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馬獎
台灣金馬獎何時變成中國金馬獎了?
早就成香港金馬獎了吧!
和輔導金一樣啦!在台灣只要政手所插之處,啥都會錯亂,這我早在《台灣共犯體之析判》第七章‧一(三)6(7)<「結」與影視>便已小結如下:
上述新主流(指李陳政權掌控下的影視)及造音(指台灣意識的音樂)其實乃台灣意識下的歷史宿命,且是種尚待批判的主流化。就好比國府時的「愛國教育片」「健康寫實片」等被批評成宣傳片,此種表層的政治與電影結合,吾人易知其弊。但一般評論者卻無知於李政權「國片輔導金」下的政治電影,不但赤裸裸地以巨額國家資金來支助一直無法自立的台灣電影工業,且此類電影也並不只是「自主性、批判性」的所謂「藝術電影、白色恐怖電影」,就某一層意義而論是與李政權有著深層共犯結構的「台灣集體潛意識」的政治宣傳片,其共犯性和宣傳性不會低於「健康寫實片」的《養鴨人家》《小城故事》《路》《秋決》《家在台北》,差的只是電影手法、表深層共犯、中國與台灣意識等而已。至民八八年媒体在台灣新電影面對市場及國際影展双双失利下,才落井下石放馬後炮,說什麼要替國片衰敗及电影的扭曲發展負責。學者們也紛紛加入批評(一一一六p.50-4,一二六六p.34-42,一二六七p.210-219,232-246,一三七六p.103)。但這一切都太晚了,要是能像本書一樣早就批判或許就不会陷於不可救藥,如此的批評有那麼難嗎?為何古今中外的當時世人總是要事後才清醒?寫至此实在有點無奈!。
台灣補助 成就大陸「影」響力?【聯合報07.10.28記者葛大維】
今年金馬獎入圍,造就大陸電影更大的影響力,是否讓贊助金馬獎超過1,500萬元經費的台灣新聞局,通過金馬獎預算的台灣立法院與關心電影全球華人,注意到此不尋常的現象?
金馬獎執委會昨天宣布入圍名單前,開宗明義表示獎勵全球優秀華語片,但入圍結果,成就大陸片及大陸影人大軍來勢洶洶,連向來揚眉吐氣的港片都不再風光,遑 論多年來被立法院、新聞局大聲疾呼金馬獎要關注、鼓勵的台灣電影,包括好不容易創造票房佳績的「不能說的‧秘密」,及獲得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周」最佳 影片的「最遙遠的距離」等台灣本土優秀電影,在入圍名單中明顯被「邊緣化」,兩岸三地落差之大,想不引人爭議都難。
金馬獎入圍名單由評審投票決定,偏偏今年金馬獎改革評審制度不公開入圍的評審名單,執委會卻公開自爆21評審中,有13位來自於各電影團體公會的推派代 表,只有8位由金馬獎執委會遴選。依常理,台灣電影公會團體推派代表參與評審,應該更了解與正視台灣電影的努力,為何出現大陸影片、影人排山倒海入圍的態 勢,加倍耐人尋味、引人質疑了。
金馬獎銳意主張評審獨立,不受干預,才由執委會遴選評審,主導金馬獎的電影基金會同意後實施,行之有年慣例,今年被打破了。無論執委會親自遴選的舊制評 審,比例過半由公會推派代表的新評審團制,還是接下來繼續要隱身幕後、到頒獎才公開的7位有國際人士(甚至傳有大陸人士參與)的決選評審,不僅攸關金馬獎 入圍與得獎,更影響金馬獎在台灣與國際的公信力,遲早要接受各界對金馬獎及其評審是否專業、公正的檢視。
金馬入圍》大陸壓台港 女主角全彼岸【聯合報╱記者葛大維
第44屆金馬獎入圍名單揭曉,李安的「色,戒」獲得11+1項提名,是入圍大贏家,但整體來看,「台、港兩邊站,大陸擺中間」,是今年金馬獎入圍最大特色,更是最引人爭議之處。
入圍的5部劇情片,除了「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是台灣製片,「意」是澳洲公司出品的跨國片,「色,戒」和「落葉歸根」都是與大陸合拍片,「圖雅的婚事」更 是入圍片單上只標明大陸西安製片廠出品的「純種」大陸片;入圍的4位導演,「圖雅的婚事」王全安和「盲山」的李楊都是大陸導演。兩大獎項的大陸比例,都已 過半。
入圍的女主角就更大陸了,「圖雅的婚事」余男、「色,戒」湯唯、「意」陳沖、「雲水謠」李冰冰,都來自大陸;另外入圍男主角的「落葉歸根」的趙本山(據說 是「色,戒」梁朝偉頭號勁敵),入圍男配角的「男兒本色」的吳京,入圍女配角的「心中有鬼」的范冰冰,各主要獎項,大陸牌都不缺席。
不過「落葉歸根」台灣未公映,「盲山」入圍今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看過的人都覺得根本沒超越李楊之前的「盲井」;被大陸視為主旋律重點片的「雲水謠」在台灣公映後評論反應兩極,金馬評審卻能讓李冰冰「單槍匹馬」入圍女主角,想不引人質疑都難。
偏偏金馬獎今年不公布入圍的評審名單,昨天在媒體追問下,金馬獎執委會說明不公開評審名單,是與評審達成的共識,避免被關說;21位評審前天下午開會討論 到深夜,才投票確定;其中爭議最大的是「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李安能否入圍;導演項目,周杰倫有被提及,但沒有被討論。
入圍前爆出「圖雅的婚事」、「蘋果」、「盲山」等「純種」大陸電影不得參賽問題,連大陸電影局國際交流處處長欒國志都證實「圖雅的婚事」是「國產片」,只 能參展不能競賽,如今該片入圍多項,金馬獎執委會證實「蘋果」3天前撤片退賽,問過「圖」片出品公司,沒接到退賽通知,金馬獎不樂見退賽問題,但沒法保證 未來是否還有大陸片退賽,大陸電影局昨日休假,暫無回應。
【香港訊】今年金馬獎入圍名單公布,港產片被大陸片取代,身在歐洲的香港影協主席洪祖星直言,港產片今年之前挑片代表香港出征奧斯卡時就傷透腦筋。他並表示,「台灣金馬獎注重藝術片種,香港片以商業片居多,有這種現象並不出奇。」
大陸片強勢壓境 圖雅的婚事恐落空〔李雨勳 2007.10.28中國時報 〕
金馬獎入圍名單昨公布,《圖雅的婚事》等大陸片表現搶眼,傳大陸阻擋純種「中資」片參賽,導致《圖》片一度傳出將退賽,但今年大陸電影來勢洶洶,是否會像去年的《吳清源》一樣發生臨時退賽的憾事?昨金馬執委會祕書長胡幼鳳表示,只要沒收到來函退賽,入圍作品仍持續參賽,但無法保證舊事不會重演。
今年金馬獎再爆「純種」大陸片不得參賽的風波,包括《蘋果》等大陸片已確定退賽,扣掉拷貝送件不及的影片,原本94部片報名角逐,最後變成80部片參賽。昨入圍公布,傳遭大陸施壓面臨退賽的《圖雅的婚事》依舊入圍4項,金馬執委會表示當然不樂見《吳清源》事件再發生,就看後續。
今年審片有別往年,評審由13位公會代表及8位專家學者組成,名單不公開,以防止入圍名單提前外洩。專業獎項入圍者由評審分組投票選出,最佳影片則由評審勾選青睞的影片來縮小範圍,然後從中給予評分,分數從60分到90分不等,完全就片論片。鈕承澤首度執導的影片《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入圍最佳影片,雖被視為大爆冷門,可能部分評審特別喜歡,總積分足以入選前五強。
據悉,今年金馬雖不公開評審名單,評審前天就展開長達8小時的討論,最激烈的就是李安是否該被提名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此外,周杰倫在「最佳導演」項目上也被提及,但沒進入討論流程就被刷掉。今年入圍名單縱括台、港、大陸及新加坡等國影人,跟金馬獎以大中華電影為評審訴求,不謀而合。
大陸片在台票房慘 片商驚驚〔李雨勳 2007.10.28中國時報 〕
大陸片及大陸影人在今年金馬獎強勢入圍多項,除了《圖雅的婚事》已上片、趙本山演出的《落葉歸根》曾在台北電影節觀摩外,其他如陳沖主演的《意》、李楊導演的《盲山》等等,都還沒有台灣片商買進,影迷得再等一等。
《色,戒》台灣票房目前賣過2億多,周杰倫執導的《不能說的祕密》也有5000多萬的成績,讓華語片一吐長期低迷不振的怨氣。但大陸片在台灣票房向來不太好,像近期的《圖雅的婚事》,在台北票房不到20萬,讓片商對大陸片望而卻步。而入圍男主角等3項獎的新加坡片《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也暫無片商引進。
又見政治力干預 中國撤片抵制金馬獎(這不是合去中國化嗎!)
自由時報2007年10月24日記者曹玉玲/台北報導
中國再度以政治力干涉藝術﹗昨傳中國阻撓「純種」中國片報名參賽台灣金馬獎,余男主演的「圖雅的婚事」、范冰冰和梁家輝主演的「蘋果」,都可能被迫「撤片」;金馬獎方面表示,尚未收到來函要求退賽,審片程序照常進行,不隨中國官方起舞﹗
金 馬獎向來不論地域,廣納華語電影參賽,比起地域性濃厚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或中國金雞百花獎,更具指標性地位。過去金馬獎曾將「最佳影片」頒給中國色彩濃厚的 「可可西里」、「陽光燦爛的日子」及「天浴」,而劉燁、秦海璐、夏雨、李小璐等中國演員也都曾在金馬獎封帝封后,顯示金馬獎向來是「就片論片」,藝術歸於 藝術,展現開放心胸。
然而,中國當局近來卻只開放中國和外國或和台灣、香港等地的「合拍片」參賽金馬獎,「純中資」的中國片一律不准報名,導致年年都有中國片被迫「撤片」,去年 田壯壯的「吳清源」已入圍最佳男主角等4項獎卻被迫退賽,前年也有黃建新的「求求你,表揚我」等3部片撤片,中國以政治力干擾藝術,令國際影壇傻眼。
據了解,王全安執導、余男主演的「圖雅的婚事」因是純中國片,面臨退賽命運,該片獲得今年柏林影展金熊獎,余男扮演蒙古婦女更受到高度讚賞,若屆時真撤片,湯唯無疑少了一大勁敵。對此,金馬獎表示,目前未收到該片電影公司來函要求退賽,既已報名,審片程序就一切照常進行,金馬獎不會管影片是不是純中資片,更 不會隨中國官方起舞。
金馬獎 國片最遙遠距離?【聯合報07.10.29王長安/資深影評人
第四十四屆金馬獎入圍名單揭曉。如大家所期待的,李安的「色,戒」獲得十一項提名,囊括所有重要獎項。其次大陸影片如排山倒海之勢佔去三分之二提名名額,其 中最佳影片佔去五分之四,男女主角及配角都佔掉三分之二。真正的台產國片「不能說的秘密」、「最遙遠的距離」、「刺青」都僅獲數項技術獎項提名,連一向稱 霸的香港電影都大幅度減少,一看名單有如大陸金雞百花獎名單。
當然,金馬獎執委會立意尚佳,希望全球華語影片共襄盛舉,括大參與面,並採取大評審團制度以求公平。但金馬獎主要成立目的是獎勵推展優秀國片,就如美國奧 斯卡金像獎意義相同。開放大陸影片參展無可厚非,但取得入圍主導權卻是值得商榷,況且大部份影片無法在台灣上映,且已有數部將有退選之危機。這和奧斯卡規 定必須在全美作過公開上映為基本入圍資格大異其趣。
去年金馬獎評審委員的共識尚為考慮市場導向,希望激發台產國片的市場價值,今年好像又回到藝術導向,至少對現階段國片是無所助益的。再說大部份大陸影片都未在台上映過,頒獎典禮中如何取得觀眾迴響?去年的「父子」就是最佳例子,得獎後才上映,今年這種情形將更多,如何提高現場收視率呢?再說大陸影星台灣觀 眾都很陌生,如李冰冰、俞男、葛米星、趙本山等,光是星光大道就黯然失色,金馬獎是否改變得稍顯急促?
我們也不能否定大陸電影近年蓬勃發展,全國公營製片廠有十多個,每年年產劇情片高達二百部。台灣年產不到十五部;紀錄片除外,公營製片廠連最後一個中影公 司也被賣掉,差距何其之大。去年港星大舉壓境已引起爭議,今年大多數入圍大陸演員必定無法前來,電視畫面何其冷清。金馬獎到底何去何從,真是到了最關鍵時刻。
多變金馬 誰知道評什麼【聯合報07.10.28余豈/教(嘉義市)】
影展在這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上上周,普吉島電影節開幕,而和目前高雄電影節幾乎同時開幕、閉幕的是曼谷的世界電影節。曼谷除了世界電影節,還有個國際影展,一如台北市有台北電影節,也有個金馬獎國際影展。
林靖傑帶著「最遙遠的距離」遠征威尼斯之前,也在金馬獎搶到報名的頭香,李安的「色,戒」在威尼斯影展獲大獎後,又在金馬獎拿了十一項入圍。這次金馬獎入 圍名單沒有太多爭議,一方面,李安已在外國的影展獲得肯定,再方面,圈內的焦點現在都集中在釜山影展和東京影展上,這也顯示台灣影展的公信力逐漸邊緣化的 趨勢。
影展多,對於電影工作者是憂喜參半,一年到頭都有跑不完的影展和比不完的競賽,然而每一個獎項的價值也越來越小了。某些獎項在圈內人的冷眼下真的成了雞肋,不但因其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也因其難以端上檯面。
當然,每個比賽定位不同,以電影節來說,國內的種種電影節獎項,有鼓勵新銳導演的、有地區性的特別獎、甚至於還有媒體票選獎、觀眾票選獎;商業綁藝術的後果是連參與評審者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在評什麼。
串連了數個悲哀小故事的「練習曲」比「天邊一朵雲」更苦澀,卻被當成了台灣的觀光宣傳片,某些操作「台灣之光」名號的,在國內媒體與觀眾眼裡彷彿成了得獎的大熱門,到了國外鎩羽而歸,都顯示了台灣與國際的落差。
金馬獎為了使其獎項更加「真金純銀」,今年改變了評審團結構,成效如何尚言之過早;而稍早發生了主辦的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臨時請辭,傳出新任董事長 奔走尋求金援時,高雄市陳菊市長提出贊助就移師高雄舉辦的消息。文化活動受公家單位贊助用的是納稅人的錢,不宜變成特定人物或政黨的造勢場合。出資支持活 動的單位,不論新聞局或縣市政府或民間團體,應留給主辦單位足夠的空間,也不一定要出席講些應景卻愚蠢,甚至不應景還冷到雞皮疙瘩掉滿地的話,這種官老大 和綁樁心態本身就是一種戒嚴餘毒。
國際級影展都有政府資助,坎城影展就由法國文化部補助;而我國的文建會肩負推動文化產業的責任,以「地方文化館」為名就編了卅多億的預算,而且採取「直 接」與「透過縣市政府」雙軌制補助,文化主管單位掌握這麼多資源,金馬獎以其受矚目的國際級活動竟還缺經費,實在不可思議。
拿不到足夠補助,就注定了文化活動商業化的走向。早些年,影展有很多院線不會排的電影,成了台灣知識分子看電影的場合;後來對於業界而言,既然沒有許多片 商會藉機到台灣來搶購本土電影,乾脆在影展搶上院線片以收廣告之效,甚至將影展結合了種種喧賓奪主的站台、開唱和周邊商品,熱熱鬧鬧的同樂會之外,演什麼 電影反而少人在意了。
金馬獎的定位是什麼?在國際影壇想佔有何種地位?在文化產業上又扮演何角色?究竟是刺激觀光業呢?還是公平專業的回歸藝術文化的本質?是要冒著本土片可能 得不到獎的尷尬去國際化,令懷著鄉土情的民眾感到不快?還是要轉型為引導外國人「認識台灣」的工具?而在影展的表面現象之下,我們更要自問,究竟什麼是本 土化?一味沉溺在台灣作品的影展,就是本土化嗎?金馬獎近年變來變去,如果最後真演變成本土性的商業活動,而喪失了華語文化圈的指標地位,那就太可惜了。
金馬獎
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s)是全世界以華語為主的國家之中,創立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項,亦在華語電影有舉足輕重的超然地位。本獎項與香港金像獎和中國金鸡奖併稱為華語電影界的三大電影獎項。由於,早期中國與香港並未設置類似電影競賽獎勵,更彰顯金馬獎成為華語電影之內,最受注目的電影盛會。
至今,金馬獎的頒發仍對華人電影具有指標性意義,特別是在藝術性電影方面。而且,港台電影界知名導演與演員,仍非常重視金馬獎的競賽,這從其發獎名單中仍可窺知。許多國際級導演及明星皆曾受邀擔任頒獎佳賓,包括伊莉莎白·泰勒、亞蘭·德倫、羅勃·懷斯、雪歌·妮薇佛、江角真紀子、宮澤里惠。1962年,中華民國政府為促進國片製作事業的發展,表現對優良國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正式交由行政院新聞局創辦金馬獎。並且,主要為促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控制以外地區華人電影製作事業,藉此表扬对中華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士。
「金馬」二字源自於福建省沿岸的金門和馬祖的字首所組合而成,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界以「金字招牌」為號召的潮流。當然,該金門和馬祖兩地為台灣(中華民國)所標榜對抗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戰地,隱含著以電影文化促進反共抗俄之意,充分顯現出冷戰時代思維。
從1980年(第二十七屆)起,本獎項改為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主辦,並在旗下設立台北金馬影展執 行委員會,敦聘九至十五位電影學者及從業人員擔任執行委員,設主席一人、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一人負責推動會務,下設三個組,行銷宣傳組負責所有廠商合作、造勢及週邊活動、媒體宣傳及文宣刊物製作等業務,競賽組負責華語影片競賽、金馬獎頒獎典禮及國際數位短片競賽等,影展組則負責影展內容策劃、影片及影人邀約、字幕翻譯製作、拷貝運送及影展現場執行等各項事宜。
長期以來,因為海峽兩國在政治上面的立場不同,使得金馬獎在2000年之前,多偏重於台灣電影及香港電影的鼓勵。但是,近年來台灣電影工業的衰弱,香港電影工作人員大量的流失,使得本獎項逐漸開放中國電影進入,並參加競賽項目。
目前,本獎項仍由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所補助的財團法人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The Motion Pic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R.O.C.)下屬之金馬獎執行委員會所舉辦,其勢則區分為「國際影片觀摩項目」與「華人電影競賽項目」。「國際影片觀摩項目」以售票方式籌款,再加上中華民國電影發展基金會之補助來運行;「華人電影競賽項目」則由金馬獎執行委員會專責處理。
早期,金馬獎的主持人常有「一港一台」互相搭配的傳統,但近年來都皆由台灣主持人擔任的情況出現。
不過,金馬獎著重鼓勵藝術性色彩濃厚之電影創作特色,導致部份電影工作者批評金馬獎流於藝術化與抽象化,對鼓舞台灣商業電影的發展沒有幫助。
2006年,國際著名台灣導演蔡明亮,則在該年度金馬獎舉辦頒獎典禮之前,公開宣布從此抵制參加,表達對金馬獎執行委員會及評審委員的不滿心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9%A6%AC%E7%8D%8E#_note-0
(楨:國片的偶像劇化/觀眾的青少年化,故檔期多在暑假!相較於靠國際得獎轉內銷的侯孝賢/蔡明亮等極具導演作者個人風格的台灣新電影,後台灣新電影《海角七號》《不能沒有你》《父後七日》等雖然主題庸俗、內容雜亂、故事零亂、表演平庸,導演靠台灣觀眾尤其年輕人熟悉的題材而叫好叫座,但一出島外(連華人市場) 票房多差,可見台灣影/評迷之民粹!另參本館:《海角七號》 鐵飯碗 《送行者》民粹亡臺 中國金馬獎 精神勝利法 《電影作者》)
苦民所苦 還是專業低頭【聯合報╱張升星/法官2010.01.14
總統、行政院、內政部等中央及地方機關首長,陸續要求全體公務員觀賞電影「不能沒有你」,訓勉公務員除依法行政之外,還要表現人性關懷的同理心。從中央到地方同聲一氣的呼籲,再加上監察院長王建煊適時贊聲:「公務員裡有一大堆笨蛋」等語,上行下效風行草偃,「不能沒有你」的官僚批判,已經成為當前「政治正確」的唯一選擇。
該片改編自數年前的社會新聞,一名男子與女友同居生女後,女友不告而別,他則成了單親爸爸。當女兒面臨就學問題必須確定身分時,才發現女友早有結婚登記,按照法律的規定,女兒將被「推定」為女友及其配偶的婚生子女。爸爸面臨不知去向的女友及其配偶,再加上難以克服的法律障礙,到處碰壁受挫,最後只好訴諸激烈的抱女跳橋而爭取輿論的重視。
對於並不熟悉法律的多數老百姓而言,本片徹底反映出官僚的冷漠與法律的僵化;但是在法律實務工作者看來,本片則是依法行政的必然結果與倫理親情的無奈抉擇。民法第一○六三條規定:「妻之受胎,係在婚姻關係存續中者,推定其所生子女為婚生子女。」「前項推定,夫妻之一方或子女能證明子女非為婚生子女者,得提起否認之訴。」因為女友及其配偶存有婚姻關係,因此女兒將被「推定」為女友及其配偶的「婚生子女」。既然是「婚生子女」,除非其身分被女友或其配偶提起「否認子女之訴」加以推翻,否則任何人都不能主張其為真正生父,要求認領他人的「婚生子女」。
為什麼法律必須這樣規定?這個問題涉及法律對於「婚姻」的制度性保障。婚姻是身分上契約,一旦結婚,夫妻就享有婚姻的權利(例如法定身分、財產分配、親子監護等),同時也負擔伴隨婚姻而來的義務(例如履行同居、互負扶養、貞操保持等)。夫妻間的合法婚姻受到法律的保障,所以在婚姻關係中出生的子女,就不容許他人任意否定其「婚生子女」的身分。這就好像合法成立的契約,第三人不能惡意干擾一樣。這些法律並不是台灣獨有,其他法治國家也有相同的規定。
導演有感而發的創作,或許蘊藏文以載道的使命,但是政客卻把一部人文關懷的電影,搞成像「南海血書」、「向雷鋒學習」的政治樣板,民粹當道而專業低頭,令人感慨萬千!
公務員裡確實有一大堆笨蛋,而且越笨,官做得越大!
《海角七號》:後台灣新浪潮,新國片準復興代表作 文:Tzara
不可諱言,80年代末,解嚴前後的台灣電影新浪潮運動,曾讓國片在本土美學開創與歷史使命負載等諸多期待下,開創一波璀璨輝煌的榮景,也完成啟蒙本土自覺的文化意義。但90年代第二代新浪潮導演,則擺脫前代導演們的歷史使命感,自追溯集體記憶,國族根源的論述中脫身,轉而投向挖掘個人內心世界的探索和慾望的探索。然而,國片興衰成在於此,敗也在此,這批第二代新浪潮的導演們過份耽溺於個人美學生命的體現,過份沉醉摸索那些源自劇場的隱喻、象徵、符號學等語彙系統,卻淪為偏執、難以親近的作者論電影,雖很容易讓影像哲學思維深植人心的歐洲電影觀眾接受,對台灣本地觀眾來說卻是越來越沉重的視覺負擔,尤當影片訴求越來越背離千禧年前後,社會氛圍所希冀電影能引領人們脫離世紀末恐慌的娛樂狂歡目的時,台灣電影導演們卻還背道而馳地繼續討論存在與存有等形而上學,最後台灣電影竟被觀眾冠上「沉悶」、「為國外獎項而拍」、「非拍給市井小民觀賞」的標籤,而這難以洗刷的刻板印象更導致後新新浪潮新銳導演們,不管如何努力,如何開創新題材,如何急欲拋開舊包袱,卻要一肩承擔國片的原罪。所幸,這些青壯一代的台灣導演們,還願意咬緊牙關,前仆後繼地為國片洗刷污名,並以一部一部越來越多元、越貼近平民百姓家的電影,一步一步地尋回已流失的國片觀眾族群。
我慣以2002年易智言的《藍色大門》起算為千囍年後新新浪潮電影的開端,其青春小品的劇情,簡單明瞭,清爽爽口,餘韻無窮。且與1976等在地樂團的合作,小而美的製作預算,與先專攻台北少廳數,再以口碑創造佳績長賣的行銷方式,都成為後來許多新國片的典範。
除了以《藍色大門》為首的一系列新青春電影外,同年蘇照彬的《愛情靈藥》,則與隔年的《黑狗來了》(2003)共創一明一暗的黑色幽默喜劇,也間接影像到後來《國士無雙》等取材自台灣在地生活百態的諷刺鬧劇。另外,像是由紀錄片《無米樂》所奠定「販售在地人文明媚春光風情畫」的基調,則預告《九降風》、《練習曲》等片的賣座。當然,除了上述三條路線,國片類型日趨多元,國片導演越來越懂得如何在有限預算的市場操作中,保持自我的創作概念,並且更善於觀眾溝通,種種良性循環下,後台灣新浪潮的新國片可有準復興的態勢。至少,現在「國片」一詞,越來越能擺脫過去的污名,看國片日漸成為青少年族群間的流行,這些都是千囍年後所有中、新生代導演的努力成果。
在後台灣新浪潮新國片日益喚回並鞏固過往支持本土電影的觀眾後《海角七號》的出現,更讓人預先窺見這波新國片復興的高潮繼《不能說的祕密》後,又一部有望橫掃獨立與主流電影市場的佳片。不同的是,非學院派出身的《不能說的祕密》,是以完全商業經營的模式將電影製作與行銷包裝等各環節力求盡善盡美,而《海角七號》則是吸納過往所有國片的特點,無論是青春熱血、甜美純愛,在地人文風景,音樂電影等元素,盡數一網打盡。更重要的是《海角七號》不吝於節省預算,共耗資4000萬拍攝,並將所有經費花得合情合理,符合效益,按照劇本需求,絕不有所妥協。觀眾看了,也能感到值回票價。
若是這部《海角七號》真能成為老少咸宜、雅俗共賞、士農工商人人皆愛的作品,除了編導魏德聖天生用影像說故事的節奏感功力一流外,其劇本的嫻熟完美誠如前文所言,幾乎納入千囍年後台灣新浪潮國片的所有元素,饒富娛樂性、趣味性、與可讀性,全片幾乎毫無冷場,讓人哭、讓人笑、又讓人感到悲傷,也讓人感到萬分幸福,光是這部電影所能給予觀眾的「五味雜陳」,便足以證明這齣劇本多麼難能可貴,正是現今國片觀眾、投資者、戲院通路所期待的劇本。
乍聽之下,《海角七號》是一部純粹娛樂性導向的作品,實際上它所給予觀者的感動並不在刻意營造笑料、哭點,反而是訴求觀眾自然產生認同,不自覺地走進故事與角色之中,進而發自內心地感動。簡單來說,本片緊扣著恆春這片土地,運用最道地的語言,道地的景致,道地的風土民情,來塑造恆春印象。毫不遮掩,也毫不美化,不流於表面,而是深入內涵。態度絕對真誠,且處處充滿在玆唸茲的尊敬。無論您是南部子弟,或因為近幾年「春天吶喊」的風行,或墾丁度假旅遊的機會曾造訪過恆春,在這部電影中你都能回味到熟悉的溫度,熟悉的風景,熟悉的臉孔,熟悉的爽朗笑聲。
更讓我激賞的是:編導還以既詩意浪漫,又富文學價值的平行手法,以一封來自二戰戰敗國日本撤台老兵寄給台籍愛人友子的信件,勾勒出恆春日據時代的歷史記憶。同時,這跨越時空的信件還兼負貫穿古今,交織今昔兩位「友子」命運,並歌頌永恆愛情的作用,實在是神來之筆,對於戲劇張力而言,更增耐人尋味的閱讀性。
全劇就在看似極為通俗、娛樂導向的流暢節奏下,融入許多饒富文學價值、美學目的,甚至是社會批判的企圖,尤其是那些沉重的反省批判,例如「春天吶喊是外來投資者,在恆春墾丁撈金」,相對「在地青年人卻不斷外移」的檢討;或如對國寶級在地文化藝術長期受到忽視的反省,《海角七號》均以幽默諷刺的筆觸讓觀眾自然認同。就概念的傳達與溝通來說,相對過去其他多部過份嚴肅的國片,本片以娛樂包裝嚴肅目的的方式顯得更為聰明睿智。
最後,我想特別指出本片音樂元素的使用,堪稱近期國片之最。《海角七號》不時讓我回憶起聆聽交工樂隊概念專輯《菊花夜行軍》的悸動,也浮現著欣賞愛爾蘭電影《曾經,愛是唯一》的感動,而這兩部電影均透過音樂人對於音樂創作的理想堅持,表現出令人為之敬佩的生命力,體現著生命追求自我實現的真諦。另一方面,兩部電影都充分利用音樂這最簡單,最真誠,最直接的世界語言,表達出文字所無法明說的複雜情感。在動人的音符中,譜出一則美麗萬分的愛情故事。
《海角七號》以音樂證明愛情,用音樂述說故事,同時也用音樂為恆春在地文化致敬。本片除了用動人情歌賺人熱淚,我最難忘片末高潮戲碼的演唱會片段,最後安可曲竟突然以月琴為起音,彈奏改編自舒伯特名曲的「野玫瑰」,古典、傳統與現代樂器的結合,中日歌手跨國界的唱和,讓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種種愛恨,族群間的隔閡,傳統與現代的論戰,均藉由音樂所能傳達的大愛,在此一時刻徹底達到和諧,多麼美麗啊。
http://blog.yam.com/tzaralin/article/15810401
國片真的復興了2011-08-23 中時短評
《海角七號》與《艋舺》大賣後,媒體都說,國片終於復興了。不過,老實說,新聞界是「感情用事」,故意唱旺國片。大家對「國片復興」還是有些心虛,怕「兩隻燕子帶不來整個春天」。
現在,國片真的已不需媒體刻意吹捧、拉抬了。觀眾不需要「支持」國片,只要愛看電影,用平常心挑片,自然而然地就會看國片,因為最近這一波國片絕對比好萊塢電影「好看」。
九把刀執導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林育群執導的《翻滾吧!阿信》,都把故事說得非常吸引人;「好看」形成口碑,觀眾也就像潮水般湧向戲院。這兩部電影,票房應都可破億,投資者獲利幾千萬絕對沒問題。
拍電影能賺錢,國片哪有不復興之理?
舉例說,李烈製作《艋舺》大賣後,接著製作《翻滾吧!阿信》,光比較這兩部電影,任何人都可明顯看得出台灣電影的進步,不管劇本、演員表現,拍攝技術…「翻滾」都勝出甚多。
再例如,魏德聖拍《海角七號》,把國片由小眾的純藝術電影,導到「好看」的雅俗共賞大眾電影之後,並不以台灣市場為滿足,更進一步籌資七億元,拍《賽德克.巴萊》,這石破天驚的一擊,將是台灣電影挑戰市場的試探,也是《海角七號》之後的另一里程碑。
國片已有市場、明星、創意、自由的環境,萬事皆備。我們終於有成熟的文創產業了。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祐寧、王童、虞戡平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搭錯車》、《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http://www.movie100.idv.tw/p8.html
台灣新電影的歷史定位
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運動核心人物之一小野在最近出版的集結影人訪談的《翻滾吧,台灣電影》序文裡說,「『台灣新電影』對後來台灣電影最大的影響不只是藝術傾向,而是把台灣人的情感轉向對台灣本身的身世、歷史和文化的注視,不管是個人經驗或是集體經驗。」
此定位很中肯,也應該以此定位來矯治一下浮泛流俗的台灣電影論述。
《海角七號》熱潮時,有報紙社論說迥異於過去「自我耽溺」、「冗長、沉悶、呆滯」的電影;票房上億的《艋舺》熱映時也有評論嘲諷20幾年前「有水準」的電影工作者發動「新」電影革命,讓一般觀眾看了睡了幾覺之後不再進戲院云云;《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賽德克.巴萊》造成轟動,又有報紙社論「向台灣電影的救星致敬」,說「上一代導演」把台灣電影「搞到死透透」,「把自己拉高,超越觀眾」、「鏡頭冷漠,手法孤傲」、「電影語言怪異」,「謀殺了台灣電影」。
這些看來針對1980年代台灣新浪潮電影的惡評,雖然擺爛,其實相當程度也是整個台灣社會對新浪潮電影的廣泛負評。
1980年代崛起的頗具「藝術」形象的「新電影」,是因當年功夫武俠文藝愛情等浮濫商業片和教條化的「愛國」片以及絕不寫實無益健康的「健康寫實片」充斥,國內觀眾紛紛轉向香港與好萊塢電影之際,圖謀振衰起蔽之舉,《艋舺》導演鈕承澤當年主演、吹響「新電影」號角的《小畢的故事》(1982),更是票房成功之作,沒有讓觀眾睡覺,而是讓觀眾耳目一新。
無奈頹勢難挽,「新電影」無力振興台片票房,只能跟著整個台灣電影市場和觀眾品味共榮共衰。新電影以產量和市佔率而言從來不是台灣電影市場主流,但卻老是有人沒頭沒腦把台灣電影市場低迷怪罪到所謂「孤芳自賞」、「自命清高」、「矯情」的電影工作者和評論家。
「新電影」的主要特徵,是表現出1970年代電影所缺乏的台灣本土社會風貌與在地脈絡,其無可否認的標竿地位,是確立了台灣電影在主旨、題材、語言、氛圍上靠向在地社會與本土視角的典範轉移過程,只是這過程要再過20年,來到2005年前後的《生命》、《無米樂》、《翻滾吧!男孩》、《夏天的奇蹟》等紀錄片風潮時,才得到本地觀眾的真心喜愛。
以後見之明來說,「新電影」比較可議的是頗有文藝青年的矜持,作品過於低調與壓抑,又沒有產生電影工業最需要的明星人物,觀眾不買帳是想像中事。然而,「新電影」也為台灣電影埋下深刻的人文與知性氣質,如今這份氣質已成為「台灣電影」的品牌風格,在華人電影市場獨樹一幟。
上一代的新電影,新一代的老養份。曾經,楊德昌和侯孝賢,一知性一感性,一都會一鄉野,是台灣新電影的一雙翅膀;而與楊德昌師徒傳承的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和稱魏導《海角七號》為「神作」的九把刀導演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則彷彿成了今年台灣電影的一雙翅膀,一個歷史澎湃,一個青春無限,這豈止是歷史的偶然而已。
http://www.wretch.cc/blog/kotsijin/17000688
台灣新電影專題
【異言堂】引言 2002/6/3 侯季然
然後,你會開始懷疑:什麼是新電影?
什麼是新電影?
一個運動,一種理念,還是一個神話?
楚浮曾說過:「法國新浪潮既不是什麼運動,也不是什麼學派,或者團體,它只是新聞界所發明的名詞。」
台灣新電影會不會也是一個虛幻的名詞,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像投射其上。
這些號稱是「新」的電影究竟說了什麼「新」的東西,比什麼「新」?從成長經驗到歷史傷痕,文學改編到女性自覺,美學風格到創作理念,眾說紛紜。
有人說:新電影已死。那它究竟是怎麼死的,死在誰的手上。如果說新電影已死,那為什麼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熱烈地討論著它,且在新拍的台灣電影中容易便找到新電影的幽魂。
二十年已經過去,站在這個時間點上,對於新電影,我們是否可以多看見一些,或者,看的更清楚一些。
……………
http://movie.cca.gov.tw/files/11-1000-112-1.php
反思台灣新電影二十年 文/黃志翔 夏潮人文電影學苑
台灣新電影自一九八二年發端至今已屆廿年,這廿年,也是台灣電影產業全面棄守、電影生產者花果飄零的一頁潰敗史。
或有論者認為新電影導致台灣電影工業不景氣,然而,以八二年至八六年間新電影產量僅為同期台灣電影總量的百分之十四弱觀之,這種指責未免過於沉重,誠如焦雄屏所言:
「電影界的商業行為如果失敗了,是敗在商業電影。具有嚴肅文學企圖的年輕電影,既未取得商業主導地位,又沒有佔據大量的投資金額……又那裡有資格承擔電影界不景氣的罪名?」
至於新電影實際的影響力,應如盧非易所言:「新電影之影響毋寧是在媒體、美學與創作觀念的建立。」
相較於八二年之前,台灣充斥著武打與三廳愛情的商業類型電影,而較少嚴肅的人文精神電影,新電影的崛起無疑有它正面的意義,它除了是對於那種俗濫的類型電影的反動,更在人文精神的貫穿之下,或改編文學作品,或以現實主義手法呈現底層人民的生活以及台灣社會的發展與矛盾。以此而論,新電影接續了七O年代文化界的鄉土文學論戰餘緒,成為「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的現實主義路線的繼承者。《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在票房上的成功,也證明了現實主義的創作路線是獲得社會群眾支持、擁有社會基礎的。如果說,新電影為當時的台灣吹起了一股文藝復興風,並不為過。
然而,作為一股新興的創作路線,新電影卻也很快的就面臨了它自身的、以及政治經濟環境加諸於它身上的種種條件限制。對於新電影的創作者而言,這既是一種主觀的限制,也是一種客觀的限制。
一九七八年開辦的電影圖書館(電影資料館的前身)大量引進外國藝術電影、作者電影,放映電影、出版書籍,逐漸在台北文化圈蔚為一股新興的審美潮流,師崇歐美日的電影藝術大師(如:雷諾瓦、布烈松、安東尼奧尼、小津安二郎),每年的坎城影展和威尼斯影展成為追逐藝術電影的二大指標。這樣的審美潮流與價值觀,後來在新一代影評人的推波助瀾之下與八O年代的新電影結合,形塑為一股風潮。這樣的審美觀幾乎一面倒地推崇特定的電影語言形式,以致於「長鏡頭」、「疏離感」等等詞彙,影評人和創作者朗朗上口,並沿用為創作的基本技法。
這種關於「藝術電影」的觀念與實踐,無疑地具有讓電影更深化地反思社會的可能性,但是,在台灣,它卻演變成為形式主義與菁英主義──對一般的觀眾而言,新電影變得越來越難懂,而導演們卻兀自高倡他們的創作觀,票房節節敗退的同時,甚至有人回過頭來蔑視觀眾,直言:「我的電影是拍給大專程度以上的人看的。」(蔡明亮語)
然而,輕忽本土觀眾與本土市場的同時,新電影的菁英主義路線卻因著參加國際影展屢屢獲獎,得到了鼓勵,也得到了發展的物質基礎。數年累積下來,新電影的導演已有能力在開拍之前藉由預賣版權取得國外藝術電影片商的資金,就算在台灣賣座慘淡,仍能維持小格局的製片方針。「國外參展、島內傲人」,時至今日,仍成為新一代影像工作者普遍的創作態度。
相較之下,新電影當中雖不乏採用貼近於觀眾的技巧來從事創作的導演(如陳坤厚的抒情路線作品),他們的創作理念與路線卻受到了漠視。新電影的發展出現路線的分歧,中間也曾出現諸多不曾被明辨、也不曾被明辯的正反觀念欉結──傳統/反傳統,商業/藝術,市場/反市場,妥協/不妥協,故事/去故事,戲劇/去戲劇……等等,如何辯證地耙梳這些糾葛不清的歷史欉結,雖非本文的題旨,卻無疑是正確評價台灣新電影時不可忽略的課題。
總的來說,對於台灣新電影的政治經濟考察,不能漠視它在後期發展當中與國際資本接軌的性質,這使得新電影的作者得以相對撇棄台灣市場,而專注地創作出同國際影展審美觀、同國外藝術電影市場相接軌的作品,以此而論,晚期以個人藝術作品為名即能取得版權預賣訂單的新電影,其維持生存的主要物質基礎竟來自於島外,而不在台灣。因著這樣的物質基礎,新電影的生產體系通常是一個個以導演為核心的個人工作室型態,低工資和自我剝削不斷磨耗相關勞動者的理想情懷,不利於整體電影產業的形成與制度化,也難以出現台灣在地的產業整合。
台灣新電影的意識形態流變,在前述的物質基礎之上,以召喚群眾的現實主義發端,以疏離群眾的形式主義告終。新電影的敘述語法日益走在個人主觀抽象思維的偏鋒,日益和孕育了它的社會母體脫鉤,以此而論,晚期新電影形式主義的另一面,其實即是反社會化的菁英主義,至於新電影在文化消費領域形成愛憎分明的懸殊反差,也無異於在台灣的美學觀念上劃出了一條階級界線。
有心投入電影產業這條文化戰線的朋友們,可以多想想這樣的問題──從何時開始,用電影去反映社會,去敘說人民的生活、敘說讓我們的社會大眾看得懂、而又動人的故事,竟然變成一件可恥的事?
懷抱這樣的問題意識,反思台灣新電影之餘,策勵未來,我們或可得出一個結論: 被顛倒了的美學,需要被顛倒回來!
新電影,影展,與「後」新電影(?)張世倫 2003/6/29
八0年代頗受評論界與文化界注目的「台灣新電影」現象,深刻且具體地影響了當代的台灣電影生態。九0年代後,論者或謂「新電影之死」,或以「台灣電影新潮」(新聞局電影年)或「新新電影」(焦雄屏)指涉之後的電影/影像作品,此次「台灣電影筆記」的專題,則以「後新電影」命名之。姑且不去考察這些說法或「口號」的精準度或現實性,無論如何,「新電影」就像一個陰魂不散的幽靈,成為人們在指涉、描述、及品評九0年代後台灣電影的重要參照點。這篇短文希冀討論「新電影」所形塑的影展路線,以及這條路線如何「制約」所謂的「後新電影」(假如真的有所謂的「後」的話,容後述)。
新電影「影展路線」的形成
透過對台灣「新電影」現象之考察,我們首先發現到此現象在80年代出現,與60年代後逐漸傳入台灣的「作者電影」影評系譜,以及西方藝術電影典範,有若干思想及意識上的關連性。這樣的特徵,不但展現在「新電影」工作者自述其思想傳承及影響源由上,並反映在支持新電影者的「作者」評論策略上。這皆使得「新電影」評論者及工作者,在意識上與上一代電影工作者,有若干世代差異。
「新電影」一詞,最早雖出自小野 等人為《光陰的故事》所擬之企劃案中,具有商品行銷定位之功能,但其後由於若干爭議如《兒子的大玩偶》修剪風波,加上文化界早對既存之台灣電影表現有所不滿,而希冀有若干新氣象,因此「新電影」出現後,頗受文化界支持,加上支持「新電影」之影評人,多採作者影評路線,對此現象策略性地支持,「新電影」逐漸在論述上構成一股勢力。其後「新電影」逐漸在商業市場上失利,引來業界反彈及敵對影評之批評,雙方論戰之場域,從《金馬獎》到電影刊物等,於此同時,「新電影」開始試圖與國際藝術電影機制接軌,這樣的策略,包括接觸對華語電影具論述權之重要國外影評人,先大量地參加國際間的「中級」影展,一方面累積作品及導演聲譽,為參加階層性更高的影展進行準備,另方面則有進行國際版權交易的可能,甚至可藉此使原本在國內市場虧損的新電影「轉虧為盈」。隨著「新電影」在台灣逐漸被業界及「觀眾影評」取向所敵視與爭議,且無法充分掌握電影評鑑機制,其國際間聲譽反倒逐漸增加。本土市場與國際路線之分裂,已有跡可尋。
「新電影」勢力的國際路線,於89年《悲情城市》得到《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時達到顛峰,國家機器亦逐漸發現「新電影」所具有之國際宣傳價值,態度由80年代的消極轉為積極收編。89年國家機器開辦電影輔導金,其目的即為製作可參加國際影展之優良品質國片,其後制訂之「國產電影片暨電影從業人員參加國際影展獎勵要點」,甚至將國際間影展分門別類排出等級,論功行賞。93年之電影年活動,亦委託焦雄屏辦理,排除業界勢力,藉此收編「新電影」勢力。焦雄屏等亦藉「國際路線」漸受官方重視的脈絡,在論述及實踐上逐漸將「新電影」建構為「台灣」電影唯一合法之國際代表(representation)。95年在官方灌注若干資金下,焦雄屏成立「台灣電影中心」,其目標在將新電影推至國際影展。
「新電影」正典地位的確立
99年底,加拿大電影資料館向世界上重要的「藝術」電影機構【註一】發出問卷調查,目的有二,其一,選出90年代世界十大佳片,其二,選出90年代在電影上表現最好的「國家」。結果台灣電影,或者說的更精確些,走「影展路線」的「新電影」,在這些西方藝術電影機構的眼中,與伊朗一同排行「第三」,僅次於第二的美國及第一的法國,第四則為日本。在這個西方「藝術」電影菁英所選擇的90年代佳片榜中,侯孝賢的《海上花》排名第六,《戲夢人生》與《南國再見,南國》並列二十四。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排行第九。25部影片中,台灣片佔四部(自由時報,1999,12,28:28)。此外,法國『電影筆記』 (Cahier du Cinema)在96年出版電影百年史之專書,特把87年「台灣電影宣言」之簽訂立為一章探討,『電影筆記』99年更以「作者論」觀點出版『侯孝賢』專書,對其推崇至極,2000年『電影筆記』選出90年代十大佳片,其中包含侯孝賢的《南國再見,南國》及蔡明亮的《河流》(自由時報,2000,1,4:30)。相較於80年代初「新電影」勢力在想像及實踐中多少以法國新浪潮為效法對象,小心翼翼且姿態較低地進行國際接軌,90年代末「新電影」之歷史定位及侯孝賢等的「作者」身份,在「國際路線」的實踐下,終於被這個西方「中心」所完全承認並認可。
「新電影」及「後新電影」與台灣市場及評鑑機制的疏離
然而相對於這種來自西方的稱讚與高度評價的,卻是「新電影」及「後新電影」對台灣市場的無能掌握。整套自《悲情城市》以來成形的「影展路線」,藉由參加影展、進行國際版權交易、及輔導金補貼等策略維繫拍片所需,但除了《悲情城市》與《喜宴》兩片外,採此策略的電影皆無法成功開發出台灣的「藝術」電影分眾市場,便逐漸形成與本土間的疏離,並益加仰賴西方之肯定乃至外資的合製計畫,久而久之,不但在「美學觀」上只能追求西方「權威」影展或影評之肯定,「生產」上更是被依附於國際「藝術」電影市場的分工架構中,缺乏源自台灣的投資及市場基礎。換言之,整套「國際影展」之路線,彷彿抽離了台灣的製片工業及美學鑑賞機制運作,具有某種疏離性。
「國際路線」與台灣影業之間的疏離,另一原因則在片商勢力的敵視。自「國際路線」成形後,片商勢力便經常與「新電影」派勢力爭奪政府分配的資源,每年輔導金的分配便為一例,政府委託焦雄屏辦理「電影年」事宜亦引來片商抵制聲浪。在政府之電影政策只在製片部門發輔導金補助,卻不積極介入發行與映演部門的情況下,「新電影」及「後新電影」派只能藉由「影展路線」,維持生機,但由於台灣商業電影已在90年代崩盤,因此「影展路線」便被貼上把國片搞死的標籤。但是,「新電影」這類的作品本就不該是一個國家電影市場上的主流,若要其為台灣電影衰敗負最大責任,恐怕不甚公允,尤其當發行映演管道依舊掌控在片商勢力手中時,要開發出本土的分眾電影市場,並不容易。
但即便如此,若干新電影派人士過度追求國際影展路線,常也導致許多心態頗為可議。例如不斷將西方文化菁英之美學標準判斷視同普世價值,轉而批評台灣觀眾淺薄的文化修養和欠缺品味,形成一種文化菁英式的論調,卻對實質改善台灣電影環境沒有助益,或著如最極端的姿態如楊德昌的《一一》,不但全盤否定台灣電影評鑑機制的正當性(無論是舊派的《金馬獎》或新派的《台北電影節》),甚至連作品是否要與台灣觀眾進行商業互動,都意興闌珊極端消極,推說版權於日商手中,但作品早已在世界各地商業市場及大小影展通行無阻。除了楊德昌外,如蔡明亮、林正盛、侯孝賢等,都或多或少對台灣市場及評鑑機制頗為疏離,的確在「影展路線」主導下,這些導演的資金、商業市場、藝術正當性、及作者地位等重要的有形無形資源,幾乎皆來自國外影展及海外投資,也無怪乎「影展路線」造成了「新電影」及「後新電影」對台灣市場及評鑑機制的疏離態度。
因此,「國際路線」雖然是「新電影」及「後新電影」在本土市場不利,配合官方輔導金等政策協助下,少數可走的出路,但「新電影」長久以來並未成功地建構出台灣的藝術電影消費模式,反倒亦步亦趨地跟著國外的美學判斷及合製投資走,起始強調重視台灣本土歷史的「新電影」現象,90年代隨著「國際影展路線」,反倒越來越和「本土」疏離,本土或國族主義的影像符號,反倒成為跨國主義願意投資的異國情調。
影展政治學
更何況,這條「國際影展」路線可行,有許多背景脈絡,包括西方影展的「中國熱」,加上台灣「新電影」現象在80年代逐漸成為一股勢力,配合官方意識型態及外交需求使然。但是,這些因素不可能永遠都存在,例如西方影展的中國熱早已退潮,官方也不再如90年代初期對協助台片參加影展那麼熱心。
更重要的是,新一代所謂的「後新電影」導演,並沒有他們80年代那一輩導演那麼好的契機,能像侯孝賢拍了八部作品,參加高達一百一十三次「中級」影展,把國際名聲逐漸「養」起來,成為活躍於三大影展的作者導演。後新電影導演在「國際影展」這個路線制約下,時常在第一、二部電影時就決定其未來命運,國外影展不青睞,就很難繼續走下去,幸運者如蔡明亮或李安,能有繼續發展的契機,不幸者則更多。簡言之,打開籠罩於其上的各種迷思,事實上「影展路線」除造就若干「大師」外,並不是一條穩固,健康,並可促進新一代創作者持續出現並良性成長的途徑。
影展作為一種藝術機制,就像一個眾多勢力爭取詮釋權與定義權的場域,而不同的影展,其文化資本、文化位階、及可以爭取的程度皆有所不同,對參與鬥爭的人來說,能達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國際上重要的影展,由於歷史悠久,建制化程度已經很高,藝術正當性也高,能賦予參與者的藝術地位也強。台灣本地,由於「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路線還在成形階段,像是金馬獎這樣的機制,不穩定性也高,能賦予參與者的文化資本也很低。80年代後新電影相關人士的鬥爭,或多或少是對金馬獎採較消極的態度,走的是國際影展路線,由於台灣國際地位特殊,國家機器也願意建立輔導金制度配合,就形成了「國際影展路線」與「本土評鑑機制」間的斷裂。
弔詭的是,伴隨著商業電影市場崩盤,及片商投資意願低落,「國際影展」路線成為台灣電影工業在九0年代後最顯著的特徵,而這個依賴國家機器灌輸資金,藉由參與影展尋求鑑賞機制認可其藝術價值,久而久之也「製造」出幾位世界著名的電影「作者」。國際影展打造出的這些電影「作者」,不但不受到台灣電影評鑑機制金馬獎的青睞,在台灣票房也不理想,然而國際影展文化所賦予其的「藝術作者」身份,如今已是另一個吸引外資的商業利基,侯孝賢、楊德昌、李安、蔡明亮皆為此例。但這樣的模式,已經造成台灣電影在美學及資金上,皆依附外國勢力的情況,「新電影」不但被納編為國際藝術電影市場的分工體系中,所重視者更以西方影展之美學判斷為主。結果,便是在市場及美學判斷上,皆與本土脈絡逐漸疏離,這是他們在不同評鑑機制中取捨進出後,所造成的後遺症之一。
事實上「影展」的功能,即為藉由一套「選擇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selection),藉由榮耀「少數」遺忘「多數」,來形成電影「正典」(canon)。但這個選擇的過程,則牽扯到造勢運作(如花公關宣傳費),影壇風潮(如中國熱、東南亞熱),評審偏好等因素影響,再者,把所有不同背景的影片抽離其社會脈絡,放在西方舞台上進行高低排名式的比較,並在表面上聲稱其公允權威,這種評價方式的正當性其實頗值得存疑。然而「新電影」勢力卻以這樣的「影展模式」,做為影片「生產」、「行銷」、及獲取「正典」地位的核心場域,卻不設法在本土建立起另類的生產、發行、評鑑機制,甚至完全不願意與台灣的評鑑機制及分眾市場進行互動。無怪乎「影展路線」重外輕內的姿態,使得「新電影」與台灣社會之關係,漸趨疏離。
於是我們看到,這條國際影展路線,一方面和本土之電影評鑑機制頗為疏離,二方面,國際路線使導演逐漸在美學觀及商業電影市場上,形成依賴國外而輕本土的情況。這個情況,「新電影」派勢力固需負部分責任,但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國片缺乏合理的發行映演管道,無法與觀眾互動。事實上就「新電影」這類的「藝術」電影而言,本就不可能是商業市場上的主流,但具有分眾市場之潛力,這也是外資願意收編若干新電影導演之因。但是在台灣,雖然西方「藝術」電影之市場已逐漸成形,但本土「藝術」電影卻一直缺乏合理的映演空間,因此無法成功地建構出一個分眾市場,使創作者與觀眾彼此互動,互相辯證出本土的藝術電影觀。事實上小眾電影作品(不只是影展片,還包括紀錄片等一切非商業主流之電影作品),事實上在台灣應該是有機會形成一套映演機制。
結語:缺乏集結,何「後」之有?
無論是「新電影」或所謂「後新電影」工作者,一直沒有成功地以一「集體」形式出現,「持續」施壓要求國家機器推動長遠之電影文化政策,大多只是消極地呼籲政府加強「輔導」,而缺乏積極集結以向國家機器協商,乃至抗爭的姿態與作為。反倒在所謂國際影展路線下,創作者與業界之隔閡更加擴大,國家機器則分而治之,時而補助,略施小惠,整體架構,頹毀依舊。
以此角度觀之,國家機器多年來對個別影片或工作者的零星補助,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反倒疏解、緩衝了電影人集結,乃至集體、持續施壓,要求改造電影經濟體制的呼聲。無論是80年代末的「另一種電影宣言」,或90年代的「電影創作聯盟」,乃至近年來頗有聲勢的「純十六」及其他等年輕影像工作者,雖然頗有成果,對於政策面的呼籲、施壓,不幸地都只是曇花一現,缺乏持續的努力與作為。
換言之,還是太多的個人式的作者論想像,太少的集體式的電影政策討論及施壓。
事實上台灣電影在本土市場上的困境若要設法解決,絕不可能靠國家機器或業者「自行」良心發現。「新電影」或所謂「後新電影」或只重視國際路線之經營,只去成就個別電影作者之名聲,而缺乏從本土集結並施壓國家機器要求改革的決心,台灣少數創作者雖然有可能在西方影展之青睞下得到國際資本灌注之拍片機會,並成為西方電影論述中地位崇高的電影「作者」,但如此情況下,台灣電影永遠只能是外資在「全球本土主義」(global nativism)戰略下的研發部門,所謂的「台灣」電影,也只不過是「國際」市場中被消費的「異國」影像罷了。
那麼所謂「後」新電影,到底「後」在那裡?假如「後」代表的是一種「超越」,那麼大部分想像力還是侷限在某種作者論式的想像,而非集體式的去挑戰現行建制,究竟有什麼好稱之為「後」的呢?還在原來的遊戲規則,一樣的迷宮裡面呢!
藉著對「新電影」之影展路線及其對所謂「後新電影」之侷限進行初步考察,或以點出集結並聚焦政策面的重要性。但一個或許已引出但尚未能回答的問題是,未來相關團體或勢力意圖鼓吹台灣電影工業進行改革,其應採取的論述及策略究竟為何。顯然,目前與「新電影」較為相關的「藝術」電影典範及國際影展路線,顯然有所不足,然唯有先對此路線進行歷史性地考察與反思,或許才能設想出一條(或數條)真正具有替代性的出路。
【註一】這些機構包括:紐約現代美術館、倫敦國家電影院、洛杉磯電資館、羅馬電資館、布魯塞爾電資館、哈佛電資館、紐約論壇戲院、芝加哥電影中心、法國坎城影展、華盛頓國家藝廊、多倫多影展、荷蘭電影博物館、加拿大電影資料館、溫哥華的太平洋電資館等。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西方「藝術」電影評鑑機制對90年代「藝術」電影的觀點與評價(自由時報,1999,12,28:28)
http://movie.cca.gov.tw/files/16-1000-887.php
台灣新電影 维基百科
台灣新電影運動,另稱台灣新浪潮電影,簡稱台灣新電影,為1980年代至1990年代左右,經由台灣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及電影導演所激發起的電影改革運動。尤其,最主要為呈現出有別過往的新興潮流,開啟劃分商業基礎為導向製作的風格,題材貼近真實社會現象,回顧大眾生活環境,豎立起台灣電影分界線的電影再造風潮。
新電影歷程
政治宣傳(45年—60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接收台灣。1947年2月,在一件私煙查緝事件中,引爆本省人長久以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滿情緒,導致激化為省籍衝突的「二二八事件」。1949年,中國共產黨陸續解放中國大陸,潰敗的中國國民黨唯有撤退至台灣。然而,隨之而來的一連串混亂的政治性,讓台灣經濟持續停滯。
1950年代,陸續架構「三大公營片廠」(台灣省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製片廠、農業教育電影公司)的調整,達到配合政治策略的要求,再透過相關法律的限制,以及意識形態的鉗制下,全面進行電影管理及掌控(鄭玩香,2001年,21-29頁)。此時,台灣電影幾乎配合「反共抗俄」的政治路線,使電影完全成為政治宣傳工具,創作內容乏善可陳。
但是,台灣民眾在「國共對峙」與「美蘇冷戰」的特殊情況之下,反而從這樣的鬱悶局勢中,找到能引起本土共鳴的電影文化,造就成台語電影的興起。
創新製作(60年—78年)
1960年代,台灣海峽情勢略趨於穩定狀態,整體社會氣氛比以往略為輕鬆,加上台灣經濟也在美國的支持及奧援下,讓台灣經濟開始有著的發展,民眾生活也大幅改善。1963年3月,中央電影公司新任總經理龔弘提出「健康寫實」的電影製作路線,採取歐美寫實電影的拍攝風格,卻避免暴露社會黑暗面的審議規範,特意「隱惡揚善」與宣揚「人道關懷」的作法,頗受台灣市場的歡迎。此番創舉,終於帶動台灣電影的製作水準,甚至開拓國產影片輸出至海外華人市場。
另外,依據台灣作家瓊瑤的小說著作,則紛紛改編製作成電影,大量導入新興元素「愛情」與「悲情」參予其中,持續擴展台灣電影的視野。但是,台灣電影如雨後春筍般的快速興起,反而壓迫到台語電影的市場,使其逐漸走向沒落。
1970年代,當時擔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的主導下,逐步進行「十大建設」來加速經濟發展。此後,台灣社會開始從農業社會逐漸轉形成工業社會,使得大多數台灣民眾的經濟才變的寬裕。因此,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發展出回應社會需求的愛國電影、愛情電影、武俠電影、功夫電影及喜劇電影為主流的作品,升格成為民眾的娛樂之一。
可惜,這些作品總是一成不變,創作內容依舊是墨守成規,讓台灣電影逐漸被觀眾所排斥,造成市場吸引力嚴重流失。而且,台灣市場陸續導入美國電影與香港電影放映,更令台灣電影顯得雪上加霜,幾乎全部跌入谷底。
電影改革(78年—82年)
1978年6月,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明驥,重新調整製片的規劃方向,訂定「加強政令宣傳、促進海內外影人合作」的目標。
1980年,台灣行政院新聞局開始從事提高台灣電影的藝術性和國際性,指定中國國民黨旗下黨營企業中央電影公司,作為電影改革的出發點,進行一連串人事變更;聘請小野為中央電影公司製片企劃部副理兼企劃組長,聘任新生代編劇吳念真擔任創作。
從此,台灣電影跳脫過往的創作風格,劇情取材更為貼近真實的台灣社會,開始選用非明星級演員或非職業演員,採取自然寫實的拍攝方式,建立新的電影形式及電影語言。
興衰成敗(82年—87年)
1982年,黨營企業中央電影公司製片部編審組陶德辰,提出楊德昌、柯一正和張毅等三位新生代導演參與,共同合作拍攝小成本電影的構想,再經由明驥及小野的努力之下(李道明,2001年,41—51頁),大膽啟用新生代導演執導的四段式集錦電影《光陰的故事》。由於,本片開啟解析真實社會現象,突破性的關懷生活環境,以及社會大眾的共同記憶,則被普遍視為新電影的首部作品。一方面,因為該片的創作者均成為新電影的重要成員;另一方面,也因為該片的自然寫實的風格與文學表現的特質,象徵了「新電影」與「舊電影」間的差別(盧非易,1998)。
隨後,陳坤厚、侯孝賢、萬仁和王童等新生代電影導演,則開始根據運動所引起的共鳴,陸續製作合乎新電影期望的作品,引發起寫實電影的潮流。此時,藝術電影的觀念逐漸傳入台灣,其強調電影之嚴肅及學術性,縱使這些意識都未必與「中國影評人協會」的「觀眾電影」理念雷同(張世倫,2001)。
1983年,三位新生代導演執導的三段式集錦電影《兒子的大玩偶》,全因上映前的「削蘋果事件」為導火線,導致引起輿論界一陣批評聲浪,普遍被視為「新電影」與「舊電影」,以及「新生代導演」與「中國影評人協會」的一場意識形態之爭。前者,把爭議推到輿論空間,尋求仲裁;後者,利用黑函提出檢舉,傳達質疑。最終,影片逃過被刪剪的命運,使得創作理念得以完整保全,亦為新電影奠定了往後的主題與方向。
但是,隨著新電影持續快速擴張之際,卻因為少數拙劣混跡者的不成熟濫用,部份影片過度的自溺情調,致使電影品質良窳不齊,遂漸失利於票房,終至迅速消退(盧非易,2003)。由於,台灣新電影皆以藝術電影為主軸,香港電影及好萊塢電影則以商業電影為先驅,使得雙方的影評人和支持者,逐漸在輿論上壁壘分明,情勢如水火般的不容彼此;支持者表達不願扼殺新電影的進步,反對者開始進行對新電影的批判。而且,歷經諸多爭論之後,「新生代導演」對「中國影評人協會」更是不滿(李幼新,1986,46—48頁)。因此,新電影在台灣市場環境的影響下,經常飽受猛烈批評,票房亦慘遭冷落;反之,新電影則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榮獲無數獎項。
1986年11月6日,恰逢40歲生日的楊德昌在台北市居家舉行生日聚會,同時發表「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電影宣言」[1](亦稱為「另一種電影」宣言)的論述,正式表達對當時的電影政策、大眾傳媒和影評體系提出強烈的質疑,其震憾性的言論闡述,宛如宣告「死亡」一般。
1987年1月24日,本宣言刊登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另外,尚曾刊載於《文星月刊》以及香港《電影雙週刊》。一般而言,這群五十位新電影工作者與文化人所草擬發表的「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電影宣言」,可以視為新電影的結束,及追求下一過程的「另一種電影」的開始(盧非易,2003)。
1987年7月15日,宣佈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允許台灣民眾前往大陸探親,海峽兩國的政治關係趨於和緩狀態。另外,隨著黨外運動的興起,台灣社會逐漸從壓迫當中解放出來,配合黨禁(結社自由)和報禁(新聞自由)陸續解禁,整體而言以無過往般的嚴肅氣氛。
多元創作(88年—96年)
1988年1月,台灣本省籍的李登輝繼任中華民國總統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逐漸將威權統治社會的作風瓦解,完全改變台灣歷史。此時,台灣電影在市場上雖然持續不振,但從新電影出身的導演和編劇,卻能將觸角伸向過去禁忌的題材,回顧與探討台灣近代歷史與個人記憶(李道明,2001)。
1989年,屬於新電影運動參與者的侯孝賢,則憑著《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的殊榮,亦是首部榮獲世界級三大影展的台灣電影。然而,影片劇情描述九份地區林氏大戶的家庭成員,從「日治時期」歷經「台灣光復」、「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階段,具體而微地反映台灣近代歷史記憶,最令人津津樂道(李道明,2001)。
往後,終於讓台灣電影在題材創作上,達到不受意識形態限制的充分自由,正式邁入多元化的時代。
台灣電影宣言
1996年,正逢電影誕生100週年慶,「法國電影筆記」特將電影史上重要事件挑選後,集結編輯成書籍著作《電光幻影100年》(journées qui ont fait le cinéma),其中1986年11月6日,便是以此宣言為題材。
1986年11月6日晚間,台北市濟南路二段69號的房屋內正舉行聚會……屋主楊德昌先生年約40歲,為台灣最出色的導演之一。這個棟住宅甚至於也是慶祝的一部份,因為房屋常被商借為電影拍攝的場所,包括他自己的電影《海灘的一天》。
搖滾音樂與古典歌曲之間,與會者吆喝的乾杯聲中,利用這個隆重的機會發表一份「台灣電影宣言」。……該宣言明確的指出台灣新電影發展的三個難題:第一、指責國家級的電影機構操控大權,左右電影製作,發行和經營的官方單位中央電影公司。導演們抗議:『遭負責電影行政的單位搞的一踏糊塗,我們已無法分便它是一個以文化為主或商業為先的機構,或者它是一個宣傳單位』;第二、簽名者指控那些具有影響力的媒體,在毫無任何電影知識的編輯命令下,只知報導一些影歌星動態,對電影本身一點也沒有興趣;第三、他們指責大多數影評人皆平庸無能,他們假借香港和好萊塢「娛樂式」電影之名,逐步迫害台灣新電影。這份請求文件包含電影的獨立政策、經濟及社會地位及完整的美學三項。
……但是,如果1986年11月6日真的是台灣新電影「脫胎換骨」的日子,那麼與會者所立下的這份群體與爭議的宣言,也為他們往後四分五裂的局面揭開序幕。今天,楊德昌很感概的說那其實是『結束的開始』。—引自《電光幻影100年》(journées qui ont fait le cinéma)
台灣電影貢獻
新電影的意義
1998年,第一屆《台北電影節》正式經「台北電影節執行委員會」舉辦,並用主辦單位的名義出版《舊像重遊:台灣電影溯往》(陳國富,1998),將台灣電影「溯往」的「起點」定位在台灣新電影濫觴源頭《兒子的大玩偶》,全因在此之前,沒有一種電影會被稱為「台灣電影」……(陳國富,1998,4頁)。因為,新電影之「前」的台灣電影,常被形容為皆是『兩國政治緊張氛圍及社會轉型期裡人們內心的矛盾……不願面對現實的一昧逃避』。此時,國產影片常被冠上「逃避主義」之污名(陳國富,1998,13頁)。
整本手冊將主題擺放在《兒子的大玩偶》回顧,其視為新電影運動乃至「台灣電影」之起點而「溯往」;清楚地對台灣電影史採取「新電影派」的歷史觀念與價值取向;大量提及和強烈批判了當時引發「削蘋果事件」的電影團體「中國影評人協會」。而且,新電影導演萬仁則認為其黑函事件『完全是舊勢力與新勢力的對抗』(陳國富,1998,54-68頁)。
新電影的風格
貼近台灣民眾生活:提供有別於中國文化的記憶,大量採用本土的台灣文學創作,凝聚起台灣民眾整體向心力,傳達對於生活環境的自省。
剖析真實社會現象:創作著眼於生活周遭的事物,重視民眾成長經歷和個人回憶居多,摒棄過往特意「隱惡揚善」的作風,冷峻克制地剖析著每個時代人們所經歷的陣痛,宛如成為台灣歷史發展的代言人。
選用非明星級演員:打破電影明星制度,大量採用非明星級演員或非職業演員參與演出,更為貼近市井小民的角色形象,建構一般大眾的生活遭遇,突破性的表達對台灣本土文化的關懷。
傳達拍攝風格美學:跳脫過往老舊的工業製作與敘事模式,創造出影像風格以深焦攝影和強調長鏡頭美學,搭配簡潔的劇情敘述方式,兼具有寫實主義及現代主義的風格,亦成為重要的特色標記。
新電影的影響
提高台灣電影品質:間接排擠品質低劣的作品,強調電影即為藝術的概念,讓台灣電影與世界電影接軌,擠身世界一流國際影展。
突破創作題材限制:觸角延伸到過往禁忌題材,挖掘台灣爭議事件和人物,並環顧社會基層結構的變遷,達到不受意識形態限制的自由。
主要作品
1982年《光陰的故事》楊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張毅
運動源起
《在那河畔青草青》侯孝賢
1983年
《小畢的故事》陳坤厚
《搭錯車》虞戡平
《兒子的大玩偶》侯孝賢、曾壯祥、萬仁
削蘋果事件
《看海的日子》王童
《海灘的一天》楊德昌
《風櫃來的人》侯孝賢
1984年
《油麻菜籽》萬仁
《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李佑寧
《玉卿嫂》張毅
《冬冬的假期》侯孝賢
《策馬入林》王童
1985年
《青梅竹馬》楊德昌
《童年往事》侯孝賢
《我這樣過了一生》張毅
《超級市民》萬仁
《國四英雄傳》麥大傑
1986年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柯一正
《戀戀風塵》侯孝賢
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電影宣言
《恐怖份子》楊德昌
1987年
《惜別海岸》萬仁
《尼羅河女兒》侯孝賢
《桂花巷》陳坤厚
《稻草人》王童
1988年
《老科的最後一個秋天》李佑寧
1989年
《悲情城市》侯孝賢
《香蕉天堂》王童
1991年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
1992年
《無言的山丘》王童
1993年
《喜宴》李安
《戲夢人生》侯孝賢
1994年
《獨立時代》楊德昌
《飲食男女》李安
《多桑》吳念真
1996年 《麻將》 楊德昌
相關條目
台灣電影
台語電影
參考資料
台灣新電影二十年
李幼新,1986年,《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台北,自立晚報。
盧非易,1998年,《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
李道明,2001年,《暮然回首……台灣電影一百年》,歷史月刊158期,41—51頁
鄭玩香,2001年,《戰後台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1950~197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倫,2001年,《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宏志,2002年,《民國七十六年臺灣電影宣言》,〈台灣電影筆記〉
盧非易,2003年,《從數字看台灣電影五十年》,〈台灣電影資料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96%B0%E9%9B%BB%E5%BD%B1
台灣電影轉捩點之一 2012/02/07
台灣電影迎來了多年不見的燕子,但台灣的電影工業是否已經春暖花開?
第一隻燕子「賽德克 巴萊」台灣票房結算,上、下兩集共8億1千萬,創下國片的紀錄。但以製作費投資7億加上戲院分帳來說,至少要15億才能回本,因此剩下的7億要看海外票房的表現。
然而因為題材的原因,之前就有很多人預測本片的海外票房不太可能大賣,目前只能等三月份在大陸上映的結果。以之前「海角七號」2千多萬人民幣的票房來看,「賽」片少了像上次對台灣的新鮮感,多了他們不瞭解的原住民主題,至於戰爭場面大陸片老早就已超越台灣,結果的確不容樂觀。如果這次大陸票房的貢獻不能超過1億人民幣以上,那麼「賽」片就肯定賠錢了。
當然投資有賺有賠,沒有說非要每部片子都保證大賣的道理,但由於「賽」片享有別人所沒有的條件,假如這樣都還不能賺錢,以後就更不可能了。因為「賽」片的台灣票房其實是整個社會包括媒體投注了大量的資源,還有相當的民粹因素在內所造成的,台灣以後的電影還有可能再像這樣動員一次嗎?
另一隻燕子是製作費據說只有5千萬元新台幣的「那一年 我們一起追女孩」。根據這樣的製作費,只要1億台幣的票房就可回本。那麼它的票房如何呢?
根據統計「那」片在台灣的累計票房達4.6億新台幣,香港票房6,180萬港幣,大陸票房到目前為止約5千萬人民幣,總票房已超過9億新台幣,若加上DVD的收入,10倍的投報率是絕對可以預期的。
「那」片是素人導演、素人演員、小格局故事與小成本的電影,但是票房卻大過成本是它14倍的「賽德克 巴萊」。看電影本來就是燕窩魚翅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不須攀比,但從產業的角度這可就不大妙了。
70年代中央電影公司還在拍片的時代,黨營的中影雖然題材保守,但基本上還是照電影工業的規矩來做,直到出了一個原來搞流行音樂的「鬼才」,拍片沒有劇本,演員不知自己在演什麼,只須在鏡頭前口唸「1、2、3、4、5」,大導演回去高興怎麼配音就變成什麼劇情。若是剪不通了,一首歌就帶過去好像MTV。甚至一魚兩吃,演員拍完後發現竟有兩部不一樣片名劇情的電影同時上映。
這樣亂搞如果票房普通也就罷了,問題是…他還賣座!這下完了,電影圈是很現實的,既然市場已經做出獎懲,以後誰還願意花大錢拍片?從此低成本製作大行其道,加上導演中心論與明星制的瓦解,台灣的電影就此一蹶不振伊於胡底了。
我沒有批評「那一年 我們一起追女孩」的意思,會說故事本來就是電影成功的重要因素,值得表揚。但低成本、高票房帶來的效應對剛剛有轉機的台灣電影工業卻是極大的隱憂。
國外的電影不管什麼題材或投資大小,該怎麼攝影、燈光、錄音、沖印與後期製作是有一定標準的。反觀過去十多年台灣的電影連基本工業水平都顧不到,導演躲在創意至上的保護殼下規避專業的檢驗。就像素描畫不像改畫抽象畫一樣,殊不知畢卡索是素描畫到出神入化才昇華到抽象的。
至於終結明星制更是導演自我與自利的結果。明星制的存在有其產業的策略性目的。過去二秦二林時代只要卡司一定,東南亞票房就能賣出,拍片資金就能到位。但當明星制被導演以「素人才是最自然的」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消滅時,台灣電影也因此失去魅力,被觀眾拋棄。
現在媒體對兩片的報導似乎都沒有抓到重點。「賽德克 巴萊」的7億製作費其實一點都不高,以這麼有限的預算魏德聖能夠拍成這樣已經很不簡單了,但只要題材侷限在台灣,就絕對不可能回本,因為屋頂就在那兒,剩下的只是個簡單的算數問題。
至於「那一年 我們一起追女孩」的案例是否能夠繼續複製也令人十分懷疑,畢竟那是意外而非常態,若是因此產生一堆低成本的電影跟進倒盡觀眾味口,台灣的電影工業是否又將被打回原狀,大家一起回想「那一年 我們曾經有機會」?
台灣現在最重要的是重建電影工業的基礎,因為之前的舊基礎已經完全瓦解。要重建工業基礎的主角是製片人、經理人、創投、銀行與保險等而非導演。台灣從來不缺導演,台灣缺的是工業基礎,而從產業健康發展的角度,需要更多大投資、大獲利的成功案例,小兵立大功的片子只能插花,不能成為主流。
台灣電影工業發展正在轉捩點上,這個時候同時出現「賽德克 巴萊」與「那一年 我們一起追女孩」兩個如此極端的案例,令人擔憂!
http://blog.udn.com/capitan/6093975
越不過海峽的金馬獎 終究是給臺灣人助興2011-11-27 鳳凰網 木衛二
爲什麽《賽德克?巴萊》能登頂?或許,這不應該是一個問題。因爲在很多人的預測版本裏,它都會拿個大獎。然而,當它真的拿到了,難免還是要有質疑的聲音。有人說,《賽德克?巴萊》是入圍最佳影片中質量最差的。但不用多說,他肯定不是臺灣人。否則,只要看一眼臺灣本土論壇PPT的精神狂熱,他就可以被淹沒了。無論如何,金馬獎所提倡的大華語電影概念,終究還是有點局限。其他人入圍得再多,終究是給你家助興,怎能服衆?
爲政治服務的《賽德克巴萊》 必須得獎以正名
面對《賽德克?巴萊》,臺灣人摻雜了難以理解的批評壓力,比如尚未開拍便被定義爲“史詩”,政府出面、保駕護航。這跟提前搶占道德制高點,並無兩樣。而大投資、高預算,導演個人的苦難史,現在全部成爲了同情的資本。更多的資本,它終究還是要爲政治服務。聯想到金馬的設置初衷,這樣的結果倒也是相當吻合。再則,有這麽一部電影開工,一大批的新老過氣演員、廣大技術類的電影人員都有了活路。臺灣人不仰賴它,那倒是稀罕了。況且,金馬獎確實欠魏德聖和《海角七號》一個人情。畢竟,這票房拯救了市場,而市場又會引導觀衆去關注金馬。
遊蕩在《賽德克?巴萊》當中的身份意識和自我認同,它亦是《賽德克?巴萊》的一大法寶。電影抛開了本省與外省的多年之爭,轉以原住民爲突破口,再有抗擊日本的真實事迹,充分放大了臺灣這一概念。放眼到金馬以外,《賽德克?巴萊》參賽威尼斯的時候,慘遭國際輿論和內地媒體的惡評。那之後,能駕馭大題材的魏德聖,他卻駕馭不了糟糕的國際版,反倒成了導演的噩夢。所以,金馬此役,不但不可不失,還必須正名一把。
與《賽德克?巴萊》相比,《讓子彈飛》的毛主義解讀就是另一個世界,《鋼的琴》的工廠情結同樣是對岸的家事,《到阜陽六百裏》勢單力小。至于《桃姐》,它已經拿了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再這麽拿下去,所有人都要懷疑劉德華和于冬是不是給評委會塞錢了。那麽,如果以純藝術的角度考量,《賽德克?巴萊》真有勝出以上電影?好在,面對這位《賽德克?巴萊》,所有人都已經打過了預防針。
《桃姐》贏得的是電影人的尊嚴
最佳影片之外,金馬獎還是有可說之處。《桃姐》的強勢再度讓人看到了許鞍華的敬業,在她身上,那有一種少見的電影人尊嚴。水城之後,葉德嫻的登頂毫無意外。相反,劉德華的登頂讓人意外。也許,劉德華並不見得比葛優和王千源好,但是,在他自身的作品裏,他已經是演得比較好了。最不濟來說,這一次評委沒有選擇臺灣的彭于晏,實在萬幸。
《鋼的琴》惜敗 《到阜陽的六百裏》實至名歸
最佳男女配角和最佳新人並不意外,《賽德克?巴萊》的徐詣帆入圍了男配和新人兩項,必然會取一項。當九把刀失去了最佳新導演,最佳新演員必然就是他的電影形象化身——柯震東。最佳女配角給了唐群,一個恰如其分的選擇,她完美地化身爲在外務工的中年婦女,不服氣的只要看下《到阜陽六百裏》,他們便會明白評委的選擇是無比正確的。
劇本選擇上,去年捧了《碧羅雪山》,金馬今年繼續青睞小片,《到阜陽六百裏》的成功確實讓人看到了某種希望。不依賴大投資,不借助于大牌的導演和演員,只要有一個踏實的好劇本,它就能成功。如果一部電影只需要看三分之一,那麽在我眼裏,烏爾善的《刀見笑》確實是個好片子。《讓子彈飛》,金馬獎讓所有主要獎項都飛了,徒留一個改編劇本,不知姜文是何滋味。更爲諷刺的是《鋼的琴》,它拿了一個充滿安慰性質的外圍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以前被人嘲笑是有獎項沒票房,現在連像樣的獎項都沒有了。縱然在影評人這邊擁有再好的口碑,只可惜,評委裏頭一個正職的影評人都沒有。
賽事開始前,我一直強調著,無論怎麽個走勢,這屆金馬都不應該存在有冷門。因爲即便在金馬是輸家,但是幾部重要影片在不同領域都獲得了相應成功——獎項或者票房的肯定。但從這點來看,就像別人強調的,奧斯卡的提名影片都值得一看,它們並沒有鴻溝一樣的差距。那麽,面對金馬,我們只好這麽自我安慰,它沒有錯漏好電影。只要能做到這點,它依然是個好的電影節。
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al/48goldenhorse/pinglun/detail_2011_11/27/10926794_0.shtml
那些年,我們一起賺的鈔票 2011-8-28 台灣立報社論
網路作家九把刀首次跨入電影圈,自己擔任編劇和導演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初試啼聲即獲得超額的獎勵,不僅票房創下「最快破億」的紀錄,也是首部由網路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叫好又叫座。這種「全民瘋國片」的現象近年來層出不窮,《海角七號》、《艋舺》和《雞排英雄》票房都在億元以上,電影本身的內容優劣姑且不論,電影作為一個商品或一種產業,這些片子都算是成功的案例。
不過由這些電影成功的模式,能否理出一條作為台灣電影產業發展的道路?這幾部電影的題材和類型都不太相同;以偶像明星包裝也不是必要條件。比較類似的地方在於風格皆是詼諧輕鬆,又好像具有一點人生意義和批判性的小品,唯獨《艋舺》主要是靠偶像包裝和龐大的宣傳費用。
另一個相似之處,是這幾部電影的製作成本皆高於國片平均水準,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影視產業趨勢研究」計畫,2009年台灣電影平均製作成本是新台幣1,462萬元,而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號》製作成本即花了4,500萬;2010年的《艋舺》含宣傳費高達7,000萬;至於今(2011)年的《雞排英雄》和《那些年》則分別花了6,000萬左右的製作宣傳費用。雖然多花錢不一定票房比較好,但似乎已成為票房破億的必要門檻,其中除了魏德聖以最低成本創造最高票房紀錄令人刮目相看之外,其餘3部票房破億,並不令人驚訝。
因此,票房破億真正的關鍵是電影投入的資本,否則不論題材、類型或風格,這幾部影片都很難找到共通之處,況且處理類似題材、類型,運用相同風格的電影作品,其間亦不乏優秀者,然而在宣傳及製作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自動被市場歸類為小眾藝文片。
此外,「全民瘋國片」的現象多少帶有國族主義的熱情,猶如「愛用國貨」的宣傳,所以在台灣的電影市場中,除了美國好萊塢為主流,唯一有競爭力的其實還是國片,像是最近風評頗佳的印度寶萊塢電影《三個傻瓜》,票房仍是冷冷清清,叫好不叫座。畢竟國片作為文化商品,具有文化親近性的優勢,但是這種有國族主義熱情「全民瘋國片」現象並非常態,如何創造屬於自己且有號召力的文化符碼,才是關鍵。
導演九把刀其實不必再將作品偽飾成獨立製作的小品,何妨與電影產業的同儕多談談「那些年,我們一起賺的鈔票」,為台灣商業電影找出成功模式。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0285奧斯卡金像獎 Academy Award
“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它不僅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1927年5月,美國電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萊塢發起組織一個“非贏利組織”,定名爲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縮寫爲A.M.P.A.S.)它的宗旨是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的進步。學院決定對優秀電影工作者的突出成就給予表彰,創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1931年後“學院獎”逐漸被其通俗叫法“奧斯卡金像獎”所代替,現在其正式名稱已鮮爲人知。
名稱來曆
“奧斯卡”這個名稱的來曆說法不一,較爲可信的是,1931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瑪格麗特?赫裏奇在仔細端詳了金像獎之後,驚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隔壁的新聞記者聽後寫道:“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爲“奧斯卡。”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
還有,著名演員蓓蒂?臺維絲申述,是她最早命名奧斯卡的。她說自己首次領金像獎時,無意中叫了聲丈夫海蒙?奧斯卡?奈爾遜的名字“奧斯卡” ,被現場采訪的記者聽到,于是一下子傳開來了。
此外,另有一種說法是:好萊塢專欄作家史柯爾斯基在第六屆頒獎儀式結束的當晚用打字機寫一篇報導時,竟忘了小金像(Statuette)的拼法,他突然想起自己過去看過的某歌舞劇裏的一場戲。那是一群喜劇演員走到樂池跟前,打趣地對指揮說:“奧斯卡,要香煙麽?”指揮伸出手欲取,哪知這些喜劇演員不給香煙而躲開了。這引起了哄堂大笑。史柯爾斯基認爲金像獎座象征著欲望,應該具有喜劇性色彩。于是他在報導中寫道 :“ 凱瑟琳?赫本以《驚才絕豔》裏艾娃一角贏得了奧斯卡。”
據各方面的分析來看,上述第一種說法較爲可信。因爲蓓蒂?臺維絲首次獲最佳女主角獎是在一九三五年,而那時奧斯卡這一別名早已家喻戶曉了。到于史柯爾斯基認爲金像座應具有喜劇性色彩,這樣的看法未必爲廣大電影界人士所接受。
金像獎座
奧斯卡獎杯的主體爲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鍍金男像,由美國著名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設計。按照奧斯卡獎有關的評選規則,一項獎的獲得者只能領取一個金像獎座,如果一項獎有兩個人共獲,則應分別授予他們每人一個金像獎座。
奧斯卡小金人金像獎的樣子是裸體男子,雙手交叉于胸前,握著一把長劍,站在一個五環片盤上,每一個環代表影藝學院的一項重要工作部門:制片、導演、編劇、演員、技術人員。最初的獎座由梅耶撥出五百美金交給喬治?史丹利制作,獎座高十三寸半,重六又四分之三磅,內裏是合金,外表銀上一層金色薄片,看起來閃閃發光,所以稱爲金像獎。金像獎圖樣的設計是出自賽贅克?吉朋斯,當時在米高梅公司擔任美術師,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擔任這項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傑出的美術設計之一,他不僅設計了金像獎,日後更得到了金像獎,從第二屆開始到第廿九屆爲止,28年間級共獲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個人獨得了十一次金像獎,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優秀影片,吉朋斯幾乎都參加美術設計工作。
結構:早期爲錫銅合金(錫占92.5%,銅占7.5%),外敷金箔;現在爲錫、銨合金,磨光後敷10K金箔,然後精磨,外面再敷24K金箔,最外層塗發光漆。
價格:早期每個獎座價值30美元,現在價值350美元。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日,頒布了奧斯卡獎的所有權法,規定金像獎座不得買賣或抵押,如有發生,學院本部將向出售者索回相當于獎座價格的賠金。還有,如果一項獎有數人獲得,那麽一個以外的獎座均按原價收錢。
自一九四三年開始,由于錫、銅等金屬系重要的戰略物資,奧斯卡獎的塑像在連續四年內均由石膏制成,外而塗金。到戰後,這些石膏塑像都用金屬塑像換回。
凡獲獎者,均可得到一條金像項鏈,送給自己的親人。這項鏈上面鐫刻著該親人的名字,項鏈懸著一枚有3.5公分長的奧斯卡金像。
獎項設置
首屆奧斯卡頒獎的項目跟現在不同,只有七項:①最佳影片②最佳男演員③最佳女演員④最佳導演⑤最佳編劇⑥最佳攝影⑦最佳美術設計。以及另外兩項特別獎:藝術品質獎及技術效果獎,但這兩項只頒了一次,第二屆就取消了。首屆的金像獎得主在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八日産生,于五月十六日在好萊塢羅斯福大飯店頒獎,出席人數約二百五十位。
奧斯卡獎可分成就獎和特別獎及科學技術獎三大類。成就獎主要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剪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外國語影片等。特別獎則有榮譽獎、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科技成果獎和特別成就獎。在上述衆多獎之中,最具影響的爲最佳影片獎,而最佳男女角獎屬表演主獎,獲獎人有“影帝”與“影後”之稱,是男女演員們覬覦的殊榮。
前十九屆奧斯卡獎只評美國影片,從第二十屆起,才在特別獎中設最佳外語片獎。其參選影片必須是上一年十一月一日至下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在某國商業性影院公映的大型故事片。每個國家只選送一部影片,這部影片由該國的電影組織或審查委員會推薦,且須加蓋英文字幕,送交學院外國片委員會審查。然後進行秘密投票選出五部提名影片。觀摩完五部影片後,再由四千名美國影界權威人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出一部最佳外國語片。該項獎只授予作品,而不授予個人。從一九四七年起至一九九三年,意大利獲獎十次,法國獲獎七次,瑞典獲獎四次,日本,前蘇聯和聯邦德國各獲獎三次。
評獎規則
奧斯卡金像獎從一九二九年開始,每年評選、頒發一次,從未間斷過。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參加評選。金像獎的評選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采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采用不記名方式),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的獲獎。
獲獎名單是高度保密的。學院會員投票後,選票全交美國的普萊斯一沃特豪斯會計事務所加以統計。選票放在保險箱內,荷槍實彈的警衛人員日夜守護。統計後的用紙則全部燒毀,絕對保密。各項獲獎名單,分別裝入密封的各個信袋,直到頒獎當日當刻,由司儀當衆拆封宣布。
奧斯卡評審規則由兩部分組成:評審機構規則、評審獎項規則。
奧斯卡的評審機構概說起來並不複雜,分爲二級金字塔形式,最高層是學院主席評審團,下設學院分支評審團。主席評審團人員從下屬14個分支學會(演員協會、導演協會、藝術指導協會、攝影協會、美術師協會、編劇協會,電影執行人員協會、電影剪輯協會、電影制片協會、音樂協會、錄音協會、公共關系協會、短片和長片動畫協會、視覺效果和作者協會)中選撥出來。除主席團主席來自電影剪輯協會外,其他成員分別從余下每個協會中分別挑出三名代表組成。主席團官員包括主席、第一副主席、兩個副主席、財務主管和秘書長,任期爲一年,連任不超過四任。學院的管理活動主要在學院主席所任命的執行官監督下進行。主席團成員每屆任期一年,在同樣職位連任不超過三屆。主席團成員資格聘選的主要條件是你在這一行業的貢獻和聲譽,和最少兩名在職委員的推薦。主席團下設的分支學會評審團,除了職業評委外,還包括一支龐大的自願參與會員隊伍,每個分支自願參與會員達到五、六千人次,這其實才是奧斯卡影響的真正來源。
相對于奧斯卡的評審機構規則,奧斯卡的評審獎項規則可謂相當繁瑣,有幾十頁之多。奧斯卡的年度規則盡管近些年來幾乎無甚變化,但仍然還是會被准時、一絲不苟地發布到官方網站
http://www.oscars.org 上。
規則正題包括幾大部分——對參賽影片的資格條件限定、投票規則限定以及針對各類獎項的具體評選辦法。
資格限制
1、長片電影時間長度長于40分鍾,用35mm或70mm的膠片或是非錄像帶公開放映過。
2、要在洛杉磯的某家商業院線放映過,且在此上映期間的廣告和市場開發符合業界慣例,上映的時間必須在2003年1月1日到2003年12月31日之間。
3、在洛杉磯上映前也還要在美國之外的商業院線首映過,影片的公開首映若不是在劇場放映的(如廣播、有線電視及家庭錄像片和互聯網等),將無資格參加奧斯卡評選。首映後的六個月之內不可以在除影院之外的媒體上公映,六個月之後才可在非院線媒體上映。
4、在獎項規定截至日期前提交。
5、提交的時候要附帶全面而真實的電影可靠的電影制作職員名單以及影片被放映的洛杉磯院線名稱及放映日期。
6、送交理事會參評的影片不能于2004年1月31日收回。
7、理事會將最後確定評選資格,理事會不會受任何人爲障礙約束幹擾,它會爲獎項評選做出自己的獨立決定。
8、如果發生任何爭執,理事會有權保留獎項直至爭議解決再作評定。
9、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電影協會主席宣布某部電影或相關電影資料的奧斯卡獎項的提名資格,既說明該項目入圍奧斯卡該項目角逐(既是獲得提名,是否獲最終學院五項提名並與頒獎禮當天與柯達劇院宣布其提名及是否獲獎,由美國電影學會及IMDB另行評判)
投票規則
1、 各類獎項的最後一輪投票只有那些積極的終身的學院成員才具有的資格。
2、 有資格參評的影片將被放入奧斯卡年度“評選放映表”。
3、 除了表演獎投票外,提名投票的單張“評選放映表”僅指參評影片名稱而不包括相關個人名字。
4、 提名和獎項是秘密投票選出的,由學院提供印制的選票,無記名投票。由學院主席指派合格的公證員開啓和計算票數。
5、 在提名投票中,所有選票的計分采用優先選擇和加權平均值制。非提名影片無資格參加最後評選。
6、 每個獎項的提名不超過五部。
7、 如果一項提名影片因爲某種特殊原因被理事會宣布廢除評選資格,不會增加新影片填補空缺,此項將以少一個提名名額的方式進入下一輪投票。
8、 投票得將的影片如果是合作完成的,則作品作者都會得到小金人,除非此項獎項獎品數有數額限定。若最終投票中有兩部影片得分一樣,就兩部都授獎。
至于各類具體獎項評選辦法規則,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羅列了。但要特別提到的是最佳外語片的評選規則,因爲這才似乎和我們關系真正緊密一點。
外語片規則
1、參評奧斯卡獎項的外語影片是指片長長于40分鍾,在美國之外的地方發行制作,主要用非英文對話的影片。
2、參賽外語片必須在規定時間段在國內首映,用35mm或70mm膠片在商業劇院連續上映七天以上。
3、選用對話應該是該國母語。准確達意的影片英文標題是需要的。
4、一個國家只能遞交一部影片。
5、學院會向參評機構發放正式報名表,便于參評影片的制作公司填寫詳細信息。在推定日期學院辦公室必須收到參評影片報名表、演員表、制作人員表、簡短英文該藥、導演介紹、影片海報等。
6、同時還應寄一份影片副本,內容必須和正本相同。
7、外語片評委獎秘密投票産生五部最佳提名。
8、最佳外語片的最後一輪投票只有那些積極的終身的學院成員才具有的資格參與。
9、外語片也可以參加別的獎項評選,但是條件是必須要在洛杉磯的某家商業院線連續放映至少七天以上,且在此上映期間的廣告和市場開發符合業界慣例,必須在規定的時間段內上映。
10、獲最佳外語片獎項後,由導演代表團隊領取奧斯卡獎。
奧斯卡策略
奧斯卡策略之一:權威的樹立
奧斯卡權威的樹立並非一蹴而就,它這一方面依賴于其本身對規則的嚴格執行和對電影藝術的尊重;另一方面,則完全是沾了政治的光。奧斯卡舉辦初期,力主把自己定位于民間組織形式,對官方一直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1920年代,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別被置于金融寡頭摩根集團和企業財閥洛克菲勒控制之下,而此時電影工業在美國也開始嶄露頭角,兩大財團竭力企圖在各方面控制好萊塢八大影片公司,華納和福斯兩家電影公司曾爲此不惜花費時間和金錢提出訴訟,皆以失敗而告終。與此同時,兩大財團也通過白宮作爲總代理名正言順地表達了自己對學院獎的關注,在第四屆學院獎,不僅送來了會務費,而且副總統還親臨會場。此舉雖說是財團控制下的白宮爲滿足一己之私的自作多情,學院不一定領情,但在壯大學院聲勢和樹立學院威信方面卻起了很大作用。
此後,又曾有過兩位總統親臨奧斯卡頒獎現場,第13屆(1941年)羅斯福總統和第39屆(1966年)裏根總統,但此時總統光臨現場和當年副總統的出席性質已經完全不同了:羅斯福的出席是爲了表彰好萊塢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起到的特殊作用,而裏根則是來看望老朋友的。
奧斯卡策略之二:順勢而行
奧斯卡雖說是站在電影流行藝術的風口浪尖,但卻極少標新立異,大部分時候都選擇順勢而行,特別在特殊年代,這一傾向就尤爲明顯。二戰期間的第15屆奧斯卡(1942年)把六項大獎授予了應時之作《忠勇之家》,而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隨著美越戰爭的開火,國內反戰情緒日漸增高,第51屆(1978年)奧斯卡把五項大獎授予了反越戰題材片《獵鹿人》,這還引發了國際輿論界的軒然大波,同年三月,在柏林電影節上,蘇聯代表團爲了抵制《獵鹿人》的放映,率領古巴、東歐等國代表團退出電影節。下面再舉一例作證明:只要稍微關心電影的人,沒有誰不知道《阿甘正傳》,它曾橫掃第67屆(1994年)奧斯卡,獲13項提名(最後獲六項大獎),由于《阿甘》的出現,年度奧斯卡評選成爲了很多經典力作——《獅子王》、《肖申克的救贖》、《真實的謊言》揮之不去的一場噩夢。但鮮爲人知的是,《阿甘》其實是奧斯卡順應美國社會長期彌漫的強烈的反智情緒和撫平越戰傷痛呼聲的産物。最後要提出的是,奧斯卡的“順勢而行”僅針對影片的題材而言,對于影片的藝術要求,並未降低評判標准,以上所提幾部影片,在題材上可圈可點,但在藝術水准上,亦屬佼佼者。
奧斯卡策略之三:票房決定一切
談到奧斯卡,有一個話題永遠也無法繞開,那就是奧斯卡評委在評定優秀影片時,在“藝術”與“商業”之間何去何從?這也是奧斯卡曆年引起的最大爭議之一。通常情況下,奧斯卡評委對此采取折衷手段,選取的影片一般既“藝術”又“商業”,兩者達到最佳結合點,既非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庸俗賣乖之嫌。但也有繞不開的年份,偏偏出現極端“藝術”卻也是極端“票房毒藥”的影片,在這種情況下,好萊塢評委往往選擇的是放棄。上世紀全美經典影片排名第一的《公民凱恩》就是一例。在第十四屆奧斯卡時,學院對評獎規則還未進行改革,采取的是資深影評人評選制,專家們折服于《公民凱恩》高超的電影技巧,給予了9項提名,但影片上映以來一直平庸的票房成績和在公衆中冷清的反應,讓評委們在最終評定時感到頗爲棘手,斟酌再三,把大獎給予了它的對手《青山翠谷》,《公民凱恩》僅獲一項最佳編劇獎。
奧斯卡策略之四:懸疑的締造者
1940年,希區柯克那部著名的驚悚懸疑片《蝴蝶夢》奪魁第十三屆奧斯卡,與此相若的是,奧斯卡也走進了它的懸疑旅程——從本屆開始,獲獎名單將采用密封方法,在頒獎典禮上主持人不拆開它之前,任何人都無權知道結果。這一做法無疑是奧斯卡的點睛之筆,之後成爲國際諸多電影節的借鑒典範。
奧斯卡猶如一潭深水,浪花飛濺之下是湧動的暗流。奧斯卡被推到舉世矚目的地位,除了它本身的“軟硬件”和諧匹配外,還有更深的一層原因,那就是——利益。據內行人估計,一部影片如果獲得奧斯卡提名,其票房增加值在3000萬美元左右,而如果一旦獲獎,票房收入還將增加2000萬美元。例如,1981年,《極地站車》獲得最佳故事片獎,獲獎後的三周就賺了近一千五百萬美元。而離我們較近的《莎翁情史》,在 1998年12月底上映,到次年2月獲得提名時,票房收入爲3630萬美元,在獲得奧斯卡獎提名後,票房翻了一倍多,又賺了3670萬美元;三月底得大獎後,另增加了2700萬美元。按照估計,該片60%的票房都跟它受到奧斯卡獎青睞有直接關聯。而且,影片獲獎後,對演員的回報也相當豐厚,不僅身價攀升,能得到實質性的物質回報,本人甚至還可以憑借奧斯卡的權威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出于以上這些原因,好萊塢各大制片公司幾乎每年都要押寶于某部電影,爲其耗費巨大的廣告投資。從五十年代早期開始至今,好萊塢的兩份定期刊物《聯合演出日報》和《好萊塢報道》成爲了各大制片公司爭奪的主要陣地,它們買斷其中的多頁版面刊登電影廣告。例如,在1984年的奧斯卡評選前夕,米高梅和聯美公司買了《聯合演出日報》的31頁版面,而派拉蒙則爲爲年度參評影片《母女情深》買下了28頁版面,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和AB影片公司也不甘示弱,爲《希爾克伍德》一口氣買下了50頁廣告。可以計算一下,以當時該雜志廣告價格每頁3500美元計算,各大公司在頁面廣告上的費用就高達幾何。除此而外,各大制片公司在電視臺黃金時間插播的電視廣告上也得花大筆費用。時至今日,互聯網也成爲了他們進行影片宣傳競爭的主要手段。
制片公司通過各種媒介方式宣傳影片主要是要在公衆中擴大影響,爭取票房,但是,要想真正獲獎,僅靠輿論影響力是不夠的,因爲,奧斯卡獎項的選票是牢牢攥在學院評委的手裏的。制片公司要想穩操最後勝券,必須采用“非常手段”。
在奧斯卡評委團裏搶占評委席成了各大制片公司屢試不爽、頗有成效的一個招數。我們可來看以下這個例子:如前文所提到的,早期的奧斯卡是幾大制片公司一手扶持下成長起來的。其中Metro-Goldwyn-Mayer(米高梅公司)無疑在學院中占據絕對優勢(這除了Metro-Goldwyn-Mayer本身經濟實力強大外,它當時的總經理路易斯.B.梅耶爲學院的成立所立下的汗馬功勞而産生的影響力也不可忽視),學院首屆主席就是由米高梅旗下的著名默片影星道格拉斯?範朋克擔任的。在學院成立的前十年,最佳影片的獎項幾乎被米高梅公司所囊括,當時好萊塢流傳一句話:“只要你跟Metro-Goldwyn-Mayer簽約,就有得獎資格”。
威尼斯電影節
65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意大利語:Mostra Internazionale d'Arte Cinematografica di Venezia)是每年8月至9月間于意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威尼斯電影節創辦于1932年,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與德國的柏林電影節、法國的戛納電影節、加拿大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認可的國際五大電影節;也是世界四大藝術電電影節之一(德國柏林電影節、意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俄羅斯莫斯科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的組成部份。
金獅獎
1932年“開張”的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它比戛納電影節早14年,比柏林電影節早19年。每年的八月底到九月初的兩周裏,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影壇的焦點。
獎項:
一開始,影節主要獎項分爲“最佳外國片”、“最佳意大利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第一屆威尼斯影節沒有固定的評審委員會,由觀衆投票選出喜歡的電影和演員,結果千奇百怪,連米老鼠都上了最佳男主角的選票。
停辦:
威尼斯電影節一度被法西斯政府控制,獎杯叫“墨索裏尼杯”。1938年,爲對抗被法西斯把持的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應運而生。威尼斯電影節從1938年到1942的評獎不爲後人承認。1943年到1945年,因爲戰爭電影節停辦。
複蘇:
威尼斯電影節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在1946年重新開辦之後。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的《南方人》獲得“最佳國際影片獎”。而此後《曼儂》、《王子複仇記》紛紛獲獎,顯示了電影節不凡的藝術氣息。1949年,電影節正式將最高獎項“最佳國際影片”更名爲“聖馬克金獅獎”;1953年撤了“最佳意大利電影”,增設了“聖馬克銀獅獎”,顯示了威尼斯影節國際化和藝術化的雄心。
定位:
威尼斯最大特點是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冒險精神,宗旨是“電影爲嚴肅的藝術服務”,評判標准爲“藝術性”。戛納影節兼顧影片的商業性藝術性,而柏林影節注重意識形態。
搖籃:
威尼斯以“新、奇、快”發掘導演而著稱,被稱做“電影大師的搖籃”。它挖掘過黑澤明、溝口健二、薩蒂亞吉特.雷伊這些亞洲電影泰鬥。1951年對黑澤明的《羅生門》授獎,是西方人第一次把焦點對准東方電影。
趨勢:
進入90年代,由于電影制作主導思想的變化和世界電影商業化趨勢愈見明顯,威尼斯影節的質量有所下降,被商業化運作的戛納影節超越。
相對于戛納和柏林,威尼斯電影節更注重參賽者對電影藝術的創新,對具有實驗性的獨立制作尤其偏好,而非過多強調意識形態和商業與藝術的兼容,這一特色充分體現在威尼斯的口號“電影爲嚴肅藝術服務”之中。
以發掘新導演著稱的威尼斯電影節被譽爲“電影大師的搖籃”,黑澤明、溝口健二、塔爾科夫斯基等名導都崛起于威尼斯。1951年,威尼斯選出《羅生門》爲金獅獎得主,這是西方電影界首次將目光投入亞洲電影,對黑澤明本人也具有重大意義,當時黑澤明因《羅生門》在日本國內受到冷落幾乎落入自殺的境地。
對美國電影的不屑一顧使威尼斯成爲亞洲電影的天堂,張藝謀、侯孝賢、蔡明亮都曾獲得過威尼斯的青睞。如今的威尼斯電影節雖然在商業經營上落後于戛納,但其獨特的風格仍然受到國際電影界的高度評價。
曆屆獲獎名單
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德語: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又稱Berlinale),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爲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展之一(德國柏林影展、意大利威尼斯影展、法國戛納影展、俄國莫斯科影展)。
柏林電影節也是各大傳媒的盛事,每年大約有15,000名的專業參與人員,其中來自世界76個不同國家的記者多達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日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影片有3,117部。
從2002年開始柏林電影節隸屬于商業性質的“柏林藝術展出有限公司 ”
曆史
柏林電影節始于1951年夏,1978年開始改爲在每年的2月舉行。爲了樹立柏林“世界自由窗口”的形象,在三國盟軍撤出柏林的同時,柏林電影節拉開帷幕了,當時的名字是“西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一屆柏林電影節由電影曆史學家Dr. Alfred Bauer發起,並于1951年6月6日在柏林的泰坦尼克宮舉行。第一屆的金熊獎並不是由評審團選出而是由觀衆決定的。1956年,柏林電影節與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爲A類電影節,從此獲獎名單改由評審團決定。選舉出的評審團來自世界各地,並設立了金熊獎和銀熊獎兩項大獎。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F%8F%E6%9E%97%E5%BD%B1%E5%B1%95&variant=zh-cn 金熊獎(Golden Bear)是柏林國際電影節授予電影的最高獎項。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爲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爲期兩周。
官方網站
http://www.berlinale.de/ 曆屆獲獎
戛納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舉辦地戛納電影節(法語:Festival de Cannes),1939年創立,是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與德國的柏林電影節、意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電影節之一(德國柏林電影節、意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俄國莫斯科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每年在五月中旬舉辦十二天左右,通常是五月中的某一個禮拜三開幕,隔一周的禮拜天閉幕。除了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創辦初期
1930年代末,法國有感于當時德國、意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特別是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1936年大力運作萊尼?裏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拍攝當年的柏林奧運,之後便成爲1938年的紀錄片《奧林匹亞》(Olympia),強勢入圍1938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並還奪下最佳外國影片“穆索裏尼獎”;于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長尚?傑伊(Jean Zay)接受菲利普?艾藍傑(Philippe Erlanger)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第一屆電影節全名爲“國際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之所以選擇戛納是因爲那邊的氣候相當舒適。
1939年六月,路易?盧米埃(Louis Lumière)接受擔任第一屆“國際電影節”主席,第一屆電影節預計自9月1日進行到9月30日。
1939年八月開始,美國片商“米高梅”(Metro Goldwyn Mayer)用豪華郵輪載著好萊塢明星如 Tyrone Power、蓋瑞?古柏(Gary Cooper)、Annabella、Norman Shearer、George Raft 來到戛納辦派對、慶宴,一時之間吸引不少影迷駐足。但是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電影節隨即宣布取消;9月3日法國、英國對德國宣戰。
二戰之後
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下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再辦戛納電影節,這是實實在在的第一屆。第一屆戛納電影節是在戛納的一家舊賭場舉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
自1946年第一屆以來,1948年跟1950年因財政困難停止舉辦。但是在1949年,電影節在新的大樓“電影節大樓”(Palais des festivals)舉辦;法國人亦稱之爲“紅地毯大樓”。
1968年5月19日因爲受到“五月風暴”的影響被迫中斷。前一天5月18日,評審之一路易?馬盧辭職,楚浮、克勞德?貝黎(Claude Berri)、尚-蓋布裏耶?艾比柯寇(Jean-Gabriel Albicocco)、克勞德?勒路許(Claude Lelouche)、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跟高達沖進“電影節大樓”的大廳,堅持要中斷影片的放映,目的是要“跟罷工的學生、勞工站在一起”。
2002年之後
一直到2002年,電影節才把官方名稱定爲“戛納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
電影節各單元
正式單元計有:
正式競賽長片 (Longs métrages en compétition)
正式觀摩長片(非競賽)(Longs métrages hors compétition)
一種注目(Un certain regard),1978年成立
正式競賽短片 (Courts métrages en compétition)
電影協會(Cinéfondation),1998年成立
平行單元
國際影評人周(La Semaine de la critique),1962年成立
導演雙周(La 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1969年成立
電影節各獎項
正式競賽長片包括有:
金棕櫚獎(La Palme d'or),1955年創立,頒給最佳影片
評判團大獎(Grand Prix),頒給最有原創性或最有研究精神的影片
最佳女演員獎 (Le Prix d'interprétation féminine),頒給表現最佳的女演員
最佳男演員獎 (Le Prix d'interprétation masculine),頒給表現最佳的男演員
最佳導演獎 (Le Prix de la mise en scène),頒給表現最佳的導演
最佳劇本獎 (Le Prix du scénario),頒給表現最佳的編劇
評判團獎 (Le Prix du Jury)
(Le Prix de la Critique internationale),1946年特別創立
正式競賽短片包括有:
短片金棕櫚獎 (La Palme d'or du court-métrage),頒給最佳短片
短片評判團獎 (Le Prix du jury du court-métrage)
所有長片單元(包含正式競賽、一種注目、國際影評人周、導演雙周)
金攝影機獎(La Caméra d'or),頒給表現最佳的首部作,1978年成立
戛納電影節各年份比較詳細的中文資料 2004 | 2006 | 2007 | 2008
華人得獎者及評審
1975年:香港導演胡金銓執導的《俠女》奪得技術成就大獎。
1993年:中國導演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獲金棕櫚獎。臺灣導演侯孝賢執導的《戲夢人生》獲得評判團獎。
1994年:中國導演張藝謀執導的《活著》獲評審團大獎,葛優獲最佳男演員獎。
1995年:中國導演張藝謀執導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奪得技術成就大獎。
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春光乍泄》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爲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
2000年:臺灣導演楊德昌執導的《一一》奪得最佳導演獎。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花樣年華》,以梁朝偉奪得最佳男演員,美術總監張叔平、攝影指導杜可風和李屏賓則榮獲“最佳藝術成就大獎”。
2001年:臺灣錄音師杜篤之奪得技術成就大獎。
2004年:張曼玉和前夫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合作的法國電影《清潔》,爲她奪得最佳女演員獎。
2005年:王小帥執導的電影《青紅》奪得了評委會獎。
2006年:香港導演王家衛擔任電影節的評判團主席,成爲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1],該年評審成員亦包括中國大陸女演員章子怡。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D%8E%E5%9F%8E%E5%BD%B1%E5%B1%95&variant=zh-cn
金棕櫚獎
1、金棕櫚獎(Golden Palm)
金棕櫚獎,前身爲“金鴨獎”。“金棕櫚獎”乃是戛納電影節至高無上的大獎,相當于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杯爲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于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
必須說明的是,短片單元還有一座金棕櫚獎,相當于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長片)。
金棕櫚難于攻陷的程度毫不亞于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縱觀其曆史,“雙金棕櫚俱樂部”成員僅有五(六)位: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美國)、比爾?奧古斯特(丹麥)、今村昌平(日本)、艾米爾?庫斯圖裏卡(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達內兄弟(比利時)。(這裏計算的“雙金棕櫚”成員,不包括“金棕櫚最佳短片獎”。)
大家耳熟能詳的如:《德州巴黎》(維姆?門德斯)、《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特利爾)、《鋼琴師》(羅曼?波蘭斯基)、《華氏911》(邁克爾?摩爾)等,均爲金棕櫚大獎得主。亞洲首部獲得金棕櫚作品是1953年日本導演衣笠貞之助前輩的《地獄門》,華語電影唯一一部榮膺金棕櫚獎的影片爲陳凱歌的《霸王別姬》(1993年,與澳大利亞女導演簡?坎皮爾執導的《鋼琴課》並列)。
2、評委會(評審團)獎(又稱“評委會[評審團]特別獎”)
不同于上述獎項,評委會獎(評委會特別獎)屬于非常設獎項,地位類似“xx榜中榜”的傳媒推薦獎,頒獎原因往往是個別評委因偏愛而爲其爭取的特殊表彰。近15年的獲獎作品有:拉斯?馮?特利爾的《歐洲,歐洲》、大衛?柯南伯格的《欲望號快車》、科恩兄弟的《老婦殺手》、阿皮察朋?維爾拉瑟查庫的《熱帶病》等。我國的獲獎影片爲:侯孝賢的《戲夢人生》和王小帥的《青紅》——當然,其中不乏獎項平衡的作用。
“評委會大獎”系偶然誕生,只因爲替一兩部得不到金棕櫚的佳作而倍感惋惜才臨時設置,如今則演變爲“最佳影片第二名”地位的常設獎項。與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如出一轍,旨在表彰僅次于金棕櫚獎影片的“亞軍”。
較之金棕櫚獎作品集藝術價值、現實意義、社會意義于一身的高標准嚴要求,評委會大獎得主多爲張揚個性、愛憎分明的“狠角色”。以華語電影爲例,兩部評委會大獎作品《活著》(張藝謀)、《鬼子來了》(姜文)均未拿到國內公映許可證,不無諷刺意味。印象較深的還有曾被馮小剛痛斥的《老男孩》(韓國,樸贊郁),“讓人在生理上本能地抗拒”的評語一時引發話題。
此外,評委會大獎還有“金棕櫚獎”前站跳板的意味。昆汀?塔倫蒂諾在憑《低俗小說》稱霸前,借《落水狗》斬獲評委會大獎;拉斯?馮?特利爾也曾于《黑暗中的舞者》問鼎的數年前,因《破浪》贏取評委會大獎。看來,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只要能在最後關頭脫穎而出、躋身本屆的競賽行列,便有極大希望戴冠金棕櫚。
3、最佳導演、影帝、影後、編劇獎
與奧斯卡獎的設置區別在于:
第一、戛納的演員獎,無主角、配角之分;
第二、戛納的編劇獎,無原創、改編劇本之分。
馬丁?斯科塞斯、科恩兄弟、邁克?漢尼克、亞曆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裏圖等不同時代的世界級名導,皆有戛納的最佳導演頭銜入賬;奪得該獎的華語導演爲:王家衛(《春光乍泄》)、楊德昌(《一一》)。
凱薩琳?德納芙、傑拉爾?德帕迪約、伊莎貝拉?于佩爾等本土演技大腕在戛納封後封帝可謂平常,西恩?潘、霍莉?亨特、湯米?李?瓊斯等好萊塢牛人也頻頻于此鍍金。唯一的華語戛納影後即“香港金像獎第一女星”張曼玉(《清潔》);華語戛納影帝則有葛優(《活著》)、梁朝偉(《花樣年華》)兩位(貌似審美反差不小……)。
順便一提,最佳編劇獎至今未有華語電影人奪魁的紀錄。
4、金攝像機獎、藝術貢獻獎
“金攝像機獎”即最佳處女作獎;“藝術貢獻獎”主要表彰作品的映像價值,即藝術指導、服裝設計、化妝等,相比奧斯卡對技術類獎項的細致劃分,戛納的態度明顯不置可否。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和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曾獲藝術貢獻獎,金攝像機獎至今尚無華語電影人摘取。
其他,如傑出貢獻獎(“終身成就”性質)、國際影評人聯盟獎、法國文化獎等均非主競賽單元常設,故不贅言。
曆屆“金棕櫚獎”獲獎影片全紀錄
阿楨
【金馬61】遭陸封殺電影在台奪大獎!
