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00與上海防空
短程防空導彈:
車載:前衛1/2、FLV-1、獵影TH-S311、FLG-1S、獵手1 /2、FL-9、倚天、FB-6A等。
肩射:前衛QW1/2/3/11/18(仿美刺針)。飛弩FN-6/16。紅櫻HN-5 /5A/5B。
彈炮合一:TD2000B、PGZ-95、冰雹1、陸盾LD2000等。俄通古斯塔Tungusta (2S6/SA-19)。
艦載:FL-3000N(紅旗10)(仿美拉姆)。
中程防空導彈:
海/紅旗HQ-61A。海/紅旗7(FM-80/FM-90)(仿法響尾蛇)。獵鷹LY-60(仿美麻雀)/LY-80。俄道爾Tor(SA-15)(紅旗17)。海/紅旗16。霹靂PL-10(SD-10A地空版)。
遠程防空導彈:
紅旗2/2J/2B。凱山KS1(紅旗12)。海/紅旗9/飛騰FT-2000。S-300PMU(紅旗15)。S-300V(紅旗18)。
詳參【圖博館】:中共前衛11與18肩射防空飛彈 中國四款近程機動防空導彈系統 中國凱山-1防空導彈 S-300與上海防空 FT-2000反輻射地空導彈系統 共軍紅旗九防空導彈 海紅9艦載高空遠端防空飛彈系統 俄中道爾-M1(HQ16) 俄中三種彈炮合一近防系統 中國空空導彈 野戰防空系統 空對空導彈 兩岸空空導彈 世界艦載點防禦導彈系統 “卡什坦”對“密集陣” 鷹式防空飛彈 天弓II的變革 捷羚(羚羊)防空系統 40mm/L70速射炮系統 “天兵”防空系統 西北風飛彈 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 台灣飛彈防禦解決方案 中國導彈防禦)
短程防空導彈:
前衛1防空導彈系統:配備前衛1防空導彈,採用人員下車作戰方式。故除了前衛1導彈外,其他各型可擕式防空導彈也可以使用,是一種非常適合現實需求的武器系統。下車作戰人員佩帶有耳麥的頭盔,載車通過搜索雷達將目標資訊即時傳輸給下車人員,與一般的士兵肩扛可擕式導彈靠目視發現目標的作戰方式有質的差異。人員下車作戰雖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目標特徵小、便於隱蔽,可以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前衛1防空導彈采用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其一級推力可使導彈在極短時間內達到續航速度,二級推力用以在續航段內保持這-速度。主發動機采用電子延時點火,在導彈飛離射手安全距離後點燃,以避免主發動機尾焰燒傷射手。武器系統重16.9千克,導彈長1.532米,直徑71毫米,作戰距離500~5 000米,作戰高度15~4 000米,作戰斜距500~5 000米,作戰反應時間10秒,作戰溫度-40~+60攝氏度。 現在有雙聯裝導彈發射裝置,可以與其他武器配合形成更完善的防空系統。 值的一提的是,前衛1便攜式防空導彈在國外經曆了實戰的檢驗,戰績不俗。據巴基斯坦陸軍裝甲兵納維德拉赫曼將軍稱,1999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卡吉爾地區的武裝沖突中,巴基斯坦陸軍用從中國引進的前衛1型便攜式防空導彈,一舉擊落印度空軍的米格-21和米格-27戰機各1架。
前衛2是前衛1的改進型,采用了最新的抗紅外幹擾技術,最大射程提高到6 000米,最小射高降至10米,提高了對付武裝直升機和巡航導彈等低空目標的能力。全系統重量增至18千克,導彈重11.32千克,戰鬥部重1.42千克。彈長也加長到1.59米(這並沒有給導彈的使用造成多少不便),直徑72毫米,作戰高度10~3 500米,作戰斜距500~6 000米。制導模式爲被動紅外尋的,系統反應時間小于5秒,導彈速度600米/秒。據稱前衛2是當時世界上最有效的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性能超過了針刺和西北風。
前衛3
前衛3梯形折疊尾翼
前衛3的激光導引頭
QW-3導彈彈長2100mm,彈重23kg,從外形上看QW-3是在便攜式導彈上加了一段超口徑的助推器,前段布局基本和QW-1類似,一對活動舵面裝在彈體前部的舵機艙上,主彈體後部有一梯形折疊尾翼,翼面積比QW-1要大,構成X的鴨式氣動布局,助推段也有兩對折疊尾翼。在發射裝置中前彈體由適配器(彈托)和助推同口徑放置。新的助推發動機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導彈的飛行性能,導彈最大飛行速度由QW-1的600m/s提高到750m/s,最大射程達到8000m,最小射程800m,射高從4m到5000m,從數據上看出,QW-3的的作戰空域比便攜式防空導彈大幅度提高,已經接近英國長劍和歐洲羅蘭特的點防禦導彈水平了,4米的低界,也讓懸停的直升機無處可逃。 從外形重量制導方式來看,QW-3已經脫離了便攜式防空導彈的範疇,應該作為輕型防空導彈。 首先,QW-3的制導方式非常有特色。他采用的是激光半主動制導。可以說不是紅外彈的發射後不管方式了。在世界上服役的地空導彈裏,還沒有采用激光半主動制導方式的,QW-3可以說是獨此一家。那麽,采用這種非發射後不管的方式有什麽好處呢?好處是大大的,激光半主動制導方式具有紅外制導方式所沒有的高精度和抗幹擾能力。從資料上的命中精度高達1m的數據就可以看出這種制導方式帶來的巨大好處了。 在激光制導方式裏,半主動方式是最難的。而從導引頭特寫的照片看出QW-3是采用的是陀螺穩定式,這也是半主動激光方式裏最難的一種,可以說QW-3采用的是難上加難的方式,因為他要求光學系統和探測系統都要由陀螺穩定,動態視場大、瞬時視場小,精度高、復雜,但好處是可以攻擊高機動小目標。美國在地獄火(Hell-fire)和幼畜空對地導彈也是采用這種方式,由于激光半主動制導方式中導引頭依靠的是目標反射的激光回波來跟蹤的,所以不象普通的非成像紅外制導方式只能探測高熱尾流和後機身加熱蒙皮的限制,具有真正的全向攻擊能力,而不是紅外彈的270度的假全向。也不受紅外曳光彈和電子幹擾系統的幹擾,只要武器的配套的光電/熱成像跟蹤系統能跟上目標,目標一但進入攻擊範圍就無法逃脫。QW-3可以和雷達系統分置或完全依賴紅外熱成像和光學跟蹤系統,沒有電磁輻射,有效避免了反輻射導彈的威脅。系統隱蔽性好,生存能力強。
FLV-1:採用前衛2防空導彈,發射裝置和獵手1相同,都是2組四聯裝,不同的是FLV-1採用裸露式發射架發射。前衛2導彈殺傷斜距500~6000米,作戰高度10~4000米,可攻擊400米/秒的迎頭目標或尾追攻擊320米/秒的目標,單發殺傷概率75%。除前衛2外,FLV-1還可發射前衛系列的其他導彈,如“前衛1、前衛3和前衛4等。FLV-1改進型將換裝增程型導彈,並計畫增加攜帶量。FLV-1的作戰過程與獵手1大致類似,不同的是FLV-1是依靠自身車載雷達搜索20千米外的來襲目標;在指定大概的目標區域後,交由車載光電跟蹤裝置跟蹤目標;然後發射導彈攻擊目標。
FLG-1S:採用前衛2防空導彈,發射裝置和FLV-1相同,都是2組四聯裝裸露式發射架。FLG-1 S要求與高炮部隊混編作戰,涉及高炮部隊的編制調整,因此發展前景不很明朗。除了前衛2,FLV-1S也像FLV-1一樣具備發射其他前衛導彈的能力。與FLV-1不同的是,FLG-1 S本身沒有配備搜索雷達,需要通過其他偵察手段獲知目標資訊,再通過指揮控制車上的光電跟蹤儀跟蹤和鎖定目標,爾後指揮控制車通過電纜控制導彈發射車發射前衛2導彈攔截目標。其攔截飛機目標的命中概率為95%,攔截巡航導彈目標的命中概率為60%。
前衛2防禦系統主要由:一門12.7mm高平兩用種機槍,2枚QW2,整套系統為全自動車內1-2名人員就可以達到精確打擊以及對導彈系統的控制,在其頂部左側安置了一套類似法國格克賴爾上的360度周視觀察瞄准系統。即該系統採用了獵-殲模式的控制觀瞄系統。在下部安置有一個內置有300枚子彈的彈藥箱。子彈傳導鏈採用了類似美制大毒蛇的固化型子彈連。
獵手1:是將天燕90空空導彈裝載在輪式越野車底盤上,構成一個高機動性近程防空導彈系統。與FLV-1相似的是,獵手1也強調單車作戰能力。車上可安裝搜索雷達和光電探測裝置,單車構成一個獨立的作戰系統。當然,一個標準的作戰單元由1輛雷達指揮車和3輛導彈發射車組成。而其作戰方式又與FLG-1S相似,用於陣地或要塞防空,隱蔽出擊。天燕90殺傷斜距300~8000米,作戰高度20~6000米,可攻擊400米/秒的迎頭目標或尾追攻擊320米/秒的目標,單發殺傷概率為80%。
倚天防空導彈系統:是一種基于TY-90紅外自尋的導彈的自行近程導彈防空系統。該武器系統營級配置由1部營指揮車、3個導彈連組成。連級配置由1部連指揮車、6部戰車、2部供彈車、1部導彈檢測維修車、1部機械電子維修車組成。配備有8枚TY-90紅外自尋的防空導彈、導彈發射裝置、三坐標目標指示雷達、光電跟蹤儀、炮塔、操控臺、通信設備、定位定向設備、內部通話裝置、供電單元等。三坐標目標指示雷達采用固態有源相控陣天線,采用低輻射功率技術和頻率捷變技術。雷達系統具有低截獲概率(LPI)特性,使得對方的電子偵察設備難以檢測和正確估計本雷達的發射信號,無法利用反輻射導彈(ARM)對雷達進行攻擊。采用頻率捷變技術、脈沖壓縮技術、窄波束和低副瓣技術對抗有源幹擾。采用動目標檢測技術(MTD),可抑制無源幹擾、地物雜波和氣象雜波。采用T/R組件構成全固態發射機,可靠性高,使用維護費用低。三坐標目標指示雷達目標探測距離爲18千米。自動輸出目標的距離、方位和仰角,引導光電跟蹤儀截獲目標,也可直接引導TY-90防空導彈導引頭截獲目標。光電跟蹤儀由電視/紅外跟蹤儀與激光測距儀組成。探測距離爲12千米,跟蹤距離爲10千米。
FB-6A型車載機動防空系統全重4.6噸,乘員2人(車長和炮長),采用了4×4越野底盤,類似于美國安裝在悍馬車上的複仇者防空系統。車後部安裝了一個單人電動炮塔,在炮塔的兩側各有4枚處于待發狀態的由中國自行研制的飛弩FN-6地對空導彈(具有發射後不管能力)。左側導彈下方是包括攝像機、熱像儀和激光測距儀的系統套件。該防空系統能跟蹤10千米範圍內、最大速度300米/秒的小型目標。FN-6導彈射程爲500~5500米,射高15~3800米。此外,FB-6A還安裝了1挺12.7毫米機槍,用于近距離防空使用。標准配置還包括通信和地面導航系統等
(上FN-6下FN-16)
紅纓HN-5便攜式防空導彈:目前紅纓5系列便攜式防空導彈主要列裝我軍二線摩托化步兵師(旅)、高炮團中的防空導彈連、預備役高炮部隊、東南沿海城市的民兵防空部隊和船運部隊。紅纓5C型是車載型,1986年研制成功,導彈裝載在4×4的發射車上,每車裝兩組,每組4發導彈,車上裝有電視、紅外警戒和跟蹤系統。
PGZ-95彈炮合一系統:PGZ-95炮塔上裝備的25毫米雙管自動炮與87式牽引高炮上配備的自動炮(仿制自俄羅斯的ZU-23-2)非常相似,均配有液壓傳動裝置,單門射速爲600~800發/分鍾,四門高炮齊射可達3000發/分鍾,射高2000米,射程2500米。每部PGZ-95備彈1000發,均儲存在車艙內,有一套特殊機械裝置進行自動裝彈。除用于打擊飛行器外,該系統配備的自動炮還可有效打擊輕型裝甲車輛和敵有生力量。 爲了彌補火炮射程上的不足,PGZ-95系統還可加裝前衛2防空導彈(安裝在自動炮上方,兩者可同時進行瞄准)。但是,與俄羅斯2S6M通古斯卡彈炮結合防空系統不同的是,PGZ-95上安裝的防空導彈並未與自動炮的火控系統進行整合。 PGZ-95在搜索S波段,最大搜索距離爲45公裏,最大搜索高度爲4.5公裏。在行進狀態時,雷達天線可收起並平置在車體上方。此外,PGZ-95還配備有一套光電探測系統,用于追蹤近距離目標。該系統包括一個電視跟蹤攝像頭、一個紅外跟蹤攝像頭和一個激光測距儀,它會將所有探測到的信息反饋到車載火控計算機,計算機根據這些數據計算武器瞄准數據,當目標在打擊範圍之內時炮手便可開炮。此外,炮手還可以用控制手柄手動瞄准目標。電視跟蹤儀的最大自動跟蹤範圍是6000米,紅外跟蹤儀的最大跟蹤範圍是5000米。激光測距儀的最小測量範圍是500米,最大測量範圍是5500米,測量精度爲±5米。據北方工業公司介紹,PGZ-95上雷達由行進狀態轉爲作戰狀態(從發現第一個目標時算起)的反應時間爲10秒鍾,光電系統的反應時間只需6秒鍾。 PGZ-95的防禦武器包括安裝在炮塔上的一挺12.7毫米重機槍,在炮塔兩側還各安裝有一排4管電控煙霧彈發射器。該高炮安裝有一臺功率爲525馬力的水冷柴油發動機,最大速度53千米/小時,可持續行使450千米。PGZ-95的作戰全重爲22.5噸。 一套標准的PGZ-95防空系統包括6輛自行高炮/地空導彈車,1輛作戰指揮車,3輛彈藥供應車,1輛系統測試車和1輛發電車,所有的車輛都安裝在同樣的履帶式底盤上。
英國《簡氏防務週刊》20074月刊報導,俄羅斯研製的全套鎧甲-S1(Pantsir-S1)近程防空武器系統目前正在約旦接受野戰試驗,同時約旦準備向俄羅斯訂購該系統。據俄羅斯聯邦對外軍事-技術合作署署長稱,俄羅斯已准許約旦用貸款方式購買其軍事硬體,因此約旦才決定下訂單。 這並不是俄羅斯首次向中東地區出售,阿聯酋已於2000年簽訂了一份價值7.34億美元的合同(楨:比貴!),要求俄羅斯研製並交付50套。根據該合同條款規定,系統的研製工作要在2年內完成,並在隨後3年內向阿聯酋分三批交付這50套系統。其中26套將採用輪式車輛底盤,14套採用履帶式車輛底盤,據悉,首批已於2006年開始進行交付。 鎧甲S1是一種高機動彈炮結合自行近程防空武器系統,配裝有2A72式30毫米高炮和1400發待發彈。該系統配用9M335導彈或57E6導彈,這些導彈在主炮塔兩側各裝備1束(4或6枚)。 另據俄羅斯《消息報》2012-9-16報道,俄陸軍司令部已決定拒絕裝備最新式的鎧甲S1彈炮結合防空系統。來自俄陸軍司令部的消息人士透露,此前進行的一系列試驗表明,鎧甲S1的實際性能無法滿足軍方的要求。
LD-2000型陸基近防武器系統(CIWS,lose in weapon systems),提供一種高價值場所(包括指揮地所、低空導彈設施和彈道導彈、戰術導彈發射點)的近防能力。該系統還能對付低空飛行的飛機、無人機、巡航導彈,經過對軟件的改進,該系統還可用作C-RAM(反火箭炮、火炮和迫擊炮)。 一套完整的LD-2000系統包括卡車底盤的情報和指揮車(ICV),以及由它指揮控制的多達8輛戰鬥車輛(CV)。 LD-2000的情報和指揮車系統整合在北方工業公司生產的6×6前置控制卡車的後部;雷達天線置於頂罩的上部,來自雷達的信息,連同其他諸如較高層次指揮系統的信息,都顯示在操作者的控制臺上。這套系統的最大探測距離依據威脅程度而有所不同,對於飛機的探測距離是大約25公裏,較小形體的巡航導彈目標是12公裏。 LD-2000系統的戰鬥車輛整合到一部越野卡車的底盤上面,然後在駕駛艙的後部安置一套基於730型近防炮(配置於解放軍海軍艦艇)發展而來的火力操作炮塔。操炮手在密閉的空調艙室內對炮塔進行遙控。 LD-2000上的30毫米7管730B型加特林機關炮發射速度可達4,200發/分鐘,最大有效作用距離在2.5-3.5公裏之間,一般配備1,000發30毫米彈藥,這足以對付48個潛在的目標。發射的彈藥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脫殼穿甲彈(APDS),一種是高爆燃燒彈(HEI),以及目標練習彈。而炮塔頂部安置有一套J波段跟蹤雷達,最大作用距離9公裏,右側的天線是光電艙,包括TV/IR跟蹤系統和激光測距儀,根據周圍的情勢不同,作用距離5-18公裏。
中國山寨經濟 )
現代級驅逐艦上的SA-N-12防空導彈:中國海軍從俄羅斯購買的現代級Ⅱ型138、139兩艦主要裝備的艦空導彈是安裝有單臂式SN-12無風可擔負艦艇和編隊的防空作戰任務,全天候多通道的艦載中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SA-N-12是一種性能較爲先進的艦載防空導彈,最大射程達到48千米(對飛機)、15千米(對反艦導彈),最大射高17千米;戰鬥部爲破片殺傷式,重70千克,采用近炸引信及觸發引信,殺傷半徑達18米。導彈采用半主動雷達制導。可有效地攔截距海面3~5米高度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 中國海軍的052B級驅逐艦1698、169號安裝的也是這種艦空導,這是一個可同時攔截8個單獨的目標,在向同一個目標發射2枚導彈的情況下,對飛機的命中概率爲81%-96%,對反導彈的命中概率爲43%-86%。而且該導彈反應極靈敏,從接到報警信號到導彈發射,系統的反應時間僅16-19秒。 (詳參【圖博館】:新購現代級驅逐艦之議 日美評138現代級驅逐艦 )
遠程防空導彈:
052C(滿6800),2003年170蘭州/171海口號下水後、不像054A量產、2010之後才再下水4艘,數据:長154/寬17、吃水6.1米、57000shp馬力柴油燃氣交替輪機、4500海浬/18節、乘員250人、1架Ka-28或直9/無人機、氣+液冷式弧形外罩相控陣雷達 探距400km、48 x紅旗9防空飛彈VLS 射程200km(海/紅旗9彈長徑粗故射程有增加空間,如美國標3/俄S400)、8 x鷹擊62(C602)反艦飛彈 射程3-400km、6 x 324mm魚雷管、1 x 100mm雙用炮、2 x 30mm 七管近迫防衛快炮、4 x 18管誘餌火箭。(詳參【圖博館】:從美DD(X)驅逐艦看170的差距 韓國的大洋海軍夢 美國伯克級神盾艦 日本金剛與愛宕神盾艦 神盾艦)
052D(滿載7000噸),172?江南號2012-8-29下水,改良052C→052D:48 x紅旗9→64具通用垂直發射系統; 1 x 100mm雙用艦炮→ 1 x 130mm單管砲; 氣+液冷式弧形外罩相控陣雷達→純液冷式平面外罩相控陣雷達: 新型的RUB煙霧顆粒4 x 18管誘餌火箭幹擾系統;未來有可能改裝 8 x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 射程400km。 (詳參【圖博館】:052D)
051C旅洲级(滿7100噸)、只有115沈陽/116石家莊號,051C取消051B直升機庫改為32單元SA-N-6C /S300PUM1 遠程(150km)防空反導垂射系統VLS。(詳參【圖博館】:中華俄式神盾艦051C)
S-300PM U1/SA-20A :S-300PMUl最初名稱爲SA-10D,其後被重新命名爲SA-20D。S-300PMU1是S-300PS/PMU的深度現代化版本。美國國防部估計解放軍共裝備了64套,部署8~16個導彈營。雖然S-300PMUl保留了改進型的FlaP Lid和Clam S helI雷達,但它有兩項重要的改進,這使得其性能與美軍的愛國者1/2型相當甚至更好。其一是新的導彈設計。裝備48N6雷達的S-300PMU1導彈的射程達到了148公裏,其導引頭可引導攻擊雷達反射橫截面僅爲0.02平米的目標。其二是配備了64N6E大烏大型相控陣搜索雷達。該雷達使S-300PMUl具備了與美海軍宙斯盾系統的SPY-1相控陣雷達相當的目標搜索跟蹤能力。因此,該導彈系統具有強電磁幹擾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具備攻擊超音速飛機、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能力。直到近期,S-300PMU1一直是解放軍最具殺傷性的地空導彈武器。
S-300PMU2和SA-20B:S-300PMU2是S-300P的最後一種改型,具有更強的作戰能力。美國國防部評估解放軍共裝備了32套該系統,部署4~8個導彈營。S-300PMU2是S-300PMUl的增強型。但S-300PMU2可提供控制老式防空導彈(如SA-5)的軟件和交互界面,而新型的LEMZ 96L6E搜索雷達的功能更爲強大。S-300PMU2還具有與愛國者2/3型相當的反導能力。如果解放軍將S-300PMU1和S一300PMU2部署到臺海前沿,將有足夠的能力攻擊臺灣本島上空的臺軍戰機。這兩型導彈具備打擊部分隱身作戰飛機(如F/A-18ElF、臺風,甚至JSF戰機)的能力,美軍目前僅有F-22A和B-2A可以有效應對這些防空導彈系統。
