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8 06:42:00阿楨

主權vs私募基金

看到台灣政媒一面倒批評老蕭的主權基金之議,不禁想起舊文,貼些、也好對照出無法專業理性地討論公共政策的台媒:
不是耍弄「政策反覆、溝通不良、沒危機處理能力、專業傲慢、精英心態、不知民間疾苦~等」口才文筆
就是狀似專業的為反對而反對之專文(尢以經濟日報之馬凱為甚)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8947376/20080716060250/


主權基金構想挨批 蕭委屈不悅>中時08-10-06陳洛薇
 
     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日前拋出設立主權基金構想引發爭議,據了解,蕭萬長私下頗感委屈,也不太高興。據指出,蕭萬長不解的是,小組開會時各部會相關官員都在場,會後對外界質疑,為何官員卻無法清楚解釋(楨:不如怪媒亂),導致爭議愈滾愈大。
     蕭萬長近日親自致電部分有疑慮者溝通,據轉述,聽過蕭萬長解釋的人,對主權基金設立多已無疑慮,並轉而支持。
     與會人士強調,財經小組的主權基金構想,是整合現有開發基金資源,根本沒有提及要動用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更不是為了救股市,而是為了整合現有資源扶助有潛力的企業。
     據了解,財經諮詢小組會討論到設立主權基金,原因之一是現在政府能為國家創造長期財富的資源,沒有充分整合。蕭萬長認為現有資源應該整合發揮功能,不只可以進行長期投資,也可對國內企業提供紓困。
     與會人士說,財經諮詢小組開會時,大部分產業界人士都認為設主權基金有必要。主權基金的設置,可分三種方式,第一種採單獨成立方式,可用銀行公股或發行公司債募集資本。
     第二種方式是獨立成立主權基金,但必須立法編列預算,恐怕一年時間才完成,緩不濟急。
     第三種是擴大現有行政院國發基金,也就是早期的開發基金,長期挹注、投資企業,以主權基金扶植國家有潛力產業。
     與會人士指出,會中大部分產業界人士認為,設以國發基金為基礎,來成立主權基金,是合理的,至於第一種、第三種方式是否可行,業者希望政府評估,經建會主委陳添枝也認為有設置必要,並且表示將召開會議研議可行性。
     與會人士說,外界批評財經諮詢小組是「太上行政院」,令蕭萬長頗感委屈,蕭萬長是很懂分寸的人,一定尊重行政院,從頭到尾,財經小組只是提出意見,意見交由行政院決策參考。
     但是行政部門會後說法不一,導致外界對於主權基金的認知不同,還有業界人士誤傳,主權基金要動用外匯存底,引發一連串的誤會。
     與會人士強調,財經小組沒有侵犯體制,包括當天會議多數人贊成調降遺贈稅至一○%,但財經小組未做決議,幅度多少由行政院賦改會決定


政院說沒有不同調【聯合晚報記者李濠仲08.10.02
 
政府在是否籌設主權基金一事,兩天來峰迴路轉,政院口徑定調,沒有要立即籌設,也沒有不宜籌設,而是積極研議辦理。至於提出方案的時間,新聞局長史亞平上午表示,這部份應由經建會回答比要適當,上午行政院院會沒有討論。
針對外界質疑,主權基金籌設與否一事,暴露出總統府和行政院之間溝通不良,史亞平上午澄清,府院溝通沒有疑慮,總統府設立財經諮詢小組,角色很清楚,財經諮詢小組就是屬於諮詢性質,相關討論會送給行政院參考,任何決策,都會在體制內予進行。

一場會議兩種說法 決策混亂【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08.10.02
 
一場「主權基金諮詢會議」,會後卻有兩個不同版本,凸顯行政院步調混亂、毫無章法。原本經建會在記者會上說暫不成立主權基金,稍晚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致電詢問後,又趕緊改口「沒有說暫不成立」,看得外界一頭霧水。
經建會副主委單驥在記者會中,一再強調目前施政優先次序是國內投資,主權基金是以國外投資為主,因此短期內不需要急於成立。不過,這個理由如果成立,那麼蕭副總統就不會在前天的財經諮詢小組會議中,指示經建會研議此議題。
據了解,前天財經小組會議中,蕭萬長請與會者針對成立主權基金發表意見,業者表示,成立主權基金除了可投資國外產業,也可支持國內具潛力產業,就像以前開發基金支持台積、聯電,對國家產業發展有正面意義。蕭萬長聽取意見後認為頗有見地,希望各部會進一步研議,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於是接下這個任務,並於昨天召開首次會議。不料,一場會議開下來,卻出現不同說法;單驥記者會上所說,跟多數與會者在會中表達的意見並不相同。
 
早晚不同調》經建會:主權基金月內定案【聯合報記者許玉君08.10.02
 
經建會昨天邀集相關單位討論是否成立主權基金,經建會副主委單驥會後開記者會表示,成立主權基金「不是短期內最優先的施政順序」;不過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晚上說,為提振國內經濟,正研議設立基礎建設、重點產業等主權基金,預計一個月內就會有結論。
單驥昨天深夜又強調,他沒有說不成立主權基金,只是現階段最重要是引導國內閒置資金,投入公共建設;未來的這個平台,可以稱之為「主權基金」,但叫什麼名稱並不重要。未來經營有成後,再赴海外投資。而且昨天會中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動用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
陳添枝說,主權基金有許多種面貌,經建會昨天會議結論並不是不設立,而是要從「廣義」角度研議採用那種主權基金,經建會內部初步看法,先規劃以基礎建設、重點產業為主設立主權基金,引導資金投入如愛台十二建設。
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表示,財經諮詢小組的建議僅提供行政院參考,行政院會審酌實際狀況和施政優先順序做決定,總統府完全尊重。
單驥原本昨天下午的發言似乎有意替成立主權基金降溫,外界對如此發言頗感訝異,連昨天出席會議的人也感驚訝。一位財經部會與會者指出,「與會人士都贊成成立主權基金」;中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王儷容也說,會中沒有做出任何結論,但會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贊成。
稍晚,陳添枝重新替昨天會議方向定調,他說,會中沒說不成立主權基金,與會者意見分為兩派,一是策略派,希望主權基金用於國家發展;另一是收益派,希望基金用途為單純資產管理,「目標不同,操作就不同」,經建會將彙整所有意見,再進一步開會討論。
昨天經建會主權基金會後單驥表示,提振國內經濟最重要的,是引導國內閒置的中長期資金,甚至是引進國外主權基金投入國內公共建設,成立主權基金投資境外資產顯然不是當前最重要的施政目標,經建會不排除任何可能性,成立主權基金也可以列為國家中長期的發展計畫。
單驥轉述與會人士看法表示,多數人持贊成成立主權基金,但成立目的不宜與「救股市」扯上,操作方向應以國家中長期發展為主。他強調,成立主權基金確實是選項之一,但時間點還有討論空間。

(楨:以上乃民主多元討論,在未決策定論前,與決策混亂、早晚不同調何干?台媒就好煸標,如政策一言堂,又會反批決策獨裁威權。)

政院高層:設基礎建設基金【聯合報記者李順德08.10.02 
 
行政院高層表示,主權基金有很多性質,行政院財經高層內部也有共識,認為仍可設置「基礎建設基金」,以符合當前需要。
行政院高層昨晚表示,財經諮詢小組拋出設置主權基金不是憑空而來,行政院高層交換過意見,行政院的初步共識是可以考慮成立基礎建設基金,用來支援十二項愛台建設,投資桃園航空城、高速公路、港口等基礎建設,雖與股市沒直接關係,但有間接關係。
至於成立基礎建設基金的錢從哪裡來,行政院高層表示,目前還在觀念形成的階段,未來可以進一步規劃。
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昨天受訪時表示,未來經建會的開會結論送到行政院來,行政院會做決定。
他說,一旦決定要設,一定會訂定主權基金設置條例,通過立法。
邱正雄表示,設置主權基金對國家經濟有幫助,這也是很多國家採行的辦法,但最重要是要建立透明化機制。經建會在徵詢過學者專家後,會將具體方案送到行政院,由行政院核定。

主權基金用外匯存底?央行反對【聯合報記者羅兩莎08.10.02
 
成立主權基金的財源哪裡來,有人把腦筋動到外匯存底,中央銀行昨天發布新聞稿,間接表達反對提撥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的立場。
一位財金官員直言:「不要以為台灣有二千八百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很有錢,一旦需要緊急應變時,可能兩、三下就沒了。」
財金官員說,拿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投資在國內股票,「等於是央行印鈔票換股票」,金額若很大、速度又快,可能會引發通貨膨脹。
官員解釋,各國成立主權基金多半是先在國內另設一家公司或基金,透過財政部等在國內發行特別公債,吸收當地貨幣、兌換成外幣資金,再進行海外投資。官員警告,如果成立主權基金是想趁這波金融海嘯撿便宜,恐未必能如願。
官員表示,一般外匯存底都是存放在流動性高,如存款、政府公債或信用評等高的債券,「外匯存底不會持有高風險的股票,一般央行都不會這樣做。」
 
經建會官員:最好能動用外匯存底【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08.10.01 
 
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研議成立國家主權基金,經建會今天下午將邀集財經相關部會首長和學者開會,研議主權基金設置的可行性,並於會後對外說明方向,經建會強調主權基金因應國家長遠策略發展,不是近來國際金融情勢變化才拿來做短線操作。比照各國主權基金規模,政府初步規畫至少要有150億美元(折合新台幣4500億元),該不該動用外匯存底的孳息,支應龐大的資金來源,為今日討論重點之一。

經建會醞釀已久

經建會官員表示,成立主權基金的概念醞釀已久,經建會內部也做過不少相關的研究探討;並非因為最近全球金融海嘯造成世紀股災,才有的構想。如果只是要救股市,現在已經有國安基金和政府四大基金了,不需要再來一個主權基金。
主權基金設置目的,包括為國家長久發展、投資策略性產業、有效管理國家資產等。開發基金屬性已經算是主權基金,只是不夠大,也不夠積極。
針對主權基金經費來源,外傳可能動用外匯存底或是直接由國發基金擴充,不過從今天下午前往經建會開會的主要對象都是與國家基金有關財金部會,包括央行、財政部和金管會可以看出,以外匯存底來完成主權基金的可能性也很大。

國發基金不夠力

官員私下表示,國發基金規模不夠大,僅1000億元,與主權基金150億美元的規模相較,實在不夠力,更何況國際上其他國家的主權基金規模更大,光靠國發基金應該是不夠。
官員表示,如果是動用外匯存底來成立主權基金,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有效應用外匯存底,畢竟目前外匯存底主要投資僅用來買其他國家債券。主權基金成立的目的,主要為國家長遠發展做前瞻布局,可以維繫國家發展命脈的產業,不限海內外皆可策略投資,例如礦藏、原油、大宗物資、太陽能原料等,不可能用來短期操作。
下午的開會先聽聽財金相關部會以及金融研訓院和中華經濟研究院等學者意見,然後彙整各方意見,再進行可行性評估。
 
新聞分析》主權基金 錢從哪裡來【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08.10.01
 
台灣是否該成立「主權基金」,隨著國際金融局勢大地震、歐、美遍地低價超值的重量級金融機機待售商機,出現了「肯定」答案。不過,如何找錢?如何管理?可能才是目前最重要的關鍵,惟在央行總裁彭淮南斷然反對動用外匯存底支應主權基金之際,台灣還有那些管道可以籌措「主權基金」,發債募資、私募、全民募股,或許是這波全球金融商品折價時,台灣「撿便宜」的大好時機。

主權基金 政府發行公債籌措

目前全球約有22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主權基金」,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中東油國阿布達比的主權基金,金額高達8000億美元、其次是新加坡淡馬鍚投資公司,約3000億美元,是目前最成功的。中國大陸在2007年9月提撥2000億美元成立「主權基金」。
表面上,各國的主權基金都是由外匯存底提撥成立,但因外匯存底已是外幣資產,不可能再以當國貨幣二度使用,因此,中國大陸實際上是由財政部發行1.55兆人民幣特別公債,再透過公債發行,由郵局、金融機構、全民募資方式籌得資金,換言之,真正的主權基金,是來自政府發行公債籌措的資金,央行的外匯存底頂多只能視為象徵性的「保證」,是不能直接提撥運用的。

管理單位一定要獨立

除了資金不能直接由外匯存底提撥外,管理單位也一定要獨立,與中央銀行管理外匯存底權責完全切割。例如,新加坡成立淡馬鍚,採獨立機構運作。就連中國大陸的主權基金操作單位,都是獨立於中國人民銀行 (央行)外管局之外的獨立單位運作,目的就是要將央行和投資操作機構,完成「獨立切割」,避免井水犯及河水的混用局面。

外匯存底顧本 主權基金要獲利

且依照央行管理外匯存底的精神,是以「中長期穩定收益、排除風險波動」為最高指導原則,和「主權基金」強調「中長期的投資收益、可承擔短期投資風險波動」,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立場,一個是要「顧本」、一個是要「獲利」,自然也就不宜由央行統籌管理運作。
因此,在美林、雷曼、AIG等國際金融機構爆發金融風暴、價格大幅折價之際,國際金融市場確實出現了許多低價、具長期投資價值的國際優質標的物,若台灣能在此全球金融市場谷底期,以「主權基金」模式進行海外國際級標的投資、不僅有助於提升台灣國際金融地位、也可能逢低撿到便宜的好貨,確實是台灣現階段,可審慎考慮的重大突破點。

設立主權基金 產官學都說Yes【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08.10.02 
 
經建會昨(1)日邀集相關單位討論成立主權基金可行性,經建會副主委單驥會後召開記者會表示,「目前還稍微早了點」;不過,經建會主委陳添枝稍晚受訪時指出,沒說不成立主權基金,還要進一步研議。
陳添枝說,對於成立的目標,與會者意見大約可分兩派,一是策略派,一是收益派,「目標不同,操作就不同」,經建會將彙整後再開會討論。
據了解,昨天與會者對成立主權基金一事,幾乎一致表贊同,沒有說不成立,但對於成立目的、運用方式、財源等,認為須進一步研議。
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前天決議,研究成立主權基金後,陳添枝昨天隨即邀請中央銀行、金管會、財政部等部會代表,以及永豐金董事長陳、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韋伯韜、中經院景氣展望中心主任王儷容,及黑石集團亞洲區副董事長郭明鑑等學者專家,開會討論。
會議一開始,主席陳添枝就定調,會議是要聽大家意見,不作任何結論。與會者雖然是「盍各言爾志」,但在場者幾乎都贊成成立主權基金。對於成立目的,經建會簡報資料中提及謀求最大投資收益,但有人認為,國外的主權基金投資都具戰略目的,要獲利恐怕不太可能。
以中國大陸成立的主權基金為例,第一個跟第二個投資就各虧40%跟50%左右,因此主權基金成立的目的,一定要定位清楚。
財源方面,會中提出多項建議,包括由行政院國發基金轉型成立,由公股事業移撥設立,國庫撥款,或動用外匯存底等。
也有與會者認為,主權基金是對外投資,由國發基金轉型設立恐怕不合適,雖然新加坡的主權基金有投資國內,但新加坡是個非常獨特的國家,大多數國家的主權基金都是投資國外,具有戰略目的。
談到外匯存底,有人認為,財源若是外匯存底,投資國內恐怕就不合適。對於這個敏感的議題,央行代表則說,央行對全世界的主權基金非常了解,總裁的意見已向主席說明過。對於規模大小,有與會者建議至少應500億美元,也有人提議1,000億美元,多數人認為,太小沒有意義,應設定一個大的規模,再逐步提撥。
 
先熱後冷 馬政府溝通不良【聯合報記者李順德08.10.02(楨:媒才消化不良
 
前天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建議行政院研議設立主權基金言猶在耳,經建會昨天會後,一度傳出成立主權基金「不是最優先的」,令府院高層頗感錯愕與困擾。
自詡重視憲政體制的馬總統,因應全球金融風暴、股災及景氣低迷等議題,在總統府設立財經諮詢小組,交付副總統蕭萬長拚經濟的重任。為了避免外界炒作府院關係、憲政體制,這個小組定位為諮詢、建議性質,不具決策功能。
但關鍵在於府院的運作技術。當諮詢小組的結論出爐,透過總統府發言人的管道,建議行政院成立「主權基金」,府院的關係馬上出現化學變化,也導致府院進退維谷。
如果行政院同意成立主權基金,外界馬上會大作文章,「原來行政院之上還有個太上行政院」,財經部會既有總統府下指導棋,何必要有行政院決策?
如果行政院研究後不同意成立主權基金。此一結論,外界更有見縫插針的機會,即行政院推翻總統府的決定,府院不同調,打了蕭萬長和財經諮詢小組一巴掌。
此一弔詭現象,昨晚就已隱約可見,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及政務委員,昨天在第一時間內聽聞經建會下午會議的方向,都感到十分錯愕,直言「不會吧」,從昨晚行政院與經建會緊急連夜溝通,調整口徑,行政部門溝通不良,正是馬政府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為何成立?先搞清楚【聯合晚報記者嚴珮華08.10.01
 
