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偽裝的社會後果》
書架上討論各種政治議題的書幾百本,你怎只挑根本就排不上正式課程的「說謊」和「替罪羊」呢,而且將它倆看成必要之惡,你這樣置政治於何地?
丟到垃圾筒啊!你不覺得經台灣這十幾年的實踐(賤?糟踏!),所有看似有价值的學問都成了廢物。你比如民主政治的制衡和責任,成了獨斷和賴皮。大眾伝播的自由和守門人,成了掌控和沒品質。教育改革的多元和鬆綁,成了教育部的一元領導。貨幣銀行學的自由市場,成了政治干預和市場投机。所有這一切醜陋對比課堂所教,宛如是一場騙局和賭場。
那你得再評下(美)第默爾‧庫蘭(Timur Kuran)著(丁振寰, 歐陽武譯)的《偏好偽裝的社會後果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Preference Falsification》(長春: 長春出版社,2005)之以下觀點:
依照經濟學家第默爾‧庫蘭的觀點,偏好偽裝是指在認識到社會壓力的條件下,不如實地展現自己的想法。在本書中,庫蘭討論了不僅是無所不在的,而且具有重大社會和政治影晌的現象。通過綜合多種學科理論(包括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政治科學理論)。庫蘭提出了偏好偽裝是怎樣形成集體決議、東方世界的結構變化、維持社會穩定性、歪曲人類知識和隱藏政治可能性等理論。
啥「偏好偽裝」?太術語了吧!Preference Falsification不就是「撤謊」?
別老說白話,有時嚴謹的術語更能拆穿偽形,作者說:「偏好偽裝不僅表示一般意義上的撤謊…當其他人掌握主動權或處置權時,你就會恭維他(而不只是敢怒不敢言、沈默),讓他感覺到你隨時與他保持一致。」(p.4)
原來「偏好偽裝」不只存在於外來政權時的清治、日据和國府,連外(省台)獨、新个客家人等也會「偏好偽裝」成(河洛)台灣人,還有中間中產者會對重大議題「偏好偽裝」成中立,還有批中共香港不民主時「偏好偽裝」下台灣民主。
不只!作者在書中更析判美國至今仍存在的黑白種族、墮胎……等議題仍存在的「偏好偽裝」。
那不是類似前評《替罪羊也是必要之惡》所言:「連民主的典範美国小布希政府都不恥下學(台灣),從用詐術贏得大選到欺騙全世界,說伊拉克發展核武並與蓋達恐怖主義有染,其實是在找 911的替死鬼。」
龍應台的「黑白無常」 又刷一波仇恨 2022/11/22 雁默
近日,因「團團」離世,輿論刷了一波溫情,兼刷了一波「蔡英文冷血」,龍應台也將貓熊說成「黑白無常」,令各界錯愕。
龍對台灣社會的最大誤導,即「請用文明說服我」。但問題在於,以此嚴以律人,卻寬以待己,就很噁心,這便是台灣自由派的病根。而此病根,使社會墮入「雙標」陷阱,反噬了價值自身,以致立基於此濾鏡的論點,不但全然無效,還造就了一個理盲的社會。
龍嬸批評對岸無言論自由,不夠重視人權,並據此引申為「不文明」,這是她個人詮釋,不過,自由與人權在台灣社會造成了方方面面的惡果,龍應台卻對此閉口不談,這才可憎。換言之,龍應台的濾鏡,默認了台灣在網軍橫行與民粹主義下的顛倒是非,侵害人權,限縮自由,造謠生事,和凡事政治化操弄,以掩蓋政治腐敗的亂象,卻很有興致指責對岸,好烘托自己的「文明」高度。
白話說吧,台灣現在又不歸中共管,你太閒去管別人的問題,卻漠視自己社會的問題,難怪中國自古冷潮「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更別提龍嬸那些令人尷尬的爛情文筆,有多虛無了。
民智已開,少數自由派菁英已無法壟斷「價值的排序」,在見慣了各種噁心說詞後,至少我們應有所覺悟,什麼才是台灣社會最高位的價值觀,不是自由派說了算,特別是那些將雙標當日常的低級自由派。
周玉蔻對社會的負面示範,正常人都會對其表現「倒彈」;龍應台是另外一種負面示範,正常人往往不會覺得其言說有何大錯,甚至頗能煽動部分情感掛帥的民眾,然而,「真小人 vs 偽君子」何者危害較大?讀者可以自評。
相關新聞
補壹刀:龍應台的“口誤”,圖窮匕見!
回應
我們應該警惕台獨文人對中華文化的破壞和對中華民族的傷害。
老妖婆當年在港大演講,慘遭打臉的視頻還記得
應該把圓圓要回來。
相關新聞
爸爸「團團」過世了 臺北動物園將積極替女兒圓仔找對象(回應:不是熊貓幼崽四歲就得送回中國大陸嗎? 兩岸互贈保育類動物 - 維琪百科)
為什麼國外接受熊貓成年後回國?
美國一議員試圖阻止大熊貓返回中國
付費租借熊貓不是那麼黑白分明的一件事 – BBC
遭批丟台灣人臉 李立群:是去發揮台灣文化 2022-11-14 TVBS新聞
資深藝人李立群,今年7月從大陸回到台灣,過著半退休的生活,宣布不會再回大陸拍戲,而在台灣的生活仍時常拍抖音分享日常的他,被台灣網友罵是「牆頭草」丟台灣人的臉,對此李立群不忍反擊,表示憑什麼說他是牆頭草,他是去發揮台灣人的文化底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CAObM3wTdc
回應
李立群是非常專業有才能的藝人, 藝術不分國界 我支持所有到全世界發展的台灣藝人為國爭光!
我記得李立群說非常想演台灣劇本,奈何台劇根本沒有老戲骨發揮的空間。
丟台灣人的臉的是那些罵人的人最丟台灣人的臉
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李先生網路平台抒發自己的想法,本來就會有正反不同的意見。
不可人身攻擊是言論自由的前提,不可將極端獨臺的意識形態強灌在所有台灣居民!
不用政治評論藝人,政治只是短時間的,不需要太在意
一個優秀台灣資深演員~卻要被一群無腦側翼汙辱!!!
套一句民進黨現任參選桃園市長候選人鄭運鵬的經典名言,被掛上中國台灣,這只是我的人生閱歷之一。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自己可以,別人不可以
[案例8]2013年,斯諾登曝光美TPP “棱鏡”秘密監聽專案,對象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等盟國政要。維琪揭秘”網站此後爆料,美還曾對多位法國總統實施監聽。
2021年5月,丹麥媒體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丹麥國防情報局接入當地互聯網,以監聽默克爾以及法國、瑞典、挪威等歐洲盟國領導人。
[案例9] 2016年2月,美日澳等12國在新西蘭簽署TPP。特朗普退出TPP。這成為特朗普政府一系列單邊主義貿易保護措施的開端。
[案例10]敘利亞的庫爾德武裝曾是美軍在當地的盟友,與美軍合作打擊“伊斯蘭國”。但土耳其長期視敘庫爾德武裝為恐怖組織,欲將其清除。2019年10月,白宮表示,土將在敘北部開展軍事行動,美軍對此“不支持、不參與”,將撤離相應區域。數天后,土耳其軍隊越過土敘邊境,開始打擊敘境內庫爾德武裝。因此,庫爾德人認為,美國人背叛了他們。
[案例11]過去幾年,美國力阻“北溪-2”天然氣管道。該管道從俄羅斯經波羅的海海底連接德國,可繞過烏克蘭把俄天然氣輸送到其他國家。2021年7月,美德達成協議,美為維護與德關係而犧牲了烏克蘭和波蘭等盟友的利益。
[案例12] 特朗普以“美國優先”為口號,一再要求北約各國增加軍費開支,還以美國考慮收縮在全球的軍力部署相要脅,導致北約內部裂痕不斷加深。
[案例13] 特朗普肆意揮舞“關稅大棒”,歐盟也未能倖免。
[案例14]2021年8月底,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撤軍過程十分倉促和不負責任,造成一系列混亂與慘劇。
https://mil.news.sina.com.cn/2021-09-30/doc-iktzqtyt9049575.shtml
背叛,我們是專業的——細數美國背叛史 2021-09-30 海外網
在美國主導下,美英澳宣佈建立新的三邊安全夥伴關係,澳方撕毀與法國海軍集團簽訂的數百億美元潛艇大單,觸怒法國。
這並不是美國第一次背叛盟友。歷史上,美國為了自身利益而對盟友和夥伴袖手旁觀或在“背後捅刀子”的行徑可謂不勝枚舉。
[案例1]美國1776年獨立後,第一個盟友就是法國。1778年,簽訂《美法同盟條約》,法大量軍經援助,支持美對英的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在歐洲引發一系列戰爭,美國選擇了中立,未對法國伸出援手。1793年,曾大力支持美國獨立戰爭的法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臺。
[案例2]1898年4月,美西戰爭爆發,同年12月簽訂《美西巴黎條約》,將關島和波多黎各讓與美國,並以2000萬美元將菲律賓群島讓與美國。菲人民渴望獨立, 1899年,美菲戰爭爆發,菲淪為美國殖民地。
[案例3]1956年,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控制權,聯合以色列,對埃及發起第二次中東戰爭。
美沒有站在英法兩大盟友一邊,成為英國衰落過程中一個標誌性事件,也為多年後美法關係惡化埋下伏筆,美國則趁機提升在中東乃至全球的影響力。
[案例4]越戰期間,隨著美軍越陷越深,國內反戰呼聲高漲。美國瞞著南越,與北越在法國巴黎進行秘密談判。1973年1月,美越在巴黎簽署協定,隨後撤軍。美對南越的援助淪為空頭支票。1975年4月30日,北越佔領南越“總統府”。
[案例5]1977年,美國出臺《反海外腐敗法》。2013年4月,法國阿爾斯通高管皮耶魯齊抵達紐約機場被美逮捕,並對公司處以7.72億美元巨額罰款,公司最終將其電力業務出售給主要競爭對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
[案例6]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解決貿易逆差,1985年9月在紐約廣場酒店簽署《廣場協定》,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出口受挫。隨後日本金融地產泡沫破滅,經濟陷入長期衰退。
[案例7]2010年6月,加拿大管道公司的“拱心石”輸油管道投入使用。後來計畫將管道延伸至美德州,2015年2月,奧巴馬否決。2017年,特朗普重啟該管道專案。2021年1月,拜登一上臺就撤銷了該專案許可。同年6月,加拿大管道公司宣佈終止該專案。
特朗普時,美國還多次威脅終止與加墨簽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2020年7月,美墨加協定正式生效。
BBC涉華反智報導更新 又開始抹黑中國人工降雨了
英國廣播公司(BBC)先是編造新疆不實報導;又主動挑事封禁中國媒體;後又再次因為“陰間濾鏡”醜化、抹黑武漢抗疫成就。
走到人人喊打的地步後,BBC開始大搞反智反中。2021-02-18報導,中國當局多年來一直在進行天氣操縱專案……引起了鄰國的擔憂。不僅影響印度夏季季風,還偷竊鄰國降水。
氣象專家張明英表示,人工降雨(雪)並不具備控制天氣的能力。
在BBC評論區,網友戲稱按這種反智邏輯:貴國提倡的群體免疫,就是一起去死!
相關新聞
美新研究稱「波灣戰爭症」不是衰變鈾武器引起 2021/02/18 中時
醫療快訊一項新研究指出,吸入貧鈾粉末不會有那麼複雜的結果,衰變鈾武器不是波灣戰爭症的主因,伊拉克當地的環境問題、沙林毒氣等化學製劑的比重更大。
回應
從韓戰開始越戰灣戰至今還打化學細菌戰的美國巧妙地假罪以人。
英美雙標 像極了民進黨 2021/02/18 中時社論
英國關閉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在歐美國家船過水無痕,中國禁播BBC卻遭美英歐嚴詞譴責。BBC稱新疆存在「對在囚婦女的系統性強姦」,證據主要來自一名近年多次在西媒作證的「受害者」。當中國政府提出相反的證據時,BBC卻視若無睹,全不採信。
保障新聞與言論自由是普世價值,但雙重標準不是。如果一國政府一方面以言論自由苛求他國,說這是普世價值,另一方面自己卻打壓言論自由,說這是防衛民主,那就是不折不扣的雙重標準;如果進而把這種雙重標準視為理所當然,那就是偽善。英美和民進黨政府都犯了雙重標準的謬誤,不是習焉不察,而是政治鬥爭下蓄意為之。
回應
中國不是民主自由國家,中媒在民主國家卻想自由報導?這是不公平競爭,不能讓中共得了便宜還賣乖!
你是歪理一大堆, 其實你本身就是雙重標準的典範, 真是猴子不知自己屁股紅.
英美台在人權上,也是蓄意為之的雙重標準!
臉書大戰澳媒 台灣看了能不怕嗎? 聯合報
澳洲眾議院2021-02-17通過新聞媒體交易法,以解決澳媒與谷歌、臉書等科技巨頭之間議價能力失衡的問題,沒想18日臉書上的澳洲媒體新聞全部消失...
回應
台已控制臉書,怕啥?!
同樣的智慧公廁,臺灣是關心市民,大陸是公安來抓人 2020-11-30
在公共廁所中如廁,一旦發生意外而又無人協助,這將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為避免此類情況發生,日前,上海閔行區一公園裡,一座具備自動、手動報警功能的智慧公廁投入運行。台媒ETtoday對此予以關注,卻聲稱如果如廁時間超過15分鐘,自動報警後可能會有公安來抓人。
如此顛倒是非的謠言讓大陸網友感到震驚。
讓人尷尬的是,類似的智慧公廁在島內也有,台媒進行報導時卻稱報警功能體現人性關懷。
據上海媒體新聞晨報11月18日報導,上述智慧公廁被投放在閔行區鑫都路水文化公園裡。
報導介紹,該公廁的便池旁和各個隔間裡均安裝有報警按鈕,如廁者發生意外可以選擇按鈕報警,而系統還能在如廁超過15分鐘後自動報警,提醒保潔人員及時協助。
看得出來,所謂的報警功能並非聯繫警務平臺,僅僅是提醒保潔人員。
對於此事,大陸網友表示,島內媒體的一些新聞操作“老雙標了”。
回應
吳宗憲說:臺灣的新聞報紙,只有每天的日期是真的。
不能強求萊克多巴蛙有什麼智商
雙標這麼玩:比如大街小巷的攝像頭,在xx的就是防範攝像頭,在中國的就是監視攝像頭
偽名媛捕蟬,真“黃雀”在後 2020-10-21 新浪
對於有自媒體作者花500元臥底上海“名媛群”的話題,無數評論總結為“一小撮拜金女的虛榮心和自欺欺人”;而個別名媛群的群友也對此回應“沒偷沒搶很坦然”。
在輿論關注偽名媛圈子如何釣凱子的同時,我們也發現“臥底”在群裡的不僅有“媒體老師”,還有一部分在裡面挖掘真商機的群體(醫美仲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奢華服裝、名牌包包、豪華轎車都可以拼單租賃,但顏值只能寄望於醫美針對自己進行改變。通過拼單消費取得一些偽名媛的信任之後,仲介便會現身說法,偽名媛們也樂於聽取仲介所分享的醫美經驗,此時仲介便開始不經意地介紹一些醫美項目,雙眼皮、水光針、面部脂肪填充、肉毒素瘦臉,什麼項目利潤空間大仲介便會推介什麼。平均傭金為30%左右,最高可以達到70%,萬元項目可抽傭數千元。
當然,光有顏值是不夠的。無論醫美整形還是奢侈消費,都需要花錢,而且消費支出不菲。
那麼,錢從哪來?
