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式裝甲車百年史
1935年德國生産的Sdkfz 231重型偵察車
裝有76毫米火炮的英國“薩拉丁”裝甲車
裝有反坦克導彈和防空導彈的BRDM-2裝甲偵察車
加拿大“灰熊”裝甲車
德國將裝備兩千輛“非洲小狐”裝甲偵察車
輪式戰車百年發展歷程
在人類社會的戰爭史上,20世紀給世人帶來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問世于上世紀初的坦克和裝甲車,作爲戰爭機器的鋼牙鐵齒,經曆了曆次戰爭的烽火磨礪,至今仍然是各國陸軍的主力作戰兵器,主宰著地面戰場。坦克裝甲車輛促進了現代戰爭由徒步步兵向工業時代摩托化、機械化作戰的演變過程,並在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之際爲今後陸軍主戰裝備的跨世紀發展提供了重要武器平臺。
登上戰場
20世紀初,已于19世紀中葉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和俄國等國家,先後利用本國鋼鐵制造業和汽車工業的優越實力,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裝甲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爲支援空軍在法國的作戰行動,英國組建了世界上的第一個裝甲車師。當時,各國利用普通卡車底盤改裝的裝甲車,主要用于執行偵察和襲擊作戰任務,而地面戰場上縱橫密布的戰壕卻成了它們無法逾越的障礙。爲克服這些障礙,英國首先將本國的裝甲車體安裝在美國生産的拖拉機底盤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從那時至今,這些利用履帶行駛的鋼鐵堡壘在地面戰場上攻城拔寨,克敵制勝,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裏始終占據著地面戰場的霸主地位。輪式裝甲車則更多地應用于維持社會治安和與騎兵協同行動。盡管它們在上世紀20年代得到了更快的發展,但由于對道路條件有很大的依賴性,加之機動 性得到改善的輕型坦克的出現,致使在二戰爆發前的20世紀30年代一度遭到冷遇,只有德國和法國沒有放棄進一步的發展。
這一時期,始終對稱霸歐洲虎視眈眈的德國加緊生産坦克和裝甲車,進行戰爭准備,頻頻研制出新車型。1935年,比森-NAG公司開始生産新型的SdKfz 231(8×8)重型偵察車,並于1938年二戰爆發前裝備了德國陸軍。該車具有可與當時的輕型坦克媲美的越野機動性能,其生産一直延續到1945年。二戰期間,該裝甲車在西歐、蘇聯和北非的坦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該車的基礎上,1940年德國又研制出裝有V-12柴油機和50毫米速射炮的SdKfz 234裝甲車。直到二戰結束,它們始終是各國裝甲車中的佼佼者。
另一種值得一提的裝甲車,是德國于1937年開始研制的“戴姆勒”偵察車。該車是在奧地利施泰爾‧戴姆勒‧普赫公司研制的ADGZ(8×8)裝甲車的 基礎上,改進研制的一種輕型無炮塔4×4裝甲車。1939年底開始生産,二戰期間共生産了6626輛。1939年4月,德國又以該車爲基型車研制出重6.8噸、裝有40毫米炮和7.92毫米並列機槍的“戴姆勒”裝甲車。“戴姆勒”裝甲車于1941年投放戰場,主要作爲偵察車使用。由于具有較強的火力,德軍又把該車稱爲“輪式輕型坦克”。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先進的戰爭理論指導下,裝備有大量坦克和裝甲車的德軍坦克師在很短時間內以閃電式快速機動作戰橫掃歐洲,令世界感到震驚,也再次喚醒了各國對輪式裝甲車的高度重視。1940年到1942年間,英軍在利比亞的作戰行動更加引發了各國研制輪式裝甲車的熱情。英國和美國率先開始竭力大批生産裝甲車,在地面戰爭中與德國展開決戰。到1942年10月打響著名的阿拉曼戰役時,英國在中東地區的裝甲車數量已達到近1500輛。然 而,從1943年英美聯軍將主戰場轉移到意大利、而後又移軍西北歐開始,裝甲車的使用數量銳減,致使戰後20年間美國一度放松了輪式裝甲車的進一步發展。
二戰結束後,在歐洲國家中,德國、英國和法國陸軍一直非常重視輪式裝甲車的發展。爲滿足戰後的使用需要,它們改變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利用卡車簡單改造裝甲車的做法,而是通過精心的設計,制造出一系列全新的車型。這些車型塑定了現代裝甲車的基本構造樣式。
1947年,德國在“戴姆勒”偵察車的基礎上制造出FV701“白鼬”4×4裝甲車。“白鼬”2型裝甲車具有良好的越野機動性能,傳動系統采用了液力偶合器、行星式變速箱、單式中央差速器和並聯車軸,炮塔上安裝了1挺12.7毫米機槍,適合用于執行偵察和治安任務。截止1964年,德國共爲歐洲國家軍隊生産了1700輛“白鼬”2裝甲車。20世紀60年代,德國又從“白鼬”2發展出裝有反坦克導彈的“白鼬”4和5型裝甲車。“戴姆勒”裝甲車于1958 年開始被英國阿爾維斯公司生産的“薩拉丁”(6×6)裝甲車所取代。
