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楨
“三姨夫”提前退役,中國停購俄制發動機,進入100%國產航發時代 2023-09-01 柯洛廖夫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中國海空軍的主力戰機已淘汰俄制AL-31F發動機,這標誌著中國進入了100%國產渦扇-10航發時代。
殲-20B/35換裝渦扇-15/19後,將可以碾壓美國的F-22/35。
回應
航空發動機之外,除了光刻機, 高精密度機床才是天花板。
不好意思哈,你口中的天花板早在十年前就被捅穿了。
回應相關新聞
華為2023-08-29發佈Mate60手機,聯手中芯造出7奈米麒麟9000s+5G 晶片。(回應:2018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2022俄烏戰爭,美帝皆小敗。)
華為晶片突圍成功,荷蘭光刻機巨頭妥協,宣佈繼續交貨DUV設備
阿楨
中國航發總師黃維娜 :殲-35的渦扇-19會比殲-20渦扇-15更早換裝 2023-02-09
黃總師出席2022中國航空推進技術論壇,講題是《數字賦能先進中等推力發動機創新發展》,渦扇-19研發過程採用了數字化技術,五年以來需求滿足率已超過 90%,試製週期縮短 25%,總體進展有望提前。數字孿生技術是研製週期、硬體投入、試驗次數降低的關鍵性因素,因為能在虛擬空間測試航空發動機性能直到滿意,再轉入到實機測試,「這彎路就少多了」
三代中推包括美國F404、英國RB-199、俄羅斯 RD-33、中國的WS-13,法國的 M88-2則屬於三代半。第四代包括美國F414、英國EJ-200、法國M88-3,中國WS-19,推力為10噸級。
中國的中等有兩個技術路線。第一是「吃透了 RD-33之後的WS-13,所以進行深度挖潛出WS-13IPE 增推改進型。第二條路線是先進中推WS-19。
回應
好醜的山寨垃圾機
殲-35打改裝老爺機F-16V,就像打火雞
阿楨
巴鐵公佈殲-10C參數,渦扇-10推力非常令人意外,“心髒病”治愈 2023-01-03 傅前哨
自中國向巴基斯坦批量出口殲-10C以來,巴鐵就不斷展示其比印度陣風戰鬥機更加優越的性能
回應
起喜歡這種出口轉內銷、由買家親口說出的好消息,更重要是由巴鐵親口承認的參數;相信不久將來,會看到巴鐵精心製作的殲10CE版本 Top Gun 上演!
航空發動機這都努力了多少年了,發動機獨立成一個公司出成效,從WS10/15/18/19/20。
台灣F-16V最大起飛重量19.2噸,而最大後燃推力不過100KN多一點,殲10C(E)重量多了80公斤,但是卻有一具最大後燃推力145.2KN的渦扇10,F-16V在近距纏鬥包絡線的表現,恐怕就得差上殲10C一大截, F-16的不敗神話,很大概率就要在數年內的台海上空徹底終結,千萬別不信邪。
牛。從WS10/15/18/19/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_P2JzC4Io
相關新聞
解放軍拚福建艦試航 有望2024服役 電磁彈射內部首次曝光
反超美國GPS,中國北斗獲165國認可,有望拉動3000億的市場 2020-12-15 騰訊網
在北斗之前,全球比較完善的導航系統分別爲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以及歐盟Galileo。其中,美國GPS早在1994年就完成全球組網,擁有高達98%的全球覆蓋率。
2000年開始啓動的北斗系統,終於打破美國GPS的壟斷局面。而北斗系統也不負衆望,獲得165個國家的認可,好評度反超美國GPS。近日,日本《日經亞洲評論》的標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令GPS失色」數據顯示,北斗的使用遍及165個國家。
那麼,北斗系統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1、短報文通信
2、高精度定位;
3、安全可升級;
據瞭解,北斗系統主要有行業市場、大衆市場、特殊市場三大應用市場,將拉動超3000億元規模的市場。
165國勝負已分!北斗導航反超GPS,印軍服了:確實深謀遠慮
印媒稱,在1996年二炮發射彈道導彈時,曾遭到GPS的信號干擾,最終導致導彈打偏, 1998年首次試射印俄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時,也遭到了GPS的干擾而失敗,然而北斗導航應時而起,甚至和GPS也分庭抗禮,贏得了165國的競爭,這確實是深謀遠慮的長遠佈局。
阿楨
F-22猛禽戰機為何是「短命的空中王者」? 2022/12/22 中時
1997年,首架F-22A試飛,被譽為「絕對的空優王者」,25年過去了,它的時代卻也即將結束,即使規畫了F-22中期升級,卻10年內退役,下一代制空權 (NGAD)計劃,正在推動當中。
蘇聯解體了,美國贏得了冷戰,到2009年,原本750架削至186架。又過幾年,F-35排擠到F-22大部分生產線。F-22的隱身性比F-35還要好;最大運動可達9G,而F-35只能到7G。但F-35有明顯的科技優勢,它的融合感測器和資料鏈管理能力,是F-22問世時所不具備,這使得F-22雖然「決鬥無敵」,但F-35可倚靠「團隊合作」。
F-22中期升級耗資110億美元,包括隱蔽型的外掛油箱,新的超視距空對空武器(如AIM-260),紅外搜索和跟踪 (IRST)筴艙,與新的電子作戰設備。F-22的雷達吸收塗層,屬於上一代的配方,主要的成份是白銀,極易受到高速飛行造成的損壞。維修起來也非常昂貴且耗時。
現役10種最受歡迎戰鬥機 2022/12/18 中時
戰機要考量速度和機動性,以及維護成本和多功能性。全球航空(FlightGlobal)使用大數據分析,列舉了10種現役最受歡迎的戰鬥機。第10名:F-5。第9:殲7。第8:Su-25。第7:歐洲颱風。第6:F-35。第5:MiG-29。第4:F/A-18。第3:F-15。第2: Su-27/30/34/35。第1: F-16。
阿楨
全球唯一的雙座版5代戰機殲20將發威 在資訊戰中成為敵方惡夢
《南華早報》2022-11-01報導,原本廣泛認為,雙座版殲-20是用來指揮無人機蜂群,但《兵工科技》指出,近年來由於5代戰機能執行的任務比以往更多,5代機還可以作為戰術電子幹擾機、小型戰術預警機和高速隱形偵察機等,並成為無人機蜂群的指揮機。殲-20的前座駕駛負責飛行,而後座駕駛則負責幹擾。可以解決單一駕駛在飛行時,無法同時和其他戰機駕駛溝通戰術,又執行預警任務的問題。後座駕駛可以負責溝通和指揮,徹底和前座駕駛分工,大大提升雙座殲-20充當小型預警機的效率。
回應
山寨機 什麼都抄美國的
黴國何來座版五代機?
酸哦~酸死皇民了
1450,塔綠班們又崩潰了。
不是模型是原型!陸殲20無人僚機疑現身
廣東珠海航展11月8-13日登場之際,出現了一架新式隱形無人機,《動力》(The Drive)網報導,各方推測,這可能是殲-20的無人戰鬥僚機首度亮相。採用單引擎,機身中央左側一個大開口,可能是某種彈艙,而機頭大到足以裝置某種雷達、其他感測器,或是飛行系統等。
13個月實現首飛,“鶻鷹”創下國內軍機研製速度新紀錄 2022-11-01 中國航空報
【導讀】3個月完成詳細初步設計、6個月完成全機製造資料集發佈、13個月實現首飛,“鶻鷹”創下了國內軍機研製速度新紀錄。全新的設計思想、數百項關鍵技術攻關、新一代機的管理工具和手段,瀋陽廠所技術、管理、設計手段以及研發模式借此都實現了跨代提升。
回應
13個月首飛,然後10年大改?這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和方法嗎?
你不瞭解軍方政策,由於沒有充足的預算同時支撐發,J31不是軍方專案,而是J20!憑藉一己之力且在J11系列任務繁重的情況下自我搞出J31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大改是為了改造成為新一代隱身艦載機!定位和目的不同。J20是重型類似美國F22,而J31為中型似F35。J20偏空優,而J31從一開始就兼顧艦載機的需求。J20採用不計成本的高科技設備,而J31考慮到與J20的高低搭配和外貿需求,性能會有所降低。
阿楨
和飆風拚了 美願賣印尼36架F-15EX 搶3870億大單 2022/02/11 中時
就在印尼宣佈,將採購法製飆風(Rafale )戰機幾小時後,美同意將出售36架F-15EX。
回應相關新聞
買蘇30可以把F15吃夠夠
蘇-30是1989年老飛機、都卜勒雷達,性能比蘇-35還差....
可以買su35/su30配法國航電
相關新聞
俄將Su-30升級至Su-35,印度會參與,其他使用Su-30的國家是不小的改裝市場。
棄買俄製Su-35! 印尼鎖定美F-15EX、法國飆風戰機 2022/01/03
近日空軍參謀長公開表示,將放棄Su-35,轉而爭取美製F-15EX及法製飆風(Rafale)。
印尼於2018年宣佈向俄購Su-35,原本印尼擬以等值的棕櫚原油、橡膠和咖啡,採「以物易物」方式,向俄國購買11架Su-35戰機,但受到自身預算有限、與俄談判過程漫長,加上印尼憂心,採購Su-35恐違反美國2017年《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CAATSA),導致美方予以制裁,因此「懷著沉重的心情放棄計畫」。
阿楨
美媒:巴軍殲10C令印度面臨重大挑戰 全面超越蘇30 2022-01-05 軍迷圈
美媒《軍事觀察》報導,巴基斯坦已成為殲-10C“4++代”第一個海外客戶。
印度自20世紀90年代末部署重型戰鬥機蘇-30,並從2002年部署更先進的蘇-30MKI,目前有270多架正在服役。
蘇-30MKI續航能力比殲-10C高得多,可攜帶更多的彈藥,而印度最近從法國購買的“陣風”戰機,飛行速度和高度不但不如蘇-30,甚至也不如殲-10。殲-10是在蘇-30MKI問世16年後的2018年才服役,並受益於中國強大的技術基礎和研發規模,在航空電子設備,特別是感測器和電子擁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殲-10C的部有源相控陣雷達,雖然尺寸要比蘇-30MKI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小,但更難被干擾,探測效率也更高,電子對抗能力也更強。殲-10C的PL-15性能遠遠優於俄羅斯R-77和法國“米卡”導彈。在射程上,PL-15可以達到印度導彈的兩倍以上(R-77為110公里,米卡為80公里)。PL-15使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制導,不僅不易受到干擾,也更能鎖定隱形目標。在短程空對空作戰方面,殲-10C的PL-10短程空空導彈具有非常大的離軸發射角,要比印度優勢。殲-10C機身更廣泛使用複合材料,重量也更輕,推重比也更高。
殲-10C相對于蘇-30MKI的主要優勢在於,低得多的運營成本和維護需求,以及先進的電子系統和資料連結。這也被認為是使該機在2020年模擬空戰中擊敗俄制蘇-35的主要因素。
阿楨
中國徹底吃透了蘇-27嗎,青出於藍勝於藍,蘇霍伊王牌在中國!
2021年珠海航展,殲-16D電戰機公開亮相,是有史以來改裝性能最好的蘇-27血統戰機。
上世紀90年代,我國一共從俄羅斯引進了三批78架蘇-27,其中38架蘇-27SK單座,40架蘇-27UBK雙座。另外還進口100架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還自行組裝了大約70架殲-11A。隨後,中國以蘇-27為基礎升級的改進型號殲-11B和雙座的殲-11BS、殲-11D、殲-16等戰機。後中國又在蘇-33艦載機T-10K-3基礎上發展出殲-15艦載戰機。
蘇-35S取消機背大型減速板,可以靈活操縱襟翼、副翼、垂尾等控制台,節約的空間可安裝機內油箱,蘇-35S的內油量高達11500千克,比蘇-27多22%,而殲-16則仍保留大型減速板。
中國在改進蘇-27時,強調航電水準和武器,綜合戰力要超過蘇-35/蘇-30SM,殲-16配備了國產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而蘇-35還是“雪豹-E”NO35無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
一討論軍事就習慣于去黑某些廠和所,我堅決反對 2021-11-02
早在2012年討論基於鶻鷹發展而來的中型四代機能否裝備部隊時,就是有一個不斷黑沈飛和601所的人跟在我屁股後面罵我,不得已我才說要打賭。2021年海四首飛,2017的打賭限定與立項時間相差並不大。不過,今天我看到一些人仍然是那種亂黑,真的讓我瞧不起這些人。
相關新聞
國產五代艦載機外形與FC-31相似?設計理念截然不同! 2021-10-31 觀察者網 王世純
阿楨
外媒關注殲-16電子戰機,比EA-18G還猛,對台軍有碾壓性的優勢 2021-09-28
珠海展示的殲-16D使用了國產「太行」發動機,而不是進口的AL-31。取消了機頭座艙罩前的紅外傳感器和機炮,取代的電子設備。機頭的雷達天線罩也縮短了。翼尖安裝了大型電子設備莢艙。機翼下方掛載了至少三種型號的四個大型電子戰吊艙,而EA-18G只能掛載3個,;殲-16D機身更大,翼尖的被動測量莢艙的相隔距離更遠,更有利於無線電測向;殲-16D航程超過EA-18G;殲-16D至少還有6個掛載點,載彈量超過EA-18G。
回應
EA-18G 可以航母起飛啊,殲16D 不行。
J15D都服役很久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69kmwd3v_w
阿楨
印媒:俄新型5代機比梟龍還便宜 印度可買來對抗中國 2021-07-28 軍迷圈
據《印度國防新聞》網站報導,俄羅斯輕型第五代戰機“將軍”很可能具備先進的隱身能力,但其售價將遠低於美國的 F-35。而印度空軍沒有戰機能與殲-20匹敵。因此印度將熱衷於購買,以幫助其在邊界上應對中國。
預計“將軍”戰機將在2023年進行首飛,並於2026年開始交付。該機採用單引擎設計,採用三角翼和傾斜雙垂直尾翼佈局並取消了水準尾翼。它裝備了推力向量發動機以及至少三個內部武器彈艙。最高速度為2馬赫,航程為3000公里,有效載荷為 7.4 噸。
與價格至少1億美元的F-35相比, “將軍”只有2500萬至3000萬美元。相比之下,蘇-35超過8000萬美元,而成飛公司殲-10C超過6000萬美元。中巴JF-17梟龍Block3, 5000萬美元。不過一款五代機想達到預定的價格總是非常困難的。例如F-35預估成本也僅為5000 萬美元。
預計中東、亞太和拉丁美洲國家都對“將軍”有興趣。
相關新聞
未收到外國採購申請 俄將自行撥款建造新型五代機
美軍方要求下一代發動機可以匹配F35戰機
F35B為何要登日本航母 美媒:就為對抗中國
日本想用F22+F35技術對抗殲20 但要等15年 2021-08-25
2021年7月,美批准出口日本105架230億美元F-35,數量到達147架,成為F-35的最大海外客戶。
F-35的局限性……
回應
看來阿三還沒被毛子坑爽
毛子航母都可以白送,將軍2500-3000萬美元有何不可。只是,想要相控陣版-加錢;想要帶光電塔-加錢;想要內置導彈-加錢……
所有軍火,在別人手裡都打不過布拉莫斯,到了阿三手裡,就賦予仙氣,是世界第一。
相關新聞
中俄印都有蘇30誰的性能最強 美媒排名
第一名:蘇-30SM2——俄羅斯
第二名:蘇-30SM——俄、哈薩克、白俄、緬甸
第三名:蘇-30MKI/MKA/MKM——印度、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
第四名:蘇-30M2——俄
第五名:蘇-30MK2——委內瑞拉、中國、越南、烏干達、印尼
第六名:蘇-30MKK——中
第七名:蘇-30K——安哥拉
回應
最強的應該是殲16.
相關新聞
蘇35罩門「雪豹-E」被動電掃雷達吃大虧 被殲16與殲10C的動電掃雷達壓著打
和印度軍演想摸清陸蘇-30底細 日本要以F-15迎戰
阿楨
超級大黃蜂再遭重擊 未來更無力對抗大陸 2021/08/28 中時
新聞網站「The Drive」25日報導,在成本、作業時程和實際表現的考量下,美海軍已取消在F/A-18E/F配備適型油箱(CFT)的計畫;該設備是F/A-18E/F第3批次(Block 3)的關鍵能力之一,能讓其航程增加約120海裡(約222公里),以對抗中國等對手的長程反艦武器。波音強調,芬蘭、加拿大等潛在出口客戶仍能採購F/A-18E/F。
相關新聞
不想再買超級大黃蜂 美海軍:對付不了中俄
超級大黃蜂賣不出去 印度想拿來對付大陸
回應
殲15推力非常大、推重比高,能短場起飛。F-18推力低、機翼小、必需靠彈射器,印度航母沒有彈射!
F-18雷達電戰系統沒比殲15先進,是美不肯再買F-18主因!呆完笑ㄟ以為裝備AESA雷達的F-16V天下無敵,卻不知大陸早在十幾年前就換裝AESA,甚至外銷廉價JF-17都裝!更可笑是呆完笑ㄟ以為大陸戰機非用台積電代工的消費電子用晶片,卻不知軍用、太空用、超級電腦用晶片完全不同!以AESA來說,需微波高頻晶片,台灣沒能力生產,大陸是最大生產國!
英航母上的F35B戰力 將被以色列F35吊打 2021-08-25 軍迷圈
F-35I是專為以色列定制的,還計畫增加外部油箱,能打擊2500公里外的伊朗。由於F-35最初並未設計用於掛載額外的副油箱,可能導致的機體疲勞。
以還可以使用F-35上高度機密的任務控制系統和軟體,使用以自己的航空電子設備,以一直很喜歡將自己的航空電子設備與外國戰機進行融合。此外F-35I內部燃料容量也更大,達到了8380公斤。
儘管F-35B在發動機、雷達、速度和航空電子設備方面遠遠優於AV-8B(英國鷂式),但與F-35A和F-35C(艦載型)相比,整體性能上仍然落後。
日本想用F22+F35技術對抗殲20 但要等15年 2021-08-25
2021年7月,美批准出口日本105架230億美元F-35,數量到達147架,成為F-35的最大海外客戶。
F-35的局限性
F-35只能在其內部武器艙內攜帶4枚導彈,日本希望通過融合F-22和F-35技術,將耗資480億美元開發雙引擎F-3能帶6枚,和F-35形成高-低互補,將取代空自老舊的F-2和F-15J。原型預計2024年,首架量產2030年,2035年正式服役。
阿楨
亞洲特快:聯合軍演我們要給俄羅斯看什麼 2021-08-20
去年,俄羅斯舉辦“高加索2020”戰略演習,解放軍除攜帶步兵輕武器和輪式輕型裝甲車輛,全面使用俄軍的武器裝備,包括T-72B3坦克、BMP-3步兵戰車、BTR-82A裝甲輸送車、9K111(AT-4)反坦克導彈和“針-S”單兵防空導彈等。
俄軍展示的在敘利亞實戰中總結出的坦克旋轉木馬、直升機馬戲等雖然確實很實戰,但和現代化高技術條件作戰關係不大的戰術。同時,俄軍所展示的無人機系統,空地配合等,很難讓我們產生“震撼”感覺的東西。
今年這次演習,我軍給俄安排的就是一場“震撼教育課程”了,讓俄軍感受一下什麼是高技術條件下的現代化戰爭。
針對去年演習雙方只能簡單進行一些信息互通,今年我們弄了一個專門的中俄聯合指揮控制系統,讓俄軍相對簡單的數位化系統能夠和我們高度複雜的系統互聯互通,以使俄軍部隊能夠真正跟上我們的作戰節奏而設計的
同樣,我軍的工程、爆破、修理保障分隊也可以直接編入俄軍裝甲突擊力量,由俄方指揮,對於今天重視戰鬥,保障相對而言並不怎麼得力的俄軍來說這是他們夢中的情景。
阿楨
法國飆風演習大贏俄國Su-35 電戰系統取勝 2021/07/22 中時
一家中東軍事雜誌報導,埃及在上次的內部演習中,法國飆風 (Rafale)的電子作戰系統非常高明,成功干擾使 Su-35「失明」,贏得戰機對抗賽。Su-35引擎推力大、航程遠,機動性能優異,也有不錯的數位化座艙系統。雖然俄國聲稱,Su-35為4代++,然而埃及的演習結果,說明俄航電設備,性能還是與西方水準差一截。
巴基斯坦“梟龍”在土耳其力壓“陣風” 2021-06-21
“安納托利亞之鷹2021”多國聯合空軍演習,梟龍與F-16、米格-29和陣風同台競技。第一階段,梟龍在基本戰術動作、空中編隊、後勤保障等方面,表現優於阿塞拜疆的米格-29和卡塔爾的陣風。
梟龍報價5000萬美元,阿根廷嫌貴要求降價,還拿印度施壓? 2021-06-07
5000萬美元的梟龍是否太貴?印購法陣風單價超過2億美元,瑞典JAS 39鷹獅已超一億,印度LCA光輝成本也7800萬美元性能是絕對比不過梟龍,所以梟龍有很好的性價比。
梟龍Block1僅1500萬美元。但是多批次改進,Bolck3已5000萬美元:換用了探距170km的KLJ7主動電子掃描(AESA)雷達,PL-15/10空空飛彈。
相關新聞
台灣買F16V要價1億2100萬美元逼近F-35B 專家說通膨驚人價格翻倍
空軍說明:F16V單機價1.21億美金 F35要1.5億美金以上
同美關係親疏: 以色列買F35單價1億,日本2億,卡達買F15一架都3億 2017-06-30
中東和亞洲買美武器時價格都會上漲很多,因為很難買到美外的武器,而買美國武器也是為了尋求變相的保護。
F-35戰機專案失敗 美空軍終於認了 2021/02/24 中時
F-35除了為空軍開發F-35A,為海軍陸戰隊研製了能垂直/短場起降的F-35B,也為海軍打造了F-35C。而這複雜性推升了成本,繼而造成延遲,為設計增添更多複雜性,連帶再推升成本,結果惡性循環就這樣不斷下去。
阿楨
中國的成本控制優勢加上驚人的造艦速度,令美國海軍無法企及。其驅護艦隊的規模已達全球第二。
2020年中國下水12艘056護衛艦、9艘驅逐艦,1艘071綜合登陸艦以及1艘075兩栖登陸艦。到目前為止,中國擁有25艘052D驅逐艦,30艘054A護衛艦,7艘055萬噸級驅逐艦。
由於中國在造艦成本上的優勢,中國海軍的艦艇無需刻意限制排水量或者數量。
對比之下,美國海軍的新造艦計畫卻屢屢受挫。DDG1000驅逐艦被砍至3艘,LCS濱海戰鬥艦停止建造,並開始退役封存。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開始退役,block3批次伯克級驅逐艦建造速度緩慢。美軍緊急招標義大利“星座”級護衛艦。
中國防空能力的完善,是中俄技術的結合。
目前中國建立一個龐大的國土防空網,由近600台雷達組成的警戒體系。從遠端警戒到中近距離的跟蹤,從低空到高空,從小目標到隱身目標,都實現全方位的覆蓋。而中國近50架的預警機則成為最好的補充,大大擴展監視的範圍。
中國空軍下轄近200個地空導彈營。中國裝備24個營的S-300PMU/PMU1/PMU2,4或6個營的S-400。國產的紅旗9超30個營,其餘部隊還在換裝紅旗-22。美軍的打擊力量想要穿透如此嚴密的防空網,將很難且會損失慘重。
阿楨
美國智庫蘭德報告評估中國導彈,海空軍及防空力量 2002-06-22
《美國的軍事能力以及如何應對危險世界》的報告中,中國毫不意外成為報告的“主角”。
在中國發展出霹靂-15/21等新一代遠端和超遠端空空導彈後,美軍已沒有優勢。美雖加強JASSM-ER和LRASM等空對地導彈的部署,以及開始新一代隱身核巡航導彈的研製,但仍需發展下一代戰斧巡航導彈、高超音速遠端反艦導彈、地對空導彈、反輻射導彈、空空導彈等。美還需準備10至15個現代化的短程防空部隊,來應對中國新型巡航導彈的威脅。
中國導彈能力:
在1996年,中國的東風-11/15裝備數量還在十位數,僅覆蓋韓國美軍基地。到2003年超過三位數,到2010年超過4位數5,同時擁有上百可覆蓋第二島鏈的東風-21C和長劍-10巡航導彈,包括其艦載版本東海-10導彈)。到2017年,東風-21C和東海-10已超千部,而中國的轟-6K的長劍-10已覆蓋美國關島,並擁有3位數的存量。
中國空軍:
中國擁有大量高性能的四代機,包括蘇-27/30和殲-11/16,性能不次於美國F-15。儘管美軍的五代機F-22和F-35對中國的四代機殲-20/31有優勢,但數量太少,而且中國正在部署自己的五代機。
中國在造船,陸基導彈和防空三個領域超過美國,且短期內很難趕超。
美軍沒有遠端陸基戰術導彈,也缺乏對中國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防禦能力。美陸軍只有M270和海瑪斯兩款火箭炮具備發射ATACMS彈道導彈的能力,其改進版也僅有300公里。
美軍在一線基地部署的愛國者和薩德系統的數量嚴重不足,因為這些武器價格昂貴,無法掩護所有的軍事目標免受“導彈雨”的洗禮。
美國最為關注的是DF-26中程反艦彈道導彈。它對美國部隊在亞太地區的部署和行動構成特殊的威脅。
阿楨
印度蘇30MKI為何落後於殲16 實力不濟只能啃老本 2021-03-12 新浪軍事
蘇27是一款有著眾多的衍生型號和改進型。
殲16使用了大量的新型材料,同時在氣動佈局的細節上,做出了修改。這一系列的舉措就換來了隱身性能提高,空重降低。另外,殲16戰機的航電系統也做出了升級,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普及,使我們掌握了對四代半戰機深度改進的核心,這些都是過去蘇系戰機所匱乏的。到目前為止,俄羅斯的航電工業和材料研發能力還是落後於我們,最新的蘇35S在中國空軍內部的對抗中一敗塗地,就是最好的證明。
與之對立的是,蘇30MKI在印度空軍內的道路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雖然仍在生產,然後不斷地誇大蘇30MKI向量噴管的作用。但實際上,印度在新機採購上選擇了法國的陣風。
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一流軍事強國的升級程度是大刀闊斧似的,殲16從最初的殲11B戰機基礎上衍生到這一地步,連機身材料,內部航電都予以了更換,只有這樣的舉措,才能保證戰力的巨大提升。而印俄,拿不出這樣的實力和毅力,更願意躺在功勞薄上,啃老本。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1-03-12/doc-ikkntiak9432350.shtml
阿楨
有報導說055/052D只能那16/8個坑用於多用途任務,其他的只能放防空彈,是這樣的嗎?
通用垂發之所以叫通用垂發,是因為其搭載的導彈可以根據任務需求進行調整。不過因為艦艇空間的限制和艦艇對於某些導彈的“剛性需求”,一般通用垂發在設計時都會根據任務需求的不同設計不同的規格。比如美國的Mk41就分自衛型、戰術型和打擊型。三種型號的口徑規格相同,但深度不同,分別為5.3米、6.8米和7.7米。其中自衛型只能搭載ESSM、戰術型開始可以搭載標準系列防空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打擊型開始可以搭載戰斧巡航導彈。
052D和055的垂發也一樣,本身分為7米和9米兩種深度。前者可以發射紅旗-9系列防空導彈,後者可以在此基礎上發射鷹擊-18反艦/陸攻巡航導彈。這兩種導彈也是該型垂發目前有實錘證據的僅有的兩種彈藥。
在佈置上,垂發的佈置一般是前深後淺。因為艦體前部空間比較充裕,有足夠的地方塞垂發。而中部和後部因為需要在船底安裝機艙和軸系,空間不足,所以一般會採用稍淺的垂發。比如美國的伯克級,前64單元是打擊型mk41、後32單元是戰術型mk41。鑒於官方公佈的視頻和圖片中,鷹擊-18系列導彈都是在艦艇的前部垂發中發射的,我國052D和055應該也採用了類似的設計。深垂發和淺垂發的比例應該分別為32:32和64:48。
阿楨
空軍在西北實兵對抗影像曝光 殲11D可能已重生 2020-12-04 新浪軍事
殲-11D具有與殲-16類似的先進機身結構,裝備有先進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PL-10和PL-15新一代空對空導彈、改進型電子戰系統、新型座艙、WS-10發動機。但殲-11D在設計上更偏向空戰,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傾斜安裝方式與殲-16完全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機鼻結構和根部斜切雷達罩。
最後很可能是雙座佈局先天具有的優秀多工能力和遠航作戰能力,最終中國空軍選擇投產殲-16並從俄進口一批24架蘇-35SK來滿足急迫需求,殲-11D於是止步於原型機階段。這個決定背後也反映出我國空軍向攻防兼備空中力量的轉型,對純空優戰機需求有所降低。
不過現在殲-11D很可能已經以另一種方式轉世,那就是具有淺灰色雷達罩的殲-11B單座機的最新改進型——殲-11BG。從該機翼尖老式掛架可以看出,殲-11BG在改進上並沒有殲-11D那麼激進,升級重點放在相控陣雷達和WS-10改進型發動機上,適度升級策略也使該機的製造成本大幅低於殲-11D。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2-04/doc-iiznezxs5148895.shtml
阿楨
官媒再度曝光解放軍蘇35戰機 光芒為何全被殲16搶走 2020-11-28 新浪軍事
原因非常明顯,儘管蘇-35航電已大幅精進,但還是比不上國產殲-16,最為明顯的就是缺乏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頭盔顯示器。無論在航電先進程度、國產武器發射能力、體系配合作戰上,殲-16都完勝蘇-35,於是該機產能爆發批量裝備部隊的過程,也就變成了蘇-35逐漸被邊緣化的過程。
難怪俄媒最近老調重彈什麼中國打算採購第二批蘇-35了,俄戰鬥機對中國的吸引力早已大不如前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回應
可以試買一點su57,打猴子白象用
這麼多死腦殘軍盲……無論現在的117S還是未來的產品30,這才是中國夢寐以求的神器!
印媒:印軍為何要警惕運20? 使用WS-20發動機載重將提高20% 2020-11-28 新浪軍事
運-20航程為7500公里,最大載重量為55噸,但W-20發動機能讓載重提高到66噸——以前58噸重的99A坦克必須要通過拆卸一些部件才能運輸。
太行發動機最新改型裝備殲16 尾噴管有明顯變化 2020-11-28 新浪軍事
近日網路照片顯示,新型WS-10“太行”發動機的一種最新型已裝備國殲-11B和殲-16,該發動機最醒目的識別特徵就是配備了全新設計的尾噴管,具有更長的收斂-擴張段(可能受到俄羅斯D30-F6加力渦扇發動機的影響),在外形更接近GE F100發動機的尾噴管。
印媒:蘇30為何總被F16擊敗?看看印巴空戰吧
據印媒《歐亞時報》報導,美國F-16已多次超過包括蘇-30在內的蘇制戰機。無論是在競高加索納卡、印巴南亞,還是在資源豐富的南海。
雙引擎蘇-30雖是4++代戰機,但F-16V搭載了相控陣雷達(AESA),同時還升級了電腦和駕駛艙。
回應
輕型的F16能改雷達,重型的蘇30當然能裝探測更遠,威力更大的相控陣雷達,老美為推銷胡說八道糟蹋俄國戰機,小編跟著胡說八道
你要知道兩國的雷達技術差距有多大。蘇30的雷達,旁瓣大,抗干擾能力差,這就意味著,F16電子對抗蘇30就瞎了。這些都是俄式雷達的老大難問題
阿楨
中國新一代艦載機要上艦了 殲15還有用嗎? 2020-08-06 觀察者網
殲-31將不是殲-15的替換,而是補充。殲-15還有大用呢。
在制空作戰中,殲-31、殲-15可以構成某種口袋陣,大量攜帶中遠端空對空導彈的殲-15在口袋底構成阻擊線。殲-31在口袋側構成伏擊線,利用隱身優勢探明敵情,通風報信並狙擊,而殲-15則在袋底用密集火力阻擊。口袋陣只是一個形式,可以根據需要很容易地變化成L形陣等其他陣形,甚至戰列艦時代的T字陣。
這樣的伏擊與阻擊的結合對非隱身的對手是致命的,隱身對手也不便貿然沖進去。即使隱身對手溜過殲-31的伏擊線,也有被抄後路的顧慮。也可以用非隱身的殲-15前出作為誘餌,把對手引入肥鶻的伏擊圈。
在對地反艦攻擊時,同樣可以靈活配置。如果對手擁有隱身戰機,或者強大防空體系,殲-31依靠隱身和自護航能力,擔任主攻,殲-15殿后,擔任空戰掩護並提供遠端火力支援,或者掩護撤退。如果對手只有非隱身戰鬥機,或者相對容易對付的防空體系,則利用殲-31開道,隱身突入,掃清障礙,然後轉入空中掩護,伏擊和攔截前來干預的對方戰機;殲-15則作為炸彈卡車,這樣可以極大地增加武器攜帶種類和使用範圍。
這樣的組合實際上是與美國海軍的F-18E和F-35C組合對標的。
但如果說殲-31相當於雙發的F-35C,那麼殲-15比F-18E更大、更重,速度、機動性、航程更加優秀,有更大的機內空間,搭載更先進的電子設備的潛力也更大,以補償隱身方面的不足。最新的F-18E Block 3的電子設備能力與F-35C不相上下。
殲-15的機體還很新,還有大量剩餘壽命,值得考慮對電子設備進行深度升級,重點在LPI/LPD的主動電掃雷達、資料鏈和電子戰系統。在做不到外形隱身的時候,達到一定程度的信號隱身。
回應
何來的不能滿油滿載!其實遼寧艦有二個近點一個遠點起飛,近點105米,遠點195米,全長304米,平時都是近點105米起飛,起飛30噸時也僅需要120米助跑。空空導彈掛10枚也就1噸多,滿油以9噸多,加空重18噸,也就30噸。至於滿載34噸起飛,遠點起飛也木有問題!殲16最大載彈量達12噸。艦載的殲15S還沒成功,艦載機著艦是加速的,用阻攔索攔截,滿掛著艦很危險,導彈又不能扔掉。殲20被彈倉限制,只能掛6枚空空導彈,是不是就沒有戰鬥力?滿載降低了推重比,會降低了航程和空戰能力。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08-06/doc-iivhvpwx9447175.shtml
阿楨
美媒:中國蘇30南海飛行長達10小時 飲料和小吃搶鏡
美國TheDrive網站2020-08-03文章,分析中國Su-30MKK戰機在南海巡邏記錄,從機組人員進入在中國南方的遂溪-南寧空軍基地等待的噴氣式飛機開始,到進行空中加油(航程可擴大到3,000多英里),再經過南沙群島的渚碧礁,然後返回基地。有趣的是,他們似乎攜帶了各種預包裝的飲料和小吃。
中國1999年開始分兩批訂購了76架Su-30MKK,近年來,中國對Su-30MKK升級有關,Su-30MKK經常攔截美國巡邏機。
相關新聞
美E-8C夜探廣東 陸亮蘇30回敬
解放軍11天7度闖我西南空域 專家:圖壓縮我防空縱深
累死了 CNN:去年東海攔截陸戰機675次 日負擔好大
回應
日台防空識別區劃的過當,縮回來就好了.
飛行10小時就把南海的島礁完了個遍,要上廁所怎麼解決?
拉尿不濕裡。
印度蘇30MKI成本為何遠超中俄 印媒《歐亞時報》給出這兩個理由 2020-08-06新浪軍事
印度政府表示,蘇-30MKI的成本較高是由於性能規格上的差異、生產規模較小以及支付技術轉讓許可證的費用等因素造成的。
印度斯坦生產的蘇-30MKI每架約6200萬美元,比俄羅斯的蘇-30高出約2200萬美元。
蘇-30MKI裝備更先進的以色列航電和電子對抗系統,還可搭載多種導彈,包括俄R73、R77和印度阿斯特拉和布拉莫”導彈。蘇-30MKI還裝備有推力向量發動機,因此比中國的蘇-30MKK機動性更強。
回應
回扣至少得2000萬美元吧
相關新聞
中印衝突搧風點火 美秀衛星照片:轟-6K和殲-16戰機出現新疆喀什機場
阿楨
殲16電子戰機有多強:干擾距離翻倍 優於美軍EA-18G 2020-06-27 兵工科技
近日,有媒體稱,中國殲-16戰機已經進駐高原地區。
殲-16是一款高性能重型雙座多用途戰鬥機,整體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四代半戰機的後期改進型水準。此外,殲-16擁有多達12個外掛點,可以滿足大量電子戰裝備的內部改裝和各類電子戰吊艙的掛載,同時還可保證攜帶必要的空空、空地武器的能力,這點甚至比美國海軍的 EA-18G還要強。
殲-16電戰機翼翼尖處的掛架被取消,出現了一種外形與EA-18G的AN/ALQ-218(V)2戰術偵察告警系統接收機。AN/ALQ-218(V)2系統體積、重量更小,因此可以佈置在機翼翼尖處,加之採用了更先進的短基線干涉儀原理,實現了對電磁發射源的高精度定位能力,每個接收機前後有2個接收器,分別可以實現90度共180度的監視範圍,管理、控制機載電子干擾吊艙對多個雷達電磁信號源進行“跟蹤一瞄準式干擾”,目前也只有中美具備獨立研製生產的能力。
殲-16電戰機將會使用新一代大功率機載戰術干擾吊艙,覆蓋頻率將會進一步擴展到0.05〜20吉赫,發射功率也將由現有的30〜40千瓦提高到接近100千瓦,有效干擾距離將由現階段的幾十千米提高到150千米以上。
殲-16電戰機上還將裝備新型戰術通信干擾、壓制系統,具備對陸基、海基、空基通信系統(甚至是資料鏈系統)進行欺騙、干擾、壓制的能力。
由於釆用了開放式設計,殲-16電戰機未來的改進、升級十分方便,能有效應對未來戰場複雜的環境變化和技術發展。
鷹擊-91反輻射導彈射程超過100千米,速度超過3馬赫。CM-102重量只有鷹擊-91的60%,射程仍達100千米,速度超過3馬赫,使用新一代寬頻率被動雷達(頻率覆蓋範圍為2〜18吉赫),具備發射後不管、記憶攻擊和先發射後鎖定的能力。
結語
殲-16電子戰機對於提升我國的電子戰能力和防空壓制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我國或還將在運-20、C-919等國產大型平臺上研製新型大型電子戰飛機,從而實現我國電子防禦體系的全方位發展。
阿楨
蘇35罩門吃大虧 被殲16與殲10C壓著打 2019/02/13 中時電子報
俄羅斯蘇-35戰機有最強「側衛」(Flanker)「超級側衛」,是蘇霍伊(Sukhoi)蘇-27家族中最強大的改良機型。俄國提及蘇-35時,都會大讚它所攜帶的雪豹-E被動掃描雷達,以及AL-41發動機。 然而,據新浪軍事報導,軍事評論人士透露,北京向俄方採購的24架蘇-35全部到位後,雖然解放軍空軍接收單位對引進的新戰機讚不絕口,但在實戰演練中,蘇-35卻被殲-16和殲-10C壓著打。
蘇-35一度被稱為4代半戰機,「雪豹-E」雷達(Irbis-E)意外成了它的罩門,以致與殲-16和殲-10C實戰演練時落居劣勢。「雪豹-E」是俄最先進的被動電掃雷達,藉由接收目標發射出的電磁波,來獲取目標方位,但是無法快速測量距離,需要經過多次探測,進行資料運算之後,才能獲得準確的資料。相對的,主動雷達靠本身發射的電磁波,能快速探測目標,並精準定位,在時間上搶占先機。
殲-16和殲-10C都安裝了最先進的主動電掃雷達,在戰場上,能利用雷達的優勢,快速鎖定機動性超強的蘇-35,繼而致勝。分析指出,長久以來,航空發動機一直是中國大陸航空工業的弱項。不過,戰機性能並非完全由發動機決定。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解放軍在戰機雷達的研製上獲得超乎許多人預期的成果,使解放軍戰機的戰力飆升。
根據中國電科旗下14所,38所與55所發佈的消息顯示,中國大陸在雷達研製領域已經躋身世界級行列。俄在最新的蘇-57上才安裝第一款主動電子掃描雷達,而解放軍已經在4代機上大量安裝了新型主動電掃雷達。
相關新聞
俄:中國已克服對俄發動機依賴,美捆綁烏克蘭坑華失敗
阿楨
陸國防部發布在台灣東南部實施海空兵力聯合演練 2020/02/10 中時
據大陸國防部發布訊息指出,共軍東部戰區發言人張春暉稱,繼2月9日海空戰備巡航之後,戰區部隊2月10日在台島東南部海域組織實施海空兵力聯合演練,主要進行了空地突擊、火力支援等實戰化課目訓練,進一步錘煉檢驗戰區多軍種聯合作戰能力。 張春暉指出,「台獨」勢力罔顧民族大義,加緊謀「獨」,逆勢妄動,不得人心。戰區部隊始終保持高度戒備,密切關注形勢動向,堅決履行職能使命。
據我國防部消息稱,10日上午出現在台灣海峽的快速戰機,刻意貼著海峽中線飛行,甚至一度「違規」越過中線,讓我方戰管人員大聲呼叫「你已接近我國領空,請立刻離開。」而大陸飛行員也回「我們只是進行例行訓練」。雙方多次在無線電中互喊回應,為多年來少見。 我軍方消息另稱,大陸多型軍機9日進行遠海長訓,並有軍機飛海峽中線以西,我戰機緊急升空全程監控,唯大陸軍機並未越中線,另有大陸軍機則經巴士海峽,再由台灣東岸西太平洋進宮古水道,後返回駐地,形同繞台一圈。
相關新聞
殲11B首次護航轟6繞台 太行發動機已由能用邁向頂用
轟6K掛升級版KD63空對地導彈繞台 一次攻擊可雙殺兩個目標
阿楨
我軍為何不要俄射程100公里導彈卻買國產70公里導彈 2019-11-29 新浪軍事
冷戰結束後,中國引進了大量俄制武器,陸海空軍都有,其中引進專案花費最多的就是1995年啟動的蘇-27SK項目,前後花費超過1000億人民幣,比過去中國航空工業總投資還多,蘇-27由於具備機動性好,航程大,掛載多,機體大,潛力足的特點,所以,某些國內廠家技術人員認為可以持續產生最少40年!
蘇-27SK項目不僅僅包含蘇-27SK型號的許可證製造,而且包括了後續蘇-30MKK,蘇-30MKK2戰轟機的引進,而且包含大量的武器彈藥發動機進口,而俄不理解的是,為啥不愛買我們的導彈!
俄R-73機動性比霹靂-8更好,而R-77射程和機動性都比霹靂-12更好,廠家宣稱射程高達100公里,最大超載40G,而霹靂-12才有70公里,38G。
實際情況如何?
我們先看看20公里高高R-77射擊包線的最大射程,現在飛機大多飛高10公里,迎頭射程只有50公里,5公里高度射程縮減到25公里,海平面發射15公里!
我們看左側的曲線,尾追最大射擊距離不到30公里,而海平面射程則縮減到4-5公里,幾乎和紅外格鬥導彈差不多!
霹靂-12測試高度比較低,高度低空氣密度大,阻力更大。另外,中俄測試標準不同,中採美標,多在11公里高空,R-77最大射程只有40多公里!
R-77導引頭技術長期無力升級,抗干擾能力低下,而霹靂-12,採用數位技術升級後,不斷採用軟體升級的辦法升級導彈資料庫,提升抗干擾能力,天長日久積累下來,作戰能力天差地遠!
https://k.sina.com.cn/article_7270477868_1b15ab02c00100kzsu.html
相關新聞
我國霹靂10/15戰鬥部能力驚人,世界一流
阿楨
歐洲最新電子戰機曝光 但這次又落在中國同類後邊 2019-11-15 新浪軍事
在柏林舉行的國際戰鬥機會議上,空客公佈了“颱風”戰機的“電子作戰角色”(ECR)改進型,將極大的擴大 “颱風”的多工能力,並進一步提高聯盟部隊在敵對環境中的生存能力,晉身為“戰鬥力最強的電子戰機,同時是電子戰能力最強的戰鬥機。
歐洲空中客車公司顯示的ECR設備配置,包括一對大型電子戰干擾吊艙。
在ECR改進型配置中,可攜帶3個1000升的油箱,分別位於中心線和2個機翼內側下的掛架上。這一改進型戰鬥機概念也出現了掛架攜帶的多種導彈武器,包括了“流星”衝壓動力超遠端空對空導彈、近距離格鬥導彈、“硫磺石”空對地導彈。翼尖掛載無源無線電定位設備,用於被動探測、確定敵方雷達等無線電設備的具體位置。
這一構想非常類似于美國海軍的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後者也是現有戰鬥機的電子戰改進型,目前已經批量裝備使用,可以說先行一步。
中國也出現了殲-15為基礎的雙座電子戰機改進型,已多次試飛,進度上遠超 “颱風”ECR。
空客宣傳: “歐洲戰鬥機ECR將能夠提供被動無線電發射源、威脅目標定位,以及對其實施主動干擾,並將提供多種電子攻擊(EA)和壓制/摧毀敵人防空(SEADDEAD)的模組化任務設備配置。最新的護航干擾機技術,將確保歐洲多個國家對空中作戰任務資料和資料分析等特徵的有效控制。
ECR改進型預計將在2026年投入使用。(作者署名:轉管炮)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1-14/doc-iihnzahi0765678.shtml
阿楨
陸殲20最新曝光照瘋傳 已換裝渦扇10發動機 2019/11/05 中時電子報
近日在大陸網路上盛傳一組中共空軍殲-20的新照片,照片中顯示一架黃皮殲-20試驗機搭載了與原有發動機外型、顏色有相當差異的新發動機,應該是由殲-10C試驗多次的渦扇-10國產發動機。
報導說,照片顯示這架殲-20黃皮機所搭載兩台發動機噴管部位呈黑色塗裝,且噴口以及與機身連接處均被設計成鋸齒狀,與當下殲-20被認為是搭載的俄製AL-31F改進型明顯不同。
不過,報導認為,這意味著中共為殲-20所開發的目標發動機渦扇-15仍然未能服役,同時亦不想在殲-20發動機供應上受制於俄羅斯。渦扇-15目前進展到何種地步,外界並不知情,但開發受阻傳聞甚多,有聲音甚至認為到2025年後才能裝機。
另據《新浪軍事》指出,這些年大陸的渦扇-10發動機在結合中、美、蘇技術後,接連推出了多個改進型,技術成熟度和可靠性有大幅提升。渦扇-10系列現在已經有了A、B、C、D、G、H、X等多個型號,其中推力最大的是WS-10G的155千牛頓,號稱已追上俄羅斯蘇-57使用的 AL-41F1的147千牛頓最大推力。
報導說,過去殲-10A、殲-10B量產時由於渦扇-10尚未成熟,所以一直引進俄製AL-31FN發動機。但俄製AL-31FN發動機產能很低,一年也只能給大陸10台左右,使得殲-10系列量產很慢,後來到2006年後才大幅增加進口量,全部用於殲-10量產。現在渦扇-10成熟後,不論是殲-10或殲-20戰機的量產速度才能真正掌握在中共自己的手中。
相關新聞
殲11B升級後亮相:機頭變白或裝殲16同款相控陣雷達 2019-11-05 新浪軍事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1-05/doc-iicezzrr7310278.shtml
阿楨
巴鐵梟龍掛上巴西導彈性能卻不佳 將用中國導彈替換 2019-09-05 新浪軍事
巴基斯坦軍方2008年向巴西Mectron公司訂購的MAR-1反輻射導彈。雖然這款導彈最終交付的時間比較晚,但也已經在巴基斯坦空軍中服役5年了,而且巴軍也多次對外透露梟龍戰機已經整合了該型導彈,只是他們一直沒有公開過梟龍戰機實際掛載MAR-1導彈的圖像,所以此次網上出現的這張照片就顯得非常特殊了。
MAR-1是在1997年,由是巴西DCTA(航空航太技術和科學部)和Mectron公司合作進行,巴空軍2008年以1.26億美元向Mectron訂購了100枚。
MAR-1受限於巴西軍工的整體技術水準,比如被動雷達導引頭使用的螺旋天線,由於國內提供不了滿足要求的這種天線,所以不得不從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廠商那裡進口螺旋天線(美軍的AGM-88早期型使用的)。最終美國政府以“不符合美國利益”為由阻止了這場交易。另外,導彈慣性制導系統所需要的高精度陀螺儀,巴西當時也提供不了,而且高精度陀螺儀本身也是軍貿敏感設備,難以買到。因此這兩種關鍵設備,最終都只能是巴西人自己從頭搞,耗費了不少時間,導引頭由CTA飛行試驗部開發和測試,微型光纖陀螺儀則是由DCTA下的IEAv研究所和Mectron公司合作研製成功。
MAR-1工作波段覆蓋0.5到18G赫茲,不僅能對一些高功率的預警監視雷達和火控進行跟蹤,還能對一些低功率的火控雷達進行跟蹤測角,在測試中對瑞士天空衛士高炮系統的火控雷達的最大跟蹤測角距離超過50公里。該彈還引入了GPS衛星制導,具備預程式設計能力,能夠在對方雷達緊急關機的情況下繼續完成攻擊。在實戰中,MAR-1的導引頭既可以獨立完成對目標的測向跟蹤,也可以通過接收機載資料庫或者雷達告警接收機傳過來的目標資訊進行跟蹤。
不過該彈的實際性能是否達到了外宣說的那麼好,那可就難說了。因為從今年拉美航空航太防務展上傳出, MAR-1導彈專案已經暫停了。
不過MAR-1對於巴空軍來說,也不是全無價值。由於美國不賣AGM-88,所以10年前的MAR-1好歹也讓巴空軍獲得了一定的反輻射壓制能力,具備了與印度空軍KH-31P相抗衡的條件。而隨著我國在SD-10空對空導彈上開發的射程號稱80公里的LD-10反輻射導彈進入巴空軍,MAR-1好不好用也就無所謂了。(作者署名:電波震長空)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9-05/doc-iicezzrq3597729.shtml
阿楨
美國將售台的F-16 為何變成「駝背機」? 2019-08-15 聯合報
2019台北航太濟國防工業展,今天起在臺北世貿中心展覽館展出三天。在參展的外商當中,F-16戰鬥機的生產者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自然最受矚目。這次洛馬在攤位上還展出一架F-16V(正式名稱為F-16 Block70/72)的模型,並且漆上青天白日國徽、以及空軍第五聯隊(花蓮基地)的「馬拉道」塗裝,自然更成為媒體大作文章的焦點。
對此,旅美「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在臉書表示,「看模型別亢奮錯了重點」,因為模型上有國徽並不就表示已經買到。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這架雙座F-16機背上的航電艙,可以容納體積30立方英尺的航電裝備,包括這次美方建議提供的內建式電戰系統。
在這次F-16模型也可看到,機背上「貼」著兩具適型油箱。適型油箱因為盡量在外型設計上流線化,可在儘量不增加阻力前提下增加攜油量,對飛行性能的影響,低於機翼下外掛的副油箱。不過翼下副油箱必要時可以拋棄,機背的適型油箱則不行。
至於在雙座F-16機身背部加裝俗稱「獨木舟」的電子艙,其實並非F-16V改良計畫才出現。包括美軍自用的F-16D Block50/52+,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F-16F(Block60)都可以看到。戰鬥機為追求低阻力,機身內部空間極其狹窄,為了加裝電子儀器,就只好在機身外「加蓋」。單座F-16加裝的電子艙,是在垂直尾翼的根部向前延伸;雙座F-16多了一個座艙,本來內部空間就更擁擠,因此必須把整個機背都改成突起的「獨木舟」電子艙。原以平滑著稱的F-16機身曲線,也因此變得十分突兀:當然為了提升戰力,美觀並不是重要的考量。
其實這種在機背加裝「違建」的例子,F-16並非祖師爺。1950~1980年代大量服役於美國海軍與陸戰隊的A-4天鷹(Skyhawk)攻擊機,同樣以結構為緊緻著稱,因此在中期機型之後,就在機背加裝航電艙,突兀的「駝背」程度,比起F-16有過之無不及。但是美國海軍「藍天使」特技小組使用的A-4,因為不擔任作戰任務,就把機背航電艙拆掉,一方面減少阻力,對於擔負表演任務的特技飛行小組來說,外型美觀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回應
反正破銅爛鐵,駝背瘸腳有什麼關係?
阿楨
美軍畫皮被撕破?F22機身像泡水牆皮 戰艦大片生銹 2019-08-09 新浪軍事
在這張圖片上,我們可以看到F22座艙前部機頭的蒙皮,已經像泡水的牆皮一樣裂開,而且還有大量的破洞,這莫非是當年砸艙蓋救缺氧的飛行員留下的痕?如果換一個標題,說是F22戰損負傷成功返航,估計也有人相信。
滄桑的F22,讓人想起去年10月份停靠我國港口的美軍DDG54威爾伯號驅逐艦,艦體很多地方就出現了遠超人們想像的嚴重銹蝕,特別是尾部第一層雷達平臺上,積了厚厚一層鐵銹,簡直比烏克蘭泡在海水裡30年的巡洋艦還要不堪。
自從二戰結束後,美軍的武器裝備優勢就一路領先,然而絕對的裝備優勢,並不等於絕對領先的戰鬥力,撕開高科技的畫皮,那些籠罩在耀眼光環下的美制武器,正在露出本來的面目。(作者署名:鐵翼蒼穹)
回應
葡萄酸效應,F22為保護隱身塗層,限速2•2M,可能極速2•5M飛行過,開裂前緣有燒蝕痕跡
我也剛拉完粑粑,你還要來舔不,
地球上錢最多的國家現在沒錢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8-09/doc-ihytcerm9567951.shtml
日本發佈F-35A墜機最終報告:飛行員陷入空間迷向
日本航空自衛隊三澤基地F-35A在太平洋海域墜落的事故,空自2019-08-09調查結果,表示當時機體並無異常。與中期報告一樣,結論是飛行員陷入無法掌握飛機高度和姿勢的“空間迷向”,導致墜機。
回應
飛行員缺氧陷入空間迷向?
相關新聞
美國掃雷艦老舊不靈 軟體還用WIN2000
美日隱身戰機大面積缺氧 中國戰機為何沒發生該問題2019-04-10日本F-35A失聯,機載分子篩制氧系統故障成為外界猜測重點,實際上美國隱身戰鬥機一直深受困擾,以於於F-22不得不重新裝回氧氣瓶解決這個問題。
衣索比亞航空波音七三七Max-8客機墜機 157人全罹難 2019-03-11 聯合報
回應
又是波音的飛機出事,保證又有一大波人說美國飛機最安全,是用戶自己使用問題造成、或者極端天氣造成...
相關新聞
美國FAA堅持安全無虞! 波音737 MAX 8剩美堅持飛
美終於跟進! 川普宣佈:波音737 MAX即刻停飛
FAA :737MAX至少停飛至5月
美媒揭737 MAX認證 直指FAA與波音便宜行事
張召忠勸印度不要造蘇30 印不聽結果2019-08-09叕墜機了,光今年印度已經摔了13架戰機了……
美軍C-130「非典型裂縫」百架飛機停飛,幸好還不致於影響海外緊急行動(楨:?) 。
阿楨
AL31F生產水準下降 殲10C不忍了:換裝國產發動機 2019-08-09 新浪軍事
用渦扇10換裝俄羅斯發動機,在我國戰機上早已不是第一次了,為啥殲10C這一動作卻引起議論紛紛呢?
原來,大家議論的焦點是俄AL-31F發動機,AL-31壽命短,效費比遠遠低於西方同類航空發動機。然而,這僅僅只是AL-31FN的一些小問題,其真正的致命之處在於主軸承品質存在問題。
對於一般的結構部件來說,即便出現輕度裂紋也可以保證安全使用,這在專業上稱為損傷容限,而航空發動機的主軸承不存在損傷容限一說,其在使用過程中絕不允許出現絲毫的裂紋等形式的損傷,然而AL-31FN卻經常有表面起始的剝落現象。
不僅如此,AL-31FN還經常會出現軸系潤滑壓力過低,導致發動機自動降低轉速,空中停車就會很快到來。2005至2013年,我軍累計發生數十起因AL31FN主軸承損傷導致的發動機嚴重故障並報廢,並多次發生空中停車和數起二等重大飛行事故,損失十分巨大。
無獨有偶,在2017年,蘇-30的最大買家,印度軍方也曾公開對外界抱怨,AL-31經常性的引擎空中熄火和發動機故障,導致只有一半的蘇-30MKI處於可用狀態。
其實早在2016年珠海航展,AL-31FN品質問題的消息已經傳出來了。然而,生產AL-31FN的俄禮炮工廠和發動機設計局並不承認發動機有品質問題,反而認為是我方維護不當造成的。
如果說這些品質問題是俄羅斯的技術不過關,那麼接下來曝光的問題則事關生產企業和工人的責任心。據網路消息,一次因AL-31發動機故障墜機之後,在事後事故調查中,居然發現該發動機高壓壓氣機第一級可調葉片有多個零件忘記裝配,從而導致壓氣機葉片折斷。雖然俄羅斯“禮炮”工廠最終開除了該發動機裝配工人和檢驗人員,全體裝配工人需考試合格後才能重新上崗,但類似的低級問題還是層出不窮,比如曾經在AL-31發動機的外部管道中發現過內衣,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作者署名:鐵翼蒼穹)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8-09/doc-ihytcerm9566684.shtml
相關新聞
張召忠評印度戰機8月9日墜毀:我早就勸過印度不要碰蘇30
阿楨
巴鐵空軍梟龍戰鬥機壓制印度蘇30 小雷達欺負大雷達 2019-08-04 新浪軍事
雖然梟龍空重就6噸出頭,和印度18噸的蘇-30MKI相比,幾乎是只小螞蟻,但是2月份的短促交戰卻讓世人大跌眼鏡:梟龍在120公里外早早鎖定蘇-30MKI,而印方飛機卻毫無反應,但是上級一直沒有給指令,所以一直沒有開火。
蘇30-MKI採用BARS無源相控陣雷達,雷達本體重量660公斤,外加附屬設備,總重1000公斤,而梟龍的KLJ-7僅120公斤!BARS,空對空探測135公里(戰鬥機大小目標),空對海250公里,空對地探測80-120公里,掃描模式峰值功率4KW,照射模式峰值功率1.2KW(給R-27半主動雷達提供照射,防止敵方干擾)。
KLJ-7,空對空130公里,下視能力大於85公里,發射機功率僅有600W,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對2個攻擊!中國國產雷達使用更低的功率,更小的重量超越了俄制大型雷達!
技術上,蘇-30MKI的大型相控陣雷達應該比梟龍的小型多普勒雷達更加先進,但是俄相控陣雷達技術並不先進,雖然功率很大,但是損耗非常高,無源相控陣從發射機到天線要經過功分、移相器等多個環節,都會增加損耗和雜訊,減少探測距離,所以,上世紀70年代,美國即使開發成功無源相控陣雷達,但是也沒有用在戰鬥機上,而是堅持使用脈衝多普勒雷達。
梟龍KLJ-7壓制了BARS,隨之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也將同樣壓制陣風的RBE-AESA,由於梟龍的成功,巴方訂單已經從最早的150架暴漲到250架,而且未來極有可能會開發更新的型號,總數超過300架並非沒有可能。(作者署名:大水)
回應
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工業基礎,產品大多傻大笨粗,再加上電子工業基礎薄弱,雷達也是受到工業基礎的拖累、、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8-04/doc-ihytcerm8470929.shtml
阿楨
與殲20搭檔 陸殲11D發動機升級推力超蘇35 2019/06/25 中時
曾經一度傳出下馬後再度復活的中共殲-11D戰機,最近再傳出換裝新的國產發動機WS-10B推力達14噸,蘇-35的117S只有13.5噸,不過蘇-35採用向量噴管,如果用如殲-10C的向量版,其空戰優勢才會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據《新浪軍事》報導,先前出現在紀念中航工業試飛中心的宣傳片中,證實殲-11D仍在進行各種改版與配備試驗,片中機頭雷達罩的形狀卻是傾斜安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機身幾處變化顯示採用了一些更新的航電技術。
除了新的航電技術之外,殲-11D在氣動外形上的變化並不明顯,這一點同殲-16類似,殲-16曾使用過的一些例如複合材料設計製造的新技術,可以減輕機體重量,還能增強機體壽命。殲-11D還將配備最先進的空空導彈如霹靂-10/15,也具備與殲-15相同的空中加油設計。
不過,發動機一向是中共戰機的弱點,報導指出,原先殲-11D使用的發動機大約與殲-16同款的「太行」發動機,外媒曾指出殲-11D可能已改用太行改款WS-10B,這款改版發動機推力高達14噸,如果殲-11D確實改裝WS-10B,其推力將超過採用117S發動機的蘇-35戰機,因為這款新購自俄國的新式戰機發動機推力只有13.5噸。加上殲-11D重量較輕,在較大推力下能比蘇-35有更佳的機動性。不過,蘇-35採用向量噴管,高端機動性上有較大的優勢。如果未來殲-11D可以使用如殲-10C的向量版太行發動機,其空戰優勢才會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殲16有「炸彈卡車」之稱,機載武器數量多且強。殲-11D兩個主翼下有8個掛架,機腹和進氣道下另有4個重載掛架,火力搭載不輸給殲-16。
阿楨
5年800億元 我建構劍翔無人機群攻對岸雷達站 2019-06-19 聯合報
軍方證實,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編列5年800億元預算,以「劍翔計畫」為名,建構反輻射無人武裝載具系統,預算已通過立法院審議。國造反幅射無人機群可鎖定敵艦雷達、武器系統電磁波來源展開攻擊,航程涵蓋中國大陸東南沿海雷達站,可跨海進行不對稱作戰,全系統包括發射箱與拖車將在8月臺北航太展中亮相。
曾於2017年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首度展出,當時被外界認為外型與性能神似以色列哈比(Harpy)反輻射無人機,恐涉抄襲,中科院當時強調「劍翔」反輻射無人機載具從尋標器、電腦、控制系統,均為中科院各所自行依需求設計,為中科院獨立設計製造;同時我國並沒有Harpy無人機,因而也無從進行抄襲。
軍方宣稱劍翔無人機造價將比天劍2A反輻射飛彈為低,更比要價上億元的美製AGM-88反輻射飛彈便宜,可在有限資源下,發揮不對稱戰力,但當完成建案後,平均每架單價近億元,被國會質疑明顯偏高,案經國民黨立委馬文君等立委提案修正,節省經費近24億元。
回應
無人機速度慢,且易受幹擾,戰場存活率有限!更重要的是中國是攻擊方,台灣要對付攻擊方不是去打雷達,是攻擊方才要打雷達...
民進黨又一個A錢的財路,作幾隻玩具飛機,就可以發大財了
阿楨
等到霹靂-12性能趨於完善時,中國蘇-30MKK全部能夠使用霹靂-12及其改進型導彈,有效射程達到80公里,明顯超過俄制R-77。
目前,殲-20、殲-16、殲-10C等已全面配裝霹靂-10、霹靂-15等新型導彈,其中霹靂-15中遠端空對空導彈有效射程遠遠超過100公里。另外一種尺寸比霹靂-15更大的超遠端空對空導彈,採用多種模式複合制導,外媒稱其有效射程可達200公里,足以對西太平洋上空的敵方大型特種飛機進行遠端“狙殺”。
殲11B掛霹靂15導彈亮相 或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 2019-05-06 新浪軍事
霹靂-15採用的是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即導彈發動機可以在飛行過程中熄火,臨近目標後再次點火,可以讓導彈與目標進行追逐時,能夠做出持續大超載高機動動作,不至於被對方輕易甩開。
流星使用的是衝壓發動機,在助推器體積過大,裝載燃料過少,且缺乏燃燒和推力控制技術的情況下,性能反而不如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
俄R27空對空導彈大改型號將交付 曾在中國惡評如潮 2019-06-02 新浪軍事
二戰後,俄羅斯除了R-73紅外制導導彈相對較好之外,大部分幾乎就是燒火棍,實戰中命中率低的得驚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R27導彈,俄稱為楊樹,中看做會飛的大型火箭彈。
中國伴隨蘇27戰機進口,也購買了一批R27,雖和美第三代麻雀F同時代,但只達第二代麻雀E的水準,中國空軍的建議是:由於命中率低下,最好用來打無機動的敵人大型飛機,美國的反潛飛機或者偵察機一類的低機動目標,對於敵人戰鬥機,幾乎不要做任何夢想。
對於R27導彈的問題,俄空軍也是心知肚明,最近俄稱,首批經過大改的R-27在今年年底交付,
換裝火箭發動機燃料可以提高導彈射程,換裝導引頭和引導系統可以提高導彈捕獲目標能力,更換主動雷達導引頭,導彈可以發射後不管,而且具備了過去完全不具備的下視下射能力,這可以算最大的好處。
從技術層面來說,改進R27不如改進R77,畢竟R27架構太老,直徑粗,彈翼大,阻力非常大,並不太適合遠端攻擊,但是為了省錢,俄還是通過全盤移植R77技術來提高性能。(作者署名:大水)
阿楨
等到霹靂-12性能趨於完善時,中國蘇-30MKK全部能夠使用霹靂-12及其改進型導彈,有效射程達到80公里,明顯超過俄制R-77。
目前,殲-20、殲-16、殲-10C等已全面配裝霹靂-10、霹靂-15等新型導彈,其中霹靂-15中遠端空對空導彈有效射程遠遠超過100公里。另外一種尺寸比霹靂-15更大的超遠端空對空導彈,採用多種模式複合制導,外媒稱其有效射程可達200公里,足以對西太平洋上空的敵方大型特種飛機進行遠端“狙殺”。
殲11B掛霹靂15導彈亮相 或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 2019-05-06 新浪軍事
霹靂-15採用的是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即導彈發動機可以在飛行過程中熄火,臨近目標後再次點火,可以讓導彈與目標進行追逐時,能夠做出持續大超載高機動動作,不至於被對方輕易甩開。
流星使用的是衝壓發動機,在助推器體積過大,裝載燃料過少,且缺乏燃燒和推力控制技術的情況下,性能反而不如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
俄R27空對空導彈大改型號將交付 曾在中國惡評如潮 2019-06-02 新浪軍事
二戰後,俄羅斯除了R-73紅外制導導彈相對較好之外,大部分幾乎就是燒火棍,實戰中命中率低的得驚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R27導彈,俄稱為楊樹,中看做會飛的大型火箭彈。
中國伴隨蘇27戰機進口,也購買了一批R27,雖和美第三代麻雀F同時代,但只達第二代麻雀E的水準,中國空軍的建議是:由於命中率低下,最好用來打無機動的敵人大型飛機,美國的反潛飛機或者偵察機一類的低機動目標,對於敵人戰鬥機,幾乎不要做任何夢想。
對於R27導彈的問題,俄空軍也是心知肚明,最近俄稱,首批經過大改的R-27在今年年底交付,
換裝火箭發動機燃料可以提高導彈射程,換裝導引頭和引導系統可以提高導彈捕獲目標能力,更換主動雷達導引頭,導彈可以發射後不管,而且具備了過去完全不具備的下視下射能力,這可以算最大的好處。
從技術層面來說,改進R27不如改進R77,畢竟R27架構太老,直徑粗,彈翼大,阻力非常大,並不太適合遠端攻擊,但是為了省錢,俄還是通過全盤移植R77技術來提高性能。(作者署名:大水)
阿楨
印媒公佈印巴空戰細節:俄制空對空導彈射程縮水近半 2019-06-02 新浪軍事
印巴2•27空戰已經過去三個月了,印媒稱,印緊急起飛了8架戰機,其中有2架蘇-30MKI;但其實是巴圈套,早已有F-16(楨:?梟龍!)埋伏,蘇-30MKI憑藉機動性和電子干擾躲過了一劫;但米格-21最終因為缺乏態勢感知能力而被擊落。
巴沒戀戰,立刻撤退;蘇-30MKI隨即追擊,然而蘇-30MKI攜帶的R-77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對空導彈射程不夠,最終放棄追擊。
其實R-77與美制AIM-120C相當;其採用了格柵彈翼,雖然末端機動性更好,但是飛行阻力更大,因而理論80公里,實際50公里。即使改進了火箭發動機後的R-77-1仍只有60公里。而美制AIM-120C7換裝新的雙脈衝火箭發動機、改良彈道後,已超80公里。
坦率地講,印度空軍最需要的,其實是像歐洲“流星”有效射程超過100公里,印度將裝備36架法國 “陣風”戰機,配套引進“流星”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作者署名:烽火君)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6-02/doc-ihvhiews6334348.shtml
印巴空戰印度被俄制空對空導彈坑慘 中國卻早已棄用 2019-06-02 新浪軍事
中國先後引進了數量不少的R-77,還包括R-77-1改進型,中國很早就發現了格柵彈翼所帶來的先天射程缺陷,因此即使是在早期國產霹靂-12問題頻發、性能未完善時,哪怕長期使用半主動的R-27和霹靂-11過渡,都沒有貿然擴大R-77的採購。
阿楨
印媒公佈印巴空戰細節:俄制空對空導彈射程縮水近半 2019-06-02 新浪軍事
印巴2•27空戰已經過去三個月了,印媒稱,印緊急起飛了8架戰機,其中有2架蘇-30MKI;但其實是巴圈套,早已有F-16(楨:?梟龍!)埋伏,蘇-30MKI憑藉機動性和電子干擾躲過了一劫;但米格-21最終因為缺乏態勢感知能力而被擊落。
巴沒戀戰,立刻撤退;蘇-30MKI隨即追擊,然而蘇-30MKI攜帶的R-77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對空導彈射程不夠,最終放棄追擊。
其實R-77與美制AIM-120C相當;其採用了格柵彈翼,雖然末端機動性更好,但是飛行阻力更大,因而理論80公里,實際50公里。即使改進了火箭發動機後的R-77-1仍只有60公里。而美制AIM-120C7換裝新的雙脈衝火箭發動機、改良彈道後,已超80公里。
坦率地講,印度空軍最需要的,其實是像歐洲“流星”有效射程超過100公里,印度將裝備36架法國 “陣風”戰機,配套引進“流星”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作者署名:烽火君)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6-02/doc-ihvhiews6334348.shtml
印巴空戰印度被俄制空對空導彈坑慘 中國卻早已棄用 2019-06-02 新浪軍事
中國先後引進了數量不少的R-77,還包括R-77-1改進型,中國很早就發現了格柵彈翼所帶來的先天射程缺陷,因此即使是在早期國產霹靂-12問題頻發、性能未完善時,哪怕長期使用半主動的R-27和霹靂-11過渡,都沒有貿然擴大R-77的採購。
阿楨
蘇27曾是全球飛行壽命最短三代機:基本型僅1千小時 2019-05-29 新浪軍事
截止蘇聯解體之日,蘇27系列交付各航空工業單位的試驗機,僅不完全統計就有59架——不計入交付作戰部隊(包括類似試訓中心這樣的單位)使用的飛機,不計入僅用於地面試驗的靜力試驗樣機等。此外有8架試驗機交給了國防部研究所,同樣不承擔作戰任務。
其初期的10架樣機按照匯率計算,在今天至少價值過億美元(1977年,花費一億多盧布)。這些飛機中,早期的9架機體壽命僅有200小時出頭,發動機壽命不到300小時。而蘇27sk/ubk(第一輪結構強化改進型,壽命2000小時)之前的單雙座基本型,飛行壽命僅有1000小時,發動機壽命500小時。
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是長達幾十年跨度中,軍事開支始終比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快1.5-2倍。到末期蘇聯國民收入的40%都用於軍事開支,沒有任何一個現代國家的經濟能長期承受這樣的負擔,而蘇聯軍事開支的70%都用在了軍事裝備的研發和採購上。
蘇27的試驗機數量,是這一歷史現象的直觀體現。真正分析蘇27的整個研製流程,嚴重的低效和浪費無處不在;對於飛機設計師,這是一場可以無限度揮霍財力和物力的盛宴,但對於蘇聯的國民和國家經濟,蘇27的工程成就,是用極端浪費的代價換回來的。
在歐美的三代戰機研發中,從未有型號完成後遺留缺陷如此之多、花費代價如此之高的型號,這才是系統工程效率差異的真正體現,這是一個值得警醒的問題。特別是國內一些體制內的高級設計師、甚至是院士候選人,至今沉迷在俄式系統工程系的表面輝煌中。
以下是根據俄方最新發佈的各種資料做的試驗機匯總統計
........
回應
預設貶低蘇聯飛機和設計師的立場,然後翻爛帳找根據,這個小編真夠“精美”的。
1992年中國進口的100架原裝蘇27已經報廢做易開罐了,後100架用進口件組裝的蘇27(殲11A)現在正在退役中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5-29/doc-ihvhiqay2259342.shtml
阿楨
為何艦載機價格迎風漲?殲11B造價2億人民幣 殲15卻直接翻倍 2019-05-12 新浪軍事
中國武器物美價廉是一大美德,每個小型號之間改進漲價幅度歷來不大,這也使得中國人使用比外國少很多的錢,擁有了更多更先進的武器設備,但是凡事總有例外,一款戰鬥機從陸地機場下海,價格卻瘋漲了一倍。
成飛的殲10A造價2.1億單發鴨式佈局,沈飛殲11B也是2億,但殲15高達4億人民幣。
難道沈飛胡亂漲價?乘機黑國家錢財?當然不太可能,因為中國戰機價格是很透明很薄利的,價格審計很嚴格甚至做到分毫畢現,每個零件的用料,加工費,利潤,裝配工時全部都有詳細檔案可查。
艦載機的價格主要是艦載環境帶來的,首先說機體,飛機在海上飛行,海面鹽霧比陸地重很多,腐蝕速度也高10多倍,中國某型發動機,陸地機場正常使用100小時才檢修,但是在海邊機場,僅僅11小時就發現葉片斷裂的重大險情,所以飛機機體要加強防腐蝕,這是一大筆錢。
另外一個就是起降,為了起飛和降落,艦載機需要重新設計飛機升力系統,使用了鴨翼,將普通的襟副翼改成複雜的雙縫襟翼,而且還不夠,還將外側副翼增加了下垂功能,提高升力。
而且為了應對高速降落要求,前起落架支柱做的更強壯,單輪起落架改雙輪,主起落架輪胎沒改,但是增加了胎壓,而且減震器支柱行程更長了,飛機機翼和尾翼都增加了折疊設計,這些設計增加了很多零件,而且還包括液壓折疊裝置。
艦載機降落通過尾鉤拉鋼索停止,需要增加尾鉤和尾鉤放下和收起裝置,而且增加尾鉤後,必須將尾鉤的幾十噸拉力轉移到機身主框架上,所以還必須加強後機身,否則,一拉就斷成2節,不堪設想。
艦載機要正常使用,和普通的陸基戰鬥機不同,必須增加另外一套海上導航裝置,這也是一大麻煩,假如沒有海上導航裝置,飛機很可能飛出去就找不到航母,而且這套導航裝置要求精度很高,而且要和陸地導航系統相容。
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所以,艦載機價格昂貴還是有相當的道理,畢竟一分錢一分貨嘛。(作者署名:大水)
阿楨
裝備微波反導武器 陸055艦成飛彈剋星 2019/04/03 中時電子報
在解放軍055首艦下水前後,就有人對艦橋兩側那對大型天線陣列的用途十分好奇。有不少軍迷推測,它的用途應該和電子戰或反隱形雷達有關,但新浪軍事分析指出,如果只是電子戰天線,並不需要如此巨大的天線孔徑。至於反隱形雷達,相關設備應當是安裝在機庫兩側(楨:機庫兩側也有)。不過,2017年公佈的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由黃文華團隊主導的「微波反導」項目,似乎又為055艦上神秘設備的具體用途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從黃文華早年以《高功率微波對抗反艦導彈的技術途徑》為題的論文來看,相關科研機構和解放軍海軍很早就對使用「艦載高功率微波反導系統」攔截反艦導彈進行深入研究。早在2010就獲得突破性進展的微波反導武器,等到進行055艦設計時,可能已經具備了批量裝備的條件。
從技術來說,微波反導武器與音波、鐳射武器一樣,同屬定向能武器。它主要是透過調製特殊高能電磁脈衝,來破壞導彈導引頭,因而具備反應快、可全天候作業等優勢。此外,對現代反艦導彈必備的無線電高度表、GPS接收機、資料鏈,甚至是無線電近炸引信等重要彈載設備,微波反導武器也能進行不同程度的毀傷,大幅降低導彈對目標的鎖定機率與命中率。
055艦數據
滿載排水量 12000~14000噸
全長 183米
全寬 20.9米
吃水 7.5米
動力方式 全燃聯合(COGAG)
發動機 4×28MW QC-280ICR燃氣輪機
功率 156,000匹馬力
最高速度 36節
續航距離 5,000海浬(9300km)
乘員 約350~400人
電戰系統
電子戰支援系統天線×4
32聯裝H/RJZ-726-5A型幹擾發射裝置×2
24聯裝H/RJZ-726-5型幹擾發射裝置×2
艦載機 直-20F反潛直升機×2
搜索系統
中低頻艦殼主/被動聲納
S波段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
X波段多用途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
組合式超視距探測雷達
對制導雷達有源幹擾天線×4
對搜索雷達有源幹擾天線×2
米波相控陣雷達天線×2
長波電子偵察天線×1
短波電子偵察天線×1
武器系統
112具裝載長度不超過9米隔艙內徑850×850平方毫米冷熱共架大型通用垂直發射系統(前64,後48)
海紅旗-9B中遠程防空飛彈
鷹擊-18A亞/超音速反艦飛彈或巡弋飛彈
長劍-10遠程巡弋飛彈
紅旗-19遠程反導飛彈
魚-8火箭助推魚雷
24聯裝海紅旗-10飛彈發射裝置×1
H/PJ-45型單管130毫米艦炮×1
H/PJ-11型11管30毫米艦炮×1
3聯裝7424型324毫米魚雷發射器×2
阿楨
演員趙立新問日軍為何沒搶文物燒故宮
趙立新,1968年出生于河南鄭州,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俄羅斯全蘇國立電影大學,曾擔任瑞典國家話劇院導演、演員,國籍為瑞典,目前在中國內地發展。因集演員、導演和編劇于一身,加上精通四國語言,被圈內譽為全能型人才,演員中的學霸。
2019-3-31,@演員趙立新 發了一條微博,提問“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並在網友“得不到就毀滅”的評論下回復,“那紫禁城呢,是忘了還是沒帶打火石?”
接著 ,他在4月2日突然在微博發問:“日本人佔領北京八年,為什麼沒有搶走故宮裡的文物並且燒掉故宮?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嗎?”
網友評論說這是因為日本人“準備佔領並統治,而不是掠奪”,結果趙立新卻回復道,如果是掠奪,為什麼“投降前”也沒燒。他還認為故宮文物被轉移的說法“不太信服”。
言論一出,立刻引發網友的聲討。批評其“美化侵略”,在給日本人“洗地”,而且不瞭解文物被迫南遷的慘痛歷史。雖然故宮文物南遷,但來不及運走的文物遭遇浩劫,故宮損失明代銅缸54件以及2尊銅炮,後日軍又從故宮劫走銅燈亭91個和銅炮一尊,統統用來煉銅,以補軍用不足。經過統計,故宮古文物館損失191箱、文獻館損失1734箱、前秘書處損失826箱、頤和園損失89箱、古物陳列所損失113箱,總計損失2953箱。
演員趙立新言論暴露了一種危險的歷史觀 2019-04-04 北京青年報
所謂“歷史判斷”,必然形塑於兩個部分,也即“史實”和“史觀”。日軍侵華、南京大屠殺,沒有在北京屠城、沒有火燒故宮,這些都屬於“史實”;而如何解讀這些“事實”,如何為之歸因、如何為之賦義,這些都屬於“史觀”的範疇。
趙立新的“歷史觀”,其危險之處在於,架空了確定的、宏觀的歷史事實以及歷史評價,而拋出了一些細枝末節的偽命題,“因為沒抵抗所以沒屠城”“因為抵抗了所以大屠殺”,將侵略者的暴行歸因於受害者的“刺激”,這就算不是主觀上想替暴徒洗地,但客觀上也起到了大致相同的效果。此等奇談怪論招致輿論群起而攻之,趙立新並不冤枉。
阿楨
簡氏:中國神秘新軍機曝光 身懷絕技深藏不露(圖)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 英國《簡氏防務週刊》網站2019-3-11報導,近日,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一組畫面,顯示運-9系列裡有一款具有電子對抗(ECM)能力的改進型配已入役。
高新-11電子戰機特徵是機身左側及右側機翼前後均配備了外形獨特的整流罩可用於容納電子干擾元件的天線。
運-8以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安-12為基礎,陝飛1972年以來一直在生產該機型。運-9則是基於運-8大幅改進而來的產物,運-9於2010年首飛。升級內容包括配備一套數位航空電子設備元件、功率更大的渦槳-6C渦槳發動機和6葉複合材料螺旋槳。巡航速度為每小時556公里,續航時間約為10.5小時。
高新-11是運-8G/高新-4老式電子戰機的一個替代機型。據信,有多達8架運-8G/高新-4在中國空軍服役。中國空軍的機載干擾(電子戰)能力正在增強,殲轟-7、殲-10、殲-11、殲-15、殲-16和轟-6轟炸機的改裝型均能攜帶電子對抗吊艙,用於執行電子攻擊任務。
運-9G/高新-11與這些軍機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干擾元件是整個平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天線陣列更大,功率輸出也可能更高。該型專用電子戰機的性能可能強於只掛載電子干擾吊艙的戰鬥機,它還可能為一些作戰飛機提供電子攻擊支援。
回應
時速550公里,如何跟得上作戰編隊去為作戰編隊提供電子攻擊支援?要不要讓殲10,、11、20等戰鬥機在作戰區域等著它?
點贊的軍盲居然還不少~
別瞎操心,這種飛機電子戰或者預警雷達範圍都是400公里以上,制空空域如此大足夠你在哪空戰了,對這種飛機來講主要是需要留空時間,這種恰恰是螺旋槳飛機的優勢,性價比也高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3-14/doc-ihrfqzkc3705280.shtml
阿楨
但在2015年,美國海軍又決定要延長反輻射導彈的射程,一方面是因為中、俄的崛起使遠端防空系統大量擴散,需要延長反輻射導彈射程作為應對;另一方面則是F-35C即將服役,現有反輻射導彈無法裝進彈艙中,這樣F-35C僅能以亞音速的JSOW滑翔武器執行 “防空摧毀”任務,限制了射程與反應速度。
因此美國海軍啟動了AARGM-ER計畫,希望將AARGM的射程延長20~50%(約190千米)。但這次海軍並沒有打算重啟固態衝壓發動機的研發,而是採用了直徑加粗15%的火箭來達到更高的極速與高度,研發成本比衝壓技術少了許多。增程的另一關鍵是全新的氣動外型,原有的中置彈翼被換成展弦比極低,幾乎縱貫整彈體的翼條板,並與彈體融合成為類似蘇-27戰機的升力體結構,可提供較大的超音速升阻比以延長其超音速滑翔距離,Orbital ATK宣稱射程可達原來的2倍,也就是260公里。
配合翼條板構型,AARGM-ER的尾翼也改成展弦比較小型式,除了降低超音速阻力外,也使翼展縮小到F-35C的彈艙空間中,成為F-35的第一種超音速空對面武器(F-35B由於彈艙較小,只能外掛)。
另外,Orbital ATK宣稱新氣動佈局也能提升生存性,可能原因是翼條板與新尾翼提升了超音速機動性,這樣在末段彈道可以高速高G機動來閃躲保護遠端防空系統的近防火炮/導彈(例如俄羅斯在敘利亞部署了“鎧甲”系統來保護S-400);另一可能則是新彈翼除了縮小翼展外可能也降低了雷達回波,使其比舊彈翼有更好的隱身效果。美國海軍預計AARGM-ER的設計工作會在2023年完成,屆時將掛載在F-18E/F、EA-18G與F-35B/C上,使它們對抗先進防空系統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此消彼長,軍事對抗,歷來如此,不要大驚小怪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3-11/doc-ihrfqzkc2912286.shtml
阿楨
美軍研發新型反輻射導彈射程翻倍 中國需升級紅旗9 2019-03-11 新浪軍事
美國海軍最近給諾•格公司開出一張3.2億的訂單,要其旗下的Orbital ATK完成AARGM-ER反輻射導彈的工程設計與量產準備。這是繼2003年以2.2億美金發展AGM-88E以來,美國反輻射導彈最重大的一次升級。
AARGM導彈起源自1997年,當時美國海軍希望能讓反輻射導彈攻擊關機中的雷達,因為反輻射導彈雖然發展相當成熟,但敵軍只要把雷達關機就會讓它失去制導,導致守方的防空戰力可以持續存在,而攻方則一直要出動進行防空壓制的“野鼬鼠”機隊來掩護攻擊機隊。
該計畫在1999年的南聯盟空襲行動中驗證了美國海軍眼光的前瞻性,因為南聯盟防空部隊有較高的教育與訓練水準,在空襲行動中嚴格管制雷達波的發射時間,得以擊落一架F-16與一架F-117,而己方大部分部隊卻存活到戰鬥結束。美國空軍與盟國請AGM-88“哈姆”的原廠商德州儀器(後被雷神並購)在導彈中整合GPS,能在標定雷達地點的前提下攻擊來不及逃跑的雷達;而美國海軍的AARGM計畫則由SAT公司(後來被ATK並購)發展主/被動雙模式導引頭,利用主動雷達掃描並辨認雷達的外型,就算雷達已經變換陣地也會被摧毀。
美國海軍也打算增加反輻射導彈的射程,原有的AGM-88以固態火箭發動機可達到2馬赫的極速與130千米的最大射程,對付薩姆-6之類的中程防空導彈綽綽有餘。但S-300導彈家族兼具機動能力與150千米以上的射程,就可在“野鼬鼠”飛機發射導彈前將其擊落,因此海軍利用亞特蘭大研發公司的 “可變流量導管火箭”(VFDR)技術—也就是固態燃料的衝壓發動機—希望能發展出極速3.5馬赫,射程160千米以上的反輻射導彈,除了對遠端防空系統進行 “防空摧毀”(DEAD)外,也能利用高速特性與主動雷達攻擊彈道導彈車之類的 “時間緊迫目標”。
但由於衝壓發動機的研發成本高昂,加上海軍已有“戰斧”、“斯拉姆”ER……等亞音速遠端導彈可以攻擊遠端防空系統,決定先將AARGM的主/被動雷達導引頭量產成為AGM-88E。另外,在2006年啟動 “高速反輻射展示”(HSAD)計畫來驗證衝壓發動機科技,但在2008年用QF-4E無人機進行兩次試射後便無疾而終。
圖博館
瑞典鷹獅戰機是蘇霍伊殺手?蘇35電子戰或難堪其一擊 2019-02-11 新浪軍事
最近瑞典和俄羅斯隔空吵了一架。瑞典空軍司令稱鷹獅是針對蘇霍伊戰鬥機設計的殺手,而俄羅斯專家則反駁說瑞典人在吹牛、而且暴露了瑞典人的自卑。
就實際戰機性能來說,瑞典人的說法沒有什麼硬傷。實際上現在所有的現役三代鴨式佈局戰鬥機,包括殲10、陣風、颱風、鷹獅,都是針對米格29和蘇27開發的針對性克制型號。在機動性和敏捷性設計上,特別強調跨聲速區域機動性、帶超載的高滾轉能力。
但相對來說,這種機動性上的針對設計,能夠贏取的空戰優勢幅度較小,而且不確定性較高。但是鷹獅的另一方面性能,實際上不只是鷹獅,而是歐洲高配版(有些國家的戰鬥機配置非常寒酸)戰鬥機都具備的針對俄式飛機優勢,就是壓倒性的電子戰能力,這一點在90年代以來的空戰中表露無疑。
新華社曾經刊發中國西部戰區空軍副司令員亢衛民的回憶文章,他駕駛蘇27在香港回歸期間執行任務時,被西方戰機實施電子戰干擾,導航、雷達火控、通訊全部失靈。如果這是實戰背景下發生,後果是不難想像的。事實上在90年代後的空戰過程中,絕大多數被擊落的俄式飛機,都是被歐美戰機火控鎖定了都不知道對方在哪。
瑞典本國雖然國土面積、人口有限,航空工業體系不足以完整的提供所有設備;但是這不影響它獲得美英法等國家的尖端產品,整機性能並不會因此受影響。
反倒是俄羅斯,現在自用的蘇30SM都還在努力解決國產化問題——原來出口的蘇30MKI上,大量關鍵的高性能電子部件、設備都是來自泰利斯等歐洲企業;本來歐洲就不會賣最好的東西配合俄軍機出口,而國產化過程中,這些部件設備的性能還要進一步縮水。瑞典人看不起蘇霍伊戰機,真沒有什麼說不過去的地方。(作者署名:候知健)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1/doc-ihrfqzka4906480.shtml
圖博館
印度國產蘇30戰機為何比俄原廠還貴50% 印防長回應 2019-02-10 新浪軍事
印度審計報告發現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向印度提供的蘇-30比俄原廠提供的那些更昂貴,不過印度國防部澄清說,當地製造的版本有經過修改,以提高作戰能力,所以價格貴點也正常。
HAL目前以每架約6200萬美元成本生產Su-30MKI,比俄原廠Su-30高出2200萬。
印度國防部已經列出了幾個原因,為什麼價格較高。
U-30 MKI產量低於SU-30,再加上本土Su-30MKI中加入了其他修改以提高作戰能力並滿足印度空軍的要求,由於無法發揮規模效益,所以成本較高。加上技術轉讓費,總成本還涉及向俄羅斯方支付許可費,所以就貴了2200萬美元。
國防部的解釋是這些設施是本地設立的,如果增加新訂單,未來的單價可能會更便宜。不過由於HAL的品質控制早已名聲在外,維修沒有不墜毀的,交貨沒有不延遲的,再加上本次幻影墜毀曝光的廠家內幕,目前看來印度政府不會同意的。(作者署名:蜀中行講武堂)
回應
每個零件都塗了神油,神油可貴了。
這飛機貴是貴了點,但拿來摔著玩還是很好的!
https://mil.news.sina.com.cn/world/2019-02-10/doc-ihrfqzka4653925.shtml
圖博館
疑似以色列炸毀敘軍這款中國造雷達 可探測隱身飛機
2019-1-23,一則來自於ISI社交媒體報導,在本周以色列空襲之後,一座JY-27已倒伏在地面。
JY-27是中國電科14所研製的一種全固態米波遠端監視雷達,探測距離遠達330公里、定位精度150米,可發現隱身飛機或導彈。JY-27在10秒內即可處理128個目標的資訊,可以較好的降低遭遇反輻射導彈攻擊的可能性。這是因為反輻射導彈因為天線尺寸的限制,難以探測米波波段的雷達信號達。
中國電科14所,除了JY-27,已經推出了多種反隱身預警雷達,品類齊全。此外,已經研製了可以與其配套使用、相輔相成的超視距雷達,使用電離層反射來實現超遠距探測,有效距離在2000公里以上。
這次敘JY-27被炸毀,側面說明了這一產品的實戰價值,令以決定將其摧毀。
JY-27早期型號曾經使用較小的天線(上圖、下圖)後期型號JY-27A的天線明顯增大
但最大的改進,來自于全固態等先進技術,以及高速電腦的運用,使得它的探測精度、多目標能力、低空探測能力遠遠超過了過去的米波雷達。在米波雷達不擅長的測高操作方面,可輔助以常見的PRV-13測高雷達。
過去米波雷達定位精度很低,JY-27A具備大功率孔徑積反隱身能力,針對隱身飛機的探測距離提高到350公里。它還有地形自我調整探測技術,測高精度突破至接近微波雷達的級別,使得米波雷達的定位精度進一步獲得質的提高。該雷達也已經批量生產,並推向國際市場,是威脅隱身飛機的又一利器。
回應
正常啊,反隱身雷達本身又不隱身。雷達能偵查出敵機就是給力,至於是不是被擊毀那就是防禦系統的事情了。
反輻射導彈能攻擊米波雷達麼?
在電戰機支援下,超低空飛行,躲避雷達探測,突然躍起發射導彈,可摧毀。
應立即派遣專家組瞭解原因,利於JY27A和新式反輻射誘餌的研發。
敘現在還有像樣防空麼,經過美軍的打擊突防能力已不行了。不要說F35,以色列的F16想炸哪就炸哪。
武器要看放在誰手裡用,美軍那麼多先進裝備放在沙特和伊拉克,結果被兩國的軍隊用成了破爛。
敘防空不成體系,中國再出口先進雷達必須配套先進導彈,配套裝備!
進攻總比防守來的划算!進攻主動,防守被動。單純的防禦是不行的!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1-24/doc-ihrfqzka0492791.shtml
圖博館
以軍F16擊殺鎧甲S1防空系統 俄訂單失血臉上無光 2019-01-23 中時電子報
在以色列F-16戰機空襲敘利亞,敘啟動俄製防空導彈未能攔截以國戰機,反遭摧毀防空系統,導致許多已購買俄羅斯鎧甲-S1防空導彈的國家立即變卦取消訂單,原打算採購尚未下單的國家則快速轉向。足證實戰表現雖是軍火製造大國最好的表現機會,只是一旦失手,難免損失慘重。
《新浪軍》引述以色列媒體報導指出,日前以國F-16戰機空襲敘利亞,敘國已購4個月並聲稱超級威猛的S-300遠端防空導彈並未開火,卻使用另外兩款新購俄制防空導彈。雖然敘軍與俄媒都表示,新購的俄製「山毛櫸M2」與「鎧甲-S1」防空導彈表現出色,擊落了大部分來襲的導彈,但以軍卻有完全不同的說法。
以軍指稱,敘利亞防空系統沒有攔截到任何導彈,而且由於敘軍無視以軍警告,啟動防空導彈,以軍戰機被迫還擊,炸毀了多部俄製防空導彈,以軍還對媒體主動公開摧毀防空系統的影片。影片中可以看到鎧甲-S1防空系統連續發射多枚導彈試圖攔截以軍戰機,但似乎是導彈受電子幹擾而失效,隨後就出現防空系統被瞄準與炸毀的畫面。以軍此次並未搬出最先進的F-35隱形戰機,只出動了F-16戰鬥機,然而卻能輕鬆反殺俄軍寄予厚望的新型防空導彈,這無疑讓外界對該導彈的性能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這次並不是以軍首次摧毀鎧甲-S1彈炮合一防空系統,早在2018年5月以軍戰機在空襲敘國時就曾成功炸毀過鎧甲-S1。根據當時的襲擊影片,多名敘國士兵正在防空系統車外面抽煙聊天,發現導彈來襲時試圖跑回車上開火攔截,但是還是晚了一步。當時俄軍事專家聲稱,攔截失敗主要是因為敘軍士兵的輕敵造成的,和防空導彈本身的能力無關,而這次以色列戰機在鎧甲-S1火力全開的情況下成功反殺,這讓之前俄方的解釋蒼白無力。
回應
防空系統向來是俄國強項,應是敍軍素質差,操作能力打折扣。
俄國很會吹牛!
圖博館
俄制航發比國產更好?我軍殲11B王牌部隊全面換太行 2018-09-28 新浪軍事
殲-11B作為我國航空工業在吃透蘇-27技術基礎之上獨立研發的國產重型戰機,其最為核心的研發目標就在於換裝國產“太行”發動機。在這方面,首先可以得益於國產“太行”發動機研發期間改裝的蘇-27空中試飛平臺所積累的經驗。之後,再通過對殲-11B內部結構的優化設計以及飛控系統的相應改進,才比較成功的實現了動力裝置從國外到國產的轉變。
當然,最初批次的殲-11B由於太行的可靠性問題,也曾經被迫裝備了一部分俄AL-31F。不過,隨著後來太行基本解決了可靠性問題,並且性能指標也有所提升,才使得殲-11B的後續批次全部使用國產動力。(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什麼時候中國的航發解決了5000小時使用壽命問題,就說明差不多了!
ws10航發4000小時使用壽命夠了,現在是批量生產。航發不可一蹴而就,現在掌握的核心技術,但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踏實邁進。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9-28/doc-ihkmwytp6195635.shtml
美稱中國WS15比F22航發推力高想裝備殲20仍需幾年
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2018-9-27報導稱,此前有消息稱中國為殲-20研發的渦扇-15即將投入量產,然而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資深研究員馬修•P。弗奈伊沃勒卻對此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表示即使發動機技術已經成熟,距離大規模裝備殲-20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根據此前的報導,渦扇-15最大推力被認為在30,000至44,000磅之間,而F-22的F-119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35,000磅。
回應
遲早裝機那是我們的事,看來有人不淡定了.
看國際形勢了,如果形勢緊迫,就會做多裝備點、加快裝備。
遵循科學規律,穩步推進,力爭完美。
jsoujsou
殲11魔改戰鬥機
(又不是「厲害了我的國」系列,中共那來那麼多厲害的魔改武器?
中國殲11和殲10/無人機/AIP潛艇/火箭炮/直-8/直-9/山貓全地形車/59式坦克/運8/殲7/轟6...一樣都是蘇俄法...丟棄中共撿拾當寶貝。
這個嘛,先是「窮者變變則通」的無奈,後有了更新的武器,反而如前評〈戰略步槍〉所言:「開放式改革,成本性創新 ,創造性繼承 」之原則、而美國是創新為創新、日本則是閉門造車式工匠精神,故見中國的QTS11(ZH-05)智能步槍/055驅逐艦/ZBD-05兩棲突擊車...等成功了、而美國的XM25(OICW理想單兵戰鬥武器)/DDG1000驅逐艦/EFV遠征戰車...等失敗了,若非政治因素、物美價廉的中國軍民產品將似無人機行銷全球無敵手。
是嗎?那我就貼些相關的文圖吧!
圖參: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220490
另參【圖博館】:由SU27到殲十一 SU-27的實況? 蘇俄建軍原則 《戰爭之道》美蘇武器性能單價 殲-11性能之猜 SU-27家族關係 Su-35 蘇-35是雞肋? SU-34 SU-33 Su-30 中國空空導彈 中國機載雷達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殲11魔改戰鬥機 中國魔改155毫米火炮 中國魔改迫擊炮 中國魔改無人機 中國魔改AIP潛艇 中國魔改火箭炮 山貓全地形車 直-8魔改直升機 直-9魔改直升機 59式魔改坦克 運8魔改運輸機 殲7魔改戰鬥機 轟6魔改轟炸機 )
相關新聞
殲11和蘇35均脫胎於蘇27 殲11魔改媲美蘇35
中國戰機座艙大變革:蘇27錶盤破舊殲16像家庭影院2018-05-08新浪軍事
蘇27蘇30殲11殲16傻傻分不清怎麼辦?借2018全軍大練兵一次性劃重點!2018/01/04 晨翼尖
jsoujsou
中國電戰機
(中國電子戰飛機果真能干擾美軍EA18G?
可能是島上設備,不過連運8都可魔改成各式電戰機了,殲11/15/16...等戰機也行!
另參【圖博館】: 由SU27到殲十一 運8魔改運輸機 運8電戰機 台軍電戰機)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232947
相關新聞
美軍EA18G戰機南海遭干擾?美媒炒作是中國干的
中國地對空電子對抗系統罕見曝光 包含數十輛軍車
殲-16欲超美EA-18G 成最強電戰機
中國雷達超強抗干擾絕技曝光美電子戰機再休想壓制
中國JY26/305A三坐標米波反隱身雷達數據公開:可在280公里外發現美
中國電子戰版轟6高調公開亮相作戰可覆蓋整個南海
圖博館
中國最強電子戰飛機在日本海演練能讓敵艦斷網
2018.1.29,中國海軍現役整體性能最強的運-9JB綜合電子戰飛機飛越對馬海峽,赴日本海進行例行遠海訓練。運-9JB是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電子戰特種飛機,將全面替代運-8系列特種飛機。
運-9JB型號為高新8號,美軍EP-3特種飛機類似,具備電子偵察、電子對抗等綜合電戰能力。運-9JB主要針對敵軍艦艇通信指揮網絡實施偵察,同時還能進行主動電子乾擾/壓制,切斷敵艦與外界通信聯繫。由於採用了全新的、帶增壓艙的飛機平台,運-9JB擺脫此前運-8JB(高新2號)只能在低空活動帶來的苦惱。
運-8JB情報收集飛機在機頭下方和垂尾前方都安裝了大型天線,能對敵艦進行被動探測,並將信息傳遞給其他平台。該型機經常與海軍轟-6G轟炸機配合行動,所以主要發揮預警探測、目標指示等作用,似乎沒有電子對抗能力。運-8JB相關電子設備比運-9JB裝備的設備更大,性能卻遠不如後者。
運-9JB不但可使從事中高空對海偵察,而且在機頭、機身兩側安裝了國產新型電子輻射源探測天線。其中機身側面雷達天線整流罩體積較小,說明我國軍用電子電子元件、設備小型化做得較好。這些機體外部的突起物越小,對飛機飛行產生的不利影響也越小。但是小型化絕不是以降低探測、干擾性能、距離為前提的。相反,運-9JB機的被動探測、主動干擾能力和作用距離,相比運-8JB有極大提升。
此次來自東海艦隊的054A提前一天抵達日本海相關海域,可能先進行了本艦既定科目訓練。在第二天運-9JB抵達後,艦機雙方顯然互為對手開展了一番“龍爭虎鬥”。054A經過持續改進升級,不少已改裝海軍綜合數據鏈,增加寬帶數據鍊和三軍數據鏈,換裝新型戰術衛星通信站,其信息化作戰水平在中國海軍艦艇中佔位靠前。
054A信息戰能力強,運-9JB則專門針對敵艦通信、信息接收/分發處理系統實施干擾和壓制,兩者之間的對抗演練顯然針對性極強。
除了能讓敵艦“斷網”,運-9JB的電子信號偵測收集、儲存處理能力也在中國海軍特種飛機中處於前列。所以除了與054A進行實兵對抗訓練,在飛經對馬海峽,抵達任務空域過程中,預計也會進行電子偵察方面的相關訓練。
在運-9JB返回後,相信中國海軍會一方面總結其在任務海域與054A模擬對抗的經驗教訓,一方面評估其電子偵察訓練情況。(作者署名:百戰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31/doc-ifyrcsrw1424194.shtml
圖博館
殲11D疑現身鼎新基地接受我軍測試與殲20同框2018.1.29新浪軍事
殲11D與殲20同框是否可以得出推論,殲-11D確實已走出“下馬”爭論泥潭,轉入空軍“考察期”?
在與殲-11D定位極其相近的蘇-35到貨後,中國空軍經過1年時間的熟悉和使用,並沒有表現出急於再次批量引進蘇-35的意向。
至於已經服役並開始批量的殲-16雖然被稱為3.5代多用途戰機,卻自亮相以來一直以空優武器掛載示人,空軍可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際使用後,還是想讓殲-16“回歸”多用途戰機定位,轉而尋求讓殲-11D成為新的空優戰機的可能。
不過如果空軍打造殲20+殲-11D的全新組合,那麼其肩負的也不會是殲20+殲-16的踹門職責,而可能是強強聯手的刺客組合。也就是說,殲-20利用隱身優勢率先打擊敵預警機、指揮機等空中預警重要節點,有力牽制敵隱身戰機;數量更多的殲-11D跟進對敵三代半以下戰機進行清掃,以減輕數量相對有限的殲-20任務壓力;最後還會會由殲-16出場,掃除敵地面防空系統。
所以嚴格來說,如果殲-11D真的最終加入中國空軍,會催生的是殲20+殲-11D+殲-16這一加強版踹門組合。由此看來,殲-11D與殲-16可能並不是競爭關係,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是互補關係。因為就我國面臨的周邊形勢來看,並不是所有的假定作戰任務,都需要出動殲-20隱形戰機這一戰略武器。(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
噴子噴沈飛?
