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
B-1投掷子母弹箱,可以看到弹箱的爆炸螺栓起爆将子弹释放出来,图中的B-1打开了前面的两个弹舱。
下图为B-1弹舱内的武器挂架,可拆出机体外装好炸弹,再将炸弹一次送入弹舱内。
(1)弹舱内挂载近距攻击导弹时,最多可达24枚:
AGM-69A近距攻击导弹长4.27m,为其研制的专用旋转式发射架长4.5m左右,每个挂架可挂枚近距攻击导弹。前炸弹舱内可安放2个旋转弹架,后炸弹舱内安放1个旋转弹架,3个弹架共挂24枚AGM-69A导弹。
(2)弹舱内挂载AGM-86空射巡航导弹时,最多只能挂8枚:
由于空射巡航导弹长6.32m,所以前炸弹舱内只能安放1个旋转发射架,挂载8枚导弹;后炸弹舱长只有4.57m,不能挂载空射巡航导弹。
挂架线条图
(3)核炸弹可挂12颗或24颗
B-1B轰炸机挂载的核炸弹有B28、B43、B61和B83等4种型号。其中B28和B43是早期型号,不能使用旋转弹架,而且弹体也较长,前后弹舱共挂12颗;B61和B83是小型而性能更高的新型核炸弹,可以使用旋转弹架悬挂,每个弹架挂8颗,3个旋转弹架共挂24颗。
(4)MK82通用炸弹最多可挂84颗;MK84通用炸弹最多可挂24颗;
(5)MK36水雷最多可挂84颗;MK60水雷最多可挂26颗。
B-1B“槍騎兵”(Lancer)由洛克威爾公司研制,目前由波音公司進行發展開發。爲躲避戰鬥機的截擊,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首先向著高空高速的方向發展。在此後的短短數年內,美國空軍相繼發展出10臺發動機的B-36D,6臺發動機的B-47,並最終研發成功8臺發動機的B-52“同溫層堡壘”。和B-29相比,B-52在飛行高度超出近三分之一,速度也幾乎增加至兩倍。緊接著,在B-52之後,美國空軍又設計出了B-58轟炸機,最大飛行高度超過了15200米,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1850千米/小時。B-58于1960年服役,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它在服役10年後就分階段退役。在 B-58之後,美國空軍又發展出XB-70“瓦爾基裏”轟炸機,最大飛行高度24400米,最大速度更高達3倍音速。雖然XB-70在技術上取得巨大進步,但由于研制經費大大超標,最終于1960年被取消。
以當時的技術水平而言,高空高速突防並非最佳方案。1960年5月的U-2飛機被擊落事件,使美國空軍開始認真探索低空突防問題。隨後的1961年美國空軍啓動了“亞音速轟炸機”(SLAB)計劃。1965年啓動了“先進有人駕駛戰略飛機”(AMSA)計劃。AMSA的主要任務是在敵人的首次打擊中生存下來,並成功突破敵方防禦,將防區外發射武器或自落體武器精確投射到軍事或工業目標上,從而對地方可能發動的核襲擊實施有效威懾。所以,AMSA必須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以及比B-52好得多的大載彈量核大航程能力。1969年,美國空軍發布了項目需求書,AMSA被正式命名爲B-1“槍騎兵”。“槍騎兵”也由此開始書寫極不平淡的春秋歲月。在70年代末,美國空軍曾試驗過B-1A原型機,B-1A的主要作戰方式爲超音速高空突防,但由于美空軍戰略的改變和高空突防方式不足以應付強大的蘇聯防空火力網,因此A型很快下馬。
80年代初,B-1又被美空軍提上日程,但這次是要研制低空高速突防的B-1B,通過低空飛行來躲避雷達的捕獵。86年首架B-1B投入現役,目前在役的數量約爲95架。B-1B擁有世界各種轟炸機中最大的有效載重量的桂冠。