1950年前後,爲滿足英國陸軍在馬來西亞反遊擊戰的形勢需要,英國在“薩拉丁”裝甲車的基礎上研制出了“撒拉遜”裝甲輸送車,1952年裝備英軍。該車發動機前置,後部載員艙可運載12名步兵,後來成爲英軍裝甲旅和裝甲團的標准步兵輸送車型。“撒拉遜”裝甲車後來逐步被FV432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所 取代。
在法國,輪式裝甲車的發展又與衆不同,主要爲裝甲騎兵部隊的裝甲偵察車。其中最顯著的車型,是由A.M.R.公司設計的“索瑪”裝甲車。這種重6.5 噸的6×6裝甲車的最突出特點是中間的兩個車輪可以提升離開地面,更有利于公路行駛。1944年法國解放後,法國開始著手研制“潘哈德”EBR(8×8) 裝甲偵察車。該車于1950年至1960年間生産,曾在阿爾及爾廣泛使用。這種裝甲車的最大特點是采用了前後雙駕駛艙配置,發動機置于車體中央甲板以下, 通過兩個串聯的變速箱輸出動力至中央差速器,在狹窄路面上不用掉頭即可變向行駛。公路行駛時,中央兩對實心輪胎可以提升脫離路面,減輕行駛摩擦力。該車的 搖擺式炮塔上最初安裝了1門75毫米火炮,後又全部改裝90毫米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空心裝藥破甲彈。
“潘哈德”EBR裝甲車的缺點是車輛過于笨重,使用受到限制。因此,法國在1956年又研制出“潘哈德”AML(4×4)裝甲車,1961年裝備法國陸軍。該車在許多方面與“白鼬”裝甲車相仿,如發動機後置、4輪獨立懸挂。
二戰後,蘇聯先後研制了若幹種輪式裝甲車。由于它們造價低,故裝備數量不斷增加。最初的兩種車型是利用卡車底盤制造的BTR-40(4×4)和BTR-152(6×6)裝甲車。這兩種車沒有炮塔,結構也比較簡單,可以描述爲敞篷卡車式裝甲車。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它們才安裝了頂甲板,部分BTR-152采用了中央輪胎壓力控制系統。20世紀50年代末,BTR-40裝甲車開始被BRDM裝甲車所取代;20世紀60年代中期,BTR-152逐漸被 BTR-60裝甲輸送車所取代。
縱觀上個世紀前50年各國坦克和裝甲車的發展曆程,它們在一戰中初登戰爭舞臺,讓戰爭首次披上鐵甲、踏上鐵輪馳騁于歐洲的廣袤土地,創造了人類戰爭新 的史話。在上世紀初幾乎同時問世的坦克和裝甲車,二者分別負有界限分明的作戰使命,同時也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戰爭需求的演變相互促進發展。早期的裝甲車構造 較爲簡單,車載武器和車種單一,越野機動性較差,一般只作爲步兵輸送車和偵察車使用,支援坦克部隊作戰。坦克則始終是陸軍機械化作戰的主要裝備。
現代意義上的輪式裝甲車的發展始于上世紀60年代,但在多國範圍內的真正發展是在70年代以後。當時,西方國家普遍建成了現代化的公路交通網,創造了利用輪式裝甲車實施快速機動作戰的外部環境條件,同時現代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也爲輪式裝甲車的發展提供了成熟的技術基礎。輪式裝甲車在戰術機動性和火力性能方面已逐漸達到幾乎可與坦克平分秋色的水平,在世界主要國家軍隊中的裝備規模日益增大,成爲20世紀70、80年代各國輕型機械化部隊的主要作戰裝備。20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以後,世界形成新的軍事鬥爭格局,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成爲現 代戰爭的主流樣式。面對新的軍事需求,世界各軍事強國更加重視新型輪式裝甲車的發展。輪式裝甲車已顯現出在21世紀初實現全面更新換代的必然趨勢。
蘇聯/俄羅斯是較早發展輪式裝甲車的國家之一,且裝備數量也最大。上世紀50年代末研制、60年代初裝備蘇聯摩步師的BTR-60裝甲輸送車至1976年停産,共生産了25000輛,出口到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是迄今世界上裝備數量最多的輪式裝甲輸送車。20世紀70至80年代初,蘇聯又相繼在 BTR-60的基礎上研制出BTR-70和BTR-80裝甲輸送車,陸續裝備部隊。三種車型的動力裝置均爲後置配置,使車輛重心偏後,以滿足對水上浮渡能力的要求。
1994年,俄羅斯研制出BTR-90(8×8)裝甲輸送車,但至今尚未正式生産。該車的裝甲防護能力得到較大增強,車體正面可防14.5毫米槍彈,車體底甲板爲V形結構,增強了對反坦克地雷的抵禦能力。戰鬥全重增加到17噸,安裝了BMP-2步兵戰車的炮塔,武器系統除30毫米機關炮外,又增裝了2具AT-5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增強了遠距離對坦克作戰的能力。
