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藝術
貴館有展出大自然的纖維藝術如蜘蛛綢、蠶繭、爬籐嗎?
沒!
不然現代或後現代的纖維藝術呢?
也沒!
那到底有啥米哇糕?
自己不會看嗎,「織綉印染」「中國結」。
都是些仿古貨色也敢冒稱纖維藝術,太自大了。
你才無知,單單一個小小的蠶絲便創造「絲綢之路」,為了取得及了解絲之謎,可耗盡了西域西洋人的財力人力。今天解密、免費告知。
省略養蠶過程(這些小學都有養過吧),直接介紹繅絲過程,由於蠶絲的絲素包在絲膠裡,故要經熱水泡煮,膠溶了才能抽出絲,可也不能過熱以免損壞絲質。抽出來的「生絲」仍有膠,不經搗練成「熟絲」會顯得粗硬。「搗練」是先用草灰弱堿和豬胰的蛋白酶除去絲膠,再用木杵捶搗,這些在唐代張萱的<搗練圖>和唐詩的「搗衣聲」裡,真是聲色俱全。
瞧你說得如此生動,織綉起來不是更可觀了?
那當然,從「紗」(經緯絲線垂直平行交錯織成,絲紗和麻紗均以輕薄乾爽著稱,馬王堆出土的一件衣長128公分袖長190公分的紗衣重才49公克。)「羅」(經線互絞穿過緯線而成,所以有綢狀羅紋,不同於紗之格狀平紋。)「綺」(在「紗」的平紋上起斜紋的提花織物。)「綾」(則在斜紋上再起斜紋提花。)「錦」(多重經緯的多彩提花)。
你說很清楚,我有聽沒懂。
按圖索文便能一目了然,不然來看展啊!
為突破經緯織線的限制,從漢代開始(大盛於宋)便產生一種可比美絹畫的「緙絲」織法。一般以「通經斷緯」來稱,有誤導之嫌,因為用以顯示紋樣的緯線只是纏繞經線而不是真的像織地氈一樣割斷了,反而較像剌綉,可又沒剌綉的靈巧方便,所以宋之後,明清剌綉大盛且傳至歐洲。
咱日本就堅守傳統織錦。
自己去欣賞吧,反正中國名綉好賣的很,尤其「雙面同畫」「雙面異畫」「亂針綉畫」很搶手,「髮綉」更高檔。
俗艶啦!投世人感官之好,針法細膩、綉面膩人。
本館所展很粗放寫意啊!
是粗貨好嘛!跟「印染」一樣都是敗壞傳統的量產貨。
難道傳統就不求量產了,不只剪紙可一疊一疊的刻地金光閃閃。漢以前就有印花染布的技術,後來的藍染也是用豆渣而非臘為隔色劑、甚至用桐油紙樣大量地印花。不如此量產,如何供應全中國幾千萬上億人的衣服?再說現今中國和印尼商業化的印染也沒敗壞傳統啊,反而相輔相成。堅守傳統,只是外面學者專家的一廂情願,其實連仍以傳統手工自染自穿的少數民族,她們也不知那些紋樣代表何義了,她們只不過習慣性仿製而已,旣然如此,印染些觀光客熟悉喜歡的圖案有何不可?
那你還不是幫印染商講話?
不然要怎樣,叫她們打結上吊嗎?
又不是「中國結‧臺灣結」的爭論,沒那麼嚴重啦!
「中國結」很大中國沙文主義,只要運用到「裝飾結」的統統都叫「中國結」。
這不就是一種民族風的代稱,不爽的話就從臺灣看天下,各地方紛紛搞什麼「國際某某祭」的(真怪,明明是地方性辦的也沒死人,怎都會叫成「國際」「祭」。哦!原來是亂用日文的「祭」,加上想出頭天想成大頭病了。)淡水也辦個「國際結の藝術祭」如何?
這個點子不錯!
淡水國際結の藝術祭
中國年 中國漁工向西遠望祖國
彷彿故鄉掛滿火紅中國結的市集
原來是展廳大門口的展幌在招搖
冷洌的海風吹不進廳內臺灣年結
凍的在船上趕工補破網大陸漁工
分不清是冷的手抖還是手忙腳亂
展覧當局說是為了重建臺灣當年
勇敢的臺灣人蜘蛛般一再捕破網
造化弄人不過一路之遙陸海兩隔
漁工成了裝置藝術行動劇中奴工
隔著一排日本神社風的柱狀結塑
中 如刺在眼如骨在喉 臺
千百年來聯結中國人成一體的結
被臺日聯手剪成碎段擺在碼頭上
強悍地告訴入廳欣賞中國結的人
不要被共匪的中國結統戰給索了
綉工的一生
綉工小蘭用血綉出一生行旅圖
二十不到已頭光髮盡
自從二八年華遭負心漢棄後
她師法高僧刺血寫經
又效法詩人撚鬚吟詩
綉一針就拔一根秀髮
綉出鴛鴦雙雙戲水圖
可惜深藏閨秀無人知
不如血經吟詩人盡知
廿五不到已纖指龜裂
自從二十年華頭光髮盡之後
她茹素禮佛一心念經
發心細分絲線成廿條
綉出了觀世音大士圖
可惜纖指不堪絲撫摸
三十不到已兩眼昏花
自從廿五年華纖指龜裂之後
只能粗綉達磨寫意圖
綉到眼瞎念佛就能一心不亂了
冰裂紋的對話
臘染
又不是千年姥姥
細皮嫩肉的也能染出
歷盡風霜的冰裂紋
全是擦了含臘護臉膏之故
哥窰
又不是千年水晶
晶瑩剔透的也能燒出
外冷內熱的冰裂紋
全是上了含釉護膚液之故
蒔繪
又不是千年老樹
烏漆抹黑的也能磨出
金花點點的冰裂紋
全是塗了含漆金面粉之故
另參本館:我的相簿:織綉印染 /中國結 《中華傳統服飾》 《中國古代服飾史》 《時尚考》販賣古典 《世界現代設計史》《國外後現代服飾》
中國結>百度百科
中國結,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文化面;
是人類世代繁衍的隱喻;也是數學奧秘的遊戲呈現。
它有著複雜曼妙的曲線,卻可以還原成最單純的二維線條。
它有著飄逸雅致的韻味,出自于太初年代人類生活的基本工具。
1、結繩記事
人們常常討論的結繩記事,實際上是“結”在人類發展史上曾有過的另一重要作用。據《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爲記,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可見在遠古的華夏土地,“結”被先民們賦予了“契”和“約”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時還有記載曆史事件的作用,“結”因此備受人們的尊重。
鬥轉星移,數千年彈指一揮間,人類的記事方式已經曆了繩結與甲骨、筆與紙、鉛與火、光與電的洗禮。如今,在筆記本電腦的方寸之間,輕觸鍵盤,上下五千年的曆史就可以盡在眼前。小小彩繩早已不是人們記事的工具,但當它被打成各式繩結時,卻複活了一個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2、中有千千結
宋代詞人張先寫過“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形容失戀後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糾結的狀態。在古典文學中,"結"一直象征著青年男女的纏綿情思,人類的情感有多麽豐富多彩,“結”就有多麽千變萬化。
“結”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們賦予了各種情感願望。托結寓意,在漢語中,許多具有向心性聚體的要事幾乎都用“結”字作喻,如:結義、結社、結拜、結盟、團結等等。而男女之間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結”表達,如:結親、結發、結婚、結合等。結是事物的開始,有始就有終,于是便有了“結果”、“結局”、“結束”。“同心結”自古以來就成爲男女間表示海誓山盟的愛情信物,又如“繡帶合歡結,錦衣連理文”,結飾已被民間公認爲是達情感的定情之物。而“結發夫妻”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燭之夜,男女雙方各取一撮長發相結以誓愛情永恒的行爲,有詩雲“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就是生動的描寫。
3、服飾之結
讓我們再縱觀中華服飾五千年的曆史。從先民用繩結盤曲成“S”形飾于腰間始,曆經了周的“綬帶”,南北朝的“腰間雙綺帶,夢爲同心結”到盛唐的“披帛結綬”、宋的“玉環綬”直至明清旗袍上的“盤扣”及傳世的荷包(香囊)、玉佩、扇墜、發簪等無不顯示了“結”在中國傳統服飾中被應用的曆時之久、包羅之廣。
4、吉祥的“音結”
中國結的取意如其他中國藝術般多利用形態、諧音而取其意,如用“吉字結”、“馨結”、“魚結”結合就成爲“吉慶有余”的結飾品,以“蝙蝠結”加上“金錢結”,可組成“福在眼前”等。以此類推又延出了“長壽安康”、“財物豐盛”、“團圓美滿”、“幸福吉祥”、“喜慶歡樂”等祈福的內涵,被作爲民間祝禱的符號,成爲世代相傳的吉祥飾物。
5、神靈之結
中國結中還有一類被認爲是通神靈的法物,可達到驅邪避災、鎮凶納吉、卻陰護陽等功效,如“吉祥結”、“盤長結”等,這類“結”作爲凝聚著神秘宗教觀念的護身符,在民間得以廣泛的應用,並形成一定的傳承機制。這大概也是之所以“結”文化生生不息的緣故之一吧。
6、時尚之結
中國結的形式多爲上下一致、左右對稱、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銜接的完整造型。一根數尺見長的彩繩通過綰、結、穿、纏、繞、編、抽等多種工藝技巧,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章法循環有致、連綿不斷地編制而成。
如今巧手的人們看中它這種東方文化的巧妙神韻,把它重新定義爲項鏈、手鐲、耳墜、頭飾、發夾等等諸如此類的服飾配件,發揮其作爲典雅飾品的獨立價值。
曆史介紹
碼距今七萬至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末期,當時的山頂洞人就已經知道使用骨針和線的縫補技巧,將獸皮縫合起來穿在身上蔽體禦寒,也就是說,山頂洞人已經知道如何把的繩子系在一起打結,從此各式各樣的繩結就逐漸的發展出來了。中國早期的文獻對繩結的記載,如易經:「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亦之以書契。」漢鄭玄周易注:「大事大結其繩,小事小結其繩。」
中國結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國結爲裝飾,而戰國時代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圖案,延續至清朝才是中國結真正流傳于民間藝術的時候,當時多用來室內裝飾、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民國69年(1980),由臺灣一群熱愛結繩藝術的朋友廣爲收集整理與研究,因爲其外觀對稱精致,可以代表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爲中國結。
中國結的編制,要經過編、抽、修的過程。各種結的編法是固定的,但是抽可以決定結體的松緊、耳翼的長短、線條的流暢與工整,可以充分表現出編者的藝術技巧和修養。修則爲繩結最後的修飾,如縫珠、上漿等。由于結飾變化繁多而雅致,編用的線材除了棉、麻、絲、尼龍和皮線之外,還有金銀等金屬線材可以搭配,更增強中國結裝飾的功能和適用的範圍。無論是各種首飾、衣服配件和禮物包裝的美化,以及室內各種陳設物品的裝飾,都可以搭配中國結來增添美觀。
中國結不僅造型優美、色彩多樣,同時作品的命名,如「雙壽」、「雙喜」、「鳳麟呈祥」、「鯉躍龍門」、「福壽雙全」、「萬事如意」、「吉慶有余」、「方勝平安」…等,都具有中華民族特有吉祥美滿的象征,將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結飾送給親友,不但喜氣洋溢,也是一種千情萬意的祝福。
目前中國結的基本結法有十多種,其名稱是根據繩結的形狀、用途、或者原始的出處和意義來命名的。
例如
1.雙錢結:形狀像兩個中國古銅錢半疊的式樣,故名。
2.鈕扣結:常用以扣緊衣服,因其功能而命名。
3.酢漿草結:其三個外耳就像是酢漿草的葉片,因而得名。
4.團錦結:外型類似花形,故名。團錦結結形圓滿,變化多端,類似花形,結體雖小但美麗且不易松散,常鑲嵌珠石,非常美麗。
5.十字結:結之兩面,一爲口字,一爲十字,名爲十字結。
6.吉祥結:吉祥結爲十字結之延伸,亦是古老裝飾結之一,有吉利祥瑞之意。編法簡易,結形美觀,而且變化多端,應用很廣,單獨使用時,若懸挂重物,結形容易變形,可加定形膠固定。
7.萬字結:其結體的線條走向像佛門的標志,故名。
8.盤長結:基本形狀就如佛教八寶之一的盤長,盤長是象征回環貫徹,是萬物的本源,是最重要的基本結之一,經常是許多變化結的主結,也因爲中國結具有緊密對稱的特性,所以在感觀視覺上容易被一般人所喜愛。
9.藻井結:結構緊湊,華麗,形如古時的天井而得此名。井與錦同音,亦稱藻井。
10.平結:平結是以一線或一物爲軸,將另一線的兩端繞軸穿梭而成,平結用途很廣,可用來連接粗細相同的線繩,也可 編制手鐲,挂鏈等飾物。
中國結就像中國的書畫、雕刻、陶瓷、菜肴一樣,很容易被外國人辨認出來,可見中國結對中華民族的代表性。
中國結藝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藝術,它以其獨特的東方神韻、豐富多彩的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北京申辦奧運會的過程中,中國結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深受各國朋友的喜愛。
中國人相當久以前便學會了打結。而且『結』也一直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結之所以具有這樣的重要性,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爲它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技術。這可以從許多史料和傳統習俗中見出端倪:最早的紀錄
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也就是周口店山頂洞人文化的遺迹中,便發現有『骨針』的存在。既然有針,那時便也 一定有了繩線,故由此推斷,當時簡單的結繩和縫紉技術應已具雛形。
1、文字的前身
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而和鄭玄周易又注稱;『大事大結其繩,小事小結其繩』而在戰國銅器上所見的數字符號上都還留有結繩的形 狀,由這些曆史資料來看,繩結確實曾被用作輔助記憶的工具,也可說是文字的前身。
2、穿著的習慣
1)服裝
最早的衣服沒有今天的鈕扣,拉練等配件,所以若想把衣服系牢,就只能借助將衣帶打結這個方法。
2)玉配
中國人一向有佩玉的習慣,曆代的玉佩形制如玉璜,玉瓏,玉□等。在其上都鑽有小圓孔,以便于穿過線繩,將這些玉佩系在衣服上。另外,還有一種成套的玉佩,是由好幾種不同的玉佩組合成琳琳琅琅的一長串,而其連結的方法當然也非靠穿繩打結不行。
3)應用
印鈕和鏡鈕
古人有將印監系節佩挂在身上的習慣,所比流傳下來的 漢印,方方都帶有印鈕。而古代銅鏡背面中央都鑄有鏡 鈕,可以系繩以便于手持。由這兩各地方不難看出,繩 結在中國古代生活中的應用相當廣泛。
同心結
古人喜歡用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結來表達相愛的情愫 , 並美其名稱爲同心結。梁武帝詩詞中有:『腰間雙綺 帶, 夢爲同心結』而唐朝的教坊樂曲中,尚有『同心結』這個詞牌名。
4)婦女裝飾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所繪『女史箴』圖卷相當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形貌,我們可以由畫中了解當時婦女裝飾之一斑。例如在畫中仕女的腰帶上, 就發現有單翼的簡易蝴蝶結作爲實用的裝飾物。另外, 在唐代永泰公主墓 的壁畫中, 有一位仕女腰帶上的結, 就已經是我們現在 通稱的蝴蝶結了。到了清代,繩結已儼然被視爲一門藝術,樣式既多,花樣也巧,在那時繩結作爲裝飾的用途 相當廣泛,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用品如轎子,窗簾,帳鈎 ,肩墜,笛簫,香袋,發簪,項練,眼鏡袋,煙袋下方常編有美觀的裝飾結,這些結常有吉祥的函意
3、近代:結繩藝術
到了清代,繩結發展至非常高妙的水准,式樣既多,名稱也巧,簡直就把這種優美的裝飾品當成藝術品一般來 講究。在曹雪芹著的紅樓第三十五回「白玉釧親嘗蓮葉羹,黃金鶯巧結梅花絡」中,有一段描述寶玉與鶯兒商 談編結絡子(絡子就是結子的應用之一)的對白,就說明了當時結子的用途,飾物與結子顔巴的調配,以及結子的式樣名稱等等的問題。 結子之爲用在當時可大了,比方親友間喜慶相贈的如意 ,件件都綴有錯綜複雜、變化多端的結子及流蘇。日常 所見的轎子、窗廉、帳鈎、扇墜、笛簫、香袋、發簪、 項墜子、眼鏡袋、煙袋以及書畫挂軸下方的風鎮等等日 用物品上,也都編有美觀的裝飾結子,有時候這些結子 還另具吉祥的含意。
4、現今中國結藝
民國以來,由于西方觀念如科學技術大量輸入,使我國原有的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産生重大的改變,再加上對于許多固有的文化遺産並未善加保存和傳揚,以致許多實用價值不高,而制作費時費事的傳統文化和技藝便告逐漸式微,甚至在不斷朝現代化蛻變的社會中湮沒。中國傳統的編結技藝就是一個最好例子。編結藝術式微的 另一個原因是它所采用的材料,不管是用動物纖維或用 植物搓成的繩線,都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終究經不起 經年累月的各種物理和化學侵蝕,而無法長久流傳于後世,現在所能找到的附屬于器物上的繩結,最古老的也只是清代遺物。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中國結吧!