因偽名媛群有大量貸款業務需求,也有許多網貸/銀行信用卡同行混跡于群裡,以借貸者、偽名媛的身份,推廣低息的網貸業務。有群友借了五千元的網貸不到一周就花光了,還不上借款以及卡債,她們只能再開網貸業務、信用卡去填賬。
偽名媛還需要修煉內在美--“真正的有錢人,都是很在意素質和談吐的,這種范兒裝是裝不來的。”名媛禮儀培訓公司也會分享在名流圈釣凱子的“成功經驗”,開設了網路授課業務。價格,從幾百元至上萬元不等,甚至不惜舉債報班。
叫人哭笑不得的“富太圈”、“名媛群” 2020-10-22 新浪標
最近“上海名媛群”的新聞可真熱鬧,大家本以為能一窺上流社會的奢靡生活,想不到竟是一出拼團假名媛的浮世繪。
在這個時代談名媛已經很難了,因為快速運轉的現代社會失去了那個底蘊,如白先勇說的:“沒有文化根基,便不可能有名媛。”
很多女孩清楚知道自己沒有顯赫講究的出身,很難靠後天拼搏像那些天生含著金鑰匙的女子一樣出國留學、騎馬學曲、會四國語言,也知道很難靠奮鬥躋身名家,更沒有什麼戴著勳章的世伯舅舅,於是,最能快速變成“名媛”模樣的,就只能是那個最直接的方式—— “穿”成名媛的樣子,置身於自認為的名媛生活場景中。
英媒:西方的三個對華錯誤成見
英國《金融時報》2020-09-20原題:西方應注意拿破崙的忠告,讓中國沉睡
21世紀過去20年了,西方的主要挑戰已顯而易見:中國重返舞臺中心。1980年到202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西方的應對不錯,但在第二階段卻面臨失敗。這種失敗源於三個錯誤的成見。
第一個是認為,只要中國由共產黨統治,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好夥伴。按照此種邏輯,一個違反人民意願的政黨進行統治,世界怎麼可能與之合作?
然而,大量證據表明,大多數中國人並不那樣認為。事實上,最新的愛德曼全球信任度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民眾對本國政府的支持率是全球最高的。
儘管如此,鮮有西方人能擺脫第二個有問題的成見,即認為即使大多數中國人對共產黨滿意,但若中國立即轉為民主制度,中國和其他國家會更好。
蘇聯解體以及隨後俄羅斯人民生活水準一落千丈時,可能確實有一些中國人那樣認為。但如今,許多人毫不懷疑,一個軟弱的中央政府將導致中國人民遭受巨大的混亂和痛苦。事實上,中國的任何一個鄰國甚至亞洲最大民主國家,都沒有推動北京的政權更迭。一個穩定的、可預測的中國,即使變得更強硬,也比其他選項要好。
第三個有問題的假設可能是最危險的,即認為一個民主的中國將不可避免地接受西方規範和做法,並像日本那樣愉快地成為西方俱樂部成員。這不是亞洲的主流文化動態。土耳其和印度都是西方的朋友。但土耳其已從凱末爾的世俗意識形態變為埃爾多安的伊斯蘭意識形態,印度則從親英派的尼赫魯轉變為印度教信徒莫迪。
電影《小丑》的恐慌爭議:暴力與精神疾病的浪漫標籤? 2019/10/05 轉角說
「是我的問題,還是這個世界變得太瘋狂?」電影《小丑》(Joker)上映前後,先是以拿下威尼斯影展大獎的藝術成就,捲起娛樂話題熱潮;而後又因為電影中涉及的暴力、精神疾病議題,在美國出現了安全恐慌的爭議。有人質疑《小丑》鼓吹犯罪、也有人疑慮給精神病患貼標籤,甚至憂心有人會趁機模仿犯罪、重演槍擊慘案的血腥悲劇。是《小丑》真的有毛病?各種質疑到底是「無聊的指控」、還是有其社會脈絡可循?
有槍擊案受害者家屬向《BBC》表示,《小丑》的電影宣傳「讓人直接聯想到殺手」,在家屬的要求下,奧羅拉市的電影院將不會放映《小丑》;家屬們也同時向華納兄弟影業呼籲,應該捐款幫助槍案受害者的相關社福組織。除了奧羅拉之外,目前也有其他城市的電影院禁止觀眾以蒙面、或特殊化妝的造型進場觀影,確保「出入者安全」。
美國紐約在2日晚間的電影節《小丑》放映會上,就有全副武裝、配備突擊步槍的員警嚴陣以待,連觀眾也必須接受安檢後才能入場。「《小丑》上映讓人非常害怕...」《路透社》報導,包含紐約、洛杉磯與芝加哥等大城市,已有部分民眾對此感到恐慌;而恐懼的根源,又連結到了2012年發生在科羅拉多州奧羅拉(Aurora)的槍擊慘案,當地一間正在首映蝙蝠俠系列《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電影院,放映途中突然有一名槍手朝觀眾席無差別掃射,最後造成12人死亡、70人受傷的悲劇。
從《小丑》電影延伸的議論不只如此。由於內容涉及精神疾病與犯罪,有些心理醫學相關團體擔憂的是,過往從好萊塢電影中常刻意誇張「精神異常」者,或是把心理疾病的類型化,連結到極端行為甚至是暴力,而《小丑》是不是也落入這種「精神病患容易反社會、犯罪」的窠臼,則各有解讀。不過英國的精神健康組織在確認過電影內容後,倒是向《BBC》表達肯定,故事中人物背景盡力鋪陳細節,人們對「瘋子」的刻板印象已經有所轉變。
「不是擔心《小丑》電影怎樣,是我們本來就害怕『小丑』本身...」過去幾年當中,英美就發生過「小丑恐慌」現象,根據民調機構拉斯穆森在2014年的研究,全美43%的成年人「討厭馬戲團小丑」,甚至有6.8%的受訪者坦承「小丑的出現會令人感到嚴重焦慮與恐慌」。這樣的負面反應就被稱為「小丑恐懼症」(coulrophobia)。
促進血液迴圈
在睡眠狀態時血液迴圈的速度也會慢下來,呼吸和心率趨於平穩,畢竟在心臟蹦迪的情況下沒人能睡得著。在醒來之前的那段時間,通常是人個體心率相對來說最低的階段。
而伸懶腰時大多會舉起手臂、頭也會向後仰,這使得血液迴圈加快,更多的血液流向四肢,特別是供給大腦的血液更充足了,人也就更清醒。雙手離地了,人就沒壓力了,智商又重新佔領了高地了。
刺激交感神經
在人的脊椎位置分佈著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它們組成了自主神經系統,大部分器官都受這二者的支配和調節。不過它們的調節方向往往都是相反的,比如說交感神經能讓瞳孔放大,而副交感神經則可以讓其縮小。
當我們伸懶腰的時候會刺激到交感神經,它負責調動身體的資源來應對環境中的壓力,起床也是其中一種應用場景。
當交感神經開始工作時會釋放一定量的腎上腺激素,讓人感覺到興奮心情愉悅,心率也會隨之加快,相當於給自己打了針雞血。
幫助呼吸
所以在早晨睡得暈乎乎的時候,伸個懶腰伴隨著擴胸運動,胸腔被一定程度的擴大,能夠讓氧氣更順利的進入到人體內部。進完貨才能讓紅細胞帶著這些養分分發給身體裡其他已經餓了一晚上的細胞。
打哈欠降溫
有時候當我們伸懶腰時,也會伴隨著一個長長的哈欠。一般人們覺得打哈欠的時候會吸進很多空氣,空氣裡有氧氣,所以能給大腦供氧。
不過,據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打哈欠的主要功能是給大腦降溫。
張大嘴巴打哈欠的時候,冷空氣順著口腔進入肺部,又隨著血液迴圈來到腦部,差不多就是一套人體版的風冷系統了,給CPU大腦降降溫。
一般情況下,我們放屁就是因為腸道內積累了太多的氣體,氣體多了壓強就比較大,為了保護我們的腸道,我們的消化道會通過蠕動將這些氣體運送到肛門處,將其排出體外,也就形成了屁。
而這些氣體的來源一般來說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在吃飯和說話的時候,吞進去的一些空氣,時間久了,這些氣體就會積聚到腸道中。另一種是食物在消化過程中,被產氣細菌群分解產生的氣體。
比如,當我們吃高蛋白質飲食時,這些蛋白質在被消化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的硫化氫,這樣一來,我們放出來的屁也就帶有了某種特殊的臭味。
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於臭屁的認識還是因為那句俗語,“臭屁不響,響屁不臭”。那這句話到底有沒有什麼科學道理呢?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放出來的屁響與不回應該看屁的氣量和腸道的通暢性。一般而言,當屁的氣量很大時,它的流速也會變快,當它沖出肛門的時候造成的空氣振動就比較大,屁的聲音就會比較響;當消化道排泄物增多時,腸道就會不通暢,氣流在腸道裡穿行的也就比較慢,這樣一來含有的臭味元素也就會比較多,因為氣量不夠大、速度也不夠快,造成的空氣振動也就比較小,這樣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啞屁”。
伸懶腰打哈欠為什麼這麼爽?看完忍不住又伸了一個 2019-09-21 新浪科技
喚醒肌肉
當我們在睡眠狀態的時候,肌肉也同樣的在停工休息。所以當早上起來伸個懶腰的話,拉伸動作會讓肌肉重新活動,並告訴它們差不多該開工了。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減輕身體的酸痛感,讓緊繃和僵硬的肌肉放鬆起來,就像坐久了起來活動活動也會感覺舒服很多。
憋回去的屁都去哪兒了? 2019-09-20 新浪科技
被憋住的屁不會憑空消失,而是被腸道重新吸收,通過血液迴圈到達肝臟被處理,然後通過心臟來到肺部,最後,呼出去。所以,不管你多麼努力地想要擺脫它,它就是甩不掉!另外,長時間的憋屁還可能會導致憩室病(憩室病是指胃腸道任何一部分向外的囊狀突起,常發生在大腸)。所以與其憋著它,倒不如趕緊去廁所盡情地把它放出來!畢竟每個人都會放屁,這也沒什麼好尷尬的。
為什麼總覺得別人的屁更臭?難道是大型雙標現場?
先來說一種最常見的觀點。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認為別人的屁比自己的臭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味道。
第二種觀點是,我們的小腦可能從一定程度上調整了我們聞自己屁的感受。我們知道小腦監控著身體的運動,除此之外,它還能區分預期的感覺和意外的感覺,不過小腦往往對預期的感覺關注的要少,反而是更多地關注意外的感覺。
這多少有點像撓癢癢。比如,別人給自己撓癢癢的時候,自己就會傻笑個不停,但是自己給自己怎麼撓都沒事。
為了證明這種觀點的存在,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還專門進行了一項試驗。他們通過掃描受試者的大腦來測試受試者在被自己和被別人觸摸時的反應。結果顯示,當別人觸摸受試者時,受試者軀體感覺皮層(參與處理觸摸)的大腦反應要比被自己觸摸時強烈得多。
還有一種觀點是說這是我們進化的一種防禦機制。人對不熟悉的氣味有防禦心理,屁味也一樣。比如,屁會傳播化膿性鏈球菌,這種病原體可引起扁桃體炎、猩紅熱等疾病。
屁從哪兒來
其實,屁並不是單一氣體,而是由多種氣體混合而成。根據“殺傷能力”的強弱,我們暫且將這幾種氣體分成兩類,一類是占比到99%以上的氮氣、氫氣、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氣等,這些氣體都是沒有味道的,“殺傷能力”較弱。另一類氣體就是屁臭味的真正來源,它們是占比不足1%的氨、硫化氫、糞臭素、揮發性胺等具有刺激性氣味的物質。
有些國人不僅受西方“政治正確”的影響,而且活學活用,很有選擇性。比如,此前曾為拉美人士擺“瞇瞇眼”辯護,認為中國人太敏感的人,現在可能又積極抨擊“塗黑臉”,認為中國人太不敏感,總之都是中國人的錯。還有些網友則完全反過來,中國人是絕對“碰不得”的——哪怕拉美人沒有背負什麼原罪,或者確實是對華友好的;但是中國人“碰”別人是無所謂的。恐怕這兩類人都太過於“雙重標準”了吧。
新中國經過了幾十年的迅猛發展,早已不是曾經的病夫國。但是部分中國的文化界、知識界人士直到現在還依然不能平視地剖析西方,看到西方搞“政治正確”立刻看齊,看到中國人演非洲大媽、高呼“我愛中國”就氣得跳腳,非要高呼中國在非洲大搞“殖民主義”。其實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殖民主義者——他們只支持“野蠻”的中國對“文明”的西方逆向文化殖民。
人類群體固然需要“政治正確”,會自然演變出“政治正確”,也不可能完全“消滅”“政治正確”,但面對林林總總的選項,我們也要看看哪些是“普世”的,哪些是西方自己的“鍋”。
雖然已經有非洲朋友在中國媒體上很明確地表示,這樣的中國節目沒有冒犯她們,但受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部分黑人確實可能接受西方的標準來審視世界。然而,文化潮流也是可以改變的,當中國幫助非洲切實發展,便會削弱這種“政治正確”的影響。
根據非洲的實際情況,中國確實十分受歡迎——“中國人民的老敵人”CNN 在非洲數個國家調查之後也不得不承認,被調查的非洲人中有高達63% 對中國有正面評價,只有15% 對中國有負面評價。
“政治正確”救不了非洲人民,觸犯西方的“政治正確”也破壞不了中非友誼。
參考文獻:......
