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3 06:33:57阿楨

《中國動畫電影史》

一般《中國電影史》偏重文藝劇情片之介紹,故繼前評《中國武俠電影史》,再從《百年中國電影研究書系》中,選評《中國動畫電影史》。

《中國動畫電影史》大概是所有《中國電影類型史》中最易寫的,只要看過坊間的《中國水墨動畫全集》光碟,便可掌握中國動畫的重要電影,。

看易寫難,不然比較一下前評《中國水墨動畫全集》和本評《中國動畫電影史》的以下部分章節便可知。

第一章 萬氏兄弟與中國動畫電影的起步(1922—1948)。二、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的誕生。三、以動畫片創作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四、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短片《駱駝獻舞》。五、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
第二章 新中國動畫電影的誕生及快速成長(1947—1956)。二、從東北到上海。三、動畫電影事業的迅速成長。四、《神筆》和《驕傲的將軍》:開啟民族風格之路。
第三章 中國動畫電影民族風格的張揚(1957—l966)。二、民族風格形成,動畫樣式大大增加。三、《大鬧天宮》——中國民族風格動畫的里程碑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動畫電影(1966年—1976年)
第五章 再度繁榮的新時期(1977—1986)
第六章 外來動畫的衝擊與國產動畫的機遇(1987—2005)。三、表現內容大大拓展。四、影院動畫長片製作增加。六、《寶蓮燈》:新時期影院動畫的探索
第七章 回顧與總結。一、中國動畫的題材選擇。二、民族化風格的成功探索。三、現狀與思考。附錄一、 中國動畫電影國內獲獎情況。附錄二 、中國動畫電影國際獲獎情況。
「中國水墨動畫」的確很有特色,但面對外來動畫的衝擊,更突顯了「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把動畫電影稱為『美術電影』,動畫電影的主要生產基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也是以『美術』而不是以『動畫』命名的……片面強調『畫』而輕視了『動』……這種命名方式也折射出中國動畫電影的潛在問題,盡管在國際上享有『中國學派』的美譽,但中國動畫電影卻普遍存在著電影思惟和電影語言相對薄弱的特點。」(p.3)
 
大陸國際動漫節 台灣館大一倍【聯合報 2011.04.28 
 
第七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今天在杭州開幕,六天展期中,14家台灣動漫業者攜近3000種動漫產品將創造約2000萬元台幣的商機。而風靡大陸的霹靂布袋戲將首次在動漫節以國語演出。
繼2008年及2010年後,中國國際動漫節第三次設立台灣館,展場面積並比去年擴增一倍多,並將舉辦「台北日」。
來自台灣的中華動漫出版同業協進會秘書長高世椿表示,這次台灣館共有52個攤位,占地約460平方米,遠超過去年的190平方米,規模為歷屆最大。包括尖端、東立、曼迪、木棉花、皮皮家族等14家台灣動漫業者將在動漫節展示2-3000種動漫產品。僅產品銷售就可創造1000至2000萬元台幣的商機。
高世椿指出,隨著大陸近年來對文創產業的投入以及對於智慧財產權關注度提升,大陸將成為台灣動漫業者的「大市場」。據了解,舉辦的六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已創造336億元人民幣交易額,2010年動漫節成交總金額就達到106億元人民幣。
大陸市場巨大,以「動漫之都」為目標的杭州也頻頻向台灣動漫界招手。不僅吸引到賴聲川、蔡志忠、朱德庸等進駐,去年林懷民也在雷峰塔下完成了雲門舞集在大陸的首次室外公演。
在此次動漫節期間,還首次推出「台北日」,並攜手打造動漫雙城記高峰論壇。台灣動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交流協會理事長陳治華指出,台灣動漫產業起步早,創意、海外管道等軟實力優於大陸,而大陸近年來力推文創產業,在政策、資金、技術等硬件方面極具優勢。
據了解,中國國際動漫節共54個國家和地區參展,美國迪士尼、日本集英社等知名企業均將亮相。 
 
動漫年產量“第一”的尷尬  2011-05-13  解放日報  
   
    中國動漫年產量達22萬分鐘,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動漫生產大國,這是《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1)》日前出爐的消息。不過這個“第一”的消息如風過耳,業內業外都波瀾不驚。比起爭論和質疑,更悲慘的結局,莫過于無人問津,如此“第一”有些尷尬。
    說產量,我們遙遙領先,全國數百家動漫基地,每家出一個產品,數字也可以砸死人。可惜除了喜羊羊,這幾年叫得上口的國產動漫寥寥可數。論“有量無質”的原因,無非是老生常談的那幾條:創意不夠,資金不足,人才缺口。單獨看,每條都算不上理由。創意?網絡論壇裏奇思妙想的原創源源不絕。資金?作為重點扶持產業,國家和各地管理部門每年投入大量財力資助動漫發展。人才?只要看看全國每年有多少獨立動漫作品問世,就知道這一行永不缺少“熱血青年”。遺憾的是,三者相加,卻出不了響當當的作品。
    暑假未至,好萊塢動畫《裏約大冒險》先聲奪人,賺得盆滿缽滿;《功夫熊貓2》戛納上映後,即將奔赴中國影院,媒體長篇累牘宣傳,已將氣氛炒熱。可以想見,“熊貓大俠”歸來,票房飄紅之余,又是新一輪“為什麼”討論:為什麼外國人可以把中國原料拍得有滋有味,中國人卻不能?為什麼外國人能把動漫做得老少鹹宜,中國人卻不能?
    數字可以成事,也可以壞事。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因為我們太看重“數字”。動漫熱了,有觀眾緣,有賺錢希望,便急匆匆投資、急匆匆制作、急匆匆上映、急匆匆想著回本。來不及推敲情節,硬生生把道理拗成大道理,來不及設計造型,畫面單調粗糙,別說吸引成年觀眾,連小朋友也看不下去。某地一部拿到2100萬元資助的30集動畫片,效果甚至不及報紙自制的倣真新聞短片,被網民稱為“慘不忍睹的‘曠世神作’”。斤斤計較于成本、收入、業績、各種灰色附加值,數字能造就動漫大國,卻不是強國。
 
青島動漫人才流失嚴重 一家公司跑掉11個總監  2011-05-14 半島都市報  
   
    “‘墻角’我們能挖來,人才我們也能‘淘’到,但就是留不住,往往幹個三五年後就走了。”5月12日,在青島市南區人社局舉辦的送人才服務企業行座談會上,創意100產業園內一家創意公司總經理董詮表達了對人才流失的無奈。記者調查獲悉,近幾年,隨著島城對動漫創意產業的扶持,該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于產業環境還不成熟等原因,人才流失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對此 ,業內人士認為,政府部門應該加大扶持力度。
    動漫創意人頻“出走”
    5月12日,青島市南區人社局在創意100產業園舉辦了人才服務企業行暨人才引進推介座談會。當天,園區有十幾家企業前來參加了會議。“我感覺最大的困難就是留不住人,尤其是中層的創意總監。”青島藍色光線數字視頻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董詮在發言時說,“我們培養的 11個創意總監先後辭職去了北京。”“我們公司也面臨人才中間斷層的問題。”青島瀛森創意規劃顧問有限公司規劃總監袁素表示。
    其實,不僅僅是創意100產業園內的企業面臨人才流失的尷尬,在島城其他動漫創意園區 ,也存在著這種現象。青島農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趙曉春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島城動漫專業的畢業生每年有500人以上,但留在青島的只有1/3。
    待遇低產業環境不強
    剛畢業的學生經驗不足,企業可以培養,可培養後又遠走高飛了,再加上本來就難引來高端人才,自己培養的又流失了,時間一長,難怪島城會遭遇動漫創意人才瓶頸的尷尬。
    對此 ,董詮認為,這與青島動漫創意產業發展的整體大環境不強有很大關係,而由于整體環境弱,行業內從業人員的工資待遇就比較低,這就導致很多人才去了待遇更好的城市。“動漫創意產業從業人員一般比較年輕,還沒有成家,因此他們跳槽的成本很低,這也是很多人才可以大膽離開青島,去別的城市謀求發展的原因。”位于青島國際動漫遊戲產業園的漫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欣分析道。
    政府能否優先購買服務
    “我覺得政府可以採用購買服務的方式,跟企業簽約。”王欣說道。董詮也建議,政府和一些大企業可以考慮優先啟用他們的新技術,這樣隨著推廣他們的創意理念就能得到社會的認可,產業氛圍也會逐漸濃厚。產業氛圍濃了,不僅外地的人才會過來,流失的人才也會回來。
    “工資待遇低,人才留不住的問題,企業本身也需要好好思考一下。當然,政府部門也應該通過加強服務等方式,提升產業環境。”市南區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把轄區動漫創意企業的用人需求匯總起來,積極幫忙協助招攬人才。同時,將根據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重點領域人才開發目錄以及人才發展資金等政策,加強對動漫創意產業的扶持力度。
 
