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澳洲
在野黨大勝 陸克文澳洲新總理【聯合報07.11.25編譯陳世欽
澳洲國會大選結果揭曉,陸克文領導的中間偏左在野黨勞工黨獲得壓倒性勝利,終結自由黨籍總理霍華德主政十一年的歲月。霍華德已經承認敗選。
白宮發言人在第一時間表示,美國總統布希期盼與澳洲新政府合作。他強調,美國和澳洲長期以來一直是堅強的夥伴和盟友,布希總統熱切期盼兩國這種歷史關係能持續下去。
陸克文在家鄉布里斯班告訴興高采烈的支持者說:「今天,澳洲已經準備迎向未來。我將是全體澳洲人的總理。」
勞工黨是因選民支持世代交替而大勝,自由黨輸得灰頭土臉,連霍華德本人的議席都岌岌可危,一旦落選,將成為1929年以來第一位輸掉自己議席的總理。
分析家指出,1996年交出政權的勞工黨這次可望囊括一百五十個國會席次中的八十幾席,首次取得國會明顯多數地位。
此次大選的攻防焦點是內政課題,勞工黨鎖定選民對勞動法令與利率上漲的不滿。霍華德提出降低所得稅的政見,此外別無其他新意,只不斷強調主政期間澳洲經濟蓬勃成長的政績,並指責勞工黨與工運密不可分。
五十歲的陸克文在大選中特意凸顯身為新世代領導人的特色,果然大幅拉抬勞工黨的得票率。一名支持勞工黨的選民說:「經過漫長的十一年後,我們終於即將擁有一位矢志追求公平的領導人。」
陸克文矢言下令現駐伊拉克的澳洲作戰部隊悉數撤回,還保證簽署京都議定書;他並稱,出任總理後,他將親自率團出席下個月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國際氣候變遷會議。這些主張將使華府在這兩方面更加孤立。
會說華語的陸克文可望與中共及其他亞洲國家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也主張改採更獨立的外交政策,但他廿四日重申將維持澳洲與美國的密切關係。
霍華德在雪梨表示,他願意為自由黨敗選負起全部責任。他說:「澳洲是一個偉大的民主國家…我們把一個比十一年半前更強大、更光榮、更繁榮的國家交給陸克文。」
霍華德自一九九六年起即一直擔任總理,任期之長僅次於自由黨創黨人孟席斯,但選前的民調支持度卻始終落後陸克文。他是布希政府的堅定盟友,主張繼續讓澳洲部隊駐紮伊拉克。
陸克文唱京劇 曾來台學華語【聯合報╱編譯王先棠
曾來台進修華語的陸克文,廿四日領導澳洲勞工黨贏得國會大選,將接任澳洲總理。這位早年喪父、出身昆士蘭窮困家庭的「農村男孩」,早年可能從沒想過有一天要領導澳洲兩千一百萬人。
台大畢業的雪梨麥克里大學中文系資深講師張典姊說,她曾在澳洲國立大學教中文,陸克文是她的學生。勤學的陸克文不僅扮演「小放牛」一劇的主角,還學了京劇唱腔,在數百人面前表演。
曾任省立台北圖書館館長、澳洲國家圖書館東方部主任的已故台灣圖書館學先驅王省吾,也曾鼓勵陸克文學習亞洲文化。
許多人認為,五十歲的陸克文知識分子氣息太濃,缺少澳洲人偏愛的親民風範。勞工黨黨內同志看陸克文有副娃娃臉,戲稱他是「哈利波特」。
陸克文的父親死於車禍,陸克文十一歲時,曾被迫睡在車裡,居無定所。長年擔任外交官的陸克文表示,慘澹童年刺激他思考社會公義問題,投入國會選戰,在1998年當選眾議員,並在去年當上勞工黨黨魁。
選戰專家說,陸克文有老牌總理霍華德無法呈現的年輕形象,但是陸克文在財政政策上趨於保守,卻也讓人覺得安全穩重,適於處理經濟議題。
上個月在雪梨舉行的亞太經合會非正式領袖高峰會上,陸克文用流利華語與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交談,已經證明陸克文有能力與各國領導人物平起平坐。
已婚的陸克文,育有三名子女,他的太太泰瑞絲是事業有成的商人,這使陸克文吸收了不少婦女選票。
網路搞笑 澳總理候選人陸克文穿毛裝07-11-24黃文正/綜合報導
澳大利亞24日即將舉行國會眾議院改選,在野黨「工黨」領袖陸克文被看好將取代霍華華,成為新任澳洲總理。而在激烈選戰中,一名大學生製作了一支惡搞影片,將陸克文變身穿著毛裝的毛澤東,戲謔搞笑的風格,吸引了眾多網友上網點閱。
陸克文曾任澳洲駐北京外交官,華語流利,他的親中形象,也成了網友搞笑的焦點。這部長約2分45秒的影片,模仿中國文化大革命樣板宣傳畫面的手法,把陸克文打造成「偉大的毛主席」,陸克文身穿毛裝、笑容滿面的接受群眾歡呼,「請把神聖一票,投給偉大的陸克文同志」的標語,更是令人莞爾。
學生戲謔影片大量網友點閱這支影片是由23歲的雪梨大學法律系學生休.阿特金所拍攝,最近剛在澳洲廣播公司舉辦的大選網路影片創作競賽中獲獎。除了化身毛澤東之外,阿特金在影片中也將陸克文變裝成知名卡通《丁丁歷險記》主角丁丁,並讓陸克文如丁丁般,宣稱曾在23歲時登陸月球冒險。
阿特金的得獎影片最近一周在澳洲電視脫口秀節目《The Chaser’s War on Everything》密集播放後,引起廣大迴響,有人將之貼上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吸引大量網友點閱。
政治嘲諷影片 在澳洲受歡迎澳洲廣播公司網路主管布魯斯.貝爾辛表示:「這次活動不僅挖掘許多傑出新秀,更重要的是,我們提供了這次選戰最欠缺的歡笑。評審們選出的優勝者,多深具娛樂效果,我們很高興看到政治嘲諷影片,在澳洲依然頗受歡迎。」
(本報雪梨訊)陸克文(KEVIN RUDD)作為總理的人氣已挫至新低,但他的政府改革公立醫院的計劃,卻獲選民支持。 據最新一次FAIRFAX/NIELSEN民意測驗表明,百分之五十七選民認為他更適合當總理,比上次進行這一測驗時下降一個百分點,而認為反對黨領袖艾保德(TONY ABBOTT)更適合擔任總理的人增加四個百分點,達到百分之三十五,仍落後一大截。 高達百分之七十九的選民支持對公立醫院進行大改革,而且領頭攻擊陸克文醫改計劃的維省省長布倫比(JOHN BRUMBY)的家鄉,亦在高達百分之七十五的選民支持醫院,儘管這個省的公立醫院經營管理效率相對較高:在公立醫院飽受抨擊的紐省,多達百分之八十五的選民支持醫改。 選民對陸克文個人的認可度則下滑三個百分點,為百分之五十七,這是自二零零七年大選以來的最低位;對艾保德的認可度則上升六個百分點,達到百分之五十,這是十五個月來反對黨領袖最高的支持率。 按兩黨劃分支持率,工黨與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分別為百分之五十三對百分之四十七,而上個月時為百分之五十四對百分之四十六。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32/1/1/1452820/1.html
陸克文當天對媒體表示,目前澳大利亞網路色情的流行情況令人震驚,尤其對青少年的危害極大。政府必須採取一切可行的措施嚴厲打擊網路色情犯罪。
日前,澳大利亞社交網路服務網站“臉譜網”專門為兩名不幸遇難兒童設立的悼念網頁遭遇駭客攻擊,被挂以兒童色情圖片等不雅內容,引起了澳大利亞網民對網路安全的極大關注。
據悉,澳大利亞議會今年將為網際網路安全過濾系統進行專門立法,以期有效阻斷存在色情淫穢資訊內容的網站。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0/02/26/4865s2767206.htm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90447855
巴勒斯坦「哈瑪斯」組織重要領導人馬巴胡赫(Mahmoud al-Mabhouh),上月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邦遇刺身亡。杜拜警方繼十五日宣布十一名以國殺手持變照的歐洲國家護照入境犯案後,廿四日再公布十五名涉案特工資料,使嫌犯增至廿六人。其中三人持變造的澳洲護照,澳洲召見以色列大使要求解釋。
警方認定莫薩德指使
馬巴胡赫是哈瑪斯轄下軍事組織「卡薩姆旅」(Izz al-Din Qassam Brigades)的領導人,他於元月十九日下榻杜拜的五星級旅館「Al Bustan Rotana Hotel」 ,預計從事軍火採購,但次日卻被發現陳屍客房內,死因係遭人電擊而窒息。
案發後,杜拜警方經深入追查,認為本案九九%是以色列諜報機關「情報與特別行動局」(Mossad,即「莫薩德」)幹的。警方先前查出,有十一名以色列特工持變造的英國、愛爾蘭、德國和法國等護照入境,參與暗殺行動。
儘管以色列外長李柏曼否認指控,但杜拜警方指證歷歷,外界也認定莫薩德涉嫌重大,這使得以色列與歐洲各國原已緊繃的關係更形雪上加霜。以國駐上述四國的大使都遭駐在國當局召見,歐洲聯盟也表達強烈譴責。
涉案特工擴增至26人
杜拜警方廿四日進一步公布更多以色列涉案特工資料,新增十五名疑犯中,有三人持變造的澳洲護照,其他人則分持變造的英國、愛爾蘭和法國護照。
警方指出,這些人大多負責刺殺任務的準備與協助工作。其中十四人在訂飯店與機票時,使用美國小型銀行MetaBank發行的信用卡,才讓警方查出他們之間的聯繫。
澳洲捲入變造護照殺人疑雲後,總理陸克文立即召見以色列大使,表達憤怒與關切,希望以國提出合理解釋。
澳洲追究揚言要報復
陸克文表示,此事關係重大,澳洲不會坐視,一定會追究到底,不排除對涉及變造澳洲護照的國家「進行報復」。外長史密斯也警告以國大使,若有證據顯示以色列偽造澳洲護照,將危及兩國關係。
至於向哪個國際法庭興訟?澳洲表示,可能是荷蘭海牙的「國際法庭」(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或德國漢堡的「國際海洋法法庭」(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司法專家認為,捕殺鯨群已違反「南極條約體系」(Antarctic Treaty System)與《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只要澳洲向國際法庭提出訴訟,國際法庭就可發出臨時禁制令,諭令日本立即停止捕鯨。
陸克文係在日本外相岡田克也來訪與澳洲外長史密斯會談前夕,表明上述立場。
在東京,岡田則回應說:「日本基於科學研究在公海所從事的捕鯨行為完全合法,也符合國際法。與陸克文總理會晤時,我會對其解釋日本的立場…我希望能平心靜氣討論此問題,因為日澳雙邊關係非常重要。」
一九八六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通過《全球禁止捕鯨公約》,世界各國放棄商業捕鯨,但日本以科學研究為由持續捕鯨,其中小鬚鯨每年九百卅五隻、長鬚鯨五十隻,而遭澳洲、英國和紐西蘭等國強烈指責。
近幾周,日本捕鯨船隊並在南冰洋海域多次與反捕鯨團體的船隻嚴重衝突,甚至將紐西蘭高科技快船「艾迪吉爾號」撞毀,兩國仍在纏訟中。
陸克文上台後,為避免破壞澳日雙邊貿易,遲遲不肯對日本捕鯨採取國際訴訟行動,令動物保育與環保團體深感不滿。今年陸克文將爭取連任,鑑於民氣下滑,因而改弦易轍對日本捕鯨發出「最後通牒」。
澳洲礦業巨擘力拓集團董事會於倫敦時間4日上午宣布,中止與中國鋁業195億美元的併購交易,並將支付1.95億美元(約新台幣63.6億元)解約金給中鋁,大陸國企最大一宗海外併購案最後胎死腹中。
力拓方面表示,公司與中鋁就此談了很久,力拓的股票在這三個月時間已經上漲了50%,希望當時與中鋁達成的合同需要調整,現在力拓將主要精力轉向對股東的150億美元融資。
為了確保澳洲官方能成全與力拓的聯姻,中鋁總經理熊維平4日清晨還趕赴澳洲與相關官員進行最後溝通,同一天力拓董事會在倫敦宣布解除與中鋁的「婚約」,熊維平卻蒙在鼓裡,面子裏子全輸。
澳洲海外投審員會將在6月14日最後期限前,向澳洲財政部部長斯萬提交對中鋁投資的審查報告結果,斯萬將最終決定交易是否能繼續進行。
中鋁昨(5)日在A股盤中發出聲明,證實參加力拓增資案破局。熊維平在聲明中指出,自2月12日交易協定簽署以來,中鋁公司一直致力推進交易進程,與力拓集團協商,積極地對2月宣布的交易方案條款做出適當的修改。
熊維平說,力拓集團董事會最終決定撤銷雙方交易方案的推薦,轉為實施配股融資,並與必和必拓集團尋求建立合資企業,對這一結果感到非常失望。
在中鋁和力拓達成的195億美元投資協定中,中鋁出資購買力拓發行的72億美元可轉換公司債,中鋁對力拓總持股比例將從9.3%升至18%;其他現金123億美元,中鋁將用於收購力拓核心礦業資產的部分股權,中鋁還將獲得力拓董事會的兩個席位。
澳洲媒體在5月20日的報導顯示,力拓並不樂見中鋁介入公司決策層及「染指」上游鐵礦源。
時移勢遷 中鋁夢碎【經濟日報記者邱詩文09.06.06
澳洲力拓集團面對10月到期的89億美元的債務重擔,及國際商品價格下跌而出現虧損,在今年初慌忙地接受了中鋁195億美元的注資協議,並答應合資開發澳洲西部哈默斯利(Hamersle)礦場,與讓出兩席董事席次給中鋁。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初因全球性金融海嘯,促成中鋁收購力拓案,不過,美元貶值使國際商品價格回升,如同力拓聲明指稱「過去三個月股價已經回升50%」,力拓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自然不再有執行這筆交易的強烈動機。
這宗號稱大陸國企最大筆海外收購案,從一開始就存在太多的變數,最大的轉折點始於5月初,關於中鋁調整收購協議的消息傳出。
中鋁已經就目前的現實狀況對於原來的方案作出了讓步的調整,5月26日在中鋁股東大會上,中鋁總經理熊維平用隱晦的語言對大陸媒體表示:「市場肯定是發生了變化,我們會根據這一變化和力拓一起研究目前的情況。」
儘管如此,中鋁進駐全球第三大鐵礦石公司力拓的美夢還是碎了。綜合目前消息來看,除了要求中鋁減少對力拓的持股,並且放棄一個董事席位外,力拓方面也明白表示,中鋁一直堅持雙方合資鐵礦公司一半股權,及享有澳西哈默斯利礦產三成產量,是最終無法達成一致的重要原因。
力拓決拒中鋁於門外,轉向與對手必和必拓合作開發澳洲北部鐵礦場皮爾巴拉礦區(Pilbara)。最大輸家是中鋁,尤其是背後的大陸官方,原因在於與力拓的交易如果成功的話,中鋁與大陸官方將同時賺足面子和裏子;現在力拓與對手必和必拓要合資成立鐵礦石公司,上游鐵礦石供應商的勢力將更為強大。
海外併購 先練內功【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09.06.06
大陸中國鋁業對澳洲力拓的195億美元投資案,是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陸企對外投資案,但在事隔近四個月後以破局收場。
這對當初大力促成此案的現任中共國務院副秘書長、時任中鋁總經理肖亞慶,無疑是打了一記大耳光。
中國大陸企業走出國內,放眼世界舞台的雄心,遭逢這次嚴重挫敗之後,就會暫時偃旗息鼓嗎?