文化內涵
中國結由于年代久遠,其曆史貫穿于人類史始終,漫長的文化沈澱使得中國結 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富含豐富的文化底蘊。“繩”與“神”諧音,中國文化在形成階段,曾經崇拜過繩子。據文字記載:“ 女媧引繩在泥中,舉以爲人。”又因繩像蟠曲的蛇龍,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神的 形象,在史前時代,是用繩結的變化來體現的。“結”字也是一個表示力量、和諧, 充滿情感的字眼,無論是結合、結交、結緣、團結、結果,還是結發夫妻,永結同心,“結”給人都是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美感“結”與“吉 ”諧 音,“吉” 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福、祿、壽、喜、財、安、康無一不屬于吉的範疇。“吉” 就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主題,“繩結”這種具有生命力的民間技藝也就自然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興盛長遠規劃,流傳至今。
中國結不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盤長結、藻井結 、雙錢結等,體現了我國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濃郁的宗教色彩,體現著人們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願望。在新婚的帖鈎上,裝飾一個“盤長結”,寓意一對相愛的人永遠相隨相依 ,永不分離。在佩玉上裝飾一個“如意結”,引申爲稱心如意,萬事如意。在扇子上裝飾一 個“吉祥結”,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 在劍柄上裝飾一個“法輪結”,有如輪黑心行,棄惡揚善之意。
在煙袋上裝飾一個“蝴蝶結”,“蝴”與“福”諧音,寓意福在眼前,福 運叠至。 大年三十晚上,長輩用紅絲繩穿上百枚銅錢作爲壓歲錢,以求孩子“長命百歲”,端午節用五彩絲線編制成繩,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稱爲“長命 縷”。本命年裏爲了驅病除災,用紅繩紮于腰際。所有這些都是用“結”這種無聲的語言來寄寓吉祥。中國人在表達情愛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隱晦的形式,“結”從而義不容辭的 充當了男女相思相戀的信物,將那縷縷絲繩編制成結,贈與對方,萬千情愛,綿綿思戀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爲同心結”。寧代詩人林逋有“君 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詩句。一爲相思,一爲別情,都是借 “結”來表達情意。 至于結的表意價值,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動的描寫。縱觀中國古代詩詞歌賦,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繩結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實用功能,並伴隨著中華民族和繁衍繁 衍壯大,生活空間的拓展,生命意義的增加和社會文化體系的發展而世代相傳。
《詩經》中關于結的詩句有:親結其縭,九十其儀。這是描述女兒出嫁時 ,母親一面與其紮結可,一面叮囑許多禮節時的情景,這一婚禮上的儀式,使“ 結縭”成爲古時成婚的代稱。
戰國時屈原在《楚辭.九章.哀郢》中寫到:心圭結而不解兮,思蹇産而 不釋,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詩句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命運的憂慮和牽挂。古漢詩中亦有: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離別此。其中用“結不解”和膠漆相融來形容感情的深厚,可謂是恰到好處。晉朝的劉伶在《青青河邊草篇》中寫道:夢君結同心,比翼遊北林。
唐代是我國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在此期間,詩詞等文學作品對結 的承頌也成爲突出。唐朝著名詩人孟郊的《結愛》,當屬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複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始知結衣裳,不知結心腸。坐結亦行結,結盡百年月。
結字,把我們同祖先思緒相連;結字,使我們與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謂是: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結飾的涵義:一是取自結飾形狀;二是取其諧音
1。方勝結——一路平安
2。雙蝶結——比翼雙飛
3。如意結——吉祥如意
4。團錦結——前程似錦
5。祥雲結——祥雲綿綿
6.雙喜結——雙喜臨門
7.桂花結——富貴無疆
8.團圓結——團圓美滿
9.雙全結——兒女雙全
10.雙線結——財源亨通
11.雙魚結——吉慶有余
12.盤長結——長壽百歲
13.平安結——如意平安
14.同心結——永結同心
15.雙聯結——雙雙成對
16.鯉魚結——吉慶有余
17繁翼磐結——磐石如山
特點描述
每一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絲線編結而成,每一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物品。如“吉慶有余”、“福壽雙全”、“雙喜臨門”、“吉祥如意”、“一路風順”出等組配,都表示熱烈濃郁的美好祝福,是贊頌以及傳達衷心至誠的祈求和心願的佳作。中國結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已發展成爲多個産品,其中主要有兩大系列:吉祥挂飾和編結服飾。每個系列又包括多個品種,如吉祥挂飾有:大型壁挂、室內挂件、汽車挂件等;編結服飾有:戒指、耳墜、手鏈、項鏈、腰帶、古典盤扣等。
源承藝祈
一根紅繩,就這麽三纏兩繞;一種祝福,就這樣編結而成。
在鋼筋水泥的現代叢林裏,人們表達祝福的方式也更現代了:打個電話,發個E-MAIL、禮品電報、禮品鮮花等等,讓追求簡潔明快作風、講究效率的現代人似乎忘記了某些傳統的東西。于是,當年底的商場裏挂滿中國結藝時,人們不禁發現,這蘊涵悠悠古韻的手工編織藝術,正是“另類”的祝福,可以爲現代人的“咖啡生活”添加一點茶的芳香。
1、源
傳統的東西一定不怕年代的推敲。所以,不用考證,追溯中國結藝的淵源也一定是從遠古年代的結繩紀事開始。
據說中國結又叫盤長結,它作爲一種裝飾藝術始于唐宋時代,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結命名,爲它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比如:方勝結表示著方勝平安;如意結代表吉祥如意;雙魚結是吉慶有余的縮寫等等,結藝在那時達到鼎盛。“交絲結龍鳳,鏤彩織雲霞,一寸同心縷,千年長命花”。在古代詩人的詞句中,結藝已經到了“織雲霞”的地步,足見其時的盛況。
2、承
也許咖啡喝多了就覺得平淡,也許忙碌久了就希望有沈澱和積累。大約在90年代初,現代人被一種懷舊思緒牽引著,開始對傳統的搜尋———結藝自然被發掘出來。
不過,現代結藝早已不是簡單的傳承,它更多地溶入了現代人對生活的詮釋,加進了現代人的巧思。人們更注重了結藝體現的現代裝飾意味,將木藝、年畫等多種技巧與結藝結合,使今天的人們更樂于接受。
中國結藝分大型挂件、小型挂件,因其涵義不同,所挂位置也不同。以前人們多挂于家中牆壁或門上,現在有車的人多了,結藝于是也成了一種車飾。
3、藝
人類的曆史有多長,結藝的傳統就有多長。
所以,千萬別小看這麽一根絲繩,它的變化多著呢!
在商場裏,記者曾見到一位編織結藝的姑娘,只見一根紅絲繩在手中穿梭,不一會,小小的平安結就完成了。她告訴記者:結藝是用綰、結、穿、繞、纏、編、抽等多種工藝技法循環有序地變化出來的,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每一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絲繩完成的,而且成品的造型是上下左右對稱的。
在結藝的兩大類———吉祥結和服飾結中,吉祥結古時候常用在廟宇的帳幔和僧人的袈裟上,因人們認爲它能避邪消災、逢凶化吉而命名;服飾結多用于人們的穿著上,如手鏈、腰帶等。人們根據基本結的形、意命名,並用其他表示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來編織各種各樣的結藝飾品。一般地說,用來結藝的絲繩有100厘米長、4—6毫米粗。
4、祈
悄悄地,中國風刮了起來。
于是,街頭巷尾,我們常常會看見時髦的女孩子身著傳統的中式衣服:精致的盤扣、織錦的質地,讓人一望之下,隱約品到了遠古的神秘與東方的靈秀,遐想一番。
于是,挾著中國風,我們看見了那散發著傳統芳香的中國結藝也許是沈澱得太久,她的古色古香,讓人不禁神往。
“中國”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個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國都位于它的東、南、西、北各方諸侯之中,所以人們稱這塊土地爲“中國”,即居住于中間的王國,它同時又是政治、經濟中心。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爲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爲那時的王朝或政權,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國”做爲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爲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結"全稱爲“中國傳統裝飾結”。它是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具有悠久的曆史。“中國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當時的繩結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用具,同時還具有記載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十分神聖的。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使用繩紋來裝飾器物,爲繩結注入了美學內涵。除了用于器物的裝飾,繩結還被應用在人們的衣著、佩飾上,因此繩結也是中國古典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宋時期(公元7~13世紀)是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結被大量地運用于服飾和器物裝飾中,呈明顯的興起之勢。至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中國結”工藝的發展達到鼎盛階段,在諸多日常生活用品上都能見到美麗的花結裝飾。其樣式繁多,配色考究,名稱巧妙,令人目不暇接,由衷贊歎。
“中國結”的編制過程十分複雜費時。每個基本結均以一根繩從頭至尾編制而成,並按照結的形狀爲其命名。最後再將不同的基本結加以組合,間配以飾物,便成爲富含文化底蘊,表示美好祝福,形式精美華麗的工藝品。
悠久的曆史和漫長的文化沈澱使“中國結”蘊涵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它不僅是美的形式和巧的結構的展示,更是一種自然靈性與人文精神的表露。因此,對傳統“中國結”工藝的繼承和發展是極有意義的。
相關文章
喜慶年味 王曉宇
就快進入臘月了。一入臘月,街上又要開始有賣春聯、福字、中國結許多有著民族特色的東西,空氣裏到處流動著喜慶和歡快,風一吹就飄出濃郁的年味。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中國結成爲裝飾新年、點綴心情、表達吉祥的最恰如其分的物品。春節一點、一點臨近,早晨從小區裏穿過,很多人家會買了大紅的中國結挂在窗前,很惹眼,也很好看。
中國結有著久遠的年代和曆史,《詩經》上曾記載的關于結的詩句有:“親結其縭,九十其儀。”這是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一面與其紮結,一面叮囑許多禮節時的情景,這一婚禮上的儀式,使“結縭”成爲古時成婚的代稱。另外,戰國時屈原在《楚辭?九章?哀郢》中寫到過結,唐代著名詩人孟郊也曾寫過《結愛》,宋代詞人張先寫過“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中國結不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盤長結、藻井結、雙錢結等,體現著人們追求真、善、美的良好願望。中國結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們賦予了各種情感願望。
中國結的細節有很多的講究,配色與工藝都很重要,其中《紅樓夢》第35回中對于線的配色有很細致的描述,要做到視覺平衡爲原則。
一直喜歡中國結,向前追溯,小時候看到奶奶大襟衣服上的盤扣,是漂亮的蝴蝶結形的,喜歡的不得了,纏著奶奶教我,可是我小時候很笨,一直沒有學會。長大了愛上了逛街,在街邊的小飾物店裏看到中國結編成的發飾、胸飾、腰帶、配飾,其中有一個小小的鑰匙扣,看著簡單,做起來卻很繁複的那種工藝。
早一個月,就在家附近的超市裏已經看到有中國結賣,以大紅色爲主,造型有大有小,小的拿在手裏盈盈一握,精巧別致。大的,當然手心裏是托不下的,看著心裏亮堂堂的。便宜一點的,幾塊錢就可以買到,貴的,兩三百塊都有。在長長的貨架前一遍一遍看來看去,愛不釋手,喜歡的不得了——紅紅的中國結,寓意下一年,平安快樂,在濃郁的年味裏,吉祥安康。
中國結其實是漫長的曆史和文化的積澱,中國結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富含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人情味。
迷思的(繩)和不解的「結」 作者:大鳥
太多的網站都提「中國結的由來」之類話題,事實上都只是史上的記載和民間的流傳,這些都是無法回溯時光去親眼考證,更何況是千百年涓滴的經驗累進?我們只要知道那是祖宗留下的,應該延續承傳發展下去,祖宗能夠創結,我們就要有本事改進。至于中國結源于哪朝哪代,就留給考古或曆史學家去做功課,網路上有一個站說過就行了,不必浪費大家時間和網路資源,了無創意千篇一律互相的抄襲。
「繩」由多股的線撚成或編制,是人類才會制造的獨特用品,也只有人類會使用,用途廣泛到每天都看得到、用得到。「繩」是一種規範,也是束縛,但在此我寧可相信繩牽引著彼此,就像征服高山的登山友,不但是成功的牽引,更是牽引著你我的生命。
「結」是用繩線之類穿繞而成,除了人,哪怕是類人的靈長動物,都無法編出一個最簡單的單結,真的嗎?不要懷疑老天對我們的恩寵。「結」是糾葛也是阻擋,我總希望大家看到的是相互的扶持,分工的結合成就出整體的美。
上蒼讓我們的祖先因需要結而去發明繩子,改善了生活;更獨厚中華民族,在滿足基本求生的生活後,賜予聰慧的智力和靈巧的雙手,使我們能向世人展現風采萬千傲人的中國結。
「中國結」一種美與智慧的結合體,曾幾何時沒有緣由的被子孫們所遺棄。歎!中國子孫連祖宗的絕活都忘光,悲!多數的龍種連「中國結」三個字都不知道,慘!不肖子孫拿劣品羞辱祖先。
「麻婆豆腐」講究麻和辣,不麻不能叫麻婆豆腐,不辣也不能叫麻婆豆腐,硬要說是麻婆豆腐,那就是騙子!中國結也一樣,講究的是美與智慧,隨便拿根繩繞一繞不能稱爲「中國結」,硬要說是「中國結」就是羞辱祖先的騙子!
