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穀倉》
原來《生命的穀倉》(新雨,2001)就是亨利‧米勒作品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中的《我一生中的書》(繁體版,網路與書出版,2006),陳蒼多的書名雖譯地很合米勒在書中的名言:『一個人應該讀的越來越少,不是越來越多。』『生活本身就足夠是一座叢林了-至少是一座很真實,很有教育性的叢林。』
亨利.米勒作品集含有:《北回歸線》《黑色的春天》《南回歸線》《性愛之旅》《情欲之網》《春夢之結》《我一生中的書》《瑪洛西的大石像》《大瑟爾》《穩如蜂鳥》《柯利希的寧靜日子》《宇宙哲學的眼光》《謀殺者的時代》《心靈的智慧》《空調噩夢》《特意記著》
『應該讀的越來越少』?那可未必!有可能是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1891年12月26日 - 1980年7月7日)的反話:
米勒鐘愛的作家中,有公認的文豪巨匠,如杜斯妥也夫斯基、惠特曼、喬伊斯、托馬斯.曼、及老子等。但也有較不為人知的人物,如性靈大師克里希那穆提、法國當代作家布萊斯‧桑德拉爾等。其一生閱歷相當豐富,從事過多種職業,並潛心研究過禪宗、猶太教苦修派、星相學、浮世繪等稀奇古怪的學問。
米勒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年輕時從事過許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瓊的鼓勵下開始寫作。1930年遷居巴黎,此後的十年裡,他同一些窮困潦倒的僑民和放蕩不羈的巴黎人混在一起,獲得了豐富的寫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歸線》,五年後又出版了《南回歸線》。這兩本書的寫作風格形成了一種對傳統觀念的勇猛挑戰與反叛,給歐洲文學先鋒派帶來了巨大的震動。
1940年米勒回到美國,住在加州的大瑟爾。在那裡他創作了「殉色三部曲」——《性愛之旅》、《情欲之網》和《春夢之結》,但由於被當做寫「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國出版。1961年經過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訴訟,《北回歸線》終於在美國出版,米勒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譽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
「勇於挑戰與反叛」!難怪《我一生中的書》的末章<在廁所裡讀書>,會以他慣有的幽默,一會兒「正」視(在廁所裡)讀書、一會兒「歪」視(在廁所裡)讀書:
我(米勒)認為有一個同讀書有關的主題值得考慮,因為它涉及一個甚為普遍的習慣,而且就我所知,很少有人寫到這樣的主題──我指的是:在廁所裡讀書。年輕時,為了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可以在那裡貪婪地閱讀禁書經典,我有時候就到廁所去。自從那一段青年時代以來,我從來沒有在廁所裡讀過書。如果我尋求寧靜,我就帶書到林子裡去。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比樹林深處更好的去處,可以在那裡讀一本好書。尤其是在一條潺潺的溪水邊。
我馬上就聽到了異議。「可是我們並不都像你那樣幸運!我們有工作,我們在擁擠的電車、公共汽車、地鐵裡來回奔走上下班;我們幾乎沒有一分鐘是屬於自己的。」
我自己也是「工作之人」,一直到三十三歲。我的大部分閱讀,正是在早年的這段時間裡進行的。我總是在困難條件下進行閱讀。我記得有一次我正在讀尼采的書時被抓到,因為我當時的工作是編輯郵購目錄冊,可是我卻沒在做這工作,於是就被開除了。現在我想起此事時,感到我被開除是多麼幸運。尼采在我生活中不是比郵購業務的知識重要得多嗎?
有整整四年時間,在往返「永久水泥公司」辦公室的途中,我讀了「最重要的」書。我站著讀書,四周擠著像我一樣拉著吊繩扶手的乘客。我不僅在高架鐵路車廂裡讀書,而且還大段大段地背誦這些大部頭書籍的段落。如果沒有別的事情,那麼這倒是一種有價值的操練,練習一下集中精力的藝術。我經常工作到夜裡很晚,而且通常不吃午飯──不是我想要在午飯時間讀書,而是因為我沒有錢吃午飯。晚上,我一吞下晚飯,就出去加入我的伙伴們。在那些年月,以及後來的許多年裡,我一晚上睡覺很少超過四五個小時的。然而我卻做了大量閱讀。而且我再說一遍,我讀的是──至少對我來說──最難讀的書,而不是最容易的。我從來不以讀書來消磨時間。我很少躺在床上讀書,除非我感覺不適,或者假裝有病,為的是享有一個短暫的假期。回顧起來,我似乎一直是 在不舒服的狀態下讀書的。(我發覺這就是大多數作家寫作、大多數畫家繪畫的方式。)但是我讀的東西使我全身心投入進去。如果我必須強調的話,那麼我要說的要點就是,我在讀書時,是專心一意、傾注我所擁有的全部能力來讀的。在玩的時候,我也是這樣。
我時常會在晚上到公共圖書館去讀書。這就像坐在天堂裡一樣。在離開圖書館的時候,我常對自己說:「你為什麼不再多來幾次呢?」當然,我沒有這樣做的原因是生活介入於其中。所謂生活,經常是指娛樂或任何愚蠢的消遣。
我在與親密的朋友們談話中發現,廁所裡進行的閱讀大多是在讀閒書。文摘、畫報、連載小說、偵探小說、驚險小說,所有東拼西湊的文學,這些便是人們拿到廁所去讀的東西。我聽說,有些人在廁所裡還安有書架。也就是說,他們的讀物正等著他們,就像在牙科醫生的診所裡的情況那樣。在專家們的候診室裡,高高地堆放著所謂的「讀物」,人們以怎樣的渴望閱讀著這些東西,這是令人吃驚的。這是為了不去想那些等待著他們的痛苦折磨嗎?要不是為了彌補失去的時間,如他們所說,是為了要「跟上」時事?我自己有限的觀察告訴我,這些個人已經吸收了超出他們額度過多的「時事」──也就是戰爭、事故,還是戰爭、災難、更多戰爭、謀殺、又是戰爭、自殺、戰爭、搶銀行、更多的戰爭、戰爭,包括熱戰和冷戰。無疑,同樣是這些個人,白天黑夜的大部分時間都開著收音機,一有可能就去看電影──他們在那裡得到更多的新消息,更多「時事」──還為孩子們買了電視機。一切都想知道!但是關於這些極其重要、震撼世界的事件所值得了解的東西,他們真正知道些什麼呢?
