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30 06:56:50阿楨

誰是宅族

看到下面動漫迷集結抗議爭「御宅族」正名,就想起貴台時評<誰是台客>和<正名不合法>的政客商人嘴臉!

不同吧!人家可是說:現在宅相關詞已脫離「御宅族」的動漫內涵,只剩中文字面意思,容易造成誤解,因此他現在已將御宅族和宅男、宅女「完全切割」,不再使用後兩者詞語。

我還大同呢!讀下我台時評<啥是「飛特族」>和<日本社會病了>的下文吧:

拜日式「誤讀」漢字之賜,名種「族」叢生,剛走一個「御宅族」,如今又來個「飛特族」。
旣然都是「誤讀」,那台灣將日本在家在網工作的專業人士「誤讀」成、窩在家在網的無業人士,也算是「誤誤成正」了。

「宅男問題」也被認為是日本社會的一大病灶,這些一天到晚關在房內不願意出門的孩子,到了該出社會成家立業的年紀,卻還靠著父母生活。
過去發生數起小女生失蹤遭到殺害,或者是長期被人監禁,最後才被救出,卻已經耗掉好幾年歲月的例子,多數是宅男所為。宅男現象本來就不應該受到鼓勵,奈何日本的媒體卻往往對宅男現象大事報導,甚至拍成電視劇,讓日本這個社會愈來愈沈淪。

御宅族≠家裡蹲 動漫迷上街正名【聯合報07.09.24何定照/台北報導】

動漫迷集結抗議中視「我猜」節目侮辱動漫迷,錯把「動漫等於色情、御宅族等於家裡蹲」,首次為自己權益走上街頭,傻呼嚕同盟JoJo認為,「這是動漫迷的大反撲!」

JoJo說,媒體長久以來對動漫不求甚解,又亂用名詞,像這次「我猜」事件,就是因為媒體不好好搞清楚「御宅族」、「宅男宅女」定義,胡亂套在一起,把動漫迷都形容成「家裡蹲」,才引起紛爭。

他說,他一開始也會用宅男、宅女來指御宅族男性及女性,但現在宅相關詞已脫離「御宅族」的動漫內涵,只剩中文字面意思,容易造成誤解,因此他現在已將御宅族和宅男、宅女「完全切割」,不再使用後兩者詞語。

一般人眼中標準「御宅族」的他並沒有參加這次集結,「我有我的方式,各會有不同效果」。他上周才在中視「熱門話題」釐清「御宅族」定義,也準備在任教的元智大學開動漫相關課程,「知識傳遞也是很好的正名方式」。

就讀淡江中文研究所、曾上「我猜」節目的雲山強調,要用「宅」可以,但總得先把原先的意義如「御宅族」搞清楚,他同意語言會流變,但若受到媒體當流行來推動而產生,造成大量誤用濫用,就不自然,這次事件就是標準後遺症。

他指出,像天下雜誌近來的「宅世代」專題,也是對宅的原意根本不瞭解,就以商業立場濫用,「說穿了就只是網路世代、SOHO族,媒體不過找到個新標籤就貼」,讓動漫迷很不能認同。

至於許多名人近來愛用「宅」稱自己,動漫迷也不能接受。集結活動發起人蕭奕辰就說,「他們有社會地位,大眾不會用負面眼光看待,只會繼續鄙視動漫愛好者!」

資深漫迷阿偉則說,自己也走過那段覺得飽受歧視的歲月,不過走入社會從事漫畫相關工作後,他慢慢覺得,社會由於對動漫族群不了解,往往會拿放大鏡去看,他建議漫迷不妨也想想,自己是否有什麼地方容易引起別人誤解,「變得更強,就沒有人能打倒」。

碩博士都研究漫畫相關文化的大台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李衣雲指出,她小時父母也禁止她看動漫,但動漫卻開啟了她的研究路。後來她留學日本時,父母還主動買「海王子」DVD給她、甚至租「火影忍者」自己看,態度改變甚多。

「漫畫也是研究的好題材!」李衣雲說,許多人總以為動漫是小孩子看的東西,不知其中天地遼闊。下學期,她就想開「台灣大眾文化史」,讓漫畫更成為學術一環。

宅男有專精》軟宅男戀動漫 硬宅男迷三C【聯合報╱記者顏甫珉

不管御宅族喜不喜歡「宅男」這個名號,討論宅男的熱潮,已開始把宅男細分為「軟宅男」與「硬宅男」。

硬宅男指的是對三C產品、資訊軟硬體熱中研究,愛去電子商場尋寶,也是正妹電腦有疑難雜症,會想到的最佳修理員。

軟宅男則是指對動漫、模型或是某一種特殊事物迷戀者,在漫畫博覽會、女僕咖啡館可發現他們的身影。對軟宅男來說,動漫作者的簽名會,比總統候選人是誰還重要。

網友說,宅男因為太鑽研某個事物,因此他們是網路世界重要的意見領袖。例如台大資工系四年級阿怪,從小專研各類漫畫,他的部落格是網路討論漫畫的十大權威網站,各大出版社有新書第一個寄給他,希望阿怪能提供意見。

