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1 05:47:21阿楨

《理性與感性》

奇了,同是奧斯汀的代表作、又同以二個對比的感情來代表二位女人,為何前評《傲慢與偏見》比《理性與感性》更受歡迎,看以下情節,《理性與感性》不比《傲慢與偏見》不俗濫矯情啊:

故事主要是環繞兩個女主角的遭遇,達斯伍(Dashwood)一家的兩姊妹,愛蓮娜(Elinor)、瑪麗安(Marianne)性子截然不同,大姐愛蓮娜性格平穩,理性,穩重而不善於表達感情,代表「理性」;反觀排行第二的瑪麗安,卻浪漫熱情而衝動,熱愛詩詞音樂,象徵「感情」。
話說達斯伍太太跟她的三個女兒——愛蓮娜、瑪麗安和瑪格麗特一直倚靠達斯伍先生的財產過活,然而,當達斯伍先生過身後,四人頓失經濟支柱。由於她們的家諾蘭(Norland)必須他們的同父異母的兄長,約翰.達斯伍(John Dashwood)承繼,所以他們一家都要被掃地出門。約翰雖受父親所托照顧後母和妹妹們,但最後仍因他自私刻薄的妻子(芬妮,Fanny Dashwood)勸說而打消念頭。結果四人在自己家裏反而不受歡迎,被迫出外尋找新居所。
大約在這時候,諾蘭來了一位拜訪者,就是芬妮的兄弟,愛德華·費華士(Edward Ferrars),一個安靜和善而有風度的紳士,很快便博得長女愛蓮娜的愛慕,然而,正當他們日夜滋長感情之際,母親和三姊妹卻不得不臨時搬走了。
到了新的居所,三姊妹忙於適應生活和結識朋友。在這群人中,有一位紳士最為出眾,那就是勃頓上校(Colonel Brandon),一位年約三十五的男士,沈穩而博學富有,他亦對二女兒瑪麗安相當感興趣,只是礙於年齡差距大,令瑪麗安不大願意接受他。相反在這時,瑪麗安有次在外跌傷了腳,並被一位名為韋勒比(Mr. Willoughby)的先生救回。浪漫感性的瑪麗安和韋勒比迅速打得火熱,親密得身邊的人後來都以為他們已訂婚。只是這時韋勒比卻忽然無故離開,令瑪麗安傷透了心。
在此不久,達斯伍一家更巧合認識了露西·斯特小姐(Lucy Steele),斯特小姐屢主動接近愛蓮娜,後來更刻意透露她和愛德華·費華士不但認識,而且更秘密訂婚多年!仍心繫愛德華的愛蓮娜得知不知如何是好,但仍遏力抑制自己。
兩姊妹和斯特小姐後來跟隨鄰居到倫敦一遊,二人巧遇韋勒比先生,卻發現他態度冷淡,並已戀上另一女子。瑪麗安被愛人拋棄,傷心欲絕更大病一場,在此同時愛德華的家人發現他和斯特小姐門不當戶不對的婚約,大發雷霆斷絕他的經濟來源,並將財產傳給次子羅伯特。
這時愛蓮娜心胸還是那樣開闊,受人之託,通知愛德華將有牧師之職,就有條件和成婚。那知瑪麗安轉而去追求並結了婚,不過、愛蓮娜和愛德華也才能終成眷屬。

廸茂版【經典今譯】在《理性與感性》(1996)<導讀>說:「奧斯汀是最愛阿堵物的作家…所有作品中,又以《理性與感性》談錢談得最凶…在大眾讀物的市場上,本書的表現一直不如《傲慢與偏見》,可能就是輸在金錢的色彩過於濃厚。」

是嗎?那李安為何獨具慧眼,拍了《理性與感性》(1995)並為李安奪得兩個最佳導演獎 (紐約影評人協會、全美影評人協會),7項奧斯卡獎提名。

這,邱鴻安的<李安電影為何易得獎>有類似於你在《斷背山》所評:

