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0 06:06:53阿楨

綠商本色

張綠商是不是自認色正,還是馬善被人欺,不然怎會稍不遂其欲,便嗆馬呢?

<綠頂商人>的<假癌症之名>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1178751/20070721054900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4816009/20070912062151


張榮發重砲轟馬 政策不符期待【經濟日報記者 楊文琪08.10.08
 
總統大選前後與馬英九總統關係良好的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最近不斷批評馬政府團隊,昨天更直言馬政府在睡覺,該解決的問題都沒有處理,令人好奇張榮發與馬英九之間的「蜜月期」,竟然只有短短的幾個月。
據了解,張榮發在扁政府時代就極力主張兩岸應儘速直航,但扁受困獨派激進的意識形態,不願開放三通,讓曾任扁「國政顧問團」的張榮發,後來與扁形同陌路。
馬英九參選總統時,極力主張兩岸要直航、並應解除經貿限制,受到張榮發支持,馬當選後也親自前往長榮集團總部,向張榮發請益,雙方關係極為友好。
但7月4日兩岸開放包機飛航,卻仍須繞航香港飛航情報區,且班次、航點又少,加上海運直航一直沒有進展,讓長榮集團相當焦急,尤其張榮發爭取多年的棄營所稅改採噸位稅主張,馬政府上任後還是沒有處理,讓他氣得直跳腳。
近幾個月來國際經濟情勢嚴峻,馬政府始終拿不出一套有效的財經政策,股市連番重挫、景氣持續下滑,讓張榮發看不下去,不禁痛批內閣表現太差,只有一張嘴,不符人民期望。
尤其去年張榮發宣布集團將成立研究院,引進日本先進的重粒子線醫療技術,救助癌症病患,未料被衛生署以非醫療機構打回票,更讓張榮發救世的熱忱被潑了一盆冷水。


衛署:跟醫院合作 長榮不願意【聯合報記者陳惠惠08.10.08 
 
張榮發重粒子癌症治療設施計畫喊停,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解釋,張榮發基金會只要「符合程序」,跟教學醫院合作即可,並非不可行,但長榮集團堅持以基金會名義申請。
石崇良說,目前粒子治療分為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兩大類,現階段全球有十三個國家採質子治療儀,擁有廿九台儀器,累積病例數相當多。他說,質子治療儀在台灣屬於高危險儀器,不只需要特殊人員操作,安全防護也有規定,且只限在教學醫院設置。鴻海郭台銘與台大醫院合作計畫引進的就是質子治療儀。
至於重粒子治療儀,石崇良指出,目前只有德、日兩國使用,儀器總數也只有三台,因此,病例數相當有限。他說,重粒子治療儀能量是質子治療儀三倍,殺傷力自然也是三倍,對周圍組織破壞力也相對較大,處理時要更謹慎。
「張榮發基金會想引進重粒子治療儀,衛生署樂觀其成。」但石崇良也說,由於儀器尚不普遍,須提出相關資料,證明對哪些腫瘤有效及安全性,若證據不夠強,還要進行臨床試驗。
不過,按國內醫療法規定,非教學醫院不得進行臨床試驗,石崇良說,張榮發基金會並不是醫療機構,不能從事醫療行為,也無法進行臨床試驗。
他說,張榮發基金會可以比照鴻海跟台大醫院模式,選擇跟一家教學醫院合作,就可以申請設置,但跟基金會相關人員數度溝通後,基金會尚未按照規定提出申請,才會卡在程序上。
 
法令限制多 長榮跨足醫療業夢碎【經濟日報記者楊文琪08.10.08
 
長榮集團跨足醫療事業計畫告終。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昨(7)日宣布,受限於相關法令規定,原計劃斥資60億到100億元設置的重粒子線癌症治療研究院計畫,決定放棄,原招募的醫療團隊也將在本周解散。
張榮發說,他計劃導入的重粒子線醫療技術,是比質子更高的治療技術,希望減輕癌症病人的痛苦,並提高癌症的治癒率,但衛生署認為法令已有規定,必須與醫療機構合作或自行成立醫院,否則就得修法。
他表示,修法至少要兩年,興建醫院也要十年,根本緩不濟急,如果與其他醫院合作,他投下大筆資金後,結果卻可能讓他不斷虧損,相當不合理,他與日本簽署引進技術的合作時間僅有三年,契約只好到期限屆滿,自動失效。
他指出,他曾請支持此案的蕭萬長副總統,和立委等與衛生署溝通,結果底層公務人員堅持要依規定辦理,讓他頗感無奈的說:「每個人都有可能得癌症,包括公務人員在內,我想做善事救人,政府不幫忙竟還潑冷水。」
張榮發表示,阿布達比政府有意找他前往設置重粒子線研究院,但他既然不在台灣設立了,也就沒有答應前往設置,不過,大陸官方已開始進行重粒子線醫療研究,政府卻不准設置,未來台灣癌症治療的技術恐怕會跟不上大陸。
據了解,長榮集團計畫在汐止設立先進的重粒子線醫療研究院,並向衛生署提出設置申請,但衛生署回覆,重粒子線加速器僅有日本累積較多的醫療結果報告,該儀器如需施於人體進行治療,必須先依醫療器材管理法及醫療器材查驗登記審查準則等相關規定,完成醫療器材安全、確效及取得醫療器具查驗登記許可證後,由醫療機構提出設置申請。
 