B-1B能夠憑借超音速和隱身兩大法寶突破敵方防線。爲實現超音速和隱身,B-1B外形采用了翼身融合體,發動機收在翼根下方,顯得非常流線,也非常漂亮。在起飛時,變後掠翼總在最小後掠角位置,以獲得最大升力;在高速飛行時,收回到大後掠角的狀態,減小阻力,提高飛行速度。發動機采用四臺通用電氣公司的F101-GE-102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推力13620千克。空中加油裝置是美空軍標准裝備,B-1B的加油口裝在機頭白線處。
經多次優化,到1967年,AMSA的基本外形數據爲:長41.02米,高8 .99米,機翼完全後掠時翼展37.92米。機翼爲上單翼布局,三角翼,翼尖圓滑過渡,前緣凸齒正好位于進氣道後部,最大後掠角約爲55°。平尾位于機翼偏下一點,當機翼處于最大後掠角75°時,機翼和平尾平面幾乎構成了一個連續平面。機翼有一個小上反角,以增大其安定性。四臺發動機位于機身後部,尖削形的二維進氣道位于機身前部。矮小的單垂尾位于機身尾部,在機腹下部發動機短艙外側有兩個腹鰭。座艙後緣柔和過渡至機身中部。整機重量爲158760千克。
隨後,空軍要求“短程攻擊導彈”(SRAM)的內部挂載量從24枚增加到32枚,也就是說,要把發動機短艙從機身尾部移至飛機氣動中心附近,但發動機排出的高溫氣體又會對機體産生不利影響,而且平尾位置也要重新布置。經上述調整後,AMSA1968方案就和後來的B-1有了一些相似。機身加長至45.6米,高度增加至16.6米,機翼最大後掠時的翼展增加至40.60米。發動機上下疊加,成對位于機身兩側的發動機短艙,進氣道基本沒改變。垂尾高度和面積增加較多,安裝位置前移數英尺,取消了腹鰭。座艙鼓包更平滑地融入機身。機翼前緣凸齒的尺寸有所縮小,不再融入機身,而是相交于發動機短艙上部的整流包皮,機翼也後掠收入該整流包皮。機翼外形做了修改,機翼前緣平直地向翼尖延伸,並與後緣相交。
當B-1最終飛上天時,羅克韋爾公司又對它進行了一些修改。和AM-SA1968方案比起來,其機長增加到46.02 米,機高減少到10.09米,機翼處于最小後掠時的翼展增加到42.73米。爲提高低空乘坐品質,在座艙前部機頭兩側增加了鴨式小翼。機身設計第一次采用了面積律,機冀前緣凸齒的前緣從發動機進氣道引出,在機身外部形成一道凹曲線。機翼翼尖曲線更鈍,機翼後掠角爲15°-75°。
在AMSA1968方案中,一直存在著翼尖失速問題。爲此,將接近正方形的機身剖面改爲圓形,將機翼前緣凸齒加厚,並和圓形機身形成翼身融合構形。發動機也改成左右並列配置。機翼位置下移,在兩組發動機短艙間形成一個凹槽,正好用來布置主起落架艙,而在AM- SA1968方案中,主起落架艙位于發動機短艙內。
1970年6月4日,美國防務系統采辦評審委員會最終決定,B-1項目進入全尺寸發展階段,由羅克韋爾公司生産5架飛行試驗樣機和1架靜力試驗樣機。
在 曆經9年研制後,由于經費限制,整個飛機的性能數據都做了進一步修改。經費削減以前,鈦合金比例約爲40%,經權衡,最終將其控制在21%。機載“短程攻擊導彈”(SRAM)數量由32枚又減少到24枚。整機重量由159155千克增加到163296千克,滿載起飛距離因此增加了152米,實施空中加油的最大高度減少了152米,推/阻比也降低廠大約10%。調整後,機長減小至43.74米,機高增加至9.88米,最小後掠角時的翼展減少到41.66米。與此同時,機翼前緣凸齒和機身進一步融合,平尾安裝位置上移,采用了一個複雜的固定式壓縮進氣道。
1971年7月,基本構形通過了設計評審,這標志著B-1的研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此階段,對整體彈射式救生座艙也進行了完善。在初始方案中,該座艙采用兩臺火箭發動機,一臺提供基本推力,另一臺提供機動推力。通過詳細設計發現,只用一臺發動機也可以達到要求,雖然低空性能會輕微降低,但整個費用卻下降不少。
