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與美國人》
總算又回到與中國人性格相關之書了,而且是許烺光的名著《中國人與美國人》(台北:巨流,徐隆德譯,1988。約同時,1989年,北京:華夏出版社,彭凱平、劉文靜之簡體譯本)。
許烺光的《中國人與美國人》啊!以往只知前評現代化論者之論文,常引用許書的美國人著重「個人中心」、中國人則為「情境中心」之說,來批中國人傳統性格,讀過才知「盡信文、不如書」:
許氏認為,使自己成為一個邊緣人是研究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法則,因為當你不屬於某一社會時,邊緣人的身分可以幫助你跨越自己的優越感或成見融入該社會,使你能夠像當地人那樣去觀察感受了解那個社會。而且更重要的是,邊緣人的角色可以啟動比較研究法,因此研究者可以在尋求了解他人社會文化的同時,對自己族群的生活方式也開始有進一步的反觀自省和了解,而這種反思與再認識的過程,有可能獲致文化研究中更珍貴的收穫。
書中更提到很多中國文化的優點,指出許多美國文化的侷限,講中國缺點的部分則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針砭美國則力道相當勁猛,這固然是他對中國的孺慕之情,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一份大愛的胸懷,希望為美國文化提供一面鏡子使他們擷取別人的優點,以便日後的發展可大可久。
這個嘛!得了解許氏學經歷:
許烺光,美籍中國人類學家。遼寧莊河人。1933年畢業于上海滬江大學社會學系,獲社會學學士學位。曾在上海從事國際救援活動,1934-1936年在北京協和醫院做社會工作。1937年赴英國學習,在倫敦大學倫敦經濟學院師從馬淩諾夫斯基學習社會人類學,1940年獲博士學位。1941年回國,擔任雲南大學副教授、教授,並在雲南大學與燕京大學合辦的社會學實地調查工作室(魁閣)工作,1943—1944年間曾擔任該站代理站長。1944年應美國哥倫比亞之邀,赴美在該大學任講師,並隨林頓研究心理人類學。以後擔任美國康奈爾大學、伊利諾斯州西北大學大學、舊金山大學副教授、教授、伊利諾斯西北大學人類學系主任,1977—1978年擔任美國人類學協會主席。
他也曾在日本京都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方研究中心和印度人類學調查部等地從事研究,擔任美國勞工部和一些精神病醫院的顧問,並在美國許多地方發表學術演講。
主要田野工作地區是中國中北部、西南部,美國夏威夷華裔居住區、印度、日本等地。長期從事人類學教學與研究,尤其在心理人類學和大型社會比較研究方面影響更大,他的主要研究重點並不是基于區域的,而是在每種文化行爲模式之下的可試驗或推測的心理原動力。許烺光認爲由此可以進行文化分析,並將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相區別,因此,可以說是“文化的語法”。他首先提出“心理人類學”(楨:後評)概念。
著有《中國南部家庭的功能》、《祖蔭下:中國的親屬關系、個性和社會流動性》、《宗族‧種姓‧俱樂部》、《美國人和中國人:兩種生活方式的比較》、《美國人和中國人:偉大文明的目標和實現》等,主編了《心理人類學》、《親屬關系與文化》等。
http://anthropology.cass.cn/view.asp?articleid=426
<文化脈絡下之中美教育比較>周德禎
一、 前言
自從統獨爭議變成熱門議題以後,要用一個總括的名稱指稱台灣這個地方的人和這裡的文化,就變成一件困難的事。不過,因為這篇短文是接續許烺光先生的觀點而作,此處就沿用許先生稱的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來指涉台灣的種種。
許先生在「中國人與美國人」(1988)一書的前言中說:
我自承是一個邊緣人。因為我是在一種不尚變而大半人生都可以全然預測的文化中出生和成長,但我卻又在一個好變,並以變為進步的文化中生活和工作。介於這兩種完全不同文化中生活的人,隨時接觸到兩種文化面,我可以體會出兩種不同文化面在內心相互摩擦的邊界。(p.20)
許先生認為,使自己成為一個邊緣人是研究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法則,因為當你不屬於某一社會時,邊緣人的身分可以幫助你跨越自己的優越感或成見融入該社會,使你能夠像當地人那樣去觀察感受了解那個社會。而且更重要的是,邊緣人的角色可以啟動比較研究法,因此研究者可以在尋求了解他人社會文化的同時,對自己族群的生活方式也開始有進一步的反觀自省和了解,而這種反思與再認識的過程,有可能獲致文化研究中更珍貴的收穫。
繼承許先生邊緣人的理念,我嘗試從他在「中國人與美國人」中揭櫫的概念出發,用比較的方法去理解台灣和美國兩種教育系統的一些不同。當然,教育研究的領域十分廣闊,我在這裡只談這兩個文化的教育特色及其中隱含的文化意義。
二、美國文化和中國文化
許先生說,造成中美兩大民族間這麼多彩多姿,無數差別的根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美國人著重「個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國人則為「情境中心」的生活方式。美國人受「個人中心」的影響,重視獨立自主,常會趨向於社會性及心理上的孤立;中國人受「情境中心」支配,在社會及心理方面,常常依賴他人,而與周圍的人產生出相互依存的關係(1988:41)。
關於美國人著重個人中心的生活方式,許多文獻都有類似的看法。美國心理學家Carl Rogers(1969)更是明白表達對個人主義的強烈信仰,他主張個人應該生活在這麼一個世界:在這裡,人應該從社會限制中解放出來,每個個人可以自由選擇和創造對他們自己最有意義的價值系統。照Rogers的看法,「真正道德」(true morality)的核心是在個人而非社會,個人非常知道什麼價值對他們最合適,而且如果不受社會限制的話,個人有能力發展出有生產力的價值體系。Rogers認為,社會鼓勵人們只顧得扮演他在社會裡的角色,而疏遠他本身的內在感情和直覺,人們為隱藏自己本來面目所作的努力,甚至會大到讓他忘掉自己真正是誰,以致造成「自我異化」(self-estrangement),所以他宣稱,社會是一個健康而完整的個人之潛在敵人(pp.247-251)。
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描述為「情境中心」取向是許先生的創發。在人類學或社會學研究文獻中較常提及的是,中國是一個以「家族主義」為重的社會。例如Hamilton & Biggart(1989)指出,中國人家族主義的特色是,強調自我控制,個人行為必須順從家族的要求;鄭伯壎(1995)指出,中國家族重視家長權威價值,父親擁有最大的權威,家庭中權威的傳承優於一切,目的是確保家姓之源遠流長。不過,許烺光先生從小說、藝術、婚姻、家庭、政治、宗教各種方面擴大來看中國人的生活習性,他發現一個比家族主義涵攝力更大的概念「情境中心」模式。由於中國人看重相互間的依賴,對家庭、親屬、地方社團關係的重視,遠超過社會中其他較間接的關係,因此這種直接的、立即的、以他人為依歸的人際關係之重要性,形成個人強烈的情境中心取向。有時候這也造成一種許先生說的現象:「強調外在實體而不注重心靈探索;強調環境中個人的地位,而不看重在反抗環境」(p.78)。
重視個人的美國文化和重視情境或他人觀點的中國文化,各自孕育出一套不同的教育體系,其間的差異將是下節討論的重點。
三、中美教育的特色及其隱含的文化意義
(一)美國
個人主義向來深植於美國文化裡面,個人主義也是美國建國之基礎,美國憲法清楚的表明,個人尊嚴的重要性、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人的自由和正義之權不可剝奪。美國教育學者Rodman Webb(1981)說:「美國式的命題清楚明白:人們可被信賴他們會管理自己。」(p.79)另外Mark Olssen (1996)也說,古典理論主張政府應限制和小化它的角色,因為普遍性自我主義(universal egoism)的實踐,說明了個人利益一定也就是社會整體利益。
根據個人主義的精神,美國教育在兩條主軸中呈現辯證式的發展,第一條主軸是自由主義的重視競爭、追求卓越,第二條是批判理論主張的保護弱勢、維護社會正義。
競爭是美國文化中一項重要價值,它的意義是個人對自己的成就負完全的責任,一個人必須有企圖心去追求成功。美國人相信努力的酬賞是根據功績來做判斷,也相信個人的地位不是固定不變的,人生機會無限,然而成功不是偶然得來。因此,在學校理,每個學生被教導要極大化他的個人所得,學生在學校因為表現好,得到好成績,展現淵博的知識,而被老師、同儕團體尊敬,因此體驗到地位是努力得來的。打敗同學、領先群倫、勝過坐你隔壁的人是美國學生在學校被教育的態度,作第一名變成學生的主要價值。學校生活的各方面舉凡學業、體育、表演等等,競爭無所不在(Webb,1981)。綜上所述,「競爭」這一個概念在美國文化意涵下是一個正面的語彙,包含了許多元素,諸如負責、進取、積極、主動、卓越、努力不懈。
不過,伴隨競爭同時而來的是對效率的要求,而教育系統為達成效率,把兒童視為原料來打造,而不是把他們視為人來滋育培養;個人為了競爭,常把別人當對手來打擊而不是夥伴來關懷。因此競爭雖然有其正面意義,但美國社會也非常熟知競爭的殘酷及其所帶來的災難,是以批判主義陣營從來都沒有放鬆過對個人無限制競爭的批評。早期的教育批判家如Paul Goodman(1970)說,當學校變得越來越非人性、疏遠和抽象時,它對個人就越來越沒用,甚至製造學生對學校產生疏離感和反叛。晚近的批判理論家Henry Giroux(1988)更進一步指出,我們常在種族、族群、性別、階級的歧異中,發現因為意識形態和物質條件造成的壓制、隔離和暴力。因此,他主張教育要培養一種「解放形式的公民」(an emancipatory form of citizenship),他們所用的公共語言可用作行動指標,「不只要消除壓迫性的社會措施,更要形成新的道德覺醒運動,使它能建構非疏離的社會關係,以擴充和加強人類生活的各種可能性」(p.6)。
批判理論家誓言保護弱勢、維護社會正義,所以在美國教育發展上,另一個重點就是教育機會平等的呼聲。由於鼓勵平等,美國教育學者強調培養創造性思考,Sarane Boocock(1980)就曾指出,創造力的發展主要關切在流暢性、原創性、彈性、相關性等面向上,和傳統的智商著重的認知能力不一樣,它為學生開發表現的空間,因此為多元智慧的開展,提供寬廣的可能。
在這裡,我要說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我出國讀博士的時候把我的女兒也帶到美國上學,她那時小學三年級,出國前一個英文大字也不認得,到美國的頭一個月很茫然,每天放學回家我問她在學校幹了些什麼?她就說跟著其他小朋友跑進跑出的,惟一記得的就是吃午餐的時候,因為學校午餐的東西很好吃,其它的學校生活,她就一問三不知了。開學三個月後的某一天,我接到一封邀請函,說小女的繪畫作品被選為本學區小學生傑出畫作,要邀請這位傑出小畫家接受頒獎,她的家長可以出席觀禮,同時還寄來貴賓證和停車證。典禮當天我們穿著正式衣服出席,學區教育委員會委員、駐區督學、校長、其他家長全都盛裝參加,得獎的小朋友魚貫上台,大人們慎重將事的把獎狀頒發給他們,並有樂隊演奏,會後還有豐盛的餐點款待。校長也特地過來和女兒拍照賀喜,並且告訴我們作品會在公立圖書館展出一個月,請我們一定要去觀賞,這時小女兒真是覺得非常光榮,一掃她多日來英語不流利的痛苦。回家後我問她那張畫是什麼時候畫的?她說就是上美術課時畫的,我問她老師有特別指導她嗎?她說沒有,老師叫他們隨意畫。
這件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美國教育系統對於肯定孩子的創造力真是做得不遺餘力,第二、兒童多元智能的肯定完全是在自然流露的方式下被發掘,沒有教師或家長的揠苗助長,第三、每個兒童都會受到平等的重視,不受其種族、膚色或文化劣勢(小女當時尚不善英語表達,一般表現看來不會是傑出吧)的影響。
(二)中國
在中國,教育發展有兩個特色,第一、教育是家族向上流動的機會,第二、教育的選擇性功能大於社會化功能。這兩個特色不是經思想辯證而來,而是在歷史傳承和實用主義原則下形成。
從歷史傳承來看,中國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奠定考試取士的基礎。許烺光先生(1988)說,男子讀書考試做官,然後為家族帶來財富聲望,光耀門楣,是一條直線進展的路。Thomas Shaw(1996)的研究也指出,在古代中國,一個通過科舉考試而獲得官位的人,他的成就感不是來自於個人才智優越獲得證實,而是來自他有能力為他的家族、地方團體贏得光彩。自我才智的肯定並不及家族的榮耀重要,個人帶來家族向上流動的機會才是關鍵所在。
以情境中心為取向的中國人,由於重視立即人際網絡間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把教育當作家族共同事業來經營,這在過去是如此,在現代的台灣社會是否依然如此呢?據黃毅志(1994)研究發現,影響台灣地區民眾階級認同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職業或收入。即使在控制職業、收入二變項後,教育對階級認同的影響仍然最大。可見受教育除了可作為工具,藉著提高職業、收入,而間接提高階級認同之外,教育本身就有很高的價值,其本身就代表著一項很重要的地位。可見中國文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在現今社會仍非常受到重視,而今日社會仍然常可看見父母為張羅子女教育所需勤苦打拼,子女為榮耀父母而用功讀書的現象。
其次談到教育的功能。教育社會學者Blackledge 和Hunt(1985)說教育的功能有三:社會化、選擇、及知識管理。根據中國傳統來看,教育首要功能則為選擇。過去帝王藉科舉拔擢人才為皇室所用,既符合不論門第用人唯才的平等原則,又能夠收編天下菁英,使其不致有逆反的思想或行為,這個制度數百年來形成考試領導教育,教育為政治服務的局面。到了民國建立以後,這個模式因其實用方便的性質,以換湯不換藥的形式繼續被採用。台灣的教育藉著嚴格的聯考制度,完成政府設定的高中高職三七比的目標,百分之三十考得上高中大學的就變成白領階級,百分之七十考不上高中大學的就變成工人階級,通過考試的篩選,人們被分配到各個階層,也依此完成學習角色規範的社會化過程。換句話說,在台灣,當教育的選擇功能完成時,它的社會化功能也順帶完成。至於知識的管理,完全是由政治風向控制,這可以從國父思想這個科目,在聯考中從有到無的變化中獲得證明;新進擠入中小學課程中的母語教學、鄉土教學則是另一個明顯的例子。
在一般平民希望獲得向上流動的機會,與統治階層希望維持所欲的社會秩序之兩股力量交互作用,階級與權力在文化場域磋商之後,台灣教育找到了一個重要的管道,那就是考試,它正好是一條可以滿足兩邊需要的通衢要道,於是考試順理成章地發展成一套精細入微、密不透風的制度。應考者不在乎準備考試的費力費時、考的內容合不合理,惟一在乎的是考試公平性;主政者不在乎考試的僵化人心,而在乎保留維繫階級平衡的機制。整個社會以考試的成功為依歸,為成功下了一個一元化的定義。
在這裡還要再說一下我女兒的故事。我回國後女兒也跟我回國,現在已是高中學生。高一的時候她還很喜歡畫畫,有一次為了一張要交的作品連續熬夜畫了兩晚,後來作品發回來得69分,她說旁邊的同學隨便應付應付得65分,她非常洩氣,後來再也沒看到她提畫筆了。她現在雖然仍背著書包上學,心靈卻遊蕩於學校體制之外,因為她對學校只重視主科,每天大考小考一大堆的教育方式不那麼認同,而她所心愛的畫畫和對此付出的努力,學校也沒有人在意,在我們教育體制下她能如何呢?就算聯考廢除,我們這個偏愛考試取才的文化會怎樣改變呢?以更多的考試取代單一的聯考?以更精巧設計的評量機制,來框限嚮往自由創造的心靈?
單單指責聯考是教育的罪惡淵藪只是簡單的找個代罪羔羊罷了,我所要強調的是考試是我們文化精密設計出來的機制,它是一個忽視個人感覺,強調順從社會規範的文化價值觀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既然文化不重視個人,教育設計基本上也不在於提供一個場域,以便人們能發展及實現個人的潛能,那麼,僅只廢除聯考本身就會使得教育改革臻於成功嗎?如果學生不被視為教育的主角,家長的願望不被納入考量,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僅藉一些學科統整、主題統整等花俏的變化,能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嗎?結果有可能落入周珮儀(2000)所謂的「拼貼式」、「作秀式」、「舊酒新瓶式」、「口號滿天飛式」的改變罷了。
如果教育不再為家族利益服務,如果它某種程度上可以不為政治利益服務,(雖然我懷疑這兩個假設完全實現的可能性,但我們仍不妨試問)可是在文化形塑教育取向使其重視情境關係,而呈現個人主體性薄弱的特質時,教育會不會又淪入為另一種形式的權威(例如資本主義經濟利益)服務之命運呢?總之,我們應該從文化脈絡與深層結構的反省做起,力求通過文化的詮釋與批判,再加上不同立場的思想辯證歷程,重新賦予文化新元素,發覺新的可能性,再塑文化形貌,以轉變教育的性質。不然,只將教育改革的重心放在枝節的修飾,終於也不過像服飾界年年要舉行的時裝秀,最多掀起一些漣漪,無法有什麼重大的突破。(楨:美國人著重「個人中心」、「情境中心」生活方式,旣然是美國人、中國人之根,又如何能再塑?如何能只要其利、不受其害?)
四、結論
許先生在「中國人與美國人」這本書提到很多中國文化的優點,指出許多美國文化的侷限,講中國缺點的部分則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針砭美國則力道相當勁猛,這固然是他對中國的孺慕之情,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一份大愛的胸懷,希望為美國文化提供一面鏡子使他們擷取別人的優點,以便日後的發展可大可久。我們若效法他的精神,在作文化或教育比較時,也應該對自己的部分作深刻的反省批判,因為文化或教育的內涵與意義,需要每一代人重新思考、解構與建構,而不是因循舊習便宜行事,以致落入歷史的陷阱,或某種目的理性的「鐵籠」(iron cage)。這也正是我這篇短文試著想做到於萬一的。(楨:美國人會接受張氏對「個人中心」針砭嗎?旣然如此,為何中國人要自賤「情境中心」生活方式呢?如從日本第一、NICs、中國崛起等來看,各自均必根/榮於自己的中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277e010006j6.html
上一篇:《公民文化》
下一篇:《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
當我問“戰敗可能性有多大”,俄羅斯人回答Ничего 2023-01-31 觀察者網
回顧十年與俄羅斯人打交道的感受——果敢、達觀、豪爽、無所無懼、不拘小節…。“Ничего”簡直就是他們的性格標籤,而能夠傳達其神韻的中文詞,我暫時想到的是東方哲學中佛家的“空”和道家的“虛無”,或者簡單理解為“心大”。
傲慢與偏見:有關俄烏衝突的幾點迷思
首先,俄戰力問題。外界認為“戰鬥民族”的戰鬥力著實令人大跌眼鏡,“龐大俄竟打不過區區一個烏”。對此,莫斯科民眾則相當看得開。俄在這場“群架”中四兩撥千斤,能維持國內政局穩定,經濟相對平穩,而不是迅速“垮掉”,屬實不易。
其次,反戰情緒及反戰遊行的確存在,但更大反對的是戰爭本身,而不是普京政府。25-35歲以下不少青年人不滿普京,卻也不知更好的選擇是什麼。50歲以上中老年“戰爭很糟糕,而俄沒有更好的選擇”,表現出理解、信任及支持。
此外,民眾並沒把烏放在敵人的位置,更罕見的民粹主義情緒。絕大都相對客觀、冷靜,無奈而平靜地描述傷亡損失,講述著俄烏曾如何情同手足、又為何走到今天。
第三,民眾認為俄並不是為了支撐“帝國野心”,而是為了保持其國際地位不繼續下滑以及不被“霸淩”的剛需。
第四,關於俄的各種負面資訊鋪天蓋地,甚至國內某些研究國際關係的前輩和同行也時常發來一些諸如“俄還行嗎”之類的讓人哭笑不得的“關切”。
有意思的是,也許是因為疫情、戰爭的突然爆發,讓人們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身邊的俄羅斯年輕人在經歷過短暫的苦悶後,反而更加“今朝有酒今朝醉”,旅遊、閃婚、五花八門地狂歡…將及時行樂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對於“俄羅斯有多大可能戰敗”的問題,我很熟悉的兩位老師,一位表示:“俄羅斯人不考慮/不適合這樣的問題”,另一位表示:“萬物各有其時”。這不是個例,從與當地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也能發現有一種難以描述的信念或者說“信仰”支撐著他們即使在千鈞壓頂時,也能淡定。這大概也是“神秘的俄羅斯靈魂”的具體表現之一吧。這能從歷史中找到注解,就像19世紀俄羅斯詩人丘特切夫那首經典四行詩所描述:“用理智無法理解俄羅斯/不能用一般標準來衡量她/她具有獨特的氣質/對俄羅斯只能信仰。”同樣具有借鑒意義的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經典論斷:“永遠不要同俄羅斯人作戰。對你的任何戰鬥謀略,他們都會報以不可預知的蠢行。”
時論廣場》民主與民本 誰以蒼生為念 2023/01/20 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黃光國
中國式的「民本主義」,講究的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方法是「民主協商」,而不是西方所謂的「民主投票」。3月4日,大陸將召開全國政協會議。新華社指出,對全國政協委員人選將「逐個審核把關」,嚴把人選的政治關、廉潔關、形象關。
這當然不是賴清德主席心目中的「民主」,也不是五四青年夢寐以求的「洋菩薩」或「德先生」。我想請教賴主席的是:經過「民主投票」選出的貴黨前主席蔡英文,在「徵召」各種選舉候選人的時候,大權獨攬,有沒有像大陸這樣的「把關」?……
認定明清“閉關鎖國”的人,你們才是“閉觀鎖國” 2023-01-16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修木
1683年三藩之亂平定,臺灣收復,清朝坐穩,康熙下詔重新開海,不是以前的三年一貢的朝貢關係,歐洲帆船每年都可來廣州,還可建倉庫。康熙開海,並不是為了照顧歐洲人。中國有最大市場,而中國的瓷器、絲綢又是品質最好的。18世紀是康乾盛世,天下大致安定,而且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由此也帶來消費需求的急速增長。
回應
清朝賣出貨物,收穫白銀,基本是單方面的,中國怎能是閉關鎖國?
在客觀歷史上,清朝確實沒有閉關鎖國;但是從西方中心主義的角度,清朝必須是閉關鎖國的,只有這樣,西方的殖民史觀才是成立的。
過年親戚問東問西壓力大?美國CNN報導專家教閃過4尷尬問題 2023/01/20 中時
1:「你變胖了?」、「你該吃多一點!」
可以開玩笑回答,或直接說,「我不知道耶,我沒有很在意體重。」如對方仍繼續,直接轉移話題。
2:「交女/男朋友沒?」、「你怎麼還單身?」
直接轉移話題,如繼續追問,就會回應「等我知道,我就會告訴你」。
3:「何時要結婚?」、「何時要生小孩?」
不妨順勢稱讚對方的家庭有多麼和諧,然後開啟新話題。
4:政治立場、宗教信仰
建議直接忽視、或是轉移話題,如果真的想表達立場,可以說,「我的看法不一樣。」
■真的待不下去怎麼辦?
離開就是最好的界線。
寧願過年值班也不回鄉!她曝關鍵:「親戚問東問西」是壓力主因 2019-02-04
據《商業週刊》報導,這些年輕人寧願在春節工作也不願意回家,因為一旦被許多家庭成員、父母和叔叔嬸嬸包圍,他們會感覺到巨大壓力。
劍橋大學調查:中國在發展中國家聲望首次超越美國 2022/10/28 中時
英國劍橋大學「民主未來中心」整合全球137個國家和地區調查數據發現,西方國家對中俄好感下滑,發展中國家卻對中俄好感上升,世界愈呈現兩極化趨勢。原因之一是西式「民主」體制被暴露出一些不足之處。也有經濟因素,中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46億人之中,接近2/3對中國有好感,而非一帶一路國家對中國有好感的比率只有27%。中國2013年推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已投資超過4兆美元,吸引超過140個國家參與。此外,西方近年擁抱性傾向少數群體、性別平權等價值觀,亦可能間接使非西方國家向中俄靠攏。
相關新聞
皮尤調查:西方國家肯定中國經濟成長 卻對中國印象惡化
回應
中國所到之處帶來建設,美國所到之處帶來破壞;中國不侵略別的國家,美國到處威脅別的國家;中國不干涉別國的內政,美國處處搞顏色革命;中國不要求別國選邊站,美國處處拉邦結派要求別的國家選邊站;中國振興世界經濟,美國攪亂世界經濟...。正常的人應該都會認同中國。不喜歡中國的,應該都是被意識型態捆綁或聽了太多西方的謊言被洗腦而已。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
【本文來自《中國人要是老早就反封建,至於封建社會長達1300多年?》評論區】
中國的科舉固然害人不少,卻是世界至今最“民主”的選賢制度!拿封建、獨裁、民主幾個由後來人發明的詞來定義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無異於盲人摸象!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當然放在歐洲依然是好制度,現代公務員選拔制度,都是脫胎於科舉制度。
南宋或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都被戰爭打斷了,晚晴資本主義又要發展了,結果還沒起來,帝國主義就進來了。
回應
唐代科舉制度缺陷不少,文壇裡基本上誰出名誰就會中式,直到宋代中期把學子的名字遮蓋了,主考官不預知試題,批改試卷的官員和考官都是集中封閉的,這些措施才完善了科舉制度
我不這麼認為,明清不行了,不是因為考試內容有問題,而是皇權太過強大,文官集團毫無牽制力。
科舉一直是個好制度,問題出在考試內容上。
漢語英語哪個使用更方便?2020-10-13
首先,漢字和英文從字形結構上講,漢字屬於二維碼,英文屬於條碼。二維碼天生就比條碼蘊含更多的資訊,例子很簡單,聯合國同一決議五大語種中漢語版決議列印頁數最少。
第二,英語有複雜的語法,時態,詞性轉換,單複數,而漢語通通沒有,言為心聲怎麼想怎麼說。這種學習難度的增加是否帶來英語對於漢語特別的好處和優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成熟而完善的語言,都能夠準確清晰的表達其要表達的含義,不存在某種語言在交流傳播中明顯更精確更精准現象。至於網上很多文章指出歧義和準確性的問題,主要是使用者自身語言文字能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例子還是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同一個決議不會出現不同文字版的決議內容不同的情況,各種語言都能精確精准表達同一個決議內容,不會存在差別和歧義。
第三,漢字數量統計總共約9萬多,而英文單詞數量超過100萬。因為漢字發音為單音,而英語單詞發音絕大多數是多音,結果就是新詞彙漢語以組詞為主,英語以創造新單詞為主。
舉一個簡單例子:豬pig,肉meat,漢語很簡單豬+肉組詞為豬肉;英語沒有選擇簡單組詞pig+meat為pig meat而是創造了一個新詞pork。因為豬肉是日常使用的常用詞,而pig meat要發四個音,非常不便於日常的語言交流,太囉嗦了,為了提高語言的交流效率,英國人不得不創造一個隻發兩個音的pork來代替pig meat。
pig cattle sheep pork beef mutton 豬,牛,羊,豬肉,牛肉,羊肉,這就增加了英語學習記憶的難度,實際日常生活中文常用漢字3000個就可以覆蓋日常使用漢字的99%,而英語要做到這樣程度據說要2萬到3萬詞彙量。中國學生在小學就基本學完常用漢字,而英國學生甚至到大學還在學習單詞。
第四,英語屬性拼音文字,在掌握拼讀規律後,一個陌生的單詞不知其含義也可以進行拼讀,而很多漢字看字面是看不出讀音的。
另外個人認為在書寫方面,英文可以進行拼寫以及條碼的原因,應該比漢字更方便更簡單。在這兩點英語比漢語有優勢。
綜上所述,漢語英語在使用中各有優勢,但漢語優勢更多,使用更方便。
回應
雖然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但漢字通過形聲字(占了多數)讓你也可以直接拼讀。
現在是電腦時代,書寫變成打字了。漢語與英語誰打字更快。
愛得曼全球信任度調查出爐 中國成最大贏家 2022-01-20 德國之聲
美國公共關系公司愛得曼(Edelman)最新發布2022年全球信任度調查(Trust Barometer)顯示,全球公眾對政府以及傳統媒體和記者的信任度最低。在當前全球依然深陷新冠危機的大背景下,科學家是最受民眾信賴的群體。同時,全球民眾對民主制度國家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最受本國民眾信任的政府是中國政府。
公共關系公司愛得曼每年都會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開幕期間推出反應世界各國民眾對包括政府、媒體、企業等各類機構的信任指數報告。此次連續第22年推出的調查報告囊括了針對全球28個國家,超過36000次網絡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並保證了每個國家至少有超過1150份問卷樣本。
此次調查中,最大的贏家是中國,其2022的公眾信任指數——也就是本國受訪民眾對中國作為一個國家來説的信任指數為83,與一年前相比提高了11個點,位居調查報告全球27國榜榜首。民眾信任度下滑幅度最多的是德國(46點),與去年相比低了7點,其次是澳大利亞(53點, -6點)、荷蘭(57點, -6點)、韓國(42點, -5點)和美國(43點, -5點)。愛得曼發表的信任指數,1至49點代表不信任,5至59點代表中立,60至100點代表信任。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最新的調查結果表明,全球民眾日常生活中最擔憂的事情是失去工作。其次是氣候變化、黑客攻擊、失去公民自由、遭受偏見和歧視待遇。越來越多的人趨向於認為政府和媒體是分裂社會的力量。幾乎每兩個受訪者中,就有一人持這一觀點。報告撰寫方指出,為了重塑公眾的信任,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商界領袖繼續承擔起社會責任,公眾也需要更多此類人物。此外領導人物應該更多的著眼長期利益,展示目前的體制和系統其實是運作有效的。通過提供基於事實的信息,打破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臺灣的中國人瀕危? 2021-11-16 雁默
柏楊遺孀張香華正式向兩岸出版商發出聲明:“依柏楊生前交代,如今將永遠停止發行《醜陋的中國人》”。原因是有出版社希望取得授權,摘文選入臺灣中學一年級教材,張擔心此作品被用來辱華,故而斷然拒絕。
張對現在臺灣教育和新課綱“去中國化”甚至“反中”無法苟同,尤其痛心於如今的“國文”、歷史教材,刪減文言文,以“東亞史”觀點取代“中國史”等現象,根本是執政者“去中國化”的教學策略。“(青少年)在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即便讀了柏楊的文章,又怎能領會柏楊的精神?”
《醜》將於2024年與兩岸原出版社合約到期後,永不再續約,張甚至希望兩岸出版社自即日起便不再出版此書。她強調,柏楊生前一再交代,當大陸文明已經進步了,就要廢除這本書的發行。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就像李敖一樣,被蔣家關過,自然討厭老國民黨與其党國體制與思想,因此在思維上,只有在西方文化裡能找到容身之地,並據此反國民黨。
《醜》全書的重點在於闡述“醬缸文化”,所針對的是中國的官場文化,以及在此文化支配下的中國社會,而腐敗的核心則被認為是儒家文化。
國恥時代的中國文人,有著恨鐵不成鋼的強烈情感,以西方文化作為對照組,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偏差得很嚴重。柏楊對儒家的誤解與偏見,是那個時代普遍的文化現象。
但在今日,自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破產後,所有曾經以西方文化為高標的文化理論也都隨之破產。
相關新聞
《醜陋的中國人》將停止發行?人民文學出版社:目前正常銷售
回應
柏楊是中華文明衰弱時代自卑者集中表現,早已被時代所拋棄,幸有佳偶,全其後事,免得被掛在歷史恥辱柱上。
為什麼中國人在朋友面前不說謝謝? 2021-07-14
作為一個在中國的外國人,我試圖打破我自己與我的朋友和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的文化障礙。我給自己設置的其中一個障礙就是我多久說一次“謝謝”
當我說“謝謝”的時候,陌生人的標準回答是一個有趣的表情,然後是“不要這麼客氣”或者“應該做的!”
我的朋友們則更加直接,有時他們會生氣: “你太有禮貌了,這會造成距離感。真正的朋友不需要說謝謝。' "
西方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認為人性是自私、貪婪和罪惡的。在西方人眼中,人類天生就有罪。“謝謝”是一種用來維持個人之間關係的正式禮節。
中國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一個人是自私和貪婪的,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國社會是由利他主義關係構成的。孔子強調父母和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血緣關係的重要性,並將這種利他的家庭關係延伸到社會。當 c 幫了 b 一個忙時,它被認為是自然的。如果 b 說“謝謝”,c 就會認為 b 沒有把 c 當成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朋友就像家庭成員一樣。他們生活在一起,沒有明確的個人界限。一句“謝謝”劃定了個人界限。“ 謝謝”通常用於陌生人、新朋友或正式的商務交易。
西方人在耶誕節時在家庭成員之間交換禮物。在中國,這被認為是荒謬的。中國家庭成員分享對方的收入和財產。妻子有權使用丈夫掙的錢。交換禮物或者說“謝謝”都會毀了這個家庭。它打破了這個強大的家庭紐帶從而成為單獨的個體。
西方社會學家,不管卡爾 • 馬克思還是馬克斯 • 韋伯,都認為社會存在利益衝突。道家與儒家視社會為一個和諧的整體。
討論一下中國人創新能力 2021-05-31
中國文化偏右腦的感性思維模式其實是最有利於創新的!唯一的缺點在於“感性”導致標準難以量化,創新的傳承非常依賴繼承者的“悟性”,而不幸的是“悟性”這玩意非常靠老天爺賞飯吃,不是每個繼承者都能悟出來,一旦悟不出來就可能導致創新就此斷絕,之後又要重零開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中國古代科技史的時候經常發現技術斷代,這就是繼承者悟不出來又怕悟得出來的人搶飯碗而把秘密帶去墳墓的惡果。
西方文明偏左腦的理性思維則是先設定標準(公理/定義),這樣可以首先確保技術標準化傳承,然後偶爾碰上幾個悟得出來的天才就可以在既定的理論上創新一把。
相對而言,感性學習理性容易,因為標準規則可以量化容易理解,而理性學習感性則困難,因為感覺玄學不容易找。因此中國文化在吸納和惡補了標準化系統之後,加上經濟騰飛和科研經費投入,創新層面反而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別的不多說了,最近二十年的創意有目共睹,假以時日健康發展,一定會有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畢竟創新和顛覆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
美亞裔女慘死槍下不是巧合 專家曝易受攻擊3大原因 2021/03/18 中時新聞網 吳映璠
美國亞特蘭大按摩館槍擊案造成8人死亡,當中6人為亞裔女性,儘管白人槍手強調槍擊動機和種族無關,不過專家認為絕對不是巧合,指出對亞裔女性的物化、性慾化、以及被邊緣化等3項因素,是亞裔女性在美國更容易被暴力攻擊的原因。
美國喬治亞州3家水療按摩館16日遭遇槍擊,造成8人死亡,當中有6人為亞裔女性。警方指出,21歲白人槍手朗恩(Robert Aaron Long)強調犯案動機和種族無關,自稱有性成癮症,為了幫助其他也有性成癮症的人,決定幫忙「消滅誘惑」。
不過專家指出,這起造成6名亞裔女性死亡的槍擊案絕對不是巧合,他們指出,朗恩的說詞反映了對亞洲女性、美國亞裔女性的厭女情懷及刻板印象,亞裔女性被戀物化、性慾化,被視為溫順、服從的。非營利團體全國亞太裔美國女性論壇執行主任崔莫羅(Sung Yeon Choimorrow)指出,種族加上性別因素加乘,讓美國亞裔女性特別容易受到暴力攻擊。
專家指出,對亞裔女性產生溫馴、性慾化、異國情調的印象可以回溯至幾世紀以前,學者Rachel Kuo指出,美國過去的立法、政策形塑了今天對亞裔女性的刻板印象,以1875年頒布的《佩奇法案》(Page Law)為例,該法致力於限制賣淫及強迫勞動,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卻被用來防堵華人女性以妓女的身份移民美國。
她說美國帝國主義也產生影響,美國軍人在海外服役時,長久以來都有嫖妓、光顧性產業的歷史,這種行為進一步加深對亞裔女性的刻板印象,並且成為容忍、忽視、合理化對亞裔女性暴力攻擊的藉口。
她說這種印象也讓亞裔女性在職場成為弱勢族群,被視為廉價的「拋棄式勞工」(disposable worker,或稱為派遣工、臨時工),她們多在美容院、飯店、餐廳等服務業工作。
為亞裔女性性工作者發聲的紐約組織「紅鶯歌」(Red Canary Song)發起人Esther Kao指出,按摩店、性工作者的風險特別高,她說這些族群不僅面對羞辱,而且通常是移民,需要額外擔心被遣送出境的風險。她強調並非所有按摩店都是色情行業,針對槍手朗恩「幫忙消滅誘惑」的說法,她痛批就是物化亞裔女性的例子。
實驗成果無法重現!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撤回論文道歉 2020-01-04 聯合報
阿諾德與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英國科學家溫特(Sir Gregory P. Winter)因酵素方面的研究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2019年5月她與Inha Cho和Zhi-Jun Jia,在《科學》期刊共同登出β-內醯胺類酵素合成研究(enzymatic synthesis of beta-lactams)。
但是這篇論文被指,經驗證無法得出相同實驗結果。《科學》指出,「仔細檢查第一作者的實驗筆記發現,缺少關鍵實驗所需的同期條目與原始資料」。複製成果是驗證科學實驗的重要部分。如果一項實驗成功,每次實驗理應會獲得相同的結果。
阿諾德2日推文承認錯誤並撤回論文,她表示:「雖然痛苦,但這麼做很重要,我要向大家致歉。我在倉促下交出這篇論文,沒有盡好我的職責。」
BBC指出,阿諾德的聲明反映了科學研究的「可複製性危機」。2018年10月《自然》期刊提出警告,有越來越多研究無法透過複製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一項早期問卷顯示,高達三分之二的研究人員試圖重現不同科學家的實驗,皆以失敗告終。
然而,學界對於阿諾德坦承論文出錯多半抱持正面回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胡格蘭(Dominique Hoogland)表示,「任何人都會犯無心之過,努力修正錯誤是最好的回應」。
回應
有錯就改不像有些人(韓春雨)嘴像鴨子嘴一樣硬
美國人造假又不是頭一次,美國人咋弄都有理。
後面出一個亞裔實驗員是什麼意思?
跟漢族研究者就會出事, Volkswagen排廢氣造假的軟體工程師就是漢人!
是Volkswagen白人經管高層的指示。論文造假的事件在每一個國家民族持續地發生著,不只漢族。
“我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在於:美中兩種模式之間差異巨大,而且兩者都不可能被對方改變;‘中國對美國構成威脅’的觀點源於很多美國人的嚴重誤解;只有在這種嚴重誤解被消除之後,兩國之間的建設性接觸才能真正變為現實。”
(觀察者網馬力譯自2019年11月8日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
回應
西方往往把“自由”只局限為政治自由。事實上,政治自由只是極少數人感興趣的自由。絕大多數民眾感興趣的是生活自由,能不能自由地購物消費逛街悠閒娛樂……據我所知,美國在生活中的條條框框比中國要多的多,比如不能在自家院子裡曬被子,很多州還不許任何酒精飲料在街頭露面,在中國隨處可見的在大排檔吃燒烤喝啤酒,在那邊根本不能存在……即便是政治自由,跟美國比也只是自由的範疇有差異而已,比如在中國網上,充斥著給外軍甚至罪惡人士當帶路党的言論,在美國可不是隨便敢說的
陳平老師已經闢謠過了,美國政府是小政府就是一個大忽悠大謊言,把美國各種有政府職能的機構加起來,人數比中國少不了多少,而我們人口是他們的四倍。
西方要的自由是資本為所欲為的自由,其他的都是幌子。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一旦資本為所欲為,這個國家(朝代)也就快完了。
“第二個背景就是中國在清王朝被推翻後的100多年裡經歷的各種動盪和災難,軍閥割據、日本的侵略、國共內戰、文革等經歷讓中國領導人格外重視國家的穩定。當西方媒體頻頻提及中國的人權問題時,中國民眾對這個問題大多是缺乏興趣的。與西方媒體的立場相反,普通的中國百姓對中國領導人強力的反腐措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美中兩國的世界觀以及兩國對戰爭的不同理解
“美國的世界觀是向外擴張式的,這最初體現在1823年提出的‘門羅主義’,希歐多爾•羅斯福總統時期的美西戰爭再一次體現了美國的這一世界觀。‘美國例外論’和‘美國天命論’導致美國為了在全球範圍內推進民主、維護人權對世界事務抱有一種主動出擊的心態。”
“自911事件發生以來,美國的軍事行動都是極為昂貴的,過去20年裡的反恐戰爭已經耗費了6萬億美元,可是人們看不到那些戰爭給美國帶來了哪些具體的好處。‘美國優先’是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旨在扭轉這一局面的措施,不過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它是否能夠給美國帶來根本性的改變。”
“中國人在過去130多年裡一直受到戰亂的困擾,他們一直在忙於抵禦入侵者:先是鴉片戰爭時期的西方人,然後是日本人。在過去1000年裡,中國僅在15世紀征討過朝鮮半島並兩次攻打越南,不過這些衝突在世界歷史上並沒有產生很大影響。”
“中國相對和平的歷史記錄源於東方人所崇尚的平衡、和諧的價值觀,中國人的世界觀是內守的,他們傾向於採納一種來自中國古代兵書的實用主義觀點,即戰爭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其代價極其高昂而且很難達到真正的目的。今天的中國在國際社會上非常活躍,但其行為基本都是出於經濟目的,他們的長遠目標在於提高普通中國民眾的生活水準。”
“對外貿易是一種經濟活動,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促進貿易並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建設基礎設施。《百年馬拉松:中國要取代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秘密戰略》和《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等書之所以如此熱銷,原因就是他們利用了很多美國人將中國視為敵人的心理,那些書顯然沒有從歷史角度來分析‘中國是否會對我們構成軍事威脅’這個問題。”
“至於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我給你提供這樣一個資料:中國父母會把家庭收入的15%用於支付孩子的課外學習費用,這包括週末補習班和家教。然而美國家長只會拿出2%的收入讓孩子接受課外教育。可見中國家長不僅為孩子的成長花了大量時間,他們為孩子作出的犧牲其實更多。在另一方面,中國孩子會覺得自己有責任讓父母在步入老年後過得開心、健康。”
“與美國模式對美國所起到的作用相似,在過去數千年裡,中國模式也在中國運行良好。在19世紀初之前,中國經濟一直在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經過了百年屈辱的時代,如今中國僅用了幾十年就讓自己的經濟規模發展到了接近美國的水準。在過去40年裡,中國政府已經讓8億人擺脫了貧困。”
人權與個人自由
“若要理解中國的個人自由問題,我們就必須把這個問題的歷史背景納入考慮。首先是戶口制度。在幾十年前的中國,分房、工資、結婚都要接受組織的安排或批准,甚至出差也要攜帶單位開具的介紹信才行。”
“如今除了在戶口所在地以外工作的人需要辦理當地的居住證,上面那些限制已經基本不存在了。所以每當我問中國人,‘你覺得自己自由嗎’這個問題時,他們反而會盯著我說不明白我到底什麼意思。他們覺得,除了違法犯罪行為,他們基本上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當我問他們如何看政府對互聯網的管理時,他們會說‘我知道怎麼找到自己想要的資訊’;當我問他們如何看遍佈城市的監控系統時,他們會說‘那些攝像頭是針對犯罪分子的,對我沒什麼影響,中國的犯罪率非常低與這個監控系統的存在是有關係的’;當我問他們如何看法院對持不同政見者的審判時,他們會說‘這樣的人在中國社會是極少數,他們的目的在於削弱中央政府的權威,這樣做是不對的。在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我們只有一個可以依靠的政府,把政府推翻了對老百姓有什麼好處呢’。”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講師威廉•米漢三世:彼得•沃克2019年10月出版的新書《權力、差異和平等:克服中美之間的誤解與分歧》
……..
“中國是個完全不同的國度。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中原王朝一直受到北方異族入侵的威脅,因此他們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中央政府來保護自己。此外,與美國相比,中國人沒有足夠的自然資源,天災也時常發生,他們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説明幅員遼闊的國土上不同地方的國民應對旱災、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中國人是在一個大家共同出力、互相分擔的集體主義氛圍中長大的。中國的制度設計就是要讓效率和效用最大化,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治國團隊與美國大公司強有力的領導團隊之間不無相似之處。中國形成了自己的精英領導體制(meritocracy),他們的歷史並沒有演化出‘一人一票’的選舉形式。不過他們還是要選拔出有德能的人,這樣的人必須有能力用戰略性思維來制定政策從而讓國家有長期的良好表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已經實施了多個五年計劃,這就是中國制度在當代的一種表現形式。”
“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中國政府關注的是如何提高全體中國人民的生活水準,這與美國的個人主義思想差異巨大。在美國,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奮鬥機會,可是每個人也要完全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美國不會像中國那樣關注扶貧問題。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源於西元前6世紀創立的儒家思想,而且這一思想至今仍在中國社會發揮其影響力。根據儒家價值觀,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他的家庭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社會。每一個人都應該通過接受教育來提升自己服務於家庭和社會的能力。”
“簡而言之,在中國,每一個人都應該為家庭和社會而存在,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然而在美國,每個人都以自我為中心,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國孩子並沒有在一個能夠強化其自我意識的環境中長大,他們也不關心自己作為兒童享有哪些權利。那麼中國孩子是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成長的嗎?也不是。他們必須努力滿足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期望。我曾接觸過很多剛剛成年的中國年輕人,其中有些年輕人的家庭非常富裕,他們大體上都有同樣的想法,他們看著我的眼睛對我說,‘你知道的,彼得,我絕不能讓我的父母失望’。”
美國精英大學的青年,怎麼成了容易受傷的“巨嬰”?
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田雷
《文化縱橫》2019年12月刊
導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關注精英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為何擁有最好教育資源的常春藤大學,會培養出許多內心脆弱、容易被冒犯、拒絕不同觀點的年輕人,以至於連刑法教授在課堂上講解關於強姦的法律,都遭到學生以情感安全為由的抗議和投訴?為何享樂學習成為時代潮流,大學生的抑鬱症現象卻反而氾濫了?
通過譯介《嬌慣的美國心靈》一書,分析了美國新中產教育的“過度保護”和社交媒體時代“資訊繭房”對青年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
從前,孩子們的經典讀物是各種“歷險記”:擺脫大人看管,獨自一人在流浪途中結識朋友,解決問題,現在則是安全主義當道。
大學也慫了。漢娜•霍爾本•格雷,從1978年至1993年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是美國歷史上男女兼收大學的第一位女校長。她有一句名言:
“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讓學生感到舒適;它意在教會學生如何思考。”
學習從來不是雲淡風輕的事,快樂教育的表述本身即包含不可調和的矛盾,難以成立。但現在是公司化辦大學,資本主義模式管科研,行政管理的邏輯首先要免責,而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消費者,永遠是對的,享樂學習已經成為時代潮流。
書中指出,美國大學近年在生活設施方面的開支大增,遠遠超出對科研和教學的投入增長,成為豪華的“鄉村俱樂部”。安全主義當道,有教授甚至發明並不斷推廣“微侵犯”的概念,把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摩擦或碰撞解釋為他人的侵犯,放縱年輕學生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身邊的人和事,但問題在於,當你戴上了“微侵犯”的眼鏡後,你就會發現這種侵犯如影隨形,安全主義在此意義上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正是感覺著校園危機四伏,校方才開始大張旗鼓地建設“安全屋”,專門辟出一塊空間,配置專業人員,把牆壁塗成粉色,裡面放上甜點和玩具,播放著舒緩的音樂……在作者看來,這些近來搞出的新花樣,壓根就不是教育的進步,而是大學的墮落。
回應
所以說快樂教育是看不清教育的主要目標了,學習的本質決定學習不會是一件快樂的事。
日本人:中國人為何愛在電梯內高聲說話?
日本《鑽石》週刊2019-06-25中國人在電梯、電車裡大聲說話的原因 在日本人印象裡,中國人常在電梯裡、電車上大聲說話。而在中國人眼裡,日本人像不愉快似地沉默不語。其實,雙方認知差異是因民眾動因不同。
按照不同動因,可把人分為領導傾向與和諧傾向。日本商務人士的領導傾向比例為51.4%,和諧傾向為48.6%,中國則是領導傾向60.0%,和諧傾向40.0%。這兩種傾向並無優劣之分,只是表現特徵不同。僅用文化差異、價值觀不同來解釋(中國人在公共場所高聲說話)這一現象,客觀資料則顯示,日本人認為在電車上大聲講話也會給別人帶來麻煩,但中國人卻認為不交談是對同行者的失禮。中日民眾的動因差異導致了行為不同,如此能更理解和尊重對方的舉動。
美媒:中國大媽赴美旅遊酒店外晾內衣褲 引周圍民眾側目
據美國《世界日報》2019-06-25報導,隨著中國高考結束、暑期來臨,美國旅遊勝地南加州也迎來旅遊高峰期,然而良莠不齊的遊客素質,總是會在旅行途中鬧出笑話和尷尬場景。日前有剛到美國的中國大媽,把旅館當成自家,不僅在泳池內洗衣服,更在公共場合晾曬內衣褲,在美國幾乎沒有看過,所以當時引來許多路過的他國遊客、賓館工作人員側目,路過的人有的指指點點,有的耳邊低語,讓整個團甚至導遊和司機都非常汗顏。近幾年隨著國內旅行社以及官方旅遊指南的宣導和教育,外加資訊交流的方便,本以為很多遊客,應該懂得在異國他鄉旅遊中的一些常識,沒想到還是會有個別遊客竟然不注意禮儀,令人歎息。
韓媒:大學畢業生創業率中國是韓國的10倍
韓聯社2019-06-03韓國貿易協會《韓中大學生創業生態圈比較研究》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為8%達63.7萬名,而韓國為0.8%僅4740人。
有意創業的中國大學生占比89.8%,韓國僅為17.4%。最近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成立10年以內、估值超過10億美元)劇增,大學生對創業的關注度大幅提升。截至今年1月,全球310家獨角獸企業中,中國企業有80家,韓國僅有6家。這主要因為,與高度依賴政府的韓國初創企業不同,中國支持初創企業的民間創業基金豐富活躍,韓中兩國大學生對創業的看法也大不相同。諸如清華、北大等中國高校均設有為創新創業項目提供實質性支援的民間創業基金。
中國通過民間合作等方式積極籌募創業基金,而韓國大學生創業基金有75%源自政府母基金,難以自主投資。
另外,中國的創業友好型文化逐步擴散,不少大學生將成功企業家視為偶像,而韓國大學生對企業家的負面看法仍較多,害怕創業失敗,偏好穩定工作。(作者高恩智)
相關新聞
中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升至3%成功率不足5%西方成功率20−30%(楨:?) 中國經濟週刊 2017-10-09
大學生創業三大短板:資金缺乏、管理能力弱、社會資源不足
香港青年創業成功率不到1%
經濟部統計:台灣青年創業五年成功率約1%(中國約7%)
阿拉巴馬州通過全美最嚴限制墮胎法案,強姦亂倫也不許墮胎
繼佐治亞州簽署了一項限制墮胎的“心跳法案”以後,向來以政治觀點保守著稱的阿拉巴馬州也及時跟進,通過了堪稱美國歷史上最嚴格的限制墮胎法案。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2019-05-14報導,阿拉巴馬州參議院以25票贊成,6票反對的票數通過了這項法案。法案規定,孕婦只有受到“嚴重健康威脅”時才能墮胎。而如果有醫生在違背這項法案的情況下做墮胎手術,那麼他將面臨最高長達99年的監禁,不過這項法案並不會懲罰尋求墮胎的女性。
據報導,有民主黨議員曾試圖在法案中加入因“強暴和亂倫”而導致懷孕則可以墮胎的例外,但最終也以11票贊成21票反對的票數被否決。
今年之內,美國一共有15個州提出類似的“心跳法案”,即禁止在能檢測到胎兒心跳的情況下實施墮胎手術。大多數法案都被否決或擱置,但也有4個州通過了“心跳法案”,分別是肯塔基州、密西西比州、俄亥俄州和佐治亞州。
阿拉巴馬州通過的這條法案,相比於此前的“心跳法案”更為嚴苛,而其中最受爭議的部分就是禁止女性在受到“強暴和亂倫”等性侵行為以後墮胎,這點也引起了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的激烈討論。
回應
美帝越來越像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政府。為了天國神權的神聖性,不過地上人民死活。
你太孤陋寡聞了。其實,美國本質上就是政教合一的,只是披了個政教分離的皮。宗教一直都是美國統治的核心基礎,川普在白宮設立《聖經》研讀會,每週學習強國,彭斯在白宮天天必開的就是教義分享會,他就是美國的宗教代表。沒有傳統宗教派的支持,川普根本當不上總統。美國的保守就體現在宗教上。
中國人很難理解宗教對於西方國家的重要性。
但是中國人很能理解宗教對國家的危害性。
商務部副研究員彭波:為什麼中美摩擦不會因文明差異而激化? 2019-05-15 觀察者網
5月15日,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京召開。會議前夕,4月29日,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主任基倫•斯金納在智庫“新美國”召開的論壇上語出驚人,稱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團隊正基於美國歷史上第一次“與一個真正不同的文明作戰”的理念來制定對華戰略。斯稱:美正與中進行一場“文明與種族的較量”“這是我們第一次面臨一個非白人/非高加索人種的強大競爭對手。”
(一)亨廷頓心目的“文明的衝突”是什麼樣子?
與很多想像的不一樣,亨廷頓最擔心的並不是伊斯蘭,而是中華文明。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構想了一個中國聯合伊斯蘭挑戰西方+印度的圖景。
(二)為什麼中美之間不會因為文明差異而激化?
因為,兩者之間不容易找到直接對沖的地方。
比如說西方文明相信“三位一體”,信奉基督耶穌。穆斯林同樣尊重基督耶穌,但是認為他只是先知,不是神。於是雙方不合,大打出手。天主教與新教都是基督教的一支,但是為了若干細小的差別,爆發過多次血腥的戰爭,如“三十年戰爭”等等。同樣是東正教徒,為了能否崇拜“聖像”,雙方也是勢不兩立,你死我活。
而這樣的事在中國不容易發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願意信的人可以信,不信的人也可以不信,都沒有關係。
西方有些觀察者看出了這個差別,他們說中國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基督教是:“己所欲,施於人。”
“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和好戰精神,從從使徒時代到現在,積極傳教—直是基督教會的主要特點。而且,為了使異端和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救,基督教會總是會不猶豫地使用武力。”(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回應
西方社會只是領先了200年就自以為會永遠領先下去“歷史終結了”,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奧匈帝國輪流統治過中東歐數百年,後來也不都衰落了?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90%的時間是領先於西方的,中國也從未對西方有過什麼威脅,之後自然會回到原來的位置,這是中華文明的特質。
一神教特性,創造了一種話語,即西方世界代表了文明,非西方世界是非文明的,愚昧、無知甚至野蠻。在這邏輯下,就有了17世紀美洲印第安民族的滅絕;18世紀整個非洲大陸被西方殖民;19世紀對亞洲的征服,印中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歷史上野蠻民族殺戮和征服文明社會一遍遍的重演,話語權非常重要。
2、雖然公務員的薪水是限死的,醫保和牙醫保險都是挑好的買的,配偶及家屬也可以享受,另外加錢就行。
3、穩定。美國公務員雖不是鐵飯碗,但比其他行業穩定得多。財政赤字的時候也會被裁員,不過通常是從下往上裁,從低學歷開始裁。
4、“社會地位”。“work for state”在美國是好聽的,大多數人聽到了都會說你的工作不錯呢。
5、假期充足,特別是病假。請假極其容易,先上車後買票都可以。
6、工作輕鬆,真的輕鬆。每天工作時間差不多3小時,其餘的時間都是在閒聊和等下班。
說下公務員的壞處吧。
1、晉升管道窄,大部分人職業生涯一眼能看到頭。
2、工資不會有大幅度的提升,生活富足,但不會大富大貴。
3、萬一美國政府倒了,全得失業,不過這個萬一真是小概率事件了。
網友@崔磊 的回答:
六年前我就關注過這個問題,以下數字都是2012年美國統計局的。
基本結論就是,平均13個美國人就有一個受雇於美國政府。你說這“美國沒有公務員熱”,恐怕是不成立的。
如果把紮堆報考公務員作為“公務員熱”的標準,那美國確實可能比不了中國。以下為2012年的文章:
今天有個話題比較火熱,那就是美國政府公務員的數量和薪資。
中國總是有那麼一批人和一批媒體,以美國為首是瞻,實在令人不齒。
按照美國駐華使館說法,2010年聯邦政府雇員約200萬(事實上超過280萬)。還有州和地方政府19605283人,美國軍隊1477896人。美國郵政雇員574001人,2010年每13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人受雇於美國政府。
他們掙多少呢?
2009年三月,美國聯邦政府雇員平均月薪約為6144美元,2010年三月,美國州政府雇員年薪53655/地方政府雇員49976美元。50%美國人的中位收入是46326美元,看起來,政府雇員日子總體上還是比較滋潤的。
…..
總之,如果找工作,不考慮入職工資的話,選富地方>聯邦>財政有富裕州>財政負債高州=窮地方。
回應
中國的公務員承擔的工作要比美國普通公務員承擔的工作內容多多了。
中國公務員和美國公務員有什麼區別?答案是... 2019-04-28新浪財經-
只有中國才有“公務員熱”嗎?其他國家是怎樣的情況?前不久,在知乎上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美國有沒有公務員熱?”
看看一些比較瞭解美國相關情況的網友是怎麼說的吧!
美國實行的不是“取仕於民”的政策,而是“任人惟親”的舉薦制度。
雖然局部也有少量的從民間招聘政府職員的案例,但美國的絕大部分政客、政府職員來自于任命。不要光看川普以前沒在政府部門當過值,直接上來幹總統。川普手下的關鍵人物,很多都缺乏政府工作經驗。美國各州、市在完成了州長、市長選舉後,州長和市長都會大規模任用親信擔任要職。
美國的基層政府職員主要來自于招聘,招聘的過程中,如果親戚朋友中有政府職員、祖輩上有軍功、開公司向政客捐過款、 或想盡各種辦法搞到一封議員的推薦信,被接納為政府職員的可能性遠遠高於普通的應聘者。
而美國絕大多數的普通社會成員,跟政府職員基本沒有關係。所以社會上也不可能形成公務員熱。
美國的行政系統是政務官,事務官兩個序列分開的。公務員是事務官,鞭子往哪舉,就把車往哪拉,沒什麼前途,當然不那麼熱門了。“精英”們自然不太願意往這裡擠。
在美國熱門的是議員和政務官,要選舉的那種,但實質是貴族制的延續,政治世家的自留地,很多人都有JD的頭銜,門檻很高,相當於對老百姓不開放,這要怎麼熱門?
封建制殘餘就是這樣,好比在美國上軍校需要議員推薦信,畢業生少尉起步,這是軍官序列。當兵就是當兵,極難當軍官,就算當上了也沒地位。
比方說有個候選人是匹茲堡某“世家”出身,賓大本科,法學院,去部隊做軍法官混了個退伍老兵身份,34歲就選上國會議員了。普通人怎麼和他爭?
當然,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公務員仍然是好位置……因為經濟不發達地區工作機會少,公務員能保證不裁員並提供很好的醫保。
網友@Yihong Ning 的回答:
沒有那麼狂熱,但還是有的。先說下公務員的好處吧。
1、除了紐約這種大城市外,其餘地方公務員的收入在當地都是中等偏上的,大多是超過平均線的。在美國,超過平均線就意味著買得起BBA(即寶馬,賓士,奧迪,被稱為豪華車三強),住得起學區醫療條件都不錯的社區,至少生活還算富足。
一年前我歸國的時候,就發現短短一兩年內,中國社會的文明水準有了一個“質”的飛越,絕大多數地方排隊都井然有序,城市裡的公共衛生也比歐美好許多。在浙、閩、蘇、粵等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車讓人”的文明習慣也推廣得非常好。而在中東部地區的農村,公共衛生也在大步改善,不少發展較好“美麗鄉村”,不但見不到垃圾了,還建設得像“園林”一般。此外,在中國尊老愛幼的文明宣導在這些年也做得非常好,整體感覺上,比歐美好了不止一個層次。
寫在最後:發展才是硬道理,要做自信的中國人
對於存在的問題和陋習,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切勿以點概面,一股腦兒全盤否定了自己,否則和那些高舉“中國人醜陋”論調的人沒什麼兩樣。
回應
作者的觀察沒有問題。關於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在其最衰微的時候的反思,都是很極端的。甲午之後,也就是最近幾十年開始繁榮富強,見多識廣,信心爆棚。
中國人還是這些中國人。以前的缺點改正,只不過是環境變了,其實仍然隱藏著新的缺點。就如同那個時候恨國反思的人多,也不代表那個時候理性。現在愛國的人多了,也不代表現在的人都理性。理性的人多了,是因為大家書讀的多了。愛國的人多了,是因為中國強大了。中國人還是這些中國人,有優點有缺點的中國人。
說的好!發展確實是硬道理,西方幾百年來被吹捧上天,也是因為它們在那些年發展比我們好很多,現在高高掛在天上的製造業工匠大國德國和日本,接連爆出品質問題和資料造假,都是普通人,沒有什麼聖人。
我認為很多所謂國人劣根性其實是全人類共有的缺點。把普遍問題歸結為中國人劣根性,打擊自己人信心,是沒有價值且令人看不起的行為。
中國人劣根性一直都是日本人的意識形態侵略,日本人把自己的民族特徵“守日本社會特有的規範”包裝成素質然後用來貶低中國拔高日本,如果有機會去日本留學或者生活你會發現,中國人的劣根性和日本人有“素質”是一套東西,是日本人塑造的中日整體的一種意識形態。到今天日粉和也精日們還在繼續著這種意識形態侵略,日本永遠是乾淨的有文化的,進而延伸到他們日本人是有素質的優秀的,中國永遠是亂糟糟的丟失傳統文化的沒秩序(此秩序特指日本社會規範),進而延伸到中國人是劣等的野性的。
試想一下,在這些被“捧上天”的國家,居然隨處可見小偷和搶劫犯,而且很多人不覺得偷東西是可恥的,甚至有人偷了東西後跑到教堂裡贖罪去了,贖罪完改天接著偷。
在這裡,我在兩年內遭遇了兩次偷盜和一次尾隨搶劫,身邊也總是時不時就聽說誰被偷了或被搶了,身邊有華人安慰我說:“沒在歐洲被偷過,你就不算體驗過在這的生活”。我當時就在想:這時候怎麼沒人說這是西方人的劣根性呢?於是,我寫了一個系列文叫《真實的中國與世界》。
後來,我和我的夥計“兵分多路”去了更多的所謂的“完美之境”,我們在德國看著德國人驅逐、攻擊難民,在法國見證法國人的暴力遊行,在瑞士蘇黎世的車站裡看到遍地的垃圾,在西班牙的街頭看著當地人爭先恐後地闖紅燈,在義大利看著南北方政黨在街上開撕,在英國的街巷裡聞著濃烈的尿騷味,在美國的餐館裡看著老闆躲在防彈玻璃後面,在奧地利街頭小心翼翼地繞過一堆酒瓶渣子••••••
那個被描述得完美的西方社會,在我們心中迅速塌陷。
對於親眼所見的這一切,我很失望,但這是事實。我曾不止一次地站在路邊等著紅燈變成綠燈,現場也總是會有闖紅燈的白人見我不動,把邁出的步伐又退了回去,但每次也都會有人堅持闖紅燈,他們甚至會用鄙夷的眼神看著我,仿佛在說:瞧瞧,這畏首畏尾的中國人。那時候,我便心想:呵!劣根性!
