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楨
日新型火箭首射失敗 太空戰略受阻 2023-03-08 聯合報
日本國產最新主力運載火箭H三一號機七日從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太空中心升空,因無法確認第二節火箭引擎點火,控制中心判斷火箭無法安全飛行,在發射約十五分鐘後傳送自毀指令,發射任務宣告失敗,殘骸研判落入菲律賓東方海域。日本學者表示,日本太空開發戰略將會推遲,影響極為重大。
H三是日本卅年來首款中型運載火箭,載運量為兩千至兩萬公斤,號稱發射衛星費用比競爭者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更便宜。如今首次升空失敗,日本政府表示「非常遺憾」,負責H三火箭組裝工作的三菱重工業股價因此下跌。
H三火箭一號機可謂一波三折,原訂二○二○年要發射,但因新引擎研發不順等因素,不斷延後,今年二月十七日準備發射之際,偵測到火箭第一節的裝置發生異常,臨時喊停,七日升空又出師不利。
日本火箭開發之路不斷遭遇各種失敗,不同原因都得費時採取相關對策,造成無法發射火箭的空窗期可能持續很長時間,這對希望擴大人造衛星發射業務的日本政府與產業界來說衝擊甚大。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原本計畫未來廿年每年要發射H三火箭六次。
東京理科大學教授米本浩一說,這次H三火箭一號機問題可能出現在第二節引擎本身,或是點火的電力系統。因為火箭本體自毀落海,能獲得資訊有限,推測查明原因要花的時間可能以年為單位。米本說,日本太空開發戰略本身將會推遲,「影響極為重大」。
H三作為日本國產最新主力火箭,被定位為日本今後太空開發的一張「王牌」。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永岡桂子對發射失敗深感遺憾,「我對無法回應國民及相關人士等各界期待感到抱歉,會以文部科學省立場盡速查明原因、制訂對策,為回應外界對H三火箭的期待,將跟相關機構合作全力且迅速地因應」。
日本上一起國產火箭發射失敗案例,是二○二二年的小型火箭「愛普瑟隆固態燃料火箭」六號機;如果以主力火箭H二A來看,上一例則是二○○三年的H二A火箭六號機。
回應
日本MRJ失敗,中國ARJ/C919成功。15年努力付之一炬!三菱宣佈放棄MRJ支線飛機,日本大飛機夢碎 2023-02-10 華爾街見聞
打造航太強國 陸2款重磅火箭首飛時間表曝光 2023/03/06 中時 其中直徑5米,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預計2027年前後完成首飛。直徑10米,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則爭取在2030年左右完成首飛。
阿楨
中國將在非洲建發射場意味著啥? 2023-01-14
中國香港航太科技集團與吉布地共和國政府,共同開發運營吉布地太空港。發射場除了配備7座衛星發射台和3座火箭試驗台外,還包括電站、水廠、航空港、道路、港口等一系列配套設施。
中國已經有4個火箭發射場,為啥還要在非洲建設發射場?
首先是它的位置好,吉布地位於非洲東北部,橫跨北緯11-13°,更靠近赤道,而中國最靠南的航太發射場是文昌,也不過是北緯19度。發射場越靠近赤道,火箭發射的大部分軌道載荷都更力,這是因為借助了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在赤道上線速度最高,越往極地線速度越小,所以越是靠近赤道,所需要的火箭燃料就越少。火箭在發射的過程中,其實載荷並不高,絕大多數火箭燃料都是為了發射火箭燃料,所以這下子就節約了不少的燃料,能讓發射變得更便宜。
其次,吉布地剛好在沿海,火箭和衛星可以通過海運的方式運到這裡發射。中國除了文昌,其餘的都在內陸。火箭生產在東部,陸運沿途需要經過多個隧道,限制了火箭直徑,不利於火箭的發射。
第三,吉布地不用擔心火箭上升殘骸落區的問題。想要借助地球自轉速度,火箭發射就需要自西向東發射,吉布地在非洲東北部,火箭發射之後大部分飛行軌跡都在海洋上空,避免了火箭殘骸砸到人的可能。
中國首個海外基地為何選吉布地?扼守全球最重要航道 2017-07-13 新浪軍事
2017-07-11,在廣東湛江軍港,解放軍駐吉布地保障基地官兵乘井岡山艦、東海島船前往吉布地基地,標誌著首個海外基地成立。
中國從2008年開始在索馬里海域護航,已經派出22批艦艇編隊,為6000多艘中外船隻護航。中國已成為安理會五常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貢獻的維和經費達到世界第二位。吉布地保障基地主要為解放軍在非洲和西亞方向參與護航、維和、人道主義救援等任務提供有效保障。
阿楨
天宮2022-11-01與夢天實驗艙交會對接,完成中國空間站組建
23噸的夢天實驗艙則主要用於研究基礎物理學和微重力,微重力即物體和人在極其微小的引力作用下看起來失重的狀態。艙內配置13個標準載荷機櫃,裡可以進行流體物理學、材料科學、燃燒科學和航空航太技術的實驗。
500噸全球第一!中國自主研發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將首次公開
第14屆中國航展將於2022年11月8日至13日在珠海舉行,航太科技集團的500噸全世界最大推力的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將首展,直徑3.5米,裝藥量150噸,2021年10月試車成功,採用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殼體、高裝填整體澆注成型燃燒室、超大尺寸噴管等技術。基於此一研發成果,已經開展直徑3.5米級分段發動機的研究,發動機分5段,最大推力將達到1000噸級以上,可應用於大型、重型運載火箭固體助推器,滿足中國太空裝備、載人登月、深空探索等的需求。
相關新聞
中國2021年航太發射55次 超越美俄居世界第一
回應
獵鷹重型火箭,推力是2000噸,500噸跟它比什麽?
獵鷹9的2280噸推力是基於三個獵鷹9號助推器捆綁起來,使用上面的27台梅林1D發動機的前提下實現的,這台500噸是單發推力。
至今最大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3408噸推力用了11台發動機
阿楨
美國新一代登月火箭發射推遲
2022-08-29,美國登月火箭指揮中心稱,新一代“太空發射系統”(SLS)火箭的一個引擎排氣出現問題,在發射前無法進行修復。團隊將在未來數日決定發射時間,下一個發射視窗期最早為9月2日。
回應
為什麼美國SLS火箭發射突然中止?推遲多年,採用十幾年前古董技術無創新,研發測試階段問題不斷,能夠順利升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NCw6pxBzp0
相關新聞資料
美國2022年第34次火箭發射失敗
2022-06-13,美國火箭發射再次遭受挫折,Astra公司發射的LV0010火箭(Rocket 3.3版)發射失敗,將NASA(美國宇航局)的兩顆衛星弄丟。這是美國今年的第34次火箭發射,也是第二次火箭發射失敗。
本次Astra發射的是NASA低成本衛星TROPICS任務,合同總價格是795萬美元。看來低價雖然誘人,不過,一分錢一分貨。NASA想用低成本火箭發射高風險、高收益的航太設備,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恐怕比較殘酷。
阿楨
俄媒:SpaceX一枚火箭殘骸將撞上月球預計在今年3月發生
俄羅斯衛星網2022-01-26稱,根據線上太空垃圾追蹤軟體的資料,美國SpaceX一枚重達4噸的火箭殘骸的太空運動軌跡顯示,它即將與月球相撞。“這很可能是第一起太空垃圾撞擊月球的意外案例”。這枚失控火箭殘骸屬於SpaceX公司2015年2月發射的“獵鷹9”火箭。當時它負責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深空氣候觀測衛星送到距離地球超過100萬公里的地方。此後它一直在軌道上混亂地漂浮。近年來SpaceX公司發射的衛星和火箭殘骸多次對其他國家航天器構成威脅,外界擔憂該公司在航太領域的野蠻行為可能導致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數量猛增。
美惡炒中國衛星變身“太空拖船”專家:賊喊捉賊
美國“突發防務”網站2022-01-26稱,一顆中國衛星正在發揮“太空拖船”的作用,將另一顆失效的中國衛星送入“墓地軌道”,美媒炒作“中國衛星擁有軍事用途”。
1月22日中國SJ-21衛星圍繞並接近一顆失效的北斗二號導航衛星執行“近距離操作”後,將失效衛星拖離地球同步軌道,SJ-21已經和失效的北斗衛星分離,回到近地軌道。後者被留在“超級墓地漂移軌道”中,距離地面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以上約300公里的太空,可以為後續新發射的衛星騰出空間。
中國軍事專家表示,如何處理太空垃圾和報廢衛星,應該是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但美國媒體卻把這個話題向太空軍事化的方向炒作。美媒鼓吹各國在地球同步軌道上要“增加透明度”、降低太空意外的風險,然而種種事實證明,在太空大搞異常接近他國衛星的正是美國,甚至還大玩“賊喊捉賊”的把戲。
“突發防務”網站在去年11月的報導裡提到,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一顆美國衛星曾試圖接近中國當時最先進的“實踐20號”衛星,但中國衛星卻及時發現並快速擺脫。
顯然,美國在乎的不是太空危險,而是企圖通過監視他國衛星,確保美國在太空的絕對優勢。
相關新聞
國家航天局:近五年共發射207次,長征火箭發射成功率96.7%
未來五年,將建成中國空間站、實施探月四期等新的重大工程
阿楨
中國大陸測試推力超過500噸的固態火箭引擎 2021/10/20 中時
防衛世界(DefenseWorld)引述《環球時報》報導,中國航天科技公司(CASC)剛剛完成大推力固體火箭引擎的測試,這台引擎直徑達到3.5公尺,裝藥量150噸,而推升力過500噸。
CASA表示「此試驗標誌著我們在固態運載火箭技術領域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將來發展重型運載火箭技術奠定了基礎。為將來的載人登月以及深太空計畫,都是重要的。」
太空火箭分為液態燃料與固態燃料,液態燃料的操縱性較好,可以透過各種閥門來控制,但是設計複雜,成本極高,而且液體燃料容易揮發,必須在發射前裝填,否則很容易漏光;而固態燃料是將燃料與氧化劑都混合成膏狀,燃燒以後就只能一直燒完,不能中途結束,但是推力極大,構造簡單。
早期的太空火箭與彈道飛彈都採用液態火箭,之後固態火箭的安全性逐步提升,而且保存時間更久,因此先是彈道飛彈採用固體燃料,之後許多的太空火箭也應用上固體燃料系統。
研究人員認為,新的 500 噸推力火箭引擎,可使以後的大型重型運載火箭變得更廉價與更快的量產速度。
CASA計畫,在單台500噸推力引擎的基礎上,繼續研製直徑3.5公尺的更大型引擎,總推力將超過1000噸。
阿楨
中國推力500噸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2021-10-19試車成功
該型發動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四研究院研制,直徑3.5米,裝藥量150噸,推力達500噸,採用高壓強總體設計、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殼體、高裝填整體燒注成型燃燒室、超大尺寸噴管等多項先進技術,發動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全球最強俄RD-171MV火箭發動機將推出,世界各國的差距將再次拉大 2019-12-10
目前世界主流發動機的推力排名主要有:第一名俄RD-170單臺地面推力達到790噸,第二美土星-5號所用的F1發動機達690噸,第三美德爾塔4型重型火箭的RS-68達299噸。中國長征-5號配置的YF-100才120噸。不過,中國正研單臺推力達500噸的液氧煤油機及單臺推力達200噸的氫氧機。
相關新聞
俄2021-09-15叫停“葉尼塞”超重型登月火箭技術設計(約需1.7萬億盧布) RD-171MV發動機。RD-171MV重10.3噸,推力超過800噸,功率達到24.6萬馬力。
阿楨
陸天問一號探測器 今晨成功降落火星 2021/05/15 旺報
新華社今報導,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於15日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著陸,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跡,邁出了中國星際探測徵程的重要一步。後續,祝融號火星車將依次開展對著陸點全域成像、自檢駛離著陸平臺並開展巡視探測。
天問一號探測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精確入軌後已按預定飛行程式在軌飛行了約295天。5月15日淩晨1時許,「天問一號」在火星停泊軌道上進入著陸窗口,探測器實施降軌,4時許,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歷經約3小時飛行後,進入火星大氣,經過約9分鐘的減速、懸停避障和緩衝,成功軟著陸於預選著陸區。兩器分離約30分鐘後,環繞器進行升軌,返回停泊軌道,為著陸巡視器提供中繼通信。
據報導,整個九分鍾降落過程分為進入-下降-著陸三步,簡稱為EDL(Entry、Descent、Landing)。天問一號在進入火星大氣層以後首先借助火星大氣,進行氣動減速,這個過程要克服高溫和姿態偏差。
氣動減速完成後,天問一號的下降速度也減掉了90%左右。緊接著,打開降落傘進行傘系減速,當速度降至100公尺/秒時,通過反推發動機進行減速,由大氣減速階段進入動力減速階段。
在距離火星表面100公尺時,進入懸停階段,完成精避障和緩速下降後,著陸巡視器在緩衝機構的保護下,抵達火星表面。
整個過程天問一號在9分鐘內將約2萬公里/小時的速度降至到0公尺/小時。
回應
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個成功登陸火星地表的國家(第一是美國!另外前蘇聯及俄羅維斯以及歐洲歐空局也至少4次以上嘗試登陸火星(軟著陸才算)都失敗了),但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就繞、落、巡一步到位的國家且第一次任務就成功的國家!美國登陸火星之前已經事先發射3次以上的火星環繞衛星探勘,之後才成功登陸火星地表!這説明中國科技已極為先進!
相關新聞資料
天問一號成功登火:被嘲笑十年後,中國用一顆探測器打破美國紀錄
https://youtu.be/sx7hrTgRTnM
阿楨
外媒集體雙標:美國火箭殘骸流星劃過,中國的就失控砸頭2021-05-07觀察者網
距中國長征五號B火箭殘骸返地越來越近,西媒這次,為抹黑,還發明了 “失控殘骸”的偽概念。然而,3月馬斯克的SpaceX公司獵鷹9火箭殘骸掉落在美國一農場時,外媒卻用點亮夜空這種浪漫詞彙,將其包裝成一樁神秘奇聞。
中方專家表示,不管是哪國的火箭殘骸都不存在“可控”的概念。火箭本身結構是“皮薄餡多”,內部燃料在發射過程中消耗後,以鋁合金為主的殼體很容易在大氣層中焚毀。因此與空間站或大型衛星相比,火箭殘骸對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同時它的飛行軌跡也並非 “不受控”,而是經過精密計算,儘量避免落入人口稠密區,減小火箭殘骸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所採用的方式包括放空燃料罐等壓力容器鈍化殘骸,採取措施進行減速,提前無控再入大氣,減少在軌停留時間,或者變軌到墓地軌道,或者改變軌道,避免和使用中的航天器碰撞,然後等待無控再入。
回應
民主自由人權雙標,連航太火箭殘骸也雙標!
所以了。雙標就是西方的本能。
4次自爆!2021-05-05,SpaceX公司星艦原型機SN15首次成功在得州博卡奇卡發射場完成了10公里高度飛行測試。SN15高50米,直徑9米,由尾部三台猛禽發動機提供超過100萬磅的推力。未來完整版的星艦將裝配6台猛禽,由一枚安裝有28台猛禽發動機的超重火箭托舉著星艦前往太空,一次可以運送上百位乘客前往月球甚至更遠的火星。星艦(Starship)與超重火箭(SuperHeavy)共同組成未來SpaceX進行太陽系內載人星際航行的交通工具。
回應
從視頻看,就中心一組噴嘴靠不停擺動修正姿態來實施著陸。考慮到火箭的身高與重心的關係,有點經驗的人都會對此著陸方式產生擔憂。這個不連續成功個幾十次沒人敢乘
美國資本巨頭在研究星際飛船,中國資本巨頭在社區賣菜
美國就是把某些任務從nasa轉移spacex,一個公司再有實力沒有國家技術和撥款支持也玩不了
美軍服役50年老洲際導彈 抽檢發射失敗
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2021-05-05證實,一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在試射前被臨時中止,“民兵3服役超過50年,進入壽命末期,亟待延壽和更換。為了替換民兵3,去年9月美國諾格獲133億美元大單,贏得了下一代“陸基戰略威懾”洲際彈道導彈(GBSD)的合同。美國國會目前就研製新導彈還是延壽民兵3進行新一輪爭吵。
阿楨
天和號核心艙2021-04-29發射成功 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全面展開
空間站建造兩個階段各規劃6次飛行任務
2021年9月和10月,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飛行任務,神舟十三號將有3名太空人駐留6個月。2022年底成建造,壽命不小於十年,通過更換還可以延長。
https://mil.news.sina.com.cn/2021-04-29/doc-ikmyaawc2500984.shtml
中國空間站和比國際空間站 --知乎
國際空間站建造費用爆增,20年來總費用超過了20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的運營費用已經極高,例如國際空間站常年保持6人在軌生存,半年左右進行輪換。目前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是唯一運載工具,一張船票就需要8100萬美元!每年單美國就需要花費15億美,足夠中國完成嫦娥探月工程。
因而,選擇建立一個第三代空間站已經足夠完成絕大部分任務目標。長期保持3人在軌運行,用現有的長5(重型建設工作)、長7(天舟貨運飛船)和長2F(神舟載人飛船)火箭即可支撐,性價比顯然要高很多。
實際上,天宮空間站方案也很靈活。在運行中,天宮空間站將同一個光學艙段共軌飛行,在很多指標上都接近甚至超過哈伯太空望遠鏡,視場角是哈勃的300多倍。這種方案減少了對望遠鏡的干擾,同時如果望遠鏡出類似哈勃曾經的品質問題時,也方便維護升級。同時,核心艙還保有備用對介面等,如有需要可以將天宮空間站進一步升級成更大版本。
這些設計理念是非常先進實用的。我國航太依然處在追趕階段,有太多地方需要花錢,即便再怎麼多快好省也要避免航太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天宮空間站保持一個超高性價比建設和運營方案,對於我國是最優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utpHu3mXU
阿楨
美媒:拜登新導彈專案耗資千億 升級民兵3只需花1/10 2021-04-21 新浪科技
美媒《福布斯》2021-04-09報導,拜登政府公佈了五角大樓2022年預算7150億美元,比2021年7040億增加,這讓一些人對軍費沒有大幅削減感到失望。眾議員普拉米拉•賈亞帕爾是去年提出軍費削減10%的發起人之一,她表示,美國軍費的支出超過了排在我們後面的10個國家的總和。
為了讓去年支持其贏得總統大選的議員們滿意,拜登可能很快就會採取一些措施,或許會暫停目前最昂貴和最有爭議的核武器計畫——陸基戰略威懾系統(GBSD)。
陸基戰略威懾系統將完全取代目前所有400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GBSD將花1000億,可以服役到2075年。GBSD已經計畫了十多年;然而目前該專案仍然處於初始階段。
五角大樓聲稱,購買全新的GBSD比簡單延長目前的民兵3壽命要便宜。然而,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報告稱,採購任何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成本可能是對民兵3進行現代化的兩至三倍。
2012年,美國空軍曾表示,將整個“民兵3”部隊進行現代化升級改裝只需要70億美元。
考慮到目前對美國安全的最大隱患是來自公共衛生危機、氣候變化和極端懸殊的貧富差距等非軍事領域,喬•拜登應該認真考慮,全新的洲際彈道導彈是否保障美國人安全的最佳工具,甚至是有用的工具。
相關新聞
國際太空站壽命延長至2024年
不和美國玩 俄羅斯將於2025年退出國際太空站
中俄聯手挑戰美太空霸權 將共建太空站月球科研站
阿楨
極其罕見:NASA這次冒著違法的風險也要跟中國交換資料
2021年1月至3月,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交換火星探測器軌道星歷數據舉行多次會談及交流,以確保火星探測器的飛行安全。這個新聞讓很多人大惑不解,美國不是立法禁止了和中國的航太交流與合作嗎?NASA這樣做不是犯法了嗎?
對此,NASA特地解釋說,這次交流已經向國會提交申請,並且獲得了特批。這也是著名的“沃爾夫條款”生效10年來,雙方第一次正式的雙邊交流。
在航太對華合作的問題上,美國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不同利益集團有著不同的訴求。以NASA為代表的科學界對於來自中國的科學資料、研究成果有重大需求,以反華為賣點的右翼勢力卻希望通過技術封鎖來阻止中國航太的進步。1340條款生效十年來,中國航太發展越來越快,證明封鎖派的判斷和政策是完全失敗的。在這種背景下,合作派的話語權顯然有所提升。
然而隨著中國航太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取得了很多NASA沒有的資料和成果。比如月背降落、月球中繼衛星、月壤採樣返回,等等。特別是“嫦娥五號”的月壤採樣返回,雖然美國手中有大量阿波羅時代取回的月球樣品,但採樣地點與嫦娥五號並不相同,這意味著樣品也不相同。所以,對華交流與合作,已經越來越成為NASA的剛需了。
美國國會雖然高度反華,但並不缺少對基本事實的認識和判斷能力。
同時,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採取樂觀情緒。如果會談結束之後,美方發現自己不需要擔心火星探測器碰撞問題後,立刻中斷交流、恢復封鎖,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所以,全力以赴推進中國自己的航太事業發展和重大型號研製發射,是唯一正確的方式。美國人肯合作或者不肯合作,都不可能動搖中國航太事業的大局。
相關新聞
中俄將合建月球科研站,俄專家:回應美國登月計劃,開啟太空競爭新時代
阿楨
長征八號首飛告捷,火箭回收時代何時來?
2020-12-22,長征八號在海南文昌,一箭五星,首飛告捷。這是一款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也在可重複使用技術、智慧火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首飛前夕,專訪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
目前我國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丁和3噸運載能力的長征四號系列,太陽同步軌道4.5噸以上還是一個空檔;長征五號等大火箭倒是可以打(衛星),但性價比低。國家現在對互聯網衛星,低軌移動、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需求非常旺盛,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太陽同步將占到50%到60%。長征八號的大整流罩,幾百公斤的衛星一次打多個,便於多星組網。
長征八號已經開展了可重複和智慧化相關技術的驗證,比如火箭返回“收油門”的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
長征八號突破基於模組組合的快速集成設計,是我國首個研製中未開展全箭模態試驗的中大型火箭,大幅縮短研製週期,降低了研製費用。未來目標是7到10天、40個人左右就能完成一次火箭發射任務,簡化方案,提高效率。
從需求預計看,長征八一年應該不少於20次發射。
新一代長征八號完美亮相 但為何有人更傾向老火箭 2020-12-24 觀察者網
除非“老長征”實在打不動,否則大家都會自然傾向于“老長征”。
只要能滿足航天器的具體需求,把航天器可靠且便宜的打上去,用戶不在乎選用技術多先進的火箭,不在乎火箭是用氫氧發動機還是偏二甲肼加四氧化二氮。
衍生自R-7導彈的蘇聯運載火箭系列60多年了,固然有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航太投入下降、後勁不足的原因,但如沒全系列近2000次發射保底,R-7恐怕早自然淘汰掉。
阿楨
目前的載人航太主要能源有3類:太陽能、化學能(燃料電池等)以及核能。
核反應爐電源的功率大、能量密度高,相比其他電源具有較高的功率品質比,可在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不易獲得的環境下工作。例如,火星上週期性的沙塵暴可能會持續數月、而月球上永久陰影的隕石坑內沒有陽光,。此外,月球南極有永久光照區,可以利用太陽能,但如在低緯度將面臨長達14天的月夜,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建立核反應爐來提供能源。
相關新聞
川普政府計劃聯合他國制定規範月球採礦的太空法律框架,俄指美違反了冷戰時期簽訂的外太空條約,俄宣布與中合建月球基地跟美NASA打對台
嫦娥5號2020-11-24成功發射:開啟大國未來新能源氦三爭奪戰
嫦娥五號探測器2020-12-02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
俄放話要撤出國際空間站單幹?最後或與中國合作
2020-11-27,俄羅斯表示,要重新考慮2024年之後是不是還繼續參加國際空間站。
自從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導致和西方惡化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傳出俄要退出的消息。
那麼,俄羅斯到底撤還是不撤?
今天的國際空間站,就是在俄“和平”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是搞航太不僅僅需要技術,也需要錢。建造和使用國際空間站的經費,幾乎都是美歐日支付的,俄自己搞一個空間站,經費完全不足以支撐。
既然如此,俄羅斯可以自己搞一個空間站,然後租給西方國家使用嗎?
從10月美甩開俄與七國簽署月球探索合作協定來看,西方似乎沒有興趣繼續和俄合作:俄技術已經老化陳舊,NASA為了維持國際空間站20年來不斷向俄付款,不如痛下決心自力更生。
中國對空間站運行的經驗還非常不足,不過中國自主空間站早已定型,為了俄而大規模修改設計方案,可能性是很小的。比較大的可能性,是中國向俄羅斯開放空間站,允許俄羅斯飛船的對接和宇航員的駐站。
阿楨
嫦娥5號到月球上只是挖把土?其實是為建基地做準備 2020-12-01
在2020-11-25文昌國際航太航空論壇上,中國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指出,中國正在規劃國際月球科研站。
會不會像是諸多科幻小說中所表現的那樣,有一大片閃閃發光的科幻建築組成,有著金屬質感的牆壁和透明的穹頂?
根據中國科學家的看法,不會長成這個樣子,相反它會有一個非常傳統的構造,像極了陝北高原上的窯洞群。
月球表面的陽光,比國際空間站所在的400公里地球軌道更加嚴酷,因為在地球在400公里以上還有至少1000公里的電離層,可以起到遮蔽陽光和阻擋宇宙射線的作用。
國際空間站運行20年,核心艙已經出現了老化的跡象、在月球會縮短到10年5年,甚至更短。
挖窯洞,就用月球本身的土壤和岩石製成建築的屋頂和牆壁,充分遮罩宇宙輻射和太陽輻射。只要技術成熟,就可以在月球地下很大範圍內建立一個地下城,容納比較多的人口,甚至可以建設月球農場,供人類長期生存。
要想挖月球窯洞,就要對月球上的土質和岩石有足夠的認識,才能相應研製工程機械和掘進方式。這就是嫦娥五號能發揮作用的地方了。另外,可以從地球上帶去一些粘合劑,與月球土壤混合之後變成混凝土,再用3D印表機改成房子。這與挖窯洞雖然有很大區別,但同樣需要對月壤的性質有充分認識。還需要有足夠多的月壤來做實驗,看看哪一種粘合劑更合適。
人類在外星建核電站靠譜嗎 2020-12-02 科技日報
據美國CNBC網站2020-11-15報導,NASA計畫在月球和火星建造核電站,這一核裂變電力系統的輸出功率為10千瓦,可連續不斷地工作至少10年。
低濃縮的核燃料將為小型核反應爐提供動力,此前阿波羅12號使用的阿波羅月面實驗套裝中的儀器就是由一部RTG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供電的。
阿楨
回望國際空間站二十年:耗費如此鉅資是否值得? 2020-10-27 新浪科技
…….
國際空間站的組裝始於1998年,在2011年完成。在這十三年時間裡,美國太空梭進行了30多次飛行,俄羅斯火箭進行了40次多飛行,才將所有元件和模組帶到空間站。多年來,數千名科學家合作進行3000多項實驗。建造最終費用超過1000億美元。每年維護和補給耗費40億美元。
英國倫敦大學行星科學家伊恩•克勞福德(Ian Crawford)教授認為,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國際空間站是高規格國際合作的一個極好範例,當時的世界迫切需要這樣的行動,將世界人民和不同國家聯繫在一起。學習如何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對我們做好重返月球的準備,以及未來把人送上火星等,都有很大幫助。”
然而,英國的皇家天文學家馬丁•裡斯爵士(Sir Martin Rees)表示,科學上的回報是微不足道的。
相關新聞
俄航太專家: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 或在2024年停用
美中太空戰!中國稱2年將進行11次發射建空間站 每組3人(國際空間站6人耗資鉅)任務周期3-6個月均已選定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項目 報當年「中國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被美國拒絕」仇? 中國:項目要符合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太空基本原則、科學意義要突出、要合理可行,要自行承擔研發經費。項目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來自17個的9個項目入選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美國的項目沒達到科學價值和技術要求的標準。
阿楨
一箭九星!長征11火箭成功在黃海完成海上發射
2020-09-15,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由長光衛星公司研製,其中包括“嗶哩嗶哩視頻衛星”、“‘央視頻號’衛星”在內的3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和6顆推掃成像模式衛星,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可見光推掃影像和視頻影像,將為我國國土資源普查、城市規劃、災害監測等提供遙感服務。
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46次發射。
相關新聞
台媒炒作:大陸在海上發射長征11火箭 從臺灣上空飛過
陸射衛星綠媒扯備戰 炒作太超過
回應
臺灣上空就是中國領空。別說發射火箭經過,就是戰鬥機天天巡航臺灣島,也是正常得飛過又怎麼樣?這群井底之蛙真的欠扁。
臺灣當局的反應讓大家沒看到和統的希望,這種表現只能讓武統來的更快。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09-15/doc-iivhuipp4502283.shtml
阿楨
天問奔火星 陸飆出最高速度 2020/07/24 旺報
大陸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於2020/07/23在海南文昌航太發射場成功發射,飛行約2167秒後,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於2021年2月左右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展開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長征五號採用「兩級半」構型,火箭芯級直徑5公尺,捆綁四個直徑3.35公尺的助推器,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可達14噸,是目前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此次發射飛出了中國運載火箭每秒11.2公里的最快速度。當航天器的速度達到每秒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時,就可以完全擺脫地球引力,往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或者小行星,也被稱為「逃逸速度」。因此長征五號的火箭一級段殘骸都落入了海南附近的公海,而末級段則由於速度太快,將留在太陽系中飛行,成為環繞太陽的一顆人造小行星。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也帶動大陸軍工火箭概念股全面走揚,個股迎來4至10%的漲幅。
此外,當前國際正迎來火星任務發射密集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已於20日發射「希望號」探測器;美國的「毅力號」也將於近期發射。這是因為地球和火星大約每兩年多才能「相遇」,今年7、8月是兩顆星球距離最近的時候,此時發射能有效節省飛行所需的燃料。
阿楨
對付印度S-400 陸出手教戰巴基斯坦 2019/09/10 中時
中巴雄鷹-8聯合空中訓練6日剛結束,據央視報導,解放軍在這次訓練中,出動了殲-20以外最強的戰機,如殲-16、蘇-30MKK、殲轟-7A、殲-10A,殲-10C與殲-11B等。此外,解放軍還出動了S-300,甚至S-400系統。
鳳凰網的軍事評論指出,從巴基斯坦的角度來看,這次與中方聯訓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兩款裝備與一種戰術,透過多重彎道超車,不僅能在許多關鍵領域超越印度,起碼還能讓印度花55億美元冤枉錢。
第一款裝備:殲轟-7A電子戰機
就在不久前的中國空軍紅藍對抗中,殲轟-7A身為電子戰機,不僅有效壓制了S-300PUM2飛彈系統,,第4代戰機相當有效的電子壓制力。
從今年2月的印巴空戰來看,雖然巴空軍的訓練水準比印度空軍高,但在數量與整體實力上,和印度仍有明顯差距。因此巴基斯坦空軍需要「力量倍增器」,而它就是殲轟-7A電子戰機。
這次巴基斯坦派出幻影3/5、「梟龍」戰機,以及ZDK-03型預警機。而這些其實就是巴在對印作戰時所能派出的最強空中陣容。
第二款裝備:S-300或S-400系統。
印度已確定,將斥資55億美元,向俄羅斯採購5個團(10個營)的S-400系統。它不僅能打擊從近程到遠端,從低空到高空的全部目標,系統中強大的96L6E相控陣雷達還能對相當廣大的範圍進行全面偵察,而且抗干擾能力相當強大。中方不僅有相當豐富的S-300/400系統使用經驗,同時在對抗中,也累積了同樣豐富的經驗。巴在印度列裝S-400系統前,就掌握了反制手段,讓印度等於白買了S-400。
「梟龍」主打的原本是空優作戰,但新增的雙座型將偏向攻擊使命,電子戰型號可能會成為重點。目前中方已分別在殲-15D與殲轟-7A上展示了翼尖電子對抗吊艙,還有翼下掛載的電子壓制吊艙,而這兩種吊艙都能應用在「梟龍」電子戰機上。分析認為,「梟龍」3的相控陣雷達甚至能讓它領先殲轟-7A。
阿楨
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2020-05-08成功著陸,在軌飛行2天19小時,完成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
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異常 但中國載人航太趕超美有一個法寶 2020-05-08 觀察者網
神舟飛船的三艙構型,與蘇俄的聯盟號相似。聯盟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用的載人飛船,但上世界六十年代的設計不可避免的存在諸多局限,設計新一代飛船就成了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新一代多用途飛船返回艙縮比模型”成功返回,採用兩艙構型,由軌道艙和服務艙構成。
與神舟類似的近地軌道的載人飛船,返回時不會超過第一宇宙速度。而新一代需要具備以更大的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氣層的能力,度意味著更強烈的燒蝕。新一代將採用PICA等低燒蝕度輕質新型放熱材料,在大幅降低重量的同時增強飛船的放熱能力。神舟在返回大氣層時,會遭遇一段時間的“黑障”通信中斷。飛船周圍的空氣因高溫而電離,電離後的氣體對無線電信號產生了遮罩作用。新一代將具備突破黑障的能力,始終與地面保持聯繫。
本次新飛船總重為20噸,減少服務艙燃料後,還可14噸。20噸用於執行載人登月,而14噸用於在更遠的載人登陸火星、小行星,因為飛船在近地軌道與推進器、著陸器、居住艙等其他艙段構成組合體,飛船本身反倒不用攜帶太多燃料。
新飛船可重用次數達10次以上,可將單次飛行成本降至最低。
這次發射的新一代飛船是一艘試驗船,經過後續改進並證明具備極高的可靠性後,才能執行真正的載人任務。神舟剛剛投入時,同樣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遺憾的是,本次另一個載荷“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中出現異常。這種裝置在進入大氣層時,可以通過類似“吹氣球”的充氣展開方式,增加自身與大氣接觸的面積實現減速。未來,它有希望替代減速傘等拖曳式的減速系統,這項技術目前美俄日等國都在進行研究,但尚未成功,尚在測試階段難免,但實測資料將為進一步研發提供參考。
阿楨
長征5B剛發射成功 美國就搞了個十分惡劣的太空計畫 2020-05-07 新浪軍事
長征-5B剛剛成功完成首飛,美國就搞出了一個在月球開發方面十分惡劣的“圈地計畫”。
美國不但在加快自己的載人太空飛行計畫,同時還想在把人送到太空之前先下手為強。
華盛頓正在醞釀的這項協議,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阿密提斯(Artemis)月球新開發計畫命名,稱為阿密提斯協議,在未來12年中再度把人和國際空間站送上月球。合作對象不包括中俄,在簽署國建立的開發基地四周設置“安全區”,防範敵對國家或公司在附近操作,對基地形成破壞或干擾。說白了,這份協定的目的是先下手為強,設定一個所謂的“法律框架”,但國際社會中不存在這樣的法律,美國是1967年外太空條約的締約國,天體和月球“不能以主權聲索、使用、佔領等任何其它方式被國家所佔用”。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5-07/doc-iircuyvi1759139.shtml
相關新聞
NASA計畫2023年發射月球空間站 2020-05-07 新浪科技
阿楨
長五B首飛成功創紀錄 中國載人空間站建設拉開序幕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在文昌成功首飛,把近22噸重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這是中國乃至亞洲火箭首次發射超過“兩萬公斤”的航天器,進一步奠定了長征五號系列火箭運載能力在世界現役火箭第一梯隊中的地位。
長征5B和長征5同屬一系列,但長征5B主攻近地載人空間站,長征5主打高軌衛星和探測器。
長征5B高近54米,近850噸重。與長五直徑都是5米,矮了3米,輕了20噸。這主要是因為長五B少了一個芯二級和一個級間段,只有一個芯級。
長五B有4個直徑3.35米的助推器(又稱為“半級”),因此,長五B火箭是我國首型“一級半”火箭。不過,長五B整流罩比長五火箭更大,高度超過20米,連10多米長、4米多粗的空間站核心艙都能裝進去。
目前採用較多的是多級火箭,特點是,火箭點火後,最下面一級的燃料開始燃燒,燃料燃燒完後,發動機關機,發動機和儲存燃料的箱體就會從箭體上分離,物體越小,所獲得的加速度就越大。但是,火箭級數也不是越多越好,級數多了,控制起來就會更複雜。長五B“一級半”得益於採用氫氧推進劑的芯一級和採用液氧煤油推進劑的助推器的合理搭配。
中國空間站工程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建造和運營3個階段實施,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安排了長征五號B首飛、天和一號試驗核心艙、神舟飛船、天舟飛船等6次飛行任務;建造階段安排了問天艙(實驗艙)、夢天艙(實驗艙)、神舟飛船、天舟飛船等6次飛行任務。將在2022年前後建立空間站,空間站的近期規模為100噸,可載3人,建成後將至少運營10年。
阿楨
火星探測!陸首次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2020/04/24 中時電子報
圖為中國大陸火星車與著陸巡視器外觀設計構型圖。這款火星車和玉兔號月球車一樣,要靠太陽能驅動。由於火星光照強度小,火星大氣對陽光有削減作用,火星車能源供給比月球車更困難,因此火星車比「玉兔」多了兩個太陽能面板「翅膀」。
中國大陸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備受關注,4月24日是「中國航太日」,中方宣佈,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則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將依次編號。
據《人民日報》報導,這名稱源自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綜合外電報導,儘管新冠肺炎衝擊,但中方的火星任務很可能還是會按照計畫,在今年7月發射。去年12月長征5號火箭成功返回地球,對中方的火星任務是好消息,因為它將參與發射任務。
今年1月時,中方成功測試了發動機,而火星任務車也進行了太空環境測試。儘管官方並未發表評論,但從種種跡象看來,中方的火星應該正按計畫進行。這是大陸最富雄心的計畫,要是成功,不僅能和美國並駕齊驅,更能讓國家的相關技術脫胎換骨。
探險家太空控股公司(Voyager Space Holdings)執行長泰勒(Dylan Taylor)說,至今中方的火星任務是最複雜的,它結合了軌道載具,登陸載具和火星探測車,要是他們成功,無疑將使中方太空計畫名列前茅。
研究顯示,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探索火星有助於人類瞭解地球。世界主要航太國家紛紛致力於火星探測,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就開始進行火星探測活動。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424001994-260417?chdtv
阿楨
中國新飛船拋棄俄式落後設計完全原創 空間大載人多 2020-01-22 新浪軍事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中國成功研發新一代飛船,更寬敞舒適。長征2F運載火箭的神舟飛船長度9米,直徑2.9米,重量8噸,可載3人。海南文昌基地長征5B的新飛船8.8米,直徑4.8米,重量21.6噸,可載6人!
神舟飛船,飛一次就報廢,原因是,設計師為了減重,將飛船殼體結構和防熱結構完全一體化設計,上天執行任務之後飛船重返大氣層,高溫燒烤,外加墜落的衝擊,直接使得返回艙主結構徹底報廢!
而新一代飛船將飛船防熱層和內層結構完全分開,防熱層每次飛行返回後全部更換,而內層結構則經過檢修後繼續使用,這種設計極大降低了費用,新飛船採用了最新防熱材料,飛船密度是神舟飛船的三分之一,防熱能力是神舟飛船的3-4倍。
新飛船也採用了全新的著陸方式
設計師採用了多個減速傘,外加減震氣囊的設計,取代了傳統的減阻火箭以及減速傘的設計,在新一代飛船設計上,中國完全領先俄羅斯,而且依靠自己的力量,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
馬斯克“炸火箭”,什麼水準的操作? 2020-01-22 觀察者網
1月19日,SpaceX公司完成了為NASA提供近地軌道載人服務的最後一項測試——飛行中發射中止測試,用一枚真實的獵鷹9火箭將“載人龍”飛船發射升空,並在途中模擬發射失敗的宇航員救生場景。
SpaceX和以前的測試有什麼不同?
在阿波羅計畫的第三次飛行逃逸測試中,成功將阿波羅飛船的模擬返回艙在火箭爆炸時“拽”了出來。
最近的一次上升段逃逸測試,是2019年7月2日進行的“獵戶座”飛船逃逸試驗Ascent Abort-2。
回應
馬斯克這次試驗只證實了在火箭熄火這種情況下的救生能力,至於出現挑戰者太空梭在升空過程中瞬間爆炸的極端情況下,目前只有逃逸塔才能發揮作用,飛船自身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瞬間推力遠小於逃逸塔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真的發生爆炸,恐怕來不及把飛船乘員艙推到爆炸威力範圍外,爆炸的火箭有可能把逃逸中的飛船乘員艙一併炸毀了。
阿楨
埃塞俄比亞人:中國幫我們實現“太空夢”
中國贈埃塞俄比亞微小衛星2019-12-20發射成功,約65公斤,設計壽命兩年,在距地面600多公里,每天會經過埃塞上空三四次,主要裝載多光譜寬幅相機,能夠獲取農林水利、防災減災等領域多光譜遙感資料,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總理阿比表示,“在中國幫助下,我們在發展空間科學技術方面開啟了歷史性時刻”。
這是繼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等國之後,中國再次幫助非洲國家發射衛星。2018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提到,中方願繼續向非洲國家提供氣象和遙感應用設施和教育培訓援助,提升非洲國家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支持非洲兄弟早日實現“非洲夢”,實現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近10年來,僅遙感衛星領域,航太東方紅衛星公司就參與研製了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一星二號、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埃及二號衛星等多個整星出口項目。
NASA推出超大型火箭SLS
2020-01-08,航太總署NASA終於推出首枚SLS深空探測火箭,這是自1960年代前往月球的農神五號(Saturn V)以後,另一個更大的太空火箭。
SLS是NASA與波音共同研發,與Space X的重型獵鷹火箭、巨型獵鷹火箭相比,SLS的研發進度是緩慢許多,2011就開始研究SLS,SLS首測要到2021年,具體時間表也還不確定。花費超過150億美元,SLS是一次使用火箭不能回收再用,這會影響它的發射成本。
SLS大量應用了1970年代的太空梭相關科技,如同太空梭的中央燃料槽,尺寸也相同,火箭全長64.6公尺,直徑8.4公尺,差別在於,當年的燃料槽底部是沒有引擎的,而SLS底部安裝了四具RS-25主引擎,RS-25也就是當年太空梭所安裝的,只是推力進行改良過。火前空重約85公噸,要是加滿燃料,則達到1,000噸以上,採用液氫-液氧為燃料。
阿楨
中國成功發射一枚亞軌道火箭 可回收重複使用(圖)
2019年12月23日上午8時50分,中國一枚外形非常怪異的火箭在大漠進行了第2次發射測試,它就是淩空天行研發的“天行Ⅰ”遙2火箭。天行Ⅰ頭部載荷因為需要適應高超音速飛行而被設計成乘波體結構,看起來比DF-17還要怪異,它是廈門大學研發的XTER雙乘波體飛行器。
單級的天行Ⅰ還有一對主翼和一對尾翼,整體看起來就產生了一種它既像飛機又像導彈的錯覺。 天行Ⅰ這次也是全程在亞軌道飛行(20公里到100公里),速度約為3900公里/每小時(約3.19馬赫,可加速至5馬赫)。
天行Ⅰ回收方式為滑翔+傘降,是世界首款可回收重複利用的超音速火箭。雖然目前它的主要用途是為各種高超音速飛行器以及相關材料、控制進行驗證試驗,但變成“一小時打邊全球”的高超音速武器應該不是很困難。
“天行”還將發展出多級構型,由此可具備衛星發射能力,為我國日漸豐富的商業衛星發射提供又一個選擇。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12-25/doc-iihnzahi9912958.shtml
相關新聞
2019年中國軌道發射33次世界第一
中國最強火箭長征5號12-27發射成功:2016-11-3首飛未能完全成功,2017-7-2第一級發動機“異常振動”發射失敗。
為什麼我的手機還沒用上北斗?因為手機常用GPS代替了所有導航系統(回應:該改,一是實事求是,二是有廣告推廣效應。 現在手機多顯示“位置資訊”己沒GPS.)
