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楨2012-11-17補: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動輒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其實各形發動機、中國多已能生產,但未大量裝備、仍從俄進口之因有:1.可靠性不足。2.生產線不像實驗室未能量產。3.為與俄維持戰略關係。回想【圖博館2007-04-06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小引:
綜觀共軍戰機所用引擎型號的種種猜想與爭議,牽涉到複雜的仿製、自製與外購等自己科技自主實力和外國(俄為主)軍政經的優勢及利益。 以共軍雙龍:梟龍J7MF和猛龍J10所用引擎為例,就折衝於中俄間。當WS13天山渦扇發動機(以名山和「渦扇」併音來代稱引擎,米格29原用引擎RD33的國產改進型)研發出可供J7MF使用時,俄便也才願提供更佳的RD93。雖然J7MF可用自製引擎還包括渦噴WP13FⅡ、渦噴14昆侖發動機、甚至渦扇9秦嶺發動機(依此,中巴合作FC1所用引擎,即使俄在印度抗議下,仍會提供RD93,其因是FC1不只有中國引擎可用,法、以等國也想搶食。) 同理,當J10所用引擎WS10A太行發動機優於俄SU27SK原用引擎AL31F時,俄又推銷J11(俄在中生產的SU27SKM)的AL31FN。在此同時,WS10的BCD型也在研發中,俄又傳出要提供五代機(即美四代機F22)所用引擎AL31FNM1(它的向量噴口在滿功率以及加力推力的狀態下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給中國。
之所會如此,除了中方想引進更佳引擎科技、俄方不願使去市場、尤其中俄間旣合作又競爭的戰略關係外,也體現了唯有自主自力發展,才有可能與他人談判(不只引擎如此、其它領域亦然),這對台軍IDF的雙小引擎應也些啟發吧!
尤其<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作者結尾的自省:「回顧這段時期所走過的一些彎路,其中主要的問題體現在:其一,缺乏穩定的長遠規劃,計畫多變不定,不能量力而行,研製工程中途停止,技術經驗不能得到有效的積累,產品性能難以提高。其二,科研試驗條件建設滯後,試製加工能力及科研經費不足,使一些新機型的研製工作明顯被拖慢。其三,對航空發動機的發展特點及其規律性認識不足,特別是對航空發動機應作為相對獨立的製造業這一點缺乏足夠的認識,常常把發動機的研製工作從屬於飛機的研製,這對我國航空發動機的技術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此外,發動機的配套飛機單一…而國外在研製一種先進發動機後,往往可以開發出多種不同的派生機型…像美國研製的F110-GE-100型發動機就可同時裝在F-15和F-16兩種戰機上,具有很好的互換性。」
另參【圖博館】: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
戰機發動機
渦噴13 推力5170kg 裝備殲8 (詳參【圖博館】:殲-8)
渦噴14昆崙 推力7500kg 裝備殲7 (詳參【圖博館】:中國殲七戰機發展史)
渦扇9秦嶺 推力9325kg 裝備飛豹(詳參【圖博館】:殲轟-7飛豹FBC-1)
渦扇13 推力9500kg 裝備FC1/J-31(詳參【圖博館】:FC-1 VS 殲7MF PLA四代機之爭)俄《潛望鏡2》網站2011-5-9:中國仿制RD-93
渦扇10太行 裝備J-10/15/20(詳參【圖博館】: 殲-10戰機 SU-33 中國航母 PLA四代機之爭)太行發動機的尾噴口,外層磷片是輪流疊壓的結構,各片磷片都首尾相連的部分疊壓在前一片身上,尾噴口在外觀上是由大小形狀一致的磷片組成的。
而AL-31發動機的尾噴口,外層磷片采用每兩片大磷片夾一片小磷片的結構,在外觀上,大磷片和小磷片交錯組成圓形的尾噴口。
首次降落遼寧艦的552號是俄製發動機,554號是太行發動機。
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2-3-1報道:殲20將裝備WS15發動機 推力18噸
中航工業稱渦扇10型太行發動機已批量列裝 2012-11-13 新浪航空
在2012珠海航展航展中,中航工業展出了岷山等多款新型軍用渦扇發動機。我國第一款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CJ-1000也已研制成功,將用于中國自行研制的幹線客機C919中。
WS-10A太行發動機的總推力爲12500kgf,與俄羅斯出口中國的AL31FN幾乎相同,據悉我國殲十、殲11及其改進型號都依賴于AL31FN發動機。太行發動機的研制成功,能夠解決我國對大推力軍用渦扇發動機的迫切需求。
中航工業集團副總經理李方勇明確稱,太行發動機已經廣泛裝備部隊,同時有多個太行改進型號在不斷的改進之中。中航工業已經投入了100億元用于先進軍用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力爭在較短時間內解決這個限制中國航空發展的最大瓶頸。
相關新聞
中航確認岷山發動機將裝備L-15高教機 有充足潛力改艦載機
俄軍企稱希望向中國出口117S大推力發動機 用于殲-20
http://sky.news.sina.com.cn/2012-11-13/011829070.html
岷山5000公斤推力渦扇發動機優于烏克蘭AL-222-25F原版,將用在獵鷹L-15高教機上,也能用在ARJ21和翔龍無人機上。黃龍以及青城發動機主要用于巡航導彈以及無人機。
700公斤推力渦扇發動機模型
500公斤推力渦扇發動機模型
200公斤推力渦扇發動機模型
客貨機發動機
70至100座ARJ21翔鳳支線客機用3200公斤推力發動機
中國C919大客機,C是 中國商用飛機公司英文COMAC的首字母China之縮寫,9的寓意是天長地久,19代表載客量爲190座,C919未來的290座型號可能命名爲C929。如Airbus(空中客車公司A-7系列)和Boeing(波音B-3系列)
長江CJ-1000A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1:2金屬模型:環球網2011-09-26引述報道,未來20年內,中國可能需要購買5000架商用飛機和2300架商務飛機;這些飛機大概需要配備16000臺民用渦扇發動機,最差的情況也需13000臺渦扇發動機。同時,中國軍方的大型飛機可能也會需要500-1000臺發動機。C是China(中國)的首字母,是C919的首字母,又是Commercial(商用)、Civil(民用)的首字母。J爲Jet Engine(噴氣發動機)的首字母;1000A,代表發動機推力等級在10000kgf-19999kgf,A是第一型産品代號。C919先用遄達1000發動機 推力53200磅到75000磅
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遄達1000發動機:新浪財經2010-11-09引述報道,英國發動機制造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RRCEF)宣布,已獲得中國東方航空公司授予的一份發動機合同,合同價值12億美元,將用于東航16架空客A330飛機。
新轟六Д-30КП-3發動機:D30發動機推力增大30%(14吨~22吨),耗油量減少20%,加上內部彈倉全部改油艙,航程比原轟6增加30%至4000km。老轟6渦噴WP-8發動機是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按前蘇聯提供的РД-3М發動機圖紙和資料生産的,但耗油量極大,在空軍中被戲稱爲油老虎。
伊爾-76運輸機早期使用Д-30КП發動機(圖中外側),最新型號的伊爾-76運輸機打算使用PS-90新型發動機(圖中內側)。這是PS-90新型發動機正在進行裝機,準備試飛試驗。
直升機發動機(詳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直9/H425直升機用WZ8C發動機
武直-10用1000千瓦發動機渦軸9
中法合作的渦軸16發動機 直-15(AC352)換裝渦軸WZ16發動機2013首飛
中航工2000千瓦渦軸發動機
中航工5000千瓦級大功率發動機
中國的航空發動機
中國航空發動機是以渦噴(WP)、渦扇(WS)、渦軸(WZ)、渦漿(WJ)來命名的。
渦噴(WP)
渦噴5(J-5)發動機仿前蘇聯BK-1φ發動機。
渦噴5甲(IL-28)仿前蘇聯BK-1A發動機。
渦噴6仿前蘇聯PⅡ-9B型發動機。
渦噴7(WP7)的原型是前蘇聯Р11Ф-300發動機。埃及給的我們米格21MF,而米格21MF的發動機正是Р11Ф-300。