不難看出,沈飛可能完全吃透了蘇27和蘇30,+我們的J16,J11BS,J11D和J15就是最好的例證,而且有了自己的認識,徒弟終於出師了,以後可能青出於藍勝於藍,給沈飛的科學家們致敬,你們辛苦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29/doc-ifyqzcxh8269625.shtml
圖博館
一般一個飛行團會按1:1.5的比例為戰機配備飛行員,也就是說約36名飛行員只有4架雙座戰鬥教練機可用於學習駕駛。不但在飛行訓練中使用頻繁,蘇-27UBK還要同時承擔較繁重的戰備巡邏任務。我國引進的原裝進口蘇-27,以及組裝生產的殲-11A,在未經過中期改裝升級之前,全部不具備發射主動雷達製導中距空空導彈能力,而蘇-27UBK卻具備這一能力。所以,40架蘇-27UBK真的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既有戰鬥任務,也負責教練任務。
除了身兼兩職,蘇-27UBK提前那麼多年的退役,更與中國空軍訓練強度大大提升有直接關係。在我軍飛行員年平均飛行時間超過200小時之時,西方國家空軍卻呈下降趨勢。2016年數據顯示,美國飛行員的年訓練時長從232小時下降到158小時,日本飛行員更是從原本的160小時,下降到只有104小時。此消彼長,更能說明中國空軍的進步有多大。
如今,絕大多數蘇-27UBK已退役,中國空軍三代機部隊的新飛行員培訓任務已有合適機型承擔,那就是在蘇-27UBK基礎上研製的國產殲-11BS雙座戰鬥教練機。此外,中國引進的蘇-35單座,也以蘇-30MKK雙座戰機搭配作為戰鬥教練機。
訓練強度大大提升,時間不斷延長,中國空軍的實戰經驗也相比以前大為豐富。目前,地處沿海一線的空軍戰備值班部隊,平均7天的戰鬥起飛次數已達到恐怖的3-4次。在沒有戰鬥起飛任務時,這些部隊經常會進行凌晨零點後的下半夜訓練,還會進行48小時滾動、72小時滾動訓練。因此,中國空軍的戰鬥力早已有了質的提升。那些還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的人們,可以歇息了。(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
有這樣的加強訓練,提前十年退役也是值得的
這種問題沒有必要澄清,外敵會根據數據推算出某些問題來的,應當保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26/doc-ifyqzcxf7068812.shtml
圖博館
中國空軍訓練不比美軍少蘇27飛得太狠提前10年報廢2018.1.6新浪軍事
直到今天,還會有人拿中國空軍飛行員每年的飛行時間太少說事兒。甚至到現在還有專家在媒體上稱,我軍飛行員一年飛不到100小時。這些老黃曆的說法很有必要堅持澄清。美國空軍2016年發布的年鑑報告就已明確提到,中國空軍飛行員每年平均飛行時間超過200小時,有的一線戰備值班部隊飛行員甚至超過240小時。外軍報告我們可以不太在意,但中國空軍戰機的一個重要退役動向,卻直接證明這20多年來,空軍對訓練抓得有多緊!在現在還有七八百架二代機服役的時候,一款正宗三代戰機已提前約10年基本退役完畢,只因飛得太狠了。
這裡說的就是1992年開始從俄引進的蘇-27系列戰鬥機裡的雙座型號——蘇-27UBK。從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間,我國分三批引進了76架蘇-27,其中36架蘇-27SK單座型,40架蘇-27UBK雙座型。為什麼雙座蘇-27UBK空中機動性明顯不如單座蘇-27SK,引進數量反而多了4架?這是因為當時中國空軍沒有一款培訓新三代機飛行員的高級教練機。為了盡快讓數量龐大的二代機飛行員能改裝三代機,只能更多地引進蘇-27UBK。
在當年購買的第一、第二批蘇-27裡,還是單座機比雙座機多得多,比如第一批24架就是20架單座機加4架雙座機。但在使用了7年之後,中國空軍明顯發現蘇-27UBK數量太稀少,完全不能保證新飛行員改裝進度。所以在1999年,俄中雙方又簽署了一份專門訂購28架蘇-27UBK(V2型)的合同,全部飛機於2002年9月交付完畢。
一般來說,三代戰機的機體壽命經過中期延壽後可以達到35年甚至更久。就算蘇-27有著機體結構較脆弱的設計性缺陷,但要飛個30年還是沒問題的。不過中國空軍引進的這40架蘇-27UBK卻在2017年前就已大多退役報廢,目前僅剩餘極其少量的2002年後到貨的飛機,預計這些飛機也會在這一兩年就退光。
平均來看,中國空軍蘇-27UBK的使用壽命為約18年,比正常情況少了整整12年。出現這樣大的差別,並不是俄廠家的生產質量有問題,主要是因為飛機用得太頻繁。為了讓更多蘇-27部隊有雙座機可以用於培訓新飛行員,空軍基本採取一個飛行團20架單座機加4架雙座機的配置。
圖博館
中國電子戰版轟6高調公開亮相作戰可覆蓋整個南海2018.1.24環球網
國內關於電子戰型轟-6G的報導引發境外媒體的強烈關注,印媒尤其興趣,轟-6G攜帶大型干擾吊艙執行專職電子戰任務有自身優勢,尤其是在海上、遠距離作戰時,裝有ECM吊艙的轟-6G可以在作戰任務中實施電子干擾、電子壓制和反雷達等作戰任務。
轟-6電子戰吊艙尺寸較大,應該不是戰鬥機廣泛使用的自衛型電子吊艙。美國專職電子戰飛機通常是EF-111、EA-6B和EA-18G。不過用大型機改裝為電子戰飛機也有先例,中國有基於運-8運輸機的運干-8,美俄也有基於C-130和安-12的干擾機,美國甚至曾計劃在B-52研製專職的防區外電子戰飛機。
理論上講,中國殲-15和殲轟-7都有能力攜帶這種大型電子戰吊艙,扮演類似美軍“咆哮者”的電子戰任務,如果用殲轟-7攜帶,該戰機作戰半徑比較有限。而轟-6G攜帶該吊艙後,幾乎可以覆蓋整個南海,當然也可以在台灣東南部海空域作戰。另外,和運-8相比,轟-6G航速更快,更容易與戰機編隊使用。
三種電子戰模式
第一種是防區外支援干擾。也就是在敵方防空導彈打擊範圍以外,對其防空警戒雷達進行壓制干擾。這時候電子乾擾波束從對方雷達旁瓣進入,產生噪聲和假目標,大大壓縮對方雷達的探測範圍。
第二種運用方式是伴隨干擾。也就是伴隨突擊編隊,對敵方高威脅雷達目標特別是火控雷達、砲瞄雷達實施大功率干擾。這時由於乾擾波束從雷達主瓣注入,干擾強度很大。轟炸機由於飛行速度慢、機動能力差,如果遇到空中攔截,自身的生存力相對較低,因此這類伴隨干擾任務通常由攜帶乾擾吊艙的殲轟-7戰機執行。但當執行遠距離伴隨任務時,例如轟炸機遠航、突擊遠海大型水面目標時,這種轟炸機改進的電子戰飛機將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第三類為自衛干擾。儘管該電子戰吊艙是一種典型的專用壓制型電子乾擾吊艙,但對於轟炸機來說,其重量尚能承受。將它安裝到較為老式的轟炸機上,可極大提高生存能力。這樣,這些老型號的轟炸機也可以執行一些高威脅的轟炸任務。不過,由於這類專用電子戰吊艙價格昂貴,而且付出的重量和阻力代價較高,轟炸機自衛應該不是主要使用方式。
http://mil.news.sina.com.cn/2018-01-24/doc-ifyqyesy0516362.shtml
圖博館
我軍大買俄戰機為何不要蘇34 除火力兇猛外都是短板2018.1.14新浪軍事
蘇34是一款在蘇27基礎之上,開發的專用攻擊機,除總體氣動佈局不變,機身結構等全部重新設計,最大起飛重量達到45噸,比原型上升一半左右。採用獨特並列雙人座艙設計,機頭成扁平狀,故綽號:“鴨嘴獸”,僅憑機內燃油,最大航程為4500公里,12個掛點的最大掛載量為8噸,極限條件下,可掛12噸。
如此性能比蘇30更好,不僅航程與載彈量更大,而且其航電也更為先進,其座艙已有相當的西方戰機風格。再加上,在敘利亞大出風頭,令俄軍相當喜歡。
目前俄軍已接收了110架蘇34,後繼訂單至少讓工廠生產到2020年,但是該機一直沒能實現出口。俄羅直試圖向中國推銷,可惜中方的興趣一直不大。
蘇34只能算一款重型攻擊機,卻談不上什麼不可替代性,殲轟7或殲16都可以完成它的任務,也不見差什麼。如果論到遠程打擊什麼,也許轟6K的表現比它更好。
蘇34沒有獨特的優點,價格昂貴,也許單價要達到1億5千萬美元的水平,這就不吸引人了。本身沒有什麼隱身設計,達不到隱蔽突防的要求,這也不能高速突擊,滿掛載時,幾乎無法超音速飛行。也不具備什麼電子戰能力,也無法使用我軍的製式彈藥。
我軍殲轟7A或殲16也許要性能上差了一點,但是這差距不大,2017年的航空飛鏢競賽上,在比賽場上不敵飛豹,怪不得解放軍看不上,連飛豹都壓制不了,引進意義就不大了。而且國產型號具備更好的升級空間,比如:電子戰型等,在任務靈活性等方面,蘇34更顯劣勢。今時不同於往日,我們不是什麼要什麼,而是什麼好要什麼,俄方想買開出讓人心動的條件吧!(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14/doc-ifyqrewh8841446.shtml
圖博館
為何我軍服役20年的蘇27不升級答案讓人感嘆2017.12.26新浪軍事
據媒體報導,我國計劃對超過200架殲11B戰機執行升級任務,但對超過100架殲11A和48架蘇27SK卻視若無睹,這不是中國軍隊浪費,實際上就是因為這些戰機基本上已經不具備足夠的作戰能力和壽命,進行延壽改造的情況下,成本非常高。我國重新製造一架殲11B的價格也僅有4000萬美元,相對於改造的成本,雖然還是比較昂貴,但殲11B的機體壽命和作戰能力比殲11A強得多,為此所消耗的成本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實際上,我國空軍也計劃停滯殲11B戰機的建造,來製造更先進的殲20戰機和殲16來補充數量。
殲11A實際上就是蘇27SK的中國組裝版,在作戰能力上也遠遠比不上中國的殲11B,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在機體壽命上,蘇27的機體壽命僅有2000小時,6~8年就會進入機體老化期,而早期AL31發動機的壽命更是僅有1000小時,一架蘇27在全壽命裡要消耗4台AL31,機體延壽,甚至需要6台以上,相對於美國戰機來說,雖然俄看似單價更便宜,但全壽命更昂貴。
中國在戰機製造上已經接近了美歐的水平,比俄要先進很多,殲11B機體壽命已超了4000小時,殲16甚至達到了8000小時以上,每年300小時的訓練時間,殲16也能夠使用近30年,延壽後近40年,這已達美國水準,如果節省使用並且進行維護的話,美國甚至有服役60年的戰鬥機出現,計劃將一部分F15延壽到2040年再退役了。
我國在武器製造方面近年來已經開始拋棄俄羅斯的體系,而是轉向西方的生產模式,我國近年以來多種武器在外形和技術上都已經類似於西方裝備,如我國近年來出口的多種武器設備,不但在性能和價格上絲毫不亞於西方同類型武器,也可以使用西方標準的彈藥。而相對的俄羅斯反而成為了廉價武器的代表,俄羅斯出口的T90S主戰坦克價格只有中國VT4的一半,性能也較為落後,當然對於中國來說這自然是個好消息,因此中國在很多國家的裝備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英法的國家,僅次於美俄。(作者署名:圖說軍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26/doc-ifypyuvc3215228.shtml
圖博館
砸340億購買四代機,飛行20小時發動機噴管即報廢,一半已趴窩2017-11-28
軍機的出口是俄一個大生意,從2000年以來,俄一共出口了各類型軍用飛機超過1500架,其中尤其以戰鬥機最為暢銷,囊括了蘇-27、蘇-30、蘇-35、米格系列等各種型號,出口總額達700億美元,正是巨大的出口利益撐起了俄廠家的興盛。
當中,尤其以印度為最大的客戶,其次為中國,但是隨著近些年來中國在自主戰鬥機研發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中國從俄進口數量正在不斷的下降,近些年來僅僅購買了一些航空發動機和少量的蘇-35、運輸機等,而印度幾乎囊括各個型號,而且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比如,花巨資參與到五代戰機蘇-57的研發當中。
印進口戰鬥機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中國買什麼,他也要跟著買什麼,而且往往還要買更加先進的,早些年,中購了蘇-27和蘇-30後,印度也火速購買裝備了矢量噴管的升級版蘇-30MKI,最開始購進的50架單價達到了驚人的8000多萬美元,加上相關的技術轉讓費和培訓費,印度一共砸入超過50億美元。印自己又投入了近200億,生產組裝了200餘架蘇-30MKI,但是沒有想到的是,一系列的故障和事故將這款戰鬥機推上了風口浪尖,截止目前,已經有超過8架墜毀,平均每年都有一架墜毀,原因是蘇-30MKI的飛行電子控制系統存在設計缺陷,更有印度軍事專家表示,“蘇-30MKI根本不夠摔,還是放在機庫裡最保險。”
而到了後來,蘇-30MKI又被曝出了嚴重的缺陷,其配套的“先進”矢量噴管技術的發動機有著非常致命的缺陷,一是發動機葉片本身的質量就不太過關,已經發生了數起發動機葉片斷裂的事故,險些危及飛行員的生命。二是矢量噴管的壽命極其短暫,原本預計的500小時壽命根本無法達到,基本上每飛行20個小時就直接報廢了,需要更換全新的噴管。
迄今為止,印度空軍裝備的270多架蘇-30MKI的妥善率僅有不到六成,除去已經墜毀的部分,也就是說將近有一半的蘇-30MKI處於不斷的維修趴窩狀態,能夠順利飛上天也僅有100多架,雖然印度要求俄羅斯對此負責並改進戰鬥機引擎的設計,但是俄羅斯卻將故障原因歸結於印度工廠的裝配工藝不過關和飛行員的操作不當,讓三哥有苦說不出。
圖博館
當然殲-11A也可以進行較大規模升級,不過這樣升級需要對飛機進行比較徹底修理和維護,包括將飛機進行分解,對受力部件進行探傷,更換損壞部件等,例如美國空軍對F-16就進行了SLEP升級,將飛行小時增加到12000小時,可以服役到2030年之後,SLEP升級就包括加固飛機框架、更換機翼翼梁,採用更加堅固蒙皮等,結果就是費用和成本迅速增加,按照美國空軍評估,每架F-16進行SLEP升級,費用大約需要1000萬美元,如果再加上新的航空電子系統大約還要1000-15000萬美元,並且費用隨著戰鬥機飛行小時增多而增加,此前有消息說美國空軍一度決定放棄對F-15C進行延壽和升級,以節約成本和費用就是這個原因。
中國空軍放棄對殲-11A進行升級應該也是考慮到成本和費用偏高,在殲-20、殲-16、殲-10C等已經服役情況下,連殲-11B已經變老,更何況殲-11A,所以與其投入巨大去改進殲-11A,不如直接採購新作戰飛機,效費比更高,實際上中國空軍在新世紀已經對殲-11A進行了小規模技術升級,主要對機載雷達進行改進,增加探測距離,以便能夠發射R-77空空導彈,座艙用一個多功能顯示器替代原來單色顯示器,升級導航、通信系統等等,未來殲-11A可能會逐漸從部隊退役,在中國空軍金頭盔對抗之中看到殲-11A身影可能就越來越少。(作者署名:鼎盛軍事)
回應
J11A都成空軍教練機了 離家比較近的空一師沒事就飛2架J11轉圈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1-25/doc-ifypceiq1996910.shtml
圖博館
中國空軍為何不升級殲11A:訓練強度太大已進淘汰期2017.11.25新浪軍事
今年金頭盔和天鷹杯對抗,殲-11B大發異彩,細心網友發現,此前明星殲-11A已經默默無聞,逐漸從大眾視野之中退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殲-11A航空電子系統已經落後,難以與中國空軍新銳作戰飛機相比,為此許多網友有一個疑問,為何中國空軍不按照殲-11B甚至殲-11D標準對殲-11A進行升級?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空軍引進蘇-27SK,隨後又獲得授權生產,在使用和生產過程之中,中國空軍和航空工業對蘇-27有了更深了解,發現蘇-27SK一個缺點就是強度偏低,相關單位對蘇-27進行分析之後,認為“(蘇-27)在設計時為與西方國家同類飛機競爭,在氣動和結構方面進行了精益設計因此其氣動性能優越,結構簡練但帶來的問題是強度儲備較低”,我國著名試飛員雷強同志對此有一個形象總結“蘇-27研製過程就是不斷的減重、再補強,結果出來飛機是一架軟飛機”,另外在靜力試驗之中,蘇聯設計人員也未能及時發現主承力結構上裂紋,導致試驗失敗,在這種情況下,蘇霍伊設計局將蘇-27飛行小時確定為2000小時,這是一個相當低數據,同時期美國戰鬥機如F-15高達8000小時,F-16A/B也有4000小時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作戰飛機指標、數據都是有條件,飛行小時也是一樣,不同狀態氣動載荷不一樣,結構受力相應也不同,考慮到飛行和機動等方面性能,飛機結構不能太重,因此機體能夠承受負荷是有限度,舉一個例子,運輸機載重就有兩種狀態,2.25G/2.5G,前者負荷小,載重就大,後者負荷大,載荷就要減小,對於戰鬥機來說,主要區別在機動動作負荷上面,如果飛機做大負荷機動,結構受力就會提高,飛機結構受力增加,消耗飛行小時就會增加,飛機平衡飛行,結構受力小,結構受到影響也會減小,消耗飛行小時就會減少。蘇-27裝備部隊之後,由於空軍訓練較大,飛行小時有限問題迅速迅速暴露出來,中國空軍三代機部隊年飛行小時已經可以與北約標準相當,也就是200小時左右,按照這個速度,蘇-27戰鬥機2000飛行小時在新世紀初可能就消耗完畢,俄此前將蘇-27S升級到蘇-27SM,就說明他們訓練強度遠不如中國空軍,所以新世紀伊始,中國空軍就考慮對蘇-27進行大修和延壽,將蘇-27使用壽命提高到3000小時左右,所以我們看到蘇-27從2005年開始退役,按照這個指標,第1架殲-11A在2000年交付中國空軍,2015年已經進入淘汰期,換句話說,國內殲-11A將會在近期陸續退役,由新一代戰鬥機替代。
圖博館
沈飛殲11單發中型戰機為何下馬?不顧基礎太過超前2017.11.24新浪軍事
提起殲-11,現在大家都知道是中國國產化的蘇-27,但在歷史上,這個型號曾賦予沈飛研製的一種單發中型戰鬥機,類似於法國的F-1。
1969.8.25,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了航空工業“825會議”。
這次會議的背景,是總結越南戰爭、中東戰爭中的經驗,高機動性戰鬥機成為了這次會議確定中國國產殲擊機的主要發展趨勢,一口氣確定了三個型號,一個是明確上馬的“小殲”計劃,也就是後來的殲-12,南昌飛機製造廠研製,另一個是“4號工程”垂直起降戰機。
一種9噸級高機動中型殲擊機,則由瀋飛112廠機製造廠承擔研製任務,注意,非瀋陽飛機設計所(601所),當時601所正在攻關殲-8,1969年首飛的。
殲-11採用了很前衛的正常式佈局,兩側進氣,帶激波錐三元可調進氣口,後掠式上單翼,機翼上設計有前緣縫翼和開封襟翼,外翼前緣有鋸齒,在整體佈局上完全脫離了蘇式米格飛機的範圍。
發動機上,一開始擬選用兩台渦噴6丙作為動力,不過這種殲-6的發動機技術性能不佳,後來又曾選用一台渦噴7丙,但對於9噸級的殲-11來說,這種殲-7用的發動機又帶不動,但在70年代中英關係回暖後,基本確定使用單台羅羅“斯貝”MK202。
在當時,殲-11還計劃裝645雷達或204機載雷達,武器配置為兩門30毫米機砲和兩枚紅外空空導彈。然而,要知道204雷達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才在殲-8I型全天候殲擊機上測試成功,而且可靠性十分堪憂。
由於當時的歷史環境,殲-11的研製並沒有什麼大的進展,甚至不像殲-12都造出了原型機,於70年代末下馬。事實上,“825”會議上的,洪都的殲-12,沈飛的殲-11,以及在殲-6基礎上研製的垂直起降戰鬥機“4號工程”,全部下馬。
可以說,在當時不顧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基礎的超前構型,只會永遠停留在圖紙上。(作者署名:烏龍防務評論)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1-24/doc-ifypceiq1249607.shtml
圖博館
觀點三:“受制於人論”
我們買了那麼多年AL-31,已經夠丟人的了。現在又出現整機採購的情況,簡直是開歷史倒車。一旦戰時俄國人斷貨,我們的空軍豈不真成“空軍”?
WS-10A定型後,我們已具備和俄國人討價還價的資本
駁斥:
作為蘇-27的“復刻版”,殲-11用AL-31豈不天經地義?WS-10並非為其專門研製,由於性能接近才成為蘇-27動力系統的國產化替代方案。有人會說殲-10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用AL-31,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國邁入三代機門檻時主觀意願與客觀生產力脫節,如果非要追求“國貨”動力系統而導致型號研製停滯甚至下馬,這恰恰才是“受制於(自己)人”,這才是對國防建設的不負責!
我想反問一下持類似觀點的朋友:美國PAC-3反導系統中部分電子器件由日本供應,為何無人擔心日本一旦斷貨將導緻美軍無法抵禦流氓國家的導彈攻擊?
觀點四:“應急作戰論”
一種善意的聲音認為我們採購蘇-35是為了應國土防空之急,在中美空中對抗中不落下風。
面對頻繁在半島上空炫耀武力的美製三代改進型和四代機,su-27系列已難有建樹
駁斥:
這些朋友連觀點一的認識水平都不如,三代機再改也是三代機,如何去對抗四代機?更何況戰爭從來就不是單件兵器間的對決,而是整個作戰體系乃至國力的對抗。末日科技救不了納粹德國正是基於這個道理。更何況這還是一種尚未與我國空軍作戰體系整合的武器平台,就這樣拿去正面肛美國人的作戰體系,結果可想而知。此外,區區24架飛機如何在萬里海防線上與數量同樣佔上風的敵機周旋?即便是24個霸天虎也得被累吐血。
我們真正的措施是在國產三代機尚未結束研製的時候就啟動四代機總體及配套分系統預研!就在這種不利局面下,我們竟搶在俄國人前面率先定型了四代機。(作者署名:空天米格)
回應
駁斥的好,那些沈飛破產論,國產發動機不堪重任,不然的話,為什麼要買蘇35論,蘇35可以暴打f22論,等等,都應休矣。殲20,我們已經創造了奇蹟,我們已經走到了昔日的老師的前面,我們的太行已經超越了三姨夫,我們的國發已經在殲20試飛,為什麼在我們的網壇上充斥著不滿,埋怨?發動機很多人恨鐵不成鋼,但到現在為止,俄唯一領先我們的,就是117s的矢量噴嘴,推比十的發動機他們也在試制。中國人是愛國的,多一點平常心吧。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03/doc-ifymkwwk8055234.shtml
圖博館
沈飛為何不關閉殲11生產線轉產殲20 受成本利潤制約2017.10.03新浪軍事
近日,網上出現幾張國內某場站裝備疑似蘇-35SK的照片,再度引爆中國是否應該進口蘇-35的爭論,現羅列幾種典型觀點予以批駁。
觀點一:“三代機無用論”
國產四代機殲-20已經列裝部隊開展試驗試飛工作,大批量生產指日可待。在這種背景下根本沒必要繼續採購三代改進型飛機,後者的綜合作戰能力必然較前者低,有這錢不如用於擴大殲-20生產線,並關閉三代機生產線。
駁斥:
這種軍迷起碼還知道三代機再怎麼改進也無法對抗四代機,比那種叫囂“米格-21照樣肛F-4”的不知高到哪裡去了。但他們的邏輯卻完全脫離實際:首先,如果關閉殲-10和殲-11生產線,目前正在使用三代機的部隊還怎麼維持日常訓練和戰備巡邏?都坐在宿舍裡等殲-20下線麼?有網友提出讓沈飛轉產殲-20,報廢的三代機工裝和原料你給賠?沈飛難道不是企業不考核經營成本和利潤?其次,我軍尚存不少仍在使用改進型二代機的作戰單位,他們能否一步到位適應四代機?再次,我們的先進高教機尚未普及。即便四代機產能爆表,飛行員培訓能否跟得上?
以前南北都能造二代機的時候,你們說這是大鍋飯、重複建設,要搞市場化改制,不同院所、廠家間要引入競爭機制;現在幾個總體單位終於能以較高起點各搞一攤了,你們又祭出計劃經濟那套全國大協作、全國一盤棋的思路,希望沈飛、西飛等獨立企業實體“犧牲小我”無條件轉產自己“心儀”的飛機。精神分裂世所罕見。
觀點二:“三代機仿製失敗論”
我們的三代重型機抄了半天仍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繼續買來抄咯~
駁斥:
這完全屬於閉目塞聽,殲-11一直在改進。得益於我國電子和自動化技術方面的突飛猛進,目前殲-11最新改進型和殲-16已經裝備主動相控陣雷達、兼容第四代空空導彈和各種國產空地制導武器,在一些單項方面顯然已蓋過蘇-35SK。如果對蘇-27的總體設計沒有十足把握,何來如此深入的改進?但我們也應看到,蘇-35SK也擁有一些我國尚未工程化的先進單項技術,比如117S發動機採用的全向矢量噴管就值得我們研究。此外,蘇-35作為蘇-27家族的頂級型號融入了俄羅斯對於未來空戰的思考,對殲-11及其衍生型號的進一步改進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我們只採購24架顯然不是拿來作戰,而是側重於研究的。
圖博館
為了提高導彈射程,可能採用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它通過發動機多次點火來改善能量分佈,增加射程,結合無彈翼佈局,從而有效降低導彈尺寸,更加適合裝進殲-20機腹彈艙之中。
有消息說中國遠程空空導彈就採用了主動雷達製導加紅外成像複合制導系統,但是從這個導彈圖片來看,似乎沒有看到外露的紅外成像導引頭,因此可以推測它的製導系統和AARGM-ER相同,都是被動雷達加毫米波主動雷達複合制導系統,在2016年珠海航展之中,有關單位就明確指出AARGM-ER這樣的複合製導系統是發展方向。
中國遠程空空導彈已經採用了主動雷達加紅外成像複合制導系統,注意彈頭上面紅外成像導引頭(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03/doc-ifymkwwk8070285.shtml
圖博館
殲20又增一款新利器採用無彈翼佈局專剋美軍宙斯盾
2017.10.3新浪軍事
近日網上出現了殲-10C掛載新型導彈的圖片,從圖片上來年這種新型導彈採用了無彈翼設計,與此前殲-10C載導彈有所區別,可能是一種新型導彈。
從導彈外形來看,筆者推測它應該是中國空軍新一代遠程反輻射導彈,類似於美國剛剛公開的AARGM-ER反輻射導彈,用於對抗或者壓制國外標準-6這樣新一代中遠程防空導彈。
中國空軍目前主力反輻射導彈是YJ-91,它是中國引進俄羅斯KH-31P技術發展而來,YJ-91/KH-31P最大特點是採用了沖壓發動機,由於不需要配備氧化劑,因此在同樣重量、尺寸條件下,射程比固體火箭發動機導彈更遠,但是沖壓發動機需要進氣道,相應就增加了導彈體積和尺寸,三代機機載導彈主要採用掛載在機翼下面,這個缺點可以接受,但是對於四代隱身戰機來說,導彈安裝在機腹彈艙裡面,對於導彈尺寸就有較高要求,這樣沖壓發動機導彈缺點就暴露無遺,美國新一代AARGM-ER放棄了沖壓發動機方案,仍舊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就是這個原因。
中國殲-20機已經列裝部隊,而YJ-91尺寸相對較大,安裝在殲-20彈艙之中比較困難,另外YJ-91採用了被動雷達製導系統,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發展,已經有多種手段來對抗單一被動雷達製導系統,包括輻射誘餌、電子乾擾系統等等,這樣就要求有更加先進制導系統,例如AARGM-ER就採用了被動雷達+毫米波雷達製導系統。
現代防空導彈射程越來越遠,S-400、標準-6射程已經接近400公里,這樣就要求反輻射導彈射程也要增加,不過無彈翼佈局設計難度較大,對於飛控系統要求較高,導彈升力依賴速度,所以在飛行包線兩端性能欠AARGM-ER就採用了一個邊條翼來改善這兩個區域性能,不過對於反輻射導彈來說,它攻擊目標是地面和海面雷達,機動性能不高,所以這個缺點也是可以接受的。
圖博館
殲8的高空高速性能,也許不適合於格鬥,但是非常符合偵察機的要求,高空進入、高速接敵、高速脫離。2.2馬赫的速度在現代戰機也是相當快的,執行偵察任務時又多采用無外掛方式,對手也許不一定比它慢什麼,卻不能輕裝上陣,實際速度要慢許多。實用升限20000米,為一般飛機無法達到的,比如:F16的實用升限不到16000米,所以它可以讓負責攔截的F16飛行員只能望著其背影嘆氣了,因為執行偵察任務時,殲偵-8DF往往快速進出的騎線式照相偵察方式時,給予對方的攔截機會很小,甚至來不及反應,它已返航了。
目前殲8戰機已停產,尚有約200架在役,隨著殲-10B/C、殲-16以及殲-20服役,殲八正逐步退出現役,剩下的殲8已開始轉職工作,目前殲偵-8DF為我軍唯一的現役高速偵察機,也許還要服役上一段時間!(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戰鬥機主要職責是空戰,空戰不行搞偵查竟然大喜過望?
空軍強國的軍機又一半不是用來空中格鬥的
1960年代中國設計的飛機。也就是快60年前理念開發的產品,那技術要多落伍啊!
殲八幾十年,改到八爺已改頭換面了,據說類似殲十a的航電,霹靂12主動空空彈,83反艦導彈,變成準三代機。不說別的,f16,米格27,29早期型,航電落後,使用半主動彈,和八爺比劃,可能要走麥城。說八爺,有點高抬,殲八F可能十年前沈飛還在生產,還是小青年,還不再用20年?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01/doc-ifymmiwm3042744.shtml
圖博館
解放軍一戰機飽受爭議達三十年 中俄競賽竟爆出冷門2017.10.1新浪軍事
國產殲8戰機曾有所謂的“空中美男子”的綽號,可惜在許多人眼中,為一款服役即落後的型號,一直飽受爭議,幾乎從30年前,它公開之後就開始了!所以這是一款飽受爭議長達三十年之久的戰機,然而在2017年的中俄航空競賽中,卻爆出冷門。由殲8改裝的殲偵-8DF戰勝蘇-24MR,取得了偵察組的第一名,一個讓幾乎所有人不敢相信的結果,自然讓國人為之大喜過望!
如果仔細研究一下,又不難發現,這並非什麼意外,人們說殲8性能差,完全是從空戰的角度,與蘇27,F15之類的先進機型比較,沒有關注過它的優點!殲8的研製始於上世紀60年代,採用截擊機的設計理念,強調:高空高速,既便全面的殲8Ⅱ也依然保持了這個特點,上升到20000米高度對它根本不難,加速到2.2馬赫也屬於平常,至於加速性能,以及爬升率等都是相當高的指標,現役許多型號也沒法與它比。
這是取得佳績的殲偵-8DF,改進自現役殲-8DF型--殲8系統最後一批生產型,屬於多任務型,經過大量改進,整個航電系統進行更新,採用“一平兩下”的玻璃座艙,採用更大功率的脈衝多普勒雷達,配用自動駕駛系統,以及國產第三代的數字飛控系統。還有它的空中加油系統,更可以加掛各類國產機載彈藥及吊艙,包括:霹靂-12空空導彈,還可以加掛鷹擊-83反艦導彈,鷹擊-91反輻射,飛騰,雷石之類系列制導炸彈,整個作戰能力已達準三代機了。
由於其本身就是多用途型,改裝為偵察型也相當簡單,僅對氣動佈局進行小小的改進,主要是加裝專用的偵察設備,為減小阻力,採用內置式偵察設備,在原來的機腹航炮的位置上,安裝半埋式任務模塊安裝位置,可以選用不同的任務模塊加以安裝,變更很快的。與以前的殲8T不同,任務模塊不再顯突出了。
其中,偵察任務模塊將雷達和照相偵察設備安裝在半埋式吊艙艙體內,可以執行全天候高、低空戰術偵察任務。並通過數據鏈,迅速將偵察到的信息即時發送給地面指揮中心。
圖博館
而且,轟-6K展現出來的性能優勢不僅僅是電子戰方面,同時在低空突防方面。根據央視在採訪中國空軍轟-6K飛行員時候的採訪稱,曾經在某個特定區域進行超過30分鐘的超低空飛行,飛行高度之低,甚至透過座艙觀測窗連地面行人的一舉一動都能看得清楚,這個高度已經在50米以下。這已經不再是飛行員個人技術的體現,而是整個超低空地形匹配跟踪系統的作用了,可以存儲特定區域的高程和地理特點,並展開突防。飛行員只需要按照存儲的數據對照飛行就可以,極大的減輕了飛行員的操作負擔。否則,連續超低空30分鐘後,人高度緊張是很容易出現疲勞的。而且這套超低空地形匹配系統是集成到轟炸任務管理平台中,在這個平台上會顯示,敵方防空陣地位置,我方計劃突防路線,我方實時動態等等參數,這才是現代化轟炸機區別於傳統轟炸機最明顯的不同。
正因為內在的性能的提升,使得解放軍可以越來越自信的對外展示自己的轟炸機部隊。在僅僅在2016-2017年上半年,解放軍就組織做個批次轟-6K搭配轟-6D輪番進行遠航訓練。尤其是當日、韓計劃部署“薩德”和“陸基宙斯盾”後,轟-6K更是展開了多樣態的訓練,不僅僅只是戰略威懾,還展開了利用機載KD-20空射巡航導彈模擬打擊“薩德”系統的演練。由於KD-20的射程可達1500公里以上,可以直接打擊到部署“薩德”等系統核心的腹地縱深區域,使得轟-6K可以隨時震懾潛在的外敵,成為一代保家衛國的利器。(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湊合著用吧
在現有條件下,中國軍工人把轟6平台的潛力挖掘到極致
H6只能說是維持大國空軍飛行員隊伍全面而存在的,就從這點上,中國做的是很對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01/doc-ifymmiwm2972001.shtml
圖博館
解放軍新改進的轟6K落後?美專家要打開天窗說亮話2017.10.1新浪軍事
一談起轟-6K轟炸機,其實是一款頗受爭議的機型,甚至很多人認為其在21世紀,生來就是一款“落後”機型。這個問題其實需要分為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目前,中國官方消息中稱呼其更多的為“戰神”,一般會把它劃歸到中遠程轟炸機範疇內。橫向來看,全球同時保有中遠程轟炸機的國家只有美俄中;縱向看,21世紀以來,真正完全自主建造重新轟炸機也只有中國,俄只不過是利用舊部件組裝圖-160,生產線還未完全恢復。因此,轟-6K並算不上落後。
同時,轟-6K所展現出來的其內在先進性,已經得到更多方面的肯定。美國蘭德公司的分析專家內森·博尚·穆斯塔法加在《飛往中國南部海區的轟炸機》分析說,轟-6K儘管機體上是來源於俄式圖-16,但是機載設備已經接近於美軍上個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水平。尤其是中國空軍也在不斷測試新的作戰態勢,例如電子乾擾與壓制等“制電磁權”爭奪方面。這一點可以通過中國空軍近期對外披露的轟-6K上搭載的天線可窺一面。
這種特殊天線天線其實也曾出現在美軍的類似機型類似機型上,美軍的EF-111A就有這樣的採用幾個可以旋轉的喇叭天線,可以覆蓋VHF波段上的頻率,而且利用平板天線還可以接收雷達特徵信號。而轟-6K的平板天線都已經改成了機身上的貼片天線,所以同樣可以完成針對電子作戰任務。美軍曾經使用EF-111A對伊拉克、敘利亞的防空系統進行干擾,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而根據美專家內森分析稱,如果中國樂意,可以派遣轟炸機群直接飛抵任務海區,而周邊的雷達上會一片雪花,這個時候其實根本不用開火,就展現出絕對的強悍實力。這其實就是一種“打開天窗說亮話”的手段,不需要打你,只需要展示絕對實力。
對於電子戰來說,並不僅僅是大家想像的必須每次要出動電子戰飛機進行護航才算數。實際上我們現在出動“高新”系列電子偵蒐機,最主要的作用不是乾擾而是“搜信號”;只要你掌握了對方的雷達信號特徵和頻譜特點,就可以編制針對性的干擾的方案並存儲到轟-6K的干擾機上,只需要根據不同空域可能存在的敵方設施選擇不同的干擾方案,其餘工作就是調整天線和強度的問題了。
圖博館
推力矢量發動機在空戰中的作用實際上被大眾媒體誇大了,飛行表演中的華麗動作也很難在空戰中派上用場。
一個重要原則在於,對於三代機而言,正常的交戰速度和高度,其氣動控制面完全能夠實現飛機的最大過載,這時候受制於飛機的可用過載,推力矢量系統完全用不上。正如曾與F-22戰鬥機進行過空戰訓練的英國“颱風”戰鬥機飛行員所說的,推力矢量系統發揮優勢的速度區間遠遠小於戰機的“corner speed”(又稱為機動速度,是指能夠產生最大過載的最小空速,超過這個速度,可能對飛機結構造成破壞,低於這個速度,飛機達不到最大載荷,飛機以這個速度進入纏鬥比較有利。)而這個機動速度通常在400節上下。而且,如果貿然打開推力矢量系統將很快喪失能量。
當然,推力矢量系統也並非完全是擺設。兩機交叉後相互盤旋咬尾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減速的過程,如果在盤旋過程中無法達成攻擊角度或者沒有完成有效攻擊,進入低速區間的時候,推力矢量噴管則可以保證指向的優勢和飛機的穩定性,這一點是沒有推力矢量系統的飛機很難做到的。另外,在高空,例如在30000英尺的高空,飛機氣動舵面效率下降,機動性也隨之下降,F-16在最大過載只有3G左右。
當然,即便不用推力矢量,蘇-35S的機動性也應該是在殲-16之上的,但是殲-16攜帶的霹靂-10的各項性能也在蘇-35的R-73之上,這又進一步中和了蘇-35的機動性優勢。畢竟,轉一轉脖子,遠比戰鬥機兜圈子更容易。在近距離空戰中,雙方的不確定性增大。當然,還需要注意的是,同樣的導彈,大離軸角發射要比小離軸角發射,射程會降低一些(因為導彈拐彎會損失能量),對命中率可能也會有影響。所以平台機動性高,還是有優勢的。
實際上,在未來的作戰中,蘇-35更有可能成為殲-16的搭檔,它們兩種機型揚長避短,協同作戰,或許成為最佳拍檔。(作者署名:看空天)
回應
對於601沈飛來說,不吹噓真的會死的。
此文還真不是吹噓沈飛。而是對中國航空電子系統技術的超讚。俄Su35並不可怕,如果Su35安裝中國的航地,那就太強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29/doc-ifymmiwm0967199.shtml
圖博館
毫無疑問,雙方的對抗將從超視距開始。我們先來看看蘇-35“雪豹-E”雷達400公里的探測距離。“雪豹-E”為何能夠達到如此遠的探測距離?實際上,很多媒體也注意到這個400公里的探測距離是有條件的。這個距離很可能是通過增加雷達波束駐留時間獲得的。所謂駐留時間就是波束在一個波位停留的時間,停留的時間越長,可以接收的返回脈衝個數就越多,經過相干積累運算就能發現更遠的目標。這就好比人朝著某一個目標盯著看,要比只是瞥一眼會看的更清、更遠是一個道理。但是,這也會降低搜索速度,減少數據更新率,甚至會影響到同時跟踪和攻擊目標的數量。另外,那麼大的能量盯著目標,就很容易觸發其告警裝置。
殲-16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延長波束駐留時間理論上更不成問題,甚至可以延長到秒級別。但是,這種增加探測距離的方式意義有限,並不適合火控雷達常規探測。
雙方的雷達都足以在己方機載武器射程外發現對方。在有預警機支援的情況下,任何一方也沒有必要過早開雷達,這樣反而容易暴露自己。這樣,殲-16的霹靂-15射程優勢以及有源相控陣雷達抗干擾能力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反觀蘇-35的“雪豹”雷達,在殲-16的電子戰系統面前,探測距離很可能“歸零”。總之,在超視距空戰中,霹靂-15和有源相控陣雷達以及先進的電子對抗系統將賦予殲-16相當的優勢。
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傳統機械掃描雷達和無源相控陣雷達在波束靈敏度、掃描範圍以及帶寬和電子戰性能上優勢巨大。
那麼,蘇-35能否快速通過這個劣勢區域,進入近距離空戰呢。在通常的交戰速度和高度下,目前三代機攜帶的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中距空空彈的實際發射距離通常在30到40公里左右,霹靂-15可能會更遠些。有人可能會說,兩機對頭直飛從這個距離到視距那是“分分鐘的事”,但問題是在實戰條件下,遭遇攻擊的一方不太可能仍然傻乎乎的直飛去“撞導彈” ,除非他能確認對方的雷達完全被自己干擾掉了。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做出側轉、U轉彎的機動動作。但這些動作將尾部和側翼亮給對方,使得己方在進入視距空戰時仍然顯得被動。
即便進入視距內,也未必是蘇-35的天下。蘇-35的推力矢量系統經常為人所樂道,但真正的情況很可能是,推力矢量系統帶來的過失速機動,不僅僅在超視距空戰中完全用不上,就是在視距內空戰中的作用,也被遠遠誇大了。
圖博館
殲16空戰對比蘇35有哪些超越可率先發現蘇35並開火2017.9.29新浪軍事
談到殲-16,一個避不開的話題便是,同為蘇-27系列戰鬥機的高端改進型,它與中國引進的蘇-35誰更強一些。
有的人在對比之前就下了結論:如果蘇-35不如殲-16,那還引進蘇-35作何用?但實際上,中俄軍貿是一個複雜的軍事和政治議題。不是簡單地誰好誰壞的問題。蘇-35本身肯定有很多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特別是117S發動機,另外其機體的修形、雷達軟件、飛控等都有很大的參考意義。而且,隨著中方外匯儲備的充盈,引進裝備再也不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捉襟見肘了。想一想,中國老百姓都跑去國外買馬桶蓋了,軍方花錢豐富一下自己的裝備線,大概也沒必要做過度解讀。
蘇-35是俄對“側衛”系列戰機的終極改進。
由於殲-16目前透露出來的信息非常有限,所以很難做精細的對比。但是一個可能為更多人接受的現實是,殲-16的平台性能,仍然不及蘇-35的。
殲-16雖然對結構進行了較大的幅度的調整,而且大量使用複合材料和鈦合金,也很有可能對飛控進行了優化,但是至少從目前透露的照片來看,並未對氣動做出調整。甚至就連基背的大型減速板也未取消。相比之下,蘇-35儘管氣動也只是修形,但是變化要比殲-16更大一些。可以認為蘇-35是使用了蘇-27系列的第三代機身。其機身有所放大,對氣動外形進行了修型,機翼加大,內油增加,再加上兩台推力強大的117S推力矢量發動機,在航程、航時、機動性尤其是過失速機動能力上全面超過殲-16是大概率事件。
而在航電系統方面,蘇-35貌似也不差。雷達紙面性能看上去不差,其“雪豹-E”雷達對3平米目標前向最大探測距離達到400公里的。儘管尚沒有殲-16雷達的探測距離數據,但是似乎其正常情況下的最大探測距離恐難超過400公里。而遍布機身各處紅外傳感器似乎也要比殲-16數量有限的紫外導彈逼近告警器更為高端一些。
但是如果換一個思維,讓他們在空中對抗,很可能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蘇-35遍布機身的紅外傳感器要比殲-16簡單的紫外告警器更先進,雷達探測距離也更遠。但是其雷達為無源相控陣雷達,體制上相對落後。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博館
近年來,俄機載定向紅外干擾系統發展迅速,除了用於武裝直升機和蘇-25攻擊機的L370外,蘇霍伊設計局的蘇-57隱身戰鬥機也把該設備作為標配。該機在機頭下方和機背各安裝了一個101KS-O“防禦”定向紅外干擾轉塔,使該機成為首架裝備此類系統的戰鬥機。
101KS-O屬於101KS“環礁”光電系統的一部分,與“維捷布斯克”不同的是101KS-O使用激光直接照射紅外/紫外制導空空導彈的引導頭,由於能量更為集中,對紅外焦平面成像的先進近距空空導彈有更好的干擾效果。101KS-O的問世說明俄羅斯在機載激光定向紅外干擾系統的研製上已經超過西方,101KS-O轉塔的外露體積與機鼻的紅外搜索與跟踪系統轉球差不多,不會產生太大阻力,而美軍標配的AAQ-24“復仇者”轉塔體型龐大,只能安裝在大型運輸機上。
目前我國機載定向紅外干擾系統還處於空白階段,新近服役的運-20、直-10、殲-20上都缺乏此類設備,在遭遇敵方紅外制導空空導彈的攻擊時唯一的對抗手段就是發射干擾彈。為了提高戰機的生存能力,必須大力發展定向紅外干擾系統。(作者:阿姆斯壯)
回應
記得《兵工科技》曾報導一種可供直升機自衛用的國產紅外干擾機。
中國早在上世紀99式坦克定型時,上面就安裝著激光對抗防禦系統。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27/doc-ifymfcih6706883.shtml
圖博館
俄軍在敘武直裝備定向能武器不再怕美毒刺導彈
2017.9.15,俄國防部公佈了一張米-35M武裝直升機低空飛過敘利亞代爾祖爾省沙漠的照片。照片中的米-35M裝備了一個不同尋常的設備,那就是安裝在機身側面艙門下方的定向紅外干擾轉塔。這個設備是俄軍部署在敘利亞的米-35M所獨有的,在伊拉克和巴西等國的出口型上絕對看不到,屬於目前最先進的紅外制導導彈干擾設備。
米-35M安裝的定向干擾(DIRCM)轉塔屬於L370“維捷布斯克”機載綜合防禦系統的一部分,對於俄製武裝直升機來說,完整的“維捷布斯克”包括L150“粉彩”雷達告警接收機、L140“響應”激光告警機、L370-2-01紫外導彈逼近警告系統、L370定向紅外干擾轉塔和6個UV-26 32髮乾擾彈發射器組成。
其中L370由頂點設計局研製,在2004年8月首次安裝在卡-50上測試,2009年完成測試和評估後進入量產。在實彈測試中,一架安裝了L370E-8轉塔的米-8成功干擾了一枚SA-16“針”使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引導頭,使導彈錯過目標。
L370轉塔的基本原理是:當導彈逼近傳感器探測並跟踪到導彈威脅後,轉塔會指嚮導彈來襲方向,對導彈引導頭髮射出強烈而集中的脈衝能量,這種能量來自高功率藍寶石氙燈。定向發射脈衝能量的好處是能把所有能量擊中於一點,對導彈引導頭實施干擾致眩。一旦這枚導彈已經失去威脅,系統可以在極短時間轉向另一枚導彈。
俄斯介入敘利亞內戰後,發現敘利亞境內的各派武裝手中都擁有數量眾多的便攜式防空導彈,如“毒刺”、FN-6、SA-14/18,給直升機的近距空中支援和搜救任務帶來極大威脅。為此俄羅斯空軍一開始派出的大部分是飛行高度較高的固定翼飛機,武裝直升機只有少量用於執行基地防衛任務的米-24PN。直到2016年3月才派出了裝備了“維捷布斯克”的卡-52和米-35M武裝直升機。在這兩種直升機上,L370安裝於機腹兩側,覆蓋範圍達到360°×90°。
L370就這樣在敘利亞戰場上開始了實戰測試。從俄羅斯武裝直升機的活躍身影看,這套系統的防護效果還是不錯的,讓機組不用過於擔心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威脅。
圖博館
F-16電戰莢艙選商攻防戰 專家披露空軍成苦主關鍵2017-09-17聯合報
多年前空軍在就F-16性能提升「鳳展專案」選商時,電戰莢艙方案就有ALQ-131A、現役ALQ-184 DRFM性能提升與ALQ-211三個選項,而空軍選定了當時研發中的ALQ-131A。
監察院日前以「天價購買電戰莢艙疑遭美方敲竹槓」為題發布監委主動調查此案的訊息,新聞稿指出,監委認為軍方預計購買的該款電戰莢艙,目前仍在研發階段,研發結果亦未定,「事實上,現貨市場尚有另一款電戰莢艙ALQ-211,效能與ALQ-131A FMS相當,且價格相對便宜,軍方卻指名要採購ALQ-131A FMS,揚棄另一個效能相當且替代性高的款式,甚不合理」。
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透過臉書評論此事表示,空軍電戰莢艙案的建案需求目的是提升空軍現有的80套ALQ-184,以讓其具有足以應付新興威脅的DRFM 「數位化射頻記憶」能力,而不是多買42個新的電戰莢艙。所以說什麼有放著性能相當的ALQ-211不買,去選仍需研發的ALQ-131A,是本末不分的「外行話」。
梅提醒,ALQ-211巴有採購使用,鑑於巴與中共軍事合作關係密切,常「互通有無」,曾被懷疑洩漏若干美方技術給大陸。
梅說,其實台灣所能獲得的電戰莢艙,無論選2011年軍售包裹中通告三案中的哪一案,即「ALQ-131A、ALQ-184 DRFM性能提升或ALQ-211」,其性能水準基本上都會是完全相同的。
但他強調,真正的問題是空軍在做此案時一開始就鎖定與美軍同步,並讓美軍幫我們選商。一旦被美軍牽著鼻子走後,美方預算緊蹙,投資優先順序聚變時,台灣就變成了必須獨自負擔的苦主。
梅指出,美軍在2017會計年度並未編列預算採購ALQ-131A,所以我國空軍採購外銷型的ALQ-131A (V1),勢必會單價衝高。
梅強調,此案的根本癥結在於,既然最終目的是要提升現有80具電戰莢艙的性能,使其在未來的作戰威脅環境下仍然有效並具可恃戰力,那為何不也認真考慮ALQ-184原廠的DRFM提升方案?
他透露,據看過相關資料的美方官員表示,當時報價分析顯示,買42套ALQ-131A的成本就夠提升我空軍F-16戰機現役全部80套ALQ-184電戰莢艙。
梅說,但空軍當時選擇了ALQ-131A,如今單價又高到原定採購42套的預算現在卻只能買12套。而即便單價維持不變,這也明顯表示我們永遠都不可能擠出足夠的預算來把80套現有莢艙都執行提升,因為那會需要原定預算的至少6倍以上,粗估約近300億元!
回應
美國吃定了台灣。
圖博館
蘇35抵中國後為何至今未露面三原因致其未形成戰力2017.9.9新浪軍事
2016年底,在4架蘇-35來到中國之後的消息被媒體競相報導之後,這款之前因為不確定中俄簽是否署合同而顯得“神秘”的戰鬥機,便再次以另外一種方式“神秘”起來——至今尚未正式露面,這種神秘感甚至讓一些人再次懷疑中國是否真的已經引進了蘇-35。
有軍事觀察員對“迷彩派”分析認為,從中國新型軍用飛機的裝備資料來看,如果想讓蘇-35出現在軍方的報導之中,那麼可能需要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蘇-35在解放軍空軍必須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儘管中國並沒有公佈IOC相關標準,但是參考其他國家戰機形成初始戰力的標準來看,基本都少不了三個方面。
一是具備一定的數量,一般不應少於10架(大體是一個中隊的數量),美國要求首次列裝的F-35A數量為12至24架,F-35B為10至16架,而F-35C為10架。
二是飛行員要得到較充分的飛行訓練,要有足夠的飛行小時,美國規定F-35A的飛行員,其平均飛行訓練時間不應少於1千小時。
三是要進行實戰化的訓練,美國明確F-35A要能在對抗環境中,執行基本的近距空中支援、遮斷和有限壓制敵防空或摧毀敵防空的訓練任務。
而從蘇-35進入中國後的公開資料來看,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飛行員訓練時間上,都無法滿足蘇-35進行實戰化訓練的需求,想要形成初始作戰能力,至少得等到2017年的10架蘇-35全部交付完畢之後。
此外,還有一個技術方面的問題需要考慮到,那就是蘇-35的系統集成性非常的高,它採用了俄最新的航電系統、雷達系統,飛控系統、武器系統,發動機還採用了推力矢量技術,這都會增加中國飛行員“駕馭”蘇-35的難度和時間。(作者署名:迷彩派)
回應
肯定不會露面啊,估計正在某車間里大卸八塊呢
當然拿去拆開研究啊嘻嘻
原本就是買來 然後拆開看看在組裝好 再拆開再組裝研究的
之前的新聞都報導過,中國本來就想買三到四架,其實就是買回來研究一下俄羅斯技術的剩餘價值。
圖博館
第六雷達中隊的TPS-117在平時的確可以掌控福建省的中高空空情,但在戰時那就不一定了。在戰時,我軍戰機基本不會選擇從高空來對島上目標發起攻擊,從這幾年我空軍的訓練和演習的情況來看,低空超低空飛行已經是常態,這對壓縮雷達發現距離是非常有效的。以第六中隊的TPS-117為例,我軍戰機以1000米的高度逼近時,它的最大發現距離就只有150公里左右,對雷達站而言這已經是很危險的距離了,況且在戰時,我軍戰機還能得到電子乾擾機的掩護,所以這些雷達的預警能力將進一步降低。而要想克制低空,台軍就需要出動E-2K預警機進行補盲,但這些慢慢悠悠的預警機本身就是戰時我軍的重點打擊對象,到時候他們能否自保還是未知數。
而從另一方面看,我空軍的反輻射作戰能力也在逐步增強,J-10B,J-10C都已經多次展示了YJ-91反輻射導彈的使用能力,相關的戰術也不止一次在演習中進行了演練和檢驗,同時海軍航空兵的SU-30MK2和空軍的SU-30MKK也都能夠掛載KH-31PD進行反輻射作戰,我軍的飛豹殲擊轟炸機也能使用YJ-91壓制雷達,所以台軍想要在戰時輕鬆掌握台海空情那基本上是癡心妄想,台灣媒體所謂的掌控福建空情其實也就是自我安慰而已。(作者署名:電波震長空)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07/doc-ifykuffc4181702.shtml
圖博館
台軍炫耀新雷達稱可掌控福建空情卻躲不開我軍導彈2017.9.7新浪軍事
近期台灣軍方邀請媒體來到台灣北部的空軍第六雷達中隊陣地進行採訪,該陣地位於石門富貴角。在採訪中,該雷達中隊不僅展示了雷達球形罩的內部景象和開啟方法,還展示了全台僅有4部的AN/TPS-117機動遠程三坐標預警雷達。該雷達技術先進,探測距離遠,台軍號稱用它可以掌控整個福建的中高空空情。
AN/TPS-117是AN/FPS-117的機動型號,這兩種雷達是美軍現役的先進三坐標遠程預警雷達,台灣於2002年進口了7部固定部署的FPS-117和4部機動型的TPS-117用來替換老舊雷達,這兩種雷達有80%的零部件是通用的,但是在體積上TPS-117相比於FPS-117有所降低,FPS-117的天線面積為52平方米,收發模塊44個,TPS-117的天線面積27平方米,收發模塊34個,這兩者都採用水平方向機械掃描,垂直方向相位掃描的搜索方式。
雷達罩內的TPS-117雷達
FPS-117和TPS-117都工作在L波段,工作頻段都為1.215GHz到1.4GHz,都具備頻率捷變能力,都有100個中心頻率,抗干擾能力較強,對高空典型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都為470公里,但在探測精度上兩者有差別。FPS-117的峰值功率為24.6千瓦,對330公里內,雷達反射面積為1平米的中高空目標的發現概率大於等於80%,對250公里內中高空目標的距離探測誤差小於50米,角度誤差小於0.18度,高度誤差小於762米。而TPS-117峰值功率為19.9千瓦,同等概率下對1平米目標的發現距離為300公里,250公里內目標的探測角度誤差小於0.25度,高度誤差小於915米。
位於石門的這個第六雷達中隊並不是只有一部TPS-117雷達,他們其實是配備兩部大型雷達,一部機動型號,一部固定型號,這次媒體只拍攝了這部機動的TPS-117雷達,它的雷達罩外修建有上下的坡道,而固定型號是沒有的。這部固定型號可能是一部TPS-75雷達,該雷達中隊原本應該是裝備有一部TPS-43F雷達,2002年台軍的所有TPS-43都升級成了TPS-75。在空情保障方面,第六雷達中隊和東引島的第五雷達中隊都受嵩山的第一戰管中心的管制,平時空情信息通過光纜和微波傳輸給嵩山,嵩山再傳輸給台北蟾蜍山坑道裡的空管中心和空軍司令部地下室裡的北部區域作戰管制中心。
圖博館
F-16配備的電戰莢艙,用於對在空敵機搜索、射控雷達和飛彈訊號,進行掃描和干擾,同時接收各種無線電訊號,具有消除空中雜波、識別和檢測訊號來源的功能,它也能主動干擾敵機飛彈的彈頭尋標器和地面防空陣地射控雷達追蹤,還能對敵區防空飛彈的導引雷達和防空快砲雷達進行主動干擾。目前我F-16A/B機隊有80具AN/ALQ-184電戰莢艙。
而針對空軍本月即將為「鳳展專案」採購12套ALQ-131A FMS電戰莢艙簽署發價書,空軍司令部表示,研發中的電戰莢艙已完成研製測試,進行小批量生產,而選擇這型莢艙,符合我「應採用與美空軍同型裝備」的原則。
空軍司令部說,F-16A/B電戰莢艙整體提升案,符合101年1月立法院決議事項「為確保未來裝備運用及維護能與美國空軍裝備一致,以使我政府公共資源運用恰當,應採用與美空軍同型裝備」的原則。
空軍司令部強調,空軍規劃籌獲的電戰莢艙各項系統整合,符合空軍後勤維持需求,後續也可持續性能提升,以滿足作戰需求,該電戰莢艙已完成研製測試,進行小批量生產;而空軍依政府採購法、軍事機關採購作業規範定及美國國防部安援手冊等規範辦理,確保採購裝備符合空軍戰備需求,並無研發費用攤提的疑義。
官員表示,ALQ-131A FMS電戰莢艙雖是重新研發的品項,但卻是針對鳳展專案所研發的裝備,與我方需求整合,且零件與我機隊現役的AN/ALQ-184零組件通用;針對有意競爭的ALQ-211(V9)電戰莢艙,官員說,這型莢艙不但美軍本身沒有使用,且若要整合到鳳展專案裡,恐另需預算。
官員私下透露,我國選擇ALQ-131A FMS電戰莢艙實則由美方主導,我方沒有置喙空間。
但知情人士批評,美軍聲稱ALQ-131A 能使用AN/ALQ-184零組件,根本不可能,是美軍誤以為台灣空軍已指定前者作為提升選項,而原本需求42套,現在卻僅能採購12套,未來勢必要另外追加預算進行採購,空軍還要浪費多少人民血汗錢?
回應
台灣果然是美國的提款機,而且是現金卡..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2679618
圖博館
空軍採購電戰莢艙遭美變相加價 42套慘變12套2017-09-03聯合報
空軍148架F-16A/B型戰機正陸續在台進行性能提升改裝,我方原規劃以1億6000餘萬美元預算,採購提升案中所需的42套ALQ-131A FMS電戰莢艙,但美方現在卻以研發成本上漲為由,同樣價格竟只能採購12套,數量大幅「縮水」,而空軍「啞巴吃黃蓮」,即將在本月8日至11日間,與美方簽署發價書(LOA),正式採購這12套電戰莢艙,原先捉襟見肘的性能提升預算,遭美方變相漲價。對此立法院聲明反對,要求空軍提出詳細評估報告,不能「先斬後奏」。
空軍在F-16戰機性能提升案「鳳展專案」中,計畫換裝新型莢艙,取代機隊現有80套AN/ALQ-184(V)7電戰莢艙,空軍最初編列1億6000萬美元,計畫換裝42套,「依系統構型評審計畫及美方提供選項清單」,選定研發中的ALQ-131A莢艙。
但據透露,空軍在「鳳展專案」電戰莢艙最初需求數量為42套,但現在卻被美軍告知預算不足,同樣的預算規模,現在竟只能採購12套,而空軍將在本月依美軍規劃,以1億6300萬美元、每具600餘萬美元的「天價」,請美軍送出這12套電戰莢艙的發價書進行簽署。
事實上美國國防部2011年9月發布,台灣提升F-16電戰莢艙性能,要在ALQ-211(V9)與ALQ-131A FMS兩款擇一使用,空軍依美軍規劃棄ALQ-211,指定仍在研發中的ALQ-131A。而現貨市場上的ALQ-211電戰莢艙,1億6170萬美元就能採購42套,每具僅285萬美元。
據了解,當初空軍依美軍規劃堅持選用研發中的ALQ-131A電戰莢艙,一來是聽從美軍建議,二來是考量美軍F-16機隊未來也將選用這款莢艙進行提升。但美軍現在已經放棄為本身F-16機隊進行航電作戰系統性能提升案,但卻仍要求我方必須選用這款研發中的電戰莢艙,等於要求台灣放棄市場上較便宜且成熟的產品,為美方不採用的新型莢艙研發費用獨自埋單。
國民黨立委、前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召委呂玉玲披露,她基於撙節國家預算與投資效益曾質詢此案,時任空軍參謀長的范大維曾允諾將向立法院提出評估報告。她表示,這1億6000萬美元預算被包裹在新年度「鳳展專案」預算案中,空軍既尚未向國會提出詳細中文版評估報告,且國會也尚未同意預算編列,空軍若提前與美方簽署採購發價書,是「先斬後奏」,她不同意空軍作法,要求空軍必須明確向立法院說明選擇ALQ-131A的理由。
圖博館
在環境耐受要求上,蘇聯本土寒冷乾燥,這對於飛機結構壽命是十分有利的因素,也使得蘇聯飛機在相關的設計規範上非常滯後和寬鬆。但是在中國,特別是中國南方沿海,由於溫度高、濕度高、空氣中鹽分高;飛機結構在自然條件下的腐蝕、老化速度遠高於蘇聯本土。
相較於中國的使用環境,蘇27家族早期大量型號,都存在著嚴重的結構設計缺漏——比如關鍵部位需要更換為防腐蝕材料,需要塗敷防腐蝕塗料,在容易蓄積水分的部位要開設排水孔,包括一些發熱量較高的機載設備所在位置和容易被腐蝕的結構部位,都需要安排冷氣通道設計,使其在地面能通過空調車的大流量乾燥冷空氣實現冷卻和水分吹除。
圖:蘇27在國內沿海環境下使用爆發了嚴重的腐蝕問題
而根據國內特種飛行器研究所公開出版的軍用飛機防腐蝕著作,蘇27在國內90年代,曾經短短3年內就爆發嚴重腐蝕。其中甚至有3毫米厚度鋁合金結構件上,腐蝕深度達到整個結構厚度一半的例子。
經歷多年使用,國內的蘇27家族——特別是使用年限較長的蘇27sk/ubk、殲11、蘇30MKK,現在已經開始大量進入壽命中後期甚至是末期。
由於國內的蘇27機群規模相當大,因此填補裝備缺口的緊迫性非常強——而目前國內殲20的產能,無法在短時間內滿足這一需求。而這就是國內目前對殲16這一型號需求較大的最重要現實背景。(作者署名:候知健)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8-25/doc-ifykkfas8104904.shtml
圖博館
中國為何批量製造殲16 殲11系列壽命短將大規模退役2017.8.25新浪軍事
蘇27在國內家族使用中,暴露了相當多的弊端: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壽命不長,特別是在高溫高濕環境下壽命折損特別快。
這種原因來自於多個方面的綜合作用:蘇27設計上犧牲結構性能換取飛行性能,蘇聯時代結構設計和製造水平水平較低,此外中國使用環境要比蘇聯本土惡劣。
蘇27在最初批產定型時,最大外掛重量僅有4噸——僅相當於梟龍這樣的單中推輕型戰機水平,飛行壽命僅有2000小時。隨後從蘇27sk再到蘇27M直到現在的新蘇35,蘇27家族外掛重量達到8噸、最大起飛重量增大、壽命增長的過程,也是不斷增重結構、飛行性能降低的過程。
圖:蘇27家族的機身中央翼相當薄弱
蘇27在壽命上的局限性和它的氣動佈局設計關係非常大:它將機身做成了很薄的中央翼形式,將進氣道和發動機懸掛在中機身下面;而為了保證特別大的航程能力,又採用了大展弦比的後掠翼設計。
這使得機翼與機身的連接結構在長度和麵積上嚴重不足,而且機翼大樑無法垂直於機身佈置;這都是令結構特性很差的設計——而且會隨著全機尺寸放大而不斷惡化。這也是絕大多數三代機和目前所有五代製空機,都採用了小展弦比、大翼根弦長設計的關鍵原因。
在結構特性特別不利、飛機尺寸還特別大的情況下;蘇27當年為了達到飛行指標,制訂了非常苛刻的重量標準,這導致了結構強度儲備的嚴重不足。
圖:蘇聯時代還不能做這個一體化鈦合金框架,只能分塊鍛造並電子束焊接成一體
特別是當時蘇聯嚴重欠缺以有限元分析計算為核心的現代化損傷容限設計體系,在大型鈦合金件(蘇27早中期型號僅與F4相當)的加工能力上也遠差於西方。國內在80年代引進了全套的西方體系,使殲10在結構壽命上獲得了脫胎換骨的提升;而俄直到1996年才通過引進西方技術獲得類似設計能力。
圖:環境耐受差是俄式飛行器通病,卡28在亞丁灣行動中,被抱怨結構採用的是“速溶鋁合金“
圖博館
殲-10B量產機上,電子對抗系統天線被改在鴨翼前這個位置,這個系統應該是高精度雷達信號接收機,可以精確定位敵方雷達
其作用和F-16CJ上的ALQ-213吊艙應該相似,因此殲-10B不需要額外外掛,就可以執行反輻射作戰任務
展示中殲-10B掛載了鷹擊-91反輻射導彈和激光制導炸彈
殲-10B這次掛載方案和美國空軍這張F-16CJ掛載方案有些類似,圖中F-16CJ掛載了ASQ-213目標定位吊艙,“狙擊手”導航攻擊吊艙, ALQ-148電子對抗吊艙,兩側機翼下同時攜帶了激光制導炸彈和反輻射導彈,在壓制敵方防空系統作戰中,往往需要“野鼬鼠”戰鬥機攜帶多種不同掛載,用來應付複雜的空地對抗需要,殲-10B此次展示的就是這種能力
在紅劍2016演習中,飛豹攜帶的吊艙與上圖的吊艙外形相比更加簡單,說明上圖中的兩種吊艙應該還是試驗階段的產品。而且該機沒有攜帶反輻射武器,表明這種吊艙的任務可能是隨隊電子乾擾,用於掩護編隊中其他飛機
KRL-700A屬於類似美國ALQ-131或ALQ-184的自衛電子對抗吊艙,其性能應該至少不低於ALQ-184
美國向台灣出售的ALQ-184,從該型吊艙經常出現在F-16CJ上來看,其側重可能是應付地空導彈
而美國向巴基斯坦提供的則是性能略低的ALQ-131(圖為美軍F-16掛載),該型吊艙可能更多用來應付空空導彈
2016年珠海航展,巴基斯坦空軍JF-17展示中國出口的KG600自衛干擾吊艙,從外形上來看應該和KRL-700A有一些關係
同樣已經出口的KG300自衛干擾吊艙
中國空軍依托殲-10B,殲轟-7A等戰鬥機,通過配備多種型號的自衛干擾吊艙、攻擊性干擾吊艙、ELINT情報蒐集系統……已經初步建立起SEAD作戰能力和編隊電子壓制能力,這是目前世界上僅有極少數空軍具備的作戰能力
未來,隨著殲-16D型重型專用電子戰飛機的入役,中國空軍的防空壓制能力將再上一個台階,在硬件上與美國空軍抹平差距,甚至可能略有勝出。
回應
毬用?没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的决心行动,好装备也是道具。看看我们受挑衅羞辱,甚至侵略时找们的表现吧
字都打错了,还学人家做喷子!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8-17/doc-ifykcirz2484002.shtml
圖博館
殲10B展示新型電子吊艙可自動掃描干擾敵雷達(圖)
2017.8.10,殲-10B戰鬥機在“航空飛鏢2017”競賽后的展示活動上,以壓制敵方防空(SEAD)任務掛載首次公開亮相。這引起國際上不少關注。觀察者網軍工頻道記者在現場也拍攝了照片,結合此次“航空飛鏢”競賽和2016年“紅劍”演習的照片,對此進行簡單分析,供讀者參考。
首先需要說明,電子戰吊艙的詳情,不論在哪個國家,都屬於機密。譬如,迄今為止也沒人知道美國空軍的ALQ-131和ALQ-148兩種性能相似的電子自衛吊艙各自發揮什麼作用。航空愛好者“蹲守”機場拍攝到的照片大部分時候是空軍例行訓練,都不會掛載此類外掛,基本只有實戰意味較強的演訓任務中,這些神秘的外掛才會驚鴻一瞥。因此,我們下面的分析主要“看圖說話”。
此次殲-10B在開放日上展示的外掛,圖中可以看到機翼外側為霹靂-8訓練彈,中間為鷹擊-91訓練彈,內側為激光制導炸彈配重彈,進氣道下方小吊艙左側為電子對抗吊艙,右側為數據鏈吊艙,這個掛載方案主要展示殲-10B豐富的外掛能力
從另一側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冷卻空氣入口,該系統的功能可能類似美國空軍常用的AN/ALQ-148,能干擾敵方雷達製導的空空導彈和地空導彈,使之難以瞄準自己
殲-10B進氣口右側掛載的是我軍常用的數據鏈吊艙,用於控制空地-88導彈
停放在殲-10B一側的殲轟-7A掛載了2枚KD-88,但沒有攜帶數據鏈吊艙,從吊艙和殲轟-7A小掛架一致的白色塗裝來看,這可能是從殲轟-7A上轉移到殲-10B上的,可以推測,殲-10B的掛載方案是以展示目的為主
在空軍微信上發表的“航空飛鏢”打靶演習照片中可以看到,蘇-30MKK也疑似掛載了KRL-700A,同時翼尖掛載了俄製電子對抗吊艙。能在俄製飛機上使用此型吊艙,說明該吊艙是目前國際上非常領先的具備全自動工作模式,不需戰鬥機電子系統干涉即可自動掃描周邊電子威脅並進行應對的系統.
2016年紅劍演習中,殲-10B執行SEAD任務發射鷹擊-91時,進氣口下方不論是數據鏈還是電子對抗吊艙,都沒有帶.
美國空軍執行SEAD任務的F-16CJ,圖中時一次攜帶最大外掛試驗,因此沒有攜帶機翼副油箱,掛4枚AGM-88“哈姆”反輻射導彈和一個ASQ-213目標指示吊艙,該吊艙是與AGM-88配合使用的,可以精確定位敵方雷達的位置.
早期殲-10B原型機的機翼下有小型固定式保型吊艙,用於容納電子對抗系統
圖博館
電子戰分析人士指出,美空軍的F-22“猛禽”、F-35“閃電”和F/A-18“大黃蜂”等戰鬥機都可搭載這款新型電子戰武器。美軍已經對這些戰鬥機搭載的有源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進行改裝,使它們能夠更好地與新型電子戰系統協同工作。
令敵方預警機“中毒”
“新蘇特”將主要用於攻擊敵方的空中作戰編隊,它號稱能滲透敵機的控制系統,令敵機“如同中毒般”失去作戰能力。具體來說,它能捕捉敵方戰鬥機的雷達信號,然後反向發送電磁波和數據流實施入侵。一旦入侵成功,它就會以“系統管理員”的身份接管敵機的控制系統,從而使敵機完全喪失戰鬥能力。“新蘇特”甚至可能控制敵機的武器系統,從而令它倒戈,對友機發動攻擊。據稱“新蘇特”的滲透能力較強,除了能癱瘓敵方的戰鬥機,還能對地面上的防空系統進行入侵,從而令其失去作戰能力。
“新蘇特”的出現可幫助美軍升級攻擊敵方預警指揮機的方案。美軍認為,“新蘇特”使反預警機作戰從“硬件消滅”上升為“軟件摧毀”,即通過電子滲透實施癱瘓戰。“新蘇特”將成為美軍最理想的“預警機殺手”。
據美國《航空周刊》報導,“新蘇特”採用的技術並非美軍所獨有。報導援引美軍空軍一位高級軍官的話稱,中國空軍可能也在研製同類系統,甚至可能已經給某些飛機裝備了相關的測試系統,模擬攻擊執行預警、電子偵察、指揮控制和蒐集情報等任務的敵方飛機。
有美軍空軍參謀部官員認為,中國的電子戰部隊已初具實力,其陸基和機載電子戰系統可用於攻擊美國的E-3預警機、E-8偵察機和P-8海上巡邏機。不排除解放軍開發更先進的電子戰系統,包括與“新蘇特”類似的“預警機殺手”,這將對美國空軍構成威脅。
目前“新蘇特”項目由美國國防部官員卡特全權負責。他披露:“美軍空軍的反電子入侵能力並不令人滿意。中國和俄羅斯可能都在開發專門的電子戰平台,以攻擊美軍主力飛機,特別是預警機,很可能被敵方植入'電子病毒'。”卡特表示,美國空軍必須搶在中國空軍之前完善“新蘇特”系統的性能,以率先具備獵殺預警機的能力。(作者署名:國防時報排頭兵)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8-08/doc-ifyitapp2772754.shtml
圖博館
所以如上所述,很明顯,這些地方的任何空中活動,都可以被中國的預警雷達方便地進行監控。
印度不僅要提防這兩個雷達站點,還要考慮中國空軍一些其他的雷達站。除了採取誘騙和迴避手段對付這些雷達偵測外,印度空軍和其他有關機構還需要擁有良好的電子乾擾能力,以確保印度空中活動雖然被追踪,但卻難以評估。(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8-08/doc-ifyitamv7191387.shtml
外媒稱中美研發新型電子戰武器專為癱瘓敵預警機2017.8.8新浪軍事
綜合美國《航空周刊》等媒體報導,美軍正在開發一種新型電子戰武器,目的是滲透敵方戰鬥機的控制系統。據稱這種武器可使敵方的大型預警機癱瘓。美軍認為,中國空軍也在開發類似的“預警機殺手”。
小型化電子戰武器
有美國空軍官員表示,美國空軍的技術團隊正在研究“用網絡戰的方式來戰勝飛機”,開發一種能入侵敵方武器控制系統實施“軟殺傷”的新型電子戰武器。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國空軍早在數年前就開發出類似的武器,其代號為“蘇特”。它能將電子攻擊與網絡攻擊結合起來,利用其所配備的天線發射特殊的電磁波和網絡數據流,侵入敵方防空武器和戰鬥機的探測和控制系統,從而將其癱瘓。該系統的一個缺點是結構過於復雜,體積比較大,必須由美軍EC-130電子戰機或RC-135偵察機搭載。據稱美國空軍在伊拉克戰場和阿富汗戰場上使用的EC-130就搭載過“蘇特”系統。
EC-130和KC-135體積都比較大,其飛行速度較慢,飛行高度較低,這使“蘇特”的應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美軍擁有“絕對製空權”的戰場上,使用“蘇特”沒有任何問題。但在由先進防空火砲、導彈和戰鬥機組成的強大作戰系統面前,上述兩款飛機就成了明顯的目標。它們可能在“蘇特”發動有效攻擊之前就已被敵方火力擊中。
雖然美軍沒有對新型電子戰武器進行具體說明,但有武器分析人士猜測,它就是經過小型化改進的“新蘇特”。它可由隱身戰鬥機或無人機搭載,從而能夠攻破敵方的防禦網,對其飛機和其他武器發動攻擊。
圖博館
中國高原雷達可監視近半個印度印軍將運輸機轉移2017.8.8新浪軍事
根據德里防務評論報導,自1988年至今,解放軍部隊(PLAGF)就開始修前往亞東地區的道路,中國在春丕河谷有2個主要目標:首先,佔據春丕河谷的高脊線。第二,通過向洞朗地區修建公路,縮小與印度戰略神經線西里古里走廊之間的距離,擴大解放軍向南方向的覆蓋面。
春丕河谷
德里防務評估根據現有情況,分析了解放軍空軍(PLAAF)的防空(AD)態勢。本文主要針對中國的預警(EW)雷達部署地點作分析。
由於該地區是山區,因此在雷達部署上需要選擇地勢較高的地點,雷達覆蓋面需要考慮兼顧難以探測到的地點。中國選擇了兩處相互靠近的地點部署預警資產。中國地空導彈(SAM)營的早期預警和目標追踪就由這兩處的預警雷達站點組成。這2個站點位於春丕河谷的入口處。
圖1:春丕河谷預警雷達站的位置
一個預警雷達站位於4750米的高度,該站點既可進行早期預警,也可以進行電子乾擾(ECM)。據推測,該雷達平台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部署一些機動的無源雷達系統。
圖2:第二處預警雷達系統地點
該雷達站點位於海拔高度5200米的地點,於2013年建成,是新近才建成的1個站點。第二處站點有兩個約50米長的天線陣列,可以直接監視印度第二大城市加爾各答。
這兩個站點都裝備了尺寸類似的EW雷達天線,既有低/中高度的雷達,也有高空雷達。中國國產的UHF 2D/3D雷達,可以覆蓋750至800公里的範圍,類似於YLC-4或JYL-1。無源雷達類似於YLC-20,也有定位雷達。這兩處站點的5個雷達天線能夠覆蓋所有頻段,並提供不同程度的覆蓋範圍,以便為中國的防空系統提供該地區印度空域的全部情況。
圖3:中國YLC-4 2D遠距離監視雷達
圖4:中國雷達覆蓋範圍
兩個預警雷達站點連在一起構成了中國空軍完整的雷達單位,可以對印度中部和東部形成完整的覆蓋。由於它們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這些站點對於印度中東部地區最重要的機場都可以進行直接的監視。比如,這些雷達系統可以輕鬆地監控勒克瑙,德布魯加爾,伊夫爾,加爾各答和帕納加這些城市之間所有的空中交通。最近有報導稱,印度空軍一個中隊的C-130超級“大力神”運輸機已經從新德里附近的欣登空軍基地,轉移到西孟加拉邦的巴納格爾空軍基地。
圖5:雷達站點提供的印度空軍基地的縱剖面圖
圖博館
中國仿製的哈比採用國產卡車底盤,發射箱外形與原裝貨略有不同。與以色列原裝貨相比,中國的山寨哈比每輛發射車只裝6個發射裝置,發射箱按照三層三排佈置,每輛發射車可攜帶9架。國產的哈比,有兩種導引頭,一種與原裝貨相同的圓柱狀頭部,另一種是較粗大的卵形頭部。國產化的哈比無人機改進了雷達輻射信號探測裝置,增加了戰鬥部重量,具有更加強大的作戰能力,能夠有效壓制各種防空雷達。
時間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的無人機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各種更先進的能夠攜帶空地武器的長航時無人機陸續裝備部隊,能夠攜帶寬頻輻射信號探測器、合成孔徑對地雷達和空地導彈,主動打擊地面的敵人雷達系統,依賴哈比的時代即將結束。
今天的中國空軍,已經擁有掛載空地電子戰吊艙的殲轟-7A戰機和殲-16電子戰機等多種戰術飛機,配備鷹擊-91,LD-10和CM-102等多種速度、射程、戰鬥部、頻譜形成高低搭配的反輻射導彈,還有哈比無人機、攻擊-1無人機、遠程火箭炮反輻射巡飛彈等多種電磁壓制彈藥,已經完全有能力以令人眼花繚亂的戰術,執行戰爭初期的”踹門“行動,將敵人的雷達電子門戶,踢得粉碎!(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回應
這玩意最大的威力就是留空時間長,一般的反輻射導彈從發射開始,也就只有幾分鐘的存活時間,防空雷達發現反輻射導彈時,只要關掉就可能躲過。而無人機這貨能在天上飛十幾個小時,防空雷達不可能關十幾個小時吧,否則也別打仗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7-30/doc-ifyinvwu3577334.shtml
圖博館
一個基本火力單元由54架無人機,1輛地面控制車,3輛發射車和輔助設備組成。每輛發射車裝有9個發射裝置,發射箱按照三層三排佈置,每個發射箱可裝2架無人機,因此一輛發射車裝載18架無人機。
哈比配有全球定位系統,在接受到敵人雷達信號後,自動確定威脅分類和打擊次序。戰鬥部重量為32公斤,威力比美國哈姆高速反輻射導彈還要大,使用激光近炸引信,末端CEP在15米以內,預製破片戰鬥部可以有效破壞地面雷達的天線系統。
解放軍是第一個購買哈比無人機的客戶。在1997年的巴黎航展上,哈比無人機首次公開亮相,這時中以兩國已經簽署了採購合同並開始交付。2000年時候,哈比才開始銷售給其他國家,包括韓國、土耳其和印度。例如2000年韓國花費5200萬美元引進了100架哈比無人機,與中國的採購數量相同。
以進口的100架哈比為基礎,組建了一個電子對抗無人機營。因為裝備特別寶貝,進口之初,這個營直接隸屬於總參電子對抗與雷達部,後來又轉隸南京軍區空軍所屬雷達兵部隊。在2011年我軍新組建了集團軍電子對抗旅,原來的集團軍電子對抗團,通信團,無人機大隊等幾個團級單位,整編為一個旅,幾個哈比無人機大隊也響應編入電子對抗旅。
按照合同約定該機由以色列負責升級,2004年12月,這100架哈比被運回以色列進行技術升級。美國以哈比無人機上面帶有美國技術為理由,要求以色列扣押這批無人機並解除合同。但以色列辯解說,哈比是以色列自主設計的無人機,具有全部知識產權。中國則強烈抗議美國的強盜行為。
最後,三方各退一步,達成諒解,哈比沒有進行升級,在2005年原樣返還給中國。好在中國還留有後手,解放軍進口哈比以後,經過試用,對這種武器相當滿意,在2000年初就開始著手自行研製ASN301。
2004年前後,國內論文網上曾經出現大量反輻射無人機的論文,可據此判斷解放軍仿製了這款無人機,在2008年中國空軍主戰裝備展覽中,國產哈比首次公開展出。
圖博館
我軍這件殺器在閱兵上首次亮相還要感謝美國封鎖
2017.7.30,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了慶祝建軍90週年大閱兵。這是解放軍軍改以來的首次閱兵,也是繼1981年華北大演習閱兵以後,首次在首都以外地點舉行的閱兵式。
在27個地面方隊裡,一款外形奇特的武器引起了公眾的高度注意,這就是被號稱為雷達殺手的反輻射無人機,這是國產反輻射無人機在國內的首次亮相。
ASN301反輻射無人機,是我國的科研人員在掌握了以色列哈比無人機的技術後國產化型號。
ASN301機長2.5米,翼展2.2米,全重200公斤,最大飛行速度220公里/小時,續航時間4小時,作戰半徑可達280公里。優點是機動靈活,航程遠,續航時間長,反雷達頻段寬,智能程度高,生存能力強,可全天候使用,採用普通車用汽油或航空汽油作為燃料。
在2017年3月份的IDEX阿布扎比防務展上,中國首次展出了ASN-301,打擊方式和以色列哈比比較類似,但造價要更加便宜,目前原裝的哈比造價(不算發射車和控制系統)大概為250萬美元,但中國的ASN301只要200多萬人民幣,也就比陸軍300毫米火箭炮的精確制導遠程火箭彈稍貴一點點。
在90年代中期,以色列秘密研製了一種專用的反雷達無人機。這種無人機以古希臘神話里長著鷹身的女妖的名字“哈比”(HARPY)來命名。由於多年來中國和以色列在軍事裝備領域的良好合作基礎,解放軍很快通過某些渠道了解到哈比反輻射無人機的技術狀態,並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以色列立即與中國針對這種”興趣“進行了”友好而坦誠“的協商,解放軍以50萬美元的單價購買100套哈比。
與現在高度發達的無人機產業不同。能夠執行攻擊任務的無人機對於1990年代的中國來說,無異於外星科技。早期的無人機都很少具備武器發射能力,那時候的攻擊無人機普遍採用自身攜帶戰鬥部的“同歸於盡”方式摧毀目標,類似於現在時興的巡飛彈。唯一區別是巡飛彈是使用現役武器平台發射和控制,而攻擊無人機則擁有獨立的平台和控制系統。
哈比可以從卡車上發射,可對雷達系統進行自主攻擊,該機的機頭安裝一個寬頻的雷達輻射信號探測天線,後部裝有高爆戰鬥部。發射後自主飛往巡邏區,可在4000米高空,以180公里/小時的巡航速度飛行,當接受到敵人雷達探測時,可自主對地面雷達進行攻擊,因此被稱為“空中雷達殺手” 。
圖博館
中國以製造研發渦扇-15,不過,目前尚沒有其要研發成功的消息,中國航空發動機方面與美歐俄差距太大,不客氣的說,這種差距是全方位的,包括設計、材料與工藝等方面,中國甚至缺少製造這些先進發動機所需要的尖端數控機床等設備(?)。
至於雷達航電系統,中國的網絡戰能力外界了解不多,不過可以推測的是,像F-35那麼強大的網絡戰能力全球獨此一家(?),中國軍隊儘管在這方面一直在努力,但依然差距有些大。中國研發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近些年比較受人關注,中國網絡和媒體認為殲-20上安裝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媲美F-35上安裝的AN/APG-81,不過,國外觀察家認為,憑藉在機載雷達研究方面的底蘊和技術實力等,中國的機載雷達技術在迅速進步,但要趕上美國花費了數十年事件研發成功的個AN/APG-81,恐怕可能性不是很大。
回應
飛機的設計真的能前後兩半分開設計?黑沈飛,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這種文章,豬寫的!一架飛機居然分開設計,一家設計前半部份,一家設計後半部份。夠弱智的!
這些所謂專家的水平嘖嘖
他們原來還說殲20是吊著的模型呢,還說中國無法研製阻攔索呢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我們曾經不是被他們說的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嗎?事實呢,北斗、神舟、天宮、高鐵.....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sm1481338.shtml
圖博館
二、還有據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對比F35與殲31自己誰更強?稱與美國先進戰機對比,殲-31電子裝備可能比較弱,具體表現在雷達、紅外線搜索和追踪系統、數據鍊和傳感器信息融合。雖然殲-31在技術方面落後於F-35,但是中國正研新型遠程導彈霹靂-15,性能非常類似於歐洲“流星”導彈,霹靂-15在動力方面也採用噴氣發動機,射程非常遠,其末端性能遠超美國的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中國導彈比美國強這點是美媒承認的,導彈強也是戰時取勝條件之一。
三、殲-31的尺寸略大於F-35。機體更纖薄,翼展大,截面積小,因而空氣阻力小,從而在機動性能上佔據上風。但殲31憑藉內燃油可保證該機作戰半徑可達1250千米,已超F-35作戰半徑1000多公里。這兩點也是戰時取勝條件。
通過以三點信息分析認為:如果有一天殲-31與F-35在戰場空中短兵相遇來個“捉對廝殺”。殲-31對上F-35絕對能佔上風取勝,當然並不能說明一切,畢竟F-35在美軍體系中主要用於對地面攻擊。中國空軍真正實力地位將取決於殲-20、殲-31以及其他先進戰鬥機的綜合搭配,以及具體的戰略戰術運用。
國外觀察家看殲20:機身後部設計有瑕疵影響制空能力2017.5.1新浪軍事
由於遇到難以跨越的經濟和技術困難,有消息稱俄羅斯的T-50研製計劃或許將被擱置,但殲-20已經小批量服役。
儘管中國的網絡和媒體認為殲-20雖然不及F-22但足以超過F-35,不過,國外觀察家對殲-20的看法卻不怎麼一致,認為殲-20更加類似於一款遠程截擊機或者是輕型戰鬥轟炸機,也就是說,殲-20的製空能力可能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強大。
殲-20的前向隱身能力十分出色,這得到了國內外相關專家的一致認同,這裡不得不提到成都飛機在隱身等方面的積極探索,不過,對殲-20的後半身隱身,尤其是發動機與機身連接處會形成強烈的雷達發射區,根據某些消息,在殲-20的設計中,沈飛集團利用上層政治路線強勢介入,負責後半身設計,而這正是殲-20後半身隱身設計不完美的重要原因。
殲-20目前仍在使用俄進口的留里卡AL-31發動機,這種80年代誕生的發動機,僅僅能讓殲-20飛起來,根本不可能實現五代機標準的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能力,儘管中國進口了蘇-35安裝有性能更強大的117S發動機,即便是為殲- 20安裝上117S發動機,也無法達到五代機要求的超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
圖博館
殲-31戰鬥機2.0版的試飛定型,與剛剛下水的001A型航母舾装列裝時間節點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在001A型航母正式入役的時候,我們或許能夠看到新型的殲-31在其甲板上起降。(作者署名:虹攝庫爾斯克)
回應相關新聞
看見標語,就反感沈飛
好事,沒有必要黑,你黑成黑沈,都是自己國家的,發展好不好嗎,黑你嘛了比
對小編就一句話:中國海軍領導喜歡重殲,有絕對優勢,因此F31沒希望!沈飛洗洗睡吧!
海軍領導告訴過你?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sm1508456.shtml
三點或可證明:殲-31與F-35“捉對廝殺”能取勝2017-04-05
隨著殲-20已經正式服役,但中國目標也非常明確就是將殲-20打造為一款能夠與美軍F-22、俄國T-50相抗衡的第四代戰機。殲-31也公開亮相無疑表明,中國軍方現在變得更自信、更透明。殲-31已進一步成熟,中國空軍也將必然列裝這款戰機。如果讓殲-31與F-35來個“捉對廝殺”結果會如何呢?
殲-31飛機具有高生存力:低雷達可探測性、低紅外輻射特性、優異的電子對抗性能、低易損性設計;多任務能力:強大的目標探測和外部信息綜合能力、優異的態勢感知和信息共享能力、超視距多目標攻擊和大離軸角全向攻擊格鬥空戰能力、對地和海面目標精確打擊能力、適應複雜氣象條件和廣地域使用能力;優異的綜合保障能力;高性價比。
F-35被作為美國空軍主力,從21世紀初開始研發,2009年開始裝備,目前有三個子型號(A為普通起降,B為垂直起降,C為艦載機)。具備較強的生存能力和隱身性能、精確的攻擊能力以及較低的造價,作戰半徑1000多公里,巡航半徑2000多公里。不也也存在很多問題。速度不夠快(只有1倍多音速),性能穩定性也很可疑。
一、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自信豪言:殲-31上天一定能把美國F-35幹掉。殲-15總設計師孫聰:在殲-31研製這架飛機的時候,其實潛在對手就是致勝F35。但是我們做下來,可能會有方方面面的,有的可能比它好一點。能否PK掉F-35講究四個字:'一快、二騙、三準、四狠'。從中國這兩位專家的豪言解讀就可看出殲-31PK掉F-35相當自信,按他們地位與身份不可能空口白話的。
圖博館
2.0版FC31戰機再次試飛未來上001A航母並非不可能
據網絡消息,2017. 4.27,中國在研的第二款五代隱身戰鬥機殲-31,在1架殲-11的伴隨下,完成了一次飛行測試。
殲-31是主要面向外貿市場的一種戰鬥機,外貿代號FC-31“鶻鷹”。從網曝新照看,與1.0版的殲-31相比,2.0版的機身似乎大了一圈,垂尾也由梯形改為了後掠型,另外外形上主翼切尖、主翼後緣前掠角度增大。
與外貿出口相比,軍迷們更加關心的是另外一個設想,即殲-31能不能搭載上中國的航空母艦。
由於殲-20尺寸較大,不一定適合屬於中型航母的中國001系列航母。另外,殲-20作為空軍未來主力,其產能主要是要供應空軍航空兵的使用,可能沒有精力改裝生產艦載機。
那麼殲-31會不會上艦呢?殲-31上艦其實有三方面的優勢:
一是中型艦載戰鬥機是未來艦載機發展方向。
目前,隨著F-14重型戰鬥機退役後,世界上只剩下俄羅斯的蘇-33和中國的殲-15,而使用的航母均是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級中型航母。在這類6萬噸級的中型航母上,如果使用蘇-33或殲-15時,載機量只能達到30架不到。在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級航母設計之初,蘇聯是希望能在這艘航母上使用雅克-141型垂直起落戰鬥機,這樣的話,使用中型化的雅克-141可以使航母能夠攜帶戰機達到60架。
在蘇-33研製的同時,蘇聯還研製了米格-29K中型。雖然在蘇-33戰勝米格-29K,但是在使用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包括尺寸太大,載機數量達不到航母戰鬥力的需求。因此,俄使用現代技術,又復活了米格-29K,未來可能代替蘇-33成為新一代的艦載戰鬥機。
此外,法國的“陣風”、美國的F-35、F/A-18、印度的米格-29K等常規起降的艦載機都是中型戰鬥機。
二是第五代隱身艦載戰鬥機將更具海空優勢。
目前最優秀的艦載戰鬥機要數F/A-18E/F和陣風,而隨著F-35隱身艦載戰鬥機的陸續列裝,將與其他傳統艦載機形成代差,在未來海空戰中取得碾壓式優勢。
中國要取得對F-35的優勢,殲-31發展隱身艦載戰鬥機是符合海軍航空兵發展需求的。
三是殲-31戰鬥機在001A型航母上起飛是有可能的。
正如上面所說的米格-29K,其尺寸和發動機動力等均和殲-31相似,也說明了殲-31上艦的可能性。
圖博館
無論是引進技術還是逆向測繪仿製,殲-11D如果應用蘇-35技術進行改進,都會是很大幅度的調整變動。尤其如果要根據蘇-35的機體結構和氣動佈局來改進殲-11D的話,甚至還要進行風洞測試。
所以,利用蘇-35相關技術對殲-11D進行重大改進並不是不可行,但可能會耗費很多時間。具體如何取捨,還要看中國空軍自身的需求。
所以,未來殲-11D可能有兩條發展路徑:一是像當年的殲-8ACT驗證機那樣,成為國產新型戰鬥機子系統、設備、技術、材料的專用驗證機。畢竟中國空軍勤儉節約的傳統從來沒有丟,4架已製造出來的殲-11D原型機不可能就此廢棄。其完整的重型雙發戰鬥機機體可以完全模擬出多型戰鬥機的飛行效果。除了上述驗證項目,殲-11D原型機還可以測試太行IPE和國產矢量噴管。
殲-11D原型機如果真的成為專職技術驗證機,將大大縮短國產戰鬥機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研發時間。畢竟其模擬效果遠比伊爾-76等大型運輸機平台要真實得多。所以,這一可能性可能超過60%。
第二條路徑,就是利用蘇-35的發動機、矢量噴管、機體結構、氣動佈局、飛控系統等技術對殲-11D進行類似“推倒重來”的改進。然而,在殲-20很快會批量服役,殲-10C/D進展順利,殲-16已批量服役的現實情況下,中國空軍會否有耐心等待大改版殲-11D “鳳凰涅槃”,實在很難說。所以這一可能性預計不超過40%。(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
本來殲11D就在持續改進中,小編前一篇可能停產,後一篇寫起死回生,完全無中生有搞出兩篇文章來,稿費很好賺
切,小編撲風做影的能力也是到家了呀!
沈飛不行… 我替小編總結下吧
我為自己不懂事的孩子亂發文章胡說八道向大家致歉!
蘇35才進來幾天啊,就摸清技術了?吃透了?要真是這樣那未免中國科研人員也太牛逼了。
SU35除發動機外,有什麼地方能超過J11D?連有源T/R組件都造不出,都從中國進口,還泥馬有臉吹SU35?想一想,朝鮮戰爭以後,俄式飛機打過幾次勝仗?擊落過幾架F-16/F-15?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tf9242200.shtml
圖博館
中國殲11D戰機再度試飛 蘇35技術或將助其起死回生
2017.4.28,有北方某城市網友拍攝到殲-11D時隔多日再度進行了約80分鐘的飛行測試。此前,殲-11D研製單位曾傳出消息,該項目已經被“叫停”。殲-11D首架原型機自2015年4月首飛後進度一直不快,第4架原型機於去年底首飛。
與殲-11D機功能和定位類似的蘇-35於去年聖誕節飛抵南部戰區空軍某場站。至今年初,中國空軍可能加大蘇-35採購量,同時停止殲-11D研製的消息開始不斷傳出。此次殲-11D突然再次進行飛行測試,是否預示著該研製項目出現轉機,“復活”有望?
據悉,殲-11D項目確實為中國空軍先行立項,在向相關飛機研發和製造院所、廠家撥付了少量經費後,該項目得以啟動。按照空軍的要求,殲-11D必須裝備推力達到14.5噸的國產“太行”IPE發動機,多用途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數字電傳飛控系統;可以發射PL-10、 PL-15、PL-21等所有新裝備或在研先進空空導彈;具備空中加油能力,裝備火-飛-推一體化綜合控制系統。這些技術指標不可謂不高,其中最難達成的是發動機、飛控系統要求。而這兩項,恰恰是俄羅斯蘇-35的強項。除此之外,殲-11D的性能指標都要超過蘇-35。
殲-11D目前使用的發動機為“太行”成熟版,其推力相比殲-11B裝備的“太行”並無顯著提高。增推型太行IPE目前剛結束試飛平台測試,還未裝上哪個型號的國產戰鬥機進行試飛。預計該型號發動機會在殲-20、殲-11B/D、殲10C/D等國產戰鬥機上進行測試。
蘇-35的大推力發動機加矢量噴管使其擁有了“不可思議”的機動性。在見識了這種機動性後,中國空軍也對國產戰鬥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殲-11D如果不能裝備太行IPE和矢量噴管,空軍基本不會對其再產生興趣。
此外,無論是殲-11B、殲-16,還是殲-11D,國內院所都沒有對其機體結構進行大的改動或重新設計。所以這些型號的飛機仍部分繼承了蘇-27系列機體結構不強,機身壽命不長的缺點。雖然殲-16、殲-11D加大了複合材料應用比重,也在機體強度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但並沒有使這些缺點有本質性改觀。
所以說,國產大推力發動機和矢量噴管遲遲不能進入實用階段,嚴重阻礙了殲-11D戰鬥機進入中國空軍服役的步伐。
蘇-35的引進合同是否包括上述核心技術的引進內容目前尚不得知。有消息指出,在首批4架蘇-35加入中國空軍後,殲-11D的研製單位已現場體驗和研究過蘇-35。
圖博館
殲-16的變種殲-16D於2015.12.18首飛,並於數日後發布了照片。我們來看看照片透露了哪些有限的信息。
殲-16D去掉了30毫米機砲與紅外傳感器,因為它不是一款旨在用於近距離空中格鬥的飛機。沿機身方向加裝了新天線和用於電子戰的共形陣列天線。殲-16D改變了機頭整流罩的形狀,可能為了容納一種更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最重要的是,殲-16D的機翼翼尖安裝了新型電子戰吊艙,類似於美國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戰鬥機在翼尖安裝的ALQ-218電子支援偵察吊艙。這些電磁傳感器能夠分析雷達頻率,協助確定雷達波發射裝置的位置。此類數據對於乾擾雷達或者瞄準和摧毀雷達都非常有用。
這就是我們能夠確定的所有事實,畢竟中國空軍沒有詳細介紹其最新戰機的習慣。下面就讓我們做一些可靠的推斷吧。
如果想提高干擾和打擊雷達的效率,殲-16D很可能配備了乾擾發射機以及反輻射導彈。最大的可能性是,飛機將在機翼和機身下方懸掛兩到三台干擾器吊艙,每一台對應不同的雷達頻率。據說這些干擾器可能同樣使用了有源相控陣技術。
即使滿載電子戰設備,殲-16D依然能夠空出12個掛載點中的6個,用於攜帶武器。中國擁有三種可以遠距離追踪敵軍雷達的反輻射導彈。CM-102射程62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彈頭重176磅(1磅約合0.45千克),很可能具有精確打擊海上和地面目標的能力。中國還自主製造了俄羅斯Kh-31P的國產版本,被稱鷹擊-91。其射程稍遠一些,同時具有反艦功能。最後是參照霹靂-12對空導彈研製的雷電-10反輻射導彈。當然,基本型殲-16能夠掛載的其他武器,殲-16D基本都能攜帶。
中國已經部署了另外一種殲轟-7,曾被拍到攜帶乾擾器吊艙,而且能夠攜帶多種干擾發射機。不過,殲轟-7的機身沒有集成電子戰設備,所以就電子戰平台而言,它相比專門設計的電子戰機型會受到更多限制。
中國還有一些體型較大、速度較慢的飛機可以在對峙區域發揮干擾支援作用,比如裝備了電子戰設備的運輸機和轟炸機。
中國兩艘001型航母上的殲-15通過類似的升級工作研製出殲-15SD雙座電子戰飛機似乎是可行的。
電子戰飛機最有可能用來對付擁有強大防空系統的美國海軍艦艇。
當然,僅僅干擾雷達並不等於自動戰勝了防空系統。但乾擾確實能夠削弱雷達的有效探測能力和覆蓋面,使大批進攻性導彈或者飛機更有可能突破防禦。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5-01/doc-ifyetwsm1486183.shtml
圖博館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我們曾經不是被他們說的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嗎?事實呢,北斗、神舟、天宮、高鐵.....
圖博館
轟6K不只會射巡航導彈還可執行1500千米反艦任務2017.5.1新浪軍事
目前解放軍可執行空對艦任務的戰機主要有JH-7/7A、轟-6G、蘇30MK2等型號,殲-10也可掛載激光制導炸彈對海岸目標、海上小型目標實施打擊。在這些戰機中,JH-7/7A、蘇30MK2屬於戰術飛機,作戰半徑(1500-1650千米)不及轟-6K(超過2500千米),掛載的反艦導彈也多為中型彈,如果要掛載鷹擊-12,則基本只能帶1枚。蘇30MK2據稱已可掛載國產反艦導彈,但重型反艦彈的掛載能力也比較有限。
相比較美軍航母戰鬥群、核潛艇可在距離我國海岸線2000千米處即可發動戰斧巡航導彈攻勢來說,解放軍現有反艦戰術攻擊機、轟炸機作戰半徑顯然不足以執行“拒止/反介入”任務。而不能有效打擊敵水面艦艇編隊的話,高新6號遠程反潛巡邏機也不能在高空情威脅的情況下前出攻擊敵核潛艇。
轟-6K不僅是我軍作戰半徑最遠的戰機,也是對面(地/海)攻擊能力最全面的戰機。從軍報此前的報導可知,轟-6K可通過高速數據鏈獲取軍用衛星、地基戰略預警雷達、大型預警機等多種渠道的實時情報數據。其配備的火控系統、射控系統也具備,或者經過簡單改裝升級後可具備發射長劍-20巡航導彈、鷹擊-63A/B重型對面導彈、鷹擊-83K/KH中型反艦導彈、鷹擊-12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能力。
目前解放軍空軍已裝備了至少4個團的轟-6K,總數達80架,最多可發射480枚長劍-20,足可“滅國”。
參照美軍發展的戰斧巡航導彈反艦型號,在執行反艦任務時,轟-6K具備打擊1500千米(長劍-20反艦型)、400-600千米(鷹擊-12、鷹擊-63B)、200- 300千米(鷹擊-83K/KH)等的多個距離內敵方水面艦艇編隊的能力。
而已裝備中國空軍的,作戰半徑超過1600千米的蘇-35,蘇-30MKK/MK2,殲-16等,都可以護衛轟-6K機群執行遠程反艦任務。(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相關新聞
牛逼,美俄歐都搞不出這種老爺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sm1430473.shtml
美稱中國殲16D電子戰飛機可干擾美軍艦雷達防空系統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017.4.29刊登題為《為什麼說美國應該提防中國的電子戰飛機》,作者為塞巴斯蒂安•羅布蘭。全文如下:
我們要討論的是中國殲-16雙座攻擊機的一種改進型號。殲-16模仿了俄蘇-30MKK,可與美國的F-15E相比擬。在俄羅斯設計的基礎上,殲-16升級了航電設備,包括裝備了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圖博館
首先,由於政治原因,中國還是可以從西方通過商業併購獲得一些相對落後的技術,雖然單純引進技術很容易形成“引進一代、落後一代”,但如果國內有實力強勁的技術團隊,從中藉鑒國外技術,從而提升自身技術水平,這還是有希望的。相比之下,俄羅斯在這方面基本不具備可能性。
其次,俄經濟狀況並不樂觀,特別是烏克蘭危機之後,俄先後在克里米亞和敘利亞出手,加上美國聯合沙特打壓油價,俄羅斯政府不可能像中國政府那樣耗費巨資投資半導體產業。
再次,中國半導體產業從原材料、設備製造、芯片設計、芯片製造、封裝測試整個產業鍊是完整的,即便局部不如西方,也可以就不足方面集中人力財力發展,補足自己的短板。而俄在蘇聯解體後,產業鏈破碎,很多方面要從零開始起步,如此追趕談何容易。
最後,中國有最龐大的電子消費市場,而且中國還有全球最龐大的受政府控制市場。正如幼稚工業保護論,在本國自主技術發展初期,必須有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予以保護,在發展壯大之後才能與美國巨頭競爭。而中國的黨政軍、國企、事業單位等體制內單位有幾千萬台PC,以及海量的服務器等各種電子設備。根據相關計劃,到2020年黨政系統2700萬台計算機和60萬台服務器將全部換血。而這種規模的黨政市場是俄所不具備的。
回應
說的好像龍芯不是MIPS核心,沒找台積電代工、性能不有限一樣。真是含沙射影、指桑罵槐。
龍芯只是用了mips指令格式,設計實現是自己的,俄國是買的IP核,建議您先搞懂兩者的區別。
前蘇聯在電子方面就是垃圾,由於遭到封鎖,比現在還要垃圾(對照當時的平均水平)你看過蘇聯電視嗎?我看過,提著命看,隨時爆炸。而且電視後面的電子管還是什麼的,超長.再補充幾個家電的產量數據
電視機產量:1952年,蘇聯4萬台,美國575萬台,美國是蘇聯的144倍;1980年,蘇聯753萬台,美國1032萬台,美國是蘇聯的1.4倍。
洗衣機產量:1958年,蘇聯46萬台,美國377萬台,美國是蘇聯的8.2倍;1985年,蘇聯507萬台,美國546萬台,美國是蘇聯的1.1倍。
電冰箱產量:1958年,蘇聯36萬台,美國312萬台,美國是蘇聯的8.7倍;1985年,蘇聯586萬台,美國642萬台,美國是蘇聯的1.1倍。
以上數據來源於《世界工業統計彙編1988》
1985年的話,歐美家電市場佔大頭的是日本吧,而且生產量不等於銷量,得把從日本進口過來的加上。
http://www.guancha.cn/kegongliliang/2017_04_11_402998.shtml
圖博館
到80年代,蘇聯的半導體工業進一步成長,進入了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微型機年產量突破60萬台,有5家大型工廠生產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微機,這些微型機被用於180多種工業設備和生活用品上。
特別是在超高速集成電路和集成電路抗衝擊方面,蘇聯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在其他方面,即便相對於美國,局部的差距最多不過5年。必須指出的是,蘇聯建立起了從原材料、設備、設計、製造等一整套完整的半導體工業體系,而且這整套工業體係是完整而獨立的,當時僅有美蘇具備這種實力。
俄羅斯無法效法中國發展產業
導致當今俄電子工業一蹶不振的原因並非是蘇聯體制問題。恰恰是蘇聯的舉國體制、高效的理工科教育和龐大人才儲備使蘇聯在半導體工業上得以快速發展。而蘇聯解體才是俄羅斯電子工業衰退的罪魁禍首。
在蘇聯的經濟佈局之初,斯大林為了加強各個加盟國的聯繫,就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把產業佈局按照上下游關係分配到各個加盟國。根據產業佈局,烏克蘭是蘇聯的電子信息工業基地,白俄羅斯是蘇聯的半導體工業和微電子工業基地,即便是波羅的海三國,蘇聯也曾經佈局半導體工廠。
而隨著蘇聯解體,直接導致蘇聯時代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破碎化。加上俄羅斯寡頭和西方國家用非戰爭的方式洗劫了蘇聯人民的財產,導致原蘇聯各加盟國軍工領域許多專家、教授失業,大量一流的工程師陷入赤貧。
恰逢此時,美國、西歐和日本、韓國、中國不遺餘力的從蘇聯挖掘人才。
不過,在人才搶奪中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美國。美國從蘇聯挖走了不少出色的架構師,比如彼得希洛科夫,他是超標量之父,在英特爾期間提出了simd的概念,參與p3的核顯設計和英特爾3d工藝的預設。
正是因為蘇聯解體之後造成的經濟困難和人才斷檔,導致如今俄羅斯半導體工業實力有限。即便和昔日的小兄弟中國相比,差距都非常明顯。
就以軍用電子設備來說,中國在軍用電子元件上的自主化程度要比俄高得多,以某型預警機為例,其CPU、DSP、T/R組件等關鍵電子元件全部國產化;某坦克火控系統和很多導彈的關鍵電子元件也實現國產化;北斗導航衛星國產化率達到98%,“神舟”、“天宮”里大多都是國產電子元件。可以說,中國在武器裝備電子元件自主化方面已經遠遠超越昔日的老大哥了。
雖然目前俄羅斯也開始致力於發展半導體產業,但前景非常不樂觀。
圖博館
雖然當今俄羅斯電子工業衰退的很厲害,但蘇聯時期家底還是比較厚實的。中國建國初期計算機技術從無到有,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蘇聯的技術,103計算機是根據蘇聯提供的M-3設計圖紙進行局部修改後研發的,運算速度達每秒3000次,該計算機共生產36台。104計算機根據蘇聯БЭСМ-II計算機為模板研發,每秒運行1萬次,共生產7台,在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一些觀點認為,是蘇聯的體制問題影響電子工業的發展,比如搞三進制和電子管小型化等等。
(採用超小型電子管的耐火箱)
但其實,這種解讀是片面的。蘇聯在50、60年代確實做過三進制計算機,只不過後續工作沒能得到上級的支持,導致三進制計算機研項目擱淺。
事實上,三進制計算機確實有其獨到之處,美國也研究過三進制計算機。如果把蘇聯研發三進制計算機歸結為體制問題,那麼美國也研究三進制計算機,這是不是也意味著美國的體制也有問題?
(真空管電子管)
同樣的,關於電子管小型化蘇聯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真空電子管雖然具有壽命短、容易碎裂、容易燒壞、體積比晶體管大的缺點,但優點在於工作穩定,而且抗干擾能力非常強悍,非常適合在軍用設備中使用。
特別是在冷戰中核大戰的陰影下(在核大戰環境下,存在大量的電磁脈衝,電子管基本不受干擾,而晶體管就呵呵了),蘇聯在軍用電子設備上選擇電子管也就合情合理了。
而且,蘇聯在發展電子管小型化的同時,並沒有放棄晶體管的研發。在1948年,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克拉斯洛夫與莫斯科化工學院蘇珊娜•馬多婭發表了蘇聯第一篇關於晶體管的文章。後來亞歷山大•克拉斯洛夫因在半導體晶體管研製方面的傑出貢獻榮獲列寧勳章。
1950年,蘇聯多家單位分別完成了類似的晶體管樣品研製。
(蘇聯第一個矽晶體管П104 )
1953年,時任國防部副部長的蘇聯科學院院士А.И伯格起草了一封上書蘇共中央委員會的信,建議開展對晶體管的開發工作。到1957年,已經有晶體管收音機進入蘇聯百姓家庭之中。
P-353“質子”電台,採用了超小型電子管,裝備蘇軍傘兵和克格勃特種部隊
不過,由於核大戰的陰影,60-70年代,超小型電子管和晶體管並存是蘇軍裝備的一個特點,比如蘇軍裝備的無線電台基本上都是超小型電子管和晶體管並存,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
圖博館
從蘇聯時代曾經的輝煌(?),到如今的電子工業整體衰退。即便俄羅斯目前積極發展本國處理器以及半導體產業。但在如今的國際格局下,中國半導體產業茁壯成長,俄羅斯半導體產業走向沒落已經是定局。
貝加爾-T1性能有限且受制於人
貝加爾-T1其實是集成了兩個MIPS P5600 CPU核的SoC,由台積電代工。本質上,和國內ARM陣營IC設計公司購買ARM的IP授權集成SoC類似,真正由貝加爾電子完成的工作只有一系列的集成工作,由於設計CPU的過程中80%的功夫都花在研發CPU核上,這種從MIPS購買IP授權集成SoC做出來的芯片,其俄羅斯血統就非常有限了,而且還不能保障從MIPS購買的P5600 CPU核絕對沒有後門。
在性能上,貝加爾-T1也非常有限,其主頻只有1.2G,而且P5600也是性能比較一般的CPU核,是Imagination收購了MIPS之後,在2013年發布的一款產品,根據有限的信息判斷, P5600與ARM Cortex A15、龍芯GS232e大致處於同一水平,是一款嵌入式產品。
而從用途上,其實也能看出來貝加爾-T1芯片性能有限——主要用於路由器、IP電話、數據存儲、工業自動化、車載系統等方面。因此,貝加爾-T1顯然達不到桌面CPU的性能,即便是T-Platforms推出的搭載貝加爾-T1芯片的Tavolga Terminal TB-T22BT,其實也是一台瘦客戶端。
對於貝加爾-T1這款芯片,俄官方顯然是比較重視的,否則也無法獲得《2008-2015年電子元器件和廣播電子發展規劃》聯邦專項規劃的支持。但就意義而言,更多的在於解決有無問題,哪怕這款芯片是買IP做集成的產物。
俄軍用電子元件大量依靠進口
俄民用電子產品大量進口早已不是新聞,即便是軍用電子元件,俄也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比如俄羅斯最新服役的蘇35戰機上就有3000種外國組件,當中就有很多進口電子元件。再比如T-90等不少坦克的火控系統中就曾經集成法國的熱成像儀,而且原裝的俄國產熱成像儀連印度都嫌棄,印度在引進T-90的過程中,換裝了法國泰利斯公司的凱瑟琳熱成像儀。
(法國泰利斯公司的凱瑟琳熱成像儀)
在電子元件和模塊方面俄船廠對外國元件的依存度大約為70%。在烏克蘭以及克里米亞事件之後,西方制裁促使俄無法從美國採購電子零部件。
俄官媒引述俄羅斯宇航局消息來源的話說:俄宇航局目前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CASIC)合作,中方下屬的一些研究所已向俄方面提供了幾十種電子零部件樣品,這些配件或是能全部,或是經過少許改動後可替代美國進口貨。
772所研製的抗輻照芯片出口俄羅斯
圖博館
對3平方米雷達反射截面積(RCS)的目標言,上視迎擊與追擊搜索距離分別為130公里與50公里,下視距離分別為120公里與40公里。這類目標通常為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攻擊機或者小中型轟炸機。但是與中國為殲-10、梟龍研製的新型雷達相比,Zhuo-M雷達性能並不出色,而且俄方面在宣傳上一貫性的誇大自身武器系統參數,真實性令人懷疑。
因為Zhuo-M的性能有明顯突破,給米格-29帶來了真正的對地打擊能力,在此之前米格-29和蘇-27很難有效捕捉和鎖定地面雜波中的目標:它有不同分辨率的地形繪製能力,可同時跟踪4個目標,能對海面目標實施探測。可以區分和跟踪移動的地面與海面目標,能夠提供超低空地形迴避飛行控制能力,能進行600公里距離的氣象探測。應當說,中國在這一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走了不少彎路。飛豹攻擊機在服役後十幾年裡根本不具備捕捉地面小目標的雷達探測能力,因此空軍一直沒有像海軍那樣裝備飛豹。直到配備真正出色的脈衝多普勒雷達的飛豹A出現,空軍才首次裝備了飛豹攻擊機。
按照俄最初的計劃,甲蟲ME雷達可以用於米格-29SMT等,甲蟲MFE用於米格-29SMT-2、米格-29K等。
與俄相比,巴也在裝備中國KLJ-7雷達之後,於2017年初決定將KLJ-7A相控陣雷達和意大利雷達,列為梟龍Block3改進型的雷達選項,進度未必慢於俄。當然巴在選定梟龍配備的中國雷達後,也沒有考慮使用俄雷達。KLJ-7A雷達是一種有源相控陣雷達,這又甩開了領先俄無源相控陣雷達的距離。(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回應
看評論就是一群不懂電子工業的人在那自我意淫淫,中國的電子工業很強?人家毛子做數控機床的時候你們這些人還在娘胎裡,能在八十年代做數控機床世界前三的國家你說電子工業很差?以為成天做殼殼做組裝做電路板就叫電子工業很強?