中國12-27首次完成太陽帆在軌關鍵技術驗證
阿楨
中國發佈龍系列運載火箭 2019-10-19 央視
“捷龍”發射車
“龍”系列是航太科技集團繼“長征”系列後推出的首個面向商業航太發射的運載火箭系列,規劃為“捷龍”固體和“騰龍”液體兩大類。
“捷龍”包括捷龍一號、二號、三號三型固體運載火箭,以及捷龍-S亞軌道運載器。
捷龍一號已經在2019年8月17日首飛成功。該箭體最大直徑1.2米,總長20米,總重23噸。發射至距離地面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200公斤,力爭實現年均20發的發射能力,著力滿足微小衛星、立方星發射以及星座補網等入軌需求。
捷龍二號火箭,箭體最大直徑2米,總長21米,總重60噸。發射至距離地面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500公斤;整流罩可選用外徑1.6米和2米兩種構型。捷龍二號擬於2020年完成首次飛行試驗,未來將力爭實現年均8~10發的發射能力。
捷龍三號火箭,箭體最大直徑2.6米,總長31米,總重116噸。發射至距離地面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1.5噸;整流罩可選用外徑2米和3米兩種構型。捷龍三號擬於2021年完成首次飛行試驗,未來將力爭實現每年5~8發的發射能力。
捷龍-S亞軌道運載器是“捷龍”系列家族裡的新面孔,它是服務於距離地面20-100公里的臨近空間科學研究的通用化、小型化、低成本飛行試驗驗證平臺。可為高校、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提供臨近空間飛行條件下的環境獲取、氣動力熱研究、新材料研究、控制和測量技術驗證等研究和試驗驗證。
目前規劃的“騰龍”系列商業運載火箭為採用液體推進劑的中型運載火箭,未來設計有可重複使用能力,主要承擔中大型衛星和較大規模星座組網的發射服務,力爭將每公斤載荷發射價格控制在5000美元以內,力爭2021年前後完成首次飛行試驗。
“龍”系列作為“長征”系列的補充,能夠滿足當前國內外絕大部分商業衛星的發射需求,還可針對不同的發射需求,提供星箭地一體化在軌交付、海上發射等個性化商業航太服務。
回應
能不能把英文Dragon換成Loong啊,咱家的祥瑞不是西方的惡龍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9_10_19_521990.shtml
阿楨
中國火箭精准回收穫突破 用“蒼蠅拍”控制姿態 2019-07-29 環球時報
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運載火箭每次發射時,標誌性的火箭第一級回收總能引起全球航太愛好者的感歎。7月26日,隨著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中國也首次成功驗證了火箭第一級落點的精確控制技術,成第二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柵格舵是關鍵設備
外形像“蒼蠅拍”的柵格舵,是一種非常規的氣動穩定和控制舵面,它的氣動設計非常複雜。如果設計得好,它能增加飛行器的飛行穩定性和操控性;但如果設計不當,反而會帶來極大阻力。此外,柵格舵的結構比較複雜,對加工工藝要求很高,也限制了它的廣泛應用。據介紹,柵格舵在火箭上升段需要緊貼火箭避免對發射任務造成影響,在殘骸再入大氣層段則需要完成解鎖-展開-按控制指令轉動等一系列複雜動作,還要承受上千度高溫、近10倍自重的衝擊力。
最早在柵格翼/舵方面展開研究的是蘇聯,並在SS-20戰略導彈、R-77中程空空導彈等。美國開展柵格翼的研究工作比較晚,但發展非常快,號稱“炸彈之母”的GBU-43就依靠柵格翼保證精准的飛行控制。“獵鷹9”第一級的回收,更是靠柵格翼與反推力系統的完美配合實現的。
中國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逃逸飛行器也使用了柵格翼。此外,中國民營運載火箭的首次成功發射、星際榮耀公司25日升空的“雙曲線一號”火箭尾部也採用柵格翼設計。
“中國比美國更需要”減少傳統火箭發射時給落區百姓帶來的不便。
阿楨
第二是印度的火箭運載能力可能存在瓶頸。GSLV MKIII僅為4噸,低於我國上一代高軌運載火箭長征3號乙的5.5噸,和阿麗亞娜5 ECA、長征5號等重型運載火箭更不是一個級別。但其本身的重量卻高達六百多噸,已經接近了阿麗亞娜5 ECA的水準,給人一種大客車的身段、中巴車的載客能力的感覺。有限的運載能力,只將月船2號送到了170 x 45475 km高度的軌道上。而將一次變軌分成多次執行,可能有助於降低變軌中的“重力損失”效應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節省燃料,保證探測器有足夠的燃料完成後面的任務。
結語
對於需要在月球表面著陸的探測器來說,風險最大的階段就是在月球表面附近實施軟著陸的階段。不久前以色列發射的探測器,在著陸月球過程中於距離月球表面149米處失控墜毀。而我國的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均能順利著陸月球,靠的是中國航太一步一個腳印的技術積累與攻關。為了落月成功,我們建立了遍佈全球的深空測控網,地球東西半球的數個65米大型測控天線精密的監控著嫦娥的位置與狀態、發出下一步行動的指令。至於印度的朋友們,似乎更熱衷對標中國搞大新聞,而對自己的能力水準鮮有清楚的認識。月船2號能否如他們所願,讓印度稱為第四個能夠在月球上成功實現航天器軟著陸的國家,讓我們拭目以待一個半月後的答案。
回應
人印度就是專門去打卡的,只要能到此一遊就行了,其他的就不用管太多,反正政客要的是回應民族主義情緒的成績,科研機構要的是經費,印度民眾又蠢得很,大家都滿意,各取所需。
有什麼好奇怪的?我們發射登月探測器是為了將來在月球建永久基地,所做的每一步都是為了靠近這個偉大目標積累經驗創造條件.印度的目標就是為了登月,至於上去幹什麼有誰想過?對印度來說,登月探測器發回第一張照片時就是巨大成功,至於有什麼用?管他呢,來一段歌舞再說
阿楨
同是探月任務,為何印度探測器偏要多飛幾十天? 2019-07-27 觀察者網
在歷經波折後,印度“月船2號”終於在22日發射升空,開始了印度的第二次探月任務。一旦取得成功,印度將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成功實現航天器月面軟著陸的國家。
對於美中俄航太大國來說,一般會將環繞探測和著陸、巡視探測的探測器分開設計、製造和發射。一方面,為了獲得豐富和精確的科研成果,執行某一類探測任務的航天器的重量就已經到達了火箭運載能力的上限,需要分開發射。另一方面,環繞探測無需著陸,而著陸、巡視探測還要在特定點實現軟著落,任務實施過程的複雜程度較高,將這兩類探測任務分開進行,可以規避任務設計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降低風險、提高可靠性。
然而,一台重約2.4噸的軌道器、一台重約1.5噸的著陸器和一台重約0.02噸的巡視器(月球車)。這三個探測器首先組成一個整體,從地球發射並飛往月球。著陸器於月面降落前6天與軌道器分離,之後軌道器開始自己的環繞探測,而著陸器則進一步調整軌道,攜帶著月球車在月球南極軟著陸。這種模式和阿波羅飛船載人登月時,指令艙留在環月軌道,登月艙搭載宇航員登月的路數有幾分相似。然而,美國人是在通過多搜無人探測器和載人的阿波羅飛船進行測試飛行,充分驗證有關技術後才敢進行這樣的操作。而印度在“月船1號”任務實際壽命不及設計壽命的一半,完成的並沒有那麼完美的情況下,就採用了這種印度一次頂其他國家兩次的玩法,其勇氣頗讓人敬佩。而如果登陸取得成功,月船2號的著陸器和巡視器的設計壽命也只有14天,又給人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印度為什麼要在地球附近折騰這麼多天呢?
第一是印度的軌道設計水準、飛行器測控定軌精度水準和飛行器變軌精度水準較低。經常開車的朋友知道,如果司機駕駛技術較為嫺熟,在倒車入庫、側方停車時往往可以觀察好當時的環境,準確的選擇好停車、打輪的時機,控制好車速,準確的一把完成。而如果駕駛技術捉急,則往往要不斷的修正上一次動作的偏差,反復前進後退後才能搞定。10年前,“月船1號”就採用了類似的6次變軌才進入地月轉移軌道。而和中國的嫦娥探月每次都有技術提升所不同的是,印度人在這10年裡似乎在軌道技術上毫無進展。
阿楨
太空競賽不落後 中國追美趕俄 2019-07-21 台灣醒報
50年前人類首度登月時,中國在太空競賽中幾乎沒有分量,隨中國壯大、富強,中國的太空探索進度正快速追趕美國,預期2020年將開始探索火星、設立永久太空站,2030年讓中國太空人登上月球。在中國奮力追趕下,以往太空競賽中居領先地位的俄羅斯表現相對黯淡許多,要能夠重居領導地位將非常困難。
據CNN報導,中國沒有官方太空探索計畫預算,但外界估約58億美元,這僅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 2020年預算226億的1/4,不過中國發展企圖心可不會因為預算較小而縮減。
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今天在一顆遙遠的小行星「龍宮」著陸,以協助科學家瞭解太陽系演化歷史。印度太空探測船「月球飛船二號」原本15日要發射升空,但因為燃料技術問題,發射前不到1小時緊急喊停。
俄太空產業近年來發生腐敗、缺乏專業知識,以及多起機件故障的醜聞,都讓觀察家認為,俄太空產業危機更深了。
登月50周年 美想重返月球 先闖政治迷宮 2019-07-22 聯合報
美國太空總署廿日歡慶人類首度登月成功五十周年,但美國載人太空事業的未來一波三折,因為各界都知道要重返月球才能上火星,但是,每次登上大位的新總統都想改變前任總統目標,預算更不見得有如一九六○年代那般慷慨,使負責執行的太空總署不僅得克服技術難關,還得走出華盛頓的政治迷宮。單是在川普政府頭兩年,美國載人太空計畫目標就已多次更改。原本火星的急迫性不高,太空總署準備等到重返月球有更多進度後再說,但現在川普希望太空總署更常宣傳火星任務。
原本太空總署打算讓太空人重返月球的時程是2028年,沒想到在美國總統川普授意下,今年春天太空總署宣布登月時間提前至2024年,讓川普若能連任,得以在第二任結束前看到美國太空人重新踏上月球。
太空總署目前最大問題是經費不夠,今年五月白宮才要求國會對明年度太空總署預算再增加16億。若要讓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可能得花上兩至三百億,而且與五十年前阿波羅計畫不同的是,如今美國非常仰賴民間太空企業的技術。
阿楨
陸低溫火箭「冰箭」進化 在軌時間可達30天 2019/07/04 旺報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2日發布消息稱,近日該院在「低溫推進劑蒸發量控制技術」上取得突破,這項技術可使大陸的低溫火箭在軌時間從目前的幾小時延長到30天,為大陸深空探測及遠距離太空運輸提供可行條件,對太空等任務具有長遠意義。
在此之前,低溫火箭在軌時間大多只能維持在幾十分鐘到幾小時之間,該技術使用兩種先進材料和一種排氣方案,以破解如何延長低溫火箭在軌時間的難題。
這兩種先進的隔熱材料,一種是「新型聚氨酯泡沫隔熱材料」,相比傳統泡沫材料,它的隔熱能力在低溫條件下提升50%以上;另一種是「變密度多層隔熱材料」,相比普通多層隔熱材料,隔熱能力提升18%以上。
現在,火箭院現役火箭低溫推進劑的蒸發量是每天蒸發2.5%以上,將來如果火箭用上以上兩種隔熱效果顯著的材料,低溫推進劑每天的蒸發量可以減少到0.5%。
長征五號即低溫火箭
2016年11月4日大陸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飛時,發射任務全面使用液氧/煤油、液氫/液氧低溫推進劑組合,成為名副其實的低溫火箭,又稱「冰箭」。其中液氫溫度達攝氏-252度左右、液氧達-183度左右。
從推進劑的形態上,可以分為固體推進劑和液體推進劑,從溫區差異上可分為常溫(可儲存)推進劑和低溫推進劑,從推進劑是否有毒性劃分為有毒推進劑和綠色推進劑等。和常溫推進劑火箭相比,低溫帶來的難度和挑戰更大。但新一代火箭為什麼還是選擇了低溫?
研究發現,低溫推進劑組合的參數往往高於常溫推進劑組合。於是,從最初的V2飛彈,到蘇聯的R7火箭發射首顆人造衛星,再到美國成功實施的阿波羅計畫,以至後來的系列發展,人類從未因低溫帶來的技術困難而放棄過對低溫推進劑的使用。
此外,低溫推進劑有利於人類保護自然環境。低溫推進劑組合無毒、無汙染,也是當前主流火箭均普遍選擇低溫推進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阿楨
發射1個月:SpaceX首批Starlink衛星中有3顆失聯 2019-06-29 新浪科技
據外媒The Verge報導,最初,SpaceX計畫能夠在發射後與所有60個航天器進行通信,然而最終失去了與三顆異常衛星的通信,最終將在地球大氣層中燃燒。
這60顆是SpaceX計畫投入地球軌道的近12000顆衛星中的第一批。該公司獲得了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的批准,將率先發射4409顆,之後再發射7518顆。該航天器的目的是在地球上空相對較低的軌道上飛行,並為全球所有地區提供互聯網服務。其目的是為農村或偏遠地區提供覆蓋,並為客戶提供另一種互聯網服務選擇。
該公司將很快開始使用其剛剛起步的Starlink星座來播放視頻和播放高頻寬視頻遊戲,以便瞭解服務中的滯後時間。但該公司表示,它還將在此次發射的基礎上實施對未來航天器的改變。“儘管我們對衛星的性能表示滿意,但SpaceX將繼續推動衛星的運行能力,為未來的反覆運算提供資訊,”SpaceX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一些專家已經擔心Starlink星座將如何導致太空碎片問題。根據歐洲航天局的最新資料,目前在地球軌道上有2000顆運行衛星,完成的Starlink星座將大大增加這個數字。這種提升可能會增加太空中衛星碰撞的風險,從而產生更多可能進一步威脅其他航天器的碎片。美國宇航局進行的一項研究認為,這些巨大星座中99%的衛星必須在五年內脫離軌道,以避免太空碰撞的風險。如果該公司無法與衛星通信,則無法控制衛星並將其帶出軌道。
阿楨
SpaceX又發射“獵鷹重型”火箭 主助推器回收時爆炸
2019-06-25,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第三次發射了獵鷹重型(Falcon Heavy),火箭的中央核心助推器在回收時,突然爆炸掉入大西洋。
在“獵鷹重型”的第二次發射中,SpaceX首次成功將中央核心助推器著陸,但助推器最終墜入大海。
這一次,中央核心助推器在著陸之前已發生爆炸。相機捕捉到它出現異常下降,然後在發射約12分鐘後墜入大海。見此情景,SpaceX總部工作人員先是震驚不已,隨後還是爆發出掌聲。
回應
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每次發射都出么蛾子,可新聞報導的口吻總像是,當喜事來辦。
特朗普終於自食惡果,禁令導致自家火箭點火後爆炸,卻嘴硬說成功 2019-06-20新浪網
最近美國歐咪伽火箭在點火後原地爆炸,看來特朗普禁止在使用俄羅斯的運載火箭和衛星發射服務終於自食惡果害了自己。在最近很長一段時間,美國都不具備發射載人飛船的可能,甚至在SpaceX重型獵鷹服役之前,美國連具體的備份計畫都不具備。
阿楨
陸製運20上陣 進階400噸級不急 2019/06/18 旺報
鳳凰網軍事報導,運20最大起飛重量220噸,與美國的C17、俄羅斯的伊爾76是同一級。在此之上還有更大型的運輸機存在,如美國的C5、俄安124屬於400噸級;再往上還有烏克蘭的安225是600噸級,目前全世界僅有一架。
中航工業已對外證實過有研製400噸級與600噸級計畫,但是現實需求並不十分迫切。畢竟400噸級以上的運輸機涉及多方面的航空關鍵技術,如大推力大涵道比發動機、氣動設計、材料工藝等,都是想成為真正航空強國所必須掌握的,中國早晚都要補上這一課。
另外400噸級以上已不是主流,由於起降限制大、運營成本高,大部分用途逐漸被性價比更高的200噸級所替代。目前當務之急是加快200噸級運輸機的系列化發展(推出預警機、空中加油機、電子偵察機等各種用途的衍生平臺)。
126億! 世界最大飛機要賣了 2019/06/16 中時
原本按照計畫,暱稱大鵬(roc)的世界最大飛機,翼展超過117米,機上有6具引擎可以攜帶重達110噸的火箭,飛到平流層近1.1萬公尺的高空,讓火箭發射升空。4月13日才飛了唯的一次,控股公司火神(Vulcan)便尋求以4億美元的價格,目前可能的買家包括億萬富豪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全球最大電商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兼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還有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已和布蘭森接洽,探詢將平流層發射系統出售給維珍集團(Virgin Group)的可能性。而集團旗下有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太空船(The Spaceship)和維珍軌道(Virgin Orbit)等3家太空公司,其中前兩家與平流層發射系統都是由縮尺複合材料(Scaled Composites)公司設計原型機,因此對平流層來說,維珍或許是理想的選擇。不過,布蘭森可不願意乖乖照出價支付費用,他已比照2003年向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出8.30美元低價,採購協和式(Concordes)淘汰客機的手法,出價1美元買大鵬。
阿楨
首次海上發射! 陸長征11號1箭7星升空 2019/06/05 中時電子報
中國大陸5日首度在海上進行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12時6分時,在黃海海域以長征11號海射運載火箭,成功將技術試驗衛星捕風1號A、B星,還有5顆商業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據央視和新華社報導,這次試驗採用長征11號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又名CZ-11 WEY號),以民用船為發射平臺,不僅探索了海上發射管理模式,也驗證了海上發射能力,以便更能滿足不同傾角的衛星發射需求。
報導強調,中方藉此填補了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為快速進入太空提供了新的發射方式。
專家說,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有靈活度高、任務適應性好,以及發射經濟性優等特點,可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落區,滿足各種軌道有效載荷發射需求,為「一帶一路」沿線提供更好的航太商業發射服務。
另據路透報導,北京致力追趕美國,希望到2030年時,能成為航太大國,因此近年將發展太空計畫列為優先要務。中方打算,要從明年開始打造自有的載人太空站。
而這次發射的捕風1號A、B衛星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將實現小衛星編隊探測海面風場的突破,可提高全天候海面風場探測能力,提升颱風監測與氣象精准預報能力。
此外,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研製的2顆天象小衛星,則是中國第一個基於Ka頻段星間鏈路的雙星組網小衛星系統。而陶行知教育1號衛星暨天啟3號衛星,裝有太空拍照相機和物聯網通信載荷。至於瀟湘1號04星則由天儀研究院研製,而吉林1號高分03A衛星是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研製。
儘管北京堅稱,它的太空雄心是在和平用途上,但五角大廈卻指控,它是想阻止其他國家萬一面臨危機時,去使用設在太空中的資產。
阿楨
世界最長320英尺翼展飛機4-14在美首飛:六波音747引擎雙機身,可攜將火箭載至平流層發射,雖稱世界上最大的飛機,但安-225和波音747在整體長度上都超過了它。
阿楨
我國民營航太第二次發射再失敗:壹零空間火箭未入軌
繼藍箭航太的“朱雀一號”發射失敗後,我國民營航太領域今天(27日)迎來第二度嘗試。
據《科技日報》消息,2019-03-28下午17點39分,零壹空間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OS-M固體運載火箭將靈鵲一號B星發射升空,但隨後失去控制,本次發射任務遺憾告敗。
零壹空間創始人曾表示,“中國有中國的特點,我們不想照抄SpaceX,更願意學華為。我們中國人幹起來以後比美國人幹的還好!”
OS-M為四級固體發動機串聯運載火箭,火箭全長19m,起飛重量20t。M系列火箭高度可達200km-1000km,能將所攜帶的航天器送入太空運行軌道。
新浪科技採訪空氣動力學家、航太技術專家黃志澄認為,我國民營航太企業失利比較正常,目前正處於初步階段,美國的SpaceX也是失敗好幾次才成功的,一個民營火箭公司處於起步階段,兩三年時間的發展能有這樣成績就已經很不錯了。國內民營火箭企業要沉住氣,按照中國航太火箭發展的規律去做,“不要急於求成,不用去爭名義上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3-28/doc-ihsxncvh6136932.shtml
美5年內要登月 NASA隨政治起舞? 2019-03-27 台灣醒報
美國副總統彭斯高喊重回月球,呼籲美國太空總署(NASA)得趕進度在5年內送太空人再登月!副總統彭斯日前表示,為了因應與現階段的緊張局勢,美國需要在與中國的太空競賽上取勝,因此5年內盡快送上太空人登月是刻不容緩的。
對此,專家看法不一,支持投入太空競賽的學者包含美國航太局的天體物理學家伯恩斯表示,現在的航太技術發展與60年代不同,當時如果高喊盡快登月,那只是一種口號,但現在美國的確有相關的技術,若能順便達到「透過太空技術」威嚇競爭對手,為何不嘗試?
但一般認為,NASA配合彭斯所言的機率不算高,因為反對者之一就是NASA局長布萊恩斯丁,他認為,美國的確可以在短期內登月,但用處就僅僅是證明比其他國家都快,「若為了短期任務、或是與政治有關的任務,花費高額資金並影響到長期規劃,那無異於殺雞取卵。」,NASA正努力推行SLS火箭計畫,並要求國會暫時取消後續投資計畫,因為在首枚火箭完成前,投資其他技術是緣木求魚。
阿楨
大陸成功研發500噸級火箭發動機 1秒燒1.6噸燃料 2019-03-26 聯合報
大陸長征九號重型火箭500噸級發動機日前聯試成功,為日後載人登月等太空活動奠定成功基礎。
環球時報報導,3月24日,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六院研製的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聯動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500噸級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深化論證達到預期目標。
六院副院長李斌表示,此次試驗為發動機渦輪泵、燃氣發生器及配套元件的聯動試驗,驗證了發生器-渦輪泵組件方案的可行性,實現了從起動、初級、主級到關機的平穩過渡,為進一步進行發動機整機試車等研製工作奠定基礎。
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主要元件包括推力室、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自動器和控制系統等。其中,渦輪泵是火箭發動機的心臟,要在一秒鐘完成1.6噸推進劑的高壓輸送。因其結構複雜、工作條件苛刻,設計高效率的渦輪泵也是發動機研製中的關鍵,六院此次聯動試驗的成功標誌著該型發動機研製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此型發動機為大陸正在研製的最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對支撐後續大型空間活動、載人登月及深空探測具有重要意義。未來該型發動機將應用於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上。
報導稱,中國大陸航太運載火箭以液體火箭發動機為主動力,幾十年來,中國研製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尤其中國成功研製了YF-75等高性能液氧液氫發動機,完成數百次衛星的發射,實現載人航太和月球探測,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目前,中國已經掌握了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氫發動機的各項關鍵技術,實現了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新一代運載動力研發的新材料和新工藝為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奠定了基礎,進一步研製更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液氧液氫發動機是中國航太動力體系的延續和發展,將滿足中國載人登月和太空探測、發射大型太空站等重大航太活動的需求,提升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
圖博館
中國研製首枚固液結合運載火箭 預計2020年底首飛
據央視新聞2019-02-11報導,記者從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瞭解到,我國首枚固液結合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改進型,即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正在研製,預計於2020年底首飛。
目前我國已經實現首飛的運載火箭以液體動力為主,而在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中,固液結合尚無先例。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將充分利用固體動力推力大、時間短,液體動力推力穩、比沖高的優點,使固液體動力實現“跨界合作”。可執行多種軌道(包括太陽同步軌道、低軌、中軌等)發射任務,支持單星發射、多星發射、星座的組網和補網發射。能夠滿足700km太陽同步軌道(SSO)500-1000公斤級小衛星低成本的發射需求。
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是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的基礎上,採用兩級半構型,液體芯級捆綁四枚固體助推器,形成合理運載能力臺階、性價比較高的運載火箭系列。
此外,當火箭飛行到一定高度後,其四個固體助推器將與芯級實施分離,分離後助推器在大氣層燃燒的殘骸將進入預先計算好的落地區域。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的落點範圍相比傳統火箭可縮小75%,可極大降低對落點區域的要求,安全、增效。
長征六號甲火箭符合目前國際主流運載火箭發展趨勢,對標國外主流先進運載火箭,具有較強競爭力。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2-12/doc-ihrfqzka5045326.shtml
圖博館
俄媒:在航太領域 中國已完成了俄羅斯30年後的目標
俄羅斯自由媒體網2019-02-01文章稱,2018年,中國完成了39次航太發射,再度超越所有對手。
我們不妨用俄羅斯有些天方夜譚的月球研究計畫來加以比較:重型火箭的研發、改造“聯盟”號飛船用於探月等。我們當然期待著莫斯科的雄心能成為現實。然而,我們未必能夠追上不久前還是“徒弟”的中國的腳步。
中國的月球探測工程啟動於2004年。它包括實現月球探測衛星繞月飛行、發射月球軟著陸器、進行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返回地球3個階段。
如今,我們更目睹了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實現的人類歷史上首次月背軟著陸。
探月的下一階段是嫦娥五號的科考,它將在2019年完成,目標是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
2020年,將實現太空人的月球登陸。這並非異想天開,因為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的研發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其他相關設備的打造以及太空人的培訓也在推進當中。
在2050年之前啟動包括火星在內的遙遠行星飛行之旅。北京還打算發射飛往銀河系之外的特殊深空探測器。
目前,為探索其他星球、尋找地球外文明,中國已經動用了全球獨一無二的、體量龐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
顯見的是,中國的探月工程跟它對空間站的打造一樣,都在向全球展現自身科技發展的實力與成就。
2018年,中國的航太發射數量是俄兩倍還多。若是從整體上評價中國的太空計畫,那麼我們可以說,這個不久前的“徒弟”正在迅速追趕,並已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老師”的水準。在50年前,這是誰都無法想像的。
中國憑藉宇宙速度,迅速躋身全球航太大國之列。目前中國已經解鎖了幾乎所有的太空技術和太空探索活動。它正在研發可多次使用的太空船和超重型火箭。論及北京取得的獨一無二的航太成就,那麼不得不提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的成功發射,另一個則是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
中國航太工業正按照國家發展的規劃、為未來50年擘畫的航太戰略藍圖,有條不紊地推進。
相關新聞
馬斯克承認自己愚蠢 決定擱置火星先去月球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2-03/doc-ihrfqzka3413511.shtml
圖博館
中國運載火箭今年"海上首秀":將在黃海發射長征11 2019-01-31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 2019-01-29發佈《中國航太科技活動藍皮書》(2018), 2018年,中國創造了39次航太發射任務的歷史新紀錄,首次超過美國,成功登頂全球航太發射排行榜。2019年航太科技集團將繼續開啟“30+”模式,計畫全年實施30餘次航太發射,共發射50餘顆航天器。重點包括長征五號火箭、嫦娥五號探測器、北斗衛星、高分七號衛星等任務,還有長征十一號海上發射、捷龍一號首飛、長征火箭歷史300次發射、鴻雁星座工程等。
藍皮書披露了中國新一代航太運輸系統的最新進展,例如備受各界矚目的中國重型運載火箭研製取得重大進展,已經初步確定運載火箭技術方案和研製能力佈局方案。藍皮書還透露,中國新一代中型火箭長征六號改、長征七號改與長征八號同樣研製順利。此外,中國成功完成運載火箭垂直回收制導控制技術論證試驗,這將支撐中國航太由一次性使用向重複使用、由單一航太運輸向航太運輸與空間操作相結合的跨越。
2017年7月,昵稱“胖五”的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發射失利後,各界都對它何時複飛充滿期盼。航太科技集團副總經理楊保華介紹了該火箭的最新進展。“去年一年,我們對‘胖五’進行了技術歸零工作,當前總體進展比較好。目前該火箭計畫在今年7月中下旬進行第三次發射任務,如果一切正常,今年年底它還有一次發射,將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展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楊保華透露,為中國空間站配套研製的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也已經全面進入試樣研製。按計劃,今年它將進入文昌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合練及首飛任務前的準備工作,為空間站建造階段全面展開奠定基礎。
今年還將開創的另一個“中國第一次”是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的首次海上發射。該火箭副總指揮金鑫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提問時表示,長征十一號的首次海上發射將選擇在中國黃海海域進行,這也是中國運載火箭的“海上首秀”。據介紹,海上發射可以靈活選擇發射點,降低對發射場資源的依賴,滿足運載火箭商業發展的需要。金鑫透露,運載火箭海上發射還為下一步的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海上回收奠定基礎。
圖博館
到了第三個階段,研製人員將研發更新的技術,例如新材料、新動力等,提高運載能力和技術水準。火箭也將提高對載人登火、空間太陽能電站等更大規模空間探測任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適應性,支撐我國全面建成航太強國。
國家國防科工局於2010年正式啟動了長征九號論證工作;2015年啟動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深化論證階段研製工作,並取得系列初步成果;2016年,重型運載火箭關深階段正式立項。
張智說,初步統計表明,2030年前後,重型火箭發射需求約有4~5次,2030~2035年發射需求約10次;到2050年發射需求更多。
“美蘇幾十年前重型火箭搞得轟轟烈烈,後來不搞了。所以肯定有人問,現在我們搞重型火箭有什麼意義呢?”昨天,張智自己拋出了問題。
張智解釋,重型火箭需要的技術,不是將現在技術“攢”在一起就能解決的。它的研發,將帶動一國設計、製造、材料等領域整體提升。
相對於趕時間、秀能力,重型火箭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以項目為牽引,扎扎實實努力,可以使整個航太技術水準向前走一大步。就像幾十年前中國“兩彈一星”和美國“阿波羅計畫”那樣。
第一個重型火箭時代,由軍備競賽催生,而第二個重型火箭時代,源於人類對更深遠宇宙的探索欲望。
相關新聞
俄11.1公佈“聯盟-FG”飛船發射失敗原因:裝配過程中離奇弄壞感測器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01/doc-ihnfikve2234125.shtml
圖博館
中國研長征9號重型火箭 一次可發射1.5個空間站入軌 2018-11-01 新京報
2018年初,美國獵鷹重型火箭首飛成功,將一輛紅色特斯拉跑車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這次發射雖然頗具娛樂性,但航太界普遍認為,這預示著一個新的重型火箭時代的到來。
冷戰期間,美蘇軍備競賽帶來了第一個重型火箭時代。美國用近地軌道118噸、月球軌道45噸運載能力的土星五號,將12名太空人送上月球。蘇聯也研製出了媲美土星五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00噸以上的能源號火箭。
但隨著冷戰結束,全球運載火箭暫別重型時代。如今,載人探月、載人探火、深空探測、大型空間設施建設需求的興起,激發著人類再次將目光投向重型火箭。
中國重型火箭經歷幾年“猶抱琵琶半遮面”後,最近被確認命名為長征九號,因為“九”是最大的個位數。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長征五號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25噸,而長征九號最高能達到140噸。中國計畫2022年建成的“天宮”空間站,總重量約90噸,長征九號一次就可以將1.5個空間站的重量整體送入軌道。
10月31日,在航太科技集團第十二屆珠海航展媒體通氣會上,長征九號火箭總設計師張智表示,計畫在2028年至2030年首飛,目前研製進展順利。
長征九號高度超過90米,箭體直徑為10米級,芯一級配置4台500噸級推力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芯二級配置2台220噸級推力高壓補燃氫氧發動機,芯三級配置4台25噸推力膨脹迴圈氫氧發動機,每個助推器配置2台液氧煤油發動機。
長征九號與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以及計畫將遊客送往月球軌道的BFR火箭的不同之處。獵鷹發射起飛時依靠27台發動機同時點火提供推力,BFR則將發動機數量增加到31台,都是多台小推力發動機並聯的技術思路。然而發動機之間會產生耦合影響,這種技術路徑也被認為蘊藏著較大風險。
長征九號推力最大的構型起飛時,芯一級與助推器發動機加起來也只有12台,風險隨之降低。
張智介紹,重型運載火箭的發展將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將在2028年至2030年完成,主要任務是完成系列構型模組的研製,實現火箭首飛,使我國進入空間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滿足火星取樣返回、載人月球探測等重大工程的需求。
其後進行的第二個階段,進一步完善重型火箭系列化構型,並進行應用飛行,同時利用可重複使用技術進一步降低火箭成本。
圖博館
中國為載人登月研新重型火箭 運載能力超長征5號5倍
備受矚目的中國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目前正在開展論證,計畫於2028年首飛。2018-9-18舉行的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分論壇上,中國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李國平介紹了我國未來的航太規劃。他透露,該型火箭主要瞄準未來深空探測需要,根據初步設計,其運載能力將是“長征五號”的5倍。
李國平介紹,繼“長征五號”、“長征七號”兩型新火箭成功首飛後,目前,醞釀中的“長征八號”新型火箭正在實施過程中,“設計高度50.3米,配置了兩台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捆綁2台-4台2.25米直徑液體助推器,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計畫在2020年發射。”
而後續的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是為載人登月、深空探測而設計,其高度將超過90米,芯級直徑達到10米,低軌運載能力100噸左右。“現在初步設計最高能達到140噸,將是長征五號的5倍。按照計畫,我們希望在2028年完成這型火箭的首飛。”
在進出空間方面,李國平表示,我國正在開展天地往返可重複使用運輸系統的研究工作,比如探索對現有一次性火箭的助推器進行自動回收,主要解決落區的安全問題。另外,也在以及火箭動力重複使用的研究。“這些工程還在起步階段,需要若干年研發之後才可以進一步實施。”
伴隨著火箭運載能力的提升,李國平也介紹了我國醞釀中的後續深空探測計畫。除了2020年即將發射實施的“繞、落、巡”三步並一步的首次火星探測計畫,我國還計畫在2028年左右“再探火星”並實施採樣返回,以及在2030年前後開展對木星系的探測或行星的穿越探測等混合任務。
據瞭解,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主題論壇是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的重要分論壇之一,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宇航學會承辦,來自國內外的多位航太領域知名專家作了精彩演講。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9-19/doc-ifxeuwwr6088015.shtml
相關新聞
中國擬2021登陸火星 2030探測木星
“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發現44顆新脈衝星 2019年開始搜尋地外生命
jsoujsou
法媒:中國長征9號火箭超越NASA 載荷是歐洲火箭7倍
“中國計畫用超強火箭超越NASA”,法新社的這一報導2018-7-2被《印度時報》、英國《每日郵報》等媒體網站紛紛引用。報導稱,長征9號火箭到2030年將能夠攜帶140噸載荷進入近地軌道,歐洲阿麗亞娜5號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20噸,而馬斯克的“重型獵鷹”近地軌道有效載荷為64噸。
長征九號直徑10米,捆綁4個5米直徑的助推器,起飛重量4000多噸,起飛推力將近6000噸,低軌運載能力達到140噸。關鍵技術攻關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世界第一件採用整體鍛造技術的10米級鋁合金環件,500噸級推力的發動機燃燒室試驗件已誕生。
多型新火箭在規劃中
長征八號、長征七號A已開始研製,預計2020-2021年相繼首飛。長征八號,芯一級和助推器將進行整體垂直回收。到2030年,我國將擁有由小、中、大、重約10型運載火箭組成的完整的新一代長征系列火箭,近地軌道、火星轉移軌道、地月轉移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分別達到140、44、50、66噸。
中國火箭還需持續發力
專家稱,僅從運載能力上看,長征五號已將進入世界現役運載火箭第一梯隊的最前列。但仍有提高的空間,主要體現在相對於同類火箭發動機,其推力、比沖較低,火箭整體上較為複雜。再看長征九號,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0噸,但目前可能尚未立項。中國必須持續增加在火箭發動機研發上的投入,才能在火箭運載能力、經濟性、可靠性以及技術的先進程度上實現趕超。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7-04/doc-ihevauxk1485559.shtml
圖博館
中國首曝120噸火箭發動機試車畫面壯觀似火山爆發
2018.1.26,央視紀錄片頻道《創新中國》節目播出了中國首台120噸泵後擺火箭發動機首次試車的高清畫面,場面極為壯觀刺激。這次試驗不但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泵後擺核心技術的國家,而且為中國研製500噸級重型火箭發動機打開了通道。
這次試車是在陝西抱龍峪淺山溝的901試車台,其最大承載能力為500噸。
早在2016年8月,中國重型運載火箭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首次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聯動試驗取得成功。而這次泵後擺技術試車的成功,標誌中國研製500噸級重型火箭發動機的技術,正在被逐一攻克。
而這一試車服務的目標,是中國正在研製的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這比俄羅斯著名的RD-180火箭發動機推力還要大(楨:RD-180最大推力接近400噸,出口美國每台1000萬美元,長征五/六/七的YF-100僅有120噸)。(作者署名:諍聞軍事)
回應
這是長征九號的發動機嗎,祝早日成功,上月球和火星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中國500噸推力的關鍵超過俄rd180,美國不用rd180自研的還在試車,rd180從此難銷售到中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28/doc-ifyqzcxh6479360.shtml
地表最強火箭!「獵鷹重型」2月6日升空
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執行長馬斯克2018.1.28透過推特宣布,「地表最強火箭」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將於下月6日發射升空。獵鷹配備3個火箭推進器,每具推進企裝有9座發動機,火箭整體載重能力約57公噸,具備送人上火星的能力,SpaceX計畫打造被稱為BFR的火箭及太空船,用以執行送人上火星任務。不過,由於該火箭一級使用了27台“梅林-1D”發動機,複雜的結構增加了發射的不確定性。
人類史上最強的火箭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土星5號(Saturn V)火箭,它被用來執行阿波羅登月任務,1970年代退役。
CNN將“重型獵鷹”稱為史上第二大火箭,僅排在用於登月的“土星-5”之後。不過中國專家表示,蘇聯時代用於發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能源”號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也在百噸以上,遠超“重型獵鷹”。
圖博館
俄測試一航天技術惹美國不高興 中國放棄爭第二機會2018.1.21新浪軍事
美國人搶先研發了火箭重複使用技術,即讓火箭的第一極在完成任務之後,再重回地面,以便進行重複使用,這樣將會大大降低成本。現代運載火箭成本中第一級所佔的比重相當大。
目前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有獵鷹9已初步實現了可重複使用,只不過受技術的限制,成功率無法保證,而且它的運載能力降低了,只能算一般的中型運輸火箭。
俄羅斯在最近展示了自已的重複使用火箭,預計在2018年完成,發射時間未定。這足以讓美國很不高興,原因很簡單,這款世界尖端航天技術即將被俄方攻克,美國失去一項優勢了。
美國為垂直著陸式。俄打算改為水平著陸。目前俄方已開始製造可重複使用“安加拉”火箭。按著設計,新火箭將裝備可折疊翼板,一旦完成發射任務,將貨物運入軌道後,火箭可張開翼板,然後如飛機一樣在機場軟著陸。
所謂的“安加拉”火箭為俄羅斯研發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由多款型號組成,包括:輕型,中型,重型,超重型四個系列,此前已進行了過2次成功的發射。但是發展並不算順利,超重型已被擱置,中型被取消。
與此同時,我們也沒有閒著,有關重複火箭的研究與設證也沒有停過,相反的設計概念方案已經公開,也有試驗視頻公開,目前已知至少二個類型的方案,一是與美國類似的垂直著陸方案,二是,傘降方案。
這次中國似乎已放棄爭世界第二機會,為何中國至今還造不出來?以中國在航空技術領域實力應可以試一試的,其實,主因不是造不了,而是缺少足夠的動力。因為在重複使用火箭外,我們更關注可重複使用航天器研發,可能在2020年左右首飛,如果成功的話,也許我們就可以直接跳過火箭重複使用這一階段,直接進入重複使用航天器階段,這樣的成本更便宜,也更方便(楨:?) 。(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正好三種方式,美國垂直著落,毛子水平滑翔著陸,中國降落傘著陸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21/doc-ifyquptv8304145.shtml
圖博館
長五遙三火箭計劃年底發射
據每日新報2018.1.15報導,在人大分組討論會後,人大代表、天津航天長征火箭總經理陶鋼表示,“2017年,我們濱海新區生產的火箭喜憂參半,長征七號遙二火箭成功發射了我們國家的貨運飛船,但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失利。通過這半年對故障的定位、分析,我們已經查明原因,而且採取了有效措施,所以2018年,我們將迎來新的發射。”陶鋼透露,今年的長五遙三火箭發射任務計劃在年底進行。
回應
離日本的差距在拉大,離美國的差距就更大了
呵呵,三兩步就趕上的差距你還在跪。繼續跪著千萬別站起來。
查明了就好,之前我就說這事然後被噴,但我還是要說,既然查明了就像NASA一樣正兒八經公佈,這也是科普教育,也是嚴肅科學態度
NASA正兒八經公佈了?
李會超:Space X是否遭遇了新年的第一場失敗?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博士生,科普作者
答案:也許不是。1月7日,SpaceX執行了2018年的第一次發射。和以往全程透明的商業和民用發射不同,本次是一顆代號為“祖瑪”(Zuma)的秘密衛星。本次發射的保密性質,網絡直播在整流罩打開前就中斷了,Space X之後也沒有透漏祖瑪成功入軌的畫面。
在發射進行24小時後,相繼有媒體爆出本次發射失敗的消息。但SPACE X表示,發射過程中飛行完全正常。衛星製造商格魯曼公司則表示,對這顆高度機密衛星的狀況無可奉告。
發射失敗對於SpaceX來說並不陌生。在公司創始初期進行技術驗證性產品“獵鷹1號”研發時,曾經遭遇過連續三次的發射失敗,險些將這家後來取得巨大成功的私人航天公司扼殺在搖籃中。
在獵鷹9號成功“上線”、開始執行商業發射合同後,SPACE X還遭遇過兩次重大失利:2015年6月,為國際空間站發射貨運補給飛船的獵鷹9號火箭因為第二級液氧箱中的故障,導致火箭在一二級分離後不久即發生爆炸。2016年9月,為以色列Spacecom發射Amos-6通信衛星的獵鷹9號火箭在地面靜態點火試驗過程中發生爆炸,不但摧毀了衛星,還連帶炸毀了肯尼迪發射中心40號發射架的部分地面設施。此外,回收火箭第一級的嘗試也多次出現問題。
但在不斷的技術改進後,2017年以來獵鷹9號的技術狀態已經全面成熟,space X聲明中火箭工作正常的說法也就比較可信了。
圖博館
如何正確地“黑”SpaceX:回收不能複用和引擎不給力的重獵鷹2018-01-03
SpaceX推進垂直回收計劃以來取得的第三次成功,事實證明了,現有的垂直回收手段已基本成熟。隨之而來的,是其支持者的歡呼雀躍,以及對計劃於6月進行的、被回收的一子級執行首次復用任務的無比期待。
儘管憑藉火箭引擎進行的動力減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緩解這個問題,從而避免減重減到極致、結構堪稱脆弱的箭體在返回彈道上崩潰解體。但是,獵鷹9火箭大量使用的2195鋁鋰合金的退火溫度僅有200℃,縱然完整降落,經歷過高溫烘烤、事實上已經局部退火的殼體,除了“賣廢品”、又能派上啥用處呢?SpaceX公佈了一些被回收的一子級的細節照片,照片顯示箭體出現了肉眼可見的損壞,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箭體上部的格柵翼。雖然這個構件離發動機最遠、結構上也是經過強化的,依然被熏黑了、格柵出現明顯的破損。格柵翼尚且如此,箭體的其它部分又會如何?
另一方面,火箭的著陸平台和起飛工位不一樣,沒有導焰槽、也沒有噴水降溫系統,最後著陸階段、發動機的高溫高速噴流在著陸平台甲板上形成反沖,也會給箭體、特別是發動機艙段造成嚴重損傷。同樣是根據SpaceX公佈的細節照片,箭體下部的發動機艙段像是經歷了一場可怕的火災,這部分結構、包括發動機本身的狀態,實在不容樂觀。
實際上,SpaceX是對此有足夠心理準備的,負責發射任務的副總裁曾經明確答复媒體:回收系統將能使每次發射任務的成本降低三成。請注意,這還是對著媒體說的場面話,按照常理、最樂觀的情況、恐怕還要在此基礎上打折扣。當然,若以目前的情況而言,恐怕連上述推論都屬於最樂觀的預計,實際情況可能只是回收了幾十噸廢金屬而已、可以送到航天博物館和主題公園充當展品。
除了展覽與凝聚人氣的意義,從經濟角度而言,以目前的技術而言回收第一級是毫無價值的
然而,馬斯克虧了麼?試問若以聚攏人氣贏得噱頭的角度來說,一家私人航天發射承包商如果用傳統方式打廣告搞營銷,得投入多少費用、才能有這樣的收穫?
http://www.guancha.cn/ZhaYouYin/2018_01_03_441526.shtml
圖博館
俄一箭19星失敗原因讓世界吃驚中國應吸取什麼教訓
俄羅斯2017.11.28最新一次火箭發射失敗暴露其航天工業接近“崩潰”,俄副總理羅戈津2017.12.27說原因:輸錯了火箭發射點的方位和坐標。19顆衛星中體積最大的是俄“流星-M”地球遙感觀測衛星,其餘18顆衛星分別來自俄、加拿大、挪威、瑞典等國,這些微小衛星的價值都在每顆100萬美元左右,預計這次失敗所造成的總損失超過1.1億美元。
國際媒體對此進行了很多解讀,但幾乎一個共同的看法認為,國力迅速衰退和航天業青黃不接是近年來俄羅斯航天業事故頻仍的主要原因。
分析認為,雖然航天業本身就是高風險的領域,但在6年內出現10次重大發射失敗,似乎也是罕見的,這反映了俄羅斯航天業存在嚴重的問題。而且就所使用的火箭來看,俄羅斯大都是一些老火箭,很多型號都可以追溯到前蘇聯時期,雖小有改進但一切正常的話不應該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這也給中國一定的啟示,畢竟今年中國航天業有1.5次失敗(6月19號長征三號乙發射中星9A半失敗後經搶救成功,7月2日第二次試驗發射長征五號失敗),但長征五號失敗是進行技術試驗,這種失敗的機率比正常的發射大得多。中國現在航天業蓬勃發展,正在進行技術試驗和發展的型號可能近10餘個,在如此的大好形勢下,切不可急功近利和急於求成,否則帶來的不利會影響未來的雄偉計劃。(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長五到目前為止還漏洞百出,第一次完全是僥倖過關
噴子過關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31/doc-ifyqefvw6487031.shtml
快舟11火箭於2018年上半年首飛實現一箭六星2018-01-01新華網
我國快舟-11固體運載火箭將於2018年上半年首飛,以“一箭六星”的方式進行發射,可一次性實現星座快速構建,大幅提升發射效率並降低成本。
圖博館
這也僅僅是開始,在解決2.2米直徑發動機的問題之後,將用於直徑為4.2米的發動機殼體,超過目前3.6米的限制,用於快舟二十一號、快舟三十一號上。
這不是有意壓價,而是我們可以作到這一點。主要是快舟系統採用機動發射,不需要專門的發射塔架等,免去巨額的基建投資,準備時間24-48小時,最快8小時即可。如果長征系統最快也需要半個月,這樣效率大大提高。我們目前的目標為:2020年,每年發射30枚”快舟”系列運載火箭,足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高科技產品不能靠低價來玩
那是你認知有問題,並不是所有東西廉價了就不能稱之為高科技,現在技術成型,都是一次性外殼,更有3D打印等技術,大大縮小了人工費和組裝費,怎麼著都省了。
你美爹落後了,中國就是愛創新,網上購物,快遞到家,現在把快遞購物概念運用到了火箭送星業務,隨時隨地快速遞達,滿天都是小星星,一閃一閃亮晶晶.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1-12/doc-ifynshev5472676.shtml
圖博館
中國將發射新款小號運載火箭為何會震動世界航天界2017.11.12新浪軍事
2013.9.25,中國成功發射了“快舟一號”運載火箭,將小型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對此美國認為:這是中國在試驗快速響應火箭技術,且搶到前面,美國超級斯屆比運載火箭,直才2015.11.15才發射,而且失敗了!
所謂快速響應火箭,為美國在太空戰背景下,提出快速發射衛星的新概念,認為中國搶先確實是事實,卻不完全建,我們更相中其理念的優點:發射程序簡單、快速,以及由此帶來的高效率與低成本,於是推出快舟系列,快舟1號僅為第一個型號,最終將形成一個系列。
與長征系列不同,它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具備有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只因技術難度大,對火箭發動機的尺寸限制大,故在運載火箭上應用少,如今我們再公開一項技術創新:殼體-噴管一體化纏繞成型技術,改裝目前殼體、噴管分別製造後再組裝的固有模式,將殼體和噴管作為一個整體纏繞成型,重量降低約10%,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這一技術剛剛完成測試工作,可以準備投入應用,將首先應用於快舟11號火箭上。它所採用的第一級固體運載火箭發動機,直徑2.2米,總長9.7米,裝藥量45噸,為目前國內最大直徑、最大裝藥量的複合殼體發動機,具有高質量比、高比衝、大推力等特點。
目前已完成快舟十一號火箭發射車整車滿載試驗,驗證了多項關鍵技術,中國打算明年內發射這款小號運載火箭,具備將一噸載荷送到700公里軌道的能力,這比快舟1號提高了許多。這足以讓世界航天界為之震動了,原因很簡單:價格太低,目前,國際航天商業發射的費用大約每公斤為2~3萬美元,如果採用快舟則可以降低到1萬美元左右,等降價一半,極具殺傷力,這等於未來讓衛星發射變白菜價,會讓競爭對手頭痛死的。
圖博館
5. 你做好準備了麼?
因此可以看出,我國的首批航天員基本按照美國的早期思路進行:都是軍人且年齡偏大。楊利偉是38歲進入太空,但首批8位航天員執行首次飛行任務時的年紀為42歲。到了第二批,平均年齡就開始快速下降到35歲,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個年齡還將會持續降低。
其中老將景海鵬曾經進入太空三次,第二次是因為神舟九號對接天宮一號,必須要有“老司機帶隊”;同理,第三次上去又是神舟十一號對接天宮二號,再次充當“老老司機”。這就是傳說中的傳幫帶啊,師傅帶徒弟。每次老航天員再次執行任務.就是為了帶起新的一波航天員,讓他們成為主力,從而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他們在執行任務時,基本已經是校級軍官,事業有成、家庭和睦,還要拋棄這一切,接受簡直“慘無人道”的魔鬼訓練,而換回來的卻極有可能是根本沒有機會執行任務擔當替補,甚至面臨無法預測的“犧牲”二字,這些人是最可愛的人。向他們致敬。
但以目前對第三批的要求來看,無論是軍人身份還是身體要求,都比前兩批要求要低得多了,到未來第四批第五批時,還會進一步放開。
做未來的中國航天員,你做好準備了麼?
