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回顧與省思》
鈕先鍾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顧與省思》(麥田,1996。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簡體本。)
是我看過有關二戰(尤其德國部份)圖書中最具省思性者,由下目錄可知鈕書是一本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論文集,由戰爭初期、希特勒進攻蘇聯起始至敗亡、太平洋戰爭三部分組成。
作者以宏觀的視野,依據翔實的史料,回溯了戰爭爆發至結束的全過程以及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客觀分析了導致大戰中諸多戰役成敗的因素,並在深刻檢討其中缺失的基礎上,總結出具有警世作用的教訓。可以幫助讀者從更寬的層面去了解並思考“戰爭”之更深層的意義。
書商文宣嗎?
並非鈕先鍾有啥偉大的洞見,而是臺灣人跟著西方勝利者觀點醜化德軍,以致不論教科書型的二戰史,內幕型的二戰秘史(比如日本讀者文摘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秘史》,高雄:大眾書局,1964),大型畫冊(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中的鏡頭》,明天國際,2005),至於好萊塢式的各種二戰電影、更甚。
其實鈕先鍾只不過是較以純戰略和戰術的觀點來研究二戰,尤其在翻譯德國人自己的著作,比如前評德國三大名將曼斯坦、隆美爾和古德林回憶錄,還有後評《二戰決定性會戰》等之基礎上,對德國為何沒有殲滅敦克爾克的30萬英法聯軍?不列顛空戰為何會失敗?攻打蘇聯為何會失敗?諾曼地大西洋壁壘為何會失敗?阿登反擊何會失敗?等爭議,提出較全面性的看法。
鈕先鍾首先指出希特勒(和諸葛亮一樣)是史上少見,一開始便有完整大戰略計劃者(見《我的計劃》《隆中對》),但希特勒的計劃受挫於國際外部環境(比如英國的不接受德國獨霸歐陸,意大利墨索裏尼入侵北非、壞了希特勒將勢力局限於歐陸之大戰略),德軍將領不了解也不能接受、希特勒優先佔領蘇南石油糧食等戰略物資、以致於折衷出南北同時開戰的錯誤戰略,最重要的是在內外因素交加影響、德軍失利下,希特勒的各種決策嚴重地喪失了現實感,最終才導致失敗。
故本文先貼篇大戰略性的<第三帝國的毀滅--德國人的內耗>,至於曼斯坦計劃、敦克爾克戰役、不列顛空戰、諾曼底之戰、阿登反擊等見後評《二戰決定性會戰》。
《二戰的回顧與省思》目錄
第一篇
第一章 戰爭的起因
第二章 張伯倫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同盟關系
第四章 1940年挪威戰役的檢討
第五章 曼施泰因及其計劃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失敗的檢討
第七章 希特勒爲何未能擊敗英國
第二篇
第八章 1941年希特勒征俄失敗的檢討
第九章 論1942年南俄戰役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意大利
第十一章 北非戰役的分析
第十二章 從德國人的觀點論諾曼底之戰
第十三章 諾曼底登陸戰的曆史分析
第十四章 諾曼底作戰與法國南部作戰的比較研究
第十五章 戰略與後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
第十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德國的戰略轟炸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德陸軍戰力的比較
第十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戰爭指導者
第三篇
第十九章 日本爲何發動太平洋戰爭
第二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基本戰略的決定
第二十一章 珍珠港事件
第二十二章 中途島會戰評述
第二十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爲何不曾進攻中國臺灣
第二十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分析
第三帝國的毀滅--德國人的內耗
1941年6月,惡棍希特勒剛剛在巴爾幹和克裏特島取得了重大勝利,他在德國的威望再一次提高,通過兩次維也納仲裁,這個惡魔狡猾地將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捆綁在自己的戰車上。
英國還遠遠沒有從剛剛受到的打擊中恢複過來,三年內,丘吉爾可憐的陸軍根本沒有力量對德國強大的軍隊形成哪怕是一丁點的象征性的危險。斯大林很顯然還沒有加入戰爭的打算,這個莫斯科的大獨裁者正在機警的觀察著世界局勢,如同一只冷酷的禿鷹,希望毫不費力蠶食戰敗者的屍體。
但是,納粹頭子清楚地知道,這些看似完美的形勢卻隱藏著最可怕的危險,根據産業部門的報告,盡管已經大大限制了民間的用油,並獲得了羅馬尼亞的小油田,但是石油儲備仍將最遲明年11月枯竭。橡膠、銅、鎳和鈳等必須資源儲備情況也不容樂觀,盡管有蘇德盟約中的俄國的幫助,這個滿腹狐疑的納粹元首卻始終認爲第三帝國的命運絕不能寄托在斯大林的信用上。
“必須趁我們最強大的時候,爲了我們子孫的命運,爲了德國的將來,發動一場新的戰爭。”希特勒狂妄的對他的將軍們說。
于是,巴巴羅薩開始了,希特勒帝國因此走上了從輝煌到衰敗的荊榛之路。
自從柏林上空的硝煙散盡後,關于對于納粹德國的戰敗指責和反思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曆史學家、軍人和政治家抛棄對納粹醜惡靈魂的偏見,試圖用一種客觀的眼光看待這個強絕一時帝國毀滅的過程,並從中找到其最大的人爲失敗之處。
很多人將失敗歸咎于死去的惡魔,古德裏安將軍這樣指責他們的領袖:“他,或許擁有超絕的智力和可怕的意志,但卻缺乏克制他那無限野心最起碼的能力。”“希特勒盡管身居高位,但活得並不輕松.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根本不懂得如何享受生活的人.他是一個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煙.從個人方面來說,其生活方式是很高尚純潔並令人敬佩的.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他和其他的人類似乎已經脫節了. 他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除了他的勃勃野心和永不停歇的統治欲望。”他們喜歡把納粹頭子形容爲變態。
也有很多現代人以事後諸葛看待德國的戰敗,指出德軍的種種失誤,比如“敦刻爾克”,但是我想,如果不損失自己的裝甲部隊(面對沿著尼德蘭縱橫的河流防守的聯軍,難保德軍損失不大),就把30多萬敵人逼出法國戰場,然後大軍南下,那麽德國絕對可以避免出現第二個“馬恩河”的失敗。因爲盡快消滅法國,避免僵持的局面,才是德國當時最重要的最需要考慮的事情。而後期在東線關于希特勒不顧將領們要求放棄土地收縮戰線,而嚴令死守的命令,在施佩爾《第三帝國內幕》中講到,到了1944年,穿甲彈的填藥中不得不再添加1/5的鹽類,從而影響到了炮彈的實際威力。而希特勒下達的所有堅守令的建議開頭,全部寫著:“不能失去。這樣我們就會失去錳,失去鎳,失去。”因爲德國本土完全不具備這些東西,甚至銅礦。
所以,以上所有的後人自以爲是的認識,都是不成熟的,都是魚與熊掌不能皆得的兩難抉擇。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那麽德國的失敗在于哪裏呢?英國的史學家戴維歐文研究了三十多年的二戰曆史,他認爲如果僅僅從人爲因素上來說,那麽造成德國失敗最重要原因,在于德國脆弱而混亂的領導機制。
納粹黨和普魯士軍人的相互指責;獨裁者對于人民意向的疑懼;大資本家和生産委員會的矛盾;地方新貴軍人和戰地軍人之間的利益糾紛。這些負面影響巨大的矛盾貫穿了第三帝國從誕生到滅亡的全部。
爲什麽會産生這些問題呢?