大陸券商中銀國際金屬及礦業分析師樂宇坤說得明白:「這不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對中國投資的強烈反對。這次失敗不會阻止中國企業繼續在海外投資。」
自從2005年大陸三大油企之一的中海油,高調出價收購美國同業尤尼科卻鎩羽而歸,之後,大陸企業在海外投資或併購屢敗屢戰,引起歐美及已開發國家高度警覺,莫不默默築起政治及經濟防線,深怕自家珍寶落入中國之手,即使這些所謂「珍寶」再不濟事也是如此。
仔細觀察,「陸資出海」並非全嚐敗績。舉凡2007年10月中國工商銀行入股南非標準銀行兩成股份,2006年8月上海汽車以2,100萬美元吃下英國百年汽車品牌Rover,到今年2月大陸中鋼以13億美元收購澳洲中型礦商中西部公司,全都是達陣成功的海外投資案例。
想要走出去的大小陸資企業,即使避開所有政治地雷,管理歐美企業或跨國公司的經營專業依然不足。不論是當年買下法國湯姆森的TCL,或是入主IBM個人電腦事業部門的聯想集團,多少都有水土不服的問題。
要真正做好海外投資或併購,陸企可能還得修練內功,才能確保日後能統帥來自五湖四海的各方人馬。
必和必拓 牽到力拓的手【經濟日報記者邱詩文09.06.06
全球第三大鐵礦業企業澳洲力拓集團表示,必和必拓將出資58億美元合組公司,經營澳洲北部皮爾巴拉鐵礦(Pilbara),中鋁隨即聲明將密切關注這項合作案進展。
新華社報導,全球最大礦業公司必和必拓與第三大礦業公司力拓,昨(5)日就合資經營雙方在澳洲皮爾巴拉鐵礦石業務達成協定。
報導指出,根據雙方發表的聲明,必和必拓與力拓將在合資企業中各持有50%的股權,必和必拓將向力拓支付58億美元以獲取上述股權,預計協同效應價值超過100億美元,合資公司預計明年中成立。
力拓董事長杜立石在聲明中表示,合資企業將建立無可匹敵的鐵礦石業務,資產和基礎設施都將達到世界級水準。必和必拓董事長安德也表示,雙方的合資開啟了在擁有世界級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的合作新階段。
必和必拓曾在去年2月向力拓發出換股收購要約,按當時的市值計算約1,470億美元,但受金融危機影響,必和必拓在去年11月決定放棄這一收購。
澳洲聯合新聞社5日報導,力拓董事會4日晚在英國倫敦決定,單方面取消中國鋁業集團195億美元的注資計畫,並改為向股東辦理現金增資152億美元,意味中國大陸國企迄今金額最大的海外投資交易遭否決。
中鋁發表聲明,聲稱將繼續關注力拓與必和必拓計畫建立鐵礦石合資公司一事的進展;聲明中表示,中鋁作為力拓集團的單一最大股東,注意到力拓計畫實施配股融資並擬與必和必拓集團在澳洲皮爾巴拉地區建立合資企業的公告,將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
受到相關消息影響,中鋁H股昨天一度下跌後站穩,股價全日下跌2.07%至港幣8.06元,但中鋁A股卻上漲0.73%至人民幣12.47元。
天相投顧認為,中鋁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中鋁受本次交易失敗的影響不大,由於大陸電解鋁行業產能過剩還未解決,但中鋁在今年仍處於微利經營狀態。
購力拓失敗澳洲安撫中國 (明報)2009年6月6日
澳洲國庫部長斯萬周六對國家電臺稱,這是商業決定,完全與政府無關。他和總理都已向中國保證,澳洲是歡迎中國的投資。(法新社)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606/4/ck73.html
中鋁入股力拓,最後以力拓毀約收場。面對中國企業海外收購頻頻受挫,大陸將之歸咎於,西方世界長久以來,以政治性考量和冷戰思維看待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新華社更痛批力拓在毀約後,立即與必和必拓達成協定,是「一女嫁二夫」,令人不齒。
新華社昨(9)日在一篇題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惹誰了?」的專文指出,對於深陷債務危機的力拓而言,中鋁增持本是救命稻草,最後卻在國際國內一片反對聲中選擇賠錢了事。
報導稱,儘管澳洲政府一再強調力拓毀約是市場行為,但從中鋁和力拓協商之初,澳洲反對黨政客就掀起一波罕見的反對中國投資風潮,理由是擔心中國通過國有企業最終控制澳洲資源。
力拓最終決定毀約的公開理由是市場回升。但新華社認為,若不是澳洲外商投資審核委員會延長審查週期,國際初級產品市場和股市回升幅度,尚不至於給予力拓董事會如此強大的信心。報導直指,「歸根結底,力拓董事會毀約公開理由背後起作用的是政治性風險。」
大陸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指出,中鋁不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第一次挫折。中海油收購美國石油企業優尼科,因政治介入失利。
報導表示,這顯示西方世界一直以來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抱持著政治性考量和冷戰思維。所謂冷戰思維,本質上就是對手思維。因此不用講什麼公平、公正、合理和透明的市場規則。力拓的毀約再一次印證了這一點。
新華社並表示,力拓在毀約後迅速與另一鐵礦石大廠必和必拓達成協定,速度之快令人瞠目。顯然,幾個月來在與中鋁進行交易的同時,力拓私下仍與必和必拓持續進行談判。
必和必拓在聲明中表示:「和全球主要客戶議價後,2009年必和必拓冶金煤合約的條款多已定案,根據至目前為止的協商,以美元計價的主要冶金煤產品離岸價格預計會較去年的水準減少約58%。」
分析師認為,這次降價幅度符合市場預期,反映出冶金煤需求下滑,此外也與先前必和必拓和日本鋼鐵廠的協商一致,不會影響財測結果。業界人士透露,亞洲兩大鋼鐵廠日本新日鐵(Nippon Steel)、日本鋼鐵工程控股(JFE Holdings)與必和必拓達成焦煤降價57%的協議,價格在每公噸128美元至129美元間。
花旗分析師3月的報告指出,必和必拓已敲定焦煤價格介於每公噸115美元至125美元間,美林則表示該公司高級焦煤價格訂為每噸129美元。
IG Markets交易員魏斯頓表示,由於降價幅度未如部分投資人預期來得大,因此對必和必拓的股價「有些正面影響」,他說:「現在是商品當道,大家都想分一杯羹,我們看到這檔股票有許多正面動力。」
必和必拓股價10日在雪梨股市上揚3.29%,收每股37.70澳元。
另外澳洲媒體報導,日本鋼鐵業者正力促澳洲公平競爭監管單位反對必和必拓與力拓合併鐵礦砂業務的計畫。必和必拓與力拓兩大礦場希望能把位於澳洲西部的鐵礦砂營運合併,價值估計達1,150億美元。
日本鋼鐵聯盟表示,此舉會阻礙競爭並希望日本公平交易委員會反對。聯盟總裁宗岡正二表示:「必和必拓與力拓建立合資事業必須獲得相關反托辣斯監管單位的批准。」
澳洲兩大礦石巨頭必和必妥與力拓即將合資新公司,大陸商務部日前首度表態,商務部有權就啟動反壟斷調查,確保大陸鋼鐵市場不受衝擊。與此同時,歐盟也可能啟動反壟斷調查嚴審「兩拓合資」案。
力拓日前揚棄與中國中鋁的戰略合資案,隨後宣布將與競爭對手必和必拓合資成立西澳鐵礦石合資公司。由於力拓和必和必拓目前分屬全球第二、第三大的鐵礦石生產企業,兩拓高調宣布合作,已讓大陸鋼鐵界預先掀起價格恐慌。
據大陸中央電視台報導,商務部在日前打破沈默,首度就兩拓合資案發表看法。商務部表示,將依法對符合申報標準的集中交易進行反壟斷審查,並做出相應決定。但至目前為止,商務部尚未收到必和必拓和力拓的申報。
根據大陸「反壟斷法」第二條規定,「大陸對於境外的壟斷行為,凡會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者,適用反壟斷法」。大陸專家認為,「兩拓」的營業額達到反壟斷標準,需要向大陸政府提交反壟斷申請調查。去年,大陸進口鐵礦石的數量是4.43億噸,其中來自澳洲的份額就佔了大陸進口總量將近五成。
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馬宇說,從國際上來說,跨國併購如果對相關利益方的市場競爭產生影響,有關利益方的國家政府通常都會進行審查,「假如對方不顧大陸政府反對,強行成立合資公司,那麼以後它和大陸做貿易,大陸政府可以對它採取一定的貿易制裁措施。」
寶鋼下月盤價 調漲幅度逾10%【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09.06.12
大陸鋼鐵業龍頭寶山鋼鐵為因應鐵礦砂價格可能上漲,7月盤價調升10%以上,超過一般預期。路透引述大陸金屬產業網站聯合金屬網與兩位業界消息人士的話說,寶鋼7月的熱軋鋼品每公噸將調升人民幣500元,冷軋鋼品每公噸則調升人民幣400元。
寶鋼與澳洲力拓及必和必拓的鐵礦砂採購談判,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寶鋼希望今年價格降至2007年的水準,意味希望對方降價至少40%。
力拓已與其他亞洲鋼鐵業者達成降價33%的協議,迫使寶鋼只能選擇該公司不樂意的更高合約價,以及不確定性高的現貨價格中,兩者選擇其一。
北京一位匿名業界高層人士說:「(寶鋼)在測試市場反應。鋼鐵業者想知道,若本身接受鐵礦砂採購減價33%,客戶是否能夠接受鋼品漲價。」
2008年下半年起寶鋼不再公開每季盤價,並且變為每個月調整報價,希望更精確反映市場狀況。
報導指出,由於中共官方人民幣4兆元的經濟刺激方案,有帶動大陸經濟復甦的跡象,助長鋼品需求復甦的預期心理,使得大陸鋼品現貨價格從今年4月的五個月低點逐漸回升。
另一方面,大陸鋼鐵業者「自亂陣腳」,也讓國際鐵礦砂業者有見縫插針的機會。大陸新京報10日報導,不屬於中國鋼鐵協會的大陸中小型鋼廠,今年鋼鐵產量不僅比去年還多,其中38家甚至背著寶鋼,暗中與世界最大鐵礦砂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CVRD)協商,達成5,000萬公噸的供應合約。
兩位大陸鋼鐵業界人士證實,這些鋼廠談到的條件,與澳洲礦業巨擘力拓(Rio Tinto)與日本鋼廠敲定的合約相同。這些大陸鋼鐵業者都不是國有企業。
分析師認為,這項消息可能澆熄大陸主要鋼鐵業者為自己談到更好鐵礦砂價格的意願,並使得各家大陸鋼廠轉而注重自家利潤,而非考量整體利益。
據悉,澳大利亞力拓集團5日終止了與中國鋁業195億元的結盟計劃,轉而推出152億元的配股計劃,並與另一礦業巨頭必和必拓成立鐵礦石合資企業。
今年2月,負債累累的力拓在全球經濟一籌莫展之際向中鋁求助,後者答應向它注資195億元,同時增加自己在力拓的股權。然而,市場情況剛一好轉,力拓便棄掉中鋁,轉而同其競爭對手、另一礦業巨頭必和必拓聯姻。
法新社報道說,澳洲泰證券公司客戶顧問克裏斯-金伯表示,中國將對喪失這樣一個可確保自己資源供給的協議而“極度惱怒”,“他們會感到非常受挫,因爲他們收購力拓的首要原因就是擔心自己的資源供給。”
有報道說,如果澳大利亞OZ礦業公司也像力拓這樣在最後一分鍾終止同北京的合作,接受來自其他方面的注資,那麽北京將再次經曆一次失敗。
西澳洲總理科林-巴尼特說,中國此刻感到自己在澳大利亞“不受歡迎,不被愛”。
巴尼特所掌管的西澳洲包括皮爾巴拉等主要資源産地。他說,他將于下月訪問中國,向其領導人保證澳大利亞仍然歡迎中國的投資。
巴尼特說:“我們現在同中國的關系非常之糟。我將于下個月訪問中國,這可能是一次艱難的訪問。”他還說:“中國向力拓提供了幫助,是力拓的救星,而現在它被拒絕了……可以想象的是,中國現在正感到它在同澳大利亞的關系中被忽視了。”澳大利亞“陰”中國一手 中國要“痛定思痛”
澳大利亞中國工商委員會發言人鄧肯-考爾德說,北京官員將密切研究澳洲官員到底做了些什麽。他說:“北京對于澳大利亞政府延遲投資評估過程的做法可能會有些失望,他們可能會認爲這一延遲導致了協議的終結。”
澳大利亞媒體曾報道說,澳政府官員曾敦促力拓考慮中鋁,以避免出現令人頭疼的政治問題。不過總理陸克文表示,澳大利亞仍然歡迎來自各國的投資,其中包括中國。陸克文說:“我們對國外在澳投資的態度是不歧視,政策也是開放的、歡迎的。但是,像澳大利亞以往任何一屆政府一樣,我們以國利益爲判斷。”
1、爲什麽那麽多國家敵視中國?
2、爲什麽我們現在的朋友越來越少(幾乎沒有)?
3、爲什麽我們主動和諧,人家卻不買賬?
有誰能回答以上問題,徹底剖析原因。
2.中國領導人采取和稀泥的策略,沒人敢把中國做爲依靠
3.和諧是放屁。100塊錢,兩個人分,
(1)中國60.外國40,中國當官的爲了和諧可以放棄10給外國
(2)中國40,外國60,外國的當官的不敢放棄這10和諧給中國,他官不想當了,還可能坐牢,這就是和諧。
和諧是專制的産物,和諧就是和稀泥,就是沒有法制。民主國全部依法,不用和諧,因爲他們沒有人情,沒有後門。不用中國的各種德,比如謙讓之類,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全部按法律來,有什麽好說的。還用和諧嗎?在中國,一有反對意見,就是一個和諧消滅掉,這樣的國離亡國不遠了。
1,兩個公司做生意,你被人利用,被人借雞生蛋,那是你沒別人有生意頭腦,如果吃虧了,那你活該,沒什麽好抱怨的。
2,對于這樣的事情,雖然很惱火,其實也沒必要炒作,中國人給外國人逗著玩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出現這些問題根子出在體制上,如果不能改變,沒本事改變,那麽,閉上你們的鳥嘴。
我們太軟弱,有些國就以爲好欺負,結果是占我們便宜了,沒什麽事,別的國一看,不安分了,也就紛紛前來撈好處,可是來的太多,我們也沒法一一滿足呀!于是我們就生氣了,就得罪了很多人,如果第一個來撈好處的人被我們打了一頓踢回去了,那麽其他國家肯定就不敢心生歹念,自然要和我們公平交易了!
再一個國人也都挺賤,本來按規矩能辦好的事情,非要先送禮,搞到後面成潛規則了,哪次沒有送那不是讓人生氣了嗎?
再次提醒國人,做人要有點尊嚴,不要老是欺善怕惡,
被人家陰,我覺得人家沒什麽不對的,人家是站在自己國家利益上做事情,誰叫我們與別人合作時候不考慮這個因素呢?看看啊三給毛子修改那個航空母艦就知道怎麽回事了,我覺得毛子做得不錯,沒有問題,有問題就是啊三的問題,他太天真太傻...活該....國家之間的利益關系不是那麽容易用誠信這個詞來理解的,當然也有國家值得我們信任,但是不管怎麽樣,我覺得國家之間合作必須考慮到最壞的結果的一環節,要不吃虧了就活該......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3&subid=0&fid=82505&tbid=7602&p=10
同爲“金磚四國”成員的中國和印度,近年來頻頻在國際並購市場上重拳出擊。曆數各項重要收購,印度企業的表現遠優于中國。究竟是什麽原因,讓兩個基本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國,企業的海外並購表現竟出現如此巨大差異?