二戰後,美國輪式裝甲車的發展一度明顯滯後于其它西方國家。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卡迪拉克‧凱奇公司研制出V-100“突擊隊員”(4×4)輕型裝甲車,並參加了越南戰爭。V-100戰鬥全重爲7.37噸,乘、載員12人。由于該車是利用M44軍用卡車的車橋和M113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的發動機拼湊起來的,所以在設計上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後又改進研制出V-200,戰鬥全重增加到12.73噸。該系列車輛後來正式命名爲LAV-150(LAV是“輕型突擊車”的英文縮寫)。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在LAV-150(4×4)裝甲車的基礎上研制出LAV-300(6×6)裝甲輸送車,主要用于出口。該車戰鬥全重15噸,可安裝各種口徑的機槍和機關炮。
美軍原來只有海軍陸戰隊使用輪式裝甲車,主要是加拿大生産的LAV-25(8×8)裝甲輸送車,共裝備了758輛,其中包括96輛“陶”式反坦 克導彈發射車。LAV-25裝有1門25毫米機關炮,可搭載6名步兵,主要用于執行偵察任務。裝備LAV-25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曾參加過1991年的海灣 戰爭,在攻占科威特城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末,美國陸軍進一步提高了對輪式裝甲車的重視程度。1999年10月提出新型陸軍過渡性改革計劃的設想後,2000年選定加拿大生産的 LAV III(8×8)裝甲輸送車作爲過渡型裝甲車,購置總量達到2131輛。該車亦稱爲“斯特賴克”裝甲車,基型車爲步兵輸送車,戰鬥全重17.2噸,裝有1 挺12.7毫米機槍或1具4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搭載步兵數量增加到9名,可由C-130運輸機空運。目前,美國陸軍已將“斯特賴克”裝甲車列爲正在組建的過渡型作戰旅的主要裝甲裝備,並將對早期生産的“斯特賴克”裝甲車進行改進。改進的主要目的是利用C4I技術增強信息化作戰能力,增加了協同戰術電臺系統(JTRS)。2004年,美軍又爲駐 伊拉克部隊的“斯特賴克”裝甲車車長配備了新研制的頭盔式顯示器,可以顯示FBCB2旅和旅以下作戰指揮系統的戰場態勢信息。
另外,美軍計劃于2005年底開始生産“斯特賴克”裝甲車的兩種變型車,即機動火炮系統和三防偵察車。另外,爲適應戰後伊拉克安全形勢的需要,美軍計劃2005年9月爲駐伊美軍裝備“謝裏夫”輪式裝甲車。“謝裏夫”裝甲車是利用“斯特賴克”和LAV裝甲車底盤新研制的一種裝甲車,該車裝有高能微 波武器,主要用于在城市環境中與武裝分子作戰,減少平民傷亡。武器系統利用毫米波電磁能産生非致命殺傷作用,作用距離爲1000米,人員在受到照射時會産 生燒灼感,失去行爲能力。
加拿大也是輪式裝甲車的生産大國,主要是利用瑞士莫瓦格公司的“鋸脂鯉”裝甲車技術在本 國形成生産能力。1977年至1982年,加拿大通用汽車公司利用“鋸脂鯉”I型的技術爲本國陸軍生産了491輛“灰熊”(6×6)兩棲裝甲輸送車。該車戰鬥全重10.5噸,乘、載員爲9人,裝有2挺12.7毫米機槍。其中195輛火力支援車型裝有1門76毫米火炮。1982年,通用汽車公司開始利用“鋸 脂鯉”I型技術爲美國海軍陸戰隊生産LAV-25(8×8)裝甲車;1993年,開始爲加拿大陸軍生産LAV-25裝甲偵察車。
1997至2000年, 通用汽車公司爲加拿大陸軍生産了651輛LAV III裝甲輸送車。該車是在瑞士“鋸脂鯉”III型基礎上研制的一種8×8車型,戰鬥全重16.3噸,乘、載員爲11人,主要武器爲1門25毫米機關炮。2000年底,美國陸軍也訂購了366輛LAV III。
瑞士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始終活躍在輪式裝甲車的生産領域,各種車型層出不窮。20 世紀60年代的典型車型是“潘哈德”系列裝甲車。70年代以來,瑞士莫瓦格公司研制生産的“鋸脂鯉”系列輪式裝甲車更被世界許多國家所采用。截止1999 年,“鋸脂鯉”系列的4×4、6×6和8×8各種車型共生産了3850輛,目前仍在生産。除加拿大外,獲特許生産8×8車型的國家還有英國、智利等國家。 該系列車輛的早期車型爲“鋸脂鯉”I(6×6)型,重10.5噸,載員14人;8×8車型重12.3噸,載員15人。與I型車相比,II型車的戰鬥全重有 所增加,6×6車型爲11.5噸,8×8車型爲12.3噸。車身變窄加長,裝有更大功率的柴油機。
1996年,莫瓦格公司研制出“鋸脂鯉”III多用途裝甲輸送車,有6×6、8×8 和10×10三種車型。該系列車輛有多種變型車,用途廣泛,包括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指揮車、迫擊炮車、救護車、偵察車、貨物輸送車、搶救車和防暴車等。所 有車型均具有水上浮渡能力。較之早期的車型,III型裝甲車的行動部分得到較大改進,車內有效空間增大到11立方米。車體采用高硬度裝甲鋼制造,內層敷有 防崩落襯層,必要時可在車外安裝附加裝甲,使整車裝甲防護力得到大大增強。由于車重有較大增加,采用了更大功率的動力裝置。8×8車型裝有1門25毫米機 關炮,10×10車型可安裝1門105毫米火炮。“鋸脂鯉”III型裝甲車已在西方和中東國家軍隊中得到廣泛應用,生産數量超過5200輛。
2003年,莫瓦格公司並入加拿大通用動力公司。在此之前,莫瓦格公司又研制出“鋸脂鯉”IV裝甲車。該車的總體布置與早期車型基本相同,戰鬥全重增加到25噸。主要改進一是體積增大,載員艙容積增大到12立方米;二是防護力進一步增強,車體正面裝甲可在正面60弧度內防護25毫米脫殼穿甲彈和30毫米穿甲彈,車體底甲板和車輪可抵禦8千克梯恩梯裝藥地雷的攻擊。