第一, 納粹與普魯士軍人的矛盾:
希特勒是一個怎樣的統治者呢?很多人都會立即說:主宰一切的大獨裁者。但是,我不得不說的是,至少在1943年,希特勒授意希姆萊組建的武裝黨衛軍形成規模之前,普魯士的傳統軍人力量依然對希特勒的權力形成強大的制約能力。
在納粹德國,希特勒的權力僅僅限于警察、法律和宣傳部門,他能夠對德國又如此強大的影響力,不是由于他有一支精銳的“黨的軍隊”,而是他那“非凡的,邪惡”的才幹給德國帶來如此多不可思議的好處,他的權力很大一部分是靠他赫赫功績積累起來的無比的威望,而不是武力和蒙蔽。作爲一個充滿生機的軍事性質的組織,德國軍官們雖然對希特勒帶給德國軍隊的好處表示感激,但是希特勒從來都沒有真正支配過德國的軍隊。軍隊是國家的軍隊,政府屬于黨,這是希特勒政權權力基礎薄弱的所在。
從進攻挪威開始,軍人們與希特勒從來都是有分歧的,盡管在進攻俄國上面,軍人們卻和希特勒保持一致,但在具體問題上,將領們主張奪取莫斯科來消滅俄國,而希特勒卻認爲應該打斷俄國的經濟命脈並消滅它的軍事力量.當基埔會戰結束後,希特勒決心向南部進攻,消滅俄國的工業潛能,但是以陸軍總司令爲首的布勞希契等卻堅持奪取莫斯科,于是莫斯科戰役爆發,當戰鬥進入膠著狀態時,布勞希契出于對責任承擔的畏懼,竟然向希特勒隱瞞了冬衣的情況(其實冬衣未能到達,很大部分原因應該歸咎于連綿的大雨及波蘭地方軍人和後勤部門的矛盾),結果希特勒誤以爲莫斯科戰役進展順利,特別是在海軍軍人雷德爾河鄧尼茨的勸說下,下令對美國宣戰(在此之前,希特勒嚴厲禁止部下攻擊美國船)。
到了後期防守時,軍人們主張放棄土地,收縮兵力,但希特勒決心全力保衛他軍工産業必須的生死攸關的礦物産地。雙方矛盾愈演愈烈,直至不可調和。于是7.20事變爆發,在那一小段的混亂時期,盟軍趁機撕破了阻擋他們很久的德軍防線,進入法國內地。
第二:納粹首領對人民的疑懼:
在德國,沒有一個人對一戰德國失敗教訓的認識,無論從戰略、戰術還是經濟上,能夠超過希特勒。希特勒認爲,一戰的失敗,政治上主要是德國皇帝沒有考慮民衆的承擔能力,當戰爭進入1918年,德國民衆的生活非常困難,于是爆發了革命,而且他還對德國經濟問題認識非常深刻,他認爲德國缺乏資源,這很可能在將來大大影響德國的力量。所以,他的所有戰爭目的都是爲了資源,比如他沒有進攻希臘和西班牙(盡管將領們要求過)兩個極度缺乏糧食和礦物的國家,卻攻打可以保障他鐵礦的挪威。
爲了防止德國人民的革命,盡可能減少戰爭帶給人民的痛苦,他主張戰時武器靠戰前小規模生産的大量積累;軍人通過巧妙隱蔽不傷社會勞動力的方式培訓;盡可能快地減少戰爭時間,最大程度上防止人民的反感情緒。
對于興登堡的總體戰(總體戰的要訣之一就是一切爲軍事服務,公共衛生、營養等等民生部門都將降到理論上可以忍受的最低限度)的實施,希特勒始終充滿了疑慮,他害怕人民像反抗德皇那樣反抗他,人民是嬌生慣養的,容易發牢騷的,作爲被人民推上權力巔峰的他,是不能不害怕的。一旦發動總體戰,民衆會不會暴動,就向1918年從基爾開始的那樣?希特勒對此沒有底。所以他不敢使用。
而堅持總體戰必須實行的戈培爾從1939年戰爭一開始就始終堅持。並最終在1943年掌握部分實際執行總體戰的權力。從此,德國的軍事機器才算是全力運轉,最終在1944年2月達到了軍工生産的最高水平,從而使德國戰爭機器能夠正常運轉到1945年阿登戰役。
而希特勒相比于他的對手斯大林是如何使用手中的人力和資源的呢?
"截至1941年11月,隨著紅軍的崩潰,蘇聯38%的糧食産地,84%的食糖産地,38%的大牲畜,60%的豬都落入德國人之手。到了1942年,全蘇47%的耕地已經喪失。與此同時,蘇聯還把他們在1940年所擁有的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丟失了40.5%和32.86%。剩下的拖拉機和汽車又有80%以上被征用。同時被送上前線的還有大量的青壯勞動力。用以填補他們空缺的,則是大量的婦女,蘇聯官方還做出了動員14歲以上少年參加糧食生産的決定。而由于戰時農用機械供應停止,衆多婦女老弱必須用身體來拉犁。
戰爭的災難導致了蘇聯農業産量的急速下滑。1941年,蘇聯谷物産量從前一年的9560萬噸猛跌到5590萬噸,到1942年又狂跌到2970萬噸,當年的土豆産量也只有2380萬噸,肉類屠宰重量約180萬噸,糖用甜菜更是跌落到210萬噸,僅相當于戰前水平的12%。而雪上加霜的是,戰前蘇聯儲備的600多萬噸糧食大部分不是落入快速推進的德軍手中,就是被蘇聯人自己燒毀。
在農業産值僅相當于1940年38%的1942年,蘇聯後方需要養活的人口卻有1億3千萬人。其中商品糧人口6170萬人(4090萬城市人口,2080萬農業人口),而重點供應的軍隊以及國民經濟部門職工,約爲2500-2600萬人,饑餓死神的陰影籠罩在全體蘇聯人頭頂。
爲了集中供應軍隊和軍工工人,蘇聯不僅在1941年11月10日開始在各個城市實行糧食配給,並對農産品進行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將1942年全部2970萬
http://www.cn1n.com/history/nazi/2008116/1742648055.htm
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下午18時30分—1945年4月30日下午3時30分),生于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邊界城市布勞瑙(Braunau am Inn,林茨,萊茵河上的Braunau),卒于柏林。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的總裁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犯。同時,他也是一個出色偉大的演講家、政治家和冒險的軍事家。
希特勒早年夢想做畫家而來到維也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德軍,是一名下士,獲得了鐵十字勳章。戰爭結束後偶然間接觸法西斯主義並開始傳播。早年曾因暴動入獄,並在獄中寫下《我的奮鬥》一書,表達出他多方面的觀點,如兼並奧地利,屠猶和獨裁。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國總理;通過“國會縱火案”打擊異己黨派(德國共産黨)。1934年8月1日德國總統興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爲一,稱爲元首,擁有無限的權力,並命令所有軍隊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作爲元首,他成爲國家政權的單獨執掌者,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一體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兼任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他執政期間的德國正式名稱爲大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帝國,通常被稱爲納粹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或希特勒德國。
在第三帝國初期階段,他的某些經濟措施一度使得德國經濟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泥潭,輕松擺脫經濟危機,也因此以及富有煽動性的群衆運動而獲得下層民衆的支持。
不過在政治體制上,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相對魏瑪共和國時期是傾向于民族保守主義的。他和墨索裏尼領導的意大利、東條英機領導的日本聯盟結成軸心國,這直接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在他的領導下幹涉西班牙內戰,扶持佛朗哥政權,並吞並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蘭、法國、英國、蘇聯等國家。
國內方面,他建立的第一個集中營即爲關押共産黨之用,在國內建立沖鋒隊、黨衛軍、蓋世太保等獨立于國防軍外的納粹軍事組織。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德國以及其占領國領土上大量建造死亡集中營,猶太人以及其他人種的遭到了大屠殺。根據粗略估計,期間總共有約600萬猶太人、數千萬其它人種因爲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屠殺。 在軍事占領期間用殘酷的掠奪手段對待其他民族和國家。
在戰爭方面,希特勒在軍事上摒棄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模式,創立了並且實踐了閃電戰等新型戰爭模式,改變了戰爭的形態。
1945年4月28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當天夜裏希特勒與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30日15時30分,希特勒夫婦雙雙自殺身亡。1945年5月8日夜,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德國戰敗。
但他卻成爲了世界上的偉人.成爲了牽制蘇聯的功臣,否則美蘇大戰是不可避免的!