餵!你的磚搬完了嗎?你也不抬頭看看都啥年代了,你還活在八十年代看老黃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4-11/doc-ifyeceza2051357.shtml
戰鬥民族無法實現軍用電子元件國產化給中國什麼教訓2017-04-11科工力量
日前,俄羅斯貝加爾電子公司正式啟動了貝加爾-T1芯片大批量產,產量規模為10萬片。俄軟件協會專家對貝加爾-T1做出了評價,認為該公司在工程樣本發布後一年時間裡就實現了貝加爾-T1芯片的量產,並且芯片性能絲毫不遜於外國類似產品。俄目前電子元器件進口依賴程度已高達99%,包括關鍵領域的應用,微處理器的首批量產對於俄羅斯來說是一件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事。
圖博館
俄戰鬥機雷達真的先進嗎在中國慘敗只有一個原因2017.4.11新浪軍事
“甲蟲”M改進型雷達,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工研製的一種先進戰鬥機雷達。
而且,它的特殊改型參與了中國殲-10與JF-17“梟龍”戰鬥機的選型競爭,但卻被中方直接拒絕。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一改進型雷達,是俄為米格-29中期改進中規劃使用的先進雷達。它實際包含了兩個主要型號:甲蟲ME機械掃描雷達,以及甲蟲MFE相控陣雷達。後者又稱作RP-35,裝備FAR-700相控陣天線。
甲蟲M還有一種稱為Zhemchoug的奇特改型,這是為中國殲-10與FC-1/JF-17研製的,以爭取外銷合同,換取當時俄極其匱乏的外匯。這一改型雷達,配備中國模式的敵我識別(IFF)天線,天線口徑根據殲-10等具體情況進行了縮小。該雷達最大探測距離縮短為80公里,最大鎖定距離60公里,可以跟踪20個目標,同時攻擊4個目標。重180公斤。
但是,同一時期中國戰鬥機火控雷達獲得了巨大的突破,包括了隨FC-1出口的KLJ-7火控雷達等等,都有著接近世界頂尖水平的技術參數。這令俄將己方雷達出口到中國或者巴基斯坦的工作變得非常困難。最終這一計劃不了了之。
平心而論,與米格-29原本配備的N-019雷達相比,甲蟲M不論天線工作體制、作戰模式還是探測距離,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因此,對於俄自身來說,這些改型雷達仍有相當的實際價值。最初的Zhuk雷達,僅僅增加了模式,卻幾乎沒增加探測距離。裝備甲蟲M的米格-29SMT等中期改型,終於獲得了使用R-27ER/ET等真正的中遠程空空導彈的能力。也就是說,相關雷達首次賦予了米格-29視距外交戰的能力。
上述雷達的典型參數為:重220公斤,體積400立方厘米,天線口徑624毫米。天線增益34.5dB,尖峰功率6kW,平均功率1.5kW,故障間隔200小時。如果不做特殊修改,這一雷達並不能裝入殲-10機頭將,更不要說梟龍偏小的雷達艙內。
這一系列雷達有多種對空作戰模式:搜索與測速測距、下視下射、邊追踪邊掃描模式(TWS)等等。可以同時追踪10~20個目標,並同時控制多枚導彈打擊2~4個目標。還有格鬥模式、對付貼地飛行直升機的模式、辨識目標大小(小、中、大)模式、辨識目標種類(噴氣機、螺旋槳飛機、直升機、導彈)模式和判定敵機群內飛機數量的模式。
圖博館
殲11D項目真的下馬了? 蘇35來對時候了,內情不簡單2017-04-07大國神兵
在蘇35戰機引進後,有關殲11D項目疑似下馬的消息就不脛而走。我們了解到,殲11D項目當初的目標就是為了趕超俄羅斯的蘇35,雖然,動力方面還未完成突破,但至少要在航電,機載雷達,火控系統上達到或超越蘇35,作為沈飛和成飛重點攻關的殲11D和殲20,肩負著構建我國未來5代機高低搭配的使命。
殲11D是殲11B的升級版,目前從機頭雷達罩大小來看,應該換裝了AESA有源相控陣技術,新機換裝了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該機光電雷達右置,說明左側有空中加油管。
目前國內針對殲11D下馬的推測無非出於以下兩點原因:其一,殲11D自亮相到現在也已經有兩年多了,但是現在殲20已經服役,殲11D的存在顯得尷尬而又臃腫;其二,作為殲11D的開發商,沈飛目前負擔的任務過重,不僅要為我國下一代艦載機的研發工作加班加點,還要繼續推進殲31項目的發展,因此,同時進行3款戰機的開發工作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就拿成飛來說,這幾年除了殲20以外,最大的研究項目也只有殲11B/C等版本,並無精力開發更多項目。
雖然這兩大原因確實有站得住腳的道理,但是,在筆者看來,殲11D項目恐怕承擔的不僅僅是蘇35一樣的角色。當時殲11D項目一出,不少軍迷第一感覺就是,這是類似於美國F15的「鱉版」項目,類似於F-15SE「沉默鷹」。然而,殲11D恐怕承載的還有更多任務,在目前國產殲20還沒有形成建制和戰鬥力以前,殲11D作為國產最先進的重型戰鬥機,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協同已經訂購的蘇35承擔相當繁重的任務,而且,以殲11D平台發展的專用電子戰戰機也是未來我國的中間力量。我們知道,美國在F-22形成完整戰鬥力之後花了很長世間專門研製了E/A-18G「咆哮者」電子戰戰機,而該機也是由F-18平台發展而來的,筆者預估,殲11D以後肯定也有類似發展項目。
最後,不得不說,蘇35來的真是時候,在國產殲11D項目的衝刺階段,或許這些蘇35的利用價值不僅僅是動力方面的,更多的也能為殲11D的發展指點迷津。蘇35固然強大,但遠沒有軍迷想像中的那麼神話,至於殲11D項目是否真的下馬了,通過分析來看,想必答案已經不言自明。
https://kknews.cc/military/y83enob.html
圖博館
筆者認為,現在的情況很像20餘年之前——彼時我軍的第三代戰鬥機殲-10A、殲-11A剛剛定型或者首飛,同這些飛機同步進行的還有殲-8III(後來藉著殲-8F的殼子復活了)和殲-7G,這些第二代戰鬥機堪稱“趕上了末班車”,同樣借助第三代戰鬥機的某些成熟裝備進行了盡可能的技術升級,諸如殲- 7G加裝了頭盔瞄準器以提高其纏鬥能力、殲-8F加裝了PL-12型中距主動雷達製導空對空導彈以提高其超視距空戰能力,還一度傳言“接機飛行員住滿了招待所,力壓殲-10成為空軍主力”,結果自然是非常感人——殲-8III停止研發,殲-7G和殲-8F/H各裝備寥寥數團即草草宣告結束。
無論如何,中國空軍在今後的幾年內裝備數量最大的必然是J-16系列
現在的殲-11D和蘇-35很可能也是同樣的結果——在殲-20已經開始服役的情況下,要真的大量裝備殲-11D和蘇-35,必要性恐怕就沒那麼大了— —筆者一直認為,即便殲-11D加入空軍的作戰序列,和蘇-35的總數加起來可能也不會超過120架。在這種情況下,時間優先壓倒能力優先,現貨壓倒期貨顯然是理所應當的結論。
當然,殲-11D的情況不妙並不意味著它徹底銷聲匿跡——作為我軍歷史上“最強三代半”,它的部分現成的分系統諸如相控陣雷達、第四代綜合航空電子系統、改進型發動機和FADEC等等,都可以直接用於殲-11B的中期改裝。就好像我軍裝備數量不少的殲-8DF一樣,未來出現一種“殲-11BD”完全可能。而蘇-35SK戰機雖然性能喜人,甚至“出人意料”,但也並非完人——蘇-35SK所配備的機載武器技術水平已經落後時代,其電子系統則是過於“劍走偏鋒”,就和改裝前的“現代”級驅逐艦一樣無法無縫銜接到我軍新一代系統中。
更何況,雖然空軍的當前目標是“戰鬥力優先”,但長遠來看我們的根本目標還是“建立完全自主和國產的空軍作戰體系”,蘇-35如果不進行改裝,在十到十五年之後的空軍戰術體系裡恐怕會再度顯得十分尷尬,因此,也並不排除蘇-35在未來的改裝中可能同樣會藉鑑部分殲-11D的現有成果,給蘇-35安裝中國電子設備和武器,這是在雙方引進談判期間就爭議過的問題。
總而言之,我空軍的大規模轉型升級已經全面鋪開,筆者最後希望“國貨”、“俄貨”群體們少些爭論,畢竟一支強大的攻防兼備的人民空軍符合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管它是用國產武器還是俄羅斯武器武裝起來的。
圖博館
作為殲-11B的後期型,新製造的這部分殲-11B很可能已經試用了一部分已經用在殲-16和殲-11D上的成熟裝備,有模糊不清的圖片證明,某架新建造的黃皮殲-11B似乎在光電探測系統上有了一定的升級,這多少說明了一個問題:空軍試圖使用殲-16和殲-11D上的成熟技術,來保證殲-11B的戰鬥力持續提升。
我們不可否認,相比較殲-11B型戰機,殲-11D確實取得了我們力所能及的最大進步:換裝了改進型“太行”IPE發動機和配套的航空發動機全權限電調系統,將機載火控雷達更新為第三代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並將航空電子系統基本升級至第四代戰鬥機水平,加裝了空中加油系統。升級之後的殲-11D型戰機基本具備了配合殲-20等第四代戰機進行製空作戰的能力,尤其是在我空軍未來的主要預設戰場台灣以東的西太平洋上,殲-11D所具有的較強態勢感知能力和空中加油能力將賦予其戰術使用上很大的靈活性。但是,我們不得不認為,殲-11D相對中國空軍,確實有點“來晚了”。
這個問題分兩個方面來說:
一是戰機的技術水平方面看,殲-11D和蘇-35SK毫無疑問處於同一層次上,甚至殲-11D的電子系統技術水平還要超過蘇-35。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從機身結構、飛控系統、發動機成熟性等方面,相比蘇-35還有一定的差距,沒辦法如最初計劃的那樣,立刻投入批量生產。
這種差距未來當然可以彌補,但還是那句話:需要時間。在我國空軍已經開始一邊補第三代戰鬥機的課,一邊開始向第四代作戰系統全面升級的情況下,到底有無必要等這些時間,筆者的態度是:從支持國貨的角度來看當然可以等,但是從空軍戰鬥力的快速生成和保證研發資源全力投向第四代戰鬥機乃至第五代戰鬥機的角度考慮,反而沒必要再等。
二是在瀋陽的工人兄弟們的產能方面,這一問題實際上不要贅述——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112廠目前的生產工作,相信絕大多數軍迷都會用上“不堪重負”這個詞— —目前已知的排進生產計劃的機型已經包括了:從低速生產重新轉入全力生產的殲-11B/BS、從全力生產轉入低速生產的殲-15和殲-15電子戰型、一直在全力生產的殲-16、即將低速生產的殲-16電子戰型。此外還要擔負著幾型新機的快速試制任務,在2020年後很可能中型第四代戰鬥機也要加入豪華午餐。每一型新機都堪稱國之重器,每一型新機都在戰術體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這種情況下還能擠出多少油水繼續改進殲-11D?怕是很難回答。
圖博館
畢竟我軍還有迫切的戰備需要,台海和西太平洋方向的應急作戰從新世紀就開始提,一直到現在依然是我國空軍隨時都可能要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一型能夠快速提高我空軍戰鬥力的成熟裝備為什麼不用?
不過,所謂靠山山倒,靠人人走,蘇-35雖然不錯,但看起來繼續大量採購將受到俄國產能的嚴重製約。共青城廠的生產能力一直難以大幅度提高,就算俄羅斯以後幾年都和我們“平分”其每年20多架的產能,對於中俄兩國空軍來說也都有點杯水車薪之感。
中國空軍兩大主力國產機型:J-10A和J-11B,兩者數量架起來就已經達到約500架
話又說回來,肯定有人想以此引申到“國貨不行”上,那最近這八年生產的200多架殲-11B/BS絕對有話要說。殲-11B、殲-10的同時大批量生產表明,只要是能增加我軍新型戰機的數量和提高空軍戰鬥力的舉措,軍方都是熱烈歡迎的。
……..
不只是空軍,海空航空兵也已經裝備了3個團的J-11BH/BSH,這些飛機已經開始在南海上空嶄露頭角,圖為美國P-8A在南海拍攝的執行攔截任務的J-11
隨著殲-20戰機的逐漸入役和蘇-35加入空軍作戰序列,相信殲-11B的這一任務肯定要逐步轉給真正的四代機殲-20來承擔。
但是,這同樣不意味著這一第三代重型製空戰鬥機就要立刻退出歷史舞台。此次傳言“殲-11B恢復生產”,筆者認為更有可能殲-11B的生產從來就沒有真正停過——畢竟還有一些部隊正在持續換裝這一戰機。同時,隨著空軍和海軍裝備殲-11B/BS的航空兵團同樣開始向航空兵旅升格,這些部隊也面臨著缺編的問題。
而且這些缺額還很難用其它機型來彌補——上世紀90年代進口的蘇-27SK和蘇-27UB已經相當老舊不堪大用,我們自行生產的殲-11A雖然大多數機體較新,卻基本上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在同樣完成整編後還能剩下多少用於機動調劑存疑。何況,殲-11A和殲-11B不同生產批次的技術狀態存在較大差異,放在一起裝備使用定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殲-11B從低速生產重新轉入高速製造的狀態,再一下子生產出幾十架飛機來保證作戰部隊滿編就顯得十分緊迫了。
圖博館
不過,對於後來者而言,從“亦步亦趨”到“比學赶超”再到最後的“彎道超車”還是要按照基本法來的。在現階段,我軍各種機型的發展思路學美軍,也沒啥大毛病。
比如,大家抱以厚望的殲-16的戰術定位就和俄軍蘇-30SM有著明顯不同——蘇-30SM依然偏重製空任務,最近在敘利亞戰場的實戰也多是掛帶著R-27ER、 R-27ET、R-73這種空對空武器擔負制空戰鬥機的主責,很少看到它攜帶精確制導武器去舔地。而殲-16在露面之初就有了“鱉版F-15E”之稱,顯然這是一種和F-15E類似的,在具有強大對地攻擊能力的同時還具有不俗的空戰性能的雙重任務飛機。
說清楚了上面的問題,我們可以對最近的傳言分析一番了。還是先說說蘇-35SK的問題吧,對於蘇-35這只從2012年開始就一直在晃悠、最近終於落地的靴子,筆者的態度一以貫之:從中短期的情況看,有它對我國空軍意義重大,但是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有它當然更好,沒它對空軍也只構成戰術上的影響,不會構成戰略上的缺陷。
作為一種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的深度改進型,蘇-35S確實在一些分系統上採取了獨到的技術,比如它那個“怎麼看怎麼都不行”實際上效果卻出乎意料的“雪豹”雷達,比如它的機體設計,比如它採用了自適應技術的綜合電子對抗系統。據說,我空軍對該型機的評價是,之前低估了這種飛機。
但是,即使有了這些獨特的性能,蘇-35仍無法與四代機公平對抗,而某些過於“劍走偏鋒”的技術對我們參考價值還是有限。
……..
總之,蘇-35對我國空軍的正面意義就在於保證了我國空軍迅速擁有了一種足以和第四代戰鬥機配合擔負制空任務的重型戰鬥機。當然這裡面也有負面意義,就是嚴重打擊了部分國人的自信心,感到難以接受並很快聯想到“國貨不行”上。
對於這些人來說,很不幸的是,我們很有可能還要繼續進口蘇-35(?)——首先還是編制問題,既然航空兵團要升格為旅,那麼24架蘇-35的編制肯定是不夠用的,所以似乎在合同之外再採購一批以保證部隊滿編顯得順理成章。同時,再追加採購一到兩個旅大約60架飛機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圖博館
一是航空兵團將以實施基地化改革為重點,在吸收場站雷達等部隊的基礎上升格為航空兵旅,取消航空兵師的建制,旅由戰區指揮所直接指揮。改革前,我空軍航空兵團級部隊與場站相互分離,各師之間空域劃分比較破碎。而新的編制體係無疑將擴大戰術空軍的訓練空域面積,提高部隊的協同保障能力和減少指揮層級。
二是我要強調的,部分航空兵團即將撤編。前段時間,軍報暗示強擊航空兵即將退出歷史舞台。部分裝備“二十年老窖”、“三十年陳釀”老機型的航空兵團據消息也要撤併轉隸。這表明,新成立的航空兵旅編制規模將會擴大。往日編制黨們嘴裡的“24架大法”(改革前,我軍航空兵團部隊一般裝備24架戰機)有運轉不靈之虞。往後的航空兵旅定編可能是32架。一個航空兵旅多出這麼多飛機的編制來,為了戰鬥力考慮,不可能長期缺編,這意味著解放軍空軍短時間內需要一大批現代化戰鬥機,而且還要能直接融入我軍現有作戰系統。
這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空軍的換裝壓力。
進入2000年以後,我空軍戰術飛機的裝備更新基本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2006年殲-10完成IOC,同年殲-11B首飛成功,2007年殲-11A的04批次完成交付,2008年殲-11B的01批次下線,2009年殲-10B首飛成功。差不多每年完成一個小跨越,硬是在16年的時間裡把靠著不到80架蘇-27SK/UBK撐門面的空軍建設成了一支擁有150多架蘇-27/殲-11A、200多架殲-11B/BS、100餘架蘇-30、280餘架殲-10A/S、100餘架殲-10B/C以及250多架飛豹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三(如果算實際堪用飛機數量可能是世界第二)的戰術空軍(含海軍航空兵)力量。
但是,面對著2016年美國空軍、美國海軍航空兵甚至美國國民警衛隊的機海,我們的空軍雖然不再是“小學生”,可也沒跨過“高中生”的門檻——尤其是美軍已經在以每週一架的速度建造F-35的今天,提起我們自己的兩個戰術飛機製造廠的總產能和平均生產效率,加上一半的戰術空軍還沒實現三代化的基本現狀,仍然是“一把辛酸淚”。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戰術體系的建設。網上俗話說,“兔子是最大的美粉”,換言之就是美帝有的我也要有,美帝沒有的我也要想想。我的東西比美帝的好那當然是善莫大焉,如果比不上的話也不能差的太遠。這種堪稱簡單粗暴的思維方式雖然容易引起一些人的質疑,即美國空軍的建軍思路是否完全適合我國國情,但卻在無形中減少了多次試錯的成本。
圖博館
“飛豹”停產,表明中國空軍裝備自主化底氣更足!
“飛豹”在中國空海軍指戰員中位置“不輕”,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是空軍裝備自主化的“標杆”,是此前空軍少有的從整機到動力裝置生產完全實現國產化,不受制於人的主戰裝備之一。“飛豹”的存在,意味著即便外軍卡脖子,也無法影響我軍戰鬥轟炸機部隊的可靠戰鬥力。同時,“飛豹”的生產質量和可靠性也很受用戶歡迎,其“秦嶺”渦扇-9發動機自仿製成功並實現全面國產化以來,質量一直十分穩定,可維護性好,出勤率高,受到空海軍用戶的好評。一款戰機先進和好用與否,不能光看技戰術指標,即便是指標再先進,如果整天趴在“機窩”裡執行不了任務,那也是毫無用處的。“飛豹”作為一款口碑極好的“好飛機”,它的停產,表明中國航空工業又有了新的技術革新和進步,能夠生產新的自主化裝備予以替代。如殲-16戰鬥機將使用的“太行”渦扇-10B改進型發動機,在近幾年的使用中這款可靠性和可維護性得到極大提升的發動機,受到了空海軍用戶的肯定和好評,無故障時間、實際使用壽命等關鍵性指標都顯著提升,真正成為一款“好用”的發動機。而假如將來增推型的渦扇-10C甚至渦扇-10D服役,必將使殲-16如虎添翼。
結語
至此,我們可以自信地給出異常肯定地結論:“飛豹”停產,絕對是件大好事!中國空軍將辭舊迎新,迎來一個嶄新的輝煌時代!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4-10/doc-ifyecezv2931289.shtml
相關新聞
飛豹戰機或已停產 未來不排除引進蘇-34 (?)
飛豹戰機服役23年後停產,殲16成僅次於殲20的新寵
殲11D項目為何將下馬(?) 沈飛重點在這3型戰機已無產能2017.4.4觀察者網
最近,軍迷群體裡的兩個傳言又把殲-11B和殲-11D這兩型戰術飛機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一是本來已經停產了的殲-11B開始恢復生產;二是殲-11D隨著蘇-35SK進入中國空軍的戰鬥序列而遭到巨大衝擊,有可能直接面臨著下馬放棄的厄運。
就這兩個傳言,筆者一直想說點什麼,為了避免我們的討論成為克勞賽維茨口中“無意義的爭執”,我們在研究這兩型裝備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是我軍正在推進的空軍建制改革。從現有情況看,所有的戰術空軍部隊都在進行“頸部以下”的大規模變革——根據已披露的內容,我們可以推斷此次改革主要包含如下兩個方面:
圖博館
中國飛豹戰機已停產為何對空軍而言絕對是件大好事
2017年3月,有媒體援引來自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的消息,稱中國空軍和海軍目前的主力戰鬥轟炸機“飛豹”已經正式停產。按照軍用飛機服役規律,一型戰機停產,往往意味著其不再生產並裝備新的部隊,至此進入了服役生涯的中晚期階段,不久的將來就將會被批量生產的更新一代戰機所取代。對於“飛豹”停產,軍迷朋友在表達喜愛、不捨之餘,自然會有新的疑問:“飛豹”停產,對於中國空軍而言,是好事還是壞事?
“飛豹”停產,表明中國戰術打擊飛機升級!
自1994年首批量產型開始交付海軍,1998年正式設計定型,被稱為“飛豹”的殲轟-7/7A戰鬥轟炸機至今在空軍、海軍航空兵部隊已裝備近270架。這款我國自主研發的雙發串列雙座超音速戰鬥轟炸機航程遠、載彈量大,是我軍主力戰術攻擊機之一。
“飛豹”的服役,曾是中國空軍從防禦型空軍向“攻防兼備型空軍”轉型的標誌性裝備之一,新“飛豹”的總師唐長紅院士在接受《兵工科技》雜誌專訪時就曾評價,“飛豹”的問世使得中國空軍第一次擁有了戰術攻擊能力,對於中國空軍的戰略思想和觀念是一次巨大的衝擊!
圖注:新“飛豹”戰鬥轟炸機
而今,“飛豹”停產,而中國打造新型“攻防兼備”空軍的腳步非但沒有停下來,而且還越來越快。這就表明,“飛豹”停產絕非後繼無人,更新一代的性能更優異的戰術打擊飛機肯定將接過“飛豹”的槍,將中國空軍的進攻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這款新型戰術打擊飛機,當然就是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瀋陽飛機工業公司在國產殲-11BS基礎上研發的殲-16。殲-16採用國產先進渦扇發動機、先進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和航電系統,性能全面超過此前的三代機殲-11B。同時它兼顧制空任務和對面精確打擊任務,在飛行性能、格鬥機動能力等方面全面優於“飛豹”,既能在第一波制空戰鬥中與敵軍空中優勢戰鬥機抗衡,也能在其後的對地、對海打擊任務中發揮突出作用。由於殲-16比起“飛豹”幾乎先進“一代”,因此將成倍提高我空軍的戰術打擊能力。此前殲-16處於領先試用和低速生產過程中,“飛豹”的停產從側面表明殲-16很可能已經進入高速穩定量產(即批生產交付)階段,不光定型在即,而且將在未來幾年里大批裝備我空海軍部隊
圖注:殲-16多用途戰鬥機,將是“飛豹”的替代者之一
圖博館
所有開關準確操作後,機載計算機探測的位置,確定飛行員的觀測線。這時容忍的最大方位角60度,高低角15度。飛行員讓頭盔瞄準具中顯示的瞄準標誌對準目標後,按下油門把手BBOU按鈕。機載計算機此時給相關設備,特別是導彈紅外制導頭,提供通過飛行員觀測線推算得出的目標位置信息。紅外制導頭開始捕捉目標。如果目標脫離了搜索範圍,那麼有一個提示標誌告知飛行員無法捕捉目標。
隨後,飛行員必鬚根據不同的模式,注意觀察平顯、頭盔瞄準具的輸出信號,確認系統正在正常的實施搜索跟踪,並實時干涉不符合具體情況的工作狀態。但這時操作比此前要簡單不少。
不難看出,在近距格鬥空戰瞬息萬變的生死關頭,還必須要求飛行員進行如此復雜的操作,實戰效果必然非常不理想。
美軍F–16等戰鬥機的飛行員,主要集中註意力於抬頭顯示器,通過操縱桿上的少量按鈕即可完成攻擊。這一缺點使得頭盔瞄準具無法完全發揮效能。
蘇-27座艙中設有一個醒目的時鐘,原因是飛行員在導彈發射後,根據導彈型號、射程,配合觀察時鐘的時間,決定進一步的操作。這麼做的原因是該機火控系統自動化程度太低。相反F–16戰機因為高度系統自動化,當導彈發射後,火控系統會代替飛行員來執行大量計算,方便得多。
總體而言,因為蘇聯設計方認為要實現其它的一些關鍵性能(例如最大速度、尺寸重量等等),比飛行員的視野、舒適程度,或者說比人機工程要重要得多,導致了設計上有許多不合理之處:例如運用標準流程緊急起飛、拋棄副油箱、進入超音速攔截階段、發射導彈、返航的全過程,有一些步驟過於僵化。舉例而言,由於導航系統的精度不如西方戰鬥機同類系統,導致必須更加嚴格的依賴地面指揮活動,限制了作戰靈活性。又比如座艙與座艙蓋設計得很小,降低了阻力,減小了尺寸與重量,但是視野和舒適程度變得很差。此外還有部分技術問題,例如副油箱與機砲等產生互相干擾。
總體而言,蘇-27的設計非常局限於前線防空與對地支援作戰,它的缺陷導致難以完成更為複雜的空中優勢任務。(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27/doc-ifycstww1217935.shtml
圖博館
蘇27戰機設計有一大敗筆近距格鬥時要氣壞飛行員2017.03.27 新浪軍事
蘇-27,是世界上最早裝備頭盔瞄準具的戰鬥機之一。
在俄羅斯的各種宣傳中,將這一頭盔瞄準具與R-27近距格鬥導彈的組合,吹噓得天上有地下無。但真實情況卻完全不是這樣的,蘇-27上許多令人撓頭的奇怪設計,導致頭盔瞄準具這一空中格鬥利器,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效能。
這裡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
作為蘇聯冷戰時期發展的主力戰鬥機之一,蘇-27的研製始自1970年代。氣動設計上,蘇-27將米格設計局的傳統理念與新一代技術融為一體,採翼身融合構造,後掠中單翼、後掠全動式水平尾翼及雙垂直尾翼,配備雙發動機。該機安全性高,高速爬升及高空高速等性能良好,而大推力特性也令低速格鬥性能突出。
蘇-27低速操控性優異,原本在格鬥中應當很有優勢。按照俄羅斯方面說法,一旦目標進入蘇-27火控探測有效範圍內,飛行員便能利用頭盔瞄準具控制R73“射手”近距格鬥導彈,實現離軸攻擊。這應當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可以令飛行員在格鬥中先敵開火。這使得與蘇-27交戰的飛行員難以判斷對方發射導彈的時機,只能等蘇-27機頭方向接近時,持續釋放乾擾彈,以壓制該導彈的側向探測能力。
但是蘇-27存在一些重大缺陷,導致上述操作在實際中極其繁瑣—— 飛行員執行簡單的鎖定及導彈發射動作時,必須按動很多按鈕,手忙腳亂的操作大量開關。其火控系統有多種工作狀態,其中“頭盔”模式,就是通過頭盔瞄準具(AHCU)來最大化雷達、光電探測和紅外格鬥導彈聯合工作,快速捕獲目標、發射攻擊的模式。
但是細看這一頭盔瞄準具AHCU的工作流程,就會發現真實效果非常的糟糕—— 在飛行員轉動頭部觀察目標時,需要迅速操作好幾個開關,包括“自動/手動”模式選擇開關,截獲選擇開關,發射轉換開關和激光測距器開關等等。系統根據具體情況操作雷達或者光電系統實施搜索跟踪。但如果選錯了模式或者按錯了開關,那麼雷達和光電可能會錯誤的進入不適合當前需求的主要/次要探測手段規劃狀態,導致丟失目標的機率顯著增加。
圖博館
美軍中將:中國軍隊的電子戰能力已令我們肅然起敬
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2017.3.22刊發馬克•波默洛的文章《剖析中國的電子戰戰術》稱,美國國防部在向國會提交的有關中國軍事和安全能力發展的年度報告中評估稱,中國越來越重視電子戰,其重要程度已經和包括海陸空在內的傳統戰爭類型相當。
報告中說,中國擁有的電子戰武器包括“針對多種通信系統、雷達系統以及衛星全球定位系統的干擾設備”。報告中還說:“電子戰系統還會和其他用於攻守作戰的海基和空基平台聯合部署。”
一些外部專家說,中國已經將網絡戰和電子戰合二為一。
報告中說,中國將信息視為勝利的關鍵這一理念舉世聞名,而繼承這一理念的解放軍致力於通過乾擾全球定位系統對抗美國的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 C4ISR),並且在重點研究對抗美國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的策略,以及對合成雷達的干擾。報告中還說,這些作戰能力將會和電腦網絡攻擊工具協調運用,從而對敵人的指揮網發動更加完整全面的攻擊。
在2月份的一場會議期間,負責太平洋地區的美國第七艦隊司令、海軍中將約瑟夫•奧庫安對美國C4ISRNET軍事網站說,中國確實“擁有令我們肅然起敬的電子戰作戰能力,並且我們也在針對這種能力,進行有關訓練”。
他將中國的電子戰作戰能力描述為“包羅萬象”,意思是解放軍能夠通過海基、陸基、空基等各種手段發動電子戰。他說:“他們正在提高自身能力,但是我對我們的作戰能力很有信心。如果收到命令,我們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
在空中,中國已經在無人機上裝配了電子戰設備。這些無人機能夠破壞敵軍戰鬥機的雷達和導彈,能夠干擾敵軍轟炸機、預警機、無人機和陸基導彈之間的通信,以及無人機在衛星之間的數據鏈路。
信息戰戰鬥一體化事務主管、海軍網絡安全事務副主管、海軍少將南希•諾頓說:“我們當然很擔心(中國在該地區的電子戰作戰能力)。更讓人擔心的是南中國海現在的情況。他們正把許多過去什麼都不是的地方建設成功能相當健全的島嶼,解放軍有可能會利用南中國海的這些島嶼發動電子乾擾。”
智庫蘭德公司亞太政策中心副主管斯科特•哈羅德說,拋開美國不論,中國的電子戰作戰能力可能會被用來針對越南、印度、台灣、日本等電子戰技術遠沒有那麼先進的國家和地區。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3-24/doc-ifycstww0977941.shtml
圖博館
中國新反輻射無人機領先世界作戰範圍遠待機時間長2017.03.21 新華網
在2017年阿布扎比防務展上,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展出了由機動式平台攜載的ASN-301新型反輻射無人機系統,這也是我國首次展出此類外貿型無人機產品。雖然與“哈比”同屬反輻射無人機,但ASN-301在技術和性能上已經實現對“哈比”的超越。
性能概況
ASN-301用了機動式發射系統的設計思路,由高機動6×6軍用卡車,攜帶6個集成式發射箱系統。每個集成式發射箱內,安放有1架ASN-301。ASN-301機長2.5米、翼展2.2米。該機總體設計為小展弦比無尾三角翼佈局。機身呈圓柱體,頭部則為球體,其中內置無線電探測與光電器材艙。
飛行控制新技術:直接側力轉彎
ASN-301採用新的直接側力轉彎飛控技術,在機翼裝有四個折疊式直接側力翼面,從而在水平巡航、俯衝攻擊時能夠實現不帶傾斜動作的轉彎。我們知道,常規氣動操縱飛行器,轉彎時必然側滑,而側滑會造成航線和姿態一定程度的偏移,而不帶傾斜動作的直接力轉彎,則可以避免航路偏移,可以顯著提高攻擊目標的最終命中精度,最大化打擊效果。
作戰範圍遠,待機時間長
ASN-301續航時間超過4小時,最大航速220千米/小時,任務半徑則超過280千米/小時比“哈比”低,這是由於300千米射程這一出口指標限制所致。
探測多功能,超越“哈比”
早期“哈比”制導頭只安裝了雷達接收機,僅能夠探測無線電輻射,抗干擾能力非常差;很容易在敵軍雷達關機手段下,造成製導系統“失明”。而ASN-301除了安裝反輻射接收機,還增加了光電視頻偵察和實時圖像傳輸兩種導引模式,大大增強了其抗電子乾擾能力和命中率。
加裝數據鏈
ASN-301擁有數據鏈控制和人在迴路中控制功能,優於“哈比”。ASN-301數據鏈最大控制距離達到100~150千米。
高性能反輻射雷達導引頭
ASN-301採用了高性能反輻射雷達導引頭。該導引頭使用反輻射導彈常用的四臂雙模螺旋天線。配備寬頻帶處理能力,帶寬覆蓋2到16兆赫茲,可以覆蓋攻擊多種地面雷達,包括常見的防空武器系統搜索、照射雷達。ASN-301的雷達導引頭最大搜索距離為25千米。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3-21/doc-ifycnpiu9291647.shtml
圖博館
而彩虹5採用了重油燃料的活塞發動機,功率300馬力,彩虹5用翼龍2號一半左右的功率,達到了與之相似的載重量與續航力,而且使用重油燃料,可以大幅度降低使用成本,尤其方便各國空軍之外(除了空軍之外,其他軍種較少使用航空煤油)的用戶裝備使用。而且,因為重油發動機(本質上是一種特別研製的二衝程柴油發動機)的能量密度較大,使用重油燃料還可以增加續航時間。不過當然了,重油燃料和較小的功率重量比也帶來了飛行速度、加速度慢等一系列缺陷。
從發動機類型的區別看,這兩種無人機其實並無孰優孰劣的問題。如果說美國採用900馬力渦漿發動機的MQ-9是典型美國肌肉皮卡,那麼功率小一些的翼龍2就是輕型越野車,而功率更小的彩虹5則是更樸實的小貨車了。
全球鷹裝置一台AE3007H渦扇噴氣發動機,全重11噸,創下過飛行時間最長:42小時、距離最遠:26000公里等多項世界記錄。相比之下,最初翔龍配備的是國產WP-7,重量大、油耗高,量產連翼型翔龍配備是國產3200公斤級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與全球鷹配備的AE3007H相差無幾。連翼型翔龍全重只有7噸,飛行距離15000公里,作戰半徑5000公里,續航時間不低於30個小時。
圖博館
翼龍Ⅱ總設計師李屹東表示,這樣的無人機以前只有美國有MQ-9“死神”。
這兩種無人機的外觀相似,尺寸也一樣。翼展都是20米,機身長11米,裝備空對地導彈和航空炸彈。不過,翼龍Ⅱ的技術性能還是略遜於死神(楨:?)。
不過,翼龍Ⅱ擁有毋庸置疑的優勢——價格。具體價格目前仍未對外公開,但顯然不會超過“死神”1700萬美元的售價。
“翼龍Ⅱ”完全可以憑藉不高的售價和有競爭力的技術參數來獲得國際買家的青睞。例如,巴對2008年推出的第一代“翼龍”關注了很久。埃及、尼日利亞和阿聯酋都購買過中國無人機,價格僅為每架100萬美元。“翼龍Ⅱ”肯定會貴一點,但不會貴太多。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3-02/doc-ifycaafm4764345.shtml
楨:回應
翼龍Ⅱ機長11米、高4.1米、翼展20.5米。最大飛行高度為9000米,最大飛行速度達每小時370千米。得益於飛機平台性能、動力提升和掛載能力的優化,其最大起飛重量達到4.2噸,外掛能力600公斤,可實現20小時持續任務續航。
美國MQ-1捕食者空重為512千克,最大起飛重量為1020千克,沒有彩虹-4B重,但搭載武器的總重量比彩虹-4B多。MQ-1的最大航速為217千米/小時,巡航速度為130千米-165千米/小時,在航速方面略差於彩虹-4B。(央視2015-8-31央視彩虹五號在甘肅首飛,翼展20米,巡航超過30小時。起飛重量3噸,900公斤載重能力。)
彩虹-5除了外形尺寸明顯增大外,更重要的是採用了重油活塞發動機耗油率比渦槳發動機要小得多。與尺寸類似的食者B相比,彩虹-5的滯空時間為40小時,未來的升級版本有望達到100-120小時,而捕食者B的續航時間只有20多個小時。AR-1和AR-2無人機專用空對地導彈,則讓彩虹-5在對地方面同樣具備超越捕食者B的性能。 捕食者使用地獄火等傳統的反坦克導彈,不但過於沉重,而且威力也明顯過剩,很容易造成附帶傷亡。相比之下,AR-1/2重量輕、命中精度高且成本低,使彩虹-5可以掛載更多數量的導彈,提高了無人機的作戰效費比。
相關新聞
中國無人機新進展:翼龍2或入列空軍彩虹5將出口中東2016.10.28 觀察者網
翼龍2號採用國產渦漿-9A發動機,功率為600馬力,可攜帶包括250公斤炸彈在內的各種制式軍用武器,其最大載彈量在600公斤左右。渦漿9A是在直-9使用的渦軸-8A基礎上改進而來,渦漿-9也曾在運-12IV型運輸機上使用
圖博館
但以色列辯解說,哈比無人機是以色列自主設計的無人機,具有全部知識產權。 中國則強烈抗議美國的強盜行為。 最後三方各退一步,達成諒解,哈比無人機沒有進行升級,在2005年原樣返還給中國。
不過在前幾天IDEX阿布扎比防務展上,中國展銷了一款ASN-301反輻射無人機,是不是覺得與哈比無人機外形很像。 據防務展現場上的宣傳資料介紹ASN-301反輻射無人機,機長2.5米、翼展2.2米、最大飛行速度220千米/小時,續航時間4小時,航程可達280千米。 它是我國的科研人員在掌握了哈比無人機的技術後國產化的型號。
它保持了哈比無人機自主飛行、鎖定、“同歸於盡”的特點外,增加了可由後方的操作人員遠程操控,控制反輻射無人機完成對目標的選擇、攻擊。 它通過增加偵察載荷,克服傳統反輻射無人機依賴預先偵察情報、作戰應變能力弱的缺點;通過加裝偵察載荷及圖像傳輸功能後,可及時應對突然變化的情況,並可在打擊後協同完成戰損評估,並可實施二次打擊。 結合偵察圖像信息,還可克服導引頭工作能力有限、準確遂行任務受限的難題。 不知道以色列看到宣傳資料後會不會氣得“吐血”,因為錯過了與中國合作掙大錢的好機會。 (作者署名:鼎盛軍事)
回應
以色列再也不敢跟中國進行高級軍事技術合作了,美國會干涉的。
多少一點困難怕什麼。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02/doc-ifycaafm4781930.shtml
外媒評中國翼龍2無人機首飛:打破美國壟斷獲大單
2017.2.27,中國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新型長航時偵察打擊一體型多用途無人機系統——翼龍Ⅱ無人機成功首飛。牢牢自主掌握航空裝備的關鍵技術,中國進入全球大型察打型無人機一流水平。
德國之聲電台網站2月28日報導稱,中國自主研製的翼龍Ⅱ獲得了目前為止最大一筆無人機海外訂單。報導沒有提到買家的身份。中國軍工產業正在努力提升海外出口訂單。
中國加大對軍用無人機領域的研發目的是為了與美以在無人機市場形成三足鼎立,以較為廉價的技術取得訂單。此前中國在軍用飛機出口方面取得的成績有限,中國希望造價更低的無人機能給中國軍工出口帶來更好的成效。
圖博館
中國購以色列無人機遭美技術封鎖 如今國產後卻出口2017.3.2新浪軍事
反輻射無人機是一種利用敵方雷達輻射的電磁信號發現、跟踪、以至最後摧毀雷達的武器系統。 實際上,反輻射無人機不僅可以攻擊雷達,而且可用於攻擊電子戰專用飛機以及其它輻射源,因而它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電子對抗能力,並成為當今電子對抗的重要手段。 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的“哈比”就是這樣一種敢於犧牲自我、憑著智能去攻擊敵方雷達目標的特殊無人攻擊機,它發射後自主飛往待擊區,以170公里/小時的巡航速度待擊飛行,當接受到敵人雷達探測時,即可以自主對地面的敵雷達進行攻擊,因此被稱為“空中雷達殺手” 。
哈比是以連為建制構成一個基本火力單元,包括1個地面控制站、3個發射單元(共54架無人機)、1套供電和輔助設備。 每輛發射車有9個發射箱,呈3層3排固定,每個箱內分兩層裝載2架無人機,這樣一個發射單元共18架無人機。 該機由火箭助推器發射,作戰任務靠預編程序控製完成。 發射後它可以朝著目標區爬升,然後作巡航飛行,通過機載衛星導航系統自動按預先確定的模式進行盤旋飛行,搜尋雷達輻射源。 並可在目標雷達附近上空盤旋待機2個多小時,捕捉到目標後便以近垂直狀態和極高的俯衝速度向目標攻擊。 為了對輻射源天線和周圍設施造成最大程度的破壞,它通常設定在目標上方引爆戰鬥部。 若目標突然關機,哈比無人機就會自動拉起,重新巡邏待機,直至燃料耗盡。
該無人機的價格低廉,易於研製和採購,適應部隊大量裝備、使用。 為對付密集型的防空系統,哈比無人機一般採用飽和攻擊方式,可在40分鐘內快速、連續和自動地把一個火力單元的54架哈比無人機全部向目標區發射出去。 這樣幾十架哈比無人機將在目標區上空盤旋,實現“多對多”的飽和式攻擊和壓制,巡邏區域下面只要有雷達開機便會遭到蝗蟲般的飽和攻擊。 而雷達的損失,意味著防空系統不能預警,也不能製導,必然造成製空權的喪失。
1997年,中國以5500萬美元的價格從以色列進口了大約100套哈比無人機,按照合同約定,2004年12月哈比無人機被運回以色列進行技術升級。 此時哈比無人機成為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售武器和先進軍事技術的焦點,五角大樓以哈比無人機上面帶有美國技術的理由,要求以色列扣押這批無人機並解除合同 。
圖博館
不過,從全球軍用飛機的發展趨勢來看,“飛豹”雖然在裝備規模上處於逐漸縮小的趨勢,但是具備戰鬥機飛行性能和強大攻擊力的戰鬥轟炸機並不能說已經過時。在中國目前的需求和未來可能面臨的衝突中,“飛豹”系列依然處於中國空中力量戰術攻擊的核心地位。因此,“飛豹”即使停產,中國也仍然會對其進行持續改進,甚至不排除引進蘇-34來提高中國的空中戰術攻擊水平。(作者署名:迷彩派)
回應
扯淡,有了J16還要su34幹嘛?
飛豹在對海攻擊時,他的價值是值得肯定的,但必須在其它制空戰機的掩護下才可能完成,綜合能力差點,但便宜,短時間是不會淘太的。
呵呵,JH7B還沒開始量產怎麼會現在就停產
這種飛機一裝備就落後很大了,再加上設計陳舊,維護量大,作戰效能也不高,當時為了南海的問題才裝備的,後來大量進口了俄羅斯飛機,就有點雞肋了。
還是集中精力生產殲20和殲31吧,與三代機戰力也不再一個檔次。要把殲20平台化,衍生包括制空、對地攻擊、偵查、電子戰等不同用途戰機。
還是發動機的問題,現在J16基本可以完全依靠太行,而飛豹用的仿品在飛行時間、生產和後續維護上都不是最優選擇了。發動機的統一,會為生產維護降低大量的成本。
飛豹的發動機一點都不是問題好嗎?飛豹的費效比非常高。它的發動機壽命就比俄羅斯的長。
二十年前中國什麼都不行。十年前有人說中國家用電器不行、五年前說中國手機 電腦不行、現在還有人 . . .不行!時代在發展,日新月異 . . .真正不行的 我看只有“智商”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20/doc-ifyarrcc8205696.shtml
圖博館
我軍飛豹戰機或已停產替代裝備是殲16還是引進蘇34 2017.02.20新浪軍事
在1998年互聯網還未普及的時候,當使用兩側矩形進氣口的FBC-1“飛豹”戰鬥轟炸機威風凜凜的出現在紙質雜誌上的時候,曾深深的震撼了那個年代的中國軍事愛好者。然而不到20年後,媒體上就出現了“飛豹”(包含殲轟-7/7A)已經停產的消息,如果消息屬實,那麼在中國的國產主力軍用飛機中,“飛豹”可能是生產持續時間(從生產到停產)最短的一個型號之一了。
儘管關於“飛豹”的爭議相對多一些,但是“飛豹”的設計從技術上來看是成功的,以中國上世紀80年代後期的技術基礎,設計和生產出一款綜合性能上達到國際70年代中期水平的戰鬥轟炸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飛豹”的停產,則是由軍用飛機的效費綜合特性所決定的,簡單來說,就是國產新型戰機中,已經出現了效費比遠高於“飛豹”的型號。
這個型號就是殲-16多用途戰鬥機。
我們可以來假設一下,在使用24架殲-16來執行規定作戰任務時,因為殲-16具有較好的對空作戰能力,就可以用18~20架執行對地攻擊任務、4~6架執行對空任務。那麼,這個編隊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可以擁有近20架攻擊機,而在執行對空任務時則可以擁有24架戰鬥機。如果使用“飛豹”執行同樣規模的攻擊任務,那麼在編隊數量為18~20架時,還需要12~16架制空戰鬥機來護航,總出動架次將達到30~36架,比單純使用多用途戰鬥機的數量要多20%~50%,而執行對空任務時,“飛豹”顯然無法作為單純的製空戰鬥機出現。
殲-16除了強大的打擊能力之外,對空性能也非常優秀
形象的來說,使用“飛豹+殲-11B”這樣的組合,綜合作戰效率與-16基本相當,但是動用的飛機數量較多,同時由於對空作戰性能上的差距,整個“飛豹+殲-11B”編隊的戰損極有可能會超過單純的殲-16編隊。
所以,儘管殲-16、蘇-30這樣的多用途戰鬥機的成本要比同規格戰鬥轟炸機有明顯的增加,但其作戰性能和使用靈活性上的優勢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綜合效費比,甚至比戰鬥轟炸機在使用上更加經濟和有效。因此隨著殲-16的批量生產和裝備,中國的先進多用途戰鬥機已經擺脫了必須進口這一困境,在殲-16遠比“飛豹”綜合性能先進的前提下, “飛豹”可以“國產化”的最大優勢已經不再存在,即使互聯網傳聞的消息有誤,“飛豹”的停產也只是時間問題。
圖博館
另一個導致俄羅斯失去其在飛機設計領域昔日優勢的因素,是支持莫斯科軍用新機型發展的電子業和航空電子技術的顯著衰退。目前仍在致力於研製新雷達、電子戰和一架現代戰鬥機所需的其他主要技術的僅有的那些專家,卻受到了俄羅斯如何與其昔日“門徒”中國相比較的問題的困擾。
回應
殲31上已經見不到多少俄式設計的影子了,它大量參考了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的四代機技術。殲20上也看不出俄式設計風格。俄今天還心情複雜得認為中國四代機有學它們的成份,這本身是件很可笑的事,也從側面證明了俄國人對中國的認識仍停留在上個世紀,那個時候殲11的開發過程的確大量參考了俄方設計,尤其外形,全仿蘇27。俄這麼看中國,最終會犯錯誤的將是自己。
是的,在俄羅斯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中國也是堅定不移的站在你的背後。中國是懂得報恩的民族。
俄國人在這些領域上永遠不缺天才,只是如今環境導致無法發力而已!
有點吹俄了
黃炎子孫善於學習,蘇聯是中國發展現代軍工,第一個老師沒有錯,但是中國不自大,博取眾國之長,所以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中國加油!
圖博館
俄飛機設計師:中國學走了我們的一切並做的更好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2017.2.6報導稱,俄羅斯的新聞機構2016.11.25宣布了90歲的伊万•瓦諾•米高揚逝世的消息,這是一位傳奇性的飛機設計師,也是負責米高揚設計局的每一架飛機(其中包括“支點”米格-29)的原始設計工作的團隊成員。米高揚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在為米高揚設計局工作,這個機構是由他的叔叔阿爾喬姆•米高揚創建的。
今天,這些獨立的設計局都變成了聯合飛機製造公司的一個個組成部分。一位米高揚設計局的前設計師說:“這些設計局都成為昔日自己的影子。員工規模只相當於蘇聯時代人員巔峰水平的很小一部分。剩下的工作人員人數太少,即使其中的每一位都是天才,也沒有一個設計局有能力自行設計出一架飛機了。”
正是米高揚職業生涯所代表的不同設計技術的傳統消失,令那些尚健在的老一輩飛機設計師們感到痛惜。總的來說,將這些之前獨立的飛機企業轉變為一個以支持研發蘇霍伊T-50(PAK-FA)第五代隱形戰機作為唯一目標的企業的子公司,被視為俄羅斯軍事航空業所遭受的一個無法挽回的損失。根據曾經在蘇聯時代殫精竭慮造飛機的那些飛機設計師的說法,更加悲劇的是,擁有彼此競爭的設計中心的概念為中國的軍事航空業所借鑒。而且,這是由俄羅斯人教給中國人的。
中國的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沈飛)曾經耗時20餘年學習如何製造(以及在後來逆向設計)蘇霍伊戰機。最近,沈飛採用了一種俄羅斯與西方的混合設計技術,研發了FC-31“鶻鷹”第五代戰機。
與此同時,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成飛)一直致力於研發一種完全不同的飛機。FC-1是對“魚窩”米格-21的大規模重新設計,是後者的一種現代輕型變體。另一個例子是殲-10,其外觀看起來酷似一個加大版的F-16,模仿了以色列“幼獅”技術,甚至還有一些最近的俄羅斯設計研究。
但是,成飛最著名的設計是具有隱形性的殲-20,其似乎是一種遠程攔截機,或是一種能夠在太平洋挑戰美國海軍的攻擊平台。據一位俄羅斯資深設計師稱,問題是“ 在20世紀90年代耗時多年購買、學習和復制了能夠從我們這裡獲得的一切之前,對軍用飛機製造業知之甚少的中國,現在採用了為我們所拋棄的系統,而且正在向一個比我們更好的方向發展 ”。
圖博館
另外它的動態性能較差,網絡容量低,LINK-16的網絡是靜止,也就是說它的IP地址需要事先分配,網絡設計沒有涉及或者超過設計容量的作戰單元無法加入LINK-16網絡,早期建立一個LINK -16網絡需要1個月,現在減少到一周左右,仍舊不能滿足現代戰場的要求,另外LINK-16數據鍊網絡用戶大約在200個左右,超過這個容量就難以進入網絡獲得相關信息,所以LINK-16不能根據戰場變化進行網絡調整,已經難以適應新時期戰場環境的要求。
進入新世紀美軍開展了新一代數據鏈的研製,目前已經進入實際運用階段,包括F-22戰鬥機的IFDL、F-35的MADL、TTNT等,這些數據鏈的特點就是採用ADHOC技術,也就是所謂的無基礎自組織網絡,它可以在戰區動態組網,根據相關資料,組建一個TTNT網絡需要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並且網絡成員可以根據需要進入或者退出網絡,不會影響其他網絡成員的狀態,網絡採用多層網絡管理和自動帶寬調節,可以將重要信息實時傳遞給最需要的節點,TTNT的通信傳遞速率高達2M/秒,可以支持視頻、圖像這樣大容量信息的傳遞,這些數據鏈代表了美軍2020年之後數據鏈的技術水平。
大陸已經建立以數據鍊為骨幹的作戰體系
新一代數據鏈已經研製成功
根據海外的資料,大陸已經完成三軍綜合數據鏈的建設,它相當於美國的LINK-16數據鏈,大陸主要武器裝備如空警2000/200/500預警機、殲-10、殲-11等戰鬥機、海軍航空母艦、驅逐艦、護衛艦、陸軍航空兵武裝直升機等都裝備了全軍綜合數據鏈終端,更先進的數據鏈已經研製成功,2016年大陸關單位在珠海航展上面公開了DTS-03戰術數據鏈,從展會的資料來看,DTS-03是“採用目前最先進軍事通信技術”研製的新一代戰術數據鏈,網絡組建同樣採用了ADHOC技術,因此可以迅速組成作戰網絡,使用陸、海、空各指揮、武器單元快速鏈接,實現“偵、控、打、評”打擊鏈閉環,提高我方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DTS-03戰術數據鏈相當於美軍新一代數據鏈,如TTNT,比LINK-16要先進一代,預計大陸將會在2020年之後普遍裝備DTS-03這樣的新一代戰術數據鏈。
圖 大陸在珠海航展公開的DTS-03數據鏈終端
因此對於台灣地區來說,在整體實力與大陸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憑藉現有的能力已經難以大陸相對抗,這個差距不是引進LINK-16這樣的數據鏈能夠解決問題的。(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03/doc-ifyafcyx6824051.shtml
圖博館
台灣吹噓引進美軍萬能數據鏈實際已落後我軍一代2017.02.03新浪軍事
近日台灣地區媒體報導,台灣地區海軍迅海艦將會加裝LNIK-16,以提高這些艦艇的作戰能力,並且“戰時還可以與美日艦艇”進行信息聯通,需要引起我們警惕。
從相關報導來看,此舉應該是當年台灣地區軍博勝計劃的延續,博勝計劃就是利用LINK-16來建立台灣地區軍隊新一代C4ISR系統,並且可以向上聯接美軍的系統,2003年美國向台灣地區出售了第一批MIDS-LVT終端,用於裝備在E-2T預警機和F-16、IDF等戰鬥機上面,此次在艦艇裝備LINK-16,表明博勝計劃開始向台灣地區三軍擴展,以提高台灣地區三軍的聯合作戰能力。
台灣地區作戰飛機加裝的MIDS-LVT終端
LINK-16作為新世紀美軍乃至北約的標準數據鏈,其信息共享及互聯能力較強,可以有效的聯結戰場上各作戰單元,實現戰術數據的交換,共享戰場態勢,特別是它信息坐標是由經度、緯度和高度組成的實際地理信息坐標,可以進一步提高部隊的聯合作戰能力,因此通過LINK-16的楔入,有效增強了台灣地區軍隊的作戰能力,還可以更好的與美軍進行信息的聯接,可以這麼說,目前台灣地軍隊的C4ISR系統實際上已經成為美軍在本地區C4ISR系統的一部分,這需要我們關注和警惕。
當然LINK-16也不是台灣地區某些人吹噓的什麼“萬能數據鏈”,實際上它在美軍內部用途也是指揮信息的傳遞,美軍還在使用CDL、SADL這些數據鏈,用於不同的用處,就LINK-16本身而言,畢竟這是一種研製於上世紀80年代的數據鏈,存在較多的局限性,已經處於被淘汰時期,可以說是明日黃花。
LINK-16主要局限性包括通信速率低,LINK-16的通信速率大約在200K/秒,在實際使用之中這個速率也難以達到一般在100K/以下,也就是我們早期上網56KMODEM的速率,這個指標可以支持一般指揮信息的傳遞,對於大容量的信息,如火控級別的數據、視頻及圖像信息就無能為力,所以美國海軍協同交戰系統採用的C波段數據鏈,
圖博館
殲10比F16和蘇27強在哪裡 我軍首席試飛員雷強大校告訴你2017.1.24新浪軍事
雷強大校在2008年接受《兵工科技》記者採訪時說,F-16的敏捷性遠不如殲-10,由於採用正常佈局,F-16平尾的氣動力總是有副作用,會抵消一部分升力,所以達不到殲-10這種鴨式佈局飛機的性能。而且殲-10這種近耦合鴨式佈局,不僅鴨翼上產生正升力,鴨翼拉出來的渦流還能吹掉機翼表面的附面層提供附加升力,所以F-16水平盤旋能力,和殲-10不在一個量級上。儘管F-16的推重比比殲-10高,但由於其垂直筋斗的曲率半徑也比殲-10大,其推重比優勢在機動過程中並不一定能顯示出來。所以F-16的垂直機動性應該和殲-10相當。
蘇-27的盤旋和殲-10差不多。它的機翼可以有一定幅度的變形有利於盤旋性能。但蘇-27在1.2馬赫時,蘇-27極限滾轉角速度才每秒20~30度。同樣條件下,殲-10可以做到每秒200多度。殲-10要把機頭指向蘇-27很容易。
雷大校還進一步舉例說,在飛“眼鏡蛇”機動時,殲-10要比蘇-27好的多,蘇-27能達到110度,殲-10能飛到160度,這時飛機的姿態幾乎是發動機噴口朝前飛!這時候速度基本為0!
航電方面,殲-10無疑也更勝一籌。殲-10是一個平視顯示器和三個下視顯示器,F-16早期型號是一平一下,現在比較好的改型是一平二下,飛行員只能看到一個或兩個顯示器的內容,有些數據不能直接看到,這就影響了飛機性能的發揮。所以我們的座艙更接近“玻璃座艙”的要求,各種電子設備的功能和界面比F-16更好。和蘇-27相比,殲-10的航電優勢更加明顯。雷大校舉例說,蘇-27和殲-10進行空戰格鬥,互相都發現了對方,然後都向側向機動以躲避對方的第一次攻擊。這時候雙方都在轉向,蘇-27一轉,就不知道殲-10飛到哪裡去了。但是殲-10的電子系統會根據蘇-27消失時的航跡進行解算,用計算機預測其大概會出現在什麼位置。然後飛行員根據預測,採取相應的戰術動作,很多情況下都能及時出現在蘇-27的身後。以前也組織過專門的對抗訓練,蘇-27經常跟不上殲-10。
雷強大校在採訪中還向我們講了許多殲-10試飛研製過程中的精彩故事。
回應
這個雷人的大校是個趙括,現代空戰都是超視距空戰,哪輪到你空中拼刺刀?中國靠這種思維的軍官打仗,恐怕有點玄。
當時開著J7等面對美日的F16,F15的心酸歷史,你怎麼不說是趙括?超視距不是萬能的,機動性好完全可以躲避導彈!一進近距離格鬥,優勢就出來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24/doc-ifxzuswq3355713.shtml
圖博館
距離目標區20公裏時,F-22編隊穿出山谷,並立即將一字縱隊變換爲箭形雙機展開隊形。在它們前面,是正在竭力搜尋誘餌的伊朗防空導彈陣地,由于誘餌的航迹與F-22航線幾乎垂直,因此猛禽正好在SA-20制導雷達的背後死角出現。呼嘯而下的猛禽張開利爪,首先是APG-77相控陣雷達開機,計算機控制著雷達波束直接指向先前遠程傳感器指示的目標方位,目標立即從液晶顯示器上跳了出來。與此同時,廣域數據鏈也將攻擊情況通過衛星傳遞到遠在千裏之外的支持飛機和指揮中心。遠在千裏之外的指揮官們在大屏幕前觀看著戰鬥的“現場直播”。
領頭的雙機對敵人的雷達一共發射了4枚JASSAM導彈。後面兩架一邊抛出空射誘餌、幹擾箔條包、紅外/紫外幹擾彈以防備敵人導彈反擊,同時發射了4枚JSOW散布器。在SA-20制導雷達車上,手忙腳亂的操縱員們正在跟蹤前面一組誘餌,突然又出現了強烈的幹擾和新的目標,但計算機的工作能力已達到飽和,只抓住了前3枚JASSAM。電閃雷鳴間,制導雷達成爲了第4枚JASSAM1,000磅彈頭的第一個獵物。隨後到達的傑索伍飛臨陣地上空,雨點般散布子彈頭,將陣地上已經群龍無首的發射架和支持車輛全部籠罩在死亡的彈雨下。夾雜在子彈頭之間的,還有微型隱蔽傳感器,它們外表覆蓋不規則外形的非金屬殼體,有的則故意做成BLU-97/B戰鬥部的外形,讓敵人看了不敢輕易動彈。這些傳感器散布于陣地各處,當猛禽離去後,它們仍將繼續通過數據鏈向全球鷹傳遞目標區的信息,以便于掌握對目標的摧毀情況。
在脫去假面具後的10秒鍾內,每架F-22又向另一個S-400陣地上的制導雷達發射了2枚反輻射導彈。在耀眼的亮光中,4個制導雷達陣地全部化作一片火海。在火光的映襯中,猛禽的飛行員拉起機頭,一邊轉彎一邊對比著APG-77雷達在合成孔徑模式下形成的電子地圖,確認殺傷效果。當確認目標已經全部被摧毀後,1架猛禽用數據鏈向跟在後面負責攻擊伊朗核潛艇的另外4架F-22發出信號:鷹已進食。這4架F-22在伊朗的雷達面前總共只暴露了20秒鍾,隨後便朝海岸方向以1.5倍音速的巡航速度脫離。
……..
● 發現雷達目標:從稻草堆中尋找針尖
● 神話和現實:遠距離傳感器的局限
● 貓和老鼠的遊戲:多普勒頻率和速度刻度表
● 四布的耳目:空投誘餌和地面監視傳感器
● 結論:螺旋上升中的對抗
http://mil.news.sina.com.cn/2004-12-21/0803252490.html
圖博館
隨即,得出了導彈陣地的准確位置,這些諸元一邊也以猝發壓縮編碼的方式反饋回剛才的猛禽編隊,一邊傳遞給太空中的數據鏈中繼衛星,通過四通八達的數據鏈,這些信息立即被傳送到跟隨在後面的打擊編隊、繞著圈子監視的E-3C望樓,美軍中央司令部設在美國海軍在印度洋上航母編隊內的指揮控制室內大屏幕上也立刻顯示出這些防空導彈陣地的位置。所有這一切海量信息的傳遞,總共只用了5秒。
當飛在上面的猛禽確定出SA-20的位置後,立即通過編隊內低功率數據鏈傳遞給另外2架F-22。雖然這種編隊內部的低可探測性數據鏈受傳輸方式的限制無法爲空射武器提供制導,但足以爲機上的其它感應器提供目標位置的初始化信息。在數秒之內,編隊內所有的4架飛機都獲得了SA-20陣地的實時位置,並立即更新了飛機火控計算機數據庫內的信息,同時也爲導航系統裝訂了新的威脅分布地圖,片刻之後,飛行員前面板的顯示器上便出現了標志著SA-20所在位置的紅點和其導彈射程的紅圈。
當目標位置確定後,裝備了高靈敏度偵察接收機的那架F-22的飛行員按下觸摸屏上的按鈕,計算機開始將目標數據裝入彈艙內的4枚JASSAM中。隨即,它又單獨爬升,再次確認周圍的其它敵方雷達。在其它3架F-22的平顯上,爬高探詢目標同伴獲得的信息立即顯示出來,紅色的實線標示出威脅分布,這是由自己飛機上傳感器發現的。由數據鏈傳遞來的遠方傳感器發現的目標用藍色的點劃線標示,而編隊內部其它飛機發現後通過內部局域網傳來的目標則是藍色的虛線。
完成了投入戰鬥前最後的准備後,猛禽們開始進入目標區前90秒航線。隨即,1架F-22轉彎側滑離開編隊,爬到山脊之上發射了一批空射誘餌,這些誘餌可以精確的模擬大到B-52轟炸機,小到F-16戰鬥機的各種美軍飛機。現在它們正在邊轉彎邊爬升,飛向目標區,以在伊朗防空系統的雷達上造成威脅來自另一個方向的假象。很快,誘餌便起作用了,它們在伊朗SA-20系統的目標指示雷達上出現,好像一個大編隊正在朝海軍基地飛來。立即,基地內響起了淒慘的警報聲,部署在周圍的SA-20和S-400導彈營紛紛進入交戰程序,在幾秒之內,各導彈營所有的制導雷達都先後開機對空輻射電磁波——伊朗人已經上當了。
圖博館
展望未來美軍空地反輻射作戰(組圖)
一場虛擬的戰鬥,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
2008.6.26淩晨3時,波斯灣上空烏雲密布,狂風大作,能見度極低,看上去絕不是飛行的好時間。但是,在這樣惡劣的氣候裏,照樣有幽靈在遊蕩。2組各4架F-22一前一後悄然飄過伊朗南部的紮格羅斯(Zagros)山脈。在漆黑的夜裏,它們貼地低飛,靠地形跟蹤雷達保持在100米的高度上。除了他們自身正常攜帶的對抗防空導彈的電子自衛系統外,有2架還額外吊裝了1具用以發現並迷惑特定型號防空導彈的綜合電子戰吊艙——因爲要躲過伊朗在南部的阿巴斯港(Bandar Abbas)海軍基地新部署的俄羅斯S-400和SA-20滴水嘴(Gargoyle)防空導彈靠普通的對抗設備是不行的。這兩型導彈的部署,使得伊朗能夠控制西至阿曼、阿聯酋,南到霍爾木茲(Hormuz)海峽上空的廣袤天空,任何試圖挑戰古波斯帝國的空中進攻,都可能在伊朗精心構築的防空體系面前鎩羽而歸。
在山巒間穿梭的猛禽悄無聲息,嚴守電磁靜寂,除保證貼地飛行安全所必須打開的低功率地形跟蹤雷達和無線電高度計外,再沒有可能暴露自己的電磁輻射。但猛禽的飛行員並不是瞎闖,他們借助座艙後方的埋入式天線可以單向接受寬帶數據鏈系統通過衛星傳輸的實時信息。這些信息既有長曲棍球合成孔徑雷達的監視結果,也有命運三女神和白雲電子偵察衛星獲取的伊朗全境最新電子動態。還包括猛禽出發前先行投放的無人駕駛偵察機發送回來的信息。除了獲取數據鏈提供的整體態勢外,猛禽自己也沒有閑著,一體化電子戰系統正在默默的監聽周圍可能出現的威脅。雖然深入伊朗內陸的猛禽只有8架,但是在它們身後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支援。
當F-22快要進入目標區時,前一個編隊的帶隊長機和3號機猛然躍升,從山谷間爬高到1000米高度上並保持20秒以搜尋並鎖定目標。它們攜帶著電子偵察接收機負責爲編隊搜尋目標,剛越過山脊線便發現了1臺在工作的SA-20的蛤殼目標指示雷達,不過在這樣短的時間內、這樣低的高度上閃現的目標,在蛤殼雷達的顯示屏上也只是不連續的幾個亮點,不足以讓操縱員確認目標,而猛禽的高靈敏度接收機和強大的計算機系統在數據庫的配合下,卻可以解算出對方的大致位置,獲取的數據在計算機中以微秒級高速壓縮編碼,然後立即通過戰場數據鏈以超高速猝發的方式傳遞給在印度洋上盤旋的RQ-4全球鷹遠程無人機,全球鷹上的合成孔徑雷達馬上按照猛禽提供的坐標信息對目標區域掃描,核准防空導彈的位置。
圖博館
事實證明美軍和以色列的電子戰對中俄是無解的 2015-12-21
以突襲敘斬首真主黨領導,S400又成了擺設,也不知中俄要被打多少次臉才能清醒過來!
回應
這都能和中國扯上關係…好吧,中國恐成最大輸家
看了一下樓主職業性的頻繁的發帖抹黑祖國,言語煽動群眾暴亂,你這種恐怖份子就不怕哪天被繩之於法?
在天涯,美國人不用出的航母,這些公知大V噴子直接用鍵盤把中國敲死了
每一次航展俄機都以機動性勝出,然而每一次實戰都成了瞎子和靶子,破不了美軍的電子戰一切都白搭
俄哪裡有什麼電子技術。
詳見蘇24黑海模擬攻擊美帝軍艦,艦員完全崩潰而辭職,艦載電子戰系統完全失效.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604178-1.shtml
第一次真正的資訊戰:以色列電子攻擊敘利亞
2008.9.6,以轟炸了位於敘以邊境以西60英里的代爾祖爾鎮上一處大型建築物,它距離大馬士革東北部約250英里。
在襲擊之前,以電子戰機還攻擊了敘土邊境Tall al-Abyad的防空設施,敘整個密集完整的防空雷達網路崩潰了很長一段時間,足以使以空軍完成整個行動任務並從原路返回,再次沒有被電子探測到。
1、非隱形的F-15和F-16是如何穿過敘防空系統陣地而不被發現的?
2、以是如何使敘防空系統崩潰的?
..........
電子戰技術 _百度百科
電子戰的先河
1967.6.5,以色列閃擊西奈半島,揭開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在6天內,埃及陸空軍主力全部被殲,惟有海軍向賽得港外的以軍艦船發射了6枚蘇制冥河艦艦導彈,全部命中目標,這是海戰史上首次使用艦艦導彈。然而,在6年後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機50枚冥河卻無一命中,原因是以軍實施了強烈的電磁干擾。以軍還對貝卡谷地的敘軍薩姆導彈陣地實施了強烈的電子乾擾,全部摧毀,開創了電子戰的先河。
...........
圖博館
美在日本部署隱身戰機中國雷達可在上千公里外監視
第一批部署在海外的F-35B已經到達日本,隸屬於美國海軍陸戰隊戰鬥攻擊機121中隊的這批飛機於18日開始抵達岩國海軍陸戰隊航空站,最終部署數量可能將達到16架。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2017.1.20報導,這是在警示中國,這是F-35戰機首次進行長期海外前沿部署。 儘管F-35B擁有革命性的雷達規避能力,但中國也留了幾手。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在研究如何對抗F-35革命性的能力。 近期,中國甚至正攻克被認為反隱身能力極強的量子雷達的技術難關,已研發出一種可監測到100公里以外隱形飛機的新型雷達,中國可能正藉這項技術監控F-35B在亞太的飛行。
從面臨第一次隱身戰機威脅到現在,時間過去近30年了,幾乎每隔10年,中國所遭受到的隱身戰機威脅就進一步。 從傳說的B-2秘密進入中國內陸,到F-22輪駐亞太期間的前沿活動,都曾讓中國如鯁在後,因為當時沒有對付的辦法,所以只能望空興嘆。 正是在這些不斷加碼的威脅之下,中國下決心開始探索反隱身技術並研發反隱身雷達,近年來,各種技術手段的反隱身裝備陸續曝光。 如今大名鼎鼎的JY-26、JY-27A、YLC-20、DWL-002、JL3D-91B米波反隱身雷達均已開始列裝部隊,有的還在去年美韓軍演期間機動到山東半島進行秘密部署,實時監控了F-22在韓國的活動,從而掌握和檢驗了第一手的反隱身技術數據。
但中國似乎並沒有就此止步,也沒有停止在更新更高反隱身技術方面的探索,最近又有兩項新的反隱身技術被披露。 一種是目前已建成部署的高頻天波超視距雷達,有兩處分別建在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和內蒙古境內,其工作頻率為3~30MHZ,探測範圍約為900~3500公里,兩座該雷達可有效掌握從日本北海道島到關島等所有第一島鏈外海空域的情況,可以助力中國執行第一島鏈外“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的實施;二是最近熱炒的量子雷達,這種新技術的雷達不但可以讓現有的如B-2、F-22和F-35以及最新的B-21等所使用的隱身技術完全失效,還不會被干擾和欺騙,雖然中國新研發的量子雷達僅實現了100公里的探測距離,但未來可發展出超過1000公里的量子雷達,再結合剛剛交付的量子衛星的技術試驗,使中國有望走在世界開發應用量子技術的前沿。
量子成像雷達發現隱身飛機原理示意圖
圖博館
從料敵從寬的角度出發,可以認為台灣地區裝備的雄風-2E射程為1000公里,這個射程能夠覆蓋可對“大陸東南沿海目標,包括廣州、長沙、福建、上海和南京等大陸第一線沿岸重要城市及軍事目標。”,所以台灣地區軍方視雄風-2E為“反制大陸極為有效的武器”,進行了嚴格保密措施,避免信息外洩。
大陸已經建立完善的防空反導體系
擁有更強的導彈攻擊能力
不過大陸已經建立了完善的防空反導體系,預警機、先進作戰飛機、防空導彈已經大規模列裝部隊,具備對巡航導彈強大的攔截能力,並且大陸本身也具備強大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攻擊能力,所以台灣地區想憑藉區區幾枚巡航導彈就能“反制大陸”,簡直如同癡人說夢。(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14/doc-ifxzqnip1143378.shtml
深度:殲16戰機配國產反艦導彈使美日艦隊不敢靠近2017.01.14 新浪軍事
殲16是我國新一代殲擊轟炸機,從圖片來看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配備了淺色的機載雷達罩,而不是殲-11系列的黑色雷達罩,這說明它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等新型航空電子設備,並且可以使用紅外成像製導格鬥空空導彈等新型武器,具備較強的對空、對地攻擊作戰能力是新世紀我國空軍對地打擊的主力。 它是我國在獲得俄羅斯授權生產發展而來的新型多用途雙座殲擊轟炸機,外形則參考脫胎於蘇-27UB的蘇-30MKK戰鬥轟炸機。 2011年10月17日首飛,2013年初正式公開該戰機,直到現在才開始小批量生產。
殲16在2016年11月正式批量部署在甘肅酒泉鼎新空軍基地,外傳數量已有8架,至於同型號的電子戰飛機、干擾機、電子偵察機也在研究中,有的可能也已經成型。
殲16已配備PL-10紅外成像格鬥空空導彈,該彈的紅外成像導引頭靈敏度,抗干擾能力,離軸攻擊能力更強,配合邊條翼及推力矢量噴口,PL-10甚至可以掉頭攻擊擦肩而過的目標。 與國產頭盔顯示/瞄準具相配合讓殲16變成一款脫胎換骨的現代化戰機。
目前中國周邊國家裝備的重型戰鬥機,有韓國F-15K和日本F-15J,它們曾長期處於一統東亞天空無人能敵的局面。 在南亞,印度空軍大批量裝備的蘇-30可謂是中國的一大“隱患”,而在南海地區越南裝備的蘇-30也是一個不小的勁敵。 目前擔任中國防空主力的蘇-27、殲-11和殲-10,仍屬於三代機的中等水平,在與技術成熟的三代半甚至準四代重型戰鬥機交戰時,多方面存在劣勢。 不過隨著殲16的武器基本國產化,最關鍵是安裝國產太行發動機後,被周邊國家壓制這一局面有望獲得改觀。
圖博館
,由於採用了嚴格的保密措施,雄風-2E導彈迄今還沒有一張圖片流露出來,當年台灣地區曾經打算公開雄風-2E為島內打氣,但是經過評估之後,取消了這個辦法,因此此次台灣地區主動公開雄風-2E,表明遼寧艦的確造成了強大的威懾效應。
雖然編號相同,但是雄風2E與雄風2並沒有多大關係
它更像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
台灣地區對雄風2E採取了嚴格的措施,據說導彈發射車平時都偽裝成快遞車
一般認為台灣地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製雄風-2E,從相關信息來看,台灣地區並沒有掌握小推力渦扇發動機的技術,所以它的發動機可能仍舊採用了雄風-2的渦噴發動機,不過它的射程從雄風-2的120公里提高到600公里,也消息指雄風-2E進行了增程設計,進一步射程增加到1000公里,這表明它的氣動佈局有所變化,從布列蓋航程公式來看,在發動機性能不變的情況下,升阻比是提高航程一個重要手段,雄風-2採用立體彈翼佈局,升阻比較小,所以雄風-2E可能會像戰斧巡航導彈一樣,用平面彈翼替代立體彈翼佈局,由於換裝大展弦比平直彈翼,導彈在高亞音速範圍的升阻比得到有力提高,從而增加導彈的射程。此外雄風-2E可能還增加了載油,提高了載油係數,來擴大導彈的射程,海外資料認為雄風-2E的發射重量可能達到1500公斤,差不多是雄風-2的2倍,增加的重量應該有很大一部分給了燃料。
筆者曾經說過巡航導彈本身並沒有多大困難,但是瓶頸在製導系統,讓導彈低空突防上千公里,避開沿途的障礙物,準確的命中目標,對於製導系統要求極高,而巡航導彈制導系統的關鍵則是地形匹配製導系統,地形匹配製導以地形輪廓線為匹配特徵,通常用雷達高度表做為遙感裝置,把沿飛行軌跡測取的一條地形等高線剖面圖與預先存貯在彈上的基準圖在相關器內進行匹配,由此確定導彈實際飛行位置與標準位置的偏差。彈載計算機根據這種偏差按預存的製導程序進行實時運算和發出製導指令,再經信號變換,由執行機構控制發動機推力矢量方向,改變導彈運動軌跡,達到準確命中目標的目的。如果配套其他導航系統,如慣導系統、末段影像匹配技術,則可以進一步提高巡航導彈的命中精度。
地形匹配製導需要目標地區的數字地圖以便進行製導,但是這些都是對方的機密數據,目前大多依靠太空偵察衛星、遙感衛星獲得,台灣地區目前還沒有能力獲得大陸地區較為精確的數字地圖數據,所以需要美國提供技術支持,從這個角度來講,雄風-2E能打多遠,可能並不取決於台灣地區本身,而在於美國能夠提供多大的支持。
圖博館
不經過大洋的實際航行積累,是無法真正理解核動力船舶的運行特性。尤其是核動力航空母艦這個全世界最頂級的船舶,沒有任何現成的經驗可以幫得上中國。只能靠中國自己一點點摸索,為了搞定這個大傢伙,先用核動力破冰船練練手,磨磨刀是十分必要的。等到中國的核動力破冰船成功完成幾次任務後,具有中國自己特色的核動力航母研發主要障礙基本全部破除。到那時,電磁彈射系統成熟,船用反應堆成熟,中國的航母編隊和艦載機飛行員都形成戰鬥力,那麼中國的核動力航母戰鬥群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未來屬於中國的核動力航母時代必然會到來稍安勿躁(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小編寫的好,條理清晰、分析得當,贊一個。
中國人就這樣,喜歡四平八穩的!問題是,時間允許嗎?什麼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再做,打仗由得你有百分百把握才打的?探索個毛,不好好反思自己當初的不足,不重視,反拿探索這種詞來掩蓋自己的不足,我最煩這樣的觀點和思維方式了
那就趕緊造吧,時間不等人
發表文章必須中肯,這樣的文章我必須頂。實事求是,必須先解決有無問題,累計經驗後才能上馬到戰艦。而不是譁眾取寵的吹牛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14/doc-ifxzqnim4384181.shtml
深度:遼寧艦威懾效應顯現台灣地區公開最神秘導彈2017.01.14新浪軍事
簡介:雄風-2E對地攻擊巡航導彈是台灣地區最為神秘的導彈,不過憑藉區區幾枚巡航導彈就能反制大陸,無異癡人說夢。
大陸海軍遼寧號航空母艦對台灣地區形成了強大的威懾作用,由於遼寧艦經過台灣海峽一事持續發酵,造成島內人心惶惶,這個時候台灣地區首度公開雄風-2E對地攻擊巡航導彈打氣。
根據台灣地區媒體援引台灣前愛國者導彈營營長周宇平上校的話稱,台軍“飛彈指揮部”遇到遼寧艦行經台海這種情況,雄風2E巡航導彈制壓部隊就已開始待命,若情勢升溫,一旦開戰就會打擊對岸沿海港口基地設施。
雄風-2E號稱台灣地區最神秘的導彈,它的研製、佈置和使用一直都密不透風,台灣地區軍方禁止現役和退役的官兵公開討論有關這種導彈和部隊的信息,導彈發射車也被偽裝成快遞車輛,甚至這種導彈編號本身就是保密措施的一部分,它讓外界誤認為它只是雄風-2的改進型導彈,實際上應該是一種全新的對地攻擊巡航導彈
圖博館
而此時中國在國產航母工業技術已經打撈,002型航母正在設計中,003型航母開始準備設計這個時間點上,提出建造核動力破冰船的建設,並不僅僅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了嚴謹的考量和提前的科學預判,綜合評估的結果。符合中國海軍一慣的”小步快跑迭代驗證“的技術發展思路,為大型核動力水面船舶積累經驗;而大型核動力水面船舶,最為核心的就是核動力航母。早在2009年時,在《核動力破冰船概念設計研究》這篇論文中就提到:中國要建造比俄”北極“級核動力破冰船更大的破冰船,計劃排水量3.5萬噸,動力為兩座反應堆,連續破冰能力2.8米(北極級雖然最大破冰3米,但是連續破冰能力在1.5米到2米)。而到了2016年,隨著《中核集團與中船工業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公佈,這標誌著中國未來一型全新的艦種正在像我們走來:核動力破冰船正在全力研製中!而且至少比中國正在建造的常規1萬噸級破冰船的還要大!
北極雖然是在美、俄的後院,但是戰略意義重大誰都想利用北極航道縮短運輸成本
北極,這篇海域曾經一直被稱為美俄的“後院”,因為這兩個國家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而且,洲際彈道導彈如果採用北極過頂發射,則可以打擊全球高緯度任意目標,因此北極從二戰後一直都是兵家必經之地。中國正在積極部署“北極戰略”,為了能夠方便極地科考和未來的兩極考察站的補給任務,核動力破冰船是必須的。現有的“雪龍”號破冰船不僅僅時間較久,性能較弱,而且僅有的一艘也很難滿足中國的“北極戰略”的長期需求。雖然中國已經宣佈建造一艘萬噸常規動力破冰船,但未來開闢北極航線,建立北極長期科考站,為中國的船隻在北極運輸提供護航保障服務,這個只能由中國自己完成(現在俄羅斯在強制要求北極航線上的船舶,需要跟俄羅斯破冰船一起行動)。所以未來在北極地區,中國肯定要長期部署多艘破冰船進行保障任務,而核動力破冰船突出的性能,強大的自持力,自然是最佳首選!
因此,儘管中國建造的首艘萬噸核動力船舶不是核動力航空母艦,但是這是通向核動力航母的“快捷之路”。美國當年也是在在1959年下水的“薩凡娜號”核動力商船後,才逐步開始建成自己的核動力船舶體系,最終建成了核動力航母。這也是為何,日本的“陸奧”核動力商船,哪怕存在核洩露和不到20節的低航速,日本仍然要運行它的原因之一。
圖博館
航母和國家,是互為表裡的。航母開出去是面子,國家是航母的根本和里子。有多大的里子,就有多大的面子。我們關心航母的發展,根本就是對國家的發展充滿信心。期待著我們自己的航母能早日下水,我們的航母越來越多。 (作者署名:鼎盛軍事軍美)
回應
小編,我告訴你,海軍武器系統裡真正的大國重器是彈道導彈核潛艇和攻擊型核潛艇,戰時只有這兩種武器系統生存力最強,也是戰略威懾標誌性武器系統,而這兩種武器的裝備數量和技術先進程度美俄兩家遠遠領先於中英法,這也是俄海軍水面艦艇雖然破舊不堪,但人家照樣很牛X的原因。
這裡說航母,說造船,你跟我說導彈?逗逼,真TM逗逼,哈哈
英法的航母、潛艇都比我們先進!
你聽誰說英法的航母都比我們先進!
戴高樂航母,核動力,可以彈射,陣風戰機,E-2C預警機。請問遼寧艦能彈射什麼飛機?遼寧艦上用的是什麼固定翼預警機?
軍盲不要老把那個戴高樂病秧子搬出來說道好不好?那就是個核動力的笑話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14/doc-ifxzqnim4384621.shtml
深度:中國有核潛艇為何還不造核航母?需一點點摸索2017.1.14 新浪軍事
建造核動力航母的經驗中國祇能靠著自己摸索而且從核潛艇發展這個經驗法國就是最好的反例
中國建造的首艘常規動力破冰船完全中國自行建造的
核動力破冰船可以作為海上核電站的下一級發展途徑
俄羅斯一直心裡的痛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沒能最終建成
這裡有個關鍵詞:“核動力破冰船”。核動力破冰船,這種特殊的船舶,本來是美俄等少數國家才裝備的東西,尤其是俄裝備數量最多。俄在歷史上造過10艘核動力破冰船,現役有6艘。其中最為強大的是“北極”號22220型,剛剛下水。排水量33540噸,滿載可達10萬噸,配備2座RITM-200核動力反應堆,可以破除3米厚冰層。最主要是其超強的自持能力,可以在大洋上航行90天,船員也僅需要75人。也正是因為斯在核動力破冰船和核動力巡洋艦上的技術積累,才能夠製造出“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儘管沒有最終完工,可設計是完善的。採用了專用的航母反應堆技術和配套的彈射器等設備,連美國人最終都得承認如果能夠造出來,一定會是艘合格的專用航母,而不是載機巡洋艦。因此,無論如何也要把它拆解。
圖博館
深度:從遼寧艦看中國軍力發展已甩開了英法俄等國2017.01.14 新浪軍事
第一島鏈都調戲完了!遼寧艦編隊返回青島母港
中國海軍航母遼寧艦編隊順利完成跨海區跨年度訓練和試驗任務後,1月13日下午返回青島航母軍港。此次訓練編隊航跡跨越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等海區,航經宮古海峽、巴士海峽、台灣海峽等海峽水道。
目前中國唯一的一條服役航母,是從烏克蘭買的瓦良格,已經改造為我們自己的遼寧號,不斷在訓練科研,準備戰鬥。從現有層面上,和英法俄處於一個層面。但中國的可怕之處在於高速發展的強大國力,高瞻遠矚的戰略規劃,意志堅定的決策執行。在遼寧艦還沒有服役之前,後續的規劃就已經在開展了。從船廠到基地,從艦載機到各種分系統,從編制到精英,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在做了。
這種系統性的力量,才是搞航母這種超級工程和戰略武器的根本,包括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力量,甚至到政治層面,國際環境。英法俄是力有不逮,印度是缺乏力量,日本則是被拴著狗鍊子。別的,就都可以直接無視了。
力量和利益,也一向是相輔相成的,有多大的本事,吃多大的飯,吃多大的飯,就要有多大的本事。一帶一路的根本其實是海陸並舉,雙管齊下,互為備份。是中國利益的發展,也是需要中國力量的保障。航母,就是保障海洋權益最有力的工具。雖然目前我們只有一條外購改造的航母,但是未來,在技術上一條船一個台階,迅速向美國最先進的航母看齊,數量上可能不會像美國需要全球部署那樣搞十來條,但是考慮到部署,往返,維修,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總共起碼需要6條。
從常規動力到核動力,從滑躍到蒸汽彈射,到電磁彈射,從三代艦載機到四代艦載機。2020年至少服役兩條,2030年估計6條就要到位。
相比美國祇有一個紐波特紐斯船廠,中國南北兩大造船基地都要開工建設,這個追趕力度,甚至超過了美國。這種追趕速度,已經把英法俄等國家甩開了。可以說,中國的工業實力和工業執行力,終於開始面露崢嶸。外國人怕的不是現在的中國,而是從現在的中國所表現出來的勢頭上,怕的是未來中國的無人能敵。當年日本德國等發動二戰,根本就是發展到頂點了,不靠發動侵略的話,自身難以為繼,都是鋌而走險,奮力一搏,最終,也是因為國力有限,最後被美蘇碾壓。從整體國力上,美國對日德等,還是有絕對優勢的。但對中國,現在沒有任何國家敢說這個話,具有這個信心了。因為我們有這個實力,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不可估量的未來。
圖博館
“94華南空情異常事件”發生後,讓當時的中國十分震驚,下令國防科工委進行研究。據說,經過18天的努力,終於搞清楚干擾的原理,也就是美軍利用主動雷達波的副瓣進行的干擾(將波幅和相位變換後再發射回去欺騙對方雷達)。國防科委並研製了樣機進行驗證,發現30日確有一架飛行器入侵領空達50公里,飛到了江蘇鹽城地區上空。
由於這件事關係到軍隊能否打勝仗,解放軍認為未來戰爭形態不太可能發生全面性的大戰,應以打贏高科技的局部戰爭(有限戰爭)為建軍策略,所以應特別重點研究電子戰。1996年,痛定思痛的中國從英國雷卡爾(Racal)電子公司購買了6~8套“空中霸王”遠程機載雷達系統,探測範圍縱深320公里、寬有640公里。
運-8海上警戒機正是中國利用從英國引進的電子技術,改裝國產專用電子戰機的嘗試。該機的典型特徵正如大家給它起的綽號一樣,機頭有一個異乎尋常的“大鼻子”,裡面安裝了從英國進口的“空中霸王”。之後,中國又繼續發展更先進的運-9等電子偵察機,先前也曾飛進硫球空域,顯然是在執行針對沖繩美日軍事基地的情報蒐集工作。
在遠程電子偵察和電子對抗方面,中國空軍已擁有了圖-154、運-8、運-9等中大型機載電子戰平台,建立起了與美軍EP-3、RC-135、EC-130對等的遠程電子戰體系。這次運-8與運-9伴隨6架轟-6出海,外傳就是利用主瓣轉發式多假目標,搭配雜亂脈衝偽裝大機群,才讓日韓的雷達幕辨認錯誤。
但是,大型電子戰飛機因速度較慢,往往無法即時提供殲擊機必須的電子戰支援,為此,解放軍近年積極研發“咆哮飛豹”殲-16電戰機。該機使用太行發動機,航電全面更新,翼下掛載了2具電子戰吊艙,性能應與美國EA-18G電子偵查機相去不至太遠,具有讓敵方雷達“下雪”的能力。(作者署名:戰略觀察員)
回應
以其道還治其人之身,現在PLA能入無人之境、把美日聯軍玩弄於掌股之上,證明已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中國現在的電子技術世界一流水平。
吉林的發展水平在中國也是一流的...
現在在網評上有三種人搞地域攻擊!一種是弱智,不細說他為什麼弱智了,只要不傻都懂!一種是十足的漢奸,受人指使挑起民族矛盾,出賣自己的國家替外國做事,從中漁利!還有一種是敵特,大肆鼓動我無知國民搞地域攻擊,瓦解或遲滯我們崛起!這三種人危害很大!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1-12/doc-ifxzqnim4028641.shtml
圖博館
台媒稱解放軍前出日本海運9電偵機成功戲弄日本雷達
解放軍海軍2017.1.98架戰機進入日本海,日本航空自衛隊卻有30架軍機起飛警戒。由於雙方戰機“數量懸殊”,外傳可能是運-9電子偵查機(高新-8號)發出“大機群巡邏”的信號,成功誘騙日本“緊急應變”,因為1994年中國也曾遭美軍EA- 6B“徘徊者”電戰機以類似手法“戲弄”,這段歷史被稱為“94華南空情異常事件”。
1994年10月下旬,中國海空軍在舟山群島附近進行“神聖94”海空演習,號稱20年來規模最大,美國“小鷹號”航母從日本橫須賀海軍軍港出發,先向東後向南,準備進行情報偵查。中國潛艇對美艦隊實施了跟踪,美反潛機又來驅逐中國潛艇,中國又派戰鬥機驅趕美反潛機。
10月27日,航母行至距中國約380海浬處,起飛多架次EA-6B電子戰飛機實施了大規模電子乾擾。當天上午,駐山東等地的空軍雷達上發現了200多架飛機(一說120架)由東北至西南飛行。駐青島某空軍基地派出特級飛行員張軍生駕駛蘇-27前往公海攔截,另有一架殲-7伴隨;海軍航空兵也有4架其他戰機起飛支援。
兩架前出較远战機中,蘇-27的雷達上什麼也沒顯示,反而是殲-7的雷達發現一個空中目標,飛行員也用肉眼發現了一個亮點,這個目標就是美海軍的電子乾擾機。從27日起,東、南兩個地區的航空師紛紛進入一級戰備。28至31日,美國航母艦隊繼續南行,南京軍區空軍雷達上又出現了與27日類似情況,這次“數量”誇張到多達700多架,飛行軌跡仍是由東北向西南,不過這次空軍只有2架戰機象徵性升空,在江蘇鹽城一帶發現一個空中目標,但未確認目標到底為何。
根據報導,在10月27日至11月5日之間,解放軍軍事演習幾乎被多架次美軍EA-6B“徘徊者”電戰機徹底亂套,簡單說,幾架電子乾擾機就讓當時的解放軍濟南軍區和南京軍區的防空戰力失靈。這段讓解放軍難堪但又發憤急追的交手過程,就是著名的“94華南空情異常事件”,又被稱為“黃海事件”。
據媒體稱,1996年的台海軍事危機中, 4架EA-6B又從“小鷹號”航母甲版起飛,再次干擾大陸東南沿海的雷達、通訊網路。另外,美軍還故意以電子信號偽造一個中隊的F-16正飛向內陸,企圖誘使導彈火控雷達開機而獲取參數,但隨即被解放軍電子戰部隊識破,並向美機發出“這裡是中國,不是伊拉克”的警告。美國兩次“壓境”暴露當時中國電子戰能力的嚴重落後。
圖博館
圖:要在海上長期使用,只有專門設計的飛機才能做到——實際上就是這些艦載機,也需要在陸地基地進行大量的維護保養工作
專門針對海上條件使用的飛機,在這些關鍵部位都會進行針對性處理,比如安排合理的內部形狀並在最低處開設排水孔、調整機內通風設計等等。不過這方面飛豹和蘇27家族陸基型號都做的不好,尤其是在2000年前維護水平還不是特別成熟的時候,中國沿海的蘇27sk就有鋁合金部件結構腐蝕深度驚人的記錄。
從永興島的地理條件看,它沒有足夠的空間安排完善的地面維護設施體系,因此飛豹等戰機在永興島的停留終歸只能是暫時性的;長期停留帶來的不只是壽命的急劇消耗,更會在此之前就因為頻發的故障而失去可靠的作戰和飛行能力。
圖:永興島與航母作戰群能形成良好的配合關係
從長遠來說,要保持在西沙海域遠端的持續制空、制海能力,中國最終只能依靠海軍的航母作戰群。具備高機動特性的航母不像永興島機場那樣是固定不動的死目標(具體位置早已被他國輸入到各類武器的目標數據庫中),即使是在高烈度戰爭中仍然具備非常強的生存和持續作戰能力。而且航母和永興島基地並不衝突,永興島基地對於支撐航母的後勤補給等方面將會表現出很大的價值。(作者署名:候知健)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10/doc-ifxzkfuh6638445.shtml
圖博館
實際上早在蘇30mkk還沒進入國內的時候,國內下一代負責主力對地對海攻擊的型號就已經確定是基於蘇30mkk平台開發了。這個項目就是今天的殲16,它與蘇30mkk的關係,就如同殲11b與蘇27sk的關係。這種大背景下,飛豹的發展和改進前景受到了非常大的衝擊。從現階段的飛豹家族三個型號來說,老飛豹(JH7)能夠生存下來是因為海軍在90年代已經沒有任何選擇——總不能指望殲八II掛著兩枚反艦導彈去執行對海攻擊任務。
圖:飛豹家族實際上一直被定位於殲16的備胎,只是殲16的研製進度實在是慢的無法理解,使飛豹家族規模不斷擴大,獲得了目前的絕對主力地位
而新飛豹(JH7A)的市場空間,一方面來自於蘇30mkk的進口數量有限、而且抽不開身——直到殲10與霹靂12的組合成熟以前,國內都只有它一個可靠的具備高機動性、能執行現代超視距空戰任務的機種。另一方面也來自於殲16計劃的進展緩慢——這個仿製項目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就上了,花的時間比殲20還長,但至今還沒有正式定型服役的官方消息。
實際上到現在為止,飛豹家族的最大優勢並非來自於作戰性能,而是來自於它的價格和近乎百分之百國產化概率帶來的產能優勢。這不僅使新飛豹獲得了原本規劃之外的大幅採購數額,而且在鷹擊12出現以後,又由於殲16遲遲不能跟上而獲得了發展出JH7B改進型號的機會。
四:小型邊緣島嶼運作陸基戰機不是長久之計,未來仍然要靠航母
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無論是飛豹還是殲16,都不是用於解決西沙實際控制問題的最優選擇。比如永興島目前經過擴建的面積仍然不到2.6平方公里,雖然能夠建設出供戰機起落、短暫停留的小型基地;但是面積的限制使它不能像美國目前的關島(面積549平方公里)基地那樣,安排大規模駐軍及其配套的專業武器裝備體系(包括配套的後勤維護),形成具備足夠自我防衛能力的軍事要塞,這使它的生存能力在真正的高烈度軍事衝突背景下是非常低的。
圖:永興島的衛星照片,一條跑道就能佔據整個島的長度
另一方面,無論是飛豹還是蘇30mkk/殲16都是作為陸基飛機開發的,在原始設計上並不適合長期在西沙島嶼上使用。比如溫度、濕度、鹽度這些問題上,飛機的防腐蝕設計並不只是涉及到塗料,而是牽涉到結構和設備的具體設計等環節。舉個例子,水汽會凝聚成積水,一款飛機在高寒乾燥地帶長期停放無所謂,但在高濕地帶僅僅是十幾個小時就會在一些關鍵的結構部位形成積水——再加上高溫和高鹽分,很快這裡的結構件就會被腐蝕掉。
圖博館
而在機動性能上,包括極限速度(無論高低空)、最大過載、爬升能力(代表飛機的能量特性)等所有的關鍵性指標,飛豹家族都大幅遜色於蘇27家族。這種差距不僅來自於70-80年代初期中國與蘇聯的航空科研水平,也來自於飛豹總體設計時的決策取向——現在飛豹的氣動外形設計,在當時的參選方案中也是性能最低的,唯一的優勢在於理論風險更低。
圖:網絡上流傳的疑似JH7B方案的圖片,注意有一對掛點攜帶了鷹擊-12,這需要進行大幅加強機翼和掛點結構的改進工作。
和蘇27相比,飛豹欠缺了大量的先進技術運用。包括但不限於:引入渦流升力(蘇27的邊條設計,殲轟7的雙后掠翼設計中的前段大後掠部分並不具備邊條功能),採用翼身融合/升力體設計(減小整體阻力,使機身也像機翼一樣形成升力),放寬靜穩定佈局(極大減小正常飛行時,維持平衡所花費的阻力)等等。
而在其它的方面,無論是結構上的工藝材料、設計水平,還是採用的發動機性能上,飛豹與蘇27家族的差距並不比氣動外形/飛行控制技術上來得小。在基本的平台設計上,飛豹不管怎麼改進,都不可能達到與蘇27家族相當的程度。現階段飛豹家族對於蘇30mkk的優勢,完全來自於電子設備和配套武器上方面。
三:飛豹現階段最大的價值在於接近100%國產化率,而且價格低廉
實際在92年引進蘇27sk以後,中國空軍和海軍的注意力就被這種機動性好、航程和載荷驚人的遠程重型戰機所吸引了。雖然90年代的蘇27sk存在各種不足——比如電子設備大幅落後於中國在80年代蜜月期接觸到的西方裝備水平,不具備對地、對海攻擊能力;但是對飛機來說,改裝機載設備和配套武器永遠是最簡單的,而飛行平台的性能才是最重要的。
圖:中國引進蘇30以後大幅緩解了防空和對海攻擊上的壓力,時至今日,蘇30仍然是中國空防的中堅力量之一
蘇27家族的潛力與中國軍隊的作戰需求(強化機體結構壽命、強化電子戰能力、發射主動制導中距彈獲得同時鎖定打擊多個空中目標能力、增加精確打擊地面和海上目標能力)結合,很快就催生了後來的蘇30mkk引進項目。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蘇30mkk都是中國空海軍的絕對核心主力。
圖:由於只有它能發射R77導彈,在霹靂-12成熟以前,中國的蘇30mkk大部分任務精力都必須放在空防上
圖博館
很顯然,在此次進駐永興島的行動中,飛豹擔負起了打擊敵對海上中大型艦船、越南境內甚至菲律賓目標的任務,而殲11則負責爭奪制空權,掩護飛豹的作戰安全。和以往中國戰機只能隔很久時間才能組織較大規模編隊,而且常常不具備攻擊能力(機型不具備能力,或者出於航程考慮等因素未掛載對地對海武器)的遠海邊界巡邏相比;在進駐永興島以後,中國對西沙邊界的爭奪和控制已經開始進入由虛轉實的階段。
二:飛豹的總體設計保守過時,基本性能落後明顯
作為國內開發的第一款重型超音速戰機,飛豹的內部載油量和起飛重量都顯著高於國內其它型號;比如飛豹的內油超過6噸,在掛載3噸重量的低阻力武器時可以做到近1000公里的作戰半徑。
比如殲八II完全依靠內部燃油的話,由於發動機的高油耗和氣動效率的低下,無掛載航程不到1500公里——而它的翼下重掛點只有一對,掛了反艦武器就不能掛副油箱。如果給殲八II掛一對鷹擊-8,那它的作戰半徑將會糟糕到何種程度也就不難想像了。
圖:蘇27家族強悍的掛載能力表露無遺,實際上在機翼內側根部還有一對隱藏的重掛點沒有使用。
但是和設計優秀的第三代戰鬥機相比,技術層面還停留在二代機水平的飛豹家族基本平台,不論是技術運用還是總體設計水平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老飛豹的正常起飛重量也達到24.77噸,和蘇27家族(蘇27sk是23.4噸,蘇30mkk是25.7噸)處於同一級別。
然而在最大起飛重量(老飛豹28噸,蘇30mkk是34噸)、航程(老飛豹掛副油箱接近3000公里,蘇27除結構薄弱的早期型號外,無副油箱在3000-3700公里之間,3000多為三翼面型號阻力增大所致)、掛載(無論是總重量還是掛載數量和合理性)能力上,飛豹家族遠差於蘇27家族。
圖:蘇27家族機腹中線有前後重掛點,聯合使用時能掛載一枚體積巨大的超重型武器。國內的鷹擊-12高速反艦導彈,實際上最初就是給殲15、殲16配備的,並沒有考慮給飛豹使用。但由於殲16的進度緩慢,飛豹家族又獲得了進一步改進以攜帶超大型外置武器的機會,這就是JH7B項目的最初需求所在。當然JH7B還包括了一些其它的改進項目,包括添加空中加油能力。
圖博館
飛豹性能落後我軍為何還大量採購比蘇30有兩優勢2017.1.10新浪軍事
一:國內正在強化對邊遠領海的實際控制能力
近期國內在西沙領海的一系列舉動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包括紅旗九遠程防空系統在永興島的部署,以及殲11戰鬥機和飛豹戰鬥轟炸機的進駐。這些舉動都說明,中國正在大幅強化對於邊遠領海的實際控制能力,以扭轉中國遠海邊界不斷被領國蠶食佔據的被動局面。
飛豹最早名為“轟炸7型飛機”,由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早期研究工作,最早是作為轟5後繼機種開發。在經歷一系列的波折(比如空軍要求開發並列雙座型號)和延誤(1980年削減研製經費)後,於1982年開始全面展開全面研製工作。
圖:老飛豹,注意機翼外側上表面的一對翼刀,用途是推遲機翼外側的氣流分離;避免在飛機大迎角(高抬頭)情況下產生翼尖失速,引發飛機失控。由於作用不明顯,後來在新飛豹上,翼刀被取消以減輕阻力和重量。
由於種種原因,空軍退出了飛豹項目,因此老飛豹只裝備了海軍一個客戶,其主要用途就是搭載鷹擊-8反艦導彈(空射型鷹擊-81)執行攻擊海上目標的任務。由於國內的綜合化航電直到殲10項目才獲得真正突破,因此老飛豹上是通過專門設置了一套獨立火控系統來完成給反艦導彈輸入目標信息等工作,它與投放航空炸彈、發射機砲和空空導彈的常規火控系統(以03G瞄準系統為核心)是相互獨立的。
圖:飛豹家族的氣動效率和內部燃油儲存數量都不高,因此雖然翼下有兩對重型掛點,但在要求較大作戰半徑時,必須留出一對掛點用於掛載副油箱
而中國現在廣泛裝備的新飛豹,則是在老飛豹的基礎上經過大幅度改進的型號。除了取消翼刀、結構減重(包括取消配重)等措施外,最大的突破在於使用綜合化的先進航電系統,並配備了包括反輻射導彈(針對敵方雷達目標)、激光制導炸彈在內,多種較為先進的對海對地精確制導武器。這些改進使飛豹家族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全天候作戰能力,是中國目前的主力空中攻擊力量。
圖:由於欠缺足夠的設計經驗,飛豹的起落架設計並不理想,巨大的機腹面積完全被浪費,只能掛載一個專用油箱。
圖博館
顯而易見,“新飛豹3”的電子戰系統性能是中國現役戰鬥機中最好的,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國內也發展出了的一種紅外/激光主動幹擾機和多模式戰術幹擾吊艙。另外,因爲“新飛豹3”所具有的載彈量大,機內容積大的特點,除了考慮加挂浮錨式空中加油設備充當夥伴加油機外,還將被考慮將其修改發展爲“飛豹3E”專用電子戰偵察幹擾機。如果成爲可能,未來的“新飛豹3E”將是續EF-111電子戰飛機和F-18EF專用電子戰飛機的又一款專用電子戰飛機!當然,這要待“新飛豹3”以後的使用目的來決定。此外,若國産超音速戰略巡航導彈一旦研究成功,那麽“新飛豹3”系列飛機的作戰打擊範圍將可以大幅延伸,並能暫時彌補中國目前沒有航空母艦的不足和國産航母研制裝備前的“空擋”。至此,“新飛豹3”已經成爲新型的“武力倍增器”!
對比一下:飛豹的載彈量不可能比狂風少 2015-7-30
飛豹的載荷能力
飛豹有5個重型掛架,機翼內側掛架載重能力1.5噸以上,機翼中間掛架和機腹掛架載重能力1.3噸以上(1700升副油箱)。 至於航程,內油6.5噸,掛三個副油箱3650km。
和狂風對比
狂風內油只有4.5~5噸,而空重和飛豹只差半噸,意味著內油航程小於飛豹。狂風全部掛滿4個副油箱航程3890km,如果減至2個副油箱則比飛豹帶3個副油箱的航程短。
下面逐項對比
狂風翼下2枚,機腹2枚,每枚1300kg,沒有副油箱。然而飛豹在機翼下就可以掛4枚這個重量的蛋蛋,同時還能在機腹掛一個1700升副油箱,並且還有內油優勢。飛豹勝。
反艦導彈:狂風可以帶4枚鸕鶿,掛載方案同上。同理飛豹勝。 500公斤航彈:狂風可以帶12枚,沒有副油箱。而飛豹在2個內側掛點用三聯掛架,剩下3個掛點用雙聯掛架,同樣也是12枚。由於航程優勢,飛豹小胜。
反輻射導彈:最多能帶9枚ALARM。如果飛豹用上三聯掛架可以帶12枚ALARM級別的導彈,而且還有機腹副油箱。飛豹勝。
激光制導炸彈:狂風用吊艙佔一個機腹位置,如果帶兩個副油箱,只能掛1枚2000磅LGB或者2枚1000磅LGB或者3枚500磅LGB。顯然飛豹勝。
超大型外掛物(YJ12):翼下內側帶,不佔用副油箱位。狂風要帶的話,就得佔用副油箱位,航程大打折扣。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狂風由於VG翼和航電,在低空高速突防時比飛豹更強,但是作為戰轟的關鍵性能的載彈上是比不上飛豹的。
圖博館
由于機載武器采用了內載,半埋式和外挂兼顧的方式,飛機約80%的隱身效果將依靠外形來決定,而其余部分的隱身效果則需要新型的雷達吸波材料(RAM),雷達吸波結構(RAX)和其它方法來解決實現。以後,圓形的噴管也將被新研制的隱身的三維矢量噴管所替換,以此來進一步降低紅外特征。預計由于采取了有效的隱身措施後,後期改良型的“新飛豹3D”的雷達橫截面(RCS)將不大于0.00X平方米。
展望(前程似錦)
將來,改良型的“新飛豹3D”將最終裝備新型的國産“多功能綜合雷達頻率系統”(MIRFS)。它的主要系統就是國産的“主動電子掃描列陣” (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這種雷達將可以提供多種功能,包括多模式雷達探測,主動幹擾,被動電子防禦和加密通訊等。MIRFS可以在很寬的頻段內發出信號和脈沖,以保證“低被截獲率”,使得“新飛豹3D”將具有“發覺但不被發現”的能力。此外,新型的用于防禦和空戰的“紅外搜索探測跟蹤分析” (IRST)系統也正在研制當中。IRST系統也被稱作“分布式孔徑紅外系統”即“DAS”。DAS系統包括安裝在機身不同位置的紅外傳感器以提供飛機全向全範圍紅外探測和跟蹤能力。這一點和美軍F-35正在研制的DAIRA系統的作戰效應似乎“不謀而合”。而在改良型的“新飛豹3D”機身中目標瞄准設備將被進一步“整合”,目標瞄准將由新型的“光電瞄准系統”(EOTS)所替代。EOTS將包括一部前視紅外成像儀(FLIR),一部CCD電視攝像機,一部瞄准激光儀,一部微波瞄准儀,一部激光光電跟蹤儀和一部微波探測跟蹤儀等組成。EOTS並不是被安裝在外露的基座上,其探頭安裝在飛機內部,被不透波窗口覆蓋,在整個任務過程中都將運作。EOTS的技術來源于中國國産的“鷹眼”瞄准吊艙和俄羅斯SU-30MKK2/MKK3“藍鯊”吊艙以及歐洲技術的支援。
通過機載高速數據鏈,“新飛豹3”可以與其它裝備數據鏈的飛機實現信息的共享並可將戰場信息實時迅速的回傳給後方作戰指揮中心,從而實現所謂的“戰場電子信息控制”!
圖博館
其它適用短,中程對地攻擊武器還包括現役和研制中的國産與國外的傳統炸彈,激光制導炸彈,防空圈外投射武器等。與之配合的制導裝備可以通過更換機體內的“插件模塊”來方便解決,或者使用至少包括全天候低空導航吊艙,數字式前視紅外/激光瞄准組合吊艙等手段來解決。
從火控系統來看,目前,世界上先進的戰機均采用全數字式自動駕駛儀和四余度電傳操縱系統;該系統采用余度技術和中央微處理器,像美軍的MIL- STD-1750A軟件指令控制。隨著國産四余度電傳操縱系統的應用;系統可靠性明顯的提高。
根據要求,“新飛豹3”座艙內實現了玻璃艙化的一平三下標准配置,和殲10處于同一水平。兩個座位都裝有國産廣角平視顯示器和三個彩色高亮度多功能顯示器,並配以頭盔多功能瞄准器。。各顯示器都可以用多路視頻複合記錄分系統予以監視,“飛豹”的擡頭顯示器能與自動駕駛儀交聯,即使飛機改變航向,瞄准線仍能穩定的壓在目標上。另外,其仍然具有連續計算施放點,連續計算命中點等功能,並加裝一套角速度轟炸系統,以提高自由落體武器的命中精度。新修改的側滑角傳感器能火控系統修正側滑角對武器的影響,同時也作導航武器精確計算風速,風向之用。爲了發揮“飛豹3”的最大威力,機上加裝了改良型的“海上霸王- B1”式機載信息交換專用高速數據鏈,配合機內的新型光纜以及專用信號分析處理高速電腦和多模式精確探測制導系統模塊,“新飛豹3”成爲中國第一種國産的有專用高速數據鏈的作戰飛機。因此“新飛豹3”具有了一架開機探測,並指揮多架飛豹3迎敵作戰的能力。
從外形來看,中國的“新飛豹3”改用了新設計的中等後掠角帶前緣襟翼式上單翼。另外,爲了提高隱身性能和強化氣動外形,“新飛豹3”使用了“S”形進氣道,並在進氣道內噴塗新型納米吸波塗料,以減少飛機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和紅外線信號特征,並且具備采用了翼身融合技術,全機新型複合材料的應用明顯增加。後期會把“飛豹3”地外部“硬式”加油設備改進成爲內藏伸縮“軟式”加油設備,以此來進一步加強整機的隱身性。因此,“新飛豹3”是中國首種使用電腦輔助設計修正外形的半隱身戰鬥機。
此外,後期改良型的“飛豹3B/C”將加大新型複合材料的利用率,機身和座艙罩圓滑的結合,座艙蓋邊緣,武器內置且武器艙門邊緣等處采用鋸齒狀的結合線條,均可以有效的降低雷達波的反射。後期改良性的“飛豹 3B/C”垂直尾翼也將設計成傾斜的。
圖博館
新飛豹III型研制成功:首批6架裝備部隊試用
(摘錄)來源:新浪軍事/作者:鐵血武統
據悉,最近有大約6架新飛豹3裝備在海南島的一個海航的軍事基地進行大量裝備前最後的適應性實驗飛行!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大量的新飛豹3裝備海航以及空軍特戰部隊
展望飛豹-3 趕超蘇-34(楨:?)