台灣要成立主權基金! 今日下午將經建會將邀集產、官、學界討論,有無成立必要及採何種管理方式。而主權基金尚未討論,就直接開價-150億美元(約新台幣4500億元)。政府要成立主權基金,最重要的是應先搞清楚為了什麼。
基本上,目前全球各中央政府主導的主權基金,都有其目的,配合國家經濟政策,成為其進行的策略工具,例如,新加坡淡馬錫主權基金,是為了新加坡發展策略投資,在台灣最有名的例子是,收購彰銀例子,結果敗給了台新金,而在台灣更收購多家電信、金融產業。杜拜阿布達比主權基金亦近年大舉投資各地金融、電信等行業,成為各金融機構的「大金主」。另外如新近成立的中國投資-中投,進軍全球金融業,擬出手投資全美第一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而南韓主權基金,是直接追求更高投資報酬,等於是一家國家級的投資公司。
這都是國家的未來發展政策有關,而台灣主權基金的目的在那? 國家的經濟發展政策是擴大內需,那需要主權基金的目的在哪?
如果是產業整併,台灣目前TFT-LCD、DRAM、半導體等產業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是要去花更多的錢併南韓的三星、LGD ,還是Hynix、Micron?如果不是,而是讓國內產業整併,那已有前車之鑑。
以過去政府曾想主導光碟片產業,光碟片產業走下坡,原本是應適者生存,但是就是兆豐金高價持有太多的遠茂股票,結果,阻止自然發展,反而希望光碟片產業整併,結果,拖得光碟片產業苟延殘喘一年之後,最終,遠茂停止交易,一年後,精碟跟進,而其他光碟片不死半條命,股價都跌破10元面額,這,就是政府要主導的產業結果嗎?
如果不介入經營,只投資,與現有的國發基金與國安基金,如投資台積電,不介入經營、純投資的方式,成為台積電大股東後盾,已與主權基金的功能相似。那是為短期救股市嗎? 那又與國安基金、政府基金與四大基金功能相同,目前這些基金操作績效都不佳,有的甚至虧損,難道換了一個名稱叫「主權基金」就會比較神勇與厲害嗎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4540829.shtml

主權基金 紙上辯論【聯合報08.10.03
 
前言: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日前拋出研究是否成立台灣主權基金的議題,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本報舉辦紙上辯論會,從該不該成立主權基金、成立時機、資金來源、投資標的、組織架構型態等面向,探討主權基金的設立問題。
 
贊成 外匯存底 不輕言動用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設立主權財富基金已成時代潮流、各國趨勢,除投資獲利為主要目標外,還可併購海外企業,彰顯國家主權,也可掌握海外原料及資源、創造品牌及全球通路。
設立主權基金可列為國家中長期經濟發展目標,但並非短期內最優先的施政,未來要從「廣義」角度,研議採用哪種主權基金。
外匯存底對國家金融安定非常重要,不宜輕言動用,經建會規劃的主權基金,並非「外匯主權基金」。資金來源可透過整合目前閒置的中長期資金,如郵政儲金、農漁會存款等,甚至是發行公債,或可考慮引進民間資金,但一切需經立法程序後才能確定。
投資標的初期可以國內公共建設為優先,如基礎建設、重點產業為主,引導資金投入如愛台十二建設,待經營有成後,再尋找海外的優質投資標的。
 
贊成 借錢發債 必須法制化  
 
財政部長李述德:成立主權基金有利國家長期發展,原則上贊成,但應研議妥適的操作機制,讓主權基金透明化。但主權基金設置的目的、規模和財源等事項都還要討論。
資金來源,借錢或發債都是手段之一,重要的是法制化,成立專責機構管理。投資標的也要多元化,但比重和優先性必須考量。目前國際間主權基金型態有三:透過財務操作投資、到海外進行重大投資、透過國外私募基金參與國外重大建設,三種都需要,但要看成立時每一種的比重和優先性。
 
贊成 公共建設 應該擺第一  
 
台大經濟系教授許振明:成立主權基金的目的,應該是優先協助國內公共建設;外匯存底由中央銀行管理;穩定股市任務則由國安基金負責。
不少國家成立主權基金的目的之一,在於掌握策略性天然資源及關鍵技術,對於自然資源貧乏與極力發展國家品牌的台灣來說,主權基金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現在就可以成立主權基金,因為國內資金不虞匱乏,如何有效引導到公共建設,是當前政府施政的重點項目。
  
反對 國發基金 可發揮功能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行政院現有的「國發基金」性質就類似「主權基金」,將國發基金規模擴大,即可發揮主權基金的功能,不必急於成立主權基金。
國外成立主權基金有新加坡的成功案例,但也有如中國大陸的不成功案例。現在不是去談該不該設立主權基金的問題,而該思考為何要設立。
成立主權基金長期目的就是要讓政府賺更多的錢,但政府可以投資外國的長期公債,藉以參與其他國家的基礎建設,或是直接購買他國具有增值空間的房地產,或是大型企業股權。
央行總裁彭淮南已拒絕動用外匯存底,但政府幾已沒歲計剩餘,籌措財源將是個問題。發行公債或許是個辦法,但現在面對國際金融風暴,民眾對政府公債恐怕也沒有太大的信心。
 
彭淮南贊成 設主權基金 降遺贈稅【聯合報記者羅兩莎08.10.07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昨天首度表示他贊成設立主權基金,但主張應單獨立法,由國發基金成立控股公司,採新加坡模式,透過發行公司債或公債,賣給郵局、勞退、勞保、退撫等四大政府基金籌措資金。
彭淮南昨天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進行專案報告,他表示,因外匯存底、四大政府基金不能直接移用,應透過發債才能取得財源。他反對用外匯存底做為資金來源,指將來主權基金若要到海外投資,「要買美元就到市場來買外匯,才是正道。」
他說,成立主權基金需要單獨立法,而且操作應透明、聘用專業經理人,待遇不能比照公務員,最重要的是不能每年評估操作績效,「否則會很難看,應是三到五年為一期評估。」
他表示,我國已經有類似主權基金的機制,就是由行政院開發基金和中美基金合成的國家發展基金(國發基金),資本額為一千億元,未來是否擴大或改造,主管機關還在研究中。
他認為,設立主權基金,「新加坡的模式不錯」,若要利用主權基金投資股市、發揮穩定的力量,可參考先進國家的主權基金,最大財源都是退休基金,且有百分之四十五的退休基金是買自己國家的股票,做長期的投資。
台灣目前有勞退、退撫和勞保等三大退休基金,他建議,可由國發基金組成控股公司,發行公司債、公債賣給郵政及三大退休基金,取得資金進行國內外投資。
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擬調降遺贈稅率到百分之十,彭淮南說,新加坡和香港將贈與稅降到零後,約有百分之十的資金回流,因為遺贈稅率的確會有鼓勵資金回流效果,但資金會回來多少,「我沒有辦法預估」。至於稅率該降多少才合理?「由財政部和賦改會開會研商」。
彭淮南昨天也首度鬆口透露,美國前陣子發生二房風暴後,美國曾經透過不同管道尋求台灣的支持。他間接證實我外匯存底確持有二房債券,但不願說明外匯存底持有多少,僅強調二房債券是「準國庫券」,「如果二房債券都倒了,美國就倒了。」
他指出,央行沒有投資雷曼兄弟的相關產品,「那個東西不能買,央行從來沒有買過雷曼兄弟的東西。」
他也肯定美國國會通過七千億美元救市方案,他說,有這個法案比沒有好,因為美國必須把銀行不良資產買下,銀行才有能力放款,「這不是救華爾街,是救美國經濟。」
面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安,他保證,未來央行將會動用所有可運用的工具,穩定金融市場的穩定。
他說,央行為提高外匯存底的流動性,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已與十多家主要國際金融機構及國際組織訂有「外匯附買回融資機制」,央行可用外匯存底持有美國公債作抵押品,向十多家機構借入一周到三個月的短期美元資金。屆時,央行再償還美元資金,並同時取回作為抵押品的美國公債。
附買回機制總金額高達六百億美元,利率目前為百分之零點五五。這項機制可協助央行在需要美元資金時,迅速自國外取得融資,無須出售美國公債,可避免變現的損失。

名家觀點》主權雞精【經濟日報╱陳冲08.10.02 
 
9月下旬的一個周末,應邀參加一項「主權財富基金」座談會,會中與談時,針對台灣應否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的眾多理由,半開玩笑加了一項:「在主權財富基金上如不缺席,或許可以凸顯我們身為主權國家的自我期許。」當然,主權的彰顯未必要與金錢直接有關。
長期以來,主權問題常是台灣政治人物關心的話題,政治學非我所長,但始終記得德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兼法理學教授Carl Schmitt在1922年威瑪共和經濟危機前所寫的一段話:Souver?n ist, wer ?ber den Ausnahmezustand entscheidet(針對緊急狀況有所決策者,就是主權)。Ausnahmezustand表面意思是例外情形,實質上是指緊急狀況,相當於英文之state of emergency。現代國家,典章制度齊備,平日照章執行,行禮大可如儀,不是問題。換言之,政府平時之正常運作,不能凸顯主權的特質,但如遇到非常時期、發生緊急狀況,仍能談笑用兵,運籌決斷,才能看到政府存在的意義,也才是主權具體的表現。主權不必化身「基金」,但可以像「雞精」,發揮一些提振、穩定、再出發的效果。
過去半年,美國雖然沒有宣布state of emergency(緊急狀態),但實質上主政者的心情決不亞於911或是Katrina(卡翠娜颶風)的衝擊,尤其是過去三周,由Lehman Brothers(雷曼兄弟)宣告破產、美林證券不支被BOA(美國銀行)兼併、聯準會出手救援AIG、WaMu被迫停業,再加上白宮所提出7,000億美元的紓困計畫引發空前激烈的辯論等,證明已不是單一案件,也不僅是金融界的案件,而是國家級甚至轉為世界級的緊急狀況。美國政府,包括聯準會、財政部頻頻出手,見招拆招,正符合英國金融時報社論中所謂:This dire situation makes decisive action essential. 換言之,Carl Schmitt所說的「主權」正在強力運作。
從3月Bear Stearns(貝爾斯登)案件迄今,華爾街乃至全世界金融圈彌漫不安氣氛,銀行間互不信任,同業拆放近乎freeze,因此對於美國政府奮力數搏,平時高唱自由市場、反對政府干預的華爾街菁英,在曾經因過度槓桿操作而坐享高薪、厚利之餘,仍然存有對社會主義的期待(Socialist expectations),共和黨的參議員更抨擊7,000億美元的計畫根本是Financial socialism,很顯然在平時是capitalist economy 的美國,到了Ausnahmezustand,也不得不採取屬於社會主義的救援行動,這是政府的功能、政府的決定,更是一種「主權」的表徵。參議院在眾議院否決救援計畫後,又迅速通過財政部的修正方案,行政立法部門協力,也具體呈現主權雞精的效果。
7,000億美元的救援計畫雖然兩黨候選人均有共識,但美國內部存在不少歧見,類此批評之聲對台灣而言,其實並不陌生,因為從2000至2001年國內討論「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即是RTC)時,相同的爭議即曾發生(2005年修法時亦然)。不過,問題不在社會主義的好壞,而是在緊急狀況或是非常時期時,一定要有明確的決定,決定難免有對有錯,正如同消防隊救火的手段事後檢討可能不全然正確,但一定要有決定,切忌猶疑不決、優柔寡斷,竟致烽火燎原。
在這一波金融危機中,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所展現的魄力與彈性特別值得注意。2005年就職前的柏南克係經濟學教授,直言不諱,主張政策透明、尊重市場。但在3月份 Bear Stearns 案件時,平日最保守的中央銀行即願接受非傳統性的擔保品,顯示其有經亦有權的作風;及至日前AIG紓困時,更是就融資對象、融資條件都大幅解禁,更可以看出非常時期必須祭出非常手段的邏輯。回到台灣,歷經股市震盪、橋斷路坍、毒奶魅影、肅貪摘奸等事件,不難感覺到民眾所企盼的無非是在面臨Ausnahmezustand時,「主權」的存在。
在美國乃至世界各國財經界的期待下(連一向反對干預的英國《經濟學人》社論,也以Congress should pass it-and soon結語),美國金融紓困在眾議院初次闖關竟遭受挫敗,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倒不是所涉龐大的金額與權力,而是紓困對象涵蓋在美國營運而有實質影響的外國金融機構。這是全球化後自然衍生的結論,Paulson財長也呼籲其他國家考慮跟進。台灣受全球化的影響甚大,華爾街危機給予我們的啟示,除了「主權」的議題外,似乎應該針對全然不同的金融生態,想想類似RTC的新版金融危機處理措施要如何規劃(包括金融機構的種類與國籍),雖然沒人希望火災發生,不過總不能不備滅火器吧!
(作者是永豐金控董事長,曾任合作金庫銀行董事長、財政部次長,熟悉金融市場實務與管理)

小檔案》主權基金 sovereign wealth funds【聯合晚報08.10.01 
 
所謂主權財富是與私人財富相對,主權財富基金(一般稱為主權基金)是一國政府使用特定財源成立,由政府控制與支配基金的投資和操作方式,屬於公共財富。
主權基金的管理模式有中央銀行直接管理和專門投資機構管理兩個階段,國際新趨勢是設立獨立於央行和財政部的專業投資機構。
目前全球約有2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主權基金,據估計總規模約2.2兆美元,約占全球金融資產總額的1.3%。規模超過8000 億美元的阿布達比是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新加坡有政府投資局和淡馬錫控股公司,加起來規模達超過4000億美元。
 
淡馬錫操盤手陳聖德:若無獲利把握 不宜貿然成立>中時08-10-02陳怡慈
 
     馬蕭財經團隊想動用「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以協助打造「亞太金融中心」,目前就在從事主權基金投資、負責替新加坡淡馬錫集團操盤的富登控股北亞區總經理陳聖德昨提醒,主權基金不宜跟亞太金融中心綁在一起,感覺有點「文不對題」,更不宜拿來作為台股短期救急措施,這就像此時宣布要調降遺贈稅,只會把一個好題目給糟蹋掉。
     陳聖德說,副總統蕭萬長是他的好朋友,加上他自己目前替淡馬錫從事北亞區直接股權投資,實在不適宜發表太多言論,但是,基於對這塊土地的關心,他昨受訪時婉轉表示,「我一直有個感覺,外資不會因為台灣成立『亞太金融中心』就來,外資不會因為這樣就到台灣設總部,或是把資金大幅移到台灣來。」
     陳聖德說,多數主權基金成立的目的,在於增加孳息,就這點來講,台灣如果認為央行的外匯存底孳息太低,想要增加委外操作,這是可以討論的;但是,如果把「主權基金」跟「亞太金融中心」套在一起,並且想要動撥外匯存底,除了會影響到央行原本的操盤效益,對增加本地就業機會能有多少幫助,也不無疑義。
     陳聖德並提醒,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安,「今天的世界讓我們瞭解,風險與獲利報酬其實是相隨的」,政府要有一定的獲利把握,否則不宜貿然成立主權基金。
     國內創投界大老、前和通國際總經理張忠本則直言,「亞太金融中心」是蕭萬長十幾年前當行政院院長時沒能落實的理想,現在當了副總統,還懷念舊夢。
     問題是,中國大陸已經巨幅蛻變,「利用台灣成為外資進軍大陸跳板」的想法,已經時不我與了。
     張忠本說,中國已經很開放了,外資早就可以直接進入大陸市場,不論「亞太營運中心」還是「亞太金融中心」,台灣都沒有機會了,建議政府與其做些不切實際的夢,還不如想想怎麼引導民間資金進入股市、趕快推出重大投資方案、趕快想辦法防止外銷訂單下滑,這才是馬蕭團隊當前最應該要做的事,主權基金或亞太金融中心,不該是當前議題!