姓氏的由來
阿道夫‧希特勒家世是非常混亂和複雜,希特勒這個名字的由來,應由他的祖父說起,這位德國未來元首的先祖,世居在瓦爾德維特爾,這位于多瑙河和波希米亞,摩拉維亞邊境之間奧地利的一個縣城,此處屬森林茂盛的丘陵地區,也算是奧匈帝國的窮鄉僻壤,此處有如捷克農民般的近親通婚,而後來阿道夫?希特勒的父母便是,他們的私生子女很多,阿道夫?希特勒的祖父本名叫做約翰?格奧爾格?希特拉,希特勒(Hitler)這個姓氏是阿道夫的祖父把原本的姓氏希德拉(Hiedler)改掉而來,阿道夫的父親本從母姓,這是因爲阿道夫的父親阿洛伊斯?希特拉也是私生子,他出生于1837年6月7日,在39歲之前一直襲用母親姓氏施克爾格魯勃,因此阿洛伊斯?施克爾格魯勃這個名字伴隨了阿道夫的父親大半生,雖然人們沒有證據證明約翰?格奧爾格?希德拉便是阿洛伊斯?施克爾格魯勃的父親,但後來約翰?格奧爾格?希德拉在銷聲匿迹30年後在瓦爾德維特爾、威特納鎮出現,爲阿道夫的父親阿洛伊斯認祖歸宗,在公證上承認父子關系,此時他們的姓氏希德拉已改成希特勒,此時約翰?格奧爾格?希德拉已經84歲了。
獨特的身世
1889年4月20日晚上6點半,在流經奧地利和德國巴伐利亞邊境的因河河畔奧方的布勞瑙小鎮的一家名叫波默的小客棧裏,一個名叫克拉拉的年輕婦女生下了一個男嬰。由于克拉拉前面生的三個孩子都早早夭折了,所以她對這個兒子就特別疼愛。這個男孩就是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的父親阿洛伊斯是布勞瑙邊境小鎮的海關官員,是一個42歲的農婦和流浪磨工的私生子。阿道夫的母親是其叔父的外孫女。阿洛伊斯結婚時,已經48歲,新娘剛25歲,這是阿洛伊斯第三次結婚。此前他有過兩次不幸的婚姻。阿道夫是他此次婚姻的第四個孩子。也可能是這種在世人看來極爲奇特的身世來曆和血緣關系,造就了希特勒的與衆不同的氣質和性格。
幻想的年輕人
阿道夫?希特勒3歲那年,他們一家隨父親搬往德國巴伐利亞的帕騷市,他父親要在那裏管理一個屬于奧地利的海關,在這個德國城市裏的生活以及與德國兒童們的共同玩耍,給希特勒留下了終生不泯的影響,他一生都操著帕騷時期學會的那種巴伐利亞南部的口音。
1895年,希特勒6歲,他父親被調往林茨任職,全家又搬回奧地利。在林茨郊外,他們置辦了一所環境清幽的漂亮住宅。不久,希特勒就被送到一所鄉村學校上小學。學校離家很遠,每天早上,他要和其異母姐姐走一個小時的路才能到達學校。就在這一年,幹了40多年公務員的父親退休養老。但他很難適應這種退休生活,于是開始與酒爲友,消解煩悶。日子一長,就開始酗酒,變得脾氣暴躁、易于激動,動輒對孩子拳打腳踢,用馬鞭亂抽,以致于14歲的異母哥哥小阿洛伊斯被逼離家出走。于是,小阿道夫?希特勒就經常成了他爸爸的“出氣筒”。
1896年,7歲的阿道夫?希特勒隨父親搬往拉姆巴赫小城居住。在新學校的學習,希特勒是個佼佼者。但希特勒的父親很快又對這裏的生活感到厭倦了,他又于1898年在林茨附近的萊昂汀村買下一所房子和花園,不久便舉家搬遷此地。到了新地方後,希特勒在新學校的學習仍很輕松。這時,他發現自己有繪畫天賦。于是他轉而幻想將來成爲一名“藝術家”。但他父親卻堅決要兒子成爲和他一樣的公務員。因此,在希特勒四年制小學畢業後,決定送他到林茨市的六年制中學就讀。但希特勒到了這所學校後,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最後終因數學和自然考試不及格而留級。1903年1月,希特勒的父親在早晨散步時中風而死。對希特勒來說,這是一個轉折。14歲的他成了家庭中唯一的男子漢,形單影只的寡母對他沒有任何約束力,甚至家庭中的事務也要受到他的支配。
中學三年結束的時候,希特勒沒能通過法語考試,補考雖然勉強及格,但卻因成績不理想而失去繼續在林茨的六年制中學就讀的機會,他不得不轉學到離林茨市40公裏處的州立四年制中學去繼續讀他的四年級。這一年秋天,在他補考及格後,領到了四年制中學的畢業證書。他雖可繼續進入綜合性高中就讀,但他卻不願吃這份苦,終以自己患過肺結核,繁重學業對健康有害爲理由,說服溺愛他的母親,讓其中斷了學業,進行休養,在林茨過起他自己稱之爲“好像夢幻一般”、“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雖然他母親、親戚勸他、催促他去做工學得一技之長,但他卻在此後兩年半的光景裏,陶醉在將來做藝術家的美夢裏,在多瑙河畔逍遙閑蕩,做“媽媽的心肝寶貝”,打發“懶洋洋的日子”,享受“空虛的舒適生活”。他也貪婪地涉獵書籍、大量作畫、欣賞歌劇、參觀博物館,這時的希特勒雖然只有16歲,但已經熱衷于政治了,已經成了一個至死不改的德國民族主義者。在這段時間裏,作爲他日煽動家的希特勒表現出一種極端的落落寡合,一種帶有自憐情調的唯我獨尊和經常突發的一種壓抑不住的演講欲,他對制訂“宏偉計劃”有著一種強烈的欲望,而對于任何一種按部就班和循規蹈矩的活動則都嗤之以鼻。
初到維也納
1906年,希特勒過完17歲的生日之後,帶著他母親和親戚們給他的錢,去他早就向往的維也納住兩個月。維也納這座金碧輝煌的巴羅克式的奧匈帝國帝都令希特勒神迷目眩。他成天在街頭閑逛,興奮地瞻仰環城公路附近的宏偉建築,在博物館、歌劇院、劇場中所看到的景象,使他眼花繚亂、如醉如癡。至少在此刻他已深信不疑,要想在藝術上有所建樹的話,就必須在維也納求學。于是他千方勸說母親同意他到維也納的藝術學院去就讀。1907年夏,母親終于同意他帶著從父親的遺産中提取的可以在維也納生活一年的700克朗,來到維也納參加入學考試,以圓他那做畫家的夢,他共參加了2次考試。第一次他通過了第1輪考試,卻止步于第2輪。第2年,希特勒再次參加維也納藝術學院的考試但卻第1輪也沒通過。考官甚至連他的作品看都沒看就否定了他。因爲考官認爲他並不會有什麽進步的,來參加考試只是浪費時間。校方告訴他:他的天賦是在建築方面、而進入學院的建築系則必須念完整個六年制中學並具有畢業證書,可希特勒只有四年制中學證書。(沒考進維也納藝術學院,對于他以後産生重大影響,可能也間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面對這一情況,希特勒束手無策,神情沮喪。他沒有給家中寫信,也沒有回家,而是獨自留在維也納,閉門謝客,埋頭讀書,聽聽歌劇或在大街上茫然無主地遊逛。直到10月底,他才返回林茨。這時身患乳癌的母親克拉拉已氣息奄奄。12月21日,他母親終告不治,離開人世。
母親死後,希特勒面臨著想辦法謀生的問題。他雖完全獨立了,但他並無一技之長,又一向輕視體力勞動,從來沒想靠自己的力量賺一分錢。然而他並不氣餒,仍信心十足,他向親戚告別,宣布他若不得志,決不回鄉。
維也納的流浪漢
1908年2月,希特勒重新回到了維也納。當時的維也納是哈布斯堡王朝行將覆滅之前回光返照下的燦爛帝國。但也有住貧民窟、穿破衣服、營養不良的窮人。這時的希特勒開始變得富于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他常常爲世道的不公和豪門貴戚們所榨取的不義之財而感到憤憤不平。到維也納之後,希特勒根本不去想方設法進建築系,也不想學什麽手藝,或者從事任何正常的職業,相反他倒寧願幹些零活——掃雪、拍打地毯、在車站扛行李。第一年,他主要就靠父親的那點遺産和每月25克朗的孤兒補助金生活,到1906年,父親的遺産用完了,只還有每月25克朗的孤兒費,他完全成了一個流浪漢,夜晚宿在公園的長椅子上或隨便哪家的大門門洞裏,白天在小酒肆和候車室中以廉價食品充饑。
1909年聖誕節前夕,窮愁潦倒的希特勒把自己的最後一些冬服悉數典當,失魂落魄地進入了一個流浪漢收容所。但不久,希特勒在一位朋友的鼓動下,又離開收容所,搬進一個廉價的單身漢公寓,決定靠自己的本事掙錢糊口。他每天呆在房間裏畫他的明信片,由他的這位朋友去兜售,銷路竟然十分理想。他還畫一些大的水彩畫讓朋友去兜售,銷售情況也不錯。他就靠畫這些畫賺來的錢和還可繼續領取的孤兒費,過上了吃住不愁的生活。但沒過多久,這位一直熱衷于政治的“畫家”就把單身漢公寓裏的閱覽室變成了一個政治俱樂部。希特勒向那些聚在此處的房客中的“上流人士”和市民階層中的失意者高談闊論。他按其需要,熱忱地維護一切他所贊同的社會口號和政治口號,激烈地抨擊那些造成他失敗的社會口號和政治口號,對自己周圍紛亂複雜的社會現象進行簡單化的解釋。在這期間,希特勒經常閱讀大肆鼓吹極端國家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反猶主義的小冊子。特別是一本名叫《東方天壇星》的雜志,希特勒更是愛不釋手。該雜志的宗旨是創造一種金發碧眼的雅利安優秀人種,反對所謂的“劣等的雜交人種”、尤其是所謂猶太人那種“墮落不堪”的影響,並以萬字旗作爲其標志。在這種氛圍中熏陶,幾年時間,希特勒的政治世界觀的堅實基礎就被打下了:這就是反對寬容和全世界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世界觀,反對民主和議會制度,反對馬克思主義和猶太人集團,反對社會平等和政治自由。其中核心和他一生都始終不渝的“真正信仰”,從當時看,就是反猶主義。他篤信他所屬的“雅利安種族”天生就是高貴的,而猶太種族則恰恰相反是低賤的。這期間,希特勒還注意觀察奧地利各政黨的活動,他特別注意閱讀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的報刊,分析該黨領導人的演講,總結經驗,他在反複琢磨後,終于得出結論:政黨必須與群衆運動結合,必須掌握在群衆中進行宣傳的藝術,否則將一事無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下士
