”——《馬太福音 6:19~21》

  杭州麻將中的「財神」

在杭州地區流行的麻將玩法中,將百搭稱為「財神」。原因在於百搭可以使得和牌更為容易,獲得百搭越多的玩家越容易完成番數高的和牌。

 

貨幣>百度百科

 

  貨幣定義

  可以任何一種能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准或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貨幣。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一)貨幣就是貴金屬,就是財富{最開始貨幣就是普通的商品}

  這種觀點認爲,貨幣必須有實質價值,其價值由其金屬價值決定,貨幣的實體必須以貴金屬構成。這種理論源于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土多德(Aristotle)樸素的金屬學說。十六、七世紀形成的重商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早期特征就是“重金主義”或“金屬主義”,認爲只有金銀才是一個國家的真正財富。

  (二)貨幣是作爲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這種是馬克思在對貨幣起源問題的分析(參閱“相關知識”欄目“馬克思貨幣起源說的思想邏輯”)中得出的,其含義有兩點:

  1、貨幣具有商品的屬性

  在馬克思對貨幣起源的分析中,貨幣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換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的。馬克思創立貨幣理論的時代,正是各國普遍實行金鑄幣流通的時代,因此,馬克思將黃金視爲貨幣的最高階段,而黃金本身就是價值十足的商品。進一步的推論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換中充當貨幣的東西,首先就在于它們是商品,與普通商品一樣,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這種與普通商品的共性,貨幣就不具備與商品進行交換的基礎。

  2、貨幣與普通商品有本質的區別

  貨幣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並不在價值方面,而在使用價值方面。黃金被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被作爲貨幣後,其使用價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以其自然屬性所決定的特定的使用價值,如用于裝飾、制作器皿等,又具有以其社會屬性所決定的一般的使用價值即充當一般等價物和交換手段,很明顯,當它以第一重使用價值出現時,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價值出現時,才是貨幣。貨幣在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貨幣能夠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貨幣出現後,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爲兩極,一極是特殊商品——貨幣,另一極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而貨幣則是以價值的體化物或尺度出現,普通商品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其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所有商品的價值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之後,相互之間才可以比較。第二,貨幣對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換的能力。由于貨幣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誰占有了貨幣,就等于占有了價值和財富,在實際交換中貨幣作爲一般的交換手段,是不存在對方對其使用價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礙的,貨幣的交換能力是超越使用價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換性質的。一般等價物是商品交換賦予貨幣的屬性,與貨幣材料是否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關系,普通商品的意義在于通過交換滿足人們生産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貨幣的意義則在于充當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材料、充當一般的交換手段,爲商品交換服務。這就是貨幣與普通商品的本質區別。可見,考察貨幣的本質,應把其質的規定和存在形式區別開來。無論貨幣由什麽來充當,它作爲一般等價物的本性決不會改變,否則就不能稱其爲貨幣。

  貨幣概述

  薩繆爾森在其名著《經濟學》有關貨幣的章節中,引用了金?哈伯特的一句名言:“在一萬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貨問題,而我們每天都碰到它。”由此看來,貨幣貌似簡單,實際上卻極其複雜。

  然而貨幣的本質問題是最複雜的問題,19世紀中葉英國有一位議員格萊頓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就是“在研究貨幣本質中受到欺騙的人,比談戀愛受欺騙的人還要多。”真的是這個樣子,直到今天不論是馬克思也好,西方經濟學的學者們也好關于貨幣的本質仍然存在大量的爭論。

  西方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爲一種經濟變量或政策變量的貨幣定義。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准的物品。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産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産。4.購買力的暫棲處。5.無需支付利息,作爲公衆淨財富的流動資産。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産等等。實際上,後面4條應屬貨幣的職能定義。

  關于貨幣的本質,在西方貨幣學說史上曾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貨幣金屬論,二是貨幣名目論。貨幣金屬論者從貨幣的價值尺度、儲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出發,認爲貨幣與貴金屬等同,貨幣必須具有金屬內容和實質價值,貨幣的價值取決于貴金屬的價值。貨幣名目論者從貨幣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出發,否定貨幣的實質價值,認爲貨幣只是一種符號,一種名目上的存在。貨幣金屬論是貨幣金、銀本位制的産物,隨著20世紀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其影響力正日益減弱。目前在西方貨幣學說中,占統治地位的是貨幣名目論,這從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對貨幣的定義中可見一斑。最近出版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將貨幣定義爲:“貨幣或貨幣供給是任何在商品或勞務的支付或在償還債務時被普遍接受的東西。”這些定義都沒有科學地抓住貨幣的本質,但對于貨幣經濟分析也有一定的可用之處。不同的學說雖有其合理內涵,但都沒能在科學、全面的基礎上概括貨幣,從而導致在經濟生活中長期存在著“貨幣拜物教”。

  馬克思第一個科學地從多角度定義貨幣。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和價值形態發展的必然産物。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執行著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曆史上不同地區曾有過不同的商品交換充當過貨幣,後來貨幣商品就逐漸過渡爲金銀等貴金屬。隨著商品生産的發展和交換的擴大,商品貨幣(金銀)的供應越來越不能滿足對貨幣日益增長的需求,又逐漸出現了代用貨幣、信用貨幣,以彌補流通手段的不足。進入20世紀,金銀慢慢地退出貨幣舞臺,不兌現紙幣和銀行支票成爲各國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續,但是支配貨幣運動的始終是馬克思所揭示的貨幣流通規律。

  通常,每個國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種貨幣,並由中央銀行發行和控制。不過也存在例外,亦即多個國家可以使用同一種貨幣。例在歐盟國家通用的歐元,在西非經濟共同體的法郎,以及在19世紀的拉丁貨幣同盟,名稱不同但能在聯盟內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貨幣。一個國家可以選擇別國的貨幣作爲法定流通貨幣,比如,巴拿馬選擇美元作爲法定貨幣。不同國家的貨幣還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國和比利時使用歐元之前, 它們和瑞士的貨幣都叫法郎。有時因爲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拿出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每個基本貨幣單位通常還可以分成更小的輔幣。最常用的比例是輔幣爲主幣的1/100,比如,100 分 = 1 元。在法國大革命推廣公制以前,歐洲曆史上曾經長期采用1/20/240進制,例如在英國,1英鎊等于20先令、240便士;法國的情況是12個但尼爾(denier)爲1蘇(Sol),20個蘇爲1裏弗爾(livre,又稱鋰)。1:7、1:14、1:25、1:10 、1:1000 以及其他進位制也曾被使用。

  貨幣曆史

  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曆史産生于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于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爲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爲貨幣使用過。

  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裏,作爲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爲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複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複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僞造。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商代在我國曆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産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于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于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但這種用青銅制作的金屬貨幣在制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沒有使用單位,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由于其外形很像作爲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爲銅貝。

  據考古材料分析,銅貝産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銅貝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金銀

  西方國家的主幣爲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制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並爲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紙幣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爲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裏、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于是作爲金屬貨幣的象征符號的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年間于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貨幣本位

  金本位

  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爲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于是紙幣逐漸成爲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爲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爲“金本位”。

  複本位

  同時規定黃金和白銀爲貨幣單位基礎的本位叫做複本位。實行複本位實際上是同時實行金本位和銀本位。複本位的優點是:由于貨幣單位以兩種貴金屬爲基礎,複本位貨幣價值比金本位或銀本位的貨幣更加穩定。如果金價上漲,複本位的變化小于金本位;如果銀價上漲,複本位的變化小于銀本位。而複本位的主要問題是:它有時成爲金本位,有時成爲銀本位,難以起到雙重本位的作用。

  不兌現本位

  不把貴金屬作爲貨幣單位的基礎,並且規定紙幣不兌換貴金屬的本位叫做不兌現本位,又稱爲信用本位。按照這種本位制,人們可以用一種紙幣兌換另一種紙幣,但不能兌換貴金屬。當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爲,在金本位或銀本位制條件下,一國的貨幣供給量取決于它的貴金屬存量,而貴金屬存量又取決于貴金屬的勘探和開采情況,所以貨幣供給量不能適應經濟變化和發展的需要。但是在不兌換本位制條件下,政府可以決定貨幣供給量。因此,不兌現本位制更有利于政府對經濟的調節。