回應
此前曾為拉美人士擺“瞇瞇眼”辯護,認為中國人太敏感的人,現在可能又積極抨擊“塗黑臉”,認為中國人太不敏感,總之都是中國人的錯。
這句話戳中要害.
極好的文章。國內就是有些人把美國人的價值觀當成全人類的價值觀。美國人擁槍吸毒,全世界都不贊同。可中國一些人卻認為這是自由的體現。
http://www.guancha.cn/daiyuxiao/2018_02_20_447464.shtml
猴子在西方有特定的貶義。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過“最聰明的人與神相比也只是一隻猴子,猶如最漂亮的猴子與人相比也是醜陋的一樣”。近代西方的偽科學“人類學”也曾經主張黑人是“未進化完全”的猿猴,以此正當化自己的殖民侵略行徑和對黑人群體的掠奪和虐殺。
白人殖民者背負著歷史原罪,所以不得不小心謹慎地避免曾經犯過的錯誤。這和其他國家的人有什麼關係?
中國人並不認為猴子是個負面的形象,中國文化里講金猴呈祥、金猴獻瑞,都是美好的象徵,“美猴王”更是幾代中國人民心中勇敢和機敏的象徵。
在歷史上,中國人既沒有虐待過黑人,也沒有發展出各種複雜的種族主義“人類學”理論貶低黑人的人格。所以今天我們理應胸懷坦蕩地挑選猴子角色的扮演者,國人同胞演得好就用國人,非洲朋友演得好就用非洲人,完全不必理會西方的那套“政治正確”。
信奉“政治正確”是一種文化自我殖民
美國等西方國家現在流行的這套“政治正確”從表現上來看是一種毫無理性可言的民粹式言論管制。
一些自由主義左派認為自己發明出一套倡導“平等”和“尊重”的術語標準,肅清所有不符合這一標準的言論,搞臭所有不同意這一標準的人,然後就會天下大同、海晏河清了。這當然是癡人說夢。
“黑人”(Black people)不會因為變成了“非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就實際提高了社會地位;“乞丐”(begger)不會因為變成了“無家可歸者”( homeless)就能吃上飽飯了;“窮人”(poor people)不會因為變成了“低收入者”(low-income family)就擺脫了命運的困苦。
正因為社會上層白人階級對底層人民進行著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他們行著歧視、想著歧視,難怪眼裡看什麼都是歧視,所以才在口頭表述上有那麼多道貌岸然的講究,然後賊喊捉賊四處指責別人“歧視”。這種表裡不一才是西方“政治正確”真正病態的內涵。
國內的一些人卻以這種病態為“文明”,東施效顰,似是而非。他們堅定擁護西方那套“政治正確”的荒謬理論,那麼黑人是絕對不能演猴子了,怎麼辦?只能國人演。其實說白了,在這些人看來,只有中國人才可以被歧視。
今天在美國以外的很多國家都還保留著把臉塗黑裝扮黑人的活動和表演。
比如在荷蘭民間信仰裡有一位傳說可以降服惡魔的“黑彼得”(Zwarte Piet)。在當地聖尼古拉斯節(Sinterklaas)前後,大街小巷都會有塗著黑臉裝扮成“黑彼得”的白人給小孩發糖果和禮物。面對美國政治正確的文化霸權,荷蘭人不為所動。根據一項2013年的調查,仍有高達89%的荷蘭人不希望黑彼得改變形象。
德國改編的戲劇《我不是拉帕波特》通常會用一位白人演員化裝成黑人出演劇中的一位黑人角色。改編版2012 年在柏林上演後,遭到了一些人的強烈抗議。對此德國導演托馬斯· 欣德爾(Thomas Schendel)表示黑人戲劇演員比較難找,所以會繼續以白人演員出演黑人角色。柏林著名的宮殿花園劇場(Schlosspark Theater)也表示將會一如既往地支持該劇繼續演出。
除了荷蘭和德國,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有類似的習俗和表演慣例。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選擇無視了美國倡導的這套“政治正確”。
在我國,由中國人塗黑臉扮演黑人也早已有之。早在六十年代東方歌舞團成立的時候周恩來總理就提出:“東方歌舞團的主要任務是,把中國傳統民族民間歌舞藝術和表現現代中國人民生活的音樂和舞蹈作品介紹給國內外觀眾,同時把外國健康優秀的歌舞藝術介紹給中國人民。”1979 年著名歌舞表演藝術家朱明瑛全身塗黑演唱《願大家都成功》和《咿呀呀,噢嘞噢》,深受中國觀眾和非洲觀眾的喜愛。時任扎伊爾總統看過她的表演後,激動得淚流滿面地對她說:“你比我們的阿貝蒂還阿貝蒂,你就是中國的阿貝蒂。”她在埃及等地的表演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溫總理甚至說,朱明瑛唱一首歌相當於我們援助了一個國家。
足見對於中國人和非洲人來說,表演本身的內容和藝術價值才是最重要的。塗黑身體模仿黑人的表演方式以前在非洲和中國不是什麼敏感的事情。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和國力顯著提升,我們就更不該因為西方的一家之言改變自己的做法。
至於所謂“讓非洲人演猴子”,已經被證明是批評者自己鬧的烏龍。實際上隨便查一下演職員名單就知道,猴子的扮演者是把胳臂塗成深色的中國人常藝博。他自己在微博裡也承認了。
就算小品裡的猴子真是黑人朋友扮演的,我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認為黑人演猴子是“種族歧視”,這種看法和他們對“塗黑臉”的批判一樣,是從純粹的西方中心主義的立場出發的。
春晚「國家級種族歧視」 誰搞的飛機 聯合報/BBC/法廣
...
回應
白人扮演猴子不是種族歧視.黃種人扮演猴子不是種族歧視.為什麼非洲人不能扮演猴子.誰在藉故藉端搞歧視?應是記者!
戴雨瀟:西方“種族歧視”真是一頂“普世”的帽子?
紐約大學研究生,思想與文明觀察者2018-02-20 觀察者網
中國演員塗黑身體演非洲人,到底是不是種族歧視?國內有人對此冷嘲熱諷,西方媒體也沒閒著,必然譴責一番。
非黑人演員把臉塗成黑色扮演黑人的做法之所以會被某些人認為是“種族歧視”,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
“塗黑臉”只是美國的種族歧視
從16世紀到19世紀,一些西方列強通過暴力、綁架和欺騙等手段將非洲人民作為奴隸販賣給美洲大陸殖民地。美國的白人殖民者長期驅使和壓迫這些黑人奴隸,直到19世紀他們才開始承認黑人也是人,也應具有正常的公民身份。
也是在19世紀,美國逐漸出現了“滑稽歌舞劇”(Minstrel show)的表演形式——白人用炭把臉塗黑扮演黑人角色,演員除了塗臉通常還要畫非常誇張滑稽的大紅嘴唇。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主流白人群體對黑人無知、壓迫和鄙夷,所以滑稽歌舞劇的劇情里通常包含對黑人群體特徵的過度誇張以及嘲諷的成分。1960年代美國發生黑人民權運動之後,滑稽歌舞劇才逐漸在美國消失。
由於美國有長期壓迫黑人的惡劣歷史,再加上滑稽歌舞表演本身的諷刺性質,“塗黑臉”(Blackface)在美國被認為是一種對黑人群體的侮辱和歧視性行為。“不能塗黑臉”就慢慢成了美國社會的“政治正確”。
2016年,這個“政治正確”還鬧出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國際笑話。兩個美國白人女孩在社交網絡上發了張塗著歐萊雅火山泥面膜的自拍,結果被孤陋寡聞的美國網民當做是“塗黑臉”侮辱黑人群體而口誅筆伐。當事人反复澄清自己只是在敷面膜,和歷史上的“塗黑臉”沒有關係,不過最後也還是被網絡輿論按著頭乖乖道了歉。
這一切都是美國人自己的事情,和其他國家的人沒有任何關係。
何況,類似這樣的反向判斷已經是相對理性的分析,我所見的更多的反饋,仍是“我家就不這樣,憑什麼說山東人這樣”的評論甚至謾罵,仍是“豪爽大氣” 、“好客”、“善良厚道”和“禮儀之邦”之類的大詞。
網絡上的地域之爭由來已久,體育、經濟等新聞板塊更是重災區。隨便挑個門戶網站或者論壇,跟帖基本都沒法看。球迷們的互罵總能扯到經濟,最後拿GDP互砸。
更何況,還有“大男子主義”和“重男輕女”這兩大加成,關於山東男人又愛面子愛把“駕馭老婆”掛在嘴邊又一定得生兒子的故事,簡直已成為網絡奇葩故事的主要來源之一。
“山東人最愛打老婆”的搞笑說法,也許並沒有數據支撐,但它卻是在這片土壤上滋生,也許這才是山東人最該正視的。但偏偏山東這地方似乎有著最忠心的鄉黨,以義和團的形式保家衛省,往往容不得半點壞話。
如果你批評山東幾句,最容易招來熟悉的網罵:“你不配做山東人!”“你為什麼不滾出山東!”“你連家鄉都不愛,你還算是人嗎?”
何況,拋開家暴案數量這一新聞,僅談近年所聞,便可知“山東人愛打老婆”的說法未必無因。許多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山東人,也往往會將大男子主義等同於“豪爽大氣”,更別說傳統陋習至今根深蒂固的魯西南鄉村了。
酒桌之上,烤串攤裡,拍著胸脯自吹自擂的山東男人,對女性的看法往往鄙俗,說起御妻之道,最愛用“駕馭”、“管”、“敲打”這樣的詞,自己的面子比什麼都重要,並不具備現代平等觀念。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妻子具備一定的平等意識和反抗精神,家暴可能性自然大增。此外,傳統陋習也增加了家暴機率。比如極度的重男輕女,除了製造了女嬰高墮胎率之外,也難免使得女性淪為生育機器,生不出兒子更會成為劣質機器,淪為欺凌對象。
反對沒有根據的地圖炮,可以,但忽視地圖炮背後隱藏著的地域文化問題,則是不智。家暴案數量確實不是“山東人愛打老婆”的可靠依據,但如果只有反駁甚至謾罵,看不到對各種傳統陋習的反思,甚至意圖以灌水GDP數字自我標榜,那麼對山東的妖魔化呈現只會繼續,或者,那壓根就不是什麼妖魔化。
說山東人最愛打老婆,難道一點道理都沒有嗎? 2017-05-10
反對沒有根據的地圖炮,可以,但忽視地圖炮背後隱藏著的地域文化問題,則是不智。
看到一則新聞:近來有位律師,利用人工智能係統,統計了從2014年到2016年間,全國法院公佈的一審涉及家暴內容的94571份離婚判決文書。該統計發現,山東以8205件家暴案穩坐榜首,河南以6986件奪得第二,湖南以6930件位居第三。
這份統計經過幾番周轉,演變成“山東人最愛打老婆”,並成為許多標題黨的首選標題,在網上引發又一輪地圖炮熱議。
其實,“山東人最愛打老婆”的說法早有流傳。前些年有個網絡段子,名為《中國十大打老婆地區排行榜》,其中山東排名榜首,備註是搞笑的“一有空就打”。
“地圖炮”這玩意兒一向讓人又愛又恨,喜歡的人拿它當談資,不喜歡的人更有一大堆道理,比如“以偏概全”、“不合邏輯”等。從理性思維來看,地圖炮當然難免以偏概全,畢竟一樣水養百樣人。甚至有人極端地認為,只要能舉出一個反例,地圖炮就不能成立。所以,關於地圖炮,最理中客的說法應該是“每個地方都有好有不好,有好人,也有不好的人,不能以偏概全。”
但是,如果一切都遵循理中客的說法,那麼人們將無法作出任何價值判斷。和稀泥式的兩頭討好,在我看來才是最大的抬槓,也最不講邏輯。
地圖炮當然有不合邏輯的一面,但很多時候也體現了事物的普遍性,要不“地域文化”也無從談起。比如柏楊寫《醜陋的中國人》,且不論他寫得好不好、對不對,但這個地圖炮確實有著一定普遍性(?)。所謂“醜陋的中國人”,其實是指存在於中國人身上的較為普遍的劣根性(?),並不等於“每個中國人都醜陋”。面對普遍性,“每個地方都有好有不好”並非合理辯駁。但現實中,許多人恰恰喜歡以貌似理中客、實則無邏輯的說法來進行辯論,比如“我爸就不這樣,我媽也不這樣,你憑什麼說中國人這樣”。
同樣,曾在山東生活過十多年的我,也沒見過自己認識的山東人打過老婆,僅僅是聽過不少。可對於這個地圖炮,我倒是有話要說。
僅僅依靠家暴案數量,確實無法斷言山東人愛打老婆。但某些評論得出的反向結論,如“家暴案數量多,很可能只說明該省受害人比較有自我保護意識,或該省處理家暴的警力系統比較完善”,也難言成立。
有時,幸災樂禍是意味著破壞。埃利亞斯?卡內提《群眾與權力》中形象的記敘了群眾的「破壞癖」。埃里克?G.威爾遜《幸災樂禍心理學》專論「發自內心的破壞欲」。BRIAN INNES《人類酷刑史》頗能體現對人肉體和精神進行摧殘破壞的智慧和想像力。深層原因是信仰的泯滅,愛的缺失,同情心的缺乏,對生命的冷漠。媒體報導,有人要跳樓了,一買菜的中年婦女說:你到底跳不跳啊,我還趕著去買菜呢!