人們會堅持說,他們貪婪地讀報或貼著耳朵聽收音機(有時候兩者同時進行)為的是跟上世界上的活動,可那是純粹的謬見。真實情況是,一旦這些可悲的個人不積極、不忙碌,他們就會發現自己身上有一種可怕的、令人厭惡的空虛。……
在廁所裡你會認為不必做任何事或想任何事,一個人每天至少一次獨自待在那裡,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是自動發生的,可即使是在那裡,這樣一種極樂時刻(因為這就是一種較小的極樂)也必須被對印刷物品的專注所打破。我想,每一個人 都有他自己最喜歡的那種讀物可以躲在廁所裡閱讀。有些人辛苦地讀完一本本長篇小說,另一些人只讀一些最空洞無物、最膚淺的廢話。有一些人無疑只是翻翻書頁,夢想著什麼。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樣的夢?他們的夢染上了什麼樣的色彩?……
在這個節骨眼上,作出一個合理的忠告也許不壞。如果你的腸子功能有問題,那就去看中醫。不要為了散心,擺脫一下正在做著的事情,才去讀書。自主神經系統所喜歡的,它對其作出反應的東西,是專心致志,無論是吃飯、睡覺、大小便,還是你想要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如果你不能吃飯,不能睡覺,這是因為有什麼事正在使你煩惱。有事「在你心頭」── 換句話說,在它不應該在的地方。大便也是如此。除了你正在做著的事情,什麼事情你都不要管。無論你做什麼事情,你都要全心全意,問心無愧。這是老話,很有道理。現代的方法是同時嘗試做好幾件事,據說是為了「儘量利用時間」。這是徹底不合理、不利於健康、不收效的。不要著急!「關心小事,大事自然成。」每個人從小就聽到這樣說。可是很少有人在實踐中做到的。
如果身心食糧都很重要的話,那麼從身心中去掉滿足這種目的的東西也很重要。未使用的、「儲存的」東西會變得有毒。這是簡單的常識。所以,由此得出的結論自然就是:如果你到廁所去排除積累在你的系統中的廢物,可你卻利用這寶貴的時刻把「糞便」灌進你的頭腦,那你就是在做有害於自己的事情。為了節省時間,你會在使用廁所時想到吃喝嗎?
如果生命的每一時刻對你來說都十分重要,如果你堅持要說服自己,每天花在廁所裡的時間並非人的一生中可以忽略的部分──那麼當你伸手去取你最喜歡的讀物時就自問一下:「我需要這個嗎?為什麼?」(吸煙者在設法破除習慣時經常這樣做,酗酒者也是這樣。這是一個不應忽視的策略。)假定──這是很大的假定!──你在馬桶上只讀「世界最佳文學作品」。即使這樣,你自問一下也有好處:「我需要這個嗎?」讓我們假定,你要強忍住不讀的是《神曲》。…我確信,沒有一位作者,即使是已故作者,也不會因為有人將他的作品同排水系統聯繫在一起而感到榮幸。即使是淫穢作品也不可能 在廁所裡得到最充分的欣賞。只有真正的嗜糞癖者才能充分利用這樣一種狀況。…
亨利‧米勒是一位有爭議的作家。他最初發表的自傳性三部曲《北回歸線》(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歸線》(1939)都是先在法國面世的。由于他的作品中存在著露骨的性描寫,英語國家長期拒絕發表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英語國家默默無聞。英語國家的廣大讀者讀到亨利‧米勒的上述三部作品,首先還要感謝盟軍在1944年以後來到巴黎。英美軍隊的軍人及隨軍人員在巴黎市場上發現了亨利‧米勒的書,爭相傳閱,並把它們偷偷帶回英美等國。亨利‧米勒的作品意外地比那些流行的文學精英的作品獲得了更廣泛的讀者,但是,由于許多人仍然把亨利‧米勒看做專寫“淫穢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都無法在美國公開發表。後經過長期努力,美國終于在1961 年對《北回歸線》解禁,允許它在國內公開發表。兩年以後它又得以在英國公開發表。隨著對他其余作品的解禁,亨利‧米勒的名字在美國乃至世界上變得家喻戶曉,他被60年代反正統文化運動的參加者們奉爲自由與性解放的預言家。
但是,亨利米勒的意義還不限于此。他作爲一個文學家所開創的風格和特色,從一開始就得到了當時文學界一些優秀人物的稱贊。《荒原》的作者T.S.艾略特把《北回歸線》稱爲“一本十分卓越的書”,“一部相當輝煌的作品”,“在洞察力的深度上,當然也在實際的創作上,都比《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好得多”。(〔美〕傑‧馬丁:《總是興高采烈》,317頁,加利福尼亞,聖巴巴拉卡普拉出版社, 1978。——譯注。)艾略特的一些朋友們,包括英國著名詩人、學者、藝術評論家赫伯特‧裏德和美國著名詩人、意象派代表人物艾茲拉‧龐德,也都很贊賞亨利‧米勒。裏德聲稱,正是因爲亨利‧米勒違背了人們在審美、道德、宗教、哲學等方面的傳統期待,所以他才有可能做出“對我們時代的文學最有意義的貢獻之 一”。