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8 05:43:43阿楨

《美國百年排華內幕》

不同於反中者將排華原因推給華人,或一般、各打一大板(貼於後),張慶松在《美國百年排華內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前言:美國排華近百年一部辛酸血淚史>力駁排華原因在華人之說。

前言、美國排華近百年一部辛酸血淚史
第一章 美國種族歧視的曆史根源
一、一個移民的國家
二、白人獨享的傳統
三、不黑不白第三類
四、國會反華第一炮
五、加州排華受抵制
第二章 內戰後華人人權、民權和參政權的辯論(1866—1870)
一、美國重建與華人
二、憲法十四修正案
三、中美條約藏玄機
四、憲法十五修正案
五、民權和人權問題
第三章 爲什麽不給華人公民權(1869—1872)
一、1870年修法嘗試
二、美國的基本原則
三、權利和權力之別
四、一百萬華人選民
五、排華爲“保護華人”
六、種族之間的區別
七、反華偏見和歧視
八、所有人生來平等
九、中間派兩面討好
十、苦力問題作文章
十一、參議院功虧一簣
第四章 國會通過排華法案的真正動機(1872—1882)
一、排華的官方理由
二、歸化法白人消失
三、排華運動風浪起
四、國會調查帶偏見
五、華人爭取入籍權
六、華人第一張選票
七、法官們意見不一
八、非常不幸的先例
第五章 美國華人如何求生存(1848—1882)
一、華人社區的孤立
二、要生存不要對抗
三、被迫退回中國城
四、集體防衛的體系
五、亂黨攻打中國城
六、反擊誹謗和污蔑
七、向清政府求幫助
第六章 從限制移民到清除華人的演變(1882—1892)
一、如何看待排華法
二、排華法案的推行
三、絕對禁止的呼聲
四、兩萬華人被排斥
五、加利法變本加厲
六、美加邊境偷渡忙
七、財政部曲解法律
八、法庭上一番較量
九、邊境防守的加強
第七章 美國如何對待中國最早的留美精英
一、言行不一的政府
二、入籍華人的人數
三、入籍限制有漏洞
四、兩種公民身份觀
五、不承認政策出籠
六、不給領事保護權
七、第一位華人律師
八、中國留美第一人
第八章 爭取政治平等權利的先驅——黃清福
一、華人馬丁?路德金
二、中國留美第二人
三、一個“佛教傳教士”
四、推動華人的參政
五、向黑幫勢力宣戰
六、爲華人爭取權利
七、爭取華人公民權
八、黃清福曆史影響
第九章 美國對土生華人的政治歧視(1882—1900)
一、有壓迫就有反抗
二、土生公民的來源
三、救命絕招惹爭議
四、土生公民遭排斥
五、最高法院持歪理
六、“土生仔”轉戰邊境
七、政府內互相指責
八、土生公民成定案
九、數千“土生”進美國
第十章 土生華人強渡美加邊境(1900—1920)
一、世紀之初的難題
二、移民局全面反撲
三、“土生”偷渡難阻擋
四、抵制美貨風浪起
五、口誅筆伐排華法
六、最高法院有偏見
七、又開辟南方戰線
八、偷渡人數的統計
第十一章 假公民公開闖關,華人還有對策(1906—1943)
一、港口入境一線天
二、最高法院又犯錯
三、公民族五花八門
四、國籍的血緣原則
五、“紙生仔”大批出現
六、天使島血淚故事
七、排華法案的失敗
八、紮根美國代價高
九、排華法案被廢除
第十二章 美國內戰中的華人志願兵
一、華人不能衛美國
二、賓州的中國士兵
三、從奴隸到志願兵
四、十四團輝煌戰史
五、英雄退伍成家業
六、康州第二中國兵
七、華人與美國統一
第十三章 美國如何對待馬尼拉灣海戰中的華人參戰者
一、一場傑出小戰爭
二、新舊帝國的消長
三、馬尼拉海戰經過
四、華人水手的人數
五、華人的英勇表現
六、戰後期待與悵惘
七、英雄不能進美國

另參本館<美國民族大熔爐>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700847/20070422075935

張慶松:南京大學學士,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國際關係史碩士,美國史博士。

主要著作:
《美國百年排華內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WAPI和中國標準戰略》(待出版)
《中華智慧論》(合著,待出版)
主要論文和文章
《新社會主義論》簡介
論反對無政府主義,新華網2001.06.
在中國建立國家功能部門垂直領導體制的必須性
談美國霸業的危機聯合早報
可怕的日本--日本擴軍會是美國的惡夢
透視美日同盟的矛盾性,聯合早報
恐怖主義、分離主義和聯合國的關係,人民日報人民網2001.10.09
美國霸業的終結:伊拉克戰爭後的國際形勢和中國的對策
台灣經濟邊緣化的命運,人民日報人民網2001.7.26
評美智囊的臺海"清晰戰略",新加坡聯合早報,2000.12.13
美國南北戰爭與"一國兩制",新加坡聯合早報,2000.05.16
美戰略調整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影響,新華網-國際頻道-2001.05.23
經濟全球化與軍備建設,新華網觀點言論-科教縱論2001.04.03
美國戰略調整與中國國家安全,新華網
未來20年中國國防軍事戰略三個重大轉變
《美國的傲慢與偏見:美國排華史問答》
亞洲經濟危機的根源與對策,聯合早報
儒家思想在21世紀的前景(新華網)
基因研究,種族歧視和文明衝突論
借鑒美國技術標準戰略的利弊.世界標準資訊,2005.44
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重要技術標準研究》課題《中國標準戰略國際問題研究》 中國標準戰略的理論和實踐,2005年5月

折騰:一個“雜家”的自白>張慶松

從南京大學畢業已經整整二十五年了。同學們正在籌備08年夏天搞一次同學大聚會。這讓我期待(因爲以前兩次都沒有能夠參加),但也感到一點擔憂。我擔心的是,老同學們一見面恐怕又會問我:“你在哪個單位工作呀?你現在做什麽呀?”等等。
這兩個問題對常人來說,應該很好回答。但是卻會令我感到棘手和尷尬。首先,我早就放棄了在美國的工作,這幾年基本都在國內做事情。然而,盡管我同國內多個單位和機構有合作工作關系(如中國電子標准化協會顧問,信息産業部WAPI標准工作組戰略顧問,西南大學特聘教授等),卻無法說清楚“具體落實在哪個單位”。更麻煩的是,我沒有辦法用一兩句話說清楚我到底在做什麽事情。我做過的和正在做的事情有很多,而且看起來似乎毫無關聯。因此要爲我自己做一個“職業定位”或者是“學術定位”是一個困難的事情。
老同學王宏林在聽了我過去的簡曆之後,哈哈地笑著對我說,“你呀,跟我一樣,喜歡折騰。” (他在南大曆史系畢業後又獲得了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用折騰來形容我的經曆,似乎十分貼切。折騰的意思是,不安本份,喜歡搗鼓新東西。回顧過去二十五年中,我一直在不停地“換跑道”,而不是如“專家”們那樣一心一意搞本行。
在大學裏,我學的是中國史專業。畢業前半年,我突然決定要考研究生,而且報的是歐洲史(有一個公費出國研究生名額)。考上後,又應美國政府(富布萊特計劃)要求改爲國際關系史專業。最後取得了弗吉尼亞大學美國史博士學位。取得博士後,我卻不再繼續在曆史專業內發展,而是投入了工商管理和社團組織活動,經曆包括美國第三大電信公司的合資公司高級管理工作和亞美商協的總裁等等。然後,在2001年中我寫了大量的時事評論和研究報告,內容包括軍事,國際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領域。再後來,我更是投入了中國標准化的工作,不但寫了許多標准化理論文章,還直接參與了多年的國際標准談判工作(WAPI)。就在中國標准步入坦途之時,我又重新回到大學裏面,執起了教鞭。現在,我手上從事的項目包括咨詢,策劃,教育,寫作,開發和研究等等。要說清楚這些事情還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由于不停地在“折騰”,導致成就和失落共生的一種複雜的感受。要說成就,還是有一些的。對于跨專業考研究生並獲得成功,還是有一些成就感。在曆史領域內,我做的關于美國排華史研究(《美國百年排華內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在學術界乃至社會輿論界都還是有好評和影響的。在工商領域和社團組織方面的高級管理職位,是管理能力和組織能力的證明。我寫的時事評論文章受到了許多讀者的喜愛。2001年內所寫的許多前瞻性戰略策劃論文,也被證明是符合後來事態發展的。而作爲海外專家,參與到國家戰略性課題研究和敏感的國際標准談判中,這也是非常獨特的經曆。第一次在大學的授課(大學生智慧學和國際政治學)也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和好評。
有些人一生專注于一個領域,取得成就,那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要在許多領域內得到令人稱羨的成就,那就是難得了。折騰,很多人會。但折騰得能夠有成就,那就不容易了。沒有成就,那就是瞎折騰。好在至今爲止還沒有人說我是“瞎折騰”,這表明大家還是認可我有一些成就的,這是令我感到一些欣慰之處的。
然而,這種自我安慰的成就感並不能掩蓋一些失落感。産生失落感的原因之一是頻繁更換跑道而引起的不穩定感。按照常規,取得博士後,到大學當教授,是正規發展途徑。憑能力,獲得終身教授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那可以獲得穩定的生活。但是,我沒有循著這條路線發展。這就給家人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失落感的第二個原因是沒有“發財”。過去我所做的事情,有很多機會可以獲得巨大經濟效益,但是我沒有去采摘果實而是換了跑道,以至于效益被其他人獲取。家人說,我一生是在爲別人創造機會,自己卻沒有得到效益。
失落感的第三個原因是,個人乃至圈子裏都認爲有成績和貢獻,但是卻沒有以有形的方式得到承認和證明。
失落感的第四個原因是,在長期以來形成的以“專”來衡量人才的制度下,像我這樣跨專業、跨領域、重實用的發展方式所創造出來的成果是無法獲得認可和尊重的。比如,我發表了許多戰略策劃性研究論文,雖然有直接的社會效益,但是卻不能算做學術成就。再比如,國內大學評估職位時,看重國外發表的文章或者是名校的教授身份,盡管這些文章或者所謂的名校教授對國家發展沒有任何助益。要知道,真正對中國有直接助益的文章和人才又怎麽可能在國外期刊或者機構內獲得重視?