  紙幣本位發展史

  最早的紙幣其實是儲戶存放在銀行(金匠/錢莊)那裏保管金幣/銀幣的收據。由于攜帶大量金銀貨幣非常不便,大家就開始用收據進行交易,然後再用收據兌換相應的金幣。這個時期的“貨幣”(紙幣)則完全是金銀本位的。因爲一定面額的紙幣在銀行中都對應一定固定價值的金銀。比如美國財政部發行的白銀券(紙幣的一種)每一美元“白銀券”可直接兌換1美元等價銀幣。但是在西方國家紙幣的發行權幾乎都歸私人銀行所有,所以往往造成紙幣發行量大于銀行內金屬貨幣儲備量。使以金屬貨幣爲支撐的流通紙幣貶值或者不穩定。而且貨幣的發行權是以國債高利貸抵押的形式“出售”給私有銀行的,如果要想將國債全部還清就需要將市面上流通的幾乎所有紙幣兌換回來,那樣將造成紙幣的短缺甚至“蒸發”,所以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國家贖回過私有銀行的紙幣發行權(美國第17屆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在1835年1月8日曾還清過國債)。西方銀行家、商業巨頭等長久以來一直依靠對貨幣的發行權來控制各國經濟從中牟取暴利。但是長久以來紙幣的發行受到金銀實體貨幣的限制與制衡。爲了更好的操控紙幣的發行權,控制世界各國紙幣的彙率,金屬銀被銀行家們逐漸擠出了貨幣系統(1967年)。因爲銀的儲量相對較大,以當時世界銀行家的經濟實力無法面對金銀兩線的金融作戰,所以千方百計將白銀從貨幣體制中擠出去,形成了單一的金本位。隨著經濟的發展,理論的不斷延伸,1919年經濟學家凱恩斯發現了“廉價貨幣”的秘密:金本位牢牢地遏制了通貨膨脹的泛濫(作爲紙幣的支撐,黃金儲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紙幣的發行量),廢除作爲紙幣唯一支撐的金本位之後,紙幣的發行就“不受任何限制”更有利于銀行家通過紙幣的發行來控制國家經濟。簡單的說就是與黃金脫鈎,由政府或者銀行指定紙幣與黃金之間的等價關系,但是又不能兌換黃金的紙幣就是所謂的“廉價貨幣”又稱作“紙黃金”。金本位最早在美國宣告終止,1933年4月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美國公民必須上繳他們所有的黃金(稀有金幣和首飾除外),政府以20.67美元兌換一盎司的價格收購。任何私藏黃金的人將被重判10年監禁和25萬美元的罰款。自此黃金開始與美元脫鈎。美元也成爲了第一個被國際銀行家完全控制,理論上可以不受任何限制隨意發行的紙幣。由于失去黃金作爲支撐點,美元的國際價格一度非常不穩定。爲了穩定美元價格,國際銀行家選中了任何國家都不可缺少的石油作爲新的支撐點,首先通過對沙特的控制,使得沙特石油只能以美元進行交易,從而通過石油穩定住了美元的價格,之後又控制歐佩克石油只能通過美元進行交易。這樣美元又找到了新的支撐點,從某些角度上來說,現在的美元可以算是“石油本位”了。但是購買石油的美元,又經過美國對石油出口國及歐佩克的投資建設回籠到美國,這樣一條經由石油的“石油美元回流”就完美的成形了。美國的紙幣發行銀行(美聯儲——實際由紐約中央銀行控制)也就由此牢牢地控制住了美元,從而通過美元-石油控制住了世界經濟。

  貨幣種類

  在現代經濟社會裏,貨幣包括下述種類。

  (1)硬幣

  硬幣是一種小面額的輔幣。它是銅質的、鋁制的或是鎳質的。

  (2)紙幣

  紙幣是一種法定貨幣,稱爲法幣(legal tender)。法幣是政府強制流通的貨幣。紙幣發行的基本權力爲政府所有,具體由中央銀行掌握。紙幣和硬幣的總和稱爲通貨或現金。

  (3)存款貨幣

  存款貨幣是指可以隨時提取的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它也稱爲需求存款。由于活期存款可以隨時轉換成現金,所以銀行的活期存款和通貨沒有區別。它也是一種貨幣。

  (4)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

  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是在一定時間以後才能提取的可以獲得利息的存款。這些存款雖然不能以開支票的方式使用,但通常預先通知銀行可以把它轉換成現金。另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可轉讓提款單(NOW)以及自動轉移服務(ATS)縮小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差別。這種差別縮小的結果使得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也成爲一種貨幣。

  (5)准貨幣

  准貨幣(near-money)是指能夠執行價值儲藏職能,並且易于轉換成交換媒介,但本身還不是交換媒介的資産。例如,股票和債券等金融資産就是准貨幣。

  (6)貨幣替代物

  貨幣替代物(money substitutes)是指能夠暫時執行交換媒介職能,但不能執行價值儲藏職能的東西。例如,信用卡就是一種貨幣替代物。

  貨幣防僞

  僞造貨幣的問題與貨幣制度一同出現。在使用金屬貨幣的時代,僞造的方法是在金幣中攙入銅、鉛等廉價金屬。當時對付這種犯罪唯一的方法是一旦發現,就使用嚴厲的刑罰,以此來威嚇僞造者。

  紙幣更容易僞造。法國大革命後,發行了以沒收的教會地産爲抵押的債券,作爲代用紙幣。爲了破壞法國經濟,英國政府曾經僞造過這種貨幣(同時規定私人僞造法國紙幣將會被判處死刑)。這也是最早的經濟戰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經在集中營裏大量僞造英國和美國的紙幣。私人或犯罪組織僞造紙幣的記錄也層出不窮。爲了避免僞造,紙幣采用了很多防僞措施:專用的特殊紙張,膠版凸印、水印,磁性油墨,金屬安全線,紫外線熒光記號、變色油墨、正反面圖案對印(這種技術在法國法郎上最爲醒目)等等。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還發行了塑料貨幣。

  現代貨幣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個實行金本位的國家之間貨幣按照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兌換比率。這個體系是以黃金的自由流動爲基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等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出口,金本位體系實際上已經崩潰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奧地利等國出現了貨幣大幅度貶值的現象。此後各國貨幣之間沒有一個固定的彙率基礎。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其貨幣應當與黃金或美元挂鈎,實行固定彙率兌換。這個協定確立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由此建立的各國貨幣體系稱爲布雷頓森林體系。1971年8月,美元停止與黃金的自由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崩潰。從此,進入符號貨幣時代。此後各國之間實行浮動彙率。一些比較穩定的或者有升值潛力的貨幣,如瑞士法郎、西德馬克等等。

  國際標准組織(ISO)指定了一套三位字母的符號體系,用來表示各國的貨幣。這個標准的代號爲ISO 4217。

  貨幣彙率表中可以看到最近幾年裏,世界各國貨幣之間的彙率變化情況。

  貨幣職能

  由于貨幣根屬于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當處在不同形式的價值運動中的時候,貨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另外三種職能則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形成的派生職能。貨幣在充當各項職能時,都是一般等價物。

  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貨幣作爲社會勞動的直接體現。貨幣本身作爲一種商品,可以以自己爲標准,與其他商品進行量的比較,而此時商品的價值形式就轉化爲價格形式,商品通過貨幣進行表達的價值形式即爲價格。當貨幣執行價值尺度這一職能時,貨幣只需要以想象中的或是觀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然而他的單位則必須依賴于現實中流通的貨幣。正是由于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使得人們可以將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轉化爲貨幣的價格形式,然後再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貨幣本身作爲商品也存在不同貨幣之間量的差別,因此人們爲貨幣也制定了一個量的標准,即規定價格標准(有時亦稱價格標度)。制的是含有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及其等份。

  流通手段

  在貨幣執行了流通手段之後,使得商品的交換有了可能。而流通手段則是貨幣價值尺度職能的發展。貨幣的産生,使得商品之間的交換有直接的物物交換變成了以貨幣爲媒介的交換。即由商品—商品變成了商品—貨幣—商品。兩者之間不僅存在形式上的區別,也存在著性質上的區別。

  貯藏手段職能

  含義:貯藏財富(財富的象征),不是觀念上的貨幣,是足值的金銀條(如金屬條塊等)

  支付手段職能

  作用:支付債務、地租、利息、稅款、工資等。需要現實的貨幣,是隨商品賒賬買賣的産生而出現

  世界貨幣職能

  作用: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國外商品、支付國際收支差額。需要現實的貨幣,是作爲社會財富的代表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時産生的

  中國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爲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目前尚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爲標准。由于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征性的神秘主義解釋,有人認爲銅幣的圓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銅幣上面通常帶有鑄造時的皇帝年號。

  金幣在古代中國很罕見。春秋和戰國時期,中國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曾經使用過金餅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區和朝代裏,黃金主要用于裝飾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紀,西漢的漢武帝曾經發行過白色的鹿皮貨幣,用于賞賜貴族和軍事將領。除了銅幣以外,棉布、絲綢、大米等生活物資也曾經作爲貨幣的計算單位(而不是實際的貨幣)用來支付官僚和軍隊的薪餉。唐朝以後,白銀貨幣逐漸得到廣泛流通。雖然國庫和官方銀庫裏的白銀按照統一的成色與重量鑄造成元寶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銀卻不是鑄幣,而是以零碎的塊狀流通,在市場上使用時要經過計算成色、秤量重量這些繁瑣的手續。大塊的銀錠要用夾剪切割,零碎的小塊銀錠需要在銀匠那裏重新鑄造成更大的銀錠。中國不使用白銀鑄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治的不穩定性,官方無法爲發行的銀幣提供擔保,同時由于戰亂頻繁,民衆經常將白銀窖藏起來,導致市場流通額不足以支持銀本位貨幣系統。

  由于攜帶大量的銅幣極其不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的紙幣。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之一。但是比起現代意義上的紙幣來,它更象一種彙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紙幣,並將其視爲解決經濟困難的妙法之一。他們不顧實際的貨幣流通額和經濟水平,發行了大量沒有保證的紙幣,造成了最早的通貨膨脹。元朝被由漢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農本主義者。他認爲紙幣是異族的東西,應該加以擯棄。但是明朝自己也發行了名爲“大明寶鈔”的紙幣。這種紙幣在民間很少使用。

  明朝中後期,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成爲和銅錢一樣普遍的金屬貨幣。清朝時期,白銀已經成爲國家的主要貨幣單位(“兩”)。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銀元開始在中國大量流通。光緒皇帝在位時期,中國鑄造了自己的銀幣,並設立了戶部銀行,發行正規的紙幣。1935年,中國實行法幣制度,正式廢除銀本位。根據1936年《中美白銀協定》,法幣一圓等于0.265美元。

  中國的貨幣叫做人民幣,是由國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輔幣是角和分。一元爲十角,一角爲十分。元、角和分有紙幣,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鑄幣。元的票面有1、2、5、10元、2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額有1、2、5分。人民幣元的縮寫符號是RMB¥。

  貨幣的演變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遊開始充當等價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于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爲平尖空首布

  刀化(貨):流通于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産工具

  蟻鼻錢:流通于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 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爲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爲單位,以南斤爲主

  7、 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爲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爲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爲器飾寶藏,不爲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曆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複五銖錢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 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黃金問題

