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2 06:32:26阿楨

《國際戰略報告》

李少軍主編的《國際戰略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由下面的目錄和書評,可看出其功力超過臺灣。

臺灣有鈕先鍾呀!

鈕先鍾的功力在中西軍事戰略思想史,國家和國際戰略則非其所長(鈕雖有著《戰略研究入門》,後評),正如前評《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所言:
戰略學譯著者鈕先鍾果然不擅於國際關係,替淡大戰略所學生挑譯的Trevor Taylor等著之《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臺灣商務,1992),與本臺前後相關書評比較、根本讀讀不出啥是國際關係的學派與理論。

這沒辦法,《國際戰略報告》是在大陸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所做的探索,才得以實現了理論研究的深化與系統化。臺灣島國,學者能依美歐研究發表些論文就不錯了,怎可能出版有中國觀點的前評:《當代世界政治與國際關係》《中國國家利益分析》《中國國家利益與影響》《中國綜合國力》《大國安全觀比較》《大國崛起》。

李少軍,生于1950年,1982年畢業于河北大學。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政澡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政治學,所發表的主要作品包括《國際政治學概論》、《國際安全警示錄》等。

《國際戰略報告》目錄

理論篇

 第一章 戰略概念的起源與界定
一 戰略觀念的産生與形成
二 戰略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國際戰略的基本要素
一 國家利益與國家目標
二 國家實力與戰略資源
三 國際戰略環境
 第三章 國際戰略決策
一 國際戰略決策的概念與機制
二 影響國際戰略決策的因素
三 戰略決策的操作
 第四章 國際戰略模式的主要類型
  一 實力政治型戰略
  二 制度合作型戰略

國際環境篇

 第五章 美國:超級大國的全球戰略
一 美國的對外戰略理念
二 美國的國家利益與戰略目標
三 美國的國家力量與戰略資源
四 21世紀初期美國大戰略的基本框架與特點
附錄中美關系的量化分析
 第六章 歐洲一體化與歐盟的對外戰略
一 歐洲的戰略理念
二 歐洲主要國家的利益觀與戰略目標
三 歐洲國家的戰略力量和資源
四 歐洲的戰略選擇
 第七章 俄羅斯對外戰略的調整及前景
一 俄羅斯的戰略觀念
二 俄羅斯的國家利益與戰略目標
三 俄羅斯戰略資源與實力的演變
四 當代俄羅斯的戰略調整與未來走勢
 第八章 日本的大國外交戰略
一 日本的戰略理念
二 日本的國家利益與戰略目標
三 日本的戰略資源
四 日本的對外戰略選擇
 第九章 周邊形勢與地區戰略格局
一 朝鮮半島的戰略格局與大國關系
二 南亞的戰略格局
三 東盟國家的對外戰略
四 中亞國家的對外戰略

中國選擇篇
  ……

《國際戰略報告》:戰略研究理論的新突破>唐小松 

    2005年1月,由李少軍教授主編的《國際戰略報告——理論體系、現實挑戰與中國的選擇》一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這部著作是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課題組”曆時4年完成的中國社會科學院A類重大課題的最終研究成果。作爲一部有完整理論體系的60萬字的戰略評估專著,它的出版理應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事實上,它第一次出現在學術研討者的面前是在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于2月初舉行的一次有關中國戰略選擇的報告會上。

在當代錯綜複雜的國際互動中,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的重要性是毋須贅言的。作爲國際關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戰略研究是對國家間相互作用規律所進行的概括和解釋。這種研究應是理論研究和對策研究的結合體,不僅要解決國際關系“爲什麽”的問題,同時也要解決國家互動“做什麽”的問題。就當今學術界的戰略研究而言,一個明顯的薄弱環節就是缺乏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評估框架。《國際戰略報告》一書的問世不論是否完善,都是向著這個方向邁出的一大步。

    《國際戰略報告》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理論篇是全書的理論框架,論述了國際戰略的理論體系與基本概念,包括戰略概念的起源與界定、國際戰略要素、國際戰略決策和國際戰略模式。

第二部分國際環境篇本著“知己知彼”的理念,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對諸如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等相關國家和國家集團的對外戰略以及中國周邊的戰略形勢進行了論述,對中國制定與實施對外戰略的國際背景進行了系統的戰略評估,並對各國的戰略選擇進行了分析。在分析大國對外戰略時,有意識地首先說明其戰略理念,因爲一國的戰略理念是一國界定利益目標、區分敵友是非以及確定對外政策的根本性看法,是一國制定長期對外戰略的指導性方針。在分析各國戰略理念的基礎上,作者再進一步提出各國的戰略偏好和戰略選擇,這就使之更加具有說服力,也爲下一部分的中國選擇篇提供了現實依據。

