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6 06:52:19阿楨

建構台灣太空監視系統之探討

(上圖為台灣中華衛星)

小引:前文多篇曾提及台軍攻陸巡弋飛彈地形匹配所需衛星系統,今貼篇「偷」自《全防》的<建構台灣太空監視系統之探討>。
匪站較少台軍的反導及相關之專文,故只好「偷」自家人的了。


<建構台灣太空監視系統之探討>

作者:啟元。本文刊載全球防衛雜誌第272期

2006年11月立法院在審查國科會2007年度預算時,因國家太空中心(NSPO)Argo衛星任務支援合約採限制性招標,被立委抨擊圖利特定廠商, 20億6千多萬元預算差點被全數刪除。經朝野立委協商,決定刪除4億元、另外凍結2億元,刪除近不過不為外人所知的是,國家太空中心與國防部、國安局以機 密計畫推動的「獨眼龍專案」間諜衛星計畫的3.4億元先期規畫經費,也包含在被刪除的4億元中,使得獨眼龍專案前途未卜。隨著華衛2 號衛星任務壽命逐漸縮短,台灣尋求下一代衛星影像來源,以持續監控中國大陸軍事動態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但與其病急亂投醫,還不如趁此機會好好規畫如何建構 一個完整的太空監視系統。

獨眼龍專案:美國版的浩全專案

由於華衛2號衛星任務壽命將在2009年結束,國科會、國安局和國防部秘密推動獨眼龍專案就是為接替華衛2號,計畫以100億元向美國Digital Globe公司購買解析度達0.5公尺的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台灣原與美方協議,在美國國務院核發技術輸出許可後,於2006年6月簽約開工。由於獨眼龍專 案機密等級很高,外界所能獲得的訊息僅有少數的媒體報導。由於美國從未曾有出售軍用或商用影像衛星給外國的紀錄,美國盟邦日本和以色列的影像衛星都是自行 發射,而韓國則是購買商用衛星影像。影像衛星雖然不是攻擊性武器,但屬於太空科技,敏感性遠高於潛艇,因此要從美國獲得影像衛星的機率並不高。媒體也曾報 導,國科會官員曾低調坦承,獨眼龍專案僅有衛星飛越台灣和大陸領空的照相權和控制權,並未擁有百分之百的照相權和控制權。

這意謂著獨眼龍專案根本不是像華衛2號一樣購入自有衛星;而是類似1999年10月5日,軍方與國安局合作,與以色列國際衛星影像公司(ImageSat International)簽約參與「衛星運作夥伴」(SOP)計畫,取得以色列EROS-A商用影像衛星(解析度1.9公尺)部分區域控制權的「浩全 專案」一樣。當時以色列國際衛星影像公司的衛星運作夥伴服務,提供給客戶的最大操控衛星範圍半徑遠達2,000至2,400公里;不過台灣考慮到實際需求、經費限制及接收站的影像接收範圍,並沒有購買最大範圍,最後是以大陸南昌為中心點半徑1,000公里內的地區為台灣操控範圍。選擇以南昌為中心點,可使台灣操控範圍及於大陸西北地區,也未超過太空遙測中心衛星影像接收站3,000公里的接收範圍,是使偵照區域最大化的最佳選擇。而台、以雙方合約中也規定,台灣掌握衛星控制權後,就由台灣全權決定偵照目標,所以以方也不知道台灣設定的偵照區域和目標。但後來因以方沒有如約發射EROS-A2衛星,台灣於是在2004年解約,以方還賠償台灣損失。

如果媒體報導屬實,獨眼龍專案就是美國版的浩全專案,即購買衛星部分區域控制權,使用的應是美國全球數位(Digital Globe)公司的WorldView系列影像衛星(解析度50公分)。以色列國際衛星影像公司的衛星運作夥伴服務是公開的,但Digital Globe公司網站上並未顯示有提供此項服務,可見是軍方與美方的秘密交易。