也許這些就是折騰的代價。

盡管有這些問題,我並不感到後悔,因爲當初是自己主動而且不可動搖地選擇了“折騰”這條道路。我也不感到悲觀,因爲我的折騰還沒有結束,而且正在按照設想的道路前進。
我所經曆的折騰,並不是那種因爲形勢變化而迫使人生改變道路的被動局面,而是從一開始就有意識地選擇。我所經曆的每一個轉折,都是事先確定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和實施方案,然後在一定發展階段時必然會出現的變化。這也就是說,過去的所謂折騰,其實都是在按部就班地推進計劃。別人看起來是雜亂無章和不可理解,在我心裏卻是胸有成竹。實際上,並不是命運在決定我,而是我自己在主動地決定自己的命運。每一個選擇,每一個轉折,都是自主決定的結果,是實現一個大計劃中的一步。
當年選擇折騰這條道路,是早在上大學之前就形成的人生觀而決定的。1978年考大學報考志願時,就對個人的人生目標進行了深刻思考。當時,自己對個人的聰明還是有一定的自信,知道如果選擇一個理科專業,將來成爲某個領域內的專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人生難得來一回,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專業)似乎太單調了。我希望讓自己的未來豐富多彩,能夠做很多事情,能夠取得很多種成就,能夠與衆不同,能夠自己決定做什麽和不做什麽。基于這樣的考慮,我最終選擇了曆史作爲自己的大學專業。
很多人都覺得奇怪:你張慶松,本科、研究生和博士都學的是曆史,爲什麽後來卻放棄這個專業,做一些與曆史毫無關系的事情,如技術標准等等。如果你不喜歡曆史,當初爲什麽又花那麽多年去學它?在不明就裏的人看來,這種折騰似乎是不務正業,見異思遷。
這當中的曲折只有我心裏清楚。過去也懶得向人去解釋。現在就這個機會來說明一下。我當年選擇曆史,是有幾個考慮。首先,我不確定將來要幹什麽。所以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策略就是全面地培養自己的素質。而淵博的知識就是一種基礎素質。其次,在所有大學專業中,曆史具有最爲淵博的知識,因爲曆史包羅萬象,是未來從事任何專業的一種基礎功夫。第三,人的素質包括實現目標的能力。而曆史的精髓就是成敗之鑒,存亡之道。學習曆史是培養個人素質的最好途徑。
這種思路決定了我對曆史的學習方針,那就是“通用”原則。所謂通,是指融會貫通,以成爲通才爲目標。所謂用,是指注重實際應用,包括用于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我沒有把曆史作爲個人未來專業來發展,而是注重實效,從曆史中提取精華,培養個人的綜合素質。因此,曆史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標。
當我完成了曆史的學習以後,也就意味著階段性目標的實現,就自然地進入下一階段的發展。這也就意味著,曆史不再是主要工作,而是要進入一個新領域。也就是應用曆史的階段。
所謂應用曆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應用和驗證從曆史中學到的素質和能力。我深信,自己從五千年中國曆史文化中學到了全面和綜合的素質,可以用來促進個人事業發展。僅僅從某個領域的發展和成就(如成爲曆史學教授),並不足以證明這一點,必須在廣泛的領域內取得令人稱贊的成就。因此,我就必須自由地和頻繁地轉換職業和工作性質。

應用曆史的另一個方面是將曆史知識應用于解決當今社會問題,促進國家發展。曆史可以提供前車之鑒,是一個智慧的無窮寶庫。但是,僅有理論知識並不夠,還需要實際經驗和運作能力。因此,在完成曆史專業的學習後,我就決然地選擇了走向社會,以豐富經曆和驗證並鍛煉各種社會運作能力。
所以,我過去所從事的多種“職業”工作,全部都具有階段性質,都負有實踐性或者檢驗性任務。是爲了實現最後的大目標而做的基礎性建設。一旦階段性目標實現(經驗和能力的掌握),無論其有多麽好的前景,我也果斷地離開,進入下一個階段。
推動中國標准戰略是我的最後一個試驗,也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從2004年初開始,經曆了曲折的過程,發生了許多精彩動人的故事。目前可以說終于成正果。這也帶來了機會。許多人希望和我在標准方面合作。許多大公司邀請我加盟。然而,出乎朋友們的意料,我又換跑道了。
不過,這是我最後一次轉換方向了,因爲標准戰略的成功標志著我已經完成了實踐檢驗工作,開始進入正式的終身事業的開拓階段了。這個事業就是中華智慧學和智慧教育的研究和推廣工作。
在過去的二十五年中,我認識到了許多道理。從曆史的學習,充分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智慧的巨大威力,認識到了在大學學習方法正確的話,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個人綜合素質,認識到了西方教育理念的不足,也看到了人才建設的重要性和目前高等教育領域內的不足。因此,我很早就計劃,在適當的時候我要回到大學,要發展出新的教育理念,以幫助培養高級的智慧性人才。
當然我也會繼續爲國家建設出謀劃策,包括繼續參與標准戰略的推進工作。但那不會是我的主要工作。依靠個人來解決問題,效果是有限的。如果能夠成批地培養出高級人才,那樣的效益就會更大。百年樹人。這才是值得做得最大的事業。
這就是我以前總是在“折騰”的背後原因。過去的折騰實際上都是爲以後的工作做准備。折騰使我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取得的成績也成了智慧效益的證明。
在專家們看來,也許我搞的東西太多太雜,似乎不夠專精。但是,我卻希望證明,專才不是學子們可走的唯一道路。通才也是社會所需要的,而且是可以發揮作用,也能夠得到尊重的。曾經有一個名叫aj4x的網友在看了我的文庫裏面的文章後,給了我一個稱號,叫“金牌萬金油”。這說明,我做的事情雖然“雜”,但是其質量還是獲得大家認可的。這就爲以後的工作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相對于那些只局限在紙堆中做文章的學者們,我有一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有個人豐富的實踐經驗做支撐。我將來所傳授的智慧學,不僅僅是書面理論,而是有個人豐富案例來證明的,也可以實際操作來示範。這就是我當年脫離學術,而在社會熔爐中鍛煉的用意。比如,未來我將開設一系列預測學課程,教授高級的中華預測學理論和精確預測技巧。我的課程將不僅僅是空頭理論或是古人成功經驗的“馬後炮”式的彙總分析,而是有親身實戰經驗的豐富材料來驗證的。
二十五年過去了,我沒有發財,也沒有獲得什麽獎。但是我自己覺得是成功的。這種成功體現在我是按照自己的路線安排在前進,體現在我已經即將進入最後的人生事業的大攻關,體現在我已經建立了以經驗、資料、能力和成就等要素構成的平臺。
二十五年過去了,我們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有的同學已經在談論退休事宜。然而,對我來說,以前所做的都只是外圍工作,真正的事業才剛剛開始。我還要繼續“折騰”下去。
也許會有人說,動作太遲了,爲什麽不早一點開展智慧學的工作?我也想過這個問題。沒有辦法提前。以前所做的事情都是必要的,也需要那麽多時間來進行。
我的目前的工作進展較慢,這是因爲存在著一些莫名其妙的“幹擾”和阻力,未來的工作也不會一帆風順。但我並不擔心。高風險意味著高回報。困難是可以被克服的。難做,也就意味著“無爭”。
所以,面對同學,我暫時沒有成就可言,所能夠表現的,是對未來的期望和信心,以及爲之所做的各種准備。
以上所寫的我的人生經曆,是有獨特性的,不具備可仿制性。但是,從中也可以提煉出一些智慧人生的哲理。
首先,我的人生道路符合智慧學中做事先要定目標和方向的原則。我首先明確了要做大事業的目標,然後就從各方面來培養自己,甚至花了幾十年來做准備,而且是堅定不移。富有智慧的人,必須是有明確目標,而且會全力保證其實現。
其次,掌握了智慧,就可以自主地決定自己的命運。智慧是能力和素質的綜合。有了智慧,就可以自主地選擇職業,可以決定工作方向,可以隨時轉換跑道,可以適應環境變化,可以掌握個人的未來。
第三,戰略選擇。有智慧的人,總是善于分清輕重,並做出戰略選擇的。這種選擇可能會放棄短期利益,因此會帶來一定的痛苦。但是,敢于丟卒保車,確保目標實現,這就是戰略家素質,是成大事者的風範,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第四,從學術上看,我是屬于那種人們所說的“雜”家,但是我更傾向于將自己定位爲“通才”。雜家只是一種對學術手段的描述,而“通才”則是最後形成的人才特征。我這麽多年,做了這麽多種事情,目的之一就是要證明,通才也是可以做到,而且也是有用的。
最後,還有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未來的目標確定會成功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有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所積澱的博大精深的曆史智慧做支撐,智慧學將來必然會大放光彩。所以,投身這個事業只會成功,不會失敗。
回顧過去,我的經曆確實是在“折騰”,但這種折騰是體驗智慧,應用智慧和證明智慧所必須要經曆的途徑。所謂折騰就是要不停地推出新東西。折騰是創新意識的體現。折騰是爲了創新。而創新也是智慧的一個主要目標。過去,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等意識曾經讓中華文明失去創新的動力。現在,中國正在努力建設創新型社會。敢于折騰,善于折騰,在中華智慧的指引下折騰,我們的社會,個人的事業才能不斷進步。
這就是我畢業二十五年的感悟。(張慶松,2007年12月11日于齊魯山莊)
http://history.nju.edu.cn/showinfo.php?id=395