李安確實聰明,不但懂得從安妮‧普露的《懷俄明州故事集》十一短篇小說中挑出<斷背山>來改編成電影,這除了男同志体裁加上現實的牛仔生活、有突破社會禁忌和瓦解西部電影旣有印象之話題意義之外,<斷背山>是篇有許多空白可供發揮的短文。
你太窄化李安了,李安著重的是人與人感情互動,而非性別議題或電影類型,更不是前衛的藝術電影導演。不過對小說改編成電影,他的確有深刻体會,他除了在《斷背山》封底說:「電影和短篇故事不同」之外。早在張靚蓓編著的《十年一覺電影夢》便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自述:「從《理性與感性》開始到《臥虎藏龍》,一連四部電影,我都是從小說改編…我覺得電影和小說是不同的媒體,改編時常常從裡子到面子都得換掉,以片子好看為主。它如果是本爛小說,何必要忠於原著?如果是本好小說,其為文字裡行間之妙,豈能以聲影代之…對我來講,書中故事甚或角色我可能都不是很有興趣…我是把我有興趣的元素挑出來再去編故事,或從裡面再找東西發展戲劇情節、角色。」(p.273)
所以我才說李安聰明,以温潤中庸之情游走於商業與藝術電影、好萊塢與獨立製片、個人與父母家庭、男女性別、中台美文化及身份等之間,在狀似對立衝突的外行熱鬧下、發揮著他內行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互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61/20060310073305/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62/20060311071250/