編制方法
中國結的編制,大致分爲基本結、變化結及組合結三大類,其編結技術,除需熟練各種基本結的編結技巧外,均具共通的編結原理,並可歸納爲基本技法與組合技法。基本技法乃是以單線條、雙線條或多線條來編結,運用線頭並行或線頭分離的變化,做出多彩多姿的結或結組;而組合技法是利用線頭延展、耳翼延展及耳翼勾連的方法,靈活的將各種結組合起來,完成一組組變化萬千的結飾。
學習中國結藝的最後階段是自行設計作品階段。設計一組美觀大方的結飾時,最重要的是先確定其用途和功能,再決定其大小和形狀,同時考慮顔色的搭配和配飾的適當運用。飾品的應用講究細膩精致、古樸優雅的風格。只要將飾口隨心所欲地和結組靈活運用,把自己的藝術美感和濃濃情思融注其中,便能充分表現出中國傳統藝術之美。
中國結編織步驟
結形、顔色與飾物要搭配得當,大小相宜。
線的兩端可繞膠帶或使它硬直,開始時與線的間隔可留寬些。
線路較複雜時,可用珠針固定,鈎針、鑷子可輔助抽拉。
認清線路位置,如有錯誤,應立即調整。
靈活運用中國結式的意義及典故,配加小配飾。抽形
先將結心拉緊,以防變形;再調整耳翼大小、形狀。
用鈎針或鑷子調整線路,注意結形美觀、搭配。
認清方向先抽哪個線頭和保留幾個結耳。修整
以顔色相同的細線,將易松散部位縫牢。
鑲上相配的小珠子,以增添結飾的美觀。
可以在結的尾端,編一個簡單的小結,也可穿上珠子或飾物。
線頭的處理要隱蔽,以免破壞美感。
編/抽/修
編
根據結式和配飾,選定質地與色彩適宜的線以後,就可 以開始編了。初學者不易把握編每一種結大約需要多長 的線,就不妨截取一段較長的線來編。
如果結式要配個飾物作墜子,開始編時就要先把飾物穿 在線的正中央,然後依照圖解的步驟,按部就班地去編 。
線路較爲複雜的結式,常令初學者眼花繚亂,可以借重 圖釘,逐步把線固定在硬紙盒上慢慢編盒子顔色宜淺才 不費眼力。編時一面要注意線路走向,辨清線與線的關 系,一面要留意線的紋路是否平整,盡量不要扭折。線 與線之間的空間不妨留得寬一點,線路穿越會比較容易 。
編到後來,線條太密時,可以借用粗鈎針或鑷子幫住線 頭穿越,鈎針不可太尖銳,以免把線鈎傷,産生「起毛 」或「出絮」的現象,影響整個結的美觀。
抽
編的步驟完成之後,要將結子抽緊定形,這是整個編結 過程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步驟。 抽時不可操之過急,先認清要抽的那幾根線,然後同時 均勻施力,慢慢抽緊,並且隨時注意編線有沒有發生扭 折的現象。先把結的主體抽緊之後,再開始調整它的耳 翼, (葉瓣或花瓣) 的長短,自結的起端開始把多余的 線向線頭的方向依次推移集中。 在此操作之中,絕對不能讓結的主體松散,而且若遇線 段扭折,要一邊抽,一邊用拇指與食指轉動線段,或者 借用鑷子施力,使之平展過來。 往往由于抽的方法不同,可得不同形狀的結子; 這項技 術的好壞,也會直接影響到結子外觀之美醜。所以在抽 的時後,一定要拿出耐性,小心從事。
編好以後便可以把圖釘全部拿掉,開始進行抽的步驟。 抽的時後要先抽結的主體,同時不要操之過急,先得要 認清要抽的是那些根線,然後再左右或上下同時均勻施 力,慢慢抽緊。
主體抽緊之後便不會松散了,這時可以把結子放在手中 ,開使逐個抽緊耳翼。抽時要把耳翼上過長的線段自然 的起端向線頭方向依次慢慢集中,同時注意調整扭曲的 線紋。
進行抽結的時後,可以借用鑷子或鈎針把線往線頭方向 抽拉。如果在線路複雜的地方,線紋有鈕折不平整的現 象,也可以用鑷子或鈎針慢慢把線紋挑轉,調至平整爲 止。
也可以一邊抽一邊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線紋紐曲的線段, 慢慢調整得平正。此外也要留意整個結形是否齊整、美 觀,每個耳翼的長短、形狀是否拉至恰到好處。
在編結的過承中,抽是最重 要的一個步驟,如果技法得 當,可以使結子挺整美觀。 而利用不同的抽法也可以得 到不同的結形,此中變化, 相當巧妙。
修
結形調整得完全滿意之後,爲了使之保持盡善盡美的狀 態,有些容易松散之處,或垂挂飾物的著力處,最好選 擇與結子同色的細線,很技巧的縫上幾針,結子就不會 變形了。通常結子的上下兩頭是吃力之處,得用針線固 定。縫時針腳要注意藏好,不要露出痕迹。 結式固定之後,可以在適當的地方縫鑲上顔色相配的珠 子,以增華美。珠孔夠大的珠子,可以在編的時後就穿 在線上編進結中。通常珠孔都比線小,所以只好在結式 固定以後再縫上去。 接下來就可以再打一個簡單的小結,或穿上大珠子等飾 物來收束整個結子。此處選用的飾物也要注意顔色、形 狀和大小等能否與結的主體搭配得當。 線頭的處理方法很多,可以打個簡單的小結,可以把現 頭藏在結子裏面,也可以使用金銀細線把線頭纏繞起來 ,這樣線頭就不會起毛了。 總之,結在編好、抽好之後,修的工夫還是不能馬虎, 在這種地方就能見出力求完美的工藝精神。
結形調整好之後,可用顔色相同的細線,很技巧的把結 子容易松散或垂挂飾物著力的地方,稍縫幾針,把結固 定,以免變形。通常結子的上下兩端爲吃力處,最需要 固定。縫時注意不要露出痕迹。
在結子的耳翼或在適當的地方,可縫鑲上顔色相配的珠 子,以增華美。珠孔夠大的珠子,可以在編的時後就穿 在線上編進結中。用針鑲縫可以選擇最恰當的部位。
要收束結子的時候,可以在結的尾端再打上一個簡單的 小結,也可以在這裏穿上一個大珠子或其他飾物,必須 注意其顔色、形狀與大小是否能與結的本體相配。
最後要處理線頭,不要讓散亂的線頭破壞美觀的結體。 處理的方法很多,可以打簡單的小結或把線頭藏在結 子裏面,也可以使用金銀細線把線頭纏繞起來,纏繞時 最好每纏數圈即縫一下,以免松散。
因爲結子是種精致的飾物, 所以像線頭之類的小地方以 不能疏忽,得要細心的處理 、修整。 此外,要使結藝更上層樓, 審美的修養是必不可少的, 選材、配色、結式設計飾物 之搭配都需要敏悟靈通的審 美能力。
編結的用具與材料的注意事項
工具
在編較複雜的結時,可以在一個紙盒上利用圖釘來固定線路。一般來說,普通形式的肩頭圖釘就很合用,長頭圖釘可能反而使手指不易在釘之間穿梭往來。一根線要從別的線下穿過時,也可以利用鑷子和鈎針來輔助。結飾編好後,爲固定結形,可用針線在關處稍微釘幾針。另外,爲了修多余的線,一把小巧的剪刀是必須的。
材料
編制結飾時,最主要的材料當然 是線,線的種類很多,包括絲、棉、麻、尼龍、混紡等等,都可用來編結,究采用那一種線,得看要編那一種結,以及結要做何用途而定。一般來講,編結的線紋路愈簡單愈好,一條紋路複雜的線,雖然未編以前看來很美觀,但是取來編中國結,在一般情況下,不但結的紋式盡被吞沒 ,而線的本身具有的美感也會因結子線條的幹擾而失色。
線的硬度要適中,如果太硬,不但在編結時操作不便,結形也不易把握; 如果太軟,編出的結形不挺拔,輸廓不顯著,棱角不突出,但是扇子 、風玲等具有動感的器物下面的結子,則宜采用質地較軟的線,使結與 器物能合而爲一,在搖曳中具有動態的韻律美。
談到線的粗細,首先要看飾物的大小和質感。形大質粗的東西,宜配粗線; 雅致小巧的物件,則宜配以較細的線。 假如編一件不爲合器物而純爲藝術欣賞的獨立作品,譬如壁飾等一類室內裝飾品,則用線比較自由,不同質地的線,就可以編出不同的風格的作品來。
選線也要注意色彩,爲古玉一類古雅物件編裝飾結,線直選擇較爲含蓄的色調,諸如咖啡或墨綠; 然而爲一些形制單調、色彩深沈的物件編配 裝飾結時,若在結中夾配少許色調醒目的細線,譬如金、銀或者亮紅, 立刻會使整個物件栩栩如生,璀璨痔目。 除了用線以外,一件結飾往往還包括鑲嵌在結佇面的圓珠、管珠,做墜 子用的各種玉石、金銀、陶瓷、琺琅等飾物,如果選配得宜,就如紅花綠葉,相得益彰了。
各色各類的線能夠編出許多形態與韻致各異的結。心佇想編什麽結,就得挑合適的線,如果顔色與質地不適宜,編出的結可能效果大打折扣。同時,一件結飾要講求整體美,不僅用線要得當,結子的線紋要平整,結形要勻稱 ,還有結子與飾物的關系也要多 用心,兩者的大小、質地、顔色 及形狀都應該能夠配合並相輔相 成才好。 用太硬的線編結,轉折操作較不方便; 用太軟的線又不能編出結形挺拔、輸廓明顯的結。但是在扇子、風玲等具有動感的器物下面編的結子,則宜采用質地較軟的線,使結與器物能合而爲一,搖曳生姿。
簡易中國結的編織方法
心靈手巧能促進幼兒思維的快速發展,激發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同時更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引導幼兒嘗試編織中國結的活動,主要是受到了我們幼兒園濃厚的“民間藝術”教育大環境的影響。我們澧溪幼兒園在九十年代就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先以《民間遊戲》爲抓手,組織、鼓勵、引導幼兒學做民間遊戲,這種遊戲隨意性強,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不僅使幼兒在遊戲中感受到了身心的愉悅,而且增強了自信,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們幼兒園又以我國豐富的民間傳統文化作爲契機,以“民間藝術”爲切入點,從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通過讓幼兒參與實踐,了解我國五千年多元燦爛的民族文化,從而激發幼兒愛祖國的良好情感。
一、在欣賞“中國結”的基礎上,組織收集和創編活動。
爲了讓幼兒了解中國結,我先組織幼兒一起去尋找、收集,使幼兒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認識它,從而感知“中國結”的曆史淵源。許多幼兒把自己喜歡的中國結拿到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欣賞、展示、交流時,幼兒之間的談話內容開始豐富多彩,有的幼兒說:“我的中國結上有魚,我很喜歡。”有的幼兒說:“我的中國結上有一個喜字!”……在幼兒的感染下,家長們也加入到我們的民間藝術活動中來,如:幫助我們收集編織的材料:土織花帶、各色包裝帶、絨線等等。在這一系列活動的過程中不僅使幼兒初步了解了一些民間藝術,也使幼兒得到美的情緒體驗和享受。
中國結編織方法千變萬化,各種繞線過程環環相扣,很多編織的技能技巧不適合幼兒的活動,那麽幼兒學編“中國結”應該從何入手?怎樣才能有效的把傳統的中國結融入到幼兒的活動之中?我查閱了大量的有關資料,並在許多教師的幫助下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從幼兒的認知能力、動作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出發,在傳統中國結的基礎上,自創了一些適合幼兒編織的中國結,同時制定了一系列中國結的編織活動方案。
二、鼓勵幼兒嘗試編織活動,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雖然自創中國結的編織方法簡單,但也需要循序漸進、從易到難。我把學習編織中國結的活動分爲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首先讓幼兒學習順著一個方向進行繞線(可以是從左到右,也可以是從右到左。方法有幼兒自己選擇,教師不加幹涉),由于幼兒手指肌肉發育不完善,雙手協調能力差,所以當我引導幼兒進行活動時,針對年齡特點采用幾個主題活動:如:給小動物穿毛衣、顔色寶寶找朋友等,幫助幼兒掌握繞線的方法,逐步克服幼兒生理和心理的障礙,使他們在做做玩玩中學會編織的第一步——繞線。
2、第二階段:做手鏈。在繞線的基礎上學習打結。(傳統的手鏈編織由魚鱗結、玉米結等,這些編織比較繁瑣,不易于幼兒學習,所以我創編了簡易打結法)爲了幫助幼兒掌握打結的方法,我編了一首打結的兒歌:兩個小朋友,一起手拉手,兩手抱一抱,變成好朋友。最後在完成打結的絲線上穿上各種自己喜歡的珠子,一個漂亮的手鏈完成了。把做好地各種手鏈放在表演區裏供大家表演,這樣更激發起幼兒再次制作的興趣,使更多的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3、第三階段:學做簡易中國結——雲雀結。在繞線、打結的基礎上學習雲雀結。首先雲雀結的編織方法並不難,只要巧妙地把繞線和打結有機的融爲一體即可,但是在這其中有一個前後編織順序的問題,容易搞錯。于是我先把它的編織過程化爲簡單的順口溜:小弟弟爬山坡,先從前面爬過去鑽進小山洞,再從後面爬過來鑽進小山洞。這樣幼兒比較容易掌握這種編織方法,而且前後順序不容易弄錯。其次教師要提供豐富的模板(注:開始制作的模板用塑料的,以後再用紙板的),讓幼兒在各種圖形上面進行練習,然後把編織好的圖形進行不同的組合和裝飾,這樣一個一個漂亮的中國結就完成了。最後把它們挂在走廊或活動室內供大家欣賞,在大家的稱贊中幼兒獲得了無比的滿足感和成功感,做中國結的興趣也越來越濃。
我一直堅信: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一個開始。勇于開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在實踐創編“中國結”的整個活動中,我懂得了什麽才是幼兒最需要的?學會了從幼兒的角度去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從很大程度上實現以“幼兒發展爲本”的教育理念。
擴展閱讀:
1.中國結藝網http://www.zhongguojie.org
2.中國結論壇:http://www.zhongguojie.org/bbs
3.中國結帖吧http://tieba.baidu.com/f?kw=%D6%D0%B9%FA%BD%E1
4.也可以在搜狐等其他網站上搜索
http://baike.baidu.com/view/6120.html?tp=0_11
織繡>百度百科
故宮博物院藏有十余萬件珍貴的織繡文物,其中以明清兩代織繡品居多。其品種有織金緞、花緞、閃緞、織金綢、花綢、花紗、直徑紗、芝麻紗、棉、緙絲、漳絨、漳緞、雙層織物等。其用途有制作帝後妃嬪的服飾及供陳設和觀賞用的織繡畫、屏風、中堂、唐卡等。
清代織繡品主要産自清宮內務府管轄的江寧(南京)、蘇州、杭州三大織造(統稱江南三織造),它利用江南盛産的上等好絲及熟練的技工,在內務府織造局精心的設計和監督下,織造成各種供皇帝和後妃享用的織繡品。此外,全國各地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織繡珍品也源源不斷地貢進宮廷。這些織繡品代表了當時繡品工藝的最高水平。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織繡文物無論在數量、品種、花色、藝術上都是無以倫比的,爲研究我國的織繡曆史、工藝和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織繡鑒別招數多
織繡是在綢緞、布帛和現代化纖織物等材料上,用絲、絨、棉等各種彩色線,憑借一根細小鋼針的上下穿刺,構成了各種優美圖案、花紋或文字。它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
我國的織繡以年代、産地、制作工藝、産品品種等特色,形成了名目繁多、種類豐富的藏品系列,已逐漸顯現出較高的收藏與投資價值。在目前的拍賣市場上,織錦、刺繡、緙絲已經成爲織繡拍賣領域中的“三大主力”。織繡雖說一直是收藏市場上的佼佼者,但由于其不易保存,所以曆經千百年而留存下來的數量較少。
與書畫等其他藝術品不同的是,織繡往往是一件綜合性的作品。繡與緙一般還能說出其作者的名字,而普通織品就很難鑒定其作者了,當然我們有時還可以依靠織款來識別其作者、作坊或廠家名稱。因此在判斷織繡拍品價值時,除了作者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應該從織繡本身去判斷。
織繡年代的鑒別應從質地、紋樣、色彩、款式等方面識別。質地就是織繡的底料,它的制作結構很具有斷代性。例如五枚緞,就目前所知,它的出現最早在元代,所以如果見到的織物是五枚緞,它一般不會早于元代。如果見到一件八枚緞,它的産生一般在清代,而且是清中晚期的可能性更大。
紋樣和色彩也能反映出不同時代的變化,而且有時同瓷器、繪畫等藝術品一樣都有同時代的特征。比如繡品上的龍的變化,明代以前的龍身體細長、造型多變,甚至連龍爪的數量也是不確定的。但到明代,龍的造型逐漸定型,龍頭大都扁狀、側面、豬嘴、尖齒,嘴巴上唇明顯拉長,並向上翻翹,頭上的毛發合攏後向上,並呈花肚皮,輪形五爪,樣子凶猛。到明代中期,龍嘴閉合,上下長短基本相當;到明晚期,龍頭加大,雙眼突起,龍嘴開啓,常作戲珠狀。到了清朝,龍身逐漸變粗,龍頭猶如豬頭,眼神無力,龍須披散。
款式也是年代鑒別的要素之一。例如袍衫的款式演變,清初尚長,順治末則減短至膝,不久又加長至腳踝。在清中後期又流行寬松式。清晚期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式袍衫的款式又變得緊身起來。總之,年代的鑒別應綜合多方面的內容考察才能斷代。鑒別一件織繡的品種和年代,最終是要確定其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835.html?tp=0_11