反對設立主權基金【聯合報社論08.10.03 
 
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會議,有人提出設立主權基金,特別是動用外匯存底做為主權基金之構想,連日來這個問題頓成熱門話題,倡議者並不斷造勢,此案似已呼之欲出。
「主權財富基金」(SWF)通稱「主權基金」,於一九五○年代在南太平洋島國吉拉巴底及中東的科威特即已成立,大行其道則在一九九七亞洲金融風暴之後;許多產油國家及靠著出口而大量累積外匯存底的國家,面對美元價位的不穩定性,一方面為了確保現有國家財富,另方面也為了實現國家財富戰略,遂相繼成立主權基金。迄至目前,全球已有約三十國設立了主權基金,在過去三年裡其數額平均以百分之二十四的速度在增加;去年底還只有二點九兆美元,但到最近則增至三點五兆美元,估計到二○一二年將達十至十二兆美元。主權財富基金的規模如此龐大,它已成了美歐面對金融危機時的主要救援對象。由於主權基金在全球一六五兆金融資產裡乃是最大的「活錢」(即隨時可自由運作的現金),它對全球金融的穩定或動盪動見觀瞻;這也是「國際貨幣基金」今年七月才在新加坡召集主權基金國家會商,希望制定出主權基金規範的原因。
不過,儘管主權基金已成當今全球金融關注的焦點,但並不必然就是可仿效的榜樣;關鍵即在於除了新加坡的主權基金有「國家海外控股公司」的嚴密運作制度外,其餘的主權基金都是少數官僚或統治者親信,將國家財富以私人公司方式在操作並不受各國境內法令的規範,這對各國人民及其他民營公司,都至為不公平。主權基金的不透明性及高度風險性,已成了它的最大隱憂。也正因此,政府倘欲草率倡議成立主權基金,我們自應提出嚴正的事先警告:
其一,台灣在國家資產及全民財富的管理上,早已制度過時、問題不斷。就以具有廣義「主權基金」之一的退撫基金而言,今年以來即因投資不當,半年即虧損台幣三百億,嚴重傷害到八十二萬軍公教人員的權益,而居然無人對此負責。當主權基金不能擺脫官僚顢頇、特權干預、政商勾結等積弊,再多的基金也只是拿國民的財富在開玩笑。當今許多國家的主權基金儘管搶眼,但可能已嚴重虧損,中國大陸的「中投」即因投資美國「黑石基金」而受害;全球最大的阿聯主權基金可能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這都意味著台灣若不能在國家財富的管理上做出根本的改革,所謂的主權基金只不過是替未來的風險開了另一通路而已。
其二,以外匯存底為資本的主權基金,乃是高難度高敏感的金融運作模式。就以新加坡的淡馬錫為例,它收購泰國前總理塔信家族的電信集團,以及亞洲金融風暴後收購印尼兩家電信公司,都招致強烈的反彈,反而損及國家形象;當然更別說杜拜二○○五年企圖收購美國六個港埠管理權失敗,以及中國及俄國的許多慘痛經驗了。這都意味著從事國際大型金融活動的難度至鉅,沒有長期的資本輸出經驗,難保不血本無歸,甚至引發國際紛爭。央行總裁彭淮南堅決反對動用外匯存底搞主權基金,這才真是老成謀國,知道厲害的真誠態度。台灣的外匯存底,乃是穩定經濟和幣值的最後防火牆,不能讓它被拆了!
其三,一個國家要開創經濟和金融空間,除了高度風險的主權基金外,其實有著許多管道,包括跨國和跨機構的經濟金融合作、長期契約的簽訂,以及審慎的資本輸出等,若自己的體制不良,人才匱乏而想小孩玩大車,則只會損毀掉自己的基業。
因此,儘管我們看到了許多國家的主權基金異常搶眼,但可別忘了隱藏在它後面的黑暗與風險。無論就我們政府的品質、國家的處境及台灣對風險的承當能力言,主權基金完全不宜輕試。當務之急,或許反而是應該檢討現行國家資產及財富管理體系吧

主權基金「愛台」 作春秋大夢>中時08-10-03陳怡慈
 
     全民殷切期許下,副總統蕭萬長領導的財經小組真的端出政策大菜,不論研議成立主權基金或大降遺贈稅,都把原就紛擾不已的台灣,再推向「爭議」最高點;「重出江湖」的老蕭,財經處女秀讓人民笑不起來,是個人執政生涯警訊,也是該從春秋大夢醒來時候。
     以主權基金為例,到底要不要從外匯存底提撥成立?經建會、央行、行政院高層彼此見解不一,說法一日三變,給人民感覺很差,若說此一政策有其正當性,急就章推出,充其量只要面對技術細節的批評;然而,真正關鍵的是,台灣有無必要成立「主權基金」原就是大問號,何況還是拿來投資愛台十二項建設。
     用主權基金投資愛台十二項建設,根據經濟學原理,錢從政府部門或民間部門支出,對提振經濟成長並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如果政府必須發公債、借款等等來成立主權基金,以後還得還錢,以一百五十億美元、利息三%概算,一年利息負擔近一百五十億,有必要為了愛台灣,讓我國財政負擔雪上加霜嗎?
     不僅如此,以主權基金投資愛台十二項建設,也有與民爭利的負面排擠效用。馬政府上任之初,大喊愛台十二項建設,要吸引國際私募基金或港資、中資等等,磨刀霍霍,其中在中資投資部分,不但馬政府持開放態度,連大陸都公開表態支持,如今政策改弦更張,不但讓我方失去兩岸議題談判籌碼,也可能招致市場負面解讀。
     所謂負面解讀就是,如果我政府必須要傾官方力量,成立主權基金才能募得愛台十二項建設的財源,代表這些建設並無投資前景,國內外資金都不愛,才需要政府親自「撩落」去,只會大大削弱人民對馬政府財經支票的信心。
     其實,談到政府資金投資國內產業,行之有年的開發基金一直是著名案例,開發基金民國六十二年成立迄今,平均年投資報酬率二三%,目前銀彈也很充裕,如果要投資愛台十二項建設,現在已有開發基金,甚至經濟部耀華玻璃公司管理委員會也有進行產業投資,台灣並不缺乏相關機制,何必再成立主權基金。
     台灣當前問題繁多,蕭萬長以老兵姿態重返戰場,全民高度期許,千萬別老在爭議議題中研議打滾,毀了自己多年建立的專業形象。要愛惜羽毛啊!

郭明鑑:台灣應效法星運用外匯存底>中時08-10-03謝錦芳
 
     全球最大私募基金百仕通(Blackstone)集團總裁史瓦茲曼(Stephen Schwarzman)八月初悄悄來台拜訪副總統蕭萬長,表達看好台灣市場發展前景。百仕通集團(香港)副主席郭明鑑接受專訪時指出,華爾街金融風暴之後,全球金融市場大洗牌,這也是最好的投資時機;他同時建議,台灣有近三千億美元外匯存底,排名全球前五大,可以效法新加坡,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百仕通(即黑石)集團旗下掌管的基金規模逾一千二百億美元,背後大股東是中國投資公司(中國的主權基金)。此時正值馬政府推動連串大鬆綁計畫,擬開放陸資來台,擁有龐大資金的百仕通集團來台探路,具有指標意義。
     有「併購金童」美譽的郭明鑑,是百仕通集團高階主管中唯一的台灣人,目前亦是國泰金控獨立董事。他深深相信,台灣越是開放,越能吸引外資加碼。
     郭明鑑說,台灣不要小看自己的實力,台灣的外匯存底規模是世界前五大,僅次於中、日、俄、印度,高於南韓、新加坡和香港。以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為例,其外匯存底比台灣少,不過,新加坡政府運用部分外匯存底成立淡馬錫公司,近年來投資多元化,從金融、電信、媒體、能源與科技等,影響力與日俱增,跨國公司紛紛在新加坡設立區域總部。
     淡馬錫控股年報酬率平均十八%以上,去年獲利倍增至一八二億新元(約新台幣四兆多元)。新加坡因為財政盈餘創新高,今年初決定還富於民,退稅給全民。
     郭明鑑認為,淡馬錫成為許多跨國集團的大股東,無形中提升新加坡的國際地位,有這些跨國集團加持,其影響力超過外界想像。淡馬錫的例子,值得台灣當局深思。
     儘管國際景氣不佳,對私募基金卻是最佳的投資時機。郭明鑑認為,此時也是政府改革的最好時機。新政府的大鬆綁讓台灣與世界接軌,台灣唯有更開放,讓資金進出更自由,外資才會進來。

淡馬錫整合官股股權 規模越滾越大>中時08-10-03林上祚

     主權基金議題,劉內閣內部周三經過一整天的意見激盪,目前仍傾向推動,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主權基金工作小組今年研究報告,全球主權基金規模二到三兆美元,只有二成來自外匯存底,以中國、韓國為主;至於將基金投入國內重大工程的,則以中東的主權基金為主。
     IMF報告指出,在九○年代以前,主權基金規模大約只有五千億美元左右,但九○年代後各國紛紛成立主權基金,主權基金規模大幅擴張,一般推估,全球主權基金規模,應有二到三兆美元,如果亞洲與產油國持續將外匯資產提撥到主權基金,主權基金規模有機會上看十兆美元。
     這個數字雖然驚人,但和美國國民生產毛額每年十二兆美元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據估計,美國境內美元資產,總市值就超過五十兆美元,全球證券市場交易額,更高達一六五兆美元,先前有人提出,主權基金會把美國買下的說法,顯然太過杞人憂天。不過,主權基金規模,已經和非洲、中東與東歐股市合併市值相去不遠。
     台灣外匯存底二千八百億美元,儘管數字傲人,但畢竟是台灣出口廠商多年來辛苦賺來的外匯,現在,台灣政府要成立主權基金,運用這一筆錢,自然得取法鄰近的韓國、新加坡經驗,從淡馬錫經驗可以看出,主權基金不一定非得動用到外匯存底。
     淡馬錫成立於一九七四年,成立初期新加坡政府外匯存底還很少,早年新加坡政府持有境內眾多公司股份,這些官股股權,原本是由新加坡財政部管理,新加坡財政部一九七四年成立淡馬錫,統一掌管國有財產,三十年後淡馬錫基金規模已達一千三百四十億元。
     隨著這些公司陸續上市民營化,淡馬錫也開始將投資重心轉向鄰近國家。淡馬錫的投資項目包羅萬象,包括銀行、地產、交通運輸、物流、重大工程、電信傳播、媒體乃至於能源原物料都在投資範圍。
     新加坡另一個主權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局成立於一九八一年,基金規模三千三百億美元,係新加坡政府為消化超額儲蓄所成立的基金,該基金係委託GIC投資,新加坡政府並不操盤。
     GIC在全球十個國家有專門投資經理人,投資三十多國,逾二百件地產投資,投資範圍包括購物中心飯店、學生宿舍醫院等等先前還投資了桃園台茂購物中心,GIC重要轉投資包括台灣國巨電子(持股七.九九%)、中國睿富中國商業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瑞士銀行(持股七.九%)。
     去年成立的中國主權基金─中國投資公司資本額,當初是由外匯存底提撥二千億美元成立,成立後馬上以六百七十億美元價格,買下大陸國有銀行主要控股公司中央匯金公司,除了掌控國有財產外,最近陸股重挫,中投也主動進場買進三國國有銀行股票,中投目前持有摩根士丹利九.九%股權。
     韓國主權基金─韓國投資公司成立於二○○五年,基金規模三百億美元,主要從事海外投資,韓國三年前除提撥二百七十億美元外匯存底外,另外還將財政部三十億美元的外匯穩定基金轉到該基金,韓國投資公司今年八月買下美林七.四%股權。
     經建會官員表示,台灣的國發基金目前規模二千億元,長期以來性質與主權基金類似,再加上財政部管理的三千億元公股股權,五千億元的規模,已經有主權基金的架勢,現在只要能達成朝野共識,台灣推動類似淡馬錫的主權基金並不是不可能。

主權基金 蘋果或毒藥?>中時08-10-03吳芳銘
 
     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在總統府財經小組建議下,成了救市的藥方選項。事實上,早在這波次貸危機甚至更早些,主權基金就已是「救火隊」的角色。只是這個角色有其兩難之處,先進國家是既愛又恨,因而引發了到底是蘋果還是毒藥的不同看法。
     自去年次貸危機發生以來,銀行彼此間的借貸無門,流動性風險逐漸提高。具有主權基金性質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投資局投資花旗銀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和沙烏地阿拉伯政府投資瑞士銀行、以及中國投資公司先後分別購買摩根史坦利和百仕通集團股權。主權財富基金頓時一躍為拯救金融流動性危機的救火隊。
     主權基金扮演救火隊的角色,除了說明其績效和經濟實力不錯外,也帶給歐美國家疑慮和恐懼。這些國家注意到全球約四十個主權基金的主導者,大多是石油出口國和亞洲貿易順差的開發中國家,金額高達二.五兆美元。高於全球對沖基金總額的兩倍,占全球金融資產的二.五%。又由於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加,主權基金每年還以五千億美元的速度成長。《經濟學人》預估到二○一五年,主權基金將膨脹到十二兆美元,占全球金融資產比提升到一二.五%。
     一些歐美國家也看到了主權基金的神祕性和黑箱問題,直指來自開發中國家的主權基金,隱含了政治或戰略的意圖,並非純粹商業目的。為此,七大工業國家(G7)、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即將召開的IMF秋季會議都提出「主權財富基金的投資行為準則」,要求主權基金增加透明度責任感和制度化。
     有趣的是,透過對美出口石油與非石油商品,開發中國家獲得了巨額的貿易順差,因而積累了大量外匯。正是這些外匯儲備構成了主權基金的主要財源,因此美國可說是世界外匯儲備和主權基金的最大供應者。此外,由於美國國債收益率偏低,使得開發中國家尋求以主權基金的形式,透過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來提高獲利,達成基金設置的戰略目標。
     這個循環的發展出現了一個問題:「美國製造」的主權基金之快速興起,卻讓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頭痛,因為它對美國的金融霸權地位構成挑戰,尤其是當今面臨「華爾街時代的終結」之際。這些挑戰也包括:
     一、國家控制的資本與金融自由化的價值衝突。主權基金是國家的工具,具有該國政府戰略目標的指導性,除干預市場秩序外,其投資標的、時機、組合、目的和策略具有高度的不透明性,若商業行動的背後含有政治和戰略的考慮,將影響美國等先進國家的利益。尤其是中東伊斯蘭國家、俄羅斯與中國等戰略不定的國家更讓美國憂心。如《金融時報》揭露了中國外匯管理局成為外交的伏兵,以購買哥斯大黎加政府債券的商業模式遂行建交目的。
     二、外匯投資多元化恐有損美國經濟的永續發展和美元的匯率穩定。歷年來,美國以外的國家約擁有美國全部可流通國債數量的一半,前十大國家約占三分之二;日、中、台、港、韓五個東亞新興市場超過國外購買美國國債總量的一半;石油輸出國家約占五%。由此可知,各國外匯購買美國國債是撐起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以外匯為主的主權基金的投資標的多元化以後,將破壞美國匯率和做為全球貨幣與儲備的穩定性,直接衝擊美元的全球霸權地位。
     三、降低IMF等國際金融組織的重要性。IMF可說是美國維持金融霸權地位的禁臠,其所發揮的作用主要在匯率政策監督和提供條件性貸款兩方面。而主權基金的大行其道以及高獲利成長,將自成一個運作體系,降低甚至對抗國際金融組織的功能和控制力,也讓監管作業趨向複雜化、金融體系邁向高風險,進而削弱美國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掌控力。
     值得注意的是,現今美國以行動調整了「主權基金威脅論」的看法:在飽受次貸颶風侵襲後的華爾街夕陽下,為主權基金開啟了後門,讓這些基金入股了美國金融機構。這會是救命稻草,還是全球金融混局下的又一根致命稻草?就等歷史給答案了。     (作者為自由撰稿者)


【他山之石】

4大玩家 操弄全球金融【聯合晚報07.11.18朱小明

全球知名的諮詢公司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GI)日前發表金融報告指出,全球金融市場已被四大玩家所左右:石油美元、亞洲國家中央銀行、避險基金和私募基金,這四大玩家的總資產在2000到2006年間增加了兩倍,達到至少8.7兆美元(約台幣282兆),而且至少未來五年還是他們的天下,資產可能再翻一倍。
這四大玩家並非新手,但近年成長速度驚人,2000年他們的總資產約3.2兆美元,到2006年底時已成長到8.7至9.1兆美元間,相當於全球退休金基金總額的40%。他們雖然只占全球197兆美元金融資產的5%,但短短五年已由龍套地位直衝舞台中央呼風喚雨。
MGI推估,按照目前的趨勢,這四大玩家的資產和影響力會繼續快速膨脹,到2012年時總資產將達20兆美元(約台幣649兆),相當於全球退休基金總額的三分之二。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計,未來五年四大玩的資產也會增加一倍,至少達到15.2兆美元(約台幣493兆)。
四大玩家老大是石油投資者,2002年來石油價格了兩倍,石油投資者的海外資產水漲船高,2006年約3.4兆到3.8兆美元間,估計五年後可望達到5.9兆美元。
亞洲國家中央銀行急起直追,外匯存底資產由2000年的1兆已增至3.1兆美元。即使未來中國和日本經常帳減少或持平,亞洲外匯存底資產五年後估計也將增至5.1兆美元,每年對全球金融市場注入3210億美元投資額。
排名第三的避險基金到2007年中的資產為1.7兆美元,為2000年的三倍。如果算上槓桿借貸,避險基金所控制的金額達6兆美元,超越石油投資者。MGI推佑,五年後避險基金總資產在金融市場上實力量將高達9兆到12兆美元。
四大玩家中的「小老弟」是最近爆紅的私募基金,2006年底資金總額達7100億美元,估計五年後可達1.4兆美元。
四大玩家挾雄厚資金讓金融市場活絡、投資多元化,但他們在追求高報酬的同時也帶來新風險,例如石油投資者和亞洲國家中央銀行的流動資金可能漲大部分市場的資產價格泡沫,避險基金的槓桿借貸風險更不待言 。

