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野獸
你認為經十二生肖、兩生爬行之後,<叢林野獸>還有啥可發揮的?
想啊!大題小作,從別人預想不到的地方下手。
那就從複製長毛象開始。
文不對題,冰天雪地的那算叢林野獸?再說重演<侏羅紀公園>的複製神話也沒創意,更何況根本就不可能。
長毛象本來也是來自叢林,萬年至五千年前深埋北極永凍層,肉質還鮮呢,日本人搞不好還想生象片吃,怎不能複製?
能、早就複製「冰人」了。
那是不行不是不能,信GOD的洋人禁止複製人,造人是GOD的特權。
諸位,你們不覺得對已被你們人類滅種的長毛象、談這些有的沒的,是很殘忍的嗎,至少咱在冰原裡是感到心寒刺骨。我就是搞不懂人為何如此無聊,非得要亡了別人才大發慈悲說要救人,看看非洲人/獸的遭遇吧,還有中東的戰爭。
這你就不了解人了,「沒有破壞那來建設」,美國老大對此最有心得,不然他們怎會提出「天災人禍經濟學」做為到處征戰的理論基礎。台灣的小老弟也學樣,認為地震水災也是台灣的利機。
是「商」機吧,官商勾結發災難財。那乾脆叫中共來打,商機更大。
我看你是被冰的冷血了,不然怎會說出這種冷笑話。雖說你已絕種但也不能遷怒人呀。
什麼遷怒,咱就是被人減種的,比納粹屠猶太人還可惡。
你們是被凍死的吧,大象不是生長在熱帶非洲。
那牦牛呢?更冷還缺氧呢,鬼扯!
好,那我就提出不是人幹的證据。在北極海的孤島上發現了七千至四千年前的長毛象遺骸,那兒可沒住人。怎麼?沒話可說了吧!
長毛兄別被人唬住了,我北極熊才不吃這套,記得我還是當年那場大屠殺的見證者,沒想到一道從南方來的難友,天災亡不了咱大型哺乳類,反倒是二腿無毛的傢伙幹了絕子絕孫之事,還提出什麼「孤島」理論,簡直是顛倒是非,明明是長毛象被追殺躲到「孤島」,最後只要環境稍有變化,物種便很容易滅絕。這不只是生態如此,人的「語言瀕危」也如此,多少「方言島」就如此消失了,遠的不說,就以台灣客家方言島,從南到別有多少已或正被福佬吞併了。
這我不敢苟同,猶太人不是比客家人更孤立,怎反建國了?
那是特例,猶太人有《舊約》信仰,又有英美老大哥的撐腰。不像咱北極熊全憑自己實力,加上會冬眠,而長毛象呢單憑長毛和枯草苦撐,稍有外侵,很容易就滅絕的。
依他們人類的考古化石研究,說咱四千多萬年前的始祖象跟豬大,拜恐龍滅絕,哺乳類得以大型化,到二三百萬年前這些長有巨牙的「劍齒虎、長毛象」便因過大而步上恐龍後塵~
又來了,那史上最龐大的英美帝國呢?
你才又來了,一下子族群、一下子帝國,人獸豈能亂比?根本是偽科學。
爭這些又與事何補?其實非洲象高三四米與咱長毛象四五米也差不多,真不知人為何說咱因過大而亡?
也不是全部人如是觀,就有人認為,從各地「柏油墳場」來看,很可能是你們這些大型食草哺乳動物為飲水誤陷柏油(因水面下藏有從地下滲出的柏油),緊接著食肉的劍齒虎又跳上象背,以致双双滅種了。
又是人類的卸責之論,北方大地有几塊柏油墳場呀?要是像中東一樣遍地石油,老美還會去管那片沙漠嗎?算了,爭不過他們,就算你們長毛象倒霉吧,要是不殺生的藏人,頂多就像養牦牛。當年如何被殺的沒影像,可是近代美國牛仔殺了几千萬頭野牛就賴不掉了吧!
貴館有這些資料嗎?找找看才知~
四不像
什麼四不像 驢尾牛蹄駝頭鹿角
我們是糜鹿 早在般周便是神物
別憤憤不平 神龍還是十不像呢
大凡是瑞獸 總得裝神弄鬼一番
不然您怎會 消失於漢又現於清
只不過這回 重蹈落架鳳凰命運
囚禁後花園 成了皇妃格格玩物
八國聯軍到 解放了糜鹿數十隻
和宮中寶物 一起運回歐洲邀功
感謝洋大人 你們日夜交配報答
和四大發明 一樣都光大於異域
後花園麋鹿 滿清一併都滅絕了
洋人為示好 幾批送些回新中國
前二次不和 鐵幕讓你想起囚禁
或洋菜吃多 消化不了憶苦粗食
直到第三次 改革開放才落下種
大熊猫
我不是熊猫 一種長得像熊的猫
我可是猫熊 一種長得像猫的熊
又非繞口令 還是自立為猫熊科
令類可不行 黑猫白猫只要捉鼠
誰管洋規矩 咱中國就要叫熊猫
北極熊大哥 你就站出來評評理
要我來說嘛 你和無尾熊皆非熊
吃竹或食葉 豈不成了一條狗熊
大哥誤會了 我只是生在竹之鄉
若是有機會 身在異鄉為外交熊
異鄉變故鄉 洋食中國竹我都吃
真是媚外熊 我無尾熊不吃這套
堂堂澳洲熊 日不落國的一分子
不論到那兒 我都只吃尤加利葉
一個新華人 試圖走出去舊中國
一個舊貴族 還沈迷於大英帝國
可惜大熊猫 就是走不進台北園
即便改洋名 猫熊還是被拒台灣
長毛象>百度百科
長毛象是一種在石器時代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動物,現在已經絕種了。可是,古生物學家卻在西伯利亞等地,仍能發掘到保存得很完整的長毛象屍體。
長毛象的形狀和現代象差不多,但是體重,據古籍記載相等于現代的一條藍鯨.頭蓋骨比較尖。長毛象最與衆不同的,也就是與現代的象不同的地方是:它渾身長滿了毛,毛的長度甚至可垂到地面;象身在頸部突起成峰,耳朵比較小,一層黃棕色的蓬亂長毛夾雜著黑色的長毛,遮住了長毛象的整個身體,甚至耳朵上都有毛;象牙的形狀也很奇特,呈螺旋形向內卷,兩牙的尖端相對。
