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1 05:52:59阿楨

《大陸名校領航手冊》


早點「馬‧上」承認大陸學歷的話,郜瑩的《大陸名校領航手冊:理工醫農/文史法商》(台北:正中書局,2005)就不會在世貿書展以每本20元清倉了。

不用買書了吧!網上易找中國名校(211工程高校)的最新資料。(雖然郜瑩在書中強調要實訪而不能網找而寫成,但由書中對各校的介紹,並看不出有啥實訪獨家新聞)


馬英九澄清:承認大陸學歷與開放考照是兩回事

  中評社台北08年3月3日電(記者 倪鴻祥)馬英九今天再度澄清,承認中國大陸著名、高素質的大學學歷,並不代表就要開放大陸人士報考台灣考試、專門職業或技術人員資格。就像台灣也承認很多外國大學學歷,但並未開放外國人來台考證照。馬英九,如果不承認大陸學歷,台大與北大要怎麼進行學術交流。
  謝長廷連日批評馬英九的兩岸共同市場是“一中市場”,大陸勞工會來台搶工作,大陸農產品會低價傾銷台灣,承認中國學歷就是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考證照。
  馬英九下午再度澄清,強調他並沒有要開放大陸勞工、沒有要開放大陸農產品來台。
  他表示,承認學歷與考證照的資格,完全是兩回事,可以切割的。他舉例指出,如果台大與北大學術交流,就必需承認北大的學歷,不然北大承認台大、台大卻不能承認北大,如果被評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學歷都不承認,會被世界當笑話的。
  他認為,台灣過去太過保守,對台灣是不利的,可以有限度承認中國大陸著名、素質好的大學學歷,但並非就要開放大陸人士報考台灣考試、專門職業或技術人員的資格。
  馬英九強調,他上任“總統”後所要做的,一定是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他才會做,就像他提出兩岸共同市場,但絕不會開放大陸勞工來台、也不會開放大陸農產品來台、更不會讓開放黑心貨、走私來台,他會參考歐盟的作法,畢竟歐盟也沒有開放勞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5/8/2/4/10058249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582493

中國名校(211工程高校)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第四軍醫大學 第二軍醫大學 新疆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大學 雲南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廣西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暨南大學 鄭州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南昌大學 福州大學 安徽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江南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蘇州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延邊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遼寧大學 內蒙古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天津醫科大學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上海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中南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長安大學 東華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河海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石油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重慶大學 四川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蘭州大學 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湖南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武漢大學 山東大學 廈門大學 浙江大學 東南大學 南京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複旦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吉林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5/gaoxiao/867695.htm

大陸名校在港免筆試招生吸引台灣考生 教育界憂人才外流04/06/09 2

近日位於中國大陸的兩所名校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到香港公開以免筆試的方式進行招生,吸引不少台灣高材生報名參加,也引起外界關注。不過雖然報考學生不必接受傳統的筆試測驗,但是面對兩所名校提出的面試考題涉及政治、物理及數學等,題型靈活,有不少考生被難倒。
據了解,許多頂尖大學不論中外,入學考試都是強調著重應試者的創意、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題目也許看似簡單,但事實上就是要求應考者,就一件普通至極的人事物,來盡情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聯想力。
不過面對這次名校來港免筆試招生,吸引數千名以上的台灣學生趨之若鶩索取表格,也讓不少教育界人士憂心人才外流的問題。
http://www.ettoday.com/2004/06/09/326-1642047.htm