第三部分是全書的重點和歸宿,通過對中國的戰略文化傳統中“和合”思想的論述,闡明了中國文明發展的和平內涵;通過對新中國對外戰略的演變曆程的闡述,總結了經驗教訓,說明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已經爲21世紀的中國戰略選擇奠定了基礎;通過對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關系的論證,闡明中國應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同時應建立有效威懾,積極加入國際體制,以建構和平的大國關系和穩定的周邊環境。這三個部分一方面自成體系,另一方面則構成了一個前後有著密切邏輯聯系的有機整體。該書的副標題——理論體系、現實挑戰與中國的選擇,准確地反映了全書的內容與結構。

    《國際戰略報告》在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所做的探索,實現了理論研究的深化與系統化。該書所作的研究,不但具有解釋性,而且具有實際可操作性。這種可操作性不同于一般的政策建議,它是基于理論所得出的一些原則性和方向性的東西。該書的主旨體現了“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的思想,希望爲決策者制定具體的對策提供一種理論上和方法上的啓示。作爲一部文字通俗易懂的學術專著,該書不僅適合于外交決策部門、學術機構和高校作爲研究和教學之用,也適合于對國際戰略問題感興趣的各界人士閱讀。書中獨到的見解對讀者了解相關知識將大有裨益。 (作者:唐小松,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交學系教授、博士)
http://www.xslx.com/htm/xssy/spwl/2005-03-07-18385.htm 

戰略

克勞塞維茨將戰略定義為「如何使用戰爭手段以達成戰爭目的的學問」;李德哈特定義為「使用以及分配軍事工具以達成政策目標的藝術」。就以現代用法而言,戰略分為多種層次,傳統的戰略指軍事戰略(Military Strategy),亦即是戰爭的前置規劃、軍事行動的詳細計畫,武力的運動與處置等等。而加上了政治層面,亦即戰爭的指導,則被稱之為大戰略(grand Strategy),此外還有包含經濟、心理各層面的總體戰略(Total Strategy),以及野戰戰略(現在指為戰術Tactic)等較為低層面的說法,但大體來說戰略指的是具有「總體性」的規劃。

國際戰略

國際戰略環境是指世界各主要國家和政治集團在一定時期內在戰略上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鬥爭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環境。
    它包括國際戰略格局和國際戰略形勢兩個方面,國際戰略格局是國際戰略環境的框架結構;國際戰略形勢是國際戰略環境的動態表現。它從本質上反映了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政治集團建立在一定軍事、經濟實力基礎上的政治關系的基本狀況和總體趨勢,其核心是世界範圍內的戰爭與和平問題。國際戰略環境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時代的特征對它的基本面貌有決定性的影響。
    此外,影響國際戰略環境的主要因素還有:國際間戰略利益的矛盾及其發展;政治、軍事、經濟力量在世界範圍內的分布與配置;主要國家之間的戰略關系及其鬥爭、制約、合作的態勢;戰爭的進程和結局,以及戰爭威脅的性質和程度等。
    國際戰略環境是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國際條件,對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有重大的影響,並決定或制約著一個國家政治、軍事、經濟鬥爭的對象和敵友關系以及采取的方針、政策和策略。任何一種戰略,都是依據一定的環境條件而提出來的,在實施過程中都要受到這種環境條件的制約,因此,對國際戰略環境的分析和判斷,是制定戰略決策和戰略實施過程中必須特別加以重視的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只有站在時代的高度,從各主要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戰略利益關系入手,較系統地考察一個較時期內國際戰略格局的狀況和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趨勢,綜合分析影響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各種國際化條件,判明本國遭受威懾的可能、方向、性質和程度,才能提出正確的戰略對策。
http://baike.baidu.com/view/613927.html

國家戰略

國家戰略是國家戰略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戰略,是指導國家各個領域的總方略。其任務是依據國際國內情況,綜合運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國家力量,籌劃指導國家建設與發展,維護國家安全,達成國家目標。國家戰略概念來源于大戰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大戰略概念傳入美國,到戰後逐漸演變成爲國家戰略,並將其正式列爲美國軍事術語。其定義是:“在平時和戰時使用軍事力量的同時,發展和使用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心理力量,以實現國家目標的藝術和科學。”許多國家對國家戰略的研究正在開展之中,學術界對它還存在著不同的認識。
原蘇聯及東歐國家不使用國家戰略的概念。有的把它等同于大戰略;有的認爲兩者是有區別的,其區別就在于大戰略是運用國家力量,達成軍事目標,而國家戰略則是運用國家力量,達成國家總體目標。80年代以後,中國學術界也開始了對國家戰略的探討,主要是從區別于大戰略的意義上來認識和使用國家戰略概念的。有一種意見認爲,雖然中國未在正式文件中使用國家戰略這一概念,但它主要體現在黨和國家的總路線、總方針、總政策之中。
http://baike.baidu.com/view/249256.html