東方網2009年12月19日消息:據俄羅斯《消息報》12月18日報道,俄金剛石-安泰防空康采恩下屬特種設計局的主任伊戈爾?阿舒爾貝利近日表示,俄新一代防空系統S-500的研制工作將在2015年全部完成。S-500並非S-400的升級型號,而是一種全新的防空武器,其作戰性能明顯由于國內外現役的任何一種防空系統。雖然俄空軍到目前爲止僅僅裝備了兩個營的S-400系統,但阿舒爾貝利表示,該系統和S-300今後將逐步被S-500所取代。 據悉,S-500的最大射程超過500千米,能夠同時攻擊10個來襲目標(S-400爲6個),可攔截的目標包括小型無人駕駛飛行器、掠地飛行的巡航導彈、戰機和飛行速度高達5千米/秒的彈道導彈。而對于最後一類目標,目前的防空系統幾乎均無能爲力。 目前已制造出了S-500系統的部分組成單元,S-500系統在外形上與俄軍現役的S-300及S-400系統並無特別明顯的差異。不過,S-500所配備的雷達系統更加先進,是一種最新式的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不但發現目標的能力更強,而且對目標坐標的測量精度也更高。此外,該雷達還將被用于改進俄軍現役的S-400防空系統,以提高後者的作戰效能
美國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heater Missile Defense System)的目標是防護駐外美軍及盟邦,依重層攔截的規劃構想,主要分為低層與高層兩道防線。其中包括陸基的愛國者三型飛彈(PAC3),與戰區高高度區域防禦系統(THAAD),以及陸戰隊反飛彈系統(CORPS-SAM)、海基的海軍神盾改良之海軍區域飛彈防禦系統(NAD),及屬於高層飛彈防禦系統的海基戰區廣域防禦系統,另外尚有空軍的助升段攔截系統機載雷射等。
系統運作時,由X頻段射控雷達偵測來襲彈道飛彈目標,並全程追蹤、經由數據鏈路引導飛彈迎向目標。每枚飛彈包含一單級固態火箭助推器與擊殺器;擊殺器在攔 截最後階段會自動歸向目標,藉由直接撞擊的力量摧毀彈頭。戰鬥管理系統則負責整合各戰區高高度區域飛彈防禦次系統,並與其他飛彈防禦系統連結,組成完整的 戰區重層飛彈防禦架構。其車載發射架,可機動部署並快速重新裝填。
經過幾十年發展,中國的導彈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本屆珠海航展上展出了多種反艦導彈,它們以艦艇或戰鬥機爲載體,能對8-280公裏範圍內的敵艦進行精確打擊,並且還衍生出了打擊敵人岸上目標的空對地型號。在距離海岸8-35公裏的範圍內,可利用C701/C704和C802等幾種岸艦/艦艦導彈進行防禦。對于35-180公裏範圍內的目標,可以用C701/C704艦艦/空艦導彈或是C802/C802A和C602導彈岸艦/艦艦/空艦導彈來攻擊。對于距離海岸180-280公裏範圍內的目標,可選擇用C704、C802/C802A艦艦/空艦導彈或是C602艦艦/岸艦導彈進行打擊。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noads/11054186/20061107/13728252.html
海鷹-2(HY-2)(C201) 0.9M 95公里 SY-2的改進型
艦艦導彈
上游-1(SY-1) 0.85M 40公里 中國第一代艦艦導彈
上游-2(SY-2) 0.9M 95公里 採用固體推進劑
海鷹-1(HY-1) 0.85M 70公里 SY-1的岸艦型後通用
海鷹-2(HY-2) 0.9M 20-95公里 SY-2的改進型
鷹擊-2(C802) 0.9M 12-120公里
鷹擊-3(C803/802A) 1.4M 150公里 未端超音速艦艦導彈
C701 0.8M 15公里 電視制導的小型導彈
C-705反艦導彈是在C-704基礎上改進引導系統,換裝新型固體火箭發動機改進而來。導引頭部分加裝了可添加GPS以及北鬥導航定位系統裝置。動力部分改用結構緊密更新型中推力火箭發動機,最大打擊距離爲75公裏,使用二級助推火箭系統,最大打擊距離爲170公裏。本次航展展出的這枚C-705型反艦導彈專家解釋說,並沒有安置二級助推火箭,射程爲75公裏,戰鬥部全重110公斤,聚能內置體半裝甲結構戰鬥部,HVTD-H濃縮高爆烈性炸藥裝填。可以打擊1000-1500噸級中小型海上目標。首發命中精度爲95.7%。低空掠海飛行最低姿態12.15米。
C602 0.9M 280-400公里
反潛導彈
長纓-1(CY-1) 0.8M 18公里
點防禦導彈系統主要用於攔截各類導彈(特別是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同時能夠攔截固定翼和旋轉翼飛機、無人機等。它們通常為:輕型非甲板發射裝置,可以安裝在包括小型艦船在內的水面艦船上;全天候晝夜作戰;反應迅速且攔截時間短;可以在沒有任何艦載作戰系統的情況下自主作戰,“發射後不用管”;導彈戰鬥部殺傷力強。國外典型的點防禦導彈及導彈系統主要有:
“增強型海麻雀”(ESSM)導彈
ESSM是雷聲公司為美國海軍研製的艦空導彈,是RIM一7M“海麻雀”的改進型,可對付技術先進的高速、低雷達截面的機動型反艦導彈。
2004年1月獲得了批量生產許可,將裝備在航空母艦、“提康得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和下一代DD(x)驅逐艦上。
ESSM可從Mk41或Mk48垂直發射系統發射,也可從傳統的Mk29發射架發射。1個Mk41發射單元可放置1個Mk25四聯裝貯運發射箱(裝4枚ESSM導彈),可極大提高導彈火力密度。ESSM採用自動駕駛儀進行中段制導,通過發射艦的資料鏈來進行校正,在攔截末段轉為半主動雷達尋的。雙模(半主動雷達和紅外)導引頭可能是其今後的發展方向。
“西北風”是由法國馬特拉公司研製的一種超近程地空輕型導彈,用於對付低空、超低空大規模飽和攻擊,具有機動性好、威力大、反應時間短等特點。目前該導彈已發展到“西北風2”,成為完全自主的“發射後不用管”導彈,可攔截各類空中目標,包括低紅外特徵目標。導彈的最大速度為2.5馬赫,最大攔截距離為6000米,戰鬥部品質為3千克,帶有近炸引信。導彈採用高靈敏度、多元紅外致冷導引頭,通過被動紅外尋的進行制導。
“薩德拉爾”(Sadral)、“西姆巴德”(Simbad)和“特拉爾”(Tetral)艦載防空系統都採用“西北風”作為攔截導彈。
“薩德拉爾”可作為較小型艦船的主要防空系統,也可作為大型艦船的輔助防空系統。l套發射裝置可裝6枚“西北風”,該系統可與艦上作戰系統相連,也可採用自主操作方式,能在目標分派後5秒發射導彈,發射間隔為3秒。
“西姆巴德”是為小型艦船設計的一種更為輕便、簡易的防空系統。它為人工作業系統,發射裝置裝有2枚“西北風”。通過使用“西姆巴德”控制裝置或在夜間使用熱成像裝置,可提高操作人員的作戰水準。
“特拉爾”的作用與“薩德拉爾”相似,但它的發射裝置只能裝4枚“西北風”。“特拉爾”將向更為小型、輕便的方向發展,以適用於具有隱身能力的戰艦。
垂直發射(VL)型“米卡”是第一套能對抗飽和攻擊的點防禦導彈系統。它由法國馬特拉公司研製,採用的導彈是以“米卡”空對空導彈為基礎發展的,可在全天候和任何電子戰環境下晝夜實施對抗;並具有推力向量控制系統,可垂直發射,從而提高了射速和靈活性,縮短了反應時間。
VL型“米卡”是一種“發射後不用管”武器,主要的制導系統在彈上,在飛行過程中系統完全自主,採用主動雷達尋的或紅外成像制導。由於VL型“米卡”是模組化垂直發射單元,因此其數量可以任意增減以適應不同噸位的水面艦艇,而且可整體加裝在甲板或艦艇的上層建築上。
VL型“米卡”不會破壞艦船原有的整體隱身能力,並且能與艦上現成的感測器系統有效整合,無須設計專門的火控系統,甚至不用專門的控制臺。這極大地降低了VL型“米卡”的改裝費用,對於許多經費有限而又急於提升艦艇點防禦能力的國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海狼”導彈系統
“海狼”是第一套經歷過實戰的艦載近程低空反導點防禦系統,由英國宇航公司研製,主要用於全方位攔截各種反艦導彈、飛機等來襲目標。
“海狼”採用雷達或電視跟蹤和無線電指令制導。破片殺傷型戰鬥部的殺傷半徑為8米,最大射程為7.5千米,最大速度超過2馬赫。第3代“海狼”(即目前使用的垂直發射型“海狼”與垂直發射型“米卡”相類似,同樣裝在密封發射箱內,具有完全自主、快速反應和作戰的能力。
垂直發射型“海狼”採用1~2部雷達跟蹤裝置,可全天候晝夜作戰,由瞄準線指令系統制導。
2004年,英國海軍開始對“海狼”點防禦系統進行改造。這次中期改造計畫旨在提高現役常規發射型“海狼”和垂直發射型“海狼”的性能、可靠性和可維護性,同時安裝一套對用戶更友好的人機界面。
“巴拉克一1”艦載點防禦系統是海軍專用防禦系統,是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和拉斐爾武器發展局共同投資發展的,用於對抗亞聲速和超聲速的反艦威脅,包括飛機、反艦導彈、無人機等。
“巴拉克-1”採用標準元件,集裝箱式垂直發射裝置安裝在艦船的專用艙中,可快速地與新導彈一起再補足,維持戰鬥準備就緒狀態。1套典型系統配置8枚導彈,導彈採用雷達指令制導。由於系統建有戰術圖像和威脅評估資料庫,因此可對威脅做出迅速回應。2004年初印度向以色列採購了價值5800萬美元的“巴拉克”系統,以增強海軍水面艦艇的防空能力。
“拉姆”是以輕巧、快速反應、“發射後不用管”為特徵的近程低空點防禦導彈系統,由美國雷聲導彈系統公司和德國拉姆系統公司聯合研製,可裝備在大、中、小型艦艇上,用於攔截各種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和低空高速飛機。“拉姆”導彈是在美國AIM一9L“響尾蛇”空對空導彈的基礎上改進的,導彈外型基本相同,內部改動較大。
“拉姆”的自動駕駛儀與旋轉彈體相結合,使導彈在飛行末段機動能力大於20g。由於大量採用了微電子和微處理機,結構更緊湊。使用Mk44導彈貯藏箱及21管Mk49導彈發射系統後,系統將具有更強的殺傷力及多目標攔截能力。目前,較小型艦船使用的11管發射裝置正處於研製階段。“拉姆”導彈裝備雷達和紅外雙模被動導引頭,可攔截無雷達輻射的反艦導彈。
目前,德國、美國、韓國海軍都裝備有“拉姆”系統,而希臘海軍也已經接收了第一套“拉姆”導彈系統。2004年10月,韓國又向美國雷聲公司購買了價值2500萬美元的“拉姆”系統,以裝備正在研製的3艘KDX一3“宙斯盾”驅逐艦,這是韓國第4次購買“拉姆”武器系統。
“薩阿姆”(SAAM)導彈系統
SAAM是歐洲“主要防空導彈系統”(PAAMS)的第二層系統,作為點防禦或區域防禦武器,其導彈射程為30千米、攔截高度為10千米。PAAMS同時採用“紫菀15”(Asterl5)和“紫菀30”(Aster30)艦空導彈;SAAM則只採用“紫菀15”艦空導彈,垂直發射,通過多功能電子掃描雷達的火控系統進行操作。SAAM具有快速的反應時間、很高的射速(每10秒發射8枚),1套發射系統可同時攔截10個以上目標。
SAAM導彈系統不久前從“馬卡”(Makkah)號護衛艦上成功進行了實彈發射試驗,這是該系統連續第3次直接命中並擊毀目標。
SA—N一9點防禦系統由俄羅斯阿勒泰設計局研製,採用的艦空導彈由火炬設計局研製,是把陸軍型SA一15“道爾”導彈“移植”到艦上使用。“道爾”導彈在陸軍野戰防空導彈家族中享有盛譽,SA—N一9的性能也相當優秀。該彈長2.97米,彈徑0.22米,彈重165千克,戰鬥部重15千克,最大速度850米/秒,可攔截高度在10~6000米、距離1500~6000米的反艦導彈和高度在10~6000米、距離1500~12000米的作戰飛機。
SA—N一9導彈採用鴨式佈局、指令制導、垂直發射方式。發動機為單級雙推力火箭發動機,引信為脈衝多普勒引信,單發殺傷概率90%。為了解決導彈垂直發射後的轉彎問題,該導彈採取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方法,就是在彈體中部採用1 0個小燃氣噴管來控制導彈垂直發射飛行段的快速轉彎。相比之下,國際上普遍採用的在導彈發動機尾部加裝燃氣舵的推力向量控制轉彎的方法則顯得技術複雜、研製難度大。 SA-N-9近程防空導彈系統採用了許多新技術,性能先進,俄羅斯僅裝備本國海軍而未向國外出口。而且,俄羅斯一直沒有放棄對SA-N-9的改進,主要是提高反應速度、提升導彈性能及降低成本。
http://jczs.news.sina.com.cn/p/2006-01-13/0743343996.html
英國《簡氏防務週刊》20074月刊報導,俄羅斯研製的全套鎧甲-S1(Pantsir-S1)近程防空武器系統目前正在約旦接受野戰試驗,同時約旦準備向俄羅斯訂購該系統。據俄羅斯聯邦對外軍事-技術合作署署長稱,俄羅斯已准許約旦用貸款方式購買其軍事硬體,因此約旦才決定下訂單。 這並不是俄羅斯首次向中東地區出售,阿聯酋已於2000年簽訂了一份價值7.34億美元的合同(楨:比貴!),要求俄羅斯研製並交付50套。根據該合同條款規定,系統的研製工作要在2年內完成,並在隨後3年內向阿聯酋分三批交付這50套系統。其中26套將採用輪式車輛底盤,14套採用履帶式車輛底盤,據悉,首批已於2006年開始進行交付。 鎧甲S1是一種高機動彈炮結合自行近程防空武器系統,配裝有2A72式30毫米高炮和1400發待發彈。該系統配用9M335導彈或57E6導彈,這些導彈在主炮塔兩側各裝備1束(4或6枚)。 另據俄羅斯《消息報》2012-9-16報道,俄陸軍司令部已決定拒絕裝備最新式的鎧甲S1彈炮結合防空系統。來自俄陸軍司令部的消息人士透露,此前進行的一系列試驗表明,鎧甲S1的實際性能無法滿足軍方的要求。
由于該系統可自動探測並瞄准可疑目標,所以商船船員無需經過太多訓練既可使用AK-130艦炮。在非自動動模式下,操作員(或商船高級船員)可通過點擊與近程武器系統相連電腦的鼠標發射炮彈。AK-130艦炮重不足1噸,船只甲板兩側各加裝一座,或僅在船首加裝一座。雖然每座AK-130艦炮的成本超過1百萬美元,但在索馬裏海盜威脅消失後,解放軍可將這種艦炮轉移至其規模日益擴大的海軍支援艦艇上。
http://war.163.com/11/0712/10/78OOOFU600011MTO.html
此款近防炮主要應用于海軍及陸軍的近程防空。火炮由10根炮管組成,口徑230毫米,每一根炮管有獨立的供彈機構、供藥機構及冷卻機構等。但10根炮管共用一個液體發射藥儲箱。由于沒有複雜的灋蔇ⅱi機構等,此火炮的結構緊湊,系統重量較小、火力密度大,這對一款近防炮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采用液體發射藥也有F多的優點,首先液體發射藥裝藥密度比固體發射藥大40%,單位體積的能量也相應大40%,因此同樣體積的裝藥,液體發射藥發射的炮彈初速大、射程遠。另外,液體發射藥的燃燒溫度比固體發射藥低,可減輕炮管磨損,延長使用壽命。在發射時炮口的火焰、煙霧較少,聲音也小,射擊時不易暴露。精確控制發射藥的注入量可以調節火炮射程、提高命中精度。由于此火炮不用灋腄A因此連發的間隔時間也大大縮短,射速非常高。但是由于不灋腄A火炮內的熱量無法隨彈殼帶出,所以在火炮身管外設置了冷卻裝置,由循環的冷卻液2火炮降溫。
另外,此款近防炮的上方安裝有光學及雷達觀瞄系統,與現役730近防炮上的系統相同,在此方面我們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配合先進的火控系統,密集的彈幕定會對來襲導彈造成致命殺傷。現代兵器第11期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2-11/0729534158.html
世界上70%小口徑近防武器無法攔截2馬赫導彈《兵器知識》杜文龍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反艦導彈呈現出了超高速、超低空、高機動、大威力的顯著特征,水面艦艇賴以生存的最後一道防線——近程防禦系統,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在反艦導彈的立體攻勢面前,以“密集陣”、“守門員”、AK一630爲代表的小口徑速射艦炮做好准備了嗎?
攔截速度1馬赫的掠海反艦導彈,火炮射速要達到4200發/分,這對于現役的多型近防火炮問題不大。但此後的一組數據會令多數速射炮力不從心:攔截1.5馬赫的導彈.射速要5597發/分:攔截2馬赫的導彈.射速要6713發/分:攔截2.5馬赫的導彈要達到7 626發/分:攔截3馬赫的導彈.射速要8386發/分:3.5馬赫要9028發/分:4馬赫要9 579發/分:4.5馬赫要10056發/分。也就是說,近程防禦系統要保證在全航路上有一發炮彈命中飛行速度爲2~4.5馬赫的導彈.就必須發展射速在7000~10000發/分左右的超高射速火炮。
據對13種現役小口徑艦炮的統計,只有4種超過7000發/分,這就意味著還有70%的小口徑艦炮無法在飛行速度超過2馬赫的反艦導彈面前爲艦艇築起一道安全屏障。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小口徑艦炮的射速已經被逼到了極限,在不得不采取6管、7管甚至12管配置的情況下才勉強達到了這一射速。那麽,射速上升的空間還有多少? 爲變相提高射速,瑞士、意大利等國在彈藥技術上下足了功夫,采取了所謂間接命中體制。如瑞士的“阿海德”(A—HEAD)彈藥,使用了一種集束定向預制破片抛射技術,每發炮彈內裝有152粒重金屬制成的圓柱形彈丸。每粒彈丸重3-3克。彈體底部裝有可編程的近炸時間引信,炮彈通過炮口前端的三個線圈後,彈上可編程時間引信就裝定了精確的時間指令。當炮彈飛到預定距離時.點燃抛射藥,將彈內152粒彈丸以1200米/秒的相對速度以定向集束形式抛射。如果快速發射25發AHEAD炮彈.可以在來襲導彈的前方形成~個直徑約8米、由3800個動能殺傷子彈丸構成的彈幕。這一措施大大提高了炮彈命中目標的概率。不過,經過計算分析,美、英有關專家認爲:就摧毀能量而言,如果要把直接命中體制與間接命中體制加以比較的話,需要250次間接命中才能産生1次直接命中所産生的摧毀能量。就價格來講,1發近炸引信彈的造價至少是直接命中彈的5倍,這中間的效費比使人們在選擇時,很難快速而客觀地爲任何一方舉起手來。
在無以複加的射速面前.小口徑艦炮陷入了兩難境地。
根據計算.艦載雷達發現掠海小目標的距離爲18~27千米,對于亞音速導彈能保證60~90秒的反應和抗擊時間。但對于超音速彈僅有20~30秒,除去武器系統的反應時間,真正能夠用于抗擊的不過10秒左右。而進入3 000米有效殺傷範圍後的時間只有2—3秒,這就意味著“密集陣”只有一次把50,75發炮彈射出炮膛的開火機會。此外由于一些導彈在飛行末端采用了不規則蛇形機動.防空武器進行跟蹤和鎖定都極爲困難。
蘇聯通過論證後認爲,AK一630型6管30毫米艦炮武器系統難以有效攔截90年代後期出現的反艦導彈,1975年便著手研制第三代近程反導武器系統。
時間、速度,是近防小口徑艦炮與反艦導彈永恒的話題。就目前雙方對抗的情況而言,後者似乎占據優勢並有穩固的地位,而且在短時間內難以撼動。蘇聯時期發明的高彈道攻擊方法目前仍被許多型號反艦導彈所采用。印度的“布拉莫斯”、俄羅斯的“俱樂部”等反艦導彈在攻擊的最後階段,能夠爬升到數千甚至1萬米的彈道高點後,以大角度俯;中攻擊目標,至3 500米高度時的平均速度能達到5馬赫,這樣從進入近程火炮防禦系統3 000~300米高度的殺傷範圍開始到命中目標,僅有1秒多的時間!這恐怕連火炮機械系統調整射向的時間都無法滿足。在目前的條件下.絕大多數小口徑高炮基本沒有防“過頂”攻擊的能力.艦艇正上方就成了裸露的攻擊窗口.這在近期內也難以解決。
據統計,現役的近程、中程、遠程反艦導彈發射重量多在200、600、1200千克左右,戰鬥部多在150~300千克。俄羅斯的部分反艦導彈要大大超出這一重量,SS—N一19更是達到了令人恐怖的7噸,戰鬥部也接近1噸。這一重量與高亞音速甚至高超音速的結合,所形成的巨大能量與小口徑艦炮普遍采用的20~30毫米炮彈平均重量不到100克的彈丸、“阿海德”(AHEAD)彈藥的3-3克小彈丸相比較.前者似乎更加像凶猛的“綠巨人”。在反艦導彈一住無前的攻勢面前,小口徑艦炮能夠以小博大嗎?