在西方國家中,法國長期以來對輪式裝甲車情有獨鍾。VAB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于上世紀70年代初研制,1976年開始裝備法國陸軍。截止1999年,共生産了5000余輛,有6×6和4×4兩種車型,其中法國陸軍共裝備3975輛。6×6車型戰鬥全重爲14.2噸,乘、載員爲12人,車載武器爲1挺12.7毫米機槍。除VAB外,法國還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大量生産“潘哈德”VCR (6×6)裝甲輸送車,主要用于出口,法國陸軍裝備了155輛。
20世紀90年代後期,法國曾研制出新型“維克斯特拉”(8×8)裝甲車。多數國家 的裝甲車采用的是鋼裝甲,而“維克斯特拉”不同,它采用了鋁合金裝甲。該車戰鬥全重28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爲1門105毫米火炮。爲增強裝甲防護力,戰時可挂裝反應裝甲。之後不久,法國開始重點研制能協同“勒克萊爾”主戰坦克作戰的VBCI(8×8)步兵戰車。VBCI步兵戰車戰鬥全重爲27噸,車體也采用焊接式鋁合金結構,並敷有一層鈦合金裝甲。乘員3人,載員7人,新型單人炮塔上裝有1門M811型25毫米機關炮和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並裝有輔助防禦系統和反導紅外假目標系統。
德國也是最早發展並大量裝備輪式裝甲車的國家之一。德國陸軍現裝備的主要車型是20世紀60年代由萊茵金屬公司研制的“狐”式裝甲輸送車,有6×6和8×8兩種車型,均具有水上浮渡能力,1975年到1986年共爲德國陸軍生産了 1400余輛。“狐”1型(6×6)裝甲輸送車戰鬥全重爲19噸,乘、載員爲12人,主要武器可裝1挺7.62毫米機槍或1門20毫米機關炮。8×8車型 爲裝甲偵察車。2001年底,又研制出“狐”2(6×6)裝甲輸送車。該車戰鬥全重爲22噸,載員艙加高了145毫米,內部空間有所增大。駕駛員配備有數字式駕駛信息系統,可對在線系統狀態進行監視並對故障進行識別。
1999年,德國決定與英國合作研制一種新型8×8裝甲輸送車,之後不久荷蘭也參加該項目。2002年5月,制造出2輛樣車,命名爲“ 拳擊手”。該車采用通用底盤的模塊化設計,應看作是對傳統裝甲車輛總體設計思想的大膽創新。該車在設計上主要包括動力傳動和任務用途兩大模塊。動力傳動模塊是各車型 統一的基本模塊,包括整個動力傳動系統、駕駛艙、三防系統、空調裝置、滅火抑爆系統和標准接口。全車的動力分配由一個CAN總線系統進行監視和控制。任務 模塊可迅速更換,以適應作戰和保障的需要,靈活實現車族化的變型要求。但2003年7月,英國以該車不能滿足英國陸軍未來的作戰需求爲由,宣布退出該項 目,而將相關經費移用于本國的“未來快速反應系統”。德國和荷蘭陸軍也未再表明購買的意向,致使該車的進一步發展停滯不前。
20世紀90年代,意大利也積極躋身于輪式裝甲車的發展領域。1996年,意大利依維柯公司研制出“半人馬座”(8×8)裝甲偵察車,次年意大利陸軍訂購了400輛,擬裝備3個裝甲騎兵團。該車具有較強的裝甲防護力,車體內敷有“凱芙 拉”防崩落襯層,還可挂裝模塊式反應裝甲。戰鬥全重爲24.8噸,乘、載員爲9或11人,主要武器爲1門25毫米機關炮,並可安裝“陶”式反坦克導彈。目 前正在研制“半人馬座”(8×8)改進型裝甲車,包括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兩種車型。車體加長,承載空間增大,戰鬥全重爲24噸,載員11人。主要武器可 選裝25毫米機關炮、“陶”式反坦克導彈或1門105/120毫米火炮。
其它歐洲國家研制生産輪式裝甲車也比較活躍,不少車型除裝備本國軍隊外,還大量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其中,20世紀90年代後期芬蘭研制的8×8模塊化裝甲車和瑞典研制出多用途裝甲車具有顯著的特點,值得關注。
2004年5月,芬蘭帕特裏亞公司開始向波蘭國防部交付首批2輛模塊化裝甲車,波蘭 軍隊將其編號爲XC-360P。該車采用先進的模塊化設計,戰鬥全重24噸,載員12人,可根據需要選裝不同的武器系統。波蘭總共訂購了690輛,包括指 揮車、裝甲搶救車、自行火炮、工程支援車、工程偵察車、醫療救護車和三防車等,所有車型均具有水上浮渡能力。
按照瑞典國防部的要求,瑞典阿爾維斯‧赫格隆公司研制了多用途裝甲車,包括履帶式和 輪式兩種底盤。重量約爲14噸,采用電傳動技術,輪轂內裝有電動機,采用和德國聯合研制的VETEC電子系統。作爲一個車族,多用途裝甲車的生産車型將包 括多種變型車:導彈發射車、自行迫擊炮、輕型搶救車、輸送車、情報偵察車、雷達車、觀測車和工程車等。