「設計人」網站的討論區裡,學生把自己的作品po上去,就有資深級的網友給予建議。曾把作品放上去的小光表示,網友給的建議與解決方法,比學校教授給的還有用。

在「手機王」網站部分討論版的重量級網友,各大手機廠牌有新手機上市前,總會送幾隻手機給這些網友把玩,順便把測試心得貼上網,往往可以大幅刺激銷量。

不管是軟還是硬,真正的宅男都有專精項目,而且在網路逐漸形成一股新勢力。

在漫畫社擔任企劃的阿緯表示,軟宅男的毅力與決心都很強,例如參觀漫博會排隊進場第一個的一定是是男生,有些人前一晚上七點就來占位置,漫畫老師簽名會上,軟宅男讀者來排的人數一定比女性讀者還多。

喜愛漫畫而被列為軟宅男的網友金剛指出,動漫與三C的宅男本來個性上就有所不同,三C宅男比較敢講,有想法,他們同好則較內向、愛幻想。宅男文化中,不是單一的說法與看法,而是各具依個性、專精的文化歧異,進而發展出團體文化。

台北某大學資工系學生阿順表示,對於自己被稱硬宅男覺得很有趣,感覺上硬宅男真的比較粗枝大葉,軟宅男比較敏感。

「宅男」一詞源於PTT【聯合報╱記者顏甫珉

在網路上,有些網友自嘲是宅男,但這也讓真正的御宅族火大說,配稱宅男的不多。

維基百科認證過,批踼踢實業坊(PTT)才是台灣宅男一詞的發源地,PTT也被認為是台灣宅男的集散中心。從電影電車男流行之後,在PTT上出現很多自稱宅在家、戲稱自己是宅男的鄉民,一般認為宅男一詞由此開始流行。

宅男的定義在網路上曾有不少論戰,較多網友支持的版本,宅男指的是長期待在家裡,利用網路與他人溝通、吸收知識,且對某方面的知識專精。

網友詹姆士就說,宅男讓大眾文化可以比擬精英文化,因為宅男「團結力量大」,此論一出,立刻獲得眾多網友支持。

在PTT數百個專業分類的討論區中,大到社會政治、小到一部漫畫都可以討論,其中就有不少宅男達人隱身其中。他們可以幫忙告訴你小至打火機的歷史,大到歷史課本沒寫的英法戰爭細節。

「三人行,必有宅男焉」這是在PTT上流行的一句話,指宅男可能就在你我身邊,悄悄的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改變這世界對於大眾文化的認知與見解。

宅男宅女 掀消費革命【經濟日報╱記者 何佩儒】

「御宅族」這個源自於日本的語彙,是形容熱中動畫、漫畫或電腦遊戲等次文化的人,專注沉迷於所喜歡的事物,在特定領域有相當深的造詣者;不過,御宅族來到了台灣,變身為「宅男」「宅女」,被衍生成為電腦的重度使用者,整天足不出戶,坐在電腦前,娛樂、購物都可以「一指搞定」。

這股風潮為網路購物、宅配、外送等行業創造出新市場,也帶動「宅男概念股」的新商機。

宅男宅女不僅是休閒時刻和電腦黏在一起,甚至到了辦公室,還是窩在自己的電腦前,連跟隔壁的同事溝通,都是透過即時傳訊(如MSN Messenger),懶得站起來走動,讓「宅」這個字不僅是一個名詞,甚至變成了動詞。

在一片「宅」風潮中,自然帶動了相關商機,包括網路購物、宅配、外送、線上遊戲、線上音樂等線上服務的商機。所謂「宅男概念股」,也包括智冠、遊戲橘子、中華網龍、大宇資訊、網路家庭、統一超商等。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統計,20歲到29歲是台灣網友的主力族群,這些網友在網路上的主要行為包括即時傳訊、收發電子郵件、搜尋以及購物,而且這些網友造訪網路購物網站的頻率,甚至高過百貨公司。

康迅科技(PayEasy)總經理林坤正表示,十多年前在「爆米花報告」這本暢銷書中,預言隨著科技進步,人們不一定要出門才能工作,只要在家中就可完成工作或滿足生活所需,成為所謂的「繭居」生活,似乎早已預見到現今的宅男宅女。

