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9 06:20:05阿楨

《都市傳奇》


想不到寫《捷運公共藝術》的楊子葆會譯《都市傳奇》(麥田,2003)?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393037/20071217065629

由《都市傳奇》作者的以下簡介,留學法國並專改城市交通的楊子葆,會譯此書也很自然:

維若妮卡.坎皮儂.文森(Veronique Campion-Vincent)一九三五年生於法國,巴黎第四大學(Universite Paris IV La Sorbonne)社會學博士,曾任法國科學研究中心(CNRS)人類學研究室(MSH)研究員,在國際民俗傳說研究領域十分活躍,現已退休。著作有《我們鄉村裡的猛獸》(Des fauves dans nos campagnes, 1992, 2000)、《人體器官竊案傳奇》(La legende des vols d’organes, 1997)等,並與荷納新近合著《可靠消息來源,新都市傳奇》(De source sur. Nouvelles legendes urbaines, 2002)。
尚布魯諾.荷納(Jean-Bruno Renard)一九四七年生於法國,巴黎第十大學(Universite Paris X Nanterre)社會學博士,現任法國蒙柏里耶第三大學(Universite Paul Valery Montpelier III)社會學系系主任。著作有《外星人,新的宗教信仰?》(Les Extraterrestres. Une nouvelle croyance religieuse? 1991)、《謠言與都市傳奇》(Rumeurs et legendes urbaines, 1999)等,並與坎皮儂.文森新近合著《可靠消息來源,新都市傳奇》(De source sur. Nouvelles legendes urbaines, 2002)。
這本書聚焦在「我們的生活」,討論關於我們例行作息日常生活裡的謠言傳奇,是一種對於「市民」再近不過的貼身觀察與分析,是對於身邊、甚至發生在自身上「尋常瑣事」的詮釋、再詮釋與破譯。它是一種變動不居「我們的文化史」之呈現,也就是對所謂「小歷史」的研究,這種研究努力相對於「大歷史」(「他們的」歷史)的沉重與遙遠,感覺上更有直指人心、破除迷障的效用。
整本書裡處處洋溢對於謠言功能的正面態度。兩位作者認為,被他們稱為「都市傳奇」的當代謠言,「揭開我們週遭世界的面紗,解除我們的焦慮,赦免我們的罪惡感,在這個艱難的時代裡提供方向指引,最後藉由提供一個道德控制的形象而扮演一個正面的角色。經由傳奇的設計與創作,一個社會在幻想的故事裡照亮澄清了它的許多恐懼與慾望。」謠言並不可怕,對於謠言的深信不疑或敬而遠之兩極態度所造成的恐懼與猜忌才可怕,深入地、健康地、不預設立場地認識與瞭解,不但可以紓解恐懼、化除猜忌,還可以幫助我們成長,推動我們進步。

啥「謠言並不可怕,對於謠言的深信不疑或敬而遠之兩極態度所造成的恐懼與猜忌才可怕,深入地、健康地、不預設立場地認識與瞭解,不但可以紓解恐懼、化除猜忌,還可以幫助我們成長,推動我們進步。」?

別理書商的宣傳(雖是引自<譯序>),<譯序>所言現代都市人的新恐懼乃「都會傳奇」「當代謠言」的溫床,才是重點。

這確實點出了作者隱而未發之論,讀《都市傳奇》有二大心得,一是作者在每一則傳奇結尾、類似伊索寓言、的集體潛意識之分析,二是<譯序>所言的對比「台灣經驗」之比較「中國經驗」(比如p.76「消失的搭便車女鬼」主題之於聊齋,p113,猴酒、p.125人肉包子、p.132食人族、p.319餐食含鼠蟑、p.317密碼與符咒)。

還有《都市傳奇》罕言的「電子謠言」吧!