回應
誇張!“標題”以政治導向才得獎!
改成 最佳政治獎 比較實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8tF864RCME
第61屆金馬獎關注疫情、同志、土改議題 2024/11/23
近年因兩岸政治因素,導致參賽的陸港電影銳減,不過今年卻有不少大陸導演作品角逐多項獎項,關注包含同志題材、疫情傷痛、土地改革與勞動環境等,,包括婁燁、耿軍、王小帥、王兵等4位。以入圍8項最多的耿軍來看,之前曾以《錘子鐮刀都休息》拿下第51屆金馬最佳創作短片,之後又以《輕鬆+愉快》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等4項提名。
此次耿軍更以《漂亮朋友》入圍8項大獎,透過黑白電影風格,以東北小城裡的男女同志情感,面對社會壓力與家庭期待,以黑色幽默風格透射出角色的無奈荒誕。
婁燁過去曾以《推拿》一片拿下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6項大獎。此次執導《一部未完成的電影》入圍最佳劇情片、導演、剪輯等3項。該片描寫一名導演突然找出10年前未完成的電影,並想完成為契機,以新冠疫情遭封城的武漢為背景,透過虛實交錯的偽紀錄片手法拍攝出一部另類劇情片,寄託疫情傷痛道出生命的脆弱短暫。
而入圍今年最佳改編劇本、美術設計2項,由王小帥執導的《沃土》,改編自短篇小說《爺爺的鬼把戲》。講述大陸1950年代土地改革時期,以地主後代為故事主軸,回顧大陸土改歷史的60年人事劇變。
但因土改在大陸的敏感性,王小帥自述曾接到當局要求刪除所有土改相關內容。同時王小帥今年也再被重提指控,多年前對《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言語霸凌、扣住電影版權,導致29歲胡波自殺的爭議,稍早更因此被取消台北電影節的評審職務。
阿楨
全世界都看入迷?每集5分鐘的中國微短劇,都在紅什麼?|志祺七七
回應
這種幹片看久了 人的腦子前額葉會變薄 這種變薄是不可逆的,直接宣布你往後人生對於事物的專注力越來越差。
你更应该担心由于你们台湾的市场太小,连对全球流行说“不”的影响力都没有
微短劇劇情非常芭樂,很多都是直式影音,觀看體驗真的不是很好,每段劇情看起來短,可是你看下去就是好幾小時,那些劇本都很像以前租書店出現的言情小說、輕小說。
其實就跟抖音一樣,透過速食給人們刺激感官,讓你一直看一直滑,而且微短劇台灣早就有了,就是微電影
微電影絕對和微短劇不一樣......微電影1994年就有了,有完整的敘事結構和畫面表現,發留言前至少看一下維基百科吧
微短劇_百度百科
微短劇,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着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內容。 中國微短劇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的《屌絲男士》與2013年優酷上映的《萬萬沒想到》。這兩部劇以其短小的劇集生產模式以及“沙雕式”的內容情節在網絡得以迅速流通,為微短劇的形成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2020年8月,國家廣電總局在“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中增設了“網絡微短劇快速登記備案模塊”,正式將網絡微短劇納入影視作品分類之中。同年12月8日,國家廣電總局辦公廳下發的《關於網絡影視劇中微短劇內容審核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就“微短劇”的定義、審核標準、審查細節、備案誤區等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規範和明確。微短劇代表作品有《逃出大英博物館》《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等。 [23] [25]
微短劇具備普遍性的特徵:人物關係簡單,形象扁平化,性格層次單一,常常突出某方面的特徵,帶有誇張色彩。情節碎片化,強調情節的快節奏、強衝擊和多重反轉,不太重視情節的連續性和結構的起承轉合。敍事具有跳躍性,注重瞬間的情緒、感受,不看重事件之間的邏輯關聯,需要觀眾調動想象來補充情節的省略部分。
針對微短劇出現的內容亂象,2022年12月,國家廣電總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加強網絡微短劇准入備案、規劃引導、內容審核等十個方面的管理舉措。 針對不良內容,2023年11月,多平台公告下架部分違規微短劇。
阿楨
國發會好扯 《飲食男女》也要轉型正義 2023/01/03 中國時報
接手促進轉型正義基金,國發會將自中影公司取得的202部影片資產所有權及著作財產權,捐贈文化部轄下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片單赫見大導演李安的《推手》、《囍宴》、《飲食男女》等钜作。不過國發會新聞稿提及,這批影片需作為轉型正義相關文化事務之用,引發外界沾染政治味的疑慮。
中影2018年被黨產會認定為不當黨產,118億元資產慘遭凍結,雙方展開漫長行政訴訟,最終於2021年8月24日締結行政和解契約,包括給付國庫9.5億元,及2006年4月27日前的著作、影片權都讓與國有。
中影這批轉讓作品包括軍教片《英烈千秋》、《八百壯士》,侯孝賢早年作品《兒子的大玩偶》、《童年往事》,李安的《推手》、《囍宴》、《飲食男女》以及蔡明亮《愛情萬歲》等電影著作權,及其影片資產所有權讓予政府。在促轉會依法解散後,轉由國發會承接促進轉型正義基金業務。
國發會去年9月召開首次會議,達成多項共識,包括透過契約捐贈方式,將這批影片贈與國家影視聽中心,並約定相關使用時應落實傳達轉型正義理念。也強調係因各方的支持與努力,這批影片才能由促轉基金贈與國家影視聽中心,接續妥為保存並研究推廣,普及轉型正義理念,發揮資產公共化價值。
對於國發會說法,藝文界頗有微詞,認為這批影片雖然是中影拍攝,但如今都是珍貴文化資產,就別再扯政治了,如果連取得授權使用,都得提交說明,編一大串落落長的轉型正義理由,「不累嗎?」
導演蔡明亮表示,「沒有特別的想法。」國家影視聽中心則說,收到這些影片後,會策劃不同的主題影展,強調中影電影承載了很多台灣人的成長經驗,是珍貴的文化資產,會善加利用及推廣。
回應
不到臺北不知道文革還在搞.....
蔡果然是綠共!
人不要臉則天下無敵!
司馬昭之心。
阿楨
日媒Record China網站2022-12-09中國電視劇在日大火的三個原因:巨額預算,特別是歷史劇,僅看畫面便大飽眼福;多為俊男美女,也會努力打磨演技;日本觀眾的鑒賞眼光,韓劇一般是日本大製作公司引入日本,中國電視劇則是由熱心網友通過網路傳播。
阿楨
遭批丟台灣人臉 李立群:是去發揮台灣文化 2022-11-14 TVBS新聞
資深藝人李立群,今年7月從大陸回到台灣,過著半退休的生活,宣布不會再回大陸拍戲,而在台灣的生活仍時常拍抖音分享日常的他,被台灣網友罵是「牆頭草」丟台灣人的臉,對此李立群不忍反擊,表示憑什麼說他是牆頭草,他是去發揮台灣人的文化底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CAObM3wTdc
回應
李立群是非常專業有才能的藝人, 藝術不分國界 我支持所有到全世界發展的台灣藝人為國爭光!
我記得李立群說非常想演台灣劇本,奈何台劇根本沒有老戲骨發揮的空間。
丟台灣人的臉的是那些罵人的人最丟台灣人的臉
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李先生網路平台抒發自己的想法,本來就會有正反不同的意見。
不可人身攻擊是言論自由的前提,不可將極端獨臺的意識形態強灌在所有台灣居民!
不用政治評論藝人,政治只是短時間的,不需要太在意
一個優秀台灣資深演員~卻要被一群無腦側翼汙辱!!!
套一句民進黨現任參選桃園市長候選人鄭運鵬的經典名言,被掛上中國台灣,這只是我的人生閱歷之一。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自己可以,別人不可以
阿楨
唐獎得主蕯克斯談烏克蘭與台灣
2022年唐獎之永續發展獎頒發給哥倫比亞大學薩克斯教授。薩克斯是是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主席,並擔任3屆聯合國祕書長的特別顧問,他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也極有影響力。在蘇聯解體後,曾擔任俄羅斯政府經濟顧問,擘畫俄如何有序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薩感嘆美國政府內的右翼份子仍由地緣政治視俄羅斯為敵手,在俄經濟陷入困境時,拒絕伸出援手,任由崩潰。
蕯認識此次俄烏之戰乃因西方「挑釁」所引發,與教宗看法不謀而合。上週教宗針指出:1.俄是被Provoke (挑釁);2.北約在俄大門口狂吠;3. 不要相信俄烏之戰是正邪之戰的神話。
蕯認為美國政府有時並不冷靜,並不真正了解他國(烏台阿富汗…)的情況,也常誤判情勢。台灣人民應嚴肅思考蕯忠言。
回應
此人早已聲名狼藉,拿中共錢的舔共咖。
好好說話不好嗎? 教宗舔共?
「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文大教授周陽山)
兩年一度的唐獎,由於它的獎金特別高(新台幣5000萬元),自然而然引起媒體關注。但「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卻令人擲筆三嘆!
在歷屆30多位唐獎得主當中(包括雙重國籍在內),英語世界的美、加、英、澳籍共25人,若再加上印度、南非、孟加拉等前殖民地,則逾三分之二。但日耳曼、斯拉夫、拉丁、伊朗、突厥等非英語系的重要文明圈,卻幾近闕如!至於大唐盛世接觸最多的中亞、中東、北亞等地區,也不見蹤影。海外華人得主,總共兩位。兩岸完全缺席。這反映「文化單一化」、「西方崇拜論」的執拗偏見,所謂的「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絕不現實。因之,唐獎既非「大唐盛世」的文化表彰,也不是「中國價值」的如實呈現。它要告訴華人世界,儘管我們豐衣足食、教育文化也日漸發達,但離先進、優越、自豪的西方文明卻還有很遠的距離。甚至連我們對自身文明傳統的研究,都遠不如西方人和英語民族。(作者為中國文大教授)
回應
唐獎是否以為大唐之名推廣中華文化,不得而知;不過用糖獎勵以昂撒為主的一小撮人,卻是顯而易見的。
搞個聲名狼藉的深綠李遠哲, 他認同唐/中華文化/中國價值嗎?
金馬57得獎完整名單出爐/《消失的情人節》奪5獎最大贏家
回應
關起門來自嗨,把金馬獎越做越小,從一堆沒演技的爛蘋果裡挑...可憐
第33屆金雞獎20/11/28晚在廈門舉行,紅毯眾星雲集,台灣藝人歐陽娜娜、王大陸、陳立農也有出席,最終影帝后由《烈火英雄》黃曉明、《少年的你》周冬雨奪得,《奪冠》拿下最佳故事片獎。
阿楨
《懸崖之上》第34屆金雞獎獲得最佳導演獎張藝謀,影帝張譯 021-12-30
回應
懸崖之上乏善可陳,感覺情節太做作,人物行為缺乏合理性,在偽滿洲國的背景裡,觀眾居然找不到一個日本鬼子。張藝謀拍的片子,直接不用看了。
一看你們這些評論就知道你們都不知道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以及最佳編劇獎的區別。說白了就是不懂電影!
阿楨
政治正確下的斯卡羅 看不到全部真相 2021-08-21 聯合報
公視「史詩級」的電視劇「斯卡羅」上周推出,引起廣泛回響,原住民籍立委高金素梅以「迷失在官方史觀中的細膩史詩」形容該劇。有人認為,與其說是歷史劇,不如說是反映當前政治正確、投射現實政治需求的政治劇。歷史向來是當權者合理化政權的工具,當權者挑選對自己最有利的角度,說明、詮釋歷史,政治下的歷史很多時候只呈現部分的真相,而看不到全部的真相...
回應相關新聞
原民學者:應學習更多不同族群的文化與歷史
回應
台灣最擅長的就是抹黑中國、竄改歷史、混淆視聽,台灣人就是喜歡會抹黑、造謠、硬坳又不認錯的政黨。
斯卡羅-維基百科
正面
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表示,「這是孕育自台灣這片土地,獨特而波瀾壯闊的故事。」「我們希望用比過去更高的製作技術和格局,來帶動台灣影視音產業的發展,讓本土的IP、演員和製作人才,都能被國際看見。」
負面
楊渡,在臉書粉專上批評「斯卡羅」竄改歷史,把李仙得英雄化、美化,「那簡直是對被屠殺的原住民再次的侮辱」,而且是對被出賣的台灣人尊嚴的踐踏,「公視成了綠營傳聲筒」,「文藝創作不能竄改歷史」。中華民意研究協會副研究員林廣挺指出,這部戲藉由原住民作為敘事工具,投射當下臺灣社會亟欲「提升台美關係」和「擺脫中國」。
相關新聞
沒有粉絲尖叫的「金曲32」!五大亮點力拼抓住直播觀眾
回應
金馬/金曲獎愈來愈本土化, 海外華人不願參加,根本走不出去, 愈來愈沒看頭....
阿楨
2021奧斯卡:收視新低、串流擠身,好萊塢仍在風暴中前行2021-04-28
2020年肺炎疫情肆虐,重創全球電影圈,拍攝作業延宕,戲院被迫閉門,商業大片紛紛退檔延期,影展亦是轉線上播映或取消暫緩,串流商機水漲船高,小螢幕與大銀幕的存亡對決越演越烈。邁入第93屆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便在這樣的時代氣氛下舉行。本屆仍是延續近年「政治正確」風氣,亞裔、非裔及女性影人皆創下多項紀錄。
美國與好萊塢作為電影界龍頭藉一場盛宴,回應電影界因疫情而起的變革,延續「#OscarSoWhite」、「#MeToo 運動」、「Black Lives Matter」的政治風氣,企圖以小而精美的典禮,維繫電影與影人的尊嚴,卻仍在藝術小眾的品味,與商業收視考量的頒獎安排間,落得尷尬而無地自容。總頒獎過程仍長達三小時,收視人口跌破千萬大關,僅有985萬人收看,較去年銳減了58%再創歷史新低。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人為何不再迷信奧斯卡了?別忘了,奧斯卡只是一個“學院獎”,只是一宗大買賣
回應
不只是奧斯卡,凡是基於西方政治體制控制下的獎和任何排名,我都不care。
阿楨
電影的青春又疼了? 2020-12-11
冷嗖嗖的電影市場,雪中送炭者是郭敬明——《演員請就位2》被群眾吐槽電影水準和電影審美的郭監製、落落執導的《如果聲音不記得》,馬上坐滿一周的單日票房冠軍。2.1億票房壓過了《赤狐書生》的1.6億。
豆瓣評分只有4.2的青春片的逆襲,也再次讓圍觀群眾無語問蒼天。但其實,它已是郭攜手光線影業的第二次成功。
真正的打樣是《悲傷逆流成河》——用社會話題包裝疼痛青春片,上次用校園霸淩,這次用抑鬱症,郭氏青春片再次成功抓住了“正在年輕”的95、00後受眾。
如果說2018年3.6億票房的《悲傷逆流成河》還只是曙光乍現,2019年同樣有著霸淩話題的《少年的你》狂攬15億票房,才真正讓業內感受到疼痛青春片的市場回歸。
摻雜科幻元素的《如果聲音不記得》乍看相當有人文關懷。其故事涵蓋了抑鬱症、家暴、性騷擾等新鮮社會話題。
但若細究,還是疼痛青春的內核,上演的還是青春虐戀。雖然沒了墮胎、劈腿、車禍三件套,但失憶、自殺、生死別離這些優良傳統一個都沒落下。
2013年,趙薇導演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7億票房開啟了國產青春片的疼痛潮。此後《匆匆那年》《左耳》《何以笙簫默》《同桌的你》《梔子花開》等接連襲來、大同小異:
改編自熱門小說IP或懷舊金曲,流量小生出演,主打懷舊牌,以讓觀眾在電影院潸然淚下乃至泣不成聲為宣傳口號和成功準繩。
但這些同質化嚴重、橋段誇張脫離現實的青春片很快就被市場拋棄,倒是留下不少經典的吐槽段子。
從2016年開始,青春片票房明顯下滑。
降至冰點後,青春片在2018年開始觸底反彈。
這批捲土重來的青春片明顯變了:一是疼痛青春被包裝成更具社會意義的影片;二是青春片的受眾換了。它們不再是主打80、90後的懷舊戲,而是拍給當下更年輕的95、00後受眾的校園戲。
而有意思的是,當電影圈的疼痛重啟,電視劇領域的疼痛卻早早退場,如今是甜劇當道。
相比臺灣(楨:?) ,內地青春片的類型創新和想像力仍待挖掘。
好在內地青春片也開始了新探索,除了青春虐戀,還可以有兄弟姐妹親情,可以講追夢、談理想,也可以很鄉土很有社會價值。像侯孝賢的《戀戀風塵》《風櫃來的人》,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青春可能真是一個尋找疼痛、感知疼痛的過程,但大可疼出些花樣來。畢竟現在母單這麼多,恐怕消化不了如此巨量的人造愛情。
阿楨
上映兩天票房4775萬,張藝謀的《一秒鐘》如願了嗎?
“在當今的商業化大潮下,這樣電影的存在感已經很低了。我這樣的導演還能拍幾部,一般導演都沒人投資了。這部電影算是了了自己一個心願。”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導演張藝謀這麼表達《一秒鐘》對自己的意義。
一秒鐘從去年柏林電影節到今年廈門金雞電影節,經過兩次“技術原因”撤檔,進行過刪減和補拍,如八佰一樣命途多舛。
一秒鐘故事簡單,也許沒有什麼商業性,離90後、00後這些年輕人比較遠。”張藝謀說。作為導演,張藝謀想拍這樣一部電影已經10年了,一秒鐘放棄了大體量、大製作與大場面,也看淡了商業票房,換來的是張藝謀對電影初心的紀念與緬懷。
一秒鐘上映兩天,豆瓣評分達到7.9分(開分8.1分),是今年上映國產片中口碑最好的作品之一,被影迷認為是張藝謀導演近幾年來返璞歸真的真誠之作,但是一秒鐘上映二天累計僅4775萬。
…..
馮小剛感歎,“時至今日,天地反復,一眾新銳導演生龍活虎,摧營拔寨,屢創新高,一部影片動輒已是20億起步,不過30億都不好意思慶功。”
今年張藝謀已到古稀,但是他的創作步伐卻在加速。2020年除了《一秒鐘》,張藝謀還有兩部電影待映,一部是民國諜戰片《懸崖之上》,一部是聚焦反腐的警匪犯罪片《堅如磐石》,而今年他作為導演的抗美援朝戰爭題材電影《最冷的槍》宣佈立項。
這個產量是有些驚人的,或許在高產之下,張藝謀在嘗試更多新的路徑,不再執著於大製作、大體量的電影,而是以小製作完成心願,或者通過中等類型片挖掘更多可能。
現在的局面並不差。如果觀眾被《一秒鐘》感動,那很好,你在這個兵荒馬亂的2020年末收穫一封簡單但真誠的情書,如果你無動於衷,那麼也不用急於離場,未來《懸崖之上》《堅如磐石》或許能找到讓你滿意的張藝謀。
阿楨
第33屆金雞獎20/11/28晚在廈門舉行,紅毯眾星雲集,台灣藝人歐陽娜娜、王大陸、陳立農也有出席,最終影帝后由《烈火英雄》黃曉明、《少年的你》周冬雨奪得,《奪冠》拿下最佳故事片獎。
相關新聞
文革題材 張藝謀《一秒鐘》突遭金雞獎撤片
張藝謀獨具慧眼 「謀女郎」周冬雨從舞者變身金馬影后
周冬雨繼周迅、章子怡成金馬、金像、金雞三金影后 歐陽娜娜辣走金雞紅毯
阿楨
金馬57得獎完整名單出爐/《消失的情人節》奪5獎最大贏家
第57屆金馬獎頒獎典禮2020/11/21在國父紀念館登場,,最後由《親愛的房客》莫子儀和《孤味》陳淑芳搶下影帝和影后頭銜;最佳導演由執導《消失的情人節》的陳玉勳獲得,該片也搶下最佳劇情長片大獎,入圍11項提名,拿到5獎堪稱本屆最大贏家。
回應
關起門來自嗨,把金馬獎越做越小,從一堆沒演技的爛蘋果裡挑...可憐
金馬獎再繼續搞下去每個台灣省演員都有機會中獎幾次。
台湾人就是讚!全是得奖大户!
一個花了好幾十年的努力要邁向國際化的電影典禮被台獨份子幾分鐘搞成地區化,可惜了
哀 ......50多年的金馬獎已淪落為台灣獎.....
我只想說,這些所謂的電影,有多少人看過
送我電影票我都不會去看這些電影...
閉門造車,應該改成金蛙獎!
沒有大陸電影參賽?這些年大陸的電影和動畫片和電視連續劇拍得有多好!
越搞路子越小,每年入圍的都是同類型電影,完全沒看到台灣電影有任何進步~
阿楨
新銳電影灘頭堡金穗獎,為何已成死水一灘? 2020-05-28 翁煌德
鼓勵新銳電影創作的金穗獎在昨晚(27日)落幕,筆者本文暫不談作品,先來檢討金穗獎評審制度及策展團隊。
2017年我曾撰寫〈2017的金穗與1998的金馬——談金穗獎隱疾〉一文,引述導演蔡明亮於1998年宣布退出金馬獎的公開信抨擊金馬獎評審的連任陋習「電影潮流、生態、品味日新月異,為什麼每一年的金馬獎都必須交由相同的幾位先生來把關及評鑑,這是什麼意思?」
三年後,請讓我們現在回頭,再來統計看看近五年的評審名單。
2016年(38屆):李祐寧、鄭文堂、朱全斌、孫松榮、劉蔚然、廖本榕、盧非易
2017年(39屆):朱全斌、鄭文堂、林君陽、孫松榮、柯智豪、王志欽、曾瀚賢
2018年(40屆):葉育萍、王志欽、史惟筑、林君陽、柯貞年、柯智豪、蘇珮儀
2019年(41屆):李亞梅、李天爵、沈可尚、柯智豪、陳潔瑤、傅天余、黃晧傑
2020年(42屆):林君陽、柯智豪、傅天余、黃晧傑、湯昇榮、孫松榮、曹源峰
擔任至少兩次評審者統計如下:
柯智豪(4次),2017,2018,2019,2020
林君陽(3次),2017,2018,2020
孫松榮(3次),2016,2017,2020
傅天余(2次),2019,2020
黃晧傑(2次),2019,2020
王志欽(2次),2017,2018
鄭文堂(2次),2016,2017
長久下來,不免會形塑出入圍作品或得獎作品的模樣(特定類型、議題、形式),甚至讓渴望金穗肯定的學生導演嘗試去迎合那些標準,而這正是鼓勵多元的金穗獎,最不應該走的方向。
………
有別於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都會進行分階段的評審評選,金穗獎的初選評審與決選評審卻皆是同一批人。
除了上述諸多令人詬病外,還有太多沈痾之處。
例如,在全球影展都已經線上化的時代,金穗獎竟然還在要求報名團隊須繳交實體的「光碟片」;例如,金穗獎向報名團隊收取預告片卻沒有上傳,有興趣的觀眾在網路上根本搜不到。
金穗獎早已失去創作者之間真正的尊重,逐漸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存在。豐厚的獎金鼓勵顯然是大家報名參賽的主要動機之一,但能從中獲得多少榮譽感便令人懷疑。
回應
少來了啦!誰不知道是要綠光罩頂才能得獎,民主口號再喊的響一點,才會有用啦!
台灣都這樣~不是只有電影~
阿楨
《寄生上流》到底紅什麼?8大重點解析「窮人與富人」的差距才是最可怕的罪惡根源 2020/02/10
由韓國神導奉俊昊執導的電影《寄生上流》(Parasite)在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抱回四座大獎成最大贏家,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以及最佳外語片,更是奧斯卡影史上首部抱回最佳電影的外語片,超狂的紀錄立刻引起網友們瘋狂討論!
《寄生上流》耗時6年打造劇本,以黑色幽默、驚悚懸疑的手法呈現貧富差距的現況。這是一部關於底層家庭「詐騙」上流社會的故事,卻從每一句對白、每一幕細節中,發現這就是最寫實的人生。
1. 洗也洗不掉的窮酸味
「金家」四口是社會底層的家庭,他們住在韓國特有的「半地下房屋」。小小的窗戶外,就是街道上的臭水溝,當清潔工噴消毒水時,整間客廳都被水霧彌漫;最慘的是,偶爾還有酒鬼灑尿⋯⋯
斑駁發黴的牆壁、要彎下腰才能坐上的馬桶、偷鄰居 Wi-Fi 才能過活的兩個孩子⋯⋯ 這就是金家人身上洗也洗不掉的「窮酸味」。
《寄生上流》以金家的環境,打翻了一碗人生雞湯,事實就是「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金家的父母用最傳統的思維、體能,養活了一家人;而金家的孩子靠著生存小技能、動歪腦筋,生命力異常強悍。
……..
相關新聞
特朗普不滿《寄生蟲》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真糟糕
中國商業下沉,“小鎮姑娘”是消費主力軍? 2020-02-14
兩年前,電影票房的一組資料顯示,小鎮青年成為一些電影的主力消費者,幾乎貢獻全部票房的50%,如此資料讓嗅覺靈敏的商家意識到:小鎮青年、小鎮姑娘已經成為中國青年的主體人群,他們有著不錯的消費能力,卻被長期忽略…….
阿楨
范冰冰做慈善連奪兩獎獲官媒稱讚 外界解讀獲官方支持全面復出 2019-12-20
范冰冰2018年被踢爆簽有「陰陽合同」,被重罰8.8億人民幣,但她這一年來積極參與做善事以望挽回公眾形象,果然努力是得到回報的,《人民日報》久違地公開稱讚她,被外界解讀是「解禁」的節奏。
果不然之後范冰冰頻頻出席公開活動,更一連兩日獲得有關慈善的獎項,更公開揚言在來年會帶更多作品獻給大家,言下之意令人認為她是全面正式復出了。而內地媒體方面,亦相繼不斷報道指出范冰冰「復出成功」,可想而知她已經全面回歸。
范冰冰解禁復出演藝圈 傳將演出溫子仁鬼片 2019-12-21
范冰冰在12月17日受邀參加「2019鳳凰網時尚之選頒獎典禮」的頒獎嘉賓,一套俐落黑色褲裝加上俏麗有型的短髮走星光大道,皮膚白皙,烈焰紅唇,氣場十足。
她也領取了「年度公益影響力明星」獎座,被網友稱讚「范爺絕美、A爆,名副其實的時尚女王!」
在12月18日又以一襲大波浪長捲髮,金光閃閃的墨綠色褲裝,參加「2019搜狐時尚盛典」,她也上台領了「年度公益人物」獎座,她的「大波浪長髮+招牌紅唇」,被網友讚是「超級美」。
她在12月19日又現身好萊塢華裔導演溫子仁新作殺青派對上,和國際大導演合影,網友們也紛紛留言表示范冰冰的人脈圈和交際圈廣泛,也很期待溫子仁和范冰冰的合作鬼片。
阿楨
同比提前24天 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破600億元
除數據上的突破外,在今年到目前為止的年度票房前十名電影中,國產電影穩佔8部勝了好萊塢大片,其中,《哪吒之魔童降世》以49.74億元的票房成績奪得榜首,《流浪地球》以46.55億位居第二,國慶檔影片《我和我的祖國》,以29.89億牢踞第四。
此外,《中國機長》《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烈火英雄》《少年的你》也都入列前十。
年年都辦金雞獎:中國電影淪為走不出去的「內需產業」? 2019/11/26 聯合報/李政亮
今年,中國除了抵制金馬獎之外,也刻意把金雞百花電影節的時間與金馬獎同期,金雞獎成立於1981年,因該年為雞年,這個獎項是由專家評審;百花獎創立於1962年,為觀眾投票的獎項,兩獎每年交錯輪流舉辦。
在筆者看來:一是與金馬獎抗衡,二是對中國電影內部來說,透過電影節儀式的強化與獎項的授予,漸次建立中國電影經典(canon)的標準與影響力。
之所以如此,應當是看似紅紅火火多年的中國電影,已經開始有危機感。
中國電影超越好萊塢之夢
2018年是中美貿易戰開打;對中國紅紅火火的影視產業來說,最大的衝擊莫過於范冰冰逃稅繳交將近9億人民幣的逃稅罰金事件。這既是殺雞取卵也是殺雞儆猴,合理的解釋是中美貿易大戰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急需稅收所致(楨:?) 。
……
今年在廈門所舉行的金雞百花獎電影節期間,中國電影家協會提出「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2009年中國政府提出「文化產業振興計畫」,這是包含電影在內的文化產業化的藍圖。
這次金雞百花獎電影節的入圍名單,「中國英雄」的商業主旋律電影大行其道,從《戰狼二》、《紅海行動》、《流浪地球》、《中國機長》都是這樣的類型。從票房結構來看,中國一線二線城市的電影市場早已飽和,三到六線城市與村鎮約2億7,000萬人口的「小鎮青年」成為票房新興主力。在大國意識形態與市場結構的雙重考量,「中國英雄」電影題材只會多不會少。
多年前,中國政府便試著要讓中國電影走出去,但結果慘淡,最主要原因在於中國賣座電影經常與國際的普遍價值(楨:?) 相違,而今,中國政府宣稱要成為電影強國,但更加走不出去的「中國英雄」電影卻越來越多;應該說,中國電影將會變成「走不出去的內需產業」——票房依舊驚人,但能走進國際市場的作品也依舊稀缺。
回應
聯合報很喜黑中!
哈 !台灣金馬獎剛淪為閉門自爽, 自我感覺良好的井底之蛙 !
別只想黑人家,知識份子的風骨應該是批評的自家的政府
阿楨
金馬獎收視人次大跌281萬,綠媒咋呼“驚人”!
第5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收視率2019-11-25出爐,電視、網路觀看頒獎典禮收看人次大跌,在金雞獎“夾殺”下,較2018年少了281.9萬。由於今年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與第5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同在11月23日舉辦,島內媒體不約而同將此次金馬獎收視率下跌與兩獎頒獎典禮“撞期”相聯繫。頒獎典禮的“星光大道”爆冷,相較於往年一早就會有粉絲到現場卡位,今年不僅不見卡位人潮,就連現場粉絲人次稀稀落落,收視數字也不見亮眼 ,其中最吸睛的時段落在金鐘影后謝盈萱走紅毯接受訪問,但收視也僅只有1.85,平均收視人口更創歷年新低。
阿楨
金馬 金雞 兩岸影壇二選一 2019/11/23 旺報
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與第56屆金馬獎的頒獎典禮,都選在11月23日晚間分別在廈門與臺北舉行,因第55屆最佳紀錄片得主傅榆具政治色彩的致詞,今年兩岸影壇被迫「選邊站」,大陸、香港影壇「棄金馬迎金雞」,慶幸下半年國片崛起,好作品多,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參賽電影,撐起金馬獎半邊天。
不過19日金雞獎在廈門舉行揭幕儀式,開場就宣佈從今年起,金雞獎不僅打破在大陸各城市輪流舉行的慣例,長期落戶在離台灣最近的廈門,連辦5屆,也要打破從2005年起,每2年舉行1次的規則,改為每年舉行。台灣業界私下表示,大陸官方此舉與金馬獎別苗頭的意味濃厚,突顯大陸爭取華語影壇龍頭地位的野心。
贊助商為難
業界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今年金馬獎與金雞獎官宣活動日期後,深受兩岸影壇敬重的導演李行一度喊出「兩岸影人都會選金馬獎」,信心來自金馬獎地位超然,包容性強,具有累積5、60年的國際公信力,且凡是在金馬獎「鍍金」後的大陸電影,即使藝術性強、商業元素少,不被市場及院線看好,仍能取得排片上映的機會,讓大陸及香港影壇依然踴躍報名金馬獎。
不料,大陸電影局8月下達禁令,宣佈暫停大陸影片和人員參加今年金馬影展,國台辦副主任龍明彪更直指「台灣現在照這種政治情形、政治生態,會帶來很多問題」。禁令一出,大陸影壇出現退賽潮,連香港電影也不參加,原本擔任評審團主席的香港導演杜棋峯,也因電影投資方製作合約的限制要求,臨時辭職,由曾擔任第3屆金馬執委會主席的導演王童接任。
此一禁令也造成金馬獎的國際品牌贊助商為難,車商瑪莎拉蒂、手機品牌OPPO、珠寶品牌寶格麗及伯爵等,都相繼退出。
黃曉明挑大樑
19日的揭幕儀式更是比往年更為盛大,第一次捨央視專業主播,改由今年主演《烈火英雄》的男星黃曉明主持,現場來賓包括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影帝陳道明,得過最多座金雞獎的導演張藝謀,華人影壇票房最高的明星吳京,以及陳坤、周迅、趙薇、周冬雨、蘇有朋、林心如,導演薛曉路、影后盧燕,易烊千璽、劉昊然、王俊凱、朱一龍等當紅小生。
至於台灣,金馬獎暨金馬影展從11月7日至24日舉行,7日的開幕儀式是由金馬導演張作驥的新作《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舉行世界首映,規格難與金雞獎匹敵。
回應
台灣自己搞砸的 如果不涉及政治 今天會如此?
阿楨
除了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流行文化最關鍵的影響是「審美水平」的提升與多元發展。日本是亞洲最早「東洋文化輸出、國際文化輸入」的國家,即使現在流行影響力早已落後韓流甚多,日本仍以無可取代的傳統精緻風情、迷人深邃的精準美學風格,展現在日式食衣住行的生活情調中,繼續吸引著全世界的朝聖者。
中國大陸這些年雖說挾著龐大的市場規模,拉動華人流行文化的勢力,但無論怎麼做仍在「創意」徹底(楨:?)輸給南韓、「深度」完全(楨:?)輸給日本!在此同時,華人流行文化則已經幾乎沒有「台灣」可以傲視站穩的領域和角落了。無論電視、電影、音樂這些流行文化的主要渠道載體,如今台灣都是「低成本、小規模」供應給「低收視、小票房」,幾乎看不到能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了。
無論藍綠執政,政府中完全沒有任何轄管、關注、扶植「流行文化」的部門,如今無論掌管文化發展的「文化部」或是轄管媒體的NCC,涉及文化的產業政策中幾乎都沒有任何流行文化的規畫與前景可言。一年復一年的落後且萎縮,直到當今連台灣年輕世代也說不出自己生活中能有什麼流行文化的感動與追尋了。
放眼四海,算算台灣已經「沒有一首歌、沒有一位明星、沒有一齣戲、沒有一本書」能夠廣被國際知曉,既沒有歷史深遠,也沒有流行輕淺,台灣正在朝向成為一處只剩珍珠奶茶而聞名的「小村落」!台灣自己的年輕人今後「一心都是日本、滿眼都是韓國」
阿楨
台灣流行文化只剩珍奶 2019/07/28 王尚智
圍坐的生日宴會中,即將念大一的年輕壽星邀來10多位男女同學一同歡慶。這一場夏日青春的聚會,桌上是韓式烤肉配上日式蛋糕,聊開的話題則是韓流明星以及去日本旅行。年輕世代一向是流行文化的消費群與支持者,一桌熱鬧喧笑只聽到「日本、韓國」,卻怎麼也聽不到任何「台灣」的流行痕跡。
自從《康熙來了》停播後,台灣影視、娛樂、流行文化彷彿失去最後一個發光發亮的集散地,之後即使收視最佳的綜藝節目,最多也就是區區幾萬人的收視規模。驀然回首沒幾年,台灣在亞洲整個流行文化的「落後」,不只遠遠輸於日、韓、大陸,甚至連泰國也瞠乎其後。最明顯的例子是,再也聽不到東南亞或對岸有任何「想到台灣發展」的新人了。現在最當紅的台灣年輕明星,應該是在南韓Twice女團中的周子瑜,但她的星光是由南韓人打造。
不得不說「韓流」文化在全球播散的懾人程度,年輕男團BTS如今被視為彷彿當年「披頭四」席捲全球歌迷的影響力,年輕人不分種族語言如癡如狂。而這股已經洶湧推送將近10多年的南韓流行文化,同時也將韓國風格的語言食物、家電產品、美妝造型等各種消費元素大量輸出至全世界。若就觀光文化影響力的規模而論,台灣此刻大概連南韓的1/10都不及。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韓流除了「國際輸出」,卻也同時大量輸入了國際多元文化進入南韓社會民間。走進首爾城市的任何商業角落,國際化的文化痕跡體現在南韓人食衣住行的所有層面。這是流行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交互作用」與「滲入現象」。
阿楨
立委林昶佐得獎 網友嘆:金曲獎染綠了 2019/06/30 中時
金曲獎昨晚頒獎,網友議論紛紛,認為今年的頒獎典禮很「政治」,批染綠了,而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所屬的「閃靈」樂團,今年以《政治Battlefields of Asura》得到「最佳樂團獎」獎,讓林昶佐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鑲金的立委,也被酸是不是因為政治正確?
林昶佐發表得獎感言時,除了致詞聲援「反送中」,還感謝中正萬華選區的朋友,不忘為自己的明年立委選戰鋪路。閃靈樂團2003年就曾獲得金曲獎最佳樂團,2012、2014、2015年也曾入圍金曲獎,今年則以《政治》入圍6項獎項,並獲得「最佳樂團獎」。
PTT網民貼文表示,是不是政治正確?馬X,昶佐跑去當立委,然後就得獎了,這樣不是政治正確,什麼叫做政治正確,呵呵呵呵,還中正萬華勒。
韓粉則在臉書社團《韓國瑜鐵粉後援會》酸說:「音樂談政治。」、「政治正確就能得獎!」、「非常綠。」、「看到鬼立委得金曲獎,害我脫口成髒。」、「以前國民黨統治的好好的,費玉清的歌好聽又有教育意義,現在都在亂頒。」、「一個政黨顏色那麼明顯的樂團,也沒有獲大多數人共鳴的樂團,也能得金曲。」、「真的!我看了心裡好不舒服,連一個這麼單純的音樂盛會也不放過,實在可怕。」
阿楨
告示牌中國百大流行單曲榜對華語音樂的影響 2019-03-03 聯合報
2019年一開始,中國Billboard音樂單曲榜(China Music Singles Top 100)問世,首支冠軍歌曲由蔡依林的「怪美的」拿下,她也成了這份華語公信榜歷史的第一位奪冠歌手。之後陸續有毛不易、陳立農等人拿下排行冠軍。
Billboard這套複雜的計算公式,歷經1980至90年代的payola(買榜)疑雲、再到這世紀的幽靈點擊跟假串流等各種試煉,終究樹立了它獨一無二、始終為市場信賴倚用的榜單,期間Billboard也陸續在世界各地區增加刊登拉丁音樂榜、K pop 100與Japan hot 100,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從2015下半年的巨量掃蕩、強制關閉數百個非法音樂網站、經歷數位版權與串流平臺的整頓,加上相繼出現的眾多音樂電視節目,點擊播放和銷售的數據漸趨透明化,中國流行音樂市場終於在重整與熱度之中於2019年1月,和Nielsen-CCData聯合以電台播放量(占30%)加上數位串流點擊量(占30%)、與數位購買下載和打賞量(占40%)的綜合計算列出「百大單曲榜」。
Billboard中國百大單曲榜目前推出兩個月以來,100名的席次中,台灣歌手只占不到30%,前10名中只見到過陳立農、蔡依林與羅志祥。大陸歌手毛不易、張藝興、吳亦凡及火箭少女101跟NINE PERCENT大幅長期占據榜單前20名中,香港歌手只見莫文蔚和陳奕迅、林憶蓮打入到Top 40。顯然台港歌手在中國商業市場完全流量化為依據的時代,已經不如預想中有以往的影響力。
倘若Billboard考慮進入台灣與金曲獎合作,甚至做為報名資格的篩選機制之一(例如打進過前40名的歌曲才符合)、一來金曲近幾年的巨量開放將得以有第一波篩選、減輕評審龐大的聽評負擔,再來報名作品本身經過商業市場考驗與數據支撐、能更充實反映質與量的評選,對於未來雙方無論品牌建立或發展廣度跟高度上、何種面向都是雙贏。不過,在商言商,Billboard本身品牌進入授權有一定的價碼,金曲年年籌辦隨標案而變動,要怎麼合作光對接就有難度。
特別是從2019年起接連開幕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有地利若配得上天時人和(例如推動金曲執委會),那麼台灣透過流行音樂做文化輸出與國際交流的格局、勢必能加乘更多資源整合,使台流成為華語歌曲的研發及推展核心,那麼中國Billboard音樂單曲榜的出現,就有可能是台灣流行歌曲的另種推升之手了。
圖博館
陸片在台上映本是政治問題?該與時俱進的「陸片配額制」 2019-01-31 思想坦克
2018年11月,文化部公布2019年大陸地區電影上映配額抽籤結果,幾家歡樂幾家愁,多部入圍金馬獎的優秀陸片作品也在抽籤過程中箭落馬,使得牽動陸片在台商業映演資格的「陸片配額制」引起熱論。
陸片配額制,本來就是政治問題
陸片配額制源於《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37條,授權主管機關(政府組織再造前為新聞局,現為文化部)針對大陸地區電影片、出版品、廣播電視節目等進口商品,得擬定發行、銷售或觀摩等許可辦法。
目前文化部公告的《大陸地區影視節目得在臺灣地區發行映演播送之數量類別時數》即是陸片配額制細節性運作的規範依據,構築出當前陸片進入台灣數量以每年以十部為限,以抽籤決定序位的模式,並輔以獲得歐洲三大影展(坎城、威尼斯、柏林)競賽單元獎項或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者免受配額限制的例外規定,去年金馬獎最佳導演文晏欣喜於作品可因獲獎而直接在台上映的喜悅,便是由來於此。
為防止中共利用出版品、廣告、電影片、錄影節目、廣播電視節目及其他藝文活動進行統戰,或散播共產思想,爰授權主管機關斟酌實際情形,於必要時得限制大陸地區出版品、廣告、電影片、錄影節目、廣播電視節目、戲劇、舞蹈及音樂創作等,在臺灣地區發行、製作、播映、展演或禁止其進入臺灣地區。
進一步探究上述陸片配額制母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37條的立法理由,就能昭然若揭,政治的防範和敵我意識即為政策背後之目的。
反觀南韓的電影配額制,無論是肇因於電影人過往多次為挺身抵抗好萊塢文化傾軋、保護本土電影,而爆發多次激烈抗議下的銀幕配額制,係立於全球化、自由貿易的浪潮下思及自身文化的保護。抑或該國近年《電影振興綜合計畫》提及,為保障恐難在院線上映的本土藝術片,而欲採行的銀幕配額制,更微觀走向避免多元文化並茂的可能,被商業主流價值給侵蝕。因此,南韓的電影配額制的切入點,毋寧偏重文化、國際貿易議題。
….
至少讓「入圍」重要影展各主要獎項的陸片得以在台灣透過商業映演問世,不至於讓政治面向的門禁功能大失,卻又能讓台灣影迷一飽眼福,知己知彼了解對岸電影發展進程和其中的人文思維,或許是因著政治陳痾而來的陸片配額制巨大難題下,最為簡單的短期改善之道了。
圖博館
而臺灣的海報,筆者第一眼還以為是黑夜荒漠,儘管經過提醒,人物還是一個都認不出來,面積較大的英文和小到看不清的中文摒棄了大部分不懂外語的人群。所以,能順利接收臺灣海報資訊的人,必定要非常熟悉電影界人士,具有深刻的觀察力或較長的觀察時間,或者懂得英文,這個人群可就小多了。
中外的審美標準一個樣,“西方式”也沒比“中國式”強到哪兒去。
法國的街頭地鐵貼滿了廣告,比如…..也沒見哪個大驚小怪地叨叨“法國式審美”怎麼樣怎麼樣,怎麼總有人喜歡把各國都有的場景(往往專指不好的)冠以“中國式”的名號呢?好像外國人就不闖紅燈、不隨地大小便、不亂摸雕像似的,難道是因為沒出過國,沒見識過這些場面嗎?
以前筆者聽過一場博物館的講解,結束時講解員痛心疾首地說:“我去看過某國的展覽,展覽館的主任跟我說:‘你們中國人能不能先瞭解瞭解歷史再來看(展覽)啊?’,哎呀,聽得我那個臉紅啊,我真是無地自容啊,我們中國人的素質真是需要提高啊。”
筆者聽得也真是目瞪口呆啊。筆者雖然不是職業導遊,但是先後也帶了不少法國遊客了,由於工作範圍的關係,這些遊客的層次都比較高,但是沒讀過中國歷史的大有人在,不聽講解、四處亂轉的遊客不止三個五個。當年帶一個專門來考察中國市場的老闆團參觀博物館時,就有人理所當然地對筆者說:“我不看中國歷史,我又不研究這個。”
人家根本沒把不看歷史當回事,怎麼輪到你就變成素質低了呢?
已經9102了,還是有不少人太不習慣於站著了。友邦一驚詫,甚至友邦還沒驚詫呢,他自己先趴下了。
回應
寫這種"痛陳中國之弊"的人通常都是中國人(華裔),目的通常都是為了顯擺他們"上等"中國人的優越感。這種"文體"出現在上世紀初,那些"留過洋"的"民國大家"很多人都寫過。如今他們的祟拜者,如陳丹青等,就是以此為生的。
不知道誰那麼有膽量,敢拿‘中式審美’說事——他們知道什麼是‘中式審美’?不說別的,先把中國畫大片留白(就先不說古房屋、橋樑等建築、書法、古曲藝等藝術表現)的藝術水準說清再來現眼,笑話大了!評論‘中式審美’?他們配嗎?
現在有很多文科生出去留學,他們至死都要將西方的是非標準捧為神主牌,否則幾十萬的留學費用就打水漂了!!!所以這些人永遠不會認可國人的是非取向,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高人一等。
https://www.guancha.cn/MiaoRouRou/2019_01_29_488532.shtml
圖博館
“中國式審美”怎麼了 2019-01-29 觀察者網
法國“中國與盧瓦爾協會”秘書長苗柔柔
日前,筆者加入的一個微信群裡,有人發了一篇文章《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如何看待中國式審美?》,文章對比了大陸金雞百花獎海報和臺灣金馬獎海報,大意就是大陸的海報審美格調是如何低下,臺灣海報是多麼韻味悠長。雖然臺灣也是中國的一部分,但那篇文章的作者,顯然認為金馬獎海報的審美情趣已經脫離了“中國式審美”的格調,具有了某種域外的“高級感”。
筆者看得有點莫名其妙:海報的首要目標難道是審美嗎?
海報,通常是演出、聚會等活動的宣傳方式,內容包括活動的性質、主辦單位、時間、地點等內容,利用圖片和文字向受眾傳遞資訊,屬於廣告的一種形式。
筆者在法國學的是旅遊管理,安排了市場行銷的課程,其中就包括廣告的運用。雖然時間已經過去甚久,但筆者還清晰地記得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廣告不是藝術品,最合適的廣告往往不是最美的。
藝術品是藝術家的智力和審美的體現,目的在於表現藝術家個人的感悟和修養,審美屬於美學範疇,是衡量藝術品的一個關鍵因素;廣告屬於市場行銷學的產品,目的在於有效地引發受眾對宣傳產品的興趣,如何最快最有效地吸引顧客的注意力,使他們留下對產品的良性印象,才是衡量廣告好壞的標準。這是兩個極為不同的範疇,即使它們有一小部分的重合。
市場是廣闊的,顧客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一種廣告能夠完美地適合所有的受眾。
廣告最重要的是快速準確地讓受眾接收它要傳送的資訊,而不是讓受眾欣賞品味它有多美。因此,需要考慮廣告投放的時間場合和受眾特點,電視廣告一般能延續幾十秒鐘,廣告的情節性和聲音(包括話語和旋律)佔有重要地位;街頭地鐵的圖片廣告往往只有過客們匆匆一瞥的機會,簡潔明瞭甚至粗暴的手段才能抓住眼球,爆發震撼式的畫面遠比深邃幽長的方式更能夠直指人心。
就大陸的海報而言,人物形象非常鮮明,文字一目了然,只要識字或看過吳京,在一秒鐘之內就可以知道這是電影節的海報。
圖博館
回應
大部分網民只是被輿論操縱的烏合之眾而已,你讓他們在網上寫寫帖子發洩一下情緒,排泄不滿並趁機諷刺下局勢顯得自己高端可以。真要讓這幫鍵盤俠去花錢看電影,呵呵,很多人白看都不去,有那時間還不如打打遊戲,上上淘寶呢。
中國特色的“反思”電影,說到底還是導演屁股歪了.稍微了解一點美國電影的都知道,許多好萊塢電影雖然反映了社會問題,比如虐童、強姦,但是結局都是正義得到了伸張,美國的體制經歷了考驗、依然偉光正云雲,壞的是個人,體制沒問題。這就是小罵大幫忙,既反映社會問題,又吹了一波美國“民主”,順帶掙了票房。 反觀許多中國導演,不把中國黑成地獄就不罷休,就算問題其實已經被解決了,還要在結局噁心一下觀眾。這一套以前還能騙騙人,現在不好使了。
大家去電影院是放鬆娛樂的,接受教育的話,可以把視頻放在視頻網站上。
只有西方人才會喜歡以天神的姿態俯看人間的悲喜以示他們的憐憫和喜好,這種根源於一神教的美學根本就與我們幾千年來天地人倫的審美格格不入,我們的審美從來都是悲壯中蘊含希望,平淡中漸露真章,大悲溶於大喜,繁華中透出悲涼,不會有高高在上的憐憫,自以為是的恩賜,因為在中國人深深的文化認同中,這一類神一樣的文化姿態得不到任何真正的認同,自然都要被大浪淘沙無情地消失,五千年留下的,從遠古神話到詩經楚辭,從漢府建安到唐詩宋詞,從史記散文到曲賦小說,從琴棋書畫到戲台耍雜,都是在照顧觀者喜怒哀樂的基礎上直接關注更多人的喜怒哀樂,所有人都自覺意識到大家都是活在同樣的人間紅塵裡,沒有人敢擺出一副神的臉俯瞰眾生,以廉價的憐憫展示自己的高高在上的慈悲,為以恩賜換取地位的鬼把戲鳴鑼開道。中國的文化人,醒來吧,找回我們自己的文化根脈,讓文藝先讓中國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然後讓世界自己去觀照這人世間的陰晴圓缺喜怒哀樂吧,沒有任何必要求得任何別人廉價的認可,因為只有中國老百姓的心,才是中國文化無價且無盡的寶藏。
圖博館
《嘉年華》首周末票房不足千萬 雖然呼應熱點新聞但沒紅2017-11-27
進入11 月末,中國電影票房也逐漸走低。上週六的累計分賬票房為1.5億,開始向全年低點逼近。
新片中表現最佳的是皮克斯動畫《尋夢環遊記》,首周末的累計分賬票房也僅為1.1 億元。
本週最受關注的電影來自於導演文晏的《嘉年華》。從百度指數來看,《嘉年華》與《尋夢環遊記》極其接近。由於近期發生的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的影響,以未成年少女被性侵為題材的《嘉年華》也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在群情激憤的社會輿論影響下,這部成本大約為1000 萬元的文藝片獲得了自己的市場空間。《壹娛觀察》引用一位給了《嘉年華》接近20%排片的影院經理的說法:“很多影城經理還是很熱血的,幼兒園事件後,我們覺得也必鬚髮聲,必須做點什麼,因此又提高了排片。”對於這樣一部小眾題材的文藝片,並且在前期因為擔心“飛來橫禍”而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傳的影片來說,這是可以說是極其幸運的。
好消息是,隨著排片率的走高——週日的排片達到4.6%——《嘉年華》占到總票房的比例也有所提升。但首周的總票房仍然只有1300多萬,與面對紅黃藍幼兒園事件引發的洶湧的社會情緒並不相稱。
有一種情緒是認為這部電影過於冷靜,不夠“正面”。通常可以被用來加強情緒的配樂,在電影中幾乎是消失的,僅僅在結尾的段落中才會出現。
在貓眼電影上,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評論寫道:“整片圍繞著維權來拍,沒辦法讓觀眾感受到把混蛋繩之以法的興奮。整片拖沓,劇情支離破碎莫名其妙。唯一好的只有題材!”這位觀眾最後為這部電影打了一星。文晏的拍攝手法顯得疏離而又克制,從觀眾的反饋來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欣賞這一點。
總是拿來與《嘉年華》做對比的韓國電影《熔爐》則更懂得如何滿足觀眾的情緒。無論是在呈現受害者的悲慘,還是試圖幫助受害者的人的無力,都是韓國影視最擅長的煽情手法。那句著名的“我們努力奮鬥,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也同樣將電影所要傳遞的情緒推向一個高潮。
另外一個可能性,是《嘉年華》展現的問題和社會現實一樣複雜,除了未成年少女性侵以外,還有戶口、權力、性交易、家庭教育。這種陳雜構成一種情緒,也構成了一種壓力。而時下的娛樂業,離“壓力”一直是比較遠的。
圖博館
金馬奔騰兩岸,政治呢2017.11.26王玉佩
第54屆金馬獎落幕,得獎作品分別來自台海兩岸三地,這說明了金馬獎是從事電影工作的華人切磋演技的舞台,也是海峽兩岸電影藝術的最佳交流平台。
本屆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血觀音》是台灣導演楊雅喆的作品;最佳男主角涂們是大陸資深演員;最佳女主角惠英紅則是香港知名演員;最佳導演文晏亦是來自北京的新銳導演,這樣的得獎名單映射了遍及兩岸三地的電影界,都有傑出的華人投身其中。
電影既是第八藝術,往往也是一個時代背景的反射,透過編、導、演與後製的共同合作,呈現很多人生的悲歡離合與人間百態。尤其隨著時代進步與電影拍攝技術的提升,電影工作者更應透過交流互動,以注入更多的新元素,為觀眾帶來新的視覺享受,金馬獎無疑是提供兩岸三地電影界競技的代表性舞台。
國共內戰造成兩岸分治後,早年兩岸電影界的交流以台港為主,許多國片與港片演員成了台港影迷家喻戶曉的大明星,至於大陸電影與演員則在政治的禁錮下,無法與台灣觀眾結緣。近年隨著兩岸交流的開放,陸片與陸劇進入台灣市場,台灣的電影與戲劇也輸入對岸,兩岸的電影觀眾才有了開啟視野與眼界的機會。這些年,兩岸演員更經常在同部電影或電視劇共同演出,為兩岸影劇開展了新的旅程。
令人遺憾的是,影劇交流成了常態、兩岸電影工作者也一起在金馬獎大放異彩,倒是兩岸政治交流,非但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嚕,這是極其諷刺的事,難道是政治人比電影人更封閉、更不知權變嗎?
其實,政治才是兩岸交流的基礎所在,唯有政治充分交流,包括電影等其他層面才能真正而全面的交流。如今,兩岸政治交流止步,社會交流也大多陷於暫時停止或萎縮的狀態,十分可惜。
眾所皆知,兩岸政治交流的問題出在蔡政府,蔡英文上台至今,始終不願承認「九二共識」,不但讓兩岸政治交流中止,也影響其他層面的交流。但唯有交流才能增進兩岸相互的認識與信任,才能消除彼此的猜忌與誤解。
54屆金馬獎落幕後,兩岸電影將繼續向前奔馳,但兩岸的政治交流要卡關至何時呢?(作者為正修科技大學教授)
圖博館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想展現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掙扎。也是以小見大,通過小人物的故事,透露時代大潮的冰山一角。
電影名叫《暴雪將至》,一場風暴即將到來,這個風暴,暗示的就是這場大下崗。大下崗事件深刻影響了片中所有人物的命運走向。
但是,《暴雪將至》表達的這種時代創傷如何影響小人物命運,這種因果關係實在有點勉強。誠然,主角一根筋的查案,源於下崗失業,但歸根到底他最終造成的悲劇,更多是由於他性格中的偏執。
如果這部電影試圖通過這個小人物的命運變遷,來展現時代“創傷”的話,其實並不是太有說服力。因為段奕宏扮演的這個人物,更像是一個特例,正如電影一開始的殺人案,變態殺手也只是一個特例,和時代並不會有什麼關係。
大多數觀眾估計也很難體會到導演的這種意圖,反而由於敘事的邏輯性不夠嚴密,很多觀眾紛紛表示看不懂,這也就難怪票房不佳了。
回應
所謂國際電影節當然喜歡描寫中國黑暗面的電影,最好再帶點煽動性可以用來帶節奏的所謂電影作品
核心就如作者最後一段,無關乎理想,信念,只是看要討好誰。
你把自己代入外國評委的視角,沒毛病:我就希望看到中國落後的一面。
美國的並沒有把這些東西拿到國際市場上去到處兜售,而且就算這些所謂反映自己苦難和荒唐的片子,如反映迫害印第安人的《傷膝谷》,反映政府對公民權利侵犯的《國家公敵 ,以及反映華爾街瘋狂的金融投機的《利益風暴》等,還有你提到的西點揭秘,在表現美國社會種種亂象的同時卻夾雜著各種手法來推銷美國天命神授的世界觀和自己制度的糾錯優越性,可以說是用黑的把更黑的衝白了,和本文提到的這些為黑而黑的所謂藝術片跟本不是同一種東西。真要是有這樣的影片和導演敢於真黑美國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的話,早就被美國自己打壓禁止了,看看被禁的《華氏911》,再看看當年受迫害的卓別林,看看有任何片子反映麥卡錫時代的黑暗和五一大遊行嗎?
敢拍兩部資本家包裝代理人忽悠選民實際控制國家的電影嗎?敢拍兩部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的電影嗎?敢拍幾部質疑選票皿煮製度的電影嗎?敢拍反應華爾街事件民眾訴求的電影嗎?他們給你看的只是些很皮毛的東西而已
圖博館
梁鵬飛:國際電影節喜歡什麼樣的中國故事?以《暴雪將至》為例2017-11-22
《暴雪將至》挾東京電影節影帝之威,上週末在全國公映。和以往的文藝片一樣,票房不是太理想,甚至不如重映的《英雄本色》。當然,這部講述大時代背景(90年代下崗)下小人物悲歡的藝術電影,從一開始就沒有太在意國內票房,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是這類電影的主要追求;進而通過海外版權收回投資則一直是它們的生存之道。那麼東京電影節為什麼會偏愛這部講述中國下崗故事的電影呢?海外電影節喜歡的中國電影都是什麼類型呢?
上一部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的國產片《白日焰火》,也是在拿下柏林金熊後一個月公映,最終拿下過億票房。
不過,看起來《暴雪將至》似乎並不太對普通觀眾的胃口。首週末該片僅僅拿下2000萬票房,還不如一部30年後重映的老電影《英雄本色》。
《暴雪將至》確實對普通觀眾不夠“友好”,這部電影通篇充滿了一種陰鬱的氣質。片名帶個雪字,但全片一多半時間都在下雨,到處都是濕漉漉的,讓人感覺非常壓抑。
《暴雪將至》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故事呢?故事的開頭是一起殘忍連環殺人案,這點和《白日焰火》有點像,都是由一起罪案引發的故事,都是一個想要證明自己的編外人員,一根筋地想要查清罪案。
具體故事我就不多說了。其實罪案只是引子,這是一部包著犯罪懸疑片的外殼,或者說披著商業片的外殼,實際上裡子裡還是一部文藝片。用製片人的話來說“它不是一部簡單的犯罪劇情片,在商業類型片的視覺呈像下包裹著人性深處的欲念和掙扎,是對時代洪流下人物命運的思考和探討。”
什麼時代洪流?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1997年的湖南國營工廠,1997年的大下崗。關於這場下崗事件,時至今日依然是網路上討論的熱點話題。在此我們不做過多展開。
下崗在片中只寥寥交待了幾筆,但在整部電影無處不在,成為影響本片所有人物命運走向的時代背景。
段奕宏扮演的工廠保衛為什麼要一根筋尋求破案?因為他面臨下崗危機,想靠這個機會“上調”到公安局進入體制內。
電影在破案過程中插入了另外一樁命案,作為對本片主題的呼應。也是一個下崗失業的男人因為壓力過大,吵架後殺了自己愛人,就在工廠的筒子樓宿舍。辦案的刑警隊長說了一句“今年這都是怎麼了?”這句在電影中出現了3次。
文藝片導演一般不會直白告訴你他想表達的主題,但會借片中某個人物無意間透露一二。這是藝術電影的慣例。
圖博館
這部宣傳片網羅中國大陸新一代影視巨星,包括黃曉明、周迅、李冰冰、楊冪、趙麗穎、周冬雨、吳亦凡,以及剛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港星成龍等人都參與演出。
報導指出,這部宣傳片除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最主要的目的是宣揚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倡導的中國夢。
中國青年報指出,這樣做的目的在幫助觀眾更清楚理解中國共產黨政策。但不是每位觀眾都買單。中共官媒環球時報就指出,許多觀眾故意很晚才進戲院,就是為了躲開宣傳片。
中國大陸社群網站上則是看法兩極。有人稱讚這是頌揚正能量,「群星亮相,震撼至極」,也有人說「願中國夢能夠有生之年實現,而不僅僅出現在宣傳片中,停留鍵盤上。」不過,不滿意得更多。有網友諷刺,「社會主義靠得住嗎?」、「幾個小鮮肉聲情並茂的朗誦,激起了一身雞皮疙瘩」。還有人乾脆發聲明說,為了躲避觀賞,決定在政策撤銷前不再去電影院看電影。
回應
大陸社群網站?中央社瞎編造這篇不知所云的造謠文只證明了兩件事:一,中央社確實是無所不用其極的用只能騙到鄉下人的造謠媒體,二,台灣人果然是無知到了極點的井蛙。中央社天天在電影院前統計大陸觀眾為何遲到,問大陸觀眾嗎?當然不是,中央社在大陸時期就以造謠出名的蔣介石軍閥御用媒體,中央社的記者從不出門,專心在社內編新聞,這個新聞也是他編出來的。
現在內地人對民族主義就反胃
如果你真做個民意調查可能會下一跳,其實大部分人是支持的
政府洗腦宣傳,大家不必五十步笑百步,這一年來台灣電視廣播鋪天蓋地都是政府在打廣告,不是沒錢發退休金了嗎?有錢打廣告?
法國媒體拉的屎我們搶著報導,台灣的電視幫政客洗腦洗得更兇。
小弟覺得此片拍的很好! 看了為此片創作者及那些年青的演出者感到高興。回頭想想我們台灣的一些年青藝人,大概只會討論一些內褲的形狀及顏色或如何戴保險套吧…
圖博館
《微微一笑很傾城》是一部網遊題材的言情劇,楊洋在劇中飾演的肖奈是個表面高冷,實則溫柔體貼的風雲校草、遊戲大神。原著中是這樣描寫他的“其人外表清俊雅緻,風采佳絕,清雅淡逸如水墨,想讓人不為之傾倒都很難。青竹般秀逸瀟灑的男子,擁有翠竹般挺拔的背影,豐姿俊秀。”,你們覺得楊洋有沒有把肖奈演“活”呢?
除了今天說的這些,其實還有很多劇也是深受國內外觀眾喜愛的, 小編深深地為這些連歪果仁都喜歡的中國電視劇而感到自豪,為這些驚艷了世界的中國明星們感到自豪。它預示著中國電視劇,乃至中國的整個娛樂產業正在受到更多的關注,也愈來愈趨向於國際化,期待在未來中國電視劇能有更加蓬勃的發展!
相關新聞
為了追中國的電視劇,越南掀漢語學習熱
《楚喬傳》《歡樂頌2》等中國電視劇走紅 俄劇迷跪求字幕組更新
變形金剛也軟了~ 陸電影票房連5年飆升35% 2017上半年僅3.7%
《變形金剛5》表現欠佳,但票房還是同期國產片的總和
外國大片撐起中國暑期電影票房
美媒稱中國電影票房增速放緩 好萊塢欲趁機多分一杯羹
中國電影票房灌水成性 好萊塢大動作查帳
中國電影銀幕數超美國成世界第一 平均每天新增19塊
中國電影院過剩票房成長後勁不足
http://fashion.sina.com.cn/s/in/2017-07-05/0612/doc-ifyhrxsk1749362.shtml
看電影得先看「中國夢」 大陸觀眾乾脆遲到入場2017-07-05中央社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報導,根據中國大陸國家廣電總局要求,從1日中國共產黨建黨節開始,一直到中共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所有電影院在播放影片前,得先放映名為「光榮與夢想-我們的中國夢」的宣傳片。
圖博館
《花千骨》——俏皮如小骨
古裝玄幻仙俠劇《花千骨》中,清高孤傲的“長留上仙”白子畫與古靈精怪的小徒弟花千骨間的虐戀感動了無數人。截至去年年底,這部劇的網絡播放量甚至達到了260億。
《花千骨》也引起了國外主流媒體的關注,連《紐約時報》也在其藝術人文版塊的封面和內頁對該劇引發的中國電視劇IP熱進行了報導。該報導佔據了將近半版的篇幅,其中大大讚揚了《花千骨》這部現象級劇集,看來wuli穎寶真真是火到國外去了。
《花千骨》這部劇也同樣得到了東南亞國家的關注,越南網友們甚至在網絡上推出了自製的《花千骨》惡搞網劇,雖然畫風清奇、特效怪誕,被網友們戲稱為“花千鬼”,但這也側面體現了他們對這部劇的喜愛。
霍建華與趙麗穎在這部劇中分別扮演“尊上”白子畫和其徒弟。趙麗穎在採訪中曾說過,她是將小骨當成自己的前世今生,感同身受去出演的,這也許就是她的演技能感動我們的原因。再來感受一下師父和小骨的“美顏暴擊”吧!
《微微一笑很傾城》——迷人如肖奈
說了這麼多古裝劇,最後小編來說一部現代戲,那就是改編自顧漫同名小說的青春純愛偶像劇《微微一笑很傾城》。其中飾演“一笑奈何”肖奈的楊洋,不僅受到了中國粉絲們的追捧,就連歪果仁也是對他痴迷到不行!
你就說楊洋笑的蘇不蘇!這簡直就是每個女生心中夢寐以求的校園男神啊!
這部劇也紅到了韓國、越南等其他國家,甚至一度登上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要知道時代廣場的大屏幕可向來是國際頂級品牌的必爭寶地啊。“傾城夫婦”你們也太厲害了吧!
越南zingtv也對這部劇進行了同步更新,並且在首頁力推該劇,《微微一笑很傾城》的播放量穩居網站榜首,評分也高達9.8分。
韓國網友們對該劇的評價也是頗高,直呼“劇情好甜!”,還有網友留言稱“最近是沒有楊洋就活不下去的狀態,楊洋居然比我小,這是如何修煉成花美男的啊?”看來韓國迷妹們也淪陷於楊洋迷人的微笑裡了。
圖博館
在播出後甚至有粉絲直呼:“完全被迷住了!要問沉迷到什麼程度?我都開始學中文了。在一段時間裡,還夢到留辮子的皇子們在跳舞。”看來日本網友們也是對這部劇“中毒”不淺啊。
法國博主在自己的博客“亞洲電視劇”上對《步步驚心》也是評價頗高:“這個劇看起來並不容易, 但是我第一時間就被吸引了,它實在是太偉大了。自從我看完它之後,每天我都還在回想著故事的情節並且無時不刻的聽著它的OST,我被一股悲傷的情緒所佔據,心揪得緊緊的。總而言之,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沉浸在巨大的心痛之中。”
這部經典的穿越劇也被韓國電視台進行了翻拍,全名為《月之戀人—— 步步驚心:麗》,由李準基和IU主演。雖然該劇收視並不理想,但卻再度炒紅了原版電視劇《步步驚心》,讓各位主演們在韓國又火了一把。“四爺”吳奇隆也在首爾國際電視節上斬獲“亞洲最具人氣演員”大獎。
而“若曦”劉詩詩在劇中飾演一個穿越回清朝的都市白領,在古代與阿哥們發生了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她更是憑藉劇中塑造的溫婉柔美的女性形象,圈粉無數,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喜愛。
《瑯琊榜》——儒雅如長蘇
古裝巨制《瑯琊榜》在國內風靡後,也同樣火到國外去了。這部劇製作精良,情節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鮮明,演員陣容強大......有著如此眾多的優點,就連小編也被“麒麟才子”梅長蘇迷的不要不要的。
這部劇已經先後在北美、韓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反響熱烈。在美國有網友將此劇稱作是中國版的《基督山伯爵》,韓國甚至有旅行團推出了《瑯琊榜》拍攝地之旅,而《瑯琊榜》小說也被譯成了多國語言,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該劇在日本的前期宣傳階段,官網將其比作“描繪了男人間宮廷鬥爭” 的男版《甄嬛傳》,認為它是可以超越日本本土火爆的電視連續劇《半澤直樹》的複仇劇。播出後,該劇也是收穫了眾多海外粉絲。
除了劇制方面,演員們精湛的演技也是這部劇能成功地吸引海外劇迷們關注的一個原因。劇中,胡歌飾演的“江左梅郎”是個膽識與謀略兼具的才子,他氣質清雅,如謙謙君子般溫潤如玉,忠肝義膽又胸懷天下,讓人敬佩的同時不禁憐惜。胡歌坦言自身和角色有相似之處,都經歷過浴火重生,或許這正是他能將這個角色演“活”,演得深入人心的原因。
這樣的“蘇哥哥”又如何讓人不愛呢?
圖博館
歪果仁也追中國電視劇原來他們驚艷了世界2017.7.5 嘉人中文網
導語:在今天這個互聯網如此發達的社會中,我們天天都在通過上網來建立與世界連接的窗口。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我們瘋狂地追著美劇、英劇的同時,其實歪果仁們也在沉迷於我們的電視劇,愛著我們所愛的明星們。今天小編就來說說老外們也愛追的中國電視劇,談談那些驚艷了世界的中國明星們!
最近,在日本的一檔綜藝節目中,我們居然看到了範爺的身影。原來是節目組在戛納偶遇了范冰冰,在看到她的身影后,男主持人瞬間變得不淡定了,連連喊著冰冰的名字,儼然一幅迷弟的樣子。
之後主持人還邀請範爺一起合影,節目組為范冰冰的標註是“中國實力派女演員”, 看來島國人民對范爺演技的認可度很高啊。
這期節目在日本播出之後,火爆了日本的各大社交網絡,網友們紛紛稱讚範爺的顏值,誇獎道這麼美的人真是第一次見。
為什麼範爺如此受日本網友們的追捧呢?很大原因是因為一部電視連續劇《武媚娘傳奇》。沒錯,就是那部被“剪胸”的劇。範爺在其中飾演武媚娘,也就是後來的一代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是一個工於心計、心狠手辣的傳奇女子,她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掌握君權的正統女帝。範爺把武則天的雍容華貴、威嚴霸氣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她在這部劇裡的形像也是美上了天際。
事實上,日本是個受唐朝文化影響很深的國家,所以這部劇早在上映之前就引起了日本網友們的熱議。16年《武媚娘傳奇》在日本放映後,更是得到了島國人民的極大關注。這部劇當時在日本引進版官方網站上打的大標題是“2015年中國電視劇收視率No.1!凌駕后宮機關算盡的究極歷史宮鬥劇!”
由於過於火爆,這部長達82集的電視連續劇《武媚娘傳奇》今年二度在日本放映。網友們對范冰冰的美貌與魅力贊不絕口,她也因此收穫了一票來自島國的粉絲。
《步步驚心》——溫婉如若曦
如果說有哪部劇改變了歪果仁對中國電視劇的印象,《步步驚心》算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它曾改名為《宮廷女官若曦》在日本播放,在播放後不久就成為BS JAPAN電視台訪問量最多的節目。
圖博館
金曲獎 聽見公民聲音2017-06-27 聯合報 許俊偉
金曲獎原是年度華語音樂盛典,但今年有不少音樂人,透過典禮沉重表達對台灣當前各式社會議題的態度。有人高呼「撤銷亞泥」,也有人聲援捍衛原住民族傳統領域,還有人公開出櫃喊著想在台灣登記結婚。
歌手巴奈在內的原住民,從今年二月開始就在凱道紮營,反對「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擬排除私有土地,抗議人士喊出的「沒有人是局外人」口號,被歌手張震嶽在金曲獎開場表演中高舉布條表態。
環團在頒獎隔日正好舉辦反對亞泥礦權展延的遊行,在金曲獎星光大道紅毯上,台語歌手謝銘祐、客語樂團米莎X地下河、原民樂團達卡鬧,都拿著「撤銷亞泥」的舉牌進場。
典禮開始後,最佳專輯裝幀設計獎得主陳星翰,發表得獎感言時甚至以髒話「問候」亞泥,直播放送,連消音的機會都沒有。林生祥帶領的「生祥樂隊」在領評審團獎時,也呼籲民眾隔天響應遊行。
香港女歌手盧凱彤獲最佳編曲人獎,上台領獎時公開出櫃感謝「太太」。她跟太太去年在國外結婚,得獎感言直接告白「我知道這個世界不完美,有了妳,誰還需要完美」,還說因為太太,選擇留在台灣發展。她下台後受訪說妻子是台灣攝影師,希望台灣同婚合法後,也能在台灣登記結婚。
前幾年,也有不少音樂人在金曲舞台上反核、反美麗灣,當時還有人倡議「政治歸政治、音樂歸音樂」。隨著社會進步,外界對這樣的表態習以為常,今年甚至各式公民聲音齊放,從原住民土地正義、國土環境到同婚議題,全是當前社會熱切關注的公共議題。
這除了象徵台灣社會意見自由多元,其實也是執政警訊,凸顯有愈來愈多人正對時下各式施政作為不滿。
這些執政爭議,政府聽見公民聲音了嗎?蔡政府雖向原住民道歉,但傳統領域爭議卻被質疑對原住民不友善;同婚修法則被認為態度曖昧;經濟部展延亞泥廿年礦權,更在導演齊柏林過世後,引爆強勁後座力。
從太陽花學運到白色力量,近年公民力量崛起;蔡政府能取得執政權,某種程度也是當時獲得公民力量支持。如今執政後,若聽不見公民在各種場合發出的怒吼,與公民力量漸行漸遠,讓公民力量持續積怨,恐不利政策推行和政權穩固。
回應
你知道幾年前那些反核藝人換了政府後就通通沒聲音了嗎?台灣「公民團體」的智商是不能信任的。
似乎什麼聲音都有了,獨不聞"音樂"!?
圖博館
回應
一個創作被獨裁的政治正確所挾制的電影企業,怎麼可能有壯大的可能?別自欺欺人了!
真以为不让大家说话么?看看台湾,才是自欺欺人,除了歌颂殖民时代和美日主子美好的电影,就是自我陶醉的一些搞笑类型,一点内涵都没有,要说言论自由,台湾估计更没言论自由,只能说台湾和美日主子的好话,你懂独裁是什么意思么?一党执政并不是独裁,你们台湾的民主更是个笑话,一党上台就基本上成了彻彻底底的独裁,还有立法院打架简直是滑稽。一个医生没有从基层干起没有执政经验,没有充分的党内竞争,除了一张胡扯瞎吹的嘴就能上台当一市之长,这不是很搞笑的事情么?任人唯贤才是执政基础,这点都做不到,有啥值得骄傲的呢?别再提你们的民主和自由,就是个搞笑的滑稽。
人形動物你的思惟永遠停滯在上個世紀中期,這是被洗腦的台獨人形動物共有的愚癡現象。當台灣一切都沉淪之後,也就只能不斷拿著被歐美英韓新列為負面教材、自我毀滅的「台式民主」來意淫、獲得阿Q式的精神勝利。不談你永遠不懂的理論,事實勝於雄辯,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今天,兩岸誰消誰長、誰貧弱誰富強?!且不要忘了島蛙這邊是3萬6千平方公里與2300萬人口,對岸那邊是14億人口、963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一個福建省121400 平方公里的面積都超過島蛙所在的島的三倍大!兩岸在政治治理上存在著天壤之別一般的困難!自欺欺人到看不到對岸影劇業的蓬勃興盛,你真的是被洗腦洗成北七的井蛙!
真對不起,讓大陸同胞看到被洗腦的台獨的蠢樣!不過,並不是所有台灣省人都像那頭綠畜一樣。
圖博館
制度,決定產業興衰
一個產業的興衰不能單純只歸咎於市場大小的問題,而是要深究制度的設計。市場再蓬勃,也會被一個設計不良的制度所拖垮。反之,市場雖惡劣,有良好制度牽引,也會激勵傑出人才,創意運用資源與改變商業模式,將產業振興。組成國家代表隊、投入高額輔導金、推出三性制度、成立旗艦計畫等方案,雖然看起來口號華麗,但影視產業的現實問題並不會因為這些華麗口號而得到任何紓解。
中國電影的歷史告訴我們,將智財權歸屬企業、實施院線一級分帳制度,就可以讓市場活絡起來。面對中影的「統購包銷」制度,博納改以「保底分帳」制度與「全年整包」制度,贏得片商的支持。
會後,我請教于冬對台灣電影現況的看法。他冷靜地回答,台灣這些問題,在過去十年中國電影界已經吵過了。他不正面回答,卻給了台灣電影產業一個省思的空間。若要振興一個產業,根本的問題還是檢討現行的不良制度,根據現實脈絡重新修訂。唯有一套好的制度才能帶動良性循環。任著老舊不堪的制度繼續運行,可能只會加深惡性循環。影視音產業如此,當今爭紛不已的金融監理沙盒制度也是如此。制度如何創新,是每一位企業領導人與政策制定者都需深思的議題。
●小檔案:于冬 博納影業總裁
于冬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1994-1999年間在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1999-2000年,在中國電影集團負責影片發行。1999年,他創立北京博納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從事影片發行工作。2002年6月,博納影業成為首批獲得電影發行經營許可證的民營公司。2003年,于冬與中國保利華億傳媒集團合作,重組為北京保利博納公司,整合電影製作與發行。2004年,于冬建立電影專屬的廣告公司;2005年成立演藝經紀公司和國際影院投資公司。2010年,博納影業在美國上市(後退出)。
博納影業的作品先後在各類電影節得獎,包括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香港金像獎、台灣金馬獎、中美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等,共185項。截至目前,博納影業共發行了206部電影,累計票房達人民幣164.47億元。超過10億元票房的影片有三部,超過5億元票房的影片有九部,超過1億元票房的影片有38部。博納投資作品包括:《智取威虎山》、《一代宗師》、《龍門飛甲》、《桃姐》、《激戰》、《掃毒》、《澳門風雲》系列、《竊聽風雲》系列、《十月圍城》、《烈日灼心》、《我是路人甲》、《新娘大作戰》、《湄公河行動》、《三少爺的劍》等多種類型影片。博納影業逐漸成為中國電影的指標性企業。
圖博館
隨後,于冬和中影競爭《天脈傳奇》的發行權。他用「保底分帳」,直接給寰亞保底500萬元的模式,拿下發行權。中影不甘示弱,引進《蜘蛛人》外片反擊。于冬運用人脈,將上映檔期間隔一週。延遲策略使《天脈傳奇》避開外片衝擊,檔期結束時營收為人民幣3000萬元,2002年在大陸票房排名第七。
後續,許多香港電影公司來找于冬發行,博納開始有穩定的片源。其中以2005年成龍主演的《神話》賣出近一億元票房。之後,于冬採取「全年整包」的模式,直接預付定金把香港電影公司整年作品包下來。等影片完成,再根據具體陣容、投資規模定出各別影片價格。此舉協助緩解香港電影公司資金周轉壓力,也吸引更多片商找博納合作。
投資公司介入電影製作後,民營逐漸取代國營,成為電影市場主力。接著,中國電影市場開始產生「大片」,由投資方直接取得發行權。2002年,張藝謀導的《英雄》在中國締造了人民幣2.5億元的票房紀錄。在此趨勢下,若缺乏資金博納就無法投資前期製作,也難以拿到發行權。2003年,于冬找中國保利合作,重組為北京保利博納有限公司。後因領導階層的更換,于冬回購股權。2007年,博納嘗試投資大規模電影。從2009年的《竊聽風雲》到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所發行的電影都會冠上博納品牌,至今約200部。
在此期間,我們可以由電影院的螢幕數一窺中國電影的飛快成長。2002年,中國有1300個螢幕;2017年增長為45000個螢幕,而美國市場仍維持39000個螢幕。製片由原先每年80部增長為220部;2016年中國市場電影產出達778部,全球第三。2002年票房為72億美金,2017年增長為117億美金。以前給獎勵卻沒人想拍電影,現在沒獎勵卻擋也擋不住。這背後還有一個「螢幕嵌入地產」制度,就是鼓勵房地產商投資電影院,讓百貨商場與電影院形成複合商業模式;以萬達集團為代表,約擁有225家戲院,由第一線城市一路拓展到第五線城市。未來三年,博納也準備投入人民幣1.5億元,擴增100家電影院,建置800塊螢幕。
圖博館
2001年迎來市場化制度改革。社會資本開放、民間可獨立出品發行、智財權可歸屬公司、電影院開放民營等制度陸續出爐。電影院變成院線管理公司,直屬廣電局,文化廳移交出權力。四級抽成改為一級分帳制度,收入由電影院交給院線,直接轉給片商。推出「院線制」改革後,迎來中國電影輝煌的14年。
風水開始輪流轉。香港因為盜版猖獗和金融風暴;台灣則因為解除外國電影管制和有線電視快速興起,電影市場開始大幅萎縮。香港從80年代由每年推出300部片,下滑到約30部;台灣則是年產不足20部。兩邊都走向低成本的小品電影。大陸市場漸趨開放,許多港台人才陸續前往大陸發展。
在此時局,1999年廣電總局將原中國電影公司、北影廠等七家國企合併,組建「中國電影集團」。于冬轉任中影,負責國產片發行,做了一年多便離職。這也是他生涯的轉機。于冬決定投入電影發行,他想起在中影看過《說出你的秘密》,是由黃建新導演、王志文主演。電影已經拍完三年,片子卻在中影擱了一年多。于冬與黃建新洽商,提出保底價人民幣120萬元(比當時中影價格高一倍),並先預付30萬元做定金。黃建新不願意辛苦拍攝的作品就這樣無聲無息,於是答應于冬,並一起說服浙江電影製片廠,將電影交給于冬發行。
于冬籌組博納文化交流公司,找朋友、親戚湊齊30萬元人民幣交給浙影廠做為定金,取得授權,並到各省洽談發行。靠著過往在北影廠的關係集資,加上北京、上海等城市分賬發行,最後《說出你的秘密》總票房為1000萬元。2001年,博納公司成為第一批授予電影發行許可證的民營公司。
2001年到2006年,博納影業接著發行《我的兄弟姊妹》,這部片為博納打開在香港電影圈的知名度,也創造後續穩定的片源。這部片由尚未成名的俞鐘導演,最有名的演員是梁詠琪,是一部小卡司的電影。博納在二十多個城市同時宣傳,號稱該片是「2001年的催淚核彈」,協調各地同時上映。《我的兄弟姐妹》在大陸獲得人民幣2000萬元票房。于冬受邀參加香港金像獎,認識寰亞執行董事施南生。
圖博館
好景不常,到1990年代初期,意識形態掛帥。電影的「思想性」開始領導娛樂性。這時電視出現市場,使觀眾進戲院的意願大減。電影院開始沒落、放映機閒置,許多電影院被改成舞廳與情色表演的舞台。電影產業的人開始焦慮,要求改革呼聲日高。於是,促成國家給經費拍片,也希望成立國家代表隊。但是,這樣推出的電影作品卻沒人看,以失敗告終。根本問題是,拍片的公司是在消化預算,並非拍出市場需要的片。
接著,主管單位推出「三性制度」:要讓電影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這種口號式的政策注定又要失敗;三種類型都要,等於什麼都沒有。電影產業的環境越加惡化,國有電影製片公司年年虧損,院線通路四級層層剝削,又有區域壟斷。浙江的拷貝不能到江蘇去,江蘇的拷貝不能到安徽去,因為有行政區域的管轄。
1994年,于冬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被分發到北京電影製片廠(簡稱「北影廠」),就處在此電影沒落的年代。學校所學的製片、發行派不上用場,因為無片可發。同時期,香港電影銷路佳,有武打、有愛情、有情色片,帶出娛樂產業;台灣電影則有「新浪潮派」,代表如侯孝賢、楊德昌邁入國際,獲獎不斷,《悲情城市》、《童年往事》為代表。
那時,中國電影發行是採「統購包銷」制度,也就是每個製片廠所生產的電影都賣給中國電影公司(簡稱「中影」)。中影每部電影預付片廠約人民幣100萬元,統一分銷到各省戲院,每拷貝一次就扣一萬多元,多退少補。在這種模式下,電影品質難以提升,各單位都是花20到30萬元隨便拍個片,然後就交給中影發行,圖個工資。這使國產片陷入惡性循環。於是,電影產業與政府在吵鬧中過了十年。
1990~2010年代:制度改革與輝煌振興
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由計畫經濟走向開放經濟,牽動中港台的電影合作。1997是關鍵的一年,民營電影開始出現。張藝謀導的《我的父親母親》、陳凱歌導的《荊軻刺秦王》、馮小剛導的《甲方乙方》喜劇片、賈樟柯導的《小武》與《站台》陸續推出市場。伴隨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電影題材也大幅改變,如《風雲之雄霸天下》、《中華英雄》和《蜀山劍俠傳》等都是港陸合資的大片。
圖博館
制度如何改變中國電影的興衰?2017.6.23中時 蕭瑞麟/政大教授
因緣際會,我由科技管理跨域博物館研究之後,有幸再次跨界到影視產業,也因此有機會請教博納影業集團總裁于冬。原本想探索他的創業歷程,卻意外地由他的創業史中理解到中國電影如何由匱乏不足,一路發展成為鼎立世界的局面。中國電影的發展脈絡可以略分為三個時期。先是長達70年沈寂與斷層;接著是10年的大起與大落;然後接續10年的體制改革與輝煌振興。
1900~1970年代:沈寂與斷層
如果世界電影的發展是由1895年法國的《火車到站》算起,那應該有120年的歷史。中國電影則大約由1905年算起,是由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所拍攝第一部活動照片,在上海放映,揭開了中國電影的序幕。隨之,上海電影開啟三、四十年代的默片時代,多是拍出反映當代紀事的人文電影。
1937年,隨著日本侵華,在中國出現「戰爭與愛國」類型電影。同此時期,逃到香港的一批武行,逐漸發展出動作電影;輾轉到台灣的是文青,發展出浪漫愛情電影。1948年,中國成立長春電影製片廠,在那個時代的任務是教育與宣傳。抗日勝利後,意識形態影響了電影的內容與表現方式。1950年代的電影多擔任政治教育的任務;也伴隨老舍、朝雨等作家的創作,以話劇、舞台劇類型為主的人文電影也出現。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使電影產生斷層的十年。
1980~1990年代:大反彈與大衰敗
1979年起,中國電影圈開始反彈,發展所謂的「新時期電影」。觀眾表達對開放的渴望,那個時期平均每人每年看電影29次。那時中國大陸人口約莫3億人,而整個電影市場是87億次的觀影量。1981年由上海製片廠拍攝,趙煥章導演的農村喜劇《喜迎門》;和1982年由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都創下9億人次的觀影量。那時中國總人口約10億,可以說老弱婦孺幾乎都上電影院了。
圖博館
亞洲的電影、藝術、文化的歷史與發展何其特殊而複雜,更何況是電影研究中極為陌生的亞洲實驗電影研究,要如何書寫亞洲實驗電影呢?
到底有沒有亞洲實驗電影美學嗎?如果有,亞洲實驗電影美學為何?如何進行亞洲實驗電影美學的研究?如何建構與發展亞洲實驗電影美學?
亞洲實驗電影的優勢為何?要如何找到亞洲實驗電影的位置與定位?
所有的提問,無不是本書於二十位的作者以實踐所做的回應。他們透過持續地自身歷史考掘與交互連結的對話才能進行書寫與建構亞洲實驗影像的脈絡與史料。本書就是透過一連串亞洲之間的相互提問、對話與書寫去進行亞洲實驗電影的探索,最終試圖提出一個非西方觀點的亞洲實驗電影的書寫與歷史脈絡,同時標示出台灣實驗電影在亞洲的位置關係,以及台灣作為實驗電影亞洲實踐的方法。
小電影學: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
作者: 劉永(日告)/著,林曉郁/設計,陳志宇/協力
出版社:左耳文化
出版日期:2010/10/23
內容簡介
全書分成四大部分,共29篇專文:當代電影研究、電影導讀、從實驗電影到當代藝術、導演專訪。內容包括台灣導演蔡明亮訪談及電影分析、香港導演王家衛作品之研究、西方實驗電影、當代藝術、攝影等的歷史分析。
目錄
第一部份:當代電影研究
01. 我玩故我在
02. 沒有佛洛伊德的街道與島嶼
03. 跨界追尋、南洋迷離、懷舊香港—王家衛電影中的跨界敘述
04. 王家衛電影研究在法國
05. 家的謊言—分析陳芯宜的《我叫阿銘啦》
06. 愛奴─性別、肉奴與愛情
第二部份:電影導讀
第三部份:從實驗電影到當代藝術
15. 在黑暗中的潛行與漫舞—速寫實驗電影的風貌
16. 在數位時代中的實驗電影—1995之後的實驗電影發展
17. 當代藝術中的電影經驗—解碼後電影
18. 錄影藝術—錄影影像的狀態:從雕塑到投影
19. 房間裡的一只眼睛:webcam的美學初探
20. 交叉地帶:數位、陰影、心靈
21. 無地、幻境與空間—空間的想像、辯證與藝術創作
22. 沒有眼皮的注視—有關淫穢、猥褻與色情的美學探討
23. 葉清芳的攝影探索—有關自拍與針孔攝影
24. 日記文學與網誌文學:一個初步的美學思考與比較分析
25. 時間、經驗與藝術—記第八屆里昂雙年展
26. 風平浪靜的威尼斯
圖博館
比台灣電影更陌生:台灣實驗電影研究
Stranger than Cinema :A Study of Taiwanese Experimental Film
作者: 吳俊輝/編著
出版社:恆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11
內容簡介
本書以超過二十萬字的內容,堂堂遍歷「台灣實驗電影」這片台灣電影歷史論述中一直是世人極為陌生的地帶,為中文書寫「實驗電影史」發出寬厚的先聲。
全書歷經三年的規畫、資料蒐集匯整與撰稿,從歷史脈絡、論述與訪談三個面向,來討論台灣實驗電影的特殊且不容取代的美學。編著者吳俊輝冀望在台灣電影的版圖上,拉出實驗電影的各個線條,然後由這些線條所組成的各個陌生地帶,去重新審視與檢驗「台灣實驗電影」的過去與未來。
編著者吳俊輝,自1990年參與電影資料館台語片的電影資料整理與研究工作以來,對台灣電影史研究不輟,而在美國修習電影創作,接受實驗電影製作專業訓練與跨領域當代藝術創作概念與美學的薰陶──同時,也浸淫於實驗電影史、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研究,從而展開對台灣實驗電影的研究與實踐,返台後,長期致力於實驗電影的推廣、學院教學與研究。近期於國際間的展覽暨策展交流,促發他編輯與出版本書的構想與計畫,也催生出一家以「實驗電影」為主軸的新出版社「恆河」。
台灣以左,亞洲之右:實驗電影的亞洲實踐與研究
West of Taiwan, East of Asia: A Study of Asian Experimental Film
作者: 吳俊輝/編著
出版社:恆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4
內容簡介
本書出版構想從2009年發端,長達六年的醞釀與準備已呈現一個完整的面貌。繼《比台灣電影更陌生——台灣實驗電影研究》於2013年出版後,編著者吳俊輝以《台灣以左,亞洲之右——實驗電影的亞洲實踐與研究》,把長達十五年實驗電影的創作、研究、教學、推廣、國際與亞洲交流的實踐過程,作一豐碩的成果展現──跨越個人與集體、電影與當代藝術及前衛劇場、台灣與亞洲之間,最後才能將實驗電影的創作、策展、影展與展覽、跨領域藝術創作展演、亞洲交流、亞洲匯演、美學研究、書寫、論述、出版匯聚在一起。
圖博館
到了「大顯神威」,乃至2017年春節檔上映的賀歲片「大釣哥」,豬哥亮企圖力挽狂瀾,先是以與他自身形象連結的禁忌邊緣話題:賭博、迷信為電影主題,之後又不惜撐著還在化療當中的病體,親自參與製片過程,無分大小場次勤跑宣傳行程,他的全力以赴,看在外界簡直有如「殉道」一般的悲壯。然而事實結果卻是,「大顯神威」與「大釣哥」票房口碑皆落得雙雙慘敗。「大釣哥」的票房為6752萬元,只有「大尾鱸鰻」總票房的1/6強。「大顯神威」的2800萬元票房,則連「大尾鱸鰻」的零頭都不到。
1986/他摃龜我發財
1987/大頭兵出撃/年度華語片票房十大
1988/天下一大樂/年度華語片票房十大
1988/孩子王
1990/少爺當大兵
1994/新少林五袓/北市賣座破6000萬元
2011/雞排英雄/全台1億4000萬元
2012/新天生一對/全台3800萬元
2013/大尾鱸鰻/全台4億3000萬元
2014/大稻埕/全台2億1000萬元
2015/大囍臨門/全台2億5000萬元
2016/大尾鱸鰻2/全台1億7000萬元
2016/大顯神威/全台2800萬元
2017/大釣哥/全台6000萬元
2009年/侯怡君/民視「豬哥會社」,隔年以該節目獲第45屆金鐘獎綜藝主持人獎,收視曾破10
2011年/苗可麗/壹電視「豬哥壹級棒」,每集酬勞30萬
2012年/陳亞蘭/中視「萬秀豬王」,收視破5,每集酬勞70萬
2014年/陳亞蘭/華視「華視天王豬哥秀」收視破3,每集酬勞80萬
(以上節目如今都在重播)
https://stars.udn.com/star/story/10088/2463022
圖博館
豬哥亮1984年在「他槓龜我發財」初次登上大銀幕,之後也陸續在「大頭兵出擊」等片中客串或擔任配角。1994年演出「新少林五祖」不久後,豬哥亮便「出國進修」,直到2011年復出後才在葉天倫電影「雞排英雄」裡特別演出。這也是豬哥亮首度以配角身分進軍春節檔,全台開出票房1.3億,展現出驚人的票房潛力。
2013年「大尾鱸鰻」是豬哥亮電影事業的最高峰。導演邱瓈寬專為豬哥亮量身訂做寫出男主角「大尾」,巧妙地結合了他本人與角色的所有特徵:道地台語與彆腳國語的混搭,三十年如一日的馬桶蓋頭,集親切、厘俗、戲謔、機敏和「豬哥」於一體,再以台式風格惡搞好萊塢電影片段,拼貼、破碎、漫畫式的誇張喜劇風格,創下4.3億的超級票房紀錄。
豬哥亮將秀場與綜藝短劇的特色延續到之後的每部電影,連年創下佳績,包括「大稻埕」、「大喜臨門」,雖然題材略有不同,前者是復古穿越喜劇,後者則是社會寫實兩岸聯姻,但在風格上都是典型的「豬氏喜劇」,儼然是本土片票房救星與不敗傳奇。
然而「豬氏奇蹟」卻在「大尾鱸鰻2」出現警訊,先是扯上歧視原住民風波,又與好萊塢電影「惡棍英雄:死侍」硬碰硬同檔對打,票房成績明顯受到影響,僅剩1.7億。豬哥亮在大銀幕上的金字招牌開始褪色,他的失勢無疑也反映台灣電影產業類型侷限、缺乏創意與工業技術等問題。
圖博館
豬哥亮堅持公開相見,因為他向媒體保證過不偷偷見,但每當他提到謝金燕時,時機總是巧巧地在他有新作要宣傳時。而謝金燕這一方,原本已因秘密生子而低調了,就怕鏡頭前的大和解讓媽媽誤會女兒又被搶走了。最後,她躲到連演唱會票房都不顧了。
謝金燕孺慕父親,曾私下求見被拒,寫信、在電視台門口等,甚至包場捧爸爸的電影、買下爸爸多件義賣衣。可是豬哥亮置氣,不願偷偷來。於是,有句話說:「謝金燕想見的是父親,不是豬哥亮;豬哥亮想見的是謝金燕,不是女兒。」
父女衝突的高點,是去年謝金燕終於被「逼」到宣布要離開台灣演藝圈,公開懇求父親不要來,因為這是一場在母親節獻給媽媽的演唱會,沒想到他一如往常多踏出一步,她連夜寫了長文,以VCR方式揭開家醜,多年的「不孝女」,其來有自。
謝金燕一出手就是重傷害,豬哥亮也以影片回應,一句「妳好毒」似乎為父女情真正畫下句點。謝金燕消失。
幸而,當雙方怒氣、怨氣出清,各退一步,謝金燕在消失的這段時間,終於與願意私下見面的父親團圓了,而曾憂懼成病的母親也讓步了,讓父女3人在最後時刻終於補上前面錯過的人生,道歉、說愛,終於像正常的父女,淚眼告別,一個無憾離開、一個終能無憾繼續當「豬哥亮的女兒」。
回應
下流終去,死有餘辜
豬哥亮宛如殉道的電影最後一搏 票房依舊慘烈2017-05-15 聯合報
豬哥亮從2011年以「雞排英雄」回歸影壇後,以強烈個人風格搭配本土趣味,他所主演的電影,曾經5度在春節檔創下票房破億紀錄。豬哥亮的「票房救星」光環到後期逐漸褪色,最後兩部作品「大顯神威」與「大釣哥」,豬哥亮本人以近乎「殉道」的精神,像是與死神賽跑搶時間的搏命方式參與製作、南北奔波勤跑宣傳,依舊落得票房口碑雙輸的慘敗下場,為他高開走低的電影事業,留下一個遺憾的句點。
圖博館
永別了台灣的大尾鱸鰻!豬哥亮今晨病逝享壽70歲2017-05-15 聯合報
綜藝天王豬哥亮因大腸癌末期在台大醫院接受安寧共同照護,住院至今長達數個月,近來豬哥亮因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等,肝功能約剩兩成,情況相當不樂觀,但親友仍獻上最大的祝福,無奈與死神搏鬥後,據可靠消息得知,豬哥亮今晨5點多已辭世、享年70歲,而經紀人也證實此消息,當年的秀場文化,也隨著豬哥亮的離世,畫下時代句點,令人不捨。
陪豬哥亮走完最後人生 謝金燕千千結化作淚眼告別2017-05-15聯合報
在最後時刻,豬哥亮找回了兩個女兒、謝金燕和姊姊找回了爸爸,媽媽放下了糾結一世的心結,在淚眼中,總算有一角是圓滿的。
這檔「謝家情」是怎麼發生的?有些人可能還記得在1989年時,「歡樂周末派」選出的「美腿小姐」,美麗的女孩兒竟是豬哥亮的女兒?美女加上這樣的話題,還有秀場天王豬哥亮親自護持、演藝圈看佛面的照顧,「豬哥亮女兒」出道了。
兩年後,謝金燕和姊姊發生重大車禍,媽媽求助無門,只好找孩子的爸,由他出面借了一筆錢,讓姊妹倆手術、療傷。
後來,謝金燕拿到金曲獎,還笑著說:「謝謝爸爸把我生得這麼正。」那為什麼,在豬哥亮躲債又復出後,與謝金燕的關係卻是水火?同在一個演藝圈,特意避開,18年陌路,甚至讓他說出:「妳的身材是我借錢修理的。」
故事可以從她更小時候講起,那些和姊姊下了課手牽手去歌廳秀後台,等演出中或打牌中的爸爸給生活費的日子,爸爸不見了、爸爸回來了、爸爸又不見了、留下一堆債了和遺棄的姊姊,甚至還有小小年紀不懂但真實目睹的「家暴」。
爸爸「跑路」時,別人不信她不知父親行蹤,還有前輩藝人直接嚷:「誒,妳爸還欠我錢。」人家沒有要她還,但那尷尬在的。
據親近的人說,謝金燕其實不恨爸爸,只有想念,只是媽媽如驚弓之鳥,不原諒豬哥亮、也不放心女兒再接近這個男人。於是當父親風光回歸,想見見已靠自己克服重傷後的體能限制、殺出台語電音天后地位的女兒時,這個想爸爸的小燕子,就成了父母間的夾心餅乾。
圖博館
百年台灣電影史
作者: 徐樂眉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內容簡介
本書從日據時期電影在台灣的出現開始梳理,講述了電影經過本土意識的覺醒以及文化娛樂性及產業性變化的初步萌芽,揭示出台灣電影經歷了中原文化的影響與族群文化的融合與沖突的漸變。
本書剖析了在歐美文化沖擊與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碰撞下,電影業一度繁榮背后的宿命與面臨的困境。最后,作者就台灣電影的未來發展方向作出了判斷和分析。
徐樂眉,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后到大陸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電影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影視系客座教師及兩岸多所大學講座教師、導演,因性喜旅游攝影、文學寫作,被稱為「行吟詩人」與「現代徐霞客」。
目錄
1 台灣電影之—台灣歷史及電影娛樂產業之溯源
1.1 關於台灣歷史: 跨越黑水溝的傳奇
1.2 關於台灣民眾的娛樂和電影初啼
1.3 初期電影在台灣的時代容顏
2 台灣電影之母─閩南語片時代
2.1 日本殖民的陰影─混血的台灣電影
2.2 台灣人民草根意識的覺醒
2.3 閩南語片時代的象征意義
3 台灣電影之緯─戒嚴時期的肅殺與溫柔
3.1 中原文化是台灣電影的文化根源
3.2 國語電影─族群融合與文化沖突的驚嘆號
3.3 繁華落盡─電影黃金期過后的明天
4 台灣電影之碑─歐美電影文化沖擊下的台灣「新電影」
4.1 電影的出走與突破性革新
4.2 新生代電影人的喃喃自語與創作
4.3 「新電影」使命─繼承與創新的銜接
5 台灣電影之渡─台灣電影在20世紀末的浮光掠影
5.1 光環背后的宿命與困境
5.2 斷層的台灣電影與大陸電影崛起
5.3 台灣影人力挽狂瀾─力保華語電影的核心位置
5.4 世紀末的孤影─臨界點上的優雅轉身
6 台灣電影之器─台灣電影的精神面貌與文化語境
6.1 台灣電影在新舊世代的象征意義
6.2 台片文藝復興─台灣電影話語權的復蘇
6.3 台灣當代人文特質─電影文化新語境
6.4 台灣電影的出路與未來展望
圖博館
沒什麼可惋惜的,我們也別苦口婆心的勸了,勸多了港燦又要不耐煩了,關我們何事?人家願意固步自封,就不願意接納大陸,你拿它沒門。其實要不是媒體報導,誰會記得這個獎呢?至於那些記得的,大多也是情懷作祟吧,對港片的情懷。
真真反應了香港大部分人都是還在自以為是的自大,看不起內地
電影說白了就是一大眾娛樂的東東,當時中國沒開放,無論是經濟還是娛樂香港(還有台灣)就是中國眺望外界的一個窗口,這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期,而隨著大陸開放,經濟崛起,物資豐富,現在都進入了全民娛樂時代,香港那層金光頓時黯然失色。現在港台的一些明星沒飯吃直接幹社運從政了,大陸不發展還好,一旦雄起那些因為特定歷史年代造就的和其極其不匹配的小地方的影響力必定會現出原形,娛樂業如此,經濟更是如此,所謂的政治話語因為背靠美英看似強勢,而實際上隨著美歐疲態盡顯一樣會應聲而落,比較好笑的是此兩地不但不隨著大陸的國力上升而親近反而你越發展它越仇視,到時西方狗糧斷供大陸又被得罪完了,沒救了,可以燒紙了。
香港電影市場一直都沒有接受內地電影。這些年來,無論是《讓子彈飛》、《大聖歸來》、《夏洛特煩惱》這些內地色彩偏多的電影,還是有港台演員出演的《尋龍訣》、《湄公河行動》,這些在內地市場票房口碑都算非常出色的電影,在香港市場票房都非常慘淡。香港能夠接受的華語電影,還是那些香港演員主演的,香港色彩多一點的電影,像《寒戰》系列、《西遊三打》這樣的。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它的繁榮是建立在開放包容之上,想不到如今居然如此的門戶之見。可悲可嘆。
你說的這種行為還不只是電影,一個號稱貿易自由港的地方禁止別人購買產品和數量。
香港人不能容忍外地人拿走影帝,卻能容忍大法官等官員是外國人,我也是呵呵了!
經濟戰敗了,一切都隨風而逝,香港電影,只會是歷史。
繁榮則開放包容,衰落則故步自封,太陽底下從來沒有新鮮事。
香港太過於懷念內地改革開放之後八九十年代那二十年的時光,到現在都還沒醒過神來。當然也有不少人突然發現“大香港”在整個中國崛起的龐大畫面中看起來就是一個小點,香港回歸於中國全方位崛起的時代,這讓心存高等文明寄養進化的香港徹底心態錯亂。
小小星辰,怎麼與日月爭輝?
香港的固步自封是從97年開始的,這一點香港與台灣不過五十步笑一百步
奇怪的是大陸的電影人還願意去捧場金馬獎。
http://www.guancha.cn/LiangPengFei/2017_04_12_403167.shtml
圖博館
回顧近些年來金像獎的獲獎名單,可以發現,雖然在各種技術獎項上,甚至影后方面,金像獎都可以容忍合拍片,但能獲得影帝的電影,有一條潛規則:即這部電影的背景一定是香港,講述的是香港故事,無論是《激戰》、《寒戰》,還是《竊聽風雲》、《歲月神偷》,莫不如是。
尤其是最近兩年金像獎最大的贏家,《踏血尋梅》和《樹大招風》,根本就不曾在內地公映。這其中的意味,值得深思。
香港本是一個移民城市,開啟香港電影輝煌之路的邵氏公司,本身就是從上海轉移而來,創造香港電影輝煌的,有太多從內地,從台灣,從海外匯聚於此的電影人,正是由於這種包容性和開拓性,能夠接納所有華語電影最頂尖的人才,這才有了香港電影的黃金年華。誰能想到,有朝一日,香港電影會如此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呢?
這方面,金馬獎值得金像獎學習(?)。因為台灣電影工業早就衰落,所以金馬獎在評選條件中索性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電影人,致力於推介華語藝術電影。自兩岸關係緩和以後,內地電影也成為金馬獎評選的常客,《神探亨特張》、《一個勺子》這樣的內地藝術電影多次獲獎,去年的金馬獎四大獎項甚至為內地電影包攬。
金像獎實在應該學學金馬獎的變通。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留下的這點遺產都已老去,不論是梁家輝也好,林家棟也罷,他們遲早會有拍不動電影的一天,如果一直抱著“香港電影是香港人的電影,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的執念,如果金像獎一直游離於內地電影市場之外,不能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自娛自樂,那遲早是死路一條。
相關新聞
評論2010第47屆金馬獎:臺灣電影人視野狹隘 金馬獎氣度不夠
偶像歌手入圍少 2011第22屆金曲獎遭批不符潮流 (楨:如同金馬獎,名要原創和市場,實則淪為藝術票房兩失之半調子!更有吸獨成癮趁機閙埸!)
第53屆台灣金馬獎:馮小剛蟬聯 周冬雨馬思純雙封後
影后雙黃蛋、新秀勝老將 金馬為何如此評選?
台媒悲嘆金馬獎成“大陸獎” 遺憾島內實力不濟
台談話節目接連收攤製作人:台灣綜藝圈已一腳踏進棺材
金鐘獎吳宗憲說“FB厲害,微博也不錯”,被台灣網友罵“滾回大陸”
台灣電視圈不只進入冰河期 明年(2017)恐爆「倒閉潮」
韓國電影領先中國20年?是時候重審韓國文藝產業了
回應
像這樣,以後只能是香港老電影節了
日趨封閉的香港電影,背後是日趨封閉的香港。
香港自己玩小圈子,最後自己玩死自己。
圖博館
不管是多次獲獎的梁家輝,還是多年熬成婆的林家棟,其實都揭示了一個事實:金像獎影帝之所以越來越老,是因為一直在這些60後的老演員中打轉,根本沒有新鮮力量加入。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金像獎的影帝提名永遠都是那幾個面孔,去年金像獎就有好事者做了個順口溜叫“四大天王三缺一,兩個家輝來補局”。
可以預見,以後的金像獎影帝,那些有點名氣但還沒獲獎過的演員都在排著隊等著呢。古天樂、吳鎮宇、任賢齊…不用急,遲早輪到你們呢。
越來越封閉的金像獎?