南非是非洲惟一具有裝甲車生産能力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初研制的“密獾”(6× 6)步兵戰車共生産了1243輛。該車戰鬥全重19噸,乘、載員爲10人,主要武器爲1門90毫米火炮,並裝有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兩挺7.62毫 米高射機槍。20世紀80年代研制出“大山貓”76(8×8)裝甲偵察車。該車戰鬥全重爲28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爲1門76毫米火炮。在該車基礎上,90年代末又改進研制出“大山貓”105裝甲偵察車,主要武器爲1門105毫米火炮,目前尚處于樣車階段。
2004年,爲開辟中東市場,南非和約旦合作研制出“大山貓”坦克殲擊車。該車采用 “大山貓”8×8裝甲車底盤,新安裝了一個“掠奪者”遙控全穩式炮塔,裝有一組4枚南非制造的反坦克導彈,1門20毫米機關炮和1挺7.62毫米並列機 槍;並裝有晝/熱像彩色光電觀瞄裝置。
在亞太國家和地區,澳大利亞正在立足國內和引進國外技術發展本國的裝甲車制造業。 1999年,ADI公司開始爲澳大利亞陸軍和空軍生産“叢林之王”裝甲輸送車。但2001年因出現懸挂和傳動部分故障而不得不推遲批量生産時間。該車戰鬥全重爲15噸,乘、載員爲10人,車體采用V形結構底甲板,增強了對地雷的防護能力。另外,澳大利亞正在利用加拿大制造的車體在本國組裝生産LAV Ⅲ型(8×8)輕型裝甲車。該車采用了裝有25毫米機關炮、改進型火控系統和全球定位導航系統的新型炮塔。
日本輪式裝甲車的發展,與其它國家首先發展基型車、再發展變型車從而形成完整車族的 做法不同。日本首先于1982年研制出82式(6×6)指揮通信車,1987年研制出87式(6×6)裝甲偵察車,後又于1996年研制出96式(8× 8)裝甲輸送車。87式裝甲偵察車戰鬥全重爲15噸,乘員5人,主要武器爲1門25毫米機關炮,並裝有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96式裝甲輸送車由三菱 重工業公司研制,1997年投産並裝備日本陸上自衛隊。該車戰鬥全重爲14.2噸,乘、載員爲12人,裝有1臺223.8~261.1千瓦柴油機,主要武 器爲1挺12.7毫米機槍或40毫米榴彈發射器。
臺灣陸軍輪式裝甲車的研制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1997年首次對外公開展示自行研制的CM-31(6×6)裝甲輸送車。根據目前了解的情況,該車戰鬥全重約16噸。車體采用鋼裝甲焊接結構,正面可防14.5毫米槍彈。後部載員艙 可搭載10名步兵。動力裝置爲1臺261.1千瓦柴油機,公路最大速度爲100千米/小時。由于采用了帶減振器的獨立懸挂裝置和計算機控制的中央輪胎壓力 調節系統,具有較好的越野機動性。另據臺灣報道,由于臺軍認爲6×6的CM-31裝甲車作爲武器平臺已不能滿足陸軍合成化部隊對武器平臺的要求,今年又推出了CM-32(8×8)裝甲車。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6-01-13/0847344017.html
德国KMW公司“野狗”2全防护车(组图) |
2005年02月27日 10:48 枪炮世界 |
第一代“野狗”全防护车是由克劳斯-玛菲·威格曼(KMW)公司自筹资金(德国防务技术和采办部的联邦办公室提供了部分研制经费)研制的。随后该车被德国陆军采用,命名为ATF。共签订了3份合同,总计购买147辆“野狗”1(三批数量为56辆、57辆和34辆),全部车辆于2003年中期交付完毕。其优异的表现赢得了军方的青睐。目前,这些车辆被广泛地部署到巴尔干地区和阿富汗,用于执行各种任务。 “野狗1”采用梅塞德斯-奔驰U-1550L 4×4 UNIMOG底盘,轴距3.25米,能够搭载4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车辆底盘由梅塞德斯-奔驰公司提供,然后在上面安装由克劳斯-玛菲·威格曼公司研制的装甲车身。几年前,梅塞德斯-奔驰公司决定将其UNIMOG4×4和6×6高机动性越野车族进行优化组合,使之形成三种新型底盘,即U-3000、U-4000、U-5000,三种底盘驱动方式均为4×4。同时,陆军希望装备一种具有优异防护性以及动力性,载荷和内部空间更大,且能够达到最新的欧洲环保规定的新型车辆。德国陆军这一需求促使以UNIMOG U-5000系列底盘为基础的增强型“野狗”2装甲车在2002年开始研制。“野狗”全防护车也得以用全新的面貌卷土重来。 首辆“野狗”2演示车于2003年完成,随后是3辆试生产型:其中2辆为3.85米长轴距(LWB);1辆为3.25米短轴距(SWB)。从2003年11月至今年5月,由公司和军方组成的联合评估组对2辆基本轴距(BWB)车进行了为期6个月试验。“野狗”2采用了重新设计的全封闭式成员舱,车长和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6名载员座椅位于后部(3个座椅向后,另外3个向前)。成员通过车体两侧的车门上下车辆。当车辆在斜坡上时,则需要使用专门设备帮助开关车门。防弹/防崩溅玻璃为成员提供了良好的视野(车前、侧方向),驾驶员还配备了后视摄像机,有利于驾驶员在城市环境下驾驶车辆。 “野狗”2名为全防护车,顾名思义,它的防护能力非常了得。车辆座椅采用增强型设计并全部采用吊装方式安装在车内(即非直接安装在地板上),专用脚凳避免了成员双脚直接与地板接触。这些改进提高了车辆遇到地雷时乘员的生存能力。