帶著疑慮,我以較為緩和的口吻向我的白人朋友說出了內心的感受,我告訴他們,在絕大多數來到西方社會的中國人的心中,對西方社會都是相對失望的,那個守規矩、愛乾淨、講效率、懂文明的西方形象,迅速變成了髒、亂、差的模樣。而他們給出的回應也頗耐人尋味,他們說:因為戰爭,因為經濟和教育的問題,導致了很多發展問題,現在和以前沒法比。
2:當我回到中國,發現一切都在改變
事實上,正如筆者的白人朋友說的那樣,這一切都是“社會經濟發展”和“國民教育”的問題,人的本性其實都差不多,問題出在了經濟基礎。
說白了就是:經濟不好的時候,說再多都是空的,只有經濟好了,教育等各方面發展起來了,那麼才有所謂的“文明建設”,沒錢的時候大家只管怎麼吃飽肚子,誰管你文不文明?
而從這些年的客觀變化中,我們也能得到同樣的答案。隨著中國各方面的崛起,尤其是經濟和教育方面的整體提升,我們看到,中國的社會整體的國民素質都在提高,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整體上做得比很多發達國家都要好了。
在國外生活多年後,談一談“中國人的劣根性”問題 2019-04-27
我們中國崛起到今天這個地步實屬不易,如今回頭再看一眼所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你會發現那些高舉“中國人劣根性”觀點招搖過市的有心人,他們是何其的醜陋。
對於“中國人的劣根性”這個話題,我想我是比較有發言權的。我是在充斥著“醜陋的中國人”的論調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也曾帶著對國家和民族的誤解“自卑”了很多年。直到後來,我走過了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後,我才恍然醒悟,發現自己年幼的時候是多麼的愚蠢和無知。
年幼時的我,在一些前輩的影響下,頗愛讀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這本書是典型刻畫“中國人劣根性”的文藝作品,作者在書中辛辣地諷刺了中國人髒、亂、吵,不講文明,愛窩裡橫,本性低劣的特點,讀起來頗有點“恨鐵不成鋼”的味道,具有非常強的“蠱惑性”。
再加上後來的很多雜誌和公共知識份子,也頗為喜歡這樣的論調,總愛拿中國人和全世界比:杜撰一篇關於中日學生夏令營交流的文章,證明中國人的毅力不如日本人;捕風捉影整理了一篇“青島下水道裡的油紙包”的文章,佐證德國人比中國人嚴謹無數倍的觀點;看到國外有中文提示說“請不要大聲說話”,立刻就斷言“中國人骨子裡就是低素質的”;然後又大肆刊發了一些關於義大利和法國男人如何有浪漫情懷的文章,把中國男性貶得一無是處。總之就是把中國人和全世界的人比了一圈,得出的結論就是:中國人是最差勁的,無藥可救了。
不過有趣的是,中華民族這個被各種“劣根性”纏身的民族,居然沒有像預言中的那樣垮掉,而中國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也足以證明那些所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是多麼荒唐的,這其實就和西方鼓吹的“中國崩潰論”一樣,是一種別有用心的輿論戰略,荒謬可笑。
1:當我在西方人身上找到“中國人的劣根性”
至於是何時開始發覺“中國人的劣根性”的說法站不住腳,我想大概是從我看到西方逐漸走向沒落的時候開始的,而且這種感覺與日俱增,我甚至想以同樣的心態,來寫一本《西方人的劣根性》了。
記得剛到西方的時候,最早到訪的是南歐和西歐的幾個國家,當時的情形非常讓人意外,從義大利到法國,從西班牙到德國,從奧地利到一些東歐國家,整體來說真的是一種沒落的感覺,這種沒落感不是表面上的老舊,而是整體社會氛圍帶給你的一種非常直接的衝擊。
中國人餐桌上的美食菱角,美國每年花重金清理,網友:多此一舉 2019-04-16 新浪網
中國從來都不缺少美食,很多生物就算是入侵中國也沒有什麼猖獗放肆的機會,因為以食為天的中國人總能找到吃它們的一萬種方法,給它們搭配最最適合它們的烹飪方式與調料,而且既然能吃,口感和營養價值也不會差,不僅不存在氾濫成災,還有不夠我們吃的可能呢。
但是我們中國人又不是黑洞,不是什麼都照吃不誤的,中國人吃東西還是知道什麼叫講究的,中國人知道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但是有些國家就沒有中國人這麼分得清了。
就像大美利堅人民,一個發達繁榮的國家,肯定是不笨的,但很多中國人都知道好吃又有用的生物,往往被美國人視為毫無辦法無可救藥的入侵生物,就比如亞洲鯉魚。
還有在中國的電商管道很暢銷的葛根粉,中國人很喜歡吃,但是美國人很頭疼,似乎從不知道它是可以吃的美味,而且營養價值很高。
在中國人餐桌上很常見的菱角,尤其是中秋節的時候必備的食品之一,具有解毒健脾減肥塑形的重要功效!在中國人花幾十塊錢一斤地購買菱角的時候,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每年都在皺著眉頭花費重金清理這些在他們眼中破壞生態的植物們。
相關新聞
美國人:中餐嚴重違背了美國食品安全建議,中國人吃咋沒事?其實很簡單,咱們中國人對吃是很有研究的。什麼食材應該用什麼樣的烹飪方式,那都難不倒中國人。
為什麼中國菜這麼油,但中國人卻沒美國人胖?美國人很疑惑
美國人哭訴同樣是蔬菜,為什麼中國人做的比肉還好吃!
美國人“醃制豬腳”,德國人“烤制豬腳”,中國人:誰都沒我會吃
日本人吃火鍋,美國人吃火鍋,中國人吃火鍋,差距明顯!
各國早餐“對比”,日本簡單,英國精緻,中國最實在!
中國人的午飯,美國人的午飯,非洲人的午飯,網友:心疼美國人
外出旅行,日本人帶冷飯團,美國人帶漢堡包,中國人覺得冷的不好吃,還是熱的吃最好吃
同樣是自助餐,中國人吃,韓國人吃,美國人吃,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美國人很疑惑:茶葉賣得那麼貴,為啥中國人卻天天都喝?
美國人眼中奢侈零食辣條,咱們天天隨便吃,老外:中國人真有錢
袋裝泡面賣2塊,為啥桶裝的卻要賣5塊?難道就因為一個塑膠盒? 2019-04-16 新浪網
速食麵從生產出來到我們買到手上,這中間其實還有很多的環節,生產出來後需要運輸到各個城市,然後還要有庫房保存,桶裝的體積從外表看就大一些,同樣數量的袋裝面和桶裝面放在一起對比的話,桶裝的堆起來體積肯定是袋裝的幾倍之多,在運輸的時候速食麵又不像其他的東西可以擠壓,占地方又大,就會比袋裝花費的運輸費用,然後等到了放庫房儲存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道理,桶裝所花費的這些成本要高一些,自然定價要高。
而且桶裝需要直接開水沖泡,袋裝大多會用來水煮,所用時間溫度都不同,自然廠家為了入口有更好的口感及味道,製造面餅的時候在工藝會略有不同些。
相關新聞
這3種才是真正的垃圾食品,高危美食,速食麵都靠邊站:速食麵完全符合國家食品標準的,添加劑也是國家允許範圍之內,但速食麵高脂肪,低蛋白,長期吃會營養不均衡。1、泡菜酸菜都是醃制,多鹽會增加腎臟負擔,大量亞硝酸鹽是致癌物。2、炸雞等油炸食物吃起來香氣四溢,熱量膽固醇高,高溫易生有毒物質。3、蜜餞高糖高鹽,還有多種添加劑。
老外提問:為什麼在中國餐館,中國人吃東西這麼吵鬧?這其實是飲食文化的差異,中餐請客吃飯已經不僅是為了填飽肚子,還有很多其他文化意義,可能是多年未見的朋友聚會,說說笑笑/幾杯酒下肚也都難保持安靜。這反映我們更加注重個人和群體的關係而老外注重個人的關係。事實上並不只有中國人很吵鬧,在美國西部很多牛仔餐廳你能經歷同樣的事情。
老外費解:為什麼中國人不愛吃罐頭?其實在中國也有不少的罐頭美食,但是吃的人卻是不多的。中國有許多美食,而且外賣很發達,新鮮的吃起來肯定是比罐頭好吃的啊,在價格上也是差不多的。
美版知乎:乳酪有一天會在中國流行嗎?在中國也有類似乳酪的食物,在城市已能購買到乳酪。因中國人有乳糖不耐症,認為乳酪有怪味,難以接受。
美國人最浪費資源的一生活方式 中國有不少人嚮往 2019-04-10 環球時報
近日,美國知名的科普雜誌《大眾科學》@科學未來人稱美國人平時洗衣服和烘乾的方式,不僅相當浪費能源,還會加劇不良的氣候變化的問題,並製造出更多難以處理的垃圾。
因此,該雜誌提出了幾個綠色洗衣的倡議,比如不用很傷衣物、還會大量消耗能源的烘乾機,改用晾曬的天然方式。85%的美國家庭標配、9000萬台烘乾機,一年耗電>600億千瓦時。恰恰是這種浪費的生活方式,令占全世界總人口4.6%的美國人,消耗掉全世界23%的能源,是中國人均碳排放量的3倍——這也是會加劇不良氣候變化的首要污染物。
回應
熱水能消毒都能想的出來,涼嗮衣物會被認為是貧窮影響房價,什麼鬼想法?
市場都是做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保護地球靠中國人少吃肉”,這家境外組織怎麼想的? 2019-04-10 觀察者網
總部位於美國的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從2015年發起的“蔬食項目”呼籲人們減少食肉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回應
野生救援的註冊地美國啊,牛肉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是豬肉的5倍。中國豬肉消費量只有美國牛肉的一半,人均碳排放更是只有美國的1/3。
不吃瀕危稀有野生動物可以理解,少吃肉是什麼鬼啊。簡直莫名其妙。
想起玉林狗肉節,西方人不吃狗肉我們也不能吃狗肉?是不是穆斯林不吃豬肉我們也不能吃?是不是印度人不吃牛肉我們也不能吃?什麼都按西方的標準,我們還有沒有自我呢?
難道是演藝圈的智商真的很低嗎,被西方當小丑耍當槍使而不自知,傻乎乎的來忽悠中國人。
文藝圈也不高呀,柴大才女開著大排量車不也寫著憂國憂民的《穹頂之下》嘛!
可就在各國教育專家紛紛趕往新加坡前去取經之時,就在這個月,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卻顛覆了整個新加坡教育界——這個國家,將迎來50多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教育變革!
這次改革的核心,說白了就是將要取消將不同成績的學生放置進不同的“快慢班”的分流機制,學生可享受統一的學制,還可與高於或低於自身水準的同學一起上課。
這聽起來似乎是好事,這不就是想要“促進教育公平化”嗎?但也未免讓人疑惑,在許多國家,教育資源的公平與均衡早已被視作重要的奮鬥目標,怎麼到現在,領跑全球的新加坡才剛剛開始進行此方面的變革?
因為在新加坡,“大學”作為“精英教育”的代名詞,僅僅開放給最優秀的一小撮學生;而無論怎麼學都考不出好成績的學生,則應該認命,安心在職業技術學校度過學生生涯,畢業後,到社會上靠手藝謀份差事。每個人,都應該待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裡。
這也正是延續了幾十年的教育分流制度。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加坡的“小升初”幾乎有著和東亞國家“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整個新加坡十二三歲的孩子將用小學畢業後的一場考試,決定未來二十年的人生走向。
成績最牛的精英學子,將升入直通車課程專案(Integrated Proramme,IP),享受大量政策上的幫助,比如不用選拔考試、課程與名校接軌等。這意味著小學畢業之後,一隻腳就已經跨進了最強高等學府的大門。
水準尚可、但沒那麼“精英”的,則會進入快捷流學校(Express Stream),用四年正常的學制,學完中學的科目。
成績在中等偏下的學生,將被分進普通學術學校(Normal Academic),無論你樂意不樂意,都得讀五年才能從中學畢業,也就是比普通的四年學制,多花上一年。
回應
新加坡經濟這麼發達,社會文明程度也很高,但你聽說過任何能夠真正的在創新上有影響力的人嗎?或者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嗎?”
那麼點人口,想要有多少國際影響力的人是有點奢望了。
2、鏟雪機父母:掃除一切通往成功的障礙
我們以前知道有種父母是“直升飛機父母”,就是那些整天焦慮地圍繞孩子身邊,照看孩子一切活動,回應孩子一切需求的父母。這個詞最早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家安妮特•拉羅(Annette Lareau), 她發現在1990年代和21世紀早期,在美國家庭中,但凡受過更高、更好教育的家庭,不管白人還是黑人都是採用了這種與孩子緊密互動的方式。普通工薪階層、貧窮階層的孩子養育則基本遵循著“聽之任之”的模式。
從教育效果而言,這種“直升機父母”模式卓有成效。1990年, 堪薩斯大學的貝提•哈爾特(Betty Hart)和陶德•萊斯利(Todd Risley)發現這種緊密陪伴中話語展現的力量。比如,貧窮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英語單詞約600個;但有父母陪伴的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達1200個。
進入21世紀,美國富有的中產階級父母已經從“直升機父母”進階到“鏟雪機父母”。他們負責剷除孩子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這樣她們的孩子就無需面對失敗、挫折或者失去機會。
3、鏟雪機模式的代價
這種鏟雪機模式從選擇知名幼稚園就已經開始,到小學教育進一步強化,監督作業、參加體育專案、去打比賽;只要讓孩子擁有最好、佔據最好、成為最好,父母可以調動一切金錢、人脈和資源,可以包辦一切,Nothing Impossible!
回應
看吧。天下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要放在我國,完了,一堆人絕對會沒完沒了的噴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聲明:胡說八道,西方世界孩子快樂教育素質教育,18歲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就不管了
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從小學開始就決定?領跑全球的教育強國新加坡迎來“大地震”……
新加坡,一個狹小的島國,面積只有美國洛杉磯的一半,自然資源匱乏,卻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經濟強國。
更引人注目的是,新加坡的孩子歷年來在國際教育水準評測中的優異表現。以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為例,連續三屆,新加坡學生都坐穩了五強的寶座。
在如此光芒耀眼的成績背後,想必離不開別具一格且卓有成效的教育制度。
美國家長比中國家長更拼? 2019-03-24 新浪財經
先猜一猜這是你印象中的哪國的學生和家長:
大學開學,父母總是一馬當先鋪床疊被、查看飯菜是否合適;與寢室室友制定出行計畫,要父母出面協調;考試時,父母是人肉鬧鐘;因為孩子的分數,父母與老師錙銖必較,如果孩子實習不如人意,父母還會跑去雇主那裡投訴。
臨近畢業,如果孩子考研,寫論文或改論文自不用說,還聘請昂貴的輔導老師開小灶,無論多貴眼睛都不帶眨一下;如果孩子工作,幫著投簡歷是必須的,而且大多數都是瞞著孩子。
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入學斯坦福的美國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您猜對了嗎?
《如何養大一個成人》,是斯坦福大學新生院院長茱麗葉•莉斯科特-海因斯(Julie Lythcott-Haims)2015年出版的暢銷書,正是因為每年要接觸不少家長和新生,雖然考上名校,家長還不放手孩子的現狀,她才決心通過寫書討論美國中產階級過度育兒的問題。
最近被美國FBI公佈的名校招生舞弊案,反映了名校招生過程中所謂“前門”、“後門”到如今用計謀和金錢撬開“側門”的程式漏洞。
但是,隨著涉及人物的一一曝光,這起醜聞日益像一出子女教育的悲情劇:為進名校父母不惜重金甚至鋌而走險,為了成功父母包辦一切,而養育則是一場以名校為目標,以成敗論英雄的“軍備競賽”。
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值得。
在美國知名大學畢業生比同齡的非大學畢業生收入溢價超過70%,教育回報率比1950年高出50%,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回報率,在丹麥和挪威,大學教育的溢價不到20%,日本不到30%。
除了投資效益,更重要的是階層精英的維護和傳承。
一般來說,“家庭好、健康好、學校好、鄰里好、工作好”,這“五好”是富有的中產階級精英的重要標誌。要保持在一個階層,除了錢之外,還要有家庭、朋友、社會關係、個人健康、文化等等,教育當然也不能少,這些非財務類指標才是定義階層更為重要的指標。
美國階級固化日益嚴重,生於1950年的人有80%的機會比父母掙更多的錢,生於1970年的,超越父母的機會降至61%,到1980年出生的人只能勉強與父母維持相似水準。
在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在一種跌出“五好”生活的不安全感中,名校是能確保後代世襲階層的最可靠的上升通道。
論中共的一黨專政 2019/03/11 筍子
我是政治的現實主義者,我反對絕對主義,因為世間沒有非黑即白的絕對真理,一切都是相對的。
中國比起30年前,絕對是大大的進步。如果30年前,中共即採取西方式的民主政體,那麼結果就是今日之台灣。當然,臺式民主,有言論的自由,但若給乞丐言論自由,我認為他寧願多要一碗飯比較好。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西方一神教徒,容易受到絕對主義的影響,法國大革命時,羅蘭夫人在斷頭臺上就說:「自由、自由、多少人為你而死」。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則沒有這一套,是講相對思維的。
中國人只有在沒有飯吃,而非在思想受到壓制時,才會推翻暴政。黃花崗72烈士死難時,當時大多數人民是不表同情的。為了思想或宗教而革命是傻瓜才會幹的。
維吾爾是中國的隱患,西藏則不然,主因就在伊斯蘭教與佛教,其絕對與相對的思維是不同的。搞政治評論的,務必要考慮民族特性,照般西方思維,是抓不到癢處的。
釋道儒三家,都沒有絕對思維,中共的思想更是無神論,所以中國無法產生非要如何如何的絕對一神思維,不會因著思想上的被壓制,而產生非要革命不可的文化背景。
在不餓肚子的大原則下,思想上面的壓制,多數人民是願意忍受的,中共對此是非常清楚的。西方人以西方思維,堅定的認為中共一定瓦解,一定大卸八塊等等,但喊了70年後才發現中共及中國人民完全不是他們想像的,九千萬黨員組成的一黨專政,不是隨便就可以唬弄的。
根據美國的交規,當你開車的時候被員警盯上,正確的做法是將車緩慢停靠在路邊。然後,打開車窗,雙手放在方向盤上不要動,等待員警的指示。
最危險的動作是擅自下車或者在兜裡掏東西,如果把手放在員警看不到的地方,員警會認為你威脅了他們的生命安全,一旦產生誤解,後果比較嚴重。
此外,美國對酒精飲料的管理也嚴於中國,不允許人們在一些公共場所飲用酒精飲料,比如路邊、商場、辦公室等。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曾有留學生因為在“黑色星期五”排隊購物的帳篷內喝啤酒而被捕。一般在加州的酒吧或餐廳門口,都會貼有告示,聲明“出門後不允許喝酒”。
即使在餐館或超市買酒,也需要出示護照資訊。美國法律規定,只有滿21歲的人才能飲酒。如果餐館和超市把酒賣給未滿21歲的人,一旦發現會收到巨額罰款。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機動車駕駛室內不可放置酒精飲料,有些州允許放置未開啟的酒精飲料。
購物吃飯得看營業時間
在中國,即使逢年過節,商家也會正常營業,並且是起早貪黑,一直到深夜才關門,所以基本不用擔心營業時間這回事。
但在美國購物或者吃飯,需要查看營業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購物還是吃飯,收據上會顯示所交的稅額。這意味著,商場貨架上商品價格或菜單上的食物價格只是稅前價,最終結帳時還需繳納稅費。
在中國,商家會將各種稅收綜合考慮而給出最終需要支付的價格,所以看不到支付了多少稅費。
在美國,消費稅有明確的標識,且不同的州會有不同的消費稅。
此外,如果在餐館吃飯,除了交稅之外,還需給服務員小費。這些服務員每個月的工資很低,基本靠小費維持生活。當然,小費給多少全憑個人喜好,不過一般會在10%以上。
回應
美國就是好!沒錢人只能羡慕嫉妒恨一把,抓緊賺錢,好移民囉!
走好不送
這標題很奇葩?按你這麼說,中國的很多現象在他們眼裡就何止是奇葩了,入鄉隨俗這有什麼可說的。
嗯 洋大人的屁都是香的 狗狗真是忠誠
美國用信用卡很方便,但信用卡公司要從商家那裡收取2-3%的手續費,簡直是坐著賺錢
相關新聞
受中美貿易戰影響 十一長假海外遊 美國急降逾4成日本夯
全世界都在“喜迎國慶”!災後日本急盼中國遊客
到美國才知道 原來還有這些奇葩規定 2018-10-01 中國新聞網
國慶假期到了,出境游成為不少人的首選。然而,不同的國家在文化、制度等方面存在許多差異。為了避免蜜汁尷尬,提前知曉這些差異很有必要。
就拿美國來說,你幾乎看不到有人在自家陽臺晾衣服,多數都放著躺椅或者養著花,十分整潔乾淨。因為在美國戶外晾衣是違法的,據說是有礙觀瞻,損害了公眾權益。
還有一種說法是,美國人認為戶外晾衣服是窮人做的事,因為買不起烘乾機。房地產商會格外介意戶外晾衣,擔心買主認為鄰居窮得買不起烘乾機而離去,導致房價下跌。
再比如,作為一個文明社會,美國竟然沒有公共廁所,即使地鐵站也沒有。如果逛街時著急上廁所,只能去附近的商場或店鋪。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國是君特意梳理了最實用的三大差異。
不帶現金寸步難行
最令中國遊客不習慣的,可能是美國幾乎看不到移動支付。
由於信用卡的高度普及,美國人消費時一般會刷信用卡,沒有類似微信或支付寶這樣普及的移動支付服務,即使是蘋果、谷歌和三星的支付應用都還處在逐步推廣階段。
也就是說,美國的刷卡機像中國的移動支付一樣普遍。因此,中國遊客到美國旅遊,一個手機並不能走天下,需隨身攜帶雙幣信用卡或者美元。
不過,即使在中國辦理了雙幣信用卡,也不一定能在美國使用。因為在部分消費場所,如餐館、酒店等,只接受帶有“VISA”標誌的銀行卡。
如果涉及金額較高的消費,可能還會檢查持卡人的護照資訊,只有持卡人本人到現場,才能刷卡消費。因此,為了以防萬一,隨身攜帶美元是必要的。在美國,商家不能拒絕接受現金。
不過,隨著中國遊客越來越多,一些美國商家也開始使用微信或支付寶。
就目前來說,在美國出門帶現金還是最靠譜的選擇。
千萬要聽員警的話
中國的員警叔叔總會給人一種安全感,但在美國,還是離員警越遠越好。
美國是一個公民持槍合法的國家,因此,美國法律授予員警現場執法和自保的權力。為了保護自身的生命安全,員警在面對匪徒時有權開槍擊斃對方。
在知乎,有個網友爆料,一位中國人被一輛警車盯上後,不但沒有將車停靠在路邊,反而踩下了油門。結果5分鐘後,跟在後面的警車變成了20多輛……
美國民族性和禁忌
(【新圖博館】中印民族性:曾批日本「有禮無體」,印度連禮都沒!不料崇尚個人自由的美國也有不少禮儀禁忌。
禁忌嘛,各民族皆有,只要是忌諱之處皆禁地,只是各禁各忌罷了!
另附【新圖博館】《實然觀》:各民族性由演化之初近似的「大同小異」(漁獵採集的原始人同屬個人、家庭、氏族)至「大異小同」(西方個人主義、中國家族主義、日本集團主義)之關鍵亦然,而這些關鍵又與人文地理(古希臘羅馬的地中海、中國的大河平原、日本的孤立列島)的演化息息相關的,故中國是四大農業文明中唯一幾千年不斷的文化型國家、而古希羅在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下分裂了(古希羅的海洋文明之初也具海盜性質,只是後來合理化成個人商業契約行為,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個人主義/契約論便以之掠奪美洲等新大陸的所謂無主之地)、日本雖有名義上萬世一系的天皇但長期封建(這與氏族/藩國/集團主義三者息息相關)。......日本是「有禮無體」的集團社會,難怪日本人不會讓座老弱婦孺,因只知集體禮教、不知孔子「人而不仁如禮何」孟子「惻隱之心」,但日粉日精卻哈日成癮、竟辯之以日本人怕麻煩到他人故不讓座)。
另參【新圖博館】:《中國人與美國人》《中國人與日本人》 中印民族性 《中國民族性》《髒話文化史》 )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180535
相關新聞
美國生活禁忌多 跟非洲裔說葡萄汽水可是歧視!
美國生活一定要注意的10大禁忌
中美貿易戰根源 美國經濟民族主義崛起
自相矛盾的美國民族主義
2。食物。
我回國以後最想念的就是中國的食物!湖南菜,四川菜,雲南菜,東北菜,台灣菜,新疆菜和西藏菜都是我朝思暮想的。中國吃的東西真是多啊,還物種豐富。
在我租住的公寓方圓5公里以內,我能吃到泰國菜,越南菜,日本菜,法餐,意大利餐,西班牙菜,墨西哥菜,還有印度菜。而且最棒的是他們的價格合理!
3。方便。
如果你沒時間打掃房間或者洗衣服,沒關係,雇個ayi(小姑娘原文就是這麼寫的,直接用拼音把阿姨寫出來,看來她真的是感悟到中國人的文化了。)
如果你懶得去你最喜歡的餐廳,沒關係,點外賣。這裡的大多數餐廳都提供外賣服務。
而且不只是餐廳,在中國什麼都可以送貨上門,而且價格都不貴。基本上在中國,你能得到很多服務。
對毒品的控制。
特別是如果你家裡有正處在青春期的小孩,如果是在中國的話,你基本不用擔心他會受到毒品的侵害,因為中國對運毒,販毒和吸毒等行為的懲罰力度遠遠大於美國。(確實,別忘了咱中國第一間諜組織:朝陽群眾!)
而且中國對毒品問題也比美國要敏感。當然了,我也知道在中國你有渠道弄到大麻,海洛因等毒品,不過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想弄到毒品還是很難的。
所以真正體會過中國社會的美國人紛紛表示:'這明顯就比美國電視上報導的好多了嘛!'
看過這麼多,小編大體總結了一下,t
1。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甩美國的漢堡薯條幾百條街。
2。生活成本低,拿著美國的工資,在中國生活不要太舒服哦。
3。交通便利,身為車輪上的國家,美國人深感羞愧。
4。生活方便,不管是打掃衛生,還是吃飯,你都可以動動手指頭就搞定了。
5。對毒品控制嚴格,美國打了那麼多年的毒品戰爭的警察們,快來跟中國人取取經吧。
……
'中國還有最方便的公共交通,不管城市大小,他們都有公交系統,而且四通八達。遠的地方有高鐵,近的有公交車,如果有公交車到不了的地方,還有摩的和三蹦子。
中國這個公共交通體係從最破舊的三輪車到最新式的子彈頭列車應有盡有,真是太神奇了。美國這個車輪上的國家,突然感覺好不方便啊。'
·購物。
我的天,我們在美國看到的所有中國製造的東西,這就是原產地。所以你基本上可以以非常合理的價錢買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要來中國,我建議你最好帶個空箱子,因為你走的時候裡面會裝滿茶葉,電子產品以及任何你想要的東西。
·生活成本。
簡直太低了好麼,我拿著美國的工資,在中國生活的太寬裕了。我租了一套很好的房子,租了一輛豪車,還有餘錢在最好的餐廳吃飯,太幸福了。
·中國人的精力旺盛。
我居住在深圳,我能感受到周圍人的正能量,特別是看到公園裡一些老年人還在跳舞打拳,有一次我居然還看到有人在公園裡舞劍。連上年紀的人都這麼朝氣蓬勃的,我感覺自己也被感染了,這種感覺太好了。
'中國的食物比美國的好吃多了,種類也太多了。每個中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食物,而且大街小巷都是。不像在美國的時候,你要費勁巴拉地才能找到一家特色餐廳,有時候就連這樣都找不到好餐廳。
中國菜是我每次去中國的時候最期待的東西,就算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再嚴重我也不怕。'(嗯,相信你是中國的死忠粉了,鑑定完畢……)
1。生活成本。
我是一名歷史老師,我在中國的工資跟在美國時的一樣,一年大概4萬到4萬5美元,但是中國公司給我的福利還包括住房補貼,和回家的往返機票。
如果我在美國,拿著這份工資,我連房子都租不起,因為我還要負擔水電費,學生貸款,油費和汽車保險。
但是在中國,多虧了他們發達的交通系統,我不用買車,就連出租車都那麼便宜。而且水電網也用不了多少錢。就我這樣吃好的喝好的,天天打車還能剩下足夠的錢寄回去還我的學生貸款。
老外評點:中國最讓美國人羨慕的竟是這些2017-0-月08這才是美國
作為一個both在中國和美國生活了很久的人,小編遇到這個話題就像他鄉遇故人一樣激動不已,終於可以好好說道說道了!因為美國可能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好!不光是小編,很多外國朋友也這麼認為,他們對中國的哪些便利表示羨慕嫉妒恨呢?一起往下瞧瞧吧……
米國這個神奇的地方,人們都管他叫大熔爐,但是小編覺得還不如叫一鍋糖醋'肉'。(額,我為什麼做了一個關於食物的比喻?原諒一個吃貨的思維世界……)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如果把不同的文化作'肉'的話,不管是什麼文化進來都要被裹上一層美國味的糖漿,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這就注定了任何國家的飲食來到美國,都會被美國化。
這也是小編最痛苦的地方,因為在美國雖然中餐很流行,但是流行的都是美國化的中餐,什麼左宗雞啊,陳皮雞,蒙古牛肉都把美國人吃的開心的不要不要的。但是咱們長著中國胃的人就是吃不到地道的中國菜啊,心裡那個苦。
大城市就不說了,畢竟美國沒幾個大城市。就說我們學校所在的地方,一個小鎮,周圍就那麼幾個中餐館,把市場都給壟斷了。所以他們也不在乎自己的水平,價格是一個比一個高,做的也是一個比一個難吃。
但是因為沒有別的選擇,懷念中國菜的學生們只能來這裡吃,而且他們菜色單調,就那麼幾個菜,小編大學四年都沒看他們換過。
搞得我晚上就連夢見自家門口賣油條的小攤,第二天起來枕頭都是濕的。所以單論食物的好吃程度,以及多樣性,美國就比不上中國。
不光是小編,就連吃慣了漢堡薯條,左宗雞的美國人在嚐到正宗中國美食的時候也是讚不絕口,立馬就把那些美式中餐拋到腦後了。
不過話說回來,美國的食物也真的是單調,如果拍《舌尖上的美國》的話肯定是第一集:漢堡薯條。第二集:完。科科……
跟美國比起來,中國的優點簡直不要太多了,美食只是其中一樣。
只是小編一個中國人說起來總有點王婆賣瓜的嫌疑,所以下面我們來聽聽這些外國人是怎麼評價的吧:
Jessica是一名中文老師,Tang是她自己給自己選的中國姓。Jessica是一名中文老師,Tang是她自己給自己選的中國姓。
'西方國家都誤解中國菜了!那些所謂的中餐館都把中餐簡化成了炒米飯和甜酸雞。但是實際上中國的吃文化博大精深。而且這食物的文化跟麻將的打法一樣,每個地區都不一樣。'
2。閒聊。
在東方文化中,是很少與陌生人閒聊的,只有和熟悉的人才能安全地交流。然而,在西方文化中,是習慣於在走廊和電梯裡搭訕陌生人的。
也許很多中國學生遇到閒聊或是玩笑的機會時也想加入,但缺少閒聊的經驗和不熟悉西方文化只得放棄。
因此,當美國人以他們更熟悉的方式交流時,我們只能低頭繼續往前走。這種'粗魯'是來自於文化習慣。
3。幽默。
中國人對玩笑的態度:除非兩人關係非常好,不然會被視為不認真對待談話。如果學生以笑話回應老師,他們通常會收到懲罰。
因此,當一個西方學生善意地與一個中國學生開玩笑時,中國學生可能會把這個笑話解釋為攻擊或不尊重,並冷冷地回應。
也有可能中國學生意識到了那是一個笑話,但是缺乏經驗,他們不知道如何回應,所以中國學生會採取他們常用的反映:無視或者愣神。
4。體香劑。
很多白人朋友都說中國人聞起來很奇怪,這是由於不同的個人衛生標準。在西方,人們都使用除臭劑,雖然中國也有很多人在用,但並不像美國那樣要求。
5。啜食。
關於這點我認為是由於亞洲飲食文化和食物本身的質地不同於西方國家,而且我們吃飯的餐具也和他們不同。
例如,我們滑溜溜的麵條加上我們是用筷子吃,這時候啜食就變成了一種高效的方式。
姑且不論這麼細節的原因,亞洲文化中本來對啜食與否看的就不重,而這在西方文化中是絕對不行的。
西方人從小被教導要把食物完全放在嘴裡,然後安靜地咀嚼,所以在他們看來啜食是不必要的噪音。
這個清單還可以列很長。
理想狀況下,美國人應該對任何文化都一視同仁,但我們應該考慮到,大多數美國學生從未考慮過有一天他們會需要和外國學生交流。
事實上,美國有如此多樣的文化,每個人都希望當地人能了解他們的文化,給這些美國人施加了無形的壓力,讓他們了解一堆不同的文化本身也是不切實際的。
如果我們期待美國人和所有國家的人(波斯人、亞洲人、非洲人、歐洲人)都能很好地跨文化交流,這樣公平嗎?
我們只能期望他們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回報我們的努力和嘗試,但有時候也是要折中的。少數美國人一貫歧視和欺負外國人,但他們不代表大多數人。
為什麼中國人很難融入美國?2017-02-27這才是美國
書呆子、不愛社交、吃苦耐勞、有體味……美國人對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歷來有這樣的偏見,這種偏見是如何形成的?不同人群應該如何應對?這才是美國駐加州記者薛雨婷在Quora上看到的這篇帖子的作者,從小就生活在美國,她的解答或許能給你正確的指導。
對亞洲學生的種族歧視,尤其是對中國學生的歧視,正在成為很多高排名美國學校中一個普遍的問題。
這種歧視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湧入美國。
部分原因是因為學校將留學生學費作為一種財政收入手段;
部分原因是美國想吸引更多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的人才;
還有部分原因是中國學生優異的學術成績。
然而,當地學生和外國學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就像相距甚遠的中國和美國。
當地學生不願接受外國來的中國學生,中國學生也不能適應美國的文化圈。
對大量湧入的中國學生,那些外國學生也有很多意見:
這些學生整天學習,對不是中國人的學生比較冷漠,只和自己圈子裡的人玩,他們降低了學校的社交氛圍。
他們無趣,看起來、聞起來、還有他們的說話方式都很奇怪,他們總是在美國學生面前講中文,等等。
還有另一個事實是:
許多中國學生在頂尖大學中佔據了越來越多的位置,所以美國學生的歧視一部分來自於在學業上受到的威脅。
另一方面,就算中國學生試圖融入美國社交圈,也常常會遇到美國學生傲慢、厭惡、居高臨下的態度,這給兩方的融入都帶來了阻礙。
如果美國人的態度是如此敵視,那我們還有什麼選擇,當然是互相抱團了。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想了:看來美國人對中國學生很不友好啊。
但是我要說的是,這樣也有點太一概而論了,畢竟這只代表一部分美國人。
在我看來,對這個問題更準確的描述是儒家的行為適合儒家社會,而西方人的行為適合西方社會。
因此,當一個有著儒家修養的人來到西方環境下,這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就造成了你看到的各種衝突。
讓我們以一些東方的行為為例,看看他們為什麼融入不了美國社會。
1。避免目光接觸。
在東方的文化中,直接的目光接觸,尤其是對上級,被看做是一種蔑視和不尊重。
然而,在西方社會,直接的眼神交流是一種基本的禮節,表明你在認真傾聽。
很多時候,我的一些白人朋友問我:'為什麼中國學生看起來不想和我說話?'這就是眼神接觸的不同了。
實驗1發現,美國人和東亞人都認為,比起其他豪放或內斂的姿態,“腳放桌上”更不符合東亞人崇尚謙遜、穩重和克制的傳統習俗。
實驗2a和2b發現,美國人和東亞人都認為,比起內斂的身體姿態,“雙手扶桌站立”和“蹺二郎腿”讓他們感到更加自信。
實驗3發現,“腳放桌上”讓美國人感覺更加自信,也會激發出一些與權力相關的微妙感受,但對東亞人則不會。
實驗4發現,在需要思考棘手的問題或面對風險決策時,美國人常常會做出腳放桌上的動作,幫助自己更有效地思考和迎接風險,而東亞人則不會這麼做。
以上發現表明,豪放的身體姿態對人們的想法、感受和行為的影響既有普遍性,又有文化差異。
米叔來總結一下,美國人喜歡把腳放在桌子上的原因包括:
1、認為活得放鬆、舒適是第一位的,而家具只是工具而已;
2、從健康方面講,不時抬高腳部可以加速血液循環,預防靜脈曲張;
3、這一動作代表了白領特權,是自信和權力的彰顯;
4、認為公共場合肯定有人負責收拾,公用設施用壞了自然有人會換掉;
5、不太關注露腳底對某些文化背景的人代表的負面意義;
6、讓自己看上去更自信;
7、更好地思考問題。
回應
延伸得有點不合邏輯~解釋得有點過於牽強主管!壞習慣就是壞習慣,哪來這麼多美化的理由呢?
公知大V噴子:美國人素質都特別高,不可能會有這種事情發生,肯定是中國人的照片p成美國人的害羞
簡單點---讓樓主吻下他米國爹的PIPI,聞下它那自 (由)民(主)的氣氛。
他的意思美國是他爹地,做什麼都是對的,不對也是對的。讓他美國爹地屁股對著他臉放屁是為了讓他感受民主,自由的氣氛,有錯了麼?
3、 Louis Juliot
要理解這個問題,美國社會的以下兩個特點必須知道。
首先,美國人真的是盡一切可能讓自己放鬆。
第二,我們生活在一個消費型時代。商品就是要被使用並廢棄的。舊的一定會被新的替代。
4、K Quelle
在美國,家就是自己的城堡,腳想放哪裡就放哪裡。但我去朋友家時會讓自己的腳老老實實待在地上,因為我知道,有的人對自己房子的愛惜遠遠超過我對自己的房子。在美國,有一小部分人在客人進屋時會請對方脫掉鞋子。
5、Eric Anthony
這個問題因情況而異。
如果有朋友或親人在你家這麼做,那說明他們在你家或者和你在一起時很放鬆。
如果你並不喜歡的人在你家或者當你在他家時他這麼做,可能表明他對你的掌控、嘗試掌控或不尊重。
也有些人這麼做並非要表現什麼,只是為了舒服。
但不管怎麼說,這樣做都是不衛生的。
6、Jared Anwyl
我們這麼做或許是為了製造一點慵懶的感覺?我就是一個喜歡慵懶的人。我父母家的椅子配有放腳的軟凳。在我兄弟家時,我會把腳放桌上,不過一般我都會墊本雜誌在腳下,我認為這樣乾淨些,也不會顯得太過粗魯。我不會在誰家裡都這樣;在自己兄弟家會這樣,是因為他們不介意。
不過餐桌和廚台絕對不能放腳,那樣太粗魯和不合適了。
如果說美國人把腳放在桌上時,通常傳遞出一種自信和放鬆的感受。觀者通常也不會覺得對方粗魯。那麼東方文化又是怎樣看待“腳放桌上”這一豪放的身體姿態呢?
紐約州水牛城大學心理學博士帕克(Lora E。 Park) 帶領來自美國三所大學的研究人員,邀請600多名出生在美國和東亞(中日韓)的男性和女性參與,進行了四項實驗,了解參與者在做出和看到豪放型身體姿態後的心理感受。
三個豪放型姿態分別是:
1、 雙手扶桌站立;
2、 蹺二郎腿;一條腿的踝關節搭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一手搭在椅子扶手上,另一隻手放在桌上。
3、腳放桌上;身體後仰,雙腳放在桌上,雙手置於腦後,十指交叉,肘關節向外打開。
在四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評估了與內斂的身體姿態相比(如雙手壓在大腿下方、站立時雙手環抱於胸前),參與者在做出或看到以上三個豪放型姿態時的心理感受。
為什麼美國人喜歡把腳放在桌子上?2017-08-04這才是美國
在美國留學期間,小組討論的時候就經常有美國人把腳放上桌子,laid-back的樣子。看起來並不是個人素質問題,因為是一所top25的大學。而且連奧巴馬同學也經常在白宮翹起雙腿,是美國文化隨性的問題嗎?美國人在公開場合還是很注重manner以及dress code的啊……所以,到底為什麼呢?看看這六位美國人是怎麼說的。
1、Harvey Ardman
美國人在家經常這樣。在我們看來,家具只是工具,是為家主生活得舒適服務的。另外,很多美國人不會太在意家裡是否足夠乾淨,說句玩笑話,很多人就靠地板和地毯來蹭掉鞋底的土呢(LOL)。
在朋友家和公共場合時可能會稍微注意些,但是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腳放家具上是小事一樁,不是什麼大的禮貌問題。
2、 A Torrejon
我記得上世紀50年代的一部健康主題電影Hemo the Magnificent鼓勵人們這麼做。電影稱,抬高足部可以使腿部和腳部的血液更快回流到肺部和心臟,使肺部和心臟得到充足的氧氣,促使腿部和腳部的靜脈血液循環活躍起來,從而預防靜脈曲張。在我印象裡,電影主人公是穿著鞋把腳放在桌上。
過去幾年我在國外生活,我發現在很多外國人看來,“腳放桌上”是美國人特有的不雅行為。我身邊的外國人多次對美國電影電視劇裡腳放桌上的場景表示詫異。幸好,影視作品裡這麼做的人通常是穿著鞋的。
美國人喜歡把腳放在桌上的原因還有:
• 腳放辦公桌上通常與白領階層相關聯,被視為白領特權,代表了一種自信和權力。在建築工地或工廠里工作的人便沒有這樣的特權。
• 美國人通常不太在意弄髒椅面或桌面,他們認為肯定會有人收拾乾淨。
• 美國人通常不太在意自己的鞋可能弄髒公共設施。如果餐廳里或公交車上的座椅沒到預期壽命就提前報廢了,人們會覺得花點錢更換就好了。“不關我的事(not my problem)”是很多人對此的態度。
• 美國人通常不太留意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對這一行為的忌諱,如在穆斯林文化中,把自己的鞋底給別人看是非常不敬和冒犯人的。
請注意以上只是一般情況。也有一些美國人非常重視環境衛生,並能夠替他人著想,保護公共及他人物品。然而,讓大多數美國人接受露出腳底是對他人的不敬,這個恐怕很難。
6。要有耐心。父母上了年紀後容易忘事,想不起東西放在哪兒,做事有點慢,此時子女萬不可有嫌棄心理,因為這是體現你對父母耐心的時候了。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和父母居住在一起,要接受他們的生活習慣,體驗他們的喜惡,尊重他們做出的選擇,因為這些習慣是他們多年習得的,很難再改掉了。
7。為父母安排與其他家庭成員的聚會。如果你不是父母的獨生子,要定期安排他們與其他子女見面,父母也希望多和自己平輩或長輩的親戚聚會,這種聚會讓父母感到喜悅。在安排父母與孫輩見面時,子女要向孫輩講述長輩過去的故事,並培養孫輩的愛老扶老意識。
8。安排老人參與社區活動。有時候,老年人會希望與其他同齡人分享想法,所以要讓他們經常參加社區的老年人活動,為他們創造結識同齡人的機會,如安排午餐聚會和公園裡的文體活動。這會讓老年人在同齡人群中感到精神煥發和興趣盎然。
9。對家中的佈置進行重新調整。根據父母的健康狀況和喜好對家中的佈置進行必要的調整。如果父母的關節不好,就應當讓他們住在樓下的房間裡,避免跌傷。如果他們喜歡寬敞的房間,就不要擺設過多的家具。如果他們單獨居住,就要常回家看看,為他們修理破損的物件。
10。評估父母需要護理的需求程度。如果父母過於年邁,辦一些跑腿的事情存在困難,子女這時應當積極出力效勞,如取報紙、到醫院開藥和買菜等。如果子女能為老人做好這些小事,老人會心存感激,讓他們充滿了愉悅之情,提高了晚年的生活質量。
回應
忽悠誰呢?
忽悠公知大V噴子
美國人如何孝順父母?附西方人眼裡十大標準2017-10-17這才是美國
這是美國網站上刊登的美國孝順父母的十大標準,身在禮儀之邦的中國,你又做到了幾條呢?
1。提供情感支持。這是父母最需要的幫助,他們希望孩子能知道自己的想法。應向父母詢問他們是否遇到了來自任何人或事的困難和障礙。如果父母不慎做錯事情,子女不應生氣指責,而要安慰,讓老人不必再擔心。如果子女做錯事情,要及時向老人道歉,避免他們生氣。
2。呵護父母的健康。如果父母身體一直不好,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子女應從正規的勞務公司聘請護理人員負責老人的日常起居。在家中配備各種急救藥品和設施,讓父母在發生緊急情況時能夠呼叫到自己,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到達父母身旁。
3。保證父母財務狀況穩定。有些情況下,父母在遇到財務緊張時不希望煩擾孩子,也不敢尋求幫助。作為子女,應當定期檢查父母的養老金是否及時到賬,並做出保證:如果需要幫助,請毫不猶豫地幫忙。
4。給老人建個回憶錄。老年人經常會遇到短期記憶力問題,聲情並茂的回憶會起到幫助作用。為父母準備一本剪貼本,裡面貼上熟人朋友的照片,並標註名字和地點,和過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果子女時間充裕,可以和老人一起製作剪貼本,向他們解釋每件事的細節。此外,還可以給老人製作一份日程安排表,提醒父母別忘記一些重要的事情,如服藥、就醫和體檢,並用明顯的顏色進行標註。
5。經常打電話。如果你的住所距離父母的住所較遠,一定要經常打電話問候,知道父母在做些什麼,健康狀況如何,有什麼打算,並在電話聊天過程中安排確定的時間去看望老人。
尼羅河畔,像愛玲與馬廣智這樣的中埃跨國婚姻並不鮮見。埃及華商會會長陳建南告訴記者,他在埃及生活十多年來,所知道的中國女子嫁給埃及男子的例子“有100多個”,但中國男人迎娶埃及新娘的事例“不超過5個” 。
最近,陳建南的一個朋友與一名埃及女子訂了婚。與馬廣智和愛玲一樣,兩人宗教信仰一致,男方是中國的基督徒,女方也信奉基督教。
其實,中埃聯姻存在不少障礙。對不少埃及姑娘來說,如果在開羅嫁人,男方要準備婚房,但這道門檻會難住一些暫居埃及的中國男人;要是嫁到中國這個遙遠的國度,又需要下很大決心。
但為了愛,仍有不少人願意跨越文化和地理上的障礙,正如愛玲與馬廣智在歌中所唱:“相信我們會像童話故事裡,幸福和快樂是結局。”
回應
中國大了,別的地方的男人不了解,人往高處走,我總歸呆在上海,很少出去,除了旅遊,我覺得上海男人,優點性生活強大,讓人滿意。缺點不愛衛生,交往一個男友得一次婦科病,換個男人還是這樣。其它的就不要談了,上海男人靠父母吃飯,不會做飯,靠父母洗衣不會洗衣,等等,這些都一樣,日本男人,缺點性生活不好,能力不強,還有二男不管父母,完全不管,大哥全盤管理,但是最後繼承遺產。不像中國人,兄弟都會孝敬老人。日本男人優點,洗衣做飯樣樣不精,但樣樣都會,沒有老婆,一個人生活也不會餓死。穿衣服時尚是真的,確實氣質好,中國人土點,日本男人乾淨 ,不得婦科病。當然中國大了,我說的是上海男人,外地我又沒去過,深入了解,旅遊看不出啥的。
時尚個屁,說的沒人去過日本一樣,,別把自己太當一回事,沒人稀罕你,也就是想幹你一炮而已。
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孫小迎長期關注“越南新娘”現象,她告訴記者,由於越南國內性別比例失衡,女性地位低下,加上中國和越南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很多越南女孩都願意找一個中國老公,嫁到中國來。
但是,越南姑娘遠嫁中國也並不是都出於上述原因,現在生活在廣西南寧的阮氏江就是一個例子。
她生於河內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師。2003年,她來到中國,在一所大學裡學習漢語。2010年,阮氏江碩士畢業後選擇留在中國,找到了一份當教師的工作,並與研究生期間認識的中國男友結了婚。
“我已經習慣了在中國的生活,我們結婚後也從來沒有因為文化上的差異發生過不愉快。”在阮氏江看來,中國男人更加體貼,也更願意承擔家務勞動。
現在阮氏江的生活平靜又幸福,她喜歡張靚穎、陳奕迅,每個週末都會觀看湖南衛視的娛樂節目。她正和丈夫謀劃著購房置車,假期裡到中國各地去旅遊。“我喜歡這裡,我已經融入中國了,以後會一直在這裡生活。”阮氏江說。
阿拉伯媳婦笑談:我們能彼此協調照顧
“我叫愛玲,就是'張愛玲'那個'愛玲'。”熱情活潑的阿拉伯女孩如此介紹自己,讓馬廣智驚異不已。
愛玲常說自己是巴勒斯坦人,雖然她出生在埃及,一直住在古城開羅。馬廣智則來自中國甘肅,是一名穆斯林。
大約一年前,兩人在開羅相識,最初只是在網上聊天,後來很快便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戀人。
愛玲學過漢語,就職於開羅一家中資機構,對中國這個文明古國滿懷憧憬;馬廣智那時還是開羅一所大學的在校生,精通阿拉伯語,對埃及和巴勒斯坦文化同樣充滿著好奇。
2014年春節前夕,愛玲所在的那家中資機構舉行新春聯歡會,邀請馬廣智一同參加。這對戀人彼此註視,用中文共同演唱了一首光良的《童話》:“我願變成童話裡,你愛的那個天使,張開雙手變成翅膀守護你……”
如今,馬廣智已經大學畢業,在一家石材公司擔任阿拉伯語翻譯,工作地點仍然是開羅。經過一年多的交往,兩人決定牽手一生,並在開羅舉行了一個“阿拉伯式婚禮”。
馬廣智與愛玲的宗教信仰一致,只是飲食偏好等生活習慣略有些不同。不過,兩人婚後能彼此協調照顧,倒也沒什麼大問題。
談及今後的打算,兩人說,在開羅的生活挺愉快,各自的工作也較為穩定,不過今後若是能在中國找到更好的機會,也有可能在中國定居。
小岩和察娘交往了一個多月就準備結婚了。察娘只會一些簡單的中文詞句,但她和小岩交流起來並不難。察娘連比劃帶說,小岩告訴記者,“別人都不懂,只有我能理解。”
小岩把察娘帶走時,給她的父母留下了1800元人民幣,卻給了中介5萬5,這5萬5包括機票、住宿、吃飯等花銷。
近些年,像察娘這樣嫁到中國的越南媳婦越來越多,因為近水樓台,廣西的越南媳婦尤其多,阮氏年就是其中之一。
阮氏年現在居住在靠近中越邊境的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那梭鎮平木村,2006年年底,她通過媒人介紹來到了中國。
“來中國的路上我一直很害怕,一路都在哭。”阮氏年笑著回憶,“當時不會說中文,什麼都不知道,擔心碰到人販子。”
她來自越南北部太平省錢海縣的一個小山村,有13個兄弟姐妹,家裡十分貧困。因此,儘管對未來的丈夫並不了解,儘管對未來的生活一無所知,阮氏年依然願意嫁入中國。
她自己沒想到,婚後的生活很安心,丈夫一家人對她都不錯,村里的男女老少對這個外來者也很熱情,雖然剛來時語言不通,但村里的姑娘、媳婦都會主動和她攀談,幫她乾一些農活。
在平木村,阮氏年和丈夫一家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種植甘蔗、水稻,雖然每天都要下地辛苦勞作,但她覺得現在的生活甘之若飴。在她看來,和越南家鄉的貧困相比,在中國的生活可以說是富足、幸福的。
“丈夫很愛我,每天干完農活回到家,他還會幫忙做很多家務,照顧孩子。”阮氏年告訴記者,在越南,特別是在農村家庭裡,男性很少承擔家務,“回到家裡就是吃吃喝喝”。
現在,阮氏年和丈夫已育有3個孩子,他們一家為此繳納了超生罰款。她已經會說平木村本地方言,並能聽懂普通話,還在教自己的孩子說越南語。
平時忙完了一天的農活,阮氏年會通過網絡和遠在越南的家人聊聊天,或者看看中國的電視節目。當記者問她最喜歡看什麼節目時,阮氏年笑著說:“最喜歡看廣告,因為覺得很有意思。”
阮氏年偶爾也會想念自己的家鄉,現在她每年都會回娘家兩三次,每次都會帶上丈夫和孩子。“早上從這裡出發,晚上就能回到娘家了。”
兩人早年在中國相識,現定居巴黎,其實,他們並未結婚,而是像很多法國人那樣,以愛情的名義生活在一起。
他們的家庭生活分工是“女主外,男主內”。杰奎琳是個開朗、和善的人,對方則性格溫和,杰奎琳只會講幾句簡單的中文,對方的法語也說不成句,但兩人就這樣“混搭”了幾十年。
日本媳婦感慨:中國丈夫比日本男人更尊重、體貼女人
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蒸蒸日上的時候,多數日本女性希望嫁給學歷高、工資高、身材高的“三高男性”,然後過上輕鬆自在的主婦生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日本女性步入職場,她們的擇偶觀也在發生變化。
來自中國的王先生大學畢業後留在東京工作,後與高久美小姐結為伉儷。妻子認為,較之大男子主義頗為嚴重的日本男性,中國男性更尊重、體貼女人。
比如,王先生並不像很多日本男人那樣,下班後呼朋喚友去居酒屋喝酒,而是回家為妻子做幾個拿手好菜。平時,王先生也會分擔些家務,讓同在職場的妻子輕鬆不少。
當然,由於文化差異,兩人也會時常出現摩擦,但王先生一直以尊重和謙讓的姿態,讓這段跨國婚姻過得有滋有味。
中國男性的體貼、謙讓固然能讓日本女性感到幸福,但“缺乏時尚感”往往會成為他們的減分點。
28歲的田中小姐說,她覺得中國男性的打扮千篇一律,欠缺個性,不像日本男人那樣,有著較強的審美意識和時尚感。
越南媳婦揭秘:中國男人體貼,也更願意承擔家務
黑龍江男孩小岩長得挺精神,可是由於“內向”和“不會來事兒”,先後兩次相親遭遇失敗。後來,經受不住父母的一再催促,小岩在一個親戚的鼓勵下決定遠走越南尋妻。那個親戚的媳婦就是通過中介從越南找來的。
“雙方都會挑。”小岩說,“中介帶著我和我老鄉到越南女孩們的家裡。有的是人家看上我,而我沒看上人家;有的是我看上人家,可人家沒看上我。 ”
最後和小岩互相看上眼的女孩叫察娘,比他小一歲。小岩對察娘非常中意,“就是一種感覺,兩個人在一起很舒服。”
李志和安娜不認同這種觀點。
李志說:“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會用世俗的眼光看待愛情。在我看來,兩個人相愛是自然而然的事。我想,安娜所做的可能許多中國女孩都做不到,她的善良是最寶貴的品質。”
安娜說:“中國男人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們的責任感,在李志身上我也看到了這一點。比如對整個家庭的責任感,平時家裡的髒活重活他都主動承擔,即使我在做飯時,他也會在一旁默默摘菜,這讓我感覺很幸福。還有就是對我們的愛情的責任感,他比較能夠容忍我的脾氣,生活中的小爭吵都是他主動退讓。”
哈爾濱的俄羅斯油畫收藏家王同鎮曾長期在俄生活,對俄羅斯文化深深痴迷的他對中俄跨國婚戀同樣有著自己的見解。
他認為,中國男人的穩重和家庭責任感是吸引俄羅斯女性的最主要原因。
“我接觸到的中俄夫妻,他們的生活往往是在相互理解中不斷磨合,然後才能收穫幸福。愛情既是一瞬間的事兒,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男人成熟內斂,俄羅斯女人歡快開朗,這種互補是家庭生活的黏合劑。”
法國媳婦分享:欣賞先生對祖國的赤子之心
7年前,法國女孩蒂娜與她現在的先生相識於法國,對方是一名中國男性。同是學生的兩人因在同一家公司實習逐漸走到了一起。男方畢業後回國發展,蒂娜則追隨戀人飛到北京。
後來,兩人在中國登記結婚。如今,他們已在北京安家,共同經營著一家互聯網公司。
儘管法國社會常常對中國男人存有“書呆子”“木訥”“封閉”等刻板印象,但蒂娜認為,自己的老公性格開朗,家人和朋友也都很喜歡他。
蒂娜告訴記者,當初最吸引她的,是對方身上謎一樣的中國文化。她還十分欣賞先生對祖國的赤子之心,“這樣的愛國熱情正是當代歐洲年輕人普遍缺乏的。”
不過,中國人對家庭及傳統的重視程度之高,卻是蒂娜嫁到中國後才體會到的,這也著實讓她花了些時間來適應。
蒂娜的先生法語流利,與妻子及其親友交流沒有障礙。來到中國的4年間,蒂娜也在積極學習中文,如今已能用中文流利說笑了。
與這兩人相比,另一對中法戀人對彼此的語言不甚了解,即便他們已經在一起生活了幾十年,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平靜和睦地生活。
杰奎琳現已年近60,但當年金髮美女的風韻仍依稀可見。她生於知識分子家庭,曾獲得博士學位,退休前從事諮詢業。杰奎琳的中國伴侶,比她小12歲,高中學歷。
俄羅斯媳婦表白:“最吸引我的是他們的責任感”
“深夜花園里四處靜悄悄,樹葉也不再沙沙響,夜色多麼好,令人心神往……”每當這首耳熟能詳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響起,俄羅斯女孩安娜都深有感觸,“這首歌不僅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俄羅斯民歌,也是見證我愛情的歌曲。”
那是在2003年,黑龍江小伙兒李志離開老家,遠赴位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阿穆爾州,在一個小鎮的農場裡打工。第一次離開家的李志此前沒有戀愛經歷,樸實的他心裡只想著多掙點錢,然後回國創業。當時,安娜在小鎮上一家中國人開的工廠里工作,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
“第一次遇見安娜是在小鎮上。那天我們在地裡做完工後返回住處,在路上,我一眼就在人群中看到了她,我還記得她那天穿著花格裙子,特美!”李志說,那是他長這麼大第一次有怦然心動的感覺。
後來,在周圍同事的鼓勵下,李志向安娜表達了愛意,這讓安娜感覺“有點意外”。安娜說,是李志的真誠和朴實打動了她。
沒有鮮花,沒有甜言蜜語,甚至沒有一次像樣的約會,這段小鎮愛情故事就這樣靜靜上演著。
在李志看來,真正的愛情不在於形式,而是更多地取決於兩個人的相互信任和理解。雖然安娜常常“抱怨”男友不夠浪漫,但李志認為,經受得住時間考驗的愛情才是真愛。
這段愛情最終經受住了長久的磨合,也讓安娜下定決心和李志到中國生活。2007年7月的一個上午,李志和安娜相互許下了美好的誓言,他們約定,無論富貴或是貧窮,都要彼此相扶走到人生的終點。
婚禮上,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響起,安娜情不自禁地跟著節奏跳了起來。這是李志聽過的第一首俄羅斯歌曲,也是他腦海中俄羅斯的美麗風景。
婚後,兩人的生活雖不富裕,卻過得有滋有味。李志到工廠當上了技術工人,安娜則在家中照顧一家人的生活。
然而,就在2014年春天,李志的媽媽突患腦梗塞,失去了自理能力。洗臉、刷牙、餵飯、洗澡……婆婆臥病在床的日子,安娜承擔起了照顧老人的重任,這讓李志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
李志和安娜的故事只是中俄愛情的一個縮影。隨著兩國民間交流的日益密切,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異國戀早已不是什麼新聞。
但對此,也有一些人懷疑,這些美好的愛情或許仍是建立在“物質”之上的——中國男人娶俄羅斯美女是為了更容易獲得俄羅斯國籍,俄羅斯女孩選擇中國男人則是為了金錢。
我老媽和我老婆就關係很好,回一起去買菜逛街買衣服什麼的,儘管偶爾有意見不合也會好好說道說道,我也會從中分析問題的所在,彼此妥協選折中的方法去平衡彼此,我所以結婚四五年來,婆媳之間從沒紅過臉,更不要說吵架了,我想,我上輩子一定拯救了世界
各國洋媳婦都是如何評價中國男人的?2017-07-25這才是美國
在中國的街頭,一個外國男人身邊依偎著一個中國女人,可能不會再像以往那樣匯聚太多的目光;而一個中國男人挽著一個外國女人,還是會被路人多瞄幾眼。
“這個中國男人真厲害!”