金像獎影帝一直在這幾個熟悉的面孔中打轉,這絕非一個正常現象。
世界上任何一個電影節,都需要推陳出新,需要新生力量的加入。越是含金量高的電影節,競爭就越是激烈,絕不能容忍某幾個人多次佔據主要獎項的局面。
香港電影金像獎走到今天,先是青年影帝搞成老年影帝,接著是把多位萬年黃金配角扶上王座,說白了,其實就是後繼無人,還又不肯接受內地背景的影帝。
金像獎規定夠格參選的電影,必須是在香港作首輪公開放映的香港電影。何謂香港電影?需要符合下列條件中的兩項:
1、導演須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香港居民;
2、出品公司須有一間為香港合法註冊公司;
3、影片最少有六個工作項目的工作人員為香港居民,以十六個工作項目計算:監製、編劇、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員、攝影、動作設計、美術指導、服裝造型、剪接、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音響效果及視覺效果。
其實這已經是金像獎部分妥協之後的結果,曾經港片的認證資格是需要16個工種裡面佔據一半以上。這也是沒有法子的事情。近年來隨著周星馳、徐克等香港電影頂尖人才紛紛“北上”,所謂“純港片”的年產量只有40部左右,幸虧中港合拍片也大都符合香港電影標準,否則金像獎要湊滿提名名單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但香港電影人的傲骨還在。2007年-2015年期間一直擔任香港電影金像獎董事局主席的陳嘉上曾經說道“金像獎是為香港電影打拼的,如果沒有香港電影,金像獎也就沒有意義了。如果說香港電影在走下坡,那金像獎就是如實反應香港電影現狀,並繼續為香港電影打拼”。香港電影金像獎主要是為鼓勵香港電影人所主辦,並非包括所有華語電影,“它就是一個服務香港電影工業的小獎而已”。
圖博館
除了影帝,金像獎的獲獎人年齡都在變老。只不過,近些年金像獎有幾次把影后頒給了內地的章子怡、周迅、趙薇、春夏,因此整體年齡才不像影帝那麼老。但整體趨勢一直在變老,比如今年金像獎影帝林家棟50歲,影后惠英紅57歲,男配曾志偉64歲,女配金燕玲63歲,四大演員獎得主的平均年齡高達58.5歲。
如果說金像獎影帝的年紀是金像獎的象徵,可以說,80年代至1995年前後,是港片的青春歲月;00年以後特別是10年以後,金像獎和港片一樣,越發遲暮。
近年來金像獎屢屢上演“多年媳婦熬成婆”的戲份
為什麼金像獎獲獎演員的年齡越來越老?
很簡單,因為能夠獲獎的人選,翻來覆去,永遠都是那幾個。
以梁家輝為例,他26歲成就金像獎歷史上最年輕影帝,此後分別在35歲、48歲、55歲三度獲獎,跨越了30年。
梁家輝四度獲得金像獎影帝,跨越了30年的時光
金像獎影帝記錄保持者梁朝偉一共5次獲獎,最後一次是2005年,時年43歲。不過或許是金像獎組委會覺得他獲獎次數實在太多了,否則2014年《一代宗師》橫掃金像獎的時候,梁朝偉理應再拿一座,那也是52歲了。當然這些年偉仔只要有新作出現,影帝提名基本是跑不了的。
劉天王,就是從39歲第一次獲獎,50歲憑藉《桃姐》完成帽子戲法。
上面這些,都是從年輕影帝做到年老影帝的優秀代表。
和他們比起來,下面這些影帝的運氣就不太好,屬於典型的“多年媳婦熬成婆”。
比如說劉青雲,從1994年的《新不了情》就開始了影帝提名歷程,一直到07年最終獲獎,跨越了13年,經歷了7次提名不中的慘劇。劉青雲還算是演技派的代表,他之所以屢提不中,實在是個人形像不如梁朝偉、劉德華他們。
與之相比,張家輝、郭富城則屬於典型的大器晚成。張家輝出道時候號稱“周星馳接班人”,在幾部賭片中出演搞笑角色,後來在杜琪峰《黑社會》系列電影中磨練演技,終於在08年憑藉《證人》獲獎。郭天王出道時就更不用說了,那會和劉天王比著耍帥,向來定位是明星而不是演員,直到05年主演《三岔口》才讓人看到了演員本色,最終51歲時獲得金像獎。
今年獲獎的林家棟,之前更是將配角演盡。事實上,他曾經在金像獎上獲得的4次提名機會,全部都是最佳配角。最終讓他拿獎的《樹大招風》也很難說就是主角,因為這是一部三段式電影,同樣出演三大賊王的任賢齊其實也獲得了提名。
圖博館
梁鵬飛:獲獎者越來越老,香港金像獎越來越封閉?2017-04-12
最新出爐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四個主要演員獎項得主平均年齡高達58歲,自2010年以後,金像獎就越來越老,金像獎的獲獎名單一直是那幾個熟悉的面孔。這背後反映的是金像獎的評選思維越來越固步自封,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自娛自樂。長此以往,金像獎恐怕最終只有死路一條。
從影帝獲獎年齡說起:逐漸變老的金像獎
1982年,香港電影金像獎設立,許冠文憑藉《摩登保鏢》獲封第一屆影帝,時年40歲;1984年第三屆金像獎影帝梁家輝,時年26歲,是金像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1987、88年周潤發實現金像獎兩連莊,時年32歲,整個80年代香港金像獎9人次獲獎,平均年齡34歲。獲獎者超過40歲的情況1次。
1988年周潤發實現金像獎歷史上唯一一次連莊
1990年周潤發最後一次獲金像獎影帝,35歲;次年張國榮第一次獲獎,35歲;1995年梁朝偉第一次獲獎,33歲;1996年金像獎頒出最年長影帝喬宏,69歲,整個90年代金像獎10人次獲獎,平均年齡39.9歲。獲獎者超過40歲的情況,2次。
2000年劉德華演技終獲金像獎認可,39歲;2002周星馳收穫遲來的認同,40歲;2007年劉青雲第一次獲獎,43歲;2009年張家輝第一次獲獎,42歲,整個00年代金像獎10人次獲獎,平均年齡42.3歲。獲獎者低於40歲的情況只有2次。
2010年任達華第一次獲獎,55歲;2011年謝霆鋒第一次獲獎,成為31歲,金像獎近15年最後一次40歲以下影帝;2016年郭富城第一次獲獎,51歲;今年林家棟, 50歲,10年代目前金像獎8人次獲獎,平均年齡48.7歲。
從上表可以看出,自82年香港金像獎創辦開始一直到95年,影帝的年齡基本都是30多歲,且35歲以下更是佔據較大比例。此後影帝們的年齡逐漸增長,00年代的影帝大多數都是40歲以後的事情了,到10年代影帝們大多都是50歲開外。
當然並不是說影帝年齡越年輕越好,金像獎初期影帝偏年輕是因為港片剛起步,年輕演員的機會更多一點。縱觀奧斯卡80多年的歷史,影帝平均年齡是44歲。一般業界也都認為40歲是演員的黃金年齡。在新世紀最初幾年,金像獎影帝平均年齡接近這個數字,這一時期的香港電影,《無間道》、《少林足球》、《2046》等各類型佳片迭出,頗可稱道。
金像獎真正出問題,還是在2010年以後。這一年內地電影市場突破100億之後,所有人都意識到,華語電影的中心已經轉移。周星馳、徐克、陳可辛等人把工作重心徹底轉到內地市場,香港電影的衰落已是不可避免。
圖博館
不喜歡。家人偶爾也看看。基本上是低智商的鬧劇,拉低廣東人智商。不過不可否認,此劇廣東味很濃。
把老廣刻畫得入木三分!我是老廣,我都服了。話劇出身的演員,功力不是一般小明星可比。
你是北方人。感覺廣州與北方電視台的風格基本算兩個國家。
這個模式各省台都應該學習,使電視劇本土化,本地化。現在衛視的電視劇,很多是外資(台資)控制,意在影響中國青年的價值觀,住房都是複式,交通都是豪車,吃飯都是西餐,喝水紅酒,求婚都是鑽戒,全部是西方生活方式,就是洋品牌的廣告。
看到山東方言版的,很棒。又去找過廣東話版的看了,聽不懂看字幕都看的津津有味。以及,二哥演員已經去世了,很出色的一個演員
廣東有兩部長流水的連續劇,一個是文章介紹的這部,講改革開放後的廣州老城區生活;另一個是《七十二家房客》,講解放前的廣州老城區生活,也是播放了N多年了。
兩部戲,用廣東人的話講,叫“口水多過茶”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7_01_24_391176.shtml
圖博館
中國最長電視劇已播出16年突破3000集2017-01-24
現在一些電視劇動輒七八十集,讓人疲於追劇。可是,在中國,有一部電視劇集數已經突破了3000,卻依舊熱播。1月24日,微信公眾號“新華視點”就介紹了這部電視劇。以下為全文:
小編先賣個關子!
看看下圖中間的女人是誰?她可是這部電視劇的主角之一哦!
沒看清楚?再來一張,看看下圖左一是誰?
還不知道?透露一個細節,她出演該劇一年後單飛發展,兩年後出演了《還珠格格3》中的緬甸公主慕沙。
她還是默娘——
沒錯,就是她——劉濤!她在中國最長電視劇中飾演三嫂幸子,也是笑容甜美、最迷人的漂亮“媳婦”。
從還珠格格3到瑯琊榜 ,12年,劉濤的容顏變化了嗎?反正小編是沒有看出來!
下面,中國最長電視劇正式登場。
是的,《外來媳婦本地郎》!
隨著最新一集在廣東電視台珠江頻道播出,這部講述廣州老城區康氏大家庭歡喜哀愁的粵語電視系列輕喜劇,日前迎來開播16週年紀念日,也讓其成為國內播出時間最長、集數最多、同時段同類型節目收視率最高的系列電視劇。
截至目前,該劇播出已突破3000集。
從BB機到智能手機,從閃爍著密密麻麻的雪花點的老式電視機到如今的超薄、曲面的智能電視......
16年,說長也不長,但卻陪伴了打拼的“80後”,也見證了成長的“90後”,更鐫刻著廣東這片改革熱土上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應
看過的請點個贊,我聽都沒聽說過這部劇
廣東電視台的《外來媳婦本地郎》我好像高中時候聽說過,真沒想到居然堅持這麼久!
小時候很喜歡看,直到阿宗死後就沒有看了,不是不好看,是因為傷心,或許也是接受不了二哥的死吧。
阿宗幾乎就是這部劇的核心,自從他去世後這部劇開始走下坡路,我也沒看了
必須頂!廣東人的本土電視劇。堅持走進底層群眾的生活,反映身邊的雞毛蒜皮民生問題。非常接地氣。老廣東都喜歡。
我的天!二哥竟然是東北人?
雖然是東北人,可是在廣州長大的
圖博館
《刺痛我》深刻的反映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的一面,並不是所謂的迎和外國人的口味電影。很接地氣。
問題是,為什麼西方看中的永遠只有負面的?特別是文藝之類的影片! 美國金融危機中國南京青年失什麼業? 我是潘金蓮不是反映現實的?迪士尼那麼多合家歡拿到就不是好作品?兩位大概不知道美國電影法案吧?兩位是不是在豆瓣點評裡面逢國產片必1星的辣雞?
中國變成資本主義國家,並且分裂成七塊,西方看我們就正面了。
他會同情你,假裝,但是不會正面看你。
1、電影是宣傳的一個方面,弘揚主旋律、發揚正能量就是宣傳的天職,這一點美國做的最好。2、人家沒說電影不能講問題,人家說的是,要想拿獎,必須暴露甚至擴大中國的陰暗面,這在國外就是政治正確。3、你那幾個禁,有幾個完全禁的?最多也就是特定的場景禁吧,至於為什麼禁,看看現在微信上的段子就知道了。別老是扯廣電總局審查嚴,每年美國電影都來中國賺了那麼多錢廣電開放題材那麼多都做不出幾部好作品,就不要再吆喝這不讓做那不讓做了
為啥入圍的都是反映陰暗面的?難道這樣的電影藝術性深刻性等就是高?
別瞎扯,咱們中國這兩年有啥拿的出手的電影嗎?數量倒是挺多,但說句難聽的,大部分都是垃圾,而且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抄襲文,指抄襲能得獎,那才是評委眼瞎了
你能這樣睜眼說瞎話也是個人才啊!不要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我們自己的東西。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7_01_21_390560.shtml
圖博館
《好極了》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創造中國動畫電影新紀錄
據華龍網消息,2017.1.20晚間,第67屆柏林電影節公佈了今年的主競賽單元入圍片單,中國動畫長片《好極了》(Have a nice day)驚喜入圍。這是中國動畫長片第一次入圍三大國際電影節(戛納、柏林、威尼斯)主競賽單元,也是繼宮崎駿《千與千尋》之後,亞洲動畫電影再次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創造了中國動畫電影的歷史新紀錄。這也是今年唯一入圍柏林主競賽單元的華語片。
《好極了》是由劉健自編自導、耗時3年時間獨立完成的動畫長篇電影。劉健的作品充滿著強烈的個人風格,這也是他堅持獨立完成動畫作品的原因。他筆下的故事過程很荒誕,結局很諷刺,透露著一股黑色幽默,並用一種奇特的、帶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畫風呈現。上一部長片《刺痛我》便是這樣一部作品,作品展示了金融危機下普通南京青年失業、遊蕩、無所事事的生活狀態。
《刺痛我》曾獲意大利城堡動畫電影節FabrizioBellocchio社會獎、韓國首爾數碼電影節綠變色龍獎及亞美尼亞國際動畫電影節最佳動畫長片獎;影片更被提名亞太電影獎最佳動畫片,並且入圍有“動畫奧斯卡”之稱的法國昂西國際動畫電影節長片競賽單元。
柏林電影節選片人看過影片後對導演劉健和製片人楊城表示祝賀,稱讚本片為“完美的電影”。
回應
一般入圍西方電影節的中國電影都是關於中國負面的!不負面你是入圍不了的!這叫政治正確!
難道就只能一味歌功頌德了?看看我們小銀幕和大銀幕上粉飾太平的虛假和迷幻,根本就出不了傑作了好作品。現實禁,宗教禁,歷史禁,犯罪禁,怎麼出好作品?
並不是所有的反映中國不好一面的電影都是為了迎和西方國家的口味。而是反映悲慘現實的電影比較容易出好片。而反映生活中好的一面的電影反而難拍,難出精品。而中國的電影水平還不夠。所以,正面電影難以入西方電影節。負面的反而多。所以,你不能以入圍西方電影節就否定電影的藝術價值。
圖博館
美媒:好萊塢在中國的黃金時代即將結束2016-11-30
摘要:據美國《洛杉磯時報》報導,好萊塢製片公司一直在努力面對中國很快會成為世界最大娛樂市場的事實。對好萊塢而言還有另一個威脅:一個龐大的中國創意產業人群的出現正改變影視劇的製作。
據美國《洛杉磯時報》報導,好萊塢製片公司一直在努力面對中國很快會成為世界最大娛樂市場的事實。但好萊塢在中國的成功會逐漸遭到中國競爭對手日益猛烈的進攻。中國製片公司日漸崛起,它們拍攝的影片數量急劇上升:2005年,中國大陸有43部國產影片上映,而2014年是308部。好萊塢進口影片只佔發行量的10%左右,但即使是這些好萊塢大片也難掩頹勢。
對好萊塢而言還有另一個威脅:一個龐大的中國創意產業人群的出現正改變影視劇的製作。2009年,中國在校大學生當中約有5%的人學習藝術和設計,其結果是,一大波低薪藝術家、動畫繪製員、視頻遊戲設計師等創意專業人士湧入中國勞動力大軍。
對好萊塢前途的更大阻滯因素可能來自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無可匹敵的強大作用。這三大互聯網巨頭控制著中國智能手機上網量的50%。中國消費者使用它們的應用程序和服務,搜索、購物、聊天、玩遊戲、看視頻、預訂出租車、完成各種支付。而這三個現金充裕的公司正在積極進軍影視業。
大多數好萊塢製片公司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中國市場不知所措。這些製片公司至今仍基本上沒有把業務轉移到中國大陸。它們可能會越來越難以製作出能在文化上讓快速變化的中國消費者產生共鳴的影片。
圖博館
所以李雪蓮這事,既不大,也不難。要說這就能驚動中央,我覺得有點假。當然“假”不是什麼問題。既然“荒誕”就是這本小說的標籤,那麼自然,也是防止它被批判“假”的盾牌。我相信李雪蓮確實是個偏執症患者,既然劉震云想把她描繪成這個模樣。至於其他那些官員,上上下下雞飛狗跳,偏偏還都手足無措。….但問題是,劉震云用力過猛,太想表達一些東西,一些情緒,太想去證明或者批駁什麼,以至於他筆下的這些角色,都成了他手中的道具。從李雪蓮開始,一直到各路官員,他們都是極端臉譜化的,非常不真實。何止是臉譜化,簡直是機器人化。……我完全不想擺出什麼法律專業人士的姿態,去挑文學家的刺兒。無論劉震云還是馮小剛,他們都沒有任何義務去調查法律問題,或者為法學家提供研究素材。但他們還是有義務把小說寫好,把電影拍好。而我呢,也只想站在讀者角度,憑著一點專業知識的皮毛,來談談這本小說。
回應
莫名奇妙,拿著違法的事去批判沒違法的官,還覺得自己批判出花來了
凡是反映中國陰暗面的作品在國際上都容易拿獎。
問題的關鍵是,假離婚被合法化是誰之責?
離婚就是離婚,沒有什麼假離婚。只問你是不是自願,不問你為什麼。沒什麼合法不合法. 自己的責任,國家沒有權利和義務進行審查。
按照作者可以翻案的邏輯,那麼男方堅持真離婚,女方堅持假離婚,這種官司怎麼判。誰主張誰舉證。所以各級官員沒錯,錯的是那個多管閒事的國家領導人。清官難審家務事,本來就不該插手啊
放在任何國家都翻不了案,假離婚也是離婚,畢竟離婚證不是假的
http://www.guancha.cn/yuelin/2016_11_25_381793.shtml
圖博館
岳林:1985年真實案例——李雪蓮告狀不是“無理取鬧”!
上海大學法學院教師 2016-11-25
我可能和李雪蓮一樣偏執。因為我不打算去電影院看《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在2012年我就看過劉震云的原著小說。王朔誇他是中國最善於“直面那些可憐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人”的作家之一。但讀過這本小說,我開始懷疑王朔的判斷。
故事情節:在一個年代地點不詳的角落,農村婦女李雪蓮和丈夫秦玉河不慎懷上二胎。根據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如果秦玉河也是農民,那麼罰錢即可了事。但他偏偏是縣化肥廠的職工,有公家身份。這二胎一生,罰款事小,工作也就沒了。於是李雪蓮出主意:咱倆先辦個假離婚,大兒子你帶;待生下二胎,咱倆口子再破鏡重圓。這婚,還真就這麼地給離了,李雪蓮也順利生下個女兒。但她萬萬沒想到,秦玉河趁機打了個“時間差”,在縣城又和他人結婚生子。弄假成真。
…….
李雪蓮想要的公道,在法律上也不是毫無道理。從1990年發表的一篇法學論文中,作者譚雲華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幾乎雷同的先例:
………….
我國的離婚制度分為協議離婚和訴訟離婚兩種。從1950年的《婚姻法》到2001年新修訂的《婚姻法》,法律對協議離婚主要採納自願原則。即只要夫妻雙方對離婚意思表示一致,且對婚後子女和財產問題作出安排,那麼登記機關也就應當予以離婚登記,並發放離婚證。但是負責婚姻登記的民政部門並沒有法定調解義務或者職權,一般也只對離婚協議進行形式性檢查,所以假離婚、騙離婚的現象屢禁不止,從來就不是什麼稀奇事。
而民政部在1994年發布實施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第25條中就有明確規定:“申請婚姻登記的當事人弄虛作假、騙取婚姻登記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撤銷婚姻登記,對結婚、复婚的當事人宣布其婚姻關係無效並收回結婚證,對離婚的當事人宣布其解除婚姻關係無效並收回離婚證,並對當事人處以200元以下的罰款。”雖然該條例被2003年國務院發布實施的《婚姻登記條例》所取代,而關於弄虛作假、騙取婚姻登記的罰則也不見踪影,但只要回到《民法通則》,根據其中關於無效民事行為以及可撤銷民事行為的規定,那麼李雪蓮的訴訟請求非但不是無理取鬧,而且還是完全有法可依的。
圖博館
范秀恩爱回应李晨:“说真的,导演获奖我心里面也真的是很开心的!输赢乃兵家常事,我们再接再厉!更何况,我们家已经有一匹最好的马了!”
范11月27日一袭黑色裤装现身上海某珠宝展,对于错失金马影后,笑称已翻篇。
范冰冰獲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影后自稱是拿了影后的花瓶 2016-09-28晚,馮小剛新作《我不是潘金蓮》在北京舉辦慶功會,慶祝該片在國際電影節先後斬獲三項大獎。慶功會上,導演馮小剛和一眾主創集體亮相,剛結束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評委工作的賈樟柯導演驚喜現身,並透露了評獎細節,“《我不是潘金蓮》征服了所有評委,全票通過毫無爭議”。獲得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的范冰冰,也回應質疑稱現在還是花瓶,只是拿了影后的花瓶。
《我不是潘金蓮》先是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斬獲國際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費比西獎),接下來又在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獲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貝殼獎”和最佳女主角“銀貝殼獎”。2010年,范冰冰曾憑藉《觀音山》中的宋其一角拿下了東京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成為中國影壇獲得國際A類電影節影后的首位80後女演員。
回應
此人除了演了個金鎖,之後就再沒什麼拿得出手的作品
第一.是范冰冰成就了金鎖而不是金鎖成就了范冰冰,沒有范冰冰沒有人會記得金鎖,那個年代有幾個人談金鎖?第二.《手機》(2003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蘋果》(2007歐亞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獎);《心中有鬼》(2007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觀音山》(2010東京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我不是潘金蓮》(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影后)評委賈樟柯透露了評獎細節“征服了所有評委,全票通過毫無爭議”。第三其實你至少應該記得武媚娘,退步講你只記得金鎖,那麼我想問問這位麥兜章子怡周迅徐靜蕾李冰冰等等大花你記得她們演過什麼嗎?直接說個名字來聽聽可以?不要百度。我覺得一個人在網絡上玩最應該有的素質是獨立思考。
冰冰的演技還是可以的,之所以一直不被普遍認可,那是她外貌光環比自身演技耀眼太多之故。
人漂亮+運氣好+心態還很正=無敵!讓別人妒忌腹黑都無從下手。看好她。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6_09_30_375935.shtml
圖博館
還有評論認為,過去台灣電影常得到影展獎項,是因為台灣導演拍電影就是想得獎,賣座不再考慮範圍。但這幾年,台灣電影試圖找回流失的觀眾,因而“拚金馬”不是第一優先。金馬獎執行委員會負責人聞天祥表示,發掘優秀電影才是金馬獎的最大貢獻,“總不能我家小孩考試,把所有可能考贏的小孩擋在外面”。台灣導演朱延平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今年是台灣電影的小年,明年有大師級侯孝賢、張艾嘉出手,相信會有轉機。”
回應
金雞百花屬於內定獎,金像獎側重香港本土獎,只有金馬獎能寬容大度。所以在這三大獎裡,分量最重。
百花獎是觀眾投票產生的觀眾獎,而非內定。金雞獎是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聯專家評出的專業獎,代表中國電影專業水平。真正內定的獎項是華表獎,它由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主辦,是中國(內地)電影界的政府獎。這些獎項評選範圍都是中國內地電影,無所謂是否寬容大度。中國(大陸)也有“寬容大度”的電影節,如長春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評獎範圍涵蓋全球電影。
這是灣灣在爭奪華語片的話語權啊,以把眾多獎項給大陸的方式來提升金馬獎在大陸明星中的分量.“金馬獎”由負責對外“心戰”工作的台灣新聞局主辦(宋楚瑜曾任該局局長),“金馬”二字即源與大陸軍事對峙的最前線的金門、馬祖兩島字首,意謂文化領域對抗大陸第一線。
估計連金馬獎歷年評出來的中國大陸電影一無所知,才會說出金馬獎“寬容”這兩個字。可以負責任的說,能在金馬獎獲獎的中國大陸影片,都是有被總菊禁掉的風險,有的就是禁片。要真的寬容,徐克的”智取威虎山“為何在台灣不能上映?更別說評獎了。台灣根本沒有電影工業,之前是被香港電影霸占,如今被好萊塢霸占,所謂”國片“一直被他們自己的觀眾厭惡。在金馬參展的中國大陸電影,有幾個是主流院線上映過的?統戰的關係,台灣電影不受配額限制,可以敞開到中國大陸上映。而中國大陸電影卻只能每年上映10部,這是在美國電影壟斷台灣市場的前提下還要限制,覺得人家”寬容“,根本不知道人家如何限制你的。無知,說人家”寬容“,可以理解。但是有些人真的是無知嗎?
相關新聞
周冬雨:我看了范冰冰姐的,她那个角色太难了,我可能是演不了的,是不敢想的,我觉得她挺厉害的。
冯小刚 安慰范:如果没有冰冰,我也得不到金马奖
圖博館
第53屆台灣金馬獎:馮小剛蟬聯周冬雨馬思純雙封後
第53屆台灣地區電影金馬獎2016.11.26舉行頒獎典禮,不出意外,幾個重要大獎再一次被大陸承包了。去年剛剛晉升為金馬影帝的“老炮兒”馮小剛憑《我不是潘金蓮》摘得最佳導演大獎,最佳女主角獎下了“雙黃蛋”,由提名6大獎項的熱門作《七月與安生》周冬雨和馬思純兩位年輕演員獲得,笑星范偉《不成問題的問題》稱帝。張大磊執導的《八月》登頂榮獲最佳影片。
台媒悲嘆金馬獎成“大陸獎” 遺憾島內實力不濟
第5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大陸電影最終抱走15項獎,台灣片卻只奪得4匹小金馬,台媒紛紛感嘆金馬獎變成了“大陸獎”,台灣“輸得很慘” 。有人悲嘆金馬獎變成“大陸獎”,更多人則反對將政治牽扯進電影領域,並表示正因不執著於“獎留台灣”,金馬獎才更能彰顯在華語影壇的公正、權威性。
台媒遺憾島內實力不濟
大陸豐收反襯出台灣電影的相對落寞,一些台灣民眾難免“心中不適”。有人忍不住說“真的很像幫大陸人辦的金馬獎”,還有人批評主持頒獎的台灣藝人Ella一直說大陸流行語,比如“立馬”和“小鮮肉”之類。但也有人呼籲電影不要牽扯上政治:“視野不要那麼狹隘好嗎?!”談到頒獎壓力,金馬獎評委會主席張艾嘉不禁佩服評審團中的台灣成員說:“他們是'冒著生命危險'才拿出這份名單的。”
面對“大陸豐收、台灣乏力”的頒獎結果,台灣《聯合報》評論說,不執著於“獎留台灣”,更證明金馬獎的無私及在華語影壇的公正權威性。文中還提到,“大陸片在島內每年只有十部的上映配額,入圍金馬獎不見得能上映,因此金馬往往變成電影圈與媒體的一頭熱。觀眾看不到作品,參與感自然不高”。不過,為減少台灣觀眾不能親睹大陸得獎電影的遺憾,台灣“文化部”於10月底宣布放寬限制,“大陸片只要在奧斯卡、威尼斯、柏林等影展競賽單元獲獎,以及在金馬獎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項,即有資格在台灣上映”。在台灣輿論看來,此舉是對大陸電影進一步開放的誠意表現,但台灣電影評論人王雅蘭認為,台灣“文化部”還是小氣了點兒。台灣《聯合報》則表示,“既然鼓勵好片,美意何不再多一點?”
圖博館
影后雙黃蛋、新秀勝老將 金馬為何如此評選? 2016-11-27 聯合報
第五十三屆金馬獎台灣電影從入圍名單揭曉時看似聲勢浩大,得獎名單上卻由大陸電影與影人拿下最重要的各項大獎,僅「六弄咖啡館」林柏宏以黑馬姿態爆冷勝出。
評審團主席許鞍華解釋,影帝之爭中許冠文的表現是自己的路子,而「不成問題的問題」范偉與「再見瓦城」柯震東都是變成片中的人物,在評選時先由許冠文、柯震東與范偉三強脫穎而出,之後由范偉與柯震東對決,范偉勝出。此次創紀錄的「影后雙黃蛋」,由評審在決選會議中徵求表決由於2/3評審通過可以將「周冬雨加馬思純」視為影后的一個選項,接下來周與馬、范冰冰進入廝殺,多數評審覺得「周冬雨、馬思純並列」是個理所當然的結果,由兩人聯手勝出。許鞍華坦言雖然大多數人都會看見周冬雨的表演,然而馬思純的角色比較不易討巧,卻是同樣重要,兩人彼此缺一不可,因此想到坎城影展最佳影片「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雙女主角一起被肯定的例子,認為兩人應該要一起並列討論,也獲得評審的認同。
在最佳導演之爭,馮小剛與趙德胤成為最後對決的雙雄,評審對於兩人表現個有偏愛,許鞍華表示自己非常遺憾最佳導演沒有由趙德胤獲獎,她很欣賞「翡翠之城」,比較沒那麼喜歡「再見瓦城」,可是趙德胤在兩輪投票中一路與馮小剛戰到最後,仍以些微差距落敗。最佳影片則由「我不是潘金蓮」、「八月」與「再見瓦城」三強鼎立,評審爭論許久,花了一百分鐘才得到最後的結果,「八月」獲獎。許鞍華盛讚「八月」豐滿完整,雖然講的是大陸西北的事,卻連非本地觀眾都能被感動,還有評審形容「八月」有如契軻夫的戲,講述一代人就在幽微的發展中,整個都變了。
讓人感到意外的最佳男配角結果,此次擔任評審的陳建斌眼中對林柏宏具備好演員應有的特質,他和「一念無明」曾志偉捉對廝殺,最後贏得不僥倖。許鞍華認為林柏宏在片中需要自己為角色長出血肉,而曾志偉的角色在劇本上已經很有戲,林柏宏對片子的增色的貢獻更勝一籌卻易被低估。最佳女配角是「一念無明」金燕玲與「一句頂一萬句」劉蓓對決,最佳新演員兩岸優秀童星「八月」孔維一和「只要我長大」陳宇一下就把另外三位哥哥姊姊拋開,評審在兩人之中苦苦掙扎,才決定「八月」孔維一勝出。
相關新聞
陸片抱大獎 金馬影帝范偉 黑馬擊退許冠文、柯震東
回應
中國金馬獎
圖博館
「台灣是我的國家」遭起底 陳艾琳大陸電影恐遭換角 2016-10-23聯合報
台灣女星陳艾琳最近到大陸拍戲,卻被對岸網友起底,之前說過「台灣是我的國家」、「沒有賺人民幣無所謂」等言論,在微博被洗版,還成為熱門話題,微博網友跳出來要劇組給個解釋。
陳艾琳近日到大陸貴州拍攝「女友販賣機」,卻對岸網友抨擊,事情延燒24小時,陳艾琳今日稍晚在臉書做出回應:「我確實應該為自己的言論負起責任,一直以來我說的話其實都一樣,我不怕因為自己的立場去減少了自己的工作機會,因為我想用一個自己舒服的方式過日子。」陳艾琳解釋,若是能夠在互相尊重立場的情況下,也樂於接受工作,即使語氣委婉,不過可能無法保住「女友販賣機」的工作了。
該劇組導演陳菱思做出回應,強調自己和劇組都是中國人,「陳艾琳因是圈中朋友介紹,所以只看了PPT資料和視頻資料,並沒有去調查她政治背景造成的用人過失,我們整個劇組不會為執行上的失誤去辯解什麼,我們在沒有了解清楚就使用陳艾琳,向各位網友鄭重的道歉並會積極處理此事!」電影照計畫只要再一天就殺青,但導演宣布工作人員全數停工,出品公司高層正在積極處理,陳菱思不忘補充:「在我陳菱思心中,台灣不就是中國一個省而已」。
回應
陈艾琳此前曾公开力挺“太阳花学运”笑死人了.自己要搞台獨反服貿反對大陸人來台灣賺新台幣
自己卻跑到對岸撈人民幣.被起底封殺後又開始控訴對岸鴨霸訴諸悲情?
標準的無恥台獨綠豬,表面上自鳴不在乎賺人民幣,骨子裡卻積極的去賺到飽。
圖博館
所以《天邊一朵雲》會引起台灣社會,乃至官方的爭議,就更是不足為奇了。當然也許有譁眾取寵的成分在裡邊,但是這樣的宣傳手法,引起台灣觀眾的注意,也許正是作者最大的創作背景。你喜歡台灣嗎?台灣有多偽善?法律上規定沒有這些與性相關的產業,難道我們在台灣生存的人,就沒有性方面的需求嗎?這一方面是最大的控訴,使得這部影片變成一種社會學式命題地出現與存在,另一方面也呈現出來台灣社會與台灣電影之間的關係:台灣社會既是台灣電影生存不可避免的母體,但也是它想要背叛、背離、反抗的標的物。這樣的關係,在蔡明亮的電影中處處存在。所以《黑眼圈》這部電影,再度因為電影海報的尺度引起官方電檢單位的關心,就更證明了這段曖昧不明關係的存在,同時也是這部電影準備又在台灣電影市場中掀起另外一陣漣漪的前奏而已。
圖博館
《愛情萬歲》是相較於台灣當時許多仍然受到“新電影”影響的作品中,十分獨特的一部。全片沒有超過一百句的對白,延續了《青少年哪吒》的寫實、大膽挑戰風格,蔡明亮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個人風格的完全成熟。在影片中他成功地擺脫了台灣主流商業電影市場(台灣本地喜愛美國電影的觀眾)以及相對的主流電影創作(台灣新電影流派)的束縛,以邊緣的、犀利的角度,呈現了影像上的奇觀。這與蔡明亮一直在台灣社會也是邊緣人的狀態應該有著密切的關係。
蔡明亮本人就是馬來西亞華僑。大學之後才在台北的中國文化大學就讀。對於這塊他看似熟悉但其實是異鄉的台灣,他總是以他帶有習性(旁觀者常有的沉默)的邊緣模式觀察、仿真、演化、創作。所以在他的電影中,大量地出現邊緣人角色,與台灣主流社會中所認定的那種父權的、異性戀的、幸福美好家庭、歌頌高科技產業的雅痞式主流價值觀,大異其趣。但是透過這種與主流的、資產階級的生命意義相左的各種價值觀、生活觀、生命觀,蔡明亮讓觀眾在影像上驚覺到其實在同樣的台灣社會中,有其它次元同時存在的可能性。
此外,蔡明亮從《愛情萬歲》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之後,被國外影壇逐漸關注,並從國際間獲得了台灣電影市場內部不曾有過的物質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在台灣島內無法順暢獲得拍片資金以及絕大多數觀眾的認同的同時,蔡明亮尷尬地發現他自己的作品在歐洲竟然獲得普遍的認同。時至今日,蔡明亮與法國電影圈的合作關係,仍然藕斷絲連。
也因為這樣的產業、創作背景,蔡明亮並沒有選擇、思考如何在台灣創作出美式商業電影的可能性。蔡明亮完全撇開了台灣觀眾可能對他造成的壓力(因為美國電影“訓練”,所以看不懂非類型電影)完全投向了可以了解他的觀眾的掌聲中。所以《河流》之後的作品,諸如《洞》、《不見》、《不散》等,多數的台灣主流觀眾是敬謝不敏的。因為一方面電影不是他們能夠接受的娛樂形式,同時即便是能夠耐著性子去閱讀,台灣觀眾也失望地發現作者在電影中盡是攻擊、批判這些主流觀眾的生活態度。
圖博館
蔡明亮是在這樣的光景,恰好出現在台灣電影產業中的。嚴格說來蔡明亮絕對不能算是台灣新電影中的一員。尤其當他出現在中央電影公司(簡稱:中影)的製作會議時,已經是90年代中期。當媒體甚囂塵上地不斷宣稱“台灣新電影已死”時,蔡明亮就已經無可避免地必須與新電影的成員或是作品做出比較。儘管他本人在許多記錄中,都不願意這樣的比較發生。但事實是,媒體所觀察到的,是“新電影”的作品已經逐漸消沉,同時也受到市場上觀眾或是部分影評人的大力攻擊;甚至已經嚴重到在影展中得獎的作品,就是台灣觀眾指明不願意看的。這當然有美國電影已經大量地洗腦本地觀眾的背景,同時再加上媒體自由競爭之下,以商業利益掛帥之後,對於電影已經不再賦予文化命題,很單純地,如美國人般地將電影視為影像的商品。電影不但可以販賣,而且為了販賣,最好不要介入觀眾的生活太多,才有下次的商機。全球化相對於本土產業的衝擊,可見一斑。
在與美國純商業電影的對照之下,那時期的台灣新電影的貢獻也並不多。不但作品產量下滑,同時觀眾對於長時間觀看長鏡頭電影語言的忍受,也終於到了極限。再加上沒有絢麗場景、沒有明星、導演意志主宰創作者與讀者之間關係,更加劇了選擇美國商業電影的觀眾不但龐大,並且還不斷地增加。
蔡明亮的第一部電影《青少年哪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的。當台灣新電影不斷地追溯台灣的過去的同時,《青少年哪吒》非常大膽地將台北市拼貼、混亂的市街場景,以及可以與之對稱的人際關係(青少年男女對於性的追尋)完整地呈現出來,很是生猛。在影片中雖然略略有“新電影”的寫實場景,但卻已經擺脫過去台灣歷史的束縛。與同一時期的林正盛的《春花夢露》相比較,蔡明亮比同時期的台灣電影作者,要早擺脫“新電影”對他的束縛。
但問題是,他擺脫了過去,那能走向何處?
影像上的奇觀
面對美國商業電影大量地攫取台灣本地觀眾,同時也因為經過長時間的觀眾培養過程,其實大部分台灣觀眾欣賞電影的模式,都已經偏向消費的娛樂取向。幸運的是,因為國際化的關係,使得台灣小眾的藝術電影觀眾可以欣賞電影的角度也越來越多元,但觀影人口數量畢竟還是無法與喜好商業電影的大眾匹敵。就在對台灣電影產業非常實際地評估,以及對台灣電影觀眾的觀察下,蔡明亮很堅毅地走出下一步:《愛情萬歲》。
圖博館
蔡明亮與台灣電影:一段曖昧不明的關係 2016-08-03 《鳳凰周刊》
經過多年的努力,蔡明亮用各種影展獎項證明了他在電影上的貢獻,但是這並沒有減少蔡明亮的各部電影與台灣大眾之間的拉鋸。金馬獎常客蔡明亮個人永遠退出金馬獎的決定,使其再次成為台灣影業備受爭議的人物。
經過多年的努力,蔡明亮曾用各種影展獎項證明了他在電影上的貢獻,但是這並沒有減少蔡明亮的各部電影與台灣大眾之間的拉鋸。而且這並不是蔡明亮單一一部作品的現象,幾乎每部作品的面世,都會使得已經是少數的關心台灣電影的觀眾彼此之間造成衝突:一者歌頌蔡明亮電影的影像及意涵上對社會所造成的衝擊,無疑是電影藝術上的精品;另一者則認為在已經瀕臨破產的台灣電影產業中,這樣的電影對台灣電影產業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是背離普通大眾的一種自私行為。
蔡明亮風格的誕生
儘管關心台灣電影的觀眾算是少數,而且常常與藝術電影觀眾重迭;但是整體來說,台灣的電影觀眾是為數龐大而且每年增加的。只是這佔大多數的觀眾欣賞的是美國電影,關心的是好萊塢的明星動向與各項電影技術發展。
如果更深層地來檢視,其實是因為台灣長期以來與美國政、經關係的親善,所造成的文化現象。在台灣,所謂的“外語”是美式英文(很多人甚至以為美式英文是“標準英文”),電視新聞權威是CNN。所以在這樣的外來文化侵略背景之下,君臨台灣的狀態已經不單單是美國影片拷貝到處放映,而已經進化到橫向整合(電影、電視影集、DVD光盤)、縱向整合(本地分公司、戲院、電視台、第四台播放系統)的完全殖民狀況。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可以稱為“民族工業”的文化火車頭的台灣電影產業,自然在市場中的商業利益逐漸被剝奪、排除之後,因為民族資本的不足,而慘遭自由競爭市場中觀眾的摒棄。
固然台灣“新電影”潮流,試圖擺脫模仿好萊塢,而用了最激烈的方式:放棄大片場製度,改以實景製作;擺脫華而不實的明星制度,以非職業演員掌握劇情深度及張力;屏除蒙太奇手法,換成更能描繪導演企圖的長鏡頭語言。這些都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造成台灣電影中興景象的重大元素。
圖博館
金鐘獎吳宗憲說“FB厲害,微博也不錯”,被台灣網友罵“滾回大陸”
曾經嘲諷“ 台灣報紙上只有日期是真 ”的吳宗憲,昨晚又因說了一句大實話被台灣PPT網友怒罵“滾回大陸”。
2016.10.8,吳出席台灣金鐘獎領獎,他說台灣的作品無法在大陸看到;另外,他認為,廣告費都被網絡平台給賺走了。接著,吳又說,“你們要知道,我們要對抗的是YouTube、Google、FB”,聽到身邊主持人問“那我們怎麼辦?”
吳回答,“ 沒有Google,我們有百度;人家有YouTube,我們有優酷啊;FB很厲害,微博也蠻好的呀。合則兩利,分則兩敗啊。 ”
吳的這段話,引來台灣網友一片罵聲,PTT論壇更爆發了一片噓聲。一些網友憤怒留言:“滾回大陸”、“噁心、“每個字都政治”、“憲哥這次惹事了”……
而吳事後也回應稱,“我們是藝能界,我們不懂政治,但是我們卻很懂得'和諧'很重要。”
吳解釋自己並非網友說的硬要沾染政治,他說,因為網友不是在這個業內,所以不是很容易了解。自己為何講到優酷、微博,因為只有在這些平台上,大家製作的東西才能賺錢,不然廣告費都被別的平台賺走,所以他才會說是在替大家講話。
針對網友罵“滾回大陸”的言論,吳說“要來好好跟網友大戰一下”,但大家可以再去仔細看一下那個內容再來討論。
回應
Google、YouTube、FB才是脂油皿煮的味道啊百度、優酷、微博怎麼能和美國粑粑的東西比呢?
ptt不能代表台灣人
你這是在自蒙雙眼還是想粉飾太平?這個破網站訪問量第一,所謂的'主流民意'都是出自那裡,它不能代表誰代表?能代表台灣的一部分思潮,所以你就別洗地了吧
實話說,網絡論壇真不能代表民意,以大陸訪問量最高的天涯社區的天涯雜談論壇來說,看那個論壇會誤以為中國都是今夜美國人。因為控制論壇並不難,首先版主換成自己人,其次培養二三十個寫手,再其次養幾十個水軍。一般人發帖,不到三分鐘沉底,退出第一頁,幾乎沒人關注了。寫手的帖子置頂加精。寫手發帖後,水軍馬上“沙發”“板凳”“樓主大才”,等你認真看完想好寫好反駁,發現自己已經只能回复在第二頁了,幾乎沒人看。如果你非要不識時務寫個不是今夜美國人的帖子,還非要自頂,水軍也馬上進來辱罵你,一般人受不了這氣,也就放棄了。天涯社區哪裡反映真實民意呢?請去八卦雜談,那裡沒人操縱。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6_10_09_376502.shtml
圖博館
我們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在新的發展形勢之下,中國電影目前面臨著三重任務:第一重任務就是聚焦電影的質量和水平,體現電影的工匠精神;第二個任務就是中國電影要急切地增強與時俱進的現代性;第三個任務是對跨界人才、新型人才,多保持一點耐心和寬容,給他們一個初出茅廬磨鍊自己的機會。
美電影人:票房不是評價中國電影國際化成果唯一標準
中國電影的國際化之路是必然趨勢,簡單的票房數字不能作為評價其國際化成果的唯一標準,美國好萊塢資深電影發行人斯圖爾特·福特2016.9.6在正在舉行的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福特說,影院觀眾只是華語影片在海外受眾的一部分,更多人是通過在線平台和電視頻道觀看,這是未來幾年中國電影在海外的主要盈利模式。因此眼球效應、傳播渠道等應該被納入考量中國電影國際化成果的標準。
談到中國電影的題材,福特認為傳統的歷史片、武打片在西方觀眾心目中仍將佔據重要位置,但隨著中國電影行業的成熟,以愛情片、喜劇片為主導的新浪潮或許很快就會到來。
在近期的中國影片中,福特對《老炮兒》和《美人魚》印象深刻。“我經常去中國,也看很多中國影片,這兩部作品既充滿喜劇元素又富有深刻內涵,這也是一種新的趨勢。”
福特說,中國是個大國,不但有龐大的市場,更有無以倫比的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一旦中國電影人更好地掌握劇本開發、敘事原則等技巧,一定會在國際市場上大有作為。
圖博館
續集沒新意 好萊塢電影今夏票房冷吱吱2016/09/08美聯社
今年夏天,好萊塢大片製造機經常熄火並劈啪作響,留下一連串拙劣的「重新啟動電影」、構思不周的續集和有問題的翻拍電影。
今夏這些票房欠佳的片子中,沒有一部的慘敗令人驚訝(像「獨行俠」出乎意料慘敗一樣)。對絕大多數最近10年看過電影的人而言,「賓漢」、「ID4星際重生」和「忍者龜:破影而出」失敗,並不令人震驚。
實際上,大片接連達不到大肆宣傳時給人的精彩感才是癥結所在,或者對戲院觀眾而言如此,或者對影評人而言如此,或者對二者而言都是如此。
華納兄弟發行部主管高德斯坦說:「關鍵在於著重內容和盡可能製作出最好的影片。任何時候都一樣。嬰兒潮世代顯然會進電影院,比較難吸引的觀眾是千禧世代,你得構思出他們想看的東西,並把它弄得很酷、很不一樣。」
補貼減少 陸暑期電影票房降 2016-09-05 中央社
大陸2015年全國總票房達到人民幣440.69億美元,年成長48.7%。今年夏天票房收入則沒有呈現出火熱局面,6到8月的票房收入總計為人民幣124.3億元,略低於去年暑期的124.7億元。
之前網路售票平台為了爭奪市占率,為觀眾提供6到7折的購票補貼,但是這種做法今年逐漸淡出,票房收入也隨之受挫。
此外,缺少賣座電影也是影響票房的原因。今年暑期大陸上映了100部電影,比去年多出14部,但是沒有一部的票房收入可以和去年暑期最熱門的「捉妖記」相提並論,這部電影當時創下了超過人民幣24億元的票房收入。
今年暑期外國電影的票房表現好於國產電影,18部外片的票房收入占市場總收入的48%,暑期票房冠軍是美國好萊塢片「魔獸爭霸」,票房為14.7億元。
電影局局長回應「電影票房增速放緩」 2016-9-09 北京新浪網
「第六屆山東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電影電視劇產業化發展論壇」2016-9-8在青島舉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發表長篇講話中指出,2016年電影票房雖然確實有所放緩,但截至目前的市場增幅超過了12%,高於同期北美市場的增幅,觀眾並沒有流失,「上半年我們的增幅是21%,大家說這個增幅和去年相比有了很大的區別,但是我們要知道,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增幅是在一個特別偶然的高速度和高區位上運行。北美電影市場上半年的增幅是0.4%,暑期檔的增幅是0.2%,中國電影在1-8月份仍然保持了12%的增幅,也證明中國電影產業還是在穩健、持續地向前推進」。
圖博館
以台劇目前純三機作業的電視連續劇,一集製作費至少要120萬起跳,但扣除本身電視台播出費用,因大陸不買台劇版權,只能賣台劇二播,回收約40萬,海外版權少得可憐,加上周邊置入和廣告等回收,等於拍一集戲至少賠40萬到60萬,40集的戲要賠至少2千萬,請問電視台有幾個兩千萬可以賠?
對照日本、韓國,爛戲也很多,但他們好戲大格局可以和強國合作,拉大製作費拍就為了拍一部可以外銷的大戲,加上政府也願意支持,所以大者恆大,如果真的必要,我個人認為縮減電視台台數未嘗也不失一種方法,而輔導金的輔助辦法更應該長從計議,如果一部旗艦劇至少要投資上億元,但文化部卻只補助區區的幾千萬,以目前電視台廣告量根本拍不下去。
回應
電視台倒,很好!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覺得電視台、新聞台倒了剛好!廉價的節目鍊餵食無聊的觀眾,九點後名嘴遍布各新聞台、十點後則是無聊通告咖聊他家的家事
綠媒太多囉!倒一個是一個!
早已棄台劇!翻牆轉看陸網劇網綜!今夏暑期檔好不熱鬧:老九門、幻城、九洲天空城,誅仙青雲志…更不用說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我們來了!金星秀、姐姐好餓…大咖明星都在那!看了大陸節目再打開台灣電視,節目的粗製濫造,令人看不下去!除了本土劇其他沒了!偶像劇每況愈下,人口少市場小…看看陸製夯劇,隨便點擊率都幾十億,網路+衛視同步播出,廣告收益可觀!難怪錢砸的不痛不癢!
台湾看陆剧要翻墙?why?
看陸劇早已不用翻牆了
Zhao Zifan 有些會有地區版權限制!
無聊網中共網軍
又來了!又扯中共網軍!自己無知無腦自作孽自會有報應!蠢呆!
不只是電視圈進入冰河期?全台灣各行各業都將進入"冰河期"?都將爆"倒閉潮"?只有"政客"這行業除外?小老百姓的生計與"無知政客"何干?政客=騙選票=搶權=搶錢?這個政府"興利"沒本事?"報復清算"列優先?權力決定是非?顏色決定是非?不怕最爛,就怕更爛?呼口號作秀第一名?繼續呼口號吧?
得好,完全道出台灣現況!
這個時代網路很發達 可以看國外的連續劇,才發現 以前看的劇都很粗糙.現在大陸的劇本也比台灣好太多了~ 而台灣的連續劇 內容 一年比一年還要粗糙.而台灣所有的行業也開始每況愈下.以後台灣會變成貧民國家.價競爭導致低薪環境.便宜又要好的心態.貫老闆允許允求.奧客霸道自以為是
圖博館
電視圈不只進入冰河期 明年恐爆「倒閉潮」 2016-08-24
身為國內最大自製內容產量電視台的三立,因為停播戲劇及綜藝節目,加上大幅裁員引發電視圈效應,已沉寂多年的電視圈被外界形容是已進入冰河期,但其實電視圈的狀況比冰河期還要嚴重,已有資深電視人預言,明年電視台會進入「倒閉期」。
三立近來傳出大裁員,從第一階段的十幾人到目前傳出將近200人,以三立目前擁有1500位員工來看,將整整裁員到10%以上,這等恐怖的比例難免令員工們人心惶惶,甚至電視圈也風聲鶴唳!不知道這股風未來會吹上哪一家電視台?
追究其真正節目停播和裁員的原因,主要是廣告量的大幅下滑,過去幾年雖然新媒體已慢慢冒出頭,多少影響原本電視台正常的業務狀況,但今年來業務下跌的幅度已超出電視台能忍受的範圍。據電視台資深人士透露,三立光是今年上半年整體廣告量下滑就超過20%,若以目前這種「進度」來看,到年底可能已將降到40%甚至超過一半,三立向來以自製節目為主,今年已預估賠錢,但未來絕對要防止洞再繼續擴大,才會選擇開始重播、調整節目編排,甚至開始裁員,減少開支,以先度過這段期間。
但這是因為三立電視過去向來站在最前線,自製節目最能反應海外市場的回收狀況,其他電視台目前雖尚未跟進,但應該已感受到電視台是越來越難經營,這種廣告量呈溜滑梯的速度下滑,讓不少人預估,明年起會有一堆電視台「倒閉潮」,電視節目收攤和重播絕對是家常便飯。
很多人質疑,台灣不好好拍電視劇,才會讓台灣電視沉淪,海外賣不出去最後走入死胡同,從「狼王子」被罵到偶像炎亞綸都出面喊話,「台灣電視台不只不進步還退步」,這些人說得都沒錯,但仔細想想,台灣難道沒人想拍好戲?又真沒好戲嗎?去年金鐘獎的亮點「麻醉風暴」、「鑑識英雄」都拍了續集,曹瑞原導演的「一把青」難道不是水準之上的好作品,還有最近正在播出,由王小隸導演領軍的「植劇場」更不用講,可是翻開收視率看看,「一把青」因題材問題,最後沒有商業電視台願意買單,收視率就不用提了,有商業電視台買單的「植劇場」呢?收視率出爐了,只有0.53,勉強吊車尾排進前80名的節目,是觀眾根本不想看台劇,還是觀眾早被韓劇甚至網劇攻佔心房,所以不要再漫罵台灣人拍不出好戲,是時代變了、口味變了,台劇拍一部賠一部,請問要叫電視台怎麼活?電視台經營不下去,所有幕前幕後的工作人員都失業,受害的又是誰呢?
圖博館
台談話節目接連收攤製作人:台灣綜藝圈已一腳踏進棺材 2016-08-04
許多年前,已故藝人高凌風曾聲稱台灣綜藝領先大陸綜藝至少20年;前幾天,還有台藝人炮轟大陸綜藝是台灣20年前就玩過的內容,而如今台灣綜藝節目卻碰上了收攤潮,擋也擋不住。段子庫《正晶限時批》剛在7月31日收攤,又有台灣綜藝面臨停播。於美人主持16年的《新聞挖挖哇》調整時段,和新節目打對台,不得已交出主持棒,而謝震武主持9年的《今晚誰當家》也因近來收視率不佳,終於走上收攤的命運。製作單位表示,正在思考未來的轉型跟出路,也將再為謝震武量身規劃全新節目,對此,謝震武則表示:“靜待公司規劃新節目,期盼盡快與觀眾見面。”
據《聯合報》報導,現今台灣電視圈大環境不佳,製作經費不足,許多節目也黯然收掉。製作人焦志方以《康熙來了》為例,一來它的收視率足以吸金,二來是電視台不斷注資、逐步調整內容,自然有更多發揮,如果僅靠單一製作費,只能仰賴製作單位不停變花樣,而《今晚誰當家》雖轉型多次,但觀眾不買單也是問題,無法觀察到民心的節目,很容易就會被淘汰。
此外,製作人黃裕升認為,因廣告量無法負荷製作費,“從廣告那裡收不到錢,電視台沒賺錢,餅越來越小”,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近來幾個節目收攤只是個開始,他呼籲政府能有更多作為,“不只談話節目,台灣綜藝圈已經一腳踏進棺材”。
回應
一個小島一百多個電視台,你不死誰死?套用吳宗憲那句話:晚上睡不著,還有和尚念經給你聽……
希望大陸掐緊底線,不要讓那些失業的台獨分子來大陸撈金。
台灣政治性的談話節目,綠色居多,以往都是靠罵馬英九做題材,現在要轉軌去罵蔡英文,臣妾不能。改為吹捧蔡英文,收視率就沒有了,在台灣輿論界,罵字當頭才是政治正確。
不是台綜藝一腳跨入了棺材,是台灣一腳跨入了棺材!
灣灣的大學也一樣要完
菜婆子上來,罵慣了馬英九的這些貨,不知道該怎麼辦啦,接著罵菜婆子打自己臉,不罵沒人看呵呵,洗洗睡吧只能
圖博館
中國二十年內未必拍得出《辯護人》《殺人回憶》,能做到不矯揉造作就算巨大進步了。雖然不想承認,但國產電影跟韓國電影一比,根本沒法看。
韓國五十年內未必拍得出活著,一百年內未必拍得出霸王別姬,國際獲獎被國產電影完爆,上映海外票房被國產電影完爆,韓粉們還嘴硬還一口一個不服輸呢,你這麼強,評委都是瞎子怎麼不獲獎?海外觀眾都是瞎子怎麼不買賬?你們這群人整天活在自己的夢裡,壓根沒看過韓國電影就跟著一同捧,壓根沒看過幾部國產電影就跟著一起噴,看到國產兩個字就恨不得把這兩個字千刀萬剮,我勸你們還是照照鏡子,看看你自己你也是國產貨,先自殺吧。
作為一個愛國的偏左派,觀察者網長期的長期讀者,希望觀察者網少一點這樣缺乏專業性、立場過於偏頗的帖子。韓國電影是否比中國電影領先這事,與兩國國力、制度、人種、文化底蘊關係並不大,不值得上升到愛國的高度,把屁股坐得這麼歪。韓國的黑幫片、愛情片這種類型商業片,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國兩岸三地都看不到能與之比肩的作品,藝術片也有金基德這樣的大神,我個人認為綜合水平是中國電影所不及的。另外,拋開水平,韓國的電影和音樂確實有自己特殊的味道,特別是裡面一些悲劇性、挖掘人性深處的東西,中國人能欣賞歐洲、美國的藝術,為什麼不能客觀對待韓國的?
又是一個自明公正理性的上帝之眼,你認為人家說得不對就拿事實和論據說話,只會下結論扣帽子有什麼意思。沒人說韓國電影一無是處,只不過反對的是那種韓國超越中國二十年的論調而已。記住,不要學那些公知的文風,拿事實和論證說話。
http://www.guancha.cn/huishengjian/2016_08_04_369999_5.shtml
圖博館
而韓國電影要不是後半程發力,恐怕今年要低於外片,今年只拿到百分之五十二(當然比去年百分之五十點幾好一點)。而且更糟糕的是韓國中等收入的電影(觀影人次三百萬以上)數量連年減少,但頂級收入(千萬人次以上)數量未減少。
這說明,一方面隨著韓國本土市場到頂(韓國年人均觀影次數全球第一)和進軍海外受挫(自《雪國列車》後一部不如一部),韓國電影的內部壟斷競爭加劇,擠壓了中等片生存環境。
另一方面,說明韓國體量過小,文化底蘊少,電影的題材創意等逐漸匱乏(韓國人自己都吐槽不死人就沒法拍電影來指責氾濫的犯罪警匪片),因為中等片沒有技術場面和頂級明星加持的優勢,只能走題材、IP、創意的路子。
總之,韓國電影能在接下來的幾年守好本土就不錯了,它這種極度使用現實映射和民族主義情緒的手段不僅海外沒票房,國內也遲早審美疲勞。(知乎網友@迴聲箭授權觀察者網刊發)
回應
我在觀看韓國影視作品時往往從中感受到極重的猜忌與壓抑。宮廷劇中君臣,妃嬪,派系間的你死我活,勾心鬥角。家庭劇中婆媳,妯娌間的水火不容。戰爭,政治劇中底層民眾,士兵被高官利用,出賣,棄之不顧,民眾對政府的深深的不信任。恐怖電影中,夫妻間的夫權壓迫,同學同事間的競爭背叛。這讓我感受到韓國文化的格局太過狹隘,悲憤,表現出的是一種病態的文化人格,所以韓國文化更多的是滿足了觀眾的獵奇性和宣洩需要,而難以成為堂而皇之的主流文化,更無法為現實生活提供指導意義。中國儒家思想的“天下為公,講信修睦。“主張培養社會間的合作與信任的和合文化思想深度與實效性要遠高於美日韓文化。中國應該深挖精煉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只不過文化界還沒有得其門而入。我認為不存在日韓文化或是歐美文化甩中國多少年的問題。而是中國文化界身處寶山而不知。
圖博館
在這裡,我們要恭喜一下韓國導演,因為《我是證人》打破了韓國導演不過兩億的定律。這還是中韓兩國近幾年交好,對於韓國電影在外片中比較優待並且韓國人非常注重中國市場賣力在中國宣傳的結果。這在當下的動輒上十億的電影市場簡直是大悲劇。
事實上,韓國本土高票房電影只要是能過審的,基本都會引進,數量超過很多人想像,加上今年將近三十部了,神馬《大叔》、《狼族少年》、《鐵線蟲入侵》、《海雲台》等等都引進過,然而連個水花都沒有。
當然,會有不少裝x俠們將這個現象歸咎於觀影群眾都是x格低。但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電影和印度電影,如果說藍胖子過五億(拿到了除好萊塢電影以外的最高票房)還可以用動畫電影的特殊性來辯解(可人家日本就靠動畫電影擼票房啊),《業火的向日葵》被劇透成那樣都擼了八千多萬也可以用以上理由辯解,那麼印度電影《我的個神啊》都達到了一點一億,那這就無話可說了吧。甚至英國片《王牌特工》和法國片《超體》票房表現都非常好,法國動畫《小王子》都有一點五八億,當然很多人以為它們是好萊塢片。
從這個角度看,韓影愛好者基本只存在於電腦硬盤當中,要他們掏錢去電影院支持一下是萬萬不能指望的,連我這個非韓粉都不如,起碼我貢獻了三部電影的票房。
比起鋪天蓋地的韓影吹捧者,印度電影幾乎稱得上無聲無息了。然而,儘管印度才稱得上全亞洲電影海外賣的最好的國家,卻比起韓國電影真的是毫無在感,應該是印度電影沒有回音室的粉絲基本盤,才吹捧的少吧。
韓國電影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形成有影響力的屬於自己的流行文化符號(如英國的特工,法國的文藝,中國的武俠,日本的動畫,印度的歌舞等)所以在海外市場上的號召力才如此糟糕。
這其實就是韓國電影的路子決定的,韓影為了本土市場劍走偏鋒,將本土化做到了極致(也就是我說的櫻桃),所以他們的電影整體思路是不適合擴張的,因為韓國特性太過於強烈,那就人類共性減弱。尤其是在中國市場這樣一個觀影人群如此復雜數量多的地方,缺乏這樣的人類共性的邏輯方式和情感共鳴是致命的。
再,15年的中韓兩國電影表現也印證了我的觀點。15年中國電影不僅在本土佔據了六成以上票房,也在海外收入了27.7億的票房,恢復到了09年的水平(今天偶然發現狼圖騰出乎意料地進入了法國電影票房榜的全年第八)。
圖博館
另,這種電影的比較是一個極有意思的話題。本問題之下的高票數回答一邊倒的稱讚韓國,大家看完估計會有一個錯覺,那就是韓國電影肯定獨步亞洲。然而大家去看看為什麼日本影視劇如今衰落到被韓國反超?電影,一定會有新的感覺,因為那個問題下面,韓粉和日粉互撕的有來有往,甚至韓粉處於下風。
從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可以看出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小眾鐵粉現象。
先中國20年韓國電影廣電總局封殺韓星韓國部署薩德重審韓國文藝產業
與國產片相比,韓國電影屬於小眾電影,對於裝x俠們來說,小眾的東西容易用來裝x,所以其粉絲鐵桿程度較高,再加之韓國電影並不是小眾到沒幾個人懂,所以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力,知乎影視區與豆瓣裝x俠有很高重合度,所以在與國產片相比的問題中一下產生優越感使勁評論就很正常。
可在與日本電影相比的那個問題中,韓粉沒了小眾效應的加持(因為日粉也有裝x優越感),那就立即顯示出了原本的戰鬥力和影響力。
最近學到一個詞,叫做“echo chamber effect”(迴聲室效應),我想也可以解釋一下韓國電影追捧者看起來如此之多的現象。它指的是信息在一個小圈子里傳播導致的觀念加強的現象。
因為喜歡韓影或者說裝x俠們實際上是一個小圈子(比起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的觀影人群來說),如果有一個比較有趣的風潮(比如韓影超過中影二十年)產生,對小圈子內部的人來講就會像迴聲一樣反复傳播,以至於圈子裡的人都覺得不同意這點是很low的,最後產生所有人(無論圈內外)都同意這點的錯覺。而知乎豆瓣幾乎都是裝x俠聚集地,各種超過中國電影幾十年的言論自然很多。
一旦出了這個回音室在最廣大的市場上進行檢驗的時候,結果卻很讓許多裝x俠傷心。
事實上,純韓國電影在中國上映票房未上過一億,過五千萬的只有《雪國列車》7484萬和《晚秋》6700萬。過三千萬的只有《龍之戰》3100萬和《暗殺》4696萬,過兩千萬的有《梁鳴海戰》2671萬、《奪寶聯盟》2179萬、《深海之戰》2105萬。甚至有韓國人做主角的電影都沒有過億的,這句話有點問題,因為華誼和SHOWBOX合拍的中韓合拍片《大明猩》有1.12億,然而對於運用了動作捕捉投資的2000萬美金,中國的1.12億和韓國的132萬人次(約五千一百多萬人民幣)的票房簡直虧到姥姥家。
圖博館
我能說那些看起來高霸上的韓國影片到了中國多數會flop嘛,比如《熔爐》可以參考《親愛的》,即便是打拐這樣波及全國的話題加上黃渤趙薇這樣的明星票房也不過3.5億。《暗殺》、《梁鳴海戰》這種民族主義題材,可以參考《智取威虎山》這是最高的了。
什麼,這不是民族主義題材,是革命題材?那參考《大明劫》,撲的連影都沒有,又出現一部你沒聽說過的電影了吧,是的,這也是一部好電影。
全球範圍來說,只有爆米花視效大片最有影響力,畢竟大家進電影院是為了放鬆一下而不是接受教育的,即便是號稱文藝之國的法國,那麼努力的想要提升國民藝術片品位,可素質最高的法國人民依然把七成票房貢獻給了好萊塢。
所以,按我看來,除非他們掛羊頭賣狗肉,否則韓國這條路子 很難繼續下去。
總結一下,韓國電影遠超中國之類的絕對是個偽命題,韓國電影超過中國電影的地方只有審查制度的寬鬆帶來的現實、政治、情色、恐怖等題材的解放。但就電影市場而言,全球市場上最賺錢的題材是科幻、魔幻、喜劇和動畫,在這幾方面,中國電影是飛速進步,絕不存在被韓國電影領先的情況。
中國電影人面臨的中國電影市場其人群複雜程度僅次於好萊塢面對全球市場,所以絕不能學習韓國電影這種小國寡民式的發展方式,好萊塢才是我們真正要效仿的對象。
ps.韓國電影我看過不少,本答案上推薦的我大部分都看過,甚至《暗殺》我也貢獻了票房,只能說韓國電影進步很大,但要說遠超中國,這完全就是亂說了。
如果大家受到答案鼓動認真看了那些電影,如果沒有特殊偏好,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韓國電影的思路事實上是主題先行,先給人一個看起來很高大主題,依著這個主題拍攝,很像大家做的命題作文,這是個典型的商業類型片做法。
因為他們想賺錢,就必須找到一個get到大韓人民點的主題,也就是那個櫻桃。而這種做法,也有命題作文的弊端,缺乏靈性,容易陷入生搬硬套。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韓國電影的劇情生硬的地方集中在後半段,尤其最後二十分鐘,因為使勁套主題的結果就是越往後套的空間越窄。反正我做命題作文的時候最頭疼的就是收尾,每次都不得不草草總結了事。
圖博館
韓國電影工業發達論最早是因為集結號使用了韓國特效和韓國煙火,那個時代,06年,確實是這樣。但現在都十年過去了,隨著中國電影市場擴張在電影上的投入越來越高,電影工業水平早就提升了。
以《大聖歸來》為例,傻白田團隊只不過給好萊塢代工了近十年就鍛煉了出來。《捉妖記》你可以吐槽它的3D,但絕不能吐槽他的特效,這完全是電影工業水平的體現,不要再拿老眼光看人啦。
【韓國的宣傳和國產的偏見】
韓國的娛樂產業是有國家推手的,加之其民族主義情緒濃厚,所以對於一點點成績都大加吹捧。比方說壓過外片,很多人都說韓國是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與好萊塢正面戰鬥獲勝,我可以說這是個謊言嗎?他不是沒有保護,而是保護形式與中國不同。
中國在某些檔期較好的時間段少安排或者不安排好萊塢片,稱為“國產保護月”,而韓國的保護方法是在全年的所有時間段裡必須有一定比例的國產片放映,不能出現全放好萊塢的情況。
另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全度妍封後之後直接被捧上神壇,韓國就像八幾年的中國,拿個奧運冠軍都舉國歡慶。
中國這邊就艱難多了,大家一提起國產電影都一副呵呵的樣子,一說都是爛片。我能說那是因為你們只看爛片嗎?這樣說估計會挨打,我就換個說法,你們很不幸地挑出來看的都是爛片。
比方說flop到家的范冰冰,眾所周知,大家對它的印象停留在毯星、金鎖、武大頭、馬震上面,有幾個人知道她憑藉《觀音山》得過東京電影節影后。范偉和倪萍得過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的影帝和影后大家根本連想都想不到吧。王全安大家都只記得他嫖娼了,《圖雅的婚事》那是什麼鬼。
如果不是認真看過我前面的表格,你敢說你知道蔡尚君和《人山人海》。至於《李米的猜想》、《殺生》、《鬥牛》估計沒也多少人聽過吧,比起這些,《親愛的》、《白日焰火》和《無人區》都顯得知名度高多了。還有剛上的《刺客聶隱娘》我估計多數人都會在電影院睡著。
其實這是個正常現象,藝術片本來就是個曲高和寡的玩意,全球範圍內都是這樣,比如第一神片《刺激1995》僅憑票房收入是根本回不了本的。而只有韓國通過各種洗腦手段,讓自己的國民為偽·藝術大片使勁掏錢。
圖博館
【韓流的席捲】
電影從來不單純是電影的事情,它跟經濟政治文化息息相關。而韓流從2000年左右進入中國,經過十年的發展,十幾歲受著韓流洗腦長大的小孩現在正處於電影消費主力年齡段,他們也是豆瓣上的裝x俠們的主力年齡段,對韓國有一定了解和好感度。
這一點很重要,伊朗電影也很厲害的,為什麼沒人吹呢,就是因為沒人知道,沒人願意了解。
【國境線的隔閡】
很多韓國電影的吹捧者除了拿藝術性打擊商業片,拿商業性打擊藝術片之外,最多說的是韓國爛片出產率低和韓國電影工業發達這兩點。
我們先說 爛片出產率低這個問題。爛片一般指的是口碑差的片子,很多人就拿著韓國電影豆瓣上的評分都很高來說話,但是爛片出產率的計算方式是爛片數除以總片數,2000年以來韓國電影產出了接近4000部電影,在豆瓣上的不足300部,就憑這麼點數據怎麼得出爛片率低的結論,況且能衝過國境線的電影起碼是產生了一定反響是有一定質量保證的電影,用這個做樣本根本不值得採信,是距離產生美的典型。
如果大家想要做一個較真實的樣本,我可以向大家推荐一個渠道。大家可以在矽統上註冊一個號,下載所有韓國三級名錄下的電影進行統計,這個類型由於收集最為廣泛,所以樣本最可靠。
經過本人批判性的眼光觀察,即便是也有一定的國境線隔閡,以電影來說大部分都是爛片。我先聲明,本人絕對是以批判性眼光觀賞,才不會告訴你我大部分的劇情都會快進的。
除了 樣本有問題之外,這個口碑也不是很可靠的。大家都知道,評分的人越多,分數就很難保持,因為眾口難調。
豆瓣上評分最高的韓國電影是《辯護人》9.1分有107985人評價(此為2015年作者寫文章時的數據),這個片子之所以有這麼多人和這麼高評價,與片子本身關係不大,主要是因為政治原因討了整體偏右的豆瓣黨歡心,大量的評論沒提過電影全在說政治。
而華語最高《霸王別姬》9.4分435981人評價,整整差著4倍。而評價最多的是《我的野蠻女友》8.0分216179人評價,這才是一個正常口碑。也就是說,不僅樣本有問題,還存在口碑虛高的情況。
圖博館
我在前面提到過,藝術和商業是很難調和的,全球都少有這樣的導演。斯皮爾伯格算一個,李安算一個,卡梅隆和諾蘭只能算一半,因為他們兩的邏輯都是商業片邏輯,但是卡梅隆是引領觀眾不是討好觀眾,諾蘭則擅長給自己批一層高B格的皮,所以他倆顯得突出。
調和藝術和商業是如此的困難,韓國導演何德何能可以批量生產這種藝術大片,這其實是一個忽悠人的偽命題,是用來給人洗腦的。
是的,韓國就是靠就是洗腦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實際上,分 析一下韓國的高票房片子,大約是這麼幾類:
首先是現實題材、政治題材等等,比方說《熔爐》。這種類型的片子事實上是全民教育片,之所以會取得票房是因為全民關注、感同身受。
其次是民族主義題材,比如最近上映的《暗殺》(去年9月17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這種片子就是韓國的手撕鬼子,之所以會高票房得益於其高昂的民族主義情緒,即便韓國很多並非民族主義題材的電影都會有民族主義內容,以迎合民族主義思潮。
還有,就是愛情、喜劇。其他的類型就是以色情啊、恐怖啊等偏門來博票房。
走出洗腦新路子的就是前兩類,因為這兩類都基於一個特殊的事實,那便是韓國這個國家是一個僅有五千多萬人口的、人口成分單一的、地理封閉的半島型國家,他們的人民在文化心理層面上是極為相似的,某個現實題材他們很容易的做到全民觸動,某種民族情緒他們可以不斷的培養,通過各種方式的洗腦,讓民眾認准Artbuster。
打個比方,把商業電影比做燒餅,藝術電影比做蛋糕。世界上其他的電影人一般是做燒餅的做燒餅,做蛋糕的做蛋糕,能做好一樣就很好了。
兩樣都做得不錯那就是大師,能燒餅做得比蛋糕好吃,或者蛋糕做的比燒餅流行那就是斯皮爾伯格和李安,你能燒餅外表做的和蛋糕一樣漂亮那就是諾蘭,老是能做出新型燒餅的就是卡梅隆。
而韓國電影就好像是韓國人較喜歡吃櫻桃,於是韓國電影人就想方設法強化這一點並且在燒餅上放了個櫻桃,但他還是燒餅,不是蛋糕。
可是明明我們人口復雜,地大物博,吃葡萄的吃葡萄,吃草莓的吃草莓、吃蛋糕高的吃蛋糕,吃燒餅的吃燒餅,為什麼看起來會有這麼多的櫻桃燒餅愛好者呢。我想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圖博館
真正開始讓大眾了解到韓國電影實力的是馮小剛的《集結號》,當時馮小剛使用了全套韓國特效和煙火師,這次就有很多人站出來說韓國電影怎麼怎麼樣了。但是,這並沒有形成風潮。
真正形成風潮是從11年開始,12、13兩年達到頂峰,因為11年開始韓國本土電影票房超過了外語片,此後兩年逐年遞增,13年時達到頂峰收穫了59%的佔比。
與此同時,這幾年正是中國電影最糟糕的一段時期,12年海外銷售跳水不說,還破天荒的本土票房低於好萊塢。你說票房完蛋拿個獎提振一下信心也好呀,但是,這段時間華語片三大獎毫無收穫。兩相一對比之下,自然韓國電影遠超中國的論調鋪天蓋地而來。
如果我們深究一下背後的深層次原因的話,首先就要分析一下整個世界電影市場。
在全球範圍之內,好萊塢攻城略地,各大國的本土電影潰不成軍,能在本土市場上壓過好萊塢的只有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和土耳其等寥寥幾個國家。
這幾個國家中,印度是因為國家貧窮,電視機和網絡的普及程度不足,因此最廉價的娛樂方式就是電影,觀影人數超多,票房總量不大,再加上其特殊的宗教文化氛圍和國情,大家只喜歡像春晚似的載歌載舞的接地氣電影,所以好萊塢撲成狗,阿凡達只有在印度沒拿到當時的冠軍,被三傻壓住。
土耳其是綠教國家中世俗化最好的,但是由於處於綠教老大地位,精神上優越感很高,文化輻射整個綠教世界,很支持本土。
日本則是二次元文化超發達,取得高票房的要么是動畫要么是動畫改編,因此在其發達的動畫產業的支持下每年都能拿到近7成的票房。但是,日本在八幾年九幾年並未找到這條動畫、動畫衍生道路之前,依然被好萊塢吊打。
通過以上三國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他們三國能壓過好萊塢的關鍵在於培養本國觀眾的口味,使其產生與本國電影契合的獨特審美。這三國兩個是因為宗教,一個是因為特殊文化。
而韓國就不太一樣了,既沒有什麼強力的宗教思想,又沒有什麼極其特異性的文化,就給出了一個極有趣的做法。
Artbuster,這是韓國人造的詞,翻譯一下叫做藝術大片。顧名思義就是把藝術性和商業大片結合產生的片子。
圖博館
海外票房的多少也可從北美票房來大致參考,在北美外語片票房排行榜中前一百名中沒有一部韓國片。韓國電影在北美票房歷史最高是《雪國列車》456萬美元,其次《梁鳴海戰》258萬美元和《國際市場》230萬美元,其他似乎有一個合拍動畫片有點票房,但也不多,具體找不到了,其他全都flop。
而中國最近三五年的100名以內的是《一代宗師》659萬美元,其他都是好點的幾十萬上下,差些的幾萬,最低的是陳凱歌的《搜索》好像才1100美元,雪崩(這裡要吐槽一下一代宗師的英文片名,我完全沒認出來)。
說完了,商業片我們就來說說藝術片領域。
對於藝術片的統一標準評價其實比較困難,因為藝術性這個玩意兒它有很強的主觀性,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富春山居圖》都是好片,《小時代》、《梔子花開》簡直就是親爹,我個人就很喜歡《分手大師》這樣惡劣型的喜劇。如果我們勉強用一個評判,那隻能是獎項。
由於各種各樣的電影節很多,而且都對本國有傾斜,因此我會排除中韓兩國的電影節,只選取三大電影節,而且為了防止別人說我拿老古董壓人,我只選新世紀以後的。並且因為有些人覺得香港台灣不算中國(知乎上頗有這麼一批人),不能拿來貼金,所以我只看大陸。
同時,因為獎項很多,統計起來太麻煩,所以只統計幾個重要獎項。你問我為什麼不說奧斯卡,那你得要中韓兩國起碼有一國得過呀。至於不選其他的電影獎項,一方面因為沒幾個韓國電影得獎,寫出來太不好看,另一方面因為數量太多名氣不大我懶得查了。
首先是中國大陸:
再是韓國:
從上面可以看出,即便極嚴苛的的限制,甚至都刨掉香港,依然是中國電影佔優勢。
那麼問題來了,明明在以上兩個硬指標上面,中國電影都是壓著韓國電影,那為什麼大家會毫無比較過程的得出韓國電影勝過中國電影這個結論呢?甚至這個結論流傳甚廣,我在某些地方都看到過韓國電影至少領先中國20年的說法。
為了查清這個問題,我認真梳理了這個問題的來源,發現它發軔於05年以前業內人士對國內市場不滿意。
因為在現在看來狂飆突進的內地電影市場是從07年開始的,而09年中國電影市場才超過了韓國,05年以前的反而是韓國電影市場在突進,中國祇有其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一個彈丸小國票房遠超中國,當然會讓人心裡不平衡。然而,這個時候的埋怨其實只局限於一小部分圈子內部,並未向大眾擴散。
圖博館
韓國電影領先中國20年?是時候重審韓國文藝產業了 2016-08-04迴聲箭
【自宣布部署“薩德”後,韓國遭到中國輿論強烈抵制,韓國著名的SM娛樂公司股價已累計下跌22.9%。對於“廣電總局封殺韓星”的傳聞,絕大多數網友表示強烈支持,但也有人反駁稱,單就質量來看韓國影視甩國產片幾條街。確實,手撕鬼子之類的雷劇爛片給觀眾帶來成噸傷害,但韓星、韓劇和韓國電影真的比我們強那~~~麼多嗎?】
以下文章來自知乎網友@迴聲箭
我們在比較的時候,把電影分成文藝片和商業片兩種類型進行比較。因為本人喜歡錢,所以就先比較商業片好了。作為商業片,無論吹得天花爛墜,最核心的比較還是票房收入。因為中韓兩國規模不同,所以各自比較本國票房是不合適的。因此,我們將刨掉各自的本國票房來比較海外票房。我先說明一下為什麼沒有09年的韓國數據,答案很簡單,因為沒找到。
我並不懂韓文,看不懂韓國原文網站,所以找到的數據都是翻譯成中文的。但是,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絕不會高,因為韓國自2006年起到2010年海外銷售都是負增長,以至於11年開始正增長才可以搜得到2011韓國電影產業結算的信息,當然了,這也是韓國電影4年多來首次本土片佔優勢有52%,可以拿的出手了。
大家可以看到,無論哪年,中國電影都是壓著韓國電影,即便是最flop的12年。當然,大家可以說韓國電影始終是在增加,而中國電影卻有起伏。但是,韓國電影海外銷售的增長引擎卻恰恰是中國市場,甚至在14年的時候中國超過日本成了韓國電影最大海外票倉。
這完全得益於中國市場的飛速增長,即便這麼多韓國片在中國沒有一個過億,包括很多宣傳的轟轟烈烈的電影(比如《雪國列車》),依然積少成多積善成德使得其海外銷售額增加。
這裡面我們要提到都教授他老人家,自從星你火了之後,韓國電影搭了這趟車,向中國的賣的版權多了許多,同時貴了不少。
而且,韓國所統計的並不是單純的電影產生的收益,比如海外版權、分賬、周邊等等,還包括了來韓取景和接受電影后期服務代工的錢,也就是說是有水分的。這也是為什麼14年韓國並沒有像《雪國列車》這樣的有影響力的片子卻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長的緣故。
圖博館
應當說,韓國之前在東北亞複雜格局中的左右逢源是最成功的。它擁有美國的軍事保護,同時對中國發展快車的搭乘最為徹底,中日冷淡而騰出的文化市場又都被韓流收走了。韓國需要非常珍惜它這些年的戰略佳境,不應輕易攪亂東北亞格局,改變自己的戰略姿態。
部署薩德就屬於韓國在大國博弈中橫插了一槓子。朝核問題的確很艱難,但部署薩德無助於韓國的安全,韓國反而因此跳進了中美俄角力的大漩渦。它給韓國帶來的問題遠遠多於它為韓國解決的問題,首爾如果就是搞不懂這一點,那是韓國人自己的悲哀。
東北亞仍保留著冷戰的遺跡,這是東北亞的真正亂源,朝核問題是它最激烈的發作。身處東北亞,每一方都需承受這種亂,你多一點安全,其他方就會多一些危險,反制就將隨之而來。各方都深陷這一邏輯之中,韓國怎可奢望自己得以“獨善其身”?
韓流出現進入中國遇阻,說老實話,這是韓國方面的自作自受。中韓僵持下去,韓方很可能還會蒙受更多損失,當然,中國也會受些損失。但正如中國很多網民說的,“國家面前無偶像”,中國面臨薩德的壓力,年輕人們怎麼還能有心去消費韓星帶來的快樂?
中美緊張如果擴展下去,終將產生全球性影響,導致種種經濟和文化交流受損的擴大化效應。亞太將是最早受影響的地區,東亞則可能承受第一波負效果。韓國如果不惜跑步進入受損的名單,那是它的選擇。
圖博館
社評:首爾應為韓劇韓星在中國受阻負責2016-08-04 環球時報
一些境外媒體、尤其是韓國媒體高度關注部分涉韓影視娛樂節目近期在中國播出及製作受阻的消息,懷疑這與北京不滿韓國決定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有關。有報導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已有地方電視台收到管理部門官員的相關口頭指示,還有娛樂製作公司表示,雖然尚未接到書面禁令,但它們對韓國娛樂節目在華推廣的前景很不看好,已經停接涉及韓劇的業務。
中國是韓國綜藝娛樂節目的最大海外市場,是韓流“流起來”的關鍵環節,中國對越來越多的韓國明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向整個韓國娛樂業貢獻了重要市場份額。韓國人對近日的風吹草動很敏感,應屬正常。
韓國娛樂業與中國市場的深度融合需要兩國大的友好氛圍做基礎性鋪墊,這也應是常理。我們並不清楚官方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施加了影響,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韓國執意推進部署薩德的進程,導致中韓政治關係持續緊張,韓流在中國遭重挫將是必然發生的。恐怕用不著官方下什麼指令,頂風播韓劇的電視台就將被網民的唾沫淹沒。
中韓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這些年達到罕見的高水平,韓國文化元素在中國市場長驅直入,這與韓國不像日本那樣完全倒向美國,而是在中美之間維持某種平衡有很大關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是日本影視作品的天下,日本明星在中國家喻戶曉。後來韓國娛樂業崛起,中日關係又進入大低潮期,韓流才得以取代“日流”。
客觀說,如果最後中國社會對韓國的認識趨同於人們對日本的認識,中韓文化交流也不可能完全停止,就像很多日本文化元素仍能進入中國一樣。不過那種情況下韓流在中國的市場應大致相當於日本文化產品目前在中國的流行規模。
這將是一個自然的變化過程,它對韓國來說也是公平的。韓流中穿插著很多偶像崇拜,中國粉絲對韓星的這種喜愛肯定經不起中韓關係惡化的衝擊,那些韓星最終成為韓國部署薩德系統的替罪羊,並非中國之過。
圖博館
票房黑箱?朱延平痛批台灣不如大陸 2016-07-14 聯合報
近日因「寒戰2」與「海底總動員2」票房高低問題,電影票房資料開放議題再度引發討論。由於「電影法」規定必須建置電腦票房統計系統讓各方可查詢,但這套系統目前卻無法透明公開。14日文化部長鄭麗君和電影界人士聚會,票房公開問題成為焦點,與會的導演朱延平痛批,台灣的票房數字到現在還要用猜的,連大陸都不如!文化部則發表聲明強調,將持續朝開放透明的票房系統努力。
台灣電影票房目前只有台北市票房因有電腦系統連線有明確的數字,但出了台北就難以確知。身為電影基金會董事長的導演朱延平說,全台票房公開是去年電影界向文化部提出「7大建言」的第一大訴求,因為沒有明確的票房,不只拍片人、發行商不知電影的盈虧多少,無法從中得到參考,連找人投資,都沒辦法其他產業有數據支持。每次全台票房都只能用台北市為基礎,再乘以2或3,像是猜的,「簡直開玩笑!」
14日文化部長鄭麗君和電影界人士的聚會,包括朱延平、導演李行、王童、王小棣、製片李烈等都再次強調全台票房公開的重要。但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建置的系統,並未與戲院售票系統連結,無法真實反應銷售票房。以往戲院公會在北市以外的票房統計資料是由戲院自行傳真提供數字,再由公會統計給片商參考,現在雖然「電腦化」,卻只是將傳真改成電子檔表格,完全未落實戲院售票系統連結,更不能即時、公開。
圖博館
但好萊塢更想要的是中國的市場,想在中國人的幫助下,進入這個壁壘森嚴的市場。
“進入中國市場”有三層意思。首先,電影必須通過審查,並且獲得一個好的“身份”;其次,來到中國的電影需要安排一個好的檔期;最後,要通過營銷活動,確保排片,吸引觀眾。
這些都需要面對不同的對像開展公關活動:政府、中影集團、院線、普通觀眾。好萊塢“六大”儘管都在中國設立了辦事處,但一位不願意公開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好奇心日報》:“本質上他們只是做一些配合工作,可能最主要是為了接洽方便,協助中影、華夏與好萊塢六大公司進行溝通與合作。”在目前的政策環境下,他們不可能在中國建立起完整的生產體系。因此,一些好萊塢電影在國內上映時,通常都會找國內公司協助處理相應的工作。
圖博館
《驚天魔盜團2》由獅門影業出品,湖南廣電旗下的電廣傳媒參與了投資。但這並不是雙方唯一合作的項目。去年三月,電廣傳媒和獅門影業簽訂協議,未來3年,這家湖南廣電旗下的上市公司將參與投資50部獅門電影,投資金額共計15億美元,投資份額在25%左右。
“我們不知道它哪部電影會賺錢,哪部電影會虧錢,所以乾脆全部都投。”電廣傳媒副總裁劉沙白說。
這樣的投資方式類似於一種“拼盤投資”,由於影片數量多,從而平攤了投資風險。博納也以類似的方式參與了《X戰警:天啟》和《獨立日2》,去年博納影業在中美電影節上正式宣布,向TSG娛樂金融公司投資2.35億美金。TSG與福斯長期合作,這2.35億美元將用於《火星救援》、《怪屋女孩》、《獨立日2》、《X戰警:天啟》、《猩球崛起:終極之戰》等電影的製作。
拼盤投資更像是股權投資和項目投資之間的折中方案。電廣傳媒曾經向獅門影業表達過股權收購的意向,此前,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也曾公開表示希望收購獅門影業,阿里也曾對獅門影業表達出併購等合作意向。不過獅門方面一直沒有回應,之後阿里和萬達也轉移了目標,萬達收購了傳奇影業,阿里繼續參與單個項目的投資出品,而且兩家又同時盯上了同一個對象:派拉蒙。
維亞康姆CEO菲利普·多曼要兜售派拉蒙,這已經不是新聞,萬達、阿里都是潛在的買家。不過想成為好萊塢“六大”之一的股東很難一蹴而就,萬達與阿里都選擇與派拉蒙在電影項目上合作。
雙方都投資了《忍者神龜2》。萬達的投資將經由萬達全資子公司幕威時尚集團完成。2015年7月,萬達收購幕威時尚,在此之前,它已經投資了《忍者神龜》、《終結者:創世紀》和《碟中諜5》等電影。上個月,就在萬達公佈投資新聞不久,在《碟中諜5》這個項目上和派拉蒙有過合作的阿里影業也稱將繼續投資派拉蒙的《忍者神龜2》。他們都將按照投資比例,參與票房及音像、衍生品等其他收益的分成。
對於好萊塢來說,錢當然很重要。有了外部資金,好萊塢公司在開拍之前就能夠保證自己的收益,從而分擔潛藏的風險。一位在好萊塢從事中介生意的人士曾告訴《好奇心日報》,好萊塢六大公司非常善於在發行環節把利潤全部抹掉——這就是他們擅長的“好萊塢經濟學”。在這種經濟學的幫助下,好萊塢公司能盡可能保證自身利益。
圖博館
好萊塢大片將在這個6月集中戰鬥,背後站著美國人和他們的中國金主
如果好萊塢研究學者想知道這個行業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他們應該2016-6月份來中國電影院——未必會有準確答案,但一定有答案的雛形。
在這個月,大量好萊塢大片會集中上映。算上五月底和七月初,在六週的時間裡,總數會達到7部,而且過半是同步或超前上映。從2012年起,中國電影市場六月中旬以後的檔期一般被認為是國產片保護月,但如今看來,六月已經成了“分賬片保護月”。
所謂分賬片,意味著這個戰場上不僅僅有好萊塢大片的纏鬥,還有它們背後中國金主們的競爭。
STX總裁鮑勃·西蒙斯認為,大陸電影市場規模讓中國有別於好萊塢以往的合作者,“當年我們只是從日本人或者德國人那裡拿錢,因為我們要抵消風險。”但是,“歷史上第一次,美國之外又有一個國家擁有了巨大的國內市場,這就是中國。所以中國將成為世界影視產業中的重要一員。”
以電影《魔獸》為例。表面看來,這不過是部帶著情懷而來的好萊塢大片。但是2016年2月,萬達宣布收購傳奇影業,傳奇影業是電影《魔獸》的出品方,這讓微博上影迷感到興奮,不少人歡呼說“萬達拿下了《魔獸》”。
《魔獸》是一部中國電影嗎?肯定不是。但它背後的中國公司不止萬達一家,萬達也並非最早參與《魔獸》電影項目的公司。騰訊影業在成立之初,就宣布與美國傳奇影業合作投資《魔獸》,《魔獸》也出現在華誼公佈的2016年片單中。同時,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也向《第七子》和《魔獸》投資了數千萬美元。
最關鍵的是,在六月上映的大片裡,《魔獸》並不是唯一一部有中國投資參與的影片。
中國市場2010年後開始繁榮。在那之後,“合拍片”成了中美合作的重要方式。倘若一部電影取得了合拍片的身份,那麼片方則可享受與中國國產片一樣的43%的分賬比例。為了爭取名額,甚至出現了“中國特供片”這樣的怪胎。但正如華人文化董事長黎瑞剛所說,“中國政府在界定合拍片方面越來越精明,所以,如果一部電影只有小部分中國元素,這恐怕已經很難起作用了”。
在六月的大片中,沒有“合拍片”,中國資本以更簡單直接的方式加入進來。
圖博館
童叟無欺這是一曲金錢的頌歌,童叟無欺這是這個時代的最大惡意,貧窮不僅是經濟上的匱乏,還是道德和感情的首批負資產。五四青年節裡播放著這樣的青春劇,休克的青春令人覺得《歡樂頌》簡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污點,而作為觀眾,我們逃無可逃也是這個污點的一部分。
所以,黃昏裡,我久久地站在廣場舞大媽身邊,讓年輕的她們幫我擦拭污點。
橫掃金像獎,《踏血尋梅》就能拯救香港電影嗎?2016-05-06
在一個月之前的香港金像獎頒獎禮上,要說贏家,只有一個——《踏血尋梅》。
由一部電影包攬影帝影后、男配女配以及新演員五大表演獎,這還是金像獎35年來的首次。
另外,它還同時斬獲了頗具份量的最佳編劇以及最佳攝影。
橫掃金像獎,說它不好,白老師是不信的。
但是,它真的是實至名歸,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神作嗎?
2008年,16歲湖南少女王嘉梅,因母親改嫁而移居香港。因與繼父不和,離家輟學“援交”,卻遇上變態嫖客。最終,她被殺害後遭殘忍肢解,坊間甚至還流傳著“部分人骨被混入街市的肉檔出售”的說法,曾在香港轟動一時。
援交、碎屍、全裸、情色、三級片……光這些關鍵詞堆疊在一起,就已足夠吸引眼球。
但是這樣的片子,一不小心就會拍成不入流的三級片,只是空有噱頭。
畢竟,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不缺少這種“很黃很暴力”的三級片。
若是稍微商業一點,又會流俗於普通港式犯罪懸疑片,懸念迭出絲絲入扣,最終以正義戰勝邪惡找到兇手結束。
回應
而且,此片有侮辱內地的明顯傾向:死者母親是賣的,為了居港寧願嫁給廢物;死者自己也是賣的,16歲就援交。內地女性就是這種形象,在港獨猖獗的背景下,未必沒有港獨文化動機,將之單純看成一步電影是太天真。
它們會嚐到惡果的!
其實要講的是別去香港了那地方把人變成鬼
在香港眾多影片都有歧視內地的傾向,愛看香港電影的人大多數都能看到。香港現在就是落魄貴族,自我感覺良好。
圖博館
《歡樂頌》裡沒歡樂,乾脆改名“金錢頌”
毛尖 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系教師 2016-05-08
五一假期把《歡樂頌》給看了大半,滿滿負能量地走出家門,看到小區大媽在跳廣場舞,站在噴水池邊看她們用不年輕的腰肢扭出年輕的動作,心裡有些感動。她們歡樂地跳啊跳,她們身上的山寨LV顯得前所未有的活潑,生活的激情灌注進性冷淡名牌,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歡樂頌》裡沒有歡樂。
《歡樂頌》裡有兩個階級兩組人物,為了戲劇原因被強行納入同一幢樓同一個樓層。安迪和小曲屬於精英中的精英,她們在22樓各佔一套,樊勝美帶著關關、小邱合租其中一套,她們屬於白領民工。第一次,電視劇赤裸裸和這個時代的勢利同構:戲劇空間、戲劇份額,包括人物的智商情商完全按照財富進行分配。安迪的心理疾病,小曲的混世魔王腔,因為有她們高冷的財富背書,全部成了藍調。
相比之下,掙扎在房租線上的三個姑娘,即使是一些無傷大雅的特點也會被反复放大成low點。同樣是愛吃,安迪吃是因為她的胃愛國,她吃得越多,男人越愛她,但小邱愛吃就是腦殘,編導讓小邱吃完蛋糕吃小籠,好像她的無能就是因為她貪吃。如此,最後兩個階級貌似南北一家親地坐在一起,實現的不是階級消滅,是階級加固,瞧,精英多麼平易近人!
網絡上還能經常看到對富二代的嘲諷,但是《歡樂頌》不,編導全身心地歌頌有錢人,留學回來的小曲連商務英文都看不太懂,但是一個轉身就人神共助地成了社會棟樑,她手段低俗地插手租房姑娘的愛情,最後都成了她聰明善良的證據。
中國電視劇對精英的膜拜正在創造新高峰,《歡樂頌》似乎生怕我們下里巴人進入不了有錢人的內心,不僅用情節用台詞向金錢獻媚,還用畫外音。蒼天在上,每次《歡樂頌》的畫外音響起,我就軟了,那種描述動物世界裡弱肉強食的聲音,平靜又抒情地挪移到偶像劇裡,真理性地強調,有錢人就跟草原上的獅子老虎一樣,她們掠奪是大自然賦予的使命,但其實她們都有玻璃心。
過去偶像劇,主要用鏡頭膜拜金錢,用台詞不屑金錢,《歡樂頌》不一樣。用畫外音的方式,編導為有錢人提供了身心合一的電視劇套餐保障,有錢就是“動人”是“率真”是“仗義”,有錢就有“歡樂”有“愛情”有“朋友” 。別的不說,劇中,五個姑娘之間每一次問題的解決,都靠兩位精英女的人脈和金錢達成,同時直接造成劇中最有活力的樊勝美一直深陷金錢的泥坑,最後依然需要被金錢祝福被金錢拯救。
圖博館
鹿晗赴台“違規”被限10天離台2年內不得入台 2016-05-03
新浪娛樂訊據台灣媒體報導,鹿晗為浙江衛視《我去上學啦》赴台錄影,昨被爆持自由行觀光簽證,涉違法打工,節目組凌晨在官方微博發道歉聲明,坦承因經驗不足,未辦妥相關手續,今早節目組原定在華岡藝校拍攝,但未見節目組工作人員。稍晚,節目組也在微博發出聲明,表示“因為拍攝相關手續問題,《我去上學啦》節目組決定暫停拍攝”,而鹿晗及劇組稍晚也將到移民署說明。台灣當局“移民署”表示,已確認鹿晗“來台從事的活動,與申請許可目的不符”,將會限令他10天內離台,或強制離台,未來會將他列管,5年內不得再持觀光簽證入台,但2年後可申請短期專業交流來台。
原先提供場地的華岡藝校校方透露,對《我去上學啦》節目組內地藝人涉赴台非法打工,也是今天見報才知情,希望不要影響學生上課,對節目單位是否取消拍攝也稱不清楚,是否照常錄影?校方表示也在等候節目單位給說法,但後來確定取消錄影,華岡教務主任則步出校門向媒體說明,表示接到《上學》製作方電話通知,告知今天不會錄影,並對校方感到抱歉。校方做出說明後,劇組3人剛前後悄悄離開學校。
台灣當局“移民署”之後召開記者會表示,《上學》此行藝人與工作人員只有鹿晗持自由行入台證,目前尚未確認鹿晗是否有領台灣方的薪水,所以還未認定鹿晗是否在台“非法工作”,不過可以確定鹿晗赴台從事的活動,與申請許可目的不符,將會限令10天內出境,或強制出境,未來會將他列管。移民署也強調沒有逼迫該節目暫停拍攝,推測可能是劇組自知有問題才會停拍。
《上學》節目組下午再度發聲明,指出移民署已明確回應非法打工不成立,強調是節目組辦證件有疏失,責任不在鹿晗,“在這次證件問題中,不單鹿晗一方,整個節目組藝人的證件都由節目組統一負責辦理,藝人方只是配合提供相關資料,因為節目組的工作失誤,波及到無責任方藝人,我們深感抱歉”。
而節目組原定今傍晚赴文化大學出外景,粉絲也稱,文化大學校方日前在校內網站發佈公告指今晚5點至8點,校內游泳池將不開放,提供節目單位拍攝,校方目前雖未說明,但已確定取消。
回應
不黑不吹。給你“打工”笑死人了
彎彎的玻璃心。終於輸出軟實力了。
各衛視對那些台灣藝人對等一下吧
有多少拿了台胞證的出入自由,工作自由的?
大陸請不要再捧台灣藝人了。
圖博館
7成民眾 上網看中國電影2016-03-21聯合報 大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18日在北京發布「中國電影在『一帶一路』戰略區域的傳播和接受效果」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七成受訪者通過免費網站觀看中國電影。
中新網報導,此份調查涉及4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觀眾,31種母語人群,共回收1800份有效問卷。
調查顯示,相關國家觀眾主要通過免費網站、電影院、免費電視頻道、碟片等看中國電影;其中,74.5%受訪者會選擇免費網站看中國電影。因此,做好網路推廣是增強中國電影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的有效途徑。
整體來看,故事、演員、製作這三個電影基本層面的指標分數不高,只有30%多的受訪者持積極肯定態度,有近5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電影具有中國特色。
超過3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電影的思維邏輯難懂,有近7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電影的字幕翻譯難懂,字幕翻譯問題成為中國電影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的一大障礙。
功夫片是最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觀眾喜歡的中國電影類型,科幻片及兒童片、家庭片的受歡迎程度相對較低;功夫片在中東歐、西亞北非的受歡迎程度最高,劇情片在東南亞最受歡迎,恐怖片在東北亞相對受歡迎,喜劇片、宗教片在南亞最受歡迎。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訪者,對中國國家形象普遍持肯定態度。受訪者觀看中國電影後,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價,從高到低依次是:發展迅速的、友好的、文明的、和平的、科技發達的、古老的、先進的、環境美好的、經濟發達的。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訪者,對中國電影總體接觸狀況不佳,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對中國電影不感興趣,說明中國電影在相關區域影響力欠佳。
究其原因,黃會林認為,一方面是中國電影本身存在一定問題,另一方面是相關國家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度還不高。
另詳參【圖博館】: 中國大戰略 《絲路文化海上卷》 《中國模式》 《柔性權力》 中國金馬獎 《中國電影史》 《寶萊塢生死戀》 《當代好萊塢》
圖博館
台媒:去年中國81部影片票房過億緣何被指造假?
台灣《旺報》2016.3.9刊文稱,原題:大陸電影票房奇蹟不應有造假 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440億元,被媒體稱為“5年來最大的奇蹟”,其中有81部影片票房過億。此間有稱票房造假一事,商業數字不能成為行業評判的唯一標準。票房有詐不應該讓人看不透摸不著,透明化監管並完善製度,促進產業的健康成長是高速增長的電影市場必要條件。
今年初,《美人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刷新多項票房紀錄,既是偶然又是必然。3月4日,一部號稱“2億元製作1億元宣傳”的電影氣勢浩蕩的殺入電影市場,這部影片就是《葉問3》。這部影片不僅投入億元宣傳經費,更是將影片進行金融產品化,上市公司神開股份和十方控股紛紛斥資參與其中,P2P、眾籌等金融理財平台紛紛浮出水面。一時間,“10億保底”、“違規擔保”等傳聞滿城風雨。
緊隨而來的是這部影片用3天突破4.7億元的票房成績,刷新了《葉問》系列電影票房歷史。不過,隨著相關話題升溫的,大家還注意到了這部影片在一些影城出現非黃金位置提早賣空、3.7元超低價格購票、203元超高票價以及凌晨無效觀影場次等話題紛紛成為大家質疑的導火索。對於這樣的非常規手段行為,包括電影局和中影等在內的官方機構和院線代表都出來聲明立場。
對於這樣的票房存在污點的案例近些年來比比皆是,除了大家提到的《美人魚》、《港囧》等大片,其實對公眾缺乏一個真相的交代。
票房有詐影響的不僅是觀眾,更重要的是不要傷了從業者的心。
商業數字不能成為行業評判的唯一標準。票房有詐不應該讓人看不透摸不著,透明化監管並完善製度,促進產業的健康成長是高速增長的電影市場必要條件。
泡沫化的增長一旦成為商人斂財的快捷方式,看上去很美的電影市場黑暗面的形成也就不遠。
有詬病的票房成績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這值得讓所有人警惕。
相關新聞
美媒:中國電影票房創紀錄好萊塢起用更多中國演員
美媒:票房超美國?中國或將在2017年擊敗好萊塢!
新媒:4天10億票房收入《美人魚》是如何做到的?
回應
要說造假台灣媒體當之無愧啊
台灣媒體,呵呵。當笑話看即可。
老笑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網友
中國GDP造假---中國票房過億---造假-----中國-什麼都造假-----請問小灣灣中國為什麼要造假?---少學日本來噁心中國人---草
圖博館
華語賣座片《捉妖記》北美上映口碑差一周票房不到3萬美元 2016-01-26
《捉妖記》,這部在國內紅得發紫的電影如今在美國遭遇滑鐵盧。近日,該片在北美40多家電影院上映,面對遠渡重洋來的“最賣座華語片”,很多美國觀眾並不買賬,不少人看了之後表示電影的邏輯混亂,特效落後。口碑差,也大大影響了《捉妖記》的票房。這部在國內斬獲了24億票房的電影,從上週登陸北美起算,只賺到了不到3萬美元(約20萬人民幣)票房。
文化差異導致“水土不服”?
也並不是每個美國人都在唱衰《捉妖記》。幾天前,華西都市報記者在上海採訪《功夫熊貓3》的導演亞歷山德羅·卡羅尼時,他曾表示,近年來中國電影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在動畫製作和電腦特效製作上,“我們總是會通過圈內人士第一時間搞到剛上映的中國電影片源,去年很火的《大聖歸來》和《捉妖記》都看了,這兩部電影都可圈可點,中國有著不少很優秀的CG研發人員,他們的技術水準和好萊塢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捉妖記》一度被認為是最有好萊塢品質的中國電影,如今在好萊塢卻被扔爛番茄,這不得不說是件讓人尷尬的事。美國《銀幕》雜誌資深影評人麥可西說:“其實不止中國,包括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等在內的亞洲電影在北美基本票房都不太高。由於題材類型、語言文化、人文風情等各方面的差異,都會影響到美國觀眾對中國電影的接受。
回應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原因在於東西方對電影劇情的敘事邏輯,價值判斷都有很大不同。但一直以來,西方特別是美國,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上處在絕對強勢的地位。即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並非是交流,而是單向的,從美國輸出到全世界。
在西方人絕對強勢的文化輸出面前,中國人由看不懂西方的邏輯,到慢慢可以看懂,可以欣賞。我記得94年,我上初中的時候,在電影院裡看真實的謊言。雖然動作場景非常震撼,但很多人物關係,人物行為都看不明白。而經過二十年的美國電影熏陶。這都不是問題。
但由於這種輸出是單向的,美國人要么沒看過中國的電影,要么看的都是迎合西方拍攝出的西方化的中國電影。當看到捉妖記這種完全為了中國市場,依據中國人的敘事邏輯拍出的電影,當然就看不明白。怎麼辦?涼拌即可,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可以產生票房幾億美元的電影。根本沒有必要為了迎合西方人而改變電影的敘事邏輯。現在是美國人要根據中國市場調整他們的敘事,而不是相反。
圖博館
中國大陸2015年電影市場大躍進,超過433億人民幣,初估國產片佔6成拿下超過1347億台幣的成續。台灣前十大賣座華語片總票房不到12億台幣,全部也就是十幾億的數字,想當然而,台灣電影產業要繁榮,必須和世界各地一樣把目標放在對岸。
台灣電影是死是活,得看站在什麼角度,電影市場和國際影展舞台基本是兩個方向,不要混為一談,才能互不阻礙發展。打開天窗說亮話,近年在國際影展大放光芒又能受市場歡迎認同的華語片,根本沒兩部,而且都是李安、許鞍華這種神級大師,2015年在坎城影展拿最佳導演獎的侯孝賢絕對是殿堂大師,但「刺客聶隱娘」票房差強人意,你也不會想拿票房來評論大師,這就是我說的兩個方向。
很多人拍電影是選擇一份職業,有人則是充滿使命感,這種不是勉強能改變的。就像有人喜歡拍喜劇帶給大家歡笑,有人就是緊盯悲情只想戳痛觀眾的心,前者因為太幸福容易被遺忘,後者則是影展所愛方向。
2015年有部大家看了不舒服卻都拍案叫好的「醉‧生夢死」,依舊是賠錢,張作驥的電影沒有賺過錢,因為背對觀眾拍電影就是條艱辛之路,所以能熬成大師的才這麼少。許鞍華去年以「黃金時代」拿獎時感嘆本已準備為藝術犧牲了,因為她早知道不討好觀眾就是有賠錢的風險。
有電影人是職業技能磨到精純才想散發熱情和使命感的,也有可能拍出好電影。最怕是技藝不高卻成天把文化熱情掛嘴上,作品得不到觀眾買票青睞,就孤芳自賞也罷,千萬不要怪東又怨西。台灣電影最不需要的就是畫地自限,或方向不同就仇視彼此,參加影展競賽就要有運動家精神,放在市場上就任消費者挑選,也不能要求觀眾愛台灣就一定要愛你的電影,這是不健康的。
今年十大賣座華語片中的「追婚日記」和「剩者為王」雖非國片卻有台灣導演或台灣男女主角,「含台量」超高,這兩部在中國大陸市場上未必賺錢,台灣發行成績卻不錯。發行不會比製作的電影人色彩少吧?站在電影第一線,賺錢了可能當伯樂,投資新銳或輔佐藝術片在市場上一搏。
電影人千萬不要覺得,會舉著大旗喊口號,就應該全民納稅人出錢來投資你。拿到輔導金的,請摸著良心好好的拍。
回應
台灣電影實在太糟,演員硬要帶自己演戲。
另詳參【圖博館】: 《電子書》 《貓空愛情故事》 《戀空》 中國金馬獎 精神勝利法 來去都快的韓流 《恐怖偶像劇》 《浴室的肥皂泡沫》破了 唱而劣則演 真有哈台族?
圖博館
中的來看,白先勇還是創作者放不下的題材,《一把青》重新喚起老輩文青的思古幽情,至於其他曾引領風騷的:黃春明的本土還討得了酸民歡心嗎?瓊瑤的愛情觀年輕人還會憧憬嗎?更別提金庸、古龍對台灣現今古裝劇的製作能力,也許是太困難的挑戰了。更遠的來自民間傳說與歷史故事的林默娘與包青天,早期隔幾年一現身,撫慰紓解社會災難與不公的民間情緒,這幾年除了重播也沒再看到新的作品。至於新的出版、遊戲、ICON...這兩年稱得上現象級的幾乎叫不出來,所以娛樂產業的困境,其實某種程度跟分裂的社會、世代的失衡是息息相關的,沒有一個健康發展的社會,就不會有反應社會蓬勃向榮的創造力,又如何能產製出打動人心的好作品。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屬於台灣的新「IP」也許有一天會在灰燼和谷底中迸發產出,我是一直這麼期待著... 但不作為不可能會發生,所以改善社會的基礎工程還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提供孕育新產出發生的動能。
回應
小英藏鏡人導演的大腸花連續劇不就是現象級的嗎?
圖博館
2015台灣電影的活與死 2015-12-31
2015年台灣電影市場看起來比2014年活絡許多,至少從賣座前十大華語片看來,賺錢的電影比去年的多。但也有人認為2015年是台灣電影的迴光返照,明年就死定了──因為大師精銳盡出,明年國際影展能端上檯面的台灣電影沒兩部,令人憂慮。
2015年全台最賣座十大華語片
1「我的少女時代」(4.1億)──賺
2「大囍臨門」( 2.5億)──賺
3「破風」(1億)──賺
4「追婚日記」(8650萬上映中)──賺
5「紅衣小女孩」( 8300萬上映中)──賺
6「角頭」(8000萬)──賺
7「葉問3」4700萬(上映中) ──可能賺
8「鐵獅玉玲瓏2」(4000萬)
9「刺客聶隱娘」(3800萬)
10「剩者為王」3100萬──賺
2014年全台最賣座十大華語片
1「KANO」(3.4億)
2「等一個人咖啡」(2.4億)──賺
3「大稻埕」(2億 )
4「閨蜜」1億 ──賺
5「鐵獅玉玲瓏」 (7100萬)
6「軍中樂園」(6500萬)
7「黃飛鴻之英雄有夢」(5350萬)
8「太平輪:亂世浮世」(5300萬)
9「痞子英雄2」(5000萬)
10「大宅們」(4500萬)
圖博館
「IP」大家都有 台灣的典範卻只在夙昔?2016-01-09 聯合報 商台玉
最近「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很火,從中國大陸火到台灣,跟著《瑯琊榜》、《花千骨》、《中國好聲音》... 等陸劇、陸綜跨海而來,「IP」研究一時風聲水起,其實這在中國已經火了好久,從改編拍攝走紅的諸多經典或網路小說,從中國真人秀大量買進歐美韓國的節目型態開始,除了IP本身,真正的意義是,一個文化產業以山寨、盜版起家(台灣在後者也有過共同經歷),如今卻能將「智慧財產權」的經營行銷搞到一個規模,中國這些年來娛樂產業的演進,政策制定左右產業的效力,和國際智財權談判的角力...其實都是很好的研究題材,台灣之於中國,從不看、不聽、不打交道的舊三不,演進到羨慕預算、羨慕市場、羨慕所有的現在,不如好好來尋找屬於我們的IP吧。
講到IP,因為瑯琊榜在台灣知名度大漲的胡歌,在他小鮮肉時期拍的《仙劍奇俠傳》系列和《軒轅劍》是台灣大宇資訊製作的角色扮演遊戲,也是兩岸知名的大IP,如今遊戲開發商將重點轉向在中國投資的上海軟星,兩岸實力消長實在令人唏噓。其他如香港的金庸武俠小說、台灣的瓊瑤言情小說,日本的漫畫都曾經叱吒風雲娛樂產業不只一個世代也不只一個地區,跨時代地域的經典還有如西遊記、三國演義等,至今都還是亞洲最強的IP,至於歐美的IP樣貌就更多元,跟他們的戲劇類型很相仿,羅曼史、奇幻、冒險、寫實、科幻、歷史... 加上迪士尼、漫威、DC漫畫,從文字圖像到影視產品、周邊商品、主題樂園、電子遊戲... 架構出美國的通俗娛樂產業,歐洲更多元、更傳承的包括神話故事、時尚工藝、表演藝術、各國文化... 也有一個台灣相對比較陌生的娛樂產業架構,所以屬於台灣的應該是個什麼樣的產業樣貌呢?大家失望現狀之餘,也許尋找新的、年輕的、有未來性的台灣IP,就是大家該努力的方向。
鑑古知今,台灣的優勢IP,近的看,沒敗過的九把刀因為私德和柯震東的牽連,下一個作品大家都在等著看,這種東方道德至上觀個人是不贊同,作品其實不必和作人糾纏不清,所以先預祝他能走出陰霾,繼續發揮作品的價值。
圖博館
刺客聶隱娘鎩羽 國際影評仍多正面評價 2015/12/18 中央社
在一片叫好聲中,可惜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沒有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首輪最佳外語片提名,不過回顧美國主流媒體的影評,仍多給予正面評價。
(楨:奧斯卡的審標是商業藝術娛樂,不會將看不懂裝成藝術片的審標!)