1913牟5月,對大德意志民族充滿著狂熱情緒的希特勒,離開維也納移居慕尼黑。他想在那裏找到自己的追求。此時,他仍無正常職業,繼續靠賣畫爲生。這段時間,他常常閉門謝客,一頭紮進從圖書館借來的一大堆政治書籍中,並特別集中研究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對戰爭始終充滿熱情的希特勒,一下子“完全被一種異乎尋常的沖動感情支配著”,他“雙膝跪地,衷心地感謝上蒼有眼”,使他“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8月1日,德皇對俄宣戰,8月3日,這個僑居德國無意爲哈布斯堡王朝效命的奧地利人,立即上書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懇求國王能批准他參加巴伐利亞軍隊。8月4日,希特勒獲准作爲志願兵加入了巴伐利亞步兵第一團,成爲陸軍下士,擔任團隊傳令兵。他幹得相當不錯,甚至還獲得了鐵十字勳章。曾有數次他憑著僥幸死裏逃生,這使他突然産生一種奇怪的信念:他“將肩負天下大任”,他只是在等待“時辰降臨”,以便一鳴驚人。希特勒對戰爭的目的和德國的命運始終極其認真而敏感,他反對戰友對戰爭的詛咒。他常常坐在食堂的角落,雙手抱頭,默默沈思,有時會突然跳起來,激動地走來走去,說德國得不到勝利,是因爲德國人民無形的敵人比敵人最大的大炮還要危險。接著他就會對“無形的敵人”猶太人和馬克思主義者進行一場激烈的攻擊。但是,不管希特勒怎樣期待著戰爭勝利,最後德國還是打輸了這次戰爭。德皇退位逃往荷蘭,德國在貢比涅車站簽訂了投降協定。當時希特勒正在醫院裏治療在戰場上被毒氣攻擊而失明的眼睛。當他得知這一消息時,猶如五雷轟頂,痛哭失聲。他在《我的奮鬥》中寫道:“我簡直一刻也堅持不了了。我感到天昏地暗,眼前又重新變得漆黑一團,我摸索著,踉蹌著,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寢室,一頭撲到行軍床上,把疼痛欲裂的腦袋埋在了被子和枕頭下面”。隨後他就“過著可怕的日子,甚至更加可怕的夜晚”。“在這些夜晚,我的心中滋長了仇恨,對那些幹出這件事來的人……卑鄙墮落的罪人的仇恨”。于是他看清了自己的前途,“決定投身政治”,“當一個政治家”。
開始政治生涯
1918年11月底,希特勒傷愈出院,到駐紮在慕尼黑的他所屬的補充營去報到。這時十一月革命浪潮席卷整個德國,在慕尼黑成立了“巴伐利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他所屬的營已處在“士兵委員會”的掌握之中。他對此情況十分反感,于是迅即離開慕尼黑到靠近奧地利的邊境附近的一個戰俘營去當警衛。次年春天,他又回到慕尼黑。這時那裏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調查慕尼黑出現短暫的蘇維埃政權誰應負責的問題。希特勒向該委員會提供了有價值的情報,從而受到了賞識,並被調到陸軍軍區司令部政治部新聞局工作。1919年6月,德國政府被迫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該和約只允許德國保持一支10萬人的常備軍,因而當局非常重視軍隊的忠實可靠,並爲此設立了一些負有專門使命的特別委員會,負責報告部隊中可能出現的政治顛覆活動,還負責對工人組織進行監視。被選中執行此種“偵察”任務的頭一批士兵中就有阿道夫?希特勒。在他們開始執行任務之前,希特勒和他的戰友被一道送進慕尼黑大學的一個特種訓練班受訓,老師發現希特勒是一個注意聽講的學員,而且口才過人,就提請希特勒的上級對此予以注意。這樣一來,希特勒不久就被派到慕尼黑的一個團隊去演講,宣揚與和平主義、社會主義、民主主義等危險思想作鬥爭。對希特勒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機,在他想進入的政治領域中,這是他第一次得到承認,而且他自己也發現,他所具有的東西——擅長演說,一下子被證實了。
希特勒的上司十分賞識希特勒的才華,于是把一項特殊使命交給他去完成。1919年7月底,希特勒奉命和其他“偵察員”一道前往萊希弗爾德的收容所,肅清那些曾在大戰期間被俘虜過的德軍戰俘們中間滋長的斯巴達克思想傾向。1919年9月,希特勒又接到陸軍政治部的一項命令,要他去調查一下一個自稱“德國工人黨”的小小政治團體的情況。就這樣,希特勒以一個可以說是特務的身份第一次結識了當時只有54名黨員的這個黨。這個黨的綱領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主義和反猶主義的大雜燴。由于希特勒在旁聽這個小黨的開會發言時,痛斥了一個主張巴伐利亞脫離普魯士並與奧地利組成一個南德意志共和國的言論,他立即引起與會者的注意和興趣。兩天後,希特勒突然接到一張明信片,通知他己被接受參加了德國工人黨,開始這令他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希特勒決定成爲這個黨的第55名黨員,並擔任了他堅決要求的黨的主席團的第七名委員。希特勒考慮到,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觀點和目標來改造這個黨,然後他就有可能把自己在維也納時期的思想和前線經曆所得出的認識,在一種政治運動中付諸實現。此外,這還爲他提供了一種生活保證,從此,希特勒跨出了他一生中最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改造德國工人黨
希特勒加入工人黨後,他在履行“偵察員”職責的同時,就滿腔熱情地投入到黨的工作中去。他從事多方面的社會交際,在國家主義者刊物《慕尼黑觀察家報》上刊登黨的啓事,組織群衆集會,發表演說宣傳自己,竭盡全力擴大黨的影響。希特勒在群衆集會上施展演說才能,竭力向到會的大學生、小業主和軍官們煽動對凡爾賽和約、“十一月罪人”及猶太人的仇恨。他的演說不咬文嚼字,開門見山,通俗易懂,大量使用民間語言和戰壕中士兵們的行話,因此其聽衆、特別是大戰中的士兵倍感親切,從而也使他們始終保持高度的狂熱。就這樣,希特勒組織的群衆集會不久便名聞遐邇。他演講的內容、語言的才華、雄辯的論據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隨者,黨對他頓然刮目相看,黨的主席力排衆議,遂將希特勒任命爲“宣傳部長”。
希特勒大權在手,就著手進一步鞏固其在黨內的地位,他重新安排了黨的日常管理工作。接著又和黨的主席起草了新的二十五條黨綱,基調是反猶主義、國家主義和“社會要求”,其內容,除了猶太人,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得到一點甜頭。爲煽動、吸引群衆,希特勒在黨的名稱上煞費苦心。他利用德國當時盛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股潮流,將德國工人黨正式改名爲“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這便是納粹黨,納粹是該黨正式名稱縮寫字中前兩個字母的音譯。黨綱和黨的新名稱都是在1920年2月24日的群衆大會上向世人公布的。由于新聞界對此事作了簡短報道。所以希特勒在這一局部地區遂變得名聲大噪。
1920年3月31日,希特勒被解除軍職,他領了50馬克的複員費、一身軍裝、一件大衣和一些內衣。從此以後,希特勒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到了黨的工作中去了。他籌劃了黨旗和黨的標志,黨旗以黑、白、紅三種顔色爲底色,標志是一個卐字。萬字幾個世紀以來在不同的文化範疇中都是日輪的象征。希特勒很早就認識到了卐字標志對黨員以及外界所具有的價值。萬字和1924年發放的褐色衫以及口呼“卐歲”的擡臂禮,給黨員們一種莊嚴感,使他們感覺到自己屬于一個生死與共的整體,屬于一個理所應當對大衆實行領導的精粹核心。希特勒組織的這種國家主義的符號和標志以及軍事化的風格,立即對小市民階層産生一種強烈的吸引力。