 另參本館:假癌症之名慈濟 鞋業王國與白銀帝國

張榮發:船舶改課噸位稅 引資回流【經濟日報記者楊文琪08.10.08 
 
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昨(7)日表示,政府應儘速調降遺產稅、贈與稅,取消海外所得申報制度,並將現行船舶課徵營所稅改採噸位稅,好讓企業願意將錢匯回台灣投資,增加國內就業機會。
張榮發說,台灣遺產稅、贈與稅高,沒有企業會把錢放在台灣,讓政府去課他們的稅,結果政府一毛錢也課不到,應該趕快調降,「找一堆沒有國際觀的學者來研究,說東道西的,一點用處也沒有。」
他認為,世界各國很多政府都沒有課徵贈與稅與遺產稅,台灣卻反國際潮流,對企業課徵高額的贈與稅和遺產稅,造成企業不願把錢匯回來,沒有繼續在台灣投資,連帶無法增加國內就業機會,因此,他認同遺產稅與贈與稅應降至10%。
張榮發還說,美國、日本規定企業必須申報海外所得,但很多國家都沒有這種規定,雖然台灣已延長一年免申報,今年底到期後要再延長一年,但與其繼續延長免申報,不如乾脆仿效國外取消申報制度。
至於海運業者極力爭取船舶課徵營所稅改為噸位稅一事,張榮發對政府一直未予重視,頗為不滿。他表示,噸位稅是以船的噸位來課稅,所以船公司會願意掛本國旗幟,像歐洲很多國家,還有日本、新加坡都採噸位稅,我們卻仍課徵營所稅,如果船公司虧損,政府一毛錢也課不到。
他強調,噸位稅是不管船公司盈虧,每年都得繳一筆稅,雖比課徵營所稅的收入少,但政府會有固定的稅收,不必擔心景氣變差後課不到稅;台灣因採營所稅,很多船公司都跑到國外去掛旗,只剩經營國內航線跑不掉的船舶,得繼續掛我們的旗。
張榮發痛批台灣的公務人員沒有國際觀,擔心採實施噸位稅,會讓其他國家的船舶來掛台灣旗幟。其實,有外國船願意來掛旗,政府可以多收噸位稅,有什麼不好。
【記者吳碧娥/台北報導】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賴宗羲指出,航運業改課噸位稅的稅負非常輕,比現在課徵營所稅還要有利,航運業改採此制,將可吸引大部分的船隻改掛台灣籍,回台籌資。

噸位稅過關 航商將大回流【經濟日報記者余麗姿09.05.02
 
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昨(1)日通過「實施噸位稅研究」建議案,交通部表示,將儘快完成配套措施,包括推定利潤金額等,實施噸位稅後,加上兩岸直航將以國輪優先,國籍船員比率也擬鬆綁,可望吸引航商回籍,提升海運實力。
賦改會召集人、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表示,實施噸位稅是國際潮流,目前英國、丹麥、美國、韓國及愛爾蘭均實施噸位稅,日本最近也跟進,由於兩岸關係日益密切,海運往來頻繁,實施噸位稅可以增加國輪回籍誘因。
噸位稅是依推定利潤,計算海運業務所得進行課稅,將與現行營利事業所得稅課稅方式並行,由業者自行選擇適用。若海運業者選擇噸位稅,必須連續適用十年。賦改會在通過此建議案後,將報行政院核定,並由財政部修改所得稅法。至於交通部將研擬的配套措施,包括航商須將營運總部設在台灣、一定比率的輪船登記為國輪、雇用一定比率的國籍船員,以及船舶噸位等條件。
根據賦改會昨日決議,300總噸以上的國籍輪可適用噸位稅,但該海運業者及其100%持股的子公司,自有國輪船舶的淨噸位總和不得少於20%,第五個會計年度起,經營船舶的國輪比率要提高至40%以上。
不過,只有載運客貨及相關活動的海運業務所得才適用噸位稅,其他租賃、處分資產及投資收入,不視為海運相關的利潤,還是要依所得稅法及最低稅負相關規定課稅,因此財政部也將修訂所得稅法第25條之1的相關規定。
噸位稅將採累進稅率課徵,並依日本稅制推定利潤率,1,000噸以下貨輪稅額最低,每百噸課徵每日所得56元噸位稅,每年應納稅額5.1萬元;2.5萬噸以上的船舶稅最重,以5萬噸為例,全年稅額107.68萬元。若以96年度申報的資料計算,改採噸位稅產生的減稅利益約25億元。
賦改會的研究報告顯示,實施噸位稅後,預估可吸引30艘國輪回籍、增加540位船員就業機會,加上在我國境內的維修支出可帶動海運產業的營所稅,相關稅收將可望增加27億元。
 