中資入股黑石集團 美議員反對【聯合報07.06.23

就在中美第四次戰略對話召開之際,美國參議員吉姆.韋伯(Jim Webb)致函美國聯邦監管機構,反對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SIC)參股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認為會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威脅。
香港明報報導,美國參議員韋伯致函財政部及國土安全部,反對中國購買美國大型私募基金黑石集團股票,並要求黑石推遲上市。中美政府暫未回應此事。但會否成為二○○五年中海油收購美國尤尼科公司告吹的翻版,備受關注。
黑石集團是全球第二大私募基金公司,管理資產達八百八十四億美元,業務包括企業私募基金、地產基金等。集團定於美國時間廿二日在紐約上市,籌集卅八億七千萬至四十一億四千萬美元資金。香港前財政司長梁錦松擔任該集團高級董事兼大中國區主席。
中共國務院宣布組建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於去年底成立,上月廿二日,中共宣布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將在黑石集團首次公開招股中,將以卅億美元購買該公司百分之十以下股份。不過,這宗交易引起美國政界疑慮。
美國參議員韋伯信中指出,黑石集團持有多家衛星技術公司和為美國軍方提供軟體和服務的公司股票,存在中國轉移敏感技術或發揮不當影響的風險。他認為,美國有關部門有責任確保敏感技術不會落入中國政府手中。

怕怕! 亞洲買美長債縮手【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08.09.19 
 
美國金融市場大地震似乎已搖撼亞洲的信心,使許多亞洲投資人開始質疑繼續購買美國資產是否明智;如果亞洲國家和民間停止購買美國債務,美國的信用危機將加速惡化。
據美國財政部近日公布的報告,7月起的國際資金流動出現明顯的轉變,民間投資人從美國抽走929億美元的資金,與6 月時投入468億美元截然不同。許多亞洲投資人認為亞洲經濟回升會比美國快,開始轉而投資亞洲公司。
以亞洲為主的全球央行7月仍繼續購買美國證券,但金額也比以往少。各國央行7月購買金額為182億美元,低於上半年每月平均購買223億美元。
亞洲央行購買美國債券的配置也出現明顯轉變,購買美國短期公債增加,但減少長期公債和美國公司債,並且突然從二房(房地美與房利美)等半政府機構債券的大買家,變成淨賣家——這也是美國財政部決定接管二房的主要原因。
紐約市長彭博17日警告,如果外國央行和民間投資人停止購買美國債券,重創美國經濟的信用危機將加劇。他對華府喬治城大學的學生說:「誰在買我們的債券?就是海外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和海外避險基金。但現在他們也自身難保,所以未來誰會買我們的債券還是未知數。」
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中,如果現金是「王」,那麼亞洲政府和金融機構就是「皇帝」。光是中國央行就坐擁1.8兆美元外匯存底,今年上半年就增加2,806億美元,相當於每小時增加6,400萬美元。外國央行繼續購買美國資產攸關美國經濟,可以壓低美國利率,使聯邦政府仍能繼續舉債,美國消費者也能繼續借貸,以購買進口的汽車、DVD播放機和其他產品。
 
虧怕了 亞洲基金短期不救美市【聯合報08.09.19
 
美國金融市場的巨變促使投資者轉向被認為最安全的美國政府債券。然而,這也使許多銀行和金融機構難以獲得短期現金。亞洲分析師認為,亞洲主權基金過去投資美國吃虧太大,短期不會進場救市。
過去,美國金融機構喜歡外國投資者的資本。但韓美銀行前執行長孫文松(Sung Won Sohn,譯音)說,亞洲投資者由於投資美國金融公司吃了大虧,現在不會大批進場,「他們怕得要命,亞洲人不會來美國救市」。
中國一些分析師持相同看法。上海獨立金融分析師謝國忠說,中國主權基金「中國投資公司」過去18個月投資美國損失太大(尤其是投資黑石基金和摩根史坦利),「它被咬了幾口,害怕了」。自中投購入之後,黑石和摩根史坦利股票下跌超過50%。
澳洲麥格理銀行 (Macquarie Bank)駐北京分析師許保羅(Paul Cavey)說﹕「購買更多表現不好的資產,政治上太敏感。」
他還說,中國官員也不允許中國的銀行買斷美國金融機構,因為缺乏經驗的中國銀行家經營這種複雜機構在技術上太困難,「中投或中國某大銀行購買陷入困境的美國金融公司的股份,也是可能的」。
謝國忠說,亞洲、中東的其他主權基金也會同樣擔憂,「華爾街那些傢伙的信用有問題」,他們最近一次拯救西方金融機構時,「他們確信這些是暫遇到困難的好公司」,如新加坡政府的主權基金2006年12月對美林證券投資44 億元,「損失慘重,此次他們比較不願」介入美國市場。
日本一些分析師持較長遠的看法,瑞士信貸銀行東京首席經濟師白川浩道說﹕「未來6至9個月會繼續困難,人們認為美國市場不是一個好投資場所,但這只是短期的」,同時「投資者退而觀察形勢是否穩定」。
他還說,一個正面看法是,美國處理金融市場問題的速度比日本要快得多,「美國要靈活得多」。
日本經濟學家為美國政府援救美國國際集團(AIG)感到鼓舞,法國巴黎銀行駐東京高級分析師丸山義正說,「如不這樣做,國際投資者會擔心美國市場,此一行動是確保國際投資者信心的關鍵」。

增持美國國債 中國再創新高【聯合報08.09.19
 
美國財政部資料顯示,今年7月中國增持了149億美元美國國債,總計持有5187億美元,再創新高。但與此同時,中國也大幅減持了美國機構債券繼續減持美國公司債券和公司股票。
美國財政部9月16日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TIC)統計資料顯示,截至7月30日,中國持有美國國債5187億美元,而6月底持有的數額為5038億美元,增加了149億美元。同月持有美國國債最多的日本也增持96億美元,總額為5934億美元;持有美國國債排名第三的英國增持了104億美元。
「財經」指出,儘管在美國由次貸危機逐漸演變成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中國出現了減持美元債券的呼聲,但在中國外匯存底持續增長的背景下,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在過去一年仍呈小幅調整、逐漸增多的趨勢。與去年底比,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增加了411億美元。
資料也顯示,中國在增持國債的同時,也大幅減持了美國機構債券(Agency Bonds),從6月底的193億美元降至7月底的49億美元,減幅約為75%。 機構債券是由政府發起設立的企業(GSE)發行,通常是高信用債券,因其擁有政府支持,信用僅次於政府債券。截至6月底,中國持有美國的機構債券達3760億美元。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中國、俄羅斯等國央行對美國機構債券的購買量減少,使房利美、房地美等公司面臨支付更高利息的壓力。

金援紓困案 中國將大買美債【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08.10.06 
 
美國眾議院剛通過7,000億美元(扣除減稅部分)緊急援助方案,香港媒體指出,一旦美國開始籌措這筆7,000億美元鉅款時,中國大陸可能認購其中多達2,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以協助美國度過難關。
若這項消息屬實,大陸可望一舉超越日本,成為美國政府最大債權人。大陸在美國經濟蒙難時慷慨伸出援手,預料將大幅提高北京在華府與全球的影響力。
新華社上周披露,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9月24日曾在紐約向美國財經界人士表示,中國準備好參與國際社會應對全球金融動盪。「美國金融出現問題,中國很關注,願發揮自己的作用」。
但在新華社的報導中,溫家寶僅提出將「努力增加從美國進口」。不過,美國眾議院通過7,000億美元緊急救援案後,中國人民銀行八個小時後隨即發表聲明指出,「中方願與美方加強協調與配合,也希望世界各國齊心協力,克服困難,共同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穩定」。
人行未具體說明大陸如何與美方「配合」,但香港明報昨(5)日指出,據取得的消息,一旦美國開始籌集7,000 億美元融資時,中國可能認購多達2,000億美元美國國債,以協助美國度過難關。在美國第一階段籌集2,500億美元,大陸將先認購700億至800億美元。
中國已是美國國債市場全球第二大債權人,據美國財政部早前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7月,中國持有美國國債達5,187億美元,僅次於日本的5,934億美元,占美國國債發行總額的19.3%。
人行4日發表的聲明中,還分別引述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及溫家寶對於美國這波金融危機的看法。胡錦濤表示,「中國希望美國金融市場穩定,希望美國經濟健康發展,這符合美國的利益,符合中國的利益,也有利於全球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溫家寶強調,面對當前危機,「各國要加強合作,有關國家都要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只有合力才能有力地應對危機」。
中國人民銀行在聲明最後也強調,人行「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為世界經濟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截至昨天晚間,關於中國將認購2,000億美元美國國債的消息,尚無來自大陸官方正式說法。但以大陸領導人近期關於美國金融風暴的談話,及中國相對穩定的經濟與財政,北京當局有意在美國這波金融危機中扮演更積極角色的意圖明顯

美金融危機 外國政府基金搶進>中時08.01.23王嘉源

 由於國內信用緊縮,失業率攀升,以及擔心經濟步入蕭條,美國企業與政府領袖正賣力向外國資金招手,寄望借助外資之力支撐美國經濟成長。趁著美國面臨經濟難關,加上美元疲軟之賜,外國政府投資機構伺機低價搶購美國企業,增加全球市場影響力。
 去年,外國投資者總共傾注4140億美元,透過私人交易和購買公開交易股票等方式,收購美國企業、工廠及其他資產股權,手筆之大為前所未見。上述投資金額便較前一年增長90%,是過去10年來平均值的2倍以上。
 全球經濟強勁成長 資金充沛
 光是今年頭兩星期,外國企業又再同意斥資226億美元收購美國企業股權。經濟學者指出,如果美國真的步入經濟蕭條,美元匯價也進一步走跌,這一走勢可能還會加速。
 由於美元持續走疲,美國企業與資產在全球相對上變得更便宜,尤其是對歐洲與加拿大等地的買家來說。而當美國面臨經濟蕭條陰影之際,全球經濟仍維持強勁成長,使得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等產油大國及中國與德國等出口大國,全都累積了充沛的外匯資金。
 這些國家原本多半是持有美國國庫券這種低風險的債券,並以此心滿意足,但現在拜所謂「主權財富基金」(國家控股投資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WF)規模水漲船高之賜,它們紛紛搶進華爾街金融市場。
 中東亞洲400億美元 相繼挹注
 近來美國若干最大型金融機構由於次級房貸業務虧損累累,為了彌補資金缺口,全都仰賴中東和亞洲地區的外國政府基金挹注。過去數個月,主權財富基金總共斥資逾400億美元,收購華爾街多家大型金融機構股權,包括摩根士丹利、美林公司、花旗集團、瑞銀集團及貝爾斯登等等。
 全世界約有20多國設立主權財富基金,其中不僅包括中國和俄羅斯,其他像利比亞、伊朗、科威特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中東國家,也是不落人後。雖然有關這些基金的總規模究竟有多大,精確數據很難取得,但華爾街分析師大多認為,這些基金的全球總值已達到2兆美元左右,到了2012年還可能成長至少5倍。
 據統計,去年主權財富基金總共對美國企業挹注215億美元,投資對象不限於金融機構,還跨及房地產、鋼鐵製造、能源及嬰兒食品等諸多領域。
 主權基金在美國的投資大動作早就引發美國部分人士的憂心。分析師指出,這些基金可能會利用其投資行為強化本國公司的競爭優勢,從而對市場造成扭曲,甚或帶有政治目的。
 恐將扭曲國內市場?看法分歧
 美國國會議員與金融監理當局即呼籲對這些基金的投資案加強審核,以防外國對美國金融體系或軍事相關科技取得影響力。在總統黨內初選中,民主黨參選人也已開始聚焦於主權財富基金的活動,紛紛呼籲制定國際規章,促使這些基金的運作更透明化。
 然而,在另一方面,若干支持境外資金的人士指出,主權基金在美國的投資金額,其實只占境外資金流入美國的一小部分而已。而目前流入美國的境外資金還是以來自歐洲、加拿大及日本等地居多。
 這些人士又說,外國人相中美國市場,藉由投資行為創造經濟活動,這並無值得大驚小怪之處,因為美國人為了追求利潤,同樣也在全世界投資。據美國財政部統計,2006年美國人持有外國股票與債務的總值即超過6兆美元。
 
逢低投資 日銀行揮軍華爾街>中時08.01.23黃菁菁

 美國次級房貸衝擊美國金融機構,日本各大銀行伺機伸出援手,趁市場低迷時欲掌握進軍歐美金融市場的商機。不過,日本瑞穗銀行上周決定大手筆投資美國美林(Merrill Lynch)證券之後股票大跌,此舉是明智之舉,還是一場賭博遊戲,短期間難以見真章。
 美國次級房貸問題衝擊全球金融市場,造成股市一片慘綠的連鎖效應。東京股市於廿二日創下二年三個月來的新低,跌破一萬三千點,單日最高跌幅一度達七百點,各類股也都紛紛寫下歷史的新低。投資人對東京股市抱持著不安心態,擔心股價是否還將繼續慘跌。
 在金融市場前途茫茫之際,日本瑞穗銀行於一月十五日決定投資美國大證券商美林一千三百多億日圓(約十二億美元),三菱UFJ以及三井住友也開始向美國金融界送秋波,表示考慮當個只伸手相救,不動口介入的投資夥伴。
 據日媒報導,日本三家銀行集團共準備了一兆六百億日圓(相當於一百億美元)的資金,準備向美國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展開增資的交涉。三菱UFJ社長畔柳信雄於本月中表示,美國銀行若需要支援,只要有好的案子,三菱UFJ也會考慮,三菱UFJ期盼能早日將海外事業部門的毛利從整體占比的10%到15%提高到超過20%,今後也會積極考慮收購海外銀行,但是目前沒有在交涉中的案子。
 瑞穗銀行於十五日正式發表投資美林證券的計畫之後,又受到美國花旗集團因處理次級房貸問題產生巨額虧損的消息影響,十六日的瑞穗股票大幅下跌,與前一天相比大跌四萬點,跌至四十六萬三千點,跌幅為7.95%。三菱UFJ和三井住友等日本大型銀行集團也都應聲下跌無一倖免,美國次級房貸問題也對日本金融業帶來不小打擊。
 不少投資人質疑,瑞穗在美國市場最困難的時期決定投資美林算是一種賭注,有可能因此獲利,但也可能對瑞穗本身造成不良的影響,這筆大投資是否能有相對的回收仍有待觀望。但站在日本金融業的角度來看,日本銀行業於八、九O年代積極向海外投資發展,但是經歷泡沫經濟後,進軍歐美金融市場已非易事,不趁美國金融市場最困難的時候,股價較低時進場投資,恐怕會錯失投資商機。
 
中國注資50億美元購摩根股權>中時08.01.23白德華

 學習新加坡「淡馬錫」主權基金模式,中國也在去年九月注資兩千億美元,成立了「中國主權基金」─中投公司,開始投資國際資本市場。在美國金融市場遭次貸危機風波愈演愈烈之際,中國主權基金也隨著他國主權基金腳步,積極進軍美國。
 經內部多年討論後,為更有效率運作一兆五千億美元外匯儲備,中國決定仿新加坡「淡馬錫」模式成立中國版的主權基金公司─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初期資本額兩千億美元,為當時全球僅兩兆美元的主權基金再注入新活水。
 不過,就在中投成立後的首筆投資案─對美國黑石集團投資卅億美元案,卻出師不利,至去年底虧損近七十億元人民幣。
 中投成立後,首任董事長樓繼偉表示,兩千億資本金中,三分之一會拿來對農業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的注資,三分之一拿來購買匯金公司,讓兩者合一,最後三分之一便拿來海外投資,投資範圍為非人民幣結匯的海外市場,還包括台灣。
 成立至今,中投已出手好幾次。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去年底投資華爾街三大券商巨頭之一的摩根士丹利五十億美元,換得九.九%股份。這項投資見仁見智,從好的方面說,美大券商從不向中國資本開放,要不是受次貸影響,也沒有機會。
 購進摩根股權,不僅可借此進入美國高度壟斷的券商市場,謀求良好回報,且有望利用美國大券商深厚的政治人脈,緩解中美經貿摩擦。
 但從不好的方面看,社科院世界經濟所所長助理何帆說,次貸危機尚未平息,如果明年危機進一步惡化,摩根士丹利可能遇到更大損失,中投的投資也會受影響。眼下美國三大券商都遇困難,但只要翻盤,中投的投資回報也不無可能番倍。
 「這只是一個開始,在不久的將來,中投也許會繼續投向華爾街上其他因次貸危機而受損的金融機構。」一位中投公司高層如此透露。
 上周四,澳洲四大銀行之一的澳新銀行發言人說,中國主權基金已購該行近五%的股權,但中投董事長樓繼偉對此卻說,中投沒有購入澳新銀行股份。顯然,做為中國主權基金,在影響力日漸強大的今天,中國有必要強化其透明度。