聶隱娘落選奧斯卡 金馬評審:成員年紀大不懂
今年金馬獎評審塗翔文感到惋惜表示:「影藝學院評外語片獎有的是另一個組織,成員年紀偏大,口味趨向保守,恐怕看不懂侯導的電影美學。」
《刺客聶隱娘》今年金馬獎大獲全勝,抱回最佳影片、導演、攝影、造型設計、音效等5大獎,侯導更在今年5月坎城國際影展拿下最佳導演獎。該片這陣子美國奧斯卡前頒獎季聲勢也逐漸高漲,《紐約時報》知名影評人Manohla Dargis選出2015年20部最佳影片,《聶隱娘》跟《瘋狂麥斯》並列第1;另外還榮獲線上影評人協會2015「最佳外語片」,廣播影評人協會的影評人選擇獎「最佳外語片」項目提名。
塗翔文認為,這一次《聶隱娘》在美國聲勢有超乎預期,原本以為有點機會,接下來就看美術服裝有沒有可能意外殺出,就跟《一代宗師》當時入圍奧斯卡最佳攝影及最佳服裝設計一樣。
《海上花》
侯孝賢從《悲情城市》之後,真是愈拍愈晦澀難看,尤其《海上花》,除了華麗影象之外,連故事情節也看沒,尤其全片爲廳房話劇,完全沒有室外鏡頭,又不斷大說上海話,中間偶爾講講粵語。悶啊!
《海上花》可是朱天文改編自張愛玲所譯《海上花》(《海上花列傳》原用文言和蘇白寫成),全是出自名家,看下貼文之佳評吧!
竟信評不如無評!(楨:台灣新電影成敗皆因國際影展/補助/藝術等路線,但繼之的台灣電影復興則偶像/商業化!)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2808598
相關新聞資料
看不懂,便是侯孝賢的風格 2015-08-28 文/沫沫潔潔
不喜歡《刺客聶隱娘》是因為你LOW? 2015-08-31文/紅肚兜儿
另詳參【圖博館】:《悲情城市》 侯孝賢:名導演71 中國金馬獎 《童年往事》 《冬冬的假期》
圖博館
【南方小羊牧場】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TtpBNEs7Y
大野狼和小綿羊的愛情/南方小羊牧場 (2012)
導演 : 侯季然
劇情簡介
阿東(柯震東飾)來補習班尋找離開的女友小穎,卻糊里糊塗的在南陽街找到一份影印店的工作。期待著某一天在這個補習一條街找回失去愛情的他對這份工作越做越起勁,負責著整條街補習班的考卷影印。偶然的機會阿東發現了某個考卷上連載的叫做南方小羊牧場的插畫,玩性大起的他在卷子上花了一隻大野狼來回應圖上這只孤獨小羊的自言自語,沒想到意外傳播出去,在考生中引起強烈的反響,讓一直不溫不火的小羊插畫在臉書上成為熱門。就這樣,阿東認識了插畫的作者,補習班助教小羊(簡嫚書飾)。夢想成為插畫家的小羊對感情有過一段悲傷的回憶,小羊插圖是她對過往愛情的倒計時,所以面對阿東尋愛的迷茫,她決定伸出援助之手。二人在不知不覺中漸 生感情,然而卻都未能意識到原來期待的愛情一直就在他們的身邊。終於,在小羊的好友泡泡(郭書瑤飾)的點撥下,阿東茅塞頓開…
獲獎情況 ( 全部 )
第50屆台北金馬影展 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提名) 蔡珮玲
第7屆亞洲電影大獎 最佳新演員(提名) 簡嫚書
第15屆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獎最佳劇情長片(提名) 侯季然
短評 ( 全部4321條 )
台灣的小清新又回來了。不是那麼的做作又不是那麼的濃烈這樣的愛情故事有點意思。
影評 ( 全部52 )
非一般青春路線的《南方小羊牧場》
前陣子《那些年》風靡大中華地區,之後陳妍希主演的《愛的麵包魂》的香港票房就實在慘不忍睹。至於柯震東的《南方小羊牧場》也無法再破《那些年》的效應,只能在戲院中放映了一段較短的時間。......
捨棄與珍惜
我或許對侯季然導演是偏心的,我對《南方小羊牧場》已抱著很高期望,沒想到這部片還是把我殺個措手不及,有時笑得像個傻佬,有時淚眼模糊得自己都不好意思。侯導的觀察力和想像力都相當驚人,整部片活力澎湃,青春跳脫,卻又暗地裡細膩深沉,感情綿密,實感與幻想交......
如果他已經決定要離開了
答案會從天上掉下來
簡簡單單的美好世界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467779/
另詳參【圖博館】: 教改與補習《海角七號》中國金馬獎
圖博館
我是奮青 (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iIgOO9JQ
我是奮青 (2015)
劇情簡介
情感作家許天天(孫堅飾)遭遇女友劈腿,捉姦在床,痛苦不已。不料,90後小清新蘇昰(毛曉彤飾)的突然闖入,使得這對歡喜冤家從第一次見面就唇槍舌戰、互不相讓;而天天的上司鳳姐(苑瓊丹飾)趁機下手搶吃小鮮肉;他的好基友方向(范逸臣飾)是個工作狂,和準女友白果(楊洋飾)的感情一直若即若離。當許天天逐步走出感情的陰影時,沒想到事業上遇到了挫折,而在蘇昰的鼓勵下,許天天開始創業,他和蘇昰的感情也悄然發生著變化,而方向的意外遭遇帶給了他們沉重的打擊……
短評( 全部334條 )
感覺,太浮誇了,男一和女一說話像說相聲。
愛情+勵志,正能量青春電影來襲,告別青春的莫名憂傷、必須的墮胎和死亡,讓我們以正常和健康的方式成長。
那些沒看片子衝著片名就打一星二星的噴子能不能滾
影評 ( 全部14 )
奮鬥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看著名電影人、情感作家、網絡紅人鴻水首次執導、主演、編劇的《我是奮青》過程基本上是輕鬆愉悅的,不過,最後那個梗還是帶來了蛋蛋的憂傷,不得不令人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也讓我不禁發出由衷地慨嘆:奮鬥誠可貴,生命價更高。這個戳心窩子的淚點出現在影片結尾處,當字幕出現——謹以此片獻給因加班過勞早逝的某某某時,剛才還被歡聲笑語包圍的我一下子竟然有了想哭的衝動......
全世界奮青一起來嗨
電影《我是奮青》區別於眾多清純係電影的夢幻風格,沒有墮胎沒有車禍也沒有無休止的撕逼,開始在現實的道路上邁開大步走向成熟,導演、編劇鴻水是業界知名媒體人、評論人、情感作家,今次厚積薄發,將多年的生活經歷和對人生的感悟,交付於一部電影,自是令戰台烽感慨良多,再聯想到片中孫堅扮演的男主角許天天同樣是情感作家,而現實中的鴻水同樣是顏值頗高的“奮青”,典型的......
沒有挫折的青春不完整
打滿雞血讓青春燃起來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767590/
另詳參【圖博館】:海龜與烏龜鄉 啥是「剩女」? 《我的野蠻女友》
圖博館
李烈在辭去北影主席的聲明中說:「台北電影節堅持體現獨立精神與藝術價值,陪伴台灣電影工作者,走過曾經最慘澹的歲月,讓眾多幕前幕後的電影工作者,在台北電影獎找到了專屬於他們的舞台。無數的創作者在這裡初試啼聲,被世人看見,也透過與各國導演同台競技的機會,打開眼界;他們帶著從台北電影節得到的肯定,踏入電影的殿堂。」這段話充分說明了北影的價值與影響。每個影展、甚至各個藝文活動展演,都視其資源、功能及舉辦地的屬性,有不同的方向與內涵,要北影學習桃影,這是辜負了台北作為首都所具有的高度,浪費了北影多年來所累積與建立的資源。
影人更抗議的是,這些改變與想法,文化局事前並沒有跟北影做必要的溝通,導致許多電影人認為倪重華是「一意孤行,剛愎自用」,他們擔心這樣的文化局長恐怕會阻礙了多元理念的繼續實踐。
包括廖慶松、葉如芬等人發表的聲明中強調:「17年來,台北市政府從未有過一位文化局長,會以如此專斷、幾近粗暴的方式,干預北影節的文化方向和自主性」。以文化局長身分兼任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並以執行長身分督導台北電影節相關業務的倪重華,否認要求北影放映「以前的賣座片」和「替世大運宣傳」,他說這是誤傳,並且表示已向李烈和各位電影界的前輩致歉。但在閃辭前,李烈事前已向倪重華和市長柯文哲口頭請辭,難道當時倪、柯兩人不覺得北影危機已現嗎?
事到如今,文化局除了不斷與影人互槓之外,對於台北電影節的定位與未來方向,有做過更深入的思考與探討嗎?
文化軟實力是長期醞釀、累積的成果,要破壞它,卻可在朝夕之間。如果李烈等人的抗議其來有自,那麼,台北市政府可說是讓政治力介入電影文化,做了最壞的示範。
另詳參【圖博館】:連柯台北之爭 中國金馬獎 中國式媒體監督
圖博館
中時社論-台北電影節精神價值不可斷2015年11月30日
李烈請辭台北電影節主席引發軒然大波,但她強調一切都是為了保護電影節。(資料照片)
電影製片及演員李烈辭去「台北電影委員會」主席,緊接著包括台灣文藝獎得主、國內知名的電影剪接師廖慶松等5位北影諮詢委員全部請辭;而後,王小棣導演等國內重要電影工作者發出集體聲明,抗議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倪重華對北影的干預;甚至傳出倪重華要求台北電影節比照桃園電影節,多放映一些商業片。儘管倪重華已否認,但李烈等北影主事者全部請辭,顯示背後總有一定的理由。電影工作者全部自北影退場,是過去台灣電影界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不但倪重華要慎重處理,台北市長柯文哲更應深入了解其中緣由。
「台北電影節」的前身是「中時晚報電影節」,以鼓勵多元、挖掘新銳為重要核心,17年來持續舉辦專屬於台灣電影人的「台北電影獎」,並且舉行「國際青年導演競賽」,邀請國際重要影人擔任評審,是目前台灣唯一舉辦這樣獎項的影展。
2002年起,台北電影節加入「城市主題影展」,藉由一系列電影放映、展覽、座談及各式活動,帶領觀眾認識每年不同主題城市的電影、歷史及文化,至今已有包括里約、華沙等20個國際城市參展。
相較於金馬獎每年更換主辦城市的做法,固定在台北舉行的台北電影節,其實更具有城市地標的價值;當然,台北電影節的影響力早已超越台北,成為台灣除了「金馬獎」之外,最重要的電影盛會,在國際間擁有相當的口碑。從某個角度來看,北影具有日舞影展(Sundance)的性質與價值,讓一些被埋沒於商業電影大製作、高行銷成本下的傑出電影、新秀導演的作品有機會被觀眾認識。然而,看重商業電影的倪重華也不必擔心北影的票房,跟「金馬影展」一票難求情況類似的是,台北電影節的票一樣非常熱門。
北影17年來建立的特色與口碑,是台灣的資產,北市文化局應該尊重。台灣最可悲的就是政治對文化及各項領域的干預,往往改朝換代後,各種政策也跟著調整,有時把早已成為重要城市行銷精神與指標的活動硬生生停掉,或改得面目全非。例如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A級團體「國際民俗藝術節協會」的「宜蘭國際童玩節」就在國民黨籍的宜蘭縣長手上停辦,令人扼腕,也引發非議。
當然,身為台北文化事務的大家長,倪重華不是不能對北影有意見或建議,但是從外傳倪重華對北影的指導意見看來,倪重華實在不重視也不理解北影的價值與特質。
圖博館
拿iphone的我們找不回諾基亞時代的青春
所有的青春電影都在祭奠90年代,那時我們用諾基亞,只發短信打電話。除了想你只能想你,頂多玩玩貪食蛇消磨光陰,諾基亞的電子鈴音尖銳刺耳,但每次聽到心裡都像放禮花;現在我們用iphone,見了面也只是急著四處尋找wifi,兩個人對著手機吃了一頓飯,到分手時才講過10句話,都來不及記清你的臉。或許每個小鎮少年的中學時代裡都有一本《左耳》,那也許不是我們的青春,但絕對......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745752/
致青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xgPeme9ZRs
匆匆那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phAXs0N87M
同桌的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T4YZNRKVno
梔子花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o-IqgHs4
何以笙簫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ONGVbKvcE
被偷走的那五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IPiETo5SCs
萬物生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aIMcDMchDg
小時代1-3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F5OI8-yeQSJkV2P-LaOO1nxE9xPvzkY
小時代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hhffrY2WdM
詳參【圖博館】: 《聽說》 《搖擺女孩》 唱而劣則演 中國金馬獎
圖博館
左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56JTVKx6c
蘇有朋-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左耳 (2015)
劇情簡介
單純美麗的李珥(陳都靈飾)左耳失聰,無法聽見聲音,然而,生理上的缺陷並沒有令她感到自卑,正相反,她的個性溫順又溫柔。一次偶然中,李珥結識了名叫吧啦(馬思純飾)的女孩,吧啦的個性和李珥截然相反,她無拘無束,桀驁不馴,嚮往自由的生活。在吧啦的身上,李珥看到了自己內心裡叛逆執著的一面。
讓李珥沒有想到的是,吧啦竟然和自己一直暗戀的男生許弋(楊洋飾)走到了一起,這讓李珥開始體會到了青春的殘酷。然而,吧啦的內心裡其實喜歡著名為張漾(歐豪飾)的男生,命運讓他們的愛情成為了悲劇,並且最終奪走了吧啦年輕的生命,這場意外讓幾個懵懂的孩子們迅速蛻變成長,綻放出了最艷麗絕望的青春之花。
獲獎情況
第52屆台北金馬影展 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馬思純
第52屆台北金馬影展 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提名) 蘇有朋
喜歡這部電影的人也喜歡 · · · · · ·
短評( 全部41843條 )
現在有兩個詞讓人噁心:一是青春,二是情懷。
作為青春片,平鋪直敘、三觀未被刷新、演員年輕、導演用心
影評 · ( 全部1257 )
猥瑣的中年人,靠近心臟的那是左乳
在經歷了一場大型中年危機之後,我整個人變得寬容了一寸,比方青春片也能看得下去了。最近的《萬物生長》和《左耳》,兩部都看到片尾出了字幕。對於中年人來說,能看完一部青春片並不是易事,這算是成長病治癒的一個標準。一個有趣的事,以往的青春片愛說成長,《藍風箏》、《我的父親母親》、《陽光燦爛的日子》們,那一代人的青春都有些扭曲。沒辦法,那一批導演的童年,都......
對廉價青春的狂轟濫炸還遠遠沒有結束
不是是個人就能拍校園青春電影,別以為穿套校服,吹吹牛逼,打打群架,摔幾個酒瓶子就叫年少輕狂。那不過是說明你的人格太輕浮。別以為撕逼、劈腿,滾床單,墮胎就叫成長的代價,那不過是說明你的性生活太廉價。很難想像不過短短幾年的時間80後的思想格局竟膚淺到如今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對廉價青春的狂轟濫炸還遠遠沒有結束,很快還會有《左耳》《梔子花開》等等等等,只......
圖博館
天台愛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R9YDql-0L8
周杰倫-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天台愛情 (2013)
劇情簡介
在漫畫般繁華的加利利市住著一群“天台人”,他們居住在城市建築的天台上過著清貧快樂的生活。浪子膏(周杰倫飾)、黑輪(柯有倫飾)、蛋花(宋健彰飾)、花椰菜(黃俊郎飾)就是其中幾個愛耍帥善良的天台少年,他們從小被茉莉姐(徐帆飾)養大,在波爺(曾志偉飾)的醫藥館裡打工。由於黑輪在黑社會性質的“市居會”幫助雷哥(王學圻飾)收租得罪了同僚紅毛(黃懷晨飾),至此牽連了幾個好友。同時浪子膏巧遇了心儀已久的女明星心艾(李心艾飾)並與之日久生情,而心艾的老闆威少(邱凱偉飾)因為嫉妒從中挑撥,並與紅毛聯手對付浪子膏一夥,引發了一場腥風血雨的爭鬥。關鍵時刻面對愛人和朋友浪子膏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抉擇。
本片是周杰倫自《不能說的秘密》之後自導自演自編的第二部電影。
獲獎情況
第4屆豆瓣電影鑫像獎 豆渣單元最渣導演/男演員/女演員
短評 ( 全部50789條 )
有幸看了點映,雖然是歌舞劇但是真的很不錯。可
為什麼那麼多人給五星?周杰倫為了炫耀胸肌之作,浪費時間!
為什麼沒有負分!大爛片!還我45塊!
影評 ( 全部1693 )
老闆,來份浪子膏!
總體而言,周董想玩的東西太多,以致有佳句而非佳章,即好創意很多,故事卻半調子。1.歌舞未盡。在宣傳之初,周董就給《天台愛情》打起了歌舞片招牌。就影片而言,確實很多場歌舞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把控都很不錯,尤其天台那幾場群像式的表演,很美好,很烏托邦。但歌舞元素在後半場漸趨式微,或者是有歌無舞,有點力不從心之感。2.色彩變奏。開場色彩很炫,用色大膽,融合人......
說說周杰倫的屌
從影片開頭帶給人的小驚艷,到爛俗結尾時電影院裡笑場一片。觀影的過程,大概是一個“8分6分4分負分滾”的速降式過山車體驗。說實話,電影的前半部分,能讓人感覺到週在很用心的做這部電影。但是,之所以這部電影會給人虎頭蛇尾的感覺,並讓人覺得周杰倫在電影的處理上表現出心有餘而力不足,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他用屌過度。當然別誤解,我不是要談他的生殖器......
還是唱你的歌去吧!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0833924/
圖博館
聽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6DM0KUt4E
聽見下雨的聲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HbpLWWVFWg
方文山- 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聽見下雨的聲音 (2013)
劇情簡介
下雨天,有人說是天空在哭泣,也有人說那是邂逅的天氣,它是如此的浪漫,富有感情,許多故事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一個下著雨的夏末,熱愛音樂的樂團“給一個說法吧”主唱阿倫(柯有倫飾)在市集中漢服攤位遇到美麗的大學生雨婕(韓雨潔飾),雨婕清新脫俗的氣質讓阿倫一眼就烙在心中,那股氣息令阿倫想起那段大學時期最美麗的遺憾——Sharon(徐若瑄飾)。
阿倫和雨婕兩人的感情漸漸萌芽之際,阿倫的樂團卻因為唱片公司的決策使得團員間鬧不愉快,雨婕想幫忙分擔阿倫的壓力與煩惱,卻又無力可施,反而造成兩人間的不快。阿倫又在此時遇到現已成為搖滾天后的Sharon,兩人再次見面,回憶點滴浮現,兩人情愫再度悄然而生……
此時,阿倫的好友畫家週以樂(釋小龍飾)將這三角關係全看在眼裡。對於雨婕,他有著一份特殊情感,原來四年前……
短評 ( 全部3346條 )
這本該是一部MV,影片的敘事結構有很大的問題,劇情推進太緩慢,故事的發展又是多視角轉變又太快,整體的節湊很亂人物關係也不夠吸引人,釋小龍是台灣小清新電影裡面一個不和諧音符無論長相還是口白,不過好在其他演員選得都眼熟包括康康演的娘炮經紀人,徐若瑄真他媽美啊啊啊啊啊
影評 ( 全部48 )
為賦新詞強說愁
《聽見下雨的聲音》:為賦新詞強說愁馬慶雲/文方文山,是華語樂壇優秀的作詞人,他筆下的歌詞帶有唐宋空靈氣韻,很多評論家認為他的歌詞中能讀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味道來。其電影處女作《聽見下雨的聲音》顯然不想辜負影迷的期望,力圖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空靈唯美的意境美學融入影像故事。然而,可能因為方文山對單體文字的潔癖太深了,造成他很難構建一個整體合理的故事,最終造......
質樸熱情的短暫青春
許久不看台灣小清新電影,頗為想念,那種熟悉的感覺,重又籠罩上來。台灣小清新電影恬淡的風景和人事與日本相近,卻又有不同。日本的更多籠罩著一層沉重,來自日本這個民族強烈的民族危機感,這種危機感導致其對人生、孤獨、慾望、黑暗、殘酷等思考頗多且深入,孤島之上的人們,與外界世界之間有緩衝,也在這種孤獨下善於思考,......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0451471/
圖博館
《大聖歸來》金馬獎不敵麥兜製片人公開叫板:不服
2015-11-21晚,台灣金馬獎頒獎結果全數揭曉,動畫電影《麥兜:我和我的媽媽》獲得金馬最佳長篇動畫獎,而呼聲極高,暑期檔在內地取得超過10億票房,並被“自來水”捧到雲端的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一票之差敗給了麥兜,遺憾錯失金馬最佳長篇動畫獎。
據評審團主席陳國富透露,評審們在影后和最佳動畫長片兩項上討論得都比較久。最佳動畫更是討論激烈,“幾乎是兩種價值觀的對撞”。
但這一結果出爐後,《大聖歸來》的製片胡明一頗為不滿,並在微博上公開“炮轟”金馬獎,並直呼“不服”:“可以健康面對公平競爭下的結果!但對於自娛自樂的金馬獎!我只能說一個字!不服!!!感謝一路走來所有支持和關心我們的好朋友們!我們將腳踏實地!穩步前行!感恩!你們永遠在我心中!!!”
相比胡明一的言辭激烈,《大聖歸來》的導演田曉鵬的態度顯得淡定許多。22日下午,田曉鵬在微博上發聲,表示自己對於頒獎一事毫不知情,稱:“再有頒獎這事麻煩也給我發個通知唄,權當尊重下主創就好,畢竟每次都是自來水告知多少有點尷尬,請放心,了解我的都知道我是不會去現場的。還有,麥兜其實很好看的,有時間也看下吧。”
對胡明一的說法,多數在該條微博下留言的網友都認為不妥,有人認為《大聖歸來》片方“輸不起”、“不尊重規則”,還有人語重心長讓他不要給《大聖歸來》“招黑”了。
@once:金馬獎也沒啥了不起的,本來就沒落了,大聖好不好乾嘛還非要它來認可。
這已經不是內地電影人第一次在失獎之後對金馬獎提出質疑。剛剛獲得金馬獎影帝的馮小剛也曾炮轟金馬獎。
早在2010年的金馬獎上,《唐山大地震》的徐帆在影后競爭中輸給了《玩酷青春》的呂麗萍,其時徐帆的丈夫,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導演馮小剛就發微博表示:“料定他們會有這手,所以決定陪老徐走這一趟。果不其然,同行確有必要。《唐山大地震》大賣就已鑄成今天的結果,賣了6.6億還把獎給你?恨你還來不及呢。這是生態平衡。但我不會勸帆不去,我能做的就是在那一刻握住李元妮的手。她是路線鬥爭犧牲品。”
針對馮小剛的質疑,金馬獎評審委員會曾回應稱,評選的過程是公正的,全部都有錄音和錄影記錄,經得起考驗。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5_11_23_342278.shtml
另詳參【圖博館】:中國金馬獎 馮小剛:名導演56 《西遊記》 太陽底下那來《新西遊記》 《中國動畫電影史》
圖博館
中時短評-風光頒獎之後 2015-11-23
第52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由大陸導演馮小剛獲得,最佳女主角是出身台灣、活躍於香港影壇的林嘉欣;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片留在台灣,由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獲得。
最佳新導演得獎人、26歲的大陸導演畢贛致詞時表示,感謝金馬獎這個兩岸三地的影壇大平台。他在後台時還表示,受侯導的《南國再見,南國》影響很深。這已不是第一位來自其他地區的華人導演表達對台灣導演的尊崇。金馬50最佳劇情片《爸媽不在家》的新加坡導演陳哲藝就說,他的電影創作受到台灣電影新浪潮的啟發,得獎當時,陳哲藝年僅29歲。
當金馬獎有越來越多台灣以外的電影工作者得獎,並且娓娓道來他們與台灣電影的淵源時,一方面令台灣電影工作者感到驕傲與欣慰,另一方面,卻也引起若干危機意識。台灣電影曾盛極一時,有著最豐沛、生猛的創作力,因此留下不少典範。
然而,仔細觀察會發現,具影響力、得獎頻仍的導演似乎仍不脫當年的英雄好漢,《刺客聶隱娘》為台灣留下了幾座大獎,今年68歲的侯導也不減豪情的說,還要再拍10年。但是,電影是一場馬拉松接力賽,台灣年輕一代電影人的創作力與企圖心似乎有點接不上力。放眼望去,台灣的電影產業,除了幕前水噹噹的明星之外,幕後工作人員的世代交替似乎並不明顯。
金馬獎是迄今華人影壇心胸最開闊的獎項,也因此成了各地華人電影工作者相當在意的華麗舞台,相對地,競爭也十分激烈,台灣電影一不小心就可能全軍覆沒。話說回來,當初《刺客聶隱娘》在台灣募資困難重重,以致於這部電影最後有一半的資金來自大陸。那麼,《刺客聶隱娘》可以說是純種的台灣電影嗎?金馬獎風光落幕,許多讓人思考甚至憂心的問題卻已浮上檯面。
另詳參【圖博館】:中國金馬獎 侯孝賢:名導演71 馮小剛:名導演56
圖博館
這樣,對於台灣藝人來說,大陸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不少人都放棄台灣市場把發展重心放到大陸。最簡單的例子,現在台灣免費跨年晚會也越來越差勁了,以前台北和香港的跨年晚會是華人樂壇的盛世,現在大陸四五個電視台都在搞跨年晚會,台灣一下子就不行了。
台灣的這些文化領先大陸幾年、十幾年的時間,而《康熙來了》在台灣的衰落,也意味著大陸這樣的娛樂節目可能到了最好的時候,所以如果你覺得你言辭犀利、覺得自己足夠“賤”、足夠灑脫的話,也可以試試往娛樂方面走,因為現在的大陸未來幾年時間,電影、影視、娛樂節目應該還處於一個最好的時代。留給台灣的時間不多了,但留給大陸的時間還很多。
回應
這些個戲子,在台灣的時候節目動輒嘲諷大陸這個那個,現在又跑過來賺錢。
內地很多電視台和製作方實在沒節操,什麼出軌男吸毒男小三一些劣跡藝人照樣頻頻接節目照樣出演。
娛樂行業的崛起從來都是人均一萬美刀的時候,韓國這樣,台灣也是這樣,輪到大陸了這次。以後很長一段時間,亞洲的娛樂風向標將會由日本轉向中國。
亞洲娛樂風向中日本現在有多大份額?感覺玩不過韓國啊。日本現在能拿得出手的只是一部分日劇和動漫,音樂和綜藝節目影響力感覺不如韓流。
中國正在越來越好的路上
既然罵大陸不減少廣告收入,為啥不可以罵?
為什麼不能理解成:三立台好沒節操哦,這麼綠還播大陸的廣告,還有沒有一點骨氣?
大陸廣告的逐漸侵蝕,綠變藍還遠嗎?
其實這個事也可以換一個方式考慮,在那邊播廣告,打開市場,賺囼灣人的錢,這也是在利用三立嘛,其實就是互相利用,在商言商嘛。
哈哈哈其實康熙來了收視率早就很低了。。。呆灣最喜歡看那些黑大陸的節目來獲得優越感
http://www.guancha.cn/MaJun/2015_10_18_337939.shtml
圖博館
康熙來了,沒了——留給台灣綜藝的時間不多了 by馬軍
《鳳凰周刊》記者,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悲傷的消息:在與小S主持《康熙來了》將近12年之後,2015-10-16,蔡康永在臉書上宣布確定向節目道別。
作為一個十分保守的人,老馬是受不了小S這種風格的主持人的。其實老馬也上過一些台灣的綜藝節目,一個比較明顯的感覺是,和大陸的綜藝節目相比,台灣的節目已經進入一個相對標準化的生產階段,所以他們的節目錄得非常有效率。基本在台灣錄節目一個單位時間可以錄四期,大陸只能錄半期。但在台灣錄節目收入比較低,像黃安這樣的歌手,可能只有一千人民幣左右,在大陸隨便找個農村辦喜事去唱首歌怎麼也得兩萬吧。這也是台灣綜藝節目衰落的一個很大原因。
說實話,台灣的綜藝節目曾經引領了一批製作人、明星在大陸的火,也佔據了我們年輕時候的很多歲月。這其中也包括台灣的一些電視劇,相信和老馬年紀差不多的朋友,都應該在中學期間看過F4和大S的《流星花園》,看過《薰衣草》、《轉角遇到愛》、《我可能不會愛你》。老馬的青春也是被台灣娛樂節目、明星、流行音樂和偶像劇陪伴過來的。那時候守著吳宗憲聽著周杰倫哼著F4看著流星花園,還想著將來女朋友最好長得像大S,哦,對,老馬還迷過一段ELLA。
但是現在大家去台灣旅遊,打開賓館的電視,你會很驚訝地發現,台灣的電視在放《甄嬛傳》、《宰相劉羅鍋》、《康熙王朝》、《雍正大帝》,大陸電視劇越來越來佔據了台灣市場。曾經有一個台灣華氏製片人跟我說:“小馬啊,台灣現在最好都不要播自製劇了,因為沒人看,大陸的片子引進過來又便宜又好看。”
不僅電視劇,就連台灣最拿手的綜藝節目市場也在被大陸侵蝕。《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就連最綠的三立台,政論節目罵完大陸後照樣插播大陸產品的廣告——青島啤酒。
這看似只是電視播出市場的風水輪流轉,背後卻暗含著兩岸經濟硬實力翻轉之後帶來的軟實力翻轉。以前台灣的流行音樂、電影、藝術、綜藝,各方面都領先大陸,現在來看,大陸越來越影響台灣了。前兩年在《我是歌手》第一季比賽時,林志炫PK羽泉,台灣一家電視台沒有買版權,但以新聞直播的方式幾乎把這場比賽給盜播了一遍,這在台灣還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就此大家可以看出來,現在兩岸的軟實力影響力已經發生改變了。
圖博館
張玉霞與張玉玲 欣韻二重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OIDaTWVH8&list=PLY_PDTye9_d35yBzSDZrAw-5T6FJSYho-
張玉霞_百度百科
張玉霞,中國台灣盲人歌手。因在街頭演唱鄧麗君的歌曲,惟妙惟肖,被網友上傳到YOUTUBE而廣為人知。2012年她來到內地參加了浙江衛視的舉辦的首季《中國好聲音》節目,演唱《獨上西樓》,唱哭導師,獲得了一致好評,並選擇了那英為其導師。而在《中國好聲音》巔峰時刻的頒獎典禮中,張玉霞獲得了“心靈的歌者”獎。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38038/8955635.htm
台灣街頭失明歌手張玉霞.天籟之音 中國驚豔
留言
原來台灣人在大陸那麼吃香哦、那如果大陸人是否在台灣也有同樣待遇呢?
答案是比在大陸好很多、一點人權自由都沒有、、我台灣人、我從小到大、就是現在才明白、如果兩方官員都把人民當遊戲的話、那以前學校所交的兩邊是兄弟、不都是在騙人的、人因夢想而偉大、但是並沒說可以這樣子玩吧!阿密陀佛和耶穌不也都是朋友、他有這樣玩嗎
这么短的一段话 你可以表述的从头烂到尾 毫无逻辑 不知所云。你的学校看来果然A了你的学费 骗了你的时间 好残酷。。
看这货写的话真是累,赶紧回学校念念书吧,毫无中心思想,连标点符号都不会
音乐不分国籍!好歌大家一起听!不必再吵好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台湾,大陆,香港和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0YP4tQTNf4
2012年7月13日中国好声音张玉霞~《独上西楼》(欣韻二重唱收錄)
留言
我們台灣歌壇竟然沒把她推出來.......台灣實在悲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4Tqj1lEJmg
圖博館
醫師受不了鄉土劇瞎劇情 Po現實醫療對照表 2015-09-21 聯合新聞網
台灣本土劇醫療情節常因為錯誤被吐槽,上周末台灣電視劇《哇!陳怡君》,演到劇中主角昏迷的情節時,卻被發現氧氣管放在下巴,而不是插在鼻子上,連續被多位醫師發文吐槽。
聯合醫院外科醫師洪浩雲先在18日時,在臉書上吐槽劇情「怎麼可能不笑?妳用下巴呼吸啊!」。網友們紛紛表示:「台灣本土劇就是把觀眾當白痴~想說隨便用一用還是有很高收視率,難怪台劇無法像韓劇紅到國外去」、「第一眼以為在聽耳機…」、「⋯好有創意!原來是這樣用」
永康奇美醫院醫師陳志金昨日接力在臉書上,貼出了「鄉土劇VS現實醫療」的對照表,其實這篇對照表陳志金在2年前就發文,看到鄉土劇錯誤後,再次有感分享,他感嘆台灣醫療崩壞,鄉土劇功不可沒。
他舉例一些超瞎的劇情,「急救就是要用氧氣罩」、「成人在冷凍30年後復活」「『死而復活』,主角不易死」、、「斷氣8分鐘後被女主角吻醒」、「心跳停止使用電擊器急救」等。他在對照表中一一正解。
陳志金還感嘆鄉土劇中常出現家屬下跪求醫生治療劇情,但現實中卻不斷重演家屬以孝順為由,揮拳打醫師的狀況,還說劇中常把醫生描述的高高在上,嗜錢如命,但現實中醫師連勞工都不如,每周都在醫院超時工作。
事實上,這樣的荒謬劇情不斷發生,「世間情」中出現過心電圖的貼片貼在了額頭,網友嘲笑是腦肌梗塞。還有一個橋段是「阿離」昏迷插管,但每一集管子粗細不一,還有的直徑大的離譜,網友惡搞嘲笑說是要喝珍珠奶茶嗎。「天下女人心」也有同樣離譜劇情,中男主角為了英雄救美,在荒山野地竟然直接拿起針筒抽自己血,然後注射到失血過多的女主角體內,神奇的是幾秒鐘之後女主角就甦醒了,網友大罵不可思議,醫師也嘲笑說這是科幻劇吧。
回應
從戲劇看社會縮影,就知道選民智商有多低,不成鬼島也難。
明知道很爛,又要看,真的很犯......
從不看低級又帶病毒的鬼島劇S!
台灣本土白癡劇專演給台灣本土蠢蛋看的啦!!
另詳參【圖博館】:來去都快的韓流 百大良醫 中國金馬獎
圖博館
我曾經受朋友之邀去看一場音樂演出,那個歌手獨自坐在台上,沒有音樂伴奏,也沒有歌詞,就一直在“啊……啊……”,各種聲調長短不一“啊” ,“啊”了半小時我實在受不了了,起身要走,朋友卻一臉疑惑,“這麼美的音樂,多精彩,你居然要走?”言下之意,你是不是欣賞不了這種高明的藝術?
另一次,是個搞藝術的朋友,形容一個畫家的水平高,說他隨便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都是極美的……我到現在也無法理解,直線和直線真的有區別嗎?
那麼多人說《刺客聶隱娘》是部極其優秀的武俠片,但如果有人不喜歡,也在情理 之中。一部電影的好壞與個人喜歡與否並沒有直接關係。偏偏在這一點上,喜歡者與討厭者成了對立兩方,一邊說看不懂是你智商低,一邊說裝什麼高逼格。
我們不是職業影評人,也不是奧斯卡評委,我們不過是買張電影票消遣一下的普通觀眾,為什麼非要在電影鑑賞力上拼出個高低?微博上甚至分成了“擁賢派”和“倒賢派”,使出渾身解數攻擊對方智商。關鍵是,一部電影再好,也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
有粉絲為導演叫屈,用的仍是最通俗的“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那一套,說這部電影耗了7年時間,侯孝賢花了半年時間去讀《資治通鑑》… …那又怎樣?《少年時代》拍了12年,在豆瓣的評分還不如一部滿是激情戲的美劇評分高。於是粉絲又說,你有沒有好好了解聶隱娘的歷史?有沒有好好了解導演故意放出的電影劇本?如果你做足了功課,就一定能看懂這部電影…… 請問一部要翻歷史書和劇本才能看明白的電影,有什麼了不起?在電影裡講清楚一個故事就那麼難?好的故事,從來不會讓人覺得悶;好的作品,從來可以打動人心。
牛津英語詞典對“art(藝術)”的定義為“人類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一種表達應用形式,通常以視覺上如繪畫或雕塑等藝術品來完成,從而抒發不同視角的審美或情感。 ”一部電影,便是一種藝術作品,對觀眾來說,它就和愛情一樣,完全是個人體驗,每個人感覺都不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生出各種不同的喜怒哀樂才是正常。
圖博館
不喜歡《刺客聶隱娘》是因為你LOW? 2015-08-31by 紅肚兜儿
進電影院之前,已經聽到關於《刺客聶隱娘》的太多好評。看完之後,卻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部電影。
節奏緩慢,情節單薄,形式大於內容。儘管很有意境,每個鏡頭定格都美得像一幅藝術畫,但還是不能掩蓋它是部大悶片兒這個現實。前排一對情侶,電影開場15分鐘就陷入了聊天模式,一直到結束都歡聲笑語。其他人的情緒也並不高,在106分鐘的沉悶裡坐得腳底發麻,結尾字幕出現似乎讓大家都鬆了一口氣,伸個懶腰往外走,幾十個人裡只聽到一個小姑娘在說話,她問同伴,“哪個是阮經天?我怎麼沒找到?”
也許“聶隱娘”是一部風格獨特的古裝電影,沒有張藝謀《滿城盡帶黃金甲》式的浮誇巨乳,沒有陳凱歌《道士下山》式的喋喋不休說教,也沒有徐克《狄仁傑》式的炫目特效。它堅持用古文對白,讓鏡頭在風景裡久久凝視,一個背影可以走上好久直到消失……但是,作為一名普通觀眾,坐在電影院裡將近2個小時,並沒有感覺出它有什麼看頭。
當我在微博上說起對這部電影的感覺時,不出所料,立刻有人衝上來說,“ 你覺得不好看是因為你欣賞水平低!因為你LOW! ”
曾有人列過一個文藝青年專用“裝逼指南”的觀影清單,全是能把人看得睡著卻又評價特別高的影片,要么劇情誨澀難懂,要么故事線模糊棱亂,要么情節細碎拖沓……如果你看不下去,你就永遠不能在向別人提起或推薦電影時,充分展露上述那種智商品味上的優越感。哪怕一種藝術作品不能打動你,如果它名稱夠響,你也不敢輕易說自己不喜歡它。
中國人喜歡隨大流,尤其面對文化藝術這種模棱兩可的事物,寧肯不懂裝懂,也不願暴露真實想法。如果一部電影,你覺得很難看,很沒勁,但大部分人都說太棒了,那麼,通常你也會跟著一起拍巴掌,“哇,真的好棒!”因為,別人都喜歡,只有你不喜歡,一定是你有問題。
《社會心理學》一書在提到“從眾心理”時說,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這一事實就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會處在個人價值取向和社會要求再從的價值取向的緊張沖突關係中。大多數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總期望達到兩個的目標:一個是確保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一個是通過不辜負他人的期望來贏得他人的好感和認可。
圖博館
相關新聞
金鐘評審發言惹議 吳宗憲:傷害演藝圈
吳宗憲:評審不是讓你來對藝能界說三道四
綜藝節目入圍爭議 文化部表態力挺評審
金鐘50評審,你真屌!By楊起鳳
音樂節目抬頭、傳統綜藝全掛、談話性節目陣亡,這一份綜藝金鐘入圍成績單,評審,你真屌!
回應
我是觀眾總可以說吧,15年前在舊金山時常租你的錄影帶來看。但15年來你的節目越來越難看,你自己沒責任嗎? 當然向下沈淪的也不只是你,反正很久不看台灣的綜藝節目。
真的很爛呀~「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不夠、知識沒有」.....哪句話不對??
跟反課綱那種的都一個樣,要公布名單好算帳是吧。
公眾人物本就是可受公評,藝人也不可例外 ;何況評審所言也不無道理.
台灣的綜藝節目絕大部分真的很爛,吳宗憲是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瞧一瞧 大腸花 綠衛兵 ... 這就是 文革台灣的水準
在一個連綠衛兵都有錢可領的台灣 ... 有什麼資格 扯什麼文化ㄛ
盡是名嘴歪風甚至一堆豪無知性只會教壞小孩誤導觀念而已的綜藝節目,要它們覺醒?我想很難,大概就是民眾要抵制拒看並不削這些節目先。
節目品質與創新, 連大陸都輸, 韓國更落後十萬八千里, 大概只贏非洲無電視國家. 還有臉提出申請.
台灣人就是死不認輸,都輸那麼慘了還要牽拖
圖博館
台灣綜藝被批質量低落吳 宗憲炮轟大陸綜藝:用金錢堆砌
“大陸綜藝是用金錢堆砌,台灣綜藝不比韓國差!”被稱為台灣綜藝天王的吳宗憲2015-08-27晚間,在臉譜個人主頁上寫下近千字長文,不滿金鐘獎評審對台灣綜藝節目質量低落的質疑,同時炮轟大陸綜藝節目是用金錢堆砌的。
今年是台灣電視金鐘獎第50週年,日前公佈了入圍名單。原本每個入圍獎項都該有五組入圍,但今年,綜藝節目獎僅3個節目入圍,綜藝節目主持人獎也只有4組入圍。對此,本屆金鐘獎評審主任委員藍祖蔚以質量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不夠、知識沒有四大缺失來解釋台灣綜藝節目的現狀。隨後,藍祖蔚還落井下石地表示,原本評審團是打算在最佳綜藝節目獎項上直接全部空缺,但因為從未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經過14小時冗長討論後才選出3個全屬音樂類節目進入入圍名單。
此話一出,引得眾多台灣藝人的不滿,網友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有一部分贊同吳宗憲的網友,而更多的聲音,則是認同金鐘獎評審的。
回應
台灣節目現在已經淡出視野很久了,我還以為吳宗憲早就退休了呢
記得以前台灣綜藝很火,現在台灣綜藝確實越來越差,什麼狗血劇本都上!
呵呵,呆灣郎的綜藝就是靠著黃段子堆起來的,看他們的綜藝不如看中國網絡上調侃,功力比它們強大得多。
呵呵,以前的窮親戚,現在被罵只會花錢
是人都知道台灣音樂、電影、電視劇、綜藝,哪一樣不是抄襲日本,還TM有臉說自己有創意,現在已經淪落到要回過頭來要抄襲大陸和韓國了,可憐的“抄襲島”
有本事你也用錢砸出來一個非誠勿擾、跑男、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出來啊…
錢是一回事,還得有人才行。台灣有幾個能跟好聲音拼一下唱功的。
大陸一直在學好不好,關鍵是台灣不思進取,自己原地踏步,還怨別人跑得快。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5_08_28_332236.shtml
圖博館
【想飛】:很老派,但是很好看
李氏兄弟在台灣電影圈真的算是奇葩,哥哥李安立足台灣、揚名國際,弟弟李崗則是在台灣穩紮穩打,作品不多,但是精緻,李家兄弟雖然都是導演,風格卻是差很大,李安在敦厚的外表之下,其實非常勇於挑戰禁忌,無論是同志片或情慾片都有涉獵,深度廣度兼具,弟弟李崗則是比較保守,比較像是文人學者的那一派,從他執導的《想飛》就可以看出他保守的性格與觀點。
《想飛》是一部很有偶像感的愛情電影,除了男主角的求愛過程超純情之外,女主角許瑋甯的清新美感令人眼睛一亮,這個角色前半段是一個會演舞台劇又會彈鋼琴的大學正妹,後半段因視網膜病變而成為盲人,轉折性夠強,演起來很有戲感,而扮演女飛行員,在片中倒追男主角結果失敗的姚以緹,雖然是影壇生面孔,可是在片中又會唱歌又很有個性,令人佩服導演李崗可以在一部「應該很陽剛」的軍事電影裡面,讓女性角色有那麼好的發揮空間。
從本片的音樂、劇情結構、價值觀,都可以看出導演李崗的老派靈魂,用張雨生的老歌《我的未來不是夢》來比喻男主角想要飛上天空的夢想,讓電影一開始就充滿復古味,大篇幅的訓練過程,以及庹宗華重現當年《報告班長》的魔鬼教官形象,都是非常懷舊的影像圖騰,還有片中的那場舞會、那幾場告白戲,甚至還有「寫信」傳情意的橋段,都是老派到一個頂點,當然有一部份的原因是「真人真事」的發生年代也許就是那樣的背景,另外一部份也跟導演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那種保守、內斂、傳統的價值觀,以及中規中矩的拍攝手法竟然不會令人感到無聊,反而還覺得蠻可愛的,也許原因就在於那份單純吧!
「單純」在電影裡面是優點,但也可能是疑慮,因為或許有些觀眾會覺得這樣的電影「太淡了」,畢竟這是一個習慣「重口味」的年代,連愛情片也習慣九把刀式的頑皮、熱鬧、快節奏,相形之下,李崗的老派電影雖然找不出什麼大問題,但也可能找不到太明確的記憶點,所以《想飛》雖然有「大製作」的氣勢,但卻有著「清新小品」的靈魂,年輕觀眾能不能接受或許難以預期,但這部電影至少證明「老」和「新」其實未必有衝突,因為那些對於夢想的堅持,以及對於生命的熱愛,就一種是共通的精神,如同片中的飛行教官庹宗華以及空軍隊員張睿家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跨越世代的「傳承」,那是這部電影最偉大的價值。
另詳參【圖博館】:李安:名導演72 《筧橋英烈傳》中國金馬獎
圖博館
「想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lgJI273vU
「想飛」- 豆瓣电影
回應
台灣擅長拍這類青春勵志愛情電影· 配樂好,愛情好,缺點是,配角們太不出彩了有點審美疲勞,挫折也不夠精彩,沒有爆炸點·
台灣小清新愛情題材,空中飛行淪為噱頭,主題還是圍繞理想和愛情這類台式電影標配元素。兩個半小時的片長,讓原本轟轟烈烈的純愛視界,變成婆媽劇。光是相遇曖昧追求,患病失明就佔了片子的一多半。期間夾雜著靠剪輯處理的空中飛行鏡頭和狗血平庸的生死考驗橋段,這片子就算基本了解過了.
「想飛」電影觀後心得 derak20
老實講這片故事我覺得太長了,我認為導演想在故事中塞滿太多東西了,親情、友情、愛情、長官的愛戴等,太多東西了,讓整個主軸變得很不明顯,跳來又跳去的。雖然這樣講,但我認為這部還是有優點的,可能是因為是真人真事改編,所以劇情上看不出太多不合理的地方(對照很多國篇有太多慌妙處),另外他動畫處理上也不錯,不會讓人太出戲(不過還是看得出來是電腦動畫就是了)。
國片「想飛」電影觀後感 2015 -1-3 哈啦客
「想飛」是台灣電影相當少見的空軍題材(距離上一部已經很久遠了),不過卻不是一齣打打殺殺十分壯烈兼含有兩岸政治味道的戰爭片,它實質上是一部富有勵志與愛情的電影,並且改編自空軍中校李政亮與盲妻的真人真事,看起來特別貼近現實生活,尤其是有關情感的層面相當的豐富多元,舉凡同袍的弟兄情誼、父親疼愛孩子的親情、教官跟學生濃厚的師生情與纏綿悱惻的愛情都描繪的很不錯,剛好又再加上動人的電影配樂,以至隨便一個橋段都會讓人不禁眼淚潰堤,建議觀影前一定要攜帶衛生紙啊!
李崗導演一向為人低調,所製作的電影也是屈指可數,但是作出來的東西一點都不馬虎,可惜好片總是叫好不叫座,「想飛」的票房其實並不如預期的好。
圖博館
《小時代4》青春無法承受之虐 2015-7-9
不經意間,《小時代4靈魂盡頭》來了,剛剛上映,卻也是在落下帷幕。從小說開始,以電影結束,儘管中間因為種種問題耽誤了一段時間,可是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就像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每個人都有出生的那天,有長大的那天,也會有死去的那天,《小時代》到了曲終人散的時候,一代人要和銀幕上的青春旅伴說告別了,再見林蕭,再見顧裡,再見南湘宛如,再見崇光,席城,宮洺,顧準。早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可是真的到了這個時候,還是有很多粉絲忍不住淚流滿面。
影片達到了所能預想的最佳狀態,因為了系列的尾聲,時代姐妹花很珍惜光影裡的每一分每一秒,從一開場童年版的簡單前戲,到顧裡面對四億虧空的尋找,癌症確診,與席城“苟合”引發四姐妹撕逼,高潮在最快的時間內迭起。真的是到了靈魂的盡頭,已無需再去粉飾和鋪墊,當顧裡在鏡子前把假髮摘掉,情感的衝擊就一波接著一波,撲面而來。
包括後來錄製臨終遺言的悲傷,顧裡引發了很多虐點,讓觀眾們哭成了狗。嚴格來說,顧裡是這一部的核心角色,家族恩怨,牢獄危機,癌症,愛情分崩,好友離析,接連的重創砸在她的肩上,讓這個從第一集開始就始終高舉著頭的白富美也終於接不住了。讓顧裡承擔這些殘忍的打擊,確實有點過了,還好,四姐妹即便撕破了嘴,顧源即便麵對巨大的屈辱,還是再一次成為她的堅強後盾。
除了四姐妹,影片給其他角色都安排了盡可能妥善的謝幕方式,出人意料的是席城,前三部裡面壞得腳底生瘡的角色,在本部中在乾了一件特別招人恨的事之後,有驚天的逆轉,無論故事上還是人物方面,都是一個亮點;還有顧源,戲份有刪減,卻體現了一種對愛的執著,戲裡戲外,都是救贖。
圖博館
我看金曲/迎合本土? 走向國際?2015-6-28 聯合報 朱立安/大學教師(嘉義市)
金曲獎開獎,金字輩獎項該有一定份量;但今年,有媒體先辦了「遺珠大賞」,顏值很高的SpeXial、Bii畢書盡、與因電腦修音過度而在歌后項目被刷下來的唱跳女歌手,人氣都更夯。先前到中國參加選秀,但成績不理想的A-Lin也第四度競逐最佳女歌手,這些現象都很值得關注。
觀察這一年來媒體報導,流行音樂的焦點快速改變,如今,中國歌手如李榮浩、汪峰…,或中國節目「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等,都占據相當版面,這在十年前簡直無法想像。
若與近來招生困難的各大學競相開設流行音樂、數位音樂的學程、學分班,招收對象卻是懷著歌星夢的非科班生的現象交叉思考,可觀察出:整個音樂產業,無論學院派或流行派,都已進入重新洗牌階段。如果台灣文創市場成熟,其實不會發生典範轉移,反而因過往高獲利時代不再,就像恐龍電影的台詞,「生命會自行找出路」,才會試圖改變產業模式與體質。
台灣這幾年把文創產業喊得震天響,尤其想靠流行音樂被中國接受;在政治意義上,我們有種假設,認為民主、自由、開放,比專業能力與基本功,更是鞏固文化「領袖群輪」的條件。
早先,我們愛比較小鄧(麗君)和老鄧(小平),後來掛在嘴上的是周杰倫、王力宏等,出道近廿年的大叔輩歌手。但看看目前走紅對岸的歌手名單,愈來愈多台灣不熟悉的名字,警告我們後繼無人的斷層現象出現。
網路世代,年輕一輩輕易即接收全世界音樂資訊,台灣流行樂獨霸的好景,很難再現。
不少人把流行文化當作認同的重要成份,但台灣若想保有流行音樂產業的優勢,自己走出去、外人走進來的趨勢總難避免。若僅想迎合本土特定市場,內容與品質恐怕難在國際化的評比中脫穎而出。
另詳參【圖博館】:唱而劣則演 星光幫與超女秀
阿楨
藝人變毒蟲 陸42家經紀公司集體封殺 2014年08月14日
近年來演藝圈不少名人沾毒自毀名聲,為了嚇阻類似事件再發生,大陸42家經紀公司、演出團體集結,簽訂《北京市演藝界禁毒承諾書》,表示「不錄用、不組織涉毒藝人參加演藝活動,淨化演藝圈。」
今年以來,已經陸續有李代沫、張耀揚、張元、寧財神、張默(張國立之子)、何盛東、高虎等多演藝圈名人因吸毒被抓。為了防止毒星不知悔改,更因明星對年輕人有很大影響,因此北京演藝界13日共同簽訂承諾書,集體封殺這些因毒誤入歧途的明星,希望能發揮警惕作用。會上更由「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孫茜(《後宮甄嬛傳》中的瑾汐姑姑)宣讀禁毒倡議書。
回應
我支持公開簽訂演藝人員防毒公約,只要藝人染毒,跟職棒簽賭一樣永遠退出職業賽事,才能有嚇阻的作用...
來台灣,台灣演藝界都是這種貨色,吸毒的,賭博的,犯法的,違規,賣假藥,賣假貨,賣假麵包,胡說八道的,通姦,賣淫的一樣活得好好
在台灣吸毒也好酒駕撞死人也好甚至不繫安全帶還毆打司機的 都是可以道歉後繼續復出的= =
給個讚。。。 公眾人物 就必須做表率。。。
演艺界不能只会捞钱,而不担社会责任与义务,行业自律自清很有必要,百分百支持。
給毒星一條生路 專演毒發過程 現場實況轉播 以儆效尤
讚!! 台灣該效法!
詳參【圖博館】:星光幫與超女秀 《毒品》
阿楨
台灣意識:邏輯邪35/66
台灣意識是啥意思
意識科學或觀念屎
你才是什麼意思呢
竟敢質疑台灣意識
二廝別嘶,依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理性專業事實地析判如下:
法國思想家Tracy於1797-5-23首用ideology意指觀念的科學,並呼朋喚友形成意識形態共同體。第一共和結束後,意識形態家支持拿破崙,但拿破崙卻譴責他們的共和及反舊教為黑暗玄學,這是意識形態首次被貶化。到馬克思時二次貶之為統治者尤其資本主義為現行社會秩序和特權合理化的觀念,反之共產主義才是科學、正確的意識。到曼海姆時批評意識形態是一種保守安於現狀的心態,是使既存事實和階級利益合法化的思想系統,反之由自由且超階級的知識分子推動的烏托邦思想才能真正的打破現狀邁向理想。意識形態的被貶化,到英美資本主義自認是自由民主、而共黨納粹是意識形態,達到頂點。
……………………
Waltzer認為意識形態有以下特質:1.包含片面乃至無所不包的世界觀。2.只有極少數人能有條理和清楚地表達它。3.是一種有條理、自足的政治思想模式。4.是簡單而抽象的。5.有自稱是真理具有普遍性的傾向。6.具有千福年傾向。7.具有說服力的論證與設計來引發積極的參與。8.是實用的,它具有策略與政策。9.與政治運動交織成一體。10.在社會危機與緊張時易於產生。11.人格化與經典化。它有其英雄(含創立者、偉大的解釋者、精神感召的領袖、殉道者),神聖的教條(聲明、宣言、憲章)、與儀式(誓言、歌曲、禮儀、假日)。以上存在於共產主義、民主主義,也存於李登輝、陳水扁和民進黨的台獨建國運動之中。
Waltzer認為應嚴防意識形態有以下陷阱:1.具體化之謬,誤認意識形態為實際本身。如台灣人四百年來均受外族統治(荷日與明清國府不分),也一直為其獨立奮戰。2.邏輯之謬,誤以為意識形態能自圓其說即真。如台獨從歷史、文化、民族、語言、國際法等創出一自說自話的獨立邏輯。3.歷史之謬,誤認發生之事物必重現(如228)、未曾發生之事物必不發生(如屠中國豬)、或新事物優於舊事物(如換獨黨執政)。4.價值與事實混淆之謬。如美國獨立宣言中的貶英褒美,如台獨對所謂外來統治者的貶化和對台灣的美化。5.將政治和道德絕對化、確定化之謬。如台獨將自己肯定的事物均以獨立建國的神聖性予以美化,反之則批為低賤的奴役和背叛。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358824
阿楨
魏導下部電影 告別日本元素吧 2014-3-4 中國時報 新北市/商
魏德聖導的新片KANO已正式上映,上映前卻發生部分團體對電影內容有美化日據時代之嫌而抗議的尷尬場面,對此魏導雖然表示本片所描述的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熱血故事,沒有任何政治或想美化任何時代的動機考量。
其實魏導出道以來的3部作品不可否認的每一部都有相當的日本元素,特別是成名作的海角七號,如果沒有背後的日本元素,今天可能不會有海角七億的票房,更不會有後面的賽德克巴萊與KANO這兩部描寫日本時代發生在台灣的影片。
身為台灣新生代導演的第一把交椅,難道除了帶有日本元素的故事,就沒有其他更本土或是更能夠引發觀眾深思的題材發揮?
在此誠摯建議魏導,下一部電影可以不要再用日本元素,而是真的用一種在地關懷的角度,拍出一部台灣人自己的故事吧。
回應
票房还要靠他干爹啊
那中時要不要捨棄統一立場?
你沒發現中時早已淪陷成為人民日報的臺灣版?
台獨焦慮感發作
少了日本元素,他大概就耍不開了?!
版主回應
KANO還原歷史?選擇性失憶!2014-3-11中時 陳錦謀
你「KANO」了嗎?魏德聖編劇及監製的片子「KANO」,已經成為朋友同事之間,彼此問候的熱門動詞。這部大阪亞洲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媒體報導,開幕當天電影播放後,全場觀眾兩度起立鼓掌,前後長達10分鐘。這個新聞讓我「KANO」,走進電影院,但是影片結束後,滿座的台灣觀眾卻沒有掌聲,鄰座的年輕夫妻一家4口,安靜的收拾隨身衣物,沒有熱烈的討論劇情,也看不出2個小男孩展現「一球入魂」的興奮感。
是哭了說不出話?還是感動得無法言語形容?
微雨中走路回家,有股莫名的沉重湧上心頭。在思緒紛亂中,隨意上網瀏覽到魏德聖的電視專訪,他說「KANO」還原過去的年代,強調永不放棄的運動員精神,以及不同族群之間合作的價值觀;主持人還幽默的說「在1930年代,日本曾經瘋台灣」。關了電腦,我釋放沉重,心想:還原歷史的「KANO」原來是給日本人看的啊!而且還只是片段還原。
「KANO」這部片,也讓我想起1992~1995年的波士尼亞內戰。我認識一位波籍塞爾維亞裔友人,在戰爭時逃離家鄉,20年後,他返回首都塞拉耶佛時發現,波士尼亞人與賽爾維亞人之間,像戰爭前一般和平相處,沒有仇恨、彼此尊重,好像戰爭從來不曾發生過。友人告訴我:這是一種集體選擇性失憶的現象,因為戰爭實在太殘酷、太骯髒,也太不人道了。
「KANO」的片段還原的手法,正如選擇性的失憶,就像我94歲的母親,經常懷念日本殖民時期「夜不閉戶」的善治,卻很少對當時「捉到小偷就剁掉手」的酷法提出批評。
日本大和民族習於集體行動,「KANO」應可像「海角七號」一樣,為嘉義市帶來為數不少的日本觀光客;可是我卻不由自問:當日本觀眾兩度起立鼓掌,為影片讚歎之餘,他們是如何看待這樣還原異族殖民歷史的台灣人呢?也因此,我終於瞭解,為什麼電影結束後,台灣觀眾沒有掌聲,彷彿過去的三小時停格了,只是靜靜的離開,這是不是也是一種選擇?沉默之中有些沉重的選擇?
回應
如果對日本人的思維心態有些了解,看看魏倒的背景與長相,就很清楚魏倒拍片海角7號以來的意圖。當然,魏倒不是一個人行動,背後有金主在支持有智囊在指導,是一套行動。想達到什麼目的? 你知我知。這策略是很標準的包著糖衣的毒藥。
政府也容忍這樣的教育!?繼續潛移默化…洗腦台灣終成為日本之殖民地國?
被殖民蹂躪的台灣人…在當時錯把敵人當國人(為敵人當兵殺自己同胞…)戰後又停滯懷念於敵人…真是情感錯亂啊!是何種情愫下之眷懷?
魏導系列電影全部都在拉攏台灣與日本的歷史關係,其背後應該有甚麼特殊意義?!
看完後才知道被騙了, 根本是皇民思想的電影, 要怎麼鼓掌?
台灣政治內鬥悲哀,民進黨為政治利益去切割意識形態,創造日本情結,教導下一代皇民思想。
詳參【圖博館】:選擇性失聲 中國金馬獎 蔡明亮的《郊遊》
阿楨
看見了台灣又如何
一部金馬獎1的最佳紀錄片《看見台灣》怎會叫好又叫座到,全台灣的媒體名手名嘴政客民眾/學者專家教授、都在瘋著看,連企業也包場,就不見中南部的地方政府在府前廣場露天播放!
要不是金馬獎有分紀錄片與劇情片,有影評人說該得最佳劇情片,坎城等國外各大影展早就頒最佳影片給過紀錄片。
乾脆連最佳導演、男女主角都頒給齊柏林拍的《看》片,紀錄片2要求的是客觀理性、影片則是主觀感性,二者豈能混為一談?
你那是現代主義的理性觀,後現代主義的非理性則不同觀。
難怪台灣公視常假紀錄片之名3,宣傳綠獨反中之觀點,有陰謀!
是你盲目地迷信「公」視吧,人家是陽謀、紀錄片名早就取名「紀錄觀點」之「私」視4了!
回到「看見了台灣又如何」之主題,總不能只是只有視覺反省吧!趁民氣可用,做些行動。
當然只是視覺反省,你真以為電影院的觀眾會起而行呀?這些綠真小人與藍偽君子5,只會要求中央政府負責、忘了中央與地方要分層負責6,中央負責規劃立法、地方負責執行!
分層分贓吧!馬總統剛上任便遭88水災7,中央認真救災的劉閣被水沖垮、本該負責的地方綠府沒事,從此台灣就變理盲濫情的呆歹灣、啥都要馬負責8。馬也真笨,啥油電年金健保都拿來負責改革,好不容易在立(力/利)院司法關說中得到教訓、讓多元成家方案的各方鬼打架,結果老毛病又犯了、趁《看》片的民氣可用、行政院長江宜樺召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會議、並將在一個月後聽取初步成果報告,結果反遭媒體名手名嘴政客民眾/學者專家教授、吐槽中央類似的報告太多了有用嗎?
所言極是,這鬼島只能任鬼打架、自生自滅9,你真去勸架只會引鬼上身,你比如、88水災一個月後、趁民氣可用提出的「國土計畫法草案」,至今仍躺在立院待審,但監院卻只敢奸察中央。
廢話!綠 (立/力/利)院與綠府本就蛇鼠一窩,怎可能立法禁止地方亂抽地下水、亂排人豬廢水、亂墾山坡地,他們只想要治水治山預算、分層分贓,至於分層負責、免談!這些,呆歹灣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有像批馬般力批嗎?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044695
阿楨
蔡明亮的《郊遊》
李安1竟敢公開自己曾關說金馬獎2的評審,比王院長有卡司。可惜拉票沒用,台灣馬裔華僑蔡明亮3的《郊遊》,仍以一票輸星裔華人陳哲藝的《爸媽》。
正因本次公開透明,本土民粹的鄉民才不敢再酸,不然那些文化廢物和流氓、必假愛台之名4群起攻之!
若非李安長期廣結善緣、置身於兩岸三地的影藝是非圈之外、又是極少數尚未隕落的「台灣之光」5,則無法讓全球天王天后級的演員與導演空前大集含。
但李安的台灣電影「氣虛」論,也指出李安台灣電影工業除了技術與市場因素外,主要還是格局與深度的問題。從近年幾個賣座強片看,取材和主題都十分貼近庶民,也認真刻劃本土精神,但在強調娛樂趣味及討好市井口味之餘,似乎無法深刻處理品味、精神及人性,這是氣虛之處。
聯合黑白集也在虛評,如【圖博館‧唱而劣則演】6所評:在民粹大氛圍下,台灣的流行音樂和電影有二種劣幣,相互驅逐良幣!
一是李陳時由上而下的本土民粹。就在蔡依林等流行音樂天后天王、重金到大陸參加晚會/比賽,和金馬獎項多被港星中等華人電影奪去(以《郊遊》獲得最佳導演的蔡明亮不只不被民粹欣賞還被罵侮辱本土)之同時。台灣大紅大賣的卻是本土牛肉場出身的豬哥亮父女低俗之音樂和電影《大尾鱸鰻》 (你批它低俗,民粹反罵你精英,根本不就音樂和電影的優劣標準而就事論事)。台灣人的品味低到只要合本土味,豬哥只要在片中飆粗話,豬女只要在台上飆性感搖頭(胸/臀/腿)丸電音舞、嗶嗶嗶(屄屄屄)叫幾聲、晚會收視率便全台第一。
即使較佳的「公視人生劇展」「艋舺」「文青電影/歌曲」,相對於黃春明/侯孝賢/羅大佑等鄉土文學/電影/歌曲之真實反映反思台灣鄉土,仍似被批脫離台灣現實虛偽的:「李行健康寫實」「社會寫實」「瓊瑤浪漫電影/校園名歌」,虛偽的新健康寫實/社會寫實/浪漫電影/校園名歌而已。
一是馬時由下而上的抗議民粹,造成本文的主題「唱而劣則演」「導而劣則演」,先說馮柯等電影編導/文化廢物流氓如何因「導而劣則演」,沒能力當優勢演員、而是藉抗議反核四和反《夢想家》等為舞台在作秀7。同理,張懸也是位藉抗議社會議題「唱而劣則演」的歌手。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963426
版主回應
(楨:我依音樂的創意標準,聽過第25屆金曲獎入圍暨得獎完整名單,只有李宗盛〈山丘〉實至名歸,田馥甄〈渺小〉比陳綺貞〈流浪者之歌〉更有資格得最佳音樂錄影帶獎!)
田馥甄自認努力 被酸得愁雲慘霧2014-6-30
田馥甄沒入圍仍大器出席表演,被主持人哈林譽為「遺珠界的天珠」,可惜「天珠」演唱時咬字、發音引發熱議,被指怪腔怪調,她得知後心情大受影響,出席華研慶功宴,和工作人員情緒都籠罩在愁雲慘霧中。
她解釋那段演出主題「Dejavu似曾相識」,是用新的方式詮釋經典歌曲,所以很計較細節、加了怪和弦,自認盡力,「音樂各有喜好,我已經在很緊張的情況下盡可能唱好」。未來還是要改進、努力,「看到網路酸民一直在酸,難過到底要怎麼唱歌才對?後來想說酸民沒站上過舞台,不太了解音樂,只擔任酸的角色」而釋懷;寧願多看媽媽、姊妹和歌迷的鼓勵。
回應
就唱你想唱的,就唱你認為好的,別裡酸民,加油!
這是她? 我們在平行宇宙嗎? 還是我以前買的CD刮片了?
她要怎麼唱,有必要迎合你嗎?既然買過他的專輯,就應該知道他在這幾年的改變
其實,不會很難聽啊,唱腔也沒什麼變啊,就是渺小的唱腔不是嗎?
渺小那張專輯一出來我也是狂聽!這就是他的唱腔,又再加了復古氣息,所以完全沒想到大家會說他唱腔很怪........
唱歌就像演戲,每首歌有每首歌的表情,每個人詮釋歌曲的方式也不同
李宗盛加持 白安巧露臉2014-6-30
李宗盛以〈山丘〉獲年度歌曲、作曲人獎,他因7月4、6、11日在美加巡演,提早出國準備工作,徒弟白安代他領獎,白安幸運地一連上台兩次。他10年交出一首〈山丘〉,下次何時發片?相信音樂表示,不會催他,他做完音樂會告訴大家,他剛製作完白安的專輯,接下來忙巡演,還有十幾場。
第25屆金曲獎入圍暨得獎完整名單2014/06/29中央社
★最佳年度歌曲獎(標※為得獎者)
抱著你《我是海雅谷慕》/滾石/張震嶽(因違反規定資格取消)
這是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這是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彎的音樂/Tizzy Bac
流浪者之歌《時間的歌》/添翼創越工作室/陳綺貞
姐姐《跳針舞曲2013》/乾坤影視傳播有限公司/謝金燕
入陣曲《五月天自選作品輯 the Best of 1999-2013(巨象登陸版)》相信音樂
※山丘《山丘》/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李宗盛
★最佳國語專輯獎
模特/紅柿子音樂工作室/李榮浩
李健拾光/美妙音樂股份有限公司/李健
※我是海雅谷慕/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張震嶽
你所不知到的杜振熙之內部整修/顏社企業有限公司/杜振熙
江湖/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周華健
★最佳台語專輯獎
趁我還會記/動脈音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荒山亮
※30出頭/小宇宙音樂工作室/陳建瑋
再會!青春/Goodbye You!th/有料音樂有限公司/滅火器
一條命/大吉祥整合行銷有限公司/董事長樂團
惦在你身邊/乾坤影視傳播有限公司/黃乙玲
遠走高飛/喜歡唱片股份有限公司/江蕙
★最佳客語專輯獎
※Heart Land 心地/鴿子窩音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曾雅君
簷頭下/山狗大樂團/林鈺婷
饕客阿哥/伊仕寶事業有限公司/邱廉欽
★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
cepo'混濁了/潛藝術工作室/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
流浪的歌/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拉卡飛琅
※歌,飛過群山/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泰武古謠傳唱
★最佳音樂錄影帶獎
渺小《渺小》/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導演:比爾賈 x Bounce
柏拉圖式的愛情《時間的歌》/添翼創越工作室/導演:羅景壬
※流浪者之歌《時間的歌》/添翼創越工作室/導演:何男宏
故事《秋:故事》/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導演:陳奕仁
泰國情哥《亞洲通緝》/華納國際/導演:Chayanop Boonprakob
兇手不只一個《小人國》/人人有功練音樂工作室/導演:JIZO
阿楨
唱而劣則演
館長敢批評張懸是位「唱而劣則演」的歌手?
有何不敢?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只依理性專業事實而戲(謔評)論。在民粹1大氛圍下,台灣的流行音樂和電影有二種劣幣,相互驅逐良幣!
一是李陳時由上而下的本土民粹。就在蔡依林等流行音樂天后天王、重金到大陸參加晚會/比賽,和金馬獎2項多被港星中等華人電影奪去(以《郊遊》獲得最佳導演的蔡明亮不只不被民粹欣賞還被罵侮辱本土3)之同時。台灣大紅大賣的卻是本土牛肉場出身的豬哥亮4父女低俗之音樂和電影《大尾鱸鰻》 (你批它低俗,民粹反罵你精英,根本不就音樂和電影的優劣標準而就事論事)。台灣人的品味低到只要合本土味,豬哥只要在片中飆粗話,豬女只要在台上飆性感搖頭(胸/臀/腿)丸電音舞、嗶嗶嗶(屄屄屄)叫幾聲、晚會收視率便全台第一。
即使較佳的「公視人生劇展」「艋舺」「文青電影/歌曲」,相對於黃春明/侯孝賢/羅大佑等鄉土文學/電影/歌曲之真實反映反思台灣鄉土,仍似被批脫離台灣現實虛偽的:「李行健康寫實」「社會寫實」「瓊瑤浪漫電影/校園名歌」,虛偽的新的健康寫實/社會寫實/浪漫電影/校園名歌而已。
一是馬時由下而上的抗議民粹,造成本文的主題「唱而劣則演」「導而劣則演」,先說馮柯等電影編導/文化廢物流氓如何因「導而劣則演」,沒能力當優勢演員、而是藉抗議反核四5和反《夢想家》6等為舞台在作秀7。同理,張懸也是位藉抗議社會議題「唱而劣則演」的歌手。
張懸難道只能靠成名曲「寶貝」文青歌一直當文青歌手嗎?那可不!張懸在接受Yahoo!奇摩新聞「Y!oung報」專訪時說:沒有實踐,文青只是個貶抑詞,文青和女人的胸部大小一樣都不該被標籤化。
誰說只能像陳綺貞等一再重複文青女歌手之自我囈言,同樣是在學經歷背景、詞曲創作、演唱音色音質和風格主題等上、有類似個人特色的女創作歌手,至少也要像許哲珮宛如精靈眼睛不斷擴大加深看世界的方式 (白安只有《麥田捕手專輯》還不能判斷其獨特的喉音與真假音之技巧,能否擴大加深,但應得最佳新人)。
……………
要當抗議歌手,至少要有羅大佑之才與情、尤其是抗拒當抗議歌手之勇氣。張懸沒羅大佑之才與情,又趕反核等之時髦,難怪只能寫出沒創意抗議歌曲!
沒創意又如何?能靠亮國旗/藏藏旗出名就好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925777
版主回應
金曲獎入圍名單也要「淪陷」?2014/05/26
第25屆金曲獎入圍名單出來,讓不少人驚訝,原來在台灣知名度並不高的大陸歌手李榮浩與李健,分別入圍了五項大獎,佔據相當高的入圍比例;光在編曲獎一項,李健的<李健拾光>專輯就入圍了三首歌曲。儼然一股對岸的音樂浪潮即將躍然而起。
台灣一直自翊在華人流行音樂占有一個類似領頭羊的地位。近年來大陸選秀節目風行,也每每看到當地選手選唱台灣出品的流行歌曲。只是當這次入圍名單一公佈,多少就出現當年金馬獎一開始有大陸電影作品大量入圍時的驚訝一般,驚覺對岸的音樂水準似乎已非吳下阿蒙。
在台灣演藝圈相當重視的幾個「金」字招牌大獎中,除了金鐘獎本來就比較偏向頒給本土電視圈以外,這幾年電影界的金馬獎,就已經屢屢讓大陸作品得到大獎,甚至引發在野黨民意代表抗議。雖然說這樣的抗議實在是讓人覺得這些立委小鼻子小眼睛,不懂得金馬獎重點在於獎勵優秀的華人電影作品;唯有海納百川,才能刺激台灣的電影成長,而非關起門來自爽。但台灣電影這幾年不論在可用資金、拍攝題材規模與技術水準上,整體水準都不如中國大陸與香港,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如今又看到今年金曲獎的入圍名單,大陸歌手已經不是零星點綴式的入圍,而是有能力成為年度重要獎項的角逐者,真的是必須要讓台灣這邊自我警醒;目前大陸娛樂工業在蓬勃起飛的情況下,不論是電影、電視、音樂的水準都已經逐步提升,而台灣的人才也因為龐大的市場與商機,逐步往對岸靠攏淘金,也因此順勢提升了當地的音樂質量。
其實在每個行業都要追求生存的情況下,去對岸賺錢本來就無可厚非,只是台灣本地音樂人真的必須自我認知,就算我們會不斷進步,但對岸的水準可能更會因為整個娛樂工業都同步向上提升,包括電視節目持續需要新血、新能量,加上許多外來優秀人才引入加持的情況下,使其音樂品質再也同樣無法小覷。
今年是金曲獎25週年,雖然不像去年「金馬50」一樣有那麼長的歷史,但維持了四分之一世紀,加上其評審品質的公正性有一定口碑,讓台灣保有在華語樂壇中,不可或缺的影響力,這一切都實屬難得。也許今年入圍者較沒有台灣觀眾所熟悉的歌壇天王天后,但若能夠因為大陸作品的大量入圍,成為對本地音樂工作者的刺激,於未來再製作出更多品質優秀,或傳唱度高的歌曲,「金曲25」評審團目前這樣的決定,未嘗不是一股鞭策的動力。
http://blog.udn.com/dapili1234/13639110
阿楨
李安說氣虛【聯合報╱黑白集2013.11.25
金馬五十,冠蓋雲集,道盡台灣電影在華語圈的半世紀風華起伏。這次台灣作品未能奪得主要獎項,評審團主席李安不失惋惜地說,台灣電影氣虛了一點,難成大氣候。
所謂「氣虛」,有兩種解讀。一方面,是外在條件的限制:如李安所說的缺乏電影基礎工業,格局小、技術差,乃至市場規模狹小,拘礙了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另方面,是內在精神的問題:台灣近些年因政經環境的擠壓,社會氛圍變得有些內縮,乃至氣餒。影響所及,新一代電影人傾向從身旁的人情趣味題材去尋找靈感,從而缺少突破的銳氣或大敍事的宏圖。
當然,許多民眾和電影工作者未必同意李安的「氣虛說」;相反的,不少人會覺得台灣電影產業正在走向「復興」。例如,從魏德聖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重新吸引觀眾重新走入戲院,到這兩年的《艋舺》、《陣頭》、《雞排英雄》、《大尾鱸鰻》、《總鋪師》、《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輕易破億的票房,顯示台灣電影觀眾正在回流。其中,《那些年》更橫掃香港,創下賣座最佳成績。
然而,在閃亮票房佳績的背後,為何李安仍覺得台灣電影工業「氣虛」?除了技術與市場因素外,主要應該還是格局與深度的問題。從近年幾個賣座強片看,取材和主題都十分貼近庶民,也認真刻劃本土精神,但在強調娛樂趣味及討好市井口味之餘,似乎無法深刻處理品味、精神及人性,這是氣虛之處。
台灣社會近年流行的「小確幸」,反映的也是一種「氣虛」狀態:因為對大環境的無力,而產生偏安自保心理。要知道,「小確幸」絕非補品,服多了有害身心。
相關新聞
不只電影 經濟、社會也氣虛
回應
氣虛就是只喜歡"自摸字爽"啦! 這就是台灣人啦!
脾胃冷夢遺體質弱難[轉大人],只要有一點點小小確定的幸福感就很滿足了。
版主回應
華人電影的標竿在台灣【聯合報黑白集2013.11.26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臉書貼文,「誠心恭喜陳哲藝、楊雁雁及《爸媽不在家》的全體演職員榮獲四座金馬獎」;馬來西亞首相納吉亦在中文版臉書上,恭賀蔡明亮與楊雁雁得獎。
第五十屆金馬獎的最大成就,是使得這個以台灣為基地的影展,在成為華人華語電影專業標竿的地位,向前更邁進了一步;於此同時,亦使得擔任評審團主席的李安在成為華人華語電影人新典範的地位,也向前更邁進了一步。這皆是從台灣之光延伸放大成了華人之光。
在台灣,「中國人」、「中國話」有時是禁忌語彙,若打個折,說成「華人」或「華語」,還是有人會聽了不舒服。然而,看此次金馬獎,華人華語的「大中華文化圈」卻是一個絕對真實的存在,而且台灣在其中足以承當舉足輕重的角色;非但不必妄自菲薄,且是捨我其誰。
台灣能擔任的角色,就是建立一個自由公正的標竿角色。文化的命脈在自由,台灣有自由;專業的標竿在公正,台灣有公正。自由、公正在這次金馬獎有了極大程度的表現,倘若此後能使金馬獎成為華人華語電影的「成就標竿」,金馬獎就能從台灣之光變成華人之光。
在華人世界,當然台灣不可能事事爭第一;但是,台灣卻有可能成為「標竿」;譬如台灣的民主自由是華人社會的「標竿」,而金馬獎也有可能成為華人電影的「標竿」。
例如:大陸片《天注定》此次入圍六項金馬獎而得到兩座,且其中最佳原創音樂獎由台灣作曲者林強獲得,但此片卻可能在大陸禁演,而導演賈樟柯等劇組人員亦被禁止來台參加金馬盛會。可見,華人華語電影的標竿在台灣,捨我其誰?
回應(楨:又在用民粹之精神勝利法!詳參【圖博館】:精神勝利法)
希望台灣多認識自己,少點自吹自擂,打开網頁,就見不少以小觀大,坐井望天之文,為識者所笑,惟德動天,無遠弗届。
台灣人的自卑及對未來沒有希望,其原因就在於台灣人普遍自欺欺人自我感覺良好,全世界各國的軟實力也不比台灣差,獨有台灣天天扯軟實力,還不就是因為有真正硬指標的台灣全輸得一屁股,只好拿看不到比較的軟實力來大吹
一直以來,華人電影的標竿在香港,香港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當然時代在變,以後會在哪還不清楚,絕對不是台灣!
台灣只求平標準桿,人家高桿,台灣還掛在竹竿上晾著,自我解嘲罷了。
可惜這個彼岸的華人中心對電影文化極度打壓。
电影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华人电影的承载体是中国文化!李安所感叹的“气虚”,深层里是如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悲叹啊!今天50金马还能维持一定程度的盛况,只是在消费半个世纪累积下来的基础。对岸也不会老是停在那里不前进,随着对岸逐步开放禁忌,形势终将逆转!毕竟华人圈的中心在彼岸,而不在台湾这个小岛!!
短評-電影要跟上 2013-11-26 旺報
第50屆金馬獎,來自兩岸三地眾影帝影后齊集一堂,重要獎項得主更分屬幾個不同華人地區,優雅華麗地展現了大中華的格局。即便在大陸,金馬獎目前也是大陸影迷心目中最能代表當今華語電影的獎項,超越香港金像獎、大陸金雞百花獎與華表獎。我們很想知道,台灣電影能否跟得上金馬的腳步?
在金馬獎本身,首先要成為大陸華語電影參展的首選。大陸金雞百花獎歷史悠久,近年來因投票方式、提名名單及舉辦方式等爭議引發大眾質疑而落莫;但新興的華表獎則因政府主導和獎項名目繁多的優勢受到明星歡迎,今年第15屆華表獎有超過1000部電影參評。而本屆金馬獎報名情況執委會用「超級熱烈」來形容,卻也僅有逾250部,只有華表獎的1/4。大陸近幾年來,在文化產品上的實力步步高陞,宮廷劇的成功自不在話下,電視歌手選秀節目藉著台灣的能量,更是辦得風聲水起,顯示大陸一旦「解放思想」,就會成為台灣的有力競爭者,電影獎項也是如此。
藉著金馬獎在大陸觀眾心目中的地位,獲獎影片可一舉拿下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大陸市場,這是金馬獎的利基。今年金馬吸引了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與台灣源淵較深的華人導演影片參展,其實泰國、越南、緬甸包括日本等國的華人人口也相當龐大,尤其泰國華人人口推估達700多萬,不輸馬來西亞,可以想見,金馬將來還有更大可為。
美國有奧斯卡,有好萊塢;台灣有金馬,可惜缺乏本土電影的加持。身為今年金馬獎執委會主席的李安批台灣電影「氣虛、格局小」,昨日並直言台灣電影「對白沒營養、情節不緊湊、關係很疏離」。金馬獎有機會帶領華語電影走向世界,台灣電影也要快馬加鞭。
阿楨
評審團主席李安:台灣電影氣虛了點【聯合報2013.11.24
與金馬獎淵源深厚的李安,今年榮膺金馬獎評審團主席重任,他也與超過四十位歷屆影帝、影后,聯袂金馬獎執委會主席侯孝賢共同揭曉最佳影片大獎,他身為台灣最具國際分量的大導演,此次盡心盡力,不僅提高金馬獎的國際能見度,也代表傳承意味,尤其今年最佳影片由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奪下,象徵「亞洲電影的多元發展」,也更鞏固金馬獎在華語影壇的象徵地位。
儘管「爸媽不在家」是李安心目中最佳影片的第二名,但他仍為得獎結果開心。李安坦承,此次當評審團主席心理壓力大、當評審壓力更大,尤其有許多朋友都入圍,但他仍摸著良心評選,他笑說,「得罪就得罪了!」
憂台灣缺乏電影基礎工業
廿二年前李安以第一部電影「推手」在金馬獎中獲評審特別獎,透過影壇嶄露頭角,李安對台灣電影的現況既期盼又憂心。李安表示,台灣電影優勢有創作自由的環境,但台灣缺乏電影基礎工業,沒有辦法累積經驗、格局小、技術差、氣虛了一點,難成大氣候。
李安表示,今年入圍的幾部台灣電影像是「總舖師」、「甜‧祕密」與「失魂」等他都喜歡,但也有些缺點。「總」片他喜歡其中的音樂,但後面弱了一些;「甜」片導演許肇任與黃劭揚也表現不錯;「失魂」很有創意,但技術有待加強。
蔡明亮很強 但不等於台灣電影
李安毫不掩飾對蔡明亮的肯定,稱讚「郊遊」與其他電影的「量級」不同。但也說,雖然蔡明亮很強,但蔡明亮不等於台灣電影,就像宮崎駿是宮崎駿、日本電影是日本電影一樣。
雖然心中首選未獲最佳影片,不過李安對於整體評審結果卻覺得感覺非常良好,更覺得金馬五十把最佳影片頒給「爸媽不在家」別有意義。李安認為,「爸」片很出色,雖然導演是新人,技術也到位,當初他看片後還問其他評審「你們敢不敢把最佳影片投給這部電影?」
討論(楨:鄉民糞青只會噴糞)
金馬50網友選出「2敗筆3烏龍」,歌手何韻詩和主持人蔡康永是2大敗筆
主持人蔡康永,從造型到主持風格都飽受批評,尤其走下舞台訪問歷屆影帝后,陳松勇、歸亞蕾展現前輩風範,但網友批蔡康永話多又無趣,拖垮該段;今年他獨挑主持大梁,串場言論被批像個人演講,網友揶揄:「他需要降麥克風。」而事前成話題的招牌鋼鐵手臂,不僅沒為造型加分,還被吐槽:「好像龍蝦螯。」
版主回應
李安拉票沒用《郊遊》1票輸《爸媽》2013-11-24中國時報
李安坦承他賣力為《郊遊》拉票,因該片太重量級,雖然真要挑問題也很多,但光是「量級」就已不一樣,以抽象方式呈現內心構圖,演員與導演一起付出,「我寧願慶祝這樣的東西也不願肯定一個工整的作品。」李康生唱〈滿江紅〉一鏡到底的演出,更讓李安說:「對我來說那一個鏡頭就已是最佳影片。」
但蔡明亮作品向來較難獲共識,雖然李安的力挺讓更多評審轉向《郊遊》,但他說《爸媽》在評審中:「沒人不喜歡,清新不做作,很純很感人,是大師沒辦法比的。」李安笑說他有找出兩個毛病,但都無法扭轉大家對《爸媽》的熱愛。對於這樣一部新加坡小成本電影勇奪金馬50最大獎,李安笑說:「感覺非常良好,雖然我挺《郊遊》。」
在影片大勢底定後,導演與新導演迅速搞定。導演獎項由《郊遊》蔡明亮只少1票獲得壓倒性勝利,僅花2分鐘投一次票就勝出,新導演也由《爸媽》陳哲藝僅一輪投票就出爐。李安說他很喜歡《甜.祕密》新導演許肇任,但《爸媽》的聲勢已太明顯。
影片、導演的討論也讓影帝《郊遊》李康生輕鬆出爐,李安說他雖是入圍者中最年輕的,但他的角色形同已演了20年,其實又是最老氣的。反而年紀最大的王羽中風後演出令人動容,卻又宛如新人。首輪投票5位入圍者都有票,但第2輪就由李勝過票數居次的張家輝,也形同對蔡導與李康生拍片與生活方式由衷的肯定,而且「時候也到了」。
章子怡的影后之戰卻不像外界預期輕鬆,雖一直最高票但都沒過半,3輪投票中先後擠下舒淇、鄭秀文才勝出。李安說因《一代宗師》片子本身就比另兩片好太多,而片中章在長久壓抑後對梁朝偉吐露心意「我心裡有過你」的戲,被李安形容為「交貨了」,成為全片成敗關鍵戲,因該片「一度讓人搞不清到底要幹麼,但還好有那場戲,終於有滿足感了。」李安特別指出,《爸媽》中演菲傭的安潔莉芭雅妮與《殭屍》的鮑起靜,其實都有威脅實力,可惜未入圍。
李安稱章表演「交貨了」
新演員獎項李安原力挺《甜.祕密》黃劭揚,但《志氣》郭書瑤獲得劉若英、樊光耀等所有演員評審激動支持,指出她本人如何不像拔河隊員,展現變化空間與未來潛質,加上她本人奮鬥背景,「一講她的故事,大家心都軟了。」連李安也被說服,僅一輪投票就獲壓倒性勝利。
《爸媽》女配角楊雁雁也因該片本身太強,一輪投票就毫無懸念地壓倒票數居次的林美秀。男配角由《一九四二》李雪健與《西遊:降魔篇》黃渤廝殺,黃渤的才氣雖普獲肯定,但李雪健仍以扎實與多樣性的演出勝出。
相關新聞
巨星一次看到飽 5hr沒冷場
蔡明亮最佳導演 淚謝李安肯定
金馬讓蔡明亮侯孝賢愛又恨
林強:批評是阻力 鼓勵才是動力
葉如芬對父能交代 籲國片當自強
張叔平擁11金馬 超前杜篤之
《看見》目標破億 齊柏林下部再拍台灣
瑤瑤哭很大 巨乳妹搖身演技派
新生代陸導胡偉 「拿金馬最有意義」
李雪健戴五星旗 網友噓爆(楨:張懸秀國旗呢?)
3大贏家凸顯台片3不足 2013-11-24中國時報
金馬50給了台灣電影3個最好的提醒:3部得到最多主要獎項的作品,分別象徵了當前台灣電影的3種不足。《爸媽不在家》在小格局中示範了扎實的編導實力;《郊遊》體現了世間電影幾乎早已放棄追求的藝術高度;《一代宗師》則在高難度的題材中發揚了精雕細琢的技術光芒。一路跌跌撞撞走來,原來,台灣電影在金馬年屆50之際還這麼稚嫩,還有這麼多的不足亟待迎頭趕上。
台灣電影去年以僅僅兩座金馬創下史上最慘烈成績,今年的6座金馬雖已有成長,但評審團主席李安語重心長指出,台灣電影雖有創作自由,但「格局小,技術差,難成大氣候,氣虛了一點」。他說,雖有蔡明亮穩住水平,但「台灣電影好的時候他是這樣,不好的時候他也是這樣。蔡明亮不等於台灣電影,就像宮崎駿也不等於日本電影。」
蔡明亮堅持自我並探索電影形式不同可能的創作路線,在全球影壇已是走在時代前端,20年來不間斷地為台灣電影在國際影壇維持可見度並贏得尊敬,金馬此時頒給他與李康生,就算不是遲來的肯定,至少也是台灣電影欠他的一個榮耀。
來自馬來西亞的蔡明亮成了台灣電影享譽國際的招牌,來自新加坡的《爸媽不在家》導演陳哲藝則感謝台灣新電影:「台灣新電影是我的啟蒙,沒有台灣新電影,就沒有《爸媽不在家》。」兩人同樣在台灣新電影的養分中成長茁壯,當新生代的台灣創作者,早已遺忘新電影前輩在那個艱困年代裡對創作的追求,卻是由來自海外的華人接下了傳承的棒子。
金馬獎開放全球華人競技的意義此時更顯珍貴,因為我們需要更多多元化的同伴與對手,來提醒我們不要在「愛台灣」的情懷中模糊了視野。電影的普世價值究竟在哪?勇奪最大獎的《爸媽不在家》給了一個很好的參考:這部電影的預算,只要1500萬台幣。
阿楨
電影保密與媒體自律【聯合報╱顏甫珉2013.10.28
國際大導演盧貝松來台拍新片,傳出因受不了狗仔隊盯睄,決定停拍台灣戲分,造成「雙輸」。
台灣媒體為追求拍片畫面不擇手段,緊迫盯人,拿「自由民主」當令箭,劣質行為扼殺台灣的好景象、好人文在國際曝光機會。只是這件事,不能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嗎?
台灣鮮少有國際導演來台拍片,連李安回台拍攝「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不見狗仔隊隨時跟蹤,此行盧貝松來台,媒體與劇組上演攻防大戰,從第一天封街就讓女主角思嘉麗約翰森的造型全曝光,到後來甚至採取「聲東擊西」戰術,雙方上演攻防大戰。
台灣媒體埋怨盧貝松方面的「保密條款」政策,盧貝松方面受不了媒體緊迫盯人,為拍畫面不擇手段,這時居間協調的台北市影委會,應該負起溝通橋梁的責任。
盧貝松身為國際導演,在台灣也有協助製片、熟知媒體生態的電影公司,面對媒體需求,盧貝松與思嘉麗可在開拍前,先舉辦記者會說明,並開放開拍首日讓媒體拍攝,藉此要求媒體自律,而非以一句「保密協定」,斷了雙方的溝通路。
比起香港,當地狗仔隊文化更風行,但多部好萊塢大片仍前往拍攝,不是不怕場景曝光,而是許多劇組透過香港政府單位跟媒體達成共識,如開拍前有記者會說明、開拍首日讓媒體在封鎖線外拍攝,甚至還有媒體探班日,換取之後可順利拍片,這才達成「雙贏」局面。
媒體自律、劇組心態、影委會橋梁,將是未來台灣是否能吸引更多國際導演來拍片的關鍵。媒體若一味追拍新聞,影響台灣的國際形象,而居間協調的政府單位也不能發揮作用,台灣想透過電影增加國際曝光的第一步,永遠都難跨出去。
回應
要求台灣的記者"自律"?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
霉體很大的,不要惹記者!!台灣優先、台灣第一。
台灣記者的特色:只要我想要,為什麼不可以?我就是"王法"!
阿楨
影展也得面對競爭(塗翔文‧影評人)
第26屆東京影展將在今晚閉幕頒獎,這個面對小老弟釜山影展節節近逼的老字號電影節,今年也在邁向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隨著新主席椎名保上任,大刀闊斧,從影展主視覺到沿襲多年的節目單元結構,都有了全新的變革。
過去東京影展以提倡「自然環保」為主要精神,連星光大道都是「綠」毯,不過今年卻取消了在節目部份的相關單元。前兩天在東京,我趁著與新主席聊天的過程間,向他表達我覺得這個單元取消是很可惜的事;不過他也充滿自信表示,今年起改為著重鼓勵「新導演」的方向,包括亞洲新導演競賽、日本獨立製片等新規畫單元,都希望展現不同以往的風貌。
其實,這是一招「險棋」。因為釜山影展的競賽也以「新銳」為主,兩個時間相差不到一星期的影展,無論在實際選片或國際聲勢上,似乎都還是得繼續競爭下去。
看著一向步步為營、小心謹慎的日本人,也為影展的競爭力尋求突破,不禁讓我對台灣目前的影展環境陷入思考。光九、十兩個月,整個台灣島的影展總數,應該加起來超過十個,而且十一月馬上又有歷史最悠久、最大型的金馬影展即將登場。往好處想,台灣影迷真有福,各種不同規模、主題的影展接踵而來,應接不暇;悲觀點看,影展相對於商業映演,本來就是聚焦於小眾,影展多,自然就得彼此競爭消長,究竟台灣是否真有這麼多的影展人口?恐怕沒人敢點頭稱是。
尤其各地方政府近年來時興發展「影視產業」,協助拍片的影委會與各種補助方案如雨後春筍林立,然後就是辦影展,彷彿這兩者才是宣示影視政策的必修課。這些決定的背後,究竟只是撥預算換政績,還是真正從電影產業與地方的關係出發做出考量?相信若諮詢電影專家或學者,勢必會有更多元的其他選項,可供參考。像我個人就覺得,扎根於最基礎的影像教育,放眼於下一代的未來視野,絕對比什麼都要來得實際且重要。
我做過影展,也熱愛影展。但看著影展撞影展、影迷吃不消,甚至選片人也常常不經意地爭先搶片,這到底是正向或隱憂,我也無法當下論斷。只是當影展越來越多,究竟如何才能找到獨具特色的定位,以及永續經營的競爭力?主事者與觀眾們都得停下腳步,再想一想。
版主回應
《愛無7限》 GTH撐起泰國好萊塢 文:雀雀
愛情電影,各國都有。好萊塢的西洋文化離我們畢竟有點距離、而寶萊塢的生死歌舞又太過超然。大家不妨給泰國片一個機會,看看亞洲,其實已經有泰國、把都會愛情劇拍得那麼貼近亞洲人的生活。
《愛無7限》是泰國最強大的電影公司 GTH 成立七年的週年慶代表作。這部電影集結了的,是泰國最會演戲與最受歡迎的電影明星、和泰國最受矚目的新導演,以及,最重要的:強大的編劇與執行團隊。如果是因為片名或者是電影國籍的不夠響亮,而讓喜歡電影的你決定不看這部電影,那損失的可就大了。
《愛無7限》一共分成三段,彼此之間卻無直接關連。結構像是《20.30.40》、講的是都會男女在每個年齡層所遇上的感情難題;場面像是《愛 [TW]》、呈現出來的是亮麗的泰國明星在城市遊樂場裡頭玩耍的姿態;劇情像是《茱麗葉》、在表面的敘事裡頭底下潛藏著一些人生的道理;味道像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用輕鬆卻誠意十足的故事鋪陳,觸動你內心所有人生經驗裡頭似曾相識的感覺。
你甚至也可以把《愛無7限》看成三段具連續性的人生感情路(只是由三組不同人馬演出)從分析初戀無疾而終的原因、到成年迷失在花花世界之後重新找回戀愛的感覺過程,以及壯年之後面對愛的無常和重新試愛的勇氣養成……
泰國電影在厲害的鬼片之外,有一些輕鬆可愛的愛情喜劇,也逐漸在國際之間嶄露頭角。於是電影公司就把這些在海外也開始有點名氣的泰國電影明星、集結在一起,並粹選三位重點導演,合拍出他們企圖推廣到全亞洲的都會愛情電影《愛無7限》。(事實上,泰國的都會愛情電影,發展的成熟程度,早已默默地超越了中韓等愛情電影。)
所以,如果是已經開始有在看泰國電影的人,可以一口氣看到曾經喜歡的泰國電影的所有明星共襄盛舉、聯合演出;若沒接觸過泰國電影的人,眼前這部新推出的泰國電影《愛無7限》於是就變成一個絕佳的入門片(看完電影之後、再回去追在台灣已經上映過的《下一站,說愛你》、《愛在暹邏》、《音為愛》等泰國片,也是一種趣味)。
強壯的整合能力,是我在看完《愛無7限》之後,再看一看台灣的電影產能,所產生的最大的感嘆。何以 GTH 這一間電影公司、可以循韓國大企業的營運模式,在短短七年之間、就成長茁壯成為亞洲電影圈裡頭最難以被忽視的完整組織?
有初出茅廬的年輕電影明星、口碑漸穩的電影導演,以及讓電影得以完整的編劇團隊。更不用說的是電影拍攝完成之後的那一套多元行銷策略了。私以為《愛無7限》,應該列入台灣電影人的跨國必修課,我們是該好好研究這個導演、演員與劇本完整融合的成功案例。
愛情電影,各國都有。好萊塢的西洋文化離我們畢竟有點距離、而寶萊塢的生死歌舞又太過超然。大家不妨給泰國片一個機會,看看亞洲,其實已經有泰國、把都會愛情劇拍得那麼貼近亞洲人的生活。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62/33620466/
阿楨
美感教育膚淺化 金馬獎「總舖師」砸鍋【聯合報/朱立安/教2013.10.03
金馬獎入圍名單揭曉,台灣電影與去年一樣慘,若非蔡明亮的《郊遊》撐起最佳劇情片、男主角和導演,國片在大獎項幾乎全軍覆沒。
尤其,曾被讚美為「拋出了最好的問題:什麼是『台』?再給出驚喜連連的答案」,且票房數億台幣的《總舖師》,仍只入圍兩個配樂獎項。
幾個大獎裡,除《郊遊》外,總算靠《失魂》的王羽扳回一城。但《失魂》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外語片競賽,卻被痛罵「對於台灣大眾口味的無情否定」。
這情形像極了上月底金鐘獎入圍名單出爐,榜上有名的節目不少已慘遭停播,有製作人跳出來痛批金鐘獎「不應該每年都和市場那麼脫離」,卻對自己的藝術水平無絲毫反省。
在此社會價值分崩離析、藝術尤其徬徨的年代,大家都在問:出路在哪?
最近嘉義傳出令人遺憾的新聞,腦性麻痺詩人李承翰窮死半個多月才被發現,身上僅餘四千元。他是我中學同學,學生時代就以寫古詩轟動校園,市政府把他的詩鐫在火車站,落成時,甫當選的國民黨籍市長還一起照相,報紙有很大版面。但這三、四年,經濟狀況愈來愈糟,有次在郵局門口碰到他擺攤賣自費出版的詩集,我勸他趕緊找個洗碗洗車之類工作,如今慘事收場,真不知把他徹底遺忘的市長和官員有何顏面講些無用的場面話。
嘉義這幾年把跨年晚會之類,當成指標性的重點文化工作,以跨年晚會人潮破紀錄沾沾自喜。這幾星期的「文化活動」,包括在花大錢整修的日式老宿舍和舊酒廠辦肚皮舞,並找來《超級偶像》和《超級星光大道》的歌手唱唱跳跳,現場還準備小禮物和免費飲料唷!
筆者常接觸教育部「美感教育」公文,更覺得是笑話,例如連藝術才能班師資經費,都要求家長自付,卻弄一些計畫要那些學生下鄉,到沒有藝才班學校演出,要學生們「在艱深的專業演奏訓練之後另外加入耳熟能詳的樂曲」,還強調「希望以承辦學校現有的資源籌備演出(就是不願另撥經費的意思)」,號稱「藝術扎根」、「美感教育的花朵在校園美麗綻放」!美感教育搞到這樣形式化和膚淺化,有識者怎不會對《總舖師》、《大尾鱸鰻》在金馬獎砸鍋早就胸中有數?(楨:由各地藝才班推廣藝術和通俗兼具之樂曲不好嗎?啥都要中央做?)
豬哥亮批評金鐘獎「評審水準不夠」,但金馬獎由李安、侯孝賢領軍,名單開出來也未反映我們這高學歷社會的品味,文化官員和教育部該反省,搞那麼多大計畫,卻弄得藝術和庶民格格不入,究竟怎麼回事。
版主回應
這麼小的島嶼,若《總舖師》之類很有代表性的作品,連自家辦的獎都難以大勝,就表示基本的文化高度都闕如。
在商業、庸俗化的浪潮裡,沒人有資格要求別人成為家徒四壁的詩人,曾有作家說:「作家要站在有距離的他方,永遠地與中心抵抗」,幸虧金馬獎、金鐘獎還保有一點點這種勇氣。
回應
台灣先民百姓傳統上都是飄洋過海的中下階層苦力為主 , 隻身來台打拼謀生因此要面對許多生活苦難的折磨 , 自然形成了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這也是為何外國人對台灣社會的印象 : 樂觀幽默) , 習慣以耍嘴皮模仿詼諧的心態來面對生活壓力 , 大尾與總鋪師等片的賣座也只是反映出社會普遍的生活態度 , 因此才能在賣座 , 這與傳統中國由知識份子的虛偽作做無病呻吟式的藝術觀大有出入 , 台灣政府仍無法融入台灣社會 , 這也是政局混亂荒唐走樣的主要原因!!
總比你這個假日本皇民真中國福建賤民好吧?幫日本人打仗丟了命也沒了錢,還被不認帳
郎才盡尸素餐位的外省媒体人編劇及藝人全部佔據,他們這一生有啥文化? 沒有文化就從美日,現在是中韓的電視媒体節目中抄襲,因為現在網路發達,抄很快就被發現,所以就改用「你看人家多有文化多有創意,我們台灣不足不夠」等說法來掩飾自己的不行,。
金馬獎本來就是一個中國獎,文化部想用它來替中國劣質品賣不出好市場的產品遮羞,筆者們又能如何,反正將來廢掉就好了,誰要這樣的一個丟人獎項存在台灣呢? 所以警告文化部,你想替中國劣質品遮羞是一回事,但少對台灣的文化產品說話,否則筆者就對你龍應台及註定敗不客氣,要比大家拿出來比較,看啥是文化? 啥事兒童式印度電影? 硬体? 我呸! 軟体及內容才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如果中國到今天只剩下硬体設備,也就難快全球把中國觀光客那種惡形惡狀公開播放不言而羞辱了。 日本人最絕,說明文字都說是台灣遊客,但鏡頭帶到的全部是中國簡体字。二岸一中? 我呸! 這就是日本人對我們台灣人用二岸一中的方式來處理,中國人的丟人行為全部算在台灣人身上,我呸!你的中國,我丟
「一代宗師」代表美感? 也許吧! 對於急於討好中國的文化部及聯合是吧? 但文化是生活本就平凡,台灣的社會文化與「一代宗師」及「蘭陵王」等無關,也與過去那些中國式電影電視無關,就只是「大尾鱸鰻或者總舖師」這種生活,也是大甲媽或者城隍信仰的延續,中國人不喜歡或者外省人不喜歡,那我們也只能說抱歉,因為文化本如此,無法讓喜歡「一代宗師」及「蘭陵王」人高興我們都很抱歉,但文化不會因為你不喜歡而改變,因為那是生活。
文化部或者聯合為了討好中國說的傷人的話已經很多,但對於台灣文化工作者已無所謂,因為生命自會找到出口,靠政府不可能作出市場喜歡的作品,沒有市場不可能支持文化工作者繼續創造。中國元素是否好,只要看這幾年中國拍出來的片好難有好的外銷市場口碑就明白,對他們來說,金馬獎是想証明他們的質感很好,也就是再乙次MIT成為中國劣質品的遮羞布,馬英久的政府到了9趴這種地步,大概只有作「久」才能勉強支撐了,問題是能多久? 頭目這個中國娃娃非常喜歡總舖師,他聽不太懂台語,但肢体語言是懂的,看了二次笑岔氣二次,所以市場決定一切。 台灣沒有好的所謂有質感的電影電視產品嗎? 有! 但在所有重要的位置皆被一些江郎
金馬獎早已淪為對抗大眾品味的一種工具。一些文化人刻意強調自己品味,且耽溺其中。
台灣人的水準本來就是這麼差,為掩飾自卑感,當然成天撒謊自我感覺良好,台灣人真可笑
童顏爆乳雞排有在說,臺灣人民有激凸棒呆到不行,UP UP一下口感有彈牙的部份,有愛拼才會贏這一塊,三不五時創意的動作有kuso到,有愛台灣兼嘛有反中國の部份,台灣民族有fu到,台灣文化有Hold住。
台灣的品味都是被政治低俗化了 因為政客們迷信 只有低俗才能拉近民意 畢竟低俗的人是佔大部份 民主就是數人頭 管你水準如何 一票就是一票 一個國家太早進入民主的下場就是這樣 菁英永遠被綁架 國會就是最好的縮影 整日小丑跳樑 國家要強就一定要進入強人政治 不顧一切的改革才有希望
電影大獎又不是由票房決定﹐藝術也未必迎合票房口味﹐若要以票房論斷﹐何必需要金馬獎﹖台灣人的口味也不能代表世界的品味﹐台灣有票房就能代表世界都接受﹖膚淺的電影從業人員以票房決定﹐那不乾脆自己組辦自己爽多了﹐反正關起門來自己說了算…
阿楨
郊遊威尼斯揚威 蔡明亮感謝欣賞緩慢美學 中廣新聞2013-9-8
日前才在威尼斯表示,不願迎合商業市場的要求,將退出影壇的導演蔡明亮,在今天凌晨頒發的威尼斯影展中,就以『郊遊』一片勇奪評審團大獎
《郊遊》電影講述單親爸爸李康生帶一對年幼兒女穿梭城市廢墟四處遊蕩,在台北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影片最大特色是節奏緩慢,全片長達兩小時又18分鐘,部份鏡頭長達12分鐘。蔡明亮感謝義大利的觀眾和影評,能夠欣賞他的緩慢美學。馬英九總統在影片得獎後,向蔡明亮發出賀電。文化部長龍應台也高興的表示「鬱悶的台灣,太需要、太需要這樣的愉快了。」 世界四大影展之一的威尼斯影展在台北時間今天凌晨頒獎,由蔡明亮、李康生共同執導的「郊遊」榮獲評審團大獎,這是蔡明亮繼1994年「愛情萬歲」勇奪金獅獎後,再次獲得威尼斯影展的肯定。
本片的共同導演李康生也是劇中的男主角,其實蔡明亮和李康生,從「青少年哪吒」開始合作蔡導11部電影的男主角全是李康生,蔡明亮曾談起兩人緊密的關係,公開表示李康生除了是他電影裡的最佳男主角,更是他人生的終身伴侶。
回應
有名聲沒票房的電影又一部 這些爛導演 出國拿金牌 是台灣電影發展不起來的最大原因之ㄧ
他是gay
台灣不需要外省嬰那導演拉 故宮那些東西也給他通通丟進太平洋埋起來 關我們本土的屁事
做怪就是藝術?噁爛的導演
看到幾乎一面倒的鄉民都在酸批蔡明亮,其實有點難過!電影本來就是有分主流跟非主流類;李安大導雖然能夠抓住脈動的儘力搓合商業與藝術性;拍出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不過不代表純藝術類的電影就不被需要;在電影發展史中,非主流的電影往往自成一格,也頗有其孤高跟曲高和寡的藝術成就。
幹嘛罵蔡明亮?人家擺明了本來就是拍藝術片, 台灣有這樣的本土導演在世界藝術舞台上發光, 這是台灣的驕傲!台灣電影十年前不景氣是朱延平那些商業片的導演, 拍不出好東西. 這跟拍去參加影展的導演有好成績, 又有什麼關係?你不懂, 可以不要看, 就像你不懂畢卡索也可以不要進美術館. 可是他身為一個本土導演幫台灣在極端的藝術領域爭光, 還要被批評不夠大眾化, 你們是不是走錯餐廳點菜了?
導演有拍電影的權力、也有參加影展的權力,也有不喜歡商業電影的權力,喜歡什麼就看什麼咩,管別人那麼多幹麼呢?你說他電影爛看不懂 你就不要看咩,有人拿著刀逼你看嗎? 鄉民們對於自己不理解的 就 噁爛呀
版主回應
台灣也有「好聲音」【聯合晚報社論2013.10.09
「中國好聲音」之轟動,任何動靜都在華人世界形成指標作用。前兩天的第二季總決賽落幕,李琦奪冠,和台灣最大的關聯是讓張惠妹連帶獲得「冠軍導師」頭銜,可見連評審都成話題焦點。
這個現象,讓台灣粉絲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看見我們「土產」的明星歌手、評審在大陸舞台發光,一方面與有榮焉,但心裡也真是別種滋味。「中國好聲音」的成功,讓台灣專業人士也佩服,陳樂融誇其「每一步都踩得很穩,跨得很大」。這更對比出台灣現在娛樂節目的製作水準瞠乎其後,而「台灣好聲音」的出路又是如何?
作曲家林少英不久前在聯合報投書,呼籲支持文創,希望政府別唱高調。文中提到台灣的好歌手,例如陳建年、胡德夫,以及今年金曲獎歌王謝銘佑。台灣當然不缺好聲音,單看「中國好聲音」節目裡,屢屢帶來驚嘆聲的台灣歌手的表現,就知此言不虛。這些歌手是台灣多年來流行音樂界多元發展的成果,而今只是「輸出」到市場更為廣闊的大陸舞台罷了。這是市場規律的必然現象,不足慮,亦擋不住。大家比較擔心的是,台灣後繼可有人?未來可否更上層樓?
回應
「台灣好政治」那才是最重要的吧!