長毛象是象類中唯一能在北極氣候下生存的,這全要仰仗它的一身長毛了。長毛象在西伯利亞生存了相當長的時間。在冰河時期,英法和北美洲等到地區有長毛象,但英法地區氣候轉暖後,長毛象也隨著消退的冰向北遷徙。這些地區的長毛象高可達4米,身體也異常重,所以會陷入冰冷的泥濘地裏,泥土凍結時,象也就被凍在其中了。
地球在150萬年前左右曾出現過幾次冰河期。所謂冰河時期是地球上的氣溫急速下降,在地表高緯度的廣大圍,全年都被冰層所覆蓋著。
若要舉冰河時代而生存的動物爲代表,可以以長毛象爲例。長毛象是在沖積世中期,大約37萬年出現,但在1萬年前就絕種的動物。
全身長著褐色的長毛,且有著大而彎曲的牙齒。它的長毛和肥厚的皮下脂肪能保護身體,禦防酷寒,而長大的牙能幫它挖起被冰雪所覆蓋的草。
長毛象的化石在歐洲、西伯利亞、北美和北海道發現。從西伯利亞的永久的凍土層中發掘出骨、皮、肉、毛、完全保存著冷凍前形狀的化石。
像這樣冷凍的長毛象,被發現有2.5萬頭之多還原封不動的保存下來。
長毛象的骨骸至少在十五世紀就爲歐洲所知,但數百年間,它們一直被視爲是巨人的骨骸。在這些早期階段,我們對于這些絕種大象的知識就開始形成。我們擁有許多保存良好的骨骸,而西伯利亞北部與阿拉斯加的永久凍土層經常可以找到結凍的屍體,它們在「大自然的冰箱」中已保存了數萬年之久。
我們的祖先也經常描繪並雕刻這些動物,讓我們對于長毛象的外表能擁有真實的構圖。
http://baike.baidu.com/view/345238.html?tp=0_11
象>百度百科
象, 哺乳綱,長鼻目,象科。,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棲動物,主要外部特征爲柔韌而肌肉發達的長鼻,具纏卷的功能,是象自衛和取食的有力工具。長鼻目僅有象科1科共2屬2種,即亞洲象和非洲象。亞洲象曆史上曾廣布于中國長江以南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現分布範圍已縮小,主要産于印度、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也有小的野生種群。非洲象則廣泛分布于整個非洲大陸。
象肩高約2米,體重3~7噸。頭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圓柱,支撐著巨大身體,膝關節不能自由屈曲。鼻長幾與體長相等,呈圓筒狀,伸屈自如;鼻孔開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狀突起,能揀拾細物。上頜具1對發達門齒,終生生長,非洲象門齒可長達3.3米,亞洲象雌性長牙不外露;上、下頜每側均具 6個頰齒,自前向後依次生長,具高齒冠,結構複雜。每足5趾,但第1、第5趾發育不全。被毛稀疏,體色淺灰褐色。雄象睾丸隱于腹腔內;雌象前腿後有2個乳頭,妊娠期長達 600多天,一般每胎1仔。非洲象長鼻末端有2個指狀突起,亞洲象僅具1個;非洲象耳大,體型較大,亞洲象耳小,身體較小,體重較輕。
象棲息于多種生境,尤喜叢林、草原和河谷地帶。群居,雄獸偶有獨棲。以植物爲食,食量極大,每日食量225千克以上。壽命約80年。一些象已被人類馴養,視爲家畜,可供騎乘或服勞役。象牙一直被作爲名貴的雕刻材料,價格昂貴,故象遭到大肆濫捕,數量急劇下降。
現代象是從始祖象進化而來。據化石發現,始新世的始祖象僅吻部較長,體亦小。由始祖象次第演變成現代象。
長鼻目曾有6科,其中5科已滅絕,僅余象科1科2屬2種動物。本目動物特征一如其名,鼻子長,鼻端生有指狀突,能撿拾細小物品。 象科包括2屬2種動物,即亞洲象和非洲象。象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它的嗅覺和聽覺發達,視覺較差。長鼻起著胳膊和手指的作用,能攝取水與食物送入口中。巨大的耳廓不僅幫助諦聽,也有散熱功能。雄性(非洲象雌雄均有)的長獠牙是特化的上頜門齒。亞洲象前肢5指,後肢4趾,非洲象前肢3趾。
象是群居性動物,以家族爲單位,由雌象做首領,每天活動的時間,行動路線,覓食地點,棲息場所等均聽雌象指揮。而成年雄象只承擔保衛家庭安全的責任。有時幾個象群聚集起來,結成上百只大群。
特征:巨大。
地理位置
大象是陸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以嫩葉,野果,野草,野菜,嫩竹等植物爲食.大象雖是純粹的素食主義者,但因體形龐大,是森林中名副其實的大力士,且有長鼻和長牙做武器,因此在自然界中少有天敵.成年大象幾乎無誰敢攻擊,僅有獅,虎等少數幾種大型食肉猛獸能對幼年乳象構成威脅.