美國排華運動>郭達欣,指導教授:凌林煌 老師

前言
中國人是一溫和、勤儉又踏實的民族,但在清末民初,美國的華人移民卻被美國人歧視、排擠,甚至到全國性聯邦立法以進一步驅離的地步。到底中國移民在美國做了什麼事,會被美國人如此不屑仇視,而那些所謂「文明人」的美國佬又是如何地欺凌華人移民,實在很值得令人深入探討。
大綱
1. 美國排華運動的原因
2. 美國排華運動的歷程
3. 美國排華運動後續的影響
4. 結論與啟示

1. 原因

1.1 心理方面 ─ 獨占與「懼外症」
1.2 歷史方面 ─ 「黃禍」之說
1.3 種族方面 ─ 視華人為劣等民族
1.4 經濟方面 ─ 華工與美工的競爭
1.5 政治方面 ─ 政客的誤導
1.6 宗教方面 ─ 難以被同化
1.7 社會方面 ─ 「華埠」的藏污納垢
1.8 道德方面 ─ 華人移民的不自愛
1.9 文化方面 ─ 不願被美同化
1.10 人口方面 ─ 過度集中於美西
1.11 法律方面 ─ 美國單方面的誤控
1.12 知識方面 ─ 移民的教育不高
1.13 自然方面 ─ 自然環境惡劣
1.1 心理方面
美國人認知上的偏差:「美國人」最先大批移民到「新大陸」-美洲,所以美國人是新大陸的主人,特別是早期來自英倫三島的移民後裔,而視美洲為其獨有財產,只許自己獨佔。
可從排華時的口號看出其心理的偏差: 「加州只為美國人享有﹗」 「中國人必須滾出去﹗」(The Chinese Must Go ﹗),而更早的德國和愛爾蘭移民,剛到美國,也遭到美國人排擠,受了不少苦。
對外來陌生人的戒心- 「懼外症」,如科瑞(Thomas I. Curran)就從這一觀點,來探討1820-1930年間的美國移民問題,其著作名為《懼外症與移民》 ,所以因懼外而排外,由排外而排華。
美國有所謂的「三K黨」(The Ku Klux Klan) ,極力想排除「非白」、 「非清」、 「非本」。
在同一個時期,剛好美國經濟不景氣,美國人將不滿資本家的心理,轉而排擠中國人,由於這種轉移心理,使中國人成為代罪羔羊,以為只要驅除中國人,就可解決不景氣。
群眾的心理往往是盲從的,特別是暴亂中的群眾,而美國政客的誤導民意,更是火上加油。
1.2 歷史方面
西洋史上,所指的「黃禍」,就是東漢時期北匈奴往西逃竄後,造成歐洲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甚至使西羅馬帝國亡於西元476年;蒙古人三次西征,大敗歐洲盟軍,欽察汗國統治俄羅斯一帶,長達二、三百年。
由「黃禍」之說,進而產生「懼中症」(Sinophobia)。在美西排華的愛爾蘭工人,雖非歐陸工人,但其祖先也來自歐陸。
1.3 種族方面
由於社會進化論(Social Darwinism)的誤導,使美國人自以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而中國在清末民初時期又處於國勢低落,任外國宰割,因此被自大的美國人士視為劣等民族。
1876年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組成「調查中國移民聯合特別委員會」,舊金山市府發言人俾斯力(Frank M. Pixley)作證時說:「中國人是上帝創造人類中最劣等……,我相信中國人的沒有靈魂可救。」,可見當時種族歧視之嚴重。
「懼中症」隨著中國礦工的足跡,自加州傳遍落磯山區。亞利桑那的一篇報紙社論,就是這類型的代表,顯示了美國人怨恨中國人的本質與深度:「在美國的所有移民中,最沒有希望的,就是中國人,帶著豬尾巴(辮子)杏眼的蒙古種,有著異端信仰、骯髒習慣,勤勞謹慎地累積儲蓄,以便將它寄回本國。」
貝克(Jules Becker)在其著作The Course of Exclusion,1882-1924,根據此一期間的舊金山《紀事報》(The Chronicle)和《檢查報》(The Examiner)報紙,總結說:「種族偏見(racial bias)為美國人排斥華人及日本人的主因。」
1.4 經濟方面
早期移美華工,大都從事採礦、修築鐵路。到了礦源枯竭,鐵路完成後,轉入都市區勞力市場以求立即的工資收入。但華工的競爭力太強,遂成為美國工人的肉中刺,欲拔之而後快。 在美華工競爭能力強,而迫使白人勞工失業,主要原因有四:(一)華工能吃苦耐勞,工作勤奮效率高,(二)華工工資比白人低(三)雇主使用華工對抗白種工人罷工, (四)白人大都不願從事比較辛苦而收入又少的工作。
曾任美駐華公使和加州州長的縷斐迪(Frederick F. Low)就曾指出: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土方工程約有五分之四是中國人做的,由於雇用華工才使該工程不致陷於停頓。受雇華工每人每月工資31美元,食宿自理;而白種工人每人每月要45美元,還要另供食宿。
華人把工資水平壓低,白人恐懼、擔心這種使人難於存活的工資水準,萬一擴大到所有行業,勢必要把所有白人勞工都降低到奴隸階級。這一原因激起美國人對華人的強烈敵意。
1.5 政治方面
在美華人因無選票,無法以選票作為保護自己的武器,相反地,特別是愛爾蘭人,就常以選票為政爭工具,白種工人日多,美國投機政客競相爭取工人選票,誤導白種工人採激烈手段排華,逐漸演變成全美政治問題。
美國著名作家諾頓(Henry K. Norton)說過:「每一位參與政事的人,都被逼得要譴責華人,如果有人敢主持公道的話,他就得冒喪失政治生命的危險。」
便哲敏律師認為當時反對華人的風潮是經過人為製造的。它是政治野心家為了達到政治目的,以反對華人為踏腳石,來討好、優待白人選民。
1.6 宗教方面
中國人為世界上最有同化力,也是最難被同化的民族之一,而其中因素之一,就是宗教信仰。美國宗教界人士,認為要向在美華人傳道,實在太難了!
早期華人移民,志不在歸化入籍,而在衣錦榮歸,在身心備受苦難折磨,為求自保,乃群居成華埠。埠中寺廟林立,其對神像的膜拜,自然被美國人看作異端、異教徒,而加以排斥,以其崇拜偶像,有違十誡,必遭天譴。
1.7 社會方面
舊金山華埠,大約形成於1850年代,為新大陸最早的華埠,也是旅美華僑的發祥地,有「全美華埠之母」之稱。而華埠自成一腐化的小社會,既髒骯,又擁擠,華人好賭博、嗜食鴉片煙、喜嫖妓等惡習,積重難改,同時,華埠又是傳染病的溫床,便為美國排華人士的藉口。 美國人認為麻瘋、天花、腺鼠疫...等傳染病的發源地就是「華埠」。
廉價的美國華工使社會上貧富不均、分配不公的問題更加嚴重。
1.8 道德方面
美國人指控:各地華埠藏污納垢,鴉片煙館、娼館、賭窟林立,誘惑美國人墮落。
1903年紐約(尊奴盧報),刊載美國人(Johnson)「禁逐華人之原理」一文,列出二十款,其中第四款說:「中國人...,又不達美國道德之程度。」;第九款指出,舊金山華埠賭館150間,不秩序之屋(妓館)105間,而華人只有5萬人;第十三款主張,只有禁華人入口,才可能禁絕鴉片煙害。
華人喜歡吃食狗或一些小動物,也被美國人認為是不道德的事,所以稱中國人為「東方野蠻人」。
1.9 文化方面
中美兩國,都以「世界中心國家」自居,中國自稱為「上國天朝」,美國人則自以為美國文化是「世界上最高明文化」。
在美華人,雖居住美國長達數十年,仍保留自己的一切文化,衣食髮辮、風俗習慣、語言文字,依然故我,不願採納美國人的習慣與理想和美國人成為同文化圈,永遠自外於美國文化。
1876年,加州反華協會代表金氏,向國會特別委員會作證時,特別強調美國人反對在美華人的惡劣習慣,以及與美國人格格不入的道德和宗教觀念。
1.9 人口方面
根據柯利芝(Mary Roberts Coolidge)的整理,清季中國在美人口,在1820─1882年自由移民時間,1882年最多,共有132,300人。而在1870年、1880年時,99%都集中在美國西部,其中1870年77%,1880年71%又集中在加州。因此大部分的加州人視中國移民為侵略者。
1877年的《美國國會調查華人入境問題委員會報告書》,堅稱在美華人阻礙了白人移民進入美國太平洋岸各州。因為華人廉價勞動力,幾平獨占了美西的農業和機器操作崗位,加上歷年來從美國外流的華人比入境的華人少。只有通過立法限禁亞洲人大量湧入美境,才能使白人移民向美西發展。
1.11 法律方面
美國人誤以為:在華埠中,有中華會館(美國人稱作“The Chinese Six Companies”)─組織,於美國法律外,自行對中國人施加司法權,而形同「國中國」,大大影響美國司法權的完整。
美國人又誤控:「中國六大公司」從事販賣中國勞工─「豬仔」或「契約華工」,形同販賣奴隸。而奴隸制度,在美國內戰後,解放黑奴,已不存在。販賣奴隸行為,變成違憲犯罪行為,雇用這些「黃奴」,將有損美國民主政體,而治本之道,只有盡逐「黃奴」。
1.12 知識方面
清季前往美國謀生的華人,絕大部分均屬下層社會,大都從事出賣勞力工作。一直到1862年,大約50%華人從事於礦業,40%從事貿易(主要在華人之間的貿易)、蔬菜種植、農場勞工、清洗和家庭服務、漁業和一般勞工,不到1%從事製造業。
1862年加州州長史坦福就職咨文中宣稱:「有著無數百萬人口的亞洲,把它人口中的渣滓(dregs)送到我們的岸邊。」文中「渣滓」就是指這些沒受教育、知識水準低的亞洲(特別是中國)移民。
知識教育的不足,容易受人輕侮。
1.13 自然方面
美國南北統一後,南部地方每年要被洪水沖去地面上數以百萬噸的肥沃土壤;西部土地也受到暴風的破壞。大草原上相繼不斷旱災,使得原可耕作與畜牧的土地,變成了貧瘠不毛之地。同時,外國關稅壁壘,使得美國陷入經濟恐慌。
在此經濟蕭條、工廠倒閉、物價高漲、失業日眾的情況下,許多白人前往加州謀求發展。但1876年,加州各地,旱災嚴重,而工商蕭條、工人多半失業。因此,白人工人與華工,於是因為爭取工作機會而正面衝突,排華風潮又大起。