當然,幸災樂禍更多的是因為好奇心。「於是他背後的人們有須竭力伸長了脖子;有一個瘦子竟至於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鱸魚。」魯迅把看客描寫絕了,請看其《示眾》:霎時間,也就圍滿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禿頭的老頭子之後,空缺已經不多,而立刻又被一個赤膊的紅鼻子大漢填滿了。這胖子過於橫闊,占了兩個人的地位,所以後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層,從前面的兩個脖子中間伸進腦袋去。不多久,小學生卻從巡警的刀旁邊鑽出來了。
幸災樂禍是人性中邪惡的陰影。「幸災樂禍」英語malicious joy是「邪惡快感」。schadenfreude,schaden系德源詞根,意為「破壞」,freude,意為「快樂」。古代以色列人也在自己的語言中為幸災樂禍留下了一個專席:SimhaLa-aid。叔本華《人世的苦難》中說:暴露在他人身上的錯,便是我們自己身上的愚蠢和缺陷。這是我們人類所共有的缺點。它們潛伏在我們本質的深處,一旦有任何能使之出現的機會,它們就將出現並顯露出來,正如我們現在見到的他人的行為一樣,我們只能正視和減少它。古希臘《斐利布篇》認為幸災樂禍的笑是不公平和邪惡的,人們要儘可能地來控制和超越這種笑。
玉興不是心理學家,別瞎嘚瑟了。還是用埃里克?G.威爾遜《幸災樂禍心理學》中的話快點收尾吧:影視新星的自殺,震驚世界的慘案,颶風的巨大衝擊力,獅子沖入羚羊群,房倒屋塌的殘骸碎片……這一切,都能吸引我們的關注,因為這些惡性事故都能把我們引向毀滅。我們都喜歡圍觀事故,因為我們迷戀破壞,越黑暗越迷人。我們最大的願望和秘密是:讓更多的災難降臨吧——只要受害者不是我!
https://read01.com/yyRL0K.html
有時,幸災樂禍是一種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托爾斯泰《我的懺悔》:「我情不自禁的想到,在某個地方有人正幸災樂禍地俯瞰著我,蔑視我。」蘇東坡對佛印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佛印微笑:「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小妹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以己度人導致的認知偏見危害極大。自己喜歡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討厭的人或事是醜惡的。比如,文革中,無論哪一派,都堅信只有自己是「革命的」,而別人是「反革命的」,必將對方置於死地而後快。二戰時的德國,大部分德國人認為日耳曼民族是最優秀的,其他民族都是低劣的,施虐和幸災樂禍自然就天經地義了。
有時,幸災樂禍是一種意淫。英國莫理循《中國風情》中描述:在人們的圍觀中,犯通姦罪的女人,踮著腳尖關在木囚籠里,慢慢地、活活地餓死。《夫婦》中一對年輕夫婦野合被捉住,鄉民在這裡儼然成為道德的審判者,以幸災樂禍的惡毒心理鑑賞人的不幸,眾多好事者饒有興味地圍觀。男人們從中獲得快慰和滿足,女人們發泄著極其不甘心的妒意,老年人忘掉自己年輕時代性情而要提倡風俗,小孩子則要從打人中補償挨打的損失,都在審訊中謀求快意,從咀嚼、玩味別人的痛苦中實現對私慾的滿足。路易斯?博洛爾《政治的罪惡》中記載:朗瑪爾公爵夫人的屍體躶體展出,觀眾驚嘆:你們瞧!她的皮膚多麼白凈,你們看到她美麗的皮膚了嗎?不久前,2013年3月巴基斯坦一名士兵因與庫拉姆地區的女子通姦,被部落長老命令用亂石砸死。網上有個視頻,實拍一通姦女子被亂石砸死。女人的尖叫,男人的嚎叫,每扔一塊石頭,都像在發泄一下快感。
有時,幸災樂禍是為了分一杯羹。秦牧《鬣狗的風格》,猛獸噬食了獵物後,鬣狗們一湧上前,嚼食那餘下的屍體。它並不需費什麼勁,卻同樣吃到了肉。而在獅豹之類搏擊未就的時候,它就遠遠窺視著,期待那一隻只食草獸能夠儘快濺血仆地,以便它也能夠一膏饞吻。傑克•倫敦寫過一個短篇小說:海難,船上沒有吃的了,惡人建議殺一個人來充飢,善良的人堅決反對,寧可餓死也不吃同伴的肉。惡人開始追殺身體最衰弱的人。船上就出現了四種人:被迫害者,企圖殺人者,堅決寧願餓死不喝人血不吃人肉者;第四種呢,他們並不像那個想捅第一刀的兇狠傢伙,然而卻渴望他殺戮成功,好去分一杯羹,也吃一點人肉和喝一點人血。
有時,幸災樂禍是不幸者之間的互相傷害。《為奴十二載》中,奴隸間互不信任攻擊,有時候主人倒不錯。德國人衛禮賢《中國心靈》中,在北京皇城邊,目睹一群城市無賴欺負一位盲人乞丐,那些人嘲笑他,還把一團一團的塵土扔到他臉上,連賣報的小孩也過來湊熱鬧。索忍尼辛《古拉格群島》中,犯人互相折磨。犯人弗連克爾提議取消反動的犯人伙食平等制,擬定出一個本來就少得可憐的「麵包等級表和熟食等級表」。陳嘉放《文明與暴力》統計,美國各地監獄裡,每分鐘發生性強暴18起,每年900萬起。看守觀賞犯人的強暴和鬥毆作為消遣。
有時,幸災樂禍是一種禁忌。古代皇帝駕崩,怕人幸災樂禍,哀悼期內,禁止一切娛樂活動,包括床上的娛樂活動。毛澤東逝世時,有個農民給兒子辦婚事,被批鬥遊街,脖子上掛了塊大牌子,上面寫著:「幸災樂禍犯」。
有時,幸災樂禍是一種對災禍的麻木以及倖存的欣慰。阿倫森《社會性動物》闡述,反覆不斷地接觸痛苦和不幸,見怪不怪,不以為然,會出現「麻木效應」。勒龐在《革命心理學》中描述:那時候,母親帶著她們的孩子去看劊子手行刑,就像今天她們帶孩子去看木偶戲一樣。埃利亞斯?卡內提《群眾與權力》第六章專門論「倖存者」。在一堆死人中間,目睹死亡所引起的恐懼轉變為一種欣慰,因為自己還活著,是一個幸運者和勝利者。
有時,幸災樂禍是一種嫉妒。每每名人或其子女惹出點禍端,就成為媒體和大眾的狂歡節。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不幸發生在我們嫉妒的對象身上時我們是最有可能感覺到高興的。17世紀的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認為幽默來源於人們突然覺察到的自身優越感。史密斯博士寫到,將名人拉下神壇的確能給普通民眾帶來意外的狂歡,而我們的文化正是在這種狂歡中繁榮。印度心理學家卡迪•鮑徹對著名八卦雜誌《國家詢問者》的分析結果表明,一個明星的社會地位越高,該雜誌越有可能將報導的重點放在他們的負面新聞上。實際上,這是在「消費」他人的不幸。古希臘的先哲們把這種對別人遭受厄運而感到高興的情感反應和「嫉妒」這個古老命題聯繫起來談,嫉妒有多古老,幸災樂禍就有多古老。
錢鍾書《圍城》中,褚慎明看到情敵方鴻漸酒醉後嘔吐的狼狽樣子,幸災樂禍高興得稀里嘩啦。大的說,美國的911,日本的震災,不少國人幸災樂禍。中國的動車事故,日本媒體也是一片幸災樂禍。
有時,幸災樂禍是一種自我心理平衡和防禦。沈從文也不是什麼壞人。他從鄉下進城,看到有些市民怕狗,幸災樂禍得不得了,安慰了下他那顆自卑的心。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談惻隱之心時說:「假定幸災樂禍時有一種人我比較,比較之後見出我比人安全,比別人高一層,比別人有權力,所以高興。」托馬斯?內格爾《人的問題》中說:權力的行使,是個人快感的豐富源泉。陳凱歌回憶,批鬥會上,他打自己的父親,聽到的是一片笑聲。他與一群少年痛毆一位無辜者,之後,「我嘗到了暴力的快感,它使我暫時地擺脫了恐懼和恥辱。久渴的虛榮和原來並不覺察的對權力的幻想一下子滿足了,就像水倒進一隻淺淺的盤子。」
荷蘭萊頓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低自尊、認為自己不好的人最可能在別人遇到不幸時而暗中偷笑。人們幸災樂禍是因為遇到不幸的人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或者別人的不幸會讓自己感覺好受些,所以幸災樂禍是在提高自我感覺。而低自尊的人最可能被別人威脅到,所以他們也最可能嘲笑別人的不幸。這屬於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他的心理學本質是維護自尊,個體的自尊是通過社會比較產生的,當和自己能力地位高的人比的的時候,會產生自卑、焦慮,所以會和不如自己的人比,這樣自己的心理就會得到極大滿足,從而內心得到一種補償。他內心的獨白是:都說我倒霉,哈哈,看看還有比我更加倒霉的。這就是叔本華在《人世的苦難》中說的:在任何不幸與煩惱中,最好的安慰,莫過於想想比你更糟的人。
有時,幸災樂禍是看客閒得蛋疼。2012年北京那場大雨,交通癱瘓,北京大學某教授出門看熱鬧,在微博上說:喜看首都成澤國。《泰坦尼克》沉船都要排隊去看,花錢排隊去看。伏爾泰《論悲劇》中說,婦女去劇院,主要是為了談情說愛。喬治•奧威爾《射象》中說:個個似乎都沒有別的事可做,只是站在街頭,嘲弄路過的歐洲人。再比如,咱們大多有傻笑著看傻缺集錦視頻的經歷。
有時,幸災樂禍是助紂為虐的齷蹉生存。雨果《弄臣》,宴會廳,老伯爵蒙特羅內伯爵指責曼圖亞公爵奸了他的夫人,又玩了他的女兒,氣得渾身發抖,老淚縱橫。弄臣里戈萊,嘴滑舌地幫主人的腔,幸災樂禍的嘲笑這位傷心的老人,哄主子開心,幫主子圓場。
魯迅在日本看影片,要槍斃中國人,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
中國自古以來,對幸災樂禍是貶斥的,並認為後果很嚴重。《左傳》:秦飢,使乞糴於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莊公二十年》:「哀樂失時,殃咎必至。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禍也。」《顏氏家訓》:幸災樂禍,陷身滅族之本也。
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把幸災樂禍稱之為「虐待性人格」。阿爾諾?格魯恩認為:我們失去了同情心,其原因是我們失去了同我們自己內心痛苦的聯繫。如果圍觀者在圍觀別人的痛苦時能獲得某種快感,那麼,這更是一種性格上和精神上的頑疾了。其實,也沒有那麼嚴重,也沒有什麼無法可想的。
幸災樂禍是動物的本能和天性。從自私的基因角度分析,別人發生了災禍,使自己的血統能夠延續下去的可能性更大。動物也有幸災樂禍現象。弗雷澤《金枝》描述,殺替罪羊(人)的時候,就是集體的狂歡節。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認為:心理表現依賴於大腦條件。曹紅蓓《幸災樂禍:人性「底部」的邪惡快感》寫的不錯,證明幸災樂禍有「生物學基礎」。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幸災樂禍是受「本我」驅動的,是無意識的最下層,類似於榮格的神秘的自然力,類似於康德的絕對命令。
不要把幸災樂禍妖魔化。西卡拉和蘇珊•菲斯克教授的研究證明:「缺乏同情心並不總是病態,這是一個人類的一種自然反應,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幸災樂禍,但大部分人都會。」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和布拉德•布希曼將自私的衝動和自我控制之間的鬥爭稱為「人類靈魂最基本矛盾」,幸災樂禍是人的天性,我們人類一輩子都在看別人的洋相笑話中過活。這就好像是支撐著我們活下去的動力一樣,是生活的一份佐料。茶餘飯後的閒談,酒足飯飽的談資,都是別人怎麼樣倒霉透頂、諸事不順。看著別人不如意,我們的心理就平衡了。肯塔基大學的心理學家理察•史密斯的新書《幸災樂禍》(the joy of pain)主張:不要把幸災樂禍妖魔化。
有時,幸災樂禍是積怨和因果報應。老舍《四世同堂》:瑞宣平日對他那樣冷淡,使他沒法不幸災樂禍。他知道,瑞宣若死去,祁家非垮台不可。詩人克萊夫•詹姆斯在一首詩中表達了這種情感:「聽聞死對頭的書正廉價處理,我內心湧起歡愉。」
2009年,心理學家康布斯等人(Combs et 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就發現,人們對政治對手所遭遇的失敗,表現出更加強烈的「幸災樂禍」的傾向。這種政治化的、強烈的「幸災樂禍」心理,有可能是會強化我們對自己政黨的熱愛,以及對其他政黨的厭惡和鄙夷。因此,敵意越強的時候,「幸災樂禍」的傾向也就強;而且這樣往往更容易得到社會文化及自己所屬群體的支持和欣賞。
那麼,這樣的「幸災樂禍」心理又是如何反應在當代中國人的社會、政治和生活之中的呢?我的好友、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的何玉興(國家智囊庫成員之一),剛好寫了一篇有趣的精彩博文——「邪惡的快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在現實生活中「幸災樂禍」心理的表現。特轉錄於此供大家欣賞。
何玉興:邪惡的快感
小聚。在部委工作的師兄說:巡視組來我們單位了。「機選」被核查人員名單。全單位的人名在大螢幕上滾動,每當紀委的人叫停選定一個人時,全場就鼓掌,就鬨笑。都是一個單位的同事啊。師兄說,心裡很不舒服。
我聽了心裡也堵得慌,可捫心自問,如果我在現場,選定別人被調查,我雖然不至於鼓掌歡呼,但是不是會覺得心裡輕鬆一些?機選多少人是有指標的,查處多少人紀委是有任務的。而且,較真查起來,有幾個屁股乾淨的?恐怕大多在劫難逃吧。多選定一個別人,自己就減少了被選中的幾率,就減少出事兒的風險。
再往陰暗裡設想,運交華蓋被選中者,其政敵同僚解氣解恨,其競爭對手減少了競爭力抑或空出一個蘿蔔坑兒,所以就情不自禁的鼓掌了。
笛卡兒認為,笑是精神與肉體之間的聯繫的某種表現。讓•諾安《笑的歷史》研究,笑,有時是一種神經與肌肉的現象,有時是一種感情與精神的現象。有笑的生理學、笑的心理學、倫理學、技巧學、病理學。笑,有「善意」的與「惡意」的笑。細分為強笑、苦笑、皮笑肉不笑、苦澀的笑、訕笑、冷笑和姦笑、野獸般的笑。我師兄同僚們的笑,我說不好屬於哪一種,但肯定不是善意的笑。
捫心自問,我也是有幸災樂禍心理的。小太監令計劃出事兒了,我特解氣。一個縣印刷廠的撿字工,長得那副小癟三德性,憑什麼爬上那麼高的位置,還管著央視那麼多美女?一看到李小姐那張揚的樣子,我就巴不得她倒大霉。儘管我知道,別人死老婆不等於自己娶媳婦兒。
同年,還有心理學家利用核磁成像技術發現,男性對壞人遭受痛苦而感到開心的程度要遠遠高於女性。研究者安排在核磁成像機器中的被試觀看其他人經歷痛苦的情境,結果顯示:如果是好人遭受「電擊」,大家大腦中的「同理中樞」也都會產生電生理的衝動;而壞人遭受「電擊」時,這些「同理中樞」的活動程度就顯得相對較弱。
但問題是,這些研究者(Takahadhi,2009)同樣發現,對於部分男性被試來講,當有些好人受到「電擊」時,他們的「快樂中樞」居然也會興奮起來。當然,這樣的核磁成像研究,只能告訴我們有這樣相關聯的現象存在,但對它的原因給出合理的解釋。
人類什麼時候會有這種「別人的不開心而自己開心」的邪惡快感呢?