主權基金 「買」的是影響力>中時08.01.23 黃文正

 「為什麼是科威特主權基金投資花旗銀行,而不是華倫.巴菲特?」
 美國財經大老菲利普.羅哈汀(Felix G. Rohatyn)分析,在風雨飄搖之際,大膽投資華爾街,中國和中東主權基金也深知風險甚高,但他們「買」的是躍上世界舞台的「影響力」。
 近年來,出口暢旺的亞洲國家以及受惠於高油價的中東石油輸出國家,外匯存底急速增加,為提高外匯存底收益,紛紛成立「主權基金」,在世界各地積極尋覓合適獵物。
 最近幾個月,趁次債風暴席捲華爾街,中國主權基金50億美元抑注摩根士丹利、中東阿布達比投資局以75億美元入股花旗、新加坡政府和中東主權基金以115億美元投資瑞銀、新加坡淡馬錫等投資美林66億美元,引起歐美財經人士高度側目,擔心若出現惡意購併,後果不堪設想。
 現年79歲的羅哈汀,縱橫華爾街數十年,見證過1980年代日本企業以銀彈攻勢併購美國公司的金融浪潮。在1990年代,這位財經大老還曾獲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名出任駐法國大使,至今仍與各國政府高層關係匪淺。
 為何「股神」巴菲特不敢掏錢,但主權基金卻一點都不怕?仍活躍於華爾街的羅哈汀說:「主要是他們的目的不同,最大的差異是政治方面的考量。」他說,像巴菲特這種投資大亨,投資效益和風險高低為其唯一考量,但對中國或杜拜主權基金而言,花錢投資能賺最好,短期稍有虧損也無妨,他們圖的是登上國際舞台的影響力。
 羅哈汀認為,儘管中國主權基金入股摩根士丹利,非僅不能介入經營,也無法進入董事會,表面上似乎沒什麼「影響力」,但實際的情況是,「當你持股超過10%時,你根本不需擁有兩席董事席次,便可輕易影響整家公司的運作和經營。」例如,身為花旗大股東的沙烏地阿拉伯親王瓦利德,雖無董事資格,但仍可扮演關鍵角色,而把花旗執行長普林斯炒魷魚。
 對於主權基金紛紛入侵,美國政府已拉高警戒,日前新加坡淡馬錫入股美林時,聯邦參議員舒默便預警說,外國投資雖可提振經濟、創造就業機會,但其終極目的卻是尋求「非經濟性的利益」,「他們愈想學習經營掌控與影響力,我們愈是需要擔心。」

美國會向中國求援救困嗎>中時08-10-02

     德國媒體談到美國金融危機時,用了「雷曼轉折點」一詞,說當中國主權基金停止收購雷曼兄弟公司計畫的時刻一到來,這個時刻將載入史冊,它原本可朝另外一個方向發展。
     德國人認為這固然是鑑於風險損失,但一九九八年東南亞經濟危機發生時美國坐視不管,還能怪中國不予伸援嗎?
     俄羅斯媒體說,外國投資者能阻止美國經濟崩潰,美國期待別的國家購買自己的一部分壞債,而被寄予期望的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並不急於向美國注資,因為這樣做的前途不大。
     美國《華爾街日報》說,救助美國金融業能否成功取決於中國和中東,產油國政府基金對美國低利率債券是不感興趣的,那只有靠中國了。日本《產經新聞》則說,最後的買主(買美國壞債者)是中國。中國有一萬八千億美元。一九二九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是由於最後的買主引起的,而今美國不得不把中國這個龐大的「異端政治體」當作最後的買主,必將對美國總統選舉產生影響。
     美國布希政府為了七千億美元的救市案傷透腦筋,財長鮑爾森甚至半跪向國會眾院議長求情。而中國手中就握有一萬八千億,如果中國肯援手,問題也許不難解決。
     美國政府尚不好意思向中國求援,但國際間似乎已認定非有中國合作不能解決美國問題,下一任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如何,就可想而知了。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前天在國防大學發表演講時說,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但是如果美國對北京採取不當的政策,就會把中國變成自己的敵人,那將是嚴重的錯誤。
     由於布希政府還只在求內援(國會),而未求外援,所以中國政府也不表示什麼立場,但事實就是那麼回事。當前,一個國家的地位是建立在國力上,而國力也不外是經濟力道的強弱罷了。

美金融危機 溫家寶寒天送暖【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08.10.02 
 
據新華網報導,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在紐約與美國財經界人士會面時表示,中國已準備好參與國際社會應對國際金融動盪的行動,並「努力增加從美國進口」。
新華網報導,溫家寶日前前往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時,曾於24日與紐約聯邦準備銀行行長蓋特納、花旗集團董事長、美國前財長魯賓、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陶氏化學公司董事長利偉誠、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等人會面。
報導指出,溫家寶一開始就表示,「美國金融出現問題,我們很關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全球經濟前景不容樂觀。中美經濟關係日趨密切,到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儘管我們也存在對資金安全問題的關切,但我們對美國經濟還是有信心,願發揮自己的作用。」
報導指出,與會者「紛紛表達對中國的期待」。蓋特納說,「中國是全球經濟金融穩定和信心的來源。」利偉誠說,「在美國經濟趨弱的情況下,保持中國經濟的穩定和強勁有力,是對世界的福音。」
大陸官方媒體此時公布溫家寶與美國財經人士這項談話,似乎有在為大陸更積極參與應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塑造輿論環境。報導指,溫家寶對此表態說,「中國已準備好參與國際社會應對國際金融動盪的行動」,但他也暗示,美國應加強與國際社會合作,一道克服金融危機。
溫家寶說,中國已經著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挑戰。他指出,外部需求減少一定程度會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但中國有13億人口,國內市場廣闊,特別是農村市場有很大潛力,因此必須立足擴大內需。
溫家寶還開玩笑表示,「美國是借錢消費,中國是存錢不消費,兩者都有問題。中國儲蓄達4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16萬億是居民儲蓄,相當於三年的財政收入。」
溫家寶指出,中國會努力增加從美國進口,同時希望美國放寬對中國出口限制,特別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並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他甚至以「一架波音747飛機能換5,000萬件襯衫」,比喻中美之間的貿易關係。
不過,除了擴大自美國進口外,溫家寶並未再具體承諾如何協助美國及全球經濟克服當前金融危機。
新華社則在另一篇報導引述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的說法指出,「中國經濟有很大的迴旋餘地」。他強調,中國國土面積遼闊,基礎建設投資需求巨大,13億中國人的收入水準在不斷提高,消費潛力巨大,足以彌補當前出口減緩所帶來的影響

馬侃拒中金援 被譏不切實際【聯合報/夏嘉玲08.10.05 
 
美國國會通過7000億美元紓困案,將發行更多債券以增加市場資金流動,預料中國等外資將購買而持有更多美國公債。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馬侃主張美國不該仰賴中國資金解決經濟問題,但分析師認為馬侃想法不切實際,可能引發外國拋售美國公債,重傷美元。
美國第二季經常帳赤字約1831億美元,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1%,截至上月30日的2008會計年度前11個月,預算赤字則為4833.5億美元。針對嚴重赤字問題,馬侃日前表示,美國因應的第一個步驟是「很明顯的,我們不能再讓中國來擔保我國經濟,不能再要求他們為我國債務提供資金」。不過馬侃並未明說美國應如何達成這項目標。
分析師對馬侃的見解不以為然。Stone & McCarthy研究公司董事總經理麥卡席指出,要不仰賴中國資金,美國經濟得從基本改變,讓貿易逆差不再惡化,「這可不容易」。他說,短期內,中國對美國公債的需求是美國的福音,因為要不是有這些外資購買美國各種債券,美國利率會高得多。
「外交關係中心」地緣經濟學者塞瑟也說,美若要減輕倚賴中國的程度,得減少貿易逆差,調整美元和支出,「這些都是幾年前就該做的了」。
中國目前是僅次於日本的美國公債第二大持有者,且美國有三分之一貿易逆差來自對中貿易。
中國為了減少美國金融風暴對中國的影響,央行已宣布制定各項因應措施,將加強監管金融機構,要求業者強化風險管理等。
中國外匯存底目前以每個交易日多20億美元的速度增加,這些錢多半投資在美國的政府公債、機構債券和房貸債權證券。一旦中國不再購買美國政府公債、轉而購買歐洲政府公債,美元貶值壓力將大增,美國政府公債流動性也會下降,造成公債收益減少、借貸成本上升,讓在衰退邊緣的美國經濟雪上加霜。

主權基金興起 國際金融新勢力

‧Taiwan News 2008/01/28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曾戲言,「如果出現通貨緊縮,我會從直升飛機上撒錢,撿到錢的人,會到處買東西,刺激經濟景氣的復甦。」他自此得了「直升機上的柏南克」的封號。【文/林麗美】
投資市場「救世主」來嘍!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曾戲言,「如果出現通貨緊縮,我會從直升飛機上撒錢,撿到錢的人,會到處買東西,刺激經濟景氣的復甦。」他自此得了「直升機上的柏南克」的封號。不過,他還沒採取行動之前,早有大批身懷巨款的金主,空降到華爾街,隨時準備出手。這些金主大多來自擁有龐大外匯存底的亞洲國家以及大賺油錢的波灣油國。

銀彈充足 超乎想像

這些金主的錢大多是以「主權基金」的形式出現。上周,美林證券和花旗集團分別得到來自亞洲及波斯灣油國六六億美元、一四五億美元的挹注;過去十個月以來,大約有六九○億美元的主權基金銀彈,注入因次級房貸風暴而財務吃緊的全球著名金融服務機構,這個數字已遠遠超過當年國際貨幣基金對亞洲金融風暴的金援。
近年較常聽到的基金是「避險基金」、「私募基金」,很少聽到「主權基金」,英文是「sovereign wealth fund」、也有人稱「主權財富基金」,它是一些有龐大外匯存底國家或石油出口國家,由政府成立專門投資機構,進行管理運作的基金,全球目前已有二十二個國家和地區,設有主權基金,形成一股足以影響國際投資的新勢力。
目前,全球主權基金的總金額,已達二.九兆美元,而且成長快速。據國際貨幣基金的估計,到了二○一二年,將會達到一○兆美元;至二○一五年,則可能成長到一二兆美元。雖然,目前主權基金只占全球金融總交易量(一六五兆)的二%,力道卻不可小覷。過去幾年來,在投資市場翻雲覆雨的避險基金與私募基金,規模都不如主權基金來得大。
過去,手握巨額外匯存底的亞洲國家,大多是將這些錢用來購買美國庫券或其他美元資產,做為操控本國貨幣的工具。這種方法,台灣人應該都很熟悉,過去中央銀行捍衛新台幣,就是以外匯存底做後盾,大買美元資產,誓死不讓新台幣升值。現在,這種守成國家理財方法,已經不流行了,有錢的政府要派人繞著地球「逛街採買」,尋找適合的投資對象,目的可以是賺錢,可以是挖人才、買創意,也可以是偷技術、搶市場與客戶。不景氣來襲,英國的最老牌的「Sainsbury超級市場」、全球最大的銀行「花旗集團」、全球最大的飛機製造廠,看是要「波音」、還是要「空中巴士」、比利時最大的銀行「Fortis」……,應有盡有,任君挑選。

主權基金 排行比一比

國際投資市場正充滿這種有國家財力支持、腰纏萬貫的投資客,趁著次級房貸風暴橫掃全球之際,準備大顯身手;而飽受次貸危機的金融機構,更是視他們為「救世主」。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最新「全球主權基金排行榜」調查,資產最多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投資局」,金額高達八七五○億美元;第二名是挪威的「政府退休基金」,資產有三千八百億美元;第三名是新加坡的「GIC」,三千三百億美元;其他依序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多樣化基金的三千億美元;科威特「新世代外匯存底基金」,二千五百億美元;「中國投資公司」的二千億美元;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公司」的一五九二億美元;利比亞的「石油儲備基金」有五百億美元;「卡達投資局」也有五百億美元;阿爾及利亞的「Regulation des Recettes基金」,四二六億美元;美國的「阿拉斯加永久基金公司」的三八○億美元;最後的是「汶萊投資局」的三百億美元。

看待外籍兵團 又愛又怕

中國商務部十七日公開表示,「趁著美國次貸風暴引發全球股市大跌,今年將鼓勵大陸企業『逢低買進』,加緊腳步,收購海外企業。」繼去年「中國投資公司」投資美國第二大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五○億美元,又花巨額買下美國的私募基金「黑石(Blackstone)」、與英國巴克萊(Barclay)銀行的部分股權。去年中國撥出的主權基金預算,已有二百億美元。
每天增加一○億美元外匯存底的中國,最受到注目。飽受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波及,英國金融業也難逃魚池之災,亟須引進一些擁抱巨額外匯存底的「外國兵團」,來拯救奄奄一息的大銀行。上周五,英國首相布朗抵達北京,由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布朗就對由龐大外匯存底所組成的「中國主權基金」,大拋媚眼,表示英國的大門為君而開。
不是所有國家都歡迎「主權基金」的光臨。法國總理薩科奇一月初還公開表示,反對主權基金併吞法國企業,要求法國國家銀行要捲起袖子來,對財務危機的私人企業紓困,以免他們被外國人買走。德國總理梅克爾近幾個月來,也一直和閣員討論如何推動立法,阻止別國的政府「主權基金」對德國企業介入太深。
歐盟國家對主權基金有戒心,不是沒有原因的。主權基金至今還沒有一定的遊戲規則,其真正目的很難捉摸,即使是全球主權基金中的模範生—挪威退休基金,將每一筆交易公開在網站上,不做私下破壞企業或政府的勾當,但前兩年,趁著冰島投資市場有所波動之際,空襲它的債券市場,大賺一筆,也引來冰島政府的戒心。
反對主權基金的人,特別以美國、中國與台灣的三角關係為例︰想像如果中國買下花旗集團,在台灣與中國發生衝突時,如果美國要插手,中國以關閉花旗做為要脅時,美國還有什麼方法?或者,假定委內瑞拉買下美國鋁業Alcoa公司,要關閉美國廠,而將工廠遷往拉丁美洲時,怎麼辦?更何況,主權基金有時也可以化身做避險基金或是私募基金,很難令人掌握。
記得過去的一、二年中,美國以國家安全之名,封殺了幾件中國大陸在美國的投資機會,包括併購Unocal石油公司,以及杜拜併購美國港口管理公司等案件,都是基於國防安全的理由。歐盟也時有藉保護歐洲產業優勢、反對新興國家的「主權基金」的舉動。

不是穩賺不賠

主權基金也不是穩賺不賠。中國投資公司以三○億美元,投資剛上市的私募基金「黑石」,到現在恐怕剩不到二億美元。而亞洲地區最活躍的新加坡,在泰國和印尼市場,也幾乎鎩羽而歸。新加坡「淡馬錫」公司買下泰國前總理塔信家族的電信事業,最後塔信被控逃稅二○億美元,而泰國新政府也擺明,不歡迎新加坡政府掌控泰國的電信事業。「淡馬錫」在印尼發生金融危機時,適時介入當地的電信產業,現在,事過境遷,電信產業在印尼又蓬勃起來,印尼政府也不再歡迎外資介入太深。
幾翻波折,讓淡馬錫心灰意冷,很少在媒體曝光的總裁,去年十一月底接受「新加坡海峽日報」的訪問,表明受到有些國家「愛國主義」的衝擊,淡馬錫將不再尋求海外企業的控制權,未來的投資,只有在「間接少數控股」、「與當地政府合作」、「只有在受歡迎時,才會出手投資」這三個黃金原則下,才會進行。

東山飄雨 西山借傘

這一波的次貸風暴,來自亞洲的主權基金所注入的金額(六九○億美元),已遠遠超過當初亞洲發生金融危機時,國際貨幣基金所金援亞洲國家的錢(楨:但卻沒相似的苛求)。歡迎主權基金的人認為,主權基金對平衡全球資金發揮了最佳的效益,言下之意是「東山飄雨時,西山借傘」、「西山飄雨時,東山借傘」。

歐避險基金快潰堤了【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
 
歐洲很多避險基金已被迫採取緊急措施,力圖保護旗下業務在金融市場動盪之際不至於垮台。專家警告,避險基金陷入危機恐加深市場重創。
在經理人傳出嚴重虧損、驚恐的投資人要求拿回現金後,歐洲已有高達十檔避險基金停止讓投資人贖回。
倫敦一位股票經紀人對星期泰晤士報說,早在上周股市劇烈下挫之前,已有將近三分之二設在倫敦的避險基金虧損幅度達4%到10%,不少避險基金甚至出現更嚴重的虧損。
英國一檔大型避險基金的經理人說:「上周是詭異的一周,就算在1987年股災期間,我也不曾看過如此嚴重的大屠殺。」
專家警告,避險基金的問題可能進一步重創搖搖欲墜的市場,尤其當許多避險基金被迫出清部位變現時。
據歐洲避險雜誌(EuroHedge)調查,已傳出巨額虧損的基金包括Corin、Phylon、Addax FX1、亨德森全球貨幣(Henderson Global Currency)、Odey Treasury、Sector ERV、Kinetic Special Situa-tions、Systeia Alternative Risk Trading和Polar Technology。
大型券商緊縮借貸條件使問題惡化。券商是的投資銀行的部門之一,投資銀行提供避險基金資金。
一位經理人說:「避險基金的槓桿操作使市場虧損擴大,此時可能急需現金挹注,但這回銀行不輕易借錢,所以基金被迫出售,這導致更多問題。」
避險基金說,很多避險基金去年就出現問題,先是難熬的5月,11、12月的情況更糟。