王龍雄:長榮權宜船會回籍【經濟日報記者余麗姿2009.05.02
 
中華民國輪船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長榮海運董事長王龍雄昨(1)日表示,賦改會通過噸位稅,「實在太好了」,與現行營所稅相比,噸位稅的費用固定,成本可降低,「航商一定會回籍掛國輪」。
長榮表示,待詳細配套措施出爐,評估後將會把權宜船回籍國輪,未來新造船計畫的船舶也會登記國輪,但艘數多少,目前還沒確定;陽明也指出,未來船舶會回籍,國輪艘數將會倍數成長。
王龍雄指出,繼噸位稅後,希望政府能協助航商,與其他國家簽定互免海運的運費稅,目前簽定國家包括美國等,但鄰近的香港、大陸尚未簽定,香港運費稅率2.5%,大陸為4.75%。兩岸國輪現已可直航,未來噸位稅實施,若再與大陸、香港簽定互免運費稅,三大誘因下,航商一定會把現行掛外國籍的船舶,改掛回國輪,國輪愈多,代表我國海運實力愈堅強。
王龍雄表示,噸位稅為選擇稅制,政府規劃的適用期間彈性比其他國家好,例如噸位稅適用期間為十年,航商第一年申請後退出,十年內不得再加入,但第三年退出後,不必再等十年,只要等五年即可。反觀有些國家,不管第幾年退出,都要等十年才能重新申請。
根據交通部資料,國內三大貨櫃航商,長榮海運目前有八艘國輪,約有近8萬淨噸位,約占營運船隊淨噸位約1.2%;陽明海運有四艘國輪,約3萬淨噸位,占總淨噸位僅0.75%;萬海有六艘,4萬多淨噸位,占總淨噸位2.8%。主因在於過去兩岸未開放直航,航商大多以權宜輪為主。
據交通部統計,目前國內100噸以上的國輪艘數,共計近270艘。輪船公會全國聯合會指出,近年來我國輪船總噸位逐年下降,自82年的1,027萬噸,降至去年5月僅472萬噸,短短十年就流失一半。據了解,交通部先前規劃採取現行營利事業所得稅並行的雙軌稅制,初估一家航商一年可省下3,000多萬元稅負支出。

移情台北港?長榮:不會退租高港【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2009.05.30

高雄港貨櫃裝卸量排名直直落,現在更傳出長榮海運評估是否續租高雄港117號碼頭。不過長榮集團強調會續租,目前正在協商租約細節。
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日前在新加坡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長榮不可能放棄高雄港。長榮集團發言人聶國維今天也強調,長榮海運正在討論117號碼頭如何續約,長榮從來沒有要退出高雄港的計畫。
聶國維說,台北港已經正式啟用,長榮的規畫為北部的貨物從台北港運送,南部的貨運就從高雄港運送,也就是北櫃不需南送,可節省油料成本與時間,也可減少國道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不過要從哪一個港口運送,仍由貨主決定。
至於未來是否會將重心逐漸移往台北港,長榮表示,還要視未來政府的政策,但依照現行規畫,將採台北港和高雄港「雙軌並行」,長榮也希望能吸引外籍船商停靠台北港,增加台北港的使用率。
受全球金融海嘯影響,海運貨櫃市場也遭衝擊,長榮若退租117號碼頭,恐對高雄港造成影響。高雄港務局副局長黃國英表示,長榮海運在高雄港共租用六座碼頭,其中五座碼頭的租期為10到11年,117號碼頭組約則到今年10月止。
外界認為,長榮投資50%的台北港已經啟用,且高雄港貨櫃量減少,長榮應以台北港為主。黃國英指出,117號碼頭已到協商期限,長榮並沒有要退租。
 