網路謠言>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何映潔

  網路謠言雖然是資訊時代的新興名詞,但謠言的存在卻由來已久,甚至可說謠言是最古老的大眾傳播。卡普費雷的研究指出,謠言是一種與現實的人事物有關的訊息,而且竭力讓人信服。網路謠言亦是如此。但網路謠言的內容與傳統謠言最大不同在於訊息完整性,傳統謠言的訊息經常是模糊不清的,但網路謠言比起傳統謠言,經常有較完整的訊息說明。這是因為網路謠言透過文字傳遞,能呈現較複雜的訊息。雖然網路謠言能呈現複雜的訊息,但傳遞過程中,網路謠言的內容並非一成不變,會根據個人的興趣與自身需要而有所增刪。以電子郵件寄送的網路謠言為例,即使是相同的主題,內容卻有數種版本,信件標題也不同。根據鮑迪亞和羅斯諾對網路謠言的研究發現,人們在傳遞謠言的時候,會加入各種不同的陳述,表達自己的立場。
若從網路謠言的傳遞媒介來看,網路傳播匿名、即時、全球性的特徵有助謠言傳播,甚至可說網路謠言的傳播是一種數位式的口耳相傳。網路與傳統的傳播媒介最大不同在於快速與互動的特性,創造了一個資訊的全球性、即時、從不結束的跨越地域的空間。網路傳播路徑廣,甚至會透過有心人的翻譯而在各國有不同語言的版本,而且謠言傳播永不結束,往往會在一段時間之後重複出現在人們的電子郵件信箱。人們願意相信網路謠言的原因與傳統謠言類似,同樣需要看似可靠的消息來源與看似真實的訊息。且與傳統謠言相同的是,網路謠言也經常是透過朋友而得知,在朋友的背書下,收件人容易不經思索而完全接受這些訊息。或是因為謠言內容涉及某些專業知識,因為對該領域不了解而失去判斷依據。雖然網路謠言較傳統謠言容易查證,但人們仍然會因為懶得查證等因素而隨手轉寄或不予澄清。
對於網路謠言的澄清與止息,其實正如傳統謠言一樣,即使相關團體提出有利的證據,謠言的傳播仍然不可能停止。因為謠言就是以它那似真的訊息不斷引起大眾注意,勾起人對現實的恐懼。
參考書目
卡普費雷(1992),《謠言》,台北:桂冠出版。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出版。
李欣穎等(2003),<網路謠言的跨國傳播現象初探>,《資訊社會研究》5:175-208。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3/43-04.htm

上一篇:《買票懺悔錄》

下一篇:《謠言》

阿楨 2023-02-10 09:08:53

央視網評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問題出在哪兒? 2023-02-09

近一段時間,一些專家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輕人沒工作可以先結婚生子”“專家建議年輕人不要為了錢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買房子”“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給00後增加工作強度”等。這些觀點,看似為年輕人好,實則惹年輕人厭。
“專家”作為一種身份,帶有“知識權威”屬性。專家之所以能讓年輕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論知識,還有共情心理和堅定的職業操守,他們的建議在客觀上起到了普及知識、彌合矛盾、引領輿論的作用。
但有的“專家”很不瞭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從未考慮過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健康壓力、就業焦慮和婚戀焦慮,每每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紙上談兵”“站著說話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態指點江山。
專家群體本身構成複雜,一些草根“偽專家”、“三無”研究機構的“專家”通過包裝,戴著五花八門的頭銜,湧向互聯網平臺,冒充權威之聲,甚至“跨界”對自己專業領域外的現象大肆評議,目的是為博知名度、最終實現“影響力變現”。還有個別專家,過度為商業利益代言。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不是讓專家閉口不言,而是希望專家“從年輕人的利益出發”,少一些嘩眾取寵,多一些人文關懷,在理性溝通的基礎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眾—專家”關係,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真知灼見。
  回應
媒體和資訊的亂象,很大程度是媒體和自媒體過度追逐流量、製造焦慮,製造對立,以謀求生存。
媒體和自媒體是沒有匹配的能力從專業上進行吹毛求疵的,只能通過斷章取義甚至是歪曲和誤導才能引起爭議。其他包裝出來的“專家”,說話好聽,通俗易懂,或者語出驚人,能夠激發受眾的各種共鳴和情緒,這恰恰是媒體和大V的最愛。於是,所謂的“專家建議”,很多要麼是媒體加工出來吸引眼球的,要麼是包裝出來的“專家”。久而久之,專家已經被汙名化。