此時,美國發生了通貨膨脹,當時處于研制階段的許多項目——如C-5“銀河”運輸機的經費都開始大幅上漲。最後,系統工程辦公室要求,B-1的研制經費必須壓縮下來。
這一決定對整個項目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原先定購的用于飛行試驗的樣機數量從5架減爲3架,用于試驗的發動機從40臺減爲27臺,首飛時間也從1973年12月l日推遲至1974年5月l日,而原定于首飛之後6個月要做出的投産決定,又推遲了6個月。
1973年,首架B-1原型機開始制造。但即使在這個時候,對標准模塊的升級改造研究仍在冒險實施。這些模塊主要集中在航空電子設備方面。另外,在機體結構方面,也發展出一種先進的金屬機翼結構形式——傳載盒。測試和評估結果證實,它和B-1的機體尺寸及結構要求是一致的。通過采用上述先進材料及新概念,達到了減輕機體重量和節約經費的雙重目的。 1973年7月,整個項目再次被美國空軍新的“先飛後買原則”所沖擊。這不僅減緩了項目進度,而且還使首飛到投産的時間從12個月延長至24個月。
在1974年10月的試驗中發現,整體彈射式救生座艙在大約556千米/小時的速度下,會處于不穩定狀態,因此決定爲4名機組人員配備彈射座椅。當搭乘2名飛行教官時,他們在緊急情況時只能從機腹艙門離機。在前三架原型機的制造過程中實施改裝已很困難,因此從第四架原型機開始,在後續飛機上都裝了彈射座椅。但這樣一來整機重量也隨之上升到了179172千克。
開始試飛
1974年10月26日,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帕爾姆德,機號74-0158的首架B-1原型機正式出廠,並于當年12月23日首飛。首飛曆時78分鍾,隨後安全降落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並立即投入後續飛行試驗中。
整個項目已完成了20000多小時的風洞試驗,此時主要集中進行發動機和進氣道的大規模匹配試驗。另外,對推算的升阻比、穩定性和在所有飛行條件下的控制問題都進行了檢測。按照美國空軍後來的評價,整個B-1的飛行試驗工作,“可能是曆史上最成功的飛行試驗項目”。
按照計劃,在開始的6個月內,進行了最少18架次試飛,其中包括低空M0.85的飛行試驗。在試驗中,使用了遙控裝置,將飛行數據實時傳輸至地面,供分析和 研究之用。由于低空飛行具有極大的風險性,而且此時只有一架原型機可使用,因此每次飛行航線都經過了謹慎選擇,對整個飛行包線的探索和研究也是逐步進行 的。1975年4月10日,首次在試驗中完成Ml.05的超音速飛行,而且在同一架次飛行試驗中首次完成了空中加油。與此同時,第二架原型機——74- 0159號進入了全面的靜力/結構試驗及檢驗性負載試驗,試驗于1975年7月全部完成。
B-1B的機組由正副飛行員、自衛系統操作手(defensive systems operator DSO)、攻擊系統操作手(offensive systems operator OSO)四人組成。機上的自衛系統包括AIL系統公司的ALQ-161電子戰系統,通過一個漢尼威爾公司(Honeywell)的多功能顯示裝置連接到攻擊電子系統(Offensive Avionics System OAS)上。攻擊系統則通過兩個上述同型裝置連接到攻擊電子系統上。當前B-1B沒有擔負核戰略威懾任務,但毫無疑問其具有強大的核戰略打擊能力。