小知識
估計大家看我文中說宇骯員、航天員之類的快暈了,這裡有必要為大家補充一個小知識:英國的航天員叫做astronaut,蘇聯/俄羅斯的航天員叫做cosmonaut,都是源於希臘語,naunt的意思是sailor(船員/海員)。astro的意思是星星,所以美國的宇航員本意大概是星際旅行的船員。蘇聯人不干了,用了cosmo,在希臘語的意思是宇宙,所以是宇宙旅行的船員,在名字上各有千秋……
事實上,二者基本互通.主要還是那個年代意識形態鬥爭,必須從名字上都割裂開來。中國比較牛,給他們都翻譯成宇航員,然後給自己的起名叫航天員。但英文依然是astronaut(美國版本)。所以當本文出現航天員和宇航員的區別時,你就知道這是中外的區別了。當然,我國港澳台地區也經常翻譯成太空人(Taikonaut).但我國官方上是不使用的。
圖博館
在隨後的宇航員選拔過程中.蘇聯也逐漸放低了對身體素質的要求,不再嚴格限定必須頂級飛行員,但在冷戰期間堅持必須是現役軍人的要求,這和我國目前的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員的要求是一樣的。直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開始招募非軍籍的宇航員,例如航天工程師和生物學家等。蘇聯和俄羅斯共計培養了117名宇航員,如果計算在軌天數的話,蘇聯和俄羅斯宇航員在這個榜單上基本上是統治地位,佔據了前10名里的8席。
3. 美國宇航員
對比蘇聯首批宇航員而言,美國首批7個宇航員則出生於1921-1927年,他們也都由現役空軍的頂級飛行員選拔而來,執行首次任務的年齡普遍在40歲左右,普遍比蘇聯宇航員大上一輪。年齡大的優勢在於各方面經驗都非常豐富,掌握的知識和能力也十分充足。但他們也有問題,確實年齡偏大,畢竟上天還是很折騰身體的,後來慢慢的平均年齡就降了下來。
目前美國選拔職業宇航員(非短期上去的專家)的標準大概是:
1.必須要有一所正規大學授予的本科學位,專業是工程、物理和數學三大類,學位越高越好;
2.至少1000個小時的噴氣機飛行經驗,最好有基本航天飛行測試經驗;
3.身體條件:關於視力、血壓和身高要求。
這比蘇聯要求要低一些。而對於航天工程師和技術專家位置的宇航員,這個要求就更低,基本只要求身體健康和有專業技能(例如生物、醫學、天文專家等)即可,完全不要求軍籍。目前NASA已經培養了337名宇航員,其中還有普通的中學教師、業餘科技愛好者等。
4. 業餘宇航員
國際空間站曾經在2001年到2009年期間推出了“旅遊”和“體驗”類服務,有七位幸運兒在花費2000-4000萬美元不等的費用後,在國際空間站待過一段時間體驗宇航員的生活。這些人的選拔基本上條件就很寬鬆了,身體健康、有錢有閒即可。
但後來美國和俄羅斯達成協議,關閉了此項服務。
圖博館
太空精釀:中國航天員為什麼都是軍人,而不是博士、科學家?2017-10-13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航天學在讀博士,“啤博士”成員
選擇軍人其實是世界各國早期航天員/宇航員的共同選拔思路,到了較為成熟的階段都會轉型。那就為大家系統談一談各國宇航員選拔思路好了。
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航天英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少將宣布了我國將啟動第三批航天員選拔過裎。這次宣布的選拔標準比起之前發生了很大變化,讓神秘的航天員職業不再距離普通人極其遙遠。
1. 中國前兩批航天員
在此之前,中國已經有了兩批航天員。
第一批航天員共計14人,均為男性,分別為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旺、張曉光、陳全、潘占春、鄧清明、趙傳東、吳杰和李慶龍,其中前8位進入過太空。這些人基本都是從中國空軍最拔尖的特級、一級飛行員和試飛員中選拔,資歷很深,成為航天員之前便已居校級軍職。
第二批航天員共計7人,有兩名女性,7人分別是陳冬、劉洋、王亞平、蔡旭哲、葉光富、湯鴻波和張陸,其中前3位進入過太空。這些人都是空軍飛行員,但相比第一批航天員講究資歷,他們則以年齡取勝,入選時年紀普遍在30歲左右,要比第一批低了近10歲。
這與我們在各種太空題材電影中看到的航天員組成越來越相近:要有飛船駕駛員、工程師、科字家、醫生等多種職業。可以想像,在第四批乃至更多批次的航天員選拔中,普通科學家、教師、醫療工作者等都將進入遴選範圍。
我國畢竟載人航天起步較晚,那麼外國又是怎麼一個航天員選拔過程呢?當然,你也懂的,載人航天也就中美俄三個國家在玩而已,這裡的外國也僅指美國和俄羅斯了。
2. 蘇聯/俄羅斯宇航員
蘇聯早期的宇航員都是來自空軍的年輕飛行員,其中也選拔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年輕的宇航員戈爾曼·季托夫,他是第二個進入太空的蘇聯宇航員(僅次於尤裡·加加林,進入太空時還不到26周歲(1961年8月),而加加林也就27歲。當時蘇聯整個一個批次的宇航員基本都是26-28歲的年齡段(出生在1935年左右)。
冷戰初期蘇聯在航天方面處於領先定位,第一枚火箭、第一顆衛星、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第一個金星探側器等都由蘇聯完成。由於前無古人,人類對太空是絕對的無知。但蘇聯的政治壓力給航天各種創造第一的要求。因此這些年輕宇航員上天基本就是靠年輕身體健康為最大優勢,在某種程度上是極大的冒險。
圖博館
中國長征火箭完成發射252次能將航天器送入各種軌道2017.10.12新華網
日前,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表示,中國長征運載火箭至今發射252次,將344個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具備了將實用航天器送入各種空間軌道的能力。
龍樂豪院士是在2017年世界空間週期間舉辦的科普報告會上介紹相關信息的。該報告會由國家航天局主辦、中國宇航學會承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協辦。
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將“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升空,由此拉開中國太空活動序幕,中國長征火箭發展也進入快車道。
龍樂豪介紹,1985年我國宣布長征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率先投入的是長征三號,主力為長三甲系列。“自1990年4月成功發射亞洲一號至今,已進行了57次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在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為適應環保和國家重大戰略發展需要,從2006年我國開始研製長征五號無毒、無污染的新一代火箭,並逐步展開了更多型號火箭研發。目前,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首飛成功。為配合新一代火箭,新建的天津火箭生產基地及文昌發射場先後投用。
與此同時,新一代四級固體火箭長征十一號成功首飛,今後有望在應對自然災害等快速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長征運載火箭可將實用航天器送入各種空間軌道。”龍樂豪說,至今長征運載火箭共發射252次,將344個航天器送入了預定軌道,至今仍在軌工作170餘顆,其入軌精度、發射成功率、現役運載能力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火箭科研探索永不止步。龍樂豪表示,我國目前還將圍繞火箭重複利用、月球探測、載人登月等前沿領域,不斷勇攀高峰。
長征八號火箭已開始研製,作為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的長征九號處在技術攻關階段。隨著我國新一代長征運載火箭的型號更加完備,將進一步奠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基礎,助力我國航天強國夢的實現。
圖博館
在成分上的重要差異,是T300-T800這樣的高強度碳纖維的含碳量一般在93~96%,含氮量在4~7%。而M40J這樣的高模量碳纖維/石墨纖維,含碳量達到99.7%以上。
而它們的關鍵性能差異在於,T300更不容易被拉斷,其抗拉強度比M40J高出33%;但是M40J更不容易被拉變形,同樣都是拉到斷裂為止,T300會伸長1.2% ,M40J只會伸長0.5%。
在碳纖維的製造中——特別是國內的碳纖維發展,原絲是最要命的問題。在80年代,中國在拿到東麗的原絲以後,就能自行製造出性能相當的T300成品;後來各主要高校和院所的實驗室中,直到T800的試驗也是如此,有原絲,就能拿出同級別的碳纖維成品。
然而從80年代的試驗開始,直到30年後,中國才磕磕絆絆的完成了T300的國產化——期間一直沒有解決原絲的性能和質量控制問題。
在碳纖維的原絲上,T300-T700、以及M40J使用的都是同一個級別的原絲。但T800、以及M55J以上,就必須使用細旦化程度更高的原絲。航天科工集團此次拿出M40J級別的產品,證明其原絲性能僅能支持T300-700級纖維。(作者署名:候知健)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7-20/doc-ifyihrmf3007039.shtml
圖博館
中國終於造出衛星用特種纖維打破日本30年技術壟斷2017.7.20新浪軍事
根據官媒的報喜文章,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主持的國產M40J碳纖維研製項目獲得成功,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則新聞從技術角度來解讀可以分析出兩個要點
一:國內先進衛星平台的碳纖維來源解決,擺脫對於非正常渠道的依賴
國內目前的自主碳纖維,命名上常常沿襲日本東麗公司的產品牌號;比如最廣為認知的T300~800系列高強度碳纖維,以及相對知名度較低的M40J~60J系列高模量碳纖維——或者說石墨纖維(因其含碳量更高)。
Mx0J系的高模量碳纖維,最大的優勢是製造尺寸極為輕薄、但特別不容易變形的部件——尤其是遭受極大溫差變化的情況下,依靠0膨脹係數保持尺寸穩定,既不收縮也不膨脹。
圖:製造先進飛機用的是高強度碳纖維而不是高模量碳纖維
由於性能取向和價格等問題,這種碳纖維通常不用於飛機製造,極少用於導彈,主要用於製造衛星結構、特別是天線的骨架。
高模量碳纖維,國際上一直對中國禁售,封鎖很嚴厲。去年美國法院就起訴一名中國公民,聲稱他向中國走私M60J。
圖:高模量纖維用於製造衛星,比如主結構、太陽能電池板支架、天線支架
此次國內實現M40J的國產,意味著國內先進衛星平台的製造材料來源已經實現獨立自主,不再需要通過非正常渠道獲得。
二:航天科工集團沒有T800級原絲,只有T300-700級。
目前的主流高性能碳纖維製備方法,是由近藤昭男在大阪工業技術實驗所發明的,用細旦化的聚丙烯腈纖維作為原絲,經過高溫碳化而成。
而T系列的高強度纖維,和M系列的高模量纖維,是用同樣的原絲經過不同取向的加工工藝做出來的差異定位產品。
實際上M40J和T300就是東麗用同樣的原絲,在同一年(1971年)批量生產成功,都屬於第一代高性能碳纖維。1992年,東麗的高模量纖維已經推出M70J;而更早的M60J,強度性能比M40J提升了43%,拉伸模量性能比M40J提升了50%。
圖博館
相關新聞
2016.11.3,由實踐十七號衛星組成的載荷組合體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托舉下進入預定軌道,再實施了二次傾角控制和五次定點捕獲,最終於11月12日成功定點。
2016.12.28,高景一號01/02 星于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但長征二號丁火箭沒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衛星經數次變軌後進入軌道。
http://www.guancha.cn/tianyi/2017_07_06_416842.shtml
中國計劃在2018年推出海上低傾角發射服務
據中新社2017.7.6報導,記者從6日在北京舉辦的長征商業發射用戶大會上獲悉,中國計劃在2018年推出海上低傾角發射服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宇航部副部長唐亞剛在會上介紹這一消息。他說,這項發射服務將面向商業用戶,對於低傾角衛星來說“將是比較划算的發射方式”。
據介紹,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計劃推出的海上低傾角發射服務,將使用基於成熟技術和產品研製的固體運載火箭,針對發射傾角在0至10度的任務需求。發射軌道最高為距地500千米,發射載荷質量最大約500千克。
發射傾角是指衛星發射方向與赤道的夾角,衛星達到最小軌道傾角即所在發射場緯度。目前中國四個發射場中緯度最低的是位於北緯19度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地點距離赤道越近,運載能力損失越小。”唐亞剛解釋說。
1995年,來自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和挪威的四家公司共同投資海上發射公司(SeaLaunch),旨在利用移動海上發射平台,在赤道水域使用專門改進的天頂—3SL運載火箭發射商業有效載荷。該公司在1999年3月發射了首枚火箭。海射公司使用的是液體運載火箭,但因經營不善,一度申請破產。
唐亞剛說,相對液體運載火箭來說,固體運載火箭對於發射設施的要求較低,“對普通的萬噸級貨船進行相應改造,就可以進行發射”。他表示將在年內開展試驗。
此次大會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舉辦。該公司是中國政府授權的從事商業發射、衛星系統以及空間技術合作的商業機構。
回應
兔子要建一個曾母暗沙發射中心?在永暑島發射可以嗎?
估計是發射船+快舟系列組合
圖博館
首先要確保中星9A在近地點點火加速,在短時間內提高其速率,使衛星進入橢圓形的轉移軌道,如果一次變軌不夠,再來一次,直至其抵達目標軌道。
根據目前拿到的軌道參數,中星9A在6月19日中午在近地點點火,一口氣抬升了一萬多公里(示意圖中的黃色軌道)!
接下來它需要繼續努力變軌,push自己到達長三乙計劃到達的火箭目標軌道(示意圖中的紅色為衛星變軌後的火箭目標軌道)。
當到達火箭目標軌道後,為了使中星9A進入同步軌道,在衛星運動到遠地點時必須再次啟動發動機,使其所需要的離心力增大到與最終位置的萬有引力相等,這樣中星9A才能順利進入同步軌道做勻速圓周運動,從而最終實現自救。
中星9A的自救示意圖
小插曲:其實說到衛星自救,美帝的技術倒也是可以藉鑑一二的。
1997.12.25,俄羅斯為美國休斯衛星公司(現在叫做波音衛星)發射的亞洲3號,結果火箭的末級故障,把衛星扔在了一個高傾斜角的沒用軌道上。地面計算的結果表明,衛星的全部燃料也不足以把衛星送入正確軌道。為此保險公司還進行了全額賠付。
然而……休斯並不甘心,他們憑藉美國在阿波羅登月時期建立的強大深空探測能力,設計一個大膽的計劃——“月球引力彈弓”,也就是說把衛星推向月球,然後用月球的引力把衛星拉回來。
自救日記:
1998.5.8,休斯操作ASIASAT 3 (因為保險公司已經賠付,這顆衛星已經屬於保險公司財產,被更名為HGS-1)點火,讓衛星向月球飛去。
1998.5.13,衛星從月球上空6200公里的地方掠過。
1998.5.16衛星在近地點再次飛過,進入了一個遠地點為488000公里的超級軌道。一般來說,遠地點為36000公里稱為轉移軌道,42000公里就是中國火箭的所謂超轉移軌道,而這個超級軌道的十倍於超轉移軌道,軌道最遠端在月亮軌道的外側。
1998.6.1再次飛臨地球,然後在控制下再次向月球飛去。
1998.6.6衛星在月球表面36000公里的地方再次飛過。
1998.6.14衛星再次飛臨地球,在休斯的控制之下,衛星減速“停泊”在太平洋上空,軌道高度正好是地球同步軌道的36000公里。到此月球引力彈弓計劃大獲成功,休斯完成了一個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把一個被認定為廢棄的衛星重新送回了軌道。
亞衛用保險公司賠付的錢,又向休斯訂購了一顆衛星,“亞洲三號”ASIASAT 3S,這個衛星于1999發射,設計運行16年,然而,今天這個衛星仍在運行中。
圖博館
中國航天打翻身仗竟將未入軌衛星救活創世界奇蹟
據中國航天科技公司2017.7.7消息稱,上月發射未進入預定軌道的中星9A衛星,通過準確實施10次軌道調整,衛星于5日成功定點於東經101.4°赤道上空的預定軌道。目前,衛星各系統工作正常,轉發器已開通,後續將按計劃開展在軌測試工作。
上個月19日,在長征三號乙遙二十八火箭發射中星9A過程中,因為第三級火箭滑行時下錯指令,導致飛行姿態異常,讓中星9A未能進入預定軌道。中星9A採用中國自主研發的東方紅四號衛星平台,將提供18個36MHz帶寬和4個54MHz帶寬BSS規劃頻段轉發器。 中星9A計劃與中星9一起滿足中國廣播電視、數字電影、數字寬帶多媒體系統及各種信息廣播和娛樂廣播的需求。
只是這樣會消耗大量衛星原本留於維持軌道用的燃料,從而導致衛星壽命大打折扣。 也就是說,如果中星9號衛星原設計壽命是15年的話,經過這10次變軌,已經剩下不到5年了。
雖然如此,但中星9A這次應該說是取得了部分成功。 同時,該星今後應該還有機會,也就是說,如果在這5年內,中國目前正加緊試驗的衛星加註系統進展順利,那麼,中國航天人有希望在中星9A壽命耗盡前,為其提供一次太空加補燃料機會,從而讓這顆衛星能圓滿完成其使命。 現在,通過把中星9A拉到其正常軌道,中國航天創造了一次世界奇蹟,那麼,在幾年後如能再次為其加註燃料,那就意味著中國航天將再次創造新的世界奇蹟。 (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全賴精準的測控和軌道計算分析!贊成功自救。
報喜不報憂
發射失誤也報了,飛控補救定軌成功也報了。什麼叫報喜不報憂?我看你是心瞎。
炫耀,赤裸裸的炫耀,是不是過幾天又要說長征五號發射失敗的衛星也調整了?
凡事不要過度樂觀,中星3A好歹勉強入了另外一個軌道,實踐18則是始終沒能星箭分離,長五的高度速度都掉得很嚴重,估計衛星已經在海面上摔碎/半空中自毀,和火箭殘骸一起沉到太平洋底了。
中星9A衛星是如何自救的?2017-07-06 天儀商業航天公司
首先需要解答一下為什麼變軌選擇在近地點而不是其他地方?
簡單的說,是為了最省燃料。近地點是航天器繞地球運行的橢圓軌道上距地心最近的一點。在近地點加速,會抬高遠地點,這是最節省燃料的改變軌道高度的方法。在軌道的其他位置變軌,不但浪費燃料,並且會改變軌道的其他參數,給地面測控跟踪帶來麻煩。
那麼問題來了,中星9A如何在近地點進行變軌運動呢?
圖博館
外國網友評長五發射失敗:第一次聽说中國火箭失敗 2017.7.5新浪軍事
相信很多朋友心中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中國航天在火箭發射方面,擁有極高的成功率。所以聽到一次中國火箭發射失敗的消息,都有那種有生之年的感覺。
那麼,在外國人眼裏,對於這次失敗,又是怎麼看呢?我們找到了一位外國人,他剛好在網上發了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下:
這是我頭一次聽说中國的火箭發射失敗!這位網友最后用了三個感嘆號,驚訝之情,溢於言表
一位叫做西恩的網友说:這並不是導彈,而是火箭。發射失利在航天領域任何時間都在發生,無論是中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還是馬斯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接下來,各路外國網友紛紛上陣,開始回答關於此事的個人看法。我們來看第一個,這位網友叫阿曼,他说:個人愚見,航天學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學科。正如馬斯克所说:“火箭發射就像數千行計算機代碼。為了使代碼正確執行,它的所有行都應該完美地編譯。任何一個錯誤的位元組將會摧毀它。”
火箭發射就是這樣。它很複雜的,一個小的問題可能引起雪崩一樣的嚴重后果,從而影響發射。所有國家都在試着攻克這個難題,所有國家都經歷了許多的火箭故障。其中包括如何設計、建造和經營火箭。中國長征5號發射失敗只是意味着它回到設計階段進行改良,這並不意味着對中國航天事業是“巨大的挫折”,他們只會愈挫愈勇。
OK,我們來看第二個網友,他叫朱立扎姆,他说:说真的我並不關心這類新聞,任何一個國家在應用和實踐新技術的時候都會經歷産品測試和樣品毀壞,只是有些人避而不談。因為如果你過多地宣揚你的失敗,就很難把東西賣出去。這也就是我為什麼更關心新技術的發展和公佈,而不是失敗的測試結果的原因。講真,我真的不在意這個。
中國航天!加油!(作者署名:軍事調停)
回應
探索宇宙,没有失败,那才叫奇怪!
美国登月次次成功。
真的吗?本不想打你的脸,但介绍你看一片美国好莱坞的大片《阿波罗十三号》
圖博館
俄“質子M”火箭零件以次充好致多次發射失敗
《北京晚報》2017.1.30消息,俄商業發射的主力運載火箭“質子—M”日前被曝出引擎缺陷,俄航天局為此召回所有問題引擎。初步調查發現,生產環節中,製造商在關鍵零部件上有“偷梁換柱”、“以次充好”的嫌疑。
《生意人報》先前爆料,俄航天局在對質子—M進行測試時發現引擎問題,技術人員跟進調查後發現,製造商在引擎中使用了某種“非液體物質”,這種成分不耐極度高溫,容易導致發射失敗。
“質子—M”火箭先前經歷多次發射失敗。2013年7月,一枚攜載三枚格洛納斯—M導航系統的質子—M出現發動機故障,升空後不久墜毀,造成超過2億美元的損失。2014年5月,一枚搭載通信衛星的質子—M發射後出現故障,未能到達預定軌道。
相關新聞
俄飞船为何再次发射失败:缺钱缺人将继续烂下去
俄媒體盛讚神舟十一號返航和中國航天成就2016.11.18
外媒稱中國加速航天探測計劃 美憂打不贏太空競賽2016.12.05
俄S300導彈發射後墜落:炸毀2台發射車4枚導彈2016.12.05
俄航母再出包 米格-29因阻攔索斷裂而墜毀地中海2016.11.15
俄航母出問題戰機無法著艦 8架蘇33進駐敘機場2016.11.29
俄再延向印交付航母时间 印海军力量被指受创2012.10.11
俄庫爾斯克核潛艇沉沒背後- 壹讀
回應
俄的航天發射、導彈發射接連受創,應該不是一個個偶然事件,是經濟、科研、管理……的綜合反映。
坑了我們一個火星探測器
紀律,管理,就是戰鬥力。紀律鬆弛,管理不到,出事就不意外了。
正常。解體以後,從前的超級大國再也不會回來了。能指望啥紀律,啥戰鬥力啊。毛子的腐敗現象可是要比tg嚴重好幾個數量級。老百姓都看在眼裡的
這種高科技都敢以次充好,哈哈。資本主義就是好啊
這就是國營轉私營的後果,為了利潤!不惜一切!
腦子有問題吧?這些企業都是國有的!相反,私營企業就是為了利潤,才會降低成本同時特別注重安全性,而不是一旦管理不善,就偷工減料。馬斯克的spacex非常看好
正相反,這些企業是私有的
馬斯克的火箭爆炸更是平常事,為了節省成本增加利潤更不擇手段降低火箭的安全係數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7_01_30_391918.shtml
圖博館
回應
成功率最高的是蘇聯聯盟號運載火箭,截至1993年4月發射了1012次,失敗17次,成功率98.3%。.....但俄羅斯 “質子M”火箭近年來事故不斷,自2001年首發開始,到2014年3月發射了76次,成功率91%。
長征火箭發射 成功率超美俄2016-09-17
我國長征系列火箭從1965年開始研製已經走過了五十多個年頭,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17個不同型號的大家族,能夠將衛星、飛船、空間探測器等送入地球周圍的各類軌道。自1970年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發射成功率高達95.73%。
發射的成功率是展現火箭素質的硬指標。截至2015年,美國運載火箭共發射1021發,成功951發,成功率為93.1%;蘇俄運載火箭共發射2743發,成功2604發,成功率為94.9%。雖然在總量上中國的運載火箭發射次數和美俄還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國長征火箭的高成功率已經證明了自己。尤其是我國在2015年完成19次航天發射成功率更是高達100%,不僅在量上與美俄比肩,成功率更是遙遙領先。
我國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
2016.12.06《空間態勢評估報告2016》顯示,我國航天運載器年發射次數已經連續13年位居世界前四,連續6年穩居世界前三,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現役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
圖博館
長征五號發射雖失利但中國火箭成功率仍世界領先
據新華社快訊: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
即使是美俄歐洲等幾個航天大國或地區,實驗重型火箭都失敗過,近年來也頻頻出現發射失利的情況。歐洲的阿里亞娜火箭發射107次,成功率93%。美國的德爾塔運載火箭發射251次,成功率為94.4%。成功率最高的是蘇聯聯盟號運載火箭,截至1993年4月發射了1012次,失敗17次,成功率98.3%。
從全球航天發射領域來看,中國長征火箭一直保持較高的成功率和可靠性。
2016年9月1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高分十號衛星失利。不愧是G2,中國和美國在各個領域都要發生碰撞和爭奪,不僅是奧運會金牌,發射衛星也是。彷彿就像是事先約好了的,美國也馬上要求失敗一次。這一天美國SpaceX獵鷹9號火箭在發射前發生爆炸。
截止2016年9月,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有235次發射,平均每年十餘次,其中完全失敗3次,部分成功1次,成功率高達98%。
隨後的近一年時間,中國的火箭發射似乎不太順利,2016年11月3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實踐十七號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又實施了二次傾角控制和五次定點捕獲,最終才定點成功。2016年12月28日,長征二號丁火箭發射高景一號衛星,衛星沒能進入預定軌道,經數次變軌後進入軌道。2017年6月19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衛星沒能進入預定軌道,任務失利。
航天發射是高風險的活動,存在很大不確定性。1962年3月21日,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枚東風二號彈道導彈首次飛行試驗,21秒時導彈完全失控,69秒後導彈墜毀。聶榮臻總結說:“既然是科學試驗,總會有成功,有失敗。成功了,我們就取得經驗;失敗了,我們就得到教訓!成功了,功勞是你們的,失敗了,責任由我來負!”對面發射失敗,錢學森也說:“科學試驗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試驗呢。經過挫折和失敗,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有了失敗,應該振作精神,分析原因,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繼續再戰。
航天事業就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成長起來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航天加油!(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回應
美俄火箭發射爆炸失敗,中國衛星沒有進入軌道失利.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7-03/doc-ifyhrttz2141400.shtml
圖博館
大陸長征5號遙2火箭 衛星沒入軌2017.7.2中時電子報
中國大陸長征5號重型運載火箭,在海南島文昌火箭發射場完成第2次發射,火箭發射成功,但衛星沒有進入軌道。
長征5型是中國大陸尺寸最巨大,載運量最重的火箭,高度57公尺,直徑達到5公尺,低軌道酬載量25噸,高軌道酬載量14噸。此次任務攜帶了同步軌道通信衛星「實踐十八號」,是大陸實驗性質的新一代通信衛星,與先前的墨子號一樣,也有量子通信的測試目的。
長征5型火箭的下一次任務(遙3)時間訂在11月,將要把月球調查衛星「嫦娥5號」給送往月球運行軌道上,所以這次的同步軌道運載任務,也是為嫦娥5號任務進行預演。
新華社快訊: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回應
好事多磨,加油!
這下不是終於看到發射失利了吧,五毛黨們,連續失利哦
你不是中國人吧,幸災樂禍。美國發射也發生過爆炸,科學實驗出現挫折很正常,希望你心裡不要太陰暗。
上次6.19火箭是勉強成功,一級就沒達到預定高度,靠二級補回高度。這次是直接徹底失敗,要徹底檢討!
中國2次都是火箭發射成功,但衛星沒有進入軌道。美俄火箭發射爆炸解體是失敗。
人類科技的進步就是伴隨著一次次的失敗,即使美俄羅這樣的老牌航天大國也難逃發射失敗外,中國航天發射的成功率在全球都是很高的,一兩次失敗不可怕,很正常,總結經驗教訓,力爭下次取得成功。
印度新衛星欲超北斗卻出事報廢 印網友:就是半殘品2017.7.2新浪軍事
面對中國北斗系統的快速發展,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最近可謂是打破世界紀錄,一箭104星。但是好景不長,近日,據ISRO透露,印度區域導航衛星系統(IRNSS)中一顆衛星上搭載的三個原子鐘發生故障報廢。
針對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看印度網友的評論那個酸呀:希望這個所謂具有競爭力的北斗系統不是山寨的,但是偷來的技術並不總是可靠的,產品啥質量標準都沒有。
印度網友:咱們自己倒是個新衛星系統,但是跟美國GPS與中國的北斗一比就是個半殘。近日區域導航衛星系統又出事了。[這位印度網友倒是說了句大實話](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7-02/doc-ifyhrxsk1552436.shtml
圖博館
大陸實驗太空加油技術 可延長衛星壽命2016.6.30中時電子報
大陸在2017.6.25發射一枚長征七號火箭,這枚火箭有許多重要的太空任務,其中有一項是如何太空進行衛星補充燃料,這個技術對於建造太空站非常重要。
衛星的服役壽命取決於多種因素,但往往主要是失去動力。衛星的動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電力;一種是燃料。在地球軌道上的人造衛星大多數都採用太陽能電池來供電,只要電池運作正常,電力不會是問題。但是衛星還需要燃料,以進行軌道維持、誤差修正、調整姿態等動作。這些燃料目前以聯氨(hydrazine)(分子式:N2H4、H4N2或H2N-NH2)為主。但衛星能攜帶的燃料是有限的,燃料的攜帶量與使用量就決定了衛星的服役壽命。在過去,衛星燃料耗盡或發生故障後就會被棄用。許多被棄用的衛星本身其實功能完好,但它們的命運已經註定,只能一圈圈地在軌道上運行,直到脫離軌道墜入大氣層,或者與其他航天器相撞成為太空垃圾。因此,假如能夠在軌道上替衛星補注燃料,將可延長衛星、太空間等高價儀器的航行壽命,自然也就能減少太空垃圾的量。
美國與俄國在冷戰太空競賽期間就進行過相關實驗。1966年,美國雙子星計畫期間,就完成兩艘太空船的連結並重新啟動火箭。到1978年,蘇聯「禮炮六號太空站」(Salute 6)首次實現了軌道補注技術,並沿用到日後的和平號太空站(Mir),和目前的國際太空站(ISS)。
除太空站以外,最常進行補充燃料的人造衛星就是著名的哈伯太空望遠鏡,它從1995年發射至今,經歷10幾次的維修、更換器材、添加儀器以及補充燃料,也才能夠超過20年仍然運作如昔。但問題是,每一次為舊衛星補加燃料的成本,不見得比重新發射一顆衛星低多少,因此成本與效能要如何對比就成了重要課題。
此外,現在的衛星設計多以一次性使用為前提,實施補加燃料的可行性不大。今後發射的衛星如果需要進行在軌補加燃料,在設計之初就需要安裝一套較為複雜的加注系統,但這又會佔用一定的衛星有效載荷。
不過,燃料加注技術一旦被廣泛採用,將會對後續衛星的設計理念有所突破,太空開發的成本也將有效降低,同時還能有效減少太空垃圾的數量。
圖博館
操作失誤!陸衛星發射失敗 壽命減10年2017.6.23中時電子報
數日前在大陸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衛星失敗的原因已經查明,官方公布調查結論是第三級火箭「操作失誤」,導致這顆名為「中星9A」的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雖然此一衛星仍然可以工作,但使用壽命將減少10年。
據大陸官方媒體報導,這次在19日發射的衛星是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推送,但在發射後的第三級火箭滑行時下錯指令,導致飛行姿態異常,讓中星9A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報導說,雖然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但衛星的太陽能帆板和天線已經展開,系統工作狀況正常。目前要依靠衛星本身動力系統來調整軌道,這一過程可能需要20天左右。如此一來會消耗大量推進燃料,讓衛星原本15年的設計壽命減少10年,僅餘1/3的運作時間。截至目前衛星已經進行了兩次軌道調整,後續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這次發射失敗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是中國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主力火箭,火箭起飛質量465噸,全長54.838米。此型火箭1996年首次發射失敗,此後未再出現失敗的狀況,其歷史記錄與可靠性優良,成功率高達96%。它為大陸發射過北斗導航衛星和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等。
對於此次發射失敗,許多大陸的輿論表示遺憾,但不少網友調侃這是「難得一見的失敗!」不知是中國火箭發射成功率太高還是失敗報導太少,這次能公開承認失敗,也可以說是一種愈來愈有自信的表現。
圖博館
SpaceX 的設計目標是火箭在不做修補的情況下連續發射十次,十次發射之後進行整新,這種情況下計劃發射到100 次。理論上一枚火箭可以像這樣一直用到上千次,但累計了 100 次以後整新的花費會超過造新火箭,因而100次可能會成為上限。SpaceX預計今年將會擁有到6支復用火箭,如果一切順利的話。
回應
這並不是什麼新技術,不過是把幾十年前著陸月球返回的飛行器技術做可靠性重複,不要忘了,在發射月球返回式飛行器前,在地球先做過類似發射著陸試驗。
官方打臉……
民用和軍用的要求當然不一樣。軍用要求萬無一失。民用有個80%的成功率就OK了。
成功率只有80%的火箭,那個商業保險公司敢接這種發射保險單?!
80%?低於92%都是非常危險的成果概率,對於航天飛行器而言。
SpaceX回收試驗失敗的時候,國內就一堆鍵盤俠在那冷嘲熱諷,說根本不合理,點錯科技樹,注定失敗;SpaceX開始回收成功的時候,國內就有人就拼命喊還要看能不能重新發射;當SpaceX重新發射也成功的時候,他們就鼓譟航天飛機如何退役,用其他方式黑Spacex。中國網民們什麼時候淪落到印度阿三的那種屁股決定腦袋的德行了?自己不去努力創新,還要千方百計去抹黑別人的創新努力,這與中國建設創新大國的方針戰略背道而馳。
談SpaceX,凡是扯到航天飛機概念上去的,都是人云亦云的言論。航天飛機是載人的,成本怎能和不載人的普通火箭相比?載人的長征2F火箭,成本比不載人的長征2號高出不知多少倍。
航天飛機設計出來的目的就是近地軌道空間站建設、物資人員運輸和衛星發射。物資運輸有一票無人貨運飛船,空間站建設有質子,既然連你都知道有人成本高,何必用有人飛行器執行無人飛行器就能勝任的任務呢?載人任務聯盟也比航天飛機好,所以航天飛機有什麼優點?
他們就鼓譟航天飛機如何退役,用其他方式黑Spacex。
你忘了SPACEX復用火箭剛摔過扎克伯格兩億美元的衛星,心疼保險公司。這不是黑啊,這文章都出來了,是事實了啊
SpaceX的火箭回收方式不可靠,回收成本也不低,反而中國的降落傘式回收方式更經濟更可靠,畢竟,中國在返回式衛星和太空倉回收都是用的這種成熟的技術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7_04_01_401715.shtml
圖博館
SpaceX 的設計目標是火箭在不做修補的情況下連續發射十次,十次發射之後進行整新,這種情況下計劃發射到100 次。理論上一枚火箭可以像這樣一直用到上千次,但累計了 100 次以後整新的花費會超過造新火箭,因而100次可能會成為上限。SpaceX預計今年將會擁有到6支復用火箭,如果一切順利的話。
圖博館
長征六號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是三級液體運載火箭,動力系統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具有無毒無污染、發射準備時間短等特點,主要用於滿足微小衛星發射需求。2015.9.20,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
長征十一號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唯一一型固體型號,主要用於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小衛星發射需求,能實現24小時以內的快速發射。2015.9.25,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點火發射,成功將4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
長征七號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也可用於發射人造衛星等其他航天器。長征七號2016年6月發射。火箭採用了液氧煤油發動機等新技術,箭體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起飛質量約597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
長征五號
作為我國目前起飛規模和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2016年下半年首飛。長征五號火箭首次採用5米大直徑的箭體結構,總加註量達到780噸,起飛時共有10台發動機產生1078噸的推力,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長征五號將直接服務於我國探月三期工程、載人空間站工程和火星探測工程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並用於不同軌道大型載荷及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
長征九號
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圖博館
2002年首發的美國德爾塔4火箭的RS-68的推力344噸
用於登陸火星的SLS火箭動力RS-25發動機,在2015年已經進行了500秒和650秒長程點火試驗,預計2018-2020年發射。
就連軍迷們一直不屑一顧的阿三,也在這方面的實際應用上暫時領先中國。2014.1.5,印度成功發射GSLV-D5運載火箭,該火箭的第三級首次成功應用了印度國產氫氧火箭發動機CE-20,推力達到了20噸。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除了70噸級的YF-77,中國還有沒有更大的液氫/液氧發動機呢?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1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國未來將發展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即推力200噸級,推力為2460千牛、比衝為425秒的液體發動機。該型發動機預計2030年將用於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的二級級動力。
http://news.ifeng.com/a/20160603/48909099_0.shtml
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全解析2016.6.22新華社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1970.4.24,長征一號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征二號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是中國航天運載器的基礎型號。1975.11.26,長征二號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任務。長征二號先後有長征二C、長征二D、長征二E、長征二F等改進型。其中長征二F是我國的載人航天火箭,截至目前,已將我國10艘神舟系列飛船和10名航天員安全送到太空。
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是在長征二號基礎上於1984年研製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級低溫高能液氫液氧發動機。為了適應通信衛星容量和重量不斷增大和變化的要求,此後我國相繼研製出長征三甲、長征三乙、長征三丙三種運載火箭。“長三甲”系列不僅拓展了我國火箭使用範圍,也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長征四號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風暴一號、長征四號、長征四號A、長征四號B等火箭,主要擔負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備份火箭、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察應用衛星等任務。
圖博館
中國最強火箭發動機獲突破推力仍落後美日2016.6.3鳳凰軍事
中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最早要追溯到1960年代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1957年,蘇聯贈送給中國2枚R-2型導彈,我方將1枚留作研究,另1枚投入測繪仿製,發展中國自己的第一個彈道導彈型號:東風-1。1960.11.5,東風-1試射成功,最大射程600公里,彈重20.5噸。東風-1採用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氧化劑為液氧,推進劑為酒精。後來,中國逐步研製了一系列航天用途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代號均為YF(即“液體”和“發動機”兩個詞的拼音首字母)。從推進劑方案來看,包括以下四個分支:
分支一:硝酸-27S(HNO3-27S)+偏二甲肼UDMH
25-30噸級推力的YF-1,YF-1,YF-3;100噸級的YF-2,YF-2A等等(YF-2/A由四台YF-1捆綁而成,因此實際上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發動機型號)。
分支二、四氧化二氮N₂O₄+偏二甲肼UDMH
70噸級推力的YF-20,YF-20B,YF-21,YF21B,YF-22,YF-22B,YF-24,等等。這個分支的液體火箭發動機, 經過了數十年的研製歷程,成為中國大型彈道導彈和航天發射的主力發動機。雖然中國其他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燃料已經逐步固體化,但民用航天發射至今仍然採用該類型的液體發動機。而且,在過去的所有飛行發射試驗中, 這個系列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保持了極高的成功率。
介紹了前兩個分支,下面就是我們此篇文章的重點——氫氧發動機。
分支三:液氧LH2+液氫LOX
氫氧發動機,採用252℃的液氫和零下183℃的液氧分別作為燃料和氧化劑,因此被稱為“冰箭”。中國氫氧發動機的主要型號如下:
YF-73,推力4.5噸力,真空比衝425秒、總工作時間750秒。1984年首發,用於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第3級動力。
YF-75: 推力8噸,真空比衝438秒。1994年首發,用於長征3號甲、長征3號乙及長征3號丙第3級。其改型YF-75D於2006年開始研製,2014年進入驗收階段,準備用於長征5號的二級動力。
YF-77:推力約70噸,真空比衝約430秒,發動機500秒長程熱試車成功,用於長征5號的芯一級動力。其70噸推力雖然已經比YF-75幾乎高了一個數量級,但與國際主流液氫/液氧發動機相比,還是有巨大差距。比如,
日本H-IIA/B火箭上LE-7A的推力112噸;
歐洲阿麗亞娜5的火神2 (Vulcain2)的推力137噸;
蘇聯1980年代研製成功150噸級的RD-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2000年代研製成功200噸級的RD-1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
美國1960年達研製百噸級的J2氫氧發動機
用於美國航天飛機的SSME氫氧發動機推力達到了213噸
圖博館
未來有望成為第一 SLS火箭
SLS計劃早在2011年就已經公開,由NASA主持。其早期型號的發動機使用的也是與太空梭相同的RS-25D液氫液氧燃料火箭發動機和同樣的固體助推器。該系列中最大型火箭起飛時總推力可達880萬磅(約合4000噸),相比之下,為阿波羅登月計劃研製的此前世界最大火箭「土星5號」的總推力也只有3340噸左右。美國計劃後續再研製取消可回收要求和簡化部分結構後的RS-25E/F發動機,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最終計劃研製出可將130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的型號,這將超過「土星5號」創造的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的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
https://read01.com/GBm4zK.html
世界知名火箭發動機_百度百科
美國F-1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單室液體火箭發動機,用於土星5號火箭,單台推力700噸,使用煤油做燃料,液氧為氧化劑。直徑3.645米;長度5.598米;總重8451.66公斤.
俄羅斯RD-170液體火箭發動機
俄羅斯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使用煤油+液氧,單台推力800噸(採用四燃燒室,四噴嘴設計,也有人認為它是四台發動機並聯,但共享燃氣發生器和渦輪泵) ,用於能源號和天頂號 (RD-171,RD-170的改進型)第一級。其衍生型號有RD-180,推力400噸,相當於把RD-170一分為二,雙燃料室,雙噴嘴,用於美國擎天神II和擎天神III運載火箭的第一級。RD-191,單台推力200噸,單室單噴嘴,相當於把RD-170再一分為二,用於俄羅斯安加拉運載火箭。RD-191的衍生型號RD-151被出售給韓國,用於羅老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RS-68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上最大推力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300噸級,用於德爾它四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航天飛機液體主發動機(SSME)
美國航天飛機的主發動機,使用液氫液氧,推力200噸級,最大的特點是可重複使用。
美國航天飛機固體火箭發動機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發動機,單台推力高達1200噸,可重複使用10次,用於美國航天飛機捆綁助推器,其改進型用於戰神1號火箭主動機和戰神5號火箭捆綁助推器。
http://baike.baidu.com/view/49000.htm
圖博館
第二名:俄能源運載火箭
捆綁式單級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60米
質量2400噸
低地軌道載荷:105噸
第三名:蘇聯N1運載火箭
五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17米
高度105 米
火箭重2735噸
低地軌道載荷:75噸
第四名:美國德爾塔4重型
捆綁式兩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77.2 米
火箭重733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第五名:阿麗亞娜5EAC火箭類型: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4米
高度59 米
火箭重777噸
低地軌道載荷:21噸
第六名:中國長征5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63米
火箭重850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2016-12-23 09:51:55
圖博館
第七名:日本H-2B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4米
高度49米
火箭重531噸
低地軌道載荷:14噸
第八名:中國長征七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53.1米
火箭重597噸
低地軌道載荷:13.5噸
第九名:中國長征2F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62米
火箭重464噸
低地軌道載荷:8噸
第十名:俄羅斯聯盟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高度45.6米
直徑10.3米
質量308噸
低地軌道載荷:6.4噸
圖博館
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H2A地球同步軌道最大發射能力3.7噸,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看看咱中國長征系列:長征3號地球同步軌道為5.4噸;長征5號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為12噸;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1957-2015,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長征系列成功率是95.5%,而全球是91.5%。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8-03/doc-ifxunyxy6391011.shtml
相關新聞
長征7號2016.6.25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氧煤油發動機YF-100推力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可提高東風5投擲能力到5噸
長征5號9月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推力7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
長征9號2030年有望首飛 ,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2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中國重型火箭驚艷亮相:世界火箭排名被徹底改寫 2016-03-23
2016.4.10,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已經完成了5000多次運載火箭發射,將6000餘顆太空飛行器送入了太空。按照運載能力劃分,運載火箭分為小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及以下)、中型(2-20)、大型(20-50)和重型(50及以上)四類。
第一名: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
三級液體燃料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110.6米
直徑:10.1
質量3039噸
低地軌道載荷:119噸
(美國土星5號火箭是目前人類唯一的載人登月火箭,高110.6米,直徑10.1米,起飛重量303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19噸,月球軌道45噸。中國重型火箭也應該達到這個量級。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圖博館
綜上所述,長征九號重型火箭,將為我國提供一種涵蓋35噸到100噸以上近地運載能力任務的運載火箭。它可以滿足中國未來載人登月和火星取樣返回任務的需要,也可以發射大型空間站核心艙段,以及處於概念階段的中國巨型太陽能太空電站等等。
我們可以自豪的認為長征九號與美國SLS各有所長,長征九號甚至在部分性能上更為出色。它將使我國獲得大量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突破,帶動廣泛範圍內的科技和工業能力發展,並以出色的性能保證重大航天項目的成功,極大的鼓舞我國人民群眾。在這裡,我們應當給我國航天人豎起大拇指,祝他們儘早研製成功這一巨型的運載火箭!
我國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
2016.12.06《空間態勢評估報告2016》顯示,我國航天運載器年發射次數已經連續13年位居世界前四,連續6年穩居世界前三,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現役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
長征火箭發射 成功率超美俄2016-09-17
我國長征系列火箭從1965年開始研製已經走過了五十多個年頭,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17個不同型號的大家族,能夠將衛星、飛船、空間探測器等送入地球周圍的各類軌道。自1970年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發射成功率高達95.73%。
發射的成功率是展現火箭素質的硬指標。截至2015年,美國運載火箭共發射1021發,成功951發,成功率為93.1%;俄羅斯運載火箭共發射2743發,成功2604發,成功率為94.9%。雖然在總量上中國的運載火箭發射次數和美俄還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國長征火箭的高成功率已經證明了自己。尤其是我國在2015年完成19次航天發射成功率更是高達100%,不僅在量上與美俄比肩,成功率更是遙遙領先。
中國首台3米直徑航天發動機點火成功 打破外國壟斷
2016.8.3下午14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研製的直徑3米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取得地面熱試車成功。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直徑最大、工作時間最長、動力最強達150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回應
印度的固體火箭推力最大有400噸,歐洲600噸,美國1300噸後續提高到1880噸。
你居然信印度自己研製的,阿三先把基礎工業弄清楚,先解決光輝和阿瓊和那個啥啥啥航母再說。
圖博館
太空發射系統-維基百科
太空發射系統(SLS)預計花費180億美元開發,2012年至2017年間,每年將編列30億;其中100億用於太空發射系統本身:20億改建發射台及甘迺迪太空中心:60億用於獵戶座載人艙組的研究、製作。根據美國宇航局的預算,從2014年到2017年首次試射前,建造測試版本的SLS火箭需要投入約70億。到2019年,經費投入將達到180億左右,而這筆資金還只是用於研發和設計,並不涵蓋火箭的製造成本。新型火箭研製計劃的總估計投入將達到360億。)
二,SLS的技術是否真的比長征九號超前很多?
在SLS最終成功前,土星五號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因為SLS採用模塊化、系列化總體設計,預計要到2032年才會以超越土星五號的13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狀態實施發射任務。這也是SLS優於土星五號的關鍵之一:土星五號沒有模塊化能力,用途非常有限。這種模塊化能力,使得SLS可以適應更為多樣化的任務,而不是只用於執行對載重量要求很高的少數任務。
長征九號目前公開信息較少,並沒有特別提及模塊化的問題。但如果沖這一條就說SLS技術更先進,那就錯了。如果我們細看SLS的指標就會發現,它運載力最小的基本版Block 0的近地運載能力仍然達到了很高的70噸——從經濟適用的角度來說,這是個壞消息,因為這意味著只有接近70噸的貨物,才較為適合用運力最小的SLS發射,而大多數任務根本達不到70噸。也就是說,哪怕SLS的模塊化能力再出色,它的最小運力仍然太大了,能接的任務變少了。
而長征九號則好多了,假如它使用沒有助推器的最基本配置,近地運載能力為35噸,也就是說長征九號能夠比SLS接納更多的發射任務。當然,實際運作上長征九號會不會使用沒有助推器的布局,還有待揭曉。但無論如何,長征九號的最低運力要比SLS更為合理,所以在這方面上SLS並沒有真實的技術優勢。
現在基本可以確定長征九號的第一級芯級將使用四個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搭配四個固體助推火箭。如果需要最大運載能力,則使用多個以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為核心的液體火箭助推器,可以是四個一組,也可以最多達到六個。第二級採用兩台氧氫發動機,各自200噸推力。第三級使用兩台50噸級氧氫發動機。
圖博館
有人會質疑,那麼中國為什麼要研製長征九號重型火箭呢?