裏德承認,亨利‧米勒也許是“文學史上最淫穢的作家”,但是他把這看做是對亨利‧米勒的絕對誠實的一種稱贊,認爲這是他的活力的關鍵性標志。裏德認爲:“使米勒在現代作家中鶴立雞群的,是他毫不含糊地把審美功用和預言功用結合在一起的能力。”(〔美〕羅納德‧戈特斯曼編:《亨利‧米勒評論集》,8 頁,紐約,G.K.霍爾出版公司,1992。——譯注。)龐德則認爲《北回歸線》“大概是一個人可以從中求得快感的惟一一本書”,“即使不能賽過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至少也比“弱智的女性伍爾芙”寫的“那種只有二分之一才氣的黏乎作品更加是永久性文學的一部分”。(同上,5頁。——譯注。)英國詩人、 小說家勞倫斯?達雷爾曾經說過:“今日之美國文學以他(米勒)所做之事的意義而開始,也以此而告終結。”美國當代較爲知名的詩人、評論家卡爾‧夏皮羅把亨利‧米勒稱爲“現在活著的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美國當代著名的猶太血統作家諾曼‧梅勒在70年代中期熱情爲亨利‧米勒編纂文集,並稱《北回歸線》爲20 世紀一二十本最重要的美國書籍之一。(參見〔美〕金斯利‧維德默:《亨利‧米勒》,修訂版,18頁,波士頓,G.K.霍爾出版公司,1990。——譯 注。)
亨利‧米勒受到文學界著名專家、文人、學者的如此贊揚絕不是偶然的,但他的作品有強烈爭議,亦是事實,那麽如何來理解和把握他的創作呢?
一 我們首先應該把他看做西方現代文明的批判者。
亨利‧米勒生活的時代正是西方現代文明發生重大危機的時代。西方社會發展到20世紀初,已建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科學技術和工商業都達到了空前發達的程度,人類戰勝貧困與苦難的那一天似乎爲期不遠。但是,恰恰是在這樣的時候,西方社會面臨一場重大的危機。高度的物質文明使人們過分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但是社會生産力並未達到使每個人的欲望都得到滿足的地步,社會的政治制度更是遠沒有使社會分配趨向合理。于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因爲爭奪世界、分贓不均而爆發了世界大戰,社會的兩極分化使許多國家爆發了革命。西方幾個主要的發達國家雖然 沒有直接爆發革命,但是國內矛盾重重,危機四伏,尤其是精神危機席卷西方各國。這種精神危機從根本上講是信仰危機,西方人對曆來信仰的上帝,對資産階級興起以來大力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甚至對個人和自我都産生了懷疑。如果西方人可以因爲現代物質文明而感謝上帝的話,他們卻痛苦地發現,上帝無法把他 們從災難和痛苦中拯救出來,上帝的權威地位動搖了。隨著上帝地位的動搖,人們比一百多年前因發現啓蒙思想家的“理性王國”未能真正實現而感到痛苦的浪漫主 義者更痛苦地發現,資産階級當年登上政治舞臺時引以自豪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不但遠未變成事實,反而成爲統治者無恥地掩蓋尖銳的階級矛盾、懸殊的貧富差別、野蠻的掠奪與鎮壓的遮羞布。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遠、冷漠,甚至仇恨,西方社會一貫重視的個人在這樣的人際關系中深感困惑,從而對自己的地位和處境 産生懷疑,甚至無法認識自我。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産生的新一代西方人渴望尋回自己的家園,渴望尋回自我,但是以往的文化傳統使他們感到窒息,感到絕望,于是他們迷惘彷徨,並成爲西方文化傳統的強烈反叛者。亨利‧米勒就是這樣的反叛者之一。
亨利‧米勒1891年12月26日生于紐約一個德裔裁縫的家庭。亨利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因爲逃避德國的兵役而來到紐約的,盡管像許多來到美國的德國移民一樣,他們很快就被美國社會同化了,但是我們從亨利‧米勒的創作與言論中,仍然可以看到德國文化的許多影響。在這方面,亨利‧米勒既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又同歐洲文化,尤其同德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對人生與社會的哲理思考,往往顯示出德國思想家的某些特點,有入木三分的洞察力與敏銳而豐富的想像力。後來,在1930年至1939年近十年中,他又長期生活在法國,對歐洲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所以,他對西方文化、西方現代文明的批判不僅立足于美國,而且立足于歐洲,有一定的普遍性。