第一種可能是存在強烈競爭心理的時候。這種「幸災樂禍」心理不光是可能發生在個體與個體之間,甚至也可能發生在群體和群體之間。我在密西根大學讀博士研究生時的師兄,著名心理學家柯倫•李奇(Colin Leach,JPSP,2003)曾經研究過「德國足球隊」和「丹麥足球隊」的球員在世界盃比賽期間的心情。結果發現:即使是與其他隊比賽,當德國隊進球的時候,丹麥球隊的球員顯得非常的不開心;反之,也是如此。但所有這些都會受到外在環境、道德和文化的制約,因此,也不是說所有的體育競爭對手都會有這種「幸災樂禍」的心理。
第二種可能是受嫉妒心理影響的時候。核磁成像的研究發現,「幸災樂禍」心理與人們的「妒嫉心」有很大的關係,「妒嫉心」強的人通常在對手不幸時,容易產生大腦的「快樂活動」。也就是說,當聽到自己嫉妒的人遭受了不幸的時候,有些人的「獎勵中樞」會興奮起來;而且大腦的活動程度,甚至都可以由以前的「嫉妒程度」來預測。
第三種可能是受生理激素影響的時候。與這種「幸災樂禍」心理有關係的神經化學激素,叫做「催產素」。有人在一項比賽中發現,那些通過鼻子吸進出大量「催產素」的人,他們在對手失敗時更容易產生「幸災樂禍」的情緒;而在對手贏的時候,他們所產生的「嫉妒心情」也愈加強烈。
最後一種是它受自卑心理影響的時候。大部分的研究還發現,相比那些自尊心高的人,那些自尊心比較低的人通常更容易有「幸災樂禍」這樣的傾向。心理學家發現,「幸災樂禍」傾向表現得最強烈的可能是在政治領域;因為在個體化感覺較弱的政治活動中,人們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縱使幸災樂禍是自然反應,而我們大部分人都能夠認同幸災樂禍根本沒有什麼大不了,我們也可以理解所謂「傷害的快樂」(harm-joy),但是在頗大程度而言,我們應該在這種「看客文化」上採取一些保底的措施,特別需要在包容與尊重的範疇多下功夫,我們理當積極推動的是如何根治公眾厭惡對政治人物及某些公職人員的厭惡心態。否則,當幸災樂禍成為了一個存在於社會的普遍現象,則很可能再演變為對別人痛苦冷漠,甚至是對別人的痛苦變得麻木的社會文化。幸災樂禍既是常態,也是一個難以避免的自然情感的宣洩,可幸的是在不少大是大非以至災禍當中,願意伸出援手表達關愛情懐的依然大有人在,只要我們的社會可以在包容與尊重的範疇多下功夫,好好在教育層面上着手啟發同理心,相信偶一為之,開開玩笑也無傷大雅。
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幸災樂禍? 2015-05-16
我喜歡的好萊塢影星不多,但女演員赫本和男演員派克是我比較偏愛的兩大影星,他們合演的電影《羅馬假日》曾讓我痴迷,也因此喜歡上了這兩位影星。後來到美國留學以後,卻意外發現「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這個英文單詞除了「羅馬假日」這個意思之外,還有個意思是和我們中文中的「幸災樂禍」的意義完全一樣,它是指古羅馬人通過殘殺別人來慶祝自己的假日,就像喜歡觀看鬥牛士血腥地互相殘殺一樣,古羅馬人以此來慶祝和狂歡,其實完全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痛苦的基礎上。
為什麼我們人類有時候會如此冷酷或邪惡,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痛苦的基礎上呢?
首先要說的是,「幸災樂禍」是人類的自然現象,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普遍。2012年《紐約時報》曾經發表文章介紹了有關「幸災樂禍」的心理學研究結果。發現它的產生與我們人的「社會比較」衝動有關。根據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比較理論」,我們通常是通過與別人進行心理、行為和生活狀況的比較,來判斷自己的心理、行為和生活狀況。當別人的生活不順或不利的時候,我們會暗暗慶幸自己的生活過得沒有如此悲慘。
2006年,心理學家辛格等人(Singer,《自然》,2006)曾研究人在觀察其他人受「電擊」時,我們大腦的「同理中樞」和「快樂中樞」的活動情況。他們發現:當壞人受到「電擊」時,我們大腦的「快樂中樞」會活躍起來。
網民幸災樂禍
明明兩者都是受害人,坊間卻只有少量意見流露出隱隱擔憂的情感,幸災樂禍之意見卻佔去了大部分;我們不禁要提出疑問——真的是無奸不從政,無惡不當兵嗎?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網民以幸災樂禍的心態加以取笑?又究竟是什麼原因當別人遭遇困難時有些人會暗自竊喜呢?
把快樂建築予別人痛苦上的行為被統稱為「Schadenfreude」,即幸災樂禍之意,這個源自德文的字詞由「Schaden」(痛苦)和「freude」(愉悅)兩者組合而成。不少的研究均顯示幸災樂禍其實是我們的天性,甚至以「真性情」來形容則可能更為貼切。
在2013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便確認了幸災樂禍是我們情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他人,特別是我們所嫉妒的人的種種不幸,似乎普遍都有一點點的愉悅感。2012年,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團隊則發現幸災樂禍出現在男性身上的情況似乎比女性更容易更頻繁。再早一點,在2011年,荷蘭的研究人員則認為自卑的學生有更多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情況,而幸災樂禍的原因則與他們自卑的心態有關;而且在比較之下,擁有較高自信心的群體展現幸災樂禍心理的頻率遠較自信心不足的群體為低。對於幸災樂禍的現象除卻男女之間有其差異性外,文化上亦有其分野。日本人對幸災樂禍這樣現象的形容就最為精闢,他們是這樣理解的——「人の不幸は蜜の味」(即別人的不幸就恍如蜜糖甜美)。總的來說,當我們的自身評價較低時,我們會嘗試令自己感覺好一些,幸災樂禍的比例就會較容易出現;反之亦然。
出於自然反應
心理學家Richard H. Smith(理查.史密斯)在早年所出版的一本名為The Joy of Pain(中文譯名為——痛苦的愉悅:幸災樂禍與人性的黑暗面)的作品是一本剖析幸災樂禍現象的專著。其譯名中的「黑暗面」一詞,可能令不少人即時聯想到幸災樂禍是一種我們不應抱持的劣根性。然而,史密斯在其著作中反而提及到幸災樂禍其實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心理反應,是人性的一部分,既不需要更不應該將它看作是不人道和不道德的行為。史密斯認為幸災樂禍或多或少是對自身的黑色幽默,讓我們明白到風險的存在,用以警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轍。
幸災樂禍心理學
作者: (美)威爾遜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內容簡介
為什麼人們喜歡圍觀看熱鬧?當看到高速公路上慘烈的車禍,人們總是忍不住想要多看幾眼︰當然到他人處于危險中時,人們總是好奇地湊上去看個究竟。兒時,當和你爭奪玩具的弟弟遭到父母的訓斥時,你是不是心里暗自高興?當你的同事遭到上司的批評時,你是不是在心里發笑?為什麼人們喜歡看恐怖、偵探之類的電影和小說?
《幸災樂禍心理學》的作者埃里克•G.威爾遜廣泛引用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哲學、神學和藝術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這是為什麼——因為人性有黑暗面。而這一面,我們又必須面對。
威爾遜深信,“壓抑人性黑暗面等已失去對生命的感受……走近它反倒揭露我們最豐沛的人性”。作者揭露出人性墮落和高尚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書中也對人性的黑暗與善良,提供了強而有力且饒有興味的辯護。
目錄
第一章 人類的災難,令我“為之傾倒”
第二章 “觀賞”災難,是一種自我淨化?
第三章 最殘忍的凶手,竟是“偶像明星”
第四章 觸摸死亡,也會上癮
第五章 “病態”,蘊含著無窮的力量
何偉倫:幸災樂禍是天性還是德教不足? 2015.3.27
一般來說,品德教育在華人社會當中極為重視,只是我們的教育體系甚少觸及。最近,國內發生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群學生在校園內的欺凌事件中,非但沒有出手制止,也沒有通報老師,更吶喊叫囂、推波助瀾;事後被通報批評。輿論普遍歸咎於德育培養的不足,但是卻沒有留意到此等風氣已經一步步通過日漸普及的社交平台及流動媒體而慢慢在不知不覺中滋長。
回看事件,是德教不足所致嗎?
早前,伴隨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到沙田車公廟朝聖的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在信步前往求籤的路途上,被正在舞動中的麒麟撞到。本來只是小事一宗,但是事件發生後所引發出來排山倒海式的嘲諷及奚落卻盡顯荒謬。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幸災樂禍之徒,要麼留言嘲諷,要麼改圖渲染奚落;當中最為諷刺的便是一隻以「麒麟」為名的飲料在社交平台的留言,竟然由平均低於一百個「讚」的情況下,在短短數天內急升至八千之數,甚至在部分地區一度賣斷市。相隔不久,一名警員在尖沙咀重慶大廈巡邏時被一名巴基斯坦男子向其頭部連環揮動九拳襲擊的片段,亦在互聯網上吸引不少網民留言叫好。
目錄
第一部分 盡善盡美的游戲
第1章 離魂記
軍方正在尋求關於人究竟會以何種方式采取利己行動問題的答案
第2章 游戲
經濟學家給出了答案
第3章 預言
所謂真相就是我們相信的事
第4章 怪物
人人都在理性行事,可是突然之間,妖怪現身了
第5章 劇本
「但願一切順利」——用影片的形式來描述金融危機
第6章 理性
每個人都將成為自我的管理者
第7章 社會物理學
平布雷先生發表談話,敦促物理學家粉墨登場,到華爾街尋找機會
第8章 屠殺
貪欲與恐懼足以刺激人們進行一場生命的游戲
第9章 血液循環
在一台機器內部,這台機器所做的一切都將成為自然法則
第10章 神經系統
人們頭一回明白在世間行事,人並不需要身體,只需要堅強的神經
第11章 人形機器
第一台自動機器剛剛組裝成功,人就被拆成了零部件
第12章 頭腦
人類必須要符合機械化要求的標准
第13章 基因
利己主義在遺傳特征中獨占鰲頭
第14章 親緣
即便是大自然,也在以股市交易員的方式進行計算
第15章 精神分裂症
比起耽於幻想的人類,這個世界更適合那些自私的機器人
第16章 閃電戰
自私的機器啟動,就像教科書中描述的一樣——戰爭開始了
第17章 政治
如何將國家關進籠中
第18章 駭客帝國
「你們怎麼能創造出這樣一個人」
第19章 心之眼
符合市場規律的民主政治已經啟動
第20章 最后的表決
就在「自主權面臨窮途末路」之際,這股神秘的力量將權力交回人類手中
第21章 大數據
二號人置身直升機中,在每個人頭頂盤旋
第22章 征服
人類的一切都取決於他自己的意願,而我們正好知道他想要什麼
第二部分 人類的優化
第23章 秘密
生命游戲之使用說明書
第24章 成功
上帝願意你成為富有的人,你為什麼不是呢
第25章 煉金術士
把你的靈魂變成金子吧,因為你要加工的對象就是你自己
第26章 靈魂之變
把生命當成失敗的實驗
第27章 限時死亡
創造性破壞與工程師的藝術
第28章 再造工程
被拆解開的人是一座金礦
第29章 你
如何解讀一個人的本質並將其市場化
第30章 大眾幻想
富足、所有人以及知識社會的財富
第31章 利己
消滅傀儡
自私:生命的游戲
作者: (德)施爾瑪德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內容簡介
假如我們的大腦被一個邪惡的科學家從身體里切下來,放進一個泡滿營養液的缸中,通過計算機輸送的信號刺激大腦,讓它感覺藍天白雲生活一切如常,我們怎麼擔保自己不是真的生活在這種幻境里?《自私:生命的游戲》就是要警醒我們,醒醒吧,諸位,我們落入了一個偽裝得無比高明的陷阱!
這個陷阱以人的自私為前提假設,將人性以一種大刀闊斧的方式作了刪減,乃至個人特征已被層層剝去,精簡到了只剩下自動機器一樣的偏好,可以用數學方法來計算。
一個人的自我,僅僅成為一個界面,一個端口,人們通過它來操控世界,不過同樣也可能被世界完美地操控。
讓有血有肉的人移居到經濟學模型中,這根本不是經濟學家的本意。但有誰能夠斷然否認人類天性中的「自私」基因?正相反,自私、理性,已經被打造成一條嶄新的自然法則,大家早已把它當成了行為指南,就像下意識地跟隨一台導航儀行動。
有了計算機、互聯網,依據個人利益最大化原則來演算人的特性,更會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也將人的自主思維掩埋其下。更不容忽視的是,這種思維模式已經入侵並征服了包括股票交易、政治甚至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將要見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模型用代碼模擬現實世界,隨后以此為依據,將自己變成現實。理論,不再僅僅滿足於描述人類的自私特征,而是反過來,成批生產出自私自利的人,這個過程就好像預言的自我實現。
這個最初並無惡意的模型,最終如何變成了一個陷阱?而且這個陷阱又偽裝得何等高明?