1975年9月19日,在太平洋試驗場,首架原型機在海面上空152米高度,以M0.75進行了持續飛行。隨後,飛行速度和最低高度的數據在試驗中不斷被刷新,低 空飛行速度從306千米/小時一直到1020千米/小時(M0.83)。1975 年11月11日,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主跑道上空進行的展示飛行中,其最低飛行高度已降到61米。在第三架發展型飛機加入試驗之前,所有飛行試驗任務都由首架B-1原型機來承擔,一直持續了大約15個月。1976年l月16日,74-0160號出廠,並于同年4月1日首飛成功。該機主要承擔進攻性航空電子設備、地形跟隨系統和武器投放試驗。5月11日,74-0159號也出廠,並于6月14日首飛成功,隨後也加入飛行試驗隊伍。
隨著三架飛機同時投入試驗,試飛進度大大加快。1976年9月,用于模擬戰略空中指揮任務的“初始任務試驗和發展”(IOTE)計劃順利完成。同年12月1日,美國空軍決定,包括試驗飛機在內.共計劃采購244架B-1戰略轟炸機。
被迫下馬
但急風暴雨已快來臨。1977年3月,美國國防部決定將B-1的總采購量削減至150架。此時,美國正在與蘇聯進行裁軍談判。按照卡特總統的設想,如果談判能取得滿意效果的話,他將取消B-1計劃。接著,在1977年5月,又披露出B-1的采購單價可能高達1億美元,高昂的采購價格也招致反對者更強烈的抗議。禍不單行。1977年6月30日,卡特總統在聽取了國防部長布朗的建議之後,宣布取消B-1的生産計劃。布朗認爲,攜帶現代巡航導彈的作戰飛機可以更有效地確保美國戰略力量的有效性。巡航導彈可以更有效地對付蘇聯未來的防禦體系,而且造價更低。最終,美國政府確定將B-52作爲巡航導彈載機。在卡特總 統宣布上述決定後,空軍于1977年7月6日也宣布,將在90天內停止B-1的生産。幸運的是,現存的B-1將保留下來,作爲研究和發展之用。第四架原型機當時已完成45%的制造工作,制造完成後,將用于所有航空電子設備的發展研究工作。首批生産型飛機,即第5、6、7號飛機,當時已開始制造,此時只能全部停産。整個項目的停止對于羅克韋爾公司而言確實是一個巨大打擊。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出于和蘇聯進行冷戰對抗的需要,美國總統裏根決心啓動B-1B計劃,時運不濟的“槍騎兵”迎來了起死回生的機會。
B-1A項目被取消之後,空軍和羅克韋爾公司仍在積極努力,力圖重啓研制進程。1977年10月7日,空軍向國防部長提交了B-1A的重啓計劃。很快,國防部 決定啓動“轟炸機突防評估”(BPE)計劃。評估期間,B-1A先後在五個項目名稱下繼續開展相關研究:NTP(近期突防飛機)、SML(戰略武器發射載 機)、CM-CA(巡航導彈載機)、MRB(多重任務轟炸機)及LRCA(遠程作戰飛機)。這一評估一直持續至1981年1月才結束。此後,B-1A 再次飛上了藍天,不過這次它是作爲純粹的研究機而飛行。在此期間,它共飛行了1350架次。 1978年10月5日,在15240米高空,第二架B-1原型機達到了M2.22的最大飛行速度。1979年2月14日,第四架原型機(76-0174號)首飛成功。這是一架全系統飛機,主 要承擔航空電子設備的大規模試驗。和前幾架相比,第四架原型機增加了一個機身上部維形骨架,內裝臨時性的航空電子系統的測試設備。爲了對這些電子設備的實際效果進行檢驗,第四架原型機的大部分試驗都是在“紅旗”演習中進行的。
1979年10月,“轟炸機突防評估”(BPE)計劃首次得到了美國國會的資金支持。1980年1月29日,美國官方決定,將該計劃延長至1981年6月30日。另外,也計劃在第三架原型機的機內和機外挂架上挂載“空射巡航導彈”(AL-CM)。
在B-1A擔負研究機的任務時,情況正悄悄發生變化。1980年8月22日,國防部開始對轟炸機的替代方案進行研究。研究組下設五個專門小組,包括任務和需 求、威脅、飛機系統設計、計劃和項目,以及系統評估。由于隱身技術對保障突防越來越重要,而這又是當時所缺少的,因此隱身技術也在專門小組的研究範圍內。 事實上,在這個研究組成立僅三天後,國防部長布朗就宣布,將啓動一個隱身研究計劃,以作爲未來先進技術規劃的基礎。