  黃金爲上幣,銅錢爲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于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複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複五銖錢,漢興錢爲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爲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爲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爲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爲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産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爲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客兌現的信用憑證、貨幣,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爲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爲本錢以貫、文爲單位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

  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發鈔沒有准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

  1481紙幣崩潰,1581白銀成爲通用貨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貨幣類型

  現代社會可將貨幣分爲如下四種類型:實物貨幣、代用貨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

  (1)實物貨幣。是指作爲非貨幣用途的價值和作爲貨幣用途的價值相等的實物商品。能充當實物貨幣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征:① 普通接受性;②價值穩定;②價值均值可分性;④輕便和易攜帶性。很顯然,一般金屬都具備這些特征,因此,在實物貨幣的類型中,金屬貨幣最具代表性。

  (2)代用貨幣。一般是指紙制的憑以換取實物的金屬貨幣或金屬條塊,其本身價值就是所替代貨幣的價值。代用貨幣較實物貨幣的優越性主要有:①印刷紙幣的成本較之鑄造金屬要低;② 避免了金屬貨幣在流通中的磨損,甚至有意的磨削,可以節約貴金屬貨幣;②克服了運送貨幣的成本與風險。當然代用貨幣也有一些缺點,比如易損壞、易僞造等。

  (3)信用貨幣。信用貨幣産生于20世紀3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許多國家被迫脫離金本位和銀本位,所發行的紙幣不再能兌換金屬貨幣,信用貨幣應運而生。

  信用貨幣作爲一般的交換媒介需要有兩個條件:一是人們對此貨幣的信心;二是貨幣發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目前信用貨幣又可分爲以下幾種形態:①輔幣。其功能是擔任小額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多以賤金屬制造。②現金或紙幣。主要功能也是擔任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手段,一般爲具有流通手段的紙幣,其發行權爲政府或者金融機構專有。②銀行存款。又稱債務貨幣,存款人可借助支票或其他支付指示,將本人的存款交付他人,作爲商品交換的媒介。

  (4)電子貨幣。電子貨幣通常是指利用電腦或貯值卡所進行的金融活動。持有這種貯值卡就像持有現金一樣,每次消費可以.從卡片的存款金額中扣除。電子貨幣在方便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如何防範電子貨幣被資,如何對個人資信情況進行保密等。因此,電子貨幣的全面應用尚需一段科技進步和其他保障措施完善的過程。

  (5)紙幣:紙幣只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職能,不具有價值尺度、貯藏手段的職能,一些國家的紙幣如美元、歐元等有世界貨幣的職能

  貨幣作用

  在民事法律關系中,貨幣的作用表現爲:

  (1) 擔當物權的客體。公民、法人能擁有貨幣,對其進行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

  (2) 充當債權的客體。這是貨幣最主要的作用。在民事法律關系中,貨幣是許多合同如買賣、勞務、借貸等的法定支付手段,是承擔民事責任用以補償和賠償的支付手段。

  貨幣是能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准或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在世界各國曆史上,有許多商品都充當過一般等價物。在商品生産和商品交換的發展過程中,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最終固定在其自然屬性最適宜充當貨幣的貴金屬(金和銀)上。而隨著時間的發展,貨幣的概念也在逐漸擴大。

  貨幣政策及其作用

  所謂貨幣政策,是指政府爲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所制定的關于貨幣供應和貨幣流通組織管理的基本方針和基本准則。

  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進行全方位的調控,調控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1)通過調控貨幣供應總量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

  貨幣政策可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達到對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兩方面的調節,使經濟達到均衡。當總需求膨脹導致供求失衡時,可通過控制貨幣量達到對總需求的抑制;當總需求不足時,可通過增力嗆幣供應量,提高社會總需求,使經濟繼續發展。同時,貨幣供給的增加有利于貸款利率的降低,可減少投資成本,刺激投資增長和生産擴大,從而增加社會總供給;反之,貨幣供給的減少將促使貸款利率上升,從而抑制社會總供給的增加。

  (2)通過調控利率和貨幣總量控制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

  無論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多麽複雜,從總量上看,都表現爲流通中的貨幣超過社會在不變價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總量。提高利率可使現有貨幣購買力推遲,減少即期社會需求,同時也使銀行貸款需求減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則相反。中央銀行還可以通過金融市場直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3)調節國民收入中消費與儲蓄的比例

  貨幣政策通過對利率的調節能夠影響人們的消費傾向和儲蓄傾向。低利率鼓勵消費,高利率則有利于吸收儲蓄。

  (4)引導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並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儲蓄是投資的來源,但儲蓄不能自動轉化爲投資,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依賴于一定的市場條件。貨幣政策可以通過利率的變化影響投資成本和投資的邊際效率,提高儲蓄轉化的比重,並通過金融市場有效運作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爲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貨幣政策工具可分爲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和選擇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間接信用指導等)。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經常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時,商業銀行可運用的資金減少,貸款能力下降,貨幣乘數變小,市場貨幣流通量便會相應減少。所以在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反之,則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由于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作用效果十分明顯,人們通常認爲這一政策工具效果過于猛烈,它的調整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經濟和社會心理預期,因此,中央銀行對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調整都持謹慎態度。

  (2)再貼現政策

  它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融資所作的政策規定。再貼現政策一般包括再貼現率的確定和再貼現的資格條件。再貼現率工具主要著眼于短期政策效應。中央銀行根據市場資金供求狀況調整再貼現率,以影響商業銀行借入資金成本,進而影響商業銀行對社會的信用量,從而調整貨幣供給總量。在傳導機制上,商業銀行需要以較高的代價才能獲得中央銀行的貸款,便會提高對客戶的貼現率或提高放款利率,其結果就會使得信用量收縮,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反之則相反。中央銀行對再貼現資格條件的規定則著眼于長期的政策效用,以發揮抑制或扶持作用,並改變資金流向。

  (3)公開市場業務

  它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政策行爲。當中央銀行認爲應該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就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有價證券(主要是政府債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價證券。

  隨著中央銀行宏觀調控作用的重要性加強,貨幣政策工具也趨向多元化,因而出現了一些供選擇使用的新措施,這些措施被稱爲“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選擇性政策工具主要有兩類:直接信用控制和間接信用指導。

  (1)直接信用控制

  它是指中央銀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對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信用活動進行控制。其具體手段包括:規定利率限額與信用配額、信用條件限制,規定金融機構流動性比率和直接幹預等。

  (2)間接信用指導

  它是指中央銀行通過道義勸告、窗口指導等辦法來間接影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行爲的做法。

  貨幣政策的運作

  貨幣政策的運作主要是指中央銀行根據客觀經濟形勢采取適當的政策措施調控貨幣供應量和信用規模,使之達到預定的貨幣政策目標,並以此影響整體經濟的運行。通常,將貨幣政策的運作分爲緊的貨幣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

  (1)緊的貨幣政策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加強信貸控制。如果市場物價上漲,需求過度,經濟過度繁榮,被認爲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總供給,中央銀行就會采取緊縮貨幣的政策以減少需求。

  (2)松的貨幣政策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貸控制。如果市場産品銷售不暢,經濟運轉困難,資金短缺,設備閑置,被認爲是社會總需求小于總供給,中央銀行則會采取擴大貨幣供應的辦法以增加總需求。

  總的來說,在經濟衰退時,總需求不足,采取松的貨幣政策;在經濟擴張時,總需求過大,采取緊的貨幣政策。但這只是一個方面的問題,政府還必須根據現實情況對松緊程度作科學合理的把握,還必須根據政策工具本身的利弊及實施條件和效果選擇適當的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分析:

  (1)利率

  中央銀行調整基准利率,對證券價格産生影響。一般來說,利率下降時,股票價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時,股票價格就下降。究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利率水平的變動直接影響到公司的融資成本,從而影響到股價。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負擔,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證券收益增多,價格也隨之上升;利率高,公司籌資成本也高,利息負擔重,造成公司利潤下降,證券收益減少,價格因此降低。另一方面,利率降低,人們寧可選擇股票投資方式而減少對固定利息收益金融品種的投資,同時,證券投資者能夠以低利率拆借到資金,會增大股票需求,造成股價上升;反之,若利率上升,一部分資金將會從證券市場轉向銀行存款,致使股價下降。除這兩方面原因之外,利率還是人們藉以折現股票未來收益、評判股票價值的依據。當利率上升時,投資者評估股票價值所用的折現率也會上升,股票價值因此會下降,從而股票價格相應下降;反之則股價上升。

  利率對股票價格的影響一般比較明顯,市場反應也比較迅速。因此要把握住股票價格的走勢,首先要對利率的變化趨勢進行全面掌握。有必要指出的是,利率政策本身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一個組成內容,但利率的變動同時也受到其他貨幣政策因素的影響。如果貨幣供應量增加、中央銀行貼現率降低、中央銀行所要求的銀行存款准備金比率下降,就表明中央銀行在放松銀根,利率將呈下降趨勢;反之,則表示利率總的趨勢在上升。

  (2)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對證券價格的影響

  當政府傾向于實施較爲寬松的貨幣政策時,中央銀行就會大量購進有價證券,從而使市場上貨幣供給量增加。這會推動利率下調,資金成本降低,從而企業和個人的投資和消費熱情高漲,生産擴張,利潤增加,這又會推動股票價格上漲;反之,股票價格將下跌。我們之所以特別強調公開市場業務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還在于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的運作是直接以國債爲操作對象,從而直接關系到國債市場的供求變動,影響到國債行市的波動。

  (3)調節貨幣供應量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再貼現政策調節貨幣供應量,從而影響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資金供求,進而影響證券市場。如果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等于凍結了一部分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由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對應數額龐大的存款總量,並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使貨幣供應量更大幅度地減少,證券行情趨于下跌。同樣,如果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對再貼現資格加以嚴格審查,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增加,市場貼現利率上升,社會信用的收縮,證券市場的資金供應減少,使證券行情走勢趨軟;反之,如果中央銀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或降低再貼現率,通常都會導致證券行情上揚。

