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6 06:01:47阿楨

《中國對外開放通論》


原來《中國對外開放通論》(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3)是是中央黨校經濟學部部分教授與“三沿”地區黨校有關教授、副教授共同研究、通力合作的産物,是黨校系統大協作的作品,適合于廣大宣傳工作者、經濟理論研究工作者、教學人員及實際經濟工作者使用,也可作爲黨校和幹校教學參考書。
難怪書中著重宣傳開放之必要和利益,而少提其弊。

可能是1993年尚處89年民運之後、92年鄧小平南巡重啟開放之際,開放之弊尚未顯著(後評2002年的《走向平衡式開放》就不同了),但《中國對外開放通論》導論已提及關貿總協定(後之WTO)與對外開放之關係。

《中國對外開放通論》大意:
本書對中國改革開放十多年來形成的對外開放的基本理論、基本政策、基本形式、基本格局和基本戰略進行了較詳細的分析和總結,論述了對外開放的客觀依據、理論基礎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分析了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對外開放的依據和理論;論述了關系到對外開放全局的、長遠的基本政策;介紹了對外開放中的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國際承包工程、國際旅遊業等基本的形式;分析了對外開放中形成的三沿(沿海、沿江、沿邊)、多中心(以18個內陸省會城市爲中心)的多層次、全方位的開放格局;論述了開放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戰略等。全書緊密聯系當前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鮮明的現實性、豐富的實踐性和全面完整性等特點。
目錄
導論——關貿總協定與我國對外開放對外開放的基本理論
第一章 對外開放是世界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一節 國際分工是國際經濟關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第二節 商品經濟是各國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主要推動力
第三節 節約社會勞動是各國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
第四節 資源合理流動和配置是各國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主要內容
第五節 對外開放是落後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

第二章 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對外開放的客觀依據
第一節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重要依據
第二節 對外開放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第三節 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離不開世界市場
第四節 利用資本主義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建設社會主義
第五節 從閉關自守到對外開放的曆史轉變對外開放的基本政策

第三章 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政策
第一節 自力更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立足點
第二節 對外開放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第三節 我國實行的是全面的 全方位的 多渠道的開放政策
第四節 堅持平等互利,尊重國際慣例
第五節 四項基本原則是對外開放的政治保證對外開放的基本形式

第四章 對外貿易
第一節 我國社會主義對外貿易的産生和發展
第二節 對外貿易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第三節 努力加快對外貿易的發展

第五章 利用外資
第一節 國際資本流動
第二節 利用外資的規模、形式和效益
第三節 利用外資的成效、問題與戰略

第六章 外債運行的科學管理
第一節 加強宏觀調控,保證借債適當
第二節 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用債效益
第三節 明確償債責任,保證及時還債
第四節 建立科學合理的外債管理體制

第七章 三資企業
第一節 三資企業的特點、性質及作用
第二節 三資企業的內部和外部經濟關系
第三節 我國三資企業的發展和對策
第八章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 企業跨國經營
第一節 對外直接投資(跨國經營)的理論與實踐
第二節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跨國經營)的發展、成就和問題
第三節 企業對外投資與跨國經營的戰略、策略
第四節 國家的政策

第九章 技術引進和技術出口
第一節 技術引進的內容和作用
第二節 技術引進的主要方式
第三節 走中國自己的技術引進道路
第四節 技術出口

第十章 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第一節 國際勞務市場的興起和發展
第二節 對外承包工程
第三節 對外勞務合作
第四節 外商承包工程和引進人才

第十一章 旅遊業
第一節 國際旅遊業是新興的行業
第二節 旅遊業在我國對外開放中的作用
第三節 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業

第十二章 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和接受外援
第一節 對外經濟技術援助是我國人民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
第二節 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的形式和內容
第三節 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對我國的經濟技術援助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

第十三章 經濟特區
第一節 世界經濟性特區的由來和發展
第二節 我國經濟特區的幾個基本問題
第三節 我國經濟特區的基本經驗

第十四章 深圳經濟特區
第一節 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
第二節 深圳建立特區以來的成就
第三節 深圳經濟特區的改革
第四節 深圳的宏偉目標

第十五章 廈門經濟特區
第一節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巨大成就
第二節 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顯著特點
第三節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經驗的基本總結和理論思考

第十六章 海南經濟特區
第一節 實行更加特殊的政策
第二節 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主要對策
第三節 選擇一條符合實際的開發建設的路子
第四節 五年來開發開放的實踐與經驗