風波不斷的獨眼龍專案

正因為2009年華衛2號任務壽命結束前,軍方必須尋求其他的商用衛星影像,以維持對大陸軍事動態的監控,因此軍方衛星影像的這塊大餅也成為各方勢力覬覦 的對象。像獨眼龍專案就頻頻遭立委爆料,採購方式嚴重錯誤,還以「極機密」計畫為由,未經公開評選及招標程序就進行採購,且費用竟比購買衛星還高。媒體也 抨擊獨眼龍專案預算還列在科技預算中企圖暗渡陳倉。為執行獨眼龍專案,國科會在國家實驗研究院2006年度預算內,編列「後續遙測衛星及太空科技研發計 畫」5.26億元;也在政策核定經費項下,編列「先進遙測設備」經費8億元。立法院科技及資訊委員會於2005年底在審查國科會年度預算時,沒人知道這兩筆錢是用來買間諜衛星的款項,因此輕鬆通過審查。而國家太空中心事後再以機密為由,拒絕公開說明獨眼龍專案計畫內容,連過去必須經學者專家審議委員會審查 的程序都省略了,即使督導國家太空中心的國研院董事會也不知道獨眼龍專案,難怪被外界質疑有不可告人的內幕。

立法院科技暨資訊委員會2006年底審查國科 會2007年度預算時,立委除了質疑招標過程疑點重重外,也認為政府如果堅持推動獨眼龍專案,應由國安局或國防部編列預算執行,而不該由國科會動用科技預 算購買,並假藉機密之名,避開公開招標程序,圖利特定廠商。就在立委質疑獨眼龍專案採購程序涉及弊案時,2006年11月底又傳出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蕭秋 德涉嫌洩密案。衛照採購的風波,已使一些國外廠商卻步,像最早與軍方合作的以色列國際衛星影像公司就暫時退出台灣市場。看來獨眼龍專案引發的風風雨雨,可 能要持續到軍方決定採用何家公司的衛星影像為止。

擁有像華衛2號一樣的影像衛星,最大的好處就是完全自主,也可保密。不過華衛2號如果沒有兼具科學研究任務,光用來監控大陸軍事動態,成本實在太高。因為 衛星成本加上發射費用,非常昂貴,而且現在的國際環境台灣已不太可能外購影像衛星了。從「獨眼龍專案」仿「浩全專案」購入衛星區域控制權的方式看來,軍方 和國安局應已放棄外購影像衛星的企圖。

既然放棄外購影像衛星,要監控大陸軍事動態就只有靠商用衛星影像。由於很多商用影像衛星的壽期將於2010年前陸續屆滿,各家衛星公司已陸續發射和規畫新 一代解析度更高的影像衛星,如EROS-B(解析度70公分)、擁有捷鳥衛星的美國全球數位公司,將分別在2007年中和2008年發射解析度50公分的 WorldView系列衛星;解析度最高的則是GeoEye公司的GeoEye-1衛星(原名OrbView-5),解析度高達41公分(已可從衛星影像 中數人頭),解析度已與間諜衛星相距不遠(解析度10-15公分)。

即將上市的多種50公分上下解析度的商用影像衛星影像,除了可提供軍方更多選擇的高解析商用衛星影像外,這些商用影像衛星重返同一地區攝影時間也都大幅減少,像OrbView-5小於3天、WorldView平均只有1.7天,可大幅提升對同一地區的監視頻率。所以即使獨眼龍專案胎死腹中,台灣仍有其他的 選擇機會。

外購商用衛星影像方式有很多種,最普遍的就是「單點」模式,軍方最早購入法國SPOT商用衛星影像即是採此方式,這種方式影像數量通常不會太多。不過因影 像要從國外衛星所屬母公司獲得,獲得時效最久。至於太遙中心常年接收的法國SPOT商用衛星影像則是採「吃到飽」方式,即「all you can eat」。每年付一定的費用,太遙中心可以無限制訂購影像,並在衛星經太遙中心衛星影像接收站接收範圍內直接接收影像。軍方外購的美國IKONOS商用衛 星影像也是採類似模式。最特殊的,則是以色列國際衛星影像公司採用類似商業活動的「分時使用權」概念,推出出售衛星區域控制權的衛星運作夥伴計畫。