隨後希特勒又在贊助者的支持下,買下了慕尼黑的《人民觀察家報》,使黨有了自己的機關報。在此期間有一批爲希特勒的學識、膽量和驚人的口才所折服的各方人士加入到了納粹黨的隊伍中來,使納粹黨的能量一下子增加了許多。由于希特勒的積極活動,一年之內,納粹黨就迅速壯大起來。1921年7月,希特勒前往柏林,准備同北德的民族主義者建立聯系,把納粹運動擴大到全國。這時,納粹黨內不滿希特勒的委員乘他不在慕尼黑,准備推翻他的領導,希特勒聞訊後,立即趕回慕尼黑,組織力量反擊。他以退出納粹黨相威脅,逼使黨同意他擔任了黨的第一主席並享有“指揮一切的權力”。他還對黨章作了修改,取消了黨的委員會,廢除了選舉制,確立了“領袖原則”,實行獨裁統治。不久,希特勒自詡爲納粹黨的元首,不僅對黨的整個機構擁有至高無上的控制權力,而且還要求其黨徒們對他要無條件地效忠。1922年1月22日,納粹黨在慕尼黑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至此,希特勒終于把一個原來專事清談的俱樂部,改造成了一個群衆組織,並且成爲其中最爲重要和最爲著名的一個成員。
慕尼黑啤酒館暴動
魏瑪共和國初期,經濟十分困難。接受凡爾賽和約之後,德國要支付巨額賠款。法國爲保證得到賠款和在德國面前有一種安全感,遂出兵占領了魯爾地區,虛弱的德國政府無力抗擊,只能實行消極抵抗,結果導致德國發生了空前的通貨膨脹,貨幣體系瓦解,經濟陷于崩潰。希特勒把發生這次災難的原因都歸罪于魏瑪共和國和凡爾賽和約,歸罪于猶太人和布爾什維主義。最後古諾政府發起的這場耗盡血本的消極抵抗再也無法繼續下去了,只好垮臺,由施特雷斯曼繼任總理。
新總理一上任,立即宣布結束這場鬥爭並准備願意恢複賠款同法國達成了和解。但施特雷斯曼的這兩項決定卻遭到了死硬的保守派德意志民族人民黨和所有的極右派民族主義團體的抗議,而這種抗議運動主要集中在巴伐利亞邦。那裏的分裂主義勢力企圖舉行暴動,對抗柏林政府。敏感的希特勒看到這種經濟困難和政治動蕩的形勢,正是他推翻共和國的良機。他要以巴代利亞爲跳板,攫取全國政權。
十月底,巴伐利亞和柏林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激化,希特勒決心利用這一矛盾,他要求巴伐利亞邦政權趁柏林尚未向慕尼黑下手之時,就向柏林進軍。希特勒自認爲時機對己有利,他執意要效仿意大利獨裁者墨索裏尼一年前“向羅馬進軍”奪取政權的榜樣,著手策劃“向柏林進軍”,以建立由他個人施行獨裁的專制政權。但巴伐利亞邦政府頭目優柔寡斷,無意按希特勒的意願行事。1923年11月8日晚,巴伐利亞邦政府三巨頭等要員在慕尼黑南郊的比格布勞凱勒啤酒店舉行集會,希特勒乘機率領其600名沖鋒隊員,強行沖人會場,並首先向天花板開了一槍。接著希特勒在戈林、赫斯等人的簇擁下登上講臺,高聲喊叫道:“國民革命已經開始,大廳現在已被包圍,任何人不得擅離一步!”“如今巴伐利亞政府已經崩潰,我從現在起就是全德意志的領導者!”但希特勒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劫持巴伐利亞領導人搞政變的企圖以失敗告終。然而希特勒並沒有死心,次日,他又與被迫參與其事、一心要建立軍人專制政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商討對策,決定在慕尼黑進行示威遊行以擴大宣傳和喚起士兵與居民的支持。于是希特勒與魯登道夫一起率領一支2000多人的隊伍,從啤酒館向慕尼黑城內進發。但他們立即遭到了警察的鎮壓,16名納粹黨徒被擊斃,希特勒則逃離了現場,但11月11日被逮捕入獄,隨後邦政府下令禁止納粹黨,封閉納粹黨報。至此希特勒苦心策劃的“向柏林進軍”的奪權嘗試,就這樣失敗了。
撰寫《我的奮鬥》
希特勒的政變失敗了,但他卻從這次失敗中爲自己和自己的政黨撈到了一筆宣傳資本。由于首席法官在“國家主義”思想上與希特勒並無原則分歧,因此最後只對希特勒判處了最輕的刑罰——監禁五年,表現好還可以酌情減刑。其實希特勒只服了8個月的徒刑就被赦免了,而且未被驅逐出境。就是在這僅8個月的服刑期間,他也倍受優待:除了獲准享用特別飯食,還讓他住在有兩扇窗戶、陽光充足,很爲舒適的單間牢房裏。他可以自由通信,自由接待來訪親友,生日時可以接受親友的花環和祝賀,此外還享有攜帶秘書、到戶外散步和做體操的特權。中午他則在牆上挂著一面萬字旗的休息室進餐,這時他就口若懸河地大講特講。所以當希特勒在這所看守監獄(這種監獄中的犯人名譽不受影響)中“服刑”結束時,獄中的大多數工作人員都變成了忠實篤信的納粹主義分子。
希特勒在監獄呆的這8個月,向自願追隨他來監獄的魯道夫?赫斯口述了他的著作——《我的奮鬥》第一卷(第二卷于兩年後出籠)。這部著作既不是一本回憶錄,也不是一部體現希特勒世界觀的作品,實際上它是一個集國家主義、帝國主義、種族主義、反猶主義和反對民主主義思潮于一體的大綜合。反猶主義是貫穿該書的一條主線。他認爲猶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雅利安人是優等人種,因此它有權征服和統治其他民族。該書的另一思想是鼓吹複仇主義。希特勒聲言必須撕毀凡爾賽和約,必須同德國人民的“不共戴天的死敵,——法國算賬。他聲言,和約所加給德國的恥辱和仇恨己深深地印入六千萬男女的心坎,變成了一片彌漫的火焰。宣傳對外擴張是該書的又一主題。奪取生存空間,擴充領土,征服世界。他宣稱”將把目光投向東方的那個國家”,“不能用和平方法取得的東西,就用拳頭來奪取。”希特勒還在書中攻擊議會民主制度,宣傳專制獨裁統治,反對馬克思主義,宣揚法西斯的理論。《我的奮鬥》一書被看作是法西斯的理論和行動的綱領,是納粹黨的聖經。它爲希特勒塗上了一層迷人的色彩,迎合了當時廣泛存在于德國的憤懣情緒,因而在納粹政權時期它發行量很大,流傳極廣。
重建納粹黨
希特勒從啤酒館暴動的失敗中悟出了自己的道理:即不能通過政變去剝奪臺上統治者的權力,相反只有通過與他們的合作才能取得政權,要充分利用共和國憲法所提供的一切合法條件去攫取政權,鏟除共和國。于是,在他出獄後的1925年1月4日,拜訪巴伐利亞總理,承認1923年的政變是一個錯誤,並保證今後一定循規蹈矩,遵紀守法,還答應在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鬥爭中支持這位總理。邦總理遂由此産生一種印象:這頭凶猛的野獸現在被“馴服了”,人們可以松一下繃緊的弦了。這樣,在2月份,巴伐利亞政府就撤銷了對納粹黨及其機關報《人民觀察家報》的禁令。接著,2月26日《人民觀察家報》正式複刊。2月27日納粹黨正式重建,希特勒又獲得了獨裁元首的身份,但被禁止在公開場合演說,而且其他各邦也相繼效法。
這時的德國由于實行了貨幣改革,美元資本陸續流入。故而經濟迅速恢複和發展,國內政局趨向穩定。這對希特勒的納粹運動是十分不利的,這以後可以說納粹運動進入低潮。但希特勒並不爲自己政黨的弱小而氣餒,他仍不屈不撓,不喪失希望和信心。他一方面利用這段不能公開講話的時期,專心致志地寫作《我的奮鬥》的最後部分,思考納粹黨和自己的前途,另一方面又充分施展自己的組織才幹,在納粹黨裏建立了一套錯綜複雜的黨內機構,它幾乎包括了德國政府所設置的各種部門。爲了擴大影響,吸引更多的群衆,希特勒還陸續建立起一批群衆組織。希特勒事必躬親,過問黨的一切細小決定。就這樣,到了1928年,納粹黨逐漸變成了一個“擁有一批具有接管政府事務能力的幹部的政黨”。而且納粹黨的信徒們都有一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同信念,把他們的元首視爲衆望所歸的決策人物。只是由于這時沒有適宜的氣候,它的內部力量與自身團結尚未顯露鋒芒,因而普通被外界忽視罷了。此外,在經過了相當的困難之後,希特勒又把沖鋒隊改組成爲一個擁有幾十萬隊員的武裝團體,其任務是保護納粹黨舉行的集會,搗亂其他政黨的集會和一般地恫嚇那些反對希特勒的人。而且爲了使武裝團體更可靠,希特勒又建立了黨衛隊,並要求他們特別宣誓效忠他個人。
後門奪權
1929年10月末從華爾街開始的經濟恐慌迅速蔓延,導致了一場世界性經濟危機。德國的經濟是靠美國發展起來的,所以受害最大。企業倒閉,産銷蕭條,失業人數直線上升,最高時達600萬。這可給希特勒、戈培爾等人提供了絕好的機會。他們稱經濟危機是“政府無能”的一個佐證,是政府接受《凡爾賽和約》和戰爭賠款及奉行“社會主義”政策的結果,是共和國和曆屆政府毀滅了德國的一切。希特勒公開宣布,他歡迎這場經濟危機。他正可以利用它達到搞垮共和國的目的,而且他爲此甘願去幹任何事情。不久,經濟危機就發展成爲一場國家危機。由于經濟蕭條,國家稅收下降,相反失業救濟的支出卻迅速增加。1930年3月,魏瑪共和國的最後一屆政府終因入閣各黨在如何平衡國庫虧空問題上意見分歧而垮臺。