第十七章 上海浦東
第一節 浦東新區開發目標和戰略措施
第二節 浦東新區開發的優惠政策和新措施
第三節 發揮浦東“發展極”功能,進一步推動沿江地區開放和發展

第十八章 沿海開放城市
第一節 開放沿海港口城市的必要性和內容
第二節 引進外資和技術,重點改造老企業
第三節 從各城市實際出發 建立各具特色的外向型經濟模式
第四節 改善投資環境,推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第十九章 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
第一節 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創立與功能
第二節 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經濟發展戰略
第三節 貫徹開發區發展戰略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四節 沿海保稅區

第二十章 長江三角洲
第一節 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條件分析
第二節 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戰略選擇和主要對策
第三節 長江三角洲産業結構的調整

第二十一章 珠江三角洲
第一節 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
第二節 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的多模式發展及其意義
第三節 珠江三角洲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基本經驗

第二十二章 閩南廈漳泉三角區
第一節 生機盎然的閩南金三角
第二節 閩南三角區新的發展態勢
第三節 發揮閩南三角區經濟協作的整體優勢

第二十三章 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沿海經濟開放區
第一節 遼東半島經濟開放區的對外開放及其發展戰略
第二節 膠東半島經濟開放區的對外開放及其發展戰略

第二十四章 廣西欽州灣經濟開放區
第一節 環境優勢
第二節 發展現狀
第三節 發展前景

第二十五章 長江中上遊沿江五城市的對外開放
第一節 五城市對外開放的戰略意義
第二節 五城市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
第三節 五城市對外開放的模式和主要措施

第二十六章 沿邊十三個市縣的對外開放
第一節 沿邊城市對外開放的條件和意義
第二節 幾個沿邊城市在開放中發展
第三節 沿邊城市開放的主要特點

第二十七章 內陸十八個省會和區首府城市的對外開放
第一節 擴大內陸省區對外開放是實現我國戰略目標的重大決策
第二節 內陸省區對外開放發展戰略
第三節 貫徹內陸省區對外開放發展戰略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二十八章 開放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戰略
第一節 外向型經濟的幾個理論問題
第二節 沿海開放地區必須實行外向發展的戰略
第三節 市場多元 以質取勝

"中國對外開放通論"導論 ——關貿總協定與我國對外開放

I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十幾年來,對外開放取得了顯著成就。黨的十四大和八屆人大第一次會議又強調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所謂“開放”就是打破閉關鎖國,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交換,使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實行世界通行的經濟貿易制度。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共同構成世界經濟體系的三大支柱。我國已于1980年先後恢複了在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中的席位。參加這兩個組織對促進我國經濟建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由于恢複我國在關貿總協定中締約國地位牽涉到我國整個經濟外貿體制的全面改革,一時難以適應,所以我國于1984年先選擇參加了關貿總協定主持下的一個單項協定,即多種纖維協定(又稱國際紡織品貿易協定),初步取得了成功,使我國紡織品出口增長了三倍多。經過十多年的改革,我國外貿體制已能逐步適應關貿總協定的要求,“複關”條件日趨成熟。及早恢複我國在關貿總協定中的締約國地位,將最終促成我國全面參與世界經濟體系,有力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

一、關貿總協定的基本情況

關貿總協定創立于1948年(産生于1947年,1948年1月1日生效)。現有一百零三個正式締約方。香港和澳門根據中英、中葡協定被允許作爲單獨關稅區參加,已成爲締約方。經同我國政府磋商、經我認可,總協定還成立了專門工作組,即將開始審議中國臺北作爲中國單獨關稅區加入的問題。另有幾個國家正在申請加入。還有二十多個國家沿襲殖民地時代的關系,實際上適用關貿總協定。目前締約國之間的貿易額已占世界貿易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其規範領域不斷擴大,由關稅到非關稅措施,由貨物貿易延伸至服務貿易、知識産權保護和投資措施,並可能擴大到環境保護。很顯然,關貿總協定的多邊貿易規則已成爲世界各國所遍接受的共同准則。關貿總協定正在發展成爲一個全面的全球經濟組織,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關貿總協定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大幅度地削減關稅和其它貿易障礙,取消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從而實現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續增長,擴大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擴大商品的生産和交換。在關貿總協定的40多年的曆史中,每當貿易保護主義趨勢高漲的時候就要發動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回合,以制止保護主義的蔓延。至1979年爲止共進行了七輪談判,使世界貿易增長了十多倍。目前進行的是第八輪,叫烏拉圭回合,因在烏拉圭的埃斯特角舉行部長級會議,發動這一輪談判而得名。
二、關貿總協定的基本原則和規則
關貿總協定既是一項含有一整套多邊貿易原則和規則的契約,又是締約方之間相互進行貿易談判的場所。總協定共分四部分,包括38條條款。可歸納爲以下主要原則和規則。
………………
http://www.haotushu.com/book/237654/