2. 歷程

2.1 美國排華運動的時間
大體來說,清季美國對華人移民的政策,由歡迎到排斥,由排斥到限制,由限制到驅逐。
開始於1850年代,也就是華人大批移美4~5年後,此運動一直持續不斷到清亡(宣統三年,1911),並且延伸到民國32年(1943)。清季時歷時將近60年,加上民國部分,共計90年。
2.2 美國排華運動的地區
開始於加州金礦區,擴大到全加州;再由加州往北到華盛頓領地,往東到美東各地,蔓延到全美各地。由一地方性小問題,逐漸演變為全國性大問題。最後,再由美國本土,擴及到檀香山、菲律賓等美屬島嶼。

2.3 美國排華運動的方式

2.3.1 美國人民在各地的暴行

白種暴徒對華人虐殺案件繁多,較嚴重的有:
1. 1871年10月洛杉磯案:在美華人首次被集體屠殺
2. 1877年7月舊金山案:白人暴徒焚毀、強奪華埠商家
3. 1878年11月加州楚基案:千名華人被逐出,華人住所被焚
4. 1878年9月丹佛慘案
5. 1885年9月石泉慘案:爾後, 排華暴行如火,幾乎延燒了整個美國
6. 1885-86年西雅圖案
7. 1887年6月蛇河案
幾乎所有在慘案中受害的在美華人,得不到合理的補償,而當時美國司法不公,兇手也大都逍遙法外
加州:
1. 礦工執照稅(1850─1870)
2. 捕魚執照(1860)
3. 登陸費及人頭稅(1852/1855)
4. 州排華律(1858)
5. 警捐(1862)
6. 隔離學校法(1863─64)

2.3.2 各地非法違憲的苛律迫害

奧勒岡:禁止雇用華人於公共工程法案
舊金山市:
1. 禁止肩挑法則(1870)
2. 洗衣作條例(1873)、(1880)
3. 租屋空氣條例(1873)
4. 髮辮條例(1870)
5. 禁止外籍民購置產業(1878)
6. 限制骸骨搬遷法(1873)
7. 禁發外籍民商業執照(1878)
8. 否決中國人歸化申請(1878)
9. 舊金山華人住區遷移條例(1890)
2.3.3 美國聯邦政府正式立法排華

十五旅客法案(The Fifteen Passengers Bill,1879)
中美續修條約(1880)
排華律(1882、1884)
道爾夫法案(Dolph Bill of 1888)
史考特法案(Scott Bill of 1888)
基瑞法律(Geary Law of 1892)
麥克禮萊修正案(McCreary Amendment of 1893)
中美會訂限禁來美華工保護寓美華人條款(1894)
1894年法案
1902年排華法(將排華律擴張到美國所屬海島)
1904年排華法(Deficiency Act)
1942年10月10日,英美發表聲明廢除在華不平等條約;1943年1月11日,中美平等新約在華府簽字。同年,在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的要求下,美國國會同意取消歷年來所有排斥華人的法律,並准許每年105名華人移美,華人始又逐漸赴美。 這才結束了將近百年的排華運動。

3.美國排華運動後續的影響

導致1900年義和團瘋狂排外事件
引發1905年中美工約風潮
華僑對大清失望,繼而轉向革命,成為「革命之母」
美國排華運動

4.結論與啟示

美國一切以利益為主
外交的重要性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積極爭取權利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參考書目
1.《美國華僑史》,劉伯驥,臺北市:黎明出版社,民71 [1982]
2. 《清季美國排華運動的研究 : 以石泉慘案為例》, 淩林煌,臺北市: 復文, 民81[1992]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qu0bXtOVJGwJ:www.general.nsysu.edu.tw/linhuang/oca/ppt/%25AC%25FC%25B0%25EA%25B1%25C6%25B5%25D8%25B9B%25B0%25CA.ppt+%E7%BE%8E%E5%9C%8B%E6%8E%92%E8%8F%AF%E5%8F%B2&hl=zh-TW&ct=clnk&cd=1&gl=tw

美國教授揭露排華史

從1849年到1906年,美國中西部250多個城鎮發生排華事件。上萬華人被強制趕出家園。但是,這段曆史卻幾乎沒人知道,直到一名美國女教授把它公之于衆。
今年5月底,美國特拉華大學教授珍妮?普菲爾澤出版了《驅逐——被遺忘的排華戰爭》一書,將一段被人遺忘和忽視的曆史公諸于世。
加州小鎮上沒有中國人
普菲爾澤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爲了寫這本書,她准備了七八年時間。 
而她開始研究美國排華史,是源于3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發現。
上世紀70年代,普菲爾澤在加州州立大學漢波特分校教課時,驚奇地發現課堂上居然沒有中國孩子。“這可不像是在加州。”一個婦女告訴她:華人是不會送他們的子女來這裏的,因爲上百年前,他們就被驅趕出了漢波特縣。
這激起了普菲爾澤的疑問。她從漢波特縣的小鎮尤瑞卡入手,找來19世紀的報紙和微縮照片進行查閱和研究。她發現,排華現象不只是一個鎮的曆史,而至少牽涉40個鎮。
“令我震驚和憤怒的是,我生于加州,研究的是美國少數族裔曆史,爲什麽沒人告訴過我這個故事?”普菲爾澤說,美國人並不知道這段曆史,因爲以前的參考資料很少,更沒有多少學者涉及。
奮起反抗打破舊觀念
在研究中,普菲爾澤既對那段殘酷的“種族清洗”曆史感到憤慨,又對中國人“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的不屈不撓精神感到贊歎。“最打動我的是中國人反抗的數量,以及他們在受壓之下奮起反抗的勇氣。”
1849年,加州興起淘金熱潮。第二年,成千上萬的中國人陸續來到加州。從那時起,就不斷發生針對中國人的暴力事件。不過,那些排斥中國人的種族主義者很快就發現,中國人並不是那麽好欺負的。
普菲爾澤提到在美國打第一個集體官司的中國男人們。那是1885年2月6日深夜,尤瑞卡鎮的華人被冒著大雨趕出家園,被趕上汽船送往舊金山。他們抵達舊金山後,召開了一個50多人的會議,宣布要起訴尤瑞卡鎮政府,指控他們的財産遭損壞,身體遭暴徒攻擊。“這無形中起到了保護其他幾千名中國人的作用,使有類似排華想法的城鎮不得不三思。”
在那段充斥著混亂和暴力的曆史中,華人奮起反抗的例子比比皆是。他們發起了美國曆史上第一份關于賠償的法律訴訟,要求賠償財産,審判施暴的義務警員,要求獲得土地擁有權,要求子女有接受公共教育的權益等。
爲了能夠在驅逐他們的城市中繼續居住,華人組織了罷工,拒絕出售蔬菜。此外,他們還訂購武器進行自衛。1893年,10多萬華人拒絕遵守美國政府要求他們佩戴貼有個人照片的身份證。普菲爾澤認爲,那是當時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不合作”民權運動。
“我覺得中國人贏了這場戰爭。他們雖然被趕出了250個鎮,但他們在更多的城鎮留下了。”普菲爾澤表示,華人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打破了原先美國主流社會對華人的老套觀念,認爲華人只是被動挨打、不敢出頭的所謂“模範移民”。
還有一個故事令普菲爾澤深受感動。一個名叫玉蓮的36歲婦女,被迫淪落妓院,她是第一個走上法庭伸張自己權利的中國女人。當她的丈夫被關進監獄後,她怕自己再度被人買賣,就在索諾拉的法庭上慷慨陳詞:“我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來法院就是爲了說,沒有男人再可以占有我了。”
女教授有個跨族裔家庭
作爲一個白人教授,普菲爾澤何以如此執著地挖掘研究那段似乎與她毫不相幹的華人曆史呢?
當記者提出這一問題時,普菲爾澤沈思了一下說:“我有一個跨族裔的家庭,我最小的女兒16歲,是我領養來的墨西哥裔。我們生活在多族裔的社區裏。我在特拉華大學進行跨族裔研究和教學。對少數族裔視而不見,就不可能准確地研究美國。”普菲爾澤其實也是移民的後代,她的父母分別來自俄羅斯和新西蘭,她丈夫的父母來自希臘。
普菲爾澤說,在研究中,華人曆史學者給她提供了不少材料。他們希望她把這個故事說出來。2004年11月,普菲爾澤和丈夫到中國的一所大學進行學術交流時,發現中國人也不知道這段曆史。普菲爾澤說,他們對這段曆史很感興趣。她本人也希望這本書能出中文版。
“客工計劃”與曆史相像
當被問及美國政府是否也應該像加拿大那樣,爲1882年的“排華法案”道歉呢?普菲爾澤說,不少華人社區正在爲此奔波。在華盛頓州,塔科馬的華人社區得到4英畝的土地,于3個月前開始動工建設一個“塔科馬華人和解”公園,反映當年的排華曆史。“這是一種比口頭道歉更加有力的方式,而且是永久性的。”
談起美國國會正在討論的移民案,普菲爾澤說,“客工計劃”規定,非法移民可以在美國臨時工作,但不能攜帶家屬,這與當年發生在中國人身上的事情很相像。不但聯邦政府制定移民法律,地方也在想辦法驅趕移民。有的地方還規定,房東不能租房給沒有身份的人。“這本書很及時,因爲現在美國有一股反移民情緒。”
美國正在醞釀對移民實行積分制,從重視親屬移民轉向重視高技能、高教育移民。對此,普菲爾澤認爲,沒受教育、低技能的人就只能做客工,當年中國人就曾經因爲不能攜帶家眷而進行過抗爭,“客工計劃”是對全世界家庭權益的侵害。
http://www.mezong.com/html/2007-08/1281p2.htm