針對爲了確保“飛豹A”的不足,我國提出了新飛豹3的研制任務。爲了確保“飛豹III”的成功性,中俄(包括部分烏克蘭機構)經過多年艱苦談判,在中俄最高領導的幹預下,達成了聯合開發“飛豹III”的合作協議。
“飛豹III”是中國爲了完成向攻防兼備型空軍的需要,爲了彌補中國空軍缺乏遠程攻擊能力,缺乏新型轟炸機,缺乏加油機和缺乏海外空軍基地等薄弱環節,而提出的一種具有遠程轟炸能力又具有自我防衛能力的遠程對地對海雙重多用途重型戰鬥轟炸機(並非戰略轟炸機,只能算輕型戰術轟炸機)。
在俄拉中聯合開發SU-34時,中國針對蘇霍伊經濟困境,急需中國在SU-27和SU-30等戰機的定單和新項目開發費用等特殊情況下,提出了聯合開發“飛豹III”方案,中國承擔主要研發費用,但“飛豹III”的知識産權屬於中國(而不是向SU-27和SU-30只得到授權組裝)。“飛豹III”比SU-30和SU-34航程更遠,載彈量更大,而且具有機內載彈能力,隱形突防能力和2倍以上超音速巡航能力。
性能(超英趕美)
從武器配置來看,“飛豹3A”的近程自衛武器系統爲一門重110公斤的6-23型六管23毫米改良性“雷神”機炮,最大射速6000發/分鍾。而其它個別特殊型號的“飛豹3”沒有規定航炮,但可以在機下加裝單管30毫米或雙管23毫米口徑的航炮吊艙。“新飛豹3”擁有總共15個外挂架,比飛豹的9個外挂點有顯著提高。是僅此于美國F-15K的世界上第二種擁有總共15個外挂架的飛機。因此,在武器選擇種類上除了能使 用AM-39,C-601/611, C-801/802,C-803超音速反艦導彈,還可以配備俄KH-65SE亞音速巡航導彈,以及KH-31A(AS-17)超音速反艦導彈,KH-31P超音速反輻射導彈和更先進的KH-41超音速反艦導彈。現代2型驅逐艦上的3M90系列改良型反艦導彈也可以挂載到“飛豹3”上使用。
圖博館
四:國內的殲16比蘇34更適合未來作戰形式
目前國內裝備的蘇27系戰鬥轟炸機,主要有蘇30MKK以及基於該平台、即將定型並大規模服役的殲16。蘇30MKK在國內的口碑相當好,結構顯著加強的同時全機重量增加不大,機動性上的下降對於空戰影響不是很明顯;能發射R77主動中距導彈和精確制導武器,又使它能非常好的兼顧空戰和對地對海攻擊任務。事實上在霹靂-12穩定下來以前——或者說直到今天,蘇30都是中國的空防中堅力量。
和蘇34相比,蘇30MKK在對地攻擊能力上的主要不足來自於三個方面:低空穩定性不佳——它還是延續的蘇27家族最早的半模擬電傳、半機械的混合飛控;沒有裝甲防護,低空突防時生存能力弱;能夠使用的蘇式精確制導武器種類較少,對地作戰能力弱。
而這些問題,前兩個在現代作戰模式下已經無關緊要。後一個,我國的殲16已經更換自主研製的新型先進航電和國產精確制導武器系統——現在我國這方面比俄羅斯裝備水平更高,性能更強,殲16對地作戰能力強過蘇34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繼續開發中國版蘇34的並列雙座型號;即使是不加裝甲以減小增重,用可動邊條取代鴨翼,減小氣動阻力和航程損失;但是除了飛行員交流更為方便,疲勞度有所降低外,不會獲得什麼明顯的性能優勢。反而由於重量和阻力增加,機動性能下降的問題仍然無法避免,最多也就是比蘇34好看一點罷了。
事實上,在殲16換裝全新的航電與武器系統後,現代戰場上,蘇34能做的殲16不僅能做到,而且還能做得更好。反而殲16在空戰與對地對海能力上的高度平衡、極佳的任務靈活性,是無論蘇34還是殲17都無法取代的。全新研製一款殲17這樣機型的巨額費用,足以用來裝備多得多的殲16,實在是得不償失。
圖博館
其次對於低空活動的飛機來說,在突變的氣流中保持飛行穩定非常重要;否則這樣的飛機就很難利用峽谷等複雜地形,進行超低空突襲。而鴨翼在抑制這種突風變化上,由於它位於重心之前比較遠的地方,配合飛機尾端的水平尾翼或者襟翼/副翼進行綜合化控制,能形成極大的控制優勢。為了配合這一功能,蘇34更換了數字電傳(蘇33還是模擬的)飛控,並具備突風抑制功能。
然而前機身的截面積暴漲、添加鴨翼、空重增加30%(僅裝甲重量就達到1480公斤),都給蘇34帶來了巨大的阻力和重量。這使它後來索性更換了固定式進氣道減重,最大速度從M2.35下降到M1.8。此外蘇34的機動性也下降的非常厲害,即使是僅掛載空對空導彈,也無法遂行製空權爭奪的任務了——它太笨重了。
三:現代作戰中,中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已成主流
蘇34的設計中,雖然強化了對於對地精確制導武器的應用,但設計總體要求其實是延續了蘇24的思路,強調低空突防、臨敵轟炸。在二戰後較長時期內,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戰鬥機進行低空和超低空飛行時,雷達和導彈無法從地面反射的雜波信號中準確的發現、跟踪、鎖定住戰機,更不要說有效命中了。
然而隨著雷達探測能力的不斷增強(不止是地面防空雷達,也包括戰鬥機火控雷達的下視能力)和導彈技術的進步,低空突防的戰機越來越難以藉助地形掩護自己的行踪和甩開導彈。尤其是到了今天,如果誰面對美歐中——也包括俄自己的防空體系,繼續玩低空突防,基本上和找死沒有區別。
圖:在海灣戰爭中,執行低空突防轟炸的英國狂風是損失最慘重機型。
現代戰爭中,戰鬥轟炸機要安全高效的執行任務,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中高空,遠程投放精確制導武器。精確制導武器與射程幾乎無關的高精度,既使戰機只需要出動更少的架次就能擊毀目標,又使戰機避免了只有非常靠近目標才能保證命中概率的風險。
比如美軍的JDAM炸彈,即使是沒有加裝滑翔彈翼的普通版本,也能讓戰鬥機在11000米的高度上投擲,然後藉助高度的勢能與速度的動能,實現24公里甚至更遠的射程。這個距離上防空系統對於戰鬥機這樣信號特徵比較小、而且機動性又很強的目標,命中能力下降的已經很厲害了。目前美軍所有的戰鬥機,都能投放JDAM炸彈。
圖博館
俄刊評價蘇-34戰鬥轟炸機,稱其落後無用2008.8.7東方網
俄羅斯《真理》報日前刊文對俄軍事航空工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文章作者指出,俄最新式的蘇-34多用途戰鬥轟炸機目前已開始裝備部隊,但與同樣剛剛開始服役的美國F-22A“猛禽”戰鬥機相比,其各項技術指標均已落後,無法有效對抗美空軍的新式戰機。而這種差距充分反映出了俄航空業目前的狀況。
功能多而無優勢?
單從宣傳來看,蘇-34無疑是一款非常出色的戰機。然而,如果對比美國正在全力生産和裝備的F-22A便不難發現,蘇-34其實已全面落後。
蘇-34,翼展14.7米,機長21.94米,機高5.93米,空載23271公斤,最大起飛重量44399公斤。速度(高空)2500公裏/小時,(低空:)1400公裏/小時,航程: 4000公裏(有空中加油時無航程限制)。
蘇34設計思路早已過時 中國殲16比它更優秀實用2015-11-02 候知健
近日網絡上不斷有所謂“殲17”的照片流出,這種疑似中國版蘇34鴨嘴獸的型號迅速成為了熱點。然而一方面,這些照片的真實性令人存疑;另一方面,蘇34並不如很多人想像的美好。
一:現在流出的照片系PS產物
二:蘇34強化低空飛行時的穩定性和操縱性,但損失高速能力和機動性
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空軍提出需要新型飛機來取代蘇24,要求這一型號最好能兼有前線轟炸機和殲擊機的能力。當時蘇霍伊設計局決定在蘇27UB(蘇27的雙座教練機)基礎上研製蘇27IB,在最初的設想中,蘇局並沒有修改氣動佈局;只是強化了飛機的載重,改進了機載設備和火力控制系統,能夠使用更多的武器——尤其是空對地武器。
在1983年完成初步設計以後,蘇聯空軍對初步方案很不滿意,要求蘇霍伊進行大改。其中非常關鍵的一條,是沿用蘇24的並列雙座佈局;這樣更符合蘇聯空軍的使用習慣,並且能改善飛行員之間的協同和休息,能夠提高戰鬥效率和飛行安全性。新的蘇27IB方案在1986年獲得批准,由馬爾齊洛索夫作為主管設計師,定型後命名為蘇34.
蘇34和蘇27雙座教練機相比,在平台上做了很多重大改進:採用鴨嘴形前機身,並安裝鴨翼,形成三翼面佈局。這其中鴨翼起到了兩個重要作用,首先是前機身的增重(尤其是座艙裝甲)後,需要鴨翼來平衡重心的前移,保證飛機仍然能操縱靈活。
圖:前機身截面積暴漲
圖博館
四:國內的殲16比蘇34更適合未來作戰形式
目前國內裝備的蘇27系戰鬥轟炸機,主要有蘇30MKK以及基於該平台、即將定型並大規模服役的殲16。蘇30MKK在國內的口碑相當好,結構顯著加強的同時全機重量增加不大,機動性上的下降對於空戰影響不是很明顯;能發射R77主動中距導彈和精確制導武器,又使它能非常好的兼顧空戰和對地對海攻擊任務。事實上在霹靂-12穩定下來以前——或者說直到今天,蘇30都是中國的空防中堅力量。
和蘇34相比,蘇30MKK在對地攻擊能力上的主要不足來自於三個方面:低空穩定性不佳——它還是延續的蘇27家族最早的半模擬電傳、半機械的混合飛控;沒有裝甲防護,低空突防時生存能力弱;能夠使用的蘇式精確制導武器種類較少,對地作戰能力弱。
而這些問題,前兩個在現代作戰模式下已經無關緊要。後一個,我國的殲16已經更換自主研製的新型先進航電和國產精確制導武器系統——現在我國這方面比俄羅斯裝備水平更高,性能更強,殲16對地作戰能力強過蘇34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繼續開發中國版蘇34的並列雙座型號;即使是不加裝甲以減小增重,用可動邊條取代鴨翼,減小氣動阻力和航程損失;但是除了飛行員交流更為方便,疲勞度有所降低外,不會獲得什麼明顯的性能優勢。反而由於重量和阻力增加,機動性能下降的問題仍然無法避免,最多也就是比蘇34好看一點罷了。
事實上,在殲16換裝全新的航電與武器系統後,現代戰場上,蘇34能做的殲16不僅能做到,而且還能做得更好。反而殲16在空戰與對地對海能力上的高度平衡、極佳的任務靈活性,是無論蘇34還是殲17都無法取代的。全新研製一款殲17這樣機型的巨額費用,足以用來裝備多得多的殲16,實在是得不償失。
圖博館
其次對於低空活動的飛機來說,在突變的氣流中保持飛行穩定非常重要;否則這樣的飛機就很難利用峽谷等複雜地形,進行超低空突襲。而鴨翼在抑制這種突風變化上,由於它位於重心之前比較遠的地方,配合飛機尾端的水平尾翼或者襟翼/副翼進行綜合化控制,能形成極大的控制優勢。為了配合這一功能,蘇34更換了數字電傳(蘇33還是模擬的)飛控,並具備突風抑制功能。
然而前機身的截面積暴漲、添加鴨翼、空重增加30%(僅裝甲重量就達到1480公斤),都給蘇34帶來了巨大的阻力和重量。這使它後來索性更換了固定式進氣道減重,最大速度從M2.35下降到M1.8。此外蘇34的機動性也下降的非常厲害,即使是僅掛載空對空導彈,也無法遂行製空權爭奪的任務了——它太笨重了。
三:現代作戰中,中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已成主流
蘇34的設計中,雖然強化了對於對地精確制導武器的應用,但設計總體要求其實是延續了蘇24的思路,強調低空突防、臨敵轟炸。在二戰後較長時期內,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戰鬥機進行低空和超低空飛行時,雷達和導彈無法從地面反射的雜波信號中準確的發現、跟踪、鎖定住戰機,更不要說有效命中了。
然而隨著雷達探測能力的不斷增強(不止是地面防空雷達,也包括戰鬥機火控雷達的下視能力)和導彈技術的進步,低空突防的戰機越來越難以藉助地形掩護自己的行踪和甩開導彈。尤其是到了今天,如果誰面對美歐中——也包括俄自己的防空體系,繼續玩低空突防,基本上和找死沒有區別。
圖:在海灣戰爭中,執行低空突防轟炸的英國狂風是損失最慘重機型。
現代戰爭中,戰鬥轟炸機要安全高效的執行任務,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中高空,遠程投放精確制導武器。精確制導武器與射程幾乎無關的高精度,既使戰機只需要出動更少的架次就能擊毀目標,又使戰機避免了只有非常靠近目標才能保證命中概率的風險。
比如美軍的JDAM炸彈,即使是沒有加裝滑翔彈翼的普通版本,也能讓戰鬥機在11000米的高度上投擲,然後藉助高度的勢能與速度的動能,實現24公里甚至更遠的射程。這個距離上防空系統對於戰鬥機這樣信號特徵比較小、而且機動性又很強的目標,命中能力下降的已經很厲害了。目前美軍所有的戰鬥機,都能投放JDAM炸彈。
圖博館
俄刊評價蘇-34戰鬥轟炸機,稱其落後無用2008.8.7東方網
俄羅斯《真理》報日前刊文對俄軍事航空工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文章作者指出,俄最新式的蘇-34多用途戰鬥轟炸機目前已開始裝備部隊,但與同樣剛剛開始服役的美國F-22A“猛禽”戰鬥機相比,其各項技術指標均已落後,無法有效對抗美空軍的新式戰機。而這種差距充分反映出了俄航空業目前的狀況。
功能多而無優勢?
單從宣傳來看,蘇-34無疑是一款非常出色的戰機。然而,如果對比美國正在全力生産和裝備的F-22A便不難發現,蘇-34其實已全面落後。
蘇-34,翼展14.7米,機長21.94米,機高5.93米,空載23271公斤,最大起飛重量44399公斤。速度(高空)2500公裏/小時,(低空:)1400公裏/小時,航程: 4000公裏(有空中加油時無航程限制)。
蘇34設計思路早已過時 中國殲16比它更優秀實用2015-11-02 候知健
近日網絡上不斷有所謂“殲17”的照片流出,這種疑似中國版蘇34鴨嘴獸的型號迅速成為了熱點。然而一方面,這些照片的真實性令人存疑;另一方面,蘇34並不如很多人想像的美好。
一:現在流出的照片系PS產物
二:蘇34強化低空飛行時的穩定性和操縱性,但損失高速能力和機動性
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空軍提出需要新型飛機來取代蘇24,要求這一型號最好能兼有前線轟炸機和殲擊機的能力。當時蘇霍伊設計局決定在蘇27UB(蘇27的雙座教練機)基礎上研製蘇27IB,在最初的設想中,蘇局並沒有修改氣動佈局;只是強化了飛機的載重,改進了機載設備和火力控制系統,能夠使用更多的武器——尤其是空對地武器。
在1983年完成初步設計以後,蘇聯空軍對初步方案很不滿意,要求蘇霍伊進行大改。其中非常關鍵的一條,是沿用蘇24的並列雙座佈局;這樣更符合蘇聯空軍的使用習慣,並且能改善飛行員之間的協同和休息,能夠提高戰鬥效率和飛行安全性。新的蘇27IB方案在1986年獲得批准,由馬爾齊洛索夫作為主管設計師,定型後命名為蘇34.
蘇34和蘇27雙座教練機相比,在平台上做了很多重大改進:採用鴨嘴形前機身,並安裝鴨翼,形成三翼面佈局。這其中鴨翼起到了兩個重要作用,首先是前機身的增重(尤其是座艙裝甲)後,需要鴨翼來平衡重心的前移,保證飛機仍然能操縱靈活。
圖:前機身截面積暴漲
圖博館
深度:繼蘇35之後俄這3款軍機將可能再獲中國訂單2017.1.9新浪軍事
俄羅斯正式交付中國4架蘇-35的消息,得到中國軍方媒體的確認後,讓以為中國不再需要購買俄軍用整機的網友們黯然傷神了好久。但這種情緒平復了之後,很快就有一些媒體刊文分析認為,在國產運-20服役和殲-20進入部隊試用之後,蘇-35將是中國引進自俄的最後一種軍用飛機了。
但事實真的那麼樂觀嗎? 迷彩派將藉本文探討一下,未來還有哪些俄羅斯生產的軍用飛機可能會繼續得到中國的訂單。
一、伊爾-76MD/伊爾-476(伊爾-76MD-90A)大型運輸機
儘管目前中國的運-20已經開始正式裝備部隊,但作為中國第一款國產大型運輸機,考慮到飛機本身成熟度和生產線建設等問題,運-20的生產速度在開始的5年左右的時間內並不會很快,年產量可能只有個位數。 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可能仍將不得不進口俄羅斯的伊爾-76MD運輸機,甚至包括相當數量的二手伊爾-76MD。
二、伊爾-78/伊爾-78M空中加油機
無論是早期的殲-8D、殲-10系列、蘇-30,還是近年來入役的殲-15、殲-16,以及剛剛入役的蘇-35,其空中加油的需求,顯然是3架伊爾-78加油機無法滿足的,而運-20在剛剛生產的初期,想要滿足運輸需求的同時再改裝為足夠數量的空中加油型號也不現實。
三、蘇-34戰鬥轟炸機
在殲-16戰鬥轟炸機的數量短期內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使用蘇系戰機經驗非常豐富的中國空軍如果能獲得一定數量的蘇-34,並非沒有可能。(作者署名:迷彩派)
回應
蘇34已經過時
還是沈飛沒本事,蘇27玩到現在還改不出蘇34!
中國海/空軍根本不需要SU-34。沈飛吃飽撐著搞個沒人要的東西幹嘛?海航的J-10,J-11B都會經常巡邏東海南海。驅逐美日戰機的主角其實是J-11B。
蘇-34是專門設計為完成遠程轟炸任務的戰鬥機,其載彈量航程等指標都是殲11系列比不了的,並列座艙合併了許多儀表,減輕了飛機重量,節約了成本,飛行員之間可以面對面交談不必用無線電通訊,並列設計可以使兩位飛行員駕駛輪換,在長途的奔襲中保持體力。而串列座艙的殲11或者飛豹在長途奔襲中飛行員是不能輪換駕駛的,而且飛豹和殲11無論航程和載彈量都遜於鴨嘴獸,所以中國引進鴨嘴獸還是很有意義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09/doc-ifxzkfuh6226029.shtml
圖博館
回應
Su35發動機壽命4000小時,反觀天朝殲-15,去年一個降落動作、就白白犧牲一個飛行員.
你說蘇系飛機是大毛摔的多?還是俺們摔的多?
楨:太行改WS-10A大修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美國民用發動機大修4000,軍用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都是從短到長,毛子AF-31開始也是30,美國的F100也讓F15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07/doc-ifxzkfuh5924578.shtml
殲-11戰鬥機 維基百科
殲-11 (北約代號:側衛B+ FlankerB+)是獲得俄授權生產的Su-27SK,由瀋陽飛機公司建立生產線,俄供應主要零件與系統後建立生產與組裝能力。之後,沈飛以蘇-27的氣動外形加上國產的航電和武器系統等開發了衍生機型殲-11BD/16。
技術規格
空重:16,380 kg(36,115 lb)
載重:23,926 kg
最大起飛重量:33,000 kg
發動機:2×AL-31F或者WS-10
推力:79.43 kN / 89.17 kN
後燃器推力:122.5 kN / 132 kN
性能
最高速度:2,500 km/h 於高空 (Mach 2.35)
航程:1,340km 於海平面/ 3,530 km於高空
實用升限:18,500 m
推重比:1.07
衍生型
殲-11A
俄零組件在瀋飛組裝的原始型號,生產了104架,但目前服役之殲11A已換裝國產飛彈警告系統。
殲-11B
殲11B使用AL-31,後續量產換裝太行渦扇WS-10。使用主動電子掃瞄陣列雷達(AESA)與國產航電與電戰系統,還比蘇-27增強了對地攻擊能力,成為重型多用途戰機。(楨:殲11B用AESA? 時至今日,還是有不少朋友,甚至一些專家稱殲-10B準備了主動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這當然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殲-10B裝備的只是被動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2009年殲-10B立項時,中國的AESA項目並沒有成熟方案。已有過多次因子系統研製進度跟不上而導致型號研發失敗教訓的空軍和軍工,應該不太會再次冒險。 殲-10C/D使用AESA/WS-10A.)
殲-11BS
殲-11B的雙座型。
殲-11BH
殲-11BS的海軍型.
殲-11D
機首雷達罩變更,外界認為該改良是更換AESA的空戰機。
殲-16
以蘇-30MKK/MK2標準研發的型號,然而瀋飛並沒有解釋殲-16與聲稱具有多用途對空/對地打擊能力的殲11B之間差別之處(楨:AESA /WS-10A與PESA/ WS-10之別?)
圖博館
不過現在折射式平顯已經是明日黃花,因為受到光學系統的限制,折射式平顯的視場較小,另外由於採用了CRT,系統長度和尺寸較大,顯示屏對於振動比較敏感,所以框架較多,並且為了增加視場,還採用了雙組合玻璃設計,進一步增加了系統的框架的數量,因此整個系統的重量、尺寸隨之增加,這對於戰鬥機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在這種情況下衍射平顯就出現了。
衍射平顯採用全息原理實現顯示,採用曲面玻璃代替常規的平面玻璃,陰極射線管產生的字符或圖像經玻璃的半鍍銀面反射,疊加到外景圖像上。字符或圖像由玻璃顯示屏下的透鏡聚焦於無窮遠處,有效地呈現在飛行員面前,因此它的視野遠大於折射式平顯,另外它的顯示更加全面,尤其是可以顯示紅外系統的圖像,可以讓飛行員在晝夜惡劣氣侯條件下仍舊可以保持對外界事物的掌握,由於衍射光學系統對於振動不敏感,所以衍射平顯不需要復雜的固定框架,不但擴展了飛行員的視野,也減少了系統的體積和重量,這對於戰鬥機來說是非常寶貴的,進入新世紀之後,各國戰鬥機紛紛用衍射平顯替代了折射式平顯。
配備衍射平顯的蘇-30MKM
它採用的是陣風的平顯
蘇-30SM也採用了這個平顯,不過法國禁運之後,蘇-30SM又換回IKSH-1M平顯
採用新一代衍射平顯的國產作戰飛機座艙
進入新世紀,中國相關單位也研製了衍射平顯,目前已經發展了兩代,第一代衍射平顯已經裝備殲-11B、殲-10B/C,第二代衍射已經裝備殲-20,並且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面公開亮相,相比較之下俄羅斯在遲遲沒有研製出衍射平顯,從相關資料來看,俄新一代蘇-35S、米格-29K/KUB配備的都是IKSH-1M平顯,顯現俄在這個領域不但低於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差距也在拉大。
俄米格-35配備的是IKSH-1M
米格-29KUB也採用這個平顯,顯現俄在這個領域與中西差距越來越大
馬來西亞在引進蘇-30MKM的時候,選擇了法國泰利斯公司的CTH3022平顯,它是陣風戰鬥機配備的衍射平顯,採用單塊曲面全息顯示屏,既可以顯示飛行操縱和武器瞄準備字符,也可以顯示前視紅外圖像,另外它在結構上進行了許多優化設計,減少了體積和重量,俄在為蘇-30MKM兼容CTH3022平顯的時候,就明顯感覺它優於自己最新的IKSH-1M平顯,自用型蘇-30SM上面也採用了這個平顯,不過烏克蘭危機之後,法對俄禁運,因此有消息說新生產的蘇-30SM已經換回了CTH3022,所以中國可以向俄推銷國產新一代衍射平顯以替代CTH3022。(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圖博館
俄售華蘇35座艙採用折射式平顯 比中國戰機落後一代2017.1.7新浪軍事
蘇-35S的座艙,可以清楚看到採用雙組合玻璃的IKSH-1M平顯
2016.12.25,中國空軍採購的蘇-35SK回國,蘇-35SK的座艙雖然採用了大屏幕顯示器,但是平顯仍舊是比較落後的IKSH-1M平顯,就技術水平來講不但要落後於西方國家先進戰鬥機,也不如中國新一代戰鬥機。
中國相關單位已經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面展出採用新一代衍射平顯加一體化顯示器的座艙顯示系統,已經達到當今頂尖水平。
蘇-35SK配備的IKSH-1M平顯仍舊是採用雙組合玻璃的折射式平顯,從系統技術水平來講,它與蘇-27SK配備的ILS-31平顯幾乎沒有區別,所謂折射式原理是計算機接收接口單元送來的數據,處理後產生信號,控制CRT內的電子束產生圖像,再通過一組平行透鏡和一片半透明鏡在顯示單元上投射出圖像。外界光線可以透過顯示單元,但僅有來自CRT的光線會被部分反射進入飛行員的眼中。當年蘇-27SK引進的時候,中國空軍對ILS-31經過評估之後認為,它的技術水平與中國空軍殲-8B上面的JHK-13E平顯係統相當,根據世界飛機電子顯示器手冊一書,JHK -13E平顯同樣採用了雙組合玻璃來提高瞬時視場,增強瞄準光環的抗過載能力,不過低於中國空軍為殲-10、殲轟-7A研製的新型平顯,這些平顯採用了更加先進的信息處理系統,配備了戰術輸入控制面板,具備更強的功能。
俄自用的蘇-27SM同樣採用ILS-31平顯
上世紀90年代之後,俄在平顯係統領域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中國空軍在本世紀初引進蘇-30MKK的時候,驚奇的發現蘇-30MKK雖然配備了新型座艙多功能顯示器,但是平顯依舊是ILS-31,連俄自己的蘇-27SK也沒有平顯,而中國空軍新型平顯已經投入實用,印度在引進蘇-30MKI的時候,則選擇了以色列的EL-OP SU967平顯。蘇-35SK配備的IKSH-1M的技術水平與中國空軍第二代折射式平顯和蘇-30MKI的SU-967平顯相當,屏幕下面採用了戰術輸入面板,通過按鍵來實現不同功能和模式的轉換,由於實現了數字化,IKSH-1M通過軟件的擴展就可以實現更多的功能和模式,並且可以更方便的與航空電子系統相交聯,IKSH-1M還增加了一個小屏幕的中視顯示器,用於顯示飛機通信頻率、導航信息等圖像。
ILS-31的技術水平與中國殲-8B上面的JHK-13E平顯相當
技術水平低於中國空軍第二代折射式平顯,圖為採用這種平顯的FC-1
印度蘇-30MKI配備的以色列平顯
圖博館
殲-10D、殲-11D/16目前還處在研製階段,目前能夠批量列裝部隊的四代半戰機只有殲-10B /C系列,四代半戰機的產量上又顯不足。中國空軍還有數百架殲-7等著換代,對新裝備的壓力可想而知。蘇-35SK雖然和中國最新的戰機比不佔顯著優勢,但和空軍大量服役的殲-10A、殲-11B相比,性能優勢卻是明顯的。加上蘇-35已經在俄空軍磨合服役多年,差不多已經把新裝備初期遇到的各種問題都解決了,可謂狀態正佳。也許也正因為這個時間節點算得上最後一個機會,俄方才加快了交貨速度.
至於蘇-35的推力矢量系統和整合相關設備的綜合飛控無疑是該機的一大亮點。我國在推力矢量技術研究上雖然不晚,近年來也有好幾款配套研製了矢量噴口,但由於沒有進行過裝機試驗,雖然在結構上已經有所突破,但在如何綜合應用矢量推力上依然顯得經驗不足。蘇-35矢量推力不再像當年出口印度的蘇-30MKI一樣需要單獨的操縱桿進行操作,自然也是中國空軍值得借鑒的產品。
蘇-35的117S發動機並沒有比殲-20上已經裝備另一款俄製發動機有明顯的優勢,但依然可以給中國並非高枕無憂的航空發動機工業作為重要的參考。
至於之前各方討論的所謂蘇-35攜帶國產武器的問題,實際上我軍在現役的戰機上部分解決了這一問題。目前我們已經觀察到中國空軍的蘇-30MKK攜帶國產的電子戰吊艙,也看到了海軍航空兵的蘇-30MKK2使用國產PL-12空空導彈。把國產裝備嫁接上俄產戰機對於中國而言也是駕輕就熟的活了,讓蘇-35換一套“行頭”也不算太困難的事情
回應
中國購買蘇35至少有三個好處。一、可以了解俄戰機的性能。以後三哥裝備上了,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二、軍火貿易是兩國政治互信的重要表現。中國購買蘇35,其實也是做給美國看的。當今世界的格局依然是中俄聯手對抗美國。三、通過軍火貿易給俄輸血。俄在西面跟北約鬧得越大,對中國來說就越有利,所以說中國需要支持俄跟北約鬧,中國無法直接給俄錢,因為我們跟北約國家關係還算不錯,但是可以通過石油長期合同,軍火合同來給俄支持。所以說我們購買蘇35,其實是用一筆錢,達到三個目的,從這個事情來看,習近平還是很有魄力,很有戰略眼光的。補充細化兩個主要因素,並加以解釋。
1,平衡外貿順差。2,補充產能不足。
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7_01_01_387186.shtml
圖博館
一周軍評:在蘇-35身上我們還能學到什麼?2017-01-01施洋
本週,號稱中國空軍的“聖誕禮物”的第一批4架蘇-35SK戰鬥機被確認已經抵達了遂溪的空軍航空兵某師,正式納入中國空軍序列,並開始進行飛行訓練。至此,傳了很多年的中國採購蘇-35的消息終於以買家秀的形式塵埃落定。
至於認為引進蘇-35是“逆向民族主義”的,其出發點也不難理解。中國空軍自行研製的殲-20已經開始交付空軍部隊,其大規模量產計劃也已全面鋪開。作為中國第一種,也是全世界繼美國之後首先交付部隊的第五代戰鬥機,該機的性能毫不遜色於全世界最先進的F-22A,在面對各種傳統第四代戰鬥機甚至各種4.XX代的戰鬥機時,更是具備全面的壓倒性優勢。在這種時候轉而繼續向俄羅斯採購沒有那麼先進的蘇-35,看起來確實是有些許不可理喻。
中國航空工業和中國空軍的發展目標之一,當然是要最終甩掉這一副拐。不過在殲-20剛剛交付部隊沒多久的現在就把拐朝地上一扔,合適嗎?合適不合適,還得看看蘇-35和中國當代航空工業的問題。
毋庸置疑,隨著殲-20的交付部隊以及中國在五代機技術上的全面突破,中國航空工業在戰鬥機領域的最終產品上,已經在綜合性能上超越了俄羅斯的戰鬥機。這直觀地反映在殲-20與T-50兩款五代機所代表的技術水平和研製進度上。不僅如此,殲-20技術所衍生的諸如殲-10B/C/D、殲-11D、殲-16等四代半戰鬥機也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客觀地說,蘇-35的航電系統雖然頗有特色,但其以無源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蘇-35在這一領域可能不佔優勢,而在機載武器領域,由於俄下一代空空導彈研製進展的延遲,蘇-35依舊只能使用上世紀末的那套俄製空空導彈,隨著中國新一代的霹靂-10、霹靂-15等空空導彈的服役,中國在這一領域也將建立起優勢。
無論是“雪豹”雷達,還是R27+R77+R73的“老搭檔”空空導彈對中國方面都沒有太大吸引力,來中國的蘇-35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改動是可以想見的事情了
但是有一點不能忘了,那就是在對比中國空軍的技術裝備時,必須考慮到武器裝備的進度和中國空軍的規模。殲-20當然好,但產量目前還不大,未來即使全面增產能夠實現,其昂貴的價格和相對有限的產量也不可能讓空軍全面換裝。
圖博館
改變成飛的機會是殲-10,這個型號可以說是讓成飛知道了全流程設計飛機,這款殲擊機也算是中國航空工業第一款獨立設計的殲擊機,意義重大也就在於此。儘管由於引進蘇-27造成資金緊張,有些人認為應該擱置殲-10重點仿製蘇-27,但最終的決策還是保住了殲-10這個十號工程,讓中國航空人第一次揚眉吐氣了。至於有人認為的以色列給予了足夠的技術支持,其實只要看看殲-10和“獅”戰鬥機,就會發現它們並不相同,差別很大,內涵完全不同。如果要說成飛牛,就牛在殲-10的誕生。
既然可以獨立研製先進三代機了,那麼一年時間就研製出來“梟龍”就是駕輕就熟了,小case了。但在研製殲-20時,成飛並不順利。既然要立項隱身四代機,沈飛豈能善罷甘休,畢竟資金量不少,因此在研製殲-20時,成飛是很艱難的,國家給的錢少得可憐,只能靠自己。直到殲-20讓領導看過,深感震驚後才開始加大投入力度。加之要感謝中國周邊國際形勢突變,四面楚歌,讓殲-20研製加速,這更需要加大資金投入,要錢給錢,要人給人,一定要做好四代機的早日服役。這次珠海航展,空軍司令員說對殲-20相當滿意,這句話意味深長。
但沈飛和成飛依舊是互相較勁,競爭還將白熱化。尤其是成飛想把殲-20推向海軍,甚至是艦載機,這是沈飛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井水不犯河水,但這個邊界效應競爭將會讓雙方彼此互不買賬。但作為潛在的海軍艦載機FC-31依舊存在試飛不足的問題,經費不足的問題,這就讓沈飛在與成飛競爭中存在後勁不足。
還有一點要說,比拼競爭力,不能光看家底,更要看人才梯隊、領導包容性和管理能力,這一點作為老的企業都是不好管理的,包袱重,掣肘多,這些都會制約沈飛實現中國航空報國夢。但不管如何,有競爭就是好事,競爭的結果就是軍隊獲益,戰鬥力提升,因此還是需要感謝沈飛和成飛的不懈努力!
圖博館
飛機製造哪家強?沈飛還是成飛?2016-12-02宋忠平
不少人問過我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是最得罪人的話題,但還是要說幾句吧,淺嚐則止。
中國飛機生產企業不少,西飛、陝飛、成飛、沈飛、貴飛等等,但能生產殲擊機、攻擊機、殲擊攻擊機等一線作戰飛機的企業不多,西飛主要是運輸機、轟炸機、殲擊攻擊機(戰鬥轟炸機)等,陝飛主要是研製運輸機、特種飛機等。只有成飛和沈飛是以研製生產殲擊機為主,並形成了國內兩足鼎立狀態。
沈飛是老大哥,早期的殲擊機都是以沈飛仿製為主,一直到了殲-8,直到引進了蘇-27和蘇-30後,沈飛才發現自己的差距如此巨大,並在授權之下開始仿製並組裝蘇-27,隨著不斷消化吸收,沈飛基本上形成了以殲-11為主的生產模式,無論是殲-11改進型號,還是殲-16重型戰鬥型,艦載型殲-15等等,都是以殲-11基礎為主。也就是沈飛現在基本上把蘇-27吃透了,玩精了,並且具備了很強的獨立昇級改進能力。畢竟作為一款雙發重型殲擊機,還是比較符合部隊的胃口,大有大的好處,戰鬥力很強,震懾力也很強。此時的沈飛已經基本上脫離了原有飛機設計軌跡,原來的寶貝疙瘩殲-8基本上不再花太多精力了,就是簡單維持已有戰鬥機的規模。
至於說到FC-31,不得不說,它是沈飛的技術結晶,也算是沈飛拿出來的第一種隱身設計飛機,但這款飛機畢竟沒有納入計劃,這就導致研製經費不足,需要自籌,研製效果就不如殲-20那麼明顯,畢竟殲-20擁有的原型機數量遠遠超過FC-31,試飛效果就差很多。但沈飛也不笨,在FC-31身上看到了太多的殲-11、殲-15的身影,也就是利用成熟技術研製四代機,可以節省經費,還可以給自己找條出路,最佳選擇就是空軍採購作為低端機,海軍採購FC-31變身為艦載機,最次就是出口,但解放軍要是不裝備的話,出口會受到廣泛質疑。沈飛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完成研製過一款全流程殲擊機的經歷,這個過程不經歷對於沈飛是最致命的硬傷。此外,沈飛確實存在吃老本的問題,僅僅靠引進吸收還是缺乏更多的自主創新能力。
成飛是小兄弟,從沈飛分家出來後日子並不太好過,既然分家總得帶點東西出來吧,這不就把殲-7帶走了,從此沈飛就不再玩殲-7了,但殲-7畢竟脫胎於米格-21,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技術產品,但成飛還不錯,推出來的殲-7改進型特別多,既有海空軍自用型號,還有大量出口國外的型號,正是這個殲-7讓成飛這幫人學到了很多東西,畢竟之前都是跟著沈飛玩,沒有獨立做過。
圖博館
...為何需要那麼多錢?根據統計,過去50年,美國投入航空發動機預研經費就超過1000億美元。裝備美國第四代飛機F22的F119發動機,從最初的部件研究到具備完全作戰能力歷經32年,其中僅驗證機研製和原型機研製共投入31億美元。...航空發動機研製,必須藉助大量的經驗數據,這些數據只能靠自己試驗獲得,也要消耗大量物資和能源。...我國在航空發動機研製過程中也曾想走捷徑,省去一些試驗不做或做的次數少一些,但最後產品技術問題集中暴露,還得補充投資做試驗,而且耽誤了項目的總體推進。...講這些不是為了要錢,而是講清楚航空發動機產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航空發動機研製雖然費錢,但一些型號的航空發動機成型後三四十年還在用。
外媒2016.1.19中國將投資350億人民幣建航空發動機集團整合所有研製單位
(楨:另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楨2012-11-17補: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動輒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其實各形發動機、中國多已能生產,但未大量裝備、仍從俄進口之因有:1.可靠性不足。2.生產線不像實驗室未能量產。3.為與俄維持戰略關係。回想【圖博館2007-04-06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小引:綜觀共軍戰機所用引擎型號的種種猜想與爭議,牽涉到複雜的仿製、自製與外購等自己科技自主實力和外國(俄為主)軍政經的優勢及利益。 以共軍雙龍:梟龍J7MF和猛龍J-10所用引擎為例,就折衝於中俄間。當WS-13天山渦扇發動機(以名山和「渦扇」併音來代稱引擎,米格29原用引擎RD-33的國產改進型)研發出可供J7MF使用時,俄便也才願提供更佳的RD-93(單價350萬美元)。同理,當J-10所用引擎WS-10A太行發動機優於俄SU-27SK原用引擎AL-31F(單價250萬)時,俄又推銷J-11(俄在中生產的SU-27SKM)的AL-31FN。在此同時,WS-10的BCD型也在研發中,俄又傳出要提供五代機(即美四代機F22)所用引擎AL-31FNM1(它的向量噴口在滿功率以及加力推力的狀態下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給中國。
所謂中國進口蘇-35是為借機引進117S發動機這個說法。117S實際就是AL-41F-1S,屬於AL-31F系列的升級版,和殲-10所用的AL-31FN相比,最大推力分別為14200公斤和12500公斤。相比之下,WS-10A最大推力13200公斤,俄T-50的117(AL-41F)推力在15700公斤以上,未來計畫18000公斤(J-20所用WS-15推重比在10:1以上,推力在18018000以上)。另一方面,按照中國引進蘇-35的時間表,獲得117S的時間也和中國四代機研製進度配不上。
圖博館
回應
其實航空發動機能造的國家就沒有幾個,最牛的還是美國,第二手俄羅斯,中國的大推力是有了,但是質量還有待提高。其餘國家都是第4梯隊,包括日本
流浪恆星A: 不要說航空發動機,連汽車發動機都不如人
哈哈,傻狗!奇瑞、吉利已經出口俄快20年了,中國從俄進口過一輛民用轎車沒有?! 殲十因發動機故障墜機的記錄目前全是俄製AL31F保持的,換裝的國產WS10尚未出現導致飛機墜機的事故。
相關新聞
十年後俄航空發動機行業恐要崩盤中國應該怎麼辦2016.11.23 新浪軍事
中國航發突破不再看俄臉色同時推進12個發動機項目2016.11.24新浪軍事
國產直升機三大優勢:全壽命成本不到進口貨1/5 2013-9-4環球時報
中國民用直升機的第一個優勢是性價比。價格分為兩方面,即單機售價與全壽命價格,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中國單機售價的優勢明顯。人們通常提到的國產民用直升機存在差距,其實是指全壽命週期及可靠性方面的差距。根據調研,中國產品的可靠性雖然可能不及進口貨,但是對方的備件、維修價格卻高得多。比如中國產品的翻新週期是1500飛行小時,對方是3000小時,但每次翻修的價格是中國產品的2-3倍,如此算下來,中國產品至少與對方旗鼓相當。從備件角度而言,中國產品的優勢更明顯,國內外價格差距不只是2-3倍,而是達到5-10倍。
回應
說什麼維修壽命短還便宜!盡扯淡,打仗要求的低維護高可靠高出勤,你連戰備值班都不能連續進行,等著挨揍吧
真打起來,武器壽命就沒什麼用了,沒多少武器是善終的,最後還得是性價比最牛,打得起、打得贏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楨:正因壽命短和穩定性不夠、故平時多用俄發動機,這不只合性價比、也可維持自己的研發能量和維持中俄戰略關係!詳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中航2015-8-3稱花再大代價也買不來先進航空發動機: 航空發動機的研製究竟難在哪兒?航空發動機是經典力學在工程應用上逼近極限的一門技術,本身俱有超常的難度。具體說來,航空發動機是為飛行器提供動力的熱力機械,需要在高溫、高壓、高速旋轉的條件下工作,對研製的要求很高。
圖博館
那請問為何還進口俄發動機呢!?
因為發動機是消耗品,而以前買過毛子飛機,所以要靠AL-31,2012年技術突破後的太行是一個可靠的發動機,首次翻新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小時。
美國民用發動機大修時間4000小時,軍用發動機大修時間1000~1200小時. 任何新發動機大修時間都是從短到長。AF-31開始的時候也是30小時。對知道航空史常識的人來說不值得大驚小怪。美國的F100也讓F15美軍飛機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俄最高水平航空發動機落後美國20年中國落後多少年2016.12.09 新浪軍事
前段時間,已經很久沒有傳出消息的俄T50項目終於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時刻。據俄聯合發動機聲明, T50最終版發動機“30型”型首次啟動成功,預計可以產生2.5萬磅幹推力和4萬磅加力燃燒室推力,動力性應該可以與F-22“相媲美。F-22的F119發動機,但它僅僅只是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產品。
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航空發動機核心機預研計劃,至今已經發展出7代核心機,而F119的核心機僅僅是其中的第4代,其航空動力工業的技術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渦扇-10“太行”及其改進型的性能指標與美國普惠F100和通用電氣F110相當,這兩款發動機是目前美軍F-15和F-16戰機的動力裝置,也就是說中國與美國至少有30年的差距。
中國航空發動機成了製約中國空軍戰機發展的“瓶頸”,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由於鋼鐵、機械、航空等傳統工科專業缺乏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造成中國頂尖工程技術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短缺的。不但缺乏頂尖的科研人才,而且缺乏頂尖的製造人才,這才是我們邁向製造業強國的最大障礙。(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圖博館
俄羅斯航空發動機一貫壽命低下在中國使用時間達不到2016.12.10新浪軍事
蘇俄的航空發動機,一貫就以質量低下和壽命短,缺陷多而聞名於世。嗯,俄發動機還有個著名的個性是能吹,他們的AL31F發動機,也就是廣泛用於蘇27,殲11和殲10戰機上,中國從九十年代以來陸續採購了近千台。其第一次維修前的使用壽命可達1000小時,總使用壽命不少於10年。實際上在中國的使用過程中,根本達不到。
儘管都號稱第四代發動機,AL-31F與美國F100-PW-229相比差距相當明顯,F100-PW-229在所有指標上都比AL-31F要略勝一籌,包括總增壓比、中間耗油率、涵道比、質量,乃至控制系統等方面。
例如當年中國仿製生產殲5殲擊機,為其配套的是渦噴5發動機,仿製於蘇聯的BK-1φ式發動機,到1985年渦噴5完全停產,瀋陽黎明和西安紅旗兩個發動機製造廠共生產了1萬台渦噴5,而殲5系列總共產量為1970餘架,這意味著平均每架殲5全壽命內竟然需要消耗5台發動機。
中國早期從蘇聯進口的12架杜-4遠程戰略轟炸機,以及6架別6水上反潛機,都存在這問題。
1955年中國進口6架別6,到1969年,僅服役十四年就面臨嚴重發動機問題,於是在1969年用蘇制安-24運輸機的AI-24渦槳發動機替代原來的ASH-72活塞發動機,功率約2550馬力。國內仿製AI-24成功以後,又用其國產型號渦槳-5替代了原產的發動機,其功率提高到2800馬力。
圖4轟炸機也不例外,進入70年代初以後,已經飛行了20年的圖4,機上的發動機故障越來越多,以至於影響了重要飛行任務。人民空軍依靠自身技術力量,陸續將圖-4原裝的ASH-73TK活塞發動機拆下,改裝渦槳-6。
當然,本文只涉及蘇俄航空發動機的缺陷,國產航空發動機的表現需要另說。(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回應
前蘇聯製造武器,就是準備大規模使用,簡單、實用、便宜、宜產生。在戰爭中以數量打敗質量,如T34/85對豹和虎坦克。如果開戰幾千小時和幾百小時有區別嗎?被打下來,全是稀巴爛。
毛子的航發壽命短、大修週期小、塊頭還大這是事實,但你弄不來更好的也只能將就了。
美國發動機大修時間4000小時,俄羅斯400小時,太行號稱150小時,實際只有40小時。要不是這樣,何至於這麼多年了還不得不採購俄製戰機局面,包括現在。這類明顯好大喜功報導少一點為好。太行定型十年了,至今都未能大量使用.
殲10/11裝的400台太行讓你吃了?
圖博館
深度:中國新戰機已超日本3倍每年服役40架殲10殲11 2016.5.24新浪軍事
由於中國近些年在戰鬥機領域大量服役新型四代戰機,尤其是具備主動雷達製導導彈發射能力的殲-10A/B/C正在以每年24架的速度服役,殲-11和殲-16也保持在每年12到16架之間的數量進入現役。但是日本的空中力量在最近10年卻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遠程攔截作戰一直以F-15J為主力,中國第四代已經有850架之多,對日本實現了3:1的優勢態勢。
深度:中國先進戰機超過歐洲日本總和一數據更可怕2016.4.24 新浪軍事
以2015年年底為截止日期統計出來的我空軍第三代和第三代半先進戰機的數量以及飛行員每年平均飛行訓練時間來看,中國空軍已經脫胎換骨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空中力量。
我國現有SU-27SK/UBK為50架,SU-30MK2為95架,殲-11戰機為100架,殲-11B和殲-11BS 190架,殲-15(單座)和殲-15S(雙座)共18架,殲-16 約12架,殲-10、殲-10A和殲-10S型共290架,殲-10B/C型共80架,J殲轟-7A共200架;另有等待換裝的殲-7和殲-8各型約700架。總計約1035架第三代和第三代半戰機。並且,我國新型機的生產速度約為每年80架。從三代機數量上,完全碾壓日本現有的286架三代機,質量上也不比日本的差,而且我軍目前主力戰機都不超過10年,而日本空中自衛隊大部分戰機都接近30年的極限壽命,日軍戰機動不動在空中掉零件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歐洲目前第三代戰機共811架。
按北約標準,每年120小時的訓練時間是合格的空軍必須要保持的一個及格線,目前我國三代機飛行員平均年飛行時間約為200小時,主力部隊約240小時,已經達到美國空軍的訓練標準,而日本,韓國每年的飛行時間分別為180小時和150小時。
目前,美國現有185架F-22,約145架F-35A/B/C等型號,約460架F-15,約955架改進後的F-16和約980架F/A-18,總計約2725架現代化戰鬥機,數量超過中俄法英德日等國的總和。所以,正在補課和赶超的中國空軍雖然有了一點可以自豪的資本,但是還要繼續努力。(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漢和稱西方低估中國航發進度 400台太行已裝備部隊2016.11.23 環球網
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11月刊報導,經其詢問得知,中國希望獲得更多的117S發動機。對此,按照俄出口的規則:雙發戰鬥機的備用發動機是2台。因此24架蘇-35出口中國,中方最多應該獲得48台117S。
圖博館
印度航母又開工!遠落後於中國國產航母的進度2016.12.09
印度首艘國產維克蘭特號最新建造情況,下水後繼續開工建造上層建築,進度明顯落後於中國國產001A型航母。
回應
阿三:001A你在圖紙上我下水,你開工建造我下水,你完工下水我下水,你服役…咳咳…那個我會一直等著你的!不見不散
等001A退役時再下一次水.
下水這麼多年怎麼還是這破樣,改成航母酒店得了
改成航母紀念艦,紀念偉大的第一艘國產航母!
阿三:你懂什麼,我們這叫十年磨一艦,下水千萬遍,只要抹神油,瞬間光芒現
我覺得印度的新聞放娛樂版嘻嘻嘻
很明顯阿三是拿建航母解悶的.
不停諷刺印度落後甚至指出其原因的所有報導,只能彰顯編撰出版者的愚蠢。
是,諷刺這種事情怎麼能放到別的國家身上?只能放在中國身上對吧
下水這麼多年怎麼還是這破樣,改成航母酒店得了
總是在三哥那裡找優越感有意思麼?這就好比一個開著法拉利的,整天跟人說街對面那個人力三輪在馬路上跑不過自己。有意思麼?
為什麼不能和三哥比?建國時間差不多,建國時三哥沒經過長期戰爭,建國後沒被西方長期封鎖,底子比我們要好。現在這個鳥樣,難道不值得我們自豪嗎?
總是在三哥那裡找優越感有意思麼?這就好比一個開著法拉利的,整天跟人說街對面那個人力三輪在馬路上跑不過自己。有意思麼?
娛樂調侃一下有什麼問題?更何況歐美日等國家明明(一些領域)已經不如我們了還不是一樣酸葡萄。人可以驕傲但不要自大。
相關新聞
美軍望印度海軍牽制中國 視察印國產航母后卻被嚇傻2016.11.30
俄再延向印交付航母时间 印海军力量被指受创2012.10.11
俄研十年沒造出艦載發動機 若無中國動力恐寸步難行
俄Mig29/Su33接連因阻攔索斷裂墜海 遼寧艦用國產裝備遠勝俄2016.12.06
俄航母攔阻索曾拒賣中國 如今卻曝致命缺陷遭華反超
俄航母出問題戰機無法著艦 8架蘇33進駐敘機場2016.11.29
Mig29取代Su33上航母 占印度便宜的權宜之計- 壹讀
蘇33比殲15到底差在哪 航電缺陷或令其全部被淘汰
圖博館
看看人家的產量!俄再交付海軍4架蘇30SM戰機
2016.12.7日俄羅斯4架Су-30СМ從伊爾庫茨克航空廠起飛,其中3架(藍45,47,48)飛往克里米亞薩基空軍基地,歸建黑海艦隊海航第43獨立強擊機團。“藍70”則可能交付波羅的海艦隊海軍航空兵。
回應
事實上,俄羅斯共青城廠生產蘇-35的速度並不快。2014年,該工廠交付了12架蘇-35,2015年則是14架。相比之下,沈飛2015年生產的各型殲-11系列飛機加在一起超過了40架。
俄蘇式飛機的生產和沈飛所處的位置有些像,生產能力總是趕不上需求。遼寧和瀋陽應該在工業轉型中利用當地航空工業發展的契機,多為沈飛創造有利的環境,擴大自己工業轉型的路子,發展航空工業周邊小企業,讓整個城市都能在中國航空工業起飛中獲益。
國家是花巨資引進,引進,再引進,沉飛是消化,消化,再消化。從蘇27到蘇33,再到蘇35,唉夠沉飛山寨的了。
世界上除美俄外還有幾個發達國家不是引進的?英德日意等發達國家的科技和航空工業比我國早了50年,現在還引進呢。
美國引進俄火箭發動機,俄引進中國船用發動機,中國引進俄戰鬥機發動機,呃,看來都半斤八兩。
親,山寨也要靠技術的!你看看世界上有多少國家能山寨這麼多的艦艇戰機航母?美俄的導彈都是山寨的原德國V2導彈的!美國航母也是靠英國人山寨過去的.德美的撅起無一不是山寨起家,山寨立國.
吃了十幾年,快一代人了,終於山寨出了第二艘航母。
你除了會噴,山寨個有用的東西給我們看看?你長的和人差不多,是山寨了誰呢?
腦殘就是腦殘啊,你以為造航母是這個世界上隨隨便便就能掌握的技術麼,這個世界上沒有一項先進的技術是靠摸索出來的,都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關鍵是你站住了,能不能站的更好,噴子閉嘴吧,如果你認為中國沒本事,趕緊滾蛋,也別用中文嘰嘰歪歪.
原子彈氫彈是仿造的嗎?西方拒絕我們與他們的國際空間站合作,我們自己建,也是仿造的?目前美國也沒有正式使用電子彈射,而我們的也已經實驗完畢,有可能比他的要好。這也是仿造的嗎?你眼睛到底瞎不瞎?虧心不虧心?
中國人最擅長模仿
模仿律:模仿是為了創新
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離開山寨是不行的。專利制度既能促進科技的進步,又能抑制科技的普及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創新發明和逆向工程都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雙重手段,創新和山寨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圖博館
單晶葉片技術我們已掌握
近日一些外媒上流傳著一些攻擊“太行”發動機不好用,技術落後的“雜音”,稱我國並未掌握渦扇發動機單晶葉片製造技術,“太行”發動機壽命僅為50小時,遠不如AL-31F的800小時。而本屆航展上,展出了幾十件單晶粉末冶金發動機部件,包括各種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粉末冶金製成的渦輪盤等核心零部件,其中DD9第三代單晶高溫雙層壁冷高壓渦輪導向葉片等,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充分錶明,單晶葉片材料研發和製造技術我們已經掌握。根據2005年《中國航空報》關於“太行”發動機長久壽命試車的報導,試車試驗長達40多天,每天試車十幾個小時,因此當年“太行”壽命大概在600~800小時,如今10多年過去了,“太行”歷經不斷技術改進,使用壽命應該會有更大的提高,應該已經超過800小時。隨著繼續使用和不斷改進,“太行”的技術狀態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可靠,越來越先進。
回應
流浪恆星A 幾個矢量作動後,噴口飛邊了
你噴了那麼多年嘴都沒歪,那麼結實的東西怎麼會飛!
網易是出了名的美粉集結地。
流浪狗一看見有飛機,發動機之類的帖子,比狗看見屎都高興,又可以噴了
太行好不好不用媒體的數據來澄清,就憑太行敢裝在殲15和殲10B上就說明不錯,一款是艦載機,一款是單發,誰敢拿大量飛行員的生命來做宣傳或者說試發動機?太行用3-400台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28/doc-ifxyawmp0373366.shtml
圖博館
最後,大推力發動機,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117S。這款發動機紙面數據、性能很先進,伴隨的可靠性差等非議也不少。具體如何,用了才知道。如果真如俄羅斯人自己說的那麼先進,那麼其應用技術,對借鑒了AL-31F相關技術的太行發動機的持續改進,是有一定補益的。
行文至此,意思已很明朗。蘇-35的引進,24架的數量之於中國對3.5代以上,4代以下戰機需求量的巨大可謂杯水車薪。對中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來說,靠進口彌補數量之差也很不現實。所以整機引進是手段不是目的。蘇-35的剩餘價值在技術方面,但這些技術對中國戰機的幫助,已與當初引進蘇-27系列戰機有了天壤之別。(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
網傳的很多消息不可靠,真假難分,要以我國軍方發言為準
馬上就要到12月底了該是蘇35交貨的時候了,還有購買蘇35更多的是政治因素,所謂的技術山寨真看不上,一架飛機60%的採購費用都是航電,其它的才是發動機,而俄的航電真的很差,連座艙安裝的顯示器都是採購法國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8/doc-ifxyawmp0418862.shtml
新型太行發動機將使用矢量技術尾噴口可轉動10度 2016.11.28新浪軍事
2016年珠海航展,以事實粉碎抹黑中國發動機的謠言-太行改進型發動機透出新信息圖注:新亮相的“太行”改,從其外機匣管路來看,分佈更為合理,體現出其可維護性大幅提高
從外形上看,此次展出的太行發動機,部分壓力管路,採用了高調的金色系塗層裝飾,顯得非常耀眼。從相關管路的佈局情況看,管路佈局緊湊有致,令人一改過去外機匣佈局有些雜亂的印象。
或將採用矢量發動機技術
除了“太行”樣機展品,從背後的展板上的圖中可以看出,該型發動機的全向矢量噴口的轉動角度為10度,應該屬於小角度矢量發動機。
大家不要小看小角度矢量發動機技術,它是更高水平矢量發動機技術的基礎,相信,隨著未來的小角度矢量發動機的逐步列裝和使用,會逐步積累數據,放開限制。基本達到類似117S那樣的大角度偏轉的矢量發動機的技術水平也是指日可待的。
圖博館
考慮到今後至少20年內,中國空軍主力戰機將是由相對少量的四代機殲-20,加上相對大量的三代半戰機殲-11D、殲-16、殲-10B(C)及後續改進型,三代戰機較新機型等組成,上述問題的解決和改進,是迫在眉睫的需求。
所以,通過蘇-35的引進,幫助中國軍工摸清俄對蘇-27系大改的技術和原理,並隨後應用到國產蘇系戰機的改進上,是蘇-35的最大剩餘價值。如同當初引進蘇-27、現代級、基洛級等項目,這次中國引進蘇-35,完全不能排除有機體結構、飛控系統等方面技術引進的隱含條款存在。也就是說,如果蘇-35引進是一個系統工程的話,其包含的技術引進子項目,才是更重要的部分。
蘇-35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的精彩表演令觀眾大呼過癮。“落葉飄”等動作更是將其出色的機動性展現得淋漓盡致。一般認為,三翼面設計等結構改進,全數位飛控、更大推力發動機的應用,是蘇-35機動性、加速性、結構效益大幅度得到提升的幾個關鍵因素。
首先談機體結構、氣動外形。這是一個延展性很強的問題。雖然該技術對已服役的,數量較大的蘇-27、殲-11系列改進並無幫助,但對殲-11D後繼改進的幫助顯然是巨大的。如果筆者猜測的蘇-35技術合作子項目真的存在,不排除這種改進已提上日程。此前漢和援引所謂中航工業官員的話稱,將啟動重大工程,研發中國版蘇-35。這種說法自然有其荒謬處,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值得關注,說明利用蘇-35相關技術改進殲-11D後續機型絕不是空穴來風。
同時,通過蘇-35項目,摸清三代半雙發重型戰機的氣動佈局、機體結構等,對我國軍機氣動外型研究也有一定意義。蘇-35及其師兄蘇-27的氣動佈局在世界上都是處於一流水平,儘管我國四代機殲-20已試裝,但從戰機研發歷程來看,很多關鍵環節,我們的基礎理論等仍較貧乏。所以,從對機體結構研究,對氣動佈局研究方面來說,也是很有益處的。
其次是全數位飛控系統。這項技術如果能引進消化吸收,現實意義較大。它將可以幫助中國軍工徹底解決殲-11BS、殲-15等國產電傳飛控系統未能與俄式血統戰機100%融合的問題。同時,對殲-11D及後續改進型的飛控系統也有幫助。
如此,將來中國軍工推出一款借鑒蘇-35機體結構、氣動佈局優點,裝備國產先進航電、機載雷達,配置太行改進型發動機的雙發重型3.75代戰機,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當然,如此深度的融合改進,筆者仍認為,絕不能簡單稱之為“中國版蘇-35”。
圖博館
蘇-35首批年內交付中國空軍基本是大概率的事兒了,咱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型飛機來到中國後,按照優良傳統,空軍和軍工會對它進行怎樣的“解剖”,進而從它身上榨取多少“剩餘價值”?比如當年現代級引進後,如今頂板、音樂台雷達已成中國海軍艦艇標配之一,紅旗16導彈武器系統、130艦炮系統等也從現代級身上受益良多。更不用說蘇-27的引進,對中國空軍實力提升的巨大作用了。
我們都有四代機殲-20了,更別說跟蘇-35同級別的殲-11D都出來了,為啥還要買俄三代半戰機?在這裡,筆者只說一句:做決策的人絕對不是傻子,既然拍板要買了,肯定是這型飛機的引進,能在軍事、技術方面,或者哪怕在政治、外交方面能為中國帶來收益。只要這種收益大於為購買24架蘇-35付出的外匯,那就是筆值得的買賣。此文純粹討論軍事技術上可能帶來的收益。
需要明確的是,時至今日,中國軍工技術水平已達到相當高度,早已不復當年引進蘇-27時的水準。所以蘇-35能榨取的剩餘價值絕對沒有它的師兄蘇-27那麼多。24架的數量已經是中國為能與俄達成相關協議作出的最大讓步了,所謂保留續購24架的意向,也不外乎跟當年引進蘇-30MKK2一樣,很可能只是說說而已。
蘇-35的機體結構、氣動外形、飛控系統,相信會是中國空軍最感興趣的地方,也是存在剩餘價值最多的地方。至於發動機,當然也有價值,但可能從中獲取的收益沒那麼大。航電、機載武器等,反而是中國相對於俄羅斯有優勢的地方了,所以也會有剩餘價值,但可能真的會比較少。
中國大量有蘇27系血統的戰機急需升級換代
自引進蘇-27戰機後,無論是自行組裝生產的殲-11,還是經過改進的殲-11B(BS),殲-16、殲-11D,中國軍工無論是整合國產機載武器、換裝國產發動機,還是換裝國產電傳飛控系統、新型航電、新型雷達等等,改進力度不可謂不大,但卻沒能成功改進蘇27系的機體結構和氣動外形。注意,是成功改進、提升,不是說沒有過改動。
同時,殲-11BS、殲-15等應用的國產電傳飛控系統,總體上實用、可用,但也不時有與俄式血統戰機不兼容,可靠性有問題的案例出現。
最後,蘇-27雖以飛行性能優異著稱,但畢竟已問世多年,在其後誕生的颱風、陣風等戰機,飛行性能早已有所超越,更不用說F-22等第四代戰機。
圖博館
俄後來還接收了一批蘇-27SM3,共12架,這些飛機是和蘇-30M2同期加入俄軍的,其實這些飛機是共青城廠用當初認為中國空軍還會繼續訂購更多蘇-27和蘇-30而生產出來的多餘零件拼湊的產品。基本上也就沒有後續了。而此前所說的蘇-27SM2,其實就是後來的蘇-35BM,和現在的蘇-35S了。
在21世紀頭十年,70架蘇-27SM幾乎就是俄空軍添置的最主要的戰鬥機了,俄羅斯兩家蘇-27系列主要生產廠,共青城和伊爾庫特,一個為中國製造蘇-30MKK,一個為印度製造蘇-30MKI,產量都不小,但都沒有交付給俄空軍。
也就是說,21世紀頭十年,之所以國際市場上到處充斥著蘇霍伊系列,根本原因是俄軍沒錢,買不起。
因此到了2010年以後,隨著俄軍開始大量採購蘇-30SM、蘇-35、蘇-27SM3等機型,俄出口戰鬥機數量應聲下跌,並不是共青城和伊爾庫特不想做外貿生意,而是國內訂單的優先度肯定要排在外貿的前面。
所以,指望著把我們手頭75架蘇-27SK,104架殲-11飛機全部替換成蘇-35,那其實就是純屬做夢。
週末又出了一個大新聞,中國空軍兩大主力殲擊機師掩護轟-6K,同時從台灣南北兩側飛過,在台灣以東洋面實現“握手”。這兩支殲擊機部隊是正準備接收蘇-35SK的南部戰區航空兵某師和正在參加“紅劍16”演習的東部戰區航空兵某師。在這次前出行動中,中國空軍還專門出動飛機去驅逐日本航空自衛隊負責攝影的飛機,弄得“中國空軍御用攝影師”這次沒拍到什麼好圖片。而剛剛在台灣參加了“聯合演習”的新加坡軍隊裝甲車在香港被扣留,顯然也不是一個偶然事件。
回應
俄蘇式飛機的生產和沈飛所處的位置有些像,生產能力總是趕不上需求。遼寧和瀋陽應該在工業轉型中利用當地航空工業發展的契機,多為沈飛創造有利的環境,擴大自己工業轉型的路子,發展航空工業周邊小企業,讓整個城市都能在中國航空工業起飛中獲益。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28/doc-ifxyawmp0377609.shtml
中國引進蘇35能獲多少剩餘價值相關技術可改進殲11 2016.11.28 新浪軍事
當年引進蘇-27系列戰機,是“雪中收炭”。如今引進蘇-35戰機,只是“錦上添花”。
圖博館
同一時期,“土星”廠被俄政府重新國有化,兩家企業在所有製上的差異消失了。更雪上加霜的是,不久後“禮炮”公司能力很強的總經理退休,這讓“禮炮”和“土星”兩家的形勢又一次“逆轉”。原本認為會繼續大量訂貨的蘇-27SM飛機改裝工作草草收場,新一代蘇-35S的發動機沒他們的事兒,似乎是山窮水盡疑無路。
幸好後來又半道殺出個蘇-30SM,這種基於伊爾庫特公司為印度研製的蘇-30MKI在俄軍新掌門人紹伊古的強力推動下,大量進入俄軍服役,連帶著它使用的99M1的產量也上去了。再加上,東方某大國的單發四代半、雙發五代機都用了“禮炮”廠的AL-31FN(東方大國的五代機使用和殲-10C通用的發動機,所以就算要換土星的117S,也得讓該公司先研製一個機匣改在下方的型號出來),這讓“禮炮”的盈利率在2015年突增18倍,站穩了腳跟。
現在,根據俄發動機聯合公司的協調,“禮炮”和“土星”兩家在新一代“30工程”發動機研製中各自分攤一定工作量,顯然是考慮到為了讓兩邊都有飯吃。俄發動機工業兩家主要企業之間的競爭還會繼續下去。
不過,俄90年代-21世紀初的人才斷檔在上一代老工人陸續退休之後顯現出了影響力。“禮炮”公司近幾年生產的99M2性能已經趕不上紙面數據了,其他方面和“可靠性趕上渦扇10”的117S似乎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了。畢竟今天俄羅斯可以從國外買先進設備,但一時半會再也找不到那麼多優秀的技術工人了……確實有點靠山山倒,靠人人走的意思,說到底解決發動機“心髒病”,還是要靠自己。
本週俄為T-50研製的“第二階段發動機”,號稱完全基於2004年以後的技術研製的“30工程”首台發動機開始試車台試車——這已經比他們最早宣傳的試車時間晚了兩年,至於裝上T-50試飛,就不知道要拖到什麼時候去了。他們的計劃是2017年要裝機試飛——總之估計它的實際進度是趕不上WS-15的,從現在俄方人才缺口,而中國連初始設計有點問題的渦扇-10B都能搞定來看,未來中俄在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領域態勢可能會發生逆轉。
說了幾句發動機的閒話,我們回過頭來繼續說蘇-27SM,俄先後改裝了70架,成為了俄軍中性能較好——事實上應該說是“有能力執行作戰任務” (因為其餘蘇-27狀況實在不佳,已經接近不能飛行)的機型。
蘇-27SM,該機雷達電子設備和中國空軍殲-11A相當,發動機是99M1,在整個21世紀頭10年裡,俄空軍的“現代化”基本就是指改裝了70架該型飛機,可以說該機撐起了俄羅斯的一片天
圖博館
俄空軍2014年以來採購飛機的力度頗大。這一年,他們獲得了約142架固定翼飛機。2015年,這個數字稍有減少,為126架。
排除掉其中的運輸機等機型,俄在2020年前可能建立一支擁有600架現代化作戰飛機的空軍部隊,目前還完成不到一半的任務。
相比之下,21世紀初那幾年,俄空軍幾乎沒有獲得像樣的戰鬥機。
當時,俄空軍最主要的更新項目是,用為中國、印度研製蘇-30MK系列多用途戰鬥機而研發的一些技術來改裝自己的蘇-27S。
不過,敘利亞上空的風頭也被蘇-30SM搶走了一部分,俄前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曾長期將這種戰鬥機“阻擊”在俄空軍裝備序列之外,在現任國防部長紹伊古強力推動下,這種飛機才加入俄軍服役。反過來也刺激了共青城廠盡快解決蘇-35的各種問題,從這一點上來說,蘇-30SM在俄軍中的意義倒是和蘇-35對中國的意義有點像。
這也就是蘇-27SM飛機的由來,這種飛機在俄空軍的地位類似中國殲-11B,採用了N-001V雷達。這部雷達是在為中國開發的蘇-30MKK的N-001VE基礎上簡化了部分對地功能(沒錯,你沒聽錯,俄羅斯自己用的是“猴版”)而來,不過與原來的N001雷達相比,這個雷達具備同時跟踪10個目標的能力,已經是很大的提高。此外,蘇-27SM改用了“禮炮”工廠生產的AL-31FM1發動機(也就是99M1)。
“禮炮”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這家是一直為蘇霍伊公司的老底子——共青城廠提供發動機的老廠子。21世紀後,該廠因為中國空軍AL-31FN訂單(這家企業一度計劃和中國黎明公司成立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AL-31),比俄羅斯另一家發動機研製生產聯合體“土星-烏法”日子好過,而且還更換了許多新設備,一時間風光無兩。
尤其是99M1裝備俄軍後,俄軍方面盛讚這種性能比AL-31F改善甚多的發動機“沒有用國家一分錢”就發展出來了。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又出現了117S毛病不斷,而99M1質量過硬,深受好評的情況。“禮炮”廠又更進一步推出99M2,這種應中國要求開發的發動機在熱端部分得到了進一步改進,使該發動機在性能上也有了和117S競爭的資格。在蘇-27SM3上,就使用了這種發動機。
可惜好景不長,風水輪流轉,對“土星-留里卡”設計局感情頗深的蘇霍伊公司最後還是選了“土星”為主來研製第四代發動機,而中國也因為自己的WS -15進展順利,對進一步投資幫助“禮炮”研製99M3興趣不大。這讓“禮炮”撞到了“玻璃天花板”。
圖博館
中國空軍飛越宮古海峽戰機預先驅離日本拍照飛機2016.11.28 觀察者網
26日,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表示中國空軍於11月25日按計劃組織航空兵前出第一島鏈赴西太平洋遠海訓練,出動多型戰機同時飛越巴士海峽、宮古海峽,達成了既定訓練目的。日本自衛隊在宮古海峽拍攝到六架中國軍機,而巴士海峽方向或有空警2000和空警500組成的編隊。
本週,蘇-35戰鬥機來華的消息又傳出一波。據傳中國空軍飛行員已經駕駛蘇-35 “放單飛”,年底前可能駕機回國。
有意思的是,到現在還有人在說中國不會購買蘇-35,或者俄尚未與中國簽署出售蘇-35合同。
這兩種人心態哪個更糟呢?我也說不好,反正他們都不實事求是。
蘇-35首批交付據稱是4架。後續會以什麼速度交付,我們也還不清楚。不過考慮到換裝部隊的需要,筆者覺得差不多兩年能交付24架,換裝“南霸天”手頭的殲-11就已經不錯了。
有個段子,說中國空軍早期的殲-11中期延壽該怎麼辦?答案是延什麼壽,直接買蘇-35不就完了。
可惜的是,這也僅是段子。
事實上,俄羅斯共青城廠生產蘇-35的速度並不快。2014年,該工廠交付了12架蘇-35,2015年則是14架。
相比之下,沈飛2015年生產的各型殲-11系列飛機加在一起超過了40架。
2015年8月,俄聯合飛機製造企業與國防部達成協議,2016-2020年間將以每年10架的速度向俄軍交付蘇-35。
這樣一來,如果從2016年開始,生產速度和2015年相當的話,那麼每年可以對國外用戶交付4架飛機,到2020年交付20架飛機——當然,在這段時間裡再稍稍提高一些產量或許也還是有可能的。可除非他們有能力把生產能力提高到24架/年,那麼中國才算還有機會和他們探討“第二批”蘇-35引進的問題。
換言之,中國空軍採購蘇-35的數量,不是因為我們不想多采購,而是按俄方現在的生產計劃,到2020年前,俄方也就能交付這些飛機,差不多夠我們換一個團。
由於T-50研製進展緩慢,或許蘇-35頭上“俄空天軍現役最先進戰鬥機”的帽子還得戴10年。這也就意味著,“2020年以後所有生產出來的蘇-35都可以用來外銷”這個美夢大概是要落空的。
圖博館
從進攻到防守,不變顏色的防空壓制
隨著蘇聯的解體,氣勢磅礴的進攻戰略已經被更加謹慎的防守戰略所代替,核戰爭已經不再是空軍的主要選擇了,歷經半世紀的防空壓制戰術,隨著它所處的大背景的變化而變了顏色,紅星耀眼的年代一去不復返!軍隊分配來的防空壓制任務越來越少,新式武器的研製被無限期拖延下去。雅克-28PP一直使用到90年代中期全部退出現役;蘇-17則參與了1993~1995年第一次車臣戰爭,那裡沒有西歐平原的密集防空網,也因此沒有更多防空壓制任務,到1997年只剩下2個蘇-17M3R/M4R的航空偵察團。
但防空壓制的傳統並沒有隨著不景氣的經濟而被拋棄。俄空軍越來越意識到如今的電子戰已經超越了僅僅在空戰中實施作戰支援的領域,日益成為在現代戰爭空中戰役最主要的作戰手段,建設新一代的空中電子對抗部隊成為複蘇防空壓制戰術的第一步。更多的使用無人干擾機和投擲式一次性有源干擾機成為新時代防空壓制的特點。根據俄軍的經驗,投擲式有源干擾機可以在所有的頻段或部分頻段對被壓制的通信信道實施阻塞式乾擾,其效果比專用電子戰飛機在遠距離支援干擾效果好。
紅色空軍那種在核條件下粗曠型的防空壓制戰術在可見的未來是不會再出現了,新軍事革命衝擊著俄羅斯這一代的軍人,適應新時代的防空壓制戰術將在他們的腦海中形成。回味蘇聯防空壓制戰術的發展,對發展我軍的防空壓制戰術有著積極的作用。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在某次局部戰爭中,俄製反輻射導彈將會撕裂敵人的防空網,掀起另一次紅色突防!(作者署名:虹攝庫爾斯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5/doc-ifxyawmm3336182.shtml
圖博館
特別是米格-25BM(“狐蝠F”),這種由米格-25戰鬥機發展而來的快速核攻擊轟炸機並不是專用防空壓制飛機,卻被空軍廣泛應用到這一領域。該機可以爬升到“霍克”防空導彈射高以上的21000米安全區飛行,由多架米格-25BM組成獵殲小組,吸引對方雷達開機,再用速度高達3,6馬赫的Kh-58進行攻擊。另一種核攻擊方式也在80年代裰提出,即使用米格-25BM攜帶核彈以最大飛行高度和最大飛行速度通過北約防空導彈密集區,通過戰術核打擊破壞敵防空體系。其中一部分米格-25BM在1983年開始就被部署到了波蘭,配合第164偵察聯隊作戰,處於了鐵幕的最前線。
更多Kh-58配合“雪暴”指示吊艙,在蘇-17M3/4上使用。面對越來越先進的北約防空網,所有的戰術飛機上都配備了自衛用電子戰系統,如蘇-17M3/4上使用的“海妖”SPS-141/142/143吊艙、蘇- 24M上的“天竺葵”SPS-161/162吊艙、米格-25RB上的SPS-151/152吊艙、蘇-27的SPS-171和米格-29的SPS-201吊艙等。使用電子戰設備成為蘇聯飛行員作戰飛行的原則。
在Kh-58之後,防空壓制理論進一步得到發展,這就是意識到“速度是關鍵”!高速導彈對於新一代防空系統來說是最好的殺手,留給防空系統反應時間越少,打擊的有效性就越高。Kh-31P作為紅色蘇聯最後的反輻射導彈,在蘇維埃大廈倒塌前夜進入了空軍服役。導彈採用整體沖壓噴氣發動機推進,速度超過3,6馬赫,質量600千克,比Kh-58更輕便靈活,具有與Kh-58相同的導引頭波段和更優秀的目標定位能力,命中精度達到5 ~7米,即使目標雷達突然關機,圓概率誤差也僅有20~30米,最大射程110千米,大於美國的“哈姆”高速反輻射導彈。1991年Kh-31P掛載於蘇-24M上,並正式加入紅軍武器序列。
圖博館
1977年底,位於莫斯科軍區加里寧地區的第274殲擊轟炸機團裝備了最新型的蘇-17M3殲擊轟炸機,這種在蘇-17家族中服役數量最大的改型從此出現在蘇軍編制中。
該機掛載了新型的“雪暴”目標搜索吊艙和SPS-141MVG Gvozdika主動雷達干擾吊艙,而新一代反輻射武器——Kh-25MP(西方稱AS-12 Kegler)也作為蘇-17M3的標準配備出現。小巧的體積使Kh-25MP使用相當靈活,這是蘇軍第一種專門設計的由單座戰術飛機攜帶的小型反輻射導彈,由Kh-25(西方稱AS-10 Karen)戰術空地導彈發展而來,彈長3.57米,彈徑0.275米,發射重量320千克,發射高度1000~12000米,戰鬥部裝89.6千克烈性炸藥。
Kh-25MP使用一台整體式沖壓發動機,採用慣性和被動雷達尋的複合製導,具有高空和低空兩種彈道。高空彈道時飛行速度2.5~3馬赫,射程40千米;海平面低空彈道時,飛行速度1.2馬赫,射程25千米。Kh-25MP既可以作為專用反輻射武器執行防空壓制任務,也可以作為自衛武器掛載在米格-23等多種戰機上。該彈能有效對付“羅蘭”和“響尾蛇”等機動近程防空導彈系統。配備小型反輻射導彈的蘇-17M3裝備部隊,提高了殲擊轟炸機群的生存能力,也使執行防空壓制的戰機具有對付遭遇目標的能力,飛行員對其更是稱讚有加。
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北約新一代防空雷達採用了諸多電子對抗措施,極大提高了雷達抗反輻射導彈的能力,加上相控陣雷達技術的應用,這使蘇軍原有的反輻射導彈作戰環境進一步惡化。傳統的機械掃描雷達對空搜索時,採用寬波束掃描,雷達波束極易被截獲,為反輻射導彈上的被動導引頭提供指引。而新型電掃描相控陣雷達一般採用針狀波束快速掃描(即窄波束加短時間閉鎖),使反輻射導彈的被動雷達導引頭難以持續捕獲到目標雷達信號。為此,專門對付相控陣雷達的第三代反輻射導彈Kh-58(西方稱AS-11Kilter)被開發出來。這是一種大型固體燃料反輻射導彈,類似美製AGM-78“標準”反輻射導彈,導引頭具有多目標記憶和鎖定功能,可以對付“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的AN/MPQ-53雷達。
Kh-58最大射程160千米,可以安裝集束炸彈戰鬥部和核彈頭。Kh-58被用於蘇-24M、蘇-17M3、米格-25BM等戰機。
圖博館
蘇軍沒有專門防空壓制單位,蘇-17M、蘇-24等都作為普通攻擊機使用,但在戰時裝備這些機種的航空兵部隊只要掛載相應的導彈和吊艙就可以配合電子乾擾機部隊執行危險的防空壓制任務。通常情況下每個攻擊中隊中也會有2~4架戰機裝備反輻射導彈和殺傷/燃燒彈,作為機動反輻射力量,壓制空中走廊中突然出現的敵人防空單位。
攻擊機群通過雙方戰線結合部前,紅軍砲兵部隊會首先攻擊分佈在北約陸軍前方梯隊中的近程防空導彈連和自行高砲連。由於Kh-28的任務彈性並不好,無法攻擊機動性強的近程防空單位,所以空軍一般避開這些單位,不得已時也會使用炸彈或火箭彈進行強行打擊。而對於遠程防空導彈陣地,防空壓制小隊在進入敵方導彈攻擊範圍前40~50千米處爬升至500~4000米(針對“霍克”導彈系統)或於120千米處爬升至2000~6000米(針對“奈基Ⅱ”導彈系統)。當防空導彈系統的火控雷達發現攻擊小隊時,射程110千米的Kh-28反輻射導彈已經發射了。因為Kh-28具有射程優勢,所以攻擊一般在敵人的防區外進行。
打擊過程中當敵方雷達關閉時,機群則可以低空接近防空導彈陣地,使用炸彈或火箭彈將其摧毀,整個行動由米-8SMV電子戰直升機作為支持,它的電子乾擾有效距離超過了100千米。一旦北約防空導彈陣地之間的鍊式結構被打破後,更多的作戰飛機將利用空中走廊向敵方的縱深突防,而雅克-28PP機群將使用強大的電子乾擾覆蓋空中走廊兩側,戰鬥機也將保護攻擊小隊,進一步掃清作戰區域。
這一時期的蘇軍防空壓制理論是根據前期信號蒐集的數據來製定作戰計劃的,這是一個複雜的、缺少靈活性的模式。在大規模突防的時代,蘇軍諸軍兵種高度集成,力求達到整體上最大優勢,大規模使用砲兵、航空兵對敵目標區進行不間斷打擊,坦克裝甲部隊選擇突破點快速大縱深突進,在這個進攻模式下,北約前線防空體系很難保持完整性,一旦一點被突破,面對的就是蜂擁而至的各種突擊機群,必然被強大的壓力所壓垮。
冷戰末期最後的攻勢防空壓制
到70年代中期,蘇聯空軍一直缺少像“野鼬鼠”編隊那樣的靈活防空壓制戰術。技術決定戰術,Kh-28龐大的體積和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使其作為前線航空兵裝備在使用上受到很多製約,掛載Kh-28使原本就不佳的機動性喪失殆盡。
圖博館
新服役的蘇-24(“擊劍者”)戰術轟炸機此時被用於防空壓製作戰,2枚Kh-28導彈被安裝在蘇-24的翼根掛架,在裝有PNS-24綜合導航觀瞄系統後,蘇-24能在夜間及惡劣氣候下以良好的導航精度通過敵防區,該系統可實現地形跟踪、武器製導、目標搜索鎖定和指示、雷達告警和反輻射導彈發射等,整合了Kh-28反輻射導彈的蘇-24成為當時蘇軍防空壓制的重要力量。
除此之外Kh-28還被裝備在蘇-17M(“裝配匠C”)殲擊轟炸機上,蘇-17M在機身下攜帶1枚Kh-28,由於機體內部空間不足,只能在戰機的右翼下掛載配套的“米泰爾-A/AV”吊艙,作為Kh-28的發射定位/跟踪系統。該系統是一個通用吊艙,最初只適合對付“奈基Ⅱ”系統,而蘇-24的PNS-24系統則可以覆蓋更大的頻率範圍,並能發現導彈導引頭探測性能之外的“霍克”防空導彈系統。最終通過給Kh-28M安裝全新導引頭,使蘇-17M也具有了對付“霍克”AN/MPQ-33/39目標照射雷達和AN/MPQ-34低空目標搜索雷達的能力。
蘇聯相信絕大部分北約防空目標的位置在戰前就能探知,大規模空襲計劃能夠以此為依據進行製定。前線航空兵殲擊轟炸機將會深入敵方300~400千米,而裝備蘇-24和圖-22M轟炸機的轟炸航空兵部隊將負責400~800千米之間的戰區。早在衛國戰爭結束時,蘇聯紅軍就具備了在300~500千米的寬大正面上同時指揮多個轟炸、強擊航空兵的進攻作戰能力。
此時各機種將使用多條空中走廊,並由地面導航至預定的定位點,隨後由各機群領隊將航線指向各自的目標。空中走廊寬約40~50千米,可以便2~3個攻擊群串列從低空穿過,機群間相隔約10千米,時間間隔2~5分鐘。一個攻擊正面達到100~150千米的集團軍群會為空中攻擊機群選擇兩個這樣的空中走廊。第一批突防的機群將是負責防空壓制的機種,他們攻擊和壓制那些由己方情報探明的防空導彈陣地,臨時出現的防空單位雷達信號由隨隊進攻的電子偵察,對抗飛機蒐集,即由米-8SMV(“河馬J”)電子對抗直升機負責,並配合米格-25R(“狐蝠B”)和蘇-24MR(“擊劍手E”)完成攻擊性偵察任務。
突防的原則是摧毀所有空中走廊內的中遠程防空導彈陣地。在整條航線內,“奈基Ⅱ”防空導彈系統並不是具有威脅性的單位,因為最小攻擊高度1000~1500米列於低空突防的防空壓制機群來說等於是擺設,但對於跟進的其他高空作戰機群和需要爬升投彈的機種來說,“奈基Ⅱ”仍然是必須重視的敵方單位,所以必須在第一波突防時將其摧毀。
圖博館
為進一步保護在空中走廊中作戰的空軍戰機,以及確保走廊的穩定性,蘇聯在60年代初開始積極發展反輻射導彈和電子乾擾戰機。1963年1月,彩虹設計局開始研製Kh-28反輻射導彈,這種被西方稱為AS-9 Kyle的導彈是蘇聯第一代戰術反輻射導彈。在研究計劃順利進行的同時,1964年1架雅克-28L(“陰謀家B”)轟炸機被改進為可以攜帶2枚Kh-28導彈的防空壓制戰機,改進後的戰機被賦予雅克-28N的新編號,“N”是攜帶導彈的意思。機上原有的DBS-2S“蓮花”數據鏈轟炸系統被取消,裝上了帶有雷達尋的和警戒系統的跟踪雷達。雅克-28N、Kh-28和機上的跟踪雷達系統共同組成了K-28P武器系統。這是專用防空壓制戰機系統的唯一一次嘗試。K-28P系統在1971~1972年的空軍演習中使用過,蘇聯空軍發覺它的性能不能讓人滿意,因為作為需要70年代服役的裝備,雅克-28這個平台太老了,已經失去它往日的光輝,蘇聯空軍需要一種更完善的防空壓制飛機平台。
當雅克-28N作為防空壓制戰機退出戰爭舞台時,同樣在一個平台上發展起來的電子乾擾戰機雅克-28PP卻在核戰爭體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20世紀60年代雅克福列夫設計局在雅克-28基礎上研製出電子對抗型的雅克-28PP,“PP”代表對抗飛機。雅克-28PP機身內部安裝了很多電子對抗設備,這些來自於圖-16PP(“獾H”)大型電子戰飛機的設備,被分成3部分,分別由3架雅克-28PP攜帶。另外飛機每側翼下攜帶有57毫米的火箭發射巢,火箭彈的戰鬥部為金屬箔條,可以乾擾敵方雷達。雅克-28PP設計跟隨空中打擊編隊一起突防,在穿過由電磁脈衝打開的空中走廊時,雅克-28PP使用乾擾器和乾擾火箭在編隊的前方和兩側形成電子乾擾屏障,來壓制敵方防空系統,以此保護攻擊編隊。
大規模常規戰爭時代的防空壓製作戰
1967年12月,北約正式通過一項靈活反應防禦原則,強調常規作戰以及防止使用核武器。蘇軍陸軍將領對這一概念表示歡迎,對其在歐洲戰場上的常規武器優勢地位深信不移。而對空軍則意味著沒有了核爆炸後電磁脈衝的掩護,必須依靠常規武器對北約防空系統進行壓制,掩護攻擊機群通過對空火力網。
此時,作為K-28P系統的遺產,Kh-28並沒有和雅克-28N一起被否決,而是作為標準戰術機載武器被繼續發展。Kh-28於1975年裝備部隊,用於攻擊敵方地面和艦載雷達,彈體長6.03米,彈徑0.49米,飛行速度3馬赫,彈重700千克,動力裝置為一台液體火箭發動機,提供3種被動雷達導引頭,以適應打擊北約防空體系。
圖博館
冷戰中,蘇聯和華約最重要的戰區是在西歐,而其戰略思想中的關鍵詞是“進攻”!在以華約為進攻主體的戰爭中,給敵人以不間斷的空中壓力,保障坦克集群的快速推進,在美英還未完全反應過來前,佔領歐陸!那時一般認為歐洲戰爭的空戰階段在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只會持續3天左右,如果不使用核武器則不會超過一個星期。在空中戰役中,20%的空中力量將運用到目標偵察,其餘將攻擊重要的戰術目標。大規模戰爭中空軍的主要任務是消滅對方的核武器投放單位,也就是說無論開局是常規戰爭還是核戰爭,其結果始終是雙方爭奪核優勢,核武器投入使用在當時的戰爭設想中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上世紀60年代,西方主要防空導彈系統以美國的“奈基”Ⅰ/Ⅱ型和英國的“警犬”系統為代表,這些遠程防空導彈系統給蘇聯戰術轟炸機的突防帶來了極大的麻煩,蘇聯航空兵以伊爾-28(“小獵犬”)戰術轟炸機組成的核武器突擊群只是二戰戰術轟炸的延續,幾乎沒有低空突防的能力,在高強度的作戰中自身的生存都很難保障。
在裝備了超音速的雅克-28(“陰謀家”)戰術轟炸機後情況有所改觀,雅克-28核突擊時典型武器為1枚1.2噸的戰術核彈,當量10萬噸。作為戰術轟炸機,雅克-28的性能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1850千米/時的飛行速度遠比只有805千米/時的伊爾-28更具突防性。後期型雅克-28(“陰謀家C”)的“首創-2”轟炸雷達也比伊爾-28所裝備的RPB-3雷達工作距離更遠,分辨率更高。雅克-28憑藉自己的高速可以躲避西方當時一部分戰鬥機的攔截,擁有更好的生存性,但是在西方大規模部署遠程防空導彈後,雅克-28也成為比較容易擊落的空中目標了。
在蘇聯核戰爭軍事理論中,與其找出精確打擊敵人防空設施的辦法,還不如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核武器。在大戰初期,蘇軍將使用戰略火箭軍的戰略導彈和陸軍戰術地地導彈進行核突擊,空軍則負責打擊大規模攻擊後倖存下來的地面目標。由於核爆炸產生的大範圍電磁脈衝,將使絕大多數防空雷達和製導雷達失去效用,電磁風暴將為後續跟進的轟炸機群掃開一條安全的空中走廊,數以千計標有耀眼紅星的各型戰機,將在多條這樣的空中走廊中突防西方,掩護作為主要攻擊力量的坦克集團軍的前進。
圖博館
7月24日夜,英國轟炸機群飛向漢堡。出乎德軍意料的是雷達熒光屏上出現了成千上萬架英軍轟炸機。高炮靠雷達提供數據,雷達受到干擾後,高炮只能胡亂射擊。英國的791架飛機中有728架飛抵漢堡上空,高爆彈、燃燒彈似雨點一般落在漢堡市內,許多高炮陣地被炸毀,大批建築物淹沒在火海中。
其實,德軍雷達上出現的成千上萬架轟炸機,只不過是英國人為壓制德國雷達發明的一種鋁箔條干擾方法。這是二戰中電子對抗的精彩一幕。
而在以坦克和裝甲集群突擊、大兵團快速機動為特點的蘇德戰場,空軍是作為近距離支援的重要力量被配屬到集團軍中,與坦克集群一同向前推進。而很少作為戰略力量對敵人的縱深戰略節點進行打擊,面對的電子作戰環境遠低於西方戰場。蘇德雙方並沒有比較突出的電子突防作戰戰例。盟軍在1944年6月6日~7月18日進行了舉世矚目的諾曼底登陸戰役。在這次戰役中,英、美聯軍成功地運用了通信欺騙、反雷達偽裝、干擾佯動、火力摧毀等多種電子對抗手段,保障了登陸戰役的勝利。戰役使遠在莫斯科的蘇聯軍政首腦們很快意識到未來戰爭的模式將隨著小小的電子而改變。
蘇軍在戰後的空軍建設中,突出了電子對抗和防空壓製作戰的作用,摸索中不斷前進,形成了有蘇聯特色的防空壓製作戰,紅色突防成為始終懸在北約防空部隊頭上的一把利劍。
核戰爭時代的防空壓制
如果說電子對抗推進了空襲樣式的進一步發展,那核武器則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面貌。戰後一切作戰都圍繞著核武器這個巨大的指揮棒運轉。蘇聯的防空壓制理論也不能脫離這個指揮棒。蘇聯空軍在實施防空壓製作戰上與其西方的對手有著很大的不同。蘇聯的戰略戰術一切都是以核條件下聯合作戰為基礎,各軍兵種只有放在這個大背景下運用才能發揮最大作用。防空壓制並不是專門的空中作戰樣式,而是戰術層次上對空中突防作戰的一種支持。蘇聯空軍並沒有建立一支像美國那樣的“野鼬鼠”電子打擊群,而是要求在盡可能多的載機上安裝反輻射武器。與美國空軍在越南戰爭和後來伊拉克戰爭中表現出的對臨時出現的目標進行攻擊能力不同,蘇聯空軍的宗旨始終是在大規模空中戰役中對已知的敵人防空設備進行預先規劃式的打擊,以保障更大規模的空中突擊集群的順利作戰。
圖博館
俄空軍如何進行防空壓製作戰為何無專職電子打擊群2016.11.25 新浪軍事
蘇聯在二戰後的空軍建設中,突出了電子對抗和防空壓製作戰的作用,並在摸索中不斷前進,形成了有蘇聯空軍特色的防空壓製作戰。
雷達是英文“Radar”的譯音,而英文Radar一詞又是英文無線電探測與測距字頭縮寫詞。雷達作為一種電子裝備,服務於人類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1935年英國人研製出比較完整的雷達整機,它能探測到60千米外的轟炸機。1938年美國人製造了第一部防空火控雷達。同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生產的第一部KhAF艦載雷達裝於美國“紐約”號戰艦上。1939年英國人在飛機上安裝了第一部機載預警雷達,從此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無線電應用創新——雷達開始走上軍用舞台,猶如在蒼茫大海上找到了一種遠距離、不受氣候影響的探照燈,可以隨時隨地地搜索、跟踪各種來襲空中、海上、陸上目標。雷達的問世,開闢了近代戰爭的新紀元,標誌著初步信息化戰爭的開始。
1940年8月13日展開的“不列顛之戰”中,雷達首次被大規模應用到了國土防空作戰上,完善的雷達警戒網使戰爭呈現出單向透明的局面,早期預警使英國空軍用時間換空間,能夠將最大的兵力集中在德軍重點突防的空域,盡可能地打擊敵人威脅最大的轟炸機。雷達的使用幫助英國空軍粉碎了納粹的“海獅計劃”,也給戈林的德國空軍帶來了極大的威脅。雷達與反雷達作戰在那時就已經展開了。由於當時德軍並沒有有效的電子對抗設備,只能使用硬突擊的戰術,即使用俯衝轟炸機等機群突擊已經探明了的防空雷達站,但在英國空軍佔優勢的國土防空作戰中,這樣的突防戰術常常伴隨著大量的人機損失,效果並不明顯,也不能完全破壞英國的雷達警戒網。在空中突擊的同時,德國還使用滲透的間諜特工等對英國雷達警戒網甚至是防空指揮中心等重要節點進行破壞和突擊,但由於英國諜報和保衛人員的努力,這樣的攻擊也沒有給德軍帶來多少好處,伴隨著的反而是大量諜報人員的暴露和犧牲,得不償失。
在德軍還沒有領會防空壓製作戰的精髓時,英國卻因為自身使用雷達的經驗,找到了對付防空雷達的重要突破點。1943年7月,英國空軍制訂了轟炸德國漢堡的“罪惡城作戰”計劃。然而,漢堡有80個高炮中隊、22個探照燈中隊和3個煙幕施放中隊進行對空防衛。其雷達警戒系統也有較高的工作效率。
圖博館
購買SAM系統永遠比維持戰鬥機機隊要便宜得多,所以從經濟角度來看,購買並部署6套SAM系統來保衛自己的國家要比維持50架戰鬥機容易得多。在必要情況下,“野鼬鼠”要敲掉的就是這種防空網絡。
隨著F-4G在1996年的退役,一種新的“野鼬鼠” F-16C的Block 50/52開始服役, Block 50安裝通用電氣的發動機,Block 52安裝普惠發動機。這兩種發動機的推力級別相同,所以Block 50/52批次的性能基本一致。
F-16在“沙漠風暴”行動中也發射過HARM,但要依賴F-4G的引導。一開始,F-4G老飛行員們對這種小尺寸輕型戰鬥機的生存能力表示嚴重關切。在分秒必爭的戰爭中,這也是新“野鼬鼠”平台獲得任務勝利的關鍵。
F-16“野鼬鼠”的解決方案是先進航電,Block 50/52增加了一台HARM航電/發射界面計算機(ALIC),負責在發射前對AGM-88 HARM導彈進行目標方位和距離數據的預編程,使HARM可順利飛到目標附近。
該機的主要作戰武器是AGM-88 HARM II和“百舌鳥”,還可掛載TI公司的AN/ASQ-213 HARM瞄準系統吊艙(HTS)。吊艙掛載在進氣口右側,內部安裝有超級靈敏的接收機,可對威脅信號進行探測、分類、測距,並將數據傳送給HARM導彈和座艙顯示器。該吊艙使Block 50/52具有HARM導彈的自主發射能力,這種SEAD能力擴展了“戰隼”的任務清單,填補了F-4G退役後的空缺。在密集威脅環境下,Block 50/52也可以不依靠吊艙而是從RC-135“鉚釘接頭”飛機獲得經過優先級排序的目標信息。
Block 50/52現裝備8個美國空軍中隊,其中一些部署在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前沿基地。儘管這種飛機缺少了一名專職電子戰軍官,但通過其升級雷達和航電設備、JHMCS、先進瞄準吊艙和HARM瞄準系統(HTS),成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致命平台。與美國空軍的其他F-16一樣,“蝰蛇”是一種體型小、推力強大、超級靈活的戰鬥機,成為美國空軍SEAD/DEAD任務的骨幹力量。
超級“野鼬鼠”已經誕生。
對製空權最大的挑戰仍來自防空系統,美國空軍仍需要能深入敵境並解決特定威脅理的先進飛機。SEAD/DEAD任務永遠不會消失,而且已經被規劃為F-35的主要任務之一。(作者署名:空軍之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5/doc-ifxyawmp0109496.shtml
圖博館
把F-4E改裝成F-4G涉及幾處機身和眾多的系統更改,其中安裝APR-38 RHAW佔了大頭。該系統佔據了F-4E的M-61A1 20毫米加特林機砲的空間,麥道公司的工程師們不得不重新設計顎部吊艙和機鼻內部結構的各個組件,以安裝與RHAW相關的25個外場可更換單元以及顎部天線罩。RHAW共有52個天線,分佈在顎部吊艙、座艙前方、機背、垂尾頂部。天線的放置位置經過了精心安排以提供近似球形的信號覆蓋,能探測來自所有方向的威脅。F-4G的電子戰軍官後座艙增加了一組任務專用顯示器,前座艙只有細微變化。
與RHAW無關的改裝就比較少了,F-4G的中線硬點經過修改可掛F-15的2270升副油箱,油箱滿載時,F-4G的過載限制為6g,油箱用光後,就可以用機身最大過載限制了。中線油箱還解放了機翼內側和外側的兩個武器掛點。F-4G還重新布了線以掛載AIM-7F和新型AIM-9,前機身右側的“麻雀”半埋掛架經常會掛一個自衛干擾吊艙。
F-4G可掛載AGM-65A/B/D“小牛”導彈和Mk82 227千克通用炸彈,以及CBU-52集束炸彈。反輻射導彈除支持“百舌鳥”和“標準”外,還通過一個軟件補丁和新掛架支持新的NWC/德州儀器AGM-88A高速反輻射導彈(HARM)。機身的另一個堪稱重大但相對來說價格便宜的改進是換裝J79-GE-17E無菸發動機,額定推力5384千克,加力推力8119千克,消除了其他型號F-4的著名尾煙。
F-4G在作戰中會在接近目標區域時下降到一個非常低的高度,用丘陵甚至樹林掩藏身形,避免被目視或雷達探測到。在一次典型的“百舌鳥”攻擊中,F-4G會悄悄接近目標,然後4.5g拉起,滾轉倒飛,然後拉桿到5g並發射導彈,隨後再次滾轉到正飛姿態進入俯衝,逃離或進入轟炸航線。
在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中,F-4G證明了自己的價值,遵循“野鼬鼠”“第一個進入,最後一個撤出”的座右銘,與其他飛機一起實現了現代戰爭史的最一邊倒的空中行動之一。“野鼬鼠”任務已經成為空中作戰獲勝的關鍵。
F-16“野鼬鼠”
儘管從越戰起,美國空軍就已建立並保持著名副其實的空中優勢地位,但小國裝備的綜合防空系統(IADS)卻帶了確實存在的威脅。美國最近唯一的空戰損失僅是“沙漠風暴”中的一架F/A-18“,不過同時有更多的飛機被SAM和高砲擊落。在現代空中作戰中,考慮到技術進步和部署IADS的成本效益,來自地面的威脅正變得越來越嚴重。
圖博館
但贖罪日戰爭徹底改變改項目。在1973年以前,以色列人並不認為地空導彈和雷達指揮高炮是嚴重威脅,但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在埃及和敘利亞大規模部署的蘇制防空網絡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其中最突出的武器是具有低空防禦能力的SA-6無線電指令制導與末段半主動雷達製導地空導彈和ZSU-23-4P四管23毫米自行高炮。雖然以色列空軍最終發展出對付這些系統的有效戰術,但已經損失了100架,佔以色列空軍A-4和F-4E機隊一大部分。事實上在戰爭首日下午,以色列空軍在戈蘭高地上空的行動就幾乎止步不前了,直到採取了對抗高炮和地空導彈的緊急補救措施後局面才有所改觀。以色列空軍宣稱的大約1%的總損失率的水分很大,他們在戰爭初期的損失率驚人,尤其是近距支援任務。
能自行機動的SA-6是最先問世的蘇聯新一代防空導彈系統,其設計目的是清除戰場上的執行近距空中支援和遮斷任務的敵機。這類系統都能機動並且能跟上行軍中的裝甲車輛和機械化步兵,其中許多系統的雷達採用了更加難以乾擾的連續波體制。在越戰中,美國空軍戰術空軍司令部擊毀了大量北越坦克(超過700輛,許多是T-54)和重砲(超過250門130毫米火砲),這給蘇聯人敲響了警鐘,發展出以地制空理論。顯然,蘇聯雷達製導武器的密度正在增加,而且向著能承受重度干擾的複雜而帶光學備份的頻率捷變系統方向發展。
這些情況表明,新的先進“野鼬鼠”必須能在低空靈活飛行,以躲避戰鬥機和地面防空系統的獵殺並提高對地攻擊的精確性。該機的RHAW必須覆蓋範圍更廣的雷達頻率和脈衝參數,同時還能提供使用常規彈藥執行“盲目”攻擊時的準確性。該機的火控系統必須與RHAW高度集成,以便兼容研發中的新型彈藥。
美國空軍在贖罪日戰爭後實施的第一步是嘗試把F-4D改裝成新“野鼬鼠”,一架F-4D被用作武器系統發展的測試平台。但用F-4E來改裝顯然更合適,不僅內油更大,J79-GE-17發動機的推力也更大,此外還具有新的APQ-120火控雷達和能大大提高轉彎性能的前緣縫翼。於是美國空軍決定把116架69財年的F-4E作為基準機身改裝成新“野鼬鼠”,編號為EF-4E,但鑑於改裝的幅度之大,編號在後來改為F-4G。第一架F-4G於1975年首飛,第一架作戰飛機交付於1978年。
圖博館
其中,利頓/達爾莫維克托ALR-46可以處理16個輻射源(如雷達),在排列出優先級後把數據傳輸給包括干擾機在內的其他子系統。F-105G的機身表面增加了眾多的電介質面板,機腹兩側也多了兩條長條形的整流罩。
儘管A型“標準”導彈的局限性很大,但能發射“百舌鳥”和“標準”的F-105G還是相當成功。1968年,安裝了馬克森電子公司引導頭的AGM-78B問世。戰術空軍司令部仍需要新的“野鼬鼠”飛機來補充數量有限且持續減員的F-105G,他們選擇了保留了諸多艦載機特點的麥道F-4C“鬼怪II”。F-4C的改裝內容包括安裝利頓ALR-53遠程尋的接收器以及ALR-46,ALR-46用於威脅分類,ALR-53用於精確定位輻射源。改裝後的飛機通常被稱為EF-4C。
在越南戰爭的下一階段,隨著北越擴大部署地空導彈和不斷更新裝備,“野鼬鼠”飛機的任務也更加繁重。SA-2後期型和SA-3地空導彈的雷達工作在高於導彈接收機的頻率上,降低了“野鼬鼠”們的作戰效率。儘管如此,美國空軍在1972-1973年發動的“後衛II”戰役還是打斷了北越防空系統脊梁,“野鼬鼠”飛機掩護了大多數攻擊機群飛向目標,並在他們撤出時提供保護。
越戰結束時,美國空軍已經損失了幾十架“野鼬鼠”飛機,42名機組乘員戰死、失踪,或被俘。出現這麼大的傷亡並不奇怪,因為“野鼬鼠”在每次任務中都要面對令人難以置信的危險。用美國空軍退役中校艾倫•拉姆的話來說,他們就是“捉SAM的捕蠅紙”。據估算,“野鼬鼠”摧毀(或協助摧毀)了超過40座SAM陣地,但該數字並不足以說明“野鼬鼠”的真實戰績。當“野鼬鼠”在空中盤旋時,北越SAM雷達操作員往往會關閉雷達以求自保,這樣就使美國攻擊機群能在相對低威脅的環境中作戰了。由此挽救的飛行員生命雖然無法統計,但對於攻擊機群來說,“野鼬鼠”的確是上帝派來的天使。
第一代“野鼬鼠”們證明了SEAD任務的效果,揭示出該任務在美國空軍整體戰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SEAD任務是如此重要,所以美國空軍戰後在內華達州內利斯空軍基地的美國空軍武器學校專門設置了SEAD課程。
贖罪日戰爭與F-4G“先進野鼬鼠”
越戰結束後,戰術空軍司令部顯然需要新的“野鼬鼠”飛機來取代F-105G和EF-4C。新系統必須能夠應付歐洲戰場的高威脅環境,F-4D的機體被認為是一個很好的設計起點,於是他們啟動了先進“野鼬鼠”發展項目。
圖博館
“百舌鳥”與“標準”
由於F-100F存在的缺點,1965年末美國空軍決定用F-105F雙座型來執行“野鼬鼠”任務。F-105F拉長了機身、加高了垂尾,保留了F-105D令人印象深刻低空高速飛行能力。F-105F“野鼬鼠”安裝了利頓/Antekna AN/AYH-1雷達尋的與告警系統(RHAW),併升級了利頓記錄儀。1966年5月,首批F-105F“野鼬鼠”抵達呵叻。當年7月,F-100F“野鼬鼠”執行了最後一次SEAD任務。
F-105F和其機組要面對嚴峻的挑戰,到1966年8月,北越已經部署了超過100座SAM陣地。F-105F掛載AGM-45,在較遠距離發射導彈攻擊SAM陣地的雷達天線,“野鼬鼠”們很快發展了新戰術來提高“百舌鳥”的殺傷力。
稚嫩的“百舌鳥”在戰場上的表現並不好,雖然“百舌鳥”與之前的非制導武器相比給SAM陣地造成了更大的威脅,但其射程仍顯不足——只相當於SA-2的約一半。而且斯佩里製造的早期批次導彈的引導頭接收機靈敏度較低,導致EF-105F不得不先以無制導方式發射導彈,引導頭抵近到一定範圍之內才能鎖定目標。由於引導頭在導彈機動包線外鎖定目標,導致許多導彈因此錯失目標。為此中國湖調整了接收器的增益,之後出廠的“百舌鳥”導彈的引導頭都被預調到針對特定類型的雷達。
到1967年,遊戲規則被再次改變。北越很快學會了看見“百舌鳥”發射就關閉雷達,來讓導彈失去目標。美國海軍的短期應對措施是發射5英寸火箭模擬發射“百舌鳥”,這樣不管雷達開不開機都會遭受壓制。
1966年美國海軍在反輻射導彈的發展上邁出了一大步,海軍武器中心和通用動力公司合作以RIM-66A艦載防空導彈為基礎研製出了AGM-78“標準”反輻射導彈。這種導彈具有改進型火箭發動機和“百舌鳥”的引導頭,射程和威力都比“百舌鳥”大得多,但它最棒的特點是可預編程製導,在這種模式下,載機的目標識別與獲取系統會在發射前嚮導彈裝訂目標坐標,引導頭的接收機只起到更新目標位置和提高精度的作用,即使引導頭失去目標或雷達關機,“標準”仍會飛向目標,只是精度差點而已。
美國海軍很快就給EA-6A電子戰平台裝上了“標準”,而戰術空軍司令部也把自己的F-105F升級成了F-105G。F-105G的後座是專業電子戰軍官(被稱為EWO或“熊”),機身內安裝了數字化的ALR-46 RHAW和利頓APR-35接收系統。
圖博館
經過改裝的F-100F對雷達的攻擊武器包括20毫米機砲以及兩具LAU-3火箭巢,每具內裝24枚火箭。伴隨行動的普通F-100F戰鬥轟炸機則使用常規炸彈攻擊目標。這項計劃被稱為“野鼬鼠”(Wild Weasel),因為這種兇猛的小型哺乳動物會進入獵物的洞穴中進行捕殺。
“野鼬鼠”們在加里•威拉德少校的領導下開始了匆忙的新任務訓練,這種任務就是現在所謂的“防空壓制”(SEAD,發音為seed)。一個月後,該小隊就秘密前往戰場,在1965年的感恩節抵達了呵叻泰國皇家空軍基地。
於是,“野鼬鼠”和北越防空系統之間的貓捉老鼠遊戲拉開了序幕。他們的第一個任務是在越南和老撾的邊境地區飛行收集電子情報,旨在建立起對北越防空系統的態勢感知(SA)。
1965年12月22日,“野鼬鼠”飛行員拉姆上尉和電子戰軍官(EWO)多諾萬上尉在一次任務中完成了史上首次SAM雷達獵殺。
“野鼬鼠”們執行的SEAD任務很危險,他們需要飛行在攻擊機群前方以吸引北越SAM陣地的注意力。這大大增加了“野鼬鼠”們暴露在敵方火力前的時間,他們需要把炸彈和火箭精確投射在SAM陣地上然後拼命逃跑。在SAM陣地被壓制時,攻擊機群就能從容轟炸然後安全返航了,“野鼬鼠”們會全程保持壓制,因而贏得了“第一個進入,最後一個撤出”的座右銘。
SEAD任務初見成效後,“野鼬鼠”們就把努力方向從“壓制”轉向了“摧毀”,也就是“防空摧毀”(DEAD,發音為deed)任務。DEAD任務也被稱為“鐵手”任務,通常4架F-105D/F伴隨一架F-100F“野鼬鼠”出擊,組成“獵人-殺手”編隊。F-100F負責對目標進行識別和並使用機砲和火箭進行標記,F-105D負責轟炸。執行“鐵手”任務的F-105F與F-105D不僅裝備了火箭彈、炸彈與集束炸彈,而且有新型AGM-45“百舌鳥”反雷達導彈。
F-100的主要問題是航程有限,其作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加油機部署的製約,而且只能依靠2.75英寸火箭彈、20mm機砲和炸彈在低空抵近“扇歌”雷達和SA -2陣地進行攻擊。“雷公”是美國空軍的新型主力對地攻擊機,這種身軀龐大的戰鬥機速度和載彈量都比F-100提高不少。
稍後,F-100F可以掛載AGM-45A“百舌鳥”,具備了更強大的打擊能力。百舌鳥為被動制導,可以沿著敵方雷達波束一直追踪到發射機。1966年4月18日,F-100F在攻擊北越雷達站時第一次使用了百舌鳥。
圖博館
1965年7月24日,北越SAM擊落了一架美國空軍的F-4C“鬼怪II”戰鬥機,第二天,一枚SA-2又擊落了一架飛行在18000米高空的美國無人駕駛偵察機,空中作戰的態勢已經被不可逆轉地改變了。
美軍向討厭的SAM陣地發起報復性打擊,但遭到了失敗,因為北越佈置了假導彈和假陣地來迷惑敵人,打擊行動收效甚微。
美軍飛機在SA-2的直接或間接打擊下,損失還在繼續。為了逃避雷達製導SAM的威脅,攻擊機群被迫低飛以避開導彈的性能包線,卻又落入防空火砲(AAA)的射擊範圍內。北越導彈陣地在空域拒止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對於任何轟炸行動來說,飛機損失率必須保持在較低水平,3%是不可接受的,5%則是災難性的。如果SAM同時發射足夠多的數量就能產生恐怖後果。
美軍的機載干擾機只能解決部分問題,而且會損害飛機的有效載荷/航程能力,他們需要更有效的措施來應對SAM帶來的致命威脅。
因此,使用飛機直接攻擊SAM陣地的雷達就成為了一種極具成本效益的戰術,並在“滾雷行動”期間投入使用。美國空軍戰術空軍司令部和美國海軍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摧毀北越SAM陣地的監視雷達和SAM瞄準雷達上,這兩個軍種都建立起沿用到今天的防空壓制理念。海軍在A-4和A-6艦載攻擊機上掛了“百舌鳥”,空軍則尋求專業化的防空壓制飛機,一開始改裝了屈指可數的幾架F-100F雙座機,並把它們稱為“野鼬鼠I”。
“野鼬鼠”的誕生
1965年10月,十名經過甄選的美國空軍飛行員聚集在佛羅里達州埃格林空軍基地參加一個高度機密的項目,該項目名叫“野鼬鼠”,旨在研究應對北越SAM威脅的新裝備和新戰術。
他們的座駕是幾架經過改裝的北美F-100F,用於識別、標定、攻擊北越的SAM發射場,尤其針對薩姆的引導雷達裝置。應用技術公司(Applied Technology Inc。)做許多先期工作,這家公司以為U-2發展的電子對抗設備為基礎研製出一套反SAM設備,在最後定型的系統中,F-100F裝備了AN/ APR-25雷達導航和告警接收機,可以探測出北越SA-2火控雷達的S波段信號以及改進型SA-2系統的C波段信號,並且還可以探測到北越戰鬥機機載截擊雷達的X波段信號。座艙內安裝了“威脅儀表板”,其中包括一個用於顯示威脅信息的陰極射線管。AN/APR-26接收機專用於探測敵制導雷達在發射導彈時產生的功率變化,並在座艙儀表板以紅色閃爍信號燈告警敵方已發射薩姆導彈。IR-133接收機具有比AN/APR-25導航和告警接收機更高的靈敏度並可以通過分析信號源指出威脅性質。
圖博館
在2014年和今年的珠海航展上,我國軍工企業展出了一款代號為CM-102的超音速反輻射導彈。根據介紹,該導彈可掛載殲擊機、強擊機甚至無人機,最大射程100公里,戰鬥部重80kg。該導彈導引頭工作頻率為2-18GHz,對典型雷達命中精度cep不大於7米。可見,這是一款使用靈活、發射包絡寬、精度和威力都不錯的新型反輻射導彈。鑑於該導彈為外貿型號,根據經驗可判斷,同等水平甚至更高水平的供中國空軍使用的新型反輻射導彈,離出現也為時不遠了。
此次紅劍演習裡“野鼬鼠”分隊的出現,表明中國空軍的防空壓製作戰戰法已趨成熟,體系化特點亦日漸明顯。隨著機載武器性能的提升,中國空軍的SEAD作戰能力必將得到跨越式發展,號稱編織了“世界上最嚴密防空網”的呆灣可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了,千萬不要行差踏錯。(作者署名:百戰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5/doc-ifxyawmp0104782.shtml
深度解析美空軍防空壓製作戰:隱形戰機將深入敵境2016.11.25新浪軍事
美國空軍使用戰鬥轟炸機對敵防空火力進行壓制與摧毀的戰術可以追溯到二戰末期階段,當時美國陸航的P-38、P-51和英國皇家空軍的“颱風”使用槍砲和火箭進行德國空軍的高射砲陣地進行了攻擊。在接下來的朝鮮戰爭中,雖然防空壓制領域中的電磁壓制並沒有什麼進步,但卻導致了專用雷達殺傷反輻射導彈(ARM)概念的誕生。
1963年,中國湖的美國海軍武器中心把一套實驗性的導引頭、戰鬥部和引信安裝在一枚AIM-7“麻雀”導彈上,創造出了史上第一枚反輻射導彈。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利用這個測試項目的研究成果,德州儀器公司研製出了AGM-45A“百舌鳥”反輻射導彈,並由斯佩里公司分包生產,悄然拉開了反輻射導彈家族發展的序幕。
SAM的威脅
隨著蘇聯雷達製導地空導彈(SAM)的完善,在越南戰爭中,北越開始將其作為主要的防空武器並大規模部署,嚴重影響了美軍的空中突防戰術。
1965年3月,一場針對北越地面目標的空中遮斷戰役——“滾雷行動”開始了。對此,北越開始加強他們的防空力量,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65年5月,北越上空的美軍偵察機發現了第一座地空導彈(SAM)發射陣地,部署有蘇制S-75“德維納”導彈系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SA-2“導線”導彈和配套的“扇歌”探測和定位雷達。
圖博館
運-8電子情報偵察機外觀上突出的特點,就是機身前部兩側裝有大型天線整流罩,看起來像得了腮腺炎。該機安裝的這型機載電子偵察系統,主要用於搜索、截獲地面和水面雷達發射的無線電信號,並可以對發射信號的雷達進行定位,其輻射源被動定位精度也很高。所以說,空警-500忙不多來不要緊,咱們有專業人士來幹雷達定位的活兒。
轟油-6的作用不需贅述,它可以為殲-10、殲-8加油。在編隊中,轟油-6既是護航戰機的奶媽,也是電子攻擊機的奶媽。當然它的載油量有限,還是期待更大、更專業的加油機出現。不過,也正是此次演習的一張運-8電子偵察機和轟油-6同框的照片,讓筆者有了空軍演練多機型編隊開展SEAD作戰的概念。
攻擊機、主角:殲-10B
據稱,殲-10B配備了相控陣雷達,雷達的換裝,最直接的結果之一就是賦予了殲-10B對面精確打擊的能力。就本次演習而言,就是殲-10B掛上了鷹擊-91,成為SEAD作戰的主角——電子攻擊機。根據上圖判斷,殲-10B在演習中的掛載應該是3個副油箱+兩枚鷹擊-91+兩枚格鬥彈(圖中僅1枚,另一側為演習數據吊艙)。可以看出,由於殲-10本身掛載能力限制,以及鷹擊-91較重的重量,掛載量偏少。但還是那句話,有什麼樣的裝備就打什麼仗。96年台海危機時,就算用陸軍牽引火砲上民船,就算那時空軍戰機還是以殲-7為主,也沒能動搖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和統一的決心。
殲-10B演習中是實彈真打,那枚反輻射導彈直撲實物雷達標靶,雷達頃刻灰飛煙滅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根據此前的分析,這個標靶模擬的正是台軍的現役主力空情雷達。
現在看來,中國空軍SEAD作戰的短板已不是載機,殲-10B(C)、殲轟-7系列、蘇-30MKK、殲-16等戰機均可以執行電子攻擊任務。那麼研發新型、更輕的反輻射導彈就顯得更為急迫。輕型意味著掛載量的增加,也就意味著單次出動打擊目標數量的增加。而新型意味著智能化程度更高,針對的雷達波段更多。畢竟,Kh-31P的性能很可能美軍已摸清,台軍也可能由此獲得了相關情報。而Kh-31P的國產版鷹擊-91,自然也不可能再保住多大的秘密。
圖博館
但需要注意的有兩點:一是實戰中,為了保證攻擊的突然性、隱蔽性,戰機很可能選擇從遠離台海前線的二線機場分別起飛,經過空中編組後,才飛往目標區域。這樣,航程自然拉長了;二是在行動中,從護衛攻擊機抵達發起攻擊空域、攻擊機展開攻擊,到攻擊完成後撤退,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此期間,殲-10A除了執行掩護、驅離任務,還需要進行警戒巡邏,這樣算下來,需要的留空時間就大大增加了。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此次演習中,殲-10A會“滿掛”副油箱出擊。這還只是延長戰機作戰半徑和滯空時間的手段之一,在後面我們會看到,東部戰區空軍還出動了轟油-6。此前筆者曾寫了篇小文,為殲-10A的掛載和航程遺憾,其中就說到了出動空中加油機會增加整個編隊導調的複雜性和難度。沒想到隨後公佈的圖片立刻“打臉”。不過這臉打得高興,這說明中國空軍貼近實戰、強調體系,是作戰能力大幅提升的表現。
空中加油機加入SEAD作戰分隊,說明空軍在嘗試從更遠距離、以更隱蔽的方式突然發起對敵防空系統的打擊。打仗就是要出其不意,越不按常規套路來,越可能取得更大成果。當然,轟油-6與殲-10A的搭配,並不一定就是實戰中的第一選擇。既然是演習,就要對各種戰法進行演練,對各種情況進行模擬。在實戰中,條件允許的話,出動航程更遠。載荷更大的殲-11(B)為攻擊機護航,顯然會令任務完成更游刃有餘。因為,出動的機型越多,對導調、通信、情報支援和傳輸的要求必然越高。
支援保障軍機:空警-500、運-8“腮腺炎”高新機、轟油-6
在這支“野鼬鼠”分隊中,支援保障飛機雖然既不能與敵機作戰(用機載硬武器作戰),也不能對地攻擊(同前理),但發揮的作用卻是巨大的。
空警-500航程超過5000公里,雖然不及空警-2000,但用於距離較近的台海作戰顯然是很適合的。相比較幾型“前輩”預警機,空警-500機身後部兩側有凸起的平面天線整流罩,有分析認為這是電子偵察天線,以此為前端的電子偵測系統可準確獲取雷達輻射源、電子對抗干擾源等的定位信息。顯然,此功能正是SEAD作戰所急需的。當然,空警-500最主要的任務還是提供戰區空情情報,指揮引導護航戰機清除對編隊的空中威脅。那麼不要緊,空警-500如果分身乏術的話,另一張“紅劍”演習的圖片裡出現的飛機,可是專門乾電子偵察的活兒的,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運-8高新四號機,也被稱為“腮腺炎”機機。
圖博館
一知半解不懂裝懂的就不要出來瞎BB了,遠程空空導彈有很多種,可以是多級發動機依次點火的,到達一定射程之後拋掉一級發動機,二級發動機和剩下的彈體繼續朝目標衝刺,其實就相當於是普通中距彈加了一個助推器,當然具體的技術細節要復雜得多,要解決多級發動機依次點火,雙向數據鏈的遠距離傳輸控制,就不是一般國家能做的了的。
別理它,這是個釣魚貼,想領gou糧用的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25/doc-ifxyawxa2691982.shtml
詳解中國空軍電子攻擊部隊:5大軍機保障殲10B攻擊2016.11.25新浪軍事
一支體系完整,由多種機型組成的SEAD作戰“野鼬鼠”編隊已然成型
11月中旬以來,東部戰區空軍數十支部隊在鼎新基地參加2016年“紅劍”體係對抗演習。據分析,其對手是擁有赫赫有名的航空兵某師“南天霸”的南部戰區空軍。關於這場演習,至今軍報、央媒還未有落幕的報導。期間,各種精彩、火爆的圖片和視頻均已公開,其中筆者最感興趣的是壓制地面防空系統(SEAD)演練。眾所周知,由於美軍越戰期間對越防空雷達的攻擊行動和專用戰機的歷史,執行SEAD作戰被“野鼬鼠行動”,參與行動的空中打擊編隊也被稱為“野鼬鼠”分隊。
基於作戰需要,中國空軍的SEAD任務需求是比較現實的,比如呆灣,比如朝鮮半島,甚至中南半島。雖然空軍的機載反輻射武器、掛載這些武器的戰機已曝光多年,但今年“紅劍”演習中的SEAD作戰演練仍看點滿滿:殲-10B掛載鷹擊-91反輻射導彈攻擊實物雷達標靶。然而,最值得關注的,卻是將不同圖片、畫面拼接起來,你會發現,一支體系完整,由多種機型組成的SEAD作戰“野鼬鼠”編隊已然成型。可以說,這樣一支空中電子攻擊分隊,也許它所攜帶的反輻射武器還比較老舊,但參與的機種卻均為世界一流(準一流),而中國軍工新近開發的先進反輻射武器裝備空軍,也只是早晚的事兒。
下面,我們就根據公開報導畫面,一一了解一下中國空軍“野鼬鼠”分隊的構成。
護航戰機:殲-10A、殲11(B)
此次演習中,東部戰區空軍殲-10A多以3個副油箱,一定數量中距彈、格鬥彈掛載露面。這表明演練中開展的是遠程打擊任務。對中國空軍而言,最有可能實施SEAD作戰的對像是呆灣。呆灣海峽最寬處剛過400公里,對殲-10A 1000餘公里的作戰半徑來說,顯然比較寬鬆。
圖博館
英媒感嘆中國新型空空導彈太了不起:輕鬆超越美國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2016.11.23報導,專家們通過分析試射照片,得出結論認為,該導彈長19英尺(約合5.7米)、直徑約13英寸(0.33米),意味著可以打擊遠達300英里(482千米)處的目標。
分析師杰弗裡•林和P•W•辛格說:“這太了不起了。這種導彈可以在射程上輕易超越美國(以及其他北約國家)的所有空空導彈。”
報導稱,這兩名分析師對一架攜帶了兩枚超遠程空空導彈的殲-16起飛時的照片進行了分析。
這種新型導彈的雷達系統得到了大幅改進,並且擁有紅外/光電導引頭和衛星導航系統。
一份中國科學雜誌2015年的一篇報導透露了該導彈的可能飛行軌跡。
該報導顯示,一枚超遠程空空導彈在被一架戰鬥機發射後向空中攀升了15千米,抵達30千米的高空。
接下來,導彈在遠程雷達和衛星導航的綜合製導下,以超音速向包括隱形戰鬥機、隱形轟炸機在內的敵機俯衝。
俄羅斯導彈專家說,中國這次掛彈測試是在俄羅斯發射了一枚能夠在13分鐘內抵達英國的超音速導彈後幾個星期進行的。
回應
第一,這個導彈的長度和直徑以超音速飛行飛不了500公里,500公里射程的空空導彈打巡航彈可以,能打中快速移動的飛機那叫扯淡,以1.5超音速飛完500公里要20分鐘,那時候敵機呢?誰會開發射程500公里的空空導彈
好像就你聰明似的。哪個目標不是移動的,有雷達和衛星制導,管你目標往哪飛呢。按你的說法,120公里的也是扯蛋,1.5倍飛120公里需要近5分鐘,那時候目標在哪裡?