亨利‧米勒的父親是一個沒有多少文化修養的裁縫鋪老板,後來又嗜酒成性,亨利‧米勒出生後不久,全家從曼哈頓搬到東河對岸的布魯克林,居住在工廠和小商小販中間。成長中的亨利?米勒所處的家庭條件和社會環境都不十分優越,他也沒有受過很高的正規教育,1909年他進入紐約市立學院學習,兩個月後即放棄學業,然後從事過各種各樣的職業:水泥公司的店員、陸軍部的辦事員兼不拿薪水的《華盛頓郵報》見習記者、他父親裁縫鋪的小老板、電報公司的人事部經理,以及洗碗工、報童、垃圾清理工、市內電車售票員、旅館侍者、打字員、酒吧招待、碼頭工人、 體校教師、廣告文字撰稿人、編輯、圖書管理員、統計員、機械師、慈善工作者、保險費收費員、煤氣費收費員、文字校對員、精神分析學家,等等,有的工作他幹了甚至不到一天。豐富的生活經曆爲亨利‧米勒的創作提供了廣泛的素材,他在這些經曆中的深入觀察和各種深刻的感受又使他的創作不落俗套,既有堅實的生活基‧,又有富于哲理的思想內容,並以創新的形式加以表現。亨利?米勒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顯然比他同時代的美國作家要晚,而且成名也晚。年紀比他輕的海明威、福克納、菲茨‧傑拉德等作家,在20年代都已小有名氣,或已有了相當的成就,而他那時候卻還在爲生活奔忙。他發表第一部作品時已經43,也可謂大器晚成。在文學上成功得晚自有晚的好處,由于作家思想上已比較成熟,又有豐富的閱曆,見多識廣,所以更容易一上來就形成自己的風格,作品中反映的問題也 往往更爲尖銳,更能一針見血。
亨利‧米勒大概就是這樣一位作家。他曾自稱爲“流氓無産者的吟遊詩人”,可以說,這是對他自己創作風格的最好描繪。自從發表第一部作品《北回歸線》以來,他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批判風格,專寫一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物,通過他們來攻擊西方社會,並不惜使用污穢的語言。他所寫的這些人物大多是他自己在豐富的生活經曆中接觸過的,他所用的語言也是他所接觸的那一階層人普遍使用的語言。他通過他筆下那個表面粗野的社會來表達他對西方社會深思熟慮的看法。就這方面來講,他雖然比大多數作家出道晚,但一出道即顯示出他的優勢,這不能不說是得益于他所混迹的那個社會,他所接觸的三教九流,以及他所從事過的各種職業。
亨利‧米勒對西方文化和西方社會的批判受到西方現代思想領域內尼采哲學思想和施本格勒關于西方文化沒落等學說的深刻影響。尼采如同文藝複興以來的西方資産階級思想家一樣,一直在試圖確立人的真正價值,但是,他深切地感到,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倫理道德、宗教及個人主義傳統不但沒有幫助人真正確立自己的價值,相反,卻使人越來越感到正在失去自我,正在受到強大的異己力量的無法擺脫的控制,人變得更加無恥、卑微、懦弱。20世紀西方人普遍感到失去自我的痛苦,敏感的尼采在19世紀中後期就已經強烈地感受到了,所以他提出:“成爲你自己! 你現在所做的一切,所想的一切,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尼采四卷本著作》,德文版,第3卷,75頁,德國山地出版社,1985。——譯注。) 亨利‧米勒在同西方文化、西方社會的沖突中有著同樣的感受,所以他那種尋找自我、尋找家園的意識在創作中強烈地表現出來。他在《黑色的春天》一書最後說:“今晚我願意想一個人,一個孤獨的人,一個沒有姓名、沒有祖國的人,一個我所尊敬的人,因爲他和你絕無共同之處——這便是我自己。今晚我將考慮我是何物。”亨利‧米勒由于親身經曆了20世紀西方社會中個人與社會文化的沖突,所以他那種失去自我、失去家園的感覺更爲強烈。在西方社會裏,人可以有自己豪華的家,但仍然沒有自己精神的家園,因此,德國哲學家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沒落》一書對他有很大影響。施本格勒相信西方已經度過“文化”的創造階段,進入了反省和物質享受的階段,未來將是無可挽回的沒落。亨利‧米勒從西方的物質文明中看到了整個文化的沒落趨勢,他接受了施本格勒啓示性的觀點以後,更感到在這種 趨向沒落的文化氛圍中無家可歸。
爲了找回自我,找回家園,亨利‧米勒形成了強烈的反叛精神,他的這種反叛精神所采用的方式,同文藝複興時期的拉伯雷十分相似。拉伯雷以激烈的口氣、粗俗污穢的語言,猛烈攻擊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經院哲學及其支柱巴黎神學院、法院、教會等,這同我們在亨利‧米勒作品中看到的那種口氣和語言何其相似乃爾,兩人甚至在談論拉屎撒尿的問題上都有很多共同之處。亨利‧米勒似乎是和拉伯雷一樣,故意公開談論人們日常交往中往往避諱的東西,來表示一種精神的反叛。