類似的讚嘆,聽起來讓人興奮,但其背後,卻折射出某種現實的尷尬——只有很少的中國男人能找到外國伴侶,非白種男性在跨國婚戀中仍處於弱勢地位。
“我喜歡高個子男人,但中國男人一般都不是很高。”
“他們都不太會說英語,很難交流。”
“通常他們不夠自信。”
這些抱怨,常常成為外國女性拒絕中國男人的理由。
但也有一些外國女人願意嫁給中國男性,並且發現她們的丈夫溫和,有責任感,愛做家務,更尊重女性,甚至連他們身上洋溢出的文化氣息也令人痴迷。
不可否認,當下的中外跨國婚姻,仍以中國女人嫁給外國男人居多,在長期以來的文化構建中,人們潛意識裡的白種男人優勢地位仍難改變。但中國男人娶到洋媳婦的情形,也在逐年遞增。
現在,隨著中國的開放程度越來越大,中國男人不再“封閉”“木訥”;隨著中國經濟越來越快地發展,洋媳婦嫁給中國男人不會再有“下嫁”的感覺。
不少人看到,自己的中國丈夫真誠、開朗、包容;也有人覺得,嫁給中國郎,就等於抓住了一個改變生活、改變命運的機遇。
聽各洋媳婦說說中國男人哪裡好
“中國文化深不可測,我總能夠在他那裡有新的發現,他也因此更加有魅力。”法國媳婦蒂娜被她中國先生身上的文化底蘊深深吸引。
“我想,看著這麼老實的一個男人竟然這麼勇敢地向我表白,一定是下了很大決心。”俄羅斯媳婦安娜被中國老公的真誠和朴實打動。
“丈夫很愛我,每天干完農活回到家,他還會幫忙做很多家務,照顧孩子。”越南媳婦阮氏年覺得現在的生活甘之如飴……
洋媳婦嫁給中國郎,有的是被其身上的“異域風情”所吸引,有的是看中其誠實的品質,有的是志趣相投,也有的最初不是“因為愛情”,卻日久生情。
我有兩週下不了地,而我的公婆卻希望我在他們幫忙看孩子的時候打掃他們家的衛生。他們希望我招呼來訪者並告訴每一個客人有婆婆在身邊幫忙是多麼幸福。他們希望我感恩,開心,而我卻只覺得沮喪、疲憊並一步步發展成抑鬱。
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什麼都沒有說,可能是因為活下來已經用盡了我所有力氣。
當我和老公、孩子終於搬出她家,有了自己的家後,我的情況好了一些。但是恢復的過程漫長而又痛苦,說實話,此刻寫這篇帖子,我的腦海裡還不斷閃現當時的記憶。現在,這些記憶不像當時那麼讓我難受,但是記憶依舊在,而且可能永遠都會在,只是我已經在學習如何應對。
我的婆婆也在學習。我告訴她不要給我打電話,她聽了。我告訴她我已收到太多育兒建議,不需要她的建議後,她也不再(或者幾乎不再)提建議了。其實客觀地講,我的確認為她是個好母親,也是個好奶奶。
我發現自己不再生她的氣是在昨天和她Skype視頻通話後。看著視頻裡的她,我發現自己不再視她為一個傷害過我的人,我只看到一個女人,儘管已做了奶奶,但還是那麼思念自己剛剛過世的母親。
她的脆弱和憂傷讓我震驚。我很早就原諒她了。但是這一次,我決定好好待她。
請不要誤解,我們仍然不是最好的朋友。我永遠不會成為她期待中的女兒。我也永遠不會完全信賴她。我會讓她記得孩子的媽媽是我,不是她。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解決掉婆媳關係中的一些難題。
我們不會很親密。我們不會很享受和對方在一起的時間。但我們會和氣、禮貌、給對方送禮物並一起參與家庭活動。我們會微笑並儘可能相處得愉快,不再彼此討厭。
在中國,婆媳關係可能是最難處理的一種人際關係,更是男人情商的考場。說實話,叔作為一家之主,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好在叔一直在努力表達對母親和妻子的關愛,讓她們知道:她們在我心裡都非常重要。至於教養孩子的問題,我們家裡已經達成了共識:言傳身教一定是父母自己的事,長輩只是起到幫忙的作用。
你是怎麼處理婆媳關係的呢?有什麼高招儿儘管留言補充!
回應
要彩禮的時候,丈母娘咋沒有想到女婿是半個兒子呢。
我父母沒要一分彩禮,六個女兒,從沒要一分彩禮,最小的妹妹79年的。當地也有很多人要彩禮,也都是像徵性的,最後全都給女兒帶走。
婆婆不把媳婦當自家人岳母卻對女婿很好岳母知道為女兒著想婆婆卻不為兒子著想。這種現象非常多現在帶孫子也以外公外婆為主。
你以後就成了你眼中的壞婆婆!女人都是一個樣!
“懷疑不再被愛”是催生婆媳矛盾的關鍵因素。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一種脆弱無力感,害怕母子親情隨著生活的變化而受到挑戰。婆婆們常常會想,“我對家庭的付出會被肯定嗎?”
這時,做兒子的有責任讓自己的媽媽知道,她的付出當然會得到兒女的肯定;這件事由兒子來做最合適。
男性在這一點上往往前瞻性不夠,而女兒們則更善於表達,會讓媽媽知道,儘管自己的人生在不斷改變,但她們對媽媽的愛和依戀永遠不變。
在我家,我老公每次打電話和他媽媽聊英超聯賽時,都會表達他對媽媽的愛和關心,這樣,老公不斷帶領家裡每一個人在家庭和諧的道路上攜手向前。
不過,我們還沒有遇到婆媳關係的定時炸彈:孩子,這是婆媳最常發生激烈衝突的地方。
如果婆婆見孫子孫女的時間不夠,如果她們認為媳婦照顧孩子的方法不對,或者如果媳婦的撫養方式與她們認為正確的方式不同,麻煩可能層出不窮。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習慣,這些習慣平時默默地進行,但和另一個家庭的習慣交匯時就會格外凸顯出來。
那麼,如果我和老公有了孩子以後該怎麼辦呢?養孩子的過程中充滿了可能引發婆媳矛盾的問題:
尿布還是尿片;
母乳還是奶粉;
電子遊戲還是國象班?
我和老公為孩子所做的決定會不會影響我和婆婆的關係?
她說:“等你有了孩子,孩子出現任何問題,我只會怪你而不是我兒子。”她只是在開玩笑,但是對有些女性來說,婆婆們的這個玩笑並不好笑。
2、美國媳婦Blunt Mom:
我曾以為,我會懷著滿腔的憤怒、自我為義和盡情發洩不滿的心情來寫這篇帖子,然後我能好受些,覺得自己依然堅強,並得到一種釋放的感覺。然而幸運的是,現在已沒有必要這麼做。我不知道是為什麼,我只知道我對婆婆的態度已然改變了。
以前,婆婆和我的關係超出一般婆媳間的惡感。大女兒出生時,她就在我身邊。儘管我明確告訴她不需要她在場,但她還是留在了產房。生產過程中她甚至還摁著我的腿。那個蠢萌的助產士一直管她叫“你媽媽”,每次我都回复她:“不是我媽媽!”我真希望自己有力氣從產房走出去。
40個小時的艱難分娩讓我的心理受到很大創傷,一度鬱悶難過,不知所措。
西方到底有沒有婆媳關係?聽外國媳婦怎麼說2017-08-16這才是美國
雖然米叔之前在這篇文章《為什麼美國婆媳關係那麼好相處?》中說過:美國的婆媳關係比較好相處,但是這也是相對而言,事實上,任何事都不是那樣絕對。
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特麗·阿普特於2009年7月在美國發行的著作《你希望我怎麼做?》分析之前20年的調查數據後指出,婆媳關係比男性和丈母娘的關係要難得多。
在美國163名受訪者中,超過60%的女性因為與婆婆的摩擦而產生持續的心理壓力,而只有15%的男性稱丈母娘讓自己頭疼。(事實是中國的婆媳關係遠高於60%,這就是中國和美國的區別,並非美國沒有婆媳關係矛盾。)
參與這項研究的女性說,她們和婆婆的摩擦通常因兩件事而起:
帶孩子和做家務。
當家裡的新成員和育兒新手(媳婦)和經驗豐富的女家主(婆婆)爭誰對誰錯時,衝突就出現了。
有婆婆擔心,如果媳婦的價值觀和做事的習慣與自己家庭所秉持的不同,那麼自己的兒子和孫子就都被“帶走了”;
有時是種族或宗教信仰的明顯不同,有時是應該誰來熨衣服這類具體的事情。
研究中三分之二的媳婦感到自己的婆婆因為兒子而吃醋,而三分之二的婆婆感到不被媳婦接納。婆婆們覺得自己被邊緣化,而媳婦們則常常感到不被肯定,生活被介入。
看來全世界的婆媳關係都不好相處,接下來我們一起聽聽外國媳婦在與婆婆的相處中有什麼煩惱。
1、英國媳婦Jumana Farouky:
我一周前才結婚,所以有婆婆的時間不長。目前來看,一切都好。在我們成為婆媳的這10天以及我和老公談戀愛的五年裡,我和婆婆的關係很好、很輕鬆。原因之一是,我們都有點小自戀地認為自己又聰慧又可愛,足以避免爭吵。
此外,還有一些原因讓我們能夠保持友好的關係。
首先是適當的距離。我和老公住在倫敦,他媽媽住在往北兩小時車程以外。因此,我不必擔心她會隨時出現,檢查我家的書架上有沒有灰塵,或者電視一有毛病就打電話找我老公。
這樣,我們避免了很多女性常常抱怨的問題:婆婆過分需要自己兒子的關注。例如有人說她的婆婆半夜要兒子過去,只為換個燈泡。對我和我婆婆來說,距離讓我們的關係更加親近。
讓我們保持良好婆媳關係的另一個原因是我老公與他媽媽的關係。婆婆曾對我說:“如果我懷疑兒子對我的愛,那麼我就有可能視你為威脅,但我並不懷疑。”
年薪30萬的美國白領在華盛頓一周要花多少錢?2018-03-21這才是美國
知名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有一檔欄目叫《金錢日記》,專注於討論現代職業女性面臨的最後一個嚴峻問題:錢。追踪千禧一代(大概在1984-1995出生),看看她們如何在7天的時間內將辛苦賺來的錢花掉的。
本週,是一名在教育領域工作的學校顧問,年薪為56,687美元。她每天糾結的問題是,“買瀉鹽還是牛奶燕麥?”
年薪 :56,687美元(約合35.88萬元)
每月工資 :3443美元(約合2.18萬元)
每月支出房租 :1125美元(約合7121元整),我和別人合租一間兩室的房子,各項平坦
研究生期間的學生貸款 :491美元(約合3108元),總金額大概有4萬美元
養老金與健康保險 :工資扣稅前各個養老金賬戶大約要繳納790美元(約合5000元),健康和牙科保險是145美元(約合918元)
羅斯退休賬戶 :50美元(約合317元)
(注:羅斯退休賬戶是401K退休賬戶和傳統退休金賬戶的綜合版本。優勢:無取款年齡下限,不依賴與雇主;劣勢:必須搭配傳統退休金賬戶,有收入限制,年存款數額低。)
汽車保險 :50.25美元(約合318元)
手機話費等 :50美元(約合317元)
我自己的網費 :45美元(約合285元)
我自己的電費 :20美元(約合127元)
iCloud雲存儲賬戶 :3美元(約合19元)
Spotify賬戶 :1美元(約合6.3元)
存款 :為夏天存550美元(約合3481元)。因為教室每年有兩個月沒有工資,所以我們要為自己存一點錢。
健身 :55美元(約合348元)
“第一天”
...
每日總計:37.25美元
“第二天”
....
http://edu.sina.com.cn/zl/oversea/2018-03-21/doc-ifyskeue0233812.shtml
有出國以後混得不好的。他們不好好學習,學會了吸毒,英語口語是在監獄裡練好的;還有國內的千萬富翁到美國裝窮領老年救濟;他們開中餐館做生意,卻學會了在小費上做文章,坑中國人的錢……數不勝數。
再來看看,那些回國後混得好的。雖然回來後,有車有房,有頭有臉,但是駕車撞人了,依舊不負責任,揚長而去;買了自帶泳池的豪宅,卻沒有時間遊一次;有了孩子卻沒時間接送他上下班,陪著他輔導作業;上班時間是你屬於工作,下班時間你屬於家庭,你就是沒時間屬於你自己一會兒。所以,混得好又怎麼樣?混得好不如混得幸福。
只要內心受束縛,到哪都是牢籠。如果你的幸福指數不高是由於你本身沒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那你到哪裡都不會快樂。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
▶錯誤三:扭轉人生只需一個決定或一次經歷嗎?
你希望你的一次經歷能就讓你逆襲,所以,你去經歷了,而你並沒有逆襲,所以,你有落差了,所以,你很不爽。
你不爽的原因就在於,你太急於求成:人的成長是螺旋式上升的,我們不能保證每一次決定都是正確的,也不能保證每一次經歷都能為你的人生加分。但是有人卻不允許自己的人生出一點錯,必須要保證人生的每一個決定都是正確的,每一次前進都是高效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必須有結果的。
試問人生有這樣的事嗎?人生的5%是歡樂,5%是痛苦,剩下的90%都是平淡無奇,都需要我們在每一個波瀾不驚的日子裡熬過去。其實,平淡的日子才是人生的常態。
正如電影《立春》裡說的:
'每年的春天一來,實際上也不意味著什麼,但我總覺得要有什麼大事發生似得,心裡總是蠢蠢欲動。可等春天整個都過去了,根本什麼也沒發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錯過了什麼。'
每下一個決定,你都會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我的人生從此就不一樣了!但其實,生命的翻轉和改變是非常緩慢的。你今晚下定決心要減肥,但是應酬來了,你還是要付這場飯局;早上的鬧鈴響了,你沒有立馬掀起被子,還是會再睡五分鐘然後再起床;你決心以後發火的時候再也不吼孩子了,但是氣頭一上來,在你吼出去的那一刻,你才意識到自己不能這樣做,但話已出口,無可挽回。
所以,在國內上學也有很多出人頭地的,留學歸國的也不一定全是社會精英。具體怎麼選擇,到底值不值得,就看在你的三觀裡把什麼放在了第一位。
回應
中國沒有我們自己想得那麼差,國外也沒我們想得那麼好。
誰在剛步入社會的時候沒有迷茫過?誰沒在剛進入公司的時候低迷過?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式的人生規劃,但是留學生們憑藉留學時期鍛煉的獨立思考和自我決策的能力可以在步入社會後迅速地轉換角色,調整心情,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做出努力。
我們從小就是在獨木橋上一路打拼過來,老師和家長們一直告訴我們好好學習,能否成功完全取決於努力程度。小升初,初升高,上大學唯一的目標就是考高分,連大學選的專業都是聽了父母和老師的意見。而進入社會,一下子沒了管束和督促,沒有人再準確地告訴你下一步該如何走,但是又期盼你做出成績時,就像從獨木橋走到了大平原上,慌亂中失去了方向。
可是外國的大學恰恰最艱苦的階段,確實沒人管著你,也沒人督促你。但是你想偷懶都不行,因為這樣是絕對畢不了業。
所以你要自己找准方向,上什麼課,參加什麼活動,雖然會有老師給你提意見,但是如果你想換專業,沒人會跳出來告訴你不行,絕對不能換,如果你想修什麼課,也不會有人站出來告訴你這節課沒用,你不許上。發展的大方向和力度還是由你自己把握。
獨立思考和自我決策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練成的,留學生比國內的學生早那麼幾年進入了'平原',早走了那麼幾年彎路,就是鍛煉了自己獨立思考和自我決策的能力。
如果說在國內只有聰明、優秀、有遠見的人會注重鍛煉自己的能力,以求得到比一張文憑更多的東西。那麼國外大學的這種環境是無形中督促著每個入學的人鍛煉自己,不然畢不了業。
也許剛回國的時候還看不出來太大的差距,但是把目光放長遠些,以後進步快的、發展好的精英中絕對有他們的身影。
▶錯誤二:你喜歡的或許是那個想像中的幻影,而不是它本身。
換句話說,你把出國想得太美好。國外的教育一定比國外好,國外的風景一定比國內美,國外的文化一定比國內開放,國外的經歷一定比國內豐富,國外的成長一定比國內快……國外真的是天堂嗎?出個國真的有那麼了不起嗎?中國作為世界GDP第二大國是有多差,多讓你失望?
對於條件普通的家庭來說,當年砸鍋賣鐵攢夠了巨額的學費生活費,把孩子送出去鍍金,可是結果並沒有像他們想的那樣,孩子走向人生巔峰,當上CEO,迎娶白富美。事實上國外大學畢業回來的孩子依舊做著普通的工作,買房子還是要靠父母出錢。這落差確實挺大的。
你為什麼要回國?
說到這裡,有很多人會問,不回來不就行了?
現在如果你去問那些海龜,為什麼要回國?你可能會聽到'因為家里人在國內','因為國內發展好'或者'不喜歡美國'等等各種理由。但是最真實最基本的理由就是留不下來,沒別的。正規留在美國的方法只有那麼幾種,工作簽證,結婚,技術移民,投資移民。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工作簽證歸根結底也就是個簽證,跟著工作一起結束,而且還需要抽籤,中籤率極低。嫁給當地人是最簡單的,只要感情真就能拿綠卡,但是能不能找到一個這樣的人還真不好說。技術移民都是留給尖端人才的,一般人拿不到。投資移民,沒有500萬人民幣拿不下來,對於那些學費都需要砸鍋賣鐵來湊的家庭來說肯定拿不出來。如果不走那些邪門歪道的話,回國成了大部分人的選擇。
但是等等待著一腔熱血的海歸們回國了,才發現自己跟不上國內職場的節奏,沒有人脈,雖然有漂亮的簡歷但是依然處處碰壁。只能老老實實地從頭做起,要靠自己的能力買車買房還不知道猴年馬月呢。現實像一盆冷水給留學生們的內心澆了個透心涼。
出國留學,到底值不值?
問這個問題的人其實犯了三個邏輯錯誤。
▶錯誤一:金錢是衡量留學價值的唯一標準嗎?
現在看來,留學生們好像工資不高,發展龜速,但是出國留學是一段無法代替的經歷。學習能力和語言功力是最基本的,海歸們從這段經歷裡收穫的是一種生存方式和小強般的適應能力。有了在另一個國家生活的經驗,試問現在隨便把任何一個留學生扔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們都能馬上適應,所有事情分分鐘自己搞定。
換句話說,留學生活會極大地開闊你的眼界,鍛煉獨立思考和自我決斷的能力,可以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這些能力遠比錢要管用。
8年前賣房去了留學不吃不喝21年才能買回2017-04-12這才是美國
8年前為留學賣掉深圳房子,如今不吃不喝260個月才能買回來:留學/出國到底值不值?
據匯豐銀行2016年的統計,美國留學的學費平均為一年33,215美元(大約22萬人民幣。)現在把這個數字乘以四就是13萬2860美金,也就是93萬。
當然只是個平均價,如果想要上一流大學,那麼一年的學費生活費起碼也要6萬美金,四年下來就是163萬人民幣。值么?
留學圈裡流傳這這樣一個老梗,說有一個人當年砸鍋賣鐵的去美國讀了博士,就為了光宗耀祖,好好掙錢。當他終於博士畢業攢夠了一百萬人民幣,準備衣錦還鄉的時候發現自己連家鄉的一個廁所都買不起了。
當時我們聽了就只是哈哈一笑,覺得這個博士真是倒霉催的。但是完全沒想過這種事情將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留學歸來,依然買不起房
8年前,小浩的爸爸為了給小浩出國留學賣掉了深圳的一套房子。當年的房價是一萬多一平,房子一共賣了60萬。如今小浩學成歸來,還在美國有兩年的工作經驗,整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了。
回國後小浩進了外企,做了一個小小的頭目,在深圳稅後8000,本來還可以更高,但是因為在國內沒有工齡,外企也只能給他開這麼多。
但是當初他爹為了他賣掉的房子,現在已經翻了好幾倍,標價是208萬。以小浩現在的工資,要不吃不喝260個月,也就是21年半才能買回來。
其實小浩的狀況算是好的,起碼他在有生之年還把房子買回來。畢竟當初為了留學賣了房子,現在一輩子都買不回來的大有人在。小浩的父母也不指望他回國以後就能賺錢養家,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
留學歸來,依然從底層做起
小浩回來能進外企,也算是跟他之前的工作環境比較相似,還是很適應的。但是還有更多人回來以後只能進國企和私企。
從美國畢業歸來的綿綿,回來以後通過家長的關係找到一份工作,可是每次老闆在非工作時間有什麼急事都找不到她,而且能感覺到每次要她加個班她都一臉不解。雖然綿綿專業知識過硬,但是這個工作態度,讓老闆不敢委以重任,只能放在最底層再磨練一段時間。
美國的職場上確實可以把工作跟生活分得很清楚,但是這回到國內的職場就有點水土不服。人情世故搞不懂,在美國習慣的那套隔中國根本就不實用。所以到頭來收入並沒有高出別人多少。
圖中黃色的線為“與家人和親戚居住”,可以看到從1967年到2012年都是持續增長的。
原因五:國人愛北漂,老美愛當紐約客。
年輕人更喜歡選擇在大城市定居和發展。下圖為1996年-2017年中25-34歲成年人選擇城市、郊區、農村的比例和趨勢:
藍線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前往特大城市發展,綠色和黃色則表示越來越少的成年人選擇待在郊區與農村生活。這一現像在小編找工作時尤為明顯,地理位置好的工作崗位特別受歡迎,吸引著來自全美各州的能人異士。而同樣優秀的工作崗位在農村或者近郊,就相對沒有那麼受歡迎。
比如醫生這個職位,小編居住在愛荷華州某近郊(離大城市2個小時),前段時間參加印度朋友的聚會,發現小小的城鎮中不知道哪裡可以聚集一百多號印度人,而且一大半還都是醫生。聊天后才得知,因為很多白人醫生更願意前往大城市,而農村和近郊城市的醫生崗位相對空缺,很多海外醫生應聘時不挑地理位置,廣撒網。最後落到頭上的工作申請很多都是在農村與近郊。
其實這與國內現狀很相似,年輕人都往北上廣發展,大城市機會多、工資高,同時房價也似猛虎呀。
“根據全美房產數據諮詢公司Buildzoom提供數據,在全美前十的大城市,市中心八公里以內的新建房產都超過2000美金一平方英尺,如果向外擴散16公里,房價則下降到一半。”2000美金/平方英尺換算成我們熟知的單位是:大約22200美金/平方米,超過十五萬人民幣/平方米,這算是天價房價了。
最後可以了解到,隨著80、90代人的成長,這個群體的買房動力不似從前,原因有很多,比如經濟危機後縮緊的信貸、消費觀念的變化、多樣化的兩性觀念、或者開放的生育後代概念等,都是讓年輕人不願買房、選擇租房或父母住的原因。
拋開買不買房而言,小編認為每人的人生節奏都不應該被社會大流所影響,不能因為同齡人都生孩子就匆匆懷孕、同齡都結婚了就急忙相親。盯著自己腳下的路,不斷的學習和豐富自己,別讓外在原因擾亂了本來成長的節奏。
回應
美國也有學位房的。
美國人均收入是我們八倍,怎麼不比較一下。
中國的富人數量都快趕上美國總人口了,對於這些富人來說,我們的物價不算高。
http://edu.sina.com.cn/zl/oversea/2018-01-04/doc-ifyqkarr7029723.shtml
為什麼大多數美國人不願意買房?2018-01-04這才是美國
這才是美國出品,作者Sherman,定居美國愛荷華州的中國留學生。
美國人不願意買房?這個問題應該細分到各個年齡段。截止到2016年末的數據,全美各年齡段的平均購房率是62.9%,與前五年相比下降了不少。通常美國人在25-34之間會為自己和家庭添置人生的第一套房產,這項人口學的需求也是房產行業一直能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如今90後也逐漸步入社會了。結婚、生子和買房也成為他們經營和即將經營的目標。但是,對於80、90這幾代人的購房率,美國媒體報導稱其一直呈現下降趨勢,這也是中國人常說美國人不願意買飯的依據吧。
在全美35歲以下的工作人群中,有房的比例僅為34.1%。年輕一代對房產的熱情不似老一代美國人那麼強烈這也產生了媒體及外界對美國人為何越來越不願買房產生的疑問。小編查詢資料,總結以下幾點原因:
原因一:購房負擔難度加大。
全美房地產協會用房屋價格中位數除以家庭收入的中位數,來計算全美房屋購買力指數(以上圖為例),美國歷史平均購房指數約等於130%,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家庭的收入為美國的中位數水平,這個家庭工作1.3年可以購買價格位於中位數的房產(假設沒有賦稅和消費)。
從數據上看,年輕一代也是具有購房經濟能力的。不過對年輕人來說,最大的阻礙就是首付,通常為20%。但是因為年輕一代的經濟收入要少於其他年齡階層,又或者整個經濟環境的變化(簡單來說,如圖2008年,數值開始上升,購房難度加強),都顯示他們買房指數難度在增加。
原因二: 學生貸款的增加,加大了未來購房的難度。
根據美聯儲2017年第一季度的數據,全美學生貸款金額達到一萬四千四百億美金。
原因三,生活方式的改變
除了學貸和購房能力,生活方式的變化也成為延遲購房原因之一。相比存錢買房,年輕一代更願意花費19美金購買“網紅三明治”來享受生活。小編找到國外媒體表格,顯示年輕人花費在租房上越來越多。
圖中可以看到最後一項Renter Shelter(租房)近十年間從9%增長到了12%。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租房,在吃穿用度上增加生活質量。
原因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年後選擇與父母住在一起。
通常來說,結婚、生子等人生事件能促進人們購房的計劃,但是如今的成年人有更開放的兩性概念、獨身拼事業、長期與父母居住。這都是美國人購房計劃延遲的另一原因所在。
“華裔人群在美的微妙境地。”
最後,米叔認為這個事件反映出了亞裔,包括華裔人群在美國的微妙境地。紐約是亞裔的大本營之一,有著諸多的亞洲餐館,客觀講,亞洲餐館的顧客絕不僅限於亞裔。而紐約時報又是美國自由派色彩最濃的媒體之一。
所謂自由派,一大特色便是比起保守派更為關注少數族裔的利益。但是,比起非洲裔和拉美裔,自由派對亞裔的關注則少了很多。
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自由派的媒體在抱怨非洲裔和拉美裔受到歧視,但很少看到他們關注過亞裔(也許最近的事件還是亞裔被美聯航強行拖下飛機,但各路媒體都對此有報導)。
相反,一些自由派媒體還在討論要不要把亞裔的入學名額給非洲裔和拉美裔,眾所周知各大常青藤學校,亞裔的人數是不成比例的多。
雖然從個體角度來看,有很多成功的亞裔,特別是集中在科技領域。但是,相比起非洲裔和拉美裔,亞裔人口偏少(直接的後果就是選票少,這是極為致命的),對政治也較為不關心。
另外亞裔的不團結也是大家心裡都清楚的。所以從整個亞裔群體來看,政治地位很低,存在感也低。
有時我們聽一些人介紹說,美國人不搞辦公室政治,不搞鬥爭。其實,是因為亞裔還沒有升級到能參與鬥爭的層面,在哪有鬥爭。最後撒一波雞湯,願中國和華裔族群越來越好。
http://edu.sina.com.cn/zl/oversea/2018-01-05/doc-ifyqkarr7335400.shtml
美國人到底有多熱愛中餐?看完數據嚇一跳2018-01-05這才是美國 我有話說
自從19世紀中頁,淘金熱為美國帶來了一大批第一代中國移民,至此中餐產業在全美迅速紮根、創新和推廣。
根據統計,美國有93%的成年人吃過中餐,10-13歲的小孩中有39%喜歡忠誠感,只有9%喜歡美國菜。
就因為美國人對中餐的熱愛,目前全美已有超過45000家中餐館,平均下來,每家銷售額大約43萬美金/年。
美國人真的了解中餐文化嗎?
中餐在美國大致分兩種:傳統中餐和美式中餐。
幾乎每家餐館都會有兩份菜單,一份提供給老美;另一份隱藏菜單給國人。就算隱藏菜單沒有被打印出來,服務生也會看人推薦菜式,廚師也會根據不同顧客做出不一樣的風味。
即便是主營目標客戶為中國人的傳統中餐,也至少會有幾道經典美式中餐料理,比如:左宗棠雞、陳皮雞、蒙古牛、宮保雞丁等。
米叔當年在大學時,課後老美同學興奮地邀請一起品嚐周邊新開的中餐館。當時看著朋友吃得津津有味,不忍打擊他的熱情,硬著頭皮把一盤裹著麵粉、甜醋醬的炸雞肉塞到口中,腦中則想著下次要弄一個火鍋給他們嚐嚐。
隨著中餐融入了老美每家每戶,各大媒體也會偶爾“蹭蹭”中餐的熱度。隨著中餐融入了老美每家每戶,各大媒體也會偶爾“蹭蹭”中餐的熱度。
例如前幾天,紐約時報為一家即將開張的中餐館做宣傳,為了突出“東方文化”和美感,美食造型師將筷子斜著插入菜品中,將筷子與西方牛排插在一起擺拍,希望表達中西方的融合。
這麼重視咱中餐,點贊。想說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概念是挺不錯,可米叔仔細看著圖中的筷子擺放位置,這不是祭品的擺盤嗎。這放到咱家,長輩早急眼了。紐約時報居然會犯這樣的錯誤?
緊接著米叔點開了評論,不少了解東方文化的網友開始吐槽、調侃紐約時報對“其他文化的無知”。
隨著網友們的轟炸,紐約時報沒有進一步解釋,而是更改了一張沒有筷子的照片。不過,這張筷子的照片也告訴我們,儘管中餐在美國遍地開花,可是一些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對於亞洲文化仍很無知。
同樣在今年四月,紐約時報因大肆報導波霸奶茶是一種新事物和新趨勢被噴無知。網友不滿地表示這個“新事物”在美國已經有30年了,紐約時報睜開眼看看清楚。
很多網友認為,這件事件反映了美國主流媒體的文化盲點,而解決的最好辦法就是讓更多的有色人種進入各大行業的高層。
美國男人下班後愛打遊戲嗎?
近十年,電子遊戲帶給孩子們無限的歡樂,同時更多的遊戲也吸引了成年遊戲玩家。在美國平均遊戲者的年齡為35歲,
· 18歲以下游戲者有25%,
· 18-49歲遊戲者有49%,
· 50歲以上游戲者有26%。
其中男性玩家為60%,我們可以看到成年男性是北美遊戲市場的主力。
根據2017年的數據,63%的住戶中至少有一人是遊戲愛好者,每周大約投入3小時在遊戲上。近期更有報導稱,年輕一代的男性對遊戲上癮而疏於工作,這樣的趨勢值得警惕。
雖然遊戲與電視的數據相比,小巫見大巫,但是,下班後打遊戲的數據近幾年一直在上升趨勢。遊戲內容和形式在電競市場快速地更新換代,也許未來有一天將代替“電視”這項休閒活動也說不定。
美國男性下班後愛運動嗎?
近十年來,健身風潮從西方國家湧進了國內,年輕人越來越崇尚去健身房鍛煉或者在戶外慢跑等運動。熱愛運動也是我們對美國人的印象之一,那麼下班後的美國男性會花多少時間在健身房呢?
印像很豐富,但數據很骨幹,研究表明下班後,美國人對待運動並沒有很熱情。
2016年,只有21%的美國人下班後會去健身房鍛煉,男性群體數據為22.7%,絕大多數的美國男性在下班後並不會每天鍛煉身體。
也就是說,四個美國人中只有一個下班後每天會鍛煉,他們大部分錶示將鍛煉放在早上或者周末。
所以,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下班後的男性是這樣分配時間:(按投入時間多少排列)
· 第一名看電視
· 第二名社交(陪伴家人,好友)
· 第三名遊戲、電腦及電子產品使用
· 第四名運動等愛好
下班後,換個地方繼續工作?
根據2017年美國人工作狀況中心(AWCS)發現,美國人不能完成每週40小時的工作量,越來越多的人將工作帶回家。
因為工作的複雜內容充斥著私人生活,人們的壓力、休閒時間被打斷的頻率在持續上升,有一半AWCS受訪者表示,某些時候他們不得不將工作帶回家中以滿足雇主的需求,但對此態度很負面。
AWCS的報告中,2/3的人表示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成高強度和快節奏的工作內容。特別是35歲以下未上過大學的美國男性,工作時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同時還處於養育孩子尤為重要的時間段。
下班後的歡樂時光如何保證?如果這樣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提供“合理”工作時間的工作很可能持續減少,從而“過度勞累”“低薪”會成為新的現象。
數據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
美國男人下班後做什麼?絕對想不到2017-08-21這才是美國
中國男人下班後愛有酒局,日本男人下班後愛去居酒屋,那麼美國男人下班後愛做什麼呢?
美國男人下班後愛看電視嗎?
隨著的互聯網和智能電子產品的普及,我們投入電腦、手機上的時間越來越長?電視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中國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轉型做網絡播放模式,是否因為我們有了手機、電腦,就產生了這種錯覺,電視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
但是在美國,下班後休閒排名第一仍然是:看電視。其中,全美男性愛看電視指數遠超過社交、遊戲、運動等活動指數。他們平均每天看電視5.3小時/天(休閒時光)。
為什麼他們這麼愛看電視?看看他們是怎麼解釋的:
“看電視很輕鬆,一點都不費腦子,讓我遠離生活的枯燥和壓力”。
“下班後,我帶著孩子一起看,因為電視、ipad數碼產品能讓他們安靜”。
“大學時期party夠了,現在下班後筋疲力盡,我只想窩在鬆軟的沙發上看電視”。
“愛看電視的原因特簡單,這項娛樂不用付出體力和腦力,玩遊戲我都覺得廢神,不如坐著看電視就能使我快樂”。
“美國大部分地方都需要開車,晚上營業場所很少,看電視是最方便也不麻煩的放鬆方式。”
這也難怪,美國除了大城市(旅遊城市)的夜晚比較繁華,絕大部分地區的夜晚都寂靜得像“行屍走肉”裡的“無人區”。同時米叔也不建議晚上出去嗨,畢竟沒有天朝的夜生活安全又豐富。
米叔在美國時,就發現老美家中的電視特別多,甚至有任性的老美恨不得每個房間都塞一台,幾乎老美家中都有4-5台,當聽到米叔說自己家中只有一台電視時,很多老美投來了不解的目光。那時米叔內心一萬隻傲嬌馬奔過:在天朝,誰晚上守著看電視呀,和朋友出去擼串才是王道。
美國哪個年齡段的人看電視時間最長?
· 24歲以下,每週看電視2小時以上的
· 25-34歲,每週看電視26小時左右
· 35 -49歲,每週看電視37小時左右
· 50歲以上的美國男性看電視最多,有的地區數據顯示到達每週50小時
以上是看電視的數據,不包括看DVD,沒錯!美國人如今還有租DVD(電子版),每天有將近6百萬老美上網租看影片,每天3百萬的老美在公共圖書館租影片。
這讓米叔記起90年代去樓下影像店租碟,那時候施瓦辛格大叔、山村老屍姐姐、周潤發都陪伴著我們成長。美國如今還保留著租影片的形式,只不過更多是通過網絡付款後直接獲得電子版本。
► 然後就去上寫作課,老師一般就讓我們自己寫文章,然後教一些寫作技巧之類的。一般我寫兩頁只要30分鐘,之後我就默默玩手機。只要能及格,老師也不會說啥。
► 第四節課是剪輯課,有時候我就和班裡的漂亮金發妹子聊天,有時候就剪剪視頻。
► 第五節課是代數,挺簡單的。我前面坐了個學霸,我倆是朋友,所以有時候我讓她幫我做作業。
之後就是午飯時間啦!和12個最好的朋友一起吃好吃的,超開心!
► 第六節課是美國歷史。我就一邊上課,一邊和旁邊的妹子調調情~課也不難,只要背背歷史就可以啦。
► 下面還有駕駛培訓課,還有音樂課,之後就回家咯!一般我先去運動一會,然後去樂團排練。
► 我一般晚上6:00-8:00才回家。我不怎麼做作業,考試前突擊一下就能得個B。
► 9點左右我就洗完澡上床了。但是,我一般凌晨兩點左右才睡覺,這個時候是高中生最亢奮的時候啊!我一般找女生打電話聊聊天,或者和朋友玩網絡遊戲。偶爾會做作業,突擊一下考試。
總的來說,我的生活還是挺安逸的。其實作業挺多的,但是我不會太在意。只要學的差不多,老師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很多同學容易焦慮,我覺得是因為他們太在乎成績了。
5、 Annabella Paris 女高中生
上學超累的好嘛!
► 我訂了7個鬧鐘,從早上5點就開始響個不停。大概6點左右才能掙扎著爬起來,收拾收拾,急急忙忙去趕公交。
► 到學校之後,沖向衛生間,塗個睫毛膏,美美噠~ 然後踩著點去上課,上課超無聊的,我都不知道學這些有啥意義。下課了再去趕別的課,有時候那些高年級的還會在那指指點點,超沒禮貌。
► 再上兩節課之後就可以吃午飯了。學校真的很沒人性,午飯時間才給20分鐘!吃飯的地方就那幾個,但是有1200多個學生等著吃飯。一般買到飯之後我三秒鐘塞到嘴裡,然後狂奔到教室……
► 吃完午飯後還有一節課就放學啦!這個時候真是度秒如年……快下課的時候大家就開始收拾東西了,老師就在一邊抱怨,但是沒人理他。
►到家之後,我一般去咖啡店坐一會,然後走回家,玩玩手機,或者小睡一會。有時候看心情寫寫作業。通常我會去朋友家玩到9:30才回來。然後洗澡,玩會手機,上床睡覺。
我不怎麼在乎成績,也不怎麼寫作業。但是我不建議你們學我啊,我成績還是挺差的。
3、 Ryan 男高二學生
我的一天是這樣的:
► 1。起床,吃早飯,準備上學。
► 2。和朋友到處晃一晃,玩玩手機,然後上課。週一我就和朋友一起抱怨抱怨,如果是周五就和朋友一起激動一會!
► 3。上課,或者和朋友偷偷講話。好多人就乾脆玩手機。
► 4。吃午飯,和朋友一起去食堂,摸摸魚,吃吃東西。
► 5。接著回去上課,跟同學一起抱怨為啥還不放學。
► 6。最後一節課結束的時候,可以回家啦!有時候坐公交,有時候蹭朋友的車回去,或者溜達回去。
► 7。回家是最爽的。有些人就一直玩手機,有些人出去找朋友玩,或者做別的事。當然啦,有時候作業還是要做的。
► 8。吃完飯,上床睡覺,然後循環第二天!
在美國,老師可能不是特別嚴格,就算你不做作業也不會罰你什麼,最多就是給你零分咯。但是我覺得最爽的是,你可以選自己喜歡上的課!
4、 Adam Lee 男高三學生
身邊大神太多了,但是我就普普通通啦。感覺對於我這樣的一般學生來說,上學還蠻輕鬆的。
► 我6:30左右起床。額……有時候先把我弟弟叫起來,然後我再繼續睡20分鐘……
► 7:10,去把車發動,帶上咖啡,再檢查一遍書包,帶上弟弟出發!
► 第一節課是化學。其實我一整天就這一節正經點的課。老師就一直讓我們記筆記,煩死了。但是也還好啦,我的好朋友坐在我後面,還有兩個玩的好的妹子坐在附近,我老是開玩笑叫她們“老婆”,哈哈哈~最開心的是,有個超可愛的妹子坐在我前面,我喜歡邊寫筆記邊逗她~
► 之後就是樂團時間啦。其實,我是玩打擊樂的。高年級的同學會組織活動,我們關係也挺好的。基本上,我們就是坐那摸魚啦,隨便玩玩,但是該做的還是要做。
► 20:30 吃晚飯,然後,接著做之前的事。
► 22:00 嚴格來說,10點我就該睡覺了,但是實際上不可能這麼早睡。
► 24:00-1:00 睡覺覺!
我的時間安排可能有點怪怪的,因為我不參加運動,而且我選了三門大學課程,通常大家都只選一門。(美國高中生可以提前選脩大學課程,之後可以轉成大學學分)
2、Sierra Olson 女高二學生坐標印第安納州
► 4:30到6:00之間起床,有時候早一點,有時候晚一點。起來之後就看看手機,我知道這個習慣不好,但是無所謂啦~
有時候我在家裡吃早飯,有時候乾脆不吃了,或者去學校吃。之後換衣服,我也沒有製服可以穿,換完衣服有時候化個妝什麼的。
檢查檢查有沒有忘帶東西。我特別怕忘帶東西,有一次因為忘帶學生卡差點不能參加考試!
之後準備中午吃的便當。我們學校雖然提供午飯,但是要排很長的隊,而且食堂的東西根本不值那個價。如果還有時間的話我就坐著玩手機,時間差不多了就出發。
► 6:30左右我老爸會送我上學。學校也有校車,但是那個車簡直不是人能受得了的……自行想像吧……
► 6:45左右到學校,然後就站那等老師過來開門,我們一般都會提前到教室。
到學校之後,有時候去吃早飯,有時候我去自動販賣機買點飲料。
然後就看看書,玩玩手機,和同學瞎聊一會,或者把大提琴拿出來調音。對了,我加入了學校的管弦樂團。
► 從上午7:15開始上課,下午2:23放學。第一學期的時候,我放學之後一般會去練高爾夫球,玩到差不多4:45。週二的這個時候,我會去舞蹈社跳舞,大概3:30結束。如果是周三或者周四,我要一直練大提琴練到3點。週三或者周一的時候,就去參加合唱隊排練,從下午6:00練到8:00。
我一般在很晚的時候才開始寫作業,11點左右才能上床睡覺。在周日的時候,我會去給一個三年級學生輔導功課,大概從11:15開始直到12:15結束。我也有一些別的愛好,但是不一定花多少時間在上面。我覺得我去年的生活非常沒有計劃,所以,希望今年我能把自己的時間管理的更好!給自己點個贊!
美國高中生活很輕鬆?不存在的2018-04-19這才是美國
看看美劇和電影裡的美國高中生們,每天談情說愛,好像根本不需要學習啊?比如說美國經典青春片《歌舞青春》裡面的高中生,每天忙著打扮,各種課外活動,天天party,聊各種無聊八卦,議論帥哥美女,還動不動就唱歌跳舞!再看看我們,清一色的藍白制服,灰頭土臉,埋頭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中……
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讓這幾個美國高中生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真實的美國高中生活是什麼樣的!
1、 Ashley Pione 女高二學生坐標俄亥俄州
我在美國俄亥俄州郊區的一所高中上學。我不知道其他學校是什麼樣的,反正下面是我的個人經歷:
► 6:50 起床,準備上學。首先,我需要先花一段時間翻箱倒櫃找各種東西……
► 7:10 公車來啦!公交可以坐30個人,一般我上去的時候裡面大概坐了10個人,所以還行吧,不會很擠。
► 7:20 抵達目的地,我每次到學校都很早,因為公車到站的時候通常還有半小時才上課。通常我就學學習或者上會網。
► 7:50 上課啦!第一節是化學課,因為馬上要考試了,我每天都要學好幾個小時,而且還有作業要寫。
► 9:47 化學課下課,下節課是美國研究,學一些歷史和語文之類的。這門課馬上也要考試了,所以大家都在復習。
► 11:31 美國研究課結束了,終於可以吃午飯啦!
► 12:00 午飯吃完了,現在去上高級科研課,這是一門教你獨立調研的課程。我現在手頭有兩個課堂項目正在進行,一個是自己編寫關於中風診斷的算法,還有一個是建立研究數據庫。但是,因為馬上要考試了,而且教這門課的老師人很好,所以我就用他的課來複習,準備下週的考試。
► 13:50 結束之後,我接著去上環境科學課,然後繼續複習。
► 14:42 放學啦!一般就可以直接回家了。但是如果有社團會議的話,一般就4:00-4:30回家。到家後我一般吃點東西,玩一個小時左右,放鬆放鬆。
► 16:00 通常這個點又要開始學習了。要學多久一般取決於今天忙不忙。但是基本上都要學幾個小時。結束之後,我就開始發郵件,找找實習,或者看看有沒有志願活動可以參加。
18歲之前就離家,會讓自己的經濟狀況更糟。
報告顯示:
成年之前就離開家的男性,其一生的資產比21-24歲離家的人少184,877 美元(約126.6萬人民幣);
女性少106,977美元(約73.3萬人民幣);
年收入平均低約3000美元(約2萬多人民幣)。
18-20歲離家,也很不錯。
這個年齡段離家的男性資產比21-24歲離家的人低99,834美元 (約68.4萬人民幣);
女性低25,768 美元(約17.7萬人民幣);
然而,年均收入只低不到900美元(6165人民幣)。
25歲以後才離家獨立生活的人,年收入比21-24歲離家的人平均低5280美元(約3.6萬人民幣)。
資產同樣受到影響,據估算:
25歲以後離家的男性一生的資產比21-24離家的人少20,779美元(約14.2萬人民幣);
女性的資產少95,676美元(約65.5萬人民幣)。
小編也是在21-24歲之間離開家的,看了以上信息,竟然莫名受到了鼓舞。小編以為,是鷹總要遠走高飛,父母需要及早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然後在合適的時間放手。
或許如美國網友說的,美國人對'獨立'過於迷戀,但小編覺得,咱們中國的文化倒是可以多多藉鑑美國人的'獨立精神'。所以,趕緊趁21-24歲(楨:?) 之間離家吧,或說不定還能多賺點錢呢,嘿嘿。
Beth Knoll-Casey
作家/博主、三個孩子的媽媽、Avon銷售代表、程序員
很多人是這樣,但並不是全部。很多孩子至少在大學期間會住在家裡。成年後還和父母住在一起,的確不多見。大多數情況下,子女想要展開雙翅,探索周圍的世界,享受完全獨立的美好感覺。
Carlos Eduardo Oliver
世界公民,住在華盛頓特區
有人說,美國人性格的標誌就是個人主義。美國人渴望獨立,沒有什麼比不勞而獲更令人不齒。
幾乎所有上高中的孩子對父母的期待也是如此。不管是讀大學還是工作,一旦成年,他們就想要獨立生活。
當然,大多數家庭不會在孩子滿18歲那天就等不及要把他們請出門。但是,有的父母會這麼做,或許是出於同輩人的壓力。
多數父母會給讀大學的子女提供經濟支持,但有的孩子要自己支付高等教育的費用(靠學生貸款)。
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
在我自己的國家,有35歲的成年男人還住在父母家裡,生活讓媽媽照顧(做飯、洗衣、打掃房間。。。),把父親當提款機,真是太可恥了。
3。調查數據
看了以上網友的回帖,相信大家都知道答案了。是真的,只要可能,美國人最晚大學畢業後肯定會選擇離開家獨立生活。
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小編再給大家透露一個重要信息:
據澳洲一項最新調查表明:從父母家搬出的時間對於一個人未來可能擁有的財富具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你認為和父母住在一起可以幫你存更多錢,那你就錯了。
21-24 歲時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澳洲人比過早或過晚離家的人在人生的中後期可以多賺185,000美元(約126.7萬人民幣)。
該發現發佈在墨爾本大學一份名為《澳大利亞家庭、收入與勞動力》的調查報告中。這項調查自2001年起已經採訪收集了17,000名澳大利亞人的數據。
報告指出:21-24歲搬離父母家的人,到35-54歲時,收入和資產狀況是最好的。
Tim Nygaard:曾就職肯塔基大學
我是迫不及待想要搬出去自己住的那種。17歲那年,我如願搬離父母家。那是上世紀60年代,那時的美國人非常渴望獨立,有很強的'自立'意識。現在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很多人20多歲時還會搬回父母家去住。
Sean Bard:萊斯大學化學專業學士·2006年畢業,一直在美國
高中畢業後,我離開家去1,400英里(2,250公里)以外的城市上大學。大學畢業後每次回來看父母,我都沒有在家裡停留超過一周。我弟弟也是如此。不過,我妹妹之前幾個月住在父母家。她剛從國外工作幾年回來,需要好好思考下一步的計劃。
Isaac McQuistion:18歲從父母家搬出去就再沒回過頭
在美國大多數地區,人們的觀點和文化習俗的確如此。我上大學那年搬出父母家,從那以後就沒怎麼在父母家住過。我的兄弟姐妹,還有我妻子,都是這樣。
就像另外一篇回帖裡說到的:這是美國人迷戀'個人主義'和'獨立意識'的表現之一,同時也說明美國人信奉'依靠自身努力實現美國夢'的理念。畢業後仍和父母住在一起,顯然是一種'恥辱'。這表明一個人未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且拒絕'長大',缺乏獨立生存能力。
可以說,這樣的人就是'寄生蟲',會受到所有親友的側目。人們一般不會認為和父母住的人是出自對家人的愛和依戀。
美國文化的'主導形態'是把自己和其他人'分隔'得越遠越好。
和父母住一起的人,形像是這樣的:
30多的大男孩,住在父母家的地下室,打著電動,從父母的冰箱裡拿東西和飲料填肚子,苟活人世。
同樣地,如果子女搬出去後,父母常常跑去子女家,也會被視為過度介入子女生活、缺乏自理能力、不尊重孩子獨立生活的權利等等。
其實仔細想想,和子女保持過分的距離恐怕會讓老人非常孤獨。儘管美國現在的情況基本上仍舊和我上面說的差不多,但其實已經開始改變了。
不合理的學生貸款債務,再加上很多行業薪水不景氣,使得美國出現了越來越多'幾代同住'的家庭。
究其原因,無非是受困於經濟狀況。比起從前,現在大多數人直到上了一定年紀才買得起房。
人們仍舊認為和父母住是一種失敗的表現,但是因為這種情況越來越普遍,也就從'失敗'變為'常態'了。
美國人到了18歲就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嗎?2017-03-13這才是美國
在美國,那些畢業後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絕對是一種'恥辱'。這是我們對美國的刻板印象?還是事實如此?隨著美國經濟的下滑,這種情況有什麼新變化?這才是美國翻譯Noah根據New.com.au上的數據調查和Quora上美國網友的回答,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美國人的'獨立精神'。
西方文化非常看重'獨立'的價值。別說大學畢業以後了,小編老早就听說:美國人到了18歲就會離開家獨立生活。
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1。投票數據
我們先來看一組美國網站上的投票數據。
Giantbomb.com發起了一場以:'你多大時搬出父母家的?'為題的投票活動。
(父母家?聽起來好傷心。小編現在還把'父母家'當自己家。。。Well。。。)
如下圖所示,共有356人參與投票。
(雖說投票的人不多,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個年齡段都顧及到了。
結果顯示,18歲時搬出的佔比最高,達到17%。
加上'17歲'和'<16歲'這兩組,18歲以前(含18歲)離開父母家的占到了25%。
也就是說,四分之一的人18歲之前就搬出父母家自己住了。
另外,如果我們計算一下24歲前搬出父母家的人所佔比例,數字是76%。
我們姑且把24歲看作大學畢業的平均年齡,那麼可以推斷:有76%的人在大學畢業後即搬出父母家,獨立生活。
當然了,一個小小的網絡投票可能說服力有限。下面,我們一起看看美國人怎麼說。
2。網友回帖
有位國人曾在美版知乎Quora上提問說:
'我是中國人。上中學的時候,老師曾告訴我們說美國人大學畢業後就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當時這讓我們很吃驚。這是真的嗎?'
下面是美國人的回复。
Tom Stagliano:高級航空航天工程師(畢業於麻省理工)
在我生活的地方,一旦家裡最小的孩子上了大學,父母就會賣掉房子,搬去別的地方,不會留下新的地址。。。過去幾年我聽說過好幾例這樣的事。。。
Andrew Jenkins
我認為這是美國文化里特別怪異的一點。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別人知道你和父母住在一起,要么會瞧不起你,要么對待你的態度就變得輕慢了。我覺得,人們歧視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這很荒謬。
(小編表示贊同,獨立並不意味著一定不能住一起啊!)
雖然'約炮文化'是現今的常態,但很多人還是不願去'約',而是喜歡和同一個人在一起。畢業的時候,一般的學生只和兩個人發生過關係,而1/4仍然保留著童貞。
數據表明,四分之三的學生在大學中都保持專一的戀愛關係,而'約炮'對於剩下四分之一中一些不想戀愛的人來說,是一種更為舒服的選擇。
Wade在她的報告中寫道:
'完全禁止'約炮'不見得是好事;強迫每個人進入戀愛也不可能,而且一段壞的戀情可能會讓人陷入幾個月的惡性循環,這會破壞友誼,導致情緒壓抑、控制欲增強、身體或情感上受到傷害、出現嫉妒心理,最後只能費力地去結束。'
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性愛觀呢?
美國東北部緬因州的一所文理學院,製作了一檔專為新生提供性教育的節目(Talk About It)。節目講述真實的故事,討論健康的'性'應該是什麼樣子。
作者Tom Wolfe將現在大學生性行為的特點描述為'一壘是接吻,二壘是口交,三壘是做所有能做的事。而本壘,才是記住對方的名字。'
對於現在越來越自由的性行為,節目倡導的價值觀值得我們學習。
無論作何選擇,我們都應做到安全第一、徵得對方同意、注意身邊的'朋友'。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更好地理解'性',也能為大學創造一個更健康良好的環境。
回應
公知大V噴子:若從中國人的價值觀說,在美大學生也太放蕩了,簡直是在淫窟中。若從美國人生活價值觀說,這種開放性性行為沒有道德負擔,沒有道德負罪感,令人輕鬆、愉快、自由,更令人愉悅。
Monto和他的研究搭檔Anna·Carey做了一項綜合社會調查,抽取了1800名2002到2010年進入大學('約炮文化'發展的高峰期),年齡在18到25歲之間的年輕人進行研究,並將結果與1988到1996年之間的學生樣本相比。
他們發現這兩組數據中性行為的頻率幾乎相同。過去的學生甚至還略多,每週一次以上的比例為65.2%,而這十年來'約炮'更多的學生為59.3%。
兩組擁有性伴侶的數量大致相同,都有大約三分之一表示在過去的一年中不止和一個人發生過性行為。每組也有約一半的的承認自己18歲後和兩個以上的人有過性經歷。
兩組之間的關鍵區別是發生性關係的對象。過去的學生更傾向於一個固定的性伴侶,而現在的年輕人則更為隨意,可以和剛認識的人或者朋友發生關係。
但是數據表明,44.4%的年輕人表示,他們會在隨意的約會中或者和不熟的人發生性關係,而這個比例在上世紀學生的組中僅為34.5%。68.6%的年輕人表示可以和朋友發生關係,而上一輩的人中能接受的僅為55.7%。
而且上一輩的人更願意有一個固定的性伴侶或者配偶,比例達到84.5%,現在年輕人對於這個問題的認可度下降了將近10個百分點。
'現在美國大學生對於'性'和'婚姻'的觀念正在改變,他們越來越晚結婚',Monto解釋道,'這也意味著等到結婚才發生性行為越來越不可能。'
總的來說,波特蘭大學的研究證明了'約炮文化'的存在,雖然對性行為總數沒有太大的影響。
大學裡這種隨意的性愛觀念,仍然引起了'約炮文化'以外人群的關注。近期,《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Bob·Laird寫道:
這種隨意的性文化'很可能由酗酒引起,會導致更多性病傳播,意外懷孕和青年的不自尊自愛。這還會改變男女之間的戀愛關係,奪走其中的愛、浪漫和深深的關懷。'
不過社會學家Lisa Wade指出,'約炮文化'不一定像外界想像的那麼不健康,或像聽起來那樣隨便。
她在一項研究中指出,90%的學生表示他們的校園因為少量的'約炮'事件而被貼上標籤,大多數人都渴望穩定的關係,相比較'約炮',他們更喜歡正經的約會。
雖然許多學生仍然約炮,但是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樣頻繁。只有不到20%的學生經常約炮,而三分之一的人對此很抗拒,剩下的只是偶爾約一下。
一個普通大學生'約'的數量大概是7個人,而且這其中並不是所有都會發生性關係。'約炮'其實是一個比較模棱兩可的概念,可能僅僅是'穿著衣服接吻'。
許多人擔心這樣隨意的親密關係會影響現今年輕人健康的戀愛,但Wade並不這樣看。
美國大學真的非常開放嗎?2017-06-29這才是美國
米叔之前在這才是美國公眾號推文中就分析過《揭秘美國“約炮文化”的真相…組圖》,裡面介紹了美國網友對約炮的看法,今天米叔重新從專家數據調查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看看他們有什麼出入。
'據2011年的在線大學社會調查(online College Social Survey),70%的大學生都在大學裡'約'過。而且20%的女性受訪者,以及四分之一的男性表示他們大學四年在校期間'約'過十人以上。
絕大多數的'約炮'都是在酒精的影響下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大學校園是一個'危險'的地方,受到性侵的女性數字驚人。'
每年夏天結束,新的學年即將開始時,許多大一新生的父母可能會感到焦慮,因為他們對美國大學中的'約炮文化'早有耳聞。不僅是外國媽媽,留學生媽媽們也是聞風喪膽,那麼,到底他們的孩子在留學期間有沒有受到影響?