1974年底至1975年初,美國把退役的“坎寧安”號驅逐艦改裝成無人遙控試驗艦,並在艦上安裝了“密集陣”系統。1975年10月.美國爲了驗證“密集陣”系統的作戰效能,用“坎寧安”號進行了實彈攔截試驗。試驗中雖然成功地攔截了BWM一3E超音速靶機和“小牛”反艦導彈等目標.但在攔截1枚速度本不高的“白眼星”電視制導炸彈時.雖然“密集陣”系統取得了命中10發的成績(炸彈頭部命中1發、尾部命中9發),但懷揣908千克MK84常規炸彈的“白眼星”電視制導炸彈仍帶傷擊中靶艦,在艦體上撕開了1個9米×12米的洞。對于單項試驗而言.前面的攔截試驗是成功的,但對于整個試驗而言.“密集陣”的成績很難稱得上是合格,而且它還暴露出小口徑彈丸威力不足的缺陷。
另外一種情況也值得關注。即使小口徑彈丸能夠毀傷導彈,但由于攔截距離過近.仍會有小口徑彈丸只起到了撕裂導彈戰鬥部的作用,從而引發了高速飛行戰鬥部的解體或者提前引爆,導彈較大的碎片仍可以進入艦體內造成重大損傷.較小的碎片也可擊中上層建築表面脆弱而暴露的偵察預警設備等目標。對于高度依賴指揮通信的現代艦艇,其潛在威力有可能使其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戰鬥力。
爲了增強毀傷能力,各國爲小口徑艦炮研制了多種彈藥以提高終點效應,如脫殼穿甲彈、近炸引信預制破片彈、多功能引信彈藥等等,脫殼穿甲彈還采用了貧化鈾或鎢合金彈芯。但這些手段並沒有從根本上使小口徑彈藥的能量發生質的躍升,抵禦來勢凶猛的反艦導彈仍是一項難以完成的任務。
對小口徑速射艦炮而言,對付多目標能力實際上考驗的是火炮以預定攔截概率對一個航路上的目標完成發射彈數後.調整射擊諸元攔截下一個航路的能力。以“密集陣”攔截SS—N一25“天王星”反艦導彈爲例.“天王星”導彈以亞音速從距離目標1500米飛行到300米用時3.4秒.如果“密集陣”全系統工作正常,射擊4秒後才能達到80%的毀傷概率,然後才能轉移到其它導彈所在的航路。火炮隨動系統的機械轉動後再對准目標方位,一般需要2~3秒,是一種“持續射擊一轉動一再持續射擊”的循環過程,耗時過多。如果同一方向有多枚距離相差無幾的導彈“組團”來襲,“密集陣”系統恐怕就會崩潰。因此,小口徑艦炮近防系統只具備一定的連續攔截多目標的能力,不具備同時攔截多目標能力。來襲導彈飛行速度越高.連續攔截能力越弱,當目標速度達到高超音速後,恐怕攔截1枚都十分勉強。
1987年5月17日,兩伊戰爭的襲船戰中,伊拉克戰機發射2枚“飛魚”導彈誤擊美國“佩裏”級護衛艦“斯塔克”號.而“斯塔克”號上的“密集陣”系統競處于“故障”中.艦上擔任反導任務的“密集陣”系統雷達甚至未能發現來襲導彈,“飛魚”導彈毫無阻攔地命中了“戒備森嚴”的“斯塔克”號側舷,造成該艦重傷。2006年7月14日.以色列海軍“薩爾”5型導彈護衛艦“哈尼特”號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真主黨發射的反艦導彈命中,造成了4名水兵死亡,“哈尼特”號護衛艦上配備的“密集陣”近程防禦系統沒有任何反應。
“密集陣”近防系統在實戰中寸功未建.但在實彈射擊的演習中卻毫不留情地擊落友軍甚至己方目標。1994年的臺灣“漢光”演習中.臺海軍“成功”號護衛艦上“密集陣”系統的目標是由漢翔公司飛機拖帶的靶機。在“密集陣”急促的射擊聲中.只見拖靶機急速墜落,機上4人全部遇難。1996年日本海上自衛隊“夕霧”號護衛艦的“密集陣”系統在演練防空作戰時,請來了美國海軍的A一6攻擊機拖曳拖靶實彈演練,結果十分巧合,“密集陣”擊中了距離目標5.5千米的A一6,兩名駕駛員僥幸跳傘落海獲救。由此,備受指責的“密集陣”近防系統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一時惡評如潮。
面對目趨嚴重的反艦導彈威脅,美國海軍對“密集陣”系統倍感失望。2001年6月,“小鷹”號航母在日本橫須賀進行例行檢修後,用1座21聯裝發射“拉姆”Blockl近程反導導彈的MK一49發射系統.取代了右舷前方的“海麻雀”艦空導彈和MK一15“密集陣”近程防禦系統。同年12月,“小鷹”號前住中東參加完“持久自由”行動後,再次回到日本橫須賀,左前方的另1座MK一15“密集陣”也被一座MK-49發射系統所取代。至此.“小鷹”號的前方近程防禦任務已完全由“拉姆”Blockl近程反導導彈所承擔。美國海軍的“伯克”級驅逐艦自85號艦開始,位于前甲板B炮位的MK一15被MK-49系統取代,大概也是受“科爾”號光天化日下慘遭偷襲的警示。
“小鷹”號和“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以及最新服役的“伯克”級驅逐艦都放棄了“密集陣”近防系統,由“拉姆”近程防空導彈取而代之。
與小口徑速射艦炮相比,“拉姆”導彈有效彌補了“密集陣”們在反艦導彈面前的尷尬。
火力覆蓋範圍大。“拉姆”導彈射程500米~8千米,相比小口徑速射艦炮平均460米~3千米的射程,火力覆蓋範圍的遠界增大了2~3倍.近界相差無幾,能夠在導彈的來襲航路上獲得多次攔截機會,多聯裝的發射系統攔截概率會明顯躍升。
毀傷能力強。“拉姆”導彈采用的9.09千克的WDU-17B連杆式破片戰鬥部,除了有碰撞引信,還采用了DSU一15A/B激光近炸引信,能夠在導引頭精確鎖定目標的條件下.精確摧毀來襲目標,殺傷威力與攔截效果明顯高于小口徑速射艦炮。1999年4月,美國進行的作戰和評估試驗中,24枚“拉姆”Blockl中有23枚成功攔截了目標;在對超音速目標的攔截試驗中.2枚“拉姆”導彈攔截以超音速掠海飛行並做“s”型機動的MQM一8GEER超音速靶機,1枚直接命中目標;在對MA一31靶彈的攔截試驗中也取得了2發2中的成績。這表明“拉姆”具備較強的攔截超音速導彈的能力。
具備同時攔截多目標能力.‘拉姆”導彈采用全程被動制導,發射後不管.單個多聯裝發射裝置即具有同時攔截多目標的能力。此外,武器系統不需要專門配置搜索、偵察、跟蹤設備,只需由水面艦艇上已有的傳感器提供目標指示即可.而且對數據的精度和數據率要求不高。
計算表明,對于配備2座21聯裝“拉姆”Blockl的驅逐艦,要連續發射15-20枚反艦導彈才有可能將其重創,而對于只配備“密集陣”系統的艦艇.達到同樣毀傷效果只需要5枚。
此外,由于“拉姆”導彈采用大量的成熟技術和硬件,研制和裝備費用大幅度下降,顯示出了良好的效費比。優異的性能與合理的價格迅速征服了美國海軍,目前已經爲50多艘艦艇采購了將近4000枚,德國海軍也采購了1000多枚。此外,丹麥、日本、澳大利亞、土耳其等國海軍也在計劃列裝。
愈演愈烈的“拉姆”之風,可能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吹散小口徑速射近防系統“密集”的彈幕。彈進炮退,似乎已經,成爲定局。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9-16/0756521574.html
俄最新AK630M2近防炮 射速1萬發/分鍾 2009年12月24日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204_2302.html
駐伊美軍陸基C-RAM密集陣近防系統有戰果了
C-RAM是“反火箭炮、火炮和迫擊炮”的英文縮寫,顧名思義是用來對付敵方火箭炮、火炮和迫擊炮(統稱爲RAM)等間瞄火力威脅的武器系統。現在,這一任務曆史性地落到了防空炮兵的身上。
C-RAM系統裝在拖車上
被擊毀的助推榴彈部分殘骸
http://bbs.tiexue.net/post_3973884_1.html
國外反火箭、火炮和迫擊炮系統(C-RAM)發展概述 2010-11-05
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進行的非對稱作戰中,作爲對手的武裝分子通常使用各種輕武器,但有時也會使用火箭、火炮及迫擊炮對美軍基地實施攻擊。雖然這種攻擊的概率小、強度低,而且由于武裝分子缺乏訓練及裝備簡陋,命中率著實不高,但是其彈藥威力大,一旦命中彈藥庫、燃料庫、指揮中心或營房等場所,必然會造成嚴重的傷亡與損失,同時也會嚴重挫傷部隊士氣。而在未來的反恐作戰中,類似威脅將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
在這一背景下,世界上許多國家越來越重視反火箭、火炮和迫擊炮系統(C-RAM)的發展,它 能夠在來襲彈藥(火箭彈、火炮彈和迫擊炮彈)擊中目標之前發出警告,並對其進行跟蹤和攔截。與常規空中威脅相比,這些彈藥體積小,雷達反射截面也小,不易被探測和跟蹤,只有速射炮(速射炮最初作爲艦載武器)、火箭彈或激光器能夠攔截這些威脅。
反火箭、火炮及迫擊炮系統(C-RAM:Counter Rocket,Artillery and Mortar)是用來對付敵方火箭、火炮和炮擊炮等火力威脅的武器系統,其由近防武器系統、炮位偵察雷達及防空雷達、指揮及控制系統組成。當C-RAM的偵察探測系統探測到目標炮彈後,由指揮控制系統將指令信息傳至武器系統,武器系統便發射彈藥,在目標炮彈附近實施爆炸,從而起到攔截作用。
美國:從“密集陣”/“百人隊長”武器系統到“激光區域防禦系統”
美國陸軍早在2004年就開始研發C-RAM系統,其方案是將已在海軍服役多年的由雷聲公司研制的“密集陣"20mm近程武器系統安裝在拖車上作爲攔截系統,並將攔截系統與野戰炮兵雷達相連接,組成C-RAM系統。該系統研發成功後迅速裝備到美國陸軍與海軍的聯合作戰小組中,成功完成了100次攔截任務。
爲了滿足新的作戰需求,“密集陣”近程武器系統已經對多個關鍵部分進行了改進,包括集成“前方區域防空指揮與控制”系統,使“密集陣”能夠獲得來自戰場司令官的指揮;接收友軍飛機的位置信息;減少反應時間;增大萬向支架轉動範圍,獲得更大的射角以提高對大仰角目標的打擊能力。
“密集陣”C-RAM系統經過多次改進,美國陸軍稱其爲陸基“密集陣”武器系統(LPWS),雷聲公司則將定型後的該系統稱爲“百人隊長”(Centurion)武器系統。“百人隊長”武器系統安裝在拖車上,並配有獨立的動力單元,總質量約24噸。其配裝有搜索與跟蹤雷達、前視紅外傳感器和1門M61A1 20mm六管加特林轉管火炮,該炮可攜帶1550發配裝自毀引信的曳光燃燒榴彈,射速爲3 000~4 500發/分。
順應武器的發展趨勢,在“密集陣”/“百人隊長”武器系統的基礎上,雷聲公司正在開發“激光區域防禦系統”(LADS),該系統以激光束代替炮彈對付來襲的彈藥。空軍研究試驗室的相關試驗已經證明該系統可傳導激光束,可對付60mm迫擊炮彈。除了執行反火箭彈、炮彈和迫擊炮彈任務之外,“激光區域防禦系統”還可攻擊其他目標,如無人機、集群小艇、漂浮水雷以及無裝甲車輛。
圖爲瑞士厄利孔公司的“天盾”防空系統,其主要由35mm火炮、火控監視系統、合成指揮控制系統組成。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在其基礎上改進爲更加先進的C-RAM系統
德國:“天盾”C-RAM系統
在德國,萊茵金屬公司防空分部 已完成了基于3 5 m m火炮的“天盾” (Skyshield)C-RAM系統的改進工作。該系統由德國防禦技術與采辦聯邦 辦公室(BWB)投資,從2007年開始 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下屬的瑞士厄利孔公司負責研制。起初厄利孔公司的“天盾”系統僅是一套普通的防空系統,其主要組成部分包括35mm火炮、火控監視系統及合成指揮控制系統。萊茵金屬公司防空分部在這套防空系統的基礎上改進爲C-RAM系統,其35mm火炮仍 然采用厄利孔公司産品。厄利孔公司于 2008年1月中旬開始在土耳其爲德國陸 軍測試“天盾”C-RAM系統。整個測試在安卡拉附近的孫亞卡拉普那爾靶場進行。2009年,德國防禦技術與采辦聯邦辦公室與萊茵金屬公司防空分部簽訂了一份價值爲1.5億歐元(約合2.244億 美元)的合同,萊茵金屬公司防空分部將爲德國提供2套完整的營地防禦型C-RAM系統,每套系統包括1套合成指揮控制系統、2套火控與監視系統以及6門35mm炮。
營地防禦型C-RAM系統是在基本型“天盾”防空系統基礎上研制的,主要用以打擊頻頻威脅前方作戰基地的較小型武器,定型後仍以“天盾”冠名。2008年在土耳其進行的試驗中,該系統用于跟蹤和打擊非制導82mm和120mm 迫擊炮彈以及107mm火箭彈,其中107mm火箭彈是從8km距離上發射過來的。
隨後,厄利孔公司的“天盾”C-RAM系統根據試驗結果進行了大量改進,包括:改進雷達系統以探測和跟蹤更小的目標、改善精度校准、改進火控系統軟件、優化35mm“阿海德”(AHE AD,先進命中效能與毀傷)炮彈和火控系統的自動化程度。35mm “阿海德”炮彈的最大射程爲4km,每部35mm火炮配備250發備用彈,而潛在攜彈量將可增至500發。通常情況下,每門35mm火炮可對同一目標實施36發連射,不過未來隨著火炮射擊精度的提高,擊毀每個目標所需的炮彈數量將下降,因而火炮連射數可能減少。
萊茵金屬公司防空分部稱,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表示有意采購“天盾” C-RAM系統。
德國:“多納爾”自主火炮模塊C-RAM系統
德國“多納米”自主火炮模塊C-RAM系統采用的52倍口徑155mm自主火炮模塊
克勞斯-瑪菲?威格曼公司的PzH 2000自行榴彈炮也可作爲自主火炮模塊的替代産品,執行C-RAM任務
除了“天盾”C - R AM系統外,德國克勞斯-瑪菲?威格曼公司還獨 立投資開發了基于52倍口徑的155mm(倍口徑是指炮管長度,計算公式就是口徑×倍數,一般榴彈炮的倍口徑是 40~70mm,炮管越長,初速越大,射擊距離也就越遠——編者注)自主火炮模塊(AGM)的C-RAM系統,該炮安裝在由通用動力公司聖塔?芭芭拉系統分公司研制的新型底盤上,被稱爲“多納爾”(Donar)自主火炮。克勞斯-瑪菲?威格曼公司目前正在將該炮作爲靈活的營地防禦系統投入市場,它是保護前方作戰基地免受迫擊炮彈攻擊的最佳方案。安裝在塔臺上的監視雷達探測並跟蹤來襲目標,同時中央射擊指揮中心計算出彈道軌迹和交戰次序,隨後相關信息傳送到遙控式自主火炮模塊中,自主火炮模塊發射155mm榴彈,按照預先計算的坐標實施實彈攻擊。榴彈將在來襲彈藥的附近起爆,通過沖擊波及破片毀傷目標。
克勞斯-瑪菲?威格曼公司表示,3個或4個自主火炮模塊足以對中型作戰 基地實施360°全方位防護。每個自主火炮模塊質量約12噸,便于部署到作戰基地。2008年在德國北部的托登多夫靶場進行的試驗表明,155mm榴彈可成功攔截60mm迫擊炮彈等來襲彈藥。該系統預計于2010年在法國南部或在南非開展終端對終端試驗。克羅斯-瑪菲?威格曼公司的PzH 2000自行榴彈炮也可作爲自主火炮模塊的替代産品,執行C-RAM任務。
意大利:“豪豬”C-RAM系統
意大利奧托?梅萊拉公司多年來一直在研制“豪豬”(Porcupine)C-RAM系統,以滿足陸軍提出的作戰需求。經過大量試驗,該公司選擇了通用動力公司的M61A120mm六管加特林轉管火炮作爲系統的火力單元,該炮可發射配有自毀引信的20mm M940多用途彈藥,理論射速爲3 000~6 000發 /分。
標准的“豪豬”C-RAM系統將包括4個火力單元、1個用于目標指示和武器控制的指揮控制站以及用于監視和目標跟蹤的3D雷達系統。3D雷達具有“邊掃描邊跟蹤”的特點,可同時跟蹤多個目標並通過判斷每個目標的威脅程度來確定目標打擊順序。該系統可自動打擊目標,操控人員僅需要確保安全問題,即注意火炮的後噴界限,使自身處于安全位置。
“豪豬”C - R AM系統中多用途 武器系統的每個火力單元均包括1門 M61A1 20mm六管加特林轉管火炮、 彈藥裝填系統以及具備24小時目標跟蹤 能力的穩定型光學紅外跟蹤系統。指揮 控制站將目標分配給合適的火力單元, 使其能夠有效攔截1 000~1 500m距離內 的目標,其連射火力足以摧毀60mm迫 擊炮彈等來襲目標。
一套“豪豬”C-RAM系統的防護 範圍可達400m2,如果增加遙控火力單 元,系統的防禦區域將更大或者能夠防 禦更加密集的攻擊。“豪豬”C-RAM 系統也可與其他武器系統和雷達相集成 以擴大防禦範圍。其配裝的穩定型光學 紅外系統和3D雷達由意大利塞萊斯伽利 略公司研制。許多C-RAM系統質量非 常大,而“豪豬”C-RAM系統的最大 特點就是所有關鍵部件的質量都很輕, 這意味著“豪豬”可通過海陸空等多種 方式進行快速部署。目前,“豪豬” C-RAM系統的武器和傳感器系統均已 在其他方面的應用中得到了驗證,其子 系統正在進行試驗。
以色列:“鐵屋” C-RAM防空系統(2012也有了戰果)
近些年來,以色列屢次遭受各種炮彈、迫擊炮彈以及大量非制導火箭彈的攻擊。以色列已采用分層防空概念,以高低配置的不同防空武器系統保衛領土、領空安全,其中最低層的C-RAM任務由以色列拉斐爾先進防務系統公司的“鐵屋”(Iron Dome)系統執行。 該系統于2007年初開始研制,在2009年7月開展的終期試驗中“鐵屋”防空系統成功攔截了3發122mm非制導地對地火箭彈。首支裝備“鐵屋”防空系統的部隊目前正在進行訓練。一個裝備“鐵屋”防空系統的連隊可防禦的面積區域達150km2,防禦來襲彈藥的最大射程爲150km。
標准的“鐵屋”防空系統包括1個由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Elta系統分公司研制的EL/M-2084多用途雷達和1個由以色列amPrest系統公司提供的戰場管理中心,該中心將與以色列國防軍的射擊管理中心相連接。來襲目標將可通過3部機動導彈發射裝置進行打擊,每部導彈發射裝置可攜帶20枚“塔米爾” (Tamir)攔截導彈。
EL/M-2084是一種主動掃描相控陣雷達,能夠探測大量目標,包括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巡航導彈及其他目標。EL/M-2084多用途雷達將在來襲火箭彈被射出之後對其進行探測,並快速計算出彈著點。一旦來襲火箭彈的預定彈著點是平民區或軍事區,戰場管理中心將進行處理並發射導彈攔截這一來襲威脅。
該系統將由以色列國防軍炮兵部隊和以色列空軍防空部隊進行操控。
http://www.qbq.com.cn/bencandy.php?fid=4&id=1150
C-RAM武器系統
C-RAM武器系統“高射炮打蚊子”曆來被認爲是一件大材小用,力不從心的荒唐事。然而,現在美軍及其盟友卻迫切需要用高射炮來打“蚊子”了。當然,此“蚊子”非彼“蚊子”,是那些在戰場上空高速飛行的各種炮彈。與傳統的空中目標飛機相比,稱其爲“蚊子”毫不爲過,因爲要發現一枚迎面來襲的60毫米迫擊炮彈意味著雷達必須能夠在4~5公裏的距離上探測到0.001平方米大小的目標,飛行中的小鳥甚至昆蟲都可能亂真。要截擊這些“蚊子”談何容易。
火炮曆來是戰場上最具威脅的殺傷手段。據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80%的傷亡是炮火導致的。2006年之夏以黎沖突的隆隆炮火聲似乎也在宣告,火炮還要在未來戰場上繼續大發神威。因此,反火力作戰(countefire),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依然是美國陸軍及其盟友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而C-RAM則是近年來湧現的一個新概念。C-RAM是“反火箭炮、火炮和迫擊炮”的英文縮寫,顧名思義是用來對付敵方火箭炮、火炮和迫擊炮(統稱爲RAM)等間瞄火力威脅的武器系統。現在,這一任務曆史性地落到了防空炮兵的身上。
C-RAM武器系統-攻防兼備
C-RAM武器系統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至20世紀末的漫長歲月裏,各國陸軍的反火力作戰始終局限在後發制人的模式中,即只有在一方火炮發起火力攻擊後,受攻擊方才能利用各種手段探測火力發射的源頭即火炮的位置,然後對其實施火力打擊。這種作戰方法主要強調對敵火炮的定位和壓制,而對敵方已經發射出來的炮彈則無可奈何。而且,這種反火力作戰曆來都屬于地面炮兵的任務範疇。
按照這種作戰模式,測定敵火炮的位置就成爲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難點。幾十年來,炮位偵察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在上世紀70年代以後,相控陣炮位偵察雷達及自動化射擊指揮系統的興起,使反火力作戰能力大大提高。往往炮彈還沒有落地,火炮就已經被定位,隨即就有可能被摧毀。然而“先挨打,後反擊”的框架始終未被突破。
與上述作戰模式相比,C-RAM在作戰理念上強調“攻防兼備”。所謂“攻”就是攻擊敵方的火炮,所謂“防”就是攔截來襲的炮彈。這就好比是拳擊運動員的一雙手,一只手重拳出擊,而另一只手則進行阻擋。
C-RAM武器系統-戰爭需求
在伊拉克戰場上,60毫米和82毫米迫擊炮是除簡易爆炸裝置外駐伊美軍所面臨的最大威脅。據美陸軍的報告稱,2005年駐伊美軍平均每周要遭到50多次火箭和迫擊炮的襲擊。盡管大多數迫擊炮彈精度較差,但只要有一兩發炮彈落到美軍隊伍中就會造成較大傷亡。而且,伊抵抗力量通常都是從人口密集的居民區用迫擊炮向美軍進行襲擊,因而使其在圍剿時難以發揮火力優勢。美軍常用的戰術是在炮位偵察雷達探測到迫擊炮發射陣地後,迅速派遣部隊乘直升機或“悍馬”車前往圍剿。但由于美國陸軍AN/TPQ-37炮位偵察雷達最初是爲探測遠程身管火炮而設計的,對付射程較近、彈道彎曲的迫擊炮非其所長,因此其提供的迫擊炮炮位數據經常不十分准確。再加上武裝分子采用了“打了就跑”的戰術,使得美軍的圍剿很少成功。防不勝防的迫擊炮襲擊使美軍士氣受到嚴重挫傷。
2004年6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收到來自前方中央司令部司令的緊急請求,要求火速提供一種部隊防護手段,以對抗日益增長的來自伊拉克武裝分子火箭和迫擊炮的威脅,重點用于保衛前方作戰基地以及後勤保障區的安全。
C-RAM武器系統駐伊美軍部隊強調,他們所需要的是一種能夠攔截炮彈的防護系統。這種系統應能在安全距離上識別、攔截和壓制來襲的火箭彈和迫擊炮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附帶損傷並對己方和中立方的飛機不形成威脅。他們還要求該系統具有3600的覆蓋範圍和很高的毀殲概率,具有自主攻擊能力,但操作手亦可進行人工幹預,進行手控發射。一旦配置到位,該系統將成爲基地防禦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並且可以機動,但不必具有在運動中發射的能力。
根據前方的要求,美陸軍訓練與條令部迅速展開了對C-RAM的分析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如果部隊具有對火箭炮、火炮和迫擊炮威脅的“感知”和“告警”能力,人員傷亡就可以減少13%,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對射彈的“攔截”能力,則人員傷亡可減少70%。根據此項研究,訓練與條令部確定,C-RAM系統應是一個具有多種能力的一體化系統。C-RAM必須具備七大核心功能,即預防、感知、告警、攔截、反擊、防護以及指揮與控制,組成一個偵察、火力和指揮與控制一體化的系統。“攔截”只是該系統的核心功能之一。
爲了滿足戰場急需,美陸軍決定采用分階段螺旋式發展的方法,即首先利用現成裝備與技術研制過渡型系統供部隊使用,然後根據使用情況逐步改進,同時針對部隊的長遠需要研制新型C-RAM系統。根據美陸軍的要求,軍火商提供了幾種樣機系統供選用。進入最後一輪角逐的有美國海軍最新的艦載Mk-15“密集陣”Block 1B型20毫米近防系統、瑞士的35毫米“天盾”高炮系統以及美國國防部先期研究計劃局(DARPA)和陸軍坦克與自動車輛研究發展與工程中心(TARDEC)聯合研制的主動防護系統。
在對這三種武器系統進行仔細評估後,美陸軍認爲“天盾”高炮系統中的雷達和高炮分開配置,系統組成較爲龐大且反應速度較慢,不利于機動部署和快速應戰;而主動防護系統屬于新型防禦武器,尚處于研制階段,作戰能力與可靠性如何尚不得而知。因此,美陸軍最終選擇了海軍的“密集陣”Block 1B系統,與其他偵察、指揮和告警系統組成過渡型C-RAM系統。
自2004年12月中旬以後,美陸軍用改裝後的C-RAM系統在尤馬試驗場對60毫米和81毫米迫擊炮彈進行了多次攔截試驗,攔截成功概率約爲60%~70%,最高達78%。2005年5月中旬,美國陸軍將兩套C-RAM系統緊急部署到集中了許多要害部門的巴格達“綠區”,開始進行戰鬥值班。從部隊提出作戰需求到過渡型C-RAM系統投入使用,總共花了不到11個月的時間。截止到2006年,已有6套系統部署在伊拉克。
C-RAM系統組成
“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 美國海軍的“密集陣”Block 1B型近防系統的核心是20毫米六聯裝“加特林”機關炮。該炮射速高達4500發/分,是美國軍艦上用于對空防禦的最後一道防線。該炮配備由高分辨率熱成像探測儀、自動獲取圖像跟蹤系統、成像儀穩定系統組成的一體化光電探測系統,並集成到火控系統之中。