「中國好聲音」,對我來說,真的是個爛節目,看久了,會覺得,「中國好白癡」可能是最好的詮釋~~連娛樂節目都是買授權,拾人牙慧,不過是搭上商業外衣的色彩、渗雜一些煽情的賣點、買新聞的宣傳手法,沒事幹的鄉下人才會常看
不要看不起你所謂的「鄉下人」,任何娛樂節目,就像任何商品一樣,都是爲了要迎合最廣大的市場,而任何市場裏,高貴冷艷都祇是一小群,你嘴裏的「沒事幹的鄉下人」纔是市場的主力。
民進黨培養了不少意識形態當道、逢中必反的井底之蛙,動辄擺出一副領先大陸30年的架勢,“台灣是最棒的”,“台灣永遠是第一”、“台灣是亞洲中心”的心態成了部分台灣人荒謬、可笑的一面。
內地選秀節目裡的成名者,厲害是厲害,但常覺得展工夫比真感情重要,現場要 high,但 high 過頭了,被草草統稱為 "大嗓門"。有個比賽爆紅的男生,傳說 "領悟" 更優於原唱,找來聽,救命啊......這歌要苦痛,辛曉琪已立下經典標準,任何跟隨著為了 "自己的版本" 玩編曲、玩唱功,想辦法加料,加了不知輕重的廝吼,加了找不到 key 的 R&B,把技巧加得比感情更重,唱得簡直是打工的孝子哭喪,聽得是白白受苦。這類年輕歌手兩岸都有,年輕比較有本錢炫技可以理解,用在快歌還好,但真感情的作品還是要讀通了歌詞再上,別把歌都唱得 "像家裡有事"。
當台灣獨創“亞洲名模”、“亞洲舞王”、“亞洲天王”、“亞洲天後”、“亞洲天團”時,這讓身處亞洲不看台灣表演的印度、伊朗等亞洲大國情何以堪,難道這就是台灣人的國際觀?部分台灣人甚至不自信到要拿美國人林書豪當“台灣之光”的地步,台灣媒體和民衆甚至上演了一出誣陷大陸和台灣爭搶美國人的鬧劇。被美國視為競爭對手的大陸都沒敢妄稱代表亞洲,台灣人狂妄自大的程度可見一斑,“井底之蛙”的稱號實至名歸。
台灣問題出在"市場"太小!
市場不夠大絕非關鍵因素,因為人口數量和台灣相當的澳洲人家電視台依然願意像中國一樣,敢花大錢引進如the voice, x factor, talent show, master chef等節目製作,結果也是非常成功,所以,不是不能而是不為,台灣的電視台老闆沒一個原意花錢製作這種與國際接軌的娛樂節目,只願意花點小錢製作談話性節目,請幾個臭嘴賤嘴( 稱名嘴是高抬他們了)在中胡吹亂蓋一通就可以了,兩岸娛樂事業實力的消長已十分明確了。
阿楨
《花漾》島國居民的無病呻吟 文:馬來魔
《花樣》把一個極端的愛情觀硬套在觀眾身上,終究落得全盤皆輸,更別提那些生硬的轉場、不流暢的運鏡,以及詭異的起承轉合,讓明星魅力被緩慢而不深刻的劇情磨滅得消失殆盡!
看完《花漾》的時候,我的心情有點沉重,因為我是陳妍希以及陳意涵的粉絲,對兩位新生代美女演員難得演古裝電影,原本寄予厚望,但是看到影片成績之後,那份期待逐漸轉成失落,甚至掙扎著是否如實寫出我的看法,到最後,我還是決定按下鍵盤,做一個評論者該作的事,我知道以下這些內容寫出來,免不了引起明星粉絲或擁護者的一番責罵,但實話還是必須實說!
周美玲導演的《花漾》,故事發生在一座小島,島上有個名叫「花漾樓」的酒樓,陳妍希和陳意涵扮演的姐妹,就是酒樓裡的歌伎。鄭元暢扮演戲曲藝術老師,愛上陳妍希,而言承旭扮演的海盜也愛上了陳意涵,此外,任達華飾演的海盜頭子也和吳君如飾演的酒樓老闆過從甚密。隨著一個被綁架到島上的有錢人,以及官府的追捕,為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埋下變數,也讓眾人走向一個不可知的悲劇結局。
本片在形式上來說,是個大悲劇,但最大的「悲劇」是陳妍希和陳意涵的古裝扮相,好像在西門町隨便租個戲服就直接上場,甚至還把他們拍成痲瘋病人,不但身體長膿,而且臉還爛掉,這麼「驚悚」的畫面叫男影迷情何以堪?你要把美女弄醜不是不可以,但至少該學學人家周星馳電影,裡面每個醜女都醜的很有魅力,而不是把美女變得很噁心就以為是突破好嗎?
這可以說是一個「隨便拍都會好看」的故事,有愛情,有衝突,加上如此豪華的大卡司,這樣的電影怎麼可能搞砸?但偏偏他就是搞砸了!搞砸的原因在於詞彙和語調十足現代化,擺在一個古裝場景,怎麼看都沒辦法入戲,雖然詞藻華麗,但是斧鑿痕跡過深,為賦新辭強說愁,而且華而不實,一大堆角色莫名其妙的就會愛來愛去,脫開那些華麗詞句和煞有其事的假古裝場景,整部電影彷彿被處理成八點檔肥皂劇版的《中國民間故事》,角色的互動也沒有深刻之處,觀眾自然無法認同這些角色,更無法體會他們的愛情到底深刻在哪裡。
片中把愛情設定成賭局,用無謂的試探來設法證明對方的心是不是在自己身上,卻不知道感情從來都不該是賭注,觀眾的耐性也不該是賭注!《花樣》把一個極端的愛情觀硬套在觀眾身上,終究落得全盤皆輸,更別提那些生硬的轉場、不流暢的運鏡,以及詭異的起承轉合,讓明星魅力被緩慢而不深刻的劇情磨滅得消失殆盡!
版主回應
如同導演在片中呈現的狹隘眼界一般,片中角色都可以用「小鼻子小眼睛」來形容,他們住在島上,唯一關注的就只有那些言不及義的風花雪月,導致整個故事的場景就是那座小島,就如同台灣現在的處境一樣,是死守著這個島,故步自封,走不出國際視野,紅個幾部片就大言不慚的說「台灣電影復甦」,卻不知道「守成不易」的道理,一堆人炒短線的搶著在這個浪頭上分一杯羹,導致一堆「災難片」危害觀眾眼睛,更導致金馬獎台灣電影慘敗,沒想到竟然還有偉大官員主張獎項必須頒給台灣電影,否則金馬獎停辦,這樣的態度和眼界,就像《花漾》裡面那群整天無病呻吟的島國居民一樣,永遠走不出這個島,也永遠沒有突破的可能。從一部失敗的電影看出台灣電影整體的大問題,怎不叫人唏噓?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78/33788551/
(楨:逢中多反的藍祖蔚怎不批好萊塢常說錯話?詳參【圖博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當代好萊塢》 《刺青》中國金馬獎 )
花漾:選錯卡司說錯話 文:藍祖蔚
從選材到選角,《花漾》明顯有著商業精算的痕跡,但亦因為太過精算,失去原創的初衷,反而給人失算的歎息了。
不會演戲,造型不對,基本上都不是演員的錯,關鍵在於你何以要找上這些演員來演出?是創作上的堅持?還是商業上的妥協?
《花漾》中的陳妍希初亮相時,先是觸目一驚,既而就是掩嘴一笑:「天啊,她是怎麼通過試鏡的?」
陳妍希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曾經是風靡眾生的女神,她的笑容駐記著多少人春春的夢想,但在《花漾》中,她化身成為明朝末年的歌伎時,小胖圓臉戴上髮髻,穿起古裝,搔首款擺,怎麼看都不對勁,怎麼看就是彆扭。
型不對的關鍵在於型不合,她只飾合當代角色,《花漾》的美術與造型設計並未能捉準她的氣質,給予合適的裝扮或者烘托,以致於原本應該撼動人心的角色,變成了障礙,悲情成了笑場。
但是,型不對,問題不在陳妍希,她可以爭取演出,接不接納?點頭的關鍵在於製片和導演。製片或許希望眾星雲集,能有票房魅力,導演當然也希望有明星加持,創作能夠吸引更多人觀賞,產生共鳴。問題在於:導演難道不知道選錯了角色,反而燃點了反作用力嗎?
《花漾》是台灣政府集資上億協助電影拍攝的先鋒作品,希望能夠拍出叫好叫座的商業電影,從劇本來看,《花漾》的「流嶼」核心確實有其天涯孤子的邊陲流放特質,可以拍出台灣早期移民的生活特質,也可以盡情在天涯淪落人的傷情主題上,打造迷人的海島文明;從執行來看,《花漾》顯然買了很多「商業保險」,試圖透過名牌大集合的方式來營造夢幻,偏偏空有美好始意,執行上卻有嚴重落差,給人力不從心的浩歎。
角色往往就是電影主視角的核心,選錯了角,自必韻味全失。《花漾》動用了言承敘、陳妍希、陳意涵和鄭元暢的新生代偶象,用心不言可喻,只可惜,除了陳意涵還算稱職外,其他一無可取。
言承敘先是武打身手不夠矯捷,船上決鬥戲亦太過呆板,茶莊中伏戲更是無處可以使力;既而在感情戲上,亦少了敢於挑戰妓院的癡情壯志,就算最後成了海盜幽靈船(戲院裡傳出的暴笑聲,或許就是對創作者最無情的打擊了),亦完全無法成就一個纏綿悱惻的傷情傳奇。言承敘原本就以型取勝,《花漾》為他打造的戲型其實有模有樣,問題是戲到了他身上就消失了,看不見他的內心,更別無靈魂了,只剩英挺的影子在銀幕浮動。
《花漾》的第二張商業保單來自於香港影星任達華和吳君如,一位是海盗頭子海鳶,一位是妓院老闆娘花月娘,電影的原始藍圖是想讓久經風塵的兩人彼此有著眼神一看就能穿心入腸的默契深情,偏偏,《花漾》就少了這段織錦,無法精確傳達最後海鳶另有新歡,花月娘悵然失落的痛,情不深,痛就不長,《花漾》只顧著寫少女情懷,反而忘了中年之愛的綠葉功能,以致於讓商業保險同樣失去了保險力道。
不過,任達華和吳君如在片中強要說國語的處理,更是《花漾》創作陷入迷航困境的主要關鍵。明朝末年的人究竟說什麼話?確難查考,沿海流嶼的人三教九流都有,理應各種腔調都有,《花漾》若求寫實,就理應讓來自四面八方的角色各自說起他們的母語,這是寫實的第一道關卡。
其次,誰握有經濟實權,誰就有話語權,任達華和吳君如一個管海上男丁,一個管妓院女兒,一切事務他們說了算,他們講什麼母語,徒眾們誰敢不從?誰敢不學?反過來,強要他們在賣座商業機制下,強要他們說國語,靈光少了,生趣沒了,就完全失去了戲劇寫實的根基,《花漾》從選角上的視覺失當,到話白間的聽覺失利,意味著導演在美學掌控上,被背後的商業黑手給完全扭曲失力了。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79/33792925/
阿楨
就是要「台」【聯合報╱黑白集】 2007.09.19
愛台灣,當然就是要「台」。台啤台客台糖台電台肥……,一「台」天下無難事。
不過,斯斯有兩種,當紅的台味也有兩種。
一種是愈俗愈台,愈聳愈正港。開喜婆婆檳榔西施,大紅花布野台開唱。講台語要鹿港腔才夠味,國民黨要藍白拖才本土。既然連LV都出了紅白藍條塑膠購物袋,「就是要台」才稱時尚。
另外一種「台」,卻是要國際要科技,阿嬤嘸宰佯沒關係,資本主義肯捧場才要緊。搞生技業搶製藥專利,要諾貝爾獎得主領軍;公股銀行整併成「台灣金控」,只為宣稱讓金融業躋身國際;大力推銷「台灣之光」,則要靠王建民去紐約打球,李安在威尼斯得獎。
兩種斯斯,都是治感冒用的。兩種「就是要台」,為了一個道理:「台」不是關起門來自己爽就夠了,「台」還要能和國際接軌。
民進黨不是不懂這個道理。政府轉投資公司,要把何大一請回來主持;搞入聯遊行,要高雄紐約齊步走;總之是為建立台灣和世界聯結的形象。也正因如此,反而更 凸顯出台味的包羅萬象,無須、也無法主張台味的「血統純正」。何大一雖出生台中,十來歲就離鄉背井舉家赴美。奉天宮媽祖雖長駐新港,全台媽祖赴大陸湄州謁 祖可也是轟動兩岸的重要儀式。
也難怪,馬英九穿藍白拖,伍佰穿三宅一生,吳淑珍戴蒂芙妮……,台式風格千百種,各有各的情調,誰曰不「台」?
版主回應
「大尾鱸鰻」「總舖師」 除台味之外…【聯合報╱余豈/教2013.08.24
整個八月,從洪仲丘冤死到大埔拆屋案的低氣壓,確實令人透不過氣,也讓筆者走進戲院看了熱賣的《總舖師》,想藉著喜劇消消火。但這一看,反而更憂愁了。
坦白說,本屆金馬獎參賽片的名單,信手拈來就有香港或大陸的《一代宗師》、《寒戰》、《盲探》等,影帝影后人選包括梁朝偉、梁家輝、張家輝、黃曉明、章子怡等人,台灣電影要有再度陪榜的心裡準備。
有人說《大尾鱸鰻》或《總舖師》,都是生活中的「小確幸」。筆者曾看過一篇網路文章:「一網友買煤炭自殺,因為便宜,把秋刀魚也買了,又覺得幸福,就不想自殺了。」生活裡偶然有個小確幸,可以暫時忘記「我們沒有幸福」,但秋刀魚漲價後呢?
社會學家阿多諾認為,流行文化可怕處在於麻醉大眾,既無須高層次的理解,也非藝術創作者追求的深刻反思、批判與自我實現。文化與教育政策失敗使然,近年台灣的文化水平一直在下降,筆者還是學生時,校內電影社欣賞的是費里尼的《愛情神話》等經典大片,學校流行的課外讀物,是笛卡兒存在主義的《我思故我在》和《紅樓夢》等幾百頁的厚書。那陣子台灣是國際影展的常勝軍,如今,「膽結石冒充舍利子」,從電影到文化部補助三五○萬元的某流行歌專輯,都只不過是掛上藝術幌子的商品。
喜劇不是不好,但刻意誇張所謂「台味」的《總舖師》,有很多片段重複舊港片和日本卡通的老梗,並未拍得令人動容,就算贏得票房,想在比賽拿大獎並不容易。那個主題曲《三八阿花吹喇叭》搞笑有餘,但一想到是否等同台灣人的音樂品味?筆者就笑不出來了!
網路上有太多這類東西,最近泰國出名的《甩奶舞》,在影音網站就可免費看到很多版本,也走誇張的搞笑鬧劇路線,但都比《三八阿花吹喇叭》更精緻,也未聞它們吵著想得獎。
台灣文化已陷入一個光定義「台」、「不台」就昏頭脹腦的局面,結果就是拚命在找符合自己定位的命題,成品卻因為一離開特定政治環境即被架空,在台灣以外的能見度和影響力都愈來愈低。倘若《大尾鱸鰻》或《總舖師》水平的影片,真在金馬「國際影展」拿大獎,那份沾沾自喜只會更令人感到心虛。
筆者推測,未來幾年台灣電影會更向輕薄短小的喜劇靠攏,套用文化部長龍應台的話,或許在「台灣社會對政府信任感幾乎蕩然無存」的氛圍下,《總舖師》這類國片正如阿多諾說的成為一種「暫時的逃避」,讓大家從無奈與憤慨中解放一下,就功德圓滿了吧?
回應
反正我們都不看這些電影,浪費錢;我寧可去看劇場的舞台劇表演甚至聽歌仔戲.
其實台灣人只是把低俗無知當成是藝術, 畢竟台灣人的眼界本來就很狹隘. 瞭解這一點之後, 就應該可以釋懷了吧.
電音三太子當道,也是超淺薄的. 但是不接受的就被批為臭老九 -- 台灣的淺薄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了.
聽過夜郎自大嗎?就是很台!
等20年後台灣的優越感大概只剩蚵仔煎等台灣小吃吧.許多人嘲笑大陸人水準素質低落,但能再嘲笑幾年?人民素質的提昇靠的是教育金錢跟時間,大陸前兩項都有了,那時間呢? 台灣花了二三十年,大陸富起來到現在也才幾年?但我認識的一些新一代的大陸人教養談吐跟想法已不輸台灣人了,甚至在國際觀,在積極度上遠遠超越我們.面對這種狀況,沒有人為台灣感到憂心?還在大言不慚笑別人是專制國家,素質低落?
有台味的電影可能在台灣賣座﹐不代表國外就會接受﹐那也僅止於趕上台灣這時的品味而已﹐或許放在十年後﹐品味又變了也說不定﹐太過強調台味、土台味﹐那已不是什麼創作﹐而只是追趕台灣自以為是的正確﹐
因為不敢面對台灣文化的本質就是中國文化,所以把所謂的「台」搞成只剩低俗的流民文化。
不知所謂的文章!大尾是真的很難看 抄抄大集合!總鋪師 就很好看!電影就是分好看不好看(楨:?)~!講真的近兩個月一反常態 中文片 如總鋪師 盲探 海闊天空 王牌巨猩 都比一堆洋片好看!
小確幸(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用詞,指生活中微小但確切的幸福)===>用"小幸福"這樣全華人都能了解的詞彙不行嗎?非得要用"小確幸"這樣令人一頭霧水的日本外來詞彙來表現台灣的媚日情懷? 軍事侵略+經濟侵略最後再以文化侵略讓台灣年輕人不知不覺被文化殖民... 台灣已成全世界最大的媚日國家, 這就是李燈灰及民進皇民黨執政20年的結果 被輪姦的受害者居然愛上輪姦犯?台灣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我真的感覺非常羞恥.民族意識的強弱大概是造成今日台灣落後韓國越來越遠的一個原因吧
詳參【圖博館】:真有哈台族? 中國金馬獎 精神勝利法 誰是台客
阿楨
十二生肖 Chinese Zodiac 2012
導演:成龍
演員:成龍 權相佑 肯尼吉 姚星彤 張藍心
劇情簡介
成龍第101部電影,全片籌備七年由成龍自編自導自演,號稱為成龍電影生涯最後一部突破極限動作片,邀請到韓星權相佑與著名美國爵士音樂家肯尼吉、廖凡、姚星彤、張藍心聯合演出。
為了賺取國際文物販子Lawrence懸賞的巨額獎金,受古董商人所聘的國際奪寶獵人JC(成龍飾)率領奪寶精英小組四處奔波追回北京圓明園「十二生肖青銅獸首」中失散的最後六個獸首。小組成員除了以能打愛耍寶的JC為首領,當中還包括全能飆車打手加高手Simon(權相佑飾)、技術控制好手David(廖凡飾),天才鑒寶大師Coco(姚星彤飾)以及跆拳道美人Bonnie(張藍心飾)。
JC率領奪寶小組首站前往據傳置身於法國的兩個青銅獸首,在尋寶過程中,他卻愛上中國文物專家關教授的留法女兒Coco,更沒想到關教授父女的愛國情操,卻與自己金錢至上的性格逕相違背。在機緣巧合之下JC認識落魄貴族Katherine,得知另兩個青銅獸在一座不為人知的南海熱帶島嶼,當他們前往島上的沉船遺蹟時,卻遭遇一群各國種族組成的聯合海盜團阻擾,面對一連串的危機四伏,這群擅於偷天換日的組員們是否能突破困境擁有圓滿的人生?而一向惜命如金的傑克在龐大錢財與真愛之間,又該如何抉擇...
《十二生肖》呈現多樣精彩特技橋段:槍火之戰、山地落傘、盤路追車、滑梯纏鬥、多角度爆破等,武打畫面貫穿畫面毫無冷場,該片更獲得美國IMAX Corporation的支持與合作。成龍表示本片是他從影以來突破極限之作,展現「十五項全能」的超凡表現,先後擔任該片「出品人、監製、導演、主演、編劇、武術指導、攝影、美術指導、場務經理、生活製片、燈光、音樂、道具、替身、主題曲演唱」,因此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一部影片中身兼職務最多的電影人】。他更表示該片也是他最後一部有著連續「激烈動作戲」的電影。
影片短評
有歡笑有淚水 可說是成龍最好看的電影!!
【亞洲飛鷹】系列第三集 是這十幾年來我看過最具成龍風格的電影 不過需要助手幫忙也證明飛鷹真的老了
有以前成龍較精彩的片的水準
影評
《十二生肖》誠意十足的動作娛樂片 Ruke
《十二生肖》用肉身實踐信念 馬來魔
十二生肖:昨非與今是 藍祖蔚(楨:藍逢中多反!詳參【圖博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版主回應
志氣:可惜人間好風景 by藍祖蔚(楨:藍難得批台!詳參【圖博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新銳導演張柏瑞執導的《志氣》,取材自台灣景美女中的拔河隊少女2010年勇奪義大利世界盃冠軍的真實故事,原本是極其熱血的勵志題材,如果能多一點細節,多一點血肉,格局或許不足如此。
太過皮毛,太過簡單,不但是《志氣》的問題,亦是多數台灣電影的問題。
動人的運動電影,都有著奮勇向前的主題,《志氣》找著了一句極其迷人的口號:「所有的運動都是要往前衝刺爭取勝利,只有拔河,卻是要一步步的往後退。」這亦是英文片名《Step Back To Glory》能夠一眼吸睛的關鍵,但是「Step Back」的概念在全片中,除了比賽實況外,產生了任何人生哲理的啟發嗎?沒有,「Step Back」固然是拔河運動的核心本質,但是編導未能在「Step Back」上找著確實,且有意義的對話,口號終究只是口號。
從《南方小羊牧場》到《志氣》,新生代女星郭書瑤確實努力想要擔起一線女星的重擔,但是她在《志氣》中飾演的春英所流的汗水力氣卻沒有得到劇本的充份支援,以致於欠缺真正動人的爆發力。例如,由阿嬤胼手胝足,獨力撫養長大的春英,只因為要北上求學,阿嬤就為著六元的月台票在那兒左右為難,劇本的始意是要藉此突顯春英家境清寒及祖孫深情,阿嬤的節儉與期許,理應是她北上奮鬥的最大動力,但是後來的春英反應,卻像極了驕縱成性的富家千金,可以因為賭氣就輕易放棄,可以因為率性就退隊返鄉,渾然忘卻自己北上的始意,劇本只想帶動血性情緒的戲劇高潮,卻因此扁平了角色性格,就算最後再安排了由隊友照顧阿嬤的情節,強調友情與溫情的回馬槍,卻已無濟於親情的虛空。
郭書瑤的體格究竟像不像拔河隊員?原本可以不是討論的焦點,問題在於《志氣》做為一部女性運動電影,卻無意在運動的本質上多做琢磨,而是在「看得見」的表相世界上反覆停留:從拔河隊員的巨大食量(廚房阿姨的殷勤張羅,卻只是皮笑肉不笑的老招,讓《志氣》的格局有如一般電視劇的罐頭醬氣),到海邊長跑的「壯觀」場景(是的,那是《火戰車》經典的描紅重現,簡單卻煽情的設計,固然拍出了台灣海岸之美,卻也因新意不多,讓《志氣》的格局只能停留在取經致敬的層級,無緣從「Step Back」的特色中,提煉出一家之言),在在顯示了編導在處理運動題材時,錯失了從專業出發,讓普羅共鳴的表現可能。
例如:手力與腳勁可以在訓練或比賽中有多少文章可以發揮?莊凱勛飾演的教練除了抵抗學校老師的岐視外,竟然從頭到尾未能講出個運動道理來,甚至最後要隊員在心掌心中寫下志氣兩個字,還是由楊千霈號令的,真正可以和片名呼應的戲劇動作,竟然就這樣草草交代過去,何只是可惜?莊凱勛從頭到尾只能以他的悲憤表情來演戲,甚至最後還是由他領獎抱獎,都是錯焦的戲劇安排了。
《志氣》對於女選手的懷春心情還有些細描,主要在於選擇女裝上的困擾,其實,猛吃增肥的比賽需求與求美思春的少女情懷原本是矛盾對立的,但是全片亦只能在穿衣鏡前點到為止,未就手掌結繭,手腕腰間盡是拉扯傷痕的青春惆悵,點出這群女娃為了奪冠理念的犧牲,亦極可惜。
至於春英目睹學姐「唸了大學又怎樣?最後還不是只能在市夜擺攤!」的生命感歎,同樣也是《志氣》「心有餘,卻力不足」的現象觀察,明明點出了台灣大學生謀職不易的就業困境,卻無法提供解答(景女校友聯隊的真實故事似乎是一個可以借力使力的夢幻藍本),只有問號,沒有驚歎號的劇本,讓《志氣》只如低空掠過的蜻蜓,水紋輕拂,難成波濤。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84/33844215/
影評
《志氣》外國月亮比較圓 hatsocks
《志氣》演員到位,支線飽滿,主題虛浮 reke
《志氣》不論要做甚麼,都要有志氣! 雀雀
《志氣》退後就是向前 馬來魔
阿楨
新觀察:爛片票房高的合理性解釋
去電影院其實不是為了看電影
英國著名心理醫生發明電影療法英國著名心理醫生發明電影療法
走進電影院,其實是一次心理體驗。
“你是中產階級麼?”,聽到這句問話,會有人不屑,會有人憤怒。我們不去探討這個面目模糊的名詞的準確定義,只需看看衡量中產階級永恆不變的標準:能不能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進行自由支配消費。所以要承認,“中產階級”這個詞在中國,依然是衣食無憂、擁有一定消費水準和品位、追求生活品質的代名詞。
而中產階級為何會去電影院看電影很好理解,正如"花總丟了金箍棒"在《看電影裝腔指南》中指出,“真正高逼格人士,只在電影院觀影,並且一定會看完片尾最後一行字幕。”
然而,哪怕你不是中產階級,你生活並不寬裕,你會走進電影院麼?
很多人的答案是:會。
雖然說,在電腦上看到的電影也是同樣的故事,在電影院裡喝的可樂和爆米花也跟超市一般味道,然而一張30至80元不等的電影票,卻能帶給人一些不同的感受,這種感受叫做:身份認同的心理體驗。
詳細點描述吧,如果你在北京,去時尚街區三裡屯看場電影,從下了車那刻開始,走上三裡屯的繁華都市街道,五顏六色的街燈、看板,花花綠綠的時尚服裝,空氣中彌漫著古龍水的味道,購票的長龍隊伍裡各種奇裝異服新銳妝扮,老外比中國面孔還多,有時還會和一些熟悉的明星擦肩而過……從那一刻起,似乎進入到一個無意識的夢境,不用再想著租住的小房間還等著交房租,不用想著每天機械沉悶的的工作和上司的臭臉,不用想著搖不中的購車號和悶死人的地鐵車廂……在那一刻,北京這個大都市與我們這麼地接近……
這只是去看電影麼?我們在電影院得到的是什麼呢?是作為中產階級或小資的自我身份符號,從根本上說,我們花的六十元,不是支付給那個電影故事的,而是支付給自我的,付錢給電影院,向自我購買了中產階級這個身份證。
畢竟,雖然我們達不到高富帥和白富美們的生活水準,但讓我們走進電影院,看一場和他們一樣去看的電影,還是很容易的:起碼在這一刻,我感受到了和你一樣的生活。這個動機跟瘋狂追求iPhone手機的心理動機,極其相似。
這就是一個心理體驗,讓我們暫時忘記(或認同)真實自我身份的心理體驗。
藝恩諮詢電影產業分析師楊峰稱,如今二三線城市觀眾的崛起對全國總票房的貢獻最大, “一線城市觀眾比重現在已不足30%”。
版主回應
為什麼?相較買iPhone和奢侈品來說,用進電影院看電影來達到這種心理體驗,是最經濟實惠快速的方式。而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比,相對來說心理體驗的選擇會更多一些。
在這樣一個潛意識的心理體驗的指導下,我們走進了電影院,至於那部電影到底講的是什麼,是好片還是爛片,藝術水準如何……Who cares?
好片永遠是在電腦上看的,爛片才是在電影院看的,不是麼?
看!是誰在看爛片?!
金掃帚獎終於有人“認領”金掃帚獎終於有人“認領”
藝恩曾在08年做過一次調研,結果顯示,從中國影院觀眾的年齡上看,29歲以下青年觀眾占到55.6%,成為中國影院觀眾的主要群體。
五年後,《小時代》上映,70後的熊女士出現在電影院售票處時,她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身穿校服的中學生們組成了一個壯觀的觀影團隊: “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電影院裡一下湧出這麼多90後。”
不得不承認的是,電影院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藝恩諮詢電影產業分析師楊峰表示,中國觀眾的平均年齡現在低於25歲,而且還在不斷下降。這些變化被郭敬明洞悉於心,也給了他足夠的底氣。“21歲就是一個大學生,如果還是用上一代的想法拍電影,那會出問題。”
而在北京盛世華銳電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高軍看來,90後電影觀眾的顯著特徵是“寬容”,“有別于傳統觀眾對電影品質的要求,他們看電影不那麼挑剔,更多只是為了娛樂和放鬆。”高軍說。[詳細]
年青人的喜好和口味決定並影響了市場的品質。
著名編劇鸚鵡史航與《小時代》粉絲在微博上掀起激烈地論(罵)戰,可他此前大力推薦的奧斯卡獲獎影片《被解放的姜戈》上映20多天,只賺到250萬美元的票房(約合人民幣1540萬元),在內地電影競爭的票房戰中可謂慘烈。
性格學家樂嘉在採訪郭敬明的文章裡說:“聊天結束,我和他說,你的書我沒看過,推薦本看看吧。小四笑著說,你不是我的目標讀者,不用看,對你來講,不值得看。” [詳細]
你看,所謂“爛片”,正是精准的瞄準了一部分人,這一部分人,雖然沒有話語權,但卻有著驚人的消費能力和典型的“壞品位”。
這是壞事麼?不見得。虎嗅作者DVDV指出,“壞品位”的攜帶者們,實際上是一波反傳統、反權威的品位消費群體,他們表達需求強烈,但不少還缺乏開發與教化,因此有時真實審美會被粗糙的目標產品所掩蓋。
正像李安所說,“觀眾的品位還需要慢慢培養”。
!不看爛片我看啥?!
廣電總局怒斥:洗錢“洗”濫中國電影廣電總局怒斥:洗錢“洗”濫中國電影
你知道電影審查制度麼?知道引進電影配額制麼?那你起碼得知道“國產電影保護月”吧……為何我們很難在中國的電影銀幕上看到真正意義上的外國好片,因為要看到好片這事吧,那真的得靠運氣!
“像《泰坦尼克號》能在國內順利引進並狂卷數億票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江主席在內部欣賞後的熱情推薦:‘不要以為資本主義就沒有思想交流的東西。最近要上演一部叫《泰坦尼克號》的電影……這部片子把金錢與愛情的關係、貧與富的關係、在危難中每一種人的表現描繪得淋漓盡致……這次我請政治局的同志也去看一看,不是說宣傳資本主義的東西,而是說我們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via花總丟了金箍棒)
一部佳片,被剪得缺胳膊少腿,好不容易踉踉蹌蹌殺進中國市場,又要受到檔期拍片等等約束,就拿今年廣受好評的《瘋狂原始人》來說,原計劃上映至6月24日,卻在6月6日那天突然“斷電”,當時他的票房已達3.92億、正在向4億大關發起衝擊。而這部口碑甚好的動畫電影讓位給了誰呢?——答案是:《天機-富春山居圖》。[詳細]
那何不指望內地出佳片?在審查制度、電影人“自我審查”、“大片效果”、“明星效應”以及“洗錢黑幕”等等高高飄揚的理由之下,我們也確實不敢問,為什麼伊朗能出《小鞋子》,而我們只有《小時代》……[詳細]
在《小時代》收穫的無數惡評中,萬達集團董事王思聰的“差評”引起的波瀾最大。王思聰的另一個身份是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的兒子,儘管這位少東家明確表示和《小時代》劃清界限,但密密麻麻的排片卻昭示著,萬達影院的天下依然被《小時代》佔據著。在這個票房最大的時代,影院的逐利性暴露無遺。[詳細]
所以還是那句話:幾年內先別指望電影院了,到網路裡去佳片有約吧!
當年,咱也是看過好電影的,《霸王別姬》、《活著》、《黃土地》、《紅高粱》……阿Q說得好,“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
http://news.sina.com.cn/z/lanpian/
阿楨
女朋友男朋友:聲音刀法 by藍祖蔚(楨:逢台多褒逢中多貶的!詳參【圖博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在校園用什麼語言交談?在夜市用什麼語言交易?語言鮮活了,角色的力道就出來了。
二次元的話語魅力,囂鬧的音樂背景,楊雅喆導演在《女朋友。男朋友》中有自己的聲音主張,反應了現實,也鮮活了角色。
NBA球員林書豪日前在台灣颳起了一陣旋風,電視台不易近身採訪林書豪,於是對他的阿嬤朱阿麵緊迫釘人,不時要採訪阿嬤,多透露一些祖孫互動心情,阿嬤台語流暢,但是說沒兩句,還是會用國語接續,深怕記者「有聽沒有懂」。
正在進行「生命之旅」,環島走透透的前總統李登輝,不時就會以座談方式面對媒體或民眾,同樣是台語為主,國語為輔。
這一女一男兩位老人家的語言表達方式,其實準確反應了台灣當下多數人的語言進行式(至於商場上有人愛多穿插英語或日語,則是另外一種心態與習慣了),用嫻熟的母語傳述心情,再用官方語言完成溝通論述。
《女朋友。男朋友》的主軸核心雖然是三位主角的愛情與友情,骨子裡卻一直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政治糾葛(不是從政或參政的主義思維,而是平常生活就是會受到政治干擾的生活實況),語言的使用,因此適度反應出楊雅喆的政治素描考量,也恰如其份地扮演著輔佐時代雕刻的功能。
楊雅喆要求三位主角桂綸鎂、鳳小岳和張孝全都得勤練台語
語言可以傳達心聲,音樂則可以記憶或者標識時代。作曲家鍾興民曾在《囧男孩》中曾經使用華麗燦爛的撥弦樂章,替美麗的童年留下深情的回顧,但在《女朋友。男朋友》中,他不再鍾情同情相同模式,換成大量選用具有時代意義的歌曲。
其中,光是「苦海女神龍」的選曲,就有著一魚三吃的功能:
至於「河堤上的傻瓜」和「美麗島」等時代歌曲,一個標記著青春(丘丘合唱團與娃娃,是1980年代的獨特嗓音),一個標記著本土意識的甦醒(李雙澤的作品喚醒了多少人唱自己歌的宏願)
每一首歌的形式與內容都有其思考,亦有其效用,楊雅喆與鍾興民的雕琢,極其用心與用力。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58/33584214/
版主回應
《女朋友。男朋友》散漫以外,還是散漫 文:reke
我不太避諱有時候影評需要一些情緒,但是通常基於謹慎以及尊重,我的情緒通常限縮於自身與電影的對話之間,而避免針對他人的閱讀自由發難。不過《女朋友。男朋友》整部電影的格調讓我一再的考慮要不要甩開這層顧忌…
當我發現這種片子好評還滿多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地我有點想比中指學張孝全罵五字經。倒不是對他們的觀點感到不滿,而是我的確深刻接觸到他們對電影可能有些愛,影評的字裡行間有著濃濃的感性。這讓我想到文字比較偏向冷調的影評在給予負面評價時,常常在這種抒情式的好評環伺時吃虧許多,因為大家會覺得負評者沒投入其中、帶著挑毛病的心情、過於理性分析,「這樣看電影很累」。 如果用「x你娘xx」開場,是不是比較能傳達我投入情緒之後得到的滿腹幹意呢?
我一直在回想本片的崩壞到底是哪些段落,不斷回溯之後才發現只有開頭脫裙抗議,到張孝全「我們家沒問題」的部分是值得讚賞的。當三個主要演員的字卡一上,整個電影就全部崩了-別急著拿出演員表現來說嘴,我並非要說這部片所有的環節都不合格,但是一條坍方十幾處的路,不會因為當中部分路段還平整就會變成一條好路;同樣道理《女朋友。男朋友》已經崩壞到優點通通串不起來的境界了。
既然要說演員,那就從人物的塑造開始談。就三個主角來說,他們有某些性格上的特徵,在設定時簡直外放得徹底。林美寶的「恰」、陳忠良的「溫」、王心仁的「敢」,都給人深刻的印象。但是這種外放的演出沒有造成角色的深度,相反地三個角色反而都在這過度刻板的形象裡扁平化了,只方便讓觀眾自己在腦中,找些身邊的人來玩「對號入座」的遊戲而已。
為什麼我要如此說?因為對於人物的設定,劇情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又一直說。好比林美寶這個顛覆性別形象的女孩,她的「恰」是誰都看得出來,而她與母親的關係,正好可以勾勒出這個「顛覆」背後的痛楚、悲哀、無奈。然而很奇妙的是電影裡寧可讓王心仁空無意義的在那裡問「她很恰喔?」,卻不捨得多花一點時間來帶出美寶與母親間的關聯。
類似的例子還有王心仁的背景,入伍派對的豪宅,只看電影的人大概只有他心通才知道那是哪裡來的。然而這段背景卻給予了成年後的心仁驟然轉變身份,從體制的破壞者踏入迴護者如此順利的理由。的確,真實人生有時候並不需要理由,然而若整部電影都能維持這種述而不作的立場,尚可視為創作者有意經營的效果;若處處可以看到創作、象徵的痕跡,卻又在部分情節只把現實人生影射式帶入劇本中而不賦予意義,不啻暴露出創作者經營上的怠惰。
人物的扁平化,讓三人長大後的性格轉變削弱了力道,因為原本的性格都是任憑導演設定,無從推理、無從質疑;所以後頭轉變的契機也變成隨導演開心。且說唯一能看見心境變化的轉折點,只有陳忠良這一條線。可惜他在前半段總是只有「逆來順受」的形象,看不到他試圖突破但被壓抑回來的無奈,於是我只覺得這樣的性格對他來說根本是天性,後來的覺醒與翻轉就少了救贖的意義。
在人物崩盤的同時,同樣教人不忍卒睹的就是對時代的側寫。
比起人物性格,楊雅喆對於時代背景的應用顯得用力許多,尤其是「身體做為反抗武器」的母題,貫串了四個時代。從高中時期「跳舞」的渴望起,大學時期更進一步以「性慾」相承;解嚴後驟然迷失了抗議的標的,而使身體呈現被綑綁(心仁)、病壞(美寶)以及失慾(忠良)的轉折,再到年輕一代找到新的身體自主權為抗爭的理由收合。起承轉合的段落與層次相當分明,可謂結構平穩的安排。
但是在第一個時代中,刻板又漫畫式的反派再次玩掉了時代的真實感,我不明白教官在面對抗議場面時的手足無措,是否想要嘲諷仰仗權威作勢者的無能;然而這樣的效果以構圖、運鏡點到為止足矣,讓演員在司令臺上手舞足蹈扮小丑,與全片的表演格格不入,反倒讓這些時代的象徵與人物之間疏離了。
到了野百合的舞臺,鎮暴警察的踏步與學生舞臺上的節奏交融,十足十地營造了肅殺的氣氛。奇怪的是這麼用心經營的畫面卻沒有任何的前後文可以呼應,變成尷尬的存在。一個簡單的對照組就是警備車圍出的狹小空間,堪比監獄的場合成為露天野砲所是精彩萬分的設計(即使被陳忠良的台詞很不高明的破梗);盾牌圍起的人牆如何被場上的學運所支解卻未有交代,劇力萬鈞的鏡頭轉瞬間變成棄子,這樣的節奏安排豈是一個已有成名作品的導演應該犯下的低級失誤?
然而遺憾的是,《女朋友。男朋友》的票房卻有不俗的表現,這個節奏其實距離商業很遠,但藝術性只有矯揉造作匠氣的作品,卻意外地抓住了某些心理,鼓動了觀眾進場的動機。我實在無力替它找成功的理由,直接承認自己的眼光孤高、憤世嫉俗可能比較省事。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57/33578059/
阿楨
台灣金曲獎的未來王祖壽(樂評人、廣播主持人)
細數一張專輯在金曲獎的過關斬將,依我評估必需經過「七鬥法」:鬥唱、鬥詞、鬥曲、鬥編(包括錄音甚至合聲效果)、鬥陣(結構製作)、鬥心(思想態度)、鬥人(不但要與對手鬥,還要跟自己過往鬥)。
聽「蓋亞」專輯就是一趟檢視生命心靈與環境生態之旅,林憶蓮主導充滿哲思的切入角度,常石磊配上工業機械╱龐克迷幻編曲,從開場「無言歌」第一句:「晚福媽麗亞,夜宿嫉妒,世家謀逆」,既像法號,又像誦經,如臨社會人心鬼魅叢林,來回震盪。
這不是一張取悅大眾的專輯,與做作走偏鋒討好小眾也僅在一線之隔,給獎要有勇氣與鑑賞力。就像把最佳台語女歌手獎頒給來自上海默默努力的李婭莎,評審團只問實力,不論背景,成功守護金曲獎的咽喉地位。
林憶蓮唱功呈現的難度,幾乎是一曲一技法。她曾是90年代的唱跳歌手抒情天后,90年代中葉王菲崛起後大受衝擊,新世紀唱片生態崩解也蟄伏了6年,但她冷靜以對,求新待變,推翻以往的自己,恰中評審組合口味,她的歌唱生命因「蓋亞」而改寫,林憶蓮更是沙場「鬥智」型選手。
推陳出新是今年的重點,最佳新人葛仲珊出線,很多人看好她現場演出的煽動力,她在頒獎典禮表演並以「饒舌界鄧麗君」自許,理想可嘉,但目前看來比較貼近當年的李珮菁(玲瓏塔、我愛月亮),後勢仍待觀察。
放眼兩岸三地流行音樂大型典禮,不是歌手到場就給獎,台灣金曲獎長期建立的公信力是無形的價值,也是台灣流行音樂比電影更容易影響華人世界的精神堡壘,官方從新聞局到文化部,特別是「流行音樂產業局流行音樂組」投注的心力,值得按讚。
回應
金曲獎的未來在金,不在獎!金曲獎是商業本質,先決是含金量, 夠則成王,否則敗寇!
(楨:台灣金曲/馬獎會陷困境,都因國族(台vs中)/風格(創意vs市場)之定位困思!就流行文化而言,應先有市場再論創意,「蓋亞」的市場差且視覺影像強過聽覺聲音;新人獎則應給音色獨特音質優秀詞曲皆有創意烏創作歌手白安!)
版主回應
金曲獎要帶出新的方向【聯合晚報╱社論2013.07.07
第24屆金曲獎,可謂是一次「新人與老將」打造出的台灣歌壇現況。國語歌王蕭敬騰與台語歌后李婭莎,是歌唱比賽節目竄起的新秀,唱功獨特;國語歌后林憶蓮與台語歌王謝銘祐,則是歌壇老將,資歷顯赫。這樣的結果,凸顯了一種新人接棒與老驥伏櫪相互交錯、同時並進的歌壇進程。
台灣金曲獎在華人社會,絕對具指標性,無論專業歌手或觀眾樂迷,多以金曲獎的動向為追星指標。盡管近年來,大陸流行音樂進步神速,也培養了許多當地的巨星唱將,但金曲獎依舊是華人之間眾所矚目的重要獎項。金曲獎桂冠的加持,對新人或老將,都是值得追求的最高成就。
這次金曲評審在林憶蓮獲獎的評語中,有段文字十分有意義:「歌手身兼製作人,決定專輯個性及態度,帶領華語樂壇走進新的方向。」無論是蕭敬騰或林憶蓮,都被肯定為具有詮釋高難度音樂的唱功,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嘗試新領域的自我挑戰。流行音樂要具備產業規模,在量的基礎上擴充歌迷,才可能持續發展。更重要的是,流行音樂還要有「個性」,有創意,不斷找出新的亮點,才能持久。
台灣流行音樂可能發展的新方向是什麼?音樂人都明白,台灣在此領域的優勢與領先,是在逐年遞減。中國大陸急起直追,例如近來紅到台灣的大陸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節目亮眼,吸睛效果十足,讓台灣民眾見識到對岸製作這類歌唱節目的專業與大手筆。而兩岸之間也漸漸在流行音樂發展出競合關係,不管是台灣歌手上大陸節目,或例如這次李婭莎驚喜獲獎,都可謂「跨界演出」的成功範例。台灣音樂人不可自滿,但也不必小看自己,不進則退和開拓新方向是必然的道理,值得官方與民間業界一起關注。
每屆金曲獎,讓歌迷看到台灣歌手的優質能量;但每次頒獎典禮轉播,呈現出流程混亂、腳本鬆散、甚至導播等技術層面的專業度不夠,可見表演藝術需要的團隊整體素質還有待加油。台灣在流行音樂軟實力上,有強項也有短處,必須精益求精才能走出新方向。
第24屆流行音樂金曲獎完整得獎名單:
最佳國語專輯獎:
林憶蓮《蓋亞》/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國語男歌手獎:
蕭敬騰《以愛之名》/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國語女歌手獎:
林憶蓮《蓋亞》/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新人獎:
葛仲珊(MISS KO)《KnockOut葛屁》/顏社企業有限公司
最佳年度歌曲獎:
蔡依林《MUSE》-《大藝術家》/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編曲人獎:
常石磊/蓋亞《蓋亞》/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作曲人獎:
黃韻玲/回味《永恆。承諾》/果核有限公司
最佳作詞人獎:
焦安溥/玫瑰色的你《神的遊戲》/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單曲製作人獎:
亂彈阿翔/不一樣的朋友《忘不記》/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林憶蓮、常石磊/蓋亞/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台語男歌手獎:
謝銘祐《台南》/三川娛樂有限公司
最佳台語女歌手獎:
李婭莎《愛》/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台語專輯獎:
謝銘祐《台南》/三川娛樂有限公司
最佳樂團獎:
猴子飛行員 Monkey Pilot(王湯尼、楊聲錚、陳自強、余光燿、王昱人)《Big Child》/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音樂錄影帶獎:
乾杯《第二人生(no where-末日版)》/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導演:陳奕仁
最佳演唱組合獎:
歐開合唱團(賴家慶、葉微真、葉孝恩、葉孝賢、薛詒丹、李志偉)《O-Kai A Cappella》/角頭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客語歌手獎:
湯宇歆《兩個世界》/延伸有聲出版有限公司
最佳客語專輯獎:
回家的路/參拾柒度製作有限公司
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
盧皆興 (桑布伊)《桑布伊同名專輯─ dalan》/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
O-Kai A Cappella/角頭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演奏類最佳作曲人獎:
陳欣若/頤和園華爾茲《愛 無界》/源動力文化發展事業有限公司
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Daniel Ho/吹過島嶼的風/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演奏類最佳專輯獎:
鍾興民作品集─飲食男女II 原聲帶/果核有限公司
最佳專輯包裝獎:
蕭青陽/卡片教堂的鐘聲/禾廣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特別貢獻獎:
鳳飛飛(林秋鸞)
評審團獎:
歐開合唱團/O-Kai A Cappella
阿楨
大野狼和小綿羊的愛情 短評
臺灣的小清新電影已經自成一派了,主題關於青春和愛情,色調柔、淡、美,穿插搞笑段子,風格平仄分明,最後配上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留以無限餘味。
日式風格的青春愛情文藝片,兩位圓眼睛的主角和故事很合呀。
簡單乾淨,但劇情潦草,手法亦不新穎。
除了小清新還是小清新。女主和小羊都很萌
老套的故事,講出了些許新意,可惜結局不給力,內容也有點亂,線索太多,沒有收回來。我挺愛這種小清新風的,兩個主演都很順眼。
節奏還算流暢,就是臺詞太矯情,聽得一身雞皮疙瘩
好無聊的電影
這個故事若是設置在大陸某個城市,從導演、編劇到演員,估計包括劇務都會被冠以“腦殘”名頭。
這些作爆的臺詞和橋段要是出現在大陸電影裡絕逼被罵得狗血淋頭。
對這種清新可愛的臺灣電影真的毫無抵抗力。臺灣腦殘粉一號*v*~~~~~~
太過做作的小清新,女主一直在假笑.. --
臺灣片就沒有適合我口的麼
又被劇情簡介深深欺騙。這種編劇如此不接地氣的小清新過頭愛情片真是造作,劇情還不如失戀33天呢!
感覺應該是想拍成文藝片。但還是缺了那麼一點。
超級小清新,這種片不能對劇情、手法什麼的要求太多
結尾很有想像力,不過整部片子亮點太少,有點枯燥。
如此作狀卻說是清新,不斷在挑戰我的底線。我情願看港產笑片
無力吐槽 矯揉造作 故作小清新狀 不是柯震東完全不會看下去
清新歡樂小愛情。總比那些無病呻吟的強些
完全是一鍋東北雜亂燉菜 以為把這麼一點改變成小清新情人版的「第三十六個故事」和一根赤裸裸悶騷害羞失物找尋主人強迫癥男和裝十三疑似森女得閒炒飯女版本「失戀三十三天」再加上唯美到光圈成為觀賞點 柯震東成為新一代臺片小清新噱頭的這鍋好鬼冗長的東西大家會盲目買帳 我無話可說了。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467779/comments
版主回應
《南方小羊牧場》影評
《南方小羊牧場》聽起來就有一種田園詩畫的意境,與美國獨立電影《南方的野獸》相比,名字雖差不多,可味道就差遠了。但電影並不是講南方有一個小羊牧場,而是講發生在城市裡南陽街上的一個愛情故事。一臉萌相的柯震東和留著碎短髮的簡嫚書就像遊走在童話世界裡的人物,他們在試卷上畫“小羊”和“野狼”的行為看起來非常白癡,非常無聊,可這偏偏就是文藝青年熱衷的。我們無法體會其浪漫,無法像他們一樣做作,只是因為我們已經過上了僵屍般的生活。
電影在柯震東這條線索上明顯模仿的是《天使愛美麗》的經典橋段,一是把物品還給主人,二是熱情幫助別人。女朋友離開後,阿東來到一家影印店上班,有一天他在置物櫃裡發現了很多別人遺留的東西,他想,要是這些東西重新出現在它們的主人面前,主人一定會回想起過去的美好時光。於是,他便把這些東西寄回去。影印店的裡長聽到後很有興趣,便辦了一個“日行一善”的活動,而阿東又承擔了幫油飯阿姨尋找狗狗的任務。這種因助人而體驗快樂的行為正是對“愛美麗精神”的發揚,只不過《小羊牧場》的喜劇感沒有《天使愛美麗》那麼濃烈罷了。
《小羊牧場》的整個故事都是與“紙”有關:阿東的女朋友趁他熟睡時在他的額頭上貼了一張“我去補習了”的便條,就消失不見了;補習女孩的男朋友分手時,在紙飛機上寫了一句“我出國了”;女孩在試卷上畫了一隻“小綿羊”,阿東在試卷上畫了一直“大野狼”,他們之間的情感便隨著羊與狼的故事的發展而逐漸升溫;最後,在電影的高潮處,所有的學生把試卷疊成紙飛機,在漫天的紙片飛舞中,阿東和女孩走在了一起。這時,假如有觀眾不合時宜地提醒一句,“這不是浪費紙張嘛”,或“弄髒了衛生怎麼辦”,那麼電影苦心營造的唯美清新風格便瞬間崩塌了。
因此,《小羊牧場》之所以比平常的小清新電影更清新,就是因為它在細節設計上完全走的是當年徐志摩和戴望舒的路子,輕輕地詠唱,慢慢地抒發,帶點哀傷,帶點韻味,然後給一個慢鏡頭,讓長期的思念破碎在擦肩而過處。當這些發生在小孩子身上過家家的遊戲規則移植到了青年人身上後,我們就看到了純真,理解了純情,愛上了純美。 在敘事技法上,電影採用了人物獨白推動故事發展的方式,柯震東就像是王家衛電影中的金城武,一開始就打開自己的心靈,讓觀眾隨著臺詞的鋪展進入角色。當然,《小羊牧場》的臺詞儘管很有文藝腔,但比不上王家衛那麼經典。
導演侯季然在臺灣被稱為“小侯導”,以便與侯孝賢區別,侯孝賢曾經給他做過監製。小侯導的電影中儘管也有大量的靜止鏡頭,但不像侯孝賢那麼絕對化,其風格還是比較多變的。在《小羊牧場》裡,有很多升格和降格拍攝,當故事平穩發展時,快鏡頭能夠使節奏看起來很快,當故事快要達到高潮時,慢鏡頭的出現又渲染了場面和情感。這也是時下比較流行的表現手法,但會有“陌生化”之感。
在諸多的臺灣小清新電影裡,《南方小羊牧場》還算是比較有新意的一部,它首先是關注人的自我生活方式的典型性,在此基礎上再傳遞愛情的萌發和成長,所以格調並不熱切,卻能讓人有所思考,有所嚮往。電影中,沒有讓人想大笑的地方,也沒有讓人想痛哭的地方,但就是在這種淡淡的惆悵裡,我們分明看到了撐著油紙傘的像丁香一樣的女孩。
http://www.guanhougan.net/yingpingjuping/5762.html
阿楨
富春山居圖:中國最賣座爛片?2013-6-21中評社
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20日載文《富春山居圖:中國最賣座爛片?》,摘要如下:
對於世界各地那些一直未能在有利可圖的中國電影市場上順利找到成功秘訣的電影制片公司來說,中國一部國產的諜戰驚悚片卻陰差陽錯地走出了一條在中國電影市場的制勝之路:只需讓影片糟糕到荒謬的程度。
《天機:富春山居圖》講述了一名中國頂尖特工與跨國犯罪集團成員展開爭鬥並最終奪回一幅珍貴名畫的故事。這部影片雖然只在影院上映了一周多一點的時間,卻已經被一些人認為是中國電影銀幕上出現過的最糟糕大製作影片之一。
但這部影片卻依然吸引著源源不斷的觀眾前來觀看,它還擊敗了派拉蒙影片公司(Paramount)出品的《星際迷航:暗黑無界》(Star Trek: Into Darkness)一片,成為同檔期影片中的票房冠軍,這一結果令電影業內的相當一部分人感到不可思議。
《天機:富春山居圖》的拍攝成本據報道為人民幣1.6億元,它曾是今年夏天最受觀眾期待的影片之一。該片的演員陣容可謂眾星雲集,影壇大腕劉德華和林志玲領銜出演,影片的製作方中包括中國電影頻道和中國電影集團等國有單位。這還是一部3D影片,由恰克•科米斯奇(Chuck Comisky)擔任視覺效果總監,他因在電影《阿凡達》(Avatar)一片中的工作而聞名。《天機:富春山居圖》的拍攝地點包括世界各地的多處奢華場所,如杜拜的阿拉伯塔(Burj Al Arab)酒店。
媒體研究公司藝恩咨詢(EntGroup)說,影片上映前的大肆宣傳使這部影片在首映日當天獲得了人民幣4,600萬元的票房收入,成為國產電影中首映日票房第三高的影片。
版主回應
文化觀察:《天機富春山居圖》越罵越火
解讀《富春山居圖》:爛片無底線 審醜有天機
被評為 “刷新國産爛片底線”的《天機富春山居圖》(以下簡稱《富春山居圖》)上映一週來,在全民總動員的吐槽聲中,順利跨過了兩億元票房的門檻,目前仍以32%的排片率遙遙領先檔期內的其他各片,與此同時,該片在時光網、豆瓣網等專業影評網站的評分也一路下跌,有望成為口碑最差的賣座電影。[詳細]
《富春》的"負面行銷"模式:越吐槽越賣座
“愛他,就帶他去看《天機富春山居圖》;恨他,更應該帶他去看。”9日上映的《天機富春山居圖》在網路上引來幾乎一邊倒的惡評吐槽,票房卻節節高攀,三天票房即破億元。這是為何?該片講述的是中國元代名畫《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在即,由劉德華扮演的搏命特工肖錦漢為保護國寶歷經生死,與覬覦這幅絕世畫作的多國陣營鬥智鬥勇的故事。[詳細]
"富春山居圖"遭吐槽:"白蛇傳奇"可以被原諒了
眼下電影《天機富春山居圖》的上映,幾乎集結了所有的吐槽點,從劇情到演員紛紛被冠以“爛”名,尤其是女主角林志玲,儘管在影片中造型多變,卻無法改變“花瓶”的事實,並且結合她以前演過的電影,這次的《天機富春山居圖》的表現甚至可稱為登峰造極。[詳細]
《富春山居圖》問鼎2013年度爛片
綜合網友的影評我們不難看出,《天機富春山居圖》的故事冗長沒有高潮的同時也過於跳躍,絲毫沒有精彩的感覺。而人物也過於標簽化,沒有特性,人物的性格呈現出的不是扭曲而是奇怪。同時,過分的堆砌華麗的場景並沒有提升電影的素質,而反而給觀眾帶來了撲面而來的山寨感覺。[詳細]
談《富春山居圖》:文化衍生品不是壞事
影片導演孫健君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曾説道,影片表面上雖然打的昏天黑地,但是骨子裏面還是一個關於中國國寶奪寶、護寶的故事,“最終也是對中國文化的弘揚。觀眾高高興興的進去看,看完以後如果還有一些文化的收穫,那最好了。”[詳細]
《天機富春山居圖》考驗我們的智商
有網友認為該片故事淩亂,“你以為它是諜戰片,其實它是愛情片;你以為它是愛情片,其實它是文藝片;你以為它是槍戰武打片,其實它是恐怖片;你以為它是恐怖片,其實它只是旅遊景地宣傳片!”[詳細]
為何《富春山居圖》與《光輝歲月》結局不同
6月9日,《天機富春山居圖》和《光輝歲月》兩部大片同期上映,《富春山居圖》在一片罵聲之中成功逆襲,幾天票房就破2億元;而《光輝歲月》卻因為排片場次不足3%,和發行方光線傳媒起了“內訌”。《富春山居圖》投資達到1.6億元《光輝歲月》投資達到7000萬元,都是大投資大明星大排場的電影,為什麼結局卻如此不同?[詳細]
《天機富春山居圖》讓人關注之處
影片刻意綜合了各種類型片要素,組成了眼花繚亂的影像風格,諸如科幻、特工、動作、奪寶、農村題材、國産警匪劇、還有點恐怖片的戲份兒,並有SM、戀母等元素,輔以魔術、雜技以及藝術體操。偶爾還有幾個離奇的笑點。集百家之所長,雜糅多種元素于一身,最終卻顯得有些四不像,搞得灰頭土臉。[詳細]
《天機富春山居圖》:情節太離譜
《天機富春山居圖》沒有你看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問題就出在這裡,出在編導不加選擇、虛構失當、情節膨脹上。什麼都想展現,哪個演員都想照顧到,哪兒的風景吸引眼球,不管跟故事情節是否搭界都要給足鏡頭。結果,“大鍋燴菜”,一團糨糊。由於用力分散,因此在情節安排上難免漏洞百齣。[詳細]
"爛片"《天機富春山居圖》如何能票房過億
説起爛片,《天機•富春山居圖》是將“審醜文化”演繹地登峰造極。各類電影元素的混搭、主角不斷變換的服裝、無孔不入的廣告植入,讓公眾一邊吐槽,一邊卻追逐;而製片方也抓住公眾的好奇“審醜”心理,行銷大量炒作爛片,去衝擊公眾的“審醜”底線。這樣的畸形供需關係,慢慢形成了我們這個娛樂至死的“審醜”一代。[詳細]
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cul.china.com.cn/zt/node_537947.htm
阿楨
電影人 到了該檢討的時候了【聯合報2013.07.04
豆導說,拍電影的人,為了想拍出厲害的作品,常常無所不用其極,擅用權宜之計。電影圈、電影人習以為常,自家人看自家人當然盡可包容;但外界則不然,無所不用其極不等於什麼都可以,權宜也不能解釋為到處行方便。
台灣電影五年前因「海角七號」票房再起,連帶城市行銷概念受到重視,大家都發現電影這項文創產業的吸睛與吸金魅力,中央之外,地方政府也紛紛成立電影委員會、支援中心等平台,透過補助金或協助拍攝來吸引劇組前往。不過地方政府的熱情,有時卻換來粗製濫造的成品,甚至環境和約定的破壞,讓雙贏變成雙輸,更賠上納稅人的血汗錢與電影人的名聲。
如為協助劇組找景、借景或拍攝物,影委會或支援中心等往往費盡心力和雙方溝通,簽下協議約定,可是違約狀況經常出現,像是延誤拍攝時間、破壞現場環境或未恢復現場原貌等,都讓很不容易建立的互信瞬間擊垮。此外,有些劇組明知是在古蹟內拍攝,卻發生吸菸、嚼檳榔等劣行,完全無視規定。
豆導說了,到了該檢討的時候了,願他說的真誠;堅守不違法、不違紀、不毀約、不毀物的電影人,公民都會願意支持。
相關新聞
鈕承澤違法夾陸攝影師上軍艦 國防部將提告
豆導「無所不用其極」 傷了電影專業
恩師侯孝賢:不該答應軍方還違反規定
網友噓豆導:明知故犯
朝野立委 籲軍方依法處罰
國防部:慎重考慮終止協拍
回應
看來最傷害這一行業的其實是電影人自己
現在才想到該守法? 還是使壞再來演"裝乖"?
版主回應
臺灣海軍回應大陸攝影師登臺艦:未拍機密設施2013-7-7中國新聞網
臺灣海軍艦隊指揮部今天慶祝成軍一甲子,在左營軍港舉行部慶,除了有海軍樂儀隊、陸戰隊戰技和舞龍等表演,並開放民眾進入營區登艦參觀。
海軍艦隊指揮部政戰主任蔡鴻圖表示,一般民眾只要驗證有照片的身份證件,外籍看護工和外籍、大陸籍配偶等,必須由雇主和配偶切結及全程陪同。
對於鈕承澤帶曹郁進入左營軍港,蔡鴻圖說,當天拍攝的是運補艦作業,未涉及機密設施,目前追究的是大陸籍人士違法進入軍事營區,違反要塞堡壘地帶法。
回應
請臺灣軍方一萬個放心,大陸並不需要你們的秘密,只希望你們分清敵我,不要站到美日一方,與中華民族為敵,不要做漢奸。
臺灣的國軍還有軍事機密,開玩笑,怎麼大點島嶼,天上衛星、無人機等,不一樣看得清楚麼。
解放軍還看不上國軍的裝備。臺灣不要太小家子氣嘛。
蛋疼,就你臺灣有什麼值得大陸拍的
都球對民眾開放了,那些破玩意,還值得大驚小怪啊?
機密個屁!臺灣也有機密?你們這點東西稱得上機密?一批自慰狂!
一群童子軍有什麼好拍的,怕別人拍到你那幾艘破船漏水還是怎麼的?
說的好像你臺灣很牛逼一樣,媽的,長大了翅膀硬了連自己老媽都不認了,居然認賊做父。
那幾艘破船還有秘密?老美玩剩下的。
臺灣的垃圾艦有什麼機密可笑
屁話,臺灣的海軍在世界排名是的15名左右,你以為?以前的f-16A/B 幻影-2000 拉斐特護衛艦對中國是危險,只是現在是個屁。
拉斐特級有垂直發射嗎?垃圾!
美日記者跟美日國籍的人在臺灣這些地方隨便拍沒人管因為他們是臺灣盟友,而中國人去統統都拒絕進入!這就是馬英九臺灣美日的狗腿子
你們別說了,老馬看到了,又要給美國佬送錢了。
臺灣軍隊就像剝了衣服的妓女,那個不知?自欺欺人罷了!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7-07/1234730623.html
(楨:兩岸皆憤糞青!詳參【圖博館】:海龜與烏龜)
軍方震怒「法辦鈕承澤」罪不重 律師:罰錢了事機會高
「豆導」導演鈕承澤違法夾帶中國攝影師曹郁登上左營海軍軍艦,PTT網友4日放話,若鈕或曹會被抓去關,就送百片雞排,許多網友見文跟著加碼奶茶、咖哩飯、鍋燒意麵等,最後出現高達32篇「祭品文」,比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華隊出戰南韓還踴躍,但律師分析,《要塞法》非重罪,豆導等人易科罰金機會較高。
◄鄉民狂發祭品文祈禱鈕承澤去坐牢。(圖/翻攝網路)
鈕承澤日前為新片《軍中樂園》勘景,違反事前與軍方約定,讓曾獲得金馬獎最佳攝影獎的中國籍攝影師曹郁,冒名頂替他人混入營區,軍方高層知情後相當震怒,立即中斷一切拍攝協助,並依《刑法》、《要塞堡壘地帶法》將鈕、曹和劇組一行人移送高雄地檢署法辦。
事發當時,鈕承澤人在土耳其渡假,他透過臉書解釋,「拍電影的人,為了想拍出厲害的作品,常常無所不用其極,擅用權宜之計」,文字中雖有歉意,但其為「求好心切」可不擇手段的想法卻引來鄉民輪番砲轟,批評鈕承澤根本「吃人夠夠」,「沒被發現就裝死,被發現就說求好心切,電影人都像你這樣自以為是?」
雖然鄉民齊聲撻伐,但律師從實務分析,申請進入營區勘景的文件是由電影公司負責,違規擅闖軍營的人則是曹郁,鈕承澤頂多只是共犯,若能證明他不知情,甚至可能無罪安然脫身,加上《要塞法》刑期為5年以下,一般都是易科罰金。
律師推測,此事最後「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可能性較高,鄉民這次想吃到免費的雞排、喝到免費的奶茶,機會非常渺茫。
回應
賤人..敢做不敢當,你馬英九喔?
原來現在連賣國的罪都這麼隨便判
本來應該是沒事的,但經過媒體這樣大肆報導,軍方敢私了嗎?
敢動他 支那人馬上找上門! 騜馬上讓你全台破產!!!
同一事件在大陸發生,這個無良可能會憑空消失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705/236466.htm
阿楨
讓利成癮【聯合報╱黑白集2013.06.20
兩岸兩會明天在上海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海基會說,台灣爭取到的大陸開放項目,高達八十三%是高於或等於大陸與香港簽訂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並約有八十項優於大陸對世貿組織(WTO)的承諾。
這個消息,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是因爭取到較大的利益,無論如何都是好事;然而,憂則因為這種不對稱的「讓利」關係,對台灣經貿的自由化、開放化與全球化卻是背道而馳,恐怕不利於台灣經貿體質的強化與轉型。
台灣必須在經貿上更加自由開放,最後則以邁向「經貿自由島」為歸趨。但近幾年來,兩岸經貿關係快速發展,且以傾斜的「讓利」為特色;這除了有使台灣過度依賴大陸的顧慮,最大隱憂是在因此將使台灣更難通過自由貿易的終極考驗。
比如說,台灣也想參與TPP或RCEP,但以這種只想要別人「讓利」的體質與心態,如何有資格跨過公平對等的門檻?
其實,大陸的讓利也不是空白支票。新任海協會長陳德銘上月接見聯合報系訪問團時說:「比如農產品,至少對一些台灣自己不生產,且已對其他國家開放的農產品項目,就該開放大陸相同產品進口。」他甚至說:「台灣總要給一點點吧?我背後也有十三億人要去說服啊!」
兩岸經貿關係有其政治性,但台灣如果想成為面對TPP或RCEP等國際經貿組織的「經貿自由島」,則必須錘煉出與別人有取有予、平起平坐的能耐。否則,若對北京的「讓利」吃上了癮,得了軟骨症的台灣恐怕就很難走出去了。
回應
溫水煮青蛙
爭取到大利益也要罵? 那下一次就不爭取了!
版主回應
回應郝明義砲轟 文化部:印刷業開放 不包括出版2013-06-22 中時
文化部表示,由經濟部主管的印刷業,未來開放股權,也以不超過五○%的陸資共同經營為限制。
郝明義與王榮文等人士擔憂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印刷業,會成變相操作,而台灣到大陸出版依然必須通過審批制度,拿不到「書刊准印證」。但昨天協議簽署後,郝明義以身體不適為由,婉拒採訪。
相關新聞
最快下會期…服貿協議 立院要審查
勞委會:就業機會增加
(楨:一群文化流氓與廢物,大陸出版到台灣也要審批啊,更何況開放的是印刷業!)
陸片來台增5部 朱延平:沒威脅 2013-06-22中國時報
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大陸電影來台上映的每年限額,由十部增加為十五部,許多人擔心將對台灣電影發展造成傷害。身為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導演朱延平直言:「為什麼不去檢討台灣電影為何走不出去?台灣電影只能在台灣島內發光發熱自生自滅,已經在亞洲電影市場被邊緣化,才是台灣電影自己真正該面對的問題。」朱延平表示,香港對台灣電影毫無限制,每年上映的台片卻比大陸還少,星馬日韓等地就更不用說了。
朱延平指出,事實上大陸電影在台灣票房普遍都不佳,開放陸片來台對台灣市場並無威脅,反倒是台灣電影到大陸上映。當如今連好萊塢都將大陸市場視為最重要版圖,他無法理解為何台灣還有鎖國心態。
導演鈕承澤曾以《愛LOVE》為台灣導演開創成功合拍的例子,對於大陸電影來台的種種限制,他指出:「台灣是否只對大陸有這樣的限制,而對其他地方都是開放的?如果是的話,這樣的限制只透露了我們的恐共懼共、沒有信心而已。」
(楨:朱等才是勇敢的台灣人!另參本館:中國金馬獎)
電子商務西進鬆綁 2013-06-22工商時報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已於昨(21)日簽署,大陸將對台灣電子商務業者開放,以過半股權可申請ICP(網路內容提供商)的執照。對此,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等業者多表示將提出申請,同時對大陸電子商務事業充滿企圖心。
相關新聞
陸方對台電子商務超甜待遇
(楨:台灣網路教父PChome董事長詹宏志怎不罵對中不公了,盜亦有道,只想占人家便宜,算啥教父!另參本館:《網路淘金》宅經濟《網路金字塔的獲利模式》《全球電子購物市場》 )
淘金易 政府還在扯後腿 2013-4-22
詹宏志強調,台灣業者「不怕競爭、只怕不公平!」他指出,台灣是幾無網路管制的國家,但台灣大多數重要的購物網站都被中國封鎖。(楨:並非針對購物、而是政治,故業者應設一政商分離的純購物網站,好與中共談!)台灣政府的第三方支付落後國際十四年,甚至不如非洲!(楨:詹等台灣不肖業者想要不是已有的強化交易信賴度之「第三方支付」,而是可對外吸金的「第三方支付業者辦理儲值業務」!)
兩岸互惠更上層樓 2013-06-22旺報短評
兩岸兩會領導人第九次會議達成新的成果,林中森和陳德銘昨簽署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項自2008年以來簽署的第19項協議,不僅標舉著兩岸經貿合作的深化,同時也使得我方的服務業在大陸將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這次會談並同意下次的會議包括互設辦事機構等6項議題,兩岸的合作又向前邁了一步。
但對於這項協議,在野黨一再強調會衝擊700萬勞工的生計。民進黨立委昨在立法院霸占主席台,質疑馬英九背後有一個強大的政治目標,就是「一中框架」下國共協議。
然而,在野黨的批評多偏向政治訴求,而不是針對服貿協議的實質內容而論。雖然說開放服務業來台,可能衝擊到許多產業,諸如通訊、營造、金融、運輸、美容、美髮,但是業者都表示影響有限,而在政府把關下,也沒有開放大陸勞工來台,只能有專業經理的白領來台,反而可以為台灣創造就業機會,而不是像民進黨所說的會衝擊到700萬勞工。
(楨:旺中又內戰!另參本館:自作孽的中時 別再施捨台灣 啥米係ㄟ擱發)
兩岸服貿協議 陸委會閉門造車 2013-06-22 中時社論
兩岸兩會昨天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雖然事前陸委會一再宣稱開放的範圍,不會有令人意外的行業,但最終協議的內容卻遍及食衣住行育樂各個領域。陸委會始終沒跨過和立法機構、百行各業、社會大眾之間的鴻溝,跨不過那幾道溝坎,政就通不了,侈談人和,豈不可笑。
早在五月底,美容美髮業就向民進黨團陳情,反對開放大陸美容美髮業來台。前天上午,國策顧問郝明義更帶頭開炮,發表「我們剩下不到廿四小時了」公開信,痛批「政府在兩岸文化政策上愚昧、無能、粗魯而自我感覺良好地倒退」,要求暫緩簽署協議。
阿楨
陳妍希的補助款【聯合報黑白集2013.06.11
演員陳妍希出歌唱專輯,獲得文化部三百五十萬元的補助。此事引發藝文界的強烈批評,認為政府亂撒錢,資源分配不公。小劇場界更慨嘆,要求政府雪中送炭,不要一味錦上添花。
我國文化補助的問題,一向患寡,更患不均。整體文化經費已經少得可憐,要利用有限的預算推動政策,還要贊助各類藝文活動,取捨之間,往往動輒得咎。兩年前的「夢想家事件」即是一大殷鑑。陳妍希所獲補助款不過三百多萬,比起夢想家的兩億元經費僅是「小巫」,卻引起連日盪漾,足見文化界嗷嗷待哺現象之嚴重。
陳妍希何以能獲高額補助,外界尚難窺知全豹。新專輯的十首歌,全是她自己作詞,多數旋律則由她和朋友共同譜寫;陳妍希跨界演出,這一步邁得不小。但外界有意見的部分,則是她的歌唱表現,認為難稱得上專業水準。對此,文化部流行音樂科長說,當時沒聽過專輯,只看了企劃書,覺得「有創意」。
由此看,問題顯然出在「紙上審核」與「實際表現」的落差。企劃書寫得有模有樣,創意躍然紙上,成品的內容與品質卻非如此。假使不是陳妍希名號響亮,假使不是出版專輯的老牌唱片公司申請補助一向十拿九穩,文化部的補助款能否送得如此大方,即成疑問。
對照眾多小劇團的處境,得獎的也不過拿到五萬元補助,文化部對陳妍希的慷慨,確難免讓人有「錦上添花」之感。官員手握審核大權,天平稍一傾斜,即影響一個表演團體的發展;在取捨難決時,「扶弱」原則應先於「助強」吧!
回應
這幫搞劇場的,從來不敢翻閃靈的帳...還別提閃靈當年拿錢,連審核都不必審核!
誰說一定要扶弱 如果那個弱勢是扶不起的阿斗劇場或是啥的 要選的是有競爭力、有潛力的,而不是單向度以強弱來取捨
聯合報的黑白集還是不改黑白說的習慣 難怪閱報率屢創新低
http://flipermag.com/2013/06/10/its-not-her-fault/
這裡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請問這篇"社論"的作者,在發表高見前是否已經做足相關的功課?
另參本館:雲門自生自滅 《東方戲劇場美學》馬文化政策 《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金馬獎 藝人與政治
版主回應
逆光飛翔 Touch of the Light
本片榮獲2012台北電影節觀眾票選獎與女主角獎,2012金馬獎最佳新導演與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更入圍2012釜山影展競賽單元。
《天黑.夏午.闔家觀賞》導演之一張榮吉,從其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劇情短片的《天黑》出發,重新創作的長片。張榕容以本片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黃裕翔則以本片獲得2012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黃裕翔出生即是盲人,卻有極佳的音感,彈鋼琴成為他的最愛和專長。他到臺北上大學主修鋼琴,必須打理自己的生活,雖然母親仍會擔心,他也想試試不靠別人自己能做到多少。
愛跳舞的小潔在飲料店打工,由於家人反對和經濟困難,無法進入大學舞蹈系。發現男友劈腿的她,也才體認到自己只是愛男友跳舞的樣子,不是他的人。加上她在送飲料時看到許芳宜獨舞,跳舞的渴望又再次被激發。
一天,小潔幫助了困在馬路中間的裕翔,兩人因此相識。在裕翔的鼓勵下,小潔決定去參加免費舞蹈體驗課程,也在其中獲知國際舞團甄選的機會。
裕翔一直跟著系上樂團練習,然而比賽前夕同學卻表示,比賽當天已找了別的鋼琴手,裕翔直說沒關係,他的社團期末公演也是同一天。原來,裕翔小時候曾聽到其他小朋友在背後說他是因為看不見才會得第一名,不想被同情的他從此不願再上臺比賽。
這時,小潔也鼓勵裕翔,如果這真的是自己喜歡的事,就要更努力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存在。小潔站上了國際舞團的甄選舞臺,裕翔是否也能展開翅膀,朝自己夢想的方向飛去呢?
黃裕翔出生即全盲,只剩下光感,兩歲時無師自通,彈出表姊才彈過的兒歌旋律,從此音樂成為未來方向,他也參與本片音樂創作。在十九歲成為台灣藝術大學第一位全盲鋼琴主修生之前,同校學長張榮吉為他拍了紀錄片《序曲》,兩年後又拍短片《天黑》,如今延展成這部劇情長片。
現代舞首席舞者許芳宜指導張榕容舞蹈動作,同時獻出電影處女秀,飾演張榕容的舞蹈老師一角。張榕容花了兩年的時間訓練肢體,也被許芳宜稱讚跳得很好看。張榕容自然不造作的演出,深獲台北電影節評審青睞。
BBS影片討論 逆光飛翔 主題:很悶
這部片很悶喔,既然走真實簡單的路線,最大的不太合理之處就是,現實生活中會有那麼漂亮女生會,願意花時間 不顧其他人眼光,跟一個盲胞這樣在一起嗎?前面那段比較真實 喜歡花心的熱舞社社長 然後被劈腿,但是後面遇到裕翔會不會有太多巧合了阿?不合情也不合理 而且 現實生活中 會有這種美女 會願意那麼有耐心,陪一個盲胞做那麼多事情嗎?劇情好作做 看完滿失望的
台灣電影的藝術水平,至少落後歐美一世紀!!
樓上兩隻廢物別吵,一個GG很GY
如果今天找一個很醜的女主角你會想看嗎?畢竟拍電影就是需要票房,有錢才有可能有更多好電影不是嗎?支持國片才能使我們更進步!
我會想看~~因為更貼近真實 沒有甚麼不好,不支持國片 會花兩百塊錢進電影院看片嗎?只是這部片子本身有很大矛盾 有感而發而已
女主角是因為低落的時候 因緣際會 遇到不一樣的人,彼此認識對方 進而看清自己 了解自己的夢想 .最後雙方都向自己的夢想前進 飛翔.所以沒有刻意陪不陪盲胞的問題,試著把每一種人當朋友 你自然而然就會感受他們 了解他們
童話鬼島
現實中,現在的女生連沒錢的都看不起了,更何況身體有殘缺的,男主角如果沒演電影,走在路上的話,不要說幫忙盲胞了,看到還會覺得噁心然後閃遠遠的哩
事實上是,任時光再倒退回三千年也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
開板跟8~11樓說的話很殘酷但都是正解,其實電影本身不錯,但是在現在台灣這種現實功利的社會環境中,這種柏拉圖式的劇情確實很難讓人有共鳴.如果轉換心情,抱著電影就是在實現一些不可能出現的美麗幻想的心態來觀賞可能會好一些吧.
這社會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現實,批腿的人有,但是能看到別人美麗外在的人也有,這部片教我們不要只看到社會負面的部分,就像女主角說的,種種的阻礙只是為了讓他跳舞的決心更堅定
社會很現實 你說演這部片的女主角,私下生活時候 看到一個盲胞會主動去幫忙嗎?如果不會 她演這部戲是為了甚麼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101013
阿楨
黃秋生炮轟《低俗喜劇》 杜汶澤:低俗是港片核心價值 2013-03-14 鳳凰網
因為影評人賈選凝的一篇名為《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産片的焦慮》的文章,讓《低俗喜劇》的導演彭浩翔與主演杜汶澤拍案而起,斥責對方看不懂電影,杜汶澤更放言稱:“香港電影的核心價值就是低俗!”不過,此話卻令黃秋生有意見了,前日他在接受電台訪問時公開炮轟彭浩翔和杜汶澤:“你們兩個Cheap(低俗)就算了,不要拉人下水一起Cheap!”
【事件起因】
獲獎影評狠批《低俗喜劇》
由彭浩翔執導,杜汶澤、鄭中基、陳靜等主演的港片《低俗喜劇》去年引起了很大反響,裏面充斥了大量粗口和性笑話,在收穫高票房的同時也收穫了質疑。
上月底,香港藝術發展局首度舉辦ADC藝評奬,在60多份參賽作品中,選出3名得獎者。其中,來自內地,現定居香港的影評人賈選凝撰寫的《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産片的焦慮》獲得金奬。
據悉,賈選凝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現為香港媒體從業者。賈選凝的獲獎文章3000余字,從“以‘低俗性’偷換‘本土性’背后的狹隘與恐懼”來剖析彭浩翔執導的電影《低俗喜劇》,認為其賣座印證了港産片及其本土文化産品中的潛規則,即“低俗性”才是“本土性”之主流,並指出《低俗喜劇》中對內地電影投資者的醜化,只是為了突顯港人的“自我感覺良好”。
不過,這篇影評曝光后卻引起了爭議,不少香港電影人認為這篇文章對香港電影和香港文化的評價不公。
【當事者說】
彭浩翔:打壓低俗是剝削創作自由
杜汶澤:低俗才是港産片核心價值
賈選凝:批評該片是為了港産片好
原文作者賈選凝最近也在媒體上發聲。對於彭浩翔和杜汶澤的反擊,賈選凝回應稱:“其實我的出發點是希望港産片更好,愛一個東西你才會去想着它,批評它也是想為它好。”此外,對於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粗口,她仍堅持自己的觀點:“片中的粗口符合現實和笑點,但電影不是只有低俗,是不是有其他的可能性?這個故事是不是可以講得更好?”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hktwstar/phoenixtv/20130314/01104341356.html
詳參【圖博館】:香港回歸十年
版主回應
《大尾鱸鰻》扛著草根大旗,拉出了長紅票房,卻也充滿爭議 鄭秉泓(影評人)
究竟什麼是好的「本土」電影?恐怕仍需回到專業的標準來評量之。
草根成賣座萬靈丹?
自從2010年《艋舺》以全新行銷手法在春節檔稱雄之後,春節檔台片開始將「本土」、「草根」當成票房萬靈丹,從《雞排英雄》、《陣頭》到《大尾鱸鰻》逐步高升的亮眼成績,無疑確認了這條路線的「相對低風險」及「政治正確」性。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與《大尾鱸鰻》同檔對打的台片高達七部之多,其中不乏與《大》片同樣以「本土」、「草根」做為賣點,何以最終卻由《大》片一支獨秀?
火紅電影引發爭議
再者,《大尾鱸鰻》將不同語言之間的錯譯所造成的趣味玩到了極致,不只「幹」聲連連,諸如「冰的」成了「翻桌」,「檸檬紅茶」是「你老婆被插」、「梅子綠茶」則變成「妹子你插」之類的諧音趣味,更是層出不窮。這樣的「極致」雖多屬網路老哏,卻因行銷得宜引爆全台爭看《大》片風潮,惹得評論、媒體、業界、學界為此爭得面紅耳赤,究竟這是對台灣在地語言精準細緻且具顛覆性的創意使用?或是綁架本土、消費本土、甚至作踐本土?
本土、在地、草根,是相對全球化而來的一種趨勢和潮流。《大尾鱸鰻》熱賣之際,正逢李安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大》片製作粗陋又缺乏國際性的電影語言頓時成為標靶,連知名監製、導演陳國富受訪時,都表示這類本土小品極可能限制台灣電影產業規格與技術的發展;而《大》片監製朱延平則認為蚵仔煎與魚翅各有所好,何苦同行相互追殺?邱瓈寬則感嘆:「低不低、俗不俗,端看我們是要高高在上,還是蹲下或彎腰謙卑的看生命真實的樣子。」
庶民與低俗的分野
但今天的問題在於,《大尾鱸鰻》的下流屎尿笑話及密度過高的性雙關語,在影片中是否非使用不可?我以為關鍵在於,創作者心態的真誠與否,以及對於「本土」兩字的認知程度。
《海角七号》開場阿嘉那串國罵,具有情感上的衝擊,做為整個故事展開的驅動力,和返鄉後認識的茂伯把「幹」當成常態發語詞的情況不同;前者代表著憤怒,後者表示親切,但同樣都是台灣庶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有其存在之必要(楨:?)。至於《低俗喜劇》中,用髒話當噱頭、以性愛為手段,既有「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狡詐,也有巧藉污言穢語、刻板印象、階級或性別歧視罵人兼自嘲的機巧,情況與好萊塢的《芭樂特》(Borat)類似,同樣有其必要(楨:?)。魏德聖和彭浩翔利用俚俗語言宣洩角色人物內在情感,也成功藉此(官能性地)愉悅了銀幕前的觀眾,他們確實利用了語言,但這樣的利用並非剝削,而是奠基在對庶民日常的真實理解和融會。
評價電影需回歸專業
任何藝術創作都可以表現生活的一個剖面,即便是放大、展示了台灣文化的庸俗、膚淺面的《大尾鱸鰻》亦然。對我來說,《大》片好比那種連英文字母次序都會拼錯或缺漏的山寨名牌,錯把低俗當本土,誤認下流為草根,展現了台灣現實最醜惡、投機、市儈的一面。但《大》片的醜惡,從來與電影中近乎氾濫的性雙關語或是連串國罵無關,而是從述說故事、場面構圖到演員演出全都放棄的心態,令人感到憤怒。它不只不尊重花錢買票的觀眾,也不尊重創作這件事,不尊重自己。
固然,在大環境如此不佳的苦悶今日,全家三代可以在過年期間一起遁入戲院中逃避現實生活的不順遂,可以不顧一切忘情大笑,哪還須理會這個笑點是來自創作者的高明幽默,抑或身體官能被一再刺激後的自動反應?並非每位觀眾都有辨別影片品質好壞的義務或能力。做為通俗文化,《大尾鱸鰻》那些不求甚解囫圇吞棗的抄襲、拼湊行徑,那種騎在「本土」兩字上大做行銷宣傳的心態,往好處想,是代表所有健全完善的電影產業都須面臨的必要之惡;往壞處想,這反應了台灣民眾的整體水平。
「本土」不是保護傘
台灣人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對「本土」兩字異常敏感,導致如今對《大尾鱸鰻》的所有討論,皆已失焦而陷入僵局。《大》片好壞與否、如實反應本土與否,似乎已不再重要,「本土」兩字如同為一切掛上「政治正確」的護身符。於是,所有質疑都可用本土化與日常性的落實來解釋,都可在草根庶民力量的反撲中得到解答。一句「反正好笑就好」,就此扼殺大眾娛樂向上提升的可能,惡質與投機,就此無盡複製、輪迴......。
低俗,或許沒有底限,但創作心態的真誠、謙卑與否,卻昭然若揭。夜市蚵仔煎可以成為國宴上的珍饈美饌,但請小心蚵仔來源與烹調細節,不能因調味重得難以辨別,加上難得聚餐心情開懷,就決定不去關注蚵仔新不新鮮、有沒有毒、重金屬含量高不高了。
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tw/-/5315-2013-05-03-06-46-06
阿楨
逆戰 The Viral Factor 2012
導演: 林超賢
編劇: 林超賢 梁鳳英
演員: 周杰倫 謝霆鋒 廖啟智 安志傑
影片短評
刺激又好看~推薦^^
雖然是港產片慣見的老掉牙兄弟情仇交織故事內容但卻是我今年開春以來看過最棒的作品 謝霆鋒演技出神入化
用衝突成功的塑造兩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對照周杰倫的幾部作品此部明顯有進步,而謝霆鋒則是連骨頭都在演戲
開眼BBS
唉 嘆息之
一部 太滿太多 疲勞轟炸的電影
一堆嫉妒周董的來酸
這部電影假讚
影評
《逆戰》我們命很硬的 喬小夫
逆戰:廉價的眼淚 藍祖蔚
《逆戰》林超賢的六年成績單 cheercut
《逆戰》精彩無比的港式動作電影 帥哥:KJ
《逆戰》畫龍如果沒有點睛,就會變很瞎的龍 火行者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vhk21591028&channelid=CH21
《逆戰》我們命很硬的 文:喬小夫
整體感來說,《逆戰》仍是略勝「痞子英雄首部曲 全面開戰」一籌,在我個人眼中,這是個「硬比」的結果,兩部電影各有千秋
回到台中放下行李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帶著兩個妹妹到台中老虎城威秀看電影,原本打 著大過年除夕當天,應該不會有那麼多人來衝電影的算盤,實際上進到影廳後,發現來看電影的人並不在少數,不過在大過年期間看這麼一部打鬥、槍戰、爆破場面 份量十足的片子,我想不愛鞭炮聲的年獸應該也都夾著尾巴逃跑了,也希望藉著這樣熱熱鬧鬧的氣氛,讓未來一年,充滿希望
(年獸:躺著也中槍.....)
《逆戰》並不是一部很困難的片子,故事是從一 場國際安全局護送任務開始,在任務中探員萬飛(周杰倫 飾)因遭到隊長(安志杰 飾)出賣,不僅任務失敗,子彈更留在腦中無法取出,使得萬飛必需面對隨時身體可能逐漸失去知覺的後遺症;萬飛返家休養,母親(金燕玲 飾)卻向他道出多年秘密,萬飛還有一個隨著父親流落在外的哥哥---萬陽(謝霆鋒飾),萬飛隱瞞自身後遺症,答應母親務必將萬陽帶回,前往了馬來西亞,展開他的尋親之旅
版主回應
人海茫茫,僅憑母親提供線索,毫無頭緒的萬飛,甫踏上馬來西亞意外捲入恐怖分子的 跨國犯罪陰謀,過程中萬飛尋獲父親,得知父親與哥哥萬陽二十幾年來的生活,更確認一度和自己生死相博的犯罪集團成員即是自己親生哥哥萬陽;兄弟倆終於相 認,一是兵、一是賊,兩人都未料到多年不見,相認時卻是如此尷尬的對立立場。國際恐怖份子與警方利益勾結,昔日出賣萬飛的隊長亦是集團成員之一,正當此 時,行動遭到破壞的犯罪集團狠心殺害兄弟二人父親(廖啟智 飾),殺擄走萬飛女兒萬長勝...逐漸模糊的正邪立場,漸漸清晰的親情,夾在生存縫隙中的兄弟倆人,能否攜手同心突破生存逆境,萬飛能不能完成對母親的承諾,將哥哥萬陽帶回母親面前?
之所以說《逆戰》並不是部很困難的片子,是以觀眾角度出發的,電影開場十分精采,電影節奏緊張明快,劇情明確簡單,故事結構相當完整。林超賢 導演繼「証人」、「火龍」後以《逆戰》再創警匪動作片嶄新格局,整部電影的規格令人無可挑剔,而周杰倫、謝霆鋒兩大主角更為這部電影吃盡苦頭,劇中有不少情節看得出都是兩大巨星親力親為,舉凡搏擊、撞車、跳樓、摔電梯井、中彈等,看得到人不禁也為兩人咬緊牙根,倒抽一口涼氣,除了為戲敬業犧牲,不論是周杰倫或謝霆鋒同時在《逆戰》裡各有演技上的突破,值得令人鼓掌喝采。
「人生永遠都是千瘡百孔的。 作為人,我們每日都不斷中槍,但最重要在於我們如何帶著滿身彈孔,繼續堅持把人生旅程走完,然後回望時你開始思考,就會發現什麼才是最珍貴。」
林超賢
這是林超賢 導演在介紹《逆戰》中的其中一段話,我個人甚是喜歡;以親情為出發點帶出一系列劇情,在好萊塢警匪動作片中並不鮮見,而林導亦以《逆戰》成功地闡述了他拍攝此片的核心理念,同時拍出港片全新視野;場面銜接上雖然有些不合邏輯之處,卻無雅大雅,此次拍攝橫跨中東及東南亞,更動用了真實的坦克及戰鬥機,可見林導拍片之魄力及決心,這點絕對值得令觀眾於新春期間進電影院以票房對林超賢導演表示嘉許。
白冰:朋友們,原諒我,實在是這部片的陽剛味太重啊!
一直都還很記憶猶新,除夕當天我看完這部電影後第一個感想:這部片用了好多好多的蕃茄醬啊!
我一直都相信,《逆戰》一片令戲中許多演員大吃苦頭,這不僅是林導為求逼真的用心,亦是幾位主要演員們為求個人突破的誠意,誠如林導所言,戲裡戲外,人生是一連串的硬仗,在每次面臨許多現實挑戰,總得捱得一身彈孔,這是行過逆境的煎熬,直到最後堅守自身角色,在用盡一身潛力後暮然回首,才覺醒人生本是場逆流而上的戰鬥
若是也常上電影院喜愛電影的朋友們,在看完《逆戰》後,我想很難不把《逆戰》與 「痞子英雄首部曲 全面開戰」相提並論,兩部電影題材相似,同時都向好萊塢大場面、大製作看齊,故事格局略有不同,雙雙拍出超越以往國片及港片的規格,這在我眼中,是個可喜 可賀的現象,代表著國片與港片一起互相刺激追求進步,未來定能在國片或港片中看到許多好電影,並使這些電影揚名國際。
不過就整體感來說,《逆戰》仍是略勝「痞子英雄首部曲 全面開戰」一籌,在我個人眼中,這是個「硬比」的結果,兩部電影各有千秋,「痞子英雄首部曲 全面開戰」架構了一個平行時空,卻是首次單打獨鬥地創造出許多過往臺灣電影未有過的前例;警匪片在港片中並不算是個新鮮的題材,《逆戰》卻走出了香港電影的框框,不再只是替香港警察的熱血豪情置入性行銷,又或是描述古惑仔間的愛恨情仇;兩者劇情上皆著重於場面規格,角色關係互動與內心戲轉折相較之下都仍需加強
但為何《逆戰》略勝一籌?簡單來說,勝在「逼真」!
近年來觀眾眼睛之銳利,堪比刀鋒。君不見麥可貝導演被國外觀眾抓到「變形金剛3」 的電腦合成背景,竟然是「絕地再生」中用過的場景,由此可知道當代觀眾對於一張電影票C/P值要求之高,近乎苛求!面對這樣的現象,有時候只能笑笑,在資 源有限和劇本規格下,真不知道究竟是為難了導演及演員,又或是難為了觀眾?《逆戰》與「痞子英雄首部曲 全面開戰」兩者動作設計和爆破場面皆已擁有不輸好萊塢動作水準,但在「痞」片中看著趙又廷飛天遁地,或是被戴立忍導演痛揍,卻缺少了周杰倫和謝霆鋒兩人在《逆戰》裡,滿身是傷卻仍咬牙死拼的逼真感!呼應劇中一句台詞「不要怕,我們命很硬的」,貫穿全片動作主旨。在真實生活中,槍戰場面是有可能誤殺的,而在敵我對峙之時,只有以子彈來溝通,並沒有那麼多廢話,當然,這一切都是電影,不過個人認為這仍是《逆戰》經營成功之處,值得借鏡
人生本是逆行而上的戰鬥,你的命,夠不夠硬?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31/33319218/
阿楨
"我是歌手"反映出的台灣悲劇 2013/04/16
說真的,我還真的不知道該怪我們的媒體,還是該怪你們,我親愛的台灣同胞。我們的媒體很差勁是事實,可我們的閱聽人,也就是我們,我親愛的同胞們,恐怕也好不到哪去。或許,在媒體與閱聽人相互影響,導致缺乏國際觀的惡性循環當中,我們才是真正的始做俑者。
我們從來就不在乎那些我們不關心的事,我們從來就不關心自己以外的事。我們從來就不會在乎其他人的喜好,也不願意稍微去了解那些自己從來沒接觸過的事情。我們在大陸設廠,卻從來不注意大陸人的喜好,他們有怎麼樣的文化;我們請了東南亞一堆外勞,但是從來沒有注意他們有什麼喜好,有怎麼樣的文化。我們甚至,根本不覺得他們有文化,即便有,而且打從心底瞧不起他們的文化。
所以,當我是歌手這樣的節目出現,當這樣的舞台出現,我們也只注意”我們”自己的歌手。我們有順便注意一下周曉鷗、沙寶亮、尚雯潔這些所謂的內地歌手嗎?坦白說吧,今天要是羽泉沒有拿冠軍,我們有多少人會注意到這個組合?又有多少人會在意他們?而且即便今天拿了冠軍,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除了說句”憑什麼”,也不會去把”最美”、”冷酷到底”翻出來聽看看。
是,這是種文化的隔閡,就像我永遠不會買江蕙的專輯,你永遠不會喜歡六翼天使,而他不可能哼著陳永淘的歌。可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去聽,去嘗試了解這些東西,去和喜歡這些的群體交流,去認識他們。但是我們不會做,因為我們打從心底認為,我們不是同一掛,我們不一樣。因此,也無怪乎這個社會會變成一個鎖國的社會,也無怪乎我們搞不好外交,也無怪乎我們打不出多少國際品牌,也無怪乎我們永遠都只能賺自己人的錢。
我們還需要談什麼外交嗎?如果我們總用自恃甚高的姿態看待別人的文化跟生活方式?我們還要談什麼行銷嗎?如果我們不了解人家的文化背景,不由人家的喜好去著手我們的企畫?難道,不去了解其他的文化,不尊重不同的喜好,我們走的出自己的路嗎?還是,我們要把在自己家走路,美其名做”走出自己的路”?好,你說美國人是這樣?拜託搞清楚,我們不是United State of America,我們沒有強大的武力做後盾,我們不能搞那套文化霸權。
難道我們沒發現,我們的行為,跟我所嫌惡的韓國人一樣嗎?我都禁不住快要懷疑,是因為我們這麼在意輸贏,所以從我們的眼鐘看到的韓國人也這麼在意輸贏。
http://blog.udn.com/pingyic/7512637
版主回應
社論-惡質媒體、腦殘媒官 醜態現形記 2013-04-18 中國時報
大陸湖南衛視節目《我是歌手》轟動兩岸,更在台灣內部引發一番涵括奇談怪論、政治發燒、流行音樂、文創產業等層面的論戰;到如今,某些爭議、現象的基本事實面雖已大致清楚浮現,但其中的是非公道卻未必能夠還原,甚至還不斷遭到有心人的硬拗曲解。
整個風潮或事件至今餘波蕩漾,真正凸顯的活脫脫就是一場「惡質媒體、腦殘媒官」的現形記!而這齣荒謬劇正是由新聞作假、又死不認錯的《自由時報》擔綱主角,腦筋不清、角色錯亂的NCC出任配角,雙重標準、色厲內荏的部分學者與「記協」跑龍套。
《自由時報》為了遂行其特定的政治立場與利益,過去多次新聞或民調作假,乃至惡意誣陷、扭曲、抹黑、攻擊媒體同業,早已不是新聞;而部分學者與「記協」的護短與雙重標準,也在許多案例中不斷受到外界質疑。眼看主角與龍套盡使老梗,不再新鮮,現在這齣荒謬劇中,反倒是演配角的NCC動作頻頻,更為搶戲。
《我是歌手》決賽,台灣各電視新聞台均大幅度報導,其中只有東森新聞台以偷跑方式全程轉播;但《自由時報》卻惡意誣陷中天電視台,還在頭版以「中天、東森自宮 整晚直播中國節目」予以抹黑,鼓動網友撻伐。結果事實一查便知,《自由》後來雖然承認中天的確並未全程轉播,但就是不肯認錯。而《自由》栽贓作假後既不道歉澄清,先造成錯誤觀感,媒體觀察基金會還發動網友向NCC投訴,NCC竟以東森與中天被投訴最多為由,向兩台發動行政檢查,並且恫嚇不排除開罰。
其實從當天播出的時段、時間來看,TVBS-N報導的時段也很多,而從當天晚上九點到十點,中天均播出正常節目,為什麼NCC只是憑著《自由》的「獨家報導」,而且是已經被證實錯誤的「毒家報導」,就逕行約談東森和中天?又為什麼《自由》只誣陷中天卻不扯T台?我們不禁要問,就算NCC管不到報紙、也故意裝不懂《自由》目的就是要扣中天紅帽子、這樣才能動員反中群眾來反旺中,難道NCC就只會看報紙辦案?而且還是看著造假(起碼也是錯誤的)新聞來約談辦案?NCC是真的笨?還是故意裝傻?我們更要質疑NCC的角色,事實上,那天晚上幾乎所有新聞台基於觀眾的需求與喜好都大幅報導,如果NCC真要釐清是非、查明真相,就應該針對所有新聞台播出時間統計(而且理應有所監看),不能僅憑片面之詞、傳言、感覺,甚至以「不告不理、老實人活該」的心態去約談處理,在未全面性統計呈現的情況下,如何以昭公信?又如何讓所有媒體信服?
目前NCC可能引用《衛星廣播電視法》,認為新聞台「假新聞報導之名,行播出綜藝節目之實」、「有損害訂戶權益之虞」而進行開罰。問題是,新聞台直播或大量播出觀眾想看的內容,到底違反了什麼新聞專業?什麼時候開始,政府可以決定何謂「新聞價值」?又是誰賦予了NCC「新聞價值」的認定權力?有沒有違反電視法令或侵害節目版權,大可由NCC與湖南衛視認定,但除了逕行全程轉播之外,所有廣電法令,並沒有一條明確規範單一新聞播出時間的比例;例如壹電視去年在旺中併購中嘉案時,也曾全程轉播九○一反媒體壟斷大遊行,播出時間極為懸殊,如今NCC有何正當性、又有何明確法條認定《我是歌手》決賽不是新聞?該播出多少時間?
台灣當今的媒體環境儘管蓬勃發展,但這些年來的商業競爭與政治鬥爭,確已出現許多民粹當道、顛倒是非的亂象,像《自由時報》這樣號稱「台灣第一」,卻在基本的事實報導與新聞倫理上,既亂報造假又從不認錯的媒體,依然可以繼續得到縱容,怎不令有識者慨嘆痛心!我們更要嚴正提醒,正在行政院內審議的所謂《NCC廣播電視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法》草案,其實是一部完全忽略媒體現實與未來發展,嚴重扼殺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的退步法案,其結果將不是防堵媒體成為巨獸,反而是要將NCC打造成一個不受控制的巨獸!
阿楨
「我是歌手」之後的迴響 2013/04/14
我是歌手之後在台灣產生了巨大的反響。自尊心受損的人問:為什麼過去我們俯視的大陸,可以做出這樣的節目?在乎台灣輸贏的人問:為什麼不是台灣人奪冠?
我比較想問的是:為什麼這個節目可以如此的成功?我們要如何學習這個商業模式?這些優秀的歌手,為什麼在台灣會沒有舞臺?
對那些陰謀論者,懷疑論者或是台灣民族主義的網民,我想說的是:大陸給了他們再一次站上高規格舞臺的機會,也有這個氣度讓4位台灣人,再加一位台灣媳婦黃綺珊在這個他們搭起的舞台上表演,幾乎搶盡了所有的風彩(羽泉也是台灣滾石在大陸發掘出來的藝人,也是周華健的徒弟),這是大陸電視臺的雅量。對比台灣自由時報以及網路上流行的一些朋友的灰色的陰謀論、懷疑論,以及狹隘的偏激言論,不是反而證明大陸民眾對台灣的大度?
大陸網友說得好:「台巴子小島寡民,氣度跟棒子(韓國人)有一拚,湖南衛視只在乎收視率和口碑,才不管你來自哪裡。」
過去大陸將台灣當成文化的參照座標點而仰視台灣,但隨著大陸的軟硬實力已然崛起,繼古裝劇、歌唱綜藝之後,下一個衝撞台灣的大陸節目將會很快出現,而且會快速一波波地出現。當然,在台灣的我們的感受將會很複雜,甚或不是很令某些人可以淡然的感受。
蘇貞昌還說台灣對這個節目的報導太多,是唱衰台灣呢,不禁令人啞然失笑。
所以,該有的衝擊就來吧。否則,台灣,會繼續在自以為是的盲目優越感中沈睡。
感謝我是歌手讓我們在每個週末享受了一場音樂的盛宴,餘音繚繞三日不絕,更感謝這個節目打趴一堆討人煩厭的政論節目。
我很想說一句:令人窒息、靜止的、排外的,鑽牛角尖的台灣,終需面對自己。
延伸閱讀:
林志炫未來商演行情漲了48萬:辛曉琪決賽的隔天到北京,唱完後又飛到上海,準備隔天中午演唱,哀嘆沒空睡覺。被黃鶯鶯讚是「完美歌手」的彭佳慧在西安辦音樂會;楊宗緯忙新專輯宣傳,簽名會已經排了大陸10多個城市。
http://blog.udn.com/panwh/7504194
版主回應
臺灣兩家電視臺播出《我是歌手》遭官方調查 2013-04-16台海網
大陸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出現於新聞頻道,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15日表示,將要求東森、中天電視到會接受行政調查。
回應
臺灣民主經驗?我呸!娛樂節目上新聞都要審查!
無語了,你們不是講民主的嗎?看來也不過如此啊
小島人士,小家子氣
臺灣果然是新聞自由啊
《自由》記者:我的稿子被改了 2013-04-16 中國時報
中天新聞在《自由時報》十四日錯誤報導後,第一時間向《自由》四位報導撰稿的記者詢問採訪經過,其中A記者在電話中,經溝通後,明確表示「我明明記得我的第二段,不是這樣寫的,是不是有改過」?
《自由》長期造假 《中天》將提告 2013-04-16 中國時報
《中天》昨表示,《自由》長期捏造不實報導,且從不道歉認錯,《中天》將依法提告。
記協雙重標準 護航特定媒體 2013-04-16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以頭版新聞方式,指控中天新聞台「自宮」,整晚直播《我是歌手》中國節目。遺憾的是,記協卻是非不分,竟認為《自由》此舉並無惡意造假抹黑,完全悖離新聞專業判斷標準,自失本應恪守的客觀中立立場。
回應
記協會長竟然是自由時報的記者,這種記協還有公正性嗎?
自由屎抱 天天抱屎猛吃 誰想看就一起去吃屎
連《我是歌手》都怕 蘇貞昌還活在過去 2013-04-16 中時社論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指責中共統戰「入島、入戶、入腦」的說法,實在令人失望,也與事實有明顯差距。《我是歌手》並不是中共為了統戰台灣而製作的節目,這個熱門話題也不是被台灣媒體炒作或引導出來的,而是因為台灣民眾自行透過網路觀看,引起轟動後,媒體才跟進報導。整個過程,無涉任何政治陰謀。
蘇貞昌的說法和兩岸現實嚴重脫節,民進黨也一直提不出務實可行的兩岸政策,連成立一個中國事務部,看來只是在虛應故事。綠營的兩岸論述更被一般民眾視為是老掉牙的陳腔濫調,除了喊殺喊打狂罵老共陰謀之外,講不出什麼所以然來,年輕人根本聽之生厭。
回應
蘇貞昌容有蓮花之舌,再難取信於人民,仍邁向故步自封、 抱殘守缺,必遭掃入歷史的山洞,僅靠對南部低層次無知民眾洗腦政策,能成氣候?則低估了台灣人民文化的水準!
這是不是在預告民進黨執政下,台灣演藝人員是不能在對岸有揮灑表現的表演空間,只能苦守寒窯困在台灣「淺灘」,賺取微薄利潤,「鎖國」觀念昭然若揭,不僅台灣演藝人員族群的選票,觀光飯店、大陸內需市場等族群選票,民進黨全都不要了。
有時候我覺得很有趣,國共早已跳脫武力對峙的冷戰思維,朝兩岸交流互蒙其利的大方向前進,但民進黨卻停留在三、四十年前的「反攻大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時代裹,似乎國民黨的「反共洗腦」對他們很成功。
湖南衛視花錢做節目是給自己得觀眾看,我是歌手又沒來打廣告叫我們看,我們免費看完還批評個要死!芒果台不錯了!就算是炒收視率,林志炫唱不到十首歌給他三次第一,林在台灣唱了二十年那個金甚麼獎的一次也沒頒給他過!你說人家ㄚ共,那金甚麼獎的是甚麼?除了被一些名嘴歌手拿來炒作消費外還一堆黑手惡意毀謗也就算了,現在連政治人物也來參一腳,唯恐天下不亂嗎?一點分辨能力都沒有!還口口聲聲愛台灣!
被自由時報入腦的才最可悲
老蘇, 你千萬要堅持下去, 有這種反對黨的主席, 何需要敵人?
請問我們是不是聽錯了? 蘇主席是不是被死去的萬年國代們附身啦?
蘇主席加油! 民進黨加油! 千萬不要放棄了這種基調呀!沈富雄先生說民進黨20年之內別想重返執政真不是隨口說說!
黑白集今天太閒,理牠幹嘛?
有這種黨主席,民進黨有夠衰! 有這種在野黨,台灣人民更夠衰!
如果演出 「我是割手」, 「割喉割到斷」的民進黨保證拿冠軍 !
蘇xx入腦只是想像,「入珠」比較好是實際行動,可以增加男性的雄風,尤其是近70歲的老人家更需要,改快去入珠。
凡民進黨員皆糞入腦「中」,入日本腦,入韓國腦,入美國腦,已經習慣成本質,再入中國腦,豈不扞格發瘋?不信,奧死卡頒獎可以,紅白可以,韓劇可以,中國不可。你看葉宜津,先生是中國造,也在祖國賺錢,卻糞入腦「中」大大嚴重,你說是其腦如糞,還是有口無恥?。
驚蟲入腦。。驚蟲入腦。。。
蘇老光頭那控固力腦子(還能算腦子嗎?)壓滿了沒營養的台獨基本教條(所以寸草不生),還有啥事可入?
空心菜之後又一空心酥!哥倆好,比誰爛!原來會打屁就可以做民進黨的黨主席!!
輸光光智障入腦 !
阿楨
《自由時報》造假 抹黑《中天》 2013-04-15 中國時報
台灣歌手林志炫、楊宗緯、彭佳慧、辛曉琪搶進大陸湖南衛視《我是歌手》七強,節目因此在台引發高度關注、媒體爭相報導。《自由時報》十四日痛批電視台「未審直播」,未「直播」的中天新聞台也列名其中,中天新聞部總監梁天俠昨在臉書上怒斥:「《自由時報》動用四個記者編造出頭版假新聞。」
回應
自由時報造假也不是第一次了....這種造假媒體若在外國早就關門了,但在台灣卻還能存在,奇蹟啊
上百萬台灣人還把自由時報天天當聖經一樣看呢...
怎麼會有這麼墮落的媒體,比黑道還不如
應該【修改新聞法令】,凡報導不實而不修正與道歉者,【應給於停權,停刊之處分】!!
如此,就有【客觀的防治方法】啦!!
不要臉又不是一天兩天了,不要臉的會挺不要臉了,沒辦法囉!台灣一起沉淪
自由時報本來就是垃圾媒體!!
豬油屎報完全不令人意外啊!專門提供給腦殘看的
相關新聞
一貫操弄 廉價的政治訴求 蘇應該自我檢驗
通傳會:觀眾自主 不需磨刀霍霍
《歌手》全民愛看 各台都不敢漏
自鎖自娛 台灣將淪文創代工
詳參【圖博館】:自由造假 來去都快的韓流 精神勝利法 真有哈台族? 星光幫與超女秀 藝人與政治 民進黨路線 《文化很好賺》
蘇批統戰入腦 音樂人吐槽 2013-04-15中國時報
中國大陸湖南衛視歌唱節目《我是歌手》熱潮延燒台灣傳媒,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昨天表示,中共過去對台統戰是「以商圍政」,如今則是「入島、入戶、入腦」,透過媒體褒揚中國、唱衰台灣,因此台灣要更加警惕。
黃國倫:歌手走紅非政治問題
袁惟仁:別做政治渲染和解讀
版主回應
回應
說媒體被壟斷,CNN、好萊烏天天在壟斷台灣媒體與輿論,怎麼不見綠的去抗議?(楨:欺中怕美唄!詳參【圖博館】:欺中怕美)
什麼都氾政治化,真悲哀!幸好冠軍不是林志炫, 要不然統戰的帽子那算被扣實了!
酥酥真的不是個人才,居然短視到如此泛政治化,耍耍嘴皮就想當總統,自由屎報栽贓中天,無腦的再拿來作文章,目光如豆的小科長
以蘇貞昌的標準~自己也早被中共洗腦了!不然,蘇派人去北京密談什麼?另外,蘇貞昌現在應當是兩蔣的信徒~防止中共洗腦就是要堅持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這就是蘇貞昌。多重人格。
民進黨只想把台灣搞成「綠島、綠戶、綠腦」,中國政策鎖國,連娛樂事業也要鎖國,都落後了還不自覺,關起門在自爽,酥酥真的不是個人才
台灣有這條件給人家歌手嗎? 人家蕭敬騰唱首歌就數百萬入袋, 台灣的節目整集製作費才多少? 搞了那麼多頻道, 結果每個都那麼爛, 這樣還要泛政治化? 口上說一套, 絲下搞密使. 最看不起這種嘴念經, 手摸X的爛人.