  (4)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爲了實現國家的産業政策和區域經濟政策,我國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通過貸款計劃實行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對不同行業和區域采取區別對待的方針。一般說來,該項政策會對證券市場行情整體走勢産生影響,而且還會因爲板塊效應對證券市場産生結構性影響。當直接信用控制或間接信用指導降低貸款限額、壓縮信貸規模時,從緊的貨幣政策使證券市場行情呈下跌走勢;但如果在從緊的貨幣政策前提下,實行總量控制,通過直接信用控制或間接信用指導區別對待,緊中有松,那麽一些優先發展的産業和國家支柱産業以及農業、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産業及優先重點發展的地區的證券價格則可能不受影響,甚至逆勢而上。總的來說,此時貸款流向反映當時的産業政策與區域政策,並引起證券市場價格的比價關系作出結構性的調整。

  我國的人民幣制度

  1、我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它是不兌現的信用貨幣。以元爲貨幣單位,主幣有7種,元以下有十進位的輔幣(紙制或鑄幣)6種。

  2、人民幣是我國唯一合法通貨,禁止經營外彙流通。

  3、人民幣的發行高度統一,集中于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的發行保證是國家擁有的商品物質,黃金儲備、外彙儲備主要是作爲國際支付的准備金。

  4、香港回歸後,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內,港幣(HKD)仍是流通貨幣。澳門回歸後,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內,澳門幣(Macao Pataca)仍是流通貨幣。另外,臺灣地區流通使用的新臺幣也不能忽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境內存在著四種貨幣。

http://baike.baidu.com/view/26698.html?tp=0_11

 

貨幣危機貨幣危機>百度百科

 

  貨幣危機的定義

  貨幣危機(currency crisis)概念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貨幣危機與特定的彙率制度(通常是固定彙率制)相對應,其含義是,實行固定彙率制的國家,在非常被動的情況下(如在經濟基本面惡化的情況下,或者在遭遇強大的投機攻擊情況下),對本國的彙率制度進行調整,轉而實行浮動彙率制,而由市場決定的彙率水平遠遠高于原先所刻意維護的水平(即官方彙率),這種彙率變動的影響難以控制、難以容忍,這一現象就是貨幣危機。廣義的貨幣危機泛指彙率的變動幅度超出了一國可承受的範圍這一現象。

  貨幣危機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化時代,由于國民經濟與國際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而彙率是這一聯系的“紐帶”,因此,如何選擇合適的彙率制度,實施相配套的經濟政策,已成爲經濟開放條件下,決策者必須考慮的重要課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全球化的加速,經濟增長的停滯已不再是導致貨幣危機的主要原因。經濟學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定值過高的彙率、經常項目巨額赤字、出口下降和經濟活動放緩等都是發生貨幣危機的先兆。就實際運行來看,貨幣危機通常由泡沫經濟破滅、銀行呆壞賬增多、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外債過于龐大、財政危機、政治動蕩、對政府的不信任等引發。

  (一)彙率政策不當

  衆多經濟學家普遍認同這樣一個結論:固定彙率制在國際資本大規模、快速流動的條件下是不可行的。固定彙率制名義上可以降低彙率波動的不確定性,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貨幣危機常常發生在那些實行固定彙率的國家。正因如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放棄了曾經實施的固定彙率制,比如巴西、哥倫比亞、南韓、俄羅斯、泰國和土耳其等。然而,這些國家大多是由于金融危機的爆發而被迫放棄固定彙率,彙率的調整往往伴隨著自信心的喪失、金融系統的惡化、經濟增長的放慢以及政局的動蕩。也有一些國家從固定彙率制成功轉軌到浮動彙率制,如波蘭、以色列、智利和新加坡等。

  (二)外彙儲備不足

   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保持的理想外彙儲備額是“足以抵付三個月進口”。由于彙率政策不當,長期鎖定某一主要貨幣將導致本幣幣值高估,競爭力降低。貨幣危機發生前夕,往往出現經常項目順差持續減少,甚至出現巨額逆差。當國外投資者意識到投資國“資不抵債”(外彙儲備不足以償還所欠外債)時,清償危機會隨之出現。在其它衆多不穩定因素誘導下,極易引發撤資行爲,從而導致貨幣危機。拉美等地發生的貨幣危機主要是由于經常項目逆差導致外彙儲備減少而無法償還對外債務造成的。如阿根廷公共債務總額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2001年底爲54%,受阿比索貶值的影響,2002年年底已上升到 123%。2003年阿根廷需要償還債務本息達296.14億美元,相當于中央銀行持有的外彙儲備的2.9倍。

  (三)銀行系統脆弱

   在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包括東歐國家,貨幣危機的一個可靠先兆是銀行危機,銀行業的弱點不是引起便是加劇貨幣危機的發生。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銀行收入過分集中于債款收益,但又缺乏對風險的預測能力。資本不足而又沒有受到嚴格監管的銀行向國外大肆借取貸款,再貸給國內成問題的項目,由于幣種不相配(銀行借的往往是美元,貸出去的通常是本幣)和期限不相配(銀行借的通常是短期資金,貸出的往往是曆時數年的建設項目),因此累積的呆壞帳越來越多。如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前5年—10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信貸市場的年增長率均在20%—30%之間,遠遠超過了工商業的增長速度,也超過了儲蓄的增長,從而迫使許多銀行向國外舉債。由此形成的經濟泡沫越來越大,銀行系統也就越發脆弱。

  (四)金融市場開放過快

  許多研究材料表明:一些拉美、東亞、東歐等新興市場國家過快開放金融市場,尤其是過早取消對資本的控制,是導致貨幣危機發生的主要原因。金融市場開放會引發大規模資本流入,在固定彙率制下導致實際彙率升值,極易扭曲國內經濟;而當國際或國內經濟出現風吹草動時,則會在短期內引起大規模資本外逃,導致貨幣急劇貶值,由此不可避免地爆發貨幣危機。在轉型經濟國家中,捷克本是一個較爲成功的範例。1992年底,捷克經濟出現複蘇迹象,物價穩定,財政盈余,外國直接投資增加,國際收支狀況良好。然而,爲加入經合組織,捷克加快了資本項目開放步伐。1995年10月生效的新《外彙法》規定了在經常項目下的完全可兌換和在資本項目下的部分可兌換,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八條款義務。由于銀行體系脆弱和有效監管缺乏, 1997年底大量短期外資外流,最終引爆了貨幣與金融危機。據統計,在還沒有做好充分准備就匆匆開放金融市場的國家已有3/5發生過金融危機,墨西哥、泰國都是比較經典的例子。

  (五)外債負擔沈重

  泰國、阿根廷以及俄羅斯的貨幣危機,就與所欠外債規模巨大且結構不合理緊密相關。如俄羅斯從1991年一1997年起共吸入外資237.5億美元,但在外資總額中,直接投資只。占30%左右,短期資本投資約70%。由于俄金融市場的建構和發展一直是以債市爲中心,債市的主體又是自1993年後由財政部發行的期限在1年以內的短期國債(80%是3個月—4個月),這種投資的短期性和高度的對外開放性,使俄債市的穩定性弱,因而每每成爲市場動蕩的起源。在危機爆發的1997年10月,外資已掌握了股市交易的60%—70%,國債交易的 30%—40%。1998年7月中旬以後,最終使俄財政部發布“8.17聯合聲明”,宣布“停止1999年底前到期國債的交易和償付”,債市的實際崩潰,迅即掀起股市的抛售狂潮,從債市、股市撤離的資金紛紛湧向彙市,造成外彙供求關系的嚴重失衡,直接引發盧布危機。

  (六)財政赤字嚴重

  在發生貨幣危機的國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財政赤字問題,赤字越龐大,發生貨幣危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財政危機直接引發債市崩潰,進而導致貨幣危機。

  (七)政府信任危機

  民衆及投資者對政府的信任是金融穩定的前提,同時贏得民衆及投資者的支持,是政府有效防範、應對金融危機的基礎。墨西哥比索危機很大一部分歸咎于其政治上的脆弱性,1994年總統候選人被暗殺和恰帕斯州的動亂,使墨社會經濟處于動蕩之中。新政府上臺後在經濟政策上的猶豫不決,使外國投資者認爲墨西哥可能不會認真對待其政府開支與國際收支問題,這樣信任危機引起金融危機;加劇東南亞國家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治腐敗,“裙帶資本主義”不斷滋生“內部交易”長此以往,造成外國投資者和民衆對政府産生嚴重的信任危機; 1998年5月一6月間的俄羅斯金融危機的主要誘因也是國內“信任危機”。

  (八)經濟基礎薄弱

  強大的制造業、合理的産業結構是防止金融動蕩的堅實基礎。産業結構的嚴重缺陷是造成許多國家經濟危機的原因之一。如阿根廷一直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問題。20世紀90年代雖實行了新自由主義改革,但産業結構調整滯後,農牧産品的出口占總出口的 60%,而制造業出口只占10%左右。在國際市場初級産品價格走低及一些國家增加對阿根廷農産品壁壘之後,阿根廷喪失了競爭優勢,出口受挫。再如,東南亞金融危機前夕,泰國、印尼等國産業長期停留在勞動密集的加工制造業,在中國大陸與東歐轉型國家的競爭下,逐漸失去原有的價格優勢,出口不斷下降,外彙收入持續減少。俄羅斯危機也是因爲産業結構存在嚴重問題,經濟複蘇與出口創彙過多依賴石油生産與外銷,國際油價下跌,外彙收入減少,還債能力被大大削弱。