C-RAM武器系統艦載型“密集陣”Block 1B系統發射威力巨大的貧鈾彈芯脫殼穿甲彈。在海上,這種攔截方式不會産生什麽附帶損傷,在陸地上則不然。“密集陣”系統以高射速發射的大量穿甲彈,像冰雹一樣從天而降,對于城市中擁擠的人群來說這比迫擊炮彈的威脅還要大,況且還有致命的放射性危害。爲此,美國陸軍決定讓“密集陣”改爲發射可在空中自毀的M246型殺傷曳光燃燒彈。
傳感器 多種炮位偵察雷達和防空雷達組成了過渡型C-RAM系統的“耳目”。炮位偵察雷達主要有AN/TPQ-36、AN/TPQ-37炮位偵察雷達和輕型反迫擊炮雷達(LCMR)。三者互相補充,可有效地偵察各種距離上的目標。AN/TPQ-36和AN/TPQ-37均爲80年代列裝的相控陣雷達,作用距離數十公裏,主要用于偵察敵方遠程火炮、火箭炮或迫擊炮的位置。
輕型反迫擊炮雷達是針對近年來反恐作戰和城市作戰的特殊需要而研制的新型雷達。該雷達彌補了冷戰時期開發的炮位偵察雷達的許多不足。例如,AN/TPQ-36和-37雷達重達數千公斤,扇掃範圍僅900,最小作用距離達數公裏(不利于偵察近距離的迫擊炮),需要配備發電機,而且價格昂貴高達數百萬美元等。
LCMR雷達的主要優點爲:掃描範圍360°;作用距離7公裏,與大多數迫擊炮的有效射程匹配;定位誤差小于100米;僅重58公斤,便于空投和攜帶;功耗小,可使用車載電源或民用電源,使用電池時可連續作業6小時以上;使用安全,天線和手持計算機之間實現無線連接,所以操作手可與雷達分開配置;單價65萬美元。
2004年有38部LCMR雷達投入了伊拉克戰場,使用效果極佳。LCMR被評選爲當年美陸軍的十大發明之一。美陸軍于2006年增購54部第二階段改進型雷達(LCMR II),2009年再購買442部LCMR III。
“哨兵”(Sentinel)防空雷達于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裝備美陸軍,是一種先進的三座標相控陣雷達,工作在X波段,可以在3600範圍內捕捉與跟蹤目標,作用距離40公裏。“哨兵”防空雷達有反航空威脅(ABT)型和反迫擊炮(CM)型,後者是前者的軟件改進型。“哨兵”ABT用于對付旋翼和固定翼飛機、無人機及巡航導彈等目標,“哨兵”CM用于對付火箭彈和迫擊炮彈,但也具有ABT型的功能。
前方地域防空指揮與控制系統(FAAD C2) FAAD C2是C-RAM系統的神經中樞。“密集陣”Block 1B攔截系統與輕型反迫擊炮雷達、AN/TPQ-36/37炮位偵察雷達、“哨兵”防空雷達、防空與反導工作站(AMDWS)、“密集陣”遙控站以及告警系統通過FAAD C2組成了一個一體化C-RAM系統,並與陸軍和其他軍種的指揮與控制系統連網。FAAD C2軟件的主要功能包括判讀和融合傳感器數據、評估威脅、提供預警、指揮攻擊行動並向其他支持C-RAM的系統提供敵方發射陣地位置和預期命中點位置信息。
原來的艦用型“密集陣”武器系統由于海上環境障礙物較少而且所對付的目標體積也較大,所以對火控軟件的要求比較簡單。而陸用型“密集陣”的主要作戰區域是城市,大量建築物會給雷達和光電系統探測和跟蹤目標造成嚴重幹擾,而且其要對付的目標是體積比反艦導彈小得多的炮彈。爲此,雷聲公司爲“密集陣”系統重新編寫了前方地域防空指揮與控制系統的火控軟件,使其能在陸地環境下識別和跟蹤諸如60毫米和82毫米迫擊炮彈那樣微小的目標。
C-RAM系統的指揮與控制過程如下:武裝分子發射迫擊炮彈;兩種以上傳感器捕捉到迫擊炮,立即向FAAD C2系統報告;FAAD C2融合目標信息並向防空反導工作站發送迫擊炮炮位和命中點位置,向WAVES告警系統發送命中點位置和告警信息,爲“密集陣”指示目標並命令其射擊;當來襲炮彈進入射程時,“密集陣”進行攔截射擊;防空與反導工作站將迫擊炮位、命中點位置和火力呼喚發送到“阿發茲”、機動控制系統、空軍增強型戰術自主安全系統、“掃描鷹”無人機、“小鳥”無人機、快速初始部署浮空器(RAID)、“目標上光標”戰場信息傳輸系統等;光電/紅外傳感器轉向命中點,並將命中點實時圖像傳送到eTASS系統;聯合防禦作戰中心(JDOC)或終端攻擊控制員(TAC)完成火力批准程序後,命令對迫擊炮陣地發起反擊。
未來的C-RAM系統
戰術高能激光武器先期概念技術演示 目前美陸軍所使用的C-RAM系統主要依靠動能武器攔截來襲炮彈,雖然可解燃眉之急,但仍有其先天不足―不僅攔截概率僅70%左右,而且依然存在附帶損傷的問題。爲此,美軍一直在探索將定向能技術應用于C-RAM,並且在研制高能激光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5年,美國和以色列啓動戰術高能激光武器(THEL)先期概念技術演示項目,以對付黎巴嫩真主黨日益增長的低飛火箭彈的威脅。1996年2月,名爲“鸚鵡螺”的樣炮系統在美國新墨西哥試驗場擊落了一枚近程火箭,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被激光武器擊落的無控火箭。
THEL系統采用氟化氘激光技術,利用乙烯、氘和三氟化氮等化學物質的化學反應獲取能量。該系統主要由指揮中心、火控雷達、指示與跟蹤系統以及激光炮四個部分組成。
火控雷達配置在敵方地域附近,連續不斷地進行掃描,一旦發現來襲火箭彈,雷達即計算目標的彈道以便使指示與跟蹤系統鎖定目標。一旦目標進入激光武器射程範圍內,指示與跟蹤系統便將高能激光波束聚焦于來襲火箭彈上,其能量可以摧毀5公裏以內的目標。戰術高能激光武器系統可以同時跟蹤60個目標,每分鍾可以對10多個目標實施射擊,裝填一次可以發射60次,每發射一次的成本約爲3000美元。
機動型戰術高能激光武器 雖然戰術高能激光武器威力巨大,然而體積龐大,幾乎無法移動。2003年,以色列和美國轉而開始進行機動型戰術高能激光武器(MTHEL)的研制和試驗。該項目的目的是研制一種可以用C-130軍用運輸機部署的高能激光武器系統,主要用于對付敵方火箭彈、炮彈和迫擊炮彈的威脅並用于對付便攜式防空導彈對民用飛機的威脅。整個系統裝在三輛牽引車-拖車上,分別爲激光炮車、火控雷達車和激光燃料車。以後還將進一步縮小整個系統的體積,以便用一輛車運載,最終使其能裝在“悍馬”車上使用。美國和以色列原本都希望機動型戰術高能激光武器能于2007年做好列裝准備。
2004年5月4日,MTHEL系統在美國陸軍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試驗場跟蹤並擊落了一枚飛行速度和高度均超過“喀秋莎”並攜有真實戰鬥部的大口徑火箭彈。然而,據估計MTHEL要達到裝備部隊的水平還需要花費約6年的時間和數十億美元。在如此高昂的成本面前,美國和以色列退縮了,于2006年初作出決定取消MTHEL項目。MTHEL的研制廠家諾?格公司自籌資金繼續研制,于2006年年中推出了“天空衛士”(Skyguard)機動型戰術高能激光防空武器系統。一套“天空衛士”系統的防護區域直徑約爲10公裏。系統單價約1.5億美元,但以後可能有超過30%的下降空間。不過,美國和以色列是否有意購買,尚不得而知。
固體激光武器 美陸軍下一個要攀登的技術高峰是發展結構緊湊、效率更高、幾乎沒有附帶損傷的100千瓦固體激光武器,以滿足防空反導的需要並提高部隊的C-RAM能力。
美陸軍已經參加了美國防部的聯合高能固體激光武器(JHPSSL)項目。該項目于2003年啓動,計劃在兩年內使激光器功率達到25千瓦。2004年已經組裝並演示了一種32千瓦的四模塊式二極管泵浦熱容激光器試驗模型,到2007年將實現60千瓦的階段性目標。美陸軍在2006和2007財年計劃花費2200萬美元爲JHPSSL項目研制激光武器技術演示樣炮,並計劃在2013年使其具有擊落火箭彈、炮彈和迫擊炮彈的能力。最終目標是到2018年能將其安裝在未來戰鬥系統(FCS)的20噸級輪式車輛上使用。
C-RAM武器系統總評
C-RAM武器系統C-RAM武器系統的研制與應用是新形勢下部隊防護的迫切需求,也是一個全面創新的過程。C-RAM概念的創立,突破了傳統上反火力作戰任務由野戰炮兵獨家承擔,只打火炮不攔截炮彈的老框架,提出了一個由防空炮兵牽頭、軍兵種協同的攻防兼備的反火箭炮、火炮和迫擊炮威脅的全新理念,爲防空作戰開辟了新的天地,是防空兵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在過渡型C-RAM系統的構建上沒有投資新裝備的研制,而是發揮現有信息網絡的優勢,不拘一格,將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紀初期技術水平的屬于不同兵種、不同軍種的裝備整合爲一個有機整體。這種資源合理重組的做法體現了一種集成創新。
過渡型系統之所以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送到前線,還要歸功于美軍靈活實用的戰時應急采辦機制。過渡型C-RAM系統的采辦是一個非常規的過程,因而也體現了裝備采辦管理的創新。在防空兵C-RAM連的創建過程中摒棄門戶之見,不僅吸納了野戰炮兵的裝備和人員,甚至還編入了海軍的專業人員。在人員的銜級結構上也不拘泥于一般規定,而是從實際需要出發偏高配置。C-RAM的攔截系統從常規武器向激光武器的過渡,體現了鮮明的技術創新特點,將使C-RAM的精度、威力和反應速度産生一個質的飛躍。
http://www.hudong.com/wiki/C-RAM%E6%AD%A6%E5%99%A8%E7%B3%BB%E7%BB%9F
俄羅斯研製的具有反戰術彈道導彈能力的中高空、中遠端地空導彈系統,俄羅斯稱為S-300型,北約稱為SA-10(薩姆-10)。1970年開始研製,先後發展有5種型別。從1992年開始,中國先後引進了S-300PMU、S-300PMU1型,並開始生產S-300PMU1型,命名為紅旗-15號。S-300PMU1型地空導彈系統由指揮中心、目標搜索雷達、制導站、48N6E型導彈及4聯裝發射車等組成,以營為建制單位,包括12輛發射車、48枚導彈和1個制導站,能同時攔截6個目標。
48N6E型導彈採用慣性制導+主動雷達末端制導,發射方式為垂直發射,彈長7.8米,彈徑0.5米,起飛重量1500公斤,最大射程90千米,射高25米-30千米,最大速度6馬赫,採用破片殺傷戰鬥部,可攔截速度2.7千米/秒、射程1500千米來襲的戰術彈道導彈,最大攔截距離40千米,最大攔截高度25千米。
S-300的導彈發射車為載重量36噸的馬斯543越野車。每輛車配備4枚待發導彈,整個導彈連共有48枚導彈。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289
<S-300與上海防空>
新聞背景:據《參考消息》援引加拿大媒體的報導,上海地區正部署一處導彈基地,中國引進的俄羅斯導彈防禦系統S300即將進駐上海,據稱在上海市區以東某處正在構築新的導彈發射陣地。這是2003年臺灣“中科院”宣稱正研製射程600~900千米的地對地導彈後,大陸採取的具體防範措施。臺灣地對地導彈於屏東九鵬基地試射,打擊半徑涵蓋上海、香港和大陸東南沿海各重要城市。臺灣官員聲稱已經制定了“毒蠍計畫”,一旦遭到來自大陸的“攻擊”,臺灣將動用導彈和航空兵攻擊上海。
上海是中國大陸最大和最重要的商業、金融和工業城市,2003年全市GPD總值為6240億,而上海帶動周邊城市群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作用,更是中國大陸其他城市無出其右。在大陸經濟體系中,起如此關鍵作用的上海地區如果遭到臺灣攻擊,對整個大陸經濟將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因此,在大上海周邊建立強大的防空體系,無疑是保衛中國經濟的重要步驟。
■上海的處境
上海地處東海之濱,北面是寬敞的長江口,東臨東海,市區離海岸線平均距離約40千米,從海岸到上海市區都是沖積平原,視野開闊毫無遮擋,從浦東的高層建築上能夠望見波光粼粼的東海。上海距臺北直線距離約為760千米,而臺灣空軍現役多種型號的戰鬥機執行對地攻擊作戰半徑最大可達1400千米,可見臺灣發出對上海的威脅言論不容輕視。
在歷史上,臺灣對上海的空襲是有慘痛教訓的。早在1949年11月至1950年2月間,從臺灣起飛的作戰飛機對上海共進行過26次轟炸和騷擾。1950年2月6日,國民黨空軍出動B-24、B-25、P-51、 P-38型飛機共17架,對上海電力公司、閘北水電公司和造船廠等目標進行狂轟濫炸,炸毀房屋2000多間,炸死炸傷1400餘人,發電廠遭到嚴重破壞,使發電量由 15萬千瓦降至4千千瓦。目前,上海地區人口密度、工業設施等都有極大增長,對水電以及通信的需求量和依賴更大,而且現代戰鬥機武器載荷已經接近當時的重型轟炸機,突防能力很強,一旦竄入重要地區足以造成嚴重後果。
上海空防地緣不如內地便利。由於城市頻海,缺乏架設雷達和防空系統的理想縱深和地形。現代戰鬥機在缺乏強大的電子戰飛機掩護時,往往採取超低空隱蔽突防或密集編隊偽裝成民航機逼近。臺灣空軍電子戰系統不足以支援其戰鬥機深入如此遠的距離,很可能選取這兩種戰術手段。對於超低空突防的戰鬥機,雷達截獲距離僅有數十千米,而偽裝成民航機的戰鬥機群需要及時識別確認。這兩項程式都要求雷達系統能夠提供足夠的預警距離和時間,而由於海岸線到上海市區距離太近,無法再向前部署預警雷達,也沒有高山陣地可以用來伸延雷達探測距離,因而雷達截獲目標後留給防空系統和航空兵進入作戰準備的時間非常少。在臺灣戰術導彈服役後,這個預警時間將更加短促。
■臺灣空軍的攻擊
臺灣目前能夠對上海造成威脅的手段主要是航空兵。臺灣到上海的航路西側是綿亙的大陸沿海,從50年代以來,大陸在這些沿海地區部署了連續的雷達監視網。臺灣空軍襲擊上海的航路需要避免靠近大陸,躲開沿海雷達的監視,只能在遠離大陸的公海上飛行,然後從東向西迅速進入上海市區,這也是臺灣50年代襲擾上海的航路。臺灣空軍的IDF、F-16和“幻影2000”戰鬥機都具備對地攻擊能力,並且有完善的導航系統,能夠在無線電靜默及沒有地面引導的情況下,完成複雜的全天候遠距離奔襲作戰。對於臺灣空軍來說,貼海面飛行雖然能夠利用大陸海岸雷達低空盲區,但是飛機載彈量和作戰半徑將受極大影響。
空襲城市目標有兩種模式可以採用。其一是不區分目標性質進行襲擊,其二是針對特定重要目標進行襲擊。臺灣空軍脫離本島支援,深入大陸防空圈奔襲城市,很難有把握突破強大的防空網,因此很可能靈活採用兩種模式。在可能接近重要目標的情況下採取前一種策略,而一旦遭到攔截而無法襲擊重要目標,則轉為對城市不加區分地隨意襲擊。
目前臺灣空軍作戰飛機能夠攜帶的空地武器系統中,“雄風2”導彈適合在防區外發射,但是其戰鬥部僅75千克(有幾百公斤吧),並不適合打擊城市這樣的大面積目標;而臺灣其他制導武器都需要作戰飛機深入地面防空系統射程內才能發射或投放,要完成對上海的襲擊對臺灣空軍來說是件非常艱難的任務。臺灣“毒蠍計畫”中的對大陸所謂“點穴式”攻擊可能根本無法達成。
美國智囊機構蘭德公司2000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臺灣開始研製類似“戰斧”巡航導彈的“雄風2E”彈,射程達1000千米。2003年9月25日,臺灣“中科院”在屏東發射了900千米的中程導彈。這類武器系統襲擊上海更加簡便,使大陸防空態勢變得尤為嚴峻。
俄羅斯的S-300防空導彈系統是目前世界上較為先進的武器,中國從90年代初期開始引進,並實現了國產化,進駐上海地區的可能是較新的S-300PMU1中國改進型或稱“紅旗”15,採用輪式多軸載重卡車半掛底盤。由於遂行要地防空作戰,半掛卡車並不影響機動,而且還能利用高速公路快速行進。S-300PMU1對中低空飛行器攔截最大高度達27000米,最低攔截高度為10米,有效射擊斜距達150千米。而對再入大氣層的中程彈道導彈有效射擊斜距達40千米,部署在上海以東海岸地區能夠將上海地面防空火力前伸150千米。
上海地處南京戰區地幅內,而南京戰區裝備的防空系統和戰鬥機都非常先進,加上有大陸最為完善的C3I作戰系統,滬杭地區的地面防空網和戰鬥機攔截力量將是非常強大的。除此以外,上海本地的預備役防空力量也是全國最為強大的。早在文革時期,上海地區工人民兵就裝備有數量龐大的多種口徑高射炮。90年代以來,中國引進的瑞士雙聯裝35毫米高射炮也優先裝備上海預備役部隊。據臺灣軍方人士估計,一旦兩岸發生戰事,在江浙海岸線外公海上300米高度飛行的臺灣飛機將會遭到大陸150至300個雷達信號的照射,而從上海東南部入陸的臺灣戰鬥機將可能遭遇近2000門高炮、數百枚中低空防空導彈和近千枚肩射防空導彈的攔截,此外還可能有2000至4000挺20毫米以下口徑的高射機槍的阻擊,火力總強度可能超過1991年海灣戰爭中巴格達防空火力的數十倍。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644
俄在阿布紮比展示最新S-400導彈爭奪中東客戶
“金剛石-安泰”防空康采恩的專家們認爲,在先進偵察探測系統的配合下,S-400系統將能夠高校攔截各種現代化的空中來襲目標,可以幫助任何一個中東國家構建起可信賴的防空體系。
S-400防空導彈系統雖然由S-300P發展而來,但其性能卻較後者又了質的提升。據介紹,1套S-400能替代3套S-300。與S- 300相比,S-400在目標命中率和速度方面的性能提高1倍,而抗幹擾能力則提高了4倍。該系統可有效攔截隱形飛行器和飛速度達4.8千米/秒的彈道導彈。
除此之外,S-400還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種可以發射多種型號導彈的防空系統。 “金剛石-安泰”防空康采恩宣稱,S-400可發射的導彈型號達8種之多,其中包括48N6DM、9M96E、9M96M、48N6和40N6等。尤其是,40N6的射程可達400千米,對彈道導彈類目標的最大距離爲50—60千米。借助這些射程和射高各異的導彈,使得利用S-400能夠構建起一套多層次的高效防空網。
由于對S-400的性能非常滿意,俄軍方已決定用其構建起俄未來防空體系的支柱。按照計劃,俄空軍將在2015年前分兩個階段裝備23個S-400防空導彈營,全面保護俄重要政治、經濟和行政中心上空的安全。其中,2010年前爲第一階段,主要在莫斯科附近地區部署,重點保護首都安全;2015年前爲第二階段,將在俄境內其他地區部署S-400系統,防護其他戰略目標免遭敵方空中攻擊威脅。
除了S-400系統外,“金剛石-安泰”防空康采恩還將在本屆阿布紮比武器展上展出其他一系列先進防空系統,其中也包括了“山毛櫸-M2E”中程防空系統和“道爾-M2E”短程防空系統。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23/1101543159.html
阿舒爾貝利指出,S-500並非S-400的升級型號,而是一種全新的防空武器,其作戰性能明顯由于國內外現役的任何一種防空系統。雖然俄空軍到目前爲止僅僅裝備了兩個營的S-400系統,但阿舒爾貝利表示,該系統和S-300今後將逐步被S-500所取代。
此外,阿舒爾貝利還首次透露了有關S-500系統的性能指標。據悉,S-500的最大射程超過500千米,能夠同時攻擊10個來襲目標(S-400爲6個),可攔截的目標包括小型無人駕駛飛行器、掠地飛行的巡航導彈、戰機和飛行速度高達5千米/秒的彈道導彈。而對于最後一類目標,目前的防空系統幾乎均無能爲力。
目前,“金剛石-安泰”公司已制造出了S-500系統的部分組成單元。在俄副總理謝爾蓋?伊萬諾夫近日視察該公司期間,人們首次見到了S-500的部分組件。據介紹,S-500系統在外形上與俄軍現役的S-300及S-400系統並無特別明顯的差異。不過,S-500所配備的雷達系統更加先進,是一種最新式的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不但發現目標的能力更強,而且對目標坐標的測量精度也更高。此外,該雷達還將被用于改進俄軍現役的S-400防空系統,以提高後者的作戰效能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12-19/1021577903.html
俄軍總長稱已部署S-400導彈 部隊竟稱從來沒見過 2009-9-2
8月26日,訪問蒙古的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尼古拉·馬卡羅夫上將向媒體披露,俄羅斯已在遠東地區部署了最新銳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打算用它來消除朝鮮導彈對俄造成的安全威脅。
這則報道引起媒體普遍關注。然而最新消息卻顯示,馬卡羅夫所言并非事實。
“已經部署”純屬忽悠
8月27日,俄羅斯俄羅斯人社及《生意人報》等媒體,以S-400“還沒有造出來”、“尚未運抵指定地點”等明顯帶有諷刺意味的標題,對此事予以跟蹤報道。
《生意人報》稱國防部給出的說法是,俄軍要把目前部署在莫斯科附近的兩個S-400導彈營中的一個,移師至遠東濱海邊疆區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靠近俄朝邊界的1533地空導彈團。但《生意人報》在遠東軍區的消息人士卻說,當地暫時還沒有什么S-400。“據我所知,(軍區)早就在等待該系統了。要是它們已經運來的話,那么遠東空防軍團司令肯定要從哈巴羅夫斯克(司令部所在地)過來走一遭,空軍司令也會來看看。這是件大事,不可能成為秘密的。”
遠東空防軍團司令部同樣對馬卡羅夫參謀長“已經部署”的說法感到驚訝:“根本沒有的事,如果S-400部署在我們這兒的話,根本不可能偷偷地搞……要是部署,會搞得很轟動的。”
實際上,俄空軍司令澤林上將前不久也曾抱怨:空軍想盡快多弄點新裝備,但俄軍工企業連起碼的訂貨計劃都完成不了。“空軍的S-400訂貨量沒變,但由于經濟危機等原因,交貨期限可能要大大后延。”澤林以無奈的口氣說。
而以前土鼈國內所說的S400,是那種所謂射程400公裏射程,只在航展上出現,而又從沒有定型過的騙人的玩意。
這個S400型號早已下馬了。娶而代之的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種導彈系統S400,這玩意是俄軍真正自用的。
同樣裏的例子,還有兩種蘇-35的型號,前一種是騙銀子的,後一種是俄軍自用的
中國土鼈通常骨子裏就低調,土鼈軍隊一般不在乎世界人民輿論的反響,只在乎自己是否占便宜,這種土鼈勁,有好處也有弱點
你往圖片的左邊看
……………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93269
此前有媒體報道,S-400地空導彈系統還不完善,因為還沒有研制出專門用于這種系統的遠程導彈。
《生意人報》30日刊登了對阿舒爾別伊利的採訪錄。他在採訪中說:“該系統于2009年12月26日完成試射,已經交付國家試驗。自然,我們應在2010年第三季度結束戰斗發射,並在第四季度交付批量生產。”
他說,並存不在任何與遠程導彈相關的失敗和科研上的難題。
http://big5.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anquan/20100430/42777533.html
報道稱,在當天的閱兵式上,伊朗展示了“力量”、“流星”和“泥石”等地對地導彈,這些導彈射程都達2000公裏,有能力攻擊以色列境內的目標和中東地區的美軍基地。而伊朗法爾斯通訊社發布的照片還顯示,有些新式武器系統也參加了閱兵,其中一款從外形上看很像S-300系統。
由于伊朗軍方今年2月就放出消息,稱正在研制性能不遜于S-300的防空系統,並表示這種新武器很快就將面世;而且就在閱兵式之前一周,伊朗國防部長再次發表了類似聲明。因此,閱兵式當天展出的“山寨版”S-300,確實令俄軍事專家大吃一驚。不過他們經過分析後確信,伊朗新武器與俄制的著名防空系統完全是兩回事,雖然外形上有些相像,但性能根本無法與真正的S-300相比。
俄《獨立軍事評論》周刊責任編輯維克托□利托夫金說:“我不知道德黑蘭展示的到底是什麽系統,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伊朗不可能獨立研制出與S-300一樣的東西。”利托夫金表示,要研制出類似S-300的系統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有發達的國防工業,還要有研制這類武器的相關經驗。而且,即使是像美國那樣軍事工業極其發達的國家,也沒有能力仿制S-300。
伊朗展示“山寨版”S-300系統也引起了以色列專家的關注。以色列戰略研究和太空問題研究所學者塔利□因巴爾認爲,伊朗的産品實質更像中國的HQ-9防空系統。他說:“如果你細看的話,就能發現它幾乎與中國産品沒什麽區別。”
俄羅斯軍事預測中心主任阿納托利□齊加諾克上校也認爲,伊朗根本不可能造出類似S-300的國防防空系統,但可能仿造出與中國的HQ-9相似的武器。他表示,伊朗很可能不知通過什麽途徑獲得了中國技術,並且因此得以仿制,但HQ-9本身就落後于S-300。
俄羅斯媒體的報道同時指出,現在沒有人能就伊朗國産防空系統的性能做出評估,也沒有人能夠說明它的真正來曆。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4-21/0836591357.html
回應
這明顯的就是俄羅斯的S300嘛,和中國有什麽關系??別什麽動不動就撤中國身上!!!