原因也很簡單:美國已是「曾經擁有」,中國則是「從無到有」。
美國通過土星五號等一系列重型、大型火箭,阿波羅飛船與太空實驗室空間站的輝煌成功,以及太空梭的研發使用,獲得了堅實的航天科技基礎與實戰能力。這是中國目前還未能達到的高度。
對應著SLS的情況來說,長征九號的研製背景有這些差異:在科技上,中國需要加大投資,走完掌握相應航天科技發展的全過程,其中包括了最為核心的一個環節,研製重型運載火箭。在經濟上,中國將通過這一系列高精尖科技項目,獲得大量技術突破,提高國家整體科技水平,將航天科技轉化為創造社會價值的先進生產力,這也是美國當年耗資龐大的阿波羅計劃帶來的最大回報。在政治上,極大的鼓舞人民群眾,增強凝聚力,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長征九號與SLS火箭技術上的微妙差異
一、SLS的研製成本是否比長征九號更低?
SLS在經濟性上有深入的考慮,一方面美國經濟狀況不允許過大投入,另一方面太空梭等成功項目留下了許多可以直接利用、降低研發成本的技術遺產。SLS採用了不少成熟設計,例如它的巨型固體火箭助推器和氫氧主發動機,來自於太空梭技術。在固體火箭助推器方面,SLS採用太空梭固體火箭助推器的發展型號,推力創下了1630噸的世界最高紀錄,在最近進行了地面試驗。氫氧發動機直接用了太空梭項目的RS25D發動機,它性能非常出色,堪稱現有氫氧發動機中的霸主。在用完所有的RS25D發動機後,SLS將改為實用RS25E發動機,這種發動機不能像D型那樣反覆使用,所以成本進一步降低,使得SLS總成本有望繼續下調。在這一背景下,SLS只在6年內就完成了基本設計。
因為這些原因,我們已經可以得知長征九號的研製投入很可能超過SLS。這主要是因為長征九號是中國首個重型運載火箭,幾乎所有部件都是第一次研製。
所以必須指出SLS與長征九號哪個研製成本更低,是一個需要考慮歷史因素的問題,不能給出「長征九號成本比美國火箭還高」等等簡單粗暴的結論。
(研製長征9大概需要多少成本2016-11-15
回應
有傳言,前年有載人登月立項,耗資2XXX億,被上峰否了,不知
幾千億肯定沒有,100億大致夠。
100億,打發叫花子呢。土星五號就花了60億美元,中國的成本確實要低,橫向參考一下,載人空間站工程批复的規模大概是500億,這個大概也就是10~15年的錢。
圖博館
中國長征九號挑戰美國SLS火箭,結果讓老美眉頭緊皺
2016.8.1,中國重型運載火箭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進行試驗,研製工作取得第一個里程碑式的勝利。
中國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在世界上推力也排在最前列。與之相比,俄羅斯行銷美國、正在試圖推銷給中國的著名RD-180火箭發動機,推力則為400噸。下一步該發動機將進行單體推進器組合點火試驗,今年內有望全面實現技術突破。
固體助推火箭,是世界大多數重型運載火箭起飛階段的重要輔助動力手段,它與液氧煤油發動機聯合起來將長征九號推上大氣層邊緣地帶。固體助推火箭推力大、簡單可靠、便宜易用,但是它無法像液體火箭發動機那樣具備長時間高比沖的優點。所以兩者的結合,令運載火箭可以在大推力和經濟性之間得到最佳平衡。
長征九號 vs SLS火箭
那麼長征九號火箭,與美國最新的重型運載火箭SLS相比,有哪些優缺點呢?
簡單的說,SLS要比長征九號更大,但兩者定位有所不同,長征九號有著更好的經濟性和任務多樣化能力。美國登月工程使用的土星五號,基本與長征九號運載能力相當,但它使用的許多技術已經遠遠落後於21世紀的長征九號火箭。
長征九號使用8米直徑芯級,3米35直徑的助推器,總直徑高達15米。通過八個發動機並聯工作,能將3000噸重的火箭推上高空,低軌道運載能力將達到25噸,近地運載能力超過100噸以上。
美國SLS火箭要比長征九號大不少,但它更大的區別在於研製背景、技術基礎與目標定位。美國在2000年後,一度提出了戰神V重型火箭,但因為經濟不景氣,項目被取消。很快因為美國國內政治需要、利益集團鼓吹等等原因,美國又上馬了3000噸級的SLS運載火箭項目。
一個對老美來說略尷尬的事實是:美國對於重型運載火箭,並沒有非常迫切的需求——政治上,美國仍然在太空技術上遙遙領先,並不需要用重型火箭來證明自己;科技上,這一火箭並不會給美國太空探索帶來超前的能力,無論是載人登月還是火星取樣返回,都不會給美國航天科技發展帶來顯著突破;經濟上,美國有許多可用的、出色的大型運載火箭,很大程度上相關利益集團為了自身追求利潤的目的,通過國會投票手段強迫政府上馬了SLS這一耗資巨大的項目。
圖博館
重型火箭哪家強?俄將研製全球最大超重型火箭2016-08-23
美國NASA正在研製的重型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火箭,SLS一直讓人困惑並存在爭議。NASA堅稱SLS最大運力型號可將130噸的物資送入低地球軌道(LEO),這也正是爭議的由來。根據2006年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報告,上世紀60年代NASA最為著名的土星五號火箭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40噸。
SLS目前設想有三種型號,這三種型號結構相似,中間為核心級,兩側各捆綁一枚固體火箭(SRB)作為助推器。SLS的第一種型號是Block 1,低地球軌道運力為70噸,更強大的Block 1B版本會將運力提升至105噸,最強大型號被成為Block 2,低地球軌道運力達130噸。但是SLS並不是為低地球軌道任務設計的,該火箭是NASA載人火星任務重要的一環,NASA希望在2030年代結束前將太空人送上紅色星球,但其在宇航局無人探測項目中也能大有作為。相比較目前在役的火箭,例如NASA計劃在2020年代發射探測器前往木衛二,這顆星球表面冰層下的海洋很可能潛藏著生命。如果以目前美國在役的宇宙神五型火箭發射,探測器要花費6.5年的時間從地球抵達木衛二,而使用SLS的Block 1B型號火箭僅需兩年。探測器飛行時間可縮短4.5年,而且能夠攜帶兩倍重的科學設備前往木衛二。
俄將研製全球最大超重型運載火箭考察月球
俄羅斯國家航天事務集團22日確認,該機構決定以蘇聯太空梭所用的火箭技術改進現有火箭發動機,在今後5年至7年間研製出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60噸的超重型運載火箭。這將是全球最大的運載火箭。首批超重型火箭的運載能力將達120噸。
此前,俄專家主張全新研製氫燃料的「安加拉A5B」型運載火箭,但「能源」火箭航天集團商議後認為,研製「安加拉A5B」火箭需開發新技術,耗資巨大,因此這兩家機構最終決定捨棄氫燃料火箭研發,轉而採用較成熟的液氧-煤油運載火箭。
將借鑑1988年蘇聯發 射太空梭時採用的「能源」運載火箭的技術,當時這種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00噸。改進俄「格魯什 科」科學生產公司製造的RD-171型火箭發動機,使其能夠驅動新的超重型運載火箭。
上世紀蘇聯的「能源」和美國的「土星V」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都達到100噸級,但目前全球已沒有這一量級的超重型運載火箭。
圖博館
原先航太總署原先將在明年年底進行SLS的第一次無人試射,至於第一回的載人任務會在2021年之後。
川普似乎迫不及待看到載人任務,因此他對載人太空任務工作室直接下令,要求他們對於SLS巨型火箭的首次載人任務做可行性評估。不過航太總署不建議現在更改進度內容,,假如更改計畫把人放到太空船上,絕對要變更設計,既會增加成本,也會拖延任務時間,欲速則不達。
美國下一代重型火箭生產廠房遭龍捲風襲擊
美國航天局2017.2.8日說,位於紐奧良的「米舒」裝配廠7日遭龍捲風襲擊,造成5人受傷,近一半建築遭到破壞。這座裝配廠負責建造美國下一代超大推力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的「核心級」。
美國計劃於2030年前後實施載人登陸火星任務,正在研製的SLS和「獵戶座」飛船是其中重要一環。SLS和「獵戶座」飛船計劃於2018年年末從甘迺迪航天中心首次發射升空。
中國新一代重型火箭超過美國SLS火箭運力2016-06-25文匯網訊
重型運載火箭是指火箭起飛推力在3000噸上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在100噸左右的火箭。上世紀6、70年代,美蘇兩國曾分別研製土星五號和N1兩型重型火箭,用於載人登月任務和發射大型深空探測器。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對重型火箭的研製陷入沉寂。然而,美俄近年來再次啟動重型運載火箭研製,分別開始進行太空發射系統(SLS)和瀑布號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中國一直未曾研發出重型火箭。業界認為,研製重型運載火箭可加速推進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帶動一系列高新技術以及國民經濟相關產業技術的集群突破。從航天任務的角度看,重型火箭可滿足中國在2030-2050年間載人登月和宇宙空間探索的需求,這將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進入、控制及利用空間的能力,確保在新的實力比拚中,保持中國在空間的優勢地位。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表示,重型運載火箭已完成深化論證。在目前的設計藍圖中,重型運載火箭箭體直徑近10米,全箭總長近百米,運載能力是現有火箭運載能力的5倍多,超過正在研製的美國下一代運載火箭(SLS)的運載能力。
據介紹,新一代重型火箭完全可滿足未來載人月球探測、火星取樣返回、太陽系行星探測等多種深空探測任務需求,保障中國在未來宇宙探索和更大更遠空間的話語權。航天科技集團表示,計劃通過四五年的時間,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為重型運載火箭工程研製打下基礎。如果相關工作進展順利,15年內有望實現首飛,這將大幅提升中國自主進入空間的能力。
圖博館
先乾活再吹牛 土星五的F1發動機 59年就研製成功了,我們現在是再補課而已,
土星5那麼厲害,美國人怎麼就扔了?
土星早已不存在。而且長征九號成功後會有改型,超越土星完全可以。另外,美國的新型重型火箭貌似也沒達到土星的水平。
美國的新型重型火箭SLS預計今年首飛,第一階段近地軌道運載能力70噸,最終型號運載能力130噸,超過土星五號的119噸。
然而推力再大,也只能載重100多噸上天,我們達到同樣的載重只需要2000噸的火箭就能實現,難道不是說明技術和材料更牛逼了嗎?
SLS火箭的第一個版本,起飛重量將達到2500噸,有能力將重達70噸的載荷送上近太空,發射時將產生3810噸的推力。SLS火箭還有更強大的版本,借助先進的捆綁式助推火箭和更高能的火箭上面級,SLS將有能力產生4170噸的推力,將130噸載荷送上近太空。這種火箭的起飛重量將達到2950噸。
美國正在研製的重型運載火箭的發動機,單台推力1700噸,已經做過一次地面試驗了,我們的480噸差距還是相當大的,別吵吵了,繼續努力吧。
那是固體助推火箭,不是火箭發動機。連著都沒搞明白。這次480噸是驗證技術,目標是研製600噸的主引擎。長9的助推固體火箭的研製目標是1000噸級的。
美國新一代重型SLS火箭預計今年首飛,上面的固體推進器由航天飛機推進器改裝,推力1630噸。
那個時候的技術跟現在是兩碼事,航天又不是只看推力,只要中國按自己科研步驟來就是!作為一個對人類文明走著輝煌貢獻的民族,終將為人類的未來,頭上的蒼穹和浩瀚空間盡一份自己的力!中國祇需要做好自己就夠了,妥妥的最頂級的!無需去跟別人比!
兩碼事?呵呵,美國新一代SLS火箭運載能力比土星五號還大,今年就要首飛了。上面的從航天飛機固體推進器改裝的助推器一台推力1630噸,中國現在最大的YF100推力120噸。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3-03/doc-ifyazwha3642725.shtml
美國NASA強力火箭 川普希望趕快載人飛行2017.02.26
美國航太總署(NASA)正在考慮在他們巨型太空火箭(SLS)的第一次飛行任務,是不是可以直接裝載太空人駕駛,以加快火箭的研發進度。這未來人類登陸火星的計畫就是由SLS巨型火箭來往返。
圖博館
東風又送快遞!中國成功發射天鯤一號試驗衛星2017.03.03
開拓二號採用的是東風31導彈的技術。
回應
發射輔助都不用,就一個小台子支一下,豎起來就射
還是這個好,發導彈太浪費,同型火箭還能帶個衛星,還能震懾敵人
換句話說,體現的是戰時臨時補射偵查(或其他功能)衛星的能力。
中國重型火箭發動機技術攻關獲突破載力或世界最大
新華社2017.3.2電(記者白國龍、姜瀟)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研製工作已正式啟動先期關鍵技術攻關、方案深化論證,目前火箭發動機技術攻關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譚永華說,當前,世界航天強國紛紛重啟重型運載火箭研製計劃,歐洲、日本、印度競相推進新型大運載火箭研究論證。 與此同時,中國航天人也加緊研製自己的重型運載火箭。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總體部主任設計師秦旭東說,我國重型火箭先期關鍵技術攻關、方案深化論證工作於2016年6月正式批復立項,主要的攻關內容為“一總三大”:一總即重型火箭的總體技術和方案優化;三大即10米級大直徑箭體結構的設計、製造和試驗,480噸大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220噸大推力的氫氧發動機。
目前,兩種大推力發動機的攻關進展順利。 譚永華說,48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已經完成了首次發生器-渦輪泵聯試,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通過試驗驗證了發動機系統和組件方案的可行性,標誌著48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研製關鍵技術攻關取得突破性進展。 而220噸級高性能氫氧發動機也已完成了多個組件方案詳細設計,進行了組件的研製試驗工作。
此前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曾介紹,我國重型運載火箭擬命名長征九號,計劃在2030年左右實現首飛。
譚永華介紹,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方案設計的推力超過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00噸以上,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50噸以上,可滿足未來載人登月、火星探測和更遠的深空探測需求。 如果首飛成功,有望成為全世界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回應
坐等噴子來噴美國當年的土星系列
相比較美俄3000噸的大推力火箭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博館
第一階段,2015年,在軌衛星4顆,其中2顆視頻星,1顆推掃星,1顆實驗星。
第二階段,2016年,在軌衛星14顆,完成首次組網,實現對全球任意地點3~4小時內數據更新。
第三階段,2020年,在軌衛星60顆,可實現全球任意地點30分鐘內數據更新。
第四階段,2030年,實現在軌運行138顆衛星,形成全天時、全天候、全譜段數據獲取和全球任意點10分鐘以內重訪能力,可提供全球最高的時間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的航天信息產品。
一旦138顆衛星組網建成,中國在太空真的具備全球任意點10分鐘以內重訪能力,那定位間隔就只剩幾分鐘,這是比0.1米分辨率更恐怖的能力。想想看,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速度和靈活性低於直升機,體積又大於汽車的目標,在沒有遮蔽掩護的情況下,都將難以擺脫來自太空的跟踪,不但會被拍照,還會被拍小視頻......
未來各大國衛星偵查的時效性愈來愈強,這樣的新趨勢已經不可阻擋,中國將是走在相關領域前列的一員,這才是吉林一號與長光衛星壯志雄心的真正啟示。
本可以上遼寧號航母!俄羅斯安-71噴氣預警機2017.03.02
安東諾夫安-71預警機(Antonov An-71)北約代號“ Madcap”(狂妄)是在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安-72雙發短距起落運輸機的基礎上改裝而成的,為蘇聯研發的空中預警與控制飛機,準備服役於航母上。
回應
安-71現在說應該是烏克蘭的,是前蘇聯研製的但是分家以後連設計局和飛機都是烏的,當時烏研製好了在庫艦進行了很多的實驗,但是俄沒有錢沒有買所有把烏克蘭好頓坑,烏看沒有買家就下馬該項目,我在這裡只想說小編不要把俄說的很神很牛,以我們現在的技術已經不比俄差很多,甚至有的技術比俄還強,不要一粘上什麼美日俄的東西都是神器。也太看不起自己國家了吧。要是覺得中國不好可以移民啊。我相信國家科研力量。你們信不信在你們。
昨日黃花
費油!噴氣式發動機速度很快,但滯空時間短,作為偵查警戒的航母艦載機並不適合。
太高了,而且機翼不能折疊
其實翼上放置發動機還是很高明的設計。翼面上方產生高速噴射流,機翼上表面靜壓很小,上下表面壓力差巨大,產生的升力也很大。
但是高溫噴流對機翼的損耗巨大,壽命怕是長不了,但已經無法證實了。
但是他有巨大的障礙,那就是高度太高,很難進入機庫,除非你專門為他空出一塊區域。
垂尾可以折的,折了以後比蘇33還矮半米
預警機垂尾上的圓盤可折進機庫?我想拿棉花撞死!
圖博館
中國衛星可10分鐘不間斷動態凝神航母和隱形戰機2017-03-03
最近,一段最新吉林一號米級高清動態視頻衛星視頻在各大網站引起轟動,內容是吉林一號拍攝的哥倫比亞波哥大機場一架飛機起飛動態視頻,這段視頻很快引起了網友關注。吉林一號雖然是民用小型衛星,但具有神奇的動態監控功能,可10分鐘不間斷動態凝神地面汽車移動,飛機起飛包括空中飛行姿態以及海上航母軌跡,這一切皆源於吉林一號衛星具有神奇的動態凝視功能!
已知公開的民用小型視頻衛星,最早應該是印尼與德國合作的LAPAN-A2,質量50-76kg,但分辨率只有6米左右,2007年發射。中國在2014也發射過實驗性的天拓二號,67kg,五米分辨率,但只是實驗星壽命較短。
跟吉林一號衛星比較接近的是美國在2013年發射了SkySat-1,在2014年發射了規格相同的SkySat-2,這兩顆衛星,都具備較高地面分辨率的HD視頻的拍攝能力。
長光衛星的吉林一號衛星組2015年10月發射,由一顆450kg的光學主星,一顆65kg的靈巧實驗星,以及兩顆95kg的靈巧視頻星組成,軌道為650km左右太陽同步軌道,其中光學主星分辨率為全色0.72米,多光譜2.88米,兩顆視頻星靈巧01和靈巧02分辨率為多光譜1.12米,視頻觀測範圍4.6 x 3.4 km,可拍攝4k彩色視頻,最長拍攝時間不明,傳輸速率為600Mbps。
吉林一號小衛星相比傳統的大衛星,雖然極限分辨率略遜,但成本較低而靈活性卻得以大大增加。
吉林一號小衛星在指定時刻取得特定地點的衛星圖片甚至視頻,並且不斷地獲得更新,對於偵查追踪大型移動目標尤其海上航母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衛星分辨率再高,也很難在指定時間拍攝指定地點,拍攝週期往往是一天甚至更長,這樣很容易被敵方提前隱藏。但如果用小衛星組網,就可以形成10分鐘不間斷接力跟踪。
小型衛星通過多條帶的拼接方式,在保證高圖像分辨率的同時,能夠實現東西方向的大範圍的寬幅曲線成像,從而真正意義上地實現高時間分辨率和高空間分辨率。
實現這種敏捷指向的一個核心部件,磁力矩器。
根據近期規劃,吉林省計劃在2020年之前發射60顆民用小衛星;而遠期規劃則是在2030年左右,要有138顆衛星在軌。
圖博館
我國民營航天企業首次承接國外發射訂單
新華社北京2017.1.14電(記者齊中熙)記者14日從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獲悉,這家公司與丹麥Gomspace公司日前簽訂火箭發射服務協議。這是國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承接的第一筆國際市場商業火箭發射服務的訂單。北京藍箭將於2018年使用LandSpace-1運載火箭發射GomSpace的立方體衛星群。
北京藍箭作為國內最早進入運載火箭研製的民營企業,是目前國內已經開始服務於國際發射服務市場的第一家民營商用運載火箭提供商。
根據市場預測,到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市場總額將達到4850億美元,而對應到中國市場,包括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寬帶互聯網等,“十三五”期間就將達到8000億人民幣。
藍箭-1號是起飛重量57.4噸,直徑2米的4級固體燃料商業運載火箭,載荷400千克,太陽同步軌道載荷500千克,單次發射成本極為低廉,僅約為800萬美元
藍箭-1號火箭採用4級固體燃料發動機,從技術上說,比國際上許多民營企業研製的液體燃料運載火箭更加先進,該型火箭預計在2017年6月進行首次發射
未來該公司還將研製“零一”火箭,其發射重量更大。
回應
直徑兩米4級固體燃料的火箭,不就是彈道導彈刷個漆
你這什麼話?什麼叫彈道導彈刷個漆啊?發射車也刷了好不好!
民營企業都會造火箭了?
那為什麼不由國有企業來市場化呢?
此國有非彼國有,此民營非彼民營,呵呵
國有企業就說你有軍方背景了,結果市場就不開放給你、套路懂得不
東風快遞,快舟物流,一個軍用一個民用
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完全可以大大方方成立一個國有企業來賺錢啊。
估計和美國的禁止其他國家和中國航天發衛星的貿易保護禁運政策有關,給西方國家一個台階上,相信以後會恢復國企運行的。
從中遠程的快舟系列固體火箭,到洲際的藍箭系列液體火箭,再到中短程的電磁發射的輕舟、羽舟系列......,全方位一應俱全,且全特麼都是“反對不能”,可以大張旗鼓進行全球部署“機動發射”(如機動部署到美印後院的古巴、巴鐵進行發射)的“民用商業火箭” ,腹黑兔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越來越喪心病狂了......
電磁發射還沒有吧?
據官方消息披露,航天科工未來構建快舟、開拓、羽舟、巧舟、輕舟五大系列的運載系統。其中,羽舟火箭是利用地面大型電磁彈射系統發射電推火箭,計劃2020年完成電磁發射演示系統建設及原理驗證試驗。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7_01_14_389377.shtml
圖博館
長征十一號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唯一一型固體型號,主要用於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小衛星發射需求,能實現24小時以內的快速發射。2015.9.25,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點火發射,成功將4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
長征七號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也可用於發射人造衛星等其他航天器。長征七號2016年6月發射。火箭採用了液氧煤油發動機等新技術,箭體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起飛質量約597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
長征五號
作為我國目前起飛規模和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2016年下半年首飛。長征五號火箭首次採用5米大直徑的箭體結構,總加註量達到780噸,起飛時共有10台發動機產生1078噸的推力,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長征五號將直接服務於我國探月三期工程、載人空間站工程和火星探測工程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並用於不同軌道大型載荷及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
長征九號
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圖博館
就連軍迷們一直不屑一顧的阿三,也在這方面的實際應用上暫時領先中國。2014.1.5,印度成功發射GSLV-D5運載火箭,該火箭的第三級首次成功應用了印度國產氫氧火箭發動機CE-20,推力達到了20噸。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除了70噸級的YF-77,中國還有沒有更大的液氫/液氧發動機呢?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1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國未來將發展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即推力200噸級,推力為2460千牛、比衝為425秒的液體發動機。該型發動機預計2030年將用於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的二級級動力。
http://news.ifeng.com/a/20160603/48909099_0.shtml
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全解析2016.6.22新華社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1970.4.24,長征一號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征二號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是中國航天運載器的基礎型號。1975.11.26,長征二號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任務。長征二號先後有長征二C、長征二D、長征二E、長征二F等改進型。其中長征二F是我國的載人航天火箭,截至目前,已將我國10艘神舟系列飛船和10名航天員安全送到太空。
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是在長征二號基礎上於1984年研製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級低溫高能液氫液氧發動機。為了適應通信衛星容量和重量不斷增大和變化的要求,此後我國相繼研製出長征三甲、長征三乙、長征三丙三種運載火箭。“長三甲”系列不僅拓展了我國火箭使用範圍,也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長征四號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風暴一號、長征四號、長征四號A、長征四號B等火箭,主要擔負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備份火箭、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察應用衛星等任務。
長征六號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是三級液體運載火箭,動力系統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具有無毒無污染、發射準備時間短等特點,主要用於滿足微小衛星發射需求。2015.9.20,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
圖博館
分支一:硝酸-27S(HNO3-27S)+偏二甲肼UDMH
25-30噸級推力的YF-1,YF-1,YF-3;100噸級的YF-2,YF-2A等等(YF-2/A由四台YF-1捆綁而成,因此實際上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發動機型號)。
分支二、四氧化二氮N₂O₄+偏二甲肼UDMH
70噸級推力的YF-20,YF-20B,YF-21,YF21B,YF-22,YF-22B,YF-24,等等。這個分支的液體火箭發動機, 經過了數十年的研製歷程,成為中國大型彈道導彈和航天發射的主力發動機。雖然中國其他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燃料已經逐步固體化,但民用航天發射至今仍然採用該類型的液體發動機。而且,在過去的所有飛行發射試驗中, 這個系列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保持了極高的成功率。
介紹了前兩個分支,下面就是我們此篇文章的重點——氫氧發動機。
分支三:液氧LH2+液氫LOX
氫氧發動機,採用252℃的液氫和零下183℃的液氧分別作為燃料和氧化劑,因此被稱為“冰箭”。中國氫氧發動機的主要型號如下:
YF-73,推力4.5噸力,真空比衝425秒、總工作時間750秒。1984年首發,用於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第3級動力。
YF-75: 推力8噸,真空比衝438秒。1994年首發,用於長征3號甲、長征3號乙及長征3號丙第3級。其改型YF-75D於2006年開始研製,2014年進入驗收階段,準備用於長征5號的二級動力。
YF-77:推力約70噸,真空比衝約430秒,發動機500秒長程熱試車成功,用於長征5號的芯一級動力。其70噸推力雖然已經比YF-75幾乎高了一個數量級,但與國際主流液氫/液氧發動機相比,還是有巨大差距。比如,
日本H-IIA/B火箭上LE-7A的推力112噸;
歐洲阿麗亞娜5的火神2 (Vulcain2)的推力137噸;
蘇聯1980年代研製成功150噸級的RD-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2000年代研製成功200噸級的RD-1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
美國1960年達研製百噸級的J2氫氧發動機
用於美國航天飛機的SSME氫氧發動機推力達到了213噸
2002年首發的美國德爾塔4火箭的RS-68的推力344噸
用於登陸火星的SLS火箭動力RS-25發動機,在2015年已經進行了500秒和650秒長程點火試驗,預計2018-2020年發射。
圖博館
世界知名火箭發動機_百度百科
美國F-1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單室液體火箭發動機,用於土星5號火箭,單台推力700噸,使用煤油做燃料,液氧為氧化劑。直徑3.645米;長度5.598米;總重8451.66公斤.
俄羅斯RD-170液體火箭發動機
俄羅斯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使用煤油+液氧,單台推力800噸(採用四燃燒室,四噴嘴設計,也有人認為它是四台發動機並聯,但共享燃氣發生器和渦輪泵) ,用於能源號和天頂號 (RD-171,RD-170的改進型)第一級。其衍生型號有RD-180,推力400噸,相當於把RD-170一分為二,雙燃料室,雙噴嘴,用於美國擎天神II和擎天神III運載火箭的第一級。RD-191,單台推力200噸,單室單噴嘴,相當於把RD-170再一分為二,用於俄羅斯安加拉運載火箭。RD-191的衍生型號RD-151被出售給韓國,用於羅老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RS-68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上最大推力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300噸級,用於德爾它四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航天飛機液體主發動機(SSME)
美國航天飛機的主發動機,使用液氫液氧,推力200噸級,最大的特點是可重複使用。
美國航天飛機固體火箭發動機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發動機,單台推力高達1200噸,可重複使用10次,用於美國航天飛機捆綁助推器,其改進型用於戰神1號火箭主動機和戰神5號火箭捆綁助推器。
http://baike.baidu.com/view/49000.htm
中國最強火箭發動機獲突破推力仍落後美日2016.6.3鳳凰軍事
中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最早要追溯到1960年代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1957年,蘇聯贈送給中國2枚R-2型導彈,我方將1枚留作研究,另1枚投入測繪仿製,發展中國自己的第一個彈道導彈型號:東風-1。1960.11.5,東風-1試射成功,最大射程600公里,彈重20.5噸。東風-1採用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氧化劑為液氧,推進劑為酒精。後來,中國逐步研製了一系列航天用途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代號均為YF(即“液體”和“發動機”兩個詞的拼音首字母)。從推進劑方案來看,包括以下四個分支:
圖博館
第七名:日本H-2B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4米
高度49米
火箭重531噸
低地軌道載荷:14噸
第八名:中國長征七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53.1米
火箭重597噸
低地軌道載荷:13.5噸
第九名:中國長征2F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62米
火箭重464噸
低地軌道載荷:8噸
第十名:俄羅斯聯盟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高度45.6米
直徑10.3米
質量308噸
低地軌道載荷:6.4噸
未來有望成為第一 SLS火箭
SLS計劃早在2011年就已經公開,由NASA主持。其早期型號的發動機使用的也是與太空梭相同的RS-25D液氫液氧燃料火箭發動機和同樣的固體助推器。該系列中最大型火箭起飛時總推力可達880萬磅(約合4000噸),相比之下,為阿波羅登月計劃研製的此前世界最大火箭「土星5號」的總推力也只有3340噸左右。美國計劃後續再研製取消可回收要求和簡化部分結構後的RS-25E/F發動機,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最終計劃研製出可將130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的型號,這將超過「土星5號」創造的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的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
https://read01.com/GBm4zK.html
圖博館
第一名: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
三級液體燃料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110.6米
直徑:10.1
質量3039噸
低地軌道載荷:119噸
(美國土星5號火箭是目前人類唯一的載人登月火箭,高110.6米,直徑10.1米,起飛重量303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19噸,月球軌道45噸。中國重型火箭也應該達到這個量級。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第二名:俄能源運載火箭
捆綁式單級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60米
質量2400噸
低地軌道載荷:105噸
第三名:蘇聯N1運載火箭
五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17米
高度105 米
火箭重2735噸
低地軌道載荷:75噸
第四名:美國德爾塔4重型
捆綁式兩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77.2 米
火箭重733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第五名:阿麗亞娜5EAC火箭類型: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4米
高度59 米
火箭重777噸
低地軌道載荷:21噸
第六名:中國長征5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63米
火箭重850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圖博館
中國首台3米直徑航天發動機點火成功 打破外國壟斷
2016.8.3下午14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研製的直徑3米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取得地面熱試車成功。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直徑最大、工作時間最長、動力最強達150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回應
印度的固體火箭推力最大有400噸,歐洲600噸,美國1300噸後續提高到1880噸。
你居然信印度自己研製的,阿三先把基礎工業弄清楚,先解決光輝和阿瓊和那個啥啥啥航母再說。
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H2A地球同步軌道最大發射能力3.7噸,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看看咱中國長征系列:長征3號地球同步軌道為5.4噸;長征5號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為12噸;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1957-2015,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長征系列成功率是95.5%,而全球是91.5%。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8-03/doc-ifxunyxy6391011.shtml
相關新聞
長征7號2016.6.25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氧煤油發動機YF-100推力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可提高東風5投擲能力到5噸
長征5號9月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推力7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
長征9號2030年有望首飛 ,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2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中國重型火箭驚艷亮相:世界火箭排名被徹底改寫 2016-03-23
2016.4.10,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已經完成了5000多次運載火箭發射,將6000餘顆太空飛行器送入了太空。按照運載能力劃分,運載火箭分為小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及以下)、中型(2-20)、大型(20-50)和重型(50及以上)四類。
圖博館
2016年中國航天發射完美收官我國首顆“嗅碳”衛星成功發射
2016.12.22日3時2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TANSAT)發射升空。該衛星的成功研製和後續在軌穩定運行,將使我國初步形成針對全球、中國及其他重點地區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監測能力。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1顆高分微納衛星和2顆光譜微納衛星。
太空中怎麼能“看”到二氧化碳?“看”到了二氧化碳又有什麼用?這顆衛星還帶了哪些“高精尖”科技?記者採訪相關專家,揭開碳衛星的神秘面紗。
........
回應
不是收官吧,31日之前還有三發
這是酒泉的收官,剩下的好像都在西昌
上一次發射就已經和今年美國發射數20持平。所以這次的碳衛星發射標誌著我國首次在年發射數上超過美國。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12_22_385460.shtml
我國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
2016.12.06《空間態勢評估報告2016》顯示,我國航天運載器年發射次數已經連續13年位居世界前四,連續6年穩居世界前三,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現役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
長征火箭發射 成功率超美俄2016-09-17
我國長征系列火箭從1965年開始研製已經走過了五十多個年頭,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17個不同型號的大家族,能夠將衛星、飛船、空間探測器等送入地球周圍的各類軌道。自1970年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發射成功率高達95.73%。
發射的成功率是展現火箭素質的硬指標。截至2015年,美國運載火箭共發射1021發,成功951發,成功率為93.1%;俄羅斯運載火箭共發射2743發,成功2604發,成功率為94.9%。雖然在總量上中國的運載火箭發射次數和美俄還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國長征火箭的高成功率已經證明了自己。尤其是我國在2015年完成19次航天發射成功率更是高達100%,不僅在量上與美俄比肩,成功率更是遙遙領先。
圖博館
長征五號首飛成功未來將承擔探月探火任務
2016-11-03晚8點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由遠征二號上面級和實踐十七號衛星組成的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圓滿成功。長征五號是實現未來探月工程三期、載人空間站、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保障。按計劃,2017年嫦娥五號落月採樣返回、2018年發射空間站核心艙、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等任務都將依靠長征五號來實現。
“膀大腰圓”列長征家族第一
長征五號是名副其實的“膀大腰圓”。
體型大,“胃口”也大。
體型大,“臉皮”卻薄。
大塊頭有大力氣。長征五號的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遠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是長征二號F火箭近兩倍,堪稱長征家族排名第一的飛天“大力士”。
>>技術新
火箭主承力構件用3D打印
>>研製難
從論證到發射經歷整30年
想未來
未來探月探火都將用長五
“長征火箭家族”成長記
看世界
全球“大火箭”
阿麗亞娜5型火箭歐洲生產的大推力運載火箭,於1996年首次試驗發射,1999年正式投入商業發射。火箭長50.5米,直徑5.4米,可將10噸載荷運至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20噸。
安加拉5型火箭俄羅斯的大型運載火箭,於2014年首次發射成功。火箭長55米,最大總重750噸以上,近地軌道運力近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力最大可達7噸以上。
宇宙神5型火箭是美國軍方航天發射採用的主要火箭之一,可實施相對小質量載荷的近地軌道與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級別發射任務,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力為8.9噸,近地軌道運力為18.85噸。
德爾塔4型火箭本世紀初美國低成本火箭研究計劃的第一個產物,是具有11噸至25噸近地軌道運力的中型大推力火箭。
圖博館
誕生中國的Space X?我國正式開啟火箭商業化運營
2016-10-19,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在北京揭牌,正式開啟了我國火箭商業化運營時代。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總裁韓慶平介紹,新成立的中國長征火箭公司,已經具備提供衛星發射、在軌交付與使用、衛星商業運營一體化服務的能力,未來還將適時推出“太空星網、太空專車、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等多種類型的發射服務計劃,這些都將成為催生太空經濟的新增長點。值得注意的是,昨日業內還有消息稱,該公司成立後可能還會涉及太空旅遊業務。
“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的成立意味著中國火箭的商業化時代正式來臨。”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洪表示。據悉,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於1998年的中國亞太移動通信衛星有限責任公司,依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而建。今後,該公司將重點推出全新商業火箭系列產品,通過星箭接口標準化、火箭提前備產、批次生產等技術手段,大幅壓縮發射成本及履約週期。相較於以往,平均發射服務成本降低超30%、最短履約週期壓縮近八成。
基於此,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將適時推出“太空星網、太空專車、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等多種類型的發射服務計劃。太空星網是指根據星座組網客戶的需求,選擇科學合理的載荷搭配與組合,為用戶提供最經濟的發射方案;太空順風車,指利用現有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任務的剩餘運力,面向商業市場提供高性價比的載荷搭載服務;太空班車,指在每年固定時間,以成本價提供定點發射服務;太空專車,指依據客戶需求提供從100千克到1000千克的專屬、快速發射服務。
圖博館
6月2日,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高級顧問顧逸東院士介紹了“天宮二號”的部分空間科學任務。
比如“空—地量子密鑰分配與激光通信試驗”,密鑰分發是實現“無條件”安全的量子通信的關鍵步驟,這項試驗將驗證量子密鑰分發的核心環節,在天地間傳輸密鑰。
再如“伽馬暴偏振探測”項目,將對伽馬暴和太陽耀斑進行高靈敏度偏振觀測。“可望開闢伽瑪射線偏振探測天文新窗口。”顧逸東說。“天宮二號”搭載的伽馬暴探測設備由中國科學院與瑞士日內瓦大學聯合研製,這台設備比過去國際上類似儀器的探測效率高數十倍,中歐科學家合作研究揭示宇宙結構、起源、演化問題。
此外,“天宮二號”還搭載全球首台冷原子鐘,開展“液橋熱毛細對流實驗研究”、“多樣品材料空間生長實驗”、“空間高等植物培養實驗”等項目。
“天宮二號”熱毛細對流空間實驗項目主任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康琦解釋,為生產出高質量的半導體材料,就要科學控制單晶矽在晶體生長過程中浮力對流和熱毛細對流的影響,而太空特有的微重力環境將使科學家深入剖析熱毛細對流的真實過程。
這次飛行中,“天宮二號”還將釋放一顆伴隨衛星,這是一顆微納衛星,搭載多個試驗載荷,並具備較強的變軌能力,具備開展空間任務的靈活性與機動性。伴隨衛星將在任務期間開展對空間組合體的飛越觀測等試驗,為主航天器的技術試驗提供支持,並拓展空間技術應用。
空間實驗室與空間站的區別
空間實驗室是建造在太空中的實驗室,這種特殊的實驗室需要先發射無人空間實驗室,然後再用運載火箭將載人飛船送入太空,與停留在軌道上的無人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接下來,航天員從飛船中進入空間實驗室,開展工作,完成工作後再乘飛船返回地球。因此,中國在發射“天宮二號”後,還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從而完成空間實驗室的建造。
而空間站是指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居住生活的載人航天器。空間站最大的特點就是規模和體積龐大、在軌運行的時間久,比如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洲空間局共同建造的國際空間站,已經為人類工作了16個年頭。
空間實驗室像是空間站的前身,為發展空間站,從載人飛船過渡到載人航天基礎設施的試驗性航天器。前者是為建造複雜程度更高的空間站所做準備工作。
圖博館
“天宮二號”發射成功這個空間實驗室到底有多牛?
據中新網2016.9.15報導,在超期服役長達兩年半之後,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完成使命”。而作為升空的接力者——“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則將開創更多“第一次”,除了要印證航天員在軌中期駐留,還要開展14項實驗,涉及八大領域。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於北京時間9月15日22時04分發射成功。今年10月,中國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對接,進行30天的航天員中期駐留試驗;2017年,“長征七號”火箭將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進行對接,進行推進劑在軌補加等空間站建造運營關鍵技術的驗證。其目的是為了中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的永久性空間站。
“天宮二號”與“天宮一號”相同,均為長期在軌自動運行、短期載人的飛行器,是為未來的長期性空間站建設做準備。但兩者相比,“內在”的變化很大。
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此前發布的消息來看,“天宮二號”較大的改進是裝備更豪華、裝載量提高、內部環境更好。值得一提的是,“天宮二號”的系統設計是模塊化的,也就是說它出現問題時可以快速更換和在軌維修,這在國內空間領域屬於首創。
此外,為了方便航天員太空生活,“天宮二號”在內部增加了很多貼心的設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朱樅鵬在接受采訪時介紹說:“我們要以人為本,給航天員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天宮二號”首次使用可展開的多功能小平台,航天員可以在上面寫字、吃飯、做科學實驗,生活工作兩不誤;通信方面為航天員配備了藍牙耳機和藍牙音響;用地板取代了地毯;艙內燈光采用米黃色色調,亮度可手動調節,並為每個航天員安裝了床前燈。
事實上,30天的太空駐留不僅是對航天員本身的考驗,也是對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全新的挑戰。如何長時間提供適合人生活的環境,如何長時間提供包括水在內的物資供給,都將在“天宮二號”任務中得到驗證。
雖然“天宮一號”、“天宮二號”都屬於空間實驗室,但後者更為正規,或者說“天宮二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
圖博館
相關新聞
中國高分十號衛星發射失敗2016.9.2 聯合早報
9月1日凌晨2時55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高分十號衛星。發射原計劃於8月31日進行,後推遲一天。一級火箭工作正常,並墜落到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境內,山陽縣公安局經文保中隊陪同發射基地人員,圓滿完成了衛星殘骸回收任務; 整流罩也成功分離,並墜落在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壩境內。發射失敗可能由於三級火箭工作不正常,推力不足,使衛星入軌速度不夠,重返大氣層燒毀。具體失敗原因,需要等待官方的消息。
席亞洲:“航天馬車夫”俄羅斯為何沒錢賺?
主管軍工的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2016.5.27在工業和貿易部會議上說:“我們如今在航天領域(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9。我們所有雄心勃勃的項目都表明,我們應當將生產率提高150%。但即便我們提高了150%,終究還是趕不上他們。”
2015年俄在全世界航天運載火箭發射中,從發射次數來說獨占鰲頭,達到33%(29次)。但在航天市場上最大的兩個領域——太空通信和衛星平台、航天設備製造方面——俄幾無立足之地。換句話來說,乾了很多事,卻賺不到多少錢。
沒辦法,廉價運載火箭實在太多。
上世紀90年代,運載火箭在商業發射市場上利潤率可達20-30%,甚至高達50%的水平。一時間,俄、烏、美、歐、日、中、印……各國都拼命來做這個“太空馬車夫”。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國際衛星市場日益被西方壟斷,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好日子也迅速走到盡頭。
俄被死死排除在衛星製造和運營之外,只能去做商用發射市場,而這個市場的利潤率不斷降低。
一方面,航天商用發射市場陷入惡性價格戰。美國Space X的獵鷹9現在的價格5400-6200萬美元可與中國長征2號媲美。他們的質子目前被迫降價到7000萬美元以內,以與獵鷹9競爭——幾年前,它的發射價格是1億美元。
另一方面,質子近年來事故不斷(2001-2014發射了76次,成功率91%),這導致其保險費率高得驚人,7000萬的總價,包含20%以上的保險費。
上述兩個原因導致俄在商業航天發射上的利潤真的不高,目前實際利潤率很可能低於10%。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9-05/doc-ifxvqcts9536167.shtml
圖博館
回應
作者為啥不寫最關鍵的一點?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禁止任何包含美國生產零件的儀器設備用中國運載火箭發射。
那我們就抓緊發射,國內市場足夠了,把重要軌道都佔了,看西方花錢買資料。
發展中國家不需要發射衛星嗎?第三世界全都去找歐美嗎
美國的航天失敗多少次了,航天員都冤死多少個了?確實沒有中國的安全成功率高呢!
幹嘛要拿歐美的垃圾訂單,中國賤賣創彙的年代已久一去不復返,總有一天,他們的航天工業會被高額的成本拖垮!
等美國及他們盟友的空間站退役了,如果厚顏無恥的要求進入中國的空間站搞實驗,必須狠心無情的拒絕他們,給多少錢也不可以的,除非巴鐵誰也不行!
我們以後在航天工作站、探月等方面將要走在世界前列,到那時西方國家要想合作,就必須取消那些歧視規定,否則玩蛋去!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9-05/doc-ifxvqcts9518020.shtml
美國商業火箭爆炸中國或有機會搶占市場2016.9.5新華網
中國航空報航空專家張寶鑫2日告訴記者,美國最近幾年接二連三出現發射事故。這是因為整個市場正處於初期培育階段,很多公司的火箭雖然採用已經成熟的技術,但大多都是新設計的,整合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可以看作商業航天公司正常運營所需要交的學費。
美國商業航天項目受挫,會不會成為中國的機會?張告訴記者,中國目前的火箭運載水平在國際上屬於一流,而且在價格方面很有優勢。但他們會給自己的衛星發射載體設置很多政策和技術上的障礙,這就造成中俄在國際市場上還是會出現“拿不到單”的情況。所以,如果美歐不撤銷政策上的壁壘,即使爆炸對美國商業發射公司有影響,中國也很難在市場佔有上有所進展。
回應
歐美人絕對不會把火箭的商業發射合同交給中國人,我們的商業機會還是在自身的需求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需求
太樂觀了,美國火箭爆炸當天,中國發射高分十號也失敗了,星箭俱損。
過來看看還跪著的人。
楨: 獵鷹9號發射台上爆炸vs高分十號未入軌
SpaceX發射價格僅為其他大國火箭發射價格的1/3,擁有絕對競爭力。
楨: 中國的運載火箭的發射成本跟美國的SpaceX處在同一水平線,甚至發射地球低軌衛星的成本比Space X更低.中國發射14枚火箭花費60億美投400億才能赶超.
圖博館
深度:中國發射14枚火箭花費60億美投400億才能赶超2016.9.5 新浪軍事
中國航天在太空取得的成就可謂一部傳奇奮鬥史,中國成功發射了188次各型運載火箭,發射衛星238顆,發射10艘神舟飛船和5個月球探測器,併計劃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對於一個農耕民族來說,能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取得這樣的成就足可以驕傲自豪。但是偏偏有人就是忽略中國科學家和工人的艱苦奮鬥的過程,硬是要找理由來自圓其說。
近日,英國《衛報》科技記者撰文發出這樣的感嘆:中國依仗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匯率優勢,在太空競賽中抄了美國的“近路”。事情起源於2016.6.25北京時間晚上8點整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長征七號首次對外公開發射,來自全世界的遊客和媒體記者數万人共同目睹了中國在載人航天探索領域又一個偉大壯舉。事後該記者算了一筆賬讓老外們嚇了一跳。中國每年在太空項目上的花銷預計約60億美元,但仍遠遠比不上美國的400億美元。在2013年美國僅僅成功發射了19枚火箭;同年,中國發射了14枚。從投入的資金來看,正好與中美貨幣匯率相似,也就是說,中國投入100美元,美國就要投入六百多美元才能和中國保持差不多水平的進步,驚呼這是冷戰後期美國對蘇聯軍備競賽的翻版,只不過中國站立在當時美國所處的有利地位。(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9-05/doc-ifxvqcts9518020.shtml
深度:中國火箭發射成本低於美為何卻拿不到國際訂單2016.9.5 新浪軍事
中國的運載火箭的發射成本跟美國的SpaceX處在同一水平線,甚至發射地球低軌衛星的成本比Space X更低,但是並沒有任何用。歐美一開始就在衛星設計之初設定了大量的前置條件和障礙,以當年中國替美髮射“銥星”時的情況,美國方面自己承包的專機運抵發射場,星艦結合的是必須美國方面操作,中國方面只能觀摩和輔助,衛星進行狀態監測時,使用的也是全套美方設備由美方自己測試,而且如果不能按時發射還要支付巨額的違約金。可見想要拿到一單衛星發射生意是多麼難,而且那還是在中美關係融洽時代,現在美及其盟友是絕對不會找中國發射相應衛星的,哪怕找印度代勞也不會找中國。所以,僅此一項關鍵環節,就注定了中國火箭在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上很難有出彩的機會。(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圖博館
SpaceX火箭發射前劇烈爆炸臉書首顆互聯網通信衛星被毀
2016-9-1上午9時許,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台上發生爆炸,當時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正在肯尼迪發射中心的一個發射台進行火箭發射靜態點火測試。在這次事故中損毀的以色列AMOS-6衛星,也是Facebook的首顆互聯網通信衛星。
獵鷹9號(Falcon 9) 2010.6.4完成首發。2015.12.21完成首次回收。此次發射成本預計6000萬美元,大大降低了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
SpaceX與歐洲衛星公司8月30日曾宣布,將利用此前回收的一枚獵鷹9發射一顆地球同步衛星。
BBC援引專家分析指出,此次爆炸將SpaceX帶來重大打擊。
回應
SpaceX挺不靠譜,失敗率太高了。為節約成本,不顧安全。
美國人吹噓的科技領先看來要破產了。
6000萬美金一次,比中國高多了。
自從美國火箭開放民營後,爆炸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回收的還是炸了,不僅毀了試驗的儀器,還炸了航天中心。
慢慢來 回收了六個 炸了一個還剩五個呢
肯尼迪航天中心有六個嗎?試驗的衛星儀器有六個嗎?慢慢炸。
中國同日摔了高分十號,咋就沒人慶祝呢?我們的媒體怎麼也選擇性失明?