“野狗”1在成员舱安装了附加装甲护盾,从而提高了车辆防反坦克地雷的能力,同时也降低了车辆的离地间隙,但缺点是增加了车重,减少了有效载荷。“野狗”2在地板下安装了新型一体式防护系统,既为车辆提供高水平的防雷能力,同时又保持了车辆原有的装载能力。发动机舱位于车辆前部,载货舱在后部,但基本型“野狗”2没有对这两部分采取装甲防护措施。车辆基本的装甲防护能够抵御炮弹破片和便携式反坦克武器在360度全方向上的攻击。另据KMW公司介绍,与“野狗”1相比,“野狗”2降低了红外信号特征,具有一定的隐身性能。 “野狗”2的动力传动装置采用梅塞德斯-奔驰柴油机,当扭矩为810牛·米时功率可达最大160千瓦,该发动机满足欧洲3号排放标准;配有手动分离手柄的自动变速器,其手动分离手柄主要用以在低速行驶或精确操作的情况下使用,如在崎岖地形行驶或上下飞机等。 “野狗”2的武器系统可根据任务需要进行选装,其基本武器系统为KMW研制的单人武器站,装备1挺7.62毫米或12.7毫米机枪,或者HK公司的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炮长可在车内进行武器的瞄准与射击。C-130运输机能够同时运送2辆基本型“野狗”2装甲车。 “野狗”2还配有转向助力、停车加热器、ABS防滑制动系统、泄气保用轮胎、中央轮胎压力调节系统、三防系统和空调系统。此外,全防护车还具有较高的数字化水平,预计将有50%的车辆安装指挥-控制系统,其中包括显示车辆和部队位置的平板显示器。 另外,因为“野狗”2具有较大的载荷和内部空间,使得该车能够执行多种任务。该车可作为轻型侦察车、运输车、指挥控制车、武器运载车、货车、救护车、轻型防空车和前线观察车等。当作为前线观察车时,将需要安装可伸缩桅杆,桅杆上安装有传感器组、白天/热成像观察设备和护眼型激光测距仪等设备。 “野狗”2全防护车的多用性及其在防护方面的出色表现,使它一经问世就就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去年KMW就已经与美国的达信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签署许可证生产协议,这两家公司将为美国市场及一些海外用户生产“野狗”全防护车。毫无疑问,“野狗”2全防护车不久就会盖过它的前辈“野狗”1的风采。 表 “野狗”2全防护车性能参数
|
芬兰模块化装甲轮式车辆(组图) |
2005年09月08日 14:18 坦克装甲车辆 |
在世界轮式车辆发展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势下,芬兰帕特里亚车辆公司研制的新系列“模块化装甲车”可谓异军突起,在“旨在满足全球范围内对8轮轮式装甲车辆迫切需要”的目标指引下,凭借其前瞻性的设计、高水平的性能和与国际接轨的兼容性,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崭露头角,赢得了众多国家的青睐。 开发过程 “模块化装甲车”研制和投产的惊人速度与其他同时代轮式装甲车辆旷日持久的缓慢研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998年开始研制,仅用了2年时间,第一辆“模块化装甲车”的演示车/模型即在2000年的欧洲“萨托利”武器装备展上亮相。在2001年,第一辆原型车制造完成,随后又制造了3辆演示车,并为芬兰国防军制造了2辆原型车。在2002年,参加波兰国防军未来轮式装甲车辆竞标又一举获胜,得到了690辆“模块化装甲车”的订单,接着,首批“模块化装甲车”在芬兰帕特里亚公司的哈门林纳工厂投产(大多数车辆将合作生产,最后装配由波兰WZM军工厂完成)。目前,帕特里亚公司还参加了比利时、克罗地亚、捷克、葡萄牙和南非的轮式装甲车辆竞标,都有很大的获胜希望。 “模块化装甲车”的研制速度简直可以用“神速”来形容,这主要归功于帕特里亚车辆公司先进的计算机仿真设计技术。这种技术使得在第一辆原型车制造之前,就解决了众多设计问题,大大减少了研制成本和周期。同时,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也功不可没,在采用了大量技术成熟的商用部件后,不同模块经过搭积木般的组合,一辆辆功能各异的轮式装甲车就“新鲜出炉”了。下面,就为你奉上“模块化装甲车”各种车型的详细资讯大餐。 装甲人员输送车 车体结构 装甲人员输送车是“模块化装甲车”的基准车型,长7.7米,宽2.8米,车高(至车顶)2.3米,车底距地高450毫米,轮距2.5米。采用了8×8驱动形式,3个轴距分别是1.4米、1.7米和1.4米,前后车桥之间还有轴间差速器,一般前四轮转向,后四轮闭锁,如果需要的话,后四轮也可以解锁实现全轮转向。所有车轮都安装盘式制动器,前4轮每个制动器装2个制动钳,后4轮每个制动器装1个制动钳,并可提供自动刹车系统作为选装配置。 车辆总体采用了国际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的标准布置,即:动力舱位于车体前部,驾驶员位于动力舱左侧,车长在右侧,后部为载员舱,共设有11个座位,其中一个设在中间通道上,是步兵指挥官的位置。该车动力系统采用了斯堪尼亚公司DC12型6缸直列水冷式柴油机,排量为11.7升。由于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功率最大可达490马力。