緙絲 維基百科
緙絲,又稱刻絲,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絲織品,其特色是緯線並不橫貫全幅,而僅在需要處與經線交織,稱為「通經斷緯」法。其成品正反兩面如一,在不同色彩的輪廓之間並不相連,憑空背光觀察可見點點孔隙,有如以刀鏤刻而成。
最初「通經斷緯」的緙織技法是用於毛織物,稱緙毛,至唐代開始將此技法用於絲織品。南宋時期緙絲可模仿書法畫作,風格細膩柔美,具有欣賞性的藝術價值。明清兩朝的緙絲中心在蘇州,於乾隆之世達到鼎盛,所產織品多供朝廷使用。
如今緙絲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江蘇蘇州、南通一帶,緙絲也因此呈現出風格窘異的兩個流派:蘇州緙絲、南通緙絲。
2009年「緙絲織造技藝」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大名繡
中國的傳統刺繡工藝品當中,常常將産于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繡",中國西部四川省的"蜀繡",産于中國南部廣東省的"粵繡"和産于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繡"合稱爲中國"四大名繡"。
四大名繡指的是我國刺繡中的蘇繡、湘繡、粵繡、蜀繡。 蘇繡的曆史長達2000多年。蘇繡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于世,其構圖簡練,主題突出,技巧精湛。僅以蘇繡所用最細的線以爲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爲例,足見其精細之極。
湘繡是在吸收蘇繡和其它刺繡的優長處發展而來的。湘繡使用不同顔色的線相互摻和,逐漸變化,色彩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湘繡的圖案借鑒了中國畫的長處,所繡內容多爲山水、人物、走獸等,尤其是湘繡的獅、虎題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粵繡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豔,繡制平整光滑......。粵繡的題材廣泛,多爲百鳥朝陽、龍鳳等圖案。
蜀繡以軟緞和彩絲爲主要原料,針法多達100多種,充分發揮了手繡的特長,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繡題材大多爲花鳥、走獸、蟲魚和人物等,品種除了繡屏之外,還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頭巾等等。[1]
刺繡
古稱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迹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刺繡作爲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除了四大名繡,在我國還有京繡、魯繡、汴繡、甌繡、杭繡、漢繡、閩繡等地方名繡,而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彜、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繡。
四大名繡之稱形成于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産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繡品商業化的結果。由于市場需求和刺繡産地的不同,刺繡工藝品作爲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刺繡産品銷路尤廣,影響尤大,故有“四大名繡”之稱。
蘇繡
蘇繡,是以江蘇蘇州爲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繡産品的總稱。其蘇州地處江南,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産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繡花的傳統習慣。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爲蘇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蘇繡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繡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爲“東方明珠”。[2]
特點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爲: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繡、寫真繡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繡的技藝上,蘇繡大多以套針爲主,繡線套接不露針迹。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繡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經過長期的積累,蘇繡已發展成爲一個品種齊全,畫面豐收,變化多端的一門完整藝術,涉及裝飾畫(如油畫系列、國畫系列、水鄉系列、花卉系列、賀卡系列、鴿譜系列、花瓶系列等)。實用品涉及服飾、手帕、圍巾、賀卡等。
粵繡
粵繡,以廣繡爲代表,全國四大名繡之一,曆史上指廣州、佛山、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刺繡品,即專指廣府地區的刺繡工藝品,包括刺繡字畫、刺繡戲服、珠繡等。引以廣東省廣州市爲生産中心的手工絲線刺繡的總稱。
悠久的曆史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南海14歲姑娘盧眉娘于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發,足見其技之精。到了宋代,民間日常已廣泛應用刺繡品,其中的欣賞品的工藝日臻成熟。明代中後期,廣繡已揚名海外。
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得到國王厚賞廣繡之名遂傳至歐洲,繡品從此輸出國外。
廣繡作品有一個共同特點,遠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細非常。清初,英國商人拿服飾圖樣到廣州繡坊訂繡品。因圖樣乃西方油畫風格,繡工爲繡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繡線種類及改革繡法,豐富繡品的表現力,使廣繡技藝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績成線縷,以馬尾纏絨爲勒線等。清中葉是廣繡出口的全盛時期,大幅的繡畫納稅也要白銀1.2兩,可知價值不菲。當時的廣繡作品布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色濃豔且非常光影變化。今故宮仍保存著當時廣繡挂屏可證其藝術高超。
清代,廣州的刺繡作坊多在狀元坊、新勝街、沙面一帶。繡品的特色是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鮮豔、富麗堂皇,高檔繡品有條幅、挂屏、臺屏等。清末,有名畫家參與廣繡設計,使技藝更有發展,如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廣東省工藝局聘畫家高劍父任賓華藝術學校校長時,設繪畫、刺繡、雕刻等習藝班,高劍父紅顔知己宋銘黃(1877~1940,後爲高夫人)任刺繡班教師。該校又設濱華繡品陳列館,陳列廣繡精品,其中的孔子立像精致無比,不見針眼,形象栩栩如生。民國初,宋銘黃隨高劍父到上海,創辦“上海女子刺繡院”,宋以高的花鳥畫作爲刺繡畫稿,改進刺繡針法,被譽爲“改革刺繡工藝的範本”。1920年,在“廣東省第一回美術展覽會”上,宋銘黃的刺繡作品參展,好評如潮。
清末民初時,廣繡業行會“錦繡行”有會員1000多人。廣繡名師輩出,早起有百歲是福陳球,門下弟子不少成爲名師:四代相傳專繡貢品的黃洪,能在兩寸見方的貢品荷包上繡出種種花鳥,精致之極;能畫能繡得周雲笙,構圖新穎、針法獨特。還有許榮、許松、周德、朱蘇等名師一批。 宣統三年(1911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繽華藝術學校選送的繡品獲三等獎,黃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獲二等獎。
再度輝煌
宣統三年(1911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繽華藝術學校選送的繡品獲三等獎,黃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獲二等獎。1915年,余德的繡品《孔雀牡丹會景》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獎,被行內譽爲“繡花王”1922年,余得的繡刮畫《瑞獅》在英國倫敦大橋開幕賽會上獲二等獎。1923年,黃妹(漢光)的繡挂畫《菊花貓蝶圖》、《半浮沈金魚》、《雞冠花》在廣東省國貨展覽會上獲一等獎,被譽爲“繡花狀元”。此時,黃妹用旋紋針法代替直紋針法繡老虎、獨創八面旋轉針法繡雞冠花,以及陳荷影用二針企麟法繡大龍,用虛凸(粵語稱虛蔔)法繡龍鳳,皆聞名于國內刺繡行。1929年,莫傅精繡得列寧頭像被莫斯科列寧紀念館收藏。1929年,在廣州舉辦的四省市繡品展覽會上,廣繡以《孔雀牡丹》、《番獅》、《雪地風景》等繡品參展,再一次被譽爲中國四大名繡之一。1926年,余德、黃妹等組織錦繡工會,有會員900余名,産品多爲鏡畫、褂群、會景(大幅繡畫),遠銷海外。
1938年日軍侵占廣州之後,藝人改行謀生,廣繡一落千丈。抗戰勝利後雖稍有恢複,但元氣大傷。解放後,市政府扶持藝人組織起來,20世紀50年代中期再起高潮。1954年8月,全市刺繡業有557戶、932人(包括繡戲服、珠繡)。黎沾、余德、黃妹、李笑華、文景、怡然等藝人創作出一批國內外聞名的廣繡畫精品。著名的有余德的《牡丹松鶴》、黃妹的《百鶴圖》、聶卓(余德弟子)的《魯迅像》等。1957年,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設實驗工廠,配備繡工26人,還吸收一批美術學院畢業生,從事繡稿設計與刺繡,挖掘整理廣繡針法等技巧,出版《廣州刺繡針法》一書,挖掘出7大類38種針法;從用料分有絨繡、線繡、釘繡等。該所梁紀、段吉璋均爲設計畫稿的知名畫家。50年代,梁紀設計,蘇文、朱開、許幟光等多人繡制的《紫荊孔雀》入選挂于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林章、鄧伯江合作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作爲國家禮品贈送給蘇聯的弗羅西洛夫主席;余德與弟子黎燕開合繡得《錦雞牡丹》,在1959年廣東工藝美術品評選中獲一等獎,此作運用了直扭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繡、繞繡、變體繡等7類20多種針法;還有蘇文等人創作的《孔雀挂屏》,梁紀設計聶卓等繡刺得《紅棉八哥》,朱開燈創作的《春夏秋冬》四屏,以及陳荷影的釘金繡《花籃》,均獲廣東省工藝美術評比一等獎。豈料廣繡再上高峰之際,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廣繡成了被掃的“封資修”之列,藝人四散。幸而,廣繡再60年代初吸收的陳少芳是位有心人,她埋頭鑽研廣繡技藝,終能延續與光大。
老樹新花
2001年被評爲廣東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的陳少芬,是廣繡的光榮。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展出的“陳少芬廣繡作品展”,吸引了衆多國內外觀衆,令廣繡再鑄輝煌。然而,當我們放眼廣州,廣繡畫這一民間工藝美術,卻只剩下陳少芬一枝獨秀了。當年聞名海內外的廣州刺繡品早已不生産繡畫,唯有退休後的陳少芬與友人合辦的番禺廣繡藝術研究所不斷創作新精品,令廣繡畫依然屹立于中華明繡之中。
特點
粵繡(廣繡)大致分爲兩大品類:一是盤金刺繡,二是絲絨刺繡。盤金刺繡以金線爲主,輔以彩紛刺繡,金碧輝煌,燦爛奪目,雍容華貴。絲絨刺繡開絲纖細,色彩繽紛,繡出的花鳥尤其精美。
廣繡所使用的基本材料有絲絨、真絲、金線、銀線、金絨混合等幾大類。其中金銀繡獨具裝飾性,構圖飽滿勻稱,色彩輝煌,顯得富麗華貴。
廣繡的色彩主要分爲兩類:“威彩”以較飽滿的色彩爲主調;“淡彩’以三間色爲主調。色彩根據刺繡品種而定。例如,繡喜帳用“威彩”,繡文房用品用“淡彩”。
廣州刺繡以構圖勻稱,色彩斑斕,極富裝飾性著稱。清代中葉許多外國商人慕廣繡之名前來廣州大量訂購廣繡,有的商人還帶來外國國王肖像、耶穌像或一些圖畫照片進行來樣加工訂貨。廣繡從清代起早已聞名海外,其産品行銷海外,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在國內,不少廣繡佳作,作爲貢品貢獻給曆代皇帝。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廣繡的優秀作品。
人物繡與花鳥繡等是廣繡的特色産品,其中人物繡是廣繡的主要産品之一,它根據畫稿的不同要求,以虛實、施疏、層層疊繡、滲繡,線、面結合等不同的繡制方法達到形神兼備的中、外人士肖像。廣繡花鳥則善于體現“平、齊、細、密、均、光、和、順”的藝術風格。它具有構圖精密、色彩秀麗分明、針法多變、主題突出等特點。
針法與技巧
廣繡刺繡技法有“釘、墊、拼、貼、綴”五種。其中一些技法難度大,要求高,釘金墊浮繡的二針龍鱗和魚鱗立體針法被認爲是刺繡工藝中難度最高的針法。
廣州亞運宣傳片中對廣繡的宣傳鏡頭
蜀繡
蜀繡,亦稱“川繡”,是以成都爲中心的四川刺繡産品總稱。蜀繡的曆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繡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繡與蜀錦並列,視爲蜀地名産。蜀繡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繡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繡在當地傳統刺繡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繡和蘇繡的長處,一躍成爲全國重要的商品繡之一。蜀繡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于齊整,色彩鮮麗。
特點
蜀繡起源于川西民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蜀繡作品的選材豐富,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水魚蟲、人物肖像等。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繡品的種類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當今繡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蜀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省成都市的郝淑萍爲蜀繡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湘繡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爲中心的刺繡産品的總稱。湘繡分別在1912年和1933年意大利都靈博覽會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湘繡繡品分別獲得最優獎和一等獎,被國外譽爲超級繡品。原先,長沙城裏的商人們爲了滿足一批因鎮壓太平軍而發迹的新貴,開設了“顧繡莊”,不久又以湘繡之名壓倒了顧繡。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繡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繡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繡”。湘繡也多以國畫爲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繡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爲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繡日用品的色彩豔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特點