中國企業“救了別人,坑了自己”
近幾年隨著中國企業財力的增長,以及許多國陷入經濟蕭條,外出“抄底並購”者越來越多,並購案一個比一個大,但成功者卻寥寥,如TCL並購湯姆森、阿爾卡特,最終前者“救了別人,坑了自己”,後者則近乎同歸于盡;聯想收購IBM電腦品牌使用權,結果付出大量成本後效果不佳,事倍功半。
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一系列海外資源企業控股案,相當一部分,不是在付出巨大代價後撞上“政策牆”或“工會牆”,就是花了買珍珠的錢,卻收獲了一簸籮稻谷。
印度企業常能化腐朽爲神奇
據印度工商業聯合會統計,2000年起印度公司共收購了300海外企業,總價值高達數百億元。在被並購的企業中,不乏科魯斯鋼鐵、蔔內門化工等“名門”,路虎、捷豹汽車,泰特萊茶葉這樣的知名品牌,和大宇卡車、內陸鋼鐵這樣的龐然大物。
米塔爾集團號稱“並購聖手”,靠不斷的“蛇吞象”,在幾十年內由一小軋鋼廠發展爲世界第一鋼鐵企業;號稱“全面開花”的塔塔集團,近3-5年內涉及多個完全不同領域的重大收購項目多達30個,失敗率爲0。
TCL:兩眼一抹黑,胡亂抄底
中國的一些企業自身缺乏海外調研能力,也不注重在這方面投入人員、資金,或依賴國外中介,或迷信蜻蜓點水式的“商務考察團”,更一些企業甚至連中介評估都不舍得掏錢,如TCL在收購阿爾卡特手機業務時就“節約”了這麽一次,結果追悔莫及。倘分析得當,取舍得宜,優勢互補,則可以花小錢、辦大事,如果兩眼一抹黑胡亂抄底,一不留神便會自己給自己背上個大包袱。
塔塔集團:出手前,先做三道題
被稱作“並購分析高手”的塔塔集團執行董事戈帕拉?克裏希南在談及“如何預防失敗的並購”時表示,並購前的預判和政策、情報分析相當重要,評判的標准主要爲3條:是否對所在國有利;是否與本公司發展目標相符;能否帶來“新的東西”。按照塔塔集團的評估標准,這3個答案中只要有1條爲“疑問”或“否定”,並購計劃就必須取消,因爲 “失敗的風險太大”。
騰中重工:連“病竈”一並收購
盡管通用汽車屢獻殷勤,試圖兜售悍馬品牌給塔塔,卻在做足“功課”後被拒絕。悍馬之所以有今天,是産品不合時宜、生産成本過高所致,騰中花費巨款買下品牌使用權,卻要連“病竈”一並繼承。塔塔之棄,騰中之取,勝負暫難評價,但在前期功課方面,差距是明顯的。
印度電視制造商Videocon原是TCL並購湯姆森的競爭對手,Videocon經過分析認爲,湯姆森的技術專利大部分將要過時,大量債務尾大不掉,無全盤收購價值,僅用2.92億美元收購其顯像管分部,一方面補齊自己短板,另一方面也挖了TCL的牆角——未得到湯姆森最具盈利價值的顯像管分部,TCL付出了更加艱辛的消化代價
米塔爾集團:破爛也不是亂撿的
號稱“撿破爛能手”的米塔爾集團,其“下手”的對象經常是別人不屑一顧的“垃圾企業”,但該公司收購的要訣是,首先看“目標”有沒有本公司不具備的資源,其次看“目標”的短處是否能以本公司的長處進行彌補,最後衡量做到這一切的成本是否超出自己可接受範圍。
該公司並購墨西哥Sicartsa,是看中這間巨虧公司擁有墨西哥政府巨資打下的良好基礎設施,只需加大投入,改善管理便能迅速見效;並購美國內陸鋼鐵公司,是看中該公司和美國車企的合作關系,以及生産特種鋼材的技術、生産能力和銷售渠道。可以說,“百戰百勝”的背後,是艱苦繁重的預研和准備。
三、並購中:進退如何拿捏
中國企業:掏出真金白銀讓別人玩
TCL在眼花繚亂的換股中迷失方向,聯想對IBM品牌的“支配權”也被繁複的合同條款緊緊束縛在極其有限的範圍,目前傳出的騰中收購,買來的同樣僅是商標使用權,如果打個形象的比方,騰中和悍馬的聯姻,恰似新郎花了巨額彩禮,卻僅僅迎娶了一張美人相片。
雖然中資企業強調“抄底”,但一來往往弄不清什麽是底,二來並購中常常過于著急,結果往往付出比“時價”大得多。一些資源類企業爲減少並購難度,爭取國外政府開綠燈,甚至在吸股的同時公開承諾“只持股,不進董事會,不參與決策”,這種表態無異于掏出真金白銀讓別人玩,最終是福是禍,自己卻無法把握。花錢買下的是權益,是發言權、支配權、發展主導權,如果將這些權力拱手相讓,並購就成了“花錢買罪受”。
印度企業:堅持“支配權”
不論是塔塔或米塔爾,在海外並購中絕不做“花錢卻不能說了算”的買賣。如米塔爾收購阿洛塞,幾次提案、幾次退出,症結均在持股比例上;塔塔和悍馬“聯姻 ”失敗,一個重要因素正是塔塔不肯接受通用單純轉讓商標使用權的“不平等條約”,騰中接受的恰是這個“條約”;米塔爾甚至提出100%鐵法則——非 100%控股不收購。
當然,印度企業也並非不知變通,如米塔爾在進入中國資本市場時,鑒于中方對外國資本的限制,就適當降低了對持股比例的要求,但仍堅持自主管理,並不斷嘗試挑戰“上限”;對于那些比中國更“脆弱”的市場,它們則不會如此客氣:同樣有外資持股不得超過49%限制的阿爾及利亞,最終便在市場的誘惑和資本的壓力下,在安納巴爲印度資本“破例”了一回。
四、雙贏還是雙輸
聯想:爲捧“土産”,將IBM招牌雪藏
中國一些企業不善于分析所並購品牌的價值所在,盲目決策,結果令品牌“掉價”;還有些企業,如聯想,爲捧紅“土産”品牌而將買來的IBM招牌雪藏,無異于資源浪費。
騰中此次對悍馬品牌使用權的收買之所以受許多人質疑,也同樣是“定位不明”——倘如騰中所言“意在開拓北美市場”,那麽原封不動保留下的原班人馬、原樣方式,已在這幾年的市場實踐中被證明完全失敗,繼續依樣畫葫蘆,又能有幾分勝算?倘意在中國市場,如此大排量汽車勢必撞上“排量稅”窗口,騰中對此又有%B。
是你自己在意淫 就是因爲收購黃了 就表示比印度差了?簡直是白癡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4&subid=0&fid=152784&tbid=4057&p=5
大陸 調查25種最缺礦產【經濟日報記者邱詩文 2009.06.06
大陸國土資源部近日下發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方案,將對鐵、銅等25種大陸最急缺的礦產資源進行調查,進一步增加礦石儲備量,以緩解大陸的資源瓶頸,並制定礦產資源策略與國民經濟中長期規劃。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大陸國土部部長徐紹史在河南考察時表示,大陸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中期,資源約束將會長期存在,今後10年或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對資源的需求呈剛性、持續上升的趨勢不會變。
大陸對礦石與原材料有持續的剛性需求,在與國外資源與原材料供應商議價時,常常居於劣勢,近期寶鋼代表大陸鋼企進行鐵礦石價格談判,一直無法取得進展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大陸國土部諮詢研究中心研究員嚴鐵雄表示,這次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目的在摸清大陸礦產資源的家底。在大陸鋼鐵業與外國鐵礦石價格談判尚未結束,大陸國土部此時開展的礦產調查工作別有深意。
消息人士指出,這項工作與鐵礦石價格談判不能說直接有關,礦產資源潛力評價主要是要弄清楚大陸到底能自行供應急需礦源,但也會為談判提供一些基礎性的參考資料。
鐵礦石生產巨擘力拓集團,近期與新日鐵率先達成今年鐵礦石價格協定:粉礦在去年基礎上降價32.95%,塊礦在去年基礎上下調44.47%;隨後,與新日鐵聯手談判的韓國浦項制鐵宣布接受這個定價。
但大陸堅持要求鐵礦石價格回到2007年水準上,即巴西鐵礦石應至少降價40%,澳大利亞鐵礦石則至少應降價45%,代表大陸鋼企談判的寶鋼已經五度敗北,至今與鐵礦石供應商仍未達成協議。
美商高盛證券昨日也針對能源短缺議題示警,預期2009至10年國際油價將以「4階段」方式向上攀升,將2009/2H、2010年1H、2010年2H油價分別上調至85、90、95美元。
美國公布5月就業報告,非農業就業人口減少34.5萬人,是2008年9月以來最少,顯示美國就業市場萎縮減緩,油價聞訊後跳升,西德州中級原油達每桶70.32美元,上揚1.51美元,不過稍後在69.7~70美元窄幅波動。過去兩天來油價已勁揚逾4美元。
國際油價自2月中旬以來上漲超過1倍,如此漲勢,使人不禁想起2005年的「油價大躍進」,許多分析師也因此調升對油價的預測,高盛就把西德州中級原油今年底的目標價上調31%,達到每桶85美元,並且預測明年底將會達到95美元。
美國為解決金融危機瘋狂印鈔票所導致巨大通膨隱憂,近期已成為外資圈關注議題,美元貶值趨勢明顯,使得國際油價更是蠢蠢欲動,高盛證券指出:「全球金融危機才剛剛平息、但能源短缺問題才正要浮現!」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也提出警告,油價漲勢過於凌厲,可能會對才出現好轉跡象的全球經濟造成傷害,使得經濟復甦的時間點延後。國際能源總署的官員也表示,他們擔心其實全球對原油需求恢復的速度可能跟不上油價的上漲腳步。國際能源總署預定在下週公布其對全球原油需求的最新預測。
也有經濟學家指出,油價可能要到接近100美元才會對經濟造成明顯傷害。
國際油價攀升、勢必會衝擊國際資金對台股持股信心,美林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曾省吾指出,在半導體族群投資評等已調降至「中立」、金融族群短線股價上漲空間已有有限、PC產業前景還是謹慎保守下,應針對體質較差DRAM、IC設計、PC/手機/LED零組件、航運/航空等族群、逢高先獲利了結。
中石油再度砸下重金,打算接手伊朗最大氣田的開發權,經伊朗國家通訊社報導,伊朗石油副部長兼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總經理賽富拉賈什恩賽茲將率領伊朗油氣代表團,到北京進行最後談判,這項交易案最終可能以322億人民幣成交。
據指出,伊朗石油副部長兼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總經理賽富拉賈什恩賽茲,早在3天前就已率團抵達北京,就是為了針對中石油,打算開發伊朗南帕爾斯氣田第十一階段以及簽署合約一事,進行談判。
中國最大的石油集團─中石油集團今年初舉行工作會議,鎖定加快海外投資計劃。其中,在與海外油氣合作區部份,爭取用8至10年時間,基本上建成中亞、非洲、南美、中東、亞太5個規模不同的油氣合作區。
而伊朗南帕爾斯氣田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田之一,位於海灣的該氣田擁有14兆立方米天然氣儲量,占世界天然氣總儲備的8%,由於規模龐大,所以南帕斯氣田分成28階段來開發,這次中石油將可望獲得第11階段的開發權。先前也有許多知名石油公司參與其中,包括殼牌、阿吉普、挪威國家石油公司、韓國LG公司與土耳其石油公司等。
其實早在中石油看中伊朗南帕爾斯氣田之前,法國道達爾就曾在今年3月底,跟伊朗簽定開發第十一階段的權力,當時道達爾耗費50億美元取得開採權,但是至今道達爾都沒有進一步開採。
不缺乏技術與資金的道達爾為何遲遲不動工呢?「21世紀經濟報道」引述業內相關人士指出,這是政治考量因素,道達爾主要是受到美國與聯合國安理會的影響,才會一再推延該項談判。
如此一來,伊朗須重新找新的投資對象,賽富拉賈什恩賽茲說,與法國道達爾在開發第十一階段一事上,浪費太多時間,因此才另覓新合作夥伴進入這個項目。
而賽富拉賈什恩賽茲口中新的合作夥伴,就是中石油。中石油高層說,「我們不僅是開參與上游開發,而且會與伊朗方面討論合資建立液化天然氣(LNG)生產廠的可能性,並將液化天然氣運回中國大陸」。
中石油高層說,中石油參與這項開採案,最終目的就是要提供中國大陸更充足的液化天然氣。
中石油與伊朗接觸並不是第一次,在今年1月,中石油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簽訂17.6億美元共同開發總儲量估計為60億桶的伊朗北阿札迪油田項目,中石油取得2階段開發權。
由於推估伊朗北阿札迪的油田含量有60億桶,因此當時協議提到,中石油第一階段將花25年時間,日產7.5萬桶原油。
令人印象最深的,當屬數年前中海油欲併購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尤尼科(Unocal Corp),引起美國參議員的反彈,導致中海油自動放棄。
2005年1月初,中海油透露將花費逾百億美元,考慮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尤尼科,尚未提出正式收購尤尼科。此通告一出,美國兩名參議員 Richard Pombo 和 Duncan Hunter,馬上寫信要求布希總統召開外國投資委員會,審議中海油的收購有否危害美國的利益。
據新華網引述1名美國議員指出,當時整個眾議院只有個3人支持。主要反對理由有兩個,一個石油是敏感行業,二來中海油是政府控制的石油企業,他們認為敏感行業不能讓中國政府控制。因此他們開始大力渲染這起併購更像是國家行為而不是商業行為,會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威脅,企圖影響了美國社會的看法。
原是一樁單純的公司併購,卻因涉及敏感的石油資源,而且收購者是大陸重量級油企,身後站著國家利益而變得複雜,也逼得中海油自行退出這項交易案。
而一向腳步比較保守的中石油進軍國際,同樣遭受到不少阻礙。2002年時,中石油欲與其他國際石油公司,一起競標俄羅斯斯拉夫石油公司。俄羅斯國會隨即通過一項建議案,反對俄羅斯將實行私有化的國有公司股出售給外國公司。
此條例一過,馬上讓中石油競標資格失去正當性。中石油的公司代表當晚就做出了退出斯拉夫石油公司競拍的決定。
此外,今年3月,中國石油收購加拿大石油公司Verenex計劃也受阻。因Verenex多數資產所在的北非利比亞政府表示,有意根據和Verenex的合作條款,利用優先購買權收購Verenex。
不論是俄羅斯科維克金天然氣項目一波三折、斯基姆股權之爭失利;或是放棄英國北裏海合作開採協議;及入股尤尼科遭美國否絕等,中國石油企業在海外的拓展可謂是屢受挫折。
這些阻礙來自於對中國崛起的擔心,或是出於政治需要,道致純商業行為到最後總是「泛政治化」,上升到威脅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高度。也因為進軍西方世界的能源市場不順利,才會讓中石油開始修正戰略,開始著眼於非洲與中東國家。
中石油今年初舉行工作會議時,高層領導人對海外投資計劃進行了陳述,其中並下了「加快海外5大油氣合作區建設」的結論。
5大海外區域分別是:突出中亞、拓展非洲與做大南美,另外,同時要加強中東。最後則是推進亞太,作為中石油海外重要的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供應區。 如此布局的背後,已經繞過美歐勢力範圍,在西方強權帶有敵意的抵制下,似乎只能繞道第三世界國家做戰略布局。
早年,中國在對美進行雙邊貿易談判過程中,不時有極為強硬的應對態度,所謂「東邊不亮西邊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看來,在西方列強有意無意抵制中國海外取得諸如油源、鐵礦砂原料等戰略物資的情況下,中國只能轉進另謀出路,避開列強所設的路障了。
金融風暴正肆虐全球,各國政府經濟被風暴摧殘得搖搖欲墜,大企業要不咬牙苦撐,否則破產;中共卻選擇逆勢操作,加快邁開「走出去」腳步,在國際間併購石油礦產、貿易投資和金融,目標在尋求確保能源安全、突破貿易保護、提高國際發言權等。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共商務部長陳德銘明確表態,「這是一個較好的、該走出去的時候」,為此,商務部發布「境外投資管理辦法」,放寬大陸企業海外併購的條件和手續。
能源蒐購,是中國在金融海嘯中,規模最大的安全戰略行動。
為確保石油能源安全,原油進口依存度高達五成的中國,正積極在中亞、非洲、南美、中東及亞太等地區,加強「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戰略。
今年二月,中共以五十億至兩百五十億美元不等的「貸款換石油」新模式,和俄羅斯、中亞、南美產油國簽訂合作協議,意圖揮別「油荒」的夢魘。
此外,中國鋁業再投入一百九十五億美金,總計投資三百三十八億美元,併購全球第二大鐵礦石公司「力拓」,更是中共開拓海外市場版圖的另一項驚動歐美國家的傑作。
今年三月,中共商務部組成兩個大型貿易投資團,遠赴貿易摩擦日益激烈的歐洲,廣發數百億美金採購金額的「大紅包」,樂得不少歐洲政府笑開懷。
走出去,既是商業動作,也是政治手段。以雄厚的外匯存底為後盾,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更公開向美國喊話,要求改革國際貨幣基金和外匯儲備體系,一劍直逼美國利益心臟。
儘管以中國的實力,還不足以推翻美元霸權,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因敢向「老大」揭穿「國王的秘密」,儼然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最佳代言人。
《信使郵報》報導稱,中國是澳洲政府債券最大的投資者,澳洲把出售這些債券所得的數十億資金投入到緊急事務中。
市場內幕人士相信,中國每週都會購買15%-20%的20億元澳洲債券。此舉使中國成為澳洲最大的債權國,儘管尚未獲悉這些債券所有者的詳細資料。
反對黨對此作出了回應,他們擔憂澳洲最後會對中國在政治上不加以限制。此前,陸克文秘密會見了中國第五大權利人物李長春後,中國就開始購買澳洲的債券。
陸克文到訪美國和英國時,曾多次強調中國在全球事務中所處的重要角色。中國駐澳洲大使章均賽並沒有就此事發表評論。但中國投資在澳的興趣則是非常明顯的。
中國把重心著眼於有價值的基建和資源資產。其中,最具代表的例子是,中鋁力圖以270億元增持力拓的股份,使所份額達18%。
前天晚上,聯盟黨告誡稱,中國已經成為了最大的債權果,澳洲要切實保護好本國利益。有政府高層承認,中國在澳增加投資引發了很多問題,其中包括了國家安全問題。
財長史旺將會裁定中鋁與力拓的交易,他對這次中國的收購行動只是輕描淡寫。史旺說:“海外國家擁有澳洲債券的比例自2005年底就基本保持一致,份額約佔60%。很多國家購買澳洲債券,而澳洲政府也會購買其他國家的債權,其中包括了美國、英國和日本。”
http://news.waiwai.com.au/biz/2009/03/28/15487.html
(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2009/06/3日專電)中國經濟實力日益擴張,讓全球不少國家感到威脅。「紐約時報」報導,中國投資澳洲礦產的行為,已讓澳洲對中國上升的影響力感到作噁。
自從3家中國國營企業表達欲收購澳洲礦產達220億美元,等於中國過去3年投資澳洲的總和時,不少澳洲人心裡,燃起一股忿忿不平的民族主義情緒。
報導說,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頗為贊同這筆交易。外界激烈抨擊他天真浪漫地以為可與中國相處融洽。紐時指出,不少反對黨政治人物批評把中國如此幽靈視為澳洲的未來,好比讓澳洲人在巨大礦地辛勤工作,卻由北京蒙其利。
事實上,不只是澳洲,從菲律賓到越南,這些中國的鄰邦,也都開始重新算計在具有優勢主導地位的中國經濟陰影下,可能的好處與負面。
澳洲一向被視為西方在東方的前哨基地、英國的殖民地以及歐洲人享樂之處。不過,曾幾何時,中國現已成為澳洲最大貿易夥伴,最大觀光客來源之一,政府債券最大買主,以及澳洲農地與房地產的主要買家。
報導說,中國對鋼材需求占了澳洲鋼鐵出口半數,大陸的紡織廠買了超過半數的澳洲羊毛,在澳洲更有超過12萬名中國留學生(包括大學及其他各級學校)。
紐時表示,雖然中國向澳洲採購金額遠不如美國、英國之前累計總額,但成長速度驚人。不過,報導說,澳洲人突然開始怯步,認知到他們對這位新交的好朋友,竟然了解不深,也缺乏互信。
澳洲人認為企業遭入侵,之前澳洲擔心成為資源缺乏的大英帝國諸侯,19世紀中葉又怕成為美國的子公司,後來日本企業大肆收購全球企業時,又對日本起疑;其次,中國人的意圖也讓澳洲人的猜疑心日益加重。澳洲軍方已有不少人開始聚焦中國可能是其未來潛在的對手。
http://news.msn.com.tw/news1303465.aspx
中國前安全官員郝鳳君(譯音)昨晚在電視訪問中表示,中國商人、學生以及大使館和領事館官員均在澳洲從事間諜活動。
郝鳳君透過翻譯人員表示:「我是任職於安全部門的公安室,我相信陳先生所言屬實。」
他說:「他們派出商人和學生到海外擔任間諜。」
現年三十二歲的郝鳳君表示,中國間諜滲透法輪功和其他團體,並把情報匯回中國。
他表示:「他們從澳洲、北美、加拿大及其他國家將情報傳回,這些情報被匯回國家安全局或公安局。他們傳回許多情報。」
郝鳳君說,他原是天津特別安全單位的一名警官,專司監督法輪功活動,曾目睹法輪功學員遭到刑求。
他說他今年二月前來澳洲觀光,也正尋求政治庇護。
http://www.epochtimes.com/b5/5/6/8/n948278.htm
北京政府已計畫發展所謂的「藍水海軍」,以保障中國取得重要資源的路線安全,包括通往澳洲能源與礦業供應商的海上航道。澳洲則跟中國的對手日本簽署了安全協定,使澳日兩國每年都與美國舉行國防會談,中國則批評此舉是企圖在戰略上牽制中國。
但隨著澳洲可能陷入經濟衰退,澳洲政府在下月公布的政府預算報告中,必須縮減支出的壓力大增。據澳洲人報報導,在身為中國專家的總理陸克文堅持下,軍事支出大抵不會受到刪減預算影響,不過澳洲向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購買100架F-35匿蹤戰機的計畫,將延後1年到2014~15年,軍方也必須設法減少其他支出,以協助平衡大量擴增軍備的巨額開銷。
在即將公布的白皮書中,澳洲的潛艇艦隊將於2025年增加至12艘,好讓7艘潛艦可隨時部署於澳洲北方,接近穿過印尼群島的多處重要海峽。澳洲還打算打造8艘排水量7000公噸的戰艦,艦上搭載彈道飛彈防禦系統,以及1支長程海上偵察機隊。
此外,白皮書還首度詳細討論電子戰趨勢,特別是對澳洲國家安全網路越來越嚴重的網路威脅。澳洲政府已經投資數百萬澳幣加強電腦防衛能力,未來幾年仍會大舉投資,以保護重要基礎建設不受來自中國與俄羅斯的網路攻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26/today-int5.htm
北京「光明日報」報導,萬胤忠2日在北京舉行的「2010留學澳大利亞」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提供上述數據。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下,近年來中國赴澳洲留學生仍保持20%成長。中國學生除了申請接受高等教育外,赴澳洲進行職業教育和英語語言學習的學生也大幅增加。
報導說,澳洲公立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學費每年約8500至1萬2000澳幣(1澳幣約合26.779新臺幣);澳洲大學的商科、經濟學、法律類學科學費每年平均約1萬3000至2萬3000澳幣。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90603/1766806.html
在70-80年代屬于早期通過技術移民過去的中國人,開始時候比較艱難,剛到異國不能聽說澳洲腔的英語,沒有親戚朋友,卻把一家大小,不遠萬裏從中國搬來,有的還在中國負債移民,在當地從本地人不願意幹的工作開始,邊工作,邊讀書。
在當地讀了幾年書,找到比較好的工作,和同事對話交流都沒有問題,可外國同事在興高采烈地聊天,你就感覺雲裏霧裏莫名其妙。學不會的東西和看不懂的,其實還是很多,比如瘋狂地看橄欖球比賽比命還重要;比如每個周末僅喝一杯葡萄酒就能泡到半夜;比如會提早一年訂機票和酒店去度假……
很多早期的中國人都有些矛盾,爲何要移民?爲何喜歡澳大利亞,爲何不回來做海歸。
生活了幾年後,看了生活對比的數字,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爲何那麽多人喜歡澳大利亞,理解爲何冒死偷渡客源源不斷。原來,這裏並不是你窮或是富,那麽簡單,是因爲這裏有人人都平等的終生保障,這裏的每個人都喜歡澳大利亞平和的生活。在澳大利亞,你開一輛全新寶馬車和全新的別墅沒有好炫耀的,打高爾夫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很多人懶得打;最窮的人患上癌症,也是一定是永遠免費治療,最後終了于醫院。
根據統計結果和專家數字,澳大利亞工資正常全職收入每周400澳幣,一個月1600澳幣,平均每天80澳幣。中國工人最低每月收入800人民幣(很多中國城市都遠低于這數字),平均每天27元人民幣。無須管一澳幣折合六元多人民幣,看看同樣是最低收入的工人在各自國家的消費能力對比,:
買一雙耐克球鞋,澳洲120澳幣,需工作1天半;中國230人民幣,需工作8天半。1比6.