与发动机配套的是德国ZF公司的7HP902“埃克玛特”自动传动装置,有7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冷却装置采用了阿美特克·埃阿斯克罗公司研制的集成系统,它与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一起安装在一个底座上,以便整体吊装,需要时在1小时内即可替换。 整车采用了霍斯特曼防御系统公司生产的油气悬架,不仅对各轮作用均匀,还比组合式弹簧和液压减震器悬架占用更少的空间。另外,这种油气悬架还可连接上压力控制系统来改变模块化装甲车的底盘高度,以便装入运输机空运。 装甲人员输送车采用了芬兰诺基亚轮胎公司的14.00 R 20型轮胎,安装有霍青森VFI泄气保用嵌入件,轮毂中内置有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此外,为了增大驾驶员的视野,在舱口盖上安装了一个单独的特大角度(150度)潜望镜,使驾驶员不必将头伸出车体外驾驶而遭到攻击;同时车体后部和两侧共3个电视摄像机直接连接到了驾驶员的监视器,为驾驶员倒车及观察周围情况提供了便利。 防护 车体由瑞典钢铁厂生产的高硬度钢装甲板焊接而成,可以抵挡7.62毫米北约实心弹的攻击。但为了在车体两侧安装附加装甲板,在钢装甲板与基本车体之间留有空隙。附加板可以仅仅是铝装饰板,也可以是高硬度钢板,但通常为后者。此外,钢装甲板与附加板之间还可以嵌入其他形式的装甲(有报道称采用了IBD公司的“先进模块化装甲”),以提供更强的防护能力。但设计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不管增加什么装甲,“模块化装甲车”从外观上看都是一样的,这使得敌人弄不清楚他所面对的究竟是何种防护等级的装甲车。 “模块化装甲车”正面弧形部分的基型装甲能够对付3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攻击。此外,为了降低聚能装药的威胁,还提供了材料为S2玻璃纤维或聚乙烯纤维的防碎片衬层作为选装配置。 在对付地雷方面,“模块化装甲车”可抵挡8千克TNT当量地雷在任何一个车轮下和3千克TNT当量地雷在车体腹部下爆炸。据称,车体腹部的防护能力还将提高到阻挡8千克TNT当量地雷的爆炸。为降低地雷爆炸对乘员的冲击,载员舱座位没有固定在底板上,而是安装在车体的两侧,并在车体底部铺设了由充满能量吸收材料制成的大空隙双底板。同时,将车体与底盘焊接部位的钢板作适当弯曲处理,也有效减小了地雷爆炸对车体的冲击。 機動性 |
步兵戰車
步兵戰車與裝甲人員輸送車的車體結構、防護及機動性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它的武器裝備,其火力比後者強大得多,這也是它扮演的角色所決定的。
在步兵戰車研制期間,工程師試驗過多種不同的炮塔組合方案,如將厄利孔公司的25毫米KBA機關炮安裝在奧托?梅萊拉公司的“重拳”雙人炮塔上;在德爾科防務系統公司的LAV-25炮塔上安裝1門25毫米M242“大毒蛇”Ⅰ機關炮,後又換爲在LAV-30炮塔安裝1門30毫米“大毒蛇”II型機關炮等等。最後被波蘭陸軍定購的313輛步兵戰車所選用的是經過改進的“重拳”雙人炮塔,上面安裝1門ATK火炮系統公司30/40毫米Mk44自動機關炮。該火炮是“大毒蛇”II的改進型,既可發射多種30毫米普通彈藥,又可發射能顯著提高裝甲穿透性的40毫米彈藥。
“重拳”雙人炮塔中備有140發30毫米彈和110發40毫米彈,在車體中另存彈270發。另外在炮塔上還有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所有武器由位于炮塔右側的炮長控制,炮長使用柯爾斯曼公司帶12倍率電視通道和雙倍率熱成像通道的潛望瞄准鏡。該瞄准鏡內裝有對眼睛安全的激光測距儀,並與一個液晶顯示器相連。此外,還有1具備用的光學晝間瞄准鏡。火炮及機槍由意大利伽利略公司生産的數字火控系統控制,最大仰角達到60度,既能攻擊地面目標,又能攻擊如直升機和無人機等空中目標。此外,炮塔配有雙向穩定器,采用全電驅動,在緊急情況下也可采用手動方式。
車長位于炮塔左側,備有炮長顯示監視器和炮長操縱裝置的連動機構,使之能夠超越炮長控制炮塔武器。車長和炮長的操縱裝置都采用固定式全對稱拇指控制器,以降低在行進間射擊時乘員身體抖動對武器瞄准的影響。除炮長、車長和駕駛員外,這種步兵戰車可最多搭載8~9名步兵,座位設置與裝甲人員輸送車大致相同。安裝于步兵戰車上的炮塔比原“重拳”炮塔稍低。
除了安裝“重拳”雙人炮塔,還有一種“模塊化裝甲車”安裝了南非丹尼爾地面系統公司的LCT30炮塔(也采用了30/40毫米Mk44機關炮),被稱爲 “機動戰鬥車輛”,它主要是應南非國防軍“馬鐵蹄”計劃對“下一代戰鬥車輛”的需求而研制的。南非國防軍總共定購了264輛。
先進迫擊炮車
先進迫擊炮系統的研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當時的芬蘭萬馬斯公司、現在的芬蘭帕特裏亞車輛公司和瑞典赫格隆車輛公司三家投資聯合研制。自1999年後,其研制工作由帕特裏亞?赫格隆聯合公司負責。在1996和1997年間,制造了2個原型系統並安裝在CV90戰車和帕特裏亞公司的XA-185式6輪裝甲車上試驗,在2000年的歐洲薩托利武器裝備展上亮相時即安裝在了“模塊化裝甲車”的演示車/制造模型上。2003年,帕特裏亞公司已收到了芬蘭國防軍24輛“模塊化裝甲車”用作“先進迫擊炮系統”平臺的訂單,目前第一輛車正在帕特裏亞車輛公司的工廠裝配,首批4輛先進迫擊炮車將在2005年下線。