另外, 外購商用衛星影像最大的利基就是便宜,以外購或自製一枚影像衛星同樣的經費,可同時購買多家不同的商用衛星影像,增加對目標的造訪次數和涵蓋率。由於軍方 已有自建的林口衛星影像接收站,因此只要外購衛星影像在衛星進入接收範圍內都可直接接收,所以時效上,單點、吃到飽或衛星運作夥伴是相同的。不過就保密性 而言,單點或吃到飽模式因必須告訴外國衛星影像公司欲拍攝的目標區,所以保密不易。而衛星運作夥伴因台灣具有衛星控制權,所以保密性最佳,但也最昂貴。雖 然美國捷鳥衛星解析度高達61公分,但100億的費用只買到區域控制權,僅管不知期限多久,但總而言之並不便宜。而且國家預算畢竟有限,不能把所有的資源 都投注在一枚衛星上,畢竟單枚衛星要重返同一地點重覆拍攝,仍要數天時間,因此還必須搭配其他商用影像衛星才能建構不間斷的監視系統。最重要的是,要完全 掌控大陸軍事動態,只靠光學影像衛星是不夠的,還必須配合合成孔徑雷達衛星(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影像,才能看穿共軍動靜。

不可或缺的天眼-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優點包括可貫穿雲層不受天氣影響,主動式系統無關日夜太陽照射影響,所以可以在夜間執行任務,且比光學影像衛星穿透更深層的地表植物、可反應與其它不同波段(如可見光、熱紅外、紅外線)資料的不同特性、能偵測地表的粗糙度和獲取高程資訊。

另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軌道選擇,不必考慮一般光學影像衛星的高傾角太陽同步軌道,可大幅縮短重覆偵照時間。更重要的是,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不僅可辨 識目標表面的外觀,雷達反射波資料在經過進一步處理後,還可以獲得很多資訊,包括:地表物含水狀況、目標物是否在移動、目標物外部材質(植物、金屬或是土 木材料)。用於軍事監控上,則能看穿偽裝網和工事下的裝備,也能偵測到淺水區的潛艇,因此能獲得比光學衛星影像更多的資訊。

合成孔徑雷達影像系統是利用合成孔徑的原理,以小尺度天線獲取高解析度的影像,因此需要後續聚焦處理後才可以看到影像,也必須以數位方式來儲存及處理雷達 反射脈波的強度與相位資料。因此合成孔徑雷達影像必須使用昂貴的專業軟體進行處理,所以後續作業處理較光學影像複雜,判讀人員也需更多訓練。

一般的光學影像衛星看不透雲霧煙塵和各式偽裝作為,也沒辦法在夜間拍攝,因此單靠光學影像衛星監控敵人軍事動態勢必有極大的盲區,這時就需要合成孔徑雷達 衛星補其不足。1998年北韓發射大浦洞飛彈飛越日本上空後,日本政府決定發射間諜衛星對北韓進行監控,這個由4枚衛星組成的太空監視系統除了2枚解析度 達到1公尺的光學影像衛星外,還有2枚解析度約5公尺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從日本間諜衛星的部署來看,日本的太空監視系統就是以光學影像衛星和合成孔徑雷 達衛星互補不足。

相對的,台灣若要建構能日夜監控的太空監視系統,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是不可缺的要角。其實台灣外購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時間很早,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 心早在1994年,就開始接收歐洲太空總署(ESA)ERS-1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軍方也很重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的效能,軍情局還曾於1997年 7月2日至8月20日,委託太遙中心辦理「合成孔徑雷達教育訓練課程」,這個訓練課程也隨即在監控大陸軍事動態上發揮一定的功效。