日本 將設主權基金【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
 
日本正熱烈討論成立第一家主權財富基金,規模可能高達500億美元,以充分利用擁有的全球第二大外匯存底。基金也可能用於救濟在次級房貸風暴中受創的大型銀行業者。
日本金融經濟財政政策內閣府特命擔當大臣渡邊喜美接受泰晤士報訪問表示,日本政府高層顧問團隊正研擬該基金的營運模式,並派出代表訪問亞洲的其他主權財富基金。
此舉將使日本成為新崛起超級財富基金俱樂部的一員。中國和南韓都已分別成立國家投資基金,外界盛傳,日本政府近日與新加坡的政府投資公司(GIC)高階經理人頻頻會談。
基金若順利成立,初期將用以投資日本國內股市,支撐過去幾年在全球股市表現落後的東京股市。渡邊喜美也暗示,該基金將扮演救援次級房貸危機角色。
熟悉內情人士透露,日本研擬中的主權財富基金金額尚未決定,但若只拿出日本外匯存底的5%來作積極投資,金額就可高達500億美元。操作基金的經理人將從日本開發銀行徵調,或從已解散的產業再生機構(IRCJ)召募。
近幾月來,主權財富基金在全球投資備受矚目。中東和亞洲的基金買下美國遭次貸風暴打擊的大銀行部分股權,包括瑞士銀行、花旗集團、美林和摩根士丹利。
巴克萊資本公司估計,如果安巴克(Ambac)和MBIA等債券保險公司的債信遭降級,全球的銀行與證券經紀商可能必須再籌募1,430億美元,才能支應潛在的次貸相關債券虧損。截至目前,全球銀行業的抵押貸款債券投資虧損已高達約1,360億美元。
掌控全球債券保險市場的少數幾家公司,為債券提供擔保,在違約時必須償付債券本金,但由於抵押貸款債券的違約率大增,業者可能無力償付龐大的求償金額。這些業者過去都維持AAA的債信評級,但遭降級的可能性日增。

中共主權基金不是洪水猛獸
http://www.cdnews.com.tw 08-02-15 閻光濤/整理
 
 中新網2月15日電,美國《僑報》2月14日發表社論說,如果一些美國人以為,以中共持有的區區4千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兩千億美元的主權基金,就會擾亂甚至顛覆美國經濟,這是對美國自身實力沒有自信心的表現。這個道理,格林斯潘、鮑爾森、伯南克都已重複多遍。
社論摘錄如下:
 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動盪的一片哀鴻中,中共投資公司50億美元入股摩根士坦利,這本是兩相情願、雙方得益的好事,但在一些人的鼓噪之下,中共主權財富基金仿若洪水猛獸,似乎在那兩千億美元背後,隱藏著操控美國經濟的“殺手鐧”。
 大年初一那天,國會美中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首次就中共主權財富基金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影響舉行了聽證會。連日來,多位國會議員紛紛對中共主權基金的投資意圖表示擔憂。奧巴馬在民主黨內初選與希拉蕊打得難解難分時,也不忘拿主權財富基金做文章,稱他如果當選總統,要改變美國對外來資金的依賴。
 一直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扮演對華施壓“推手”的參議員舒默威脅:如果主權財富基金不自己制定出行為準則,美國將通過立法,對外國主權財富基金進行規範和審查。
 其實,對中共主權財富基金的憂慮,只是美國過去幾年對中共來美投資戒心的延伸。從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引發爭議,到中海油競購優尼科被否決,中共海外並購初試啼聲,就引來美國一些人驚叫不斷。中國大陸人用辛辛苦苦掙來的外匯購買美國債券,幫助美國維持著低利率,卻一直被懷疑會否借此干擾美國金融市場;中國大陸人出於外匯儲備保值需要,小心謹慎地減持美元,卻每每引來猜忌和反彈。自從中共投資公司去年9月掛牌以來,這些“疑神疑鬼”的美國人似乎找到了新的佐證,首筆投資黑石30億美元就做了虧本買賣的中投公司,倒成了可能威脅美國經濟安全的懷疑對象。
 這一切的背後,隱藏的是害怕競爭的保護主義,唯我獨尊的民族主義和渲染“中共威脅論”的冷戰思維。
 作為世界唯一的超強,美國應當對自己的競爭力和吸引力有信心。熟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美國人過度消費和巨額開支造成的帳戶赤字,必須通過外來投資才能維持平衡;要改變對外資的過度依賴,美國需要一個漫長的經濟再平衡調整過程。而美國健全的金融體系和持續的經濟增長,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和最大的外資流入國。這個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
 如果一些美國人以為,以中國持有的區區4千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兩千億美元的主權基金,就會擾亂甚至顛覆美國經濟,這是對美國自身實力沒有自信心的表現。這個道理,格林斯潘、鮑爾森、伯南克都已重複多遍。
 美國也應當對中國專注自身發展,無意挑戰美國地位有信心。誠然,中國十多年內積累了1萬5千多億美元龐大的外匯儲備,著實讓人驚歎,但與藏匯于民、藏富於民的西方國家相比,與有13億人口的基數相比,這些外匯儲備不算什麼。更何況中國指望這些外匯的地方太多,要辦的事情太多,要買石油,要辦教育,要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要改造銀行系統等等。
 如果一些美國人以為,中國大陸人會不惜將這些來之不易的血汗錢,用來做對付美國的經濟武器,這是對中共基本國情和發展戰略的嚴重誤解和誤判。
 具體到中共主權財富基金,成立中投公司是為了更好地運作外匯儲備,使之保值增值,並且為中共宏觀經濟調控中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結合打開一條通道。中國為組建中投發行了1.5萬億人民幣的特別國債,中投為此必須承擔每年5%的利息,投資收益的壓力不輕。用中投董事長樓繼偉的話說:“我必須盈利,不賺錢我沒法過,我哪能有什麼政治目的呀?”
 當然,作為備受爭議的主權基金,中投保持良好形象至關重要,這需要加強公司結構治理,加強制度建設、內部運營和風險控制,靠穩健的投資,尋求長期收益。中國總理溫家寶已就中國主權財富基金做出了3點宣示:商業目的、獨立運作、增加透明度。中投正在招聘國際人才參與管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於主權基金行為規範的談判也正在進行中。我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中投會成為一家像新加坡淡馬錫那樣相對開放、透明、穩健、成熟的主權基金投資公司。
 審查外資對國家安全的影響,這是世界上的通行做法,美國去年已經通過法律,對外資審查程式做出了明確界定。如果國會再節外生枝地制定出一套法律,來限制中國和中東的主權基金,勢必導致有關國家報復,進而打擊美國對這些國家的投資。白宮和財政部已經發出這樣的警告。
 在美國經濟面臨衰退風險之際,要特別警惕那種逆全球化潮流,實施保護主義的做法;那種以意識形態劃線,將正常商業行為政治化的做法。我們不想看到兩個拉動全球經濟的火車頭迎頭相撞,兩敗俱傷。

成立主權基金所為何來?【經濟日報社論08.03.22
 
記得去年9月舉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非正式領袖高峰會時,當別的國家將焦點集中在減碳議題及未來亞太自由貿易協定(FTAAP)的討論,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卻試圖為淡馬錫控股等國家主權財富基金辯護,稱這類基金完全無政治動機。他指責,抗拒外資買下國內公司等保護主義的做法,非但不能解決全球化為一個國家帶來的社會問題,反而會使這些問題加劇。
雖然主權基金的運作獨立於中央銀行和財政部之外,但由於其成立的財源為國家的稅收、收入或外匯存底,又加上包括韓國、中國大陸等也紛紛成立主權基金,因此多少引發了政治聯想。就算不談政治動機,主權基金到底對全球的影響如何,也有討論的空間。
當一個國家發生金融風暴時,外來資金的挹注的確可以解燃眉之急,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但問題是,這些風暴的產生是否也與外來基金有關?例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就與對沖基金脫不了關係。當這些基金影響力愈集中在少數國家甚至少數人的手裡時,對國際經濟影響的衝擊也愈大。例如,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國際油價的飆漲與中東的主權基金運作有關;這些主權基金炒高油價後,產油國獲利更多,更有能力挹注基金繼續炒作油價,沒完沒了,直到整個經濟無法承擔不合理的超高油價崩盤為止。
自1990年開始,全球經濟在新興國家加入及知識經濟的潮流下,創新成為成長最重要因素,生產力快速的提升,造就了全球低通膨高成長的時代。但當中東或新興國家也以豐沛的外匯存底加入國際金融市場操作時,我們看到絕大部分炒作的標的集中在大宗農工原料上,原因當然是這些原料幾無替代商品;油價的炒作原本與大宗糧食無關,但當生質能源大行其道,也拉動糧食價格上漲。因而可以說,若主權基金賺錢,大部分也是建立在窮人實質購買力更差的代價上。
況且,主權基金也未必一定賺錢。我們知道,目前主權基金除了參與炒作農工原料外,其他大部分就是大規模併購或入主因經濟衝擊而受傷的企業。例如,新加坡淡馬錫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入主印尼電信事業、泰國通訊公司,以及其他亞洲許多金融事業,這些投資與事業隨著當地國經濟逐漸復甦獲利。之前新加坡因為主權基金賺錢而分紅給國民,讓我們好生羨慕;但此次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可讓全球主權基金踢到了鐵板。新加坡所投資的瑞士銀行、巴克萊、花旗及美林,在3月初股價相對於其投資價,已分別跌掉了43.8%、39.5%、17%及7.6%;其他包括中東、韓國及中國大陸的投資也受傷慘重,中國大陸去年所投資的私募基金黑石集團股價,現在只剩一半,預料次貸風暴未除,這些股價還要再跌。
在許多國家紛紛成立主權基金之際,台灣也想成立主權基金,到底所為何來?參與國際農工原料的期貨炒作嗎?還是要併購些什麼,需要動用國家資金來做。新加坡無論在電信事業及金融業的營運能力,在亞洲均首屈一指,即便如此,都還有看錯的時候。台灣真有從事這樣大規模併購的能力嗎?新加坡政府能從國際併購電信或金融事業賺到錢,並不表示台灣政府也可以。台灣目前對外投資最有能力的便是製造基地,大概全球無能出其右者;但除了投資海外工業區等基礎建設需要政府投入外,其餘並不需要國家基金的協助。
對於未來而言,在產業價值鏈上,台灣最缺乏的便是國際品牌,但以國家的主權基金來發展個別企業國際品牌也很怪。結果,成立主權基金的理由,便只剩下因為其他的國家都成立,我們也要成立;其後果便是也不知道該投資什麼,只好像中國大陸主權基金一樣投資其他的私募基金(黑石集團)或投資公司(摩根士丹利),不僅失去主權基金的策略性價值,若虧了又該用什麼財源來彌補外匯存底的缺口?
反而當各國成立主權基金後,我們更該提升國內穩定經濟的防衛能力;至於賺錢(也可能是賠錢)的事,就讓民間資金去處理吧。

主權基金傾國威脅 國際擬規範>中時08-07-10潘勛

 主權財富基金是政府創設的投資工具,目前已崛起為全球市場的龐大力量,導致各種關切,比如基金運作時透明度不足,被基金投資的各國也擔心危及國家安全。各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代表9日聚集新加坡,舉行為期2天的閉門會議,研商如何制定自發性的基金運作準則規範。
 「國際貨幣基金」因此在5月1日邀集其設有主權財富基金的25個會員國,組成「主權財富基金工作小組」,目的在逐步發展出眾所接受的運作準則及運作方式。
 IMF、阿布達比投資局主導
 不願具名的工作小組官員表示,新加坡站是工作小組第一次集會,未來將在全世界進行一連串會議;小組由國際貨幣基金及「阿布達比投資局」共同擔任主席,預計在2008年10月完成目標。工作小組的25成員國幾乎都派代表出席新加坡會議。
 「阿布達比投資局」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所有,是全球金額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資金達8750億美元。工作小組中的亞太會員國有澳洲、中國、紐西蘭、南韓、東帝汶、新加坡及越南。國際貨幣基金指出,目前運用在投資的主權財富基金規模介於2至3兆美元,預計未來5年內將成長到10兆美元。
 5年內規模將達10兆美元
 主權財富基金已經存在半世紀以上,最早的「科威特投資基金」早在1953年成立,但主權基金的蓬勃發展卻是這幾年才開始,拜油價飆漲之賜,中東國家捧著大把現金到海外尋找新的投資機會,俄羅斯也是這波油價飆漲的大贏家,中國則憑著快速累積的龐大外匯存底,成為主權基金的後起之秀。
 西方國家對主權基金的快速崛起感到憂心。德國總理梅克爾2007年就呼籲,要趕快應付主權基金投資造成的問題;歐盟已在檢視主權基金對歐洲資本市場的影響;而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要求「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針對政府主導基金的投資,採取行動。
 中俄主權基金動機引爭議
 非西方國家持有的總財富,包括主權基金和外匯存底,單在2006年就成長1兆2000億美元,但政府公債的三個主要發行者美國、歐洲聯盟和英國,該年僅售出4610億美元公債,這意味持有美元、歐元和英鎊的中國、阿拉伯國家和俄羅斯必然透過其他工具投資,而主權基金就是他們一項主要的投資工具。
 在中東國家的主權基金中,以卡達、科威特和阿布達比的規模最大;沙烏地阿拉伯有兩個政府基金在海外運作,但沙國最大的財富掌握在私人家族手中。阿拉伯國家透過主權基金或家族基金在海外投資有年,早已建立起一定的模式;倒是在此領域中新崛起的中國和俄羅斯似乎比較引發爭議。
 中國的主權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才成立,但在此之前,中國在海外的投資就已遭到猜忌和反對。2005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計畫以185億美元收購美國雪佛龍石油公司,最後在政治壓力下被迫放棄。俄羅斯一家國營銀行擁有製造歐洲「颱風」戰機的歐洲航太防衛公司(EADS)5%股本,也引起外界異樣眼光。
 照說西方國家除了歡迎海外投資者購買其公債之外,也會歡迎海外投資者對其企業投資,因為公債是最容易變現的資產,隨時可以出售,但如投資一家公司,就沒那麼容易變現,比較會成為長期投資。
 戰略性收購令西方擔憂
 西方國家擔心的是,許多主權基金缺乏透明度,讓人無法確定他們真正目標為何,或是擁有哪些資產。這種情況讓人更加擔心,唯恐主權基金的目的不只是幫其國民賺錢,且試圖透過戰略性收購增強其權力。
 「卡達投資基金」和「杜拜投資基金」以超高價收購倫敦股票交易所的股份就是一個顯例,外界很難相信,這兩個基金付出這麼高的代價只是為了投資獲利,而非企圖藉此掌控對倫敦股票交易所的主導權。
 缺透明度致保護主義抬頭
 主權基金缺乏透明度也將造成西方國家的保護主義抬頭。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的賈登教授說,西方世界有充分理由對主權基金的動機存有戒心,他主張應對主權基金擁有之外國公司股權設立20%上限,並強制主權基金增加其透明度。

中投投資黑石 10個月虧400億>中時08.02.16

       拿百姓血汗錢轉投資,大虧該算誰的帳?由中國外匯存底轉投資的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去年五月斥資卅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二大私募基金黑石集團約一○%股票,然受次級房貸影響,投資十個月後大虧八十七億元人民幣、折合近四百億台幣,引發大陸媒體抨擊須換腦袋、改變投資思維。
     據《證券時報》報導,黑石集團為美國第二大私募基金公司,管理資產高達八百八十四億美元,二○○一年以來,公司年資金平均增長率達四一%,堪稱全球私募基金高獲利模範,並成為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簡稱中投)成立後,第一樁投資優選對象。
     去年五月成軍 首樁就投資黑石
     去年五月,由中國國家外匯存底轉投資的中投公司斥資卅億美元,以每股二九.六美元收購黑石集團約一○%股票,無奈黑石集團上市後飽受次級房貸衝擊,股價直直落,現跌至每股十七美元低位,導致中投公司投資資產大幅縮水,算算十個月內竟虧掉中國百姓八十七億元人民幣血汗錢、折合近四百億台幣。
     從中投公司收購黑石集團的時機點看,中投公司的投資思維令人費解。
     次貸爆發後投資 時機點費猜疑
     報導指出,去年五月美國次級房貸款危機已經爆發,美股開始出現大幅波動,而歐洲、日本與香港等資本市場均反映出美國次級房貸的影響,在美國經濟不確定性加劇情況下,斥資卅億美元投資美國企業,存在相當風險。
     當初設定四年閉鎖期也有爭議,在全球經濟開始受次級房貸影響之初,美國乃至全球經濟未來的不確定性高,四年閉鎖期無異將卅億美元資金放在黑石集團、無法隨美股波動調整,若與投資美國債券相比,中投投資黑石集團的風險管理與評估頗值商榷。
     用「半市場化」思維理解成熟市場
     此外,許多中國金融機構看好次級房貸的影響,去年效法中投公司紛紛斥資進入美國市場抄底(Bottom fishing),希望在最低點大舉進軍美股,結果導致超過百億美元資金出現帳面虧損,陷入追加抄底規模或設立停損點的困境。
     報導強調,相較於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際金融公司,在投資中國國有銀行股份制改制與區域性商業銀行改制上市所獲得的高報酬,中國金融機構絕不能用「半市場化」思維,來理解成熟金融市場的操作行為。