看一場歌星演唱會,澳州160澳幣,需工作2天;中國380人民幣,需工作14天。1比7.
買一臺1.5匹松下空調,澳洲1080澳幣,需工作13天半;中國3000人民幣,需工作111天(工作3個月多)。1比8.
買一套普通辦公套裝,澳洲120澳幣,需工作1天半;中國400人民幣,需工作12天。1比8.
請12人一桌吃龍蝦大餐,澳洲280澳幣;需工作3天半;中國1500人民幣,需工作55天半(工作2個月不到一點)。1比16.
買一臺東芝手提電腦,澳洲2800澳幣,需工作35天;中國22000人民幣,需工作815天(需工作2年多)1比23.
買一臺29寸東芝SONY電視,澳洲699澳幣,需工作9天;中國6000人民幣,需工作222天(工作將近8個月)1比24.
一年期環球世界機票費,澳洲2298澳幣,需工作29天,中國20000人民幣,需工作741天(工作將近2年多)。1比25.
買一輛豐田佳美轎車,澳洲25000澳幣,需工作312天半;中國350000人民幣,需工作12962天(工作需35年)。1比41.
一年高爾夫會費,澳洲1800澳幣,需工作22天半,中國175000人民幣,需工作6481天半。1比288.
一套獨立別墅帶花園和車庫,澳洲墨爾本離市區15分鍾車程,45萬澳幣,帶裝修,永久性土地,需工作5625天(15.4年)。中國上海郊區公寓房一室戶,45萬人民幣,需工作16666天(需45年)
去醫院生個嬰兒,澳洲0澳幣,政府馬上獎勵5000-7000澳幣;中國2000人民幣,需工作74天。
生病住院看醫生作手術,澳洲0澳幣,中國1000人民幣——幾十萬人民幣,需工作?天,1比?。
數字很枯燥,但是很說明問題,普通人在澳大利亞生活比中國生活容易,況且澳洲人年平均收入30000-40000澳幣,是以上提到最低收入的兩倍。如果把澳洲白領階層和中國白領階層來比較,將更能體現澳洲高收入,低消費生活成本的優勢。
中國經濟正在迅猛發展,但是法規卻跟不上,成了冒險家的樂園,據報道13億人口的中國已有了五千萬的千萬富翁。澳洲也有億萬,千萬富翁,但是最低收入的工人在當地有也有足夠的生存消費能力,不至于象中國12億多的普通人,貧富差距的加大,嚴重地加大了生活成本和消費水平,望富哀歎。而中國競爭無序和不規範的市場行爲,使中小企業投資者生存空間壓抑,深感不安。
在澳洲,早期來自中國技術移民,前3-5年比較辛苦,還移民借的錢,還要讀書,拿較低的工資。但是5年後,基本適應澳洲。當小老板,當高級白領,當會計師律師醫生,絕大部分人車子房子孩子齊全,拿著澳洲中等的收入。零起點進入澳洲移民十年,許多人開始創業自設公司,投資等,向澳洲的高收入和富人排行進軍。
我采訪的每個人,都非常享受澳洲平和的生活,這裏上班不用向上司逢迎派馬,工作不用和同事溝心鬥角,辦事不用托關系找人情,下了班就是私人空間沒必要陪客戶喝酒,這裏開車不用怕警察(除非你超速),工作以外,你和澳州總理一樣,都是普通公民,假日你可以享受太多的免費——海灘,公園,燒烤爐,表演。還有這裏上街沒人管你是否名牌衣服等等。單身母親帶一個孩子在家無須工作,政府每月自動彙她帳戶500多澳幣,竟然比澳洲工人每周最低工資還高,也許帶大一個孩子的工作在澳洲政府眼裏比最低收入的工人貢獻要大。
如果你向往陶淵明式的田園美景,這裏太多的農場供你租買,采訪的人有一家租一農場種無土西紅柿,各種家蓄,收入非常可觀。
如果你自命清高,向往姜子牙式的漁翁生活,這裏有太多的海濱供你垂釣,澳洲的水産是世界一流。
如果你想有每年穩定的投資回報率,並且享受世界一流質量的生活,及低消費水平的生活,你可以選擇投資中小服務産業,澳洲非常適應中小企業的發展。
每個人都享受澳洲平和的生活。
http://www.for68.com/new/2008%5C11%5Cli638491755161180025871-0.htm
http://www.cdnews.com.tw 2010-03-12 陳淑娟/整理
澳洲農業及資源經濟局(The Australian Bureau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ABARE)表示,鐵礦砂出口量達9800萬噸,煤炭出口量突破7400萬噸,主要銷往南韓、日本和中國。
澳洲農業及資源經濟局執行副局長莫瑞斯(Paul Morris)說:「在日本、南韓和中國鋼鐵廠和發電廠需求殷切支撐下,截至12月最後一季,大宗商品出口量創歷史新高。」
澳洲官員預測,鑑於若干亞洲國家正進行大規模工業化和都市計畫,礦業欣欣向榮錢景,即使不能持續數10年、至少也有數年好光景。
澳洲農業及資源經濟局在昨天公布的報告中說,雖然澳元升值9%,出口量依舊創紀錄。
該局補充說,去年第四季能源及礦產出口收益增加1%,讓澳洲進帳310億澳元(280億美元)。
陸克文政府提出的碳交易計劃,因反對黨對其中一些措施不表贊同而遲遲未能在議會中通過,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將再生能源目標從碳交易法中分離出來成爲單獨法案,再幾經與反對黨討價還價,承諾對受影響的工業作出更多賠償之後終于獲得通過,從而使澳大利亞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向前邁進了一步。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國立澳洲大學日前與中國天津大學簽訂協議,將共同研發新式的太陽能系統。他們計劃在兩到三年內,一種新式的加熱及發電太陽能系統即可面世,無疑也會對削排減碳做出貢獻。
澳廣記者就這些問題分別訪問了幾位專家學者,現在請聽田方所作的綜合報道。
國立澳洲大學太陽能系統研究中心的安卓•布萊克斯教授說對這項法案獲得通過表示歡迎,而且他認爲應該在二零二零年之前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布萊克斯:“我想到二零二零年之前,澳大利亞大部分住家都會安裝了太陽能熱水系統,屋頂向陽的一面裝上了太陽能板,而屋內則有配套的熱水系統。另一方面我們會看到更多風力發電機,以及更多的再生能源系統,例如中央太陽能發電系統以及地熱系統等等。我想政府會發現,在二零一五年的時候就達到了預定的目標,到時候就會把目標提高,將二零二零年的目標調高爲百分之二十五,而且把二零二五年的目標定位百分之三十五。”
布萊克斯教授說,這項目標的主要重點仍在太陽能系統。
布萊克斯:“氣候變化的問題非常的嚴重,情況一年不如一年,政府也認識到這是本世紀上半葉我們所面臨的最嚴峻問題,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特別是太陽能再配合其他可再生能源的補助,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途徑,太陽能是真正唯一具可持續性的長期再生能源。”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及中國天津大學的科學家展開了一項聯合研究項目,他們計劃在兩年之內研發出一種新式的太陽能技術。這個研究項目將創先使用浸在液體中的太陽能電池,使它比現在的太陽能板更有效而且更低廉。
參與這項研發計劃的國立澳洲大學教授埃格•思克瑞彬博士說明了這種新式太陽能系統的概念。
思克瑞彬:“一般的太陽能電池能産生電力,它只産生少量的輻射,基本上來說,最高是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其他的就轉變爲熱量,使電池變得非常熱。所以我們的設計就是在電池運作的時候提取它産生的熱量,然後把它用來給家庭用品加熱。這些電池會放在可以傳熱的液體中,成爲一個“集中電池體”,然後這個設備中被加熱的液體就可以送去將家用品加熱。”
思克瑞彬博士說,天津大學是一所中國知名的學府,它的化學研究水平非常高,所以他們選擇與天津大學合作。
思克瑞彬:“澳洲國立大學對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具有相當長的研究曆史,光伏發電技術在太陽能發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至于天津大學,您會驚奇的發現天津大學的化工技術相當具有水平,他們在提取熱量的設計,熱量轉換液體的研究都很有經驗。我麽需要最好的液體來提取太陽能電池中的熱量,天津大學在這方面可以與我們有很好的合作。”
思克瑞彬博士說,預計兩年內這種太陽能電池就可以研制完成,三年組織內就可以正式作商業投産,到時候對能源的運用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http://www.abc.net.au/ra/chinese/articles/s2663038.htm
另詳參本館: 氣候峰會
編劇:巴茲魯曼
演員:史都華比提/妮可基嫚/休傑克曼/大衛溫漢/布萊恩布朗
劇情簡介
澳洲導演巴茲魯曼繼《紅磨坊》後睽違影壇七年的作品,妮可基嫚與休傑克曼主演,宛如《亂世佳人》的復古風格,刻畫一段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亂世情緣,全片都在澳州取景,已被澳洲觀光局視為重振澳洲旅遊的活路,希望效法《魔戒》帶動紐西蘭觀光的成功前例,砸下10億台幣搭配影片全球行銷強打澳州觀光行程。
在世界最遙遠的邊疆,一位女性不遠千里尋夫,卻發現自己深陷超乎她想像的混亂與冒險中。
莎拉艾許莉夫人(妮可基嫚飾)盡其一生追求表面的完美,但是沒有愛情且無子嗣的婚姻,讓馬廄裡的馬匹成了唯一對她有意義的事物。莎拉因為深信丈夫外遇,不遠千里從倫敦來到澳洲達爾文市,要向丈夫興師問罪,卻發現丈夫遭人殺害,心懷不軌的牧場經理尼爾弗雷契(大衛溫漢飾),與卡尼男爵密謀加速產權轉讓,欲將「遠方之丘」的莊園房產佔為己有。 為了捍衛「遠方之丘」,莎拉心不甘情不願的與粗野無禮的放牧人(休傑克曼飾)踏上一千五百哩的路程,將上百頭牛隻送到碼頭裝船。他們帶著一名土著與白種人混血的孤兒努拉(布蘭登華特斯飾)同行,被當時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社會視為異類。冒險旅途中還有一群不稱頭的幫手,包括酒鬼會計師奇普林弗林(傑克湯普遜 飾)、放牧人所信任的土著畜牧工馬加利(大衛古布吉拉飾)與古拉(安格斯皮拉庫飾),還有一位神秘的部落巫師喬治王(大衛高皮利飾)。
這片土地的力量與美麗,以及對努拉產生的情感,讓莎拉脫胎換骨,而她與放牧人間劍拔弩張的關係,逐漸被尊敬、愛慕取代。但是當無情的戰火拍打著澳洲海岸,莎拉與她看似不可能的新家人即將被迫分離...。
本片耗資一億三千萬美元,號稱「澳大利亞史上最貴電影」,影片以三O年代的達爾文為背景,當時亞洲人約佔當地人口的30%,燈籠、中文字並不罕見,妮可的戲服中不乏旗袍,呈現移民社會風情。妮可詮釋的是貴族,戲中更換多套服裝,包括馬裝、旗袍、獵裝等十餘套,配件也是經典名牌,足下穿的是Salvatore Ferragamo為她量身訂製的皮鞋,手上則拎著Prada皮箱和化妝箱。休傑克曼則為扮演牛仔天天健身,每隔3小時進食,半夜還得起床補充蛋白質,原本高瘦的身形鍛鍊成勇猛肌肉。
整部電影深入澳洲北部原始大地,在被稱之為Top End的北領地達爾文、西澳金柏利地區、昆士蘭海岸線及雪梨市郊小鎮等地拍攝,完美呈現澳洲美麗風光,一場2000頭野牛橫越澳大利亞內陸的浩大場面也是影片的賣點之一。
本片原本是生離死別的結局,但電影公司認為不利票房,因此導演從善如流重拍成光明美好的結局。
通往仙境之路
未曾有任何一位澳洲導演嘗試在這片土地上,著手從事如此雄心萬丈的電影與場景。《澳大利亞》對於導演巴茲魯曼而言,進入他深層個人之旅的最高潮,也是澳洲電影力量與影響的最佳證明。
比遙遠還遠的遠方
「我已經有八年時間沒拍澳洲片,所以回來拍一部擁有這種強度、規模與雄心壯志的影片——還是用我自己的口音!——就像美夢成真。夢幻角色、夢幻電影、夢幻卡司與夢幻導演。」-休傑克曼
關於製作
凱薩琳納普曼以凱薩琳赫本與卡洛林白等三O年代女性為藍本,為妮可基嫚扮演的主角莎拉,設計了許多前衛的裝扮,包括了褲裝、獵裝以及時髦的旗袍等。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aen00455824&channelid=CH60
1F《澳大利亞》劇情實際上描述澳洲原住民生活有很大的關係,導演以”被失竊的一代”The Stolen Children以及日本帝國攻打美國珍珠港事件為故事背景。
特別是當電影裡提及白人殖民澳洲原住民的政策,尤以”被失竊的一代”將黑白混血的原住民孩童,稱為”Creamy”牛奶巧克力,都會被送往所謂的任務島(Mission Island)進行殖民改造等同化政策。
畢竟是電影,時代所呈現當時英國白人實施對澳洲原住民的不公平待遇及種族歧視之政策,導演都很巧妙地點到為止,透過電影,呈現當時的白人禁止原住民踏進酒吧等互動就足以讓看電影的觀眾感覺澳洲原住民就跟塵埃一樣什麼也不是。
我一直在等導演是如何詮釋澳洲原住民在這個殖民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很訝異地,導演巴茲魯曼在電影裡並無出現對於澳洲原住民不敬的言詞,反而突顯白人殖民者的兇殘作法,是如何污名化澳洲原住民。
也或許是妮可基嫚與休傑克曼這兩名巨星的演出,和緩了這備受爭議的歷史傷痕。
但也或許正是因為巨星的光環,使得澳洲原住民孩童被同化的議題失焦,雖然《澳大利亞》把”被失竊的一代”議題丟出來,導演卻如同蜻蜓點水一樣帶過,但想想這畢竟是電影不是紀錄片,也就沒有太苛刻導演並沒有更深入去探討白人殖民澳洲原住民的歷史脈絡。
但不可否認地,在導演巴茲魯曼所詮釋下的《澳大利亞》,除了呈現令人嚮往的野性澳州,還有妮可基嫚與休傑克曼之間的愛慕情懷、殖民者與主人澳洲原住民彼此的緊張關係,更是難得地闡述人性的慈愛與表達原住民對萬物與土地的熱愛與生命史。
這點讓我看得很斯湖~
另外我必須不得不稱讚妮可基嫚的演技真的很棒!不僅講了一口得體的英國腔,還從英國貴婦人的傲氣逐漸轉換成透露一絲母性光輝的勇敢拓荒者。反而我最愛的休傑克曼除了硬梆梆的澳洲腔外就稍嫌有點遜色。
已經很少有電影能讓我出了戲院,臉上還掛著淚水,電影總共兩個小時多,算是很長的時間,但《澳大利亞》猶如一瓶陳年老酒,越飲越順暢、越令人愉悅。
講到最令我深刻的對白與場景,就是當”遠方之丘”的女主人妮可收養努拉之後,就一直呵護保護他,使努拉免於白人殖民者被帶到”任務島”進行殘忍的同化政策,這同等於逼迫原住民孩子將他們內在的族群文化,連根拔起一樣殘暴。於是努拉的爺爺是部落的祭司(電影翻成”巫師”事實上還是帶有歧視的字眼),他要帶努拉回到大地,重回原生傳統的生活,但妮可還是以白人自以為的想法認為努拉年紀還太小不能在野地裡生存,拒絕讓努拉跟他爺爺離開”遠方之丘”,但休傑克曼對她講了一句非常關鍵的對白。
他說:”妳不能讓努拉一輩子留在這裡,他必須要經過這番洗禮,若是他沒有經過這番洗禮,他就沒有歸屬,也不會有故事,更沒有夢想”。
多麼令人震撼且動容的一句話!