亨利‧米勒的精神反叛尤其表現在反傳統方面。他在西方文化氛圍中感到十分壓抑,同時他又是在一個一貫標榜民主自由的國度裏長大的,思想上較少束縛,所以他尋求自由,尋求自我,強烈反對傳統的束縛。當年惠特曼通過歌頌民主、自由、自我而宣揚美國精神,他試圖擺脫西方傳統,希望建設一個新型國家而做的美國夢,似乎都在亨利‧米勒身上複活了。只是亨利‧米勒沒有惠特曼那種豪放的熱情,而且他既做著美國夢,又是美國夢的批判者。他在反傳統方面要比惠特曼更爲徹底。他在寫《北回歸線》的時候,曾爲取什麽書名費了一番琢磨,他考慮把這部小說稱做 《醉酒巴黎》,不久又提出兩個書名,請他的好友阿那依斯‧寧幫著出主意。一個書名叫《我歌唱赤道》,這是用的惠特曼的口氣;另一個書名就是《北回歸線》。 阿那依斯‧寧由于愛好占星術而相中了後者。“北回歸線”的英語原文是天文學上的“巨蟹座”的意思。亨利‧米勒自己也喜歡這個書名,因爲他由此而聯想到許多。他在筆記本裏摘抄了古羅馬諷刺小說《薩蒂利孔》中這樣一句話:“我自己出生在巨蟹座下,因此我獨立自主,在海上和陸地上都擁有大片領地。”蟹可以橫行不羈,象征著自由的精神,亨利‧米勒以此自喻,表明他要從各個方向自由地批判一種已經開始沒落的文明的種種弊病,要從傳統的固定軌迹中解脫出來。所以他要比惠特曼向往一種更徹底的美國式自由,要同所有的傳統決裂,也包括已在美國形成傳統的美國夢。另一方面,“cancer”一詞作爲普通名詞,又有“癌”的意思,大多數人得了癌症以後必死無疑,亨利‧米勒要像死神一樣來宣告那個他在那裏成長起 來的國家及其文化的死亡,因爲它已經得了“楊梅大瘡”。
亨利‧米勒在反傳統方面同兩位法國作家很相似。其中一位是象征主義詩人韓波。韓波一生窮困潦倒,但是他拒絕工作。他到處流浪,酗酒,搞同性戀,生活上無拘無束,所以他反對宗教、道德及任何傳統的束縛,他甚至要擺脫個人人格的束縛和語言的束縛,要成爲“永恒”的代言人,要去掉單調的公認含義和邏輯內容,試圖創造出能表現詩的意境魅力的新語言形式。同亨利‧米勒相似的另一位作家是超現實主義的領袖人物勃勒東。他傾向于無政府主義,對以理性爲核心的傳統理想、文化、道德産生強烈懷疑,因爲他認爲,人的理性已受到資本主義文明的毒害;爲了擺脫這種毒害,人必須保持內心生活經驗的獨立性,不受外界的任何幹擾,不受傳統的任何束縛,這樣才能改變世界和人性。爲了實現這一點,他強調藝術上的絕對自由,這就是消除夢幻與現實、理性與瘋狂、客觀與主觀之間的界限。自動寫作是勃勒東在藝術上企圖徹底打破傳統、追求絕對自由的一種嘗試。亨利?米勒和這兩位法國 作家在反傳統方面的徹底要求使他們三人在文學創作所表現的內容和采取的形式上有許多共同點;但是,亨利‧米勒認識到,文明對人性的壓抑就在于理性不斷迫使現代人屈從于現代文明所形成的一套傳統,所以他甚至比以勃勒東爲首的超現實主義者們走得更遠。他決心要適應現代人的迫切要求,不是像勃勒東那樣再現無意識,而是提出了意識的必要性。
亨利‧米勒被人稱做是自盧梭以來寫出了最好的懺悔作品的人。盧梭的《懺悔錄》是一部作者敢于進行自我解剖的傑作。由于盧梭在作品中公開談論當時人們羞于公開的那一部分自我,所以他的這部作品很難爲他思想保守的同時代人所接受,但是盧梭追 求個性解放的勇氣卻鼓舞了他身後的許多作家。
一個人如果老是回避自己的這一部分自我,或那一部分自我,尤其對自己那部分醜陋的自我老是躲躲閃閃,諱莫如深,那麽他最終將變得十分虛僞,他真正的自我也將開始異化。處于這種狀況下的人,不但不會改正自己的錯誤和過失,反而會扭曲人的自然本性,使人的表裏差異越來越大。盧梭希望人的自然本性的回歸。這是他“回歸自然”的主張在個性解放問題上的體現,也是他重建自我的努力。亨利‧米勒雖然自稱嘗試了幾次都沒有能夠“啃完”盧梭的《懺悔錄》,但是他自己卻寫了更大規模的《懺悔錄》。他的作品大多是自傳式的,他像盧梭一樣,通過寫自己,尤其通過寫自己的過失、不幸、痛苦、迷惘,來揭露和控訴社會對人的腐蝕,文明對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他要寫出自己真正的經曆,錄下自己真正的真實。他在《北回歸線》中引用了19世紀美國超驗主義作家愛默生的一段話:“這些小說將漸漸讓位給日記或自傳——富于感染力的書籍,只要一個人懂得如何在他稱之爲自己經驗的東西中選擇真正是他經驗的東西,懂得如何真實地記錄真實。”亨利‧米勒十分推崇愛默生,他認爲愛默生對他有特殊影響。他曾告訴阿那依斯?寧:“我要把瓦爾多‧愛默生捧上天去,就是爲了向世界證明曾經有一位偉大的美國人。而且不僅如此,因爲我曾經受過他很大影響,他同我認爲是我更好的一面的一整個側面的我相聯系。”(袞特‧施圖爾曼編:《亨利?米勒:致阿那依斯‧寧書信集》,58頁,紐約,1965。——譯注。)看來,愛默生對亨利‧米勒在通過寫傳記式小說 來重建自我方面有很大影響,亨利?米勒在《我一生中的書》中,專門有一段話評論表達個人真實的困難和在不可避免的永恒競爭中揭示各種自我的困難。他說:“愛默生預言的會隨時間推移而越來越重要的自傳式小說,已經取代了偉大的懺悔錄。這種文學體裁不是一種真實與虛構的混合物,而是真實的擴展與深化。它比日記更可信,更真實。它不是由這些自傳式小說的作者提供的事實的無價值的真實,而是情感、反思、理解的真實,經過消化與吸收的真實。一個人揭示自我,都是同時在各個層次上進行的。”(亨利?米勒:《我一生中的書》,英文版,169頁。——譯注。)亨利‧米勒深感揭示這種真實之困難,但他仍不懈地努力,通過揭示在文明社會裏受到壓抑或被忽視的自我,來重建他真正的自我。