改革開放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不僅僅指,它分爲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我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産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我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政策的形成過程

一、對內改革的開始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全縣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産靠代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外出討飯。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18戶農民以敢爲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個手印,搞起生産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也許是曆史的巧合——就在這些農民按下手印的不長時間,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在關系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嚴峻曆史關頭,以鄧小平爲代表的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和最底層的農民們,共同翻開了曆史新的一頁。小崗村從而成爲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

二、改革開放政策的形成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爲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創建成功,爲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有力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進程。
1979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幹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産積極性。
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曾作出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作爲吸收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的視窗。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題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爲新時期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産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了包産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
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廣。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1984年4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又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逐步興辦起經濟技術開發區。
80年代中期,我國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啓動。
從1985年起,又相繼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
1985年2月,增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爲經濟開放區。
1988年增辟了海南經濟特區,海南成爲我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
199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著眼,又做出了開發與開放上海浦東新區的決定。我國的對外開放出現了 一個新局面。
1992年1月至2月,88歲高齡的鄧小平同志視察了深圳、珠海、上海各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講話。即"南巡講話"。小平同志南巡之後,中國改變了過去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提法正式提出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輪的高潮。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力的30件大事

1、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這次全會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爲綱”的口號,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形成以鄧小平爲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複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務;審查和解決曆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開始了系統清理重大曆史是非的撥亂反正。

2、1979年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于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于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彙收入若幹問題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權限,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正式將“特區”定名爲“經濟特區”。

3、1982年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確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目前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産計酬,聯産到勞,包産到戶、到組,包幹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産責任制;1983年中央下發文件,指出聯産承包制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4、1984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産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一致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進一步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加快以城市爲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是當前我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社會生産力的發展。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啓動

1986年12月5日,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幹規定》。《規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業可積極試行租賃、承包經營。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要實行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各地可以選擇少數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試點。

6、1987年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趙紫陽作《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報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7、1988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著名論斷。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社會生産力中最活躍和決定性的因素,全黨必須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同時規定了當前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

8、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江澤民作《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報告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決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大會通過《中國共産黨章程(修正案)》,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寫進黨章。黨的曆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

9、1993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

10、1993年進行分稅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國務院作出關于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

11、1993年提出金融體制改革目標
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作出《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

12、1994年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統一政策、開放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運行機制。

13、1992、1994年 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

1985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之下,醫療衛生系統也開啓了改革的曆程。醫改的核心思路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醫改的政府態度是:給政策不給錢。其政策爲藥品可加價15%,以彌補政府投入之不足。上世紀90年代,醫改再掀波瀾。1992年9月,衛生部根據國務院意見,提出醫院要“以工助醫”、“以副補主”。 2000年,改革逐漸向縱深發展,觸及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問題。200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八部委的《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俗稱醫改“十四條”;200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四部委的《關于農村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
1994年7月18日,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內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實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變爲以按勞分配爲主的貨幣工資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等。《決定》的出臺,開啓了城鎮住房商品化的大門,標志著我國全面推進住房市場化改革的確立,其最大意義在于穩步推進公有住房的出售,通過向城鎮職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我國住房私有化的進程。
1998年7月3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正是由于此文件廢除了住房實物分配的制度,爲商品房的發展掃清了“競爭對手”,從而確立了商品房的市場主體地位。

14、1995年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提出,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15、1996年 外彙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996年12月1日,中國開始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

16、1997年 “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系統、完整地提出並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爲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

17、1999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産力的發展。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

1999年3月22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幹意見》提出了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十條意見。

19、2001年中國正式成爲世貿組織成員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法律文件,它標志著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我國終于成爲世貿組織新成員。

20、2002年 “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國已經解決溫飽、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構想,即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21、2003年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提出

2003年9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提出了振興東北的指導思想、原則、任務和政策措施。