中遠程空空彈最多能做幾個G的機動,你以為是格鬥彈翻跟頭都行,在距目標二十五公里最多三十公里處,彈上雷達打開紅外匹配後才能鎖定戰機,彈上雷達功率很小,一般鎖定距離是二十公里,然後才能攻擊,除非導彈離戰機十公里,戰機內沒有導彈逼進告警,才有可能擊中,否則,戰機一旦發現中遠距彈逼進,做幾個大的規避動作,就可甩開中遠距彈。這就是被空空導彈擊落的戰機大多是格鬥彈幹的原因,美機用中距射程80公里的彈擊落過幾架飛機,可那是在距敵機20公里處發射,發射後彈雷達直接鎖定後的戰果,500公里飛20分鐘,你別說預警機地面雷達和敵機雷達紅外發現不了它
圖博館
沒有當年急買的蘇27、蘇30等,美國鬼子還不知怎麼在你頭上撒尿呢。當年你怎買飛機幹啥?直接建一個重型飛機生產線多好。
你能二到這種程度也算是不容易,我就給你上上課,提高一下你的知識儲備,當年中國會造飛機嗎?當年買是為了學習造,現在蘇系飛機基本都吃透了,現在買既可以從中學習一點知識,更可以彌補一下產能的不足,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從俄購買戰機,除了軍事價值,只怕更重要的是政治價值,在他困難時能幫就幫他一下吧,如今世界的三足鼎立,少了俄羅斯可不行!決不能讓他在經濟上垮了,某大國在軍事上打壓中國,在經濟上打壓俄已是公開的秘密!
花錢買東西,也是一種外交手段
作者多慮了。中國既引進了蘇35,又擴大了生產線。兩者都做了。很多國家機密,不會讓媒體隨便知道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5/doc-ifxyawmp0101740.shtml
俄官員稱俄方將會如期向中國交付蘇35戰鬥機
據俄衛星新聞網2016.11.23消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行政長官維亞切斯拉夫•什波爾特表示,向中國提供蘇-35的工作將嚴格按進度進行並將按合同如期供貨。
什波爾特在9月表示,境內的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飛機製造廠(蘇霍伊公司分部)將在年底前向中國提供4架蘇-35。
此前有報導稱,中俄於2015年簽訂了提供24架蘇-35的合同。目前俄空軍裝備了48架蘇-35,不過未來5年它們的數量將增加一倍多。國外也感興趣。衛星網稱,阿爾及利亞、埃及、委內瑞拉和越南也是潛在客戶。
回應
俄官員說“如期交付”,就一定不可能如期交付。這個謊言國家官方的任何話,都必須反著聽。
很多軍迷不長腦子,買蘇35是政府之間的行為,沒有政治問題的分歧是不會毀約的。
請不要買蘇35這種飛機了,幫助俄經濟可以用買其他更好地產品來幫助,不要落後的東西。
中國造不了的,材料加工不行,發動機葉片材料加工和材料是核心機密
圖博館
24架恰好是中國空軍一個標準戰鬥機團的裝備數量,同時又接近目前沈飛半年的戰機生產量,對於中國空軍來說這是個非常可觀的數字。考慮到目前中國空軍面臨的換裝壓力仍然不小,最後一個全二代戰機師剛剛完成第一個團的換裝工作,這批蘇-35S如果確實能夠交付仍然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
然而,即便蘇-35S性能再優異,也必須注意到該機仍然屬於一種四代戰機,較之殲-20存在顯著的技術劣勢。而比起目前中國空軍的主力機型殲-11B,蘇-35S雖然技術上有優勢,但並不能形成代差,在體系化作戰下兩者差別更加微弱。事實上,相對於中國新一代的“四代半”戰機,蘇-35S只能說互有長短而不能說全面佔優,同時俄羅斯航空工業過於拖沓的生產進度使得蘇-35S即便落實對華出口訂單具體交付日期也遙遙無期——對於亟需更新現有裝備的中國空軍來說,這種以犧牲整體換裝速度為代價換來的有限質量提升根本難以容忍。
而與其將希望寄託於不切實際的蘇-35S,事實上還不如擴充國內目前的戰鬥機產能——如果沈飛的生產能力擴展到目前的1.5倍左右、實現殲-11D、殲-15和殲-16同時生產,在不影響目前生產進度的前提下半年新增生產的戰機數量就已經相當於所謂的蘇-35S訂單數量。或許短期看來新建立生產線投資過高,但由於中國空軍以及外貿客戶對於新戰機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這意味著新建一條重型戰機生產線實際上仍然是十分划算的買賣。考慮到美國空軍也計劃將目前的F-15系列戰機繼續升級延壽使其能服役到2040年左右,新建立生產線生產的戰機“出廠即落伍”的潛在風險實際上也非常低。總之,相對於引進蘇-35S,新建戰機生產線無論如何也不會更加“虧本”,從長遠打算哪個選擇更加合理其實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作者署名:軍機圖)
回應
35再多也在27上升級了下,沒必要去特地搞生產線,家裡在27基礎上改的飛機還不夠嗎?買了也是扶貧
就怕被扶貧的還是一頭白眼狼,重演東郭先生的笑話。
在上10條重型戰鬥機生產線也不如老老實實的自己擁有1條性能穩定的戰鬥機發動機生產線,不行,你就是不買s-35 自己造多少飛機還是要買更多的芯....
那有那麼簡單,熟練工人上哪找?你以為建條生產線貼個招工廣告招到人就能生產呀?
圖博館
中國買24架蘇35是否划算不如再建一條戰機生產線2016.11.25 新浪軍事
關於俄羅斯向中國出口蘇-35S戰鬥機的問題已經成為媒體、學界和網絡上的熱點話題,近期這個問題由於俄國內一些消息渠道聲稱蘇-35S對華出口並未具體落實而再起波瀾。目前國內外對於中國引進蘇-35S的問題存在很多誤解,而由於一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偏見,這種誤解的程度甚至還在進一步加深。
蘇-35S是一種由蘇-27S深度改進而來的戰鬥機。按照國際上較為流行的劃代標準,技術水準高於蘇-27S、F-15C等第四代,因此被稱為“四代半”。蘇-35S在設計上突出機動性和火力,為改善蘇-27系列傳統上高亞音速到超音速過渡段飛行性能下降(即通常所說的“跨音速陷阱”),蘇-35S對機身結構進行了改進設計和加強,同時採用推力更大、具備矢量噴口的117S型渦扇發動機作為對結構增重的彌補,實現了在推重比基本維持蘇-27系列一貫水準的條件下機動性能的大幅提升。
此外,由於機翼結構加強、新增了重載武器掛點,同時又改進了雷達和火控系統,蘇-35S目前在俄羅斯空天軍服役的戰機中具有最好的多用途能力。而數字化電傳飛控系統和飛火推一體設計,則使得蘇-35S在操縱性、敏捷性和智能性上位居世界前列。總體來看,蘇-35S設計水平高、技術標準優異,在目前已經服役和準備服役的重型戰鬥機中僅次於F-22、殲-20和T-50,與F-15C後期改進型和殲-11D性能相當。
中國空軍各型現役戰機中,沒有任何一個型號在總體性能上達到蘇-35S的水平,這引發了外界對於中國引進蘇-35S目的性的猜測。目前蘇-35S上確實存在一些領先於中國現有戰機的技術,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並非是引進蘇-35S的理由——從24架這個傳聞中的訂購數量來看,中國空軍若引進蘇-35S,主要目的必然不是研究其技術,而是確確實實需要將其作為一種填補目前先進戰機數量不足的應急措施。
目前,殲-11系列的唯一生產方瀋陽飛機公司正在集中全力生產殲-15艦載戰鬥機和殲-16多用途戰鬥機(有消息稱殲-11B已經停產,但未見公開報導予以證實),而殲-11D的批量生產尚需時日,這使得中國空軍目前面臨著先進戰機裝備上的極大缺口——殲-15為海軍使用的戰機型號,而殲-16雖然也具備較強的空戰能力但側重於對地對海攻擊任務,因此用於遠程巡邏和防空的戰機目前事實上處於更新的空白期。
圖博館
現在俄以舉國之力開發PD-14發動機,要和西方發動機在民用市場上展開正面對決,從決策上是完全正確的;不這樣做,俄羅斯發動機行業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但從實際操作角度來說,PD-14項目從成熟到能夠有力的反哺俄羅斯發動機行業,中間需要的時間和金錢根本無法衡量,現在沒有人能確定那一天能不能到來,什麼時候到來。
尤其是由於二十多年來,相較於蘇聯時代的大幅度萎縮,俄發動機行業非常匱乏新鮮血液。隨著在蘇聯解體前就投入工作的老工程師、老技師因為年齡和疾病不斷流失,而相關崗位的薪金待遇又無法吸引到優秀的人來工作並長期就職,近些年來的俄製發動機的質量控制正在非常嚴峻的下滑。
在現在俄糟糕而無望的經濟形勢下,甚至不需要十年,由於航發體系的人口結構交替變化,俄發動機就有可能迎來製造裝配質量的大崩盤。而中國如果不抓緊現在真正將自己的發動機做到真正紮實可靠,十年後恐怕就要遭遇比現在還嚴重的心髒病瓶頸。
中國的航空發動機行業要真正強大起來,就一定要吸取蘇聯和俄羅斯的教訓;在國家經濟還足夠強壯的時候,要有足夠的投入把發動機行業扶起來,使之具備參與全球競爭的基本資格;不能只盯著軍用發動機,只有在民用市場上參與高強度的開放競爭、並且站穩腳跟,用全球多個國家的錢來養活自家的發動機,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才能夠正常、健壯的發展下去。(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作者的觀點很有遠見,論據生動而嚴謹,是一篇難得的居安思危的好文章!支持作者的觀點,要想強軍必須先要富民,民用攤子做大做強了,軍用的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無限資源.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3/doc-ifxxwrwk1765260.shtml
圖博館
真正的發動機強國,它的發動機行業是絕對不能僅靠本國財政來輸血維持發展的。它必須佔領世界範圍內的市場,讓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交錢來供養自己的科研力量;高度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同時也將逼迫發動機行業必須真正的把功夫下到產品的性能和品質上;粗製濫造、敷衍了事、造假矇騙的企業,在這種環境下唯有被淘汰。
而優秀的發動機製造強國,又能反過來又用自己的產品促進本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並輸出來影響和控制其他國家的經濟貿易和政治決策,為本國爭取更大的利益,形成良性循環。而現在,只有美國、英國、法國能做到這個水平。
蘇聯的滅亡,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其國家建設理論和實際人類發展需求的脫節,如狗屎和蛋糕一樣存在本質性的、不可調和的分歧。投入海量的金錢人力物力所換回的技術成果,總是僅僅用在只能成為沈重經濟負擔的軍事裝備開支上,始終等不到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出潛力,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失去價值。
圖:PS90A發動機和伊爾96,這玩意在毛子本國都賣不出去
等到蘇聯開始醒悟過來,開始做PS-90這樣試圖滿足國際民用商業市場競爭水準要求的產品時,長期拉下的差距根本沒有來得及彌補,整個國家都隨之解體。在蘇聯解體以後,工業體系的瓦解、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動盪乃至於激烈的軍事衝突,徹底打垮了俄經濟。
這種時代背景下,蘇俄大量的科學家、工程師、高級技工要么去了西方和中國,要么長期得不到新的項目鍛煉,知識體系老化、技能水平退步十分厲害;而新一代人,更是嚴重缺乏培養的資金和項目。
俄至今,其發動機行業除了除了RD33和AL31、D30-KP等幾個蘇聯時代的成熟系列,能夠通用軍用市場出口賺回利潤以外;其它方面都是一塌糊塗,比如大涵道比發動機領域,整個俄國內市場都已經幾乎完全被以CFM-56為代表的西方產品所壟斷。
在發動機行業本身的收入,根本不可能支撐起新一輪的全面技術進步和新血液培養的前提下;只有國家財政的扶植和輸血,才能幫助俄發動機行業借助後發優勢實現快速追趕——超越西方那則是妄想,美英法的發動機一刻也沒放鬆過發展。但在油價暴跌以後,本來就要靠賣資源才能撐起經濟增速的俄羅斯哪裡有錢投入?比如英國羅爾斯•羅伊斯發動機公司,光是對開式轉子設計的可行性研究,就燒掉了12億美金。以俄現在的經濟,能拿出多少個12億美金?
圖博館
殲11D在中國這些年對殲11的摸索下,研發出來更適合中國的重型戰鬥機,而該機除了發動機不如蘇35,其他部分都比蘇35更強,包括全新設計的電子系統和武器系統,而這些卻是蘇35的弱項。
現在殲11D已經問世,正在少量生產,如果中國把殲11D徹底搞順溜了,中國還有買蘇35的必要么?現在俄羅斯這麼吊中國胃口,沒準吊到最後,把自己給吊沒了。(作者署名:圖說軍事)
回應
中國已經不需要引進蘇35了,殲20再有2~3年就可以形成作戰能力了,況且有反隱雷達,F22、F35的隱身能力,已經不會起太大的作用了,機動性也不是美軍飛機的強項,殲11系列足以應付這段時間了,並非特別需要蘇35,只是想減輕殲11系列的壓力,也想藉鑑一下猴版117S發動機經驗!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3/doc-ifxxwrwh4988417.shtml
十年後俄航空發動機行業恐要崩盤中國應該怎麼辦2016.11.23 新浪軍事
圖:俄PD-14發動機
圖:美國GE公司在60年代初的軍用核心機計劃,衍生出了F101軍用發動機
圖:F101發動機又衍生出了世界上最暢銷的大涵道比發動機CFM56系列
圖:GE公司YF120變循環發動機
圖:GE公司主導研製的F136發動機
在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在發動機研發上碰到了非常大的困難,長遠的問題在於沒有錢,俄在推動全新構架的發動機體係發展上舉步維艱;而現在最緊迫的問題則在於,沒有錢又導致沒人,在現有的發動機生產上,都已經越來越難以嚴格保障生產和裝配質量水平了。
無論是新材料開發、新工藝設計,還是在發動機上應用各種新的理論——比如怎樣才能更高效更穩定的壓縮空氣,如何才能更好的提升燃燒效率;每一項細小的改進,常常都需要最好的技術人員、最好的實驗設備,用大量的時間、消耗掉難以計數的原料,才能得到可靠的改進措施。
足夠的高薪,才能留住多數高學歷、具備豐富工作經驗的人員;各類頂級的精密儀器採購,維護一樣是極為昂貴的開支;就連發動機自身的運轉測試,每個小時燒掉的燃料和消耗掉的壽命成本也是代價不菲。
圖:GE公司正在研製的下一代三涵道變循環軍用發動機。正是依靠在CFM 56家族上賺的超巨額利潤,GE公司才有本錢一次一次的在軍用發動機上屢敗屢戰(每次都是輸在技術太超前、成本和風險失控概率高),一次又一次挑戰技術最前沿、性能最先進的未來軍用發動機設計。
圖博館
當然通過進口蘇-35,研究俄從蘇-27進化到蘇-35的具體做法、技術經驗是可能的。消息來源認為中國的航空軍用發動機工業,已經擺脫了挪用俄製發動機的階段。
漢和認為,中國進口24架蘇-35的思路與當年進口24架蘇-30MK2,進而研製國產殲-16是完全相同的。即:中國已經制定了中國版蘇-35的計劃,關於航電、雷達的實驗工作,已經在殲-11D上進行。在此基礎上,通過換裝大尺寸風扇太行發動機的改進版殲-11,就成為中國版的蘇-35。目前沈飛公司並未給中國版蘇-35定名,也許會稱作殲-11F之類的。
漢和最後還稱,中國極有可能不會進口第二批蘇-35,因為在進口了24架蘇-35之後,就會進行研究,在殲-11D的基礎上開發自己的蘇-35。
回應
我記得是300,現在什麼時候又變成400了?
300台那是多久前報導的?好像是年頭吧
漢和?不是說中國殲20是真的,就停辦嗎?怎麼還在呢?
流浪恆星A :人家說的是“20是真正的五代機,停辦”,顯然沒達到讓人家停辦的標準
你當年不也說過J20不存在麼?俗語管你們這種人叫說話如放屁一般。
跟流浪廢什麼話,讓他卑微的活著吧。
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我相信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加油!
流浪恆星A:中國人民有志氣,具體表現是吹牛逼
比如你。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23/doc-ifxxwrwh4993635.shtml
深度:俄售華武器變卦逼中國出招蘇35或賣不出去了2016.11.23 新浪軍事
蘇35出售給中國最像的一次是在2014年珠海航展,俄媒這些年“出售”給中國的蘇35,恐怕沒有一個師也有一個團了,但卻總沒有確切的信息。而近日,俄宣布了俄並沒有給中國簽署蘇35的買賣協議,意思是說,這個協議還在談,這下就尷尬了。
但是為何遲遲不買呢?此前已經多次說要購買,但最終卻仍然沒有成功,這更符合俄羅斯一而再再而三變卦的民族習慣。
不過,俄這麼拖著想讓中國就範估計太簡單了,畢竟現在的中國不是當年的中國了,中國不買蘇27就沒有別的買,而現在,即使中國不買蘇35,中國也有可替換選項。那就是中國正在憋的大招:殲11D。
圖博館
漢和稱西方低估中國航發進度 400台太行已裝備部隊2016.11.23 環球網
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11月刊報導,經其詢問得知,中國希望獲得更多的117S發動機。對此,俄羅斯聯合飛機集團總裁尤里•斯柳薩里表示,這個情況他並不清楚。出口蘇-35的正式合同已經簽署,目前只是按照合同行事而已。按照俄出口的規則:雙發戰鬥機的備用發動機是2台。因此24架蘇-35出口中國,中方最多應該獲得48台117S。
漢和稱,其他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俄航空工業界權威人士表示:正式的蘇-35合同,並沒有向中國出口配備6台117S的款項,這也許是中國方面的希望。這些要求會在今後討論子協議時加以研究。而且這些討論、協商,是由俄聯合發動機集團公司、國家武器進出口總公司負責。因此,俄聯合飛機集團的官員不清楚這些事情是正常的。
文章稱,俄航空工業界的確有人認為中國可能挪用117S用於國產的下一代戰鬥機。而就在範堡羅航空展的稍前時期,中國航空工業界的權威人士透露了相當重要的戰略性消息:中國已經啟動了自己的下一代殲-11改良方案。其基本的戰術需求是:殲-20是不能很快、大批量裝備部隊的,目前依然處於最後試飛過程中,2017年應該開始進入部隊試用階段。因此在殲-20裝備的同時,改良殲-11,依然是中國空軍的重大發展方向。基本的構想與俄蘇-35的開發是相同的。即現在已經開始改良“太行”發動機,通過加大風扇尺寸的方式,增大推力。
此外,在殲-11D的基礎上,對於機身後部進行重新設計,安裝新的“大風扇太行”發動機。目前試飛型的殲-11D使用的是AL-31F發動機。
漢和稱,中國航空界的權威人士對漢和表示,殲-11D已經開始試飛,與蘇-35有所不同的是,殲-11使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根據中國官方的報導,太行發動機目前已經生產了400台裝備部隊,改良加速進行之中。為了加大投資,中國成立了類似俄羅斯聯合發動機集團公司那樣的部門,通過多個發動機企業聯合的方式,加速開發太行的改良型。
漢和稱,有來自中國航空界消息來源表示,外界低估了中國發動機的研製速度,實際上,過去2至3年來中國對發動機的投資相當大。過去的確出現過把AL-31F大量挪用到殲-15、殲-11B機的情況,但是今後已經不大可能通過大量挪用117S的方式,來改裝到殲-11D改良型、甚至殲-20上。
圖博館
國產最新紅外搜索儀解析:殲11B落後殲10B一代 2016-11-21
殲11B戰機高清圖。
殲16戰機高清圖
殲10B戰機高清圖
殲10C戰機高清圖
殲11B戰機高清圖
殲15戰機高清圖。
J-15,J-16與J-10B/C上的紅外線搜索跟踪儀(IRST)對比。可以看出它們雖有細微差別但總體來說都屬於第二代國產IRST,其搜索距離靈敏度抗干擾能力均比Su-27上OLS-27有較大提高。而J-11B上的IRST則無保護罩為第一代國產IRST,相當於OLS-27的山寨版因此已經落後。
有網友問新一代國產IRST都帶有保護罩,那麼如何在飛行中進行紅外探測和跟踪?答案是那個IRST的光電頭實際上是個球形,是可以旋轉的。
不需要的時候光電頭旋轉180度藏到裡面,需要的時候再轉出來在左右90度的範圍內進行掃描和跟踪。
因此那個所謂的保護罩實際上就是光電頭的背面,而歐洲颱風陣風和鷹獅戰鬥機上安裝的IRST均有類似的設計。
新型戰機配備了前視紅外搜索跟踪系統(IRST),它位於座艙前方,由紅外成像探測系統、激光測距儀等組成。
IRST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讓戰鬥機雷達關閉或者出現故障的情況下,仍舊可以保持對目標的探測和跟踪,這樣電子戰激烈的現代空戰之中顯然有著非常大的優勢。
新型戰機還換裝了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控陣直接決定著雷達兩個關鍵參數:立體空間搜索和跟踪能力,這也是機載雷達比較關鍵的兩個指標。
而孔徑*功率之積又是決定雷達探測距離的關鍵指標,所以可以認為新型戰機在面對配備機械掃描雷達的第三代作戰飛機的時候,在探測能力方面有較大的優勢。
http://m.wxrw123.com/show-98-4080956-0.html
圖博館
中國國產太行發動機,因為是雙發機型,並且繼承自殲-11的氣動佈局,使用雙發太行發動機完全沒有問題。殲-16的研製工作從中國獲得蘇-30MK2多用途戰鬥機之後就已經開始計劃進行了,但是目前的部隊裝備速度依然相當緩慢。實際上的原因與殲-15是相同的,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對零部件進行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這方面需要大量的模具、和特製的生產器材,這都需要時間。
目前,中國北方飛機製造廠,更多的重點在於殲-15、殲-16、殲-11D上。而這幾款機型目前處於技術積累階段,因此並沒有進入高峰生產階段。尤其是殲-15,一方面要生產滑躍起飛型號,另一方面要研發彈射起飛型號,任務確實比較繁重。因此,殲-16的產能不高,也可以理解。
俄政治和軍事分析研究所副所長亞歷山大•赫拉姆奇欣曾2次在俄《軍工信使》週報上撰文,殲-16的研發是對蘇-27系列吃透後的深入改進行為。不過,中國北方仍處於對蘇式戰機仿製階段。技術難點要想真正的得到突破,並且以自己能夠處理方式加以消化、運用是相當困難的,這需要時間。他舉例道,例如殲-15的機翼設計,只有當真正開始改進後,才會發現生產和製造的困難性。
原本俄方面擔心,中國殲-16的成功試飛會波及當時的俄中蘇-35的合同,尤其是殲-16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除了沒有矢量推進的117S發動機,其餘方面跟蘇-35沒有實質上的代差。但是現在來看,中國用24架蘇-35的訂單說明,殲-16的量產速度提升未必會很快。因此,俄方認為還有希望進一步爭取蘇-35戰鬥機的下一批訂單。
俄專家儘管只是一面之詞,也道出了外界對中國殲-16項目的擔憂。不過,顯然殲-16這個項目還在堅定的推進下去,尤其是各種改進型的出現,無疑未來,在談判第二批蘇-35時,中俄肯定會圍繞殲-16、殲-11D和蘇-35任務區間的重疊展開交鋒,到時候才能看到中國航空事業是否已經進入到全面開花階段。(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產能不行多建幾條生產線不就好了嘛!要么是性能還不夠好!
噴子這智商!你以為裝配飛機跟你在東莞廠子里糊紙盒子一樣簡單?
垃圾沈飛窩囊廢,活力和創造力不足
殲11各種改型,殲16殲15及電子海上雙座各種改型都是沈飛的。殲-15、殲-16之所以沒有大規模生產的主要原因是,沈飛目前殲-15滑躍型和彈射型研發、生產任務太重以及WS-10B產能不足。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12/doc-ifxxsmic6100310.shtml
圖博館
深度:俄羅斯專家分析中國殲16戰鬥機為何還沒裝備2016.11.12 新浪軍事
最早在網絡上驗證“殲-16”這個型號的存在大約是在2010年,到了2011年得以確認一款雙發雙座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正在試飛中,由於機號為1601,也被大家稱為殲-16。十分湊巧的事,在2011年1月11日,中國的殲-20進行了首飛。而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以空軍低可視度塗裝的殲-20的雙機表演也讓大家領略到了五代戰鬥機的風采,可殲-16卻“只聞快門聲不見機出廠” ,作為一款殲-11的深度改進型,卻鮮有大規模列裝的消息,這讓人不禁要問:殲-16都問世許久了,怎麼還沒有裝備呢?
好在,近日網絡上出現了大批最新的殲-16空軍塗裝的照片,其數量達到14架以上。而這也說明了,目前殲-16已經完成了工廠試飛階段,準備小批量裝備中國空軍。這也解答的另一疑問,殲-16是會優先裝備空軍還是海軍?由於海軍的飛豹戰鬥轟炸機JH-7大量型號也已經到壽,後續新改進的JH-7B型也就是傳說中的“隱身豹”卻也遲遲沒有下線,所以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其實都需要殲-16這樣多用戰鬥機。顯然,空軍比海軍提前一步,即將裝備殲-16。畢竟空軍的飛豹數量太少,強-5攻擊機外掛能力也太弱,多用途的蘇-30MKK儘管已經破解了飛控系統,加掛國產武器,可機體壽命也消耗殆盡,綜上所述,空軍對於殲-16需求更迫切一些,所以大批出廠的殲-16採用空軍塗裝也不奇怪了。
在今年早些時候,有官方媒體公開了殲-16在中國某試訓基地的畫面,說明殲-16目前處在正在中國空軍試訓之中。而隨著殲-16的小批量服役,中國空軍的作戰部隊的變化也隨之而來。目前中國最為主力的戰機如殲-10C、殲-20、殲-16等,都是先投入試訓基地,然後才分發其他作戰部隊。這是基本的裝備規律,試訓中心承擔著戰鬥機的大綱編寫工作,新機裝備他們是非常正常的,不過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殲-16優先裝備的是空軍部隊。
殲-16整個項目之大,讓中國海空軍都會從中收益。目前,中國下一階段繼續研製殲-16電子戰機、干擾機、電子偵察機等等改進型號,部分設備已經進入測試,並且在網絡上有相關照片得以驗證。並且,中國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獲得了Kh31P型反輻射空對地、艦對艦導彈,目前國產化型號被稱為“鷹擊-91”,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後,殲-16多用途戰鬥機也可以掛載鷹擊91導彈,承擔反雷達作戰,反艦作戰的多用途作戰功能。
圖博館
至於中國海軍,大連造船廠船塢裡的國產航母表明,“遼寧”艦是中國航母的起點,當中國擁有足夠多的航空母艦並具備實戰能力之時,我們就能不用擔心“遼寧”艦上演“庫”的尷尬,而能在需要的時候問一句:
“我們的航空母艦在哪裡?”(作者署名:施洋)
回應
頭一次聽說遼寧艦使用原艦上的動力,而且是留下來的。這不扯蛋嗎?有沒有常識?可以肯定的是使用全新的動力系統,如果是修補原有的留下的動力系統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黑煙不是事兒,能不能打才是個事兒哼
毛子打仗什麼時候手軟過!
毛子打仗不行,打個阿富汗/……也輸
公知大V噴子:中國航母在哪裡也沒用,關鍵是不敢動手!聾子的耳朵—擺設。 美俄的黑煙是黑煙嗎?還有迷惑;黑煙是不堪嗎?還有速度;黑煙是落後嗎?還有勇氣;黑煙是玩笑嗎?還有正義。
最非主流的航母!俄庫茲涅佐夫號發射反艦導彈 2016.10.26
回應
庫茲涅左夫號航母實際上就是反航母的航母。艦上不僅裝有反航母的殺手鐧花崗岩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還裝有逆天的192枚遠程艦空導彈及反潛導彈,空中來打空中,水面來打水面,水下來打水下,堪稱航母全能冠軍。
全能就意味樣樣都不精。這就相當於本職工作丟了,去乾了副業,航母就是要充分發揮制空權的爭奪,至於反艦完全可以交給巡洋艦,所以俄羅斯這樣的航母就是個四不像,載機數量大大降低!
打航母、打艦載機、打潛艇是乾副業,什麼才是乾正業?美國若大的航母戰鬥群打海戰不就是打艦載機、打軍艦、打潛艇麼?
不可理喻
楨:歐俄印都妄想以小盾代美中大盾,但有皆小盾雷達安裝在塔形桅杆高處,限制了雷達天線的尺寸和重量,會影響艦艇的穩定性和操縱性,轉彎易傾覆之弊。尤其蘇俄「大而全小而全」之造艦模式,把一、二千噸級20380型輕護當四、五千噸級大謢用;把四、五千噸級22350型大謢當八、九千噸級神盾驅逐艦用;把八、九千噸級21956 型神盾艦當上萬噸級巡洋艦用,多不適於當遠洋艦隊用!
圖博館
舉例來說,2014年中俄舉行“海上聯合-2014“聯合軍事演習時,面對中俄兩軍同時出動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就有媒體觀察到俄艦的排煙顏色明顯要深於中國艦艇,表明俄海軍給蒸汽動力戰艦所提供的燃料品質並不理想。
這會是遼寧艦的未來嗎?
看到“庫”濃煙滾滾,馬上就有人想到了我們的遼寧艦。作為“庫”的姊妹艦,遼寧艦的前身、蘇聯時期建造的1143.6型重型載機巡洋艦“瓦良格”號使用的是與“庫”艦基本相同的動力系統。而且得益於蘇聯末期造船工藝的改善,“瓦良格“的動力系統從建造伊始就被埋入船體總段內安裝,因此當該艦在蘇聯解體停工時,儘管從外觀上看該艦隻有一個外殼,動力系統也沒有完成安裝調試,但包括鍋爐和蒸汽輪機在內的動力系統的主體部分都已經安裝上艦。
不過“瓦良格”艦被拖到中國時,該艦已經停工10年,且艦上許多設備都經歷了洗劫式的破拆——當然,與此前香港小報或者國內地毯軍事媒體的渲染不同,這些破拆並非蓄意的系統性破壞甚至阻撓中國的航母計劃,而單純是造船廠內長期被拖欠工資的職工們拆除盜取部分設備以倒賣貴重金屬所致。正因如此,很多含有金、銀、鉑金成分的電子設備元器件在盜竊潮中紛紛被拆毀倒賣,但鍋爐和蒸汽輪機卻不在此列。這些尺寸龐大的鋼鐵件位於艦艇最深處,既不便於切割也很難運出來,再加上鋼鐵並不值錢,因此艦上的破壞基本沒有殃及動力系統。
“遼寧艦”從服役一開始就嚴格遵循使用規範,沒有出現“庫”艦在上世紀90年代那樣缺乏維護、管理混亂的運行情況。按照中國海軍一貫對現役裝備嚴格而優秀的維護保養看,只要能夠保障日常的維護和定期的進廠修理,“遼寧”艦上黑煙滾滾的機會,可能只限於在引擎剛剛啟動的很短一段時間。
按照目前全世界現役航母最多、運用航母經驗最豐富的美國海軍的規劃,每艘航母在其服役期間大概只有1/3的時間可以執行戰鬥巡航,剩下的2/3時間裡,航母不是出於維修養護和現代化改裝中,就是處於艦員艦載機部隊和護航艦隊的磨合性訓練中。而一個完整的部署-維護-訓練的周期大概是18個月。
對俄這樣只有一艘航母的國家而言,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有2/3甚至更多的時間沒有航母可用,要增加航母的運用時間,就只能盡可能簡化維護和訓練,也就加重了航母的負擔,更容易導致如這次巡航一樣濃煙滾滾的糟糕狀態的發生。
圖博館
“庫”使用燃油蒸汽鍋爐驅動蒸汽輪機。對同一台燃機而言,發動機的工作狀況不同,其廢氣的排放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在經濟工況下燃機的工作狀態效率最高,燃料燃燒最充分,而在高工況和低工況情況下,燃料的效率都會相對下降,而在低工況情況下,由於供氧不足,很容易引發燃燒不充分,從而產生“冒黑煙”的現象。艦船的發動機在啟動之初或者以較低航速航行之時,這種情況極易發生且幾乎無法避免。
對“庫”號而言,該艦在穿越狹窄的英吉利海峽時,為了航行安全,航速較慢,加上當天海峽內風速不大,大量的黑煙就集中在艦艇附近,形成了濃煙滾滾的景象。
老實說,這種低工況下的黑煙對於大多數燃機都無法避免。俄為印度改建,使用蒸汽輪機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在試航期間也曾經被拍攝到在啟動時濃煙熏天的照片;中國海軍使用蒸汽輪機的051型驅逐艦和使用柴油機的護衛艦都在低速航行時出現過類似的情況;連使用燃氣輪機的美國瀕海戰鬥艦,也曾被人拍到在進出港口時,煙囪冒出陣陣濃煙。
當然,“庫”號之所以被人嘲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該艦不止是在低速過海峽的時候吞雲吐霧,而是在大多數時候都煙霧重重。這就與該艦的維護保養有很大的關係。
“庫“作為一艘蘇聯解體前夕竣工的老艦,服役至今已經25年,本來就已經到了需要進行系統性維護的年歲。而且,該艦的動力系統在90年代中後期俄經濟崩潰時期連續出過幾次故障,卻缺少足夠的經費和技術力量為其進行徹底的維護;2000年後雖然該艦經歷過幾次持續時間稍長的修理,但也只是讓其能夠出海巡航的“續命”之舉。
2012年後,俄好幾次宣稱要給“庫”艦進行為期五到七年的徹底大修,但資金的缺乏與相對頻繁的使用需求使得修理工程一再縮水,最後變成花幾個月刮一刮船底、補一補油漆了事。
常年的缺乏修理加上早年的“病根”,使得該艦的動力系統狀態堪憂。此次出海,不僅煙囪黑煙滾滾,也沒有看見航母高速航行的鏡頭。
另一個影響煙霧效果的因素就是燃料的品質。
現代艦艇的燃油發動機為了提高適應性,通常都可以使用多種燃料,從而保障艦艇在戰時能獲得穩定的燃料供應。這其中又以蒸汽輪機對燃油最為寬容,不僅高標號的航空煤油、普通的柴油,就連重油這種油品不高、雜質不少的油料也可以使用。不過,可以使用不同的燃料不代表使用它們之後的效果都一樣,一旦燃油的質量不高,那麼排出的廢氣雜質增多、顏色變黑便是自然的情況。
圖博館
其實,俄這些年也在自行研製一些高新武器,但主要是根歐洲方面,比如俄版本的“神經元”無人機,其實就和歐洲進行了一些技術合作,然而就在2014年,美俄關係惡化讓美國借助歐洲來對俄進行製裁,俄再也沒有機會獲得歐洲的幫助,不少此前開展的一些合作受到了影響。俄感受到了當年中國被俄撤走專家後所遭到的影響了。
不過,俄其實很明白,中國這些年的進展非常巨大,尤其是俄正缺少的電子工業技術,而這正是中俄技術合作的重點。因此,俄也只能放下身段,請求中國的幫助。而俄也拿出了一些誠意來幫助中國。比如和中國合作研發下一代重型直升機。
而中國方面,能幫助俄的地方還不少,首先各種微電子芯片領域,中國遠遠領先俄,包括中國的雷達、航電系統,都是俄現在可以學習的對象。此外,中國和烏克蘭合作的燃氣輪機技術也成熟了,俄此前都是從烏克蘭直接買,並沒有燃氣輪機技術,現在和烏交惡,顯然要自研不如和中國合作來的快,畢竟自己有好幾艘軍艦因為沒有動力,建造處於停滯狀態。中國也迎來了向俄輸送技術的那天。(作者署名:圖說軍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25/doc-ifxwztrt0398108.shtml
遼寧艦會像俄航母那樣冒黑煙嗎或僅在一情況下出現
2016.10.14,俄海軍派出以“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從北方艦隊的摩爾曼斯克港出發,前往敘利亞附近海域執行打擊恐怖分子的任務。編隊除航空母艦外,還有“彼得大帝”號重型導彈巡洋艦、“北莫爾斯克”號和“庫拉科夫海軍中將”號大型反潛艦及一艘攻擊型核潛艇護航,加上在北海海域會合的波羅的海艦隊兩艘輕型導彈護衛艦,組成了俄羅斯自蘇聯解體以來戰鬥力最強的水面艦艇編隊。
艦隊沿著歐亞大陸的西側緩緩南下,一路途經多個北約國家沿岸並且穿越英吉利海峽,在海峽中,北約海空力量對其進行了高強度的監視與觀測。而西媒則對俄這艘僅有的航母冷嘲熱諷。尤其是航行途中煙囪中噴出的黑煙,更是成了媒體和網友們抨擊的對象。俄反對派將這支艦隊與1905年全軍覆沒的沙俄太平洋第二艦隊相比;美媒則引用社交網絡的觀點,譏諷俄艦隊“不用雷達就能被發現”。
作為俄羅斯唯一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的動力究竟如何,又為什麼會濃煙滾滾呢?
工況、保養、燃油
圖博館
烏克蘭衝突以來,雖然普京一直強調俄國經濟未受到西方制裁的影響,但是許多官員指出俄經濟狀況不可能繼續承擔如此高的軍費開支。普京不惜免職財政部長,堅持提高軍費。2015年軍費比2014年提高了21%之多。然而實際的囊中羞澀支撐不了這種雄心壯志,“庫茲涅佐夫”號長期得不到大修的狀況就體現了這種尷尬的實際狀況。因此今年3月俄已經決定削減今年的實際開支。“裡子”已經下去了,“面子”就別撐著了,俄的新財政計劃開始為達不到的軍費預算“縮水”。
注:中國2016年國防預算比上一年增長7.6%,達到9543.54億元人民幣(1410億美元)。
回應
雄心很大,可沒錢啊!
噴子們不知道的是俄毛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而軍費開支卻有中國的三分之一。你們說誰花錢多。
天朝的生產總值最少吹了五倍,沒有最無恥,只有更無恥!
俄是沒法和強大的中國相比,中國國力高速增漲,而俄則在衰退中,某些人弱得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
經濟是政治更是軍事的基礎。
科學才是一切的基礎,有科學就有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脫離科學玩經濟純屬畫餅充飢
那是有了經濟基礎之後兩者的良性循環問題,否定不了經濟基礎。
現在的科研都是需要高投入的,沒有錢就沒有團隊沒有設備,不可能發展。
求中國合作被封鎖後急缺一技術2016.10.25 新浪軍事
蘇27戰鬥機是中俄軍事外交的一個重要節點,也可以說是在中國最困難的事件,撐起中國空中國防的功勳型號。而到了現在,中國的殲11、殲15、殲16戰機,也是在蘇27的基礎上研發的。而中國還購買了蘇27的“魔改”版本,蘇35戰鬥機,未來將交付中國空軍,但這時,很可能是中俄之間最後的大宗戰機交付了。
為什麼呢?俄這些年的軍工發展可謂乏善可陳,基本是屬於吃老本的節奏,中國的殲20比俄T50晚研發、晚首飛,然而中國的殲20即將服役了,俄T50還遙遙無期。另外,伊爾76運輸機,這麼多年了,也就是換了個發動機,變成了伊爾476,而中國的運20已經服役,未來中國對該機的需求越來越多,此前裝備的二手伊爾76的發揮餘地將越來越少,而新的伊爾76因為有了運20的存在,很有可能也不會從俄羅斯引進了。
圖博館
深度:我軍蘇30已掛國產武器 破解俄代碼戰力大增2016.10.26新浪軍事
解放軍東部戰區海航蘇-30的22號機,攜掛國產PL-12空空彈機翼攜掛國產ACMI空戰數據吊艙。這再次表明蘇-30的筋脈已被打通。另外蘇-30幾乎可以肯定加裝了國產數據鏈,能直接接受KJ200/500/2000預警機的調度和指揮。這些改進意味著解放軍今後將逐步降低對進口俄製武器的依賴,為將來換裝殲16做好準備。
一般而言各國在出口電子戰系統的時候都會採取簡化措施,不論美俄會如此,有些具備自行研製機載電子戰系統的國家會用自己的電子戰替代進口的系統,如以色列引進F- 15I的時候,就沒有配備美製電子戰系統,配備的是自己的SPS-2110綜合電子戰系統。
蘇-30採用的是俄新一代數據總線,各系統獲得的信息經過初期處理之後,相關數據傳遞給任務計算機,然後由後者完成面向作戰任務的計算與處理,並且向飛行員進行顯示,因此蘇-30掛載中國的武器裝備必須完成機載任務計算機與電子戰吊艙之間的整合,例如接口控製文件要一致,即兩者之間的信號能夠通過數據總線進行互連,達到電子和功能的互聯。
任務計算機及作戰飛行程序、電子戰系統都是一個國家的作戰飛機核心機密,所以俄向我國透露的可能性不大,我國恐怕也不會向俄提供武器裝備參數,所以蘇-30引進到國內之後,空軍、沈飛及相關單位一直在對該機進行消化和分析,以完成與國內機載系統、武器的整合。
可以說中國在參考引進技術並加以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促進國內相關技術的開發,重點提高了自己航空武器裝備科研和生產能力,保證了新裝備的發展潛力。因為只有完全獨立自主的東西才是真正能夠用起來放心的東西。(作者署名:鼎盛軍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26/doc-ifxwztrt0488079.shtml
俄又將連續兩年降低軍費降幅達12% 總額僅為中國1/3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2016.10.25報導,俄羅斯政府公佈了新的預算計劃,新一年總的國防支出將降低3710億盧布(60億美元)。總支出從2016年的3.1萬億盧布(498億美元)將降低到2018年的2.728萬億盧布,降低了12%。
軍事評論員分析,俄連年來的軍費預算連連增長。最高的預算漲幅接近三分之一,但一直以來軍費的實際到位率並不理想,在蘇聯解體後初期俄的軍費到位率曾經一度低到40%以下,經濟回暖期軍費的實際到位狀況有所好轉。
圖博館
美研新武器對抗中俄防空系統可壓制S400紅旗9 2016.10.24新浪軍事
據美國《國家利益》雜誌近期報導,美國正在積極研製下一代干擾機,目的是通過乾擾先進雷達,壓制現代化地空導彈,從而挫敗中俄防空系統。那麼,美國下一代干擾機到底有多厲害?
所謂干擾機,就是安裝在作戰飛機特別是電子乾擾機上,用於壓制和乾擾敵軍雷達、電子戰系統的一種電子對抗武器系統。美軍現役的干擾機是ALQ-99戰術干擾吊艙。它最早誕生於40年前,雖多次改進仍力不從心。為此,美軍研製了下一代干擾機NGJ。
下一代干擾機的厲害之處有幾點:
有效輻射功率高,電子乾擾距離更遠,覆蓋範圍更大。
攻擊的敵方威脅信號數量更多。
頻率覆蓋範圍廣,頻率輸出精確。
在美軍設想中,下一代干擾機先由美國海軍EA-18G艦載電子戰飛機攜帶,在機翼左右下方各安裝一個電子吊艙干擾器。而美國空軍,則將下一代干擾機裝在F-35A戰鬥機上。下一代干擾機將是一件進攻性武器,它在進攻時伴隨B-2等對地攻擊機型飛行,對敵軍地面和空中的各種雷達發出功率強大、覆蓋360度的干擾波束,對其進行干擾、壓制,使其“失明”;同時電子乾擾機還能通過接收敵軍發射的各種電子信號,把這些信號的特徵統統記錄下來,收錄進自己的數據庫。一方面可以對敵軍的雷達和電子設備部署進行精準的分析,完全掌握敵軍電子戰動態;另一方面可以按圖索驥,根據這些特徵遠程“點穴式”精準干擾敵軍電子系統。美軍認為以下一代干擾機的作用距離和功能,完全可以壓制俄製S-300、S-400等第三、四代防空系統,讓與乾擾機同行的對地飛機抓住防空系統“失明”的機會,發射導彈、炸彈將其完全摧毀。
結語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美軍下一代干擾機當然厲害,但並非不可戰勝,面對美軍新一代電子戰武器的威脅,中俄得提升自己防空系統的電子對抗能力,才能不被壓制和擊敗。
回應
就你會干擾,我們就不會對抗!就你能來飛機,我們就不能擊落!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24/doc-ifxwztrt0249213.shtml
圖博館
俄媒最終的結論是,中國空軍現在正在經歷一場新軍事變革,在這場軍事變革中,俄式的武器裝備勢必只能成為中國的過度裝備。
因為無論是俄式的蘇-30、蘇-3,還是S-300/S-400等都無法融入到中國自己的C4I數據指揮體系中。這對未來來說是個巨大的短板,而中國未來的目標就是建造空、陸、海、天全面互融的超大型指揮網絡,是絕對不會允許存在這樣的短板空間的。因此,無論是對於蘇-35還是S-400,俄方都不會拿出最核心的源代碼跟中國分享、互聯。所以,中國勢必會完全使用自行研發的武器來最終替代這些引進的俄式裝備。尤其是中國現在已經在部分領域對俄實現了逆出口,未來中俄雙方的貿易會更平等,也就是說俄的機會會越來越少,此時積極交付蘇-35,也是為以後打好基礎,如果再拖1到2年,中國未來是否會續訂蘇-35就說不准了,如果現在交付蘇-35,或許未來為了替換中國早期引進的200多架各型蘇-27 /蘇-30,中國仍然會訂購蘇-35來填補空缺。再晚,俄自己都說不准了。這顯然才是俄方的此時交付蘇-35的真正目的。
顯然,我們可以看出來,俄方已經非常清楚的認識到了蘇-35和S-400幾乎是中俄軍事貿易最後的大蛋糕了,以後很難再有如此大規模的引進活動了。所以俄的態度從不斷拖延,來了個巨大的反轉,乾脆交付給中國俄式原版的蘇-35。而作為正在不斷前行中的中國空軍,除了繼續奮起向前追趕位列世界第一的空軍以外,沒有別的路可走。要么平庸下去,要不然就要奮發圖強,成為排頭兵!(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買櫝還珠,我們急需發動機裝備j20。
之前早就說過,蘇35對已有殲20的我們來說,去年是雞肋,今年變雞屁股。因為過一年國產貨更加先進了,更加凸顯了蘇35的過時與整體設計思想的老舊。結果最後還是去買了雞屁股,讓人無語。更願意相信,這是買發動機送蘇35的行為
這麼說吧!有點過了!蘇35是不錯的,中國也不傻,蘇35有大用處。
圖博館
深度:中國空軍發生什麼重大變化令俄急對華交蘇35 2016.10.14新浪軍事
最近最受大家關注的一件事情,那就是俄羅斯計劃向中國交付的24架蘇-35戰鬥機將會使用俄文原版提示而不是中文界面,俄方對此的解釋是如果要更換中文界面可能會耽誤交付日期以及顯示不完全等等理由。拋開俄方提出各種“理由”,我們更應該關注為什麼是現在俄決定向中國交付蘇-35,之前不是數度延誤了嗎?為什麼現在俄又開始交付了呢?最近俄《衛星》網刊發的分析文章,讓人發覺中國空軍目前現在已經經歷了脫胎換骨的重大變化,使得俄羅斯不得不做出變化。
在俄大多數人的眼中,中國還那個曾經還是大量引進蘇-27系列戰鬥機和S-300防空導彈的國度。而實質上中國空軍的自行研發的殲-10系列換裝率也已經達到了7成,只有少部分戰鬥機部隊仍然保留了部分殲-7作為機場防衛,近程快速反應使用。而地對空導彈防禦網絡更是獲得突飛猛進,原來的中國防空導彈部隊基本都是一水的紅旗-2,到了2015年,中國已經用紅旗-9、紅旗-12、紅旗-16換裝了全部重點防空區域的。根據俄方的解讀,這些型號的導彈都是第三代地對空導彈,已經覆蓋了原有S-300地對空導彈的防區,這也意味著中國主力防空導彈部隊的換裝率達到了40%以上,這已經接近於俄自己的防空導彈換裝率。並且中國原有的紅旗-2部隊的陣地很多也都處於撤防狀態,說明中國防空部隊單一陣地的控制範圍越來越廣,已經不用維持那麼大數目的紅旗-2數量了。
還有一個點讓俄媒特別關注,就是中國空軍的“藍軍“假想敵部隊的建設。由於中國空軍並沒有實際交手經驗,所以更多的時候藍軍部隊作為”磨刀石“的重任。中國的第一支”假想敵“空軍部隊成立在中國的西北基地,使用的是從俄羅斯購買的蘇-30MKK,近期也有殲-10進駐。俄認為這是模擬周邊F-16居多的態勢而準備的新動向。並且,中國還在這只”假想敵“部隊周邊建設了不少的綜合電子戰訓練實驗場,用來充分模擬”複雜的電磁環境下“的對抗場景。這一點非常重要,俄空軍自己長期都有假想敵部隊,他們研究歐美技戰術和飛機特點,使得俄空軍的戰鬥機飛行訓練水平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線上。所以,俄羅斯人對中國”假想敵“部隊的水平更加關注,並把假想敵部隊的建設作為重要指標項來衡量,顯然中國空軍達標了。
圖博館
深度:俄軍蘇33完成升級 暴露一基本功能仍不如殲15 2016.10.13 新浪軍事微
近日,有媒體報導俄羅斯派出庫滋涅佐夫號航母編隊前往敘利亞執行作戰任務,艦上的蘇-33戰鬥機經過了升級,配備了SVP-24-33攻擊/導航系統,可以讓蘇-33能夠把非制炸彈扔出精確制導炸彈的效果出來。
這個報導看起來非常炫目,實際上卻反映了俄羅斯空軍在空地攻擊能力方面薄弱的現實,這樣的攻擊/導航系統實際上是三代機早期時代的產物,舉一個例子,當年法國向中國推銷的強-5K方案就配備了這樣的攻擊/導航系統。
實際上這樣的攻擊/導航系統也是航空電子綜合化早期的產物,當時電子設備價格昂貴,性能也比較有限,只能採用低速數據總線聯結少數幾個系統,一般用ARINC429總線將導航、火控主要系統進行聯接,形成攻擊/導航系統,當年法國人推銷強-5K方案的時候就介紹說這樣的改裝只是一根ARINC429總線將設備聯結在一起,成本和費用較低的情況下,可以顯著的提高飛機的導航精度和攻擊能力。
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其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成本和費用卻顯著下降,機載航空電子系統採用1553B數據總線將機載火控、導航、飛行、通信、大氣數據計算機等有機的聯接在一起,這樣的攻擊/導航系統已經成為其一個基本的功能,例如當年中美和平典範工程,美方就曾經介紹,F-16的任務計算機是主控計算機,如果任務計算機出現故障,慣導計算機也可以用於替代一部分的功能,所以也就不在強調這些功能。
從目前來看,俄新一代飛機普遍採用了與1553B數據總線相近的雙向多路數據總線,導航系統換裝了激光慣導、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提高了導航和作戰能力,可能由於經費等原因,蘇-33一樣沒有進行改進,所以俄海軍航空兵選擇了一個低成本、簡單的改進方案,就是換裝備SVP-27,替代現有的PNK-10,這也反映了蘇-33的航空電子系統結構比較落後,能夠聯接的設備不多,擴展及升級潛力有限的事實。
相比較之下,中國殲-15艦載戰鬥機的航空電子系統則要先進的多,它的導航、火控系統就包括在整個機載電子系統網絡之中,而攻擊/導航是機載電子系統一個基本的功能,因此不需要專門的註明,由於系統的處理能力較高,並且實現了數字化,所以系統升級和擴展也比較容易,想增加用途在機載任務計算機之中增加相應的軟件及功能即可。(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13/doc-ifxwvpaq1214873.shtml
圖博館
深度:中國開啟共青城系蘇30停產最後批次交付越南2016.10.09新浪軍事
蘇-30生產線停產 看俄方的這陣勢顯然頗具意義
近日,俄羅斯網絡上的消息顯示,俄共青城飛機製造聯合體向越南交付了其訂購的第4批12架蘇-30MK2中的最後2架(機號8593、8594)。
這條新聞本身並無大的亮點,但如果考慮蘇-30MK2與解放軍的淵源,以及蘇-30MK2對越南交付完畢意味著該系列蘇-30實際上已經停產,那這背後還是非常令人感慨的。
20年前,中國首次訂購蘇-30,由此開啟了這個蘇-30系列的序幕。但轉眼20年已過,這型曾令人引以為豪戰機也已漸顯老態,即將走向終結。今天,北國防務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蘇-30與中國的淵源
說起蘇-30MK2我們並不會陌生,這與解放軍海軍使用的蘇-30MKK2其實是同一個型號。追溯起來的話,可以說沒有解放軍的蘇-30,很可能就沒有今天的蘇-30MKK/MK2。
眾所周知,如今成熟的蘇-30分為兩大支系:
首先是共青城飛機製造廠(KnAAPO)生產的蘇-30,具體機型有中國的蘇-30MKK/MKK2,烏干達、越南、委內瑞拉、印尼的蘇-30MK2,以及俄空軍的蘇-30M2。
應該說,來自中國的訂單開啟了這個支系。1996年,時任總理的李鵬訪問俄羅斯期間確定了採購首批38架蘇-30MKK。
這是這一支系的直接發端,蘇-30MKK最初就是為中國量身定制的。如果說蘇-27救活了蘇聯集體後的蘇霍伊,那麼蘇-30MKK/MKK2則是讓蘇霍伊活得更加滋潤。沒有最初的蘇-30MKK,也很難有後來的這個支系。
另一支系則是伊爾庫特集團生產蘇-30,具體機型有印度的蘇-30MKI、馬來西亞的蘇-30MKM、阿爾及利亞的蘇-30MKA,以及俄羅斯空軍的蘇-30SM。
相比共青城系,伊爾庫特系蘇-30更像是一款重新設計的飛機,具有三翼面佈局、矢量發動機、相控陣雷達等新特性,在性能上伊爾庫特系顯然更勝一籌。
因為這些特性,伊爾庫特系蘇-30可能在早期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問題,直到俄軍採購蘇-30SM,這一支系才最終宣告成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09/doc-ifxwrhpm2719604.shtml
圖博館
陣風戰機為三角翼加鴨翼氣動佈局、雙發多用途戰機,陣風戰機最強悍的就是掛載能力,外掛能力在9噸以上,空軍型擁有14個外掛點,海軍型為13個。陣風戰機裝備一門30毫米機砲,可掛載米卡空空導彈和流星超視距空空導彈,以及斯卡普防區外巡航導彈、A2SM制導炸彈,陣風M型可掛ANF反艦導彈和ASMP- A中程核導彈。陣風早期型裝備的是RBE2機掃雷達,到了2012年開始裝備RBE-2-AA主動相控陣雷達(AESA)。動力裝置採用兩台斯奈克瑪M88-2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力50.04KN,加力推力75.62KN,推重比為8.33,從發動機參數上可以看出,陣風使用的M88-2發動機推力很一般,甚至可以說是只能湊合,相對於颱風戰機的EJ200發動機差得很遠,EJ200發動機推重比達9.31:1,正常推力60KN,加力推力90KN。
陣風戰機的性能參數只能說中等,畢竟發動機推力是硬傷,而且印度只購買了36架。中國目前已經大批量生產的殲-10B和殲-10C戰機都換裝新型航電設備,雷達都換裝AESA雷達,整體實力完全可以和陣風相抗衡,而且數量擁有絕對優勢,再加上正在測試中的殲-11D空優戰機和殲-16多用途戰機,這兩種戰機也都換裝了AESA雷達,掛載量、航電、作戰半徑基本跟陣風持平,而且發動機動力更強勁。
另外據傳殲-20戰機也於國慶當天正式服役,如果屬實,中國空軍裝備將正式邁入自主4.0時代,而印度還在到處買萬國牌,花了30多年自主研發的LCA戰機印度空軍自己都嫌棄。對於印度媒體所謂的買了36架陣風就引起中國恐慌了,筆者只想說,別自作多情了,想做中國的對手還輪不上你們!(作者署名:龍騰軍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07/doc-ifxwrhpm2506514.shtml
圖博館
深度:印78億歐元買36架陣風被坑卻稱引中國恐慌2016.10.07新浪軍事
不久前,經過三十多輪、歷時長達一年多的談判,印度與法國終於簽訂了向法國達索公司購買36架陣風戰鬥機的合同。令外界開眼的是,這36架陣風戰鬥機的採購總價竟然達到了78.7億歐元,折合約587.77億人民幣或87億美元,也就是印度購買的陣風戰機單價達到了2.17億歐元,要知道法國空軍採購陣風戰鬥機價格不過才6000萬歐元,而且印度購買的陣風單價比美國F-35的價格都貴了9000萬美元。可以說採購陣風的合同印度是擺明了被痛宰一頓,當然對於印度來說,這是常事,比如印度此前花了11億美元從美國買了6架C-130J運輸機,而最近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C-130J運輸機競標泰國訂單時,開出的報價為1-1.2億美元/架,單價又比印度購買的便宜了幾千萬美元。眾所周知,印度國防採購時官員經常吃回扣,經常導致合同拖延很久才能簽訂,而且最終的合同價格都會比正常價格高很多,這次採購陣風的合同價格高得如此的令人開眼,其中的貓膩不言而喻。
對於此次印度採購陣風戰機的合同,印度媒體的關注點還是一如既往奇葩,2016年10月3日,印度防務新聞網站的頭版新聞發表了一篇標題為《印度陣風戰鬥機交易引起了中國恐慌,這是為什麼?》的報導,文章引用印度國防部長的話稱,印度獲得陣風戰機的時間可能比原計劃要早,印度空軍獲得陣風戰機後整體實力將大幅提升,尤其是陣風戰機能夠掛載核彈,加強印度空基核威懾能力,另外陣風戰機可使用流星超視距空空導彈,能對巴基斯坦和中國空軍起到威懾作用。該文稱法國達索公司已經向印度承諾,從簽訂合同日期起,36個月後開始向印度空軍交付第一架陣風戰機,66個月內完成交付訂單全部36架。另外印度國防部長稱,陣風戰機中隊大部分將部署在邊境地區,有能力擊毀敵方目標,甚至是越境攻擊敵方領土。隨後印度防務新聞網站評論稱“近些年印度和美國等西方國家越走越近,印度國防實力不斷加強,引起中國不安。
圖博館
深度:中國一艦載小不點火箭炮讓反艦導彈也無計可施2016.10.01 新浪軍事
現代海戰中,反艦導彈為主要武器,由於其製導方式為雷達或紅外,所以人們專門針對性的開發了電子擾彈,用以欺騙與乾擾反艦導彈的製導系統,從而令其無法命中真正的目標,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電子戰技術之一。
中國海軍現役干擾彈系統由多種型號,以應用不同的艦艇,其中最新一代的艦艇主要使用726-4型乾擾彈發射裝置,包括:052系列驅逐艦、054系列護衛艦及071型登陸艦。其中部分艦艇裝備的是其後期型號:726-4A型,只是增加了一排發射管,合計24個發射管。整個裝置由發射裝置、伺服控制設備和控制設備,為艦載電子戰系統的子系統,接入全艦火力控制系統之中。由電子戰系統向其傳送綜合導航信息和目標指示信息,發送作戰指令。
它具有自動工作方式和獨立工作方式,能發射多種干擾彈:紅外、煙幕、厘米波箔條、毫米波箔條和水聲干擾彈等,能自動選擇彈種、數量,實施多種干擾方式。
一旦發現來襲反襲導艦,可以選擇使用乾擾彈,它會極短時間內嚮導彈來襲方向上發射大量干擾彈,它們會在一定高度爆炸,快速形成了一道煙霧帶,以掩護已方艦艇。針對不同的來襲目標,發現不同的干憂彈。比如:對紅外制導導彈,使用紅外干擾彈。從而讓紅外制導系統失靈,隨著制導系統找不到所要攻擊艦艇,最終攻擊失敗。
只要反艦導彈遇上它,那麼也無計可施了,反艦導彈無法穿過煙霧帶,發現並鎖定其後面的艦艇,這自成了現代水面艦艇對抗反艦導彈的主要手段之一。這個技術原理幾乎是公開的,但是細節處理成問題,比如:干擾彈以什麼樣的發射,才能合理的分佈,何時爆炸,才能形成最合適的煙霧帶。還有乾擾彈本身,別看它東西不大,但是它的製造屬於機密,包括:內部結構,所用材料等等。
這小小的電子乾擾彈實為高級技術,保密級別比反艦導彈還要高上一級,中國科研人員通過不斷的試驗來總結相關的經驗,花費了很長時間才研製出自已的產品,研發起來確實不是容易。
電子擾彈系統只是現代電子戰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屬於軟手段之一,它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有效,任何一項技術都有優缺點,不過當各種軟手段與由近防武器系統等構成有硬手段組合到一起,才共同構成現代艦艇的近程防禦體系,經過使用多種技術,才能確保艦艇的真正安全。(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圖博館
需要指出的是決定現代空戰勝利並不僅僅取決於飛機和導彈本身的性能,還需要完善的空戰指揮引導系統,在這方面中國空軍也佔據優勢,從目前來看,中國空軍已經列裝裝備空警2000、200預警機,更加先進的空警500已經批量生產,裝備部隊,戰時可以在戰區全面展開,形成比較完善空情信息掌握和指揮引導體系,相比較之下,印度空軍只有3架A -50EHI預警機,對於需要兼顧中巴兩條戰線作戰的印度空軍來說,難免有捉襟見肘之感覺,由於印度空軍的預警機不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與中國空軍都有較大的差距,那麼中國空軍在戰時就會擁有空情信息和指揮引導方面的優勢,這樣即便陣風F3與殲-11D/-16在性能上各有長短,但是憑藉指揮引導方面的優勢,殲-11D/-16仍舊可以痛打陣風F3,就好比米格-29和F-16在模擬對抗之中互有勝負,但是在實戰之中,後者憑藉指揮引導方面的優勢,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因此對於中國空軍來說,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基礎設施的改善,在西南戰區的戰略/戰役投送能力得到有力的提高,有效的改善了西南戰區的態勢,取得了對印度空軍優勢,並且這種優勢還在擴大,相比較之下,印度由於經濟實力不足,加上好高騖遠,一系列武器裝備發展計劃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嚴重影響了印度空軍的戰鬥力,並且這種差距在短時期難以得到彌補。(作者署名:鼎盛軍事小飛豬)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9-12/doc-ifxvukhx4892084.shtml
圖博館
深度:殲11D為何現身高原可完胜印度蘇30制衡陣風2016.9.12新浪軍事
近日,網上出現了可能是殲-11D和殲-16進駐高原機場測試的圖片,這表明中國空軍新一代戰鬥機正在進入設計定型的衝刺階段。根據海外媒體的報導,殲-11D和殲-16,配備了國產新一代空戰系統,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PL-15中遠程空空導彈、PL-10紅外成像制導格鬥空空導彈,在空警500預警機的配合之下,完全可以壓製印度空軍的蘇-30MKI戰鬥機,並且可以對抗即將投入使用的陣風F3戰鬥機。
印度空軍目前主力戰鬥機是蘇-30MKI,它採用了BAARS無源相控陣雷達,這種雷達性能與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它的主要武器是R- 77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產品170)和R-73E紅外制導格鬥空空導彈,這兩種導彈在本世紀初可以躋身世界前列,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顯現出疲態,對於中國空軍來說,需要提防是印度空軍準備引進的陣風戰鬥機,根據相關媒體報導,印度空軍引進的F3,它採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具備更好的探測能力,空空導彈可能採用流星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它採用了沖壓發動機,與R-77相比,具備更大的射擊包線,攻擊能力更強,格鬥空空導彈方面,配備了MICA-IR近距格鬥空空導彈,它採用了紅外成像製導系統,靈敏度更高,攻擊能力更強,配合推力矢量,具備更好的離軸發射能力,因此對於中國空軍來說,需要重視F3帶來的挑戰。
殲-11D和殲-16都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與陣風相比,機頭空間更大,雷達天線孔徑也更大,因此雷達可以配備更多的T/R模塊,得到更大的功率,從而增加探測距離,陣風約可以配備1200個T/R模塊,而殲- 11D/-16大約為2000個左右,在技術條件相當的情況下,後者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功率要比前者要高30%左右,加上天線孔徑更大,因此探測距離顯然更好。
在主戰武器方面,殲-11D/-16可能換裝了PL-15中遠程空空導彈,它可能換裝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可以有效的對抗配備印度空軍配備流星空空導彈的F3。
近距格鬥方面,殲-11D/-16可能配備了PL-10,它與MICA-IR一樣,採用了邊條翼佈局,紅外成像製導系統和推力矢量,具備更好的探測、抗干擾和離軸攻擊能力,完全可以對抗MICA-IR。
圖博館
習總為何指示加快研發 這項國之重器難點究竟在哪2016.8.29
航發是當今世界上最複雜的、多學科集成的工程機械系統之一,涉及氣動熱力學、燃燒學、傳熱學、結構力學、控制理論等眾多領域,需要在高溫、高壓、高轉速和高載荷的嚴酷條件下工作,並滿足推力/功率大、重量輕、可靠性高、安全性好、壽命長、油耗低、噪聲小、排污少等眾多十分苛刻而又互相矛盾的要求。
舉個例子,發動機燃燒室及渦輪處的溫度能達到1600—1700℃,加力燃燒室內溫度高達1800—1900℃,而目前高溫合金材料耐受的最高溫度僅為1100℃。這就必須在發動機中採用複雜的冷卻系統,設置迷宮一樣的冷卻通道、成千上萬個引入冷氣的細微小孔。
據統計,全新研製一型跨代航空發動機,一般需要二十幾年,比全新研製同一代飛機時間長一倍。
之所以研製週期長,資金投入大,是因為航空發動機不僅是設計和製造出來的,也是試驗和試飛出來的。即使是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其當前技術水平也不足以完全通過設計分析預測結果。只有經過設計—製造—試驗—修改設計—再製造—再試驗的反复摸索和迭代過程,才可能完全達到技術指標的要求。
此外,航空發動機產業鍊長,覆蓋面廣,涉及機械、材料、電子、信息等諸多行業,對基礎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巨大帶動作用和產業輻射效應。據統計,按照產品單位重量創造的價值計算,如果以船舶為1,則小汽車為9、電視機為50、大型噴氣飛機為800、航空發動機高達1400。
舉全國之力突破核心技術
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製造強國,加快推進航空發動機產業自主創新發展,我國實施“兩機”重大專項,舉全國之力突破核心技術,大力發展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技術及產品。中國航發現有職工9.6萬人,擁有一支高素質、創新型的科技人才隊伍。
回應
習大大說話的本身就說明先進航空發動機準備研發成功了!
圖博館
所以,指望民營企業來攻克航空發動機這個難題基本上不太可能。不過也不排除一些有積累的企業單獨出來幹某個專業領域,例如某摩托車企業本身自己就能生產活塞發動機,因此轉行投入生產無人機活塞發動機不存在無法逾越的瓶頸難題。其實這個例子恰恰就是符合上面的那個觀點:穩定的投入和長期的經驗積累,所以他們才有這個機會去生產供無人機用的活塞發動機。
中國此時成立航發集團,無非是兩個方面來解決這個難題:資金投入由國家確保,通過航發集團來分配;而經驗積累是航發集團內部的原有企業的積累,現在作為整個集團的資產,自然也可以投入到整個新的航空發動機的研製中。雖然只是一個開端,不能說這樣的搭配組合一定能解決中國發動機“心髒病”這個難題,但是起碼這個動作讓人感到有了比較充裕的希望,能夠在未來追趕上第一梯隊水平。不過回頭看看,現在除了俄、美、英、法四國以外,能夠生產大推力渦扇、渦噴、活塞全系列的發動機國家還有誰呢?中國再不濟,這些系列全部都有,所以我們並不是零起點,關鍵在於整合拳頭力量集中去幹,或許就有了一片新天地。(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C-919明明自己項目延期,如何怪供貨企業?
大型設備研發製造延期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民企一旦遇到這種情況,都會跑路,這種風險只能國企來抗。
這種情況再項目組織時候就需要考慮到。你不能把一個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民企不肯承擔風險。想想老美那些大型項目都是私企搞的,如何成功的呢?我們需要的是以更加系統化的思維來做項目管理。
因為美帝那些軍工企業連預研的錢都是國家給的,根本那就是貌似私企的國企
科技經費應該很多來源於美國政府的國防預算 !
中國斥巨資搞京東方搞面板核心技術成功沒?斥巨資搞中芯國際搞芯片設計與加工成功沒?
怎樣才算成功?面板競爭對手 SAMSUNG, LG 應經快吃不消了呀!芯片設計也領到 QUALCOMM 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至於IC 的製成, 恐怕 TSMC 台積電也要面對現實了向大陸靠攏,因為大陸的企業不斷進步。所以不要妄自菲薄
公知大V噴子要中國的...全世界第一才算成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8-30/doc-ifxvixeq0712043.shtml
相關新聞
深度:教練10為何現在才入役?等來先進國產WS-17發動機“岷山”4200公斤級中推 2016.8.30 新浪軍事
圖博館
深度:中國斥資500億建航發龍頭或可實現彎道超車2016.8.30 新浪軍事
2016.8.28,“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正式在北京掛牌成立,註冊資本500億人民幣。這標誌著中國原有航空發動機一個分散化的各干各的場景變成了現在統一指揮下的系統化工程。由於大家都熟知,要造好航空發動機,關鍵在於材料、工藝和測試,新成立的中國航發主要目的是在於加強上述這些方面的綜合水平,還真不是大家想的上來就直接推關鍵型號研發。
作為發動機來說,確實是所有工業體系中的皇冠的上明珠。但是中國長期以來在發動機領域卻一直存在一個瓶頸難題:所有的發動機都是配套給機型來進行研發,例如大家熟知的WS-10”太行“發動機就是跟“殲-10”戰鬥機同步立項的一款發動機,不過到現在的殲-10B上才開始試驗裝機,這已經距離最初立項過去了30年。說白了,中國發動機現在需要不僅僅是投入,更需要一個系統化的指揮,研究的單獨體系。
航發集團的成立有助於改變這一個問題,因為一台好的發動機不是設計出來,不是材料堆出來的,而是補丁補出來的!只有經過大範圍的測試使用,無數次的實驗失敗,才能發現問題,並對其中關鍵問題進行優化,再經過這些無數次反復重來,最終才可能有一台堪稱完美的航空發動機。這其中,關鍵在:穩定的投入和長期的經驗積累。這也是我們這次砸了500億建航發集團基礎。很多朋友都認為引入第三方民營資本來,一定會解決中國的發動機問題。甚至有的朋友篤定,如果3000億(發動機產業未來20年的總投入)都投資給民營企業,中國祇需5到10年就能造出來F-119那樣的發動機(F-22“的發動機),這是美國普惠發動機公司的前巔峰之做,現在改進後的F-135更是F-35的核心。果真如此嗎?
其實要解答這個問題,兩個關鍵因素“穩定的投入和長期的經驗積累”,民營企業肯定不會,在大型客機C-919飛機上,就出現過民營企業最終未能按照合約履行的情況。C-919某材料小部件(非核心部件)最早談了8家供貨企業,並簽訂了相應的合同。但是由於C-919設計上的延誤,最終導致比預定投產日期的晚了近18個月,這8家供貨企業跑了7家,剩下一家是外資!僅這一個環節在組裝C-919樣機至少延誤了1個半月時間。我們不能說跑了7家企業有問題,只不過他們都是要保證企業生存,轉而去為波音、空客的公司代工相應組件去了。
圖博館
當殲-11D可攜帶霹靂-10和霹靂-15兩種先進空空導彈。霹靂-10為近程紅外成像製導空空導彈,具備離軸發射能力強、抗干擾能力高的優點,目前已經開始在殲-20和殲- 16戰鬥機上進行集成工作,類似於F-35使用的AIM-9X Block Ⅱ空對空導彈。霹靂-15為主動雷達製導遠程空空導彈,也是殲-20和殲-31兩種中國四代機的主力搭載導彈,類似於F-35使用的AIM-120C7空對空導彈。
目前,日韓兩國均訂購了四代戰機F-35,都具備在未來一兩年內對中國形成優勢的能力。而中國的殲-20有望在2017年開始量產,在2018年前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在這之間,日韓兩國三代半戰機都對中國構成一定威脅,而與此同時,輪換部署到亞太地區的,F-35和F-22均對中國的空中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而不斷部署到中國周邊的B-2和B-1等戰略轟炸機也需要先進的戰機去應對。所以,面對如此緊迫的形勢,中國必須要在加快四代機裝備速度的基礎上,再讓殲-11D和蘇-35搭檔來應急,從而確保中國的天空永遠都是安全的!(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既然殲11D可以一手遮天,那為何解放軍還要買蘇35呢?
因為要扮演藍軍,模擬周邊國家的Su系列戰機啊。
中國有了殲11BCD系列,再有殲16,完全可以取消對蘇35的依賴了,怪不得中國有底氣只買24架蘇35,就是照顧俄羅斯企業復活呀,幫助普京打廣告而已!
蘇-35是雞肋?(楨:中俄蘇-35採購案一波三折,各種猜想都有,但多從中想買但俄不急售分析,這種分析欠全面性析判。1.中俄領導人考量的是兩國的戰略關係,而不只是軍方的單一武器問題。2.即使是蘇-35本身,中方此時也非急需,買更多是為了部分技術之參考。3.了解上述二點,頭腦便能較清楚,而不會陷於網上噴糞!)
圖博館
深度:中國一新機再露崢嶸可對付美日韓隱身機威脅2016.8.15新浪軍事
最近這幾天關於美國要在明年向亞太部署F-35,而日本購買的同型機也要交貨的消息是甚囂塵上,各界人士也紛紛關注中國的應對之策。除了宣傳中國自產的殲-20也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服役之外,也有說法認為中國採購的蘇-35也面臨交付,據稱蘇-35可以應對F-35的威脅。其實,如果說蘇-35可以應對F-35,那麼,實際上中國還有一個選項,那就是國產的殲-11D,它集成了殲-16先進的“有源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和同樣先進中西混合電子設備,並且應用了更多的複合材料,可攜帶更先進的霹靂-10和霹靂-15,而其動力將由兩個國產的渦扇-10A發動機提供。
目前,在中國周邊的三代半戰機中,俄有蘇-35,而美國則有F-15SE和F-15K等,這幾種戰機均被稱為具有部分隱形的三代半戰機。而日韓兩國在升級自身裝備的三代戰機的同時,也採購了屬於四代戰機的F-35,事實上已對中國的三代機群構成極大威脅。因此,中國也要做這方面的準備,可以採取“以四代機技術改進三代機成為半隱形戰機”的發展模式,利用之前在殲-20和殲-31的研發過程中所應用的隱身技術為基礎,發展一種適應自身需要的三代半戰機,這就是現在的殲-11D。
有外媒分析認為,除了發動機之外,殲-11D在其他方面均比蘇-35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是殲-11D使用國產渦扇-10A發動機在性能上不如蘇-35使用的117S發動機,因此,在機動能力和航程上,殲-11D不如蘇-35;二是在機載雷達上,殲-11D使用國產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列雷達在性能上要比蘇-35使用的“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先進,這是殲-11D最主要超過蘇-35的地方;三是殲-11D大量使用了國產的複合材料,致使其機體更輕,載彈量和載油量都有增加,但因為機體內部空間變化較小,所以在總攜帶燃油上,仍不及蘇-35,因此作戰半徑要略低於後者;四是殲-11D裝備的是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而蘇-35戰鬥機配備的是四餘度電傳操控系統,兩者或存在一定的技術差距,而殲-11D的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在技術上是領先的。
圖博館
DARPA自適應雷達對抗項目進入第三階段
[據軍事與航空電子網2016.7.19報導]美國國防先期研究計劃局(DARPA)官員與BAE系統公司簽署了一項價值1340萬美元修訂合約,用於自適應雷達對抗(ARC)項目的第三階段。
自適應雷達對抗項目旨在研發可識別、描述及適應先進複雜雷達的電子戰能力,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對敵方雷達正在進行的活動進行實時學習,並對敵方製造新干擾。該項目的目標是研發基於無線可觀察信號的快速對抗自適應雷達威脅方法。其特別感興趣威脅目標包括具有監視、指定目標獲取、跟踪、非協同目標識別、導彈跟踪等不同功能的地-空、空-空相控陣雷達。這些雷達系統 具有靈活的波束控制、波形、編碼及脈衝重複間隔。自適應雷達對抗項目主要挑戰是如何在敵方、己方及中立信號中準確隔離信號,識別威脅信號並對該信號進行干擾。
現代軍事雷達系統 越來越數字化可編程,並具有未知行為和靈活波形,造成識別和乾擾困難。隨著雷達感知環境以及適應性傳輸特性和脈衝處理算法能力的不斷發展,對其進行防禦干擾將變得越來越難。
2013年3月,BAE系統公司獲得了自適應雷達對抗項目第一階段合約,價值3670萬美元,為期30個月。在自適應雷達對抗項目的第一階段中,該公司工程師已經完成了算法設計和組件級測試。在項目的第二階段,該公司完成了算法與電子戰載荷的集成和大量硬件迴路測試,其中涉及了大量對抗先進關閉雷達模擬實驗的測試。目前,BAE系統公司研究人員正在進行DARPA先進雷達對抗項目的第三階段——最後一個階段的工作。該項目將於2018年完成,BAE系統公司和美國軍事研究人員將自適應雷達對抗項目中研發的技術應用到現有電子戰系統中。自適應雷達對抗項目的承包商共有六個,他們將使電子戰系統具有自動對抗新型、未知或者敵方含糊不清信號能力,並使其擁有有效對抗措施的能力。 該項目將研發具有信號分析、特徵表述以及對抗措施合成、對抗措施有效評估的閉環系統。該系統不僅可以針對新型雷達威脅進行自主學習,而且還可使操作員進行控制並接收系統的反饋。自適應雷達對抗項目可在擁有敵方、己方及中立方射頻發射器的密集、複雜電磁環境中,隔離敏感和不知雷達威脅,應對新雷達威脅,提供對抗措施有效性的實時反饋信息,同時對抗多種措施,支持單平台或分佈式、多平台操作;支持自主、人機操作,使用標準、模塊化、開放式、可擴 展的軟件體系結構。該系統同時也能夠為發布任務的分析,存儲、下載新的知識。
圖博館
PL-15和PL-10將是殲-11B新武器
因此殲-11B的升級可能是將現有的機械掃描雷達更換為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從目前來看周邊國家和地區作戰飛機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已經是一個趨勢,所以殲-11B作為中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也有必要配備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與目前配備的機械掃描雷達相比,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平均功率更高,探測能力更強,尤其是多目標攻擊能力,殲-11B作來一種重型戰鬥機,可以掛載多枚空空導彈,配備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之後,可以充分的發揮掛載能力強的優勢。
為了發揮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優勢,機載武器將由現在的PL-12升級到PL-15,與前者相比,PL-15採用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具備更大的發射包線,戰術技術指標達到或者接近AIM-120D的水平,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時代,提高機載電子戰系統水平同樣重要,目前國外先進戰鬥機已經配備了拖曳式誘餌,所以殲-11B的升級也應該在機載電子戰系統之中配備拖曳式誘餌,以提高飛機在現代空戰之中的生存能力。
總體而言殲-11B經過這樣的升級之後這樣在空警-500這樣先進預警機的支持下,殲-11B利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和PL-15這個組合完全可以壓制周邊國家和地區現有的作戰飛機,並且具備對抗三代半作戰飛機的能力,殲-11B聯手預警機可解決一切敵人;可以作為空軍第四代作戰飛機大規模裝備之前的過渡,由於飛機結構、操縱系統方面的不同,將其升級到殲-11D狀態可能比較困難,也沒有必要。(作者署名: 鼎盛軍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7-10/doc-ifxtwihp9932379.shtml
圖博館
深度:中國空軍正魔改一戰機聯手預警機可禦敵千里2016.7.10 新浪軍事
一直有消息說殲-11B正在返廠接受改進,將戰術技術標準提高到殲-11D的水平。實際上殲-11D和殲-11B相比在機體結構、飛控操縱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區別,所以殲-11B此次升級應試集中在航空電子、機載武器等方面。
從飛機的結構上來講,殲-11B實際上國產化的蘇-27SK(T-10S),而殲-11D則參考了蘇-30MKK,後者又大量採用了蘇-35(T-10M)部件,兩者主要區別是T-10M在機翼根部增加了一個負載大約2000公斤的重載掛架,由此對機翼、機身進行了加強,這樣T-10M的重載武器掛架達到8個,而T-10S只有6個,由於蘇-27採用了機腹進氣道佈局,受到掛載空間的限制,機身掛架掛載大型空地武器受到限制,而機翼增加了這兩個重載武器掛架可謂彌足珍貴。海外媒體認為殲-11D可能參考當年俄羅斯向中國推出的蘇-27SMK方案,這要當於單座版的蘇-30MKK,不過中國空軍拒絕了這個方案,選擇更加穩妥的蘇-27SK。
殲-11D的結構、飛控與殲-11B有較大的區別
殲-11B另外一個穩妥的地方就是飛控操縱系統,根據相關資料,在研製殲-11B的時候,沈飛完成了殲-8ⅡACT項目,掌握了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技術,因此想在殲-11B上在應用這個技術,但是空軍同樣出於穩妥的角度出發,也沒有同意,最終殲-11BS第一個配備國產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不過從後面的反復來看,空軍當時的決定應試還是正確的。而殲-11D作為最新推出的型號,肯定也採用了國產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
即使在航空電子方面,殲-11D與殲-11B可能也存在較大的區別,殲-11B研製的時候,配備的是第三代聯合式航空電子系統,數據總線以電纜傳遞介質,當時國內基於光纖的數據總線正在研製之中,上世紀90年代末國內首條光纖總線安裝在殲-8Ⅲ上進行了試飛,目前國內基於光纖總線、採用核心處理系統的綜合航空電子系統成熟,殲-11D可能安裝的是第四代航空電子系統或者採用了某些技術,類似於陣風和EF-2000。
圖博館
深度:俄售華武器為什麼磕磕碰碰看完這些就會明白2016.7.9新浪軍事
俗話說教會了徒弟就要餓死師傅,話糙理不糙。
下面舉幾個例子:
曝光度不高的紅旗17一體化野戰防空系統與引進的俄“TOR道爾”相比,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動。原版的製導雷達裝備的是有限掃描的相控陣天線,技術簡單,價格便宜,缺點就是掃描跟踪範圍比較窄。紅旗17裝備的國產製導天線同樣採用無源相控陣體質,探測單元數量多,推測多目標跟踪制導、交戰能力也要比原版更強。底盤改動也比較大,動力傳動系統據說換上了40噸級國產系統,懸掛裝置也改成了全液氣方式。
還有中國把蘇27和蘇30的核心代碼數據給破解了,可以讓引進的俄式戰機隨意使用各種先進的機載國產武器和電子吊艙,俄方眼睜睜看著這塊利潤豐厚的機載配套市場就要沒了。這還不算完,中國又啟動了“現代級”136杭州艦的全面升級改裝工程,這可不是簡單的事情,這是中國對瓦良格航母改裝以後又一項全面涉及俄式裝備改裝的大型重要工程,將再次體現中國軍工科技的實力。
對俄打擊最大的事情恐怕就是中國軍工已經對各種俄式裝備了解的非常透徹,並轉為生產力推出各種產品投放國際市場,從珠海航展以及海外各種防務展覽就能看出這點,蛋糕就這麼多,俄方的分量肯定要縮小,這就不難理解俄羅斯對蘇35、S400售華過程是那樣的態度。(作者署名: 空軍世界)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7-09/doc-ifxtwihp9892067.shtml
相關新聞
深度:這一刻普京悲傷又無奈 放下身段再次擁抱中國
正是對俄技術的吃透,在此基礎上再加上中國所掌握的西方技術,導致具有更高性能“中國創造”迅速出爐。現在來看,即使俄放下包袱敞開供應,中國所能選購的武器裝備也寥寥無幾,更不用說俄還有所保留。
即使是去年中國同意採購的6個營的S-400防空系統的合同和24架第4代++蘇-35戰機的大單,雖然外界認為是為了獲得“S-400的新雷達和新的超遠程導彈”和“蘇-35的機載相控陣雷達和117S發動機”,但更多認為這很可能是為了和俄的戰略合作,意圖通過這兩項軍購來對俄“輸血”,以便讓其在與西方的決鬥中不被打倒。對此俄專家也心知肚明,有評論就感嘆道:俄應當明確地意識到,蘇-35和S-400的購買協議,很可能是俄所簽署的最後一批對華軍火成品出口合同。
圖博館
中國用狗皮大衣保溫瓶換蘇27戰機 2016.06.30
九十年代中國從俄羅斯那里大採購武器的時期,幾乎所有重大裝備型號都是用易貨貿易的方式換回來的,簡直是沒有義烏造就沒有解放軍的裝備革新
回應
能生產戰鬥機 卻不能生產暖水瓶大衣 不解體都說不過去
是謠言吧,說得像的一樣。
中國的飛機製造雖然經歷幾十年的積累,但是相對其他國家而言只是個苗苗
按照你的思維方式我們中國就不需要研製武器裝備?歷史已經證明一個經濟能力強大的國家是任人宰割的弱國,只有軍事力量強大了才是強國。
當時俄的裝備以及設計理念為我國現代化有一定促進作用。只要先進都是參考價值。
啥時候繼續殺狗?小區旁邊的野狗多的不得了。看能不能換艘航母回來
現在都自己造了
前兩天還說92年俄羅斯貸款給中國,我tm就納悶,92年俄窮的內褲都沒了,他麼有錢給中國?
建核電站,應該是先建設,分期付款、
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為什麼不求回報的援助外國?拿錢買外國的武器裝備也是可以的。援助助長他國好吃懶做,貪婪。
援助換來的是看不見的回報
要不是公知大V噴子的美爹瞎BB,我們也不至於到處撒錢,用錢買影響力,也是投資。不讓黑叔叔憑啥把自己的資源賣給我們
狗粉咋不跳出來裝聖母呢
主要那個年代還沒有這麼多愛狗人士!現在都是民主給慣壞了。
那個年代自己的溫飽都顧不上了,現在就是吃飽了撐的。
狗粉得去保利公司大門口示威,那麼問題來了,他們進得去麼。
美式民主是狗屁民主,美國佬培養的反政府力量。中國的民主就是要以老百姓的利益為主。只要目的達到管他什麼主。搞的上大街都要穿防彈衣的美式民主不是我想要的,說不定那一天在大街上走著走著突然就沒了。
應該給狗立紀念碑,不然凸顯得國人太無情無義了
好主意,公知大V噴子出錢?
狗是愛狗人士的朋友、伴侶甚至是親人,用狗皮換來的東西,我們不能要!要不然狗皮給了蘇聯人,狗肉怎麼辦?要不然狗皮給了蘇聯人,狗肉怎麼辦?
怪不得我國大部分人都愛吃狗肉。
我想問問,面對國防需求,狗粉還跳出來不?
空軍有了蘇27,是不是狗肉館也跟著沾光了哈哈
愛狗人士表示,他們要去空軍部隊門口拉橫幅抗議
流浪恆星A 這種事情“盡義務”的理應是0.5狗狗。
0.5是說流浪狗粉Q5嗎,他人呢?
難怪流浪狗那麼憤世嫉俗,祖上肯定被剝過皮。
圖博館
深度:遼寧艦每天起落戰機超百架次殲15已彈射試驗2016.6.30新浪軍事
美國人沒把遼寧艦當回事,理由很充分,第一次踏入航母大門的中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學習與掌握艦載機的使用。國媒體更是刊登多不少文章,其一致的觀點是目前的遼寧艦沒有戰鬥力,中國在航母使用方面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話似乎有相當的道理,中國在航母俱樂部中確實是新手,不過美國人忘了一件事,人們常說的“中國速度”,不僅適用於工程建造,也同樣適用於其它方面,比如軍事訓練。
數月前,曾經報出這樣一條新聞,遼寧艦曾在兩個月內起落訓練8600多架次。幾乎同時又曝光了一張遼寧艦的照片,飛行甲板上的兩條非常明顯地輪胎印象帶,那是艦載機著陸時,機輪與甲板猛烈撞擊的結果,當能從空中看到,清楚地看到大片黑色印記,只能證明進行了大量著陸訓練。這回算是有了直接的證據。這樣的情況,只能讓美國人重新評估中國航母的發展進度了。
2個月,8600架次是什麼樣的概念?相當於,每天100架次以上,這差不多是一艘美軍航母的戰時出動強度,相當高的水平了!不過要注意的是,美航母擁有艦載機在80架左右,我們是多少?目前最多的一張照片中,飛機甲板上只有10架,以如此之少的飛機,完成如此之多的訓練架次,說明每天每架飛機都必須飛多個架次,那麼只有採用換人不換機的方法才能實現,我們已經擁有大量艦載機飛行員了,也就說,我們已經儲備好了大量艦載機飛行員。同時,如此大量的飛行訓練也會積累下相關的運作經驗。如何調度,如何安排等等,所以從人員素質上說,我們的艦員已經不再是新手了!
高強度的訓練更說明了一個問題,殲15的狀態極好,既已顯得相當成熟,進入了量產階段,據說,除了早期9架試飛型號,量產型號也已達到20架以上,同時,繼續發展新的改進型號,包括:殲-15S雙座教練攻擊機、電子對抗機等等型號。現同時,正在研究夥伴加油機技術。與此同時,殲-15也進行了彈射試驗。
如此一來,遼寧艦,顯然不是非常理想的作戰航母,但是把它當成紙老虎也是可笑的。(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圖博館
深度:國產艦載固定翼預警機方案出爐比肩美軍E-2D 2016.6.30 新浪軍事
目前只有兩個國家的航母能夠操作固定翼預警機,分別是美國和法國,中國和俄羅斯及英國的航母還只能採用預警直升機,它的整體作戰效能顯然要低於艦載固定翼預警機。
從目前來看中國相關單位已經掌握了預警機的研製技術,包括有源相控陣預警雷達、任務系統、數據鏈/通信系統,另外國產5200馬力渦槳-6C發動機和6葉複合材料螺旋槳已經大量裝備在運-9及高新工程飛機上面,它的性能與美國E-2D預警機採用的發動機相近,後者配備T-56A-427A渦槳發動機和NP2000螺旋槳,功率也在5200馬力左右。
不過國產艦載固定翼預警機的尺寸可能要比E-2D要小一些,這是因為中國航母升降機的尺寸20*15米要小於尼米茲級航母26*16米,E-2D長17.6米,翼展25米,折疊後9米。
國產艦載固定翼預警機將會是第二種配備數字化相控陣雷達的國產預警機,空警-500是第一種採用這種技術的預警機,數字化相控陣雷達是中國相關單位針對新世紀戰場隱身目標越來越多而發展的新一代預警雷達,它大量有用了數字化器件,避免了傳統相控陣雷達大量採用的線纜,不但降低了體積和重量,還提高了系統的靈敏度,增加了探測距離,探測隱身目標的能力更強。
至於滑躍航母是否操作固定翼預警機,答案也是肯定的,美國曾經做過試驗,12度跳板,E-2C以23噸起飛,約160米就可以升空,而遼寧號也是12度,第三起飛點195米,問題在於,如果固定翼艦載預警機從這個起飛點起飛,那麼整個前甲板要全部清空,並且也會影響前一個攻擊波的降落,所以對於甲板的調運要求較高,也會影響航母的作戰能力,所以最終遼寧號航母還是選擇了艦載預警機直升機作為空中預警戒系統,現在如果有用雙航母編隊,那麼就可以騰出一定的時間來空間來操作艦載固定翼預警機,從而增強航母編隊的作戰能力。
當然從根本上來講,還是要研製彈射器航母,讓艦載固定翼預警機可以從短點起飛,這樣就可以更加發揮了它的效能,從而進一步增強國產航母的作戰能力。(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圖博館
軍內人士分析國產航母建造進度:最快年底就能下水2016.6.29 央視
圖為正在大連建造的001A型國產航母,目前近日完成第6、第7個艦艏分段,第5個左舷分段,第5、第6個右舷分段吊裝。速度真是一天一個樣!
軍事專家曹衛東在接受央視《今日關注》採訪時表示,按照媒體報導的國產航母建造進度看,今年年底或明年應該能下水。
英國《簡氏》網站日發文稱,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在飛行甲板和艦首部分完工以後,它就安裝內部系統、電子設備、傳感器、武器和其他相關裝備。因此,該航母的艦艇今年不太可能出庫。美國《大眾科學》近日稱,2016年年初以來,這艘航母已經安裝了多個模塊,並據此推測其將在2017年下水。
談到這艘在建的國產航母何時下水和裝備部隊的話題,曹表示,建造艦船一般分三個階段,即開工、下水及服役。細化來說,開工就是切鋼、鋪輪轂以及建造船體。然後是下水,艦船在海裡漂浮,但並不離開碼頭,並加裝相關裝備及設備,也叫舾装。之後要進行海試,試驗艦船的速度以及武器的精準度能否達到要求。只有通過海試,各項指標都達標,才能交裝,也就是服役。
曹說,一般來說,飛行甲板造好後,基本再經過半年或九個月可能就要下水進行舾装。所以,按照媒體報導的航母建造進度看,今年年底或明年應該能下水。
相關新聞
深度:中國第二艘國產航母001A是仿製蘇聯?內部已沒類似
001A參照遼寧艦設計有何優勢:2年後就可成軍
深度:中國同時研發兩款航母彈射器進度不比美軍慢
我軍少將曝001A或將裝備電磁彈射器
001A立項時間曝光不會採用電磁彈射器
圖博館
為了防備可能來自空中的攻擊,各方部隊都會派遣自己的電子戰機或者類似的訊號蒐集機到中國周邊進行偵察或者乾擾,其中最高峰時,在2009年曾經出現過不壓於92、94年美軍大規模電子乾擾的場面。當時中國地面遠程警戒雷達上幾乎同時出現了100個光點,已經有經驗的指揮員立刻警覺判斷有人在進行電子乾擾。之所以會有突然出現上百光點,這就不是普通的有源壓制性干擾,而是無源欺騙性干擾。一方面是對方在測試你雷達跟踪目標數量的極限,因為在現代空情應對中,早就擺脫了傳統的標尺圖版模式,航跡和目標都是都是雷達配套的訊號自動分析系統自動標記,自動編號跟踪的。而100多個特製的雷達欺騙干擾目標,在雷達上會主動呈現跟戰鬥機實際升空同樣的景象,甚至可以逼真模擬某些型號戰鬥機的雷達特徵。所以說這是一次干擾欺騙作業,不如說這就是一次針對中國雷達的大考。
面對這次“大考”,中方指揮員倒是有了底氣,一方面指揮雷達切換到最新的抗干擾應對程序,及時消除乾擾並去掉可疑干擾源;同時加大雷達信號增益壓制其他干擾源的,在短短數分鐘內排除乾擾。此時雷達上只有10個明亮的光點在移動,這就代表此時天上居然是10多架戰機在進行相應偵察和乾擾活動,有的電子乾擾機甚至留下了一片明亮的軌跡,這個不用多說一定是專用雷達干擾誘餌在搗鬼。隨機地面防空部隊開始收到正確指令,進行分批分配目標,測定諸元進入鎖定狀態。伴隨升空的戰鬥機報告稱,此時天上僅目視可以查證的就有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的多國戰機。同時地面指揮員判斷,此刻還有來自對岸甚至還有俄羅斯的大型電子戰機出沒。可謂群魔亂舞,但是都沒有越界行為,這就是電子壓制干擾作戰的特點,鬥而不破。可以說這張虛擬空間的大混戰,也是對中國雷達抗干能力的一次大考,中國軍隊經受了這次重大考驗。
那麼我們有沒有更主動的辦法來針對這些電子戰的襲擾呢?確實有更好的辦法,就是使用電磁脈衝武器,中國在這一領域也頗有建樹,因為是這個導彈一旦發射是具備毀滅性的殺傷力,所以一般不能輕易使用。只要它命中的區域,所有電子設備都會受到損壞,不到萬不得已時絕對不能輕易使用。(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6-21/doc-ifxtfrrf0760375.shtml
圖博館
傳統的陸、海、空戰中電子對抗以一種“軟殺傷”為主要特點的新戰法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電子對抗技術主要是指以專用電子設備、儀器和電子打擊武器系統降低或破壞敵方電子設備的工作效能,同時保護己方電子設備效能的正常發揮。電子對抗的基本手段是電子偵察與反偵察,電子乾擾與反干擾,反輻射摧毀與反摧毀。
電子對抗裝備革新與軍事鬥爭緊密相連,二者相互促進。電子對抗的裝備革新加深了電子對抗在戰爭中的運用程度、推動了戰術戰法研究;軍事鬥爭不斷提出的新需求,刺激了電子對抗裝備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可以說,電子對抗在實戰中的運用史,也是其裝備技術性能的發展史。
隨著能產生連續波或脈衝干擾敵方的跟踪或監視雷達的電子對抗(ECM)系統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中國戰機上。我想當美國飛行員看到雷達屏幕雪花點就明白一切,中國的電子戰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作者署名:鼎盛軍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6-21/doc-ifxtfrrc4065707.shtml
深度:美率多國戰機干擾中國雷達上百目標鎖定十架? 2016.6.21 新浪軍事
說起中國近些年在高技術領域取得的成績,雷達技術尤為令人感到欣喜,除了各種米波、分米波、毫米波等傳統體系雷達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出現,遠程天基\地基雷達,高空預警機上的數字矩陣雷達等等新裝備讓人目不暇接。殊不知在20多年前,中國的雷達體系還面臨著諸多不足,型號單一,設備老舊,抗干擾能力差等問題,這些問題在短短二十年內就獲得了極大的提升,不得不為中國軍事專家們在此領域取得成績表示讚許。
至於為何中國能夠獲得如此高速的進步,離不開周邊迫切的實際需求。尤其是中國周邊國家和某些大國長時間在中國周邊收集中國的雷達信息,時不常的還會主動出來干擾中國的雷達,來實現自己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大家可能都牢牢記住了美國人曾經使用EA-6B電子攻擊機對中國周邊進行過大規模的欺騙式雷達干擾,僅僅一架飛機就在雷達上製造了上百架的光點。而且這招還屢試不爽,至少進行過2次。實際上,這不過就是美國常態化電子乾擾壓制任務的一部分而已,平時不僅僅是有中美雙方的交鋒,甚至是多國交鋒的情況都存在。根據海外華文媒體最新一期軍事節目中披露的消息稱:在2009年左右,在中國周邊甚至出現過7方的各種戰機同時升空,10多架空中角逐的少見情形。
圖博館
看看英特爾、IBM、高通,怎麼會沒有代差呢失望
照你意思幾架咆哮者就打遍天下了,造那麼多飛機軍艦幹嘛?還是別轉移話題。天朝敢玩(有能力玩),不要說是咆哮者連航母過來也不一定有的玩。
那我們應當儘早在南沙部署防空武器紅旗9/16和電子對抗武器,還有JY-26/JL3D-91B米波3D反隱身雷達,EA-18G干擾不了米波雷達。
流浪自摸高潮,還能不讓它自hi?那個咆哮者在N多年前就已經不如電子豹/J-11電戰機,5個電戰吊艙還要留幾個頻點,做通訊聯絡用,做不了全頻覆蓋。
深度:簡析中國各型軍機的電子戰對抗能力2016.6.21 新浪軍事
殲-10/10A:前機身第一次出現卵圓形電子對抗(ECM)天線
殲-10B/C:因鴨翼氣動需要電子對抗(ECM)天線演變成三角形
運-8X:電子對抗(ECM)天線演變成為長條形
轟-6G:電子對抗(ECM)天線同樣為長條形
轟-6K:電子對抗(ECM)天線為水滴形,個頭較大功率也較大
殲-20:電子對抗(ECM)天線又變為水滴形,並作了隱身處理。相信這些形狀類似的天線之間都有一定的淵緣。
隨著當代電子戰技術的飛速發展,雷達、通訊、干擾設備的應用與改進,電子戰的概念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美國曾把電子戰分為三種類型:電子支援措施(ESM ) 、電子對抗(ECM) 和電子反偵察干擾(ECCM)。無論叫電子戰也好電子對抗也好, 都是對立雙方所進行的鬥爭, 都是利用自己的干擾設備的功率去擾亂敵人的通訊聯絡和製導系統,達到打擊殲滅敵人保護自己的目的。有些軍事專家認為:掌握電磁波的多寡及靈活運用乾擾設備的能力, 是掌握戰爭主動權、取得電磁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電子對抗的範圍很廣, 其中包括通訊、雷達、導航、遙控、紅外, 激光等技術領域, 其應用範圍已從陸、 海、 空三軍, 擴展到洲際彈道導彈及偵察衛星所涉及的宇宙空間。
現代軍事中電子對抗技術在各型戰機中都起著巨大的作用,雷達系統更離不開電子對抗技術的應用,電子對抗技術在當今及在未來戰場環境下,都無疑是勝負的決定性因素。現在電子對抗技術已經在隱身技術、光電技術、精確制導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在未來發展趨勢中,電子對抗技術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圖博館
中國永暑島新照 2016-06-20
真棒!——超長跑道;優良港灣!