這位網友吃了屎。什麽屎盆子都往咱中國身上扣。
大家看看,我覺得和中國自己的S300大不一樣
中國是不輕易賣導彈的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203720
俄塔社援引這位官員的話說,俄伊之間的這份合同價值高達數億美元,俄羅斯不打算毀約,有關合同“將逐步得到履行”。未來俄方如何履行合同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際形勢和國家領導人的決定”。
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指責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多次表示不排除武力解決伊朗核問題,並反對俄羅斯向伊朗提供S-300防空導彈系統。俄方此前曾否認計劃向伊朗提供這種防空導彈系統。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18/1742545847.html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6-30/1708557149.html
今年8月號的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則認爲,中國吸收俄式武器技術所花費的時間,要比早先仿制西方武器所需時間少很多。例如,中國于1993年進口首批S-300防空導彈,1998年就完成了國産“紅旗”-9的設計定型工作。如此快的仿制速度令俄方大爲吃驚。
但我空軍某部一位要求匿名的專家對《青年參考》報表示,不能僅僅因爲外表相似就判斷某種武器仿自別國。作爲軍工領域的後來者,雖不能排除中國借鑒和學習國外武器設計思想的可能,但目前中國的裝備大都系自主開發,且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特別是在電子技術領域,中國基本上是學習西方的體系,幾乎與俄羅斯格格不入。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一些新型裝備的研制速度加快,是中國基礎工業和整體科技水平提升的結果;現在,很多國産武器元件的設計已不再受制于人,增加的資金投入也可讓科研人員參與更多的項目,獲取豐富實踐經驗。
俄羅斯“紐帶”新聞網8月24日報道稱,中國之所以同時從俄羅斯和其他獨聯體國家引進軍事人才,主要是因爲在蘇聯時代,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加盟共和國分別擁有同屬一個系統的設計局,它們統歸蘇聯國防工業部領導。有消息稱,中國從這3國引進了2000名以上的軍事技術專家,專長從輕武器到戰鬥機都有。據報道,蘇聯曾培養了近50萬軍事技術人員,蘇聯解體後,獨聯體各國允許非一流人才出國謀生,但即便是這些人,同樣可對中國武器研制起到幫助。
引進國外專家確實能對提高某些軍工領域的水平起到有益作用,但中國先進武器研制速度加快,根本上是綜合國力提高、本國科技水平進步及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的結果。實際上,隨著中國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國研制的一些武器,其技戰術性能已經超越了俄制同類産品。俄羅斯部分業內人士也曾承認,“如果再不拿出能引起中國客戶興趣的最先進防務技術,俄羅斯在中國市場將一無所獲。”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8-29/0901564118.html
美國世界政治評論網2009年3月17日發表文章稱,中國的軍火出口會從全球經濟衰退會中獲益。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世界政治評論網專欄作家朱達-格林施坦因(Judah Grunstein)稱,中國的防務公司完全有能力複制外國的先進武器,然後以低于原版的價格出售給第三方。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19/0954545883.html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4-02/0902547375.html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4-14/0930548746.html
據俄軍方消息人士透露,這批“鎧甲-S”將被移交給駐紮在莫斯科附近埃列克特羅斯塔利城的防空團,擔負保護S-400遠程防空系統的任務。不過,這些“鎧甲-S”要在5月份才能運抵駐地。在此之前,它們首先會被運到位于莫斯科郊外的阿拉比諾,以准備參加勝利日閱兵。雖然俄軍方發言人曾指出,俄軍官兵在此期間將有機會熟悉“鎧甲-S”系統,但專家們卻普遍置疑稱,閱兵式訓練的內容與實際的操作訓練和模擬器訓練的內容可謂天壤之別。
“鎧甲-S”是最近20年中最爲世人熟悉的俄制防空系統之一。其不但頻繁現身各種國際武器展,而且還贏得了不少實實在在的國外定單。
雖然各界對“鎧甲-S”的吹捧幾乎將其渲染成一種無所不能的防空系統,但事實上,其只是一種用于執行20千米範圍內防空任務的近程防空系統。其性能超過了便攜式的“針”和“射手”防空導彈,但還不及“道爾”的水平。俄軍對“鎧甲-S”的定位也是非常明確的--用于替換“通古斯卡”。
“鎧甲-S”的戰鬥模塊可被安裝到多種運輸平臺上--包括汽車、履帶式運輸系統和裝甲快艇。其最初曾被設計成一種履帶式防空系統,用于取代目前裝甲部隊中配備的“通古斯卡”,執行打擊直升機和低空目標的任務。但後來由于資金上出現困難,設計人員不得不將其更改爲一種輪式防空系統,並且主要用作爲後方設施提供防空服務的最後一道屏障。
由于輪式設計更適合在幹燥地區使用,因此俄方更傾向于將“鎧甲-S”推向中東市場。該系統的主要打擊對象被定位于巡航導彈、航空炸彈和其他低空飛行目標。據介紹,在探測到來襲目標的方位和距離後,“鎧甲-S”所配備的導彈會首先發射,如果未能命中,則在目標飛至3千米範圍內時,系統配備的自動高炮便會開火,在目標飛行的路線上構築起一道密集的彈幕。“鎧甲-S”上自動高炮攔截低速目標的最小距離只有數十米,這使得其能夠攔截飛行高度只有3-5米的亞音速巡航導彈。
按照俄軍方的計劃,采用輪式底盤的“鎧甲-S”將配屬于裝備了S-300和S-400的遠程防空兵團,主要以掩護連的形式存在。按照俄2015年前的國家武器計劃,俄軍今後5年內還將再接收10套“鎧甲-S”。
考慮到俄軍目前正在推進的改革計劃,雖然俄空軍目前僅明確將至少采購100套“鎧甲-S”,但有專家估計,僅是在2015年之前,俄空軍就需要采購200-250套該型裝備,而在2020年前還需再采購400-500套。此外,俄陸軍在2020年之前也需要采購500-600套“鎧甲-S”才能保障替換老式“通古斯卡”計劃的實施。(編譯:北鬥)
更多關于 鎧甲S 的新聞
俄向阿爾及利亞提供38套鎧甲-S1彈炮結合武器 2010-03-25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3-29/0927588527.html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12-17/0919577688.html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俄羅斯《俄羅斯人》網站6月19日報道,俄軍事專家認為莫斯科的防空能力極差,面對空襲或導彈襲擊時將非常脆弱;目前的S-400導彈防御系統無益于改變這一狀況,能夠擔此重任的導彈系統尚未開發。
S-400作為一種大量應用新技術的第4代防空系統,與 S—300P拉開了一代以上的距離。S—400在速度、精度等方面均優于美國的“愛國者”PAC—3地空導彈系統,是當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防空導彈系統。 俄羅斯拒絕出售S-400給中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很少有國家會把最先進的武器拿去出口,金錢從來就買不到最先進的武器。中國要擁有最好的防空導彈系統必 須自力更生。
S-400‘凱旋’地空導彈系統(北約將其命名為SA-21“咆哮者”)是由俄羅斯原金剛石中央設計局牽頭設計,在S— 300P的基礎上以全新的設計思路研制的。它充分利用了俄羅斯在無線電、雷達、火箭制造、微電子、計算機等技術領域的最先進研究成果;配備了射程更遠的新 型導彈和新型相控陣跟蹤雷達,雷達具有360°的全向覆蓋能力。據俄羅斯軍方稱,s—400在速度、精度等方面均優于美國的“愛國者”PAC—3地空導彈 系統,是當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防空導彈系統。S-400首次采用了3種新型導彈和機動目標搜索系統,可以對付各種作戰飛機、空中預警機、戰役戰術導彈及其 他精確制導武器,既能承擔傳統的空中防御任務,又能執行非戰略性的導彈防御任務。
“世界之最”的射程
S-400系統采用新型的40N6遠程導彈時, 射程可達400千米,為當今地空導彈射程之最,遠大于俄羅斯現役防空主戰兵器——S—300PMU2“驕子”系統的9M96E導彈(200千米),以及美 國正在研制的射程最遠的防空導彈——“戰區高空區域防御”(THAAD)攔截彈(200千米)。S-400系統攔截彈道導彈的最大距離是50~60千米, 比美國“愛國者”和俄羅斯“驕子”遠出10~20千米,且攔截率高,可擊落250千米遠、飛行高度從數十米到同溫層的目標,攔截“飛毛腿”之類戰術彈道導 彈綽綽有余。
設計獨特,抗干擾能力強
多層次防空
S-400系統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可以發射低空、中空、高空,近程、中程、遠程的各類導彈。這 些性能迥異的導彈互相彌補,構成多層次的防空屏障。s-400可采用的導彈達8種之多,包括48N6DM、9M96E、9M96M、48N6和40N6 等。但目前除了9M96E和9M96E2有部分數據外,其他型號導彈的數據尚未公開。導彈被冷發射至30米高度后,固體燃料發動機開始點火,在飛行的初始 和中間階段使用帶無線電校正的慣性制導,在最終攔截目標時轉為自動制導,裝有氣動系統以增強機動性。在首發導彈未命中的情況下,可發射后續導彈進行補射。 用戶可以選擇裝有5V55R、48N6E、48N6E2等導彈的標準發射裝置,或裝新型導彈,或新、舊型導彈混裝,每一種發射裝置在待發射位置均可放置4 枚導彈。據稱S-400已經完成所有這些型號導彈的發射試驗。
總之,S-400防空導彈系統具有遠、中、近程和高、中、低空防御作戰能力。它與先進的對空偵 察設施相結合,不僅可以應付對手提高空襲能力而對俄羅斯構成的威脅,并能與俄羅斯的經濟實力相適應。可以預計到2020~2025年,S-400“凱旋” 防空系統具備完全作戰能力時,將成為俄羅斯防空系統的支柱。
既然俄羅斯連這破玩意都不想賣給中國,中國完全可以自己研制,畢竟研制先進防空導彈比研究先進戰機容易多省錢多了。只要大力投資,頂多10年就能趕上俄羅斯防空導彈。 為啥這么說?
這里特別提醒一下,不是我要把不同種類不同體積的防空導彈放在一起比較,而是俄羅斯說S-400防空導彈系統是世界第一防空導彈,那我就不用考慮戰略戰術體積大小尺寸長短等分別了,至少必須把美國的所有比S-400防空導彈系統先進的東西都羅列出來,否則,無法駁斥俄羅斯S-400防空導彈系統是世界第一防空導彈的謬論。下面是美國陸軍排前4名的防空導彈(這4大防空導彈是美國陸軍高空超高空防空體系的主力)與俄羅斯陸軍第一大防空導彈----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數據比較:
美國陸軍第二大防空導彈-----KEI防空導彈(在研,估計2012年服役),射高1000公里,速度25馬赫,非常精確,不裝彈頭,靠動能金屬桿撞毀對方彈頭(楨:?)
美國陸軍第三大防空導彈----THAAD防空導彈(2008年服役) ,射高150公里,速度7馬赫,非常精確,不裝彈頭,靠動能金屬桿撞毀對方彈頭
美國陸軍第四大防空導彈----愛國者3改進型(在研,2010年服役)防空導彈 ,射高40公里,速度7馬赫,非常精確,不裝彈頭,靠動能金屬桿撞毀對方彈頭
俄羅斯陸軍第一大防空導彈----S-400防空導彈系統,射高40公里,速度7馬赫,不太精確,只能裝化學彈頭靠爆炸面積殺傷目標
俄羅斯S-300V地空導彈系統
發展背景
S-300V的前期可行性論證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陸軍火箭炮兵總部下屬的第三研究所于1963~1964年首次完成了陸軍防空體系的系統總體論證報告。報告認爲,地空導彈是對付彈道導彈的有效手段,但必須研制反戰術彈道導彈與反巡航導彈通用、反導彈與反飛機通用的野戰地空導彈武器系統。這是對過去反飛機專用型地空導彈傳統概念的重大挑戰。因此在1965年,蘇聯科技委員會與陸軍火箭炮兵總部的第三研究所一共制定了“反戰術彈道導彈與反巡航導彈通用、反導彈與反飛機通用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戰術技術研制任務書。雖然這一方案艱難地通過了答辯,但又遇到了新的阻力。
1968年,在一些部門的支持下,蘇聯國土防空司令部提出研制一種三軍通用的反飛機多通道新型防空導彈系統,稱爲S-500U,只用于反飛機。這一倡議得到蘇聯國家軍事工業綜合系統領導的支持。但經過陸軍火箭炮兵總部的堅持,蘇聯國家軍事工業綜合系統領導做出了一個折中方案,以通用化原則爲前提來研制三軍通用的防空導彈系統,並命名爲S-300系統。國土防空軍使用的稱爲S-300P,陸軍使用的稱爲S-300V,海軍使用的稱爲S-300F。至此,S-300面空導彈族系正式出台(S-300F和S-300P的介紹見本刊2003年5期和6期)。因爲是不同設計局、研究所研制,三軍通用化目的未能實現,只有指控站的搜索雷達等設備達到了約50%的通用性。
1969年5月27日,S-300V的反導反飛機通用戰術技術等要求被下達:一,能夠殺傷中、近程戰術彈道導彈;二,殺傷空地導彈和巡航導彈;三,殺傷在有源幹擾機掩護下的戰略和戰術飛機、武裝直升機;四,在上述空襲武器大規模空襲的條件下,在複雜空情和幹擾環境下,能有效掩護地面機動作戰部隊。
S-300V深刻影響了S-300P的改型發展。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S-300P的定貨方和研制方才意識到,國土防空中的高價值要地也迫切需要機動型反導反飛機通用的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因此,S-300P陸續研制發展了反導反飛機通用的S-300PMU系列地空導彈。
系列型號與主要性能、用途
S-300V系列型號 S-300V先後出現的型號有S-300V1、S-300V、S-300VM和S-300VM2,到目前已經曆了四個研制階段。
第一階段研制出的系統僅配用了一種射程較小的9M83導彈及其它相應的配套裝備,1980~1981年通過國家聯合鑒定試驗,1983年裝備陸軍防空部隊,系統代號當時爲S-300V1,攔截的目標類型主要是飛機、巡航導彈和諸如“飛毛腿”、“長矛”之類的近程戰術彈道導彈。
第二階段主要是爲S-300V1進行補充設計,即再爲系統配置一種射程更大的9M82導彈及其配套裝備,采用了兩型導彈、兩型發射單元的新系統,于1985~1986年通過了國家聯合鑒定試驗,1988年裝備陸軍防空部隊,攔截的目標類型增加到可對付“潘興”中程戰術彈道導彈、空地導彈,以及巡邏在100千米距離上的幹擾飛機。
第三階段是射程增加了2~3倍的S-300VM系統,1993年前後裝備部隊。
第四階段是射程又增加2倍的S-300VM2系統(“安泰”-2500),1998年前後裝備部隊。
S-300V的用途與主要性能 S-300V通常用于陸軍軍級以上的野戰防空,機動式陸基戰略彈道導彈發射陣地的防空,也可用于國土防空。它以對付戰術彈道導彈爲主,也可對付高速飛機、遠距預警指揮機、幹擾飛機等。
S-300V通常以旅爲作戰單元,每個旅下轄4個火力單元(營級編制)。這4個營通過旅一級的指揮控制中心,即1套“巴良納”自動化指揮系統,形成一個地面防空作戰整體。
S-300V的導彈所對付目標的速度範圍爲0~3 000米/秒。對戰術彈道導彈的最大殺傷距離爲40千米,最小殺傷距離爲13千米(9M82導彈)和6~8千米(9M83導彈),最大作戰高度25千米,最小作戰高度0.2千米。對飛機等空氣動力目標的最大殺傷距離爲100千米(9M82導彈)和75千米(9M83導彈),最小殺傷距離爲13千米(9M82導彈)和6~8千米(9M83導彈),最大作戰高度30千米(9M82導彈)和 25千米(9M83導彈),最小作戰高度25米。導彈采用初段慣導+中段指令修正+末段半主動尋的制導方式,制導精度6~20米。單發殺傷概率爲高空60%,中低空80%~90%。一個S-300V旅最多可同時射擊24個目標。最多可同時制導48枚導彈。導彈發射間隔1.5秒, 導彈發射准備時間15秒。導彈總數96~192枚。
裝備編制與技術特點
S-300V各導彈營裝備包括指揮控制裝備,導彈火力裝備,以及一定數量的支援、保障及維修裝備等。各營下轄1個指揮連、4個發射連。
指揮連對4個發射連進行目標指示和分配,並實施指揮控制。其主要裝備有1輛指揮車以及2部搜索雷達(環形搜索雷達和扇形搜索雷達各1部)。
發射連是S-300V導彈旅的基本作戰單元,包括1部制導站(即1輛多通道制導跟蹤雷達車),6輛照射發射車,6輛發射裝填車,一定數量的導彈。發射連既可采用混編火力單元編制,也可采用單一火力單元編制。例如每個發射連裝備4輛9A83發射車和2輛9A82發射車,或6輛都是9A83發射車。
指揮連及其裝備 指揮車(9S457-1)是導彈營的指揮中心,又稱指控站,裝在履帶式底盤上。指揮車控制著4個發射連,共24輛發射車。它接收上級指揮所和預警衛星提供的預警信息,也接收發射連制導站和兩部搜索雷達的信息,自動監視目標飛行航迹,並確定目標類型,爲發射連提供目標優先等級的建議,把目標分配給相應發射連的制導站。指揮車控制所有作戰活動,可探測200個目標,能掌握 70批目標,並能自動選出24批威脅最大的目標分配給4個發射連的制導站。