美國排華法案125週年 華人地位仍待提升

【星島網訊】5月6日是美國《排華法案》通過125週年。當年這個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法案,讓無數在美華人蒙受苦難、屈辱。時光流轉,今日華人在美國的地位已非昔日可比;但談起百年排華史,美國華裔官員和知名學者仍感慨萬千。
  美國《僑報》報道,勞工部華裔副部長莫天成表示,當年認為來自中國的廉價勞工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這一法案對中國人極其嚴苛,比如,中國人沒有法律保護,在街上被人揍一頓、東西被人偷,警察不會來處理,在美國不能擁有自己的土地房產,不可以成為公民,離開了美國不可以再回來。
  “當時有一個流行俚語叫做‘慢船去中國’(Slow boat to China),講述西海岸的美國人對搶走工作的華人極其憎恨,一些人甚至把華人抓起來後,直接推到船上、運回中國”。莫天成表示,當時華人勞工問題比較嚴重的是俄勒岡、西雅圖以及加州等地。而百年之後,俄勒岡州有了自己的華裔聯邦眾議員、華盛頓州有了華裔的州長,《排華法案》因勞工出問題而起,而如今勞工部擁有兩名華裔部長,這些都是令人感慨的變遷。
  《海外排華百年史》一書的作者、美國著名華僑史學家沈己堯教授則表示,雖然華人在美國的地位已經今非昔比,但今天的人們依然應紀念《排華法案》通過的日子,因為沒有反思和紀念,就沒有進步,正是在美華人經歷了種種苦難,才會奮起直追、努力地爭取自身權益,成就今日的地位。
  沈己堯教授說,美國的《排華法案》出爐後,還帶動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三個英聯邦國家的效倣,相繼通過對華人嚴苛的移民法。二戰勝利後,鋻於中國打敗日本有功,羅斯福總統1946年特地下令廢除《排華法案》,但依舊只允許每年有105人移民美國。這一配額直至1965年後才增加為2萬名。
  “需要修鐵路時就用你一下,修完了就不要你了”。”沈己堯說,這就是當年華人悲慘的寫照,所以,“只要國家富強就不會受歧視,也不一定要來美國找飯吃”。
  不過,對於美國政府是否應效倣加拿大政府對《排華法案》道歉,專家和政府官員顯然意見不一。莫天成說,對於是否道歉每個人的意見可能有所不同,但如果有選擇,是要道歉還是要投資將來,自己會選擇投資將來。
  沈己堯教授對此則表示,美國政府不僅應該就《排華法案》等對華人造成的傷害道歉,還應進行賠償。據悉,沈已堯不僅向美國政府發出道歉的政治訴求,還呼籲在美華人積極組團遊說,要求美國政府就這一法案道歉。
http://www.stnn.cc:82/america/200705/t20070506_532700.html

澳洲排華史仍待發掘:白人淘金者曾屠殺中國人

中新網11月23日電 據澳大利亞《星島日報》報道,澳洲發生排華第一炮的紐省藍坪窟(LAMBING FLAT,現為楊格市YOUNG),在1860至1861年間發生一連串白人暴動,大量中國人被屠殺,但當地排華暴動竟沒有留下中國人死亡的記錄。當地的博物館正發起一次籌款運動,希望籌得八千元,用來保存和修補昔日白人淘金者大屠殺中國人時扯起的帆布旗幟,以記錄這段歷史。
這幅外界稱為“起來橫額”(ROLL UP BANNER)的 旗幟,中央是一個尤裏卡(希臘文EUREKA我想出了意思)式的十字,四週寫著“起來,起來,不要中國人”(ROLL UP,ROLL UP,NO CHINESE)。曾幾何時不知多少白人淘金者受到這幅營篷的帆布旗壯大膽子向中國人進行血腥暴行。
1860至1861年間,現在離雪梨四小時車程的藍坪窟曾發生一連串白人暴動。“起來橫額”比澳洲白人第一次民間騷亂的維省尤裏卡旗遲了六年,但卻是澳洲排華的第一炮,奠定了1901年聯邦立國制定的白澳政策的基礎。1938年澳洲一套默片“白澳之誕生”更歌頌藍坪窟的暴徒。
據連同帆布旗一起在博物館展出的手抄紀錄,在1861年6月最後一個星期日,“3000名淘金者到來去驅趕淘金地上的中國人。”它又表示,一班“暴民突擊中國人,粗暴對待他們,強行將他們的辮子割掉”。
當時三個星期後《雪梨晨鋒報》這樣報道﹕“手無寸鐵,無自衛能力和毫無反抗的中國人,被為今次而備的短棒和鋤柄最兇殘的毒打,逐一倒下。”“一名不幸的中國男童跪下,淚流滿面,舉起雙手,懇求大發慈悲﹔一名暴民,用一根可以殺死巨人的短棒,一下便把他打倒在地上。”
令人驚奇的事,這些排華暴動竟然沒有中國人死亡的紀錄,唯一的死亡紀錄竟然是一名白人淘金者,他和其他暴民去法庭要救前日被捕的暴動領袖時,被警察的步槍子彈打中頸部喪生。
楊格歷史學會主席76歲的森信(JOYCE SIMPSON)女士表示,她在楊格長大,早期都不知當地的排華歷史。她是在八年前參加歷史學會,才開始涉獵當地早年的歷史。
森信女士認為要保存這幅旗幟,不是因為它昔日所代表的,而是一種象徵,“我們遺留下來什麼垃圾”。
據紐省上議員曾筱龍翻查紐省省議會圖書館的紀錄,發現有四份與藍坪窟大屠殺有關的珍貴檔案。
一份是1861年3月中國人向紐省殖民地政府呈交的請願書,上有43名華人的中文名,其餘三份分別是關於當年3月和4月中國人呈交兩份請願信的議會紀錄,及同年4月金礦署長對排華暴動的調查報告。這即表示,上述六月慘烈的大屠殺,省議會沒有記錄。(嘉文)
http://big5.china.com.cn/overseas/txt/2006-11/23/content_7397691.htm
金山(電影)
 