中國動漫業發展:從“燒錢”到“掙錢”的突圍 2011-04-29 光明日報
 
第七屆中國國際動漫節4月28日晚在杭州開幕。7萬平方米的展廳內,跳動著形形色色可愛的動漫形象,讓人觸摸到當今中國動漫激情躍動的節律;300多家參展商,展示著最新的動漫作品,講述著自己從歷史時空中採擷的一段段傳奇故事,多姿多彩;數十萬動漫業內人士,活躍在展廳內外,分享著創業的喜悅與艱辛,尋找著合作的商機。  
  中國動漫業從一齣世就深陷“燒錢不掙錢”的怪圈,飽受“產量高品質低”的批評。第七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上,動漫界人士談得最多的也是如何形成新的贏利模式,如何與傳統產業結合,如何對接國際動漫發展新趨勢——中國動漫業期待突圍。
  從“量”到“質”的突圍
  “我連續參加七屆杭州國際動漫節,感覺一屆比一屆好,中國國際動漫節與中國動漫業一起成長,現在越來越成熟。”上海炫動傳播動漫投資中心創作投資部製片人吳曉剛向記者道出他的參展感受。此次參展,上海炫動又帶來了最新出品的《勞拉的星星在中國》,這是中德頂尖動畫團隊精心創作的,連音樂也是由著名鋼琴家郎朗傾情演繹。
  年產22萬分鐘,中國動漫在短短的四五年已超過美、日、韓,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動漫大國。尤其從2009年國家發佈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把動漫列為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各地動漫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目前已達6000多家。而已舉辦七屆的杭州國際動漫節,與中國動漫業一起成長,也經歷了前期的摸索,現在漸入佳境,為中國動漫界搭建了一個交流、交易的新平臺。
  “每年我們要收到50多個動漫節的參展邀請,但杭州國際動漫節是我們必來的,這裡是業內新老朋友的聚會,是尋找合作夥伴的平臺。”廈門青鳥動畫有限公司林愛武總經理十分珍惜參加動漫節的機會。鄂爾多斯東勝天風動漫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波陶對動漫節寄予厚望:“我們第一次來參加杭州國際動漫節,就是希望從這裡起步,把我們的大角牛動漫形象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在動漫節場館,記者看到,中國動漫產品從最初對“量”的積累,到現在更注重“質”的提升,在國際上也屢獲大獎:《秦時明月》獲2011年法國戛納電視節亞州展映會最佳作品,《大鳥看世界》中的“樹有什麼用?”更獲得了2011年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兒童電視節目類銀雨果獎……
  “中國人不要抱怨美國人用了熊貓、花木蘭等中國文化的題材,而要主動去發掘自己的傳統文化,借助動漫手段去與國際對話。我的美國團隊就很想做一部中國56個民族的動畫片。”前國際動畫學會主席、美國著名動畫導演大衛· 艾瑞克提醒說,“中國動漫質的突破上,要從中國豐厚的傳統文化上著眼。”
  從“燒錢”到“掙錢”的突圍
  “中國動漫當前的問題,是僅僅依靠電腦和美術人才,只注重中間的製作環節,而對動漫產業鏈一頭一尾的問題重視不夠。”杭州師範大學國際動畫學院副院長夏烈指出中國動漫業“突圍”的關鍵環節。
  “一頭”是指動漫內容的原創生產。本屆國際動漫節上專門設置一個論壇叫“劇本——動漫之本”,就是要“突破”原創的瓶頸,把“創作”當作前提、靈魂和核心,這也是能否實現產業化的根本保障。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中國動畫名家懇談會”上,中國動畫界的新老專家共聚一堂,第一個發言的原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廠長嚴定憲回顧了中國動畫創作的歷史,從《大鬧天宮》、《三個和尚》到《驕傲的將軍》開始,中國動畫界元老特偉就提出“動畫要創新,不模倣別人,也不重復自己”,在今天,這一“老傳統”仍是中國動漫界應恪守的創新原則。
  “一尾”是指動漫衍生品的開發。浙江大學影視與動漫遊研究中心主任盤劍告訴記者,參照美、日的成熟產業鏈模式,完整的動漫產業鏈涉及動漫項目策劃、動漫形象設計、生產、銷售到市場運營、品牌傳播,再到玩具、服裝等動漫形象衍生品的開發、經營、銷售,以及動漫主題公園的建立等。在這個產業鏈條上,既涉及創意文化產業,也包括傳統產業。
  本屆動漫節就是以此“突圍”——首次推出“衍生產品交易會”,將動漫遊戲衍生領域中的形象授權、開發製作、渠道銷售三個環節進行有機整合,不斷完善產業鏈。
  青島歐亞集團總經理李健則從另一個高度,看到了動漫衍生品產業鏈的“突圍”——他們正在尋求一條新路子,嘗試用高科技的手段打造全新的動漫形象去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包裝,結合各地資源,打造集文化、旅遊、商業于一體的動漫主題公園。他們推出的《亮亮曆險記》就是借諸葛亮小時候的動漫形象,最終統一包裝成諸葛亮故里山東沂南縣的旅遊文化資源。
  從“單一”人才向“複合”人才的突圍
  動畫要從作品蛻變為產品,動漫要從燒錢的遊戲變成掙錢的產業,動漫業要從畸形的堅持變為良性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改變動漫人才的格局,從單一的美術和電腦人才,到吸引更多懂文學和經營的複合型人才進入——杭州師範大學國際動畫學院院長王鋼如此形容中國動漫業人才的突圍。
  “杭州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給所有動漫人提供了展示才華的空間。”這是台灣漫畫家朱德庸先生在去年參加完動漫節之後的感言。第七屆國際動漫節更是把複合型人才的選用放到了重要位置:
  首次啟動“尋找中國動漫才俊計劃”,打造“中國動漫新銳榜”,公開公正地評選出十位青年才俊;表彰一批近幾年做出成績的中青年動漫企業家和創意人才,在動漫行業樹立榜樣,為產業發展儲備人才,促進這些中堅力量為中國動漫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
  首次推出動漫人才招聘精英場。針對不同類型、不同需求,首次實行分場招聘,特別設立動漫高端人才招聘專場,有50余家企業參會,招聘崗位約1000個,涵蓋管理、行銷、行政、技術、創作等各個環節。
 