環形搜索雷達(9S15MT)是一部三坐標相控陣雷達,能對飛機一類的目標進行搜索,平均發射功率10千瓦,波束寬度1.5°×1.5°,可探測200個目標,跟蹤75個目標,並把目標數據送到指揮車。它的覆蓋範圍達方位角360°,高低角0°~+55°,作用距離250千米,天線每6~12秒轉1周。
扇形搜索雷達(9S19MT)也是一部三坐標相控陣雷達,主要用于搜索反戰術彈道導彈。扇掃搜索能夠縮短發現和跟蹤戰術彈道導彈的時間,以保證對來襲彈道導彈飛行航迹進行穩定監視。它作用距離250千米,平均發射功率15千瓦,波束寬度1.5°×1.5°,最多處理目標航迹16個,最多識別幹擾源6個,搜索方位90°,高低角有兩檔(0°~+50°、0°~+76°),扇掃周期每秒1周。
發射連 S-300V裝備的導彈由柳利也夫(後由卡姆涅夫)總設計師領導的“創新者”設計局研制,所配備的兩型導彈采用了模塊化組合設計,即兩型導彈采用相同的攔截器模塊(導彈的二級)和不同的助推器模塊(導彈的一級)。兩種導彈的二級除防熱有所差別外,其它基本相同。兩級模塊采用串聯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其區別是9M82有較長的一級固體火箭助推器,因此其彈體較長,射程也較遠。導彈采用錐形彈體,類似于美國的“斯普林特”反導導彈,但尺寸要小一些。
地空導彈通過模塊化組合設計,可獲得不同射程和射高的兩型或三型導彈,和過去單獨設計兩型或三型導彈相比,這樣能最大程度的縮短研制周期、降低成本。
導彈平時貯存在發射筒內,采用垂直發射,發射筒內燃氣發生器點火,將導彈彈射出筒。然後導彈在空中自行調節姿態並點火(冷彈射)打擊空中目標(如右圖)。燃氣壓力爲120個大氣壓,導彈筒內運動時間0.3秒,出筒速度爲45~50米/秒,彈射縱向過載約25~30g。彈射至50~80米高度時,一級尾部的矢量發動機點火。二級導彈(攔截器)采用無翼正常式氣動布局,彈體設計成可産生升力的錐體,尾部帶4個氣動控制舵面。導彈頭部裝有導引頭、無線電引信、彈上計算機及慣導裝置、戰鬥部、固體火箭發動機及舵艙。攔截器長約6米,彈徑0.715米,可用過載20g,最大攻角30°。
導彈采用串、並聯複合制導體制,整個飛行過程可分爲初段、中段、末段。
S-300V包括兩型導彈。北約稱9M83爲“鬥士”,彈長7.8米,彈徑0.8米,起飛質量2 318千克,最大速度1 700米/秒。9M82被稱爲“巨人”,彈長9.918米,彈徑0.8米,起飛質量4 690千克,最大速度2 400米/秒。
導彈采用半主動雷達導引頭,連續波多普勒體制。其天線采用三自由度轉動,以保證采用定向戰鬥部時導彈滾動的需要。引信采用雙波束無線電引信。頭部天線裝在導引頭天線上,隨導引頭天線一起跟蹤目標,用于對付戰術彈道導彈一類高速目標,能在傾角小于60°內接收目標信號。另外一種爲側向天線,波束傾角可調,用于對付飛機等低速目標。引信作用距離60~90米。
戰鬥部采用預制破片殺傷戰鬥部,有大小兩種破片。大破片有1 760塊,重15克,對付戰術彈道導彈,采用方位上定向飛散的方式,以增大破片飛散密度和戰鬥部的威力半徑。爲了彌補脫靶量小時定向起爆方位的不准確,在大破片定向的其它方位增加了小破片,有2959塊,重3.6克。戰鬥部總重150千克,威力半徑20米。破片初速2 000米/秒。
9M82和9M83導彈分別使用9A82和9A83發射車,每輛發射車上有3名操作員。當發射車進入陣地後,3名操作員在駕駛室進行調整,完成發射點定位和筒裝導彈豎起,使之進入戰備狀態。從發射車進入陣地到導彈發射僅需5分鍾。發射車上均裝有照射制導雷達和慣性導航裝置。發射車上的雷達由發射連的制導站遙控,而不是由本車控制。
每輛發射車上裝有導彈、照射天線、指令發射機及指令天線。照射天線接受跟蹤雷達送來的目標坐標參數並保持對目標的同步照射。兩種車的指令照射天線結構不同。9A82型車的照射天線最大仰角可達110°,以保證對過頂戰術彈道導彈進行照射。9A83型車照射天線可升高12米,以保證對低空飛機及巡航導彈等目標的照射。
兩種發射車基本相似,但有兩點不同。9A83裝4枚9M83筒裝導彈,9A82裝2枚9M82筒裝導彈;9A83的雷達天線裝在一個折疊式的高塔上,豎起後比9A82上的雷達天線高得多,可提供方位角360°和半球形的高低角覆蓋,9A82上的雷達成半固定狀態裝在車廂上方,提供±99°方位角,最大仰角110°。
一般情況下,射擊一個目標要從一輛發射車上發射2枚導彈或從兩輛發射車上發射4枚導彈。發射程序僅需15秒,每過1.5秒可發射1枚導彈。
裝填發射車采用與發射車相同的履帶底盤,但沒有雷達,由一台裝載吊具所取代。裝填發射車主要爲發射車裝填導彈,同時還具有運輸、豎起和發射導彈的能力。但由于沒有雷達,導彈發射後就使用鄰近發射車上的雷達,完成照射和制導功能。9A85裝填發射車爲9A83發射車裝填4枚9M83導彈,9A84裝填發射車爲9A82發射車裝填2枚9M82導彈。裝填導彈的時間爲5分鍾。
制導站是對發射連6輛發射車實施控制的設備。它實際上是一部相控陣雷達,西方稱之爲“柵盤”。它在跟蹤目標的同時,還保持對低空扇區內新目標的搜索,並遙控發射車上的照射制導雷達。車上裝有數傳天線,保證與鄰近的發射車實施聯絡。
制導站接收營指揮車分配的目標信息,可粗跟蹤30個目標,精跟蹤6個,並控制12枚導彈同時攔截6個目標。在手控狀態下,它可在150千米處截獲雷達反射面積爲2米2的目標,對于0.02米2目標的截獲距離爲100千米。
作戰使用過程
S-300V對射程約600千米的戰術彈道導彈的作戰過程如下。
獲取預警信息 足夠的預警時間是S-300V系統攔截戰術彈道導彈的關鍵。導彈旅的裝備盡管不能發現起飛段和助推段的戰術彈道導彈,但也需要在盡可能遠的距離上探測到來襲的戰術彈道導彈,這將爲武器系統提供足夠的預警時間——要求至少5分鍾。預警信息來源于各種傳感器,包括遠程雷達、預警衛星等空間傳感器。
目標指示、識別、告警,開始發射准備 當來襲導彈進入搜索雷達作用範圍時,實施初始跟蹤。它們把彈道數據自動地傳送到指揮車,完成初始探測和識別。指揮車上的計算機算出戰術彈道導彈的彈著點,並指定最近的發射連進行攔截,向發射連發出警報,進行發射准備。
截獲跟蹤目標 首次攔截是在9M82導彈的最大射高處。理論上此時戰術彈道導彈離發射連40千米,導彈到初始攔截點的飛行時間大約24秒。指控站遙控指揮制導跟蹤雷達指向目標方向,使其截獲和跟蹤目標,約需5秒鍾。
首批導彈發射 在扇掃雷達給出目標指示後(約需10秒鍾),連續發射兩枚導彈,一枚9M82,一枚9M83。
首枚導彈遭遇目標 9M82型導彈遭遇目標時距離導彈發射點約40千米高度30千米,即目標距離著陸點23秒時。9M82導彈在殺傷區邊緣上攔截戰術彈道導彈。在遭遇瞬間,兩種導彈之間的接近速度大約爲4 500米/秒。
第二枚導彈遭遇目標 如果9M82型導彈不能殺傷目標,9M83即與目標遭遇。
首批第一枚導彈殺傷目標 導彈與目標遭遇時,導引頭測量脫靶方向,導彈滾轉到使定向戰鬥部主飛散方向對准目標,引信工作,定向戰鬥部破片擊中目標,使目標彈頭爆炸。
第二批9M83型導彈發射攻擊目標 若第一批9M82、9M83型導彈均沒能殺傷目標,經1秒的殺傷效果評估後,即可發射第二批9M83型導彈,遭遇斜距約20千米。此時已不可能對目標進行第三次發射。
如果攔截射程1 000千米的戰術彈道導彈,由于目標的再入速度更高,因此導彈對目標的殺傷空域要縮小。
主要特點
創造了“相同攔截器+不同助推器”,構成不同射程、射高地空導彈的模塊化組合設計模式。
有機融合了戰術彈道導彈的裝備構成特點,例如發射筒貯存、運輸、發射綜合使用,發射車運輸、起豎、發射支撐綜合使用,發射筒垂直發射導彈。
串、並聯複合制導體制,確保了全程的制導精度要求。初、中、末段串聯制導,中段慣導與指令修正並聯制導。末段沒有采用“愛國者”和S-300PMU所采用的TVM末制導方式,這有利于對付戰術彈道導彈一類的高速目標。
采用可形成兩種破片的定向殺傷戰鬥部和雙波束無線電引信,從而使一種導彈可同時用于對付彈道式、空氣動力式兩大類型的目標。爲了使破片飛散方向對准目標,需要導引頭測量目標相對導彈脫靶方位,在導彈與目標遭遇前0.2秒內控制導彈滾動,滾動角速度要求很高,達500度/秒。利用導引頭測量視線角速度進行脫靶方向的識別這在地空導彈發展史上是首創,可使同樣重量的戰鬥部威力提高15倍。
將不同射程、射高的兩型導彈融合到一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中,能夠起到兩種武器系統的作用效能,這比分別研制兩種均采用單一型號導彈的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成本更低、周期更短。這是S-300V最具特點的內容。
地面制導雷達跟蹤與照射裝備分散配置。地空導彈地面制導雷達對目標的跟蹤與照射一般都采用一體化的天線裝置,而S-300V的地面制導雷達對目標的跟蹤與照射采用分散配置的雷達天線,二者可通過有線或無線通信聯接。
可對付多目標與多類型目標。采用多車、多聯裝、垂直發射,可迅速發射多枚導彈,反多目標飽和攻擊。采用多用途戰鬥部設計,可同時攻擊彈道式目標、空氣動力式目標。
優勢獨特的飛行彈道。垂直發射後轉彎采用專門設置的矢量發動機而不用燃氣舵,其控制力矩大,使導彈迅速改變姿態,縮短轉彎時間,有利于及時攔截近距離的目標。采用兩級固體發動機加速,加大了攔截目標時的速度,改善了導彈速度的平穩性,可以用主動段攔截戰術彈道導彈。二級發動機點火時刻采用延遲控制,其延遲時間(0.2~20秒)按遭遇點距離而定,以避免遭遇點正好出現在二級發動機熄火時,而引起較大的脫靶量。這雖然不是二次點火發動機,但實際上起到了二次點火發動機的作用。
但S-300V的系統裝備多、重量大、作戰准備時間長,這也是它明顯的缺點。
最新改型——“安泰”-2500
俄羅斯在S-300V基礎上改進研制的新一代反導與反飛機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安泰”-2500,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種既能有效攔截射程達2 500千米的彈道導彈又能攔截巡航導彈、各種飛機的武器。每個作戰單元(旅級編制)由1個指揮控制中心和4個火力單元(營級編制)組成。前者包括1輛指揮車、1部全向掃描雷達和1部扇面掃描雷達。後者包括1部制導跟蹤雷達和12輛導彈發射車,其中6輛車各載2枚9M82M導彈,另6輛車各載4枚9M83M導彈。
“安泰”-2500可攔截各種飛機和射程2 500千米以內、飛行速度在4 500米/秒以下的不同類型的彈道導彈。對彈道導彈的最大攔截距離爲40千米,最大攔截高度30千米;對飛機的最大攔截距離爲200千米,攔截高度25~30千米。一個作戰單元可與24架飛機或16枚彈道導彈交戰。
目前,俄已在莫斯科周圍部署了5個“安泰”-2500導彈營,預計還將在其它重點方向部署。
“安泰”-2500采用了俄羅斯“革新家”設計局研制的9M82M和9M83M型導彈。這兩種導彈分別是S-300V使用的9M82和9M83型導彈的改進型保留了原導彈的重量及外形特征、制導方式及作戰模式。但改進型導彈射程更遠對付各種戰術彈道導彈及遠程空對地導彈的效能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導彈的機動性也大大提高能摧毀高機動目標。
9M82M用于攔截戰術彈道導彈和中程彈道導彈以及200千米內的飛行目標導彈在各飛行段都是可控的。9M83M用于攔截近程、中程彈道導彈及空中飛行目標。
通過提高雷達信息設備性能和優化雷達信號處理方法“安泰”-2500對付小面積的高速彈道導彈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一個“安泰”-2500地空導彈營可在1 000~2 000平方千米範圍內攔截各種型號的彈道導彈,在12 500平方千米範圍內摧毀敵航空兵器。試驗表明:“愛國者”攔截“飛毛腿”的命中概率爲36%而“安泰”-2500則爲96%。“安泰”-2500的指揮系統可在遭遇強烈幹擾情況下,跟蹤300千米內的200個目標,並對其中的70多個目標實施打擊。
http://tc.wangchao.net.cn/baike/detail_903922.html
當1991年蘇聯解體時,中國的防空能力倍受質疑。當時中國的主要防空武器是仿蘇制的“薩姆”-2型地空導彈,作戰飛機則由少數國産殲8和大量落後的殲6、殲7構成。防空雷達也大部分是蘇聯上世紀50年代産品的仿制品,還有一些1989年西方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之前從西方進口的雷達設備。經過中國軍隊的努力,這種局面在隨後十五年有了很大的改觀。雖然“薩姆”-2仍繼續大量服役,但它們都經過了現代化的升級。與美國“愛國者”類似的俄制S-300PMU/SA-10ISA-20遠程防空導彈,以及“道爾”M1/SA-15和一系列本國生産的近程地空導彈大量裝備部隊,這使得中國的防空導彈系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外,中國還加快了空中力量的建設步伐,在戰鬥機方面,蘇-27SK/殲11和蘇一30MK已經大量服役,而本國的殲10戰鬥機也已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在相對薄弱的空中早期預警系統領域,KJ200/運一8和KJ2000/A一50空中早期預警和控制系統也已進入了高級研發狀態。
當前,解放軍的防空能力已經從固定、落後的武器裝備向現代化武器裝備轉變,完全能夠實現在國土範圍內的快速部署,同時還展現了未來遠征部署的強大潛力。在美國許多軍事分析家看來,解放軍防空力量的長足進步給美軍敲響了警鍾。美軍老式的作戰飛機(如F-15C和F/A-18C/D)將很難突破解放軍的防空系統。
中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對導彈的硬件進行了工程仿制,仿制型號就是“紅旗”一1。到1 966年,“紅旗”一1改進型——“紅旗”一2N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紅旗”-2經過兩次改進,先後發展出“紅旗”一2A和“紅旗”一2B兩種型號。“紅旗”-2B較之蘇聯的基本型有了很大進步。它采用自行履帶式底盤發射架,機動性顯著增強。導彈的固體燃料發動機和彈頭得到了改進,導彈承受過載的能力顯著增強。中國還對導彈系統實施了數字化改造,爲其加裝了引導數據鏈和單脈沖制導雷達以提高抗幹擾能力。
中國媒體稱,早期KS一1使用“紅旗”-2的雷達系統,但後來的情況表明,KS-1使用國産H一200相控陣火控雷達。這種新型火控雷達的結構與美國MPQ-53和俄羅斯30N6E型系列火控雷達相似,既可以固定部署,也可以安裝在6×6輪式車上。雷達具有很強的抗幹擾能力。“紅旗”一12無疑是一種可靠的現代化防空導彈系統,與殲10戰鬥機一樣,展現了中國現代化武器系統的研制技術能力。
解放軍對該型導彈的設計性能高度保密。通常外界認爲“紅旗”-9廣泛應用了俄羅斯的S一300PMU技術(如垂直冷發射技術),使用了S-300PMU的大量零部件,包括5P85D系列的8×8輪式四管導彈發射車。有消息稱,導彈采用了與S-300V相似的兩級推進技術,但由于該導彈的圖像資料幾乎沒有,因此這種推論缺乏證據。對導彈射程性能的猜測也千差萬別,從92.6公裏至185公裏不等。但可以確信,該導彈的性能應該與“愛國者”的早期型號,以及俄羅斯SA-10B 48N6E大致相當。
據說“紅旗”-9使用的是HT-233型相控陣火控雷達,該雷達與俄羅斯MPQ-53和30N6E導彈系統上的H-200雷達相似。雷達安裝在泰安TAS53 80型8×8輪式車上,該車與“紅旗”-9的導彈發射車通用,其設計與俄羅斯S一400導彈的BAZ-6900載重車輛相似。中國媒體的消息稱,“紅旗”一9的雷達波段爲C波段,天線頻段爲300兆赫茲,探測距離達到120公裏,具有單脈沖角度跟蹤功能,抗幹擾能力強。
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評估,FT-2000也已經部署。公開信息顯示,FT-2000采用慣性制導加末端反輻射尋的。在發射之前,導彈裏預先輸入了攻擊目標的電磁特征信息。每個導彈營包括4個爲導彈營提供瞄准數據的ESM車輛。
考慮到FT2000源自“紅旗”-9,任何有關該導彈尚未裝備解放軍的消息都需要謹慎評估。由于該導彈的制導支援設備可能已經被整合到“紅旗”一9系統的設計當中,因此不能簡單地下結論。完全有理由相信, “紅旗”一9導彈營可能混合裝備了“紅旗”一9和FT一2000兩種導彈,而要發現這種情況很困難,也許只有導彈實際發射並進入末端制導後才能察覺出來。
S-300PMU與早期的“愛國者”系統性能相當,兩者最重要的不同是:S一300PMU機動性更好,全部系統都裝在MAZ-7900/543型8×8輪式載重車上(該型車也是“飛毛腿”導彈的發射和輸送車)。
S-300PSIPMU是俄羅斯研制的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發射後不管”型地空導彈,它是專門爲躲避美軍F一4G電子戰機攻擊而設計的。除掉雷達桅杆架設時間,導彈營可在5分鍾或更少時間裏完成部署或導彈裝填。該導彈的搜索和火控雷達采取“高低搭配”。其高空雷達爲36D6/ST-68UM Tin shield雷達,其功率爲1.23兆瓦特至350千瓦特,安裝在40V6、40V6M和40V6MD型雷達桅杆上;低空雷達爲76N6 Clam shield雷達。
後者安裝在高度爲23.8米的40V6M或37.8米的40V6MD桅杆上,其功能專門用于搜索美國的AGM-86和BGM-109巡航導彈。火控雷達爲30N6E型F JaP Lid雷達,通常安裝在MAZ一7900/543載重車上,也可以安裝到40V6M桅杆上用于巡航導彈防禦。30N6E的總體性能與“愛國者”導彈的MP一53雷達相當。
由于S-300PMU具有幾乎全高度雷達覆蓋能力,因此其性能令人生畏,對常規作戰飛機構成了嚴重威脅。同時,客觀上也促使美軍加強了隱身作戰飛機的研發力度。
如果解放軍將S-300PMU1和S一300PMU2部署到臺海前沿,將有足夠的能力攻擊臺灣本島上空的臺軍戰機。這兩型導彈具備打擊部分隱身作戰飛機(如F/A-18ElF、“臺風”,甚至JSF戰機)的能力,美軍目前僅有F-22A和B-2A可以有效應對這些防空導彈系統。
“紅旗”-7是法國“響尾蛇”導彈的中國仿制版本。上世紀70年代,法國泰利斯公司向中國提供了“響尾蛇”導彈的樣品。中國的仿制型號有兩種,一是中國陸軍使用的4輪車高機動型,另一種是空軍使用的拖帶型。中國的出口型號稱爲FM-80和FM-90,較之“響尾蛇”,其主要改進是加裝了紅外搜索裝置,同時提升了導彈的射程。“紅旗”-7也被廣泛配備到中國海軍的艦艇上。