據估計,B-1A的雷達反射截面積約爲B-52的1/35至1/25。通過“轟炸機突防評估”(BPE)計劃,人們開始認識到,隱身技術對于提高突防成功率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相反,電子對抗措施雖然具有重要價值,但在實施電子對抗的過程中,載機輻射出的電磁波卻會暴露其位置。
1980年12月2日,美國空軍副參謀長正式將新的戰略轟炸機計劃命名爲LRCA,6天後決定將“轟炸機突防評估”(BPE)計劃的飛行試驗延長至1981年4月。
1981年4月29日,第四架B-1A原性機完成了“轟性機突防評估”計劃的最後一架次飛行。自從1974年12月B-1A首飛以來,四架原型機共飛行了1895.2小時。
除了25000小時的風洞試驗外,發動機的總飛行時間達到了約7600小時,進行了相當于3倍飛機壽命的模擬疲勞試驗。在武器試驗方面,投放了約45枚B-61鈍感核炸彈,另外還發射了2枚“短程攻擊導彈”(SRAM)。
1981年6月4日,由美國空軍試驗和評估中心完成了 《有人駕駛轟炸機突防能力的評估飛行試驗結果和報告》。在報告中,提出了以下幾種選擇方案:B-52的改進型,加裝了升級後的電子設備;FB-111的改 進型——FB-111H,具有較遠的航程和便宜的價格,但不具備挂載ALCM的能力;大型噴氣式客機的改裝型,可挂載大量ALCM;B-1A的改裝型—— B-1B,將具有更大的航程、更靈活和更大的負載能力、低可探測性,但其M2的高速性能又和低可探測性構成了一對矛盾。
上述方案中,B-52雖已老態龍鍾,但延壽後仍能承擔部分突防任務。可是在1987年至1995年之間,突防能力仍然存在缺口。FB-111H的最大優勢是價格低,但其載彈量太小。大型客機改裝的巡航導彈載機方案沒有多少價值,除了其超大的載彈量以外,它對野戰機場的適應能力和任務的靈活性都遠遠不夠。
和以上方案相比,B-1B在許多方面都具有優勢:其載彈量可提高至37195千克;航程比B-1A更大;雷達反射截面積比B-1A更小;機體和發動機已經過實際飛行檢驗。研究報告在最後總結到,下一代戰略轟炸機除了執行核打擊任務外,還應能擔負多方面的任務,如常規轟炸、海上巡邏、海上布雷等。B-1B完全能夠滿足在1986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IOC)的要求。
顯然,美國政府需要一種新的遠程多功能作戰飛機,而 B-1B是最佳選擇。1981年10月2日,裏根總統宣布,美國將制造100架B-1B戰略轟炸機,並在1986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另一方面,突防能力 不足的B-52將執行防區外發射巡航導彈的任務。1981年12月,參議院同意對B-1B項目提供充足的撥款。按1981財年的計算,B-1B計劃的總經費達到了205億美元。
要將B-1A改裝至 B-1B研究人員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他們需少在盡量不增加結構重量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有效載荷。由于起飛總重增加,起落架必須加強,並調整機體重量分布 通過降低最大速度指標,對機翼密封裝置進行修改,以及通過提高氣動效率,都可達到減小飛機總重的目的。
他們制定了一個新的1100小時飛行試驗計劃。在這個計劃中,第一、三架原型機將被儲存起來,用于拆卸零備件;新的飛 行試驗計劃主要由第二、四架原型機來完成。生産型B-1B也將加入後續試驗計劃。1982年9月,第四架原剛機經過創紀錄的28小時連續飛行,飛越大西洋 參加了英國範堡羅航展。參展回來後,進行了航空電子設備的改裝,並于1984年夏天重新加入飛行試驗。