<李安電影為何易得獎>
李安新作「色,戒」又攻下威尼斯影展,奪得最佳影片的金獅獎,為爭奪奧斯卡和金球獎建立聲勢。自1992年首部電影「推手」以來,李安的電影幾乎每部都得獎,得獎已是慣性,「李安製造」已成為得獎的保證。
只要翻開李安的執導歷史,就可發現,在他的「得獎現象」中,還有一個「得獎趨勢」一一隨著導演功力日深,他在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這兩個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上,已越來越易於得獎。
如果從是否獲得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去看李安的得獎史,我們會發現,從1992到2005是一個漸進過程。在1992年至1994年拍了三部「台灣片」後,李安在1995年完成的「理性與感性」,是個大突破,因為這部電影除了贏得一連串獎項外,還首次為李安奪得兩個最佳導演獎 (紐約影評人協會、全美影評人協會),李安也因為這部電影而成為好萊塢的一級導演。2000年,「臥虎藏龍」掀起另一次李安得獎潮,更重要的是,首次為他贏得金球獎的最佳導演獎及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獎。李安的第三個得獎浪潮出現於2005年,這時李安的導演功力已全面成熟,憑著「斷背山」一舉攻下奧斯卡和金球獎的兩個最佳導演獎,又奪得金球獎的最佳影片獎,只有在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項目上落了空,雖然在頒獎前它是這個獎項的大熱門。
李安的電影為什麼那麼易得獎?這個問題實在值得思考,因為它可以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李安的電影上,從中尋找得獎的原因。筆者認為,李安擅長寫情,而寫情又往往有獨到之處,因而易於得獎。關於李安電影以寫情為基本風格、以及他在多部電影中寫情獨到之處,是本文重點,下面將會談到,這裏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擅長寫情,就易於得獎?
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困難。現在的電影很少用心於寫情,像李安那樣用心描寫感情的,真是絕無僅有;為了爭取票房,目前的電影趨勢是,一味追求噱頭,用來吸引觀眾,卻忽略了內容的經營。我們只要回想今年暑假的電影,就可知道現在流行些什麼電影;蜘蛛俠、海盜、史瑞克、哈利波特,好萊塢炮製的大片不是打鬥冒險,就是動畫童話,探討人性描寫感情的電影簡直鳳毛麟角。但是在影展中得獎的電影,卻無不與探討人性描寫感情有關,因為用心寫情,電影人物的內心世界才可揭露,人物的性格才可以有發展,電影的意義才能深刻,而具有這些性質的電影,自然易於得獎。李安電影的基本風格正是探討人性描寫感情,因此在影展的競賽中自然易於占到優勢。
當然,言情不一定可以獲獎,但重要的是,如果能在寫情的基礎上寫出獨特之處,得到影展評審青睞的機會就會大增。李安的電影正是在寫情的基本風格上往往能拍出獨特之處,因此得獎機會自然增加。
整體來說,李安的電影在寫情方面有四種特色:一是傾向於揭露電影史上沒有描寫過的感情 (「斷背山」、「喜宴」、「色,戒」),二是以新角度去描寫感情 (「色,戒」、「理性與感性」、「臥虎藏龍」),三是對電影中的人物寄予深厚同情,因此對戲中主角的感情能予以全面描寫 (「斷背山」、「色,戒」、「理性與感性」、「綠巨人」),四是把愛情與人生連繫起來,愛情因此不是獨立或無關於人生的,而是影響人生的最重要一環 (「色,戒」、「斷背山」、「理性與感性」)。
李安電影之所以能夠不斷揭露電影史上沒有描寫過的感情,之所以能為寫情提出新角度,是因為他對電影持有一種以電影去探究人性 (包括感情)的態度。在日前獲得威尼斯金獅獎後,李安說,人性複雜而意義豐富,他會不斷對人性進行探究,使他的電影能就人性提出新的思考角度,也唯有這樣,才能吸引觀眾。
筆者認為,這種探究態度非常重要,因為具有這種態度,李安的電影才會出現上述的四種特色,尤其是在寫情方面能提出新的思考角度和新意義,讓人產生興趣,啟人思考,當然也使他的電影易於得獎。以下筆者試以「理性與感性」、「臥虎藏龍」、「斷背山」、以及「色,戒」去分析上述的特色。
改編自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小說的「理性與感性」(1995年),主題是理性和感性這兩種處世態度。以理性態度處世的人,事事考慮周到而後行,而以感性態度處世的人,最重感覺,事事熱情投入。這部電影的寫情獨特之處在於:探討這兩種態度在面對愛情時,會出怎樣的情 況和結果。戲裏兩名女主角是一對姊妹,姐姐「伊琳諾」行事周全,面對感情時,也小心謹慎,不表露內心;妹妹「瑪莉安」則為人熱情,面對感情時,只按感覺而行,不管其他。
這部電影是喜劇,所以兩人最後都找到歸宿,但在過程中,性格熱情的瑪莉安卻遭到大挫折,因為她愛上的對象,為了金錢而拋棄她,跟一名富家女子結婚;這次的失敗顯示,在愛情的路上,感性 (感覺)可能錯誤,不能盡信。至於理性的伊琳諾,也因為沒有向所愛的人 (休‧葛蘭特飾)表露感情,以致蹉跎了不少時光,還屢遭瑪莉安嘲笑,說她麻木,沒有感覺。