湘繡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顔色的絲線、絨線繡制而成。其特點是: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于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繡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在湘繡中,無論平繡、織繡、網繡、結繡、打子繡、剪絨繡、立體繡、雙面繡、亂針繡等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苟。 從1958年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繡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就已有一定的發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繡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此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質樸而優美的藝術風格。隨著湘繡商品生産的發展,經過廣大刺繡藝人的辛勤創造和一些優秀畫家參與湘繡技藝的改革提高,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繡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爲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繡以中國畫爲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顔色的繡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劃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繡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聯合申遺
2010年10月在湘繡的原産地開福區沙坪鎮,“湘繡”、“蜀繡”、“粵繡”、“蘇繡”中國“四大名繡”的代表將宣讀“沙坪宣言”,啓動“四大名繡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是記者今天從第三屆開福金秋經貿文化節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的信息。
此次文化節精心策劃了三大主題活動:首屆中國·沙坪湘繡文化節暨第三屆開福金秋經貿文化節開幕式、大城北兩型社會建設投資推介會、國際圖書館東亞文獻合作暨華文報刊數字化研討會。
沙坪鎮是中國湘繡原産地,被譽爲“中國湘繡之鄉”,目前已發展成爲集購、吃、住、行、娛、遊爲一體的湘繡風情小鎮。在此次文化節上,除發布“沙坪宣言”外,還將舉行沙坪AAA級景區和沙坪湘繡地理標志的授牌,市民們可以欣賞到千名繡工爲“金牌繡女”而角逐、萬幅湘繡爲“名作”而競爭的盛況。
http://baike.baidu.com/view/669.htm
蠟染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紮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爲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于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爲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由于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于制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富有民族特色。
蠟染,古稱“蠟纈”。傳統民間印染工藝之一。今在布依、苗、瑤、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單等多喜用蠟染作裝飾。主要方法是用蠟刀蘸蠟液,在白布上描繪幾何圖案或花、鳥、蟲、魚等紋樣,然後浸入靛缸(以藍色爲主),用水煮脫蠟即現花紋。結構嚴謹,線條流暢,裝飾趣味很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蠟染的發明以人們對物質特性的重複認識和利用爲基礎,並需要具備一定的環境因素和技術條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質條件和文化背景下産生和發展起來的。蠟染是基于人們對服飾美化的需要,在人類文明進步到一定程度後産生的,是在多種染織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蠟染産生的時間應在紡織、印色和畫饋工藝成熟之後。從原料上看,蠟染對面料沒有特殊要求,棉、麻、絲、毛織物都能采用;防染材料也不拘于特定品種,動植物蠟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樹脂和蜂蠟;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藝,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藍爲主。從範圍來看,蠟染技術存在與世界上很多地方,風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種多樣。由于受地理和氣候的影響,北方寒冷地區不宜進行蠟染,因此蠟染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起源傳說
關于蠟染的故事在苗族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代代傳唱敘述著蠟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個聰明美麗的苗族姑娘並不滿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總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種各樣的花卉圖案來,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繪制實在太麻煩,但她一時又想不出什麽好辦法來,終日爲此悶悶不樂。一天,姑娘又看著一簇簇一叢叢的鮮花久久發楞,辦法沒想出來卻在沈思中昏昏入睡。朦朧中有一個衣著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帶到了一個百花園中,園裏有無數的奇花異草,鳥語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園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連蜜蜂爬滿了她的衣裙也渾然不知。等她醒來一看,才知道剛才是睡著了,可是低頭再看,花叢中的蜜蜂真的剛剛飛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的蜜汁和蜂蠟,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著靛藍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試圖覆蓋掉蠟迹。染完之後,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當姑娘從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時候,奇迹出現了,深藍色的衣裙上被蜂蠟沾過的地方出現了美麗的白花!姑娘心頭一動,立即找來蜂蠟,加熱熬化後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了蠟花圖案,然後放到靛藍染液中去染色,最後用沸水熔掉蜂蠟,布面上就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興地唱起了山歌。人們聽到了姑娘的歌聲,紛紛來到她家聽她講百花園裏的夢境、觀看她染出的花裙、學習她描花繪圖的技藝,大家回到自己家裏之後,照著姑娘教給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樣繁多的花布。從此,蠟染技術就在苗族及與之雜居的布依、瑤族等兄弟民族之間流傳開來了。
蠟染起源的幾種說法
蠟染是一種以蠟爲防染材料進行防染的傳統手工印染技藝。蠟染故稱“蠟纈”,據考證,“蠟染”一詞在文獻中最早、最確切的記載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之“衆纈”:“今謂西國有淡歰汁,點之成纈,如此方蠟點纈也。”“纈”是以輔染物輔助印染過程而染出的織物,纈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絲綢印染技藝的重大進步。
了解考察蠟染的起源是理解蠟染本質的必要環節。任何技藝的起源和人類的勞動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類發現的自然中的各種效應和人類的操作經驗,蠟染技藝的起源也是如此。
埃及是古代文明的搖籃,它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夠同時吸取東西方的各種文化,成爲最早步入文明的古國之一。藍靛在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及第五王朝就已經作爲防腐抗菌劑使用,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學者普利尼斯在《自然史》中,描寫了埃及人浸染織物時用蜂蠟訪燃,並稱這種方法爲“古怪的”,這說明早在相當于西漢時期的埃及,蠟染技藝就已經廣爲流行了。英國 L.W.C.邁爾斯主編的《紡織品印花》中認爲,埃及蠟防花布早在公元前1500年已聞名遐邇。因此,埃及應被認爲是蠟染的發源地之一。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棉纖維的國家,而且印度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已有從藍草中提取靛藍染棉紡織品的記錄,因此棉織品的印染術也可能發源于印度。雖然印度氣候潮濕,很難發現古老的織物殘片,但從其他地區出土的蠟染棉織物可以判斷,印度曾擁有高度發達的蠟染文化。趙豐教授在《絲綢藝術史》一書中考證了新疆民豐地區尼雅出土的繪有半裸女神像的蠟染棉織品,根據神像頭後背光具有印度文化的因素,認爲蠟染工藝在東漢時已傳入中國西部邊陲,印度應是蠟染的起源地之一。
我國無疑也是蠟染發源地之一,從大量史料記載和古代繪畫中可尋覓一些線索。近年來發掘出土的精美的蠟染實物更是提供了有力證據,且把我國蠟染起源時間大大推前。陳維稷教授主編的《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認爲,蠟染起源于西南少數民族,可追溯至秦漢之際,當時已利用蜂蠟和白蠟作爲防染材料制作出白色圖案的印花布,早于印度和埃及好幾百年。美國人杜馬斯 法蘭西斯 卡特 在其所著《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西傳》一書中說:“現存中國的早期蠟染實物,比埃及、日本、秘魯、瓜哇所發現的實物要早得多,特別是在敦煌石窟和新疆吐魯番出土的蠟染實物足以證明。”
馬來群島蠟染産業的優勢使其他也被認爲是蠟染起源地之一,美國人費雷斯特所著《蠟染》一書中也提到蠟染發源地在瓜哇,至公元1515年以後,到那裏旅行的人才把蠟染技術傳到世界各地。
以上這些地區被認爲是蠟染的發源地,一方面是因爲這些地區限制的;蠟染技術高超且工藝保存完整,另一方面原因是有出土文物或者文獻資料可供佐證,至于在已經消失了的文明中是否有蠟染技術就不得而知了。
曆史追溯
中國的染織工藝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ll世紀——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較大的發展。根據《禮記》等文獻記載,絲、染色當時都設有專官主管,楚國還設有主持生産靛青的“藍尹”工官。足見當時的絲織、染色工藝已頗具規模。蠟染古時候稱爲蠟纈,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織物上,然後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顔色,除去蠟即現出美麗的花紋。這是我國古老的防染工藝,曆史已很悠久。
蠟染是我國苗族古老而獨特的手工繪染藝術,起源于秦漢,盛行于隋唐(公元581--907年)。這裏有著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一代傳一代,可以說,從我國的染織技術開創時,蠟染就作爲最古老的手工藝,稱之爲中華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
我國古代發現的蠟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來克古城遺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藍色蠟纈毛織物藍色蠟纈棉織品及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墓葬出土的西涼(公元400—421年)藍色纈絹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幾種蠟纈絹、蠟纈紗;還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層壁畫下發現的唐代廢置的大量蠟纈殘幡。這批遺存的蠟染實物中,北朝的和西涼的蠟纈織品都是深藍色地現白花,紋樣光潔清晰,古樸典雅;唐代的蠟纈絹和蠟纈紗的地子,有棕、繹、黃、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紋。
蠟染工藝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蠟染工藝,而且廣泛流行,已成爲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這裏的少數民族以蠟染作主要裝飾的有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綁腿,都是蠟染制成,其它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書包、背帶等也都使用蠟染;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後擺的邊緣,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點染得精巧細致,除藍白二色外,有的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爲明快富麗的多色蠟染。
發展變遷