看來機場工程進展明顯,但美軍把EA-18G派駐菲律賓,那我們應當儘早在南沙部署防空武器紅旗9/16和電子對抗武器,還有JY-26/JL3D-91B米波3D反隱身雷達,EA-18G干擾不了米波雷達。
相關新聞
深度:美F22休想再闖中國 我JY-26/JL3D-91B米波3D反隱身雷達已能讓其無處遁形
美稱E/A-18抵菲能摧毀島礁雷達:中國休想建防空區 2016-06-20
在美國雙航母戰鬥群赴菲律賓海軍演前一天,《福布斯》等美國媒體說,美國第七艦隊將4架E/A-18“咆哮者”戰機部署至菲律賓,同時赴菲的還有120名支援人員。第七艦隊聲明稱,此舉是為幫菲律賓培訓飛行員及巡航菲律賓領空與領海。
波音公司製造的E/A-18“咆哮者”,是美軍最先進的電子攻擊機,可做防禦性電子乾擾,還可以發動電子攻擊,使敵方雷達癱瘓。美國《紀事晨報》說,這一部署是美國執行4月與菲律賓達成的加強防禦合作協議的一部分,之前已派出10架A-10“疣豬”戰機、3架HH-60G“鋪路鷹”直升機和200名戰鬥人員赴菲。
“好奇怪的組合”,美國智庫企業研究所17日文章說,“疣豬”戰機飛得慢,隱蔽性差,顯然不適合與中國空戰,但可用於低空低速到黃岩島附近空域飛行。相比之下,“咆哮者”飛得更高更快,可用來對付中國在南沙島礁上的軍事設施。如需要,它能夠摧毀中國在島礁新建的雷達。兩種機型同赴菲律賓,就是要告訴中國:你們的南沙資產是脆弱的,如果宣佈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我們有能力讓你們無法執行。(環球網)
回應
哈哈好像我們不能摧毀你們的飛雞似得。
真的不能,因為你的雷達已經黑屏了~
流浪狗還話在1996年,用先進雷達可能通過調整頻率發現,更何況咆哮者那麼大功率的空中幅射源,在無源雷達上簡直就像一個在晚上用強光手電的賊,老遠就可以發現,恰好中國的防空導彈裡專門有一款就是對付米帝電子戰飛機和預警機的。
你發現也沒用,超強電子乾擾,你來啥人家干擾啥。唯一的辦法,用戰機發射紅外導彈碰碰運氣。
島礁盡快上預警機和高新系列,想玩就奉陪唄。沒有代差情況下地面乾擾功率會更大不知誰先黑屏,還是別擺弄了。
圖博館
深度:中國秘密研發3款先進導彈專打美軍預警機2016.6.2 新浪軍事
空中預警機的工作就是提供預警支援的,它的預警區域僅限於自已雷達的作用範圍。這個區域並不大,所謂可以發現600公里甚至1000公里以上的目標,這是大型空中預警機對高空大型目標,比如大型客機。如果對戰鬥機一類的小型目標預警距離,即便最理想狀態下,也不會超過400公里,如果是小型預警機,如E-2,那麼距離就更近了。如果採用低空,電子乾擾等方式,這個距離還可以大大壓縮。
如果想對空中預警機發動攻擊,那麼所使用的空對空導彈射程應達到200公里以上才行,以前受技術的限制,根本無法製造出這樣的超遠程空對空導彈。目前的空對空導彈最大射程只有100公里,實戰應用距離不到一半。不過新技術的出現,已令相關的難題不存在了。數據鏈技術的應用,解決了中段製導問題;主動雷達製導則解決攻擊末端的麻煩,沖壓發動機等技術的應用讓導彈擁有了足夠的射程。
俄羅斯為最早從事超遠程空對空導彈研發的,其研製的KS-172導彈,彈長6.01米,助推器長1.4米,全長達7.41米。彈徑400毫米,彈翼翼展900毫米,發射重量748公斤,最高速度超過3馬赫,最大射程300~400公里。這完全就是一個對付空中預警機等大型空中目標的專用殺手鐧。
中國已同樣開發了超遠程導彈,只是一直處於秘密研發中,不公開任何信息,不過也多少流傳出一些相關的信息。現投霹靂12導彈已達100公里的射程,其改進型的射程更遠,霹靂12D,據說採用了沖壓發動機,另有一個霹靂21,一種更大型的導彈,射程也不會低了。
去年9月時,又傳出中國成功試射霹靂15(3?)的消息,並稱其採用沖壓式發動機,其射程可高達150-200公里。
我們的計劃完全是針鋒相對,謀求經過技術的進步,製造出一款或幾款殺手鐧,對空中預警機及空中加油機等大型機構成巨大威脅,從而克服其優勢,讓美軍所追求的空中優勢徹底破產。(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作者OUT啦!霹靂21射程400公里,採用雙脈衝固體沖壓發動機,軍迷們早就知道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6-02/doc-ifxsvenx3131711.shtml
圖博館
深度:日本運載火箭剛發射就能被中國高新機鎖定2016.6.2新浪軍事
目前中國空軍正在極大強化自己電子作戰的整合能力。尤其是通過高新工程,中國空軍正在形成完整的無線電、雷達信號收集系統並且通過數據鏈與電子作戰力量加以整合。而中國高新工程機是其主要的電子戰機型:其主要裝備側面雷達信號收集天線陣列,同時在垂直尾翼上方佈置了數據鏈系統。具備抗干擾的能力,能夠對無線電信號實施收集、分析。裝備了側翼雷達,用於彈道導彈的發射監視,或者戰場監視。
美軍專家認為在日本在發射埃普西隆遠程固體火箭的時候,剛剛起飛後中國高新機就用側翼雷達進行了全程監控。而日本埃普西隆遠程固體的火箭,說白了很有可能是日本在發展洲際導彈技術。中國高新機很可能發現了日本方面在使詐:打著科學實驗的幌子,進行洲際導彈發射。
目前所有的專家都在強調,中國高新機具備了無線電信號情報收集功能,飛機至少存在6組以上的無線電接收、分析天線。並都強調中國在數據鏈作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其配備的數據鏈意味著高新機可以把信息傳輸給空警-2000預警指揮機或者直接傳輸給攜帶反輻射導彈的攻擊機。這種戰機裝備部隊後,意味著中國空軍電子作戰能力大大加強。
電子戰機是一種專門針對敵方地面、空中、海上的各類型雷達、火控制導系統以及無線電設備進行電子偵察和乾擾的飛機。掛載反輻射武器後可以對上述目標直接打擊,從而使得敵方防空指揮系統徹底癱瘓,保證己方飛機完成任務。中國電子戰機在戰役、戰術級別發展採用的是平行推進模式,滿足了不同作戰需求和用途的要求。
同時中國還在發展飛豹電子乾擾機、殲-16電子戰機。目前中國殲-16電子戰機已經完成,它與飛豹電子戰機存在很大的差異,特別是設備和技術上。目前殲-16已經研製成功,對中國海、空軍的防禦和攻擊作戰能力的提示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中國殲16電子戰機再配上合適的鷹擊-91反輻射導彈,將進一步增強載機的硬摧毀能力。
目前中國高新機平台主要是以運-8和運-9兩種中型運輸機平台作為改裝機,而國外更多的採用舒適性更好的民用大飛機改裝。總體來說中國未來發展大型電子戰機,必須使用大飛機。而這個問題將會隨著運-20、C-919客機的研製而陸續完成。中國大型電子戰機會隨著新型平台再次邁入一個高得階段。(作者署名:突擊)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6-02/doc-ifxsvenv6373743.shtml
圖博館
深度:中國成功試驗世界頂級彈藥技術俄竟上門求購2016.5.23 新浪軍事
自海灣戰爭之後,制導彈藥大量應用,雖說提高了效率,但是消耗量不減反增,甚至更麻煩。制導武器價格昂貴,又有儲備年限,尤其是各類導彈,也因此平時,各國根本無法大量儲備,結果消耗起來的速度更快。
美國媒體就報導過,俄羅斯由於沒有儲備太多的製導彈藥,以至儲備已快消耗完,不得不越來越多地使用普通彈藥,甚至將反艦導彈當對地導彈使用。
這就要求研發更便宜,更方便於大量生產的製導彈藥,這讓未敏彈顯現出優勢。所謂的未敏彈,從廣義說,就是製導彈藥,狹意上,實為製導技術與子母子彈技術的結合。子母彈非常適合於打擊坦克集群之內的大面積目標,可惜它的命中率太低了,現在給它增加一個制導系統就不一樣了,給子彈安上一個降落傘,下落時,給它減速,讓製導系統找到目標,然後脫開降落傘,修正彈道攻擊目標。這樣的話,它一次打擊的目標就非常多,效費比自然也就是高了。這個技術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不過直到90年代才算成熟一點。中國起步要晚一點,不過進步很快。
中國早已經在國際防務展會上推出了相關產品,國內則早已經列裝,多種武器系統的子母彈戰鬥部已採用末敏彈技術。近年有關打靶試驗的資料也逐步流出。
2011年時,曾公開過一段採訪介紹,其中就談及軍方為了測試剛列裝部隊的03式遠程火箭炮的實戰效果,曾調運了30輛坦克到靶場,以充當國產末敏彈的標靶,這些坦克安戰鬥條令的要求擺成戰鬥隊形,然後對其進攻試驗,結果僅一一輪攻擊,就一舉擊毀大半個營以上的坦克。按設計師的說法,國產末敏彈的命中率超過美國同類產品59%的命中率,具體多少保密。
當時採用的標靶為62式坦克,因為它體積最小,發動機功率小,熱紅外感應特徵就小,如果換成現役主戰坦克,那麼信號特徵會更大,更高命中率。由於是從上方攻擊,效果非常好,無論任何一種坦克,其正上方絕對是防禦的弱點,只要命中即基本被摧毀。
這次試驗的成功進行,證明我們已經掌握了世界頂級未敏彈技術,目前全世界掌握這一技術的國家,只有四家,中美俄,加上最早從事這一研究的德國。中國曾從俄羅斯引進過有與未敏彈的相關技術,可是俄方很快就發現中方掌握的技術水平更高,後來竟又主動要求中方轉讓技術,這也算中俄軍事技術交流史上非常少見的事情。(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5-23/doc-ifxsktkr5907249.shtml
圖博館
殲11改進的主要內容就是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這可是最新一代的機載雷達系統 ,目前世界上安裝它的飛機可不少,非常值得擁有。它不僅可以讓殲11看的更遠更清楚,還可以與新一代的空對空導彈協同,支持發射主動雷達製導導彈等。如此一來,殲11的空戰武器與F22將沒什麼區別,中國新一代的霹靂10,霹靂12/3都可以與美製同類型號一較高下。
當然了,只要是雷達都有一個缺點:一旦開機,發現對方的同時,也曝光自已的存在,不過我們有前視紅外系統來補充,雷達不到必要可以不用開機。
如果雷達與紅外系統都沒有發現敵機,被敵機偷襲怎麼辦?這情況是糟了一點,不過還有全向紅外/紫外告警系統,可以提前發現來襲的導彈,至少不會出現被擊中才反應過來的事。
這時可以機動規避,也可以讓電子對抗系統發揮作用。使用紅外/箔條干擾彈,一般對紅外制導的導彈有效,如果遇到雷達製導導彈那就是開雷達干擾機了,效果也相當不錯。
現代戰爭又是一個體係作戰, 任何將現代空戰想像為單純的戰鬥機之間的較量,那隻是夢想了,沒有體系的支援,戰機再先進的性能也沒法發揮,既便是F22也一樣。那麼數鍊鍊等設備更不可少了,有了它們就可以與友軍共享信息了,這樣不必開啟雷達即知道一切情況盡在掌握之中,比如:知道敵機在那了,那麼可以考慮主動規避,也可以找機會偷襲。
經過現代化升級的殲11,作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雖然還不能說與F22比,不過說很弱,那就是笑話了,當殲11最新照片曝光之後,美軍可是相當關注,有F22駕駛員有過一些評價,如果將其翻譯成是中文,那就是:倒吸一口涼氣,殲11變得越來越“紮手”了。(麥田軍事觀察)
圖博館
中國軍方一旦研製成一套自身的機載操作系統,還會有意外的收穫。目前已經研製成功的天脈操作系統就可以做到兼容美國的VxWorks系統,這也同時意味著中國這套操作系統出了裝備自身以外,還可以像第三方國家出口,這對於那些想擺脫美國依賴的國家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誘惑。
我們有理由相信,2000年以後至2010年以前啟動的國產軍機項目如J10、J20、利劍等使用線傳飛控的項目有可能使用了國外RTOS如Vxworks或類似產品。由此也帶來了隱患,這些操作系統都會被開發國家留有後門,一旦中國與這些國家交手,極有可能會被這些國家通過後門操縱,危害無窮。
天脈系統在2014年才得到國家定型,即使J20、運20等未服役的型號可通過升級改裝為國產系統,但已服役的如J10A應該仍然使用的是國外系統。對於研製中的飛機如J20如果更換RTOS這種基礎軟件必定要導致大量實驗項目重做,對於中國空軍來說這個時間是耽誤不起的,但好在還有時間。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十多年來,伴隨著機載操作系統的研製歷程,計算所也成長起了一支優秀的機載操作系統研製團隊,誕生了中航工業唯一的1名軟件首席專家、3名軟件特級專家、 1名軟件一級專家。他們未來將繼續努力為祖國撐起一片安全的藍天。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k/slide_8_62085_42390.html
深度:殲11是否過時了換上這設備讓F22飛行員都吃驚2016.5.18新浪軍事
最近幾年,中國在航空技術方面取得了不小氣的進步,特別上殲20的出現--按西方標準為四代機,與F22同級的戰鬥機。這讓大家認為中國擁有了可與F22抗衡的底氣了,這也讓許多人對殲11越來越看不上眼了,於是殲11過時論開始興起!這話讓美軍聽了,那感覺可不好,如今美軍依然在大量使用的F15--與殲11同代的戰機。
那麼殲11真的過時了嗎?這話有點說太早了,事實上,我們一直沒有放棄對它的改進。
中國近年在航電方面的進步相當大,這讓我們可以對殲11進行全面的航電升級,內容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前視紅外系統、全向紅外/紫外告警系統、新的電子對抗系統、數據鍊等等,其技術檔次不亞於西方第四代戰鬥機標準,這也是所謂三代半戰鬥機的共同特點。
航電系統包括許多組成部分,也許每個部分都沒什麼特別的, 可是當它們組合起來時,所能發揮的作用可就大了!
圖博館
看看Vxworks在國際上眾多知名項目中的應用就知道了:譬如NASA的火星車、馬斯克spanceX飛船、阿西默機器人、美軍X-47B無人機、RQ-170無人機、AH-64直升機、及波音787等等都廣泛採用了這一系統。而中國的這支團隊也早就看到機載操作系統的發展趨勢,堅定地要走一條獨立研製之路。
在武器研發中不受制於外國廠商是非常重要的。開源實時操作系統MicroC/OS-II的作者在90年代初就是因為他所使用的一款RTOS存在問題,聯繫廠商修改程序不僅時間長並且還要求用戶支付單獨的軟件維護費用,前後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最終解決問題。
可想而知,如果我國某型系統的研發由於基礎軟件受制於人而無法順利完成,會遭受多麼嚴重的損失。採用國外系統除了在裝備研發階段容易受到影響以外,利用預先安裝在系統內的後門,在裝備進入服役狀態之後也非常容易遭到攻擊。
2010年伊朗布什爾核電站的控制系統疑似遭到計算機病毒襲擊,導致核電站運行被迫停止。儘管官方並沒承認是病毒引起的,但是這種可能性僅僅想像一下就令人毛骨悚然。如果我軍飛機在飛行中突然失去控制,又或導彈無法飛向攻擊目標等等,這些噩夢一般的景像在理論上都是有可能的。
相對於飛機導彈等硬件來說,操作系統也很關鍵。目前中國在先進武器的研發製造方面已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大量先進的軍艦、戰機以及各類型的導彈雨後春筍一般曝光。但如果依然使用國外系統,那麼這些武器的戰力可以說得不到保證,只有配上自己的系統,才算得上完全國產化。
世界上主要的機載軟件廠家只有寥寥數家,最有名的是前面提到的美國風河公司的VxWorks系統,這款操作系統廣泛的應用在F16、F18、B2、X47無人機等各種型號戰機以及導彈、太空探測器上面。另外,英國戰略核潛艇使用的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Windows XP系統。風河公司是英特爾全資子公司。
根據報導,天脈系統2002年開始研製,2008年取得總裝備部型號立項。天脈1和天脈2系統分別在2010年和2013年通過了空軍軟件測評中心的定型測評,2014年6月,天脈產品完成了數個軍工單位的試用;2014年7月,完成了天脈1和天脈2的國家定型。
在天脈官網的簡介中,有如下描述:……在我國國防裝備中曾大量使用國外商用系統,如VxWorks等。在該網站關於天脈1的兼容性一欄內有如下描述:天脈1提供VxWorks兼容包,大幅降低用戶在VxWorks上已有應用的移植工作量,移植代碼改動比例不大於4‰ 。
圖博館
把脈四海九天:略談天脈操作系統對中國戰機意義2016.05.18
如果說機載計算機硬件系統是戰機的大腦,那麼機載操作系統就是戰鬥機的靈魂。據官方報導,我國自主研發的實時操作系統天脈II獲得國家定型,成功填補一項重大國內空白,真是可喜可賀。本期出鞘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機載實時操作系統以及天脈II對中國軍工的戰略意義。
所謂實時操作系統(RTOS),通俗說指任務運算時間和準確性以及多任務之間協調。一架電傳飛控的飛機,飛行員是通過機載計算機系統和電信號來操縱飛機的,而不是通過傳統的機械裝置直接控制舵面。天脈II的研製成功,打破了西方對同類產品的封鎖,提升了我國航空武器裝備的自主化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軟件產品都一直依賴於西方。大量事實證明,國外操作系統中存在缺陷和後門,飛機使用的機載操作系統作為機載電子設備的核心和基礎,是關係到飛行安全的關鍵產品。因而,能否實現完全自主化,也常常被看作航空主戰裝備能否實現自主化的標準之一。
與桌面及手機操作系統不同,實時操作系統時序的準確性非常重要。RTOS普遍採用一種叫做時鐘節拍(clock tick)的方式來產生精確時序,時序可看作是實時系統心臟的脈動(也許這就是天脈名稱的來源)。在RTOS上所有任務的調度都基於這個時鐘節拍產生的中斷來實現。
不時爆出的各種軟件漏洞和後門事件,使得安全風險隱患逐漸暴露,一些重大問題也開始引起國家、軍方的重視,軍方也迫切期望能夠使用國產操作系統替代國外產品。於是,在2002年一支優秀的中國團隊開始了它的使命。(中航計算機所是我國機/彈載計算機和航空軟件研製的專業機構)
該所負責的產品廣泛應用於航空領域,並輻射到航天、船舶、兵器、電子等多個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機載、彈載等領域高可靠計算機產品工程經驗,這使得他們在開發這一系統時有了一定的基礎。他們告訴出鞘小編,外國人能搞成的,我們中國人也一定行!
筆者了解到,實時操作系統的應用範圍其實非常廣泛:工業控制、航空航天、家用電器、機器人、武器等等。有一大批廠商從事這個行業,天脈的競爭對手直指美國風河公司的Vxworks操作系統。目前Vxworks就相當於桌面操作系統領域的windows,大有一手遮天的趨勢。
圖博館
他帶領的團隊成功解決生產的技術問題,通過熔鹽電解工藝,將純度為99.8%的海綿鈦提純至99.999%的鈦晶體,再通過真空電子束熔煉設備,將晶體鑄造成高純度鈦材,其所涉及的工藝線路和相關設備為自主設計、擁有完全的知識產權,為此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1項。
2014年6月,他率領的團隊取得突破,年產250噸電子級低氧超高純鈦生產項目投產,也許250噸少了一點,不過這是超高純鈦,這樣的產量已經能解決很大問題了!
超高純鈦屬於最高端的新材料,中國的材料技術是一個薄弱環節,已成阻礙了,特別航空技術領域,僅以航空發動機為例。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落後的原因已經不是設計問題,更多是加工與材料問題,如果可以將鈦材料用於製造發動機葉片等,那麼將發動機的性能將有很大的提高,以前沒有穩定的超高純鈦供應,我們很難進行相關的技術攻關,現在我們可以進行償試了!
以前美日限制,甚至拒售這一關鍵性材料實際就是限制中國的發展,特別是航天技術領域,阻我戰鷹騰飛,沒想到有人
圖博館
深度:美日一材料欲卡死中戰機騰飛此人出手為國解憂2016.5.8新浪軍事
金屬鈦,一個算不上稀有的稀有金屬,說不稀有:它在地殼中約佔總重量的0.42%,是銅、鎳、鉛、鋅的總量的16倍,說稀有:提煉出純鈦需要十分苛刻的條件,加工也非常困難。
純鈦是銀白色的金屬,它具有許多優良性能。密度僅為鋼的57%,機械強度卻與鋼相差不多,比鋁大兩倍,比鎂大五倍。鈦耐高溫,熔點1942K,比黃金高近1000K ,比鋼高近500K。
鈦的用途非常廣,特別是軍用方面,一直為非常好的航空航天材料,不僅可以用於機體等部件,還可以用於製造發動機的部件等。俄羅斯更將其視為建造潛艇的理想材料,既能抗海水腐蝕,又能抗深層壓力,其下潛深度比不銹鋼潛艇增加80%,還沒有磁性,不會被磁感應器探測到。
當然了,鈦的價格也不便宜,既便是最初級的海綿鈦產能,每噸價格最低時,也達到5萬人民幣,至於加工鈦材,也是世界性的難題,這都大大限制了它的應用。以至於,俄羅斯以鈦製造潛艇時,放到西方國家眼中,那幾乎就是一種燒錢式的行為!
鈦取煉與加工非常難大,它太活躍了,很易和氧、氮、碳等元素化合,可是高純度鈦才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一點點雜質都會讓它變得脆而硬,也就是說,它的純度越高越好。
中國擁有相當豐富的鈦資料,海綿鈦產能世界第一,許多鈦材製品的生產與加工的能力也不弱,但是最高端的純度99.999%以上的超高純鈦方面卻長期處於空白狀態。
超高純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材料,也是生產難度最大的,以前全世界可以生產的企業只有三家,美國一家,日本二家,也因此它被列為管控物資,限制向中國出口的物資之一,據說中國不能自行生產之前,既便每噸價格120萬以上,也是有價無市。
當然了,目前它的價格已經降了下來,因為我們可以自已生產了。談及這個成果,那就不能不提一個人:吳景暉博士,國際上金屬鈦提純領域少數掌握核心技術的華人專家之一,曾經在美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隨後加入美國霍尼韋爾公司擔任技術總工程師,也就美國唯一一家可以生產超純鈦的企業,後來懷著抱國之心,歸國創業。僅憑這一點,我們應對吳景暉博士表示敬意,更不要說他取得了成功。
圖博館
有人可能說這是俄羅斯和以色列早就商量好的行動,但是事實上則是俄羅斯此時並沒有處於戰備狀態,以至於讓以色列鑽了大空子。同時,以色列早在2015年4到5月間就同於位於克里特島的希臘防空部隊進行過攻防演練,主要目標就是針對希臘裝備的S-300雷達系統的特性進行探索,並找到解決辦法。這說明以色列早就對俄製防空導彈系統的性能有所掌握,由於S-400只不過是S-300的深度升級,其裝備L/S/X波段雷達雖然具備較好的偵測隱身戰機能力,但抗電子壓製作戰能力如何,尚未有實戰檢驗。俄軍早前雖然曾表示,如果以空軍要越界打擊,俄羅斯會予以必要的警告和驅離。所以此番毫無反應,只能說明此時的S-400要不然就是處於歇工狀態,要不然就是已經被以色列壓制,無論如何以方給出的這個答案足夠人震驚了。
S-400作為新投入的防空系統竟然不能實現24小時工作?再或者連以色列都能壓制S-400防空導彈系統,美國人呢?這兩種情況細細想來都可以說是相當的恐怖!這樣猜想出來的答案再聯想到普京要“送”中國S-500,恐怕就不是簡單的貿易問題了。背後是請中國出手幫忙優化?還是為俄方進一步改進找下一個金主呢?畢竟S-400現在俄羅斯指望熱賣呢,印度,印尼等國都有意向,可俄羅斯遲遲用產能推脫不能轉讓又搞出來S-500送中國的新聞,這樣不得不讓人懷疑,俄羅斯的瓶子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呢?不過也不要低估中國軍工的智慧,既然我們都能恍然大悟一般想到這些,專業領域的專家們自然也是可以。(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5-06/doc-ifxryhhh1695769.shtml
圖博館
深度:S400都沒到貨普京為何要送中國最強S500導彈2016.5.6 新浪軍事
根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最新撰文稱,俄羅斯正在準備把還未裝備部隊的S-500空天防禦系統作為禮物送過中國。俄羅斯總統普京將會在最近對中國進行訪問,中俄雙方中高層防務官員正在就S-500空天防禦防空導彈系統出口相關事宜展開磋商,希望能在普京總統到達前達成初步協議。雖然是作為禮物送過中國,但是美國人推測按照俄羅斯對外“贈送”武器裝備的習慣,不是為了換取經貿合同就是像印度那樣套取高昂改裝費用。
雖然美國媒體對中俄之間的這筆S-500防空導彈的交易並不看好,不過《國家利益》網站指出,S-500防空導彈未來將會作為莫斯科防衛圈的中樞單元,把S-400 、S-300BM4和S-350原有防空系統聯繫在一起,這樣未來無論是美國的F-22、F-35還有B-2、B-21那樣的隱身戰機在突破這些防空圈的時候會帶來相當大的麻煩。畢竟俄羅斯這種密集化的現代化防空網攻擊方帶來相當大的阻礙。
《國家利益》的文章進一步與指出,S-500能夠打擊最高200公里高空目標,最遠可以攔截在640公里外的敵方彈道導彈,並且可以最多對10個高超音速彈道目標進行攔截。這一性能遠超過此前一直要賣給中國的S-400防空導彈,甚至美國裝備的愛國者PAC-3型都要先進。
不過現在來看,俄羅斯自己的空天防禦部隊都尚未裝備S-500防空導彈系統,此番如此大方的把甚至都尚未定型的S-500送給中國,這背後明顯沒有為了雙方友誼那麼簡單。我們或許可以從之前以色列戰機對俄羅斯的海外防區的一次突襲行動中可窺見原因一二。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曾經在海外部署過自己現役最先進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但是在2015年12月的一次以色列跨界空襲中,俄羅斯地空沒有做出任何預警和攔截。以方戰機大搖大擺的從俄羅斯的防區經過。並且以色列使用的是自己的F-15I戰鬥機,並沒有伴隨其他的電子壓制力量。
圖博館
深度:我軍蘇30戰機用上黑科技讓俄憂慮底牌被看透2016.5.6 新浪軍事
中國空軍先後進口了不少蘇式戰機,蘇27,蘇30等,它們曾經是我們最先進的戰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不過隨著時間的變化,它們也顯得老了,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進必須列入日程了。
對於現代戰機而言,每隔數年即需要進行一次技術升級工作,主要內容就是升級航電系統,以便其可以使用更新型號的武器等,否則就跟不上技術的發展了。
中國當時採購這些俄式戰機時,買回了許多的配套武器,如:俄式空對空、空對地導彈等裝備,這主要是中俄技術標準不一樣,俄式戰機無法使用中國製式武器。
許多人以為,只要解決了硬件接口的問題,讓俄製戰機加掛中國製造的導彈沒有問題,實則不然,因為軟件系統上雙方無法兼容,火控系統不能識別導彈,導彈也不認識系統,如果要它們相互認識,還能合作,那就要對軟件系統動手術了,這才是難辦的。
武器系統的軟件可不是一般軟件,它屬於最高等級的技術機密,尤其是原代碼,誰也不會向別人公開自己的秘密。俄方不願意公開,不表示我們不能破解它--好處太多了,僅解決兼容問題就有巨大的價值,更不要戰機的進一步升級也非常需要。
這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從最近公開的照片中,中國空軍的蘇30MKK戰機已經開始加掛KG600電戰吊艙,提高了自衛能力;這看似小小的地變,其實說明,我們對於俄製航電系統進度行了破解工作取得了不小的進展,否則是無法加持上去的。相比之下,海軍蘇30MK2戰機,變化要更大,可以加掛國產PL12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彈,增強了視距外空戰能力。這說明,它已經具備了使用國產導彈的能力,其前提為:我們對蘇30的俄製火控系統及數據總線的軟件實現破解,已經達到了可以自行升級的能力。
早在幾年以前,即傳說中國已經破解了俄式系統,如今的照片更進一步了這一點,這只是一個突破口,這個口子會越來越大,以後加掛其它國產武器也將成為可能,比如:激光制導航彈,空對地彈和反艦導彈等。
當然了,這僅僅是表面上可以看到的武器系統變化,其它方面的意義更大,比如:加裝了國產數據鏈,這就它就可以完全容入中國的作戰指揮體系之中,直接接受空警2000或空警500預警機的調度和指揮。(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5-06/doc-ifxryhhh1673004.shtml
圖博館
本月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空軍正在巴基斯坦境內進行一年一度的“沙欣”聯合訓練。圖中為兩軍混合編隊,近處為巴基斯坦空軍的幻影-3戰機,遠處為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團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注意象徵著該團“霹靂大隊”榮譽稱號的“霹靂雄鷹”標誌。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出國過招都是這麼“套路”化。在前文提到的中巴空軍“沙欣”系列聯合訓練的圖片報導中,雙方戰機的掛載都較為豐富,貼近實戰;特別是在中國境內組織的場次,在完整的體系配合下,巴方已經有條件接觸到中國空軍20多年來摸索出的蘇/沈霍伊重型戰鬥機的空戰戰術,而這正是面對著將近200架蘇-30MKI壓力的巴基斯坦空軍急需去了解的。
順便再對比一下,比“鷹擊-2015”規模更大(已經上升到團級對抗)、對抗層次更高的“沙欣”已經搞了五次了,這些年兩國空軍幾乎將各自手裡的,包括預警機在內的所有主戰機型都拿出來比量了一番,雙方學到的東西可是比“鷹擊-2015”不知高到哪裡去了。然而再看巴鐵空軍官方面對那些急於藉此了解中國空軍的西方記者時,每次都是“悶聲大發財”。
這是墜吼的。
回應
哼,美國的F-15去印度與蘇-30過招,被印度的蘇-30打個7:0,但都皆大歡喜,美國要摸的底摸到了,印度要吹的牛皮也吹過癮了,至於,到底誰厲害?有人在乎麼?
做任何事情都要看目的與目標。如果說這次與泰國的比試就是為了戰胜對手,我相信中國空軍哪怕10比0贏都不是問題。但此次比試的目標是什麼?最大限度的測試出鷹獅這款戰機的性能,另一方面要盡可能的避免被對方測試出性能。做到這兩點,目的就達到了。又不是真實的實戰,贏得再多,有何意義。
輸在演習場,總好過輸在戰場。別急著找客觀原因,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揚基同志不錯,寫的清楚明白
就是名字太美國。
這個是作者網名的簡寫。他很有名的,新浪最受歡迎的軍事類欄目“出竅”“武器的秘密”等都是他捉刀的.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
圖博館
悶聲大發財!
雖說這種演習公開的宣傳少不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但這畢竟也不是國足打友誼賽。什麼叫“與外軍展開了親切友好的深入交流”?什麼叫“就雙方關心的問題充分交換了意見”?那就是盡所有可能、盡一切辦法蒐集一切關於西方戰機及其機載武器、雷達火控和電子戰系統的數據!
細心的軍迷能夠發現,在幾次中巴空軍“沙欣”系列聯合訓練時,從未見到巴基斯坦空軍美製F-16系列戰機的身影。作為中國空軍將來可能遭遇的對手,F-16及其導彈武器、雷達電戰設備的性能和使用參數自然極具價值。但由於美國對其較為先進的軍售產品控制頗為嚴格,中國空軍還沒有公開在演習中接觸F-16的機會。
2010年中國空軍赴土耳其參加聯合訓練(同樣是由當時隸屬廣州軍區的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團參加)時,就希望能夠和土耳其空軍的F-16C/D戰機共同參訓。不過這種連巴基斯坦空軍都做不了主的事兒,指望土耳其更不靠譜,最終對方只派了F-4出來,非常失望的我軍參演戰機在聯訓中也就自然“敵機鎖定千萬重,我自巋然不動”——沒誠意,不理你,靜靜看你刷戰績。
相比之下泰國空軍算得上厚道。儘管他們也沒有在演習中出動其F-16A/B MLU型,但JAS-39C/D唯一的超視距空戰武器也是AIM-120C5/C7(和中國台灣地區空軍相同)。因此既然泰方稱演習科目涉及了超視距空戰,那麼AIM-120C5/C7的相關數據,特別是關鍵的不同高度/速度下導彈射擊包線、導引頭開機時間及“不可逃逸區”範圍都是需要在雙方的空戰訓練吊艙中體現的,否則模擬空戰將無法進行。現在做一個安靜的“靶機”,為的正是以後不做真正戰場上敵人的“靶機”。
在《Air Force》的報導原文中,也特意提到了中國空軍在演習幾週前就派遣技術人員來到泰國對泰方的空戰訓練吊艙進行改裝協調的內容。這說明與之對等的,中國空軍也需要向泰國方面提供R-27ER或者R-27ET空空導彈的相關數據,然而......在2016年如果還有人對它們的性能細節感興趣,那一定是真愛。
不過作為東道主,泰國空軍在“鷹擊-2015”中也絕不是一無所獲:獲得了和蘇-27系列飛機的對抗經驗(畢竟鄰居家有好多蘇-30MK2V),領略了中國空軍尖子飛行員的格鬥技術,順便還在“南霸天”頭上刷了戰績,可以跟媒體一吹;客人這邊拿到了想拿的數據,增加了和不同類型異型機對抗的經驗,順便也露了兩手。用國軍的話講那真叫“一切盡在掌握之中”,賓主盡興,亦可賽艇。
圖博館
而我軍參演的蘇-27在超視距空戰方面只是上世紀70年代末的水平,面對“鷹獅”,除了在爬升率等事關超視距空戰佔位能力的指標上佔據優勢之外,幾乎所有的性能都不佔便宜:機體雷達反射截面積巨大,N001E雷達雖然天線尺寸巨大卻性能低劣,在先發現這一點上完全無從談起;主戰武器R-27ER/ET半主動/紅外制導空空導彈的性能相比AIM-120C7落後一代以上;火控系統人機界面不友好,飛行員在超視距空戰中的操作十分繁瑣,即使能夠使用R-77/RVV-AE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也因為這些限製而無法發揮本就不佳的理論性能。
《Air Force》原文中提到的“需要飛行員自行心算空空導彈發射方案”,很可能指的就是在蘇-27經典超視距空戰戰術中R-27ER和R-27ET的配合:需要靠飛行員自行估算R-27ER與目標間的距離,進而判斷何時發射R-27ET。
而且就筆者所知,此次參賽隊伍還至少在兩個重要硬件上有明顯保留:首先是沒有掛載由我軍自行改進過的翼尖電子對抗吊艙,這種在多次演習中證明其在超視距空戰電子戰環節中的價值,成為蘇-27/蘇-30部隊訓練時的標配而很少取下的裝備沒有參訓(即使是2010年中土空軍聯訓中參訓的蘇-27UBK都攜帶了該吊艙),已經充分說明了我軍在這次對抗中確實不在意勝負。另外,殲-11加裝的機載數據鏈系統在出國對抗中也沒有使用,而這是蘇-27/蘇-30部隊融入中國空軍作戰體系的重要體現之一,對超視距空戰中編隊間配合至關重要。
總之在超視距空戰中,我軍參賽隊伍明顯是處於裝備劣勢的一方。但在之前軍內組織的多次異型機對抗中,面對超視距空戰中航電武器同樣佔據明顯優勢的殲-10,蘇-27/30部隊已經逐漸總結出一些“以弱勝強”的戰術,這一點已經在近期關於裝備蘇-30戰機的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團的官方報導中得到證實。而同樣作為空軍蘇-27/30單位中的尖子部隊,此次參賽的我軍飛行員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這些戰術暴露出來。
既然這些套路連筆者都能分析出來一點皮毛,東道主自然更加了解個中深淺。因此泰方除了向《Air Force》提到在其中一個對抗環節中取得了“4:0”的勝利之外,對總體情況只是泛泛地形容為“互有勝負”。雙方在意的,顯然更多是在比分之外的東西。
圖博館
在配套武器方面,除了AIM-9P/M這些第三代格鬥導彈之外,泰國空軍還為之採購了德製IRIS-T第四代格鬥導彈,配合JAS-39C/D加裝的頭盔顯示器,進一步提高了“鷹獅”格鬥性能的上限。而且根據泰方公開的部分圖片,雙方除了空戰訓練吊艙(ACMI)之外沒有其他武器掛載(“鷹獅”外掛了機腹副油箱,否則留空時間不足以完成對抗),屬於對氣動阻力和雷達反射面積影響很小的“乾淨”構形,這一點和國內“金頭盔”對抗中,戰機都要按照真實空戰要求掛載各類模擬訓練彈的區別明顯。顯而易見,同樣的掛載條件對輕型機和重型機的影響完全不同,因此客觀說來,這種設定對JAS-39這種輕型飛機更有利。
即使如此,作為一支有著光榮歷史和悠久傳統的,全軍第二個列裝蘇-27的航空兵部隊,有著“南國雄師、長空利劍”之稱的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團飛行員們依然用實際行動展示,“空戰能手”絕非浪得虛名。根據中國空軍官方雜誌的報導,以堪稱“王牌”的該部飛行二大隊——著名的“科技練兵先鋒飛行大隊”為主體參訓單位的他們在格鬥空戰中展現出了壓倒性的實力,贏得了對手的讚譽。
比分,who care?
同為三代機,性能特點鮮明的“側衛”與“鷹獅”在近距格鬥中各有長短,勝負更多比拼的是飛行員如何利用自身裝備的優勢區間,以及能將戰機性能發揮出多少。而在超視距空戰中,如果裝備性能存在較大差距,又缺乏體系支援,再靠飛行員個人技戰術去彌補就十分困難了。因此必須介紹一下演習雙方超視距空戰硬件的客觀情況。
JAS-39C/D使用的PS-05/A脈衝多普勒雷達性能基本和美製AN/APG-68雷達相當,具備5種對空工作模式,並應用了全波形技術以針對探測不同方式來襲的目標,達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的國際水平;隨機引進的美製AIM-120C5/C7型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更是使其“如虎添翼”。而由於演習中“鷹獅”連與實彈等重等尺寸的模擬彈都不需要掛載,使得掛載較為沈重的AIM-120對其飛行性能的影響都消失了。
圖博館
揚基:脫離場景談比分都是耍流氓| 中外空軍聯合演習的套路
2016-04-28,國內多家媒體選擇性編譯了英國《空軍月刊》雜誌2016年5月號關於中泰兩國空軍2015年11月在泰國進行的“鷹擊-2015”聯合演習的文章。由於原文中聲稱泰方曾在一個對抗回合中取得了4:0的比分,某些喜歡捕風捉影的媒體便將這個奪人眼球的數字作為標題搞了個大新聞,結果也如同國足當初1:5輸給泰國那樣很快引發了種種躁動的評論。
那個1:5,確實能夠大致概括那場在眾目睽睽之下發生的慘案,被炒作也只能說國足活該;而這個0:4不過是這場不對外公開演習的一個未經確認的片段,將其盲目擴大化概括化的報導那自然是出現了嚴重偏差。須知出國演習和出國踢球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兒,特別是在這些微妙的場合,來者都未必宅心仁厚,主人就更是不缺腹黑。說白了,都是套路。
陣容,逗你玩!
根據《Air Force》雜誌公佈的信息,除了2架用於保障的伊爾-76MD運輸機之外,中國空軍在此次演習中出動了6架戰機,包括機齡已經超過20年的2架蘇- 27SK和2架蘇-27UBK,另外2架沈飛組裝的殲-11機齡也在15年左右。雖然這些服役期間使用強度非常高的蘇-27已經通過大修“續命”過,但也已經是步入暮年的“老側衛”了,即將被新型戰機替換;而泰國空軍參演的JAS- 39C/D“鷹獅”均在2013年交付,機齡只有蘇-27SK的十分之一。
儘管由於機體空間有限,設備裝填密度已近飽和,“鷹獅”的對地/海打擊性能拓展性遠遠不能和“側衛”相比,但該機在近距格鬥中確實是一個頗為危險的對手。作為一款鴨式佈局的輕型戰鬥機,採用靜不安定設計的“鷹獅”空戰翼載荷僅有283千克/平方米(作為參考,F-16戰機的翼載荷達431千克/平方米),敏捷性十分突出;而由於許可證生產的瑞典版F404——RM12發動機的性能出色(JAS-39C/D還裝有數字式發動機調節系統),該機空戰推重比也能達到0.97。總之除大迎角飛行性能稍有不足之外,“鷹獅”整體飛行特性接近一架縮小的殲-10。
圖博館
深度:殲11D/16已應用隱身塗層技術效費比不輸五代機2016.4.22新浪軍事
飛機隱身技術也許不算美國人最早提出,卻是美國人第一個將其實現,讓隱身技術成為最新的時尚航空技術,當然了,也刺激了反隱身技術的發展,隱身與反隱身技術之間的鬥爭也隨之開始。
隱身技術剛開始出現時,人們的感覺更多的是神奇,甚至難以理解,不過隨著人們對它的研究,它的神秘面紗早已被揭開,它原理等早已成為不算秘密的秘密。
人們很快發現隱身技術並沒有想像的難,比如:鎳鈷鐵氧體可以充當吸波材料的主要成分,也發現許多簡單地方法可以大大減少雷達反射面積,只不過此前沒有認識到隱身問題,所以設計上沒有加以考慮,隨著認識的加深,人們通過修改局部外形,變更材料,增加特殊塗層等方式,讓現有戰機的雷達反射面積大大降低。
中國對於隱身技術的研究應始於上世紀90年代,起步晚了一點,但是我們卻非常努力,到現在已有超過20年的研究時間,期間進行許多工作。
目前,已知我們至少試制了二種隱身技術試驗機,分別由殲七與殲八改裝而來。其中,殲-7試驗機主要用於研究座艙、雷達罩、進氣道等部件的隱身問題,包括採用吸波材料,隱身塗料等。殲-8試驗機則用於進行整機低反射信號的控制研究工作。
我們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比如:隱身技術中,非常關健的隱身塗層技術上,我們在2002年即研製出納米超細鎳金屬粉末吸波塗料。可惜這類技術無法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屬於高度機密,所以人們無從了解,也沒法比較各國在隱身技術的水平。
如今成果已開始顯現不出,殲-20與殲31完全採用隱身設計,美國人應用到F22上的各種隱身設計,它們也一樣不少地應用上了,包括:隱身外形,隱身材料,隱身塗層,隱身座艙蓋等,其技術完成可以與F22一比高下,可惜沒法對比,不知道誰更好。
現有型號戰機應用隱身技術的效果當然無法與殲20,殲31那樣的隱身戰機相比,但是雷達反射面積的大幅度下降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戰術價值,畢竟雷達的發現目標的距離與目標的雷達反射面積是成正比的。同時,這一做法遠比換裝全隱身戰機的費用要低太多,所以效費比非常高。(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圖博館
蘇35本身進行了大量結構改變,如果不採用矢量發動機,那麼機動性如何那?估計應是更差才對,只是採用矢量發動機技術之後,機動性反而大大提高了!
我們尚沒有矢量發動機技術,只能通過相對原始的辦法,比如:優化氣動,減重等措施來提升了殲11D的機動性,應該可以大大縮小與蘇35在機動性的差距。
殲11D的研製目的顯然以蘇35為競爭目標,至少為一個備用方案,也許正是它的推進,才迫使俄羅斯同意出口蘇35。如果蘇35的談判再拖上一拖,也許我們真會放棄,畢竟殲11D也是不錯的選擇,也許再過一年或二年,殲11D既可完成,那時既便在機動性上差一點,我們也會放棄蘇35。
殲11D(+殲16)完成首飛之後,俄羅斯在已拖了3年的蘇35談判中讓步,這中間就沒有一點聯繫嗎?我想這個消息讓俄羅斯感到了壓力,或者緊張了。對於美國人為這也許只是一般消息,對於俄羅斯則不一樣,一個涉及生意的大問題。(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看到沒,中國搞研發,都是在別人基礎上,修修改改的,目的不是真正研發好的飛機,而是在購買談判時取得主動權而已,僅此而已!你靠那一幫國有研究機構,做夢吧.
你覺得中國的科學家如何如何的不好沒有創新能力,一你沒有資格評論!二,你有本事的話你怎麼沒成科學家?三你說這些話只證明你求本事沒得!
殲二十,31,還有什麼其他玩意,哪一個不是抄別人的呢?就說那外觀氣動佈局,人家才是原生設計的,明白?
殲20鴨翼佈局,F22常規佈局。兩個氣動佈局差別十萬八千里,到你這裡成了抄,瞎了你的狗眼。
崑崙,太行,吹了多少年了,達到實戰標準了沒?
太行老早就裝備Su27,今年又上了殲十, 16噸的渦扇20也在運20上定型。
中國戰機從殲10到殲20再到殲31你自己算算多少年,日本的四代機多少年了,上天了嗎,印度的四代機多少年了,上天了嗎?中國本來就底子弱,沒人不承認,有世界先進技術為什麼不能學?難道殲20,殲31還是修修改改?為了噴而噴.
圖博館
中國高調曝光殲11D戰機為何俄比美國還要緊張2016.4.9 新浪軍事
中國航空發展史上,引進蘇27戰機也許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通過它的引進一下,我們學習與收穫的東西太多了,促進與推動作用不容低估。
如今蘇27在中國已經發展為一大家族,包括多個型號,至今也生產數百架之多,最早的國產化型號為殲11,初步改良的型號為殲11B,以及殲11BS,深度改型為殲15與殲16,還有一個我們不太熟悉的型號:殲11D。
綜合各方面的消息,殲11D絕對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型號,但是到底有多重要無法說清,因為有關它的信息非常少,目前可確認的信息,只有知道殲-11D於2015年4月29日成功首飛。
當然了,經過分析僅有的幾張照片,我們依然可以獲得一些信息。與殲11B相比,它的表面變化不大,但是細節上變化可不小。
航電系統完全更新,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前視紅外系統、全向紅外/紫外告警系統、新的電子對抗系統等,這樣的航電水平應當接近於殲20的水平,這顯然與國外的三代半戰機同級,也就是三代的機體上安裝四代機的航電。可以說,殲-11D在航電系統方面升級改進方面已經做了最大化,這類似美國換裝相控陣雷達的F-15C“阿拉斯加鷹”的改進思路,與俄製蘇-35相比,可能各有優點,談不上什麼差距。
機體又經過了一些小的優化,但總體變化並不大,估計目的有二個方面,一方面提高隱身性,蘇27設計的時間並沒有考慮隱身的問題,如今隨著對隱身技術的認識,只要通過一些細小的改進,也可以達不錯的隱身效果。
另一方面,應是提升空戰能力,比如:翼尖掛架從殲11B的梯形掛架改為了常規的一字型掛架,據稱是為掛載最新型的PL-10格鬥導彈。
以筆者看來,蘇27的原設計中氣動設計上就相當不錯,可以說是一大亮點。中俄在改進蘇27的過程中,對於氣動設計都有不小的改動,其後果必將重量上的增加,這對於機動性不利。殲11D,沒有做大的氣動改進,說明它想盡可能保持原蘇27的機動性,加上結構上的優化等,可能會帶來減重效果,所以殲11D的機動性可能會比殲11B更好!
既升級了航電,又保持機動性,那麼很顯然,殲11D的任務為:制空!也就是說,它是一款單純地制空型戰鬥機,並非多用途。也許我們可以稱它為中國版的蘇35,只要簡單對比一下殲11D與蘇35,那麼是否會發現,它們真正的區別就是機動性上的差距。
圖博館
蘇-35 採用Irbis 被動電掃雷達,這是俄羅斯的傳統絕技。米格-31 的Zaslon 雷達上世界上第一種戰鬥機電掃天線雷達,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續被動電掃雷達的研究,印度的MKI 採用的BARS 就是階段性的結果。Irbis 是BARS 的進一步發展,至少在“功率口徑”(power aperture)上僅次於F-22 的APG-77,而高於F-15C 的APG-63(v)3、F-18E 的APG- 77 和F-16 Block 60 的APG-81。中國在雷達技術上也有了長足的進展,空警2000 和空警200 都用電掃天線。但現已公開的戰鬥機雷達還是平面縫隙天線,殲-11B 可能還不是電掃天線,這也是差距。但雷達是可以後期改裝的。按照中國現在電子技術進步的速度,殲-11B 在生產過程中可能就改用電掃雷達了。
總的來說,蘇-35 在技術上還是領先於殲-11B 一籌。這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蘇霍伊在同一個平台上已經“磨”了30 年了,中國才開始“磨”;俄羅斯在雷達、發動機、數字飛控等關鍵技術上已經先走了好多步,中國落後了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不過中國的進步步子很大,更重要的是,殲-11B 在大量生產,後續的改進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但是蘇-35 的投產到現在還是氣若游絲的事情,即使不斷氣,最終產量也難說。工程技術的發展沒有什麼奧秘,就是要不斷實踐、不斷積累,就是要不斷地燒錢、燒時間,功夫到了,東西就出來了。中國在高速積累經驗,俄羅斯在勉強維持香火,時間在哪一邊不難看出。如果殲-11B 還落後於蘇-35,那殲-11C 幾乎就可以肯定領先了,要是蘇霍伊還繼續推出蘇-27 的新版本的話。或許,中國跳過殲-11C,而直奔傳說中的四代,而蘇霍伊那邊也終於推出T-50,那就是新的一輪競賽了。(作者:空軍之翼)
回應
中國有了殲11BCD系列,再有殲16,完全可以取消對蘇35的依賴了,怪不得中國有底氣只買24架蘇35,就是照顧俄羅斯企業復活呀,尤其到現在買賣合同還沒有簽署呢,實事求是的是幫助普京打廣告而已!
圖博館
殲-11B採用太行,一般認為推力比AL-31要大。由於這是全新研製的發動機,正好和中國FADEC的發展同步,沒有理由不採用FADEC。太行核心來自通用電氣F110(CFM56),這是美國第二代戰鬥機渦扇(AL-31是俄羅斯的第一代戰鬥機渦扇),更為先進,因此潛力更大。通用電氣用來和普惠F119競爭的F120發動機核心就是從F110發展過來的。太行的推力轉向如果現在還沒有配備,那也是一個時間問題。
蘇-35 採用數字電傳飛控,蘇-27 採用模擬電傳飛控。模擬電傳飛控簡單、可靠、響應時間短,但數字電傳飛控可以軟件升級,提供幾乎無限的升級空間,便於不斷挖掘潛力。蘇-35 取消減速板就是挖潛的結果,用襟翼、副翼和其他控制面的複合動作,可以達到減速板的效果,而不用減速板的重量和體積。80 年代航空界流行CCV 佈局(也稱隨控佈局),使用大量的控制面,包括水平和垂直的鴨翼,實現複雜的機動動作。通過將傳統佈局的現有控制面的創造性組合,現代數字電傳飛控可以達到差不多的效果,而不用額外的重量和機械複雜性。蘇-35 取消減速闆說明了蘇霍伊對數字電傳飛控已經得心應手。殲-11B 肯定也採用了數字電傳飛控。殲-10、FC-1 已經採用數字電傳飛控,殲-11B 沒有理由不用。沒有取消減速板,說明中國對蘇-27 的氣動和操控還沒有達到俄羅斯的地步,還不敢冒這個技術風險。這是差距。
蘇-35 採用玻璃座艙,也就是用計算機顯示器取代大量的傳統儀表。玻璃座艙不是一個時髦,而是空戰信息化的必然。過去的玻璃座艙採用CRT,現在通常用LCD。傳統儀表的佔地是固定的,不同儀表之間要搶地方;LCD 可以在同一片地方在不同的信息之間切換顯示,並且用圖形、色彩、動畫等圖形顯示手段,極大地提高信息量,使飛行員從技術員升級到戰術家。俄羅斯作戰飛機的玻璃座艙化在蘇聯解體時剛剛走上軌道,但極端經濟困難大大拖延了進展。蘇-35玻璃座艙的實際水平還不清楚,但應該不低。殲-11B 也應該採用了玻璃座艙。中國戰鬥機技術的發展和中國電子技術的發展同步,殲-10、FC-1 和其他新型戰術飛機都採用了相當先進的玻璃座艙,殲-11B 沒有理由不用。如果中國和俄羅斯的計算機和民用電子技術水平可以作為一個參考的話,殲-11B 的玻璃座艙更先進也不一定。
圖博館
深度:解析殲11B與蘇35對比動力上實際差距並不太大2016.4.7 新浪軍事
蘇-35 是蘇霍伊走了一大段彎路後,最後推出的第二代單座蘇-27。在驚世駭俗的蘇-27 基本型之後,蘇霍伊先後研製了三翼面的蘇-35(老)、三翼面加推力轉向的蘇-37(老)、前掠翼的蘇-47(臨時代號),但最後回到了常規的蘇-35,既沒有用三翼面,也沒有用前掠翼,連推力轉向都不能確定是不是使用。
我國的Su-27SK 改進型殲-11B,識別特徵是全黑雷達罩,翼尖階梯掛架,有些安裝太行發動機
(楨:殲10B/殲11D/殲16用數字飛控+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WS10B全權數字控制發動機FADEC +PL10/13空空導彈)
殲-11 基本型就是蘇-27 基本型。中國的引進許可限制很多,引進也不包括發動機和雷達。這十幾年來,中國的發動機和雷達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加上對引進的蘇-27 摳細吃透,自然而然地推出了殲-11 的改進型殲-11B。
在中國引進蘇-30MKK 的時候,印度同時引進了蘇-30MKI。至今人們還在爭論MKK 先進,還是MKI 先進。事實上,MKK 也好,MKI 也好,兩者都不代表蘇-27 的未來,蘇-27 的未來在蘇-35 和殲-11B 之間。
蘇-27 的一個基本問題是隱身處理十分缺乏。在不改變基本氣動佈局的情況下,採用雷達吸波材料是最好的捷徑,蘇-35 和殲-11B 都採用這個技術,但從MKI 發展而來的蘇-30MK 沒有,是一個很扎眼的缺失。殲-11B 採用了相當比例的複合材料,如機翼蒙皮、垂尾、平尾,但蘇-35 不大好說到底用了多少複合材料,蘇-30 系列極少採用複合材料,俄羅斯飛機也沒有大量使用複合材料的記錄。如果蘇-35 還是鋁合金為主,那隱身性能可能略低於殲-11B。不過材料對隱身的作用不如氣動外形,兩者的氣動外形基本相同,可能把材料隱身上不大的差別都掩蓋了。但複合材料對減重的作用的明顯的,這一點上殲-11B 可能領先一步。
蘇-35採用加大推力的AL-41(117S),這和AL-31是同一個核心,而不是米格I-44的“正宗”版AL-41,但採用先進的FADEC。FADEC是全權數字發動機控制的簡稱,這是發動機版的數字電傳,可以實時對發動機工況最優化,保證可靠性、耐粗暴操作性、維修性。現在還不清楚AL-41是否採用推力轉向,但俄羅斯有這個技術,AL-41採用推力轉向只是成本和可靠性問題。沒有技術上跨不過去的難關。
圖博館
現在對外展示的畫面,是殲-16攜帶機載隱身防區外彈藥播撒攻擊系統的畫面,搭配類似於美國的”狙擊手“吊艙,可以讓殲-16在超遠距離上對敵方目標進行打擊,遠離對方防空火力的威脅範圍,增強了中國空軍對點面目標的打擊能力,有提升了殲-16戰鬥機的生存率。
尤其是掛在怪掛架上新型航空炸彈,類似於美國GBU-97傳感器引爆武器(SFW),在中高空投放後,會分離出10個子彈頭,這些彈頭都帶有降落傘,在落地前還會放出4個帶有探測器的反裝甲彈頭,在自動探測到裝甲目標後會發動攻頂打擊。中國現在已經可以研發同等打擊武器,大大提高了殲-16在面對集群目標的打擊能力。哪怕對面來的是鋼鐵洪流,殲-16也有能力予以擊毀。同時這種智能傳感器武器還可以應用到對機場的打擊上,遠距離摧毀機場的跑道,讓敵方的戰鬥機飛的起來落不下,沒起來的就只能趴窩。
同時殲-16這次還展示了一種類似於美國“狙擊手”光電吊艙的外掛物,這種新型的吊艙可能會集成紅外和白光多種瞄準能力,可以極大的拓展機載探測器的探測距離。可以在20公里外直接鎖定一個高速移動地面目標。非常方便殲-16從中高空遠距離上對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甚至還可以發現中距離上的隱身目標。中國同時還研究了多種外掛吊艙,都可以應用殲-16這一良好的平台上。
中國此番展示殲-16戰鬥機,很明顯的意圖就是展示自己對地打擊能力上獲得的提升,尤其在亞洲諸多國家都在追求多用途戰鬥機的時候,中國已經在這一領域上走的越來越遠。殲-16對比周邊的蘇-30MK2還有F-15K和F-15SG這類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時,不僅具備較強的空戰能力,還具備遠程投放防區外彈藥的能力和在未來換裝各種先進吊艙的能力。更為可貴的是,這些武器和吊艙都是中國自主研製建造的,相對於周邊這些機載武器都需要外購的國家,中國無疑在這方面已經大大的領先了。(無名高地)
回應
沈飛,除了山寨,真的沒自己的自主機型
FC31沈飛自主4代機 !沈飛除了殲20被成飛搶走了風頭,其實在3代機和3代大改中還是我國的中堅力量,殲11A 殲11B 殲11BS 殲15 殲16 殲8,還有5代機的預研工作,其實沈飛的任務特別重,希望外界給他們時間吧
其實山寨不可恥,那就是學習別人的長處,補自己短處,當初美國還山寨英國,德國的技術呢,才有美國的輝煌!
美國其只山寨聯德國導彈,設計師也弄到美國。
圖博館
至此,中國一共購買得蘇27SK 38架,蘇27UBK 40架,蘇30MKK 76架,蘇30MKK2 24架,自產蘇27SK即殲-11 70架,共計248架蘇27系列戰鬥機;
遺憾的是,在訓練中大約墜毀了12架蘇27系列戰鬥機。因此,目前實際擁有236架蘇27系列戰鬥機。(作者:空軍之翼)
回應
短短十五年就墜毀了12架,一年一架,這都是錢啊
跟阿三比還算少的!一年掉一架飛機也算是事?還世界領先?你去看看美國一年掉多少飛機?
中國戰機摔了,是戰飛機質量不好,飛行員水平太次。美國戰機摔了,是訓練強度大,訓練水平高
在美狗眼里阿三掉飛機,它主子掉飛機都不是事兒.
美國戰機在近30年實戰的空戰中共擊落蘇式戰機443架,而沒有一架美國戰機被擊落的準確記錄。
你美爹靠的是全面的體系優勢戰而勝之,而且都是小國,什麼南斯拉夫科索沃之類的,先把別人的雷達摧毀,地面指揮系統全失效,再壓製過去,別人飛機起飛後等於是盲的,沒什麼可吹的,要你美爹去試試俄羅斯之類的大國,
殲16戰機一新性能曝光令俄改口稱其亞洲無敵2016.4.5 新浪軍事
最近一組黃色塗裝的殲-16戰鬥機加掛新型電子吊艙和機載播撒器的畫面在各大媒體中普光率最高,這種配備可以大幅度的提升綜合作戰能力。使得中國空軍的對地打擊能力獲得顯著的提升。甚至被俄羅斯媒體稱為“東亞空中無敵”的空中武器,就在不久前俄羅斯媒體還稱它不過就是一款中國自己改進的蘇-27戰鬥機。
殲-16戰鬥機是中國針對自己的實際需要開發的一型多用途戰鬥機,多數人都認為是基於殲-11BS戰鬥機基礎上對地攻擊增強型號版本。由於之前殲-11BS的外掛掛架數量少,重掛載點也少,在對地對海攻擊中作用有限,主要還是用作對空空戰。殲-16對比此前的殲-11改進型最重要的升級是安裝了中國自主生產的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有此前中國已經有裝備蘇-30MKK戰鬥機和殲轟-7戰鬥轟炸機的經驗,所以在通用的彈藥和武器掛載上,都會獲得極大飛躍。同時具備超遠距離空戰能力和強大的遠程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圖博館
1996.7.25 11架(8架蘇27SK,3架蘇27UBK)抵達廣東遂溪,交付空軍第2師。飛機編號為:機頭40-50,機尾16340-16350;
1997 國產組裝蘇27(殲11)正式立項,開始研製;
1998上半年沈飛開始組織生產蘇27SK,準備年產10-15架,15年內生產200架;
1998.12 沈飛製成首批2架;
1999 中方訂購38架蘇30MKK;
1999.9 沈飛首批國產蘇27SK即殲擊-11 10架開始交付部隊;
1999.12.3 為彌補訓練用機問題,簽署交付中國總共28架蘇27UBK的雙邊協議,伊爾庫茨克將向中國交付蘇27UBK;
2000.12.15 4架蘇27UBK 交付K026基地(中國空軍合同戰術訓練中心)(確信有2架後又交付空軍第1師);
2000.12.20 第一批10架蘇30MKK抵達蕪湖,交付空軍第3師(飛機編號為:機頭編號1-10);
2000.12.22 8架蘇27UBK抵達重慶白市驛, 交付空軍第33師(飛機編號為:無);
2000.12 沈飛交付空軍第1師10架蘇27SK即殲-11,7-11正在檢測,共14架已經安裝完畢(KANWA);
至2001底又有16架蘇27UBK 分2批交付空軍第19師和空軍第1師(具體架數不詳),至此第2批訂購28架蘇27UBK全部交付完畢;
2001.12 沈飛交付空軍第19師和空軍第1師約11架(具體架數不詳)蘇27SK即殲-11;
2001.1 俄方交付蘇30MKK的武器系統,包括:KH59ME,KH29T,KAB500KR,KH31P;
2001.3-4 第二批9架蘇30MKK抵達蕪湖。滄州,交付空軍第3師(8架)(飛機編號為:機頭11-18),K026基地(1架);
2001.8.21 第三批10架蘇30MKK抵達綏溪,交付空軍第2師;
2001底第四批9架蘇30MKK交付,至此,38架MKK交付完畢;
2002 再次簽定購買38架蘇30MKK合同;
2002.12 沈飛再次交付12架殲11(蘇27SK);
2003 簽定購買24架蘇30MKK2給中國海軍合同;
2003.12 38架蘇30MKK交付完畢;
2003.12 沈飛再次交付12架殲11(蘇27SK);
2003.12 沈飛全國產的殲11B首飛;
2004.9月24架蘇30MKK2交付完畢;
至2004底沈飛又交付15架殲11(蘇27SK);
圖博館
深度:中國15年購248架蘇27系列戰機訓練中墜毀12架2016.4.5 新浪軍事
前蘇聯的蘇-27 “側衛”式戰鬥機自1977年5月20首飛成功,在以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已發展出一個已有相當規模的“側衛”家族。這一家族包括蘇-27UB雙座戰鬥教練機、蘇-33艦載戰鬥機、蘇-30多用途戰鬥機系列、蘇-34戰鬥轟炸機以及經過深度現代化改進的蘇-35戰鬥機。
1989年蘇-27首次亮相於法國巴黎航展,其展示的優異性能震撼了西方的同時也在中國軍方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跡。當時,中國與美國和西方的武器技術合作幾乎全面停止,剛剛結束阿富汗戰爭的蘇聯正處於嚴重的經濟衰退之中。如此種種,似乎都預示著蘇-27來華是某種必然。
對於中國空軍而言,蘇-27遠不是一種現代化主戰裝備那麼簡單。蘇-27的引進,使中國空軍在全軍發展戰略中的地位變化產生了巨大的,成為中國空軍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蘇-27開啟了中國空軍第三代戰鬥機的大門,使得中國戰鬥機發展的步伐再次跟上了世界先進裝備的水平,同時也推動了其他國產作戰飛機的改進完善和新機型的發展。
如今,中俄蘇-35戰機合同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首批4架蘇-35戰機最早將在2016年年底交付中國空軍。本文則為大家梳理蘇-27系列戰鬥機在中國的歷程:
1990.11 中方簽署訂購首批24架蘇27戰鬥機合同並有24架蘇27追加購買協議;
1992.6.27 第一批12架(8架蘇27SK,4架蘇27UBK)從俄後貝加爾軍區起飛於當天上午10時15分抵達安徽蕪湖,交付空軍第3師。飛機編號為:機頭1-12,機尾13041-13049,13140-13142;
1992.11.8 第二批12架(12架蘇27SK)和俄方贈送的2架(2架蘇27SK)抵達安徽蕪湖,交付空軍第3師。飛機編號為:機頭13-26,機尾13143-13149,13240-13246;
1993-1994 談判引進蘇27生產線問題進展緩慢,中方沒有付給俄羅斯第二批24架蘇27貨款,俄方暫停交付;
1995 劉華清訪俄,促進談判,並解決了第二批24架合同付款問題,並且要求俄方把蘇27技術轉讓中方,由沈飛自行製造;
1996.2 中俄達成許可中國自行製造蘇27的協議;
1996.4.6 13架(8架蘇27SK,5架蘇27UBK)抵達廣東遂溪,交付空軍第2師。飛機編號為:機頭27-39,機尾16327-16339;
圖博館
考慮到中國技術能力侷限,無法做到干擾和雷達共享孔徑,所以需要更多的天線裝備在殲轟-7上面。當然這就帶來了電磁頻譜相容的問題,有時候會造成干擾己方通訊,雷達訊號的問題。 除了這些裝置外,殲轟-7A還可以帶上作戰武器,反輻射導彈和中距空空導彈是標配,在強大的電子裝置配合下,將會產生巨大的作戰效能,甚至如同EA-18G那樣在中距打下來隱形機。 美國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 2012年12月28日,三澤空軍基地內,美國海軍VAQ132電子攻擊中隊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降落在日本三澤空軍基地跑道上,開始為期6個月的戰鬥部署。EA-18G是F/A-18F超級大黃蜂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專用型電子戰攻擊機。該機有演習中擊落F-22A優異戰績。 目前,已經大量裝備美國海軍。
其次是殲轟-7A的航程和速度都比較適合作戰。1350公里的作戰半徑和0.8馬赫的典型巡航速度與其他主要殲擊機殲-10,殲-11完全一致,不會出現與進攻集團難以編隊的問題,可以滿足大多數情況下雨殲擊機一起出現在前線進行隨隊干擾的需求。 飛豹A攜帶國產鷹擊91超音速導彈亮相 除此以外,殲轟-7電子戰飛機應該加入一些隱身設計元素,對氣動進行修改,縮短敵人發現距離。這樣做的結果是對手在雷達掃描時會不太容易發現殲轟-7,而是首先發現與其一起行動的其他殲擊機。於是空戰就變成了在殲轟-7電子戰機的支援下,我方殲擊機與敵殲擊機的較量,而不是對方戰機一上來就衝著殲轟-7攻擊。 要實現以上全部功能,殲轟-7需要解決氣動,電力,操作軟體,電磁相容等很多問題,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問題已經得到解決。飛機設計是一個綜合求平衡的結果,往往會為了一些犧牲其他效能,中國目前的電子戰飛機設計,也不能期望馬上造出就能趕上EA-18G的電子戰機。但殲轟-7作為一款良好可用的平臺,可以實現我軍電子戰能力的巨大提升。
http://www.armystar.com/wqzb/2015-09-11_28907.html
另參【圖博館】:台軍電戰機 中國預警機 運8電戰機 圖-154電戰機 由SU27到殲十一 飛豹能突襲日本艦隊? “飛豹”突襲日本艦隊可行性分析 飛豹戰力之爭 殲轟-7飛豹FBC-1
圖博館
咆哮豹來了:我殲轟7超低空突防距海面僅50米 2016.03.28
飛豹的電子戰改進型被網友暱稱為咆哮豹,與美軍EA-18G咆哮者對應。日前官方媒體公開了“咆哮豹”的畫面,顯示該型戰機已進入南海艦隊服役。報導稱,南海艦隊航母兵飛豹戰機訓練超低空突防,距海面僅50米,同時無線電靜默,隱蔽突防。
飛豹電子戰機成解放軍利器 輕鬆搞定隱形戰機 2015-09-11
殲轟-7A改電子戰型,目前已經多次看到這種飛機出現在了網際網路上。當今世界戰爭,誰掌握了制空權誰就掌握了戰爭勝利的鑰匙,誰掌握了制電磁權誰就掌握了制空權,確保自己的制電磁權,並摧毀敵的電磁使用權就不得不使用強大的電子干擾裝置。特別是中國進行了“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轉換後,以往地面干擾裝置就無法滿足進攻作戰的需求,這就要求電子干擾機必須儘快出爐。 但中國空軍目前面臨的現狀是,平臺少,技術低,作戰效能一般的現狀。
目前我空軍擁有的電子干擾機型主要是轟-6改裝的轟電-6和運八改裝的運幹-8兩種(楨:殲-16電子戰機),然而這兩種飛機都有明顯的不足。 掛載電子干擾吊艙的飛豹戰機 前者發動機耗油率高,滯空時間短,笨重,且電子裝置互擾的問題一直存在,因此很快被淘汰,後者被普遍運用,但還存在防護能力弱,速度慢的問題,導致作戰時運幹-8只能進行對區域警戒雷達的壓制,無法前出進行火控雷達壓制。 贊助商 演習中飛豹低空突防後命中目標 如果敵人進行了有效的預警雷達輻射管控措施,這種飛機的干擾就很容易被對抗,且距離干擾機越遠,對對方雷達的干擾效果越差。此外在面對敵軍襲擊時,運幹-8飛機基本上無法逃脫,只能依靠額外的飛機進行護航。我空軍目前需要的是一款能夠進行隨隊干擾,生存力強,有作戰能力的干擾機,這要求與美軍的EA-18G類似,而殲轟-7飛機改裝電子戰機為我們提供了這個可能。
首先是殲轟-7A飛機的載重量夠大,考慮到中國電子干擾裝置普遍比美軍重,因此需要載重量要比F/A-18更加高一些的飛機才能實現去全部功能。這些電子裝置包括,電磁訊號接收分析裝置,應當包含一個寬頻掃描裝置和一個窄頻掃描裝置,以接收不同頻段的訊號。還有訊號處理電腦來處理訊號資料;一格干擾訊號產生裝置,其中干擾訊號產生裝置應當包含通訊頻段和雷達頻段兩種不同裝置,以對通訊和雷達都產生干擾。 美軍的ALQ-99和ALQ-218就是實現了干擾發生和訊號接收功能。
圖博館
配備探測系統的DA42MPP飛機
根據相關介紹:察騎兵電子系統可以用於無線電信號偵察、雷達信號偵察、通信偵察、廣播信號探測,它的電子偵察系統採用了數字測向儀、寬帶接收機和數字寬帶存儲系統,其中數字測向儀是新一代電子偵察系統的標準配備,它通過採用先進的信號處理系統、算法如快速博立葉轉等,提高了系統對於短時間信號的探測和分析能力,眾所周知,現代雷達、通信系統普遍採用跳頻、頻率捷變、猝發等技術,間歇信號等技術,降低信號的被截獲概率,而數字測向儀則則可以迅速探測到大範圍內工作頻率信號,特別是對暴露時間極短的無線電信號的探測能力大為提高,而寬帶接收機則可以提供高截獲、高靈敏度和近實時的信號處理能力、數字寬帶存儲則可以對信號進行存儲和復制,並且數字器件的採用,避免採用了眾多的模擬器件,包括各種線纜、開關等,降低了系統的體積和重量,所以可以裝備在DA42這樣的輕型的飛機之中。
通過新型電子偵察系統的運用,偵察騎兵電子偵察飛機對於間隔信號和隨機信號具備較強的探測和分析能力。可以對付現代防空系統和通信系統,並且它的價格低廉,對於第三世界國家來說,的確是一件效費比較高的”力量倍增器“,對於國產飛機及電子戰系統,通過偵察騎兵電子偵察飛機這個項目,不但可以為國產飛機參加國際市場的競爭提供一個新的機型,還可以向潛在用戶展現中國在相關領域的進展,提高國產飛機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另外這種飛機還可以裝備中國空軍用於中低規模作戰行動和電子戰訓練等用途。
配備探測系統的DA42MPP飛機
需要指出的是中電集團已經在DA42MPP飛機研製一系列的ISR飛機,包括海上監視與偵察飛機、航測飛機,這些飛機的研製標明國產飛機的出口領域已經由向作戰向ISR飛機擴展,從而增強國產作戰飛機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作者署名:鼎盛小飛豬)
回應
奇瑞發動機,牛啊!
奇瑞果然有幾把刷子
奇瑞發動機很棒!
不如叫QQ偵察機。
性價比很高,完全可以提供給亞非朋友使用。
中國人就是有這樣的人讓任何一個高技術高精尖的東西變得廉價化的地攤貨,估計估計美國看著中國不停的出這種雖然縮水但是性能也不太弱的很崩潰,美國自詡放眼全世界絕逼高大上,買一發就有逼格,秒天秒地秒空氣的東西瞬間爛大街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3-08/doc-ifxqafha0495262.shtml
圖博館
深度:中國向兄弟國推銷電子偵察飛機看一眼全知道2016.3.8 新浪軍事
電子偵察飛機一向以技術和資金密集而著名,也是各國保密最強的機型之一,因此國際市場上的電子偵察飛機基本上被西方國家所壟斷,並且價格昂貴,許多發展中國家可謂望機興嘆。
不過這種情況現在有了改變,中電集團下屬的四川廣漢特種飛機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向國際市場推出了偵察雄兵電子偵察飛機,它打破了國際市場上發達國家對於這種飛機的壟斷,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廉價、有效的電子偵察手段,讓發展中國家也擁有一定的電子/信號情報偵察能力。
偵察雄兵電子偵察飛機
從相關單位主頁可以看到,偵察騎兵電子偵察飛機採用了DA42MPP飛機為載機,DA42是奧地利鑽石飛機公司研製的一型活塞4座輕型多用途飛機,可以用於通用運輸、航測、搜索、救援等多種用途,DA42MPP是這種飛機的多用途改進,MPP意為多用途載機之意,它可以配備探測系統執行對地探測和監視任務,根據相關資料,已經有多個國家採用DA42MPP飛機用於偵察、監視與情報收集任務,其中還有英國皇家空軍,它曾經在伊拉克戰場上採用這種飛機,用於對地監視,並且還為部署在肯尼亞的英國陸軍訓練部隊執行情報、監視、目標搜索與偵察任務,通常一架飛機白天或者晚上將執行六個小時的任務。
奧地利鑽石飛機公司的DA42飛機
目前奧地利鑽石飛機公司已經與中電集團組成合資公司,在國內生產DA42飛機,根據相關新聞報導,國內生產的DA42系列飛機有可能配備奇瑞汽車公司生產的活塞發動機,因此公司的生產基地設在了安徽蕪湖,從中電蕪湖鑽石飛機公司的主頁來看,國內引進生產的DA42系列包括DA42MPP、DA42NP和DA20等多個型號。這樣就為國內自行改裝DA42MPP電子偵察飛機提供了物質基礎。
從中電廣漢特種飛機工程有限公司主頁介紹來看,偵察騎兵電子偵察飛機的載荷佈置在機頭,為此換裝了通用型機頭,此外還可以在機腹增加一個吊艙,以容納更多的電子偵察系統,機組人員包括1-2名飛行員和1名電子系統操縱人員,後排人員座奇椅將安裝一個多功能顯示台,上面有兩個多功能顯示器,用於顯示電子偵察系統獲得的圖像,此外飛機還可以配備數據鏈將電子偵察系統獲得的圖像,發送給地面指揮中心,偵察騎兵電子系統還可以配備其他的電子系統還包括:光電吊艙、多通道信號分析系統、衛星通信系統等。
圖博館
中國反隱身雷達發現F22 美軍出一新招對抗稱永遠有效
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2016.2.29報導,美國五角大樓的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負責人阿拉提-普拉巴卡爾(Arati Prabhakar)表示,該項目基於一種全新的“電子戰”方式。研究人員正在使用“人工智能”來實時的了解敵人雷達的動態,然後立刻編寫出一種新的干擾配置文件。整個感知、學習和適應的過程將是連續不斷的。
美媒稱,當前的飛機包括F-22和F-35隱型戰鬥機都有一個威脅庫,專門儲存敵方雷達信號和乾擾配置文件的數據。但是如果這些飛機遇到之前從未見過的信號時,系統將自動將其識別為未知,這意味著此時戰機將易受攻擊。普拉巴卡爾表示,當美軍飛機出動執行任務時,它們都預先裝載了一套干擾配置文件,這些特殊的頻率和波形可被發射以乾擾或阻斷敵人的雷達以保護自身安全。當美軍飛機在衝突中遇到陌生的頻率或波形時,將有可能暴露在敵人面前。
文章稱,在和平時期,美軍通常使用像RC-135V/W這樣的信號情報飛機來收集新波形的數據。這些數據隨後被送到實驗室進行分析,針對其編寫新的干擾配置文件,然後更新F-22、F-35、F/A-18等飛機的數據庫。最終,經過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後,美軍飛機才能夠對抗這種新型的雷達信號。
普拉巴卡爾稱,在信息革命之前的時間裡,這種方法可能足夠了,那時雷達的波形很少會改變,但是在目前,使用一個小軟件就能修改波形,這讓美軍變得脆弱。她表示,你可以將連接數十億人的互聯網與其相比,敵人正是使用這種技術來修改雷達的。目前美軍只有EA-6B和EA-18G飛機有一定的實時分析敵方雷達波形能力,因為只有這兩種飛機搭載有電子戰軍官(EWO),他們能夠根據經驗識別和分析未知的敵方雷達波形,在一定程度上找到實時干擾的辦法,但這遠遠不夠,因為這種方式完全依賴電子戰軍官的技能。
文章稱,如果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電子戰系統有效的話,將拯救五角大樓的時間、金錢,並在未來遭遇敵人新型防空系統或戰鬥機雷達時拯救機組成員的生命。普拉巴卡爾稱,這意味著美軍飛機在未來不必等待成年累月,在實時戰鬥中就能夠適應和乾擾敵人的新型雷達。
回應
世界上是沒有一種武器可以永遠無敵的,尤其是這種高科技產品,被破解的更快
說實話,越新的技術,中美差距越小,在雷達技術上,中國已經更勝一籌。
圖博館
土耳其接收首套“克拉爾”陸基電子戰系統
2016-02-22,土耳其空軍正式接收了首套由本土企業阿瑟爾桑公司(Aselsan)設計的“克拉爾”(Koral)陸基機動電子戰系統。該系統能夠搜尋、攔截、分析、識別並發現多個常規及復雜類型的雷達信號源,同時具備干擾誘騙和癱瘓敵方雷達的能力。電子戰系統包括自動響應敵方信號和給出建議選項兩種工作模式。1套完整的“克拉爾”電子戰系統包括4套“克拉爾”電子支援系統和1套電子攻擊系統,每套系統均安裝在8×8卡車上,車輛最大間距為500米,通過光纖電纜進行通信。雖然官方版本的使用規程未知,但有報導稱,該系統的有效作戰半徑可達100千米。
“克拉爾”陸基電子戰系統是阿瑟爾桑公司在陸基防區外干擾系統項目下研發而來,項目合同簽訂於2009年7月。土國防工業副部長伊斯梅爾·德米爾在電子戰系統交付儀式上表示,隨著電子戰在戰爭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克拉爾”電子戰系統或將引領機載防區外干擾的發展。土耳其空軍目前正在評估該系統的建議書,建議中包括委託阿瑟爾桑公司製造或直接從國外採購兩種選項。雖然“克拉爾”電子戰系統的正式交付發生在2016年2月,但土耳其為應對俄羅斯部署在敘利亞境內的S-400防空系統,早2015年12月就將該系統投入了使用。
相關新聞
· 美空軍開展下一代戰鬥機電子戰能力研究
· 美國海軍、空軍正在尋找新的電子戰技術
· 美國海軍將投入4980萬美元用於升級電子戰測試中心
· 歐洲智庫:2016年全球電子戰市場將價值將達到103億美元
· 美空軍尋求新的電子戰和賽博戰高功率電磁技術
圖博館
殲10b立項時候,有源相控陣太行裝機還沒成熟,現在殲10c應該就是換發後的殲10b。
殲10裝配的都是俄的發動機、出口必須要俄許可、因此所謂遭中國婉拒是觀察者網泡製的假新聞!
殲10C已經生產有一個團了。加上之前兩個團的殲10B,已妥妥的超過三個團。
《簡氏》報導,由於中國有源相控陣雷達發展速度快,於是成飛迅速在殲-10B基礎上研製了殲-10C型。成飛目前每年殲-10也就是數十架,所以殲-10B可能只有10架左右,此後成飛已經轉產殲-10C。
其實我對於B型的存在一直持懷疑態度,因為批量太少。
你不賣,俄也賣了,找這樣的藉口,真是無語了.
中國慫樣,還敢吹.
洋奴好有型!
中國得平衡與沙特、伊拉克,以色列的關係。
美帝敢賣給台灣省武器,你就不敢賣給伊朗?熊到家了.
如果美國強行在韓國布薩德,中國就該考慮給伊朗、巴勒斯坦更多武器。
估計是為了把“伊”採購訂單讓給“俄”,對俄示好!
如果說中國婉拒伊朗欲購殲10,還不如說伊朗假借欲購中國殲10來壓與俄的軍購的價碼更讓人信服。
中國不賣殲十是對的,即不惹惱美國,又不和俄羅斯爭免傷了和氣還沒給其壓價,並讓美更加仇恨俄。
買伊朗殲10,當年援助技術的以色列會不高興的,故取消.
狗屁!J10跟以色列屁關係!
圖博館
除了地緣政治上的好處,對伊朗的軍售對俄也是巨大的經濟收益,這筆款項對俄有特殊意義。普京上台以來,屢屢宣稱要推動俄軍的全面現代化,但雷聲大、雨點小。不是普京說到了不肯做到,而是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購買蘇-27的款項救了蘇霍伊和共青團城,如今伊爾庫茨克還不到需要這樣的搶救的地步,但收益對補貼俄羅斯空軍的現代化無疑是有益的。俄羅斯空軍正在重要的轉型期,蘇聯時代留下的老本快要吃完了,但新一代戰鬥機還沒有著落。蘇霍伊T-50的研製嚴重落後於進度,過渡型的蘇-35S的換裝也不盡如人意,但這些問題都是加大投資就有望解決的。伊朗軍售如果不是雪中送炭的話,至少也是冬天裡的一把火。
伊朗除了蘇-30SM戰鬥機外,還要求俄羅斯提供米-8、米-17直升機、雅克-130教練機、K-300岸艦導彈、護衛艦、潛艇,這些都是伊朗急需的,也是俄羅斯把伊朗納入俄羅斯軍備體系的契機,可以藉此使伊朗成為俄軍火的長期買家,並藉伊朗之手影響大中東的政治軍事局勢。伊朗有軍購的需求,有支付能力,更有依托俄這樣的大國擺脫孤立的政治需要。俄與伊朗的軍事關係將是大中東政治軍事大局的重要變數,非常值得關注。
相關新聞
外貿版殲10(FC-20)新加坡航展開賣 俄媒:伊朗是買主 2016.2.16
殲-10C「三代半」戰機(WS10A太行發動機+AESA有源相控陣雷)飛入「殲-10第一團」有利信息化作戰
殲10第一團已裝備殲10C 戰機的大红鹰圖片不符2016.2.22
回應
能不能不要吹牛逼啊!殲10那也叫飛機,飛上天就是活靶子。
洋爹給你發狗糧了!
J10人家伊朗不會要的。近年幾次墜機事件大多是J10,因為不管是俄羅斯的,還是咱的發動機,單發都不夠可靠。雙發至少還能保證。
梟龍和殲十都不會被看上,伊朗人需要雙發重型機(楨:需要殲31/FC-31 隱形戰機)。
給這位黑子科普下,殲十墜機的都是俄的發動機,太行版本的沒有墜機事故,而且中國飛機的墜毀率比你洋爹的還低,自己去學點軍事知識在來丟人現眼,蘇30和殲十一對一單挑永遠都是被虐的份.
發動機是說換就能換的麼,你當是cpu呢。尺寸重量推力輸出曲線有一點點改變都必須重新設計結構改飛控吹風洞,開什麼玩笑。改進氣道,機頭角度變了,導致整個氣動佈局變了,等於把原來的氣動外形推倒重來,還得重新吹風洞從新試飛,航電也改了,相比a型幾乎從新設計一架飛機。
圖博館
伊朗欲購殲10戰機遭中國婉拒下大單轉購俄製蘇30 2016.2.23 觀察者網
據2016.2.17日俄羅斯“衛星新聞”報導,俄與伊朗將在2016年內簽訂協議,出售包括蘇-30SM戰鬥機、米-8、米-17直升機、K-300岸艦導彈、護衛艦、潛艇和其他先進軍事裝備的協議,總值80億美元。協議可能進一步包括雅克-130教練機,不僅用於飛行員訓練,還將用於對地攻擊。這將是伊朗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的最大軍購協議。在前一天的2月16日,伊朗國防部長侯賽因·德甘在莫斯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負責軍售的副總理羅戈津、國防部長紹伊古會談,第二天俄羅斯負責軍工合作的匿名人士就宣稱兩國將在2016年簽約。
現在還不清楚伊朗將訂購多少蘇-30SM,以色列的《耶路撒冷郵報》聲稱高達250架,但80億美元的協議中還要包括那麼多其他裝備,顯然不可能達到250架,儘管40-80架左右還是很可能的。
不過這或許不是全部。伊朗國防部長德甘曾表示,伊朗希望協議中包括引進生產,那樣的話,最後總數達到250架並非不可能。考慮到沙特空軍擁有240多架各型F-15(包括已訂貨的84架F-15SA)和72架歐洲“颱風”,再加同屬遜尼派陣營的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聯酋的空軍, 250架蘇-30SM並不為多。
對於大筆軍售,俄有空穴來風的壞習慣,即將簽約向中國出售蘇-35的說法一次又一次流傳坊間就是例子,但伊朗的情況不一樣。伊朗很著急,在現有老爺爺戰鬥機空中散架之前要盡快完成換裝。有消息稱,伊朗曾向中國要求購買殲-10,但中國婉拒。中國對打破地區力量平衡十分謹慎,不願意對高風險地區出售可能影響力量平衡的先進軍事裝備,這是可以理解的。俄的考慮不同,而且除了石油,只有軍事裝備還算出口強項,謀求利益最大化是自然的,糟糕的經濟也使得俄求售若渴。另一方面,波斯商人的精明也是自古有名的。兩家的討價還價肯定激烈。但更大的地緣政治上的共同利益可能最終使得各讓一步,早日達成協議。
還在伊朗受到禁運的時代,俄羅斯就與伊朗有軍售關係。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就向伊朗出售了3艘“基洛”級潛艇。進入21世紀,俄羅斯還向伊朗出售了10套“鎧甲S1”和9套S-300防空導彈系統,由於禁運而停止交付,但現在禁運解除了,有說法已經交付。伊朗還有來源不明的大量俄製肩射防空導彈,包括SA-7/14/16/18。
圖博館
太行我軍自己都不願意用,難道非要面子把飛行員生命當兒戲嗎?
殲10/11裝的2-300台太行讓你吃了?
航空發動機和園珠筆頭之類的,需要真材實料和真功夫才行的,你以為靠搞點流氓軟件或者山寨點什麼就能成功嗎?
噴子怎麼噴中國也改變不了中國用30年走完西方200年的路。圓珠筆頭,不是中國研製不出來,是產業化,規模經濟問題...高鐵,中國砸10萬億,現在世界前三,未來前景一片廣闊,政治經濟軍事報酬豐厚。圓珠筆行業砸錢進去有必要嗎?全球化生產,美國波音是自產自足的嗎?一架737美國祇組裝,通過研發費用收入和後期保養收入,這難道不和中國高鐵一樣?還有軍用領域,由於不考慮報酬,中國高新技術已經是世界領先。航發那塊,你怎麼唱衰也沒用,太行,僅次於英法,跟毛子持平,美國領先,但美國領先世界的何止只有航發那塊,法國M88和美國差距多少?
"中國用30年走完西方200年的路"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當說道我們的文明時,就說我們有5000年的歷史,當別人指出我們的不足時,就強調...你怎麼不說西方才用200年就走完我們5000年的路呢。
講人文歷史的話,我們中國有5000年曆史。講真正的科技發展史,的確是從新中國成立以後才開始發展的,這樣說有錯有矛盾嗎?
發動機應該交給華為,只需要200億,按照華為的管理體系、激勵方法、創新模式,獲得的成果一定遠遠大於國企。國企根本不是乾事的地方。就這體制砸3萬億再過100年中國也不會真正的強大起來
兩彈一星、飛船、核潛艇,不是國企造的嗎?
兩彈一星在最艱苦的年代研發出來,說明技術不是有錢就可以買來的
國企是不行,可華為也不可能。
看了有些人的評論,感覺英才輩出啊,又是採用華為的末位淘汰制,又是體制問題等等,我問一下請問蘇聯是什麼體制?世界又有多少個國家能造發動機?能造發動機的國家體制都是一樣?人云亦云。得出這種結論不覺得浮淺廉價嗎?!
美俄戰後集中了最好的科學家,不惜血本的投入。我們如果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估計現在還跟大清差不多,大家都在掙快錢,沒人搞研發,人心浮躁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蘇-35是雞肋? 中國軍工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中國製造業 中國山寨經濟 )
圖博館
中國將建航空發動機集團整合所有研製單位投資350億 中國證券網訊據外媒2016.1.19報導,知情人士稱,中國最快本月將宣布成立國家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將分散在相關公司的航空發動機業務整合注入該集團。據悉,相關資產涉及40多家單位,幾乎包括中國所有航空發動機相關研製單位,總資產達1100億元人民幣。此外,中國政府和包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在內的多家國有企業還將再向新成立的公司合計投資約350億元人民幣,中航工業預計不再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中航稱花再大代價也買不來先進航空發動機2015-8-3 航空發動機的研製究竟難在哪兒?航空發動機是經典力學在工程應用上逼近極限的一門技術,本身俱有超常的難度。具體說來,航空發動機是為飛行器提供動力的熱力機械,需要在高溫、高壓、高速旋轉的條件下工作,對研製的要求很高。...為何需要那麼多錢?根據統計,過去50年,美國投入航空發動機預研經費就超過1000億美元。裝備美國第四代飛機F22的F119發動機,從最初的部件研究到具備完全作戰能力歷經32年,其中僅驗證機研製和原型機研製共投入31億美元。...這麼多錢用在哪兒?航空發動機研製,必須藉助大量的經驗數據,這些數據只能靠自己試驗獲得,也要消耗大量物資和能源。...個別試驗是不是可以省略?我國在航空發動機研製過程中也曾想走捷徑,省去一些試驗不做或做的次數少一些,但最後產品技術問題集中暴露,還得補充投資做試驗,而且耽誤了項目的總體推進。...講這些不是為了要錢,而是講清楚航空發動機產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離不開大量的投入,更依託於一國的總體科技經濟實力。換個角度看,航空發動機研製雖然費錢,但研製成果運用的時間也很長,不會花一大筆錢、幾年就過時。國際上,一些型號的航空發動機成型後三四十年還在用。
回應
F-35不開加力沒法超音速巡航
西方被打臉的還不夠多嗎?中國有膽量上j20就有信心搞出四代發動機,用不了多久四代航發必將出現。美國人不是預測我們的四代機要到2020年以後才能出驗證機嗎?結果如何呢?
英媒完全在胡說八道,再過在10左右,中國完全能夠生產出能和英美媲美的航空發動機
英國人還說大陸吃不起茶葉蛋,你們信不信
圖博館
(楨:另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楨2012-11-17補: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動輒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其實各形發動機、中國多已能生產,但未大量裝備、仍從俄進口之因有:1.可靠性不足。2.生產線不像實驗室未能量產。3.為與俄維持戰略關係。回想【圖博館2007-04-06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小引:綜觀共軍戰機所用引擎型號的種種猜想與爭議,牽涉到複雜的仿製、自製與外購等自己科技自主實力和外國(俄為主)軍政經的優勢及利益。 以共軍雙龍:梟龍J7MF和猛龍J10所用引擎為例,就折衝於中俄間。當WS13天山渦扇發動機(以名山和「渦扇」併音來代稱引擎,米格29原用引擎RD33的國產改進型)研發出可供J7MF使用時,俄便也才願提供更佳的RD93。雖然J7MF可用自製引擎還包括渦噴WP13FⅡ、渦噴14昆侖發動機、甚至渦扇9秦嶺發動機(依此,中巴合作FC1所用引擎,即使俄在印度抗議下,仍會提供RD93,其因是FC1不只有中國引擎可用,法、以等國也想搶食。) 同理,當J10所用引擎WS10A太行發動機優於俄SU27SK原用引擎AL31F時,俄又推銷J11(俄在中生產的SU27SKM)的AL31FN。在此同時,WS10的BCD型也在研發中,俄又傳出要提供五代機(即美四代機F22)所用引擎AL31FNM1(它的向量噴口在滿功率以及加力推力的狀態下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給中國。
所謂中國進口蘇-35是為借機引進117S發動機這個說法。117S實際就是AL-41F-1S,屬於AL-31F系列的升級版,和殲-10所用的AL-31FN相比,最大推力分別為14200公斤和12500公斤。相比之下,WS10A最大推力13200公斤,俄T-50的117(AL-41F)推力在15700公斤以上(未來計畫18000公斤)。另一方面,按照中國引進蘇-35的時間表,獲得117S的時間也和中國四代機研製進度配不上。
根據申銀萬國的報告,WS10各型號的參數如下:
型號 推力 生產日期
WS-10A 132kN 2005年
WS-10B 135kN 2008年
WS-10C 100kN 2008年
WS-10D 120kN 2008年(定型)
WS-10G 155kN 2009年
WS-10H 125kN 2010-2012年
WS10與裝備F15、F16的F100類似,屬於推重比在7:1至9:1之間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其下一代發動機據傳聞應為類似F22推重比在10:1以上,推力在180千牛以上的渦扇-15。
圖博館
英媒稱中國發動機需30年才能堪用 砸3000億美元(楨:?) 2016.1.30環球網
據英國路透社網站1月28日報導,中國在過去30年建立了強大的戰爭機器,讓中國的戰機足以和西方的戰鬥機在戰爭中抗衡,但是倫敦的國際戰略研究所的軍事航空部門的高級研究員們卻認為,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的聯合技術、普惠、通用電氣、羅-羅等公司。
文章稱,由於發動機問題,中國的殲20和殲31戰機不能像它們的競爭對手F22和F35(楨:?)一樣進行超音速巡航,或者在不使用加力的時候進行超音速飛行。它們只有進行加力飛行的時候才能逃離雷達的偵測。而居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表示,中國戰鬥機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可靠性的問題。
文章稱據中國軍事專家表示,由於發動機技術的不成熟,中國戰機不能達到和美國戰機一樣的表現,而中國戰機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和美國戰機在南海產生更多的接觸,但中國戰機在亞洲一些具有主權爭議的領海上空和美日戰機相比處於劣勢。
文章稱,有消息人士表示,中國戰鬥機發動機的開發在這幾年毫無疑問處於優先的狀態,估計中國在未來20年將花費3000億美元來進行民用和軍用航空發動機項目研發。有消息稱中國已經聘請一些外國工程師和前空軍人員來進行發動機的研發工作。在未來的20至30年的時間裡,中國所做的工作和投入可以讓中國擁有可行的軍用發動機。
中國的戰鬥機製造歷史緣於20世紀50年代,從仿製俄羅斯戰機開始,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研發本土戰鬥機。目前中國最先進的發動機是WS10A,從1980年代末開發以來,據稱已有超過250台WS10被裝備到殲10和殲11上(新浪军事出鞘2015.4.29公开 J11D/J16已换太行300架)。但該發動機不能產生足夠的推力(楨:?),而且維修週期短。中國試圖改進WS10A,但可靠性一直是重要的問題。為了填補這個缺口,中國已經進口不少俄羅斯發動機,包括購買24架蘇35——目前俄羅斯最先進的現役戰鬥機,安裝先進的發動機。
圖博館
——戰爭結束了,但利用德國技術的競賽仍在進行。在美國,工程師們從德國飛機上學習,幫助他們打造自己的噴氣式戰鬥機。軍事分析家休森說:“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講的是北美航空公司負責航空動力學的首席設計師,為了弄懂德國資料的意思,他去夜校學習德語。接著,他的設計小組得到了一架Me 262戰鬥機,觀察了實際的飛機和設計之後,他們完全放棄了自己的XP-86設計,重新設計成經典的35度後掠式機翼的飛機。這就是'佩刀',當時最了不起的噴氣式戰鬥機。”
——“佩刀”問世,美國人自以為造出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但他們有所不知,蘇聯人也找到了相同的德國數據,用來打造他們的後掠式機翼噴氣機, 那就是米格-15。1950年12月,兩種飛機在朝鮮戰場初次交手。第一架米格-15出現在朝鮮上空時,美國飛行員震驚不已,以為受到了本國飛機的攻擊。交戰初期,這種情況一直困擾著美軍。飛行員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米格戰機和F-86“佩刀”幾乎一模一樣。毫無疑問,蘇聯人和美國人閱讀過相同的文件,這一點十分明顯。
——沃爾夫岡·塞繆爾在為他寫的《角逐納粹航空技術》書評中說:“德國的技術如此優越,很容易改變美國空軍的面貌。儘管斯帕茨將軍在1945年5月掌管著17000架各種飛機,是世界上最大的機群,但是對未來沒有什麼用處。未來屬於能以聲速或接近聲速飛行的後掠翼飛機……。F-86和它的超聲速後繼機F- 100“超佩刀”都是德國技術轉移的直接結果,它們在冷戰的最黑暗的日子裡保障著美國的未來。”
圖博館
通過試飛,美國發現Me 262優於早期的英國“流星”噴氣戰鬥機。Me262速度快,座艙向兩側和向後的視界好,是一個出色的機砲平台,而“流星”在高速時有“蛇行趨勢”,顯示出“弱的”副翼響應。但Me 262的作戰航程比“流星”稍短。他們還對比了Me262和美國P-80“流星”,結論是:儘管兩種飛機的總重相差900千克,Me262在加速性、速度方面超過P-80,在爬升性能方面兩者基本相當。Me262明顯地有較高的臨界馬赫數,從阻力角度看,優於美國陸軍航空隊當時的任何戰鬥機。
美國還用Me 262在萊特機場的武器試驗場進行實彈打靶。Me 262的108型機砲一聲轟鳴,一發30毫米高爆砲彈擊中一架B-24轟炸機。這枚彈殼薄薄的砲彈撞擊引爆後飛濺出的不銹鋼碎片擊穿該機機身形成一個圓形的洞。這致命的一擊幾乎把轟炸機的尾部削下,有效地摧毀了該機。?
對於“精力充沛”行動的效果,後來有許多蓋棺論定的說法,如:
——“二戰在歐洲剛結束之際,ATI把令人畏懼的Me262噴氣戰鬥機,連同它的後掠翼、軸流式壓氣機渦輪噴氣發動機和30毫米機砲,加上其他技術秘密一股腦兒都拿回了美國。那時噴氣時代還處於初創時期,德國領先將此技術應用到戰場上。所以美國攫取可以使用的Me 262實在是個妙招。”
——二戰結束前,德國的戰鬥機技術令美國為首的盟國垂涎三尺。德國投降後,他們組成了多如牛毛的“尋寶隊”,前往德國尋找殘存戰機,將戰機的資料製成微縮膠片運回國。正是這些殘骸和資料為美國同行節約了至少5年的時間,讓他們研製出戰後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F-86“佩刀”。
——通過實物和在德國收集到的數據,美國人學到了很多東西。一夜之間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所有飛機都顯得過時了。正在設計的新機,例如F-86“佩刀”就根據德國技術進行了重新設計,它原先是平直翼設計,後來改為後掠翼加前緣縫翼。
圖博館
“搜羅隊”還採用威逼利誘的手段讓德國人為他們服務。1945年5月8日,德國上尉布勞爾駕駛一架載有70名婦女、兒童和傷員的飛機飛往慕尼黑。飛機降落後,“搜羅隊”的一個人找到他,給他兩個選擇:要么進集中營,要么為“搜羅隊”開飛機。布勞爾當然選擇了開飛機,隨後還有幾名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僱員也加入了“搜羅隊”。當“搜羅隊”在奧格斯堡附近的勒希菲爾德基地發現9架Me262噴氣戰鬥機時,正好這些德國試飛員都有駕駛這些飛機的經驗。
最後,“精力充沛”行動總共弄到手的裝備數達16280項(6200噸),交給情報人員進行研究,他們從中選出2398項進行分析。
“別針”行動把200多名德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虜到萊特機場,與他們的美國同行一道工作。開始這些人分配給情報部門,大多數科學家最後進了萊特機場的各個實驗室。麥考伊在倫敦組建並領導航空文獻研究中心(ADRC),負責翻譯、分類、檢索和縮微照相繳獲的德國資料。1946年,該中心搬到萊特機場,成為情報機構中的航空文獻部。300人處理了1500多噸的文獻,在英語中增加了10萬條新的技術術語。“別針”行動中從德國搞到的科學家中,最有名的是沃納·馮·布勞恩,他幫助美國發展了空間和導彈計劃。
40多架德國飛機飄洋過海到美國
負責把搞到的飛機運回美國的“海馬行動”是“精力充沛”行動的一部分,英國皇家海軍的護航航空母艦“收割者”參加了這次行動。1945年7月19日,該艦離開法國瑟堡前往紐約。被裝上母艦、劫掠到美國的飛機有:10架Me262、5架Fw190F、4架Fw190D、1架Ta152、4架Ar234、3架He219、3架Bf109、2架Do335、2架Bü181、 1架WNF342直升機、2架Fl-282直升機、1架Ju88G、1架Ju388、1架Bf108、1架Horten2-29。
在所有這些中,最重要的當屬Me262,它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使用的噴氣戰鬥機。“搜羅隊”帶回的德國噴氣飛機,在美國陸軍和海軍試驗機構進行的廣泛的研究和大量的試飛和鑑定。
圖博館
“精力充沛”計劃和“別針”行動
ATI在二戰期間在歐洲最有名的任務是“精力充沛”計劃(Project Lusty)和“別針”行動(Operation PAPERCLIP)。
“精力充沛”計劃( Project LUSTY, LUSTY是“德國空軍秘密技術”的縮略語,有“精力充沛”的意思)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在二戰期間和戰後為攫取和鑑定德國航空技術而採取的一項行動。隨著戰爭接近尾聲,多如牛毛的情報小組(據稱盟軍方面有32個類似的機構),把工作重點從戰術情報轉向對敵方研發機構的現場調查,攫取智力資源的力度急劇增加。
1945年4月22日,美國陸軍航空隊把技術情報和現場調查情報兩項業務合為一體,統一歸屬“開發部”(Exploitation Division),代號就叫“精力充沛”行動,下設兩個小組:
——第一小組由前萊特基地試飛員沃森上校領導,負責收集敵方飛機和武器,供在美國進一步研究;
——第二小組負責招募科學家、收集文獻資料和調查研究機構。
其實,在此之前德國新裝備的出現已經引起了盟軍的注意。1944年7月26日,Me262首次在與英國皇家空軍“蚊”交戰中取得勝利,8月又擊落盟軍飛機19架(自損6架)。1944年9月1日,美國陸軍航空隊司令斯帕茨表示擔心,如果德國噴氣飛機大量出現,它們可能使盟軍遭受重大損失,以至於不得不取消白天的轟炸作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陸軍航空隊萊特基地的情報專家為沃森開列了一份“黑名單”——他們想要研究的德國先進航空裝備的清單。
沃森和他的團隊,人們給他的綽號叫“Watson′s Whizzers”,Whizzer在美國俚語中有“扒手”的意思,本文暫且稱它為“沃森搜羅隊”吧。
沃森是美國陸軍航空隊航空技術情報局的兩任司令官,靠著“精力充沛”計劃使他一舉成名。入選“搜羅隊”的飛行員是一批很特別的人,各有各入選的理由,但一個共同點是,都是有豐富經驗的老兵,知道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如何處理自己的飛機。開始,包括沃森自己之內,準備了10個人,但最終只選了8個人。總之,這個小組的選拔不太在乎官階或職位,而最看重的是能力。
除飛行員外, 一批“技術軍士”對於“精力充沛”行動的順利完成也功不可沒。儘管在異國他鄉,又沒有技術資料,這些對維護飛機十分嫻熟的機械師們還是讓已經被破壞的飛機重新飛了起來。
圖博館
戰爭期間,當時擔任美國陸軍信號兵航空部(今天美國空軍的前身)部長的斯奎爾少將從英國、法國和意大利請他們的工程師到美國來訪問。與此同時,派100名美國工程師和軍事計劃官員在博林上校率領下於1917年6月到歐洲去考察航空技術,相中了英國的DH4。
1917年7月,第一架DH4運抵紐約用於研究。10月,陸軍信號兵在俄亥俄州代頓以北選擇了一塊叫麥庫克機場的地方,建設了航空工程和試驗中心。那架從英國弄來的DH4也搬到代頓,作為製造新飛機的樣板。根據軍方的訂貨,波音公司、代頓-萊特等4家公司一起製造飛機機體,然後配上美國造的機槍、儀表和一台“自由”發動機,新飛機定名為DH-4。美國造的DH-4於1918年5月運到法國,8月參戰。最終在美國批量生產的DH-4達到9500架之多,這可以說是世界航空史上頭一次大規模出現的“山寨機”。
靠打仗大撈油水
此後,麥庫克機場成為航空技術情報局(ATI)的大本營,任務包括鑑定外國涉及飛機的科學和技術計劃。初期的工作集中在為美國航空工業仿製或改進外國飛機。與此同時,其下設的“外國數據組”也發揮相應的作用:作為一個信息匯總庫,對內為美國陸軍飛機工程部提供經過篩選的信息,對外為美國製造商、 教育界和軍事機構提供服務。ATI還承擔把外國文獻翻譯成英文的任務。
一戰結束後,與德國簽訂的停戰協議為美國搞到347架飛機供研究之用,同時這些飛機也是戰利品。此外,技術情報處還從英國、法國和意大利弄到一些飛機以及一大批發動機、機槍和航炮、導航設備、降落傘以及飛機生產設備。1929年,麥庫克機場的任務搬遷到城市另一端的萊特機場。
30年代,歐洲和日本飛機製造業都超過美國。隨著二次大戰的爆發,ATI的功能擴大,人員也不斷增加,1941年7月不到100人,到1945 年12月增加到近750人。一線部隊把繳獲的敵人的裝備送回萊特機場進行鑑定。第一批德國和日本飛機是1943年到達的,繳獲的裝備很快塞滿了6幢建築物、一個大型室外儲存區和一個機庫的一部分。ATI早期有一項工作是收集工廠標記和銘牌,後來成為1943年集中轟炸一家德國滾珠軸承工廠的信息源。從1000多架日本飛機的銘牌上收集到的信息也成為轟炸日本島內各製造廠的最好的目標數據。
圖博館
中國新戰機被指山寨F-35:其實美空軍也靠抄襲起家2016.1.26中國新聞網
美國空軍崛起的秘密——從仿製、掠獲走上創新之路
近年來,每當中國有新裝備問世時,西方世界總會冒出極不和諧的聲音。不久前,美國一些媒體和軍事專家還宣布,他們又為“中國竊取美國F-35戰鬥機相關技術”找到了新的證據,因為中國推出的某新型飛機有很多地方與F-35相似。
相關新聞
美最貴戰機F-35毛病多 加國想撤資
外形相似就是抄襲,其實這早就不是新發明了。飛機外形主要是由氣動力法則和當時能使用的技術決定的,歷史上同一水平的飛機外形相似的並不罕見, 如英法和前蘇聯的“協和”和圖-144、美國的DC-9和英國的BAC1-11、美國的DC-10和L-1011“三星”,難道它們都是互相“抄襲”的?
儘管古代中國人在科技發明方面取得過重大成就和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過卓越貢獻,但不能掩蓋這樣的現實:近代中國科技嚴重落伍,在航空領域尤其突出。自飛機發明100多年來,中國人在推動航空技術進步方面留下的足跡太少了,中國航空科技落後的現狀,讓每個航空人汗顏。如今,科技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愈來愈大。在這樣的時刻,面對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當務之急是要奮發圖強、努力進取,爭取以最短的時間趕上去,重新回到世界科技發展的前列。
就在我們努力追趕並不斷取得成就的時候,西方某些人迫不及待地跳出來了,他們慣於使用“雙重標準”,自己可以仿製別人的,甚至不惜明火執仗、巧取豪奪,別人那怕只是搞出外形相似的東西就是大逆不道的抄襲、“山寨”。
我們不妨看看美國航空是怎麼靠仿製和“抄襲”起家的吧。
一次大戰仿製英國飛機9500架
20世紀初,當歐洲離戰爭越來越近時,各工業國競相發展自己的先進飛機。而美國由於在地理上和政治上遠離戰爭,其航空製造無論技術上、產業化上還是軍事應用上都落後於歐洲。
一戰爆發時,美國根本沒有能用於作戰的飛機,不得不從法國英國買飛機。DH4是英國德·哈維蘭公司研製的一種雙座、雙翼白天轟炸機,1916年8月首次試飛,1917年3月裝備英國軍隊,英國自己只生產了1449架。
圖博館
中航沈飛2015年承擔科研任務和批產飛機數量空前2016.1.13中國新聞網
2015年,中航工業沈飛在承擔科研任務和批產飛機數量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情況下,全體幹部員工激情拼搏、奮力攻堅,實現了全方面突破,提前6天完成全年科研生產任務,全面完成各項經營指標,實現了“十二五”圓滿收官。公司的營業收入、利潤和EVA三項主要經濟指標超額完成年度計劃指標任務,全面完成中航工業航空裝備下達的年度考核目標。
回應
寫這些廢話,都沒人懶得看
不要這樣的自誇文章,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爭取摒棄老套的國企作風, 能者上或引進人才,這樣的八股風文章真是要不得
沒有數據來說明有什麼用?