  (九)危機跨國傳播

  由于貿易自由化、區域一體化,特別是資本跨國流動的便利化,一國發生貨幣風潮極易引起臨近國家的金融市場發生動蕩,這在新興市場尤爲明顯。泰國之于東亞,俄羅斯之于東歐,墨西哥、巴西之于拉美等反複印證了這一“多米諾骨牌效應”。盡管危機通常只在一個新興市場出現,但是驚惶而失去理智的投資者往往將資金從所有新興市場撤出。這是因爲:一方面,投資者擔心其它投資者會抛售證券,如果不捷足先登必將最終殃及自己,因此投資者作出抛售決定是理智的選擇;另一方面,如果投資者在一國資産(如俄羅斯債券)上出現虧空,他們會通過在其它新興市場出售類似的資産(比如說巴西債券)彌補整個資産的虧損。這對于單個投資者來說是完全正常的。然而,從整體上看,衆多投資者撤資會造成了一種不理智的結果,勢必將相關國家置于金融危機的險境。

  (十)基金組織政策不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存在造成或者至少是加劇了金融危機。20世紀80年代—90年代,IMF等國際金融機構依據與美國財政部達成的“華盛頓共識”,向要求遭受危機、等待救援的國家硬性推出“財政緊縮、私有化、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三大政策建議。原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著名經濟學家、“休克療法”的創始人、哈佛大學教授傑弗裏?薩克斯等,猛烈抨擊:IMF的“華盛頓共識”,認爲IMF造成的問題比解決的多,該組織迫使受危機打擊的國家提高利率,從而加深了衰退,使情況變得更加嚴重。由此導致一些國家的經濟崩潰和社會動蕩。“華盛頓共識”倡導的是一個“各國政府被跨國公司和金融集團的決定壓倒”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對IMF更深刻的批評涉及到IMF的救援行動會引起道德風險,即對陷入危機國家的救助,會引起投資者和一些國家不理智的行爲,因爲他們相信在遇到麻煩時總會得到國際救助。

  綜上所述,20世紀90年代國際金融危機頻頻發生,先後肆虐于西歐(1992年—1993年)、墨西哥(1994年—1995年)、東亞(1997年—1998年)、俄羅斯(1998年)、巴西(1999年)、土耳其(2001年)、阿根廷(2001年—2002年)等國家或地區。大多數遭受危機侵襲的國家幾乎走過了同樣的道路,最後嘗到了同樣的苦果。這一曆程可概括爲:固定彙率一快速增長一幣值高估一財政赤字不斷增加、國際收支持續惡化一貨幣貶值、金融危機、經濟直至社會危機一全面衰退一被迫作休克性調整,最後接踵而來的是一個十分痛苦漫長的恢複期。

  貨幣危機風險的防範

  就曆史經驗來看,貨幣危機的爆發,通常都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能量積蓄,最後由某一個或幾個因素引爆。綜合國外的經驗教訓,應對貨幣危機的防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適時調整彙率

  建立與本國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的彙率制度。經濟學家們越來越傾向:發展中國家應確立起相對穩定、適時調整的彙率制度。相對穩定便于貿易與投資,減少相關彙率風險。適時調整是要避免幣值高估或低估,以免給貨幣投機留下可乘之機。有條件的經濟大國應當使彙率更加靈活,以減少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對國內金融市場與當局貨幣政策的影響。問題的關鍵是,在實施某一種彙率制度的過程中,必須采取相應配套措施,以便使該彙率制度在適宜的環境中運行。歐洲貨幣體系在1979年—1983年間,每7個月調整一次。1983年—1987年間,每18個月調整一次。而在1987年—1992年這段時期,沒有作過任何彙率調整,實際已變爲一種固定機制,事實證明這種機制使歐洲無法應對德國統一帶來的利率上升的沖擊。一般來說,貨幣貶值在短期內可以帶來好處,但會延緩産業結構的升級,因此從長期來看,不利于一國競爭力的提高。新加坡根據市場供求,通過有步驟地推進貨幣升值政策,不斷實現産業升級,從而增強長期競爭力。

  (二)適度儲備規模

  就貨幣危機國家(地區)來看,貨幣危機的最終生成與當局外彙儲備不足緊密相關,而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地區)能成功擊退投機者的攻擊,最後主要依靠的是雄厚的外彙儲備。但是,外彙儲備並非越多越好。外彙儲備迅速增加,會改變該國基礎貨幣的投放結構,削弱央行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增大本幣的升值壓力;同時,在國際儲備貨幣幣值劇烈變動之下,隨著外彙儲備的增加,維護外彙儲備安全的成本就越來越大。因此,應根據一國的進口、外債以及幹預市場等支付需要,確定適度的外彙儲備規模。

  (三)健全金融體制

  健全的金融體制要依靠:企業具備充分的財務管理能力,良好的財務結構,使資産與負債的比率保持合理的水平;具有足夠的風險管理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金融機構;符合國際標准的會計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建立在市場競爭機制基礎上的銀企關系;有效監督機構尤其是獨立的中央銀行,以避免因爲政治需要而影響央行的正確決策。金融體系是構築在信用基礎之上的,信用的喪失會動搖金融穩定的基礎。爲降低東亞金融危機的沖擊,新加坡迅速采取的對策是提高對金融體系的信任,增加金融機構經營的透明度,積極放寬對金融市場限制,下調最低現金比率等,提高銀行部門競爭力。

  (四)謹慎開放市場

  根據國際經驗,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需要較長的准備時間,即便如法國、意大利、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是在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的20多年之後,才完全取消資本項目的管制。放寬對資本帳戶的限制應當有序實施,首先放寬對長期資本流入的限制,然後隨著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管理能力的增強,再逐步放寬對短期資本流入的限制。墨西哥與泰國的教訓表明:急于求成將導致災難性的貨幣危機,發展中國家全面開放金融市場時,至少應具備以下條件:比較成熟的國內市場;比較完善的法規制度;熟練的專業技術人員;比較豐富的管理經驗;有效的政府管理機構和靈活機動的應變機制;與金融開放相適應的市場經濟體制和發展規劃;一定的經濟實力,包括適宜的增長速度,足夠的國際儲備,充分的支付能力,有效的融通手段和能力等。

  (五)有效控制利用外資

  有效控制短期資本流入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新興市場中,智利對控制短期資本流入可堪稱典範,主要措施有:外資的投資期限不得少于一年;對數額超過10萬美元時,要求繳存10%的無償准備金(實際類似于“托賓稅”);外資在智利的投資,需將引入資金的30%存入央行一年,且不計利息;對國內公司在海外發行債券,要求平均期限不得短于4年;國內銀行的外彙敞口不大于銀行資本與准備金的20%等。智利的上述措施較好地控制了通過資本賬戶流入境內的資金淨額與流入結構,特別是短期投機資金的流入,使流入資金中直接投資占較大比重,因此多次成功抵禦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對于引進的外資,應導向生産而不是消費領域,形成多樣化的、有效的出口生産能力。

  (六)控制舉借外債

  在全球化時代,積極地舉借外債已成爲發展中國家決策者的一個明智選擇。然而,過度依賴外資是引發新興市場貨幣危機的重要原因。因此,外資在國內總投資所占比重要適度,利用外資要與國家的對外支付手段和融資能力相適應。

  (七)穩健財政體制

   阿根廷、俄羅斯等國的貨幣危機表明,龐大的財政赤字同樣具有極大的危害性,這是因爲:其一,由于央行缺乏獨立性,政府通過行政力量直接向銀行舉債,這不僅影響了銀行的穩健經營,而且易于引發通貨膨脹;其二,由于政府的巨額資金需求,導致市場利率上揚,私人部門籌措資金的成本居高不下;其三,政府爲增加財政收入而向企業征收五花八門的稅收,增加企業負擔。嚴重財政赤字的危害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最突出的要算是不斷擴展與深化的歐洲貨幣聯盟,歐盟的《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凡是准備或業已加入歐元的國家,其年度財政赤字不得超過其GDP的3%。歐盟的這一硬性標准被經濟學家們普遍用來衡量一國經濟與金融安全的警戒線。

  (八)保持區域金融穩定

  全球化下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區域性,一國發生貨幣危機,臨近國家非常容易遭受池魚之殃。歐洲貨幣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新近的“南方共同市場”發生的危機等都是如此。相反,歐洲貨幣危機、墨西哥比索危機之所以能夠很快得以平息,是因爲德國與美國這兩大經濟強國起著重要的穩定作用。

  (九)建立風險轉移機制

  其一,建立存款保險制度。、西方國家普遍建立的存款保險制度,爲穩定金融體系提供一道安全屏障。泡沫經濟破滅後本是十分虛弱的日本金融機構,經過東亞金融危機的沖擊已是岌岌可危。日本政府通過向存款保險公司提供特別融資,有效遏制了危機在國內的蔓延和肆虐,避免了對社會和經濟造成更大的沖擊;其二,建立不良債權的擔保抵押機構,降低金融機構壞帳。爲應對20世紀80年代發生的金融危機,美國建立不良債權擔保抵押機構,實現應收賬款債券化。儲蓄貸款協會通過將應收賬款以適當的貼現率兌付給應收賬款購買機構,或者以此爲抵押發行定期可流通債券,進而置換出資金,轉移了風險;其三,爲降低俄羅斯金融危機的沖擊,匈牙利政府做出決定:通過立法迫使銀行解決壞帳問題。將國有銀行出售給外國戰略投資商,以此吸引國家所需要的資本和專業技能。波蘭政府則設法讓銀行建立起負責盡可能收回壞帳的特殊部門。

  (十)夯實經濟政治基礎

  貨幣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無嚴重政黨紛爭、廉潔高效的政府、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等政治與社會穩定是實現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的基本條件,是實現貨幣穩定的重要前提。其一,優化産業結構,使出口多元化,並不斷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企業及其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其二,促進和擴大內需。發展中國家政府不能過分依賴國外(主要是西方)消費需求的旺盛來拉動本國經濟,應更多地依靠國內需求來促進經濟的增長,爲此要適當抑制超額儲蓄,鼓勵居民擴大消費,要不斷增加基礎設施和其它公共開支項目,健全金融體制,使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爲國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與此同時,要防止持續大規模投資引起經濟過熱,産生經濟泡沫。其三,確保政治與社會穩定。