喜羊羊為中國動漫貢獻半數票房 獨羊現象怎突破 2011-05-03人民日報  
  
  4月28日至5月3日,在杭州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上,我國首部動漫藍皮書公布,其中所透露出的信息引發了各界關注。
  在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動漫生產大國後,我國如何從動漫產業“增長”轉到動漫產業“發展”上來?在已初步形成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6個動漫產業發展區的基礎上,如何避免動漫產業園區功能定位雷同,文化含量不高?在2010年我國近2億元的國產動畫電影票房中,有1.27億元來源于《喜羊羊與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如何突破“獨羊”現象?
  作為動漫產業迅速發展的“領跑者”,杭州的探索,或許能激發一些思考。 
  模式:政府企業市場“三力合一”,六年步入“黃金期”
  2010年度全國動畫片創作生產數據顯示:杭州動畫片產量連續第二年居各城市之首;23家國家動畫產業基地中,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動畫產業園連續3年產量居首位;國內原創動畫片制作生產十大機構中,杭州動漫企業有4家。
  從原創動畫產量幾乎為零、沒有能力生產完整的動漫遊戲作品,到動畫片年產量佔全國1/6、步入動漫產業“黃金發展期”,杭州僅用了6年時間。
  杭州動漫在達到一定“量”的積累後,又在為“質”的提升而努力。今年美國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首次有中國作品入圍——動畫電影《夢回金沙城》,由杭州動漫公司盛世龍圖制作,下半年還將在美國動畫電影頻道播出。
  “在印度,現在許多家長給女兒取名叫‘海嬰’,這來自于我們的動畫片《魔幻仙蹤》中主角小女孩的名字。”浙江中南集團卡通影視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自豪地說,中國的國產原創動畫片不僅出口到了國外,還產生了很大的文化感染力。
  已三次參加中國國際動漫節的日本動畫博覽會秘書長松谷孝徵,對中國國際動漫節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既吃驚又羨慕”。他說,尤其對當地政府對動漫業發展的重視與支持力度,留下很深的印象。
  政府推動力、企業主導力、市場配置力“三力合一”,構成了杭州動漫產業發展的獨特模式:以永久落戶杭州的中國國際動漫節為平臺,以全國領先的產業扶持政策為保障,以名家、名企、名校為支撐,以國內、國際兩個文化消費市場為導向,推動動漫創作生產繁榮、產業鏈延長。
  曾在全國率先出臺動漫產業扶持政策的杭州,去年再度推出“新政”,格外注重“扶優扶強”。據杭州市動漫辦介紹,“新政”重點扶持的動漫項目,最高可獲實際投資額15%的資助,比原政策的10%進一步提高;獲國家有關部門推薦的優秀原創動漫遊戲作品,獎勵提高至20萬元;對多臺播出、收視效果好的動畫片,每部再獎勵10萬至20萬元,鼓勵企業提高動畫片質量和產值。 
  探索:與衍生品、網絡聯姻,尋找自己的盈利模式
  2010年,我國制作完成動畫片達22萬多分鐘,數量上已“超美趕日”,成為世界第一。但相比美國動漫產業高達2000多億美元的產值、日本動漫產品佔據世界動漫市場65%的份額,“動漫強國”之路仍有待探尋。
  目前,全國眾多省市都設有國家級的動畫產業基地,中小動漫企業如雨後春筍般亮相,但真正有競爭力、有營利能力的為數不多。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揚表示:“目前國內大多數動漫企業都是‘小、散、弱、差’,而且自主品牌少、專項技術少,這對發展不利。”中南卡通董事長吳建榮也認為,動漫產業核心是打造文化,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業內人士戲稱,中國動漫產業近年來收獲了一只“羊”(喜羊羊與灰太狼係列),但也倒下了無數“貓”和“狗”,有文化影響力、市場號召力的動漫形象實在不多。中國的動畫制作需要“數分鐘”、講產量,更需要列數一下出了多少叫得響的好片子、形成了多少實打實的產值。
  尋找中國動漫自己的盈利模式、找準動漫企業在動漫產業鏈上的合適位置,杭州的動漫企業一直在探索。中南卡通在拉長動漫產業鏈、開發衍生產品方面先人一步。目前,中南卡通已與國內10多家玩具、文具、兒童用品企業合作,通過動漫形象授權,帶動銷售額累計超過20億元。中南卡通還嘗試衍生產品“植入”動畫片的同步開發模式,像在央視播出的動畫片《勁爆戰士》,劇中的“勁爆陀螺”同步上市,很快成為國內兒童玩具新寵。
  正在制作國內首部原創3D動畫電影《昆塔傳奇》的浙江博採傳媒有限公司,則探索“網際網路+動漫”的產業壯大之路。負責人李煉表示,有別于許多動漫企業“先推作品、再做市場”,浙江博採先在網上打造名為“盒子世界”的青少年網絡社區,積累人氣和品牌影響力後,再制作以“盒子世界”為主題的動畫電影。2009年正式上線,“盒子世界”目前已有2800萬注冊用戶。李煉說,“這個網絡平臺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傳播渠道,也帶來有質量的潛在消費群體,每10個注冊用戶中只要有1個去看我們的動畫電影,票房收入就會相當可觀。”(江南)
 