盡管亨利‧米勒筆下的自我往往顯得卑鄙、無恥、下流,但他寫這些方面並不是爲了宣揚這些事實,而是要表現一種情緒、一種反思,揭示出他在文明社會裏所受到的真正壓力和他不得不作出反應的那種強烈性,所以,亨利‧米勒的重建自我,不僅注重于更完整的自我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要表現內在的自我,表現渴望回歸自然的內在的自我。
亨利‧米勒在作品中表現渴望回歸自然的內在自我,特別注重兩個方面。
其一,他十分懷念他在布魯克林的兒童時代與青少年時代,他把對兒童時代、青少年時代 種種經曆和體驗的回憶同夢境和幻覺結合在一起。亨利?米勒似乎在兒童的天真爛漫中看到了未受扭曲的人性,所以他筆下的兒童,尤其是他兒童時代的自我,都頑 皮、粗野,好奇心強,喜歡探究自然與人生的秘密。身在世界性大都市,卻仍然帶有許多自然的傾向。紐約是受資本主義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弊病影響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在紐約市及其周圍生活,即便是兒童也難免不受影響,但是亨利?米勒把自己在布魯克林的那段生活看做是一種象征,—個同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相抗衡的真正自我的基礎。他的懷舊代表著對回歸自然的向往,他的夢境和幻覺則表現出擺脫文明與理性束縛的傾向。
其二,他突出了性的問題,以大量性描寫來表現人性受到文明的壓抑而爆發出來的發泄式的反映人性從機器文明中逃回自然、逃回原始世界的強烈願望。
亨利‧米勒因爲大量性描寫的問題曾不斷受到指責。當然,他確實在這個問題上有津津樂道的地方,但是我們絕不能將他等同于一個色情作家,認爲他趣味低級,淫穢下流,而應該聯系他的思想傾向和全部創作加以客觀全面的分析。
亨利‧米勒從小就對異性抱著一種提防的態度,對她們存有戒心。這是他母親造成的,因爲她對他要麽過于冷淡,要麽過分關心。如果他不嚴格地照她的話去做,她就一句好話也不會對他說;但是如果他的表現表明他是媽媽的寶貝兒子,她就把他捧到天上去。她是一個要求盡善盡美的人,要取悅于她極其困難;在他盡了最大努力來取悅于她,而她卻還是把他從身邊推開的時候,她就使他對他自己産生懷疑,並躲避她。他也不可能輕易求得父親的感情,不可能指望父親成爲他的典範。因爲他受母親影響,看不起父親。他知道,他的父親和他自己都不能使母親滿意,所以他從小就害怕在女性面前的失敗,同時又很想探究女性的秘密。長大以後,便總是想在女性身上試一試自己獲得成功的能力。于是他在性的方面采取了竭力想打破拘束的態 度,繼而發展成在性愛問題上十分隨便。他結過五次婚,還同許多女人發生過性關系,並在作品中作了大量與此有關的性描寫。他試圖以自由的性愛觀念找回自己從小在女性面前失去的自我,同時,由于他深感人性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受到壓抑,他便試圖以原始的性愛方式尋回人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失去的自由。至少,他認爲性愛可以使人的想像力獲得自由。“我們可以從愛中期待任何東西……我們內心的貧富是同我們的想像力成比例的。愛將鏡子擦洗幹淨,沒有相應的愛的飛躍,就不可能拓展我們的想像力。”(轉引自〔美〕傑‧馬丁:《總是興高采烈》,5頁。——譯注。)
總之,亨利‧米勒希望在作品中重新建立一個完整的、真正的自我形象,這個自我善良正直,嫉惡如仇,富于同情心,有追求,有獨特見解,但同時也卑鄙無恥,輕率魯莽,放蕩不羈,悲觀失望。正像亨利?米勒在一部有關他的電影中所說,“我的書就 是我所是的那個人,我所是的那個困惑的人,那個隨隨便便的人,那個無所顧忌的人,那個精力充沛、污穢下流、愛吵愛鬧、細心體貼、一絲不苟、說謊騙人、誠實得可怕的人。”(同上,11頁。——譯注。)
亨利‧米勒在作品中重建的自我有助于我們更好、更完整地了解西方現代社會中人的真實的精神面貌和多面性。
三 我們還應該把亨利‧米勒視爲文學上的革新者。