從1930—1933年期間,魏瑪共和國不得不由所謂的“總統內閣”來治理,經濟危機更使社會各階層的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衆對魏瑪共和國政府極爲不滿,強烈要求建立一個拯救德意志民族、給社會帶來安定,給人民帶來幸福的新政府。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爲國家社會主義展開更強大的宣傳,對各階層人民不斷做出符合其願望的慷慨許諾。一方面又通過納粹黨的宣傳機器,宣稱該黨不是一個階級政黨,而是“大衆黨”,並重點向中下層的中産階級發動討好攻勢,以爭取得到他們的支持。這種宣傳不能不打動處在絕望之中的德國人民,他們相信希特勒的諾言能夠兌現,因而紛紛聚集在納粹的旗幟下。危機前,納粹黨只有10.8萬人,到了1932年,人數超過了100萬。從1930年開始,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不斷獲得勝利,1932年4月10日舉行總統第二輪選舉,希特勒竟然獲得了36.8%的選票。1932年7月31日舉行國會選舉,納粹黨獲得了37.3%的選票,獲得230個議席,一躍成爲國會中最大的黨派。1932年8月13日,總統興登堡召見希特勒並試圖說服他與佛朗茨?馮?巴本共同組成聯合政府,但希特勒予以拒絕,聲言作爲最大政黨的領袖,要得到“包括一切方面的整個國家權力”,但興登堡也發表聲明加以拒絕。就在這時,巴本和施萊歇爾爲了一己私利,互相拆臺,寧讓第三者上臺,也不讓對方執政,通過政治上的交易,把希特勒推出來,搞了一個以“保守派和資産階級民族主義者、總統、國防軍和鋼盔團”爲一方,以希特勒的納粹集團爲另一方的聯盟,組成所謂“民族團結”的聯合政府。就這樣,希特勒終于在1933年1月30日通過“後門”交易登上了總理的寶座。從這時起,魏瑪共和國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國由此誕生。
對希特勒的得勢,被推翻的霍亨索倫王室的支持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興登堡,敦促其授權希特勒組閣,威廉二世還給納粹黨提供了200萬馬克的援助。但德國任何階級、集團、政黨都不能逃避其應負的一份責任。無産階級分裂、爭鬥,內耗損失巨大,更談不上團結一致對付法西斯。先天不足的資産階級對法西斯則是容忍、退讓,甚至迎合。他們不能聯合起來對付一個他們當時一定知道如果他們不團結起來加以撲滅就會壓倒他們的共同危險。難怪有人說,“把納粹黨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國人自己”。
建立獨裁體制
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並不滿足于在他同巴本和民族人民黨首領胡根貝格約定的範圍內行事,也不滿足于這種聯盟。他執意借助已經掌握的權力,實現建立獨裁的目標。因而在他上臺第三天即2月1日就發布第1號文告,聲稱興登堡總統宣布解散國會,定于3月5日舉行新的選舉。希特勒認爲,他將在選舉中穩操勝券,這樣就能排斥聯合政府中的其他政黨,確立一黨統治的體制。2月4日又頒布《保護德國人民法》,以便廣泛限制反對黨,特別是限制德共和社民黨在競選中的宣傳活動。2月6日,解散普魯士邦議會,使普魯士代理內政部長、納粹黨的戈林得以接管了警察局,爲納粹黨在普魯士奪權創造了條件。隨後由沖鋒隊、黨衛隊和鋼盔團成員組成的所謂“輔助警察”又先後接管了各地的警察部門,並在各大區建立了集中營,關押成千上萬的共産黨人、社民黨人和其他的反法西斯戰士。另一方面,希勒特又暗中拉攏國防軍頭目和大資本家,以取得他們的支持和贏得選舉的勝利。
爲了徹底打擊反對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反對納粹最堅定的共産黨,希特勒的納粹黨又一手炮制了震驚國內外的2月27日的國會大廈縱火案,並將之嫁禍于德國共産黨人,在國內掀起了空前規模的反共浪潮,致使德共的機構被全部摧毀,幾千名德共幹部被捕,並被迫轉入地下,在這一事件中,被捕人員還有社民黨人和其他著名人士。希特勒還在該事件後頒布被人們稱之爲“國會縱火法”的《保護人民和國家法》,授權政府接管各邦權力。他在沖鋒隊和黨衛隊的參與下,對各邦特別是那些不在納粹黨掌握之中的邦進行自上而下的奪權。從此,各邦的主權被納入“一體化”,德國這一法制國家趨于瓦解,納粹黨的一黨統治的基礎得以基本建立了。他通過“長刀之夜”事件,鎮壓沖鋒隊,大肆鎮壓打擊及削弱黨內反對派,鞏固自身勢力。
3月5日國會大選後,納粹黨獲得了43.8%的選票,民族人民黨獲得8%的選票,這兩個執政黨雖獲得了51.8%的選票,但沒有獲得2/3的多數,這樣他們就無法保證通過有些對他們來說是極爲重要的立法。于是3月23日希特勒軟硬兼施,終于獲得了他所要求的授權法。有了它,希特勒在4年任期中就擁有立法權,就可以把國會和議員們撇在一邊,不許他們問津。授權法是希特勒在權力道路上邁出的所謂“合法”的最後一步,同時也是建立他“元首國家”的基礎,希特勒有了這個授僅法以後,又頒布了一系列法規。他通過撤銷邦一級的行政區,取締納粹黨以外的政治組織,摧毀納粹運動內部的反對派,控制經濟和文化這四個方面的步驟,使各個領域進一步實行了“一體化”。就這樣,希特勒在上臺後的一年多時間裏基本上結束了從上到下的奪權活動,並建立了納粹黨一黨專政的法西斯極權統治。恰在這對,年邁的興登堡于1934年8月1日病逝。這可是給希特勒提供了最後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極好機會。希特勒立即頒布一項法律,把總統和總理這兩個職務合二而一,叫軍隊以及法官和官員向他個人宣誓效忠。作爲元首和總理,如今他成爲國家政權的單獨執掌者,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一體化了。
走向戰爭之路
希特勒在政治上整肅內部時,又把全部經濟都納入受國家控制、適應政治需要、實行強制生産的軌道,以更有利于擴軍備戰。接著希特勒就開始將其計劃付諸實施。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達了一個重整軍備的秘密手令,到1935年春,則公開宣布了此計劃:將國防軍由10萬擴充到30萬。這是公開違反凡爾賽和約,它立即引起西方國家的強烈反應。法、英、意都提出了抗議,並達成共同防禦的協定,但一切只不過是停留在紙面上,從未去實施,相反在其背後倒掩蓋著勾心鬥角和畏首畏尾,特別是英國還中途變卦,與德國簽訂了一項海軍協定。這也是英國“綏靖”政策的開端。這一連串的事情使希特勒確信:這裏出現的又是一幫和他昔日國內政敵一樣不中用的家夥,只要他堅決、突然地把既成事實擺在這些家夥面前,他們勢必束手無策,聽之任之。于是,希特勒于1936年3月7日悍然宣布廢除洛伽諾公約,不顧凡爾賽和約的規定竟派出3萬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並沿德國西部邊界建立起防禦工事。此時,法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只要稍有動作,希特勒就會乖乖地縮回,但他們又只是滿足于提出抗議,並未采取任何切實的對抗措施,這就使希特勒更加膽大妄爲,加快了向外擴張的步伐,1936年11月,德日締結反共産國際協定,1937年9月意大利又加入此協定。這樣,德、意、日三國就正式結成法西斯集團。
希特勒最終擺脫了《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和外交上的孤立處境,于是,他于1937年11月5日召集國防部長、國防軍三軍總司令和外交部長等頭目,向他們宣布最遲在1943至1945年之間解決德國的空間問題,要占領與德國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間和原料基地。而征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是他的第一個目標。這時的德國軍事力量已有了相當的規模,經濟形勢也進一步好轉。所以希恃勒自覺有了資本,就開始把他的計劃付諸實施了,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軟硬兼施,在奧地利的親德分子和納粹分子的幫助下,兵不血刃占領了奧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歐侵略擴張的第一步。英法兩國對希特勒的這一行動又只是聽之任之。法國毫無表示,英國只是由駐德大使提出抗議了事,蘇聯政府發表聲明進行譴責,並要求召開國際會議討論制止德國侵略的措施,但遭西方國家拒絕。吞並了奧地利之後,希特勒就策劃向捷克斯洛伐克開刀。他瞄准英法等國不願爲捷克斯洛伐克承擔戰爭風險的心理,利用納粹黨培植的蘇臺德德意志黨人充當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馬前卒,通過1938年9月30日淩晨英、法、德、意四國首腦簽署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一槍未發地又把蘇臺德地區占爲德國所有。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毀了慕尼黑協定,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對希特勒的這一行徑,英法除了提出口頭抗議,並沒有采取任何重大措施。