人類被植入了純粹的利己主義和貪婪的程序,被制造成完全自私自利的生物;一個由利己主義組成的新的社會怪獸已然誕生,不信任和恐懼生根發芽。人類被解除了決定自己命運的責任,生命最偉大的游戲正在悄悄上演,但人類已經被排除在游戲之外……
弗蘭克•施爾瑪赫(Frank Schirrmacher,1959-2014.6)畢業於海德堡和劍橋大學,擁有博士學位。1994年起,擔任《法蘭克福匯報》主編之一,曾多次獲得德國文學和新聞領域大獎。著述甚豐,《瑪土撒拉的密謀:顛覆老齡化社會的迷思》,曾居德國非小說類排行榜第一名,德國2004年非小說類最暢銷讀物,授權14種語言翻譯,並為他贏得「黃金文筆獎」、「克林納國際書卷獎」專業類書籍獎,以及「2004年德國最佳記者」的殊榮。
在傳統的勞資模型裡,這種“夾帶私貨”的偏執很容易被視作冒犯和僭越,但是美國編劇的地位—以及美國編劇協會的後盾勢力—保障了他們有權決定一部影視作品的生殺大權。
另一方面,好萊塢的編劇也遵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的遊戲規則,只要狀態不行或是創作遇到障礙馬上就能找到替換的人選,這種流動性固然有些不近人情的殘酷,卻保證了整體力量的均衡,或者換句話說,好萊塢樂於用高薪去武裝編劇,但從不締造大師,沒有哪個編劇可以依靠名聲保住飯碗。
這在日本包括中國的同行看來實在難以效仿,尤其是宮崎駿這樣的造神運動已經為市場釀造出了難以否認的榜樣之後,再去轉換觀念在大師面前談論資本無疑就有些過於充斥著腐蝕性和侮辱性了。
https://www.stockfeel.com.tw/
喜羊羊與灰太狼-維基百科
《喜羊羊與灰太狼》是一部中國大陸動畫,屬於Flash平面動畫,由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奧飛動漫出品。該動畫以羊和狼兩大族群間的爭鬥為主線,劇情以輕鬆詼諧幽默風格諷刺社會弊端,並設計了眾多搞怪的科幻發明。然而深度卻常被批評不足,指內容過於低齡化取悅小學生,缺乏濃縮成人觀點的導入,不把他們當成大人將難以啟發孩童模仿成熟慎重的思考模式,不過也有部分嚴肅的內容被加入,有一集曾經播出過喜羊羊孤身站在坦克面前的影射畫面。觀看人群長大後,收視率逐漸減少,節目於2013年初進行改革,懶羊羊開始變成主角,而其他角色亦相繼間中成為主角,並加入教育意義,例如《開心方程式》加入交通安全意識,《百變小裁縫》暗中將小衣櫥形造為一個郵差。到2015年更開始正式將懶羊羊甚至紅太狼列入首席主角的行列,例如《羊年喜羊羊》,《媽媽樂瘋狂》。
正面評價
搜狐稱:無論是其影響力、製作集數、周邊、收視率、劇場版票房都位於中國的國產動畫前列。而一年一度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生肖系列大電影則是其高度體現,除第一部票房接近一億外,第二部到第五部票房都超過了一億人民幣,它帶領國產動畫電影在賀歲檔占領了一席之地。
新浪網稱:《喜羊羊與灰太狼》在淺顯的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裡面的每一個角色都映射著現實生活中的一類人。在輕鬆詼諧中,詮釋著生活的真諦,看似是兒童片,卻反映著現實社會。
負面評價
2013年,中國中央電視台批評喜羊羊與灰太狼與熊出沒存在暴力失度,語言粗俗的問題,個別暴力行為引發兒童模仿,一時間引發了社會爭論。
這只習慣半睜雙眼、永遠一副懶洋洋的神情的狐狸,才是《動物方城市》迷倒眾生的靈魂。至於他和兔子茱蒂的“反差萌”,同樣可以用王爾德的俏皮語錄來做出精闢的評價:“任何人都能對朋友的不幸感到同情,但要消受一個春風得意的朋友,則需要非常優良的天性。”
彷彿聽到了狐狸無奈的笑聲。
一個事實:學不會的美國動畫工業
《動物方城市》的最大優點在於:觀眾其實毋須了解上面贅述的那些隱喻和背景,在抽離這些彩蛋式的文化景觀和寓教於樂之後,這部電影的流暢度和出彩度依然逼近滿分,足夠感染全年齡段的受眾。
這也是迪士尼引以為傲的“生造IP”的本事,不需要冗餘的內容鋪墊和多次變現,一部作品即可奠定一條吸金不斷的商業鏈條。
美式動畫與日式動畫作為ACG產業的兩極,分別代表工業模式與工匠模式的極致。
儘管斯坦•李被譽為是超級漫畫英雄之父—X戰警、蜘蛛俠、綠巨人、神奇四俠均為他的創作—但是真正影響那些動漫形象的,是版權採購方僱傭的各個編劇,在美國推崇的市場競爭中,世界觀的分裂幾近平常,不同編劇締造不同宇宙的情況每天都在上演,哪個宇宙受到讀者的歡迎,那個宇宙的故事就會更加“正統”,亦更具商業價值。
與美國的流水線叢林不同,日本講究創作者從一而終的主導,像《死亡筆記》這樣由編劇與畫家合作產生的作品實屬少數,而畫家執筆之外的同人作品很難形成版權。於是,日本的動畫產業對於IP的依賴更加嚴重,一部漫畫作品只由經過動畫化、電影化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回報,反過來講,沒有IP的基礎,很少有製片公司敢於獨立推出動畫電影。
中國動畫電影長年游離於美國和日本之間,既垂涎美國大片生產機器的轟鳴,又鍾情日本作坊所具備的低成本和低風險,於是,《西遊記》這個免費的IP一再遭到濫用,卻始終缺少本土動畫的代表之作。
《動物方城市》的創作過程十分曲折,在迪士尼原本的計劃當中,這部電影的劇情有些類似《飆風雷哥》這樣的公路及江湖色彩,狐狸尼克是一個被捲入陰謀的逃犯,而兔子茱蒂則是奉命捕捉他的明星警探,在這個設定裡,狐狸尼克有著雄心壯志,而兔子茱蒂則功夫一流。
《動物方城市》的早期草稿
受僱於迪士尼的本片編劇菲爾•約翰斯頓—他也是《無敵破壞王》的編劇—堅持將劇本修改得更加貼近現實,並力主引入那些纏繞著美國人心頭的陰霾:藕斷絲連的種族問題、備受質疑的美國精神等。
如果說救世主意味著人們心存僥倖而不切實際的憧憬—盼望有種超越常規的力量能夠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那麼承認缺陷則是另一種現實層面的妥協和機智。就像維護一個多元性的城市—一個連兔子和狐狸都能當上警官的城市—說服性,要遠勝於一個有能力將歌頌多元性的偉大語錄貼遍大街小巷的領袖。
機會平等,優於一切。
第三個謊言:人人皆為螺絲釘
美國民權運動的歷史極其短暫,馬丁•路德•金高舉上帝的旗幟批判種族替換階級之後的種種不公,卻難以回答他所率領的民權團體中女性地位低下甚至遭到刻意忽視的現象。
而這只是烏托邦的夢想難以收拾的爛攤子之一,當無孔不入的政治正確開始乾涉民眾的自由意志,這種難以自洽的邏輯矛盾反而顯得尖銳起來。
烏托邦試圖安排每個個體的命運,而擊碎烏托邦的則是那些成為變數的小人物,從《重裝任務》到《飢餓遊戲》,撕開溫情和虛偽的無一不是那些原本的秩序服從者。
比如狐狸尼克。
狐狸尼克的姓氏是王爾德,也就是那位英國有史以來最為傑出的毒舌詩人。王爾德的玩世不恭及其對於悲涼情結的情有獨鍾同時構成了狐狸尼克的自我屬性,他的結局更是響應了王爾德的名句:“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兔子茱蒂和狐狸尼克擁有相似的童年陰影,只不過前者因而更加堅定了信念,後者則沒能獲得與偏見抗衡的勇氣。也正是基於這種差異,兔子茱蒂在《動物方城市》的劇情推進當中起到的是動力作用,沒有她的堅持和執著就沒有真相的水落石出,但是狐狸尼克則趨近於“關鍵先生”的角色,是他通過樹獺查到了大先生的線索,是他帶著差點就被革職的兔子茱蒂繼續查案,是他想到藉由交通監控尋找黑豹的下落,也是他消融了來自兔子茱蒂的無心傷害決意幫助後者完成使命。
而狐狸尼克之所以能夠做到兔子茱蒂空有一腔熱血卻無法辦到的這些事情,是因為他在“破罐子破摔”的成長歲月裡始終混跡於社會的夾縫裡,他比熱愛這座城市的兔子茱蒂超出百倍的熟悉這座城市,所以他也是整場陰謀裡唯一一個置身事外的失控者。
第二個謊言:救世主是必要的
顯而易見的是,冰淇淋店的大象可以繼續“歧視”那些令他討厭的顧客,他並沒有被兔子茱蒂說服,以後進店的狐狸大概依舊會被他拒絕服務。而兔子茱蒂在幫助自己萍水相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為自己誤解買單—的狐狸尼克之後,也不會繼續駐店設法解決大象的政治錯誤問題,這既非她的職責,也不在她的能力範疇之內。
事實上,與超級漫畫英雄所代表的青年文化潮流不同,《動物方城市》缺少對於一招制敵的路徑依賴,兔子茱蒂從事警察工作也沒有多少懸壺濟世的初心,她只是恰好將這份職業作為個人理想並堅持始終,是自私早於無私的個人主義表率。
兔子茱蒂之所以查收失踪案件,是因為她不甘心做交通管理的平庸工作—儘管這種預設職業不平等關係的心態本身就有些微妙的失語—但是當她成為這座城市的英雄時,她才發現自己其實搞砸了一切。
只有身為“幕後黑手”的綿羊副市長,才絞盡腦汁的要為動物方城市樹立一個英雄,她以為上進而又積極的兔子茱蒂會毫不猶豫的接受這份遲來卻應得的嘉獎,卻算錯了這隻兔子的本性:她只是想加入這座理想中的城市,並沒有任何動力去改變這座城市。
而讓草食動物凌駕於肉食動物之上的反派陰謀,則與《動物莊園》裡“所有動物生而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加平等”的黑色幽默遙相呼應。動物方城市絲毫沒有康帕內拉和莫里斯筆下那種扁平化、公有化的烏托邦結構,其反差之處更像是《美麗新世界》的設想:所有幸福都是被安排好的。
喬治•奧威爾的一生其實從未去過蘇聯,但他卻是世界上最了解蘇聯的人之一
因此,“蒙冤”的獅子市長也有著一張典型的政客面目:他囚禁那些失控的肉食動物,目的只是保住地位以及避免引起民眾恐慌。只是,這種心思過於好猜,才有羊副市長的精巧策劃,一步一步的製造對立,把獅子和其他肉食動物推下深淵。而身為“壞蛋”的羊副市長,則有著長期不被重視與尊重的職業生涯,她明白自己之所以被委以副市長的高位,只是因為獅子市長想要爭取草食動物的選票罷了。
至於兔子茱蒂是如何掙脫成為一枚掉在棋盤之外的棋子,其實已經不太重要了,動物方城市恢復往昔的生機,卻不會將兔子茱蒂的雕像樹滿全城,這裡依然吸引著追求夢想的動物,也依然存在欺詐、犯罪和黑幫,你來或是不來,它都在那裡,不增不減。
動物方城市及其藍本美國無法倖免於外。動物方城市賴以生存的“和平條約”—它使草食動物與肉食動物有了相處的共識,並維繫起了一個走出蠻荒時代的現代文明—像極了美國人念茲在茲的國父傑作,即《獨立宣言》及其衍生出來的合眾國律法體系。
但是,一紙文本框架的偉大,並不能就此永葆子民的安康,就像機器圖稿的美妙絕倫,也要依賴每一顆零件的打磨和操作機器的手藝。《動物方城市》的矛盾和衝突所隱喻的,是那些經過設計之後的複雜運轉,你可以看到傲慢與偏見,也可以看到種族或是信仰歧視,還可以看到自由與權利的相互摩擦。
兔子茱蒂和狐狸尼克的初次相遇,是在一間由大象開設的冰淇淋店裡,大象拒絕向名聲不佳的狐狸出售冰棒,並拿出一張寫有“每個動物都有權拒絕向其他動物提供服務的權利”的告示作為法律支撐。
這並不是虛構的場景。在美國,許多商店都有“We reserve the right to refuse service to anyone(我們保留拒絕為任何人服務的權利)”的標語,這是憲法保障個人自由和私有產權的條文,比如一個醉漢,便利商店可以拒絕為他服務,一個衣冠不整的男人,也不被允許進入對穿裝有要求的高級餐廳。
比如,美國曾發生過多起有著宗教信仰的蛋糕店店主拒絕為同性戀情侶製作婚禮蛋糕的司法案件,前者認為違背個人信仰去用雙手烹飪歌頌同性婚姻文案的糕點實在太過痛苦,他們有權不被強迫做這麼一件難受的事情,而後者則搬出《民權法案》指控蛋糕店的歧視行為,並在政治正確的語境下贏得了從勞工局到法院再到主流民意的支持。
除非虛偽到自認為先知的地步,否則我們應當承認,在類似事件上做出價值判斷的難度之高,恐怕並不適合在短期內設立底線之上的規則。就像美國同性婚姻的合法化終在去年獲得最高法院的認可,但是他們仍然必須尊重“人們有討厭同性戀的權利”,而不是提出將保守主義者統統扔進監獄的主張。
《動物方城市》的處理細節仍然令人讚嘆,它沒有讓身為警官的兔子茱蒂使用權力強迫大象把冰棒賣給狐狸,而是挑出了大象違規操作的行為,以和解交易的形式讓大象不得不配合這一次的例外要求。
這就到了烏托邦的第二個謊言:救世主是必要的。
迪士尼的逆襲則有目共睹,這在2013年的《冰雪奇緣》上觸及頂峰。只是,這部勝於美術和音樂的“又一個公主的故事”依然沒有離開迪士尼的舒適區,儘管它用力吸取了皮克斯“用成人的視角構建童話,用孩童的語言娓娓敘事”的特長,票房及衍生品的成績也相當輝煌,但迪士尼的表現的確只能說是再度接近了自己的極限,而非超越了它。
《動物方城市》的橫空出世,卻是自我革命的典型產物,它甚至擺脫了迪士尼在架空世界觀的建構上一貫的貧瘠,將政治寓言和童話故事合二為一,同時滿足家庭兩代觀眾的欣賞取向,而這正是好萊塢所推崇的“合家歡”電影的追求效果。
第一個謊言:社會可以被設計
“Zootopia”顯然是“Utopia”的變體,這個起源於古希臘哲學時代的概念性名詞經過多年的解釋和演繹,已經如同應許之地那樣變得面目模糊而陰霾密布,以至於批判烏托邦轉而演變為近代文學的某種主流姿態,《駭客任務》亦道出眾人的共同憂慮:若有完美,必有謊言。
動物方城市的理念“Anyone can be anything”則是《獨立宣言》“All mem created equal”的變體,或者說得更加直白一點,動物方城市的魅力和引力,與美國作家托馬斯•沃爾夫所定義的“美國夢”是一脈相承的:“任何人,不管他出身如何,也不管他有什麼樣的社會地位,更不管他有何種得天獨厚的機遇…,他有權生存,有權工作,有權活出自我,有權依自身先天和後天條件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這塊以移民建國並能持續吸引全球人才越洋奔赴的世外土地,正是基於“人人皆可成功”的普世信念而運轉自如。
從十九世紀開始,當革命的暴戾火焰與階級的傳統枷鎖成為整個歐亞大陸僅剩的兩個選項,北美那塊以移民建國的世外土地,就被歷史託付了烏托邦的角色。
於是,我們很快遇到了烏托邦的第一個謊言:它無法被設計。
以柏拉圖的《理想國》為起點,空想派學者的理論基礎之一就是“憑藉智慧,人類可以設計出一種沒有瑕疵的社會制度”,從傅立葉到歐文,從布朗基到馬克思,烏托邦的參數愈來愈具體,實現它的方式也愈來愈激進,而流星的隕落,也一個比一個聲勢浩大。
回應
軍報那篇文章雖然被噴的很慘,但是我覺得觀點上並沒太大的問題。我相信微薄上在噴的人有80%以上壓根連文章的前兩段都沒看完。
所有的強國(不光是西方,ZG其實也一樣)都在努力進行對外的意識輸出和對內的意識引導,這點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爭議。但是區別在於有些國家玩的高明,有些國家玩的不那麼高明。
文章主旨就是要警惕外來的文化輸出對本國造成不可控的影響,中間各種遊戲的例子舉得非常好,一個全世界千萬級銷量的遊戲是怎麼描寫中國的只要玩過的大多心裡有數吧?別跟我扯什麼架空歷史,我怎麼沒看到有哪個遊戲結局是美國被消滅後世界恢復和平的?