先進迫擊炮系統由2門安裝在炮塔上的後裝式自動供彈120毫米滑膛迫擊炮組成。無附加裝甲時先進迫擊炮系統炮塔重4.4噸,完全符合“模塊化裝甲車”底盤的重量限制要求。裝有先進迫擊炮系統的“模塊化裝甲車”將由4名乘員操縱,攜帶84發高爆彈和6發制導彈藥。
普通迫擊炮最大的缺點是速度低、彈道高且機動性差,容易被敵雷達探測並受到反擊炮火的打擊,而車載先進迫擊炮系統則完全克服了這些弊端。據介紹,先進迫擊炮系統可在不到30秒的時間內部署就位,發射完畢後在10秒內即可離開,可謂將“打了就跑”的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大大減少了被敵雷達探測並受到攻擊的風險。另外,作爲“模塊化裝甲車”上迄今最重的武器系統,先進迫擊炮系統可在不到8秒內發射4發炮彈,且能以每分鍾26發的速度持續發射,在火控系統對後續炮彈彈道的修正下,甚至可達到最多14發炮彈同時命中10千米外目標的效果,足以給敵步兵及裝甲部隊以毀滅性的打擊。
其他
在葡萄牙陸軍對其計劃采購的輪式裝甲車安裝105毫米坦克炮的需求下,“模塊化裝甲車”有可能安裝奧托?梅萊拉公司裝有1門105毫米火炮的HITFACT炮塔。由于裝120毫米坦克炮的HITFACT炮塔已成功安裝到了依維柯-菲亞特公司的8×8“半人馬座”底盤上(見《坦克裝甲車輛》2004年12期),而“模塊化裝甲車”與“半人馬座”的底盤最大承載重量及火炮後坐承受力相當,且裝105毫米炮比裝120毫米炮的炮塔要輕700千克,故105毫米機動火炮型“模塊化裝甲車”的面世指日可待。(劉煥松)
新型“皮蘭哈”V輪式裝甲車效果圖[資料圖片] 據英國《簡氏防務》網站2008年6月18日報道 在本屆舉行的2008年法國巴黎薩托利防務展上,通用動力英國公司對外展示了其最新研制的新型“皮蘭哈”V輪式裝甲車原型樣車。目前,該車已經暫時被英國國防部選為其未來快速奏效係統(Future Rapid Effect System,FRES)通用車(UV)。據悉,該車能贏得英國FRES通用車首選設計的主要原因在于圓滿完成了降低風險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一種有成本效益的可靠方案,能夠滿足英國FRES預定發展時間表完成生產任務,確保FRES通用車族于2012年開始服役。 據報道,瑞士莫瓦格公司和通用動力英國公司在研制新型“皮蘭哈”V輪式裝甲車方面投入了目前已經大量的前期資金,預計將于2009年初完成全部的裝配工作。目前,關于該車的一些具體技術原理已經成功通過了測試實驗。 “皮蘭哈”V輪式裝甲車是在“皮蘭哈”Ⅳ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在有效載荷、內部空間和防護性能等方面都有顯著增加。目前,該車也十分適合歐洲其他國家對8×8輪式裝甲車的需求。如:西班牙和英國,其中西班牙為及時取代目前正在服役的6×6型BMR-600裝甲人員輸送車及其變型車,急需引進一批新型8×8輪式裝甲車。 “皮蘭哈”V輪式裝甲車戰鬥全重28噸,可以搭載有效載荷12噸。動力和傳動裝置配用了優越性能較高的MTU柴油發動機和新型ZF動力傳動裝置,可以通過第1、2和3軸實現轉向,配有標準型可調整高度的半主動懸挂係統。此外,其他標準配置還包括燃料效率優化驅動係統,防鎖死剎車係統,NBC超壓係統,乘員艙滅火抑爆係統,空調係統,100千瓦外部動力啟動電機裝置和模塊化電子體係結
阿楨
2022-12-07 07:35:25
剛定10天 巴西50億軍購專案即被叫停 2022-12-06 觀察者網
阿楨
2022-12-02 06:49:32
120釐米巨砲太有說服力 巴西宣布「半人馬 II」勝出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三菱出局?日本下一代裝甲車選定芬蘭AMV
日本防衛省2022-12-09公報,下一代輪式裝甲輸送車的型號已經選定芬蘭的AMV裝甲車。
防衛省2019年初步入圍候補的有三菱重工16式發展而來的“機動裝甲車”(MAV)、芬蘭派特裡亞AMV及加拿大陸地系統公司的LAV6.0三款。儘管在整個“未來輪式戰鬥車輛”規劃當中,輪式裝甲輸送車只是一部分,其餘還有小口徑機炮戰斗車(步兵戰車)、指揮車、防空車等多個型號,但面對同樣車族化程度很高的AMV,三菱在剩餘型號上的命運就更加難以預測。
回應
倭子現在連個像樣的裝甲車都搞不出來了?
當年90,金剛,親潮等吹的天花亂墜,說一旦放開武器出口,日制將席捲世界等等甚囂塵上,現在看全是胡扯,就沒一個能打的。
剛定10天 巴西50億軍購專案即被叫停 2022-12-06 觀察者網
巴西聯邦第一法院暫停50億雷亞爾(約9億歐元/66億人民幣)購買98輛義大利半人馬2型輪式突擊炮,表示在這和平年代購買戰爭兵器並不是急需的,11月巴西凍結57億預算,其中教育和衛生削幅最大。
回應
這玩意重達30噸一輛1000萬歐元,中國VN-1(08式裝甲車出口版) 重20噸一輛170萬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