希特勒在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得手之後,緊接著又把手伸向波蘭,要波蘭歸還但澤市,提供享有治外法權的通往東普魯士的陸地走廊。波蘭堅決拒絕了希特勒的無理要求。到了這時,深深感受到希特勒欺騙和愚弄的英國首相張伯倫才放棄綏靖政策,轉而強烈譴責希特勒的侵略行徑並宣布全力支持並保證波蘭的獨立。法國在此情況下也作了相應的表態和加強戰備的措施。希特勒面對波蘭的不屈服態度和英法保證波蘭獨立的聲明,以及他們正在同蘇聯談判並有可能結成同盟的情況,不免有些害怕,因此,他也秘密派代表同蘇聯進行談判。蘇聯鑒于英法同自己的談判缺乏誠意,背地裏還向德國大獻殷勤,繼續推行禍水東引的綏靖政策,同時爲了自己國家的利益而利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終于在1939年8月23日同納粹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則由此去掉了擔心出現一場兩線作戰的心病並還能經常不斷地從蘇聯那裏得到糧食和原料的供應。希特勒自覺已無後顧之憂,于是在1939年9月1日,終以“閃電戰”實施了他幾個月前就打算實施的進攻波蘭的計劃。英法兩國雖于9月3日對德宣戰,但在希特勒征服波蘭的四個星期中一直按兵不動。法國軍隊只是在馬其諾防線後面構築工事據守。士兵們將德國西線的戰爭稱之爲“靜坐戰”或“滑稽的戰爭”。波蘭在德國軍隊的猛烈攻擊下終于在9月28日淪陷。
占領波蘭之後、希特勒又向英法大力施放和平煙幕,可暗中他卻悄悄地加緊把它的部隊從東線調集至西線,把主要的目標對准了法國,1940年4月,希特勒開始把他在前一年10月10日發布的進攻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密令付諸實施。但他首先卻去攻占了丹麥、挪威以保證德國有海上的戰略基地和瑞典鐵礦沙的供應。接著,于5月10日至5月28日,命令德國軍隊攻占了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5月13日,德軍大舉入侵法國。6月22日,法國被迫在一戰結束時德國向其簽署投降書的貢比涅車站向德國簽署了投降書。法國被占領後,希特勒的對手就只剩下在敦刻爾克大潰退中遭到嚴重削弱的英國了,希特勒首先對英國實行誘和,條件是德國承認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但因爲遭到以丘吉爾爲首的強硬派的抵制,所以沒有成功,于是他立即下令實施在英國登陸的“海獅作戰計劃”,這是無奈的選擇,本來在希特勒的原計劃裏,並沒有打算與英國進行較量,本來希特勒以爲法國投降之後,英國也會很快屈服。但希特勒想依靠空中優勢制勝英國的計劃,但是由于帝國空軍總司令戈林忽視英國實力,造成戰略決策失誤,失去最佳時機,因而一再推遲“海獅作戰計劃”。戈林自以爲是,擅自改變作戰計劃,將空中打擊重點由軍事目標轉移至重要城市,給英國以喘息之機,加上英國從1935年開始在全國布置雷達網,並配備靈活性優越的“颶風式”和“噴火式”戰鬥機,使德國空中優勢不複存在,“海獅作戰計劃”在英國的頑強抗擊下徹底破産了。之後,希特勒不得不在9月27日無限期推遲“海獅作戰計劃”。這是希特勒在歐洲大戰以來首次沒有能達到入侵目的的一次大戰役。
希特勒早在西線作戰、進攻英國時,即1940年夏就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指令德軍“必須准備在對英戰爭結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戰役擊潰蘇俄”。這時,希特勒看到蘇聯也在加緊備戰工作,爲避免陷入兩線作戰,他決定先解決蘇俄這個他稱霸歐洲的最大障礙。希特勒認爲,英國已被逐出歐洲大陸,短期內不可能成爲德國東進的後顧之憂,而且”俄國一旦被打敗,英國的最後希望就破滅了”。于是他決定首先解決他認爲是落後的蘇聯。
在進攻蘇聯之前,希特勒己占領了歐洲的14個國家,並且把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變爲自己的附屬國。希特勒認爲他通過無限度地搜刮歐洲廣大地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力量己足夠強大,而且1940年,德國的軍事生産比上年度增長了1/3,他自以爲一切己准備就緒。于是撕毀兩國互不侵犯條約,下令于1941年6月22日在1000多公裏長的蘇聯邊境上發動大規模的突然襲擊。對希特勒來說,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另一場戰爭。是一場思想領域中反對布爾什維主義的十字軍似的進軍,是一場反對“斯拉夫劣等人”的種族戰爭,是一場贏得“生存空間”的占領戰爭。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的軍事實力,也低估了西方民主國家反法西斯鬥爭的堅定性,終于使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絕境。
希特勒在被占領的地區規劃他所要得新秩序,那就是一個由納粹統治的歐洲,他的資源供給納粹德國,他的人民作爲德意志的奴隸,所謂“不受歡迎分子”必須滅絕,首先是猶太人,其次是斯拉夫民族,他們的文化也必須毀滅。占領波蘭之後希特勒曾對駐波蘭總督漢斯?弗朗克指令:“我們是主宰民族,必須嚴厲公正的統治...我們要取走這個國家的一切財富”。希特勒曾經指出對蘇聯新征服地區的原則:“統治它、管理它、榨取它”。根據希特勒的政策對對猶太人實施最後解決殺死所有的猶太人包括男子、婦女、兒童。希特勒的命令在納粹德國在占領區采用所謂“肅清暗殺”“不留痕迹的消失”實施恐怖行動。
希特勒的失敗
第一:德軍在西線戰役時沒有殲滅敦克爾克的30萬英法聯軍,使之成爲日後盟軍反撲的中堅力量。
第二:德國的資源無法承受長時間的戰爭消耗。
第三:德國沒有在戰爭初期消滅英國皇家空軍,導致德軍在不列顛空戰中的失敗,海獅計劃的泡湯,致使德國在今後處于和一戰時期同樣的兩線作戰的泥潭。
第四: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使一直處于孤立主義中的美國覺醒,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喚醒了美國強大的軍事和工業實力。
第五:德國沒有在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一年將蘇聯擊敗,使德軍與蘇聯陷于長期的拉鋸戰,蘇聯國土遼闊有著極大的戰略縱身,人口衆多工業實力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德軍只有在戰爭的第一年戰勝蘇聯才可能贏得這場戰爭。
第六:如果就算沒有在第一年擊潰蘇聯,但是可以迅速攻占莫斯科這個蘇維埃政權的心髒,就會對蘇聯軍民的抵抗意志産生極大動搖。但是由于希特勒對戰局的錯誤指揮,沒有聽取古德裏安的先攻打莫斯科的意見,而是命令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大軍攻打基輔再打莫斯科,使德軍浪費的兩個月的寶貴時間,等到德軍在回師莫斯科的時候德軍的士氣以大打折扣,裝甲部隊也有大量損失,在加上冬季的來到,朱可夫已經在莫斯科正面建立了一道縱身100多公裏的防線。使得德軍喪失了在戰爭初期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時機,等德軍到達莫斯科城下時以是強弩之磨。
第七:德國最高統帥部對盟軍到底是在諾曼底還是加萊登陸的判斷失誤,將盟軍的登陸地點判斷成加萊導致對諾曼底地區防守的空虛,所謂的大西洋壁壘更是與戈培爾所吹噓的相差甚遠,使盟軍輕易上岸。
第八:盟軍登陸後,由于盟軍絕對的空中優勢,致使德軍的4個裝甲師沒有及時趕到諾曼底海灘。
第九:德國最高統帥部對德軍反擊的4個裝甲師的部署存在嚴重失誤,希特勒將部隊部署在距諾曼底海灘數十公裏以外的內陸地區,而且這4個師的調動必須得到希特勒的同意。使得德軍的裝甲部隊喪失了最佳的反擊機會。
第十:德軍阿登反擊的失敗使德軍喪失了其所有的裝甲部隊加速了第三帝國的滅亡。