阿楨 2023-02-05 08:10:24

塵埃落定的胡鑫宇案,給了我們怎樣的思考 2023-02-03

飽受關注的胡鑫宇案終於在今天迎來了結局,調查組本著專業負責和公開透明的原則召開了新聞發佈會:胡鑫宇系自縊死亡。由於學業壓力以及心理逐漸崩潰,最終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一個悲劇,令人歎惋動容。讓那些吃人血饅頭的所謂傳媒人失望了,調查過程中沒有發現他們杜撰的器官買賣、惡意兇殺等驚悚電影中的離奇情節。
胡鑫宇案為何引發社會空前關注?
在胡失蹤前,主流媒體大肆宣傳、鼓勵遺體捐贈,私下裡則流傳著各種聳人聽聞的流言。這時,正好遇上胡鑫宇在校失蹤,點燃了廣大學生家長的焦慮情緒,在輿論場激起了漩渦。
為何胡鑫宇案輿論遲遲不休?
2022年10月14日,胡鑫宇傍晚從校園失聯後,一度被網媒炒作得沸沸揚揚,傳得離奇古怪、駭人聽聞,並霸屏了全網。 “化糞池發現碎骨”“被化學老師用藥水化掉”“被人帶進醫院割去器官後拋屍河內”甚至是“外星人綁架”的說法。胡鑫宇遺體被找到後,本以為造謠之勢能有所緩和,沒想到,謠言依舊不絕於耳。
為什麼謠言難以遏制?
許多自媒體人為得流量、蹭熱度、換票子,逢熱點必發聲,他們打著為胡鑫宇發聲甚至是匡扶正義的旗號,毫不顧慮後果。只要賺錢,比真相更重要。
  相關新聞
胡鑫宇案重點不在失蹤| 在活摘器官-新唐人電視台(法輪功/大紀元)
  回應
我倒是想借這個事件,在觀察者網呼籲一下社會多關注“抑鬱症群體”。
抑鬱症在某些藥物或心理治療下,看上去治療好了,其實根本沒有用。
吃人血饅頭的還會繼續吃,造謠的還會繼續造謠,真相對他們來說不重要,也沒有多大影響。
自媒體和吃瓜群眾們的狂歡!如果不嚴加查處,以後會愈加張狂!

阿楨 2022-03-05 09:36:36

美撈起墜入南海的F35C 靠的是中國造潛水工作支持船 2022-03-04 環球網

美國第7艦隊3日發佈的消息顯示,1月24日在訓練中墜入南海的F-35C戰鬥機已經被成功打撈。公開報導顯示,此次美軍使用的海上深潛和打撈船隻由中國招商局重工建造。這並不是美軍在打撈墜機中首次使用中國建造的潛水工作支持船(DSCV)。

美歐制裁俄航太、軍工殺傷力有多大? 2022-03-04 環球時報

對西方制裁,俄停止向美供應RD-180火箭發動機,俄正實施進口替代,從中國進口。

英媒:去美元化 中俄都在增持黃金

英國Money Week網站2022-03-03文章:中國擁有的黃金幾乎肯定超過美國,過去幾十年,我們經常看到美國利用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而將其武器化的例子。對俄實施制裁以及將其從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逐出。
世界黃金儲備,美國以8134噸排名第1,德、義、法、俄和中分列2至6位。但中國的黃金儲備肯定遠高於官方資料。首先,過去10年中國黃金產量約占全球15%。2000年以來,約產6830噸,且保留在國內。中國還在非洲、南美和亞洲收購國外金礦資產。其次,中國還是最大進口國。2000年以來內地僅通過香港進口的黃金就超過6700噸,中國私人持有的珠寶黃金約為2500噸。
  相關新聞
俄「去美元化」 不怕經濟制裁
加速去美元化中俄75%貿易放棄美元結算
普京:俄將從制裁中獲益。
反制西媒造謠:心理/宣傳/認知/戰資訊戰,俄封鎖臉書、臉書、推特、CNN、BBC、彭博...。

新媒:美對俄“斷芯”,讓中國警醒應自給自足 2022-03-02 聯合早報

俄烏戰事爆發後,美對俄祭出一攬子經濟制裁,包括晶片,是對中企“晶片制裁”的翻版。俄七成的電腦和手機皆來自中國,制裁強化中俄關係,俄會求助於中芯等中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