最近,一項來自波特蘭大學的研究或許能為這些家長帶來些許寬慰。
近年來,大學生性行為的數量和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相比,沒有太大改變。改變了的是他們發生性行為的對象。
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Martin·Monto表示,'通過研究,沒有證據表明過去這些年大學生性行為的數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無法證明他們對'性'的態度已經非常開放。'
但是研究結果顯示,'約炮文化'雖然沒有使校園中性行為的數量增加,卻使學生更容易和他人發生關係,而不是在一段固定關係里安分守己。
美國統計協會數據
數據顯示:
過去一年中一周至少一次性行為:1966-1988 65.2%;2002-2010 59.3%
過去一年中有一個以上的性伴侶:1966-1988 31.9%;2002-2010 31.6%
18歲之後和超過兩個人發生過性關係:1966-1988 51.7%;2002-2010 50.5%
過去一年中有與隨意約會或者剛認識的人發生性關係的經歷:1966-1988 34.5%;2002-2010 44.4%
性伴侶是自己的朋友:1966-1988 55.7%; 2002-2010 68.6%
只和配偶或者固定性伴侶發生關係:1966-1988 84.5%; 2002-2010 77.1%
我們可以看到區別:現在的學生不太可能只有一個固定的性伴侶,他們更容易和朋友約炮,或者在約會時隨便發生性關係。
商業公司也是如此,對於級別較高的人也不會直呼其名。並且,美國人在工作中就算有什麼意見的話,一般也不會直接挑戰上司的權威。
相比之下,丹麥這類北歐國家的公司,同事之間的“平等度”就更高,沒有那麼在意頭銜和職稱。
丹麥裔美國作家Kay Xander Mellish在LinkedIn上寫道,“他們敢於挑戰自己的老闆。丹麥的員工更喜歡那種'開放式政策',能自己獻計獻策的,告訴他的上司,或者是公司經理他真實的想法。”
如果他同意經理的策略或者觀點,他會直言不諱地說出來——因此在丹麥很多公司的會議上,每個人都可以發言。
11、 美國老闆們更“事無鉅細”
喜歡和團隊成員一起工作,專注每一個細節,是美國老闆和丹麥這類北歐國家老闆在工作方式上的另一個不同。
Mellish表示,在丹麥,老闆們更傾向於獨立工作,只有必要的時候,才會和團隊成員一起工作。團隊合作不僅僅體現在工作上,從美國大學起,學生們就已經被天天植入“團隊合作棒棒的”、“未來你們是離不開團隊合作的”。
因為在課程設計中無處不在的“團隊合作”,很多校方會要求教授的課程設計中必須加入:小組作業、小組討論、小組演講等“團隊”形式。但實際上,學生們抱怨連連,每學期每個班都會有小組間為此撕逼事件發生。
另外,當兩國人在一起交流時,美國老闆的專注點是每一個細節,丹麥人腦子裡卻是,“為什麼他們要把所有的東西都給我?我真的不需要知道這些細節。”
米叔在大學時,教授們回复郵件都很及時,甚至有次小組熬夜討論時遇到問題,晚上1點給導師發郵件,導師居然秒回,總之,養成隨時隨地刷郵件的習慣不會錯。
7、 美國人不怎麼和同事打交道
密歇根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與其他國家的人相比,美國人在工作場所之外與同事有社交活動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如果在工作之外與同事見面,通常是在特定的場合,比如慶生或者升職。
但這不是什麼好現象,因為根據Accountemps的一項調查,全球近三分之二的員工和57%的高管認為,當你和同事是朋友的時候,工作效率會有所提高。
8、 美國人對自己的工作沒什麼自豪感
大多數美國人不像其他國家的員工那樣,對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充滿認同。
日本就非常尊重那些成就“shokunin”的人,大概客可以理解為“精通某一行業”。福特漢姆大學教授Ben Cole二月份在《商業內幕》雜誌的一次採訪中表示,美國人都很兢兢業業地工作,以此養家糊口,但他們中很多人都忘了“過程和結果一樣重要。”
Cole說:“在美國,很多員工認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養家糊口,其實一份工作歸結到底,是需要自我認同的。需要對自己的工作有自豪感,認為自己在做一份有意義的工作。”
9、美國人的工作滿意度也不高
根據Universum的2016年對世界各國工作滿意度的調查,很多國家都把美國甩出去一大截。美國位居全世界上第36位,和南非、菲律賓和哈薩克斯坦差不多。排名前五的國家是:丹麥、挪威、哥斯達黎加、瑞典和奧地利。
10、 美國職場等級分明
美國人都很看重商業頭銜,如果某個人是博士學歷,就一定會尊稱其為“XX博士”,稱呼教授職稱的人也一定會加上“教授”這個頭銜。
米叔在這需要說明下,美國與國內在“教授”“博士”稱呼上有所差異,在國內“教授”貌似更加受到尊重,而國外正好有所相反。
雖然很多教授是博士,但學生往往稱呼教授為“DR.XX”而不是“Professor xx”。在美國無論什麼職業,只要是博士學歷,稱呼“Dr”一定錯不了。
老美對“Dr vs Professor”是有所區分的例子有很多,例如:米叔在大學時曾上一門管理內部風險課程,課程並非傳統模式,教授是來自安永的高管。
米叔在第一次郵件中稱呼為“Dear DR.xx”,但教授則回复:“請稱呼我為Professor,我並沒有PHD博士學位”。另外,老美學生間也會對教授頭像進行討論,為此還會專門上網查詢教授簡歷。
*注:根據2008年的數據,法國夫婦兩人法定的產假天數合計為318週(足足有6年的時間),其中有薪產假為22週。西班牙夫婦兩人合計為312週,其中有薪的產假為18週。德國和瑞典,夫婦休產假的天數不如法國多,但帶薪的產假天數卻是經合組織國家中最多的——德國夫婦法定可休天數合計是170週,有薪產假47週;瑞典夫婦合計163週,有薪產假也為47週。英國新生兒父母享受的產假時間在歐洲國家居於中等水平,夫婦法定的產假天數合計80週,其中有薪產假13週。
美國人在對於休假態度上,女性還能被理解為把家庭放在首位,而男性則會被別人認為對職業的懈怠。
4、美國人喜歡坐在辦公桌前吃飯
美國人還因時刻把自己綁在辦公桌前而聞名。根據2015年的一項調查,只有五分之一的美國人會在午餐的時候離開辦公桌,大部分人都是邊吃飯邊工作。最可怕的是,數百萬美國上班族還會為了工作而不吃午飯。
看看法國、西班牙、希臘和其他歐洲國家,午休時間常常超過一個小時,而且基本上沒人坐在電腦前。
5、美國人很少午休,也懶得活動
在美國,即便是吃完午餐,他們也懶得出去走走,而是一直埋頭工作工作。看到身材大隻的同事午餐時拿出一份塞牙縫都不夠“火雞三明治”或者“便當沙拉”,忙起來確實會邊吃邊做事,但是工作的忙碌還是與公司大小、城市位置、行業有著直接聯繫。
而在瑞典,大部分上班族都很享受“fika”,這是一些公司製定的比接杯咖啡時間長的休息時間,公司員工會在這時候聚會和社交。許多北歐公司都在每天的工作中準備兩個休息時段,一個上午,一個下午。
研究表明,工作中偶爾起身休息一下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創造力,恢復注意力,更好地記住各種信息。
6、 下班還會發電子郵件
很多國家認為,美國最糟糕的工作方式之一就是下班後還會給同事發郵件,或者繼續回复郵件。
在其他文化中,對於工作和個人生活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區分,兩者很少互相干擾。Storti提到,法國在這方面就採取了比較極端措施,允許員工在工作時間後,不用回復與工作相關的郵件。
“在歐洲,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內會100%投入,但是他們回家之後,一切就已經結束了。他們很討厭被工作的事拖到很晚。週末的電子郵件也是這樣,即使是發件人也沒指望收件人會立即回复。”
他還提醒,“如果他們週一來公司的時候,看到你在周天給發了郵件的話,會為此感到十分不爽。在他們的觀念裡,美國人就是這樣,工作生活攪在一起,不會停止工作。”
美國人勤奮嗎?來看看美國人的加班狀態2018-05-02這才是美國
印像中的美國人總是早晨6點多早早出門,下完3點就早早收工到沙灘上曬太陽了,果真如此嗎?事實上,相比較其它歐洲發達國家的“自由”和“人性化”,美國人才是真正的“工作狂式”的模式!一起來看看他們加起班來到什麼狀態吧~
1、 平均工作時間很長
根據知名統計機構蓋洛普(Gallup)於2014年的一份報告,美國全職工作的員工每周平均工作47小時,居世界上第一,明顯高於西歐發達國家。但米叔默默想說,這也就是在西方國家中而已,在咱國人眼中部分美國人也是很愛“磨洋工”的。
在歐洲,《工作時間指令》規定歐盟僱員每週工作時長不得超過48小時。在英國曼徹斯特商學院工作的美國籍教授Cary Cooper指出,德國和瑞典等一些歐洲國家的員工,每週工作時間差不多是35個小時。
《跨文化交際》的作者Craig Storti表示,歐洲人認為美國工作狂式的工作實際上並沒有有效地利用時間。“歐洲人認為,高成效的工作,應當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而不是時間越長越好。”
2、美國人很少休假
每個國家的休假時間各不相同,但美國人的休假時間似乎最短。雖然大多數公司每年都為員工提供兩週左右的帶薪假期,但真正休假的美國人很少。
根據職業網站Glassdoor的數據,美國員工平均每年只休了公司給的帶薪休假時間的54%。
相比之下,像瑞典這樣的國家,每年有5週左右的帶薪假期,所以他們對美國的工模式都十分抗拒。
Cooper教授告訴美國《商業內幕》雜誌,“相比較其他因素,美國公司更看重生產力。目前在美國,工作中的倦怠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各公司、行業及工會都在討論這個現象。其他國家的員工認為,如果不隔一段時間休一次假的話,就不能很好地在工作中保持狀態。”
3、 產假也少得可憐
根據2014年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美國和巴布亞新幾內亞、阿曼這些國家一樣,不保證女性有帶薪產假。雖然有無薪產假,但《家庭與醫療休假法》規定,最多也只能休12週,比世界上其他國家少很多。
例如:在芬蘭,孕婦可以在分娩前7週開始休假,並且假期可以一直持續到分娩後的第16週。而準爸爸有8週的帶薪假期時間陪伴自己的妻子。
但是,這些美國人也是談福利的。那麼他們口中的福利又是什麼呢?
自己雇主提供的福利!在美國找工作談待遇,工資固然重要但配套的福利也千萬別忘了看,這個差別可是很大的。
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醫療保險。美國傳統上醫保主要是通過各個雇主向保險公司集體購買然後提供給僱員的,哪怕是奧巴馬醫療改革也沒有改變這個現實。每月的保險費一般是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當然費用的多寡和負擔比例各單位各異。
和中國一樣,有保險並不等於看病抓藥就完全不用錢。保險的理賠範圍、理賠規則也可以相差很遠。也就是說,不同單位的醫療保險質量是有很大區別的。當美國人說福利好時,很可能就是自己單位的醫保好。
有工資的人要交社保稅,該稅的主要用途就是支付現在老年人的社保退休金,也可以改一個說法,說成政府替你儲存起將來給自己發退休金。一般社保退休金是不夠花的,因此很多人需要有補充退休金賬號。這經常又是單位提供的。美國人經常說的401k、403b就是補充退休金賬戶。
一般是這樣的規則:僱員自己每月向賬號投錢,然後雇主也會投一定的錢。僱員投多少自然是僱員自定(但有法定最高限額);雇主所投比例自然由雇主定規則,差別還是非常大。
可以完全沒有或者1%、2%工資,高的可以是7%、10%的工資;有的單位還實行浮動制,高年資的僱員多,低年資的少甚至沒有;有的單位是雇主投和僱員一樣多或者多1%、2%,這等於獎勵愛積蓄放眼未來的好員工。
非常明顯,給一個在補充退休金方面比較慷慨的雇主工作意味著退休無憂,當然是普通人很看重的福利之一。
除此之外,常見的單位福利還有失業保險、短期長期殘疾保險、人壽保險等。有的單位甚至可能開設托兒所幼兒園餐廳等設施,低價甚至免費給職工使用。這些無疑也是福利,只是基本與政府無關。
最後筆者想說一下,中美是兩個很不同的國家,有著各自的歷史和社會邏輯。編造一個不存在的“美國”來愚弄國人甚至牟利固然不道德該譴責;但國人自己也應該警惕,時時刻刻問自己,這個說法是否和美國社會價值觀一致?如果不一致,那麼瞎編亂造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回應
別說了 我天天高喊中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還不行麼
其實你的潛台詞是美國才是最好的國家
美國福利謠言的背後有著怎樣的真相?2017-05-26這才是美國
提到美國的福利制度,一直以來國內很多人有這樣的觀點:醫療是免費的,上大學是不用錢的,孩子是國家養的,甚至生孩子是有大量補助的……
但是你如果細心注意一下新聞,特別是如果你不放心並且英文沒問題、可以自己看美國媒體的新聞,你就會發現這些說法明顯不靠譜。比如說醫療明明是很貴並且個人負擔很重,大學學費也是非常貴,大學學費貸款總額早就已經超過萬億美元……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出現理解偏差的主要原因又是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很多國人使用自己對福利的邏輯思維去套美國,編造一個完全不存在的社會。在大部分國人看來,之所以稱為福利,自然是國家統籌資金統一發放,並且越多越好。但是,這並不是美國社會對福利的理解,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相反南轅北轍。
美國社會和政治一直有左右之爭。需要說明一下美國的左右和中國左右定義是不一樣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完全相反。左派主張大政府高福利隨之而來自然是高稅收;右派相反,主張小政府、請政府不要太乾涉私人生活,因此肯定低福利,但也低稅收。左右之爭向來此消彼長,但社會的共識基本是不要走極端、以中間偏右為好。
既然是中間還偏右,自然是不會有太多福利的,本文開頭的那個神話也只能是神話。有人可能要問,美國人為什麼不要政府高福利?這不很好嗎?
在美國人看來這一點也不好。政府不會生錢,羊毛出在羊身上,錢最終還是你自己付。而美國社會一向是相信甚至有些迷信私營企業私營經濟,認為私營會帶來高效率且物美價廉,對政府運作並不太感冒。因此國人心目中的那個天堂在大多數美國人看來半點都不像天堂、倒有點像地獄。
當然這不等於美國政府完全沒有提供福利。主要在這幾方面:老年人的社保退休金和醫療、退役軍人的醫療、低收入家庭的食物補助、低收入家庭未成年人的醫療。需要強調,最後一項必須是低收入家庭加上未成年,目前低收入的成年人可以在部分州得到政府醫療福利,但在其他州卻不行。
這也引出美國福利和其它社會制度一個很重要的特徵,那就是製度經常是各州自定、很不一樣的;因此了解美國談論美國最忌諱的也就是以點帶面,從一個地方的情形推廣到全國。
很明顯,普通人是有工作有收入的,家裡的成年人不可能從政府拿到福利,甚至家裡的孩子都拿不到,生孩子有補助更是天方夜譚了。
美國禁忌實在太多,像是你跟非洲裔講葡萄口味的汽水是歧視,你跟墨西哥裔講豆子是歧視,你跟伊斯蘭教徒講頭巾是歧視。我跟Roberto 一個亞裔、一個墨裔,都是少數族裔,我常常看到不同族裔的尤其是白人朋友,非常努力地假裝沒有注意到我們的少數族裔背景。但一位白人朋友因把Roberto 不小心叫成Robert,少了一個o,我老公便老大不高興,拉下臉來糾正對方,說他的名字是西班牙文發音,不是英文,對方嚇得屁滾尿流,馬上道歉,怕被冠上種族歧視的罪名。
這些是種族的,政治上的禁忌也很多,有一次我跟一個臺灣來的體育記者一起在阿拉巴馬州跑林書豪的新聞,他跑到一半被球隊公關叫去談話,他回來很洩氣地跟我說,他穿的T恤出了問題,原來他在臺灣隨便買的T恤,上面的人像是希特勒,體育記者自已根本沒注意,我一聽便知道要不好了,希特勒被白人至上的偏激派視為袓師爺,阿拉巴馬當時剛發生白人至上偏激派主導的殺警事件,正敏感當中,而且在美國,希特勒幾乎是邪惡殺人魔的同義辭,罵人希特勒是非常嚴重的。
體育記者不知情把希特勒人頭穿在身上在球場上穿梭,若是被攝影機不小心拍到,球隊有可能會被觀眾抗議的。球隊公關於是要求體育記者全程要穿上外套。體育記者顯然不知事情的敏感度,幾分鐘後,他為了搶拍照片忘了穿外套,馬上又被球隊公關請去,這一次則直接禁止他回到球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outsider 的言論免責權有其界限,不要以為是免罪金牌,可在斷頭臺上救人的。
二○一四年,一群明尼蘇達St. Thomas 大學的學生想弄一頭駱駝來校園做活動解壓,結果被抗議,有人說駱駝是白人用來罵阿拉伯人的,有人說這是虐待動物。主辦單位覺得很無辜,不知為何幾個月前他們請麋鹿來學校就沒問題,駱駝就不行。總而言之,駱駝敵不過抗議聲浪,最後真的沒來成。駱駝事件發生之後,在美國引發許多討論,美國的禁忌是不是太多了一點?先不要說自我審查對言論自由造成的危害,種種禁忌造成不同族群的人很少能放下心防溝通,對彼此的了解便越來越少,雙方的鴻溝越來越深,在要求達成共識的民主制度裡,便很容易造成施政牛步化。
有一個叫Travel Taboo(旅遊禁忌)的網站搜集了一些在美國不該做的事,比如
‧ 不可以問收入、財產等個人資訊
‧ 不可以在人前脫鞋子,所以到美國人家拜訪除非主人要求,不然絕對不可脫鞋
‧ 不可以在人前吐舌頭
‧ 不可以不問對方是否同意之前就抽菸
‧ 不可以在人前用牙籤
‧ 不可以在公共場合補妝(化妝)
‧ 不可以不跟小朋友打招呼
‧ 不可以在女主人未宣布開動之前就開始吃東西
‧ 不可以在吃東西時發出咀嚼的聲音,嘴巴裡有東西不可以說話
‧ 不可以在晚上坐地鐵,地鐵上會有吸毒的、賣毒的跟幫派分子
其他還有很多條我懶得翻譯,就不列出來了,但以上這些「不可以」,除了地鐵那條絕對是胡說八道之外,其他大致符合美國人一般的習慣。
大家此時一定在想,這麼多哪記得了?我在美國住了二十多年,嫁了個美國老公,自已都成為美國人,我都還常出錯。
有一次一起旅行的朋友說她不舒服,下午的行程就不參加了,我想我們帶了一大堆藥出門,Roberto 又是醫生,就很好心地問:「妳那裡不舒服啊?」Roberto 馬上出面糾正:「不能問人家生什麼病的啦!除非她自已說。」我跟女朋友道歉,對方馬上說:「沒關係,沒關係。」
各位,這就是outsider 的好處,美國人將大大小小疾病,大至癌症小至長針眼都視為隱私,他自己說得,但是問不得,但我因是外國來的,是outsider,有言論免責權。人家常常會說:「她不知道嘛,沒關係。」
給我發現我有這個outsider 免責權之後,這還得了,我便常常運用在採訪上。有些問題明明很敏感,老美一般是問不出口的,但我因有某些程度的免責權,便問得大搖大擺。
比如在美國,宗教信仰、政黨屬性、擁槍反槍、墮胎議題都是禁忌,美國自由派與保守派壁壘分明,撕裂的程度,我覺得比臺灣藍綠之爭還要嚴重。所以除非很熟的朋友,已知對方的底細,在一般聚會時是不會談起這些敏感議題的,以免不小心破壞了聚會的氣氛。但因我是outsider,問對方信什麼教,有沒有槍,都很自然,對方也答得自然。所以我跟Roberto 出門應酬,大多由我負責聊天,帶回的八卦可比Roberto 聽來的精彩多了。
美國生活禁忌多 跟非洲裔說葡萄汽水可是歧視!2018-05-01 范琪斐分
我個人認為駐紐約特派員最好的福利之一,就是有很多採訪李安導演的機會,一項我很自豪的紀錄,就是我訪問李安導演的次數可能是華人記者之冠,我從「囍宴」就開始訪問他,而且有好幾次超過一小時的訪問。這倒不是我很會問,而是導演很會講,尤其講到他的電影時,常常一發不可收拾,有時為了趕時效,我還得跟李安的助理李良山使眼色呢。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二○○七年為了「色.戒」在威尼斯訪問他,我們談到了在中國大陸拍片的經驗,李安嘆了口氣說,他在美國,人家說他是臺灣來的,是「outsider」(外人),他到臺灣,有人會說,你在美國住久了,你是outsider,在中國大陸,自然有更多人說他是outsider ;我當時已在美國住了十七年,深深理解他這話的涵意,因為是outsider,很多事只能看在眼裡,是說不得的。
但李安這話還是有玄機,因為李安最被人稱道的,就是他可以把一個跟他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故事,拍得讓「insider」(內行人)都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感性與理性」讓英國人嘖嘖稱奇,「冰風暴」、「斷背山」對美國文化的剖析也是經典,在「斷背山」的威尼斯記者會上,一個美國記者提到,李安對美國牛仔文化掌握之精確,讓這個從小在美國牧場裡,跟牛仔一起長大的她佩服極了,她說電影裡連牛仔們吃的豆子罐頭的品牌都是那個年代的牛仔們最常吃的。李安將他的outsider 身分發揮得淋漓盡致,正因為是outsider,有了距離,更為用心,很多事觀察得更精確。
在美國住這麼久,我也有我的outsider 哲學,而且我覺得我的outsider 身分,非常利多於弊。
美國社會表面上看來非常開放,言論超級自由,但你若以為這表示你在美國啥都能講,啥都能做,你就大錯特錯,美國社會禁忌之多,動不動就踩到地雷。
據投資界2017.12.31報導,美國無樁共享單車市場排第一的“Limebike”創始人鮑周佳稱,目前美國共享單車市場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傳統有樁車,基本沒有任何競爭力;二是跟在Limebike及隨後無論是產品還是資金等都相差很多的追隨者;三是國內進軍海外市場的摩拜與ofo。目前Limebike投放不到半年內,騎行總量達100萬次,用戶留存率高達60%。Limebike陸續登陸美國30多個市場,包括25個城市12個大學城,如華盛頓特區、西雅圖、洛杉磯等。和Limebike佈局全美的無樁共享單車相比,Citi Bike顯然並不是一個體量的競爭對手。
讓我們看看永安行在二三線城市的有樁共享單車:如果不說這是“中國的共享單車”,你覺得和美國的有樁共享單車有差嗎?此外,有樁共享單車在美國的競爭力,比起無樁共享單車,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
要比有樁共享單車,中國有,美國也有,都可以拿來比。要比無樁共享單車,中國有,美國也有,也都可以拿來比。用美國的有樁來比中國的無樁,是蓄意帶節奏,還是真的“體現了中美兩國的區別”,恐怕只有那位博主自己心裡清楚了。
回應
其實這組照片很反映公知的作風,狀況都沒搞清,就開始呱呱了,真是無知者無畏……
如果兩個圖片對調,公知大V噴子解讀,剛好反過來。停放散亂的如果在美國,代表——自由、活躍、潮流、思想開放、方便為民、改革創新;(在中國則是民族劣根性)被固定樁限制的如果是中國,代表——毒菜、束縛、死板、落後……(在美國則表示人民素質高尚)。
前年,一個美粉吹在美國旅遊,其中路過一個小店,見到一個美國大爺穿著拖鞋,把腳翹在桌子上,這女人羨慕的說:看,人美國人多自在多坦然啊…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8_01_03_441669.shtml
兩張共享單車的照片,也能看出中美兩國的區別?
2018-01-03,一名微博網友上傳了兩張共享單車在中國和美國的照片,稱“體現了中美兩國的區別”,引發網友熱議。
引起爭議的照片中的自行車,是紐約公共自行車系統Citi Bike(花旗單車)。該系統在2013.5.27營運,是美國最大的公共自行車系統,目前共計投入了6000台自行車,330個駐車站。
看上去似乎是美國那邊的共享單車比較乾淨整潔?然而馬上有網友反駁稱:“美國那種固定樁式的共享單車,早就被中國淘汰了,並不適用。”
那麼“固定樁”式的共享單車,真的早已被中國淘汰了嗎?
在一線城市,有樁自行車面臨著乏人問津的尷尬。不過,在二三線城市,有樁自行車似乎仍有其生存之道。據北京商報1月2日報導,2017年共享單車行業的黑馬“哈羅單車”(已與永安行合併,實際業務由哈羅單車團隊負責)先後進駐杭州、寧波、福州、廈門、天津、哈爾濱等城市。而永安行則主要覆蓋三線及以下城市及周邊縣、鎮、區等,主要業務以政府付費投資的有樁公共自行車為主。
哈羅單車透露,截至2017.12.22,哈羅單車已經進入150多個城市,註冊用戶達8800萬,日訂單超1000萬,同時還進入了140多個景區。極光大數據則指出,目前共享單車市場佔有率前三為ofo、摩拜單車和哈羅單車,2017年11月這三者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為5.34%、5.33%和0.69%。
總的來說,有樁共享單車在中國的一線城市處境尷尬,但在二三線城市仍然有生存空間,說它在中國已經被淘汰,顯然是不合實際的,但要說這“體現了中美兩國的區別”,更是純粹胡說八道了。
所以,大家看一下西方的記錄、電影與文藝作品,很少出現類似女性高高在上,願意嫁給誰,誰就應該感激不盡。更多的鏡頭是兩人一見鍾情,立馬開房上床,熱火朝天地干起來,兩情相悅,沒有一方好像人家欠了你似的,個個弄得很委屈,好像“感情妓女”。
這個事兒也可以從中西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西方的神話與童話中,仙女之類的美女,都是嫁給王子,皆大歡喜,例如白雪公主、美人魚等等;而中國神話中的美女最後都是下嫁給打柴的、種地的、放牛的、打長工的,例如牛郎織女、天仙配等,東方文化就給人一種女人“下嫁”給你,你要感激不盡,三生有幸……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加上養兒防老的傳統習慣,中國嫁女兒一直以來給人“賣女兒”的感覺,要的彩禮越來越大。這個在西方完全行不通,愛嫁不嫁,等到老姑娘,你嫁不出去活該。
同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一些老外抱怨,他們的中國妻子在性生活上太不配合,弄得每次和她做愛,都好像要她施恩一樣。本來男女性生活就不一定協調(男人總是稍多一些),如果一些女的特別做,特別裝,動不動就拒絕,更多的時候是半推半就,久而久之,不明就裡的老外,就有些頂不住了。
還有一些生活習慣,在兩人戀愛時都不會暴露出來,但一旦生活在一起了,就無法掩飾了。我這裡說的不都是說的壞習慣,而是有些生活環境培養出來的習慣。例如大聲說話,在一些公共場合不知道禮讓,這些都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學會的。例如,我現在做代購,常常去商場,稍微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所有商場的門口,幾乎只有西方人為東方人把門拉著的情形,很少看到東方人進出後回頭看一下後面是否有人,稍微把門扶一會的。你可能覺得這事不重要,可是,這是西方人最看重的禮節之一。如果一個老外發現自己的妻子總是在這方面顯得“沒有教養”,肯定會失望的,感情自然也會受到損害。
當然,還有很多生活習慣與壞毛病。但這裡主要說了中國女性的,其實,由於文化的不同,西方人也有很多生活習慣在我們看來無異於壞毛病,是不可容忍的。這個,我不准備娶西方老婆,所以,我不太清楚,你們自己去體會吧。
回應
首先沒有數據證明嫁給老外就離婚率高。其次老外本族群的離婚率是多少,跨國婚姻的離婚率又是多少?
換個說法,娶了中國女人的老外,為啥多以離婚收場?會不會更好?
種族不一樣啊!生活習慣不同啊!
文化不同,價值觀不同,年紀越大越會懷念自己的文化。
總有人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
其實,包括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跨越上下五千年,逃不過七大姑八大姨的文化,不是那麼容易融合,更不能說穿越就穿越的。尤其是結婚的女性已經成熟到擁有了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
我前後在西方國家與文化氛圍裡生活了20多年,早年非常積極地“融入西方文化”,或者有些人口中說的“融入主流社會”,但當我真正了解之後,我卻突然覺得,我並不想“融入”,或者說,不想委屈自己“融入”。無論從飲食,還是平時的為人處事,我不是不能融入,而是我不想融入。當然,我在西方長大的兒子正好相反,無論我如何試圖讓他們繼承中國文化,但他們長大後,還是和我南轅北轍,全盤西化了。
這種文化上的差異與鴻溝對普通人來說,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對於生活在一起的兩個人,那就不那麼簡單了。首先你不可能為了另外一個人剔除自己的文化基因,你也沒有能力去按照自己的文化基因改變另一半。涉外婚姻最後走向失敗的最大的原因就是試圖改變另外一半。這方面,中國女性顯得尤其勤奮和固執。我認識的好幾位老外不得不離婚,就是因為一開始還好,甚至中國妻子都是抱著羨慕西方文化而嫁給他,可稍微久一點,她們就來勁了,看人家這不順那不順,最後開始改變人家。想一下吧,你不會為他們徹底改變,人家的文化雖然可能比你短了幾百年,但也不會為你改變啊。
另外幾個離婚最多的原因雖然也都和文化有關,但卻比較具體,涉及到生活習慣與個人性格。例如,在性生活與財產上,中國女人——尤其是稍微有點姿色或者認為自己條件不錯的,總把這些東西當成是自己的資本。例如,中國女性一結婚,就天經地義地認為,不但丈夫個人的資產,甚至人家家族的資產都理所當然有了她一份。實際情況是,西方婚姻中,財產相當明確,大多數夫妻結婚很久,財產還是相對獨立和分開的,更不會無厘頭要求人家家族的財產。
中國女人普遍有一些很奇怪的想法:我嫁給你是對你好,你要對我的青春負責,你不能辜負我……我不知道這個情結是從何時開始的,是不是和中國傳統上富人娶很多老婆,皇帝三宮六院,一般普通人娶媳婦不容易,窮人就只能打光棍有關。總之,中國女性常常給人感覺她們嫁人很委屈——這事兒很奇怪,畢竟地球上男女比例大致相當,世界上幾乎都實行一夫一妻制,你不嫁一個人,那就只能單身,或者給人家當小老婆了。
嫁給老外的中國女人,為啥多以離婚收場?2017-10-20
這些年,嫁給老外的中國女性越來越多,偶爾也會見到一兩個帶著外國妻子的中國男子,但數量可以忽略不計,主要還是中國女性嫁給老外的故事。而且,就我所知,可以用“供不應求”來描述,也就是說,還有更多老外想找中國女性,可苦於沒有門路,語言也不通,基本上都抱恨而終。當然,也可能有一些中國女性想嫁到外國去,但由於內向不說,我也不得而知。總之,我能看到的是身邊有很多老外對中國女性很好奇和渴慕。
什麼樣的中國女性容易嫁給老外?這個我以前都寫過了,沒有不尊重的地方,實話實說吧:總體來講,嫁給老外的相當比例的中國女性以東方標準來評判,相貌都是平平的,有姿色的非常少。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老外渴慕的中國女性都是具有“東方特點”的,或者這些老外認為的“東方特色”。
由於全球化與西風東漸,東方的審美標準也漸漸西化:臉上棱角分明,大眼睛、高鼻樑、白皮膚與丰乳肥臀等等西方對美女的標準也成了東方人的認知,但想一下就明白了,如果西方老外要找一個白皮膚、大眼睛、翹屁股的妻子,他在自己族群中有大把可選的。可既然有東方美女情結的老外要想娶一位中國姑娘,自然是選臉上棱角不那麼分明甚至圓乎乎的,鼻樑不那麼高甚至塌鼻子的,皮膚嘛?黃色可能更好,或者曬得黑乎乎的“健康美”……
所以,中國人這些年對嫁給老外的中國女性基本上都沒有那麼嫉妒,例如鄧文迪、韋唯這類美女,在中國根本無法進入選美的第一輪淘汰賽。
那麼,為什麼和老外的婚姻往往無法持續呢?我這里當然不是說鄧文迪,她那種婚姻就是為了不持續的,否則,她就栽進去了。我說的是嫁給老外的普通中國女性。關於涉外婚姻離婚率偏高的報導和分析都有很多,我最近也看到一篇採訪四位同中國妻子離婚的老外,他們所說有一定道理,但也是一面之詞。既然相愛結婚又離婚,原因肯定不是單方面的。不過,我這裡還是主要分析一下中國女性,因為我寫的中文是給中國人看的,也希望有即將嫁給老外的女性看到後,好好評估一下自己是否適合這樣的婚姻。
中國的涉外婚姻離婚率高最大的原因當然是文化。任何跨族群婚姻都有這個問題。我們可能對異族文化都很好奇,甚至會喜歡,例如國內這些年因為羨慕人家的製度而愛屋及烏地把西方文化(不能等同於文明)也說得很美好。這多少影響了一些羨慕嫁給西方男人的中國女人。
回應
想听實話嗎?扶貧,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官員和當地村民斂財的方式了。廣西東南部某貧困村村支書的兒子長期在南寧開奧迪Q5,買了房。這個村長期是扶貧村。但凡參與過扶貧的人都知道,扶貧的水有多深,腐敗有多嚴重。
趕緊去舉報啊,國家有獎勵的。
扶貧,必須解決基層黨組織戰鬥力不強的問題,解決農村黨員幹部“雙帶”能力不強的問題,讓一個村的黨支部成為一個組織生產、銷售的戰鬥組織,讓每一名黨員幹部成為種養殖能手,銷售能手,讓黨組織成為脫貧“一個也不能少”的堅強集體。
一看就沒在基層呆過.
感謝提醒。我高中畢業就回鄉種菜,當了八年農民,種過溫室,養過肉雞,羊,後來考出來的。歡迎你提出你的觀點,我來回答你。
說得對!貧困地區伴隨的基本是黨組織比較弱狀態。扶貧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黨的基層組織是不可能實現目標的。
五是完善扶貧開髮用地政策。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充分考慮扶貧開發及易地扶貧搬遷需要,統籌安排建設用地規模、結構和佈局,優先安排脫貧攻堅用地。出台更加靈活的國土資源管理政策。按照應保盡保要求,加大對扶貧開發及易地扶貧搬遷地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支持,符合條件的節餘指標可在省域範圍內流轉使用。增減掛鉤收益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及時全部返還貧困地區。對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利用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發展休閒農業,建設用地指標給予傾斜。
六是鼓勵廣大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廣泛參與扶貧。2014年,國家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在扶貧日前後組織開展系列活動,以募集資金。啟動民營企業“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建設社會扶貧網,著力打造社會扶貧參與平台。
七是健全完善扶貧工作機制。實行中央統籌、省(區、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領導責任制,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各級黨委和政府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將脫貧攻堅任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貧困縣黨政領導的重要指標。建立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察制度,實施省市縣鄉村逐級督察問責機制,對落實不力的部門和地區嚴格追責。
建立貧困退出機制,制定嚴格、規範、透明的貧困退出標準、程序和核查辦法,貧困村、貧困縣以貧困發生率為主要衡量標準,中部地區下降到2%以下、西部地區下降到3%以下才能退出。
八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
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旨在找到“貧根”,對症下藥,靶向治療。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支持和鼓勵全社會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參與扶貧。
第一,通過產業扶持,幫助有勞動能力和生產技能的3000萬貧困人口脫貧。第二,通過轉移就業,幫助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第三,通過易地搬遷,幫助“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約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第四,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範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二是努力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繼續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
加大中央財政對貧困地區通信設施建設的支持,紮實推進貧困村信息化工作,有效提升農村及貧困地區的通信基礎設施水平;加大貧困地區水利建設力度;實施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加大對貧困地區,特別是西藏、新疆及四川、雲南、青海、甘肅四省藏區等西部偏遠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電力建設的投資支持力度,大幅提升貧困地區的供電能力和電力普遍服務水平;加快貧困地區交通建設速度,實施交通扶貧脫貧“雙百”工程;啟動農村危房改造工程。
三是不斷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力度。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財政扶貧政策體系。積極創新財政扶貧體制機制,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管理。發揮財政投入的槓桿作用,通過市場化機制撬動金融資本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四是創新發展金融扶貧方式。精準對接脫貧攻堅融資需求與貧困地區發展規劃,滿足特色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就業就學的金融需求。創新發展扶貧小額信貸,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5萬以下、3年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基準利率放貸、財政扶貧資金貼息、縣建風險補償金”的扶貧小額信貸產品,支持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
大力推進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完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推進支付服務進村入戶。完善精準扶貧金融支持保障措施,設立扶貧再貸款,實行比支農再貸款更優惠的利率,發揮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配置。探索保險扶貧的路徑。
林毅夫:中國特色扶貧道路越走越寬
經濟學家,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2017-09-21
消除貧困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全球性挑戰之一,也是人類的共同使命。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思想的指導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國際減貧事業中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155美元,屬於低收入國家,84%的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之下。2002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100美元,超過1045美元的門檻,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到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4240美元,超過4126美元的標準,成為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
在減貧事業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有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2015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557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5.7%,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
頂層規劃出台系列重大舉措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根據基本國情,立足貧困現實,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先後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等中長期扶貧規劃,我國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地區面貌顯著變化。
2015年底,中國提出“十三五”(2016-2020年)脫貧攻堅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為實現上述目標,根據2014年底貧困人口統計數據,分別制定了不同的脫貧方案。
魏程琳:在中國,什麼樣的家庭更容易成為貧困戶2017-09-21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在美國,說起貧困戶首先讓人想起的住在貧民區帶領一群孩子的黑人婦女,為了能夠領取救濟金,孩子的父親通常選擇逃離家庭。在中國農村,什麼樣的家庭最容易成為貧困戶呢?筆者近期在中部某省農村做扶貧調研,發現了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
........
除了單身漢,貧困戶中較多的就是五保戶和純女戶,例如在坪村40戶貧困戶中五保戶有11戶,純女戶有4戶,二者佔總數的37.5%。五保戶在財富積累方面與單身漢差不多,但他們畢竟是在多年孕育孩子無望之後才逐漸剪短與村民的人情往來的,為了夫妻體面的生活,為了讓人看得起,他們還是要適當的積累財富;但因知道老了由國家供養,他們認為財富留給他人享用不如自己現在清閒些,這些農戶的家庭積蓄往往不多。“掙那麼多錢,給誰繼承呢?”
......
歐美國家崇尚個體主義,鼓勵強者,個體最不易成為貧困戶,那些無子女的丁克家庭更不容易成為貧困戶,多子女家庭則容易成為貧困戶;在中國則相反,多子女家庭最不容易成為貧困戶,丁克家庭較容易,單身家庭最容易成為貧困戶。這種貧困分佈差異有著深刻的文化與製度內涵,值得進一步挖掘。
回應
“不愁吃、不愁喝、房子不漏雨,不就行了嗎?”這心態不正是某些精英公知小清新所推崇的嗎,這是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的真意啊是不是。
看過一幅解放前的宣傳畫《改造二流子》,放到現在感覺仍然適用。
這種人就不能扶貧,納稅人的錢也是辛苦賺來的,浪費在這種人身上你們就心痛嗎?
不扶貧容易成不穩定因素
懶到如此的人是極少極少數,這種人也成不了什麼事,幹壞事就就抓起了重判,在牢裡強制勞動。
在清代鄉村就有一批“光棍”,同樣的故事,只不過清代鄉村秩序並不好,光棍往往騷擾村民和女性,成為地痞流氓。現在鄉村還算有人管,他們只是貧困而已,還沒有成為鄉村的麻煩。
市場經濟不可能消滅貧困。貧困不問原因不分青紅皂白脫貧大躍進,不讓一個家庭一個人掉隊,那政府就哄著抱著養著,國家不是供不起,而是這一兜底做法是對懶惰、賭博、吸毒行為的鼓勵,是對改變貧困努力的打擊。富是窮的動力,窮是窮的壓力
現場有同學問吳老師,中國如何能夠打垮美國?吳旭老師反問:為什麼要打垮美國?這種純粹敵對的思路要不得。大風哥則當場表示,當美國的第四循環真的來臨,在座的各位那時候已經走上工作崗位了。就算中美真的要死磕,在座各位也都是承擔者。所以無論如何,要擔得起這個責任,希望各位能和美國博弈的好一點。
回應
中國人對美國的看法,以公知和大眾為分野,一個舔美,一個反美。不過大眾對美國的認知和態度相應比美國普通大眾對中國的認知要全面和客觀得多,既承認美國(主要是精英美國)的先進,也認定他是個對手。
精英和大眾的認知區別是全世界都存在的。砸日本車的和買馬桶蓋的誰比較多?誰有話語權?
這個宣傳片真的沒做好!一個個代表中國強盛的人物生硬的放在什麼,一點感染力都沒有!只有中國人才知道他們是誰,以及他們所代表的意義。對於一無所知的外國人,不如放一些真實生活工作的場景,更能讓他們直觀的感受中國,理解這些人物的代表性
只要中國人不是愚昧病弱的苦力形象,在美國人看來就是威脅。你表現出中國工人農民辛勤勞動歡聲笑語,只會讓美國人更反感。
別的我都能忍,就珍珠港這個實在忍不了!
你不知道美國尋常百姓對於國際這個概念有多陌生。能知道中國和日本人都是黃種人就算不錯了,他們自認為住在世界上最好的國家裡,有什麼必要知道你們這些落後國家?
http://www.guancha.cn/WuXu/2017_06_16_413538_2.shtml
我們每代人喜歡的東西可能不同,美國人可能三代人都喜歡同一支橄欖球隊。而美國本身身處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可以有恃無恐。有人說“美國人是靠戰爭學會地理的”,只有他們打過仗的地方,美國人才知道確切位置。即便這樣,最近有媒體讓美國人在地圖上點出朝鮮的位置,結果他們點的滿世界都是——其中躺槍最多的是越南。
朝鮮在哪裡?
空間上的錯位之外,時間上的錯位理解更令人銷魂。美國人在被問到對中國印象來自哪些文學作品時,大眾的前十回答里居然有好萊塢大片《珍珠港》。《珍珠港》裡並沒有一個中國人啊。吳旭教授開始也不得其解,問過美國同事後,對方表示很正常,因為很多美國人是分不清中國和日本的。
其他的文學藝術作品,也以描述舊中國、封建中國面貌的為主。見下圖:......
寫在美國的第四紀循環來臨之前
不過,或許大家要顧慮的並非美國民意,而是美國的未來。講座的最後,吳教授引入了《第四循環》(《Fourth Turning》)一書的觀點,該書試圖尋找美國歷史中的周期規律,其中,從美國建國時期起,每隔大約80多年是一個週期,週期與週期之間有著相似的興、衰、混亂和重振。
掐指一算,特朗普的出現,恰是美國處在混亂高峰的“第三紀”,或許這一階段過去之後,美國又將迎來重振旗鼓的第四紀?那時候是否會出現一位強力總統帶領美國人“再次偉大”?
吳旭教授再次做了一個大預測:特朗普將在3年之內將被彈劾。用第四循環的邏輯,這一波美國政治亂局處在第三週期邊緣。過去30年中國很幸運,2000年前後,美國人幾乎就要對中國動手,銀河號、撞機、炸大使館……但是911轉移了美國的注意力。這種好運氣一直不斷,中國贏得發展的寶貴時間。這種好運氣能持續多久?
《時代》全球版2012年的兩期封面,從色調和構圖都可以看出他們的態度,也代表了媒體想像中受眾所接受的中國。大風哥不禁要問:所以美國媒體是像《1984》裡面說的那樣,在給美國人民塑造東亞國的威脅嗎?
第二點是經濟競爭態勢,吳旭教授推測,這部分大約占到30%左右。
過去30年美國人均GDP產出漲了一倍,但單個的美國人基本沒有漲工資。而中國在過去30年裡,每7年平均工資水平就要翻一番。大學畢業生收入這塊更明顯,美國從1989年至今時薪變化微乎其微,女性甚至還下降了。
另有一個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美國人,銀行存款不到1000美元,這麼大比例的人口過著寅吃卯糧、青黃不接的生活,稍有疾病事故就要面臨生活危機。
這些現實,決定了美國人為什麼會選擇了一個“攪局者”來當總統。因為他們對過去30年徹底失望,特朗普當選使他們掀起的一次不流血的政變。他們知道特朗普是小人,但他們厭倦了偽君子,就要找一個真小人來清盤,來橫掃一切。
中國曾在時代廣場做過一個廣告,本意是想要表達中國的文明、富足,但結果可能成了一段展示強大的短片,可想而知對中國財富十分厭煩的美國人會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這段短片,正好配合了美國人心目中那位“Chinese Professor”——我們的外宣誤解了對方的誤解,走到了另一個極致。
第三部分是社會文化因素,這在很多地方是沒法調和的。
第四部分是宗教信仰,這是我們一直忽視的。美元上寫著In God We Trust,美國總統都是手按聖經而不是憲法宣誓就職,40%的美國人每週要去做禮拜。而作為無神論者的中國人在美國人眼裡是什麼樣的?
第五大因素,是軍事地緣政治,這部分相對不是那麼強。
無論是哪一條因素,都包含著中美軟硬實力的對沖。除了這些影響因素,美國人身處的階層對他們的“中國觀”影響很大。由此而有了精英版和大眾版的差別,這也是最難以改變的。
宏觀上看,兩種視野下的“中美關係最重大的議題”也有很大差別,大眾關心工作被中國奪走,而精英關注中國網絡襲擊。
要逆轉這樣的局面並不容易,美國和中國不同,在吳旭教授的比喻裡,現在的美國有點像晚清中國,對外面認識有落差,卻沒有奮起直追的動力。這當中有美國人的性格使然,也有本身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原因。
不光中國國內對特朗普的選情判斷失誤,美國人也無數次嘲笑特朗普,張口閉口稱他為小丑。鳳凰衛視的主持人告訴吳旭:你可能是我們所有專家嘉賓裡惟一一個預測特朗普能贏的。
美國人的兩種中國觀:精英與大眾
吳教授認為對大選結果的錯判,是美國整個精英階層和大眾脫節的結果,而脫節的衝擊力一部分就來自中國。可以說,中國在過去30年崛起太猛,大部分美國人沒能及時刷新三觀,由此形成了“精英版”和“大眾版”兩種中國觀。
其中,精英版的中國觀比較切合實際,大眾版的中國觀偶爾會沉渣泛起,但基本平穩,且往往對華抱有敵意。
中國印象的糾葛,在選舉中讓中美關係成為“事故多發區”,這和大眾版中國觀有關係。一般候選人在一開始要迎合大眾來爭取選票,但在最終上位之後又要回到精英人群的觀點中去。
而特朗普與之前的總統都不一樣,他本質上就是相信大眾版中國觀的,他和很大部分選民的想法是相近的,中國也就順理成章成為他初选和複選時的主打牌。
選舉前三個月的時間,特朗普變換各種姿勢提China。吳教授播放了一則剪輯出來的短視頻,短短3分鐘里特朗普吐出了200多個China,現場幾度爆笑。
總體看來,美國的兩種中國觀是這樣分佈的:....
美國人口中大約有18%和19%擁有護照,有出國的可能,其中來中國的只有1-2%。是否來過中國,是他們對中國態度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果沒有來過,對中國的印象就很可能是滯後的。
兩種中國觀存在著衝突,因此我們既沒有必要對涉及中國的溢美之詞過於激動,也不必太在意普通民眾對中國的反感。
之所以造成這一結果,吳旭教授總結了五大核心因素和一種外在誘因。他以比較感性的方式為這幾大因素分別劃分了比重。
首當其衝的是政治意識形態,占到25%。以福山為首的歷史終結論就是一例,加上美國人本身的傳教士情結、驅魔殺魔情結使然,就容易把中國視作他潛在對手。在吳旭教授進行的民調中,調查哪些因素會影響美國人對中國的判斷。其中70%的美國人都認為中國是共產黨執政,就足以“一票否決”,不抱好感。
美國對華負面看法
【本文為上海科技大學2017人文大講堂講座,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智能國,觀察者網獲授權轉載。】
“香甜”的美國空氣尚未散去,2017.5.24日,上科大人文講堂的教室裡卻播放著一幅陰雲密布的白宮照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克朗凱特新聞傳播學院的吳旭教授,用親身經驗給大家講“美國對華負面看法從何而來”。
吳老師人大新聞系畢業後就進入新華社國內部工作,是《新華每日電訊》的創始人之一。1997年下海開公關公司,還給北京國安打過廣告。2000年赴美求學,本想短暫學習一下廣告,後來越學越有興趣,另闢蹊徑進入中美關係研究領域,頗有造詣。從2008年開始,吳旭教授出任國務院新聞發言人的培訓老師。
這位前媒體人,一直是一位專業的輿情觀察者。他的博士論文以《中國網絡民族主義》為題,是這個話題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提出了一個問題:諸如《想像的共同體》之類著作認為印刷媒體(報紙)是塑造民族主義的基礎介質。但為什麼號稱全球化的網絡媒體並沒有能抹平民族主義?
隨後的2006到2008年,正是中國網絡民族主義熱潮最盛的時候。紐約客的記者在看過他的論文後,對這個概念很感興趣,對此做了封面報導。
在過去幾年裡,吳教授多次帶學生來到中國,既拜訪人民日報、環球日報社,講憤青和中國形象,也參觀北京的華爾街日報社、路透社分部。同行者一般不懂中文,他身兼老師、保鏢、導遊、翻譯,自稱每次都累得夠嗆,也因此對文化撞擊感觸特別深。
他說“這些學生第一次走下飛機,踏上中國,不僅僅是'空氣',而是五感都受到衝擊。”這些美國年輕人的腦海裡,或多或少要上演一番刻板印象與現實中國的對撞。
吳旭教授2008年出版了《中國夢》一書,著重於品牌的設計、國家形象方面,是這個說法最早的提出者之一。那時候可沒有滿大街說中國夢的情況,他這個說法在當時是孤獨的,甚至是“敏感詞”。
他對美國的了解,使他得以準確預測特朗普當選。在他看來特朗普拿準了美國的命門,以脫口秀的風格把美國大選變成了舞台。“在新媒體時代,能夠用流利語言與觀眾互動,就等於完全掌握了政壇。”
吳旭教授開玩笑說,對特朗普的判斷,讓他在各種微信群裡贏了不少錢。
我問你答:中國人曬衣服,老外為什麼理解不了?2017-05-12 觀察者網
中國人喜歡曬衣服、曬被子,節能又環保,可對於很多初來乍到的老外而言,很難理解;同樣,中國人到某些國家,沒法曬衣服,一時也很不習慣(據說,在美國的許多地方,就有一種沒有正式立法的禁令,叫做“曬衣繩禁令”)。
外國網友提問,為什麼中國人不買烘乾機:觀察者網網友遍天下,就想問問,到底哪些地方的人從來不曬衣服?曬衣服與烘乾等其他方法比有優勢嗎?
.......
回應
洗衣服也就算了,我就問你們(歪果仁)沒曬過棉被麼
他們一年四季開空調,有沒有棉被還難說
沒有機器之前,美國人是怎麼弄乾衣服的?還是乾脆不洗衣服了?
我實在不能理解美國人,大好的太陽,曬得衣服暖洋洋,為什麼浪費人工能源烘乾衣服。在西雅圖我理解,但是在加州我百分之百不能。
我很奇怪為什麼我們要用別人的喜好來給自己定標準。衣服晾在外面自然曬乾有什麼不好?便宜不便宜先不說。省電難道不是環保的生活方式?
因為美國人是世界上人均資源消耗最多的優質種族,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做浪費
中國人喜歡曬衣服、曬被子,節能又環保,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天生的環保
只有我覺得曬完的被子有香味麼?
沒錯,蟎蟲和皮屑被紫外線炙烤過的味道。
沒有,我只感覺有太陽的味道
烘乾和太陽曬是兩碼事,烘乾有太陽味兒嗎?曬過的被子那叫一個舒服
所謂太陽味就是被曬死的蟎蟲的味道
蟎蟲不是被曬死,也沒被淹死,是被噴子 你噴死的。
“中國人喜歡曬被子”是偽命題!是分地域的!南方潮濕,所以南方人喜歡曬被子。北方很乾燥,不需要曬被子;風沙大,曬被子後果有可能很嚴重!其次,在西方國家也有很多在戶外曬衣服的。
誰說我們華北不曬被子了?我們照樣曬被子,沒有風沙時就曬,北方的大學也是普遍有陽台的。
山東算北方吧,這邊的老娘們如果在個艷陽天曬不上被子會失落一整天的
西北都沙漠戈壁,好意思曬被子嗎?
你是不是以為西北只有戈壁沙漠?
做為杭州人表示,洗完的衣服,不見個太陽是不能往回收的,特別是梅雨季節
既是梅雨季節,哪來的太陽?我是江蘇人,這時候需要烘乾機。不管啥玩意,只要中西合璧,齊活。
難道我一直生活在假江蘇?梅雨季也是有太陽的,
烘乾效果是衣服皺得簡直想扔了。
烘乾了皺了吧?買電熨斗啊,又開拓了一個市場。
http://www.guancha.cn/GuanChaZheWang/2017_05_12_408009.shtml
我問你答:真有許多中國女孩更喜歡老外?2017-05-09 觀察者網
網絡上經常流傳一種說法:許多中國(華人)女孩更喜歡老外。
就連社會學家也通過訪談,得出同樣的結論。
不過,美國自己的人口調查數據,卻並不支持這種說法。數據顯示:
華裔男娶華裔女的比例是72.9%,華裔女嫁華裔男的比例是77.6%。
華裔男娶白人的比例是14.1%,華裔女嫁白人的比例是8.3%。
不管數據打了誰的臉,網上流傳的說法仍然很有市場。對此,你怎麼看?
.......
回應
數據並不能推翻“華裔女更喜歡白人”這個說法,只能說明華裔女雖然喜歡白人,也很容易被白人當玩物,但是白人並不熱衷跟華裔女結婚。
不自信的男人就會把同族女性嫁與外族男人的事兒捕風捉影。女人嫁人,在生活水平不夠的時候,考慮生存價值多於繁衍價值。在生活水平夠的時候,考慮繁衍價值多於生存價值。白人五百年來佔據經濟文化軍事的強勢地位,中國男人的這種說法純出於自卑,是一種本能反應,滿足自己自卑的心理需求,把女性擇偶的族群選擇道德化,典型的弱者思維。 同一思維下還有個男人間廣泛流傳的謠言,那就是藝術院校的女生都XXX。而你再問這些謠言的傳播者是不是真正了解藝術院校的女孩子,他們全部的答案都是我也是聽說的。作為一個愛思考的人,刨根問底之後,找到這個說法的原因了,也是自卑。因為多數男人自己是沒有能力找個藝術院校的美妞的,所以熱衷傳播有關她們的負面新聞信息,然後選擇性的不斷互相強化這種印象。於是自己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自己的無能,“我找不到藝術範兒的美妞是好事,因為她們都XXX,完全不適合結婚”。 不自信的人就會用偏見合理化自己的無能。如果一個民族的男性能創造偉大的文明先進的科技強大的武器燦爛的藝術,會有這種謠言嗎?
新聞從來都是人咬狗算新聞,而從群眾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個新聞只要被重複報導超過三次,就會對人產生暗示,讓人以為所有這方面的事情都是這樣的。很多媒體操作輿論就經常用這種手法。其實大數據統計才是真實的。新聞報導都是片面的。
這不是華人的問題而是所有落後國家羨慕崇拜強大國家的現象,只有內心足夠強大或身上有本事的才能抵抗住這股奴性。
等中國再恢復到古代那種盛世程度老外們也會這樣的,在高鐵上跟他們聊天沒一個不羨慕的,而衰落後外國人的缺點就不再會被容忍了,比如不勤勞,體味重毛多,不要問是怎麼知道的
http://www.guancha.cn/GuanChaZheWang/2017_05_09_407487.shtml
北青報:有沒有遇到過因為擾民被質疑的事情呢?
榮黛佳:之前有一次是學校一位工作人員要我們離開,因為怕吵到上課的學生,當時我也覺得有些難過。後來跟學校溝通後,決定以後儘量聲音調小,而且要在早上8點前離開,這些問題也需要我們不斷去調節。
北青報:廣場舞一般都在公共場所中進行,但是跳舞又是一種個人行為,你怎麼看這種公共和私人可能造成的一種衝突?
榮黛佳:這就需要互相融合,如果你在一個相對隱秘的地方跳舞,你可以把音響開到最大,也可以盡情跳舞。
但是在公共場所,還是需要考慮到很多方面,比如在我們跳舞的上海交大的廣場,就有四支舞蹈隊伍,我們需要經常控制好各自的音樂音量。而且為了不影響上學的學生,我們也必須早點離開。還有一些人會來問我那些跳舞的阿姨都去哪了,這些舞者還是很受歡迎的。
北青報:以後有沒有回到美國的打算,會把廣場舞帶回美國嗎?
榮黛佳:暑期回美國的時候,我也會跳給美國人看廣場舞的樣式,如果將來回美國定居,我也非常樂意把廣場舞帶回,和美國人一起享受其中的快樂。
北青報:除了上課和跳舞,你平時還會做些什麼?
榮黛佳:我會在學校裡面做志願者,也會幫忙給朋友的孩子免費做家教。
我也會在天平社區做很多志願活動,比如教英語、照顧孤兒、組織一些聖誕活動等等。他們很多人叫我“洋雷鋒”,我覺得受寵若驚。
北青報:美國有類似的廣場舞嗎?
榮黛佳:我聽說美國一些大城市有,也是中國的遊客帶到美國去的。很多美國大媽喜歡跳類似尊巴舞的舞蹈,和廣場舞也比較像,但我更喜歡廣場舞。
北青報:沒有廣場舞的話,美國人一般會在廣場上做什麼呢?
榮黛佳:在我們小鎮裡有一個廣場,通常我們會在上面開一些派對啊、一起吃飯等,通過這些也可以增進大家的感情。
北青報:你之前也教過30年的芭蕾舞,那會把芭蕾舞融入到廣場舞中嗎?
榮黛佳:在跳舞的過程中,我也會把芭蕾的一些元素融入到廣場舞中,尤其是其中有一個非常優雅而且漂亮的中國大媽,我特意為她編了一個“芭蕾舞版廣場舞” 。當我跳現代舞的時候,我也會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芭蕾舞者。
北青報:跳舞過程中,會不會因為東西方理念不同而和其他舞伴產生分歧?
榮黛佳:確實會有分歧,但我覺得也不僅僅是中外的差別,而是不同個體之間的衝突吧。之前有一次我和舞蹈老師因為動作安排產生了一些分歧,很搞笑的是我們都說著不同的語言,但是大家通過動作比劃還都能明白。我當時也知道最後我還是會聽老師的,因為畢竟我們是一個團隊,而且老師擁有最後決定權。
北青報:跳舞的時候,有沒有因為語言或者文化上的區別,而發生一些烏龍比較有趣的事情?
榮黛佳:有一次跳舞的時候,因為其他舞伴不會英語,所以她們無意中選了一首歌詞不太健康的歌,但是舞蹈動作編排得很可愛。我當時也很糾結要不要說出來,但好在後來沒有跳這支舞,因為我也擔心萬一有懂英語的遊客聽到了這首歌,還以為這些跳舞的女士們都很淘氣。
北青報:在中國,很多人也對廣場舞存在意見,認為廣場舞比較擾民,對這種看法你怎麼認為?
榮黛佳:我們跳舞也確實遇到過擾民的情況,這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大媽們需要跳舞,但有的時候會吵到睡覺的孩子,所以我們需要來盡量平衡解決。
北青報:你是怎麼學習廣場舞的?之前有沒有跳過類似的舞蹈?
榮黛佳:之前從來沒有跳過廣場舞這種舞蹈,所以對我來說挑戰也很大。開始學習的時候,我不知道舞步的名字,也不會說中文,所以只能在隊伍後面仔細去看。有一天,一位舞蹈老師耐心地一遍遍跟我講解舞步的名稱,從那以後我也開始慢慢學到更多了,以後她們再說的時候我也能聽懂了。現在一些名字對我來說還是一種挑戰,但是對用腦有好處。
北青報:一周大概會去跳多少次廣場舞呢?
榮黛佳:平時學校有課的時候,基本上每周有三天在同濟大學上課,有三天跳廣場舞,還有一天會和“吃貨小組”的朋友們一起玩。假期跳舞時間會更多,比如剛過去的五一節就都和姐妹們一起跳舞。
坐地鐵專門去跳舞感覺即使辛苦也很值
北青報:現在一般在什麼地方跳廣場舞?
榮黛佳:我在上海交大待了兩年,後來轉去同濟。在同濟,我到公園裡轉的時候,也會看到很多很棒的團隊。但現在還是會坐地鐵回到上海交大的廣場上跳舞,舞伴們對我來說就是姐妹。
北青報:同濟和上海交大相隔也很遠,這樣會不會覺得很折騰?
榮黛佳:我覺得回交大廣場跳舞也很值得,因為我每天都需要進行鍛煉,早上步行去地鐵站,這也是一種身體鍛煉。而且我也會充分利用時間,早晨的地鐵一般都有座位,我就在地鐵上批改學生作業,而且也可以安靜地好好閱讀學生們的作業。
北青報:因為語言溝通上可能有問題,你和舞伴們平時都怎麼聊天呢?
榮黛佳:以前就是“傳紙條”,我們在紙上寫,然後我會拿回去給我的學生們幫忙翻譯。現在好多了,我們用微信聊天,可以直接翻譯,非常簡單!雖然有的時候也不是盡善盡美,但大部分時間我們聊得都很好。
北青報:在中國跳廣場舞,很多隊伍都會穿一樣的服裝,對此你怎麼看?
榮黛佳:穿一樣的衣服肯定有好處,也會有不方便的地方。我們穿一樣的衣服證明我們是一體的,而且是平等的,沒有人突出或者落後,這就是製服的力量。
當然有時候也不方便,穿自己的衣服會更舒服一些。我們跳完舞之後,大媽們也都有各自的事情去做,有些出去打零工,有些要照顧小孫子,所以穿自己的衣服會更方便。我們穿一樣的衣服,而且化妝為觀眾跳舞,我覺得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誰出錢買了衣服,我曾經要付錢,但是她們沒要。
美國大媽:非常願意把廣場舞帶回美國與人一起分享2017-05-08北京青年報
近日,一位美國大媽榮黛佳和中國大媽一起跳廣場舞的視頻引發社會關注和熱議。五年前,Debrah Roundy通過美國的“楊百翰大學中國教師計劃”來到中國。初來中國時,榮黛佳“興奮而又緊張”。位於愛達荷州的家鄉小城只有5000人口,沒有大城市的生活經驗、語言不通和飲食差別等種種不適曾給榮黛佳帶來了極大的生活挑戰,但很快她找到了另一種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的方式——跳廣場舞。作為一名外教,榮黛佳已經習慣了乘地鐵穿越大半個上海到原來的廣場上找她的姐妹們跳舞。榮黛佳稱自己的家鄉小鎮也有一個廣場,如果以後回到美國生活,會非常願意把廣場舞帶回跟其他人一起分享。
近些年,廣場舞在大大小小的中國城市裡流行起來。廣場舞也普遍被認為是一種中國老人們特有的鍛煉方式。在上海徐匯區交通大學的廣場上,時常可見一個外國老太和她的“姐妹們”一起跳舞。她還給自己起了一個詩意的中文名,叫榮黛佳。近日,這位65歲的美國大媽和中國大媽一起跳廣場舞的視頻引發社會關注。
榮黛佳:以前跳芭蕾舞現在跳廣場舞
北青報:在中國主要教什麼課程?
榮黛佳:來中國之前,我已經當了40多年的老師,而且教過很多東西。之前我有自己的舞蹈工作室,而且教了30年的芭蕾。除此之外,也教過基礎教育、特殊教育等,幾年前我還參加了神經語言學相關項目。在中國我是一名英語外教,但不會要求學生們死記硬背,反而是學會怎麼去和外國人交流、怎麼去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等。
北青報:為什麼當時你會選擇去跳廣場舞呢?
榮黛佳:我非常喜歡舞蹈,跳舞就是一種經歷,通過跳舞也很快融入到了上海這座城市裡,認識了很多非常好的朋友。
北青報:對廣場舞的第一印像是怎樣的?
榮黛佳:來中國後,每天早上都會出門散步,但也會覺得孤單。後來看到了那些跳舞的女士們,她們向著藍天舞劍,舞姿優美,每一個動作都很協調。後來她們還拿出了十分華麗的扇子,我們在愛達荷州從未用扇子跳過舞。我很想一起跳。猶豫了幾天后,我才不好意思地提出請求加入,這些阿姨們也很支持我。
小豬短租則在今年4月剛剛推出了商旅業務,在陳馳看來,商旅短租比旅遊短租更加高頻,標誌著共享住宿領域的發展將由慢節奏進入快車道;而至於Airbnb,其在2016年11月推出了全新的Trips平台,提供房源、體驗和攻略三種服務,Brian Chesky甚至表示未來還將會推出機票預訂服務。目前,Trips平台已經首先在上海落地了中國。
而新玩家還在進入市場。日前,美團平台及酒旅事業群推出榛果民宿App正式進入共享住宿市場。陳杰認為,在線旅遊和共享住宿本身就密切相關並在互相滲透,由於共享住宿本身的低頻屬性,向產業鏈橫向和縱向發展成了企業的必然選擇,而未來共享住宿會成為旅遊業的一個重要入口。
根據艾瑞的數據,2016年中國共享住宿市場交易規模為87.8億元,較去年增長106.1%。預計2017年整個中國共享住宿市場的交易規模將達到125.2億元。陳杰向新浪科技表示,在這個有限但增長迅速的市場空間裡,企業不僅在商業和業務模式上進行了諸多探索,年輕用戶對共享住宿的接受度也在逐漸提高,中國共享住宿市場正加速走向成熟。
陳馳也向新浪科技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雖然共享住宿不像共享單車那樣實現爆發性的增長,但共享住宿的穩步增長模式更加健康,也更能長久。”在他看來,在政策和信用、交易體系逐步完善之後,共享住宿在中國也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
回應
共享住宿,住戶敢把房子給你拆了信不信?