觀網奉行開明專制,鼓吹國家主義,從來報喜不報憂。
什麼叫專制/民主?西方定義什麼你就跟著喊?從來不會自己思考一下定義有沒有問題?
慶祝自己的發射失敗?妥妥的神經病。全世界的人都把自己國家放在第一位,只有你們公知大V噴子這種奇異物種要求中國人不要把自己國家放在第一位。人家的悲劇我們頂多同情一下,非要中國人感同身受,這是什麼邏輯?就差一把鼻涕一把淚地當回美國人了.
楨: 獵鷹9號發射台上爆炸vs高分十號未入軌
相關新聞
中國高分十號衛星發射失敗2016.9.2 聯合早報
9月1日凌晨2時55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高分十號衛星。發射原計劃於8月31日進行,後推遲一天。一級火箭工作正常,並墜落到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境內,山陽縣公安局經文保中隊陪同發射基地人員,圓滿完成了衛星殘骸回收任務; 整流罩也成功分離,並墜落在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壩境內。發射失敗可能由於三級火箭工作不正常,推力不足,使衛星入軌速度不夠,重返大氣層燒毀。具體失敗原因,需要等待官方的消息。
圖博館
記者:重複使用運載器是目前的研究熱點之一,您如何看待重複使用運載器的發展?
龍樂豪:對於重複使用運載器的問題,我的看法有兩點。第一,重複使用是個方向,值得肯定,我們應該進行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但是我認為,現在國內媒體對美國獵鷹9火箭研製試驗反應過度,溢美之詞太多。美國研究重複使用技術的目的是為了降價,但是否能達到預期目的,目前還很難說。當年美國研製航天飛機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重複使用50次,價格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航天飛機曾經輝煌一時,技術也很先進,可是飛行了135次以後,不得不退出歷史舞台,主要原因就是目標太高,實際的工藝技術水平達不到,要保證航天飛機的正常運行付出的代價不比一次性使用運載器節省多少。第二,當前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發射火箭時能夠做到助推器或一子級可控回收,使助推器或一子級的降落地點控制在一個安全區域內,不要傷害到老百姓生命安全。然後才是考慮降價和回收的問題。我們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掌握重複使用這項技術。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6-29/doc-ifxtmweh2777384.shtml
圖博館
此外,我們還設計了長征八號小型運載火箭,從構型來說,實際上就是長征七號的一級加上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的第三級,而形成的兩級火箭,用來替代長征二號丙、長征四號等,是一種高性能、簡潔可靠的火箭構型。 記者:針對航天運載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我國製定了哪些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龍樂豪:目前,我國運載火箭發展規劃主要是:第一,是保證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這是眼前的主要任務,具體是今年長征七號和長征五號火箭的首飛。
第二,是逐步將在役的運載火箭更換推進劑,也就是把包括長征三號甲系列、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F、長征四號在內的火箭推進劑改換為無毒的液氧煤油推進劑;同時,在更換推進劑的過程中,逐漸用新一代火箭替換老的運載火箭,目前的方案是將長征八號火箭捆綁兩個或四個助推器,可以替代長征二號和長征四號等火箭,將原來的三級半構型改為兩級半構型。
第三,是研製重型運載火箭,低軌運載能力是100噸,為我國未來的空間太陽能電站以及載人登月或者更大規模的載人深空探測的運載器做準備。重型運載火箭的論證已經有很長時間了。目前,該火箭的芯二級有兩種方案:一種是兩級都是液氫液氧推進劑,加上四個大的固體助推器,屬於兩級半構型;另一種方案是採用三級半構型,芯一級推進劑是液氧煤油,芯二級和芯三級推進劑是液氫液氧,捆綁液氧煤油助推器。現在我們正在做前期關鍵技術深化論證和攻關。
第四,是探索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輸系統的關鍵技術。所謂可重複使用,應該是完全重複使用,而不是部分重複使用,最高的境界是實現單級入軌、完全可重複使用。目前,英國的“佩刀”計劃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在突破關鍵技術,並且有了一些進展。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初步確定是從兩級入軌、部分重複使用開始著手,具體來說,是用兩級火箭送入軌道,一子級部分重複使用,二子級不考慮重複使用。可重複使用運載系統應該採用組合式動力,既有火箭發動機,又有沖壓發動機等,未來的重複使用技術應該是航天技術和航空技術的高度融合。
圖博館
如果按照綜合技術評分法(包括火箭運載能力、採用的技術含量等要素)對我國運載火箭進行評估,得分在30分以下的為第一代火箭,也就是長征一號和長征二號;得分在30到50分之間的為第二代火箭,包括長征二號E、長征二號丙SM、長征二號丙SMA、長征二號丁、長征三號及長征四號甲火箭;得分在50到70分之間的為第三代火箭,包括長征四號乙、長征四號丙、長征二號F及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得分在70分以上的是第四代火箭,是指包括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及長征十一號在內的新一代火箭,長征六號和長征十一號已經首飛成功,今年將實現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的首飛。總的來說,從世界的眼光來看,長征系列火箭這個大家族,在世界上的地位是能夠引以為傲的。首先,火箭品種齊全,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小、中、大都有,能夠滿足國民經濟建設以及部分國外用戶的需求,為實現航天三大里程碑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其次,長征系列火箭的可靠性比較高,按照國際標準統計,從1957年到2015年,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長征系列火箭的成功率是95.5%,而全球平均發射成功率是91.5%。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性能和特點。
龍樂豪:從火箭運載能力大小順序來說,長征六號屬於小型火箭,長征七號屬於中型火箭,長征五號屬於大型火箭。
對於長征六,按照最初的定位,是用於發射小衛星,低軌運載能力在500千克以下,但是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長征六號也可以捆綁兩個或四個助推器,增加其運載能力。
長征七號就是瞄準運載貨運飛船到低地軌道,以替代長征二號F火箭。它採用兩級半構型,低軌運載能力比長征二號F火箭還要大,達13.5噸,當然也可以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長征五號是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低軌運載能力是25噸,主要用於發射空間站;也能將衛星發射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相當於把長征三號乙火箭的5.5噸提高到14噸,可以實現“一箭雙星”或“一箭多星”發射;另外,也可以將月球探測器送到月球,用於發射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探測器等。
長征十一號是一種小型固體運載火箭,起飛質量50噸級,長度20米級,低軌道運載能力200到300千克,是一種快速響應運載火箭,12個小時之內就能完成發射任務,這是目前其他長征系列火箭無法做到的。
圖博館
中國火箭專家:未來或將建造空間太陽能電站2016.6.29
——專訪運載火箭技術專家龍樂豪院士
龍樂豪,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運載火箭技術專家,曾主持和參加國家重點工程中運載火箭與導彈的研製,取得重大成就。在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週年之際,本刊對龍樂豪院士進行了專訪。
記者:今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週年,請您回顧一下60年來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
龍樂豪:60年來,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經歷了五大步的發展,成功研製了20個型號的火箭。第一步,運載火箭技術在彈道導彈的基礎上起步,最典型的就是長征一號火箭。當時,周恩來總理下決心研製和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於是我們在東風四號中遠程彈道導彈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小型固體自旋穩定上面級,研製出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送入軌道。長征一號火箭共發射了兩次,都取得了成功。另一個是長征二號火箭,它在東風五號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發射了返回式衛星。第二步,是按照運載火箭自身發展規律研製火箭,要求火箭運載能力大、性能高、可靠與廉價。最典型的代表是長征三號火箭,它在東風五號導彈的基礎上增加了以液氫液氧為推進劑的第三級。長征三號火箭將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發射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上。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了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包括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和長征三號丙三型火箭);以後又有長征四號火箭。第三步,按照載人發射需要而研製的運載火箭,典型代表是長征二號F火箭,它是在長征二號E火箭的基礎上改進完善的,著重在可靠性上進行了很大的提高。第四步,是研製使用環保綠色推進劑的新一代運載火箭。一般來說,新一代運載火箭通常是指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及長征十一號。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們就積極呼籲國家研製使用液氧煤油環保推進劑的運載火箭,2006年國家正式立項,研製長征五號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經過10年時間,長征五號將於今年實現首飛。第五步,是研製快速響應運載火箭,典型的代表是長征十一號,也包括航天科工集團的“快舟”火箭。
圖博館
軍報揭秘:為啥長征七號火箭的尾焰多了藍色?2016-06-26 解放軍報
為什麼點火時尾焰的顏色中會有點藍?主要是燃料出現了變化。長征七號採用無毒無污染的液氧煤油作為燃料,較常規推進劑比衝提高20%,推力提高了60%,不僅秉承了中國航天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順應國際潮流,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火箭性能。
毫不誇張地說,打從“娘胎”裡,長征七號就帶著與以往不一樣的基因。它突破了三維協同設計、三維設計數據管理及基於三維的流程仿真、飛行綜合性能仿真等多項關鍵技術,打通了從設計到製造的全三維流程,堪稱我國第一枚全數字火箭。
雖說是“新人”,但經得起千錘百煉
不怕水。現役火箭發射選擇窗口時都會避開雷雨天,而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則能實現中雨發射,僅電連接器防水部位就有千餘處,這還不包含電纜本體、電纜進出口、儀器本體、儀器與結構縫隙和結構總體專業防水。
不怕冷。因為存貯液氧的火箭貯箱外表面有一層10毫米厚的密度極低的絕熱材料,儘管液氧溫度低至零下183℃,但是火箭外表面溫度依然可以保持在0℃以上。
不怕風。長征七號裝上了“防風減載裝置”,即使遇到8級大風的天氣,依舊可以轉場,其抗風能力超過現役火箭。
不怕等。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低溫燃料加註後成功停放了24小時,創下了低溫燃料停放時間最長紀錄。
不怕擾。長征七號控制系統創新採用了143項智能控制軟件,為現役火箭軟件使用量的30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控制精確度。這也標誌著我國火箭控制系統已向全面數字化控制模式發展。長征七號未來成熟後將成為新一代載人火箭,用於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
千錘百煉的本領,源自千錘百煉的試驗。據統計,僅初樣研製,研製隊伍就完成了32項關鍵技術攻關,完成了289項初樣大型地面試驗。
長征七號的助推氧化劑箱最薄的地方僅有1.7毫米,只有雞蛋殼那麼厚。 為了模擬火箭從起飛到助推器分離前100多秒的真實飛行狀態,需要把長征七號綁在全箭振動塔上反复“盪鞦韆”。置身全箭振動塔,當初用來懸掛長征七號的16根粗鋼絲繩,仍懸垂在這個高93米、面積達10230平方米的建築內。
圖博館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航天器的應用數量也不斷增加,失效不受控航天器等形成的空間碎片也越來越多,目前已知大於10CM的加大空間碎片就高達上萬個。為了讓航天器安全運行,很有必要對空間碎片進行主動清理。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的橫空出世讓我們看到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同時這顆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具有相當大的軍用前景!
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妙就妙在“主動”這個關鍵詞上,我們設想一下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的工作流程,地面通過對空間碎片密集度較高的軌道定位,擇機發射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清理器到達目標位置軌道,通過機動、變軌接近目標,測繪目標後根據目標特性採用多種手段進行主動清理:
1、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通過機械臂或攜帶多個獨立的捕獲模塊,發射捕獲爪、捕獲網,捕獲目標後拖離有效軌道至廢棄軌道或回收到自身攜帶的存儲箱。
2、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利用攜帶的激光等高能定向照射裝置,發射強大的連續波激光照射目標,使目標產生類似火箭推進的“熱物質射流”為目標提供一定的加速度脫離軌道降低近地點高度,達到縮短目標軌道壽命和直至進入大氣層焚毀目的。如果功率足夠大,嘿嘿......
由此延伸,這類航天器既是軌道和平清道夫又可以是祖國高邊疆的守衛者。假如戰爭不可避免,我們可以通過前期發射多個空間主動清理飛行器對潛在非合作關鍵性航天器進行主動跟踪、在必要空間作戰時刻發起主動打擊,這一招對手將無從招架!大家怎麼看?(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回應
可以主動抓取美國的衛星,因為在中國眼裡都是太空垃圾。
妙!美國鬼再敢無作非為,把GPS衛星全部摘下來。
把中美軍備競賽的步調轉入中國節奏是最大的戰略成功。
清理這些碎片和太空布雷應該不算難吧?務必抓緊進行。
圖博館
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員乘組完成定選已開始訓練
新華社海南文昌2016.6.25電(記者李國利、梅常偉、陳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25日在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新聞發布會上說,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定選。
武平說,為滿足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要求,空間實驗室階段改裝研製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新研製了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貨運飛船和應用載荷,研製生產了長征二號FT2、遙十一火箭和神舟十一號飛船,並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新建了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工位及相關設施設備。
根據任務目標,空間實驗室任務共安排4次飛行任務,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後,後續3次飛行任務分別為:9月中旬,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10月中旬,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11月中旬,神舟十一號返回艙實施返回;2017年4月中旬,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
目前,後續各項任務準備工作進展順利,正按計劃推進。其中,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以及配套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已完成出廠測試;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定選,正在進行任務強化訓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和長征七號遙二火箭正在研製生產和總裝測試。
回應
國際空間站已經進入退役倒計時了,而中國已經準備在2020年完成一個空間站。想想外國人當初不讓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到未來死皮賴臉地來求中國讓他們上去做實驗……爽!
深度:長征7號首發成功載一神秘裝備可捕獲飛行器
2016.6.25晚8時海南文昌新航天發射中心,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順利發射升空並圓滿完成首次飛行任務,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的首次研製性飛行試驗。箭上搭載了遠征1A上面級、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天鴿飛行器(2個)、在軌加註實驗裝置和翱翔之星立方星等6項7個載荷。每一個載荷都是中國最新科技實力的體現。其中最引筆者矚目的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官方是這樣描述:將在前期技術研究和地面試驗的基礎上,以模擬的空間碎片為目標,驗證碎片清除關鍵技術,任務結束後進行鈍化處理。
圖博館
长征七号首飞成功 直击发射现场(视频)
2016-06-25 晚8时22分,我国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据悉,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将于26日下午以弹道方式返回东风着陆场。
此次长征七号首飞将搭载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升空,载荷超过12吨,主要目的是全面验证火箭设计的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同时搭载了相关科研机构研制的有效载荷,用于开展空间科学技术试验研究。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高53.1米,直径3.35米,起飞重量近600吨,运载能力达到13.5吨,是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火箭还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作为燃料,将是中国未来的主力火箭,承担发射嫦娥五号、空间站核心舱以及火星探测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任务,从而大幅提高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
回應
漏了一句,这个大家伙,将搭载一个新型缩小比例的飞船返回舱,该飞船具备一系列先进特性,如部分可重复使用、黑障通信、自备动力逃逸技术。此外,该飞船的回收方式将从目前神舟飞船的陆上回收为主改为海上回收为主,可实现第二宇宙速度下再入大气层。很高大上哦
最高大上的就是黑障通信技术了,先在D21和D26上实现的技术,运用到常规火箭上,实现了包括美、俄、欧三家都没有的黑障区持续通信遥感,这个技术可是大杀器。
首飞?不太明白……意思是新一代火箭吗?跟以往的火箭有什么不一样?推力更大?有否达人简单科普下?
新的火箭,新的发动机,新的箭体,新的发射场,更大的推力,更环保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6_25_365395.shtml
海南文昌發射場的“五大”優勢(組圖)
與我國現有的酒泉、太原、西昌三個發射場相比,文昌航天發射場有“五大”突出優勢:一是緯度低,與較高緯度發射場相比,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轉速度,提高運載器效率。二是射向寬,滿足90度至175度射向范圍要求。三是安全性好,射向面朝大海,火箭殘骸落區位於海上,最大限度降低火箭航區和殘骸落區安全隱患。四是運輸限制少,可以採用海運方式運輸新型大尺寸航天產品,運輸方式經濟可靠。五是綜合效率高,發射場可發展空間大、運行費用低、限制因素少,利於開展對外合作,為我國航天發射場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圖博館
歐洲“聯盟號”火箭發射兩顆“伽利略”衛星
[據航天新聞2016年5月24日報導] 26顆歐洲“伽利略”定位、導航、授時衛星中的第13、14顆於5月24日由“聯盟號”火箭成功送入軌道。
在法屬圭亞那航天發射場,“聯盟號”火箭的弗雷格上面級歷經3小時48分鐘,將兩顆重量為733千克的衛星投送到了22522千米高度的軌道。發射運營商阿里安航天公司確認了精確的軌道參數,歐空局官員宣稱兩顆衛星性能良好且能發送信號。除了4顆在軌驗證衛星(其中一顆不能正常運行),其餘22顆衛星歐委會(EC)均指定由德國OHB SE公司承製,載荷部分由英國SSTL公司提供。剩餘的12顆衛星預計由經過特別改裝的重型“阿里安-5”號火箭發射,每次發射四顆。第一次預計11月17日發射,剩下兩批分別計劃2017年和2018年發射。
“伽利略”星座的功能類似於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中國北斗網絡,使用24顆衛星實現全面運行能力。但是歐盟官員一直說他們將假設30顆衛星提供充分的在軌備份。
22國-歐空局導航部部長保羅·範霍夫說,5月早些時候在業內發出了招標邀請,旨在再投資8顆“伽利略”衛星,加上6個備份。合同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做出決定,這對歐空局和歐委會(28國歐盟的執行機構和“伽利略”項目的擁有者)來說,是一項艱難的選擇。
表面上看,最經濟的決定是再次使用OHB團隊的模型,利用規模經濟的優勢,但是這已經超過了衛星本身的成本。在“伽利略”項目中,OHB公司的第一個訂 單是生產14顆衛星,簽訂於2010年1月,價值5.66億歐元(6.4億美元),平均每顆衛星4040萬歐元。第二個訂單是再生產8顆衛星,簽訂於2012年1月,價值2.55億歐元,平均每顆衛星3190萬歐元。
但是歐洲委員會一直堅持盡可能保持雙重來源採購“伽利略”項目,贊成採用一些方法支持構建合同招標過程,例如減少OHB的優勢,支持其他承包商競標——空客防務宇航公司、泰勒斯宇航公司,亦或其他公司。
“伽利略”網絡將於今年晚些時候正式提供初始服務,預計2020年提供全面服務。“伽利略”系統的服務包括:開放式服務——類似於用戶可以使用美國GPS系統;搜索和救援服務——包括向受害者發送反饋消息通知其遇難信息已被收到;安全的公共調控服務( PRS)——軍事和民用保護部門使用。(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李婕敏)
圖博館
在以往,我們要獲得立體衛星測圖需要花重金向國外公司購買。目前中國發射的“資源三號”01星已經發射升空有3年時間了,現在01星已經對國內各個部門提供了超過2億平方千米的影響數據,根據以往採購單價計算,僅此一項就直接節約了90多億人民幣!目前“資源三號”01星不是全球100%覆蓋,雖然各大洲都能涉足但是不全面,重點還是在亞洲和兩極地區。“資源三號”02星將會進一步補齊,使得亞洲區域達到100%全覆蓋。
而且中國還在積極研發“資源三號”03/04星組成“資源三號”星座,預計在2020年可以實現全球覆蓋100%,並且隨著中國“高分”系列衛星的越來越多,日後全球的影像大網會越來越密集。使用“資源三號”星座進行全球普查,發現異常後調集“高分”衛星直接過去盯住就可以了!“高分”衛星2030年的目標是對一個地點重看間隔是20分鐘!幾乎做到的了亞實時的狀態。要知道這樣的影像全球化的技術是曾經俄夢寐以求的。不過現在只能依靠於氣象衛星輔助偵察使用,所以中國現在研發的這套全球影像化平台,自然讓曾經的航天大國俄羨慕不已,甚至計劃向中國購買相應的衛星影像文件。而且這些還只是民用級。國防領域還有“尖兵”“前哨”系列衛星,所以中國航天一直在努力,實現地球全透明的目標指日可待。(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5-31/doc-ifxsqxxu4752330.shtml
中國又發射新衛星了火箭殘骸差點砸到高速公路
2016.5.30日11时许,商洛市的丹凤、山阳等县区群众都听到了一声巨响,紧接着发现有拖着烟柱的坠落物。当地有关部门向记者证实,是卫星发射后的火箭残骸坠落在山阳县境内。
回應
如此下去,總會有砸到人的一天
所以要海南修发射场啊,往赤道上空射尽量掉到太平洋里砸不到人,还能省点燃料
圖博館
因為A-235雖然號稱有厘米級的攔截能力,可為了保證能夠在準確擊中100千米高的來襲導彈,必須依靠相當搞精準、實時的引導情報才可能實現,單靠俄自身的指揮系統是很難完成的。所以美國專家顯然不敢詳細,中俄之間的合作水平已經上升到這個層級。不過未來可能會隨著新的更多的演習內容的披露,美國人的不相信極有可能會變成現實。(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5-31/doc-ifxsqxxu4753041.shtml
深度:中國一衛星打破美市場霸主地位一年可省百億
在2016.5.30,中國成功發射了一枚“資源三號”02星,雖然沒有最近高清分辨率可達1米級的“長光一號”看起來那麼吸引人,做不到隨時跟踪他國的航母或者戰鬥機,但是它的作用卻是獨一無二甚至是無可替代的。而且隨著中國這顆衛星的上天,使得一直由美國把持一個衛星產品市場霸主地位被打破,一年能幫中國節約近百億人民幣的費用,同時會使得中國的軍用地圖和數字沙盤精度再提升一個層級。從未來戰場應用角度來說,能夠統領全局的比單項先進更具備戰略意義。
先說說這個“資源三號”衛星是做什麼,雖然介紹說是民用立體測繪,實際上就是對地面上的大片區域進行全面拍照的。而且拍出來的照片是具備角度差異的,經過特殊的處理就能合成地面的3D影像,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很多數字地圖系統的基礎數據都是依靠這種測繪衛星拍攝出來的。軍用的數字指揮沙盤的數字影像也是以這個為基礎,輔助其他手段的組成的。所以說這個衛星的繪圖的精度幾乎可以左右戰場態勢的發展。雖然說是個民用項目,但是各種意義非常大。
而且這個是屬於中國國家地理基礎工程,原來中國在軌只有1顆“資源三號”01星,要對同一個地點進行拍照得間隔5天,現在02星上天了,未來3天就能對一個地點進行高精度拍照。“資源三號”02星攜帶的相機分辨率現在可以達到2.7米級別,雖然用來拍攝地面具體標誌物,例如車輛什麼可能有難度,但是拍照地形地貌和重大工程變化都是非常輕鬆的。而且”資源三號“衛星還有一個多光譜相機,可以用來進行科學普查。當然也可以分辨被巧妙偽裝過的用來躲避光學衛星偵察的大型工程的最新動態。僅僅是部分功能就讓人感覺到這個工程意義重大。
圖博館
深度:中俄演習期間俄軍射反衛星導彈 或由中方引導
根據俄羅斯衛星網引述來源於美國國防部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人士的話稱:美國衛星已經確認,俄在2016.5.27成功進行了一次“反衛星武器”試射。這次試射“恰好”處於中俄之間聯合計算機反導演習“空天安全-2016”期間。目前美方上尚清楚這意味著雙方在反導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還是俄藉機整合中國反導系統能力的一次測試。不過俄方顯然是在升級自己的防空反導系統,在這一領域俄無疑走在了世界前列;現在再加上中國,全世界50%天空都會處在這兩個國家組成的大網之下。
俄媒稱,這次發射的其實由金剛石-安泰設計局所研發的A-235空天導彈防防禦系統,這已經是該系統第二次成功試射,此前在2014.8.12,俄就進行了一次成功的發射實驗,不過攔截系統的成功率只有50%,尚需要提高可靠性和攔截精度。不過,俄的導彈防禦系統是由多層攔截裝置組成,一次實驗並不能說明具體水平如何。
A-235是用於保衛莫斯科的反導系統。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是14TS033防空導彈,第二層是58R6導彈,第三層是53T6M以及後續77H6導彈-也就是S500。能夠被美方衛星誤認為是反衛星武器的就應該是14TS033,這種導彈射程可能會達到1500公里,攔截高度也可以達到100千米以上。採用二級直升式方式發射,由於需要在最短時間內把攔截戰鬥部送遞大氣層外,所以極有可能被美方紅外偵測衛星認定這是一種反衛星武器-採用彈道彈道推進方式發射。不過既然能攔截中段飛行彈道導彈,攔截低軌道的衛星難度也不大。
俄是世界上最早裝備洲際彈道導彈攔截系統的國家,其早期裝備的A-135的攔截彈,採用核彈頭戰鬥部,攔截高度在40到50公里左右,是當時莫斯科的專屬防衛裝備。而且為了能夠攔截彈道導彈,俄還建立了“頓”系列遠程相控陣雷達站,使得莫斯科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具備攔截多種導彈能力的城市。
中俄雙方都在強調這是一次計算機推演而不是實彈演習。原定演習時間為5月26到28日,而俄方在27日就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反導攔截實驗,不得不讓美國人開始懷疑中俄之間到底在進行什麼程度的演習?難道雙方已經可以達到互相交換攔截系統參數的程度?
圖博館
回應
我是來做統計 圖一:各國火箭發射成功率(綠字)和預計成功率(頂部黑字)。按照這個圖,可以大致將主要航天技術國家劃分為幾個梯隊:甲——俄國、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這是航天技術比較成熟的國家;乙——印度、以色列,航天工業快速進步的國家;丙—— 伊朗、韓國、朝鮮、巴西,其航天技術工業剛剛起步。上圖統計了(幾乎)所有已知火箭(包含洲際導彈)系列的發射次數和成功率。美國和俄羅斯(蘇聯)進行的發射遠遠多余其他國家,分別為上千次,成功率也很高,特別是俄羅斯。俄羅斯的特點是,單一火箭品種(聯盟號系列、R-7)發射次數多,因此技術穩定,而美國更喜歡嘗試新技術,誰讓人家是土豪呢。中國歐盟發射次數次之,成功率也比較高。成功率比較高的火箭系列需要說明的是,成功率高不代表火箭技術就一定更發達。這是因為航空航天是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工業,新技術剛剛出現時往往伴隨著高故障率。但是如果不探索新技術,形成較大的技術斷層以後航空工業會迅速萎縮。當一個國家步入第一梯隊以後,發射率已經不足以區分其航太技術了。公認美國航天科技獨步天下,就是因為她完成過登月、火星漫遊、飛出太陽係等等這種第一梯隊的其他國家無法實現的航天項目。結論:為什麼美國人火箭失敗率高?因為美國人攤子大、有錢愛折騰:他們不但發射次數多,而且不斷嘗試新技術。而中國窮,所以一直在用基於東風-5的長征系列,所謂媒體不報導純屬胡吣。
之所以有這種印象,原因之一是以央視為代表的官媒報喜不報憂。另外,關於“國際公認中國火箭發射成功率最高”的說法,也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成功率算不上最高,其次失敗次數不多是因為發射次數也不多。相比美俄的發射量,中國發射的火箭少得多。
在此要反駁一些數據過期或是一些想當然爾的錯誤回答。首先回答一下中國火箭發射成功率的部分。到2013為止發射的紀錄是194次,180次成功,總成功率是93%。如果看2004~2013最近10年的話,總共124次發射121次成功,成功率97.5%。那麼相較其他國家的火箭發射成功率呢?可以看這邊....那麼很多人念茲在茲想當然爾說出的天朝媒體報喜不報憂呢?或是某些人宣稱的隱瞞失敗呢?事實上現在的火箭發射,官方都會早早的發布禁飛區....事實上中國最近幾年發射次數直追美國,甚至有些年度超過美國僅次於俄羅斯...。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386838
圖博館
外媒稱中國成衛星發射商業主角較俄美優勢明顯
外媒稱,2016.5.15,中國第227次成功發射一枚長征火箭。此次發射把中國一顆遙感衛星送入軌道。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25日報導稱,長征火箭成功的一個原因是有許多不同的型號。例如,在2015年底,中國成功試射了最新型衛星運載火箭——長征六號。該型號進行了優化,適宜一箭多星和短時間內發射。這次試射把20顆小型科研衛星送入軌道。
報導稱,長征火箭基於俄羅斯的設計,這意味著簡單、廉價和可靠。它已經使中國成為衛星發射商業領域的主角之一。美國航天飛機之所以退役是因為它是最昂貴的太空運載方式。用航天飛機運載衛星的費用是每噸2500萬美元。俄中的費用是每噸不到1000萬美元。不過,如果火箭近期發生一系列發射失敗的情況,那保險費用可能是發射費用的兩倍以上。長征火箭的失敗率為5%左右,是使用最多的俄火箭的兩倍多一點兒。航天飛機和大部分西方衛星發射器的失敗率是2%。
報導稱,雖然軍用衛星得到媒體的更多關注,但真正的太空業務,也是中國投入最大力氣的是商用衛星。中國註意到,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航天衛星已經成為大業務。到2012年,有大約1000顆活躍衛星在軌,其中近一半是美國的衛星。自2001年以來,衛星行業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從每年860億美元增至目前的2000多億。美國擁有約1/3的發射業務,主要是因為美國要求機密衛星要由本國火箭發射。美國仍然是主要的商用衛星製造商,佔市場的一半以上。中國在所有這一切中看到了機會,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長足進步來利用這個機會。
報導稱,自2010年以來,中國每年大約發射20顆衛星,預計到這個十年結束時將把200顆衛星送入軌道。這佔總數的1/5左右,幾乎是美國的一半。到那時,預計中國每年將發射30顆衛星,佔全球發射能力的1/4以上。這一勢頭全都是30年的努力和自2010年以來活力大迸發的結果。
回應
原來長征火箭失敗率還是算高的
不算高,比較高的是印度、日本、韓國之流
相關新聞資料
為什麼感覺美國發射火箭經常失敗而中國很少失敗?看到今天早上美國“天鵝”號,火箭升空6秒後就爆炸的新聞,感到震驚!難道美國人這麼不嚴謹嗎?
圖博館
“獵鷹”、“質子”、“阿里安”火箭價格競爭激烈2016-05-13國外國防科技文獻資料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5月1日宣布,其“重型獵鷹”火箭標準報價為9000萬美元,該型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54.4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22.2噸,能向火星發射最大13.6噸有效載荷,預計最早於2016年11月首飛。
據報導,該公司已投入商業使用的“獵鷹”-9火箭的目前價格為5400~6200萬美元,其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22.8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8.3噸,能向火星發射最大4.02噸有效載荷。另外,SpaceX還計劃重複使用“獵鷹”-9第一級。這將可能使“獵鷹”-9火箭的報價下降約30%。
歐洲和俄羅斯為爭取航天發射市場,紛紛採取措施應對SpaceX公司的挑戰。
近日,據俄羅斯《消息報》撰文稱,俄羅斯赫魯尼切夫國家航天科研生產中心獲得了在2017年用“質子”-M火箭發射Intelsat衛星的訂單。並指出,Intelsat公司曾計劃用SpaceX公司的“重型獵鷹”火箭發射該衛星。該報稱,據非官方消息,發射“質子”火箭的價格在7000萬美元以內,而4年之前該類合同價值約1億美元。
另據媒體報導,歐洲正在研發下一代“阿里安”-6火箭,並將於2020年首飛。與現在的“阿里安”-5火箭相比,“阿里安”-6能將每千克發射價格降低40~50%。該型火箭研發的初始目標就是為了與SpaceX公司“獵鷹”-9火箭競爭。“阿里安”-6火箭的載荷和容積都是“獵鷹”-9的兩倍,價格卻不到其兩倍。(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圖博館
再比如噴水實驗。一般來說,火箭點火起飛時,箭體尾部噴出的火焰幾乎“直擊”發射平台,使發射平台瞬間接近3000攝氏度。這一溫度足以熔化絕大多數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火箭外殼、火箭發射平台雖然由特殊材料製成,但高溫也很可能會對其內部的儀器造成影響。
經過多次實驗,科學家們終於尋找到最為合適的噴水點。噴水系統分兩級。一級位於發射平台上,在火箭發動機點火前向發射平台噴灑一層5厘米厚的水層;二級位於發射平台兩旁5米高的空中,當火箭飛達5米高以後向箭體尾部火焰中心噴水。兩級噴水設施將各噴20餘秒,完成400噸的噴水量。”
出海坐“沙發”
長征七號運輸線路:火箭裝載進運輸船後,船從天津港出發,經渤海、黃海、東海、台灣海峽、南海、瓊州海峽等海域,經過5至7天時間、航行約1800海裡,到達海南省清瀾港西碼頭,再通過公路運往火箭水平轉載準備廠房。
為什麼要海運?公路運輸距離過長且顛簸;鐵路運輸則由於受中國鐵路隧道直徑的限制,超過3.5米直徑的火箭就不能通過;海運則顯得更為平穩、舒適。他比喻說:“火箭從公路、鐵路運輸,就像坐'硬板床';乘船從海上運輸,就好似坐'沙發'。”
具體來說,火箭運輸是否平穩,有一個重要的考量項目——過載環境。王旭表示,“過載環境就像開車時加速行駛或緊急剎車,過載環境差就會危害火箭的結構。”科學家們在首次海運過程中詳細記錄了起錨、起航、拋錨、靠港以及多種海況下的過載環境數據和振動環境數據,結果表明,海運的過載環境數據不僅優於設計值,而且僅為鐵路運輸過載環境數據的1/3、公路運輸的1/2。
火箭運輸是否舒適也有一個考量——振動環境。測試數據表明,在海運過程中,低於3級海況時,“長征七號”火箭表現得較為平穩;出現4級至5級海況時,箭體振動環境相對惡劣。專家表示,即使這樣,這方面的數據也優於公路、鐵路運輸的實測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長征七號”出海坐得舒服,我國還專門研製了第一艘載運火箭的專用船——“遠望21”。它創新設計出一整套運載火箭海上環境保障措施和火箭集裝箱減搖減振手段,成功地使火箭貨艙內始終維持適宜的溫、濕度及鹽霧度。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5-14/doc-ifxsenvn7166504.shtml
圖博館
再次,“長征七號”是我國首枚全生命週期的數字火箭。按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的說法,“長征七號”採用三維協同、設計、試驗和製造,火箭全研製流程沒有一張紙質圖紙,代表了國內運載火箭最高研製水平。
例如,在研製階段,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實現了三維設計數據審簽、發放和更改技術狀態管理,全箭模型數據規模超過20GB。
生產加工階段更是神奇實現了“一鍵式”加工。據梁小虹介紹,以前加工某零部件,首先要根據二維圖紙畫出工序草圖、手工編制工藝規程,然後進行車、銑、鏜等系列工序。現在,只需按動數控機床按鈕,成品即刻完成,且合格率達100%。在航天703所的生產車間,呈現仿真視頻和三維工藝流程的終端大屏幕顯示器如今成了標配,讓火箭生產越來越高大上。
在試驗、裝配階段,“長征七號”還應用了時髦的虛擬現實技術,對火箭進行虛擬裝配、虛擬試驗,真實模擬火箭實際裝配和試驗環境,提前預見可能發生的問題,確保了火箭試驗、裝配一次成功。
能耐如何煉成?
“長征七號”的本領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經歷了千錘百煉的試驗。據統計,從2010年正式立項,5年的初樣研製中,研製隊伍完成了32 項關鍵技術攻關,完成了289項初樣大型地面試驗。
例如,“長征七號”的助推氧化劑箱的直徑達到2.25米,整箱長度由此前的4.5米增加到13米,薄區厚度僅1.7毫米,和雞蛋殼差不多厚,是火箭研製生產中難度最大的部分之一。為此,科學家們不僅要研發各種成形、焊接的新技術,還要對其進行動力系統試車、常溫靜力試驗、爆破試驗等危險測試。
例如,去年底進行的全箭模態試驗,需要把50多米高、近600噸重的“長征七號”綁在全箭振動塔上“盪鞦韆”,以模擬火箭從起飛到助推器分離前100多秒的真實飛行狀態。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建造足夠高的廠房。而在2008年,中國航天人進駐天津大運載火箭基地時,這裡只有幾個工棚。如今,這個全箭振動塔建築面積達10230平方米,高93米,相當於30多層樓房的高度,最大承載力為1500噸。科學家們將“長征七號”用16根垂下來的粗鋼絲繩和底部的工裝托住,整個實驗過程就如同坐在“鞦韆”上,當然,這種振幅遠不如盪鞦韆那麼大,甚至用肉眼都不易覺察。
圖博館
長征七號火箭奔向新發射場中國航天進入海南時刻
2016.5.8,在天津大火箭基地的裝配廠房內,“長征七號”遙一火箭被緩緩放入特製的海運集裝箱裡,它將搭乘“遠望21”航天運輸船,經過1800海裡,抵達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並於6月下旬首飛,完成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4 次飛行任務的開局之戰。
這段看似普通的歷程,承載著中國航天很多的第一次:這枚“長征七號”火箭是天津大運載火箭基地總裝並送出的第一枚火箭,這是長征系列火箭第一次由海路整體運往發射場,這也是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即將發射的第一枚運載火箭,將翻開中國航天低緯發射的新篇章。
“長征七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運載火箭,和正在測試的“長征五號”火箭一樣,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的大個子(總長達53.1米) ,而且本事大。
“長征七號”的本事首先就體現在運載能力上。“長征七號”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等新技術,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由9噸提高到13.5噸,雖然比“長征五號”25噸的運載能力少了近一半,但術業有專攻, “長征五號”主要用於運載重型空間站和載人航天任務,“長征七號”則用於發射人造衛星、拉貨或者載人。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負責人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原有的火箭運載能力相當於“一居室”,伴隨空間站、深空探測、更大規模衛星平台的需求提出,需要更大的“三居室”,甚至“小別墅”。“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等新型火箭將基本覆蓋我國在所有軌道的應用,其中,“長征七號”未來將承擔我國航天80%的發射任務。
其次,“長征七號”是一枚採用環保無毒的液氧煤油發動機的大型液體運載火箭。以前,火箭使用的發動機單台推力70噸左右,火箭運載能力僅有9噸,而且用的推進劑還有毒。“長征七號”使用新型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推力提高了六成,火箭運載能力最大能提高3倍。此外,發動機使用的是液氧和煤油,都是無污染的環保燃料,不僅比常規推進劑便宜六成,且易於存貯和運輸,發動機還能重複使用。
正因為這些優勢,液氧煤油發動機被譽為世界航天動力領域的“珠穆朗瑪峰”。為了研製它,從2000年正式立項,到2012年120噸級發動機研製成功,再到正在研製的500噸級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的科學家先後經歷過整機試車4次失敗的打擊,突破了高壓補燃關鍵技術80餘項,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之後,第二個掌握高壓補燃技術的國家。
圖博館
大陸首家商用火箭公司 武漢成立 2016年04月23日
中國航太技術步入「商用時代」,首家商業模式開展研發和應用的專業化火箭公司已於日前在湖北武漢註冊成立。
新註冊的公司名稱為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簡稱「火箭公司」)。據悉,中國工商部門對公司經營範圍有異議,因為從來沒有企業以「火箭發射」為經營範圍,後經國家工商總局認可後才准予註冊。
火箭公司總經理胡曉濤表示,公司註冊資金3億元人民幣,致力於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商業航天發射服務,未來業務範圍還將拓展到衛星應用、飛船發射、深空探測等領域。
胡曉濤透露,火箭公司目標今年內完成首次發射,目前正與10多家客戶洽談。另外,具有更大運載能力的「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計劃於2017年發射,並完成商業化應用。
圖博館
SpaceX公司也設想過讓所有火箭都在陸地上著陸回收,這樣既能簡化測試過程也能縮短重新起飛所需的時間。但陸地著陸往往需要攜帶更多的燃料,會相應減少貨物運輸量。海上著陸就更為靈活:火箭在將載荷送入軌道后自然降落即可,駁船可提前在落點位置停泊等待,燃料能用在更重要的降落減速上。SpaceX公司的最終目標是在陸地完成三分之一的火箭回收,其余均通過海上平台完成。
馬斯克還表示,“獵鷹9”火箭可能被重復使用到額外的10到20個任務中,稍加翻新,該火箭有望能支持100次發射任務。如果一切順利,他們希望在5月或6月用同一支火箭重啟發射任務,最終將火箭從著陸到重飛的時間縮短到數周以內,讓此前“一次性”的第一級火箭實現多次重復使用。
如果確如馬斯克所言,與傳統發射相比,節省下來的費用將極為可觀。目前“獵鷹9”號火箭的燃料費用每次大約20萬到30萬美元,而火箭本身成本約為6000萬美元。SpaceX公司預計,火箭的回收再利用至少能將發射成本降低30%。隨著重復利用次數的增加,成本優勢將更為明顯。 (田學科 王小龍)
回應
SpaceX的可回收看起來很美,也很有道理。問題來了:
首先,在現有發動機技術條件下,要做到可回收,下降階段就需要燃料,為了帶這些燃料上天,火箭就需要做得更大,這需要成本;
其次,火箭發動機的壽命通常是以秒計算的,為了提高可靠性,就需要安裝更多的發動機,並且還需要備份發動機,這需要額外的燃料,這需要成本;
第三,為了達成返回和重複利用,需要研製長壽命的發動機和所有一切的控制設備,這需要成本;
第四,與一次性運載火箭相比,獵鷹9需要額外的回收平台以及相配套的人員和物資,這需要成本;
第五,越複雜的技術就越可能出故障,失敗不僅損失一枚昂貴的火箭,還將損失所攜帶的更昂貴的飛船甚至生命,這是機會成本;
最後,就算是火箭回收成功,再次發射還需要極其繁雜的檢測程序,這又需要額外的時間和成本。
航天飛機項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到最後,美國人不得不承認航天飛機除了燒錢,並不比運載火箭好。
美國人對科技的追求值得欽佩和學習,但一家私人公司把一個明擺著風險更大成本更高的項目包裝得高大上,其背後的目的絕不是追求科技進步那麼簡單,企業是要追求利潤的.
圖博館
俄羅斯將出售海上發射公司2016-04-13
近期,俄塔斯社新聞局引用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負責人Igor Komarov的話,稱該局已經為海上發射公司(Sea Launch)找到了買家。他介紹說,“出於責任,我不能告訴你出資者是誰、或合同價格。我希望在4月末我們能說一些情況。”出資方來自美國、澳大利亞、中國和歐洲等。
另據外媒報導,美國波音公司已經向美國聯邦政府法院提交了申請,預阻止海上發射公司的出售。波音公司認為,出售海上發射公司可能會阻礙其對去年俄能源火箭航天公司至少3億美元的總結判斷能力。
海上發射公司成立於1995年,由俄羅斯的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美國波音公司、以及挪威和烏克蘭的公司參與投資組成合資經營公司。海上發射公司曾於2010年10月完成破產後重組,俄能源公司獲得了85%控制權。
由於發射失敗等問題,以及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係緊張,導致海上發射公司面臨困難。海上發射公司的“天頂”(Zenit)號火箭是在烏克蘭建造,但其約70%的零部件是由俄羅斯提供。俄羅斯航天局曾多次暗示要重新配置平台,以便支持輕型“安加拉”(Angara)火箭發射,但因種種原因未實施。
美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首次實現火箭海上回收2016.4.10科技日報
火箭海上回收終獲成功。美國東部時間4月8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9”火箭搭載“龍”飛船發射升空。約9分鐘后,火箭第一級准確降落在大西洋的一艘駁船上,著陸過程非常漂亮。搭載首個試驗性充氣式太空艙的“龍”飛船進入預定軌道,飛往國際空間站。
經過8分鐘的運行,火箭速度已達每小時16690公裡,飛行高度230公裡,預期的回收降落過程開始了。26秒鐘之后,脫離飛船自主下降的獵鷹火箭第一級終於進入監控畫面,並在點火后8分35秒,穩穩地垂直降落到漂浮在大西洋的無人平台上。細看火箭的降落點隻比平台上標識出的“靶心”偏離了約1米。
人類歷史上首次海上火箭回收由此實現,這意味著火箭回收除陸地外,又多了一個新的選擇,低成本太空運輸時代或從此開啟。
SpaceX公司的“獵鷹9”火箭曾於去年12月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實現首次陸地回收。但海上著陸卻歷經波折,該公司先后在2015年1月、2015年4月、2016年1月和3月經歷了4次慘痛失敗。
圖博館
在實踐十號上,安放小鼠胚胎的裝置在19個載荷中屬於最受關愛和特殊照顧的“寵兒”。
“它在發射前8小時最後一個裝上衛星,以最大程度縮短在地面停留的時間;在轉運及裝載過程中要求不能斷電超過20分鐘,以保證它的狀態,事實上僅斷電了12分鐘。另外發射前4小時要進行一次自動搜素顯微成像。”段恩奎介紹。
進行發育實驗的小鼠胚胎被分為4個單元,每個單元內有150個左右胚胎,衛星入軌後每4小時照相一次,記錄它們的狀態,直到96小時為止。“在72小時左右,2細胞胚胎就發育到囊胚,和地面上時間基本一致。”段恩奎說。
據介紹,發育成囊胚的胚胎如果沒有及時在母體子宮著床,就會慢慢死去,所以這些小鼠胚胎無法回到地球繼續生長發育。“如果將來有機會短時間就能回收這些胚胎,比如3天,也許就可以及時將它們植入母體,看能不能生下健康的小鼠,那將是更重大的突破。”段恩奎說。
除了用於發育實驗,還有一部分胚胎在裝星後72小時要在太空中被注入固定液,固定一定的階段後,隨返回艙回歸地球,用於完成此次實驗的另一個科學目標——探討太空環境對胚胎髮育影響的作用機制。
“希望這些小鼠胚胎能安全度過回歸地球的艱難旅程,我們將立刻把它們運回實驗室進行全方位分析研究,與地面對照實驗結果比對,分析胚胎形態變化,進行基因蛋白監測,篩選出影響太空哺乳動物早期胚胎髮育的相關基因。”段恩奎說。
“我們希望能為未來人類太空活動中生殖健康提供科學依據。”段恩奎說。
他同時指出,人類能否在太空繁衍等謎團需要通過一系列嚴格的科學實驗來一步一步解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能夠在太空實現發育只是解開人類太空繁衍眾多謎團的第一步。(新華社記者吳晶晶榮啟涵)
圖博館
世界首次!中國實踐十號衛星實現哺乳動物胚胎在太空發育
2016.4.6發射的我國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把6000餘枚小鼠早期胚胎帶上了太空。它們能否像在地球一樣正常發育?人們對此充滿期待。
經過數天的太空旅行,實踐十號上傳來好消息:小鼠早期胚胎在太空中順利完成從2細胞到囊胚的全程發育。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現哺乳動物胚胎在太空發育。
“對哺乳動物早期胚胎在太空發育的研究迄今只有三次嘗試。”這項實驗的負責人、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段恩奎說。
第一次是20年前。1996年,美國哥倫比亞航天飛機將49枚小鼠2細胞胚胎送上太空,結果無一發育;此後國外再無進行此類實驗。
第二次是10年前。2006年,段恩奎領導的團隊利用我國實踐八號育種衛星留軌艙,開展了小鼠4細胞期胚胎太空發育實驗,首次獲取了太空中的小鼠胚胎圖片,但遺憾的是它們在太空未能完成發育。
第三次就是實踐十號任務。“這十年來我們沒有放棄,這一次終於成功了,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了哺乳動物早期胚胎在太空微重力條件下,完全可以發育到囊胚階段。”段恩奎說。
為了實現這一科學目標,科學家們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張濤領導的胚胎培養載荷研究團隊將地面上一個龐大復雜的胚胎實驗室濃縮成了一個微波爐大小的培養箱和一個電控箱,且使其具有密閉培養、自動搜索識別顯微成像、遙控固定、圖像下傳等功能。
十年來,科學家們深入分析研究,對太空胚胎培養方法和固定技術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改進。
“比如,我們科學團隊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保華教授合作研發了胚胎密閉培養體系,研製了適用於太空胚胎培養的特殊培養液,開發了進行大量早期胚胎冷凍、解凍的新技術,以前一次能冷凍1到10個胚胎,現在能一次冷凍50到100個左右。”段恩奎說。
此外,科學家們還研製出了適合太空遙操作的胚胎固定技術,反复研究篩選出了培養單元中胚胎培養液的最佳比例,探索出胚胎固定時最佳的固定液流速……
圖博館
中國是在2014年俄羅斯制裁美國後對此感興趣的,這事本來是對彼此有利的好事。但在佔豪看來,中國大概率是想要技術,哪怕價格稍高都可以,中國人一貫如此;俄羅斯則既想要價格高又不想給技術,俄羅斯是強國遲暮,可賣的東西越來越少,能留一手是一手。中俄雙方分歧估計就在這,然後談了一兩年沒完全談攏。中國今年長征五號就發射了,反正沒有俄羅斯的發動機也照發不誤,並不耽誤正事,所以也不著急;俄羅斯近期與美國的關係則有所緩解,RD180繼續供應美國的可能性增加,所以俄羅斯也不急了,於是俄方在這方面也是要通過宣布談判破裂來給中國施壓。
其實,這事就是夥伴歸夥伴,生意歸生意。對中國來說,如果單單買產品是沒啥意思的,還不如發展自己的技術,估計有幾年也趕個七七八八了,當然如果俄羅斯也賣技術,那麼雙方的合作大可以深入一點。對俄羅斯來說,中國本身就是航天大國,學習消化技術能力太強,把技術給中國很快可能就會搶了俄羅斯市場,俄羅斯很擔心這一點。
接下來,如果美俄關係進一步緩解,RD180對美供應解禁,估計中俄的相關談判俄羅斯會更佔優勢;反之,如若RD180供應美國一直無法解禁,RD180的公司也要吃飯,那麼最終連技術一起賣給中國的可能性較大。
對這種生意上的心理戰大可不必在意,都是你來我往的過招而已。
回應
不賣更好,有剛需正好加大研發,能買到的東西,客機也好汽車也好自主研發動力都不足
在國與國的關係上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友誼,只有永遠的利益!