22、2004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國九條”頒布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幹意見》頒布,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對我國實現本世紀頭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3、2004年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于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兩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整體改制爲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24、2004年保護私有財産入憲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第四次憲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産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等內容寫入憲法。它適應了保護私有財産的客觀需要,擴大了私有財産的保護範圍,進一步完善了私有財産保護制度。加強對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産的保護,有利于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推進依法治國;有利于調動廣大人民群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5、2005年農業稅條例廢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于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新中國實施了近50年的農業稅條例被依法廢止,一個在我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稅種宣告終結。

26、2005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曆史任務

2005年10月11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後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曆史任務,爲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27、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啓動

經過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2005年4月29日發布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啓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

28、2006年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決定

2006年10月8日-11日舉行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我們黨的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爲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

29、2007年《物權法》出臺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于2007年3月16日由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30、2007年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這是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作出的科學定位,也是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要曆史貢獻。

我國目前對外開放的形勢

一.我國目前對外開放格局

現在,我國的對外開放已從沿海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二.我國五個的經濟特區

深圳市(327.5平方公裏) 珠海市(121平方公裏)
廈門市(131平方公裏) 汕頭市(52.6平方公裏)
海南島(33920平方公裏)
深圳市在辟爲經濟特區後在短短幾年內,建成一座現代化的繁華城市,成爲我國經濟特區的代表,被稱爲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
海南省是全國唯一一個省級經濟特區,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

三.我國的對外開放口岸

口岸是供人員、貨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國境的港口、機場、車站、通道等。口岸分爲一類口岸和二類口岸。
一類口岸是指由國務院批准開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的部分口岸);二類口岸是指省級人民政府批准開放並管理的口岸。

1、一類口岸:

(1)對外國籍船舶、飛機、車輛等交通工具開放的海、陸、空客貨口岸;
(2)只允許我國籍船舶、飛機、車輛出入過境的海、陸、空客貨口岸;
(3)允許外國籍船舶進出我國領海內的海面交貨點。

2、 二類口岸:

(1)依靠其他口岸派人前往辦理出入境檢查檢驗手續的國輪外貿運輸裝卸點、起運點、交貨點;
(2)同毗鄰國家地方政府之間進行邊境小額貿易和人員往來的口岸;
(3)只限邊境居民通行的出入境口岸。
目前,我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主要有三種類型,即水運(海運)口岸、陸運(鐵、公運)口岸和航空(機場)口岸。

航空口岸:
拉薩 天津 大連 沈陽 長春 牡丹江 杭州 福州 青島 武漢 深圳 梅州 三亞 太原 海拉爾 南昌 貴陽 汕頭 哈爾濱 武夷山 洛陽 呼和浩特 合肥 長沙 張家界 廣州 湛江 海口 南寧 成都 昆明 石家莊 西安 蘭州 溫州 鄭州 桂林 北海 重慶 西雙版納 烏魯木齊 齊齊哈爾 佳木斯 濟南 煙臺 喀什 延吉 上海 寧波 黃山 廈門 威海 宜昌 銀川 北京 南京祿口

水運口岸:
渤中 黑河 上海 南通 廣海 汕頭港 南澳港 天津 營口 丹東 葫蘆島 大安 綏濱 同江 漠河 江山 江陰 溫州 海門 洞頭 黃興島 秀嶼 松下 肖厝 石島 蓮花山 鹽田 東角頭 鬥門 水東 梧州 重慶 黑山頭 銅陵 馬鞍山 潮州港 汕尾港 錦州 富錦 防城 欽州 企沙 南京 舟山 寧波 福州 城澳 廈門 泉州 漳州 青島 煙臺 肇慶 高明 赤灣 梅沙 蛇口 媽灣 西沖 九州 珠海 灣仔 虎門 湛江 海口 洋浦 思茅 景洪 室韋 蕪湖 安慶 九江 大連 佳木斯 北海 連雲港 鎮江 乍浦 綠華島 威海 龍口 石臼 嵐山 黃石 城陵磯 廣州 南沙 萬山 陽江 鶴山 三埠 三亞 八所 清闌 石頭埠 潮陽港 武漢 哈爾濱 樺川 張家港 呼瑪 孫吳 遜克 蘿北 撫遠 虎林 東營 揚州 泰州 常州 太倉 常熟 紅光 大陳島 秦皇島 黃驊 嘉蔭 饒河 唐山 東山 柳州 貴港 萊州 蓬萊