中國動畫片>百度百科
 
回眸中國動畫片八十年

  中國動畫曾無比地輝煌過,這也證明中國動畫片是有實力的,有適合它發展的藝術規律。對中國動畫片發展脈絡有一個了解,對今天的動畫片創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從中借鑒吸收優良傳統,又可發現總結中國動畫片的不足之處,找到一條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的發展道路。
  一、艱難的創始期
  談到中國動畫片,不能不提及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他們可謂中國動畫片的鼻祖。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他們于1926年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揭開了中國動畫史的一頁。緊接著在1930年又攝制出《紙人搗亂記》。此後,萬氏兄弟便不辭勞苦、堅持不懈地致力于中國動畫的創作。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左翼文化運動的影響下,萬氏兄弟拍攝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錢》、《航空救國》、《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國貨的《國貨年》、《漏洞》,以及一些兒童寓言片《鼠與蛙》、《飛來禍》、《龜兔賽跑》等20余部黑白動畫短片。直至20世紀40年代,萬氏兄弟創作了中國動畫第一部長片《鐵扇公主》,發行到東南亞和日本地區,並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爲中國動畫走向國際作了很好的鋪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萬氏兄弟被迫中斷了動畫創作。而以錢家駿爲中心的當時的一批動畫人也繪制了以抗日爲內容的動畫短片《農家樂》,隨後又繪制兩部短片。中國動畫片在創作初期就時刻與時代氣息緊密相聯。同時最早一批的動畫人也顯示了他們百折不撓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感。
  二、民族風格的探尋之路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動畫片開始了它更爲廣闊的發展。早在1947年,人民藝術家陳波兒和日本動畫專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和動畫片《甕中捉鼈》。他們在人員不足、設備簡陋的艱難條件下完成攝制工作,爲新中國動畫片的發展揭開了序幕。
  中國的動畫片在此後的發展中便自覺開始了民族風格的道路的探尋,這是時代和世界環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建立,特偉任廠長,此時中國動畫人已發展到兩百多人。有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錢家駿、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馬國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藝術家、文學家先後加入到這一行列當中,爲中國的動畫事業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建國初期是中國動畫片蹣跚學步的時期,中國動畫人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動畫技術和藝術,主要是蘇聯和南斯拉夫,在動畫技藝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時在動畫的風格上不免受到這些國家動畫的影響,如《小貓釣魚》(1952)、《小梅的夢》(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蘇聯動畫的影子。特別是1956年《烏鴉爲什麽是黑的》在國際動畫節上獲獎,令人沮喪的是與會者以爲這部影片是蘇聯的影片。這個誤會使中國動畫人深刻意識到:“對他國動畫亦步亦趨的模仿是不會利于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 只能導致中國動畫的消減。“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出路。” 其實中國早期的動畫電影也有這個傾向,萬氏兄弟的《紙人搗亂記》便是模仿美國的動畫制作,追求的是逗樂搞笑,僅是一部簡單的噱頭鬧劇而已。事實上這也是動畫娛樂本性體現,影片給人們以娛樂消遣,才會有觀衆,才會有市場。同時它在人物的造型設計上仍具有民族特點。
  在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廠廠長特偉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從此開始了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建設。中國動畫藝術家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汲取營養,爲己所用,力求表現出中國獨有的風格,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動畫片《驕傲的將軍》當中,民族特色十足,將軍的臉譜化便借鑒了京戲人物造型,在動作的設計上也采取了京戲的風格。影片的背景音樂恰到好處地運用民樂,在將軍彷徨無助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響起,畫面與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達到烘雲托月的效果。這部僅30分鍾的動畫片充溢著濃郁的民族化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對當時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極大的鼓舞作用。同時,中國的動畫藝術家們積極地致力于新的動畫藝術手法的探索和動畫技藝的提高。在發展中國動畫的一大片種木偶動畫時,著名的木偶片導演靳夕、錢遠達,曾在20世紀50年代遠赴捷克學習,師從德恩卡。靳夕的第一部代表作《孔雀公主》,故事情節動人。後來,靳夕拍攝的《誰唱的最好》在技術上非常完美,但在意識形態上卻受到了局限。當時的文藝政策較爲教條,由于過分強調了“政治挂帥”、“革命傳統”、“主題至上”,限制了木偶片的進一步發展。錢家駿在1957年導演的《拔蘿蔔》和1958年導演的《古博士的新發現》就注意開掘動畫片的童趣、童心。在1958年中國動畫人研制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爲中國動畫增添一個新品種且富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接著又拍攝了剪紙片《漁童》(1959)、《濟公鬥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國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將動畫形象塑造得生動豐滿,也使中國的民間傳統藝術得到發揚。到了20世紀80年代,剪紙片技術日益成熟,在此基礎上,美影廠又研制成功剪紙“拉毛”新工藝,拍出了水墨風格的剪紙片《鷸蚌相爭》,該片榮獲第十三屆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和文化部1984年度優秀美術片獎。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獲得好評,在日本第二屆廣島國際動畫電影節獲兒童片一等獎和國內文化部1985年度優秀美術片獎、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騰龍獎”美術片二等獎。這一片種在國際國內都得到認可,且受到廣大觀衆歡迎。此外,在1960年又攝制了折紙片《聰明的鴨子》,情趣盎然,活潑生動。同一時期又發明創造了水墨動畫片,可謂是最具中國風格的動畫片,它將中國的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使中國特有的筆墨情趣完美地再現于銀幕,形成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震驚了整個世界影壇。《小蝌蚪找媽媽》(1960)、《牧笛》(1964)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作。富于韻律的畫面、詩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動畫藝術也達到一種審美的境界。
  此時的動畫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說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國動畫的一個高潮。也是民族風格成熟的階段。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設景、用色等方面借鑒了古代繪畫、廟堂藝術、民間年畫的特色,又將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藝術融入,描述了家喻戶曉的孫悟空,使這一形象躍然銀幕,化無形爲有形,“挖掘各種藝術表現手段;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國外評論說:“《大鬧天宮》不但具有一般美國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又是迪斯尼式的美術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是動畫片的真正傑作。”
  中國動畫片所達到的藝術水准不僅得到國際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片深入到世界民衆當中去。中國動畫片因爲它獨到的民族特色而獨立于世界動畫之林,散發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中國動畫片在海內外獲得越來越高的聲譽。
  可是由于“文革”的影響,中國的動畫事業受到了阻礙,發展緩慢。“文革”結束後,百花開放,我國的動畫事業也迎來了它的第二個春天。中國的動畫人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動畫創作當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風格”的道路,在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進行新的開拓,並取得可喜的成績。同時由于實行開放政策,擴大對外交流,中國的動畫業也更多地與國際接軌,呼吸更多的新鮮空氣,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1979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問世,這部被譽爲“色彩鮮豔、風格雅致、想像豐富”的作品,深受國內外好評。民族風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續。動畫片《三個和尚》是繼承了傳統的藝術形式,又吸收了外國現代的表現手法,在發展民族風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嘗試。動畫片《雪孩子》畫面優美富有詩意;《南郭先生》表現了漢代的藝術風格、格調古雅;《火童》結合了裝飾性造型和民族藝術特點。同一時期的影片中,還有《兩只小孔雀》、《畫廊一夜》、《狐狸打獵人》、《好貓咪咪》、《愚人買鞋》、《黑公雞》、《小鴨呷呷》、《人參果》、《淘氣的金絲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書奇譚》、《兔送信》、《三十六個字》等也延續這一創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動畫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將孫悟空搬上了動畫銀幕,塑造了一個感人的孫悟空形象;在表現手法上通過將傳統的民族風格和抽象繪畫的手法和現代音樂融合,探索民族藝術的新發展。動畫片《夾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畫的古樸風格。剪紙片《草人》模擬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形式。此外,《女媧補天》,《搶枕頭》、《海力布》、《水鹿》、《大掃除》、《網》、《偷東西的驢》、《巫婆、鱷魚和小姑娘》等,也都富于民族風情。
  三、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新發展
  在動畫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動畫創作相對于世界動畫發展出現緩慢趨勢。在美日動畫的沖擊下,同時也由于缺乏市場化操作,動畫的回收相對較慢,中國動畫以往是純國家投資,私人不願投資,從而導致動畫者的流失和中國動畫業的發展緩慢。中國動畫要改變以往的操作方式。爲重振國産動畫,美影廠曆時四年攝制了動畫片《寶蓮燈》,這是中國迄今投資最大的一部影院動畫長片,故事取材于中國的民間傳說,在畫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設計,音樂制作極爲考究,同時現代高科技的運用也爲影片增色不少,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獲得了觀衆的好評。同時還有《氣球上的五星期》、《馬可波羅回香都》、《哎喲,媽媽》等一批優良的動畫片誕生,給動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動畫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綜觀中國動畫這幾十年的發展,可以看到中國動畫始終致力于一條本國特色的道路,在改革開放以後,在世界動畫的大潮中也未放棄這一宗旨。動畫片中洋溢著活潑清新的氣息,給人以美的啓迪。同時又十分注重教化意義,在動畫片的創作中秉承“寓教于樂”,使動畫片不致流于膚淺的純娛樂搞笑。中國動畫片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營建了一個動畫王國。
  中國人第一次放映電影
  中國人自己放電影是1903年在北京。中國商人林祝三從歐美回國,攜帶放映機和影片,在打磨廠樂天茶園放映電影,這是中國人從國外自運電影在國內放映的開始。此後,在北京前門外的大柵欄大觀樓戲院、西單市場內的文明茶園、東安市場內的吉祥戲院、西城新豐市場裏的和聲戲院,相繼都有電影放映。
  第一部中國電影的問世
  早期在中國放映的電影都是由外國人拍攝的。1905年,由開設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片斷紀錄片《定軍山》,是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這一年也因此被公認爲是中國電影的誕生日。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
  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中國第一首電影插曲
  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閑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爲影片配制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爲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第一部國産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中國第一部長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俠、古裝片等商業電影的逐漸興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獲得了觀衆的熱烈歡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氣,連續推出該片的續集,到1931年止,共拍攝了18集,由此它成爲我國曆史上第一部電影長系列片。
  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
  1933年,開辦于上海的《明星日報》以“鼓勵諸女明星之進取心”,胡蝶登上了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的“寶座”。選舉揭曉後,原本准備舉行一次盛大的電影皇後加冕典禮,因胡蝶本人一再謙詞,遂將典禮取消,將這一活動和“航空救國遊藝茶舞大會”結合在一起進行。
  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1935年3月,由蔡楚生編導的影片《漁光曲》在蘇聯舉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上獲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漁光曲》遂成爲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
  東北電影制片廠(後更名爲長春電影制片廠)1949年在極爲艱苦的條件下,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橋》誕生于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于它是由我黨建立的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因此可以說是新中國出品的第一部長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于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爲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雖然由于經驗不足,以至影片的彩色不夠理想,但畢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
  1958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海燕廠)拍攝了我國第一部35毫米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片《老兵新傳》。這是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影片,也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寬銀幕電影。影片以北大荒的第一批拓荒者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爲題材,利用彩色寬銀幕充分展示了北大荒廣闊無垠的北國風光,與影片的內容相得益彰。影片在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技術成就銀質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電影
  1960年,上海東湖電影院成爲全國第一家立體電影院。這也是我國銀幕上第一次放映立體電影。1962年,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攝制完成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這部影片不僅開創了我國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片的第一,也一直是唯一的一部。
  中國第一個電影制片公司
  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寶地,不遠萬裏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
  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
  1922年1月由顧肯夫、陸潔創辦的《影戲雜志》。
  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
  1922年3月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立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後改爲明星演員養成所),由鄭正秋擔任校長,專門培養電影人才。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
  1924年,洪深創作的《申屠氏》在《東方雜志》發表。
  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
  1956年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
  中國第一部剪紙片
  1958年萬古蟾導演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爲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品種。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
  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于研制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中國譯制的第一部外國電影
  1948年,爲了消除語言上的障礙,經東北電影制片廠(後更名爲長春電影制片廠)與蘇聯影片輸出公司駐東北代表處協商,由該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東影廠試驗譯制成漢語。這就是中國的第一部譯制片《普通一兵》。
  中國第一部恐怖電影
  1937年,新成立的新華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歡迎的影片《夜半歌聲》,這是中國銀幕上出現的第一部國産恐怖電影,它不但在當時制造了轟動效應,曆經半個多世紀的歲月,其價值和魅力依然能夠得到驗證。
  中國第一部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的影片
  2002年12月12日,世界吉尼斯英國總部正式授予中國電影《廬山戀》“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是第一部創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的中國電影,到目前爲止,也是唯一的一部。
  新中國第一部與國外合拍的故事片
  1958年,北京電影制片廠與法國加郎斯藝術制片公司共同攝制了兒童故事片《風箏》,這是新中國與外國合作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
  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期,電影的樣式也日漸豐富。1935年,電通公司推出了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都市風光》。影片清新活潑同時又辛辣尖銳的藝術風格在電影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中國第一個由專業影人評選的電影獎
  在中國電影三大獎中,電影金雞獎是由專業電影人員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金雞獎始創于1981年中國農曆雞年,該獎每年評選一次。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擔任評委。在這一類別的電影獎中它不僅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它也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
  中國第一個由政府設立的電影獎
  1932年,由當時中國教育界和電影界熱心人士共同倡議,在南京建立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于次年舉行了第一次影片評選活動,《人道》和《自由之花》被評爲優秀影片。此後又舉行了幾次評選。由于當時協會的領導者中有不少具有政府黨政高層官員身份,因此可以說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具有政府色彩的電影獎。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真正由政府部門設立的電影獎問世于1956年。新中國成立後,于1956年設立了“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對1949年-1955年以來所生産的優秀影片予以評獎。
http://baike.baidu.com/view/1340711.html?tp=2_00
 