當局者迷,你不是原住民,也永遠不會是原住民,這也反映了世界原住民族都有著相同命運,殖民者自恃甚高的態度,讓他們在原住民族面前顯得無知也不懂得尊重與接納不同文化的族群。
妮可基曼飾演的”遠方之丘”女主人以為收養努拉就可以完全解決努拉被抓到任務島的命運,但若是不放他自由,回到遠野,跟著爺爺學習傳統祭儀,他怎麼能成為一名真正勇敢的原住民呢?
最後結局如何,我還是別繼續講好了!免得壞了大家看電影的興致!
但好幾幕都讓我動容,已經很久沒有看到讓我也感同身受的影片,《澳大利亞》也不能說是好看不好看,而是電影背後所探討的議題與傳達的意念,確實使我產生共鳴,只是可惜的是電影的宣傳都圍繞著兩大巨星的戀情,而模糊了這部電影想要傳達”被失竊的一代”的澳洲原住民議題,畢竟電影裡面很多情節都與”被失竊的一代”的白人殖民澳洲的歷史有關。
電影那句話還是在我心中迴盪,一直也忘不掉休傑克曼對妮可基嫚說的那句話:”他必須要經過這番洗禮,若是他沒有經過這番洗禮,他就沒有歸屬,也不會有故事,更沒有夢想”。
以一個大製片來說,針對片中議題,其表達方式算是非常大眾化,畢竟這真的是少見澳洲出產的大片,大多數的觀眾,不只亞洲,甚至歐洲,美洲觀眾其實不見得知道這故事的背景,甚至對於澳洲以及原住民的歷史有基礎概念,所以多少在接受度以及預期心態(這跟片商打廣告的角度其實也滿有關係)的影響下,好壞評價有差異,不過本來喜好就是很主觀的,整體而言,這是一部不錯看的電影,但我個人不會把它當作片商宣傳的史詩片,似乎有點脫離片子要傳達的訊息,說它是一部具有大場面的小品故事(不代表故事格局小,它的內容很有深度,也很感人!)對我來說比較貼切,老實說還是滿有Baz的風格,或許主要是澳洲團隊,整部片也帶有澳洲電影的風格,看慣好萊塢電影的電影愛好者,或許需要幾分鐘適應一下, 個人推薦這部電影,也建議大家去了解電影中提及的歷史文化背景!
再次,也鼓勵樓主的文,不錯!
3F我任同你的說法!人都是有根源的,從哪兒來就從哪兒去,且我相信人經過流浪的洗禮,會更透徹的看待人生
4F看這部片的時候,我也會一直想到台灣這片土地,,,也會想到漢人、日本人、荷蘭人與台灣原住民之間的歷史.....
5F日本帝國攻打美國珍珠港事件??達爾文港吧???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58590
巴茲魯曼自1992年起,完成了《舞國英雄》(1992)、《羅密歐與茱麗葉》(1996)、《紅磨坊》(2001),平均五年才有一部電影問世,堪稱慢工出細活的導演。當年,《紅磨坊》在他的堅持下於福斯公司的雪梨片廠拍攝完成,片名《澳大利亞》的新作回老家取景,名正言順之外,也頗有衣錦還鄉之感。
同樣於澳洲發跡的妮可基嫚,在《澳大利亞》飾演一個為了婚姻飛去澳洲的英國女子,不料抵達時丈夫已是一具死屍,她本該辦完喪事就回英國,卻選擇了與財閥和自然對抗的艱鉅挑戰,在休傑克曼飾演的趕牧人、以及酒鬼會計、原住民僕傭的協助下,把一群肉牛及時趕上達爾文港的軍艦,化身為美麗精明的女強人,也和陽剛英偉的趕牧人燃起戀火,甚至期待和他、以及失去母親的混血男孩(布蘭登華特斯)組成一個新家庭。當部分觀眾以為電影就要這樣結束的時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了邪惡壞的處心積慮的破壞威脅外,遠在千里的二次大戰也隨日本軍機來襲,將這群人捲進另一場大難。
從票房到反應,《澳大利亞》都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其實從以往的作品來看,巴茲魯曼都不是擅長史詩大片或是講複雜故事的高手,而是把一個簡單故事透過凌厲花俏的攝影機運動及剪接手法、尤其再配上歌舞元素就更內力大增的「詠歎調」型導演。作為他長期的影迷,我們依然可以在片中看到他一些印記:例如妮可基嫚乍到澳洲、坐著休傑克曼的卡車前往丈夫經營的「遠方之丘」,兩人在車上雞同鴨講,妮可基嫚誤把休傑克曼說的種馬野馬混配計畫,聽成對方肖想她的輕薄言詞,就讓人聯想到同樣是妮可基嫚,在《紅磨坊》和伊旺麥奎格那段充滿性雙關語的誤會。同樣的,妮可基嫚首次見到混血兒布蘭登華特斯,兩人隔著宛如屏障的擺飾彼此窺探的表現手法,也和《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與克萊兒丹妮絲初見時的好奇互動,同出一轍。
甚至,歌舞片的魅影也在這部已經不能算是歌舞類型的作品裡,如影隨形。1939年出品的歌舞經典《綠野仙蹤》在片中扮演了極關鍵的角色。除了適時點出時代背景,它也是女主角半被迫地去安慰剛喪母的混血兒時,胡亂瞎掰的故事藍本,而片中最知名的曲子「Over the Rainbow」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藉由哼唱、口琴、口哨等形式,帶出宛如角色之間通關密語的意義。混血男孩也終於在完成趕集任務後,從大銀幕上看到真正的電影《綠野仙蹤》。影片接近尾聲時,那句「沒有任何地方比得上家」的台詞,更是直接從《綠野仙蹤》移植而來的結論。
然而,對家的想像,也成為本片的重要衝突之一。喪夫、不能生育的女主角,希望和難以馴服的趕牧人、失親失怙的混血男孩,組成一個新家庭,但「強留」的念頭與作法,卻讓她一時之間兩者都失去了。但趕牧人反對女主角的作法,與其說是尊重原住民傳統,未嘗不也是對家庭與喪妻記憶的一種「逃避」。因此,日本空襲宛如一場壯麗的煙火,不僅讓三人重逢,也讓他們彼此修正,趕牧人不再逃避承諾,女主角也同意放手,讓擁有原住民血統的男孩、也是巫王的外孫,展開自己的學習流浪之旅。至於那個罔顧血親與人性的大壞蛋,就讓他不得好死了。
嚴格說來,兩位主演明星這次的表現都「色比藝高」。妮可基嫚的角色,綜然想兼容費雯麗在《亂世佳人》重建家園的傲骨以及梅莉史翠普在《遠離非洲》讓紳士們舉杯致敬的氣概,但無論演技層次或性格塑造都遠遠不如前輩,反而比較像把不同場景都當作時裝伸展台的模特兒,徒讓衣著眼花撩亂。休傑克曼不以換裝取勝,而改以不斷彰顯的糾結肌肉和茂密毛髮做為煽情利器。兩人的化學變化比不上各自姿色,風采反而被主述整個故事的混血男孩布蘭登華特斯蓋過。這也是魚與熊掌難以得兼的結果之一,因為《澳大利亞》也有透過這個小男孩的遭遇,批判澳洲長期實施強擄(白種與原住民)混血兒政策的用意,加上男主角曾與原住民成婚,並跟他們一塊工作,女主角則想突破禁令收養混血兒,做為影片指標人物,也加強了這個訴求。不過它的論述並不見得超越早已拍就的《末路小狂花》(或譯:孩子要回家,Rabbit-Proof Fence)。龐大的篇幅也因野心過大卻未能不落俗套,而讓段落斧鑿的痕跡過度明顯。
重返澳洲,巴茲魯曼儘管稱職地把老家獨特的地理景觀,化為人性與毅力的考驗難題;壯觀有之,卻不及「澳洲新電影」時期的前輩們從中挖掘奇幻魔力用以衝撞英式殖民禮教的創意。表面上他把作品的格局放大了,不再像過去侷限於男女情愛,但動人程度卻也如被荒漠沙暴吹散的牛群,雖不至落入崖底粉身碎骨,卻少了過去的精彩振奮。感動我的,仍是他對歌舞經典的念念不忘,以及與其對照卻又異曲同工的原住民吟唱,這也算是他對好萊塢與澳洲大陸的深情連結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00&eid=v200120
看過《羅密歐與茱麗葉》和《紅磨坊》,對於導演巴茲魯曼的野性活力,我就是會有期待,然而他的新作《澳大利亞》卻像極了一匹已被馴伏的野馬,即使一切中規中矩,卻少了 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想像力是導演最重要的資產,那是將文字轉換成為影像的關鍵能源,膽大心細的導演,先有想法,繼有作法,才能像黑夜中的火把,將想像力轉化成為無邊趣味與活力,號稱澳洲影壇有史以來最大製作的《澳大利亞》,總體來說,四平八穩,卻也因此只能算是一部中庸通俗劇。
向經典取材,拼貼經典風采,一直是巴茲魯曼愛玩的手法,《澳大利亞》中,妮可基嫚和休傑克曼的爭吵恩怨,像極了《亂世佳人》中的郝思嘉與白瑞德;妮可飾演的莎拉在澳洲農莊打拚的故事,也很近似《遠離非洲》中那位「我曾經在非洲有過一所農莊的梅莉史翠普;至於原野放牧的場景和狂牛疾奔的場景,亦可在《西部開拓史》和彼得傑克森的《金剛》中找到相似場面……當然,澳洲白人遂行的種族隔離與教化政策早在《末路小狂花》中都有過類似的描寫,關鍵不在於別人拍過的題材能不能再碰觸,而在於到底拍出了多少新意?
縱橫姿意,特立獨行,是巴茲.魯赫曼過去最讓我佩服的生命力;進退失據,莫衷一是,卻是巴茲在《澳大利亞》中的最大罩門,焦點在於妮可基嫚身上。
理論上,嬌貴婦人要到澳洲放牧,放下身段,徹底改造的過程就有無數好戲,不容錯過,《亂世佳人》的郝思嘉如此,《澳大利亞》中的妮可也運用著相同的公式,問題在於初出場的莎拉有點像卡通人物,登陸達爾文時,她扭腰擺臀,十足就是水土不服的富家女;至於放牧人休傑克曼打群架的開場戲,讓莎拉的行李和內衣成為了「不打不相識」的活道具,雖然熱鬧,卻跡近低俗胡鬧。更別說兩人初度露營野宿,休傑克曼塗抹肥皂的男模身段與姿態,其實卻是賣弄陽剛野性風情的搔首弄姿,雖有搏君一粲的「笑」果,卻是與放牧者的基本性格大相逕庭的。
照《澳大利亞》的人物性格發展軌跡來看,莎拉從來不是嬌嬌女,放牧者更不拘禮法,不屑禮教,偏偏他們初出場的模樣,卻都成了卡通小丑;甚至莎拉頭回上馬放牛,嬌聲喝斥,卻適得其反的「刻板」模樣,都只是一時笑果,卻無法呼應角色的本性,甚至為了尋找有意追隨「喬治王」流浪腳步的努拉(Brandon Walters飾演),原本理智清明的莎拉竟然輕易就得出了「你如果現在要走,我寧願你再也不要回來」的意氣結論,而放牧人竟然也就順口回答說:「你是老闆,你說了算。」簡直就是《亂世佳人》的鬥嘴翻版,巴茲的拼貼手法玩得太容易了,卻模糊了角色觀點,也錯亂了戲戲高潮導致觀眾無法對莎拉的蛻變油生更多的認同或同情了,如果說這是巴茲商業妥協的結果,卻也成為《澳大利亞》風味盡失的關鍵。
《澳大利亞》從白人之死開場,再以白人之死做結,表面上這是一部以白人興亡史的悔罪作品(為過去不當的種族隔離措施道歉),甚至還有「虎毒不噬子」,白人卻要親手殺逆子的殘暴不仁,另外還反覆要求世人尊重澳洲原住民的生活模式,不要硬套進白人的價值觀,最後也來上一段讓原住民也能喝杯酒,而且不能喝牙缸,必需喝制式酒杯的「一視同仁」,卻始終擺脫不了「贖罪道歉」的通俗劇模式,也就是:「意思到了,但是格局不夠。」
巴茲魯曼在片尾告訴大家:說好一個好故事很重要。但是《澳大利亞》的故事太老梗了,而且巴茲並沒有說好。知行合一,其實是很難臻致的人生境界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01&eid=v201105
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
本名:Nicole Mary Kidman
小名:Nic
出生地:夏威夷,Honolulu
生日:西元1967年6月20日
星座:雙子座
身高:179公分
血型:A型
•主要得獎紀錄:
2006 「the Companion in the Order of Australia」勳章
2003 第75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時時刻刻》
2003 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時時刻刻》
2003 BAFTA Awards-「最佳女主角」,《時時刻刻》
2003 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女演員」,《時時刻刻》(三位女主角共享)
2002 金球獎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神鬼第六感》
1996 時人雜誌(PEOPLE)選為全球五十名美人之一
1996 金球獎喜劇類-「最佳女主角」,《妮可基曼愛的機密》
1988 澳大利亞電影學院-「最佳女演員」,電視劇《越南》(Vietnam)
妮可基嫚出生於夏威夷,父親Anthony是一名心理醫生,同時是華盛頓特區的癌症專家,四歲時父親轉調到雪梨科技大學擔任講師,於是全家回到了澳洲。妮可三歲開始學習芭蕾舞,後來她對戲劇演出產生了興趣,便放棄芭蕾進入戲劇學校學習,然後在菲利普街劇院(Philip Street Theater)研習發聲訓練與戲劇歷史。高中時,妮可的母親患了乳腺癌,她便從女子高中休學照顧家人,直到母親康復。
天生麗質,擁有一頭紅色金髮與湛藍雙眼的妮可,14歲便登上《洋娃娃》雜誌封面,15歲在MV中演出,並在幾部電影與電視劇中演出配角。1985年,妮可演出澳洲電視劇《越南》(Vietnam),獲得了澳大利亞電影學院「最佳女演員獎」,一名成名,引起美國電影界的注目,1990年開始轉往美國發展。妮可基嫚首度吸引美國觀眾的目光,是她在菲利普諾斯的心理驚悚片《航越地平線》展現的精湛演技,她以該片一鳴驚人,以寬廣的戲路與才華,打開後來馳名國際並獲獎頻頻的巨星之路。
妮可基嫚與前夫湯姆克魯斯於《霹靂男兒》相識,之後又聯手演出了《遠離家園》與名導庫柏力克的《大開眼戒》,並於1990年共結連理,兩位俊男美女的組合羡煞了許多人,可惜十年婚姻最後以離婚收場。1995年,妮可基嫚風光以《妮可基曼愛的機密》中走火入魔、不計任何代價也要成為電視主持人的女人,拿下金球獎喜劇類最佳女主角,証明了自己演出的實力,並受到評論家的高度讚譽。1999年,在英國登台演出全裸舞台劇《藍色房間》更是轟動一時。
妮可基嫚與湯姆克魯斯離婚後,事業如日中天,2001年藉巴茲魯曼具開創性的音樂劇電影《紅磨坊》,獲得生平首座奧斯卡提名。2003年更以《時時刻刻》對女作家維吉妮亞吳爾芙的精彩詮釋,榮獲一座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英國影藝學院獎與一座柏林影展銀熊獎。她同時以該片與另一部亞歷阿曼巴的心理驚悚片《神鬼第六感》雙雙入圍2002年金球獎,後來抱回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大獎。另外,她也曾以強納森葛雷瑟的《靈異緣未了》、安東尼明格拉的《冷山》與羅伯班頓(Robert Benton)的《強者為王》提名三次金球獎。
妮可基嫚與第二任老公鄉村歌手凱斯厄本(Keith Urban)於2006年完婚,並於2008年7月生下長女Sunday Rose Kimdan Urban,完成多年的心願。她的人氣也讓她賺進大把鈔票,代言香奈兒五號與歐米茄手錶(Omega)等知名品牌。除了影視名氣外,妮可從1994年起就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澳洲親善大使,幫助澳洲與世界窮困兒童募集救助基金,2006年1月獲頒澳洲的最高榮譽「the Companion in the Order of Australia」勳章;因為她傑出的慈善工作,聯合國在2004年授予她「世界公民」的榮譽稱號。
她在音樂劇電影《紅磨坊》中首度展現歌喉,便吸引了觀眾與評論家的目光,她與伊旺麥奎格演唱的電影主題曲《Come What May》,奪得了英國單曲排行榜第27名的佳績,之後又與羅賓威廉斯(Robbie Williams)合作演唱《Somethin' Stupid》,獲得英國單曲排行榜冠軍,並被選為英國2001年最佳聖誕節歌曲第一名。另外,她也曾在2006年的動畫電影《快樂腳》配音,與休傑克曼合唱《Kiss/Heartbreak Hotel》。
她的作品還包括導演與編劇諾亞包姆巴赫的《珍愛姐妹情》、改編自暢銷奇幻三部曲小說的《黃金羅盤》,也曾擔任紀錄片《上帝不再眷顧我們》(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與觀眾票選獎得主)與西門文森索(Simon Wiesenthal)電影傳記片《 I Have Never Forgotten You: The Life & Legacy of Simon Wiesenthal》的旁白。還有薛尼波拉克的《雙面翻譯》、拉斯馮提爾的《厄夜變奏曲》與珍康萍的《伴我一世情》。
儘管妮可基嫚的演出深受評論家讚賞,獲獎頻頻,卻是叫好不叫座的多,2004年的《靈異緣未了》雖然提名金球獎與金獅獎,卻是票房冷清,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恐怖拜訪》與《人性污點》等片上,大成本大製作卻不代表絕對賣座,讓妮可基嫚成了「票房毒后」代表,她與《紅磨坊》導演巴茲魯曼再續前緣,並與同鄉澳洲男星休傑克曼合演的史詩愛情鉅片《澳大利亞》,是否能將她的演藝生涯再度推上顛峰,就有待粉絲們捧場。接下來,妮可基嫚的作品將有Arthur L. Kopit小說改編,與丹尼爾戴路易斯、潘妮洛普克魯茲合演的《Nine》,以及《一刀未剪的童年》萊恩墨菲執導,與娜歐蜜華茲同台演出的《Need》。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00&eid=v200104
六0年代末期,澳洲政府開始補助本土電影製作,七0年代之後,所謂「澳洲新電影」開始崛起,在國際影壇大大小小的影展建立起知名度後,這批澳洲新電影的健將,包括彼得威爾(【吊人岩上的野餐】、【魔浪】、【加里波底】)、姬蓮阿姆斯壯(【我的璀璨生涯】)、布魯斯貝瑞斯福(【增長智慧】)、佛烈薛比西(【圍殺計畫】)、菲利普諾斯(【新聞線上】)、喬治米勒(【衝鋒飛車隊】系列)等,這些優秀的澳洲影人,有的透過國際影展(例如2003年台北電影節就曾以澳洲為主題)、錄影帶或電影台播映,而讓部分觀眾得以見識他們早期的優秀創作,但絕大多數觀眾對他們的認識,還是在這些導演被挖角到好萊塢之後。
提到他們後來在好萊塢拍的電影,許多都讓大家耳熟能詳。其中發展得最好的可能是彼得威爾,他曾以【證人】、【春風化雨】、【楚門的世界】、【怒海爭鋒:極地征伐】四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布魯斯貝瑞斯福導演的【溫馨接送情】是奧斯卡最佳影片,較新的作品則有【致命追緝令】;佛烈薛比西拍了【愛上羅珊】、【暗夜哭聲】、【俄羅斯大廈】;菲利普諾斯則成為【愛國者遊戲】、【人骨拼圖】等這類商業鉅製的導演;姬蓮阿姆斯壯依然在女性題材方面表現較出色,作品有【鐵窗外的春天】、【新小婦人】等。
除了導演之外,當年隨著「澳洲新浪潮」崛起的的演員,也有不少前往好萊塢發展,最知名的代表自然是梅爾吉勃遜,你可能不曉得,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以【提姆愛我】、【加里波底】得過兩次澳洲影帝了。其他像得過六次澳洲電影獎並以【印度之旅】、【賢伉儷】兩度入圍奧斯卡的茱蒂戴維斯,【侏羅紀公園】的男主角山姆尼爾,都是澳洲新電影所孕育的優秀演員。
這些電影人才,鮮少再於澳洲創作,卻成為好萊塢一股堅強勢力!