  貨幣危機爆發後的應對

  由于各國國情以及政治、經濟以及外部環境不同,應對危機的方法與手段則有較大差異。但是,經濟全球化下貨幣危機的爆發有著明顯的共性,突出的表現就是“傳染性”,因此一些有效的應對危機的措施對他國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控制資本外流

  在出現急速、大規模資本外流時,一是由政府單方面宣布控制資本外流。發達的金融大國日本,通過立法規定,當出現非常情況(包括:國際收支平衡難以維持、日元彙率急劇波動、資本移動對金融或資本市場帶來不良影響)時,有關部門可對資本交易實施管制的權力。雖然相關法律幾經修改,但是“非常情況”的總原則依舊保留。經濟學術界對馬來西亞于危機期間決定對資本外流施加控制表示支持,但是認爲,控制資本外流的措施造成的長期不利後果大于帶來的短期好處,因爲這會鼓勵國內逃稅和資本外逃,打擊外國投資者的積極性。二是由IMF等國際組織出面斡旋,宣布“凍結債務”,防止發生債權人(國際銀行、投資家)單方面撤資;建立一種能夠以適當方式使債權人與債務人分擔損失的機制。

  (二)實行本幣管制

  例如,爲阻止國際炒家攻擊馬來西亞貨幣林吉特,馬來西亞政府于1998年9月1日宣布對外彙實行管制:外國人兌換林吉特及對外賬戶間的資金調動須經中央銀行的准許;所有金融資産買賣只能通過授權儲蓄機構進行;外資基金在股市投資需持股一年後才能將股票變現彙出國境。由于林吉特不能在國外交易,投機炒家無法積累巨額林吉特伺機炒作,馬來西亞因此免受投機狙擊。貨幣管制措施不僅遏制了林吉特外流,還使流失在外的資金在短期內大量回流,阻止了外在金融風暴波及本國經濟,穩定了林吉特的兌換率和國內的消費價格,創造出一個有利于經濟複蘇的環境。

  (三)迅速金融調整與強力金融監管

  1999年巴西政府爲平息金融動蕩,首先調高銀行利率,防止資金大量外流,穩定金融市場。當市場相對穩定後,又及時分期下調利率,減輕對企業的沖擊。對金融動蕩中參與股市炒作、有違規行爲的金融機構和企業進行調查,對查出有違規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給予經濟制裁。央行還公布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強金融市場管理,規定任何銀行和企業不得聯手進行投資基金的操作和交易,任何銀行不得爲自己管理的基金進行擔保,任何金融機構不得用自己發行的債券對自己的業務進行擔保,所有銀行和金融機構必須按季向央行報告對上述規定的執行情況。加強對外彙交易的監管,使交易透明化,對外彙交易在時間和數量上進行限制。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力地打擊了金融機構的不法行爲,對穩定金融市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及時的、一步到位的幣值調整

   從迄今發生的貨幣危機來看,在與市場投機的較量中,貨幣當局很少有大獲全勝的。即便是爲數極少的勝利(如東亞金融危機中的香港),也是付出了慘重代價占因此,一旦貨幣危機爆發後,理智的選擇是:及時的、一步到位的幣值調整。東南亞危機使相關國家(地區)貨幣在 3個月內貶值15%—30%。這表明:第一,即使有充足的儲備(墨西哥1994年有300億美元的儲備),試圖在不貶值貨幣的情況下穩定金融市場是徒勞的;第二,必須馬上進行一步到位的貶值,而不是逐步貶值,避免白白耗費外彙儲備。

  (五)防止商業銀行連鎖倒閉

  爲防止銀行出現連鎖倒閉的惡性危機,墨西哥先後采取了以下對策:政府要求商業銀行提高壞帳准備金率,增強銀行自身的“抗災”能力。由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一定數量的外彙和本幣,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的支付能力,特別是維持其償還外債的能力,以防止因某一銀行一時無力按時償付外債而引發更大的金融危機,造成更大規模的資金外逃;投入資金,支持企業重新安排債務,主要是欠銀行的債務,以免因倒帳引發銀行危機;及時幹預即將倒閉的商業銀行,必要時由財政部和央行直接接管,並禁止儲戶提前結清擠兌;建立與完善銀行儲蓄保護基金,這是一個向商業銀行提供風險保護的半官方機構;限制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透支,鼓勵商業銀行擴大國內儲蓄,減少對外資的依賴,減輕對外風險。

  (六)采取一攬子穩健財政政策

  爲了嚴格控制政府的開支和降低財政赤字,在貨幣危機發生後,巴西政府宣布削減聯邦政府開支,暫停招聘並裁減公職人員,暫停所有國家公務員的晉級和提升,暫停增加公務員的工資和發放其它資金;對公共部門的采購進行嚴格的控制。調整稅收增加收入,社會福利開支過大是造成巴西中央財政赤字主因,國會通過了改革福利制度、增加稅收的議案,提高對在職和退休公職人員征收福利稅的稅率;對軍人開征福利稅,以減少政府用于社會福利的開支。與此同時,中央銀行還決定調低對外資征收的金融經營稅稅率,以吸引外資。

  (七)爭取國內民衆的理解與支持

  貨幣危機通常集中反映的是國外投資者與國內民衆的信心危機,穩定國外投資者的信心,尤其是爭取國內民衆對反危機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對有效緩解和戰勝危機非常必要。如東南亞金融危機蔓延到韓國後,韓國上下萬衆一心,官員與民衆踴躍向國家捐獻金銀珠寶和外彙,獻計獻策,這對韓國迅速穩定經濟局勢,擺脫危機,恢複經濟起到了極其重要作用。

  (八)必要的行政管制

  行政管制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危機惡化的緊要關頭,行政管制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通貨膨脹是貨幣危機的一個重要結果和表現,穩定人心、穩定政局,必須穩定物價,爲此政府應在恰當時機控制物價和工資上漲,打擊囤積居奇,對直接影響居民生活的商品與服務規定價格的上漲幅度,並要拿出一部分外彙平抑物價,采取嚴厲手段打擊幹擾市場秩序包括金融市場秩序的惡意投機行爲。盡管行政管制通常能夠迅速穩定社會秩序,但是會損傷市場運行機制。

  (九)區域合作機制的快速啓動

  爲有效應對貨幣危機的發生和蔓延,有關地區性、雙邊合作協調機制應迅速啓動。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已經從正反兩方面充分表明,區域合作能及時獲得金融支持能力以防止信任程度下降,平抑市場動蕩,比國際合作或接受IMF的救援更加有效。經曆金融危機的慘痛教訓之後,東亞國家之間正日益密切彼此的經濟與金融合作,包括加強央行之間的磋商、貨幣互換協議等,這將顯著增強未來該地區防範與應對貨幣危機的能力。

[編輯本段]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及比較

  20世紀70年代以來,貨幣危機理論一直是理論界的焦點之一,有關貨幣危機的理論和實證文獻數量急劇增加。在此,本文對已有的貨幣危機理論文獻作一簡要綜述,總結已有的理論成果,並進行比較。由于本文總結的是理論發展,因此不涉及實證研究。

  一、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的代表人物是鮑爾?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羅伯特?弗勒德(Robert P.Flood)和彼得?M.加伯(Peter M.Garber)。Krugman在其1979年發表的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一文中所構造的模型是關于貨幣危機的最早的理論模型,貝Flood和Garber則在1984年發表Collapsing Exchange-Rate Regimes,Some Linear Examples一文,對Krugman提出的模型加以擴展與簡化。這兩篇文獻是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的代表作品。

  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假定政府爲解決赤字問題會不顧外彙儲備無限制地發行紙幣,央行爲維持固定彙率制會無限制抛出外彙直至消耗殆盡。該理論的基礎在于當經濟的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發生沖突時,政府爲維持內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政策必然會導致外部均衡喪失,這一喪失的累積將持續消耗政府外彙,在臨界點時,投機者的沖擊將導致貨幣危機。

  該理論認爲一國的經濟基本面(economic fundamentals)決定了貨幣對外價值穩定與否,決定了貨幣危機是否會爆發、何時爆發。當一國的外彙儲備不足以支撐其固定彙率長期穩定時,該國儲備是可耗盡的,政府在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發生沖突時,政府爲維持內部均衡而幹預外彙市場的必然結果是外彙影子彙率與目標彙率發生持續的偏差,而這爲外彙投機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機會。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爲一國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國固定彙率制面臨的問題源于爲彌補政府不斷擴大的財政赤字而過度擴張的國內信貸。公共部門的赤字持續“貨幣化”,利息平價條件會誘使資本流出,導致本國外彙儲備不斷減少。在儲備減少到某一個臨界點,投資者出于規避資本損失(或是獲得資本收益)的考慮,會向該國貨幣發起投機沖擊。由于一國的外彙儲備是可耗盡的,政府所剩余的外彙儲備在極短的一段時間內將被投機者全部購入,政府被迫放棄固定彙率制,貨幣危機就此爆發。事實上,由于投機者的沖擊,政府被迫放棄固定彙率制的時間將早于政府主動放棄的時間,因此,社會成本會更大。

  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表明,投機沖擊和彙率崩潰是微觀投資者在經濟基本面和彙率制度間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選擇的結果,並非所謂的非道德行爲,因而這類模型也被稱爲理性沖擊模型(ration attack model)。