由好萊塢終身成就獎得主彼得?奧圖、影帝梁家輝、孫儷領銜的中加合拍影片《金山》,在加拿大金獅獎上獲得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服裝、最佳化妝四項大獎。 《金山》講述了19世紀末加拿大政府到中國招募勞工,修建一條貫穿加拿大南北鐵路的故事,再現了華裔勞工在加拿大的血淚往事。很多國內觀衆對這段曆史並不熟悉,但這卻是曆史上影響無數加拿大華人命運的大事件。爲了體現曆史厚重感,片方花費重金打造場景,讓一條100多年前的鐵路重現銀幕。
金山 Iron Road又名:鐵路
導演:胡大爲
編劇:Barry Pearson/Raymond Storey
演員:彼德奧圖 /梁家輝/孫儷/山姆尼爾/伊安崔西 /盧克馬可法萊恩
劇情簡介  
《金山》是一部反映中國勞工在加拿大艱辛勞作的電影。
《金山》講述的是二十世紀初葉,加拿大政府到中國招募勞工,修建一條貫穿加拿大南北的鐵路的故事。孫儷在電影中所飾演的“小虎”裝扮成男兒身來到了加拿大,尋找在那裏做工的父親,在驚險與陌生的環境中,也渴望著淘到一桶金,沒想到在危險、孤獨的華工世界裏,“小虎”竟然愛上了鐵路大亨的兒子……
金山(電影)-導演簡介     金山(電影)胡大爲(英文名:David Wu)生于香港,前香港電視節目主持人及電臺節目主持。因與廖偉雄主持《笑星救地球》 ,所以有“搞笑師祖”之稱。他是個多元化的電影奇才,除了剪接,他還參與過監制、攝影及配音等工作。至1990年代中期,胡大爲移民至加拿大多倫多。2002年胡大爲導演電影《冰雪女王》(Snow Queen)。而由他擔任剪接師的法國電影《狙魔特攻》(Brotherhood of the Wolf) 在美國票房成績理想, 成爲近20年來美國票房第二高的法語片.[1] 近年不少香港導演前往好萊塢發展,其實早在十年前,胡大爲已在那邊拓展自己的事業,只不過他的作品多是電視劇和電視電影,所以鮮爲香港人知道。他在美國執導的電視劇和電視電影有動作片《新縱橫四海》(Once A Thief)、《Blackjack》、《Webs》和青春片《The Party Never Stops: Diary of a Binge Drinker》等。
主演簡介    
孫儷孫儷出生于1982年9月26號,籍貫中國上海,身高165cm,體重45kg,O型血,天秤座,最喜歡的運動有瑜珈和網球。她5歲開始學舞蹈,11歲代表上海東方小夥伴藝術團出訪英國,美國,日本等。15歲考取上海警備區文工團.他們生活在一個基層連隊,吃住都和戰士們一起,戰士們幹什麽他們也幹什麽......在部隊的三年裏孫儷覺得鍛煉挺大的,自己也改變了很多,她每年都代表部隊參加比賽,每年都拿一個獎,每年都立一個功。退伍後,孫儷覺得她一向來都只參加舞蹈方面的比賽,想試一試舞蹈以外的比賽,看看自己的才能.就參加了在新加坡舉行的“才華橫溢出新秀”的比賽,並獲得裏亞軍.比賽過後,嘉賓評爲劉德華接受采訪時對孫儷贊不絕口,表示如果籌拍電視劇將邀請她出任女主角。
金山(電影)-精彩看點     金山(電影)強大的主演陣容也是影片一大看點,除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彼得?奧圖在影片中發揮“戲骨”魅力外,向來與國際電影結緣頗深的梁家輝和人氣頗高的孫儷出演一對父女,孫儷飾演“小虎”,女扮男裝來到加拿大,尋找在那裏做工的父親。片中,孫儷完成了蛻變,甚至有影評人沒認出這個說著英文對白、腿撇成“外八字”、髒兮兮的假小子就是孫儷。
 