優勢不再 台生想上名校愈來愈難>中時08.06.08

 由於台灣人在大陸經商或定居的人數逐年增加,加上台灣承認大陸學歷在即,預計今年台灣學生參加大陸高考(大學考試)的人數將會大幅增加。二○○四年至二○○七年大陸普通大學已招收台生七千二百人。去年共有三千七百多名澳港台生參加大陸普通大學聯合考試。
 六月九日大陸高考結束後,當月廿二日至廿四日就是攸關在大陸台生前途的「大陸普通高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臺地區學生考試」。據大陸方面統計,二○○七年,就讀大陸大學的台灣本科生有二千二百多名,這還不包括單獨招考台生的一些大陸院校。
 台生在大陸就讀大學或專科人數增加的另一因素,與大陸方面實行台生同等收費標準和設立台生獎學金有關。但台灣可能承認大陸學歷則是根本原因。
 蘇州高三學生阿強是台商之子,從小學開始就在大陸學校就讀。他至今認定雙親的決定不會錯,也就是「總有一天台灣要承認大陸學歷」。現在他正準備參加港澳台高校招生。
 阿強有些無奈的說,「現在台生已經沒有什麼優勢了,以前隨便考還能上復旦大學,現在不努力很可能沒大學唸」。
 港澳台學生高考分文理兩科,考試科目有語文、數學、外語、歷史、地理、化學和生物。試卷分簡體字和繁體字兩種,考生可任選。
 阿強說,考試總分為七百五十分,想錄取至少要四百五十分。目前面臨香港資優生選擇大陸名校之風,台生想上大陸名校愈來愈困難。台生除了參加港澳台聯招外,還能參加暨南大學和華僑大學兩校聯考,另外也可報考單獨招生的福建、廣東、上海、北京等中醫院校。
 阿強的父親是成功台商,他說,雖然有些台生報考單獨招生的大陸院校,不過他要自己的小孩考大陸普通大學本科。「因為,即使台灣到時候仍不承認大陸學歷,將來小孩畢業後到美國再深造,台灣總要承認美國學歷了吧。」

考大學新高 大陸1050萬人應試>中時08.06.08徐尚禮

 大陸昨天起一連三天舉行高校(大學)考試,共有一千零五十萬名考生報名,考生人數之多,不但創下歷年新高,也堪稱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入學考試,預計招生五百九十九萬人。應考的考生加上陪考的父母家人,大陸各地考場無不萬頭鑽動。
 上海共有九萬七千八百三十餘名考生應考,外加無數家長陪考,按規定陪考者只能在考場外等待,由於人數實在太多,各考場都派出警察疏導交通。
 人數增四% 錄取名額只多五%
 參加二○○八年大陸高考的主力軍多數是一九九○年出生滿十八歲的青少年,因此被稱為「九十後」考生。今年一千多萬人的應考人數比去年增加了四%,錄取人數只比去年增加五%,考生想考上名牌大學可說是競爭激烈。
 今年大陸高考招生的五百多萬學生中,普通本科生計畫招生三百萬人,高等職業教育計畫招生二百九十九萬人。
 上海是中國最富庶城市,在市區「宜川中學」考場,不少家長開著私家車載著小孩應考。更多的家長考前就預訂出租車,他們大多提早一個小時到達考場,深怕市區交通阻塞延誤考試時間。
 雖然考場大門口的電子布告欄要求家長不要逗留在校門口,送完考生後就離校。但早上九點開始考「語文」前,各考場都是人山人海。
 昨天上海天氣悶熱,許多家長帶著扇子向自己的寶貝孩子猛扇。更有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帶著孫子應考,臨入場前還叮嚀不要緊張。
 作文題每區不一 上海:《他們》
 上海「九十後」的考生並非個個嬌生慣養,在考場附近一家沒有冷氣的小麵館內,一名小女生靜坐一角,戴著耳機隔絕吵雜聲,埋首複習下午要考的數學科,不管同桌的客人會不會把麵湯濺到書本。
 大陸高考作文題目每個地區不一樣,上海的作文題目是《他們》,考題說,「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麼,又會想到什麼?請以《他們》為題,寫一篇文章」。一位女生未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文,哭著走出考場,不過多數考生認為題目並不難。
 抗震素材入題 北京作文:自擬
 大陸發生四川大地震,抗震救災素材成為「全國卷一」作文題,參加全國卷一的省分有河北、河南、山西、廣西。北京作文題則是根據卷上提供的材料自擬題目寫八百字文章。
 由於所有考生不得帶手機,多數家長寧願在考場外等待小孩出場。上海昨天午後一場大雷雨,不少陪考家長被淋成落湯雞,但他們眼神仍是一片焦急等待,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211工程”是中國政府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

  一、“211工程”建設的目的

  實施“211工程”,是中國政府推進高等教育發展,促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一項重要措施。這一工程的實施旨在爲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培養高層次人才,對提高國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國家經濟建設,促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實現高層次人才培養基本立足于國內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

  二、總體建設目標及任務

  面向21世紀,在“九五”期間,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並在此基礎上經過若幹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以及一批重點學科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成爲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點高等學校和一部分重點學科,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學校和學科的先進水平,大部分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上取得較大成績,適應地區和行業發展,總體處于國內先進水平、起到骨幹和示範作用。