這個想法我也想過,但是會產生一系列的治安和經濟問題,所以實施起來確實挺困難的,甚至不太可能
這個等等素質上來吧
廢話,共享的自行車充電寶都不是自己的啊,房子是tm自己的啊
炒作概念,吸引眼球,實行牟利。
明明是租賃,還裝什麼共享二哈二哈
現在的共享都不是共享,只是一種商業模式。
共享單車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屬於是分時租賃。
再過幾天是不是搞個共享男女友老婆兒子?投資人腦子都進屎了。
互聯網招嫖不是啥新鮮的東西吧?是最早的共享模式了,比什麼滴滴之類的早多了
要是都開啟共享的經濟模式那我們是不是就能提前邁入共產了
http://tech.sina.com.cn/i/2017-05-05/doc-ifyeychk7033457.shtml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共享住宿目前在中國的屬性仍屬於旅館範疇。如果相關法規得到嚴格執行,就意味著共享住宿平台及其房東需要遵守包括公安、稅務等一系列對於旅館的管理規範,比如對房客的身份登記制度、稅收給平台和房東帶來的壓力等。
這也是Airbnb CEO Brian Chesky將與政府保持溝通作為在中國推進本土化的首要工作的原因。
此外,中國特殊的文化傳統以及不完善的信用體係也是中國共享住宿行業發展的巨大障礙。
陳馳就回憶稱,自己創立小豬短租最困難的經歷,就是說服家人將房子共享出去。而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甚至在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由於中美在人們的居住習慣、居住期望以及租房人群的不同,Airbnb要想在中國市場獲得蘋果公司那樣的成功,可能性為零。
但拋開國內外對於房屋共享的觀念差異不談,單是我國尚未完善的徵信體系,就無法對房東和房客作出有效的約束和權益保障。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很難形成良好的信任關係。
辦法不是沒有,以Airbnb為例,公司實際上設立了房東保障險等措施減輕房主可能遇到的財產損失,而在房屋驗收方面,也有專門的運營人員核查房屋的安全狀況。除此之外,平台還會利用算法剔除可能帶來問題的高風險用戶。
即便如此,這些措施仍不能有效避免房東與房客之間的糾紛,Airbnb在中國市場的接連負面就證明了這點。Airbnb方面向新浪科技表示,信用體系較為完善是其在中國以外的市場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既有的金融系統外,建立能夠評估公民社會行為的徵信體係是共享經濟能否在中國獲得發展的關鍵因素。
共享住宿在中國還有未來嗎?
共享住宿在中國的發展首先要過政府這一關。一方面是政府需要在政策上予以明確,出台類似於網約車和共享單車行業的管理規範,在平台、房東、房客、房源、交易體係等方面製定出行業標準,平台才能確立合法性以及進一步完善自身的交易和服務體系。
但更重要的是信用體系的完善。今年4月國家信息中心與10家共享單車企業達成合作,建立了政府與共享單車企業之間的信用信息共享機制,而這也為共享住宿行業完善信用體系提供了借鑒。
而對於共享住宿企業本身,探索更加符合中國本土的商業模式極為重要。以途家為例,其選擇了以B2C的模式切入,房源主要來自大業主和開發商分享的不動產,這種大量的閒置資源保證了房源供應。與此同時,途家也通過收購螞蟻短租彌補了C2C房源的不足。
共享充電寶都成風口共享住宿在中國為啥火不起來?2017.5.5新浪科技微博 159
Airbnb和它的中國模仿者們估計不會想到,同為共享經濟的鼻祖,共享住宿在中國的發展卻遠遠比不上Uber、滴滴代表的共享出行。
上週,滴滴宣布成功融資55億美元,估值超過小米,進入全球獨角獸的前三。相比之下,曾經僅次於Uber,排名獨角獸第二的Airbnb接連被來自中國的螞蟻金服、滴滴、小米赶超,落到了全球第五的位置。
估值僅僅是一方面,共享經濟的同行們在中國的日子也遠比共享住宿滋潤:共享單車大戰自去年打響之後,甚至連共享充電寶也“一夜之間”受到資本追捧,似乎要再造共享出行和共享單車的神話。
對比之下,早就出現在大眾視野的共享住宿卻沒有得到如此待遇。作為全球共享住宿先驅的Airbnb一直在中國市場進展緩慢,新推出的中文名愛彼迎也遭到了一邊倒的質疑;而Airbnb的國內學徒們似乎也沒有受到資本的特別垂青以及用戶的瘋狂追捧。
一方面,共享住宿與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仍然存在商業模式上的區別;另一方面,因受制於政策、信用體係以及OTA的競爭,共享住宿在中國還有著很遠的路要走。
…….
到底差了什麼?
共享住宿為什麼沒有像共享單車那樣火起來?小豬短租CEO陳馳認為,模式造成的供給不足,是共享住宿發展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以Airbnb和小豬短租為例,兩個平台都是採用C2C模式,即公司在個人房東與房客之間搭建信息平台,平台上的個人房源的數量很難快速增加。根據官方公佈的數據,Airbnb在中國的房源數量僅為8萬個,小豬短租則為13萬個。
相比之下,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採用的B2C模式在供給端保證了供應,從而能夠大規模複製。
而在勁旅網副總裁陳杰看來,共享住宿與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相比本就是低頻的生意,“你可以一天使用多次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可你多少天才有機會用一次共享住宿?”
除了商業模式本身的不足之外,政府監管一直被業界認為是共享住宿行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政府監管的重要已經在網約車和共享單車行業得到應驗。而共享住宿行業仍未獲得官方定性,依舊處於政策的灰色地帶。
第三就是房屋保險。為防火災、颶風等天災人禍,房子必須買保險。一般房險每年在750至2000美元左右,如果出租房裡有2至3家人住,保險也會增加。房屋修繕和維護費也不低。房子裡的地毯、地板、中央空調、冰箱、洗碗機、洗衣機、乾衣機、灶台和微波爐等,出租了也需房主維護修理,到使用壽命年限則需全部翻新更換,水、氣、電、供暖和製冷系統更需維護,獨立房還需維護或更換房頂、外牆、內牆,草坪需要剪草,游泳池需要專業維護等等,而美國人工相當昂貴,動輒幾百數千美元是常事。記者的一位華人朋友在長島買了套6個臥室的豪宅,住進去不久就發現光請人打掃衛生、維護泳池就每月花費不菲,最后索性只住一個角落,泳池也拿塑料布給蒙上了。
即便是出租,還有空置和租客賴租的風險。租約一般一年一簽,到期租客不續簽,則需整修清理,尋找新租客。要碰上賴租的,需要隔30天書面催租一次,催租兩次後,才可提告,而法庭排期則要在2至3個月以後,法官判其敗訴後還要給他一個月搬家期限,如有孩子,這個期限會更長,至少6個月的租金泡湯。且不說還需要付每小時150至300美元的律師費。
此外,賣房時需交付房產中介佣金、轉讓稅及其他手續費,加在一起約為房價的8%-10%,而當初買房時還支付了房價4%左右的相關手續費用。
顯然,在房價上漲幅度有限的情況下,減去上述種種成本,在美國投資房產要在短期內贏利幾乎是不可能的。紐約瑞禧地產創始人傑西•湯說,也有不少美國人買房投資,但大多做長線出租,他們首先關心的不是房價能漲多少,而是房子是否保值,更注重房子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等便於出租的因素,“前提是,租金至少足以支付月供、保險和物業費等”。相比之下,投資房地產遠沒有投資股票、基金、債券更有吸引力。
回應
美國買房槓桿極大,收益也不見得小
十足的無知,美國的好地段價格一樣很高,甚至京滬房價不可望其項背,但是地段很普通的廣大地區,價格並不貴,房產稅只是增加地方政府收入,並不是降房價利器。
為何好多人反對房產稅?
危害老百姓
美國房子為何炒不起來?稅費制度給炒房者戴上腳鐐2017.5.3新華社
網上有不少來美國炒房大賺的帖子,相信讓不少有錢人為之心動。而實地調研一下在紐約買房養房賣房的種種稅費等成本,發現這種吸睛的帖子如果不是有意誤導,提及的大多也是難以復制的個案。美國房子之所以炒不起來,是因為相關稅費在製度設計上,給一般投資者的炒房衝動戴上了“軟抑制的腳鐐”。
紐約瑞禧地產創始人傑西•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炒房這個概念在美國不適用。美國房地產市場歷史悠久,法律齊全。次貸危機過去10年了,美國房地產市場已基本回歸理性,即便是在紐約這樣的繁華大都市,房價每年的平均漲幅也是有限的。算算地產稅、物業費、保險費、修繕維護費和資本所得稅等成本,靠炒房子短期內賺大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抑制炒房最直接的手段是資本所得稅。如果在購房後一年以內賣掉,所得利潤需交短期資本所得稅,這個稅率與賣房者個人所得稅率相當,收入越高,稅率越高,短期資本所得稅也越高。2017年稅率為10%到39.6%,共7個檔次。如果在購房後一年以上兩年以內賣掉,所得利潤則按長期資本所得稅繳納。這個稅率一般是15%,高收入階層是20%,低收入階層則不需要繳納此稅。若持有房屋兩年以上,且此房是賣房者自住房,則有25萬美元(1美元約合6.9元人民幣)的利潤免稅額,夫婦共同申報,免稅額為50萬美元。而如果是二套、三套投資房,則無此免稅額待遇。另外,對於外籍房產持有人在售房時會有10%的預扣稅,可在當年報稅季申報,多退少補。
同時,在美持有房產的成本也相當高昂。首當其衝的是房地產稅。房地產稅率由當地政府決定,各州有差異,同一州內不同郡市之間也可能不同,具體計算起來比較複雜。在紐約,除曼哈頓島之外,一般而言,房產密度較高或者商業較發達的郡縣,房地產稅相對會低些。比如長島,價值在200萬至300萬美元左右的房產,房地產稅一年就可能要3萬至5萬美元。另外,由於房地產稅中有一部分是教育費用,好學校周邊的房子,房地產稅也會因此增加。
其次是物業費。公寓樓物業管理公司收費不低。紐約皇后區森林小丘一套兩居室的使用權公寓,一年物業費8000至1.4萬美元左右;如果是產權公寓,一年房地產稅加物業費也會在1萬美元左右。獨立房還要支付剪草坪、掃雪等費用(如果自己不做的話),一個季節下來也需要1000美元左右。如有不慎還會吃市政罰單,比如丟垃圾不合規,罰款300美元等。
就像中國的“北漂”一樣,外地人到大城市闖天下是要有一點勇氣的,他們必須盤算闖蕩付出的代價與可能的收穫,但在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美國年輕人到紐約、舊金山這樣的大城市尋求更好工作機會的概率變小了,不確定性增加了。恰恰是過去十幾年,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平均工資下滑,學生債務不斷加重,20多歲年輕人的失業率更高。而與此同時,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等大城市的房租連年上漲,生活成本提高,使得不少年輕人對大城市望而卻步,乾脆回老家與父母一起住,當起了“啃老族”。
在經濟衰退中,前幾年美國國內移民的熱門城市,像坦帕、奧蘭多、鳳凰城、拉斯維加斯、亞特蘭大這樣的城市遭遇房地產泡沫破裂的打擊最大,導致這些城市的居民開始逆向流動,反倒是紐約等工作機會較多的大城市,以及華盛頓、北卡羅萊納、得克薩斯、北達科他、猶他州、科羅拉多州等經濟狀況相對較好,房價不算很貴的地方,吸引了更多的美國人。而加州則因為當地房價高、債務高、失業率高、生活成本高,導致人口繼續呈現淨遷出的狀態。
美國人口遷徙的趨勢與外國移民在美遷徙的趨勢相結合,對美國社會變化帶來一定影響。近年來,外國在美移民包括華人移民,逐漸從原先主要聚居於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等地,向全美各地,包括中部傳統的白人州擴散,而得克薩斯、北卡羅萊納、猶他、內華達等州成為外國移民新的熱點遷居地區。 這種人口遷徙潮流改變著美國的政治和社會生態,年輕人比較多,移民比較多的州,通常是社會比較多元化的州,也大多是更傾向於民主黨的藍州,而像佛羅里達這樣的州,因為氣候溫暖,老人遷入較多,在政治上就偏向支持共和黨的紅州。從長遠看,美國中部一些原先以白人為主的州,今後會因為人口遷徙呈現更加多元化的格局。
另外,美國人口流動性增加,外國移民和國際學生的湧入也都推動著房屋出租的熱潮,過去十年,租房者增加了42%,熱點地區的租金也就節節攀升。許多地方的房租漲幅超過了物價的整體漲幅,房租負擔重使的年輕人攢錢買房更不容易,想擁有自己住房的夢想可能也變得更加遙遠。社會學家擔心,這反過來又會繼續增加美國人的自有住房比例的下降,在今後幾年內將繼續下降。
房子是美國人財富的最主要的體現方式之一,也是美國夢的重要體現,自有房屋住房比例的下降對於美國人財富分配的影響是深遠的。
美國人何以越來越不愛搬遷? 2013-02-17
在我們的印象裡,美國人喜歡自由搬遷,美國電影裡經常有這樣的畫面:一個年輕人背著一個行囊,站在公路邊豎起大拇指搭便車,然後就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開始一段新的生活。遷徙似乎是美國人生活的常態,但近30年來,美國人的遷徙率卻在持續下降的過程中。 根據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分析,2007年到2008年,美國人的搬遷率降到只有12%的“二戰”之後的最低位,比上世紀90年代減少近5個百分點。美國人跨州遷徙的比率在2009年到2010年也跌至1.4%的低位,這兩年雖有所回升,但也不過是恢復到2006年金融危機前的水平。相比之下,25歲到29歲大學新畢業的年輕人是跨州遷徙率最高的人群,這一群體2011年到2012年的跨州遷徙率為3.8%,是近6年來最高的。
在我們的傳統印像中,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等一線大城市應當是最吸引年輕人的地方,但實際上2009年到2011年,25歲到34歲的年輕移民增加最多的城市是華盛頓、休斯敦、丹佛、波特蘭、奧斯汀、達拉斯,多數算美國的二線城市。
2011年美國人跨州遷徙的十大潮流是:紐約州到佛羅里達59,288人,加利福尼亞州到得克薩斯州58,992人,加州到亞利桑那49,635人,佛羅里達到佐治亞州42,666人,新澤西州到紐約州41,450人,紐約州到新澤西州40,815人,加州到內華達州40,114人,佐治亞到佛羅里達38,658人,加州到華盛頓州38,421人,得克薩斯州到加州37,087人。由此可見,像加州、紐約這樣傳統的移民聚居州,這些年其實都面臨著人口淨遷出地的狀況。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社會年輕人多,單身男女多,租房者多,長途遷徙的比率也應當較高,但今天美國社會住房擁有率下降,結婚率下降,為什麼遷徙率也同樣下降呢?這主要還是由遷徙成本決定的。
美國大都市房租急漲年輕人叫苦 2016-08-28
和中國的一線城市一樣,最近幾年,美國一些大都市也出現租房難、房租貴的問題。隨著美國城市租房者的人數增加,出租房越來越搶手,美國城市房租之高,漲幅之大已經讓租房者感到負擔沉重。房租究竟貴到了什麼程度?這會對美國經濟造成什麼影響?
根據哈佛大學去年的一項住房狀況的調查,美國2070萬租房的家庭中,有一半需要將自己每個月收入的30%以上花在房租上,而其中更有1100萬的家庭將收入的一半以上花在房租上,比2003年時增加了37%。可以想像的是,美國東西海岸的大都市比如紐約、華盛頓、舊金山、洛杉磯都是房租巨貴的地方。比如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租一個實用面積只有25平方米、一室一廳一衛的公寓房,沒有電梯,年代久遠的頂層,一個月的租金是2600美元,簡直是貴的令人咂舌。
紐約人的收入也相對高,因此租金負擔還不算是最重的,邁阿密是房租負擔最重的城市,當地有35.7%的人將收入的一半以上用於房租,當地人的年中位收入是3.2萬,但是每個月的中位房租是1100美元。哈佛大學的這項調查發現,中產階級受困最重,年收入在4.5萬美元到7.5萬美元之間的家庭,在一半以上的收入花在住房上的這個數量,2013年比2003年增加了7成。
美國的房價和房租之間的比例差距並非那麼大,比如一個50萬的房子,如果是8成按揭的話,每個月還款大約在2500塊左右,而這種房子拿去出租租金每個月也能接近2500塊錢。而在中國一個50萬人民幣的房子,同樣每個月還款2500元的話,租金可能只有1000多塊錢,這就造成了在美國供房比租房合算。
但是金融危機和房地產泡沫破滅以後,美國人自有住房的比例開始下降。從2004年最高峰時的69%下降到今年初的63.7%,回到了1993年的水平,這減少了170萬戶家庭,就只能去租房子住。
星巴克免費喝有人拿臉盆去了?這組圖讓很多人臉紅了
2017-04-22,這組圖刷屏了。
當天上午,星巴克為世界地球日搞了一個促銷。據說全國門店自帶杯子可以免費喝咖啡,於是……
有圖有真相!
再由微博營銷號們帶節奏轉一波……
網友畫風很快就變了……
“丟人,簡直太丟人了!”
“中國人也是厲害了”
“這種營銷不適合中國”
“對對對,因為中國有愛佔便宜的特性。”
“為了佔便宜臉也不要了。”
最後,還有人喊出了那句熟悉的——“中國人的劣根性”!
停一下停一下,雖然面子很重要,可腦子更重要啊!
讓我們來重讀一下星巴克的“邀請函”。
劃重點:回饋一杯免費中盃咖啡。
換句話說,不管你帶什麼容器,星巴克都只給一個中盃的量。
所以,那些令有些人臉紅羞愧的圖並不出自這次活動。
這組圖是一個叫“魔都亮點”的公眾號4月17日做的測評。他們帶著茶壺、醋瓶子、臉盆、中藥煎鍋去星巴克,看會不會真的有自帶容器減3元的活動。
儘管,那一臉盆咖啡花掉了327元……
這篇推文總閱讀量僅7000+,萬萬沒想到,後來會變成段子手的素材。
編個段子笑一笑也就算了,可偏偏就有人要上升到中國人的劣根性,偏偏還有那麼多人信了……
講真,如果活動規則允許,帶大臉盆去算是丟臉嗎?
這裡還有另一組圖,如假包換。
這是去年7-11便利店為了慶祝店內冷飲品牌思樂冰(Slurpee)創立50週年,在美國發起的“Bring You Own Cup Day”(帶你自己的杯子來)活動。
魚缸、臉盆、腳盆、馬桶,嘖嘖嘖,劣根性吶。
回應
噴子就是這種,什麼都看不完看不懂居然就知道開口當審判者!
確實丟人。不管發生在哪個國家。這種做法欠妥。不是中國人的劣根性,是整個人類的劣根性,比如說。星巴克預計免費分享的數量是1000杯。結果五十個人拿著盆子去了。至於後面的人能不能喝的到。自己先過癮再說。他們不會管的。究其根本是貪慾和我執在作怪。不過基於政治正確觀點,外國人不也一樣嗎?為什麼只噴中國人。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4_22_404929_3.shtml
在官場,若有「熟人」來找你辦事,如果你說「公事公辦」,那他馬上認定你是在「打官腔」,不懂人情世故,情商底,找藉口搪塞,規避人情債衍生的「責任」,甚至說你「六親不認」、「忘本」。
在中國人的概念系統中,「公」並非與「私」相互對待的場域,而是「私」的聚集和延伸,是私與私之間的連帶關係構築的「連帶的公」。對中國人來說,「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公)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私)之間並不存在絲毫矛盾。倫理社會的基本框架即所謂的「五倫」:君臣、夫婦、父子、兄弟、朋友,這裡的「倫」,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倫理從家庭開始,不斷向外衍生,江湖上有「拜把子兄弟」,社會上有「乾爹」,無限擴展便是「四海兄弟」、「天下一家」。「任何人都可以假『公』之名以遂其『私』。」費孝通先生髮現,與在社會結構方面表現為團體格局的西洋社會不同,中國社會表現為典型的差序格局:它如同「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在這種差序格局中,人-我、群-己、公-私之間必然是不明爽的,曖昧的。對每個人來說,社會是一張張以無數私人為中心建構起來的極富彈性的關係網:「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繫中發生意義。」既然社會關係由無數張私人關係網構成,是私人關係的疊加或延伸,這張富於伸縮的社會(私人)圈子便隨著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可大可小。在這一富於伸縮的網狀結構里,總是以「己」為中心滋長的是「自我主義」(egoism),而非西洋人熟習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
而從政治層面來看,現代中國的立國之道往往呈現如下一般特徵:即重國權而輕民權、重集體而輕個體、重總體國家「公」權的壯大而輕個體「私」權的保護。正如溝口雄三先生所指出的,「在中國,自由、自治等自主性,具體說就是政治上的民權,是作為共同的、總體性的國民權、人民權起作用的;個人、私人的權利,並不是有機地構成國家、社會的原理性因素。換言之,在中國沒有產生將個人之間的契約作為『公』原理的國家論、社會論。」
………
https://read01.com/6BJnk7.html
書評
不知所云2013-06-05
實在看不懂。解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的?就中國的部分,只看到隨便找了幾條文獻,就開始說中國數千年的公私觀念如何變化,而且這些材料,無非是《說文》——《禮記》——《莊子》注——朱熹——李卓吾等等這樣摘出的斷簡,翻燒餅似的來回倒騰,這就是中國的公私觀了?上面貼著“中國的公私觀”的標籤,跟活人一點關係也沒有。或許這也是一種“思想史”的套路吧,但就像在太空裡跑馬車,如我這般連飛機都沒坐過的淺學,實在夠不著。想到以前一個日本學者偶然提到溝爺,說他是日本的“新儒家”,今番算是領教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914496/
任軍鋒:中國政治中的「公」與「私」 2015-07-21
任軍鋒,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人生活得異常糾結!
…….
一、倫理社會「公-私」邊界的模糊性
說中國是倫理社會,是就其與西方的法理社會相對而言的。法理社會以陌生人為前提,倫理社會則以熟人為原點。倫理社會看重的是人情、關係,法理社會看重的是一視同仁的規則。說相對而言,並不是說西方人沒有人情,不講倫理,而是說西方人遠不如中國人對私人關係有如此高的期待,以至整個社會的日常運轉都圍繞這一軸心展開。建構現代法理社會,中國人為此已經奮鬥了百餘年,但時至今日,中國人的行為方式並未因此發生實質性轉變:社會生活領域,例如到醫院做手術,中國人的第一反應是找熟人、託人情、拉關係,即便沒有熟人也要想方設法拉上「熟人關係」,「走後門」,似乎只有這樣中國人做事方可放心,而對醫生的職業操守和從醫規範從來就缺乏足夠的信心;還有諸如考試、就學、評獎、職稱評定、課題審批,類似的事例可謂舉不勝舉!而在政治生活領域,在傳統中國,比國君為大宗子,稱地方官為父母官,把老百姓視為「子民」,視一國甚至天下為一家。即便在步入現代的中國,如果你想在官場獲得晉升,第一反應是「你上面得有人」,即使你更多地憑靠自己的工作表現,按部就班贏得機會,但在旁觀者眼裡,你肯定「背後有人」、「關係硬」。團體的規則、國家的法律在中國人心目中總是第二位的,而一個人經營的私人關係網才是關鍵,後者直接決定著這個人在社會階梯中的等級地位。
中國的公與私•公私
作者: [日]溝口雄三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11-2
內容簡介 •
本書由兩本小書構成。《中國的公與私》由6篇文章會集而成;《公私》則是一篇較長的論文,對“公私”概念進行辭源性闡釋。
全書在觀念史的架構和比較社會學的視野裡展開,通過與日本的“公私”概念進行比照,作者集中地追問這樣的一個基本問題:中國的“公”與“私”的概念為什麼既沒有發展成西歐意義上的以自我權利為中心的社會契約關係,也沒有發展為日本那樣的缺少公理而只能以共同體為絕對前提的地域性意識?在進行了相當有說服力的分析之後,作者指出了中國“公私”概念的特性:中國的公私結構與西方和日本的結構都不同,它們之間並不存在對立關係。
中國社會對於“公”的一貫理解,是一種由私的連帶集結而成的公,是一種以協調為前提的包容性的公,它強調的是公平與公正。同時在另一方面,當“公”被視為“公平”、“公正”的標誌時,作為它在理論上的對立項,中國的“私”觀念在道德上便具有劣勢,這即是天理觀在社會生活中的面相。
作者簡介
溝口雄三,(1932-2010),生於日本名古屋,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研究生時代師從愛知大學著名支那史家入矢義高,開始李贄文獻的閱讀和中中思想史研究。先後任東京太學文學部助手、中經琦玉大學講師。東京大學文學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間,他成功地打通了東京大學文學部文史哲的學科限制,建立跨學科的對話機制,並在1985年創建了“中國——社會與文化”學會。他在2007年牽頭成立集全日本宋明學者為一體的《朱子語類》譯註刊行委員會,正式啟動《朱子語類》日譯的二十年大五程。退休後任教於大東文化大學文學部,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溝口一生不僅留下具有極大思想衝擊力的著述,而且推動了多種國內與國際的大型學術活動。例如與中國學者發起“知識共同體”對話,持續討論戰爭的記憶與責任問題等等。主要著作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屆折與展開》、《作為方法的中國》、《中國的思想》、《中國的公與私...
目錄
中國的公與私
第一部
公私概念在中國的展開
中國的“公•私”
第二部
中國•道統•世界
相對於本土中國的本土日本
第三部
中國的民權思想
儒教和資本主義——東亞知識分子會議上的報告
在批駁吳裡面說: “我們的確不是一類人,你是美國人,我們怎麼變心底還是中國人。”
華裔律師鄧洪(Daniel Deng)也曾說:那些追捧特朗普的華人粉絲沒有意識到,他們今天所熱烈擁護的排斥穆斯林和拉丁裔移民的做法,其實和1882年美國通過的排華法案如出一轍。
吳有意無意流露的對中國移民的輕蔑態度,讓人吃驚和不安,難以相信他居然是一個以反對種族歧視著稱的教授、學者和活動家。
回應
不要強調他是華裔,51歲了,他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
這傢伙在專欄上一直都自稱自己是“台裔”,你們現在知道這是什麼貨色了吧?
學美國人搞種族歧視,真以為自己是美國人了
他只是在批評不良習慣
你可以去美國試試說以下的話:“黑人都是骯髒,有不良習慣和吸毒販毒的傢伙。”然後聲明自己只是批評不良習慣沒有種族歧視的意思。看看你會有什麼下場。
中國人沒有劣根性,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日本詞,是用來形容相對較長一段時間的族類某種不良習慣。對於日本和台灣來說或許合適,但對中國來說,中國悠久的歷史讓這個詞相形見絀,只有低文化水平的人才會相信這種廢話。
黴國最大問題:熔爐→熔形不熔心。黴國最大吸引力→錢,其他都是浮雲……新到黴國華裔移民,比99%黴國人有錢,身處金錢萬能社會,如何想像,他們會對和他們不同的諸多黴國現象、觀念,持肯定態度。說白了,雖然有很多國人,因種種原因移民去黴國,但是:一、他們自信,而無以前華裔移民的自卑、自虐;二、如果黴國糟糕、不爽,他們隨時可以回國。他們沒理由謙卑……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7_03_29_401222.shtml
美國華裔教授吳華揚發公開信抨擊中國新移民掀起軒然大波
最近,知名美籍華裔教授吳華揚(Frank H. Wu)2017.3.18在自由派媒體《赫芬頓郵報》網站(Huffington Post)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關於新移民——給美國亞裔活動家的一封私信》,卻在美國華人圈子掀起軒然大波。
吳著重討論了中國來美國的新移民和老一代亞裔美國人在理念上的嚴重分歧。關於這個問題他一直猶豫要不要說出來,但他發現,“消極等待只會讓事情更糟”。
吳今年51歲,是中國台灣移民第二代。他是美國著名的社會活動人士,長期為亞裔在美國追求平等權利而發聲。吳堪稱公認的華人精英,加州大學官網公佈的他的簡歷長達九頁,哈佛、哥倫比亞、斯坦福、喬治-華盛頓、約翰-霍普金斯、加州大學,這些美國名校裡都留下了他的任教痕跡,他甚至還在北京大學跨國法律研究中心成立初期擔任教授。吳於2009年起擔任加州大學黑斯廷法學院校長兼院長,2015年底離任並自2016年1月1日起擔任特聘教授。吳華揚是加州歷史上首位亞裔和華裔法學院院長,曾被業內刊物評選為美國法律教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院長。2016年4月,吳華揚成為美國非盈利組織、華裔精英組織“百人會”的會長,馬友友、貝聿銘、駱家輝等都是百人會的成員。
去年5月,吳華揚在《赫芬頓郵報》上發表文章,針對“華裔科學家屢遭FBI調查”一事為華裔群體發聲。不過,最近這篇文章中,他的對華裔可謂相當不客氣。
吳說,新的亞裔、“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移民”,彷彿一夜之間從美國的各個角落冒了出來,從南加州的郊區,到舊金山西邊的各條“大道”、矽谷、東海岸,還有一些以前從未有過亞洲人面孔的社區,無處不在。
吳痛陳新中國移民各種不入流的壞毛病,說那些“剛剛下船的人”在老華僑們眼裡千篇一律的形像是:“珠光寶氣、不排隊、摳鼻子、隨地吐痰、開車不守規矩、被動惡意攻擊,還有,希望他們至少不吃狗肉。”
不僅如此,吳發現新移民在許多問題上和本土亞裔美國人的理念截然不同:“從高等教育多元化,到'非法'移民、同性戀權利、警察暴力、體罰、死刑等問題,不管你在組織什麼抗議活動,他們毫無例外地站在你的對立面。即使在環境問題上,他們也擔心對魚翅或某種瀕危物種的保護會影響到自己對山珍海味的熱愛。”
“他們冥頑不化,對民主毫不在意。還覺得自己比別的膚色的人更優越。”另一方面,新華裔移民又覺得老亞裔們“高高在上”,對“新來的鄉下親戚”流露出優越感。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不可逾越的規則,處處受限,需要尊重這些規則,這是美國孩子從小就要明白和學會的。那他們有沒特別寬鬆自由的地方呢?有的。
“我的地盤我做主”
在美國,孩子們最先佔領的“自由區”是自己的便當盒。很多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可以自己決定每天的午餐吃什麼了。
興趣愛好也一樣,很多老美爸媽都怀揣著一種相當樂觀的“觀望+支持”態度。
除了“吃喝玩樂”,在學習上,美國孩子的自主權也比較大。
在逃逃他們學校的課程安排裡,每天都有自由閱讀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們可以閱讀任何自己想閱讀的書,可以在教室讀,也可以在圖書館讀,可以趴在地上看,也可以躺在椅子上看,還可以一邊吃零食一邊看,五花八門什麼姿態都有。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走進教室,肯定會感嘆,這也太寬鬆散漫了吧~~~
美候任駐華大使:女兒收到北京一所國際學校聘書
艾奧瓦州當地電視台WHOTV稱,美國艾奧瓦州州長佈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2017.3.21前往得梅因市區教堂參加一個家庭教育午餐會,透露了一條涉及家人的消息:女兒通過Skype面談,已經收到中國一所國際學校的聘書。 布他也開玩笑說,特朗普政府正在密切審查自己的背景。“填寫不計其數的文件。難以置信!它至少花了我們6個星期的時間。”
你以為美國孩子多自由其實一點不比你孩子多2017.3.24新浪教育
總的來說,美國大多數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管教也是很嚴的,甚至可能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嚴,有時候一個手勢、一個語氣,就能震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不過在其他很多情況下,美國的孩子們又比我們想像中更“自由”一些,他們可以不經過爸爸媽媽的商量和同意,自己處理、決定不少事。
這其中的寬和嚴,“自由”和“不自由”的界限究竟在哪兒呢?
言語和行為很“不自由”
美國孩子首先感到的不自由是“言語不自由”,有些話不能不說,有些話又絕對不能說。
美國家庭經常會讓孩子們組織各種派對,邀請小朋友們到家裡來玩。你會發現,當派對結束小主人送走每一位小客人時,都會十分禮貌地說:“Thanks for coming。”(謝謝你能來。)而這時候,小客人也會非常禮貌地回應說:“Thanks for inviting me。”(謝謝你的邀請。)
在孩子還不能熟練運用這兩句用語時,雙方家長必定在一旁鼓勵和監督,反正這話沒說完整,派對是結束不了的。
但有些話又是一定不能說的,被視為禁忌。比如在逃逃的學校裡,stupid(愚蠢的)、dumb(愚鈍的)這類詞彙(其實我覺得dumb好像也沒那麼嚴重,但學校規定是不能說的)是絕對不能出現的。
言語受限只是美國孩子“不自由”的一部分,他們的行為更是被各種各樣的規則所束縛。比如在逃逃的學校,從學前班開始,遲到就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等同於曠課,如果累計次數超過規定範圍,就會被開除需要重新申請學區。另外,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學習各種行為規範和社會規則,比如關於垃圾的分類,就花了好幾週的時間來學習和練習。
而當孩子漸漸長大更多地接觸到社會時,他受到的限制也隨之變得更多。上週逃逃有個關於釣魚的作業,本來我想著就是直接去湖里釣一下體驗過就算完事了。後來發現沒那簡單,說是釣魚作業,但在真正開釣之前,得做很多功課,得搞明白一堆釣魚規則。
在美國釣魚是要有許可證的,在釣魚之前,必須去申請釣魚許可證。而且針對不同的湖,可能還需要有不同類型的許可證。另外還要查看每個湖的具體要求,有的湖是只能在岸邊釣,而有的湖則可以開著船去湖中釣。對於釣上來的魚,也有規定,如果比規定的尺寸小,還必須放回湖里去。
要想在美國愜意地讓孩子們垂釣一番,還真不容易啊!
雙語:老外盤點中美之間的六大文化差異2017.02.26 愛語吧
生活在一個和自己文化不同的社會裡,可能是一個既令人興奮、又充滿挑戰的經歷。你必須了解不同文化的行為習慣,並且努力適應它們。以下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六點文化差異。
1. Privacy
1、隱私。
Chinese people do not have the same concept of privacy as Americans do. They talk about topics such as ages, income or marital status, which Americans think is annoying and intrusive.
中國人的隱私概念和美國人不同。中國人談論年齡、收入、或者婚姻狀況,而美國人則認為這些話題非常令人不快、具有侵入性。
2、家庭。
在中國,老人們通常都享有巨大的尊重和受尊崇的地位,而年輕一輩則被悉心呵護、培養。但是在美國,家庭的目標是鼓勵獨立,特別是孩子們。和中國人不同,美國老人很少和自己的孩子們住在一起。
3、朋友。
中國人對朋友有不同的定義。只是經常一起出門玩的人不叫朋友。朋友是指那些永遠覺得有義務向對方提供所需任何幫助的人。美國人經常稱呼他們遇到的人為朋友,因此他們對朋友的定義很一般,並且各有不同。有工作的朋友,有一起玩的朋友,有學校的朋友,有喝酒的朋友。
4、金錢。
眾所周知,中國人喜歡存錢。當計劃花錢的時候中國人總是很保守。但是在美國則不同,和中國家庭相比,很少有美國家庭為緊急情況和教育存錢。
5、教育。
中國人看重教育和事業,而美國人則更強調好品格和信仰。
6、集體主義VS個人主義。
總的來說,中國更加看重集體,而美國則更看重個人。在美國,如果你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是因為你自己的功勞。但是在中國,如果你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會被歸功於你的團隊、家庭或者公司。在中國你所做的一切都歸功於更大的集體,但是在美國則更加認可個人的功績。
回應
美國才更加註重集體!把優秀的獨立個體融合為一個強大的團隊!
各有所長,不必強求統一標準。
http://edu.sina.com.cn/en/2017-02-26/doc-ifyavvsk3591008.shtml
不過到了現代,全方位受到西方審美和價值觀影響,中國的年輕人不再偏愛嬰兒肥了。雖然媽媽永遠在不停抱怨“你怎麼又瘦了!”,大家還是該節食節食、該去健身房去健身房。壹讀君隨機調查了周圍一些女性,發現最受妹子們歡迎是勻稱自然的身材。有一句話叫做:“穿衣顯瘦,脫衣有肉”,總結就很到位。甚至部分女性表示無法接受肌肉男,因為看起來“太噁心”了。
一個對中國年輕女性進行的調查(與前面美國的調查採用相同的材料和量表)也支持了這種結論,也就是勻稱型是中國女性認為最有吸引力的男性身材。
所以,中國男人是否性感,這個評價標準,大家覺得應該用哪個呢?
更何況性感也沒有什麼卵用
另外一個關於中國女性的擇偶觀念的調查中顯示,“基因”這部分在這三類裡得分非常低,也就是說在女性擇偶中被考慮得最少。只有健康這一條,大家還覺得挺重要。
更出乎人們意料,親社會性重要性被她們列為擇偶中最重要的內容,其分數遠遠超出其他兩類。也就說,一個善於和人交談、顧家、情緒穩定、有道德的男人,在婚戀市場應該最受歡迎。
看到這裡,連壹讀君都忍不住要拍案而起了,這是在扯淡啊,還是在扯淡啊。要是這樣,壹讀君早就解決單身問題了,還需要每天回家擼貓玩嗎?!
別急,研究人員自己也覺得這個結果很不對勁,於是他們在問卷調查後,又做了一個實驗:通過給這些女性播放帶有不同配偶價值信息的男性照片,然後用儀器觀測她們的眼球的注視時間,以此判斷她們“真正”矚目什麼樣的男人。
結果就是,女性在那些顯示出資源豐富的男性身上,停留的平均時間最多。簡單來說,就是他們還是更在意配偶的是否可以提供更多資源、是否有更高的社會地位。
這個結果也符合進化心理學家在對跨越37種文化的研究中,女性總是傾向於尋找在資源上比自己更強的男性配偶這個結論。甚至那些本身就擁有更多資源、更高學歷、更高收入的女性,她們也不會因為靠自己就可以順利撫養後代,因此放低對配偶資源的要求,她們只會要求男性收入更高、地位更高!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都鬆了一口氣呢?(才怪!)所以,勇敢的少年啊,快去創造奇蹟吧!
參考文獻:
回應
內在的力量才是性感的風
“性感”一詞是改革開放以後出現的,第一次見這個詞好像是梁曉聲的什麼作品裡面。這個詞的含義在中國人的過去觀念中不是很正面,大概就是和“登徒子”、“淫蕩”、“赳赳武夫”差不多。
△ “壞男孩”的典範:冠希老師
在選擇長期伴侶的時候,人們通常都會權衡對方各種條件,而不會只看一種。但是在短期擇偶或者說短期性行為中,基因性或者說生理性的吸引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比如在夜店裡,最受歡迎的男女,一定是那些外貌體型最出眾、跳舞最棒的人;雖然說不定也有人會當眾亮出自己的豪車鑰匙來吸引女性注意,但是壹讀君一想到這種場景,尷尬癌都要發作了……
另一方面,即使在“基因性”的類別裡,性感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中的側重點依然有所不同。比如根據一項調查,西方尤其是美國女性認為一身腱子肉的“倒三角”男人最性感。也有的地方認為鬍鬚、胸毛、腿毛這類毛髮旺盛是男人性感的基礎。總的來說,西方審美偏向於那種看起來雄性激素分泌特別旺盛的猛男。
想一想美國電影和電視劇,特別是動作片裡的男影星,哪一個不是胸肌比大部分妹子的更傲人更誇張?一項針對美國女性的調查中,要求她們分別對肥胖型、肌肉型、平均型、瘦弱型四種典型身材打分,最後肌肉型得分最高,就很能說明問題。
如果從這種審美出發,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男性,似乎都有點不夠男人。不過我們東亞本來就不稀罕他們那種肌肉男。
中國式性感
因為基因、飲食和社會發展歷史等多方面的影響,東亞男性從平均上講,確實不如高加索人種那樣高大、肌肉發達、體毛也少很多。這些也並非絕對的劣勢,在體型較小的情況下亞洲人精力更旺盛,肌肉較少但是更敏捷,體毛少但是皮膚也更好、體味也沒那麼具有侵略性(但是一定要勤洗澡啊! )。
更重要的,中國自古以來的審美觀,大部分時候完全不青睞那種很有攻擊性的男性美。正所謂:至剛易折,而上善若水,老祖宗們認為一身橫肉的男人,看著就像賣大力丸的,高度疑似將來短命的人。受到道家和陰陽學說影響,理想的男性身材,應該是不露肌肉、筋骨,腹部略微發福,皮膚當然要白嫩一些,面相柔和親切,總結起來就是像“嬰兒”一樣的返璞歸真感。
這類傳統還認為,嬰兒是人類一生中的最俱生命力和未受污染的時期,稱之為“先天狀態”,人類後天各種活動通過損害先天的完滿,帶來了疾病和死亡,故而特別推崇這種形態。
這麼想的話,東方是陰性文明而西方是陽性文明,這樣的說法似乎也有一些道理。
先不說中國男人到底性感不性感,到底什麼是性感——特別是男人的性感,壹讀君覺得這才是更重要的問題。相反,在沒有搞清這個之前,一切鬼扯都是耍流氓。
所謂性感,廣義來說就是一個人對異性的性吸引力;而且性感不性感,你自己或是同性說了不算,要異性說才算(特殊性向的以後再說)。有的人雖然在同性中人緣很好,但是在異性中人緣卻很差,就是這樣。
還有一種情況,你開個瑪莎拉蒂什麼的、在北京市中心有一棟四合院,異性吸引力立馬就能憑空飆升。雖然這也是吸引力沒錯,但是好像和我們印像中的性感還是不太一樣,要說馬雲爸爸是中國最性感的男人之一,恐怕他自己也會不好意思吧。
所以進化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類擇偶現象時,把異性間的吸引力劃分為:親社會性、資源性、基因性三個大的範圍。而這些價值都來源於對後代的影響。
“親社會性”是一個人的性格特性,於男性來說就是“貼心爸爸”:孝順(中國學者在研究中額外加入的特質)、誠實本分、寬容豁達、一心一意、顧家、細心體貼等特點;
“資源性”反映了一個人的社會關係,於男性來說是“有錢爸爸”:家境優越、有車有房、收入高、工作體面、社會地位高、學歷高等等;
“基因性”反映了一個人的生理、遺傳特性,於男性來說就是“才藝爸爸”:體育好、反應快、有藝術天賦、有冒險精神、勇敢、身材高大、強壯等等。
可以看出,嚴格意義上的“性感”,其實就是好基因對異性的吸引力,俗稱“外貌協會”或“才藝協會”。如果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講,就是女性希望自己的後代可以擁有更強健的身體、出眾的運動能力、各種才藝天賦。
像勇敢、愛冒險這樣的特質,也對女性很有吸引力,這就是所謂的“壞男孩”對女性的吸引,因為有這樣特質的男性,一旦冒險成功,就會獲得超出正常男性數倍甚至數十倍的生育價值;當然如果失敗了,也會更加悲劇。所以這其實是一種風險投資。
林達的四本《近距離看美國》系列其實已經透過各種歷史事件深刻的討論了美國這個大雜燴國家典型的精神、性格、和現象。而劉瑜從《民主的細節》到《送你一顆子彈》、《觀念的水位》也或專業、或玩票、或直接、或隱匿的為我們掀開美國的點滴。但他們並沒有涉及關於自high的探討(可能是因為這個話題太淺顯?)。我當然是沒有像二位學者那般洞若觀火的水平把一些如此抽象的概念展示得力透紙背、耐人尋味。況且來此做客不過數月,真知灼見確實也少了閱歷這味佐料。但因為這次活動和日常的一些所見,讓我越來越意識到美國人民無處不在的自high精神。於是我就開始思考,自high究竟有什麼好處?
自high也許無關乎樂觀,但具備這等精神的人通常不會把苦難看得過於沉重。美國人應該打從娘胎裡就學會了用自high把苦難和麻煩拍死,有點阿Q精神勝利法的味道,但不踐踏他人。我的朋友Julie在和結婚25年的老公遇到婚姻危機時,不是大把的眼淚和哭訴,而是一句淡淡的“ I am fine. I can handle it ." 而另一個朋友Sue不小心把自己的嘴咬傷了(我知道這聽起來像個笑話,但真的不是,已經嚴重到要去看醫生了),雖然已經腫的不能說話了,但還是不忘幽默的來一句”I bite myself , the taste is great!”
除了看淡苦難之外,自high也是如何更加自如、真實的做自己的一大利器。比如,當你內心缺乏溫暖時,也許可以像下圖的學生一樣,舉個牌子問過往的行人求抱抱。
再比如,當你想做一些形而上的哲學研究時,也許只需佔個山頭、立塊招牌就可以開張了。
自high就是美國人的阿Q精神。他們把自high拆成自己+high兩個元素,然後把這兩種元素純粹的展現出來,於是獲得了更輕鬆、更自在的快樂。
中國男人為什麼不如西方性感?2016-06-22 壹讀百科
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出現了這麼一種說法:中國男人不性感,甚至還有人說中國男人從外貌、體型、穿著、品味上,都配不上中國女人。很多人看到這種標題,頓時熱血上湧,點進去要和人舌戰一番,於是就提供了一個耿直的閱讀量。
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呢?壹讀君認為,男女在外貌、衣著上的審美確實存在不一致,但是,後面那堆結論,就好像一步從東非大草原跨越到了通利福尼亞,這也太不顧忌牛頓和達爾文兩位老人家的感受了。
那麼到底什麼是性感?
美國人的阿Q精神2016-09-12思小妞
說到閱兵、民間遊行你腦海中會浮現怎樣的畫面?生在大天朝、長在紅旗下的我們至少也能腦補出下面這樣的規模吧:
你能想像在世界首富的美帝,這裡的人民怎麼玩遊行嗎?
剛來時,我滿懷憧憬的去觀看了Penn State一年一度的Alumina home coming 遊行。之所以期待是因為朋友告訴我:“This parade very funny, huge crowds everywhere.”我想,既然是傳統節日而且還特意封了路,陣仗應該不小。何況校友回家嘛,肯定會很體面。State college 被稱為Happy Valley, Penn State 又是有名的Party School,這麼多內外因湊在一起,這活動必須火爆啊。於是想像中各種美味的小吃已經香氣撲鼻了,有趣的紀念品也開始在眼前bling bling 起來。
遊行是周五晚上六點開始,五點半看到主幹道的兩旁拉了繩子,當地居民攜帶全家扛著靠背椅在繩子後面開始安營扎寨。看看四周,想像中的小吃攤和紀念品你們在哪裡?festival 該有的張燈結彩和燈光特效你們在何處?天就快黑了,總不能讓大家黑燈瞎火傻樂吧?此時,內心已然小失落,但安慰自己也許節目還不錯呢?精神上的愉悅更重要嘛。所以就呆在繩子後面乖乖等著。過了半小時,我在寒風中看到了這些:
△圖片拍攝於Penn State,下同
是不是覺得還不錯?服裝統一、步伐整齊、還有伴奏,作為高校活動,水準已經夠格了。那你還真是too simple too naive 啊,這兩個方隊算是整個活動的顏值擔當了,在接下來的一小時裡,我實際看到的都是下面這樣的畫面:
請不要因為這樣的節目我盯看了一個小時而懷疑我的智商,重點是這樣的內容他們演了近三小時啊!而當地居民就非常認真的參與了三小時。每過來一個方隊大家就鼓掌歡呼喊口號,小孩子們都提著小桶搶著方隊撒出的糖果,搶到的人雀躍的程度讓我一度懷疑他們搶到的不是糖果是鑽石。真是家家都是捧場王啊!回憶了一下從小到大在國內看過或參加過的閱兵、校運會、正月十五的社火、廣場舞、甚至是校運會,不得不承認,我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認識:美帝人民自high的精神真是low high low high 的!
生活中依然有很多堅定的“存錢族”,對他們而言,每個月的工資到手,可能花錢的地方很多,但是只有存錢才是硬道理,無論多少,總是要拿出來存進銀行。
實際上,我們國家其實這些年情況已經開始在發生變化。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認為,特別是90後、00後,隨著現在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越來越深化,他們的消費和投資習慣也在發生變化。
《安聯全球財富報告》也顯示,中國家庭的分散投資進程正在繼續,家庭金融資產投資已越來越注重績效,把資產從低收益的儲蓄賬戶轉向高收益的銀行和理財產品。
這個趨勢逐漸會有所下降。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和其他國家相比,儲蓄率可能仍然處在一個比較偏高的水平。
回應
與我國長期固舊的中國文化生態(當然含五千年、三千年文化始祖有根原性關係)關係重大﹕長期固執逆境順受,貧窮自得其樂,貧窮光榮的傳遞。現在雖扱大層面、扱大領域有質的銳變,經濟困惑著人民,民生問題憂慮著人民;中國傳統文化思維世代相傳,難以取棄,不足離奇。
寫的啥玩意兒?一開頭闢謠了,說國內居民的儲蓄率其實只有20%,跟國際平均水平差不多。也就是說,中國普通人的儲蓄率並不高。後面一大段卻在說中國家庭儲蓄率高的原因是因為房價高,福利差,沒地方花錢。這是什麼邏輯?
另外,2000年至2008年間,中國家庭消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急劇下降、投資增強以及出口拉動增長的模式也證明了這種家庭、政府和企業儲蓄的不均勻增長。
總之,過去十幾年中,中國家庭的儲蓄總額增幅沒有跑過政府接近20%和企業超過10%的漲幅。簡言之,國民並不直接代表居民的儲蓄水平,居民存在銀行的錢並不一定越來越多。
中國居民儲蓄多來自高收入家庭
今年1月,李源潮在達沃斯發表主旨演講時講道,2015年一年,中國的居民新增儲蓄的存款就超過了4萬億人民幣,2008年以來,中國的居民儲蓄累計增加了35萬億。
西南財經大學和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曾對8000多戶中國家庭進行調查,並發布《2015中國家庭金融報告》。報告指出:“從儲蓄的分佈來看,家庭儲蓄分佈極為不均。55%的家庭沒有或幾乎沒有儲蓄,而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儲蓄率為60.6%,儲蓄金額佔當年總儲蓄的74.9%。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儲蓄率為69.02%,儲蓄金額佔當年總儲蓄的61.6%。”
也就是說,中國家庭儲蓄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甘犁坦言,高淨值家庭具備高收入、高消費、高儲蓄率三個特點。統計顯示,高淨值家庭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和江蘇。而這幾個地方都是近年來資金存量排名靠前的省市。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存錢?
《經合組織觀察家》(the OECD Observer)上的一篇文章這樣分析中國人花錢的謹慎態度:中國的高儲蓄率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積穀防飢”的“預防性儲蓄“。多數人存錢不是不想花,而是不敢花。
中國高儲蓄的根本原因不是廣大民眾沒有足夠的消費動機,而是廣大民眾沒有足夠的收入。普通勞動者家庭收入增長緩慢,內需不足,社會保障不充分和預期不穩定等,然而,我國的買房費用、子女教育費用、養老費用等卻一路飆升。
在中國,對很多結了婚有了子女的人來說,子女的教育費用必須要提前攢,而且得儘早攢。孩子生下來就要有奶粉錢、尿布錢,從上幼兒園到大學又得燒一大筆教育錢。
當然美國人債台高築危險與否,還要看整體經濟的表現。美國人口普查局最近發布的美國人財富報告顯示,美國家庭的中位資產淨值從2000年的8.2萬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66萬美元,又減少到2011年6.88萬美元,主要是因為金融危機,房地產泡沫破滅以後,房屋價值下挫,導緻美國人的總體財富也縮水。
只有美國自己能“去美國化”2013-10-20
這幾天,“去美國化”(de-Americanized)一詞在美國媒體和外交學界掀起波瀾,因為中國官媒新華社呼籲現在是建立“去美國化世界”的好時機,言辭之犀利令美國人吃驚。在美國借債上限到期的最後時刻,美國國會再度上演兩黨較勁到最後達成協議,避免債務違約的一幕。儘管暫時化險為夷,但世界對美元前景的疑慮進一步加深。
中國人均儲蓄超40000,為什麼你還不敢花錢?2016-09-27
國際排名而言,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並且長期位列第一。2005年,中國儲蓄率高達51%,而全球平均儲蓄率僅19.7%。2015年,中國儲蓄率的最新數據是46%。
國民儲蓄分三個部分:居民儲蓄、企業儲蓄、政府儲蓄,其中居民儲蓄代表個人(家庭)的儲蓄水平。
長期以來,輿論普遍認為高儲蓄率源於中國百姓愛存錢的習俗。然而,事實證明這種認識有很大偏差。實際上,近十幾年來,中國國民的高儲蓄率中,有很大一部分並不是源自普通人的錢袋,而是源自政府和企業的儲蓄。來自國際清算局的數據就顯示,在2000到2008年間,中國國民總儲蓄增長中有80%源於政府及公司部門,並非來自家庭。
統計顯示,從1992年到2012年,中國國民儲蓄率從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儲蓄率和企業儲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儲蓄率總體卻沒有變,1992年為20% ,2012年依然是20%。
與其餘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部門的儲蓄佔比明顯較高,截止2015年底,中國企業部門存款餘額佔GDP的64%,而美國和日本均不足15 %。因此,中國接近50%的國民儲蓄率有企業部門的重要貢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也表示,一般國家都以居民儲蓄為首,然後是企業儲蓄、政府儲蓄,而中國的儲蓄結構卻剛好相反。
美國人舉債度日積習難改2013-06-16
在美國,舉債度日、借債消費是一種習慣,即便是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帶來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迫使人們的儲蓄意識有所增強,但實際狀況並沒有明顯的改觀。
美國人口普查局最近發布的數據就顯示,從2000年到2011年,美國人負債的比例從74%減少到69%,但負債家庭中位負債額從50971美元增加到70000美元。其中負債最重的是35歲到44歲人群,家庭中位負債10.8萬美元,45歲到54歲組也有8.65萬美元。 其實這也正常,因為美國人習慣於借債消費,沒有成家之前,不少學生上大學靠學貸,成家立業以後,房貸、車貸,更多人的人平常消費主要是使用信用卡,使用現金的時候比較少,許多人每月信用卡只還一部分,剩餘部分要付高額利息。這就難怪養家糊口任務最重的中年人債務負擔也最重。
相比之下,華人有量入為出的傳統,而且比較會精打細算,因此收入相當的中產階級,華人家庭的財政狀況一般會好一些,主要表現在債台沒那麼高,積蓄多一點,平時生活也沒那麼大手大腳。不過由於在美國,大家多是透支過日子,普通華人中產階級家庭,每月的收入除了償還房貸、車貸,再加上必要的開支,確實也剩不下什麼錢。
由於美國的社保體係比較健全,美國人一般也不像許多中國老人那樣拼命存錢以防不測。 美國僱員福利研究所最近發布調查顯示,57%的人報告儲蓄和投資少於2.5萬美元,其中28%儲蓄與投資更少於1千美元,只有24%的人儲蓄和投資多於10萬美元。如果下月有突發額外支出,只有一半的人說他們肯定能一下子拿出兩千美元。
美國人不善儲蓄,舉債度日成風,是美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這些年美國一直在要求中國進行經濟結構再平衡,其實美國經濟也需要再平衡,也就是美國需要通過稅收、貨幣、匯率等政策調整,鼓勵民眾多儲蓄、少鋪張,但誰都知道這很難,過慣了好日子的人要讓他節衣縮食,很不容易。但經濟大環境確實會迫使民眾未雨綢繆,金融危機之前,美國人總體的儲蓄率是負數,但這兩三年來,美國人的儲蓄率已經回升到2%到6%之間,當然比起中國50 %以上的儲蓄率,美中兩國可以說是兩個極端。
醫療費太貴 美國人時興海外動手術 2014-02-16
《紐約時報》最近就報導說,一名美國男子2007 年曾花費1.37 萬美元,到比利時的一家私人醫院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這筆錢包含了來回機票、醫藥費和手術費,而同樣手術當時在美國至少要花費10 萬美元。
協助安排這種醫療旅遊的美國“醫療旅遊協會”執行長艾德海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美國人時興到海外接受手術治療,參加醫療旅遊的美國人,許多是沒有醫療保險或者其醫療保險不支付其某種手術費,而他們的目的地,與其文化背景有關,例如拉丁裔患者通常喜歡前往拉美國家動手術,而亞裔患者就喜歡回亞洲國家去動手術。
旅美華人回中國大陸或台灣做手術的現象相當普遍,尤其是牙科、眼科手術,比如我最近就因為牙疼在國內做了根管治療和假牙,其費用僅相當於美國的幾分之一。我認識的朋友有在國內做近視眼手術的,幾千塊人民幣就做好了,而在美國沒有幾千美元根本拿不下來。
近年來一個新趨勢是,五年前到海外接受治療的病患,多數選擇印度、泰國或墨西哥,如今越來越多前往歐洲,因為歐洲國家加大了針對美國人的醫療旅遊宣傳招攬力度,更多美國白人跑到歐洲去動手術。
美國人到海外動手術日益增多,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的醫療費用高昂,成本居高不下。我們都知道,美國的醫生、醫藥界、醫療保險公司是最賺錢的行當,當美國有4700 萬人沒有醫療保險時,動輒幾萬、幾十萬的手術費用,不是讓病人望而卻步,就是到迫不得已時動手術,然後想辦法逃帳賴帳,抑或乾脆到海外動手術。
美國有一種叫結構清算的機制,也就是面臨遠超出你支付能力的醫藥費,你可以申請這種結構清算,保證在一定時間內至少還多少錢,類似於分期付款的方式,這樣就可以避免民事責任。有一家專門從事結構清算代理的公司列出了美國最昂貴的十大手術:腸移植手術平均需要121 萬美元,心肺移植115 萬,心臟移植100 萬,肺移植80 萬,骨髓移植68 萬,肝移植58 萬,開胸手術32 萬,胰移植29 萬,腎移植26 萬,氣管手術21 萬。
聽到這些數據有沒有嚇死人,可想而知,如果沒有保險,做這樣一個手術,就會傾家蕩產,即便有保險,自負和不保的部分也是讓人不堪重負。越來越多的人到醫療條件和技術不錯,而費用又便宜得多的外國動手術也就在所難免了。
這種生活可以說衣食無憂,雖然談不上體面。美國亞裔網站“新美國傳媒”最近就報導天津一對耄耋老人來到舊金山,與小女兒團聚,但小女兒工作繁忙,根本無暇照顧,他們年長體邁,不願拖累女兒,分別住在兩個廉價單人旅館裡,每月分別靠幾百美元度日的故事,讀著令人感到心酸。
中國老人退休後要不要來美依親,我覺得老人們首先要想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是喜歡熱鬧和集體活動,還是喜歡獨處清淨?是葉落歸根傳統觀念較強,還是喜歡雲遊四方?其次要考慮子女是什麼樣的狀況?來美與子女團聚並準備定居,最好是老兩口一起來,互相有個照應,悶了也有人說說話;在子女家,努力做到客隨主便,入鄉隨俗,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強加給子女;在美國盡量尋找生活樂趣,比如參加華人社區、華人教會、老人中心的活動,以及老人英語學習班等等,結交自己的朋友圈子。
希望既能享受美國福利,又想在中國過熱鬧生活的老人,許多人採取“海鷗”策略,在大洋兩岸飛來飛去,在國內住一段,在美國住一段,甚至拿著美國的救濟金在中國長期生活。長期不在美國生活的風險是救濟金待遇可能被取消。
一個普遍存在但不便明說的事實是,不少老人在申請美國救濟金時,通常隱瞞在中國的退休金收入。更有少數人一邊吃著政府福利,一邊開著奔馳寶馬去領救濟,很有可能挨查,如果被查到,面臨的不僅是福利待遇被取消,甚至還有牢獄之災。所以還是低調一點為好,不必沾了美國福利系統的便宜還四處張揚。
中國退休老人在美生活幸福快樂嗎? 2015-03-01
近年來,隨著中國退休老人投靠在美子女的越來越多,他們在美國的生活狀態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些通過已是美國公民的子女,為父母申請綠卡,然後移民定居美國的中國退休老人有多少?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分類統計,但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的統計,近年來每年獲得美國綠卡的8萬多名中國公民中,通過美國公民直系親屬來的佔三分之一左右,年齡在55歲以上的約佔15%。由此推算,退休後來美投靠已是美國公民子女,並且獲得美國綠卡的中國老人每年至少有幾千人。而且隨著中國移民熱的湧動,我相信以這種身份來美的中國老人越來越多。
這些老人在美國生活的幸福嗎?快樂嗎?這真是一個見仁見智、冷暖自知的問題,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每個人的感受也不一樣。但最近美國媒體報導的一些事情,讓人們不由得把眼光投向這個人群。去年1月份,居住加州、來自天津的老人朱力,移民美國僅半年時間,因為養老問題與兒媳婦發生爭執,一怒下刺死了兒媳婦,後來在獄中自殺。這絕對只是極端的案例,但華人老人來美後,長期居住在子女家裡,因為思想觀念、生活習性不同而產生矛盾,是常有的事情。與下一代有隔閡,白天守著子女在郊外的大房子,彷若軟禁在家,則是更普遍的現象。
越來越多的華人老人自己單獨立戶,搬到市中心的老人公寓去住,但年老之後才來美國,語言普遍不通,交友圈子很小,很難適應周邊的文化環境,產生孤獨、寂寞感不言而喻,產生沮喪、抑鬱感也不稀奇。美國帕洛阿圖大學副教授朱賁靚調查發現,華裔老人的自殺率比較高,每100名華裔老人就有15人常有自殺念頭。
應當說,在美國生活,對於節儉慣了的中國老人來說,保證正常的飲食起居是沒有壓力的。雖然從中國退休後才來美國,沒有納過稅,不能享受社安金,但只要你確實沒有收入,來美國後也與子女分家,單獨立戶,就可以向當地政府申請面向無收入人群的社會救濟金(SSI),每月大約有七、八百美元,可以申請老人公寓,租金相當於救濟金的二、三成,剩下的五、六百美元就是每月的生活費和零花錢。此外一些得到政府補貼的機構也會辦諸如老人中心,額外提供午飯、尿不濕、社區活動的費用。看病則使用政府的“醫療照顧”項目(俗稱白卡),這種保險涵蓋絕大多數的費用。
調查還發現,受教育程度高低與離婚率高低有聯繫,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群,離婚率越低。分族裔看,黑人晚年離婚率最高,其次是拉丁裔和白人,亞裔50歲以上老人的離婚率最低。總體而言,結婚時間越長,離婚可能性越小的總體規律依然管用,但老人離婚增加,使這個社會學規律正在遭遇某種程度的挑戰。
美國人不願“白頭偕老”?