1998年4月14日,法國 SPOT 衛星攝得甘肅省嘉峪關東北方,約120公里鼎新軍用機場附近的影像中,出現一個新機場,經仔細比對,這個機場規模、跑道、滑行道等機場設施的配置與台中清 泉崗機場一模一樣,軍方立刻調出前3天,即4月11日加拿大資源衛星 Radarsat使用合成孔徑雷達攝得的影像交叉比對,發現這座與清泉崗相仿的機場竟沒有顯示在雷達影像上。因為機場跑道和停機坪等設施為一平坦地面,能 鏡面反射雷達波,因此在雷達影像上會呈現黑色,如果是不平坦的地面則會反射雷達波,使雷達天線收到較強的回波,因此在影像上呈現較明亮的顏色,由此判斷地 面上並沒有真正的機場設施,整座機場可說是用「畫」的。軍方研判,建造這座複製機場應是做為中共飛行員訓練之用。

2006年4月27日6點48分,大陸在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4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1號」送入預定軌道。表面上「遙感衛星1號」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 防災減災等科研和國民經濟發展領域。其實遙感衛星1號是大陸第一代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中共軍方代號為尖兵5號,其上的雷達使用L波段,最大解析為5公尺, 影像寬幅達40公里。

大陸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已發射了,那台灣呢?其實早在1999年12月15日國科會在立法院科技與資訊委員會提出「太空科技發展計畫 報告」時,曾將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列為未來適合台灣發展的3種衛星之一,其餘2種為光學遙測衛星和多用途微衛星星系。如今華衛2號遙測衛星和華衛3號微衛星 系統都已在運作,唯獨不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就算現在急起直追,也要數年後才有可能研發出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在華衛3號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發射前,要如何 填補監控的空窗期?
所幸現在商用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越來越多、解析度越來越高,已不下於光學影像衛星,因此軍方也可仿外購商用衛星光學影像模式,購買高解析 度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近年來歐洲各國陸續發射能提供高解析度影像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如德國TerraSAR商業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解析度可達 1公尺;義大利軍民兩用Cosmo-Skymed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解析度可達70公分,而加拿大Radarsat-2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解析度最差 也有3公尺。這些商用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都是軍方可以考慮購買的。

建構台灣的太空監視系統

上述說明可發現,外購商用衛星影像已是監控大陸軍事動態的必要手段,至於有無自我的影像衛星,影響的只是外購影像的數量。目前國際市場上的商用影像衛星越 來越多,已是買方市場,因此只要有錢要買世界任何一地的衛星影像根本不是問題。不過台灣近幾年來財政困窘,軍方和國安局能用在外購影像的經費也非常有限。 因此錢必須花在刀口上,如果要外購衛星區域控制權,也應爭取最有利條件,畢竟軍方和國安局在商用衛星影像市場上還是大戶。另外,因外購影像的目的是監控大 陸軍事動態,所以軍方和國安局在外購衛星影像時,必須考慮到衛星影像獲得的時效性和連續性,也就是說必須妥善分配各個影像衛星飛越大陸上空時間,以求最大 監控範圍。不過要建立太空監視系統,完全依賴外購商用衛星影像絕非長久之計。台灣仍必須自力研發光學影像衛星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光學遙測酬載研發

目前國家太空中心正大力推動的「第二期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中的第一個衛星計畫「Argo衛星計畫」,是參與德國的RapidEye任務,以達成自主設 計發展小型衛星本體的目的。Argo的本體設計是專門依照台灣的需求而設計,而且不同於以往的衛星計畫,其衛星的飛行軟體、衛星本體系統及次系統的設計、 發展、模擬、分析、整合、測試、除錯等工作將全部由國內自行承包製作,顯示台灣已在衛星設計上跨出第一步。不過為了確保影像資料相容,光學遙測儀器採外購 與RapidEye 星系相同的光學遙測酬載(即高解析度相機)。雖然Argo衛星的光學遙測酬載仍外購,但台灣也已開始自行研發衛星用的高解析相機。因為商用影像衛星配置的 高解析度相機因具軍事用途,各國對此均加以管制。