美私募基金 投資大陸31億美元
http://www.cdnews.com.tw07-11-18 陳恆光

 北京「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一家獨立調查機構的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美國私募基金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已達31億美元,三年來增長六倍。
 報導表示,一些美國私募基金在大陸主要投資房地產,並積極成為大陸科技企業的合夥人。一些美國私募基金的高級主管堅信,投資大陸就是投資未來。
 報導指出,這些財經界高階主管們認為,以四倍於美國的經濟增速和四倍於美國的人口,大陸經濟具有爆發性增長的潛力,因此大陸將成為本世紀佔絕對優勢的最佳投資地點。
 報導表示,另一些投資機構在大陸主要經營創業投資業務。大陸已佔這些公司全球創業投資的最大份額。在凱雷集團的創始人大衛魯賓斯坦看來,大陸是「新矽谷」。凱雷還在大陸贊助一場全國性的商學院學生論文競賽,獲勝者將由凱雷資助前往紐約和華盛頓學習私募基金投資。
 報導指出,雖然大部分投資者對大陸的投資前景頗為樂觀,但他們擔憂,有相當部分大陸網路公司的價值存在泡沫,不過,這些顧慮並未阻礙私募基金繼續擴大對大陸的投資。

瞄準亞洲 私募業重砲出擊﹝經濟日報07.07.10編譯謝璦竹】

金融時報9日報導,全球頂尖私募基金投資亞洲企業的熱情有增無減,今年併購總額可望再創高峰。據估計,私募業者已預訂撥款250億美元,準備大舉在亞太地區收購成長潛力大的公司,澳洲和印度尤其受到青睞。
湯瑪遜金融公司(Thomson)的數據顯示,不含日本,今年上半年內,私募基金已宣布的亞洲企業收購交易金額累計已達22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73.5%。其中,在澳洲與印度兩國的收購交易額,已接近或超過去年全年的水準。台灣排名第四,金額總計19億美元。
美國私募業者凱雷公司(Carlyle)董事總經理兼亞洲聯席主管楊向東說:「由於亞洲各國經濟的規模比過去大得多,亞洲企業也愈來愈大,私募業今後五年都將大幅成長。」
不過,雖然私募業者興致高昂,他們在亞洲的收購計畫進展卻不順利。今年有好幾件備受矚目的收購案以失敗收場,包括凱雷以60億美元收購日月光案,以及95億美元的澳洲航空公司(Qantas)收購案。
私募業者說,澳洲除外,收購的阻力部分來自亞洲家族企業大股東的干預。美國私募業者綜合大西洋公司(General Atlantic)主管哈佛德說:「若某經濟體中有眾多的家族企業,控制權易主就會很困難。」
湯瑪遜金融說,2006年宣布的亞洲企業收購案總額為323.1億美元,幾乎是2005年的三倍,並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今年來,私募基金在澳洲的收購總額已達123.1億美元,與去年全年的146.2億美元相差無幾。印度首度排名第二,今年來收購總額23.3億美元,已打破去年全年的22.7億美元紀錄,再創高峰。

 
大陸拋售國債 美國擔心牽動利率>中時07.06.26白德華

為使一兆兩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投資多樣化,中國開始出售美國國債了!據美財政部統計,今年四月中國拋出五十八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是七年來的最大規模。中國拋售美國債雖稱不上急拋,但此舉被視為國際間減持美國債的風向球,美國已開始焦慮。
美國財政部發布最新統計,今年四月,中國首次減持了五十八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大陸是美國國債第二大買家,持有大約四一四○億美元國債,占美國國債總流通量一○%。
幾乎同時,中共新成立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資金來源方式也對外揭曉。中共財政部將發行特別國債購買外匯儲備,此舉顯然將「吸走」央行的美元資產。儘管首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沒對外透露,但市場人士認為,外匯投資公司管理的外匯儲備總規模,將達兩千億至三千億美元。
如果將這兩件事聯繫起來,反應的便是中國該如何調配美元資產的戰略部署。中國外匯儲備四○%購買美國債,但在美元不斷貶值、美國內加息預期濃厚導致國債價格大跌情況下,四○%比例顯得不合時宜。
今年四月中共財政部成立《外匯投資管理公司》,便是為外匯儲備投資多樣化注入新元素。今年五月,該公司卅億美元購進美國資產管理企業「黑石」近一○%股權,以分享增值利益。預料,未來這家公司還將投資礦產、石油、棉花等戰略物資上。
不過,減持美國國債顯然驚嚇了美國。《朝鮮日報》說,消息一出後紐約市場十年國債收益率馬上超過五%,創下○二年以來最高值。美國副財長吉米特即趕赴中國,呼籲不要出售美國國債。顯然,「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現在正發揮「美國的銀行」作用。
國債是美國國內各種利息標準,如果國債利率上漲,美國房貸利率負擔就會加重,企業貸款利息也會上漲。如此一來,想要以經濟繁榮撫慰伊拉克戰爭留下的傷口的布希政府,自然十分焦急。
今年首季,大陸外匯儲備淨增一三六○億美元,中共財政部表示,將投資國債以外的其他高收益產品,言下之意,美國不應怪中國。然而,中國之後,中東、亞洲、中南美部分國家也開始減持美國債,這更令美國的焦慮感急劇增加。
中美看待美國國債角度雖不同,但有一點可確定的是,在美國動用貿易報復措施或對人民幣施加壓力之際,中國顯然也具備相當的反擊力。

美金融危機 溫家寶寒天送暖【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08.10.02 
 
據新華網報導,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在紐約與美國財經界人士會面時表示,中國已準備好參與國際社會應對國際金融動盪的行動,並「努力增加從美國進口」。
新華網報導,溫家寶日前前往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時,曾於24日與紐約聯邦準備銀行行長蓋特納、花旗集團董事長、美國前財長魯賓、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陶氏化學公司董事長利偉誠、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等人會面。
報導指出,溫家寶一開始就表示,「美國金融出現問題,我們很關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全球經濟前景不容樂觀。中美經濟關係日趨密切,到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儘管我們也存在對資金安全問題的關切,但我們對美國經濟還是有信心,願發揮自己的作用。」
報導指出,與會者「紛紛表達對中國的期待」。蓋特納說,「中國是全球經濟金融穩定和信心的來源。」利偉誠說,「在美國經濟趨弱的情況下,保持中國經濟的穩定和強勁有力,是對世界的福音。」
大陸官方媒體此時公布溫家寶與美國財經人士這項談話,似乎有在為大陸更積極參與應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塑造輿論環境。報導指,溫家寶對此表態說,「中國已準備好參與國際社會應對國際金融動盪的行動」,但他也暗示,美國應加強與國際社會合作,一道克服金融危機。
溫家寶說,中國已經著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挑戰。他指出,外部需求減少一定程度會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但中國有13億人口,國內市場廣闊,特別是農村市場有很大潛力,因此必須立足擴大內需。
溫家寶還開玩笑表示,「美國是借錢消費,中國是存錢不消費,兩者都有問題。中國儲蓄達4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16萬億是居民儲蓄,相當於三年的財政收入。」
溫家寶指出,中國會努力增加從美國進口,同時希望美國放寬對中國出口限制,特別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並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他甚至以「一架波音747飛機能換5,000萬件襯衫」,比喻中美之間的貿易關係。
不過,除了擴大自美國進口外,溫家寶並未再具體承諾如何協助美國及全球經濟克服當前金融危機。
新華社則在另一篇報導引述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的說法指出,「中國經濟有很大的迴旋餘地」。他強調,中國國土面積遼闊,基礎建設投資需求巨大,13億中國人的收入水準在不斷提高,消費潛力巨大,足以彌補當前出口減緩所帶來的影響

私募基金績效之探討

【經濟日報07.07.08許史金(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代理副所長)

連日來私募基金在台灣的一舉一動備受矚目。其實由於資金不斷流入私募基金市場,不僅在亞洲,在全球資本市場都是主要購併資金來源,扮演舉足經重的角色,針對其衍生的各項議題,如獲利績效、對企業經營之影響、對金融系統的影響、監理當局的態度,目前都有諸多討論。
據歐洲私募基金與創投協會(The Euro-pean Private Equity and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EVCA)統計,2006年私募基金所募集的金額超過3,000億美金,而據證券交易所聯合會 (World Federation of Ex-changes)統計當年各國證券交易所IPO的金額約為3,200億美金,私募基金規模已與全球一年公開上市的金額相當。
因私募基金購後企業,先行下市(going private),企業重建後再重新上市是主要的商業模式,以英國為例,倫敦交易所2006年IPO金額為301億英磅,仍處成長局面,但下市者為卻高達591億美金。
故此引起私募基金降低資本市場效率的批判。私募基金不僅已成為企業併購活動中的主要參與者,對資本市場之影響也已擴大。但由於股票重新上市為私募基金資金退出的主要機制,故長遠看來對資本市場效率影響有限。
暫且撇開其他議題不論,回歸私募基金的投資工具性質,私募基金的績效到底如何?由金融商品屬性而言,私募基金與避險基金一樣同屬另類投資 (alternative invest-ments),一般而言其獲利來源為提高收購或投資公司之企業價值,獲取高配股(息)與資本利得。
因此企業績效提升即可預期獲利,但是反之卻無法立即出售股權,因此投資風險不小。同時因私募基金的期限多為10年,這段期間投資人無法贖回,流動性低。
而眾所關心獲利部分,根據英國私募基金與創投協會(The British Private Equity and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BVCA)統計,英國私募基金投資報酬率(淨IRR),迄2005年止,投資3年年報酬率為21.1%、5年為11.9%、10 年為16.4%,這些數值都大於同期的退休基金、國內股票與不動產等的投資報酬率。
EVCA所發表的歐洲統計數據中,投資歐洲私募基金的IRR在06年的統計中,3年為11%、5年4.3%、10年為10.3%。若只限定為購併基金的 話,3年為13.2%、5年7.2%、10年為13.6%;這些數值顯示私募基金績效良好,為投資人帶來良好的投資報酬率。
然而學者的實證研究結論卻有所不同。芝加哥大學的教授Steve N. Kaplan等計算出,1980年到2001年投資美國的私募基金淨IRR為18%,獲利率約與同期的S&P500相當;購併基金則低於S&P500。
此外耶魯大學David F. Swensen教授也指出到2003年的20年間,併購基金的報酬率為11.5%低於同期S&P500的11.5%。歐洲的學者阿姆斯特丹大學G.. Gottschalg的研究,分析1980到2003年間籌資的私募基金數據,其績效也低於同期上市的公司。
簡言之,投資私募基金的績效並不優於股市。
造成私募基金績效看法差異主要是因,私募基金本來就是私募,資訊非公開,績效數據自然取得困難。歐洲的創投公會雖然進行統計,但是經營不善已消失者並未計入。
再加上統計數字中的基金若仍在存續期者,並非由市場價格計算投資組合,係由基金自行估計申報,這兩個原因此造成績效可能產生高估的狀況。
對於績效看法業界統計與學界看法雖然不同,但對風險的闡釋卻類似。根據BVCA的統計2000年以前成立,迄2005年仍存續的基金,5年間的平均IRR 為8.1%,但是前10名的平均為24.4%、倒數10名為-29.7%、中位者為0%,即有半數的基金報酬率無法大過0,也就是不賺錢的。
Swensen教授研究也指出1980~1997年,美國購併基金的獲利率最高為243.9%,最低為-65.9%,標準差為35.7%,而同期股票標準 差只有1.3%,顯示購併基金間的獲利變動大,即投資風險不低。若加上私募基金屬長期投資流動性較低之特性,法人投資者投資私募基金之際必須深思獲利與風 險是否相當,同時必須慎選標的。

別怕「門口野蠻人」:面對私募基金應有方寸【聯合報07.07.09社論】

華爾街常將不懷好意的企業收購者,稱之為「野蠻人」;一九八八年,私募基金界巨人KKR以當時創紀錄的二百五十億美元,收購美國食品菸草業龍頭雷諾納貝斯克 (RJR- Nabisco)的內幕,更被寫成了全球商業的暢銷書酖酖「門口的野蠻人」。如今,這個「野蠻人」已到台灣敲門,政府該如何開門迎客,方能賓主盡歡?
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在台現蹤已有年餘,國內三大有線電視系統台灣寬頻、東森及中嘉網路全入私募基金之手,曾經引發關注,但因均未上市,相關討論無疾而終;之 後,私募基金凱雷欲以新台幣二千億元巨資,吃下我國半導體指標企業酖酖全球最大封測廠日月光,讓各界分外緊張,並開始認真看待私募基金課題。不過,這場私 募基金在台收購上市公司的第一戰,因涉及太多非經濟考量,最終以失敗收場,討論的熱情也跟著消退。最近,橡樹私募基金要收購復盛這家全球高爾夫桿頭最大製 造廠,先是政府審駁推遲,接著爆發內線交易疑雲,再次讓私募基金成為焦點。
向來罩著神秘面紗的私募基金,究竟是何方神聖?台灣投資銀行界比喻,私募基金頗像迪化街金主,靠著滿手的現金,用錢滾錢;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雜誌,將私募 基金與「賺錢技巧」畫上等號,強調其高超的財務操作能力;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則以私募基金足可買下美國一成上市企業的規模,認為它是需要研究的一頭猛獸; 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對私募基金「不生兒子、不養兒子,只是買賣兒子」的形容,最是貼切。
綜上而言,多金、財務操作、規模龐大、以買賣事業為核心,可說是私募基金的特色;但私募基金神秘之處不在於此,而是它如何能以高於市價的價格買下企業、將 之私有化、提升企業價值、再予出售獲利的過程。尤其,私募基金付給原股東的高額收購價金裡,常有八成以上來自被收購企業的借款;這意謂,私募基金入主一家企業的同時,其負債也跟著增加,在揹負鉅額債務下還能藉由全球資源、組織重整、財務操作等方式快速提升價值,最是引人好奇。
私募基金的盛行已是全球現象,去年美國企業收購案中,近四成由私募基金發動,顯示這已是常見的型態;近來最知名的例子,則是私募基金龍頭黑石集團以二百六 十億美元的高價,收購國際連鎖的希爾頓飯店,創下新紀錄。然而,私募基金在亞洲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去年,一私募基金併購南韓銀行時,因涉及操縱股價而 遭重懲;今年,中國大陸已拒絕凱雷入股重慶商銀的提案,也遲未批准其收購徐工機械的申請;在台灣,凱雷已然放棄收購日月光,而今橡樹能否吃下復盛,更是變數重重。
私募基金不全然都是不懷好意的併購野蠻人,但其動輒吃下大型企業、產業龍頭全數股權,並讓企業私有化下市的過程,不只讓政府心生恐懼,更令民族主義者反感;在經濟尚未完全獨立自主的亞洲,經濟安全更常是產業保護主義的代名詞。但是,一如前述,私募基金已成為企業併購的重要來源及動力,依市場機制發展,除 非完全經濟鎖國,政府難以關門拒客。
因此,面對私募基金的到訪,政府應是根據台灣經濟的最佳利益,訂下明確的待客之道,讓私募基金有所遵循。私募基金最受批評的,是其追求短期利益的經營策 略,可能傷害企業的永續發展,甚至會帶來失業等社會問題,這是政府訂立規範最須關注之處;再者,私募基金常同時扮演收購者與大股東的角色,進而侵害小股東 權益,亦需立規保護;而敏感產業的外人政策,也有待討論釐清;至於下市與否,政府該關心的是程序周延性,而非結果。