奧斯汀小說的重點是,理性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伊琳諾的明智得體,最終為她贏得愛情和丈夫;伊琳諾的勝利,除了證明理性重要,也表示感性的不可少,因為伊琳諾一開始,就喜歡葛蘭特,對他有好感,因此她的理性是有感性基礎的。總而言之,這部電影對感情提出的思考角度是:感情的發生和開展必須兼有感性和理性;感覺雖可能有錯,但感情從零開始時,須先有感覺,然後再以理性去開展,如果沒有愛情的感覺,那就沒有所謂的愛情,更遑論愛情的發展。
從李安的「探究論」去看,他在選拍「理性與感性」時,已著眼於探討愛情在理性和感性兩種態度下的可能性。影壇對於華裔背景的李安能夠進入18世紀英國人的內心世界,而且還能拍出成績 (囊括英國影藝學院1995年的數項大獎),都表示驚訝;事實上,我們對李安的導演技巧當然佩服,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探討觀念一一因為他從探討普遍人性的態度出發,所以才能夠超越國界和語言,拍攝不同國家的電影。
2000年的「臥虎藏龍」,是探討普遍人性的另外一個明顯例子。這部電影在最初上映時 ( 即奧斯卡未頒獎前),不少華文影評都說這是失敗之作,其中一項理由是,李慕白(周潤發飾)和俞秀蓮 (楊紫瓊飾)的愛情太過現代。李慕白臨死時向俞秀蓮說的話一一因為有愛,所以死後不覺得孤單;死後情願做鬼,守在她身邊,也不願獨自升天。這樣的愛情觀念被嘲笑為不合武俠小說的傳統人情,但 是那些提出這些批評的人,卻不知這正是這部電影探討「普遍性愛情」的結果,而這部電影也正因為具有這樣的普遍性愛情的描寫而擺脫武俠片的窠臼。
章子怡在戲裏扮演的王嬌龍,是官家小姐,雖受禮教約束,卻一心嚮往自由的生活。嚮往自由使她與羅小虎 (張震飾)發生一段熱烈的愛情 (一見面就要上床),後來又使她離 家出走,在江湖中闖蕩。但是,她的任性卻累死了李慕白,她因此愧對真心待她的俞秀蓮,最後在武當山上跳崖自盡。嚮往自由和任性而行,正是現代人的感情,不 過,這部電影對這種現代人感情提出的反省角度是:任性而行在人生路上是行不通的,玉嬌龍以跳崖結束生命,正是她在連累他人之後,面對自己的唯一選擇。
2005年的「斷背山」,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愛情故事,戲裏描寫的愛情,雖發生在兩名牛仔身上,其實也可以發生在任何的兩個人身上。李安在這部電影中對兩人的愛情作了全面的觀察一一從兩人在斷背山上發生感情,到這段情在其後20年的發展,都作了全面的追蹤描述。李安的電影類型眾多,表面上極之不同,但是對電影中的人物卻相同地寄以同情;因為同情,所以能全面觀察人物的感情。
「斷背山」兩名主角「英尼斯」和「賈克」在山上發生感情 (原著小說對此的描述是:一下擁抱,足以治療一生的寂寞),從此再不能放下,後來雖然各自結婚,但因為心中放不下的那段情,以致婚姻失敗。英尼斯小時目擊過兩名男同性戀被人處死,所以對自己的感情具有罪惡感,又恐懼自己不容於社會,不肯與賈克一起生活;因此他和賈克的感情帶給他們的,就是寂寞和痛苦。關於李安對人物寄予深厚同情這一點,芝加哥太陽報的著名影評人羅傑‧艾伯特 (Roger Ebert)說,李安具有與大導演英格瑪‧柏格曼 (Ingmar Bergman) 一些相同的風格。
「斷背山」還展示了李安寫情的一項特點:把愛情連繫到人生上。李安電影中的愛情,傾向於陰暗,在這樣的愛情影響下的人生,只會失去快樂。在「斷背山」,兩 名主角自發生感情後,終生鬱鬱寡歡;在「臥虎藏龍」,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愛情也沒有結果;在「理性與感性」,雖然喜劇收場,但戲裏重重地批評了「熱情」 (passion),說它盲目,使人犯錯。不過,人生如果不依賴興趣和熱情,還能依賴什麼?缺少了興趣和熱情,人生的一切都會變得乏味。
在「理性與感性」、「臥虎藏龍」和「斷背山」之後,李安對愛情的探究,還可以提出些什麼新意和思考角度呢?在新片「色,戒」中,李安確實又找到一個新的角度。女主角王佳芝,原是愛國學生,她與同學以美人計去誘捕汪精衛政府的特務頭子易先生,她原本只想引誘他,把他帶進圈套,讓同伴去行刺他,但是卻在過程中愛上了這名漢奸,以致在刺殺行動的緊要關頭,通知他,讓他逃走。在這裏,張愛玲的原著小說要探討的是,王佳芝為什麼會愛上易先生?愛到底是什麼的一回事?是怎樣發生的?
張愛玲的小說暗示,王佳芝的「情」生於「色」,亦即生於性愛;王佳芝與易先生上床,但她卻假戲真做,動了真情,這就是由色生情。王佳芝在刺殺行動的最後關頭醒覺到自己愛上易先生,因此選擇了愛情和放棄了刺殺漢奸的愛國行動,因此才會通知他,讓他逃走。不過,他逃出陷阱後,卻立即下令殺掉她和她的同伴;這是情愛使她得到的收場。
雖然上述的分析很簡略,但已足以反映出李安在「理性與感性」、「臥虎藏龍」、「斷背山」和「色,戒」中提出的不同寫情角度,也足以反映他以電影探究人性的觀念。新片「色,戒」的床上戲,拍得大膽露骨,引起轟動,但暴露卻不是李安的意之所在,他要的只是以床上戲去表現戲中人的性格和「色中生情」的過程,床上戲只是他探究愛情的手段。
「斷背山」之後,李安的電影技巧全面成熟,對電影的信心更大,也更熱情,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一貫地保持探究人性的精神。剛於月前去世的瑞典大導演柏格曼 (89歲),一生拍片不斷 (62部),也一直保持探究人性的態度;李安自稱對電影狂熱,如果他繼續以探究人性的態度,像柏格曼那樣不斷拍片,那麼,說不定他真有追上柏格曼的一天。(世界周刊,9.29.2007)
http://www.wjtalk.com/stevenchiu/2007/09/post_37.html
奧斯汀初戀情人 2008-06-11 09:45:59