  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

  “211工程”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學校整體條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三大部分。
  1、學校整體條件建設:造就一大批學術造詣較深、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特別應加速青年學術帶頭人的培養,保持一支政治業務素質優良、結構合理、人員精幹、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和管理幹部隊伍;深入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確保教育質量有較大地提高;加強教學、科研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實驗室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爲培養及吸引優秀人才創造必需的生活、工作條件;提高辦學規模效益;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努力實現科研成果産業化,加快科學技術轉化爲現實生産力的步伐;推進辦學體制改革,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增強高等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我國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的影響。
  2、重點學科建設:主要是增強科技前沿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能力。在部分有條件的學校中選擇一些對國家的經濟建設、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等領域産生重大影響,能夠解決本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並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點研究基地,加強培養人才的實驗條件,拓寬學科面,形成一批學科基礎相關、內在聯系緊密、資源共享、具有特色和優勢的學科群、學科基地,以持續培養本領域高水平的骨幹人才。要努力形成覆蓋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主要行業和領域、帶動學科和科技發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點學科體系。
3、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包括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圖書文獻保障系統、現代化儀器設備共享系統等建設內容。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將連接全國主要高等學校,並與國際網絡聯網,爲我國教育、科技和社會各界提供信息服務。圖書文獻保障系統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爲依托,設立全國綜合文獻中心和一批學科文獻中心,與國內外文獻系統廣泛聯網,建立文獻信息子網。根據地區優勢,在全國高等學校比較集中的中心城市,結合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的建設,設立現代化儀器設備共享服務中心,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
  “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規劃任務:
  1、首先重點建設2所高等學校,使其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上,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國際上確立較高的聲譽和地位。
  2、著重提高和改善25所左右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密切相關、重點學科比較集中、承擔較多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任務的高等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基礎設施條件,使其在人才培養質量上有顯著提高,一些重點學科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並在高等學校中起到骨幹和示範作用。要注重支持與基礎産業、支柱産業密切相關院校和重點學科點的建設,加大國家急需的高級專門人才和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以體現“211工程”建設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
  3、加強300個左右與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建設密切相關的重點學科點,增強持續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相關領域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4、完成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框架建設。
  “211工程”的具體建設方式:
  原則上將主要建設內容統籌考慮在擬確定的重點建設大學和要提高、改善的大學中進行,以體現資金的有效使用和發揮高等學校的綜合效益。少數重點學科及其他建設項目可安排在另外一部分高等學校中進行。

  三、工程建設資金

  “211工程”所需建設資金,采取國家、部門、地方和高等學校共同籌集的方式解決。按現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建設資金主要由學校所屬的部門和地方政府籌措安排,中央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給予支持,對工程建設起推動、指導和調控作用。
  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專項資金,要優先保證國家重點學科、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適當安排有關高等學校上水平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央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補助國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補助少數高等學校整體水平提高所需基礎設施的建設。

  四、建設程序與組織管理

  “211工程”作爲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第九個五年計劃,從1995年起實施。
  1、國務院成立了“211工程”部際協調小組,協調決定工程建設中的重大方針政策問題。協調小組由國務院、國家計委、國家教委和財政部的主管領導組成。協調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211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管理和檢查評估工作。辦公室由國家教委、國家計委和財政部的有關同志組成,地點設在國家教委。
  2、“211工程”按國家基建程序進行審批和管理。中央行業主管部門和省(區、市)人民政府,商國家教委對申請進入“211工程”的備選院校和學科點進行預審。預審通過後,有關主管部門需向國家教委報送預備立項備案材料。根據“211工程”總體進度要求和國家財力可能,由國家教委會同有關主管部門,向國家計委報送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國家計委根據建設項目的具體目標和標准,部門、地方和院校自籌資金落實情況,以及中央專項資金的安排,進行綜合平衡和審核,條件成熟一所,批准一所。經審定批准進入“211工程”的項目,由國家計委商財政部和國家教委在年度計劃中滾動安排中央補助投資並付諸實施。對符合“211工程”建設要求、與國民經濟發展重點密切相關、自籌資金落實不需要中央專項支持的高等學校,也可列入重點建設計劃並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
  3、“211工程”建設項目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管理。各項目主管部門按照工程建設總體規劃和實施進展要求,具體負責本部門和本地區“211工程”建設項目的管理工作,認真抓好所屬建設項目的各項工作,確保按期保質完成。