WP-13在渦噴7發動機的基礎上研制性能上(特別是穩定性、可靠性)進一步提高的發動機。用于新型殲-8Ⅱ和殲-7Ⅲ飛機。
渦扇(WS)
渦扇5在渦噴-6基礎上研制的。
渦扇6(WS6),是中國航空動力人永遠的痛。
英制MK202斯貝發動機,中國型號定名爲“秦嶺”渦扇9。
K-8噴氣式教練機裝有美國TFE731系列渦輪風扇發動機。
L-15“獵鷹”高級教練機用的是烏克蘭АИ-222-25發動機。該機開始采用的是斯洛伐克制造的DV-2X發動機。
JL-9“山鷹”WP13FC
飛豹用的是英國從民用型發展的斯貝MK202軍用型渦扇發動機。中國型號定名渦扇9。
殲-10用的是俄制AL-31F發動機,“梟龍”使用的是俄制RD-93型發動機。
WS10“太行”:用于殲10、殲11後期動力。1980年代從美國引進2臺CFM-56II型渦輪風扇發動機,我國在其核心機基礎上對核心機進行了改進。
WS10B,大推力渦扇,加力推力135千牛,數控、矢量噴管,2008年批量生産,用于J10、J11系列。
WS10C(WS10A加大涵道比不加力改型),大推力渦扇,推力100千牛,2008年已批量生産,用于H6新改。
WS10D(WS10A大涵道比不加力改型),大推力渦扇,推力120千牛,2008年定型,用于大運、大客。
WS10G,大推力渦扇,加力推力155千牛,數控、矢量噴管,預計2009年批量生産,用于J10、J11、J13(四代)系列。
WS11“天山”發動機,仿烏克蘭AI25。用于K-8/JL8、無人機。
WS-12稱爲“唐古拉”發動機
WS13“泰山”在俄制RD33的基礎上結合推比八的中推的技術而研制的。
WS-14“昆侖”渦噴發動機,中推力渦噴 ,加力推力82千牛,2005年已批量生産,用于J7、JL9和J8系列升級。
WS15高推重比大推力渦扇,加力推力達180千牛,在研,用于未來四代戰機。
WS16(引進烏克蘭AI-222-25F),小推力加力渦扇 ,加力推力42千牛,預計2009年批量生産,用于L15/JL15系列。
渦軸(WZ)
直-8A(法制SA-321)換裝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B-67A發動機。
AC313直升機使用了加拿大PT6B-67B發動機。
直9(法國宇航公司的SA365N/N1“海豚”)用的是阿赫耶-1C發動機,中國改進後爲渦軸8發動機。
H410AH410A直升機換裝阿赫耶-2C發動機。
H425“海豹”直升機采用了阿赫耶2C渦軸發動機。
HC120 輕型直升機安裝有透搏梅卡Arrius 2F渦軸發動機。
直11直升機用的是美制LTS101-700D-2型發動機。
直15(也稱EC175)直升機用的是加拿大普?惠公司新一代發動機PT6C-67E。
渦軸6(WZ6)(仿法國TM-3C),中功率渦軸,功率1160千瓦,2000年批量生産,用于Z8系列。
WZ8G(引自法國-WZ8A改),小功率渦軸,功率560千瓦,2005已年批量生産,用于Z9系列、Z11系列升級。
WZ9(仿加拿大普惠PT6C),中功率渦軸,功率1200~1450千瓦,2008年批量生産,用于 Z10、Z15(6噸機)、Z8F系列。
渦漿(WJ)
運八F600型飛機采用了4臺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W150B型渦槳發動機。
新舟60用的是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公司PW127J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運-10用的是美制JT3C渦輪噴氣式發動機。
運-11原型使用兩臺美國大陸公司TSIO-550-B活塞發動機。後改用兩臺活塞-6甲發動機。
運-12II型裝兩臺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公司生産的PT6A-27渦輪螺槳發動機。
ARJ-21用的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的CF34支線噴氣發動機。
C919大型客機用的是CFM國際公司研發的LEAP-X1C發動機。
國産軍用大飛機很可能就是俄制D-30型發動機。
仿制蘇聯 РД-3М,西安生産的是渦噴8,用于轟6。
渦槳9(WJ9)用于運-12。以渦軸8A渦輪軸發動機爲原准機改型設計的。
船艦發動機
QC70(WS10A核心),小功率燃氣輪機,功率7000千瓦,2007年已批量生産。
QC128(昆侖核心),中功率燃氣輪機,功率12800千瓦,2008年已批量生産,054B(雙發4000T)大護系列等。
QC185(WS10A核心,LM25000級),中功率燃氣輪機,功率18500千瓦,2008年已批量生産,用于052D(4發9000T)大驅系列等。
R110超級大功率燃氣輪機,功率100000千瓦,預計2009年批量生産,用于航母(4發40000T)等。
QC260(引自烏克蘭DA80),大功率燃氣輪機,功率25000千瓦,2007年已批量生産,用于052B/C(雙發6000T)大驅系列等。
飛行原理
升力原理:飛機是比空氣重的飛行器,因此需要消耗自身動力來獲得升力。而升力的來源是飛行中空氣對機翼的作用。
在下面這幅圖裏,有一個機翼的剖面示意圖。機翼的上表面是彎曲的,下表面是平坦的,因此在機翼與空氣相對運動時,流過上表面的空氣在同一時間(T)內走過的路程(S1)比流過下表面的空氣的路程(S2)遠,所以在上表面的空氣的相對速度比下表面的空氣快(V1=S1/T >V2=S2/T1)。根據帕奴利定理——“流體對周圍的物質産生的壓力與流體的相對速度成反比。”,因此上表面的空氣施加給機翼的壓力 F1 小于下表面的 F2 。F1、F2 的合力必然向上,這就産生了升力。
從機翼的原理,我們也就可以理解螺旋槳的工作原理。螺旋槳就好像一個豎放的機翼,凸起面向前,平滑面向後。旋轉時壓力的合力向前,推動螺旋槳向前,從而帶動飛機向前。當然螺旋槳並不是簡單的凸起平滑,而有著複雜的曲面結構。老式螺旋槳是固定的外形,而後期設計則采用了可以改變的相對角度等設計,改善螺旋槳性能。
飛行需要動力,使飛機前進,更重要的是使飛機獲得升力。早期飛機通常使用活塞發動機作爲動力,又以四沖程活塞發動機爲主。這類發動機的原理如圖,主要爲吸入空氣,與燃油混合後點燃膨脹,驅動活塞往複運動,再轉化爲驅動軸的旋轉輸出:
單單一個活塞發動機發出的功率非常有限,因此人們將多個活塞發動機並聯在一起,組成星型或V型活塞發動機。下圖爲典型的星型活塞發動機。
現代高速飛機多數使用噴氣式發動機,原理是將空氣吸入,與燃油混合,點火,爆炸膨脹後的空氣向後噴出,其反作用力則推動飛機向前。下圖的發動機剖面圖裏,一個個壓氣風扇從進氣口中吸入空氣,並且一級一級的壓縮空氣,使空氣更好的參與燃燒。風扇後面橙紅色的空腔是燃燒室,空氣和油料的混和氣體在這裏被點燃,燃燒膨脹向後噴出,推動最後兩個風扇旋轉,最後排出發動機外。而最後兩個風扇和前面的壓氣風扇安裝在同一條中軸上,因此會帶動壓氣風扇繼續吸入空氣,從而完成了一個工作循環。
下面給出幾種類型的噴氣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圖,轉載自《兵器知識》網站。
渦輪噴氣發動機 這類發動機的原理基本與上面提到的噴氣原理相同,具有加速快、設計簡便等優點。但如果要讓渦噴發動機提高推力,則必須增加燃氣在渦輪前的溫度和增壓比,這將會使排氣速度增加而損失更多動能,于是産生了提高推力和降低油耗的矛盾。因此渦噴發動機油耗大,對于商業民航機來說是個致命弱點。
渦輪風扇發動機
渦輪風扇發動機吸入的空氣一部分從外部管道(外涵道)後吹,一部分送入內涵道核心機(相當于一個純渦噴發動機)。最前端的“風扇”作用類似螺旋槳,通過降低排氣速度達到提高噴氣發動機推進效率的目的。同時通過精確設計,使更多的燃氣能量經風扇傳遞到外涵道,同樣解決了排氣速度過快的問題,從而降低了發動機的油耗。由于該風扇設計要兼顧內外涵道的需要,因此難度遠大于渦噴發動機。
沖壓噴氣發動機
此類發動機沒有風扇等器件,完全靠高速飛行時産生的沖壓效應壓縮吸入的空氣,點火、燃燒、後噴等原理。因此其優點爲結構簡單、體積小、推力大、加速快。缺點是需要外部能源進行啓動(通常爲火箭助推),不適合循環使用。
坦克發動機 (詳參【圖博館】:坦克發動機)
B-2柴油機是世界上第一臺坦克用柴油發動機,(二戰紀錄片中總是出現德軍烏龜一般慢慢蠕行的坦克與蘇軍疾馳如飛的T34的場景,在機動性上差別是涇渭分明),從T34起,蘇聯不斷提高B2的性能,T34/54/55/62/72/T80U/T90,2S系列自行火炮除122外,BMP1/2/3,BTR80,BMD1/2/3,包括重型卡車,坦克牽引車,遠程火箭/戰術/戰略導彈發射車等,全都是B2族發動機,創造了後勤上空前的奇迹!
解放軍的B2族(即12150系列和6150系列)用戶除了59/69/62/63/79/80/85/96坦克(含所有變型車),63/77裝甲車族,86/92步兵戰車,80年代所有自行火炮(含火箭炮,反坦克炮,高炮,榴彈炮等),現在的二炮發射車,仿MAZ重型越野車,甚至鑽井機,發電機,邊/海防艇,氣墊船都是B2一族!