高港局長:不怕沒人要【聯合晚報記者謝龍田 2009.05.30
 
外傳長榮海運將把營運重心移往台北港,高雄港務局港務長蔡丁義今天上午表示,長榮在高雄港的貨櫃裝卸量一年約300萬TEU(標準貨櫃),占全港的約三分之一;目前租用6 座貨櫃碼頭,除了1座10月到期將續約外,其他租期都還很久,沒有退出的態勢。
面對台北港與高雄港未來競爭的壓力,蔡丁義分析,高雄港的地理位置優於台北港,第二港口主航道水深16公尺,碼頭水深14至15公尺,台北港的水深「還在挖」。
長榮現今在台北港有2座貨櫃碼頭,1年裝卸量約40萬TEU。蔡丁義說,台北港較高雄港的地利優勢是北部櫃可就近運送,目前大概也是這個數量。
在高雄港承租3座碼頭的世界最大貨櫃船運集團快桅(麥司克),8月將退租1座碼頭,又傳出長榮將「移情」台北港,高雄港未來令人憂心。
蔡丁義表示,高雄港現有23座貨櫃碼頭,均出租。快桅退租75號碼頭是因虧損累累的精簡考量,有意租用者已紛紛探詢,至今包括國內1家航商及大陸3家航商,碼頭不怕沒人要。
 
陽明海運:高港有優勢【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 2009.05.30
 
大陸招商局、中遠集團有意入股陽明海運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第六貨櫃中心)BOT案,大陸招商局集團公司總裁傅育寧率領的洽商團昨天離台。陽明海運董事長盧海轉述,傅育寧認為高雄港勞工供應充足,工資較北部低,加上高雄港有良好的轉運條件,投資意願高。
傅育寧日前帶著五名高階主管來台,除了參觀正在興建中的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也參觀陽明海運位於台北的總部。盧海說,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由陽明海運100%投資,大陸招商局和中遠集團有意各入股兩成。
盧海說,新加坡和美國也有意投資洲際貨櫃中心,但未提出具體的投資百分比。不過根據相關法令規定,BOT案要全部完工後才能移轉股權,加上洲際貨櫃中心屬於基礎建設,陸資入股仍有法令等問題待解,將會持續與政府協商。
但盧海轉述傅育寧對高雄港的看法。傅育寧看好高雄港高雄港不受東北季風影響,泥沙不會瘀積,潮差小,又有良好的轉運條件,具備優勢。
 
政院強調:未重北輕南【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2009.05.30
 
行政院新聞局長蘇俊賓表示,目前對於國內各海港的經營,行政院沒有特別將重心由高雄北移到台北港的相關計畫,目前仍是各自由貿易港區的繼續發展,相關業者的動向應是依據本身的條件所做的決策。
蘇俊賓說,兩岸直航之後,日前就有一項報導,今年的520高雄港的兩岸之間貨運量已達到兩岸直航前的四倍,顯示兩岸直航,對於高雄港的貨運量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至於台北港,他表示,行政院沒有相關的計畫要將台北港取代高雄港。目前台北港是已被核定的自由貿易港區,將依據自由貿易港區的方向發展運作。
行政院相關官員表示,由於台北港與桃園機場鄰近,兩者的自由貿易港區是可以結合運用的,這形成了台北港的一項獨特的優勢,台北港腹地大,在第二期的碼頭工程在幾年後完工之後,可望超越基隆港的吞吐量,但這些是自然發展的結果,政策上目前沒有單獨提升台北港的計畫。
 


 

上一篇:歐盟向俄求援?

下一篇:人造礦泉水

阿楨 2021-03-29 07:58:39

航母不能通過巴拿馬運河 2018-06-04

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和馬六甲海峽,堪稱世界海運的「三大咽喉」。目前,蘇伊士運河經過屢次大規模挖深、拓寬後,已經可以自由通過25萬噸的重載民船和11萬噸的航母,沒船閘,也沒兩側的潮差,而且埃及也承諾不隨便封閉運河,因此對航母沒有限制。巴拿馬運河沿途數百里的地形有較大的山地起伏,而且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巴拿馬的兩側,還有20米潮差,因此必須藉助船閘通行。
  蘇伊士運河航道水深23-24米,寬度215(北側)195(南側)米,通航吃水限深20米、限寬78米、限高68米,這幾乎就是比照美國超級航母制定的,不過我都沒查到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兩者有直接的關聯。
  能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船閘,任何船舶,最大水線寬度不超過33.5米,擴建後可以放寬到34米。美國現役航母的水線舷寬都超過40米,我國的遼寧級航母最大舷寬也接近38米。