  五、“211工程”建設進展情況

  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直接關心指導下,在國家計委、教育部和財政部的協調領導下,“211工程”建設進展平穩順利。
  “九五”期間,在“211工程”學校中共安排了602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其中人文社會62個,占10%;經濟政法57個,占10%;基礎科學89個,占15%;環境資源42個,占7%;基礎産業和高新技術255個,占42%;醫藥衛生66個,占11%;農業31個,占5%。
  “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資金總量約爲183億元。其中,用于重點學科建設資金63.88億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資金35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06億元,配套設施建設資金73.32億元。
“211工程”建設實施以來,推動了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推動了部門與地方的共建和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的辦學積極性,同時也帶動了學校辦學思想的變化。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國高等教育數字化信息平臺初步建立,公共教學設施建設初見成效。“211工程”學校確立了以重點學科建設爲核心的指導思想和學科建設在學校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進一步提高,科研裝備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高,明顯增強了其開展科學前沿領域研究和解決經濟建設重大問題的能力,師資隊伍建設得到重視,爲穩定和吸引人才創造了一定的工作條件。“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産生了一批標志性的成果。
  “211工程”“九五”期間建設已經基本結束,“十五”期間建設即將開始。
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09/17/content_564806.htm

大陸學歷承認的檢討與利弊>趙德樞

一、前言

  2007年4月28、29日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前往北京出席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後,得出的兩岸共識之一即為大陸學歷承認。此議題在國內沉寂相當時間後,又開始引起人們的興趣及討論。而此問題在此之前本即已引起國內各階層之關注,因自民國76年當時總統蔣經國先生,正式宣布開放兩岸探親、民國78年我國宣布於大陸有三等親之台灣居民得前往大陸旅遊後,台灣前往大陸探親、旅遊及從事商務的人數屢創新高。
  依統計民國76年至79年間前往大陸人次為193.4979萬人次;民國90年一年則有344.19萬人次,僅以該年人次言即已達到新高。迄至民國94年為止,前往大陸人數更是高達410.9187萬人次。依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統計,民國76年迄至民國95年為止,綜合歷年我國人前往大陸總人次則已高達4,051.5758萬人次。依我國2,300萬國民總數計算,平均每位國人前往大陸一次有餘,由此數據証明,國人前往大陸之熱潮幾乎從未消褪過,兩岸間之頻繁互動已是一不可否認的事實。此事實對我國之經濟、貿易、文化、學術、體育等事務之影響極為重大,故對兩岸人民來往之影響,我國歷屆政府均極為重視,其中尤以國人前往大陸求學後對我國教育之影響,及學歷承認為最。
  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人前往大陸就學之人數每年均創新高,自1985年至2000年台籍學生前往大陸進入大學本科就讀之學生達2895人;研究生達864人。2001年至2004年招收之本科生達2875人;博碩士研究生更高達2766人,與2001年以前相較,研究生人數激增1902人。截至2005年底為止大陸各高校累積招收之博士、碩士、本科、預科、插班生及進修生等台灣學生,人數已逾萬人。依中國新聞社香港2006年6月25日報導,2006年大陸高校對台港澳大學入學聯招,台灣學生前往報考人數為749人,比去年增加21人,增加率約為三成[3]。至於實際入學就讀人數,茲以廣東暨南大學為例,依該校公告資料顯示,於2006年入學典禮上,台灣博士生即有53人,比去年同期增加50%,此增加幅度不可謂不大。
  在如此眾多之國人前往大陸求學後,所獲得之學歷則一直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橫梗,導致我國一直未能正式承認,造成在全世界均承認大陸學歷之情形下,唯獨我國未予承認之特異現象。究其原因雖有怕我學生受中共藉機進行統戰工作;讓我國由於少子化因素,使得原已頗有各大學招生不足之現象,更是雪上加霜。但眾所周知者係,最關鍵問題仍是卡在政治上兩岸對立問題,此問題一日不解決,大陸學歷則幾乎不可能獲得承認,此尤以民進黨執政時為最。