非洲象
分布于非洲中部、東部和南部。
非洲象生活在從海平面至海拔5000米的熱帶森林、叢林和草原地帶,它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群居,要由一只雄象率領,日行性,無定居。以野草、樹葉、樹皮、嫩枝等爲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約22個月,每産1仔,13-14歲性成熟,壽命70-80年。北京動物園1954年開始飼養展出。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非洲象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它的體長6-7.5米尾長1-1.3米,肩高3-4米,體重5-7.5噸。最高紀錄爲一只雄性,體全長10.67米,前足圍1.8米,體重11.75噸。最大的象牙紀錄爲長350厘米,重約107千克。
非洲成年象確實強悍,近年來研究表明非洲象有兩種: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常見的非洲草原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耳朵大且下部尖,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性情及其暴躁,會主動攻擊其他動物。
非洲森林象耳朵圓,個體較小,一般不超過2.5米高,前足5趾,後足4趾(和亞洲象相同),象牙質地更硬。最近根據基因分析證明它和非洲草原象不是同一個種類。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有著明顯不同的遺傳特征,其外表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別:森林象體形較小,耳圓,象牙較直且呈粉紅色。過去在非洲雨林中還發現過體形更小的倭象,現在被認爲是非洲森林象的未成熟個體。足下肉變大,更適應缺水的生活,非常知道節約用水,而且會在沙漠中尋找水源。
亞洲象
學名:Elephas maximus
英文名:Indian elephant
分布于中國雲南省南部。國外見于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亞洲象(又名大象)生活于熱帶森林、叢林或草原地帶,群居。視覺較差(主要是由于象的睫毛比較長所以影響視力),嗅、聽覺靈敏,炎熱時喜水浴。晨昏覓食,以野草、樹葉、竹葉、野果等爲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20-22個月,每産1仔,9-12歲性成熟,壽命70-80年。北京動物園1951年飼養展出,1964年繁殖成功。
爲中國級保護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俄羅斯彼爾姆市動物園一頭名爲“忠尼”的大象18日迎來了自己40歲的生日,從而成爲世界上由動物園或馬戲團豢養的最長壽的大象。
在哺乳動物中,最長壽的動物是大象,據說它能活六十到七十歲。當然野生場合和人工飼養是不同的,前者的壽命短些。據記載,哥拉帕格斯群島的長壽象能活一百八十到二百歲。
http://baike.baidu.com/view/27456.html?tp=0_11
哺乳類動物>百度百科
簡介
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皮膚
骨骼
肌肉
消化
呼吸
循環
排泄
神經
感官
內分泌
生殖
分類
哺乳動物的代表動物
哺乳動物之最
排泄
神經
感官
內分泌
生殖
分類
哺乳動物的代表動物
哺乳動物之最
簡介
哺乳類動物(Mammal)哺乳類是一種恒溫、脊椎動物,身體有毛發,大部分都是胎生,並藉由乳腺哺育後代。
哺乳動物是動物發展史上最高級的階段,也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一個類群。
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哺乳動物具備了許多獨特特征,因而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最重要的特征是:智力和感覺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保持恒溫;繁殖效率的提高;獲得食物及處理食物的能力的增強;體表有毛、胎生、哺乳身體表面有毛,一般分頭、頸、軀幹、四肢和尾五個部分;用肺呼吸;體溫恒定,是恒溫動物;腦較大而發達。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動物最顯著的特征。胚胎在母體裏發育,母獸直接産出胎兒。母獸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仔獸。這一切涉及身體各部分結構的改變,包括腦容量的增大和新腦皮的出現,視覺和嗅覺的高度發展,聽覺比其他脊椎動物有更大的特化;牙齒和消化系統的特化有利于食物的有效利用;四肢的特化增強了活動能力。有助于獲得食物和逃避敵害;呼吸、循環系統的完善和獨特的毛被覆蓋體表有助于維持其恒定的體溫,從而保證它們在廣闊的環境條件下生存。 胎生、哺乳等特有特征,保證其後代有更高的成活率及一些種類的複雜社群行爲的發展。
皮膚
哺乳動物的皮膚致密,結構完善,有著重要的保護作用,有良好的抗透水性,控制體溫及敏銳的感覺功能。爲適應于多變的外界條件,其皮膚的質地、顔色、氣味、溫度等能與環境條件相協調。
哺乳動物皮膚的主要特點爲:
(1)皮膚的結構完善