不過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原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已從 1997 年起執行「衛星光學遙測酬載發展計畫」,推動建立光學元件設計分析、製造、檢測及系統整合測試等相關技術。並在2000年2月參加「中華2號衛星遙測酬載 研製」計畫,工作人員分別赴法國及美國參與遙測系統研製工作;在衡量國內現有技術能量後,同步進行以600公里軌道高度為參數,開發解析度分別為8公尺及 16公尺的光電遙測系統。在經過3年的研發投入,儀科中心在 2003 年12月宣布,已成功研磨出口徑達30公分的陶瓷玻璃非球面鏡,及口徑達16公分的碳化矽非球面鏡,皆可作為高解析度衛星遙測照相儀的主要鏡片。儀科中心 利用研磨出的30公分非球面鏡,循華衛2號遙測酬載架構設計,於2006年2月22日宣佈完成「30公分口徑遙測儀」開發工作。遙測儀主鏡口徑為30公 分,拋光及鍍膜皆由儀科中心自行完成,使用儀科中心自行開發的紅藍綠三色CCD電子電路,其影像解析度為3.6 μrad.,視角為±1.47度,即891公里高空的地面解析度為3.2公尺,影像寬幅為46公里。遙測儀模組已通過太空規格的振動測試,證實其結構符合 規範,目前正積極進行取像中。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研發,國家太空中心的前身「太空計畫室」曾對符合台灣需求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進行研究。假設的任務需求是監控台灣天 然災害發生狀況,以及監控台灣附近海域漁船走私。而計畫限制為計畫預算要低,技術層次不能太高。考量任務需求,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解析度需求在3至5公尺 之間,另因需要大範圍監控,所以只要「掃描(scan)」操作模式,可使合成孔徑雷達的「主動相位陣列天線」設計也較為簡單。另外,在考量計畫預算限制, 系統設計應該注意下列事項:1、衛星軌道不需要太高,以減少電力需求。2、採用X-Band雷達,以小面積天線達到解析度需求。3、刈幅不能太大,以減小 「相位陣列天線」的面積。當時「太空計畫室」還以華衛2號衛星做為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設計基礎,推算出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軌道若為500公里高,40度傾 角,則可以得到「較佳視野」、「適度軌道高度」和「較高再訪頻率」。

根據上述的需求和設計理念,「太空計畫室」研究報告提出適合台灣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規畫:軌道約500公里高,40度傾角(對台灣最佳的攝影頻率),每日可通過台灣附近7次,南北涵蓋由日本至澳洲。影像解析度3公尺,任務壽命8年。

另外,考慮到在500公里高的軌道,會在1.5年左右下降59公里,必須進行一次軌道提升修正,對於750公斤重的衛星,軌道提升修正60公里需要11公斤燃料,考量衛星8年的任務壽命,衛星需要攜帶33公斤燃料。

結語

也許研發光學影像衛星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目前仍非台灣科研能力所能及。但現在不做,將來就太遲。國家太空中心和相關單位必須及早未雨綢繆,展開衛星關鍵科技研發,除了可扶植台灣的航太產業外,台灣自我的太空監視系統才能指日可待。

http://www.diic.com.tw/comment/9605/960430.htm


臺軍針對大陸軍用衛星秘密研發反制武器(組圖)