隨著苗鄉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使人們對市場的依賴性增強,傳統手工産品受到了中擊,因此現代苗族人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變化。近年來,苗族社區的過剩勞動力大批加入全國勞動力遷移大軍,黔東南的苗族村寨中,60%的青年人外出打工,在工作的同時,他們也逐漸接受了發達地區的價值觀念。另外,隨著電影、電視等傳媒深入到苗鄉,拉近了邊遠地區與文化中心地區的距離,也加速了苗族傳統文化的變遷。
“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傳下來,傳統的文化傳承機制之所以能有效運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傳統文化是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下世代相傳的。”過去由于居住在高山峽谷中的苗族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只能是祖輩所創造的文化。但是當他們有條件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後,就有了比較和選擇,他們的價值觀念就會不同程度的發生變化。尤其是年輕人的求富意識和求知意識在外界信息的強烈j中擊下表現得分外突出,他們對生存、對美、對快樂都有了與祖輩完全不同的理解。隨著外界信息的傳入,年輕人價值觀的變化和他們對所處的傳統文化的重新審視是一種曆史的必然。
與幾十年前相比,苗族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變,但改變更大的是他們的心態。以前苗族婦女畫蠟染沒有功利的目的,藝術勞動和生産勞動完全一致,可以說那時的苗族蠟染是一種地道的生産者爲本身需要而創造的生産者的藝術。當我們翻看苗族婦女出售的蠟染時,憑直覺就可明確地判斷出這是新的還是老的。她們的前輩在淡泊平靜的心態之下點蠟,每一筆都透著靈氣,構圖也用心良苦,整個畫面精致而飽滿。現在盡管還有畫的不錯的婦女,但比起人人都是點蠟高手的時代來說,苗族蠟染無疑呈退步趨勢。經濟時代改變了她們的價值觀,近年來畫的蠟染多是草草了事,制作速度較快,筆畫也顯得粗糙。所以由于苗裝的文化功能逐漸減弱,費工費時的服飾工藝也就逐漸衰落。
但新的文化旅遊市場的開發拓展,使苗族服飾工藝從開發利用的角度得到了肯定,服飾工藝的傳承不僅關系到苗族服飾文化的保存,也關系到了苗族人謀生技能的延續,因此可以說包括苗族蠟染文化在內的服飾工藝文化比苗族其他文化因子的發展機會更多。
主要特征
審美角度
貴州苗族蠟染
苗族蠟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産、戰爭、遷徙等場景按照自然的規律和心理活動邏輯進行簡體、變形、誇張和抽象而成的_人化自然"的心靈符號,組成一種理想化的完形關系。這種“人化”作用溝通了人們心靈的聯系,架起一座人類共同審美經驗的橋梁。它像一條紐帶,把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傳統、不同文化氛圍中的人從深層意識中聯結起來。這種溝通作用使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標與角度,從積澱下來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層次的內容。
文化特性
苗族蠟染在現今的曆史條件下,已由原有功利內容的意念標記轉化爲用做欣賞的審美形式,人們在對這藍白相間的幽遠、神秘象征符號的聯想與品評中,重新領悟並充實了它的內容。當人們站在現代文明的角度去審視與評價這種傳統的文化藝術品時,它實際上已超脫了自身,作爲一種藝術元素進入了現代藝術生活,實現了向新的文化氛圍與審美境界的跨越,展示出新的文化意義。 綜上所述,苗族蠟染在新時代的發展雖然面臨著困難和挑戰,但同樣也存在著機遇。人類跨入了知識經濟時代,逐漸開始了全球規
模的文化交流。現代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觀正漸漸同化民族文化與民族藝術,這顯然是不可逆轉的潮流。關鍵在于,我們如何看待傳統的民族文化,是保持發揚,還是任其自生自滅。雖然苗族蠟染文化已經引起文化界和藝術界的重視,但其傳統的獨特工藝、其毫無功利內容的圖案形式以及其所獨具的深刻的文化內涵能否以完整的,不摻雜現代。詮釋的方式保存下來,還需關注傳統民族文化的人們進一步努力。
基本種類
神奇的傣家蠟染
雲南蠟染制品
目前的蠟染,大體可以分三大類:—類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民間藝人和農村婦女自給自繪自用的蠟染制品,這一類産品應屬于民間工藝品。另—類是工廠、作坊面向市場生産的蠟染産品,這一類産品應屬于工藝美術品。第三類是以藝術家爲中心制作的純觀賞型的藝術品,也就是“蠟染畫”。這三大類蠟染同時並存,互相影響,爭奇鬥豔。這種複雜的,多元化的現象,在藝術界是少見的。
工藝流程
繪制蠟花的工具不是毛筆,而是一種自制的鋼刀。因爲用毛筆蘸蠟容易冷卻凝固, 而鋼制的畫刀便于保溫。這種鋼刀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同的薄銅片組成,一端縛在木 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蠟。根據繪畫各種線條的需要,有不同規格 的銅刀,一般有半圓形、三角形、斧形等。
1、畫蠟前的處理
先將自産的布用草灰漂白洗淨,然後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狀塗抹于布的反面,待曬幹後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臺。
2、點蠟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裏,用火盆裏的木炭灰或糠殼火使蠟融化,便可以用銅刀蘸蠟,作畫的第一步是經營位置。有的地區是照著紙剪的花樣確定大輪廓,然後畫出各種圖案花紋。繪出大輪廓,便可以得心應手地畫出各種美麗的圖案。
3、染色
浸染的方法,是把畫好的蠟片放在藍靛染缸裏,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後取出晾幹,便得淺藍色。再放入浸泡數次,便得深藍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織物上出現深淺兩色的圖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後,在淺藍色上再點繪蠟花浸染,染成以後即現出深淺兩種花紋。當蠟片放進染缸浸染時,有些"蠟封"因折疊而損裂,于是便産生天然的裂紋,一般稱爲"冰紋"。有時也根據需要做出"冰紋"。這種"冰紋"往往會使蠟染圖案更加層次豐富,具有自然別致的風味。
4、去蠟
經過沖洗,然後用清水煮沸,煮去蠟質,經過漂洗後,布上就會顯出蘭、白分明的花紋來。蠟染的基本原理是在需要白色花型的地方塗抹蠟質(古代是蜂蠟,現代是石蠟、蜂蠟、木蠟等混合蠟),然後去染色,將沒有塗蠟的地方染成藍色,有蠟的地方因爲沒有上色而呈現白色,行話叫做“留白”。但是無論哪種蠟,在高溫下都會融化,因此用于蠟染的染料只能在低溫下染布,否則蠟一融化,就無法留白了。但是古代沒有化學染料,只有天然植物染料,能滿足低溫染色的只有靛藍一種。當然,可以制作靛藍的植物油多種,比如蓼科的蓼藍、十字花科的菘藍、豆科的木藍等多種植物莖葉都可以發酵制造靛藍染料。
爲什麽靛藍能夠在低溫下染色呢?這是因爲靛藍染色屬于氧化還原反應,是可溶性隱色體滲入纖維之後、在纖維上就地合成靛藍染料的一個過程,這個氧化反應只需要在普通的冷水中就可以進行。
古代染其他顔色的染料,比如紅色的紅花、茜草和黃色的梔子、姜黃,還有綠色的凍綠等植物染料只能在較高溫度的熱水中才能上染棉布,否則就很容易掉色。而在這種高溫下,蜂蠟已經融化,無法保持防止染色的花形,因此古代是很難做出其他顔色的蠟染花布來的。
現代印染工業中,大量使用的X型活性染料都是低溫型的,可以在20-35度以下染色,而且色譜齊全,因此,現代蠟染工藝品可以做到五彩繽紛,各種顔色都能加工。但是,從綠色環保的角度來說,還是靛藍蠟染布更加安全有益健康。
蠟染冰紋
蠟染的冰紋就是它讓人們爲之贊美不絕的性格特征。冰紋的形成,是蠟畫胚布在不斷的翻卷侵染中,蠟迹破裂,染液便隨著裂縫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難以摹繪的天然花紋,象冰花,象龜紋,真是妙不可喻,同樣的圖案的蠟畫布料,侵染之後,冰紋就似人的指紋一樣決不相同,展現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蠟染的"冰裂"紋,類似瓷釉之"開片"極具藝術效果。裂之大小走向,可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處地表現描繪對象,特點鮮明。要染多色彩層次的花口,可采用分色封蠟的手段,表現力更豐富。現在蠟染多用于制作工藝服裝、壁挂、臺布等。苗族擅長蠟染。
保養方法
一、由于蠟染的原料是純棉布,因此在保養方面應注意防潮、防腐蝕,以免發黴長蟲。如果買回後是用于收藏而非裝飾,請定期取出涼曬。
二、蠟染可以隨時用水清洗,但在洗的過程中不要使用清洗劑,以免掉色;也不可用機洗,因爲很多染畫主要是以須邊突出主效果,用機洗會將須邊攪壞。洗完後的蠟染制品可以熨燙。
三、蠟染制品買回後,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裝裱。同時蠟染由于是用100%純棉布制成,因此還是服裝、被套、床單等的極佳選擇。只要運用得當,一定會讓您的居室或者辦公室呈現另一番情趣。
四、蠟染在收藏與保養過程中應放置在幹淨、整潔、無塵的環境中,並應有專人定期清掃。
蠟染之鄉
蠟染之鄉是中國貴州安順。安順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境內有黃果樹瀑布、龍宮、屯堡文化(天龍鎮、雲峰八寨等)、天星橋、花江大峽谷等衆多著名景點。安順有“滇之喉、黔之腹,粵蜀之唇齒”的贊譽,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更是“商業甲于全省”。安順于1992年成功舉辦了首屆蠟染藝術節,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衆多賓客,自此蠟染藝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安順有大量的蠟染作坊、工廠,湧現出洪福遠等一批知名的蠟染藝人,安順的蠟染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
民間蠟染
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蠟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蠟染圖案有的還沿用古代銅鼓的花紋和民間傳說中的題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花、鳥、蟲、魚;而布依族則喜用幾何圖案。每一個幾何圖案都是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圓圈代表糧倉,小點點代表天上的星星等等。各民族的蠟染都有獨特的風格。
民間蠟染的制作方法和工藝過程:
『1、畫蠟前的處理 』
先將自産的布用草灰漂白洗淨,然後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狀塗抹于布的反面,待曬幹後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臺。
『2、點蠟』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裏,用火盆裏的木炭灰或糠殼火使蠟融化,便可以用銅刀蘸蠟,作畫的第一步是經營位置。有的地區是照著紙剪的花樣確定大輪廓,然後畫出各種圖案花紋。另外一些地區則不用花樣,只用指甲在白布上勾畫出大輪廓,便可以得心應手地畫出各種美麗的圖案。
『3、染色』
浸染的方法,是把畫好的蠟片放在藍靛染缸裏,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後取出晾幹,便得淺藍色。再放入浸泡數次,便得深藍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織物上出現深淺兩色的圖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後,在淺藍色上再點繪蠟花浸染,染成以後即現出深淺兩種花紋。當蠟片放進染缸浸染時,有些"蠟封"因折疊而損裂,于是便産生天然的裂紋,一般稱爲"冰紋"。有時也根據需要做出"冰紋"。這種"冰紋"往往會使蠟染圖案更加層次豐富,具有自然別致的風味。
『4、去蠟』
經過沖洗,然後用清水煮沸,煮去蠟質,經過漂洗後,布上就會顯出l藍白分明的花紋來。蠟染是我國民族傳統印染工藝之一,文山州苗族人民也在很早以前就掌握了蠟染技術,並用它來制作婦女們的服飾。
蠟染制作比較複雜。先把白色底布鋪平在木板上,再將黃蠟放入金屬容器裏用小火溶化,用蠟刀蘸上蠟汁在底布上繪制圖案。蠟染使用的蠟刀很特別,其結構有點像一支蘸水鋼筆。其筆杆用竹棍做成,稱爲“刀把”,筆尖是三片犁鏵形的銅片,稱爲“刀片”。銅片之間留有縫隙,用以儲藏蠟汁。持握蠟刀的方法與平常我們握筆寫字大相徑庭。我們握筆寫字時總是筆杆幾乎垂直,筆頭稍稍後傾,筆尖向下;而握蠟刀則是刀把大幅度前傾直至超過45度角,刀片後傾幾乎置于腕下。作畫時,對于那些長的直線,蠟刀只能隨著手腕作縱向運動,而橫向和其他運動則僅能用來點綴一些小短橫和繪制圓形。若橫向直線較長,就得將手臂直至整個身體調轉方向,或者將底布調轉方向。在整個繪制過程中,蠟汁必須保持合適的溫度。溫度過低蠟汁就會凝固,溫度過高則蠟汁容易變黑甚至起火。
苗族蠟染的圖案一般是規則的幾何圖形,如直線、方形、棱形、丁字形、之字形、圓形等,近年來也有少數花鳥日月山水人物等圖案的作品問世。
繪好圖案後,將布放入染缸浸泡數小時,再撈出放到清水中涮洗以除去多余的染料,然後放入水鍋裏將蠟煮化,再放到清水裏漂洗。這樣,繪畫時著蠟的地方因染料無法附著而成爲白色,原先空白的地方則被染浸上了顔色。
染料一般爲黑色或藍色,因此染出的成品就是黑白相間的圖案。有的又在白底上再綴上紅黃等色,使其圖案更加精美。
苗族傳統的蠟染布主要用來縫制婦女們天天穿用的百褶裙,偶爾也有用來做上衣和挎包的。近年來出現的花鳥日月山水人物等寫意作品主要作爲藝術品贈送親友或出售,很受人們的歡迎。
主要價值
——蠟染藝術在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經過悠久的曆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中國極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藝術之花。
——蠟染圖案以寫實爲基礎。藝術語言質樸、天真、粗獷而有力,特別是它的造形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進行了大膽的變化和誇張,這種變化和誇張出自天真的想象,含有無窮的魅力。圖案紋樣十分豐富,有幾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來自生活或優美的傳說故事,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蠟染是古老的藝術,又是年輕的藝術,現代的藝術,它概括簡練的造型,單純明朗的色彩,誇張變形的裝飾紋祥,適應了現代生活的需要,適合現代的審美要求。
苗族蠟染的文化回歸現象
1981年7月,“中國貴州民間工藝品展覽”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展出,以苗族蠟染爲主體的圖案集《蠟花朵朵》被丹麥國家博物館作珍品收藏。1982年5月,“中國傳統技術展覽”在加拿大多倫多市的安大略科學中心隆重開幕,大廳中央,蠟染制作技術最富有藝術性和獨創性的一道工序--蠟畫表演,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衆。人們都以搶先一睹中國苗家姑娘楊金秀精湛的蠟畫技藝和嫻熟典雅的東方色彩爲快,從中領略中華民族數千年古老文明的真諦。他們觀賞、贊歎,稱苗族的蠟染是真正的“東方藝術之花”,是當代世界民間工藝的最高水平。稍後,苗家姑娘王阿蓉、楊芳先後被邀到美國、香港等地表演蠟畫技藝,引起轟動,被譽爲“蠟藝師”、“蠟花小姐”。短十、短的數年間,貴州苗族蠟染遠播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不僅供藝術家們的欣賞、評價,而且在國內外廣大人民群衆中成爲一種生活時尚,産生了強烈而廣泛的影響。
爲什麽從深山中走來的苗族蠟染能一步跨出國門,引起另一個陌生的群體的關注和羨慕並成爲流行時尚呢?