康迅因為獨家網路銷售牛爾的化妝品,打破過去化妝品市場,大多數是知名國際品牌的現況,最近推出瞄準上班族的廣告中,也打出「只要是我喜歡的,就是名牌」,打動許多網路一族的心。

林坤正認為,所謂的宅男宅女,其實並非離群索居,許多網路的重度使用者常常在網路上購物,但也會去逛百貨公司,只是在網路的時間比較長。

由於網路沒有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宅男宅女可以在半夜12時,穿著睡衣買高跟鞋,因此在真實的生活中,慢慢地對外在名牌不太在意,趨向簡樸;但是對自己在網路上的虛擬身分可就講究得很,例如網路娃娃Avatar,或是在「愛情公寓」的分身,甚至線上遊戲自己的角色,則會不斷投入金錢,購買更酷炫的虛擬裝扮, 或是砸大錢去買遊戲中的寶物。

網路上的宅男宅女一族,雖然在真實社會的社交活動時間相對較少,人際網絡卻因為網路更加多元而豐富,因此形成兩種高反差的現象。

替康迅從事網頁設計的一組工作團隊為例,主要接單的老闆是個台灣人,另外引進企劃的是一位香港人,設計的是一位還在大陸清大唸書的大學生,這一組人馬分處在兩岸三地,形成一個虛擬團隊,只要連上網路,在個人的電腦桌前,就完成每個月上百萬元的業績。

除了網路購物以外,線上遊戲、線上音樂都因為宅男宅女一族的增加,而帶動更多營收。衍生出來的商機,包括統一速達等宅配業,因為網路購物成長而受到歡迎,另外不少網路購物透過超商取貨,既然來取貨,也會順便買個飲料或牛奶,使得統一超商成為相當具代表性的宅男概念股。

上一篇:排毒教父

下一篇:遊族

阿楨 2020-09-01 07:54:23

95後只會吃喝玩樂?我不服! 2020-08-30 觀察者網

現在有個概念叫“Z世代”95後,指的是1995年-2009年出生,受互聯網影響很深的一代人。
社會對95後的印象兩極端:要麼覺得這是“垮掉的一代”,花錢大手大腳,不運動純死宅,不學習不上班,滿腦子就是談戀愛;要麼就拍出《後浪》這樣的片子,覺得他們人均富二代,玩的都是衝浪跳傘賽車機器人,拖個行李箱說走就走環遊世界。那麼,真實的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不僅不亂花錢,還很“摳”
某知名電商智庫去年底調查,發現比起其他年齡段的用戶,95後是最不喜歡流覽完商品就立刻下單的,他們喜歡貨比三家,同時還很愛參與各種拼團、分享、返利活動,熱衷於分期免息付款,認為使用信貸產品是更精明的消費方式。
不僅如此,95後也不像很多人印象中的盲目追求外國品牌,相比起來他們甚至更喜歡國貨。這一點在買家居日用品時尤為明顯,他們奉行“實用主義”,只在乎東西好不好用,是不是大牌不重要。
  不僅愛運動,還開始養生了
95後的運動熱情超乎很多人的想像。拿B站來說,關於減肥健身的視頻有上百萬個,每天有574萬人在看健身視頻,其中60%在18-24歲之間。男生喜歡練背肌和手臂,“引體向上”類的視頻受歡迎;女生追求練出好看的腿型、鎖骨和直角肩,美體類看得最多。總的來說,“美麗芭蕾”“瑜伽冥想”“健美”是B站健身相關的最高頻搜索熱詞。
但生活壓力大和熬夜的問題,也確實造成了這個群體脫髮、發胖等問題,所以,他們早早就開始養生。今年CBNData報告顯示,超過97%的年輕人已經有了養生意識,並且5成多已經加入到養生大潮中。很多95後調侃自己現在不需要父母提醒,就已經過上了把秋衣紮進秋褲,秋褲紮進襪子的日子。看綜藝節目的時候,上熱搜的往往不是明星們的潮牌服飾和名牌護膚品,而是洗腳盆、艾灸眼鏡和成人背背佳。評論區裡,他們還有模有樣地交流起了自己的養生經驗。
……
  回應
我們公司的90/95後新員工,精氣神很足,經常主動加班到晚上九點多才回去。要知道只有少數骨幹員工和幾個主管才會加班的,他們主要拿的是專案提成。普通員工是6點下班,他們加班是沒有加班費的。新員工一是為了跟前輩學習技術,積累經驗,二也是為了儘早適應高效率的工作節奏,能夠加入團隊和公司核心層,公司為了獎勵這些人的進取心,經常佈置些較為簡單的附屬性工作,並給予一定的獎金。