從1982年夏天起,開始將第二架B-1A改裝爲B-1B,改裝部位主要包括武器艙門、某些隔框以及飛行控制系統等, 這些工作只用了9個月就全部完成改裝後,飛機進行了穩定性和控制、顫振及武器投放試驗。盡管人們一直認爲它是首架B-1B,但其實它只是經改進後的B-1A。
1984年7月30日,第四架B-1A加入了飛行試驗。該機加裝了新的防禦性及進攻性電子設備,在隨後的9個月內它飛 行了24架次,約120小時。在全系統試驗得到批准以前,其試驗重點放在測試防禦性電子設備上。與此同時,第一架原型機的試驗工作也在進行,但它只順利飛行了4架次。1984年8月29日,它在試驗中墜毀,羅克韋爾公司的首席試飛員死亡,其他機組人員受重傷。
隨後,事故調查委員會做出了如下結論,“機組人員在實施人工飛行控制的過程中出現錯誤,當機翼後掠角變化時,他們沒有及時將飛機重心位置從平均空氣動力弦長的45%調整至21%,而21%是飛機重心位置的最小臨界值”。
在其它地方,B-1B計劃取得了重大進展:1984年9月4日,真正的B-1B原型機出廠了,機號爲82-0001,幾同年10月18日,它飛往愛德華茲空軍基地,作爲全系統飛機加入了飛行試驗行列,這是B-1B研制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裏程碑。
當首架B-1B提前5個月出廠時,第二架原型機則已墜毀。另外,第四架B-1A正在對航空電子系統進行緊張的飛行試驗,它的試驗一開始集中在防禦性電子系統方面,每周四飛行。另外,它也進行了武器投放的高空校准和初始空中校准試驗。
爲加快進攻性航空電子系統的試驗進度,使用了一架BAC-111飛機作爲雷達系統試驗平臺。這樣,就可以將黑盒電子設備(機上雷達轟炸瞄准具、自動駕駛儀、或其它電子設備及其部件的俗稱,因裝于黑色盒內,故名)布置在機身內,便于監測有關試驗數據。BAC-111飛機于1984年7月3日首飛,一開始主要參 加對地測繪模式試驗。
1985年8月,ALQ-161防禦性電子系統基本定型。
1986年第一季度,在 B-1A和首架生産型B-1B上,開始對防禦性電子系統進行高強度試驗。試驗中,該系統在多種類型和強度的模擬威脅環境下,進行了對抗試驗。試驗中,還和空中預警機進行了聯合試驗,並在模擬的空中截擊環境下,對尾部告警雷達進行了測試。最後,還在模擬的敵方多種戰場威脅環境下,對其直接空中支援(DAS)能力進行了評估。
從1986年8月開始,開始進行挂載和發射ALCM的試驗,整個試驗持續了13個月。武器試驗主要由9號機承擔,隨後28號機也加入。28號機于1986年10月31日交付,並承擔了ALCM的部分試驗和隱身巡航導彈的試驗。
爲了在國際形勢緊張時,盡可能將B-1B疏散至廣闊區域內,美國至少有100個機場可供其部署,而且還有250個聯邦航空協會所屬的三類機場可供其緊急疏散 之用。對于B-1B 來說,更大的威脅來自潛射彈道導彈。它們彈道軌迹低,飛行時間短,留給B-1B的反應時間也較短。但依靠其快速反應能力,B-1B在接到襲擊警報4分鍾後就可緊急升空,並飛至基地數千米之外,完全有可能避開敵方的核襲擊。
雖然B-1B的主要任務是投放核武器,但它從沒有真正執行過這一任務。進入服役之後隨著時代的變化.美軍曾先後考慮將其用于海上偵察及布雷、反艦作戰、戰場遮斷、空中封鎖、戰場支援等。
在1998年底的“沙漠之狐”行動中,B-1B首次參戰,並在此後的科索沃戰爭、“持久自由行動”及“伊拉克自由行動”中頻頻出動,先後投射了數百枚精確制導炸彈及巡航導彈,像“槍騎兵”一樣活躍在常規作戰第一線。