  從該理論的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政策主張。例如,通過監測一國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可以對貨幣危機進行預測,並在此基礎上及時調整經濟運行,避免貨幣危機的爆發或減輕其沖擊強度。避免貨幣危機的有效方法是實施恰當的財政、貨幣政策,保持經濟基本面健康運行,從而維持民衆對固定彙率制的信心。否則,投機活動將迫使政府放棄固定彙率制,調整政策,市場借此起到“懲罰”先前錯誤決策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資本管制將扭曲市場信號,應該予以放棄。

  二、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的主流代表人物是Maurice Obstfeld、Gerardo Esquivel和Felipe larrain。

  第一代貨幣危機的缺陷在于其理論假定與實際偏離太大,對政府在內、外均衡的取舍與政策制定問題論述上存在著很大的不足。而且經濟基本面的穩定可能並不是維持彙率穩定的充分條件,單純依靠基本經濟變量來預測與解釋危機,顯得單薄。80年代中後期,經濟學家開始從經濟基本面沒有出現持續惡化這一角度解釋危機,並探討貨幣危機爆發的可能性,這就是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這一代理論有兩個重要的假定:

  1、在該撚論中,政府是主動的行爲主體,最大化其目標函數,彙率制度的放棄是央行在“維持”和“放棄”之間權衡之後作出的選擇,不一定是儲備耗盡之後的結果。政府出于一定的原因需要保衛固定彙率制,也會因某種原因棄守固定彙率制。當公衆預期或懷疑政府將棄守固定彙率制時,保衛固定彙率制的成本將會大大增加。

  2、引入博弈。在動態博奔過程中,央行和市場投資者的收益函數相互包合,雙方均根據對方的行爲或有關對方的信息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爲選擇,而自身的這種修正又將影響對方的行爲,因此經濟可能存在一個循環過程,出現“多重均衡”。其特點在于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的危機存在的可能性,即一國經濟基本面可能比較好,但是其中某些經濟變量並不是很理想,由于種種原因,公衆發生觀點、理念、信心上的偏差,公衆信心不足通過市場機制擴散,導致市場共振,危機自動實現。所以,這類理論模型也被稱爲“自我實現式”危機模型。這個典型代表是Obstfeld。在其Models of Currrency Crises with Self-Fulfilling Features一文中設計了一個博弈模型,以簡潔明了的形式展示了動態博奔下自我實現危機模型的特點,並表現出其“多重均衡”性質。

  以0bstfeld爲首的一些學者在模型中仍然注重經濟基本面,在其理論論述中勾勒出基本經濟變量的中間地帶。他們認爲,在經濟未進入該地帶時,經濟基本面決定了危機爆發的可能性,此時,危機完全不可能發生或必然發生;而當經濟處于這一中間地帶時,主導因素就變成投資者的主觀預期,危機是否爆發就不是經濟基本面的變化所能解釋的。該理論認爲問題主要仍然在于內外均衡的矛盾,政府維持固定彙率制是有可能的,但是成本可能會很高,政府的願望與公衆的預期偏離越大,維持固定彙率制的成本越高。因此,當公衆産生不利于政府的預期時,投機者的行爲將導致公衆喪失信心從而使政府對固定彙率制的保衛失敗,危機將提前到來。該理論認爲,從這一角度而言,投機者的行爲是不公正的,特別是對東道國的公衆來說,是不公正的、不道德的。

  除了這類主流理論外,另有少數學者認爲貨幣危機可能根本不受經濟基本面的影響,受沖擊國家所出現的宏觀經濟的種種問題是投機行爲帶來的結果而非投機行爲的原因。總的說來,這類文獻對危機的解釋一般從兩個角度出發,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羊群行爲和傳染效應。

  1.羊群行爲(herding behavior)提出由于市場參與者在信息不對稱下行爲的非理性而使金融市場不完全有效(這是該理論與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以及第二代貨幣危機的主流理論的區別所在,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與第二代貨幣危機的主流理論均假定市場參與者擁有完全信息,從而金融市場是有效的),花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和市場的收益與懲罰的不對稱容易造成羊群行爲。由于存在信息成本,投資者的行爲建立在有限的信息基礎上,投資者各有其信息優勢,投資者對市場上的各種信息(包括謠言)的敏感度極高,任何一個信號的出現都可能改變投資者的預期。花車效應會導致經濟基本面可能並沒有問題的經濟遭受突然的貨幣沖擊;同時,花車效應會人爲地創造出熱錢(hot money),加劇危機。另外,市場收益和懲罰的不對稱會造成投資基金代理人消權規避風險,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會導致羊群行爲。政府在考慮是否保衛固定彙率制時應充分估計到這一點。

  2.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主要從國家間的關聯角度出發解釋危機。由于全球一體化以及區域一體化的不斷加強,特別是後者,因此區域內國家之間經濟依存度逐漸增高,危機將首先在經濟依存度高的國家之間擴散。一國發生貨幣危機會給出一定的市場信號,改變投資者對與其經濟依存度高或者與其經濟特征相類似國家的貨幣的信心,加大這些國家貨幣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甚至導致完全意義上的自我實現式危機的發生。

  經濟學家認爲,在金融市場中存在著市場操縱(market manipulation)。不論是在由理性預期導致的自我實現的危機或非理性的羊群行爲造成的危機中,都存在著大投機者操縱市場從而獲利的可能,大投機者利用羊群行爲使熱錢劇增,加速了危機的爆發,加劇了危機的深度與危害。

  概括起來,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注重危機的“自我實現”性質,該理論認爲僅僅依靠穩健的國內經濟政策是不足以抵禦貨幣危機的,固定彙率制的先天不足使其易受投機沖擊,選擇固定彙率制,必須配之以資本管制或限制資本市場交易。

  三、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

  1997年下半年爆發的東南亞貨幣危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Kaminsky認爲就其本質而言,這並非一場“新”危機,原有的理論成果具有說服力。而另一些學者,例如克魯格曼(Krugman)則認爲這次貨幣危機在傳染的廣度與深度、轉移及國際收支平衡等方面與以往的貨幣危機均有顯著的區別,原有的貨幣理論解釋力不足,應有所突破。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因此産生。

  克魯格曼認爲,這次貨幣危機對于遠在千裏之外、彼此聯系很少的經濟都造成影響,因此多重均衡是存在的,某些經濟對于公衆的信心的敏感度很高,這些經濟的貨幣危機可能由外部的與自己關聯並不大的經濟中發生的貨幣危機所帶來的公衆信心問題而誘發。東南亞經濟經常賬戶逆轉的原因主要在于危機中貨幣大幅度貶值和嚴重的經濟衰退所帶來的進口大量減少,因此,存在一個轉移問題,這是爲以往的貨幣危機理論所忽略的。在以往的貨幣危機理論中,模型的構造者將注意力放在投資行爲而非實際經濟上,單商品的假定中忽視了貿易和實際彙率變動的影響。因此,貨幣理論模型的中心應該討論由于實際貶值或者是經濟衰退所帶來的經常賬戶逆轉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資本流動逆轉的需求問題。他認爲,這場貨幣危機的關健問題並不是銀行,而在于企業,本幣貶值、高利率以及銷售的下降惡化了企業的資産負債表,削弱了企業財務狀況,這一問題並非銀行本身的問題。即使銀行重組對金融狀況大大惡化了的公司來說也是于事無補的。克魯格曼在單商品的假定之下,建立了一個開放的小國經濟模型,在這一模型中,克魯格曼增加了商品對進口商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分析了貿易及實際彙率彙率變動的影響與效應。總的說來,克魯格曼在他的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中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1、克魯格曼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金融過度的概念(financial excess),這一概念主要是針對金融中介機構而言的。在金融機構無法進入國際市場時,過度的投資需求並不導致大規模的過度投資,而是市場利率的升高。當金融機構可以自由進出國際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的道德冒險會轉化成爲證券金融資産和房地産的過度積累,這就是金融過度。金融過度加劇了一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當外部條件合適時,將導致泡沫破裂,發生危機。

  2、親緣政治的存在增加了金融過度的程度。這些國家表面上健康的財政狀況實際上有大量的隱合赤字存在:政府對與政客們有裙帶關系的銀行、企業提供各種隱性擔保,增加了金融中介機構和企業道德冒險的可能性,它們的不良資産就反映政府的隱性財政赤字。東南亞國家持續了幾十年的親緣政治使國家經濟在90年代大規模的對外借款中處于一種金融崩潰的風險之中,這種風險來自于他們采用的准固定彙率貶值的可能性。

  3、類似于東南亞的貨幣危機其關鍵在于企業,由于銷售疲軟、利息升高和本幣貶值,企業的資産負債表出現財務困難,這種困難限制了企業的投資行爲。企業的資産負債表出現的財務困難還包括了由前期資本流入所帶來的實際彙率變化的影響。這一分析表面看是論述貨幣貶值對企業乃至整個實體經濟的影響,實際上,在危機爆發前投資者的行爲函數裏可能已經包含了對這種變化的預期,這就加強了他們抛售本幣的決心,這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現象。

  4、克魯格曼理論模型表明存在三個均衡,中間均衡是不穩定的,可以不用考慮另外兩個均衡是本國回報率等于外國回報率的高水平均衡及低水平均衡。在這種低水平均衡上,貸款者不相信本國企業有任何擔保,對它們不提供貸款,這一行爲意味著實際彙率將可能貶值,實際彙率的不利影響意味著企業的破産,而這又從實際中對先前的悲觀態度作出了佐證,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克魯格曼認爲,金融體系在貨幣危機中發生崩潰並非是由于先前投資行爲失誤,而是由于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導致金融體系可能發生崩潰的因素有:高債務因素,低邊際進口傾向和相對出口而言大規模的外幣債務。

  5、保持彙率的穩定實際上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因爲保持彙率的穩定是在關閉一條潛在的引發金融崩潰的渠道的同時打開了另外一個。如果債務較大,杠杆效應較明顯,維持實際彙率的成本就是産出的下降,而且這種下降是自我加強的。這對企業而言,仍然會帶來相同的不良後果。