2002年9月,俄羅斯又與中國簽署了出售S-300導彈系統的第三份合同。中國此次訂購了能裝備10多個營的S-300地空導彈系統,總價值達4億美元。其中,新式改進型S-300PMU-2地空導彈系統爲4個營套。該合同轉由新的工廠和設計局完成,而不是原來的合作夥伴“金剛石”公司。
爲了向將來購買的S-400地空導彈系統提供預警,中國將于2003年8月利用引進的海上警戒雷達,加強對臺灣海峽的監控。俄主管國防工業的官員證實,俄羅斯航空系統公司將通過其聖彼得堡控股公司向中國提供“海龍”海上警戒雷達。“海龍”雷達是俄“故事”雷達的出口型號,它可裝在氣球下面的吊艙裏,因此又稱爲ARLK浮空氣球雷達系統。ARLK浮空氣球雷達系統主要用于探測和跟蹤空中目標、地面車輛和海上艦船。該系統可與各軍種武器系統的地面指揮所聯通,通過指揮所向用戶傳送數據。配上其他設備後,ARLK系統可對無線電輻射源及電子環境進行監控。ARLK系統還可收集天氣和風暴等氣象信息。“海龍”雷達系統裝上ARLK氣球後,最大搜索範圍達200公裏,這也正是S-300PMU-2的最大射程。
“飛騰”-2000系統
“飛騰”-2000系統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反輻射地空導彈系統,在外觀上它很像俄羅斯的S-300PMU。中國將這種地空導彈系統命名爲“紅旗”-9,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公司已經開始出售這種未來型地空導彈系統。
1999年9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飛騰”-2000系統的首次打靶試驗。據當晚的新聞聯播報道,幾發導彈全部命中目標。中國媒體將“飛騰”-2000系統稱之爲“成熟的地空反輻射導彈武器系統”,“飛騰”-2000采用了被動探測和主動導引系統,可攔截各種類型的目標,既可攻擊EA-6B這樣的電子幹擾機,也可攻擊作戰支援飛機。其最新型號“飛騰”-2000A還可攻擊類似于E-2和E-3的空中預警機。“飛騰”-2000導彈武器系統由廣譜被動雷達、導彈和發射車組成。據報導,其探測雷達的頻帶寬度爲2~18GHz,具有頻率記憶功能。
電池致冷裝置代號QDN-2。該裝置對導彈探測頭內的紅外探測器進行冷卻,從而使武器系統對各種空中目標都具有正面攻擊能力,其中包括攻擊超低空飛行的無人機。這種導彈與俄羅斯的“箭”-3非常相似,它很可能是一種使用了中國國産化組件的仿制品。
“紅纓”-5C與這些武器系統不同,它采用了新式設計的“哈爾濱”卡車,可載8套這種便攜式導彈,而且可組合使用“紅纓”-5系列的各種導彈。“紅纓”-5C的運輸工具還沒有展示過,不知道更爲先進的“飛弩”和“前衛”導彈是否也采用了這種運輸工具。新式運輸工具配備了全天候跟蹤電視攝像頭和激光測距儀,發射筒本身通過加裝外部電源可有效降低導引頭溫度,從而使操作員有更多時間跟蹤和攻擊目標。
促使中國對導彈系統不斷升級的主要因素可能有兩個:首先是缺少零配件(購買相當昂貴),這迫使中國軍工部門徹底改進發動機,通過對相關部件和子系統的仿制,保證武器系統發揮其應有的戰鬥交通;其次是使武器系統適應本國條件和中國軍隊的配置要求。要知道,對某一國家適用的武器系統,對另一國家可能就不一定適用。有趣的是,中國是將空空導彈改進後使之成爲地空導彈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德國的博登湖機械技術公司也試圖對“鳶尾草”-T導彈作同樣的改進。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6730.html?tp=0_01
中國四款近程機動防空導彈系統
從近年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來看,空襲與反空襲始終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發展機動性強、能在短時間內轉移陣地的近程機動防空導彈系統,對於提高防空(尤其是野戰防空)力量的機動性和生存力是極為重要的。
中國在近年研製成功的FLV—1、FLG—1S、“前衛—1”及“獵手—1”四款近程機動防空導彈系統,是第五屆珠海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的一大亮點。乍看上去,這四款國產新型近程機動防空導彈系統十分相似:都採用輪式車輛作為車載防空系統的底盤,防空導彈多為可擕式,車上配備有搜索雷達或光電探測系統等。但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它們其實存在著很大差別。下面就設計思想、武器系統和載車底盤三方面,對這四款國產新型近程機動防空導彈系統進行簡單的比較。
設計思想
FLV—1:強調機動防空,採用輪式裝甲底盤,具有較強的防護能力,可伴隨裝甲部隊前出遂行防空任務,可與防空高炮配合作戰。把搜索雷達與光電探測設備整合在一輛車上,故也可作為一個獨立的作戰單元遂行防空任務。
FLG—1S:強調陣地防空,採用輪式卡車底盤,防護能力相對較弱,只要求在往返陣地間具有一定的機動性,到達陣地後能隱蔽作戰。另外,FLG—1 S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與現有高炮部隊配合作戰,而且無需改變高炮部隊原有的人員編制。比方說原來高炮連有十幾人,操作4~8門高炮,增加1輛指揮車和I輛導彈發射車後,只是在地面操作的人員到能力提高了,作戰效能也隨之上升。
“前衛—1”:設計思想獨特,其輪式底盤上不安裝導彈發射裝置,僅裝有搜索雷達,只是用來在行軍中運載人員。到達作戰區域後,人員下車肩扛導彈作戰,這時運載車變成搜索車。
“獵手—1”:是將已有的“天燕—90”空對空導彈裝載在輪式越野車底盤上,構成一個高機動性近程防空導彈系統。與FLV—1相似的是,“獵手—1”也強調單車作戰能力。車上可安裝搜索雷達和光電探測裝置,單車構成一個獨立的作戰系統。當然,一個標準的作戰單元由1輛雷達指揮車和3輛導彈發射車組成。而其作戰方式又與FLG—1S相似,用於陣地或要塞防空,隱蔽出擊。
武器系統
“獵手—1”:採用直升機載“天燕—90”空對空導彈,導彈未做任何改動。與空空型相比,地空型只是射程略近了些。“獵手一1”採用2組四聯裝導彈發射裝置,與其他幾型防空導彈系統相比,“獵手—1”是惟一帶有發射箱的。“天燕—90”導彈殺傷斜距300~8000米,作戰高度20~6000米,可攻擊400米/秒的迎頭目標或尾追攻擊320米/秒的目標,單發殺傷概率為80%。“獵手一1”的改進型將換裝更大的紅外制導導彈,配置主動雷達制導導彈。作戰時,“獵手—1”先依靠雷達指揮車搜索目標,發現目標後雷達指揮車將資訊傳輸給導彈發射車,導彈發射車的光電設備接著工作。據悉,“獵手—1”導彈發射車也將加裝搜索雷達,形成單車獨立作戰能力。
FLV—1:採用“前衛—2”防空導彈,發射裝置和“獵手—1”相同,都是2組四聯裝,不同的是FLV—1採用裸露式發射架發射。“前衛一2”導彈殺傷斜距500~6000米,作戰高度10~4000米,可攻擊400米/秒的迎頭目標或尾追攻擊320米/秒的目標,單發殺傷概率75%。除“前衛—2”外,FLV—1還可發射“前衛”系列的其他導彈,如“前衛—1”、“前衛—3”和“前衛—4”等。FLV—1改進型將換裝增程型導彈,並計畫增加攜帶量。FLV—1的作戰過程與“獵手—1”大致類似,不同的是FLV—1是依靠自身車載雷達搜索20千米外的來襲目標;在指定大概的目標區域後,交由車載光電跟蹤裝置跟蹤目標;然後發射導彈攻擊目標。
FLG—1S:採用“前衛—2”防空導彈,發射裝置和FLV—1相同,都是2組四聯裝裸露式發射架。FLG一1 S要求與高炮部隊混編作戰,涉及高炮部隊的編制調整,因此發展前景不很明朗。除了“前衛—2”,FLV—1S也像FLV—1一樣具備發射其他“前衛”導彈的能力。與FLV—1不同的是,FLG—1 S本身沒有配備搜索雷達,需要通過其他偵察手段獲知目標資訊,再通過指揮控制車上的光電跟蹤儀跟蹤和鎖定目標,爾後指揮控制車通過電纜控制導彈發射車發射“前衛—2”導彈攔截目標。其攔截飛機目標的命中概率為95%,攔截巡航導彈目標的命中概率為60%。
“前衛—1”:配備“前衛—1”防空導彈,採用人員下車作戰方式。故除了“前衛—1”導彈外,其他各型可擕式防空導彈也可以使用,是一種非常適合現實需求的武器系統。下車作戰人員佩帶有耳麥的頭盔,載車通過搜索雷達將目標資訊即時傳輸給下車人員,與一般的士兵肩扛可擕式導彈靠目視發現目標的作戰方式有質的差異。人員下車作戰雖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目標特徵小、便於隱蔽,可以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從上述分析可知,在武器系統方面,“獵手—1”略佔優勢,導彈大、威力強,無需直接命中就能殺傷目標;而且導彈的殺傷斜距大,作戰高度遠。其他幾型則旗鼓相當,基本上都可選裝各類可擕式防空導彈。
載車底盤
出於機動作戰和減輕重量的考慮,上述四款國產近程機 動防空導彈系統都選擇了輪式底盤,但四者之間有些差別。
“獵手—1”:採用沈飛“獵鷹”4×4高機動越野車底盤,具有輕便、靈活的特點。該車採用了進口原裝“悍馬”的無動力底盤,發動機為康明斯EQBl 40—10型柴油機,最大功率103千瓦,手動五檔變速器。四輪獨立懸掛、螺旋彈簧、斷開式驅動橋、輪邊減速器等高性能部件保證了該車的越野通過性、道路適應性、經濟性和可靠性。該車還裝備了衛星 定位系統、車載電臺和夜視儀等設備。“獵手—1”改進型將加裝一個整體式的外殼箱,有利於提高防護力和隱蔽性。作戰時外殼箱可向前或向後伸展,爾後發射裝置升起作戰。可根據需要改用6×6或8×8底盤。
FLV—1:採用帶裝甲防護的4×4輪式底盤,是在“紅旗—7”6×6輪式底盤的基礎上簡化而成的,技術成熟、可靠性高,操縱系統智慧化程度高。也可根據用戶要求選擇更小、更輕的底盤,如吉普車、高機動越野車等。還計畫採用兩棲車輛底盤,從而具備在南方水網地形下的機動作戰能力,也可為渡海頓陸部隊提供防空保障。
FLG—1S:採用6×6老式卡車底盤,機動性比前兩者低。這與其擔負的陣地防空任務有關。
“前衛—1”:採用的是4×4吉普車底盤,機動性比FLG—1 S要強,但比“獵手—1”和FLV—1要差。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獵手—1”和FLV—1不僅機動性強,而且強調單車作戰能力,集搜索跟蹤設備於一身,這對於缺少防空預警系統的國家尤為重要。“前衛—1”的設計思想並不先進,人員需下車作戰,但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非常適用。FLG—1S只是為滿足現有高炮部隊的落後現狀而臨時採取的改進措施,指揮車與導彈發射車之間靠電纜連接,機動性較差。不過對於依靠高射炮遂行防空任務的國家而言,仍不失為一項好的選擇。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831
國產QW2近防系統亮相 1人可獨立操作
中評社北京2010-11月17日電/東方網消息:在本次珠海航展上,中航科技展示了一套全套的簡化版“運動衫”系統。它是一套購置在“猛士”4X4輪式通用越野戰鬥車上的近距離中低空點防空系統。這套系統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下部是行走部分為“猛士”系列戰車。上部則是發射系統--QW2低空防禦防空系統。
QW2防禦系統主要由:一門12.7mm高平兩用種機槍,配置在系統的中部位置上。靠近右側位置而部署了2枚並列式的QW2導彈發射系統,整套系統為全自動車內控制。
為了達到精確打擊以及對導彈系統的控制,在其頂部左側安置了一套類似法國“格克賴爾”上的360度周視觀察瞄准系統。即該系統採用了“獵-殲”模式的控制觀瞄系統。在下部安置有一個內置有300枚子彈的彈藥箱。子彈傳導鏈採用了類似美制“大毒蛇”的“固化型”子彈連。
QW2車內系統除去標準的駕駛系統以外,可以附加1-2名成員,依據在場專業人士解讀,這套系統最低只需要1-2名人員就可以實現操作打擊。其中一名為駕駛員。也就是說該系統只需要最低1名載員就可以操作。
國産FL-9車載防空系統可爲解放軍提供末端防護 2010-11-18 新浪航空
在本次珠海航展上,航天科技集團展示了車載末端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由1輛雷達指揮車和多輛發射車組成。該系統融合了雷達與光電探測、跟蹤、自動化指揮、無線電通信、定位定向等先進技術。可以裝載QW系列進行全天候作戰,對抗飽和空襲具有很強能力。
FL-9發射車采用了國産輪式輕型裝甲車的底盤,車體分爲前後部分,前部爲駕駛操控系統,可以乘坐2-4人,發射車的操控系統也安置在車體內部,並且通過車內遙控實現觀測鎖定-到發射全過程,現場專家介紹說,該系統最少只需要1名人員就可以完成發射,可見它的自動化能力之高。車體後部平臺爲導彈發射載體平臺。搭載平臺分爲左中右三部分,左右側每側均有上下兩部分導彈挂載系統。上部左右各1枚增程型防空導彈,下部爲左右各2枚並排布置的紅外制導QW18型導彈。
中部整套觀測鎖定系統分爲,中部中間爲“電視照射”窗口,右上角爲“紅外照射”窗口,左下角爲“激光照射”窗口。據現場專家介紹該發射車主要是起到一個發射平臺的整體作用,在其他對抗能力上還要取決于所使用裝備的導彈彈種自身的條件與能力。此外該系統配置的雷達車,采用了三坐標3D立體化全相位旋轉雷達掃描系統,作用距離更遠,掃描精度更高。
FL-9車載末端防空導彈作戰車其戰鬥全重約爲5噸。該車導彈射高爲6000-7000米(主要由選擇的導彈彈種來決定),最低爲1米。根據現場專家介紹,如果更換適當的彈種,還可以對地面目標實施打擊。同時在采訪中我們還了解到該系統主要是針對核導彈部隊的末端防空需求所開發的,整套配置系統組合起來相當于一個營一級的末端防空體系,不過該系統也適合應用于其他戰略戰術要害部門諸如:機場、指揮中心、通信中心、彈藥和油料倉庫等。
車載末端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如果可以順利投入解放軍使用,那麽中國軍隊將在中低空末端防禦體系上,又增加了一套相對比較完善、功能與作戰效果比較高、操控相對比較簡單方便、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多元化打擊目標能力的新型防空體系系統。這將極大增強了我軍的中低空戰術防禦能力,同時在實戰中也可以更好的保障我軍其他打擊部隊,能夠更加出色的發揮其打擊效果與效能。
此外該系統全套裝備立足于國産化成熟産品與新科技的結合,操作簡便,安全可靠,價格低廉,同時還具有更完善的自主知識産權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1-18/0123619573.html
中國超低空車載防禦導彈系統亮相航展2008年11月07日 東方網
新浪軍事-東方軍事聯合報道 本屆珠海航展中國再一次全新展出了一種低空以及超低空車載防禦導彈系統“TD2000B彈炮結合低空防禦系統”。這套系統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又一款最新産品。
TD-2000B彈炮結合防空武器系統是彈炮一體化防空武器系統,可打擊低空或超低入侵的空中目標,保障地面部隊、重要目標的空中安全,爲機場、橋梁、港口、指揮部、重要建築、炮兵陣地等重要地面設施提供有效的防空掩護。
該系統采用8聯裝新型QW前衛防空導彈,最小作用高度30米,最大射高5000-7000米,射程5-6公裏左右。該導彈爲先進型紅外制導。所謂先進型紅外制導即采用了雙色紅外制導,所謂雙色制導經內部專家解釋說,這是一組由常規紅外光+碲鎘汞二級紅外系統。它與另一種組合的紅外+紫外對比,具有更大優勢,首先對于高度低微氣候條件抵抗力非常好,其次對于多面融合性能也非常好。
先進的制導方式使QW導彈具備了多方位角度攻擊各類空襲目標的能力。即紅外全領域攻擊。這也是目前美軍以及歐洲采用的最先進的紅外導引技術。同時它可以使得導彈具有完全獨立自主的攻擊性能。首發命中概率高達97%。
該導彈系統采用了多重組合發射模式。即可以2發單側齊射,又可以4發兩側連射。可以同時對抗打擊攔截2-4個要害目標,是目前國內組合型發射系統最好的一種。
此外爲了增加其防禦能力,該導彈系統還采用了中國獨特的彈炮合一的系統,所謂彈炮合一系統並不是與俄羅斯那種車,炮,彈爲一體組合。而是采用中國的組合,即4輛導彈發射車配屬8輛自動高炮組合成2線防禦低空系統。這種系統對比三合一最大優點是:建立有效防線。也十分符合“多重防禦對抗多重打擊”的最新近防理念。
火炮配置可以隨機變化,既可以采用23mm雙聯,也可以采用37、57雙聯裝高炮甚至可以搭配100mm高炮。火控控制系統采用多組合計算機數字全控系統,完全實現從觀測到發射全自動設計。該系統最低配置到營級。
制導系統采用早期相控陣雷達面掃面群監測制導,對低空高速目標可以實現32枚導彈打16個目標全向攻擊,導彈發射機構采用電動數控傳動,可以達到秒級頻率轉動。此外,導彈升空後有導彈自主制導,載車可以隨即隱蔽,同時載車與觀測系統均可以采用LIN-VK數據連接系統與集團軍/軍屬戰地控制系統全面銜接形成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該系統全反應時間小于1秒。
戰鬥行軍轉換時間大約5-10分鍾,二次在裝填時間間隔低于7分鍾。因此可以基本做到不間歇連續持續性發射。備彈車可以搭載2個載彈基數。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1-07/0719529046.html
揭秘國産獵手II型綜合防禦系統
新浪航空-東方軍事聯合報道 在本次2008年珠海航展上又出現了一個全新設備,這就是中國首部組合型中低空全領域防禦系統。被暫時命名爲“獵手II”該系統是一套全新設計且第一次與全國觀衆見面的裝備。
“獵手II”是由中國航天工業集團研制的,總計有2臺載車,武器系統車爲一臺4管上支架發射系統。其中外側安置左右各一枚PL-9C“霹靂”近程低空防禦導彈,內側左右各安置一枚SD-10“閃電”中高空防禦導彈。這樣的組合依據現場介紹說,可以達到防禦從15-21000米高空的各類各型目標。SD-10和PL-9C均屬于發射後不用管的智能型導彈
這套系統在發射期間可以采用單側面齊射,即左側內外2枚齊射或者右側內外兩枚齊射。PL9C專司負責攻擊攔截近距離中低空目標。而SD-10全力打擊攔截中高空來襲目標。但是如果要做到這樣的分領域,不同高度程度的同步打擊,那麽這對于導彈早期制導與監測就要求很高的雷達系統。那麽這個問題是如何解決得?