哺乳動物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的表層爲角質層,表皮的深層爲活細胞組成的生發層。表皮有許多衍生物,如各種腺體、毛、角、爪、甲、蹄。真皮發達,由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的結締組織構成,兩種纖維交錯排列,其間分布有各種結締組織細胞、感受器官、運動神經末梢及血管、淋巴等。在真皮下有發達的蜂窩組織,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在此貯藏有豐富的脂肪,故又稱爲皮下脂肪細胞層。
(2)皮膚的衍生物多樣
哺乳動物的皮膚衍生物,包括皮膚腺、毛、角、爪、甲、蹄等。
1) 皮膚腺:十分發達,來源于表皮的生發層,根據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爲乳腺、汗腺、皮膚腺、氣味腺(麝香腺)等。
乳腺爲哺乳類所特有的腺體,能分泌含有豐富營養物質的乳汁,以哺育幼仔。乳腺是一種由管狀腺和泡狀腺組成的複合腺體,通常開口于突出的乳頭上。乳頭分真乳頭和假乳頭兩種類型,真乳頭有1個或幾個導管直接向外開口;假乳頭的乳腺管開口于乳頭基部腔內,再由總的管道通過乳頭向外開口。乳頭的數目隨種類而異,從2個至19個,常與産仔數有關。低等哺乳動物單孔類不具乳頭,乳腺分泌的乳汁沿毛流出,幼仔直接舐吸。沒有嘴唇的哺乳動物如鯨,其乳腺區有肌肉,能自動將乳汁壓入幼鯨口腔。
另一種皮膚腺爲汗腺,是一種管狀腺,它的主要機能是蒸散熱及排除部分代謝廢物。體表的水分蒸發散熱即出汗,是哺乳動物調節體溫的一種重要方式,一些汗腺不發達的種類,主要靠口腔、舌和鼻表面蒸發來散熱。
皮脂腺爲泡狀腺,開口于毛囊基部,爲全漿分泌腺,其分泌物含油,有潤滑毛和皮膚的作用,也是一種重要的外激素源。氣味腺爲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主要功能是標記領域、傳遞信息,有的還具有自衛保護的作用。氣味腺有數十種,如麝香腺。肛腺、腹腺、側腺、背腺、包皮腺等。氣味腺的出現及發達程度,通常是與哺乳類以嗅覺作爲主要獵食方式相聯系的,而以視覺作爲主要定位器的類群其嗅覺及氣味腺均顯著退化。
2)毛:是哺乳動物所特有的結構,爲表皮角化的産物。毛由毛幹及毛根組成。毛幹是由皮質部和髓質部構成;毛根著生于毛囊裏,外被毛鞘,末端膨大呈球狀稱毛球,其基部爲真皮構成的毛乳頭,內有豐富的血管,可輸送毛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在毛囊內有皮脂腺的開口,可分泌油脂,潤滑毛、皮;毛囊基部還有豎毛肌附著,收縮時可使毛直立,有助于體溫調節。按毛的形態結構,可將毛劃分爲長而堅韌並有一定毛向的針毛(刺毛),柔軟而無毛向的絨毛,以及由針毛特化而成的觸毛。哺乳類體外的被毛常形成毛被,主要機能是絕熱、保溫。水生哺乳動物基本上無毛的種類如鯨,有發達的皮下脂肪以保持體溫的恒定。毛常受磨損和退色,通常每年有一、二次周期性換毛,一般夏毛短而稀,絕熱力差,冬毛長而密,保溫性能好。陸棲哺乳動物的毛色與其生活環境的顔色常保持一致,通常森林或濃密植被下層的哺乳動物毛呈暗色,開闊地區的呈灰色,沙漠地區多呈沙黃色。
3)角:是哺乳動物頭部表皮及真皮特化的産物。表皮産生角質角,如牛、羊的角質鞘及犀的表皮角,真皮形成骨質角,如鹿角。哺乳類的角可分爲洞角、實角、叉角羚角、長頸鹿角、表皮角等五種類型。
洞角,由骨心和角質鞘組成,角質鞘即習稱之爲角,成雙著生于額骨上,終生不更換,有不斷增長的趨勢。洞角爲牛科動物所特有。
實角,爲分叉的骨質角,無角鞘。新生角在骨心上有嫩皮,通稱爲茸角,如鹿茸。角長成後,茸皮逐漸老化、脫落,最後僅保留分叉的骨質角,如鹿角。鹿角每年周期性脫落和重新生長,這是鹿科動物的特征。除少數兩性具角如馴鹿,或不具角如麝、獐之外,一般僅雄性具角。
叉角羚角,是介于洞角與鹿角之間的一種角型。骨心不分叉而角鞘具小叉,分叉的角鞘上有融合的毛,毛狀角鞘在每年生殖期後脫換,骨心不脫落。這種角型爲雄性叉角羚所特有,而雌性叉角羚僅有短小的角心而無角鞘。
長頸鹿角,由皮膚和骨所構成,骨心上的皮膚與身體其他分的皮膚幾乎沒有差別。
表皮角,完全由表皮角質層的毛狀角質纖維所組成,無骨質成分,爲犀科所特有。角的著生位置特殊,在鼻骨正中,雙角種類的兩角呈前後排列,前角生于鼻部,後角生長在頷部。
4)爪、甲和蹄:均屬皮膚的衍生物,是指(趾)端表皮角質層的變形物,只是形狀功能不同。爪,爲多數哺乳類所具有,從事挖掘活動的種類爪特別發達。食肉類的爪十全銳利,如貓科動物的爪銳利且能伸縮,是有效的捕食武器。甲,實質爲扁平的爪,是靈長類所特有。蹄,爲增厚的爪,有蹄類特別發達,並可不斷增生,以補償磨損部分。
骨骼
哺乳動物的骨骼系統發達,支持、保護和運動的功能完善。主要由中軸骨骼和附肢骨骼兩大部分組成。其結構和功能上主要的特點是:頭骨有較大的特化,具兩個枕骨踝,下頜由單一齒骨構成,牙齒異型;脊柱分區明顯,結構堅實而靈活,頸椎7枚;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現時和膝,將軀體撐起,適應陸上快速運動。
(1)中軸骨骼
包括顱骨、脊柱、胸骨及肋骨。
1)顱骨:由于哺乳類的腦、感官的發達以及口腔咀嚼的産生,故顱骨相當大。顱腔由額骨、頂骨、枕骨、蝶骨、篩骨、鱗骨、鼓骨等構成,其中枕骨、蝶骨、篩骨等均由多數骨塊愈合而成,骨塊的減少和愈合使頭骨堅而輕,是哺乳類的一個明顯特征。腦位于顱腔內,以顱骨後方的枕骨大孔與脊髓連接。枕骨大孔兩側各有一枕踝與第一頸椎相關節。哺乳類的眼眶、鼻腔和口腔主要由淚骨、觀骨、鼻骨、鼻甲骨、上頜骨、前頜骨、齶骨、翼骨、犁骨、下頜骨、舌骨等構成。下頜由1對下頜骨(齒骨)組成,爲哺乳類頭骨的一個標志性特征,下頜骨後端與鱗骨相關節。