  6、克魯格曼的理論模型分析所蘊合的政策建議有三部分:

  (1)預防措施。克魯格曼認爲銀行的道德冒險並不足以解釋危機,一個謹慎的銀行體系並不足以保持開放經濟不受自我加強式金融崩潰的風險的威脅。而當一國的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時,對短期債務加以限制的作用是不大的,因爲短期債務只是衆多的資本外逃方式下的一種。即使外債全是長期的,如果公衆預期將發生貨幣危機,國內的短期債務的債權人拒絕將信貸延期也會導致彙率貶值,帶來企業破産。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企業不持有任何期限的外幣債務,因爲對于與金融體系不完善的國家來說,國際融資存在著外部不經濟,它會放大實際彙率變動的負面沖擊影響,從而導致經濟衰退。

  (2)對付危機。克魯格曼認爲存在兩種可能性,一是緊急貸款條款,緊急貸款的額度必須要足夠大以加強投資者的信心;另一種是實施緊急資本管制,因爲這樣可以有效地、最大限度地避免資本外逃。

  (3)危機後重建經濟。克魯格曼認爲關鍵在于恢複企業和企業家的投資能力。可以在私人部門實施一定的計劃,以幫助本國的企業家或者培養新的企業家,或者兩者同時實施。培養新的企業家有一個迅速有效的辦法,這就是通過引進FDI引進企業家。

  四、三代貨幣理論的比較

   三代貨幣危機理論都是在單商品的假定下展開的,研究的側重面各有不同。

  第一代著重討論經濟基本面,第二代的重點放在危機本身的性質、信息與公衆的信心上,而到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焦點則是金融體系與私人部門,特別是企業。

  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爲一國貨幣和彙率制度的崩潰使由于政府經濟政策之間的沖突造成的,這一代理論解釋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拉美”式貨幣危機最有說服力,對1998年以來俄羅斯與巴西由財政問題引發的貨幣波動同樣適用。

  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爲政府在固定彙率制上始終存在動機沖突,公衆認識到政府的搖擺不定,如果公衆喪失信心,金融市場並非天生有效的,存在種種缺陷;這時,市場投機以及羊群行爲會使固定彙率制崩潰,政府保衛固定彙率制的代價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大。第二代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最好的例證是1992年英鎊退出歐洲彙率機制的情況。

  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爲關鍵在于企業、脆弱的金融體系以及親緣政治,這是東南亞貨幣危機之所以發生的原因所在。在對于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解釋上,理論界存在著兩種看法:一種認爲這並非是新的危機,已有的貨幣危機理論已經足以解釋;另一種則認爲已有危機理論無法充分解釋,並導致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事實上,這兩種觀點之間沒有本質的分歧,各自從不同的側重點回答這次危機是否是一次新的危機。前者強調原有兩代理論的思路和方法仍適用于本次危機,特別是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中既給予基本面以重要地位又承認多重均衡、自我實現式沖擊的存在這一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釋力,與此同時他們並不否認東南亞國家危機前的特征與曆史上貨幣危機前的特征的差異。至于後者,他們更強調本次危機發生前的新表現,認爲應尋找新的危機的形成和傳導機制,用主流方法建立模型,但其建模的方法和對諸如自我實現、多重均衡等核心概念的認識與應用與已有的文獻仍然是一致的。

  這三代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表明,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取決于有關貨幣危機的實證研究的發展和其他相關領域研究工具或建立模型方法的引入與融合。這三代貨幣危機理論雖然從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貨幣危機的發生、傳導等問題;但是,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還遠不是三代危機理論所能解決的。例如,這三代危機理論對各種經濟基本變量在貨幣危機積累、傳導機制中的作用,對信息、新聞、政治等短期影響投資者交易心理預期因素的研究都顯得有很大的欠缺;同時,這三代貨幣危機理論對于資本管制下貨幣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傳導渠道等均未涉及,其中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爲緊急資本管制是應付貨幣危機的手段之一。

  貨幣危機是怎樣傳染的?

  貨幣危機在國際社會中的這種擴散現象被稱之爲“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

  下面,我們來解釋一下貨幣危機如何通過“傳染效應”沖擊國際金融市場,而導致金融危機的:

  第一 彙率總是關系到兩個以上經濟的事情。一國貨幣對外貶值後,比如說對美元貶值,該國商品的對外價格競爭力就增大了,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對手國便處于不利位置。後者若想改善自身處境,隨之也會促使本國貨幣貶值。

  第二 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投資者是有分析頭腦的,並了解各國經濟信息;一旦看到某國發生貨幣危機,他們會聯想到具有類似宏觀經濟狀況的國家,從這些國家撤出資金,以防不測;結果,他們的撤資行爲真的導致了貨幣危機的擴散。

  第三 一國發生貨幣危機時,必有一些機構投資者和國際公司遭受損失,或至少使它們的資産流動性受到影響;爲抵消這種影響,它們會在別國他處的市場上抽出資金,即抛售當地貨幣,換取高流動性的國際貨幣;其結果跟第二種行爲一樣,導致更多的貨幣市場出現動蕩。

  當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人們將更加悲觀地預期經濟未來,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就會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當中將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這就是貨幣危機沖擊國際金融市場,導致金融危機的過程。

  結論: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助動力。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850.html?tp=9_11

上一篇:圓の世界

下一篇:鏡與鎖

圖博館 2017-03-18 09:29:56

(馬吊葉子)
  據《葉子譜》記載,打馬吊一般以四人為局,輪流摸牌,每人可有8張牌,8張牌壓底,投擲骰子決定莊家。也可以兩個人玩,《金瓶梅》中就有潘金蓮和王潮兒玩馬吊的描寫。明朝後期,馬吊已經非常流行,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在《綏冠紀略》中說士大夫整日沈溺於打馬吊,把國家大事都荒廢了,直接將明朝亡國的原因歸結為打馬吊。
(葉子)
  到了清初,馬吊變成了默和牌,也就是碰和牌,由原來的40張變成60張,原來的4門變成了3門,取消了十萬貫。《紅樓夢》47回就有賈母和薛姨媽、王熙鳳鬥紙牌的情節,有學者認為她們玩的就是馬吊演變來的默和牌。清朝中後期,默和牌就演變成了麻將,分為三門共108張牌。後來又增加了東、南、西、北風和發財、紅中、白。
  由於紙牌的數量多了,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就從骨牌中受到的啟發,漸漸改成骨製,把牌立在桌上,這樣玩起來就方便多了。於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麻將就正式成型了。
  麻將在從起源、發展到定型的過程中,注入了諸多傳統文化的因素,使得這種遊戲有著深奧的理學思想和文化內涵。它體現了興與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儒家文化傳統。從某種程度上將,麻將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它包含了儒家、道家、陰陽家、兵家的哲學思想。就連我們新中國的開國元首毛主席,也擅用麻將中的智慧來處理工作中的問題,在延安期間,毛主席評論麻將是說中國對世界有三大貢獻,第一是中醫、第二是《紅樓夢》、第三就是麻將。在1949年在中南海接見國民黨的談判代表劉斐時聊到麻將,對方就問“你是喜歡打清一色呢,還是喜歡平胡?”,毛澤東立即明白了對方的用意,笑著回答:“平胡,平胡,平胡,還是平胡好,只要胡了就得行了”一語雙關,意味深長的回答,解除了劉斐的顧慮,後來和談破裂,但劉斐卻留在了北京,加入了新中國。

圖博館 2017-03-18 09:28:46

麻將起源於什麼時候?中國象棋都是同一種遊戲演變而來 2017-02-23

  有人說,要想讀懂中國,學會玩麻將是一種捷徑,因為麻將是最真實最廣泛的大眾文化,其遊戲規則就是中國百年來真正的潛規則,而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的思想,都雜糅到了這麻將裡了。麻將真正的成型大概是在清朝中期,而關於麻將的起源和麻將的演變過程,則是一部漫長的歷史。
  麻將是由古代的博戲演變來的,據《史記》記載,博戲產生至少在商紂王之前。最早的博戲叫做六博,由六支箸和12顆棋子組成,箸是一種長條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洗牌時所用的骰子。六博兩人相對而坐,棋盤12道,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但具體的玩法和規則已經失傳。
麻將起源於什麼時候? 中國象棋都是同一種遊戲演變而來
(古代六博)
  到了漢朝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像象棋方面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棋類游戲,而博戲的箸則演變成了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以擲點來分勝負。這就是說,中國象棋和麻將兩項國粹實際上都是從古代的六博演變而來的。
(古代骰子)
  我們今天看到的骰子一點和四點為紅色,其他點為黑色,這和唐朝玄宗皇帝與楊貴妃的遊戲有關。據《西墅記》記載,唐明皇與楊貴妃玩擲骰子的遊戲,唐明皇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點才能反敗為勝,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重四。唐明皇一擲果然重四,反敗為勝,於是龍顏大悅,命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上紅色。因此後來的骰子一點和四點為紅色,其他點為黑色。
  唐明皇和楊貴妃擲六個骰子的遊戲成為骰子格,在玩這個遊戲時需要用紙片記錄輸贏數值,記錄數值的紙片叫葉子。後來葉子演變成了獨立的葉子戲,這就是麻將最早的雛形。唐朝後的五代十國,葉子戲依然成為風靡全國的遊戲。南唐後主李煜的大周後就是一個葉子戲迷,寫過《偏金葉子格》、《小葉子格》、《擊蒙葉子格》等牌譜。
  到了明朝,葉子戲的發展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骨牌葉子戲,也就是骨牌的翻版,另一種叫做馬吊葉子,上面繪有索子、文錢和人物,這和後來的麻將就很像了。一副完整的馬吊葉子共有40張牌,分為四門,分別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這就和今天麻將上的萬字、條子、筒子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