二、我國學歷承認政策之發展沿革

  民國79年2月26日,行政院副院長兼大陸工作召集人施啟揚,於第一屆國民大會第8次會議之「大陸工作報告」中重申,大陸政策最終目標係完成中國統一,大陸政策即為統一政策,而國統綱領則為有關大陸學歷承認政策之重要依據。民國80日11月李登輝總統也特別指出,兩岸文化交流為兩岸互動的首要項目。必須加強兩岸學者、學生學術交流,以致我國在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中,就以學術交流活動最為頻繁,此種趨勢不僅至今仍屬方興未艾,而且更有愈演愈烈之現象。
  至於有關大陸學歷承認之法規依據部分,係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2條規定:「台灣地區人民與經許可在台灣地區定居之大陸地區人民,在大陸地區接受教育之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由教育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準此規定,教育部即於民國81年年底擬訂「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該辦法於民國82年2月起至民國83年6月間,曾接連三次送至陸委會討論。至民國85年9月該委員會討論通過該辦法,同年10月當時教育政務次長楊朝祥率團前往大陸,考察當地文教業務及數所知名大學。民國86年6月27日該辦法送交行政院核備,行政院轉陸委會第78次委員會議審議通過,行政院則於86年10月14日准予修正核定。該月22日當時教育部長吳京於教育部部務會議中正式宣布該辦法,同時公布配合該辦法而採認之大陸73所大學名單。同年10月29日之行政院公報亦公告該辦法。依該辦法規定民國81年以秋季以前入學者,教育部不予承認;民國81年秋季至86年秋季入學者,得以參加二次學歷甄試之機會。本辦法公布後向教育部報備人學者,除醫科尚須甄試以外,其餘畢業者須經教育部檢覈通過,始得發給相當學力資格証明書。同時並請教育部高教司研議大陸大學畢業生得至台灣地區入學研究所之辦法。
  唯由於本辦法在擬訂時,在我政府內部並未取得一致共識,李登輝總統對此辦法有不同意見。最後導致民國87年1月吳京教育部長下台後,接任之林清江部長即指示該辦法暫緩辦理,最後造成該辦法無限期擱置迄今。同年3月12日監察院亦發函糾正教育部處事不夠嚴謹,對於73所大學承認未採逐步漸進方式,而採一次公告完畢頗值商榷;同時此份名單事前並未得到陸委會共識,兩單位之間顯然溝通、協調不足。再者,對於在此之前已赴大陸入學之國人,該辦法中居然亦採取追溯性救濟措施,極易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爰依法提出糾正案。
  
細究造成該辦法擱置之原因,約有下列數點:

   (一)擬承認之73所大學名單決定過於草率
  對於擬承認之73所大學教育部與陸委會雙方是否取得共識實有疑問?而且所公布之73所大學當中,有甚多大學並未參與台港澳聯招,服修台生必須透過大陸內地的高考制度入學。由於考試科目中列有政治科目,台生並未修習該科,造成台灣在與大陸本地生競爭之困擾;同時亦將影響我國學生之政治意識形態,長此以往對我國不利。
   (二)將造成我國學校招生來源不足問題
  因我國近年來出生率日益降低,日後高等教育之學生來源必將大量減少。今再開放大陸學歷,鼓勵台灣學生前往大陸就讀,勢將使此種情勢更是雪上加霜,此尤以對台灣的私立學校不利。
  (三)將對台灣就業市場產生衝擊
  由於台灣現況已是充斥高學歷高失業現象,若前往大陸就學取得高學歷之學生返台後,更將使此情形日益惡化,對台灣就業市場產生不利衝擊。
   (四)造成中醫葯界之不利競爭
  因前往大陸就讀之學生中,有相當大之比例係前往就讀中醫。中國醫葯學院師生即就大陸教學素質、就學管道、醫療品質及病患權利均明顯與我國有相當落差而提出反對意見,否則將造成我國中醫葯界之不當競爭及不良影響。
   (五)大陸高等教育水準良莠不齊
  因大陸對外招生管道甚多,常有不具備基本素質及資格者,即可進入高等教育學府。而且大陸高等教育水準良莠不齊,在兩岸資訊不足之情形下,我國無從辨識各校教育品質如何?再者,大陸學歷造假情事亦屬於極度普遍現象,在我國無法進入官方查証之情形下,如何能保証所取得學歷之水準?
  (六)將影響台生對國家忠誠度
  因大陸時時藉機對我國人進行統戰,若我國青年學生前往大陸就學,極可能成為大陸被統戰對象,影響台生對我國忠誠度。