5TDF二沖程臥式5缸對置活塞水冷增壓柴油發動機,輸出功率750馬力。在世界現役坦克中,采用二沖程發動機的也只有日本的74型、90型坦克和英國的酋長坦克。二沖程發動機在單位時間內做功爲四沖程發動機的一倍,同樣的功率條件下,發動機體積可以比四沖程的更小。從理論上講,二沖程發動機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和輸出功率大等優點,缺點自然也是很明顯的,比如耗油量高、熱效率低、振動大和故障率高等。發動機爲整體式布置,安裝在動力艙中,用3個支座(2個爲固定的、1個是活動)支撐,乘員在野戰條件下用起重機在1個小時內可更換發動機。該型發動機可使用煤油、汽油、柴油或混合油等多種燃料,而不需附加調整。
該發動機用于T64的量産型和後來的各型T系列坦克改裝(如T55AGM)。T64研制初期換裝燃氣輪機的可行性試驗,並于1963年完成了樣車,稱爲T-64T。該車采用一臺700馬力的GTD-3TL型燃氣輪機,其它部分分與T-64完全相同,1963—1965年進行了實際測試中,由于其性能不如預期,因此該計劃不久被束之高閣。不過,這爲後來T-64坦克的終結版——T-80的研制奠定了基礎。
6TD1200馬力對置二沖程發動機和雙側行星變速系統的動力艙,它體積小、重量輕、布置簡單,功率/單位體積比達到世界最高水平。采用廢氣引射的方式對動力、傳動系統進行冷卻。T64的改型,以及T80U以後的各型.烏克蘭的T84,中國的MBT200等等均裝備6TD。由于T80的GDT1250燃氣輪機並不成功,所以在T64所使用的5TDF發動機基礎上發展了6TD.裝備了後期的各型T80.並大量出口以及技術。最新的6TD-2已經達到1500馬力。
1200馬力的6TD-2
AVSI-1790-6A型12缸風冷噴射式汽油機
令人難以置信,在M47/M48的年代,美國還用汽油機作爲主戰坦克的動力.這可是個大油老虎呀.M48坦克1514L的燃料儲備居然只能跑270km。
AGT-1500燃氣輪機發動機的工作原理模型
在世界上現生産的坦克中,M1是唯一采用車載燃氣輪機作爲主發動機的坦克,燃氣輪機在低速時,燃料的燃燒效率很低,低速行駛時比柴油發動機耗油大許多,這是燃氣輪機的最大缺點;M1若要行駛498公裏的路程,必須裝載1907.6升燃料,這與行駛500公裏,重量55噸,卻只使用1200升燃料的豹2坦克相比,M1所需油量爲後者的1.6倍。
但俄羅斯燃氣輪機專家瓦萊裏莫羅佐夫認爲,燃氣輪機在許多方面都優于柴油發動機:首先,發動燃氣輪機只需要1分鍾,而發動柴油機首先得預熱,然後根據慣例還需要30分鍾才能起動;第二,車輛在泥濘中行駛時,或在通過垂直障礙時燃氣輪機不會熄火,而柴油機無法做到這一點;第三,采用燃氣輪機的T-80U坦克的速度比T-90坦克超出10千米/小時,這在戰場上對坦克來說是非常有利的;第四,燃氣輪機既不需要散熱器,也不需要使用水、防凍液或者其他冷卻劑,因此,也就省去了笨重而複雜的冷卻劑供給裝置。 燃氣輪機的使用壽命比柴油機長,耐磨性更是柴油機的兩倍甚至三倍。綜上所述,燃氣輪機操作更簡單,維修方便,檢修1臺燃氣輪機只需要4小時,而檢修1臺柴油機卻需要24小時。雖然燃氣輪機的耗油量比柴油機高出約20%—30%,但在車輛停止時,燃氣輪機熄火,由輔助動力裝置向車輛供電,以此節約燃料。燃氣輪機在工作時並不消耗潤滑劑,並且燃氣燃燒充分,因此,排出的廢氣是清潔的,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在俄羅斯,燃氣輪機的輸出功率也比柴油發動機的高,最多可高出250馬力。
MTU公司第一代豹1坦克MB838V-10柴油發動機 功率610千瓦
MTU是發動機和燃氣輪機聯合公司的縮寫,該公司由慕尼黑分公司和腓特烈港分公司組成,豹1/2坦克、黃鼠狼步兵戰車、山貓裝甲偵察車等使用的都是這家公司的發動機。
第二代豹2 MB873V-12柴油發動機 功率1100千瓦 (1500馬力)
20世紀80~90年代,德國和荷蘭陸軍相繼裝備了這種坦克,隨後裝備了瑞士等8個歐洲國家的陸軍。一時間,豹2主戰坦克成爲了歐洲陸軍的制式主戰坦克。MB873系列發動機中的另一款機型,即MB871V-8柴油發動機則許可由韓國制造並裝在K1坦克上,功率爲882千瓦。而該型發動機的中國引進型稱爲150HB,裝在98式主戰坦克上。
爲什麽坦克發動機的磨損特嚴重
坦克柴油發動機體積小、功率大,軸瓦比壓和進氣壓力高,對發動機的機械負荷和熱負荷要求都比較苛刻。坦克發動機高功率運行,是以強化程度高、使用期短、采購價格高爲代價的。一臺坦克發動機,也就是能用500-1000摩托小時,而價格高達50-100萬美元。同樣功率的民用柴油機可以工作5000小時以上,價格還不到它的1/10。如我國某老式型號主戰坦克,柴油發動機500個摩托小時即要大修,大修後只能再工作200個摩托小時,即要做退役處理。退役的坦克發動機實際工作壽命僅利用了三分之一左右。退出現役的坦克柴油發動機,采取降低功率的方式動行,仍可以在石油鑽探、地質勘測等領域繼續工作2——3千小時。軍用發動機質量標准高,功率大、體積小、重量輕的坦克柴油發動機自然會得到地方單位的歡迎。 (如軍用卡車——老解放,一等品才能提供給軍隊,二等品提供給地方,退役的軍用老解放除油耗大些外,各項性能都比民用解放高,因而退役軍車很得地方運輸企業的歡迎)
http://iask.sina.com.cn/b/9000899.html
日前,烏克蘭哈爾科夫地方法院受理了該國老牌軍工企業馬爾舍夫機械廠破産案(本報6月30日曾有報道)。由于馬爾舍夫廠具備雄厚的研發和生産能力,其主打産品堡壘-M主戰坦克一直是俄羅斯T-90S、中國MBT-2000坦克的最大競爭對手,本案受到國外媒體的持續關注。有分析稱,該廠瀕臨破産的困境或令中俄兩國的軍工企業得利。
《莫斯科國防簡報》總編巴拉巴諾夫認爲,烏克蘭的突然變卦多半是馬爾舍夫廠施加壓力的結果。由于秘魯財政狀況不佳,該國陸軍只能在單價不超過400萬美元的型號中選擇,馬爾舍夫廠的堡壘-M坦克恰好是中國MBT-2000的競爭對手,該廠遂暗施推手,迫使中國産品退出競爭。不過,MBT-2000之所以裝備烏克蘭的發動機,並非中國缺乏相關生産能力;事實上,中國國産發動機性能更出色,惟一缺陷是價格比6TD-2E貴不少,非秘魯這類囊中羞澀的國家所能承受。
http://mil.fjsen.com/2011-08/05/content_5487860.htm
中國MBT3000坦克性能遠超俄T-90S 必成軍售明星
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2年7月6日報道,中國《世界報》近日刊登文章,介紹中國新型主戰坦克MBT-3000的先進性能,稱它必將成爲世界坦克市場上的明星,將會超越主要競爭對手俄羅斯T-90S坦克。
俄媒稱,中國介紹文章指出,盡管國産新型坦克MBT-3000與其前身MBT-2000相比在外形上的區別並不大,但是許多車載系統都發生了變化,性能更加先進。MBT-3000使用1200馬力的新型12缸150柴油發動機,使不足51噸重的坦克最大越野速度可達71公裏/小時,在移動性能上明顯優于使用1500馬力發動機、自身重量更大的西方坦克。今後的出口型MBT-3000可能會使用1300馬力的水冷式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配備數字化慣性導航系統和GPS導航系統。如果客戶需要,還可以把發動機功率增加到1500馬力,並在中國境內生産坦克發動機的所有部件。
日媒:2至5年殲20將誕生真正強大的國産發動機 2012-12-10 環球網
日本外交家網站12月7日發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安德魯?埃裏克森和吉伯?柯林斯的文章稱,解放軍海軍日前利用國産殲-15戰機成功在“遼寧”號航母上完成了起降作業,此事令國外觀察家頗爲震驚。不過,解放軍海軍尚未解決一個關鍵問題:殲-15和其他中國戰機何時才能夠安裝中國發動機?與許多其他領域相同,中國在軍用飛機領域的整體研發工作也在快速發展。就像帳篷一樣,它的功能與性能取決于撐開帳篷的那根“長杆”,而就飛機而言,其最關鍵、最難産生的部分,就是發動機。雖然目前中國已在該領域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但其成果和這些努力的影響仍然不得而知。不過,文章稱,中國至少會在2至5年時間內系列化生産足以爲殲-20提供真正五代機性能的強大發動機。
中國到2015年投入1500億美元研制發動機
作爲鞏固並提高中國軍工實力整體努力的一部分,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爲首的中國發動機制造商預計近期將投入1000億人民幣發展發動機,到2015年,這種投入可能會提高至1500億人民幣(近240億美元)。據路透社報道稱,一些中國航天工業專家預測,在接下來二十年的時間裏,北京最終將在發動機領域投入多達3000億美元。在這種級別的資本投入下——是此前相關報道的數倍——中國最終將投入獲得發動機領域重大突破的必要資金。據估計,普惠公司爲F-35“閃電II”戰機研制F135發動機——該發動機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發動機——共投入了約84億美元(至少按照官方公布的資金來看是這樣的)。以此爲基礎可看出,中國已經投入了可同時維持多款先進性能噴氣發動機和大型渦輪發動機研發工作的資金。
中國國防航空工業已經展現了其同時成功處理多個項目的能力——其同時研發至少四種不同類型的戰術戰機和攻擊機,包括兩款隱身戰機殲-20和殲-31戰機。除中國之外,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同時維持著這麽多不同的現代戰機項目。然而,這種進步也突顯了中國軍用飛機領域的另外一個事實,即中國仍無力規模化生産足以使其新型戰機具備不加力超音速巡航等第五代戰機特性的噴氣發動機。即便殲-20和殲-31原型機配備了中國研制的發動機,但這決不表明這些發動機擁有足夠的使用壽命,並且能夠規模化生産足以裝備大型戰術飛機編隊的數量。
目前中國正在學習如何系列化生産爲其部分殲-10和殲-11/殲-11B戰機提供動力的WS-10渦輪發動機,還無力生産其未來國産大型運輸機或加油機所需的大型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雖然《環球時報》報道稱中國目前生産的殲-11B戰機全部配備了中國研制的WS-10發動機,但中國最近的噴氣發動機進口數量證明中國戰機仍嚴重依靠俄羅斯發動機,由中國研制的發動機僅爲約兩成中國最現代化的戰機與攻擊機以及出口至巴基斯坦的JF-17戰機提供動力。
據美國的俄羅斯與中國軍用航空領域分析家魯本F約翰遜稱,航空發動機可能是中國與其他國家航空領域差距最大的地方。例如,在本屆珠海航展期間,雖然中國展出了其性能較低的“岷山”渦扇發動機,但WS-10發動機卻沒有現身。除這兩款發動機之外,中國還在研發多種噴氣發動機。
中國或在2至5年內成功研制五代機發動機
配備在戰術戰機和攻擊機之上的噴氣發動機,必須能夠在嚴峻的條件下運行。例如,在飛行過程中,噴氣發動機的壓縮機葉片要能承受高達自身重量20000倍的離心力。人們常常用“冰質調羹勺攪熱湯”來形容渦輪葉片在這種環境下面臨的挑戰。