動畫概論>百度百科  
 
  早在19世紀的1872年法國人端安得,自制了一臺設備,一個能轉動的圓盒,它由能旋轉的圓筒形盒子組成。當盒子旋轉時,連續的畫面就會進入人的視覺中;其後許多年中他一直致力于該設備的改進中,終于在1888年的10月份,瑞安的在自己家中做投影試驗,放映了一部名叫《一只小鹿》的影片,最初的動畫片雛形就這樣誕生了,瑞安的便被稱爲動畫技能上的“動畫藝術之父”!
  第一節 我國早期的動畫電影
  我國最早從了動畫事業的是萬氏三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1926年便第一次成功繪制了一部兩三分鍾的短片——《紙人搗亂記》;1935年又制作了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1941年他們繪制了長達9分鍾的動畫片《鐵扇公主》;這部影片在國內外上映,獲的了一定的榮譽。
  在抗日戰爭後期,由錢家駿,範敬祥、金右昌等編導繪制了動畫片《家家樂》。1945年冬,錢家駿在重慶主持創立了,我國第一個動畫研究機構“中國動畫學會”、“動畫”一詞從此開始在社會上傳用。
  1945年,東北解放區誕生,在東北興山縣東北電影制作廠成立了美術創作小姐,成員還不足10人,著名漫畫家朱丹和日本友人方明(持永只仁)等爲主要成員。1947年全國解放前夕,攝制了新中國第一部、也是我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二年,又攝制了《甕中捉鼈》。
  1948年,香港進步漫畫家特偉加入了美術組,部分美術工作者勒勒也加入了該團隊。
  全國解放後,東影美術片組遷到上海,同時在上海吸收了部分美術工作者和從事過動畫、木偶片工作的藝術家(萬超塵、 哲光、章超群)等同志參加到這個美術片組,此後,便發展成今天的上海美術電影集團(上海美影)。
  然後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動畫片:
  1950年《謝謝小花貓》,1951年《小鐵柱》,1952年《小貓釣魚》,1953年《小小美雄》等。
  第二節 世界動畫電影
  一、美國動畫的發展
  美國動畫片的曆史,可以說是豐富多彩,既有商業動作成功的制片廠,又有世界一流的動畫大師沃爾技,迪斯尼(1901—1966),新一代動畫藝術家弗烈德?沃爾夫等人。
  談美國動畫片曆史,其實就應該談美國商業動畫片曆史。以商業動畫爲首的當首推迪斯尼。在1937年,迪斯尼投入大量資金,費時數年,完成了世界動畫電影史上的首部影片《白雪公主》,該片上映後,獲物空前的成功,確立了美國動畫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接著于1940年推出了第二部《木偶奇遇記》,接著又制作成了《幻想曲》這部作曲內格獨物,采取以名曲爲主,同畫而來表過音樂思想,這在動畫史上是一次非常大突然,這部作曲的發現,也確定了迪斯尼在動畫藝術中的主導地位。
  進入60年代,迪斯尼推出了《101忠狗》,《石中劍》,《歡樂滿人間》,1966年12月,迪斯尼去世,是世界動畫史上的一大損失。
  70年代,迪斯尼公司又制作了《羅突漢》《救難小英雄》。
  90年代,迪斯尼公司又開始嘗試各咱題材,並且開始以其他國家的名著成或傳說進行動畫片的創作,如《獅子王》、《風中奇緣》、《鍾樓怪人》、《花木蘭》、《人猿泰山》,這些優秀的作品的出現,再度證明了迪斯尼在全世界商業動畫領域裏的領先地位。
  隨著電腦、網絡等高科技技的快速發展,一系列的三維電腦動畫片相繼推出,如《現具總動員》、《蟻哥正傳》、《鯊魚黑幫》等。而且産生很大的震動,這給二維傳統動畫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二維動畫存在了一定的危機……它是否會被越來越先進的全三維電腦的高科技所取代?……我們就只有發揮二維動畫所獨有的魅力優勢,不斷創新,經受起時間考驗……
  二、日本動畫概況
  1895年,電影在法國誕生,電影在全世界放映,也包括日本,最早的動畫片是美國的《變形的奶嘴》,隔年的法國動畫片《凸坊新畫》在日本引起轟動,正因如此,日本人開始努力,決心制作的日本人自己的動畫。其中代表人物是以下凹夫(1892—1973),他于1917年完成日本第一部動畫片《芋川棕三玄關》同年還有另外兩個人也制作了動畫片,是北清太朗,卓內純一他們三人被稱爲日本動畫之父。
  20年代,日本政府大力推進電影片也包括動畫片的發展,這就刺激了日本動畫工業,使的日本動畫突飛猛進。
  隨著日本動畫的發展,技術上日益成熟,發現了各種制作技法,有的爲了大大的降低成本,所以我們看到的日本動畫感到很生硬,但是他們的故了和人物有所提高,成立了日本動畫的風格。
  隨著電視的發展,低成本,長系列的動畫片成爲主流,也使日本動畫向工業化過度了,成爲日本的一大産業。
  日本動畫鐵三角之一的手家治蟲(1928—1989),其作品在日本動畫界影響深遠,也有稱其爲日本的動畫之父。最出名的有《鐵臂阿童木》。
  進入70年代,日本的另一大流派推動著新日本商業動畫的發燕尾服這就是與黑澤明劉名的動畫大師崎駿,作品有《魔女宅急便》、《天空之城》、《紅豬》等。
  日本動畫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所以連號稱動畫王國的美國也不敢小看日本動畫。
  第三節 什麽是動畫
  過去常說的“卡通”片,是英語的音澤(catoon),即是“動畫影片”,動畫影片是用圖畫表現某些情節和某一形體運動過程的一種影片,把許多張有連貫性動作的圖畫,襯以所需的背景,連續放映,在銀幕上便産生了活動的影像,這就叫動畫。
  第四節 動畫的功能及應用
  動畫電影、電視的表現形式不同,表現手法也不同,動畫有它自己的特點,凡電影、電視能拍到的形象、物體,動畫都能表現;電影、電視無法表現,無法拍到的,動畫也能表現。
  一、有闊的表現內容
  它可以表現現實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大自然的一切現象及變化,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內容,夢幻的境地,未來的幻想等,只要是我們的要表現的內容,不論它多麽複雜,變化有多麽奇技,動畫都能有層次地,由淺入深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如一些科教動畫,電視片頭動畫,三維電腦動畫、廣告片等。
  二、 表現方面的靈活性
  根據不同主題的內容,在表現風格上有裝飾的寫意的,寫實的或是兩者相結合的,在色彩設計方面,也有較大的選擇。如《驕傲的將軍》、《在鬧天宮》、等這種裝飾性的,也有《小鹿班比》、《天空之城》、《小號手》這種寫實的。在科教影片的表現方法上,可在動畫線畫技巧、模型、動畫特技等方面去體現。三維動畫片的出現,使表現方未能更豐富多彩,如《玩具總動員》、《恐龍》等等。
  三、 象征性
  由于動畫片具有的誇張特點,命名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象征性的色彩。如軍子科教片、傳記片中的敵我雙方箭頭進攻,包圍等都是象征性的。
  動畫有著一個非常優越的表現能力,它不受時間、空間、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曆史年代的影響,不受抽象內容的束縛,不受運動速度的限制,它可以按藝術家的要求充分的表現,去誇張。
  總之,在當今天科技高速 發燕尾服的今天,動畫顯的越來越重要。因此動畫在電影、電視的藝術表現中,在科研教學以及廣告的地位和作用,已爲更多的人們所重視。
  目前,動畫主要應用在電視動畫片和影院動畫片這兩大類,還應用在電視臺的臺標上,各電視節的片頭,還有一些預告也由動畫來表現。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的需求,動畫被應用的越來越廣泛。
http://baike.baidu.com/view/2100031.html?tp=5_00
 
