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04 06:05:07阿楨

《語言本能》


我實在很懷疑一般讀者能如《語言本能》(商周,1998)書商所找來的以下推薦文:

「讀史迪芬.平克的書是給大腦最好的禮物,每一個專門領域的天才專家,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寫得像平克一樣——一般大眾都能看懂但又不失其專業性和獨創性;即使是外行人也會深深地被他流暢的文筆所吸引。」——道金斯(R. Dawkins),《自私的基因》作者

「一本由真正的專家所寫關於語言的書,可讀性非常高。平克非常技巧地把每個人都想知道的語言問題提出來討論,不但從語言學、心理學的專業知識著手,他還有深厚的生物學知識。最主要的是,他知道一般人對於語言學的問題在哪裡,以四兩撥千金的輕鬆方式, 撥開雲霧見青天,把人們帶出牛角尖。」——《自然》 (Nature)科學期刊

不只你懷疑,一位副教授Winz也說:

「《語言本能》是一本老書(1974), 雖然曾經是被推崇到不得了的科普書, 但是從各方面來看,我覺得它還是蠻深奧的一本書…這本書大意是說明語言是一種本能,是某種"先天地"存在的東西。 (A) Pinker特別強調他是故意用"本能"兩個字,顯示語言並不完全是後天習得的。 (B) 儘管語言是一種本能,但是他也要與"遺傳"兩個字做區辨──語言本能不等於語言基因,與基因有關也不代表是遺傳的。

他特別強調一個事實,那就是語言一定要兩個人以上才能發揮功用。所以最初使用語言交談的可能是一個家庭,有血脈關係的人群──這暗示著某種使用語言的能力與血源有關。漸漸地,某個成員能彼此使用語言的部落便具有更大的生存優勢。

這裡說到"血源"兩個字,是否就代表有某種"語言基因"從爸爸媽媽傳給小孩? Pinker的答案又繞個圈子:語言與基因有關,進一步說,是語言模組的生理構形與基因有關。 我們知道大腦是由無數神經串連結成,而"使用語言的能力",例如特定的語法規則,則由神經彼此連結的形式來決定。 …最後, 既然"基因"這個keyword出現了,那就表示一切都是遺傳的啦!其實是被一種想法誤導──有什麼基因,有長出怎樣的東西──錯,因為"基因型"與"表現型"是不同的。所以,"語言與基因有關",並不代表"語言能力是遺傳的"。
http://www.hellouk.org/forum/index.php?showtopic=127300

看來《語言本能》不只是牛角尖而且還是牛皮糖,被天生、本能、基因、遺傳、能力等纏成一團。
阿楨 2020-10-28 09:09:51

為什麼有些語言難學?科學家發現關鍵基因 2020-10-26 環球科學

  當今世界上有7000多種語言,而這種豐富性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不同的語言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例如不同詞性的詞在句子中的位置有所不同,語調的改變意味著不同的意思等。而一個讓語言學家困惑的問題是,基因是否會使一些人傾向於使用某種特定的語調或語言。
  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表明,細微的DNA變化會影響一個人感知音調的能力。
  Wong等人並不是首先研究遺傳多樣性可能推動了語言進化的研究人員。2007年,研究人員究比較了存在於全球49個人群中的20多種語言特徵和近千種遺傳變異。發現,ASPM和MCPH1基因的突變與群體更有可能使用音調高低來變換詞義,存在一種重要的聯繫。這種形式的語言通產在中國、東南亞和中非等地區使用,至少佔據全球語種的一半。
  在新研究中,Wong等人對400多位以粵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了聽力測試,以確定他們區分粵語中6種音調的熟練程度,只有ASPM基因上的一個突變能預測參與者對音調的感知能力。被測試的70%)存在這種突變。
  Wong希望後續能對中國其他地區、東南亞和非洲等其他音調語言的使用者進行研究。
  這項新研究也提示了一些能用於治療語言障礙的可能的干預措施,任何形式的音樂訓練(包括兒童鋼琴課等簡單的音樂訓練)都能提高不攜帶ASPM基因突變(TT突變)的參與者的音調感知能力。

阿楨 2020-10-07 08:01:11

英國一動物園驚現祖安鸚鵡互教髒話大罵遊客,被教“重新做鳥” 2020-10-06

鸚鵡學舌,大家都知道,可誰知道這玩意還能互教罵髒話呢。
英國一家野生動物園最近就很無奈,園方收養的5只非洲灰鸚鵡,竟在“宿舍”裡互教罵髒話,更用F大頭的單詞沖著遊客們“祖安”問候,就連動物園的首席執行官都逃不過被罵“死胖子”。
為避免教壞孩子,園方只能將其強制隔離,教它們重新“做鳥”,“如果它們繼續教其他鸚鵡說髒話,那我們會有250只會罵人的鳥,我不知道我們該怎麼辦了……”
今年8月,園方收養了五隻非洲灰鸚鵡,分別名為埃裡克、傑德、艾爾西、泰森和比利。在被展出前,它們五個被關在同一個籠子裡。
但事情發展逐漸失控,工作人員發現它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互相咒駡,彼此嘲笑。“‘Fxxk off’是最常見的一個詞,你能想到的髒話它們都會。”
鸚鵡罵人有如連珠炮發,動物園的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尼科爾斯每次經過,都會收到“死胖子”的祖安問候。
疫情後重新開園,遊客們就受到了5只灰鸚鵡異常“熱情”的集體爆粗。
不過大部分遊客們並沒有覺得自己被冒犯到,有些人覺得有意思還與其對罵,“鸚鵡對遊客說了多少,遊客就會回敬多少”。
一時間鸚鵡園裡髒話滿天飛,場面一度失控。
雖然園方目前並未因此收到投訴,但出於教壞未成年人的擔憂,園方決定暫時讓它們五個“停業整改”,強制隔離。
被移出公共展示區後,它們會被安排分房居住,尼科爾斯希望“拆夥”能讓它們重新做“鳥”,發出除了髒話以外的字句,措詞更文明。
他還補充稱,動物園收養到會罵髒話的鸚鵡其實並非罕事,這樣的情況大概3到4年就會發生一次。但這一次的集體爆粗,還越罵越來勁的場面,園方也是頭一遭遇上,不免有些斯巴達。
“整個場面太瘋狂了,它們都在咒駡。如果它們繼續教其他鸚鵡說髒話,那我們會有250只會罵人的鳥,我不知道我們該怎麼辦了……””
活久見,真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威爾剛 2020-01-10 01:39:00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