大戰略

大戰略是國家戰略體系中以軍事戰略爲主的總體戰略。它是西方國家使用的一種戰略概念。
    據1935年英國野戰條令的解釋,大戰略是“爲實現全國性目的而最有效地發揮國家全部力量的藝術。它包括采取外交措施,施加經濟壓力,與盟國簽訂有利的條約,動員全國的工業和部署現有的人力,以及使用陸海空三軍進行協同作戰。”
    美國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著有《大戰略》一書,他把戰略解釋爲:把國家戰略中的全部軍事戰略和其它領域的戰略(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和心理等)中與國防直接有關的部分彙集在一起,就構成大戰略。該書除重點敘述美國的各派軍事思想和軍事戰略外,還敘述了美國的對外政策以及與軍事戰略有關的地理、經濟和科學技術等問題。
    《大戰略》一書作爲作者多年研究美國軍事戰略的成果,其中一些觀點有新穎和獨到之處,對研究美國的軍事戰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近年來,中國學者也有人使用大戰略,通常是指比軍事戰略高一個層次的戰略;有時也與國防戰略、國防戰略混用。
http://baike.baidu.com/view/512809.html

上一篇:珠海航空展

下一篇:飛艇

媚藥 2020-01-12 11:14:42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阿楨 2012-06-05 08:57:49

紐時投書:放棄台灣、勾銷債務、救美經濟【聯合報2011.11.12

紐約時報言論版十日刊出一篇以「放棄台灣,救美國經濟」為題的投書,建議歐巴馬政府關起門來與北京當局協商,以終止對台軍售及軍事協助,交換中國大陸一筆勾銷美國的一點一四兆美元債務。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曾擔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安全研究員的保羅.肯恩(Paul V. Kane),他是美國陸戰隊中士退伍,曾在伊拉克作戰並獲獎章。
肯恩說,美國總統歐巴馬只消一個大膽行動,就能把美國導向正途,還能當選連任。這個行動就是:關起門來與北京領導人協商,以終止對台軍售及軍事援助,且在2015年結束台美之間的防禦協定,交換中國大陸勾銷美國目前欠中國大陸的一點一四兆美元。
這篇文章說,如今台灣對美國來說幾無戰略利益,而且台灣已逐漸透過投資和通商與中國大陸統合。台灣被吸納進中國大陸,已是無可避免。
肯恩說,現況非常危險:如果獨派決定宣布獨立,或北京鷹派對兩岸統合等得不耐煩而以武力進犯台灣,美國可能會突然捲進這場耗資數兆美元的戰爭。
肯恩在文中說,中共基於以下理由,會希望與美國達成這項交換。
首先,就象徵和戰略意義而言,台灣是北京的最優先要務;其次,這項交易將讓台灣逐步而和平的統合進中國大陸;第三,可以打擊拿台灣議題爭取更多軍事預算的北京強硬派,此舉也將為中國省下巨額軍費。
肯恩明確指出,這項交換可在不加稅或不縮減開支的情況下,就為美國打消近百分之十的國債。同時,也將把美國外交政策從過時的冷戰時期糾葛,帶向當代經濟及戰略利益。

美前副助卿:棄台言論 天真危險、站不住腳【聯合報2011.11.12

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薛瑞福十日在一項研討會表示,近來美國陸續有人提出「棄台論」,這種主張「天真又危險」。但他也提醒,雖然這些意見仍不是主流,也非大家的共識,但必須嚴肅看待並反駁。
薛瑞福強調,「棄台論」背後的幾個假設都站不住腳。棄台論者認為,去除台灣問題這個障礙,有助美中建立互信,促成兩國在美國關切議題合作;事實上,中國對北韓及伊朗等議題的政策都是依據自身國家利益,不會因為美國放棄台灣就改變。