這是因爲,傳統苗族蠟染在現代社會中如同一股清新的風,令現代人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溫馨。它的價值與其說是來自于自身,毋寧說是來自不同社會文化的同構與藝術潮流的推動作用。換句話說,“苗族蠟染作爲一種特殊的文化産品,它並不單純是苗族社會生産功能或自然規律的凝固形式,還滲透著一種普遍的自然因素,即既普通又特殊的個人感受。它屬于人類自然稟賦中的心理遺傳信息,是積澱于深層的集體無意識”。
苗族蠟染由民間世俗生活走向現代藝術潮流,是兩種不同文化自身失落與交互作用的結果。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引起對苗族蠟染不同文化層次的思考,並共同表現爲一種文化回歸意識。但是,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回歸意識都不是向其原有文化圈的回歸,而是向人類文化深層意識中尋找生命動力的回歸;不是對自身文化的留戀與自我陶醉,而是站在曆史的角度俯視;不是對這種古老文化藝術形式的獵奇與玩味,而是對藝術真諦的深層探索。
從苗族傳統蠟染中汲取靈感,已經成爲現代蠟染藝術家、面料設計者、服裝設計師們關注的課題。相對傳統蠟染,現代的蠟染藝術家更注重表現時代特性,從文化的積累和向更高文明的演化著眼,並主要表現現代科技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觀念上的新突破,將傳統蠟染的神韻與現代時尚生活完美地結合起來。
蠟染和紮染的區別
蠟染和紮染都是在雲南若幹種民族中流行的傳統印染方式,兩者的原理相似,工藝上略有區別。蠟染就像照相術一樣,照相術是利用光化學原理,首先對負片(底片)進行光化學反應,按照光的強度,反應程度就不一樣,最後形成了越黑的影象物體越透明,越白的影象越黑,在暗室中沖洗膠片時,利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影象轉過來,就是我們看見的黑白相片,蠟染的原理比較接近,首先用蠟附著在部分布匹上,然後將其放入染料中,沒有被蠟附著的面料就染上了染料的顔色,被蠟附著的面料就沒有,仍然保持原來面料的顔色,在蠟附著的邊緣,由于蠟的滲透,被染的顔色也形成了滲透的樣子,並且顔色有從無到有的過渡效果。
紮染與蠟染的染料是可以一樣的,但紮染的方法更加生動,面料不是靠蠟來附著,而是依靠繩子來裹紮一部分面料,被紮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樣就形成了與染料一致的顔色,捆紮部分也由于液體的浸透形成了顔色的過渡。[1]
http://baike.baidu.com/view/15332.htm
印染>百度百科
印染又稱之爲染整(dyeing and finishing)是一種加工方式,也是染色,印花,後整理,洗水等的總稱;本科的染整專業現在已經並入輕化工程專業;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能夠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 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色,織出帶有色彩條紋的毛布。
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斷提高。宮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的官吏"染人"來"掌染草",管理染色生産。染出的顔色也不斷增加。到漢代,染色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我國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礦物或植物染料爲主。古代原色青、赤、黃、白、黑,稱爲"五色",將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間色(多次色)”。
青色,主要是用從藍草中提取靛藍染成的。能制靛的藍草有好多種,古代最初用的是馬藍。
赤色,我國古代將原色的紅稱爲赤色,而稱橙紅色爲紅色。我國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鐵礦粉末,後來有用朱砂(硫化汞)。用它們染色,牢度較差。周代開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礬爲媒染劑可染出紅色。漢代起,大規模種植茜草。
黃色,早期主要用梔子。梔子的果實中含有"藏花酸"的黃色素,是一種直接染料,染成的黃色微泛紅光。南北朝以後,黃色染料又有地黃、槐樹花、黃檗、姜黃、柘黃等。用柘黃染出的織物在月光下呈泛紅光的赭黃色,在燭光下呈現赭紅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來便成爲皇帝的服色。宋代以後皇帝專用的黃袍,既由此演變而來。
白色,可以用天然礦物絹雲母塗染,但主要是通過漂白的方法取得。此前,還有用硫黃熏蒸漂白的方法。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櫟實、橡實、五倍子、柿葉、冬青葉、栗殼、蓮子殼、鼠尾葉、烏桕葉等。我國自周朝開始采用,直至近代,才爲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後,再經過套染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間色。
隨著染色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發展,我國古代染出的紡織品顔色也不斷地豐富。有人曾對吐魯番出土的唐代絲織物作過色譜分析,共有24種顔色,其中紅色的有銀紅、水紅、猩紅、絳紅、絳紫;黃色有鵝黃、菊黃、杏黃、金黃、土黃、茶褐;青、藍色有蛋青、天青、翠藍、寶藍、赤青、藏青;綠色有胡綠、豆綠、葉綠、果綠、墨綠等。
我國在織物上印花比畫花、綴花、繡花都晚。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印花織物是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印花綢被面。
在中原地區,印花技術的再度複興是從纈開始的,纈有絞纈、葛纈和夾纈。絞纈、葛纈實際上就是一種仿染印花的織物。
唐代的印染業相當發達,除纈的數量、質量都有所提高外,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藝,特別是在甘肅敦煌出土的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團窠對禽紋絹,這是自東漢以後隱沒了的凸版印花技術的再現。從出土的唐代紡織品中還發現了若幹不見于記載的印染工藝。到了宋代,我國的印染技術以經比較全面,色譜也較齊備。明代揚慎在《丹鉛總錄》中記載:"元時染工有夾纈之路,別有檀纈、蜀纈、漿水纈、三套纈、綠絲斑纈之名"。名目雖多,但印染技術仍不出以上範圍。
到了明清時期,我國的染料應用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乾隆時,有人這樣描繪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藍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 ;有紅坊,染大紅、露桃紅;有漂坊,染黃糙爲白;有雜色坊,染黃、綠、黑、紫、蝦、青、佛面金等"。此外,比較複雜的印花技術也有了發展。至1834年法國的佩羅印花機發明以前,我國一直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手工印染技術。
我國古代印染不僅顔色多,色澤豔麗,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古代將青(即藍色)、赤、黃、白、黑稱爲五色,也是本色、原色。原色混合得到多次色如綠、紫、粉等色,也稱間色。染料來源分爲礦物顔料和植物染料兩大類。染紅色的礦物顔料有赤鐵礦和朱砂。早在山頂洞人時期即使用過赤鐵礦,但因它是暗紅色,故以後用于囚犯服色。朱砂又叫丹砂,色澤鮮亮,距今四千多年的青海柳灣墓地一男屍下就撒有朱砂。黃色有石黃(硫化砷)和黃丹(氧化鉛),青色爲天然銅礦石,白色爲鉛粉和白雲母,黑色爲炭黑。植物染料中的紅色可以從茜草、紅花、蘇方木等中提取,黃色從梔子、姜黃、槐花中提取,青色是采用藍草制成的靛藍,故有“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名句傳世。黑色主要從胡桃樹、柿子樹、櫟樹等中得到。當用某種染料染色時,人們發現:織物每浸染一次,顔色便加深一些。由此,染色工藝便從簡單的浸染發展到套染及媒染。新疆吐魯番唐墓出土的絲織物有二十四種顔色,其中僅紅色就有銀紅、水紅、猩紅、絳紅、絳紫。黃色也有六種之多。在原色套染的基礎上,還出現了不同染料的套染技術,使織物的顔色更加豐富。到清代,有關染色的色譜和色名,由天然色彩的縱橫配合發展至數百種之多。媒染早在春秋時已出現,即在染色中使用媒染劑。如用植物染料染黑色時,加一點青礬,便可提高色牢度。在染色方法上,絹、紗及棉布等都可以先織後染。而錦、繡等則需要先將絲線染色再織。我國古代曾把印花織物通稱作“纈”,所以印染工藝又分爲﨟纈、夾纈和絞纈等數種。①﨟纈,又稱蠟纈,即蠟染。秦漢時期,西南少數民族首先掌握了用蠟防染的技術。它是用融化的蠟在織物上畫出圖案,然後入染,煮出蠟,顯出色地白花。由于蠟凝結後的收縮或加以揉搓,産生出許多裂紋,入染後,色料滲入裂縫,成品的花紋上往往出現一絲絲不規則的紋理,形成獨特的裝飾效果,蠟染的方法,至今仍在使用。②夾纈。秦漢時已有,盛唐極爲流行。它是用兩塊雕鏤相同圖案的花板,將布帛夾在中間,在鏤花處染色,成爲花紋。其圖案特點是花紋對稱,具有均衡規律的美。夾纈可染二、三種顔色。③絞纈。是民間常用的一種印染方法。通常可分兩種:一是用線將布紮成各種花紋,釘緊後入染,釘紮部分不能染色,形成色地白花圖案,具有暈染的效果。另一種是將谷粒包紮在織物上,然後入染,形成各種圖案花紋。除上述主要印染方法外,春秋戰國時還出現過凸版印花等工藝。至 1834 年法國佩羅印花機發明前,我國一直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手工印染技術。
中國印染行業發展簡況
“十五”期間,中國印染行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全國規模以上印染企業戶數從2000年的858戶增加到2005年的1778戶,年均增速爲15.69%;印染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中,從業職工人數從2000年的26.8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43.13萬人,年均增長9.98%;2005年工業總産值達1397.1億元(現行價),比2000年的551.33億元增長153.41%。
2006年規模以上印染布産量430.30億米,同比增長10.47%,增幅下降5.2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印染企業戶數1948家,同比增加7.27%;虧損戶數348家,虧損面達到17.86%;虧損總額爲8.19億元,同比下降12.91%;就業人數45.52萬人,同比增加4.49%。印染6大類産品進出口總額達129.69億美元,同比增長8.05%,增幅上升0.95個百分點;貿易順差59.81億美元,同比增長20.46%,增幅下降4.70個百分點。
2007年1-5月份,中國印染行業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平穩發展態勢。規模以上印染企業利潤總額爲18.71億元,同比增加17.88%;工業總産值700.62億元,同比增長12.52%;銷售産值678.53億元,同比增長12.35%;銷售收入665.33億元,同比增長13.59%。規模以上印染企業2017家,同比增長5.88%,印染布産量177.93億米,同比增長9.21%,增速減緩6.36個百分點,5月份單月産量41.38億米。
2008年1—8月份,由于原料、能源、人工價格大幅上升、利率上調,規模以上印染企業各項費用上升較快,營業費用同比增長14.84%,管理費用同比增加13.95%,利息支出同比大幅增加32.28%,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9.68億元,同比增加2.6%,增速大幅回落,銷售利潤率3%,比2007年的3.50%減少0.5個百分點。
中國印染行業發展較快,加工能力位居世界首位,已是紡織印染生産大國。但生産能力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不同步。主要印染大類産品出口的平均單價比同期進口單價低,說明中國印染産品檔次較低,附加值不高;企業普遍看重的是色彩以及産品功能的開發,卻忽略了印染對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印染企業大多以來料來樣加工爲主,在工藝技術、品種開發和經營管理上多處于模仿追隨,自主的品牌較少,研發創新能力差;染整設備工藝參數在線檢測、在線控制技術,開發新設備,制造精度和配套件,節能、環保,售後服務等方面都落後于國外先進水平。
印染行業應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産品檔次,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治理印染污染嚴重的生産企業,改善環境,倡導生産與環境和諧發展,加大科技投入,使印染機械向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省時高效、短流程方面發展。
“十一五”印染行業規劃,以提高印染産品質量、推行節能降耗技術、強化環境保護爲原則,以現代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技術爲手段,發展塗料印染、微懸浮體印染、轉移印花、數碼印花等無水或少水印染工藝技術,加快生態紡織品和功能性紡織品研發和生産;推行環保、節能、清潔生産印染加工技術,實現印染行業污染防治從“末端治理”向“源頭預防”轉變;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廢水治理達不到要求的落後工藝裝備和印染企業。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429.html?tp=0_11
纖維藝術>百度百科
纖維藝術是曆經風霜的千古老人,也是青春勃發的花季少女。它集古典與現代、浪漫與沈穩、工業文明與傳統手工于一體,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藝術門類,說它古老,可以追溯到數千年以前,七千余年前的河北磁山遺址、浙江河姆渡遺址都相繼出土了紅陶紡輪。它伴隨著人類的文明走過了漫長的蹉跎歲月;說它年輕,是指20世紀在瑞士洛桑形成的世界纖維藝術中心以及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中國形成的纖維藝術創作研討潮流。纖維藝術國際學術及作品交流展覽經過數年的沈默與積澱,在世紀之交的中國又重新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纖維藝術的開放性
纖維藝術的無限開放性,爲藝術家探索多元的纖維材料、開拓新穎的藝術形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次參展的作品材料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可以說想象奇特,創意別裁,化腐朽爲神奇。運用的材料包括羊毛、絲線、紙、棉線、紙漿、鐵絲、布、線繩、銀線、稻草、亞麻、銅絲、織物、樹脂、塑膠、手工紙、書的碎片、毛線、麻、絲網、錫紙、不鏽鋼、塑料、布帶、絲、棉、混合材料、單絲纖維、多元酯紗、裝飾紗、女人頭發、蠶絲、人造絲、銀絲、聚酯絲、高麗紙、藍色牛仔、特制線、尼龍、棉布、絲綢蠟染、金屬絲、報紙、紗線蠟紮染、金屬軟管、矽樹脂、光纖、丙烯酸樹脂、鹵素燈、相片、丙烯酸纖維、紗、絲縫釘、手工染色蠶絲軟緞、苧麻、金屬網、有機玻璃、魚線、絲綢、領帶、衣領、人造皮毛、手工染色毛線、木、蠟染棉布、加熱粘合劑、藤、樹枝、玻璃絲、毛、黃麻、宣紙、金箔、蠟、仿亞麻薄紗、電影印刷品、碟子、琺琅、手套、竹、草蒲、麻繩、鳥籠、綃、鋁箔、棕絲、鋼網、尼龍繩、鈎針織物、包裝帶、方鐵管等等。這些材料因爲作者的另類使用,給人以陌生化的視覺效果,構建了個性化的審美王國。
纖維藝術的世界發展
自20世紀上半葉以來,纖維藝術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經曆著由傳統文化至現代文化的傳承、交融和演化,呈現出文化互動時代的繁榮景象。形態的多元化、藝術風格的多樣性、材料的綜合性等諸多因素,構成了現代纖維藝術的基本特征。探索現代纖維藝術綜合材料的功能與價值已經成爲世界各國纖維藝術家廣泛關注的課題。
隨著現代主義文藝思潮影響與傳播,藝術家們逐漸發現了纖維藝術中使用各種材料可以創造嶄新的藝術形式和樣式。這種手段的運用,從本質上就是突破了傳統藝術形式上材料處于隸屬地位的觀念束縛,這樣在無形之中促進了藝術家對傳統纖維藝術觀念、形式認識上深化,同時也促使纖維藝術家們對現當代纖維藝術獨特語言進行著廣泛的探索、大膽的開拓和試驗,使纖維藝術構成形式呈現出開放的多元化的風貌。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體性、裝置性的軟雕塑;環境與纖維藝術互動的陳設性纖維藝術。無疑都給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這一切標志著現代纖維藝術的藝術語言、開拓性的創造思維和自由的試驗性特征與現代、後現代美術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強調了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和多維性、強調了材料和技術的綜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隱藏在視覺形態中的時代特征。
纖維藝術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利用動植物纖維制作服飾及裝飾品已經很常見。《詩經•王風•大車》有“大車檻檻,毳衣如菼。”、“大車哼哼,毳衣如璊”。毳衣,用獸毛織成,上面繡著五彩花紋的衣裳。說文:毳,獸細毛也。鄭玄箋: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也。《詩經?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毛傳》:“糾糾,猶繚僚也。夏葛屨,冬皮屨。葛屨非所以履霜”,可見它不是用葛布而是以葛繩用手編織的。“糾糾”是繩與繩糾纏之貌。鄭箋:“葛屨賤,皮屨貴”。屈原《離騷》中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俊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其中,“江離、辟芷、秋蘭、蘭、蕙、留夷、揭車、杜衡、芳芷”都是香草名,古人用來做服飾和裝飾品,屈原以此比喻賢德之人。春秋時期,據《左傳》和《吳越春秋》所載,吳、越、鄭、衛等國的織造、染色水平已經達到一定高度。到戰國時期,絲織物在織法上,不僅能織細密的平紋,而且能織複雜的斜紋,還能夠提花和繡花。其中錦的織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當時絲織品的主要産地是齊國和楚國。齊國出産的薄質羅紈綺縞和精美刺繡名聞天下,暢銷各地,有“冠帶衣履天下”之稱。楚國的絲織品以湖北江陵出土的著稱,被譽爲“絲綢寶庫”。每一個絲織品種都是織法多樣,色彩紋樣各異。絲織品中以錦、繡最珍貴。錦爲重經提花織物,單幅爲二色至六色。多色的采取區分法和階梯連續法。花樣多達十余種,主紋、地紋和輔紋互相烘托,富于變化,色澤古樸大方。繡品多用絹作底。繡法主要爲鎖繡,間以平繡,紋樣繁複多姿,紛呈異彩。圖案有二十幾種,構圖奇特生動,有濃重的浪漫神話色彩。古人不僅善于利用天然纖維豐富和美化生活,還不斷發明、改進紡織技術,使人造纖維普及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後的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都有專門從事織繡的機構和藝人。