軍報呼籲我們要注意防止這些不太明顯的意識輸出(尤其是帶有惡意的),這點有問題?你不能說因為中國出的片子大多沒眼看就說這些事情是別有用心就是閉關鎖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203324/answer/94085036
動物方城市─美國電影工業就是這樣造就傳奇的 2016.03.18 網易科技
很久沒有看到這樣“零負評”的動畫電影了(楨:?),就像現在稱讚美女一定要加上“零死角”的定語一樣,這個世界上素來不會缺少苛刻挑剔的批評家,卻罕見讓非議蕩然無存的乾淨回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出產於迪士尼的第55部動畫長片,本身已經不再帶有迪士尼的符號式桎梏,充滿自我革命的蓬勃氣色。
商業市場就是如此奇妙,在經歷漫長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之後,迪士尼支付巨大的財務風險將皮克斯放入購物車,並挽留住約翰•拉薩特成為兩家公司共享的創意長,這種融合讓迪士尼和皮克斯都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比如迪士尼出品的《無敵破壞王》,無論是從設定還是劇情而言,其實有著皮克斯的《怪獸電力公司》的影子。而掛名於皮克斯旗下的《勇敢傳說》,則又隱隱透露出迪士尼擅長的女孩夢幻風情。
當然,從結果出發,皮克斯尚在消化和適應的階段,2006年的《賽車總動員》作為迪士尼持續多年力主推進的一個合作項目,最終票房數字為皮克斯迄今為止的倒數第二,2012年的《勇敢傳說》更是災難,連《怪獸大學》都遭受牽連,沒能過皮克斯8億美元的歷史票房均線。
好萊塢從來都是美國有效的宣傳機器,對美國戰略的領會深入骨髓。好萊塢許多大片在選材上下足功夫,不遺餘力地宣傳美國的價值觀和全球戰略。以好萊塢為代表的文化輸出早就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國家的警惕。這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最近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那就是在動漫、遊戲領域加大了製作和傳播的力度。一來這些領域更具有娛樂性,容易讓觀者、玩者移情,有強烈的代入感;二來手法更加隱秘,以遊戲的趣味性來掩護意識形態的輸出;三是這些產品,更容易引起年輕人的追捧。
以遊戲為例。美國軍事遊戲分為官方軍用和民間商用兩部分。遊戲當中的美軍往往坐擁高科技軍事產品與強火力武器,一方面是對實際裝備的炫耀與展示,另一方面亦是一種無形的震懾。此外,在商用遊戲中,往往將美軍美化為“為全世界和平操碎了心”的形象。反觀遊戲中的其他國家軍隊形象,則大多數沒有遊戲裡的美軍那麼風光,要么裝備落後(如《使命召喚8》系列中的古巴),要么外觀可怖(如《戰地4》中的中國) ,要么無事生非(如《使命召喚9》中的俄羅斯與上文中提到的幾個國家)。總體而言,現實世界中美國想遏制的國家都成為其假想敵,且形象醜陋不堪。
再以動漫為例。日本是動漫製作大國,其動漫作品在中國擁有龐大的受眾。以《月光之旅》《閃光的夜襲》《軍火女王》為代表的日本動漫作品,以看起來“無意”的設計,達到矮化醜化中國形象、瓦解中國青少年的目的。
相比某些動漫和遊戲,《瘋狂動物城》的手法則要隱晦得多。它沒有明顯的敵對性宣傳,沒有刻意醜化,更容易讓人失去警覺。滴水穿石,百寒成冰。靠“看不見的手”搞“看不見的宣傳”,淡化了背景、掩飾了立場。試想,如果任憑《瘋狂動物城》等攻城略地,我們的文化版圖焉能不遭到蠶食?
對這樣的“看不見的宣傳”,光靠抵制是不夠的。必須強化兩手:一是要讓觀眾擦亮眼睛,通過分析、批判,讓看不見的滲透盡可能地顯形;二是要加大文化產業的投入,盡可能地走出去,參與文化產品的競爭,講好中國故事和強軍故事,不斷增強廣大官兵對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的自信。
故事
電影的背景設定於一個只有人類以外的哺乳動物所居住的世界,其居民又分為肉食動物(predator)和草食動物(prey)兩大族群。在數千年前,動物們仍過著野蠻的生活,而肉食動物也曾靠著獵食草食動物維生;但經過多年的演化後,動物們進化成能夠理性思考並以雙腳直立行走,而肉食和草食動物雙方也達成了和平協議,停止互相殘殺的生活方式。直到現今,「方城市」(Zootopia)成為了一個住著各類已進化哺乳動物的現代化烏托邦式大都市,肉食和草食動物間彼此和平相處;動物們也會使用各式各樣的科技產品,而肉食動物則以昆蟲、魚類等作為食物的來源。(楨:?另參【圖博館】:假吃素之名《偏好偽裝的社會後果》《柔性權力》《動物農莊》)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B%95%E7%89%A9%E6%96%B9%E5%9F%8E%E5%B8%82
如何評價解放軍報對《瘋狂動物城》的評論?
今年兩會期間,解放軍報融媒體重點打造了一個網評品牌——“南政兩會評論團”。這個評論團由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40餘名師生組成,每天定時召開選題會、改稿會,第一時間提供優質原創評論,開創了軍事新聞教學新模式。《王毅部長談南海問題為何如此硬氣》《妄測中國軍費增長20%是自己打臉》《軍人敢於維權也是一种血性》等評論,在網絡引起強烈反響。八一評論版從這期開始,將“南政評論團”作為常設欄目。
近日上演的好萊塢動畫大片《瘋狂動物城》,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兔子的“逆襲”與綿羊的“反轉”。單從藝術的角度看,這樣的手法並不新奇,但仔細琢磨似有兩層深意:一是兔子都可以逆襲,還有什麼普通人實現不了的“美國夢”?二是“獅子”“老虎”不可怕,“綿羊”才是“邪惡軸心”。“綿羊”何以成為“瘋狂”的替罪羊?在殘酷的現實世界中,永遠是狼吃羊,而不是羊吃狼。這個連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居然被好萊塢輕鬆“反轉”,而且還引來觀者如潮。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產業,歷來實力雄厚,且有穩定成熟的兜售價值觀手法。通過文化產品的超劑量輸出,既傳播了美國的核心價值觀,又塑造了國家和軍隊的形象。如《環太平洋》嵌入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徹底打敗怪獸的關鍵一役,似乎“不經意地”選在毗鄰香港的南中國海。這樣類似的手法,在美國電影中比比皆是。
《動物方城市》登陸遭批 網:只配看喜羊羊?2016.04.07 邱芷綾
迪士尼動畫《動物方城市》(Zootopia)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等地上映,引起一陣熱潮,但近日《解放軍報》卻撰文狠批電影是美國的宣傳機器,當中隱含「兔子都可以逆襲,還有什麼普通人實現不了的美國夢」、「獅子老虎不可怕,綿羊才是邪惡軸心」等美國價值觀,替美方大搞「看不見的宣傳」。
日前以「綿羊何以成為瘋狂的替罪羊」為題,指出《動物方城市》雖沒有刻意醜化中國大陸,但內容就有顛倒民眾價值觀的傾向。文章認為,在現實世界中永遠是狼吃羊,該道理連孩子都能明白,但該片就將該道理「輕鬆反轉」,欲以文化滲透,蠶食中國的文化版圖。
該文章又提到,美國近年常以電影、動漫等途徑傳播美國的核心價值與全球戰略,又以之塑造國家和軍隊的形象;例如在遊戲中,將美軍軍隊美化成正義、強大的化身,又醜化其他國家。文章呼籲,中國大陸觀眾應擦亮眼睛,對相關電影內容作分析、批判,「讓看不見的滲透盡可能顯形」。
在網上廣傳後,引起不少中國大陸網友狠批,認為該軍報心胸狹窄、無限上綱。有網友認為,該片只是普通的勵志動畫,認為當局「想太多」;又諷刺指該軍報有被害妄想,反問「中國大陸人就只配看喜羊羊是吧?」
動物方城市-維基百科
《動物方城市》(英語:Zootopia)是一部美國華特迪士尼動畫工作室製作、並由華特迪士尼影業所發行的3D電腦動畫動作喜劇冒險電影,也是第55部迪士尼經典動畫長片。電影上映後獲得的好評如潮,許多影評都稱讚其出色的配音團隊、劇本、幽默和動畫效果;此外,該片順應時勢地將偏見及刻板印象等主題融入劇情也成為其廣受好評的原因之一。該片上映之後,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創下了當地的票房紀錄,其總票房收入更於2016年6月5日突破了10億美元,同時也是有史以來票房收入排名第26名的電影。亦獲得了不少榮譽,包括金球獎、評論家選擇獎、安妮獎以及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等。
世界偏見地圖出爐 中國是怨婦、大超市? 2015-11-04
保加利亞攝影師Yanko Tsvetkov腦洞大開,從各個國家不同的角度去描繪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出版了一本名為《世界偏見地圖》的圖冊。
在他的畫冊裡,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是個大超市,蒙古都是野蠻人!野蠻人!野蠻人!而在日本人眼中,中國居然是個怨婦?!這扭曲的世界觀啊……
他還教給大家分裂歐洲的N種方法,從此我們知道西歐南歐是幸福的,而北歐則是抑鬱的;如果拍《舌尖上的歐洲》兩集就完了,一集關於西紅柿,一集關於土豆。雖然他有些描述過於的刻板,讓人只能呵呵……不過不得不承認的確是加深了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呢。
話不多說,進入主題看看他描繪的各國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吧。
美國銀眼中的亞洲是醬紫的,我們大中國就是大超市,神馬都有!蒙古都是野蠻人。印度直接統一為“各種咖哩”這是個什麼鬼!印度人民要哭了……
而日本人眼中的世界居然是醬紫!中國是怨婦,其他地方不是下等、蠻荒就是混亂……
而美國人眼中傲嬌的歐州是醬紫的……
而在更傲嬌的英國人眼中,歐洲應該是……
果然腐國人民自視清高的性格就是嫌棄人家歐洲人民,還居然說意大利是“一群被曬黑了的灰頭髮男人”,土耳其就是“吃不到豬肉”。
法國人眼中的歐洲是醬紫的……
法國銀看波蘭人就是勤勞的“水管工”,還始終不承認土耳其是歐洲的!土耳其人民要哭了……
而意大利人民要熱情開明很多,把嚴謹的德國銀說成“守時成癮”。居然也木有吐槽腐國的人民!
戰鬥中的民族眼中的歐洲是醬紫的……
而當我們話風轉向美食的時候,意大利人民按耐不住了,在意大利眼裡的美食地圖是醬紫的……
看了Yanko Tsvetkov的作品,網友紛紛在他的Tumblr上留言,請求他繪製某個國家眼裡的世界地圖,這些地圖也無可避免地捲入了爭議之中,有人說它們強化了偏見,也有人稱讚說它們嘲諷了偏見,但是它們的主要目的還是娛樂。
不僅僅是Yanko Tsvetkov,很多段子手也說了法國人是怎麼區分意大利人和希臘人的呢?前者是心腸不錯的大嗓門兒,後者則是毛茸茸的大嗓門兒。美國銀卻覺得自己被皮草獵人和家庭傭人包圍了。而在德國人眼中,荷蘭僅僅是一片青草地……嗚嗚!真的是各個國家的偏見無處不在啊。
Anyway,我們看看就好,這世界偏見地圖就當是給我們普及地理知識吧!小編已經看醉了……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5_11_04_339971.shtml
另詳參【圖博館】:《偏好偽裝的社會後果》
洗腦心理學
作者:(美)泰勒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3
內容簡介
《洗腦心理學》: 洗腦就是運用一系列手段影響和控制別人的思想。現代社會洗腦無處不在,洗腦隱秘地運用在宗教、政治、廣告與媒體、教育、家庭暴力以及刑訊等眾多領域,它們不知不覺地影響、動搖和改變我們的感情和信仰,每個人都難以幸免。
凱瑟琳·泰勒,牛津大學心理學專業研究員。《洗腦》是她的第一本著作,本書出版后獲2005年英國MlND年度圖書獎和AVENTlS年度科學圖書獎。同年,她被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評為年度最年輕學者。
目錄
第1部分 折磨與誘惑
第1章 「洗腦」的起源
第2章 上帝還是組織?