版主回應
台灣的大戰略2012.06.04聯合報 林中斌 (作者曾任陸委會首席副主委、國防部軍政副部長,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大戰略超越軍事,包括外交和內政。台灣呢?它還包括兩岸政策。
大戰略如果說清楚,國防部容易策劃軍事戰略,外交部、陸委會、經濟部、文化部等也容易規劃各自政策。否則,各部會揣測「上意」,因而傾向保守: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台灣也許有大戰略。但孤陋寡聞的筆者尚未知悉,因而冒昧建議以下環環相扣的六項:
一、理性自認小國。歷史上小國和大國硬拚,成功的沒有,遭殃的很多。小國無法以力取勝,也無法以錢取勝,更無法以悲取勝,必須以智取勝。
二、務實面對兩大。美國經濟成長遲緩、兩黨惡鬥政治癱瘓、軍費消減,但仍為廿一世紀舉足輕重之強國。中國大陸GDP目前占世界百分之十二,距明朝百分之卅尚遠,潛力雄厚。台灣沒有本錢與兩大中任一交惡。
三、立足平衡中點。目前,台灣太近美方不利經濟;太近中方不利安全和民主。何況台灣太近任何一方,便被它「吃死」。台灣若立足兩者間之平衡點,雙方皆將爭取。
四、兩岸和平交往。金融風暴下,中國大陸最後捲入首先脫離。目前它雖出口減緩,仍是各國爭相交往的經濟龍頭。不只歐美如此,即使對中國忌憚的日、越、菲、印等也是,台灣經濟發展如何能自外於大陸?何況,交往提供台灣社會優勢良性催化大陸的機會。交往也構成台灣對大陸第一層嚇阻。大陸人士在台,使共軍投鼠忌器。
五、社會善意催化。台灣小,大陸大。台灣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是風險小的「實驗」,若在大陸做,風險大。目前大陸發展已遇瓶頸,經濟飛躍而社會不安。台灣經驗正可提供大陸研究。壞的避免,好的參考。經由兩岸社會交流,台灣可善意協助大陸提升社會品質、改善人民生活。大陸良性質變有助於穩定東亞,最後有利台灣自己。
六、國防多重嚇阻。中立國瑞典、瑞士有優良的國防。即使兩岸和平,台灣仍需國防。
安全的台灣,可協助大陸內部發展,強化北京改革派籌碼,和弱化鷹派的論證。
台灣國防不能靠用飛彈打上海或三峽大壩,因為會傷及台商,而且如蚊子叮象軍事效果有限。台灣國防靠減低共軍攻台的意願,即嚇阻。
軍事攻台是北京的下下策,可能性極低。但台灣國防仍須準備。
台灣國防的困難在於經費拮据,軍購受限,美國軍售前景不樂觀。台灣國防不能只靠買來源不定而且昂貴的高科技武器。因此必須配套便宜而有效的嚇阻能力。
共軍攻台構想是首戰及決戰:嚇阻美軍馳援,快速以癱瘓方式奪取台灣,減少傷亡和破壞至最低,立即結束戰事。
如果台灣有能力以分散零星兵力拖延登陸的共軍,不讓結束戰爭,共軍便不願攻台。因為共軍不打沒把握的仗。台灣需訓練特戰部隊及志願民兵狙擊手。
台灣第一重嚇阻是兩岸交往。第二重嚇阻是高科技戰力。第三重嚇阻是水泥叢林游擊戰。但不是硬碰硬慘烈的城鎮戰如二戰中的史達林格勒之役。
兩項趨勢在賽跑。一是很難避免的兩岸整合。二是大陸的良性催化。一要慢;二要快。
這是台灣大戰略的目標。

  回應
我說,真正的困難是在於,即使明知台獨無望,仍無盡以台獨之名,進行島內奪權鬥爭。
  台灣現在的大戰略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
  林中斌:台灣的大戰略:一、理性自認小國。二、務實面對兩大。三、立足平衡中點。四、兩岸和平交往。五、社會善意催化。六、國防多重嚇阻。林中斌教授謀國用心可感,姑不論此六項戰略內容的相互矛盾性及滯礙難行處。只消認清一點:任何良謀精算,那堪無能者拚!
  這邏輯很怪,要自認小,又要拒統、封鎖第一島鏈,這不交惡,那算什麼?這一廂情願地,真不知在說什麼。這...小在那??還要嚇阻老共,老共好害怕呦!你也同樣地嚇阻老美看看,也讓它看看這個小。一要快、一要慢。不管你快、慢,時間不站我們這一方,就是這種拖時間的想法,把籌碼都流失掉了。

另參本館:
馬國防外交兩岸 賣台軍事家 中國大戰略《戰略緒論》《戰略研究入門》《國際戰略報告》《歷史與戰略》台灣防禦中共導彈攻擊的上、中、下戰略 《冷戰後的美國軍事戰略》啥米係ㄟ擱發 各表一中
2012-06-05 08:5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