航空發動機以其複雜性、深奧的技術以及苛刻的性能參數,堪稱航空發展中的頂峰。據約翰遜稱,在戰機發展過程中,發動機核心就相當于“撐開帳篷的長杆”,是一個項目之所以會拖延的最大原因。航空發動機的材料通常無法按照工業分類指導方法“加工”,因爲以工業規模這樣做是不經濟實惠的。必須全部掌握合金、粉末冶金、單晶葉片技術。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家前蘇聯大型研究機構中,就有一家致力于材料研究,蘇聯冶金研究非常活躍。在俄羅斯的發動機項目中,掌握熱障塗層技術是關鍵一步。
然而,盡管做出了這些努力,但在發動機性能方面,俄羅斯仍然沒有可媲美發動機“三巨頭”——即羅爾斯?羅伊斯、GE和普惠——的企業。俄制發動機仍然相對較重,而且利用的也並非最頂級材料,燃油消耗率也相對較高;與美制和歐制頂級噴氣發動機相比,俄制發動機加速度較差,推力重量比較低,壽命較短,可維護性較差。另外,俄羅斯仍然無法利用最新管理技術獲得最佳優勢。例如,雖然如“土星”公司的AL-31發動機等新型俄制發動機已經配備了全權數控系統,而且全權數控系統的質量較非俄制産品相差不大,但軟件質量仍然是一個關鍵的區別。即便是首批蘇-27戰機也加裝了不同的發動機,因爲AL-31發動機當時尚未到位。
近年來隨著冶金和制造技術的發展,中國在航空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系統設計、集成和管理已經成爲制約發動機生産的最大薄弱環節。在地面測試和高離心和G力飛行中,中國發動機面臨著葉片彎曲、破壞及其他問題。爲了攻克這個難關,中國的軍用噴氣發動機制造商需要實現一些生産和流程管理突破,而這些突破與前幾年中國在機身與航空電子領域獲得的突破一般無二。爲了推動這種努力,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旗下發動機公司聘請了經驗豐富的發動機設計人員。鑒于在該領域其他方面的進展,而且中國還在繼續通過研發和工業間諜活動,獲得技術和流程管理知識,中國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研制出一款可規模化的可靠型 WS-10發動機。
WS-10發動機有潛力提供堪比惠普公司F100渦扇發動機的性能——F100發動機爲F-15和部分F-16戰機提供動力。因此,這種發動機或許能夠爲與F-15戰機尺寸相似的殲-11B、殲-15和殲-16戰機提供動力。中國至少會在2至5年時間內系列化生産足以爲殲-20提供真正五代機性能的強大發動機。
擔心被超越俄羅斯不願對華出口先進發動機
缺乏國産噴氣發動機是中國飛機研制能力的巨大不足。對于完善並出口國産飛機而言,掌握規模化生産可靠強大噴氣發動機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除中國之外,所有大型軍用飛機制造商都能夠設計並生産可靠的發動機。然而,受美國和歐盟對華軍事禁運的影響,俄羅斯,在某種程度上還包括烏克蘭,是唯一願意對中國出口軍用噴氣發動機的國家,其中烏克蘭雖然有意出口,但卻缺乏中國想要獲得的五代機發動機。
就俄羅斯而言,其越來越沒有理由向中國軍方出口先進噴氣發動機。首先,俄羅斯本身有意生産並出口第五代戰機T-50,不會希望爲自己培植競爭對手,破壞T-50戰機在國際軍用戰機市場的地位。其次,在政治和經濟壓力下,俄羅斯也會把先進戰機留在國內,因爲俄羅斯空軍正在進行現代化,而爲俄軍生産的戰機需要配備最先進的噴氣發動機。第三,在過去十年裏,中俄軍售充斥著有關技術轉讓的討論,中方不斷複制俄羅斯技術,對俄羅斯系統進行逆向工程研究。最後,一些俄羅斯決策者越來越關注中國不斷提升的軍事和經濟力量,以及中國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不斷強化的存在。
因此,俄羅斯政府越來越不願意對華出口其最先進的發動機,因爲這些飛機可能會被中國進行逆向工程研究,繼而不但會被用來爲中國飛機提供動力,還淪爲能夠在世界出口市場上得到的廉價發動機。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俄羅斯噴氣發動機制造商賭贏了,因爲當時中國航空工業相對落後。然而,經過了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中國航空工業在技術上已經與俄羅斯接近或看齊,而中國會比以前更迅速的吸收俄羅斯技術的假設,會使俄羅斯更不願意對華出口先進發動機。
例如,在2010年9月,魯本?約翰遜在《簡氏防務周刊》中撰文稱,解放軍空軍某發動機維修廠成功將俄制AL-31F發動機的壽命從900小時延長至1500小時。俄羅斯專家將該事件視爲“上世紀90年代對華出口技術被中國完全吸收的另外一個例子。中國與俄羅斯同樣優秀,甚至超過俄羅斯的發動機,只是時間的問題。”
限制對華發動機供給,還能夠限制中國的飛行員訓練能力,因爲與當前低飛行員訓練時數相比,頻繁的空戰訓練會迅速消耗發動機。
掌握先進航空發動機技術有助于推動艦艇發展
然而,目前中國發動機項目尚未成功,仍受技術限制。俄羅斯需要中國資金維持其國防工業。中國目前向俄羅斯采購蘇-35戰機的交易,首先反映了其對留裏卡-土星聯合企業研制的117S發動機的渴望。117S發動機是蘇-27戰機所配AL-31F發動機的後續型號,采購該型發動機有助于縮短中國發動機項目的時間。據魯本?約翰遜稱,中俄兩國有可能會在2013年中期之前達成交易,雙方談判似乎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蘇伊霍飛機公司已經在原則上同意將對華出口48架戰機(40億美元)的數量降低至24架戰機(15億美元)。
約翰遜稱,俄羅斯工業知情人士堅稱俄中兩國間一進一退的談判仍在繼續,但一些人認爲中國最終將“正式簽署”采購48架戰機的協議,卻只接受24架蘇-35戰機。這種事情已有先,例如在1996年,中國簽署了采購200架蘇-27SK/殲-11戰機的産生協議,但沈陽飛機公司最終僅生産了100架這種戰機,之後就開始生産複制版殲-11B戰機。
約翰遜補充稱,俄羅斯航空工業官員擔心中國會以同樣的方式複制蘇-35戰機。與此同時,在中國殲-15戰機成功著艦“遼寧”號航母之後,對于中國軍用飛機工業只能複制俄羅斯設計的說法,中國表現的比以往更加敏感。據一些俄羅斯消息人士稱,殲-15戰機是蘇-33艦載機的複制品。
無論如何,這筆交易的進展值得關注,因爲蘇-35戰機的117S發動機比以前俄羅斯對華出口的AL-31發動機更加強大。獲得117S發動機,使中國噴氣發動機制造商得以對這款發動機進行逆向研究,從而有機會建造出一種更加強大的國産戰術渦扇發動機。
就經濟角度來看,在接下來二十年時間裏,中國會有龐大的噴氣發動機需求。預計從2012年至2031年,中國買家將采購價值6700億美元、共計5260架商用飛機,在未來二十年裏,將需要2300多架商務飛機,這些飛機將需要額外16000多臺噴氣發動機,而中國軍方對飛機的需求,能夠輕而易舉的使中國對發動機的需求再次提升500至1000臺發動機。
在戰略方面,政府和企業官員可能希望用國産發動機爲未來中國軍用加油機、運輸機和預警機提供動力,以免因禁運或價格問題與國外供應商發動糾紛。只有關鍵零部件能夠實現國産,這種戰略才能夠發揮作用,這也暗示中國將尋求實現完全自主的發動機生産鏈。
這具有重要軍事意義,因爲用于民用飛機的大型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在經過很少或根本不用改動的情況下,就能夠爲加油機、運輸機和預警機等大型軍用飛機提供動力。美國大型運輸機C-17和C-5)、加油機(KC-10和KC-135)、預警機以及其他飛機(E-3A and P-8A) 全部或能夠由配置基本與商用飛機動力裝置相同的發動機提供動力。
例如,與波音737和空客A320單通道客機所用動力相似的CFM56系列發動機,也用在KC- 135空中加油機、E- 3A預警機和P-8A海上巡邏機之上。相似的,波音757和伊爾- 96飛機所用的PW2000渦扇發動機,與身爲美國運輸機編隊中流砥柱的C-17運輸機所用的 F117 PW100發動機非常相似。
噴氣發動機——至少是其核心——還可以推動海軍艦艇的發展,因爲艦船燃氣渦輪是基礎飛機發動機研制的。最初爲飛機研制的優秀可靠的發動機核心,有可能會對中國軍用造船業産生重大影響,因爲燃氣渦輪推動系統爲艦艇提供了更好的加速性能和作戰機動性。
總結:突破中國“80 %解決方案”?
在過去三年裏,僅從飛機建造數量來看,中國已經成爲了世界上最大的戰機生産國。現在觀察家正在翹首以待,看看中國最近宣布的投資計劃,能否把中國軍用噴氣發動機生産能力提升到與其建造機身能力相稱的程度。這一賭注的風險極高,因爲一旦中國掌握了高性能噴氣發動機自主建造能力,中國爲解放軍及出口市場迅速生産新型戰機就會僅面臨極少的技術障礙。
這確實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爲未來出口配有國産發動機的飛機做努力時,中國可能會再現其“80%解決方案”。據魯本?約翰遜稱,在其發展系統的性能參數方面,中國技術發展努力似乎體現出了同共的特點:“無論中國試圖模仿什麽,他們似乎都能夠實現80%左右的性能;完成余下20%難度很高,而且成本高昂。”
中國此前使用進口發動機,很難使中國軍方和出口客戶接受一款不合規格的中國發動機。讓他們接受一款不熟悉的産品,體現的是對中國發動機信心的巨大飛躍。在該領域的努力,可能會在身爲生産者的中國航空工業和身爲終端用戶的解放軍海軍和空軍之間引發緊張。
中國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在軍用飛機生産領域中,航空發動機就相當于撐起帳篷的那根“長杆”,但要攻克這一難關,中國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即使從中國現有資源和不斷增長的專業知識來看,要實現發動機領域“三巨頭”、西歐發動機生産商和俄羅斯航空發動機制造商現有的造詣,中國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
相關新聞
航空發動機列入我國重大專項 5年擬投1000億
俄稱中國正在研發推力矢量發動機可轉向噴管
回應
再不要逆向研究了,我們該到自主研究創新的階段了
逆向研究和自主創新都要有,逆向研究可以保證自己不封眼界,自主創新可以保證自己的優勢。
中國發動機領域早晚會迎頭趕上,軍迷有信心
2017我等著 關心國産心髒的國人都在等待著 不要讓我們失望
發現不管哪個國家的磚家一提中國航空必提中國的軟肋“航空發動機”,我就看一頁就懶得繼續,知道是老生常談!
工業産品只要目標明確,沒有搞不定的,只是時間問題!這和科學探討不一樣!
中國的發動機
中國的發動機真的很落後麽?到底有多落後?前段時間有秘魯想買中國的坦克,卻被烏克蘭施壓結果不了了之。因爲中國的那個型號坦克用的是烏克蘭的發動機和傳動裝置。
從高端的汽車發動機、大功率的坦克發動機、大型船舶發動機、潛艇發動機、飛機發動機。到底中國能自主造哪些發動機?難道以上的都造不了麽?中國能造神六,難道發動機就造不了麽?