大龍起飛, 小龍就只能作蚯蚓.
法律要鬆綁了
本土文化就是見不得別人好的文化ㄡ!
這是傳播 而非兩岸問題 梁文傑:新聞學者教的沒用 2013-04-15 中時
梁文傑昨天受訪時表示,討論《我是歌手》在台灣傳媒造成的轉播爭議,不應針對大陸,因為即便換成美國電影界的奧斯卡頒獎典禮,或音樂界的葛萊美獎頒獎典禮,台灣也不應該在新聞台全程或超時轉播(楨:怎麼不見綠的去抗議?欺中怕美唄!)。
回應
我們也很同情民進黨, 因為也都知道, 他們堅持的的東西一點用也沒有,
DPP 口頭堅持清廉, 私下要貪污, 要收政治獻金。
DPP 口頭堅持沒去香港, 私下不但去了, 還有免費的粉味。
DPP 口頭堅持台獨, 私下卻一堆人穿梭兩岸左右逢源。
歐! 當然還有那個口頭罵 18%, 卻存個百萬好領超多 18% 的無恥蔡英文!
面對我是歌手震撼彈吧 2013-04-15 旺報短評
台灣曾經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節目,早年透過短波廣播,近年透過網路傳送到大陸、香港,甚至全球華人,打造台灣成為華人世界的「綜藝王國」。以創作過最多經典節目的中視、中天為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全民大悶鍋》、《非常男女》等還曾一度被大陸模仿;台灣也並非沒有創造過選秀節目的高潮,例如《超級星光大道》。透過網路,台灣綜藝節目依舊有引領大陸流行的實力,像《康熙來了》在大陸年輕人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其實,目前大陸觀眾透過網路觀看台灣節目的人數之眾就是一個契機,透過網路,台灣也可以創造出寬廣的舞台,若台灣能注意到這項趨勢,開放兩岸廣告商投資台灣電視與網路節目,台灣電視台製作出超越湖南衛視規格的節目並非不可能。只要用開放的態度,就能鞏固綜藝王國的領先地位,何須羨慕大陸?
娛樂業坐困台灣 不唱也衰 2013-04-15 中國時報
大陸影視作品最早是電視劇攻台,十二年前開始,二月河小說改編的《雍正王朝》、《康熙帝國》、《乾隆王朝》、以及《喬家大院》等歷史大劇,在台創下高收視率,近年的《三國》、《水滸傳》、《步步驚心》、《後宮甄嬛傳》更把陸劇在台熱度推到最高峰,幾乎製作精良的大陸歷史大戲、宮廷劇在台無往不利。
從《超級女聲》、《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大陸節目砸重本,內容氣勢磅礡。台灣仍保有經驗、創意軟實力,但大陸節目藉著模仿快速吸取養分,台灣若缺少對策,難保被資源的壓力給拖垮。
大陸去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好萊塢電影工業,因北美市場飽和與製作成本節節高升,過去五年利潤下跌約四○%。市場一起一落,許多美國片商將大陸市場視為求生的最後決戰地,盡全力以各種名義攻占大陸市場。
中國創意品出口 世界第1 2011-10-01 工商時報
經建會官員表示,所謂創意商品包括藝術工藝商品、視覺藝術、表演、出版、媒體及設計等,聯合國「2010年創意經濟報告書」指出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商品及服務出口總值由2002年的2,670億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5,920億美元,平均年增率14%,其中商品類2008年出口值4,070億美元。
在創意商品出口裡,全球前五名依序是中國、美國、德國、香港及義大利,但以中國出口848億美元居冠,占全球創意商品出口的五分之一,第二名的美國350億美元,僅占8.6%,第三名的德國344億美元,占8.5%。
阿楨
歸功鄧超high翻全場 2013-04-14 旺報
陳羽凡、胡海泉成立15年的羽泉二人組,12日晚上在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中勇奪歌王頭銜,反而賽前被看好的台灣歌手林志炫與楊宗緯僅分獲2、3名,跌破眾人眼鏡。比賽結束後,羽泉回應外界質疑,稱奪冠有運氣和朋友互助的因素,並歸功演員鄧超讓全場high翻的表現。
《北京晚報》報導,鄧超陪羽.泉上台表演,3位好友如同3個大男孩,還未開唱就隨前奏旋律搖擺,強而有力,又帶點搞笑意味的舞姿,成功帶動全場氣氛,因此,首輪即以28.6%票數居於絕對領先優勢,也難怪2人說:「沒有鄧超就沒有我們這個歌王。」而鄧超的妻子孫儷更連續發微博讚美老公:「太帥了!太帥了!我激動了!」
網友陰謀論 扯孫儷代言立白助尪 2013-04-14 中國時報
「羽.泉」打敗林志炫,鄧超「幫幫唱」功不可沒,網友說「林志炫輸給了鄧超,或是輸給了嬛嬛」,還推演出陰謀論,「知道為什麼『羽.泉』會贏嗎?因為他請了鄧超,鄧超的老婆是誰?是孫儷,孫儷是誰?是立白洗衣粉的代言人」,立白洗衣粉是《我是歌手》的贊助商,網友搞笑總結「林志炫是輸給了洗衣粉」,其實孫儷是超能洗衣粉的代言人,不是立白。
又外傳「羽.泉」接下湖南台金鷹卡通衛視《中國新聲代》節目,和電視台關係好,而被內定,還傳言他們投資節目。齊秦經紀人Paul昨說:「不可能,兩人曾問小哥要不要去,要去,他們才去。」
前晚在場人分析,「羽.泉」勝在選歌(楨:比賽分兩階段,第1階段「好友幫幫唱」,占今晚評分的30%,林志炫找來蕭敬騰合唱Easy Lover,但在投票成績中落後羽泉組合逾10個百分點,雖然最後獨唱林志炫將「浮誇」表演得淋漓盡致,但仍不敵羽泉組合。),工作團隊上台大合唱,把氣氛炒熱,令觀眾印象深,DJ敖君怡昨說,這是一場很棒的大型音樂秀,不要泛政治化了。「每個人投下喜歡、感動的一票,和素人選秀不同。」
回應
選的歌是否能博得觀眾的認同,更是晉身藝人的基本門檻。
版主回應
專家票給第一 讚羽.泉帶動氣氛 2013-04-14 中國時報
《我是歌手》總決賽由500名觀眾投票,「羽.泉」第一,林志炫第二、楊宗緯第三。製作單位也比照韓國《我是歌手》,每集請10名專家顧問投票,前晚專家投票,同樣「羽.泉」第一,但是彭佳慧第二、楊宗緯第三,林志炫出局。
10名專家顧問中,有台灣的DJ及音樂人敖君怡、袁惟仁、陳樂融。敖君怡認同「羽泉」奪冠,他們奮戰3個月,前晚演出不求冠軍,抱著「好好地玩」心態,現場很熱烈,氣氛很感動人。為何林志炫跌出前3名?她說,每個人喜好不同,林志炫的假音,跟一幅畫好不好看一樣沒有標準。
《我是歌手》的美麗與哀愁 2013-04-14 中時社論
《我是歌手》比賽方式不同於過往,是由專業歌手、並且常常是還活躍於演藝界的線上歌手參加比賽,然後由觀眾投票選出優勝者,顛覆了以往素人比賽、專家評審的模式;「國民評審團」各有所愛,選出的結果,可說是綜合呈現了普羅大眾的喜好與品味,或許更接近流行音樂市場的趨向。而這種比賽模式的創意來源其實是南韓,大陸跟南韓買了版權後,以「硬實力」,包括大手筆的投資與廣大的收視人口,讓節目有了更為驚人的規格。例如,總決賽使用的麥克風一支要價合台幣六十一萬元,現場配置了五十一個人的大樂隊;五百名表演功力甚佳的觀眾,更需要製作單位費心網羅。一集一千萬元的製作費,襯托出歌手的表演實力,也讓在流行音樂上目前仍保有一片天的台灣歌手,找到了一個在台灣幾乎不可能出現的魔幻舞台,飆出驚人的爆發力。難怪有人說,《我是歌手》是韓國創意+中國製造+台灣軟實力的成果。(楨:還在中國製造?)
根據政府統計資料顯示,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曾經創造出近一三○億元的產值,並且在華人地區擁有強大深厚的文化影響力,在音樂製作、創作人才及藝人培訓等方面,台灣長期居華語地區領導地位。台灣在流行音樂的版圖上,某種程度補充了大陸因為政治、歷史、社會等等因素所造成的空白,然而,從《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看得出大陸用心學習創意、全力吸納人才,可以預想的到,大陸流行音樂的這一片空缺,總有一天會被裝填進更多、更豐富的內容。
看到林志炫、楊宗緯、辛曉琪、彭佳慧等在《我是歌手》裡精采動人的表演,我們一方面自傲於台灣藝人的出類拔萃,另一方面,卻也不免自傷,難道只有在彼岸才能讓台灣歌手擁有這般舞台嗎?《我是歌手》讓台灣人的心裡有了美麗與哀愁。
回應
邊緣化,台灣回不去了,台灣的進步已經被假民主政治綁架
誰來引領台灣文創產業?【聯合報/余豈2013.04.14
大陸選秀節目在台灣引起轟動,看到報紙以大標題說台灣歌手沒贏是因為「愛國觀眾」、「阿共陰謀」,心中百味雜陳。
從歷史上看,文化或體育產業高度商業化,其實是一個國家富強的象徵,而大陸有太多奧運金牌和能歌善舞的人才,需要大眾去消化,未來,體操之類的比賽用綜藝節目方式搬上螢幕,亦指日可待。
文創產業在台灣喊了許久,我們的品味實際上已讓對岸牽著走了。看到大陸能把文創產業的生意經營到這地步,台灣難免感到失落,但社會關注的焦點是什麼?政府又做了什麼?
若想保住台灣夠格稱得上文創的東西,政府效率要快,否則只怕沒什麼可期待的了。
回應
政府效率要快?! 政府萬能,萬歲萬萬歲!反對!現在,台灣的民主是領先全世界的。你現在卻要求政府出來領導,這就是破壞民主,是向獨裁專制學習。這是所有愛好民主、愛好自由的人所無法容忍的!
實力受肯定 何必冠軍加身【聯合報/蔡靜玫2013.04.14
回應
你乾脆說志在參加 不在獎金 不在得名算了
真是阿Q精神.
台灣音樂 贏了裡子【聯合報/顏甫珉2013.04.14
「我是歌手」夯,展現的是大陸的廣闊市場,加上台灣媒體大篇幅報導,大陸在綜藝節目上,已取得兩岸三地話語權。
還好透過這節目,仍證實台灣音樂的深厚魅力,除四位歌手唱出細膩、渾厚的歌聲外,整季比賽的歌單中,一半以上都是台灣創作的歌曲,如決賽的「酒矸倘賣無」、「我離開我自己」等,證明台灣樂壇在兩岸三地仍具有發言地位。
回應
每次輸了,台灣都是贏。
錯! 台灣音樂只贏了新鮮感!那些參賽歌手在台灣連發片都沒人買了!新人 都學美韓專搞包裝華麗! 一開口就玩了!
阿楨
我是歌手林志炫楊宗緯分居二三 網路一片罵聲 2013-04-13
湖南衛視「我是歌手」在兩岸掀起熱潮,從賽前網路上透露誰拿冠軍,到台灣歌手奪冠機率最高,各種消息充斥,但比賽最後結果,爆冷門的由大陸兩人組團體「羽泉」拿下,林志炫和楊宗緯分別獲二、三名。網路和臉書上一片罵聲,
有人認為是民族主義作祟;有人認為是主場優勢「不意外」;有人直呼離譜;也有不少網友更是譏諷「這一切嚨是阿共A陰謀啦!」各種意見都有,但台灣網友普遍罵聲不斷,甚至有網友認為會影響兩岸關係。
不過有網友鄉民則是理性的認為「我是歌手」節目的製作成本高,光是樂團燈光和舞台,都比台灣的歌唱選秀節目好太多了,相形之下,也覺得台灣的製作成本太過陽春,並感嘆台灣歌手在台灣沒環境和市場,最後只有參加大陸的歌唱選秀比賽才能找舞台,也為台灣歌手感到悲哀。
回應
輸了就牽拖是陰謀,豈不是莫名其妙? 不妨想想要是換成台灣電視台辦的比賽呢? 同樣要是有這麼多大陸歌手入圍,我看恐怕早就被綠媒拼命圍剿了,看看上次金馬獎民進黨的立委是如何痛罵的,我們台灣自己的氣量是這麼的狹小
说的好,如果有输不起的心态就别参加任何比赛。
關鍵停播改播歌手 觀眾罵翻 2013-04-13中國時報
湖南衛視昨晚七點半現場直播《我是歌手》總冠軍賽,由於有楊宗緯、林志炫、彭佳慧、辛曉琪四位歌手參賽,讓台灣也沸騰。東森昨晚十點的《關鍵時刻》竟停播,改播《我是歌手》特別節目,讓許多忠實觀眾以為「北韓發射導彈了」?在臉書上罵翻了。
回應
不要臉的中時, 自己中天搶不過人家, 就藉網民的要求. 網民有什麼特別? 聽歌的, 就不是網民?
版主回應
相關新聞
名利雙收 湖南衛視「大陸第一」
上歌手鍍金 身價翻兩番
超偶、星光藝人 跨海拚曝光
歌手放身段拚嗓 滿足兩岸情緒【聯合報2013.04.13
台灣歌手赴陸翻紅,人氣、期望值遠高於同場的大陸歌手,詹偉雄分析,「台灣歌手長期在台累積養分,商業歌唱技巧強,在台沒走紅,是因時代氣息、際遇不同,當這群『純熟的風塵中人』以煽情、感官主義方式唱出大陸人的對抗欺凌、委屈、自我肯定奮鬥的情緒時,這節目就紅了」,詹也提醒,「台灣歌手赴陸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反映對台灣經濟環境的無奈感」。
台灣少有「我是歌手」大型選秀節目,資深製作人王偉忠接受媒體訪問時歸納三點原因:「品質做不過人家、大陸資金足、歌手被淘汰也不會丟臉,因為能上那個舞台,已具一定資格。」台灣市場小,大陸成人才輸入地,但台灣仍具高價值,王說:「台灣錢少,所以有很多怪點子,另類變主流是我們的優勢。」
「我是歌手」巨資邀前所未見的陣容一炮而紅,台灣電視製作資金不如大陸,製作人頻喊「沒錢」,台大社會學系教授孫中興質疑:「沒錢就不用做事了?我們缺的是『視野』,比方如何在一定預算內做出想要的東西,我們的流行音樂長期具水準,若只關注在錢上,多年後必將失去利基。」
回應
笑死人了!這些毒派平常都不把對岸當自己人看.現在又要怪對岸把台灣人當外人不給得獎?這些在台灣過氣的歌手.靠這節目狂撈幾千萬.還鹹魚翻身商演漲價專輯大賣.竟還有些毒派批評對岸欺負我們台灣人?毒派是有被害妄症?
每ㄧ個電視臺老板都口袋滿滿,鄭鴻儀、于美人怎麼賺那麼多錢,明明是電視臺老板與節目製作人的視野問題。
《我是歌手》熱延燒台灣 詹仁雄:若台灣做第4季就掛
詹仁雄在臉書上以「若《我是歌手》在台灣」為題,列出19條觀後感,劈頭第一句就說「那五百個觀眾會被搜索出來,然後貼在臉書上」接著預測各媒體會揪出其中1個臨演開始踢爆煽情內幕,製播電視台1天重播8次,隨後網友跳出來爆料作假、參賽歌手遭狗仔跟拍爆料等情況相繼發生,最後《我是歌手》在第4季就會因收視率不佳宣告落幕。
辛辣又幽默的觀點立刻吸引許多網友留言,不少人認為詹仁雄的見解精闢獨到,若真的播出或許情況八九不離十,但也有意見表示:「身為知名製作人如此發言毫無進取可言,今天說台灣如何如何…還不是你們自己『餵大的』。」批他身為節目製作人卻如此目光短視,建議比起批評、應該更加思考如何開拓台灣綜藝圈的未來。
台灣音樂 不多金但多元【聯合報/林少英/音樂創作人2013.04.13
對岸有民族上的多元性,但這種多元性卻不見得全然反映在文創上,尤其是流行文化。反觀美國的音樂文化,之所以是流行音樂的先鋒與指標,乃是因為美國的音樂,與移民文化在民主與自由開放中發展,以及對境內多元民族的音樂文化兼容並蓄息息相關,像是黑人的節奏藍調、繞舌歌、爵士音樂,南美洲傳來的拉丁音樂、牙買加的雷鬼、古巴的節奏音樂,以及英式搖滾等等,尤其是七零年代Fusion(融合音樂)及世界音樂的崛起,正是在百花齊放後,學百家卻自成一格而集大成。
這種文化現象,一樣可以在台灣流行樂的發展中看到,像是因美軍在台中而留下爵士樂的因緣、北投的日本那卡西文化、陳達的恆春民歌、現代客家音樂。另外,像是比較早與流行音樂文化有接觸的花東阿美族與卑南族,很多原住民都會拿著吉他彈彈唱唱自己創作。有些人為這感到可惜,認為會使原住民傳統流失,但這反而為台灣的流行樂,提供了一股新的活力,也才有胡德夫的「太平洋的風」、張惠妹的「姊妹」、張震嶽的「原住民風」R&B等新型態創作出現。
這種音樂的多元化成就,也體現在前幾年轟動一時的「縱貫線」上,由流行樂的李宗盛、周華健,校園民歌的羅大佑,再到原住民歌手出身的張震嶽,像這般不同文化的自然碰撞,產生新價值的過程,就是台灣流行音樂文化的優勢。
如此一來,只是去擔心台灣音樂是否會因為對岸有那麼大的財力,去仿效國外製作音樂綜藝節目而顯得弱勢,是多此一舉了。
最近,林志炫、楊宗緯、彭佳慧等人在台灣和大陸掀起一股熱潮,他們共有的特質是:沒有太大的明星氣派、都對歌唱有一種純純的執著,不像一般由公司塑造出來的歌手,反而能自由鑽研與發掘個人的歌唱特色和技巧。
這幾個歌手,在異地大放異彩的過程,凸顯出了台灣流行音樂文化的優勢,也顯示出了對岸如何能在我們有所不足之處做出補正,這意味著台灣並不需要因為對岸的各種硬體設備而「望洋興嘆」;反而,無論是對岸或者台灣,都應該藉此機會截長補短,創造雙贏。「我是歌手」與其說是一場比賽,更像是兩岸流行音樂文化互相觀摩學習的開放空間。
台灣這幾年對於自身的優勢,感到茫然和缺乏自信,或許才是我們該深思的問題,文創與流行文化競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有平凡的心、獨特、純真與自信,並且在一個開放的民主大熔爐裡頭跌跌撞撞的成長。
回應
自我安慰
阿楨
黃秋生炮轟《低俗喜劇》 杜汶澤:低俗是港片核心價值 2013-03-14 鳳凰網
因為影評人賈選凝的一篇名為《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産片的焦慮》的文章,讓《低俗喜劇》的導演彭浩翔與主演杜汶澤拍案而起,斥責對方看不懂電影,杜汶澤更放言稱:“香港電影的核心價值就是低俗!”不過,此話卻令黃秋生有意見了,前日他在接受電台訪問時公開炮轟彭浩翔和杜汶澤:“你們兩個Cheap(低俗)就算了,不要拉人下水一起Cheap!”
【事件起因】
獲獎影評狠批《低俗喜劇》
由彭浩翔執導,杜汶澤、鄭中基、陳靜等主演的港片《低俗喜劇》去年引起了很大反響,裏面充斥了大量粗口和性笑話,在收穫高票房的同時也收穫了質疑。
上月底,香港藝術發展局首度舉辦ADC藝評奬,在60多份參賽作品中,選出3名得獎者。其中,來自內地,現定居香港的影評人賈選凝撰寫的《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産片的焦慮》獲得金奬。
據悉,賈選凝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現為香港媒體從業者。賈選凝的獲獎文章3000余字,從“以‘低俗性’偷換‘本土性’背后的狹隘與恐懼”來剖析彭浩翔執導的電影《低俗喜劇》,認為其賣座印證了港産片及其本土文化産品中的潛規則,即“低俗性”才是“本土性”之主流,並指出《低俗喜劇》中對內地電影投資者的醜化,只是為了突顯港人的“自我感覺良好”。
不過,這篇影評曝光后卻引起了爭議,不少香港電影人認為這篇文章對香港電影和香港文化的評價不公。
【當事者說】
彭浩翔:打壓低俗是剝削創作自由
杜汶澤:低俗才是港産片核心價值
賈選凝:批評該片是為了港産片好
原文作者賈選凝最近也在媒體上發聲。對於彭浩翔和杜汶澤的反擊,賈選凝回應稱:“其實我的出發點是希望港産片更好,愛一個東西你才會去想着它,批評它也是想為它好。”此外,對於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粗口,她仍堅持自己的觀點:“片中的粗口符合現實和笑點,但電影不是只有低俗,是不是有其他的可能性?這個故事是不是可以講得更好?”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hktwstar/phoenixtv/20130314/01104341356.html
版主回應
為「低俗」平反 港產喜劇掀罵戰 2013-2-27 經濟日報
港產片《低俗喜劇》叫好叫座,但藝術發展局首屆藝評獎金獎作品,來自北京賈選凝的藝評,卻狠批該戲以「低俗性」偷換「本地性」,污名化大陸人形象是狹隘的精神勝利,又燒起港人對文化矛盾之怒火,紛紛為港式低俗平反。
去年8月上映的《低俗喜劇》,由彭浩翔執導,講述一名香港電影監製尋找內地資金拍戲的故事,是去年第2位最賣座港產片,有逾3千萬票房佳績。
得獎藝評 點燃矛盾怒火
藝發局日前公布首屆「ADC藝評獎」,金獎作品來自北京的賈選凝,在「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一文中,卻指這部低成本式小品,是鼓勵港人愈加反智,甚至以低俗為榮。
她批評電影把低俗美化為「香港特色」,港式幽默被偷換成重口味、賤格與刻薄,又指該戲對大陸人形象污名化,是因「大陸人由昔日的窮親戚變成今日的金主和老闆,令香港人始終意難平」(見表)。
看電影可說是「各花入各眼」,但內文提到對港人口味及看待內地人的心態等看法,卻惹起頗大爭議,不少港人對此不表認同,網上回應熱烈,有人指這位來自北京的作品,不懂廣東文化,也有人指《低俗喜劇》擺明低俗,其言論猶如批評臭豆腐是臭的?網上更發起一人一信要向藝發局投訴,傾向於政治立場宣洩多於藝術評論,質疑其評審準則。
《低俗喜劇》顧名思義,內容頗為低俗,夾雜大量粵語粗口,影評有彈有讚,資深影評人登徒曾撰文指撇除粗話,戲中是「笑人笑自己」,而石琪亦形容指「低俗得淫賤,然而勝在坦率,有痛快又過癮」。
文化各有所好 豈是壞事?
事實上,任何一地的電影文化,若要蓬勃必定是多元化的,荷里活電影也不盡是大場面,小品通俗作品比比皆是。而港式通俗正是港產片其中特色。正如彭浩翔昨在Facebook回應指,香港電影不應只有一種顏色、口徑與聲音。
低俗文化既是本港多元文化一部分,有人愛王家衛的藝術電影,有人愛低俗,各有所好。
事實上,本港電影過往取得成功,當中有不少通俗的養分,紅遍亞洲的周星馳,便是以港式低俗打響名堂,反而近月他的作品《西遊》被評質疑脫離港式風格、港味不再,影迷慨歎「是否周星星已死」?
《低俗喜劇》憑藉港式路綫取得成功,本港觀眾對這種電影愈見珍惜。台灣近日亦有一套主打本土風格的電影《大尾鱸鰻》,戲內有大堆台語粗口對白,16天有3億台幣票房,創下台灣最短時間破3億的新紀錄,在當地也惹爭議指「若只想拍《大尾鱸鰻》,就永遠不會有《少年Pi》」,不過,監製回應指魚翅與蚵仔煎不應是死敵,客人愛吃甚麼,是他的自由。意思正是說,鹹魚青菜,各有所愛!
得獎藝評不滿《低俗喜劇》醜化內地人,但事實上,不同地方之間的文化矛盾,從來都是各地電影常見題材,描述中港文化矛盾的創作元素也見於過往不少港產片,是幽默還是醜化?賈將此評為狹隘的精神勝利,怎不惹起港人反彈?
早前電視劇《老表,你好嘢!》,也反映內地人與港人之間的文化衝突,以創作反映時弊,娛樂文化應有其表現手法空間,藝術評論有表達不同意見的言論自由,只是在現今中港矛盾激化的情況下,文中衝擊港人的本土價值,難免火上加油。
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曾指,文化在特定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條件中形成,很難說文化有高或低,厚或薄,好或壞。為博一笑的喜劇,也成中港矛盾爆發點,是否太沉重?
(楨:問題是港台人能否容忍陸人類似侮蔑?詳參【圖博館】:香港回歸十年 真有哈台族 中國金馬獎 精神勝利法)
〈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 by賈選凝
《低俗喜劇》的成功毋庸置疑,僅800萬港元製作費卻賺回了3000萬港元票房,更掀起了追捧港產片中「本土性」的熱潮。但在這套電影靠「低俗」大獲全勝的同時,倘若我們不只滿足於從電影中獲得低層次的視聽刺激,便會為該片的成功所折射出的今時今日之港產片形象備感沉重——或許這部如此「低俗」的影片能做到「口碑不俗」、被香港普羅大眾認受獲得廣泛共鳴,只是「港產片」的誤入歧途。
以「低俗性」偷換「本土性」
作為香港中生代導演中的佼佼者,彭浩翔近年來被許多擁躉視為讓港片「枯木逢春」。然而,他摸準的這套低成本、高收益的港式小品路數,看似在為被合拍片潮流不斷蠶食的「港片身份」正名,實際上卻和這座城市生產的許多其他不負責任的文化產品一樣,鼓勵著港人愈加反智、愈加不介意低俗甚至以低俗為榮。
港產片的魅力,源於通俗卻不該止於低俗,無的放矢地消費粗口與性,只會令當下港片缺失底蘊、缺乏對社會矛盾深入解讀能力的形象進一步惡化。故而,拒絕「低俗」是我們面對「港片」時應有的態度。
「反大陸化」背後的狹隘與恐懼
………
http://www.criticsprize.hk/result.php
阿楨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短評
絕對李安最差作品,一開場的《動物世界》就讓我對這片失去信心了,整部影片毫無節制的溫情(完全就是臺灣人最愛嘮叨的“要加油噢”的調調)與賣萌(那個狐濛太崩潰了)使得李安本來最擅長操作的成長主題停留在最表層。我是感覺李安既然這麼愛3D,為何不直接拍一部DISCOVERY式的3D紀錄片?
看到8.8分頓時黯然。作為3D片,它不合格;作為故事片,它的敘事結構乏味至極。印度的殖民背景在片中顯得不倫不類。整部片子從開始到結束我都處於震驚的狀態,難以相信這是李安的作品。相比之下我旁邊的觀眾就淡定多了,人家撐過了乏味的開頭,卻在海上的“激情”戲中昏睡過去了。上帝,為什麼要嚇我?
李安現在影片畫面越來越美,但內容越說越白話...而且誰說這片跟柏格曼有關...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膚淺和矯情,電影哪裡好看啊!全程昏昏欲睡。
相對於期待,落差很大的一部作品。前段後段拖的昏昏欲睡。李安填鴨式的招牌溫情讓人膩味。過於形式主義流於造作,不能產生共鳴。關於很多人所說的精美畫面,我只覺得也就還好。
看完電影去吃了一頓屎一樣的印度菜
用東方思維和西方語言去講一個關於信仰和認識的故事。用印度人和東亞人的面孔去保障亞太區域的票房,用西方面孔和人與動物間的交流去滿足全球觀眾的熟識度和獵奇感。開始瑣碎地為信仰點題,最終突然昇華到信仰的主線。李安,以後不會為你走進電影院了。
好吧,我沖著九分去的電影院。卻發現這是李安最差的電影。故事弱化,思辨和衝突也不知所蹤。不知道其他人都如何打的5分。也不知道為何這樣的電影一定要拍3D.
海景、星空、水下很美。真實生活中的美景被唯美壯麗的再現。拍成奇幻童話片能給五星。可非要往文藝、人性、哲學、宗教上靠,靠得刻意又生硬。。一開始胃口吊得很足,很期待,看到最後感覺粗劣、失望。。。導演沒那個深度何必故做深沉,或者是故意迎合大眾。。
李安電影選角,不是抿嘴微笑,就是平和無攻擊性,連綠巨人這樣的角色他都找愛德華諾頓來演,這讓人自然聯想到導演儒雅的臺灣品性。我喜歡李安,一方面因為他對中華文化的把握和精准,另一方面就在於他對於自我認知的肯定。他堅持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卻又在平易近人的表像下暗流湧動,其人其影,皆此。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29463/comments?start=21&limit=20&sort=new_score
版主回應
(楨:藍祖蔚怎可能批《大尾鱸鰻》?本土至上,反而吹捧!詳參【圖博館】:中國金馬獎 精神勝利法 《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大尾鱸鰻:諧弄與屎尿 文:藍祖蔚
豬哥亮的演技無非就那蟹行歪脖、老氣橫秋、能屈能伸的三把斧頭,何以觀眾就吃他那一套呢?從電視到電影,豬哥亮現象夠讓流行文化研究者好好寫篇論文的。
少了豬哥亮,《大尾鱸鰻》肯定少了賣座核心,但要深究其號召觀眾捧場的魅力,豬哥亮的豬氏幽默,只是其一,《大尾鱸鰻》的主要噱頭在於重拾了台灣逸失多年的餐廳秀遺緒:在酒足飯飽的娛樂場所,享受帶有情色想像的異色笑話;在同音異義的語言遊戲中,享受想入非非,卻也只是唇齒之樂的詭辯趣味。
《大尾鱸鰻》的語言精華就包藏在片名之中,用國語唸《大尾鱸鰻》,或者用英語唸《David Loman》,其實都有雞同鴨講的迷途之感,唯獨以台語唸出時,大尾流氓的主題才蹦射而出,有了恍然大悟的喜趣;再加上預告片猛打「冰的(國語)」與「翻桌(台語)」的搞笑諧音,訊息精準明確,監製朱延平和導演邱瓈寬就以這種語言伏擊的橋段,完成了與觀眾之間的買賣期約。
《大尾鱸鰻》的語言趣味其實不易複製,一方面是同音異義字的腦筋急轉彎,沒有三兩三,還真是難以掰得出逗人發粲的笑點(一如曾經紅極一時的電視綜藝《鐵獅玉玲瓏》,在字正腔圓的古典字彙中,融進了夾雜國語、台語與英語的雜拼式新興語彙,靠著獨領風騷的語言捷才,創造了讓人豔羨讚歎的聯想趣味);另一方面則是編導採用的笑點,太過下流。前者,需要真的在生活裡打滾過,有本事冷眼笑看人生,才錘煉得出讓人自由延伸的語音趣味;後者,則是要臉皮夠厚,心夠黑,才敢於玩得如此嗆辣過火。
電影以屎尿為賣點,通常就被定位為低俗下流,偏偏港台有些賣座導演自詡最了解市場,最懂躲在暗處哂笑的觀眾口味,因此他們從不諱言屎尿,明明髒話連篇,明明毫無內涵與深度,只求感官刺激,卻能夠獲得不少觀眾青睞,幹聲與爽聲齊飛,屎尿共金銀一色,你可以形容它是只圖一時之快,別無質地的享樂主義,卻也不能否認,它提供了最廉價卻也最便捷與即時的感官娛樂,演員在電影中罵得越兇,觀眾亦能在嘲罵演員中得到相罵的喜樂,這些都說明了何以玉女影星郭采潔也要在《大尾鱸鰻》吐出國罵,老牌影星素珠更要比狠比賤,還要用手勢比畫,探測國罵的身歷聲極限...這些都是通俗電影的市場精算,有格調,有品味的人嗤之以鼻,不屑為之,卻也不能不承認人家就是「生財有道」。
只不過,屎尿電影並非「庶民」電影,而是「賤民」電影(這裡的賤指的是動詞,指的是踐踏演員,而非用來形容階級等第的形容詞):必需要有夠格讓人踐踏的演員做犧牲才能換得同情、歡樂與共鳴,豬哥亮的功能就在此時充分發揮。《大尾鱸鰻》中的他從來不是大尾流氓,而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痞子,偏偏因緣際會成了老大,只不過狗改不了吃屎,幹的盡是不稱頭的糗事,說的盡是不入流的粗話,明明是丑角,卻要扮小生,所有灰頭土臉的跌倒挫敗,都符合了丑角作賤自己,以娛眾生的基本使命。
此時,《大尾鱸鰻》又讓豬哥亮多了分身,唯唯諾諾的冒牌貨,卻有著三妻「豔福」;色厲內荏的本尊,卻又有著被女兒唾棄的哀怨(編導此時又極其機巧地向觀眾販賣起豬哥亮的女兒謝金燕拒絕父女相認的新聞橋段;同樣地,郭采潔與楊祐寧幕前/幕後的情侶熱吻,不也是真人實事的物盡其用/盡情壓榨?),他的苦敗銼拙其實都讓觀眾更有優越感,捧腹訕笑地享受他的跌打損傷。
劇情簡單,卻不忘來點小聰明,則是《大尾鱸鰻》的另外手段,以黑白片拍攝的「鱸鰻」發跡史,其實以插科打諢的方式,隱藏了「一清專案」掃清江湖大哥,以致小弟稱王的江湖血淚;再搭配阿西飾演的總統侍衛/豬肉販子;以及舞棍阿伯的野狐禪,煞有介事的稗官野史,其實是很認真也賣力去討好腦筋不想多轉彎,但也不想隨便就被人和稀泥給唬弄過去的市井小民。
品味低俗,確實是《大尾鱸鰻》難以迴避的事實,創作者已被罵到臭頭,但是更要檢討的卻是電檢制度究竟如何看待這種語言霸凌的電影?輔導級與限制級的區別,在於百無禁忌的限制級可以讓成年觀眾自行判斷,輔導級則是勉強隔離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雖然,沒有人知道《大尾鱸鰻》日後發行DVD時,究竟會以什麼姿態登堂入室,開始教起孩子國罵),該把關的政府不想把關,也沒能力把關,才是搞混電影生態的「鱸鰻」行徑呢。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85/33854403/
阿楨
(楨:藍祖蔚怎不批?本土至上!詳參【圖博館】:中國金馬獎 精神勝利法 《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大尾鱸鰻》剝削電影 文:House
二十多年以前,描寫犯罪、黑幫的嬉鬧喜劇以著低成本拍攝加上知名演員助陣下,在政治情勢鬆動下,順理成章地推出並且創造出不錯的票房〈如:《英雄無膽》、《報告典獄長》等,雖然說被歸類為低俗、沒水準的故事,但骨子裡卻是部算計精準的商業娛樂之作,配合著時代背景與貼近生活的方言俚語,反覆地玩轉這些公式,觀眾也樂此不疲,因為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娛樂,只要能夠紓壓,一切都比照辦理的繼續看下去。
但從各種角度看《大尾鱸鰻》,打著春節第一檔的喜劇與歌廳秀天王豬哥亮光環,這部電影理當成為今年最舒壓的春節電影,但故事走向、橋段、人物設定與台詞,走的卻是二十年前的回頭路,看完後只覺得缺點甚多、故事粗糙且鬆散,雖然努力用國台語交雜的對白引人發噱,但最後卻只有令人尷尬的”笑果”,劇中充斥著二十多年前歌廳秀的餿梗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不知道是為了喚醒老影迷的回憶,還是為了新一代觀眾來一次重溫複習,只是笑點要用的精巧,不只是冷飯熱炒,也要兼顧到故事走向。
其實可以探討一下,為何美式R級喜劇和彭浩翔的香港本土化喜劇能夠打動當地一般民眾,雖然劇中大量髒話、動作滿天飛,但導演懂得將故事處理的有趣且創意,不然容易淪為製作不夠精良、插科打諢的笑鬧劇。而演員不計形象和自然詮釋,也是一大重點。《大尾鱸鰻》走的是監製朱延平一貫的敘事結構,從父女之情、小卒變英雄到真假老大等等,一連串的故事就像一個綜合版的精選輯,每個類型觀眾都可以選擇自己想吃的菜,但當菜端上桌的時候,卻又發現整桌菜呈現一種嚴重不協調感。
雖然說朱延平不管是監製或者是親力執導的電影,都是以商業票房考量為依歸,但電影出來成果都是讓人感到原地踏步,甚至是失去電影感,將一部可以拍好的喜劇片用的如此綜藝化,感覺上無時無刻都要搞笑一下,不這麼處理就覺得少了些調味料一樣,但這調味料加下去卻又對劇情毫無幫助。而從戲裡一路打到戲外火熱的郭采潔與楊祐寧這對螢幕情侶檔,受限於故事和腳色的設定,使他們層級只能流於表面,而編導刻意要他們耍狠、說髒話只讓人覺得他們可憐加弱智。剩下客串的演員出來,也只是為了劇情需要來跑跑龍套,除了素珠阿姨出來有驚喜,那股氣勢才叫做真正的台灣草根味。
版主回應
冷飯熱炒、陳年餿梗、電影抄襲和置入性行銷幾乎使得這部片停步在一般喜劇片的架構上,雖然對於這種春節檔電影不需要太做過度苛責和解讀,但對於如此糟糕的劇情和演員表現方式,讓成果看來真的不是一盤好菜,雖然衝出一時的好票房,卻也無法讓台灣喜劇電影繼續有更深一層的進步。而台語在戲劇上是可以玩的低俗有創意,但卻不是讓一些導演吸引中南部觀眾之名,行剝削之實。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83/33836971/
《大尾鱸鰻》電影的沉淪 文:柿子
對於《大尾鱸鰻》整部電影,我寧願看豬哥亮用脖子掛著麥克風,主持兩個小時歌廳秀,也好過坐在座位上看兩個小時猴戲不如的垃圾。
記得從前在研究所的時候,攻讀表演藝術行銷常常會聽到一種爭論,一方談文化創意一定要能創造產值,否則就不能夠成為一種「產業」,另一方則總是苦口婆心地說文化是不能夠被數字衡量的,因為文化的重量並不在產值,而在其中的質量。當時還是小研究生的我,滿腦子想著賺錢,對於賺不了錢的”藝術”,我滿肚子的瞧不起。殊不知,看了這幾年電影,就在看完《大尾鱸鰻》後,我體會到了在資本主義底下的文化所代表的重傷。
電影實在很難看,我甚至不認為這是一部電影。雖然靠著導演的人脈請了非常多藝人演出,用了相當多所謂”本土”的台詞,主要演員也都是在地意味濃厚的藝人,甚至選在春節前夕上映,搶賀歲市場……但從票房飛漲的現實底下,我卻看到台灣國片的沉淪。的確,在適當的時節,使用大量噱頭十足的包裝,讓票房急速上升有如颱風天暴漲的水位,導演輕易地就將垃圾塞進了觀眾心裡,晉身破億影片、導演行列……說好聽一點是電影貼近在地群眾,但實際上這能代表看電影的你我嗎?掌著支持國片的大旗,眼光卻直盯著台灣觀眾的荷包,播出了近九十分鐘的垃圾,成就了檯面上的那些人風光亮麗,但在觀眾的心中留下了甚麼?這不是沉淪是甚麼?
文化不是這樣玩的
舉個例子吧。現在打開電視轉遍一百八十台,有哪些節目可以跟十幾年前的經典綜藝或戲劇媲美?難得出現了一部”我可能不會愛你”就被觀眾捧上了天,但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現在要看好戲這麼難?反而是隨便哪個時間開電視,長壽鄉土劇、不知所云的談話節目和公主王子的幼稚偶像劇卻比比皆是?我不敢斷定,但這和向資本主義靠攏的文化事業脫不了干係。從經濟的角度來說吧,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是宗旨,觀眾愛看就多拍,反正搶的是收視率,有沒有內容反而不是重點。當製作方忘記自己掌控的是社會文化大旗,放下賺不了錢的社會責任時,做出來的節目就越來越沒有質感,只要有錢賺,甚麼東西都好,做了就對了。
國片起飛也一樣。看完《大尾鱸鰻》之後,我反而懷念起根本沒有人在意國片的那段時光了。因為不用討好觀眾、不用譁眾取寵,台灣電影可以盡情展現導演的理想和思維,電影內容雖孤高,但一旦產生共鳴,那股力量就可以停留在心裡好久好久。隨著時間慢慢轉型,導演們開始注意到「觀眾想看甚麼」,開始懂得討好觀眾,而我樂見其成,畢竟不貼近觀眾就不會有人重視。殊不知……到去年一整年看到台灣電影的模樣,今年又連續看到用華麗外表包裝的垃圾國片……就繼續貼近觀眾吧!哪一天讓”夜市人生”還是”天下父母心”都登上大螢幕吧!讓國片跟電視劇一樣沉淪吧!破億好風光,反正在法令上,電影也是一種文創產業,只要有產值就好,打著文化旗幟有甚麼不可行的?生活俯拾皆文化阿。
這部片?哀......
我已經無心再來討論劇情內容或是演員表現了。對於整部電影,我寧願看豬哥亮用脖子掛著麥克風,主持兩個小時歌廳秀,也好過坐在座位上看兩個小時猴戲不如的垃圾。拿現實生活父女不合的情況當作噱頭、把老藝人和本土藝人拉出來曝光當作招牌、在地語言用得震天價響當作有趣、耍嘴皮子當作笑點……就只差沒有全體演員排排站大聲祝觀眾新年快樂了。
這部片子胡來到已經不是賀歲片了,拿往年港台賀歲片或是西洋年節電影來相比,《大尾鱸鰻》更加不知所云和不尊重觀眾。並非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兩天就進電影院一次,只為了找出好看的、值得的電影,試圖分析出其中優點和背後意義給願意看文章的朋友們。對於難得進場看電影,因為種種行銷與廣告而選擇《大尾鱸鰻》的觀眾,我不知道導演要如何面對他們。這種電影票房有多高、衝多快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片子讓我看到媒體與行銷包裝的厲害之處,也體會到披著文化皮毛,卻毫無內涵,還能騙到這麼多無辜觀眾,創造大量產值的無奈。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83/33837088/
阿楨
跨年最火辣!謝金燕深V到腰 舞者摸臀好風騷 2013-1-1中視
電音女王謝金燕昨(31日)跨年夜先在台北市唱開場炒熱氣氛,之後又趕到高雄唱跳將近1小時,她以火紅色貼身性感連身裙現身,美腿香肩一覽無遺,還在台上演出換裝秀,更大方讓舞者摸臀和腿,火辣指數爆表!
台語歌後謝金燕VS國語天後蔡依林
1.歌喉:謝金燕都是唱快歌電音的,音樂那麼吵,適合開趴用,無歌喉可言.蔡依林~勝
2.美貌:從遺傳的角度來看.蔡依林~勝
3.身材:有眼睛都看的出來.蔡依林~勝
4.才華:謝金燕..嗶~嗶~嗶嗶嗶, 蔡依林..歌唱,跳舞,換男友的速度~勝
5.舞技:謝金燕不管哪首歌都是電音舞(這種舞不用學的,搖頭丸吃下去,人人都是舞王,舞合) 蔡依林每一首主打歌都有編排的舞~勝
壓倒性的勝利,根本就是xx比雞腿
http://www.soe-parrot.com/viewthread.php?tid=162064
蔡依林跨年演唱露DI 網友虧臺灣跨年晚會卡司寒酸 中華娛樂網 2012-1-2
王菲與蔡依林前晚各以200萬元人民幣價碼,在廣州替湖南衛視的跨年晚會獻唱,首次登“陸”唱跨年的蔡依林一連5首膾炙人口歌曲外加“舞臺脫裙秀”的4套服裝,獲得兩岸媒體與粉絲一致好評,堪稱本年度兩岸三地最好看的跨年秀。相較之下,宣告今年將全面複出的王菲不但僅獻唱1首歌,擔任壓軸嘉賓的她也只亮相10分鍾,被耳尖的網友們聽出略有走音之嫌。
拼盤式的跨年演唱歡喜落幕,新的一年網友不改犀利,先批評臺灣跨年晚會卡司寒酸,不若內地跨年演唱排場大,網羅多數臺灣大牌,臺灣僅剩天王與新人互撐場面,又檢視藝人唱功,點名嚴爵、林依晨、五月天阿信與楊丞琳唱功有待加強,但內地部分歌手假唱,也被批“沒實力”。
http://www.shcaoan.com/wy/caesar/79460.html
跨年散場滿地垃圾 陸客驚訝忙拍照 2013-01-01東森新聞
新年倒數完後,人潮迅速散場,但露出滿地是垃圾的景象,讓不少民眾批評太沒公德心,大陸遊客看見後,還特地拍照留念,直呼「我一直覺得台灣人的素質滿高的,但是確實讓我太驚訝了。」
版主回應
光是耍「鱸鰻」 鬥得過「甄嬛」?【聯合報/朱立安/教(嘉義市)2013.02.18
這兩年,常看台灣現代舞團表演,編舞家唯一的打算,似乎就是讓舞台變得有趣,追求「親切感」,日常的舉手投足、打呵欠等動作很多,高段的舞姿嫌少;舞作中,更難讀到訊息或意涵,只求讓不懂舞的人也去看。
朋友問:現代舞到底在看什麼?我都不好意思回答。藝文團體尚且如此,「騎馬舞」風靡時,我就想,如果張力十足的節奏,搞得精力很旺盛很high就是王道,不如看騎馬舞算了。
藝術素養高的人,愈來愈不願花錢看台灣舞團或藝文團體表演,但演出團體顧不得是否專業,唯有開心收錢才能慶功,然後拿票房爭取更多演出機會與贊助。
這情形電影圈亦同,尤其我們的制度,是票房好能拿輔導金。所以,當台灣無緣本屆奧斯卡的此刻,傳出「大尾鱸鰻」上映兩周票房破兩億,很難不令人質疑文化部的政策與態度。
就現實面,「大尾鱸鰻」必無緣金馬獎。若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不以國片報名,今年的獎項大部分必落入香港或大陸手裡。
這些年,不斷有人詬病,國片曲高和寡、拘泥藝術,如今,「大尾鱸鰻」被封為「夠台」,但「南熱北冷的台式娛樂」究竟指什麼?
最近,美國饒舌歌手50 cent要簽黑人歌手B Pumper入旗下,此人非娛樂界菜鳥,而是拍過幾百部色情片演員,但對於幫派饒舌(gangsta rap)確有天分,即興歌詞都能句句押韻。然而異議最強的,是黑人族群,擔憂他強化對黑人的負面刻板印象;逼得他出來表態,說幫派饒舌不一定總關於性、毒品和暴力。
我的美國黑人朋友反對我,為了學英文俚語去聽幫派饒舌,泰國朋友也不認同我,去看泰國鄉下標榜「泰式本土」的電影。其實這類電影與「大尾鱸鰻」一樣,無甚品味可誇,只剝削所謂草根要素,很難不遭有反省能力的知識分子側目。但不少台灣高學歷的人似乎認為,說著幫派台式髒話,才代表對這島嶼的認同。
台灣的年金改革,想消弭階層的差距,但不少文化論述仍刻意把庶民本土和「菁英」對立,雖難說草莽不文,或媚世逢迎就註定低俗,但若看不到「大尾鱸鰻」這類電影的明顯缺失,想從國片裡欣賞格調與真理,將愈來愈成為奢求。
台灣自己的文化環境也在走下坡,近來火紅的大陸電視劇「後宮甄嬛傳」裡,劉雪華和李天柱都是戲精,可是若留在台灣,連老寡婦和太監都沒得演!
偶爾看本土電視劇,女的俏男的俊,並不輸果郡王和溫太醫,但「甄嬛傳」那種等級的影視作品,台灣已拍不出來了。正港國片若不向上提升,難有前途。
回應
周星馳的爆笑電影與黃飛鴻等武打戲, 算不算文化? 但它們可都是經典之作啊.
草根, 精緻各市場與觀眾群, 並不衝突 如果照筆者這樣的說法, 是否又要走回沒人看的國片? 有這樣的片子出現, 表示的是國片市場真的活起來了, 大家啥片都敢嘗試看看, 這是好事. 這些年國片可說各式各樣的片子都有, 從賽得克巴萊, 到大尾鱸鰻, 涵蓋各式各樣的主題與觀眾群. 對某些人來說, 巴片是好片, 對有些人來說, 就喜歡大尾鱸鰻. 至於"甄嬛"? 拜託, 您以為真的全台灣都在看啊, 大家還是看民視三立的狗血劇多一點吧.
不就 只是想拍拍電影 混口飯吃而已 有需要去比 甄環嗎?大家幹嘛 罵部電影呢??台灣電影有啥政策 能名留千古萬世流芳嗎?一代女俠還不是去大陸演戲!
又一個以自己觀點看天下的投稿文 賀歲片那國不是這樣拍 看看美國耶誕節 也一堆無腦空洞搞笑片 香港不也這樣 觀眾喜歡 就成功了 對岸大賣的西遊記 有比大尾好到那裡去?這種以自己觀看風格來認定其他片是低俗 或高深的觀點 太主觀了 那蔡明亮在電影藝術上的成就是否也可以說 李安拍的是低俗片?
在SNSD最愛的歹南國,飆車已成為所謂笨土文化 飆狗打砸殺燒已不是新聞
甚至睡豬還出面說"要尊重少年狼舒發情緒的管道",更甚者歹南國警察見到飆狗出草隊伍連抓都不敢抓,當沒看到般夾著尾巴遁逃SNSD,你們畜生當慣了不代表濁水溪以北的中華民國人民也願意被畜化,畜生滾回歹南國去.
割喉才是新聞啦 ~~~
"幹妳娘老機歪"等髒賤至極的穢辭鄙語被當作是"親切的互相問候語"SNSD畜生,妳牠媽還真高尚蛤?
同樣是出身台灣電影人所拍的片子 李安的作品水準極高,屢獲國際影壇獎項肯定 卻因為李安是"馬友友",拍的是所謂"和台灣人無關的劇情"(以上皆為肛門叛亂黨狗靠邀之語)所以肛門叛亂黨狗皆不屑李安,甚至由黨屬偽議員亂找理由砲轟,還有狗靠邀"李安拿了馬英九的錢拍片,是貪污共犯"而大尾流氓因為迎合歹南國畜生所謂愛歹丸的腦殘心態 就算是白吃至極的劇情,畜生們還是照挺不誤 幹妳娘咧,中華民國台灣文化被這些畜生帶領,台灣遲早成為畜生島
阿楨
西遊降魔篇 短評
可能是有了微博,也可能是因為身處這焦躁的年代,對幾乎所有事情,我們不停主動或者被動地表明態度,不問細節看法,而是非贊即彈的觀點。連看一部電影,也要旗幟鮮明地喝彩或叫駡,然後大義凜然地將自己和朋友們,劃進了不同的族群。所以,我很懷念從前,和那麼多不同的人,看了那麼多次周星馳,看完了、笑傻了,然後就——打!球!去!了! ......
對一部電影的評分,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事情。你沒必要試圖用你的評判標準來影響我。如果你覺得你給西遊打5星給泰囧打1星而我給西遊打3星給泰囧打4星那你就是藝術品位高我很多,我也沒什麼可說的。
都不要裝逼,拍電影的就好好的拍,看電影的就好好的看。星爺不裝逼拍了一部好片,我不裝逼和一電影院的人笑著看完了#西遊#。10分制和影評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毀了觀眾的觀影感受。好看!不打分!
沒《長七》那麼臭,類似《情癲大聖》想複製《大話》男屌絲被女倒追模式頓悟真情,缺少神來之筆。笑料集中在人亂噴血、惡意扮醜、親噁心豬嘴、惡搞西遊等舊笑話。猶如《功夫》靠特效和節奏死撐,打鬥氾濫成災不可能不假,如來掌拍死反派孫悟空、唐僧最後追憶情人,陳詞濫調炒冷飯,一般片
周氏想像力重塑西遊,造型絕對顛覆,蓬頭垢臉唐三藏,變態侏儒孫悟空,油頭粉臉豬八戒,堪稱史上最髒亂醜取經四人組。《回魂夜》的巧克力打鬼,變成了兒歌除魔,依然有你熟悉的無厘頭。笑點未如《大話》密集,勝在動作特技發力,三場除妖戰各有千秋,奇險帥,至於愛情,四個字,點睛之筆
承襲周氏喜劇的無厘頭與美學,一條道走到黑的配樂、如來神掌和鐵線拳的新瓶裝老酒,重複多過創新。從恐怖片到喜劇片,再到特效氾濫假大空轉變顯示出了劇作的乏力。故事溫吞、笑點生硬、特效繁多,感情線缺少一個有效的咀嚼。
兩顆星純粹是對偶像墮落的安慰。真不敢相信,這部粗製濫造,幾乎一無是處的影片居然是周星馳拍的!
《西遊》不如《功夫》來的精密工整,個別橋段甚至庸俗過火。但天才自有旁人不能及之處,特別是開頭兩段,高超的導演能力令人嘆服;打5分固然證明我是腦殘粉,只是面對接踵而至的招牌無厘頭,爆笑過後內心怎能不感動。在喜劇如此低劣的年代,周星馳代表一個永遠回不去的黃金時代,總讓人頻頻回望。
靈感枯竭,情感空洞,重複過去,看到一個徹底老去的周星馳。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308265/comments
版主回應
相關新聞
「西遊」中國單日票房3.7億台幣破紀錄,台灣上映5天1500萬,慘輸本土賀歲片「大尾鱸鰻」近2億元票房。(楨:台已內鎖!)
【西遊:降魔篇】周式經典爆笑再現
沒有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卻更周星馳
星式喜劇發威 笑翻肚皮:周星馳 文:Liyi
曾被時代雜誌譽為「香港卓別林」的周星馳,此次將帶領舒淇、黃渤、文章、羅志祥等人齊力再續<西遊記>系列電影《西遊:降魔篇》,逗翻觀眾喜感神經!
生於香港的周星馳,家中有四兄弟姐妹,七歲時父母離異,由母親一手養大。周星馳自小極為崇拜李小龍,在功夫武打電影蔚為流行的年代,周星馳即習詠春拳,亦對電影事業極大嚮往。周星馳最先從「麗的電視」擔任特約演員而進入演藝圈,後來參加1982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甄選(梁朝偉亦為同期好友),幾經轉折後進入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於1983年畢業後,被安排主持兒童節目【430太空梭】近五年,同時在無線電視劇擔任臨時演員,之後於電視劇擔任配角,因其出色演出,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周星馳的演藝生涯重要轉捩點於1988年,在電影監製李修賢賞識引薦下演出《霹靂先鋒》,並以該部電影榮獲第二十五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1989年與吳孟達合作,接拍電視劇【蓋世豪俠】晉升為男主角,周星馳亦從此劇開始展現獨特的無厘頭喜感風格,他更與幕後拍檔李力持一拍即合,繼而於李力持編導的電視台的台慶劇【他來自江湖】中,充分發揮其搞笑功力,成功演繹劇中喜劇角色「何鑫淼」,成為香港連續劇一經典人物,而周星馳和吳孟達於劇中的父子組合甚為搞笑,倆人因此接連合作多部膾炙人口的電視與電影作品,成為最佳無厘頭拍檔。
周星馳從兩部電視劇確其無厘頭演繹風格之後,也促使他將演藝事業轉戰進軍大銀幕。周星馳開始主演的幾部喜劇電影片,融入其特有的搞笑元素。1990年,導演劉鎮偉搭上香港《賭神》的電影風潮,邀請周星馳和吳孟達搭檔演出《賭聖》,該片大破香港票房紀錄,並奠定了他在喜劇界的巨星地位。1991年,周星馳與張敏合作的《逃學威龍》,更再次打破香港華語片的票房紀錄。
周星馳以匠心獨具的周氏喜感風格,多次被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包括《賭聖》(1990)、《逃學威龍》(1991)、《審死官》(1992)、《國產凌凌漆》(1994)、《齊天大聖西遊記:西遊記之仙履奇緣》(1994)。而2001年的《少林足球》更讓他獲得影帝寶座。而他在2004年自編自導自演的《功夫》亦再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男主角,並且以此片榮獲第四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等殊榮,更入圍第六十三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成功躍進好萊塢。
周星馳自1990年代中期,即開始參與編劇與導演等工作,展現其多元的創作才華。早在1994年《國產凌凌漆》周星馳便初次列名導演之一。他亦在《食神》首次擔綱出品人與製作人一職,其它作品包括《齊天大聖東遊記:西遊記之月光寶盒》、《凌凌漆大戰金鎗客》、《喜劇之王 [港]》、《長江七號》,周星馳皆參與幕後編導。歷練越趨成熟的他,創作已不再侷限於迎合觀眾需求與無厘頭的搞笑,周星馳開始在後續的作品中體現人文情懷與對生命更深層的哲思。
1994年,周星馳與劉鎮偉共同以西遊記為創作背景的《齊天大聖東遊記:西遊記之月光寶盒》與《齊天大聖西遊記:西遊記之仙履奇緣》的系列電影上下集,締造成為「星式幽默」的喜劇經典之作。周星馳的諸多作品不僅成為華語喜劇的象徵,作品中的台詞更風靡大眾蔚為經典風潮,甚至影響了整個華人世界。
近期由周星馳所執導的《西遊:降魔篇》將於台灣上映,該作品延續「星式幽默」的獨特喜感,將背景設定在唐僧結識三個徒弟前所發生的經歷,此次周星馳雖未演出,但由他率領舒淇、黃渤、文章、羅志祥等人扮醜笑爆笑演出,勢必又再掀起一股星式喜劇的西遊熱潮!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82/33825027/
阿楨
全民大新聞「封關」 搞笑告別尾牙秀 2013-01-26
中天新聞》模仿節目超級常青樹「全民大新聞」,25日晚間播出之後,正式向電視機前的觀眾告別,替長達2578集的節目畫下句點。這個告別秀,由山寨版經典角色擔綱演出,像是唐從聖版的大師李敖,白雲版的高雄市長陳菊,邰智源飾演的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郭子乾模仿的股市名嘴張國志,都登場向觀眾致意。
回應
好震驚! 根本不知道節目要收攤! 這個節目, 陪伴我走過 十 年低潮期, 雖然晚一天才能看得到, 現在心中萬般不捨, 以後會更悶了!
臺灣綜藝節目迎寒冬 《全民大新聞》等節目停播
中新網2013-01-25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道,臺灣綜藝節目風光不再,叱吒10年,改名3次的《全民大新聞》將在今(25)日播出最後一集後停播,《超級偶像》、《麻辣天後宮》也傳出喊卡,過去這些節目收視率屢創新高,也曾奪下金鍾獎,耀眼成績如今失靈,讓人不勝唏噓。
《全民大新聞》曆經3次改版,不只成功帶起模仿風潮,還捧紅如郭子幹、ㄚ子、許傑輝、邰智源等不少藝人。利菁主持《超級偶像》創下事業巔峰,一舉奪得金鍾獎主持人獎,成爲鑲金女主持人,由她單打獨鬥的第一代《麻辣天後宮》也是話題之作,無奈3個節目如今收視率陷低潮,全面臨停播命運。
臺灣綜藝節目如同走入寒冬,扣掉致命因素制作費短少之外,大陸、韓國等地戲劇強勢攻臺,電視臺只要購買海外版權,就能不斷回放再回放,加上談話節目崛起、 觀衆收視習慣改變,造成綜藝節目收視率直落,低迷不振。據悉《全民大新聞》將四度改版,有望在農曆年後以全新面貌和觀衆見面。
版主回應
《大尾鱸鰻》與文創產業政策 2013-03-15工商時報社論
春節賀歲電影《大尾鱸鰻》飆出超級票房,至今大台北仍然有十七家電影院繼續熱播,累積票房已經超越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追過台灣影史上票房第二高的《海角七號》已經指日可待。
《大尾鱸鰻》的成功,提供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絕佳的反思題材。我們雖然多年來高喊文創產業,但是不論政府,業者或者投資者,對於台灣的電影產業到底要往甚麼方向發展,仍然還在摸索的階段。無庸諱言,從新聞局的時代開始,政府對於電影的期待就是叫好叫座,希望能夠輔導出既能夠文以載道,又能創下亮麗票房的電影。政府政策的主軸,一直是穿著優雅的古典仕紳文化外衣,依循著政治正確的主軸路線前行。
過去幾年台灣電影產業復興,不論是票房成功的《賽德克.巴萊》、《海角七號》、《那些年》、《翻滾吧.阿信》、《雞排英雄》、《陣頭》,或是票房慘敗的《花漾》等,都沒有脫離文以載道的主軸。一直到《大尾鱸鰻》創下驚人的票房,引發了媒體與電影評論家的論戰,大家才驚覺到,原來台灣社會存在一個過往被忽視、卻擁有大量觀眾群的基層市場。
《大尾鱸鰻》的成功,給政府出了一個課題:這個基層、素樸或者不登大雅之堂的市場,是不是政府政策要鼓勵開拓的對象?政府當然希望台灣出現許多《少年Pi》等級的電影,但是在這個理想達成之前,我們要不要先讓電影產業有餵飽自己的機會?
其實,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創意產品」,都是從最基層開始長大的。
美國、日本以及先進國家的電影產業,都是從滿足最基層,或者說是「藍領階層」民眾的娛樂需求發展出來的。龐大的產業規模,基本上乃建築在大量藍領、青少年娛樂的需求之上,重複的元素、可以迅速套用的公式、盲目的愛情或者暴力的格鬥,是電影工業國家的基石。印度寶萊塢的市場架構則更為直接,幾乎完全都以文盲階層的語言來呈現,卻能創造產量高居全世界第一的電影工業。
電影與電視產品的市場,正是反映著整體社會的結構,政府所鼓勵、期待的,其實是只能滿足金字塔頂端少數精英階層的作品;而金字塔底部的基層民眾,則在《大尾鱸鰻》這類的電影,或是《霹靂火》之類的八點檔肥皂劇中尋求歡樂。至於李安的《少年Pi》,或是政府積極打造的百老匯歌舞劇等,則是屬於夾層的「跨界作品」,雖有創意,成功的機率卻充滿變數。
我們支持政府持續提供輔導金,台灣電影產業過去幾年起死回生,政府補助雖少而居功甚偉。但是無庸諱言,這一波電影復興也已經遭遇新的瓶頸,小資本、小資情調、小確幸、小浪漫的電影成為政府輔導的主流,這些電影走不出台灣市場,在本土市場的吸引力也日漸衰退。
我們期待文化部與相關的官員進一步思考,政府的文創產業政策,是否應該加重對基層市場的開拓。特別是在台灣電影很難進入大陸市場,必須仰賴淺碟的本土市場,文化部不妨思考馬英九總統常常提及「先求有、再求好」的原則,以「擴大電影產業規模」為主要的績效指標(KPI),培養出更多的導演、更完整的週邊產業鏈、更多的從業人員、產製更多元的電影類型,並且以政府的力量積極與對岸協商,敲開大陸電影市場的大門。
我們認為,《大尾鱸鰻》創下驚人票房給我們最佳的啟示,就是任何政策都必須以市場需求為依歸,如此建立起與社會的結構一致的產業架構,才能可長可久、才能持續成長,政府的產業政策也才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
回應
所謂的政府"輔導"本來就是荒謬的概念,上焉者不屑你的輔導,普遍者自然有所謂的"市場機制"加持,真拿輔導金的 又大多是混日子的,政府真的不要再幹這種想要 pick the winner 的產業遊戲了 這樣搞的結果最大的可能是大家都輸 政府專心在完善產業經營環境(例如別與民爭利)才是最急之務
不談深度, 只談演技。豬哥亮那是甚麼爛演技?
《大尾鱸鰻》們,賺的就是這種錯亂的鄉土情。只有營利事業才必須以市場需求為依歸,電影有市場了,有錢賺,自然有人投入,還要政府補助?錦上添花。政府如果像論者所言,隨風起舞,那真是個三流政府。《海角七號》會賺是意外,《賽德克.巴萊》是錢及人情堆積起來的,應該沒有賺。《大尾鱸鰻》《雞排英雄》、《陣頭》同類,是台灣土味的回歸,跟大家樂電影一樣,賺台灣人的錢,也顯示當代電影消費者的懷舊情懷。只是懷念的仍是父執輩們所懷念的黃春明筆下看海的日子那個鄉土台灣年代,但父執輩們是親驗,而年輕人是聽來的讀來的,誤認父執輩們生活在祖父輩的年代,所以電視廣告上會有台灣母親(民國5,6十年代的老阿嬤打扮),辛苦,無助的在國際化機場挨餓,輾轉到南美洲,去為遠在國外工作的女兒(應該是高學歷的現代女性)做月子(南美洲單人病房),這是台灣社會時代的錯亂,但是鄉土的懷念。《大尾鱸鰻》們,賺的就是這種錯亂的鄉土情。
阿楨
不敵數位音樂 歐洲唱片行快倒光【聯合報2013.01.22
英國老牌唱片行HMV日前聲請破產;不敵數位影音衝擊,歐洲知名唱片連鎖店一家家接連不支倒地。(歐新社)全歐洲都有人們為音樂而發動示威、罷工、靜坐。
有別於1960年代,現今在歐洲街頭振臂高呼的,不是聽眾而是被欠薪的唱片行員工。歐洲幾家曾經分店遍及全球的老牌連鎖唱片行,不是破產就是變賣,已經快撐不下去。
紐約時報報導,英國HMV唱片行15日聲請破產後,兩家愛爾蘭HMV連鎖店員工上周靜坐抗議,要求老板清償積欠的薪水。在法國,「維京」(Virgin)影音行的員工也因該行聲請破產而罷工。法國Fnac連鎖店的義大利分公司遭到轉賣時,員工去年秋天也採取類似行動。
在網路唱片行和線上下載衝擊下,歐洲實體唱片行紛紛撐不下去,並不讓人意外。在美國,盛極一時的淘兒唱片行2006年就關門大吉。
不過,除了經濟影響,告別這些實體唱片行,還會激發許多人的懷舊之情。
英國老店HMV,1921年開業,至今已超過90年了,它的商標,一隻狗在留聲機前聽得出神,是許多人極其熟悉的圖像。法國的Fnac,也是從1954年就開張的老店。倫敦零售顧問公司康露米諾的分析師桑德斯說:「人們為此十分感傷。覺得難過。他們說,HMV代表我部分的青春。」不過,如果問他們上次進HMV是何時,他們會回答:「唔,3年前吧?」
數位音樂正大舉入侵歐洲,一如數年前數位音樂侵襲美國。目前,數位音樂於美國的市占率已逾五成。在英國,2011年,網路銷售已占音業業者總收入14億美元(約406億台幣)的32%。
HMV目前仍有超過兩百個分店和4500位員工,目前已被會計公司接管日常營運。HMV執行長摩爾表示會積極找買主,想辦法盡量撐下去。Fnac因連年虧損賣掉了義大利的8家分店,但在法國本土營業額仍持續下滑,母公司PPR表明想找人接手。
桑德斯說:「人們購物已出現結構性的改變,實體零售的商業模式不再划算。」
版主回應
光是耍「鱸鰻」 鬥得過「甄嬛」?【聯合報/朱立安/教(嘉義市)2013.02.18
這兩年,常看台灣現代舞團表演,編舞家唯一的打算,似乎就是讓舞台變得有趣,追求「親切感」,日常的舉手投足、打呵欠等動作很多,高段的舞姿嫌少;舞作中,更難讀到訊息或意涵,只求讓不懂舞的人也去看。
朋友問:現代舞到底在看什麼?我都不好意思回答。藝文團體尚且如此,「騎馬舞」風靡時,我就想,如果張力十足的節奏,搞得精力很旺盛很high就是王道,不如看騎馬舞算了。
藝術素養高的人,愈來愈不願花錢看台灣舞團或藝文團體表演,但演出團體顧不得是否專業,唯有開心收錢才能慶功,然後拿票房爭取更多演出機會與贊助。
這情形電影圈亦同,尤其我們的制度,是票房好能拿輔導金。所以,當台灣無緣本屆奧斯卡的此刻,傳出「大尾鱸鰻」上映兩周票房破兩億,很難不令人質疑文化部的政策與態度。
就現實面,「大尾鱸鰻」必無緣金馬獎。若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不以國片報名,今年的獎項大部分必落入香港或大陸手裡。
這些年,不斷有人詬病,國片曲高和寡、拘泥藝術,如今,「大尾鱸鰻」被封為「夠台」,但「南熱北冷的台式娛樂」究竟指什麼?
最近,美國饒舌歌手50 cent要簽黑人歌手B Pumper入旗下,此人非娛樂界菜鳥,而是拍過幾百部色情片演員,但對於幫派饒舌(gangsta rap)確有天分,即興歌詞都能句句押韻。然而異議最強的,是黑人族群,擔憂他強化對黑人的負面刻板印象;逼得他出來表態,說幫派饒舌不一定總關於性、毒品和暴力。
我的美國黑人朋友反對我,為了學英文俚語去聽幫派饒舌,泰國朋友也不認同我,去看泰國鄉下標榜「泰式本土」的電影。其實這類電影與「大尾鱸鰻」一樣,無甚品味可誇,只剝削所謂草根要素,很難不遭有反省能力的知識分子側目。但不少台灣高學歷的人似乎認為,說著幫派台式髒話,才代表對這島嶼的認同。
台灣的年金改革,想消弭階層的差距,但不少文化論述仍刻意把庶民本土和「菁英」對立,雖難說草莽不文,或媚世逢迎就註定低俗,但若看不到「大尾鱸鰻」這類電影的明顯缺失,想從國片裡欣賞格調與真理,將愈來愈成為奢求。
台灣自己的文化環境也在走下坡,近來火紅的大陸電視劇「後宮甄嬛傳」裡,劉雪華和李天柱都是戲精,可是若留在台灣,連老寡婦和太監都沒得演!
偶爾看本土電視劇,女的俏男的俊,並不輸果郡王和溫太醫,但「甄嬛傳」那種等級的影視作品,台灣已拍不出來了。正港國片若不向上提升,難有前途。
回應
周星馳的爆笑電影與黃飛鴻等武打戲, 算不算文化? 但它們可都是經典之作啊.
草根, 精緻各市場與觀眾群, 並不衝突 如果照筆者這樣的說法, 是否又要走回沒人看的國片? 有這樣的片子出現, 表示的是國片市場真的活起來了, 大家啥片都敢嘗試看看, 這是好事. 這些年國片可說各式各樣的片子都有, 從賽得克巴萊, 到大尾鱸鰻, 涵蓋各式各樣的主題與觀眾群. 對某些人來說, 巴片是好片, 對有些人來說, 就喜歡大尾鱸鰻. 至於"甄嬛"? 拜託, 您以為真的全台灣都在看啊, 大家還是看民視三立的狗血劇多一點吧.
不就 只是想拍拍電影 混口飯吃而已 有需要去比 甄環嗎?大家幹嘛 罵部電影呢??台灣電影有啥政策 能名留千古萬世流芳嗎?一代女俠還不是去大陸演戲!
又一個以自己觀點看天下的投稿文 賀歲片那國不是這樣拍 看看美國耶誕節 也一堆無腦空洞搞笑片 香港不也這樣 觀眾喜歡 就成功了 對岸大賣的西遊記 有比大尾好到那裡去?這種以自己觀看風格來認定其他片是低俗 或高深的觀點 太主觀了 那蔡明亮在電影藝術上的成就是否也可以說 李安拍的是低俗片?
在SNSD最愛的歹南國,飆車已成為所謂笨土文化 飆狗打砸殺燒已不是新聞
甚至睡豬還出面說"要尊重少年狼舒發情緒的管道",更甚者歹南國警察見到飆狗出草隊伍連抓都不敢抓,當沒看到般夾著尾巴遁逃SNSD,你們畜生當慣了不代表濁水溪以北的中華民國人民也願意被畜化,畜生滾回歹南國去.
割喉才是新聞啦 ~~~
"幹妳娘老機歪"等髒賤至極的穢辭鄙語被當作是"親切的互相問候語"SNSD畜生,妳牠媽還真高尚蛤?
同樣是出身台灣電影人所拍的片子 李安的作品水準極高,屢獲國際影壇獎項肯定 卻因為李安是"馬友友",拍的是所謂"和台灣人無關的劇情"(以上皆為肛門叛亂黨狗靠邀之語)所以肛門叛亂黨狗皆不屑李安,甚至由黨屬偽議員亂找理由砲轟,還有狗靠邀"李安拿了馬英九的錢拍片,是貪污共犯"而大尾流氓因為迎合歹南國畜生所謂愛歹丸的腦殘心態 就算是白吃至極的劇情,畜生們還是照挺不誤 幹妳娘咧,中華民國台灣文化被這些畜生帶領,台灣遲早成為畜生島
阿楨
女孩壞壞 Bad Girls[TW] 2012
導演: 翁靖廷
編劇: 楊孟嘉
演員: 陳嘉樺 賀軍翔 林盈臻 方志友 吳寶春
得來不易的歡樂:《女孩壞壞》觀後的感想
講真的,我很多年不看國片了。理由其實不需要多說,見證過過去二三十年國片黑暗期的人都能夠了解我的心情:太幽暗、太沈重、太晦澀、太文以戴道、太不知所云……我至少可以再舉出五六個形容詞來對它狗血淋頭,不過這個黑暗期據說是已經過去,所以就不用再費這種氣力了。
只是我猜想一個才剛剛重新開展的電影工業,在許多方面都還免不了粗糙;所以當我由於某些緣由、讓我家徒弟拉去看《女孩壞壞》的時候,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望。
其結果是,我很愉快地從頭笑到尾。
這不容易,真的。因為我對故事向來是超級挑剔的。
當然我不會說《女孩壞壞》很完美。但它夠精緻,在許多細節上都十足用心;該點的都點到了,該交待的也都交待了;首尾連貫而結構齊整,節奏緊湊並且快慢有致;ACG式的笑點雖然誇張卻頗稱職,有著畫龍點睛的效果,卻絕不至於傷害到故事的主線與結構;主角的心路歷程則處理得不溫不火,循序漸進,為愛情戲營造了充份飽滿的說服力。作為一部娛樂導向的愛情喜劇片,《女孩壞壞》著實表現得可圈可點,有聲有色,值得得到觀眾真心喜愛的熱烈掌聲。
對於長期籠罩在文以戴道魔咒底下的台灣觀眾而言,《女孩壞壞》也許顯得太輕俏,太歡快,太娛樂。電影好看當然很重要,不過好歹應該要多一點深度、多一點價值觀,多一點思想或至少多一點歷史、多一點鄉土吧。許多觀眾可能會這樣說。畢竟二三十年的黑暗勢力要想完全消褪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女孩壞壞》這樣一部歡快明媚的電影(而且我其實不會說它真的缺乏深度)在這個時間點上出現,其實毋寧是有一點冒險的。反正只是娛樂片嘛,看不看都無所謂啦,觀眾也許會這麼說。
但,就正因為是一部好看的娛樂片,才更值得我們的觀注,以及鼓勵。
電影要想好看,除了先天的劇本必須好之外,敘述的方式與技術絕不可缺。從這個角度來看,好的娛樂片其實是最能夠磨練、以及檢驗電影技術的。輕快明媚的表現很容易讓觀眾忽略了內裏蘊涵的巧思、苦工與技術值;而這,正是一直以來的台灣國片嚴重缺乏的。深度、意識和思想可以用主題與對白來展現,但優秀的娛樂片則需要強大的綜合表現力。
我因此為《女孩壞壞》用力鼓掌。祈願它能夠得到應有的喝采,以及肯定。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96314
版主回應
《女孩壞壞》野蠻女與大明星文:Joey
整體來說是一部相當可愛討喜的作品,色彩繽紛、美味的麵包美食,另外還有不少台灣觀眾熟悉的明星客串製造不少笑料,諸如宥勝、高捷等演員讓電影蓬蓽生輝,讓國片不再只是沉悶的印象,也能夠看的喜逐顏開。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38/33387619/
《女孩壞壞》總匯雜碎大翻炒之幸好還有陳嘉樺 文:癡愚小文青Fred
2.為什麼說《女孩壞壞》是一碗雜碎麵,而這碗麵裡又有什麼雜碎,且讓我唐牛一一分解。電影一開場就大言不慚的用了我最喜歡的電影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在《厄夜變奏曲》Dogville的舞台劇式佈景設定;阿丹墜入愛河載歌載舞的在大街上跳舞的橋段,也明顯的來自《戀夏500日》500 Days of Summer;賈斯汀慧眼識英雄將阿丹由男人婆化身清純可人學生妹的大變身更可回推到奧黛莉赫本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阿丹不斷打爆死纏爛打追求者的漫畫橋段也不難讓人聯想到《歪小子史考特》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中對抗邪惡前男友的格鬥;更別提周星馳經典喜劇的影子如不死冤魂般徘徊在整部片中。
3.本片宛如九十分鐘的廣告MV,不真實的打光與場景佈置簡直毫無人性,做麵包的過程拍的像是傅培梅教媽媽做菜的節目(去看奧利佛Jamie Trevor Oliver還比較自然美味),畫面過分的柔焦也只讓煽情的劇情更煽情,產品的過分置入也只讓畫面更加做作可笑,簡直讓人無法催眠自己進入電影劇情。
4.阿原來大家是有多愛吃麵包?阿原來大家是有多愛打籃球?為什麼在吳寶春跟書豪哥揚名海外之前,也不見什麼人想拍麵包題材的電影?偏偏要等酒釀桂圓一熱、人潮一來,又爭相拍攝麵包題材的電影?先有麵包魂、再有麵包大師吳寶春的客串,是一窩蜂還是巧合我想台灣人心裡最了解。
5.回憶國中小學時,SHE紅透半邊天,不管是再靠近一點點就讓你進入熱帶雨林、還是永遠不想長大的波斯貓,都像是床邊搖籃曲背的滾瓜爛熟。繼Hebe單飛闖下亮眼成績後,Ella緊跟出輯,本片其實也是與唱片的搭配,也還好有Ella 獨立撐起本片,所有搞笑、耍白痴與初戀深情她全包了,真想說句:您辛苦了。雖然我完全無法了解片名的壞壞到底壞在哪裡,阿丹厭惡男性的心理簡單的用台灣連續劇中壞男人的幼教帶過,而出差老爸的虛鴻一瞥感覺也只為了想拍個功夫對打與家長說教橋段。沒有《一頁台北》的輕盈自然也沒有《九降風》的社會寫實,更沒有那些年的青春回憶,試問片商,本片的賣點在…(難道是吳寶春嗎?)
6.以偶像劇(又是偶像劇?!)犀利人妻走紅的宥勝,在片中也客串了娘味十足的化妝師一角,負責為女主角來個徹頭徹尾的大變身,就像是所有美國好萊塢YA片都要來一下的《麻雀變公主》,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窈窕美眉》She's All That。但本來逗趣的同志角色卻在片尾讓導演跟女配角硬湊成堆,服從了都會愛情喜劇片一定要成雙成對的不成文規定,莫名其妙的轉變,簡直就是在羞辱舉止女性化的男同性戀者,而那位化妝師也淪落為假裝同志接近女性(而且還是高中少女?!)的下賤異男,導演的用意真是讓人摸不清猜不透。
7.想當初在台灣男性雜誌上看到還是模特兒賀軍翔的內褲照,就有預感此小子前途無量,殊不知後來接拍了幾部MV與賣座偶像劇(又是偶像劇),將他的聲勢推到最高,但已經年近三十的他在電影中穿起高中學生服可真是一點說服力也沒有。感覺得出來,厚重的偶像包袱壓的他直喘不過氣,連說個台詞都像是在被講稿一樣生硬,無法像震東弟弟那樣自然而然的大秀屁屁耍帥氣。而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激凸內褲照的潛移默化,或前陣子宥勝vs軍翔的寫真屌王之爭,在觀賞本片時都會不自覺的往下注意小軍翔,畢竟女主角沒露出事業線可看,只好將就看看激凸摟。
9.電影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幾段描述拍攝電影的幕後過程與化妝師對女演員說教為何該各司其職,感覺得出來導演試圖凸顯檯面下的甘苦;劇情方面,賈斯汀從小受制於銀光幕的世界,而無法享有自由與阿丹的男性化舉止對於主流觀點的挑戰也輕輕提起;電影故事與真實人生的相互交錯也頗有詩意。但表現出來的一切卻又是如此刻板印象而顯得俗氣可笑,再再讓我看的如坐針氈。
10.你要說本片難看嘛?我還真覺得不好看;但換個角度想想,與其每週守著電視花一個鐘頭觀看白爛編劇操弄人心的電視偶像劇(整齣看完依收視率高低約花費18~26小時不等),那還不如來看電影傻它個一個半小時。至於那些比較聰明(或自以為聰明)的觀眾,你還是不要進戲院好了(租DVD也可省了)。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39/33398653/
阿楨
短 評-音樂無國界? 2012-12-29 中國時報
「中國歌曲排行榜」演唱會今天將在台北小巨蛋舉行。由於陸委會反對,「中歌榜」取消了原本在台舉辦的頒獎典禮,改以演唱會的形式登台,但又傳出移民署將派員到現場監督,並要求主辦單位事先提供節目表。
對於中歌榜來台,民進黨和台聯一致表達強烈反對立場,認為中歌榜將香港和台灣列為「港台組」,是嚴重矮化我國主權;即便取消了頒獎典禮,台聯立委仍揚言將前往現場抗議。
不是都說藝術無國界、音樂無國界嗎?怎麼遇到對岸就轉彎?幾個歌手登台,就視為洪水猛獸?彷彿統一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真有這麼嚴重嗎?
中歌榜雖有大陸「葛萊美獎」的美譽,但其實就是北京音樂廣播電台公布的一份華語流行歌曲榜單,也只不過是大陸眾多流行音樂獎項之一。今天若是換做美、日或任何國家、城市,願意把頒獎典禮移師台灣,相信綠營立委不致有這麼大的反應。
因為市場的淺碟化,節目製作預算不斷壓縮,台灣近年來演藝人才不斷流失,西進大陸尋找表演的機會和舞台。近來,追逐《甄嬛傳》幾乎已經成為全民運動,而台灣的娛樂產業,卻遲遲看不到任何復甦的跡象。
由於長期的缺乏養分,不斷的吃老本,台灣早已做不出《中國好聲音》、《甄嬛傳》這種大成本、大製作的節目。如果台灣的文創、娛樂產業持續衰退,在文創、娛樂面「被統一」,並非不可能發生。
放演藝人員和觀眾一馬吧!讓音樂的歸音樂、政治的歸政治。如果政治人物不放手,台灣的「軟實力」又哪有發揮的空間?
回應
其實是為「台灣天國獨立意識」要「洗腦」的借機抗爭!把地域之地獄觀念搞成政治罪大天堂了!夠無聊的腦殘政黨政客!臺灣在這批政客操縱下將會使更多的限制,加到我們的歌唱演藝市場的發展.
相關新聞
中歌榜搶登台蔡英文:馬政府擋不住中國 自由時報-2012/12/1
中國節目反客為主小英:社會要有警覺 新頭殼-2012/12/2
中歌榜登場 台聯:柔性抗議 台灣英文新聞
藍委罩「中歌榜」 台聯槓蔡正元 民視新聞-2012/12/3
「中歌榜」審查有內應? 台聯:若核准就抗爭 蘋果日報-2012/12/2
正面因應中國的侵門踏戶 自由時報-2012/12/27
阿楨
圍剿中歌榜 綠營可笑 2012-12-07 旺報
北京音樂廣播電台在1993年創建的流行歌曲排行榜獎項「中歌榜」,今年打算移師台北小巨蛋頒獎,原本是兩岸流行音樂界一件盛事,最後竟然成為憾事。台灣是華人流行音樂的「首都」,作為台灣唯一的兩岸報紙,我們如鯁在喉。
台灣中歌榜受人期待,不僅因為本屆為中歌榜第20屆,具里程碑意義,更因中歌榜早已成為華人音樂最受矚目的藝人實力展演舞台,無論資深歌手、樂壇新人都躍躍欲試。
現在,因為綠營質疑「矮化主權」、批評「侵門踏戶、吃人夠夠」,樂壇盛事沾上濃濃政治味,政府竟然就要求停辦。中歌榜以「內地」「港台」區分獎別已8年,周杰倫、王菲、王力宏、潘瑋柏等人都曾獲港台最受歡迎男、女與創作歌手或最佳新人獎項,主辦單位並非特為台北頒獎而變動獎項,看不出任何「矮化」台灣的針對性。
不久前華人世界重要的電影獎項之一金馬獎,台灣得獎不多,綠委忙不迭跳出來喊「停辦金馬獎」,鬧得本土導演、電影界人士一片撻伐,兩相對照,兩岸交流頻密的今天,面對音樂、電影等文藝領域互動,綠營人士仍以一貫的制式反應:防堵、質疑、圍剿以因應之,豈不可笑!
回應
中歌榜來台受阻,與韓國MAMA獎到香港辦頒獎典禮相較,就可知為什麼韓國文創、演藝事業可以風靡國際,而台灣卻越走越封閉了。連中時評論此事,都不敢具名,只敢以「本報訊」刊出,可知民粹力量有多強大了。金馬獎不分中、港、台,台灣得獎少民粹不滿意;中歌榜乾脆中、港台分開授獎,民粹又覺得被歧視。當自信心不足時,感覺好像全世界都在欺負你,真是悲哀!
阿楨
詳參【圖博館】:《搶錢家族》 啥是連動債
〔公視人生劇展〕 城市風裡的光
《城市風裡的光》裡一件不太起眼的連動債糾紛,損失的二百五十萬,對資本家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但對舉牌工簡明福而言,卻是畢生的積蓄。他找上公益律師葉遠達,決定控告理專和銀行,卻讓葉遠達陷入二難,因為不管是受害者或理專,都只是體制下玩不起金錢遊戲的輸家,而銀行的律師代表,又是葉遠達野心勃勃的前妻……
如同故事開頭所述,大多數的人只是盡力想過好每一天,彼此連動,相互影響,那麼葉遠達會怎麼做,他該怎麼做?在所有角色設定之初,原本就沒有要批判誰,對錯是複雜的,並不是非黑即白,就能夠輕易地將責任歸咎。理專為了業績而忽略專業的風險評估,她難道不用說聲抱歉,簡明福為了利息而去買一項自己完全不懂的產品,難道就不需要負擔責任?
但,這確實是小蝦米對大鯨魚的金融體制,這些年來,你我都逐漸感受到問題的存在,一旦有機會為缺乏管道的人發聲,就應該盡力為他們說話,以喚回 在我們每個人心目中對正義的期待。
當拍攝簡明福被圍毆的那場戲時,有路過的民眾不知情,以為真的是一個老人被一群年輕人給毆打在地,於是他們見義勇為。警察來了,救護車也來了,雖然這情形讓工作人員哭笑不得,但真心感謝,有這樣的正義感存在啊!
版主回應
奪命金 求生存能有原則嗎? 2012/3/26 聯合晚報 聞天祥 2012.03.18
劉德華去年拿金馬獎的時候,語重心長地期盼低迷的香港電影能盡快趕上台灣的目標;然而除了反璞歸真的「桃姐」外,峰迴路轉的「奪命金」也是香港電影低潮中的一塊瑰寶。
「奪命金」利用一樁離奇的劫案,帶出三個背景各異的人物:業績不佳的投資顧問(何韻詩)、戇直熱心的黑道中人(劉青雲)與面對妻子買樓壓力的重案組督察(任賢齊)。沒錯,無論你是黑道白道、男人女人,都避不開金錢為生存帶來的震盪。一場股災、一次抵押、兩袋現金,就教所有人無所遁形。
杜琪峰去年交了兩張成績單。一部是都會愛情喜劇「單身男女」,昔日的鄭秀文換成了大陸女星高圓圓,一次俘虜香港兩大熟男古天樂和吳彥祖,當鏡頭穿梭於香港櫛比鱗次的辦公大樓或起伏窄小的街道時,場面調度和演員魅力都是好看的,但最後移往杭州的大結局,則像把叉燒做成東坡肉般走了味。
相較之下,剛開始有點考驗辨識力的「奪命金」反而愈看愈有勁道,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扎得又深又結實,無論是何韻詩接觸的各類客戶(例如專營高利貸的盧海鵬或是剛試沾高風險基金的大嬸蘇杏璇),或是劉青雲唰過一條街所碰到的形色人物(黃日華、張兆輝、譚炳文、姜皓文),這道並不華麗但十足入味的港式拼盤,更能滿足挑剔的電影饕餮。
前者做為杜琪峰首部進入內地的合拍片,既有擅長,也有妥協;而後者在利之所趨的影壇還能堅持多久,更讓人關心。「奪命金」連在台灣上片都省了,4月6日至15日舉辦的「金馬奇幻影展」應該是在大銀幕看到的少數機會;而它的開放結局,則在大陸被迫畫蛇添足地加上「投案自首」等字眼,「以正視聽」的結果反而更顯尷尬。大陸市場是投資人無不覬覦的想像沃土,卻也可能是創作者刮骨刨肉的無間試煉。杜琪峰著稱的警匪或黑社會電影,未來能否和大陸的遊戲規則順利結合?也許古天樂加孫紅雷還未面世的「毒戰」才能證明。
1980年,杜琪峰以「碧水寒山奪命金」首次擔任電影導演;三十年後,截用首作片名的「奪命金」,頗有自省其身其作的言志之意,更是檢視香港幾十年來歷經改變的一篇寓言。錢能解決的,就不算大問題嗎?一個人沒被利器插胸喪命、卻因股市升降行情受壓致死!在荒謬卻真實的劇情裡,他帶你見識香港如何變成另一種「金融中心」。而未來的香港和電影,又會被金錢帶到哪一個方向去呢?戲裡戲外,都讓人低迴再三。
http://www.udn.com/2012/3/18/NEWS/ENTERTAINMENT/ENT3/6969258.shtml
主題:香港電影近年來難得的佳作
1F
香港電影近年來難得的佳作,三線敘事.型成環狀結構,牽引著城市的荒淡眾生相,黑色幽默的寫實.緊張.揪心..本片的主指-金錢,一切的宿命,訴說貪婪.考驗人性,
最後的因果業報...每分每秒都不讓觀眾喘息,杜琪風再次展現導演實力,香港最成功的商業導演非他莫屬
2F
悶到爆.....超無聊的一部片,真的不需浪費這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保證後悔....
3F
看完只是覺得怎麼結局是這樣?過程不錯,會讓人有些想法,或思考為什麼會這樣
4F
塞德克巴萊 桃姐 奪命金 這三部都分別入圍威尼斯競賽片 而觀眾對這幾部片反應都非常兩極
先別昏倒 動動腦袋 為什麼是這三部入圍?
為什麼不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為什麼不是失戀33天
為什麼不是陣頭
是商業公式片看太多?
還是鑑賞能力不夠?
又或者影展選片能力不足?
如果你只把電影當娛樂
這些影展片勸你都別碰
因為都非常無趣
這些片都再表現一些導演手法.情境.情緒....
你可以當作藝術品欣賞
你喜歡看漫畫ok
但是你不能說抽象 油畫不好看
你喜歡小說ok
但是你不能說散文不好看
我不會說你膚淺
但是...奪命金真的是杜琪峰難得的佳作
他可以拍胡搞瞎搞的周星馳電影
也可以拍張力 細膩度十足的影展片
杜琪峰真的是少數香港商業電影的優秀導演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94888&sa=flhk31371585
阿楨
金馬獎感歎:六點建議 文:藍祖蔚
今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讓我感慨良多。批評容易,做事難,有意見才容易聚焦,本文提出的六點觀察,是我的意見,亦是我的建議。書生只有一隻筆,一張嘴,做事的人要怎麼做,才是關鍵。
01.舉辦近五十年的金馬獎,到底要把它做大,還是做小呢?我的看法是:做好。不是國際化的問題,亦不必拿釡山來對比,做好該做的事才是正辦。所謂該做的的事在於:金馬獎有沒有撩起台灣人對台灣電影的熱情?
02.坎城影展很少把最佳影片頒給法國電影,但是凱撒獎一定是頒給法國片,影展定位不同,做法就不同,要討論的是影展定位。以台灣電影為體,無關降格與否,那是國家級影展要思考的定位問題。
金馬獎理應振興電影產業,一個頒獎盛會上,帶給我以下六點感歎:
首先,星光大道只是一場服裝與造型秀,取消如何?
其次,如果典禮只能暴露影人短處,要不要換個形式?
第三,唱個電影歌曲拾錦歌最是方便經濟,卻也最易冷場,畢竟只是虛應故事,極難動人。
第四,多數人都沒看過入圍影片,如何聚焦?如何產生共鳴?甚至連反彈都像拳落棉花,使不上力。
第五,得獎名單攸關該屆金馬獎話題冷熱,評審的眼光與品味決定了結果,不論是大評審團制或小評審制,都免不了「評審說了算」的結果,給獎若難服眾,紛爭因此而生,既然如此,何不在入圍時更用一點心力?
最後,我們需要打腫臉充胖子,硬把金馬獎辦成一個華人電影獎嗎?
金馬獎並非國際影展,不必硬學坎城或柏林,從本土出發,厚實本土,才是正辦。奧斯卡肯定的是美國電影,外國片只是其中一個獎項,法國凱撒獎如此,義大利大衛獎不亦如此?連香港電影金像獎都如此護衛著香港本土電影,台灣人的「無私」與「宏觀」確實別具一格,然而,虛胖的「大器」無益產業昇級(有多少台灣影人抽空去比較競爭對手的作品?),金馬獎辦成推廣台灣電影的熱鬧電影趴,另為再為其他優秀的華人作品辦個推荐展,是不是更能落實觀摩競技的實際功效?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72/33723444/
(楨:藍獨現形了!詳參【圖博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中國金馬獎)
版主回應
貧民英雄 Common Heroes 2012
導演: 鄭東樹
編劇: 朱永崑
演員: 王彩樺 唐從聖 午馬 民雄
劇情簡介
繼《雞排英雄》後最新「貧民」喜劇。王彩樺、從從、午馬、劉畊宏主演。
潘彼得才剛上任高階主管的第一天,公司就爆發財務危機!原來公司的錢早就被老闆莊大衛給掏空了。親朋好友的投資,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彼得瞬間淪為眾人討債的對象。
他不想過著躲躲藏藏的日子,於是找來另外三個受害者戴上面具,自稱「貧民英雄」,展開他們的自救計畫。四個臭皮匠潛入老闆豪宅打算綁架莊大衛,卻誤打誤撞,綁走了老闆夫人瑪莉。於是他們只好將錯就錯,以瑪莉向莊大衛勒索...
本片齊聚眾多本土演員於一堂,包括王彩樺、從從、午馬、民雄、劉畊宏、潘慧如、楊 烈、李冠儀、張洛君、王婉菲,還有康康、徐乃麟、羅時豐、張心妍等人客串,全片熱鬧滾滾。而劇組為求高質感請來好萊塢團隊進行後製,製作費高達三千萬台幣,一度讓製片林立昇從英雄變貧民,最終尋求跨國投資才讓本片順利完成。
開眼BBS
綠色政治片..難怪票房那麼慘
BBS主題:台灣版的~錢不夠用+好萊烏式小蝦米鬥大鯨魚喜劇+全民最大黨
1F
看完寶島大暴走之後 我深深體會到 原來台灣的電影人~連一部劇情流暢.可以讓觀眾開懷大笑的基本款喜劇~都拍不出來!!!
我因為之前寶島大暴走的陰影還在 今天就帶著先入為主沉重的心情~去欣賞這部貧民英雄 沒想到 這部電影卻超乎預期地好笑!
前半部是台灣版的錢不夠用!後半部則是類似好萊烏的神偷軍團.瞞天過海~那種:小蝦米放手一搏~不惜冒險犯難~就算犯法也要鬥大鯨魚的喜劇!全片的風格走的是全民最大黨式的白爛惡搞+戲謔+諷刺 整個讓我感到非常訝異 當然 這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本身就很喜歡看 新加坡電影錢不夠用&XX電視台的全民最大黨
總之 這部還算得上是有水準的國片 劇情雖然很虎爛~但還算流暢 特效與剪接雖然粗糙~但不影響搞笑的效果 整場看下來~我應該大笑了至少10次
因此 如果喜歡 錢不夠用 或 全民最大黨的人 這部片~應該也能讓你笑出來就是了!
2F
進戲院前..請記得先丟掉以前看電影的模式
這是一部........顛覆傳統的無厘頭電影~
有創意+輕鬆詼諧反諷+逗趣黑色幽默+有溫情+寓教於樂?~
反映市井小民的酸甜苦辣心聲..生活化的劇情..讓人有種感同身受..就像發生在身邊一樣..
★ 劇中每位演員的角色鮮明..節奏明快..
有許多令人噴飯的戲碼~超爆笑 ^^..非常道地的台味電影~
我喜歡~片中~洪奇(翁立友 飾演)純情的角色~言贊 !!
片中巧妙安排的故事~真是一絕~
尤其是~
吳阿亮(唐從聖)和阿琴(蔡宜霖)~
為了籌阿明開刀費吵架出門走車的劇情..很感人 !!
洪奇(翁立友)跟嘉嘉(陳德秀)求婚~
被香港仔(午馬) 拒絕的劇情.. 很心酸 !!
錢嫂(王彩樺)~搶錢~笑果十足~畫龍點睛..水 !!
6F
沒有錢不夠用系列好看......
8F
是否是無獨立思考能力!
可嘆井底之蛙一堆~~~~
安之導演的創意。
鑑賞電影能力之低前所未見啊~~~
無圖示刮胡子先照鏡子!!!
9F
一體兩面,有人說好有說壞,切勿說人是井底之蛙,試問你是樹上的蛙??
沒有是或非,只有你喜歡不喜歡!!
12F這部電影前面真的有像錢不夠用系列
後面就不知所云了......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97406
貧民英雄 短評
臺灣産爛狗屎!
其實還挺好看的,針砭時弊神馬的。。
綜藝咖熱鬧滾滾。臺灣小片都很流行這樣一個套路麽——有搞笑、有詐騙、有黑幫、有犯罪。當然最後一定邪不壓正,懲惡揚善啦。
都是些總上康熙的咖。。真沒意思
大爛片 浪費時間
很荒誕,最後也很教科書的好人勝利了,整個過程拍得有點傻傻的,有些沒必要的爲了搞笑而搞笑的場景,正反派智商都不高
故事倒是個不錯的故事,只是編劇導演的功力好不夠,所以只是一部普普通通不怎麽有喜感的喜劇片
臺語電影死去多年之後,一直試圖借屍還魂,卻只有愛情題材類的小清新還有些呼吸。這樣的電影不過仍然是票子和奶子的堆砌罷了。安息吧,臺灣電影。
無厘頭臺灣小品,很像綜藝節目。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606031/comments
阿楨
金馬獎有如一面鏡子【聯合晚報社論 2012.11.25
一年一度金馬獎這回移師宜蘭,在星光燦爛中,各獎項順利出爐,整體來看,獎項分配平均,並無太意外的黑馬。這或可顯示,今年的電影水平相當整齊,主題能深入市民生活;既探討社會議題,又兼具商業票房的電影策略,是本屆金馬獎帶給民眾最大的訊息。
電影也跟其他行業一樣,有高峰有低潮。國人很熟悉的香港電影,近年來亦曾落入低潮期,不少電影人紛紛出走,或問路好萊塢,尋求更高發展機會。香港電影界同樣曾發出「香港電影何處去」的疑問。但細看這幾年,類似《桃姐》、《奪命金》這些片子,依舊展現了香港電影在挖掘底層生活,反映市井小民心聲的一貫特質,也精準傳達香港社會發展的樣態。這其中,若無電影人對電影的執著與使命感,這為時不短的低潮期,如何能跨過呢?
台灣電影這幾年的振興,無異也算奇蹟,只要用心拍攝的電影多能在票房上獲得回報。套句高科技業的行話:燕子回來,春天已經到了!只是,這波段的電影春天,能否再創另一波高峰,且較長期地持續下去呢?這依然牽涉到台灣電影產業的環境健全與否。相較於韓國把電影當成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環節,政府修改法規制度面,鼓勵業者對電影投入資金,以吸引人才,而台灣多仍靠民間自己打拚。優點是,主題多樣而靈活,人文精神顯著;缺點是資金不足,被迫低成本製作,近年來多半只有「小品」出現,限制了電影的更上層樓。
回應
台灣以拍偶像劇、本土劇的水準與標準來拍電影, 人人想跟政府討預算拍電影, 卻拍出一篇篇自己喊爽的、靠民粹支撐的、走不出台灣的爛作一堆....反正都能推給他人沒眼光, 再加個中共打壓就可以自慰了.
我建議把60億預算都給三立、民視就好了,這樣民進黨就高興了,然後充分本土化,全部金馬獎都是台灣裁判,參獎影片只能在台灣拍攝、用台灣資金、請台灣演員,這樣夠本土了吧!但是重點是,有人要花錢進電影院看嗎?夜市人生劇場版、牽手最終章...算了吧
(楨:呆歹彎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至今仍不知,相對於黃春明/侯孝賢等鄉土文學/電影之真實反映反思台灣鄉土但不叫座!新鄉土文學電影則有兩類媚俗討好市場之虛偽:
一類是前現代的懷舊性虛偽、如公視的人生劇展。
一類是後現代的拼貼性虛偽、如近年來本土電影。)
版主回應
與社會脫節的台灣電影 2012.11.26 聯合報╱麥若愚(影評人)
今年台灣電影慘敗絕不意外,長期自我封閉於情愛溫馨的小格局,「女朋友。男朋友」雖企圖有學運卻止於淺浮,台灣每天都有各種新聞,但台片無論在題材創意深廣度都常與社會脫節。 「奪命金」其實每個進銀行投資理財的小市民與銀行理專都應該看,台灣卻不引進。「神探亨特張」至少在赴陸觀光可以提防偷拐搶騙手法,也不可能上片,久而久之台灣觀眾看華語片容易視野狹隘。
大陸導演高群書拿最佳影片時,自謙是個小導演,台灣觀眾可別被他這番話「忽悠」了,他「風聲」外的「東京審判」、「千鈞一髮」、「西風烈」,題材多樣且手法強勁,早是大陸公認的青壯派重量級導演。
台灣電影不知是接收的訊息錯誤還是沒有分辨虛實的能力,最常掛在嘴邊引以自豪的是「台灣有兩岸三地最自由的創作環境」,但無論選材廣度與呈現深度,都遠落於中港之後,加上媒體基於保護所移情的厚愛,使台灣電影對內自我膨脹,唯有藉金馬獎檢視機會讓台灣影人內省。
過去幾年台灣短片與紀錄片的創作活力異常豐沛,常有傲人成績,今年連這兩項獎也被陸片拿走。我去年做金穗獎評審,就發覺這兩類創作水準明顯滑落,我解讀是工作者都被挖去拍電影,結果長片還沒準備好,短片又失守,又缺乏新意,層層落空。 「奪命金」與「神探亨特張」裡的演員,平均年齡都40歲以上甚至更老,香港有「桃姐」、大陸有「飛越老人院」,全世界電影強的國家都有專為老演員所寫的劇本,只有台產片全是年輕偶像挑樑的情愛故事,應該想想如何善用資深影人這塊寶藏,充實台片的整體能量。
台灣不能僅靠李安等少數導演撐起門面,金馬獎落幕,台灣電影從基礎教育、產業實質面、到面對華語甚至亞洲電影的競爭能力,才應該開始被討論與重視。
回應
這篇完全點出了近年來台灣電影的最大問題,「女朋友。男朋友」說穿了也不過是搬上大螢幕的偶像劇,更別提上一屆那慘不忍睹的「犀利人妻」,坦白說連入圍都我覺得勉強,更別提得獎,結果媒體們還一再吹捧這些電影,把矛頭指向金馬獎本身,根本就是莫名其妙。這就是台灣的淺碟文化
總算有說真話的!不然老是看一些題材狹隘的東西,再有耐心的觀眾也會厭煩。
現在,連評審都厭煩了。
麥若愚先生的影評我都會看,很真實的表達電影的好壞不鄉愿,例如在金蝦獎上的真實也可見一斑。但我衷心的希望麥若愚先生,做個令人尊重的影評人,八卦節目就少上了,有一次我看到麥若愚先生提女星為了嫁入豪門,屍油的事情,我內心其實很痛苦。一個優秀敢言表達對電影好壞,不刻意討好的影評人,出現在電視上,講的不是自己的專業(也許是記者出生,八卦新聞也是他的專業吧)但,真的不要把自己做小了。話由真心,才說的如此直接,如有冒犯,請見諒。
台灣電影的另一種警訊2012.11.26 聯合報╱塗翔文(影評人)
中國雖以古裝大片蔚為主流,卻仍看得見「神探亨特張」、「浮城謎事」、「箭士柳白猿」等各類型出色作品;香港在合拍片壓力下反撲本土創作,亦有「奪命金」、「低俗喜劇」、「大追捕」等片百花齊放。「神探亨特張」與「奪命金」同樣以敏銳觀察當代議題、犀利反映底層脈動見長,證明比賽就是得把作品攤開稱斤論兩的殘酷競逐,且必須反映社會性。
台灣電影看似票房、產量起飛,類型上卻受到侷限,尤其在議題與美學方面明顯較為孱弱,缺少宏觀視野的犀利觀察或批判。去年金馬,只靠「賽德克‧巴萊」勉強撐場,就已有隱憂,今年果然就得面對難堪結果。連昔日強勢的紀錄片、短片,都由中國片奪下。證明近年大家關心票房、拚命向年輕主流觀眾靠攏的選材策略,其實亦曝露了隱含的另一種警訊。
最佳影片「神探亨特張」從警匪對立的角度,複雜投射人生百態,風格另類、猶有奇巧,看似強調公權力伸張的主流意識,其實骨子裡盡是迂迴反諷的辛辣,絕非所謂的「政宣片」假象。「奪命金」三個故事環環相扣、互為表裡,透過小人物遭遇,講的是全球觀眾都能共鳴的寫實人性與金融風暴。兩片除了格局宏觀,敘事技巧與影像調度上也都有高水準表現,得獎並非僥倖。
金馬獎即將邁向五十屆,歷經半世紀演變,早已成為華語片重要競技場,具有一定的地位與公正性,普遍獲得兩岸三地影人的認可。一般網友支持自家人,發洩叫罵無可厚非;但立委、媒體等意見領袖也跟著胡亂起舞,實在教人羞愧。奧斯卡金像獎也常有英國、澳洲電影大獲全勝,從不見美國人出來說要把奧斯卡停辦?若能藉金馬獎的結果檢視自省,才是「獎」的真諦,更是推動台灣電影向上的正向能量。
回應
票房至上?台灣只能拍雞排英雄陣頭這類賀歲電影!
叫好又叫座才是王道!!片商不願意上,不就是最好的淘汰機制?
阿楨
鼓勵台灣電影 綠委:應停辦金馬獎 2012/11/25 自由時報
第49屆金馬獎24日揭曉,中國大陸電影成為最大贏家。民進黨立委認為,金馬獎的結構已難以撼動,如真要鼓勵台灣電影業走出自己的特色,就要停辦金馬獎,成立新的影展。
曾於高雄市新聞處長任內辦過金馬獎的民進黨立委管碧玲24日感慨,金馬獎的背後,是層層疊疊的利害關係、盤根錯節的影視產業生態,揹負非常重的包袱,故難以用客觀、專業的角度去評選出好作品。
管碧玲指出,若當初成立金馬獎的目的是要鼓勵國內影業,現在的金馬獎完全做不到,只會讓台灣的電影業失去自我、喪失獨特性,淪陷在中國的漩渦中;真要鼓勵台灣影業的話,應該砍掉重練,停辦金馬獎,成立新的影展。
曾任新聞局長的民進黨立委林佳龍指出,在「海角七號」帶動國片復甦後,各式各樣的國片再次吸引國人進入電影院,受到廣大的歡迎。然而,評審的眼光,似乎與社會的脈動有落差。
林佳龍質疑文化部長龍應台說要國際化、泥土化,結果讓大家看到的卻是中國化,這對台灣影人是很大的打擊。他憂心,是否會在這樣的潮流下,讓台灣電影逐漸喪失自我的特色;或是依附在中國影業下,成為他們的一部分?
金馬獎/慘!23項台灣僅拿4獎 獨靠影后桂綸鎂發光 2012/11/25 ETtoday
2012金馬獎24日晚間於宜蘭舉行頒獎典禮,現場頒出23座金馬獎項,台灣電影工作者獲獎的包括【終身成就獎】的石雋,【最佳女主角】桂綸鎂,【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黃裕翔,以及【最佳新導演】張榮吉共4獎。其中,【終身成就獎】早已確定,【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限定台灣。【最佳新導演】入圍名單僅有台灣電影導演相互競逐,在競賽中突破大陸香港韓國的,只有新科影后桂綸鎂。
今年大贏家由《奪命金》拿下,總共獲得3大獎,其中眾所矚目的最佳男女主角由《奪命金》劉青雲、《女朋友。男朋友》桂綸鎂摘下,最佳影片則由導演高群書的《神探亨特張》摘下;今年金馬獎堪稱是香港、大陸電影天下,當初入圍7項的《女朋友。男朋友》最後則僅拿下最佳女主角一項。
香港導演杜琪峯執導的《奪命金》一舉拿下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著劇本3大獎,不過杜琪峯本人未到金馬現場,男主角劉青雲得獎後則直呼「沒想到會拿金馬獎!」但他也不諱言「演到現在應該是可以拿一些獎了,但自己從來不會去想得不得獎,演員是我的工作,跟獎項無關、也沒有在等哪些獎。」
版主回應
本屆金馬獎台灣電影只獲4獎項,較之往年明顯有落差。有人嘲諷,這不是金馬獎,是大陸金雞百花獎,是香港金像獎。但早在金馬獎入圍名單公佈時,就已經可以看出台灣電影在今年金馬只能當配角的端倪。
台灣電影這幾年的復甦,但拍片素材與資金等限制,整體表現確實受限。有電影人指出,這正好給台灣電影思考的機會。國片慢慢把台灣觀眾找回來了,或許進一步該思考的是該如何將島內視野展開。
評論:自由心證的金馬獎頒獎結果 北京新浪網 2012-11-25
第49屆金馬獎結束之時,各種聲音已經開始喧嘩。各路神仙、妖精、小鬼和親屬、仇人等等,或彈冠相慶、或酸葡萄吐口水,再或者默不作聲,總之,微博上很是熱鬧。在此,衹全文轉發“吳念真老先生”的微博:“我想跟今年金??的????一?:妳??? N。真的? N。妳??把最佳影片?了神探亨特??。”
根據評委會主席劉德華的獎後采訪腳注,最佳電影獎的最終角逐,高群書導演的《神探亨特張》以8:7贏了杜琪峰導演的《奪命金》,而在決定給劉青云[微博]影帝時,則是全票通過。
15人組成的評審團,幾乎都是港台人士,在文化人龍應台、電影人劉德華、影評人聞天祥的領導下,本屆金馬獎獎掖更多的是新人、新方法,《神探亨特張》相對於《奪命金》當然是粗糙和野蠻,熟面孔劉青云的小混混其實也很簇新演技,而桂綸鎂《女朋友。男朋友》里很是走心,《低俗喜劇》里的鄭中基和《殺生》中的梁靜,都是另類嘗試,劉青云的影帝,已經很是遲到的肯定。錢嘉樂的最佳動作指導,當然是對其時裝電影極端寫實狀態下的精益求精的鼓勵。七七四十九屆的金馬獎之品味,不在於傳統式的高水准,而在乎變化。《神探亨特張》對於這些評委來說,鐵定有陌生化奇幻效果,北京的接頭故事,灰蒙蒙的警匪對手戲,浮華若夢的想像之下,卻有著無數悲情、憤懣、無助的小人物,即便是警察也是盡人事的處理,如此現實主義呈現,對港台精英人士來說很有沖擊力。
2002年的時候,台灣電影幾乎覆滅,香港電影找不到方向,而內地電影則剛剛開始擁抱市場,《藍色大門》、《無間道》和《英雄》正好可以看作是兩岸三地的寓言/預言。桂綸鎂終於拿到了金馬獎影后,而陳柏霖也登上了金鐘獎視帝,小清新和正能量的台灣電影,開花結果,再往後的魏德聖、九把刀,也是干凈、純粹、極致,釋放著電影人的能量。而香港電影則在苦苦尋找救世主般的新《無間道》,堅守本土的電影人再也無力製作大部頭電影,北上電影人也在審查制度下的內地電影趣味、美學趨向高度迎合,當然編導演們都是大賺特賺,杜琪峰、許鞍華和彭浩翔算是守護本港文化的代表。至於內地,後2002年便是各種變奏的《英雄》,對於票房和獎項的追求不可謂留有余力,電影工業體系初步完成,但也忽視了對當前社會、當代英雄和狗熊的描摹,《神探亨特張》、《人山人海》、《浮城謎事》已然是很有訴求的創作。
回望2002年,在下剛開始上網,接触了一些酷愛看電影的朋友。2003年開始寫點文字,接著就跑出來做《電影雙周刊》的編輯。2003年第40屆金馬獎頒獎那一晚,我是在《電影雙周刊》前編輯家裡看電視直播,通過MSN給幾個網站和雜誌編輯做直播及點評。到現在,十年過去,遊戲規則改變了太多。這十年,給新浪等網站做過各種形式的金馬預測和評論,看花開花落云舒云展已經難有當年的激動。無論是江湖傳說還是政治正確,也不會再太當一回事,事實上在碎片化的大數據時代,除去奧斯卡、諾貝爾、歐洲三大電影節這些最頂級獎項,我們都很記住金馬金像和金雞的異同。再說到注定會被一些人吐槽的頒獎結果,我想說的是這衹能歸結為評審們的“自由心證”,他們“覺得”公正,且采取了公開投票,那么就OK了。(云飛揚)
阿楨
《第三個願望》這不是偶像劇 文:喬小夫
我在《第三個願望》中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過去男性慣於掌權的時代,大家歌頌女性在感情裡的犧牲與柔軟;而在女性意識不斷抬頭的今天,大家認可了女性卓越出眾的能力後,反倒不斷在發掘,屬於男性在情感裡的付出和堅毅。不同於母愛略帶憂心的柔軟,爽朗同時付出的父愛一樣很迷人
去看媒體試映會,真的是個很有趣的經驗,這不僅是我第一次去看試映會,同時也是我人生活到現在以來第一次在一天內看到那麼多平時看不見的藝人
我想應該有很多人知道前一陣子,關於國民衣品牌lativ,突然決定移除產地標示,而引發一片討論的事情。當然,這中間有很多大環境的現實面需要探討,但是lativ的政策也令許多人產生一種被騙的感覺。
在寫下這篇文的同時,我想到lativ的例子,因為在看完了《第三個願望》後,我同樣也想到另一個老問題:「國片復興」。無論引發了多少話題,去年國片最亮眼的兩部電影應屬「賽德克.巴萊」及「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部破了國片影史上最高製作成本,一部以黑馬之姿破了香港電影銷售票房。
而在今年從試映會只有一人到票房最快破億的「陣頭」,同樣是在這波國片復興裡表現相當不俗的電影。乘著國片復興的熱潮,看著國片如雨後春筍般一部部接力上映,我們可以看見國片因為有了全新的運作模式,產生了足以支持的票房,吸引更多導演願意以各式各樣不同的題材,投入國片市場。
打著「國片復興」、「媲美好萊塢」的旗幟,登高一呼,是近來片商宣傳操作最好用的一招,但我真的很害怕,我們現在見到的國片榮景,會不會成為下一個lativ事件。為什麼?因為票房來自於觀眾。但能吸引觀眾的,唯有品質。
因為是生平第一次參加試映會,我在出發前一晚,再看了一次youtube上的預告片,我看到了一段介紹:「《第三個願望》延續去年感人賣座的電影《帶一片風景走》,描寫感人的親情與罕見疾病的關心與大愛,導演大拍胸脯保證,看《第三個願望》不哭的觀眾,他就退錢給他,足見這是一部溫馨又感人的好作品。」
而劇組人員更在電影開場前,貼心地詢問大家,每個人身上有沒有帶衛生紙?