2003年5月,受B-1B轟炸機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突出表現的鼓舞,波音公司與空軍共同提出計劃進一步推動將12架計劃退役的B-1B重新投入現役。波音認爲,B-1B在戰爭中的傑出表現將改善B-1的長期升級計劃,目前緊迫的問題是應重新調整B-1B機隊的規模。目前空軍戰鬥司令部可投入戰鬥的B-1B大約有36架,在伊拉克戰爭中就部署了24架。今年2月和3月大部分B-1軍力結構都部署在前沿,導致訓練和維修進度吃緊。上周,空軍授予波音公司一項小合同,研究更換防禦系統升級計劃(DSUP)的備選方案。該DSUP在一連串昂貴的項目重組後,曾于去年12月被取消。波音的研究小組今年夏末將向空軍報告他們考慮的備選方案,包括ALE-55光纖拖曳假目標,升級現有的ALQ-161系統和采用新興技術等。另一個建議是在B-1B的一個承力點上加裝外部導向目標吊艙,如在最近的戰鬥中由B-52機組人員驗證的Litening II吊艙。該吊艙便于B-1B機組人員確認和通過激光指示新出現的目標,而不用依靠戰鬥機來完成這些任務。但資金並非是B-1B配備導向目標吊艙的唯一障礙,作爲常規轟炸機,削減戰略武器I號條約禁止在B-1B上安裝外部承力點。所建議的進一步升級是爲B-1B配備1英尺(0.3米)分辨率的雷達,取代其過去的10英尺分辨率系統,這種老系統不能將軍用吉普車與校車區分開。
外形尺寸
機長 44.80m
機高 10.36m
翼展
全展開 41.76m
全後掠 26.51m
機翼後掠角 15~59.5
機翼面積 181.20m2
主輪距 4.42m
前後輪距 17.53m
重量及載荷
空重 83621kg
最大有效載荷 56699kg
載彈量
內部 34019kg
外部 26762kg
最大載油量 88450kg
設計最大起飛重量 216366kg
最大翼載 1194kg/m2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 Ma1.25
突防速度(高度61m) 965km/h
巡航速度 M0.7
起飛滑跑距離 2530m
航程 12000km
http://www.airforceworld.com/bomber/b101.htm
http://www.airforceworld.com/bomber/B-1B_Lancer_USAF_2.htm
中天軍工民企飛龍-2無人隱身轟炸機下線 號稱比肩B21
2020-04-20中天飛龍公司稱,其研發的飛龍-2無人隱身轟炸機首架原型機下線。該飛機在飛行速度、作戰半徑、載彈量、隱身性能等方面與美軍正在研製的B-21接近,並將在完成首飛和產品化方面領先美軍B-21。
飛龍-2採用飛翼無尾佈局、背負式進氣道和內埋彈艙設計;全機90%以上使用複合材料,在蒙皮表面還敷設新型雷達吸波材料;射頻天線均與蒙皮共型安裝,並採用頻率選擇表面(FSS)技術,光學偵察設備與機體結構一體化設計;主動雷達採用寬頻和跳頻工作體制,降低被截獲概率;發動機噴管採用二維固定噴管,並通過引射噴流冷卻,極大降低了紅外輻射強度。因此,飛龍-2無人隱身轟炸機具備了優良的全向雷達和紅外隱身性能。
飛龍-2配備多種光學和主被動雷達載荷,可在全天候複雜氣象條件下發現和自動識別戰場上各類目標。它可以攜帶多種類型的精確制導武器對敵指控中心、預警雷達、防空系統、軍用機場、航空母艦、兵力集結點等戰場關鍵節點實施打擊。除此之外,飛龍-2還可以作為有人機的“忠誠僚機”協同完成複雜戰術任務,也可根據預設策略實施自主攻擊。它還可攜帶大量搭載模組化任務載荷的“蜂群”無人機,對敵先進防空系統保護的戰役、戰術目標進行分散式偵察、電子干擾/壓制、飽和攻擊和毀傷評估,具有極強的戰場生存能力。
B-21未來將代替老化的B-52H和B-1B,與B-2一起承擔戰略轟炸任務。B-21搭載兩台普惠F135渦輪風扇發動機目前裝備F-35,可產生25.4噸的非加力推力。B-21的尺寸比B-2小些,載荷13噸,能夠搭載一枚GBU-57巨型鑽地彈,這是美空軍庫存最大的炸彈。航程9000千米,B-2的1.2萬千米, B-21描述為“極低可探測性”設計,而不是F-22和F-35“非常低的可探測性”。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1-04-20/doc-ikmxzfmk7915487.shtml