三、不承認大陸學歷政策利弊得失之檢討

  基於前述說明得知我國政府之所以不承認大陸學歷之主要理由為何?但各該理由是否毫無瑕疵?是否經得起逐項檢驗?實有極大商榷餘地!茲就前述各項理由分別檢驗如下:

(一)教育部決定擬承認之73所大名單過程並不草率

  依瞭解教育部擬訂該73所大學名單,係歷經郭為藩、吳京兩位部長對擬承認之大學名單予以嚴謹的評鑑。評鑑時的著眼點係自學術立場出發,郭為藩部長於斯時亦曾提出大陸學歷檢覈暫行辦法。當時教育部高教司將所擬承認之大學,分門別類的交給專門負責人員負責作出評鑑意見。所以所擬出之73所大學名單,係經過專責人員長期評鑑後之產物,絕非草率提出者。

(二)我國高等教育學校招生員額不足問題與大陸學歷承認與否並無絕對直接關係

  若謂承認大陸學歷將造成我國專科以上學校招生員額不足的惡果,此說法完全是因果不分、似是而非的片面之詞。因我國目前已面臨少子化之時期,出生率降低本即會引致學校招生員額不足問題。而民進黨執政後短期內大量增加100多所高等教育學府,在粥少僧多之情形下,當然會讓本即因少子化原因而招生員額不足之學校,更是雪上加霜地必須面臨更多學校搶招學生的惡夢。而這純係因我國高等教育政策未適當規畫所產生的問題,而與是否承認大陸學歷無必然關係!因首先我國長期以來即承認世界各國之絕大多數高等教育學歷,而數十年來也未曾有人提出會因此造成國內學校招生員額不足問題。
  再者,若我國在承認大陸學歷採開放政策,則亦可招收大陸學生來台就學。因大陸高等教育競爭極為激烈,我國開放高等教育適可讓有意來台就學之大陸學生前來就讀,洽可為我國高等教育學府招生員額不足問題找到解決之道。因此,承認大陸學歷並藉機開放我國高等教育讓大陸學生來台,係屬雙贏兩利之事,而非如前述會造成我國高等學府招生員額不足之現象。縱使我國現在確實存在高等教育招生員額不足問題,但如前述此係屬少子化及短期內暴增100多所高等教育學府所致。今若開放大陸學歷承認,此現象亦不致因而更形惡化,反而有可能獲得一定程度之改善。

(三)承認大陸學歷與造成我國就業市場衝擊並無絕對必然關係

  我國就業市場不景氣因素甚多,但取得大陸學歷者是否會返回國內就業,此屬未定之數。因我國處於長期經濟不景氣已有相當時日,目前就業市場本即相當緊張,出國留學者是否會回到國內就業實屬未定之天。而取得大陸學歷者,更是由於所取得者係大陸學位,在國內就業條件不比大陸優渥之情形下,留在大陸就業機會反比返回國內為多。因大陸現在是全球最大的高速發展市場,就業機會遠比我國多上甚多,取得大陸學歷者,並無回國就業之必要,留在大陸機會反而更多!縱使退一步言,縱有返回國內求職者,在我國對大陸貿易依存度日益提高;及台商大量前往大陸投資之情形下,在對大陸風土民情具有完整瞭解知識,而且具備大陸學歷者前來求職,反對台商擬訂有關大陸投資經營決策具有良性且正面的影響。

(四)承認大陸學歷對我國中醫葯之品質具有提升效果

  因兩岸同時均發展傳統中醫,而大陸由於地處中醫發源地,相關資源及知識較為完備;復加以大陸長期以來以公權力全力發展中醫葯科學,所以在此部分早已有長足進步。反觀我國在中國醫葯學院設立前,我國並無制式之中醫教育機構,因此在中醫葯科技發展上,常常是依賴民間傳統醫療之師徒制之經驗相傳。因此,在中醫葯的發展上,確實我國未能如大陸係以國家力量促進發展所產生之成效。若大陸修習中醫之學生回到國內後,一定會產生良性競爭,將提升我國中醫葯之水準,而不是僅造成惡性競爭結果!