亨利‧米勒在作品中重建自我的努力使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也産生了一種獨特的體裁,這就是他的自傳式小說。這種自傳式小說不同于其他作家的自傳體小說,因爲亨利?米勒不僅像其他作家那樣寫了外在的自我和內在的自我,他還寫了處于理性狀態中的自我,即夢境、幻覺、遐想等等中的自我;他不僅寫了社會關系中的自我,也寫了自然狀態中的自我,即處于最簡單的生命運動中,排除了一切倫理道德、宗教等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的自我。另外,還有一個顯著的不同是,其他作家寫自傳體小說一般主要采取現實主義手法,而亨利‧米勒卻自由地大量運用了各種現代派的手法,並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他的自傳式小說成爲探索綜合使用現代派手法來表現作爲現代人代表的亨利‧米勒的生存狀況、重建一個亨利‧米勒的完整自我的革新嘗試。一位亨利‧米勒的研究者指出:“米勒從小就顯然是一個廢寢忘食而又敏感的讀者,他在書本中尋求超越凡俗的體驗。因爲如他經常承認的那,他在大大小小的行動中都無甚英雄舉動,所以文學形象就成爲個人頌揚的代用品。他把大多數文學都視爲嚴格意義上的個人宣傳。他完全不加區分地從冒險故事、浪漫化的曆史、傳記推而廣之,一直到異國情調、神話色彩濃厚的曆史(克裏特、中國、亞特蘭蒂斯),到通俗的浪漫傳奇(哈格德、顯克微支、貝拉米),到叛逆的美國人(瓦爾特‧惠特曼、舍伍德‧安德森、愛瑪‧戈德曼),最後到更極端、更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歐洲現代派(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斯特林堡)。富有靈感的著作和啓示文學作品——尼采以及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沒落》在30年代初的米勒看來尤其是自我辯解式的——同先鋒派的表現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 (以及喬伊斯、桑德拉爾、塞利納等)相混合,所有這些點點滴滴、不同方式的修辭手法與風格,都混合出現在他的‘自傳’中。”(〔美〕金斯利‧維德默:《亨利‧米勒》,修訂版,100—101頁。——譯注。)
由亨利‧米勒開創的這種新型的獨特體裁看來,他不僅是一位極力推行先鋒派文學主張的革新者,也是各種現代主義手法的集大成者。他有豐厚的文學基礎,在對他有深刻影響的作家中,既有巴爾紮克等一大批傳統作家,又有韓波、勞倫斯等一大批反傳統的現代派作家,他甚至還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所以,他雖然是一位反傳統的作家,但他既繼承了古老的文學傳統,又繼承了19世紀以來西方文學中反傳統的傳統,在此基礎上他創立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並以此影響了諾曼‧梅勒等一大批重要作家。正因爲如此,他得以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一席獨特的地位。
以上我們談到了應該如何來客觀地把握亨利‧米勒這個作家的創作,對他創作上的特點和風格基本上作了肯定,並對這些特點和風格的來源作了一定的探討。必須指出的是,他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引起許多爭論,絕不是沒有原因的。雖然在現代西方性開放的社會裏,已經沒有人再來指責亨利‧米勒作品中過多的性描寫了,但是,一部講究藝術技巧的好作品總是要盡量避免對任何事物——包括性——作赤裸裸的描寫。一部曲徑通幽的作品讀起來才更有味道,更令人回味無窮。所以,亨利‧米勒雖然將作品中大量的性描寫主要作爲他重建自我和向現代西方文明提出挑戰的手段,但是他也確實在藝術性方面付出了代價。另外,他的作品還有不少涉及占星術等等的神秘主義內容,使人感到晦澀難懂;他使用的污言穢語太多,有損于文學的高雅性;作品結構太散,人物性格刻畫不足,也削弱了他作品的藝術性。
亨利‧米勒的名字由于多方原因原來在我國十分陌生,不久前由于非法出版的《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中譯本的發行,才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現在,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將這位在文學史上占獨特地位的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包括他最初發表的三部作品《北回歸線》、《黑色的春天》、《南回歸線》和“殉色三部曲”:《性愛之旅》、《情欲之網》、《春夢之結》,以及諸多的文論、遊記、回憶錄、散文正式介紹給中國讀者。希望中國讀者能通過這些作品,更好地了解西方社會,了解亨利‧米勒對西方文化的批判,也領略一下亨利‧米勒獨特的文學風格。
http://edu.sina.com.cn/l/2004-02-13/61000.html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m/mile/bhgx/000.htm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在廁所看書?2016-08-13