2)脊柱:由一系列椎骨組成,可分爲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五部分。頸椎骨通常爲7枚,只有少數種類爲6枚(如海牛)或8~10枚(如三趾樹懶),絕大多數的哺乳類不論頸的長短(如長頸鹿和刺蝟)都是7枚頸椎。第1個頸椎稱寰椎,第2個頸椎稱樞椎,寰椎呈環狀,前面形成一對關節面與枕踝相關節,樞椎椎體前端形成齒突伸入寰椎的椎孔,賦予頭部能靈活轉向。胸椎常爲13枚左右,各胸椎與肋骨相連結,並與肋骨和胸骨共同構成胸廓;胸骨分節,有飛翔能力的蝙蝠和營地下掘穴生活的鼴鼠等哺乳動物,有與鳥類相類似的龍骨突起。腰椎爲4~7枚。薦骨爲3~8枚,且融合爲一,與腰帶相關節;無後肢的鯨類,薦骨不明顯。尾椎數隨尾的長短而異,變化很大,從數枚至數十枚不等。
(2)附肢骨骼
包括肩帶、腰帶、前肢骨、後肢骨。
1)肩帶:由肩胛骨、烏喙骨、鎖骨構成。陸棲哺乳動物肩帶的肩胛骨十分發達,烏啄骨退化成肩胛骨上的一個突起。鎖骨多趨于退化,有的無鎖骨,如奇蹄類和偶蹄類。而在適于攀緣、掘土和飛翔生活的類群中鎖骨則發達。可見鎖骨發達程度與前肢活動方式關系密切,凡前肢作前後活動的種類其鎖骨退化,前肢作左右活動的種類其鎖骨發達。
2)腰帶:由骼骨、坐骨和恥骨構成。骼骨與薦骨相關節,左右坐骨與恥骨在腹中線愈合成一塊髓骨,構成關閉式骨盤。哺乳類的腰帶愈合,加強了對後肢支持的牢固性。
3)前肢骨及後肢骨:其結構與一般陸生脊椎動物的模式類似,但前後腳掌(蹠)、指(趾)骨,隨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有大變化,如蝙蝠特化爲翼狀肢,鯨爲鰭狀肢,奇蹄類、偶蹄類爲捷行肢。除鯨目、海牛目、翼手目和部分有袋目外,哺乳動物的多數種類股骨下端前方有膝蓋骨,膝關節向前轉,提高了支撐和運動的能力,這是哺乳類有別于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的特征。按陸生哺乳動物四肢著地行走的不同方式,足型可分爲蹠行、趾行和蹄行性。其中以蹄行性與地面接觸最小,是適應快速奔跑的足型。
[編輯本段]肌肉
哺乳類的肌肉系統與爬行類基本相似,但其結構與功能均進一步完善。主妥特征:四肢及軀幹的肌肉具有高度可塑性。爲適應其不同運動方式出現了不同的肌肉模式,如適應于快速奔跑的有蹄類及食肉類四肢肌肉強大。
皮肌十分發達。哺乳類的皮肌可分爲兩組:一組爲脂膜肌,可使周身或局部皮膚顫動,以驅逐蚊蠅和抖掉附著的異物。脂膜肌還可把身體蜷縮成球或把棘刺豎立防禦敵害,如鯪鯉、豪豬、刺蝟。哺乳類中高等的種類脂膜肌退化,僅在胸部、肩部和腹股溝偶有保留。另一組皮肌爲頸括約肌,其表層的頸闊肌沿頸部腹面向下頷及面部延伸,形成顔面肌及表情肌。哺乳類中的低等種類無表情肌,食肉動物出現表情肌,靈長類的表情肌發育好,而人類的表情肌最爲發達,約有30塊。
圍繞口周圍有複雜的唇肌,在吮吸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分布于顱側和顴弓,止于下頜骨(齒骨)的顳肌和嚼肌強大,這與捕食、防禦以及口腔的咀嚼密切相關。
隔肌爲哺乳類所特有的肌肉,爲一橫位的隨意肌,把內髒腔分隔成胸腔和腹腔,隔肌的活動有助于呼吸。
消化
哺乳動物的消化系統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在結構和功能上表現出的主要特點是,消化管分化程度高,出現了口腔消化,消化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與之相關聯的是消化腺十分發達。
(1)消化管
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等。
1)口腔:哺乳動物的口腔咀嚼和口腔消化方式,引起了口腔結構的較大改變。出現了肉質的唇,爲吸乳、攝食、輔助咀嚼的重要器官,並爲發音吐字器官的組成部分。草食類哺乳動物的唇特別發達,有的上唇有唇裂,如兔。爲適應口腔咀嚼活動,哺乳類口裂縮小,並在兩側牙齒的外側出現了頰部,一些種類的頰部還發展了呈袋狀結構的頰囊,用以貯藏食物,如猴。口腔頂壁由骨質的硬齶及軟齶所構成,從而把鼻腔開口(內鼻孔)與口腔分隔開,鼻的通路即沿硬齶。軟齶後行,直至正對喉的部位,後鼻孔開口于咽腔。齶部常有角質上皮的棱,可防止食物滑脫。草食及肉食種類有發達的角質棱。口腔內有十分發達的肌肉舌,有助于攝食、攪拌及吞咽,並爲人類發音的輔助器官。舌表面分布有味蕾,爲味覺器官。上、下頜骨上著生有異型齒,齒由齒槽長出,中有髓腔,充有結締組織、血管和神經。因齒的形狀和功用不同,可分爲門齒一一切割食物,犬齒��撕裂食物,臼齒��咬、切、壓、研磨食物等多種功能。不同食性的哺乳動物,其牙齒的形狀、數目均有很大變化。但同一種類的齒型及齒數是穩定的。故齒型及齒數爲哺乳類分類的重要依據,通常用齒式來表示。上頜齒的一半寫在線上,下頜齒的一半寫在線下(相當于分子式的寫法),如狼和狐,上下頜每側各有3個門齒(3/3),1個犬齒(1/1),4個前臼齒(4/4)和2個上臼齒及3個下臼齒(2/3)。可簡寫爲i.3/3,c.1.1,p.4/4,m?2/3=42;或3/3.1/1,4/4,2/3=42;或數42個得自齒式的兩倍,因齒式只列出總齒數的一半。有胎盤類的基本齒數最多是44個(3/3,1/1,4/4,3/3),但許多動物趨于減少,有些種類完全無齒(如食蟻獸、穿山甲);唯有一些特化的鯨,牙齒超過44個;有袋類的一些科,也有更多的齒數。哺乳動物的口腔內有耳下腺、頜下腺和舌下腺等3對唾液腺,有導管開口于口腔,可分泌唾液澱粉酶,對食物進行口腔消化。此外,一些哺乳動物以口腔唾液腺的蒸發失水,作爲體溫調節的一種形式。