可以這麽說了,發動機技術瓶頸算得上是我國所有技術之死穴的結晶了,比起發動機技術,載人航天技術根本算不了什麽,西方中等發達國家因爲根本沒有載人航天的必要所以他們始終沒有搞那個,畢竟載人航天是個巨大的工程,要論載人航天技術多麽了不起麽,看看蘇聯和美國什麽年代有的載人航天技術吧,目前我國幾乎所有的發動機技術均來自國外,可以這麽說,目前現有的能用的不是買的技術就是抄襲和剽竊,j-10的ws-10也是如此,且還抄不過關,目前j-10遇到的相當嚴重的發動機問題我們也只能得過且過,不要小看了發動機技術,這可是絕對稱的上人類技術的最高精尖領域了,這麽說,我們造得了好的戰鬥機,好的坦克、好的軍艦以及其他很多的各類裝備,但發動機技術完全制約了我們的發展,我們與西方巨大的技術差距正體現在這裏,不要小看了“冶金”這門科學餓~
回複
要知道,火箭上用的發動機是一次性的,它只要求推力達到,然後有一定的效率,就行了。但是像汽車、坦克、大型船舶、潛艇、飛機等的發動機,是需要重複利用的,就是說對它們的質量要求很高。這就需要高超、先進的設計,性能優異的材料,高精度、高質量的加工制造。在這幾方面上,中國都不行(拿加工制造來說,中國50%的精密機械需要進口,80%以上的核心技術需要引進,況且引進的不可能是最先進的,可能是在民用領域是領先的,但是在軍用領域,還不行)。汽車、坦克還好說,尤其是船舶、飛機發動機,那可是最先進科學技術的結晶。
前一段時間看過一篇報道,說是中國造出了大功率的輪船用汽輪機,但是還不到航空母艦所需功率的50%。中國研制出了“太行”航空發動機,但據說仿制的嫌疑很大,不光推力達不到RD-93的水平,可靠性更不行。中國的發動機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很遺憾的告訴你,中國所有的大功率發動機,不管是艦艇用的,還是汽車用的,還是飛機用的都不能完全自主,中國只有火箭發動機實現了自主!現實就是這麽殘忍!
大功率汽車發動機,實驗室做的樣機是先進水平的,但是量産就出質量問題,無法解決!國産飛機用的渦扇發動機也是不穩定!現實就是這麽殘忍!
中國爲什麽在動力方面最差、最落後呢?先看看爲什麽外國最強吧,首先發動機的技術從工業革命開始一點點通過人才、各種資料、實踐等等慢慢積累起來的,是靠長久的工業基礎才有現在的優勢的.中國在西方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在幹嗎?地球人都知道…新中國成立後又有十年動亂…所以,宗上所述,中國的各種汽車、飛機、船舶等動力核心技術都掌握在西方國家手裏
發動機越來越先進,是要靠積累的。別人在進步的時候,我們在wg,天天喊著“階級鬥爭爲主”,然後是什麽大躍進,四人幫,停滯了多少年。要想達到人家的水平,還得先把這些年落下的補上再說。
這個發動機技術主要是指基礎工業,比如,材料學,等等的綜合。我國先進技術是有的,但工業基礎不行,這種要靠積累靠國家支持的基礎産業很難發展。航天用的技術之所以好,是用錢堆出來的,我們日常用的發動機也能堆,但堆了還有意思麽?
不要拿工業化才三十年的國家和工業化一百多年的國家比技術積累和技術基礎。先進技術先進工業是天上掉下來的嗎?建國六十年,被封鎖孤立了三十年,現在發展到這樣已經是很了不起了,東西是差點,起碼什麽都能造點。不要只是看到別人先進啊先進啊,你看看德國人造汽車造了多少年,我們才造了多少年
航空發動機—我國技術差,不能生産大推力的航空發動機,船艦發動機—燃氣輪機能達到LM2500+的水平,(很不錯的了)相反高速柴油機就慘不忍睹了???
中國的發動機落後其實和我們綜合國力以及科技實力的落後是完全相稱的。到底有多落後,看看你說的話就知道了。火箭發動機和航空發動機或者其他發動機沒有必然聯系,我們的火箭就是山寨蘇聯人發動機的,性能本來就很一般,自己研發能力還是比較弱的。即使是火箭發動機比較強大的蘇聯,其航空發動機和美國相比也是破爛,就不提船舶汽車發動機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6790693.html?push=ql
法國能獨立制造航空發動機嗎? 2006-12-7 (另參本館:中國大飛機 空巴大戰波音)
現在制造民用航空發動機主要是三個國家:美國、英國、俄羅斯在歐洲,法國的民用航空工業基本納入了空客體系,空客的發動機由英國勞斯萊斯公司生産,法國不生産大型民用發動機,但這不代表法國沒有這個能力
當今德國爲什麽不能生産先進的航空發動機? 2010-11-24
德國不是一直是世界上科學技術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嗎?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德國和美國就一直是世界上科學技術最發達的兩個國家(除了冷戰的時候再軍事科技上不如蘇聯,1968年後在經濟上不如日本外)。據我所知,英國和法國都可以自行研制生産當今先進戰機所用的發動機的。德國的坦克(汽車)用發動機,艦船(潛艇)用發動機都是非常非常先進的,是世界軍(民)品出口市場上的暢銷貨。而當今先進的艦船用發動機是從航空發動機衍生來的。這不是很不可理解嗎?德國爲什麽能制造先進的其他類發動機就不能制造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呢?
德國從來就不是世界上綜合科技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只能說是在第一集團而已,部分技術世界先進。總體上和世界上科技最先進的美國差距很大,航空發動機就是這個差距的微不足道的體現。德國雖然在二戰時能生産比較先進的航空發動機,也是世界上最早生産噴氣發動機的,但是之後就不行了,美國在航空發動機上的實力太過強大。世界最頂尖的航空發動機生産商一共也就是3家,兩家在美國,分別是通用電氣和普拉特惠特尼公司。還有就是英國的羅爾斯羅伊斯公司。英國是世界航空領域的絕對先驅,帝國航空學院一直是世界航空領域的知識聖殿。相比之下,德國技術上和經濟上都不足以支撐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的研制,只能通過參與歐洲聯合研制的方式維持其部分高性能零件的生産研制。法國的破爛航空發動機就不說了,和世界3大的差距太大了。德國的坦克發動機是先進,但是其他國家一樣可以生産,德國其實沒有什麽優勢。軍艦動力德國的優勢僅限于柴油機,高性能的燃氣輪機依然是美國和英國壟斷的,德國也只能完全依賴進口。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6963136.html
偷一個航空發動機研究研究(另參本館:《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中國山寨經濟 《KGB蘇聯特務組織》各國情報機關 《中央情報局秘辛》《間諜與反間諜》《情報與反情報》)
中國飛機制造中最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關就是航空發動機,發動機是飛機的心髒,心髒不好飛機根本就飛不起來,或者飛起來也是勉勉強強,做不出格鬥運作,飛不出極限速度,達到到軍事需要。發動機技術上不去除了當時我國的科技水平整體不高,配套的材料、試驗等等方面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我國的技術水平起點太低,需從仿制階段起步,但飛機外部空氣動力學設計易于仿制,飛機內部的核心技術就很難仿制了,對于外行人來說即便把一架飛機擺在你面前你也不出空氣動力學的好壞,而了解發動機就更難,對于技術水平不夠的人來說完全無從想像如何設計出一臺高技術水平的航空發動機。再加上國家雖有心發展航空工業,但卻無力支持航空工業龐大的産業鏈。
國家無力像對航天工業一樣對航空工業做大的投入,又失去了仿制先進航空發動機的條件,使得中國的航空工業始終比航天工業落後許多。
航空技術先進的國家不但在軍事上封鎖我們,在技術上也封鎖我們,大搞其所謂保護知識産權,要想向他們購買技術不但左保密、右限制,還要不斷的幹涉和拆臺。八十年代中國上海飛機制造公司與美國麥道公司簽定合作生産MD飛機的合同,主要部件進口,在中國組裝,像發動機、機翼等核心部件都要對中國保密,只有不太重要的機頭等部件才可由中國生産。就這樣也沒幹多久,美國就來了著釜底抽薪,讓波音公司兼並了麥道公司。上飛與麥道的合作合同也被迫終止,上飛進口的大量用于組裝MD飛機的部件全成了廢鐵。
西方對中國的封鎖到了何種程度呢?舉個例子說明:九十年代中國航天工業開始接受商業訂單,爲某國發射一顆美國制造的衛星,這顆衛星由美國用專機運來中國,放置在中國的衛星發射場的倉庫裏,由美國保安二十四小時看守,嚴禁中國人接近。在衛星在火箭上安裝調試的時候全由美國工程師進行,禁止中國人在場。其對中國人的提防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
現在除了美國以外,歐洲發達國家都已經停止對中國的封鎖,特別是武器技術的封鎖。轉而采用保護知識産權的方式來達到目的。今天他們的技術先進,他們大叫保護知識産權一點都不臉紅,一如當年他們技術落後的時候毫不猶豫的偷竊別人的先進技術,一點都不害臊一樣。
五六十年代的前蘇聯是世界航空工業的先進國家,其生産的雅克、伊爾、米格、蘇式戰鬥機在二戰、韓戰中都有上佳表現。其圖式、安式大型運輸機和客機能在北極圈內執行飛行任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大飛機,比美國的波音飛機更優秀。六十年代赫魯曉夫掌權時訪問美國時,圖式飛機和人造衛星是他的兩大炫耀的資本。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蘇聯的航空工業仍然是唯一可與美國競爭的世界上最先進的,在一次航空展覽會上,一架安-225背著一架暴風雪型航天飛機參展,引起轟動。那也是前蘇聯航空工業最後的輝煌。而且據說F-117的隱形原理就是源自一篇前蘇聯科學家的技術論文。
當時的美國爲了竊取前蘇聯的航空技術可以說是廢盡心機、機關算盡,美國的間諜機關大量從事著工業間諜的勾當,到處找機會竊取前蘇聯的的航空技術。當年想偷蘇聯航空技術的可不只是美國,最有名的當數以色列偷了一架蘇聯的米格戰鬥機,轟動全世界。所以當美國人聽說他們的盟國法國間諜機關偷窺到了一臺蘇聯的圖式發動機,就找上門來要求給他們“再來一次”。