新中國成立後,纖維藝術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地毯行業,地毯作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一個主流品種之一,一向以編織120道壁毯作爲約定俗成的技術和質量標准。運用傳統的栽絨工藝,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追求寫實的畫面效果,在藝術作品中還原生活的真實原貌。中國的地毯作品《萬裏長城》作爲國禮贈送給聯合國總部,一時傳爲佳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快車道,纖維藝術也迎來了明媚的春天。國際學術交流爲中國纖維藝術敲開了世界的大門,從此,世界纖維藝術舞臺上有了中國的聲音,中國的纖維藝術進入了空前的多元創新與探索的時代。
纖維藝術是以天然的動、植物纖維(絲、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纖維爲材料,用編結、環結、纏繞、縫綴、粘貼等多種制作手段,創造平面、立體形象的一種藝術。它可以用來制作服裝鞋帽、佩飾、生活日用品、室內外環境裝飾品,也可以是藝術家借以抒懷言志,表達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的藝術媒介。它既是實用藝術,也是超功利的純藝術。纖維藝術包括傳統樣式的平面織物(壁挂)、現代流行的立體織物(軟雕塑)、日用工藝美術品,以及在現代建築空間中用各種纖維材料表達造型語言的作品。
纖維藝術的理念
在纖維藝術中,無論是傳統的平面作品還是帶有前衛觀念的裝置作品都是將材料作爲基本的元素,利用不同的技法來表達觀念和思想的。藝術家不是簡單的將多種材料進行堆砌,而是利用材料的某一特性,改變其外部特征並賦予新的形式和內涵,使其産生新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一定的材料適于一定的造型,如果用材不當,哪怕藝術形象再好,也會覺得別扭。所以,我們只能從實際出發加以選擇、利用、發揮材料與特定造型相適應的質地特性和表現力,因材施藝,增強其審美價值。
雕塑家呂品昌說過:“將技術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豐富品質和潛能充分地發掘出來”。在這方面不乏範例,美國纖維藝術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滿了魅力,通過對材料的深刻認識及對其品質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藝,充分發揮纖維素材的自然特質,引入聯想和想象,創作出令人回味的纖維藝術作品。
席拉•希克斯認爲:在做纖維藝術作品時,藝術家應該完全自由地創作和表達自己的意圖,不需要臨摹平面繪畫的模式,而應該在編織過程中求開拓、求創新。當她的作品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新異的作品對看慣了牆面壁挂的人來說是非常吃驚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麽材料來制作的,藝術家的靈感究竟來自何方?其實,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魯的編織技藝而且還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編織方法,比如:帶子的編織技藝。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傳統因素與現代語境的關系。在1967年舉辦的第三屆國際壁挂藝術雙年展上,希克斯參展的一件壁挂的裝飾手法是用包芯經編紗線編織而成的。該技藝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禮服采用的技藝(Paracas,帕拉卡斯半島,在今秘魯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島爲中心的文化,其年代爲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間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繡織物包裹屍體或作爲隨葬品,織物圖案與納斯卡彩陶有關)。席拉•希克斯由鑽研傳統織物出發,在尋求突破與創新的當代背景下,展開了她對織物蘊含物質與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
教育傳播
纖維藝術是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于一體的藝術形式。其特定材質的運用和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使纖維藝術獨具平面性、立體性及空間性的諸多造型特點。而纖維材料質地本身所具有的物理性與化學性,又使纖維藝術作品具有禦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功能效用。這樣一個獨具審美意蘊的藝術種類,在中國的主流藝術教育中沒有課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缺憾.林樂成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纖維藝術高等教育的開創者,于1985年首先開設了編織壁挂設計制做課,這應是中國教育史上在大學開設編織壁挂教學的第一課。2000年,他又率先正式招收了纖維藝術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這也應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纖維藝術研究方向的碩士學位教育。他的社會實踐和教育探索可謂碩果累累.多年來他先後爲中華全國記者協會新聞發布大廳、聯合國第四屆婦女大會主會場、北京市政府會議中心、香港行政公署大廈、IBM中國總部大廈、中苑賓館、昆侖飯店等大型公共建築空間設計制作了不同主題,不同風格,不同樣式的具有代表性的纖維藝術裝飾品。在纖維藝術應用研究成果斐然的同時,他的藝術作品也譽滿全國.他曾獲全國美展銀獎和全國壁畫展大獎及“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優秀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纖維藝術工作室于2000正式成立,幾年來,纖維藝術工作室學生創作實踐作品先後入選“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釜山國際纖維藝術展”、“首屆中國壁畫大展”、“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地毯圖案大賽”、“中國纖維藝術教育與手工文化建設理論研討會”等國內外大型展覽,分別獲得國家級金獎一項、銀獎一項、銅獎五項、優秀獎二十六項,國際優秀獎、特選獎、提名獎等二十一項,國內外獲獎總數共計54項。1996年出版的《纖維藝術》一書,是林樂成教授多年教育研究的結晶, 作爲全國第一本纖維藝術專著,爲我國的纖維藝術教育提供了具有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的教科書.
如今,纖維藝術已經在中國的高校開花結果,一批熱愛纖維藝術的教育工作者正樂此不疲地耕耘在講壇和工作室裏.我國的纖維藝術教育,已經初具體系規模。與此同時,理論文化的建設和研究,也逐步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層到縱深地發展著。2003年的夏天,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委員會和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聯合舉辦的“2003年中國纖維藝術教育與手工文化建設理論研討會”在哈爾濱召開.尼躍紅教授主持大會。溫練昌教授和陳興國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及黑龍江大學副校長陳震教授的祝詞從不同的角度對纖維藝術與手工文化表達出誠摯之情。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美術觀察》副主編呂品田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裝飾》主編張夫也教授、《裝飾》副主編孫建君教授所作的專題學術演講,將研討會帶入高潮,受到來自12個省、市、自治區26所院校40位與會者的高度評價。由溫練昌、陳興國、呂品田、張夫也、孫建君、董雅、劉副臣等七位專家、學者組成的論文評審委員會評選出30篇優秀論文。藝術家們彙聚一堂,各抒己見,交流切磋,將纖維藝術的理論研究,升華到了手工文化建設的新高度,對于中國源遠流長的纖維藝術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隨著現代主義文藝思潮影響與傳播,藝術家們逐漸發現了纖維藝術中使用各種材料可以創造嶄新的藝術形式和樣式。這種手段的運用,從本質上就是突破了傳統藝術形式上材料處于隸屬地位的觀念束縛,這樣在無形之中促進了藝術家對傳統纖維藝術觀念、形式認識上深化,同時也促使纖維藝術家們對現當代纖維藝術獨特語言進行著廣泛的探索、大膽的開拓和試驗,使纖維藝術構成形式呈現出開放的多元化的風貌。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體性、裝置性的軟雕塑;環境與纖維藝術互動的陳設性纖維藝術。無疑都給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這一切標志著現代纖維藝術的藝術語言、開拓性的創造思維和自由的試驗性特征與現代、後現代美術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強調了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和多維性、強調了材料和技術的綜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隱藏在視覺形態中的時代特征。雕塑家呂品昌說過:“將技術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豐富品質和潛能充分地發掘出來”。在這方面不乏範例,美國纖維藝術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滿了魅力,通過對材料的深刻認識及對其品質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藝,充分發揮纖維素材的自然特質,引入聯想和想象,創作出令人回味的纖維藝術作品。香港纖維藝術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運用了很多點狀材料元素。例如我們不太注意到的:魚的眼睛、指甲、雞蛋皮等,這些材料都是作爲點狀元素出現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興趣和愛好。高中時學習的是中國文學,她的閱讀廣泛而深入,尤其在詩歌寫作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學習過服裝、雕塑和繪畫。從1991年起,安琪拉•林舉行了很多個人展和聯展。 2000年,林在“裏程碑•刺繡展”展出14件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來自閱讀挪威神話小說帶來的靈感。每一件作品上邊都繡有她寫的詩。她選擇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氈子作爲主要的塑形基礎,然後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魚的眼睛、指甲、雞蛋皮等,來表現大地的生長與生命的延續。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嬰兒》;第六幅《戀愛》;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細小的白色的線球和一些雞蛋皮,這件作品中沒有詩,意味著結束和新的開始。這種把文字和纖維作品聯系起來的方式源于中國藝術傳統。《花落》是我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創作的作品之一。運用了經過收集風幹後的花瓣,把不同顔色的花瓣作爲點狀元素出現在作品中。再用大頭針將其有規律的紮在展板上,用“點”的語言來塑造形象,在光的照射下每一個點都有投影,投在展板上影子也成爲了作品中重要的元素,與作品形成一個整體,給人以豐富,親切的自然感受。每個“點”與其投影一起,錯落有致,富有變化,飄飄灑灑,表達了“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詩意景象,同時也表述了一種內心情感的失落。美國藝術家蘇金?烏爾《分散記憶》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狀材料進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後圍合,形成籃子的形狀。這個過程猶如在用單個的文字創造記敘文一般,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通過單純的色彩,多種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聯的技法,藝術家將自己分散的記憶寄予一個筒狀的作品之中。 各件小珠子猶如珍寶一般召喚觀察者去觀察去思考, 享受珠子帶來的視覺和觸覺美感, 並且其圖像給人以隱喻的聯想。這種珠子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象征的手法從較爲深層的角度含蓄地表達了對過去時光的回味和追憶。
國際交流
1962年,第一屆國際壁挂雙年展在瑞士洛桑開幕,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響,這項展覽一度帶動了國際纖維藝術的熱潮,瑞士也因此成爲世界纖維藝術重鎮和中心.後來該項活動的創辦者離開人世,展覽停辦近40個春秋。林樂成教授多方呼籲和奔走,努力使這一藝術盛會重現輝煌。
2000年1月8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成立纖維藝術工作室,林樂成、張怡莊、藍素明、洪興宇等四位教師承擔工作室教學和科研及對外學術交流工作,並將舉辦國際纖維藝術展暨學術研討會列爲首選申報課題項目。
2000年 2月30日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主任王培波教授組織全系教師,專題研究關于舉辦“中美纖維藝術家聯展”或“國際纖維藝術展暨學術研討會”的可行性方案,經過與會教師熱烈討論最終定名爲“從洛桑到北京——2000國際纖維藝術展暨學術研討會”。
2000年5月17日“從洛桑到北京——2000國際纖維藝術年展暨學術研討會”藝術委員會和組織委員會成立,聘請張仃、吳冠中、常沙娜、袁運甫、溫練昌、奚靜之、李綿璐、楊永善、何燕明等九位著名藝術家、教育家作顧問。清華大學副校長、美術學院院長王明旨教授任藝術委員會主任,李當岐、王國倫、劉巨德三位副院長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組織委員會主任:李當岐,副主任:王培波、王國倫、張世川;執行委員:林樂成、張怡莊;展覽策劃:王培波、林樂成、孫建君、翁如蘭、劉光文。
2000年10月20日“從洛桑到北京——2000國際纖維藝術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隆重開幕。王明旨教授致開幕詞,前蘇聯功勳藝術家、格魯吉亞第比利斯美術大學基維•堪達雷裏教授代表中外參展藝術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首都藝術界、兄弟院校代表、國內外駐華使節應邀參加了開幕式,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瑞典、澳大利亞、奧地利、挪威、芬蘭、俄羅斯、拉脫維亞、格魯吉亞、立陶宛、波蘭、中國共15個國家90多位作者的140多件作品參展。
2000年10月22日“從洛桑到北京——2000國際纖維藝術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行,王培波教授擔任主持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劉巨德教授致詞,溫練昌、呂品田、張曉淩、杭間、孫建君、王凱、基維?堪達雷裏、渡部裕子、安妮卡•愛克達、瓊•舒爾茨、南希•科茲考斯基、托娃•佩德森、愛娃•柯魯米娜等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美術評論家和纖維藝術家發表了演講論文。基維•堪達雷裏教授在研討會中說:“瑞士洛桑纖維藝術雙年展的終止是人類的悲劇”並提議複活現代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來自世界各國的纖維藝術家們,鄭重簽署了《北京宣言》,相約兩年後在北京再相聚。“共同承諾要做架橋者,共同擔當薪火傳承的使命”。 袁運甫先生在他的《纖維藝術的千禧盛會》一文中說到:“2000年的大展,正處在千載難逢和世紀之交雙喜臨近的時刻,因此它自然地會引起人們回眸那已經過去的藝術曆程和足迹,又同時給人們催生了對新世紀纖維藝術的前進的期盼。”
2002年第二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如期在北京舉行,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及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工藝美術分院、北京服裝學院、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等十二所高校纖維藝術家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輝煌的成果。真正意義上的雙年展,在中國的北京拉開了帷幕,這標志著中國纖維藝術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它引領著世界纖維藝術的潮流,建立了國際學術交流的平臺。中國成爲世界纖維藝術的熱點地區,纖維藝術也因爲有了中國大舞臺而煥發了蓬勃的生機。
http://baike.baidu.com/view/227786.html?tp=0_11
《中国服饰》【CCTV纪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1RrcNNgw7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hjByr5z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