臺灣動畫史>維基百科
 
臺灣動畫史記錄了臺灣動畫產業的變遷。最初的臺灣動畫可追溯至1954年,桂治洪兄弟的黑白動畫《武松打虎》,但留存下來最早的則是光啟社於1960年代末期所製作的《龜兔賽跑》。1970年代,臺灣向美國、日本學習動畫的製作技術,從此開啟了臺灣動畫代工與自製產業的發展。 
   1950與1960年代
在1950、1960年代,臺灣人閒暇時的休閒活動,主要以電影、電視、歌仔戲、布袋戲為主。雖然電視臺仍有播出美國製作的卡通影集,但一般人的觀念中,仍然認為動漫畫會影響學生的學業而加以排斥;但這時已經有臺灣人開始嘗試製作動畫短片。蔔立輝神父於1961年成立光啟社,開始在臺灣發展媒體產業,從美國購買舊的動畫器材(攝影臺),可說是臺灣動畫的正式開端。
1963年,蔔立輝神父推薦趙澤修到美國好萊塢進修動畫。趙澤修回國後在光啟社成立動畫部,開始創作臺灣動畫。第一部製作的動畫為1968年的《石頭伯的信》,及1969年的《龜兔賽跑》,趙澤修也因此被稱為「臺灣的華特?迪士尼」。1970年,由於經費因素,動畫部關閉;於是趙澤修離開光啟社,創立澤修美術製作所,繼續創作廣告、社教宣導片,這也是臺灣早期專門培育動畫人才的機構之一;但製作所卻因為趙澤修於1970年底赴美而結束。
  1970年代
日本動畫在1962年到1970年間發展迅速,東映甚至專門為了電視動畫興建一座新的片廠。迅速的發展也帶來製作成本日漸提高的問題,於是日本動畫便興起了向外國尋求動畫代工的念頭。
1970年,影人卡通製作中心成立,有12位動畫師在裡面工作。日本人楠部大吉郎、芝山努與大塚康生也到臺北與影人合作,主要負責日本動畫部份加工,而原畫都是由日方的原畫師作畫。作畫的工具,例如尺、筆、賽璐珞片都從被規定必須從日本進口。巨人之星、東洋魔女等動畫,即為影人卡通所代工製作。但是一年多後,剛好遇到中日斷交,加上當時動畫師的收入(一張動畫新臺幣3元)無法養活自己,於是影人宣告解散。
1971年,曾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的鄧有立聘請了幾位原影人卡通的動畫師,成立了中華卡通。但鄧有立決定與跟影人走不同的路——自製動畫。1972年推出了由朱明燦導演的實驗片《新西遊記》,獲得臺視、中視等無線電視臺與報紙的報導;消息傳到香港電影製作人,南海影業的張英耳裡,張英於是與中華卡通洽談合作,最後決定出資拍攝動畫電影《封神榜》。
在製作《封神榜》時,中華卡通對編劇、角色設計等還處於摸索階段。雖然請了香港編劇家申江寫劇本,但由於申江主要寫電影劇本,對動畫性質不了解,導致劇本容量過大。雖然利用了李小龍過世的契機,再劇中加入武俠、功夫等元素,但票房並不佳。影評家但漢章曾評:「小孩子看不懂、大人不願意看。」
1979年,中華卡通與日本東映合作的動畫長片《三國演義》,由蔡明欽擔任其中一位導演。這部電影曾獲得1980年的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但票房依舊不佳。當時沒有電腦特效技術,必須用手工的方式,表現出「千軍萬馬」的氣勢,是當時十分不容易的地方。
另外,1974年,趙澤修的弟子黃木村成立了中國青年動畫開發公司,簡稱中青,主要創作社教宣導動畫。1977年替衛生署拍攝的《未雨綢繆》(主題為家庭計劃)曾獲第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這是金馬獎第一次給與動畫片獎項。
1974年由蔡志忠導演的連續劇《傻女婿》片頭,是臺灣第一齣使用動畫作為片頭的連續劇。
  1980年代
1978年,由美國留學回臺的王中元,成立了宏廣公司,主要業務為接受美國動畫,包括來自漢納巴貝拉(Hanna-Barbera)與迪士尼的代工訂單。由於採用美式企業管理方法,用高價[1]聘請原畫師,因此成為當時全世界出口量最大的動畫代工製作中心;但卻也導致許多小動畫公司無法生存而倒閉。由於宏廣主要承接美國動畫代工,因此臺灣動畫至此引進了美式風格,與影人引進的日式風格,深深地影響了臺灣動畫產業。
在原創動畫方面,1970年代的臺灣動畫大多改編自中國傳統故事,但1980年代的臺灣動畫則轉向改編暢銷漫畫,遠東卡通於1981年改編自香港漫畫家王澤的《老夫子》即為一例。由蔡志忠與謝金儒導演的《老夫子》,雖然改編自四格漫畫,但除了搞笑情節外,也加入了李小龍、盲劍客、好小子對決的情節,票房上十分成功,港臺兩地票房合計超過一億新臺幣。除此之外,《老夫子》也奪得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
接著,遠東卡通於1983年再度將敖幼祥的四格漫畫《烏龍院》改編為動畫搬上大銀幕,由蔡志忠執導。但由於合作公司的素質參差不齊,成品變形嚴重;另外改編自漫畫,但沒有加入漫畫沒有的故事情節,也讓觀眾沒有新鮮感,因此票房成績並不佳,由漫畫改編動畫的潮流也迅速退燒。宏廣自製,由余為政導演,改編自牛哥漫畫作品《牛伯伯打遊擊》的《牛伯伯牛小妹大破鑽石黨》是這波熱潮的最後一作,但這部動畫並未在電影院播映。
與改編傳統故事不同,改編自漫畫的動畫都有角色設定問題。與原著的角色設定差距過大,或是作畫變形,常常大幅降低觀眾觀賞的意願;除此之外,資金與劇本等問題也困擾臺灣動畫。1983年,雖然《牛伯伯》曾參與金馬獎,但最後最佳卡通片獎由泰威公司製作,與手塚治蟲合作的《四神奇》獲得。這也導致了臺灣自製動畫的沒落。
1980年代中期之後,臺灣的動畫產業,大多靠著承接美國動畫的代工訂單來維持。初期承接的是電視動畫,慢慢地改為承接迪士尼的動畫電影。此時的臺灣動畫代工產業有著驚人的成長:在1987年宏廣公司新大樓啟用時,動畫年產量達到170部到190部,聘請超過一百多位原畫師;也由於驚人的產量以及製作效率,宏廣當時被好萊塢稱為「魔術的宏廣」(Magic Cuckoos Nest)。
雖然臺灣的動畫代工產業有著驚人的發展,但此時由臺灣代工的美日動畫,卻也以驚人的速度傾銷回臺灣。這導致了原創動畫的市場被外來動畫侵蝕,甚至到最後,臺灣的電視頻道上幾乎沒有臺灣自製的動畫。
在非賽璐珞動畫製作方面,有1985年由張振益所製作的《兒時印象》,1987年黏土動畫工作室躲貓貓,還有廣電基金會所製作的《阿公講古》、李漢文與陶大偉合作研發製作的紙雕動畫《小葫蘆歷險記》等。但這些動畫製作並沒有與商業模式結合。
  1990年代
1990年代初期,臺灣經濟起飛,臺幣升值,勞工薪資增加,這些都讓動畫代工產業的成本節節升高。為了降低成本,動畫代工廠紛紛離開臺灣,到中國大陸、東南亞設廠製造。1989年由王亞泉創立的朝陽動畫,是第一批前往大陸的臺灣動畫公司。
由於代工產業外移,臺灣的動畫產業也慢慢地向上遊移動,藉創意與研發來生存。1990年代,新聞局藉著輔導金補助了許多動畫長片的製作,包括1994年遠東公司所製作,謝錫賢導演,蔡志忠原著的《禪說阿寬》。除了動畫、著色等在中國大陸製作外,導演、原畫與編劇等皆為臺灣製作,雖然票房不佳,但有不錯的錄影帶銷售成績,也曾獲得第三十一屆金馬獎評審特別獎。
1998年的王小棣導演的《魔法阿媽》,與韓國合作製作,將臺灣本土風俗人情與民間信仰作為動畫主題,成功地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並獲得第一屆臺北電影節商業類年度最佳影片的肯定;但金馬獎評審卻認為故事怪力亂神,使得《魔法阿媽》無緣三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片獎。
另外同時也在1998年由康進和導演的《少年噶瑪蘭》,由公共電視出資,宏廣拍攝,主題是蘭陽平原流傳的原住民故事,描寫原住民主角穿越時空,回到舊時蘭陽平原的冒險勵志動畫。雖然美術設計等各方面水準不錯,但由於對臺灣原住民文化的不了解,使得整部動畫在原住民中的評價並不高。
除了自製影片以外,臺灣動畫也積極與國外尋求跨國合作。1994年,籌備中的公共電視與日本的NHK,韓國的KBS合作出資拍攝了《孔子傳》,但卻因為法令等諸多因素未能在臺灣電影院線播映;1995年,由林政德漫畫《YOUNG GUNS》改編而成的兩集OVA,採取與日本合作的模式,在銷售上取得不錯的成績。
1995年,美國3D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對動畫業帶來極大衝擊;同時臺灣的3D動畫短片,由陽光基金會製作,鄭芬芬導演的《小陽光的天空》也在同時製作完成,主題描述一般女孩與燒燙傷女孩間的故事;同時宏廣公司也跨足3D動畫代工產業。
  2000年代到現在
由於數位化的浪潮席捲全球,動畫也不可免俗的必須加入數位的行列。國際化與創意更成為動畫製作的重要一部分。 鑑於韓國政府在輔助網路遊戲、數位動畫產業的成功,臺灣政府於2003年成立數位內容學院,鼓勵臺灣的遊戲、動畫等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
於1990年代末期,春水堂所製作的網路動畫「阿貴」,在網際網路上取得了成功,並在2002年改編成為動畫長片《阿貴槌你喔》,是第一部獲得臺灣政府補助的數位動畫,也是Flash動畫進軍大螢幕的首例。另外還有2003年的中影的《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及2005年宏廣公司的《紅孩兒:決戰火焰山》,是結合了3D動畫製作以及中國傳說的動畫電影。
2000年代的動畫,除了單純的製作外,還有劇本、行銷、國際化等種種問題需要解決,已經不是單單培養動畫人才即可解決的問題。許多動畫公司因此積極尋求與國際合作,吸收國際成功的商業模式,並趁機拓展市場。由會宇製作的《兒童十誡》便以歐美而非臺灣為主要市場,與美國動畫公司合作;2004年的電視動畫《魔豆傳奇》,陸續在臺灣、日本、中國大陸、歐洲、美國、韓國等國播出。除了動畫本身之外,也開始嘗試發行週邊產品,與異業結盟以獲得更多的收入。2007年夏天預計上映的《海之傳說──媽祖》,由中華卡通製作,也與大甲鎮瀾宮合作,推出各項週邊產品,並進行宣傳。至此,臺灣動畫的商業模式也漸漸成熟。 
   臺灣動畫發展現存問題
政府對於動畫發展大多使用補助為主,但是卻沒在學校教育與人才培養積極的調整與規畫。
臺灣學校對於動畫多媒體的課程,除了藝術大學外,大都以3D動畫、影音剪輯與特效為主,而忽略了動畫原理與繪製、編劇腳本、分鏡、動畫人物設計。在配音員方面,也沒有提供專門培育的教育機,且學校的專業師資並不充裕無法傳承。
政府將部分補助投入於民間的電腦補教機構,師資與課程參差不齊,問題也與正規學校教育雷同,只傳授電腦相關技術,其他理論則不得其門而入。
這些問題使動畫發展與發展較進步的日本、韓國以及正在起步的中國比較,水準與專業性差距甚遠。
尤其是配音界,除了華視有開辦配音訓練,其他機構與學校幾乎都沒有相關設施提供教育指導。 
  參見
臺灣動畫
臺灣動畫列表
日本動畫歷史
美國動畫歷史
中國動畫歷史  
   註釋
^ 據王中元所言,當時原畫師薪水約為4萬到10萬新臺幣,而同時期一個銀行經理薪水約2萬新臺幣。  
  參考資料
動畫筆記本 臺灣動畫簡史
【完成記錄】臺灣動畫大事紀
逐格造夢 —— 臺灣動畫產業系列紀錄片,黃茂昌製作,石昌傑導演,臺灣公共電視播出
臺灣動畫產業從無到有,2006年4月11日播出
自製與加工的十字路口,2006年4月18日播出
產業外移下的自我覺醒,2006年4月25日播出
國際競爭的危機與轉機,2006年5月2日播出
陳冠中,難為了動畫片,中國時報E7版 人間副刊,2006年11月27日
現在宏廣倒閉了發不出薪水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5%8B%95%E7%95%AB%E5%8F%B2 
 