開平碉樓主人血淚奮鬥史
 
華工建成的美國鐵路大動脈。
  2007-6月28日,“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成功,成為廣東省首項“世界物質文化遺產”。開平碉樓作為融合中西文化的傑作,為世人矚目,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些碉樓的主人大多數是早期留洋的華工。
  近期,一位鐵路華工的後裔、美國科學家比爾的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更有學者指出,一百多年前在美國修建太平洋鐵路的華工回國建了開平碉樓。
  為了探尋碉樓主人在美國當鐵路華工的那段充滿苦難與榮耀同時又不為人知的奮鬥史,記者實地走訪了五邑僑鄉,並採訪了美國專家比爾揭開了這段塵封的歷史。
  宏裔樓是開平2000多座碉樓中的一座,60多歲的聶喜老太太是樓主關宏裔的孫媳,她掌管著宏裔樓的鑰匙,她對祖輩的瞭解僅僅限於“關宏裔很早去了美國,掙錢回來建了(宏裔樓)”。
  “碉樓因為申請世遺成功被人記住了”,“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高級顧問、五邑大學教授張國雄向記者袒露自己的憂慮,“然而,碉樓背後中國人在異國拋淚灑血的歷史卻被遺忘了。”
  ●美華裔著書鐵路華工歷史
  1992年底,在距開平數十裏的新會縣郊區“黃坑”,施工工人發現一群半露於地表的墓群。現今74歲的中學退休教師歐濟霖考證發現這是一“19世紀旅美華僑義塚”,隨後建議相關部門將義塚保存下來,15年來,他一直守護著這塊墓群,並研究華僑義塚,“華工在美國修建鐵路期間死傷無數,死者的親人湊了錢將死者的屍骨運回來,沒人認領的無名骸骨公墓就叫義塚”。
  “從1888年到1892年,僅該處義塚就有387個墓穴,可見運回、死在美國的華工人數遠遠超過這個數目”,歐濟霖從資料中發現了義塚的資料,“僑史記載,曾有1200名在美國築路的華工遺骨運回中國埋葬。”
  新會發現義塚的消息傳到了美國,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族裔研究學院亞裔系教授譚雅倫從美國專程趕回參謁華僑義塚,譚雅倫的一句評價讓歐濟霖備受鼓舞,“旅美華僑義塚是當年華僑在美國血淚歷史的活化石,它是記載中國人建設美國太平洋鐵路歷史的教科書。”
  “隨後在臺山、恩平等地也發現了多處華僑義塚,墓穴總數達2500多個,”歐濟霖略帶遺憾地對記者說,“可惜1992年之前發現的一些墓群被毀掉了。”前不久,歐濟霖還在廣州白雲山發現一處上千人的美國華僑義塚。
  五邑大學梅偉強教授曾尋訪鐵路華工後代,但一無所獲,“華工出國淘金九死一生,即便回國也報喜不報憂,鐵路華工的歷史保存在美國。” 
  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比爾有著1/8中國血統,設計了首個登陸火星的太空探測器,但他對爺爺趙榮貴與祖輩鐵路華工的往事並不知情,直到1995年一次偶然機會讓他接觸到祖輩的往事。
  當時比爾與沙加緬度鐵道博物館館長打了交道,一段該館記載鐵路華工的資料讓比爾感到震撼。“太平洋鐵路上有數萬華工,工作艱辛、收入低廉、死亡率高,我的爺爺也是鐵路華工一員,” 69歲的比爾決定退休,開始找尋祖輩歷史。至今,比爾對鐵路華工資料的收集工作還在繼續。
  2004年,比爾出版了對美國鐵路華工研究的英文專著《美西大陸鐵路的無名建築者》,成為美國第一個記錄下鐵路華工姓名的歷史學者。 
  這本專著在美國鐵路華工後裔中產生了強烈反響,不少華裔保存該書以教育子孫“勿忘祖輩歷史”。比爾的研究也引起了國內歷史專家的關注,專門從事美國史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黃安年教授在美國獲悉該書出版後,找尋比爾數月,終於在2006年收到比爾的郵件。
 ●華工建成了美國大“動脈”
  2006年,黃安年教授用中、英文出版了《沈默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歷史圖片畫冊。2007年7月,新浪網、齊魯電視臺將開展“探尋美國鐵路華工歷史文化之旅”活動,一些學者和志願者將到廣東五邑和美國實地找尋鐵路華工足跡。
  歐濟霖在其著作《新會華僑華人史話》講述了僑民淘金的緣由:鴉片戰爭後,苦不堪言的老百姓聽說美國加利福尼亞地區發現金礦,大批僑民被“賣豬仔”後登上“地獄輪船”,少數人逃脫了肉體的煎熬、瘟疫的傳染、派系的殺戮和未知的災難後登上美國大陸。
  此時內戰爆發,美國決心建橫跨美國的太平洋鐵路,以開發西部、促進統一。1862年,美國東西太平洋鐵路動工,然而西段沿線高山峻嶺,地形複雜,氣候惡劣,施工條件異常艱難讓白種勞工吃不消,兩年過去了西線鐵路才建設了不足50英裏。
  “能修建萬裏長城的民族,當然也能修鐵路”,工程承包商克勞克決心起用華工一搏,於是華工以“救火員”的身份走進了太平洋鐵路建設史冊。1865年2月,50名矮小單薄的廣東華工踏上建設工地,他們“神勇無比,循規守紀,頭腦靈活”給克勞克留下深刻印象,當即決定再招募3000名華工。
  鐵路建設對華工的大量需求使得在廣東掀起了第一次中國移民美國潮。據美國移民局資料顯示:在1865年到1869年間約近10萬中國人移民美國,其中14000多名華工參與到築路工程中。
  比爾通過研究鐵路公司發放給華工的薪水單發現,“在太平洋鐵路建設的後期,這條鐵路95%的勞工都是華工,這說明修建太平洋鐵路的主力正是華工。” 
  華工通過肩扛手擡,創造了日鋪超過10英裏鐵路的奇跡,這一紀錄讓東線勞工誇耀的“一日鋪設6英裏壯舉”蒙羞。
  1869年5月10日,4名華工打入一枚道釘固定下最後一根枕木,總長約2800英裏、橫貫美國東西的太平洋鐵路提前7年完工,比原計劃的14年整整縮短了一半,但在太平洋鐵路建成慶祝大會上近3000名嘉賓中卻沒有1名華工代表。 
  ●一英裏鐵路就有一華工屍骨
  與七年如一日的辛勞相比,隨時面臨死亡的恐懼是華工的夢魘。比爾說,華工要在無處立足的懸崖絕壁上開山鑿石鋪鐵軌,他們用蘆草編起一個個竹籃子,每個籃子裏裝一兩個華工,華工在岩石上鑽孔、安裝炸藥、點火,每天都有二三十人傷亡。”
  “修一段690英裏的鐵路,按照最保守的估計華工至少死亡1000人”,比爾作了一個統計。運用邏輯推理,比爾對鐵路華工死亡率進行研究,得出了“每一英裏鐵路下面,就埋有一位華工的屍骨”的結論。
  華工灑盡血淚卻只換來低廉的報酬,還遭受歧視。比爾查閱了當年的工資單,白人工人每月35美元並供食宿,但華工每月僅26美元還不供食宿,這還需要償還來美的借款、利息、旅費、食物和草藥、人頭費,每月只剩12美元。
  “這還不夠將一個人的遺骨運送回鄉,一具遺骨的船票價是15美元”,黃安年教授告訴記者,“回來的人風光,遺骨沒人領就成了義塚,還有更多的屍骨埋在鐵軌下。”
  “除開平碉樓外,鐵路華工在家鄉回報桑梓,愛群大廈、新華大酒店、新亞酒店等至今仍不落後;興建了多家電影院,把西方電影帶入廣州;興建了聚龍裏、彩園等一大批屋村、別墅,此外,中山紀念堂、海珠橋的建設以及城市供電、交通,都有華工的一份功勞。”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族裔研究學院亞裔系教授譚雅倫回顧了華工對祖國的回報。
  ●華工回國建設開平碉樓
  美國太平洋鐵路建成後,加州等地掀起了排華浪潮,“華工的廉價勞力”居然成了排華的主要依據。1882年,美國國會甚至正式通過排華法案。
  “沒有排華政策就沒有華工回國建設開平碉樓,碉樓正是美國排華政策的產物”,張國雄教授正是致力於通過保護開平碉樓,“讓國人不要忘記鐵路華工被驅逐的歷史”。
  所幸,美國迅速糾正了排華的錯誤。1905年底,羅斯福總統在年度咨文中承認,“排除華人移民歧視政策”造成了嚴重後果,“我們國家過去對中國非常不公平,而且已經做了錯事。”
  “隨著鐵路貫通,美國經濟騰飛;華工勤懇的工作也獲得了美國人贊許”,黃安年教授說,“美國許多城市和社區開始立碑紀念、無名的華工開路先鋒。”
  1964年,美國內華達州紀念建州100周年,政府在該州建立了華工紀念碑。該州州長隨後宣佈,今後每年10月24日為“向華人先驅者致敬日”。2003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小鎮的火車站廣場樹立起一座築路華工銅雕,名為“開路先鋒”。
●鐵路華工史更是中國史
  在五邑地區,記者試圖在當地博物館、圖書館尋找鐵路華工資料,然而除僑史外,很難找到相關的鐵路華工資料。即便在僑鄉也很少有人瞭解祖輩鐵路華工歷史。
  在新會義塚墓地,記者發現這些墓群上已經佈滿雜草與小樹。“一段時間不來,雜草瘋長,連進來的路都找不到,”74歲的歐濟霖一邊用手折去樹枝,一邊感歎,“我不在了(去世)以後,真不知道這些無名墳墓怎麼辦?”記者瞭解到,該義塚發現15年來,再也沒有過修繕與維護。
  “鐵路華工歷史不僅是美國歷史,更是中國歷史。這段歷史證明早在19世紀,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就承擔起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橋樑,把東方文化融入美國多元文化中,將西方文明帶回國內,百年前的中國祖先改變了世界,”說到這裏,張國雄教授興奮的話語轉而略帶傷感,“然而,相比美國對華工歷史的還原與保護工作,我們還有很大差距。”
  “尋訪鐵路華工”文化之旅策劃者、齊魯電視臺臺長閻愛華說,“我們計劃在尋訪鐵路華工活動結束後,在全球華人中倡議建立一座鐵路華工紀念碑。”
  ●對話比爾
  記者:您對爺爺的往事有多少瞭解?
  比爾:我沒有見過爺爺,叔叔James Chew告訴了一些往事:爺爺1870年到美國時大約20多歲,他除為中央太平洋鐵路工作外,還種植和販賣蔬菜,之前爺爺還找過金礦。50多歲時,爺爺娶了做女傭的祖母。父親是八個孩子中的老大,出生于內華達州的溫拿穆克鐵路城(Winnemucca)。
  記者:您為何要去瞭解這段歷史?
  比爾:我與爺爺血脈相連,他叫“趙榮貴”,而我同樣也有中文名字“趙耀貴”,雖然我不懂中文,但我懂一點點爺爺說的廣東話,他幫助一個新國家(美國)促進了運輸業,而我設計了登陸火星的第一艘宇航飛船,我獲得了掌聲與榮譽,但在與太平洋鐵路有關的記載中,連我爺爺的名字都沒有。
  我研究鐵路華工目的旨在促進公眾意識,讓人們意識到在美國崛起中中國鐵路工人所作出的貢獻和犧牲。
  記者:您是如何進行尋找鐵路華工工作的呢?
  比爾:1997年我去了位於猶他州普羅蒙特裏(Promontory)的金色道釘國家古跡(記者注:貫穿美國大陸的第一條鐵路的連接點所在地),尋找那些修建橫跨美國大陸的中央太平洋鐵路(CPRR)的鐵路華工的後裔,但我只從50個名單裏找到了5戶人家。
  我瞭解到,加州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的鐵路博物館裏保留著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最早的薪水記錄,1999年,我去該博物館複印了1500個作為他們成員領取薪水的中國人的名單,這涉及到15000多個賬目,包括中國人的名字、出生日期、薪水和工種。我對這些進行了分析,記錄在《美西大陸鐵路的無名建築者》中。
  記者:《美西大陸鐵路的無名建築者》取得了怎樣的影響?
  比爾:為了這本書,我整整花費了5年時間,我在文中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得出了鐵路死亡人員數量,但最近引起了美國一些公眾的質疑。不少人質疑用籃子搬運路基上的碎石、工人的數量。
  如今我仍在尋找那些後裔的名字,但是收效甚微,因為只能找到家庭的歷史記錄,個人的名字並沒有被記錄。即使家庭的資料也很難找到,因為我們的文化並不贊成討論家庭起源和收入。 
  記者:您怎樣評價找尋鐵路華工歷史的意義?您今後有何研究計劃?
  比爾:在我看來,鐵路華工留下了一份遺產:不僅僅鋪設775英裏艱險的鐵路,在岩石深處挖鑿和填埋,開通13個岩石隧道,以及在40英裏積雪區域施工和1天裏鋪設10英裏鐵軌的記錄,最重要的是他們展示了中國人吃苦耐勞、善於把握時機、不畏挑戰、堅忍不拔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正是因為這種精神讓一個民族完成了一項他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終促進了美國的發展。下一步,我將針對一些人對書中數據的懷疑尋找證據和資料,我不知道在中國還有沒有當年鐵路華工的後裔,我想委託你來尋找。
  在發稿前,比爾欣喜地給記者轉發一封他侄子愛德華的郵件,比爾告訴記者:“我終於知道,爺爺趙榮貴來自廣東江門臺山,有機會我要到臺山去尋找這段歷史。” (來源:廣州日報)
 