美媒:中國在超過10個基地部署轟6 數量比美國都多
據《福布斯》網站2020年11月16日報導稱,美國空軍正在削減轟炸機部隊,而恰恰相反,中國空軍正在增加轟炸機服役數量。
文章稱,目前全球只有三個國家擁有轟炸機機隊。俄羅斯空軍有135架圖-22、圖-95和圖-160。美國空軍有156架B-1、B-2和B-52。中國的規模更大,擁有231架轟-6,三國中只有中國正在批量製造新的轟炸機,兩年內增加了36架。
與美國轟炸機相比,轟-6更小、更落後。大多數轟-6缺乏空中加油系統,航程受到限制,也非隱形的轟炸機。儘管如此,轟-6仍然代表著世界第二或第三大遠程空中打擊力量。
美國空軍一直計畫購買至少100架B-21新型隱身轟炸機,與74架重新升級的B-52轟炸機,與中國轟炸機力量相抗衡的過程中占優。
回應
儘管中國的噴子對六爺不是很恭敬,中國軍方卻兩年增加36架轟六。
美B-1B轟炸機墜毀報告:部隊文化「太自滿」未遵守規定釀成悲劇 2024/07/26 中時
根據美國空軍全球打擊指揮部週四(25日)發佈的調查報告,今年(2024)1月在南達科他州空軍基地墜毀的B-1B轟炸機事故,主要因機組人員未能妥善管理轟炸機的飛行速度和進場角度。該調查報告還指出,惡劣的天氣條件、紀律問題、資源管理和溝通不良,以及「技能退化和組織文化自滿」都是造成1月4日墜毀事故的原因。
報告由事故調查委員會主席勞德上校(Col. Erick Lord)簽署,批評第28轟炸聯隊第34轟炸中隊在飛行操作上的監督不力,以及第28轟炸聯隊未能有效溝通機場和天氣狀況,這些問題均反映了部隊文化和領導層的問題。調查人員還發現第34轟炸中隊的基本飛行技能水平不符合要求。報告指出:「造成此次事故的多個失敗並非偶發事件,而是由於(單位)不遵守規定的文化、大量未遵守政策和規定程序,以及若干組織性影響和前提條件所造成的。」
全球打擊指揮部表示,指揮鏈將會採取適當的糾正措施來解決報告中提出的問題。在這起墜毀事故中,4名機組人員彈射逃生,其中2人受傷後在醫療機構接受治療並已出院。這架價值4.51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48億元)的B-1轟炸機,隸屬於艾爾斯沃斯第28轟炸機聯隊,完全損毀。
報告發現,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機組人員未落實「綜合交互檢查」(composite crosscheck),其目的在要求各個儀表所顯示的數據符合各階段有意義(安全),顯示正確的降落速度、通過高度、動力配置及機身仰角或傾斜等的綜合判斷。調查人員認為,如果進行了正確的交互檢查,機組人員應該能夠察覺到降落期間,飛機速度危險下降。
報告指出「事故機組人員因過度自滿而導致這起意外,而飛教官在機組領導和教學監督方面也表現不佳。」惡劣的天氣條件,包括降落階段的結冰情況,以及對機場狀況的缺乏認識,大大增加了事故的風險。調查還指出,並未發現後勤維護問題對事故有任何影響。
此次轟炸機損失對已經縮減的B-1轟炸機機隊造成影響,現行機隊僅剩44架。B-1轟炸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被頻繁使用,導致艦隊出現嚴重的維護問題,空軍在2021年退役了17架比較舊的B-1,試圖釋放資源來維護其他機況較佳的飛機。
相關新聞
波音出包「門都沒有」 連9起離譜事故
波音承認在737MAX事故調查中犯下詐欺罪
波音公司频曝惊天黑幕,百年公司正在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