法國諜報局的這位行動處長在回憶錄裏說,自從爲法國航空工業部門偷油後,就開始不斷的受到法國航空工業的專家們的鼓勵,繼續盜取蘇聯的航空情報,有一天,一位工程師突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我們如能仔細研究一臺蘇聯的噴氣發動機那該多好啊!在這方面,莫斯科是遠遠居于領先的地位。”
自從有了搞一臺圖式飛機的發動機來研究研究的想法,他就開始尋找機會,經常去機場蘇聯航空公司的機庫旁邊窺探。終于有一天機會真的來了,並且機遇總是眷顧那些做好准備的人們。
有一天,在布爾歇機場一架蘇聯民航圖式飛機的發動機出了故障,飛機不得不停飛。蘇聯民航用運輸機運來了一臺備用發動機換下出了故障的發動機。飛機飛回國,但換下來的發動機卻沒隨機一起回去,而是由蘇聯航空公司的地勤人員裝箱准備由鐵路運回去。法國諜報局的這位行動處長立刻用自己早已准備好的人馬開始行動,用手中控制的一個空殼運輸公司出面競標,以極優惠的價格中標爲蘇聯民航公司運輸發動機到火車站;又從諜報局的關系戶那裏借來一輛大貨車,漆上自己的空殼運輸公司的嘜頭;同時通知法國航空工業的相關機構組織人員做好研究准備。行動處長親自擔任貨車司機將發動機從機場倉庫運出,在蘇聯民航地勤人員的跟車監督下運往火車站,在路上人爲制造了一場交通事故,借機甩掉了跟隨監視的蘇聯民航人員,把發動機運到附近一個法國空軍的基地。
“這臺令人如此垂涎的發動機剛一放穩,一陣可怕的擁擠幾乎晃動了整個庫房,發瘋似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和軍官……象一群烏鴉撲向獵物……”真是改錐與扳手齊飛,相機共鉛筆齊舞。
幾個小時後“……工程師們毫無差錯地把發動機重新組裝起來,簡直是個奇迹,他們拍了數千張照片,畫了幾百份草圖,個個心滿意足地走了”。
然後諜報局的技術人員又把發動機原樣放回木箱,封好封條,裝上貨車,趕在蘇聯人前頭趕到火車站,完好無損的交到蘇聯押運人員的手中。
行動處長自豪的回憶道:“八天以後,當我們已經不再想這件事情的時候,國防部長給我們送來了一封賀信。他告訴我們,專家們證明,我們這次在布爾歇機場搞的小小的‘出擊’,使法國的航空工業贏得了十年的時間”。
後來消息走漏了,不是像一直擔心的那樣走漏給蘇聯人,而是被美國人曉得了。于是美國人提出要求,要求象演節目一樣“再來一個”。
但法國人沒有給美國人再來一個,畢竟一臺噴氣發動機可不是那麽容易搞到的,而且法國也並不總是心甘情願的爲美國人做事。
在今天,科學技術所産生的巨大效益可以保證一個國家在經濟、軍事等各各方面居于領先優勢地位,因此確保科學技術優勢成了西方國家的首要目標。而他們確保優勢的辦法一方面是繼續研發的工作,另一方面則是對落後于他們的國家進行封鎖。然後當別人比他們先進時,他們就毫不猶豫的去“偷”別人的技術,同時保護自己的技術不被別人“偷”去,現在又發明出更“文明”的確保優勢的辦法——“保護知識産權”,從而形成科技壁壘,來阻擋後進國家趕上和超過他們。
技術落後的國家要想在科學技術上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除了要立足于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之外,還應該學習發達國家的“偷”的方法,只要有機會就要像法國人一樣毫不猶豫、無所顧忌的去“偷”,要“偷”得義無反顧、“偷”得興高采烈、“偷”得得心應手、“偷”得心安理得、“偷”得理所當然。美國總統在解釋其派U—2高空偵察機入侵偵察蘇聯領土時就曾經說過只要不能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獲得的情報,偷窺就是合理的手段。所以對于落後國家來說凡是不能通過合法手段獲得的技術,“偷”就是合理的手段,“偷”得到就是勝利,“偷”得到的就是英雄。
最後說一下,這位法國諜報英雄是法國國外情報和反間諜局第七處的處長,他叫勒魯瓦,這大概也不是他的真名。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521079
中國承認研制出國産AIP潛艇 技術世界領先2010-05-23 (詳參【圖博館】:潛艇動力)
元級潛艇已加裝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七一一研究所特種發動機應用出新果AIP動力
這個項目的核心———特種發動機技術的承建者,則是有30年特種發動機研究曆史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七一一研究所的下屬單位上海齊耀動力技術有限公司。
特種發動機,是一種由外部供熱使氣體在不同溫度下做周期性壓縮和膨脹的閉式循環往複式發動機,七一一研究所研制的這種發動機,是一種具有國際水准的科研新成果,有分別帶動20千瓦和100千瓦發電機的不同機型,既可以使用天然氣、柴油、太陽能,又可使用其它固體燃料作動力進行發電,而排放的污染氣體比目前市面上的其它發動機都要少,已達到歐洲排放標准,在民用和軍用領域均可大規模應用。
目前,這一發動機已成功應用于我海軍新型AIP潛艇上。由于它不依靠空氣推進的動力裝置,大幅降低了潛艇噪聲,能使潛艇在水下長期航行,增強了潛艇的隱蔽性,進而大大提升了我國海軍作戰實力。
此前這種船用發動機技術只有極少數國家掌控,如今完全實現了自主研發,被國內外譽爲一顆強勁的“中國心”。
特種發動機的研究,凝注了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七一一研究所研發人員數十年的心血。1975年,中國艦船研究院第七一一研究所成立特種發動機研究室,1996年6月,成立特種發動機工程研究中心。經過“八五”、“九五”的研究,相繼突破12項關鍵技術。1998年,他們研制成功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我國第一臺特種發動機原理樣機之後,他們又研制成功了工程樣機,總體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在特種發動機的研究過程中,七一一研究所以此爲契機,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幹力量。從主持該項目之初,課題組只有10多人,而現在發展到100多人。湧現了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等先進人物,也正是這支團隊,多次被評爲解放軍總裝備部“預研先進集體”,兩次被授予“上海市勞動模範集體”稱號。
爲了更好地推動特種發動機的應用,七一一所的特種發動機工程研究中心整體轉制成立上海齊耀動力技術有限公司,並建成了位于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研究和試驗基地。而前不久完工的福州紅廟嶺垃圾填埋場封場覆蓋及填埋氣發電項目,使這一技術在民用領域方面的應用更加成熟。
什麽是AIP潛艇?
AIP是“不依賴空氣推進裝置”的英文縮寫,如今它已爲人們普遍接受,日漸風靡各國海軍並大有引領常規潛艇發展之勢。
常規動力潛艇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不能在水下作長時間的航行,必須經常上浮至海面“呼吸”,即在通氣管狀態下使用柴油機爲蓄電池充電。這樣很容易被對方雷達偵察到,同時柴油機爲蓄電池充電時的噪聲,也極易被對方水聲器材探測到,因而大大增加了常規動力潛艇的暴露率,使其生存能力受到嚴重的威脅。
AIP中文翻譯過來是指“自動氧氣消耗與生成裝置”,說白了就是指常規潛艇不用經常浮出水面,從而增加了隱蔽性和突然性。目前AIP系統還只是作爲常規潛艇的輔助動力裝置,可使潛艇的潛航時間增加5~7倍。隨著AIP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有可能取代柴電推進系統成爲常規潛艇的主動力源。
縱觀世界各國AIP發展曆史和現狀,我們可以選擇的AIP方案有:閉式循環柴油機(CCD)AIP、斯特林發動機(SE)AIP以及燃料電池(FC)AIP。這三種AIP方案都已被各海軍強國分別采用〔1〕,如英國、荷蘭等已采用CCDAIP方案,瑞典等已采用SEAIP方案,德國已采用FCAIP方案。據相關報道,中國潛艇已采用斯特林發動機(SE)AIP技術,采用的熱氣機(Stirling Engine)是一種由外部供熱使氣體在不同溫度下作周期性壓縮和膨脹的閉式循環往複式發動機。
3種AIP的功能指標評價
AIP方案性能指標 CCDAIP SEAIP FCAIP
航程 中等 中等 好
潛水深度 中等 中等 好
低噪聲級 較差 中等 好
散發至舷外熱量 中等 中等 好
研制費用 好 中等 較差
運行費用 好 中等 較差
研制周期 好 中等 較差
裝置安全性 好 好 中等
維修性能 好 中等 好
研制風驗 好 中等 較差
http://www.milchina.com/2010/0523/2019.htm
《中國航空報》近日報道,中航工業動力所研制的兩款燃氣輪機近日都取得階段性進展,這說明中國在裝備自主研制生産的艦用燃氣輪機道路上邁進了關鍵一步。而且從新型國産驅逐艦已經開工的情況來判斷,國産燃氣輪機已經基本解決問題,中國海軍將展開新一波的造艦高潮。
根據《中國航空報》的報道,這次應該是QC185中等功率燃氣輪機在8月29日實現了首次點火(上圖)和QC70小功率燃氣輪機在8月22日完成第一階段可靠性測試。
據新華網9月7日轉發《中國航空報》的報道,中航工業動力所研制的兩款燃氣輪機近日都取得階段性進展,其中一款是中檔功率燃氣輪機、另外一款是小功率燃氣輪機。而根據《航空發動機》雜志的公開報道,中航工業動力所近年來在發展QD128、QC185、QC70、R010四款燃氣輪機,其中R010爲重型燃氣輪機、QD128和QC185是中檔功率燃氣輪機,QC70是小功率燃氣輪機。R010因爲體積、重量過大,只適合用于陸上發電用途;QC128則已經通過新品鑒定,並實現了兩套發電機組銷售,可以說已研制成功。所以,這次取得進展的,應該是QC185和QC70兩個型號。