美國建紀念墻悼"華工血淚" 將埋百具華人遺骨(圖) 2010-03-10廣州日報  

美國太平洋鐵路建設史上華工貢獻巨大 但曾遭種族歧視
  3000多名華工因惡劣天氣而全部遇難 死者後事無人料理
  1869年5月10日,被譽為世界鐵路史上一大奇跡的橫貫美國東西的大動脈建成,但是中國人並沒有被邀請參加會師典禮。
  在建設太平洋鐵路中,華人死後不能與白人一起葬入公墓,只能埋入墓外野地。
  近140年之後,美國洛杉磯在“長青公墓”專門開闢墓地,埋葬幾年前發現的華工遺骨,以紀念為美國鐵路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華工。
  據新華社電 美國洛杉磯官員8日在東部“長青公墓”揭幕一堵紀念墻,紀念早期參與修建美國太平洋鐵路的華工。5年前在公墓附近發現的100余具早期華人遺骨將自下月起移入公墓內。
  美國糾錯史
  我們著手帶頭糾正那段錯誤,將他們重新葬入“長青公墓”這個一度拒絕他們的地方。
  ——洛杉磯大都會交通局社區聯絡部主管拉波塞
  紀念墻正面主體呈淺褐色,中央黑底壁面上用繁體漢字刻一副對聯:“前人勇拓基備嘗苦難、後進應奮發敬慰英靈”,橫批“緬懷先賢”,日期記為“西元二零零九年”。
  參加揭幕儀式的人群中出現不少白髮蒼蒼的黃皮膚老人。
  “這明顯是一段歷史錯誤,”洛杉磯大都會交通局社區聯絡部主管拉波塞說,“我們著手帶頭糾正那段錯誤,將他們重新葬入‘長青公墓’這個一度拒絕他們的地方。”
  大都會交通局2005年6月修建市中心唐人街與東郊帕薩迪納市之間輕軌時,在“長青公墓”附近發現一處墓地,挖出174具人類遺骨、刻有漢字的墓碑和瓷器等物品。經考古學家鑒定,不少死者為19世紀末為美國修築鐵路的華工。因當時美國政府推行種族主義政策,華人死後不能與白人一起葬入公墓,只能埋入墓外野地。
  現階段,交通局決定在這座公墓中辟出專門場地,重新安葬這些遺骨。安葬工作自下月開始,計劃3個月內完成。
  華人尋親史
  這些遺骨在外漂泊太長時間,我們不想再等下去,我們想結束。
  ——華人團體負責人
  確認死者身份並尋找他們親人的過程一波三折,迄今鮮有結果。
  遺骨發現時,施工單位沒有及時通知華人社區代表,對挖出的遺骸處理不當。墓地受毀壞,甚至傳聞挖出的棺木和遺骨遭拋棄在垃圾場內,引發當地華人不滿,華人社團與市政當局展開交涉。
  大都會交通局否認扔棄遺骨,說發現墓地後立即停工,請考古專家鑒定,但因工地附近居民主要是墨西哥裔和日裔而未能及時通知華人社區。
  後來,交通局在附近一個火葬場發現一批文件,上寫葬入墓地者姓名、壽命、種族和死因。那裏原為華人社區建於1888年的靈祠,1924年改為火葬場,丟棄原有墳墓標記物。由於文件未顯示相關墓地位置,因而無法確定與遺骨關係。
  交通局2007年發起尋親活動,在當地和國外中文媒體上登廣告,以求與死者親屬取得聯繫。拉波塞告訴美聯社記者,迄今僅有一人認親,自稱是T?E?布茲比的玄侄孫輩人,說先人來自科羅拉多州。
  出土物品顯示,一具遺骸主人名為T?E?布茲比,死於1883年,時年17歲。“這些遺骨在外漂泊太長時間,”華人團體負責人黛西?馬說,“我們不想再等下去,我們想結束。”
赴美華工苦難史
  曾備受種族歧視
  據新華社電 太平洋鐵路建於19世紀中後期,貫穿北美大陸,為美國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資料顯示,1865年年底至1866年年初,接連5個月暴風雪致雪崩頻發,修建太平洋鐵路部分線路的3000多名華工全部遇難。幾個月後,冰雪融化,人們才發現屍首橫陳,幾乎都身穿單衣,赤著雙腳。死者後事無人料理,由新來華工掩埋。
  1869年5月10日,被譽為世界鐵路史上一大奇跡的橫貫美國東西的大動脈建成。儘管華工為這一國家工程作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貢獻,但是中國人並沒有被邀請參加會師典禮。
  加利福尼亞州南部華人歷史學會前會長黎國威介紹,應美國西部開發之需,華工自1848年左右開始大規模進入美國。儘管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當時尚未出臺,但華工一進入美國便普遍受歧視,工作條件極其惡劣,華人常成為種族暴力犧牲品。
  黎國威說,當年多數華工遺骸或骨灰在人死數年後由親人帶回國,部分貧窮華工死後因家人無錢買棺木,遺體直接埋入地下。據記載,直到1890年後,洛杉磯地區華人死後才獲許葬入正式墓地。
 
阿楨 2023-09-20 08:50:56

澳媒諷刺西方“雙標”中國

澳大利亞“珍珠與刺激”網站2023-09-19 我們可以忽略美國龐大的軍事預算、800個海外軍事基地、數不清的海外干預以及在澳大利亞協助下對華軍事包圍;但中國(只有一個海外補給基地)是侵略者。
我們增加軍費開支,完全是出於防禦目的;而中國的軍費開支如果不加控制,則會用於肆無忌憚的侵略。
我們有權在自認為合適的時候增加國防開支;而中國應該始終克制(增加)軍費開支。
我們(西方)的軍艦有義務參加南海航行自由演習;而中國在加勒比海或珊瑚海進行同樣的演習,則是不可容忍的挑釁。
南太平洋國家可自由地與我們達成貸款和安全協定;但它們不應接受與“不懷好意”的中國達成的此類協議。
我們負責任地使用自己的經濟實力;而中國卻為了自己的“邪惡”目的,利用自己的實力對弱國施加影響。
我們有權利甚至有義務批評中國“侵犯人權”行為;而中國卻沒有權利批評我們(西方)侵犯人權的行為。
我們應當關注中國的種種行為,而不是關注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哥倫比亞或其他美國存在強大利益的地方。
我們絕不會為了與中國交往而損害西方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觀;而中國顯然可以拋棄自己的價值觀。
中國必須接受美國在臺灣地區部署導彈;但美國不會接受中國在古巴部署導彈,就像當年美國不接受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一樣,是不可接受的挑釁行為。
我們(無論做什麼都是)遵守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而中國作為共產主義國家,卻試圖顛覆國際秩序。
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鎮壓街頭示威;中國則必須始終滿足示威者的要求,尤其是在香港地區。
我們可以隨意入侵其他國家,如越南、伊拉克和阿富汗;而中國必須對我們(西方)言聽計從,絕不能入侵他國。
我們對中國出口商品設置的壁壘很多,卻都是合法的;而中國對我們出口商品設置的壁壘雖然少,卻總是不合法的。(作者保羅•斯特魯廷斯基,曾任澳聯邦內閣部長媒體顧問、坎培拉政府官員和報紙專欄作家)

阿楨 2023-09-01 08:03:13

傻瓜才信:經濟學人唱衰中共 2023-08-29 銘傳大學副教授楊穎超

英國《經濟學人》近日發表「中國經濟何以救不起來」,指出,日益獨裁的中共政府正做出種種錯誤決定。這不是經濟學人首次唱衰中國大陸經濟情勢。他們認為中共是「脆弱的強權」,甚至只是GDP成長率沒達到一定數字,社會就會開始動亂。
  回應
西方主導世界知識領域已超過200年,世人失去審辨真相的能力久矣。
可以說西方不了解中共,斬釘截鐵的結論出意外不意外.
以美為首的所謂民主世界都是靠抹黑、造謠來打擊對手
西方惡霸從中共改革開放一直唱衰到現在, 現在更糾集各方惡霸一起圍毆中國,台灣更是幸災樂禍, 真是無知到極點啦!

美歐為什麼不想學中文了?--經濟學人

2016年國際調查,當時選學中文的主要原因是讓就業的路更寬廣。過去十年,比起國際關係與安全學生,學中文的商學院學生減少了。西方國家的學生對於與中國生意往來的想法或許也走味了,新疆與香港人權問題經廣泛報導,富國對中國的負面觀點攀上最高點或逼近高點。同時,中國與西方國家也愈來愈緊張。不過,依然有許多西方國家政府表達,他們其實還是需要更多精通中文的人才。中央情報局(CIA)正尋求把中文人才增加一倍。
但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中文學習趨勢似乎是上揚的,2018年有超過8萬1000名非洲學生前往中國留學。中國的孔子學院也有幫助,既教導中文,也教導其他中國文化。

阿楨 2023-02-27 09:27:45

美媒:西方媒體的反華言論已到離譜程度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023-02-21西方媒體的反華言論已到離譜程度 當今西方主流媒體的一大特點是不停地抨擊中國。這到了離譜的程度,也令人厭煩,往往都是些老生常談或虛構的事實,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其有關中國的冷酷言論。
首先是認為中國是世界的威脅,而且必須利用一切機會不停地強化這一觀念。
其次,凡是可能影響西方的全球性事件,都必須與中國有關。從疫情到俄烏衝突,再到碳排放——肯定有一個角度能夠用來妖魔化中國。
事實上,媒體正在重拾19世紀末的“黃禍論”。毫不掩飾地灌輸這樣的恐懼,而且往往是公然的種族主義——如今在西媒,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變得可以接受,而對白黑關係的描述卻非常謹慎。
最後,認為必須不擇手段地阻止中國的崛起,甚至是非法和不公平的手段。
有必要遏制中國的崛起,一個又一個頭條將這種觀點變得正常化。西方自以為有權催促,甚至脅迫其盟友,並拋出一個荒謬的問題:“對中國的崛起該做些什麼?”——仿佛中國無權在新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美國甚至有一派觀點認為,中國能在全球化經濟中邁出第一步是美國的恩賜,現在覺得美國當時對中國太好了。這種觀點暴露了西方帝國主義特徵,它們無法接受其他國家擁有發展壯大這一合法權利。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中國和非西方世界的人們必須認識到,就主流媒體運作而言,我們正處於一個新的時代——在數位技術的驅動下,處於一場前所未有的宣傳戰。有人說西方媒體由公正的人管理,他們獨立自主、對權力只說真話。這是一種幻覺。西方記者是道德典範的想法也需要從受眾頭腦中去除。
下一步是瓦解西媒的主導地位。這也將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鬥爭。西方主流媒體非常強大,近一個世紀以來,它們一直把控著在世界各地傳播新聞和觀點的權力。這些媒體是一股強大的經濟力量,將它們趕走需要投資。世界各地都有機會為此作出貢獻,不一定是建立大型媒體,而是投資於那些致力於公平和客觀分析的媒體公司。只有這樣,民眾才有更多選擇,不會被西方主流媒體的宣傳所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