1987年的【鱷魚先生】,這部轟動全球的澳洲電影,不僅捧紅了沒沒無名的主角保羅荷根,電影中「鱷魚先生」的模樣更取代無尾熊成為當時所有人對澳洲的印象,在好萊塢推出時一樣大受歡迎,一億七千多萬美金票房至今仍是在美國最賣座的澳洲電影。隔年好萊塢立刻投入資金一起合作【鱷魚先生續集】,同樣獲得破億的票房。2000年雪梨奧運時,保羅荷根的「鱷魚先生」造型還是閉幕典禮的重頭戲之一,相隔十三年後,【鱷魚先生3】又復出江湖,在美國上映的票房雖然已不能與昔日相比,仍可看出這股「鱷魚」風潮所帶來的影響。
其他類似例子更是層出不窮,【衝鋒飛車隊】系列的梅爾吉勃遜,【情如物證】、【我們四個】的羅素克洛,【航越地平線】的妮可基嫚,【鋼琴師】的傑佛瑞羅許等,也都因這些受到美國、甚至國際注目的影片而轉往好萊塢發展。
以【舞國英雄】竄起的導演巴茲魯曼,對歌舞片技巧的嫻熟,立刻被延攬至好萊塢,陸續拍了【羅蜜歐與茱麗葉】、【紅磨坊】。【妙麗的春宵】導演J. P. 賀根到美國拍了讓茱莉亞羅勃茲東山再起的【新娘不是我】,而他的妻子【情如物證】的導演喬瑟琳摩爾豪斯也拍了薇諾娜瑞德主演的【編織戀愛夢】。講述扮裝藝人的喜劇片【沙漠妖姬】更被買下版權另外拍了美國版的【豔倒群雌】。
九0年代與【鱷魚先生】同樣成功的澳洲電影,首推【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說】,這部以澳洲農場一隻夢想成為牧羊犬的小豬的勵志電影,不僅成功打入國際市場,更獲得奧斯卡七項大獎提名,之後還推出了續集【我很乖,因為我要出國】。在好萊塢重金禮聘,以及更優渥的電影環境條件下,澳洲電影的優秀人才一直有嚴重外流的問題,不過也因此,澳洲電影總是不斷有令人驚喜的新秀冒出頭來!
雖然澳洲電影風格形式包羅萬象,但在題材上卻不約而同地呼應澳洲文化、學術界就身份政治的關注。四年前筆者在〈澳洲電影‧流亡者的喧嘩〉一文中曾提到:「(澳洲)電影工作者更是循美學路徑,針對澳洲的國族身份提出更細緻、迂迴、婉轉以及耐人尋味的檢視。其中,特別是「流放」這一後殖民論述的重要議題,更反覆出現在近十年來的作品當中。」(見《破週報》復刊334期)
或許是「流放」的歷史記憶深植於澳洲文化當中,故此,「流放」遂成為該國電影作品分享的母題,故事的發展大概離不開這樣的情節:主角因為甚麼不得了的原因,所以必須遠離家園,跑到一個七遠八遠的地方去,然後發生一段改變主角一生的事情;要不然,就是因為出了甚麼可怕的狀況,於是故事主角有家歸不得。澳洲電影工作者,似乎就是藉由創作從側面一再重述「流放」的經驗,同樣的母題依舊在今年的澳洲影展中清晰可辨,其中尤其傑瑞‧若蘭(Cherie Nowlan)執導的《人生如戲》(Clubland )和東尼‧艾瑞斯(Tony Ayres)執導的《意》(Home Song Stories)最為明顯。
故事主線循著珍(布蘭達‧碧雷辛(Brenda Blethyn)飾)的觀點進行鋪陳─珍是一名來自英國的過氣喜劇演員,當年跟隨著一位澳洲歌手男友來到雪梨,後來二人的感情和事業均同時走下坡;離婚後,珍白天當廚師,晚上表演talk show,一手把兩個兒子帶大;珍既因為事業上的光輝歲月早已消逝而失落,同時兒子開始交女朋友後,母子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遠,這更讓她無法面對自己的人生。
同時故事的另一條支線循著提姆(肯恩‧其頓(Khan Chittenden)飾)的觀點延伸─提姆是珍的長子,片中一方面交待他成功克服性交恐懼的啟蒙過程,他與女朋友愈加親近的同時,他也得面對母親因為失落而變得尖酸刻薄。
此片的中文譯名恰如其分地呼應著該片導演傑瑞‧若蘭的表現形式:片中頻頻運用內框─不論是在穩定的房子內還是在流動的卡車裡,主角和配角多次出現在鏡框、門框,以至窗框之內,一共有數十次之多。導演忙於安置各個角色進入內框,猶如利用想像的裱框突顯人物的各個動作,最明顯的例子是:影片一開始,珍在大清早五點鐘起床後,在準備上班前多次進出浴室門框,同時與收音機播出的音樂一同唱和,然後到了廚房上班─這裡充分提示著,珍對表演藝術充滿熱情,雖然在現實壓力下,她仍然努力在台上/台下扮演好各個「角色」。 到了故事的高潮時,陷入絕望的珍在大發酒瘋。她一度宣稱要放棄澳洲的一切,只想返回英國終結她的不幸─搬出一個遙遠的「原鄉」,以為足以擺脫自己的角色/生活─同時她在自家客廳裡當著前夫、現任男友、同事與朋友面前上演一齣潑婦罵街,直至提姆從房間走進客廳(仿如自後台走上前台),母子之間上演一齣親情大和解,珍重拾自信,繼續扮演自己;在放逐的宿命面前,無須悲情以對,在人際互為主體的網絡中靈活應對,演好自己的人生,遂能與旁人一同分享美好的前程。
東尼‧艾瑞斯為一名出生於澳門的華人導演,《意》的故事是以他個人成長經歷為藍本。影片採倒敘法,講述玫瑰的小兒子在長大後回憶母親的故事,這多少是東尼‧艾瑞斯面對創傷所寫下的故事;但有趣之處在於,這位說故事的人卻一直到最後才現身─他不單不是一個隱形的全知者,而且終究是依靠重述往事來支撐自己的生存意志,誠如他在片中一再提到:他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寫他母親的故事。
回顧澳洲電影,類似的形式也常見於其他作品,例如《黑與白》(Black and White)、《孩子要回家》(Rabbit-Proof Fence)和《十二月男孩》(December Boys)等,均是在經過一段高潮起伏的情節結束之後,在最後一刻,鏡頭移轉至事過境遷的多年以後,銀幕上呈現著一張張今非昔比的臉孔─宣告著歷史與當下從未斷裂。同時,東尼‧艾瑞斯在分享這段「流放」經歷時,在電腦上打上「我後來成為作(家)」後,卻饒富趣味地在鏡頭前的這句話上加入不定冠詞「a」,重寫成為「我後來成為一名作家」,在在提示著觀眾:個人記憶與集體經驗之間,其實不易切割。
http://pots.tw/node/1154
歷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澳洲即製作過一些電影,亦有很多不乏被稱之為優秀作品的電影在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澳洲的電影行業幾乎處於一種停頓狀態中。直至1970年代開始,工黨領袖惠特拉姆為首的執政黨政府開始設立澳洲電影發展公司,其後更改名稱為澳洲電影委員會(AFC).電影委員會亦設立了屬於政府自己的電影製片機構澳洲電影局,出資拍攝大量的電影,引發了澳洲歷史上的第一輪電影製作熱。著名的報紙專欄作家和廣告業巨頭任務菲利普·亞當斯就是在當時電影熱時期的積極參與者之一。
好萊塢澳洲人
至今為止,澳洲的製片人以及導演以其獨特的風格在全球電影業上贏得了屬於自己無可爭辯的地位,並對好萊塢影響巨大,在好萊塢,一些旅美的澳洲電影人被稱之為「桉樹葉幫」。現今活躍於好萊塢的多位製片人、導演以及演員來自澳洲。
知名電影參與者
他們其中亦有多位曾經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不同類別的獎項。曾經分別獲得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獎的演員包括妮可·基曼,梅爾·吉勃遜,傑弗里·拉什,拉塞爾·克羅,凱特·布朗謝。曾獲得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製片的製片人有4人,分別是迪安·塞姆勒,約翰·西爾,安德魯·萊斯尼,拉塞爾·博伊德。知名的電影參與者還有許多包括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藝術,最佳原創,最佳服裝設計,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導演,最佳化妝,最佳藝術等獲得者。
知名電影
(註:一些電影是由澳洲電影人主要參與過的,製作地大多數在美國好萊塢)
《無法無天》(1990年)
《舞出愛的火花》(1991年)
《鱷魚鄧迪》(1986)
《寶貝小豬羅》
《閃亮的風采》
《伊麗莎白》
《莎翁情史》
《巴拿馬的裁縫》
《加勒比海盜》
《鋼琴》
《一個女人的肖像》
《聖菸》
《飛行者》
《帝國駭客》
《角鬥士》
《指環王》
《勇敢的心》
《英倫情人》
《與狼共舞》
《駭客帝國系列》
《紅磨坊》
《怒海爭鋒》
《歲月如歌》
《澳洲》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E%B3%E6%B4%B2%E9%9B%BB%E5%BD%B1
澳大利亞>維基百科
詹姆斯·庫克 1770 年在澳大利亞東海岸登陸,照片是1988年複製的當時登陸場景;地點是當年登陸的庫克城港口。
塔斯馬尼亞亞瑟港曾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輸送囚犯地。澳大利亞在五萬年前已有人類蹤跡,如今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祖先當時從東南亞移來。[2]17世紀後,歐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爲了尋找香料而陸續到達。1768年,英國庫克船長乘「奮進號」由英國前往大溪地。1770年,英國正式宣佈擁有澳大利亞主權。[3]1788年1月26日,英國航海家阿瑟.菲利普( Captain Arthur Phillip )率領首批移民定居雪梨,並升起英國國旗,澳大利亞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797年,麥卡瑟(John Macarthur)由好望角引進美麗諾羊,澳大利亞畜牧業開始快速發展。
自然地理
依柯本氣候分類法分析的澳大利亞氣候圖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東半球,介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擁有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曼尼亞等島嶼。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東南隔塔斯曼海與紐西蘭為鄰,北部隔帝汶海和托雷斯海峽與東帝汶、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相望。
棲息于桉樹上的樹熊澳大利亞大部分是半乾旱或荒漠地帶,但生態環境極為豐富,包括從高地的石南荒原到熱帶的雨林,為全球 17 個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之一。澳大利亞許多生物是當地獨有,原因是澳大利亞大陸較古老、地理上長期孤立,和氣候極端多變。其 被子植物約 85%、哺乳類動物約 84%、鳥類超過 45%,和近岸溫帶魚類約 89% 是特有種。[8]澳大利亞許多生態區,和區內的生物已被人類活動和外來物種所威脅。聯邦《1999年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育法案》是保護瀕危物種的根本法律。基於「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設立了許多[[澳大利 亞受保護地區|受保護地區]]以保育獨特的生態系統;64 個濕地根據《濕地公約》而登記;另有 16 個世界遺產。「環境可持續指數」公佈於 2005 年,澳大利亞在 2006 年排名全球第 13。[9]
政治
位於坎培拉的新國會大廈在1988年啟用澳大利亞政治體制是聯邦制度,設立一個聯邦議會、六個州議會、兩個代表理事會(註:首都和北方領地不是州)。國家元首為英國女王和女王的代表澳大利亞總督,後者依據行政委員會的意見處理政務。名義上,內閣施政必須總督批准才有法律效力,但聯邦政府總理和其內閣實際擁有大多數國家權利。
北方領地
本區實行高度地方自治,原因是其原住民文化根深蒂固(澳大利亞另一特別區域是首都坎培拉)。本區經濟以旅遊業為主,人口 21 萬,首府達爾文亦僅 10 萬居民。本區有上議員一席,下議員二席(同於首都)。
政府架構
現任聯邦總理,工黨領袖陸克文澳大利亞聯邦的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和內閣制。現任英國女王伊莉沙白二世也是澳大利亞女王及澳大利亞國家元首。澳大利亞總督代表女王行使權力,有權解散國會,但實務上僅在總理建議下為之。歷史上最著名的憲政危機發生在 1975 年。
行政權:在內閣。成員有總理、各部會首長和各州州長。總督由內閣提名。
司法權:在最高法院和其他聯邦法院、州法院。
下議院目前共 150 個席位,基本以各個州人口數分配,實行單一選區制。上議院席位則無關人口數,每州 12 席,北方領地和首都特區各只 2 席,共 76 席。兩院每三年改選一次。下議員任期三年,上議員任期六年,故後者每次只改選半數。下議院多數黨組成聯邦內閣,其黨魁為聯邦總理。
外交
行政區劃
澳大利亞劃分為六州和二領地。
昆士蘭(QLD) - 首府布里斯本
南澳大利亞(SA) - 首府阿德萊德
塔斯馬尼亞(TAS) - 首府霍巴特
維多利亞(VIC) - 首府墨爾本
西澳大利亞(WA) - 首府伯斯
二領地是:
北領地(NT) - 首府達爾文
首都區位於坎培拉。坎培拉在兩大城市墨爾本和雪梨相爭 20 年未果後,以位居雙城之中而獲選為首都。
經濟
墨爾本,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城澳大利亞國民生活水平很高,2007年國民經濟生產總值達 8,897 億美元,國民平均經濟生產總值 42,366 美元,與歐洲四大經濟體不相上下,乃全球高度開發、最富裕,經濟最發達、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15]
金融貨幣
澳大利亞現行貨幣是澳幣,但其最初是跟隨英國採用英鎊。後來發展自己的幣制──澳大利亞鎊,幣值同於英鎊。當時一鎊有 20 先令;一先令有 12 便士。因此每鎊有 240 便士。
人口
首府城市 首府城市人口 所屬州或領地 所屬州或領地總人口(已包括首府)
雪梨 4,336,374人 新南威爾斯州 6,927,000人
墨爾本 3,806,092人 維多利亞州 5,246,100人
布里斯本 1,857,594人 昆士蘭州 4,228,300人
伯斯 1,554,769人 西澳大利亞州 2,130,800人
阿德萊德 1,158,259人 南澳大利亞州 1,591,900人
霍巴特 207,484人 塔斯馬尼亞州 495,800人
坎培拉 339,573人 首都特區 340,800人
達爾文 117,395人 北領地 217,600人
語言
澳大利亞最普遍的語言是英語、義大利語、希臘語、粵語、阿拉伯語、越南語和華語。英語從第一代英國移民來到後,即是澳大利亞最通用語言。原住民仍有保留自己母語者,但大多數年輕澳大利亞土著已經捨棄而選擇更能為社會接受的英語。澳大利亞英語有幾種口音,最普遍的是澳大利亞英語。它帶有一些濃重口音,成為英語的一種獨特方言,如新加坡英語、香港英語。拉丁語言國家的第一代移民也帶來其母語,如德國人、義大利人、法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等。其第二代則通常能說母語和英語。
文化
澳大利亞受其地理位置影響,很容易被誤解成文化沙漠,但澳大利亞的現代文化其實對世界文化格局和主流文化貢獻很多。澳大利亞目前的主流文化崛起自1960年代,其各類的藝術、文學、音樂、電影等文化與世界主流文化接軌,並和原住民文化交融,在一些領域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澳大利亞文化。
文學
1973年,澳大利亞政府成立藝術理事會文學委員會,文學開始大力發展,在國際上已具有一定成就,本土文學創作則受國際矚目。例如早期馬庫斯·克拉克于1874年創作《無期徒刑》。19世紀晚期,澳大利亞的叢林詩人為尋求更多自己的「澳大利亞化」歸屬感,而與英國傳統文化決裂。小說自20世紀1920年代起,在世界文學界中越發重要,澳大利亞亦如此。此一階段的優秀澳大利亞文學作品有《庫納爾杜》、《卡布里康尼亞》和《可憐的傢伙,我的故鄉》。
托馬斯·肯尼利創作的《辛德勒方舟》封面派屈克·懷特是澳大利亞文學巨匠之一,1973年他以《風暴之眼》(The Eye of the Storm)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澳大利亞人首獲此獎者。當今澳大利亞文學巨匠是來自西澳大利亞州的蒂姆·溫頓(Tim Winton)、彼得·凱里(Peter Carey)與布賴斯·考特尼(Bryce Countenay),他們主要作品包括:《雲街》、《乘客》、《塵土音樂》、《奧斯卡和陸辛達》、《凱利幫的真實故事》、《一個人的權勢》、《愚人節》、《托摩和霍克》、《傑西卡》。
藝術
澳大利亞的繪畫和建築風格很不同於其他大洲。1850年代,澳大利亞不少畫家放棄原有歐洲畫派中心的創作思想,因為它無法充分呈現出澳大利亞景色的特殊風格。這時期的代表畫家有ST·吉爾、湯姆·羅伯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澳大利亞藝術領域維持既有固執而保守的風格,鮮少展開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等方面的革命。社會現實派畫家則以諾伊爾·庫尼漢、喬西·伯格納為首,刻畫新移民和勞動階層的痛苦生活,成為1950年代澳大利亞藝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澳大利亞知名藝術家另還有艾爾伯特·納馬特吉拉、西德尼·諾蘭、唐納德·弗蘭德、拉塞爾·德賴斯等。