許多人在套數據哈,就不告訴你們
國防安全永遠都是第一位的!
數量空前!以往一年能生產13-15架,難道15年生產了17架嘛?
這能說?你搞笑
這麼說吧,15年光殲15就弄了14架,還有30+的殲11系列和將近20的殲16。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日本空自三代機數量的四分之一
吹,使勁吹
沈飛仿製的J11系列是國家需要,沈飛的研發力量大部分都投入到這裡了,沒有沈飛的殲11系列,中國的重型戰鬥機會空白十多年甚至20年,在這空白期,難道我們要一直等J20?遼寧艦航母也在等飛機?你們對沈飛很失望是吧?
相關新聞
挑戰與機遇並存:談中國的戰機生產能力2016.01.07
根據目前數據,從2013年5月至2014年年中,沈飛一共生產了10架交付海軍的01批殲15、4架交付空軍某部的殲11BS、6至8架已經交付海軍某部的殲11BH、8架交付海軍另一單位的殲11BSH和8架殲11BH、以及從1611到1614的4架殲16原型機,保守估計其年產量應突破40架。而成飛大約在同一時間生產了40-50架殲-10A\B\S戰鬥機,以及4架殲-20原型機。再加上同時期西飛生產的12架殲轟-7A/B飛機,合計年生產能力大約為150架左右。保守估計,中國戰機的年產量略低於美國,但高於俄羅斯,位居世界第二。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由SU27到殲十一 )
圖博館
回應
小編不要亂BB了,中國那一項工業品的產量不是世界絕對第一,殲15之所以生產少是因為這種三代機就是過渡產品,夠用就行了,生產多了是浪費。四代機殲20殲31才是好東西。
國防工業停滯近二十年,現在只是在補課,想拉近和米國的距離並進入良性循環還得二十年吧
我覺得發動機產能不足肯定會制約戰機產量
第18頁說的那個,手工打磨,我記得央視報導的是火箭發動機啊
又不是打世界大戰,生產那麼多飛機幹什麼!滿足現階段國防需求就可以了。剩下的錢搞經濟建設,發展科技好不好。戰爭不是說打就打,局勢緊張了,以中國的工業產能,飛機管夠。
體制不改,不拉大就算好了,還相趕上?做夢吧!
你(公知大V噴子)就是個腦殘噴子,張口就體制,做個夢30年就趕上世界第2了?戰機的年產量略低於美國,高於俄羅斯,位居世界第二了?
漢和說的話你也信!
如果漢和誇天朝一句,你肯定第一個信。
甭管褒貶信,漢和幾乎和腦癱無異了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k/slide_8_62085_40023.html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國製造業 《僵局》 由SU27到殲十一 SU-27的實況? 蘇俄建軍原則 《戰爭之道》 中國軍工 2013年中國新艦數量世界第一 共軍質量何時世界第一? 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
圖博館
根據目前數據,從2013年5月至2014年年中,沈飛一共生產了10架交付海軍的01批殲15、4架交付空軍某部的殲11BS、6至8架已經交付海軍某部的殲11BH、8架交付海軍另一單位的殲11BSH和8架殲11BH、以及從1611到1614的4架殲16原型機,保守估計其年產量應突破40架。
而成飛大約在同一時間生產了40-50架殲-10A\B\S戰鬥機,以及4架殲-20原型機,而據最新消息,2101號殲-20戰機的出現,標誌著殲-20進入試生產階段,殲-20小批量試生產階段最有可能將於2016年開始。而一旦進入生產階段,殲-20戰機的年產量將不低於殲-10戰機的每年40至50架。
再加上同時期西飛生產的12架殲轟-7A/B飛機,合計年生產能力大約為150架左右。這還沒有計算已經可以批量生產L-15高級教練機的洪都航空和生產“山鷹”教練機的貴飛的產量。保守估計,中國戰機的年產量略低於美國,但高於俄羅斯,位居世界第二。
當然,在進步的同時,也應看到中國戰機生產目前存在的不足。比如前文提到的漢和一文中提到,根據央視新聞報導,沈飛14廠對某殲-15戰機核心部件,長期依靠熟練工人手工打磨,精度可控制在千分之三毫米,這固然體現中國工人的敬業,卻也折射了沈飛生產設備相對落後的現實。
而2015年引起廣泛熱議的中國進口俄羅斯蘇35戰機一事,除了通過引進戰機學習先進的技術,彌補短板,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自己的三代戰鬥機的產量達不到對解放軍現有的大量列裝二代戰機的部隊進行換裝要求。希望通過引入競爭機制,逼國內企業在生產上進行升級。
雖然中國擁有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三代戰鬥機機隊。但是,我們仍需面對這樣的現實,目前,中國空軍仍然裝備著多達18個團或旅近500架殲-7B/H型戰機,10個團或旅的殲-7E/G型戰機(約198架),此外還有大量的殲-8系列戰機,這些第二代戰機基本不具備在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空戰能力。
也就是說,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機隊裡有接近70%的二代或二代改進型戰鬥機,龐大的機隊中有效作戰單位並不多,這對中國戰機製造業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至於能否抓住,還要考從業者的自身努力。本期的出鞘就到這裡,我們明天見。
圖博館
此外,戰鬥機年生產能力還與戰機的需求量有關,以日本為例,得益於工業技術能力的高超,日本在戰鬥機生產能力其實並不是很低,但受制於可憐的訂單數量,日本在2000年後開始生產的自產版F-2戰鬥機,其年產量長期徘徊在個位數,這與其總需求量只有不到95架有著直接的關係。
而美國之所以會出現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有年產達360架戰鬥機的生產能力,也是因為美軍及國際市場數千架戰鬥機訂單讓生產企業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生產效率的問題,比如脈動生產線和協同生產技術等等。當然,這個脈動生產線可不是某著名飲料生產線,而是指間歇式移動生產方式。
對於飛機製造業來說,其產品總裝長期以來都採用傳統的固定式裝配模式,這種模式帶來了產品交付週期長、產品質量難控制等問題。現代戰機脈動生產線最初是從移動式汽車生產線衍生而來的,是連續移動裝配生產線的過渡階段,不同的是脈動生產線可以設定緩衝時間,對生產節拍要求不高。
移動式裝配生產線能實現飛機高質量、低成本和快速響應的製造,當某個生產環節出問題時,整個生產線可以不移動,或留給下個站位解決,當飛機的裝配完成時,生產線就脈動一次。簡單講,戰機的脈動生產線類似於將戰機當作汽車來生產,這比過去的固定式裝配模式生產明顯提高了效率。
2010年5月,中國首條飛機整體裝配脈動式生產線——“飛豹”飛機脈動生產線在中航工業西飛總裝廠投入使用。這條脈動生產線通過數控定位器多自由度調姿定位技術、大部件自動化對接技術、數字化測量技術和軌道移動技術等先進裝配技術的集成應用,全面提高了飛機的總裝配效率和質量。
在飛豹戰機之後,我國又在殲10和L-15教練機的生產線上實現了脈動式運行,當然,脈動生產線只是中國提高戰機生產效率的一個方面,近年來,中國在飛機裝備製造業的進步是全面性的,無論是複合材料加工、零配件加工能力,還是飛機總裝、調試和生產裝配水平,中國都是進步最大的國家。
那麼,現在中國一年到底能生產多少戰鬥機呢?大家知道,中國目前有三個主要的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生產廠商,分別是沈飛、成飛和西飛,這三家生產廠生產的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分別為:沈飛的殲-11、殲-15和殲-16系列;成飛的殲-10和殲-20系列;西飛的殲轟-7系列。
圖博館
挑戰與機遇並存:談中國的戰機生產能力 2016.01.07
近日,2016年最新一期的漢和防務評論發文稱中國的殲11B、殲15、殲16戰機產量極低,其中殲15戰機2009年首飛,2012年投產,三年生產不足10架。文章將這幾型戰機產量過低的原因歸咎於設備技術和生產管理落後方面。那麼中國的戰機生產能力究竟如何呢?本期出鞘,我們將討論這一問題。
中國每年到底能生產多少架戰鬥機呢?這是廣大軍迷和國內外軍事媒體十分關心的問題。與二戰時期一年能生產數以萬計軍用飛機的時代不同,現代戰鬥機生產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精密,因為現代戰鬥機上有大量的現代設備及工藝,所以就對戰鬥機生產速度造成了巨大的挑戰。
現代飛機製造技術所涉及的領域包括裝配、鑄造、鍛造、成形、機械加工、特種加工、焊接、熱處理和表面處理、工藝檢測、複合材料加工等等很多方面,它的水平直接由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的基礎能力和水平所決定的,換言之,一個國家的技術和工業水平直接決定了戰鬥機生產的產能。
例如,美國目前的F-35戰機生產線已經可以確保該型戰鬥機的年生能力達到每年100至150架,而其最高生產目標是每年200至360架。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能力,因為這中間還有一個生產協調的問題,如果一架戰鬥機的零配件需要大量依靠國外進口,這就必然會影響其生產效率和產量。
殲-10戰機在最初投產時,戰機生產製造所需的一些複合材料和電子設備曾經需要從法國和以色列進口,這些都讓殲-10戰鬥機最初的產量維持在每年20架上下。但隨著中國航空工業技術能力的提高,中國殲-10戰鬥機的國產化率從最初的65-75%,提高到後來的90%左右。
而隨著2015年裝配太行發動機的殲-10B戰機開始量產,殲-10B/C戰鬥機實際上已經完全實現了國產化,也就是說,中國可以想生產多少就能生產多少,無需考慮對外採購零部件所帶來的限制。這不僅標誌著中國軍機生產朝著擺脫進口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還意味著中國空軍換裝速度將大大加快。
當然,限制中國戰機產量的還有價格的影響。現代戰機售價極其高昂,以第五代戰機為例,一架出口給日本的美製F-35戰機售價達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億元,如果中國一年訂購和生產60架,那一年的花費約為200億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配套武器、維修保養、飛行訓練的費用。
圖博館
二代激光制導炸彈與光電吊艙相結合,有效的增強中國空軍精確對地打擊能力,尤其是可以在低空突防的情況下,對地面目標進行打擊,或者在高空投放的情況下,提高投放距離,國內已經研製了配備滑翔增程套件的激光制導炸彈,如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天戈250公斤滑翔增程激光制導炸彈,以增加載機的生存能力,拓展了載機的打擊範圍,如可以打擊地面移動目標,現代戰場機動目標日益增多,這個能力非常重要,可以投放激光鑽地彈打擊堅固防護工事或者地下目標。
從相關情況來看,國產激光制導炸彈師從俄羅斯激光制導炸彈,但是正在大步超越後者,目前俄羅斯新一代比例制導激光制導炸彈KAB-1500LG也剛剛出現,還沒有裝備部隊的跡象,另外象國產激光制導鑽地彈、滑翔增程激光制導炸彈、小體積直徑激光制導炸彈還有沒有出現,顯現這些武器可能還在發展之中,另外俄羅斯空軍新一代光電吊艙也在發展之中,最新的蘇-34都沒有配備光電吊艙,仍舊採用早期的電視/激光照射系統,不但與西方作戰飛機拉開了差距,也比不上國產作戰飛機。
實際上激光制導炸彈的發展只是國產精確制導武器發展的一個縮影,通過一系列新型武器的發展,有力的增強國產作戰飛機的作戰能力。
回應
我想問問,殲-10B的發動機是不是國產的航空發動機?否則一切都是空話!
日本的戰機都不是自己的發動機,所以都是空話
新裝備的殲十/十一系列全部裝配WS10A,繼續購買AL31是因為產能和成本。
早就研發了就是沒成功,自己生產成本太高還是購買。什麼時候能自主研發。
第二代就是自主研發的。你有沒有讀文章?
中媒天天吹,天天意淫。中國無敵!俄羅斯算什麼!什麼發動機啊導彈啊反導系統啊!俄都落後了!一架撿十頂十架蘇35!
俄羅斯的炸彈經過了實戰檢驗,稍一改進又甩中國一條街。美國現在最好的直升機還是黑鷹系列
這文章在說智能炸彈,你扯直升機的意思就是你無法反駁所以只能轉移話題
以前噴飛機不行,飛機趕上來了噴發動機,發動出來了噴J10沒有重型掛架,現在改噴直升機了。我就當看笑話好了。
最好最先進的武器拿在沒有骨氣的人手上也是廢品
你有骨氣就該現在死了,重新投胎到美俄。不然就別下BB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1-06/doc-ifxnerek0998469.shtml
圖博館
殲10裝備第二代激光制導炸彈比俄軍還要先進2016.1.6 新浪軍事
最近網上出現了殲-10B掛載國產第二代激光制導炸彈和新型吊艙。此前殲-10A已經配備了第一代國產激光制導炸彈及光電吊艙。
殲-10A配備的是國產LS-500激光制導炸彈,它是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KAB-500L激光制導炸彈的國產化型號,相當於國外早期激光制導炸彈的水平,採用風標式結構,速度跟踪制導,其特點是結構簡單、成本低,對於飛控要求較低,但是它的缺點就是導引頭無自動搜索能力,攻擊範圍和能力受到限制,另外對於運動目標或者地面風速較大的時候,精度會明顯下降,因此不適合對付地面移動標,另外它只能在中高空投放,低空投放能力較差,投放距離也偏短,隨著防空系統性能的提高,影響載機的生存能力。
與之配套的國產第一代光電吊艙,雖然配備有前視紅外探測系統、CCD攝像機、激光測距/照射系統,可以在晝夜全天候條件下探測目標,但是沒有配備捷聯式慣導系統,因此吊艙本身也不具備導航定位、狀態姿態測定的能力,影響機載武器的投放精度,另外飛機振動、抖動等運動狀態的變化會影響吊艙的瞄準線的變化,只能手動進行吊艙瞄準線與平顯瞄準線的重新匹配,費時費力,效果也不好,影響系統的作戰效能。
為此中國空軍發展了第二代激光制導炸彈及吊艙系統,國產第二代激光制導炸彈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激光比例制導系統,陀螺穩定式導引頭,從而取消了風標式導引頭,由於採用了先進的數字信號處理系統、比例控制舵機和數字式自動駕駛儀,讓它的投放距離和精度有了較大的提高,仍在風速較大、能見度較差,以及目標移動的情況下仍舊可以準確的擊中目標,並且能夠實現有落角要求的彈道,如要求以垂直姿態接地的鑽地彈。
在光電吊艙方面,國內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完成了新一代光電吊艙的研製,新的吊艙具備更加先進的器件,可以更好的完成對目標的自動搜索與跟踪、定位和製導,引導作戰飛機對地面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增加了慣性測量單元-IMU,實現導航測姿、定位一體化,通過IMU可以精確的測定吊艙自身的位置、速度、姿態等信息,可以自動完成吊艙瞄準線與平顯瞄準備線的動態匹配,從而迅速完成吊艙的動態校靶,提高了武器的投放精度,降低了飛行員的負擔。
圖博館
事實上美國EA-18G“咆哮者”也擔負著通訊干擾的任務,在打擊利比亞防空系統的作戰中就發揮了作用——更早的時候,美國海軍的EA-6B對付南聯盟、伊拉克時也執行了類似任務。
總體來看,中國對手的技術水平,遠比美國對付的那些只有70年代技術水平的弱國強大,這就讓殲-16電子戰型必須冒更大的風險,必須在各方面比EA-18G更加“強悍”才能生存下來,所以我們選擇了與F-15E“攻擊鷹”一個檔次的重型多用途戰鬥機作為平台,而沒有選擇殲-10或者殲轟-7飛機。
當然,由於我國在專業電子戰飛機方面現在才剛剛起步,要說殲-16電子戰型已經趕上,甚至超越了EA-18G的水平,話就說得太滿了。尤其是,美國正在研製NJG吊艙,一個就能實現以前5個ALQ-99的功能。未來EA-18G裝備這種吊艙後,性能會有很大的提高。此外,台灣的防空系統近年來也在繼續升級,很快將獲得美國提供的霍克-21導彈系統,火控系統升級為相控陣雷達,而其自己生產的“海劍2”導彈也計劃裝備台灣海軍許多艦艇,這種導彈也計劃採用小型相控陣雷達。對於我國海空軍來說,研製類似NJG的新型電子對抗吊艙,也將是可以預期的新動作。
干擾吊艙還只是殲-16電子戰型的一個方面,作為專用電子戰機,接收和分析敵方無線電信號的能力也至關重要。殲-16兩側翼尖上的吊艙就是類似美國EA-18G翼尖ALQ218吊艙的長基線接收測量系統。
可以說,殲-16電戰型和EA-18G看起來配置是相當相似,只不過當然了,“魔術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其中的細節差距,我們就無法詳解了。
本週末,我海軍“遼寧”號航母上,我軍第二批海航艦載飛行員著艦成功,我軍的航母距離具備實戰能力又近了一步。而殲-15作為與殲-16性能相似的平台,移植殲-16電子戰型的相關設備,成為海軍艦載電子戰機是順理成章的。作為海軍艦載電子戰機,未來殲-15S電戰型將可能更強調針對“宙斯盾”系統的壓制,應該會在系統上有所區別。對於可見的未來還沒有隱身戰鬥機可用的我海軍艦載航空兵來說,電子戰機的重要性將可能比空軍更加突出。
http://www.guancha.cn/XiYaZhou/2015_12_27_346093_2.shtml
圖博館
相比之下,我國空軍裝備的電子戰機就要“寒酸”得多。我軍之前裝備的運-8高新機上裝有功率強大的電子壓制設備,但是由於飛機過於龐大笨拙,無法深入敵方防空空域——即使在有電子對抗掩護的前提下,機動仍然是躲避防空導彈的必要動作——所以只能用來壓制敵方的空情監視雷達,無法直接對抗防空導彈系統。我海軍為了掩護對海攻擊任務,為殲轟-7“飛豹”配備了兩個電子對抗吊艙,但由於殲轟-7並非專業電子戰機,兩個吊艙中只能一個負責接收,一個負責干擾,實際上只有一個是乾擾吊艙,干擾源數量有限,不足以覆蓋所有敵方雷達可能工作的頻段,因此對抗能力也很有限。
而殲-16電子戰型,則可以輕鬆攜帶5個乾擾吊艙——電子戰接收系統是裝在機內的,不必再額外安裝吊艙。這甚至超過了EA-18G在攜帶兩個副油箱時就只能攜帶3個吊艙的水平。
在對付現代新型雷達,尤其是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時候,需要使用數量更多、在不同頻段工作的干擾源才能使之失效。美軍現役EA-18G飛機如果要對付擁有更先進雷達的對手,就需要攜帶5個吊艙,此時由於飛機尺寸重量的限制,就不能再攜帶副油箱了,因此航程顯著縮短,實戰中很少見到它這樣出擊。而對於機內燃油很多,本來就不必攜帶副油箱的殲-16,就沒有這個問題,帶上5個吊艙後還可以再攜帶反輻射導彈和用來自衛的空空導彈。從這一點上來說,殲-16倒像是“完美版咆哮者”了。
同時,據消息,殲-16電子戰型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對Link 16數據鏈實施近距離干擾。眾所周知,由於採用了數字跳頻、跳時等多種複雜的抗干擾手段,Link 16數據鏈很難被干擾,這也是美軍將其運用在包括導彈制導、無人機控制等對安全性要求很高的領域的主要原因。但這種“不可干擾”只是對技術比美國低一個檔次的對手時才有效,查閱國內公開論文,研究干擾Link 16系統的可以說是汗牛充棟。美國國防部也曾表示在“某些情況下”,遇到過Link16數據鏈被干擾的情況,只不過現在干擾LINK16依然有距離等方面的一些限制因素,還不能用地面乾擾站或者大型飛機在遠距離上實施。
這就意味著具備強大機動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殲-16電子戰型有了一項新的任務——直接突入敵防空系統,切斷Link 16數據鏈通信,這將讓台灣防空導彈部隊陷入各自為戰的境地——尤其是那些等待著“基德”艦和E-2T預警機通過數據鏈提供目標數據,而自身保持關機的“天弓”和“愛國者”系統的火控雷達,將不得不暴露出來,成為反輻射導彈的目標。
圖博館
為了瓦解台灣的防空網,解放軍的第一想法是依靠我們絕對優勢的項目——彈道導彈。2014年珠海航展上,我們看到了一種裝有特殊引導頭的B-611彈道導彈,它安裝的是反輻射引導頭。據透露,這類導彈的設想正是在1996年前後提出的,當時的設計目標就是利用反輻射引導頭讓彈道導彈可以精確攻擊對岸防空導彈陣地目標。據說這受到了以色列地面發射的“狼”式反輻射導彈的啟發。有外媒報導稱,伊朗也在開發類似的系統——據稱他們打算在反輻射彈道導彈上裝子母彈頭,這樣在敵方雷達關機轉移的情況下,來不及逃出子母彈覆蓋範圍。這種導彈能得到繼續發展,足以證明這種想法確實很有吸引力,也有技術實現的可能。只不過,以1996年時我國的技術水平,要短時間內為彈道導彈裝備反輻射引導頭,就勉為其難了。
隨著我軍21世紀初引進的以色列“哈比”反雷達無人機和俄羅斯Kh-31P反輻射導彈到位,反輻射彈道導彈的研製也就被擱置了。
至今,我軍對敵方雷達系統的“硬”殺傷手段,主要還是“哈比”無人機、鷹擊-91反輻射導彈,以及退役殲-6改裝的反輻射無人機等幾種。
硬殺傷手段在防空壓製作戰中固然重要,不過如果光實施硬殺傷卻不需要殲-16電子戰型這樣專門設計的機型。事實上,美國空軍現役F-16CJ“野鼬鼠”戰機就是在F-16 Block 50\52系列戰機上裝備AGM-88導彈和ALQ-184自衛電子吊艙,來獵殺敵方防空系統的。解放軍空軍現役殲轟-7飛機也能攜帶自衛電子對抗吊艙和“鷹擊91”導彈執行相同任務。
而對敵方雷達進行“軟殺傷”,也就是乾擾,則是在硬殺傷之外,癱瘓敵方防空系統的重要手段,它通常可以用來為“硬殺傷”開路,也是防空-反防空對抗中技術最複雜、最重要的一種作戰方式。專業的電子對抗戰機主要就是通過“軟殺傷”來作戰的。
80年代,美國空軍的EF-111和海軍的EA-6B開始裝備ALQ-99干擾裝置,成為實施“軟殺傷”、干擾敵方雷達的主要裝備,它正是傳說中在我軍雷達屏幕上製造“數百架大機群來襲”假象的那個“罪魁禍首”。時至今日,最新改進型的ALQ-99F也裝備了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是美國海空軍海外作戰行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圖博館
殲-16電戰型中國的“魔術師”登台了 2015-12-27 席亞洲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週五報導,網絡消息稱,中國殲-16電子戰型飛機12月首飛。從目前流出的照片來看,殲-16電子戰機明顯是瞄準美國EA-18G電子戰機的技術水平針對性研製的。
關於中美兩國最當紅的“魔術師”,殲-16電子戰型與EA-18G的性能差距究竟在哪裡,現在只看到外形的我們自然還說不出個道道。
讓我們從頭說起。1996年海峽危機時,台灣防空導彈系統的主力是美國的MIM-23B“霍克”導彈。雖然這種導彈相當老舊,但就如同大陸裝備的“紅旗-2”導彈及其原型S-75導彈一樣,在對手缺乏電子對抗能力的前提下,依然具備相當的作戰能力。在當年兩伊戰爭中,伊朗裝備的“霍克”就擊落了不少伊拉克飛機。尤其是台灣裝備的“霍克”導彈數量很大,台灣自稱擁有7700枚地空導彈,加上其地幅較小,因此號稱是除了以色列外“世界上防空導彈火力密度最高”的地區。
此外,1996年時,台軍還部署了一個營的“天弓1”型防空導彈。天弓1是台灣在美國技術支援下研製的一種防空導彈,項目從1979年開始實施,負責研製的台灣“中科院”稱,他們獲得了美國“至少85%”的“愛國者”導彈的相關技術。後來又獲得美國海軍“宙斯盾”系統AN/SPY-1雷達的相關技術。1993年開始正式服役的天弓實際上差不多是愛國者加上標準2的引導作戰系統構成的混合體。客觀地說,這種導彈技術水平不低。
當時我空軍的電子對抗能力相比之下則大大不足,唯一較先進的自衛電子對抗設備只有蘇-27戰鬥機翼尖掛載的電子對抗吊艙。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要攻台,我軍只能依靠數量優勢,不畏犧牲,強行實施突擊。
可以說1996年如果強行攻台,電子對抗能力和反雷達、反防空系統打擊能力幾乎完全缺失的我空軍傷亡慘重是必然的,更不要說我軍還要分心面對台灣空軍大量的F- 5E、F-104戰鬥機乃至IDF戰鬥機的攔截,美國當時還有很大的可能出兵干涉……
切膚之痛讓我軍從那時起下了很大的功夫,建立自己的反雷達、反防空系統打擊能力——這也是現代攻防兼備的空中力量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
圖博館
回應
自從揚基弄了個殲-16電子戰機的專題之後,各種同題材的文章層出不窮啊。
但凡聽到:重大突破、試飛成功、手掌表彰、甚至是研製成功,這都還處在研究開發階段,處在要項目、撈政績、評職稱、分經費的階段;此外,為了實現上述目的,田朝科研學術圈情願把它一直留在熱點問題階段,雖然一時研究不出來,但時不時通過炒作一下,即:慢火燉成聚寶盆,項目、政績、職稱、編制、經費,啥都有了!
最重要的區別是:你永遠都只是聽和噴,別人卻真正在做。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原來只要研究就可以成功,只要花錢就可以得到成品,那請問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那麼多項目和研究中斷或是失敗怎麼解釋?
說的沒錯,很多科研項目就是那樣在消耗金錢和實現,卻沒有什麼結果.
太行?十多年前就听說研究成功了的嘛!此後每年都再次聽說,但每年依舊從俄熊那買N多的31發。我己做好準備繼續聽太行成功的好消息。
公知大V噴子,您噴的時候動點腦子,中國這麼多戰機,太行的產量跟的上嗎,再說了,買毛子點軍火也是讓他活下去,別被美國一棒子打死了
裝機數百台了好吧!
跟前幾週摔下的飛機一個塗裝難道也是太行麼
前幾週摔的是殲10,用的是三姨夫!
圖博館
電子戰型殲16用增推版太行首飛多出8個刃狀天線2015.12.22觀察者網
近日,網絡上傳出一張照片顯示,中國沈飛公司研製的殲-16電子戰型飛機已經實現首飛。這是一種技術水平接近美國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的現代化電子對抗飛行平台。
據了解情況的相關人士透露,殲-16電子戰型的主要改進之處是取消了包括機關炮在內的許多設備,增加了電子對抗用的相關設備。該機採用類似美國EA-18G裝備的APG-79的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具備電子戰能力。從外形上看,該機兩側翼尖上安裝的吊艙從前到後各有4個刃狀天線,可以推測這一吊艙的作用和美國EA-18G“咆哮者”翼尖吊艙類似,具備寬頻信號感知和識別功能。此外,由於殲-16本身屬於具備強大外掛能力的多用途戰鬥機,因此該機可能最多可以攜帶5個乾擾吊艙。相比之下,我國海軍航空兵此前裝備的轟電-7“飛豹”電子戰型飛機只能在左右兩側機翼下各掛一個吊艙。且由於殲轟-7飛機本身載重能力有限,飛機內部無法加裝太多額外電子設備,因此很多設備不得不安裝在吊艙內,因此實際上吊艙功能也受到一定限制,與殲-16電子戰型的多個吊艙不能相提並論。
殲-16電子戰型飛機的另一個重要改進之處在於採用增推型太行發動機,推力可達13噸,這可以保證殲-16電子戰型飛機在掛載大量武器彈藥和電子吊艙後仍有較強的機動能力,必要時可以進行自衛空戰。
殲-16電子戰型是我國空軍首次裝備的類似美國EF-111、EA-6B或者EA-18G這樣的伴隨電子戰飛機,此前我國空軍所裝備的轟幹-5、運-8高新型等電子戰飛機都採用大型飛機平台,無法伴隨攻擊機群提供電子戰支援。有了殲-16電子戰型,我國空軍對高密度現代化防空火力網的突防和摧毀能力將有很大提高,該機屬於填補我國空軍裝備空白的新型裝備。
除了與美國海軍EA-18G類似的伴隨干擾能力,殲-16電子戰型還可能具備壓制敵方數據鏈通訊系統的能力,在現代網絡中心戰戰場上,這一能力將有巨大的威力。
此外,有報導稱沈飛目前還在開展殲-15S基礎上研製類似的艦載型電子戰飛機,其配置可能也與殲-16電子戰型類似。殲-15S電子戰機和殲-16電子戰機可能根據中國海空軍的不同任務需求,在功能方面也有所區別。
圖博館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轟炸機領域,圖-22M3逆火和圖-160這兩型曾經讓中國空軍晝夜提防的轟炸機,在蘇聯解體後竟都曾有機會進入中國軍隊服役。蘇聯解體剛剛解體時,烏克蘭政府手中有19架剛剛接收的圖-160戰略轟炸機,然而烏克蘭並沒有能力使用和維護這些戰略轟炸機,急於甩掉這個包袱。
中國曾派代表團在烏克蘭求購這批轟炸機,但俄羅斯隨即對烏克蘭施壓,讓烏不得出售這些圖-160給中國,之後,烏克蘭歸還了8架圖-160作為積欠俄能源債務的抵扣。為了阻止俄中獲得剩下的圖-160,美國、歐盟與烏克蘭簽署全面銷毀蘇聯遺留戰略武器協議,中國引進圖-160一事徹底告吹。
此外,在蘇聯解體初期,中國曾向俄羅斯表達了近距離接觸甚至少量購買圖-22M3“逆火”轟炸機的想法,但俄羅斯當時並未同意。不過這一事件被俄媒體記了個結實,此後“逆火”就成了中俄雙方媒體,特別是俄媒長期炒作的俄“將”出口中國的一型武器,一“將”很多年。
中國空軍曾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裝備落後與匱乏期,加之當時國家整體的經濟狀況不佳,政策上貫徹“軍隊要忍耐”的方針,導致了當時在外購軍機領域錯失了不少良機。不過,這卻也堅定了中國航空自力更生的決心,為今天的蓬勃發展提供了發展環境。本期的出鞘就到這裡,我們明天見。
回應
還得靠自己 國防不是買來的
有錢人家就不敢賣了,以前覺得你弱,不把你當威脅。
可見,即便是中西關係最為密切的七八十年代。人家一樣對我們充滿戒備,對我們實施技術禁運。靠人人走,靠山山倒。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k/slide_8_62085_39585.html
另詳參【圖博館】: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由SU27到殲十一 中國軍工 中國軍售當然要炒作
圖博館
其實,早在1986年,中國空軍一個高級代表團結束對法國達索公司的訪問後途徑蘇聯回國時,蘇聯就特意派出空軍中將馬羅科夫接待,會談中他直接提出蘇聯希望恢復和加強對華防務合作,並建議中國考慮蘇聯的米格-29戰機,這是當時蘇聯部長會議軍工委員會唯一許可出口的三代戰機。
1989年5月,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華,次年5月,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便率領了一個大型軍事代表團訪問了蘇聯。中國代表團當時特別留意了蘇-27和米格-29兩種殲擊機,尤其蘇-27以其較大的作戰半徑,大角度飛行超過西方同類飛機,機動性能更是十分的優越。
蘇聯人認為米格飛機是中國空軍的老夥伴了,中國購買米格-29是順理成章的事兒,當中國提出購買蘇-27時,蘇聯給予了拒絕。然而由於中方對蘇-27的堅持,以及米格-29在為中方代表團表演時“不是時候”的發生了墜毀,同樣也是一代名機的米格-29就這樣與中國第三代戰機擦肩而過。
而蘇-25攻擊機,則是與蘇27、米格29同一批對華推銷的蘇聯軍機,不過,由於當時中國在發展自身的同類型戰機,加之經費並不寬裕,所以蘇-25攻擊機最終成為了中國空軍進步路上的匆匆過客。
1990年代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沙漠風暴”行動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喚起了中國對獲得空中預警機的渴望。此後中國開始尋求獲得預警機,並最終瞄準了以色列埃爾塔公司的費爾康L波段相控陣雷達系統,並準備與俄羅斯A-50預警機平台整合,作為自己的首款預警機,這就是A- 50I。
L波段的費爾康雷達較之日本E-767和台灣E-2T“鷹眼”預警機在技術上領先了—代。但是在美國的壓力下,以色列於2000年宣布放棄為中國提供“費爾康”雷達,並將A-50I預謦機賣給了印度。隨後傳出了中國採購俄羅斯的A-50E/U預警機和瑞典百眼巨人預警機的消息,但都沒有下文。
在運輸機領域,2010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建議國會取消對中國出口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C-130軍用運輸機的禁令,稱取消禁售令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緊接著,意大利芬梅卡尼卡集團也表示準備向中國推銷其C-27J軍用運輸機,但這兩項提議都沒有得到中國方面的積極回應。
而在重型直升機領域,在1980年代中美蜜月期的時候,波音公司曾向中國推銷CH-47直升機的民用版波音234直升機,該機曾經以中國民航塗裝在中國試飛,並進行了架設電力設施的演示,但由於後來的政治波動,這筆生意最終並沒有實現。
圖博館
1982年6月,中方參觀團抵達法國前往幻影-2000製造商達索公司參觀,試飛員葛文墉和蔣德秋及一名翻譯則直接到法國依斯特爾基地試飛幻影-2000。由於法方宣稱幻影-2000低速機動性能很出色,二人以低速進行了各種飛行動作,幻影-2000低速的高機動性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當中法之間幻影-2000戰機交易進展順利的時候,眼看要失去軍火大單的美國坐不住了。於是在1984年,美國格魯曼公司表達了願意向中國出售一批約24架F-14雄貓戰鬥機的消息。這批戰機是升級版F-14A型,換裝了F110-GE-400發動機,推力增加,性能大幅度提高,同時油耗降低。
對於中國來說,F-14的遠航程和雷達的長距探測距離是他們非常需要的,而F-14的AIM-54“不死鳥”導彈的威力也是對付蘇聯“逆火”轟炸機的極好武器。考慮這一點,我國決定放棄購買幻影-2000,但希望繼續引進相關技術,這讓充滿期望的法方感到難以接受,雙方只得繼續談判。
考慮到1980年參加日本空自戰鬥機招標被麥道公司的F-15戰機擊敗,格魯曼公司將這次出口F-14作為打入亞洲市場的最後救命稻草,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談判期間,格魯曼曾邀請中方人員訪問工廠並進行了F-14飛行展示。當時的首席執行官Brien還向中方人員贈送了“紅色雄貓”T卹。
然而由於美國祇同意向中國銷售飛機而拒絕轉讓技術,以及雙方在價格方面難以談攏,雙方談判一直處於無休止的拉鋸戰中。在1989年的風波發生後,西方開始對中國實行防務技術禁運,格魯曼公司仍試圖挽回這項交易。但和“和平珍珠”計劃一樣,在1991年,這項計劃徹底終結。
因為同一原因,中法間有關引進幻影-2000戰機的談判也徹底告吹,法方也開始尋找新的買家,1992年,法國不顧中方勸阻公然向台灣出售60架幻影-2000戰鬥機,儘管法方狡辯稱所售戰機是防禦型的,但仍遭到了中國在經濟合作和外交領域的反擊,1993年,法國承諾不再批准對台軍售。
不過,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當從西方國家引進飛機的大門關閉的同時,1980年代末,中蘇關係緩和,蘇聯同意對華軍售,甚至曾經的假想敵機型也有可能進入中國空軍服役了。不過,當初蘇聯向中國極力推薦的,並非日後在中國開枝散葉的蘇27系列戰鬥機,而是米格-29戰機。
圖博館
擦肩而逝的飛鷹:那些差點被中國引進的軍機 2015.12.15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機庫中,有很多軍機是從國外引進而來的,其中的蘇-27、蘇-30、伊爾-76等軍機更成為所在領域的主力機型。不過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外國軍機,曾經有機會進入中國服役,卻因為各種原因未能與中國結緣,本期出鞘,我們就一起盤點下,那些差點被中國引進的軍機。
在這些飛機中,最早與中國擦出火花的,當屬英國的“鷂”式戰鬥機。“鷂”式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可在航母上起降,其主要作戰任務是海上巡邏、艦隊防空、攻擊海上目標、偵察和反潛等。因為“鷂”式適合支援兩棲登陸和島嶼作戰,中國也看上了“鷂”式戰機。
1970年代末,中國曾與英國進行接觸,希望購買70-80架“鷂”式戰機,於1980年代中期交付,但由於“鷂”式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價格太高,且英國祇同意出口飛機,不同意轉讓技術合作生產,這單生意最終作罷。目前中國國內僅有的一架“鷂”式戰機收藏於北京北航航空航天博物館。
1979年鄧小平訪美後,中美關係在1980年代步入一個所謂的“蜜月期”。當時,中國依然面臨著蘇聯巨大的空中威脅。剛入役的殲-8僅僅是白天型戰鬥機,在復雜天候下的攔截能力甚至不如米格-17PF。而蘇聯的“逆火”轟炸機則可以在任何一個惡劣的天氣裡輕易突破當時中國的空中防線。
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中國開始尋求同西方進行合作。時任美國國防部長佩里於是提出了“戰隼走廊”計劃,即以類似二戰“飛虎隊”的模式向中國提供一批F-16戰機和“退役”技術人員,以便在中國北方建立一道可靠的防空網。但由於美國政府的保守,美方起初只同意提供F-16/79戰機。
那麼所謂的F-16/79是一種什麼樣的飛機呢?這種戰鬥機採用的是F-4鬼怪式戰鬥機的J-79渦輪噴氣式發動機,耗油高推比低,總推力也低於原有的F100發動機不少。這樣一來航程、滯空時間、機動性全面下降。F-16A是按晝間格鬥機設計的,而F-16/79根本無法執行標準型F-16A的任務。
F-16/79顯然不能滿足當時中國的需要,於是失望的中方轉而去考察採購法國的幻影-2000戰鬥機。其實早在1979年的法國巴黎航展上,中國便較詳細地了解了幻影-2000戰機。航展之後,法方又積極向中國推薦幻影-2000戰機,於是中方便計劃派相關人員參觀該型機的工廠,並準備派人試飛。
圖博館
殲11與殲10誰厲害,實戰數據讓人眼前一亮 2015-12-02
殲-10是成飛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自主研製的單座單發第四代戰鬥機。該機採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鴨式氣動佈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優勢戰鬥機。
殲-11是中國購買的俄羅斯專利及授權的蘇-27SK(蘇-27的外銷版)的國產組裝飛機,屬於三代半戰機。該機由瀋飛建立生產線,俄供應主要零件與系統,建立生產與組裝能力。後續仿製衍生機型有殲-11B、殲-11BH和殲-11D。
近日,網絡上曝光了一組殲-10與殲-11進行空中對抗訓練的畫面。可以看到戰斗場面十分激烈,殲-10突然做出大機動左轉意圖擺脫後方殲-11的鎖定,殲-11也同時減速向右下方大角度機動,欲內切再次獲得攻擊佔位。
殲10是中型,殲11是重型,他們形成高低搭配和輕重搭配,當從數據上看殲11的載重、武器、航程方面都要優於殲10,但是考慮飛行員飛行時間以及個人素質等等因素的話,似乎他倆孰優孰劣又不好判斷,誰都有可能擊敗對方。
一開始軍方也是這麼想的,但可惜05年以來的國內實戰對抗,J-10把J-11系列打得找不著北……甚至早期一次J-10對抗SU-27SK(沒升級航電的),J-10單挑4架Su-27SK的編隊,結果居然是4架SU-27全滅……軍隊里至今還有一句話,J-11對J-10,打-打不過,跑-跑不掉。
究其原因,J-11的理論最大速度比J-10高,但J-10的加速性好,另外J-10的載彈飛行最大速度也比J-11的快。SU-27和F-15說白了還是70年代能量激動戰鬥機,而J-10和歐洲雙風在設計理念上屬於80年代瞬時機動戰鬥機,更適合現代空戰。
做個小結:
1、前提條件:J10同J11在同等戰場條件下,即什麼體係啊,電磁環境啊等都一致,誰也不比誰佔便宜的情況下;
2、由於J11是重型,載彈量大,飛得遠,所以在空優之餘還可以充當炸彈卡車,從這一方面說,J11在超視距作戰中有優勢,因為帶的彈多一些;
3、但是進入了狗鬥模式,由於J10瞬盤有優勢,因此又比J11佔優。
至於誰把誰打下來,我估計還是考慮飛行員的水平更有道理一些。
假設我作為空戰指揮,在考慮截擊防守的情況下會考慮J10多一些,在考慮進攻作戰的時候就要考慮J11、J11B多一些。
回應
重型戰機對輕型戰機,狗鬥可沒有優勢,重型的優勢在於航程,在於更先進的航電。
不是重型對輕型狗鬥沒優勢,而是常規式與鴨式在狗鬥中沒優勢。氣動決定了鴨式在格鬥中的優勢。
圖博館
不過,兩國之間的武器交易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進入21世紀後,得益於中國經濟和技術的高速發展,中國軍工企業基本上可以滿足解放軍各軍兵種對武器的技術要求,加上俄擔心中國逆向工程山寨俄武器系統,中俄之間的武器貿易迅速轉冷,除了航空發動機這種核心部件之外,中俄幾乎停止了武器裝備的整套採購,不過,伴隨著近期蘇35戰機和S400防空導彈合同的敲定,中俄兩國之間的武器貿易開始呈現出回暖的趨勢。
俄羅斯為何會在近期大量出售先進武器給中國?
在俄和西方國家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的時候,俄開始高度重視和中國的戰略關係,這也是俄為何會在近期不斷地將手中的先進武器賣給中國的一個原因,西方國家聯合起來製裁俄,使得俄原本發展並不景氣的經濟開始變得更加雪上加霜,因此,俄急需來自中國的大量經濟支持,不僅加速中俄之間的原油出口節奏,而且更大程度的對中國開放了武器方面的出口力度,不出意外,中俄還會有更大的軍貿合作,也不排除兩國會共同研製新型作戰武器平台,不過不管怎麼說,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長,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俄反過來更加依賴中國的程度也在持續增加,這一點,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
回應
別亂噴。東風31和電磁炮是吹的嗎?中國才幾年?從無到有才花了多少年?中國是有一大批國防專家和人才支持才有今日的國防力量的,什麼都是需要時間的,中國軍事力量和科研也一定會更加強大。
還是這裡的評論文明、理性,網易裡的評論一般到3樓以後都是罵架的,很噁心。
我是流浪恆星A的爹:俄羅斯的防空導彈整合系統是不錯的,但是在微電子方面不如咱。
流浪恆星:微電子人家一樣領先於你。諸如S400的雷達、自動化極高的核潛艇、門類齊全的電子戰飛機、各種電子戰系統,就是這一點的證明。
看見沒,這狗說了人家領先於“你” 意思就是,我不是你們中國人你們中國啥都不行.
當初阻攔索要綁架蘇33銷售,而蘇33已停產,而毛子也想換新的蘇33,但是要我們出重啟生產線的費用,我們自然不能乾吃虧的事,今天我們用殲15,而毛子只能跟阿三用米格29了
少扯淡!俄有什麼不敢賣的他連阿拉斯加750萬美元都敢賣!他只不過想像敲詐阿三那樣狠搞我們一筆我們沒上當而己!
http://mil.news.sina.com.cn/2015-11-27/1723845095.html
圖博館
正方:中國買S400只為彌補產能國產遠程導彈已成功2015-11-27 新浪軍事
11月初,俄媒報導,中俄已經簽署了S-400防空導彈的採購合同。從相關報導來看,中國此次採購的S-400防空導彈配備的是48N6DM導彈,射程為250公里,應該沒有此前廣泛報導400公里的40N6導彈因此有人推測中國此次採購的是縮水型號。
40N6導彈主要用來打擊對方預警機,並不是像我們相像的那樣是用來打擊對方戰鬥機,而中國引進S-400主要彌補國產防空導彈產能不足,自行研製的遠程防空導彈已經獲得成功,因此中國是否引進40N6導彈實際上意義不大。
實際上40N6導彈還在發展之中,中國自行研製的遠程防空導彈已經獲得成功,而中國此次引進S-400主要是加快部隊的換裝,中國空軍防空部隊還有部分裝備陳舊的紅旗-2防空導彈,國產紅旗-9系列已經裝備部隊,但是想實現全面換裝,對於相關單位的產能是一個沉重的壓力,因此引進S-400,中國空軍大量裝備S-300系列防空導彈,S-400在技術上與S-300有較大的通用性,所以引進S-400實現部隊的快速換裝不失為一條捷徑。
相關新聞
俄記者稱俄已在敘利亞部署S400防空導彈系統
外媒稱俄售華S400導彈射程或縮水合同30億美元
俄方再談S400導彈出口:目前只與中國簽訂合同
回應
哎,你們這幫書讀少了的人就喜歡噴!中國一向很低調,聽說過中段反導麼?見過殲20殲31麼?為什麼這個時機又是石油預付又買SU35和S400?小學生都知道中國出錢俄國替中國出氣!
光噴是不夠,還得做,做出來人家才能信服,二十年前我們仿製,十年前我們開始有改進,今天我們已經有創新,現在經濟發展了,就有了基礎去創新,十年二十年以後我們就能領先世界了,這就是方向!
http://mil.news.sina.com.cn/2015-11-27/1706845093.html
反方:S400將催進中國防空導彈俄曾連阻攔索都不賣
俄建國以來,中國一度成為俄最大的武器進口國,武器貿易成為中俄兩國國家關係發展的特殊紐帶,除俄有著巨大的武器庫存需要除手之外,中國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也是中國大量進口俄羅斯武器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中俄武器之間的合作也有著國際大環境的影響,在共同面臨來自西方國家戰略壓力的背景下,中俄只有相互抱團,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維護自身的核心利益.
圖博館
一口氣研12種發動機 中國航發以後不看別人臉色 2015-11-17
長期以來,中國自行研製的各類型航空飛行器好像都在跟心髒病作鬥爭,一方面一系列新型作戰飛機橫空出世,另一方面中國研製的多款主力戰鬥機和飛行器還在使用俄製發動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例如目前已經列裝的270多架殲-10,採用俄製AL-31FN發動機,最新的殲-10B採用俄製AL-31FN-M1改進型,運20使用的俄製D30,梟龍和利劍隱身無人機使用的RD-33等等。
不過,中國顯然不可能永遠使用國外發動機,近日,美國多家雜誌稱,中國正在同時推進12款發動機的研製,這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航空發動機發展計劃。
第四代大推力發動機——渦扇-15已經完成地面台測試和地面高空台測試,即將進行飛行台測試階段。為國產大飛機研製的長江-1000發動機已經取得關鍵性突破。
為運20飛機配套的渦扇-20發動機已隨伊爾76高空台試飛升空,渦扇-20生產線已經落戶西安紅旗廠,並開始加緊施工。
推比達到9級的中等推力發動機獲得立項,9800kgf級S3-2型技術驗證機已經開始進行核心機測試,推比為12級的某四代發動機已進入預先研究計劃。
為殲10B和殲11D上進行試飛的渦扇-10正在進行定型試飛,為梟龍和鶻鷹研製的渦扇-13發動機已經裝機試飛。此外,渦軸-10、渦軸-11、渦軸-16等一系列直升機發動機已全面推進研製工作。
除了具體項目上的獲得進展之外,中國發動機相關生產製造和材料應用技術也開始獲得大量成果,2011年,太行發動機核渦扇-13發動機的FGH96和FGH97專用粉末盤設計定型。2013年至2015年,中國先後完成多款高性能擠壓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可以自行製造高性能發動機葉片和渦輪盤等等。
殲11D讓俄寢食難安:再不降價蘇35賣不出去 2015-11-17
總體上來說,殲-11D戰鬥機和蘇-35戰鬥機各有優勢和劣勢,殲-11D在飛機的隱身性能、複合材料應用比例和數字傳動方面也要優於蘇-35,但蘇-35裝備有117S發動機和更加優化的飛控系統,在動力和飛行控制方面,要強於殲-11D戰鬥機。因此,殲-11D的出現與蘇-35並不矛盾,我國重型戰鬥機缺口很大,大批飛機已經急需替換,僅靠自己生產顯然難以替換上述飛機,所以購買蘇-35也是一種解決方案。
不過,蘇-35購買案如果繼續拖延,中方很有可能放棄,因為中國不可能無限期等待俄羅斯讓步,蘇35也不是非買不可,殲-11D的出現告訴俄若再不降價,蘇-35出口中國的希望將越來愈渺茫。
圖博館
進入90年代,為了加快國產雷達的發展,國內有關單位與俄羅斯在機載相控陣雷達領域進行了技術合作,俄羅斯雷達廠商-NIIP曾經將一部PERO無源相控陣天線交給中方進行測試,它也採用了空饋技術,由於空饋缺點較大,所以國內有關單位放棄了這個方案,國產無源相控陣雷達最終採用的是強制饋電方式,進入新世紀,國內相關單位相繼研製成功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樣機,在有源相控陣雷達及T/R模塊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因此有技術人員建議跨過無源相控雷達,直接上有源相控陣,不過包括著名專家賁德等同志認為當時國內電子技術實力並不雄厚,這樣的跨越式發展難度太大,實際上日本在發展J/APG-1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時候,也遇到過挫折,所以建議國內還是按照兩步走的方針,先研製無源相控陣,然後再研製有源相控陣比較穩妥一定,國家最終採納了這個建議。
根據相關資料,14所研製的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具備較好的多目標探測和攻擊能力,可以同時跟踪10個目標,同時攻擊4個目標,而607所為L-15研製的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天線孔徑為400毫米,發射機功率為400W,對於RCS=5的目標可以提供75公里的探測距離,具備超視距空戰、近距格鬥、空對地/海精確打擊等能力,在空空模式下可以提供邊搜索邊跟踪、單/雙目標跟踪、帶垂直掃描的近距空戰等模式,空地模式下可以提供真實波束繪圖、地圖凍結/放大、多普勒波束銳化、合成孔徑成像、地面/海面移動目標跟踪等模式,具備較強的探測、多目標和多模式能力。
L-15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L-15高級教練機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
殲-15作為一種重型戰鬥機,它的雷達天線孔徑、發射機功率遠高於L-15的雷達,因此它的機載雷達探測距離、多目標攻擊能力肯定要高於後者,另外國產無源相控陣雷達優良的多模式能力也為殲-15擴展用途打下了基礎,這對艦載戰鬥機來說非常重要。
不過無源相控陣雷達畢竟是明日黃花,已經逐漸被淘汰,國內電子技術在新世紀迅猛發展,也為有源相控陣雷達的規模裝備打下了堅實基礎,所以新一代國產作戰飛機大量配備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因此筆者認為殲-15的無源相控陣可能只是一個過渡,未來還是會改進為有源相控陣。
圖博館
淺析中國殲15艦載機火控系統配有源相控陣雷達2015-10-27 新浪軍事
近日,網上出現了國產艦載機部隊的報導,從相關報導來看殲-15已經設計定型,批量生產裝備部隊,從而結束中國海軍和航空工業無艦載機的歷史。
根據中國航空技術發展報告《2012-2013》,殲-15艦載戰鬥機配備了電子掃描雷達,顯現它是第一批配備相控陣火控雷達的國產戰鬥機,不過從立項的時間來看(殲-15在2009年試飛,立項應該在21世紀初),所以它配備應該是無源相控陣雷達。
目前作戰飛機配備的機械掃描火控雷達,受到機械控制精度及慣性的限制,因此在快速掃描的時候,雷達探測精度較差,所以難以對付多個方向、多批次目標,因此雖然現在機械掃描的雷達性能介紹也有可以跟踪數十批目標,同時攻擊數目標的說法,但是它的角度範圍非常小,所以通常認為機械掃描雷達多目標能力像徵意義大於實際。
為了提高作戰飛機的多目標攻擊能力,就需要電子掃描雷達,電子掃描的優點就是波束指向迅捷,精度高,二維電子掃描雷達還可以在探測到目標之後,迅速調頭確認,而不像機械掃描雷達那樣必須等下一個掃描週期,從而在大大提高了雷達對於目標的目標能力和速度,電子掃描雷達分為有源相控陣和無源相控陣兩種,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每個輻射器都配裝有一個發射/接收組件,因此損耗小,可靠性好,但是系統比較複雜,成本高,無源相控陣雷達只有一個中央發射機和接收機,發射的能量由計算機分配到天線上的每一個輻射器,技術比較簡單,成本和費用較低,不過可靠性較低,另外在頻寬、信號處理等方面低於有源相控陣雷達,所以現在有源相控陣雷達是趨勢,而無源相控陣雷達被視為前者的過渡。
進入80年代,著眼於新型殲擊機的配套,國產機載火控雷達的攻關重點放在了機械掃描脈衝多普勒雷達的研製上面,相控陣雷達作為技術發展方向,也進行了技術預研,開展了無源相控陣雷達樣機的研究,從相關圖片來看,國產無源相控陣雷達樣機採用的空饋方式,主要是迴避加工難度高的高頻微波器件,從而降低雷達的造價、重量和成本,不過它的缺點就是饋源及其支撐對於天線的遮擋問題難以解決,從而對天線及雷達的性能造成較大的影響。
圖博館
小結一下,一就是說AL31不適合殲十這樣的高靈敏性戰鬥機,二是AL31發動機本身的質量有問題。
另外,因為AL31空中停車還造成過殲十一和蘇30的損失,唯獨太行殲十一B是個例外,太行殲十一B一直沒有摔過,這也很說明問題。
所以,我們在殲十B上看見的是DSI進氣道鼓包,進而在所謂的殲十C上換裝太行發動機。
最後回到殲二十的發動機,你認為殲二十還會裝AL31嗎?
太行發動機如何用在殲10上?
太行發動機無法用在殲10上,主要是由於可靠性仍遠不及俄製發動機,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要不斷在技術上改進外,從管理學的角度,可以幫助解決此難題。
任何機械產品,他的故障可靠性分佈都呈現為一條浴盆曲線,太行發動機也是一樣的,如果太行發動機首次使用壽命有700小時,那他的前一百小時,是故障高峰期,俄羅斯AL-31FN發動機在殲10上的前期故障率,比起AL-31F在蘇27系列上要高不少,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廠家可以和部隊合作,用太行發動機裝在殲11B上,使用100個小時後再安裝在殲10B殲15上,這樣可能大幅度的提高太行發動機的安全性。太行在殲11B上故障率會相對降低;而且由於採用了雙發佈局,即使一台發動機出現故障,仍有另一台發動機為其分擔負荷。就是太行發動機出現噴零件等故障,到喪失動力的過程也會相對比較緩慢。即便是一台發動機空中停車,飛行員仍有很大可能性依靠單台發動機返航。
太行發動機總是要上國產機的,只有這樣的使用,方可在應用中不斷了解和改進太行發動機,否則永遠也不會成為軍隊可依靠的設備。
圖博館
刀口談兵:殲十又摔俄31F看來是真的有問題?2015-10-15
AL-31又出事故了,殲十損失一架
夜訓遇險飛行員兩避居民區跳傘
老毛子的三姨夫看來是真的不能再用了。
也難怪成飛的殲十C下決心換上太行WS10,假如三姨夫的確方方面面都比太行強,使用方中國空軍也會向阿三空軍拒絕LCA那樣拒絕太行。中國空軍還是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的,因為畢竟空軍要打仗用的,非要讓空軍用,打不了仗這個責任誰也負擔不起。
所以,中國空軍用太行換三姨夫絕對有自己的不可拒絕的理由,平常還老摔飛機,戰時怎麼辦?
殲十A到現在已經至少摔過7-8架了,還損失了一個師長,公眾知道原因且公開報導的因為AL31發動機的就有5-6架。AL31的全壽命是1200小時,飛了近10年的殲十A大多數已經進入換發期,如果還打算用AL31FN現在也該是再次購買AL31的時候,否則就會大面積停飛,但是也沒有聽說再買AL31的消息,只有新殲十C換太行的消息。
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單發的殲十A摔的多可能和AL31發動機與殲十性能要求比較高的矛盾有關係。按說AL31的抗喘振能力很強,但是AL31在俄羅斯從來沒有裝在單發戰鬥機上,俄羅斯也沒有單發的三代戰鬥機。
殲十由於是鴨翼戰鬥機,敏捷性非常突出,公開的報導中有飛行員說殲十A機頭指向非常靈活,瞬間的方向變化往往使飛行員吃驚(所謂瞬盤好)。所以,這會帶來進氣道的進氣突變,而蘇27SK一向穩盤性能突出,這就是說蘇27的進氣道突變的影響小,包括眼鏡蛇機動,其實是個緩慢的過程,AL31可以適應,但是殲十的進氣道進氣突變多且頻繁,對AL31就是極大的考驗了。
我記得我曾經說過,殲十甚至可以做F22那樣的貓鼬動作,這個蘇27玩不了。所謂貓鼬就是瞬間折返,像原地轉了個彎,這對發動機的要求極高,也是鴨翼出色的氣動效果促成的。
殲十損失的7-8架裡,大部分與發動機空中停車有關,是不是殲十進氣道的設計問題?見仁見智吧。
以上分析對殲十A粉兒是個打擊,請多多原諒才是。
第二,AL31的質量問題突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工的配套工廠紛紛倒閉,僅存的軍工廠質量體系崩壞,人員外流嚴重,這必然導致產品的質量大幅度降低,至少是質量不穩定。趕上好的還行,趕上壞的就糟了。這個因素不是假設,確實如此。
以上兩點從設計上和質量上找原因,應該還是有譜的。
圖博館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已经搁浅的俄法“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交易,在军用大型两栖舰领域,俄罗斯也受困多年。其11711型大型登陆舰“伊万o格伦”号,2004年开建,三次修改建造方案,至今仍在水里“泡澡”,这也是俄当年采购法国“西北风”级的原因之一。
有鉴于此,俄罗斯完全可以向中国采购已在航展上露面的中国“外销型2万吨级两栖攻击舰”,填补“西北风”级的空白。如果嫌尚停留在设计方案阶段的该型舰不稳妥,还可以退而求其次,购买071型两栖登陆舰或中国陆军“新型滚装运输舰”来充实自身两栖作战能力,也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值得俄罗斯放下面子从中国引进的武器,当属中国的无人机了。原因在于,在上世纪90年代全球无人机大发展的时期,俄罗斯却没有开展大规模研制的资源,稍晚才加入到了无人机制造的竞赛中来,因此在无人机技术上相对落后。连俄专家自己也承认,俄罗斯的无人机技术远差与中国。
当中国自主研制的中低空察打一体无人机“彩虹五号”实现试飞,“彩虹四号”已征战伊拉克战场时。俄军首款远程无人机“牛郎星-M”还在研发之中,俄军装备攻击型无人机的前景则更加暗淡,无论是低速型,还是隐身高速型。俄专家也在本国媒体上发声,建议引进中国无人机。
目前,中国向俄输出部分军事技术的障碍,除了中国正处于大规模武器换装期,可能出现产能不足以应付外销的情况外。更多的还是与俄放不下“老大哥”的架子有关,实际上在国与国的合作中,优势互补远比单方面输出要稳定的多,这也是中俄未来的必经路。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明天见。
回應
毛子水面舰艇的设计理念并不落后,这一点从他们最新型的护卫舰就可以看出来,隐身性和性能都强于054,想要让毛子买054纯粹就是一厢情愿。另外,目前已TG的水平,在大多数领域还只能是追随者,谈领先或是创新还为时尚早。
毛子缺的只是钱而已。而且有一点比较显眼,苏联解体后,毛子接受新事物的
只是缺钱而已?就问你一句,从前苏联解体到今天,俄罗斯出过什么新战斗机?别说SU-30XX SU-35,T50,那都还SU-27...T-50再新也只是个三代半,他有啥新战斗机出来?海军,从前苏联解体到现在,毛子造过几艘5000吨以上的军舰?造过几艘盾舰?20年的断层,只是缺钱而已?笑谈..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h/slide_8_62085_38408.html#p=20
圖博館
与微电子情形相似的还有柴油发动机。去年年底,因西方制裁,德国MTU公司(MTU为戴姆勒-奔驰集团属下公司,是世界领先的柴油发动机制造商)停止向俄提供舰用柴油发动机,因此俄方开始寻找替代使用发动机。最终,“三角旗厂”制造的“白嘴鸦雏”级导弹艇将选择了中国制造的发动机。
俄罗斯这次为“白嘴鸦雏”级小艇选用的TBD620V12发动机是河南柴油机重工公司生产的,它的主要优势是油耗低,寿命长,气动性能好。改性柴油机已被秦山核电站选用做备用电源。巧的是该公司的前身国营四〇七厂正是当年“一五计划”期间156个苏联对华援助项目之一。
这种巧合其实不仅这一例。2014年10月,大连机床集团、中国保利集团、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在北京签订协议:共同投资,在俄罗斯组建数控机床制造公司。合资的机床公司将主要生产大连机床开发的、具有当代水平的数控机床产品,以满足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市场对数控机床的发展需要。
无独有偶,今年8月1日,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称,由其生产的WL3500×130/50型卧式车床顺利通过用户预验收,将赴俄罗斯安装调试。目前,俄罗斯进口军工用车床已占俄市场的90%以上。因西方国家制裁,俄乌关系紧张,俄罗斯只得从中国购买机床。
谈完了已出口的,让我们展望一下为来可能出口俄的军工技术和武器。首先是燃气涡轮机。苏联燃气轮机研制生产基地在乌克兰,由于乌俄中止了一切军事合作,俄在建的新型舰艇无燃气轮机可用。目前,世界上能造成熟燃气轮机的只有英美中乌四国,想造大型水面舰艇,必须求助以上四国。
从目前的国际政治环境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俄罗斯很难从英美乌三国获得燃气轮机,只能求助于中国,而中国国产舰艇上经常使用的QC280燃气轮机技术即源自于乌克兰的GT25000燃气轮机,相信也是最适合俄罗斯水面舰艇的选择。
其实不光是舰用燃气轮机,中国的大型水面舰艇也有出口俄罗斯的可能,这其中在俄媒体呼声最高的当属054A和052D两型舰艇。事实上,俄罗斯大型水面舰艇长期停滞不前,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资金不足的原因,也有设备供应链流中断的因素,还有水面舰艇设计理念落后的原因。
如果从中国引进相对成熟的054A和052D两型舰艇,一方面可以省去研制时间和风险,降低研发成本,让俄海军能以最快的速度提升水面舰艇编队的反潜、防空能力。另一方面,两型舰艇所用武器多有俄国原型,在能快速吃透技术的同时,也能照顾到俄罗斯的面子。
圖博館
青出于蓝胜于蓝:展望中国对俄的军工技术输出
第二届中俄博览会2015-10-12日在哈尔滨召开,俄副总理罗戈津(负责管理俄国防工业)出席了开幕式,表示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将在12月中旬访华,签订售华火箭发动机协议并从中国购买空天工业所需的微电子元件。近年来,中国军工技术逐渐开始反向输入俄罗斯,本期出鞘,小编就和您谈谈这一话题。
谈中俄军事技术交流,“156项工程”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开展了156个援助项目。这一系列项目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基础。尽管在这前后涉及很多中苏政治恩怨,但“156项工程”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否认的。
然而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因素影响,1960年7月,苏联在一个月内撤回全部在华专家,停止履行大多数合同,中苏关系破裂。此后,直到苏东剧变前后,中苏(俄)间的军事技术交流才全面重启。以“双引工程”为代表的军事技术交流,为中国从前苏联带来了上万名专家和2000余项技术项目。
从此直至本世纪初,俄中间的军事技术输出的主要形式便是俄方向中国提供武器及军事技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军迷朋友们应该都有体会,在有关于那个窘迫年代的酸涩回忆里,那些从俄罗斯引进的还算先进的武器,曾经是每个军迷假想中“大战美航母”、“收复台湾岛”的王牌武器。
不过,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年来,中国也开始向俄罗斯输出军工技术了。这一方面是近年来中国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工业体系的瓦解崩溃有关,那么中国已经和可能输出给俄罗斯的军工产品和技术都有哪些呢?
首先就是前文提到的军用微电子元件。俄罗斯副防长鲍里索夫曾在接受俄媒采访时称,俄罗斯在微电子元件领域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在10-15年或者说2-3代,并在批量生产方面严重落后。而俄军事专家则指出,虽然中国在此方面还在追赶西方,但在整体上已经超过了俄罗斯。
由于美国及西方因斯诺登事件和乌克兰冲突而对俄实施制裁与封锁,俄罗斯从西方的部件供应被切断,据俄媒体报道,俄罗斯正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合作。中国已向俄罗斯提供了几十个方案,以替代俄罗斯因制裁无法买到的元件。据消息人士介绍,目前正对产品的申报相关性能进行测试。
圖博館
即使在航空電子方面,殲-11D與殲-11B可能也存在較大的區別,殲-11B研製的時候,配備的是第三代聯合式航空電子系統,數據總線以電纜傳遞介質,當時國內基於光纖的數據總線正在研製之中,上世紀90年代末國內首條光纖總線安裝在殲-8Ⅲ上進行了試飛,目前國內基於光纖總線、採用核心處理系統的綜合航空電子系統成熟,殲-11D可能安裝的是第四代航空電子系統或者採用了某些技術,類似於陣風和EF-2000.
因此殲-11B的升級可能是將現有的機械掃描雷達更換為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從目前來看周邊國家和地區作戰飛機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已經是一個趨勢,所以殲-11B作為中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也有必要配備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與目前配備的機械掃描雷達相比,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平均功率更高,探測能力更強,尤其是多目標攻擊能力,殲-11B作來一種重型戰鬥機,可以掛載多枚空空導彈,配備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之後,可以充分的發揮掛載能力強的優勢。
為了發揮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優勢,機載武器將由現在的PL-12升級到PL-15,與前者相比,PL-15採用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具備更大的發射包線,戰術技術指標達到或者接近AIM-120C的水平,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時代,提高機載電子戰系統水平同樣重要,目前國外先進戰鬥機已經配備了拖曳式誘餌,所以殲-11B的升級也應該在機載電子戰系統之中配備拖曳式誘餌,以提高飛機在現代空戰之中的生存能力。
前不久日本航空自衛隊派出F-15J攔截東海上空的中國空軍圖-154MD,從相關圖片可以看到F-15J已經配備了AAM-5近距格鬥空空導彈,這標誌著第四代紅外成像空空導彈已經在中國周邊擴散,它的性能要優於殲-11B目前配備的PL-8B,所以殲-11B另外一個升級就是配備國產PL-10紅外成像格鬥空空導彈以進行抗衡。
總體而言殲-11B經過這樣的升級之後這樣在空警-500這樣先進預警機的支持下,殲-11B利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和PL-15這個組合完全可以壓制周邊國家和地區現有的作戰飛機,並且具備對抗三代半作戰飛機的能力,可以作為空軍第四代作戰飛機大規模裝備之前的過渡,由於飛機結構、操縱系統方面的不同,將其升級到殲-11D戰機狀態可能比較困難,也沒有必要。
圖博館
中國殲11B戰機沒必要升級D型與一導彈抗衡日本2015-9-24 新浪軍事
我國軍工在蘇式戰機的基礎上已經發展了多型戰機。 根據網友整理,已知的型號包括殲11A、殲11B、殲11C(殲15)、殲11D、殲16戰機;家族發展的還真不小呢! 圖為剛剛露面的疑似殲11D戰機照。 來源:超大軍事 我國軍工在蘇式戰機的基礎上已經發展了多型戰機。根據網友整理,已知的型號包括殲11A、殲11B、殲11C(殲15)、殲11D、殲16戰機;家族發展的還真不小呢!圖為剛剛露面的疑似殲11D戰機照。
近日有消息說殲-11B正在返回沈飛接受改進,將戰術技術標準提高到殲-11D的水平。實際上殲-11D和殲-11B相比在機體結構、飛控操縱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區別,所以殲-11B此次升級應試集中在航空電子、機載武器等方面。
從飛機的結構上來講,殲-11B實際上國產化的蘇-27SK(T-10S),而殲-11D則參考了蘇-30MKK,後者又大量採用了蘇-35(T-10M)部件,兩者主要區別是T-10M在機翼根部增加了一個負載大約2000公斤的重載掛架,由此對機翼、機身進行了加 強,這樣T-10M的重載武器掛架達到8個,而T-10S只有6個,由於蘇-27採用了機腹進氣道佈局,受到掛載空間的限制,機身掛架掛載大型空地武器受到限制,而機翼增加了這兩個重載武器掛架可謂彌足珍貴。現在海外媒體認為殲-11D可能參考當年俄羅斯向中國推出的蘇-27SMK方案,這要當於單座版的蘇-30MKK,不過中國空軍拒絕了這個方案,選擇更加穩妥的蘇-27SK。
殲-11B另外一個穩妥的地方就是飛控操縱系統,根據相關資料,在研製殲-11B的時候,沈飛完成了殲-8ⅡACT項目,掌握了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技術,因此想在殲-11B上在應用這個技術,但是空軍同樣出於穩妥的角度出發,也沒有同意,最終殲-11BS第一個配備國產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不過從後面的反復來看,空軍當時的決定應試還是正確的。而殲-11D作為最新推出的型號,肯定也採用了國產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
圖博館
許多人都拿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來說事,但其實航空發動機中國能造,只是壽命不行,航空發動機是超長期高風險高投入的超級工程,即使造出來,還要有個龐大的飛機裝機市場來消化才行,否則投入努力全部打水漂。
俄羅斯冷戰時舉國體制下瘋狂投入人力、財力、物力才達到現在水平(AL31家族)。這與美國的發動機相比仍有差距,現在的俄羅斯的新型發動機的研製也仍然沒有突破,否則印度怎麼會說T-50的發動機很糟糕。
中國目前對航空發動機很重視,筆者估計最多十年,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反超俄,這是因為,一流航空發動機並不是製造出來的,而是幾十年不斷試驗積累出來的,中國其實離研製出一流的航空發動機的日子並不太遠了。
中國在自已不斷的研製出新飛機的情況下,印度人還在不斷的買,印度人也是無奈之舉,自已的整體工業不行,自已研製吧,如光輝戰機,研製的時間長達三十年,投入的錢是天文數字,最終產品還是一款性能落後的飛機,連印度空軍都不想要,這就是兩國的工業差距,而這種差距不是在短期內可以彌補的。
不要說印度,就是中國的軍工企業與俄羅斯相比,也是明顯強一些的,俄羅斯現在也就靠前蘇聯留下的核武庫壯壯膽了,要不還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不過核武器是有壽命的,平時維護及到期銷毀的費用也很驚人,過二十年再看,就這些東西也得把它拖個半死。
中國的基礎工業已經超過俄羅斯,可是在基礎工業和高級工業之間的那部分,中國不如俄羅斯,高級工業兩國差不多——都不怎麼樣。這是技術層面,而規模方面中國無論低、中、高都比俄羅斯大得多,基礎工業比美國都大得多,全球第一。
近來年,俄羅斯在武器方面現在發展比較緩慢,在吃蘇聯時代的老本,新一代武器宣傳的多,不見實物。在國際市場上賣的都是原有型號的升級版,有些戰機如蘇27蘇30系列改型出口型多得眼花繚亂,但就是不見一款全新的飛機,俄羅斯在電子技術,發動機壽命,新材料方面其實全面落後西方,在隱形戰機的研製方面現在也明顯弱於中國。
圖博館
俄羅斯軍工也遇到了心髒病 網友:萬事靠自己
據俄副總理羅戈津日前表示,由於烏克蘭終端供應燃氣渦輪發動機,俄無法為海軍建造新型水上艦艇。俄目前正進行該發動機的替代項目,預計2018年方可自主生產燃氣輪機。俄軍工也遇到了心髒病,環球軍事2015-6-9 在網友間進行了調查顯示,5.5%的網友選擇了“機會!054A等軍艦有了售俄的空擋”; 59.3%的網友選擇“教訓!工業大國也捉襟見肘,中國應吸收俄教訓”;剩下的35.1%網友表示既是機會更是教訓。
不服不行中國軍工讓莫斯科目瞪口呆 2015-6-9
其一是,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俄羅斯新一代隱形殲擊機T-50遭遇嚴重災難,政府將大幅削減T-50項目支出。不久前俄空軍還計劃在21世紀10年代末裝備52架T-50。
其二是,中國展出隱形飛機殲20戰機近期試飛美圖。2013號殲20進行了低空機動測試,展示了小半徑轉彎、垂直爬升接筋斗、低空橫滾、空中倒懸、小速度低空通場等動作。
一架T-50飛機在2014年6月份在莫斯科郊外的茹科夫斯基試驗機場測試時發動機著火。印度認為T-50只是俄羅斯的第五代的過渡機型,根本無法對抗中、美的殲20與F22。但價錢卻與前兩款飛機不相上下,而且俄羅斯人很狡猾,不願意與印度人分享關健技術,所謂的聯合研製,那就讓印度人出錢,其技術項目並不讓印度人參與。印度與法國人簽訂購買陣風戰鬥機的合同!印度寧願那50億元打水漂也不願意再投錢了,印度對T-50的失望可見之深。
反觀中國,中國的的隱形飛機的研製進度一直都很順利,中國不但推出了殲20,還在研製殲31,兩款隱形飛機同時上馬研製只有美國這樣幹過,因為這需要大量的財力。
圖博館
新印度快報2015-6-7 感慨印度浪費十年:中國武器進口減半印翻番
現如今,中國給俄羅斯造軍艦?武器進口支出趨勢最能反映國家決策和執行力。印度浪費了10年,中國成世界第3大武器出口國。個中差異其實在於中印不同的戰略思維。中國將國家安全與經濟增長統一起來。
回應(詳參【圖博館】: 海龜與烏龜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中國製造業 )
看看吹牛能當飯吃,人家出口的是先進的東西.
放“第三“在世界前才是合理標題!低端常誇武器。半賣半送,吹什麼?
土鱉看人家什麼東西都是先進的
中國工業落後德國100年,武器出口超過德國。武器是農業生產的吧?
所以說中國出磚家嘛!
印中差距,實際上就是社會制度的差距,像印度這樣的落後國家再想利用資本主義民主的那套制度是根本就不了一個人口眾多、非常落後的國家的。
中國這也是給武器禁運逼出來的,要是中美蜜月期一直延續到現在,中國可能還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所以說自力更生是硬道理!
相關新聞
網友質疑《中國現代化報告2015》中國工業化水平落後德國100年結論是如何得出的?
德國鐵路公司為什麼採購中國動車組
德國十大噩夢工程超支爛尾成常態
英造航母用中國上海振華重工(集團)重型龍門吊車:英2014-7-4稱中國重工令西方拜服
美媒《布法羅新聞報》2015-6-7稱美駕馭中國想法已過時軍力對陣並不佔優
英媒《衛報》2015-6-6稱越南洽購美歐王牌戰機飆風 誣稱把中國打出血
回應
就算是一鼻子血,那也得換你幾十年的歷史倒退。
打完後越南或成(粵南)歸廣東管。越南人將不復存在!
相關新聞
印度國防部長巴里卡2015-5-31說法國飆風戰機太昂貴 印度只採購36架
(楨:只有中東印台等土豪呆子才會當凱子!殲-16和殲-10C、殲-11D一樣,加裝了AESA,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的PL-12改進型超視距空空導彈,完全可以對抗法售印AESA+流星空空導彈的陣風F3戰鬥機.)
另詳參【圖博館】:中國軍工 《中共科技先驅》 共軍質量何時世界第一? 中國軍力 兩岸軍事磚家 中國軍售當然要炒作 《戰爭之道》 法國 Rafale 颶風戰機 由SU27到殲十一 中國與印度 《中國模式》 中日釣島之爭 中艦南海逼退美艦 中國與東協
圖博館
中國海軍蘇30戰機遇發動機故障險致空中相撞2015-6-8 央視
回應
單發空中停車,對雙發戰機,不算是太大的問題,國產的就不行。
你懂球嗎,那是蘇30,還國產不行,你這國產噴子才是真的不行.
軍媒都是這樣誇大事實,製造緊張。飛機出現險情,應立即停止對抗演練,怎就說成要相撞
何止是軍方,連交警都誇大啊,車上的發動機都是好的,怎麼就相撞了呢,就算一個司機喝醉,另一個還是正常的,立即離開馬路就好了,那些交通事故都是編出來騙人的,你以後開車千萬別係安全帶。
美媒《華盛頓郵報》報導:中國發動機已超過俄羅斯 2015-6-8
在被中國明目張膽盜用軍事技術多年後,俄羅斯能賣出去的武器已經不多了。國家控制的俄媒現在還請很多專家錄製節目,說中國軍工企業多麼落後,他們對俄的模仿多麼拙劣等。但這些說法似乎有些空洞,因為中國已赶超了很多俄軍工並在某些領域將他們逐出市場。 比如,中國認為未來5年左台,它將不再依賴俄發動機。中國正設法掌握模仿俄AL31F,就連俄專家也相信中國的渦扇-10將超過AL31F。(楨:? 渦扇-10由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後改稱606所)1987年 負責啟動研發計畫,渦輪機段技術從1982年授權生產的CFM56,後燃機段則是引入AL-31;渦扇10可說是1970年代美蘇兩國發動機的合體。另詳參【圖博館】: 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中國山寨經濟 《模仿是為了創新》)
回應
看題目原本以為是警告美國自己,沒曾想是挑撥離間中俄。一點新花樣都沒有,不是竊取美國的就是俄羅斯的,看的沒胃口了。
新印度快報2015-6-7稱俄向中國買054A軍艦或不公開 中國武器正崛起
回應(屌絲憤青噴子糞青.另詳參【圖博館】:海龜與烏龜)
流浪恆星:三哥這YY水平和鐵血有一拼啊
又是你這個王八
流浪恆星:你是鐵血上的患者之一疑問
風哥:鐵血那些人都是神經功能失調綜合病患者
流浪狗找到親兄弟了呀,呵呵.
跟那些看不起中國的噴子沒必要爭論.
圖博館
防長:法國飆風戰機 印度只採購36架 2015-5-31 法新社
印度國防部長巴里卡2015-5-31 說,因為法國達梭公司(Dassault)製造的飆風戰鬥機(Rafale)「太昂貴」,印度將只買36架。此項交易估計總值達50億歐元(55億美元),是歷經多年艱辛談判才敲定。不過購機協議較印度先前提出的126架差很多,談判因價格和組裝保證等因素而頻頻停滯。
回應
法國人認清楚現實吧!會花這種冤旺錢大筆採購的冤大頭只有台灣!!
挖挖挖,一架要一億多歐元ㄟ
印度買再多也只能當花瓶,向台灣看齊,盡量利用後代子孫的錢大買武器,除了可以大A錢外,還可提早使台灣破產,促進統一。
https://tw.news.yahoo.com/150502507.html
(楨:只有中東印台等土豪呆子才會當凱子!另詳參【圖博館】:呆子凱子軍購 由SU27到殲十一 蘇-35是雞肋? 法國 Rafale )
卡達簽合約 買下24架法國飆風戰機 2015-5-4 1法新社
卡達軍方2015-5-4與法國達梭公司(Dassault Aviation),在首都杜哈(Doha)簽署購買24架飆風(Rafale)戰鬥機的合約,總值63億歐元(約70億美元)。法國總統歐蘭德在簽約儀式上告訴卡達將軍馬爾基,卡達政府做了一個「好選擇」,購買法國的飆風戰機。
法飆風戰機賣埃及 14年來首度外銷
法國2015-2-14宣布以52億歐元(約台幣1890億)出售24架飆風戰鬥機和一艘驅逐艦與相關裝備給埃及,這是飆風戰機交機14年來,首度成功外銷。
這筆訂單對達梭航太而言,如同久旱逢甘霖,因飆風在法國服役超過十年,每次在軍火市場上競爭都敗給他國戰機,而該公司已投注數百億歐元的研發成本。達梭股價十三日在巴黎股市盤中大漲六.五%,一度突破1250歐元。
摩洛哥一度可望成為飆風的首位買主,但美國在最後關頭以F-16戰機擊敗飆風;在2013年巴西軍購案中,飆風又輸給瑞典紳寶公司的獅鷲戰機。
法國政府去年因財政預算問題,縮減採購飆風數量,從原本每年11架減少到六年共26架。目前外界關切,經濟陷入困頓的埃及該如何支付這筆龐大軍費,埃及媒體稍早報導,包括沙烏地阿拉伯與科威特正援助埃及軍費,以對抗伊斯蘭好戰份子。
圖博館
殲-16戰機與我國空軍的轉型 2015-5-29
摘要 :近日,網上出現了可能是我國殲-16殲擊轟炸機服役的圖片,它表明我國空軍多用途作戰能力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進入90年代隨著技術的發展,同時冷戰之後各國普遍削減國防經費,現代戰機發展趨勢就是增加多用途作戰能力,因此國際市場上F-15K/SG、蘇-30MKI/MK2大型雙座多用途戰機大行其道。
蘇-30MKK是我國空軍目前主力多用途作戰飛機,不過它的航空電子系統、機載武器的戰術技術指標還需要完善,如它使用的NO01VE雷達只是NO01的改進型,不如F-15SG的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它的精確制導武器也比較落後,多為電視、激光制導武器等。
還有就是這樣的遠程攻擊機也是比較敏感的作戰飛機,我國也不想依賴進口,所以決定自行研製殲-16殲擊轟炸機.
殲-16和蘇-30MKK一樣,在機翼下面增加了一個掛架,從而負責重型對地攻擊武器,(蘇-27系列機腹掛架位於兩個進氣道之間,限制空地武器的體積和尺寸,不利於掛載JASSM這樣外形不規則的武器),這個機翼也出現在殲-15和殲-11D,這樣就可以配備國產隱身防區外攻擊系統、重磅鑽地激光制導炸彈等,另外殲-16也在座艙左側增加了空中加油系統,為此IRST光電系統右移。
殲-16和殲-10C、殲-11D一樣,加裝了AESA,會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的PL-12改進型超視距空空導彈,完全可以對抗法售印AESA+流星空空導彈的陣風F3戰鬥機.
殲-16/11D配備的是FWS-10發動機,它的性能優於AL-31F,例如採用了FADEC系統,不過可能還需要將12多噸FWS-10的加力推力提高到14噸才更能發揮殲-16的戰術技術指標。
http://bbs.huanqiu.com/thread-3258086-1-1.html
圖博館
關於出鞘公開殲11D的解讀 2015-4-29
殲11D這個項目其實早就開始了,後來某國家領導人拍板暫停了殲11D的項目,主要為了給研製殲15S,殲16騰出技術人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可能會購買大量的蘇35作為主力空優重殲。後來蘇35這個採購項目愈發不明朗,變數越來越大,軍隊又重啟了殲11D的研製計劃。其實殲16並不是中國的空優機並不能代替殲11B,各司其職嘛。殲16上的AESA是607所研製的,主要用於對地。殲11D上試驗的AESA是14所研製出來的,主要用於對空。其大名鼎鼎的1473(殲10A),和1493(殲11B)雷達都出自14所之手。殲11B的性能確實不堪用,飛行包線甚至不如殲11A,其依然採用模擬飛控,敏捷性和滾轉性能極差,並且依然存在著跨音速過載陷阱的毛病(數字電傳就能治愈跨音速陷阱)。因而如果蘇35成功引進殲11D就會下馬,其研究成果將用來升級殲11B的航電和雷達,但是殲11D本尊將不會服役。如果蘇35沒有被採購,相信不遠的將來14噸太行+四代航電+數字飛控+14所AESA+配新型空空導彈的掛架的完全體殲11D將會生產服役。
http://lt.cjdby.net/thread-2003279-1-1.html
阿楨
中國殲-16戰鬥機換裝最先進雷達 或已批量生產2014-2-23 環球網
近日,知名軍事論壇上出現了由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國產殲-16戰鬥轟炸機,早前出現的1601號原型機相比,這次曝光的1612號殲-16有著不小的改進指出,最明顯的就是殲-16取消了機頭空速管,雷達罩採用淺灰色塗裝,說明其換裝了先進的機載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而其機身1612的編號以及進氣道0102的編號則說明其已經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有可能已經試裝解放軍航空兵部隊。
殲-16戰鬥機由國產殲-11系列戰機發展而來,由於此前的殲-11BS雙座戰鬥機的外掛架數量和掛載能力偏低,主要用於對空作戰,因而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有限。而殲-16戰鬥轟炸機則在保持自身優異的空戰性能的同時,還可以掛載重型攻擊型武器執行更加廣泛的空中打擊任務。此外,從2012年的珠海航展上可以看出,中國的精確打擊武器近年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作為最新研製的國產戰鬥轟炸機,殲-16在載彈種類、數量上將超越中國現役的同類機型,推測其可以掛載除戰略武器以外的所有空基發射武器。
從照片分析以及綜合中國航空工業近年來的發展來看,殲-16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頭盔式顯示系統(HMDS)、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IRST),採用了一定的隱身技術,具備典型的“三代半”戰機特性,綜合作戰性能比國內現役的蘇-30MKK/蘇-30MK2有顯著提高。在世界著名的航空專業雜誌《國際飛行》公佈的2013至2014年度世界空中力量發展報告中,具備三代半戰機特徵的殲-16和殲-10B一起,分別入選2014年度世界戰鬥機性能綜合排名第八名和第九名。
回應
中國人能造出什麼好東西?都是垃圾, 因為中國人就是垃圾
中國的院士、博士、等等什麼士磚家,不是用錢買來就是評分估得來,別指望有什麼發明創造,能山寨就不錯了,所以沈飛山寨經常生產俄鴨機不變換型號騙經費騙軍迷,吹逼了新式飛機,其實大家也心知肚明,俄鴨機在中東戰爭中就是靶機。
狗屁的睜開你的狗眼看看,殲16用的是太行!
所有武器都是你仿造我,我仿造你!日本狗連仿造都不會,都是買的美國貨
一幫腦殘,沒事在這裡瞎咧咧,罵人的要麼是分裂份子,要麼是日本人,要麼是對社會有消極心裡的人,別跟這些人瞎掰 ,這些人都是腦子有問題!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2-23/0757765488.html
阿楨
國產直升機三大優勢:全壽命成本不到進口貨1/5 2013-9-4環球時報
中航工業昌河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昌飛)向來以生產直-8、直-11系列直升機而聞名,近年來該公司推出的AC311和AC313新型直升機也得到國內公安部門的青睞。該公司總經理周新民在第二屆天津直升機博覽會前夕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人習慣上認為國產民用直升機不如同類進口產品,但事實上,國貨在三大領域具備明顯優勢。
他認為,中國民用直升機的第一個優勢是性價比。價格分為兩方面,即單機售價與全壽命價格,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中國單機售價的優勢明顯。人們通常提到的國產民用直升機存在差距,其實是指全壽命週期及可靠性方面的差距。根據調研,中國產品的可靠性雖然可能不及進口貨,但是對方的備件、維修價格卻高得多。比如中國產品的翻新週期是1500飛行小時,對方是3000小時,但每次翻修的價格是中國產品的2-3倍,如此算下來,中國產品至少與對方旗鼓相當。從備件角度而言,中國產品的優勢更明顯,國內外價格差距不只是2-3倍,而是達到5-10倍。
回應
說什麼維修壽命短還便宜!盡扯淡,打仗要求的低維護高可靠高出勤,你連戰備值班都不能連續進行,等著挨揍吧
真打起來,武器壽命就沒什麼用了,沒多少武器是善終的,最後還得是性價比最牛,打得起、打得贏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楨:正因壽命短和穩定性不夠、故平時多用俄發動機,這不只合性價比、也可維持自己的研發能量和維持中俄戰略關係!詳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04/0829738779.html
相關新聞
中國直升機年產近200架 2年產量是幾十年總和
版主回應
消息稱中國殲16戰機已小批量產 配國產發動機2013-11-2環球網
渦扇WS-10太行發動機,是由中國一航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軍用渦輪扇發動機,研究過程長達近20年。中國計畫在殲-11B/BS上全面使用渦扇10,以替代俄制AL-31發動機。
回應
體制不改,難有作為
別什麼都往體制上扯,同樣的體制,為什麼經濟增長遠超美歐?為什麼航太搞的很好?
和體制有毛關係 全球只有美俄英能獨立設計製造軍用發動機
別和他說那些了,這些人永遠不會明白的。
渦扇發動機的最難處是渦輪每分鐘上萬轉的轉速和1300-1700C的渦前高溫。轉速和渦前溫度越高,推力越大。除了高溫強度,渦輪葉片高溫蠕變(逐漸變長)直接影響發動機的壽命和穩定性。美英的發動機用的是無晶界的單晶葉片,我們可能用的是低一檔的定向凝固鑄造的平行多晶葉片。歸結為一句話,造一台發動機不難,但造一台頂尖發動機太難。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1-02/0902747566.html
相關新聞
從噴零件到空中停車 中國太行到底行不行
外媒猜 殲-20將換裝蘇-35引擎
WS-15發動機大突破!殲20(18?)可出垂直起降版
(詳參【圖博館】: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肯雅巴基斯坦等再次向哈飛提出購直-9意向2013-10-8中國航空報
直9是中航工業哈飛研製生產的輕型多用途雙發直升機,現有客貨運輸型、公安警用型、海洋監測型、消防型、搜索救援型等10餘個型別。民用H410/410A和H425直升機已獲得CAAC型號合格證。該機具有重量輕、載荷大、易維護、用途廣、安全可靠的特點,廣泛應用於國內外公務、旅遊、救援打撈、科學考察、警務執法等領域,可滿足客戶多種需求。迄今為止,直9已出口50餘架,遍佈10餘個國家及地區。
回應(楨:詳參【圖博館】:中國山寨經濟 《模仿是為了創新》)
中國就知道仿造,而不會創新和嚴謹與精密
山寨並不是壞事,從山寨中獲得技術是強囯的一種手段。是死命的研究不從他人那學習才是你懂得
有銷量才能發現在不同環境下的使用問題,為技術發展積累經驗。加油!
太便宜的東西往往是垃圾。
傻缺只買貴的,不買對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0-08/1508743288.html
俄制卡-32直升機組裝生產項目簽署 正式落戶北京2013-9-14 北京晨報
2013-9-6中國宜通集團與俄羅斯直升機股份公司在京簽署Ka-32A11BC直升機授權許可組裝生產協定,標誌俄羅斯直升機第一個境外整機生產項目正式落戶平谷北京通用航空產業基地。據介紹,Ka-32A11BC直升機是13噸級大型民用消防型直升機。
回應
咱們的國產民用13噸級運輸機AC313呢?身為首都最應該支持國貨才對啊!
卡式直升機尺寸小 適合艦載使用
(楨:可量產用於反潛和預警!詳參【圖博館】:直9C和卡-28性能對比 世界艦載直升機技術發展 直-8直升機)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14/1212740531.html
阿楨
消息稱中國新型殲11D戰機曝光 擁有七大隱身絕技2013-9-1 世界報
據韓國《中央日報》8月19日報導,在韓國下一代戰機(F-X)最後價格招標中,美國波音公司的F-15SE“沉默鷹”成為最終候選機種。韓國裝備60架F-15SE准隱身戰鬥機可能性極大,加上之前購買的F-15K戰鬥機,韓軍在未來數年將裝備百餘架F-15系列重型戰鬥機。傳中國研製被稱為殲-11D的三代半戰鬥機加以應對。
“沉默鷹”邁向隱身化
美國空軍在大步邁向隱形化的同時,並沒有忽視對三代戰機的改進和升級工作,對F-15戰機的隱身化升級就是一個實例。經過改進後,F-15SE“沉默鷹”戰機雖然隱身能力難比F-22,但其正面隱身能力與國際版的F-35相當,稱得上是“半隱形戰機”。
美國推出F-15SE“沉默鷹”,是因為波音希望通過此舉可有效避開國會針對“猛禽”出口的“高端技術”洩密問題的限制。目前,每架F-15SE“沉默鷹”的價格約為1億美元。波音公司已將韓國、新加坡、以色列和沙特確定為優先目標市場,並希望該機最終的國際訂單數量能夠達到190架。
殲-11D七大隱身技術很出色
有專家認為,中國可以採取“以四代機技術改進三代機成為半隱形戰機”的發展模式,最終發展出適應自身需要的3.5代或者3.75代隱形戰機。對於中國來說,在改造殲-11戰機上可謂得心應手,從殲-11A開始,B、C、D型號不斷出現,而且都有特定的作戰用途。前幾種型號僅是對電子設備進行改進,到了殲-11D,則是對這種機型最徹底的改進。
具體包括:一是對機頭雷達罩和與機身連接的部位進行隱身設計;二是對座艙蓋玻璃進行金屬鍍膜處理,使其能夠反射前方或者側面的雷達波照射進座艙內部,還有可能會對座艙與機身的連接部位進行隱身化鋸齒形改進;三是對發動機進氣口進行整形處理,並在進氣口和發動機渦輪葉片上噴塗特種隱身塗料,使其雷達反射波盡可能最小;四是機體機翼連接處掛載特殊保形武器艙或副油箱,把這個側翼的最大雷達波反射源遮蔽掉,還可使武器內置化;五是雙垂尾改用外傾式設計,這在殲-11系列是第一次實現;六是起落架艙蓋和武器艙蓋的鋸齒式設計,進一步減少雷達反射面,有利於戰機的隱身化;七是採用先進的AESA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及一套能夠與之協調運行的新一代數位式電子戰系統(DEWS),可進一步減少電磁波的洩露並增加攻擊的有效性。
版主回應
經過上述改進,殲-11D就會是一款成功的半隱身戰機,預計其雷達散射截面積(RCS)的值會從之前的十幾平方米減少到1平方米以下。在戰術性能上,採用中國最新航電技術的殲-11D的能力會更加出色,可以在隱蔽的狀態下突然發動致命一擊。
亂猜“對付韓國F-15SE”
據韓國《中央日報》分析說,韓空軍在未來數年將裝備百餘架重型戰鬥機,這無疑給中國東北部方向的防空作戰帶來了巨大挑戰,中國已經在研製被稱為殲-11D的三代半戰鬥機加以應對。其實,這種說法有些牽強。
其一,中國對殲-11進行隱身化改進是大勢所趨,不應該拿它與韓國引進F-15SE相提並論。如果拿這兩型戰機來進行比較,實際上意義不大,因為現代空戰都是體系的對抗,即使雙方有機會對抗,也要首先看誰的支持體系更強大,其次才由訓練水準和飛行員綜合素質來決定。
其二,現在韓國引進F-15SE還處在論證階段,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而中國研發殲-11為隱身版的時間,要大大早于韓國引進的實施時間。即便日本和韓國引進F-35和F-15SE,對於中國來說也算不得什麼威脅,因為早已研發出了殲-20和殲-31。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01/0823738264.html
相關新聞
俄媒稱殲-15並非簡單複製品機載航電相當優異
資深軍迷掃盲識別中國空軍現役各型蘇式戰機
美稱中國正落實至少6型新戰機5年內將造200架
漢和:中國購蘇-35配俄新武器戰力超越殲15數倍
蘇35或加裝中國資料鏈戰力超日本軍機4倍
中國採購蘇-35談判接近尾聲:單價8000萬美元
陸購蘇-35 為獲K-100超遠端導彈
殲-31發動機EJ-200
改進型太行發動機開始試飛
曝殲20導彈掛載示意圖
俄T-50隐形战机「T/R單元」太少
LD-10 PL-16反輻射飛彈 可刺穿美神盾圍牆
中国成功研制新型3D照相机 可让隐形战机失灵
俄“天空-ME”55ZH6ME反隐身多功能雷达系统
「日產」F—35價格超原裝五成
美國政府允許日本企業為日本採購的F—35型戰機製造數十種部件。由於採購量42架較小,「日產」F—35價格預計將為原裝戰機的1.5倍。
日本《朝日新聞》網站2013-8-22援引日本防衛省的消息報導,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公司將為日本採購的F—35戰機製造17種部件,包括引擎風扇和渦輪;三菱電機獲准製造7種部件,包括雷達信號接收機。日企所產部件價格占整機價格大約10%。由於這些部件僅供應日本所購F—35,因而成本高。相比從美國購買整機,日企參與製造的F—35價格高50%。
另外,日本三菱重工等企業可能參与后機身、主翼和起落架製造,預計將進一步推高整機價格。
巴基斯坦梟龍戰機空戰完勝F-16 謝絕美國接觸(楨:說好的是人家巴基斯坦人說的,為什麼噴子們總愛說是我們自大?你還好意思說中國話呢?快說美國英語吧,美國人放個屁都有原子彈的威力!噴子和美狗不得入內!同樣的戰機,功能都差不多,在有些方面還要比F16強,難道你會腦袋缺鈣一樣買貴的F16?價錢貴就厲害啊,同樣一件衣服在批發市場100塊錢,在商場賣1500,難道你會選擇1500的?如果是只能說明你腦袋讓驢踢了!)
巴軍稱將出口梟龍 可與世界頂尖機型一比高低
中評社北京2013-09-01電/近日在中國參加第十屆中巴防務安全磋商的巴基斯坦陸軍聯合參謀委員會主席哈立德-沙米姆-韋恩(Khalid Shameem Wynne)於8月31日接受了環球網記者的採訪。韋恩表示,中巴兩國政府及軍方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常態交流,在反恐方面有著有效的情報共享制度,效果令人滿意。他透露說,此次中巴雙方還討論了即將舉行的中巴空軍聯合軍演的一些策劃細節。此外,韋恩還對中巴聯合生產的JF-17梟龍戰機高度稱讚,他表示這一戰機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將來有可能實現出口他國。
他說:“因為來自巴方空軍的訂單特別多,所以出口梟龍戰機還需要時間。但已有很多國家對這一戰機表示出了購買興趣,有的已經開始展開討論。我希望幾年後梟龍戰機的生產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現在梟龍戰機已經接近於世界先進水平,而幾年後這一戰機將採用更多的技術,與世界上其它頂尖戰機可以一比高低。”
阿楨
分析稱我國擁有J20J15兩張王牌將丟掉軍購拐杖2012-03-27世界新聞報
根據《航空周刊》的文章,2008年,沈陽飛機公司開始交付配備國産發動機、雷達和武器的殲-11B戰機,這被視爲中國現役“最強大的國産戰機”;2003年至今,成都飛機公司已生産超過200架單座的殲-10A型和雙座的殲-10S型戰機,同沈飛殲-11B型戰機構成“高低搭配”;與此同時,中國空軍與海軍已接收約170架殲轟-7雙引擎戰鬥轟炸機。到2020年,中國將擁有一支裝備1000架戰機的現代化空軍。
在轟炸機方面,與美軍升級轟炸機的思路類似,中國轟-6K轟炸機也換裝了功率更大的引擎,重新設計過的機鼻內換裝了先進雷達和光學設備,此外,升級版還可挂裝6枚對地攻擊巡航導彈。
除戰機和轟炸機,中國還發展出一系列空中預警平臺,其中高端型號“空警”-2000和以運-8運輸機爲平臺、采用平衡木雷達天線的“空警”-200都是中國軍隊自用型號。另一種采用碟型雷達罩的ZDK-03型預警機則是爲巴基斯坦設計的。
在升級、改進第三代戰鬥機的同時,中國還緊跟隱形戰機潮流。《航空周刊》猜測,成飛的殲-20隱形戰機首飛後,沈飛仍在自籌資金研制中型隱形戰機,可能稱爲“殲-60”。
前段時間,有一則關于中國將從俄羅斯購買48架蘇-35戰機的消息被俄羅斯媒體炒得火熱,但中國國防部新聞事務局隨即否認了相關傳言。不可否認,中國的軍用飛機制造業確實曾長期受惠于俄羅斯(前蘇聯),但經過幾十年的積累,今天的中國已經發展出一整套完善的軍用飛機研發、制造體系,基本擺脫了對外依賴。也就是說,即便中國空軍現在需要購買戰機,也可能僅是出于補充數量或應急需要(楨:或回饋中俄戰略伙伴!),並不是非買不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3-27/1818686064.html
阿楨
俄媒體稱中國購買蘇-35將推動殲-11C研製
據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網站2013-4-17報導,在經過多年的討價還價之後,俄羅斯終於同意向中國出售24架最新型的蘇-35多用途戰鬥機。此前,該項交易遭遇的一個主要障礙是中國不願向俄方提供保護智慧財產權的保證:蘇-35上運用的一系列最新技術可能會遭中國飛機製造企業竊取。就現在的情況來看,俄中雙方似乎已達成了相互可以接受的妥協。
中國最初曾以俄方要求在協議中加入“未經許可不得仿製”的條款而拒絕採購蘇-35。顯然,中國人雖然希望獲得蘇-35,但卻不願承擔不再仿製俄制戰機的責任。此前,中國已成功地對俄制蘇-27進行了未經許可的仿製並推出了國產的殲-11,俄方曾多次對這一事件表示過不滿。從那時起,中國以殲-11為基礎研製出了雙座型的戰鬥轟炸機(殲-16)、隱形版的戰鬥機(殲-17),另外,其還從烏克蘭弄到了一架艦載版的蘇-30(蘇-33)並推出了仿製品(殲-15)。
中國方面現在仍堅持認為,上述幾款戰機均為自主研製,它們只是恰巧與俄制戰機存在某些相似之處。作為回應,俄羅斯停止向中國出售新型戰機,不過,俄方卻一直未停止向中國生產的戰機提供噴氣式發動機。時至今日,中國對俄制發動機的仿製仍未完全成功。對俄方來說,對華出口發動機的利潤是非常豐厚的,這使得俄發動機製造企業得以推進新型產品的研製工作。
不管中國在與俄羅斯談判購買蘇-35的過程中做出過何種承諾,獲得這種新式戰機無疑會為殲-11C的研製提供大量先進思想和技術。
回應
噗,俄國真能吹,買你武器是為了平衡貿易,俄國武器現在不行了, 我們是在出錢援助俄羅斯軍工
至今不會製造引擎,可悲!
你去看中國的航空史就知道原因了。國家能做到現在這樣已經很不錯
因無知而叫駡,因叫駡更無知。
中國就是撿垃圾的命!
你連垃圾都沒得撿的命。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4-18/0834722111.html
版主回應
公司的各企業已經理順了殲轟-7(海軍型)和殲轟-7A(空軍型)、轟-6M(核武器載機,轟-6的改進型,轟-6是1960年代以圖-16轟炸機為原型研製的)的生產。此外,西安飛機製造公司正在改進和修理以前生產的飛機。
公司的優先發展方向是研製未來的轟-8轟炸機(可作為核武器載機使用)。國外航空專家認為,轟-8是一種採用雷達隱身技術、機載武器內置的轟炸機。據中國消息人士透露,該機的導彈-炸彈載荷(巡航導彈)將不小於18噸,最大飛行速度為馬赫數1.2,在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航程不小於1萬公里。飛機計畫裝4台發動機。目前已經公佈了該機的一些圖像,但關於試驗機的製造情況不得而知。
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位於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1964年建廠。目前該集團有49家企業,職工總數55000人,其中15000人是熟練專業技術人員。總資產19億美元。
貴航集團專業研製生產殲擊機和教練戰鬥機、渦噴航空發動機,修理和改進航空技術裝備。目前集團已經理順了教練-9(也被稱作FTC-2000)超音速教練戰鬥機的批量生產,其第一批已經於2006年列裝中國空軍。
教練-9由殲教-7教練機(原型機是殲-7)發展而來。教練-9用於殲擊機飛行員的初級和高級訓練。據推測,該型號部分用於出口。
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成立於1951年,位於江西省南昌市。目前該集團是國內最大的航空技術裝備製造商之一。總資產12億美元。職工總數1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6700人。擁有車床8千台。
該集團專業研製生產強擊機、教練戰鬥機、教練機、輕型運輸機、小型飛機。其企業主要產品是強-5M強擊機(可攜帶戰術核武器)、教練-8(K-8)噴氣式教練機和初教-6活塞式教練機(原型是雅克-18)。
2010年集團掌握了L-15新型教練戰鬥機的批量生產。該機用於殲擊機飛行員初級和高級訓練,也可作為輕型強擊機使用。應該指出的是,俄羅斯雅克福列夫設計局也參與了該機的研製 。此外,該集團的企業還修理轟教-5教練戰鬥機(伊爾-28U飛機的翻版)。
可見,中國擁有足夠強大的戰術飛機生產能力,既能滿足本國軍隊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出口規模。據國外專家估計,目前中國每年出口120-130架作戰飛機。與此同時,中國在一系列重要的航空配套設備和系統方面(機載電子設備、機載雷達、發動機、導彈)還繼續依賴進口(楨:發動機而已吧!),因為國產配套設備和武器的技術性能還落後於國外同類產品。
中國把克服這些不足作為目標,並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其中,分別用於取代俄制AL-31F和RD-93發動機的國產“太行”和“泰山”發動機的問世可以算是不小的成就,另外,中國還在俄羅斯在“甲蟲”雷達的基礎上研製了國產機載雷達。
(新浪編者注:殲-20最高飛行速度被公開在配圖內,移動端使用者可點擊圖片放大。圖中透露殲-20 最大速度2448每小時 巡航速度超過1200公里每小時。另有殲-20配備發動機型號為WS-15)
回應
AL-31F的總壽命為900小時,翻修壽命比總工作壽命更短,大約為300小時。空軍5719維修廠通過發動機維修再製造技術成功將俄制AL-31F發動機的壽命從900小時延長至1500小時,翻修期改進到500小時。此外,現在國產太行發動機的壽命相當於AL-31F的3倍(楨:1/3吧),這些都是真的。網友們別總拿老眼光看中國。
英國的發動機世界領先,為什麼搞不出五代機?還要跟美國買?所有技術都是必須的。而世界上只有美俄中能做到全部都有,當然中國的技術還相對落後與美俄,中國正在努力中
中國全部都有?推比10一級的渦扇發動機技術有個毛,連al31都還要進口的國家,也有資格嘲笑法國沒有。
ws15就是推比10的航發,你不知道?全世界只有美俄中能生產推比10的航發。你啊,就像沒毛的猩猩。
都他娘的別互相指責了,看看天朝百姓的生活吧!發大水,被大人打,強拆,農民沒土地等等!攘外必先安內,天朝大人們不懂嗎?
沒有天朝,你們南京大屠殺會再現!你個2B!南京人是江蘇省裡最差勁的!