在美國人口總體離婚率趨於穩定,甚至有所下降的今天,為什麼老年人的離婚率顯著上升呢?專家分析,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美國上世紀40年代中到60年代中出生的“嬰兒潮”一代進入暮年,人口基數增加大,在離婚案件中的佔比也較大。
其次是女性地位提升,她們更重視事業,經濟上也更獨立,對男人的依賴降低。多數女性現在不需要為了生計而苦苦挽留空殼婚姻。
第三是婚姻觀念的變化,社會對離婚現象更加寬容,人們對婚姻質量的要求更高。美國曾經也有許多比較傳統的夫妻,雖然婚姻關係名存實亡,但為了孩子而湊合,但在現代更開放的觀念下,更多的美國人即便到了暮年,依然想追求婚姻美滿幸福,而不願委曲求全。
第四與第三個是相關的,即人們的壽命延長,過了50歲,孩子長大了,自立了,而自己後面還有大約三、四十年的人生,人們不再相信從一而終,如果過得不開心,寧願重新開始。
第五,與宗教信仰的變化也有影響。現在被宗教信仰捆綁的美國人越來越少,人們無須為教會規定而保留婚姻。
亞裔老人離婚率較低,與其本身的文化傳統是一致的,因為亞裔在美國離婚率只有5%,比美國總體水平低一半,亞裔老人更會信奉白頭偕老的觀念。
美國老人離婚率提高也帶來一些社會負面影響,比如增加了老人的經濟緊張度與健康問題,有些老年婦女離婚,很容易陷入貧困,這與鰥寡老人的問題是一樣的。其次,缺少了老伴兒,就加重了給兒女和社會機構的養老負擔,尤其是是美國現在家庭也趨於小型化的情況下,獨居老人增加給養老提出了新的挑戰。
美國的社保,其實並不高,很多人都不夠用的。因此,美國稅法裡面會規定一些條款,方便普通人在年輕的時候存錢退休。比如”個人退休賬戶“IRA,可以讓你每年存入一定數額的錢,可以抵你的應稅收入,到59歲半才能取出,到那個時候才要納稅。另外還有一種叫Roth IRA的個人退休戶口,是每年存錢不能抵應稅收入,但是到59歲半取出的時候,本金加增值部分都免收入稅。同時,美國的公司也可以設立公司跟員工共同供款的退休戶口如401(K)或者403(b)這類,也是起到補助員工退休收入的作用的。
美國除了社保和養老金以外,很多政府機構的政府公務員,公立學校的教師,都有退休金的,英文叫"Pension",也稱為”長俸“,這種退休金要比社保高得多,根據服務年數,有時候可以拿到相當於工作的時候最高年薪的百分之75到百分之一百。(社保退休金則最高不到年薪的50%,收入越高,社安退休金拿到的百分比越低)有的公務員甚至可以同時拿退休金和社保,退休以後的收入比退休前工資更高。
美國的私人公司通常不提供退休金(Pension),目前,美國仍然給員工提供優厚的退休金的私人公司只有十家,包括美國銀行,UPS,可口可樂,伊索石油,洛克希德馬丁,約翰遜與約翰遜,CoreStates銀行,3M公司,Accenture管理公司和雀巢公司。
在提到美國的”養老金“的時候,我們最好弄清楚,究竟說的是哪種”養老金“,這樣才會避免以訛傳訛。(
美國人不願“白頭偕老”?2014-02-24
傳統的美國社會,尤其是傳統的美國白人也是講究“白頭偕老”的,在老人聚居區,經常可以看見老夫老妻同進出的場景,然而最近俄亥俄博林格林州立大學一項調查顯示,與20年前相比,全美有超過四分之一的離婚案屬於半百老人的晚年離婚,這一比例是1990年的近3倍。
美國人不願“白頭偕老”?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50年前美國祇有2.8%的50歲以上老人離婚,而2011年美國50歲以上老人有15.4%離婚,2.1%分居,13.5%鰥夫寡婦,也就是說美國老人中,因離婚獨居的人比因喪偶獨居的人要更多。不少名人也是老年離婚,比如55歲的紀錄片《華氏911》的導演邁克爾·摩爾去年6月跟結婚21年的妻子提交了離婚訴訟。
美國的“養老金”是怎麼回事?2015-10-08
很多在美國生活的人,對美國一知半解,經常會寫一些誤導國人的文章。比如,最近就有人聲稱:“一輩子沒回過美國年老也可領養老金是絕對的謠傳”,就是一個例子。事實上,這是對美國的退休養老制度一知半解的表現。一輩子沒回過美國的美國人,年老也可領養老金,絕對不是謠傳。
從來沒有工作過的美國人,可能有資格在美國領取的“養老金”,英文叫做Supplement Security Income, 簡稱SSI。領取SSI的美國人,必須具備什麼資格呢?根據美國社會安全局的文件,具備下面的資格的美國人,就能領取SSI:
1. 年齡在65歲以上(如果是盲人或者殘疾人,65歲以下也可以,有詳細的標準可參閱社會安全局文件)
2.單身人士擁有資產(不包括自住的一所房子和一輛車子)在2000美元以下;兩人(結婚人士)擁有資產在3000美元以下。所謂資產,包括銀行存款,現金,股票,珠寶等等。殯葬安排費用可以有1600美元,不算入資產。
3. 在美國任何一個州連續居住30天以上。
4. 沒有被強制居住在老人院或者監獄等機構。
5. 沒有領取其它的社會福利。
6. 願意讓社會安全局向金融機構查詢你的收入。
7. 假如有其它穩定的收入(如工資,退休金等),不超過某個數目,也可以符合領取SSI的標準。
因此,我們可以馬上看到,假如你在美國出生,獲得了美國國籍,然後一直在中國生活,到65歲了,突然說我想到美國生活了。只要你在中國的工資或退休金收入按照美國標準,以美元來算,屬於“低”的話,你回來美國,在任何一個州居住了一個月,就有資格領取SSI,也就是我們說的“養老金”。領取養老金的美國人,一旦領取,就不能離開美國超過一個月,否則又要重新申請。
在美國工作的人,大部分會領取“社安退休金”,也就是英文稱為“Social Security",中國人稱為”社保“的東西。這個社安退休金,是必須工作相應的年數,有相應的收入,積累相應的工作點數,繳納社保稅,達到一定年齡,才有資格領取的。很多人因為年輕時從事的工作工資不高,到了退休的時候,社安退休金不夠生活,也可以申請領養老金SSI。領取社安退休金的美國人,不需要在美國居住,可以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長期居住,社保金會自動打入你的銀行。
在新聞裡面,我們也經常聽到某社區活躍人士原來是個偷渡客,沒有身份的。於是有些有權有勢的人就為這個社區活躍人士去求本地的國會議員,於是,就在國會議員的幫助之下,獲得身份;甚至還有專門為這樣的人制定一條法律讓他們不被遣返的。這都是“制度化求人”的例子。
除了求人的製度,類似於中國式的“求人”,在美國也普遍存在的。比如,我們高中是舊金山最熱門最難進的公立學校,每年有五千學生競爭400多個高中一年級新生的學位,通過電腦抽籤派位,本來沒有什麼“走後門”的機會。但是,我們學校有一個“中文沉浸計劃”,可以讓在初中讀中文沉浸班的學生不須通過電腦抽籤直接進入我們學校。然而,在初中讀中文沉浸班的學生,全都是從小學開始就讀中文,已經學了起碼八年漢語的。但是,有幾個有錢有勢的白人家長,竟然不知道用什麼“求人”的方式,在他們的孩子8年級開始的時候就把他們塞進了初中的中文沉浸班,這樣,當他們8年級初中畢業的時候,就名正言順可以用“中文沉浸班學生”的身份,雖然一個中文字都不會,也能進入我們學校了。還有,舊金山有一所高中是完全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來招收學生的。通常,中國來的新移民因為英語能力不好,或者沒有來得及參加美國這裡的英語統考,沒有統考成績,根本就不會有資格進入這家高中。然而,有的學生因為家裡認識教育局的高層,即使是剛下飛機的新移民,也能順利進入這所明星高中。在讀了幾個月,因為英語能力太差,根本跟不上了,還能在沒有學位的情形下,從明星高中轉到我們高中來。誰說美國入學不用“求人”?
在美國生活久了,類似這樣的“求人”,在資源缺乏的時候,就會經常出現。美國人喜歡有能力就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也是看在私立學校充滿了有錢有勢的家庭子弟,認識多了這樣的同學,將來“求人”就方便了。
認為美國不用求人的,只是對美國的一廂情願的粉紅色浪漫想像而已。
在美國辦事不用求人嗎?2015-02-28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第一:“求人”這個事情是資源缺乏的地方肯定會出現的現象。資源假如不缺,就不需要求人。第二:“求人”不一定是製度造成的,美國跟中國的社會制度不同,美國也同樣有求人的現象,甚至,還建立了製度化的求人程序。
正因為在中國辦事經常要求人,於是便產生瞭如同今年春晚的相聲“交圈”那樣的情形:每一個人都屬於某幾個圈子,想辦事了,就看看自己的圈子裡面有沒有可以互換資源的人,如果有了,便好辦了;假如沒有,那就只好硬著頭皮送禮或行賄,直接殺進圈裡面去了。
在國人的印像中,美國應該是辦事最不需要求人的地方了:入學是就近的;看病是預約的;到政府機構辦事是到櫃檯排隊的......哪裡要事事求人?我認為,這是從來沒有在美國生活過,或者在美國生活的時間不夠長所產生的片面觀察結果。
其實,天底下任何地方,只要資源有限,肯定就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要,“求人”其實只是一種通過走捷徑獲得緊俏資源的辦法。美國好像辦事不求人,其實是因為美國的優質資源比中國多,人口又少,因此,一般來說,辦事確實是不需要事事求人。但是,假如需要爭搶優質資源的時候,美國不僅需要“求人”,而且還設立了專門“求人”的製度,讓“求人”能光明正大,合法合理地進行。
比如,美國每年的聯邦預算,給每一個州的撥款是有限的,各大利益集團都希望能給自己多搶到聯邦撥款,於是,“遊說”制度就產生了。利益集團花錢僱用的強大遊說團,就負責在國會遊說自己州的眾議員,參議員,希望能夠通過利益交換的方式,讓議員們通過有利於自己利益的法案,或者爭取到更多的聯邦撥款。這個,就是光明正大的“求人”制度。那些從小在有錢有勢家庭長大的“富二代”,“官二代”們,經常能順利地進入遊說團體或者議員助理的行列,就因為他們熟悉圈子裡面的人事和遊戲規則。他們長大以後,也容易通過這樣的經歷,進入美國的頂級私立名牌大學如哈佛耶魯之類。
這種學校種族隔離現像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住房分佈,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被鼓勵多元化的政策減輕。美國的公立學校是劃片入學,學生只有住在這片區域裡,才能到管片學校上學,於是形成富人和中產階級中上層聚居的地區學校較好,而窮人和中產階級下層聚居區學校較差的現象。現實生活中,黑人和拉丁裔的貧困率較高,其子女也只能在較差的學校裡就學,形成惡性循環。而本來居住在這些區域裡的白人則逐漸搬離,或者讓孩子去讀私立學校。比如華盛頓國會山以東區域,已經成為黑人聚居區,但有一片仍是白人聚居區,但那片區域的公立學校裡,卻幾乎看不到白人學生。
多年來美國各地教育部門想辦法促進學校的多元化,但實際效果似乎不明顯。俄亥俄州曾經嘗試公立學校跨片入學,但結果是有能力的走了,沒能力的留下,原來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更加嚴重。族裔多元化和移民大量湧入後形成的隔離居住現象,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移民最多的加州和紐約,反倒是學校種族隔離現象更嚴重的地方,就說明了美國實現種族平等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即便是融入好社區、好學校的亞裔,學生在校園生活中也依然存在族裔分野現象。在好學校裡,亞裔學生聚到一起,多討論作業難不難,課餘上什麼班等話題,而白人學生聚在一起,會更多討論美國主流社會的時尚。在學校裡,亞裔與白人學生的交往基本上是“公事公辦”,亞裔第一代移民家庭保留的祖籍國文化氛圍,使得第二代亞裔雖然生長在美國,但與白人文化仍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閡,由此產生的族裔鴻溝恐怕不是一兩代人就能完全彌合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美國之所以不推廣類似於中國的“普通話”那樣的“普通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甚至一直鼓勵公立學校開辦各種語言的沉浸課程,希望學生多學各種語言,有他們的道理。他們認為保留和保護方言和語言是關係到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防止強勢民族歧視少數民族的重要做法。
美國學校不同族裔各自扎堆現像明顯 2014-11-16
從上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以來,美國反對種族歧視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很少有人敢公開宣揚種族歧視的言論。不過美國不同族裔之間的融合仍有長路要走,校園裡族裔分野的現像明顯。在華盛頓周邊所謂的好區好學校,基本上都以白人和亞裔學生居多,好學區的天才班項目,更是白人和亞裔學生一統天下,黑人和拉丁裔學生難覓踪影。
美國學校不同族裔各自扎堆現像明顯
亞裔學生比例遠遠高於本地區人口中亞裔的比例,亞裔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眾,數學、科學奧林匹克班,亞裔學生更是大顯身手,學校樂隊中亞裔學生佔一大半,但在體育場上則多是白人學生的天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校園族裔分野現象。而在另外一些貧困人口聚居的學區,學校里黑人學生或拉丁裔學生佔絕大多數,白人學生屈指可數,某個學校學生幾乎是單一的少數族裔,成為美國教育界更關注的學校種族隔離現象。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民權項目最近發布研究報告說,紐約州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情況在全美範圍內最嚴重,很多學校連一名白人學生都沒有,僅有非洲裔和拉丁裔學生。2009年到2010年,紐約州的白人學生佔學生總數的近一半,但非洲裔學生常去的學校,白人學生平均比例僅佔17.7%。紐約市75%的非洲裔學生集中於少數族裔學生佔90%以上的學校。2010年,紐約州公立學校約有一半的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其中主要是非洲裔和拉丁裔學生註冊的學校中有接近70%的低收入家庭學生,而白人學生較多註冊的學校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只佔30%。
其實這種學校種族隔離在全美範圍普遍存在,根據這份報告,這種現象嚴重程度排在紐約之後的依次為伊利諾伊州、密歇根州和加利福尼亞州,比如在加州,黑人學生集中的學校,白人學生比例平均只有18.9%。
這個笑話其實說出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美國人大部分不相信“統一的語言”可以增強國人的愛國心和凝聚力。美國人相信:美國之所以那麼強大,那麼吸引全球的人才,正是因為美國對於各民族和各文化的包容,讓每一個民族的人來到美國以後,不僅不需要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化,強迫“融入”所謂的“主流文化”,而且,還能夠把自己文化中的優點發揚光大,這樣的“沙拉碗”,當然就比“民族大熔爐”更有活力和競爭力。
其次,美國的語言學界認為,每一種方言或者語言,都像生物的基因一樣,是有特別的功能的,必須加以保護,以盡量保留多樣性。因為我們都知道,基因的種類越多,應對環境改變的能力就越強,這也是我們拼命保護在自然選擇中被淘汰的生物(比如熊貓)的重要原因。沒有人會那麼蠢任由方言或者語言滅絕的。比如,他們指出,雖然滿語曾經是統治了中國幾百年的清朝的官方語言,但是才過了一百年,現在全世界懂滿語的人已經不足四百人了,大量的流傳在世界各地甚至埋在地下的重要滿語文獻可能隨著這種語言的滅絕而永遠無法被解讀。把某種語言設定為“官方語言”,不僅看不到增強國人愛國心或者凝聚力的功用,反而會給強勢語言壓迫和滅絕弱勢語言以藉口。所謂“方便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交流”這個藉口,並不需要以滅絕弱勢語言或者方言為代價的。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美國沒有“標準英語語音評測”或者“普通英語語音證書多少級”那樣的考試了。因為英語本身就有不同的語音,來自英國的,來自南非的,來自澳洲的和來自印度的人說的英語都帶有自己的口音,而這個口音是很難按照美國英語的發音來改正的。即使是在美國,加州人的發音,跟阿肯色小石城的人的發音也有非常大的不同。更不用說美國的黑人說的英語了,他們還一直在推動他們說的不是一種方言,而是語言呢!假如要弄一個“標準語音”,美國的黑人首先就要抗議說歧視他們,因為黑人英語甚至連方言都不是,正在向一種語言發展了,你現在竟然還想讓黑人放棄他們的方言?那根本就是赤裸裸的歧視好不好?然後,來自中南美洲的拉丁美洲裔移民也要抗議:我們占美國的百分之三十了,漸漸不是“少數民族”了,我們不要求西班牙語成為美國官方語言之一算給面子你們了,你們竟然還要規定英語的發音怎樣才標準?我們說西班牙話的,怎麼可能輕易改變自己的口音?
美國為什麼不推廣“普通英語”? 2015-01-30
舊金山的胡佛初中,有一個中文沉浸課程,學生全都是學了八年的粵語的美國出生的孩子。每年,他們八年級的學生都要去廣州進行文化交流,順便也可以跟廣州的同學練習廣州話。
可是,最近兩年,這些美國孩子碰到了非常尷尬的情形:首先是跟他們進行文化交流的學校不再安排講粵語的老師跟他們上課了。其次,是他們發現,跟他們交流的中國學生,在校內下課的時候是禁止講粵語的,甚至回家以後也說普通話,有的中國同學,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好多代的廣州人,父母也說流利廣州話,可是粵語甚至沒有美國來的黑人同學說得好。一問才知道,原來政府和學校在強力推廣普通話,連課餘時間也禁止學生們說方言了。中國的家長問美國同學的問題就是:美國難道不推廣“普通英語”嗎?美國有沒有像中國的“普通話水平檢測”那樣的“英語語音水平檢測?”
跟很多人想像的不同,英語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可是卻不是美國的官方語言。推動英語作為美國官方語言的團體雖然一直在致力推動美國國會立法把英語作為美國的官方語言,甚至還推動全國的公投,可是一直都沒有成功過。目前,美國的政府文件,還有選舉的選票,都經常可以看到除了英語之外,還有漢語和西班牙語。舊金山的公立學校,根據統計,學生的家庭說27種不同的語言,於是,一些教育局的官方文件,竟然要花錢翻譯成27種不同的語言寄給這些家長,讓他們能夠及時得到官方的信息。這也是推動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團體的理據之一:假如英語是美國的官方語言,每年政府可以節約很多公帑把很多文件翻譯成多種語言。
為什麼推動“官方語言”的任何嘗試在美國都失敗了?難道美國不擔心“祖國語言文字的統一對凝聚人心和愛國心”的重要嗎?在加州雙語教育年會上,著名的雙語教育理論家J. Cummins在演講中,說了一個笑話,他說:“為什麼我們不要'官方英語'?很簡單,中國有'官方漢語',他們推廣普通話,可是人民都想移民到美國來。可是,美國沒有'官方英語',很少聽說我們誰想移民去中國的。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官方英語'?”
第三,在體育比賽場上,中國人使用歧視語言公開進行地域攻擊,根本就是常態了。比如稱廣東人為“猴子”,廣州恆大足球隊為“猴子隊”(雖然隊裡面不知道有幾個球員是廣州人,連隊裡面的白人都跟著遭殃了)等等,不僅充斥網絡(完全不會受到美國媒體傳說中的中國網絡“監控”或者“屏蔽”),而且還在電視上公開出現這些歧視性的標語。
最後,這位美國老師認為,雖然美國媒體一直在傳說中國如何“監控”媒體的言論,可是,她發現這完全不是事實。比如,在美國,關於重大民生事件胡說八道,不屬於“言論自由”的範圍。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在擠滿人的劇場大叫“著火啦”,引起民眾恐慌踐踏,是要負嚴重刑責的。可是,在中國,任何媒體好像都可以胡說八道。一些胡說八道是無傷大雅的,有“言論自由”還說的過去,比如很多網絡媒體宣傳說美國的寶馬跑車賣三萬美元一台,還有美國的房地產稅是3%到4%,美國的小學生寫寫論文,玩玩,長大就進哈佛之類的胡扯還可以讓美國人當笑話看。但是,宣傳板藍根可以抗病毒,吃鹽可以治療豬流感病毒,肯德基用六隻翅膀的轉基因雞,用有毒化學品增味,還有什麼美國人用轉基因的食品運到中國毒害中國人... ...這樣對民生影響重大的謠言,居然沒有任何的政府監管,也沒有嚴重的法律責任和後果,實在令人出一身冷汗。
這位美國教師還發現,美國人可以隨便說的,反而中國人不能公開說。比如美國的媒體可以經常罵布什是弱智,罵奧巴馬無知,弄出來的政策禍國殃民,下一屆選舉絕對不投他們這些個黨的票,等等。但是,中國的媒體是不能說政府或者領導人的壞話的。美國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公開號召學生打倒共和黨執政黨政府,不要投共和黨的票,因為共和黨全都是保守傲慢的老有錢人,可是中國的教師就不能號召學生反政府。更奇怪的是中國的課本是避免告訴學生歷史上某些政府最高長官的姓名的,比如中國沒有學生知道董必武當過國家代主席;但是所有美國學生都知道每一個美國總統,雖然某些總統糟糕透頂。
總的來說,這位美國教師認為,中國人享有的言論自由比美國人多得多了,具體表現在沒有政治正確的詞語限制,可以肆無忌憚地攻擊性別,種族,性傾向和身體殘疾群體而不受什麼懲罰,同時,媒體公開造謠,影響民眾,也沒受什麼監管,明明一看就知道是謠言,各大網站照樣轉,微信朋友圈照樣流傳,最多加個“傳”在前面,就不需要負責任了。所以,說中國沒有言論自由,是不對的。
美國同事到中國,最不習慣的就是中國不存在“政治正確”的“敏感詞”。在美國,教師無論在課堂上說話還是寫東西出來,都必須遵循“政治正確”的原則。比如,提到第三人稱單數的時候,不能說“他”,一定要說“他或者她”(He/She),否則就是男權主義,歧視女性;延伸到所有的第三人稱形容詞如“他的”,就要說“他或她的”(his/her)。中文的口語沒有第三人稱單數性別之分,說出來無法區分,但是,中國的出版物完全無視,除非確切知道那個人是女的,否則一律用“他”;反而在網絡上很多人使用"TA "這個中性詞。
中國人可以使用任意的言論攻擊任何群體。
首先是中國的種族歧視言論比美國自由得多了:美國教師在課堂上連稱黑人為“Blacks"都涉嫌種族歧視的,一律要稱黑人為“非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假如稱黑人為“黑鬼”,被吊銷教師執照都有可能。可是,這位美國教師竟然聽見中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說:“廣州的黑鬼太多了,晚上我都不敢到XX地方去,只看見白色的牙,黑乎乎一片。”這樣嚴重種族歧視的話竟然出自一個教師的口中,令她感覺十分震驚。她說,中國還有一種牙膏,竟然用黑人有白色牙齒來做商標,還大打廣告,在美國,這樣的牙膏公司不被告到破產才怪。
其次,中國人歧視殘疾人,歧視同性戀的詞語公開說,甚至製作成公共標誌。比如,她不止一次聽到她工作的學校的同事說“基佬”如何如何,還看過嘲笑同性戀的電影可以公開放映,學生告訴她關於同性戀的惡俗笑話(比如“撿肥皂”)之類,教師說,學生之間也說,完全沒有顧忌。至於歧視殘疾人,更加是嚴重得令人震驚的地步。比如,中國大部份公共交通和城市道路設計都不考慮坐輪椅或者聾啞,盲人的,即使有,也經常壞。很多火車站要旅客拎著行李爬上爬下幾百級樓梯,上下天橋沒有升降機等。而殘疾人的稱呼也沒有敏感詞。她就看到有個英文標誌竟然寫著"Crippled people not allowed to enter" (殘廢人不允許進入)!她說,在美國,老師現在上課說殘疾人為"disabled",都有點政治不正確了,要說"physically challenged" (體力受到挑戰的人士),在中國,竟然可以公開說殘疾人為“殘廢”的,太令人震驚了。
這種“自由”思想,無論在中美教育界,都是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徵是:
1. 用歷史虛無主義,攻擊目前或者過去的教育制度方針教學法等,認為“老”的教育方法是徹底的失敗,需要改革了。比如昨天我參加的一個會議,主持人一開始就說美國當前的教育需要改革,因為從前所有的一切都是失敗的,培養出來的人全是垃圾廢物。我忍不住舉手問:“您說美國教育徹底失敗,那麼請問波音,蘋果,微軟,谷歌,英特爾......等等等等影響了全球的公司,都在中國,還是全都是印度人創造出來的?”
2.認為“壞”的教育是以“應試”為主,不給學生自由,好像製造業一樣,扼殺學生創造力的魔鬼。提倡讓學生有充分的自由決定學習什麼,同時,一切以學生的興趣為中心,不想學的東西絕不強迫。“快樂學習”是一個目標;“以學生為中心”是另外一個目標。
無可諱言,中國教育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應試唯一教育,學生負擔重,學生缺乏創造力......等等。然而,“自由”絕對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靈丹妙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上存在的問題,並不是靠攻擊或改革教育就能實現的,因為教育根本就是社會需求的反映。
對美國教育盲目崇拜的人,很喜歡簡單地移植美國教育的作法。比如學分制;大學自主招生;小學教育以玩為主;還有“建構學說”;還有自己想像出來的“素質教育”等等。但是,這些簡單移植引進美國教育方式的決策人們,都忘記了一點:美國之所以存在這些教育方式,根本就是由美國的社會現實需求決定的。比如,美國的高中實行學分制,那是因為學生的程度參差,不可能讓小學程度的學生跟大學程度的學生在一起上課;美國有“建構學說”,“以學生為中心”,那是因為很多公立學校的老師無法上課,學生太搗亂了,只好編造些理由來騙自己騙校長,讓學生在所謂的“小組協作探究”活動裡面合法地談天說地聊天說閒話,不必安靜聽老師講課。大學自主招生,是因為美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學生們根本就不需要擠到一兩所超一流的大學才有前途,即使高中畢業,不上大學,也能過體面的生活,有房有車根本就不是什麼很奢侈的事情。
為什麼中國教育必須“應試唯一”?為什麼中國教育要把學生變成乾巴巴的製造業產品?因為這完全是由中國的社會需求決定的。
文革時期的”早請示“,”晚匯報“,向領袖效忠的儀式,現在看來非常腦殘,可是那麼多在美國留學的學生,居然沒有任何人對美國小學每天升旗要向美國念效忠詞,向上帝效忠;美國中小學集會之前一定要請出國旗州旗,大家起立念效忠詞這樣的洗腦儀式說過半句。另外,中國的高中現在應該沒有一門叫”政治“的課了吧?高考也沒有”政治“這一科了吧?但是,美國高中就有”美國民主政治“這科,而且還有這門課的AP課程,”高考“也要考的!最後,美國公立學校的老師,大部分是屬於自由派的,因此,一直不遺餘力對學生用自由派觀念洗腦。於是,給他們教育出來的學生,基本上都認為”共和黨是壞人,民主黨才是好的“;”富人都是在窮凶極惡地剝削窮人的。有錢就是罪惡,“等等。當今中國也不會一直說”美帝國主義是死亡腐朽的資本主義“給學生洗腦了吧?
最後,國人認為”人家美國的大學是寬進嚴出,而中國是嚴進寬出“,這明顯又是一個錯誤的認知。美國的好大學錄取率才百分之六到八左右,這叫”寬進“?在美國,真正能夠學到本事而且容易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基本沒有畢業於”寬進“的大學的,所以,即使大家都”嚴出“,跟中國一樣,美國也是畢業於名校的學生比較吃香!
所以,對於美國教育,不要一味帶著粉紅色的幻想去看,了解了真相,會讓我們在學習別人的長處的時候更加留意,而且,也不會因為道聽途說而影響了自己的判斷力。
自由”是中國教育問題的靈丹妙藥? 2015-02-12
最近,在方老師的朋友圈裡面瘋傳一篇文章,以一個中國人想像出來的所謂“瑞士鐘錶匠”塔布克(不是沙特阿拉伯的一個省會麼?)“預言”金字塔並非奴隸,而是一批“自由人”建造的故事,來說明中國基礎教育缺乏的是“自由”。作者甚至乾脆加入直接攻擊中國教育的行列裡:“ 我們已經把水靈靈的教育業,弄成了乾巴巴的製造業。製造出一個又一個外貌不同,行為相似的產品。”
想讓基礎教育“自由”,是美國教育界的左傾自由放縱派一直在推崇的東西。早在2006年就被徹底推翻的所謂“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說”指導下的教學法,就是把這種“自由”發揮到極致的東西。到了現在,在美國不少地方,“以學生為中心”的陰影仍然徘徊不去,頑固地通過當年的教師執照課程學生,當今的各級教育行政領導,在影響著不少公立學校的教學。
可是,國人可能不少人不知道美國的SATII統考有七十多科,AP統考有三十多門,中國高考的科目,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七門課,到當今的“3+X”之類,跟美國這些“高考”比起來,簡直就不在一個層次上面,說“小巫見大巫”都算客氣了,一般人根本就不可能全部都考;另外,國人可能會覺得美國的所謂“高考”,題目絕對沒有中國的高考那麼難,那麼變態。這種想法絕對是錯誤的。中國的高考,再難的題目,也是高中學習的內容。但是,美國的AP考試,考的內容是大學二年級的課程內容,假如也說比高考“容易”,這樣的學霸基本就不用讀大學了吧。
其次,“(美國的)統考是全國統一標準”也不完全正確。美國這些大學入學考試評分的標準是全國統一的沒錯;可是錄取標準就不是統一的了。這跟中國一樣,假如考全國卷,評分標準當然是全國統一的,可是為什麼北大清華在北京的錄取比例要比其它省份高?說明錄取標準不統一!美國也一樣,大家都考SAT,評分標準都一樣,可是華裔孩子要比白人孩子和黑人孩子分數高很多才能進入名校。假如哈佛不看膚色光憑成績錄取,亞裔孩子的SAT成績就不需要比白人高140分,比拉丁裔孩子高270分,比黑人孩子高450分才能被錄取進哈佛了。加州理工學院不玩“多元化”的遊戲,光憑成績錄取學生,於是亞裔學生比例從26%猛增加到42%。
最後,“人家的統考可以考好多次”。國人可能都知道,SAT不一定在高中最後一年考,有能力的學生高中第一年考也可以;一年有好幾次。問題是,國人可能不知道,類似SAT,ACT那樣的考試,並不是考得次數越多越好的。因為這種統考的題庫裡面就這麼幾套題目,你考它個十幾次,總會碰到曾經考過的題目,得高分的可能性當然就比只考一次的人要高。因此,大學當然也知道這個情況的,於是,你考十幾次得到的最高分,跟人家考一次就得到的分數雖然一樣,但是你肯定不會被錄取。被大學錄取的可能,是跟你統考的次數成反比的。
第二件被國人誤導的美國教育傳說就是”美國孩子讀書時不用被政治洗腦“。這個真是大笑話。咱們先不要說美國的私立教會學校每天要上宗教課給學生用宗教洗腦的事情了,就說公立學校吧:從小學開始,學生就要學習背誦”國旗誓言“,無論你是美國人還是外國籍拿綠卡的非美國人,還是非法移民,一律要每天向國旗念叨國旗誓言,發誓要向國旗效忠,向美國效忠,為上帝治下的不可分裂的美國製度和自由奮鬥。
跟在中國不同,美國學校的成績評定不是根據一次考試來決定的,每一份作業,每一次考試的成績,都是升大學的時候的評估標準。一個學生,偶爾考一兩次試考得好並不困難,可是每一次作業,每一次考試都是滿分,就不容易了。美國為什麼會有世界最好的大學而中國沒有?答案就是美國這些最好的大學招生的時候,挑選的學生不僅從高中一年級開始,學的每一門課所做的每一份作業,每一次考試都是滿分,任何的入學統考比如SAT, ACT 之類的都滿分,提前學的大學課程也滿分,而且,還參加國際競賽得獎,有空參加各種課外的運動,參加各種課外的研究,參加各種課外的義工,多年如一日......能做到這樣的人,會有時間談戀愛嗎?每天能睡超過3個小時已經不錯了吧?這樣的人,已經不能用“學霸”來形容了,簡直就是學“神”了吧?
總結一下,美國教育的傳說,其實都是中國的童鞋們想像出來的,或者童鞋們沒有真正生活在美國吖!假如來美國看看,真的在美國的公立學校讀幾年書,就知道怎麼回事啦!
再聊國人被誤導的美國教育 2015-12-28
方老師在博客發了一個學生關於美國教育的殘酷真相以後,有的讀者在跟帖討論中,又說出了幾件國人被誤導的美國教育的傳說,讓方老師不得不再就這個話題多說幾句:
第一件國人被誤導的美國教育傳說就是:“美國孩子不用高考,沒有一考定終身的概念。人家大學是用來申請的,而且統考是全國統一標準,不像中國北大、清華在北京的錄取比例是其它省份的幾十倍;而且人家的統考還可以考多次,以最高的一次分數為準。”
這段話裡面有對的部分,可是很多地方都是對美國教育不了解而導致的錯誤。
首先,“美國孩子不用高考”,應該是“美國沒有像中國的高考那種形式的考試”。但是,這不等於美國不存在為了選拔學生進大學而產生的考試,這些考試,無論是考核範圍和種類,都是中國的高考無法相比的。比如國人很多都知道SAT只考數學和英語;ACT除了數學和英語之外還加上一門科學。
8. 在美國學英語學得快
真相:來到美國,我發現原來學得快的是廣州話!我們學校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國人,中國人之中大部分是來自廣東的移民,再加上來自香港和澳門的移民同學,他們都說廣州話,於是,說各種其他方言的外省同學很快就學會了廣州話,尤其在一些學校裡面,中文雙語教育就是用廣州話進行的,老師上課就講廣州話,聽不懂的外省同學,過了幾個月就學會了,畢竟是中文,比英語容易多啦!(對比起來,我們方老師上中文課講普通話,已經很中國啦!)然後,在學校裡面,中國同學當然是在一起玩了,中國人在一起,誰敢說英語的,不被人嘲笑裝13才怪呢!我們玩微信,玩QQ,刷微博,連非死不可都是刷中文的,看電視也是中國的節目,玩中文遊戲,上中文網,一到街上就是中國人開的大排檔茶餐廳吃烤串臭豆腐......現在都全球化了,50年前的中國人來到美國,就跟中國完全隔絕了,只好學英語,融入美國的文化。現在我們在美國舊金山生活,除了地點不一樣,所有生活習慣和方式都跟在中國的時候一模一樣,學英語學得快?我只能呵呵了。
9. 美國有很多課餘時間,很多有趣的課外活動
真相:有很多課餘時間的是不讀書的美國學生好不好。你用腳指頭思考都能想得出來:一個從中國來的學生,高中才來到美國,英語就已經落後美國學生起碼十年了,即使一天當兩天用,也要追五年才追得上,美國高中才讀四年,有可能有很多課餘時間嗎?另外,美國的學霸雖然很快就能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可是要上好大學,自己要給自己加料,要上補習班,要參加各種國際競賽,要到大學裡面去脩大學的課程,讓自己在申請大學的時候競爭力更強,要想辦法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哪裡會有課餘時間?至於“有趣的課外活動”,美國那些有錢的世家子弟可以跟著他們的父兄籌款,打高爾夫,擊劍,在遊艇上主持救濟非洲災民的慈善活動,我們這些新移民有這個本事嗎?
10. 美國學生很自由,可以談戀愛,不會被班主任說“早戀”
真相:這個傳說部分是真的:美國的老師不會管學生戀愛,甚至會鼓勵學生談戀愛(稱為“約會”,不是中國人所認為的那種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但是,談戀愛,至少要“談”吧?我們有時間嗎?
美國老師上課還用一種古董,叫" overhead projector",讓我對科技如此“發達”的美國大開眼界啦,這個東西是用一塊塑料紙,上面用筆寫了要教的東西,然後放在上面,通過光線反射,投影到銀幕上面的。老師寫完一段,然後就用濕布把寫在塑料紙上的字擦掉,然後再寫。哇,這種“高科技”,讓我對落後的美國簡直蔥白得五體投地!我真是超級懷念我的母校那高大上的教學樓,那現代化的電腦投影和老師精心製作的多媒體課件,那專業化的科學實驗室......美國哪裡先進了?明明比中國落後起碼五十年好不好?看著好多不會用電腦的美國老師,用最純樸的方法教導著我們,而且,還教出了每年那麼多諾貝爾獎得主,我再也不相信傳言了!
5. 美國是一個人人平等的國家
真相:美國學校裡面的欺凌很嚴重,白人欺負黑人,黑人欺負中國人,黑社會爭地盤,組織學生賣淫販賣毒品......老師也有任性的,想給A 就給A,想給你F就F,人人平等真是一件笑話。種族歧視仍然存在!
6. 美國進名牌大學很容易
真相:來到美國,上那種藍翔技校那樣的學校(比如“清泉學院”)都不容易呢,還敢想哈佛?不用考試的“市立大學”,社區大學,年滿十八歲就人人都能上,交錢就能上的野雞大學克萊恩學院也有啊,你確定來美國就上那種大學?假如想進好點的大學,在美國反而比在中國更難進,因為美國好大學的招生官在招美國學生的時候要考慮多元文化,不能只招中國人,要考慮我們將來是否能成為美國未來的領導人,於是,我們要想辦法做義工,當領袖,去扶貧救弱擔任國會議員的助理。這種事情我們這些小留學生和新移民能做到嗎?假如家裡不是美國長期財雄勢大的家族,有機會去當神馬議員助理嗎?可是,美國大學招生官到中國去招生,當然就全部招中國人,而且也不需要考慮將來這些從中國招來的人能否成為美國的未來領導人。我們這些在美國的華人,想上美國名校,只能拼成績,賺人品,靠上帝佛祖保佑了。
7. 美國道德素質教育好
真相:美國很多學生都敢當著老師面用粗言穢語罵老師。美國學生道德敗壞,只要不違反法律,都沒問題,更加沒人去教育他們,因為美國的公立學校是禁止進行道德教育的。
2. 美國的課程簡單
真相: 來到美國高中,我才發現,原來加減乘除是給弱智的特殊教育學生讀的;上下左右過春節吃餃子是給不懂中文的ABC和老美學的。我學的數學深得要命,我讀的中文連我在國內的小伙伴都說難,我做的中文作業連我在國內的語文老師都不會做。也是啊,國內的語文課本哪裡會像我們這樣,會既學魯迅又學金庸;既學哈金又學嚴歌苓;您知道莫言跟高行健的小說技巧跟美國哪個小說家類似嗎?您知道比喻跟比擬的區別嗎?您知道怎樣用“拈連”跟“移就”這兩種修辭怎樣用嗎?......好吧,您是學霸,這些都會,算你狠;但是我擔保您的語文老師肯定不知道原來“雙聲”叫做" alliteration",而“疊韻”叫做"assonance"吧?好,您的語文老師也是英語老師,我擔保她絕對不會知道" aposiopesis"是“跳脫”這種修辭法!還有那些叫做“AP”課的大學先修課,連學霸都要超級汗的,難得要命!以後,誰說美國的課程簡單,我直接跟誰急!
3. 美國的午餐好吃
真相:看到美國學校的午餐我就崩潰了!說好的牛排呢?可樂呢?“塔可”是什麼鬼?腫麼在中國的“塔可鐘”從來沒見過?還有,表示一開始我不知道那些像翔的不明物體是神馬,後來才知道是墨西哥餐的豆醬,要多難看有多難吃,尼瑪黑暗料理麼?可樂在校園裡面甚至是不能出現的,因為含糖,政府怕未來的國家主人年紀小小就得糖尿病,於是禁止在校園提供或者出售含糖飲料,不僅汽水可樂,連蘋果汁都不能出現。青菜只能是生沙拉,當然不能有那種好吃的沙拉醬,因為不健康。分量非常少,因為怕學生吃飽了就會肥胖。可是,小學生跟高中生同樣的分量;男生跟女生同樣的分量,難道我們是機器人麼?
4. 美國學校的設備先進
真相:來到美國之後,我欣喜地期待上學的時光,那一人發一台的蘋果電腦!可是,事實讓我又一次失望啦!學校的電腦竟然是十年前的!有的還用巨大的那種15寸顯示屏,可能都有30年了。我們用電腦要到電腦室,啟動一台電腦的時間,我在微信已經跟同學聊了十分鍾天了。學校好多課室還是用黑板的,老師用粉筆!他們堅持原始的手寫方法來教書,他們竟然根本就沒聽說過什麼叫“課件”!也對哈,幾百塊錢美元一套的微軟辦公室軟件,老師的工資又不高,誰買得起啊?
為了讓什麼都不想做的學生能跟非常聰明努力的學生在一起上課,"專家"們就創立了"多元智能","分層教學","以學生為本"這樣的垃圾理論。所謂"以學生為本",就是讓學生自己挑想學什麼,怎樣學,或者不想學什麼。"多元智能"就是斷定某些學生只要具備某種能力,就必須給予好成績。比如一個學生籃球打得好,但是考試永遠是零分,根據多元智能的理論,這個學生考試就必須給予及格的成績。至於"分層教學",更加是讓水平差異極大,弱智和天才學生都必須在同一個班上課提供了理論基礎。
綜上所述,美國公立教育改革的很多理論,都是一些自欺欺人,或者是讓政客用來炫耀政績的垃圾,中國教育不需要,也不應該學這樣的理論,更加不應該把一知半解的東西通過自己的想像,就當作美國公立教育的普遍適用原則加以大力炫耀推廣。近年來,中國教育因為盲目崇拜美國教育而撿起的垃圾理論非常多,除了"素質教育","建構理論"之類,還有比如中國人盲目接受美國的所謂"公平教育"理念,取消了重點學校,使用"學區"來分配學生(於是"學區房"現象亂成一片害人害己),可是美國的"學區"根本就跟中國不一樣。垃圾"公平教育"理論,甚至還讓中國人撿來取消天才先修班,取消重點班,班裡面有一個學生程度不如其他同學,全班都不許學程度高點的內容,全班要陪著這個學生。至於中國人在學習美國垃圾理論指導的教學方法更加比比皆是!長此以往,中國教育將失去自己的特色,最終淪為邯鄲學步的可悲後果。
美國公立教育的十大傳說與真相 2015-12-17
美國教育一直在國人眼中是先進的代表,學習的榜樣。國人YY 出來的美國“素質教育”甚至還被寫上了中國的官方文件中要求全國學校推行。但是,真正的美國教育是怎樣的?隨著越來越多的小留學生來到美國讀書,美國公立中小學教育的真相正慢慢地呈現在國人面前。下面,我們來看看方老師班上的一位小留學生是怎樣吐槽美國教育的:
1. 美國的課堂輕鬆
真相:然而,到了美國後,我發現實際不是這樣的!手機在課堂依舊是不能出現的,如果在課堂玩手機被沒收了,還會被送到訓導主任辦公室,會被打電話回家叫家長來開會!考試沒有也是假的。小考一個星期一次,測驗無數,大考一個月一次,天天上課抄一大堆筆記,回家還有許多作業!跟想像真是天壤之別!
綜上所述,因為有大學要求的原因,美國高中的分班教學非常的細緻嚴格,對程度高的學生有高級的課程,高級的班給他們上;程度低的學生也有適合他們程度的課給他們上。“擇班”雖然有學生和家長的參與,但是主要還是根據學生平時和考試的成績來分的,保證了分班的公平。同時,因為學生挑選的是課程,而不是教師,這樣就保證了不會出現“挑名師”的不公平現象,因為“名師”開的課並不一定是該學生需要上的課,或者是適合他的程度的課。另外,美國的分班教學是建立在走班制的基礎上的,走班制可以用不同課程的方法把不同能力的同一個年級的學生分到不同的班裡面去學習,讓學生可以得到最有針對性的教育,也讓同一個程度的學生互助方便,教師教學效率更高。
分班教學,正是美國教育成功的一個原因。
中國教育為什麼喜歡抄襲美國公立教育的垃圾理論?2016-04-30
美國公立教育經常要進行"改革",幾十年來美國公立教育的改革就從來沒有"成功"過。這種現象的出現,大致有三個原因:政客為了升遷或者製造政績,打擊政敵;教育界被迫無奈的權宜之計,或者是工商界對教育界的倒逼。
首先,美國公立教育的所有改革,很多都跟政客為了升遷或者製造政績分不開的。.......所以,公立教育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改革,很多都是教育委員們為了將來在從政的路上升遷或製造政績而推出的,目的很多根本就不是為了改進教育,讓學生受益。例如,"禁止設立精英重點學校",就是打著"教育公平"的旗號進行的。政客通過推出這個政策,給人以"努力為民眾爭取公平教育"的印象,可是,對學有餘力,能拔尖的學生,就剝奪了他們接受最適合他們的教育的權利了。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因為精英學生所在的家庭佔少數,無法用選票驅逐這些無良政客,於是便經常殘害精英學生。
其次,美國公立教育的改革很多是迫於無奈產生的。因為美國是K-12年級一共十三年的義務教育,學生假如不想讀書,在課堂上搗亂,學校對此是毫無辦法的,老師也束手無策。為了讓一個吵鬧得天翻地覆的教室看上去還比較正常,教育"專家"們只好想出一些自欺欺人的"理論",讓公立學校的教室不那麼難看。比如,為了讓學生可以合法在課堂吵鬧聊天,"專家"們就創立了"建構理論教學法",讓學生們通過小組協作等方式,在聊天中"建構","探究","發現"自己要學的東西。(結果是什麼也沒學到)
美國是怎樣進行分班教學的?2016-09-04
美國公立教育一些由左傾放縱派炮製出來的毒草“理論”,往往會披著“素質教育”的美麗外套悄悄溜進中國教育界,讓沒有時間緊跟國外最新的教育理論,英語也不怎麼過關的中國教育行政領導紛紛上當受騙。方老師最近發現,國內的學校竟然連“分班教學”都不敢提了,用“分層教學”來取代,而且,像“重點班”這樣的東西,更加是如同洪水猛獸,要國家教育部門三令五申不准設立,這種受騙上當,被美國垃圾“理論”毒害而自毀長城的做法,真令方老師感覺痛心。
美國公立學校在“政治正確”的垃圾思想指導下,視"tracking" (按能力分班教學)為洪水猛獸,已經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了,但是,這種在美國小學和初中能夠實行的東西,在美國的高中非常難實行,到了美國大學,更加是不可能的事情。假如連美國的大學都取消分班教學了,哈佛耶魯斯坦福之類馬上會變成連藍翔都不如的學校,根本就不會是全世界精英學子嚮往的聖地了。
中國不能設立重點班,不能“擇班”,不准“分班教學”,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些非常充分的理由(比如教師資源的分配問題和學校資源的調配矛盾等)。但是,假如用了美國的垃圾“理論”來為不准分班教學辯解,就十分可笑了。.........
美國的高中擔負著向美國大學輸送合格學生的任務。假如一家高中開設的課程和畢業出來的學生無法達到大學的要求,認證機構馬上就會發現,該高中就有被列為“野雞高中”的危險- 開設的課程不被中立的學校認證機構承認,大學當然也不會承認該校的成績,這樣,該校的所有學生都不會有資格申請全美國四年制的大學。同時,假如任何公立高中的課程不被承認的話,是要向全社會公佈的,這樣的爛學校當然不會有任何人進,只能關門大吉。所以,沒有人,哪怕是左傾放縱派“理論家”自己,會不顧一切把自己的孩子往這樣的學校送。
在這樣的嚴格要求下,決定了美國公立高中必須進行分班教學,不可以把程度不一的學生全部弄在一起上課。
美國怎樣進行分班教學?簡單來說,就是把學生根據不同的能力,分到不同的班去學習。這個“分班”不是固定的,假如學生有進步,可以從低級調到高級的班去。以方老師所在的高中來解釋一下我們是怎樣做的吧:..............
據此推論,我們就不難明白,很多國人一看到某個報導,即使人家明明沒有比較的意思在那裡,都馬上去對比;或者認為人家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比來貶此揚彼的。另外,我們也很容易明白,為什麼國內不時會出現“高考狀元後來並沒有成為行業領軍人物或著名歷史人物”這樣的言論。因為,產生這樣的言論,本身就是期望“高考狀元”就應該是跟傲視天下的“武林盟主”一樣的,即使將來工作了,也是一方“盟主”。假如跟別人一比,比不上別人了,就好像是失敗者了。國內的家長們也可以想一下:為什麼教育孩子的時候永遠有“鄰居的孩子比你好”這樣的比較?明明自己的孩子不喜歡學某種樂器,就是因為鄰居孩子學了,自己不能比人家差,於是也硬逼著自己孩子去學......等等,等等。這種因為“攀比”的文化和強烈的自卑心理造成的習慣,會讓國人活得很累的。
最後,為了幫助語文沒有學好的同學們理解方老師這篇文章,我想告訴大家一下:
第一,這篇文章不是通過比較,來證明美國比中國好的文章。在文章裡面關於中美的比較,是想告訴大家:在中國人之中,存在著不少人因為有攀比的習慣和自卑的心理,導致看到任何東西都去比較,認為作者肯定在說誰好誰壞,這種心理並不健康。希望存在這種思想的人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會活得輕鬆愉快很多。
第二,這篇文章並沒有說美國人完全沒有攀比和自卑的現象。(比如美國的女人有“復活節鬥新衣”的傳統。)但是這並不是文章要討論的範圍。
第三,能夠正確地運用比較,客觀評估某件事情,是“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技巧之一。希望大家都能掌握比較和對比的能力,學會客觀分析問題!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比較? 2016-08-27
方老師前幾天發了一篇博文,聯想到北京老虎傷人事件的調查結果,想說說其實美國舊金山也發生過老虎傷人事件,然後就把當年的舊聞報導了一下。新浪的教育專欄刊登了方老師這篇博文以後,惹來一大堆人謾罵,開始,方老師怎麼都想不通究竟博文哪裡出了問題,難道告訴大家美國也發生過老虎傷人也有錯?
後來,經過跟一位比較有耐心的網友詳細討論了以後,方老師才震驚地發現:原來大部分網友在看我的博文的時候,完全理解錯了主題,以為我在比較北京的老虎傷人事件跟美國的相同之處,更為離譜的,是因為我報導說美國的事件當時認定是動物園的責任,因此跟被害人和解,就推測我可能想用這個美國事件來幫北京的被害人推脫責任,於是一大堆讀者“專家”們幫我分析中國的事件跟美國事件如何沒有可比性。
問題是:我從來就沒想過,也不存在任何想用美國事件跟中國事件比較的念頭。這個“比較”的念頭完全是中國讀者產生出來的。
於是,我現在真的想寫一篇比較美國人為什麼沒有中國人喜歡比較(好像繞口令?!)的博文了。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比較?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文化是群體而不是個體性為主,在一個群體裡面,個人的幸福感是通過跟別人比較得出的。
我認為有下面的原因:
第一,美國的文化中不存在“跟別人比較,比別人好,才能感覺幸福”的概念。當一個人說自己有某件比較貴的東西的時候,大家不會馬上跟這個人比較,假如感覺自己比對方有錢,就開始感覺幸福並同時貶低對方;假如感覺自己不如對方,就感覺憤怒並同時辱罵對方。在參與討論的時候,大部分會比較客觀地就事論事。
第二,在中國,同時擁有兩台超過7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寶馬車,對於普通打工仔,是天文數字一樣的財富。然而,在美國,寶馬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算是很貴的東西,並不代表巨大財富,最多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因此,沒有人會那麼無聊跑去想像中的“豪華車”論壇去辱罵想像中的“無良有錢人”。
最後,因為長期的積弱落後,很多中國人產生了自卑心理。於是,凡是人家說到美國發生任何事情,就馬上自卑地認為作者肯定是用“美國好”來貶低中國“差”了。這種自卑的心理甚至還會延伸到強烈的顯擺心,希望通過擁有奢侈品來把別人“比”下去。
才購槍1月 福州籍老闆娘擊斃搶匪 2016-09-24 世界日報
在喬治亞州圭奈特郡(Gwinnett)靠近華埠百福大道經營旺旺龍蝦水產店的福州籍女子陳鳳珠,16日隻身勇敢開槍擊退三名入屋行搶劫匪的視頻,連日來在華人社交平台廣泛傳播。許多人以此為例,呼籲華人不做「軟柿子」,要勇敢防衛,才不被當標靶。
23日陳鳳珠接受本報獨家訪問時,餘悸猶存表示,由於周遭許多做生意的華人朋友遭搶,而且歹徒認為華人商家的錢,都放在「老闆娘」皮包中,「老闆娘」成「肥羊」,所以她的丈夫才在一個月前買了一把手槍給她自衛。她說,在聽到有人入侵其住宅時,她立即打911電話報警,但無人接聽,她被迫拿槍衝出房間對抗搶匪。
據圭奈特郡警方22日公布的監視錄影顯示,16日清晨4時左右,三名持槍歹徒闖入陳鳳珠坐落於春街(Spring Drive)的住宅,她持槍與搶匪發生槍戰,三名歹徒落荒而逃,其中一名歹徒被她擊中,掙扎著逃出屋外倒在車道上。
警方表示,警員雖對中彈歹徒施行心肺復甦術,歹徒仍當場死亡。警方證實死者是28歲、居住在亞特蘭大的利克斯(Antonio Leeks)。
陳鳳珠指出,現在警方還在追捕另外兩名歹徒,由於他們尚未落網,所以她已申請警方保護。
陳鳳珠說,案發時,她丈夫不在家,只有她和另外一名墨西哥裔幫工在家中睡覺。三名歹徒摸黑潛入她家,先在前面屋子遇到墨裔幫工,幫工對搶匪大聲喊叫:「我沒有錢!沒有錢!」(No money, no money.)她聽到喊叫聲後,立即撥打911電話報警,但無人接聽。
情急之下,陳鳳珠拿著一個月前剛買的手槍衝出去,她說:「我不衝出去,他們也會衝進來的。」
她說,由於治安不佳,以華人為目標的搶劫案頻傳,所以丈夫一個月前買了這把手槍,未料真的用上。此前,她只在射擊場練習過一次射擊。
在陳鳳珠經營的水產批發和零售店工作的親戚陳先生表示,他們的朋友開的自助餐店在8月時才被搶匪尾隨跟蹤到自家車庫洗劫,有人更專門針對搶老闆娘行搶,「亞特蘭大治安太差,我們每個人都要申請槍」。
陳鳳珠指出,她將搶匪趕出屋子後,才接到911打來的電話。警察大概10分鐘後才抵達。
為對付隨處小便美國費城設尿尿反彈牆
觀網綜合外媒2016.9.16報導,賓夕法尼亞州東南部交通管理局(SEPTA)宣布,將在費城交通系統一些隨地小便的“熱點”牆面,塗上一種特殊材料,只要對著它方便,尿液就會……
這……什麼仇什麼怨?
原來,當地交通部門早就對這些傢伙不爽很久了。無論在地鐵站的大廳、等候區、甚至升降電梯裡,SEPTA都能收到或多或少的投訴,其中,“排泄物”是最普遍的一個,工作人員一直在想各種辦法解決問題。
SEPTA發言人布希(Andrew Busch)看得挺開,他告訴當地媒體Billy Penn,在任何大型公交系統中,對於惡臭的抱怨是很常見的。
回應
我告訴你東京地鐵站入口都是尿騷味麼?我告訴你銀座背後的小街全是痰跡煙頭和尿味麼?民主的高素質請出來走兩步
不是說歐美人多有素質麼?這事要是說在中國大都市裡不知道中國人會被噴成什麼樣。尤其是在香港
高素質的美國人,完善的公廁系統的美國
最後還是中國建立了最完善的公共設施,有最有秩序的人民,然而依舊被罵。都是人多逼出來的。
所以,遊客在美國隨地大小便也就是個入鄉隨俗的行為咯
還是那句話,諮詢越來越發達,出國的人越來越多,吹出來的外國夢境遲早會被打破。外國好的適合中國的經驗我們努力學習,至於那些用虛構的幻象雞湯來貶低中國,來否定中華民族的人,還是滾遠點為好。
外國人就是夠牛!一泡尿就將舊金山一根3層樓高的紅綠燈桿弄倒
高科技文明之都,不得不服
一組2015年的數據顯示,舊金山的公共廁所數量太少,全城只有28間全天開放的公共廁所
為什麼不在需要的地方建一些廁所呢?美國人派高級代表團到中國杭州來參觀學習一下嗎?杭州街道兩旁,所有風景點都有專人護養的漂亮乾淨,無味無臭的廁所。我喜歡去這些地方去方便,比我家裡的衛生間還氣派明亮!
主要是經濟不景氣,上不起廁所!
去過紐約坐過地鐵的人都知道, 世界最臭的地鐵, 沒有之一
在牆上埋入些鐵絲並通上脈衝高壓電的效果會不會更好一些?