按照《中國航空報》的報道,QC185中等功率燃氣輪機在8月29日實現了首次點火,並在慢車狀態實現穩定運行。而QC70小功率燃氣輪機則在8月22日完成第一階段可靠性測試,即曆時13個月的長期試車任務。從兩者的體積、功率來看,兩者都可以用于軍艦動力,QC185可用于大型驅逐艦,QC70則可用于氣墊船。這標志著我國在裝備自主研制生産的艦用燃氣輪機道路上邁進了關鍵一步。
目前,中國海軍僅有6艘驅逐艦采用了燃氣輪機作爲動力。根據外媒報道,其中052型驅逐艦112、113號裝備了美制LM2500燃氣輪機,052B、052C型驅逐艦168、169、170、171號裝備了烏克蘭制的GT25000或國內仿制型號。爲什麽燃氣輪機對于海軍建設如此重要?網易軍事爲您作出獨家分析。
燃氣輪機的基本結構圖,它主要是由壓氣機、燃燒室和渦輪三大部件組成。
艦船動力裝置主要有:蒸汽動力裝置、柴油機動力裝置、核動力裝置、燃氣動力裝置和聯合動力裝置。前兩種裝置發展得比較早,廣泛應用于各類艦船,後面三種,系近十多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型動力裝置。艦船燃氣輪機動力裝置是指以燃氣輪機爲主機的全燃化動力裝置。它自五十年代末期起,尤其是六十年代中期以來,已得到了極其廣泛的應用。功率總數日益增長,裝艦使用範圍日益擴大,已由快艇發展到了護衛艦、導彈驅逐艦、巡洋艦和直升機航空母艦等,可謂是舍我其誰。
燃氣輪機基本工作原理
燃氣輪機是以空氣爲介質,靠高溫燃氣推動渦輪機械連續做功的大功率、高性能動力機械。它主要是由壓氣機、燃燒室和渦輪三大部件組成,再配以進氣、排氣、控制、傳動和其他輔助系統。當燃氣輪機機組起動成功後,燃氣輪機就會開始進入穩定的熱力學循環過程。壓氣機連續不斷地從外界大氣中吸入空氣並增壓,這個過程可以認爲是壓氣機動能向空氣熱能和勢能的轉換,被壓縮後的空氣溫度升高有利于與燃料進行更猛烈的化學反應(化學反應速度和程度與溫度成正比),更大的膨脹比也有利于壓縮空氣燃燒後釋放更大的能量。壓縮空氣從壓氣機出來後即進入燃燒室,首先會在燃燒室進口被噴入燃料進行摻混,然後就會點火燃燒。這個過程可以認爲是燃料化學能向空氣熱能和勢能的轉換,在短短幾十厘米的距離內空氣的溫度上升數百甚至上千度,壓力也會激增。高溫高壓的燃氣從燃燒室出口噴出,就開始膨脹,在膨脹的同時推動渦輪葉片做功。這個過程就是燃氣熱能和勢能向動能的轉化。渦輪將燃氣的能量轉化爲動能後,一方面用于壓氣機壓縮空氣持續進行熱力學循環,另外一方面由主軸將轉子的扭矩輸出,經過減速器減速以後用于推動軍艦。整個熱力學循環完成使得燃氣輪機實現了燃料化學能向機械能轉換的最終目的。
在中國有著較大範圍應用的德國MTU公司396系列軍民兩用高速柴油機(上圖)和據說在167艦上使用的燃氣輪機(下圖)。燃氣輪機相比于它們更適合軍艦使用。
燃氣輪機作爲軍艦動力的優勢
在軍艦動力方案選擇上,燃機輪機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艦用柴油機和艦用蒸汽輪機,但是由于燃氣輪機先天優勢與軍艦動力系統性能要求更爲吻合,燃氣輪機成爲了各國軍艦動力系統發展的唯一選擇。老牌海軍強國如美國海軍、英國海軍、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主力水面作戰艦只早已完成動力燃氣輪機化。
燃氣輪機第一個優勢是功率密度極大。一般情況下,同等功率的燃機體積是柴油機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是蒸汽輪機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這是由于燃氣輪機本身精巧的連續轉動熱力學循環結構造成的,體積小、功率大,非常適合軍艦分艙小、航速要求高的特點。
燃氣輪機的第二個優勢是啓動速度快。雖然燃機的轉速是三種動力系統中最高的,但是由于整個轉子十分輕巧,在啓動機幫助下在1-2分鍾就可以達到最高轉速。而柴油機由于轉子運動源于活塞的往複,加速較慢,蒸汽輪機更是“反應遲鈍”,整個系統達到最高功率輸出可能需要長達一小時的時間。而啓動速度,對于軍艦的戰時出動和反潛作戰時加減速性能有著直接的影響。
燃氣輪機第三個優勢是噪聲低頻分量很低。由于燃氣輪機本身處于高速穩定轉動當中,産生的噪聲更多是高頻嘯聲。而柴油機的活塞往複産生了大量低頻機械振動噪聲,恰好迎合了海洋容易傳播低頻噪聲的特點,導致軍艦容易被敵方聲納探測。所以柴油機動力尤爲不適合給反潛軍艦作動力系統。
由于沒有合適的艦載燃氣輪機,中國有6艘驅逐艦仍然裝備國外産品。其中上圖112艦上使用的LM2500燃氣輪機由于受美國禁運影響到使用時限後也沒有獲得大修。
自研燃機尚未裝備
我國艦用燃氣輪機研發的起步並不算晚。根據“中國艦用燃氣輪機總師訪談錄”的介紹,1958年我國開始著手研發計劃的具體組織實施,決定成立南、北方兩個聯合設計組,先開展大、中、小三型機組的可行性論證和方案設計。1959年底,前蘇聯向我國轉讓了M-1艦用燃氣輪機技術,我國對該機組進行了以技術練兵爲目的的仿制工作。僅用了11個月,上海輪機廠就完成了該型燃機的首臺樣機制造。不過由于各種原因,仿制樣機經過3年才排除大量故障通過驗收試驗。後來該型燃機在一艘高速炮艇上進行了試驗並且裝備了部隊。1964年完成設計的6000馬力燃機組是我國第一次自行設計研制的艦用燃機,但是由于研制周期過長加之原裝配對象計劃調整未能裝備部隊。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主要依靠航空發動機改燃機不同,我國由于航空發動機水平落後,采取的是改進和專用研制並舉的道路。
1967年我國決定將轟六轟炸機上的渦噴8發動機改進爲大功率艦載燃氣輪機,這是我國首次進行“航改燃”實踐,但是最終因爲發達國家同意進口相應型號受到沖擊無果而終。後來我國一直在艦用燃機方面不斷嘗試,但是一直沒能拿出一款成熟可靠性能優良的艦載燃氣輪機。這就是中國6艘裝備燃氣輪機的驅逐艦都采用外國産品的原因,其中112、113兩艘驅逐艦因爲受到美國禁運影響,其裝備的LM2500燃氣輪機到了使用時限也難以獲得大修。
2004年在珠海航展上首次展出的國産QC185燃機,該發動機以“太行”渦扇發動機核心機爲基礎改進而來,但其輸出功率並不能滿足中國大型水面艦艇的需要。
航空動力工業發展拖累艦用燃機
我國在艦載燃氣輪機方面一直沒能突破技術瓶頸的主要原因有很多,既有航空動力方面的問題也有艦用燃機工業本身的體制問題。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國航空動力工業缺乏長期發展規劃。我國航空動力工業像很多落後國家一樣是從仿制和修理開始的。在老大哥的幫助下,我國迅速建立起一個能夠和世界一流水平比肩的航空工業體系,但是我國並沒有爲航空工業以及航空動力工業制定一個從仿制到研制的長遠發展規劃,而是將航空工業本身的任務局限于仿制、生産和修理,確定了以生産爲主的“遍地批量廠”發展方針。我國航空工業的運行狀態就是,仿制生産再仿制再生産,長期處于這種發展狀態下,我國航空動力工業對于現代航空動力系統的研究發展客觀規律認識極爲不足。
航空發動機研制沒能突破相關技術瓶頸,與航空發動機技術相通的艦用燃機更是無從談起。在2004年,中國一航開發研制的國産新型燃氣輪機QC185在珠海航展上首次面世。而該機就是以太行核心機爲基礎改進的輕型燃機,不過輸出功率17兆瓦的水平也不足于我國目前發展大型水面艦艇的需要。另外,我國艦用燃機輪機主要研制和生産單位存在于航空工業之外,在體制方面非常不利于航空發動機向燃氣輪機的改進工程。
GE9一個核心機解決了F-15,F-16,F-18這些世界知名戰鬥機、以伯克級驅逐艦爲代表的各類艦艇乃至民航客機所有動力問題,體現出了核心機預研的巨大效益。
美國經驗:核心機預研是關鍵
航空強國的動力發展經驗是進行核心機預研,然後在同一個核心機上再衍生出航空發動機和艦用燃氣輪機。世界著名的艦用燃機LM2500就是核心機預研工程的衍生産品。LM2500燃氣輪機衍生自美國GE公司的GE9核心機。GE9核心機衍生出F101大涵道比軍用加力渦扇發動機用于B1B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將GE9的換算流量進一步減小發展出了GE15核心機。GE15核心機衍生出的渦噴型號YJ101參與競爭F-15和輕型戰鬥機計劃(F-16研制計劃)但是輸給了普惠的F100發動機。後來競爭YF-17也就是今天的F/A-18艦載機項目時,GE將YJ101的低壓壓氣機放大成爲風扇研制出了F404中推渦扇發動機。而將F404的風扇放大並與F101的小涵道比型號結合,就是F-15和F-16的著名動力F110。
在GE9核心機基礎上衍生的艦用燃氣輪機LM2500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艦用燃氣輪機,裝備了美國阿裏伯克級等多個國家的軍艦。而通用電氣與法國斯奈克瑪公司聯合研制的CMF56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也是以GE9核心機爲基礎的,CMF56發動機裝備了空客A320等多種民航發動機,也是第三帶民用渦扇發動機的典型代表。這就是說,GE9一個核心機解決了F-15,F-16,F-18這些世界知名戰鬥機、以伯克級驅逐艦爲代表的各類艦艇乃至民航客機所有動力問題,這不得不說是核心機預研的巨大效益。可以說,一型核心機的研制成功,意味著整個國家從天空到海洋的全面突破。美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就開始核心機預研計劃,而我國晚了大概30年,由于起步晚,經驗和工業基礎不足,至今未能拿出一款大規模實用的核心機型號。
052B型的169艦在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小圖爲其所配裝的國産化的GT25000燃氣輪機。該燃氣輪機經受住了亞丁灣護航行動的考驗,表現出可靠的性能。
最近網絡上開始流傳所謂我國新驅逐艦分段開始建造的照片,網友和軍迷們對于我國驅逐艦發展的熱情隨之更加高漲起來。後來出現了很多我國未來驅逐艦的想象圖和技術分析,還有的朋友認爲我國將來會建造滿載排水量9000噸的防空驅逐艦,並且給它起了一個親切的名字叫“九千歲”。
GT25000仿制品已通過亞丁灣實戰檢驗