流浪恆星A [遼寧瀋陽] 完了完了,火箭的牛逼也吹爆了···
這個SB是誰,精神有問題。
你父母辛辛苦苦把你養大,現在天天跟著你挨罵,我真搞不懂你是怎麼想的,是習慣還是愛好,你口味還真夠重的,都說東北出漢子怎麼出了你這麽沒有血性的流浪狗東西。
圖博館
俄為何不賣中國火箭發動機卻賣給美因為害怕這件事
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五長七首飛時間已經確定
“俄中沒有就提供火箭發動機達成協議”,俄羅斯《消息報》2016.4.8以此為題報導稱,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7日宣布,俄羅斯暫時不會向中國提供火箭發動機,原因是中國不是“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成員國。
很多戰友因為這則消息提問佔豪,中俄不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嗎?怎麼不賣給中國火箭發動機了?是不是中俄關係有什麼狀況?
在世界關係跌宕起伏之時,大家還是蠻敏感的。關於俄羅斯為啥不賣火箭發動機的事還真有說道說道的 必要,因為只有理解了為啥中俄沒談攏,才能搞清楚中俄在軍工和航空航天領域的合作。
俄羅斯要賣給中國的這款發動機叫RD-180火箭發動機,是應用在大推力火箭上的大推力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幾十年前是用在蘇聯的大推力火箭身上,現在俄羅斯自己已經不用,客戶只有美國。1997年,俄美達成協議,要求2018年底,共向美國交付101台RD-180火箭發動機,截止到2013年後期,俄羅斯已經向美國供應了70多台RD-180,每台價值1000萬美元。據評估,這款發動機的盈利佔該企業收益的三分之一。但是,由於2013年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俄羅斯作為反制裁美國的措施,停止了向美國供應該款發動機,這讓俄羅斯這家企業面臨困境。而且,根據美國眾議院2014年12月通過參議員約翰·麥凱恩關於美於2019年前全面擺脫俄製發動機的修正案。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與俄Energomash科學生產聯合體2019年前簽署的合同屬於例外。國會撥款2.2億美元用於研製新的國產發動機。說白了,美國也要研發擺脫俄羅斯掣肘的大推力發動機了。
這款發動機有什麼優勢呢?根本原因在於這款發動的是用煤油和液氧作為氧化劑,無毒、風險小,並且該款發動機的推力大。我國火箭發動機過去主要採用的燃料是庚基燃料,庚基是有毒物質。中國前幾年宣布使用煤油和液氧作為火箭燃料,但中國自己的大推力發動機現在大約只能達到RD180的三分之一強,雖然中國的長征五號通過使用兩台自己的大推力發動機勉強可以,但遠不如俄羅斯的這款發動機來得更給力,購買俄羅斯的這款RD180發動機可以一定程度加快中國航空航天的發展進程。
圖博館
雖然美俄矛盾不斷,但業內人士指出,總體來看美俄太空合作前景還是“樂觀大於悲觀”,肯德爾關於“制裁不涉及RD-180”的表態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這名業內人士說,即使在冷戰巔峰時期,美俄太空合作也沒有因為兩國關係惡化而明顯削弱,雙方都為對方留有餘地。這是因為兩國在技術、產品配套和產業合作上存在“共生性”。
美國國務院也曾就美俄太空合作發表言論稱,美俄在航天項目方面有著長期合作,美方希望這種合作繼續下去。
業內人士指出,種種跡象表明,美俄“太空婚姻”不大可能破裂,雙方可能就烏克蘭危機“打打嘴仗”,真“離婚”恐怕不太可能。(鄭昊寧)(新華社專特稿)
圖博館
【雜音顯現】
但美俄太空合作,特別是RD—180火箭發動機的採購合同,時常受到非技術因素的干擾。美國國內鷹派人士認為,使用俄羅斯製造的火箭發動機不僅影響美國火箭工業發展,還可能使美國在政治、軍事上受制於俄羅斯。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和歐盟以俄羅斯“干預”烏克蘭局勢為由,對俄實施了數輪制裁。俄羅斯政府多名官員遭遇簽證禁令及資產凍結,其中包括主管軍工、航天、科技等領域的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
美國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1月底表示,羅戈津等美國製裁對象可能憑藉自身在俄羅斯航天和國防工業的地位,通過RD-180銷售合同直接獲益。
對此,肯德爾23日回應說,國防部與財政部正在重審RD-180採購方案,現階段看來這一項目與製裁沒有衝突。
再看美俄在國際空間站的合作。美國每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一名宇航員,需向俄羅斯支付近7100萬美元的“船票”。2015年4月,美國航天局因烏克蘭危機而率先暫停與俄羅斯方面“絕大多數”合作和聯繫,包括雙邊會談、官員互訪等,但國際空間站除外。
羅戈津同年5月回應稱,俄羅斯將拒絕美國此前所提2020年後繼續維持國際空間站運行的提議,特定情況下還可能停止向美國銷售RD-180等火箭發動機。
【難說分手】
美俄關係2014年因烏克蘭危機惡化後,美國國會曾立法禁止五角大樓2019年後使用RD-180火箭發動機,但2015年年底取消了這一禁令。
美國空軍部長德博拉·詹姆斯今年1月說,美國不再使用俄製火箭發動機的實際難度遠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大。
美國2014年以來投入大量資金自主研發火箭發動機。軍方就此進行的評估預計,研發過程需耗時5至7年。
當前,美國火箭發射市場由RD-180的採購方、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組成的聯合發射聯盟把控,其份額達到70%。正是由於聯合發射聯盟和美國軍方的努力,美國國會在2016年度開支法案中增加一項條款,取消了發射合同競標中對發動機原產地的限制。
圖博館
愛得好苦美俄的“太空婚姻”會破裂嗎?2016-02-26新華社
自美俄因烏克蘭問題交惡以來,兩國在太空領域的合作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雜音。美國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約翰·麥凱恩先前表示,五角大樓使用俄製RD-180火箭發動機不僅讓普京的核心集團獲得巨大財富,還危及美國的國家安全。
對此,美國國防部負責採購、科技與後勤的副部長弗蘭克·肯德爾23日說,美國對俄羅斯的製裁併沒有禁止使用RD-180火箭發動機,來發射美國軍事和間諜衛星。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美俄“太空婚姻”受到政治因素的左右,但總體而言,雙方航天業合作共生性較強,最多就是“鬧鬧彆扭”,“離婚”恐怕不大可能。
【“太空婚姻”】
美國航天局50餘年的航天歷史中,把項目“外包”給私企一直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航天局認為,將地球低軌道航天項目“外包”可獲得“物美價廉”的服務,有助於集中精力實施載人登陸火星等更加龐大的深空任務。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就規劃扶持美國企業進入常規航天領域。美國火箭或飛船的設計和建造基本由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商業承包商負責。
1995年以來,美國軍方一直使用“宇宙神5”型運載火箭把美國空軍和其他部門的衛星送入太空。該運載火箭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火箭的第一級發動機為俄製RD-180,原因在於其可靠性高、性價比優、有大批量生產經驗。
熟悉美國航天工業的業內人士告訴新華社記者,由俄羅斯動力機器公司製造的RD—180是雙燃燒室發動機,以煤油和液氧為推進劑,牽引力超過400噸。
美俄太空合作還包括國際空間站等多個項目。自美國航天飛機2011年退役後,美國運送宇航員往返空間站只能依靠俄“聯盟號”飛船,雙方簽署的合同至2017年。
此外,美國不少商業衛星通過俄羅斯火箭發射。俄羅斯使用最多的“質子-M”大型運載火箭目前已成功發射100多次,其中半數以上運載的是美國衛星。
圖博館
中國航天“走出去”四大領域顯優勢
國外國防科技文獻資料快報2016-01-16,我國成功發射白俄羅斯通信衛星。至此,我國累計為2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衛星組織實施了43次國際商業發射,共發射49顆衛星,還提供了10餘次國際商業搭載發射服務。
1990年4月7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由此拉開商業發射服務的序幕。經過30餘年的積累,中國商業航天國際發射已形成四大優勢。
首先是產品的高可靠性。
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總指揮岑拯介紹,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已達到98%,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其次是履約能力強。
“我國執行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任務始終將履約視作應盡的責任,並竭盡所能為用戶提供靈活的發射服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宇航部部長李同玉介紹,一般情況下,我國生產一枚火箭大約需要4年,由於國內外市場需求旺盛,集團公司策劃實施運載火箭跨型號組批生產工程“百發工程”,該院火箭年生產能力已提升到16~20發,“從簽約到發射,可以壓縮到一年半的時間”。
第三個優勢是保險費率較低。
“保險費率是基於成功率以及客戶和保險界對於產品的信任而綜合評定的。”李同玉說,長征系列火箭的保險費率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成功發射數顆衛星後,我國長征系列火箭保險費率已從20%下降到不足10%。”
第四個優勢是提供“天地一體化”的系統解決方案。
“我們不僅是發射,而且還有服務,牽引著客戶一起把衛星用好。”李同玉說。以白俄羅斯通信衛星為例,中方除研製衛星、提供發射外,還參與建設明斯克地面站,並對衛星日常管理人員進行培訓。
圖博館
美國獵鷹9號爆炸解體空間站補給任務第3次失敗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2015-6-28發射一枚獵鷹9號火箭執行國際空間站貨運補給任務。這是2012年以來第8次執行任務,8個月內第3次失敗。原本計劃的火箭回收著陸試驗也未能進行。
回應
我們落後人家一百幾十年呢!但是我們的火箭沒炸過.
有,1995-1-26日CZ-2E發射亞太二號衛星,飛行過程中首先衛星爆炸,進而引發火箭爆炸.
那是因為某大國以保密為由拒絕告訴我們衛星的共振頻率,在高空遇到風切變,星箭共振發生爆炸。
中國火箭爆炸發生過8次,其中90年代發生過5次,96年以後沒有再發生過爆炸。
靠著舉國體制幾十年前就把人送上月球,市場化運營的公司到今天都發射不好火箭...
美國軍工就是燒錢的項目,SpaceX是反其道,還是一個容錯率極低的項目,死得不冤!
美國除了軍工之外還剩什麼製造業?
還有美國的集成電路、化工、醫藥、飛機、汽車、電子、材料等等都是世界一流的。
美國的製造業出了大問題,就是缺乏一流的一線工程師和技術工人。
錢學森就說航天飛機不靠譜,現在航天飛機果然OVER了。 可重複性的火箭,純屬腦子進水。
SpaceX的可回收看起來很美,也很有道理。問題來了:
首先,在現有發動機技術條件下,要做到可回收,下降階段就需要燃料,為了帶這些燃料上天,火箭就需要做得更大,這需要成本;
其次,火箭發動機的壽命通常是以秒計算的,為了提高可靠性,就需要安裝更多的發動機,並且還需要備份發動機,這需要額外的燃料,這需要成本;
第三,為了達成返回和重複利用,需要研製長壽命的發動機和所有一切的控制設備,這需要成本;
第四,與一次性運載火箭相比,獵鷹9需要額外的回收平台以及相配套的人員和物資,這需要成本;
第五,越複雜的技術就越可能出故障,失敗不僅損失一枚昂貴的火箭,還將損失所攜帶的更昂貴的飛船甚至生命,這是機會成本;
最後,就算是火箭回收成功,再次發射還需要極其繁雜的檢測程序,這又需要額外的時間和成本。
航天飛機項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到最後,美國人不得不承認航天飛機除了燒錢,並不比運載火箭好。
美國人對科技的追求值得欽佩和學習,但一家私人公司把一個明擺著風險更大成本更高的項目包裝得高大上,其背後的目的絕不是追求科技進步那麼簡單,企業是要追求利潤的.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06_29_324926.shtml
阿楨
中日火箭發射技術對比 長征五號讓日本汗顏 2013-07-26
中國宣佈已經成功測試了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5號”的發動機,這一新型火箭將幫助中國的太空探索達到新的高度。
從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走過從常規推進到低溫推進、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載荷到發射飛船的技術歷程,具備發射各種軌道空間飛行器的能力,並在可靠性、安全性、發射成功率、入軌精度等方面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2006年以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67次發射任務,把79個航天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運載火箭的可靠性顯著增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型譜進一步完善。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研製取得重大進展。
長征5號的研製成功,將為中國實現千噸推力的運載火箭,趕超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重型火箭的運載能力。在此基礎上,推力3000噸,運載能力百噸以上的重型火箭長征6號的研製工作也接近尾聲,屆時,中國講當之無愧的成為運載火箭世界老大。
目前網路有很多觀點認為,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國和西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日本H2B火箭升空後,更讓很多人直歎息日本火箭技術已經全面超過了中國航太技術。其實,這一認同很無知,H2B代表了目前日本最高技術。H2A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是其最大發射能力為3.7噸的,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是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再看看咱中國的,長征系列總共發射76次,失敗4次,成功率94.7%;長征3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發射能力為5.4噸,長征4號運載能力更大的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特別是其發射成功率為100%。長征5號火箭的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為12噸;長征6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將超過14噸。
事實上,火箭系列小日本搞來搞去就只有2種火箭,中國可以根據各種衛星參數不同隨便選擇,光是長征5號就有3種直徑可選。至於成功率就不用再對比了,連小日本的乾爹都不敢提。至於全球飛船測控網就更別提了,不要說蛋蛋被乾爹捏著不敢搞,就是放手小日本也沒有這個系統整合技術,等中國長征6號、7號、8號出來,小日本還能拿什麼來跟中國比?搞個10米直徑的H2C?先老實把H2B的成功率提上來再說吧。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14208-1-1.html
阿楨
中國2013-5-13疑似用DN-2導彈進行第三次反衛星試驗
中國中科院科學探測高空火箭 誤傳反衛星導彈試射
美軍監測中國探空火箭 稱其可搭載反衛星武器
台雲峰中程飛彈 明年量產部署
雲峰摧毀力較高 雄二E較準
中國北斗系統覆蓋東南亞 三個國家已採用
中國新型衛星導航接收機可接中美俄三國衛星信號
中國北斗在巴基斯坦建地面站 能為巡航導彈制導
日擬啟用新型衛星定位系統 誤差為美GPS千分之一
美稱中國研CSA9防空導彈能攔500公里內彈道導彈
俄媒披露中國有近120個防空導彈營反導能力強大
助陸爭釣島 俄售S-400飛彈 各取所需 更給美日壓力
俄研製出新型水底彈道導彈 可在海底打擊敵目標
美陸基中段導彈攔截試驗失敗 已連續3次打不中,16次攔截試驗,但只成功了8次,上一次成功攔截還是在2008年(回應:有些國家在試驗的時候總是失敗,但在實戰中未必會失敗,有些國家在試驗中總是百發百中,但在實戰中未必能打中。因為有些國家報喜不報憂,有些國家報憂不報喜。 國家有你就是最大的悲哀,這叫報憂 傻你媽蛋,這種實驗能偷偷進行的嗎?滿天的都是眼睛.回家把腦子帶上再說話。 中國前段時間剛做的不就是中段嗎?您忘了? 攔截根本就不可能的,都是理論和想法而已,現在的實驗都是拿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當然還有一定的攔截概率,如果是別人的導彈,人家的技術參數,各項指標你都不可能掌握,怎麼攔截 就算攔截概率90%,那漏網之魚的打擊也是致命的。 美國人攔截失敗,中國某些線民不管看見什麼新聞,就知道使勁地噴自己的國家! 最後又會賴在中國頭上,說中國干擾了跟蹤定位衛星 這是美國佬的伎倆,向外蒙蔽別人,向內要求增加軍費。)
印度稱3年就能造出堪比東風31的洲際導彈(回應:都別笑了,三哥家導彈攔截難度可是世界最高,因為發射出去後他自己都不知道去哪了 阿三三年趕英,五年超美,十年稱霸地球,二十年統一銀河,五十年佔領宇宙 中國在國防研發方面是只做不說好不好,在性能沒成熟之前中國一樣不會主動公佈的,在國防方面中國最低調的了,阿三隻會讓人笑 阿三如果將現有導彈抹點印度神油,射程超過一萬公理以上呢 阿三被中國打怕了,有中國恐懼症 只要是中國的就是不好的,某些人的心理就是這樣了 那印度早就是發達國家了,別忘了79年中國的人均收入還遠遠不如印度)
詳參【圖博館】:海龜與烏龜 中國導彈防禦
版主回應
俄火箭搭三顆導航衛星淩空爆炸場面慘2013-07-02 環球網
據俄新社2013年7月2日報導,當天上午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太發射場,俄羅斯質子-M運載火箭在點火升空後發生偏轉並爆炸解體。據悉,這枚運載火箭搭載的是三顆“格洛納斯-M”導航衛星。該運載火箭內裝有500噸燃料,而爆炸會致使燃料中的液體推進劑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有毒物質侵害周圍大氣層及土壤,因此,爆炸發生後,當地有關部門立即開展了清理工作。
回應
毛子損失慘重啊,失敗太頻繁了,好好查出問題。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實驗變經驗。俄羅斯人是偉大的,我們應該尊敬他們。
俄羅斯真是航太強國?怎老發生不該發生的災難了呢?
看來,羅老號那次升不上去的原因找到了。。。
毛熊應該趕快鼓動南棒第四次發射羅老號,毛熊可以免費試驗新火箭,南棒可以獲得自豪感,雙贏啊。
和中國做個交易——中國把成熟的火箭技術轉讓給毛子,毛子把成熟的飛機發動機技術轉讓給中國
看來下次老毛子要發射衛星,可以使用中國的火箭,我們可以打折的。
http://mil.huanqiu.com/world/2013-07/4083187.html
阿楨
中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於2015年前後發射2013-6-27解放軍報
在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有關情況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對外透露,我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計畫在2015年前後進行發射。
談及第一階段載人飛行任務取得的主要突破,王兆耀概括為“五加四”。“五”是進行了“天宮”“神七”“神八”“神九”“神十”五次發射。“四”是四個突破:突破了以氣閘艙、艙外航太服為標誌的出艙關鍵技術;突破了手控交會對接和自動交會對接技術;基本掌握了飛船和目標飛行器對接起來的組合體的控制和運營技術;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太空人在軌駐留保障技術體系。
王兆耀說,在應用上,我們利用這幾次飛行試驗,開展了大量的空間對地遙感、空間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探測這些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還進行了飛船繞飛、在軌維修、再生生保等一系列技術試驗。
王兆耀說,與其同步進行的載人空間站工程也在按計劃順利推進,計畫在2018年前後發射試驗性核心艙,2020年前後完成中國載人空間站的建造。在此期間,根據需要發射一系列的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向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提供物資補給和成員往返。
中國新一代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3年內首飛2013-6-27解放軍報
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即將進入空間站時代。隨著空間站的建設和未來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的發展,我國現役運載火箭的能力和任務適應性已經不能滿足任務的需要,需要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介紹說,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在研的最大運載能力的運載火箭,將主要用於滿足載人空間站等的發射需求,具備近地軌道20噸以上的運載能力。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將在載人空間站工程中承擔貨運飛船的發射任務,具備近地軌道約13噸的運載能力。
據悉,兩型運載火箭研製工作進展順利,研製成功後將主要在海南發射場執行相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目前處在初樣研製階段,整體工作進展順利,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實現首飛。
相關新聞
神十返陸 天宮一號功成身退
國際專家:中國航太發展迅速
外媒:中國航天趕超美俄或比預期早
中國神舟之旅 航太產業強心劑
版主回應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 專輯
http://news.sina.com.cn/z/shenshi2013/
神十升空 陸民期待生活升級 2013-06-12旺報 羅印冲
象徵中國躋身航太強國的神舟十號太空船順利升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親臨發射現場,指這項任務展現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光榮又神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航天夢」。
然而,代表大陸網友與庶民聲音的微博卻傳遞出不同看法。一位福建廈門網友質疑,發射太空船要花很多錢,政府為何不直接發錢給需要的人民,協助其改善民生?
還有黑龍江網友自問自答:「神十升空後,大米還有毒嗎?城管還打人嗎?酸奶還用皮帶做嗎?還有強拆嗎?孩子上學有安全的校車嗎?如果這些都不能解決,神十上天與百姓何干?」
可見在普羅大眾心中,改善民生、讓生活升級,才是最迫切需要實現的「中國夢」。
回應
羅印冲,呵呵,你中计惹!
(楨:反中的外媒常以糞青代表陸民!另參本館:海龜與烏龜)
臺灣《聯合報》:十幾國辦到的事 大陸一國就搞定
“十幾個國家才能辦到的事,中國大陸一個國家就搞定了”。臺灣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任務科學家蕭俊傑表示,全球目前僅有一個國際太空站,由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共同集資而成。拿天宮一號與國際太空站相比,天一雖然在規模上迷你許多,但在功能與技術上一點都不遜色。
回應
中國人的航太工程是政治形象工程和自欺欺人愚弄平民百姓,老美登上月球就是級別高!
到2020年,太空上飛的空間站只有中國這個一拉,愚弄的毛線啊!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國人愚弄我們一下,把gps定位系統一關,中國馬上傻眼,軍用民用全部乾著急.這是最現實的問題,我想請問你這是不是政府形象工程,形象你個毛線列!
有些人只會盯著社會的陰暗面而對陽光的事物不感興趣,忒猥瑣。
釣島都收不回還吹!
樓上的網友你們不要把戰爭看成兒戲,嘴巴一張就和日本開戰。尊嚴面子固然重要,但是和13億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中國戰略發展的和平環境,中國的和平崛起相比,那一點虛無縹緲的尊嚴與面子又算什麼。
美媒評天宮一號:比美國幾十年前空間站還小90%
回應
誰不知道中國的技術,都是擺給自己的老百姓看的!只是忽悠一下自己人而已!想要在世界上展示,丟人!
老美現在只能搭俄羅斯的計程車,還好意思說出這樣的話。
小點正常,因為我們濃縮的全是精華!
天宮一號本來就不是空間站,為的是驗證空間站技術;天宮二號才是真正的空間站,再說空間站也不是一次性就能發生成功的,需要多次發射進行組裝。
體積大不代表先進!以前的電腦體積有一個房間那麼大,現在只要一個筆記本那麼大甚至更小,性能卻更先進!
中國人習慣蝸居,老美管不著
夠使就好,又不是在上面玩橄欖球。
小怎麼啦?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美國空間站受太空垃圾擊毀的可能性比我們高
中國十幾億人口,政府把錢先用於民生了,所以空間站比你們小點晚點很正常。
我下崗很多年國家花在太空對老百姓有用嗎
你下崗應當去找讓你下崗的人,為何要來拉宇航員下崗呢?找錯人了吧?
你下崗是因為你沒能力.把工作當成混日子.
你沒下過崗,你不知道下崗的感受.
看了您很多回帖,相必也是下崗人員或其家屬吧……並不是想反駁什麼,就說現在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在20世紀初期也進行了大規模經濟改革,也同樣了工業文明綜合症,食品安全、貧富差距問題、勞資矛盾、特權腐敗等也同樣困擾當時的美國人,美國也如同今天的中國一樣從各級政府機構到中產階級乃至民間社會掀起了黑幕揭發運動、國家主義運動、安全食品運動、社會服務運動、政府改革運動……中國雖然比美國晚了一百年,但我們確實是在進步中。
你下崗就下崗唄,老愛在這裡發牢騷,求別人同情嗎?現在社會還怕找不到事做?是你懶呢還是太挑剔,幹半斤想拿八兩
沒聽說哪個下崗的人餓死的, 現在社會只要肯做就不會餓死, 不肯做去討飯都比普通人賺錢呢 .在悲觀人面前,下崗是死路,在樂觀人面前, 下崗是出路.
中國現在一些人,自己過得不如意,一說到航太啥的都認為是瞎花錢,說白了潛臺詞就是這些錢還不如給他們花。憑什麼啊?白養著你們?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6-17/1614728299.html
網友批中國航太效費比太差不實用(回應:蠢豬!識數嗎?中國費效比無人可比,費用也就是美國零頭,不知羞恥睜眼說瞎話,總有這種找罵的人,白披的人皮。)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06643-1-1.html
阿楨
大陸「嫦娥二號」衛星 成功探測小行星【聯合報 2012.12.16
圖為嫦娥二號行經小行星時獲取的影像。(中新社)
嫦娥二號外太空遇戰神!大陸「嫦娥二號」探月衛星十三日在距地球七百萬公里處,以每秒十公里速度、最近距離僅三點二公里,與「戰神」小行星擦身而過,寫下全球首次近距離探測該行星紀錄;嫦娥明年一月初將距地球一千萬公里,挑戰大陸太空測控能力新極限。
嫦娥二號衛星二○一○年十二月圓滿完成繞月任務後,因燃料與電力尚充足,探月工程小組隔年一月決定,讓其進行拓展性試驗任務;由距地球卅八萬公里處航向一百五十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成功後又決定探測小行星。
外太空遠距遙測技術複雜,從地球發射電波至衛星接收後執行,中間的時間落差極大,精準掌握衛星位置又極重要;以探測小行星為例,大陸還在新疆喀什、黑龍江佳木斯與上海等新建衛星監測站,為嫦娥收集交會詳細資料。
報導說,嫦娥二號將繼續航向外太空,直至燃料耗盡,預計明年一月初抵達距地球一千萬公里處,再次驗證大陸的X波段遙測能力;而該波段是早期長程預警雷達的關鍵核心,日前日本已考慮採購X波段雷達,強化對釣魚台監控能力。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569367.
嫦娥會戰神 陸深空探測突破 2012-12-16 旺報
進小行星探測俱樂部
專家表示,此次是地球首次近距離探測「戰神」,中國加入原本只有美歐日成員的「小行星探測俱樂部」,意味中國擁有飛入行星際的探測器。
原本設計中,嫦娥二號壽命僅6個月,如今運行26個月,超期服役近兩年。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細數嫦娥二號三次「壯舉」:2010年10月1日距地38萬公里探月,首次獲得7米解析度全月球立體影像;150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拓展試驗;此次700萬公里飛越小行星。
嫦娥三號明年要探月
儘管中國近年接連突破月球及深空探測,中國科學家審慎認為,現在第一梯隊是美、俄,第二梯隊中、歐、日、印度等。
目前嫦娥三號衛星正樣研製進展順利,明年下半年擇機發射。嫦娥三號將完成中國探月工程(又稱嫦娥工程)的第二、三期目標「落」和「回」。嫦娥一號、二號已實現了第一期「繞」月目標。
阿楨
陸部署太空部隊 美日緊盯應戰 2012-11-16 旺報
《產經新聞》指出,中國即將建成的「空天一體戰」部隊,獨立於陸海空三軍外,單獨建立自己的管理機構,中國空軍和二砲都將參與其中。
報導揣測,二砲可能已經進行了一些太空防禦作戰演習,這種祕密演習十分強調遵守時間程序及嚴格按照戰役準備、戰役實施、戰役結束3個階段進行。太空防禦作戰計畫,包括陣地數據庫、導彈數據庫和武器基本參數等,都屬最高機密,處於封存狀態,在準備實施作戰時將上報總參作戰部。
《漢和防務評論》則揣測,美日所擔憂的解放軍「空天一體戰」,規畫由二砲牽頭實施。二砲的自動化指揮系統早已實現網絡化,是實施「空天一體戰」的基礎。報導指出,二砲的網絡化部隊擁有情報獲取、傳遞、處理和顯示系統,還具有輔助決策和監控功能,其中的信息獲取系統可調用偵察衛星及海空軍的偵察機等裝備;信息傳遞和處理系統配備了先進的計算機;輔助決策分析系統由計算機中心、數據庫和作戰模擬系統構成,這些尖端設備可幫助二砲隨時獲取海空軍的信息支持,嚴密關注別國太空及地面相關裝備的動向。
《漢和》揣測,二砲組建電子戰部隊,也是強化「空天一體戰」能力的體現。電子戰部隊通過獨立實施電子偵察,或與空軍和海軍電子戰部隊實施一體化偵查,可大幅強化中遠程導彈部隊的偵察能力,有助於摸清美國等國空天作戰系統的動向,一旦發現中國太空資產有遭受攻擊的危險,二砲就可對敵方空天攻擊系統的雷達和無線電指揮設施實施導彈攻擊任務。
美日強化太空監視網
美日都認為,穩定利用太空資源至關重要,兩國已決定深化在太空領域的相關合作,並建立強大的太空監視網,監視中國的太空活動。因為「中國的太空軍事能力已超出反衛星的範疇,並開始形成作戰體系。」
面對中國的太空發展,美軍戰略司令部綜合太空運用中心將利用光學望遠鏡及陸基雷達系統,對中國衛星進行監視;日方將利用防範彈道導彈的FPS-5陸基雷達對中國衛星及太空軌道上其他飛行器進行識別和探測,分擔美軍部分監視任務。
回應
美國八零年代就再做的事,中國慢了三十年。最厲害的是美國和台灣記者把這新聞稿的好像中國是全世界獨加一樣。。
版主回應
解放軍新反導武器曝光 編制屬空軍地空導彈部隊
據俄羅斯之聲電臺2013-3-19報導,最近美國新任國防部長哈格爾宣佈了發展全球反導系統的新構想。根據五角大樓的新計畫,不再實施歐洲反導系統計畫第四階段建設。取而代之的是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將陸基攔截彈的數量增加到44枚,此外美國打算在日本再建一個導彈預警雷達站。
此外,美國加快反導部署無疑會引發中美之間的反導能力競賽。在末端反導和要地防空方面,中國引進了俄羅斯的S-300反導系統,另外中國國產的紅旗-9防空導彈也可以擔負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的任務。中國還在致力於紅旗-19屬於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編制(類似於美國THAAD),紅旗-26則是解放軍海基彈道導彈防禦的中堅(類似於美國的SM-3)。
……………
http://mil.sohu.com/20130328/n370684298_1.shtml
政府網站曝光中國正研“快舟” 可快速發射衛星
2002年,美國為了稱霸世界和控制太空的目的,開始研究太空快速回應作戰系統,他要把上述作戰想像變為現實,而2013年在中國的官方媒體也開始陸續披露相似的作戰系統,中美太空大戰一觸即發,而其他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技術和經濟實力,難怪一些媒體認為,中美兩國壟斷太空優勢的競賽將徹底開遍世界軍事格局,因為在二十一世紀誰掌握了太空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
http://bbs.tiexue.net/post_6563128_1.html
曾復生:解放軍核衛星對抗美軍閃擊全球 2013-01-23
美軍閃擊全球作戰計劃的核心是一小時內精確打擊全球任何目標,並以美軍特種部隊基地、戰略轟炸機、常規洲際導彈部隊,太空無人飛機,以及天基制導衛星為主軸。閃擊全球作戰系統奏效,必須依賴位在中、高軌道的軍事通訊與情報衛星,一旦這些制導衛星被解放軍幹擾或破壞,閃擊全球戰力必將大打折扣,因為美軍的導彈、巡弋飛彈、特種部隊,以及太空無人戰機等,都將失去指引攻擊目標的衛星制導訊號。
文章說,整體而言,大陸軍方已經把組建太空作戰能力的天軍,視為牽制美國在軍事科技上大幅領先優勢的奇兵,因此,其勢必會以更積極的作為,繼續推動天軍的發展。現階段,解放軍運用太空科技發展的軍事能力項目包括:(一)太空資訊戰;(二)太空反衛星戰,以雷射攻擊衛星或運用電磁波幹擾衛星通訊;(三)太空反飛彈武器;(四)運用太空武器攻擊地面、空中或海面的重要軍事目標。現階段,解放軍正積極規畫在2015年完成天軍的組建部署,把太空科技與軍事力量結合起來,打造陸、海、空、天、電磁頻譜,以及網路的六維兵力結構。
……………
http://www.npf.org.tw/post/3/11919
高分一號升空 陸反隱添戰力 2013-04-27 旺報
大陸26日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解析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高分一號」,儘管大陸官方強調該衛星主要用於非軍事用途,由於這顆衛星具備高度影像解析能力,外界認為,「高分一號」服役將削弱美軍匿蹤武器的優勢,大大提升解放軍「反隱」作戰能力。
報導指出,大陸先發射「天鏈」系列衛星,再發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表明其太空發展頗具策略性。「天鏈」衛星的主要功能是整合衛星資料。大陸的高分衛星服役後,其所搜集到的資料可以傳遞給「天鏈」衛星,從而全面提高其衛星系統的資料品質。
航太專家則表示,大陸計畫在「十二五」期間陸續發射5至6顆觀測衛星,以便在2020年形成具有時空協調、全天時、全天候、全球範圍觀測能力的穩定運行系統。
美軍非洲通訊 靠的竟是中國衛星【聯合晚報2013.05.01
國防部在25日眾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中,透露去年5月開始租賃中國「亞太七號」(Apstar-7)商用通信衛星。國防部發言人莫妮卡‧馬托什表示,租賃該衛星是因為可提供「獨特的頻寬和地理需求」,能夠達到非洲司令部所要求「覆蓋更廣泛的範圍」。
美軍研製原子慣性導航技術 或完全替代GPS衛星
據法新社2013-4-25報導,美軍正研發新一代導航系統,用於替代易受干擾的GPS衛星定位系統。這一系統將不再依賴衛星,它將被集成在以立方毫米為單位的超小晶片上,晶片中集成有3個微米級的陀螺儀、加速器和原子鐘,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不依賴外界資訊的自主導航系統。……………
回應
鬼扯,慣性導航,無論精度如何高,都無法達到GPS的精度!還有原子鐘也不可能做到立方毫米的體積。人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為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4-26/0908722993.html
阿楨
陸第16顆北斗衛星 成功入軌2012-10-27 旺報(詳參【圖博館】:保釣再起?)
是不是跟最近東海和南海情勢緊繃有關?中國大陸前天深夜,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送入預定軌道。未來中國大陸建構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將和GPS在太空中一較高下。
據了解,包括最近釣魚台中國漁船大軍和海監船系統,都是透過「北斗衛星」系統進行指揮和定位,幾次的事件,等於經過了一次重要的驗證,證明系統可靠性。前天最新升空衛星,將會與先前發射的導航衛星組網形成區域服務能力,預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會在明年初,正式為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服務。
更有本錢和美方叫陣
過去中國大陸受制於GPS系統,曾吃過美方的暗虧,發展自有的衛星系統和美方征逐於外太空,則是中國大陸下一步重點,未來配合軍事衛星,更有本錢和美方叫陣。
由大陸獨立發展、自主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去年12月宣布試行以來,系統穩定運作,已逐步拓展到交通運輸、氣象、漁業、林業、電信、水利、測繪等應用領域。
第16顆是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它將與先前發射的15顆北斗導航衛星組網運行,形成區域服務能力。根據計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於明年初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正式服務。
總體規畫 按三步走
現階段中國正按照所謂的「三步走」總體規畫,逐步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計畫,要完成有中國特色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規畫中的第1步,2000年建成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成為世界上第3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第2步,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底左右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第3步,2020年左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此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及其運載火箭「長征三號丙」是中國大陸用來發射衛星中,相對穩定的長程火箭系統,過去也是從彈道飛彈發展過程演變而來。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70次航太發射。
版主回應
陸北斗衛星 挑戰美軍事優勢 2013-01-01 旺報
中國大陸27日起向亞洲國家提供北斗衛星導航區域服務,逐漸讓大陸擺脫美國GPS的陰影,甚至躍居美國GPS和俄羅斯衛星導航系統格洛納斯(GLONASS)的競爭對手,在軍事和經濟優勢上同時威脅著美國。
短信收發 實用性強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先完成3種軌道10餘顆衛星的發射,建構區域導航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定位、導航及通訊服務;最終朝著發展35顆衛星實現全球覆蓋。「北斗」並沒有將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的模式照單全收,而是走出中國特色,其獨特的衛星短信收發功能已在軍演和救災中證實其實用性極強。
長程火箭 準度提升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報導,共軍已開始在戰艦和潛艇上部署「長劍-10型」巡航導彈,彰顯中國的遠距離反艦導彈技術已經超越了俄羅斯和美國。而共軍之所以能取得這一成就,主要得力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支援。
西方媒體猜測中國的東風系列導彈、衛士系列遠距離火箭炮都已因北斗系統,而具備了較高命中精準度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
據統計,自2003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服務以來,在交通、漁業、水文、氣象、林業、通信、電力、救援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註冊用戶已達6萬,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大陸擁有北斗系統後,美國會喪失利用GPS影響大陸的能力,大陸正逐步接近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美聯社則報導,大陸可望透過北斗衛星導航服務,每年賺取人民幣4000億元的收入。
臺海危機解放軍2枚導彈因GPS被美軍動手腳射偏 2012-12-31 環球網
源于對美國GPS的擔心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在猛烈空襲伊拉克的時候,開始在戰爭中應用GPS衛星導航技術。當時,美軍戰機投下的武器只有10%使用了GPS制導,但這10%的GPS制導武器卻發揮了強大的作戰效能。在後期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把GPS系統作爲了戰場導航和通信系統的主幹,以及精確炸彈和導彈的最主要制導系統,並創造了很多戰爭奇迹。正是因爲這幾場戰爭,使得中國軍方認識到了現代化高科技戰爭的神奇魅力,充分認識到了GPS系統對現代化戰爭的巨大影響力。
爲了提高各種武器的打擊精度,中國軍方在海灣戰爭後,在一些導彈中加裝了民用版GPS作爲制導系統,逐步具備了精確打擊能力。但民用版GPS最高定位精度只有10米,雖然打擊精度相比其他制導提高不少,但是相比美軍使用的軍用版來說,打擊精度相差幾近10倍。而且即便這樣,美軍也並不是沒有限制。和平時期,民用版GPS無論哪個國家均可自由使用,但如果發生戰爭,美國就可能會根據戰爭對自己的國家利益影響程度來確定誰可以繼續使用。
中國雖然大量使用GPS的民用版,但軍方一直對依靠美國GPS系統感到擔憂,擔心美軍可能在沖突或緊急狀況下關停該系統。這事很快就有了例證。
1996年臺灣的李登輝抛出“兩國論”,臺海局勢緊張,解放軍隨後展開一次大規模軍演,向距離臺灣附近的東海海域發射了3枚導彈,以示警告。發射的第一枚導彈准確命中目標,緊接著發射的第二枚和第三枚導彈突然無法追蹤,最終導致導彈大大偏離了原定的落點範圍。事後的軍事分析表明,肯定是美軍做了手腳,可能是由GPS信號突然中斷造成的。
而當年的“銀河”號事件也很能說明問題。1993年7月23日,美國無中生有地指控中國“銀河”號貨輪將制造化學武器的原料運往伊朗,制造了震驚世界的“銀河號”事件。當時,“銀河”號正在印度洋上正常航行,突然,船停了下來。事後大家才知道,這是因爲當時美國局部關閉了該船所在海區的GPS導航服務,使得這條船變成了無頭蒼蠅,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行駛。
大國必備的自主系統
民用和國際市場都很廣闊
大幅提升精確打擊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2-31/1353711278.html
回應
坑人的GPS,但坑出一個“中國北鬥”,呵呵,壞事變好事。
文章作者爲了自己的論點而編造論據,無知而且無恥。解放軍的彈道導彈從來沒有依賴美國的GPS作爲單一的制導方式,而是以慣性制導爲主。美國關閉GPS逼停銀河號那段更可笑了,古代沒GPS的時候人們就不航海了嗎?事實上現代海船都同時裝備有磁羅經和陀螺羅經,沒GPS照樣航海,只不過沒GPS准確和方便而已。
說得好!
好個屁!現在沒手機電話等一切科技手段看你怎麽通訊,可別說古代也沒這些照樣通信,人家用信鴿用烽火臺你也會麽?