瞄準亞洲 私募業重砲出擊﹝經濟日報07.07.10編譯謝璦竹】

金融時報9日報導,全球頂尖私募基金投資亞洲企業的熱情有增無減,今年併購總額可望再創高峰。據估計,私募業者已預訂撥款250億美元,準備大舉在亞太地區收購成長潛力大的公司,澳洲和印度尤其受到青睞。
湯瑪遜金融公司(Thomson)的數據顯示,不含日本,今年上半年內,私募基金已宣布的亞洲企業收購交易金額累計已達22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73.5%。其中,在澳洲與印度兩國的收購交易額,已接近或超過去年全年的水準。台灣排名第四,金額總計19億美元。
美國私募業者凱雷公司(Carlyle)董事總經理兼亞洲聯席主管楊向東說:「由於亞洲各國經濟的規模比過去大得多,亞洲企業也愈來愈大,私募業今後五年都將大幅成長。」
不過,雖然私募業者興致高昂,他們在亞洲的收購計畫進展卻不順利。今年有好幾件備受矚目的收購案以失敗收場,包括凱雷以60億美元收購日月光案,以及95億美元的澳洲航空公司(Qantas)收購案。
私募業者說,澳洲除外,收購的阻力部分來自亞洲家族企業大股東的干預。美國私募業者綜合大西洋公司(General Atlantic)主管哈佛德說:「若某經濟體中有眾多的家族企業,控制權易主就會很困難。」
湯瑪遜金融說,2006年宣布的亞洲企業收購案總額為323.1億美元,幾乎是2005年的三倍,並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今年來,私募基金在澳洲的收購總額已達123.1億美元,與去年全年的146.2億美元相差無幾。印度首度排名第二,今年來收購總額23.3億美元,已打破去年全年的22.7億美元紀錄,再創高峰。

私募基金 曾救南韓金融危機【聯合報07.07.11 孫中英】

國際私募基金相中台灣市場,雖在入股「產業」上碰壁,卻在銀行業連下多城。今年上半年,已有隆力私募基金宣布投資安泰銀行、凱雷集團投資大眾銀行,若再加上前兩年的美商新橋資本、奇異資融、日本新生,台灣金融市場轉眼幾成私募基金舞台。
台灣銀行業在卡債風暴後千瘡百孔,後段班銀行待政府伸手急救,中段班銀行則是「引資、待售」排隊拋售股權自救。本國銀行大老闆突然發現,開銀行不再是錢滾錢獲利,能引資稀釋股權,把投資的本拿回來,才是現階段良策。
對政府來說,一籮筐問題金融機構待解決,有外資願意接手,當然樂觀其成。
對私募基金來說,台灣金融股過去幾年都沒漲,多數淨值比不到兩倍,投資台灣會比亞洲其他市場更便宜。但私募基金雖已進場,目前實質投資績效還看不出,除了讓「被套牢」的大股東順利離場外,能否造就小股東及客戶的最佳報酬率,也是觀察指標之一。
未來私募基金要怎麼從財務不佳、資本不足的銀行中獲利,才是最大課題。南韓金融風暴時,私募基金大顯身手,吃下不少虧損銀行,並讓這些行庫轉虧為盈,讓各界對私募基金刮目相看;但台灣的經營環境、監管機制,是否讓私募基金也有同樣發揮空間,還要觀察。

私募基金併購 黃金時代落幕【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

兩件大型槓桿融資併購案的籌資在同一天遇上麻煩,顯示次級房貸風暴打擊下,信用市場日趨緊縮。對進行融資併購的私募基金業者而言,滿地是錢的「黃金時代」可能已經結束。
儘管已調高利息,為克萊斯勒汽車(Chrysler)與聯合博姿(Alliance Boots)兩件收購案籌資而發行的高收益債券依然乏人問津,承銷債券的10家銀行必須吃下200億美元的債券。
據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統計,今年以來總額6,904億美元的併購案,需要在市場上發售3,000億美元債券籌資。但由於市場氣氛轉向規避風險,這些高收益、高風險的垃圾債券將愈來愈難賣。億萬富翁投資人羅斯說:「你會看到更多籌資失敗的案子。」
其他進行中的發債案也受到影響。熟悉內情人士表示,收購吉百利食品公司(Cadbury Schweppes)美國汽水廠的150億美元融資發債計畫可能受挫。
這表示承作收購案的投資銀行手續費將減少。德意志銀行為首的銀行團,25日放棄為KKR收購聯合博姿發行50.5億英鎊優先順位債券的計畫;另外17.5 億英鎊的低順位債券則打折出售,導致銀行不賺反虧。承作澤普世(Cerberus)收購克萊斯勒案融資的摩根大通銀行團,則是自行承接100億美元的債券。
KKR創辦人之一柯雷維斯5月底才說,融資併購業還有好幾年的黃金光景。但從他發言以來,已有近40宗融資併購的債券發行案取消或者縮小規模。次級房貸違約率不斷攀升,已使投資人對高風險資產感到畏懼。
儘管發債籌資受挫,克萊斯勒與聯合博姿的收購案仍會繼續,承銷收購案融資發債的銀行團將吃下債券以及承擔額外費用。倫敦坎多維投資公司執行董事古米尼說: 「短期內的局勢會很難看。許多人忘記承銷收購案發債就得承擔風險。銀行界可能會暫緩承作其他案子,直到他們把這批問題消化完為止。」

黑石IPO以來股價慘跌17.7%

6月21日黑石集團(Black-stone)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為創辦人史瓦茲曼賺進6.84億美元,不過黑石股價表現卻令投資人大失所望,在今年美國所有IPO案中居倒數第二名。
總部設在紐約的私募基金業者黑石集團,上市第一個月(迄20日收盤)股價下跌16.3%,表現只比3月上市的無線網際網路電信公司Clearwire的19.4%跌幅略好。黑石股價25日以25.51美元收盤,跌幅擴大為17.7%。
影響黑石股價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近來信用市場的震盪。次級房貸市場違約率激增,迫使銀行緊縮授信標準,進而影響融資併購業者的借貸成本。債券投資人規避高風險證券,已導致至少35家公司調整或放棄併購融資計畫。
信用市場艱困的情勢也波及其他金融服務公司的IPO。管理避險基金與私募基金的城堡投資集團(Fortress),自2月8日的IPO以來,股價漲幅已折損逾一半。

三大原因,《經濟學人》預言私募基金開始退燒>遠見 2007/09/11

縱橫全球金融資本市場近六年、紅極一時的私募基金為何在今年下半年開始走下坡?《經濟學人》點出了哪三個主因,預言私募基金開始要退燒了?私募基金這一行,最近傳出一連串不太順利的麻煩。【作者/游常山】
縱橫全球金融資本市場近六年、紅極一時的私募基金為何在今年下半年開始走下坡?《經濟學人》點出了哪三個主因,預言私募基金開始要退燒了?
私募基金這一行,最近傳出一連串不太順利的麻煩。
美國食品物流業業者US Foodservice,原本談好以36億美元賣給私募基金業者,最後是賣方認為整個契約對他們沒有保障,臨時抽腿;還有,澳洲原本有一筆號稱澳洲有史以 來最大的私募基金交易案,要標購全球最大的礦產公司BHP集團,交易金額高達2010億元澳幣(約新台幣5.24兆元),也在最後一刻破局收尾。
表面看來,私募基金仍然前景看好。尤其今年6月30日,史上最大的私募基金併購案成交:加拿大的Teacher Private Capital買下最大的電信業者加拿大貝爾電信集團(BCE,Bell Canada Enterprises),成交金額高達485億美元。
同一時間,英國的有線電視維京媒體(Virgin Media),也以220億美元正式賣給美國的私募基金凱雷公司(The Carlyle Group)。
既然私募基金的成交個案,迭創新高,那麼《經濟學人》為何此時唱衰?

衰落主因1:利率漲成本高

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私募基金業者的便宜子彈沒有了。
長期利率看漲是主因。
近年的私募股權主要靠機構投資人和銀行低利貸款提供資金,但是現今長期信貸利率升高,使借款成本墊高。黑石公司為何最近要上市,就是已經不能忍受間接金融的昂貴資金成本,而轉以上市取得便宜資金的直接金融方法來充足營運資金。
7月起,國際間開始吹起私募基金的衰退潮。如果回顧近年來,幾家美系的私募基金業者的高速成長軌跡,會發現私募基金大行其道的經營環境已物 換星移。從2001年開始,美國三大私募股權集團:黑石、凱雷、KKR(Koblberg、 Kravis &Roberts)近年來縱橫世界各國的金融和資本市場。
原因很多,私募股權經營模式彈性高、有效率,遠勝過公家做莊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平台,應該是主因。
私募基金業營運模式:首先,找尋適當的投資標的,一旦鎖定,就開始展開談判、收購,接著介入經營整頓垂危的公司,短時間內改善財務後,重新發行新股待價而沽,最後迅速賣掉。那些原本乏人問津的垂危公司,煥然一新,淨值暴增數十倍、甚至百倍。
在21世紀全球化資本主義體制下、無國界的金融流快速挪移,盛極而衰原本就是常態。
巧合的是,從今年7月初起,全球金融市場的資金水位挪移,潮流對私募基金雙重不利:首先,從6月中旬起,這波全球股市回溫,銀行開始珍惜手頭的頭寸。
其次,各國央行為了控制通貨膨脹連續出手的全球升息潮,使得各行庫提供的利息成本都不再便宜。

衰落主因2:政策減稅縮水

而私募基金原本就是靠向銀行借貸,成本高,獲利率就低。
再來是:財稅政策的雪上加霜。私募基金業的投資大戶的個人所得稅減免、公司營業稅的減免,都傳出即將減少或取消。
過去私募基金業彷彿垂危企業和銀行的救世主,各國政府寄望這些有財力、又有專業的私募股權業者來做莊挽救企業,減少垂危公司惡性倒閉、蔓延火燒社會無辜家庭,因此給予各種稅制優惠。
但是目前時空環境不同了,各主要經濟體的財稅政策醞釀翻修,矛頭直指私募基金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私募基金樹大招風,過去主要拿在地銀行的低利貸款的錢,難免因為資金成本便宜,手頭闊綽而有揮霍之嫌;這引起被整頓的垂危公司的舊管理團隊的妒恨,眾多被買的公司匯成很大的聲浪,這串連全球的批評聲浪,已經使各國政府考慮取消私募股權交易的所得稅減免。
除了被批評浪費外,許多對私募基金的批評聲浪集中在:掏空已經垂危的公司的資產、加深借貸危機,大刀闊斧砍人以節省成本時,通常對舊有員工資遣、開除,換掉不滿意的供應商,再者,私募基金業把公司快速買來賣去,只是想節稅!

衰落主因3:治理短視近利

除了來自公部門的緊迫盯人外,私募基金還有內部的公司治理的矛盾。
短視近利的作風最被質疑。
私募基金業者最常會捲入公司治理的戰爭。尤其是那些原本垂危公司的小股東和員工,會質疑把公司賣給私募業的原始大股東,無非是圖利私募業者給的鉅額酬庸。
而主導新的管理階層的私募基金業者,因為也有原始母公司的董事會要求立刻見到成效、短期馬上獲利的壓力,難免公司稍有起色,就會賣掉公司。
這種短視近利的作風,原本是就是私募股權基金的特色之一,但是賣得太快,有時難免殺雞取卵,對那些才被救活的垂危公司,實在是二度傷害,不利於公司的永續經營。
如今,全球金融潮流逆向轉去,不利私募股權業者,今後,一本萬利的好生意日漸減少,私募基金何去何從?他們要如何發展新的生意模式?還要看後續的世界金融趨勢的發展。

 

上一篇:台商回台?

下一篇:洗錢vs洗腎

阿楨 2022-03-24 09:00:17

倫鎳暴漲,青山控股遭逼空!LME倫敦金屬交易所為何「拉偏架幫中國人」 李永樂老師
  回應
整個過程敘述清楚明瞭,贊!問題是青山賣空超出自己供應能力的空單,已不是套期保值了,而是投機!雖然投機也是期貨市場的組成部分,但如果青山沒有超賣,那青山在期貨市場的虧損,完全可以通過賣出實物補回來,虧不了的!
這不算投機。青山作為會世界最大的鎳廠但又控制不了定價權,所以必須做套期保值,它不做的話,接幾筆訂單它就得倒閉。李老師還是比較善良,市場中的其它大部分商品,老外是可以想辦法控制定價權的,但非白人國家不行,再大的企業都有辦法讓你定不了價(美國商務部,稅務局,海關,NGO輪番上陣),然後再弄死你。青山這類的事不知道出了多少了,基本就是收割中俄印日韓南非巴西這些國企業,連韓日的央行都被它們用差不多的方式收割了,別說企業了。
7日開始,LME鎳主力合約價格大幅跳漲。8日,L突破每噸10萬美元大關,兩個交易日累計大漲248%,並刷新紀錄新高。8日,LME緊急叫停鎳交易。LME於3月16日恢復交易,但對鎳設了日價格浮動的上下限,青山也已與期貨銀行債權人組成的銀團談妥:靜默期內,青山集團無需追加保證金,不必擔心會被強行結束交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PHZg1qmcU
  相關新聞資料
「妖鎳」事件背後是中共: LME是港交所所屬公司
中國鎳礦巨頭調現貨反殺:LME上周爆發史詩級軋空,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巨頭「嘉能可」在LME鎳上逼倉全球最大鎳與不鏽鋼生產商青山控股,彭博更點名,摩根大通等10家銀行及經紀商全部涉入其中,不過青山化被動為主動,調配充足現貨進行交割。
  回應
發改委一個電話給青山,問他需要多少鎳!中國五礦集團全力支持!
不只救了中國,也救了金屬生產加工業者。鎳是不鏽鋼金屬必要的材料。現在鎳的價格也已經開始下跌,平穩。
也讓西方嚐嚐,每次都是他們在吃人:美國常隨便發布大宗商品庫存量,隨心所欲(沒規則)炒作期貨,美元覇權,什麼都要吃全球的
李老師說的比較合理,主要是青山與大型銀行團綁定,如不停止交易,這些大型銀行團的損失會很重,去年的GME事件也是類似的,LME所要救的不是人,而是制度,期交所建立目的,不是炒賣,目的是交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Rut93qI1E

圖博館 2017-06-07 17:05:41

海外併購“刺多”不好惹市場趨於理性
新華社在6月1日刊發《中企海外併購由熱轉冷市場趨於理性》的評論文章。文章稱,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經歷前幾年高歌猛進之後,今年由熱轉冷。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系教授王叢表示,中國企業近年海外併購進展並不順利,通常遇到兩類挑戰——阻力多、溢價高。阻力包括外國政府阻撓、勞工壓力、民族情緒高漲等。同時,中國買家扎堆“搶購”外國公司的情況時有發生,抬高了溢價。
  而如果併購不成,則有可能支付不菲的分手費。據了解,根據各國情況不同,“分手費”的區間從交易股權價值1%到20%不等。前些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分手費”一般在交易額的2%左右,但近年來上升到5%以上。
  而監管收緊也是眾多買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據中國網報導,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嘗試中大型的海外併購交易。從交易的難度來看,越是金額大的交易,由於涉及復雜的融資方式和交易結構,審批障礙也越多,因此通常來說交易執行難度也越高。報告顯示,以2016年前20大的交易來看,其中不少交易尚未完全交割。2016年末的監管趨嚴之後,對於超過10億美元以上的大型跨境併購交易受到了額外的關注,預計在短期內,中國買家可能會盡可能避開這類大型併購交易,以避免交易失敗。不少分析人士認為,資金監管和外匯兌換的收緊可能使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速度放緩。
翻頁為《2016易界胡潤中國跨境併購百強》完整榜單: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7_06_06_411956.shtml

圖博館 2017-06-07 17:04:24

胡潤認為,香港因為其特殊的政治和地理位置,也是中國企業出海時必經之地,許多中國企業在進行海外併購時,首先會在香港投資設立併購的特殊目的公司(SPV),或者成立併購基金,這就解釋了為何香港會位列第二。
  近年來,中國企業的併購熱點行業也有所轉向,製造業、金融服務、能源、計算機、文化娛樂、消費、汽車零配件、半導體、傳媒和醫療健康等成為十大併購熱點領域。而過去,中國對外投資併購主要聚焦於資源與能源行業。
  2016年中國企業跨境併購交易最集中的十大行業
為何中國企業熱衷海外併購?在胡潤看來,大約2012年起,中國的部分企業家開始認真的考慮全球化策略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外併購越來越成為中國企業家們私下里討論的熱點話題。人民幣貶值的威脅一直徘徊在企業的頭上,同時經過多年的成熟經營,絕大部分有實力的企業都已經進入了需要開始配置全球化戰略的階段。
  私募股權基金積極參與跨境併購
2016年,以私募股權和資產管理公司基金為代表的財務投資者參與交易的交易數量超過381億美元,為2015年數字的兩倍以上。私募股權基金也已經在海外併購交易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並成為了交易結構中的常客。2016年,市場上最為活躍的海外投資併購私募股權基金包括:光大資本、IDG資本、東證資本、凱輝基金、賽領資本、中信資本、漢德資本、弘毅投資等。
  2016年百大跨境併購交易總私募股權基金參與的交易
《特別報告》中還梳理了2017年以來宣布的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案,發現其併購資金的安排主要分為三大方式。如:通過海外子公司的資金或利用其進行融資進行收購;以境外上市的公司實體進行投資併購;仍然通過海外併購交易慣常的審批和備案流程進行。
發布會上,馮林針對中國買家在應對監管層的政策時,也給出了一些建議。比如對已經將海外併購投資作為企業戰略重要一步的買家可以為長久的發展早做準備,例如公司尚未建立海外子公司,則可以考慮以合適的方式建立相關公司實體,並在資金籌劃方面做好多種準備,以便為長期戰略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