中國“鑫諾2A”民用通訊衛星,曾于2002年6月23日至30日,連續遭到境外“法輪功”分子幹擾,致使電視轉播信號多次中斷。後經權威部門偵測,發現幹擾源位于臺北地區。有分析認爲,臺軍方及情報部門可能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鑫諾衛星事件,表明通過技術手段破壞衛星通訊具有可行性。在可能發生的臺海沖突中,大陸的通訊衛星將扮演何種角色?臺軍擁有怎樣的“反制手段”?今年7月出版的臺灣《全球防衛雜志》以《臺海太空電子戰》爲題,對此進行了評述。
  大陸衛星水平先進
  衛星通訊不受地理和氣象條件限制,具有通訊距離遠、信息流量大、可靠性好和品質高等優點。中國大陸因幅員遼闊,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就開始進行相關研究。2000年1月25日,國産首枚專用軍事通訊衛星“烽火1號”(FH-1),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此衛星屬試驗性質,使用壽命、傳輸能力等關鍵指標較國外産品有一定差距。
  基于“烽火1號”的種種不足,中國大陸的下一代軍用通訊衛星將以最新研發的“東方紅四號”平臺爲基礎。文章稱,該衛星本體重約5噸,抗幹擾能力、數據加密傳輸功能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由于其具備不依賴地面站支持而直接將信息傳輸至作戰部隊的能力,第二代“烽火”衛星有望成爲解放軍自動化戰場管理系統的核心。
  此外,大陸對通訊衛星的地面配套設備也給予很大重視,“動中通”移動衛星通訊系統就是一例。它不僅能將前線情況快速回傳至指揮中心,也可在行軍過程使用從而提高生存能力。在今年5月的四川地震中,救災部隊就裝備了搭載該系統的越野車輛,可隨時向後方提供災區的即時影像。
  臺秘研“反制武器”
  文章指出,大陸在臺海地區構建的衛星通訊網,堪稱未來局部戰爭的“戰力倍增器”。與此相應,臺灣方面近年來也加緊探索幹擾衛星通訊的“反制手段”,希望抵消解放軍在這一領域的優勢。2007年9月臺“國防部”公布的《五年兵力整建計劃》中,就曾提及將籌建“先導型太空衛星偵搜與通訊幹擾系統”,以建立電子戰和主被動幹擾能力。
  幹擾衛星通訊的原理同一般電子幹擾類似,主要是通過強烈的雜訊讓對方的衛星接收機無法正確解調數據,造成通訊中斷。具體來講,幹擾衛星通訊路徑又可分爲上鏈(Up Link)幹擾和下鏈(Down Link)幹擾。前者主要針對衛星本體,後者則針對地面指揮中心等配套設施。在本文開篇所提及的鑫諾衛星事件中,不法分子使用的就是上鏈幹擾方式。
  盡管負責衛星幹擾技術研發的臺灣“中科院”對該項目秘而不宣,但根據常識判斷,這種幹擾系統應有功率不同的多種型號,以便飛機、船艦乃至特種部隊使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利用電磁波功率和距離平方成反比的性質,臺軍還可能采取以無人機攜帶設備進入大陸縱深,實施所謂“前置式”幹擾,以極小代價即可取得明顯效果。
  技術難與大陸匹敵
  與中國大陸相比,臺灣的軍事衛星通訊能力不可同日而語。目前,臺灣只擁有一枚具備自主控制權的“中新一號”(ST-1)衛星,可以爲旅級以上部隊、“參謀次長室”、“電訊發展室”等部門提供有限的服務。
  “中新一號”屬民用衛星,抗幹擾能力差是其致命缺陷。文章透露,早在該星發射前,大陸方面就搶先在其軌道附近部署一枚“東方紅”衛星,可通過信號覆蓋方式,隨時切斷臺軍的衛星通訊。2000年4月25日和2007年3月9日,“中新一號”兩度因外部原因陷入短時間失去聯系和操控不靈的險境,進一步凸顯了臺軍衛星通訊體系的脆弱性。
  有鑒于此,臺灣當局已在2004年啓動的“第二期太空計劃”中,斥資120億元新臺幣(約合30億人民幣),致力于開發“中新一號”的升級替代品。不過由于預算未獲通過,眼下仍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文章強調,爲增強戰時存活能力,新型衛星必須采用“星載處理”技術。所謂“星載處理”,就是直接在衛星上進行信號解調,經重新編碼後再傳送給用戶;這樣不僅可以濾除對方的幹擾,也有利于降低功率損耗。
  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海峽兩岸發生沖突的可能性有所降低。盡管如此,臺灣在衛星幹擾技術和新一代通訊衛星的研發上並未放松。據稱,旨在建構臺軍聯合作戰指揮系統的“博勝專案”中就包含有衛星通訊系統的專項,再度彰顯臺軍對太空電子戰的重視程度。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9-06/0900519992.html