(五)大陸高等教育水準已非昔日吳下阿蒙,學歷假造情事亦已制訂反制對策

  從吳京部長擬承認73所大陸大學學歷而受到無限期擱置迄今,已長達九年有餘。在此九年時光中大陸高等教育已有長足改善,而非昔日水準令人存疑之時代可比。尤其是大陸於多年前展開大陸高等教育排名制度之211工程,及98年5月的985工程之推展,大陸事實上已經一步步想辦法把高等教育的素質往上提升。再者,大陸知名學府為提升高等教育品質,亦不惜重金聘請諾貝爾獎得主前往大陸任教。例如北大、清華等大學,歷年來大量聘請國際知名學者前往任教,其中以清華大學所聘請之諾貝爾物理將得主楊振寧先生前往任教最為眾人所津津樂道。
  至於學歷造假部分,大陸自2002年起已採取畢業生照片及資料上網制度。所有大陸高校畢業生資料,均可於網上取得。若有取得大陸學歷者返國求職,只需上網即可得知其所取得之學歷真假,故過去學歷造假無從辨識真偽之情事,在今日之大陸已不復存在。

(六)承認大陸學歷不會導致我國學生對國家忠誠度產生問題

  因我國學生在最容易受影響的幼兒及青少年時期,均係在我國之教育體制下成長,對國家之忠誠度本有一定的堅實基礎。對一位受過我國教育長達十餘年之國人,若僅由於前往大陸數年,即改變其對國家之忠誠度的話,這即適足以証明我國的基礎教育徹底失敗,否則花上十餘年打下的基礎,怎會如此不堪一擊?故持此論者,應係對我國教育信心不足所致。再者,縱使前往大陸就學,台灣畢竟是自己的根,父母、朋友均係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前往大陸就學者,有何可能會因此傷害與自己生命無法分割的這塊土地及其上之人?

四、結論

  基於前述可知,承認大陸學歷並不會產生前述各種負面作用。事實上承認大陸學歷對長期倡導依法行政之我國,不僅可以依憲法保障人民受教育權及其他人權之規定;同時亦不致違背兩岸關係條例第22條有關承認大陸學歷之規定。因於國有甚多大陸地區人士經過許可到台灣定居,不管他是以配偶身分或者是依親,各種各樣的身分到台灣來,他在大陸受過教育的學歷都沒有辦法進行檢覈及採認。而依兩岸關係條例,此事早就應制訂法規及早實行,而今拒不實行不僅造成違憲之事實,而且亦會因而將我國長期以來努力建設之依法行政形象,毀於一旦。
  再者,目前全球係屬於世界地球村時代,教育方面也是自由市場競爭的時代,就像商品一樣,這種潮流不是隨便可以抵擋的。而且在這種地球村理論之現實狀態下,全球不是只有我國這麼一個國家,大陸學歷我國不承認,全世界各國均仍會承認。因此我國不承認根本不會影響大陸高等教育的學術地位。與其如此我國何不打開心胸,在此部分與世界接軌,大大方方地承認大陸學歷,將之納入我國法律體系予以適當管理,否則只會產生貽笑國際社會之不良結果而已!
http://www.npf.org.tw/particle-2303-2.html

圖博館 2015-08-28 10:34:28

【延伸閱讀】英媒發布亞洲大學排行榜北大清華排名均上升

  英國教育雜誌《泰晤士高等教育》6月10日發布2015年亞洲大學排行榜,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分列第4位和第5位,排名均上升1位。
  排名前三的大學依次是東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香港大學,與去年保持一致。
  今年排行榜以學生人均教師數量、論文影響力、國際化程度等13個指標作為評判標準。在百強榜單中,包括21所中國大陸學校、11所中國台灣學校以及9所中國香港學校。
  日本進入百強榜單的大學數量則較去年有所減少,降至19所。另外,除東京大學與神戶大學等外,15所大學的排名較去年下滑。
  另一方面,第七屆《QS亞洲大學排名》於6月10日發布,中國共有110所大學列入亞洲300強,再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國大陸佔了74所,中國台灣佔28所,中國香港有7所,中國澳門則有1所。新加坡國立大學在該榜單中排名第一。
  【延伸閱讀】英國智庫發布金磚五國大學排行榜中國蟬聯榜首
  英國高等教育智庫QS在7月8日發表的第三屆QS金磚五國大學排行榜中,中國有67家大學進入前200名,前10名榜單則佔據了7個席位。清華大學繼續排在榜首,北京大學緊隨其後名列第二,上海復旦大學則佔據第三位。
  同樣進入榜單前10名的還有莫斯科國立大學、印度國家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巴西聖保羅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
  回應
上交大的排行榜是學術排行榜,並非完全意義的大學排行榜!使用了客觀的指標和透明的數據,結果是得到大學學術界認可的。學術水平的進步是需要歷史積澱、好的學術氛圍、人才的儲備競爭、良好的管理機制和必要投入為保障的,國內大學的差距不是靠短期突擊投入就能抹平的。