阿楨
美稱中國精確打擊只解決有無問題同美差距大 2012-07-09 環球時報
精確打擊被視爲現代戰爭中的“點穴術”,解放軍的這門功夫練得如何呢?美國智庫詹姆斯頓基金會6日公布的報告仔細評估了解放軍的精確作戰能力。報告認爲,解放軍正在致力于從各方面提高精確作戰和精確打擊的能力。不過在中國專家的眼中,從理論到實踐直至裝備,解放軍發動精確作戰的能力,仍然與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國家存在相當差距。
……………
從詹姆斯頓基金會的這份報告中也能看出,全篇重點討論的仍然是解放軍的精確作戰條令和學說,這也是中國軍隊與美軍及西方軍隊差距較大的領域。後者不僅有成熟學說的支撐,更有自海灣戰爭以來包括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等不同模式、不同規模的各種戰爭的實戰檢驗。此外,在精確打擊的武器裝備方面,中國的精確打擊武器目前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在成本、隱身突防、飽和攻擊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反觀西方的精確打擊武器,已朝著隱身化、廉價化發展,能夠進行晝夜間、全天候、遠近程結合的精確打擊。目前西方列裝的“戰術戰斧”巡航導彈等新一代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基本都進行了隱身設計。特別是GPS制導系統的采用,極大降低了精確打擊武器的成本,這些廉價的精確制導武器得以在戰爭中廣泛、大量使用,才使精確作戰成爲現實。
回應
西方的所謂數字化的精確打擊是依賴于高科技的衛星雷達等存在的是以強勝弱的不對稱戰爭,如果和實力相當的對手交戰一旦衛星等高科技的東西被摧毀就成了瞎子聾子只有捱打的份 ,因此中國不能盲從,一個軍區配一個高科技的集團軍用以應對常規高強度的局部戰爭和周邊小國的挑釁以高技術的優勢迅速贏得戰爭,如下的精力大力發展二炮導彈激光等高技術殺 手鐧同時適當關注研究在衛星雷達等高科技被廢狀態下的戰法永遠立于不敗
http://comment5.news.sina.com.cn/comment/skin/default.html?channel=jc&newsid=27-1-695164&style=0
版主回應
10年內 陸太空能力與美抗衡【中央社 2012.07.11
美國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最近發表的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太空計畫取得重大進步,代表大陸軍事實力的提升,預料未來10到15年內,大陸太空對抗能力足以抗衡美國精確打擊能力。
報告並指出,中共發展太空計畫,意在鞏固中國共產黨的權威和統治,並捍衛「主權與領土完整」;因為台灣的民主政體可以代替大陸的獨裁統治模式,對中共統治形成挑戰,必須透過軍事脅迫台灣在主權問題上讓步。
這份報告強調,台灣問題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因此美國應該維持能力,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其他形式的威脅,避免危害台灣人民安全或台灣社會、經濟制度。
報告一開始說,大陸最近在太空計畫取得重大進步,正在成為太空強國。中共推動太空計畫,是為了利用太空成就來鞏固它統治中國的合法性。
報告說,解放軍總參謀部可能正在研究太空系統和太空對抗系統以符合聯合作戰要求,空軍、海軍和第二砲兵部隊(戰略導彈部隊)也正研究對上述作戰要求提供貢獻。
報告預估,由於「國家太空安全系統」新興概念的出現和對抗美國遠程打擊能力的需要,在大陸積極發展下,預估未來10到15年內,大陸的太空對抗能力足以抗衡美國的精確打擊能力;而大陸日益增強的太空偵察能力,也將為地面站提供接近即時的偵察數據,讓大陸解放軍更快、更致命地進行遠端精確打擊。
報告指出,大陸太空計畫的研發重點,是在高解析度衛星、軍民兩用光電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影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和電子情報衛星;利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射的微衛星,也受到解放軍關注。
此外,報告說,大陸除了發展傳統以太空為基礎的平台外,也正優先發展運行在海拔20到100公里的「近太空」(near space)飛船。
軍事專家分析,解放軍可利用低軌道衛星進行電子偵察,以即時且準確地跟蹤和瞄準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艦隊,進而使用反艦彈道飛彈(ASBM)等武器進行遠程攻擊。
報告舉例,大陸風雲3號氣象衛星就安裝近12個全天候感測器,除為解放軍和民間機構提供準確氣象預報外,也能為ASBM提供準確的彈道距離測量和訊號數據。大陸的工程師正在致力研發彈道飛彈早期預警系統,這將為大陸的飛彈防禦系統提供飛彈發射助推段的數據。儘管沒有證據證明大陸已在太空部署彈道飛彈早期預警衛星,但大陸已有基礎技術存在;如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攜帶的紅外線感測器,而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又稱上海航天局)509所研製的實踐7號衛星,就是紅外線感測器陣列的測試平台。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已經研製出紅外線感測器。
回應
美國太空總署原地踏步30年﹐從1980年到2004年都沒有研發新火箭﹐幾年前研製戰神火箭做為太空梭退役後運載火箭﹐可是開發進度落後過多一再追加預算﹐戰神計劃被歐巴馬取消﹐交由私人公司SpaceX研製新火箭﹐新火箭經過幾次失敗﹐今年終於飛上太空和太空站接合﹐此火箭可靠性是未知數﹐只能運送非重要補給品﹐不能載人。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 ...沉睡的巨龍甦醒了 中國崛起撼動世界 歌唱偶們親愛滴祖國從今走向民主繁榮富強 中國新超強美國難制衡 洗刷近代中國的一切恥辱! 拿破崙:「中國是頭睡獅,一旦驚醒將震動全世界!」
新聞公司執行長梅鐸16日接受福斯商業電視台訪問時說,中國經濟的爆發性成長將對美國構成龐大的經濟挑戰,梅鐸說:「真正嚇人的是,總統首席顧問桑莫斯告訴我們,人們在本世紀末回顧過去時,他們可能談起的不是這場衰退,而是中國的崛起。」 華爾街日報15日刊出桑莫斯在華盛頓CEO協會上的演說,指出中國的生活水準在不到十年內就已提高一倍,而美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則需每30年才能將生活水準提高一倍。
美國應該如何看待中國?李光耀回應說,美國既然無法阻擋中國的發展,那就得學習去接受一個實力更強大的中國。李光耀:沒有國家支持台獨! 中國若動用武力,美國是否會介入?李光耀認為介入的可能性低,因為台灣是中國的基本核心利益,但美國視為次要利益,是有很大的不同。
另參本館:
中國衛星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中俄精確制導武器 美歐精確制導武器 飛艇 《強國之鑑》 中國崛起 PLA最急需的武器 中國大戰略 中國導彈防禦
阿楨
神舟計畫成功操控反衛星武器 2012-06-17 中時 亓樂義
據澳洲頂尖太空情蒐專家波爾所悉,神舟四號電子系統,曾成功攔截過美國軍艦的電子信號,亦能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美國軍艦進行追蹤。
尤有甚者,據我方太空專家觀察,神舟七號二○○八年升空入軌後,大陸太空人翟志剛出艙時,其身旁伴隨一個幾公斤重的小衛星,由地面操控,圍繞神舟太空船走,顯示中國有相當能力從地面操控小衛星,「作為太空的反衛星武器。」
相關新聞
中、印、以發展反衛星技術 挑戰美國
突破西方壟斷 江蘇自產碳纖維 2012-06-30 旺報
江蘇航科突破西方技術壟斷,建立大陸首條T800碳纖維生產線。航科預計投入人民幣2.5億元,建成25噸T800碳纖維的生產線。T800的受壓強度達到5.49GPA(54.9億帕,帕是壓強單位),目前能工業化量產的最高強度級別碳纖維。
潛7020米 蛟龍號新突破 具軍事功能 2012-06-25 旺報
在蛟龍號之前,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已擁有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但最大工作深度均未超過6500米,經常下潛深度也不過5000米。
昨上午9點15分,蛟龍號在達最大深度時,通過水聲通話,潛航員對神九太空人問候,祝福3位太空人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
據多維新聞報導,蛟龍號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高速水聲通信技術;這款深海潛水器同時肩負多項涉及軍方的試驗任務。
西方媒體普遍認為蛟龍號具有強大軍事潛能,可用於核潛艇外殼改進,水下通訊升級和破壞他國對中國大陸的水下監聽系統。
美國《華爾街日報》說,蛟龍號另有所圖,這台潛水器可用於截獲或剪斷海底電纜,回收海床上的外國武器,或維修、救援海軍潛艇。
大陸專家也表示,雖然蛟龍號主要用於科研試驗,但在通信遙控、電子、機械等方面的技術突破都可用於軍事,尤其是用於深海潛艇的研製。
搶深海資源 卡位展實力 2012-06-25中國時報
中國發展「載人深潛」比「載人升空」晚了十年,但企圖心強,早在二○○一年中國以深海技術,取得國際海床管理局准予在位於夏威夷和北美大陸之間海域勘探礦產的權力。去年聯合國下屬機構又批准中國政府計畫勘探非洲和南極洲之間海底金屬礦藏的方案。
實力決定利益。按國際海床環境管理局規定,要申請哪個地區的預先開採權,先要有載人潛水器深入海底取得樣品和圖像作為依據。「蛟龍」號昨又創下潛紀錄,使中國對深海資源爭奪指日可待。
版主回應
中菲黃岩島對峙 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zfnh2012/
《時代》:南海爭端 中已獲勝
黃岩島風雲如何釀成
護主權給糖不夠 中共鞭子並用
南海護權與菲對峙 中不再消極 行動代抗議
黃岩風雲急 南海艦隊出動
大陸航母密集出海(另參本館:中共建構航艦之研析
臺灣官員稱菲越要求臺就南海問題勿與大陸聯手
登太平島侵犯越主權?臺外交部駁斥
越南反對台官員前往南沙太平島
黃岩島爭端 俄表態反對美國干預
日媒稱日欲借售菲巡邏艇打破武器出口限制
日本海上自衛隊3艘練習艦將訪問菲律賓
菲南海急進源于石油誘惑 中國應適度強硬宣主權
印度擬退勘南海 又怕沒面子
印度公司決定退出南海石油開發可能因中國壓力
世界最先進半潛平臺“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投産 2012-2-14
武船造世界頂級三用海工船海洋石油681(981配套船舶)交付 2012-3-20
南海深水油井 大陸今天開鑽 2012-05-09
英媒稱中國正用高科技鑽井平臺在南海尋石油
菲律賓總統改口稱願同中國在南海合作采油
中海油開放南海9個區塊與外企合作
中國宣布大規模南海油氣開發反擊越南偷盜
中海油招標油田 激勵類股
泰馬菲競相參加中國西沙石油招標!
日右翼政客石原"叫囂"購釣魚島 專家稱其另有圖謀
熱比婭捐10萬 助日購釣魚台島(另參本館:熱比婭妨台
中方稱日大陸架延伸申請獲聯合國批准系捏造
胡錦濤拒單獨會日首相 熱比婭訪日釣魚台爭議作梗
搶攻東海戰略點! 共軍福建水門機場曝光
日本海上保安廳爲右翼政治團體登陸釣魚島護航
日媒稱中國民間保釣船已開赴釣魚島1-2天或抵達
中日國民互相反感 衝到最高點
日研究:臺灣人哈日 但認為最該親近中國(另參本館:真有哈台族?
愛臺何必仇中
日媒:台艦駛入釣魚台海域遭日本保安驅逐
我遭日「驅逐」? 海巡署否認
宣示釣魚台主權 台日互相抗議
中俄黃海聯合軍演 專題
http://mil.news.sina.com.cn/nz/zhongejunyan2012/
美進逼亞太 致中俄軍事同盟
普丁、胡錦濤2012-06-05簽署中俄戰略合作 與上合組織相輔相成
上合2012联合反恐军演 專題
http://mil.news.sina.com.cn/nz/2012shfkjy/
陸外交部:上合組織不似北約(另參本館:《歐洲新霸權》 上海合作組織)
中方向上合組織成員國提供百億美元貸款
美戰略東移 出席香格里拉對話的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戰略上藐視它,戰術上重視它
中國軍方就美軍對華抵近偵察向美方表達關切(回應:學敘利亞,過來就打下來,看他還過來不?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外媒稱中國高新6號反潛機性能超美P-3C(另參本館:運8電戰機 中國預警機)
俄挺中 逆火轟炸機 生產線賣給中國
美方第一島鍵 難防凶猛逆火
選美國或選大陸 亞洲國家兩難
亞太武力競賽美國沒有勝算
分析稱美國圍堵中國策略不會獲南亞諸國支持
日金援湄公河 與大陸拚影響力
湄公河慘案主犯 包機押回大陸
中日韓FTA談判 年內啟動
中美兩軍計劃年內舉行聯合演練
2012中泰海軍陸戰隊聯合兩棲作戰訓練落幕
最大規模環太平洋演習明日開幕42艘軍艦參加
俄參演尋求亞太影響力 非對付中國 中國曾觀摩美軍演習
抗中國 美日韓21日首次東海軍演
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因南韓民間團體激烈反彈 喊停
抗中 南海4國擬聯合巡邏
美越難有深遠合作
中方就越南蘇-27戰機巡查南沙島礁表示強烈不滿
俄媒稱中國殲10B對付越南印度蘇30效果更佳
中國就越通過《越南海洋法》提出嚴正交涉
印度成功發射烈火5洲際導彈 被命名中國殺手
西方為何對銀河3號與烈火5厚此薄彼?
印度總理訪緬 加強合作抗衡中
翁山蘇姬助力叫停建密松水壩(楨:典型的要電卻不要電廠之民粹!另參本館:民粹亡臺)
緬甸因電力供應緊張發生示威活動
宗教流血衝突 緬甸若開邦戒嚴
騷亂讓西方擔心緬甸走回頭路
(另參本館: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中國衛星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太空城與原子城 中國宣言 中國大戰略 PLA最急需的武器 《國家海上利益論》 中國海洋調查船 天安艦事件 中國與東協保釣再起? 中國與印度 《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 中國與韓朝)
阿楨
邁向太空站時代 神九安返中國 2012-06-30 中國時報
大陸執行首次載人航天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經過十三天太空飛行任務後,三位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昨天上午十時零三分安全降落在內蒙古的預定著陸場。中共解放軍總裝備部宣布神九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大陸官方「新華社」稱:中國邁向「空間站(太空站)時代!」
評論並稱,從十三項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神舟,到獨具特色的發射模式,從穩定的交會對接技術,到高效益的空間實驗室,載人航天領域系列的「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顯示中國完全有能力自已開展智慧創造。
神舟九號發射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shzhfch2012/
大陸上天下海 歡慶黨慶 2012-06-17 中國時報
明(十八日)將是中國的好日子,除在天空中「神舟九號」早上約十一時與「天宮一號」進行對接任務外,另一項刷新紀錄的中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亦將於這天進行第二次七千公尺下潛試驗。時間上的巧合,被認為與慶祝中共「七一」黨慶有關。
「蛟龍號」為大陸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自一千公尺、三千公尺、五千公尺海試之後,於今年挑戰七千公尺深潛海試世界紀錄。(楨:蛟龍號可爲海軍潛艇繪高精度海圖,可勘查/鑽芯取樣金屬結核資源,可執行水下設備定點布放、海底電纜和管道檢測。)
備受矚目的「神舟九號」將於十八日早晨約十一時與「天宮一號」進行對接任務。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航天專家表示,此次的「天神合一」後,將進行十多天的載人飛行。這締造中國航天發展史上幾項新紀錄:太空人首次實施手控交會對接;太空人首次進入天宮一號駐留;首次有女太空人參與飛行。
相關新聞
美空軍X-37B選中國神九升空時返航疑搶風頭
美軍返航著陸 執行絕密太空任務 被疑系衛星殺手
大陸研發似美-37B的神龍無人太空轟炸機
美稱神九和天宮對接成功軍事意義非凡
美媒:美應阻止中國占領月球
美專家稱中美太空競爭像龜兔賽跑中國有耐心
中國「上天下海」的企圖
中國上天入海 加深國際警惕(楨:德國《新德意志報》則為大陸遭受猜忌鳴不平,稱「對於一直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而言,通過科技強國應該獲得尊重」。)
海天2突破 有助提升軍事技術(楨:其他國家的都含有軍事目的)
神九與蛟龍雙雙成功 印證中國科技力量 朝鮮日報
版主回應
大陸航太「三步走」 驚人第二步【聯合報2012.06.17
八年前,搭載太空人楊利偉的神舟五號完成首次載人太空飛行,踏出大陸航太發展「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昨晚神舟九號發射升空,在去年神舟八號完成無人自動交會對接的基礎上,朝載人手控對接目標前進。大陸用八年多時間走到第二步,要的就是躋身航太強國之列。
儘管美國與俄羅斯早就掌握交會對接技術,但兩大航太強國早期在實施對接任務時,都曾發生故障,造成任務失敗,甚至有太空人因此受傷。就此看,大陸航太發展,反而有「後發先至」的潛力。
神九火箭設計師呂新廣:三套控制系統讓火箭更可靠 新浪網 2012-06-16
舉個例子,平台到神三和神七是加了一台罐組,現在加了兩個罐組,可以換這裡面任何兩個器件。實際上用航天設備的可靠性來說,每一個設備壞一個器件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我們提的指標是99.99%,甚至更高,就是說一萬次里可以壞一次,我們允許它壞兩個還可以正常工作,這個可靠性基本上就是為了保證萬無一失。我們鍵上計算機,主要是控制大腦,現在改成三套獨立的工作,獨立的算,最後三取二,任何一個壞了我都沒有問題。現在整個火箭任何一個地方一度故障都是沒有問題的。
失敗的機率極小,但是不能說爲零,要科學的看待這個問題。神州九號有逃逸系統,故障系統,在天上就判斷這個火箭是不是有問題了,如果出現問題用逃逸系統改進離開。
航天飛機對于美國來講下了很大的工作,包括冗余設備,他的成本也很高,很多技術都是用最先進的。畢竟他的系統更加複雜,越複雜的系統出問題的概率越大。我們火箭相對于它來講要簡單。簡單就是可靠,拿一個導線來講,我就一根線連過去,只要把這根線弄堅固了就沒問題,但是他通過很多電子元器件轉換,這個是保不齊的。
相關新聞
神九有3種電源 太陽電池帆板 鎘鎳蓄電池 應急電池 一天耗電43度
神舟一船多用 巧思省錢省力 2012-06-19 中國時報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昨對接成功,從技術上說,美國雙子星太空船早於一九六五年在低軌道完成對接,神舟並沒有新的創舉,它真正吸引西方的不是技術,而是大陸運用技術的巧思,能以節約的方式達到太空船「一船多用」的最大效應。相較之下,大陸的載人航天發展起步晚,但有後發優勢。
美國的做法不同,雙子星太空船每次對接,都要前後發射兩個飛行器進行對接,軌道並無預置目標,若要對接兩次,就必須發射四個飛行器(2N),依此類推。
大陸因有預置目標,每次對接採N+1方式進行,如天宮一號兩年內和神舟八號、九號和十號太空船對接,發射次數少,比美國省錢又省力,預置目標還能發揮很多作用,一舉數得。實在說,美國更在意後發國家的巧思,作戰亦復如此。
回應
大陸空間站的配置更是棒,一個載人飛船一個貨運飛船,2個實驗艙都可以獨立飛行逃生,安全性比國際太空站高明太多了,功能性也強又節省發射費用,美俄一昧求大,結果悲劇一再發生,中國人實事求是,智慧比美俄高多了
相關新聞
載人航天花費 不到390億人民幣
評估稱航天領域每投1元可獲7至12元回報
中國經濟、太空實力展現
神九發射將重點進行航天醫學實驗研究
太空養心丸 照三餐服中藥 避免太空病
神九太空人 把尿變飲用水
手控對接 人腦比電腦快3分鐘
太空穿針 劉旺嚴肅 劉洋輕鬆
新老、男女搭配 3太空人分工
太空站衛生間分男女 設2睡眠區
陸太空科技先進與否 專家分歧 2012-06-17 中央社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太空分析專家歐柏格(James Oberg)說:「天宮一號不僅只是對接目標,它是一個完整的支援生命模組,能充當居住空間,如果中國決定超越低軌道,邁向月球或外太空的話。天宮一號正是供長期外太空任務使用的那種模組。」
歐柏格說:「中國人正在做的,不只是在古老太空競賽成就上尾隨追趕,他們正迎頭趕上,在某些案例中甚至較部分其他太空強權超前一步。」
他又說中國大陸目前正展開多項太空能力大規模改善計畫,包括設計更大型長征五號火箭(楨:長征五號推力1100噸/載25噸火箭 2012-6獲驗收2014升空,推力3000噸/載重百噸也在論證中)以及在海南島興建新火箭發射設施在內,這只是能提升中國大陸技術能力的兩個案例而已。
但曾出版有關中國太空產業書籍的澳洲學者瓊斯(Morris Jones)指出,中國大陸在太空競賽方面起步較晚,仍遙遙落後,根據他的估計可能落後高達40年。
瓊斯說:「目前,中國的太空計畫大約相當於1960年代末期的美國太空計畫,雖然他們尚未能把太空人送往月球。」
瓊斯認為中國大陸的太空雄心與美國和俄羅斯沒有兩樣,均著眼於軍事、科技和宣傳目標。
阿楨
海上發射公司
海上發射公司成立于1995年,主要利用海上平臺承擔商業衛星發射業務。參加方有:美國波音公司(占40%股份),負責航天器總體、有效載荷服務、出海之前港口處理操作;俄羅斯能源航天火箭公司(占25%股份),負責Block-DM上面級及其與運載火箭的一體化;挪威克韋爾納公司(占20%股份),負責海運工程;烏克蘭南方設計局與南方機器制造科研生産聯合體(占15%股份),負責運載火箭的前兩級和發射支持操作。
海上發射公司進行發射前,發射架及箭體(包括有效載荷)在加利福尼亞州長灘港口的裝配指揮船上裝配,完成後轉移到能自航的「奧德賽」號發射平台上,然後與擔任指揮中心的裝配指揮船一道,駛往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 0°N 154°W進行發射。
海上發射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提供海基發射服務的公司,但海上發射的構想卻不止一個。1964年至1988年間,義大利羅馬大學和美國航空太空局(NASA)從位於肯亞海岸的聖馬可固定平台上發射過多枚太空飛行器。1998年7月7日,在巴比倫支海域附近,一枚由「新莫斯高夫斯克」號潛艇發射的「靜海」號(Shtil')運載火箭將兩枚通信衛星送入軌道,它們由柏林工業大學為德國太空局製造。
海上發射公司1999年首次進行商業發射,至2008年9月,海上發射公司進行的29次發射中,有兩次失敗,另外還有一次也只取得部分成功。
爲什麽要到海上發衛星呢?較之在陸地發射,海上發射有三大優勢。首先是提高了火箭的運載能力。發射船臺可以駛到赤道上,赤道是距離地球同步軌道最近的地方,這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地球自轉的能量作爲火箭的推動力,運載能力可提高30%左右,並且節約了燃料。第二是發射能力的提高使單位發射成本相應降低,價格降低了20%左右。第三是安全性高,無論是發射失敗還是火箭子級墜落,殘片都會落在水中,不必再擔心造成人員傷亡。
版主回應
國際太空站打開通蛟龍號艙口 宣告民間太空飛行新時代的來臨
法新社2012-5-26報導,國際太空站(ISS)上的太空人,打開通往美國民營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 )「蛟龍號」(Dragon)太空艙的艙口。執行劃時代任務的蛟龍號,5月25日抵達ISS。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5月25日成為第一個將無人載貨太空艙送到ISS的商業公司,宣告民間太空飛行新時代的來臨。
蛟龍號為ISS帶了約半噸補給品和科學實驗器材,5月31日打算帶稍微重一點的裝備返回地球。
美國太空梭2011年全數退役後,目前僅有俄羅斯具備運送太空人和補給品到ISS,然後安然返回地球的能力。
日本和歐洲航太機構也有貨運太空船,可運送補給品到ISS,但是返回地球時無法完好無損,而其任務預定未來幾年結束。
這意味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和其競爭對手軌道科學公司(OSC),可能成為運送物品到ISS的主要服務業者。ISS造價高達1000億美元,預定運作至2020年。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1713
太空事業民營化 科學人雜誌
重點提要
■太空梭即將下台:NASA在2011年年中讓太空梭除役後,美國將無法再運送太空人或補給品上國際太空站。
■民間企業即將登場:歐巴馬執政團隊取消了準備取代太空梭的「星座計畫」,打算將載運太空人的任務交給民間企業。
■希望很大:理論上,政府為勇於冒險的企業提供初期支援,可以帶動太空旅行市場繁榮發展,競爭則可促使價格下降。
■風險也大:沒有人知道新創公司能否打造出安全、價格合宜又可靠的太空船。如果他們失敗,人類太空探索將倒退數十年。
兩年前,著名影集「星艦奇航」的已故演員「史考特」(本名杜漢,James Doohan)執行了最後一次任務:擔任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代言人。這家民營公司於2002年成立,宗旨就是前往其他新創公司從未去過的地方:地球軌道。2008年8月,SpaceX將杜漢的骨灰放入準備進行第三次試飛任務的獵鷹1號,這具以液態氧和煤油為燃料的火箭將飛往地球軌道。但起飛約兩分鐘後,杜漢最後的旅程提前結束,火箭第一節在分離時撞毀了第二節。這是SpaceX第三次試飛,也是第三次失敗。
那麼,2010年2月歐巴馬執政團隊宣佈,NASA應該實質放棄載人太空船任務並轉移給民間企業時,他們究竟在想什麼?NASA為了「星座計畫」已經投入90億美元,打算接替太空梭,建造運送太空人和補給品前往太空站、甚至月球的後繼載具,這些在新方案下將化為烏有。NASA反而還將提供種子基金給SpaceX等新創公司,並同意付費使用這些公司的火箭前往太空站。
許多人指責這項方案不僅太天真,而且十分莽撞。批評最力的是曾當過太空人的太空偶像阿姆斯壯,他一聽見民間企業即將接下NASA任務,就嗤之以鼻地說:「必須經過多年努力和大手筆投資,才能達到必要的安全性和可靠度。」阿姆斯壯等人堅持,將地球軌道運輸飛行交給民間企業,等於讓載人太空探索走回頭路。而且萬一民間企業出錯,甚至會發生災難(許多人相信一定會),整個載人太空事業可能因此長期、甚至永久停擺。NASA規模龐大的載人太空航行組織一旦瓦解,要重建所需的時間和金錢,恐怕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儘管有這些考量,美國國會在2010年秋天仍然勉強同意了這項方案。
單單只是賭注太大又有風險,並不表示絕對不值得冒險。我們有理由相信,民間企業很快就能勝任將人送上地球軌道的工作,而且會比NASA執行過的計畫花費更低、更可靠。更進一步來說,由於30多年來載人太空探索可說毫無進展,大多數人甚至已經不敢夢想人類能在地球上空建立一席之地,讓一小群太空人執行任務,並供許多科學家、工程師,甚至想去外太空小住一段時間的一般民眾在此停留,但這項方案或許能打開通往夢想的大門。更棒的是,這群太空旅客可望帶起自給自足的地球軌道經濟,在火星或更遠的星球建立人類的居住地,成效可能比星座計畫或任何傳統太空計畫更大。
http://new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6586.html
阿楨
北韓譴責美國以雙重標準對待發射飛彈 2012-04-24 中廣新聞
北韓外交部說,北韓發射衛星的整個過程都很透明,而美國卻惡意誹謗「衛星」發射,還主張那是「遠程飛彈發射」並帶頭譴責,但卻支持其他國家公開進行遠程飛彈發射。
相關新聞
印度成功發射烈火5洲際導彈 被命名中國殺手
同是對待試射 為何對朝鮮舉大棒、對印度拍巴掌?
印試射飛彈劍指北京
中方:和平發展_保持理性
印度發射遠程導彈效應 不容輕忽
西方為何對銀河3號與烈火5厚此薄彼? 2012-04-11中評社
從透明度的角度來說,朝鮮要遠遠超過印度。朝鮮在宣布發射衛星的時候,就宣稱要邀請各國觀摩,前兩天各國媒體還進入了朝鮮西海衛星發射場,來拍攝組裝完成的銀河-3運載火箭。而印度試射烈火5型彈道導彈,既沒有公布相關照片,也沒有邀請媒體進行報道。兩者的行為,可謂涇渭分明。
再從技術角度來研究,朝鮮這次使用運載火箭來發射人造衛星。儘管這種航天技術可以應用於遠程彈道導彈的開發,但二者畢竟有著一定的區別。
而印度的情況則截然不同。從名稱上,印度旗幟鮮明地表露烈火-5是一枚洲際彈道導彈,而且還可以從地面進行機動發射。這和在發射架等待的朝鮮銀河-3運載火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西方媒體過去判斷“威脅”的方法來看,印度犯規的程度都要遠遠超過朝鮮。印度研發洲際彈道導彈,實際上是對世界核不擴散體系的重大衝擊。然而現實是西方國家對印度是麻木不仁,卻對朝鮮發射火箭進行連篇累牘的口誅筆伐。
以日本和美國為首,一些國家的媒體對朝鮮發射火箭進行了系統而有針對性的妖魔化。火箭還沒發射,就開始預測其失敗後要採取哪種手段來攔截。日本媒體不斷報道調整國際航線,力圖營造朝鮮火箭對居民生活不利影響的輿論氛圍。美國更為霸道,對於朝鮮邀請外國專家參觀朝鮮衛星發射現場,美國不僅宣稱不派專家,而且要求別國也不派專家。此外美國作為航天大國,還從技術上分析朝鮮火箭向南發射,猜測朝鮮試射導彈的目的性大於衛星。
現在世界各國不應該以意識形態為標準,人為設置雙重標準,而是應該攜起手來,共同致力於世界範圍內削減導彈武器、核武器甚至無核化。如果美國連起碼的公正、客觀都不在乎,就靠拉幾個馬仔組織黑社會來維持治安,那麼他實際上成了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
版主回應
俄羅斯擬用安-124運輸機在空中發射運載火箭 2012-07-04 新京報
安-124型運輸機是世界最大戰略重型運輸機之一,此次用于空中發射的是改進機型安-124-100VS,VS是“空中發射”的意思。
中科院院士劉竹生對本報記者介紹稱,目前,空中發射火箭裝載方式有兩種,一是挂在機腹下(右圖);二是內槽式,裝在機艙內(左圖),打開艙門發射即可。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有意重啓因全球金融危機而擱置的“空中發射”項目,即使用重型運輸機在空中發射運載火箭。俄計劃與印尼合作,利用俄産重型運輸機和印尼的地面設施實施這一計劃。
利用印尼飛機場發射
報道說,俄副總理羅戈津在上周訪問印尼時特別提到重啓“空中發射”項目。2006年,負責實施這一項目的俄羅斯“空中發射”航空航天企業與印尼公司簽署協議,決定在印尼斯考滕群島飛機場部署安-124-100VS“魯斯蘭”重型運輸機,利用靠近赤道的有利地理位置實施空中火箭發射。
“空中發射”航空航天企業的大股東俄羅斯“飛行”航空公司曾在2007年表示,這一項目已進入最後階段,2010年將實施首次發射。但此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項目因缺乏後續資金而被擱置。
美國領先空中發射
“空中發射”航空航天企業的總設計師羅伯特?伊萬諾夫接受俄《消息報》采訪時說,“飛行”航空公司一直沒有放棄這個項目,並已投入近2500萬美元資金。
他解釋說,用飛機發射火箭商業價值在于更高性價比,因爲這種發射方式比在地面發射同樣重量的負載便宜20%至30%。目前空中發射的成本約爲3億美元,隨著技術完善,費用會降低。
利用空中發射技術,重型運輸機可將輕型運載火箭攜帶到巡航高度再分離發射,由于高空中火箭承受壓力相對較小,對火箭結構強度要求也不會太高,火箭發動機可在更理想環境下工作。目前,美國在這一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今年6月,美國軌道科學公司就利用大型運輸機實施了一次空中發射。
美1990年突破空中發射
早在1990年,美國軌道科學公司就取得了空中發射技術上的突破,B-52轟炸機空射運載火箭。今年6月該公司空射了搜尋黑洞探測器。俄羅斯于1998年12月啓動“空中發射”計劃。目前俄在空中發射火箭方面的技術已相當成熟。
對于這一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中科院院士、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技術顧問劉竹生。他說,世界各國研究空中發射是爲了讓火箭能夠重複使用,希望將來能夠將一級二級甚至三級火箭都能重複使用,但是難度非常大。
劉院士也指出,目前的空中發射,包括航天飛機,也只是對火箭的部分重複使用,還不能完全代替火箭。因此空中發射運載火箭只是現在各國研究火箭重複使用的一種方式,目前還有這樣的研究,將火箭的飛行器設計成能返回的,火箭帶上翅膀也可以重複使用等。
1 原理
安-124型運輸機攜帶運載火箭飛至距地面10至11公裏左右高空。當飛機進入預定位置後,艙門被打開,當機身與水平線呈76度夾角時,機艙中的大功率活塞把火箭推向艙口,使其順“斜坡”滑出。
與此同時,飛機將作出緊急躍升的特技飛行動作,使火箭與飛機快速分離。一級火箭發動機會産生約190噸的推力,火箭可攜帶各種小型衛星以每秒3.8公裏的速度飛向預定的太空軌道。
2 難點
劉竹生院士指出實現空中發射要攻克兩個主要難點,首先是飛機的定位,要求精准的高度、速度、姿態,然後才可以投放火箭,要保證火箭在飛機下面不能“擡頭”,否則會與飛機相撞,必須保證兩個飛行體在一定軌迹飛行,這樣才能安全。
劉院士認爲,其次是,地面發射火箭時,發射方位是瞄准好的,但是空中發射不會那麽精確,飛機要有一套測量系統,如何將這些信息傳遞給火箭是個不小的難題。
3 優勢
相比地面和海上發射,除了重複利用火箭,空中發射還具以下三種優勢:
一、空中發射不受地形、地理位置的限制,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和機動性。
二、空中發射使用費用和發射成本低,不需建立龐大地面基礎設施,也無需花巨額資金建設道路、電力、賓館和醫院等附屬設施。
三、空中發射運載火箭燃料采用對環境危害相對較小的碳氫化合物。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7-04/0753694697.html
阿楨
巴國暗助 塔利班圖奪回阿富汗
巴基斯坦當局下令拆除拉登生前住所
巴基斯坦議會要求美國停止無人機空襲並道歉
重啟補給線 美巴關係可望改善
巴基斯坦總統七年來首訪印度 表善意 印巴互釋對方囚犯
巴基斯坦恐怖頭目遭通緝 否認涉及孟買恐襲案
巴基斯坦大雪崩! 逾百官兵遭活埋 中向巴提供搜尋裝備
俄外長:俄羅斯支持印度與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組織
埃及足球迷暴動 73死逾千人受傷 軍警挨批
足球暴亂悲劇 危及埃及革命成果
參選爆炸 埃及總統大選23人角逐
埃及大規模遊行要求禁止前政權高官參選總統
埃及兄弟會擬參選總統或致與軍人集團關係惡化
以色列遭埃及境內發射火箭彈襲擊 無人傷亡
埃及輸往以色列和約旦的天然氣管道第14次被炸
中國石化與埃及公司合建海上鉆井平臺
中埃簽署政府間經濟技術合作協定 向埃提供9000萬人民幣無償援助
葉門總統就職 基地攻擊26死
蓋達葉門分支襲擊軍營 造成44人死亡
蓋達組織劫葉門軍火庫 15名戰俘遭處死
葉門50名基地組織成員被擊斃 美無人機參與行動
葉門石油出口因管道遭破壞暫停
蓋達運用葉門軍隊分裂取利
奈及利亞復活節不平靜 教堂倒塌、汽車自殺炸彈 至少38死
奈及利亞激進組織博科聖地 將成另一個蓋達?
非洲民主櫥窗馬利 總統大選前驚傳軍事政變
叛軍宣布北部獨立 馬利南北分裂
馬利臨時總統就職 揚言全面攻擊叛軍
西非馬利內戰 逾2萬難民逃亡
民怨引爆政變突尼西亞出現茉莉花(突國花)革命
突尼西亞新憲法不以伊斯蘭為基礎
突國民爭集會權 警民衝突火爆
突尼西亞不解決就業問題歷史還可能重演
重返華爾街 占領運動2.0再起
占領華爾街抗議者與警方衝突 多人被捕
抗議警方粗暴抓人 美占領運動發起五一罷工
佔領華爾街為何失敗
貧富分化加劇 美國夢難圓
美貧富差距為何越來越大
版主回應
改革緬甸 添盛難為 2012-04-03 中國時報 郭崇倫
國際媒體過去談緬甸,總是強調翁山蘇姬,此刻她已經補選勝利,未來真正關鍵的人物是總統添盛。
添盛改革的首要挑戰,就是軍方的特殊利益。雖然軍隊去年交出政權,但是仍然掌握著憲法,新上任的三軍總司令敏昂日前誓言,捍衛憲法是軍隊主要的責任,而憲法保障軍人在國會有四分之一的名額,修憲又需要四分之三的多數,換句話說,沒有軍人的同意,修憲是沒有辦法進行的。翁山蘇姬對此大加抨擊,分配席次給軍方代表,基本上是不民主的,翁山要求修憲,但這馬上就碰觸到緬甸政治改革中最敏感的部分,除了軍隊的特殊利益,還有過去老軍頭對少數民族、民主人權分子、佛教僧侶的迫害追究問題,在所有民主轉型國家,這都是改革的核心。
相關新聞
總統登盛 將成緬甸戈巴契夫?(楨:緬甸將似蘇聯瓦解?另參本館:俄羅斯關於蘇聯劇變問題的各種觀點)
緬甸的改革 民主漫長路
拉攏緬甸 美、陸各懷鬼胎
翁山蘇姬當選後 中緬關係展望
獨家採訪撣邦國慶大典 反抗軍:停戰建立新緬甸
緬甸靠不住 中國應介入幫助克欽武裝
選舉落幕 歐盟 美國擬放寬對緬甸部分制裁、全面恢復邦交
西方企業 等著列隊進入
南海問題 中在東協峰會獲勝 2012-4-5 旺報
中國大陸再次在南海問題上獲得勝利,剛剛結束的東協峰會結束後發表的宣言中,強調貫徹落實10年前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並未強調制定《南海行為準則》,這同中國的口徑一致。
本次東協峰會前,菲律賓曾提出東協須先就起草《南海行為準則》取得一致,然後以統一陣線的態勢與中國談判。但菲律賓的提議並未獲得多數成員國贊同。
相關新聞
中國經略中南半島
印媒:中警告勘南海將付出代價
加緊戰前準備? 解放軍3月南海「火爆」軍演
越南聯俄開發南海抗衡中國 俄不會突破中方底線
菲最大軍艦VS.中國海監船
中國駐菲使館:中國對黃巖島主權有充分法理依據
外交部:中方要求菲律賓軍艦立即撤離黃岩島海域
菲派海警船接替軍艦繼續和我國海監船對峙 專題
http://mil.news.sina.com.cn/nz/hjfjj/
麥克風沒關 歐巴馬「悄悄話」全球聽到【聯合報2012.03.28
歐巴馬在南韓核安高峰會場邊與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闢室密談,。
歐巴馬說:「所有這些問題,特別是飛彈防禦,都可以解決;重要的是,他(普亭)要給我空間。」
麥德維夫:「是,我了解。我了解您有關空間的意思,給您空間…」
歐巴馬:「這是我最後一場大選。大選過後,我會有更大彈性。」
麥德維夫:「我了解。我會把信息轉達給弗拉基米爾(普亭)。」普亭將於五月七日就職俄國總統。
相關新聞(另參本館:)
領袖「悄悄話」 外洩事件簿
美欲建飛彈防禦系統 中:慎重處理
朝鮮暫停核試驗和遠程導彈試射
將獲美24萬噸食品援助
分析: 朝鮮發表停核係中國因素影響
六方會談重啟?各界存疑
北韓擬發射衛星美將停止援糧
北韓認為發射衛星不牴觸與美方協議
(另參本館:《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 中國與韓朝 天安艦事件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管不住北韓 重挫北京大國聲威【聯合報/陳欣之/成大政治系教授2012.03.28
相對於美國重振亞太領導地位的恩威並濟,中國大陸在東亞對外關係上,口惠不少,卻每每在外交關鍵事件上退縮自封,少有令東亞諸國感受到北京是有能力維繫區域和平的大國風範。北京對北韓的無能為力,折損在東亞創建華夏和平圈的正當性基礎,無力回應美國重振影響力的聲威,更將為兩岸和平發展道路,增添不必要的領導信心危機。
回應
學校待久了! 不太了解國際情勢的阿諛我詐! 詭譎事項~ 政治鬥爭 ,環境愈嚴苛愈厲害,中國可是玩了幾千年 美國小弟是兩百年,敵消我長,風水輪流轉,你怎知誰在耍誰?!
相關新聞
美日韩要求朝鲜停止发射火箭 中国希望各方克制
美籲大陸施壓北韓 迫棄射火箭
西方爲何對銀河3號和烈火5厚此薄彼
北韓射飛彈 尊重代替逼迫
30余名外國記者受邀抵朝鮮報道衛星發射
北韓駁斥假借發射衛星試射飛彈
北韓:發射衛星合法 美勿對抗
北韓在施展「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謀略
攔截飛彈 美第7艦隊神盾艦部署黃海
日防相下令 準備攔截北韓火箭
專家:火箭發射失敗對金正恩的地位不會產生影響
北韓幫少主立威 恐無寧日
南韓分析:金正恩為拉攏軍民心 下一步是核試
衛星發射成功與否 金正恩政治贏家
國際(楨:誰的國際?)譴責 擬制裁北韓
地球最孤立國家 北韓不怕制裁
韓媒大爆驚天內幕︰擊沉“天安”號凶手是以色列潛艇
朝媒體戲謔韓衛星發射2次失敗稱應拜托朝鮮
北韓飛彈專家人數上萬 為南韓3倍
阿楨
(楨:中俄以利比亞被西滅為鑑,敘利亞算挺過了,伊朗得加緊備戰了!緬甸親西就不怕重蹈利比亞被西滅?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美以伊朗 伊戰越戰化 阿戰越戰化 美伊與中東 以黎巴又戰? 以入侵巴 中國與東協 中國與東協 袈裟革命? 救災政經學 民主形式萬歲 民主偽形 )
俄中拒絕為軍事干預敘利亞埋伏筆 2012-02-05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2月5日電 合國安理會4日就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俄羅斯和中國投了否決票,決議草案未能獲通過。
在利比亞問題上,北約濫用了聯合國安理會授權。這一次,俄對決議草案中任何軍事干預敘利亞的明言或暗示都表現出不容忍態度。
行使否決權,拒絕為軍事干預敘利亞埋伏筆,其實質是反對以外部武力強行推動一個國家的政權更疊。
相關新聞
敘利亞危機幕後實為教派角力 伊朗是真正的靶子
伊朗兩艘軍艦抵達敘利亞 將向敘海軍提供培訓
伊朗媒體稱敘利亞軍方抓獲約50名土耳其軍人
敘利亞是否將重演利比亞式崩潰?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志軍:中出現阿拉伯之春是幻想
外交部:反對借人道主義之名幹涉敘利亞內政(另參本館:《西方人道主義幹預》)
人權理事會譴責敘利亞決議 中俄投反對票
普丁即將回鍋 美俄關係恐惡化(另參本館:俄羅斯聯邦選舉制度與總統職權)
敘利亞防長參觀俄航母
俄羅斯2架飛機載人道主義救援物資抵達敘利亞
俄特種部隊潛入 敘:助剿反對派
敘利亞新憲法草案獲得通過 變一黨製為多黨制 2012-02-27新京報
2月26日,敘利亞就新憲法草案舉行全民公投,超過1400萬敘利亞人在全國14185個投票站進行了投票,新憲法草案以89.4%的支持率獲得通過。
雖然阿薩德政權在新憲法草案中作出大量讓步,將全民公投看成扭轉執政危機的良機,但敘利亞反對派第一時間宣佈抵制公投,美國等西方國家也公開指責敘利亞此次公投“可笑”。(楨:民不民主西/奴說得算!)
相關新聞
俄使:敘利亞將擬新憲 交公民投票
敘利亞人怕內亂 55%還挺阿塞德
反對派拒提供當局保證 敘利亞停火協議恐破局2012/04/09華視新聞
阿拉伯聯盟聯合特使安南日前表示,敘利亞政府同意遵守6點和平計畫並在10日撤軍停火。但敘利亞叛離組織敘利亞自由軍首腦阿沙德卻在昨(8)日表示拒絕提供敘利亞當局任何保證,停火協議恐破局。
相關新聞
敘利亞反對派棄守霍姆斯巴巴阿姆魯
政府軍攻陷大本營伊德利布!敘反抗軍逃
聯合國調停 敘利亞一週內停火
中俄力挺 安理會促敘停止暴力
安南斡旋成敗繫於美歐
版主回應
伊朗強硬派贏得國會大選 恐加劇核危機 2012-3-5 今日新聞網
伊朗2日舉行國會大選,根據初步計票結果顯示,與總統阿曼迪內加敵對的保守派的宗教勢力大幅領先,預計將掌握國會,可能使伊朗發展核武的立場更加堅定。
由於此次國會選舉被視為伊朗明年下屆總統選舉的前哨戰,因此伊朗政治觀察家認為,隨著阿曼迪內加陣營的慘敗,明年將不可能再競選連任,將由效忠於基本教義的強硬派的政治人物繼位,如此將使伊朗發展核武的立場更加堅定。(楨:民主選舉西/奴照打,還說啥「兩個民主國家不會開戰」民主和平論!另參本館:核能與核武)
相關新聞
伊朗再示硬 啟動鈾濃縮
伊朗官方首次承認有制造核武器能力
伊朗議員聲稱能制造核武 美方回應稱系“唬人”
伊朗核子專家 又遭炸彈暗殺
回應西方敵意 伊朗啟用濃縮鈾新離心機
伊朗將國産核燃料棒裝至反應堆
歐巴馬傳話:可接受伊朗民用核計畫
伊核“6+1”談判今日2012-4-14重啟 或將緩解海灣緊張局勢
美決對伊朗發動嚴厲制裁
為促伊朗棄核 美制裁陸公司
中方對美國制裁珠海振戎公司表示強烈不滿
溫家寶:中國與伊朗正常貿易應受保護
中日韓 進口伊朗石油大減
中國不可能禁買伊朗石油
美倡制裁伊朗,盟友各有盤算,甚或暗渡陳倉
制裁伊朗 中國未必是輸家(另參本館:《石油世紀》 中國石油大戰略)
伊朗石油禁運 中國大陸最樂
學者:禁運伊朗石油 拖垮全球經濟
伊朗警告:波灣國增產石油_後果自負
朝鮮新型火箭炮射程可覆蓋韓國中部美軍基地(楨:伊朗也將跟進覆蓋波灣?另參本館:中國火箭 各國火箭 )
美軍模擬:以軍攻伊朗後果可怕
美國大選前中東不可能爆發戰爭 2012/03/12 泰國世界日報
美國如果在發動對伊朗戰爭上不與以色列合作,以色列憑它自己一國之力,能不能對伊朗發動這場戰爭呢?答案是不可能。
所以目前形勢只是你嚇嚇我,我嚇嚇你,如此而已。在美國今年底總統選舉之前,中東不可能爆發新的戰爭。
相關新聞
分析師稱長途奔襲伊朗核設施超出以色列空軍能力
專家:伊朗頻繁軍演 意在向西方顯示實力
頑抗到底 伊朗加強防衛核設施
俄警告伊朗不要輕視外部軍事打擊威脅
俄媒稱美挑逗伊朗采取封鎖海峽等行動引發戰爭
歐巴馬:不應對伊朗輕言戰爭
歐巴馬不惜對伊朗動武 以總理樂見
以:暫不攻伊朗 但堅拒伊擁核
供以新武器攻伊?白宮撇清
以色列製新型炸彈可攻擊伊朗核設施
德諾貝爾文學獎作家 被批反猶 (?另參本館:《德國與日本的省思》)
天下大亂,局勢大好 聯合報2012.03.29張佑生(另參本館:法總統能改革嗎 )
法國政壇近數月流傳一種說法:唯一能讓總統沙克吉連任成功的,是一次重大危機,讓他展現領袖的高度;否則,社會黨的候選人歐朗德幾乎是已勝券在握。
危機果然發生了。一名恐怖槍手奪走七條人命,讓法國人心惶惶,而沙克吉憑著應對得當,使兩年來「不支持率」始終高於六成的他,又回到了民調領先的位置。
相關新聞
法國血案誰之過
「攻猶太學校 為巴勒斯坦復仇」
寧住以色列! 法國猶太人掀移民潮
以巴交火四天後 達成停火協議
部落沖突致利比亞面臨分裂風險2012-04-06 北京新浪網
繼利比亞東部近期要求自治,南部賽卜哈發生騷亂後,西部地區近期又發生部族間武裝沖突。此間輿論認為,利比亞境內此起彼伏的部落武裝沖突,凸顯了利國內嚴峻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後格達費時代的利比亞正面臨著國家分裂的風險。
相關新聞
四派武裝主導利比亞 國家可能走向分裂
聯合國車隊利比亞遭襲
俄外長稱利比亞國內仍存很多問題 促聯合國協助
普京:利比亞新政府發出有意與俄合作的信號
格達費之子卡扎菲在拘禁期間遭毆打
卡扎菲第三子稱利比亞即將爆發起義
美國和利比亞調查 意法油企與卡扎菲關
中俄或失去與利比亞的合約
反美情緒再升高 美駐阿士官濫射 16死5傷
阿富汗人命幾何 賠償金差百倍
阿戰使美軍精神崩潰
6成美國人 認阿戰不值得
濫殺衝擊大 美誓對阿戰略不變
阿富汗抗議美軍焚燒可蘭經進入第5天 至少25死
犯眾怒 阿富汗千人包圍美基地 聯合國機構
北約決定撤出在阿富汗政府部門職員
德軍因阿富汗反美騷亂擴大提前撤離軍事基
阿富汗西部遭自殺式炸彈襲擊 9人死亡
美阿簽協議 夜襲需阿富汗批可 阿不再做傀儡?
上海合作組織要發威 中俄聯手將美軍驅出中亞(另參本館:中國與中亞 上海合作組織)
美國在中亞連連失利
伊戰9周年 18城 30炸彈攻擊 52死連環爆 蓋達給巴格達難看?