鐵路口岸:
圖門 東莞 廣州 河口 丹東 綏芬河 憑祥 阿拉山口 滿州裏 深圳 佛山 肇慶 琿春 集安 二連浩特 哈爾濱 鄭州

公路口岸:
圈河 皇崗 東寧 文錦渡 橫琴 友誼關 水口 瑞麗 畹町 甘其毛道 臨江 南坪 密山 吉隆 土爾尕特 沙頭角 拱北 河源 東興 金水河 樟木 普蘭 紅其拉普 霍爾果斯 馬鬃山 三合 暉春 磨憨 天保 塔克什肯 阿日哈沙特 開山屯 孟定 騰沖 伊爾克什坦 木紮爾特 都拉塔 巴克圖 吉木乃 阿黑土別克 紅山嘴 烏拉斯臺 老爺廟 策克 珠恩嘎達布其 綏芬河 龍邦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鄧小平(1904━1997),原名鄧先聖,于1922年參與組建了中國旅歐少年共産黨,1924年轉入中國共産黨。1926年初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同年底回國。1927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29年底代表中央在廣西領導了百色起義等起義,創建了紅七軍、紅八軍,開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1934年參加長征,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35年參加遵義會議。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1945年在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爲中央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委,政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央組織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主席。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鄧小平說:“任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于是他率先提出要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並爲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爲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對于改革開放的評價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建半封建的社會向全方位開放的社會轉變;
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所以,十七大提出來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這個提法,我覺得提得很好。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而且提出來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我說這兩段話,高度概括了我們爲什麽要改革,爲什麽改革是必由之路,爲什麽是當代中國命運的抉擇,如果不改革開放,不可能發展中國,不可能發展社會主義,不可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以,我們應當深刻的領會十七大提出的這種高度的理論概括。

我們30年的改革開放,不光在中國,在國際上也有深遠的影響。現在按照GDP來算,中國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說很快會趕上德國。按照PPP(購買力評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我們中國是世界第二,因爲世界上的購買力評價大概是55萬億美元,中國大概5萬多億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說明中國在國際上經濟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現在中國擁有的外彙儲備已經達到14000多億,已經占到世界第一位。所以有這個變化,都是因爲改革開放的結果。
30年的改革,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在黨領導下的改革,改革是爲了完善社會主義。每次重大改革的決策,都是中央通過決定做出的決策,說明黨是主動的推進改革。第二,我們的改革是漸進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國家那樣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講,我們要摸著石頭過河。這樣的話,我們的風險就比較少,而且通過試驗成功了,在全國推廣。如果不成功,我們就停止下來。所以這樣的話,我們從改革過程當中,這條特點也是很突出的。當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要突破,要加快步伐。
http://baike.baidu.com/view/48598.html
圖博館 2017-09-18 12:42:00

另外,中國領導人已經把以杭州灣為中心的第二個大灣區的建設納入視線。不過,杭州灣大灣區與長三角的相當部分有所重疊,將已經非常繁榮的長三角地區整合進杭州灣大灣區,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杭州灣大灣區涵蓋了沿海的超級大都市上海以及浙江省和江蘇省的十餘座城市,該灣區不僅包括世界級港口——寧波舟山港(以貨物吞吐量計算,寧波舟山港已是全球最繁忙港口——原註),還將中國現有的11個自由貿易區中的兩個納入懷中。杭州灣大灣區在規模上已足可以匹敵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
  中國經濟在過去40年裡的蛻變在全世界是無與倫比的,然而要成為一個富裕國家,中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隨著中國經濟逐漸轉型為以知識和科技來驅動,中國經濟將再一次發力。在這一波經濟發展過程中,恐怕沒有任何其他現像比超級大都市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更能代表中國經濟新的發展特徵了。
  回應
 我只知道“超級城市”導致“超級房價”,鼓吹更多的“超級城市”等於鼓吹更多的“超級房價”。
 超級房價和城市規模真的有關?還是和就業機會,薪資水平,社會福利,文化氛圍相關?
 真的有關, 因為就業機會薪資水平社會福利文化氛圍,都隨著城市規模擴大而得到提升,規模就是效益。
 中國發展到今天,許多事情已不能安過去的經驗、他國的教訓來規劃預判。張軍所言有理,是有大眼光又有現實關懷的經濟學家。大勢在我,眼光決定高度。當然房價控制好就好。
 超級大城市的級差地租管理,確實需要創新思維。巨額的土地拍賣收入不應由所在城市獨享,應該向中央支付“規劃溢價”。
 不能只往高墳頭上添土,而無視超大城市的弊端。中國發展到今天,更要關注中小城鎮的發展,均衡區域經濟。
 大城市的能源空間利用效率遠高於中小城市,發展大城市在經濟角度上是更好的選擇。