雪梨歌劇院澳大利亞淘金熱在 1840 年代展開,澳大利亞建築風格同時趨向華麗典雅。澳大利亞基本是著重遺產保護的。現今的重要建築,如始建於1893年的雪梨維多利亞女王大廈、坎培拉國家美術館、墨爾本維多利亞藝術中心,雪梨歌劇院(丹麥建築師烏特松設計,澳大利亞建築師彼得·霍爾完成)等。首都坎培拉乃預定規劃、以祥和四方為尚的人造城市,在當時被視為建築師的「操練場」。
音樂
表演中的澳大利亞著名搖滾樂隊AC/DC樂隊澳大利亞有多位世界級歌劇演員,著名歌唱家包括1880年代的女高音戴姆·內利(Dame Nellie)和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瓊·薩瑟蘭(Dame Jone Sutherland)。著名男中音如約翰·布朗利(John Bvrownlee)和彼得·道森(Peter Dawson)。歌劇創作以瑪格麗特·薩瑟蘭最傑出,她創作許多經典的音樂曲目。帕西·格蘭傑創作的歌劇《鄉村花園》(1907年),聞名世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著名指揮大師理察·波寧是澳大利亞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人之一,多次為帕瓦羅蒂和世界知名芭蕾舞劇團錄製唱片。此外,鋼琴大師艾琳·喬伊恩和古典吉他手約翰·威廉斯亦為世界知名的澳大利亞音樂家。[20]
電影
澳大利亞電影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澳大利亞即開始製作電影,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二戰後的澳大利亞電影業處於停頓狀態。直至1970年代,工黨領袖惠特蘭為首的執政黨政府設立澳大利亞電影發展公司,後更改名為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AFC)。電影委員會設立了政府自己的電影製片機構澳大利亞電影局,拍攝大量的電影,成為澳大利亞史上第一輪的電影製作熱。報紙專欄作家和廣告業巨頭菲利普·亞當斯是當時積極參與電影熱的名人之一。[21]
教育
高等教育
在澳大利亞對於學士學位和以上之教育以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稱之。而高中以後之教育或職業訓練,包括一般大學教育和技職教育則以tertiary education來廣稱。目前全澳共有40所高等教育院校,其中邦德大學和澳大利亞聖母大學為私立,其餘38所俱為國立(包括隸屬於塔斯曼尼亞大學的澳大利亞海洋學院)。
雪梨大學(雪梨)
墨爾本大學(墨爾本)
新南威爾斯大學(雪梨都會區)
昆士蘭大學(布里斯本)
西澳大學(伯斯)
阿德雷得大學(阿德雷得)
蒙納許大學(墨爾本)
接著是五所著名大學組成澳大利亞科技大學聯盟(Australian Technology Network),佔 20% 的全國入學率,以理工、社會科學、創新研發,和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享譽澳大利亞:
科廷科技大學(伯斯)
南澳大學(阿德雷得)
昆士蘭科技大學(布里斯本)
雪梨科技大學(雪梨)
第三個校際聯盟澳大利亞創新研究大學聯盟(Innovative Research Universities)由六所大學組成,以商業、藝術、人文、教育、設計產業等見長於世,佔全國入學率 15%,目標是建立共享的科學研究應用中心:
格里菲斯大學(布里斯本)
梅鐸大學(伯斯)
紐卡索大學(紐卡索)
福林德斯大學(阿德雷得)
拉托貝大學(墨爾本)
公路列車
縱貫澳大利亞大陸的汗號列車澳大利亞有公路 810,641 公里(2004年)、鐵路 38,550 公里(2006年)、機場 461 座(2007年)、河運航道 2,000 公里(2006年)。
公路及鐵路運輸
體育
墨爾本公園正在進行澳網比賽澳大利亞是體育運動大國,體育在全國相當普及。國際運動競技場上,澳大利亞的木球、曲棍球、籃網球、橄欖球和聯盟式橄欖球具有第一流水準;單車、賽艇、游泳也名列世界前茅。國內其他流行運動還有澳式足球、足球、賽馬、賽車、網球、高爾夫球和田徑。
澳式足球為澳大利亞特有,澳大利亞澳式足球聯盟(AFL)舉行的比賽極受歡迎。近年來英式足球亦迅速普及,建立了A-League英式足球聯賽。澳大利亞國家足球隊近年來成為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集體運動隊伍之一[來源請求],2006 年加入亞洲足協,在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中表現出色,打入十六強後,輸給後來得到世界冠軍的義大利國家足球隊。澳大利亞是網球大國,有多位得過大滿貫賽事的網壇巨星,如柏·卡殊、羅德·拉沃、派屈克·拉夫特、萊頓·休伊特、艾麗西亞·莫利克、瑪格麗特·考特、約翰·紐康姆等。伊恩·詹姆斯·索普是澳大利亞游泳巨星,曾獲得 5 枚奧運金牌,是澳大利亞迄今的最高紀錄。游泳的著名運動員還有格蘭特·哈克特、喬迪·亨利、莉比·倫頓、艾麗斯·米爾斯、彼得利亞·托馬斯等。
1.^ 美國中央情報局澳大利亞資料
2.^ Gillespie, R. (2002). Dating the first Australians. Radiocarbon 44:455–72
3.^ Purchas, vol. iv, p. 1422–32, 1625. This appears to be variation of the original Spanish "Austrialia" [sic]. A copy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can be read online
4.^ 新華網:澳大利亞新總理欲「炒」英女王
5.^ 坦承同化政策錯誤澳政府道歉
6.^ http://studyinaustralia.gov.au/Sia/zh/LivingInAustralia/Geography 澳大利亞地理-澳大利亞移民局
7.^ http://e-info.org.tw/node/19232 澳大利亞乾旱 昆士蘭省將被迫飲用再生水
8.^ AboutBiodiversity[關於生物多樣性].環境與遺產部.於2007年2月5日從此原始頁面封存.於2007年9月18日查閱.
9.^ 2005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pg.112)[2005年環境可持續指數(第112頁)].耶魯大學.於2007年5月20日查閱.
10.^ Sinha, Kounteya(2006年7月25日).No more the land of snake charmers....
11.^ Savolainen, P. et al. 2004. A detailed picture of the origin of the Australian dingo, obtained from the study of mitochondrial D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12387–12390 PMID
12.^ Additional Thylacine Topics: Persecution.The Thylacine Museum(2006年).於2006年11月27日查閱.
13.^ National Threatened Species Day.澳大利亞環境與遺產部(2006年).
14.^ 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76&ctnode=1131&mp=1 中華民國外交部 澳大利亞
15.^ 美國中央情報局澳大利亞資料
16.^ 澳大利亞移民數量世界第一
17.^ 3101.0 - Australian Demographic Statistics, Dec 2007
18.^ Professor Gary Bouma's book, Australian Soul: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19.^ The Culture-Australia By Iisa·Sharp ISBN 978-7-5637-1607-4/K·204
20.^ Year.Bobbk.Australia 2006 Film and video 367 ISSN 0312 4746
21.^ 21.0 21.1 The Culture-Australia By Iisa·Sharp 236 ISBN 978-7-5637-1607-4/K·204
22.^ 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系統僅次於美、英 排名世界第三
23.^ 澳大利亞教育系統品質於世界經濟論壇排名世界第九
24.^ 2008 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
25.^ CRICOS
26.^ [ Year.Bobbk.Australia 2006 Transport ISSN 0312 4746 ]
大洋洲
紐澳軍團級巡防艦
柯林斯級潛艇
澳大利亞城市人口列表
澳大利亞陸軍
皇家澳大利亞海軍
從維基姊妹計劃搜索更多有關「澳大利亞」的內容:
維基詞典上的字詞解釋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書和手冊
維基語錄上的名言
維基文庫上的源文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多媒體資源
維基新聞上的新聞
澳大利亞原住民的樂器:Didgeridoo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相片
背景與起因
白澳州人普遍相信種族純淨有助于保持經濟和社會的穩定。“澳洲的統一將毫無意義,如果不是用在一個統一的種族上。一個統一的種族不僅意味著它的成員可以相互混雜、通婚、相互交流而不招致退化,還意味著相信同一個觀念...”(阿爾弗雷德.狄金,英聯邦議會紀錄,1901年9月12日,4807頁)。其它有關種族純淨的觀點參看“被偷走的一代”。對中國移民的敵視被可從“黃禍”一次中得到反映,而這種態度在澳洲最爲明顯。1901年的澳大利亞人口爲三百七十萬,跟亞洲相差很遠,所以別有用心的人“擔心”中國移民的湧入會“吞沒”歐裔澳人。聯邦政府擔心難以控制的移民潮流會大幅度降低工資水平,這不是無稽之談:許多雇主公開聲稱他們會那樣做。這種情緒在亨利.勞森(澳大利亞著名詩人)1906年寫的一首詩“to be amused”(內容如下)中有所反映。[編輯本段]政策的實行
1901年,新的聯邦政府所進行的第一項立法舉措,就是通過了臭名昭著的移民限制法以便“在移民問題上作出一些限制... 以清除...非法移民”,南非已有類似的移民限制法案。最早的草案明令禁止非歐洲移民的進入,但由于英國政府出于對在印度的權益和與日本的關系的考慮的反對,巴頓政府只得取消這種公開的規定,代之以“聽力測驗”來排除不要的移民。 移民官員有權阻止任何未在一項五十個詞的聽力測驗(考方可使用任何一門歐洲語言)上達標的移民申請者。
當時,澳大利亞不是唯一采取這種移民政策的英國屬地,白人們相信種族之間有天生的差異,並認爲自己的種族優于其他。 這種觀點常常導致帶有種族歧視的政策出臺,比如吉姆.克勞法案。南非、加拿大和新西蘭甚至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都有不同程度的種族限制移民政策。1905年的英國政府通過了有利于猶太移民的法案。(參看Komagata Maru事件和1919年的紅色夏天)澳大利亞士兵在1919年參與了攻擊威爾士州卡迪夫市黑種英裔社區的事件。
澳大利亞外長D.C.斯賓德在1950年科倫坡會議上提出了一個援助亞洲國家的計劃,即著名的“科倫坡計劃”。科倫坡計劃有種種不是之處,但它對澳大利亞卻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極大地沖擊了白澳政策和種族主義思想。按照科倫坡計劃,亞洲國家的學生可以到澳大利亞的大學念書,這一舉措有助于瓦解歧視非白裔種族的態度。甚至比孟席斯總理還保守的A.R.道納移民部長都受到了反種族主義的影響,他對舊移民政策的態度有了新的變化。到1957 年,居住在澳洲15年以上的非白裔人口已有資格獲取得公民權,而1958年的移民法廢除了聽力測試代之以更簡單的入境考核。
而且,出現了廢除白澳政策的新呼聲。這表現在墨爾本大學建立了移民政策改革小組。該小組對移民狀況進行了調查,出版了小冊子,宣傳用有限制有選擇地從亞非國家接受移民的政策以取代白澳政策。墨爾本大學講師肯尼斯?利韋特是移民政策領導小組的領導人。在50 年代,他領導移民政策改革小組多次進行有關移民問題的民意測驗,測驗的結果詳見下表:①
年代 主張禁止有色人種入境% 主張允許有色人種入境% 無意見%
1954 61 31 8
1956 51 42 7
1957 55 36 9
1958 45 44 11
1959 34 55 11
移民政策改革小組的調查令人信服地證明了白澳政策已不得人心,勢在必改。但從確立白澳政策到這時已有六十年之久,種族主義情緒根深蒂固。在種族主義情緒嚴重存在的條件下,將其徹底廢除,還需要時日,也需要鬥爭。
在整個60 年代和70 年代初又在兩個問題上戰勝了種族主義。一個是關于巴布亞自治問題;另一個是關于澳洲土著人的公民權問題。這兩個問題的解決爲70 年代工黨政府廢除白澳政策奠定了基礎。1962 年7 月,聯合國托管地委員會在細致地研究了巴布亞新幾內亞問題後提出了一個報告。報告認爲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自治進展情況過于緩慢,嚴厲譴責了澳大利亞政府“頑固地堅持漸進主義政策”和在酒法方面的種族主義歧視政策。報告要求澳大利亞政府到1964 年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建立起100
名議員的國會和一所大學,而且議員要由選舉産生。這些要求使澳政府大吃一驚。在世界輿論的壓力下,澳大利亞政府立即行動起來,1962 年修改了酒法;廢除了酒法中白人和黑人區別對待的條款,建立起一個調查該托管區三級教育狀況的委員會。1963 年中期,澳大利亞國會通過有關巴布亞新幾內亞立法會議擴大權限和建立議會的決議。決議規定立法會議對托管區行政長官有咨議權。決議還對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議會如何組成做了詳細的規定:議會由64 名議員組成,其中的44 名由擁有選舉權的成年人普選産生,10 名由非土著人選舉産生,另10 名爲官方指定的議員。于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自治進程得以加速,澳大利亞政府對巴布亞新幾內亞當地居民(土著人)亦比過去重視得多了。但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完全自治,還有一段曆程。到1964 年6 月才選出本地的議會。顯然這是巴布亞新幾內亞這塊托管地的一個重大進步。但是進步的速度,即自治的進程在聯合國托管地委員會的心目中,甚至在世界輿論的心目中太緩慢了,因此,澳大利亞政府,尤其其領土部長G.E.巴恩斯經
常受到聯合國托管地委員會的批評。該委員要求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建立政黨,要立即取消10 名白人議員和另10 名指定的議員。委員會的這一要求又一次打擊澳大利亞政府的種族主義的殘余。
在1972 年澳大利亞大選前夕,工黨領袖惠特拉姆曾答應如工黨執政便以最短時間實現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工黨在這次大選中取得了勝利。工黨政府上臺後立即實踐其諾言。但巴布亞新幾內亞組建一個國家最大的困難是來自當地不同部落的相互仇視和已分裂成若幹個單一的相互對立的州,並且在布幹維爾島出現了強大的分離運動。盡管有種種困難,惠特拉姆政府加緊工
作,並果斷地宣布從1973 年12 月1 日起巴布亞新幾內亞獲得完全的自治。1975 年,巴布亞新幾內亞首席部長M.索麥爾宣布英國女王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國家元首,從而一個新的獨立國家誕生了,並且成爲英聯邦成員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土著人自治和獨立的過程實際上是澳大利亞種族主義受到沖擊並衰落的過程。這對消除澳大利亞種族主義思想大有裨益。從此,澳大利亞政府開始考慮解決澳洲本土上的土著人的問題了。根據澳大利亞憲法,澳大利亞土人是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的。