第3章 勸說的力量
第4章 期待治愈
第5章 「我提議,你說服,他洗腦」
第6章 洗腦和施加影響
第2部分 頭顱中的叛徒
第7章 變幻莫測的大腦
第8章 網與新世界
第9章 壓倒一切的情緒
第10章 停下來思考的力量
第11章 自由那點事兒
第3部分 自由與控制
第12章 受害者與操控者
第13章 思維工廠
第14章 科學與夢魘
第15章 選擇一個立場
刻板印象:我們為什麼那樣看別人,這樣看自己?
作者: (美)克勞德M·斯蒂爾 2014 機械工業出版社
內容簡介
你知道嗎?其實,在無形中我們經常給別人貼上標簽
遇到男性/女性,你會低估他/她的感性/理性程度;
遇到90后,你先想到的總是張揚、活躍而非忠誠、依從;
遇到同性戀,你會不自覺地減少對他/她的尊重;
遇到農民工,你會預測他手機響起時一定是超大分貝的《月亮之上》……
這種種刻板印象是一種無所不在的社會效應,在不知不覺中對你的人生機遇造成深遠的影響——當這種身份的壓力加諸你自己時,你會擔心別人對你的看法,從而焦慮和分心,表現越來越差!
社會心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務長克勞德 M.斯蒂爾敏銳地捕捉到了有關社會身份的微妙跡象,並在《刻板印象》中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帶您去回顧這個謎團被解開的過程,探究 「社會身份」如何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影響着我們,使我們心負重壓、焦慮不安;我們還要一起學習一些能夠化解刻板印象影響的神奇策略。
現在,我們不必再默默受害了。
我們可以學會如何拋棄歧視、肯定彼此的價值、用學習的態度去接觸不同的身份,讓女孩子對數學充滿信心、貧困的孩子不再低着頭行走,讓我們的朋友和家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盲點
作者:(美)貝納基 2014 中信出版社
內容簡介
「我了解自己的內心。我能公正而准確地評價他人。」我們終其一生與種種文化態度共存,它們所針對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民族、國籍、性取向、宗教信仰、社會階級乃至是否有殘疾。在這些文化心態的影響之下,其實每個人心底都對他人有些偏見,這正是頂尖心理學家馬扎林?貝納基和安東尼?格林沃爾德在《盲點》一書中重點探討的問題。在研究過程中,他們對上面引述的自我認知提出了質疑。作者用「盲點」來比喻人們思維中暗藏偏見的區域。在渾然不覺的情況下,我們對不同社會人群的「刻板印象」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好惡,以及對他人性格、能力、潛力的評價?貝納基和格林沃爾德拋出了這一系列問題,引導我們抽絲剝繭去找到自己身上的「潛意識偏見」或「隱性偏見」。「內隱聯想測試」大大改變了科學家了解人類思維的方式,也使得我們有機會對思維「盲點」一窺究竟。兩位作者作為「內隱聯想測試」的發明者,不但啟發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寫出了暢銷書《眨眼之間》,更在《盲點》重向我們展示了形形色色生動好玩的實驗和問題,從昆蟲與鮮花、小雞與嬰兒、老年人與年輕人、耶魯教授與醫生,到樂團演奏與花樣滑冰,等等。
背叛:為什麼我們身處背叛卻佯裝不知?
作者:(美)弗爾德 2015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不忠、虐待、出軌、工作場所的剝削、歧視、不公……這些都屬於背叛范疇。背叛的黑手伸向我們每個人,吞噬着我們的身心。背叛發生於我們重要的親密關系中,發生在我們工作的場所中,甚至發生在我們生活的整個大環境中,它如此猖獗,我們卻總是能夠說服自己對其選擇盲視。 《背叛》作者,一位是世界級研究背叛和兒童虐待的頂級專家,一位是有着25年實踐經驗的心理咨詢師,向我們闡述了生活中肆意猖獗的背叛行為、人們面對背叛時候的心理活動、對背叛行為本身的態度、選擇甘心情願活在背叛籠罩下的心理原因等等。《背叛》是一本直擊心靈的書,讀完它,你會懂得:生活中,我們總會有傷痛,但堅強一點,慢慢來,學會為自己療傷,學會溫暖整個世界。
連笑話都是謊話【聯合報黑白集2011.11.30(另參本館:2012大選 《說謊是必要之惡》 福佬沙文主義 論語與中國風 越老越聽不懂笑話)
蘇嘉全有九個兄弟姊妹。
他在造勢場合說:在他父親那個年代,電視只有國語,他的父親看不懂,只好「找我媽去睡覺,努力做人,生了我們一堆小孩」。語畢,逗笑全場。
要競選副總統的蘇嘉全,將父母的「那檔事」當成笑話,雖是消費父母,但他似認無傷大雅。問題是:蘇嘉全的這個「笑話」,居然被網友踢爆是「謊話」。
網友XXgemini在批踢踢貼文說:蘇嘉全一九五六年生,為家中老么,但台視是在一九六二年國慶日才開播,比蘇家老么出生晚了六年,所以「電視節目只講國語,和蘇家生了一堆孩子,顯然沒有因果關係」。
政客喜歡說謊,但連說的笑話都是謊話,更連自己爸媽的那檔事都成了謊話的材料,這實在有點誇張。蘇嘉全為何要說這個「假笑話」?固然他主要不是要看自己爸媽的笑話,而是要指控「當年電視只講國語」;那麼,他即使不說謊亦可指控,卻為何如此喜歡說謊?
其實,在民進黨口中,有時「笑話」與「謊話」還真使人分不清。從ECFA是傾中賣台的糖衣毒藥,到若當選不廢ECFA,哪個是笑話,哪個是謊話?從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到中華民國不是外來政權,哪個是笑話,哪個是謊話?從主張國光石化到主廢國光石化,從領十八%到罵十八%,從陳盈助是「大黑金」到陳盈助是「大善人」,及從甜柿一斤二元到連產地價也至少四十餘元,又哪個是笑話、哪個是謊話?
政客可以用謊話當笑話,但選民豈知連笑話也是謊話。
現在,蘇嘉全要不要改口說,因蔣介石政府無能,電視開辦得太晚,所以害他爸爸無電視可看,「只好找我媽去睡覺」,生了一堆孩子。如此,雖也是笑話,卻可能比較像民進黨的硬拗水準。
人類曾經有過一個黃金時代,似乎是普遍的信念。對那個黃金時代的想像,則不外「上古之時,人民淳樸,心行正直,稟性柔和,不相嫉妒」云云。這一想像不能說沒有根據,但絕不是事實,因為生命世界充斥詐偽,人這身濁骨凡胎,全是在那個世界演化出來的,怎麼可能超凡入聖?
在動物界,衝突、求偶的場合最容易觀察到詐偽技倆。哺乳類在衝突之際,全身毛髮皆張,看來身軀暴漲,與膨風、灌水無異。肉食動物最忌受傷;兩造越是勢均力敵,越不能硬幹,虛張聲勢是主要的鬥爭手段。即使是「低等」動物,都會玩同樣的遊戲,如蝦蛄。
蝦蛄生活在海岸附近,是肉食動物;第二胸肢特大,是攻擊武器,揮舞起來頗有螳螂的架式,英文俗名就叫螳螂蝦。蝦蛄每兩個月蛻殼一次,那時極為脆弱。不過牠們在蛻殼之前特別凶惡,動不動就發動攻擊;蛻殼期間,要是有天敵接近,也會擺出攻擊姿態,仗著最近贏得的聲名嚇阻敵人。
總之,在動物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無上心法;在實戰中,以自信撐起的恫嚇退敵,是常態。
不過,天下事相生相剋,詐偽必然導致「反詐偽」。如此因果相尋,詐偽與反詐偽技倆不斷向上提升。於是每一個動物都是天生的騙子,也是天生的偵測詐偽的高手。
特別是人,仗著各種理所當然的藉口,三不五時就說謊,敵人、愛人、老闆,無一倖免。我們憑經驗也知道如何判斷旁人說謊:說謊的人緊張、做作,圓謊更難。因此,我們被迫發展更為高明的技倆—自欺。
最近美國演化生物學者崔弗斯(Robert Trivers),出版了一本以自欺為核心的書,將自欺變成一個科學題材,而不只是人文學者、心理學家感興趣的人性枷鎖。根據崔弗斯,自欺是欺人的絕招;不出自有意識的努力,而是無意識的心理機制;功能有三:一、有意識地欺騙人,難免洩漏意圖;自欺就不會。二、既然自己都上當了,當然揮灑自如、行雲流水、毫不做作。三、萬一被拆穿,容易卸責;誰會責備受騙的人呢?
自欺的生物根源極為古老,並非人類獨有的天賦,從自信到過度自信到自欺,並無明顯分際。只是人能說話,不但方便賣空買空,更容易陷入自欺的漩渦,甚至將旁觀者捲入,掀起風潮。自欺在人類歷史中的角色,耐人尋味;一些文學作品不經意地透露的一些觀察,發人深省。
如「虯髯客傳」這篇千古名文,刻劃的就是自欺。話說虯髯客有意逐鹿中原,而傳說「太原有異人」,結果打探到李世民。他想眼見為信,等見了李世民後再盤算進退;哪裡知道卻「一見心死」,自嘆不如。可是虯髯客心存僥倖,請師兄出馬打量李世民;沒想到師兄也「一見慘然」,還說了重話—此局全輸矣!—他才面對現實。要是師兄助長了他的自欺呢?
難怪孔老夫子要把「友直」列為益者三友之首了。(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865765.shtml 2012-01-31 09:57:44
只不過別太計較
不然會易招人怨
什麼意思??
如又不分輕重緩急,凡事自認擇「善」固執
又怎能不招人怨呢
那你要鄉愿了?
非也!而是如下:
塵俠:
在民粹社會中
有時候你稍微只是表達一下意見
便有可能被戴帽子---
只因你的意見與大部分人不同
219.87.161.135 2007-07-02 16:39:11
站長回應:
不只「民粹社會」
連在大學的學術討論亦然
愈與意識形態有關尤其涉及政教,愈二分對立
我的因應之道是「出入其中」
先深「入」研究各方爭論之所在
再以戲謔方式淺「出」以避免衝突
當然在論文或需理性討論時
仍需嚴肅以待
如此,即便被戴帽子,也可玩換帽子的遊戲 2007-07-03 08:20:22
偏好偽裝這種行為概分為兩類...
(網球比賽中的ERROR也有受迫及非受迫兩種)
或許人類文化起源
一開始是誠實的
(我是相信人性本善的)
後來因為和他人之間接觸後有了比較
在利益上產生關聯性 或是衝突
因而被迫需要開始偽裝
一則不被對手摸清底細
一則最好給對手錯覺
然後才可能伺機而動 扭轉局勢
當然也有本性屬惡之人
可能是自以為聰明
覺得誠實 坦白是笨蛋
也可能是生性愛捉弄人
非得搞得大家像個蠢蛋似的
他才覺得人生有樂趣
「偏好偽裝」可能是許多生物的遺傳天性
依我研究相關的哲學來看
與其去爭或信:性善惡
不如去研究人為何要「爭或信:性善惡」
不禮貌地以您所言:
一開始是誠實的
(我是相信人性本善的)
後來因為和他人之間接觸後有了比較
在利益上產生關聯性 或是衝突
為例
假設有個「(信)性善教」(其實就是孔孟儒教,其它x教亦然,只不過舉「善,聖」更能點省世人的迷思)
您所謂的「利益上產生關聯性 或是衝突」
可能不是「因為和他人之間接觸後有了比較」之結果
而是「性善教」為極大地實踐其「性善」之天職
自然會對資源有限的天地萬物人造成利益衝突
申論評見我的<緣現論‧首章>
http://www.jslm.twmail.net/ 2007-07-03 08:01:02
但是新加坡民風比較保守,早幾年前我去過新加坡
旅遊,見到新加坡的市民常常為一些小問題斤斤計較,但大陸和香港沒有這種情况發生,可見新加坡
的民風比大陸和香港更保守。
台灣威權時代也很保守
未必吧!
台灣現在不也是行為開放(比如地下色情賭博)
觀念卻很保守(比如禁色情禁賭博) 2007-07-01 13:03:18
我從我校就可看出這種惡果(偏好偽裝的社會後果)
以小處看社會國家
真是讓人沮喪無力擔憂
不就顯己之獨特
只不過別太計較
不然會易招人怨 2007-07-01 07:49:32
所謂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都是這麽虛偽。
像新加坡廉能有效率的威權政府,就不靠討好選民來執政
依我研究古今中外各國政治體制之心得
(評參<台灣共犯體>與<蘇俄與中共>貼於
http://www.jslm.twmail.net/
選擇啥政體要依自己的國情和發展階段而有彈性
老被外人牽着鼻子走很難成功 2007-07-01 07:47:10
央視網評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問題出在哪兒? 2023-02-09
近一段時間,一些專家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輕人沒工作可以先結婚生子”“專家建議年輕人不要為了錢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買房子”“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給00後增加工作強度”等。這些觀點,看似為年輕人好,實則惹年輕人厭。
“專家”作為一種身份,帶有“知識權威”屬性。專家之所以能讓年輕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論知識,還有共情心理和堅定的職業操守,他們的建議在客觀上起到了普及知識、彌合矛盾、引領輿論的作用。
但有的“專家”很不瞭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從未考慮過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健康壓力、就業焦慮和婚戀焦慮,每每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紙上談兵”“站著說話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態指點江山。
專家群體本身構成複雜,一些草根“偽專家”、“三無”研究機構的“專家”通過包裝,戴著五花八門的頭銜,湧向互聯網平臺,冒充權威之聲,甚至“跨界”對自己專業領域外的現象大肆評議,目的是為博知名度、最終實現“影響力變現”。還有個別專家,過度為商業利益代言。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不是讓專家閉口不言,而是希望專家“從年輕人的利益出發”,少一些嘩眾取寵,多一些人文關懷,在理性溝通的基礎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眾—專家”關係,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真知灼見。
回應
媒體和資訊的亂象,很大程度是媒體和自媒體過度追逐流量、製造焦慮,製造對立,以謀求生存。
媒體和自媒體是沒有匹配的能力從專業上進行吹毛求疵的,只能通過斷章取義甚至是歪曲和誤導才能引起爭議。其他包裝出來的“專家”,說話好聽,通俗易懂,或者語出驚人,能夠激發受眾的各種共鳴和情緒,這恰恰是媒體和大V的最愛。於是,所謂的“專家建議”,很多要麼是媒體加工出來吸引眼球的,要麼是包裝出來的“專家”。久而久之,專家已經被汙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