圖博館 2017-09-18 12:41:24

為了最大程度上挖掘中國城市的潛力,政策制定者應適應新形勢並展現更多的靈活性,在“城市土地開發率”(urban land-development ratios)的控制問題上,尤其應該如此。中國必須放棄土地配額制度(land-quota system),這一制度不僅限制了用於未來發展的土地供應量,而且還存在過度向工業分配土地的問題。在這一制度下,進一步的城市化必將推升本來已經過高的房價,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將受到拖累。
  不過情況正在改觀。中央政府已經謹慎默許地方政府放鬆甚至完全解除現有的行政限制。在中國,城市的行政區劃呈現城鄉二元結構,後者一般被稱為“農村”,農村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以上海為例,上海市行政區域總面積為6340平方公里,其中2448平方公里為農村區域。
  另外,地方政府還在推進“撤縣設區”(county-district conversions),這將有助於農村地區的城市化進程。“撤縣設區”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這一進程將有利於住宅建設,產業乃至商業的擴張也將從中獲益。
  為了推進城市引領經濟增長的新模式,中國還致力於都市圈建設,這一戰略將有利於一線城市帶動周邊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從經濟角度來說,長三角和珠三角是中國的兩大產業中心,分別擁有上海和廣州、深圳3座一線城市,它們無疑是中國最重要的核心城市,巨大的經濟規模和高度的產業協作水平將帶動這3座城市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升。
  在實施都市圈發展戰略方面,中國領導層早有動作。今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宣布了一份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戰略規劃,這份規劃涵蓋9座城市,其中就包括廣州、深圳兩座一線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從2010年到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的GDP從5.42萬億人民幣(約合8200億美元)增加到9.35萬億人民幣(約合1.42萬億美元),粵港澳都市圈的經濟規模已經位於東京都市圈和紐約都市圈之後躋身全球三強。另外,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也在快速增長之中,不過其人均GDP還不到東京的一半,這也意味著這一地區的增長潛力仍然十分巨大。

圖博館 2017-09-18 12:40:33

張軍:中國經濟正在轉向超級城市引導的增長2017-09-18
復旦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已經持續了近40年,不過仍然還有一項重要的增長動力尚未獲得充分利用,那就是城市化。如今,超級城市(megacities,特指人口超過1000萬的大城市——觀察者網注)作為經濟發展和擴大繁榮的引擎終於獲得了應有的高度重視。
  在過去10年裡,中國一直聚焦於從以廉價勞動力驅動的製造業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以創新驅動、以高附加值為特徵的經濟增長模式,而這要以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升為前提,城市化將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重要助力。在實現規模經濟方面,城市化尤其關鍵。
  目前,雖然中國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僅有一半的中國人生活在城鎮地區,而且僅有不到10%的中國人生活在超級城市(megacities)。中國的城市化率甚至仍然低於全球的平均水平。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教授9月5日在《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發表文章:《中國經濟正在轉向超級城市引導的增長》
  在中國,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級大城市,其發展曾長期受到行政部門和發展規劃部門的嚴格限制。的確,為了實現快速工業化,在積累生產資本、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乃至鼓勵企業家精神等方面,中國的超級大城市通常不如中小城市做得那樣出色。當然,這與中小城市並未受到上述限制有一定關係。
  上世紀90年代,小城崑山逐漸發展成為中國領先的電子製造業中心。另外,東莞、惠州、順德和中山等廣東省的一些小城市也成功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它們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雖然小城市的成功值得關注,可擁有千萬人口的超級城市才是中國未來實現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最大的潛力所在。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擁有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4座“一線城市”(first-tier cities),常住人口均在2000萬以上。考慮到中國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2000萬這個數字並不驚人。有人認為,上述4座超級城市已經達到人口容納的極限和對國家經濟增長貢獻的極限,不過這種觀點並無根據。另外,中國還有如成都、天津、杭州、武漢、蘇州等眾多充滿經濟活力的二線城市,若得到合適的發展機會,它們很可能將成為一線城市名單裡的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