憲法第127 條規定:“在計算聯邦人口數目,⋯⋯土人將不計算在內”。巴布亞新幾內亞在聯合國托管地委員會關懷下加速了自治的進程,這必然影響到澳大利亞人考慮本國土人的政治權利問題。1966 年新上臺赫爾特總理決心解決這個問題,他的政府通過國會頒布的第一個法令就是舉行公民投票修改憲法,借以授權聯邦政府在計算人口時也計算土著人,並給以法律權利。1967 年5 月27日舉行公民投票,並得以通過,從而澳洲土著居民獲得到了公民權。但是在給巴布亞新幾內亞土著人和澳洲土著人以自治權和公民權的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鬥爭還是有的。有一個由種族主義分子和右翼分子組成的“右派同盟”,因來自南非的一批白人移民加入該組織而使其力量壯大起來,自稱“澳大利亞納粹黨”並進行種族主義宣傳。與此同時一些年輕
人自動組織起來利用各種場合進行反對種族主義的鬥爭。在1961 年大選時,澳大利亞的大學生,尤其是維多利亞的大學生去遊說議員反對白澳政策。幾乎所有政黨的政治家們都被提問過對待白澳政策的立場,因而把反對種族主義的鬥爭推向一個新階段。到70 年代初這一鬥爭出現了新高潮。1971 年6 月末,一個南非白人斯普靈保克球隊到達西澳大利亞首府佩思。當即在澳大利亞掀起了大規模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遊行示威,並且球隊到達那裏,示威就在那裏出現,南非球隊在澳大利亞成了過街的老鼠。同年末,一個南非白人板球隊到澳巡回表演。澳總理爲避免再發生對抗,要求澳大利亞板球管理委員會主席唐納德?布萊德曼想辦法解決,並提出政治與體育分開的原則。布萊德曼雖然答應總理的要求,但又向他提出意見,說南非搞種族隔離制度名聲太臭,希望今後澳大利亞政府拒絕接納南非種族主義的體育隊。
1972 年5 月,皇家調查委員會向政府建議應向那些被牧場主從其漁獵區趕走的土著人提供土地。爲了爭回失去的土地,土著人第一次起來進行鬥爭。他們在其領袖的領導下在首都堪培拉國會大廈對面草坪上建立了土著人“大使館”,發誓要長期駐紮下去直到土著人獲得“土地權”。但鄉村黨和自由黨堅決反對給土著人以土地,認爲這樣做會導致南非那樣的種族隔離制度。政府頒布派警察強制驅逐和搬遷土著人“大使館”篷帳的法令,但未奏效,相反卻招致大批土著人湧進首都,使政府十分被動,從而再次出現了反對種族主義的高潮。
沖擊種族主義事件的不斷發生,迫使各政黨不得不改變自己種族主義的內外政策,首先帶頭的是過去一貫維護“白澳政策”的工黨,它在60—70年代成了抛棄種族主義政策的急先鋒,例如1965 年,工黨從其政綱中刪去了白澳政策。又如1971 年6 月,在工黨第29 屆年會上,代表們以44 票對1票通過了修改黨的移民政策的決議,決議保證在移民問題上不再有種族歧視。
1966年3月,在回顧了過去的非歐洲移民政策後,移民局長胡伯特.歐佩爾曼說,那些條件適合、被認爲能夠馬上融入澳洲文化且會對澳國發展有所助益的非歐裔申請人將被許可移民到澳洲。與此同時,霍爾特的自由黨政府選定了一批有“暫住資格”的非歐裔澳人,這些人在五年後(同歐裔移民一樣)可以按自願成爲永久住民和澳國公民。
白澳政策的真正有效廢除通常被認爲在1973年,當惠特蘭的工黨在移民法中增加了一系列阻止強化種族觀點的修正案後。這些修正案確保了所有移民無論出生都有權在居住三年之後獲取公民權,並認可所有關于移民與種族的國際協定。1973 年移民有2.5 萬人,其中1/12 爲非歐洲移民。1975的種族歧視法案則使得官方制定的帶有種族色彩的規則爲非法。
直到1978年,弗雷色政府對移民法的修正才最終將按出生國家選擇移民的政策完全廢除。最近的移民有很多來自中國和印度,雖然英國和新西蘭的移民仍占絕大多數比重
今天的澳洲人大部分屬于歐裔,約占總人口的85%的,其中又以英裔最多(33.9%),然後是愛爾蘭裔(10.2%), 意裔(4.3%),德裔(4.0%),蘇格蘭裔(2.9%)和希臘裔(2.0%)。剩下的有12%是亞裔(包括土耳其、阿拉伯、伊朗、南亞次大陸、東南亞和東亞的移民),還有3%是本土原住民及其他。
澳大利亞統計局預測,到2100年,英-愛裔的澳人所占比重將會大幅度下降,因爲新近的移民生育率相對較高。 本地澳大利亞人生育率的下降使得移民的種族限制有成爲某些政治團體的話題,諸如一國黨(One Nation),19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的主要目標是東亞和東南亞移民。許多人將統一國家黨的勝利視作白澳政策的再度擡頭。近年來,這種情結的指向則部分轉移到中東地區的移民。2005年悉尼的種族暴亂被認爲是多元文化政策的結果,也有人認爲是多元文化政策的缺少所造成的。
然而,從大衆的討論中可以看到白澳政策更深遠的影響。許多政治集團都公開聲稱白澳政策不是種族政策,這種斷言的根據是認爲非歐洲種族比歐洲種族要劣等,當然對經濟競爭和失去白人的主導控制權也是其理由之一。事實上,在白澳政策的高峰期,許多澳大利亞政治家,如同他們的南非“同仁”一樣,將反對的聲音用上述的理由打發。比如,總理埃德蒙多.巴頓聲稱,“我不認爲人類平等的原則包括種族平等。種族間是沒有平等的,只有根本上的不平等。那些種族同我們白種人相比是較低劣的...”
像許多其它英國殖民地一樣,澳大利亞是作爲白人殖民地而建立的,後者逐漸取代了本土居民。此外,它的四鄰五舍大多是非歐洲國家。20世紀八、九十年代,政府和媒體往往提倡的觀點,比如澳大利亞共和國、同本地人的和諧相處、 多元文化主義和亞太地區(澳洲被認爲是其一部分)。而一些保守的澳人則譏笑這些說,澳大利亞是一個以歐洲移民爲基礎的西方國家。 現任政黨,約翰.霍華德的保守陣線通常被視爲上面那些觀點反種族主義觀點的有力支持者。
在海外,也在澳大利亞,任何輕微的種族主義偏向都會被人以曆史的眼光打量,比如關于保林.漢森(臭名昭著的白人種族主義政客)的報道, 太平洋解決方案(澳國政府的一項驅逐避難者的政策),沙培利.科爾比的在印尼的審判和最近(2005年)在悉尼的種族暴亂。此外,過去的反對黨(工黨)領袖馬克.蘭薩姆,在他的著作蘭薩姆日記中提到ANZUS聯盟是白澳政策的後繼,意在影射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的軍事聯盟是以種族主義爲基本原則和目的而建立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324702.html?tp=0_01
特指南非的種族隔離(南非語:Apartheid)爲1948年至1990年間在南非共和國實行的一種種族隔離制度,Apartheid是南非語引自荷蘭語的詞,區分隔離制度之意。這個制度對白人與非白人(包括黑人、印度人、馬來人、及其他混血門族)進行分隔並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給予歧別待遇。1948年被以法律方式,直到1994年南非共和國因爲長期的被國際輿論批判與貿易制裁而廢止。聯合國也認爲“種族隔離是一種對人類的犯罪”。
種族隔離制度是以1913年的“原住民土地法”作爲開端。由于廣泛的使用而被執政的南非國家黨(National Party)予以強化。接受差別待遇的黑人有2500萬人,印度人約有90萬人;但是白人只有近400萬人。南非共和國的政府說法是:“南非共和國是一個多種族國家,各民族的傳統文化與習俗皆有所不同,言語也有所差別。讓各民族各自發展,並不是種族隔離,而是各自發展。”但是明顯的白人掌握政治經濟的權力,有色人種成爲廉價勞動力的來源;其中的黑人多在白人擁有的農場工作,但是只拿到白人十分之一的工資,而且工資通常無法養家;也有不少黑人失業。
種族隔離的法律分類以四種人爲分類:白人、有色人種、印度人與黑人。其中的日本人與華人被視爲與白人同等級。其內容包括如下:
原住民土地法與“家園政策”——1971年開始將居多數的黑人移居到南非共和國13%的邊陲地帶的十個“國”並給予自治權,目標是使其獨立;移居的這些“國”的黑人會失去南非共和國的公民身份。但是這些“國”中白人仍然居有政治經濟的優越地位。而且南非共和國從1976年到1981年扶植溫達、希斯凱、川斯凱與波布納等四個“國”獨立,但都沒有被國際所承認。
隔離設施法——公共場合的坐位與使用以白人與非白人作爲差別。
集團地區法——以人種作爲居住地區的限制;
混種婚姻禁止法——禁止人種不同的男女結婚;
背德法——對于戀愛行爲的限制與懲罰;
其他在醫療、宗教、就職等方面都作出相當的限制。
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不但引發國內的反彈與抗爭,更引發國際社會的攻擊與經濟制裁;1989年戴克拉克擔任南非總統後,便釋放反對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的曼德拉,並且于1990年解除戒嚴;1991年南非共和國廢止人口登記法、原住民土地法與集團地區法,在法律上取消了種族隔離政策
http://baike.baidu.com/view/122490.html?tp=0_11
澳洲原住民政策與中國民族政策對比的直觀感受2023-10-16
【本文來自《時隔24年,澳大利亞就修憲以設立原住民發聲機構的公投未獲通過》評論區】
在澳洲呆了三年,我覺得有一點點發言權。根據我的觀察,澳洲對土著一直在實行結構性壓迫,從白人登上澳洲大陸到今天從未間斷。而今天稍有不同的是,澳洲會展示原住民文化,以此來當做文化多元的幌子。我稱之為動物園裡的猴子。
白人們以保護和欣賞原住民文化為藉口,將原住民同現代文明隔絕開,讓他們很難融入現代城鎮生活,與城市居民格格不入。藉口反思強迫住校政策,摧毀他們受教育的意願,以至於大學幾乎看不到原住民的身影。這樣原住民除了越來越胖,跟他們幾十上百年前的祖先沒有兩樣。原住民永遠掌握不了現代技術,群體更不能進行有深度的思考。
他們只知道自己跟祖輩一樣,正在被壓迫,但是這種壓迫,現在卻不知道從何而來。政府表明上給原住民了很多稅收優惠,但是他們除了售賣自己的土著文化,連創造價值的能力都沒有。土著只能抱怨,在公共汽車上向當地居民大吼自己受到的不公。這又讓當地居民一致反感土著,這也是這次投票結果毫不意外的原因。
作為對比,讓我們想起了我們的西藏政策。我們是真的在把西藏人民當做同胞看待。想方設法在西藏實行現代化,教會藏民同胞技能,讓他們能自己動手創造價值。11年前,2012年我在西藏旅行,從拉薩租車去樟木,車主就是位藏族同胞。他家裡爺爺是農奴,被砍斷了一隻手,他屬於被解放那一批,從小送往重慶的民族學校,一直到長大學了駕駛技術回到藏區。駕駛員在西藏非常收人尊敬,並且收入頗豐。一路上他不時給我炫耀他新買的進口越野車,他去天津港提的車。他的車頭掛著毛澤東像,我想這個比活佛更能保佑他駕駛平安吧。
從藏民整潔氣派的越野車,到澳洲土著一上車就充滿奇怪味道的公車,這一路穿越和感受,兩種氣味的混雜,容易引起一個人的思緒。我們並沒有刻意去摧毀西藏人的文化,但西藏同胞要進入現代生活,要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明天,就要自己放棄一部分傳統,這是自我選擇的結果。這一點卻成了西方攻擊我們的把柄。每次想到這個都讓我覺得噁心。
究竟誰更文明一些?究竟誰又在壓迫當地居民?這個世界的黑白總是被人顛倒。
回應
澳大利亞的土著應該感到幸運,知足吧。讓他們認真研修一下美國的印第安人的歷史就知道了。
要不是西方列強讓中國人開了眼界,中國人壓根就沒有種族的概念。就算是古代的蠻夷之分,說的也只是文化上的差異。如何比?
優化防疫12-07新十條。(回應:全世界都不防了,中國就不可能完全清零,只能動態清零) 。防疫封控放寬經濟復蘇,旅遊熱度暴漲12倍機票增8.5倍。
20大後習近平拚外交包括:越共中央總書記、巴基斯坦總理、德國總理及坦尚尼亞總統相繼訪問北京。隨後,11月東協峰會、G20峰會、APEC峰會、12月沙烏地阿拉伯接連登場。
相關新聞
李克強總理2022-11-11出席中國-東協峰會:援助柬埔寨2億人民幣並簽訂18項合作。
美中東協較勁 拜登:建美國-東協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美援8.5億美金要東協反華逼東協站隊(回應:要當老大,卻是小氣到爆,叫小弟怎麼服氣?) 習外交出擊完勝拜登。
印尼巴厘島G20第十七次峰會四大看點:習拜會、俄烏戰爭、全球疫情、經濟危機。普京不出席G20峰會。習近平訪印尼,試乘雅萬高鐵。APEC峰會,泰總理請求習總加快中泰高鐵建設!
去亞洲走了一圈後,德國總理朔爾茨:歐美“穩定的增長、低通脹和高就業率”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回應:歐洲自古以來就比亞洲窮。北美洲自古以來,就是五大洲中最落後的一個。近代只是運氣好,歐洲和北美率先工業化,才過了兩百年好日子。隨著亞洲整體工業化,歐洲和北美會回歸歷史常態。日衰的歐美強盜心裡很清楚世界多極化對它意味著什麼,因此接下來它還會搞出更多挑撥離間的事情甚至在更多地區點燃戰火。)
2022大選21縣市長,國民黨13、民進黨5、民眾黨1、無黨2,民進黨掀戰犯風暴:路透/中評...社/學者:蔡「抗中保台」挫敗。)
習11-27同蒙古總統會談:早日開通互聯互通新通道(中蒙俄經濟走廊/鐵路/公路/天然氣/電網…) 蒙古首都12-06群眾抗議煤業貪腐及高通膨(回應:剛簽蒙中俄協議,熟悉的味道就來了) 中老鐵路1周年12-02成績:旅客850萬人次(國內段720萬老撾段130萬);發送貨物1120萬噸(跨境190萬) 泰緬加快中泰緬鐵路。
習12-07訪沙特簽1100億沙幣/2043人民幣(293億美元)大單,石油人民幣乘勝追擊動搖石油美元,出席首屆中阿峰會,突破美圍堵(美警告:中擴大影響力不利國際秩序 ! 回應:完全同意美說法,中助全世界非昂遜脫離美壓搾,確實不利美獨霸的全世界秩序!) 中沙簽訂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共建「一帶一路」和「2030願景」對接。(回應:儒回文明聯手,Brezinsky預言成真)
中匈關係升級 一次看懂陸外交「朋友圈」有哪些夥伴關係 2024/05/10 中時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歐洲三國,於當地時間9日與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宣布,將中匈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稍早,習近平也表示要推動「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不斷發展。並與塞爾維亞宣布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構建「新時代中塞命運共同體」。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夥伴關係」成為中國外交「高頻辭彙」。如今已與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建立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指出,中國的「夥伴關係」,除了冠以「戰略」「合作」「友好」等一級定語,還可進一步冠以「全面」「全方位」「全天候」「新型」「創新」等二級定語,從而對雙邊關係作出更加細緻精準定位,體現針對不同對象「量身定製」的獨特性。
以「戰略夥伴關係」為例,若前面冠以「全面」二字,意味著這種夥伴關係涵蓋面更加廣泛,包括政治、經貿、安全、人文和國際地區事務等各個領域,顯示出雙方對彼此關係更高層次的認可和追求。
「全天候」則表明雙邊關係能夠經受國際風雲變幻考驗,是以高度政治互信和友好感情為基礎的一種「鐵桿」情誼,不僅意味著雙方各領域合作廣泛深入,在國際地區事務中也相互支援,共同進退。
項昊宇將中國的夥伴關係分為5個類別:
一般性夥伴關係,如牙買加、芬蘭等;
冠以「全面」或「全方位」的夥伴關係,如荷蘭、以色列、新加坡等;
一般性戰略夥伴關係,如印度、韓國、加拿大、烏克蘭等;
冠以「全面」「全球」「全方位」的戰略夥伴關係,如俄羅斯、越南、泰國、德國、英國,以及東協、歐盟等;
冠以「全天候」「永久」的戰略夥伴關係,包括與巴基斯坦、白俄羅斯、委內瑞拉、哈薩克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一些國家的夥伴關係的表述是「獨一無二」的,例如與俄羅斯的關係。中俄早在1996年建立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2011年建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19年提升為「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戰略協作」與「戰略合作」一字之差,內涵卻有不小變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2013年曾解讀道,「戰略合作」意為共同討論世界經濟問題,在軍事和戰略方面合作,並在國際舞台上展開合作;「戰略協作」指除「戰略合作」的內容外,雙方還在軍事技術等方面協作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