圖博館 2015-08-28 10:22:39

中國版大學排行榜前十8所在美國 外媒:荒謬2015-8-28 參考消息網

  據美國斯里爾利斯特網站8月26日報導,這份年度排行榜由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發布,排行榜從共計1200所大學中篩選出前500名,根據加權指標為每所大學打分,如某所大學的科研成果、教師質量和師均表現。
  以下是排行榜顯得有點荒謬的地方:哈佛大學以滿分100分位列榜首,比第二名斯坦福大學高出26.7分,比第三的麻省理工學院高出29.6分。此外,自2003年該排行榜開始發布以來,哈佛大學每年都以滿分奪得第一。2003年,斯坦福大學得分為83.5分,是與第一名差距最小的一次。排在前10名的大學除了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兩所大學之外,全部為美國大學。美國自2003年以來在完全可預測的大學排行榜上引領全世界大學。
  排名結果表明,我國高水平大學在數量指標維持高位水平的同時,質量指標正在快速提高。科研規模方面,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高居世界前15位;頂尖成果方面,清華大學在英國《自然》雜誌和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已經非常接近世界百強大學的平均水平;頂尖人才方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的高被引科學家數量也已經達到世界百強大學的門檻。
  同時發布的2015年“世界大學學科領域排名”和“世界大學學科排名”顯示,國內大學也有明顯進步。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的醫科排名位列世界第101名至150名,這是我國大學首次在競爭最為激烈的醫科排名中躋身世界前200;理科排名中北京大學排在世界第43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進入世界百強。
  相關鏈接
  上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簡稱ARWU)自2003年首次發布,評價指標全部採用國際可比的客觀指標和第三方數據,包括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校友和教師數、高被引科學家數、在英國《自然》和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師均學術表現等。

圖博館 2015-06-27 08:41:12

問,我們記住了誰?當然是第二個名單裡的人,這些人屬於落榜生。而被人遺忘的第一個名單的人,都是科舉勝出但狀元。我知道段子是寬慰考生家長的。但當時的回應是:“高官和高知,都是我們需要的。從政還是做學問,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千千萬萬籍籍無名的狀元出身的高官的辛勤工作,中國幾千年延續不斷的繁榮穩定,是不可能的。”
  有趣的是,幾天后,第三個名單出現了。1.歐陽修為避嫌曾鞏,不然蘇軾就是狀元。2.文天祥是狀元。3.王維是狀元。4.柳公權是狀元。5.郭子儀是狀元。6.賀知章是狀元。7.張居正則是當年出名的神童,顧璘怕他得瑟過分,故意壓制了幾十年,否則也是狀元……也就是說,狀元幾乎都能寫幾句詩詞歌賦,而那些為科舉奮戰多年的落榜生的文學才華正是來幾十年孜孜以求所獲得但文史知識、人生感悟。
  我的意思是,舉例說明,總是偏頗的,用極端案例得出普遍結論,是非常有害的。尤其是日常的小文章,一點煽情,一點曲折,一點小智慧再有三五個真假難辨的實例,雞湯小文就炮製成功了。但是,舉例總是會囿於個人閱歷、知識積累和政治立場,讓人們聰明又愚蠢。最常見的現像是:想得到什麼結論,就看見什麼證據,或者為了結論找證據。禪師說,人看見的都是自己心裡有的。批評中國有過分的“狀元情結”的人們,不少屬於這種情況。如果你就是習慣性自黑,習慣性以偏概全,習慣性用道聽途說的西方優點擠兌一葉障目的中國缺點,或者乾脆想當然自說自話強詞奪理,那是神仙也沒有辦法的。
  回應
文章說明狀元情結中西方都有,教育總是要最後選拔人才的,怎麼選,舍考試無由,而考試一定會有最後的排名,即產生狀元。
好文章!堅信教育的方式和選拔的方式,不要懷疑自己,三心二意。
分析得很好,老百姓一面呼籲素質教育,一面沉浸在腐朽發臭的空頭銜上面,真是可笑,可嘆,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