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過一條船隻要收取多少費用? 2019-03-10

巴拿馬運河過河費用如下:
1、一條船通過運河船閘時,一前一後需要用兩艘拖輪,一艘195美元。
2、運河共有3座船閘。
3、岸上還需用4個火車頭牽引,一根鋼纜6.5美元,通過3個船閘就是156美元。
4、2016年,10,000噸,每噸5.25美元。之後的10,000噸,每噸5.14美元。其餘為每噸5.06美元。
蘇伊士運河過河費用是根據每條船的噸位和運河費率表計算出來的,以1艘5000箱位的集裝箱船為例,單向為30萬美元。
https://www.luoow.com/dc_news/history_G9m5

阿楨 2021-03-29 07:55:22

埃及火車相撞事故已致32死165傷,初步調查為人為因素所致

2021-03-26位於開羅南約400公里的索哈傑省塔赫塔地區發生兩列火車相撞事故,32死165傷。埃及交通部稱,有身份不明人員按下了一列車的緊急制動閥門,導致兩列火車相撞。
  回應
 這調查甩鍋老百姓一點沒誠意。列車停駛,這太常見了。如果就能導致後車追尾,那每天都能個交通事故集錦出來。鐵路系統有一套保障措施叫做“區間衝突”,不管撞沒撞上,都屬於車輛調度系統的嚴重失職,都要嚴肅追責。例如當年的“723動車事故”,根源在於自動信號設備遭遇雷擊失靈之後,導致區間閉塞失效。從上到下進行了嚴肅追責,從鐵道部副部長到基層信號工,總共處理了52個責任人員。
 運河堵,火車撞,似乎有人想分散他們的精力,好讓運河多堵幾天?
 據說這艘船東是日本人的臺灣船,印度人開著在運河中以超過限速2倍的速度高速行駛,然後一頭撞向南岸,船尾在巨大的慣性下直接橫過來,完全堵死運河,如果按照限速走,即使撞向南岸,船尾也不會全部橫過來。
  相關新聞
 長賜號擱淺後的初期報告,均把肇事原因指向強風,和影響能見度的沙塵暴。蘇伊士運河管理局(SCA)主席拉比,27日表示,可能是技術問題或涉及人為失誤,但在調查中;美媒則指出,長賜號在擱淺之前12分鐘超速航行,船長可能涉及超速。
 2021年蘇伊士運河阻塞事件- 維琪百科

阿楨 2021-03-25 13:15:17

若蔡總統的天然氣船也被「大排長榮」 2021-03-25 聯合報

昨天海運界熱門的新聞是長榮海運一艘巨型貨櫃輪,因強風影響擱淺在蘇伊士運河,數百艘貨輪只能排隊苦等通過這條亞洲到歐洲的捷徑,國際油價一度因此上漲,國內網友笑稱這是「大排長榮」。
  回應
沒水沒電缺氧。綠色執政,品質保證。

前瞻花二千多億治水,卻換得供五停二 2021-03-25 聯合報社論

蔡政府以「水環境建設」之名,大手筆編列了二五○七億元經費,要達到台灣「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的目標。五年過去,今天台灣還陷入臨渴掘井的窘境。旱災中央應變中心昨天開會,作出台中、苗栗「供五停二」的決定。
根據經濟部的報告,截至二月底止,前瞻的「水環境」計畫中,目前進度最快的是水環境「亮點」,預計完成八十八處,已完成六十多處,達成率七二%。其次是親水空間的營造,預計打造四二○公頃,已完成兩百多公頃,達成率六二%。此外,對無自來水地區的供水,預計增加九・二萬戶,完成三萬多戶,達成率卅五%。至於要開發伏流水、佈建聯通管等增加備援調度供水的計畫,每天預計增加七七六萬噸,僅達成十五%。
由上述統計可知,投注二千五百多億的前瞻水環境計畫,政府其實把大量經費和心力花在「打造親水空間」上,用來創造自己的施政「亮點」,弄錯了施政優先順序。尤其,在苦旱之中,許多「親水空間」露出的只是大片水泥和土石,豈非反諷之至?
兩千五百億元的前瞻水環境建設,不知餵飽了多少建商,卻留給台灣面對乾旱而束手無策的困境。這是計畫太草率,或是執行太離譜,都該好好檢討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