珍.奧斯汀 初戀情人亮「像」【聯合報╱編譯陳世欽08.06.11
 
英國作家珍‧奧斯汀創作名著《傲慢與偏見》書中人物「達西先生」,靈感來自她20歲時的一名愛侶;這位本尊的一幅小畫像即將在一項展覽會中展出。
倫敦每日郵報10日報導,這一幅畫在象牙上的水彩畫高約7.5公分,畫中人是愛爾蘭人李佛洛伊(Thomas Lefroy)。畫作完成於1798年,亦即珍‧奧斯汀與李佛洛伊這對年僅20的愛侶被迫分手2年後。
李佛洛伊家族並不富有,家人希望他能娶財主之女為妻。珍‧奧斯汀是漢普夏教區牧師的女兒,當時仍未在文壇闖出名號,自然無法獲得李佛洛伊家人的青睞。
畫像是畫在象牙上,背後附有幾綹頭髮,出自當時最負盛名的微圖畫家安格哈特之手,是已知2幅傳世李佛洛伊畫像之一,預定12日起在倫敦的葛洛斯維納飯店展出一個星期。畫像喊價5萬英鎊(台幣300萬元)。
藝品交易商哈登表示,他與合夥人在拍賣會中買下這幅畫像時,對它的特殊意義一無所知。
他說:「我們當時不知道李佛洛伊是何方神聖…深入調查後才發現它的來歷。」
李佛洛伊是在前往漢普夏探視娘舅期間,與珍‧奧斯汀邂逅。珍在信中對這位紳士頗有好評。但男方父母眼見這位小姐打算與兒子攜手共度人生,藉故將兒子支開,這對戀人從此不曾再度見面。珍‧奧斯汀終身未嫁,歿於1817年,得年42,是「傲慢與偏見」出版四年後。以律師為業的李佛洛伊,在跟珍分手三年後就娶了一位女繼承人,後來還當了法官,事業發達。他倒也非無情之人,因為他把自己的長女取名為珍。

2008-04-27 09:47:34

3個無緣男人 珍.奧斯汀的悔恨>黃文正

無可救藥地瘋狂迷戀年僅自己一半的小男人?接受求婚後隔天便毀約?還經常狂歡宿醉?本周日將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的新劇《奧斯汀小姐的悔恨》(Miss Austen Regrets)宣稱,這就是真實的珍.奧斯汀!