段佳著《世界動畫電影史》(湖北美術,2008)
 
  內容簡介
  北京電影學院的段佳教授自己著寫了第一本中文版世界動畫史,既具有史學的嚴謹和翔實,又飽含藝術家的氣質。而段女士給我們的期待,不單作爲一名動畫曆史的授課人,更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女性動畫藝術導演。段女士攜帶自己的作品遊曆歐洲和北美各大動畫電影節,爲動畫傾盡心力。這本史學著作既可爲嚴謹的史學研究服務,又可滿足那些氣質獨特的藝術學生。該書對動畫影片、動畫藝術都做了充分描述,而充足的圖片資料對讀者的理解也有很大幫助,在動畫領域裏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名動畫工作者、動畫專業的學生、熱愛動畫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作者簡介
  段佳,女,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北京電影學院78級、中國電影第五代動畫導演。 1983年,中央電視臺動畫片編導,曾編劇、執導、設計10余部動畫片,作品《星星夢》《紅蠟燭和人魚的故事》《基輔大門》三次全國獲獎。1992年應邀回母校支持教學,開始進行學術理論研究並教學實踐。2000年出版動畫文學劇作個人專輯《夢蝶集》。2001年~2006年招收動畫史論、創作、劇作不同方向研究生三屆。2001年起擔任院、市級“世界動畫電影史研究”項目。2000年後,陸續赴世界各國考察並應邀參加各種電影節及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其中包括德國斯圖加特、法國昂西、韓國釜山等。並于北京、天津、武漢、南京、福建等多所大學藝術院校舉辦不同主題的學術講座。 作品《荷》,全數字制作3D藝術短片,2005年囊括中國國際各項大賽專業六項短片大獎,其中包括中國杭州國際動畫節、中國常州國際數碼動畫節、北京國際CJ大賽、上海國際CJ大賽、中國動畫協會2005成就獎、中國電影金雞獎與華表最佳美術片提名獎;2006年《荷》再獲愛國者杯中國文化遺産動畫大賽一等獎。2005年《荷》人選並應邀參加美國奧林匹亞國際獨立電影節、美國安科瑞芝國際獨立電影節,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動畫電影節、匈牙利國際電影紀念日活動。2006年攜作品《荷》參加德國斯圖加特國際動畫電影節,並應邀在歐洲最大高科技電影論壇FMx/06進行專題講演《動畫藝術與東方文明》。 2006年11月,作爲秘書長召集並主持在武漢大學召開的“國際動畫藝術家沙龍”武漢首屆年會,薈萃中外動畫精英進行學術演講及交流活動。2007年10月,應邀赴美國西海岸一帶以“中國動畫的魅力”爲題巡回演講,包括舊金山州立大學電影學院、舊金山伯克利大學電影資料館、舊金山紅杉樹電影節、美國最大的動畫基地“夢工廠”、盧卡斯山莊以及制作基地、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加州藝術學院,以上活動被美方雜志及刊物報道稱爲中國人首次。
  目錄
  緒論:藝術的天平——世界動畫橫縱觀
  第一部分 動畫電影的誕生
  第一章 19世紀的電影之夢
  第二章 20世紀的晨曦——實驗者們的“遊戲”
  第三章 阿根廷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電影
  第二部分 20世紀70年代前的美國動畫
  第一章 早期的美國
  第二章 沃爾特?迪斯尼:一個世界上最成功的動畫制片廠
  第三章 迪斯尼之外的美國早期動畫公司
  第三部分 加拿大現象
  第一章 與迪斯尼比肩的加拿大國家電影局
  第二章 在加拿大其他大師的探索和貢獻
  第三章 加拿大的旗幟——諾曼?麥克拉倫
  第四章 國家電影局之外的本土動畫藝術家
  第四部分 西歐——獨立動畫之路
  第一章 英國
  第二章 法國
  第三章 德國
  第四章 意大利
  第五部分 東歐,另一大陣營
  第一章 俄羅斯
  第二章 前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學派”
  第三章 前捷克
  第四章 匈牙利、羅馬尼亞
  第六部分 冷戰期間的國際動畫組織——ASIFA
  第一章 在冷戰期間動畫節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 與衆不同的少數人在美國的麥卡錫時代
  第三章 黑暗中的一瞥
  第七部分 亞洲?奮起的中國團隊
  第一章 早期的中國動畫——萬氏兄弟的成就與夢想
  第二章 新中國初期——東北電影制片廠
  第三章 群英彙聚,上海美術電影廠成立
  第四章 學習與探索時期
  第五章 傳承中的開拓
  第六章 中國動畫的第二次輝煌——精品叠出的時代
  第七章 中國動畫走向世界並屢獲殊榮
  第八章 衰落與新生
  第九章 香港動畫
  第十章 臺灣動畫
  第八部分 亞洲?日本及其他國家
  第一章 日本動畫發展概述
  第二章 東映曆程
  第三章 日本獨立動畫運動
  第四章 一代宗師——手塚治蟲
  第五章 宮崎駿、高煙勤和吉蔔力工作室
  第六章 大友克洋
  第七章 押井守
  第八章 今敏
  第九章 其他亞洲國家動畫簡述
  第九部分 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美國動畫
  第一章 迪斯尼公司的二度崛起
  第二章 80年代後美國其他動畫公司
  中英文對照表
  部分國家動畫電影彩圖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1395.html?tp=0_00 
 