在看完了《第三個願望》後,我想要對黃銘正導演說:「對不起,我贏了!」,我成功地再一次守住我的淚腺。和現場聽到的啜泣聲相較起來,我突然反省我自己,是否是個沒血沒淚的人
版主回應
《第三個願望》拍得不好嗎?這倒也不是,但如果它是部偶像劇,我相信它應該有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以漸涷人為題材,融合了東方人生、養親子關係的拉距,加上了台灣中部武陵的美景,我可以明白黃銘正導演的用心和努力。全片不論是在鏡頭拍攝的角度,背景音樂的營造,及場景畫面的構圖,都可以看得一種來自臺灣的在地質樸的美感,描述電影主題的部份也相當明確,我甚至可以感受得到導演試圖一再地運用劇情,音樂挑戰觀眾淚腺,但是在劇情節奏上的掌控脫拍,以及太過表面的演員表現,反而一再地掏空劇本內涵,導致始終無法蘊釀出足夠的情緒,讓人難以入戲。
我個人是想要給吳慷仁鼓鼓掌的,在角色上設定為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症(漸涷人)的單親爸爸,可以看得出來他在表演上許多小地方的細心,演出許多知名偶像劇的他,在《第三個願望》中可算是不計形象演出,令人感到他十足十的誠意。不過劇中其他主要演員諸如曾愷玹、唐國忠、尤人立、扮相極佳,卻始終給我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在許多劇情關鍵之處,演員們的表現反而流於矯柔做作,情緒無法到位,令人婉惜。
「第三個願望,我希望你不是我兒子。」
乍看之下,這是個多麼沉痛的心願,將其一一剖析,方能查覺這包覆其中同時也是最深沉的愛。《第三個願望》成功的運用了生、養之間的拉扯,道出不論是否擁有生養關係,感情的存在是依靠著時間的累積,愛也好,恨也是,都是一種感情。我始終認為,愛擁有許多不同的面貌,但是愛的內涵定是柔軟靜謐,才能蘊含龐大的愛人能量。
我在《第三個願望》中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過去男性慣於掌權的時代,大家歌頌女性在感情裡的犧牲與柔軟;而在女性意識不斷抬頭的今天,大家認可了女性卓越出眾的能力後,反倒不斷在發掘,屬於男性在情感裡的付出和堅毅。不同於母愛略帶憂心的柔軟,爽朗同時付出的父愛一樣很迷人
可惜了! 《第三個願望》,若你是偶像劇,我相信你會更好。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36/33367936/
詳參【圖博館】:《一公升的眼淚》中國金馬獎
短 評-為台劇拍拍手 2012-10-28 中國時報
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成為本屆金鐘獎大贏家,不只男女主角笑呵呵,這部戲播出時叫好又叫座,也證明台灣本土製作的連續劇品質不輸外來劇,值得大家給予更多支持和鼓勵。
事實上,打開電視,頻道轉來轉去,觀眾會發現看到的電影以好萊塢和港片為大宗,電視劇頻道則幾乎都被韓劇、大陸劇和日劇占據。韓劇本來就舖天蓋地,近來因為權利金昂貴,開始被價格較低的大陸劇取代。就電視劇的來源觀之,台灣彷彿非常國際化,看到的韓劇和大陸劇超過本土劇,其實這是電視台基於壓低成本的考量。
台灣影視產業經過長年低迷後,近年來開始復甦,從《流星花園》開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影視產品逐漸增加,也琢磨出愈來愈多不錯的新生代明星,把流失的觀眾再度找回來,甚至進攻國外市場。對台灣影視產業來說,這是令人振奮的趨勢。
雖然影視市場是開放的,但本地市場還是需要能夠說出斯土斯民心情故事的本土戲劇,當電視台為了省錢而大量用大陸劇和韓劇填滿時段時,間接會剝奪掉本土戲劇可以得到的資源與空間。和韓劇每集的預算額作比較,台劇實在寒酸到了因陋就簡的地步。預算拮据在先,時段限縮在後,這種產業環境真的非常困難。
事實證明,台灣也有好的人才,足以產出好看的影視作品,但需要一個更健全、資源更豐沛的產業環境作後盾。
阿楨
龍飛鳳舞 2012-01-08
從性別倒錯的情境中擷取荒謬突梯的喜劇元素,這原本就是許多國家的傳統劇場裡屢見不鮮的基本戲劇類型,台灣的歌仔戲由女扮男的傳統演出形式,剛好提供了此類性別喜劇另一種轉換衍伸的絕佳架構,很難想像歷史悠久的台灣電影竟然一直到《龍飛鳳舞》出現,才有人想到要拿這樣豐富的題材來發揮。
《龍飛鳳舞》以歌仔戲班為主題,由貨真價實的歌仔戲天王郭春美飾演戲班台柱春梅,因意外腳傷不良於行,讓原本就已在時代變遷中生存艱困的戲班,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戲班意外發現一名掃街男子莊奇米竟與春梅長相神似,藉故脅迫他頂替演出,緊急集訓後打鴨子上架,竟也矇混過關。朱宏章飾演的春梅丈夫,則不僅要訓練這個假老婆登台,眼前面對的卻又是一個貌似自己老婆的男人。導演王育麟透過劇本與選角的精準契合,不僅為電影奠定了最紮實的戲劇核心,更成為全片最大的趣味所在。
郭春美以歌仔戲天王的專業訓練,要演一個戲班台柱自然駕輕就熟。但讓人意外的是,她要一人分飾莊奇米與春梅這男女二角,並分別扮演這兩人在台下與台上的不同面貌,竟然可以詮釋得如此層次分明,並拿捏好適切而不過度誇張的喜劇效果。她身為一個專業歌仔戲演員,卻得搖身為一個對歌仔戲一竅不通的人來假裝演員登台演出;她身為一個習慣反串男性的女演員,卻得飾演一個男人再去假扮成反串男人的女人。這些遠比一般歌仔戲單純反串更加複雜的層次,她竟可在首度嘗試電影演出時輕易勝任,實在讓人對傳統戲曲專業演員的演技功力嘆服不已。
一群戲班年輕演員,是片中較為明顯的敗筆,從模糊的角色個性到薄弱演技,在長輩演員們相較之下落差過大,光靠「我是很喜歡我們戲班這種四海為家、相依為命的FU啦」這種生硬台詞,實在無助於傳達讓歌仔戲年輕化的企圖。若能適度地去蕪存菁砍掉部分枝節,將篇幅保留給更具發揮空間的角色,應可營造更大的感人力量。
版主回應
吳朋奉飾演的戲班長子阿義從在外浪蕩到回家扛起重任,又在前妻與戲班小旦間感情牽扯不清,雖是戲份較重的配角,可惜卻在心境轉折與動機上都交待不清,可惜了一個應該可以有更好表現的好演員。此外春梅遠赴印度尋求解答,又與香港男子產生曖昧情愫的一段劇情尤其怪異,不僅與全片格格不入,更無法對春梅身心的巨大轉變提供足夠的說服力。
然而作為一部開宗明義為春節檔打造的電影,《龍飛鳳舞》就賀歲片這種獨特片型來說,娛樂性卻是無庸置疑的,喜劇的明快節奏控制得宜,並成功地倚重片中的歌曲選擇,來傳達多元化的情感氛圍。本土色彩的台灣電影近年蔚然成風,公式不外乎將傳統與現代元素拼貼錯置,再飆一些流利的國罵讓觀眾大感親和,但所謂的本土,難道就只能有如此單薄的面貌嗎?《龍飛鳳舞》透過真假歌仔戲演員的劇情結構突顯了一個重點:台灣電影不論再怎麼打本土牌,劇本中最重要的仍是從人性與環境中所捕捉到的衝突與趣味。
http://blog.chinatimes.com/redhot/archive/2012/01/08/1154364.html
(楨:相對於黃春明/侯孝賢等鄉土文學/電影之真實反映反思台灣鄉土!
新鄉土文學電影有兩類虛偽:
一類是前現代的懷舊性虛偽、如公視的人生劇展。
一類是後現代的拼貼性虛偽、如近年來本土電影。)
陣頭:三太子的變奏曲
馮凱從小螢幕跨足大銀幕的《陣頭》,縱然賣座鼎盛,從創意的格局到執行,終究只是部電影版的電視劇。
台灣電影近來很瘋三太子,但是多數只倚重三太子的「視覺」符號,從神偶的逗趣造型到豔麗的色彩,卻能創造吸睛效果(如《愛的麵包魂》),但也只是炫麗符號而已,別無深意;《陣頭》是少數碰觸到了三太子神話原型的創作,可惜依舊只是點到為止,依舊只求訴諸三太子的視覺意像,未能從神話中提煉精華,轉換成當代寓言。
《陣頭》的父子對立情勢雖然激烈,卻不像「封神演義」或「西遊記」那般激情。神話中的哪吒因為在龍宮闖下大禍,累及家門,最後悍然以自戕方式,先割肉還母,再剔骨還父,痛徹心肺的李靖一度還阻止哪吒復生,最後全靠太乙真人用蓮花蓮藕再造哪吒肉身,從此得列仙班,還能伏魔平妖。《陣頭》的阿泰角色其實跡近哪吒原型,只是火花從未停歇的父子之間,少了割肉剔骨的血花四濺,換成了血脈賁張的口水噴發與拳腳相向,最終的圓滿大和解,亦只是走回了勵志電影的必然軌跡。
哪吒變奏曲不只是存在於阿西與柯有倫之間,也同樣存在於黃鴻升(小鬼)飾演的阿賢與廖峻飾演的武正之間,馮凱除了讓武正除了喝斥(有時候是罵給別人聽的),還是喝斥(有時候真的是罵給兒子聽的),別無其他立體空間,唯其如此,最後阿賢的棄團叛逃就顯得更加蒼白了。
人際關係的過度簡化正是《陣頭》的最大盲點。
例如,廖峻與阿西兄弟鬩牆,究竟在爭些什麼?競逐的利益又有多龐大?廖峻又有多少恨?何以非把阿西逐出台中?而且,兩組陣頭的岐異何在?未能清楚交代的細節,其實正是《陣頭》最重要的骨架,簡單開場,草草終場,恩怨義氣只剩模糊嘴臉。
其次,阿泰為什麼要以擊鼓取代原本的陣頭基本功?他的夢想是什麼?視野又是什麼?憑什麼確定環島之行的肉身磨練,可以激勵團員的肉身、意志與技藝?不論是革新或者革命,《陣頭》的劇本其實是早就有選定了答案,但從答案回頭設計問卷時,卻少了必要的演算細節,以致於全片充滿了跳躍式思考,既不能提供理論來服眾,更無法從過程中淬煉出迷人元素以動人,以致於最後只能以公路行走時的巧遇記者,成就了因緣際會的報導,因而得能在羽翼未豐,陣形尚未成立的蒼白階段就已暴得美名。
最不堪的當然是因為阿泰上了電視,有了名聲,更得著了藝術季的表演邀約,死對頭阿賢竟然就捐棄成見,攜手加盟?這種一廂情願的劇情轉折,既缺少陣頭技藝得能揚名立萬的鋪排設計,更讓藝術季的邀約有如笑話,完全不能突顯阿泰的成功魅力與領袖風采,反而暴露了阿賢見風就轉舵的勢利(登山比鼓的挑戰,其實也是一場自不量力,又莫名其妙的不公平比賽),何等失策?正因為《陣頭》疏於細節經營,以致壓軸的表演,固然華麗又催淚,卻依舊只能在沒頭沒腦的格局中翻轉。
至於林雨宣飾演的敏敏對阿泰日久生情,其實是刻板公式下的必定趨勢,只是《陣頭》卻在他們之中硬插入馬劉品言飾演的記者小畢,因為她的主動,改變了阿泰的命運,但是小畢無所忌憚的熱情,卻也讓敏敏開始吃味,急著捍衛「主權」......這類小糖小醋,純為博君一粲的小兒女私情,正好也說明了《陣頭》的電視劇格局。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51/33513429/
阿楨
《寶島大爆走》其實我有點看不懂文:波卡多
電影看完後讓我其實失落不少。因為是賀歲電影,電影安插了許多笑點在其中,缺乏故事的連貫性,雖然不至於沒有喜感,大部份充斥著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感覺。
《寶島大爆走》電影故事敘述一個上海姑娘與一個台灣南部的警察,莫名的捲入了一場綁票案。原本單純的大陸觀光客譚艷妃,卻因為黑市的高額懸賞獎金,成了各路人馬的不斷追逐的標靶。從2010年的《艋舺》到去年的《雞排英雄》,不難看出在缺少好萊塢大戲競爭的春節假期,漸漸成了國片各路人馬必爭之地。再加上去年《那些年,我們追的女孩》及《賽德克巴萊》等國片大賣,今年春節推出的國片可以說是近年來最多的一次,也因此今年電影圈出現難得的缺工潮,因為開拍的電影太多,而電影從業人員呈現需過於供的少見狀態。而這部電影可說是瞄準春節檔期而來,因為陸資的關係,選用大陸客來臺觀光的題材,也不難想像電影除了春節檔期外,也有進軍大陸的野心。於是在這樣的契機下,我其實還蠻期待這部電影會呈獻出什麼樣的樣貌。
這部片預告剪的很好,當初剛看到預告就有種很想看得衝動,可是不知道是因為期待太高的關係,電影看完後讓我其實失落不少。因為是賀歲電影,電影安插了許多笑點在其中,缺乏故事的連貫性,雖然不至於沒有喜感,大部份充斥著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感覺。也許是自己本身資質太低,搞不清楚電影的喜感或是來龍去脈,自認還沒差到那種程度,大部份的地方頂多說上有趣,真的不到讓人開懷大笑的程度。
身為賀歲片,本片的角色設定也是無厘頭到了極點,很多地方來的太突然,結束的沒有頭緒。這是近幾年我看國片少有的狀況,也許是台灣近年鮮少有這類整部片開開心心、熱熱鬧鬧的電影。印象中國片先不論好壞,多多少少會有些特別想表達的意義或是想法,簡單來說可惜這部電影我比較看不到這點,這是比較令人失望的地方。
總的來說,整部片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陳怡蓉在片裡面拍的很正,雖然在戲中是反派,但是他出現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很正,就降。如果過年想找部熱熱鬧鬧的電影又不想動太多腦袋,這部片可能可以參考看看。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29/33298519/
版主回應
《寶島雙雄》令人憤怒的劣質鬧劇文:猴子
領了四百萬的國片輔導金,誇口說什麼都想做,卻什麼都做不好,帶我們花了90分鐘繞了台灣一圈,卻讓我們像戲裡的陸客團一樣什麼都沒看到,就像陳漢典演的黑心導遊一樣,不顧品質,只想削錢,還厚臉皮塞進滿滿的廣告。
《寶島雙雄》是一部真正的爛片,我在裡頭完全得不到樂趣(無論讚賞的或吐槽的樂趣),取而代之的只有厭煩、不耐,甚至憤怒。近90分鐘裡,我看不到什麼製作團隊宣稱的台灣在地美感和民情風光,有的只是粗劣質感與無孔不入的置入性行銷。
故事的男主角小杰(房祖名飾)是故宮博物院保全,在捉拿盜寶竊賊時,意外撞上了脫團的陸客大海(夏雨飾),由於寶物陰錯陽差上了陸客團的巴士,兩人只好追著巴士跑,一個想找回寶物,一個則想回到旅遊團,同時還要對抗竊盜集團的百般阻撓。
好萊塢警匪動作片裡的雙人搭檔常見一老一少,一黑一白,一個嚴肅一個喇賽,國產動作片除了依樣畫葫蘆之外,近年似乎也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模式,例如今年年初的《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和《寶島大爆走》,不約而同都是一中一台的搭檔,前者是趙又廷搭黃渤一莊一諧,後者由澎恰恰帶苑新雨一老一少。《寶島雙雄》也是這種模式,劇情內容更像這兩部片合而為一,一個如趙又廷般的性急火爆的房祖名,拉著像黃渤一樣搞不清狀況的夏雨,像澎恰恰和苑新雨那樣開著車繞台灣走了一圈,只是沿路下來完全不見「痞子英雄」的氣魄格局,更嗅不到「寶島大爆走」那樣荒腔走板的惡搞趣味。
我不明白夏雨為什麼每句台詞都要拉長音(通常是第一個字),一點都不自然,聽得我超不舒服;張菲演個大哥大,但西部牛仔的打扮讓他看起來一點都不像黑幫,還是像個綜藝大哥大,如果說他是重機騎士團的首領還比較有說服力;至於陳漢典,看他平常在綜藝節目裡的模仿秀已很足夠,搬出來的就是那一套,而且大螢幕和音響放大了他歇斯底里的模樣,高八度的聲音實在過頭到讓人頭痛。兩個外國女打仔潛入故宮竊寶,明明衣服都換了,為什麼還是一頭引人注目的髮型和濃妝豔抹的妝容?至於沒戴安全帽騎重機在路上狂飆半天,也不見一個警察出面,更是讓人難以置信。
所以這又顯現出另一個問題了,以電影來說,《寶島雙雄》是場劣質鬧劇,如果當它是行銷台灣的90分鐘廣告(這也是製作團隊的意圖,可見《〈寶島雙雄〉製作緣起》一文),它的宣傳效果更糟糕,因為片中呈現出的台灣只有卡通人物式的黑心導遊、地痞流氓、犯罪集團、檳榔西施和坑錢牛肉店老闆和櫃台小姐,有誰想去治安不好的地方旅行?誰想去一個只想坑你錢的地方當凱子? 電影絕對是一種有效的文化行銷管道,我相信有人會為了「陣頭」裡的震撼鼓擊,想來台灣看看陣頭文化,但絕對不會因為《寶島雙雄》那群電音三太子模仿《食神》十八銅人陣圍毆扁人,而對陣頭文化產生興趣;我也相信有人看了《賽德克‧巴萊》會驚嘆台灣的秀麗山水(楨:?),但《寶島雙雄》去了這麼多名勝景點,到底拍出了什麼美景?更不用說什麼台灣在地的風俗民情,我一點都感受不到。
然而,《寶島雙雄》還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長篇廣告,只是行銷的不是台灣,而是綜藝節目和地產公司,和陳漢典關係密切的綜藝節目不斷被高分貝提及,最經典的是夏雨整部電影穿的那件紅polo杉,背後印著斗大地產公司的商標和名號,當他打太極拳時,更是毫不避諱只拍背面讓我看個清楚仔細。
這部電影領了四百萬的國片輔導金,誇口說什麼都想做,卻什麼都做不好,帶我們花了90分鐘繞了台灣一圈,卻讓我們像戲裡的陸客團一樣什麼都沒看到,就像陳漢典演的黑心導遊一樣,不顧品質,只想削錢,還厚臉皮塞進滿滿的廣告。就連娛樂性(身為一個觀眾最卑微的期待),我覺得看張菲每年跨年節目扮皇帝選妃發紅包還有趣多了。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49/33497996/
阿楨
由金馬影展發起之《10+10》電影聯合創作計畫,20位台灣導演分別拍攝5分鐘短片,以「臺灣特有」為影片主軸。
劇情簡介
由金馬影展發起之《10+10》電影聯合創作計畫,邀集10位台灣資深導演、10名台灣新銳導演,每人分別拍攝五分鐘短片,以「台灣特有」為中心題旨,不限形式與劇本內容,完全授權給每一位導演自由發揮、想像與創作。
《10+10》意謂這20位導演將拍攝出片長一百分鐘的電影,影展也期待這聚合一氣的影響力,激發出遠超過影片本身的龐大能量!
二十位導演有小棣、王童、朱延平、何蔚庭、吳念真、沈可尚、侯孝賢、侯季然、張艾嘉、張作驥、陳玉勳、陳國富、陳駿霖、楊雅喆、鄭文堂、鄭有傑、蕭雅全、 戴立忍、鍾孟宏、魏德聖。
這二十部「台灣特有」的短片,類型有溫馨、有純愛、有驚悚、有紀錄、有荒謬、有黑色喜劇、有社會寫實亦有魔幻想像,有舊日重現亦有當代現況。
議題包涵了城鄉差距、時代變遷、自我嘲諷、校園暴力、家族情感、青春情懷、媒體力量、歷史回顧等等,全面觀照了台灣社會過去這百年來的變遷,也從中掏洗出歷史洪流裡不可或忘的記憶與情感。
開眼BBS
有看《10+10》的各位,你們最喜歡的五部短片為何?
何瑞珠影評 10+10有老鼠屎
男孩回音:暴力奏鳴曲 / 文:藍祖蔚
《10+10》台灣我愛你 / 文:England
何瑞珠影評 10+10有老鼠屎 2011/12/22 (楨:皆屎!)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創作特質,就算是短片也無法遮掩每個人的優缺點,魏德聖>是他虔誠基督徒的寫照,鐘孟宏依舊犀利,陳玉勳不改搞笑,而侯孝賢還是一貫的長鏡頭,讓人在五分鐘內感嘆人世傳承與生命歷程。果然是大師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20部短片中最讓我眼睛一亮的是鄭有傑的>,命題緊扣台灣特色,有些無奈與幽默只有台灣人能懂,鄭有傑讓人看見台灣電影的希望。最讓我受不了的是朱延平,小甜甜演技出乎意料的好,但她真是史上服裝最乾淨的遊民。衣服豪無油漬,和她性交易後的嫖客則大辣辣的跑到警局報案,還真沒見過這麼不知遮掩的嫖客,最後更經典,警方為了遊民搶100圓而出動大隊人馬,比追捕槍擊要犯還賣力,台灣警察如果效率真這麼高,這就不只是台灣特色而是全球奇觀了。
朱延平真厲害,只拍五分鐘也能漏洞百出。.........(恕刪)而朱延平即使是攪壞一鍋好粥的老鼠屎,大家也任由他繼續胡搞。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93542
版主回應
翻滾吧!阿信
導演:林育賢
編劇:林育賢
演員:彭于晏 柯宇綸 林辰唏 陳漢典 龍劭華
劇情簡介
知名製片李烈監製的第三部作品,導演林育賢將他體操教練哥哥林育信的真實故事搬上大銀幕,由彭于晏主演,柯宇綸、林辰唏和潘麗麗等人演出,獲得2011年台北電影節觀眾票選獎、媒體推薦獎。
阿信從小生長在宜蘭小鎮,他是母親最寵愛的長子、弟弟景仰的偶像。年紀輕輕的他就加入學校體操隊,每日努力練習,只為了能夠進入國家代表隊…。
然而,一路走來到了青春叛逆時期,阿信居然放棄從小所喜愛的體操,與死黨菜脯加入幫派。遇到打群架時,他倒也能將體操的身手學以致用,在每一次打鬥中勝出…。
某日,兩人無意間惹毛黑道老大的兒子,於是阿信與已染上毒癮的菜脯只好逃到台北,未料翻身不成,卻痛失摯友。一無所有的阿信,想起幼時放在心理的一句話:「想哭的時候只要倒立,眼淚就不會流出來。」後來,他決定回到家鄉,重拾體操的夢想,給自己人生一次重來的機會…。
(楨:又一部集庸俗的黑道/懷鄉/愛情/親情/運動/勵志等類型之濫作!另參本館:翻滾吧!遊覽車 中國金馬獎)
BBS首頁討論區 主題:包著體操外衣的艋舺!?
1F這部片根本就是在演之前柳橙澤那部國片-艋舺!只不過是主角多了一項技能-體操!
整部片,就是主角誤入黑道,過著整天打打殺殺的日子,跟艋舺一模一樣!
整部片也沒有女主角,艋舺的女主角是照又停去開查某認識的,阿信的女主角是澎於彥亂打電話認識的,同樣地,男主角根本不可能與女主角發展出什麼愛情,純粹只能互相取暖一下而已!!!
最後,也跟艋舺一樣,一起混黑道的死黨 通通被打死在街上,唯一不同的地方,艋舺裡的照又停被打死了,阿信裡的鵬於彥沒死 跑去練體操 得獎了
翻滾吧阿信 這部片,根本就是包著體操外衣的艋舺!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92893
BBS討論區 主題:阿米吐阿信!整部電影最大缺失就是這個情結!
1F
翻滾吧阿信整部片基本上,他表達出來的熱血與勵志,相信大家都有感受到
但是當我在二輪戲院(一票看到爽的那種)重複看了第2次第3次,發現整部電影最大缺失....就是
阿信因為菜普殺了木瓜,兩個人一起逃到台北 亡命天涯,菜普也因此抱著必死的決心 為錢去尋死,電影後段,阿信跑去找黑松老大,結果發現木瓜(陳漢典)沒死,原本以為阿信要被剁手跺腳...結果...居然只是被威脅要拿金牌!?接下來又跟木瓜(陳漢典)一行人成了好朋友!?所以!?菜普的死 不就一點意義都沒有!?
這個情結安排 實在太失敗了,整部電影最大缺失就是這個情結
2F
真的,陳漢點後來跑出來繼續搞笑 我看到傻眼
3F
個人也認為阿信和蔡補的黑道細節陳敘太長,導致這部電影有缺失,應該是將他阿信奮發向上學體操努力的細節然後最後終於拿到金牌...才會感動人吧!最後那各電信小姐沒有相認也是可惜!!
4F
對啊,我也有同感.看林育信的一些報導,當年他的好友們只是選擇了入黑道,是沒有喪命的;而林則選擇了回宜蘭...就是導演改編得不夠妥善了:)
5F
本來以為會有類似灌籃高手那般「教練,我要練體操」橋段,結果最後這樣演,感覺就像阿信會學壞一切都是死掉那個朋友的錯…簡單來說,阿信根本沒有給人反省的感覺~編劇應該讓壞朋友背叛阿信讓他被人打時,換體操朋友來救他,這樣接反省橋段來演會更好…這麼做也可以讓最後兩人握手言和的場景就不會顯得過於突兀
6F電影的缺失 也反應在票房上
8F嗯,的確是缺失。假如,你的好朋友這樣死了,你還會跟陳漢典演的角色當朋友嗎? 且很奇怪,即然知道陳漢典這角色沒死,阿信的家人應該會留言到B.B.CALL上給阿信知道,那他就可和菜哺一起回宜蘭了(且戲裡有演逃亡時,阿信還是有聽B.B.CALL留言這個橋段)……
10F菜脯的死,一定要有什麼意義嗎?玩黑道又吸毒的結果,常常就是莫名其妙的死得一點意義也沒有,真實人生本來就是這樣啊!
11F人生中本來就有許多莫名其妙的事情,我認為導演這樣編排並無不妥~如果都要這樣鉅細靡遺的去陳述細節,那麼這部賺人熱淚的電影就要拍成連續劇了~我只認為樓主雞蛋中挑出來的骨頭並不影響這整部創作的精彩及可看度..
12F跳脫不了國片老舊拍法,悶,劇情無新意,勵志戲劇效果不強,好看只有彭于晏為戲練的肌肉吧!肯定彭于晏的努力,雖然內心戲仍需要加強,但可期待他下部作品。畢竟,演員願意為戲犧牲努力,往往可以再上一層樓。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93115
阿楨
《賽德克.巴萊》大陸票房 首周失利 2012-05-20 中國時報
《賽德克.巴萊》在台灣創造八.八億台幣票房,但十日在大陸上映後,由於宣傳期不足等諸多原因,首周就遭遇排片銳減和票房低迷的打擊。不過,這卻也罕見地激發了大陸媒體和影壇人士對該片自發性的呼籲和宣傳,讓少數戲院堅持力挺維持場次。導演魏德聖感動地感謝所有關心《賽》片的朋友說:「感謝你們把我們從死裡救回來。很感恩大家這樣支援,還請給我們時間。」
《賽》片在大陸被「呵護」的現象,在向來「唯利是圖」的大陸影壇與戲院業堪稱奇觀。在多數院線都只剩早晚場次之後,萬達院線在微博發表《致全國電影觀眾的一封信》,宣布全國萬達影城將在十六到二十四日的一周內,保留一個廳全天候放映《賽》片。
大陸導演賈樟柯、王小帥,及名人韓寒、吳奇隆等人也都表態力挺。韓寒就在他新寫的博客中說:看了不少台灣的小清新電影,給我留下的印象的確就是「嗯,你想怎樣」,到了《艋胛》,變成了「哼,你想怎樣」。《賽德克.巴萊》終於把台灣電影變成了「操,你想怎樣」。
此外,新浪娛樂更舉行論壇討論「賽德克現象」。魏德聖在論壇中表示:「一開始的票房確實比較悲觀,覺得市場好殘忍,怎麼會這麼糟?跟自己心裡的差距太大了。但從幾天前開始,所有媒體史無前例的幫我們做大規模的報導,還有戲院的加碼支持,到昨天院線系統也加入,甚至許多明星也加入推薦的行列,讓我真的非常感動。」
大陸媒體紛紛分析《賽》片在大陸票房不佳的原因,包含題材較硬、缺乏明星、片名陌生、宣傳時間不夠、上片太晚而網路已出現視頻等,都被認為是主要因素。
魏德聖也坦承正檢討是否應改片名:「也許改個辨識度更高的名字,但保留《賽德克.巴萊》為副標題會更好吧」,他還說:「台灣的宣傳期是兩年,而大陸的宣傳時間不足一個月,這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魏德聖以台灣導演平日跑宣傳的方式,一周來連續跑了大陸十幾個城市的戲院,他說:「重點就是給口碑發酵的時間,上映前所有的準備都要運作到正值發酵期時剛好上戲院。」
(楨:哈台到媚台了!另參本館:中國金馬獎金鐘 精神勝利法 真有哈臺族?)
版主回應
旅人的偏見【聯合報╱林庭瑤2012.05.13
大陸作家韓寒「太平洋的風」一文引發廣泛回響,台灣不少人的反應是:「台灣真有這麼好嗎?」韓追尋的到底是「想像中的台灣」,還是「真實的台灣」?
旅港作家胡晴舫在「旅人」一書裡有一段觀察與自省:「旅人帶著他的偏見趕路,有些舊偏見被印證,成為真理;有些被修正,形成新的偏見。經由旅人的闖入,則影響了沒有離家的人們看待世界的態度──或,另一面的偏見。」
韓寒從既存的偏見出發,經歷文化碰撞後印證或修正了。韓寒印證了,他母親去年到台灣旅遊,那裡人們可以在電視裡隨便罵領導人;他也修正了,眼鏡行的老闆私下送隱形眼鏡並沒有「貓膩」(壞心眼)。和陸生眼中的台灣,韓寒的體驗其實差沒有太多。
大家好奇韓寒的政治認同,文中他皆稱馬英九、王松鴻為「先生」,也不談政治和體制。他寫道,「別的國家不會因為你國的富豪瘋狂搶購了超級跑車和頂級遊艇而尊敬你的國民。」韓寒巧妙移位,避開政治立場。
韓寒來台之行,有人說是總統府刻意遮掩。但若政府有意遮掩,「馬韓會」的前一天,府大可不必公開此一行程。這是馬英九首次在府內接見大陸人士,敏感度可想而知;府方若要遮掩,事後大可要求中央社不要發出馬韓握手照片。
實情應是邀請單位要保護韓寒,以及韓寒個人的要求,因為他是在場華人中唯一大陸籍。為了保護韓寒,邀請單位找來台灣大咖與會,舉辦一場閉門論壇。
偏見不見得都是負面的,正面的意見可以解釋成善意,卻依然是偏見。韓寒透過微博講出他新修正的偏見,重新認識自己;台灣民眾則似愛上他的偏見,也自我肯定一番。
台灣人的多重臉孔【聯合報╱黃茱萸/文字工作者2012.05.12
遊客失而復得的新聞,在此地時有所聞,但不知失而不返與失而復得的比例,相較如何?
韓寒的經驗如果不是特例,也可能因為他是個好看的小伙子。一開口,店家和司機駕駛也知道他是對岸來客,基於好意和歡喜,就特別友好相待。阿嘟仔也會碰到這種待遇,我不認為一般台灣顧客或皮膚較黑或東南亞口音的客人,能碰上這等好事。
台灣人有多重臉孔,有時甚至有點人格分裂。面對白人阿嘟仔是一種;面對膚色比我們黑的又是一種。對本勞是一種;對外勞又是另一種。對上位者是一種;對下屬不會相同。面對有權有勢者時的身高,與面對底層勞動者時大不相同。多的是幹壞事時窮兇惡極,被逮到時懺悔哭泣下跪的臉孔。更可怕的是實際上貪得無厭的慈眉善目。
簡單地說,台灣人有的是普世的善性和惡性。透過教養和反省建立起的共同價值,可以減少我們的人格分裂。人格一致和價值貫徹是我們未竟的功課,對個人是如此,對台灣社會整體尤其是。
(楨:韓寒 另參本館:海龜與烏龜 真有哈台族? )
韓寒讚拾「機」不昧 小黃司機:小事【聯合報2012.05.12
大陸知名作家韓寒十日在新浪博客(部落格)發表「太平洋的風」一文,敘述日前來台體驗,文中提及手機遺失,計程車司機主動送回的插曲。拾「機」不昧的王松鴻昨天說,「這是舉手之勞,小事一樁,我不認為有什麼稀奇。」
阿楨
《失戀33天》小成本國産片意外成票房黑馬 2011-11-14 北京日報
電影《失戀33天》之前誰都沒有料到,一部國産小成本電影居然在11月創下票房奇跡。11月8日公映的電影《失戀33天》,在《猩球崛起》、《鐵甲鋼拳》兩部好萊塢大片的前後夾擊下,上映頭兩天就獲得了4000萬元票房,目前票房更是突破1.5億元(楨:終破3億!)。該片僅投資890萬元,票房還在繼續增長,已成為今年內地電影市場最大的黑馬。
影片上映之前,《失戀33天》宣傳方悲觀地預測,在11月多部進口大片的擠壓下,該片的票房只能有千萬元上下。但現實卻出人意料,該片上映首日就異常火爆,上座率達到八成,票房成績竟然超過同日公映的進口大片《鐵甲鋼拳》。几乎所有影院經理都沒有料到這一情況的出現,隨後紛紛調整場次。京城影院每天排映場次超過千場,達到商業大片的水準。該片上映3天后票房突破億元,業內人士估計,最終票房將會突破兩億元。
《失戀33天》改編自熱門網絡小說,影片用幽默化的方式表達普通人的失戀故事,講述一個失戀的姑娘,在接下來的三十多個日子裡經歷的一切,帶點男女青年的情感小糾葛。院綫人士分析,此片的營銷非常成功,故意主打“光棍節”這一特殊的檔期,加上原版小說的網絡熱度以及演員文章(微博)、白百何(微博)在年輕男女中的人氣,對很多青年情侶和剩男剩女來說,不看就意味着跟不上潮流,於是就出現了爆棚的情景。
這部影片的票房成功,也離不開導演滕華弢的功勞。這位導演作品雖然不多,但製造話題卻很有一手。2007年,他拍的電視劇《雙面膠》就曾讓觀衆狠狠爭議了一回;2009年,電視劇《蝸居》更是成了社會話題;2011年,最新電視劇《裸婚時代》同樣對當下年輕人群的婚戀心態把握得相當到位。此次拍攝電影,滕華弢再度搭檔演員文章,把電視劇《裸婚時代》的熱度帶到了大銀幕上。
對於《失戀33天》的火爆,有評論者認為這部電影其實再次證明了滕華弢處理現實題材的能力已經超越了絶大部分電影導演。但是,想要複製這部電影的成功,並非那麼容易。影評人張小北提醒業內不要盲目跟風,“現在想必已經有一堆人摩拳擦掌准備跟風了,只是想善意地提醒一下,踏踏實實做一個接地氣的本土化故事,觸動中國觀衆內心隱秘的慾望,才是正道。”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20111114/18252916708.html
電影《失戀33天》專題 新浪網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2011/0919458.html
版主回應
台客文藝復興 飆出電影新顯學 2012-03-31 中國時報 (執筆:張士達)(另參本館:誰是台客 )
當范逸臣在《海角七號》片頭,從讓他挫敗的台北大都會回到屏東老家,也同時為國片開啟了一段至今方興未艾的台客風潮。從《海角七號》到《艋舺》,從《父後七日》到《陣頭》,台灣本土文化在短短數年之間,儼然搖身成為票房寵兒與賣座公式。台客不再是只限於穿著藍白拖飆出流利台罵的狹義形象,而更是一種色彩繽紛且跨越族群的台灣文化進行式。
本土文化元素,早在一九五○、六○年代風行的台語電影,以及八○、九○年代間的台灣新電影時期,都曾一度成為主流。台灣電影凋敝十多年之後,新一波銀幕台客所收割的驚人票房,所反映的卻是在長久壓抑後終於出頭的集體情緒。電影裡存在於台灣每一個角落的小人物,都彷彿滿足了觀眾對於鄉土尋根的渴求,肯定了在地的價值,更宣洩了一種對抗外來霸權的民族情感。
《艋舺》開拍前第一次在媒體前公開曝光,就在精準的策畫下,選擇了鮮明而瑰麗的符號:男主角阮經天剃著小平頭、踩著拖鞋,八○年代的服裝之下露出身上的刺青,以及頸上掛著的寺廟護身符。眷村軍人家庭背景出身的阮經天,從此搖身成為台灣影史最酷帥的台客代表。台客氣味的元素被重新提煉重組,曾經被視為草莽俗豔的,如今成為當道的美學風格。
《海角七號》與《艋舺》讓台客文化成為顯學之後,台灣電影並未就此一帆風順,但在跌跌撞撞的試探過程中,本土文化逐漸站穩了足以與好萊塢電影分庭抗禮的票房實力。小成本而製作品質未臻精緻的《父後七日》,因道出台灣喪葬文化獨有的悲喜交織荒謬色彩,竟意外地小兵立大功。今年的《陣頭》同樣結合台灣特有的宗教文化,以及跨越世代與城鄉的情感衝突,再度創下驚人票房。能否抓住台灣觀眾的脾性與胃口,似乎比是否砸大錢請明星作特效來得更加重要。
然而基於台灣有限的市場胃納,台灣電影意氣風發的台客風潮,卻終將成為未來進攻海外跨區域市場的兩難。銀幕台客風潮若達巔峰而轉型,將左右台灣電影能否邁向更大版圖的全面起飛。
追尋認同 台客文化新動力 建構「我們的時代」2012-03-31 中國時報 (執筆:楊舒媚、何榮幸)
什麼樣子才叫台客?台客文化究竟是什麼?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也不會有標準定義。但是,從這片土地長期滋養出來,混合各種文化、具有包容精神、象徵本土認同的某種新文化,卻正推動台灣社會不斷向前。這種新文化能不能建構出屬於全體台灣人民的「我們的時代」,將是觀察台客文化走向的重要指標。
僅以流行歌曲而言,1980年代〈心事誰人知〉〈愛拚才會贏〉唱出廣大社會底層人民心聲,這是台客;一九九一年雲門舞集〈我的鄉愁我的歌〉、〈故鄉的歌走唱江湖〉中,陳達和蔡振南等人的吟唱,這也是台客;然後,陳明章的《現場作品Ⅰ、Ⅱ》、黑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林強的〈向前走〉、電影原聲帶〈少年咧安啦〉、陳昇和黃連煜的〈新寶島康樂隊》、伍佰的〈樹枝孤鳥〉等,一舉顛覆了台客傳統的悲情形象,讓台客搖身成為一股文化新動力。
到了2005年伍佰、陳昇等人擔綱的「台客音樂節」,其實已經是這股文化新動力的商業行銷,台客早已褪去曾經被冠上的負面標籤,逐漸成為一種文化角度與生活型態,而不需要「被發現」或「被證明」了。
有「台客盟主」之稱的伍佰說過,「我不知道什麼『是台客』,但我知道什麼『不是台客』。」他指出,「(台客音樂節)第一版海報出來,是一個穿拖鞋的年輕人蹲在地上抽菸,我說那不是台客,要改;第二版再出來,是『台客』兩個字上面吐了一口檳榔汁,我說那更不是台客,還是要改。」
伍佰強調,「『台客』是一個可以擁有、信仰的概念,『擁有台客』、『信仰台客』是當下一種自信的表現。同時,『台客』也是未來的,我們可以對它有所期待。」
有「台客第一天團」之稱的金枝演社,創團導演王榮裕則指出,台客已脫離「族群區隔」的原意,成為一種「連結」,連結這塊土地各種族群文化元素,因而大家都是「台客」,都需要從生活中彼此了解、互相體諒。
當然,仍有本土社團對於「台客」字眼不以為然,認為「在還沒有搞清楚『台客』的歷史傷口前,就大聲稱呼自己是『台客』,是一種膚淺的自虐,甚至根本是一種投降主義。」
儘管如此,《海角七號》讓我們看見台灣文化多元混合的生活實相;《雞排英雄》演出夜市小人物的心聲;《陣頭》更重新詮釋過去被認為不入流的民俗傳統。學者陳建志也為甫過世的帽子歌后鳳飛飛下了這樣的註腳:「鳳飛飛兼容並蓄、華麗大方的特質,就是台客文化的精神。」
阿楨
[公視人生劇展]料理人生
導演: 李英
演員: 石峰 蘇明明 廖峻 林美照
《料理人生》重現了傳統的辦桌文化,總舖師比日本美食節目的達人更有生命力。因為料理就像人生,百味並陳卻又和諧交融。你,還記得上次吃辦桌是何時嗎?
阿吉師是知名的辦桌總舖師,從學徒開始他的料理人生,與老伴一起胼手胝足的打拼大半輩子,正想要退休好一享清福之際,老伴得了老人失智症,漸漸的不認識他。
一心想要傳承下去的辦桌事業,卻在兒子手上轉型,在徒弟手上收掉。阿吉師在寂寞中回顧自己的一生,並在對老伴的情感中,找到包容與新生。
料理人生拍攝花絮:四大天王的辦桌派對 2012-1-17
石峰,台灣最性格的硬漢熟男
廖峻,遊戲人間的熟年頑童
蘇明明,影視雙棲的第一女伶
林美照,永遠十八歲的性感熟女
當他們圍繞著傳統辦桌的料理美食,訴說出一段愛與包容、感恩與分享的人生歲月,將會是怎樣的一個動人故事呢?
能夠集合這四位資深的雙生雙旦,在同一齣劇集中互飆演技,只有公共電視與秋燕傳播最新合作的《料理人生》,才能讓觀眾大飽眼福。但在拍攝的同時,劇組卻面臨了極大的挑戰。首先,為了一睹這「四大天王」的丰采,爭搶簽名與合照的觀眾太過踴躍,一旁的新生代演員往往「備受冷落」。避免情緒與工作被打斷,劇組只好經常暫停拍攝,讓觀眾們能與這些年輕時的偶像盡情交流。劇情需要的一道道美食佳餚,隨著真正的總鋪師巧手料理時,現場的陣陣美味更是劇組無法抵擋的誘惑。每日收工後的大快朵頤,更是讓眾人怨嘆,殺青後要揪團一起減肥……。
《料理人生》重現了傳統的辦桌文化,總鋪師比日本美食節目的達人更有生命力。因為料理就像人生,百味並陳卻又和諧交融。
http://wereswallow.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1443.html
另參本館:《濃情巧克力》
版主回應
愛的麵包魂雖有女神加持 但效果不如預期
從本土鄉村與現代都會的碰撞中,營造情感的衝突與文化的趣味,是近年來台灣電影屢試不爽的法寶。《愛的麵包魂》雖然在2012年的春節賀歲檔推出,但其實已是此類題材的先驅。從新聞局優良劇本、公共電視人生劇展的電視電影版、在台北電影節獲獎,再奪下金馬創投百萬首獎,到如今再度拍攝成完整的劇情長片作商業放映,這個故事已經走了大約6年的時光。
陳漢典在片中飾演糕餅,是一間高雄鄉間麵包店的師傅,廖峻則飾演他的老闆店長。他和陳妍希飾演的老闆女兒曉萍青梅竹馬,一心期待將來娶她,但曉萍心中渴望去法國開眼界,面對胸無大志的糕餅求婚仍不為所動。
倪安東飾演的外國美食旅遊節目主持人布萊德,有天出現在鎮上,原來他是為了尋找靈感,決定來台找出母親生前最愛的麵包。他的出現讓小鎮為之風靡,卻也意外地打亂了曉萍和糕餅的生活。曉萍終究得在台式與歐式麵包之間,以及在台客男友與外國新歡之間,面對兩難的抉擇。
《愛的麵包魂》能夠從劇本階段就得獎不斷,它最大的強項當然就是劇本,片中將東西、新舊文化的衝突,與人在面對感情糾葛時舉棋不定的心情相互對照,構成了最容易讓觀眾了解與親近的象徵。導演高炳權、林君陽的節奏明快而不拖泥帶水,從流行歌曲的選擇搭配,到明顯但不牽強的商品置入,都處理得相當得宜。
角色動人程度 大打折扣
曾在電視電影版中飾演糕餅的高志宏,曾讓一個可愛憨厚的台客帥哥躍然眼前。(他這次也在電影版中客串一角,飾演一個從頭到尾墨鏡沒拿下來過的警察。)電影版中的新任主角陳漢典,以他的天生外型與深入人心的諧星形象,要飾演一個憨厚單純的鄉下麵包師,是有一定程度的距離的,當然不是不可以,只是他必須加倍投入努力才能克服這些既有的限制,或者劇本必須針對他的特質而稍作修改。但在這些條件都未達成的情況下,加上他畢竟還並不是演什麼像什麼的演技派,都會讓糕餅這個角色的動人程度大打折扣。
陳妍希 全民女神加持 效果不如預期
倪安東早在《超級星光大道》節目裡,從他在現場自然的反應與互動,加上他詮釋歌曲不流於俗套的靈活方式,就已可看出他在演戲方面的潛質,因此雖然是個銀幕新人,但是相較於陳漢典光演《艋舺》、《翻滾吧!阿信》兩部片就把自己丟進搞笑黑道戲路的胡同,倪安東的演出反倒更能進入狀況且清新可喜。
陳妍希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躍身「女神」,然而要請「女神」來加持,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她在《那些年》裡與柯震東之間完美且令人驚喜的化學作用,將在讓大家記憶猶新之下,讓接下來與她搭檔的男主角相形見絀。這固然是個非戰之罪,陳妍希甜美自然的演出也依然討好,然而矛盾的是,這個因劇本紮實而輪流登上大小銀幕的故事,最後電影版的最大敗筆竟然也是在劇本。
誇大美食力量 有型無魂
在中西兩位男主角在文化與感情上各擅勝場而讓曉萍陷入兩難之後,故事也跟著一起踏入了舉步維艱的膠著。她究竟要選擇跟著新歡遠走高飛追求嚮往已久的夢想,還是跟著舊愛留在鄉下作個麵包師傅的太太?編導在把這個問題作大了之後,卻沒有提供足以說服人心的答案,最後竟靠著「神來一筆」草草收尾。
糕餅的師傅見他沮喪地看著曉萍出走,終於傳授他作麵包祕訣不外乎「用心」,糕餅於是恍然大悟,徹夜「用心」作出了一批波蘿麵包,讓每個人咬了一口之後就瞬間表情柔軟彷彿心中充滿愛。《愛的麵包魂》太過誇大美食的神奇力量,來替無力解答的感情疑問解套,讓糾葛了一整部片的感情疑團最後竟成為兒戲一場,也讓整部片落得只剩下有型無魂的麵包。
http://movietown01.pixnet.net/blog/post/14237933
阿楨
年度國片回顧與展望 文:超小號
眾所皆知的,今年的國片市場,有許多票房大作撐場,率先破億的《雞排英雄》、《那些年》、和史詩鉅作《賽德克巴萊》,以及千萬俱樂部:《翻滾吧!阿信》、《殺手歐陽盆栽》以及詩情畫意的《星空》等,也使得從過年開始,國片熱潮就一路延燒未曾中斷。
追逐曝光度與話題性、為票房金字塔砌磚固然樂趣無窮,不過一味計算數字也容易失真或疲乏,甚至喊出國片總票房上看1x億等口號,使得人心惶惶或等著看笑話,這些都顯現出國片市場尚未成熟,而不該過度操作。
以數量來說,今年的確達到百花齊放的榮景。令人興奮感動的是,有這麼多不同的導演、編劇、製作團隊,努力呈現一部部各異其趣的故事,內容橫越世代、手法推陳出新,甚至可見台語電影榮景芳蹤。儘管這些作品票房成果不一,大部份也未見媒體關注,不過從《海角七號》登高一呼以來,輔導金亦如甘霖遍灑,這雨持續下,春筍也不分季節冒出。
接下來就該為製作的嚴謹程度把關,而不應該把未成熟的作品逕付市場,交給觀眾自由心證。什麼意思?以內容而言,今年不少國片仍然出現顯而易見的製作瑕疵,當這些作品出現在戲院,呈現在觀眾眼前,往往讓大家對國片燃起的信心瞬間滅頂,只剩下美麗的海報、青春熱血的噱頭,未境的夢想。
以往中影訊練班培育出的優質技術人才,現在都是影業的大師級人物,李屏賓、廖慶松、杜篤之等,而現在或許該是期待100個李屏賓廖慶松、或200個杜篤之的時刻,這麼說來也許餅大有餘,不過專業豈不就是各行各業的基本?敬業的態度更是隨時反映在作品中,這對超會行銷廣告的台灣來說,也許幾滴汗不足為外人道,動輒傾家蕩產,也許不該是拍電影呈現的唯一基本態度。
「台灣有許多好故事可以拍」,北村豐晴導演充滿希望的這麼說;「製作的規模和成本會提升到另一層次」,「音效」同義字─杜篤之老師這麼說;《賽德克巴萊》創下的高度大家有目共睹,宜蘭迷途青年的奮鬥故事全台觀眾同聲支持,《燃燒吧 ! 歐吉桑》老兵力大功,《河豚》堅守高度,在國際影展屢有斬獲。《阿爸》《牽阮的手》《不一樣的月光》《命運化妝師》《五月天追夢3DNA》各自表述。相信就在不久的將來,大家對於國片的第一反應不會再是:「難看」,不管喜歡不喜歡這些故事,起碼每部作品都能作到中規中矩、心服口服。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21/33210056/
版主回應
我們還是不懂陣頭-評《陣頭》
《陣頭》在2012年的春節檔中異軍殺出,以小成本之姿,力剋了來勢洶洶的《痞子英雄》首部曲。歡樂的風格、濃厚的本土味與豐富的音樂應用,在《海角七號》之後快要成為台灣電影賣座必備的元素。此外《陣頭》也充分掌握了商業劇本的節奏,不斷地累積衝突、爆發,再和緩,緊湊的戲劇張力讓觀眾的思考力被情感牽動,輕易被劇本要傳達的主軸給說服。
能夠讓觀眾接納,是台灣電影在苦撐20年之後才開出的花朵,對於《陣頭》的優點已經有足夠的票房可以證明。不過在熱鬧之中,其實電影本身還是帶有幾分苦澀。台灣民間信仰發展出來的諸多文化,在大螢幕上發光發熱之際,卻只是一尊未開光的神像,的確如同傀儡一樣,未能趁機展現它的靈魂。
當然,由於故事的原型「九天民俗技藝團」,本身就是將陣頭去宗教化的典型,所以儘管劇本有創作的空間,然而本身並不會悖離這種對陣頭中宗教意義解構的精神。因此,我們看到整個故事拉起了兩條反抗的線,一個是兒子對父親權威的出走、一個是新生代陣頭表演者對於傳統陣頭的顛覆。而這兩條線都是反抗者獲得了勝利,父親必須從兒子仰望的偶像變成伙伴;而老陣頭也必須在台下為新的搖滾跳將喝采。
陣頭的傳統是什麼,我們不明白;而陣頭革新後的價值,電影一樣支支吾吾。當柯有倫向黃鴻升質問受人尊重的是那尊神像,還是跳陣頭的人本身時,頗有打破表象符號,直指意義本身的意味。但是這個新的陣頭,我們只看到它「跟以前的陣頭不一樣」。它不以跳將的方式獲得認同,而是以環島的詭異舉動贏到版面;它燈光華麗、秀味十足,然而似乎只能靠著驚世駭俗的舉動吸睛,看不到對於陣頭的新詮。我相信不但真實的九天不是這樣的團體,即使與現實脫勾,單就電影裡的主角阿泰而言,一個從小就想要學陣頭、在台北流浪多年仍未忘記初衷,能有這樣的堅持,陣頭對他的意義,應該不只是一個標新立異用的舞臺而已。
若是陣頭本身意義的空洞化,只影響電影的思想深度,在這個台灣電影好不容易找回觀眾的節骨眼,或許論者不應苛求,以免落回作者電影晦澀的路子。然而,這個缺點對於電影的精彩度是有影響的。讓父子的衝突無法與新舊文化的差異形成連結,只好一再地訴諸兩人性格上造成的對立。結果我們看到兩個扁平的人物: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在固執守舊的達叔,還有一個其實性格也不比老爸好到哪裡去的阿泰。訴諸性格造成對立,雙方就缺少了交流的空間,於是在文化祭高潮前蘊釀出的最大衝突,編劇已經找不出台階讓老團長們可以下,只好冒出機器神(Deus ex machina)式的收尾法,請出前頭都沒出現過的師祖來插科打諢。一個陌生的臉孔在結局前突然出現,就扮演如此重要的轉折功能,對電影本身塑造了半天的角色認同感,難免有些破格的遺憾。
http://rekegiga.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html
陣頭...以前很尊敬,現在很鄙視... 作者:蒼月 翔2009-04-05
說到陣頭...以前看著他們賣力的廟會演出,我都會覺得他是個好工作。
如今,看著所謂的陣頭...年輕的飆車砍人,不以為意。
覺得這很屌很新潮...覺得自己沒有錯...
不要說年輕人,大人當陣頭的也一樣...
酒駕撞人還腦羞成怒的打被害人
陣頭成員還拉著小孩準備要出來助陣?
小孩還在上幼稚園,就給他穿陣頭隊服...教導他出陣頭打架嗎?
人心扮神不似神,扮鬼倒像鬼。
神皆是鬼,鬼皆人心。
搞不好,我們信仰的"神",其實是一群虛偽的人心所演變出來的...
一切都是假的...
(有些陣頭是真的規範作事,可惜現在大多陣頭都是黑道勾結。)http://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607716
相關新聞
廟會陣頭打架衝突事件合集- 宗教信仰- 台灣風情論壇
另參本館: 八家將也吸毒 中國金馬獎
大日子 Tiger Woohoo 2011/04/15
導演:周青元
演員: 林德榮 楊佳賢 陳志康 顏江翰 邱文博
影片短評
很輕鬆很歡樂的一部電影 可以在電影院看到舞"虎"的一個過程 真的很過癮 :)
劇情簡介
在馬來西亞東海岸的米昔拉村,有個傳統習俗,就是每六十年一次的酬神祭奠的大日子,會以「舞虎」來酬謝天后娘娘。眼看祭典將近,村內卻已經沒有年輕人可以表演「舞虎」。於是,上一次「舞虎」表演者連八記的孫女阿連便以月薪萬元吸引「舞虎」的新丁。
最後來了個性衝動好勝的銀行保安阿炳、忠實憨厚的炒粿條小販阿發、嘴硬心軟的造型攝影師Rain、有著武打功夫夢的大學生Bobby和急功近利的村長兒子Alan,因「舞虎」齊聚一堂。
相關新聞
大馬‧失傳舞虎藝術重現- 華人世界-世華媒體
阿楨
那些年,我們一起賺的鈔票 2011-8-28 台灣立報社論
網路作家九把刀首次跨入電影圈,自己擔任編劇和導演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初試啼聲即獲得超額的獎勵,不僅票房創下「最快破億」的紀錄,也是首部由網路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叫好又叫座。這種「全民瘋國片」的現象近年來層出不窮,《海角七號》、《艋舺》和《雞排英雄》票房都在億元以上,電影本身的內容優劣姑且不論,電影作為一個商品或一種產業,這些片子都算是成功的案例。
不過由這些電影成功的模式,能否理出一條作為台灣電影產業發展的道路?這幾部電影的題材和類型都不太相同;以偶像明星包裝也不是必要條件。比較類似的地方在於風格皆是詼諧輕鬆,又好像具有一點人生意義和批判性的小品,唯獨《艋舺》主要是靠偶像包裝和龐大的宣傳費用。
另一個相似之處,是這幾部電影的製作成本皆高於國片平均水準,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影視產業趨勢研究」計畫,2009年台灣電影平均製作成本是新台幣1,462萬元,而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號》製作成本即花了4,500萬;2010年的《艋舺》含宣傳費高達7,000萬;至於今(2011)年的《雞排英雄》和《那些年》則分別花了6,000萬左右的製作宣傳費用。雖然多花錢不一定票房比較好,但似乎已成為票房破億的必要門檻,其中除了魏德聖以最低成本創造最高票房紀錄令人刮目相看之外,其餘3部票房破億,並不令人驚訝。
因此,票房破億真正的關鍵是電影投入的資本,否則不論題材、類型或風格,這幾部影片都很難找到共通之處,況且處理類似題材、類型,運用相同風格的電影作品,其間亦不乏優秀者,然而在宣傳及製作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自動被市場歸類為小眾藝文片。
此外,「全民瘋國片」的現象多少帶有國族主義的熱情,猶如「愛用國貨」的宣傳,所以在台灣的電影市場中,除了美國好萊塢為主流,唯一有競爭力的其實還是國片,像是最近風評頗佳的印度寶萊塢電影《三個傻瓜》,票房仍是冷冷清清,叫好不叫座。畢竟國片作為文化商品,具有文化親近性的優勢,但是這種有國族主義熱情「全民瘋國片」現象並非常態,如何創造屬於自己且有號召力的文化符碼,才是關鍵。
導演九把刀其實不必再將作品偽飾成獨立製作的小品,何妨與電影產業的同儕多談談「那些年,我們一起賺的鈔票」,為台灣商業電影找出成功模式。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0285
版主回應
金馬頒獎前公投 彭于晏高人氣登影帝(另參本館:精神勝利法)
.
金馬獎頒獎倒數幾個小時,大家都在討論影帝、影后到底會是誰?而從網路上的票選來看,影后呼聲最高的是女神陳妍希,電影人的票選則是影后葉德嫻,不過兩路票選的影帝,都是彭于晏。
那些年其實已經不在了 2011-10-28 呂永佳
很多藝術家的第一部作品都有強烈的自傳性質。九把刀把自身的青春戀愛經驗搬上銀幕,感動了在台灣成長的「已青春」一代,在隔岸的香港又能否引起廣大共鳴?
電影裡的男主角被徹底美化了,除了外表討好以外,更重要的是一切被教育界定義為「壞學生」的標準,在電影裡都變成了美麗的青春符號。不讀書的幼稚男生,否定學習對人生的影響、承受體罰反而成為了思想解放的路徑。為了女孩子而讀書,成績進步,一反學校所信奉的「戀愛會令學業退步」的「金科玉律」。最後男女主角經歷了聯考和大地震,不知不覺間,曖昧的情感發酵了,不論是變壞變甜或者變酸,味道變了是鐵一般的事實,昔日的友情要長埋心底,男主角的痴情形象徹底的「被確立」了。
那麼這電影之所以會有兩極反應,大概是究竟觀眾面對這種自傳性味道甚濃的電影,有沒有意識到當中的「改造成份」。有觀眾可以把之視為打開昔日青春之門的舊鑰匙,一切被裹上淡黃色的膠,瑕疵都變成了美麗的痕跡;有觀眾可以重新回望自己的青蔥歲月,細想下發現自己年青時原來只會讀書,蒼白一片,於是緬懷一個已經遠去了、可以發生很多事,又甚麼都沒有發生的年代,一臉惋惜;也有觀眾有感九把刀把自己改造成深情情聖而忿忿不平,脫俗浪漫的純愛譜原來只是一塊薄薄的布,被掀起之後,不過是庸俗的商場計算,「那些年」,其實已經不在了。
http://www.filmcritics.org.hk
香港最賣座 那些年票房2.4億 2012-01-02 旺報 (楨:那些年,我們只記得賺錢!)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2011年最後一天稱霸香港,以6129萬港幣(約2.4億新台幣)刷新周星馳導演的《功夫》票房紀錄,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華語電影。為感謝港媒力挺,導演九把刀與監製柴智屏昨日臨時動身前往香江舉行感恩會。
無法原版登陸
《那些年》預定1月6日在大陸上映,與同樣改編自九把刀著作、曾志偉監製的《殺手歐陽盆栽》正面對決。《那些年》大陸版本雖刪減2分鐘的「上課打手槍」以及觸及兩岸敏感的「學校升旗儀式」等片段,仍可望延續賣座氣勢,在大陸再創票房佳績。
對於榮登香港冠軍華語片,《那些年》官方臉書上,陳妍希說:「非常謝謝香港觀眾支持,實在太有愛了,謝謝你們。」柯震東:「就是第一部作品,就能讓大家這麼喜歡,非常的開心。」九把刀笑說:「我只是代替周星馳保管這個紀錄,因為我真的好希望他可以趕快出來拍新電影,把紀錄拿回去。」
主打青春、熱血的《那些年》票房橫掃台港星馬,在台灣共大賣了4.2億台幣。對於無法原版「登陸」,九把刀此前表示,雖然有些遺憾,但也覺得合理,他還笑言,這個版本行雲流水,老少咸宜。
《那些年》自2011年10月20日在香港上映,即掀起「那些年」熱潮,首周便以1151萬港元的成績成為當周冠軍,超過之前由《色.戒》保持的紀錄,此後連續5周蟬連,又在第二、第三名的寶座上保持3周之久。
終於,上映73天之後,在2011年的最後一天傳來好消息,截至12月31日,其總票房一舉正式超過6年前《功夫》創下的6128萬港元的票房紀錄,登上香港「票房之王」寶座。將香港10大華語片票房紀錄的《色.戒》、《審死官》、《長江7號》、《無間道》、《紅番區》、《警察故事之簡單任務》、《少林足球》等電影逐一擊敗。
九把刀當日在微博(微網誌)上興奮說:開心得快哭了。「就在剛剛!破了!破了破了破了破了!那些年!就在2011最後一天!晚上18:45,一瞬間攻頂成功!謝謝大家!」女主角陳妍希也在微博上感謝香港朋友:從小看香港電影長大的我,不知怎麼用言語表達我的感動去謝謝香港朋友的愛。還是一句,我很感動,真的。2011年,我真的真的過得很幸福,謝謝你們讓我很幸福。
九把刀兩部片對決
票房告捷,男女主角柯震東、陳妍希身價也三級跳,日前受邀到香港出席跨年倒數活動,合計吸金近300萬元台幣。
《殺手歐陽盆栽》將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同日在大陸上映。曾志偉日前表示,「觀眾看過《殺手歐陽盆栽》就會喜歡,電影採用年輕的描寫手法,另類、人性、生活,而且不缺乏幽默元素。」至於票房,曾志偉希望每天都可以過千萬。
阿楨
大陸劇場面面觀 2011-11-27 旺報 劉小令(兩岸劇場工作者)
要作夢,還是先來看看在中國做夢的成本結構好了,這幾年由於物價與地價飆漲,在北京跟上海等一線城市做戲的成本翻了不止三番,如場租,北京一般座位200至400人的黑匣子小劇場(如國話先鋒劇場、九劇場、蜂巢劇場之類的),現在演出一個晚上的時段場租約為人民幣6000至8000,如果按照台灣劇場的工作模式,進場搭台3天、演出3至4天的習慣,一個小劇場一周用下來,光是場租就約人民幣4萬至5萬,是台灣的3到4倍。有些大劇場的對外場租更是年年高昇,如可容納兩千七百人的北展劇場,現在場租對外報價是一個演出時段要人民幣十萬,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都沒有這麼嚇煞人的價錢。
作夢的成本與代價
後台行政宣傳方面的成本也高得嚇人,如果是涉外演出單位,要弄到一個「可以公開宣傳售票演出」的報批許可,少說也要4、5000塊,而宣傳方面,光開一個記者會也是所費不貲,可不像在台灣,演出前找個下午,印一下新聞稿、排一兩個片段,頂多整理出一些贊助的物料當伴手,讓十個手指頭也可以數得出來的大報大電視台記者來採訪就完了;在中國,每個記者都是要拿實打實的車馬費的,基本數是人民幣3百,有些電子媒體還得文字與攝影記者分開給,算算開一次記者會的成本,少說也都要人民幣1萬塊錢起跳。
林林總總加起來,光是場租與宣傳成本就佔去2分之1強,所以中國本地的小劇場演出,通常都得兩週起跳(約10至12場左右),而且一開始就得規劃2輪以上的演出場次,加上壓低演員費用(如果是一般的話劇演員,一場演出費約為人民幣400至600百,是台灣普通劇場的2分之1左右,不過另計排練費用),加上贊助與包場,才能勉強考慮回收,更別說如果是台灣團隊,光是機票、住宿、加上比中國貴的演出費用,成本比本地成本演出高上兩倍,演出場次還多半只能3、4場,場子好不容易才捂熱,人就要走了,相關主角在當地市場知名度又不高、沒有台緣,算起來是非常賠本而且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北京自己的演出都已經多到爆炸,每年藝術院校的畢業生都苦於龐大的成本而辛苦找出頭天,我們還笨笨地引進外來品種搶市場,某程度實在是很顧人怨的事。
京滬劇場 熱鬧發聲
……………
版主回應
孟京輝的青戲節 可觀
孟京輝,這個允稱中國最會操弄市場、製造話題的導演,在每年幾乎都有兩個大型製作、4至6個小型製作、創下自己的戲同時在全球八地巡迴的紀錄,同時還經營一個4百人左右的蜂巢劇場時,仍然持續作著北京青年戲劇節(以下簡稱青戲節),一路至今已經第4屆,規模也從首屆的19檔戲,演變成今年10多個國家參展、超過50檔戲、總場次將近兩百場的大爆炸。
相較於亞維儂、愛丁堡的昂貴參演條件,青戲節提供的條件已經算是相當友善,青戲節提供的劇場多半已算是北京比較主流的小劇場,如國話先鋒劇場、九個劇場等,今年甚至為導演黃盈的《黃梁一夢》喬到了國家大劇院小劇場的場地,演出團隊不僅不需支付這些劇場的場租與相關報批行銷成本,本地原創劇目約可有人民幣11萬5至2萬的補助,而涉外團隊就統一提供食宿與接送,外國團隊的演出與差旅費用則由青戲節出具正式邀請函,讓團隊自行運用與報批。
台灣劇場優勢 何處?
青戲節從去年開始,孟京輝就帶著一些30歲上下的年輕導演,跟亞維儂開始建立雙向交流模式,今年的模式是7月時先帶著6組作品去亞維儂,以China Kisses作為整體形象主軸,然後在當地演出時挑選成本規模合適的作品,9月時邀請回來青戲節演出,而在團隊去亞維儂時,還動員分批志願者一起在亞維儂露營遊行,在宣傳與記錄上做得相當完整,相較於台灣團隊規模近似、行銷操作卻淪於各自為政的狀況,不得不佩服孟京輝的動員能力相當驚人。
雖然每年其中運作難免混亂,孟京輝看得遠算得長,欲當武林盟主的野心也十分明顯,但無可諱言,在同等地位的華人導演中,他這幾年實打實地經營青戲節、給年輕人舞台的作為,的確有其扶植後進的實際價值,北京現今活躍的青年導演如邵澤輝、趙淼、黃盈、胡曉慶等人都是每屆青戲節的常客,而他們在青戲節上發表的作品,幾乎都會在後續落地進行更多場次的商演,邵澤輝在首屆青戲節發表的《在變老之前遠去》連演4年、場次破百,可見青戲不光只是大家湊熱鬧,更有降低青年導演研發成本的實際功效。
這樣的模式也漸推展至內陸與二線城市,如成都新成立的唯一一家民營小劇場八點空間,近來也舉辦了與成都雙年展合作的首屆國際戲劇節,邀請的皆是北京青戲節中展演的劇目,青戲節某程度作為北京小劇場較具品質保證的研發中心,江湖地位幾可確立。
而反觀台灣,與孟京輝具有相仿江湖地位的創作者,不是苦於生計,就是忙著包辦大型工程,鮮見主動扶持新一代拓展市場者,如最近引起極大爭議的表坊,其子團外表坊時驗團此前4次進北京與青島演出,都不是表坊主動進行,也不是前陣子來台的蓬蒿劇場創辦人王翔所宣稱的「數度操作」,都是民間相關人士協調操作,付出極大引進成本,而這些引進工作,也都非1、2年所能見效,至今相關操作單位還因此負債累累。
在光譜上,我們還有位置嗎?
而這些成本,不見得能回收,為甚麼?
因為老實說,我們的優勢已經越來越少了。
再拿外表坊舉例,筆者曾引進其劇目《暗殺Q1!Go》與《雲淡風輕》,前者在頗受好評後,的確有在北京工作的台灣人試圖以北京當地演員本地化,但票房不佳,後者則是被觀眾評為通俗情感劇,更難拓展後續商演可能;台灣的創作者的確在創意上目前還有一點領先優勢,但演員的基本功相較中國演員就差一大截,而面對中國市場,很多笑點與關切點難以接地氣,若要耗費比較大的成本引進好作品,就得跟投資或是贊助者談市場,但如果一直停留在研發展演的階段,創作者又難以放下文化高度的身段,這種賠本生意誰要作?講得現實點,如果戲有極高的商業價值與大腕人脈如《瘋狂電視台》,中國演出商早就捧著錢上門了。
最近北京最火的文化娛樂事件,當是小成本(約人民幣千萬左右)的電影《失戀三十三天》,在好萊塢大片的夾擊中異軍突起,票房已經過億,大勝同期由台灣導演林書宇、陳正道等執導的其他合拍片,在眾人的評論中,我看到這麼一段:「過去十年,對中國電視劇來說,就是去港台化的十年。今年,一頭一尾,《將愛情進行到底》與《失戀三十三天》,正式拉開國片與台港片隔斷臍帶的序幕。本土。本土在最基本的概念中,其實就是去港台化,放棄一堆港台演員演繹大陸本土故事的扭曲『市場衝動』。讓大陸的主創人員更為順利去直接呈現在這個時空中的情感沈澱。這個情感沈澱一方面是說這個時空的人有著怎麼樣的欲求,另一方面是主創對於自己的本土有著怎麼樣的想像性。」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4/112011112700208.html
阿楨
三強廝殺評審團吵到快精神分裂 2011-11-27 中國時報 張士達
第48屆金馬獎主要獎項,由《賽德克.巴萊》、《桃姐》與《讓子彈飛》三強糾纏不清,最佳導演也由這三部片的魏德聖、許鞍華與姜文三強鼎立,最後在劇情片與導演兩大獎項分道揚鑣,《賽德克》與《桃姐》各贏了一半。
評審團主席張艾嘉說,今年入圍片不是大片就是小品,討論到快精神分裂。最佳導演首輪許鞍華、魏德聖、姜文都無人過半,許鞍華最終以掌握人物細膩的情感精華勝出。劇情片得主未與導演同步。張艾嘉說,每部作品都有缺點,像《賽德克》在特效上的缺失,評審都很清楚,但評審著眼整體成績,選擇比較各自的優點,在「好」中比那「更好」的。
葉德嫻非壓倒性獲勝
《賽德克》將非主流題材拍成主流,在文化、產業上都有難得意義,評審中的韓國導演李滄東更盛讚該片保持了在地重要的人文價值,對很多民族電影來說有很大啟發性,無法相信竟只是導演第2部長片。
影帝后由《桃姐》劉德華、葉德嫻包辦,因該片全由兩位主角動人的感情互動撐起。男主角由華仔與《讓子彈飛》葛優捉對廝殺,華仔以最簡單的演出一反偶像形象,演一個不知表達感情的人,讓人眼睛一亮。相較於其他入圍者外放的演出,華仔內斂細膩的詮釋反倒勝出。
女主角獎項,葉德嫻並非一開始就一面倒獲勝,舒淇在《不再讓你孤單》的長巷醉酒戲一鏡到底讓人歎為觀止,《那些年》陳妍希自然而充滿可塑性,秦海璐今年3部片都好,但入圍片《鋼的琴》反而非其中最出色演出,於是葉在第二輪投票立刻勝出。
男配王羽對決後敗陣
配角與新演員方面,張艾嘉說,許多入圍者其實是因導演「選角」很好,例如《武俠》王羽與《賽德克》林慶台。但新演員獎項柯震東感情轉折情緒順暢、口條自然,《那些年》全片若無他就不成立,以潛力最大力克三位《賽德克》強敵。男配角四強鼎立,卻由最菜的《賽德克》新人徐詣帆奪獎。第一輪王羽、柯宇綸與徐都被討論,第二輪則剩王羽與徐對決,評審認為徐以內斂不誇飾的表演深度讓人過目難忘,在那麼長的片裡仍能讓人記得更不容易。
版主回應
越不過海峽的金馬獎 終究是給臺灣人助興2011-11-27 鳳凰網 木衛二
爲什麽《賽德克?巴萊》能登頂?或許,這不應該是一個問題。因爲在很多人的預測版本裏,它都會拿個大獎。然而,當它真的拿到了,難免還是要有質疑的聲音。有人說,《賽德克?巴萊》是入圍最佳影片中質量最差的。但不用多說,他肯定不是臺灣人。否則,只要看一眼臺灣本土論壇PPT的精神狂熱,他就可以被淹沒了。無論如何,金馬獎所提倡的大華語電影概念,終究還是有點局限。其他人入圍得再多,終究是給你家助興,怎能服衆?
爲政治服務的《賽德克巴萊》 必須得獎以正名
面對《賽德克?巴萊》,臺灣人摻雜了難以理解的批評壓力,比如尚未開拍便被定義爲“史詩”,政府出面、保駕護航。這跟提前搶占道德制高點,並無兩樣。而大投資、高預算,導演個人的苦難史,現在全部成爲了同情的資本。更多的資本,它終究還是要爲政治服務。聯想到金馬的設置初衷,這樣的結果倒也是相當吻合。再則,有這麽一部電影開工,一大批的新老過氣演員、廣大技術類的電影人員都有了活路。臺灣人不仰賴它,那倒是稀罕了。況且,金馬獎確實欠魏德聖和《海角七號》一個人情。畢竟,這票房拯救了市場,而市場又會引導觀衆去關注金馬。
遊蕩在《賽德克?巴萊》當中的身份意識和自我認同,它亦是《賽德克?巴萊》的一大法寶。電影抛開了本省與外省的多年之爭,轉以原住民爲突破口,再有抗擊日本的真實事迹,充分放大了臺灣這一概念。放眼到金馬以外,《賽德克?巴萊》參賽威尼斯的時候,慘遭國際輿論和內地媒體的惡評。那之後,能駕馭大題材的魏德聖,他卻駕馭不了糟糕的國際版,反倒成了導演的噩夢。所以,金馬此役,不但不可不失,還必須正名一把。
與《賽德克?巴萊》相比,《讓子彈飛》的毛主義解讀就是另一個世界,《鋼的琴》的工廠情結同樣是對岸的家事,《到阜陽六百裏》勢單力小。至于《桃姐》,它已經拿了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再這麽拿下去,所有人都要懷疑劉德華和于冬是不是給評委會塞錢了。那麽,如果以純藝術的角度考量,《賽德克?巴萊》真有勝出以上電影?好在,面對這位《賽德克?巴萊》,所有人都已經打過了預防針。
《桃姐》贏得的是電影人的尊嚴
最佳影片之外,金馬獎還是有可說之處。《桃姐》的強勢再度讓人看到了許鞍華的敬業,在她身上,那有一種少見的電影人尊嚴。水城之後,葉德嫻的登頂毫無意外。相反,劉德華的登頂讓人意外。也許,劉德華並不見得比葛優和王千源好,但是,在他自身的作品裏,他已經是演得比較好了。最不濟來說,這一次評委沒有選擇臺灣的彭于晏,實在萬幸。
《鋼的琴》惜敗 《到阜陽的六百裏》實至名歸
最佳男女配角和最佳新人並不意外,《賽德克?巴萊》的徐詣帆入圍了男配和新人兩項,必然會取一項。當九把刀失去了最佳新導演,最佳新演員必然就是他的電影形象化身——柯震東。最佳女配角給了唐群,一個恰如其分的選擇,她完美地化身爲在外務工的中年婦女,不服氣的只要看下《到阜陽六百裏》,他們便會明白評委的選擇是無比正確的。
劇本選擇上,去年捧了《碧羅雪山》,金馬今年繼續青睞小片,《到阜陽六百裏》的成功確實讓人看到了某種希望。不依賴大投資,不借助于大牌的導演和演員,只要有一個踏實的好劇本,它就能成功。如果一部電影只需要看三分之一,那麽在我眼裏,烏爾善的《刀見笑》確實是個好片子。《讓子彈飛》,金馬獎讓所有主要獎項都飛了,徒留一個改編劇本,不知姜文是何滋味。更爲諷刺的是《鋼的琴》,它拿了一個充滿安慰性質的外圍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以前被人嘲笑是有獎項沒票房,現在連像樣的獎項都沒有了。縱然在影評人這邊擁有再好的口碑,只可惜,評委裏頭一個正職的影評人都沒有。
賽事開始前,我一直強調著,無論怎麽個走勢,這屆金馬都不應該存在有冷門。因爲即便在金馬是輸家,但是幾部重要影片在不同領域都獲得了相應成功——獎項或者票房的肯定。但從這點來看,就像別人強調的,奧斯卡的提名影片都值得一看,它們並沒有鴻溝一樣的差距。那麽,面對金馬,我們只好這麽自我安慰,它沒有錯漏好電影。只要能做到這點,它依然是個好的電影節。
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al/48goldenhorse/pinglun/detail_2011_11/27/10926794_0.shtml
阿楨
(楨:台灣中國文學獎!另參本館:中國金馬獎)
【第25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決審紀實 | 台灣小說全面潰敗? 】
楊照:我想可以明顯看出來,台灣的寫作者在寫小說的時候似乎出了問題。這次的短篇讓我比較清楚感覺問題在於台灣的寫作者太
多都用同樣的模式寫作:找一個很神奇、很奇特的點,然後從這個點開始發揮。好像找到了這個點,小說就成立了,但這跟我們所熟悉的
小說寫作與閱讀有相當大的差距。他們好像只要有一fantasy idea 就不太在意如何為小說中的人物與情節發票關係,甚至連如何使用語言把所有各個不同元
素組合在一起,也不太講究。我想強生也是這樣的想法:有那種fantasy idea的小說感覺都十分難看。
東年:我跟大家一樣,看完短篇的時候,覺得今年不知道要怎麼樣投票。
郭強生:我也覺得今年是中篇勝過短篇,這是比較少有的現象。我想也許短篇應該會比較好掌控才對。
決審意見 自然就好 ◎郭強生
沒想到文學研究生的困擾,現在也反映在了新一代的文學創作上。
做批評的研究生(有的還是教授喔),最後淪為天下資料一大抄,找不到有創意的新題目。而寫作者也上窮碧落下黃泉,把得獎題材摸得熟透,把書寫策略訂得雪亮,就差沒寫在扉頁標明「疾病書寫」、「家族書寫」、「身體書寫」、「性別書寫」。
生活這麼大的一個靈感池淵,應該隨處都是活生生的題材,結果在這幾篇進入決選的本地作品中,多是已標本化的展示品。我以前總期望年輕新手寫出他們這一代生命的趣味或想法,讓我們這些老人耳目一新。但這些年我開始不再這樣奢望,太多作品只是憑著閱讀建構出的文本,特殊效果很多,但情感的層次不夠分明,人性的變化也嫌單調。
相對來說,這次中國與香港的兩篇首獎作品,勝出的最大關鍵恐怕就是它們的自然。人物自然,文字自然,情感自然,想寫甚麼就寫下去。需要擔心寫殯儀館就會讓人想到《送行者》嗎?寫老木材店就是舊寫實主義嗎?是人在寫小說,你是不一樣的人,就算寫到相同的題材也能出現不一樣的面貌。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magazine/mag_retail.php?item=R030029072
版主回應
鋼的琴 The Piano in a Factory 2011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主演: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鋼的琴》,是一部由張猛執導,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劇電影,被譽爲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鋼的琴》講述了一位父親爲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爲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
所獲獎項
2010年10月31日,第2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王千源); 2010年11月,香港亞洲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特別提名”(張猛)
2011年2月6日,第三屆悉尼中國電影節“評委會特別推薦獎”
2011年3月12日,第28屆邁阿密國際電影節“最佳國際電影獎”
2011年4月28日,第1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藝術探索獎”、“最佳女演員”提名(秦海璐)、“最佳男演員”提名(王千源)
2011年6月18日,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傳媒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張猛)”、“最佳男演員(王千源)”、“最佳女演員(秦海璐)”
2011年8月,第14屆電影華表獎優秀女演員提名(秦海璐)、優秀編劇提名(張猛)
2011年8月,第14屆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鋼的琴》(十部電影並列獲獎),優秀新人導演張猛。
2011年9月,第28屆電影中國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片提名《鋼的琴》、最佳導演提名(張猛)、最佳編劇提名(張猛)、最佳男主角提名(王千源)、最佳女主角提名(秦海璐)。
2011年10月,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提名《鋼的琴》、最佳導演提名(張猛)、最佳原著劇本提名(張猛)、最佳男主角提名(王千源)、最佳女主角提名(秦海璐)、最佳攝影提名(周書豪)、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提名(吳泳默)。
2011年10月22日,第20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鋼的琴》獲評委會特別影片獎。
http://baike.baidu.com/view/3766613.htm
鋼的琴:詩意的抵抗與抵抗的詩意 2011-11-24
戴錦華老師評價這部電影說:“這個意義上,這個影片最爲成功的是,不讓它流于懷舊、流于犬儒、流于悲情。它以一個飽滿的、昂揚的方式,給我們講了一個有情有趣的故事,而所有的故事並不參照主流邏輯而成立,而借助自身的邏輯,這種邏輯卻又不同于發展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的主流邏輯,這才是值得稱贊之處。“
玉已出就無需抛磚,但身爲話嘮,我依然忍不住想借此發揮,談談純粹的外行觀感。
《鋼的琴》是一部對于當下而言非常重要的影片,某種意義來說最爲重要。就此次金馬獎的入圍作品來說,我們有悲情大制作、有小人物懷舊、有個人英雄主義,這些都是主流好片,也是“主流邏輯”。然而《鋼的琴》並不是。它呈現出了傳承自集體的然而被細化成個人行爲的、一種充滿詩意的抵抗。
也許抵抗這個詞嚴肅了點。“主動行動”更可以解釋。我們看慣了第六代一直在解決“我們是什麽”這個在劇烈社會變動下的個人身份認同問題(當然姜文的問題後來變成了“你們是什麽”,在姜文那裏,“我”與“你們”是被嚴格區分開來的),那張猛這個片的意義就是他走到了“我們怎麽辦”這一步。
新的世界措手不及地席卷而來,嚴守的情懷如舊日煙囪一樣不再附有任何經濟價值,父親這個詞不再天然具有任何神聖意義,在這“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價值觀日益統一與模糊的現在,我們依然可以因爲內心、因爲自己、因爲過往而行動起來,形成一次充滿詩意的抵抗。
這種詩意首先來源于被遺忘的曆史、階級、身體語言,一些舊時的歌曲與情懷,一些已經不再使用的詞,比如說理想主義。這些話語動作的背後,隱現著被遺忘的、被嘲笑的一整個時代與曆史。在這裏並不是“日常生活的詩意”(當然我們可以將這小小的抵抗看成是“弱者的武器”),而正是與現在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相異的、曾經的工廠棲居生活構成了“詩意”本身。
同時,電影的結局(電影本身)則是對于這種情懷一場轟轟烈烈的葬禮,然而這是一場從無聲到有聲的哀悼(無聲的鋼琴到變調的鋼琴),“我們以哀悼之姿存活于世”,但在這裏,我們並不沈默。鋼琴的發聲、被渲染成了紅色的喜慶葬禮、這些異質的氛圍構成了另一種詩意的抵抗。
這種詩意的抵抗,是爲了時代洪流的沖擊下,還能夠保存有、並繼續保存個人的記憶。
(不要因爲一些無病呻吟的行爲藝術、小清新而放棄了“詩意”。前者太過私人性,後者不過是爲另一種的商業消費邏輯買單)
我想,這種詩意的抵抗,大概就是對“我們是什麽”之後的“我們怎麽辦”一個回答吧。
http://i.mtime.com/2463592/blog/7049611/
阿楨
找回評審公信力 平息金鐘爭議2011-10-25 中時社論
民國一百年,電視五十年金鐘獎盛大落幕。但,因為綜藝節目主持人和戲劇帝后都爆冷,讓金鐘爭議未歇;網友更號召動員「評審踹共」連署,得獎和沒得獎的都不開心,辛苦的評審們則成了最大輸家。
金鐘頒獎有爭議不是新聞。本屆頒獎人之一的硬裡子演員、從性格小生演到性格老生的寇世勳即直言,金鐘難敲,最後還是靠當年的公共電視大戲《橘子紅了》奪下第七屆亞洲電視節的最佳男演員獎。他以此寬慰同業:「觀眾肯定最重要。」
做電視的人,無一不是以帶給觀眾歡樂為志業。奇特的是,主導獎落誰家的評審們卻似乎總有另一番給獎標準,市場反應顯然不在他們考量的優先順位。當然,戲好不表示收視率一定高,收視率高也不表示演技或主持功力強。早年還有節目得符合社會良俗的潛規則,舉例來說,當年《豬哥亮的歌廳秀》多麼受中南部民眾歡迎,豬哥亮從沒想過要報名,遑論得獎;直到他為債落跑多年,改變形象復出後,才以《豬哥會社》於去年拿下主持人獎。
但是,如果評審的標準完全排斥市場反應,卻很可能讓原本該雅俗共賞、閤家歡樂的電視節目愈來愈冷,甚至成為公廣集團的同樂會。今年電視金鐘頒獎前半場,就很有這個味道。給予不計收視率拚命拍好戲的公視鼓勵當然是重要的;但若商業電視台紛紛退出金鐘獎,那麼這個電視人最重視的鼓勵就失去了意義。難不成要與新聞局同步在明年敲下熄燈號?
到底該如何評價給獎標準?國際最重要的奧斯卡金像獎或艾美獎,都有一定的市場考慮;關鍵是,電影、電視就是娛樂事業,不能激起觀眾反應的戲劇,又如何視為成功的戲劇?
對多數評審而言,不可能三百六十五天盯著這麼多電視節目觀察;他們甚至是少看或不看電視的一群人。要他們在有限的時間中,根據送件參賽的節目帶就要做出定奪確實也不容易。
舉例而言,今年入圍的綜藝節目主持人個個來頭不小,張小燕是綜藝大姐,提攜後進不遺餘力,當紅主持人多是她的徒子徒孫,今年同樣入圍也是金鐘主持人的陶晶瑩就是其中佼佼者。她們的主持功力在典禮中展露無遺,看到年逾六十的小燕姐貼上鬍子模倣綜藝大哥大張菲,大笑之餘誰能不感動?但是,她們的主持功力或許不是在送件的《百萬小學堂》或《陶子異言堂》能完全呈現。就像當年寇世勳以《昨夜星辰》報名最佳男演員,電視公司竟送錯帶,評審認為看不出演技,讓他與金鐘絕緣一樣。
版主回應
今年的最佳男主角入圍者,不必評審評比,看過戲的都知道金士傑一身是戲,就像去年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吳朋奉所說,他連眉毛都能演戲;而溫昇豪在《犀利人妻》裡演技大躍進,偏偏獎給了偶像歌手出身的潘瑋柏,讓他被網友批評為「憑什麼哥」。其實,批評並不公平,潘在戲中的表現挑戰也不小,既要強暴女主角,哭戲更不少,哭不出來還被導演痛罵,「你當一輩子偶像算了!」潘瑋柏這回不必培養情緒就含淚請觀眾多給他鼓勵。
需要鼓勵的豈止潘瑋柏,《食尚玩家》的浩角翔起意外獲得綜藝節目主持人獎,這個節目頗受觀眾肯定,但到底是行腳類還是綜藝類呢?既有分類又分不清楚,難怪為師父張小燕抱屈的綜藝才子黃子佼會批評:「評審機制太草率!」他以金曲獎評審遠超過金鐘獎為例說,「人多好辦事、人少會出事」。會不會出事不知道,但年年金鐘年年爭議,總不是件好事。
誠如新聞局長楊永明所說,大家參與最重要。台灣電視競爭激烈,這些年頻道暴增,利潤卻遠不及老三台的時代。今年返台頒獎的崔台菁為電視人抱屈說,當年她的《翠笛銀箏》,一集節目要錄個兩三天,換五、六套禮服;如今一天錄個好幾集,主持人禮服一套穿個兩三集。如果金鐘獎再失去公信力,還能用什麼鼓勵在電視戰場上拚搏的所有電視人呢?
不過,大家還是應從正面看這些爭議。希望因此能激勵得獎者再接再勵,以演技博取觀眾肯定,並刺激主管機關變革評審制度更公開更公平;也希望下一屆邁向數位元年的電視金鐘獎取得真正的進步和成功。
金馬獎 陸港電影來勢洶洶2011-11-04 旺報 (張芷雁)
頒發專業獎項鼓勵傑出電影從業人員是兩岸文化交流之一,月底即將揭曉的金馬獎,也展現對華語電影的包容性。本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有4部陸港電影入圍,只有1部台灣電影共同角逐最大獎。國片《賽德克.巴萊》入圍最佳劇情片、導演等共13獎項、《翻滾吧!阿信》5項、《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4項;而陸港電影《讓子彈飛》有9項入圍、《鋼的琴》7項、《桃姐》與《武俠》各6項。國片在近幾年逐漸賣座,但整體而言,金馬獎入圍名單裡,陸港電影仍然包辦重要獎項。
阿楨
網友連署 金鐘評審團踹共2011-10-24 中時(楨:惘迷!)
本屆金鐘獎得獎名單大爆冷門,網友在臉書串連發起「民國百年金鐘獎評審團踹共(台語出來說)」連署活動,要求評審公開說明女、男主角、戲劇節目的投票過程與取決理由。曾當評審的黃子佼(佼佼)昨憂心金鐘評審制度不改,慢慢大家都不玩了,「電視金鐘也要步入廣播金鐘後塵嗎?像飛碟、中廣等商業電台退出比賽,等所有商業電視台都退出比賽才醒悟嗎?」
罵評審與生活脫節
「金鐘獎評審團踹共」發起者表態是《犀利人妻》粉絲,大罵評審傲慢且與國民生活脫節、導致該劇被打壓,強調該活動對已得獎者沒針對性,只要求評審程序上的公開。昨晚為止已近千名網友連署,有人說「確定真要他們出來說嗎?搞不好越說越氣」。果然,網友看到報導潘瑋柏得獎理由包括「鼓勵新人」、「金士傑已得過國家文藝獎」,隋棠輸在太高調及聲勢高、前半段講台灣國語,溫昇豪外遇角色較好發揮、劇本原本就強,網友大罵瞎爆了。
廣納觀眾媒體意見
評審給分說法前後不一,典禮當天,評審陳明秀宣布,天心和隋棠戰到最後、票數很近;潘瑋柏、金士傑是評審最後考慮的。但前天評審卻說,總票數9票的決選,天心佔5票(有一說是6票),其他人都1票;潘瑋柏獲4票、溫昇豪3票、金士傑2票,隋棠與天心票數差的遠,潘的對手其實是溫昇豪,為何說法不同?真的要等評審踹共才知曉。
昨張小燕錄台視《百萬小學堂》,態度低調,但徒弟佼佼替她抱屈,大喊:「小燕姊才是我心目中最佳主持人,金鐘獎沒有給小燕姊是不對的。」她趕緊摀住他的嘴巴。佼佼建議找100個電視人開會商討如何改革,不能將結果操縱在少數人,「人多好辦事、人少會出事!」分數應採百分比方式,廣納觀眾、媒體、專家學者、業者意見。
他說,金曲獎光初審每組就有20位以上的評審,金鐘獎1組只有9個人,金曲有初審、資格審、複審三階段,「幾千件作品無法一一審核資格,過了初審後,評審再根據入圍作品做資格審查,如果金鐘獎有這制度,《食尚玩家》在資格審核上就被刷下了。」
版主回應
金鐘獎完整得獎名單!潘瑋柏爆冷封王 天心擠下隋棠封后2011-10-22
天心奪第46屆金鐘獎影后。(記者邱榮吉、林調遜/攝影) .記者張婷臻/台北報導
天心先前對封后信心滿滿,到了走星光大道時又謙虛表示,自己其實沒期望,最後力抗大熱門隋棠,以《我的完美男人》奪得金鐘影后,激動落淚在台上狂呼:「請大家繼續找我演戲,我很願意!」
天心說之前覺得自己99.9%可以得獎只是替自己打氣而已,當宣佈自己的名字時,還楞了兩拍,以為張孝全在開玩笑,直到隋棠搖她的肩膀她才驚覺,自己真的得獎了!
媒體問天心,是否覺得這個獎來得太慢,讓她等了很久?她笑說:「完全不會!我在這個年紀詮釋這個角色剛剛好。」剛出道只被注意身材的天心,如今演戲也受肯定,她開玩笑說:「那我現在是內外兼具。」
「戲劇節目男主角獎」則由潘瑋柏封王,可說是大爆冷門!戲劇類評審解釋,潘瑋柏在劇中表現自然投入,不過份矯揉造作,評審透露男主角裡面,金士傑和潘瑋柏競爭激烈,分數非常相近,只能說金士傑雙料入圍,卻空手而歸,也是跌破大家眼鏡。
以下為第46屆金鐘獎完整得獎名單:
【剪輯獎】張亨如、盧元奇、黃冠鈞/遙遠星球的孩子(奇幻娛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獎】余靜萍、宋殿生/舊情照相館(公共電視)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配角獎】紀培慧/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公共電視)
【教育文化節目獎】遙遠星球的孩子(公共電視)
【兒童少年節目獎】暑假就醬玩(公共電視)
【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鍾依芹/搞就一條線(客家電視台)
【特別獎】黃義雄
【頻道廣告獎】想。飛台灣 Free Tour Mind 公視 形象CF (公視文化)
【節目行銷獎】犀利人妻(三立電視)
【音效獎】史擷詠/瑰寶1949(公共電視)
【美術設計獎】劉基福/瑰寶1949(公共電視)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巫建和/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公共電視)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編劇獎】鄭有傑、木二/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公共電視)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主角獎】林美秀/大愛長情劇展-你的眼我的手(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導演獎】喇外‧達賴/失落的海平線(鐵漢堂國際娛樂有限公司)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主角獎】黃遠/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公共電視)
【動畫節目獎】小貓巴克里 Barkley The Cat(公共電視)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獎】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公共電視)
【戲劇節目編劇獎】黃雨佳/客家劇場-雲頂天很藍(客家電視台)
【戲劇節目男配角獎】李王羅/艋舺燿輝(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戲劇節目女配角獎】朱芯儀/犀利人妻(三立電視)
【非戲劇類節目導播獎】沈可尚、盧元奇/遙遠星球的孩子(公共電視)
【行腳節目獎】世界第一等(八大電視)
【行腳節目主持人獎】Janet Hsieh【謝怡芬】/瘋台灣出走特輯(新加坡商全球紀實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綜合節目獎】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中天電視)
【綜合節目主持人獎】曾國城、夏于喬、阿基師、詹姆士/型男大主廚(庫立馬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綜藝節目獎】全民最大黨(中天電視)
【戲劇節目導演獎】洪智育/就是要香戀(中國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戲劇節目女主角獎】天心/我的完美男人(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綜藝節目主持人獎】浩角翔起-浩子(謝炘昊)、阿翔(陳秉立)/食尚玩家(聯意製作股份有限公司)
【戲劇節目男主角獎】潘瑋柏/愛∞無限(可米富亞傳播事業有限公司)
【戲劇節目獎】客家劇場-雲頂天很藍(客家電視台)
阿楨
《賽德克.巴萊》首映評價不一 國外踩低國內讚 今日新聞網2011-9-3
在中國《鳳凰網》影評中提到,《賽德克.巴萊》雖然有著精彩絕倫的視覺效果以及徐若瑄、溫嵐等原住民演員的精湛演出,但是大量的殺戮場面以及對日本人的過度仇視,使得《賽》片陷入民族主義,而淪為庸常之作。該報導還指出,首映結束後,現場媒體的鼓掌聲相當稀落,這點和台灣各大媒體報導的外媒好評不斷,甚至播畢後還起立鼓掌長達10分鐘,有著不小的差距。
此消息在PTT電影版傳出後,雖然有很多網友認為中國大陸對台灣事物的報導一向不夠客觀,但隨後就有網友PO上其他國家對《賽》片的負評,當中一篇葡萄牙文的報導,直指雖然威尼斯影展才剛開幕,但《賽》片已成了最爛片的候選。而《中央社》也引述《米蘭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報導,表示影片的殘暴內容相當震撼,且主角莫那˙魯道究竟是否為英雄,恐怕也有所爭議。
《賽德克巴萊》:阿凡達式的民族主義狂歡? 2011-9-1
或許本文的標題有嘩衆取寵之嫌,《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讓人想到了《阿凡達》,當然我指的不是特效的那一部分,而是其中對原始文化的過分偏愛,單純的善惡觀,還有所謂對犧牲等觀念的幼稚鼓吹,以及雨林式的景色和不斷的打鬥。《阿凡達》因爲特效的緣故可在敘事上稍顯弱化,沒人在乎,但《賽》不是,他站在一個講述民族曆史的高端角度,我們怎麽能不計較?女人們因爲和日本侵略者有過親密關系就要“被自殺”,《賽》將這段戲份拍得極其煽情,每個女人都是自願赴死,帶頭的一位唱起傳統的歌謠,所有的人都猶如英雄一般。我只想說,這種“前現代”的敘事真是已經多年未見,如今的二戰電影是如何描述這種女人的?拜托,現在可是民族主義式微女權主義興盛,別再這麽做作了。
還有魏德聖導演的煽情手段,大量的音樂、慢鏡等等,當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死去的英雄們踩著七彩祥雲唱著歌走過時,我旁邊的小帥哥再一次笑場了,無奈地笑場,這幾乎就是觀衆對《賽》的反應。威尼斯的觀衆記者們在電影結束之時都會禮貌性地鼓掌,但是《賽結束時,只有極其稀少的掌聲。也許是由于電影本身的問題加上2個半小時的時長,大家真是不耐煩了。
http://news.mtime.com/2011/09/01/1469175.html
版主回應
《賽德克巴萊》:華而不實的僞史詩片 by 朱旭斌(丹麥) 2011.09.01
並不是任何一部史詩片都需要靠時長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賽》就是這樣的一部。我可以理解魏德勝對于霧社事件題材的熱愛,因爲在臺灣曆史上,這是一個“大題材”,是一部原住民和殖民者之間事關尊嚴的生死抗爭。在這個真實的曆史事件中,原住民們爲了不再繼續沒有尊嚴的苟延殘存,選擇了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自殺式無力抗爭。這也是一個好題材,因爲在這場事關尊嚴和生存的鬥爭中,導演可以借此放棄探討人性的善與惡,他可以借題發揮,用一種存在即合理的方式去解釋霧社事件之謎。300死士以及數以百計家眷婦孺前赴後繼一心赴死的背後,是一種怎麽樣的力量在驅使著。
可令人失望的是,電影《賽》並沒有完成這個題材應有的曆史厚重感。它確實在時長上已經得到了滿足,魏德聖用150分鍾講述了跨度30年的賽德克族部落之間的鬥爭以及日本占領過程中的部落生活,以及最後高潮的事件再現部分。在整個陳述的過程中,有著典型的史詩般的開頭,有著少數民族風情的淋漓展示,有著霧社所在山區的秀美山景,當然還有血腥廝殺的戰爭場面;可是在導演的鏡頭中,在表現支撐部落居民們的精神力量上卻最爲輕描淡寫。能夠促使臥薪嘗膽30年之久最終得以殊死一搏求得靈魂平靜歸去的精神力量並不僅僅是兩條彩虹就能解決的,何況電影裏這兩條彩虹的出現還是如此的粗糙不堪。
森林中的部落有著怎樣一種特殊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和他們殊死相搏之間的關系如何?電影《賽》在這兩者上都不具有該有的史詩性,因爲縱觀電影,一切皆在于Seedik Bale,意即“一個真正的男人”。如果僅僅將這個作爲霧社事件的主因是不是和導演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何況這個主題可以存在于任何相似的小題材中,而不需要用這樣一個獨特曆史時期的民族題材來表現。主題的背離和精神力量的殘缺成爲電影150分鍾最大的敗筆,仇恨和嗜殺並不能成就一部史詩片,只能成就一部徒有史詩外表的暴力Cult片。
失去了前者,150分鍾的時間太長了。作爲曾經執導臺灣電影現當代史上最賣座影片《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聖確實可以借助過去的成功得以讓自己醞釀准備了將近15年的《賽》搬上銀幕。但很顯然,如果說那個溫情感人的小故事還能讓觀衆們感動一番的話,《賽》則明顯暴露出了導演對于龐大史詩題材操控的不足。他很努力得想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爲冷靜的旁觀者,盡量複原事件真相,盡力鋪陳渲染部落之間難以化解的陳年舊怨以及日軍對于原住民的欺壓和事件發生時的血腥殘酷。可是這種鋪墊著意痕迹過于明顯,有著爲賦新詞強說愁的勉強,最爲明顯的就是設置Mouna Rudo和Temu Walis所代表不同部落之間的宿怨以及由此引發最後被日軍采取“以夷制夷”的戰爭策略。兩個部落之間的宿怨沒有任何過渡就成了兩個人的私人恩怨,而最後兩個部落在小溪上的搏殺成了觀衆笑料所在,盡管殘酷激烈,效果卻完全適得其反。
拖遝和贅述成了導演無法控制敘述主線最大的毛病。作爲一個和制片人發行商協商後剪輯的“國際版本”,和即將在臺灣上映的上下集版本有多大的區別尚不得而知。但是據導演自己的說法,這個國際剪輯版本似乎顯得有些牽強,也就是說它確實在表現原住民這一塊上得到了削弱。是不是就是因爲這個原因,剝離後剩下的暴動前的醞釀期以及廝殺時的場景似乎像是沒有精心剪輯的産物。特別是在被日本人占領後的生活場景,以及最後高潮的殊死搏鬥。個人認爲100分鍾的版本應該更爲貼切現在的國際版。
非常希望最終得以在臺灣公映的《賽》上下集版本中導演會呈現一些令人驚喜的新內容,而不是目前公映的這部大而空又徒有其表華而不實的僞史詩片。
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9887
(楨:藍祖蔚怎不用「重情要義」評《賽》了呢?另參本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精神勝利法 中國金馬獎 《阿波卡獵逃》)
《賽德克.巴萊》:戲劇工程 藍祖蔚
《賽德克.巴萊》的聲音 藍祖蔚
《賽德克.巴萊》的工程 藍祖蔚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article&film_id=fstw79905171
阿楨
國片真的復興了2011-08-23 中時短評
《海角七號》與《艋舺》大賣後,媒體都說,國片終於復興了。不過,老實說,新聞界是「感情用事」,故意唱旺國片。大家對「國片復興」還是有些心虛,怕「兩隻燕子帶不來整個春天」。
現在,國片真的已不需媒體刻意吹捧、拉抬了。觀眾不需要「支持」國片,只要愛看電影,用平常心挑片,自然而然地就會看國片,因為最近這一波國片絕對比好萊塢電影「好看」。
九把刀執導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林育群執導的《翻滾吧!阿信》,都把故事說得非常吸引人;「好看」形成口碑,觀眾也就像潮水般湧向戲院。這兩部電影,票房應都可破億,投資者獲利幾千萬絕對沒問題。
拍電影能賺錢,國片哪有不復興之理?
舉例說,李烈製作《艋舺》大賣後,接著製作《翻滾吧!阿信》,光比較這兩部電影,任何人都可明顯看得出台灣電影的進步,不管劇本、演員表現,拍攝技術…「翻滾」都勝出甚多。
再例如,魏德聖拍《海角七號》,把國片由小眾的純藝術電影,導到「好看」的雅俗共賞大眾電影之後,並不以台灣市場為滿足,更進一步籌資七億元,拍《賽德克.巴萊》,這石破天驚的一擊,將是台灣電影挑戰市場的試探,也是《海角七號》之後的另一里程碑。
國片已有市場、明星、創意、自由的環境,萬事皆備。我們終於有成熟的文創產業了。
(楨:國片的偶像劇化/觀眾的青少年化,故檔期多在暑假!相較於靠國際得獎轉內銷的侯孝賢/蔡明亮等極具導演作者個人風格的新電影,《海角七號》《不能沒有你》《父後七日》等雖然主題庸俗、內容雜亂、故事零亂、表演平庸,導演靠台灣觀眾尤其年輕人熟悉的題材而叫好叫座,但一出島外(連華人市場) 票房便奇差,可見台灣影/評迷之民粹!)