最後歲月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逃過“狼穴”炸彈暗殺後,又回到柏林,住進總理府下面的地下避彈室中,並在戈培爾等幾個親信和情婦愛娃?布勞恩的陪伴下,在充斥著絕望和幻想的陰森可怖的氣氛中指揮戰爭,躲在地下室中的他經常四肢顫抖、目光呆滯、面色慘白,說起話來有氣無力。即便到了這個時候,希特勒還抱著戰爭很快即將發生一個轉折的希望。然而現實是無情的,盟軍推進的速度越來越快,希特勒擺脫困境的幻想完全破滅,于是在1945年3月19日下令毀滅一切“德國國內軍事、交通、通訊、工業和供應設施以及敵人爲繼續作戰以某種方式立即或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利用的東西”。當被要求執行命令的施佩爾提出異議時,希特勒仍高喊:“如果戰爭打輸了,人民也就完了。……因爲人民已被證明是軟弱的,而未來只會屬于更加強大的東方人。這場戰爭結束之後,剩下來的反正只是劣等人,因爲優秀分子已經陣亡了。” 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希特勒得知此消息後,頓然又生出戰爭會出現轉折的希望,而且這種充滿希望的氣氛一直持續至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那天。4月22日,柏林已被蘇聯紅軍包圍了3/4,這時希特勒才大夢初醒,看清了面前的事實。他說道:“戰爭打敗了……我將留在柏林,只要時刻一到,我就用手槍結束我的生命。”但同時他也痛罵國人:“武裝部隊抛棄了我,我的將軍們全是草包,我的命令沒有得到執行,一切全都完了……德國沒能完成我給整個民族提出的任務。”4月27日,整個柏林完全被蘇軍包圍起來。4月28日,希特勒的戰時盟友意大利的墨索裏尼被遊擊隊抓獲槍決並被頭朝下倒挂在米蘭的一家汽車庫頂上示衆。同一天,希特勒又獲悉,他的副手希姆萊企圖同西方列強進行談判;至此,希特勒完全泄了氣,感到自己的末日已經來臨。他開始口授他的政治遺囑,但他仍然要痛罵猶太人,要求後繼者“必須竭盡全力恪守種族法律,無情地抵抗世界各民族的毒害者國際猶太集團。” 1945年4月28日午夜,希特勒和他的情婦愛娃?布勞恩正式結爲夫婦。4月29日,蘇聯坦克向火車站附近的動物園推進。4月30日,蘇軍經過激戰,終于攻占了國會大廈。此時希特勒的總理府已在炮火的射程之內。下午3點30分,希特勒和愛娃回到地下室的避彈房間,把手槍槍口對准自己的前額,開槍自殺。愛娃?布勞恩則與此同時吞下了毒藥。兩人的屍體被侍從用軍毯包上,擡至總理府的花園裏,按照希特勒的遺囑,澆上汽油火化。希特勒幻想的“千秋帝國”和他一道死去,1945年5月8日夜,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德國戰敗。希特勒的骨灰並沒有找到,一個似乎可信的解釋是“被蘇聯打到花園裏炮火把所有的痕迹都掃光了”,戰後曾有希特勒仍在人間的傳聞,但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據說盟軍在總理府的廢墟中找到了希特勒尚未完全焚毀的屍體,據信那應該是稍後自殺的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夫婦的屍體,希特勒曾經說過:“衡量一個男人有兩種方法,一是看他娶什麽樣的女人,二是看他是什麽死法。”這句話不僅是對于他本人的,也是對于他的預言家戈培爾的。 希特勒生前曾說:“我要讓全世界記住我一千年!” 納粹德國元帥瓦爾特?馮?勃勞希契說:“希特勒是德國的劫數,這是無法逃脫的” 納粹德國駐波蘭總督漢斯?弗朗克在紐倫堡被行刑前說:“一千年易過,德國的罪孽難消。” 希特勒最喜歡的音樂家是理查德?瓦格納,最喜歡的歌劇是《羅恩格林》,他曾用歌劇裏的名詞做爲任務名。如向西班牙內戰佛朗哥叛軍的運輸行動“魔火”。
http://baike.baidu.com/view/4690.htm
蘇天澤:李田田事件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 - 多維新聞
實事求是的說,李在微博支持宋,本是一件很小的事,但由於現在中國大陸民粹高漲,任何一件小事都很容易被激動的線民“上綱上線”為政治問題,結果就讓永順縣官方陷入輿論漩渦,遭遇不測。
十年前,中國人可以輕鬆自由地討論各種問題,基本上不用擔心被舉報、被網暴;但現在國內外民粹、對抗、鬥爭氛圍的裹挾下,現在很多中國人的神經變得敏感而脆弱,中國人動不動舉報這個、舉報那個。連本應該十分成熟、穩重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各類組織團體也變得敏感、脆弱化,這讓中國社會應對各類事件的能力大大降低,製造事件的能力卻大大提高。在由泛政治化民粹製造的李田田事件中,李田田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永順縣官方和整個中國社會都將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
【圖博館】習中國夢
習近平想要到2021中共、2049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可能性如何?由本【圖博館】的相關貼文可知:軍經政的硬實力很可能,文化等軟實力不可能。(再加貼文〈島中對〉兩岸國族對立下的台灣未來,本館已完成兩岸之研判,館長夕死可矣,靜待歷史驗證。)
如習的偉大復興是指漢唐文治對東亞周邊之影響力,那不可能!漢唐武功會隨王朝衰亡,但只要中國與東亞的文明尚存,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永存。相對於唐文化的開放包容,中共體制從毛澤東的極權、到鄧小平改革開放後的威權,對周邊國家均無吸引力。鄧1992南巡後、尤其繼任者江澤民「海派文化」的開放包容性之下,中國軟實力一度有可能,但由下對習之析判,可知已不可能。
相對於江澤民的「右」(海派文化)「南」(出生和文化性格皆屬江南),習的文化屬性「左」(習乃清大馬克思主義法學博士+中共的反資本反封建之本質)「北」(習和國母彭麗媛都出生北方),[中國文化的南北之別,詳參《實然觀》〈南北〉一節]。江的海派文化雖開放包容,但也奢華、易生貪腐,民氣「仇官仇富仇名」。習上台後,民氣可用,先反貪肅腐、樹立官威,再私心自用「殺猴警雞」打壓各行各業。……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對於相關輿論,葛劍雄6月17日發微博回應稱,「請問我的話哪一點不是事實?我説這番話,意在告誡青年人、天真的讀書人不要以為近代史是學術,可以自由討論。」
他還表示,「我變了嗎?這些話我並非第一次説,至少已經説了五六年了。我一直主張,在學術上要堅持自己的觀點,但沒有必要也不應該觸犯政治的底線,更不應走極端。如果想搞政治,就堂堂正正搞,不要打著學術的旗號,更不要混在學術界累及他人。」
湘西自治州2021-12-24通報“教師李田田”事件:已成立工作組調查
12月17日,微博帳號“湘西教師李田田”發帖聲援上海震旦職業學院教師宋某的不當言論,被線民舉報(上海震旦職業學院女教師宋庚一上週在課堂就1937年侵華日軍造成的南京慘案等相關問題發表評論被學生偷拍視頻曝光後遭校方開除,另參【圖博館】《南京大屠殺》)。
經核實,李某2013年在讀大學期間,經診斷患抑鬱症,今年4月病情加重,曾到位於永順縣城的湘西州精神病醫院檢查。根據診斷結果,李某一直請假休養治療。19日上午,李某在其母親和姑父肖某(縣教體局工作人員)等人勸說陪同下到湘西州精神病醫院檢查,診斷結果為“心境障礙,建議住院”。當天下午,經其母親、姑父和醫生反復勸說,李某同意入院治療,但情緒一度出現反復,經過醫生治療和親屬安撫疏導,病情趨於穩定。22日中午,根據本人意願轉入永順縣人民醫院進一步治療。考慮到李某某患病、懷孕等因素,對其發表不當言論的行為,待出院後再依法依規進行教育勸導。
相關新聞
尋找李田田:中國敢言教師失聯引發公憤--紐約時報中文網
袁斌:李田田事件,到底誰在說謊?--大紀元
不沉航母?美媒:中國南海人造島很強,76炮放樓上(圖) 2022-10-28 軍武雜談
中國在南海擁有數座島礁機場,能夠起降預警機、反潛機、轟炸機和重型戰鬥機等,最近美國網站《戰區》稱為中國的“不沉航母”。中國修建了“炮樓”,樓上架設76毫米和30毫米速射炮,並配火控設備,能攔截飛行器和巡航導彈,攻擊島礁的外來艦船。還可以看到車載相控陣雷達系統為陸基車載中遠端防空導彈系統提供目標的火控資料。
在二戰中,炮樓為何在歐洲戰場不常用(楨:? ),而亞洲戰場卻隨處可見?2022-08-02
二戰中歐洲戰場是有炮樓,而且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在冷兵器時代,炮樓一直都是相當有力的防禦工事,直到火炮的出現,炮樓的優勢越來越小了。發展到二戰之時,歐洲的炮樓就被發現便被炸坍。日軍在我國修建了幾千座炮樓,這是因為日軍看到了我國武器裝備短缺並且落後的劣勢。
相關新聞資料
二戰期間德軍的炮樓到底有多麼強大?比日軍修建的更要堅固。 2019/06/07
二戰爆發之後,德軍裝甲部隊,在歐洲大陸上肆意橫行。作為反擊,會派遣轟炸機襲擊德國,德國修建了8座炮樓。雖少但卻很高大堅固,樓高35米牆厚2.5米。樓頂安裝4座105毫米高射炮,數門37毫米高射炮。炮可以360°旋轉,能構建全方位的防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