美軍一走了之 伊拉克陷入難解動亂
伊拉克3月份112人死于沖突
美式自由讓世界付出慘重代價
伊拉克至土耳其輸油管道遭破壞
伊拉克召開全國和解大會調停內部矛盾 專家:作用有限
伊拉克前政權薩達姆副手現身 批評馬利基所領導政府
阿楨
俄探測器失靈 美雷達惹禍?【世界日報2012.01.19
俄羅斯太空總署一名官員指稱,美國設在大洋洲馬紹爾群島的一個雷達,可能干擾俄羅斯火星探測器「福布斯-土壤」(Phobos-Grunt)的電子通訊,導致它去年底升空後失靈。但該官員強調,相信美方並非刻意進行干擾。
中新社報導,自日前外界稱俄太空總署署長暗示航天事故與外國作祟有關以來,俄媒17日開始出現類似言論。俄新社更援引「福布斯-土壤」飛行分析委員會負責人科普捷夫的話指出,「福布斯-土壤」在繞地球第二周飛越美國雷達上空時,美國雷達確實曾以針對小行星運行軌跡的程序進行運轉。科普捷夫並稱,俄方正在分析美方雷達運作可能對火星探測器產生的影響,將在近期進行地面試驗。
俄副總理:不排除受擾
據報導,負責調查近期航天事故的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17日也對媒體表示,不排除「福布斯-土壤」曾受雷達干擾的可能性,「不過但願這不是事實」。然而有航太專家指出,「福布斯-土壤」失控前並未飛越美國上空,而中國及歐盟直接參與該項目,更讓美國不可能出手阻撓或干擾。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前高層也反駁「雷達干擾」說,他稱根本原因是俄火星探測器本身出現故障,俄羅斯不應把責任歸咎於其他國家。
載有中國「螢火一號」
據報導,載有中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的俄羅斯「福布斯-土壤」,去年11月9日發射後,因未能正常變軌飛往火星而停留於近地軌道失控,於本月15日墜入太平洋,這是俄羅斯近15年來的首次火星探測行動,而俄羅斯此前的火星探測史上也有多次敗筆。
報導指出,針對近期航太事故頻發,俄總統麥維德夫跟總理普亭責令徹查。按計畫,俄太空總署應在本月26日遞交事故調查報告。
版主回應
俄火星探測器 墜落南智利外海【中央社2012.01.16
俄羅斯新聞社引述軍方官員報導,俄國任務失敗的火星探測器今天墜落智利海岸外很遠的太平洋中。
國營俄羅斯新聞社(RIA)和伊塔─塔斯社(ITAR-Tass)引述航太防衛隊(Aerospace DefenceForces)發言人左洛圖金(Alexei Zolotukhin)的話說,火星探測器福保斯-格朗特(Phobos-Grunt)的殘骸碎片墜入智利南部海岸外威靈頓島(island ofWellington)西邊1250公里的太平洋海中。
航太防衛隊聲明說,福保斯-格朗特墜落過程中起火燃燒,殘骸碎片散落智利南海岸外的太平洋中。
左洛圖金指出,俄羅斯追蹤設施一路監視福保斯-格朗特的墜落,「這使我們能正確查知福保斯-格朗特墜落的地點和時間」。
他說:「根據防衛隊任務控制中心的資訊,福保斯-格朗特的殘骸碎片應已於格林威治時間17時45分墜落太平洋中。」
福保斯-格朗特去年11月9日發射,進行探查火星最大月球的任務,但因故被困在地球軌道,並在軌道愈飛愈低,以及受地球引力吸引的影響下,最後掉進大氣層墜落地表。
目前不清楚福保斯-格朗特掉落大氣層過程中未燒盡的所有殘骸,是否全落入海中。
由於地球上部的大氣層受到太陽活動的強烈影響,經常會有變動,福保斯-格朗特墜返地表的時間和地點一直無法確知。
價值1億7000萬美元的福保斯-格朗特,是墜落地球最重及有毒殘骸最多的太空垃圾。
不過專家說,福保斯-格朗特太空垃圾構成的危險不大,它的有毒火箭燃料、鋁質燃料槽以及大部份結構會在大氣高空中燒毀。
阿楨
天津以建成了世界最大火箭基地初型 2011-03-05 新華社
經過三年建設,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火箭基地已初具規模。目前一期工程涉及的22個廠房,已建成焊接裝配廠房、總裝測試廠房、全箭振動塔等主要廠房在內的20個,一期規劃已基本完成;産業化基地區域內已經實現水、暖、電等能源的供給,廠區道路暢通,按照“邊建設、邊調試、邊生産”的原則,焊裝等部分廠房已投入使用並初步具備了生産能力,技術人員逐步到位。
作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生産和産業化基地及航天技術應用産業基地,該基地總占地面積3000畝,規劃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分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産業化基地全部建成後,總建築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遠遠超過了目前位于北京南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內的火箭總裝基地。
基地建成後能夠滿足未來30年至50年發展空間技術及和平利用空間的需要。屆時,産業化基地將具備部件加工、總裝、試驗等研制“大火箭”需要的全部功能。
背後有玄機:中國大推力火箭基地選址海南2009-09-17
原來確實是鐵路運輸限制無法在內地基地發射5米直徑大推力火箭。將來的5米直徑大推力火箭將從天津建造,從海路運到海南文昌基地,文昌基地本身靠近大海,將來的空間站和載人航天和載人登月都將從海南發射。海南最大的優點是利用海運可以做到大尺寸大質量發射,並且本身靠近赤道,發射有先天優勢,第三個優點是衛星殘骸抛在大海,減少了內地發射對地面居面的可能傷害。
長征-5號運載火箭突破3。35米直徑的限制,一個關鍵條件便是呼喚多年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基地的上馬。此前我國酒泉、西昌、太原三個發射基地受到鐵路運輸條件的限制,火箭直徑不能超過3。35米。長征-5號:分直徑5米,3。35米,2。25米三種長征5號低軌25噸,同步14噸;H2B火箭低軌18噸,同步8噸,現在是比中國強,H2B研制了十幾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將用H2B和中國的長征5抗衡。
http://www.jundao360.com/topic_5746012.html
版主回應
另參本館: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太空城與原子城
中國衛星 人造衛星 中國北鬥導航定位衛星不等於GPS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美衛星又墜海 124億泡湯 2011- 03-06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前天發射用於研究全球暖化的衛星「光榮號」,但搭載衛星的火箭「金牛座」升空3分鐘,就因保護罩未脫離而墜海,耗資4.24億美元(約124億元台幣)的計劃泡湯。一樣的失敗事件2年前也曾上演,氣候變遷研究再受重挫。
光榮號(Glory)衛星任務是搜集懸浮微粒及太陽輻射的數據,供分析對氣候的影響,原要運行3年,但前天自加州的空軍基地發射失敗,葬身南太平洋。
NASA運行中的13顆地球觀測衛星有12顆早該報廢,200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就指出,NASA的地球觀測系統「有崩潰的危險」。
12老衛星難退役
但近年NASA研究氣候的預算不斷遭刪減,加上2009年發射的另一顆「嗅碳」衛星,同樣因「金牛座」(Taurus XL)火箭保護罩未脫離而落海,因此老衛星無法退役。製造火箭的「軌道科學」(Orbital Sciences)公司表示,已改善保護罩拋擲系統設計,不料同樣錯誤前天再現,讓不認同全球暖化是人為造成的部分共和黨政客,更有藉口再刪預算。
美第2架X-37B空天飛機升空 裝有自爆防泄密裝置
資料圖:美軍首架X-37B空天飛機
人民網2011年3月6日電 美軍研制的第二架X-37B空天飛機5日從位于佛羅裏達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這是該機型第二次執行空間測試任務。X-37B是一種無人駕駛的太空飛行器,由美國波音公司負責研制。首架X-37B曾在軌道運行了7個多月(225天)。
從外形上看,X-37B與即將退役的美國航天飛機頗為“神似”,只是身材尺寸較小。
據悉,在X-37B發射升空後,所有運轉都“自動進行”,無需地面技術人員遙控。美國空軍透露,這種空天飛機將主要用來測試美軍的偵察衛星技術以及導航和控制係統可靠性。美方宣稱,X-37B可承擔軍事任務,但“不是一種太空武器”,而是用來獲取情報的“軌道哨兵”。
與此同時,俄羅斯也正在研制類似的小型無人駕駛空天飛機。
美軍認為,未來的航天器必須具備機動能力,在面臨反衛星武器威脅時,能夠迅速改變軌道躲避攻擊;另一方面亦可藉此強化攻擊能力,可有選擇性地“俘虜” 或破壞對手的衛星。此外,航天器的高機動性有利于維修或回收其他在軌航天器,或後者補充燃料。
分析人士指出,美軍正在借助天基平臺逐步建立可用于實戰的常規打擊能力,減少對核威懾的依賴;天基武器係統將完成從支援角色向主戰力量的過渡。美軍的做法有可能激起其他國家展開圍繞“制天權”的爭奪,此舉可能造成“和平利用太空”就此此淪為空洞無用的口號。
天文愛好者表示,美國的X-37B空天飛機不具備隱形能力,人們從地面就能輕松觀測其運行軌跡。此外,這種宇航器運行速度也不快,同時由于該機返航時需要滑行很長距離,並且最終要在跑道上降落,也增加了其被敵方摧毀的可能性。反對者因此表示,該機“沒用”。
俄羅斯推遲火箭發射計劃 直到查明之前失敗原因
據俄新社2011-3月3日的消息,俄羅斯航天部部隊發言人阿列克謝‧佐洛圖欣3日稱,俄“轟鳴”號(Rokot)運載火箭目前暫停發射,直至查明2月初“Geo-IK-2”號衛星發射失敗的原因為止。
2011年中國運載火箭發射次數將達20余次創歷史之最
新華網北京2011年3月3日電(記者任沁沁 羅沙)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3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2011年全球預計將進行70余次軌道發射,中國運載火箭發射次數也將達到20余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將承擔其中17次發射任務,創該院運載火箭發射次數歷史之最。
據梁小虹介紹,2010年,全世界共進行了74次航天發射,其中70次取得成功。按照發射次數,中國與美國各15次並列第二位,次于俄羅斯/烏克蘭的31次,歐洲6次居第三位;2010年的航天發射活動中,俄羅斯/烏克蘭失敗1次,印度失敗2次,韓國失敗1次,中國的15次航天發射任務全部獲得成功,展示了中國不遜于世界一流發達國家的發射能力和發射成功率。
阿楨
暗藏玄機?俄羅斯新火箭發射場離中國近【中央社 2010.08.30
俄羅斯將在西伯利亞興建新的火箭發射場,此地距莫斯科5800公里,但離中國邊境只有幾百公里,被大陸媒體認為「暗藏玄機」。
俄羅斯總理蒲亭(Vladimir Putin)為新建發射基地「捧場」,特地前往主持開工儀式,並強調在航太發展上謀求獨立是莫斯科的重要戰略選擇。
新火箭發射場命名為沃斯托克尼 (Vostochny),位於西伯利亞地區阿穆爾伯力(Amur Khabarovsk)的烏戈勒格斯克鎮(Wugelege),以前曾是導彈基地。
這座發射場將在2015年發射第1個載人太空載具,2018年後負責發射俄羅斯所有載人太空載具的任務,第1階段經費預計超過7.79億美元。
據了解,俄羅斯目前載人太空船和大部分商用火箭都是從貝康諾太空站 (Baikonur Space Base)發射升空,它位於哈薩克境內,於蘇聯時代修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向哈薩克租借,租期到2050年。自2004年簽署租約以來,俄羅斯已向哈薩克支付了1.15億美元租金。
中國日報表示,火箭發射場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然而,俄羅斯火箭發射場選址遠東地區卻別有深意。
報導介紹,俄羅斯境內目前的2處發射基地,都集中在國土西緣。美國加快在波蘭、捷克等國部署反導彈系統,從西部向俄羅斯施壓的意圖明顯,將對俄羅斯航太和導彈試射工作帶來風險。
而美國部署在東歐的反導彈雷達,不可能覆蓋西伯利亞廣闊的縱深地帶,因此在遠離東歐反導彈系統的地方興建導彈和衛星發射基地,可以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主動態勢。
另外,新的發射場將儘量向東南靠近,逼近中俄邊境,以取得與貝康諾相近的較低緯度優勢,最後取代貝康諾。專家表示,緯度越低,發射場離赤道就越近,可使火箭發射後得到更大的地球自轉初速度,節省運載能力。
版主回應
中國在海南成功發射子午工程首枚氣象火箭(圖)
子午工程示意圖
2010年6月3日淩晨4時,在位于儋州市雅星鎮富克村附近的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部火箭發射場內,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首枚氣象火箭成功發射。其攜帶的氣象探空儀首次采用了GPS技術,在發射後的兩個半小時內,不斷地向地面傳回中國低緯度地區20至60公裏高度的高精度臨近空間大氣溫度、壓 視頻:我國子午工程首枚氣象火箭發射成功
據介紹,“子午工程”經國家發改委批准建設,總投資1.67億元,于2008年開工,3年建設完成。“子午工程”將致力于建成一個大型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系統,這個系統運用地磁(電)、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手段,連續監測地球表面20至30公裏以上到幾百公裏的中高層大氣、電離層和磁層,以及十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行星際空間環境中的地磁場、電場等參數。
“隨著人類對空間環境現象認識的逐步深化,建立在地面持續運行的、綜合性的、跨區域的觀測網絡非常重要。”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子午工程”副總工程師劉波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此次發射的氣象火箭其運載部分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定型産品天鷹4號甲型運載火箭。其有效載荷———臨近空間氣象探空儀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制的海燕甲型氣象探空儀。這種探空儀采用了多項先進技術使探測數據的精度有了顯著提高,包括首次采用了GPS技術。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6-04/1057596036.html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天繪一號衛星"
新華社酒泉2010年8月24日電(記者 田兆運)24日15時1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天繪一號衛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軌道。
這次發射的“天繪一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研制,主要用于科學研究、國土資源普查、地圖測繪等諸多領域的科學試驗任務。這次衛星獲取的遙感信息和試驗結果,將對我國科學研究和國民經濟建設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10-08/24/content_1687284.htm
中國衛星發射能力實現六大躍升
2010年8月1日5時3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我國第五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這個中心組建40年來,已先後將56顆國內外衛星送入太空,綜合發射能力實現了六大躍升,躋身世界一流航太發射場行列。
——從發射單一型號火箭到發射多種型號火箭。1984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只能使用長征三號一種型號火箭,運載1400多公斤的有效載荷。如今,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二號丙等六種型號火箭,可將有效載荷從數十公斤至數千公斤不等的衛星送入太空,運載能力不斷攀升。
——從單射向發射到多射向發射。2004年4月18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採用北射向發射,成功將兩顆小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此後,這個中心逐步具備不同射向發射能力。
——從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到發射多軌道航太器。隨著發射設備設施的逐步升級,實現了從發射單一軌道衛星到發射高中低多種不同軌道衛星的躍升。
——從發射國內衛星到發射國際商業衛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承攬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次數最多的航太器發射場。從1990年至今,先後將“亞洲一號”“委內瑞拉一號”等近20顆國際商務衛星成功送入太空。
——從每年最多執行3次發射任務到年發射能力達到10顆以上。目前,這個中心擁有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和技術勤務保障等五大系統,2座現代化的發射工位,具備三星兩箭並行測試能力,在引入ISO9001品質管理體系,完成品質、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認證審核後,一套現代化的組織管理體系有力地保障了年發射能力的顯著提升,從火箭進場到實施發射最短時間可為21天。
——從測試發射的近控模式到遠控模式。近年來,隨著火箭測試發射指揮監控網的建立,實現了火箭、衛星的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具備了指揮顯示、資訊交換、數據處理、實時監測、電腦輔助決策等諸多功能,安全性及數字化、資訊化控制水準大大增強。
http://174.120.145.163:82/gate/big5/www.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news&act=details&col_id=3&news_id=142930
長征火箭發射失敗衛星卻正常
發射失敗長征3號乙型火箭殘骸墜落湖南綏寧
中國新華通訊社(Xinhua News Agency)2009年9月1日報導,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Xi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在8月31日發射失敗的印尼帕拉帕-D(PALAPA-D)通信衛星,長征3號乙型(CZ-3B)火箭殘骸已在湖南省綏寧縣境內陸續被發現,並未造成地面人員傷亡,有關部門已展開動員回收。
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8月31日下午17:28,以長征3號乙型運載火箭發射印尼帕拉帕-D衛星,火箭1、2節飛行正常,第3節2次點火後出現異常,未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通信衛星發射失敗後,長征3號乙型火箭殘骸隨即在湖南省綏寧縣境內的水口鄉、黃土礦鄉、瓦屋等鄉鎮陸續發現,當地人武部、衛生局、消防、交警等部門立即展開動員。
黃土礦鄉鄉長賀恩權指出,鄉內發現1具發動機和整流罩,水口鄉黨政辦主任唐江平在水口鄉4、5處田裡,發現1具2公尺多長的殘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帕拉帕-D衛星是印尼衛星通信公司向法國所訂購,將為印尼、東協各國及亞洲其他地區提供衛星通信和廣播傳輸等服務。
據帕拉帕-D衛星製造商表示,已攔截到衛星訊息,顯示狀態正常,可實施軌道變換。
http://www.dtmonline.com/epaperdetail.asp?eno=41325982589
另參本館:
中國衛星 人造衛星 中國北斗導航定位衛星不等於GPS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北斗/密碼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林宗達《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太空城與原子城
版主回應
北京終于承認:陸基反導攔截彈是開拓者2(圖)2010-1-16
“開拓者一號”全固體運載火箭是由航天科工集團研制的系列運載火箭中的第一型,具有可機動發射、操作簡單、發射速度快等特點,可用于發射重量為100公斤以下的各種近地軌道小衛星及微小衛星,以滿足資源普查、環境監測、科學實驗等領域的需要。
開拓者二號(KT-2)固體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組織研制的固體運載火箭。主要用于發射對地觀測小型衛星和微型衛星,這些衛星能在減災救災等國民經濟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開拓者系列固體運載火箭能在12小時送衛星上天,這主要是因為固體運載火箭與傳統的液體運載火箭(如“長征”系列,以及世界目前流行的運載火箭)相比,免除了注入液體燃料的過程,準備發射時間大大縮短,可以在12小時送衛星上天。開拓者系列固體火箭能勝任各種近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的小衛星和微小衛星的發射任務。更重要的是該火箭能從大型運輸車和其他移動平臺上發射。
早在2003年,中國宣稱在太原成功的發射了一顆4級全固體火箭,中國官方媒體反復宣稱這枚火箭載荷在100公斤以下,是用來發射小衛星,在我們看來,這樣做的目的就“非常直接和不含糊”,這枚火箭,表面上是中國具有快速進入太空的能力,實際上上是“解放軍具有了進行反衛星作戰的能力”。在軍事評論員看來,北京大張旗鼓地為“這顆小衛星”做廣告,意味著中國已經正式啟動"空衛一號"計劃-外空反衛星系統。
美國的核戰略專家也從中解讀出自己關心的大量的戰略信息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核戰略專家也從中解讀出自己關心的大量的戰略信息:中國顯然在用這枚火箭的成功發射來再次展示其遠程投射能力,以宣示其核威懾的有效性。從一般常識來判斷,而這枚新發射的火箭雖然中國反復宣稱其有效載荷為100公斤以下,但對美國人來講,“不安的重點”來源于它“有4級推進”。 "我們知道,發射一顆定軌衛星要比發射一顆彈道導彈復雜的多,只要稍作改進,就可以成為一枚載荷大、射程遠、待擊時間長、維護保養簡便并具有高機動性的陸基機動洲際導彈!而陸基導彈是中國核威懾的基礎力量。這枚火箭的發射成功,從側面部分證實了年初“中國將部署射程12000公里、比東風31更強的陸基機動洲際導彈”的傳聞。
另外,軍事評論員認為,還有一點值得強調,那就是采用“4級發動機”的開拓者火箭,其實已經間接證實了具有“與其載荷相當的機動能力”。北京軍事專家公開表示:這種技術非常關鍵,意味著中國已經掌握了美國目前的導彈防御體系的核心技術。
http://big5.thethirdmedia.com/g2b.aspx/ido.3mt.com.cn/Article/201001/show1807919c30p1.html
另參本館:中國導彈防禦
中國重型巨型運載火箭
中國重型巨型運載火箭研製列入發展規劃
中國新華通訊社(Xinhua News Agency)2009年9月5日報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CALT, 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黨委書記梁小虹透露,負責神舟8號(SZ-8, Shenzhou VIII)太空船等中國載人太空工程第2期發射任務的長征2號F(CZ-2F)改良型運載火箭、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5號(CZ-5)等,目前研製進展都「非常順利」,同時,重型和巨型運載火箭的研制也均列入到該院發展規劃之中。
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主辦、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40多名藏族師生應邀參加的「情繫航天,圓夢北京」夏令營,梁小虹是在開幕式談到上述情況。
梁小虹同時透露,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5號目前研製進展「非常順利」,而負責神舟8號太空船等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第2期發射任務的長征2號F改良型」火箭的研製進程也很順利。
此外,重型和巨型運載火箭的研製,也都列入了該院的發展規劃。
長征2號F已負責了神舟1號(SZ-1, Shenzhou I)至神舟7號神舟7號(SZ-7, Shenzhou VII)太空船的發射任務,在中國享有「神箭」之譽。從神舟8號起,將改採長征2號F改良型火箭來發射。
梁小虹表示,該院主要從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適應性等方面進行修改,研製成功後的長征2號F改良型火箭,將能完全滿足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第2期的需求。
至於新一代大推力、無毒、無汙染運載火箭長征5號,中國俗稱為「大火箭」,預計2014年首度飛行。
梁小虹透露,在天津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建設正按計畫推進,新一代運載火箭2014年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Wen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首度飛行後,將使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與世界各航太強國「比翼齊飛」。
隨著外太空探測的展開,中國未來還要研製起飛推力超過1000ton的重型運載火箭,以及起飛推力更大的巨型運載火箭。目前,重型、巨型火箭已列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發展路線圖。
在此之前,梁小虹曾透露,參加10月1日國慶閱兵的有自製戰術飛彈和戰略飛彈。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建於1957年,前身是中國國防部第5研究院1分院,是中國最大的運載火箭研製、測試和生產基地。
聯合號險艙毀
太空船偏移返地球 險艙毀人亡﹝聯合報╱編譯王先棠08.04.24
俄羅斯媒體廿二日報導,俄國「聯合號」(Soyuz TMA-12)太空船的降落艙十九日重返地球穿越大氣層時,由於方向控制錯誤,未以隔熱罩朝向地面,以致穿越大氣層產生高熱時未受到隔熱板保護,致朝向地面的降落艙艙口幾乎燒毀,艙內三位太空人生命一度面臨極大危險。
俄羅斯國際傳真社引述俄國太空官員的話說,搭載南韓首位太空人李素妍及美國、俄籍兩位太空人的聯合號降落艙,當時重返大氣層操作錯誤,原本應與降落艙脫離的一節推進艙並未脫離,造成朝向地面的降落艙艙口嚴重燒毀,三位太空人的生命一度在「剃刀邊緣」。
這位未具名的官員說,降落艙的天線,與控制艙主控內外壓力平衡的壓力閥在穿越大氣層時燒毀,使太空人無法與俄國太空任務控制中心正常聯絡。參與計畫的美國太空官員說,俄籍太空人麥倫臣科在著陸半小時後,才以衛星電話告知控制中心三位組員無恙,但當時大家都不以為意。
俄羅斯媒體引述俄國官員的話:「三位太空人全部毫髮無傷,就是一大成功。後果原本可能糟糕許多。」俄羅斯聯邦太空局已經證實降落艙的艙口、天線有些部分燒壞,但推說這是太空艙重返地球的「常見狀況」,至於事件經過,官員還在調查。
美國媒體指出,降落艙穿越大氣層時傾斜角度會比正常情況大,會讓返回地球的三位太空人經歷大於常態的重力變化,最後在哈薩克北部的降落地點與原定位置偏離達四百廿公里,著陸時刻比預定時間晚了廿分鐘。三位太空人目前留在俄國,正在做任務後的例行簡報並接受檢驗。
美國太空總署對於俄國處理此事故的方式感到滿意,並未要求介入調查。該署太空任務副主任葛斯登麥爾說,降落艙著陸時,美國方面並未察覺太空人可能遭到危險,雖然這種狀況不應該發生,但他不認為是大問題,「我對俄國人的作法有完全的信心」。
國際傳真社則指出,哈薩克貝康諾太空基地一位未具名的官員說,搜尋三位太空人的俄國搜救隊,是靠美國國防部協助才找到降落的確切位置。
美聯社說,美國太空總署官員廿四日將在國會作證,解釋國際太空站計畫的相關問題,聯合號降落艙勢必成為議員質問焦點。美國眾議院科學委員會主席、田納西州民主黨籍眾議員戈登說:「載人太空飛行任務執行過程出了計畫外的差錯,我自然會很擔憂。我們必須蒐集更多與事件經過、發生原因及如何避免事件重演的有關資訊。」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313075.shtml
太空船返航角度不正 去年也曾發生【聯合報╱編譯王先棠
俄羅斯「聯合號」太空船降落艙在重返大氣層時發生可能使太空人無法活著回家的意外,美、俄兩國航太單位的工程師還在尋找事故原因,但已有專家質疑美國是否要繼續採用聯合號運送太空人。
美國太空總署原先計畫繼續付錢給俄國,讓美國太空人能以聯合號太空船往返國際太空站與地球之間,直到2015年,此後美國可能會採用取代太空梭的新型太空人載具。
卅四年來,俄國聯合號系列各型太空船,以接近90次連續安全著陸紀錄著稱,上一次聯合號太空船出現死亡意外是1971年,當年三位俄國太空人在進入大氣層前即因艙內失壓而身亡。
最近一次意外是在去年十月,兩位俄國太空人與馬來西亞首位太空觀光客搭乘聯合號同型降落艙穿越大氣層返回地球時,也曾發生傾斜角度不正常的情形。
過去的太空人死亡悲劇,大多發生在美國太空梭會較為外人知曉,包括1968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後不久解體,以及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重返地球時解體。
太空人李素妍驚恐:以為會被燒死【聯合報╱編譯王先棠
俄羅斯「聯合號」太空船19日載著南韓首位太空人李素妍,與美、俄另兩名太空人返回地球,降落艙穿越大氣層時未以隔熱罩正對來保護,高溫對太空人造成生命威脅。李素妍21日在莫斯科市郊太空人訓練基地「星城」說:「一開始我真的嚇壞了,因為艙體看起來溫度非常高,我以為我們會被燒死。」
29歲的李素妍說:「降落時,聯合號降落艙外有一些火焰,是因為高速穿越大氣層摩擦產生的。剛開始我很怕,但是其他兩人看起來沒什麼事,所以我也強作鎮定。」
同行的48歲美國女太空人佩姬‧惠特森說,降落過程「與往常不同,但並不是什麼緊急狀況。」參加過多次太空任務的惠特森說,降落時,她在儀表上看到降落艙承受的G(重力)達8.2,正常狀態只有5G,但是並沒有持續很久,「這比我預期的要多了一點戲劇性」。
惠特森強調,過去各型聯合號太空船一直很可靠,從前雖發生過重返大氣層時角度不正常的情形,但「我確信工程師會找出問題所在,把故障修好。」
俄籍太空人麥倫臣科則說,他在降落過程中發現艙內「冒了一些煙」,但美國太空總署官員聲稱,艙內可能沒有煙,而是有些「物質因為高溫發生燃燒的氣味」,讓他誤以為有煙,這其實是降落時的「正常現象」。
美聯社報導,降落艙在哈薩克草原著陸時,麥倫臣科是自己離開艙體,但李素妍與惠特森是在降落地點當地民眾幫助下,才從降落艙出來,惠特森說:「他們可能看到火光,就開車趕到現場。」
歐洲航太
歐洲航太創舉 凡爾納號升空>中時08.03.09閻紀宇
歐洲太空事業邁入新紀元,由歐洲太空總署與30家廠商設計製造的「凡爾納號」(Jules Verne ATV)將在台灣時間9日中午12時3分,從南美洲法屬圭亞那的庫互太空港發射升空,奔向距離地球260公里的「國際太空站」,進行物資補給與高度推升任務。
凡爾納號是一艘劃時代的「自動轉運載具」(Automated Transfer Vehicle, ATV),裝備最先進的全自動導向與操控裝置,發射升空並與火箭分離之後,能夠自動航向國際太空站,與之會合之後進行靠接(docking)。整個過程完全不需地面管制站與太空站人員操縱。
航向國際太空站 不需操縱
歐洲太空總署計畫製造五艘自動轉運載具,每隔17個月進行一次太空站補給任務。凡爾納號的命名是紀念有「科幻小說之父」之稱的19世紀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其名著《從地球到月球》擘畫人類太空事業的遠景。為了向大師致敬,凡爾納號將帶著一本141年前初版的《從地球到月球》與大師的兩頁手稿升空。
凡爾納號不僅科技先進,「肚量」也相當驚人。它的主體結構呈圓柱形,長10.3公尺、直徑4.5公尺,外加四片X形交叉的太陽能電池板。主體結構分為貨艙與服務艙兩部分。服務艙主要是推進、電力、電子、電腦與通訊系統。貨艙可容納約7.7噸補給物資,卸貨後再運走6.5噸太空站廢棄物。
9日首航當天,總重量高達20噸的凡爾納號,將由改裝過的「亞利安五號」(Ariane 5)火箭載運。升空37分鐘之後兩者分離,凡爾納號開始全自動運作,進行軌道操控與測試,等到美國航太總署(NASA)太空梭「奮進號」與國際太空站的STS-123任務結束之後,預定4月9日與太空站靠接。
高難度任務 預定4月9日靠接
靠接過程最是驚心動魄,兩者同步以每小時28,000公里高速環繞地球,凡爾納號將在衛星定位系統(GPS)與光學感測裝置的指引之下,以1.5公分的精確度靠接太空站的「星辰號」(Zvezda)服務艙。一旦最後關頭出了差錯,太空站與地面管制站必須及時啟動防撞擊程序,否則太空站將有受損之虞。
等到靠接成功,太空站上的太空人將卸下燃料、飲水、氧氣、零件、生活用品等貨物,並將廢棄物送進凡爾納號。此外凡爾納號還要點燃自身的推進器,協助太空站推升因重力而損耗的軌道高度。6個月之後,凡爾納號脫離太空站,重返地球大氣層,在太平洋上空焚燒殆盡
太空梭
航天飛機
1969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1972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制航天飛機空間運輸系統列入計劃,確定了航天飛機的設計方案,即由可回收重複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兩個外挂燃料貯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經過5年時間,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創業號航天飛機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1977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參加試飛的是宇航員海斯(C?F?Haise)和富勒頓(G?Fullerton)兩人。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航天飛機終于出現在太空舞臺,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裏程碑。
航天飛機是一種垂直起飛、水平降落的載人航天器,它以火箭發動機爲動力發射到太空,能在軌道上運行,且可以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軌道之間,可部分重複使用的航天器。它的軌道器、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儲箱三大部分組成。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共兩枚,發射時它們與軌道器的三臺主發動機同時點火,當航天飛機上升到50千米高空時,兩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並與軌道器分離,回收後經過修理可重複使用20次。外儲箱是個巨大殼體、內裝供軌道器主發動機用的推進劑,在航天飛機進入地球軌道之前主發動機熄火,外儲箱與軌道器分離,進入大氣層燒毀,外儲箱是航天飛機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航天飛機的軌道器是載人的部分,有寬大的機艙,並根據航天任務的需要分成若幹個“房間”。有一個大的貨艙,可容納大型設備。軌道器中可乘載3名職業航天員(如指令長或機長、駕駛員、任務專家等)和4名其他乘員(非職業航天員)。其艙內大氣爲氮氧混合氣體。航天飛機在太空軌道完成飛行任務後,軌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機那樣在預定跑道上水平著陸。軌道器可重複使用100次。
航天飛機是一種爲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裏的卡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它是一種有翼、可重複使用的航天器,由輔助的運載火箭發射脫離大氣層,作爲往返于地球與外層空間的交通工具,航天飛機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飛機。航天飛機的翼在回到地球時提供空氣煞車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時提供升力。航天飛機升入太空時跟其他單次使用的載具一樣,是用火箭動力垂直升入。因爲機翼的關系,航天飛機的酬載比例較低。設計者希望以重複使用性來彌補這個缺點。
雖然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陸續進行過航天飛機的開發,但只有美國與前蘇聯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過這種交通工具。但由于蘇聯瓦解,相關的設備由哈薩克接收後,受限于沒有足夠經費維持運作使得整個太空計劃停擺,因此目前全世界僅有美國的航天飛機機隊可以實際使用並執行任務。
1981年4月12日,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著上百萬人,參觀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發射。宇航員翰?楊(John W?Young)和克裏平(Robert L?Crippen)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
這架航天飛機總長約56米,翼展約24米,起飛重量約2040噸,起飛總推力達2800噸,最大有效載荷29.5噸。它的核心部分軌道器長37.2米,大體上與一架DC—9客機的大小相仿。每次飛行最多可載8名宇航員,飛行時間7至30天,軌道器可重複使用100次。航天飛機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
從1981年至1993年底,美國一共有5架航天飛機進行了59次飛行,其中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15次,挑戰者號10次,發現號17次,亞特蘭蒂斯號12次,奮進號5次。每次載宇航員2至8名,飛行時間從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參加航天飛機飛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員。航天飛機的59次飛行中,在太空施放衛星50多顆,載2座空間站到太空軌道,發射了3個宇宙探測器,1個空間望遠鏡和1個γ射線探測器,進行了衛星空間回收和空間修理,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探測實驗成果。
航天飛機除可在天地間運載人員和貨物之外,憑著它本身的容積大、可多人乘載和有效載荷量大的特點,還能在太空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和空間研究工作。它可以把人造衛星從地面帶到太空去釋放,或把在太空失效的或毀壞的無人航天器,如低軌道衛星等人造天體修好,再投入使用,甚至可以把歐空局研制的“空間實驗室”裝進艙內,進行各項科研工作。
美國航天飛機創造了許多航天新紀錄。航天飛機首航指令長約翰?楊6次飛上太空,是世界上參加航天次數最多的宇航員。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員莎麗?賴德(Sally K?Ride)乘挑戰者號上天飛行,名列美國婦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戰者號把美國第一個黑人宇航員布魯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飛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戰者號上天的麥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爲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帶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員。1984年4月6日挑戰者號上天後,宇航員首次抓獲和修理軌道上的衛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參加挑戰者號飛行的莎麗文(Kathryn D?Sullivan)成爲美國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1985年1月24日發現號升空,首次執行秘密的軍事任務。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華裔宇航員王贛駿(Tayler Wang)乘挑戰者號上天參加科學實驗活動。1985年11月26日,亞特蘭蒂斯載宇航員上天第一次進行搭載空間站試驗。1992年5月7日奮進號首次飛行,宇航員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搶救回收衛星成功。7月31日亞特蘭蒂斯號上天,首次進行繩系衛得發電試驗。9月12日奮進號將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員,第一位日本記者和第一對宇航員夫婦載入太空飛行。
暴風雪號航天飛機首航成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時間清晨6時,前蘇聯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首次發射升空,47分鍾後進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圓形軌道。它繞地球飛行兩圈,在太空遨遊3小時後,按預定計劃于9時25分安全返航,准確降落在離發射地點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無人駕駛的試驗飛行。
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大小與普通大型客機相差無幾,外形同美國航天飛機極其相仿,機翼呈三角形。機長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返回後著陸重量爲82噸。它有一個長18.3米,直徑4.7米的大型貨艙,能將30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將20噸貨物運回地面。頭部有一容積70立方米的乘員座艙,可乘10人。科學家們認爲,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遙控機上的電腦系統,在無人駕駛的條件下自動返航並准確降落在狹長跑道上,其難度林比1981年美國航天飛機有人駕駛試飛大得多。首先,暴風雪號的主發動機不是裝在航天飛機尾部,而是安裝在能源號火箭上,這樣就大大減輕了航天飛機的入軌重量,同時騰出位置安裝小型機動飛行發動機和減速制動傘。其次,暴風雪號著陸時,可用尾部的小型發動機做有動力的機動飛行,安全准確地降落在狹長跑道上,萬一著陸失敗,還可以將航天飛機升起來進行第二次著陸,從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國航天飛機靠無動力滑翔著陸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風雪號能象普通飛機那樣借助副翼,操縱舵和空氣制動器來控制在大氣層內滑行,還准備有減速制動傘,在降落滑跑過程中當速度減慢到50千米/小時自動彈出,使航天飛機在較短距離內停下來。暴風雪號首航成功,標志著前蘇聯航天活動跨入一個新的階段,爲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輔平了道路。原計劃一年後進行載人飛行,但由于機上系統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證,加之其後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載入飛行的時間便推遲了。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第10次發射升空後,因助推火箭發生事故淩空爆炸,艙內7名宇航員(包括一名女教師)全部遇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億美元,航天飛機停飛近3年,成爲人類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載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對征服太空的艱巨性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
遇難宇航員爲斯科比、史密斯、麥克奈爾、傑維斯、鬼塚(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麥考利芙(女教師)。
美國東部時間當日上午11時39分12秒,美國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空中心10英裏上空,在“轟”的一聲巨響之後,“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淩空爆炸。美國全部航天飛機飛行因而暫停了3年,“星球大戰”計劃也遭受嚴重挫折。
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 7宇航員罹難
美國當地時間2003年2月1日,載有七名宇航員的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結束了爲期16天的太空任務之後,返回地球,但在著陸前發生意外,航天飛機解體墜毀。
美東時間上午九9點(北京時間22:00),也就是在哥倫比亞號著陸前16分鍾,該機突然從雷達中消失。電視圖像顯示,解體的哥倫比亞號在德州的上空劃出了數條白色的軌迹。
美國航空航天局並沒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宇航員在內的全體船員已經遇難,但是肯尼迪機場現在已經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區尋找哥倫比亞號殘骸的工作仍在繼續,航空航天局已經向民衆發出警告,不要接觸任何碎片,因爲在航天飛機引擎上覆有毒性極強的化學塗料。
哥倫比亞號進行緊急著陸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發言人凱勒-赫爾林向CNN表示:“在當時的情況下,恐怕哥倫比亞號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
事發之後,布什總統立即結束了戴維營的短暫休假,返回了白宮,密切關注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現有的四架航天飛機中服役時間最長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們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的失事,當時機上七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聯邦調查局發言人安吉拉-貝爾表示,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此次事件與恐怖分子有關。
哥倫比亞號發生意外時的飛行高度爲203,000英尺,時速爲12,500英裏。
航空航天局的發言人凱瑟琳-沃森向全國公共廣播網表示:“目前所有的飛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尋找能夠說明到底發生了什麽問題的數據。”但在被問及是否能夠有宇航員幸存時沃森流下了眼淚。
此次在哥倫比亞號上遇難的七名宇航員分別是:裏克-赫茲本德、威廉-麥克庫爾、麥克爾-安德森、大衛-布朗、凱爾帕娜-喬拉、勞裏爾-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蘭-拉蒙。
以色列總理沙龍表示:“此次事件對于兩國政府、兩國人民以及遇難宇航員的家庭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目擊者:巨大爆炸聲
“哥倫比亞”號解體後,可能帶有有毒物質的碎片散布在得克薩斯州東部約190公裏長的狹長地帶。一條160公裏長的煙霧和金屬微粒帶還懸在該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廣漠土地的上空。墜落的碎片也擊穿德克薩斯州多間房屋屋頂,並且引起居民區火災,至少27人受傷。
按原計劃,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是在美國東部時間2003年2月1日9時16分(北京時間2月1日22時16分)著陸。但是在9時左右,地面控制中心突然與航天飛機失去聯系。同時,德克薩斯北部的居民向警方稱,他們聽到一聲音巨大的爆炸聲。當地進行直播的美國當地電視上也出現了一道亮光,緊隨其後的是濃濃的黑煙劃破碧空萬裏。
中央社報道說,失去聯絡的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大量的殘骸散落在達拉斯、沃斯堡(達福)地區,並延伸到東德州,甚至殘骸散落到東邊的路易斯安那州。但截至目前爲止,尚未傳出有人、車或房舍遭殘骸砸傷、損毀的消息。
由于事先預知哥倫比亞航天飛機將在上午八時飛過北德州上空,因此有許多人在周末起個大早,就爲了目睹航天飛機的飛越,而居住在布蘭諾市(Plano)的柯林漢夫婦便是其中之一。據他們指出,他們看到航天飛機從天空的西方飛入視野,後來看到火焰以及航天飛機主體旁有四個物體,原先他們以爲航天飛機就是這樣,直到看了電視報道才知道出事了。
在艾迪遜市(Addison)寵物醫院工作的林維爾(Chris Linville)表示,他正好看到航天飛機起火,似乎是引擎之類的地方出了問題。但究竟是怎麽會這樣,他完全不了解。
今年六十歲住在卡羅頓市(Carrollton)的費羅利特,形容他聽到的聲音就像是汽車撞上了房屋一樣。
而在航天飛機碎片散落最集中的納可杜契斯市(Nacogdoches),有許多的航天飛機機件與金屬片散落在整個市區,據該市警察局發言人穌維爾表示,納可道奇斯市已成立了緊急運作中心,派人處理這些殘骸。他呼籲民衆,千萬不要碰觸這些可能含有劇毒的殘骸。
哥倫比亞號是美國最老的航天飛機,已進行飛行任務二十八次,原預訂美國東岸時間上午九時十六分(德州爲八時十六分),降落在佛羅裏達州卡納維爾角,在降落前約十五分鍾與太空總署最後一次通訊後,即失去聯絡。機上有七名乘員,其中四人爲第一次飛行,包括一名首次參與航天飛機飛行任務的以色列航天員。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去聯絡時的飛行高度是二十萬七千英尺,飛行速度十八倍音速,因此若在高處解體,航天飛機碎片勢必分散非常廣闊。
------根據CCTV10《探索*發現》報道,哥倫比亞號失事原因是:外挂燃料箱隔熱泡沫脫落,盡管這塊泡沫僅僅0.77千克,還是在哥倫比亞左翼防熱瓦上砸了個小洞,哥倫比亞號帶著這個洞在太空飛行了16天後,在降落時與大氣層摩擦的巨大熱量透過這個洞進入機體,引起爆炸。
哥倫比亞號是承載科研項目最多的航天飛機,其中還包括中國學生設計的一個項目:蠶在太空中吐絲結繭。
展望
航天飛機所有的使命即將結束,美國宣布將在2010前將其所有的航天飛機退役。仍在研制中的航天飛機的下一代將是空天飛機,它將不再使用液氧或液氫作爲燃料,不再象航天飛機一樣使用火箭垂直起飛,而是象普通飛機一樣從跑道上水平起飛,它以液氟做燃料,能自由出入大氣層。
美國航天飛機26年來的曆史瞬間
自從1981年首次發射至今,美國的航天飛機26年來已創造了衆多曆史紀錄,航天飛機發射已成爲美國載人航天事業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下面是曾引起新聞轟動的曆史瞬間: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實用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首次升空,兩天的飛行主要驗證其安全發射和降落的能力,這開創了人類航天的一個新時代。
--1983年8月30日,“挑戰者”號航天飛機首次實現黑夜發射,6天後又在黑夜降落,宇航員隊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
--1984年2月3日,“挑戰者”號再次發射,在7天的飛行任務中宇航員首次進行了不系帶的太空行走,此後宇航員“太空漫步”成爲航天飛機任務中經常出現的畫面。
--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戰者”號,首次搭載了7名宇航員升空,其中女宇航員凱瑟琳?蘇利文成爲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性,從此航天飛機經常運送7名宇航員。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爆炸,7名宇航員全部罹難,此後美宇航局暫停了航天飛機發射任務。
--1988年9月28日,“發現”號在航天飛機任務中止32個月後升空,5名宇航員釋放了一顆衛星,並完成了幾項科學實驗,這標志著航天飛機項目再次走上正軌。
--1990年4月24日,“發現”號航天飛機將“哈勃”太空望遠鏡送上軌道,人類有了觀察遙遠宇宙的“火眼金睛”。
--1992年9月12日,“奮進”號升空,這架航天飛機成爲宇航員馬克?李和簡?戴維斯的“婚禮特快”,這兩位宇航員是第一對在太空締結良緣的夫婦。
--1995年6月27日,“亞特蘭蒂斯”號發射,它實現了航天飛機和俄羅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首次對接,美國和俄羅斯宇航員在外太空互相“串門”,新聞評論說“冷戰”已在地球之外結束。
--1996年11月19日,“哥倫比亞”號發射,共飛423小時53分鍾,創造了航天飛機停留外太空時間最長的記錄。
--1998年10月29日,“發現”號搭載著77歲的參議員約翰?格倫起飛。格倫是曾搭乘“水星”飛船升空的美國首名宇航員,這次他又成爲最高齡的“太空人”。
--1999年7月23日,“哥倫比亞”號發射,這次指揮它的是艾琳?柯林斯,標志著女性首次成爲航天飛機的機長。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面過程中于空中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2005年8月9日,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在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安全降落,結束了長達14天的太空之旅。這是自“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後,美國航天飛機首次順利地重返太空,並且平安回家。
--2006年17日,發現號航天飛機在佛羅裏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著陸。此次發現號順利完成國際空間站維修和建設任務,並爲國際空間站送去一名宇航員。
http://baike.baidu.com/view/15827.html
發現號太空梭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9%BC%E7%8F%BE%E8%99%9F%E5%A4%AA%E7%A9%BA%E6%A2%AD&variant=zh-tw
挑戰者號太空梭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C%91%E6%88%B0%E8%80%85%E8%99%9F%E5%A4%AA%E7%A9%BA%E6%A2%AD&variant=zh-tw
奮進號太空梭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5%AE%E9%80%B2%E8%99%9F%E5%A4%AA%E7%A9%BA%E6%A2%AD&variant=zh-tw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3%A5%E5%80%AB%E6%AF%94%E4%BA%9E%E8%99%9F%E5%A4%AA%E7%A9%BA%E6%A2%AD&variant=zh-tw
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E%E7%89%B9%E8%98%AD%E6%8F%90%E6%96%AF%E8%99%9F%E5%A4%AA%E7%A9%BA%E6%A2%AD&variant=zh-tw
鬼雄
台長復出啦,恭喜恭喜。
日新型火箭首射失敗 太空戰略受阻 2023-03-08 聯合報
日本國產最新主力運載火箭H三一號機七日從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太空中心升空,因無法確認第二節火箭引擎點火,控制中心判斷火箭無法安全飛行,在發射約十五分鐘後傳送自毀指令,發射任務宣告失敗,殘骸研判落入菲律賓東方海域。日本學者表示,日本太空開發戰略將會推遲,影響極為重大。
H三是日本卅年來首款中型運載火箭,載運量為兩千至兩萬公斤,號稱發射衛星費用比競爭者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更便宜。如今首次升空失敗,日本政府表示「非常遺憾」,負責H三火箭組裝工作的三菱重工業股價因此下跌。
H三火箭一號機可謂一波三折,原訂二○二○年要發射,但因新引擎研發不順等因素,不斷延後,今年二月十七日準備發射之際,偵測到火箭第一節的裝置發生異常,臨時喊停,七日升空又出師不利。
日本火箭開發之路不斷遭遇各種失敗,不同原因都得費時採取相關對策,造成無法發射火箭的空窗期可能持續很長時間,這對希望擴大人造衛星發射業務的日本政府與產業界來說衝擊甚大。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原本計畫未來廿年每年要發射H三火箭六次。
東京理科大學教授米本浩一說,這次H三火箭一號機問題可能出現在第二節引擎本身,或是點火的電力系統。因為火箭本體自毀落海,能獲得資訊有限,推測查明原因要花的時間可能以年為單位。米本說,日本太空開發戰略本身將會推遲,「影響極為重大」。
H三作為日本國產最新主力火箭,被定位為日本今後太空開發的一張「王牌」。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永岡桂子對發射失敗深感遺憾,「我對無法回應國民及相關人士等各界期待感到抱歉,會以文部科學省立場盡速查明原因、制訂對策,為回應外界對H三火箭的期待,將跟相關機構合作全力且迅速地因應」。
日本上一起國產火箭發射失敗案例,是二○二二年的小型火箭「愛普瑟隆固態燃料火箭」六號機;如果以主力火箭H二A來看,上一例則是二○○三年的H二A火箭六號機。
回應
日本MRJ失敗,中國ARJ/C919成功。15年努力付之一炬!三菱宣佈放棄MRJ支線飛機,日本大飛機夢碎 2023-02-10 華爾街見聞
打造航太強國 陸2款重磅火箭首飛時間表曝光 2023/03/06 中時 其中直徑5米,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預計2027年前後完成首飛。直徑10米,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則爭取在2030年左右完成首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