版主回應
黃面孔 威尼斯大露臉【聯合報2011.09.12
第六十八屆威尼斯影展於台灣時間昨天凌晨揭曉,華人表現出色,香港資深女星葉德嫻以許鞍華電影「桃姐」成功封后,大陸導演蔡尚君以「人山人海」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則為俄羅斯名導蘇古諾夫的「浮士德─魔鬼的誘惑」。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雖未獲獎,導演魏德聖認為入圍就是肯定,他更在意台灣觀眾的反應。
影后葉德嫻在頒獎典禮中聽到司儀念出她的名字時,表現淡定,上台先以英語致詞感謝「桃姐」導演許鞍華、策畫施南生,再以義大利語答謝,說著說著忍不住眼泛淚光。得獎記者會上葉德嫻緊抱約兩、三公斤重的獎盃在懷,直到旁人提醒才放到桌上。本屆威尼斯影展評審團主席、「黑天鵝」導演達倫亞倫諾夫斯基對六十三歲的葉德嫻讚譽有加,還說看不出她的實際年齡。
「桃姐」中葉德嫻飾演忠心的女僕,因年老中風,少主人不得不將她送入養老院。葉德嫻表示,演出該片讓她對生老病死有更深的認識,由於影片曾在香港一家養老院取景,不少老人也是臨演,她也想將得獎的榮耀和他們分享。她說,這次演完一個七十幾歲的角色,自己也到了計畫未來的時候,「但我以後不想住養老院,也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
導演許鞍華坦承,一聽到大會宣讀葉德嫻的名字,她開心到叫了起來,既替葉德嫻興奮,也像是自己得獎一樣。
本屆威尼斯影展最後一部入圍競賽片的「人山人海」,果然成為影展黑馬,二度當導演蔡尚君一舉拿下最佳導演銀獅獎。他說,本來是抱著學習的精神參賽,完全沒想到拿獎,非常興奮。
雖然「賽德克.巴萊」沒得獎 聯合報社論 2011.09.13
「賽德克.巴萊」未演先轟動,上演更轟動,首映周末正逢中秋連假,短短四天票房就衝破億元台幣。在此同時,威尼斯影展卻傳回「賽德克.巴萊」沒得獎的消息,很多台灣民眾覺得惋惜,紛紛猜測或分析種種沒得獎的原因。
魏德聖是個很大器的導演。他自己早就說此片是為了讓觀眾欣賞,去了解台灣歷史,得不得獎並不重要。早在「海角七號」大賣的二○○八年,觀眾亦熱切看好他在金馬獎能拿下大獎,結果當年的金馬獎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頒給了陳可辛的「投名狀」。有些影迷對評審表示不滿,魏德聖卻讚美「投名狀」實至名歸,認為兩片「級數不一樣」,海角七號只是「B段班裡最好的」;導演服膺電影專業的氣度,令人佩服。如今的「賽德克.巴萊」可謂A段班的大片,進軍國際也獲得相當不錯的評價,魏德聖當不致以未得獎為遺憾。
近日,網路上對於是否「挺賽片等於愛台灣」開始出現不同意見的討論,其實也是好現象;畢竟,偉大的電影要超越政治或國家的藩籬,也不可能要求觀眾單純用愛國主義去挺國片。
藝術工作者想透過作品傳達某種信念或社會意識,是很自然的事,尤其對具有人文關懷的藝術家來說,是情不自禁的選擇,甚至是難以自抑的使命。例如剛結束台灣演出的大陸製作的通俗音樂劇「愛上鄧麗君」,其中巧妙編織入時代青年面對拆除大隊強制拆屋的無奈,反映摩登上海「和諧社會」的假象,就連亞洲華爾街日報的藝評都注意到、也肯定其中強烈的改革意旨。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訴說賽德克族的史詩故事,其歷史使命感不言可喻,於此刻台灣藍綠分裂的政治情勢也有參照作用。
但是,「賽德克.巴萊」在「台灣原住民抗日」的故事主題之外,必然因碰觸到人性尊嚴的層次,才能打動人心。就像同樣是原住民電影的「阿波卡獵逃」,導演梅爾吉勃遜設定瑪雅帝國的背景下,傳達的不只是原住民「野蠻的驕傲」,更為彰顯人之為人、逃離宿命的勇氣,才能贏得專業的佳評與觀眾共鳴。更早的凱文柯斯納以美國印地安人為主題的電影「與狼共舞」,獲得多項奧斯卡大獎,亦出於同樣的道理。
現代電影已變成一個龐大而成熟的產業,不管是否走商業路線,不管導演在意的是純粹藝術形式或為傳達某種社會意識,終究要在電影專業和人性因素的準則下接受檢驗,而這些準則多半已超越地域、族群、甚至文化的界限。李安早期的電影充滿華人元素,「臥虎藏龍」雖大放光芒,但讓他獲得最高成就的卻是「斷背山」那樣跨越文化疆界的電影。李安本人甚至對「斷背山」引發外界注目的同志主題不以為意,他更專注地將此定位為一個純粹的愛情故事,顯然超脫了社會歸類,當然更不計「政治正確性」的考量。從這個角度而言,有些網友認為無須以「愛台灣」的訴求去評價「賽德克.巴萊」,的確是「讓電影回歸電影」的態度。
雖然「賽德克.巴萊」未在威尼斯影展得獎,但此片帶給賽德克族、乃至原住民的驕傲,同時帶領國片復興的氣勢衝向高峰,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從市場及觀眾的反應,魏德聖的使命感已贏得回饋;至於新聞局官員鼓勵「再接再厲,期許在奧斯卡影展再創佳績」,則反未必是這批真性情電影人的初衷。國片從侯孝賢、楊德昌等人的新浪潮電影運動一路走來,幾番起落,得見今日繁花盛開的景象,值得欣慰,值得向長期不放棄理想的電影工作者致敬。
阿楨
《賽德克》特效 向大陸水晶石求助2011-09-04 中國時報
台灣的動畫要出頭天,需時間、實戰兩個要件來醞釀。魏德聖的兩部國片《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片中都有動畫,前者採用台灣特效團隊,後者找向大陸求援。
《海角》中,由中孝介飾演的日本教師搭乘高砂丸號返日,這整艘大船全由本土特效團隊「大腕影像」打造,雖然已是台灣難得有機會展現的成績,但與國際水平仍有差距,當年《海角》上映時,受到不少批評。「大腕」隨後又為電影《艋舺》以動畫打造八○年代場景,便已展現出長足進步。
而《賽德克》片中特效需求龐大,魏德聖改向北京的「水晶石數位特效」求助,全片特效鏡頭達一千七百多個,森林爆炸起火的畫面尤其是高難度的重點。片中,日軍飛機由飛機場起飛、鳥兒在樹上跳躍等畫面,全由電腦動畫製成,仍不難看出斧鑿痕跡,成磅礡大片中美中不足的小瑕疵。
遺憾的是,國片勇於採用本土動畫,效果不盡人意又被批評,漸漸改找外國團隊執行,相對也扼殺了國內動畫發展空間。國內動畫業者就遺憾說,「沒有戰場,哪有訓練戰士的機會?」
其實,電影動畫在台灣「有熱潮、無市場」。去年一月,台藝大動畫系教授林珮淳接受《台灣醒報》採訪時,直言台灣動畫環境的惡劣,「台灣根本沒有動畫就業市場,但大學卻拚命成立動畫系!」她說,動畫製作能力須靠實務累積,學校能教有限,但廠商希望獲得「即戰力」,不願給學生機會,為了省錢,紛紛把工作外包。
留言
大陸的水晶石集團是相當有名的,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就是他們製作的。
另參本館:中國金馬獎 精神勝利法《中國動畫電影史》
版主回應
公司主要榮譽
北京2008年奧運會圖像設計服務供應商
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數字影像總承包商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指定多媒體設計服務商
深圳2011年大運會圖像設計服務獨家供應商
倫敦2012年奧運會數字圖像服務供應商
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在國內外設有10余個分支機構和辦事處,人員規模達到2400余人,現已成爲亞洲數字視覺展示行業規模最大的企業。
作爲全球領先的數字視覺技術及服務企業,水晶石提供與國際同步的全方位數字視覺服務。公司的核心業務是三維可視化的開發和應用服務,涉及的技術領域涵蓋影視特效、3D動畫、多媒體、影像數據庫、在線三維展示等多個專業,在大型活動、演示彙報、科普教育、影視制作及城市數字化建設等方面爲客戶提供創新的視覺解決方案,滿足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場合的客戶需求。圍繞數字圖像技術的不斷拓展應用,水晶石公司將幫助不同領域的客戶獲得更多成功,並推動中國創意走向世界!
上海水晶石成立于1999年,是水晶石集團較大的一家分公司,涉及的業務領域主要包括:設計可視化、商業演示、虛擬現實和展覽展示等,致力于爲客戶全程打造數字可視化商務解決方案。
http://special.zhaopin.com/sh/2011/crystalcg03177716/index.htm
歐洲電影 小眾市場2011-10-10 旺報 【(心怡/自由撰稿人)】
兩岸的電影觀眾一直以來都被好萊塢所吸引。自2007年《海角七號》以來,台灣國片氣勢漸漲,今年更是有諸多強片上映,票房口碑都不錯。而大陸則是除了幾部賀歲片及名導的大片稍有票房吸引力之外,觀眾被形容為「在好萊塢商業氣息的熏陶下,正在成為文化上懶惰、被動的偏食者。」
相較於國片或是好萊塢片,歐洲電影幾乎等同於藝術電影的代名詞,在兩岸都是小眾市場。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歐洲電影在大陸受到的待遇可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小眾的狂熱與大眾的漠然形成了鮮明對比。當代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是大陸目前唯一一家藝術影院,在它建成之前,北京的歐洲片愛好者把中國電影資料館當成了藝術影院。
如果電影院同時放映3部類型完全相同,但拍攝國家不同的電影,大陸觀眾會選擇哪一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受訪者選擇中國電影的占33.6%;選擇美國電影的占53.2%;只有13.2%的人選擇歐洲電影。
阿楨
王彩樺黑馬不意外 Jolin唯一可惜了【聯合報記者袁世珮 2011.05.14
本屆金曲獎評審團總召黃舒駿揭示評審3原則:專業力、原創力和市場影響力。但這個原則無法解釋為何有蔡依林、Hebe、梁靜茹、徐佳瑩、魏如萱等各項目的遺珠出現,也使得號稱華語歌壇音樂盛典的本屆金曲獎,國際性不足、星光顯黯淡。
評審團總召提前在入圍記者會上曝光,史上第一次。黃舒駿指出,本屆評審由73人增至85人,會考慮到「叫好與叫座」的兩項指標,「今年特色,評審團組成有很多依然在製作編曲的音樂人,對製作環節相當熟悉,使用太多科技去做音樂或人聲的修飾,都會被提出,這點會和一般聽眾的看法不同。評審重視的是原創與基本音樂能力。」
按照這個標準,本屆依舊是創作掛帥,去年大賣的羅志祥、前金曲歌后蔡依林、企圖心強烈的蕭亞軒,洗不掉「唱跳歌手」的標籤,就完全擠不進入圍名單,製作與宣傳轟轟烈烈的Jolin僅有一支「美人計」MV入圍,被業界評為「她的專輯確實有影響力,絕不只一支MV而已,可惜了。」
田馥甄(Hebe)專輯入圍4項,但未能憑唱功進入女歌手場域,令人意外,黃舒駿說:「基本上,Hebe已算本屆非常優秀作品,也取得多項入圍。」梁靜茹婚後首張專輯自任音樂總監,被視為歌后的熱門人選,結果連技術獎也失之交臂,同樣被列為遺珠;徐佳瑩和魏如萱都是頗受肯定的新生代創作女歌手,跌出榜外,外界頗多疑問。
有樂界人士評這是「反銷售指標」的名單,直指歌手為得獎而做音樂,結果入圍數目愈來愈多、但銷售數字愈來愈低落。另有人點出「時代意義」的微妙影響,紀念洪一峰的「戀花」合輯就是一例,音樂品質固然在水準之上,特殊意義更受重親。
從綜藝咖轉行當歌手,首次開金口唱歌的王彩樺「有唱有保庇」入圍,算是黑馬,但其專輯確實有完整概念,入圍最佳台語專輯不算唐突。同樣令人意外的,是李伯恩和阿達組的「自由發揮」,自導自演「死定了」MV,當時因兒童在家打破花瓶又燒房子的腳本,被外界撻伐,結果獲金曲評審慧眼平反。
另參本館:中國金馬獎 星光幫與超女秀
版主回應
(楨:如同金馬獎,名要原創和市場,實則淪為藝術票房兩失之半調子!更有吸獨成癮趁機閙埸!)
偶像歌手入圍少 金曲獎遭批不符潮流 TVBS 2011-05-14
第22屆金曲獎入圍名單13日公布,但是片市場的主流歌手像是蔡依林、羅志祥、蕭亞軒等人,都沒入圍,除了周杰倫、王力宏等,偶像歌手入圍比例大幅減少,外界抨擊不符潮流,評審總召黃舒駿則表示這一屆希望回歸音樂本質,有使用科技或其他方式改變歌聲本質的,比較不容易得到青睞。
金曲漠視本土 洪榮宏吃悶虧 2011-5-15 自由時報 (另參本館: 自由造假
第22屆金曲獎入圍名單發生早洩問題,慘遭各界痛批,昨天又傳疏失,原已排定邀請「台語歌王」洪榮宏、「金曲樂團」F.I.R.揭曉入圍名單,卻臨陣換成「國語歌王」陶喆,讓洪榮宏和F.I.R.莫名其妙挨了一記悶棍。此外,播報入圍名單時,在最佳歌手獎項上,選擇性只揭曉國語男、女歌手,把台語、客語、原住民跳過,被批漠視本土文化,有失公平!
藝人空歡喜 新聞局:通告由台視敲定
昨天傳出13日的入圍名單揭曉記者會,原訂已先敲定洪榮宏和F.I.R.,結果在揭曉的前2、3天,主辦單位臨時通知取消,害得藝人空歡喜一場,後來才得知,是由陶喆出線。工作人員無奈自嘲,在主辦單位的眼裡,國語男歌手才是王道。
新聞局表示,通告是由製播單位台視敲定,出版處張崇仁處長透露,就他知道一開始就鎖定陶喆,只是陶喆中間一度出現變數,聲稱可能有事出國無法出席,但中間如果發生疏失,「台視要去妥善的解釋。」台視公關主任周法勛昨回應,因節目部主管支援「星光閃耀 經典100演唱會」,暫時無法取得聯繫,待台內討論後,再做回應。
本屆金曲被批的不只如此,就有台語唱片業界透露,揭曉當天台語歌手守在電視機前,滿懷期待等入圍名單公布,視線不敢移動,結果最後傻眼「撲空」,主辦單位公布最佳歌手獎項,只選擇性唸出國語男、女歌手,其他語言的歌手,包括台語、客語、原住民歌手,全部視而不見,對於台灣本土文化,如同採取「漠視」態度。
忽略本土文化 出版處:象徵性公布名單
張崇仁處長表示,記者會不是全部放榜,只是象徵性公布名單,他解釋:「由於時間上的限制,如果每項都播報,那就太長了嘛。」處長強調,歡迎調出之前帶子,「從來沒有全部,過去一樣只選幾項播報。」
金曲新人獎惹爭議 網友大轟不公平2011-5-15 自由時報
第22屆金曲獎再惹爭議,繼之前爆出名單外洩風波之後新人入圍者再惹爭議,現在又傳出今年以《藍短褲》專輯入圍最佳新人獎的中國女歌手郁可唯,其實在中國以本名「郁英霞」發過3張翻唱專輯,但新聞局和金曲評審卻各自表示,此爭議並非在管轄範圍內,郁可唯所屬的滾石唱片公司則表示,之前的翻唱專輯發行量不多,仍具新人獎資格,讓許多網友轟「不公平」。
媒體報導,新聞局出版處處長張崇仁表示,金曲獎評委會有資格小組對參賽者的身分、資格認定進行審查,但評審總召黃舒駿則說:「若對入圍資格有疑義,會交由資格審會議,根據事證進行討論及認定,再由新聞局公告。」
據悉,金曲獎新人獎報名規定,參賽者應於民國99年1月1日前未曾發行專輯,且參賽作品應於99年首次發行;但參賽作品又以在「台、澎、金、馬」首次發行為限,意即郁可唯之前在中國發行的翻唱歌並不牴觸,仍具有入圍新人獎的資格。
報導指出,以偶像劇《犀利人妻》的配曲《指望》被台灣年輕歌迷所熟知的郁可唯,是從中國湖南衛視「快樂女聲」選秀比賽出身,被滾石唱片相中簽約,2010年5月在台發行首張個人專輯《藍短褲》,針對新人獎爭議,滾石唱片表示,翻唱專輯發行量很少,不算正式錄音作品。
針對於郁可唯的新人爭議,有許多網友在討論區表示意見,認為這樣對其他已發片歌手並不公平,網友表示「既然已經發行了,就被視為正式音樂作品,與發行量多少無關, 讓她入圍對很多歌手都是不公平」,網友更酸「要報名金曲的朋友,記得發片時要『少量』發行,這樣就可以年年參加囉」,還有今年以個人之姿出片的田馥甄,卻因為曾以團體SHE的名義在台發過專輯,不能報名新人,田馥甄的粉絲也為偶像抱屈,直呼「對Hebe來說太不公平」。
阿楨
馬英九探班李安 張作驥呼籲政府支持國片別大小眼 2011-4-22(楨:張才別吃酷要奶喝!另參本館:《蝴蝶》 啥都要馬負責)
導演張作驥為金馬影展「10+10=100」拍攝5分鐘短片《穿過黑暗的火花》,以民國38年的古寧頭戰役為題材,但他21日在金門舉行開鏡記者會時抱怨尋求國防部支援未果,而且日前看到馬英九去台中探班正在拍攝「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李安導演,不禁感嘆「好萊塢團隊真的有根留台灣嗎?本土還有一群人默默努力」,希望政府重視國片。
金馬執委會邀20位台灣導演拍短片,每部資金50萬元,但張作驥卻花費900萬元,扣除金門縣政府贊助的260萬元,還得自籌近600萬元。為了在金門北山戰場實際重現古寧頭戰役,花了百萬「空運」近百名士兵演員到金門,還租借大陸電影《集結號》的國共軍服裝百餘套,及《賽德克˙巴萊》用過槍枝。
張作驥說,「欠錢習慣了,但要花得有價值」,他認為自己是「死脾氣不改」,拍攝歷史劇時會不自覺陷下去。
但張作驥也向馬總統喊話,他說,日前看到馬英九去台中探班正在拍攝「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李安導演,不禁感嘆「好萊塢團隊真的有根留台灣嗎?本土還有一群人默默努力」,不是只用補助金打發,也應該要獲得重視。
張作驥曾函國防部,希望提供60名官兵、道具槍枝、工兵運輸協助拍攝,並借用國軍營舍當工作人員的住所,但緩不濟急,張作驥說,最後是由金門縣政府出面大力支援,解決90%的問題。
不過,有報導指「國防部反悔協助」,國防部澄清指出,新聞局於4月12日函請支援拍攝,相關需求計「提供古寧頭戰役時期使用之武器槍枝、工兵裝備及100名官兵協助布置場景、劇組人員住宿、交通運輸」等支援事項。國防部檢整古寧頭戰役時期尚留存之相關武器裝備,計提供30步槍、30機槍、M1衝鋒槍暨鐵製彈藥箱等4項支援,並請金防部全力協助安排住宿事宜。
國防部說,有關軍車支援運輸接送工作人員、官兵協助於非軍用場地鋪設場景等部分,因已超過國防部「對影視製作業者影片拍攝支援規定」之範圍,故無法配合辦理。
國防部強調,對於國軍支援項目,已於4月19日電請新聞局轉知劇組,並由新聞局正式函復;有關國防部反悔協助拍攝《穿過黑暗的火花》紀錄片相關報導內容與事實不符。
版主回應
台灣電影轉捩點之一 2012/02/07
台灣電影迎來了多年不見的燕子,但台灣的電影工業是否已經春暖花開?
第一隻燕子「賽德克 巴萊」台灣票房結算,上、下兩集共8億1千萬,創下國片的紀錄。但以製作費投資7億加上戲院分帳來說,至少要15億才能回本,因此剩下的7億要看海外票房的表現。
然而因為題材的原因,之前就有很多人預測本片的海外票房不太可能大賣,目前只能等三月份在大陸上映的結果。以之前「海角七號」2千多萬人民幣的票房來看,「賽」片少了像上次對台灣的新鮮感,多了他們不瞭解的原住民主題,至於戰爭場面大陸片老早就已超越台灣,結果的確不容樂觀。如果這次大陸票房的貢獻不能超過1億人民幣以上,那麼「賽」片就肯定賠錢了。
當然投資有賺有賠,沒有說非要每部片子都保證大賣的道理,但由於「賽」片享有別人所沒有的條件,假如這樣都還不能賺錢,以後就更不可能了。因為「賽」片的台灣票房其實是整個社會包括媒體投注了大量的資源,還有相當的民粹因素在內所造成的,台灣以後的電影還有可能再像這樣動員一次嗎?
另一隻燕子是製作費據說只有5千萬元新台幣的「那一年 我們一起追女孩」。根據這樣的製作費,只要1億台幣的票房就可回本。那麼它的票房如何呢?
根據統計「那」片在台灣的累計票房達4.6億新台幣,香港票房6,180萬港幣,大陸票房到目前為止約5千萬人民幣,總票房已超過9億新台幣,若加上DVD的收入,10倍的投報率是絕對可以預期的。
「那」片是素人導演、素人演員、小格局故事與小成本的電影,但是票房卻大過成本是它14倍的「賽德克 巴萊」。看電影本來就是燕窩魚翅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不須攀比,但從產業的角度這可就不大妙了。
70年代中央電影公司還在拍片的時代,黨營的中影雖然題材保守,但基本上還是照電影工業的規矩來做,直到出了一個原來搞流行音樂的「鬼才」,拍片沒有劇本,演員不知自己在演什麼,只須在鏡頭前口唸「1、2、3、4、5」,大導演回去高興怎麼配音就變成什麼劇情。若是剪不通了,一首歌就帶過去好像MTV。甚至一魚兩吃,演員拍完後發現竟有兩部不一樣片名劇情的電影同時上映。
這樣亂搞如果票房普通也就罷了,問題是…他還賣座!這下完了,電影圈是很現實的,既然市場已經做出獎懲,以後誰還願意花大錢拍片?從此低成本製作大行其道,加上導演中心論與明星制的瓦解,台灣的電影就此一蹶不振伊於胡底了。
我沒有批評「那一年 我們一起追女孩」的意思,會說故事本來就是電影成功的重要因素,值得表揚。但低成本、高票房帶來的效應對剛剛有轉機的台灣電影工業卻是極大的隱憂。
國外的電影不管什麼題材或投資大小,該怎麼攝影、燈光、錄音、沖印與後期製作是有一定標準的。反觀過去十多年台灣的電影連基本工業水平都顧不到,導演躲在創意至上的保護殼下規避專業的檢驗。就像素描畫不像改畫抽象畫一樣,殊不知畢卡索是素描畫到出神入化才昇華到抽象的。
至於終結明星制更是導演自我與自利的結果。明星制的存在有其產業的策略性目的。過去二秦二林時代只要卡司一定,東南亞票房就能賣出,拍片資金就能到位。但當明星制被導演以「素人才是最自然的」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消滅時,台灣電影也因此失去魅力,被觀眾拋棄。
現在媒體對兩片的報導似乎都沒有抓到重點。「賽德克 巴萊」的7億製作費其實一點都不高,以這麼有限的預算魏德聖能夠拍成這樣已經很不簡單了,但只要題材侷限在台灣,就絕對不可能回本,因為屋頂就在那兒,剩下的只是個簡單的算數問題。
至於「那一年 我們一起追女孩」的案例是否能夠繼續複製也令人十分懷疑,畢竟那是意外而非常態,若是因此產生一堆低成本的電影跟進倒盡觀眾味口,台灣的電影工業是否又將被打回原狀,大家一起回想「那一年 我們曾經有機會」?
台灣現在最重要的是重建電影工業的基礎,因為之前的舊基礎已經完全瓦解。要重建工業基礎的主角是製片人、經理人、創投、銀行與保險等而非導演。台灣從來不缺導演,台灣缺的是工業基礎,而從產業健康發展的角度,需要更多大投資、大獲利的成功案例,小兵立大功的片子只能插花,不能成為主流。
台灣電影工業發展正在轉捩點上,這個時候同時出現「賽德克 巴萊」與「那一年 我們一起追女孩」兩個如此極端的案例,令人擔憂!
http://blog.udn.com/capitan/6093975
阿楨
音樂人張乃仁:陸媒體潛規則 台灣從頭學2011-03-01 中國時報 楊芬瑩
以娛樂媒體產業來看,大陸硬體超越台灣是不爭的事實,但大家總相信,台灣人在精深、創意等軟實力仍深具優勢。但在資深音樂人張乃仁眼中,大陸媒體的生態,追求的是短線經濟效益,不在乎長期經營,品質並非優先考量;而深植人心的政治思考模式與言行框架,所構成的複雜潛規則,同樣讓台灣演藝、音樂人在大陸很難施展。
《家後》與霹靂布袋戲系列等歌曲的編曲、創作者張乃仁,近五年轉往大陸發展,最早隻身在上海經營錄音室,當時,張乃仁選擇從零開始,直接面對大陸客戶,一段時間後,張乃仁認為光埋頭創作行不通,收不到版稅、著作權,唱片製作費用也壓縮得很低,於是從影視、廣告、節目後製,擴張到所有聲音相關的製作案,去年並整合累積的資源,跨入藝能訓練與經紀領域。
觀察大陸的媒體環境,張乃仁並不覺得「台灣仍有發展優勢,因為市場要求與產品定位很不一樣。」以流行音樂來說,網路名氣大的未必賣得出去,真正會掏錢的是上班族,因此歌曲要賣,歌詞就必須能引起這個族群的共鳴,必須瞭解大陸上班族關心的事情。
此外,大陸人有自己的思考框架,張乃仁舉例:「大陸的節目主持人,說話誇張、毒舌的很多,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並不會說錯話,從小的教育與生長環境,讓他們自然知道該說些什麼,來賓扯得再遠,都能兜回來。」但這些基本要求,卻會讓台灣藝人心有顧忌、更難發揮。
張乃仁說:「台灣媒體雖發展得早,現在無論財力、器材都比不過,若說技術、人才等軟體層面,本來就是靠累積、摸索與學習,所謂台灣優勢,其實本來就不存在。大陸人智商又不低、學習快、現在又有錢,反而是我們要思考該怎麼面對這些人。」
政治文化的差異既然不可能消失,張乃仁認為,赴陸發展還是回歸專業、從頭經營,讓台灣的成功經驗成為紮實的發展基礎,張乃仁甚至覺得不必迷信人脈,他說:「與行業有關的關係,其實很有限啦!去經營沒有用的關係,只是浪費時間、金錢和健康。」
版主回應
《電哪吒》影評 2011-11-27
最近台灣影壇流行「本土風」,很多影片不管是否必要都披上了一件本土文化的外衣,希望在市場上得到更多的注視,本片是最新的一個例子。
本片的類型元素龐雜,既有刑警捉毒販的警匪片骨架,又有李靖與哪吒般的父子情仇,俊男美女的冤家愛情,加上台灣特有的廟宇陣頭及電音文化,甚至有一個結婚生子多年後才出櫃的同志父親兼夜店老板,把故事堆砌得相當熱鬧,可惜整個構思太過算計,而且貪多咬不爛,以致各方面都表現得比較浮泛,焦點反而不夠集中。
劇情描述一個自小在廟裡跳陣頭但卻熱愛電子音樂的青年阿豪(藍正龍飾),在好友猴子(小馬飾)牽線下前往豹哥(葉天倫飾)經營的趴場尋找當DJ的機會,過程中跟個性嗆辣的女DJ小影(謝欣穎飾)產生了爭執。回程中,阿豪被猴子牽扯進販毒的漩渦中,而趕來圍捕的刑警正是阿豪的父親阿浪(太保飾),父子間原已存在的矛盾更形緊繃。小影因幫助阿豪逃避警方逮捕而跟他日久生情,並發現了阿豪的電音功力非同凡響,遂央求其父豹哥讓阿豪有一個正式登場的機會。阿豪原來怕被捕而猶豫不決,後來決定在臉上塗滿油彩,以「電哪吒」為名登台,果然造成轟動。但阿浪也在此時趕來夜店捉拿阿豪,而隱居幕後的毒販瘋狗(夏靖庭飾)則為了替其亡妻報仇而要親手槍殺阿浪。
作為一部以父子情仇為情節主軸的警匪片,本片原具有一個戲劇衝擊力頗強的故事構思。阿豪在童年時因為痛恨父親「害死」了母親,並將他「拋棄」給做廟公的祖父撫養,因而始終不肯原諒阿浪;而熱愛工作、嫉惡如仇的阿浪心中對兒子雖充滿不捨,在現實中又不得不跟疑為毒販的阿豪站在對立面,編導如能在這個角色的心理基礎上細緻經營兩人之間你來我往的對抗,使他們的人倫悲劇無可避免地走向劇終,那可能會為台灣製作較少的警匪類型片開創出一個新局。然而,片中所見的兩父子卻很少有正面交鋒,出面較多的反而是阿豪躲躲藏藏的場面,故難以形成戲劇張力。編導又奇兵突出地塑造了豹哥與小影這對關係頗為怪異的父女作為旁枝烘托,但收效不大,葉天倫(《雞排英雄》的導演)的喜劇造型和謝欣穎虛張聲勢的嗆辣演出也不太搭調。
為了市場考慮,本片將不少篇幅放在阿豪與小影的戀愛風波、以及阿豪渴望完成電音DJ夢想的實現過程上,而氣氛熱烈的電音熱舞場面更是導演全力經營視聽之娛的賣點,可惜在「電哪吒」登場獻藝瘋靡眾生的高潮,沒有適時來上一首阿豪自創的台語電音插曲來激盪出更大的本土感情凝聚力,而只是繼續播放一般的英文歌曲,反映出留美回來的新導演李運傑在掌握「本土風」上面還是思慮不周。而正港的廟宇和「官將首」等台灣民間文化,在本片更只是退居至陪襯地位而已。
《電哪吒》
編劇、導演:李運傑
演員:藍正龍、謝欣穎、太保、小馬、葉天倫、夏靖庭
製作:比武娛樂製作有限公司
另參本館:神明也瘋狂 八家將也吸毒《封神榜》中國金馬獎 精神勝利法
阿楨
拍賣春天 Comedy Makes You Cry (2010)
導演: 伍宗德
演員: 白靈 陳昭榮 林美秀 賴琳恩
劇情簡介
一名家有癌妻的40歲中年男子和另一名爭小孩扶養權的30歲美麗女子,同一天跨進了應召站求職,又坐上同一輛計程車去旅館應召,所推開的每一扇旅館房門都有著奇怪的尋芳客等著他們,過程雖然有趣而奇特,兩人卻始終在黑色的絕望中等待著彩色的奇蹟,他們能夠如願以償嗎?
《拍賣春天》是一部描述現代邊緣人在逆境中追尋幸福以及自我價值的社會奇情故事,編導以全新的手法呈現出感傷氛圍與喜趣元素並存的黑色幽默,其中動人的親情與溫暖的人性傳遞了童話般的感動與希望給廣大的群眾,在人心惶然悲苦的時代,這是一齣具豐富感染性而值得期待的電影。
經過半年籌備,四十天的拍攝,將近半年的後製與音樂創作,伍宗德導演首部電影作品,好萊塢女星白靈、陳昭榮、曾國城、林美秀、賴琳恩合演,娛樂圈音樂鬼才孔鏘電影原創配樂。
開眼BBS主題:太有創意了
一看劇照〈電子攝影機拍的〉、故事〈不知所云〉、演員〈都不是甚麼卡〉,但〈票房不錯〉,真讓愛看電影的人大開眼界,強烈建議導演升格當個大製片,台灣電影不能沒有您這樣的人才,導演加油!
主題:沒有很差啊
1F我爸媽去看了 他們還蠻喜歡的,一部電影本來就會有人喜歡 有人討厭,但我想可能導演惹了什麼人 所以有這麼多針對他的批評,票房好就表示他有辦法啊,你們這麼賣力的在討論版罵 真不知道用意是什麼
2F但只是想請問你們是花錢去看的嗎
3F我是花錢看的!我覺得上上樓的人講得對耶,你們批評成這樣,到底跟導演有什麼過節啊?
真是粗製濫造之作沒想到票房居然好,看到網路才知道是自己的廠商包場,許多觀眾都是拿免費票去看(GOOGLE一下就知道大家都是拿免費票去看的)這樣做成績自爽就算了,還在電影官網上自吹自擂說要教大家怎麼作電影,第一篇文章就影射一個女製片一看就知道是說艋舺...然後聽說某場試映反映冷就說請錯人來看,只要不幫不說好的就是對不起,網路上一堆說讚的帳號都一樣,唉浪費輔導金連評審都該換
版主回應
主題:資深電影人 朱鳳岡的一封網路報導
20年前中影與新藝城合作出品「海灘的一天」。楊德昌導演、張艾嘉主演,角逐亞太影展。新聞局出推薦函沒用,台大校長(忘了是誰)認為戲子不可干擾校園,連操場都不出借。19年前吳宇森拍「英雄本色」要一百多部警車。新藝城是私人營利公司,警方支援你不是笑話?那我們自已改裝。也不行,違法。
街頭拍戲到處有警察問你是那一個單位的。底片進口要稅、新的拍戲器材加稅、影片台語太多要改、警總小科員就可以剪你底片。電影是被許多單位管的事業,沒有什麼人覺得電影可以行銷國家形象。
天可憐見。現今全反過來了!行政院大筆發輔導金、各地縣市政府發輔助金、各媒體更是備極呵護,各方幾乎是全力支援配合。電影人理該珍惜,奮發圖強,結果呢?行政院輔導金+盡量省錢不宣傳+拍攝成本拚命壓低+交出影片就好+DVD各地賣一點錢+大家賺點小錢打打牙祭=拍賣春天。
連電視單元劇的水準都不及,還好意思誇榮獲98年行政院輔導金,難道想讓行政院提高甄選的難度(唉浪費輔導金連評審都該換)。全片只有「白靈」演出神女的調調,其餘全部胡說八道、粗製濫造、無病呻吟。再幾部這種電影,國片肯定重新被貼上「劣!劣!劣!」。
主題: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全方位糟糕電影
整體來說,除了幾位演員的表現之外,〈拍賣春天〉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全方位糟糕電影,英文片名直譯為「喜劇讓你哭」,它卻不喜也不悲,在我的爛片排行榜中只超過〈2分20秒〉(唯一一部讓我看完大罵三字經的經典巨作),都是屬於電影界中優良的負面教材。身為監製、導演、編劇,知名製作人、電視劇導演伍宗德掌有一切主導權,卻如同砸毀一塊提拉米蘇蛋糕般使勁的往牆上、往地板上砸,讓人不知此舉意義何在?伍導,我知道您想振興台灣電影界,但您是否考慮培訓新一代的優良編劇、導演而非您親自下手呢?
5F本片題材的出發點有別於以往的台灣電影,城市生活的壓力及現今台灣的貧富差距,讓人感受到鋌而走險不是為了發財,而是活命的深沉悲痛。但本片在悲傷壓抑氣氛的刻畫顯然不足,以同樣是黑色喜劇的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相比,喜樂有夠,灰暗不足,導致電影張力不構,乃是本片遺憾。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ctw49905281&channelid=CH21
【楨:以上多屬毒舌影評,就性工作社會寫實類電影而言導/演尚可(片尾中彩大團圓戲除外),但因缺乏此類社會感而不合主要觀眾群青少年口味,其實比《海角七號》《不能說的秘密》《刺青》等愛情片言之有物!另參本館:《海角七號》《不能說的秘密》《刺青》】
阿楨
看奧斯卡,想國片【聯合晚報社論 2011.02.28 (楨:都爛!另參本館:《當代好萊塢》)
大家盯著螢幕看第83屆奧斯卡獎頒獎典禮,「王者之聲」果然是大贏家,獲最佳影片的大獎,也讓其導演湯姆霍伯因此片而得到最佳導演的小金人。最佳男女主角的項目亦一如預期,「黑天鵝」的娜塔莉波曼和「王者之聲」的科林佛斯摘下影后、影帝的桂冠,都是名至實歸。
今年奧斯卡獎的入圍影片水準很整齊,呼聲最高的「王者之聲」和「社群網站」不在話下,其他如「真實的勇氣」、「燃燒鬥魂」,都是好看又有內涵的好電影。甚至得到最佳動畫片的「玩具總動員3」,全球票房破十億美元,絕不僅僅靠著通俗熱鬧而已,更包含了很多吸引人心的元素。
電影這個產業,國際化到今天這種程度,雖然說來有點矛盾,但一方面呈現普世化的趨勢,卻也同時可見百花勝開的多元化發展。像「王者之聲」和「社群網站」,從主題到全片的調子,看來令人感覺像是迥然不同的兩個世代對比的產品,它們各自的粉絲團也許重疊不多,但從電影專業和純然的影迷角度來說,都是上乘的作品;且不管是歷史片或描述現代熱門科技趨勢的故事,背後都傳達了人性的主旨。這才是好片成功的要素。
從這個角度看,近年來國片顯現振興的氣勢,但也還有更勝上層樓的空間。從「海角七號」立下多項里程碑開始,其後的「艋舺」,今年的熱門電影「雞排英雄」,乃至其他的小品「一頁台北」、「茱麗葉」等等,都令人看見清新的氣息。這些片子都以「台味」取勝。本土化色彩鮮明的電影沒什麼不好,例如獲奧斯卡青睞的英國導演丹尼波爾的「貧民百萬富翁」,在台灣異軍突起的「三個傻瓜」,觀眾印象裡可謂印度的「本土片」,但都能突破文化差異而動人心弦。相對而言,台灣這幾年興起的「台味」電影,還不太容易打開海外市場,離當年台灣「新電影」浪潮下的作品獲國際影壇認可的成績,也尚有一段距離。本地觀眾回籠捧場國片,已是好現場,本土電影工作者要再接再厲,希望能更創佳績。
版主回應
(楨:相較於靠國際得獎轉內銷的侯孝賢/蔡明亮等極具導演作者個人風格的新電影,《海角七號》《不能沒有你》《父後七日》等雖然主題庸俗、內容雜亂、故事零亂、表演平庸,導演靠台灣觀眾熟悉的題材而叫好叫座,但一出島外(連華人市場) 票房便奇差,可見台灣影/評迷之民粹!另參本館:《海角七號》 鐵飯碗 《送行者》民粹亡臺 中國金馬獎 精神勝利法)
苦民所苦 還是專業低頭【聯合報╱張升星/法官2010.01.14
總統、行政院、內政部等中央及地方機關首長,陸續要求全體公務員觀賞電影「不能沒有你」,訓勉公務員除依法行政之外,還要表現人性關懷的同理心。從中央到地方同聲一氣的呼籲,再加上監察院長王建煊適時贊聲:「公務員裡有一大堆笨蛋」等語,上行下效風行草偃,「不能沒有你」的官僚批判,已經成為當前「政治正確」的唯一選擇。
該片改編自數年前的社會新聞,一名男子與女友同居生女後,女友不告而別,他則成了單親爸爸。當女兒面臨就學問題必須確定身分時,才發現女友早有結婚登記,按照法律的規定,女兒將被「推定」為女友及其配偶的婚生子女。爸爸面臨不知去向的女友及其配偶,再加上難以克服的法律障礙,到處碰壁受挫,最後只好訴諸激烈的抱女跳橋而爭取輿論的重視。
對於並不熟悉法律的多數老百姓而言,本片徹底反映出官僚的冷漠與法律的僵化;但是在法律實務工作者看來,本片則是依法行政的必然結果與倫理親情的無奈抉擇。民法第一○六三條規定:「妻之受胎,係在婚姻關係存續中者,推定其所生子女為婚生子女。」「前項推定,夫妻之一方或子女能證明子女非為婚生子女者,得提起否認之訴。」因為女友及其配偶存有婚姻關係,因此女兒將被「推定」為女友及其配偶的「婚生子女」。既然是「婚生子女」,除非其身分被女友或其配偶提起「否認子女之訴」加以推翻,否則任何人都不能主張其為真正生父,要求認領他人的「婚生子女」。
為什麼法律必須這樣規定?這個問題涉及法律對於「婚姻」的制度性保障。婚姻是身分上契約,一旦結婚,夫妻就享有婚姻的權利(例如法定身分、財產分配、親子監護等),同時也負擔伴隨婚姻而來的義務(例如履行同居、互負扶養、貞操保持等)。夫妻間的合法婚姻受到法律的保障,所以在婚姻關係中出生的子女,就不容許他人任意否定其「婚生子女」的身分。這就好像合法成立的契約,第三人不能惡意干擾一樣。這些法律並不是台灣獨有,其他法治國家也有相同的規定。
導演有感而發的創作,或許蘊藏文以載道的使命,但是政客卻把一部人文關懷的電影,搞成像「南海血書」、「向雷鋒學習」的政治樣板,民粹當道而專業低頭,令人感慨萬千!
公務員裡確實有一大堆笨蛋,而且越笨,官做得越大!
另詳參本館:楊志良辭職信(館長代擬)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468742
阿楨
2011Oscar:工會意見 文:藍祖蔚
好萊塢電影工業健全,專業從業人員都有大小各種工會團體組成,一方面捍衛及爭取會員權益,一方面亦可以從專業眼光,就同業的專業成就給予肯定,奧斯卡獎就建立在各工會的專業分工基礎上,創立了信譽與指標。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尚未宣布提名名單,但是主要獎項的走勢,已然相當明顯,因為主要的從業人員職業團體都已陸續公布了他們的年度提名名單,奧斯卡的主要成員都來自職業團體的成員,怎麼選都不會超越他們的年度選單範圍。
奧斯卡獎的焦點往年多在最佳影片和演員獎項花落誰家,美國製片人工會(the 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和編劇協會(the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都已選出了他們的年度優秀作品的入選名單,極俱指標意義。
製片人工會提名了十部作品來角逐象徵最高榮譽的「柴努克獎(The Darryl F. Zanuck Award)」,預計半個月之後公布的奧斯卡獎入圍名單就不出這十部影片的範疇了。
《127小時》
《黑天鵝》
《燃燒鬥魂》
《全面啟動》
《性福拉警報》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社群網戰》
《竊盜城》
《玩具總動員3》
《真實的勇氣》
……………
製片人工會的年度選單走四平八穩路線,少有意外,相較之下,編劇工會著眼於劇本成就,就多了些意外火花,讓人可了些選擇可以從更多元角度來檢視一下過去這一年的好萊塢作品成就,也許最後得獎結果還是主流大片獲青睞,但是過程多了些選項,就多了關注焦點,應該也就是透過電影獎項來肯定電影工業成就的最大意義了。
製片大和編劇工會都表態之後,接下來的導演或演員工會應該就更熱鬧了,台灣的金馬獎一度也想參考奧斯卡的做法,只可惜電影職業團體的專業功能不彰,勞保與健保的會員服務做得還很不錯,想要效法奧斯卡發揮專業影響力,恐怕是目標遙遠,道路又漫長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304&eid=v304105
版主回應
製片人給獎:王者之聲 文:藍祖蔚
就片論片,就藝術論藝術,其實是所有電影賽會應該追求的終極目標。
美國製片人工會22日宣布最高榮譽「柴努克獎(The Darryl F. Zanuck Award)」的得主名單,鋒頭極健的《社群網戰》未能勝出,反而是英國人力捧的《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捷足先登,讓今年的奧斯卡競賽,似乎有了勢均力敵的對戰陣容,不會讓才成為時代風雲人物的臉書創辦人獨領風騷。
製片人協會年度「傑出動畫片獎」得主是《玩具總動員3》,不過,平心而論,落敗的《神偷奶爸》和《馴龍高手》都是很好看的動畫片,差別在品味,而非技藝了。
最佳紀錄片則是Lesley Chilcott的《等待超人》,沒看過電影,無法置評,只能寫下片名,等日後補強了。
製片人工會過去頒獎的21座年度大獎,共有14部作品,就是後來的奧斯卡獎得主,命中率大約七成,過去3年來,凡是獲得製片人工會最高榮譽「柴努克獎(The Darryl F. Zanuck Award)」的電影,後來都順利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包括了《危機倒數 [2008] 》、《貧民百萬富翁》和《險路勿近》,大爆冷門的意外是2006年的得主《小太陽的願望》,最後輸給了《神鬼無間》。
製片人工會的成員有4,500人,規模很大,但是有資格參加奧斯卡獎投票的會員大約只有446人,佔了美國影藝學院5,755位會員的8%而已,專家的意見固然值得重視,但因人數有限,難免最後結果會有出入。
比較有趣的一個討論觀點是,英國人全力替這部以英王喬治六世克服口吃毛病的電影《王者之聲》拉票,美國人卻有一股「反英」聲音,認為美國人一向站在英國國王的對立面(當年的美國先人不就是要脫離英國統治,才搭船渡海,遠赴新大陸開疆闢土嗎?最後為了爭取獨立,不是還要跟英國王室大打一仗嗎?),奧斯卡怎麼可能會投票支持《王者之聲》?這群反英人士振振有辭的例証還包括《黛妃與女皇》不也是只有女主角海倫米蘭封后,其他5項提名全部摃龜嗎?至於凱特布蘭琪在《伊莉莎白》演得多好,還不是7項提名,最後只有化妝得獎?
看到這種推論邏輯,你會不會啞然失效?泛政治化的人生醜態,還真是無所不在,相對表下,製片人工會跨越政治思維,純粹就片論片的投票結果,反而彌足珍貴了。(楨:故是工會本位主義而非就就藝術論藝術!另參本館: 《當代好萊塢》)
美國製片人工會22日另外還頒發了一座特別的史丹利‧克藍馬 (Stanley Kramer Award) 獎給資深影星西恩潘。這座獎從2002才開始頒發,第一屆的得主同樣與西恩潘有緣,當年得主就是他主演的《他不笨,他是我爸爸》。
史丹利‧克藍馬是1950和1960年代的知名導演兼製片人,拍過不少激發各界討論的社會議題,包括黑白通婚的《誰來晚餐》和《逃獄驚魂(The Defiant Ones)》(巧的是,這兩部電影的男主角都是黑人影星薛尼鮑迪),以及《紐倫堡大審》等片,西恩潘對於美國社會議題的關切一向不餘遺力,他參演的作品中更是不乏人道選擇,包括《他不笨,他是我爸爸》對心智障礙人士的縈念;《自由大道》中的同志情懷;《越過死亡線》對死刑的討論,都可以算是經典代表。善用好萊塢影星的名氣和影響力,落實在電影創作和社會關懷上,獲獎前,他還在海地協助地震災民做災後重建,所以才被認定為是史丹利‧克藍馬精神的接棒傳人,因此也成了這座獎頒發10年來,第一次個單獨個人獲獎。
人生很短,影響力有限,把自己的能量做最高級的發揮,也就不枉此生了,讀著西恩潘得獎的新聞,我相信很多朋友會有心有戚戚焉的感受。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307&eid=v307107
阿楨
歲月神偷 Echoes Of The Rainbow(2010)
導演: 羅啟銳
編劇: 羅啟銳
演員: 任達華 吳君如 李治廷 蔡穎恩
影片短評
居然連一項金馬獎都沒入圍
難怪會得獎,有日劇的feel!
不讓日本懷舊片專美於前,香港也重現了舊時社會的溫馨角落,可惜本作故事稍嫌破碎,生離死別的戲碼稍嫌狗血
劇情簡介
《歲月神偷》的片名,出自羅啟銳當年著作文集名稱;以其自家於六十年代末的經歷作背景,描述以做鞋為生的羅氏一家人於當時的經歷:父親(任達華飾)負責製鞋,母親(吳君如飾)則負責家管和銷售的工作,長子羅進一(李治廷飾)品學兼優、同時跟同學 Flora(蔡穎恩飾)談戀愛。電影從頑皮愛惹禍的幼子羅進二(鍾紹圖飾)出發,回望當年的一些歲月。
電影重現了香港半世紀之前的往日風情。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鞋匠的家庭,一家四口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一條街道的居民,來自四面八方,在濃厚的人情味中互相扶持。雖然生活困難,英國的警官不斷勒索收保護費,但是能夠賺得兩餐的溫飽,他就會繼續撐下去,直到兒子罹患癌症,夫妻二人千方百計籌款,送兒子到內地醫病,他們仍然充滿樂觀的精神。就這樣一條街道,有一個電話,鄰居可以輪流享用,這樣的舊日情懷,卻延伸出令人最大的感動…。
「歲月也許偷走了我們很多東西,如愛情、親情、友情,還有我們的爸爸媽媽,但歲月也留給我們一些東西,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回憶裡。」-導演兼編劇羅啟銳
導演羅啟銳以個人經歷作藍本,四處籌集資金,以1200萬元港幣拍成《歲月神偷》,重現了1960年代的舊香港,並奪得第60屆柏林影展的水晶熊「新世代」最佳影片獎,也為該片男主角任達華拿下香港金像獎影帝寶座。《歲月神偷》的鞋舖主場景設在上環永利街一間印刷廠旁邊,不但勾起香港人對舊時代的回憶,也為保留懷舊的市街文化盡了一份心力,喚起社會大眾對舊街區與古蹟舊建築的反思與尊重。
版主回應
《歲月神偷》:從此,金像獎欠了本片一個最佳電影的名份 文:晞
《歲月神偷》劇情簡單,卻在一個平淡的故事中,勾劃出很多深刻的人情味出來。我甚至覺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從此欠了本片一個「最佳電影」的名譽。
因為一部《歲月神偷》,讓全港市民又一同集體回憶起來;因為一部《歲月神偷》,突然人人齊聲支持港產片;因為一部《歲月神偷》,政府在主導本地電影上,忽然好像變了領導者;因為一部《歲月神偷》,戲劇性地取消了一項市區重建計劃。本片揚威柏林影展水晶熊獎,有多少觀眾知道這個獎項背後的投票者實在值得商榷,惟港人熱愛獎項名氣,倒是不爭的事實,總之本片有獎就輕易過千萬。影期一拖再拖,卻食盡天時地利人和,成為港片近年的一道奇葩。
《歲月神偷》我老早就看了,不過早陣子外遊沒空,今天才寫,驚覺本片如同當年《色.戒》般,人人皆寫皆談,甚至政治意味極濃。其實看一部電影,倒也無需過於分化社會階層。我在此不談政治符號,雖然本片確有煽情,但實在是近年港片最出色的一部作品,我甚至覺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從此欠了本片一個「最佳電影」的名譽。
六十年代的香港,父親經營鞋店,母親從旁幫助打理生意。大兒子品學兼優,入讀名校,與女同學談戀愛,卻因為家景問題而進退維谷;小兒子年紀小小,性格活潑好動,帶點反叛又天真無邪,時常四處偷東西,卻帶給一家人最窩心溫暖的回憶。他們一家人活在某個古老地區,經歷著不同風風雨雨,甚至是種種的人生考驗…。
《歲月神偷》劇情簡單,卻在一個平淡的故事中,勾劃出很多深刻的人情味出來
《歲月神偷》的確煽情,我也覺得電影的末段收筆略嫌拖泥帶水不夠簡潔,在此之外,我很欣賞本片從平淡如水的故事情節中,帶出最真摰動人的情懷。全片的情節其實很簡單,很淡然,甚至可云沒有一個清晰的故事主線,就是拍一個家庭與附近鄰里的點滴生活片段。本片亦非多線性人物故事,單靠一個家庭中的眾生相,互相影響對方的生活,從而達到結局的高潮場面,煽情確有,但整體戲味十足。以一部文藝小品而言,起承轉合並不明顯,約兩個小時毫無冷場,就是單靠真摰的情感牽動觀眾,實是成功。
本片的角色不多,卻因此更易營造出一眾角色的典型性,刻劃出令觀眾深刻的人物性格。《歲月神偷》的主角根本不是父親和母親,卻是大膽起用兩位新人,演繹了兩個兒子的角色。他們二人戲份奇多,無論是兩者的互相影響,抑或是他們的故事引起周遭人的變化,都能夠從正面或側面中突顯出二人的性格。當中小兒子的角色更是全片畫龍點睛所在,透過他天真無邪的獨白,帶出了那個家庭的變化,以及社會的特色。
那些年頭簡單無雜質的感情,今天的社會已很難再復見
很多人覺得本片堆砌煽情,我反而覺得本片漫不經意流露出來的情感,更是叫人感動。前文已經說過,《歲月神偷》的故事非常簡單,如非結局來點煽情場面,相信又會遭人臭罵全片的平淡乏味。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亦非坊間所云般,是一群沒有經歷過窮苦的八十後才會覺得動容,因為我覺得《歲月神偷》所營造出來的味道,確是一種很窩心溫暖的感覺。撇除煽情的結局不談,一家人在風風雨雨中自強不息,簡單幾句對白流露出來的真情,已有令人從心而發的感動。那是一種自然不刻意營造的細膩感情,淡淡然的,卻撩動心靈。
除了劇本的出色外,《歲月神偷》在營造五十年前的社會景觀上也非常成功。無論是一景一物都拍得非常細摯,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我,依然看得很投入。電影由政府資助,資金不多,拍攝出細摯景物之餘,在處理颱風襲港的大場面上亦沒失手,拍出來實感很強,也是本片的其中一個高潮位。另外,全片的攝影和配樂也很配合主題,帶動了電影的氣氛,特別是本片的配樂我十分喜歡,沒有得到一個配樂獎的提名,真的可惜。
一眾演員能夠完全投入角色,自然令角色更加立體,效果更加討好
一眾演員的演出實在值得一讚。任達華和吳君如兩位父親母親,演活了對家庭的關愛和慈祥的感覺,即使很多小地方都把角色的立體推向更高層次。當中吳君如在末段對兒子的關切之情,演得非常入肉,令人動容,希望她能夠憑本片再當影后。兩位新人李治廷和鍾紹圖初擔大旗就演出重要角色,演出竟然意外地討好。當中鍾紹圖所演的小兒子,如同角色上身,精靈活潑,突出了角色性格之餘,也帶動了電影很多重要的轉折。李治廷所演的大好青年,形象討好,與家人的對立,與心儀對象相戀不能一起的情節,都演出自然,反之在末段轉折後的煽情地方,我覺得還有改善空間。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64&eid=v264114
《歲月神偷》:揮手強說愁 藍祖蔚
相信,在時間洪流中的生存之道~《歲月神偷》 寒依
《歲月神偷》:那美好的舊日時光 Damm
阿楨
用心投入生命2010-11-21 中國時報評論(楨:又在精神勝利法了!另參本館:精神勝利法)
台灣電影繼去年由戴立忍以《不能沒有你》包辦最佳劇情片與導演後,今年再度由《當愛來的時候》與《第四張畫》分獲這兩項大獎,為台灣電影守住疆土。阮經天(小天)的得獎,距離上一次台灣演員、《一代梟雄》中的柯俊雄稱帝,更已長達11年。
台灣電影近年在《海角七號》與《艋舺》先後創下票房奇蹟後,產量愈發蓬勃,但在品質參差不齊下,究竟是「復興」,還是「虛胖」,見解分歧。許多抱著投機心態與自我膨脹的國片陸續出籠,讓觀眾好不容易對國片恢復的信心又要動搖。幸好仍有《當愛》與《第四》這樣從劇本、導演到演出,所有環節用心製作,毫不妥協的作品,努力維繫住國片在本土感情與創作誠意上的扎實傳統。能在台灣的戲院裡看到這樣的作品,對台灣觀眾是安慰也是驕傲。
若錢不夠多,就用心彌補;若資源不足,就用生命完成。這是從《艋舺》到《當愛來的時候》所帶來最大的啟示。
許一個 當國片起飛的時候… 【聯合報╱王長安/資深影評人 2010.11.21
今年金馬獎以入圍影片來看,本土華語片「當愛來的時候」、「第四張畫」、「父後七日」都有多項入圍,而大陸華語片「十月圍城」、「透析」及「春風沉醉的夜晚」也來勢洶洶;倒是正宗港片有退潮現象,不過在中港合作的影片中,有不少港星及編導人員參與,也算是一個新的製片方向。
以昨晚得獎的名單看來,可說是兩岸三地的華語片平分秋色,各有優點。展現新人輩出、承先啟後可喜的新方向,以黑色幽默述說台灣喪禮習俗的「父後七日」,奪得男配角改編劇本獎;以愛情親情及一平凡家庭生活變遷的「當愛來的時候」,獲得最佳影片、攝影及美術設計獎,及「第四張畫」除了導演鐘孟宏勇奪導演獎,還獲得女配角獎和年度台灣最佳影片,大陸影星呂麗萍則以「殘酷青春」一片獲得女主角獎,男主角則由本土演員阮經天以「艋舺」一片拿下。
大陸與台灣演員平分秋色,新人發光發亮;至於最佳影片則是頒給了「當愛來的時候」,也算是完成張作驥導演多年美夢,也是給本土國片最大的鼓勵,期待台產的國片能夠趕緊起飛。
版主回應
評論:臺灣電影人視野狹隘 金馬獎氣度不夠(另參本館:中國金馬獎 精神勝利法 十月圍城 中共的救災能力 )
粉絲網電影訊 2010-11月20日晚,第47屆臺灣金馬獎在桃園縣展演中心舉行頒獎典禮。近4個小時的頒獎典禮,此前大熱影片、候選人均紛紛落馬。面對內地影人的“合圍之勢”金馬獎還是聰明的以藝術的名義巧妙化解了尷尬。呂麗萍封後、阮經天稱帝、連鍾孟宏的最佳導演背後,都透著金馬獎“矯情”的堅持。
“矯情”的堅持
在內地刷新票房紀錄的《唐山大地震》並沒有得到金馬獎的厚愛,僅有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以及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入圍,即使有馮小剛捧場助陣,卻仍顆粒無收。最佳女配角給了出演《第四張畫》的郝蕾,而最佳女主角,則給了在內地上映期間,票房口碑完全失利的《玩酷青春》的呂麗萍。
多年來一直堅持文藝小衆路線的臺灣金馬獎,即使在電影市場大變臉,商業片質量大幅提高的今天,仍本能地拒絕著商業影片的“大舉入侵”。或許作爲一個“臺灣電影人自娛自樂”的獎項,金馬同金雞擁有同樣的尷尬,是從觀衆角度出發,還是從專業角度出發。顯然金馬從來沒有想過要兼顧這種,或許是往年的兼顧到了今年決定放棄。
至于阮經天的影帝,連主持人都覺得是“在三大戲精中留下的一座金馬獎”。呂麗萍雖然不顧形象,扮演了一個社會底層母親的大愛,但擊敗在《唐山大地震》中贏盡口碑的徐帆也屬意外。當然若以金馬獎的“文藝範”評審標准來說,《唐山大地震》確實是部刻意的商業影片,而徐帆外放似的表演,也對不上他們愛內斂的路數。
短視的留住金馬
以十四項提名入圍金馬獎的大熱影片《當愛來的時候》最後只收獲了四座金馬。今年頒獎典禮上,獲獎人和主持人都喜歡說“將這座金馬獎留在臺灣”。作爲一項面對話語影壇的獎項,卻介意地將獎項頒發給地區意外的電影人,這點金馬獎的氣度遠不及金像獎。
“留住金馬”只能說明是臺灣電影人的短視,臺灣電影工業的衰敗,雖然近年來有《海角七號》、《艋胛》等救市之作,但始終未能形成大的氣候。作爲一個大衆藝術形式,電影應該以多種形態存在。不少臺灣電影人,包括朱延平都承認,臺灣電影大氣候,永遠只有那些文藝片拿獎,商業影片的環境已經死了。對臺灣電影市場來說,放棄臺灣以外的電影市場,也是死路一條。不能以開發的心態來面對金馬獎上的“外來客”,或許也難以以開放的心態來面對臺灣電影的出路。
《十月圍城》是香港電影人用十年的不斷嘗試,找到了香港商業影片與內地市場的一次成功結合。那臺灣電影人,何時才能開始這種嘗試呢?
http://movie.ifensi.com/article-330715.html
評審金馬獎 王瑋 2001/11/7(楨:臺灣金馬搖擺獎!另參本館:《搖擺狗》)
筆者在此特別強調的是,金馬獎所頒發的獎項,是在主流電影工業的體制下,依不同的分工所設定的。因此,金馬獎的評審制度、邀請評審的取向,以及評審的結果,基本上就會趨近於主流電影工業。相對於主流電影工業,凡是個人的、藝術的、或任何非主流電影工業體制下所產生、創作的電影,勢必會在這樣的評比、競賽中居於劣勢。
如果對上述的說法有任何疑義,不妨以美國奧斯卡和法國坎城、或是和威尼斯的競賽做一比較。前者就是在主流電影工業體制下,由影藝學院所主辦的電影獎,因此技術性的獎項如視效、音效都被含括其中;後者則是強調電影的藝術性、文化性與創作者的美學突破為主,所以作為電影「作者」的導演最受矚目,屬於工業性的分工項目則付之闕如。而在評審的組成上,前者是由為數者眾的「會員」投票,後者則是菁英取向的小評審團進行看片、討論和票選。
……………■本文轉載自『金馬四十專刊』
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280,c99-1.php
阿楨
葉潛昭:應讓主辦方處理2010-10-25 旺報(楨:日/獨就是要分裂兩岸,要各表一中成兩國!另參本館:各表一中)
曾擔任中華民國電影戲劇協會理事長的律師葉潛昭認為,東京影展的兩岸衝突事件實屬不必要,雙方應尊重主辦單位,只要請主辦單位來處理即可,不必兩邊中國人臉紅脖子粗,搞到無法收場。
相關新聞
東京影展:絕不讓台灣受打壓
東京影展事件 吳揆斥蠻橫 府:陸應即補救
叫囂不識時務 破壞兩岸大局
東京影展餘波 葉潛昭:應讓主辦方處理
評論》江平一句話 對台政策倒退20年
短 評-何必橫生枝節
霸道江平 傷透台灣人的心
東京影展之爭 兩岸電影交流添負面變數【聯合報2010.10.25
針對本屆東京影展台灣、大陸代表團名稱之爭,衝突的原因是中國代表團團長江平堅持,台灣代表團必須掛上「中國台灣」或是「中華台北」,台灣代表團團長、新聞局電影處長陳志寬堅持,我方向來的名稱都是「台灣代表團」。 新聞局電影處副處長田又安昨天表示:「台灣代表團會繼續參加東京影展各項活動。」大陸代表團團長江平則宣布個人退出。
田又安說:「局長非常肯定陳處長堅持主權的做法,而且台灣代表團的名稱,是東京影展大會早就確認同意的,這次事件無論是不是大陸代表團長江平個人言論,新聞局都不希望影響台灣和大陸的交流。」
台灣和大陸合拍的「臥虎藏龍」,當年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後台,為了讓台灣還是大陸製片上台,差點鬧翻。二○○九年的「渺渺」,因為香港公司誤報名,讓該片隨大陸團參加墨爾本影展,新聞局立刻撤消該片四百萬元輔導金。
今年六月上海國際電影節,大陸要求台灣以「中國、台灣」名義參加,台灣拒絕,不去了。這次東京影展會有問題,其實一點也不意外。
不願具名的資深台灣電影人表示,未來對台灣電影想和大陸合拍片的審批,台灣導演和演員想進大陸的機會,台灣電影想進大陸市場的檔期與配額(江平是大陸最大影片發行公司中影集團副總經理),會不會有負面影響,誰也不敢說。
相 關 新 聞
‧ 東京影展遭打壓 府強硬喊話
‧ 新聞眼/兩岸融冰 卻在東京擦槍走火
‧ 大陸代表團長江平 火速退出影展
‧ 東京影展之爭 兩岸電影交流添負面變數
‧ 打壓無所不在 蔡英文要馬政府別太天真
‧ 評論/一個中國 不如一顆棒球
‧ 評論/江平 破壞兩岸關係大石
‧ 影展名稱交鋒 小英籲別天真了
兩岸只有一個中國 難怪中華台北就是中國台北
醜陋的中國沙豬嘴臉
版主回應
國台辦:兩岸交流 門打開就關不上【聯合報╱特派記者李志德2010.10.26
大陸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昨天首度公開回應表示,兩岸交流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門打開是關不上的。」他也說,自己對兩岸在東京影展的相關情況,瞭解得不完整、不夠系統,很難單獨就此事表達意見。
在同一場研討會上,中共統戰部副部長尤蘭田也說,兩岸要共同維護和平發展的難得機遇,避免波折、防止出現停滯或倒退,為兩岸關係長期和平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和穩定的環境。
昨天下午,孫亞夫出席在北京舉辦的「紀念台灣光復六十五周年學術研討會」時,首度回應了東京影展風波。他說,經過兩岸關係長期實踐,特別是二○○五年五月之後,兩岸關係整體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陸方面的政策,希望能夠「避免不必要的內耗」。大陸會不會對江平做出任何處理?孫亞夫低調說:「就這個具體事情,我不能發表意見。」
孫亞夫說,大陸希望兩岸避免不必要的內耗,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他也強調,大陸當然希望台灣參加國際組織及活動、國際會議,但要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透過兩岸協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尤蘭田表示,保障兩岸關係的正確方向和發展趨勢,關鍵是建立互信,反對台獨與堅持「九二共識」,這是雙方建立互信的共同基礎。她強調,反對台獨意味雙方都反對分裂國家;堅持「九二共識」則意味著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基礎上求同存異,而大陸將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思路,務實推進兩岸關係發展進程。
相 關 新 聞
‧ 國台辦:兩岸交流 門打開就關不上
‧ 東京影展風波 我方定調:江平個人行為
‧ 新聞眼/官員狀況外 中國背黑鍋
‧ 陳志寬回台 一度哽咽
‧ 上一個江平/現役少將批三不 胡錦濤下令處分
‧ 影展風波 蘇煥智:憂「和戰兩手」
‧ 東京影展風波延燒 陸網友擬杯葛徐若瑄
‧ 東京影展事務局:對台灣很抱歉
‧ 社論/東京影展事件是北京操作或個人行為?
‧ 評論/江平要砸胡溫大局?
‧ 評論/難贏台灣人心 看看江平吧
‧ 熱門》五都選舉 台灣藍綠背水一戰
‧ 陳志寬哽咽 堅持國家尊嚴
東京影展風波 我方定調:江平個人行為【聯合報╱記者李光儀2010.10.26
東京影展大陸代表團長江平要求台灣代表團更名,新聞局官員昨天將事件定調為「江平事件」,強調此事應屬江平個人行為,會把江平列為「不受歡迎人物」。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指出,「那位出言蠻橫的江姓團長」後來就沒再出席影展,可見大陸方面也在檢討江平的發言,他呼籲大陸維持善意,不要讓個人發言影響兩岸發展。
吳敦義表示,據他所知,大陸方面還沒透過任何兩岸交流管道有所表示,但他希望未來大陸在其他場合,能維持口口聲聲講的善意,因為唯有累積足夠善意,才能對兩岸和平穩定、繁榮發展、互惠雙贏的大局有幫助。
不願具名的新聞局官員分析,江平事件應不是中共高層授意,從國台辦此事反應「有點慢」的情況看來,這就是個「江平事件」,只是突發而非授意的。
江平曾以台灣電影賣到大陸要脅台灣代表團,新聞局官員批評,這種話「非常不理性」,因為根據兩岸經濟協議,台灣電影沒有配額問題,「任何一個人講一句話就可推翻一個協議,就要接受社會公評」,「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
國民黨立委謝國樑等提案要求把江平列為「不受歡迎人物」,永遠不得入境台灣,新聞局官員斬釘截鐵說,「那是一定的」。
新聞眼/官員狀況外 中國背黑鍋【聯合報╱大陸特派員王玉燕2010.10.26
江平事件凸顯中共內部對台工作長期以來面臨的一個問題:不是從事對台工作專門部門、官員,對中央的對台政策方針不求甚解,因此在推動落實工作上,會發生誤差;而這些部門或官員對在國際場合上遇到兩岸問題,一定「嚴守」不能發生有違「一中」政策的情況。
過去兩岸關係緊張,雙方在國際場合幾近「勢不兩立」,中共官員被要求要嚴守「一中」原則,絕不能出現「兩個中國」狀況,哪怕不涉及政治的活動也是如此。甚至官員在國際場合展現這種「愛國」行為,返國後單位還會表揚。
然而,兩岸關係這兩年發生極大的變化,套用北京的形容詞,兩岸關係面臨歷史良好機遇;國共間對「九二共識」「求同存異」的互信,海基、海協兩會制度化協商,相對地,北京對台灣參與國際活動,都有相當地默許。兩岸經濟協議簽署後,在中共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建議下,北京更把推動深入兩岸文化大交流,作為對台工作重點。
可惜,北京中央的決策,雖然國台辦大力推動,各部門也組織學習,但仍有不少官員狀況外,認為只要台灣問題,死守「一中」原則錯不了。江平在東京影展的「胡言瘋語」,讓中共對台部門兩年來辛苦經營兩岸關係、爭取台灣民心的努力,遭受大打擊,更背上「官方指示」的黑鍋。
阿楨
電視金鐘昨頒獎 公視12座大贏家2010-10-23【楨:觀眾關心(爆乳+藝人八卦)異於獎項內容的金鐘獎】
一年一度電視界的盛事金鐘獎,得獎名單揭曉,今年公視入圍了60個獎項,遙遙領先各台,昨晚,果然奪下12個獎項,仍是最大贏家,包括迷你劇集最佳男女配角、動畫節目獎,紀錄片"返家八千里"也拿下節目行銷獎、戲劇節目「那年雨不停國」,則得到頻道廣告獎,另外,十年有成的招牌兒少節目下課花路米,再度拿下金鐘。
嫌胖不出席 陳文茜怕成笑柄 意外紅了陳芠茜 2010-10-23 NOWnews
第45屆電視金鐘獎,中天新聞台的《文茜世界周報》入圍最佳綜合節目和綜合節目主持人,並奪得最佳綜合節目獎,不過,主持人陳文茜並未出席頒獎典禮,她今天(23日)說,因為「減肥尚未成功」,為了怕成為時尚專家毒舌的對象,也怕影響收視率,所以選擇缺席。
陳文茜凌晨現身中視、中天舉行的金鐘慶功宴,她笑說原本打算請代她出席的主播哈遠儀宣讀「得獎感言」。她自嘲表示,凡是出席這類頒獎典禮,女性一定重視禮服款式、妝容和身材,隔天媒體也一定會找時尚專家評比誰最美、誰最糟,她若出席,可以替大家「墊底」,但自己「熱心公益的程度還不夠偉大」、「減肥尚未成功,一切仍需努力」,避免影響金鐘獎收視率。
有趣的是,陳文茜的「分身」許傑輝,在頒獎典禮上以「陳芠茜」之姿和沈春華擔任「綜合節目主持人獎」的頒獎人,沈春華的主持功力加上許傑輝活靈活現的組合,被網友誇稱是「最佳頒獎人」,可說是即使陳文茜本尊未出席,分身卻讓人印象深刻大成功。
第45屆電視金鐘獎相關新聞
http://news.pchome.com.tw/features/20101020093352006953/3/
版主回應
吳政迪楊丞琳 金鐘稱帝封后 2010-10-23中央社
第45屆電視金鐘獎今晚揭曉,楊丞琳與15歲的吳政迪封后稱王。公廣集團仍是最大贏家,其中公視獲12項,客家電視台6項。重出江湖的豬哥亮則是拿下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99年電視金鐘獎得獎名單如下:
戲劇節目男主角獎:「大愛劇場─情義月光」吳政迪。
戲劇節目女主角獎:華視「海派甜心」楊丞琳。
戲劇節目男配角獎:客家電視台「牽紙鷂的手」巫建和。
戲劇節目女配角獎:「大愛劇場─芳草碧連天」高慧君。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主角獎:客家電視「討海人」唐川。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主角獎:公視「記得我們愛過」林美照。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公視「我的爸爸是流氓」汪政緯。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配角獎:公視「我的爸爸是流氓」劉曉憶。
戲劇節目導演(播)獎:公視陳慧翎「那年,雨不停國」。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導演(播)獎:公視人生劇展─我的爸爸是流氓」瞿友寧。
非戲劇類節目導演(播)獎:公視「紀錄觀點─森之歌」柯金源。
戲劇節目編劇獎:「客家劇場─牽紙鷂的手」呂蒔媛、林欣慧、吳維君、林純華。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編劇獎:「客家電視電院─討海人」丁道祥。
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東森「YOYO小狀元」香蕉哥哥(林掄元)。
綜合節目主持人獎:Discovery「龐銚敲敲門」龐銚。
綜藝節目主持人獎:民視「豬哥會社」豬哥亮、侯怡君。
行腳節目主持人獎:八大「世界第一等」小馬(倪子鈞 )。
攝影獎:公視「記得我們愛過」李鳴。
剪輯獎:「客家劇場─牽紙鷂的手」林姿嫻。
音效獎:三立「目送一九四九─龍應台的探索」史擷詠。
美術設計獎:「看見天堂」吳若昀。
節目行銷獎:公視「返家八千里─黑面琵鷺」。
頻道廣告獎:公視「那年,雨不停國」系列廣告。
特別獎:葉明勳。
戲劇節目獎:「大愛劇場─情義月光」。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獎:客家電視台「討海人」。
教育文化節目獎:驚豔台灣─生態保育誌。
兒童少年節目獎:公視「下課花路米」。
行腳節目獎:Discovery「瘋台灣」。
綜合節目獎;中天「文茜的世界周報」。
綜藝節目獎:台視「百萬小學堂」。
動畫節目獎:公視「小太陽」。
阿楨
侯孝賢親友批《艋舺》鈕承澤演最爛 2010-02-26
侯導25日賣力推薦將於4月9日至22日在新光影城舉行的金馬奇幻影展,並大力肯定《艋舺》為國片帶起新氛圍,兩位主角阮經天、趙又廷尤其表現優秀。但他也說,過年時許多親戚拜訪,聊到《艋舺》,都說「全片演得最爛的就是鈕承澤」。他說,導演、演員要兼顧本來就很難,世上大概只有克林伊斯威特是少數成功的例子之一,但克林原本就是明星,定位很清楚,加上有固定班底做後盾,才能成功扮演兩種角色,豆導還是別勉強了。
無奈承認愛演 會虛心受教
豆導得知侯導的肯定與批評,感激地說侯導的話對他非常重要:「謝謝侯導,我會更努力。我會沉澱思考,虛心接受各種指教。」但他也無奈的說:「我承認我很愛演,這是事實。但我本來真的沒有要演,不然也不會在去年台北電影節時就強調自己絕對不會演。」
後來因拍攝延誤,原訂飾演外省幫老大的張世無法配合,他才自己下場。在來不及好好準備的情況下,他自認監製、導演、演員三種身分裡,他最對不起的就是演員身分。
張世女友詹婉妮昨說,原本的確想力挺豆導,畢竟大家都是同學,只是後來檔期喬不出來,沒想到如今讓豆導下海承受各方批評。聽說豆導演出為全片最糟,她笑說:「大家不要這麼壞啦!」她也開玩笑說:「是他自己愛演吧!」
角頭幫派不同 欠考證興波
侯導並指出,真正的角頭不像《艋舺》那樣歃血為盟,幫派才那樣做,角頭都是在社區廟口等地方自然形成的。豆導則說,《艋舺》只是片中幾個小鬼頭自己要結拜,對於近日外界對於80年代背景與黑道文化的考究質疑,他無奈地說無法辯駁,但他原本要拍的就並不是寫實的東西,只是為了戲劇效果所做的設計。
盜版重傷艋舺 豆導和網友鬥法2010-02-25台視 2010-02-25
國片艋舺真的是爆紅,人氣直逼海角七號,不過票房想要超越,不簡單,因為艋舺恐怕會被盜版打敗!艋舺上映一個星期就出現盜版,讓導演鈕承澤生氣的說在這樣下去國票就會滅亡,現在為了抓盜版,他每天緊盯大學生最愛上的BBS版!發現網友大剌剌抒發自己在家裡看完盜版艋舺的心得,豆導馬上回PO一個震怒的表情,表達他心中的怒火,艋舺不僅要力抗盜版,最近計畫進軍大陸市場,部分暴力劇情可能被迫修剪。
版主回應
我為什麼反對電影艋舺(楨:高雄的<痞子英雄>呢?當時有人還批台北不支持拍國片!)
像艋舺這樣一部本位主義與偶像形式主義的電影,對於萬華這個地區原本就一蹶不振的文化面貌,只是再一次的無情打壓,並且重新挖扒那些歷史的原罪,再次深化人們對艋舺的邪惡印象。
有一次跟某位也關心萬華的大導演聊天,他義憤地告訴我,這種電影就是炒冷飯而已。
我相信大家一定都聽身邊的人說過,或者自己也曾經提過這句話:[ 我不敢去萬華。萬華很可怕。]
那麼台北市文化局傾全力幫助了這樣的一部電影, 我不知道它們是否真的認真地審視過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我在想,或許只有在這裡土生土長,居住在此地絕大多數善良的艋舺居民,才能深深體會感觸這樣的憤怒與無奈吧。
事實上,我就是在寶斗里出生長大的小孩。我的阿公正是在寶斗里連任了三十年,只要提起他的名字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受人敬重的老里長。我家既非黑道,也沒有開娼館;我不是幫派混混,家裡女性成員更沒有人是娼妓老鴇。相反的,阿公豐富美好的人文生命與地方奉獻精神,不知道可以拍成多少部賣座動人的艋舺電影;而這還只是我阿公個人身上的故事而已,艋舺純真良善的人事物太多太多了。然而,我們卻要與這老朽可憐之城共同揹負污名。
事實上,這部電影已經不可能不紅了。
台北市副市長兼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小姐,決心想要做紅這部電影,這點從許多文化局對剝皮寮老街的指示和作為可以看出,我猜想她應該很希望這部電影可以在萬華複製另一波「海角七號」效應吧。事實上我絕對認同,在短期觀光效益上,電影絕對有能力帶動一波市場人氣;然而,在政府、片商與觀光客消費完艋舺之後呢 ?艋舺那些值得頌讚的美好歷史文化與古蹟人文,又能留存在哪裡 ?文化的沉寂能敵得過電影所昭示的黑幫與娼妓負面問題嗎 ?
自古有著「一府、二鹿、三艋舺」美名的古城艋舺,今日在人們的心目中,早已是髒亂、遊民、流鶯、老人、黑道、治安等種種落後的印象,比起台南府城或者彰化鹿港,人家有多努力在創造新舊交融的文化議題,而艋舺呢 ?一個文化印象低落得可憐的古都,如今是台北人眼中的化外惡地,是城市落後的包袱與象徵。
我想大喊,艋舺是精采的文化古城啊!
艋舺有那麼多美好的人文歷史故事與先民拓墾題材,怎麼那麼多美好皆不見,偏偏必得炒作這腥臭原罪的冷飯 ?或許,電影工作者本來就不用承擔文化責任,一切還是要以票房話題考量,而且他們要怎麼拍,基於自由市場原則,我們局外人本就無權置喙。
可是,身為地方最高文化指導單位的文化局,居然打著文化名號,全力支持一部標榜艋舺色情、娼妓、流鶯、暴力、幫派火拼的電影,政府傾全力提供場地,協助電影劇組在拍攝過程裡順利進行任何想做的事情;
看在其他電影工作者的眼裡,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兩三個月來,艋舺劇組在萬華四處封街,隨處可見其蹤跡。我當時戲稱他們就是艋舺新興的最大幫派。他們在艋舺街區裡,包含華西街觀光夜市封街拍攝,影響店家生意數日,並限制路人遊客拍照。大批演員化身流氓在大街小巷裡大聲叫囂幹聲不斷,四處上演追殺火拼,逞凶耍狠。他們進入三級古蹟清水巖祖師廟,在古廟牆上塗畫造景,擾亂廟堂聖地。他們在觀光古蹟前公開廣場上,見路人遊客持相機拍照,便有工作人員貼身監看勸阻限制攝影,並要求查看相機照片;我認為他們有權限制照片或明星肖像的使用,卻不能限制人們拍照的自由。
另外,文化局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裡開放了數間才剛斥資修建完成的歷史建築,如廣州街 37、39 號等古蹟空間,提供艋舺劇組作為倉庫堆放各式大小型景片道具,並任由佈景搬運碰撞、釘拆佈景破壞清代珍貴古蹟建築紅磚牆面與木造結構。剝皮寮辦展期間,電影拍攝工作迫使藝術家原創創意被扼殺,如:周靈芝與洪易作品;電影佈景施工及拍攝期間多次影響民眾參觀動線,並造成參觀安全與嚴重公共危險問題。
最大的傷害還不止於此, 文化局允許劇組在老街裡搭設五花八門佈景店招,不但不符當地風土民情,並遮蓋原有老建築歷史原貌,其造成參觀者對老街文史的誤解,使街區人文歷史故事的保存傳遞更加困難。
http://blog.yam.com/upart/article/25436416
「艋舺」惡搞版 Mongo
電影「艋舺」還沒上映,就引起部份萬華居民反彈,認為電影中的暴力、色情,對於萬華只有負面影響,可說是未演先轟動。今天艋舺才剛首映,網路上馬上就出現惡搞版,片中以芒果「Mongo」的諧音取代艋舺「Monga」,更模仿電影預告片中的情節,搞笑的演出及經典台詞,看了令人捧腹大笑。
《艋舺》真的會污名化萬華?
http://blog.udn.com/ROCgood/3544966
國片難現海角風
國片難現海角風 僅3金控>中時09-08-08黃琮淵
受金融海嘯影響,金控業贊助國片預算大幅縮水,今夏僅華南金贊助《野球孩子》、富邦金贊助《爸…你好嗎?》等兩部國片,第一金則是與台北市社會局合辦「弱勢關懷年」影展。去年因為《海角七號》所掀起的金控贊助風,盛況不再!
最特別的是華南金,除巡迴包場,邀客戶進電影院看首映外,還花三百萬元取得電影冠名權。若再加計支援拍片,以及扶植原住民少棒的預算,林林總總加起來,已花了上千萬元行銷《野球孩子》,堪稱近期最大手筆的贊助案。
華南金 冠名行銷《野球孩子》
華南金總經理劉茂賢指出,贊助《野球孩子》,只是華南金振興棒運計畫的一部分;不可能贊助一部片子,或是票房開出紅盤,棒運就能復甦。但他強調,藉由電影的推廣,確實能對凝聚棒運共識,華南金會持續推動這類議題。
富邦金 砸40萬看《爸…你好嗎?》
富邦金則是透過文教基金會牽線,贊助張作驥作品《爸…你好嗎?》,在父親節前夕,團購兩千張電影票、砸下四十萬元預算,力邀員工及客戶進場觀影;並在自家網站幫忙廣告,期凝聚更多人氣。
至於慧眼識英雄,貸款給魏德聖拍出《海角七號》的第一金,雖未有贊助單一國片計畫,但將與台北市社會局合作,贊助「弱勢關懷年」影展約五十萬元。
第一金 資助「弱勢關懷年」影展
事實上,去年《海角七號》掀起國片熱,國內金控不論明著、暗著,都曾向電影院要求包場,當時還造就「一廳難求」盛況。只不過《海角七號》之後,就不見如此賣座國片,金控對於贊助國片,也不再一頭熱。此外,與金控策略也有關係。永豐金曾經每月至少贊助一部電影首映,吳宇森《赤壁上集》、李安《色戒》等大片,都是永豐金獨家贊助。
金融海嘯影響 贊助預算大縮水
金控主管指出,受金融海嘯、獲利縮水影響,贊助電影或包場不如往常熱絡。在這種背景下,金融業與電影結盟,逐漸走向商業結合,如花旗銀請信用卡戶看《哈利波特》、萬泰銀結合《天外奇蹟》,並推出一系列刷卡促案。至於贊助國片,金控主管表示,得看預算及電影內容而定,但金額恐怕也不大。
版主回應
若美國片鬆綁 中國會有張藝謀嗎? 美國之音中文網記者樊冬寧09/10/27
因應華語電影市場的轉變,台灣行政院新聞局星期五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09年華語電影製片論壇」,廣邀兩岸三地電影圈內重量級的導演、製片人以及發行商,齊聚台灣探討華語電影的特色與困境,希望結合兩岸三地的力量,找出未來華語電影發展的新方向。
目前華語電影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澳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逐漸形成各自的系統,兩岸三地的影視資源透過資金的跨國性流通,逐漸呈現出整合的狀態。
台、港電影人才斷層
香港導演王晶表示,台灣與香港的電影人才出現斷層,是華語電影首先要面臨的挑戰。他說:「香港的年輕演員基本上在這十年以內沒有一個特別紅的,台灣還有一個周杰倫,香港我相信最後一個超級大明星已經是鄭秀文了,但是她現在又下去了,在她之後香港沒有一個壓倒性的演員出現,因為太年輕的演員,中年人的消費者不認識他,太老的演員我們還有一個很有票房的劉德華,但是年輕人卻已經把他當成叔叔了。」
王晶指出,大陸的電影市場有其獨特性,年齡段分流與人才斷層的情況不如台灣和香港明顯,是最適合電影大眾傳播發展的市場。
中國大陸的電影政策
香港資深電影監製吳思遠也從政策來分析大陸的電影市場,他開玩笑說,大陸的導演們應該要感謝共產黨:「如果不是共產黨,中國大陸也像其他地方一樣,全面開放美國好萊塢影片,有你們馮小剛和張藝謀嗎?因為大陸政策給大陸導演空間,大片一年只有20部,如果開放到40部50部,電影院肯定排他們(外國片)優先,這樣國片還能夠生存嗎?但是台灣和香港就沒有辦法這樣(限制外國片)。」
不過華語電影在題材上仍然推陳出新,專家認為華語電影以獨特的敘事方式以及美學風格,開創出新的視野,成為好萊塢電影之外的另一股新興勢力,而隨著年輕新興導演的成熟,兩岸三地的電影也呈現出新的面貌。
台灣認同=賣座保證?
在眾多題材中,本土化、在地化的電影語言,透過鏡頭重新闡述,可以轉化為新的創意美學。海角七號的策劃人李亞梅從這部影片的成功經驗來分析台灣的電影市場,她指出,台灣電影賣座的類型,像是動作片、喜劇、鬼片都有基本盤,還有年輕人的片子通常也很賣座,因為在台灣看電影的人還是集中在年輕族群,而最特別的現象就是:只要牽涉到「台灣認同」就會賣座。
李亞梅說:「台灣電影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就是,只要牽涉到『台灣認同』就會賣座,比如說『練習曲』這部電影,一個人騎著一台破腳踏車環島有什麼好看的,但是這部電影告訴你台灣風景很漂亮,這就是台灣認同,海角七號也是這樣,我常跟年輕人說,我們常常在好萊塢電影裏看到演員用四個英文字母表達他們內心的情緒,但是我們的茂伯(台灣電影角色)只用一個字就能用我們的語言發泄情緒,那就是民族認同,我們聽起來很親切,可以拉近民族情感,拉近觀眾之間的距離。這個現象很奇怪,也是很多地方都沒有的,就是有台灣情感認同的電影都會賣,這跟台灣背後有很複雜的政治、文化因素有關。
王晶:本土化不是萬靈丹
不過王晶強調,本土化不是華語電影的萬靈丹。他說:「台灣和香港都比較偏向於本土化的題材,事實上整個東南亞都一樣,比方新加坡的鬼片,都是本土化電影大賣座的例子,還有泰國、南韓的電影也一樣,但是極端本土化對電影發展不利,因為外銷是絕對不理想的,雖然一般來說,電影市場從低迷中爬起來都是靠本土化才能有機會,像是以前的法國片和日本片都看到同樣的做法,可是本土化成功之後,你又必須要回到一個比較全球化的題材,要不然本土化這塊麵包很快就會吃完了。」
吳思遠:華語電影要有買點
吳思遠也指出,拍電影必須有全方位的考慮,而華語電影未來成功的關鍵在於獨特的創意與賣點,才能吸引觀眾進電影院。他說:「除了好的劇本之外,還必須要有賣點,像是李安的電影,他自己已經是大導演,已經有買點了,但他還是要用梁朝偉,因為有很多人喜歡梁朝偉,這就是買點,而他在用了新人湯唯之後,還要設計大膽的裸露戲,這也是買點,導演的計算必須非常精確,知道賣點在哪很重要,因為要吸引觀眾來看電影非常不容易,必須要絞盡腦汁。」
吳思遠表示,台灣電影想要打入大陸市場,希望拍出大陸觀眾都能夠接受的片子,必須要下工夫,劇本寫好之後應該要請大陸的編劇來改寫,使用大陸年輕人的語言和幽默。
兩岸三地影視資源整合
李亞梅也樂觀的期盼台灣的電影創作者能對兩岸三地的市場和觀眾的心理更了解,假以時日,台灣市場不但可以收復,也能夠進軍大陸市場,讓大陸民眾有機會欣賞更多台灣的電影。而未來兩岸三地的影視資源若能進一步的整合,對兩岸三地的華語電影來說都是莫大的契機。
一八九五宣傳不力?
一八九五入不敷出 被轟宣傳不力:自由時報09-03-19 記者謝文華
客委會斥資3000萬拍攝的國片「一八九五」,門票收入僅售出2962萬,不如預期,立委抨擊宣傳不力。客委會主委黃玉振表示,很多客家縣市沒有戲院是主因,未來將製成DVD分送中小學,繼續發揮影響力。立委邱議瑩則指,日本片商有意上映「一八九五」,希望客委會積極將此片推銷到海外。
立委管碧玲則質疑,客委會與公共電視拖了3個多月未完成客家電視台今年合約簽訂,是卡在客委會以立院通過違反公視法的議案,要求在合約中納入事前審查客台節目,勸客委會勿當個「惡婆婆」、「拿雞毛當令劍」,應取消事前審查制度,讓媒體獨立自主。黃玉振說,客委會與公共電視已取得高度共識,近期會完成簽約。
另參本館:誰伸手入媒體 公視怎麼了
海角七號登陸 票房淡
海角七號登陸 票房淡【經濟日報╱記者邱詩文09.02.15
在台灣創下影史最高紀錄的國片「海角七號」,昨(14)日情人節正式登「陸」,不過上海人的反應平淡,並未如預期造成轟動。
上海最大院線「上海影城」14日上映「海角七號」,但因這一檔期安排強檔西片深受當地影迷歡迎,相較之下「海角七號」顯得遜色。
中央社消息,上海最大院線上海影城昨天把「海角七號」特別排在第一場上午10時放映,放映廳是100個座位的中小型廳,仍有票未賣出去。第二場11時放映的是大型廳,有300個座位,只賣出60張。
一些正在買票的青年男女表示根本不知道有這部電影,而且他們也不會去看這部電影。有人表示,上海大街小巷都可買到「海角七號」盜版光碟,只要人民幣5元;而「海角七號」的電影門票價位要人民幣80元,寧可買光碟回家觀賞,也不願在電影院看。
上海萬達影城之前估計,「海角七號」預測票房應該能達到人民幣50萬元(折合新台幣近250萬元);不過,「海角七號」登陸晚了,很多大陸觀眾等不及都在網站上先看了,如果當初及時在大陸上映,票房應該還會更高。
版主回應
《艋舺》築夢2010-02-10 中時短評
《艋舺》首映票房贏過《阿凡達》,讓台灣電影工作者雀躍不已。《海角七號》創下五億多元的票房,但一隻燕子帶不回春天,直到《艋舺》出現,我們才敢說,國片確實已回春了。
年輕的一代沒有聽過「賀歲片」,不知其意義,希望《艋舺》之後,年年有國片來「賀歲」。
以前的年代,「賀歲片」瞄準的,就是大家的「壓歲錢」。所以完完全全地商業化、通俗化,處心積慮地把民眾吸進戲院來。
廿幾年前,一些「有水準」的電影工作者開始「反省」台灣的電影業,認為一、兩位偶像明星的片酬占掉電影一大半,太不合理。電影只為取悅觀眾,毫無藝術性。因此發動電影革命。
此後的「新」電影確實有水準,屢獲國際影展之大獎。但這些電影太有水準,所以也只有搞電影的人看得懂,一般觀眾衝著「某某影展大獎」看了幾次,睡了幾覺之後,從此不進戲院,沒有票房能力的電影工作者只能靠新聞局的獎金養活自己。
《海角七號》是這廿幾年來,第一部那麼用力取悅、討好觀眾的電影。它多說故事,少講道理;不自戀而求共鳴。《海》片的成功,讓搞電影的人知道,想看電影的人始終存在。也因此,李烈才敢砸下七千多萬拍《艋舺》。
電影,確實是「夢工廠」,可是搞電影的人不可做白日夢,而是要幫觀眾築夢。我們很高興台灣的「舊」電影又回來了。
留言和迴響
這篇充斥尖酸氣息的文字,令人嘆息果然是中時一向的格局。新電影導演們何辜?他們又沒打壓過誰不能拍商業片,要罵應該罵朱延平吧。自己在這挺豆導挺得爽,殊不知鈕承澤魏德聖正是喝新電影奶水長大的,人家導演自己都說視侯導如父,寫這文字的傢伙根本不懂電影的傳承,還自以為幫誰出了鳥氣,可笑。
另詳參本館:精神勝利法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0319459
自作孽的中時
艋舺賣座 萬華老街、美食紅了 【聯合報╱記者錢震宇2010.02.10
國片「艋舺」暴紅,台北市長郝龍斌昨天下午到康定路與廣州街口剝皮寮,拜訪片中老大Geta的家,邀請艋舺製片李烈、導演鈕承澤重回拍片現場,暢談拍片點滴,並推銷萬華觀光景點。
「艋舺」上映四天,票房突破七千五百萬元,創下本土電影票房新紀錄,也帶動了萬華周邊地區商機。據了解,片中出現的「兩喜號魷魚羹」,這幾天的生意就翻漲了好幾倍。
郝龍斌說,市府協助艋舺拍片,艋舺帶動商圈活絡,是雙贏。從電影的口碑、票房來看,確實受到國人喜愛,他希望國片復興就從「艋舺」開始。
「豆導」鈕承澤則感謝市府,他說:「透過友善的公權力大力協助,我們第一次在台灣拍電影感覺到被尊重、有尊嚴,以前都是申請不過,然後警察開罰單,到處被趕,蹲在路邊吃便當。」
市府也乘機推銷當地觀光,特地買了萬華當地美食,包括福州元祖胡椒餅、三六粿店粿品、周記肉粥、青草巷青草茶、兩喜號魷魚羹及紅燒肉等,請大家品嘗。
「艋舺」拍完後,市府特地保留部分電影場景,供民眾參觀,包括主角常逛的剝皮寮老街。而電影中主角穿的花襯衫、吃飯時的大圓桌和劇中出現的刀、棍等道具,都展示在Geta家。
市府規畫的「艋舺一日遊」共有九個景點,包括龍山寺、佛具街(和尚的家)、隘門(兩派交鋒的拍攝地點)、青草巷(白猴家的青草店)、廣州街夜市、剝皮寮(Geta的家)、祖師廟(劇中人物結拜場景)、青山宮和華西街夜市。
沒得大獎 海角就是輸
今年金馬:三地給獎,港陸突出【聯合報記者葛大維08.12.07
今年金馬獎「三地給獎,港陸突出」的特色,呼應近年華語電影的趨勢。
去年金馬獎,大贏家「色,戒」就是台灣、香港、大陸合作的實例,被認為得獎實至名歸。
今年金馬獎,台灣大賣座的「海角七號」背負眾多台灣粉絲的期望拚金馬,但是和大陸與香港合拍的「投名狀」一比,在電影專業的整體成績上,立見高下。
也許有人好奇,有沒有人會用所謂的民族情結去看金馬獎?決選評審召集人陳坤厚說,身為台灣人,的確背負壓力,但沒辦法,自己只有一票。
陳坤厚還透露,決選評審中有來自大陸的電影人朱永德,他在決選會議上,率先提出像「集結號」國共內戰的政治題材會不會太敏感?結果其他評審立刻說絕不要考慮政治因素,純粹就片論片。
金馬獎的評審過程不公開。無論金馬獎給獎能不能符合各界期望,台灣電影的振奮,是華語電影圈不容忽視的一環。
新聞眼》沒得大獎 海角就是輸家【聯合報╱聞天祥08.12.07
雖然典禮從頭到尾都在講《海角七號》,而且從得獎總數來看《海角七號》也遙遙領先,但少了最佳影片和導演,它就是輸家。
結論是《投名狀》或《海角七號》誰得大獎,我們都可以提出一堆理由。如果把電影競賽等同於規格化的評比,《投名狀》的技術、規模與完整性,確實是勝出《海角七號》一截的;但《海角七號》對電影工業的振奮和以小搏大的奇蹟,誰說不能是電影獎肯定的理由?
只能說評審在剛開始的幾個技術獎頻頻忽略《投名狀》時,製造了一種好像今年要放棄「以大為尊」的氣氛,卻又在最後翻盤。
版主回應
大陸軍團壓境 抱走九大獎 2009-11-29 中國時報 金馬採訪團
金馬典禮大陸影人聲勢浩大,「華誼兄弟」老闆王中磊領軍《風聲》團隊大舉叩關,今年光入圍影片純種陸資的有三部、合拍片八部,最佳導演、男女主配角等主要獎項,李冰冰、張涵予等八位入圍,占了三分之一強。而技術獎項含陸資的影片就攘括26項入圍,當中最佳改編劇本、攝影及視覺效果幾乎都是大陸天下。
而大陸影人果然很會得獎,一口氣帶走九項大獎,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新演員、攝影、改編劇本到電影音樂類獎項。
侯孝賢擔任金馬影展執委會主席後,積極促進兩岸電影交流,這次大陸幕前幕後電影人超過一百位與會,陸媒約40人,今年央視第六頻道更首度轉播典禮,約有11億收視人口。
虐牛當笑梗 網友批國際笑話2009-11-29 中國時報 金馬採訪團
金馬獎四大爛梗遭網友噓聲不斷,星光大道主持人唐從聖(從從)沒做功課,胡亂認人;九孔、戎祥及納豆「牛鬼蛇神」,綜藝咖硬裝電影咖;黃子佼當眾取笑戴立忍在《愛情靈藥》的床戲,態度低俗;女主角被毆與《鬥牛》虐牛畫面結合,都讓網友罵翻天。
從從主持星光大道,把張家輝錯喊張學友,網友說張家輝好歹也是大熱門,喊錯名也太失禮。九孔及納豆也被罵,尤其納豆自稱演四部電影,在《囧男孩》只是演銅像,竟敢說自己是電影人。
陶子為《鬥牛》女主角乳牛抱不平,認為她應該入圍女主角,還把李冰冰、張榕容、周迅及袁泉在電影中被打的畫面,與虐牛畫面結合,網友噓拿虐牛畫面當笑梗,肯定是國際大笑話。黃子佼翻出戴立忍過往床戲,還加上金馬頭遮住露點畫面,當眾揶揄戴立忍與桂綸鎂,很不道德。
2009金馬得獎名單
http://stars.udn.com/star/StarsContent/Content23498/award.html
海角七號事件
回應
不看這部影片也可理解臺灣的“皇民思想”
堅決封殺,旗幟鮮明。導演和制片人再進一步辯解,也一概封殺。尊重藝術,但不能給陰險的媚日派任何空間。
告誡臺灣的同胞們,不要認爲電影情結如何如何?
有沒有想過對中國人民的感情影響呢??
只是一部電影而已,沒必要這麽緊張吧!好多事情我們都是一廂情願的,臺灣有臺灣自己特殊的情況,50年的殖民統治不可能對臺灣沒有影響,我想我們應該站在臺灣人民的角度多想想,不要總是一味的以我們的視角去看問題!多聽聽臺灣人民是什麽心聲,既然這部電影在臺灣獲得成功,那麽肯定就是有他成功的原因所在!
人家臺灣寧可被日本再次奴役也不願做中國人。。。唉!
我看過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的日本鬼子二戰投降時匆匆撤離的一個小日本鬼子給一個臺灣女孩子的信,很多封,直到那老鬼子死翹翹都沒能夠寄出去,後來也就是現在一個日本小娘們來到了臺灣做導遊,然後日本鬼子的歌手又要到臺灣某個小城演唱好拉動消費,然後那個小城還是小鎮的鎮長的兒子會唱歌,就這麽東拉西扯,然後那日本小娘皮喝醉了就和臺灣的那鎮長的兒子睡了一覺,大概是這意思。開始不覺得有什麽,但是後來看到裏面意思是說日本鬼子占領臺灣的時候居然是平等的,感覺就很不爽了。整不電影不怎麽樣。情節老套爛得要死。
我看了一半才明白,那些有點做作的搞笑,一點都不好笑,看到日本人的信就倒胃口,以爲在臺灣第一的有其過人之處,沒想到是垃圾,看來臺灣真的是奴性不改,獨立看來是假,加入小日本那才是真,獨立不過是向小日本邀功而已,就像小孩偷了家裏的東西給他的老大一樣。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4&subid=0&fid=116078&tbid=1829
海角七號事件
亞洲新聞:中國大陸禁映“海角七號”成政治事件
—臺灣電影“海角七號”在臺灣創下場場爆滿的記錄,但中國大陸旨在封殺。臺灣島的政客和市民不接受,中國大陸卻對影片中的媚日情節群起而攻之。
“海角七號”講述了臺灣搖滾歌星和日本妹的故事。其間,還有一段一九四五年的回憶。當時,日本教師因日本戰敗而被迫逃離臺灣。這部影片在臺灣創下了大約1179萬歐元的票房記錄,大陸的許多城市和互聯網上已經出現盜版DVD;影片插曲流行開來。
但是,這一話題在大陸十分敏感——日本侵略者的長期占領、臺灣分裂。許多大陸觀衆抗議其中的媚日情節,無視日本侵略者的野蠻暴行,將與臺灣人的關系描寫成和平互惠。
海峽兩岸都曾經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軍事占領。臺灣自一八九五年起,持續了五十年。接著,與東京迅速建立良好關系。
北京最初很欣賞這部影片,但現在,爲了不冒犯曾經飽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同胞的感情准備禁映。
與此同時,臺灣立法會爲此大做文章。藍綠聯手批北京,甚至制造了公開的相互指責。昨天,馬英九在臺灣廣播電臺接受曆史性采訪時表示,“要求大陸同胞觀看這部影片,可有助于理解臺灣”。
影片導演反複重申他的作品是愛情故事,沒有任何政治意向。
大陸網民作出反應,指出“感動了臺灣、創下票房記錄,並不表明就一定是一部曆史巨片”。
爛電影
國發基金討論1.2億助拍電影【聯合晚報高凌雲08.03.11
劇情…國民黨政府暗殺支持台獨美僑
美籍人士刁毓能(Will Tiao)在美國籌拍「被出賣的福爾摩沙」(Formosa Betrayed),劇情影射國民黨政府派人到美國暗殺支持台獨的旅美台僑,但拍片經費不足,民進黨政府考慮用400萬美元(約台幣1.2億元)資助拍片,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3月5日曾邀集各部會開會討論投資這部影片,但官員擔心投資失利,這項牽涉1.2億元台幣投資案,懸而未決。
製作人…美籍刁毓能 父母都是台灣人
刁毓能父母都是台灣人,民國57年移居美國,刁毓能數年前以獨立製片方式籌拍這部電影,曾引起美國台灣人僑社注目。當時估算拍片經費約1200萬美元,刁透過旅美台灣人僑社與台獨社團,以每股2萬5000美元為單位募款,也到台灣找上親綠社團台灣社尋求金援,原本希望在2008年總統大選前拍完上映,但因為經費不足,遲遲未完成。
金援…3/5 委員會討論動用國發基金
據了解,刁毓能透過各種方式募集500萬美元經費,但距離事前評估所需經費還有一大段距離。民進黨政府表達願意贊助,新聞局長謝志偉更是積極推動本片拍攝,但因為新聞局只輔導國片,行政院看上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希望動用400萬美元,約合1億2000萬元台幣投資這部美國電影。
據指出,國家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是以投資數位內容及創意文化產業為名目,研擬對刁毓能的電影進行投資,原本慣例在3月中旬開的會議,也特別提前到3月5日舉行。
開會未做結論…能否回收待評估
3月5日下午開會時,外交部、經濟部、新聞局、僑委會、文建會都有派人出席。謝志偉短暫出席後離開,僑委會是由委員長張富美出席。
據了解,因為投資電影金額不小,逾億元的投資將來能否回收,仍有待評估,3月5日的會議還不敢馬上定案。外交部發言人葉非比說,外交部是被通知開會,沒有出錢拍這部電影。新聞局電影處也表示,投資刁毓能拍電影不是他們的業務。
籌拍動機…「融合江南案與陳文成案」
刁毓能曾在YouTube網站上,透過影片訪談表達他對這部片子的想法,他說,這是一部拍給美國人與國際人士看的電影,因為大部分美國人都不知道台灣有一段白色恐怖歷史,這部電影是要讓全世界人知道台灣人爭取民主與獨立的艱辛過程。
刁毓能籌拍的這部電影,融合了1980年代江南案與陳文成案的故事,片中影射堪薩斯大學中一位旅美台籍教授因為主張台灣獨立,在美國遭到台灣政府派員到美國暗殺,後來在一位警探的調查下,全案水落石出。
新銳導在哪
新銳導演背影在哪?
中國時報07.12.11閻書孝/北縣新店(文字工作者)
昨日貴版〈兩個導演的背影…〉一文,將李安與蔡明亮對比,並突顯出李安的陣仗、蔡明亮推銷電影的蕭瑟,但行文中缺乏一個更根本的檢討,筆者看來,有必要作一探討。
首先,台灣主流的探討,一直迴避李安是以跨國團隊、跨國技術拍攝《色.戒》,乃至於先前《臥虎藏龍》,甚至,李安所著眼的團隊、資金、觀眾等面向,未必全然針對台灣等基本事實,一味以台灣之光麻痺自己,營造台灣電影仍然蓬勃的假象,事實上,金馬獎當晚李安團隊的風光陣仗,其實暗暗的告訴我們一個現象:如果沒有這個團隊,今年金馬將黯淡不少(甚至台灣電影今年都黯淡不少),尤其對比諸如同在威尼斯得獎的林靖傑導演,作品也在今年金馬被提名,但甚少討論他。
而對比李蔡兩人,更根本缺憾在於這兩者都是先前已成名的台灣導演,至少都有相當知名度與資源,但是,台灣新血輪呢?如果一個產業體制不健全,甚至產業已死,則新血輪只能有心無力而已,因為缺乏機會與環境。最近日本岩井俊二拍攝老導演市川崑的懷念作品,並講明自己受到一九七六年犬神一族的啟發,則台灣不會沒有市川崑,那岩井在哪?以及承繼市川、岩井之間香火的條件在哪?
其次是所謂新聞局與文化創意產業問題。新聞局是行政公務機關,尤其是政府發言人,並非產業推廣局,兼具行政、發言之單位特色,何來推廣產業、商業運作之責?尤其,又要跳脫商業化,卻又要文創「產業發展」,現在要跟好萊塢等眾多電影生產地一起競逐,無論理論、實務都相當矛盾。
簡單一句話,在李安個人今日名利雙收之餘,雖然捐出了二千萬、並指出台灣電影的困境現象,但台灣電影產業的思索、反省、執行卻仍無法聚焦;甚至,電影產業可能就是其他文創產業的縮影,也說不一定。
色戒
金馬大贏家《色,戒》奪7項大獎>中時07.12.09
湯唯哭了 李安樂透▲導演李安(左)執導的《色,戒》在第四十四屆金馬獎一舉獲得七項大獎,成為金馬獲獎最多的大贏家。《色,戒》獲頒最佳劇情片時,製作團隊上台領獎,女主角湯唯(中)致詞時,喜極而泣。(影視攝影組攝)
第四十四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八日晚在台北小巨蛋舉行,由李安執導的《色,戒》拿下最佳劇情片、導演、男主角、新演員、改編劇本、造型設計、電影音樂七項大獎,是最大贏家。另外,李安同時還獲得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獎。李安昨晚感性說道:「我代表台灣,在世界各地方常會受到委屈,但我的眼光、個性,都是在台灣養成的,所以在這裡得到肯定,我很開心。」昨晚梁朝偉如預期地以《色,戒》封帝,影后則頒給了《意》的陳沖。
《色,戒》在本屆金馬獎共獲得十一項提名,在頒獎典禮前,李安不改他處處體貼《色,戒》技術人員的個性,希望每項技術獎項都能獲獎,但昨晚名單公布,湯唯拿最佳新演員,卻沒能拿到女主角獎,而《色,戒》的攝影、剪輯及美術設計都未能拿獎,讓李安有很大的失落感。
李安在獲得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時,特別表示此獎對他有特別意義,他說:「我以台灣電影人為榮,也以台灣為榮!」他稱他很想以台灣電影的名義在世界各地參賽,可惜這個心願常不能如願,也受了很多委屈,現在在台灣拿獎,心裡非常踏實。李安雖不明講自己所受的委屈,但一般認為是因《色,戒》參加威尼斯影展時,掛的是中國大陸和台灣出品,甚至還不能提名奧斯卡外語片。
昨晚頒獎典禮幾乎靠李安和《色,戒》的代表團撐場,不少得獎者如獲得男配角的梁家輝、女配角的范冰冰,都沒有前來領獎,連影帝梁朝偉都因在北京忙拍戲無法前來,但他獲獎後,仍不忘向李安和獲新人獎的湯唯道賀。而湯唯在女主角項目中,與陳沖競爭激烈,最後敗北,但湯唯隨李安等人上台領取最佳劇情片大獎時,哽咽說道:「我在今年生日時曾許下願望,希望未來我們(指《色,戒》團隊)仍能像一家人一樣!」
julianwang3
李安獲「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周杰倫獲「年度台灣傑出電影」
所以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沒拍出「年度台灣傑出電影」 @@"
合拍劇
台灣製作人 一片叫好聲>中時07.11.08洪秀瑛、劉宜
大陸國家廣電總局宣布自明年元旦起,大陸與台灣的合拍劇在經過大陸主管部門核准後,可視為大陸生產的電視劇播出和發行。登陸拍戲條件鬆綁,國內製作人一片叫好。
華視正播出的8點檔《換子成龍》製作人阮虔芷,這幾年多在大陸製作戲劇,她對大陸祭出鬆綁政策十分開心,她表示,未來除了台灣製作人可以掛名,有台灣演員或工作人員的合拍戲,只要到省電視廳審戲就行,前後時間可壓縮四個月,尤其對台灣資方來說更是利多消息,以前合拍劇不能上黃金時段播出,一集戲只能賣十萬人民幣以內,將來合拍劇能上黃金時段,估計一集戲漲幅跳到能賣五十萬人民幣以上,大利多。
《環珠格格》導演沈怡表示,以前只要有台灣演員或工作人員的合拍戲,必須送交國家廣電總局報批,但這項政策開放後,日後戲劇作品只要送到省電視廳審理,無論在手續和時間上都方便許多。
曾製作過《第一茶莊》和《徽娘宛心》多部兩岸合拍劇的製作人俞惟中則說:「以前合拍劇不能上大陸黃金時段,這會影響到賣片價格。此外,以前台灣演員限額五名,很多人不能掛名演出,現在合拍劇和大陸劇的條件平等,對台灣演員才有保障。」
與大陸合拍過《麻雀愛上鳳凰》製作人馬競達則說,未來合拍劇能上黃金時段的話,對台灣投資方來說將有重大性影響,也會大大增加兩岸合拍的機會,這樣對大家都有利。
藝人黃維德在大陸很吃香,他一連拍《東方霸主》、《大唐遊俠傳》等戲,成功躍上男一號,對大陸政策鬆綁,他倒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台灣應該開放大陸演員來台,這樣才能刺激台灣戲劇市場,事實上,台灣演員或工作人員被限制五位、掛名都不是問題,因為當地劇組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身為台灣一份子,希望的還是台灣戲劇環境變好。
買票
鼓勵企業投資 提供租稅減免【聯合報07.11.05 黃雅詩
國片「最遙遠的距離」榮獲威尼斯影展肯定,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新聞局長謝志偉昨天大陣仗邀媒體到信義威秀觀影,表達支持國片。
進場前謝志偉沿街大喊替謝拉票,吸引不少假日逛街人潮關注,不過上樓時電扶梯因太過擁擠,臨時急停,讓謝長廷險些絆倒。
陪同觀看影片的導演林靖傑說,政府現階段提供國片輔導金是好措施,但也應鼓勵企業投資電影,提供租稅減免,這才重要。謝長廷回應,文化人口增加,台灣市場才能穩定,這是努力方向,「我院長做太短,長一點遺憾就不會發生,不過,還有機會補救」。
謝承諾,若當選將提供電影業者租稅獎勵,在台中成功嶺成立「電影影音園區」,降低電影道具、設備、工具等進口成本,並提供融資、設備、行銷等支援,協助自製國片能在黃金時段及大電影館放映。
謝表示,林靖傑雖然獲獎,但依目前國內規定,林沒有獎金,新聞局後來給一點點象徵性的獎金,未來他主張擴大獎金範圍,希望可以效法韓國成立基金。
塵俠
阿楨大哥的"鯨夢龍島"早已拜讀過
關於結局的某一段遺憾
我也有極類似的經歷與感觸---
連上那位老兵(不是我們排裡的)是紅軍
遺憾的是他竟然撐不過這最後兩個禮拜
而以槍決劃下一個令人扼腕的句點......
人
我听说过相关报道,说现在台湾电影业产出影片和大陆比,差得很远,可能主要是市场和资金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台长提到的大陆演员,我仅仅比较熟悉李冰冰和赵本山,李冰冰演得影片我看过,觉得还可以,赵本山主要是大陆很著名的笑声小品演员,每年春晚不可或缺,很厉害,也算我的老乡,他拍的《落叶归根》,我觉得山水景色到不错,片子我个人觉得一般。大陆不让纯大陆影片参加金马奖,不知道其原因也不太理解,我觉得不介入比较好。
塵俠
我不是電影相關從業人員
卻得過金馬獎---在外島當兵啦~
金馬獎成就大陸「影」響力
突顯出國(台灣)內電影環境的窘態
祇能怪政府沒有長遠的眼光
沒有善盡輔(督)導與保護之責~
你別在那兒唱衰政府了
這都要怪台灣的電影業自己不爭氣...
還有那"金馬"兩字取得不好
如此明顯的"目標"
成了對岸前哨戰的必爭之地
版主回應
我也抽中金馬獎,且寫了部小說
不過小說得不到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金馬61】遭陸封殺電影在台奪大獎!
回應
誇張!“標題”以政治導向才得獎!
改成 最佳政治獎 比較實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8tF864RCME
第61屆金馬獎關注疫情、同志、土改議題 2024/11/23
近年因兩岸政治因素,導致參賽的陸港電影銳減,不過今年卻有不少大陸導演作品角逐多項獎項,關注包含同志題材、疫情傷痛、土地改革與勞動環境等,,包括婁燁、耿軍、王小帥、王兵等4位。以入圍8項最多的耿軍來看,之前曾以《錘子鐮刀都休息》拿下第51屆金馬最佳創作短片,之後又以《輕鬆+愉快》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等4項提名。
此次耿軍更以《漂亮朋友》入圍8項大獎,透過黑白電影風格,以東北小城裡的男女同志情感,面對社會壓力與家庭期待,以黑色幽默風格透射出角色的無奈荒誕。
婁燁過去曾以《推拿》一片拿下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6項大獎。此次執導《一部未完成的電影》入圍最佳劇情片、導演、剪輯等3項。該片描寫一名導演突然找出10年前未完成的電影,並想完成為契機,以新冠疫情遭封城的武漢為背景,透過虛實交錯的偽紀錄片手法拍攝出一部另類劇情片,寄託疫情傷痛道出生命的脆弱短暫。
而入圍今年最佳改編劇本、美術設計2項,由王小帥執導的《沃土》,改編自短篇小說《爺爺的鬼把戲》。講述大陸1950年代土地改革時期,以地主後代為故事主軸,回顧大陸土改歷史的60年人事劇變。
但因土改在大陸的敏感性,王小帥自述曾接到當局要求刪除所有土改相關內容。同時王小帥今年也再被重提指控,多年前對《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言語霸凌、扣住電影版權,導致29歲胡波自殺的爭議,稍早更因此被取消台北電影節的評審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