在上世紀90年代播出的情景喜劇《宋飛正傳》(Seinfeld)第9季第17集中, 禿酷中年喬治·克斯坦薩在一家書店閒逛時從書架上挑了本法國畫冊帶進廁所,等他解決完畢,想偷摸把畫冊放回書架時,卻被店員發現並要求喬治必須買下它。
“要不是因為上廁所要用,這世上根本不會有書。”喬治氣沖衝的抱怨道。
廁所閱讀是人類獨有行為中非常特別的一個現象,幾乎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習慣或經歷,卻總是羞於啟齒。或許你還記得自己每一次縮緊菊花,強忍著括約肌在書架前面徘徊巡視,似乎不挑選一本合適的書籍就會被衛生間拒之門外;如果手邊不幸沒有紙質讀物,洗髮水、牙膏皮都能成為救命稻草。上廁所的時候,你總是得看點兒什麼。
廁所閱讀的流行程度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在2008年關於廁所使用習慣的一項調查中,63%的受訪者會在上廁所時閱讀書籍、雜誌和報紙,而且這種現像在男性和34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更為常見。2014年“雜誌中心”的數據圖顯示,美國人每人每天平均呆在廁所的時間長達30分鐘,75%的美國人會在廁所使用手機發送郵件、短信或使用APP,24%的受訪者承認,沒有書和手機,他們寧願不上廁所。“衛生間讀者”(Bathroom readers)們還將6月設定為“廁所閱讀月”,言下之意,6月的你要是不在廁所讀上點兒什麼,可以說不是人了。
廁所閱讀不僅流行於普通人中,中外文豪們也頗為欣賞這種奇異的閱讀體驗。歐陽修有言:“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全世界恐怕再沒有比垮掉派先鋒亨利·米勒更喜歡在廁所看書的作家了,他硬是在廁所讀完了其他場合根本看不進去的《尤利西斯》,最愛的如廁雜誌是《大西洋月刊》,亨利·米勒甚至還為不同作家的小說推薦了不同風格的廁所。
...........
不在廁所讀書的人永遠無法理解廁所閱讀的美妙。反對廁所閱讀的理由無外乎就是那麼幾個:廁所閱讀是對創作者的不尊重;廁所閱讀有害健康。
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院長Val Curtis自己就是一位廁所閱讀愛好者,她認為廁所閱讀的確有潛在的衛生危險,但這種危險建立在如廁前後沒有認真洗手的前提上。而Val Curtis近期一項研究則顯示,在英國,每六部手機中就有一部被排泄物感染過,因為人們往往會在帶書進廁所時認真洗手,而在廁所使用電子設備時放鬆警惕。
對一個不怎麼講究衛生的人來說,在任何地方看書都是危險的,辦公桌上的油漬與咖啡同樣是污染物。實際上,如果你的廁所已經臟到不適合看書了,在徹底清理之間最好不要使用它,畢竟我們連直接入口的牙刷都放衛生間,一本書為什麼會讓人感到害怕呢?
至於廁所閱讀流行的原因就太多了。如廁時手持紙製品的安全感使我們握著書卷時會感到由衷的安心;廁所閱讀還能分散注意力,讓我們不要光想著屎,效果就像在高潮來臨前想想上司的臉。“一邊進一邊出”的微妙體驗,將閱讀變成了一件次要的事情,相比令人昏昏欲睡的圖書館,廁所閱讀的學習效率往往更高。
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裡,廁所更像是個平靜安全的避難所,尤其在多子女家庭中,廁所一度是小時候家裡唯一可以上鎖的房間。對孩子而言,它是一座堅固的城堡,一間安全的密室,一段不被打斷的閱讀時間。或許童年時的你也曾將父母不許看的漫畫書塞進校服,夾在胸前腋下,偷偷帶進廁所閱讀。我們在廁所抄作業,寫情書,流眼淚,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那些無人傾訴的青春期秘密,廁所都全然容納。
長大後,有時候廁所變成了一天中唯一可以拿來讀書的空閒時間。胳膊與大腿之間形成的微妙而舒適的角度,比昂貴的沙發更能令人感到異樣的親切。我們上廁所時永遠會帶上一本書,也會把看到關鍵處的小說帶進廁所。這個地方像是具有魔力一般,能讓根本不愛看書的人手不釋卷。
今天,紙質讀物逐漸退出了廁所閱讀的行列,在馬桶上打開微信公眾號和資訊類APP,已經成為很多人清晨起床上廁所時的習慣。有肛腸科醫生接受采訪時表示,最近五年,門診中八成以上的病人是20至35歲的中青年人,超過六成都是久蹲馬桶的“電子娛樂一族”。長時間在上廁所時看書打遊戲,可能會患上提肛肌痙攣症候群,體驗肛門在半夜徐徐抽動;在馬桶上坐太久也會壓迫臀部肌肉,導致局部缺血麻痺,長時間菊花用力更容易患上痔瘡。
廁所閱讀固然引人入勝,但當你頻繁感到腿麻,需要把屁股從墊圈上撕開時,還是多吃一些富含纖維的蔬菜,縮短上廁所的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