jsoujsou 2018-11-05 12:43:18

日本處男處女氾濫成災說明了什麼 2018-07-19

  日本國立社會人口問題研究所報告顯示,目前日本社會18~34歲的女性中,有39%還是處女;而相同年齡段的男性中,竟有36%是“童子身”。這份調查報告還顯示:18~34歲的女性中,有一半人沒有男朋友;35~39歲的年齡段中,有26%的女性和28%的男性從未有過性經驗。
  作為一個“小黃片”盛產大國,處女率竟然高得如此驚人,這不僅顛覆了人們對於日本社會的認知,更為要命的是,日本社會的處女處男“成災”,已經反映出這樣一個嚴峻的現實——日本現今已經進入了“低欲望社會”。
  所謂“低欲望社會”,就是指在一個即使奮鬥也無法改變命運的社會裡,年輕人群開始對周圍的一切喪失興趣,很大一部分人都不願意背負房貸,不願意創業承擔風險,過著隨遇而安、風平浪靜的生活。在婚姻和性生活上也是如此,欲望降低,不願結婚,享受單身生活,結婚了也不願意生育孩子。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日本經濟的騰飛期,經濟發展之快被稱為“日本速度”。然而,“泡沫經濟”總有破滅的一天,破滅後的日本,經濟陷入持續低迷,日本人不得不改變原本的生活方式。現在日本30—45歲的社會主力人群,就是出生在“泡沫經濟”破滅之際,他們的改變影響了下一代人,對物質和欲望的追求變低,談戀愛覺得麻煩,出門覺得多餘,宅男宅女越來越多,一部手機、一個電腦構成了生活的全部。如此一來,無論政府怎麼刺激消費,都無法激起年輕人組建家庭、繁衍後代的欲望。整個社會,處女越來越多,人口越來越少。
  這種欲望的喪失,究竟責任何在?對此,肯定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筆者看來,如何創造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如何控制越來越高不可攀的房價物價,如何讓年輕人看到奮鬥可以改變命運的希望,這才是讓年輕人重振欲望雄風的關鍵所在。
  當然,這也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想要打造“一億總活躍社會”所面臨的最大一個挑戰。

jsoujsou 2018-11-05 12:41:45

日本的“繭居族”案件啟示著中國 2018-07-26

  2018年4月,福岡縣警方在一座住宅裡面發現一具女性屍體。屍檢後確認該女性已經死亡兩月有餘,年齡也在80多歲。難道這又是一起空巢老人的“孤獨死”案件?
  否!警方發現,這位女性有一個61歲的兒子,多年來母子一直居住在一起。在這位女性去世以後,她的兒子只是用被子把母親的屍體包裹起來放置一側,然後繼續獨自在室內生活。
  不為母親收屍,不料理母親的後事,這已經不是什麼“孝”與“不孝”的問題了,而是直接觸及法律的犯罪行為。結果,這名61歲的男性因涉嫌犯有遺棄屍體罪而被警方帶上手銬逮捕。
  有人會說,這個男人肯定是“啃老族”。其實,這個男人一直無所事事的依靠著母親的退休金生活,長年足不出戶,在日本又被稱為“繭居族”的。
  與屍體同居,這起案件聽起來有點令人毛骨悚然。但是,這樣的案件在日本並非是個案。至少,在札幌市就曾發生過類似案件。2018年1月初,警方在一座公寓裡面發現了兩具屍體——82歲的母親和52歲的女兒,她們先後死去,死因皆為長期營養不良導致的“低體溫症”。
  日本內閣府調查,2010年時,日本全國範圍內大約有69.5萬人是廣義“繭居族”(“繭居族”23.5萬人;“准繭居族”46萬人)。
  令人遺憾的是,日本社會普遍認為家中有“繭居族”是一件給父母丟臉面、給祖上丟榮光的事情。這也給“繭居族”的父母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導致了親子關係的對立。而恰恰是這種或是激烈或是冷戰般的對立,又讓“繭居族”更加無顏邁出家門。
  坦率地講,日本社會目前對“繭居族”還沒有良好的對策。這個問題,似乎很難用法律去解決,也很難啟動行政干涉。它在考驗著國家步入經濟發達水準後的治世智慧,也在演繹著社會進入“高齡化”和“少子化”的全新問題。
  關口前移,日本社會的類似問題是否會成為未來中國的社會問題呢?對此,不應該是隔岸觀火,而應該是綢繆未來的。這,也是“彎道超車”時必須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