上一篇:適形油箱之議

下一篇:台F-16 Block 20

阿楨 2021-10-18 07:01:08

陸測試軌道高超音速武器 環繞全球突防後高速打擊 2021/10/17 中時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中國在8月份試射了一枚高超音速武器,但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枚導彈先進入軌道進行「環繞地球」飛行,隨後再重返大氣層進行高超音速滑翔。
報導說,美國官員表示,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取得了驚人進展,遠比美國認識到的先進。「我不知道中國人是怎麼做到的」。
目前包括中美俄在內,至少5國在研究高超音速技術。高超音速武器指的是在大氣層內飛行速度超過5倍音速的武器,不依傳統彈道導彈的固定拋物線軌跡,機動性高,使得敵方難以追蹤及攔截。美等國雖已開發了巡航和彈道導彈的防禦體系,但尚不具備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的能力。
陸媒《觀察者網》稱,這種武器理論上可對現有反導和預警體系有極強突防效果,但投擲重量有限,即便有這樣的實驗,也是用於航太領域其他方面。
這種武器理論上可以走南極路線攻擊,美軍現有的預警雷達多半部署在北美,而其在南半球和南極方向缺乏預警,因此可壓縮美軍的預警時間。
  相關新聞
民調:愈來愈多美國人認為中國經濟軍事實力已超越美國
  回應
中國名言:富不過三代!歐洲名言:沒有永遠的羅馬帝國!
美在高超音速領域研發了60年,至今還在技術驗證的初期階段,而中國迭代創新之快令人咋舌。
美高超音速武器為何測試失敗 因關鍵設備高超聲速風洞(JF-12音速10倍/JF-22音速30倍+超級電腦)不如中國

飛鼠、玉山只活8個月!今年發射的國產衛星全數退役

政府2021-01-24委託美國SpaceX,發射斥資千萬元研製的國產立方衛星「飛鼠」和「玉山」到太空。未料,國研院10月13日公告,地表無法收取兩枚衛星的訊號並成功解碼,任務結束。
太空科技是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宣示要發展的重要項目,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多次強調,他上任後簽的第一份公文,就是從2019年起為期10年、共編列251億元預算的第三期太空計畫,預計每年發射一顆國產人造衛星升空。
太空中心表示,繼氣象衛星福衛七號後,下一顆氣象衛星「獵風者號」原定今年第四季發射升空,能提升颱風路徑和強度預測精準度。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太陽能電池交貨進度,發射延緩半年。
  相關新聞
這麼多年, 台灣白花了千億老百姓血汗錢,一事無成,去對照中國強大的太空科技,怎可能好?

阿楨 2021-09-29 09:17:43

2021珠海航展:中電科14所多型世界領先反隱身雷達公佈 2021-09-28

14所在本次航展主要亮點:一是更加體現體系化的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二是更加注重體現攻防兼備的能力。觀察-確認-決策-打擊(OODA)作戰全流程,多維度展示攻防兼備的能力。三是更加體現應對新型作戰和新型威脅樣式的能力。
  14所在本次航展包括YLC-8E型UHF反隱身戒雷達、SLC-7型L波段、SLC-12型S波段、YLC-12型C波段 (可以舉高到18米,可解決無人機、巡航導彈等超低空目標的探測難題),它們覆蓋UHF、L、S、C等波段,具備全數位化、先進技術體制等四代雷達基本特徵,骨幹型號已經陸續採用氮化鎵技術,具備多方面的技戰術優勢:第一,通過多頻組合、優勢互補。雷達頻段越低(如YLC-8E),反隱身能力越強;頻段越高(如YLC-12),機動能力、跟蹤性能等越好。多頻組合可實現探測威力、探測精度、抗有源干擾、機動能力的最優組合。第二,多頻協同,高效探測。第三,動靜結合、高低搭配。依託YLC-8E和SLC-7的強探測能力,駐守重要區域或敏感方向,發揮SLC-12和YLC-12高機動性的優勢,靈活組合,實現補網、強網、拓網。若與海基、空基、天基雷達協同,融合戰區內多源資訊,可實現立體化的制空及攔截作戰。
  相關新聞
中國砸10 兆人民幣發展氮化鎵與碳化矽第三代半導體,台灣落後中國!
愛國者飛彈屹立不搖的關鍵:第一代半導體材料為矽、第二代為砷化鎵,第三代則碳化矽(SiC)及氮化鎵(GaN)尺寸小、高功率,散熱快,低雜訊、低耗電,其實神盾系統的SPY-6相位陣列雷達,在2010年即已先採。早期主動電子相位陣列雷達體積相當龐大,成本極高,但現已普遍用在戰機上,如F-22的AN/APG-77雷達、F-35的APG-81雷達,仍採用砷化鎵元件,美國目前如雷神等電子系統大廠,都開始將氮化鎵應用在相位陣列雷達上。
美國伯克3型驅逐艦氮化鎵雷達vs中國萬噸驅逐艦055砷化鎵 周子定(法輪功新唐人電視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GhumDPXkgM
氮化鎵讓055驅逐艦擁有當今威力最大的雷達 2016-06-10 騰訊