某些人就是小農意識在作祟,就只看到眼前的丁點利益,對它們而言只要吃飽喝足就夠了。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8-23/1153736951.html
阿楨
俄羅斯衰了!中國購蘇35和拉達級竟是援助普京 2013-03-19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採購蘇-35、以及阿莫爾級(拉達級潛艇出口型)合作是中俄近期最重要的兩大軍事合作專案,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關於中俄的這兩大軍事合作,國內外評論眾口紛紜,一些國外輿論聲稱是“中國技術仍依賴國外”的鐵證,一些國內輿論則聲稱“毫無必要引進蘇-35”。
首先,所謂中國進口蘇-35是為“借機引進117S發動機”這個說法毫無邏輯可言。117S發動機實際就是AL-41F-1S,屬於AL-31F系列的升級版,和殲-10所用的AL-31FN相比,最大推力分別為142千牛和125千牛。相比之下,用於俄羅斯T-50的117發動機(AL-41F)正式版推力在157千牛以上(未來計畫180千牛)。所以說,所謂“先進的”117S發動機,仍沒有脫離三代機引擎的水準,推力增量很有限。另一方面,按照中國引進蘇-35的可能時間表,獲得117S發動機的時間最快也在五年後,完全和中國四代機研製進度配不上。
另外,阿莫爾級計畫更是俄羅斯潛艇直接引入中國技術設備,對難產的“拉達”級潛艇的全面完善。可見,由於行業持續性衰退,俄羅斯軍工企業不僅資金人才缺乏,技術進一步更新換代也出現嚴重問題,已經開始需要中國軍工技術的“反哺”。俄羅斯軍事技術長期“吃老本”的狀況已瀕臨末日。
所謂先進的蘇-35戰鬥機、拉達級潛艇乃至伊爾-476等等,無一不是前蘇聯時期技術遺產的後代,如果沒有新鮮技術血液的融入,根本談不上“滿足未來需要”,甚至很多企業隨時有徹底破產垮臺的可能。俄羅斯大型軍艦、運輸機、潛艇幾乎都已經面臨無米下鍋的況狀。其他幾個關鍵行業,即使有俄羅斯本國訂單,但由於新一代武器研製費用高昂,新型號研製進程也舉步維艱。如沒有外來資金的支援,蘇霍伊公司的T-50戰鬥機甚至難以順利推進。俄羅斯海軍甚至依靠印度護衛艦訂單,才能確保同型號的護衛艦在本國服役。
儘管中國軍事工業進步飛速,但實際上距離西方先進水準仍然有很大差距。無論如何,俄羅斯在未來幾乎仍是中國軍事技術交流和借鑒的唯一視窗。如果俄羅斯軍工垮臺,中國軍工的很多領域可能真會陷入“閉門造車”的狀況,對中國肯定是弊大於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保持活力的俄羅斯軍工,也有利於促進中國軍工的發展。事實上西方的軍事發展,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歐洲和美國防務企業間的不斷交流和合作。盲目自滿和排外,不能真正縮短和西方的差距。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587605-1-1.html
版主回應
中國主力戰機參數遭公開:殲20最大速度為2448
俄羅斯《外國軍事評論》雜誌2013年第4期刊登了伊萬諾夫和博亞爾斯基的文章。文章介紹了中國航空工業主要作戰飛機生產企業基本情況和科研生產能力。文章編譯如下:
目前,構成中國軍隊作戰飛機機隊基礎的是各型轟-6轟炸機,殲-7、殲-8-II、殲-10、殲-11A/B戰術殲擊機,殲轟-7/7A殲擊轟炸機,強-5強擊機(2012年底停產)。此外,殲教-7、教練-8、教練-9和L-15教練(戰鬥)機可作為輕型強擊機使用。大部分飛機為進口或按許可證生產,同時,本國研製的飛機比重在增加,儘管性能比國外同類飛機差。
2008年底成立的新公司名稱為中國航空工業公司(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AVIC)。該公司成立時法定資本為94億美元,總資產達425億美元。截至2012年初,其工作人員數量超過40萬人。AVIC有200家企業,其中許多企業已經上市。其總資產達794億美元。2011年公司躋身世界五百強之列。
中國有9家關鍵的航空技術裝備生產公司,其中5家生產主要類型的作戰飛機,它們是瀋陽、西安和南昌飛機製造公司,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和洪都航空工業集團。
瀋陽飛機製造公司是中國最大的航空技術裝備生產企業。該企業建成於1953年,職工總數約15000人,擁有車床8千台。公司最大的專業企業是瀋陽飛機廠、瀋陽航空發動機廠和瀋陽部件零件廠。該公司還有一家大型科學研究所,有工作人員約2000人左右。
瀋陽公司在1986年前生產殲-5(原型為米格-17)和殲-6(原型為米格-19)殲擊機,這兩種飛機在1960-1970年代構成了中國空軍的基礎。這裡還第一次組織了殲-7殲擊機(原型是米格-21)的生產,後來成都飛機製造公司也開始生產該型飛機。
目前瀋陽公司在繼續專業研製生產戰術殲擊機。已經理順了殲-8-II和殲-11A(蘇-27SK的中國版)飛機的生產,並在對各種改型進行改進。2006年開始生產殲-11B殲擊機。
此外還在加緊研製新型航空技術裝備。據西方媒體報導,2012年3月至4月,殲-16殲擊機在這裡開始廠試。研製該型飛機時採用了蘇-30MKK戰術殲擊機的技術方案。為了消除發現的不足,提高戰術技術性能,正在修整殲-15艦載殲擊機。計畫2015年開始批量生產殲-15飛機。預計該機將搭乘2012年9月列裝中國海軍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公司未來的業務方向是研製生產殲-20和殲-31第五代殲擊機。這兩個型號的飛機已經分別於2011年1月11日和2012年10月31日開始試飛。截至2013年2月,殲-20完成大約60次試驗飛行。兩個機型都計畫在2020年前列裝。預計,殲-20將作為戰術殲擊機使用,而殲-31將作為戰術殲擊機和艦載殲擊機使用。
此外,在瀋陽飛機製造公司在一系列國際航展上還展示了第六代殲擊機模型。預計該機實際上將是自動化無人駕駛系統,也能夠在有人狀態下使用。飛機氣動佈局將是低斷面機身加平滑機翼輪廓,這將使飛機具有超音速巡航速度和很高的機動性。
成都航空製造公司是在1958年建成的成都飛機廠的基礎上成立的,它是僅次於瀋陽飛機製造公司的中國第二大殲擊機製造企業。職工總數15000人,2010年公司利潤為15億美元。公司的基礎由成都飛機廠、發動機製造廠、航空工業設計科學研究所(編制1800名工作人員)和其他專業及非專業企業構成。
公司自1960年代起專業生產中國版的米格-21戰術殲擊機——殲-7。現在公司正在生產殲-7MF、殲-9(也被稱作FC-1或JF-17,與巴基斯坦聯合研製,主要供出口)以及各型殲-10國產殲擊機。
殲-9飛機採用俄制RD-93發動機,殲-10則採用俄制AL-31FN航空發動機,這使這兩種機型的生產速度受制於發動機的供應。目前正在積極研發國產航空發動機。例如,中國的工程師們正在為取代RD-93和AL-31FN發動機而研製國產WS-13“泰山”和 WS-10“太行”發動機。應該指出, WS-10發動機的大修前工作壽命已經達到300個小時,而一開始只有40-50小時。WS-13的同一指標為150小時。
公司的優先業務方向是與瀋陽公司聯合參與包括殲-20在內的未來殲擊機研發計畫。
西安飛機製造公司位於陝西省省會西安市,職工總數17000人。自2007年起每年收入超過15億美元。
自1958年建廠時起,公司的專業就是生產轟炸機和運輸機。目前公司正在研製生產轟炸機、戰術殲擊機、運輸機和以其為原型的其他類型的飛機。
阿楨
陸新型轟炸機 殲─17將試飛 2013-02-14旺報
大陸軍事網站──軍事前沿,引述美國《防務新聞》消息稱,大陸可能正在發展仿製於俄羅斯蘇─34戰鬥轟炸機的新型戰轟機,編號為殲─17。軍事前沿也刊出殲─17的圖片,並稱,中國似乎已經基本完成了殲─17的製造工作,即將進入試飛階段。
大陸軍用航空工業最近接連在殲擊機、直升機、無人機、運輸機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唯一的空缺就是戰鬥轟炸機,殲─17的出現填補了這個空缺。
軍事前沿稱,同蘇─34一樣,殲─17戰機也是在蘇─27(殲─11)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進而來的一種4代半戰機,而且其整體作戰性能有大幅度提升。
殲─17低空突穿能力強
殲─17的突出特點,首先是高智慧、衛星導航、資料鏈資訊傳輸、作戰半徑大、安裝並排雙座的寬敞駕駛室。由於裝備有智慧化機載相控陣雷達和電子對抗裝置,使得殲─17具備很強的低空突穿能力,可突破敵方火力,安全完成轟炸任務。
第二,憑藉傑出的氣動布局、數位化節油引擎、空中加油設備、大容量內部油箱等技術優勢,殲─17還擁有與中程轟炸機相當的航程,因而完全具備很多中程轟炸機所擁有的作戰特性。
可攜帶重達8噸的彈藥
殲─17還具備全天候多工作戰能力,對陸、海和空目標發起高精度打擊。殲─17戰機也可攜帶重達8噸的彈藥,與轟─6的9噸武器負載相比並未落後太多。
軍事前沿稱,殲─17是中國在研發出多種國產先進戰機後,運用掌握的最新技術設計的多用途戰鬥攻擊機,其整體作戰性能相比蘇─34,會有大幅度提升。
軍事前沿稱,如果中國研發成功殲─17並如期成軍,不僅可彌補強5退役後的火力空白,還可擔負起部分中程轟炸機的任務;此外,中國海軍航空兵還可利用殲17長航程、大載彈量的優勢,搭載YJ83、YJ62、YJ12反艦導彈和東海10反艦巡航導彈,接替轟─6或FBC1「飛豹」,充當「航母殺手」。
版主回應
短距垂直起降︰美媒曝光照片 認定這就是殲17戰機(多圖) 2011/6/3防務新聞
美國《防務新聞》刊登發表該刊駐台北辦公室主任溫德爾-明尼克(Wendell Minnick)題為《中國正在發展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的文章。文章稱,從軍事博客透露的情況來看,中國極有可能已于本月早些時候試飛了殲-18“紅鷹”短距離垂直起降戰斗機。
中國國防工業常常給外界以神秘莫測的印象,網上的相關消息也因此難于證實。然而,此次一些中文軍事博客卻透露了有關殲-20“黑鷹”戰斗機秘密試飛的情況,令外媒感到驚訝。而現在,又出現了關于殲-18試飛情況的消息;外界認為,此次試飛應實施于本月早些時候,該機型與俄羅斯甦霍伊公司的甦 -33系列戰機類似。
網絡上出現的有關涂有解放軍標徽的帶有鴨翼的甦式艦載機模型
網傳殲18戰機,和殲20一樣也噴藍火
據美國華盛頓著名智庫——“國際評估和戰略中心”副主任、中國軍事問題專家理乍得-費舍爾(Richard Fisher)稱,2005年,他從一位中國航空工業從業人員處獲悉,成都飛機工業公司正在籌劃一個類似F-35B隱形戰斗機的項目。考慮到制海權問題,中國也存在著發展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項目的可能。
但同時,他也指出,在中文博客中,存在眾多關于戰機制造項目的小道消息難以確證。其中就包括有消息稱,殲-16隱形戰機已在沈陽飛機工業公司 (SAC)下線;而相比于殲-11B(與甦-27類似)重型多功能戰機,該戰機在隱形能力更加出色,並配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和一個內置武器艙,將于今年夏天制造完成。
今年夏天,中國首艘航母將下水試航。分析人士認為,作為甦-33翻版的“空中鯊魚”殲15,是中國首款未來直接從航母上起飛的戰斗機。2001年,沈陽飛機工業公司從烏克蘭取得了甦-33較早的原型機。報道稱,殲-15已于2009年中期完成首次試飛。
同時,一些消息來源不明的中文軍事博客也曾透露關于殲-17和殲-19戰機項目的模糊信息。據報道,殲-17是一種以俄羅斯甦霍伊的甦34為基礎的遠程戰斗轟炸機;而殲-19則是以殲-11B為原型的重型多功能戰斗機。
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144156-big5.html
阿楨
國産末敏彈可攻頂摧毀坦克 俄羅斯主動要求購買
兵器知識2011年第7期:我國研制成功的第一個末敏彈武器系統,在大量實戰條件下試驗表明,主要性能達國際最好水平,命中率與國際水平相比提高25%。我國擁有該裝備核心自主知識産權,是目前我軍遠距離反裝甲最有效、最具威懾力的武器之一,在我軍精確打擊彈藥中占重要地位。該武器系統爲我軍開辟了智能彈藥裝備的新領域,使我軍常規彈藥向智能化發展邁出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步,標志著我國在末敏彈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該成果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圖爲被末敏彈攻頂摧毀的62式輕型坦克。有意思的是,在末敏彈領域比中國起步早的俄羅斯,竟然致函我國,要購買我國火箭末敏彈系統的控制與探測組件及相關技術,這在中俄軍貿上還史無前例。
回應
這幫孫子一定想山寨
這下子毛子眼紅了!
消息真假?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34780_19051.html#p=1
中國突然允許出售新彈道導彈 神秘買家立即訂貨 2012-11-15
在本屆珠海航展(2012珠海航展)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擺出了頗爲豐富的展品。其中B611和BP-12A彈道導彈曾經多次在國內和國際航展上展出過,軍事愛好者對其比較熟悉。這次也是BP-12A彈道導彈實彈實車第二次亮相珠海航展。
據航天科工集團工程師介紹,不但B611彈道導彈已經成功出口土耳其,現在BP-12A彈道導彈也在允許合法出口後很快向找到國外買家,當被問及到出口到哪個國家時,官方工作人員只提到是某個神秘買家,具體名稱不便透露。
http://bbs.miercn.com/201211/thread_136761_1.html
版主回應
蘇-34缺陷嚴重無法作戰 俄軍官:只是擺著好看 2012-12-08 環球網
據俄羅斯《消息報》12月7日報道,根據蘇-34前線轟炸機6年使用情況,俄羅斯空軍總司令部和武器裝備部專家委員會日前起草了一份總結性報告,計劃于近日遞交國防部長紹伊古。報告指出,已經交付部隊使用的16架蘇-34轟炸機全部都有明顯缺陷,無法完全按照要求作戰使用。
俄國防部參與委員會工作的一名代表向媒體透露稱,相關報告將在今年年底前遞交國防部長,後者應當就蘇-34的命運問題做出決定。由于沒能按照交付飛機,今年6月國防部已經通過仲裁法院向新西伯利亞契卡洛夫飛機制造廠處罰8000多萬盧布違約金。如果新西伯利亞飛機制造廠今後繼續這樣工作,那麽必將再次面臨訴訟處罰。
飛行人員也紛紛責難蘇-34,聲稱他們每次飛行都要被迫同飛機缺陷作鬥爭。一名蘇-34飛行員向媒體抱怨說:“飛機的主要問題是雷達和瞄准導航系統,經常發生某些故障,而且經常在訓練飛行期間發生。當你想進入實施轟炸或者發射火箭彈時,你的瞄准設備卻讓人掃興,只能掉頭回家。雷達和瞄准設備故障不只是因爲程序軟件的問題,還是技術故障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被迫放棄使用飛機,進行維護,消除故障。作戰訓練計劃因此泡湯。”
新型蘇-34轟炸機也給地面人員帶來許多問題。俄空軍飛機地面使用和維護局一名軍官解釋稱,蘇-34很難說是量産型飛機,16架已使用的飛機各有各的區別,各有各的問題。比如,輔助系統電動機有時配置在這邊,有時在另一邊,而從技術文獻來看,它們本來應當出現在第三個位置。
工廠組裝質量也很糟糕,觸點焊接不理想,個別部件沒有嚴絲合縫。了解情況的俄空軍總司令部一名軍官指出,第一批兩架飛機的問題最大,它們從2006年開始裝備到利佩茨克空軍第4作戰使用中心之後,基本上什麽都做不了,只是擺在機場上好看。只有去年夏天配備到沃羅涅日市巴爾季莫爾航空基地的最後一批3架飛機還不錯。
參與蘇-34研制工作的俄羅斯國防工業綜合體一名代表對軍方的意見感到驚訝,他認爲任何飛機開始批量生産和裝備部隊時總會出現一些技術問題,但是這是成長問題。圖紙設計上的飛機和試驗樣品機是一個樣,到了批量生産時就出現了問題,被迫修改飛機結構,改變工藝。軍方應當及時通告飛機出現的問題和故障,但是現在空軍技術人員培訓水平非常低,他們根本不明白飛機一半系統的工作原理,不知道如何正確編制設備程序。多數雷達和瞄准系統的故障是由于部隊不正確的使用造成的,而且飛行員訓練水平又非常低。
新西伯利亞契卡洛夫航空生産聯合體拒絕評論有關蘇-34的問題,強調只有在得到蘇霍伊設計局的書面允許之後才會發表評論。蘇霍伊設計局官方發言人梅謝裏亞科夫同樣拒絕發表評論,聲稱有關蘇-34的所有信息都是機密。
曾經是軍事飛行員的俄羅斯《世界和我們》網站編輯加爾諾夫斯基解釋稱,蘇-34是一種複雜的飛機,需要有發達的基礎設施,即新的保障機場,新的通信和導航設備。但是俄羅斯空軍現在沒有這些,在不遠的將來也未必會有。俄獨立軍事專家、《俄羅斯新軍隊》作者拉夫羅夫指出,全世界任何現代化軍事裝備開始裝備部隊時都會有缺陷,並非盡善盡美,實際情況就是如此。
回應
給中國一架,沒准山寨後的性能比su-34還好,呵呵~~
有問題就去解決,互相責難是沒有意義的。
可見老毛子的航電系統確實是不行。不但飛機機載航電不行,連機場的通迅導航設施也落後。
老毛子思想就是落後,爲什麽不跟中國合作一起研究你這其實是雙贏啊,沒錯中方暫時發動機技術是比他們差要依靠他們,但中國才發展多少年啊幾十年,我相信再給我們幾十年我們一定會超過他們那時候我們有國力有技術就再也不會和他們一起研究了,所以現在一起研究看樣子中方是掙了便宜但從長遠考慮他們以後利益更大回報更多。
被蘇27呼悠瘸了,再也不敢了
這篇新聞的醋意好強啊!你的軍機都已經掉進民區了,你的2代戰機還是目前空中力量的主力,還好意思說人家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的!
哪國的飛機沒掉過?中國二代機誰告訴你是主力了,數量多就算主力?中國三代機也比毛子多吧?
這種事如果是發生在國內,我打賭噴子要噴死國人
不要灰心啊毛子,F22跟你們的狀況是一樣一樣的啊
再差也比中國貨強,前幾天還宣布買蘇35。中國沒資格說人家的差,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文盲加流氓,哪個中國人說它差了?中國有這種飛機嗎?有幾個中國人會像你一樣只會毫無根據地胡列咧?這新聞來自俄媒,知道嗎?是俄國人自己說的!還是先念好書再來咧咧吧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2-08/1323709047.htm
阿楨
美智庫揭秘沈飛公司技術能力 殲-31是翻身仗 2012-12-03 法制文萃報
殲31或成中國第二代艦載戰機 外形與F-22A相似.
近日,美國智庫國際戰略評估中心的高級研究員理查德費舍爾發表長篇文章稱,從殲-15艦載戰鬥機可以看出,沈飛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蘇霍伊系列戰機設計生産經驗。而殲-31隱形戰機的出現則表明,沈飛轉而借鑒更先進的歐美戰鬥機設計概念。在掌握兩種設計風格和制造能力之後,沈飛將會煥發青春。
沈飛已經研制出5款蘇-27戰鬥機的改進型,主要包括:殲-11B、殲-11BS、殲-15、殲-15S和殲-16。其中最新的是2012年11月3日曝光的雙座版殲-15S型艦載教練機。沈飛已經證明自己有能力研制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第五代隱形戰機,就像成都飛機制造公司一樣。而且,理查德費舍爾警告稱,沈飛還能夠研制現代化的無人飛行器,很快這些無人飛行器將會給美國及其盟友帶來巨大的軍事和商業挑戰。
國際戰略評估中心的文章稱,5年之後,即2007年,中國開始出現新的殲-11B型單座版多用途戰鬥機,開始的一批該型戰鬥機采用的是AL-31F型發動機,但後續生産的該型戰鬥機都采用了沈陽黎明公司生産的WS-10A“太行”發動機。據透露,這種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爲12.5噸,比AL-31F發動機略低。重要的是,WS-10A的安全使用時間(兩次全面檢修之間的使用時間)爲300小時,相比之下,AL-31F的安全使用時間爲500小時。據估計,在2010至2012年這三年時間裏,沈陽黎明公司已經生産了大約266臺“太行”發動機,以保障殲-11系列戰鬥機的生産。盡管有“中國在先進發動機制造方面問題重重”的報道,而且中國方面也承認存在缺陷,但WS-10A型發動機的性能對于一款蘇-27系列戰鬥機來說並不差,未來該發動機的性能很可能會進一步提升。有消息稱,截至2012年,沈飛已經生産了66架殲-11B型戰鬥機,且配備中國國産的雷達、航電和武器系統。而從2010年開始生産的雙座型殲-11BS戰鬥機也配備了WS-10A型發動機,以及與殲-11B同樣的航電系統。同樣是在2010年,殲-15戰鬥機的第一張照片出現在中國軍事網絡中,這是一架加裝鴨翼的殲-11戰鬥機,與俄羅斯蘇-33型艦載戰鬥機非常相似。後來的消息證實,中國從烏克蘭購買了蘇-33艦載戰鬥機的原型機。這對沈飛研制殲-15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到2012年,中國可能生産了12架殲-15戰鬥機,都采用WS-10A型發動機,2013年預計將再生産8架殲-15戰鬥機。
版主回應
2012年11月3日,第一架雙座版殲-15BS型戰鬥機(同樣采用WS-10A型發動機)首次曝光,很有可能被定位爲專用的航母艦載教練機,還有可能被發展成航母艦載機中隊裏專用攻擊型或電子支援型戰機。
關于殲-16戰鬥機的消息顯示,盡管這種戰鬥機于2011年底就進行了試飛,但是2012年中期才流傳出該機的照片。該機是雙座版殲-11BS戰鬥機的一種改進型,專門用于對地、對海攻擊,有報道稱該機搭載了有源相控陣雷達。
國際戰略評估中心的文章透露,從2007年開始,沈飛總共出現了五種國産型殲-11系列戰鬥機,截止到2012年,總共生産數量估計已經達到110架。有消息稱,最近三年時間裏,殲-11系列戰鬥機的生産數量分別爲:2010年22架、2011年28架、2012年28架。2013年的生産數量可能會下降到22架。到2020年,國産殲-11B型戰鬥機的總生産數量可能達到260多架,再加上大部分仍然服役的殲-11A型和蘇-30型戰鬥機,由沈飛生産的各種殲-11系列戰鬥機和蘇-30戰鬥機的總數將達到約430架。
殲-31是沈飛的翻身之仗
殲-31在采購價格上很有可能會比殲-20便宜很多,而且發展速度可能更快。後者的優勢來自殲-31采用了兩臺動力一般、設計制造難度更低的發動機。雖然殲-31的原型驗證機可能采用的是俄羅斯的RD-93型渦輪風扇發動機,推力爲8.3噸,但是在2008年珠海航展上,中國一家發動機公司披露了一款推力達9.5噸的渦輪風扇發動機模型,且具有矢量技術。這種發動機可能是WS-13型渦輪風扇發動機的後繼改進項目。該發動機的發展狀態可能比推力爲15噸的WS-15型發動機更好,據稱WS-15發動機主要是爲殲-20戰鬥機而發展的。
沈飛無人攻擊機未來“更具威脅”
2008年的珠海航展上,沈飛繼“暗劍”無人攻擊機之後,又披露了一款名爲“戰鷹”的前掠翼超音速無人攻擊機模型,再次震驚西方。
然而,2011年9月,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舉行無人機模型競賽上,沈飛推出了一款新型飛翼式無人攻擊機的模型。理查德?費舍爾表示,從外表上看,這種無人機與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生産的X-47B無人機以及波音公司生産的“幻影線”無人機應屬同一個等級。2011年6月,中國《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學報》雜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該文章的聯合作者是來自于沈陽601所(即沈飛)的一名無人機研究專家。這篇文章稱,沈飛正在設計一款無人攻擊機,翼展爲15米,機身長度爲11米,采用與波音公司“幻影線”無人機類似的飛翼式布局。由于在2011年中航工業集團的無人機模型競賽中最核心的項目是,將無人機降落在一個模擬的航空母艦甲板上,而沈飛推出的這款無人機模型非常好地完成了指定要求。這也表明,全尺寸的這款沈飛無人攻擊機很有可能會繼殲-31隱形戰鬥機之後,登上中國航空母艦的甲板。
回應
發動機在哪裏?山寨還恬不知恥
你媽也是山寨的,你媽山寨出你來以後,一定感覺羞恥。順便幫我問候她。
50年前說我們落後搞不出原子彈.出了,30年前說我們沒技術發不了衛星,出了,就是5年前還說我們的科技航天是不可能的,就神6了,說我們2025前不可能有隱形飛機什麽了,中國的武器沒有透明度也不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2-03/1034708509.html
美媒稱中國無人艦載戰機不久問世 技術不輸美X-47B 2012-12-03 環球網
2012年11月29日,美國馬裏蘭州帕塔克森特河海軍航空站,一架X-47B無人戰鬥機成功進行了首次陸基彈射起飛。這是美國海軍有史以來第一次使用蒸汽彈射器發射X-47B。
去年美國海軍成功測試了X-47B無人戰鬥飛行器的降落軟件。這是利用F-18D安裝軟件來實現完全的自動航母降落。F-18D上的兩名飛行員完全不用操作,只是爲了防止軟件一旦出現問題。美國海軍計劃在今年進行X-47B的航母降落和起飛。
不只是美國人在沿著這條路走,兩架歐洲企業也開始設計自己的UAV。對此,中國人當然也知道。所以,中國航空母艦上使用有人駕駛的戰鬥機的時間不會很長。中國工程師非常了解自動飛行軟件,知道它是怎麽運行的。現在,他們從中國艦載機飛行員那裏獲得了反饋,也能夠做美國人正在做的事。 .
相關新聞
中國“藍狐”無人機曝光 美媒稱源自L-15
媒體稱翼龍無人機已出口阿聯酋烏茲別克斯坦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2-03/1129708515.html
阿楨
分析稱我國擁有J20J15兩張王牌將丟掉軍購拐杖2012-03-27世界新聞報
根據《航空周刊》的文章,2008年,沈陽飛機公司開始交付配備國産發動機、雷達和武器的殲-11B戰機,這被視爲中國現役“最強大的國産戰機”;2003年至今,成都飛機公司已生産超過200架單座的殲-10A型和雙座的殲-10S型戰機,同沈飛殲-11B型戰機構成“高低搭配”;與此同時,中國空軍與海軍已接收約170架殲轟-7雙引擎戰鬥轟炸機。到2020年,中國將擁有一支裝備1000架戰機的現代化空軍。
在轟炸機方面,與美軍升級轟炸機的思路類似,中國轟-6K轟炸機也換裝了功率更大的引擎,重新設計過的機鼻內換裝了先進雷達和光學設備,此外,升級版還可挂裝6枚對地攻擊巡航導彈。
除戰機和轟炸機,中國還發展出一系列空中預警平臺,其中高端型號“空警”-2000和以運-8運輸機爲平臺、采用平衡木雷達天線的“空警”-200都是中國軍隊自用型號。另一種采用碟型雷達罩的ZDK-03型預警機則是爲巴基斯坦設計的。
在升級、改進第三代戰鬥機的同時,中國還緊跟隱形戰機潮流。《航空周刊》猜測,成飛的殲-20隱形戰機首飛後,沈飛仍在自籌資金研制中型隱形戰機,可能稱爲“殲-60”。
前段時間,有一則關于中國將從俄羅斯購買48架蘇-35戰機的消息被俄羅斯媒體炒得火熱,但中國國防部新聞事務局隨即否認了相關傳言。不可否認,中國的軍用飛機制造業確實曾長期受惠于俄羅斯(前蘇聯),但經過幾十年的積累,今天的中國已經發展出一整套完善的軍用飛機研發、制造體系,基本擺脫了對外依賴。也就是說,即便中國空軍現在需要購買戰機,也可能僅是出于補充數量或應急需要(楨:或回饋中俄戰略伙伴!),並不是非買不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3-27/1818686064.html
版主回應
俄羅斯蘇愷-35 售予中國24架 2012-11-22 旺報
據俄羅斯「紐帶」新聞網、《導報》20日報導,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已經和中國國防部就供應24架蘇愷-35戰鬥機達成協定。而合約本身將會在一、兩年內簽署,飛機將從2015年起開始交付,合約的金額超過15億美元。
中國軍方對於蘇愷-35興趣一向濃厚,過去和俄羅斯一直未能就蘇愷-35採購數量達成協議,俄方堅持賣48架,中方只想採購24架。現在問題已經解決,俄羅斯將向中國供應24架蘇愷-35戰鬥機。
24架蘇愷-35戰鬥機供應合約的簽署,能夠使中、俄雙方擺脫此前合作的不愉快。
2004年中國拒絕繼續履行蘇愷-27戰鬥機許可生產合約,只生產了合約規定的200架中的105架,隨後開始生產以蘇愷-27為基礎、未經許可的殲-11型戰機。透過「逆向工程」的研發,中國軍方完全掌握蘇愷-27的各種性能。
俄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認為,中航工業集團公司幾乎沒有為自己仿製的蘇愷-27戰機做過宣傳,說明中國仿製品可能存在大量技術難題(楨:?),俄方不必擔心中國會很快仿製蘇愷-35戰鬥機。
中國購蘇-35系過渡非對殲-20殲-31失去信心 2012-11-22 環球時報
俄媒稱,具有“4++代”水平的蘇-35戰鬥機在中國空軍眼裏具有難以抵禦的誘惑力(楨:?),從本屆珠海航展上諸多中國軍官細致觀察俄方展團帶來的蘇-35飛機模型(編號“901”)便可看出端倪。俄方在航展期間提供的資料宣稱,這種戰機將在未來十年內成爲俄空軍的主力,首批6架將于今年加入俄空軍服役。它不僅繼承大名鼎鼎的蘇-27戰機的特性,而且還最大限度吸收了俄第五代戰機T-50的新技術。俄羅斯《航空艦隊》雜志披露,蘇-35與之前的型號相比,最突出的改進是擁有采用推力矢量控制系統的117S型發動機,比F-22的發動機更先進(楨:?沒魚蝦也好!)。此外它裝備的“雪豹E”相控陣雷達與F-22的AN/APG-77雷達性能相當(楨:?),而強大的抗幹擾和武器挂載能力讓它在電磁幹擾的特殊環境下比F-22更具優勢。
《航空艦隊》雜志認爲,按照奪取制空權的能力進行評估,蘇-35已超越所有第四代和四代半戰機,整體性能非常接近F-22,造價卻低得多。俄羅斯之聲21日稱,在與中國簽署合同後,俄可能還會與印度、委內瑞拉、越南、印尼等國達成類似協議。俄專家認爲,中國此前采購俄戰機後,很快會展開仿制工作。因此只有中國大量購買蘇-35才會讓俄羅斯放心。俄“國防”雜志主編科羅特琴科認爲,蘇-35的技術複雜,對中國來說仿制將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俄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也認爲,這種戰機技術過于複雜,俄方不必擔心中國會很快仿制出。他認爲,考慮到目前中國與鄰國關系惡化,24架戰鬥機采購合同可能還不是中國與俄羅斯簽署的最後一項蘇-35供應合同。在當前日益惡化的軍事政治形勢下,對中國來說大量購買俄羅斯武器是明智的選擇。這可保證中國能應對日益嚴峻的外部挑戰。科羅特琴科表示,在中國與美國亞太競爭不斷升級以及中日關系緊張的背景下,該合同的簽署將大幅增強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優勢地位。
一名中國軍事專家認爲,中國選擇引進蘇-35戰機並非對國産戰機失去信心,而是在現役第四代和在研的第五代戰鬥機之間搭起“戰力過渡之橋”。他表示,鑒于美國加速在中國周邊擴散F-35戰機,美軍獨享的F-22更頻繁地進出關島和日本沖繩基地,使中國空防壓力明顯增大。而中國研制的殲-20、殲-31等隱形戰機尚處于技術論證階段,離實戰有很長時間,因此選擇國際市場上最有可能與美國隱形戰機抗衡的蘇-35是明智的選擇。澳大利亞空中力量研究所曾評估過世界戰機市場上的幾大“名角”,經過對14項關鍵性能對比測算(包括超音速巡航、隱形、超機動性、可控推力矢量和超音速飛行時使用武器能力等),結論是蘇-35的得分比F-35高出一大截(楨:?)。因此中國選擇引進蘇-35也存在現實的合理性。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1-22/1021707446.html
詳參【圖博館】:由SU27到殲十一 Su-35 SU-27家族關係 機載有源相控雷達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中國機載雷達 中國山寨經濟 PLA四代機之爭 F-22 F-35-JSF
阿楨
印度稱蘇30MKI墜機主因是長期受暴曬致“中暑”
據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網站2012年1月20日報道,近日有參與印度空軍蘇-30MKI戰鬥機墜毀事故調查的專家指出,長期暴曬和過高的氣溫可能是導致墜機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
印度調查人員發現,印空軍現役的蘇-30MKI戰鬥機大多長期停放在露天環境下。由于印度是一熱帶國家,紫外線輻射強烈,直接處于陽光照射下不但會灼傷人體皮膚,還會加速軍事裝備的老化。他們指出,持續的高溫環境可能會對機載設備的性能産生不良影響。而要想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必須將戰機停飛在專用的機庫內。
在高溫的熱帶國家,一旦關閉戰鬥機上的冷卻系統,機載設備的溫度很快便會上升到非常危險的水平。雖然目前還不清楚蘇-30MKI戰機上的哪些部件會因高溫受損,但不能否認的是,高溫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可能誘發設備故障。
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當年在設計蘇-30系列戰鬥機機載設備的過程主要關注了它們的耐低溫性能。需要指出的是,在過去幾年中,俄制軍事裝備曾多次在印度等熱帶國家中發生“中暑”事件。
另一可能導致蘇-30MKI墜毀的原因則是機體部件(尤其是AL-31F噴氣發動機)的質量。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已在印俄記錄到多起因發動機故障引發的事故。AL-31F發動機的單價高達350萬美元,目前主要用于裝備俄制蘇-27/30和中國的殲-11/10系列戰鬥機。目前,印度還在根據俄方的許可自行組織該型發動機,同時還培訓了數千名相關的技術人員。不過,印度現在仍未掌握生産發動機主要部件的技術,而正是這些部件最容易在高溫高壓情況下受損。此類部件現在仍由俄方提供。除此之外,蘇-30MKI的墜毀也可能是因印度空軍低劣的技術保障導致的。
該機的整體性能非常接近美國的F-15E戰鬥轟炸機。但蘇-30MKI的單價還不到4000萬美元,還不到F-15E的一半(楨:都已不只!)。蘇-30MKI可攜帶超過8噸的武器載荷,作戰半徑超過1500千米。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1-21/0839680654.html
版主回應
關鍵時刻要買蘇35中國到底想幹什麽! 2012-03-08
從采購SU35傳聞管窺中國未來四代機的時間節點、規模和發展戰略
三月六日俄報關于中國采購48架SU35的消息流傳,在網上引起很大爭議。國內軍迷偏激、罵買辦罵有關飛機制造廠的都有。其實這事如果冷靜分析,是可以有所收獲的。需要分析一個問題:采購SU35到底會打包采購什麽?
SU35作爲SU27系列戰機,號稱絕殺所有三代和三代半戰機,主要技術優勢在于超遠程空空彈、相控陣雷達、矢推發動機117S(或者AL41)。這些,對于中國最重要的、肯定會打包采購的是矢推發動機117S(或者AL41)。這是可以配備四代機的發動機。其相對成熟的矢推是可以填補中國空軍的空白。通過采購SU35案大量打包采購117S發動機及以後的升級增推型,用之于中國的四代機,這可以爲中國的四代機發展規劃,提供雙保險:一重保險是我們自己研發的WS15。一種保險是外購的117S及其以後的增推型及其國産型。
目前我們的WS15,還處于實驗室階段。按照網絡資料,WS15正在進行各種試驗。暫無定型消息傳來。即便今年2012年能夠定型的話,從實驗室生産轉爲生産線生産,包括建成生産線,至少要三五年的功夫,那已經是2015到2017年的時間了,三年的話就是奇迹了。而從生産線批産,到有效度過澡盆曲線,至少又要二三年的時間,那已經是2017到2020年的時候。WS15的量産型如果在2015~2017年順利裝機並且度過澡盆曲線,那已經是奇迹。但如果是到了2020年之後才有效裝備四代機,較之于美日印,時間上還是晚了。
更何況WS15研發生産過程中可能還有大量不確定因素、不可測因素。從這個角度看,空軍要盡快形成四代機戰力,不能完全吊死在WS15一棵樹上。爲了四代機早日入役,發動機供應必須至少有雙保險。
這樣看的話,我們看看:如果今年采購SU35,SU35及其117S發動機到貨時間大約是2015年。也就是2015、2016年年左右。這樣,通過采購SU35打包采購117s,J20的發動機2015~2020年時段的供應問題,可以解決。這條路,同J10先用俄發再用國發的路子,其實是一樣的。 那麽,到了WS15量産之後,是不是就不需要俄發了?我認爲不一定,可能還需要俄發。假定量産四代機300架(相當于美國裝備數的一成五),就需要600臺發動機。加上備份,就接近900臺。這個供應量,WS15生産線按照一年幾十臺到一百臺的産量是肯定一時半時無法滿足的。因此,未來比較長一段時間,還會像AL31與太行發動機並行一樣,進口的117S發動機及其升級增推型會與WS15並行一段時間甚至較長時間,直到WS15産能完全自給自足。未來第一個一千臺四代發動機的供應量當中,不排除俄發占據一半以上(三代發動機俄發AL31系列占據大部分遠超一半)。
未來中國四代機的裝備數量達到美國2000架左右的3成,600架,安裝雙發計算,那需要的發動機及其備份發動機就是大約1800臺。這麽多數量,就必須有兩條以上供貨渠道保證了。
如果加上未來的出口型(例如出口巴基斯坦用于抗衡印度的T50),所需要的發動機就更多。
回應
買幾架研究研究,順便表個態支持俄羅斯産業。鞏固下中俄關系罷了。 確實是這麽個理。你一架都不買毛子貨的SU35,習主席新上任後到莫斯科訪問臉上也不光彩,再說老毛子還卡著400型防空導彈沒賣給我們呢。做人太摳門是不行的,給普京一定程度的支撐,對于瓦解西方反華聯盟是有政治意義的
中國買了那麽多波音,買點蘇35算什麽,爺有錢,想支持一下毛子的軍工,你Y有脾氣賣F22給爺啊。。。。哈哈哈哈。。。。。。
如果美國人願意的話中國倒想買F22,可是人家不幹啊!現在武器尤其是戰鬥機研制的費用越來越高,涉及的技術越來越複雜,很多國家要麽是聯合研制,要麽根本無力研制,只能出錢購買,而對中國來說,發展自己獨立的軍工業固然重要,可是如果能購買一些外國先進的武器的話,一方面可以引進吸收別人已經發展成熟的技術,一方面還能有效降低自己的研制成本,加快軍事裝備更新換代的速度,何樂而不爲呢?俄羅斯的武器雖然有不少缺陷,但很多方面不說比中國,放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有著自己獨到優點的!中國軍工現在缺的不是錢,而是時間和技術,外購武器是彌補這兩個缺陷很好的方式!
說的很有道理啊 頂
我至今還是認爲,中國購買俄羅斯的48架蘇-35在沒有我們官方確認之前,都是俄羅斯媒體的一廂情願的宣傳,當不得真的。因爲蘇-35相對于我們正在研制的J-11B系列的後繼改進型來說,性能只會落後,最多持平而已。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463312
阿楨
瑞典智庫稱中國對俄武器依賴降低外交姿態變強
環球網記者朱盈庫報道,據法新社2011年10月3日報道,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3日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對俄羅斯武器和能源進口的依賴已經降低,這將導致俄羅斯在處理與中國的關系時的姿態變弱。
報告指出,改變(中俄關系)動態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中國“如今主要的興趣在于獲得技術發展自己的軍事工業”,因此,他對俄羅斯制造的武器的需求已經減少。報道稱,莫斯科已經表明不願向北京出售最尖端的武器系統,因爲他害怕中國會複制這些技術,進而出口自己的産品。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負責武器轉讓項目的保羅•霍爾特姆(Paul•Holtom)說:“武器轉讓關系的本質將會更加體現在競爭上,而不是合作上。”該研究所還補充道,中國在中俄關系上的姿態已經進一步加強,因爲他對俄羅斯原油的需求在過去5年已經下滑。“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和阿曼。”此外,隨著中國成功找到其他天然氣供應國,俄羅斯在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談判中的優勢也嚴重弱化。
報道認爲,盡管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冷戰”時的盟友通常在國際外交中被看作夥伴,特別是在反對西方主導的對他國的制裁上,但是這兩個國家之間的互信卻是有限的。
俄羅斯,爲何說俄空軍不如中國 2011-09-30
當“俄羅斯《軍工信使》報道,俄羅斯政治和軍事分析研究所副所長亞曆山大-赫拉姆奇欣撰文指出,雖然俄軍飛機和防空導彈系統性能先進,具有較強競爭力,但是俄空軍和防空部隊建設缺乏明確而清晰的戰略構想,計劃采購的新武器裝備數量極其有限,未來作戰實力不容樂觀……如果說用來對付格魯吉亞這樣的小國完全綽綽有余的話,那麽一旦遇到美國或中國這樣的軍事大國,就絕對無力應對。”
版主回應
軍事工業世紀超越,本末倒置俄看中國臉色 2011-07-22 中華網論壇
衆所周知,中國和印度的軍事裝備淵源均來自老毛子,所不同的是,印度依賴進口俄羅斯裝備的曆程是由淺到深直,發展至今這一依賴已讓印度軍事離不開老毛子;而中國則是,從進口到仿制甚至趕超。近日,有日本具有科學根據的情報透露:大量事實已經證明,俄羅斯軍工開始慢慢不如中國,中國雖然在目前還落後俄羅斯,但目前來看,中國進步很快,而俄羅斯任然在吃盡前蘇聯的老本,從T-50跟中國的J-20相比來看,俄羅斯已經開始落後。 從J-20的多次試飛可以看出,中國的確在發動機制造方面已經開始有所突破,而且這個突破將不再受制于俄羅斯。
而印度卻遭到淒慘的命運,T-50的研制俄羅斯遲遲不能按期交貨,並從2008年的交貨日期推遲到2012年,從幾十億美元提高到230億美元來看,俄羅斯已經讓印度開始感到徹底失望。盡管俄羅斯目前還有比中國先進的地方,但照此下去,用不了十年,俄羅斯軍工就會全面落後中國,中國不再大量成品進口俄羅斯武器裝備來看,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據,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會進口比自己落後的産品。中國的進步,表現在中國人的勤勞智慧,體現出中國人思維能力遠遠勝于印度人,同時,與中國強大的經濟體制上升有著緊密關聯,財大氣粗,有錢能使鬼推磨......
事實上,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RD-93發動機從來就沒有接受過維修,很有趣的是,RD-93航空發動機的維修合同卻是烏克蘭“西契發動機”公司與中國簽訂的。除了對RD-93發動機維修,烏克蘭還向中國出口AI-222K-25發動機(用于裝備L-15教練機)。當然,作爲合作的交換條件,中國同時對烏克蘭的國家整體建設付出了相應的支持,也可以說烏克蘭軍工企業是振興國家經濟的支柱。
目前,俄羅斯和烏克蘭向中國提供的航空發動機有四種型號,根據西方情報透露:都將面臨著被中國仿制的命運。前兩年曾有俄羅斯軍方報道,烏克蘭斯奇發動機公司建議與中國聯合生産第5代航空發動機(中國第四代),聯合研制和生産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飛機。另外,烏方目前仍在世界坦克制造領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中國陸軍MBT-2000型坦克上裝備的6TD2型發動機就是由烏方提供的,據來自烏克蘭特種裝備出口公司的消息人士透露,中國目前已經停止進口6TD2型發動機,由此看來中國已經仿制成功。
http://military.china.com/critical3/27/20110722/16662363.html
我軍少將駁斥殲十抄襲自以色列獅式戰機傳言
中廣網北京2011年3月9日消息(記者陳欣 彭洪霞)“我們的航空發動機,我們的飛機制造技術沒有剽竊西方的。如果有一天解密,他們會看到中國的發動機技術是獨一無二,這些都是中國科研人員自主創新的成果。”這是全國人大代表、空軍裝備部部長魏鋼在接受中廣軍事記者采訪時充滿自信的一段話。
中國武器發展走上了自主創新道路
魏鋼代表繼續用殲-10戰機舉例,他說,“殲-10完全是我們自己設計,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有人說它跟以色列的“獅”式戰鬥機比較像,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殲-10起飛重量、尺寸都比“獅”式飛機要大得多,還有很明顯的一點,就是“獅”式飛機的進氣道是亞音速不可調,我們是超音速進氣道,這都反映出這些成果完全是自主創新的。有些境外媒體認爲我們得到國外支持,這顯然是外行的評價,他們既低估了中國裝備科技人員的能力,也低估了自己政府對科技的管控能力。”
魏鋼代表說現在有一個現象,就是凡是被外國封鎖的領域,我們都發展得很好。中國空軍的武器裝備也是一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給了我們很大的援助,但那個時候我們用得都是進口或仿制,西方在八十年代也向我們打開過窗口,但並沒有太大幫助,反而是他們對我們實行徹底地封鎖後,反而走上了更快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帶出了自己的隊伍。
看待中國武器裝備發展應擺正心態
在談到中國是否剽竊外國飛機制造技術時,魏鋼給出了正面回應:“科學技術有很多共性,比如航空發動機,它的風扇部件、壓氣機部件、渦輪部件等這些技術都是共性的,不存在誰抄襲誰的問題。因爲大家遵從相同的工作原理,采用接近的材料,用幾乎一樣的設備進行加工,當然會有很多共性的。如果稍微有共性就是剽竊,那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嘗試飛上天,比如魯班,那我們能不能說西方現在造飛機都是剽竊了我們山東人的成果?顯然不能這麽說。”
魏鋼說,我們的航空發動機、飛機沒有剽竊西方的技術,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技術解密了,他們會看到我們的發動機,甚至目前批量生産發動機都采取了獨一無二的技術,這些都是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自主創新的成果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25170
阿楨
俄官員說公道話稱中國仿俄武器産權已不屬于俄
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1年2月25日報道,俄羅斯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局長德米特裏耶夫近日在接受《生意人報》的采訪時宣布,去年俄武器和軍事裝備得到的訂單總額高達480億美元,其中出口額超過了100億美元大關。至于中俄軍事技術合作規模持續下降的問題,主要是由知識産權爭議和中國軍事工業快速發展造成的。
對于俄方是否積極努力解決中國仿制俄制軍事裝備的問題,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局長德米特裏耶夫回答說:“確實,這是知識産權問題。2008年我們和中國在司法部系統簽署了特別協議。我們會向中方提出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相當複雜,其中也包括對我們而言。以前這個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二戰後以及蘇聯時期,我們向中國供應了某些産品的整條生産線,當時沒有要求簽署什麽文件,我們在此方面沒有任何文件,現在無法提出嚴肅的意見。因爲我們只是簡單地供應了産品和技術,而他們在其基礎上制造出了自己的産品,對它進行了改進,加入了自己的部分。這些産品已經不是我們的了,而是在中國軍事工業認真參與下制造出來的。中國人認爲它們是自己的産品。在此方面很難達成一致。不過,這個問題仍然有自己的迫切現實意義。現階段我們將繼續在現行國際法准則框架內解決這個問題。目前俄羅斯和中國的軍事技術合作因爲中國工業迅速發展而滑坡,中國已經有能力獨立自主地保證自己的許多需求。”
德米特裏耶夫局長同時指出,俄羅斯和前華約國家也存在著相同的知識産權問題,蘇聯時期向東歐國家供應了大量武器和軍事裝備,也提供過相應的技術,但是沒有提出知識産權保護問題,結果現在産生了較大的矛盾。俄方正在積極采取措施解決這些問題,現在已經和匈牙利簽署了相關許可生産協議,目前還正在和斯洛伐克、捷克、波蘭、保加利亞談判簽署類似協議。
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局長坦承,雖然俄羅斯在整體上暫時保持住了在國際武器市場上的主要優勢,即相對不高的價格和令人滿意的質量水平,但是由于近期生産和配件成本上升,導致軍事産品漲價趨勢明顯,俄軍事産品出口價格隨之不斷上漲,在現有裝備質量和售後服務水平下,必然會對俄國防産品的競爭力産生負面的影響。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2-28/0946635079.html
另參本館: 蘇俄建軍原則 由SU27到殲十一 中國軍工 中國軍售 中國山寨經濟
版主回應
俄羅斯,爲何說俄空軍不如中國 2011-09-30
當“俄羅斯《軍工信使》報道,俄羅斯政治和軍事分析研究所副所長亞曆山大-赫拉姆奇欣撰文指出,雖然俄軍飛機和防空導彈系統性能先進,具有較強競爭力,但是俄空軍和防空部隊建設缺乏明確而清晰的戰略構想,計劃采購的新武器裝備數量極其有限,未來作戰實力不容樂觀……如果說用來對付格魯吉亞這樣的小國完全綽綽有余的話,那麽一旦遇到美國或中國這樣的軍事大國,就絕對無力應對。”
俄高官稱國産坦克火炮落後北約甚至比不上中國
東方網 2011年11月20日消息:據俄通社11月17日報道,俄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尼古拉?馬卡羅夫大將近日再次對俄制武器的性能提出了批評。
馬卡羅夫在俄公共委員會會議上表示,俄軍現役部分武器裝備的性能明顯落後于國外同類産品,他特別將俄制T-90坦克與以色列的“梅卡瓦-MK4”以及“龍卷風”火箭炮與美國的HIMARS系統進行了比較。
俄軍總參謀長指出,“梅卡瓦-MK4”主炮的射程達6000米,而T-90的只有2500米。此外,美國HIMARS高機動火箭炮系統的射程可達150千米,而“龍卷風”系統的只有70千米。
此外,俄光電偵察衛星的在軌運行時間只有3-5年,而國外同類裝備的運行期平均可達15年。馬卡羅夫抱怨稱:“我們不得不頻繁地生産這類裝備,耗費納稅人大量資金。”他同時指出,俄裝甲技術裝備的防護級別也過低,無法爲軍人提供可靠的保護。
俄陸軍總司令亞曆山大?波斯特尼科夫也曾在今年3月份表達過類似的看法。他當時宣稱,俄軍事工業生産出的裝甲技術裝備、火炮和輕武器,在性能上不但落後于北約同類産品,甚至還比不上中國軍方的裝備。尤其是,俄軍現役T-90坦克不但性能無法滿足俄陸軍需求,而且單價還遠高于德國的“豹II”。
來自俄軍工系統的消息人士此前曾透露,俄國防部現在對軍用産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表示,俄軍工企業雖然長期以來一直在按照過時的標准完成國防訂貨,但卻仍然有能力生産出與進口裝備差距不大的産品,只是這些企業進行調整的速度無法及時滿足俄軍方的要求。
俄國防部最近幾年中一直在積極研究從國外進口軍事裝備的可行性並且還簽署了數份合同,其中包括從以色列進口無人機,向法國訂購“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以及向意大利和德國企業購買裝甲技術裝備等。俄軍方解釋稱,通過購買國外軍事裝備有助于俄獲取先進的技術,從而提高俄軍的作戰能力。
更多新聞
媒體稱印軍購買力大幅增強對俄制武器興趣下降 2011-10-14
俄方指責印度軍工企業爲俄制武器制造劣質配件 2011-05-18
俄總統給軍工敲警鍾:俄制武器吸引力正在消失 2009-10-31
俄羅斯稱美國壟斷中東武器市場大力排擠中俄 2011-11-17
香港媒體稱俄羅斯與中國爭奪緬甸武器市場 2011-11-10 0
俄羅斯擔心獨聯體國家采購中國造物美價廉武器 2010-10-22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1-20/1023674383.html
阿楨
印尼防長稱其蘇30飛行員在中國受訓效果顯著(另參本館:SU-27的實況? 蘇俄建軍原則 由SU27到殲十一 殲-11性能之猜 SU-27家族關係 中國軍工
據2010-10月出版的《漢和》報道,印尼國防部長尤斯吉安托羅在新加坡出席國際會議時透露,“我們前後派出10名蘇-30MK2戰鬥機飛行員,去中國接受模擬飛行訓練。他們回國後,表示中國的訓練水准很高,而且貼近實戰。”
報道稱,印尼空軍現有10架俄羅斯蘇霍伊系列戰機,分別是兩架蘇-27SK、兩架蘇-30MK、3架蘇-30MK2和3架蘇-27SKM。而在整個東盟範圍內,采用俄制蘇-30系列戰鬥機的國家包括馬來西亞、印尼和越南,前二者有一點相同,那就是相關人員訓練並非由俄羅斯負責,馬空軍邀請印度同行幫忙,印尼空軍則選擇了中國。
尤斯吉安托羅表示,赴華受訓的印尼飛行員主要學習航空理論和模擬駕駛。據這些學員反映,中國的蘇-30戰機模擬器比俄式模擬器更好,感覺相當逼真。一些人甚至聲稱,他們在中國的模擬器上練習後,就可以直接在實機上操作了。印尼空軍選擇赴中國訓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方的要價比俄羅斯低很多,“幾乎只掏住宿費和電費就夠了”。
俄軍官抱怨“生意被搶”
一般而言,戰機銷售國會全盤負責購買國的人員培訓和裝備維護,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買賣。而今,中國承擔起印尼蘇-30飛行員的訓練任務,自然會被某些俄羅斯人視爲“搶生意”。但俄方也不好公開表態,畢竟印尼沒有違反任何合同規定。一位俄軍官私下向《漢和》抱怨,“搞不明白爲什麽會如此,戰機是我們造的,飛行員卻不是由我們來調教!”
印尼還想買更多中國武器
事實上,印尼軍隊已引進不少中國武器,如海軍艦艇裝備“鷹擊”反艦導彈,陸軍裝備“前衛”便攜式地空導彈等。假如更多的中國武器出現在印尼軍中,後者未來有望獲得某些技術轉移,乃至向其他東南亞國家轉售,這將使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更多新聞
印尼將大幅增加軍備開支 可能采購中國殲11戰機 2010-11-04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1-06/1105617881.html
版主回應
俄媒體稱中國殲16翻版蘇-30MK2 首批24架下線
資料圖:網絡上流傳的殲-16圖片。
資料圖:中國海航裝備的俄制蘇-30MKK2戰機。
外界總喜歡爲中國新型戰機尋找國外血緣關系。俄羅斯《觀點報》2011年11月23日稱,中國新型殲-16多用途戰鬥機完全是俄制蘇-30MK2的翻版。
《觀點報》稱,中國沈陽飛機制造公司已向記者展示“仿制蘇-30MK2的中國新型殲-16多用途戰鬥機”,這架飛機已塗上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標准塗裝,“它完全是蘇-30MK2的翻版”。報道稱,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援引中方權威軍事人士的話表示,21世紀初蘇-30MK2曾大量出口到中國。據介紹,蘇-30MK2是對于早期蘇-30MKK戰鬥機進行技術完善的改進型號,特別是在機載航空電子設備和機載武器上重點提高了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對海(陸)目標進行打擊的能力。報道說,中國海軍對蘇-30MK2的性能感到非常滿意,因此要求沈陽飛機制造公司仿制這種多用途戰鬥機,主要側重于加強利用中國研制的反艦導彈打擊水面目標,機身則與此前仿制的殲-11BS基本一樣。該雜志稱,目前首批24架殲-16戰鬥機已經下線,將大幅提高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戰鬥力。
有專家認爲,近年來中國研制的多種軍機時常被扣上仿制、剽竊他國戰機的“帽子”,殲-20隱形戰機被說成是仿制俄米格1.44技術驗證機、殲-11BS被說是抄襲蘇-30。但英國《簡氏防務周刊》也承認,中國新戰機是大量融合自身創新成果的産物,冠以“抄襲”之名有失偏頗。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1-24/0923674883.html
俄媒體稱中國新型反潛機從中美撞機事件中獲益
資料圖:網絡上流傳的被稱爲新式反潛機的圖片
據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網站2011年11月22日載文稱,中國陝飛日前推出了一款以運-8運輸機爲基礎的新型反潛機。有消息稱,這種被稱作“G-6”的新型裝備上利用了部分獲取自美國EP-3E電子偵察機的探測技術。
俄媒稱,2001年4月,美國軍方的一架EP-3E電子偵察機與中國的一架殲-8II殲擊機在海南島附近空域相撞。在這一撞機事件中,一名中國飛行員犧牲,而受損嚴重的EP-3E則迫降于海南島內的一處機場。同年6月,遭拆解的EP-3E偵察機被返還美方。這架飛機後來被修複並重返美國海軍。
俄媒稱,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方面從這架受損偵察機上獲取了大量先進技術和有價值的數據。EP-3E以P-3C“獵戶座”反潛機爲基礎研制,同時還安裝了部分與後者相同的設備。
俄媒稱,從新式反潛機的照片來看,其配備了4臺渦槳發動機,機頭前部安裝有雷達系統,而加長的尾部可能裝備了用于偵察潛艇的磁探測設備。該機的機體下方設置有用于儲存武器和聲納設備的內置隔艙。如果目前有關它的用途能夠得到證實,那麽它將是中國制造的第一種大型反潛機。
更多新聞
日本海上自衛隊P-3C反潛機飛臨釣魚島上空(圖) 2011-10-14
日本媒體稱俄反潛機近日10次接近日本領空 2011-09-13
日本新型P-1反潛機因機身出現裂紋將推遲服役 2011-08-02
美國首架量産型P-8A反潛機完成首飛(圖) 2011-07-25
臺軍將P-3C反潛機納入兵棋推演用于偵測潛艇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1-23/1027674759.html
(楨:山寨個屁!另參本館: 運-8 運8電戰機 臺軍將有P-3C反潛機 中國反潛裝備發展之路 中國山寨經濟 中國軍工)
中國山寨零件 搞垮美軍裝備 民視 2011-11-10
中國山寨商品問題,層出不窮,但誇張的是,連美國軍方也有很多電子零件,是中國製造的假貨,最近美國國會抽檢美軍裝備,赫然發現有些中國做的零件容易損壞,有些甚至是空殼,毫無作用。
美國海軍的反潛直升機,夜視系統的電晶體是山寨貨,一旦故障,等於在夜間完全無法鎖定目標,而C-27J戰術運輸機,則是記憶體晶片異常,至於P-8A反潛機的低溫偵測模組,甚至直接從母板上掉下來,仔細一看,根本是空殼,中看不中用。
阿楨
俄稱中俄蘇33談判仍在進行 中國嘗試破解其技術
東方網2009年3月18日消息:據俄羅斯《紐帶》網報道,俄國防工業綜合體的一位消息人士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莫斯科和北京之間有關出售蘇-33艦載戰鬥機的談判目前仍在繼續,這項交易的成功對雙方都是有利的。他強調稱:“此前有關談判已經終止且合同被廢除的報道是不實的。”不過,他同時也認爲,中國的專家現在正嘗試破解蘇-33的生産技術。
中俄兩國有關出售蘇-33型艦載戰鬥機的談判已持續了數年時間。
之前曾有報道指出,由于擔心關鍵技術遭到泄露,俄羅斯已終止了有關向中國出售蘇-33戰鬥機的談判。由于擔心蘇-33的生産技術遭到中方“克隆”,俄羅斯已決定拒絕按照中方的條件進行談判。
除此之外,北京還曾多次向莫斯科提出購買14架蘇-33的請求。不過,由于擔心技術秘密遭泄露和認爲經濟上並不劃算,俄方要求中方的采購量不應少于24架。
在此之前,中國還曾成功地從烏克蘭購買到一架T-10K--蘇-33的原型機。不過,該機並不具備飛行能力。雖然如此,有專家仍然認爲,通過這架T-10K,中國專家將有可能了解到折疊機翼、制動裝置和其他系統的結構,從而仿制出與蘇-33類似的艦載戰鬥機。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18/0841545787.html
版主回應
俄稱中國網友建議將國産殲15艦載機返銷俄羅斯
東方網2010年8月6日消息:據俄羅斯軍事平等網8月4日報道,一位不失機智的中國記者8月2日發表文章稱,建議用向俄羅斯出口殲-15艦載殲擊機的方法解決仿制俄式飛機的問題。他認爲,這個想法雖然現在看起來可能有點瘋狂,但是誰又知道明天會怎麽攤牌呢。
這位記者不久前了解到,中國提議幫助俄羅斯改進爲中國JF-17“梟龍”戰機進口的RD-93發動機性能,可能是指聯合制訂向第三國市場銷售發動機的再出口方案,中方不久前在“範堡羅-2010”航展上曾經表示過。因此爲什麽不能向俄羅斯銷售殲-15艦載殲擊機呢?他認爲,如果俄羅斯同意,這樣做至少會有4個不容置疑的好處:
1、中俄將會分攤殲-15研發費用,可以爲沈飛推動自己的項目掙來外快。
2、聯合項目能夠改善中俄關系,首先是消除俄羅斯在知識産權方面的問題。盡管俄方的抱怨很少讓中國難堪,但是畢竟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還是受損。中國可以向俄羅斯出口殲-15,俄羅斯人可以裝配自己生産的發動機,改進機載雷達。
3、增加中國航空裝備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
4、如果殲-15銷到俄羅斯,那麽在其他市場上的任何限制都將消除。況且,中國可以建造常規動力中型航母,殲-15將成爲主力艦載機,而且可以銷往外部市場,甚至是俄羅斯。
另外,俄羅斯可以利用蘇-35技術改進殲-15的性能,特別是發動機、相控陣雷達、L波段襟翼雷達,隨後向國外出口,包括西方市場。在此情況下,俄羅斯版殲-15的性能可能會超越中國樣品,在空戰能力上將和美國的F-35C艦載殲擊機處于同一檔次,甚至可能更強。殲-15國際版將有助于恢複外部市場對中國的信任,部分銷售收入應當用于支付使用蘇-27氣動外形的組裝專利費用,以平息俄羅斯在知識産權方面的怨氣,鞏固國家威望,恢複信任,從而爲中國增加軍事裝備和武器的出口打下良好的基礎。因爲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的方針是大幅增加軍火出口,潛在客戶的信任問題非常重要,雖然殲-15和蘇-27使用完全不同的機載設備,但是整體外形上的相似性卻是不爭的事實。
作者在結束這個多少有點幻想色彩的話題時再次強調,向俄羅斯銷售殲-15能夠消除知識産權保護領域內的所有問題,這樣中國就可以不受挑剔地進軍其他市場。面對當前的問題,沈飛公司應當有戰略眼光和必要的雄心壯志。當然,向西方市場推銷殲-15會非常困難,但是誰又知道明天的牌會是什麽呢。他建議沈飛選擇殲-15而不是殲-11B用于出口,因爲從血緣關系上看,殲-11B與蘇-27的關系距離最近,肉眼都能看得更清。另外由于俄羅斯不能自主組織生産完整型的蘇-33艦載機,又難以改制蘇-35艦載機,被迫選擇米格-29K作爲航母主力戰機,因此中國可以提議聯合生産和出口殲-15艦載機。
俄稱中國産蘇33艦載機仿制品無法與俄真品相比 2010-07-21
中國艦載機引猜想 美媒稱中國航母子系統已實測 2010-06-20
俄專家斷言中國不可能爲艦載機造出可靠發動機 2010-06-12
俄羅斯認爲中國在05年就已具備改造艦載機能力 2010-06-12
美國稱中國殲15艦載機裝國産發動機已完成首飛 2010-06-09
俄稱中國殲15艦載機性能不高可能會再求購蘇33 2010-06-07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8-06/0928604587.html
阿楨
國産殲-11B陸續列裝並形成戰鬥力 漢和報道有誤2010-06-02 中青在線
事情源于《漢和防務評論》6月號(提前出版)的一則報道。該刊稱,沈陽飛機制造公司生産的16架殲-11B戰鬥機被退貨。而美國“環球戰略網”日前的報道與《漢和》的說法大相徑庭。報道稱,衛星照片顯示,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陸續接收一批殲-11B戰鬥機,這說明該機不但形成戰鬥力,而且性能令軍方滿意。此外,中國第一航空工業集團下屬的《航空世界》雜志,以及《解放軍報》所屬的《中國國防報》都曾報道,殲-11B型戰機已經陸續列裝。
目前,國外媒體對殲-11B的關注已超過對殲-10的關注,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殲-11B比之前曝光的殲-10綜合性能更強。據英國“今日中國防務”網站介紹,殲-11B比殲-10的載彈量多一倍,且能攜帶射程更遠的精確制導武器,這是殲-10不具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殲-11B本身就擁有優異的空戰能力,執行攻擊任務時不需要友機護航,還因其速度快而增加了攻擊的突然性。此外,殲-11B的航程也比殲-10遠,即使不依靠空中加油,作戰範圍也能覆蓋整個東海和南海。
“今日中國防務”認爲,殲-11B仍是解放軍現役最強大的國産戰鬥機,能與周邊國家和地區裝備的第四代和“四代半”戰機匹敵。
多年來,《漢和防務評論》一直以“中國軍事新聞專業戶”自詡,很是吸引了一些人的眼球。不過,隨著讀者鑒別力的日漸提升,《漢和》的“獨家報道”被挑出毛病的情況越來越多。
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就是,《漢和》曾指稱中國抄襲俄羅斯的MR-710“頂板”艦載雷達,甚至還對“俄‘臺風’設計局有關人士進行了采訪”。但有通曉俄語的軍事愛好者通過認真查找,卻發現俄羅斯國內並無MR-710“頂板”雷達這一說法,其正式名稱應爲“軍艦鳥-M2EM”(Fregat-M2EM);而且該雷達真正的生産廠家也不是“臺風”設計局,而是“禮炮科學生産企業”。該公司領導也沒有在任何公開場合說過中國抄襲自己的産品。由此可見,《漢和防務評論》作爲一家成立時間不長的軍事新聞來源,其權威性無法與英國《簡氏防務周刊》之類的老牌媒體媲美,其報道的可信度值得商榷。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6-02/0859595793.html
另參本館:《僵局》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2064955
版主回應
毫無疑問:J-11B和J-15絕對優于原版
記者:“你飛過多種飛機,你認爲裝了‘太行’發動機的殲10比裝俄式發動機怎麽樣?”
雷強:“‘太行’發動機比俄羅斯的AL-31F更先進,推力大了700公斤。(”這似乎意味著裝上“太行心”,殲10可增加1噸的武器和油料,戰鬥力更強。
記者:“既然‘太行’和殲10都這麽優秀,應該可以飛出眼鏡蛇機動和尾沖機動,爲什麽沒在航展上表演呢?”
雷強:“殲10的確可飛眼鏡蛇機動和尾沖,沒有表演是動作編排的原因。殲10的眼鏡蛇機動可以比蘇27飛得更好,因爲殲10的可控性更好。蘇27是靠速度來控制,我們是自己控制,想如何就如何,想多大速度就多大速度。我們的迎角可以拉得更大。”他飛過172次尾沖,44次眼鏡蛇機動,成爲中國試飛員中深諳這一秘訣的第一人。
記者問:“開殲10和蘇27,哪個感覺更棒?”
雷強:“中國人的身材不太適合蘇27,而殲10是爲中國人設計的(爲什麽我們不進口而是自己制造J-11B與J-15的原因之一)。” 羊城晚報記者再問:“數據鏈能使我們次一級的戰機提高作戰能力嗎?”國外有的,我們有些已經擁有,有些正在研制。”
另外就是大量使用我國近年在航空領域研發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複合材料和鈦合金大量地應用在J-11B與J-15身上,從而大大地減輕了機體的重量,實現更好的隱身能力,
綜合上述幾點推測J-11B與J-15:
新材料的應用使飛機自身重量得以大大地減輕(據說減輕了700公斤重)再加上“太行B”發動機的推力比AL-31F增加了700公斤,操控性更好(航電性能更新,國産全權限數字式三軸四余度電傳飛控系統),單從這三者綜合相加,就可以想象整個飛機的性能提升了相當大的水平,飛機推重比更大的結果,就是載彈量更大,航油更多,航程更遠,或意味著在相同載彈量和航油的前提下對于要上航母的J-15而言就更容易從航母起飛(個人相信J-15至少相當于超級大黃蜂F/A-18EF或陣風-M)。 如果整個J-11B與J-15的機體又比SU-27與SU-33要小一點的話(不直接對比靠遠距離我們的肉眼是很難看得出的),即使外形相似(估計機身結構也重新設計和優化過),但確實按中國人的身材設計制造的,增加了中國的理念和設計元素,更適合中國人,可以推測J-11B與J-15跟SU-27與SU-33絕不在同一檔次上,並非所謂的克隆。而且據聞中國的AESA已研制成功,這樣的組合將使J-11B與J-15更加優異,是SU-27,SU-33根本無法比擬的,同時繼續向F-15沈默鷹那樣進行改進。
這樣的山寨也是除外形之外,非蘇式或俄式的完全中國化的中式理念設計,飛豹A,J-10,J-11B與J-15開創了中式理念,形成了中國式的飛機設計方向。
山寨與克隆的不同在于:
克隆是完完全全的不加任何改進的原版抄襲(最初的J-11組裝就是克隆)
山寨是僅僅在外觀方面形似,但産品整體與原版是完全不同的,內涵完全的不一樣,他絕不是抄襲,他是增加了自己的元素和理念的産品。山寨的結果可能是比原版更好也可能差過原版。(顯然J-11B與J-15都勝于原版)
綜述理清J-11B與J15
1 機體結構經過重新設計和優化
2 複合材料與隱形材料及鈦合金的應用,大大地降低了飛機自身的重量,具有更好的隱身性能
3 太行B發動機(大量使用我國近年在航空動力研發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推力比AL-31F增加了700公斤(未來可能是帶矢量噴口的)
4 新型的航電和操控系統
5 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
樂觀估計(2011年及後批次生産型應達到三代半):
J-15 的綜合實力與超級大黃蜂F/A-18EF或陣風-M相當,處于同一檔次。
J-11B的綜合實力與F-15SE,SU-35,陣風及EF-2000相當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240301
?
平可夫稱中國15年來共複制近20種俄制武器
俄塔斯社 2008年5月27日文章,原題:中國在15年來共複制了俄羅斯近20種俄羅斯武器
平可夫在接收采訪時稱,近15年來中國非法複制了俄羅斯20種武器,包括從航空炸彈、雷達到殲擊機、潛水艇。
在這次塔斯社記者進行的獨家采訪中,平可夫說,中國新的殲-11B就是蘇-27的仿制品。而且中國人還複制了俄羅斯“基洛”級柴電潛艇主要方案,在此基礎上采用德制發動機造出自己的潛艇。
平可夫說,中國人常常是買一些俄羅斯武器回去,然後經過精心研究後生産出樣品來。這樣,他們不僅吸收了技術,還可以出口“自己版本”的産品。
平可夫說,A-100大概是俄羅斯“龍卷風”最複雜的系統,現在中國已開始將其銷往海外。現在,有些國家不再想進口殲-11B的原型機蘇-27了,如伊朗。
平可夫還說,中國開始生産俄羅斯雷達複制品,主要是爲“現代”級導彈驅逐艦采用。
毫無疑問,中俄軍事技術合作處于衰退期,平可夫說,“近兩年來,中俄沒有簽署一個大額合同,如果不算中國爲殲擊機購買航空發動機和其他設備的話。”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6-03/0735503609.html
版主回應
中國希望俄專家來華維修升級基洛級潛艇
東方網2009年12月24日消息:美國合衆國際社亞洲在線22日刊發加拿大漢和防務總編平可夫的文章,稱中國上世紀90年代從俄羅斯購買的基洛級潛艇和現代級驅逐艦,都到了需要進行維修或技術升級的時期。中國希望俄羅斯能派專家赴華對艦艇進行保養維修,並最終掌握這些武器裝備的大修和升級技術。
中國基洛級潛艇與現代級驅逐艦亟待大修
文章稱,自1993年以來,中國已從俄羅斯采購了12艘“基洛”級潛艇與4艘956E/E“現代級”驅逐艦。首批2艘“基洛”于1993年抵華,次批2艘“基洛”潛艇于1996年抵華。“基洛級”柴電常規潛艇是由俄羅斯大名鼎鼎的紅寶石設計局設計,采用了前蘇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在柴電機組、推進電機、水聲設備以及武備系統等方面都足以和西方媲美,稱爲“當今世界上最安靜的潛艇”。
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現代”級驅逐艦共四艘,首艦和二號艦屬于“現代”級956E型,于1999年和2000年交付中國海軍,後續兩艘艦則進行了改進,于2006年後交付中國海軍。該級艦滿載排水量爲7300噸。目前,這些戰艦都需要接受大修或進行技術升級。不過,中俄兩國間就如何完成相關工作産生了分歧。中國不希望其海軍裝備繼續依賴俄羅斯術專家。
對此,俄羅斯一位軍工領域權威人士稱,對于潛艇的生産者而言,維護工作是相當重要的。當年兩國就采購潛艇的相關事宜進行談判時,維護工作並不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但當解放軍海軍潛艇需要進行大修的時候,雙方便就此開始了冗長的談判。
該消息來源還稱,相關討論已經進行了長達4年時間。他還補充說,提供大修服務並不是俄羅斯軍工企業獲得潛艇出口許可的必要條件。事實上,生産與維護潛艇及導彈驅逐艦是完全不同的工業工程過程,而生産它們的造船廠或許不具備維修或延長其壽命的能力。
文章介紹說,俄羅斯擁有幾家軍工企業擁有維護956E驅逐艦及“基洛”級潛艇的全套維修指南、許可證、技術及設施,其中又以茲韋多奇卡(Zvezdochka)軍用船廠爲最優,該船廠曾成功的爲印度維修過4艘“基洛”級潛艇,而且還正在爲其維修第5艘。
衆所周知,大修、延長壽命或升級潛艇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其送回原産國。到目前爲止,印度海軍的所有“基洛”級潛艇都是在俄羅斯接受的大修及升級。而且,維修期間,在技術專家的指導下,這些潛艇也能夠搭載Club-S巡航導彈了。與此同時,參與升級工作的印度技術專家也從中得到了訓練。
中國希望獲得自主大修俄制艦艇能力
文章指出,與印度不同,中國並不想把其潛艇送回俄羅斯接受維修。他們堅持要求俄羅斯技術人員前往中國爲其俄制艦艇培訓並維護人員,爲潛艇提供大修或延長使用壽命等服務。文章稱,中國此舉目的在于最終獲得自主維護其潛艇的能力。
據俄羅斯軍方消息人士稱,出于獲得這種能力的迫切心情,中國已接觸了烏克蘭塞凡堡造船廠技術人員,通過他們獲得了部分“基洛”級潛艇的維護圖紙,並已啓動了自行修理工作。不過,中方的維修質量比較差。
蘇聯解體前,烏克蘭曾負責維護並修理黑海艦隊的“基洛”級潛艇。因此,烏克蘭方面提供給中國的技術信息是早期版的“基洛”級潛艇手冊。不過,自冷戰結束後,基洛636系列潛艇已經經曆了一系列升級,其火炮、導航、火控以及武器系統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烏克蘭提供的手冊並不能指導中國維修其現役“基洛”級潛艇。
至于956E現代級驅逐艦的維護工作,中國的渤海造船廠堅信其可以自行完成修理工作,俄羅斯只需要爲其維修工作人員提供訓練即可。因此,在2008年,俄羅斯爲這個造船廠培訓了25名技術人員,並再次于今年爲其培訓了10名技術人員。
不過,俄羅斯技術人員仍建議中國將這些驅逐艦送回俄羅斯茲韋多奇卡船廠接受全面維護,因爲將沈重的設備轉移到渤海造船廠並非易事。這也正是兩國談判持續了這麽長時間、至今仍沒有簽署相關協定的原因。
與此同時,解放軍海軍似乎還曾在上海瀘東造船廠維修過其“基洛”級潛艇。一艘潛艇兩年來一直停泊在該造船廠的泊位。很可能,中國已經解剖了“基洛”級潛艇,以便進行逆向工程及維護試驗。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元”級潛艇就曾被俄羅斯國防部指爲俄制“基洛”級潛艇的複制品。
文章最後指出,中國不願意由俄羅斯爲其現役俄制海軍裝備提供維護服務,這與其與俄空軍就戰機領域展開合作的態度相似。換言之,中國對俄羅斯的猜忌與不信任並未減少,其渴望在所有領域實現自給自足,變得更加強大。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9-12-24/0833578476.html
蘇-30MKM
馬來西亞接收蘇-30 中國南邊已被側衛戰機包圍 2009-08-13 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徐真君報道 外國軍事媒體綜合報道,馬來西亞皇家空軍將完成對蘇-30MKM戰機的接收。最後批次的前兩架已經交付給了馬來西亞。余下的四架將在隨後按計劃交付。在2003年8月,俄羅斯與馬來西亞兩國簽署了購買18架蘇-30MKM多功能戰機的合同。
蘇-30MKM是印度型蘇-30MKI的最新版本。具有與蘇-30MKI同樣的機體,推力矢量發動機與先進的電傳飛行控制系統。與印度蘇-30MKI不同的是,蘇-30MKM根據馬來西亞空軍的要求進行了航電火控設備的調整。戰機裝備了現代的相控陣雷達,可以同時跟蹤15個目標,打擊其中4個目標。蘇-30MKM也裝備了電子戰系統與光電探測,測距系統(俗稱光電雷達)。西方航電産品也被集成到蘇-30MKM戰機中。包括:平顯(HUD)、紅外低空前視導航吊艙(NAVFLIR)、激光照射吊艙(LDP)等。馬來西亞皇家空軍司令表示,接收蘇-30MKM“使馬來西亞獲得了東南亞地區最精密先進的多用途重型戰機”。
據了解,蘇-30系列戰機是最世界上受歡迎的戰機之一。總共有大約300架的訂貨量,其中接近150架已經交付。印度還購買了許可組裝權,建立了大修工廠。在印度蘇-30MKI升級計劃中,印度計劃用其挂載俄國“布拉莫斯”超音速空射反艦導彈。以形成“空前的”反艦突擊能力。
在中國周邊,印度、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都購買了蘇-27/蘇-30系列重型多用途戰機。尤其是南亞與南海地區,一道蘇-27,蘇-30系列戰機組成的重型多用途“側衛牆”(蘇-27,30系列戰機北約綽號爲“側衛”)已開始悄然形成。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8-13/1557562446.html
版主回應
蘇霍伊:馬來西亞若讓中國維修蘇30後果自負
環球網實習記者關翔報道:據《吉隆坡安全評論》2009年12月10日報道,日前,俄羅斯蘇霍伊公司警告馬來西亞,如果馬來西亞執意向沒有蘇-30MKM維修手冊和文件的中國尋求後勤和維修支援,一旦出現任何問題,所有後果必須由馬來西亞和中國自行承擔。
馬來西亞的首架蘇-30MKM于2007年交付,其保修期已結束,現由馬來西亞空軍自行保養和維修。日前有報道稱,馬來西亞除了從俄羅斯原廠商蘇霍伊公司獲得零件和支援外,也不排除向印度和中國尋求支援。
馬來西亞國防部長阿末紮希于10月28日在國會解釋說:“廠商的專業意見是馬來西亞應該向原廠商獲得零件,而不是其他國家。但國防部的看法是,印度和中國已獲得伊爾庫茨克公司或蘇霍伊設計局的授權生産某些零件,而這些零件既然是獲授權生産的,那馬來西亞會根據適合性進行使用。”
另有消息稱,蘇-30MKM是印度蘇-30MKI的衍生機型,除了航電系統外,發動機和許多部件都幾乎相同。現在,中國與印度是戰略對手,在邊境上存在分歧,更曾因此在1962年開戰。因此,蘇霍伊公司擔憂中國會像從烏克蘭那裏獲得蘇-27的文件和資料一樣故技重施,利用參與維修蘇-30MKM飛機的機會獲得一些敏感資料,從而引起印度的不快。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12-11/1503577026.html
中國空軍蘇30維修經驗最豐富 馬來西亞向華求助 2009-07-22 中青在線
由于國土被大海一分爲二,馬來西亞特別重視空軍建設,在短短數年內就購買了數十架先進戰機。不過,馬空軍戰機的來源非常雜,既有美制F/A-18,也有俄制米格-29和蘇-30MKM。其中技術最先進、性能最好的當屬18架蘇-30MKM。這種以俄羅斯蘇-30爲基礎研制的戰鬥機號稱達到“四代半”水准,可以對抗世界上任何一種先進戰鬥機。
然而,新裝備的到來並未讓馬空軍高興幾天。他們發現,這些高科技武器的確先進,但也特別難伺候,否則就只能“趴窩”。更麻煩的是,美制武器和俄制武器從設計思想到後勤體系的差異都很大,馬空軍必須准備兩套維護班子,相應支出也增加了不少。經過一番分析和研討,馬空軍認爲僅憑自己的能力無法解決已經出現的問題,必須尋求外部幫助。
據馬《吉隆坡安全評論》網站報道,日前,馬來西亞國防部長納吉在答複國會議員的提問時稱,解放軍空軍司令許其亮上將曾在今年4月訪馬期間,表示中國准備與馬進行國防工業合作,其中包括蘇-30戰鬥機維修和操作方面的內容。納吉表示,盡管中國空軍使用的是蘇-30MKK,與蘇-30MKM有差別,但中國空軍擁有的經驗肯定會讓馬方受益。
他還強調,蘇-30MKM去年的維修費是770萬林吉特(約合1500萬元人民幣),今年初至5月的維修費是1370萬林吉特(約合2700萬元人民幣),隨著俄羅斯原廠商對戰機維護的保證期結束,今後的所有修理費均需由馬方承擔,尋找可靠而便宜的維修供應商迫在眉睫。
中國空軍“玩轉”蘇-30
馬來西亞空軍之所以向中國同行尋求幫助,而不是其他蘇-30系列戰鬥機的用戶,其中有很大的必然性:
首先,在全球所有蘇-30系列戰鬥機的用戶中,惟有中國空軍的使用和維修經驗最豐富。中國空軍的蘇-30雖沒有印度多,但超過了其他任何國家(包括原産國俄羅斯),較大的機隊規模使得中國空軍能更快地積累使用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空中力量》雜志2008年曾披露,馬來西亞的鄰國印度尼西亞當年1月同中國簽署了組建TNI-PLA軍事合作委員會的協議。同年10月底,印尼空軍的4名飛行員來到中國空軍某訓練中心受訓一周,受訓科目可能包括蘇-30戰鬥機的模擬操縱。印尼軍方甚至表示,中國的模擬訓練設施比俄羅斯的還先進。毫無疑問,印尼此舉對馬來西亞有很大示範性。
其次,中國空軍的自主意識很強,不願依賴俄羅斯維修飛機,而是靠著自己的艱苦努力與紮實的航空技術實力,最終掌握了蘇-30的幾乎全套維修技術。
相比之下,俄羅斯雖是蘇-30生産國,但由于俄空軍無錢裝備該型戰機,所以無法積累使用經驗,維修技巧也無從談起。至于印度空軍,雖有龐大的裝備規模,但因爲一味追求技術領先,導致該國的蘇-30遲遲不能形成戰鬥力。直到今天,印度空軍蘇-30的發動機大修還得靠俄羅斯幫忙。馬來西亞空軍正是經過調查,才放棄了尋求印度幫助的念頭。
此外,俄羅斯媒體曾稱贊,中國空軍是世界上使用和維修蘇-30戰機最熟練的國家。來自該機出生地的贊揚,無疑爲馬來西亞空軍最終決定尋求中國幫助,再添一個分量十足的砝碼。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7-22/0851559748.html
殲11vs蘇27可能形似內異
俄專家稱嚴重低估中國軍工仿制蘇-27能力 2009-08-23 中國軍網
據俄新網報道,俄羅斯國防産品出口公司總經理阿納托利?伊賽金近日在“MAKS-2009”莫斯科國際航空航天展上宣布,俄方今後將采取更爲嚴格的措施來改變俄制武器屢屢遭非法仿制的不利局面,這其中也包括對中國涉嫌非法複制蘇-27戰鬥機一事的調查。
阿納托利?伊賽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方無疑複制了蘇-27的外形。這一點,俄方之前已經提到過。不過,戰鬥機是一種複雜的系統,外表雖然可能看上去一樣,但內部裝備卻會是另外一個樣。”他同時指出,目前蘇霍伊公司正在聯合其他組織對有關中國是否非法複制了蘇-27一事展開調查。
2008年初有消息稱,中國已憑借著自己的力量成功地對俄羅斯重要的出口武器——蘇-27進行了複制。中俄雙方于1995年簽署協議,規定中方可以根據許可利用俄方提供的部件生産200架蘇-27SK。該協議的總價值爲25億美元。相關生産工作由沈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而飛機所用航空電子設備、雷達與發動機均由俄方負責提供。中國自産的蘇-27SK在國內的編號爲J-11。然而到了2003年,在中國從俄羅斯購買了95套用于組織蘇-27的組件後,其突然宣布將不再進口剩余的105套蘇-27組件。
有俄羅斯專家承認,先前俄有關部門估計中國要到2013年才有可能憑借自己的力量對蘇-27實施全面複制,但事實卻是,中國國防工業所具有的巨大潛力使得這種仿制在很短時間內便完成了。
俄稱中國戰機與蘇27只是外形相似內部可能不同 2009-08-21 09:54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8-23/1440563487.html
另參本館:
山寨經濟學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1821860/20090116073001
由SU27到殲十一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9349590/20071128064104
中國軍工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5391140/20080403064636
版主回應
殲11B成功植入KH10系統 可挂載空射巡航導彈2009-12-11
英國《簡氏》周刊,最近刊載了中國空軍宣布殲11B型重型制空戰鬥機成功。《簡》周刊對此做了比較詳細的報道。而美國《防務周刊》也在隨後對于殲11B 重型戰鬥機,進行了報道與評論。但是,評論的有些過高,按照國內網絡一般看法,應該屬于“威脅論”。而《簡》周刊報道還算是比較客觀一些。
《簡》周刊報道:中國解放軍空軍,日前正式宣布殲11B研制成功。並且隨後將進入批量生産。此次中國在原有SU27SK基礎上,做出了很大的修改內容。比較明顯的一點,在殲11B型重型戰鬥機的腹部進氣道前端,加裝了雷達波屏蔽裝置,同時進氣道內也增加了反雷達的吸波塗層。由于中國加裝了多種隱身手段,殲 11B從原有15㎡,雷達反射橫截面,下降到僅有5㎡。其特征要小于一架起飛重量8噸的輕型飛機。極大的增加了殲11B的生存指數。中國與俄羅斯簽署的引進協議中,原計劃生産200架,沈飛公司僅生産95架SK戰鬥機後,就提前終止生産。隨後進入改進階段。目前,按照中國軍方預期計劃,殲11B可以至少許可生産105架。同時,進入國産化後,中國可以大批量生産。
美國防務周刊報道則是會使你感到吃驚與意外。:中國解放軍最新的重型制空戰鬥機殲11B戰鬥機,近期中國軍方機構才遲遲正式宣布出來。殲11B型重型制空戰鬥機,是中國在俄羅斯SU27SK基礎上,研制成功的。這種戰鬥機,中國軍方對他抱以很大的期望。中國把自己的隱身研制能力,盡可能應用在他身上,使得殲11B型重型戰鬥機,獲得了只有5㎡的雷達反射截面。
中國空軍在與俄羅斯簽署了引進協議後,僅生産了95架原型Sk戰鬥機,即開始進行殲11B重型戰鬥機研制。其後按照合約開始秘密生産與裝備這種戰鬥機。但是,一直到2007年5月中國才對外公開正式宣布。
除了對于隱身能力的一些改進,中國還對殲11B進行了座艙系統的改進。原型機中,Su27SK戰鬥機缺乏視屏化作戰系統。大量采用老式儀表系統。而全新的中國殲11B座艙,安裝了3塊彩色顯示器。據悉這種顯示器,是中國與烏克蘭公司聯合制造生産。烏克蘭顯示技術公司,應經參與了中國解放軍多項軍事應用顯示器制造。同時,殲11B爲了體現其“多用途”計劃,加裝了水平對地攻擊顯示。另外,中國研制了一種戰鬥機使用的“KH10發射操作系統”並且成功植入與殲11B重型戰鬥機,使其具有了可以搭載並且發射1枚KH10型空射巡航導彈。他的最大搭載能力可達11噸以上。而這種導彈在縮減版情況下,可以減少到8噸。射程縮減到800公裏。
中國在殲11B系統上,增加了更多的武器攻擊自動系統。這使得殲11B可以獲得接近Su30MK系列的能力。殲11B具備的SU27特性。以及增加了先進對地攻擊打擊系統。使得殲11B重型戰鬥機。具有了真實的多用途性能。
但是,SU27系列戰鬥機均屬于俄羅斯産第三代戰鬥機,特並不能適合未來隱身與超音速作戰的戰爭特色。而殲11B出現,已經使得中國解放軍主力戰鬥機跨越了半個級別。殲11B按照目前流行的評估標准,他已經屬于3.5代戰鬥機。雖然他並不具備4S的全部第四代特性,但是他與歐洲目前流行的3.5代的差距已經很小。
而今後解放軍空軍在其所爲“殲14”設計中,很可能將會大量使用融合Su27系列的外觀以及殲11B的多用途特色。附加隱身能力與長行程超音速打擊能力。目前解放軍正在1開始殲11早期生産型進行現代化改進。同時105架許可生産的數量,中國早已開始進入使用。目前解放軍至少裝備了大約240架不同型號的Su27戰鬥機其中包括95架殲11。另外還有大約50架SU30MK
美國說的肯定一些人看了不太舒服。太過于“表揚”這肯定是屬于威脅論範圍。殲11B成功。我們還是應該看到,面對F22的第四代隱身戰鬥機的壓力,我們並沒有值得更多的“驕傲與自滿”不但如此,我們更加應該抓緊時間,利用我們現有的資源與能力,把中國第四代重型殲擊機FJ-14盡快推出。而關鍵問題,是我們要把放在風洞以及地面試車的機體,做出來。而不是一再修改設計原方案。原型機是驗證技術。因此,我們可以按照殲10的經驗,不斷制造多個驗證機。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49967
殲-11BS裝備航母?
裝備航母? 中共研製殲-11BS戰機>中時09-04-16亓樂義
據大陸《中國空軍網》消息稱,中國已研製一種新型殲-11BS戰機,為殲-11B雙座衍生型戰機,近期在西安閻良試飛中心進行展示。消息指出,殲-11B的衍生型戰機,有可能作為中國日後發展航空母艦的艦載機。
報導指出,殲-11B被認為是俄製蘇-27SK的複製品。目前,中國的科研人員正以該機為基礎,力圖研製一系列衍生型號,其中包括用於裝備航空母艦的殲-11型戰機,技術將借鏡蘇-33,而後者正是目前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現役艦載機。
據報導,殲-11BS是一種雙座型多用途戰機,研製工作將於今年內全部結束,二○○七年六月,一架殲-11BS的模型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展示。該型戰機為殲-11B衍生型戰機,是否就是中共日後發展航母的艦載機,至今未有權威性說法。
去年九月曾有消息指出,解放軍高層基本剔除殲-10作為航母艦載機的可能,入選者為殲-11戰機,且不排除從俄羅斯引進蘇-33,搭配成為中國發展航母的兩把利劍。不過,究竟是哪型戰機雀屏中選,各界眾說紛紜,一個比較可靠的說法,應為二○○六年三月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汪致遠中將披露,中國航母艦載機基本上由中國現役軍機改型而成。
據稱,殲-11BS很可能安裝國產WS10A(太行)新型渦扇發動機,以及新型機載火控雷達、機載電子設備和國產新型武器裝備。專家認為,該型戰機的用途和性能可能非常接近美國F-15E戰機。
雙座型殲-11BS多用途戰機
俄稱中國研制成功雙座型殲-11BS多用途戰機
文章稱2007年6月,曾有一架殲-11BS模型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進行過展示
網絡上近期流傳的國産殲11BS雙座型多用途戰機圖片
東方網2009年4月14日消息:據俄羅斯《紐帶》網報道,中國已研制出了殲-11B的雙座型衍生型號--殲-11BS。日前,該機已在位于陝西省西安市的閻良試飛中心進行了展示。有專家指出,該機的研制工作將于今年年內全部結束。
需要指出多點是,有軍事專家認爲,隨著殲-11BS的研制工作接近完成並投入量産,中國對俄制蘇-30MKK的興趣正在減弱。到目前爲止,中國已購買了至少100架蘇-30MKK和蘇-30MKK2型戰鬥轟炸機。
殲-11B被認爲是俄制蘇-27SK的複制品。目前,中國的科研人員正在以該機爲基礎研制一系列衍生型號,其中也包括將用于裝備航空母艦的艦載型的殲-11。專家們認爲,中國的艦載機將會利用一些借鑒自俄制蘇-33的成熟技術。
殲-11BS是一種雙座型多用途戰鬥機,其研制工作始于2007年。同年6月,曾有一架殲-11BS的模型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進行過展示。據悉,殲-11BS很可能將安裝中國國産的WS10A新型渦扇發動,以及新型的機載火控雷達、機載電子設備和國産新型武器裝備。有專家認爲,該型戰機的用途和性能可能非常接近于美國F-15E“攻擊鷹”。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4-14/0941548747.html
中國果斷退役蘇-27
中國果斷退役蘇-27預示有更先進戰機補充空缺
中國三代戰機起步晚于歐美,但退役時間基本同期,這表明中國三代機飛行訓練頻繁,並且還有更充足的新式戰機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2009年 3月24日下午,一架卸掉雙翼、沒有機頭的蘇-27SK戰鬥機,被一輛卡車拖著從西安火車東站拉出來,引起許多市民駐足觀看。
蘇-27退役引起了美國方面的關注,美國軍事新聞戰略網日前報道說,中國空軍于1992年裝備的首批24架蘇-27戰鬥機已到使用壽命的極限,將陸續退役。蘇-27是中國空軍裝備的首款三代機,它陸續退役的背後,可以捕捉到中國空軍主力戰機發展的某些信息。
蘇-27産生的曆史背景,是冷戰期間蘇聯反制美國的F-15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加入蘇聯軍隊。1990年8月,蘇聯國防部長批准將蘇-27作爲蘇聯空軍的標准戰鬥機。1992年,首批爲中國訂制的蘇-27SK進入中國。
在購買蘇-27和自主研制殲-10同時,中國在本國進行了蘇-27組裝生産活動,並對蘇-27進行了改進。本土技術應用與重要部件國産化水平不斷提升,這就誕生了殲-11。外電認爲殲-11全面超越蘇-27的性能,機載航電設備更加先進,雷達反射面積變小,機體重量減輕、使用壽命延長,而且執行對空、對地多任務能力成倍提高,可以說是一款全新的戰機。
目前,英美軍事研究機構評估中國擁有蘇-27、蘇-30、殲-10、殲-11等三代機400架,占中國空軍戰機的五分之一。西方甚至猜測,中國目前正在研制堪與美國F-22比肩的“J-XX”四代機,未來二十年中國有可能裝備這種四代機近200架,從而在亞太擁有與中國國力相稱的空中力量。
外界認爲,中國三代機起步晚于歐美,但退役時間基本同期,這表明中國對三代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頻繁飛行訓練。蘇-27並沒有像以往一樣通過大修加固延長服役期,而是果斷退役,這表明中國戰機力量充足,也預示著會有更先進、更強大的戰機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4-13/1125548606.html
殲11B是蘇27山寨版?
呵呵!湊湊熱鬧!個人認爲,不能算山寨版!所謂山寨版,是指針對于正版的廉價仿制品,其特征有二:1.是針對正版從外貌上的高度仿制。2.是相對于正版從功能上縮減並追求的低成本!對于第一條而言,殲-11不是對SU-27的高度仿制,而根本就是SU-27的氣動外形,雖然後期經過局部細微的優化,但總體上說,殲-11就是SU-27,二者在外貌上完全一樣!如果非要找一點不同的話,那就是塗裝和顔色,采用了隱身塗料和部分碳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殲-11在塗裝和局部材料顔色上和俄制戰機是不同的!對于第二條,則更是大相徑庭,我們引進的SU-27SK采用傳統的模擬電傳操縱系統,模擬電傳是在機械操作系統的基礎上改良而來的,和數字電傳不可同日而語,而殲-11則采用了殲十預研技術的四余度數字電傳操縱系統!而座艙上,SU-27的過分繁瑣的座艙界面和殲-11相對簡潔的玻璃化座艙也不可同日而語!在雷達,機載電子設備等方面,殲-11均遠勝其前輩!可以這樣說,我們引進SU-27SK的同時,俄羅斯也在對這一先進基礎機型進行改造,升級!我們的殲-11只不過是軍界常見的非本國升級型而已!這和日本的F-2基本一致,F-2就是基于F-16A的基礎進行升級而來的,迄今F-2雖然不敢說是F-16系列裏最強的改型,但堪比Block40的水平,個別指標比Block50不差!而殲-11亦然,雖然和SU-35這一27家族最先進改型還有差距,但相比早期的SU-27,已經進步很多了!最重要的是,實現了國産化!便于大量列裝,相比陳舊得巴基斯坦都不要的殲七,還是很好的選擇!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4&subid=2&fid=131626&tbid=7524&p=2
另參本館:山寨經濟學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1821860/20090116073001/
殲11B是蘇27山寨版?
討論:中國殲11B是否是俄羅斯蘇27的山寨版
明顯不屬于山寨,我國是合法生産的.至于改造,改造不屬于山寨,只有仿造才屬于山寨.
山寨一詞出現說明我目前缺乏創新...但縱觀世界...各國都在近相效仿好的産品!我覺的山寨不光是我們的詞彙...是全世界的詞彙...
絕對不是山寨,中國軍工都是務實的,雖然外表不怎麽樣,勝在實用。拿山寨這種爛貨來形容國産的軍工産品,是不是太過分了!
絕對不是山寨,如果中國的殲11B算,山寨的話。哪麽就一個東西是誰發明創造的就是誰發明創造的,一切改進都屬于山寨,如果是這樣,那全世界都應該向中國交專利費,因爲中國有四大發明外國人要使用中國老祖宗留下的這個遺産就要付費。呵呵,是不是天大的笑話呢,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國家乃至世界都不需要新型實用專利了,全部都只有發明專利了。知識産權保護體制將翻天覆地的變化。
說不是仿貨,憑良心說,外觀全一樣,就憑這一點就是仿貨,只不過是在內髒裏換了很多國産先進技術進去,那麽,這叫不叫仿,我說叫仿,但換句話說,仿就仿了,中國人嘛,以山寨出名,世界工廠,這是驕傲地,我們能仿出先進戰機來,是很不錯的,支持這樣的山寨貨,多仿多造,總比某些國家自己沒本事,還天天叫囂中國,自己仿都仿不出東西,還要造自産核潛艇,自産航母,我看是在放屁。
中俄
俄對華整機出口已結束 蘇-30可由國産戰機取代
http://www.sina.com.cn 08年01月03日《國際展望》
從三國軍貿演變看俄航空企業與中印關系
中俄關系與中俄軍事合作一直是西方媒體永遠熱衷的話題。如今,俄羅斯與中、印之問新的軍事合作動向已經引起了西方媒體的高度關注。本刊綜述相關報道,並非贊同的觀點和說法,亦非證實其內容,僅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本刊記者 征途
繼去年美國華盛頓著名智囊機構哈特森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理查德‘韋茨撰文指出中俄軍品交易正處在“十字路口”之後,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又在其最近出版的刊物中表示,中俄之間在航空領域的軍貿合作已呈現“頹勢”,而鄰國印度已經取代中國成爲了俄羅斯航空企業的新寵。對于這一現象,《漢和》主編平可夫認爲是,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飛速發展以及中國航空工業自主研發能力的顯著增強,俄羅斯的航空産品已經明顯缺乏原有的吸引力。而印度由于自身航空工業水平較低,對外購産品的依賴程度較大,因而與俄羅斯越走越近。
◎蘇霍伊對華整機出口已經結束
理查德?韋茨在其撰寫的標題爲“處于十字路口的中俄武器交易”的文章中聲稱,中國已經開始從購買完整的俄制武器平臺轉向進口更多的軍事技術、子系統和其他關鍵的零部件,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獨立設計的武器系統當中。而目前的種種迹象似乎已經驗證了他的觀點。
據《漢和防務評論》最近透露,中俄兩國航空領域的軍事合作目前已進入停滯狀態。此前中國方面表示要追加生産蘇一27SK的合同截至2007年2月並未簽署,而新一批蘇-30MK2的追加訂貨也沒有被確認。這可能意味著今年中國向俄羅斯定購上述裝備的可能性已經非常低。在傳說中的殲一11B國産化大幅度提高後,原定95套組件的追加定購計劃似乎也已經被修改。此外,巾國方面還可能會在殲一11B基礎上發展中國版的蘇一33,這就意味著今後蘇一33在中國也很難打開銷路。從中國今年僅僅從俄羅斯進口180臺AL31F發動機的舉措上判斷,中國大量購買俄羅斯戰機整機的時代已經結束。
其實俄羅斯方面很清楚,與整機采購相比,中國顯然對俄羅斯的高新技術轉讓更感興趣。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中國在蘇一27SK戰機上改進而來的殲一11B已超越俄羅斯産品。而蘇一30MK2在第一批交付後,第二批一拖再拖,也是由于中國方面已經發現,蘇一30MK2完全可以被國內研制的戰機所取代。
曾經引人矚目的中俄軍備交易爲何嘎然而止,一時間衆說紛紜。一位從來不願意過多評論俄中軍售問題的俄羅斯航空工業高級官員在印度對《漢和》記者表示,其他國家,如印度、印尼等都非常自豪地公開宣傳自己購買的俄式飛機,但只有中國不同,對此他表示十分不理解。他坦言,與中國的合作“很不容易”。
◎印度與蘇霍伊的關系日漸密切
雖然目前中國的蘇霍伊飛機數量遠多于印度,但種種迹象顯示印度方面與蘇霍伊之間的關系已變得越來越密切。印度方面已經決定再進口40架蘇一30MKI,合同金額達到了16億美元。此外,追加進口的18架蘇一30MKl已經被國會批准,總金額確定爲7億美元。印度國防部負責軍事采購的秘書K.P.辛在接受《漢和》獨家專訪時候確認,基于空軍的作戰需要,印度方面已經決定再進口40架蘇一30MKI,預算將在3月31日通過,同時還將通過改良米格-29的預算。蘇霍伊飛機公司副經理亞曆山大?克裏曼提羅夫在班加羅爾接受《漢和))獨家專訪時強淵,蘇霍伊已經做好了一一經正式協議簽署就即刻生産這批飛機的准備。他表示目前意向書已經簽署。印度空軍總參謀長S.P.提吉上將在今年印度航展記者招待會上對傳媒表示,印度進口的40架蘇一30MKI單價爲4000萬美元,其武器系統與早期的蘇一30MKI有明顯區別,已經進行了相當大的改良。
◎米格重返中國希望渺茫
《漢和》主編平可夫認爲,雖然中國的天空已被蘇霍伊占領,但米格集團並沒有放棄向中國推銷米格戰機的努力。早在1993年,米高楊設計局當時的總發計師別利亞夫在接受《漢和》采訪時就表示,公司有向巾國推銷米格一29sMT和最新型米格-31M的計劃。長期以來,米高楊設計局對中蘇關系解凍後,蘇霍伊搶占中國戰機市場的現象很不服氣,一直有“卷土重來”的打算。更令米格集團人員懊惱的是,1986年蘇聯考慮解除對華武器管制之時,蘇聯政府最想向中國出售的戰機其實並非一向嚴格保密的蘇一27,而是米格-29。但之後中方人員對蘇一27表示了更爲濃厚的興趣。
雖然米格設計局的人員不只一次地聲稱,他們一直希望中國空軍能夠裝備米格一29,同時還向中國積極推銷米格一31,甚至提出在米格一29和米格一31的基礎上聯合設計一款專供中國空軍使用的新型戰機。但《漢和》主編平可夫在綜合了各種因素後認爲,今後中國空軍引進米格一29系列的可能性很小。首先,中國方面已經爲蘇制飛機支付了大量的費用,其次同時殲一10的生産已經開始,引進完全陌生的米格一29意味著需要建設新的輔助設施,培養新的維修管理人才。最爲重要的是,即使是改良後的米格-29SMT,其角色也完全可以由蘇一30MKK所代替。
何況蘇-30MKK航程更遠,機動性更好。不過平可夫同時也承認,由于米格集團在設計單發戰鬥機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尤其是最新發展的米格一35采用了推力矢量技術。外界又一直盛傳中國方面一直想利用這一技術對殲一10進行改良,所以將來也不能排除中方與米格集團再度合作的可能。
繼美國華盛頓著名智囊機構哈特森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理查德‘韋茨撰文指出中俄軍品交易正處在“十字路口”之後,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又在其最近出版的刊物中表示,中俄之間在航空領域的軍貿合作已呈現“頹勢”,而鄰國印度已經取代中國成爲了俄羅斯航空企業的新寵。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1-03/0742479497.html
中俄軍事合作由技術合作取代武器買賣(組圖)
中國在冷戰結束後已經逐步上升爲美國頭號打壓的目標,中日關系也日益複雜化,對歐盟又無法建立軍事合作關系,在全球範圍內可尋的真正有實力、有資格的戰略合作夥伴,只剩下了俄羅斯。
◎余平
冷戰結束後,中國同俄羅斯已經沒有了共同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卻因戰略利益趨同反而建立了密切的軍事合作關系。除了軍事貿易作爲重要紐帶,兩國軍隊交流頻繁,並于近年上升到共同演習的層次。不過看到已顯得財大氣粗的中國人擁有與自己比肩的裝備,以及更雄厚的財力,還有昔日“老大哥”心態的一些俄國人頗有酸溜溜的感覺,其國內一些非官方輿論也在炒作“未來潛在威脅”。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和軍工水平的大幅進步,十幾年來中俄軍事合作中那種傳統的成品“買一賣”之路,近來也顯得愈走愈窄。兩國想維持並進一步深化軍事關系,就必須排除雜音幹擾,提升合作層次,走出一條互利的新道路。
武器交易的十字路口
回首新中國成立後五十幾年的軍事裝備發展史,嚴格而論也就是一部吸收、消化蘇聯一俄羅斯的武器技術並加以仿造、改進的曆史。
近幾年中國軍工戰線推出的新成果不斷,武器裝備水平有了一個跨代的飛躍,如載人飛船的發射和今年初反衛星導彈試驗成功,標志著航天技術水平已僅次于美俄居世界第三位。中國新列裝的 殲10戰鬥機性能已不遜于su一27等俄羅斯的王牌戰機,“中華神盾”驅逐艦和“元”級潛艇的接連下水也顯示出造艦水平在接近俄制新品。由于本國已經能夠生産所需的主戰裝備,目前中國對俄軍貿中主要想引進技術,不想再大批量購買成品。俄方卻産生了矛盾心理,一方面想出售軍工技術獲利,一方面又感到中國武器的進步會在國際軍貿中擠了自身的市場。再加上部分俄國人對中國總有戒備心理,許多技術轉讓不順利,造成去年中俄軍貿額出現了下降。國際上一些評論家認爲,中俄武器交易目前已經走到一個十字路口,若不以新的途徑解決軍貿額下降和技術合作的難題,雙方戰略夥伴關系勢必會受影響。
熊貓棕熊還會長期攜手
今年3月,胡錦濤赴俄羅斯參加“中國文化年”,與普京同臺上場講演時,舞臺背景出現了俄方精心設計的有象征意義的動物圖案——一對可愛的熊貓和棕熊攜手共進。由這兩種標志性動物所寓意的中俄夥伴關系,受到目前世界大勢的左右,還是會趨向更加親密,軍事合作的一些障礙通過雙方顧全大局並努力想辦法,還是能夠得到克服。
如今中俄之間早已沒有了當年中蘇那種共同信仰和理想維系的關系,合作都是出于各自的國家戰略利益。蘇聯瓦解後俄羅斯地位嚴重削弱,北約東擴和獨聯體內的離心對其一直構成最大威脅,于是又把中國視爲最重要的戰略夥伴,自90年代起的大規模對華軍售也是以此爲前提。中國在冷戰結束後已經逐步上升爲美國頭號打壓的目標,中日關系也El益複雜化,對歐盟又無法建立軍事合作關系,在全球範圍內可尋的真正有實力、有資格的戰略合作夥伴,只剩下了俄羅斯。
出于這種利益關系的背景,當年在蘇聯以反共禁共爲標榜的葉利欽,在90年代反而成了中國的最好朋友。他在1996年訪華時以空前友好的姿態私下說明,是自己下令對華出售了過去向任何國家都沒有賣過的最新型Su一30型戰鬥機(亦可兼作戰鬥轟炸機)。葉利欽還大力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使中俄及中亞五國有了軍事上的合作關系。從1999年科索沃戰爭起,俄羅斯又一再希望吸引中國加入軍事聯盟,特別是在俄阿西方關系出現緊張背景下屢屢表達出這種願望。近來伊朗在面對美國采取軍事打擊的威脅時,也一再提出想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其實是想托庇于中俄的軍事保護之下。中國出于和平崛起的目標,不想與美國爲首的西方處于公然對立的狀態,對伊朗的要求和俄羅斯的結盟希望都沒有答應,不過加強合作當是應有之義。
從曆史、文化和戰略地緣的角度看,歐美對俄羅斯的對立將長期難以消除,一個走向複興的俄羅斯同西方利益肯定要發生沖突。蘇聯瓦解後,俄國人縱然放棄了西方視爲洪水猛獸的共産主義信仰,傳統的東正教也被天主教和新教視爲異端、“鄉巴佬”和“野蠻人的宗教”。一向有著尊大心態的俄羅斯人,對強大的蘇聯瓦解也有著嚴重的失落感,不能忍受美國一超獨霸。不過如今的俄羅斯實力,已遠不足以同西方抗衡。以國民生産總值而論,去年俄羅斯靠石油升價才剛剛突破1萬億美元,美國卻有12萬億美元,西歐的總量也在10萬億美元以上。找到國民生産總值在去年已達到2.6萬億美元的中國作爲夥伴,俄羅斯才有對西方叫板的實力。對于俄內部叫嚷“中國威脅”的少數政團和媒體,俄官方和主流輿論還一直不以爲然,看來也不能形成大氣候。
從90年代後期至今,北約實行的東擴一再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加上前年獨聯體內的“橙色革命”,都惡化了普京政府同西方的關系。今年上半年美國在波蘭和捷克籌建反導彈防禦系統,引起俄羅斯在軍事上的強烈反應,甚至宣布廢除蘇聯末期簽訂的限制常規武器條約。對俄羅斯傳統的武器市場,最近美國也直接出面進行爭奪。去年,印度提出在十年內要爲空軍換裝,需要采購價值60億美元的126架戰鬥機,並表示不再專門屬意于傳統的俄制裝備而是面向世界招標。美國便打破常例,提出願出售F一18戰鬥機給印度,以改變那裏幾十年蘇俄制品的壟斷地位。作爲對印度的警告,俄羅斯對印武器銷售和技術轉讓方面都采取了一點報複措施。這一傳統的最大軍售市場受到沖擊,也會使俄方更重視中國這個最大的軍火主顧。
從中國下一步發展軍事技術的需求來看,尋求同俄羅斯加強合作也顯得尤爲重要。自2003年以後,法國、德國曾連續兩年努力推動歐盟對華解除軍品禁售規定,中國曾一度對此抱有較大希望,希望能實現軍購渠道多樣化,改變俄羅斯所持的“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心態。然而自去年以來,隨著德國、法國大選後執政者政治傾向變化,推動歐盟對華軍售解禁的動力又已大減,不僅近期不能指望買西歐武器,高端技術引進的限制也大大增加。究其原因,除了美國繼續保持壓力外,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威脅論”在歐盟也産生了一定的影響。雖然中歐之間不存在現實的安全利益沖突,然而充斥世界各地市場的“中國制造”,也已經使西歐工商界感到有些不快。中國下一步的科技強軍,有力的合作夥伴也只能是俄羅斯,軍貿和能源仍將是中俄兩國加強關系的重要紐帶。
技術合作取代武器買賣
在世界範圍內,軍事演習除了技術交流的作用之外,主要是加強國家關系特別是信任關系的一種狀態。此次在車裏雅賓斯克州的切巴爾庫爾演習場等地舉行大規模的“和平使命一2007”聯合軍事演習,有中俄兩國領導人參加,說明雙方都認爲這對國家合作關系具有特別的意義。再聯系到今年3月問胡錦濤訪俄達成的加強友好合作的一系列協定,說明兩國的軍事合作還會發展,並且能夠邁上一個新臺階。
今年3月胡錦濤訪俄時,兩國簽署了包含發展中俄鐵路、銀行、通信等多項內容在內的九項合作文件,據報道稱金額達到了“近幾年來的曆史最高數字”,卻沒有提到雙方軍事合作和武器交易的內容。其實中俄過去武器貿易數額巨大,如“蘇霍伊”戰機的出售及技術轉讓金額累計上百億美元,中國官方從不公開報道,俄方高層領導在公開場合也不宣傳,其原因在于雙方都不願張揚此事以刺激美國。不過胡錦濤訪俄簽訂的一系列重要科技合作協定明顯包含著可轉化爲軍事應用的內容,如兩國聯合發射飛船對 火星及其衛星“火衛一”進行探測,被雙方新聞界評價爲“中俄兩國航天合作曆史上的重要裏程碑”。凡是了解中俄兩國航天業情況的人都明白,雙方這一領域都由戰略 火箭部隊管理,發射的衛星、飛船既可軍用也可民用,在未來戰爭中太空爭奪已成爲頭號焦點,這一合作明顯含有軍民兩用目的。何況現代空間技術通用性很強,目前中國財力雄厚而科技能力相對不足,俄方的情況正恰恰相反,雙方合作開發技術正可取長補短。
除了航天技術外,俄羅斯國防部長也聲稱,不排除中方參與和俄羅斯方面一起研制第五代戰鬥機的可能,只是雙方還有一些在軍事技術知識産權方面的法律細節需要磋商。中國研制航空母艦的工程啓動後,這一投資可觀的項目也引起俄方很大興趣,認爲在艦體制造、艦載機的選擇方面能開展合作。去年末,中俄達成一項購買兩架su一33型艦載戰鬥機進行試驗的協議,看來如中方滿意,俄方就能承攬向中國航空母艦出售艦載機的大額生意。
中國對本國軍隊的主戰裝備,從來是立足于自己研制和生産,外購數量不可能太大,中國的軍工企業也要向海外開拓市場。這種發展趨勢,決定了中國對俄購買的武器成品肯定會減少,雙方在國際軍貿市場上也難免會産生競爭和利益摩擦。不過雙方從互利、雙贏的角度來思考,仍可以找到合作的路子。例如自90年代軍貿恢複後,中國不再買“米格”戰鬥機而只買“蘇霍伊”戰機,使生意冷淡的米格公司感到氣惱。近年中國同巴基斯坦合資研制的“梟龍”戰鬥機在國際軍貿市場上推出,對M一29的銷路又明顯有不利影響。不過中方爲該機型采購了米格公司的RD一93型發動機(單價260萬美元),多出售一架也可使俄方多有一份利益可圖。盡管印度一再抗議,今年普京還是親自簽署批准書,如約對華出售RD一93型發動機。下一步中俄軍貿改變單純的買賣關系,進入合作研制、生産和共同對外推銷的渠道,軍事合作就能真正進入高級階段。雙方的利益更緊密聯系在一起,也可以使戰略夥伴關系進一步得到加強。
中俄兩國經曆了曆史上的恩恩怨怨,出于雙方共同的戰略利益又走到一起。不論是聯合軍演還是軍事技術合作,都表明兩國從長遠合作的角度考慮,想進一步加強關系。昔日中國人曾最不放心的北方邊界,如今成了最寬心的地域,這對于改善中國自身的國際地位又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11-06/0750470590.html
“三姨夫”提前退役,中國停購俄制發動機,進入100%國產航發時代 2023-09-01 柯洛廖夫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中國海空軍的主力戰機已淘汰俄制AL-31F發動機,這標誌著中國進入了100%國產渦扇-10航發時代。
殲-20B/35換裝渦扇-15/19後,將可以碾壓美國的F-22/35。
回應
航空發動機之外,除了光刻機, 高精密度機床才是天花板。
不好意思哈,你口中的天花板早在十年前就被捅穿了。
回應相關新聞
華為2023-08-29發佈Mate60手機,聯手中芯造出7奈米麒麟9000s+5G 晶片。(回應:2018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2022俄烏戰爭,美帝皆小敗。)
華為晶片突圍成功,荷蘭光刻機巨頭妥協,宣佈繼續交貨DUV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