這樣不出兩年美國人就清淨了!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6_09_17_374613.shtml
陸首富避重稅 急甩美國籍 2013-03-17 旺報
綠卡一向是「美國夢」的象徵,但2013年初開始美國祭出俗稱「肥貓法案」的FATCA(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鎖定海外所得大查稅,掀起一股名人與富豪放棄綠卡及美國籍的風潮,大陸首富、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最近就宣布放棄美國籍。
這些高收入的「租稅難民」將國籍紛紛移回本國、或轉往稅率較低的國家;然而放棄美國籍仍要清算財產繳納出境稅,使不少人大嘆美國夢從「美夢」變「惡夢」。
棄綠卡以華人居多
在電影《綠卡》當中,法國作曲家為了在美國生活工作,不惜費盡心機假結婚,企圖騙過移民官,只為獲得一張綠卡。然而,隨著美國FATCA法案上路,卻有許多富豪必須處心積慮與綠卡「說掰掰」,而其中大部分是大陸富豪。
《世界日報》報導,在「美國萬萬稅」的情況下,美國富人放棄綠卡或公民的案例持續增加,而其中華人居多。美國國稅局統計顯示,2008至2011年間每年放棄美籍的人數超過1500人,而根據每季公布的棄籍人士資料發現,華人姓氏比例極高。
根據美國法律,美國公民和持有綠卡的永久居民無論住在全球何處,都要為海外收入納稅。2010年3月,美國加強稅收徵管工作,頒布FATCA,目的在於打擊海外逃稅,而細則於2013年初正式上路。
海外肥貓無所遁形
據FATCA細則,只要在美國境內居住、海外資產超過5萬(美元,下同),或是在海外居住、資產超過20萬的「有錢人」,若未誠實申報海外所得將被處以1萬元罰款;若被國稅局查出後仍未足額申報,罰款可追加至5萬,情節嚴重者將坐牢。
為了查稅務盡,美國政府還規定境內所有外國銀行從2013年元旦起,都必須向國稅局提供存款超過5萬元的公民帳戶資訊,否則將視為與政府「不合作」。而幾乎所有金融機構在美國都有分支機構,「海外肥貓」的所得只要與金融有關,不管是存款、債券、股票甚至退休金等,全都無所遁形。
這種稅負壓力使許多外國人選擇放棄綠卡,而過去「美國夢」最殷切的華人富豪,如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等,也傳出紛紛「做回中國人」。
但要放棄綠卡也非易事,還須繳納出境稅;納稅人在棄籍當天,須清算全球總資產,並視同「市價出售」繳交所得稅。因此想要跟美國說再見而不大失血,事先還必須進行縝密的理財規畫才行。
搭機到美國生小孩 合法嗎? 2015-10-19
為了讓孩子當美國人,1名即將臨盆的台灣孕婦刻意隱瞞產期搭機,結果在機上產子、導致飛機轉降,影響全機旅客,不過最終孩子還是如她所願成了美國人。由於美國採屬地主義,早就有眼尖的中國人做起這樁生意,教導中國孕婦如何欺騙美國移民局官員好入境美國生下美國公民的商機在美國正蓬勃發展,完全不受美國當局掃蕩坐月子中心、政府祭出肥咖條款影響。
在中國,去年至少有500間公司提供「生育旅行」(birth tourism)服務。《今日美國報》說,根據非官方估計,每年赴美產子的中國公民大約有數萬人,一趟旅行費用包括醫療花費在內,大概是2萬至8萬美元(新台幣約64萬至258萬元)。
這門生意在中國不違法,但使詐說謊入境美國就不合法了。生育旅行公司教女性顧客對美國說謊,聲稱入境目的單純是「觀光」,這樣比較容易拿到簽證。公司也教她們隱瞞懷孕事實,也不要透露是為了醫療目的旅行。
3月初,美國當局突襲洛杉磯橘郡和聖柏納迪諾郡(San Bernardino)數十家專門服務中國女性的坐月子中心,罪名涉及移民和稅務詐欺,有些顧客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目標,但這門事業在中國完全不受影響。包括ABC Baby、Precious Beauty Baby 等6家生育旅遊中心告訴《今日美國報》,生意還是一如往常,另外6家拒絕置評。她們赴美生產的理由包括父母有一方是美國人,或因懷孕高風險需要求助醫療專家。
美國國務院說,目前並沒有法律禁止外國人為了生育目的赴美,B-2簽證可以讓外國人赴美「就醫」。國務院說,只要簽證申請人誠實告知意圖,證明他們負擔得起醫療費用,並解釋為什麼不能在自己的國家生小孩,也保證會遵守簽證的時間限制,美國法律一般准許這類入境。
不過在中國工作的美國移民律師秋德羅(Gary Chodorow)說,因為這類「生育旅客」企圖規避法律,美國國務院會加派人手取消欺騙移民局官員的懷孕婦女簽證。他說,美國大使館網站應該特別貼文警告,在入境目的上說謊可能導致美國永遠拒發簽證。
不過美國有所謂「肥咖條款」,會不分收入及地點向所有公民收稅,就算沒有住過美國、不曾在美國賺過一毛錢,仍要向美依所得報稅,且相關手續極其繁複,海外公民常得忍痛付給會計師和律師一筆高額代辦費用。就算相對單純的納稅申報程序,海外美國人也常得花好幾千美元處理,所以也不少人因為嫌麻煩和心痛荷包,放棄美國護照。
赴美生子 維基百科
赴美生子,即為孩子獲得美國公民身份而赴美進行生育旅行。根據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規定,「凡在美國出生或歸化美國的人,均為合眾國和他們所居住州的公民。」赴美生子在二十世紀下半葉興起於台灣、香港等地。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隨著美國對中國大陸居民旅遊簽證的放開,中國大陸居民經濟能力的提升和對美國的崇拜和嚮往,赴美生子在中國大陸迅速火爆。
客觀因素
由於中國大陸政府對生育的限制,大多數想生二胎的居民需繳納數萬人民幣以上的社會撫養費,許多人選擇了將這筆錢投資到赴美生子。很多生頭胎的父母希望子女獲得更多的機會和更好的環境。
赴美生子是移民美國相對廉價和容易的方式。比留學工作後移民更容易,比投資移民更廉價。21歲以後美國寶寶的父母可以依親移民,並且無需排隊,而投資移民等方式都需要排隊。
現狀
赴美生子大多通過中介機構(中國大陸和美國均有),目的地有加州洛杉磯、紐約、塞班島等地。其中以洛杉磯為赴美生子最重要目的地城市,原因在於洛杉磯目前有上百家月子中心,醫院、辦證黃牛都成一條龍,孕婦集中在羅蘭崗、鑽石吧、核桃市、爾灣等地。當地的白人醫院看到華人孕婦人數眾多、付錢都是現金是比可觀的收入,紛紛對華人孕婦給予2000-4000美金非常低廉的生產費用,而當地白人孕婦生產費用仍然需要2-3萬美金。
社會輿論
美國社會方面,2011年於美國時代雜誌等主流媒體曾討論此問題,許多人呼籲修改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但政府認為,赴美旅遊產子不違法,只是鑽了法律的空子。中國社會方面,民眾多數持中立態度,政府也表示不違法,也不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美國社會方面對於美國生子的態度是保持不支持,不反對,凡屬於法律方面沒有禁止的都屬於合法。但是有人認為赴美生子者不應試圖占用美國的福利。
相關新聞資料
47岁伊能静赴美生子剖腹感染为何又被群嘲?2016.8.8
千名孕婦赴美生產180人疑涉詐領健保 34孕婦在臺灣被訴 2016.3.23
赴美生子夯生育旅遊集團遭查2015.3.4
月子中心捲土重來?赴美生育旅遊漸回暖2015.11.14
準媽媽赴美產子「生育觀光客」惹爭議2011.11.4
湯唯選擇在香港生育女兒的背後隱情
2016-08-27,湯唯發朋友圈,表示25日已在香港順產生下女兒,重3.41公斤,母女平安。湯唯日前已經出院,將與金泰勇一起在港照顧寶寶。湯唯與韓國導演金泰勇2014年7月結婚,2016年2月26日,湯唯自己在個人社交平台宣布懷孕。
娛樂圈一些明星們結婚後,一般都要遠赴美國生育,遠的不說,最近幾年像姚明、王寶強、何潔、李小鵬、柴靜、劉濤、黃奕、戚薇、黃渤、王學兵、劉芸、章子怡等,都遠赴美國生育孩子,連趙薇也在新加波生育的。按照美國的法律,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人(除了外交官的孩子)都自動具有美國國籍。就是說,這些明星們在美國生子,孩子的美國國籍是強制的,父母也沒有能力“拒絕”或“放棄”孩子的美國國籍。孩子可以放棄自己的美國國籍,但是要孩子真正明白什麼是放棄國籍的時候才能這樣做,所以就算想這樣也要等到孩子很大成人才能放棄。
為什麼明星們都喜歡去美國生子呢?1、孩子一出生即擁有美國身份,享受社會和醫療福利,一輩子沒回過美國,年老也可領養老金。2、滿月可帶回中國撫養,在美可享受公立小學至高中13年免費義務教育。3、有低門檻進入美國名牌大學、研究所優勢,學費為外國學生10%,享受公民專享獎學金、1%低利率助學金等。4、孩子21歲可為父母申請永久綠卡。5、孩子未來享受180多個邦交國免簽證待遇,出入境非常便利。6、美國生產不需結婚證、準生證,嬰兒出生紙上父親一欄可留白,到美生二胎三胎,不違反 中國計劃生育。7、他國政局不穩或動盪時,即使航空封鎖,美國公民也可在美國政府保護下,享有優先搭機離開的權利。
那麼,湯唯為什麼不去美國而是遠赴香港生育呢?早在2010年,湯唯就通過“優才計劃”順利加入香港戶籍。最近幾年,由於明星們把戶籍轉入北京很難,獲得香港身份證的“優才計劃”是個香餑餑,章子怡、湯唯、周迅、張靜初、黃奕、劉璇、秦海璐、趙薇、李冰冰等女明星都是通過這個捷徑成功“入港”,湯唯要是早一年加入香港戶籍,大陸有關部門就不可能對她“封殺”了,持香港護照能獲得100多個國家的免簽,另外,香港籍孩子還可以低分就讀北大清華。另外,湯唯早就聲明,孩子將來會在杭州成長,不會在韓國接受教育。
為人母的湯唯會成為下一個章子怡還是楊冪? 2016-08-28
縱看娛樂圈為人母的女星們來說。有些做了母親的女星生活中簡直是子女獨大:幾乎時時刻刻都會把孩子拿出來各種的炫各種的曬,有些卻低調到若非已經知道對方為人母簡直是和未婚女青年沒兩樣。兩個極端的代表,一個是唯女兒獨尊的章子怡,一個是總是被離婚的楊冪。如章子怡,拍戲都要帶著女兒,飛機上還要看女兒同步視頻。甚至是和很多居家農婦沒什麼區別的在家侍弄小菜園,當然也是為女兒。對於章子怡來說,似乎女兒已經成為她生活的主宰。難怪有人也說,時下的章子怡是越來越接地氣了。
說到曬娃狂魔的章子怡之後,就是幾乎很少曬娃的楊冪了。別說不曬娃,甚至倆夫妻倆也開始很少看到合體的時候,於是對於楊冪來說,老在被傳離婚似乎也正常。於是楊冪很多時候真的是和那些獨身的娛樂圈女青年們什麼兩樣,各種場合依然很辣。只是網友總是會覺得,這樣做媽真的正常嗎?不過這個好像是人楊冪自己的生活,圍觀者也只能是圍觀而已。如今楊冪的女兒一直扔給公婆,才兩歲而已,前陣網上竟然有傳楊冪的女兒幼兒園畢業都是爺奶參加。
只是湯唯的孩子比較敏感,應該也是因為目前中韓關係所致。小編就看到昨天在湯唯公佈做母親的喜訊時,有網友也很不屑,因為這個孩子的父親是韓國人。甚至很多網友都覺得湯唯嫁給一個韓國人簡直是個錯誤。所以對於湯唯來說,真的不知道到底會步章子怡後塵還是楊冪後塵真不好說……
回應
做好自己就行
呵呵,個人有個人的選擇
相關新聞
楊冪2016.8.29送女兒小糯米去香港維多利亞幼稚園上下學:“小糯米還沒有上幼兒園,所以不太清楚怎麼會有幼兒園畢業典禮的說法。 ”
回應
一轉身的功夫拿說未拿,等到對方不得不打電話掛失才說銀行卡在收款機下面找到了。結合此前洛杉磯已發生多起針對中國遊客的盜刷信用卡案件,這名華裔女店員的行為十分可疑。估計梁女士不掛失(掛失後原卡等於廢卡)此卡還不會現身,而卡內的資金卻會不翼而飛。
都是故意隱藏信用卡,我親戚也是有過類似遭遇。大家小心。
據說是團伙作案,專門偷盜遊客的信用卡~一旦遊客放鬆警惕,信用卡會被刷到爆……不是這個機場的個例,而是許多機場都是如此~
《女子美國機場掌摑華裔女店員事件“驚天逆轉”》疑似女店員盜刷信用卡——在真相沒有搞清之前。請大家不要跟著媒體煽風點火。媒體也請負起責任來。從眾多網友曝光的類似經歷看來。店員故意藏匿信用卡後進行盜刷的可能性很大。
不管是不是有意偷,打人肯定不對,完全可以打個電話註銷。
要上飛機了,報什麼警?之所以會暴露,是因為大媽要打電話註銷信用卡,而就在這時,店員又說找到了信用卡……
你不了解國外法律吧?小偷不是個事兒,打人是大事,小偷不能打,打小偷會重判重罰,嘻嘻
中國法律就允許打小偷?倒是美國進錯房門戶主只要自以為受威脅就可以當場擊斃。
在中國打小偷有人管嗎?打小偷會坐牢賠償嗎?
你不是廢話嗎?你土星來的?在中國造成小偷傷害肯定要坐牢賠償,有案例。
中國遊客在美機場打人原因曝光:店員遺落信用卡 2016.8.6北京晨報
原標題:都是一張信用卡惹的禍
中國遊客機場打人事件原因曝光律師將為其做無罪辯護
洛杉磯國際機場免稅店內發生中國遊客掌摑店員事件後,引發網民熱議。當事人的代理律師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梁女士打人事出有因,將為她做無罪辯護。
女遊客受到輕罪指控
此前當地媒體報導,7月28日,陪同父親赴美國探親的梁女士在洛杉磯國際機場國際航站樓內DFS免稅店購買化妝品時,與店員發生肢體衝突,店員隨即報警,機場警務人員將梁女士逮捕。次日,梁女士乘飛機回國。
梁女士的代理律師鄧洪告訴記者,梁女士事發時因擔心個人信用卡安全,加上被父親多次催促登機,情急之下,一時情緒失控才掌摑女店員。經警方調查,梁女士只受到輕罪指控。按照加州法律,兩個小時後梁女士被“免保釋放”,即免交保釋金暫時釋放,但指控仍未撤銷。同樣,依據加州法律,由於被控輕罪,出庭時可由律師代表。
事起店員遺落信用卡
鄧洪說,梁女士對此事很懊悔,並已向那名店員道歉。“當時她情緒有些失控,所以打了女店員,是出於情緒激動而不是故意的。梁女士把銀行卡交給了店員,店員卻堅稱自己沒拿。當梁女士不得不打電話掛失銀行卡時,店員才說卡在收款機下面找到了”。
鄧洪說,目前還不清楚那名店員究竟是有意把梁女士的銀行卡藏起來還是不小心放錯地方。“如果是不小心放錯,說明店方對員工培訓不到位,給顧客造成了麻煩。如果是故意隱藏,那問題就嚴重了,屬於盜竊罪嫌疑。事實真相需要進一步調查來還原”。
不過,當地法律界人士認為,目前,店員是否有盜刷顧客信用卡的犯罪企圖,並不會對梁女士所受“毆打罪”指控的定罪產生直接影響。同時,無論梁女士掌摑還是拍打女店員,根據加州法律,未經許可觸碰他人身體,都可能受到“毆打罪”指控,這是一種輕罪,最高可判一年監禁。
在我看來,前兩點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於甚至高於後一點。否則,很難理解為什麼民主制度在很多國家顯得「水土不服」,為什麼在實施民主過程中有時會形成「多數人的暴政」,等等。另外,民主制度是一種公開化的利益博奕制度,缺乏前兩點,很容易造成國家管理效率的低下、社會的動盪以及族群的對抗分裂。因此,民主制度自身也有弱點,才被稱作是「最不壞的制度」。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大而物不博的國家,領土問題、民族問題、地區發展差異問題、發展中的貧富差距問題都是大問題,而這些問題在西方已開發國家要麼不存在、要麼經過長期努力已經得到解決。而在實行了西方民主制度的發展中大國,這些問題仍是大問題,時不時造成社會矛盾與動盪。
埃及等國社會轉型的巨烈動盪,公知們大可視而不見;印度、非洲、美洲等國家建立的劣質民主,公知們大可自信滿滿地認為中國不會遇到;俄羅斯經濟十幾年倒退、大國地位喪失、被美國欺負到家門口的情形,公知們大可認為是杞人憂天。但我不這樣認為,相信很多人也不會這樣認為。
沒有民主的精神,沒有民主的品格與風範,單單只有民主制度,只會建立形式上的民主而非實質上的民主。而在公知們宣揚的民主觀中,告訴我們的卻是,只要建立起了民主制度就可以解決一切矛盾和問題,只要是市場和私有化就可以很好地解決一切經濟問題。這種「民主原教旨主義」、「市場原教旨主義」,我只能說,要麼是幼稚,要麼是別有用心。
民主的精神、民主的品格與風範,我在公知們群體中基本看不到,以人劃線、立場決定是非的反面例子卻比比皆是。公知們更象是一群不受寵於君王卻急於自薦枕席的怨婦,更象是一群不擇手段意圖獲取權力的政客,更象是一群只要求權利而不願承擔責任的無賴。
公知中,要麼是外國人、要麼擁有綠卡、要麼被國外勢力關注、要麼經常為有錢人的利益鼓與呼、要麼自己就是權貴階層,最不濟的,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門道與神通,如果社會動盪,你們或是會受到保護,或是可以依附某些人,或是可以拍屁股走人。我們呢?後果只會由我們來承擔。因此,無論是出於愛國情懷,還是出於個人利益,我所希望的中國民主進程,走的是溫和的改良主義而激進的革命主義的道路,以減少社會變革與轉型中痛苦與動盪,儘量降低民粹主義盛行、國家分裂、族群撕裂與內鬥等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保護普通百姓的利益,避免國家不出現倒退。
三、結束語
...............
https://read01.com/e06N2K.html
而且公知們的言行明確地向大家表示:只要你喊兩句民主、支持政改,你就是我們的人,你有什麼問題,兄弟我會罩著你的,會為你辯護甚至可以為你洗地。
公知們這種洗腦式的做法不僅讓類似我這樣的一部分網民變成「自乾五」,連李敖、邱毅這樣在台灣冒著生命危險推動民主進步的人士也發表言論加以批判。結果是可以預料到的,李敖、邱毅被公知粉絲痛罵為「五毛」。
公知們洗腦式的做法和他們自身的表現,帶來的最大危害不在於他們自身公信力的喪失,而是使民主在中國逐漸遭受污名化,致使一些網民對中國發展民主心存疑慮甚至產生抵制心理。雖然公知們不會意識到,但事實上,他們兜售的含有高濃度三聚睛胺的民主使公知群體成為中國民主發展進步的一個極大阻礙。
第九,貶低愛國情懷,傷害民眾感情
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愛國,我會告訴他:我的祖先生於斯、長於斯、葬於斯,我亦會如此,我的子孫仍將如此。作為一個人,我的絕大多數社會關係存在於這片土地,我的眼淚、歡樂、奮鬥、消沉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刻在這片土地上。國家於我而言,就是一個大家,無論貧窮或富有,先進或落後,無論存在多少不足和問題,無論我個人如何不得志、不如意,我都會愛這個國家、愛這片土地、愛這裡的人民。我也會批評,但絕不會抹黑甚至詛咒他。
而公知們呢?居然「創造性」地發明了「愛國賊」的大帽子,並將它扣到一些與他們有不同見解與看法的網友身上。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建造航母保衛海權不應該嗎?你們卻陰陽怪氣、冷嘲熱諷。航天飛船成功發射,「變態辣椒」卻畫出「自擼圖「來諷刺,你自個不覺得委瑣與變態嗎?攝影師賀公知認為三名航天員站在艙內與領導人通話是造假,馬上被網友搬出美國航天員整齊坐於艙內的圖片打臉;某公知用「性關係」來諷刺男女航天員同時上天,你自個不覺得噁心和無聊嗎?還有媒體人西門公知,居然在「9.18」 紀念日調侃國人抗日。你這是幸運地生在了當下的中國,若在美國,你敢如此調侃「9.11」試試,不僅會丟飯碗,還會被民眾的唾沫給淹死。
二、我對民主的一點粗淺認識
我認為,實現實質的、優質的民主,至少要做到三方面:第一,要有科學理性精神作為民主精神的內核;第二,要有「寬容、妥協、合作」的理念、「個人權利的實行與個人責任的承擔」的切實統一,作為民主行為的品格和風範;第三,要有民主的規則和制度作為民主運行的保障。
搞移花接木,做標題黨,這事公知微博中也不少見。網上知名律師袁公知前不久發了一篇微博,指黃河上游某區域漂屍萬餘具無人管。但實際上是過去五十多年來該流段估算漂過萬餘具屍體,而且無人管之說也是很可疑的,至少公安機關會介入,以查清是否存在被人謀殺的可能性,我就經常從報紙上看到公安機關登此類的尋人啟事。
有些不完全是學識水平問題,而是「屁股決定腦袋」的原因。比如,搞歷史研究的袁姓公知,《百家講壇》上亮過相,厲害吧,可微博中經常出現對歷史事件認識與分析的不嚴謹(本人曾反駁過);還比如,法學教授何公知評論某案件時,居然忘了「上訴不加刑」的訟訴規則,讓人好一通笑話。普通網友出現這些錯誤情有可原,可你們是專家,犯常識性、專業性錯誤無論如何說不過去。
第七,私德不堪,名譽掃地
本來不想談私德問題,但是要求公眾人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修身方能治國」是中國民眾的傳統,也是令公知們喪失公信力的因素之一,還是得談一談。
給人感覺,一些公知嘴上喊的是正義,私下做的卻是生意。尤其是有的公知表面打著慈善濟貧的旗號,暗地裡卻幹著騙人錢財的勾當。
...........
第八,亦真亦假,污名民主
我不是說公知們批評社會、監督政府的言論都是錯的,都是戴著有色眼鏡或懷著故意歪曲的目的來發表的。然而,由於公知們缺乏實事求是、就事論事的思維習慣以及「屁股決定腦袋」的思維特點,許多言論卻是不符合事實、缺乏理性精神的。他們言論中的邏輯非常簡單:現實所有的一切發展與進步都是醜陋的、黑暗的、不可持續的,只要實行了他們鼓吹的民主制度,一切會自然地美好起來,中國面臨的一切政治、經濟、社會、外交、民生等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某公知(忘了姓氏)曾說:只要中國實行了西式民主,釣魚島主權爭議問題自然解決。我就納悶了:馬爾維納斯群島、北方四島、獨島(竹島)的主權爭議怎麼就沒得到解決呢?
「陰陽兩分」、「非黑即白」的論調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很能迎合人、蠱惑人,絕對是愚弄民眾、開展洗腦的利器。我必須承認,在半真半假、半正義半虛偽的言論之下,公知們已經對很大一部分民眾成功洗腦。你若與他們辯論,不管是什麼議題,他們基本都會扯上地溝油毒奶粉貪腐空氣污染,要不就是扣上「五毛」的帽子,說你拿人錢糧支持專制反對普世價值。
第五、氣量狹小、宣揚暴力。
老外罵人,不過是「FUCK、SHITE」幾個詞翻來覆去,了無新意,遠不如我中華之罵詞豐富多彩、花樣翻新,加上中國人未經歷民主辯論的充分訓練,因此網上污言穢語層出不窮,沒被人罵過「2B」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網民。
普通網友罵人雖不對,但用不著去較真。公知跳起腳來與網友對罵可就有失風度了。不僅對罵,如「木刀公知」、「鼻毛公知」等還經常主動挑起罵戰,動不動將生殖器官掛在嘴邊,特別喜歡問候別人家的女性,讓人懷疑電腦後面是街頭潑婦。
罵人也就罷了,還喜歡拉黑。
拉黑也就罷了,還宣揚暴力。
宣揚暴力也就罷了,還真動手。北京朝園公園,吳法天被公知們你一拳我一腳他一板磚的吃了不少悶虧,胡楊林被誘入白虎節堂眼鏡被打飛。公知們也叫屈,左派的韓老頭不也打人嗎?問題是韓打人你們齊聲譴責,公知打人你們要麼保持高貴的沉默、要麼高喊打得好,這是何道理?可氣又可笑的是「木刀公知」,挎著木刀、甩棍晃來盪去,動不動上門叫陣、與人約架,見真章時卻又犯慫,進得局子對警察大哥噓寒問暖、自稱高幹,與龍哥對仗無果只留下「兩行清涕,一身孤影」。
聽不得不同意見,無一點寬容精神,動不動想以拳腳解決問題。「五毛你丫給閉嘴,我們在討論民主」,「你再給老子提反對意見,小心老子揍你」。請問,這是在搞民主,還是想搞專制呢?
第六、學識淺薄,移花接木。
我倒不是指公知都學識淺薄,但許多貌似學識較高的公知在分析問題時表現出的偏頗與牽強附會、對常識的無知、對異見者的無視實在讓人大失所望。
比如半路出家搞經濟學研究的茅姓公知,其著作《一個經濟學家的良知》,我幾年前就讀過,經濟學功底差的毛病咱就就不談了,其中一篇否定國家18億畝土地紅線政策的文章,一下就露了怯。海地那麼小的國家,都曾因糧食問題發生騷亂,你主張國家放棄土地紅線,糧食不夠從國際市場購買。這不是幼稚嗎?國際市場能供應多少糧食?你指望別國不坐地起價?別國同時遇到荒年,只夠自己的口糧怎麼辦?糧食是戰略物資,別國不賣你怎麼辦?那就等著國家發生內亂吧。生搬硬套市場經濟理論來分析問題,我也會,要你個「經濟學家」幹什麼。
捧歐美已開發國家咱可以理解,雖然有時捧得過於肉麻,以至於「大山」、「雷克小流氓」等老外都看不下去,開始變成 「自乾五」隊伍中的國際友人,但畢竟人家是發展得好,多少有一定說服力。可公知們覺得還不夠,為徹底貶損體制,居然去捧「阿三哥」。「阿三哥」那劣質民主是你捧得起來的嗎?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數標全面落後於中國;文盲率達到30%;嬰兒出生死亡率與南撒哈拉沙漠貧窮國家一樣高;清廉指數的國際排名排在中國後面;每年收入幾千人民幣就算中產階級;近一半人沒有廁所解決內急問題;全民醫療只能開些治頭疼腦熱的藥,免費動個大手術等到死都不一定排得上隊......可公知們硬是把「阿三哥」街頭的堆堆牛糞誇成了朵朵蓮花,把飄著死屍與骨灰的恆河誇成了流淌著蜜與奶的聖河。甚至有公知放言:寧要民主制下的輪姦,不要專制下的攝像頭。告訴公知們一個常識:英國街頭的「CCTV」為全世界密度最高,我印象中,至少在五年前,數量還是全世界第一。
生拉硬拽,預設立場,腦子就容易犯迷糊。
不就事論事,搞兩套標準,「公知」就會變成「公痴」。
搞兩套標準,就會左支右絀、自煽耳光。某大報的送報工在報社門口拉橫幅,抗議拖欠工資。平時公知遇到此類事件,定會群情激憤、義憤填膺、唾沫橫飛,但這回,公知們又默契地保持了高貴的沉默(於建嶸除外),而且網上刪貼那叫刪得一個凶。有公知粉絲強辯:報社是報社,小編是小編。那我說:黨是黨,官員貪污是官員貪污。公知們同意嗎?
第四、以人劃線、抱團取暖。
公知們開始潰敗的標誌性事件是韓寒代筆門,這也是本人對公知群體徹底喪失信任的開始。去年春節,眼見著由南方系一手打造樹立、公知們不遺餘力吹捧、意圖號召和影響中國年輕一代的「青年意見領袖」韓寒的底褲被一點點扒掉,眾公知坐立不安、紛紛出動,全方位、立體式地為韓寒洗地。
先有人民大學的張姓公知將質疑韓寒定義為:「這事挺無聊的」,後有清華大學的郭姓公知「悲憤」地呼喊:「搞掉韓寒,中國民主將倒退20年」。我的確不理解大學教授為何會說出如此弱智言論。
......
宣揚民主不是搞宗教,不是為了樹立神像讓民眾匍伏崇拜,而是為了開啟民智,引導民眾塑造獨立人格,提高獨立思考與理性判斷的能力。搞偶像崇拜與宣揚民主背道而馳。
一、公知們身上存在的問題
第一、信謠傳謠,誤導民眾。
第二,為我所用,邏輯混亂。
有網友說,世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公知邏輯。公知們既批評外交部在領土問題上的表態是軟弱,同時又批評中國軍人發出強硬聲音是好戰;既義正辭嚴地批判國企高管貪污腐敗是損害公共利益,又將國企高管與地產商涉及的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定義為「私德」(墨姓公知);既能將村長村支書視為驕橫跋扈的國家官員,又能將國企高管看作無權少錢的「屌絲」(左姓公知)。
網友夢遺唐朝總結得很精闢:「最近有這麼一幫大V:平時總打著為底層人民代言的幌子,這次某報的欠薪問題他卻視而不見了。平時總義憤填膺的打著反貪腐的旗幟,這次潘仁美的官商勾結事件他卻左右而言他了。平時談到日本美國總教育我們要向前看放下仇恨,這次習大訪問俄羅斯取得進展他們又開噴毛子的歷史問題了。孫子,你丫忒精分!」
給網友的感受是,在「公知邏輯」之下,已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是「怎麼說都是公知有理」。過去說「官字兩個口」,現在網民看到的卻是「公知兩張嘴」,無論事情正反,道理總在他們一邊。人家是搞民主的,說不過呀。
打著正義旗號的公知邏輯,公知們曾經迷惑了很多人,現在仍在迷惑一些人。可公知們忘了網上隱名的背後,有多少是受過高等教育甚至是外國名校教育出來的明白人哪!還真以為中國的教育體制全盤失敗,製造出了一堆劣質產品可供你們忽悠?
第三,生拉硬拽、兩套標準。
發言者是否為公知,一個最重要的判斷標準就是:什麼事件都能往體制上扯。動車出軌,體制問題;釣魚島領土爭端,體制問題;李天一涉嫌輪姦婦女,體制問題......。大陸孕婦闖關赴港生子,葉姓公知評論是「嚮往自由」。你採訪過孕婦了?街頭擊斃吳克華,吳姓公知便搞了一個「該不該當場擊斃」的調查。你讓美國警察情何以堪?
在公知們的眼中,有一種體制是世間一切罪惡之源,而有一種體制則是包治百病的大力丸。於是乎,中國成了人間地獄,而歐美國家、印度便成了天上人間。
時至今日,愛國主義根植於13億中國人的根本共同利益。它既不是騙人的政治假鈔,也不是專門要把人灌醉的劣質酒,或者劃酒令用的骰子。它是中國社會能夠挺過那麼多危機並走向復興的真實動力和支柱。
愛國主義是情懷,是價值觀,人們應如何愛國,則更多是認識問題。不排除一些人愛國的方式是不恰當的,他們還有可能犯各種錯誤。但把他們對愛國的認同單獨剝離出來,稱他們因為“愛國”而成“賊”,這不是同他們的各種錯誤過不去,這就是同愛國過不去。
這就像一個法治主義者如果踐踏了法律,一個民主主義者如果在實際中破壞了民主,我們決不能分別叫他們“法治賊”和“民主賊”一樣,編造“愛國賊”這個概念,最後打擊的不是“賊”,而是愛國本身。
如今“愛國賊”這頂帽子被一些人四處亂扣,很多軍人、愛國知識分子和普通群眾都被他們劃進了這個圈子。那些人在通過污名愛國來彰顯自己的道義正確,其中還有些人是要通過這樣作為自己幹背離國家利益的事情進行辯解。
希望普通網民不要跟著這些人身後做拉拉隊,幫助他們把“愛國賊”這個不該有的概念炒火。到處喊“愛國賊”,這不是互聯網的光榮,更不是中國社會的光榮。
我們不要針對愛國主義的喪心病狂攻擊或者無厘頭似的嘲弄,這個國家的意識形態中應當保留一些神聖的東西。有些人要搞鬥爭,那麼請他們換個地方和話題,它們顯然能找到很多很多。愛國主義是中國一面穿越了時空的精神旗幟,它往往超越了很多時代的局限,一直傳遞到今人的手中。對愛國主義亂潑髒水的人,請你們自重。
「公知病」九大病症詳細診斷 2015-03-27
前不久,著名公知、「民主女神」劉瑜和另一著名公知慕容雪村向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痛陳中國公知被污名化。對兩人陳述的觀點和內容的反駁,劉仰先生已有洋洋之作在前,「前面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我乃網上無名小卒,學識淺薄,與劉仰先生一樣談民主理論,恐會貽笑大方,因此只想談談個人感受。
公知們從昔日網上的一呼百應、風光無限,到今日網上的人人喊打、處處被諷,直至淪落到告洋狀、向洋人哭訴國內民眾對其不公的時候,清楚地表明中國公知公信力的喪失。
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南方系樹立起來並大力推薦的中國公知,為什麼在宣揚民主這個普世價值、先進理念的過程中被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拋棄?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網友號稱「自乾五」堅決與公知作對?值得深思。就本人上微博幾年之所見,談談一些看法。
愛國賊 維基百科
愛國賊(中式英語:Patriotic thieves),本詞早在1922年的中國劇作家陳大悲的獨幕劇名《愛國賊》已出現,「愛國賊」一詞亦被日本籍中國問題學者加藤嘉一批判中國現狀在2011年出版的的《愛國賊》一書中用到;書中內容稱一些中國人以愛國作為藉口,打著愛國的名號為所欲為;顛倒是非,甚至無視法律,將反對他們的人扣上賣國帽子加以討伐,作者認為這此行為不是愛國,對國家無助,而是害國;而相對比的,基本沒有信息能顯示,加藤嘉一本人在對其自己的國家時是否也如對中國人會那樣用到此類概念。類似加藤嘉一的論調,英國文學作家約翰遜也曾說過:「愛國主義是無賴最後的避難所」。
當代含義
隨著中國大陸的網際網路不斷發展,「愛國賊」還成為新的政治詞語在網際網路政治討論中使用,表示那些支持中國政府、中國共產黨、或者持左翼觀點且有愛國主義色彩的政見持有者的稱呼之一。表示他們是被洗腦的愚民,愛國反而誤國,與「賣國賊」立場相對,但是均為貶義詞彙。
社評:“愛國賊”罵的不是賊,而是愛國2014-10-23 環球時報
在中國有著深厚根基的愛國主義,近年來經受了互聯網輿論的反复洗禮。近日茅于軾發微博猛烈抨擊“愛國賊”,受到相同價值觀陣營中一些人的助陣,但也遭到反對者的砲轟。我們認為,發明“愛國賊”這個詞,本身就是針對愛國主義討論的嚴重出軌。它包含了對相當一批愛國者和人們通常理解的愛國主義的挑釁性質疑甚至蔑視。
茅于軾等人給愛國賊做了些意義限定,並通過這種限定說出了“愛國就變成賊,賣國反而是正確的”等驚人話語。他們的限定就是“獨裁國家”,並以二戰前的日本為例。我們不知道茅于軾等人把愛國主義放到那樣的極端條件下去批判有什麼現實意義,人們不能不認為,他們在暗指中國實行的就是類似的“獨裁”,他們真正想說的就是“賣國在中國是正確的”這樣的狠話。
這哪裡還像是什麼討論,這分明就是對中國傳統價值和信仰的直接捅刀子。
愛國是中國人乃至人類社會的普遍情感,至少在中國,它在絕大多數時間里和在大多數人群中發揮的都是正面作用。不顧時代局限而較真中國境內歷史上不同民族間愛國主義的對立,是毫無意義的。那種抬槓的出發點就是扭曲的。
1935.7.26,胡適在給羅隆基的信中稱,他曾寫信給外交部長王世傑“主張與日本交涉解決一切懸案;中國可以承認滿洲國。”(《胡適全集》第24卷第233頁)
胡適在日記中哀嘆汪精衛:“汪精衛死在日本病院裡。可憐。精衛一生吃虧在他以'烈士'出名,終身不免有'烈士'情結,他總覺得'我性命尚不顧,你們還不能相信我嗎'?”
在行動上,胡適親自另搞了一個以“興辦實業為宗旨”的“自覺救國會”,來抵制“抗日救亡”團體。他給自己參加的不滿主戰派的團伙命名為“低調俱樂部”,這個組織的成員很多日後都加入了汪精衛偽政權。直到被蔣介石派去美國做大使,胡適才從和平幻想中醒了過來。
周永明教授在文章裡引用並贊同了學者周錫瑞的話:“二十世紀幾乎所有積極參與政治的中國人都是民族主義者,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試圖在現代世界恢復中國的尊嚴、地位和主權。他們的主要分歧在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從這個角度看,即便是胡適,或許也該被看作民族主義者,也不會說出“愛國賊”這種話。從胡適的日記裡,可以看到他試圖恢復中國尊嚴的關切,同樣,也能看到他為實現這一目標而與當時主流意見的分歧。
但胡適又不同於普通的知識分子,他被許多人豎為代表民主、自由的旗幟,罩上民國大師的光環,因此有必要還原更多的歷史細節加以說明。他的弟子唐德剛的評價或許也可作為參考:“我們如果把胡適看成個單純的學者,那他便一無是處。連做個《水經註》專家,他也當之有愧。”、“胡先生的政治言論在理論上和實際上都是相當空泛的。甚至是一些沒有經過'小心求證'的'大膽假設'!”。
從這個意義上,反對李敖為胡適在北大豎立銅像的人,未必沒有道理。
回應
謝謝此文,以前我沒有研究過胡適,此文讓我清楚地認識到了:胡適,的確正是個賣國賊!作者似乎不明白一個道理:所有賣國賊都是打著愛國的旗號貶低愛國之言行。愛國,見諸行而非言。如果你多看幾個賣國賊,就會發現胡適與他們之特徵完全一樣,不在其位則罷,在其位必然賣國!
汪精衛也是打著曲線救國的旗號做漢奸,做漢奸也要粉飾一下
愛國賊這詞是公知李大眼發明的(?),不應賴在胡適身上
胡適的某些立場,在他抗戰時期擔任駐美大使時已表現出來,當時胡適曾公開聲明他當大使有三件事不干:不從事任何宣傳活動,不介入採購武器彈藥事務,不參與尋求貸款和信貸工作。這使外交界頗覺吃驚,因為在抗戰時期,這正是外交工作中三項最重要的事項。
當然,分辨愛國名義下的行動是否對國家和歷史負責是一回事,而愛國這個詞本身,作為崇高的概念,是被敬重還是玷污,則是另一回事。
李敖2005年在北大演講,表示願意捐款在北大設立胡適的銅像。當時就有不少人翻出了胡適“親日”、“賣國”的舊賬。除了上述“愛國癲”的例子,還有從《胡適全集》中搜出的許多罪狀,比如指出胡適對《二十一條》的讚賞。胡適在日記中的原文是:“吾國此次對日交涉,可謂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撓,能柔也能剛,此乃歷來外交史所未見。”有說法稱,胡適將《二十一條》全文抄錄在日記中,並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事實是怎樣的呢?胡適在4月1日記了《日本要求二十一條全文》之後,並未加以評論。而上述這句話,是在5月10日的《日人果真悔悟乎》中的。胡適首先指出中日交涉得暫時了結,“日人似稍憬然覺悟侵略政策之非計矣”,然後列舉了日本在聲明中取消的要求,種種讓步後的結果,包括可以將膠州歸還中國。在詳細分析了每一個條款之後,胡適給出的是這樣的評價:
“此次交涉,餘未嘗不痛心切齒,然餘之樂觀主義終未消,蓋有二故焉:(一)吾國此次對日交涉,可謂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撓,能柔亦能剛,此則歷來外交史上所未見。吾國外交,其將有開明之望乎?(二)此次日人以青島歸我,又收回第五項之要求,吾雖不能驟變初心之原因果何在,然日人果欲以兵力得志於中國,中國今日必不能抵抗。日之不出於此也,豈亦有所悔悟乎?吾則以為此日人稍悟日暮途遠倒行逆施之非遠謀之徵也。”
對於胡適日記中的觀點,讀者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包括能否據此推斷胡適讚賞《二十一條》,這裡僅做澄清事實,與流傳的版本確有出入。
不過,這並不等於說,胡適沒有對日妥協的思想,他在《提議廢止國恥紀念》的演講中,反對將簽訂《二十一條》的五月九日定為“國恥日”,認為“這種機械的紀念,毫無意思。”
胡適日記中,也確實還存在支持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和主張在談判中對日讓步的言論。
九一八事變後,胡適依然說:“我不能昧著我的良心,出來主張作戰……我情願亡國,決不願學著這種壯語主張作戰!” (《胡適全集》第21卷第617、618頁、《年譜》第211頁)胡適還主張由國際共管東三省,主張東三省問題“我們可以等候五十年”。
胡適沒說“愛國賊”,說的是“愛國癲”
孫武 觀察者網編輯 2016-07-29
觀察者網日前刊載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周永明的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到,回國後第一次聽到“愛國賊”的說法,驚訝莫名,感嘆某些中國人對愛國者這一概念的影射和褻瀆超出想像。
有讀者指出,“愛國賊”一說,是魯迅先生的發明;也有讀者留言,稱“愛國賊”的說法是胡適提出的,發明的時間,是在1946年發生的美國士兵強暴北大女生沈崇事件,認為胡適污衊反蔣反美的廣大師生與民眾是“愛國賊”。今天,我們來對後者的說法做一番考證。
胡適在沈崇事件中的表現,確實受到一些批評。胡適對記者稱:這是一個法律問題,希望能夠早日得到合理合法解決。這是東方特殊的道德問題,國人當然同具憤慨。學生間的開會遊行,亦屬理之常情,但不可罷課,希望能即日恢復,免廢學業。
筆者沒有查到胡適在當時用“愛國賊”一詞的直接證據,而胡適的態度也不能簡單理解為否定學生的愛國行為。不過,胡適確實發明了一個詞“愛國癲”,當時他用這個詞表達的意思,和今天在社交媒體上頻現於論戰中的“愛國賊”是不是一回事?
1915年,還在美國留學的胡適,也是一個熱血青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北美的中國留學生也和國內一樣抗日情緒高漲。但對於與日本決一死戰的呼聲,胡適寫了一封公開信,信中說:“此刻,餘要說上述言論完全是瘋話。吾輩情緒激動,神經緊張,理智失常,可以說得了'愛國癲'。諸位,在此危急關頭,情緒激動是決無益處的。”
胡適認為開戰的主張不負責任。當時《中國學生月報》上有人稱:“我有100萬敢決一死戰之雄獅。”而胡適列舉事實,認為中國僅有12萬訓練有素的士兵,且裝備簡陋。最大的戰艦也只是噸位僅4300噸的三等巡洋艦。開戰的後果“不僅於國無所改觀,而且所得只是任人蹂躪!任人蹂躪!再任人蹂躪!”
胡適確實甩出了“愛國癲”的帽子,自己也被扣上了賣國之名。
不過細讀胡適的原文,不難再次驗證一個常識:以愛國的名義,完全可能提出相反的主張,做出相反的行動。而任何人都可以打起愛國的旗號。
美國沒有“愛國賊”,是因為美國沒有類似胡適先生這樣的人。作者和很多網友或許不知,“愛國賊”一詞是由著名的胡適先生髮明的,不想此詞在發明隨後沉積70年後的今天,再次被引用,成為“熱詞”。抗戰結束後,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國民黨的親美反共打內戰,在中國各地派駐了大量軍事人員。這些美國大兵以佔領者姿態,橫行霸道,惹是生非,胡作非為(今天駐日、韓等的美軍大兵也是如此),激起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而1946年12月,兩名美國大兵強暴了北京女大學生沈崇,卻在治外法權的庇護下,從輕發落遣送回國了事。這就是著名的“沈崇事件”,激起了北京廣大師生和市民的強烈憤慨,進而迅速在全國形成聲勢浩大的反美反蔣的浪潮。“沈崇事件”極大地震撼了美蔣勾結,當局急需“滅火降溫”,於是著名的文人、學者胡適先生出馬,在報刊、電台發表文章和談話,猛烈抨擊反蔣反美的廣大師生和民眾的愛國行為,誣衊他們是“愛國賊”——打著愛國旗號、被共產黨利用、危害“國家”(當然是他支持的蔣介石黨國)、對不住“友邦”(美國)的愚蠢賊子。胡適的言論,非但沒有幫到美蔣,反而遭到廣大愛國師生與民眾的憤怒聲討和強烈批判,名譽掃地!胡適一生都親美挺蔣反共,反對革命(提出所謂“多思考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但他的學者文人身份、文化大師民國范的光環,至今在知識分子中依然很有影響與迷惑性。今天,那些公知大V在網絡、媒體上重提、批判“愛國賊”——比胡適更進步,他們往往先裝扮成“愛國賊”,意在搞亂人們的思想,抹黑誣衊愛國主義——大家應該警惕、明辨!
美國媒體和學界嚴格區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使用語境,用心不謂不良苦。“愛國賊”這樣的詞在中國用起來是雙刃劍,只會辱人辱己,甚至迎合他人話語,自取其辱。
學者周錫瑞(Joseph Esherick)曾經說過:“二十世紀幾乎所有積極參與政治的中國人都是民族主義者,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試圖在現代世界恢復中國的尊嚴、地位和主權。他們的主要分歧在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周錫瑞的話,我深以為然。只要內心熱愛中國,關心中國的發展,希望中國崛起在世界上享有應有地位的人,都應視為愛國者。至於存在個人表達愛國情感方式不同,對實現目標方式和路徑的選擇不同,對中國所處國際環境的理解不同,再正常不過。我們樂見理性清醒的愛國者,我們也敬佩感性熱血的愛國者!
總而言之,人們不妨多一些寬容,包容,善意,對愛國主義、愛國者這些概念多一些敬重。繼續惡搞概念,哪天又會冒出類似“民主盜”、“自由匪”“人權寇”這樣的詞來。雖然小布什、布萊爾此等以捍衛“自由、民主、人權”而肆意發動戰爭的政客,被冠以這樣的帽子倒也很合適,但我實在不願更多的崇高概念被此類人物所玷污。
“愛國賊”這種叫法可以休矣!
回應
大美利堅確實是個自由國度,那裡的人民可以自己愛自己的國家。反觀中國,誰敢說自己愛國,馬上會被一大群不明生物圍攻。
一些人覺得許多現像在西方就理所當然,到了中國就變成貶義詞被扣大帽子了,比如表達愛國就被扣成“民族主義”,說幾句非理性的話就成了“民粹主義”了
美國的邏輯就是強者的邏輯,老子就是王法的最好詮釋。
為什麼美國主流語境下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涇渭分明,民族主義帶有貶義?因為事實上從來不曾存在所謂的“美利堅民族”,把握主流語境的精英們從來對此洞若觀火。
我愛國但不愛政府的這一套太老了,可以休矣.不管愛還是不愛政府,我們都需要政府。作為個人,可以加入政府從內部改善它,也可以在外部監督它——無論如何都不應該與其為敵——只要這個政府還代表著中國人民。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其實早在1905年,就有中國精英對義和團進行了反思,並提出了進行對外抗爭的新路徑。
這些人以當時上海商務總會成員為代表,提出的口號是“文明排外”,發起的緣由是抗議美國的排華條約,動員組織使用的新技術手段叫做電報,抵制美貨是主要的抗爭方式。為此他們專門組織了“文明拒約社”,號召禮貌文明地對待美國商人和傳教士,不要把抵制美貨弄成國際性的爭端。
新傳播技術,民族主義,中美衝突,熱門話題和大眾參與,製造轟動效應的要素齊備,100多年前的歷史和當前何其相似!
可惜的是扒一扒精英“文明排外”的實績,卻鮮有亮眼之處。1905年5月運動初起時,群情激奮,通電紛飛,立7月20日為限,若美方不修改排華條約,即開始抵制。但是,隨著截止日期的迫近,一些商人建議將期限重新解釋為自此日起不再下單訂購美貨,並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同。此後,截止日期再次被推遲到8月10日。隨著激進領袖曾少卿於11日宣布辭職,抵制運動漸落低潮,以虎頭蛇尾收場。顯然,部分“文明排外”的鼓吹者在一己私利可能受損時,做出了“理性選擇”。
如果當時上海的精英得知抵制美貨,這種自己視為“文明”的愛國方式,一個世紀後被打上非理性的標籤,一定會哭暈在九泉之下。
過去精英“文明”的愛國方式和當今所謂的“愛國賊”竟享有共同的遺傳基因,歷史就是這麼喜歡和人開玩笑。
當然,當今被視為非理性的“愛國賊”,大多年輕,受過教育,且對使用新媒體獲取信息十分嫻熟,我曾在一文中稱其為“知情的民族主義者”,和當年的義和團不可同日而語。
理性愛國,不是某些人自封的專利,最好先收起道德上的優越感。歷史棱鏡告訴我們,精英們也會以“理性選擇”為由,掩飾行動上精緻的利己主義。
某些人喜歡超越國家,超越民族,將自己置於泛人類的道德高地上來批判愛國主義。我想提醒一句,要談普世價值,民族主義內涵極其複雜豐富,不論是作為一種政治體制,社會運動,還是一種意識形態,中國都是後發者,體系化的民族主義在中國還遠未完成。民族主義或者愛國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將長期存在。 可以這麼說,在現代世界,民族主義是最強大的普世價值。只要我們還生活在民族國家為核心的世界體系裡,請不要輕率貶低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
在美國的政治話語中,愛國者以及愛國主義,和自由、民主、人權等其他普世意識形態概念一樣,被尊為立國理念,地位崇高,從小就灌輸於國民意念之中,已獲得葛蘭西所說的“霸權”地位,美國人大多將其視為其意自明,不用證明的公理。
兜了一個大圈,讓我回到中國。當我第一次聽到“愛國賊”的說法,驚訝莫名!感嘆某些中國人對愛國者這一概念的影射和褻瀆超出想像。
據說這個詞的鼓吹者來自所謂的公知。而他們又被“愛國賊”們反諷為帶路黨或西奴。兩派之間的口水仗一直沒斷過。
根據定義,“愛國賊”指的是狂熱狹隘的民族主義者,打著愛國的旗號,抵制普世觀念,煽動中西仇恨,鼓勵過激行為,不加阻止,將給中國和世界帶來暴力和災害。
提起“愛國賊”,最常被引用的例子是清末的義和團。盲目排外,極端愚昧,毀鐵路,拆電線,殺公使,戮教民,標榜刀槍不入卻在八國聯軍前潰不成軍,京城失陷,慈禧西遁,最後簽訂《辛丑條約》,賠款天量。義和團罪大惡極,罪不容誅。
至於引發“拳亂”的種種複雜歷史因素,諸如慈禧對義和團的利用,清廷中政治派系的鬥爭,義和團興起的社會背景以及列強對中國的殖民覬覦等等,已被主流歷史講述放到一邊。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趙薇撤換台灣演員,美國插手南海仲裁,以及民間抵制肯德基和蘋果手機等事件,引發了網上又一波圍繞民族主義的討論。時不時有人憂心忡忡,擔心情緒過於狂熱,事態走向失控。
閱讀此類網絡書寫時,人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字裡行間散發的道德和智力優越感。這些寫手往往以“理性“的化身自居,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出現,將呼籲抵制美商美貨者醜化成愚昧顢頇的“愛國賊”,和時代格格不入。
如果給“愛國賊”這一概念做一譜系學分析,義和團理所當然地被視為老祖宗,而當前號召抵制肯德基和蘋果手機的人則被描繪成最新一代。
對此我將信將疑,覺得應該回頭看看歷史,畢竟中間隔了一百多年,難道這麼長時間沒有其他明白人,提倡愛國時不忘理性。
周永明:在美國叫愛國主義,在中國就叫民族主義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2016-07-27
從寫博士論文起,民族主義和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關係就是我的一個關注點。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多年,我每每感受到濃郁的民族主義氣氛。1989年來美不久,一個美國朋友帶我去觀看當地棒球隊的比賽,才知道賽前全體起立唱國歌,這在美國是慣例。小女兒四五歲時,一天從幼兒園回來,口中念念有詞,“我宣誓效忠國旗和它代表的美利堅合眾國。這個國家在上帝之下,統一而不可分割,人人享有自由和正義的權利”,讓人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美國這種精緻前置的意識形態灌輸。事實上,女兒上學後,背誦《效忠宣誓》成為每天都得重複的晨課。
和美國相比,中國學校現在舉行的升國旗唱國歌等儀式,普遍實行的時間要晚的多。民族主義也好,愛國主義也好,在儀式、教育和宣傳上,美國做得自然順暢,潤物無聲。
我同時注意到,在美國的媒體甚或學術話語中,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兩詞涇渭分明,用途迥異。民族主義一詞似乎和美國沒有關係,通常只用來描繪蘇東解體後的各方衝突,或者世界其他地區的反西方情緒。當然所謂中國民族主義的高漲二十多年來也一直是美國津津樂道的話題。
讓我納悶的是,當一部分美國人狂熱地支持小布什開打伊拉克的時候,當奧巴馬振振有詞地叫喊美國要永做世界第一的時候,當美國人將維護國家利益堂而皇之地當做對外干涉的依據時,卻很少看到美國人對自身民族主義的反思和探討。分析美國的政治意識形態時,民族主義這個詞難見踪影,似乎被媒體和學界聯手屏蔽。
為一探究竟,我專門請教我的同事,著名政治學家愛德華·弗里德曼教授。據他解釋,民族主義(nationalism)一詞在美國語境中,因為容易和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ist socialism)相連,具有強烈的貶義色彩,所以人們一般不用,更多的時候是選擇愛國主義(patriotism)一詞來指稱我眼中的美國民族主義。
弗里德曼教授的解釋頗具啟發,細細思量,在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被稱為偉大的愛國者,而不是民族主義者,雖然美國獨立戰爭是民族主義在世界興起的標杆之一。同理,那些整天將美國國家利益掛在嘴上的人被捧為愛國者,如果換成中國人,早就會被扣上民族主義者的帽子。
葛優躺遭諷A4腰被批,老外為何抵制中國網絡創意2016.7.22 華琛
最近,一組“葛優躺”的照片在網上意外走紅。一張葛優半躺在沙發上的照片被網友PS成各種形象,讓人們會心一笑,“喲,這不就是下班回到家的我嗎”。
“葛優躺”出自1993年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葛優在劇中飾演的角色紀春生,以耍賴為生,不工作也沒有責任感和道德約束,正好站在了各種責任壓力的對立面,讓觀眾看了覺得可以鬆口氣。
一個二十多年前的姿勢竟然復興了,就像曾經在網絡上流行過的A4腰、iPhone腿、鎖骨放硬幣、反手摸肚臍,火得莫名其妙。在“葛優躺”、“七指腿”面前,“A4腰”已經像是個年代久遠的名詞,這些活動雖然風靡網絡、人人模仿,但它們的流行期其實並不長,而且基本都被老外抵制。在他們看來,中國的這些網絡創意不健康、病態,對身體不好,而且三觀不正。
那這些抵製或嘲笑中國網絡創意的外國青年自己又玩得怎樣?
............
國內外網絡創意的最大不同是二者目的不同。
國外大多出於某種公益目的,而國內A4腰、葛優躺更多的只是娛樂消遣。
為什麼國內外的網絡創意會存在這麼大差異?
第一,咱們壓力不同。中國年輕人鴨梨山大,網絡如果還不能發洩情緒、宣洩壓力,要出事的好嗎。
由於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較高的公民福利水平,國外青年的生存壓力就低了許多,他們在網絡上發起和參與的活動以正面、積極的導向為主。一些出於惡搞或自嘲目的而進行的網絡活動,也僅在小範圍內進行,負能量很少能夠引發共鳴。
第二,國內外年輕人的個性不同。國外年輕人覺得追求個性才有點贊,他們對各種不同的網絡創意能夠包容,卻不輕易趨同。因為跟人一樣太不酷。除非這個創意帶有某種公共益處,能夠帶來價值觀上的共鳴。但國內......。
第三,國內外青年對公共議題的參與程度不同。國外青年參與公共議題的積極性比中國青年更高,他們認為改善公共環境、改善他人的生存狀況,這些事情跟自己息息相關,所以他們會在網絡上發起並參與活動,為公共事務發聲。但在中國卻沒有.......
回應
老外的尿都是甜的,屎都是香的。
文化差異,“你的梗我覺得不好笑”,就這麼簡單。
嗯,說得對。
http://tech.sina.com.cn/zl/post/detail/i/2016-07-22/pid_8508038.htm
美國患腦癌少女未聽清機場安檢要求被打得滿臉是血
據台灣東森新聞雲2016.7.4轉每日郵報報導,美國一名叫漢納柯恩(Hannah Cohen)的19歲少女剛接受完癌症腦部化療,因為沒有配合機場安檢作業,在美國田納西州曼菲斯國際機場(Memphis International Airport)被安檢人員打倒在地,導致她受傷流血。她的母親已經到法院提出上訴,要求13.3萬美元(約合88.6萬元人民幣)的賠償金。
19歲的漢納科恩(Hannah Cohen)於2015年6月30日接受完最後一次腦部化療後,從曼菲斯國際機場(Memphis International Airport)要過安檢門時,金屬探測器響了。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TSA)官員便把Hannah Cohen帶到控制區進行搜查作業,他們讓她做進一步的檢查,但她不願意並感到疑惑與害怕,因為她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漢納的母親試著向安檢人員解釋,“由於17年來的腦癌化療和手術,她的女兒失去部分聽力和一隻眼睛失明,容易搞不清狀況。”但是安檢人員還是把漢納的母親推開了。
漢納試圖躲開安檢人員,但立刻就有人把她打倒在地,並在地上打她,到處都是血。漢納的家人提出聯邦訴訟,控告曼菲斯國際機場管理局以及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要求13.3萬美元的賠償。TSA和機場雙方對此並沒有做出任何響應。
回應
如果這個事情發生在中國機場,大家甚麼感受?想一想,然後不留情面的批判吧,不要雙重標準,妥妥的定體問!
還用問嗎?看看前幾天某藏族導演那事,不就妥妥打了他們的臉麼。
可惜她沒有點中國網絡大V為她站台啊
在中國在機場被打得滿臉血的都是安保, 海關, 地勤吧, 誰敢打上帝啊, 畢竟上帝是顧客
美國人權何在?
這要是在中國,公知們早就高潮了吧
公知大V噴子怎麼評論這件事?
民主的挨打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6_07_05_366389.shtml
美國弗吉尼亞州終於禁止童婚法定最低婚齡升至16歲
2016.7.1,美國弗吉尼亞州地方剛剛通過一項法律,將法定結婚最低年齡從12歲提高到16歲。對,你沒看錯,上週五之前,美國,12歲。終於,弗吉尼亞州的法律走進了21世紀
據世界政策中心數據表明,在世界範圍內有88%的國家允許18歲以下的人結婚,而18歲以下結婚的女孩遭遇家暴的可能性要比21歲以上的人高三倍。
據統計,在世界範圍內美國對於結婚年齡的要求也是相對低的,比如美國馬薩諸塞州,就允許12歲兒童結婚。能與美國“並駕齊驅”的就只有沙特阿拉伯和也門,這兩個國家裡9-13歲的兒童被允許結婚。
在我國,2016最新婚姻法第二章第六條規定,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對於未到法定婚齡的,婚姻視為無效。
回應
人權燈塔?一個笑話而已?
美國婦女到現在還不能享受帶薪產假吧?還說什麼人權,真是恬不知恥!
這很沒人性,美國人缺乏人性,因為動物性太強,公知大V噴子不服來辯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6_07_05_366439.shtml
北京宜家躺倒一片小便、睡午覺等行為比比皆是2016-07-05
知名家居品牌宜家最近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先是網曝女子赤裸下身逛宜家,之後更大恥度照片在網上流傳,現在又有北京“宜家當自家,展廳睡倒一片”的新聞曝出。市民趙女士反映,看到有小孩在沙發上小便,而孩子家長並未制止。日前,北京晨報記者探訪發現,不文明行為比比皆是,甚至有情侶躺在床上摟著看iPad。宜家工作人員表示,如有顧客反映體驗受到妨礙,他們會幫助阻止。
回應
宜家必須對國人的素質負責,這些人的不文明行為都是宜家慣出來的,與他們自身並沒有多大關係
如果是美國人這麼做,公知大V噴子的思維方式就是這樣:可愛隨性的美國人,開放的美國人,顧客是上帝的美國人,享受生活的美國人。
如果在國外,這體現了宜家以顧客為本,重視顧客體驗,信奉顧客為上帝的良好服務態度……如果在國內,這說明顧客素質太差……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07_05_366423.shtml
連馬雲這麼難看的人都發成這樣,隨便一個破村長床底下都能掃出一億來,你還說中國沒機會嗎?您來美國買車是砸現金買的吧?您辦投資移民帳上少說得有百萬存款吧?美國人乾一輩子都存不下錢,更甭提存一百萬了,所以好多美國人覺得,他們這破資本主義道路是不是走錯了。
新移民:美國精神裡很重要的一點是奉獻。富人為窮人捐錢,為公益捐錢,把財富回饋給社會。
崔哥:打住。這種機制我們中國早就有。陳勝吳廣那會兒叫“均貧富”,井岡山那會兒叫“打土豪,分田地”,土改時候叫“吃大戶”,我們不等你變成比爾蓋茨就幫助你回饋社會了,還麻煩你自己建什麼基金會,費那事呢。
新移民:我認為美國精神體現在公民可以燒國旗。
崔哥:是的,我同意。美國人自己都燒了,別人也就懶得再去燒。星條旗五顏六色,燒起來特別顯眼。你知道為什麼沒人燒中國國旗嗎?咱們的國旗就尼瑪一塊大紅布,不燒就像一團火似的。越燒就越紅紅火火,根本看不出燒來,所以沒人打這主意,那叫費力不討好。
新移民:崔哥,我是從上海來的新移民。我很慶幸能離開中國這破國家,在我心里美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我效忠美國,願意用我的所有財富把美國建設得更好。
崔哥:好樣的,孫賊,你聽著,你的所有財富有一分錢是在美國掙得嗎?您在美國掙過一分錢嗎?您有這本事在美國掙一分錢嗎?你的財富哪一分不是佔了改革開放的光,不是藉了中國的大市場,不是靠著你在中國的權利(不是所有人哈),連僥倖再冒險(當然也有勤奮)掙來的?
你丫離境的時候中國派一路騎兵追殺你到機場了嗎?錢也讓您掙了,移民也讓您辦了,國內還給您留著房子和退休金,這不就等於“扶上馬送一程“嗎?還怎麼著?合著對老東家就沒一點舊情?對自己的故鄉和故土就這麼膩味?
再者說了,說愛美國的話也輪不到你說呀,你才來幾天美國呀?早幾年來美國移民的大款全把綠卡退了,你知道嗎?小子,等著讓美國教訓你吧,早晚你會知道在別人的土地上混有多不容易,有多難,有多憋屈。
回應
表面看,好像是說中國在所有方面都超過美國,實際仔細讀,會發現中國祇在腦殘方面超過美國。
比如你(公知大V噴子),就是腦殘的典型代表。
另詳參【圖博館】:《笑之縱橫》 《幽默就是力量》 《中國人與美國人》 美國價值 中國崛起 G2 炒作能阻止中國崛起? 《中國模式》 《柔性權力》《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都閉嘴,別跟我聊什麼“美國精神! 2016-01-06 北美崔哥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著一個不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的。在美國,每天都有一大幫帶著錢不用上班的新移民找我聊天,就跟約架似的,跟我聊所謂的美國精神,我一般不願跟人聊,又沒出場費,老覺得虧錢了。可是由於壓不住火,就有如下的對話。
新移民說:美國精神就是兩個字,獨立。獨立是美國公民的崇高品質。
崔哥:您既然找獨立來了,幹嘛不把孩子往這兒一扔就走呵,幹嘛非得讓一大人陪讀呀?您什麼時候聽說過美國家長陪讀的嗎?您這叫操縱和訂製孩子的命運,把好端端的美國精神給廢了。
新移民:我認為美國是全世界最吃苦耐勞的民族,你到歐洲和澳洲,晚上八點店鋪都關門了,可美國人還在幹。
崔哥:孫子(北京話要說成”孫賊“),美國商店開通宵的全是華人你知道嗎?甭跟我這兒提吃苦耐勞,這世界上沒有比中國人更能吃苦耐勞的了。哪個民族沒事兒撐得背著大磚頭到山頂上壘長城呀?哪個民族為了造一旅遊景點花好幾代人壘一堵大城牆呀?眼看著就完工了吧,還被一個叫孟姜女的上訪娘們給哭倒了,算了,我都不愛說這事兒。
新移民:崔哥,我認為美國精神就是愛國,國歌一響,每一個人無論在哪裡都起立,手摀胸口,特別感人。
崔哥:打住,少跟我這兒吹牛。中國人不愛國嗎?中國人愛起國來能嚇死你,幾萬人喊口號跟一個人似的,你丫看不看閱兵呵?美國人捂胸口是因為一唱國歌就想起給這國家交了多少稅,就心口疼,所以捂著。您也算個有錢人吧,您給國家交過稅嗎?我不舉報,我舉報這幹嘛呀,為點兒錢讓您跳樓不值當的。
新移民:崔哥,我特別崇拜美國的包容精神。911之後,都知道是阿拉伯恐怖分子炸的,有人砸阿拉伯人商店,也有好多美國人自發地站街保護阿拉伯人。
崔哥:這算什麼包容呀,你看看咱們中國人,剛悼念完南京大屠殺,轉臉就去排隊買日本車,這才叫包容呢你知道嗎?
新移民:我認為,美國的偉大就是讓全世界的精英來美國移民,共同建設這個偉大的國家。
崔哥:拉倒吧,中國的偉大就在於准許全世界的洋垃圾都來中國,在這裡變成外賓和精英,共同建設我們已經很偉大了的國家。這叫心胸!甭看美國人胸大,心眼小著呢。
新移民:美國精神表現在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這裡是真正的機會王國“The Land of Opportunities”.