對許多書迷而言,創作過《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等無數名著的英國19世紀小說家珍.奧斯汀,就像是謎樣的人物,外界對真實的她少有認識。原因是,珍既不寫日記或回憶錄,也從不接受採訪,更不在作品中透露自己的人生悲喜。更糟糕的是,當珍41歲逝去後,妹妹卡珊卓還將她許多書信燒掉。

僅存信件 拼湊感情世界

所幸,卡珊卓並沒燒得精光,也讓《奧斯汀小姐的悔恨》的編劇能從僅存的信件,尤其是珍與卡珊卓以及姪女芬妮.奈特的通信中,拼湊出這位想像力豐富、聰穎過人的女作家不為人知的私人感情生活,以及終身未嫁的原委。

「那些以為珍是害怕與男人為伍的小村鼠者,將會嚇一大跳。」編劇葛妮絲.休斯笑稱:「真實的她,喜歡聰明機智的人,也善於與男人相處。從信件中可看出,她也會與男人調情,她還曾辛辣地寫道:『我之所以未婚,就是因從未遇到可以讓我不需再出外調情的男人。』」

宿醉狂歡 至少有3個男人

在給姪女芬妮的信上,這位古典女作家甚至大膽寫著:「我親愛的姪女,這是真實的世界,要得到像達西先生(《傲慢與偏見》的主角)一樣的好男人,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讓他有性趣。」

休斯引述信件證明,珍.奧斯汀常宿醉狂歡,「我想我昨晚喝太多酒了,現在我的手還抖個不停。」感情因素或許是她尋醉的主因,這位女作家的生命中,至少曾有3個重要男人。

21歲時,她愛上鄰居的侄兒雷弗洛伊(Tom Lefroy),在給卡珊卓的信件透露,兩人曾認真交往一陣子,後來他父母介入,將他送去倫敦實習當律師。由於兩人都沒錢,無法結婚,這段感情也就無疾而終。

答應求婚 隔天立刻毀婚

1802年12月,朋友的弟弟威若(Harris Bigg-Wither)向珍求婚,這是她唯一的一次,而她也欣然同意。儘管對方家世富有,可解決家裡經濟難題,但珍隔天卻決意毀婚,而此一不禮貌的行為引來不少指責。至於真正原因?珍並未提及,「也許是她不愛他。」休斯說。

布里吉斯(Reverend-Brook Bridges)也是珍可能的丈夫人選之一。珍在許多信件中多次提到他,兩人曾密切交往,即使對方並未正式求婚。

40歲時 愛上20歲醫生

40歲時,珍瘋狂迷戀上年僅20歲的海登醫生(Dr Charles Haden),兩人因珍的哥哥生病認識。休斯說:「珍的信件中充滿了熱情與性慾,儼然成了情竇初開的青少女,她形容他是介於男人與天使之間的尤物。」然而珍也明白,兩人年齡的差距,確定不會有未來。

有人認為,珍.奧斯汀小說中的浪漫愛情故事全憑想像力建構,但休斯說,其書信證明「她雖無肉體性經驗,我相信她死時仍是處女,但她至少與3名男人有過深刻的情感經驗。」

休斯又說:「感謝老天,她未婚也沒生小孩,否則我們就不可能有幸拜讀到她的小說。」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Focus/2007Cti-Focus-SoftContent/0,4786,9704262122+0+0+134347+1,00.html

謝敏 2007-11-17 13:17:06

李安電影為何易得獎
因為他都是用整個生命去拍

版主回應
也是 2007-11-18 08: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