2)咽:哺乳動物的咽構造完善,前接口腔,後通喉與食道。由于次生齶的形成,內鼻孔也開口達咽部,故咽部是消化管與呼吸道的交叉處。在咽部兩側還有耳咽管(歐氏管)的開口,可調節中耳腔內的氣壓而保護鼓膜。咽部周圍有淋巴腺體(扁桃體)分布。喉門外有一會厴軟骨,其啓閉以解決咽、喉交叉部位呼吸與吞咽的矛盾。
3)食道:緊接咽之後,爲一細長的管,下端接胃。食道爲食物通過之通道,無消化作用。
4)胃:是哺乳動物消化道的重要部分,其形態常因食性的不同而變化,多數哺乳類爲單胃;草食性哺乳動物爲複胃,又稱反芻胃,一般由4室組成,即瘤胃、蜂巢胃(網胃)、瓣胃和腺胃(皺胃)。僅腺胃爲胃本體,具有腺上皮,能分泌胃液,其他3個胃室均爲食道的變形。具有複胃的草食性動物,在食物消化過程中要進行多次反芻,直至食物充分分解爲止。
5)小腸:哺乳動物的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部分,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小腸分化程度高,其粘膜富有絨毛、血管、淋巴和乳糜管,加強了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作用。
6)大腸:較小腸短,粘膜上無絨毛,其粘液腺能分泌堿性粘液保護和潤滑腸壁,以利糞便排出。在大腸開始部的一盲支爲盲腸,其末端有一蚓突。盲腸在單室胃的食草動物特別發達,除海象、犰狳、大食蟻獸、蹄兔等有1對盲腸外,其他哺乳動物都只有1個盲腸。哺乳動物的大腸可分爲結腸與直腸,直腸直接以肛門開口于體外(泄殖腔消失),是哺乳類與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的顯著區別。
(2)消化腺
哺乳動物的消化腺除3對唾液腺外,在橫隔後面,小腸附近還有肝髒和胰髒,分別分泌膽汁和胰液,注入十二指腸。肝髒除分泌膽汁外,還有貯存糖原、調節血糖,使多余的氨基酸脫氧形成尿及其他化合物,將某些有毒物質轉變爲無毒物質,合成血漿蛋白質等功能。
呼吸
哺乳動物的呼吸系統十分發達,特別在呼吸效率方面有了顯著提高。空氣經外鼻孔、鼻腔、喉、氣管而入肺。
(1)鼻腔
哺乳動物的鼻腔可分爲上端的嗅覺部分和下端的呼吸通氣部分。鼻腔的上端有發達的鼻甲,其粘膜內有嗅細胞。此外,還有伸入到頭骨骨腔內的鼻旁竇,增強了鼻腔對空氣的溫暖、濕潤和過濾作用。同時,它也是發聲的共鳴器。
(2) 喉
哺乳動物喉的構造完善。喉爲氣管前端的膨大部分,既是呼吸的通道,也是發音器官。喉由軟骨、韌帶、肌肉及粘膜構成。喉的入口稱喉口,喉壁腹前緣的會厴軟骨在吞咽時可遮蓋喉口,食物和水經會厴上面進入食道,可防止食物和水誤入氣管。平時喉口開啓,是空氣進出氣管的門戶。由甲狀軟骨和環狀軟骨構成的喉腔,在中部的側壁上有粘膜褶所形成的聲帶爲發聲器官,開始出現于無尾兩棲類,但以哺乳類最發達(僅單孔類及有袋類缺如)。
(3)氣管
位于食道的腹面,進入胸腔後分叉成一對支氣管通入肺。氣管與支氣管在結構上主要的特點是:管壁由許多背面不相銜接的軟骨環支持,從而保證了空氣的暢通。氣管粘膜具纖毛上皮和粘液腺,可過濾空氣,粘液腺分泌的粘液能粘住吸入的空氣中的塵粒,在纖毛的推動下塵粒移至喉口,經鼻或口排出。
(4)肺和胸腔
哺乳動物肺的結構最複雜,是由複雜的“支氣管樹”所構成,支氣管分枝的盲端即爲肺泡。肺泡數量十分巨大,因而大大增加了呼吸表面積,如羊的肺泡總面積可達50~90m2,馬的肺泡達500m2,人的肺泡爲70m2,相當于體表面積的40倍,明顯地提高了氣體交換的效果。肺泡之間分布有彈性纖維,在呼吸的配合下可使肺被動地回縮。
胸腔是容納肺的體腔,爲哺乳動物所特有,當呼吸活動進行時,肺的彈性口位,使胸腔呈負壓狀態,從而使胸膜的壁層和髒層緊貼在一起。此外,哺乳動物所特有的將胸腔與腹腔分開的橫隔膜,在運動時可改變胸髒容積,再加上肋骨的升降來擴大或縮小胸腔的容積,使哺乳動物的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以完成呼氣和吸氣。
循環
哺乳動物的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心髒、血管及淋巴系統。其顯著特征是在維持快速循環方面十分突出,以保證有足夠的氧氣和養料來維持體溫的恒定。具左體動脈弓。紅細胞無核。
(1)血液
哺乳動物的血液與其他脊椎動物不同的是:紅細胞無核,呈兩凹扁圓盤狀,僅駱駝科和長頸鹿科的紅細胞呈橢圓形;紅細胞體積較其他各綱脊椎動物小,如蛙的紅細胞長短徑爲22.8μmXl5.8μm,鴿爲14.7μmX6.5μm,牛爲5.1μmX5.1μm,麝爲2.5μmX2.5μm;紅細胞的數量哺乳也較其他脊椎動物爲多,如獸類達600~1300萬個。這些特征大大增加其表面積,並提高了與氧氣結合的能力。
(2)心髒
哺乳動物的心髒位于胸腔中部偏左處的心包腔內,腔內有少量液體,可減少心髒搏動時的摩擦。心髒的內部結構與鳥類基本一樣,也爲四腔,完全的雙循環,動靜脈血不在心髒內混合。右心房、右心室與肺動靜脈構成肺循環。右側心房與心室壁均較薄,內貯靜脈血,房室間有三尖瓣。左心房、左心室與體動靜脈構成體循環。左側心房與心室壁較厚,內貯動脈血,房室間具二尖瓣。所有這些瓣膜的功能,是保證血液沿一個方向流動,防止血液逆流。心髒肌肉的血液供應是由冠狀循環完成的。
(3)血管
包括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哺乳動物動脈系統的突出特征是:僅具有左體動脈弓。左體動脈弓彎向背方爲背大動脈直達尾部,沿途發出各個分支到達全身。哺乳動物的靜脈系統趨于簡化,以單一的前大靜脈(上腔靜脈)和後大靜脈(下腔靜脈)代替了低等四足動物的成對的前主靜脈和後主靜脈。腎門靜脈消失,尾部及後肢的血液直接注入後大靜脈回心。這樣減少了一次通過微細血管的步驟,有助于加快血流速度和提高血壓。此外,哺乳類的腹靜脈在成體消失。