崔哥:求您了,快閉嘴成嗎?要不我可真受累抽您了。連華爾街時報都說了,21世紀最大的機會在中國。
日本單反相機牛,能證明什麼? by三思柯南2015-9-25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但凡涉及中日比較和爭論的話題,總會有人提到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彷彿單反已經成了維護日本國家主權、捍衛日本民族尊嚴的堅強盾牌,是日本“先進”的標誌。但這其實是個偽命題。如今單反相機領域日本品牌一枝獨秀,並不能用來證明日本擁有無可匹敵的優勢。
理由是什麼?對我這種看法表示異議的人可能立即會指出:如果單反不能證明日本先進到變態的程度,為什麼中國沒有自己的單反?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反問一句:你見過現在市場上有什麼美國品牌的單反嗎?美國和日本究竟哪個更先進一點呢?換句話說,如果把語境改到美日比較的話題,用單反作為論據恐怕就很難令人信服了。
因為單反是一種小眾產品。雖然在電視尤其是體育轉播中常常可以看到手拿單反相機的攝影記者,單反相機的需求和保有量卻沒有想像得那麼大。主要的單反相機製造商佳能在八十年代後期以來一共才生產了幾千萬台單反相機,平均到每年大約幾百萬台。
單反本身的價格也導致了這個市場注定不會很大。一套最低配置的入門級的單反,2600元人民幣,不便宜。但是用這種入門配置能拍出的東西也很有限。想達到準專業水平,投入數万元是相當正常的情況。如果你不是愛好攝影,恐怕很難一次掏出幾萬元購買單反器材。
而且,單反對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較高。如果你只會把單反當傻瓜相機用,如今的手機照相功能可能更適合你,而且手機還更加輕便廉價呢。
還有一點,從膠片時代開始,單反相機以及鏡頭就是被當作耐用消費品進行設計的。尤其是單反機身鏡頭都不便宜,一個好的鏡頭動輒上萬元。
這種情況也導致了一個副作用,那就是單反技術更新換代速度非常慢。
在這種小眾市場裡,先發優勢就非常明顯了。以新聞攝影為例,雖然市面上至少有5、6種135單反品牌,實際上攝影記者使用的要么是佳能要么是尼康,這兩家基本把這個領域專業用戶的市場瓜分完了。(事實上,這兩家競爭也並不激烈。攝影愛好者把這兩家技術升級緩慢形容為擠牙膏就是一個證據。)。這時候,一個新的品牌要想擠進來就非常困難。就連索尼的單反實際上是收購了日本另一家相機生產商美能達的相關部門。即便如此,索尼的單反至今仍然進入不了單反的第一集團。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決策者,你會決定投入大筆資金開發產品擠進這個市場嗎?多數人都會選擇:不會。
不只是美國高中生認為中國還有皇帝,還有他們…
習大大2015-9-24走訪美國一所高中學校——林肯中學,14歲學生娃Pale Pa的一番話——我原本以為中國還有皇帝,引來熱議。
美國現實中,不只林肯中學的學生娃認為“中國還有皇帝”,華盛頓警察也可能不知道中國還有沒有皇帝。美劇《紙牌屋》中就有這麼一個情節:國會眾議員彼得·羅素開車時遭到警察的盤問,羅素說自己是國會議員,但警察並不買賬,說“就算是中國國王也沒用”。
今年6月上映的電影《《橫衝直撞好萊塢》中,開頭趙薇讓黃曉明假扮皇帝的那場戲,可以看到編劇是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來揣測中國人會怎樣看美國、看好萊塢。電影本意是將老美對中國的一無所知放大。不過,如果電影還試圖通過把老外寫成傻子來撓到中國觀眾的笑點,就有些用力過猛了。尤其是一個中國導遊告訴美國人“中國有皇帝”,這個鏡頭讓中國觀眾其實看得挺尷尬。
回應
說實話,我覺得中國的教育的確挺好的,最起碼,大部分中國人對世界有一個比較正確清楚的認識。很多歐美髮達國家的人連七大洋四大洲都不知道,連世界主要國家在什麼位置都不知道,就這些連基本常識都沒有的人,竟然還敢說決定國家命運,就怕到時打起仗來,他們連對方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啊。
也別笑人家,中國不也有很多人認為美國是自由民主的國家麼。
超級黑!
美國,缺少一種叫公知的類人生物。
好吧,美國的教育真讓人刮目相看。
請問,美國人知不知道中國有沒有皇帝這事,對他們的生活,對他們的人生有影響嗎?通俗地講就是,他們知道中國沒有皇帝又如何,不知道中國沒有皇帝又如何,跟他們的人生有半毛錢關係?
回答:米帝是精英治國,普通屁民對中國不了解完全無關係,不過精英嘛…… 另:中國的教育目的是把所有人都培養成為統治階級,所以中國普通人比美國屁民聰明是很顯而易見的事實。
日本評孝順排行榜:中國第一日本最後2015-9-26 新華網
日本政府附屬機構國家青年教育組織近日針對高中生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4個國家中,中國學生最孝順,而日本學生照料年邁父母的意識排名最後。來自日本、中國、美國和韓國的大約7600名高中生參與了調查,調查在去年9月至11月進行。
一項問題是在父母年邁後是否願意盡一切努力照顧他們,4國學生給出的答案相差甚遠。日本學生僅有37.9%的人表示願意,而中國學生則有87.7%的人強烈表達了照顧父母的決心。韓國學生和美國學生均有超過半數的人表示願意照料父母,所佔比例分別是57.2%和51.9%。與2004年相比,日美國學生照顧年邁雙親的意識下降,中國則更為提升,當年表示願意照料年邁父母的人數比例分別是43.1%、67.9%和84%。
回應
中國孝順那是舊社會,現在只對權利孝順,對金錢孝順,對女色孝順,別不服,其中就有你,看你對領導那個奴顏婢膝樣。
日本這個排行是嘲笑還是諷刺??日本人真是不懷好意!——問一下:你真的很孝順嗎?
看評論真是可悲,孝道是中華文化瑰寶,日本反而是沒有從中國學到這點,他們的觀念是老人無用古時候甚至把老人扔進山中等死而不贍養,如此不孝不義的民族怎麼能和我們比?真是妄自菲薄,現在人甚麼都黑,即使小部分人忘了廉恥不尊孝道那也是小部分,忠孝義是融在中華民族血液之中的。
你是想表達北京的你地方富裕?文化高?
你的說法是不正確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我今天正在醫院陪老爸住院呢,我們一家不僅子女,連親戚都來送飯幫忙,血濃於水,這在中國是歷史和文化的傳承;越是貧窮、文化低的人群,孝敬父母的表現越差,所以我們要發展社會,消滅貧困。
中國人回答此類問題時往往說假話,虛偽表露是國人倆劣根性之一,而西方人更為真實的表露自己,日本已西化亦不列外。
看評論很多無恥之徒啊,你們不孝順是你們這些畜生自己的事,別特麼扯其他中國人。
不讓座! 劉至翰嘆日人「禮儀退步」引熱議 2015-09-24
搭乘大眾運輸,看到孕婦或老人,民眾總習慣讓座,也是台灣最美的風景之一,不過藝人劉至翰上週去日本,有年輕人在地鐵內看見抱小孩的婦人,卻完全不讓座,他認為日本人的禮儀大大退步,但有網友回應,「日本人本來就沒讓座習慣」,認為劉至翰不懂日本文化;而來台日本旅客表示,有些人不會主動讓座位,是擔心對方不需要座位,反而尷尬。
捷運廣播:「請發揮愛心,把座位優先讓給需要的旅客。」
搭捷運,看到孕婦或老人,民眾總習慣讓出座位,也是台灣最美的風景之一,藝人劉至翰最近去了日本,在臉書po照,一名男子坐著低頭滑手機,不理身旁抱著小孩的婦人,他寫下,說自己7、8年沒去日本,日本的人文禮儀大大退步,一節車廂,2邊都是博愛座,婦人抱小孩站著,6站沒任何人禮讓。
有網友讚同劉至翰,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說日本人很怕給別人添麻煩,也不會要求別人讓位;還說真的沒讓座習慣,文章引起正反兩面討論。
記者王百櫻 :「在台灣搭乘大眾運輸,通常遇到人多時,都會習慣把座位禮讓給老弱婦孺,尤其是博愛座,更是不會隨意佔用。」
民眾:「有,很多人都會讓座,就算沒有人,座位也都是會讓。」
難道台灣人這套習慣,來到日本,真的不適用嗎?
日本旅客:「可能也有蠻多會讓(座位)的人吧,但是我覺得很害羞,然後可能讓了也會被拒絕,所以我不要(讓座)。」
日本旅客表示,萬一對方不需要座位,就怕雙方尷尬,但還是有民眾會主動禮貌讓座;其他國家對台灣人讓座美德,多數讚賞。
土耳其民眾 :「台灣和土耳其一樣。」
韓國民眾 :「韓國的習慣(和台灣)很接近。
陸客:「坐捷運的時候其實有很多,台灣當地的年輕人主動給我們讓座。」
不管歐美或亞洲,多數國家民眾習慣和台灣相同,劉至翰也強調,從小在日本唸書,認為近年來,部分日本人禮貌方面確實退步,台灣人的讓座禮儀,希望能繼續保持。
另詳參【圖博館】:日本拘謹魅力 日本社會病了?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真有哈台族?
民主條件:邏輯邪40/66
說民主政治的實施要有條件者
根本沒有條件在此說三道四
民主是種普世價值之信仰
信仰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是啊!就像二戰終、德日無條件投降後,德日不需任何條件,就被民主教主美國強暴生出民主!但實際是如此嗎?瞧瞧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如何依理性專業事實戲(謔評)論如下:
1.自然環境。孟德斯鳩在《法意》認為有自然屏障的社會(如英美),因無需中權集權和備戰,故有利民主。此說顯然未必,地緣只與民主相關而已(如日本地緣似英美,但得在二戰後,才被民主教主美國強暴生出民主!)。
2.宗教。有人認為耶教信仰中的尊嚴、平等、公道、自由、和統治者需服從神的律法等有利於民主。但這些只不過是世俗的政治原則和實際政治,政教關係其實和經教關係一樣是辯證性的關聯性的。(如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間的關聯性,同一耶教信仰在中世不利民主、在近代則有利民主;同一伊斯蘭信仰在廿一世紀初美國主導的第四波民主化下、造成政變內戰頻繁的中東!)
3. 現代化的社經和人格。(如德日的現代化和威權性格,在二戰前後對民主有不同的關聯性發展!)
啥是現代化的社經和人格?理性!問題是人非理性動物,理性只是用來合理化,所以後/現代化會加劇如下的非理性:
政治行為論認為政治現代化就是要從傳統社會發展到現代社會,其間因結構分化、次級體系的自主性、和文化的世俗化;大眾參與的擴張、政治系統能力增強、政治組識結構化、功能專業化;都市化和工業化提供了公平的財富分配、龐大的大眾、高識字率、普及的教育和高效率的政府;開放的現代性格,所以有了穩定的民主政治發展。
上述到Huntington的《轉變中社會的秩序》(1968)有了決定性的轉變。杭氏研究主題是政治衰退而非政治發展。衰退之因在社會變遷太快,而政治制度發展又太慢。於是現代化(含都市化、識字率、教育、工業化、大眾傳播)喚起了人民的政治意識,腐蝕了傳統政治權威和制度的根基,使建立新且合法有效的政治組識和制度,變得複雜且艱難,結果政治不安和紊亂。
杭氏論斷獲得三個時代和三組對照之證實(廿世紀6、70年代政變內戰頻繁的第三世界vs威權統治的亞洲四小龍;廿世紀8、90年代第三波民主化下社政經軍皆崩解的蘇東vs集權統治下社政經軍皆穩定的中共;廿一世紀初第四波民主化下政變內戰頻繁的中東vs威權統治下崛起的中國)。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539465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兩岸文教界最近多在搞啥呀!彼岸在搞文教改革、此岸在搞文教革命,不信看下聞摘:
中國社科院 蟬聯亞洲第一智庫
中國將誕生一所巨無霸大學
英向中國學習 60上海教師赴英教數學
英國人數學差 經濟年損200億英鎊
虎媽新作再掀爭議 民族優越論
師生對槓 成大新廣場「不命名」了
高中歷史新課綱 教部:呈現事實 「去日本化」
課綱微調 全國教育會議吵一團
教長蔣偉寧定調:課綱微調 合憲、合法、合程序
綠6縣市抵制 續用舊課綱 教部:違法
高中歷史教科書 蔣偉寧嗆綠委:洗腦的是妳
統獨的內爭錯位的歷史
民進黨從「本土化」躍向「擁殖民」?
高中新課綱之爭 民進黨當年修改幅度更大
學者:看不出新課綱「去台灣化」
高中生組同盟 支持去日本化
歷史意識形態之爭 亞洲皆然
南韓教科書 也「去日本化」
本土、新住民語 擬列國中必修
校長:國中列必修課 將是災難
家長:別為意識型態 強迫學習
台南國父銅像遭拉倒 藍綠再碰頭爆發衝突
坐視國父銅像被拉倒 台南警官遭控瀆職
拉扯銅像 可以抹滅歷史嗎
孫中山:南京能容 台南不容
原民代表2014.2.28燒狼煙 要求拆鄭成功銅像
沒有論述 只有選舉 (回應:沒辦法,台灣連沒思考能力的智障都有投票權.,垃圾政客當然會好好利用了...民進黨的立場論點本來就是前後矛盾,搖搖擺擺,顛三倒四,那根本不足為奇.)
瘋補作文、私中爆滿…12年國教怪現象
新北營養午餐弊案 32校長有罪
7成校長支持能力分組
繁星可議 創造新的不公平
學生數早掛零 私校仍打死不退
明星私中校長:賣地賺不多 誰要退?
科大可改專科 私立高中職恐先熄燈
私校退場 變培訓技術人力 淪商品招標
旣然要搞文革,就革地徹底些、革掉教育部文化部的命吧!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40578
虎媽新作再掀爭議 ‧彭博商業周刊 2014/02/26
以《虎媽的戰歌》一戰成名的蔡美兒,這回將戰場擴大到美國其他少數族群。
耶魯法學院教授蔡美兒(Amy Chua)2011年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為何中國媽媽較優越〉一文,隨即名聲大噪,並引發一場媽媽大戰。文章介紹蔡美兒具挑釁性的著作《虎媽的戰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 該書欣然接受以下文化成見:亞裔母親能教出學業成績優異的子女,是因為她們不讓孩子看電視,強迫他們學鋼琴或小提琴,不許他們「除體育和戲劇外任何一科不考第一。」
三年後,虎媽回來了,而這次她的虎爪只是略有收斂。她與同為耶魯法學院教授暨小說作家的丈夫魯本斐(Jed Rubenfeld)合著了一本新書,名為《三重包裹:決定美國文化族群成敗的三大意外特質》(The Triple Package: 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 ;暫譯)。虎媽的新作同樣不怕斬釘截鐵地下斷論。
蔡美兒與魯本斐這次並不單講一個傑出族群(華人),而是增添了七個:猶太人、黎巴嫩人、印度人、伊朗人、尼日利亞人、流亡古巴人和摩門教徒。兩名作者(蔡美兒是華裔,魯本斐是猶太人)認為,在美國,這八個族群在經濟上與學術上比其他族群成功,因為他們背負「三重包裹」:優越感、不安全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蔡美兒與魯本斐指出,研究顯示,當人們在從事各種活動時,如果被認為擅長該項活動,表現會變得更好;如果被認為不擅長該項活動,表現就會變差。兩名作者主張這些研究提供了集體優越感促進族群成就的實證證據。他們還說,當標準考試的指示「使黑人學生想起有關這種考試的成績存在種族差異的成見時」,他們的成績會變得較差。果真如此,這不是會削弱他們將尼日利亞人列入成功族群之列的說服力嗎?蔡美兒和魯本斐似乎也知道他們的論據站不住腳,因此加了這句令人惱怒的免責條款:「如果在美國可以找到一個異常成功的族群沒有優越情結,這會⋯⋯削弱三重包裹理論。」啊,這不是廢話嗎?
蔡美兒和魯本斐關注的一個族群是摩門教徒,他們產生了數量驚人的行政總裁與財務總監,包括捷藍航空(JetBlue Airways)、美國運通、德勤(Deloitte)、萬豪(Marriott)和山姆會員商店(Sam’s Club)的高層;對只佔美國人口不足2%的摩門教徒來說,這是很好的表現。兩名作者認為摩門教徒的優越感歸根於他們的神權信仰。《摩門教徒:一個美國信仰的形成》(The Mormon People: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Faith)一書作者鮑曼(Matthew Bowman)表示,摩門教徒不一定認為他們是優越的,但他們的確認為自己是與神同類的生命,「這使他們真正覺得萬事皆有可能,認為我們在這世上的努力都有巨大的潛力,可能取得巨大成就。」
鮑曼表示, 摩門教徒求神幫助他們的事業是很常見的事。但他同時指出,這個宗教另一方面強調與家人共度時光,也導致一些人放棄事業機會。由此可見基於文化特質泛泛而論的問題,「三重包裹論」便是這樣。如果你真的與來自這些族群的人交談(蔡美兒和魯本斐並沒有這麼做),實際情況的複雜性與斬釘截鐵的斷論往往是有衝突的。
民族優越論 2014-2-6 周慶祥
虎媽蔡美兒又有新作!3年前,美國華裔教授蔡美兒寫了一本具爭議性的書:《虎媽的戰歌》。在書中,她提倡東方嚴厲教育兒女的方式,認為這比西方傳統的方式優越。書出版後,在全世界掀起風波。各界人士對她的育兒方式褒貶不一。 蔡美兒的新作,是她和猶太籍丈夫共同寫的,題為《三重包裝:三種特性解釋美國文化族群的起落》(The Triple Package: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作者指出,美國有八個優秀文化族群,那就是亞裔、古巴裔、猶太人、印度人、尼日利亞人、摩門教徒、伊朗人及黎巴嫩人。作者認為這些族群之所以超群出眾,是因為他們具有三種民族特性,那就是:優越感、缺乏安全感、及控制衝動的能力。
東亞民族較優秀?
大馬同樣有人提出民族優越論。化名為李沃斯的華裔線民,就提出了東亞民族優越的論點。所謂東亞民族,指的是華人、日本人、韓國人和越南人。越南雖然地處東南亞,但它曾經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接受了華夏文化。所以越南人也算是東亞民族。
表面看來,東亞民族優秀論有其理由。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全是東亞民族的國家;中國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大馬、印尼、泰國和菲律賓的富豪以華裔居多。東亞國家的學生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考試(PISA),成績亦名列前茅,去年甚至壓倒了芬蘭。
但是東亞民族也有失敗的例子,如朝鮮就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國度。我們也別忘了中國在大躍進期間,多達2000萬人餓死。而越南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馬來西亞,甚至印尼,還來得低。
印度人在大馬相對貧窮。但在美國,印裔人卻是蔡美兒筆下的優秀民族。根據美國Pew研究中心於2012年發表的報告,印度裔美國人的中位數家庭收入(median household income)是8萬8千美元;菲律賓裔美國人也有7萬5千美元。反觀華裔美國人的中位數家庭收入,只有6萬5千美元。
經濟和學業的成就,也無法掩飾東亞民族在其他方面的缺少。韓國、中國和日本的自殺率均在全世界前十名內。這是否就是他們爭強好勝的代價?
勿有先入為主想法
大馬華人不論是家庭收入或學生考試成績均勝過友族,這很大程度應該歸功於我們的中華文化。然而,始終覺得自誇為優秀民族有點不妥。因為:第一,這不利國民團結;第二,政府有藉口延續現有的種族政策。第三,中華文化不是我們成功的唯一因素。我們的祖先從中國移民到此地,通常移民比較肯拼和冒險,但我們這一代已經不是移民;第四,請大家謹記:驕者必敗!
詳參【圖博館】:快樂學習 美國民族大熔爐 《中國人與日本人》 《中國人與美國人》 《中國人中國心》 《中國人:觀念與行為》 《中國人的性格》 《中國民族性》 2014-03-01 10:08:50
文化心理學解讀馬英九民調 2013-06-20中時 王冠璽(法學教授)
根據文化心理學的理論,華人是以「自己」為核心,由內而外依序構建「親屬圈」、「熟人圈」與「陌生人圈」。「自己」與圈中其他個體的關係以及權利義務的強度,乃由內向外遞減。為什麼華人特別願意論關係呢?因為在不同的圈子裡,適用的規矩不同,交易成本自然也就不同。因此,攀親戚,論師門,講鄉情,構成了華人社會幾千年來的基本人際互動模式。
從台灣來看,最好的例子或許就是陳水扁與馬英九所造成的現象。陳水扁被法院判決入獄,但是仍然有一些民眾堅信他是清白的;這些支持他的群眾,毫無疑問的在心理上把陳水扁當成了熟人(甚至是親人)。陳水扁剛當上總統時,宣誓要當全民總統,但是很快的,陳總統開始傾向擁抱支持他的群眾,這種按熟人圈規矩辦事的模式,符合華人的文化傳統,所以熟人們十分滿意。民進黨至今對陳水扁的態度仍然曖昧,也能充分說明在華人社會裡,要以陌生人的規矩回應熟人是極為困難的。所以與其說民進黨是被陳水扁綁架,倒不如說民進黨是受制於華人的文化傳統。
馬英九的清廉程度基本上受到廣泛肯定,但是站在他對立面的群眾,卻有部分認為馬英九肯定有貪腐行為,只是沒被抓到而已。馬英九當上總統後,也宣稱要作全民總統;如果只是喊喊口號,那麼問題不大,但是當馬總統在施政過程中,考慮到台灣的永續發展,對事不對人,先是刪減高階退役軍人的福利,繼之則針對軍公教體系的退休金制度進行全面改革。眾所周知,軍公教向來是泛藍,尤其是馬英九的基本支持群體,馬英九絕對是他們熟人圈中的熟人,但是這個熟人不但沒有照顧自己人(熟人)的利益,反而不斷的向自己人開刀;偶一為之,尚可忍耐,但是屢屢為之,則說明了馬英九其實並沒有把這些支持他的群眾當熟人看待。換言之,馬英九至少是在施政時,並沒有按照華人社會所熟悉的文化模式辦事。久而久之,這些自詡為馬英九熟人圈內的支持群眾,自然是從期待、轉為錯愕與憤怒。至於泛綠群眾,因為向來就把馬英九這個血緣等相關背景較遠的人當成是陌生人,而且這個陌生人的出現,顯然還嚴重影響了泛綠群體的熟人乃至於親人的政治利益,所以不管馬英九幹什麼,都必須否定。根據這個理論,很能說明為什麼一個至少是非常敬業勤勉的總統,他的民意支持度會這麼低。
隨著一個高度敏感日期的日益臨近,《紅旗文稿》、《環球時報》、《光明日報》、《黨建》、《人民日報》等官媒掀起了一個批判以「憲政」為代表的普世價值(楨:?)的小高潮。知識分子們雖然在微博上「負隅頑抗」,甚至不惜炮製《光明日報》發文擁護憲政的假新聞,但也明白胳膊擰不過大腿的道理。於是,一位因主張「社會主義憲政」而兩邊不討好的知名學者只好在網上自嘲:在中國研究了這麼多年憲政,原來是在幫資本主義國家實施憲法。
眾所周知,在虛擬空間抨擊或挖苦當局和體制早已成為輿論的一種新的「政治正確性」,但必須承認的是,中共領導人民所取得的驚人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國現行體制的合法性甚至遠遠超過很多所謂的「民主國家」。
胳膊擰不過大腿
比如,來自皮尤(Pew)的權威資料顯示,87﹪的中國民眾對國家的發展方向表示滿意,74﹪的受訪者相信未來五年生活會繼續改善。而大部分「民主國家」的政府在上台半年後就會面臨合法性大量流失的窘境。大陸民眾對腐敗和特權雖然深惡痛絕,但中央(特別是最高領導人)仍然擁有極高的威信。
讓人聯想到文革
另一方面,可愛的也未必可信。自由、民主、法治、人權……這些詞都非常「可愛」,尤其能夠在知識分子中引起共鳴。但是如果去掉口號的成分,這些詞對中國到底意味著什麼?中國人在追求和享受「普世價值」的時候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這些問題並沒有引起認真和充分的討論。很多知識分子只是謀求書齋裡革命的「網路公民」,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真正信仰和推進「普世價值」。
更重要的是,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的政治認知之間是有巨大落差的。比如,在《中國人想要什麼樣的民主》一書中,作者張明澍發現認可「民主就是一個國家要定期舉行選舉,並且通過幾個政黨競爭選出國家領導人」的受調查者,僅占樣本總量的15.3﹪,而當今中國社會的左派超過了38﹪。作者對此也感到意外,「但你冷靜地去觀察你身邊,不要只往知識分子裡面套,到你自己的家鄉去,到街頭去,你會發現這個比例是基本準確的。」
可愛與可信糾結
可信的不可愛,可愛的不可信。這就是中國複雜性的一個面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還將這樣糾結下去。
台灣人民被政治寵壞了【聯合報╱龔濟/文字工作者2013.05.22
「獨派大老」辜寬敏說「台灣社會」寵壞了民進黨。誰是「社會」?就是「選民」嘛。譬如民進黨籍立法委員邱議瑩腳踹法務部長辦公室房門,涉嫌妨害公務,台北地檢署以被告身分傳她應訊,她公開發表聲明,既不請假,也不出庭。
部分選民因為握有這一票,不僅可寵愛他的候選人,更可取得不少他想要的東西,哪個政治人物敢不給?
我家附近要有個機場,於是有了機場,但有沒有飛機就不管了;
高速鐵路要停我家門口,於是停了,但鐵路是否還高速,就不管了;
我鄉我土要有一所大學,於是有了,但學生沒有啊,也不管了;
我要養殖,要灌溉,所以不經核准就逕行抽取地下水,結果地層低於海面,有雨必淹,這當然要指斥政府治水無方,並責其善後;
我的各種福利和津貼愈多愈好,但稅不能加,油電瓦斯和自來水這些公用物資的價格也不准漲,至於政府的錢從哪裡來,那可不是我的事;
核電我不要,但是代替方案是什麼,也不歸我管;
我家門前要清潔,所以環保第一,就是世界「環保模範生」的工廠要來,我也拒絕,現在國外廠商到台灣來投資的幾乎沒有,台灣企業也怕麻煩,多「逃」去其他國家設廠了,可是我家孩子要就業啊,政府怎麼這樣無能呢?
我需要賺大陸的錢,也需要大陸在國際上替我撐腰,但是官方接觸稍微多一點,我就擔心它會「賣台」;
菲律賓無故射殺我漁民自應嚴正交涉,但政府尚未及採取行動就被罵軟弱,於是外交國防立即硬起來,可是隔天又被罵反應過度,貽笑國際;
同理,為了讓漁民能到釣魚台海域捕魚,政府與日本簽訂協議,這本是利民的大突破,但又有人斥政府「喪權辱國」。
總之,選民手裡之所以有這張「神聖的一票」,是因為台灣的民主制度。這一制度寵壞了選民,某些選民為私利、為私心、為私人的政治主張,而膨脹或濫用了這一票。其結果是:政府動輒得咎,無法做事;社會是非不明,沒有秩序。於是人心苦悶,視野更窄,胸襟更小,除了更耽於內鬥之外,社會大眾多以罵馬英九總統以求發洩。
誠然,馬有很多事情做得不夠,但他對外維持和平,對內進行改革,而且清廉自守,節用權力。如果有人要求特赦或保釋陳水扁,卻要罷免馬英九,恐怕也未必公道吧!再說,馬英九有任期,台灣生存可沒有期限,每一位選民要不要想想自己對國家的責任?天天高喊反對、上街遊行,能把台灣建設好嗎? 2013-07-01 10:36:47
臺灣人的性格─以歷史文獻比較途徑為例 by廖立偉
摘要:
根據本文從不同時空與視角的歷史文獻中,整理發現台灣人性格存在若干的共性與殊性,其可再歸類如以下四項:
1. 移民原鄉的複製:即好鬥、逐利(功利)、迷信的特質。
2. 不同族群的特殊性格,分別提及南島語族、閩南、粵東客家、以及島嶼制約的不同特質。
3. 族群交融下的共通性格:打拼、務實、急功近利;俗尚拼貼;唯新是鶩不易持久,大眾有一窩蜂盲從的特質。
4. 特殊政經環境下的扭曲:因過往歷史中的被出賣經驗、戰後國際政治操作的挫敗感,以及島內不同族群成長記憶的隔閡,造成台灣民眾產生某種價值認同的錯亂,容易出現如欠缺自信、不安、悲情意識等消極情緒的集體性格。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378
台灣人論 (徐宗懋 時報 1993)
內容簡介
台灣歷史上曾歷經數次的改朝換代巨變,本土抗爭者最後都失敗,留下屈辱的記憶,形成台灣族群的悲情意識。然而這又使族群在生存的本能上,培養出察言觀色的現實感及「西瓜倚大邊」的政治騎牆性格。這兩者本質上似乎矛盾,其實是共存的。本書是第一個有系統分析台灣族群性格的嘗試。
臺灣人心理太陰暗了
臺灣人心理怎麽陰暗成這個樣子了?自己在媒體在電視、網絡、報紙 上對祖國大陸說三道四指手畫腳也就算了,還要找外國人在電視節目中對祖國大陸指指點點
沒辦法 臺灣就是喜歡當老大,華人圈文化的老大,事實給你們指導
臺灣當老大?嘴炮界老大?獸父界老大?詐騙界老大?還是犯賤界老
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333/1/148758.shtml
台灣人的醜陋面 (李喬 前衛 1996 )
目錄
第一章 自甘做長不大的孤兒
第二章 欠缺宗教情操,信奉「賄賂一貫教」
第三章 台灣人太多「雞棲王」
第四章 有腦無漿健忘症,悲劇布偶死生由人
第五章 輕輕采采,不求精緻
第六章 殘酷自私,不具現人德性
第七章 行業道德淪喪,欠缺可大可久的胸襟眼光
第八章 自大的福佬人,自卑的客家人,自棄的原住民
第九章 結論:創造尊重生命的「台灣新文化」
另參本館:《臺灣論》 獨派的道德觀 如此的臺灣人 臺灣係啥米碗糕 《中國人與日本人》 《中國人與美國人》 《中國人的性格》
聽到有人喊出「醜陋的台灣人」一詞,心中真有無比的沉痛。
美國作家李德拉及尤珍、柏里兩人,曾經寫了一本巨著「醜陋的美國人」,引發全美震撼。美國國務院甚至拿來作為行動參考。名作家柏楊,很用心的看了5遍〈其實也不過隨便翻翻〉,就得到了靈感。於是信手拈來,扵1992年寫下了「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同樣的震撼華人世界。
柏楊痛批中國文化爲一「醬缸」。「夫醬缸者,腐蝕力和凝固力極強的混沌社會也,也就是一個被奴才統治,畸形道德,個體人生觀和勢利眼主義,長期砍喪,使人類特有的靈性僵化和泯滅的渾沌社會。」其具體表現出來的則有:「對權勢崇拜狂」、「牢不可破的自私」、「文字欺詐」、「對僵屍的迷戀」、「不合作」、「淡漠冷酷猜忌殘忍」、「虛驕恍惚」等,而中國人身陷其中,無法自拔。國人唯有跳出舊思維,才有創新,革新的可能。
柏楊首撰醜陋的中國人
因此,柏楊希望推動基本人權上的平等觀念,化暴力為祥和。他建議取消籍貫,分食,以及「不再託人帶東西」,以培養國人開闊胸襟和設身處地替別人想一想的教養。他提倡「直呼其名」,以消除人際間的勢利和隔膜,遵守交通規則以增強法治觀念,改造婚禮、喪禮、餐桌上的虛偽禮節,以使中國成為真正禮儀之邦,並自立,自強,以改善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
柏楊指出的中國人的醜陋面,大抵上與滿清末年吳趼人所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劉顎的「老殘遊記」,以及曾孟樸的「孽海花」其中所描述的,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痛批社會黑暗面,與官場醜陋面,而又流露出對國家民族的真性情。
李喬掀開醜陋的台灣人
台灣人當然亦有其醜陋面,只是於今為烈。1930年,日本學者山根永藏,就寫了一本「台灣民族性百談」,對台灣人的個性述說得暢快淋漓,被日本人視為經典之作。書中當然也痛批台灣人的醜陋面。
台灣人有勤勞、節儉、直樸、務實、奮鬥向上的性格,也有柏楊所說的「醜陋的中國人」的特質。這是因為文化交互影響的緣故,有一部分也是因為自我基因的關係。
美國時代雜誌今年一月份,在回顧2006年的專題中,列出全球十大醜聞,台灣的陳水扁總統及其家人因涉及貪瀆弊案而入榜,位居第五名。
台灣目前已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有河洛人,客家人,大陸人,原住民,外勞等,本應彼此尊重寬容,發展新文化,開創新機運,共存共榮。而那些醜陋的台灣人,現在表現出來的,則以「挑起族群對立」、「殺人搶劫」、「倫理斲喪」──〈如子弒父、父淫女〉、「貪污橫行」,「不問是非的硬柪」、「厚顏無恥」等最為嚴重。有識之士眼看著台灣向下沉倫而無能為力,那真是「生為台灣人的悲哀」了!
http://www.wretch.cc/blog/ppnews/14224728
台灣學入門 (五南 2011)
本書以「臺灣研究」的總體架構與主要論域為主要內容,目標旨在引導學生研習「臺灣研究」所已獲致的重要學術成果,以進一步了解「臺灣研究」之為「臺灣學」的核心意涵,並由此建構個人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以及由全體臺灣人所開創的文化業績與生活世界的基本認知,而進一步形塑出對「臺灣學」的正確評價,以及嶄新的臺灣學研究進路與論述模式,以確立新世代的臺灣意識與臺灣認同。
由多位屬於不同院系所的老師一起開授的課程。作為基督教特色的大學,長榮大學透過校園的藝術營造,將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轉化為教育的理念與行動,透過課程教導,身體力行以及潛移默化來完成基督教辦學的宏願。
目錄
一、莊萬壽:台灣學緒論
二、鄭瑞明:台灣的歷史
三、鄭邦鎮:台灣的文學
四、黃伯和:台灣的宗教
五、卓春英:台灣的社會
六、洪慶宜:台灣的環境
七、陳錦生:台灣的生態
八、吳麗珍:台灣的醫療護理
九、李憲榮:台灣的司法
十、廖勝雄:台灣的國際關係
十一、葉海煙:台灣意識與台灣精神的哲學詮釋 2012-05-29 11:20:23
文化差異大 趙小蘭談東西有別 【中央社09.07.25
美國布希政府時期的勞工部長趙小蘭昨天在華府對亞裔青年演說時,以她親身經驗,描述東西文化的差異。由於描述生動,在全場笑聲不斷之餘,也頗發人醒思。
趙小蘭說,中國人是以家庭為單位,美國人則以個人為單位。中國人家庭,如果有一個人要到店裡買東西,會問其他家庭成員需要什麼,以便一起買回來;美國人家庭則是各去各的,各買各的,一天可以去好幾趟。
中國人到餐館,大家各點幾道菜放在餐桌中央,大家分享。即使到西餐廳,各點各的,有時也會互相分享;美國人則各點各的,各吃各的。
趙小蘭說,她的先生,參議員麥康奈(Mitch McConnell),到現在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到餐館不各自點自己喜歡吃的,而要彼此分享。
中國人比較會察言觀色,並預期別人會說什麼,或想要什麼;美國人則直來直往,話講出來就是想說服別人。美國人不會預期你要什麼。你如果要什麼,就必須講出來,否則他不會花心思去想。
中國人對不懂的事情,往往不好意思問;美國人則不懂就問,且別人有問,他會很有耐性地解答。
中國人認為插話不禮貌;美國人則隨時插話,而且也預期別人會隨時插話。如果你不插話,他會以為你沒話說。你不能想等他說完再說,因為這樣你會永遠沒有機會。
中國人如有不同意見,往往拐彎抹角,不好意思直接講出來;美國人不同意對方意見,會很自然地說出來,即使對長官也一樣,同時也準備好與對方辯論。
中國人對自己犯了錯,往往非常在意;美國人則不覺得犯錯有什麼了不得。他們往往會把它忘掉,而後繼續前進。
中國人往往會指出小孩的弱點,並要求他們設法補強;美國人則不會指出小孩的弱點,反而會說:你好棒!你做得很好!繼續加油!
中國人單打獨鬥能力強;美國人則強調集體合作(team work)。
美國是一個高度信任別人的社會。很多人根本不看信用卡帳單明細,因為他們認為信用卡公司不會騙人。百貨公司也不會懷疑顧客有什麼不良動機退貨。
印第安民族運動史(聯經出版,2008)
由於時代的演進,環境的變異,近年來,美國歷史書籍有關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歷史的文化論述,逐漸由負面轉向正面,印第安人的歷史被改寫了,其中印第安人的努力功不可沒。
本書內容包括印第安人的貢獻、美國的印第安政策、印第安戰爭與慘案等重要篇章,是作為研究美國印第安民族史的重要參考書。
作者馬全忠簡介
退休新聞工作者,原籍河南,1923年生,畢業於南京國立政治大學,1948年到台灣,1973年全家移居美國舊金山迄今。在台期間曾服務於聯合報、中央通訊社,並參與圖書出版事業。退休前曾服務於美國世界日報、星島日報與少年中國晨報。
著作尚有《權把加州作汴州》、《加州地名辭典》、《橋樑工程專家楊裕球回憶錄》、《英文新聞及英文廣告》等。
代序 印第安的呼聲
前言
第一章 印第安人的貢獻
第二章 美國的印第安人
第三章 美國的西進運動
第四章 美國的印第安政策
第五章 印第安戰爭與慘案
第六章 人物誌
第七章 歷史大事記
別看美國人一副自信滿滿、很罩得住的樣子,那都是裝出來的。其實內心裡他比你還渴望別人的認可與讚美。
下次去美國人家別急著帶禮,否則受寵若驚的他會誤以為你想賄賂他。
遇到公司主管或是指導教授,別拿出東方人那一套,低聲下氣地裝作溫良恭儉讓,他為因為你的過份謙虛而不知所措。
在餐桌上你的美國朋友若是不斷的開你玩笑、向你挑釁,別生氣,那只是他們互相熟習與呈現友誼的方式。
美國文化不允許他們從種族、膚色、宗教、社會地位來衡量他人。也就是說,他不會看到你的黑頭髮與黃皮膚就以為你不為說英文。所以,還是努力一點把英文練好吧!
無論你喜愛還是厭惡美國,《人類學家眼中的美國人》都是你深度理解美國的經典必讀之作!
作者簡介
愛德華.史都華 Edward C. Stewart生長於一個異族通婚的家庭,因此自幼即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很有銳利的觀察能力。他畢業於德州大學的心理學系,隨後在美國多所大學任教。
米爾頓.班奈特 Milton J. Bennett 在太平洋各小島擔任和平隊志工的經驗讓他對不同民族截然不同、但各具特色與智慧的文化模式著迷不已,畢業於明尼蘇達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之後,於波特蘭州立大學任教,鑽研跨文化交流與自我意識研究,並成立了跨文化交流研究院(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stitute)。米爾頓另外著有《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跨文化問題研究的分析架構
跨文化互動
文化的相對性
觀念和價值
「客觀」的行為標準?
第二章 美國人的知覺與思維
感覺
知覺
美國人的知覺與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的差異
美國人的事實觀
美國人的實用主義
美國思維中的否定推論與零邏輯
美國思維中的潛在動因
美國人的分析思維
第三章 美國人的語言與非語言行為
美國人對待語言的態度
沃爾夫假說
語言與觀察敏銳度
語言與社會關係
作為思維模式的語言結構
美式英文的兩極對立
美式英文中的模糊性
非語言行為
第四章 活動方式
行動取向
活動方式的多樣化
工作和娛樂
時間和時間取向
行為的目的性
成就的可測量性
競爭和隸屬
成就含義:個體
歸屬含義:集權
第五章 美國人的社會關係形態
社會身份
平等
人情關係
正面交鋒
不拘形式與繁文縟節
友誼
個性化和非個性化
合作與「公平競爭」
被愛的需求
角色的專門化
第六章 美國人的世界觀
人與自然的關係
物質主義與私有財產
社會進步觀
社會進步和時間概念
量化
衛生與疾病
第七章 美國人的自我
自我的範圍
個人主義和個性
依靠自我與個人主義神話
自我驅動
對系統化思想的抗拒
文化的變化
第八章 跨文化的交流互動實踐
交際中的情感
同情
移情
美國式的交際風格
問題至上
直截了當
清楚明瞭
私人化
不拘禮節
美國人的種族中心主義
交流過程的種族中心主義
移情和行動
內容連載
第七章:美國人的自我觀
個人主義和個性
……………
美國的個人主義如果被照搬到國外則可能招致外國人對美國人失去信任。例如,在一項有關北歐與美國合資企業狀況研究報告中,好幾位北歐人都表示了他們對美國經理管理風格的不滿。其中一位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要想瞭解美國人在經營上的決策方針就必須先瞭解他在個人事業方面的計畫,因為美國人作出的任何決定都不是以合資企業的興旺為目的,而是考慮到是否有利於他們個人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另一位北歐人則將一名新來的美國經理所採取的一系列的行動措施比作一把「新掃帚」,將其前任的項目一掃而光。新經理們通行的做法就是讓自己的律師對美國公司與北歐公司簽署的合約進行重新審核,尋找法律上的漏洞以便終止美國公司認為獲利不大的案子,即便未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那也不妨礙美國人運用法律上的技術主義武斷地終止那些無利可圖的合約。有時,美國公司恐嚇要起訴北歐公司,由於付不起與美國大公司打官司的高昂的法庭辯護費,北歐公司只能屈服於美國人的恫嚇。兩位北歐人認為自從70年代以來,美國人的合資企業並不在乎其聲譽。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7015 2012-05-19 12:20:29
從中國人與美國人吹牛的不同 嗅中美文化差異
常常聽說某個人是吹牛大王,其實在吹牛這個領域無人可以封王。牛皮是無極限的,無論誰吹得有多麽厲害,總還是有人超過他。且不說某大都市多不勝數的吹牛家,隨便把鏡頭拉到一張鄉下的酒桌前,甲乙兩人就已是勝負難分。據我來看,吹牛只能以境界等而分之,最高的境界是吹得連自己都相信。但是,其致命缺陷是除了吹牛者自己相信,別人全都不信。
這樣的吹牛純是病態,不在尋常之例。尋常吹牛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無處不見,就像流行感冒,因此也算不得什麽大毛病。我現在之所以要說說尋常人的吹牛,是想看看中國人吹牛與美國人吹牛有何不同,或許還可以從中嗅出兩種文化的不同味道。
先說中國人的吹牛。大而論之,分作“四吹”。
其一是血緣之吹。所謂血緣,不只是祖父母、父母和兄弟姐妹,也不只是所有的近親。父母無可吹,就吹祖父母,祖父母無可吹,就吹老祖先。上可通兩千年以前的祖宗,遠可達九個彎以外的親戚。家族再衰落,也可以從古代找一個了不起的祖宗,從遠方找一個做小官的親戚。只要是同姓,即使相隔兩千年,而且根本沒有族譜可查,似乎也可以找到一條清晰的血緣。這種吹牛在中國源遠流長,漢朝的皇帝自稱是爲夏朝馴龍的劉累的後代,北周皇帝則以炎帝神農氏的後人自居,唐朝皇帝說他們的老祖宗是老子李耳,連品節高尚的屈原和志趣高遠的陶淵明也未能免俗,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陶淵明說“悠悠我祖,蛴自陶唐。”韓愈看不慣這種祖傳的風氣,寫了篇奇文叫做《毛穎傳》,以遊戲筆墨給毛筆尖作傳。他仿效司馬遷《史記》的筆法,一開頭就說:“毛穎者,中山人也。其先明視,佐禹治東方土,養萬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爲十二神。”毛筆尖乃兔毫所做,韓愈由此而爲兔子兔孫們尋找光榮的祖先,把它們的祖宗追溯到五帝三王。文章的最後更把聖人的後代與兔子兔孫等而論之,極盡諷刺之能。但韓愈大概沒有想到,幾百年後他也成了後人妄加攀附的祖宗。“文價早歸唐吏部,將壇今拜韓淮陰”,這是許多韓姓人家特別喜歡的春聯。你看,姓韓的可以找到漢王朝開國的名將韓信和唐代的文學領袖韓愈,一文一武,何其了得!依此類推,姓趙的可以找到趙匡胤、趙子龍,姓謝的可以找到謝安、謝靈運,姓李的只要能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那裏,就可以再往上追溯上千年,直至春秋時的老子李耳。我們姓朱的,雖然發音難聽,卻是朱明王朝的皇家姓氏,宋朝還出了個朱熹。中國人聚會閑聊,常會說到姓氏,說到姓氏常會說幾個光榮的祖宗,有人是嘻嘻哈哈說笑,有人是認認真真吹牛。曾經有個姓陳的說他是陳後主的後代,還曾經有個姓鄭的說他是鄭和的後代。陳後主荒淫好色,乃亡國之君,卻也曾是一國之主,因此有姓陳的以他爲傲;鄭和是個宦官,就算有後代,那也不會有血緣關系。
其二是名片之吹。內地近年興起名片熱,無奇不有。名片本是名字之片,不少人卻把它當做出名之片。小小一張紙片,恨不能把平生得過的所有頭銜或榮譽都塞上去,印滿了密密麻麻的字。有個笑話說,某村莊的黨支部書記兼村長印了張名片,頭銜大略如下:“中共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地委地政府××縣委縣政府××鄉委鄉政府××村黨支部書記兼村長×××”。前年歲暮我回內地,有兩張名片砸得我頭暈眼花,張口結舌。有張名片是成都一位老先生的,正反兩面都印滿了微雕般的小字,除了“副主席”、“副會長”和“理事”之類的頭銜之外,還有一份近乎履曆的光榮史,連曾經與某某名人共宴之事也羅列其中。另一張名片是昔年某位熟人的,名片上有一個總公司和幾個分公司的名稱,有十多個電話號碼,其中美國分公司的電話號碼我越看越似曾相識。略一追究,對方笑了:“這就是你在美國的電話號碼呀,我從你老同學那兒要來的。別見怪,我這是唬人的,反正不會有人往美國打電話。”老天哪,這還是我剛到美國時的電話號碼。那時我住在貧民區,如果有人打這個電話,或許會聽到大街上傳來的警車的鳴叫聲。
其三是師朋之吹。中國人說“名師出高徒”,因此吹捧自己的老師多麽出名,好像就顯出自己的不平凡了;中國人又說“物以群聚,人以類分”,所以吹捧朋友多麽出色,好像就擡高了自己的身價。有人聽過哪個大師一節課,就終生托庇在大師門下而自豪;有人與哪個名人說過幾句話,盡管這位名人早就忘記了他,他還是到處炫耀某某某是我朋友。與人初次見面,僅僅三句話,就把所謂的名師名友拉入話題。這樣一說,自己的個頭都似乎長高了許多。
其四是同鄉之吹。實在沒有什麽可吹的了,就吹自己的故鄉出了什麽名人。小到方圓十幾裏,大到方圓幾百裏甚至上千裏,總能找到名人的。現在找不到,曆史上總會有。千古流芳的找不到,遺臭萬年的也可以。從前在火車上遇到一位河北人,他一開口就說:“我是霸縣人,韓複榘就是我們那裏人。”小鄉鎮的曆史上沒有狀元,沒有舉人,前清某位迂腐的秀才居然也被拿出來炫耀。
除了那些特大號的吹牛家之外,中國人一般不直接吹自己的能耐和本事。一種情況是自己沒什麽可吹的,只好拉大旗,做虎皮;另一種情況是不敢直接吹自己,因此用別的方式婉轉地吹牛。
與中國人不同,美國人很少吹父母兄弟、親戚朋友,更很少誇耀他的家鄉出過什麽人物。要吹就吹自己,吹得不加掩飾。有個美國人瀟瀟灑灑地告訴我他會說漢語,最後我才知道他只會說“你好”和“謝謝”,數數只能數到“6”,“7”是什麽就不知道了。還有一個美國人說他乒乓球打得不錯,于是約他打了一場,原來他的“不錯”就相當于中國人剛學乒乓球時的水平。你把球很柔和很緩慢地送過去,他能接住就是“不錯”。
美國是一個廣告世界,美國人很會宣傳自己。申請新工作的時候,美國人特別善于給自己編寫履曆,能把一丁點兒的經曆編寫得十分輝煌。譬如說學過幾天漢語,會說幾句日常話,履曆裏就可以吹自己熟悉中文。曾經做過什麽工作,哪怕只做了一兩個月,但他能讓你相信他是非常勝任這種工作的。在高科技公司,中國人通常只是埋頭從事科技尖端的研究,有些美國人在這方面或許不如中國人,但他們擅長推銷,懂得跑外交,善于宣傳造勢。有位中國人是美國一家電腦公司的高級主管,當電腦市場最熱的時候,他跟著公司總裁去華爾街尋找投資人准備上市。白人總裁在幾個銀行家面前介紹公司産品,暢談本公司發展前景,眉飛色舞,氣壯山河,華人主管聽得心驚肉跳。事後他問總裁,有些産品還沒研究出來,怎麽就說即將上市?有些領域從沒涉及,怎麽就說正在研發?總裁微微一笑說,這裏邊的文章你不懂,放心便是。後來他們公司上市,股票大漲,主管對總裁敬服之余還是有些惴惴不安。再後來,公司的股票又大掉,總裁還是能把公司的發展前景講得燦爛誘人。
美國人直接吹自己,中國人含蓄婉轉,繞著彎兒吹自己。看起來只是民族性格的不同,其實也與文化的不同頗有關系。美國社會注重個體生命,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要靠自己,誇耀自己家人和親友如何了得沒什麽用處,況且美國人也不想讓別人覺得他是仰仗著什麽背景什麽人物才獲得成功的。要找到好工作把握好機會就得推銷自己,推銷自己就常常是廣告化的吹牛。還有些美國人,自我膨脹而自視過高,自吹而不自知。中國社會是群體化社會,中國人特別注重血緣關系以及與周圍人的關系,個人與親朋好友組成一張網。《紅樓夢》裏四大家族有一張大網,一般人也有自己的小網,哪怕這張網脆弱得如同一張蜘蛛網,沒有網那就是無依無靠、孤家寡人了。活得滋潤的人,通常都有一張堅硬的大網做背景,網裏邊那些有權有名的人物就是後臺。說我舅舅是縣長,你就不敢欺負我,你就得給我留點面子。吹我舅舅,實際上也等于在誇耀自己的勢力。又因爲特別看重血緣關系和鄉土關系,吹我先祖是什麽舉人,就似乎證明了我的聰明;吹我們燕趙出了什麽人物,就好像我也帶著燕趙之氣。
寫到這裏,忽然有些惶恐。吹牛乃人類生活中的尋常之事,我自己同樣不能避免,爲何竟做出高人姿態?去秋出版一本散文集,前邊需要幾張照片,我從影集裏翻來找去,最後挑出來十來張,其中竟有兩張是分別與時下兩個正走紅的名人合拍的。我暗叫慚愧,最後沒采用,卻也由此窺見了內心:我不也想拉出名人以自吹麽
http://bbs.usqiaobao.com/viewthread.php?tid=285&extra=page%3D1
移民感悟:中國人在美國混一定要能說會道
【多倫多信息港】美國人能說會道的特別多,每周日租大體育場當教堂傳教的牧師,口若懸河,一說一個小時不打奔兒,不出語法錯誤,語速均勻,還能抓住聽衆,那本事,不是吹的。政客們,尤其到了快選舉的時候,全國上下亂竄,講啊,演啊,對付刁蠻的美國選民,張嘴就來,表達自己的立場,拉選票,容易嗎?閃回,我從小到大,看見的是我們的領導拿著厚厚的稿子,坐主席臺上慢吞吞地念,及其乏味的廢話BS,翻篇的時候,抹搭著眼,把食指探到嘴裏沾一點唾液。
表達溝通能力的高低,不是人種的差異,絕對是文化差異的産物,要看孩子生長的環境是否鼓勵說,表達。家長要花好多時間陪孩子,給孩子關注( attention) ,說什麽蠢話,傻話,家長都不叱責,只是加以引導。學校裏的課程是輕松愉快的,剛會說話就有“show and tell”, 就是從家裏帶個什麽東西,給別人講,大家互相鼓勵,不許取笑別人。我們家孩子還不認識字的時候就自己看著書編故事,有眉有眼的,給一個話題,就接著說下去,公主青蛙後媽野獸山洞孔雀珊瑚都能給攢一塊兒去。然後就是刨根問底逮什麽問什麽,簡直就是《十萬個爲什麽》,大人都耐著性子一一解答。不得不又拿我的童年拿出來比,多少次被喝斥閉嘴,別亂動,或者被別人笑話。上課要背手坐正,絕對的不能說話,問問題。毛主席逝世轉天,我在幼兒園,老師覺得沒有毛主席這日子可咋過呀!哭得眼睛都紅腫了,還戴著小白花,可我偏偏某一刻有什麽高興的事情,咧嘴大笑起來。化悲憤爲力量的老師狠狠地掐著我的臉,說“毛主席都死了,你還笑!”我當然立即改成咧嘴大哭了,心裏不明白,她爲什麽不能把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無限的愛分給我那麽一點點,就一點兒!我天真爛漫的童貞又被掐死一塊兒。
美國人不光是政客,牧師,名人能說會道,一般人也能說,愛說,愛逗,愛笑,待人熱情。來美國時間不短了,大家也混得很安逸了,可能大家不願意談起當初,在國內的文化背景下長大的我們,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度,一窮二白,說著結巴的英語,要面對外向型進取形的美國人民的那種不習慣,那種窘迫。美國上課和國內完全兩碼事,尤其是上商學院的同學,課堂發言時要算成績的,可是,昨天教授吩咐看的50頁書看得稀裏糊塗,說不出所以然,咱中國人又有語不驚人誓不休的情結,生怕說點什麽淺顯的觀點讓人家笑話。即使肚子裏攢出幾句拿得出手的,還不一定有機會說出來,得搶,不然話題很快就轉了。還有就是做演講(presentation),啊,那難受勁兒,就別提了,我用了整整一年才適應。
在美國混生活,揭開光鮮的一面,也不易啊。雖然美國是移民國家,對外國人的態度,政策比西歐國家好很多,但是如果你要和美國人競爭高薪體面的工作,除了業務要精,(做高精尖技術的,我不懂,美國的産業結構是服務業占多數)那溝通能力,交際能力,處世能力,也非常非常重要,光語言過關還不行,還要思維行爲方式完全美國化。對一個外國人來說,尤其是在要管美國人的,要克服的困難是不少的。有的人能力很強,但是到一定階段,就遭遇玻璃天花板了,頂不上去了,這個不奇怪。所以,海龜成爲選擇,回歸母語文化,舒服。不過,這些海龜在美國文化環境浸淫久了,言談舉止思維也洋化了,回國還有點不適應。但是不會太尷尬,現在國內什麽都像美國靠攏, 奉美國人的方式爲上選。
在美國工作這麽些年,經曆的人和事,不可說不豐富,見識不少,領悟很多。我摸索出好多道道,總結出來的經驗,下次一定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表達能力強是好事,可是好多美國人就這麽一條優點,有的半懂不懂的事情,他也能面不改色地說半天,特自信。有的人,討論正事的時候智商在90以下,毫無邏輯,可是插科打諢,反應這個快,說的笑話這個絕,不是聰明人還不行,特疑惑他腦子怎麽長的。
http://www.1tor.com/index_readnews_ads.asp?id=181256
內容簡介
媲美《菊花與劍》
風靡四十年的人類學經典!
讓我們一窺讓人又愛又恨的美國人的心靈深處!
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儘管評論家們言之鑿鑿的宣稱「後美國時代」即將來臨,美國的影響力仍然無所不在。Facebook、iphone、ipad、NBA、華爾街、哈佛商學院、好萊塢電影、Google,更不要說民主、人權、法治,這些來自美國的蜜糖仍然帶給我們每一個人關於繁榮與幸福的想像。另一方面,美國又像是一個邪惡帝國,憑著絕對優勢的武力在世界舞台橫行無阻,先斬後奏的擊殺賓拉登,完全無視國際公法。為了填補國內財政赤字亂印鈔票,不惜打亂國際金融秩序。在環境議題上,為了照顧本國大資本家的利益,拒絕簽署種種節能減碳的國際公約。甚至,當代最正直敢言的公共知識份子喬姆斯基多年前即痛批美國為全世界最惡劣的「流氓國家」!
就好像知名的人類學家潘乃德(Ruth Benedict)女士形容日本人又像靜謐的菊花,又像嗜血的武士刀,美國這個國家,一方面在民主、人權、科技、流行文化、產業創新等方面都足為世人的表率,卻又常令人恨得牙癢癢的。美國人,這個似乎我們都很熟習的民族,為何充滿著這麼多的矛盾呢?我們對美國人的好惡喜憎,有多少是基於事實,又有多少來自誤解呢?
更進一步地看,我們可以發現美國文化中許多其他民族難以理解的現象:
常言道「美國是老人的墳場」,美國人好像沒有孝道這一回事。有錢的銀髮族移民到風光明媚的佛羅里達安享晚年,窮的就只能住安養院(有1800萬的美國老人住在這裡)。作子女的一年打一次電話問候媽媽就算是乖孩子了。可是,每次選舉的時候,政治人物無一不高喊「家庭價值」。這些只是虛偽的政客的口號嗎?還是美國人其實也很愛家呢?
美國人熱情、友善,會在慢跑的時候與你打招呼、會為你開門讓路、會在咖啡廳裡與你閒話家常。但,等到你跟他做了十年的朋友,他還是只是這樣對你。「等距交往」的原則讓美國人習慣與相同的方式對待每一個身邊的人。
美國人數學其爛無比,但其實美國人對「量化」有一種難以抗拒的著迷。上從月球到地球的距離、美國國債美中貿易逆差、下至Kobe Bryant在湖人隊主場的得分記錄,美國人頑固的要用五花八門的數字來認識這個世界。當歐洲觀光客來到白宮前的華盛頓紀念碑時,問的是後面的歷史典故,而美國人問的是那根柱子的高度與體積。
美國人的醫療科技水準領先全球,可是不僅看病的花費高的離譜(即使有保險給付,割個盲腸的手術也要十萬台幣),等待看病的時間也是曠日廢時。但即使如此,美國人對歐巴馬政府要推動的健保方案卻似乎不太領情。其實,美國人對身體、疾病、病人的奇特看法,造成了他們在醫療保健問題上難以承受的重擔。
美國人是世界最重視自由與人權的國家,即使焚燒國旗、購買槍枝的權利都受到憲法的保障。但從西部片中威風凜凜的警長以來,美國警察的權力非常之大,以致於警察濫用暴力的事件屢屢發生,而槍枝氾濫的結果是多起重大的校園槍擊事件已奪去許多無辜的寶貴生命。自由與權利、法律與秩序,是什麼樣的原因讓美國人無法在其中尋求平衡呢?
美國人非常相信個體的自主性。他們相信事出必有因,而每一個因都是行動的主體造成的。因此他們重視個人的選擇與行動,強調個人的意見,甚至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改變世界。然而,這種「行動式樂觀主義」(Effort-optimism)在歐洲人看來卻太天真樂觀,而強調集體共識與和諧的日本人看來,又太粗魯莽撞。
如果你想瞭解那些流傳已久的關於美國人的種種迷思與謠言,或是你想知道自由、平等、權利等等這些因美國而流傳全世界的價值是如何在他們的生活中被實踐的,《人類學家眼中的美國人》是你必讀的一本經典之作。本書初版發行於1972年,由心理學家Edward C. Stewart與傳播學者Milton J. Bennett合作編撰,輔推出即廣受學術界與實務界好評,不僅成為研究美國文化與美國人性格的經典人類學作品,更是各國外交、企業、NGO組織在與美國人溝通合作時必備的參考書。從美國人的感官認知、語言習慣等抽象思維結構,到個人、團體、組織、禮儀等社會關係的理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歷史與個體的交織互動、再到他們對競爭、合作、愛情、友情等價值判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美國人》系統性的分析了美國人的一言一行背後的深層動機。無論你是將要出國深造的留學生、赴美談判的商務代表、美加10日遊的旅客、或是剛在午夜的酒吧與金髮帥哥有一場浪漫的邂逅,本書都是幫助你深入瞭解美國人的經典首選。 2012-05-19 12:19:55
港大(深圳)院長鄭永年:中國文明這兩大特徵,美國沒有 2023-10-29
回應
中國兩大特徵,即非宗教和非殖民,其實就是 “人治”,古代儒家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現代社會主義新中國叫“為人民服務”,老百姓用俗話叫“以人為本”
是民本不是人治!人治是西方話術,用來攻擊中國的!他們號稱自己是法治社會,以區別於中國的人治社會!事實上,中國歷來都是基於民本,德治
中國早就是中央集權的農耕文明,不需要對外擴張搶劫張力。而西方所謂的民主,本質就是蒙古的忽裡台制度,胡虜海盜是一家嘛。天然就有巨大的對外擴張搶劫張力,一旦搶不動了,這種張力就由對外轉變為對內,現在,西方正在搶不動中國,恢復到千年互搶的常態這個階段
巴以衝突告訴中國人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是非判斷標準完全對立,
這個世界是分裂的,一邊是美歐為代表的“上流社會〞,二百年來一直統治階級,擁有最強大的科技、經濟和軍事實力,制訂世界規則,甚至還能定義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文明與野蠻。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他們所做的一切包括強佔他人土地、殺人放火永遠都是合法的、文明的,萬一他們幹的某件事不合法不文明,他們會隨時修改規則和定義使之合法和文明。另一邊是巴勒斯坦人為代表的弱小民族,永遠都是輸家和被犧牲的一方。如果反抗,那就是〝恐怖分子”。
關於美國載人登月和亞里斯多德著作,個人感想
明明是載人登月是否真實的疑點,很快被人偷換成了登月計畫。亞里斯多德著作是否真實問題,被偷換成了亞里斯多德是否存在。
怎麼正確看待中西方文明差異?反對西方偽史論並不是鼓吹西方
中華文明,或者說儒家文化,更擅長怎麼維持秩序。西方文明,一直處於各種大分裂。
中日韓,為何鼓勵消費從不見效
中國年儲蓄率40-50%,日韓30-40%,源於其特殊的農耕文明、農戶會存下夠二年以上消費的額度。儲蓄便成為了中華文明圈的文明。中國人不買房產,教育,兒孫帳單,不生子,那真是有錢無處花了。
中國婚育率降低會逆轉嗎
東亞國家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生育率也長期低迷,政府怎麼鼓勵(包括撒錢)都沒用。原因是1.婚姻和養育成本的增長。2.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加劇。3.傳統農業社會的婚姻和養育模式的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