汪寧編著《中外動漫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內容提要
  “動畫”和“動漫”,這兩個詞只有一字之差,在一般公衆的語詞裏甚至不會感到它們的差異,但在我們專業教育方面卻有著很多的不同,甚至可以反映中國應用美術在這20多年來的巨大變化。
  現代動畫藝術在中國早也有之,上世紀60年代時曾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只可惜沒有發展下去,戛然而止。今天,過去動畫藝術的小門類已經發展成了世界上第三産業中重要的動漫産業了,一字之差變成了巨大的差別和差距。但是,好在聰慧的中國人是能夠通過努力來彌合和縮短這些差別和差距的。
  近年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直把爲應用美術的教育服務的圖書放在自己産品框架中的重要位置上,我們不斷研發和策劃組織應用美術方面的系列教材,力圖爲中國美術設計高等教育做出自己的貢獻。就本套教材來說,我們也有一個努力的過程。雖然動漫産業在中國剛剛走上軌道,而它對動漫人才的要求卻又是標准極高,這樣一下子把中國藝術教育的育才能力推上風口浪尖,我們也深感這種開創性教材難度比較大。值得慶幸的是,我社的想法得到了中國美院領導和專家們的大力支持,使我們信心倍增。
  目錄
  飛旋的圓盤——寫給當前的動漫藝術教育
  編者的話
  第一章概述
  第一節動漫是什麽
  第二節動畫、漫畫的各種稱謂與聯系,
  第二章動畫的起源與現代動畫的早期發展
  第一節動畫的起源
  第二節動畫電影的誕生與早期實驗
  第三章外國動畫簡史
  第一節美國動畫的發展門
  第二節日本動畫的發展
  第三節世界其他地區的動畫發展
  第四章中國動畫簡史
  第一節中國動畫片的萌芽和探索期
  第二節新中國動畫片的誕生與快速發展時期
  第三節中國動畫片的第一個繁榮時期
  第四節中國動畫片的停頓時期
  第五節中國動畫片的第二個繁榮時期
  第六節中國動畫片的轉折期
  第七節臺灣動畫發展門
  第五章漫畫起源與現代漫畫的早期發展
  第一節古代漫畫門
  第二節現代漫畫的確立門
  第六章外國漫畫簡史
  第一節美國漫畫史門
  第二節日本漫畫史門
  第三節世界其他地區的漫畫史
  第七章中國漫畫簡史
  第一節中國大陸漫畫發展門
  第二節臺灣漫畫發展簡史門
  第三節香港漫畫發展門
  第八章動漫産業的發展展望
  第一節發展前景尚不明朗的動畫業
  第二節漫畫業的新狀況與希望門
http://baike.baidu.com/view/2242854.html?tp=2_00 
 
阿楨 2023-08-19 09:14:48

當藝術碰上史實 「動畫歷史片」引發兩派學者熱議 2023/08/18 中時

大陸動畫片《長安三萬里》電影票房已達17.33億人民幣,成為2023年動畫片大陸票房榜冠軍,片紅是非多,每個人立足點不同,對於歷史劇中「大事」「小事」的判斷,確實就會有爭議。過去也曾有多部歷史劇,因為一些情節和史實不符,而遭到批評,甚至無法正常播出。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程波認為,「《長安三萬里》是一部在歷史基礎上重新創作的,有一定的幻想性的動畫電影,從這個意義上講,洛陽還是長安的問題,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不能離開藝術角度去摳細節真實。從事編劇工作的張女士也贊同這一觀點:「這部電影中『長安』更像是一個抽象化的指代,讓重要故事發生在同一個舞台具有象徵意義。影視作品應有其獨立性,對於文史學者來說這個細節不能改變,但在電影創作來看可以適當改變。」
  浙江媒體「潮新聞」評論指出,古裝劇戲說一類,基本上是「瞎說」,曾有劇中唐代主人翁朗朗念出清代詩人名句。但人家標明了是「戲說」,不是正史,你也拿它沒辦法。但《長安三萬里》不一樣,這電影備案說是「重大歷史題材電影」,宣稱「查閱眾多歷史資料」,結果電影中地點對不上,人物與事件也對不上,你說是戲說也就罷了,你說是正說卻錯誤百出,讀過相關歷史的成年人或許可以一笑而過,那些剛剛處於求知年齡沒什麼分辨能力的小孩子,他們怎麼辦?別怪人較真,面對歷史,嚴謹該是必須持有的態度。
  就此而言,或許洛陽市隋唐史學會是有本地情結,但他們質疑《長安三萬里》的文史知識錯誤,一是一,二是二,歷史事件的時、地、人、事各要素,這主幹的要素你都錯訛百出,卻稱自己是什麼「動畫歷史片」,不是狠狠地打自個臉嗎?
  潮新聞文章認為,動畫歷史片可以有幻想性成分,這些表演也很可能成為影片的亮點。但是,歷史事件中時、地、人、事這些基本的構成要素,卻不能隨心所欲挪位。李白與杜甫初次相逢在洛陽,杜甫早年生活在洛陽,「一日三絕」發生在洛陽,救下了郭子儀的是李白,如果你把這些基本的史實都抹殺了,那還算什麼「歷史片」?觀眾要求或許很低,但作為一部動畫歷史片,仍需有歷史的擔當。就此而言,洛陽市隋唐史學會的起訴,有助於釐清同類作品的創作規範,給電影創作敲響文化範疇的警鐘。

阿楨 2023-01-16 09:53:21

賺你的錢,還要教育你,這種想法不好 2020-08-15

《中國奇譚》的總導演稱創作者有責任提高觀眾審美門檻。這個說法,有‘賺了你的錢,還要教育你’的意味。是民國啟蒙(別人)那一套。啟蒙主義,其實是最大的反智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啟蒙主義的底層邏輯,一定是一方輸出,另一方全盤接受。啟蒙者輸出,被啟蒙者只有乖乖聽著,按照啟蒙者說的去做的份。

西方哲學為什麼這麼昌盛?2020-08-14

【本文來自《我們和西方文明的根本性不同在哪?》評論區】
  回應
當你在討論西方哲學為什麼這麼昌盛的時候,西方人也在暗地裡討論東方哲學為什麼那麼昌盛;當你討論歐洲為何能開闢工業時代的時候,歐洲也在討論為何四大發明誕生在中國而不是歐洲,因此這一切討論的本質實際上無異於“為什麼我父親不是李嘉誠”,其實並沒有去追究的意義,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軌跡,所處的實際環境和社會現實不同,就會把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思考引向不同方向,這是理所當然的,也是無可指責的,你回望八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現中華文明依然有很多被其他文明豔羨的獨到之處,中國人之所以熱衷於討論歐洲文明為何獨佔風騷,只不過是因為在距今不太久遠的近代,我們中國被他們毒打了一頓,近代史的屈辱令我們今日回顧依然感到震動,所以才生髮出那麼多對歐洲優越性的探討,並且根據討論的結果缺啥補啥,這是中國人的心魔,我們沒必要繼續討論這個問題了。

阿楨 2023-01-09 07:52:45

《中國奇譚》憑什麼讓國漫再次封神? 2023-01-05

《中國奇譚》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B站聯合出品的動畫短片集,由八個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的故事組成:《小妖怪的夏天》、《鵝鵝鵝》、《林林》、《鄉村巴士帶走了王孩兒和神仙》、《小滿》、《玉兔》、《小賣部》、《飛鳥與魚》。
  故事縱覽古今、展望未來,從鄉土眷戀到科技幻想、從生命母題到人性思考,展現著中式想像力、承載著中國民族文化與哲學。影片涵蓋多種美術風格以及製作手法:既有傳統的二維、剪紙、偶定格動畫,又有 CG、三渲二的現代技術,還有將素描與中國水墨韻味相結合的創新嘗試,是創作者們對中國美學一次多視角的詮釋。
  談到國產動畫,我們難以忘懷那輝煌的過去。1957 年正式成立的上美廠,創作了《雪孩子》《大鬧天宮》《黑貓警長》《葫蘆兄弟》等 500 多部伴隨了幾代中國人的作品。可惜 80 年代之後,動畫市場風向迅速轉變,因為時代的發展和人才的斷層,曾經輝煌的上美廠逐漸走向沒落,甚至被質疑吃老本,再沒有經典之作。
  其實近年來,優秀的國產動畫也有不少。
動畫電影《羅小黑戰記》同樣探討了妖和人的關係;《一人之下》紮根本土的玄學土壤,設定了有趣的作戰體系;《霧山五行》水墨畫風獨樹一幟,打戲流暢絢麗,又有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世界觀,立足傳統又融入現代。
  《中國奇譚》最打動我的一點,也是國產動畫的傳承和創新。
《小妖怪的夏天》在傳承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得到很多細節,比如牛頭怪抓著野豬妖擦鍋時冒的煙,畫法借鑒了小時候的連環畫,但讓這種煙動起來繪製量太大,所以導演只在這場戲裡用了一下。創新之處則更加明顯,導演在國人耳熟能詳的《西遊記》背景裡,探討了普通妖怪的命運,也用妖界的職場關係映射當下。另外,囑託孩子多喝水的野豬媽媽,如同子女打拼在外、逢年過節碎碎念的父母,讓故事多了溫情;「你在教我做事」「擦了半天就這」等臺詞則很有網感,十分貼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