(4)淋巴
哺乳動物的淋巴系統十分發達,這可能與動、靜脈內血管壓力較大,組織液難于直接經靜脈回心有關。淋巴管發源于組織間隙間,先端爲盲端的毛細淋巴管,部分組織液通過滲透方式進入毛細淋巴管。進入毛細淋巴管的組織液,其成分與血漿近似,但蛋白質含量少,無紅細胞和血小板。毛細淋巴管彙集爲較大的淋巴管,後主要通過胸導管注入前大靜脈回心。故淋巴液只作從組織到靜脈到心髒的單向流動。淋巴管內有瓣膜可防止淋巴液逆流。淋巴管輔助組織液回流,對維持血量有重要作用。此外,淋巴管也是脂肪運輸的主要途徑,小腸的淋巴管(乳糜管)攜帶脂肪經胸導管輸入前大靜脈回心。淋巴結節是生成淋巴細胞的主要器官,並具有阻截異物、保護機體的功能。哺乳類淋巴節極爲發達,遍布全身淋巴系統的通路上,尤其在頸部、腋下、鼠溪部、腸系膜等部位較集中。此外,扁桃體、脾髒和胸腺也是一種淋巴器官。
排泄
哺乳動物的排泄系統構造完善,包括腎髒、輸尿管、膀胱和尿道。此外,皮膚也是哺乳類特有的排泄器官。排泄系統主要的功能是,將細胞代謝的廢物排出體外,以及保持細胞生存所依賴的內環境相對穩定。腎髒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哺乳動物的腎通常由一對組成,位于腹腔背面,脊柱的兩側。腎呈豆狀,其內緣凹入稱腎門,是動脈、靜脈、神經扣輸尿管等出入處。腎由皮質和髓質兩部分組成。在腎門部,輸尿管的起端擴大成腎盂。皮質在腎的外層,由無數腎小體、腎小管及血管構成。每一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一個腎單位,每一腎髒有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個腎單位,腎小體又由毛細血管盤曲而成的腎小球及包在其外的雙層壁的腎小囊組成。從腎小囊通出的腎小管細長而盤曲,由皮質延伸到髓質。腎小管彙集到髓質內的集合管,許多集合管又組成腎乳頭開口于腎盂,尿液即由此經輸尿管流入膀胱,後再經尿道排出體外。
尿的形成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腎小管至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由于出球小動脈的管徑較入球小動脈小,故使毛細血管內血壓增加,因此血漿中的水分和除蛋白質以外的大部分物質可透過毛細血管壁及腎小囊壁而進入腎小囊。故尿之産生,系由血壓高低濾過所致。哺乳動物的尿是由尿素構成,而其他羊膜動物則爲尿酸構成。尿素由腎小管的分泌作用所産生,可使尿變濃。
神經
哺乳動物的神經系統高度發達,主要表現在大腦和小腦體積增大,發展了新腦皮,腦表面形成了複雜皺褶(溝和回),大大增加了新腦皮的表面積。
(1) 新腦皮
是由側腦室外壁的神經物質生長而成,並包圍著初生腦皮層(原腦皮),原腦皮的殘余稱爲海馬,在側腦室內,仍爲嗅覺中樞。大腦皮層由發達的新腦皮層構成,它接受來自全身的各種感覺器傳來的沖動,通過分析綜合,並根據已建立的神經聯系而産生相應反映。左右大腦半球通過許多神經纖維互相聯絡。神經纖維所構成的通路稱胼胝體,是哺乳動物(有貽盤類)特有的結構。
(2)間腦
被大腦半球所覆蓋,其上有松果體,爲內分泌體,哺乳類之松果體趨于縮小。在間腦腹面發出的視神經,形成交叉稱視神經交叉,其後以一柄與腦下垂體相聯。間腦腔又稱爲第三腦室,十分發達。間腦壁內的神經結構主要有背方的丘腦又稱爲視丘與腹面的丘腦下部。丘腦是低級中樞與大腦皮層分析器之間的中間站,來自全身的感覺沖動均集中于此處,經間腦灰質換一神經原再入大腦皮層。腹面的丘腦下部是植物神經活動中樞,與內髒活動的協調有密切關系,並爲體溫調節中樞。
(3)中腦
哺乳動物的中腦不發達,體積甚小,中腦腔狹窄呈一管,稱中腦導水管,與第三、第四腦室交通。中腦背方具有四疊體,前面一對爲視覺反射中樞,後面一對爲聽覺反射中樞。中腦底部由下行的運動神經纖維束構成較顯著的腦足。
(4)小腦
哺乳動物後腦的背部爲極爲發達的小腦,其主要機能是協調軀體肌肉運動和維持軀體正常姿勢的平衡中樞。哺乳類的小腦在結構上所具有的特有的特征是具有小腦皮質,其灰質覆蓋在表面,形成小腦皮層,白質呈樹枝狀深入灰質。此外,在兩小腦半球之間以橫行的神經纖維束構成哺乳類特有的腦橋,腦橋是小腦與大腦之間聯絡通路的中間站。
(5)延腦
與脊髓相連接,兩者結構相似。延腦除了構成脊髓與高級中樞聯絡的通路外,在白質內有上行的和下行的傳導徑路。灰質分散爲一些神經核,神經核的神經纖維與相應的感覺和運動器官相聯系。延腦還是重要的內髒活動中樞,可調節呼吸、消化、循環、汗腺分泌以及各種防禦反射。延腦的背面有第四腦室。
哺乳動物腦的各部共發出12對腦神經,分別司感覺和運動的功能或兼而有之。這12對腦神經的名稱、發出部位、分布及主要功能,以後均有論述。哺乳動物的植物神經系統十分發達,其主要功能是調節內髒活動和新陳代謝過程,保持體內環境的平衡。植物神經系統可分爲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包括起源于脊髓胸腰段並通過交感神經鏈而分布到內髒器官的神經纖維。副交感神經系統由部分腦神經動眼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與起源于脊髓薦部的神經所組成。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對內髒器官的作用是拮抗的,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內髒器官受到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例如刺激心交感神經使心搏加速,刺激迷走神經(副交感)使心搏減慢。
感官