在這部發射車邊上,還有一部雷達控制載車,這輛車上頂部安置有一部多角型雷達天線。依據內部專家介紹說,這是一部全新設計的相控陣反低投影遠程觀測早期雷達。也就是說它可以觀測或者監控隱身目標。在去年的阿布紮比上,中國曾經展出了一款可交互融合型對面反隱身雷達。而這個新型相控陣雷達也增強了反隱身特色。同時該車具有自備電源供給基數,同時還有一部補充電源車,專門用于相控陣雷達供電。整套系統與整套國防天空防禦網絡系統以數據LIN87鏈接。整體效果非常好。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1-06/1102528965.html
中國版複仇者FB-6A車載近距防空系統現身航展 2008-11-05 東方網
11月4日,第七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展正式在珠海開幕。國産FB-6A型車載機動防空系統現身航展並公開對外展示。據國外媒體報道,中國的FB-6A機動防空近距系統已研制出原型車。該系統全重4.6噸,乘員2人(車長和炮長),采用了4×4越野底盤,類似于美國安裝在悍馬車上的“複仇者”防空系統。車後部安裝了一個單人電動炮塔,在炮塔的兩側各有4枚處于待發狀態的由中國自行研制的FN-6地對空導彈(具有發射後不管能力)。左側導彈下方是包括攝像機、熱像儀和激光測距儀的系統套件。該防空系統能跟蹤10千米範圍內、最大速度300米/秒的小型目標。FN-6導彈射程爲500~5500米,射高15~3800米。此外,FB-6A還安裝了1挺12.7毫米機槍,用于近距離防空使用。標准配置還包括通信和地面導航系統等。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1-05/1011528660.html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制最新型FN-16便攜式防空導彈具備更強的抗幹擾能力,可迎頭攻擊來襲目標,追蹤捕獲目標能力強大,跟比上一代産品相比有明顯的性能優勢。參展商介紹稱該型防空導彈在國際市場上非常受歡迎。
中國TY90空空導彈可對付AH64直升機A10攻擊機 2008-11-06 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黃駿、曹子琛11月5日珠海報道:中航工業此次航展擺設了專門的航空武器展臺,其中TY-90空空導彈的出現堪稱一大亮點,它不僅能裝備武直進行空中打擊,也能與無人機結合成察打一體機組合,強化我國無人平臺的空中優勢。
TY-90空空導彈主要配挂在武裝直升機,也是世界上首種專門爲武裝直升機而開發的,用于奪取超低空制空權,完成空中格鬥、編隊護航和戰場攔截等作戰任務。
TY-90導彈采用多元紅外導引頭,具有優異的抗幹擾性能和全向攻擊能力,進入角爲0°-360°,迎頭攻擊無死角,具有自主發射能力,發射後不管。最大使用過載達20g,最大飛行速度大于2Ma,在低空、超低空具有優良的近距格鬥能力。
TY-90采用激光近炸引信的連續杆戰鬥部,戰鬥部重量3kg,殺傷威力大,這種戰鬥部在攻擊離地數米懸停的直升機時,可有效地切斷懸翼葉片。其單發殺傷概率爲80%。
TY-90爲鴨式氣動布局,前舵采用電動驅動,控制曲線更平穩,控制精度高,後彈翼可饒彈體旋轉,以保持飛行中的橫滾穩定。導彈具有較大的動力射程,攻擊範圍爲500-6000m,作戰高度爲0-6000m。攻擊範圍大。TY-90還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的特點。彈長爲1900mm,彈徑90mm,重量只有20kg,具有良好的挂機適應性,由于重量輕,載機可以挂更多的導彈。
TY-90可以有效對付以AH-64、Mi-28、Ka-50/52、虎、A129等爲代表的當代武裝直升機,還可以有效對付低空飛行的Su-25、A-10等攻擊機。和以便攜式防空導彈發展而來的直升機用空空彈相比,TY-90具有更遠的射程、更大的作戰高度和威力更大的戰鬥部,作戰效能更高。而以戰鬥機用的空空彈發展的直升機用空空彈,由于體積重量大,性能不適合直升機用而停止了發展,所以說TY-90將是現在威力最大的直升機用空空導彈。TY-90還能作爲地空導彈使用,應用範圍廣闊,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1-06/0933528926.html
馬來西亞考察團力推國防部購中國獵影防空系統2008-11-19 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報道:馬來西亞媒體KLS近日報道,該國國防科技中心(STRIDE)發言人稱,他們已經實體測驗了珠海航展上展出的中國“獵影”TH-S311便攜式防空導彈作戰與指揮系統,結果是適合馬國軍隊,他們進而向軍方推薦使用該系統。
報道說,珠海航展展出了“獵影”系統實物,一套“獵影”系統由SmartEye(LPI雷達)、勇士越野車、顯示和指揮單元、導彈制導和電源單元組成,能指揮12部肩扛式導彈和若幹個35毫米高炮陣地。
此外,馬國空軍作戰司令羅查裏中將親自在珠海航展實質體驗“獵影”系統的操作。
據悉,一套“獵影”系統可以打擊22個目標,對雷達橫截面2平方米的發現距離爲20公裏。中方向馬國推銷的是TH-S311A型,系統名字爲便攜式防空導彈作戰與指揮系統,這應該是TH-S311型升級版。
報道還說,數年前中國參考了俄羅斯、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肩扛式短程防空導彈,進而發展出這套指揮和控制肩扛式防空導彈和35毫米高炮的系統。它能整合各國生産的短程防空導彈,避免數套系統打擊同一個目標,提升打擊效率。
報道還提到,據參展方透露,“獵影”系統的目標發現率已經提高至90%,平均發現距離從2公裏提高至8公裏,並減少天氣的影響。
此外,馬來西亞KLS還報道稱,該國國防科技中心阿都卡法強烈建議,馬來西亞陸軍應考慮中國的THS-311 SMART HUNTER防空雷達。阿都卡法指出,SMART HUNTER系統的能力不錯,最重要的是價格便宜。他極力邀請中國廠商把裝備帶到馬來西亞進行實物展示,並爲軍方進行表演。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1-19/0953530888.html
中國推出最新式外貿型倚天防空導彈系統(組圖)09-04-27 兵器知識
第九屆阿布紮比國際防務展上,我國的“倚天”近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導彈發射車第一次以實物參加阿布紮比防務展,吸引了多國軍方和媒體的關注。
名字的由來
“倚天”—這個名字聽著就讓人震撼。倚天長劍古已有之,並非郭靖、黃蓉所創。三國時曹操所佩之劍即名倚天,傳爲取自宋玉的《大言賦》中的名句“拔長劍兮倚長天”而命名。倚天劍鋒銳無比,後成爲寶劍之代稱。一代詩仙李白,亦對之仰慕不已,《臨江王節士歌》中就有“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的句子。
用“倚天”來命名國産新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充分表現了“倚天”防空導彈武器系統亮劍長空、摧毀一切來犯之敵的豪情,也表現了研發團隊的精品意識和勇于創新的科研精神。
作戰任務
“倚天”防空導彈武器系統是一種基于TY-90紅外自尋的導彈的自行近程導彈防空系統。武器系統具有機動性高、電子對抗能力強、火力密集、作戰指揮方式靈活、操作維護簡便和高效費比等主要特點。武器系統可對付各類中空、低空、超低空目標,如固定翼作戰飛機、武裝直升機、無人機、巡航導彈等,可用于完成野戰防空、要地防空、伴隨防空和機動設伏作戰任務。
系統配置
“倚天”防空導彈武器系統主要工作模式有戰車獨立工作模式、戰車主從工作模式、連指揮工作模式和營指揮工作模式。該武器系統營級配置由1部營指揮車、3個導彈連組成。連級配置由1部連指揮車、6部戰車、2部供彈車、1部導彈檢測維修車、1部機械電子維修車組成。
營指揮車是“倚天”防空導彈武器系統情報指揮中心,融合上級、友鄰、本地和上報空情,爲連指揮車和各戰車提供空情和作戰指令,協同作戰過程。
連指揮車接收營指揮車的空情和指揮命令,向戰車分配、指示目標,實施作戰指揮。戰車接收連指揮車的空情信息和作戰指揮命令,完成作戰任務。戰車可獨立作戰,也可在建制內協同作戰。
“倚天”戰車
武器系統戰車采用輪式裝甲車裝載,配備有8枚TY-90紅外自尋的防空導彈、導彈發射裝置、三坐標目標指示雷達、光電跟蹤儀、炮塔、操控臺、通信設備、定位定向設備、內部通話裝置、供電單元等。
TY-90防空導彈主要由導引頭、引信組件、戰鬥部、發動機、飛行控制系統組成。導彈采用鴨式+旋轉尾翼氣動布局,抗氣流擾動能力強。紅外被動尋的,多元探測,對低紅外輻射目標的探測距離遠。導彈可自動截獲、跟蹤目標,發射後不管。發射前鎖定目標,可離軸發射。
導彈主要戰術性能指標爲殺傷距離500-6000米,射高15—4000米,可攻擊迎頭目標最大速度400米/秒,最大飛行速度爲2.2馬赫,單發殺傷概率爲80%。
三坐標目標指示雷達采用固態有源相控陣天線,采用低輻射功率技術和頻率捷變技術。雷達系統具有低截獲概率(LPI)特性,使得對方的電子偵察設備難以檢測和正確估計本雷達的發射信號,無法利用反輻射導彈(ARM)對雷達進行攻擊。采用頻率捷變技術、脈沖壓縮技術、窄波束和低副瓣技術對抗有源幹擾。
采用動目標檢測技術(MTD),可抑制無源幹擾、地物雜波和氣象雜波。采用T/R組件構成全固態發射機,可靠性高,使用維護費用低。三坐標目標指示雷達目標探測距離爲18千米。自動輸出目標的距離、方位和仰角,引導光電跟蹤儀截獲目標,也可直接引導TY-90防空導彈導引頭截獲目標。
光電跟蹤儀由電視/紅外跟蹤儀與激光測距儀組成。探測距離爲12千米,跟蹤距離爲10千米。
“倚天”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底盤車爲6x6全輪驅動、等軸距高越野性的兩棲車輛。該車具有風冷式增壓發動機、9前1倒變速器、中央充放氣系統、可調氣壓的安全輪胎,以及前、中兩橋轉向,因而車輛具有高的機動性、通過性和行駛穩定性。
車體爲全封閉式,車底平滑,車體用裝甲鋼板制造,有一定的防護能力。車體是固定車輛全部機件和各種機構的承力件,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
全車分駕駛室、動力室和戰鬥室三部分。在動力室右側有一連接駕駛室和戰鬥室的通道。在通道右側有側門,供乘員上下車使用。
駕駛室位于車體前部。安裝有車輛的操縱機構、觀察儀器、檢測儀表、車長和駕駛員座椅以及三防滅火控制盒等。
動力室位于車體左中部緊靠駕駛室後,室內裝有發動機、傳動箱、傳動軸及其潤滑油的冷卻系統。發動機進排氣和進排風裝置等。動力室還有滅火系統的火焰感受器、噴嘴和滅火管路等裝置。動力室用隔板與車體的其它部分隔開,爲檢查動力室機件,隔板可拆卸,並在前、中橋輪艙之間、左側下裝甲板上開有檢查門。
戰鬥室位于動力室之後,炮塔安裝在戰鬥室的前部,車輛的右側裝有增壓風機和濾毒罐,中、後輪艙間左右各有一個容積200升的柴油箱,在尾部甲板開有供乘員上下車的後門。
在駕駛室和戰鬥室的地板與車底甲板之間有各種傳動部件,包括橋、傳動軸、轉向杆系以及制動系的蓄氣瓶、各種閥、管路、轉向器等裝置。
車外行動部分包括懸挂裝置、輪邊減速器、車輪及轉向杆系。車的前部有車外照明燈。尾部左右兩側分別裝有帶導流罩螺旋槳的水上推進裝置。
車輛的陸上轉向和水上轉向均由方向盤操縱。陸上轉向是操縱前、中橋車輪轉向,水上轉向是操作水上推進器轉動。
車輛內部安裝有裝甲車用空調系統(一拖二結構),改善車輛內部的人機環境。
總體評價
防空武器的殺傷能力重點取決于導彈的性能。TY-90防空導彈采用的是多元制冷銻化銦紅外導引頭,並應用了數字式探測處理芯片,不僅提高了導引頭的靈敏度,還對紅外幹擾彈及地物背景具有較強的分辨能力。TY-90防空導彈殺傷距離遠、制導精度高、毀傷能力強,單發命中概率高,與目前國際市場上先進的防空導彈相比毫不遜色。
現代戰爭中反輻射導彈(ARM)對雷達的戰場生存能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雷達系統的低截獲概率(LPI)性能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倚天”戰車的雷達系統也具有很好的低截獲概率。戰車采用雷達、電視、紅外和激光等多種探測手段探測目標,使戰車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是目前國際先進防空武器系統的主流設計趨勢。
“倚天”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全部作戰車輛都采用輪式裝甲車底盤,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和越野性,也降低了底盤的維護保障費用。采用模塊化設計,對載車的適應性好,可以按照用戶需求,移植到其它類型的底盤。
總之,與同類武器系統相比,“倚天”近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具有以下七大技術特點。第一,具有殺傷距離遠、制導精度高、毀傷能力強,單發命中概率高,火力密集的特點。第二,具有獨立作戰能力。戰車不僅可以在指揮車的指揮下作戰,還可以單車獨立作戰,單部戰車可獨立完成對目標的搜索、截獲、跟蹤和射擊。第三,具有行進間工作能力。戰車可以在行進中實現對目標的搜索,完成光電跟蹤儀、導彈對目標的跟蹤。第四,具有較強的抗電子幹擾能力。導彈采用多元紅外探測器,導彈的光學系統采用高反射率非球面反射鏡,使導引頭在抗紅外誘餌幹擾和地物背景幹擾方面具有較高的性能。第五,具有多目標攻擊能力。導彈具有離軸截獲、離軸發射能力,可以同時攻擊多批目標。第六,具有良好的機動性,通過性和行駛平穩性。輪式裝甲車底盤采用雙橫壁式獨立懸挂、橋間和輪間差速鎖、可調氣壓防彈輪胎、水上推進器,以及前、中兩橋轉向機構,6x6驅動方式,保證底盤具有高機動性、通過性和行駛平穩性。第七,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采用模塊化設計,對載車的適應性好,可以按照用戶需求,移植到其它類型的底盤。
雖然全球經濟都在受著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2009阿布紮比防務展的規模並沒有縮小,說明了全球防務市場的繁榮,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防務市場的激烈競爭。
在展會上有很多不同的公司展出了一些功能類似的武器系統,比如防空導彈、遠程火箭和各種裝甲車輛。大家的設計理念都很類似,比如說防空武器系統都是用雷達和光學系統去發現、跟蹤目標,用各種導彈或高炮去攻擊目標,但是在細節方面卻有比較大的區別,以致形成了各自的風格。
歐美國家的武器細節處理的好,離近了觀察可以感覺到表面處理比較精致,人機界面和各種操作手柄、按鈕設計人性化,操作起來非常方便。歐美産品有時還會設計一些美化産品的造型,比如在一些只需要一塊平板就可以滿足結構使用要求的地方,使用曲面板,視覺效果更美觀。
此次阿布紮比防務展是北方工業公司首次帶實物參展,並且參展的規模也比較大,阿聯酋當地的媒體也報道說中國公司加大了在中東地區的推廣力度,這說明了我們的産品在中東地區的影響變大了。我國自主研發的“倚天”防空導彈武器系統與其它知名武器供應商的産品相比並不遜色,有著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在展覽期間吸引了多國的軍方和媒體前來咨詢,相信會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9-04-27/1039550130.html
美稱中國開始出口紅旗-16垂直發射防空導彈
據美國“戰略新聞”網2011年5月17日報道,中國最近開始出口HQ-16垂直發射導彈系統,該系統是根據獲得的生産許可證(或根據複制技術)制造的俄羅斯“山毛櫸-M2”(BUK M2)防空導彈系統的中國版。
文章稱,它們是SAM-6型導彈的最新型,SAM-6的作戰效果在1973年阿以中東戰爭中得到驗證。M2E導彈重328千克(720磅),最大射程50公裏。陸基版可在履帶發射車上搭載四枚該型導彈,目標截獲雷達能夠覆蓋150公裏的範圍;其出口型號爲LY-80。
據悉,HQ-16海軍版可由軍艦上的垂直發射單元發射。美國是垂直發射技術的先驅;這也是中國研發新型軍艦,用以取代其使用了半個多世紀俄式軍艦的原因之一。中國研發的第一款具備垂直發射系統的軍艦是排水量4300噸的054型護衛艦,該軍艦是基于西方設計概念;而非俄式設計概念。目前,中國已經建造了多艘該型軍艦,其中大部分是更先進的054A標准(每艘該型軍艦上具有32個HQ-16垂直發射單元)。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5-18/1046647700.html
美國防部認為中國LY-60是仿製美制麻雀導彈 2007-10-25東方網
編者按:中國國産LY-60型防空導彈具有和AIM7E十分酷似的外觀,因此美國國防部始終在認為它是來源於“中國倣照的美國AIM7E先進麻雀導彈”。但是,中國是中宣稱這是獨立設計完成的,同時國內一些報道宣稱,中國“PL-10”導彈來源於俄羅斯導彈技術。以下是來自美國“環球防務”網站的相關報道。並不代表我們認可或者否認。僅提供廣大軍事愛好者作為參考。
1994年10月,中國新型中低空面防禦防空導彈“LY-60”開始獵裝解放軍防空部隊。該系統主要用於攔擊在執行戰鬥飛行的軍用戰鬥機和導彈,攔截區域主要是在於對中低空對方空軍力量。這套防空系統中國方面採用更加完善的資訊化微處理器智慧模組化工藝生産的,因此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指揮系統的效能和抗擊戰術干擾的能力。但是,目前為止我們沒有辦法找到中國內部解放軍已經部署的相關導彈技術特徵參照,很可能這些又是來源於第三國家。
“LY-60”防空導彈系統採用搜索掃描雷達不同於早期中國“HQ”系列9號雷達,可以同時搜索同一戰區內多達40個目標,再根據目標不同的方位與威脅,選擇主要跟蹤其中12個目標,在其中再一次選擇最主要威脅的3個目標加以攻擊。
該系統我們依舊習慣稱作“LY60薩姆”。中國已將“LY60”導彈部署在其FT22型江衛級護衛艦上,以替代早期中國在80年代裝備的“HQ61”防空導彈。與之相比“LY60”擁有18公里的有效攔擊射程,最大攔擊有效高度為12公里比原有HQ-61導彈在射程上提高8公里,射高提高了2公里。
該“LY60”導彈安裝在江衛級護衛艦上,採用了6座巨大的多用途發射器內,被安置在江衛級護衛艦第二號炮塔位置。艦載型“LY60”採用可折疊式彈翼,陸軍裝備導彈彈翼不能折疊。據悉該級護衛艦總計帶有24枚“LY60”導彈。
中國還可以把它以垂直髮射方式安裝在中國海軍“旅海”新型的導彈驅逐艦上,每個發射單元至少可以配置1個8單元發射系統,總計可以配屬導彈32發,可以作為SA10中近距離防空攔擊的補充。
80年代中國打算初步嘗試解決其空軍超視距打擊的問題,採用了類似AIM7型早期版本的半主動雷達尋的的PL10導彈的最初研製型號,進行了試驗,但是結果是失敗的。隨後不久中國購買了大約100枚義大利製造的ASPIDE(埃斯賽德)導彈,並且開始試圖防止這種導彈,這種被稱作“霹靂-11”的導彈卻在80年代末期遭到了制裁。
中國空軍“LY-60”導彈裝備的FD-60型半主動導引空對空導彈雷達已在殲8IIB戰機上進行了試驗,它在外觀上具有很大的與義大利的導彈相似之處,這種導彈被稱作“霹靂-10”型導彈,是一種中程空對空導彈,同時它也是來源於義大利的中國版的“埃斯賽德”導彈。
但是義大利製造的“埃斯賽德”導彈技術主要來源於美國較新型的AIM7E先進型麻雀導彈的製造技術。雖然中國空軍的“霹靂-10型”導彈十分類似美國的AIM7麻雀導彈,但是它的彈翼發生了很大改變,中國把導彈彈翼進行可以折疊設計以便於它們可以被更好的保存與便於戰區儲藏。
在主要的航電系統設備上,“LY60”實際上倣照了美國AIM-7導彈相關技術設計要點,同時採取與美國一樣的做法,先開始應用於空對空導彈上,隨後在開始發展到海軍應用的艦載導彈,這樣的做法是可以最大限度節約實驗性成本開支。
http://big5.eastday.com:82/gate/big5/mil.eastday.com/m/20071025/u1a3185271.html
中國制的HQ-9/FD-2000型遠程地空導彈來源于俄制S300的技術。
2010珠海航展有個非常值得一提的亮點,那就是本次航展中國軍工生產商在展示產品時已經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而是大方的向各國潛在客戶推銷自己的尖端產品。 可見,中國軍工銷售政策正在悄然的發生轉變。這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防空系統。眾所周知,科工集團是中國的導彈專業戶,本次航展中航天科工集團展出的多套可 供出口的防空導彈系統,這些系統的出現使得此類軍工產品實現了遠中近結合,點線面覆蓋。由此可見,大規模的先進武器供于出口不但意味著中國防空導彈已經自 成體系,而且還意味著,中國防空系統要跨出國門,為其他友好國家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遠程防空系統
遠程防空系統由FD-2000中遠程防空武器負責。在其展板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套系統外觀上類似于俄羅斯的S-300,隨著這几年中國的導彈和雷達技 朮突飛猛進,相信其性能定能超過俄制S-300系統。我們不妨以S-300作為參照起點,大體推測該套防空系統的性能。S-300是一種全天候多通道地空 導彈武器系統,用于對付現代作戰飛機和巡航導彈等空中目標,殺傷空域大,使用的多功能照射制導雷達可同時制導12枚導彈攔截6個目標,全面優于美國的“愛 國者”系統同時射擊3個目標的能力,具備很強的抗干擾能力,不愧為反導中堅。
中程防空系統
中程防空由KS-1A中程防空導彈系統負責。KS-1A中程防空導彈系統使用的雷達外形類似美國“愛國者”導彈系統使用的相控陣雷達,曾有報道說,該 型搜索/跟蹤雷達可以使導彈系統能同時對付3個目標。KS-1A防空導彈還改進了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達到50公里,最大有效作戰高度 27010米,帶有無線電近炸引信的高爆破片戰斗部可能也得到了改進。
近程防空系統
近程由FM-90進程防空武器系統負責。FM-90是FM-80系列的最新改良型,由于改良幅度很大,因此被賦于了新的型號。導引模式采用半自動雷達 指揮的紅外影像導引系統,搜索距離25公里、追蹤距離20公里,并以數據鏈持續對導彈更新目標數據。此導彈已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可有效對付戰機、直升機、無人飛行載具、巡航導彈、空對地戰朮導彈和反輻射導彈等多類空中目標。它的標准射擊單元由一輛搜索管制車和2至3輛射擊導引車組成,整套射擊單元擁有 8至12枚備用導彈,准備裝彈時間由原來的10秒縮短為6秒,單發命中率約為80%。 FM-90是先進的全天候近程反導防空導彈武器系統。主要作戰對象是低空超低空飛行的空中目標,能有效摧毀巡航導彈、戰訂空地導彈和反輻射導彈等精確制導兵器,也能夠有效攔截殲擊轟炸機、對地攻擊機、無人機和武裝直升機等空中目標。它主要用于野戰防空,也可用于機場、指揮中心、導彈發射陣地、交通樞紐、軍事基地等要地防空和城市防空。
末端防御系統
末端防御由FL-2000系統和QW-2/18便攜式防空導彈負責。QW-18的抗干擾能力非常強,它的靈敏度和精確度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水平。本次航展推出的QW-18改進型將導引頭、引信和發動機都進行了改進,相信性能又會有大幅度提升。比較有趣的是,展台上還有一輛以尼桑的皮卡汽車為底盤的便攜式防空導彈機動發射車。可見,科工集團考慮到了這種在各個國家普及率甚高的汽車被改造成簡易防空導彈發射車的可能性。
http://bbs.news.sina.com.cn/thread-3-0/table-85232-6485-2.html?ref=2
上一篇:海紅9艦載高空遠端防空飛彈系統
下一篇:FT-2000反輻射地空導彈系統
中國紅旗9BE一車搭載8彈,已全面超越S-400 2022-12-03 傅前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JepoTOx9jY
紅旗-9BE——趕超S-400的中國遠端防空導彈系統 2022-12-02
眾所周知,中國遠端防空導彈,一直曾依賴於俄羅斯,先後外購了S-300、S-400,而2022航展上紅旗-9B及BE,標誌已走出自己道路!展板介紹,紅旗-9BE具備攔截射程1000千米短程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抗干擾能力強;可指揮其他防空武器,構成一體化多層防空體系。射程5~260千米(紅旗-9為125) ,射高27千米,能同時制導16枚導彈攔截8個目標。
紅旗-9BE彈體長6.5米、直徑0.5米,彈重1.2噸,與紅旗-9相外形沒變,但主動雷達制導艙縮短了,而動力艙長度增加,此外,近年來,國產新型固體火箭發動機和高比沖固體燃料推進劑屢見報端,260千米已超S-300MPU2(200千米),也超S-400早(S-400服役的48N6為250千米,400千米的40N6E導彈2018年才通過測試,目前裝備情況並不明確)。
紅旗-9中遠程防空飛彈--維基百科
紅旗-9(HQ-9),海軍版「海紅旗-9」,外銷版「FD-2000」(FD防盾),反輻射飛彈版「FT-2000。
使用用戶:中國/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土庫曼/烏茲別克
2022珠海航展新型紅旗16FE 可攔截超音速巡航導彈 2022-11-10
紅旗-16 A/ B射程40/70公里,紅旗-16FE達160公里(射高15-27千米),由中程變為中遠程。最新型的紅旗-9B自用版還達350到400公里,不輸俄S-400。
相關新聞資料
紅旗16FE射程增4倍,為何如此兇殘? 傅前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SZVV9U3sZ4
紅旗-16 -維基百科
半主動雷達制導
艦載 054A型護衛艦/051B驅逐艦/現代級驅逐艦
出口型為獵鷹-80(LY-80)巴基斯坦
六架運-20紅旗-22遠銷塞爾維亞 俄專家:市場廣闊 2022-04-15 聯合報
紅旗-22出口型稱FK-3,是早期KS-1(紅旗-12)升級版,已出口緬甸、土庫曼、烏茲別克和泰國。
紅旗-22中遠程防空飛彈--維基百科
射程 5~100Km
射高 50~27000米
制導系統 無線電指令制導 + 半主動雷達尋的
陸30馬赫風洞飆車 高超音速競賽領先西方數十年 2021/06/01 中時
據《南華早報》2021/05/31報導,北京的JF-22能在音速30倍下工作100毫秒,模擬達10公里的秒速飛行,將領先西方20-30年。飛機30馬赫溫度攝氏10,000度,氧分子就會變成氧原子,甚至變成離子,氮分子會變成氮原子,出現一些很複雜的情況。JF-22的正向爆轟驅動功率15000兆瓦,而三峽大壩的裝機容量是22000兆瓦。
近年中方已部署了多款高超音速武器,而他們1年試飛的次數,相當於美國10年的次數,中國高超音速試飛成功率出奇高。
武器模型在生產前,都必須在風洞接受約1萬次測試,JF-22出現之前,國際上的激波風洞,一是美國LENSⅡ可達7馬赫,持續時間為30毫秒。另一是日本HIEST,只有2毫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FVtLnDbdm0
相關新聞
美高超音速武器為何測試失敗 因關鍵設備高超聲速風洞(JF-12音速10倍/JF-22音速30倍+超級電腦不如中國
商譽受損 豹2坦克令萊茵金屬傷透腦筋
據德國經濟新聞2023-08-27報導,萊茵金屬在烏克蘭戰爭豹2表現而蒙受虧損,這跟德國能源嚴重匱乏導致工業製造能力下滑有關。據歐亞時報報導,早在2016年11月,在敘利亞北方的大城阿勒波,土耳其10輛豹2A4坦克被摧毀。
俄「死亡收割者」卡- 52重創烏軍豹-2坦克
豹2坦克被輕易消滅,西方先進武器神話破滅? 2023-06-11
早在3月,俄兵已經收到了詳細的“打豹指南”。此外,俄軍布下大量的地雷、破壞後方橋樑和道路,都可以限制豹2的機動範圍。遭到了俄軍武裝直升機、火炮和反坦克導彈集中火力的射擊。
“俄羅斯對付坦克的手段很多,除了傳統的坦克、反坦克導彈、遠端火炮,還有無人機、巡飛彈(即自殺無人機)。無論坦克多麼堅固,都無法僅靠自己去抵擋精確、密集火力的洗禮。”
從戰場上的事實可以看出,神話豹2等西方先進武器的觀念,其實是完全站不住腳的。烏軍的頹勢,是不可能寄希望於一兩件先進武器來挽回的。宋忠平說。
相關新聞資料
盟國提供50-60架F-16,但烏要160架。
來不及等到F-16!烏教練機空中相撞3死
美軍9月中旬向烏交付10輛M1坦克+貧鈾彈
回應
無底洞!美國跟北約打算還要填多久?
以前哪一種武器援助不是說能扭轉戰局?結果就是不斷死傷,北約就希望能戰鬥到只剩司機自己。
10輛坦克不夠塞牙縫的,還指望靠它們包打天下?可笑
美國提供貧鈾彈給烏克蘭,和默許日本排放核污染水是一脈相承的做法,美國就是反人類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