陸022艦在雷達中「隱形」? 外媒曝:反因此一目了然

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 2021-09-27指出,在使用合成孔徑雷達(SAR)偵察衛星之下,中國的22型匿蹤飛彈快艇不僅無所遁形,更由於其獨特的外型設計,反而更容易被分析人員辨認。
  回應
匿蹤本來就是對雷達,火控雷達看不見,就沒法鎖定和引導飛彈射擊!

阿楨 2021-08-23 07:53:14

針對台灣試射新導彈 陸專家:可能為東風16及電磁脈衝彈頭 2021/08/22 中時

《央視》稱,新導彈,精準命中幾百公里外的藍軍多重防護陣地目標,有效癱毀藍軍防禦體系關鍵資訊節點。此次發射成功拓展了火箭軍新質彈頭種類,提升了常規導彈多模精打、毀癱節點、融合抗擾、先遣破敵能力。
東風-16系列導彈的射程約為800-1500公里,填補了東風-15和東風-21之間的空白,可攜帶包括鑽地彈的多種彈頭。
宋忠平指出,這次可以排除是集束彈頭或鑽地彈,但是用於「癱毀」,而非「摧毀」,並針對關鍵資訊節點,那就很可能是針對電子設備的電磁脈衝彈頭。
美國《國家利益》稱,東風-16系主要用於接替早先瞄準台灣的東風-11和15。解放軍東部戰區近日派遣軍艦、反潛機和戰鬥機在台灣島西南和東南方向附近海空域進行聯合實彈攻擊等軍事演習。
  回應
打衡山指揮所?

整建12基地 強化西岸防空火力 2021-08-23 聯合報

國軍重新檢討各作戰區防空火力部署,將新建或整建十二座飛彈基地,供新造的天弓三型防空飛彈進駐,與愛國者二、三型防空飛彈。
傳蔡政府將以兩千億元特別預算舉債買飛彈,國民黨立委陳以信昨表示,六月中通過紓困4.0預算,剛舉債兩千六百億元,人均26-27萬,根本「債留子孫」。
  回應
這樣就能耐打?

研製飛彈 擬編2千億特別預算 2021/08/23 中時

近年來美國對台軍售既多、金額又大,已排擠國軍研製飛彈及武器的預算,其中包括具「源頭打擊」能力的飛彈經費,國防部決定編列特別預算解決。據了解,特別預算主要是支應中科院研製量產的各型飛彈,包括雄二E型,反制飛彈,以及各型防空與制海飛彈。
據了解,中科院研製能打到北京、上海的中程飛彈已近20年,從李登輝至馬英九,都在祕密做。蔡執政之初,因考量軍事戰略調整,且台灣不發展核武,就算幾枚飛彈能打到上海、北京,也改變不了戰局,再者量產的雄二E飛彈性能很好,能有效對付大陸沿岸軍事目標等,曾一度暫緩中程飛彈研發,後因兩岸關係急速變化,現又加速研製。
  回應
台灣發展射程兩千公里的飛彈,已屬於攻擊性武器,任何大國不會容忍,過去的古巴飛彈危機,台灣在每天以攻擊三峽大壩以及核能電廠的高亢情緒中,難道北京會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