哺乳動物靠高度發達的感官來發現食物,躲避敵害,以及尋找合適的棲息環境,同時也是種類間通訊聯系和一系列行爲反應不可分的器官。當然,並非所有的類群感官都達到高度發展的水平,有些種類在許多方面處于退化狀態,而在某一方面卻高度特化。如哺乳類中視力退化的某些種類,快速運動時,還發展了特殊的高、低頻聲波脈沖系統,借聽覺和聲波回音來定位,蝙蝠即以高頻聲波回聲定位,海豚以高頻及低頻兩種水內聲波回聲定位。這在仿生學研究中有重要意義。
哺乳動物的感官高度發達,主要體現在它們的視覺、聽覺和嗅覺構造的完善。
(1)嗅覺
哺乳動物多數具有擴大的鼻腔和發達的鼻甲骨,嗅覺靈敏。如食肉類、偶蹄類和齧齒類嗅覺即相當發達。但鯨類、靈長類腦的嗅覺部分不發達,故其嗅覺不靈敏,海豚和鼠海豚則缺乏嗅覺器官。
(2)視覺
哺乳動物的視覺器官與大多數羊膜動物相似。多數哺乳類的眼球發育良好。但一些營地下生活的食蟲類、齧齒類和鯨類眼球則極度退化,甚至有些種類只保持區別亮與暗的能力。總的來說,哺乳類對光波的感覺靈敏,但對色覺的感受力差,這與大多數的獸類均爲夜間活動有關。靈長目的辨色能力及對物體大小和距離的判斷均較准確。
[編輯本段]內分泌
哺乳動物的內分泌系統極爲發達。由散在身體各處的內分泌腺體組成,包括腦垂體、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胰島腺、胸腺和性腺等。它們所分泌的不同激素,有著不同的作用,彼此間也有一定的關聯,共同組成一個內分泌系統。
生殖
哺乳動物生殖系統的主要特征是:雌性動物的兩個卵巢都有機能,卵在輸卵管內受精,胚胎在子宮內充滿液體的羊膜囊中發育,胚胎發育所需營養來自母體胎盤血液。
(1)雄性生殖腺
哺乳類的雄性生殖腺爲一對睾丸,其位置常因種類的不同而異。多數種類的睾丸在繁殖期有移位或下降現象。除單孔目動物象、犀牛等的睾丸終生留在腹腔內以外,絕大多數哺乳動物的睾丸,在胚胎時便從腹腔經腹股溝下降到腹腔外的陰囊內。睾丸的移位可歸納爲三個類型:①腹腔型睾丸。睾丸不發生位置變化,位于腎髒後方,如單孔目、長鼻目、蹄兔目、海牛目和食蟲目部分科的動物。②腹股溝型睾丸。睾丸移至腹股溝內,如刺蝟科、鱗甲目、管齒目、海豹科、貘科和小蝙蝠亞目。③陰囊型睾丸。睾丸移到一個呈懸垂狀或不呈懸垂狀的陰囊內,如反芻動物、靈長目及大多數的有袋目爲懸狀的陰囊;齧齒目、免形目、食肉目、馬科、豬科、海狗科、大蝙蝠亞目等爲不呈懸垂狀的陰囊。
睾丸是由衆多的曲細精管構成,是産生精子的器官。曲細精管間具有間質細胞,能分泌雄性激素。與曲細精管輸出小管相聯接的附睾,其管壁細胞分泌弱酸性粘液,以保證精子存活的適宜條件。附睾下端與輸精管相聯,輸精管下端達于尿道。精液經尿道、陰莖通體外。此外,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是重要的附屬腺體,它們的分泌物是構成精液的主體,並能促進精子的活性。其中前列腺分泌之前列腺素可促進子宮收縮,有助于受精。陰莖爲交配器官,主要由海綿體構成,尿道貫行其中。
(2)雌性生殖腺
爲一對卵巢,其表層爲生殖上皮,內有由生殖上皮産生的處于不同發育時期的濾泡,每個濾泡內含有一個卵細胞,其外有濾泡液,含有雌性激素,卵成熟濾泡破裂,卵及卵泡液即排出。其他殘余的濾泡即萎縮,由一種黃色細胞所充滿,成爲黃體,可分泌激素,促進子宮和乳腺發育,爲妊娠做好准備。成熟的卵排出後進入輸卵管前端的開口,在輸卵管上段完成受精後,沿輸卵管下行達于子宮,受精卵即種植于子宮壁上進行發育。子宮經陰道開口于體外。哺乳類子宮有多種類型,有的爲原始的雙子宮,如兔形目、齧齒目和蹄兔目;有的爲雙分子宮,如鯨目;有的爲雙角子宮,如食蟲目、鱗甲目、食肉目、海牛目、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翼手目及靈長目的部分種類;還有一種爲兩個子宮完全愈合爲一的單子宮,如翼手目及靈長目的部分種類。這些不同類型子宮的發展,是由原始的雙子宮向單子宮發展。單子宮的産仔數目通常較雙子宮爲少.
分類
哺乳動物隸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
哺乳動物種類繁多,分布廣泛,主要按外型、頭骨、牙齒、附肢和生育方式等來劃分,習慣上分三個亞綱:原獸亞綱(包括下面的1~3)、後獸亞綱(包括下面的4~10)、真獸亞綱(包括下面的11~28),現存約28個目4000多種。
哺乳動物分類簡表:
1.單孔目
2.鼩負鼠目
3.智魯負鼠目
4.袋鼬目
5.袋貂目
6.袋狸目
7.有袋目
8.袋鼴目
9.袋鼠目
10.貧齒目
11.食蟲目
12.樹鼩目
13.皮翼目
14.翼手目
15.靈長目
16.食肉目
17.鯨目
18.海牛目
19.長鼻目
20.奇蹄目
21.蹄兔目
22.管齒目
23.偶蹄目
24.鱗甲目
25.齧齒目
26.兔形目
27.象鼩目
28.鰭腳目
哺乳動物的代表動物
人類(最高等的哺乳動物)虎 狼 鼠 鹿 貂 猴 貘 樹懶 斑馬 狗 狐 熊 象 豹子 麝牛 獅子 小熊貓 疣豬 羚羊 馴鹿 考拉 犀牛 猞猁 穿山甲 長頸鹿 熊貓 食蟻獸 猩猩 海牛 水獺 靈貓 海豚 海象 鴨嘴獸 刺蝟 北極狐 無尾熊 北極熊 袋鼠 犰狳 河馬 海豹 鯨魚 鼬
其中鴨嘴獸、針鼴(或稱短吻針鼴)、原鼴(或稱長吻針鼴)是特別的哺乳動物,它們不是胎生,而是卵生,但仍劃爲哺乳動物。它們都生活在澳大利亞。
哺乳動物之最
最大的哺乳動物:藍鯨
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非洲象
最高的哺乳動物:長頸鹿
跑得最快的哺乳動物:獵豹
最臭的哺乳動物:美洲臭鼬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246.html?tp=0_01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