目前本國唯一可以立刻使用的艦載燃機是烏克蘭GT25000艦用燃氣輪機的仿制品,額定功率29兆瓦,實際輸出功率在23兆瓦左右。據加拿大《漢和》雜志介紹,該國産燃氣輪機已裝在052B型驅逐艦上。四臺GT25000燃機實際總功率在90兆瓦左右,而日本愛宕級防空驅逐艦和韓國KDX3級驅逐艦雖然都是萬噸的滿排,但也不過是70兆瓦的總功率水平。最近,我國海軍編隊長期在非洲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每批艦艇都要在海外連續執行任務數月之久,從未聽說過052B型驅逐艦在護航過程中出現過動力問題。這說明國産GT25000燃機的可靠性和經濟性都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現階段,立足于GT25000的動力系統一方面應該繼續改進其工藝和性能上不足之處,一方面完全可以通過對動力方案的調整做到我國將來各類主力艦只都有適合的動力可用。可以認爲制約我國水面艦艇的中型艦用燃氣輪機瓶頸已經突破。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我國主力艦只也僅僅是可以放心使用國外燃氣輪機的仿制改進型號。
根據目前情況來看,雖然我國一定時期內海軍主力艦只采用仿制GT25000燃機作爲動力,但是這次新聞表明我國自研中等功率燃機項目正在穩定推進。爲了避免以往航空發動機和燃機可靠性和持久性不足的問題,我國特別在小功率燃機試車中增加了長久試驗特殊項目。而中等功率燃機QC185也完成了試制並且第一次點火開始試車工作,預計數年之內就能設計定型。從國産驅逐艦已經開工的情況來判斷,國産燃氣輪機已經基本解決問題,中國海軍將展開新一波的造艦高潮。
http://war.163.com/10/0914/14/6GI385H600014J0G.html
海軍船舶發動機采用德國MTU較多,使用比較穩定
回複
MTU16V396TE74L柴油機維修方便,只是費用有點高
什麽時候能夠采用全部國産化的發動機就好了
MTU的機子也國産化了。現在的主機發電機基本的國外的牌子,國內造的。國內研發力量部行呀。即使在轎車行業柴油機汽油機的研發都很落後呀。
海軍的MTU發動機都是396系列的,機型比較老但性能穩定。結構緊湊維修不方便,拆連杆活塞要翻身且維修費用高,雖然有國産配件但海軍都是用德國進口的配件,排煙管上一個M8的螺栓就要將近300元。控制系統複雜對使用者要求較高,海軍的MTU發動機故障頻繁,主要是不用花自己的錢維修,而且機器故障千奇百怪連MTU德國工程師都聞所未聞。
是啊,什麽時候有自己造的發動機呢
本人認爲名牌柴油機都差不多,新的時候都不錯,故障少,象MTU使用頭15年還行,以後就不那麽好說了.故障也比較多而且很不好修理.象我公司近兩年MTU大修出來就沒怎麽太平過,先是航行中動不動就飛車,只能在低速檔運行,只好把調速器油泵空運到蘇州修理.今年又有一條船出來沒多久,缸套勁部裂紋,原以爲是缸套質量問題,換了新的以後還是這樣,這條船停了三個多月,做了曲軸的動平衡試驗,還要做機架的檢驗.而且這些修理的廠家很難找,國內正是鳳毛麟角
http://bbs.81tech.com/read.php?tid-100815.html
燃氣輪機,蒸氣輪機,柴油輪機哪種對水面艦艇推動較好?
蒸汽(不是氣)輪機:由于有啓動備航時間長、機動性差、管路複雜、體積大、噪聲大、低工況時油耗較高檔缺點,現代軍艦很少接納。但蒸汽輪機有其固有的優勢,即技術成熟、動力強有力、傳動效率高檔,所以部分大型戰艦照舊使用蒸汽輪機,好比美國的重型航空母艦,所說的的核動力推進也是以核反映堆來推進蒸汽輪機的運行。
燃氣(不是汽)輪機:氣輪機是以連續流動的氣體爲工質帶動葉輪高速旋轉,將汽油的能量轉變爲有用功的內燃式動力機械。其優點是小而輕,體積小而功率質量比大,加速快、啓動迅速,因此現代大多數主要軍艦均接納氣輪機。但氣輪機的主要缺點是效率不夠高,在部門負荷下效率降落快,空載時的汽油消耗量高,所以單一氣輪機的軍艦,連續航行力以及航速可能比不上蒸汽輪機。
柴油機:柴油機具備熱效率高、能量有形損耗小的顯著優點,因此是一種經濟的發念頭,民用船舶比較喜歡使用,軍用船舶也多應用。但柴油機的污染大、噪聲大、體積大、功率質量比小等缺點,因此柴油機一般不能成爲艦艇的高速主機。同體積下,現代的柴油機功率也比不上氣輪機。
由此可以看出上述艦艇發念頭的優劣,在對艦艇有不同要求時,軍艦選擇主機是不同的,好比說小型汽艇,安裝體積龐大的蒸汽輪機是不行的;再好比說重型航空母艦,安裝功率體積質量比小的柴油機,不能達到高速的要求,功率不足;潛艇沒可能選擇氣輪機(除了閉式循環方式的AIP系統外),因爲氣輪機對空氣流動的需求量極大,不舒服合嚴密封閉艦體的潛艇,而且氣輪機汽油損耗高,這對講究持續活動能力的潛艇來說是不現實的,因此現代通例潛艇多用經濟性比較好的柴油機。
通過以上闡發可以看出柴-燃聯合動力的原理了,柴燃聯合動力(CODOG),顧名思義就是同時安裝柴油機以及氣輪機,充分利用兩者的優點克服兩者的缺點好比說啓動、快速航行時使用加快好、啓動快、功率強的氣輪機,而巡航、搜索時使用經濟性好、熱效率高的柴油機,達到最優搭配
http://kun2.com/turbine/1665.html
蒸汽輪機爲什麽比柴油發電機發電效益更高
柴油發電機是柴油在柴油機裏燃燒作功,推動活塞作往複直線運動。活塞通過連杆帶動曲軸高速轉動。曲軸再通過飛輪將轉動傳遞給發電機的轉子,從而使發電機發電。
只有蒸汽機、蒸汽輪機才是將水在鍋爐中燒成蒸汽,再推動發動機工作。在大功率的火力電廠,現在都采用蒸汽輪機,再帶動發電機。
現在最大的柴油機,應該是重型船用柴油機,功率也遠比不上火電站的百萬千瓦級的汽輪發電機組。而且大型艦船,比如航空母艦,也不用柴油機,而是用蒸汽輪機或燃氣輪機。
柴油機功率要做得很大,技術上是有困難的,體積、重量、震動、維護……以及經濟性。火電站是燒煤的,經濟性當然遠比燒柴油的柴油機要好得多。
http://baike.china.alibaba.com/doc/view-d4286020.html
國産R0110重型燃氣輪機研制花費遠低于國外 2010-07-09 中國航空報
R0110重型燃氣輪機
QD128燃機
國家“十五”“863”項目——R0110重型燃氣輪機于2008年12月28日在沈陽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階段驗收。驗收的圓滿通過,宣告了R0110重型燃氣輪機研制在中航工業黎明取得了階段勝利。國內首臺R0110重型燃氣輪機研制取得的成功,實現了我國自主設計研發重型燃氣輪機“零”的突破。2010 年,在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中國專利獎評選活動中,中航工業黎明申報的《一種重型燃氣輪機》發明專利,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專利優秀獎,這也是中航工業唯一獲此殊榮的專利。
國外研制一臺重型燃機往往需要8至10年,而中航工業黎明只用了5年的時間就實現了整機臺架試車點火成功;國外研制一臺重型燃機經費需要幾十億美元的資金,而黎明公司只用了6億多人民幣。在此之前曾有專家斷言:“用這樣短的時間和如此少的資金研制一臺重型燃氣輪機簡直是天方夜譚。”中航工業黎明卻用最短的時間把不可能變成了現實,從設計試驗、材料國産化、加工制造、裝配整機、臺架點火試車成功到階段驗收,黎明創造了國內制造業的奇迹。
QD128燃氣輪機是中航工業黎明與中航工業動力所共同開發研制,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輕型燃氣輪機。自1999年底正式在中航工業黎明立項,經過5年多的研制,在各參研單位的共同努力下,該項目一年一個臺階向前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
2000 年QD128燃機首臺樣機參加珠海航展;2001年開始進行首批2臺燃機的制造;2002年完成首臺QD128燃機發電機組成套生産;2003年,建成首臺QD128燃氣輪機熱電聯供機組,並在中原油田進行試運轉;2006年,中航工業黎明在大慶油田北壓電站投入的QD128燃氣輪機機組點火成攻,這是首次模擬商業運作的發電機組。從首臺機組研制到完成中原電站建設,從大慶電站建設並投入運行到首臺成功銷售,QD128燃機曆盡艱難,凝結了項目團隊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由于該燃機具有獨立的安裝平臺,便于運輸,配置靈活,可用于發電、熱電聯供、聯合循環、機械驅動等多個領域,市場前景廣闊。爲加快QD128燃氣輪機的商業化進程,幾年來中航工業黎明燃機銷售部門多次前往西北地區進行燃機市場開發與調研,先後走訪了山西、陝西、山東、河北、甘肅、新疆和內蒙古等地區,累計行程數萬公裏。他們深入市場調查,掌握國內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准確把握市場脈搏,爲實現首臺燃機商業化運行創造了條件。
在走向市場的關鍵階段,中航工業黎明領導與甘肅阿克塞縣政府及項目投資方進行多次洽談、磋商,使首臺QD128燃機銷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9年QD128燃機項目團隊出色完成了首臺機組的銷售任務,創造了3000萬元的銷售收入,實現了曆史性的跨越。
2010 年初,中航工業黎明與山西電力勘測設計院成功簽訂一臺套燃用中低熱值燃料的QD128燃機機組訂貨合同,由此打開了黎明燃機進軍煤炭工業領域市場的大門,同時也宣告QD128燃機向多種燃料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此次簽約項目系應用煤基合成油氣體燃料進行燃機發電、供熱,在我國屬開創性示範工程。項目采用的煤基合成油工藝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處于技術領先地位,同時,項目能源綜合利用水平高,符合環保及節能減排要求,被國家科技部列爲“十一五”“863”重點工程示範項目。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7-09/1130599908.html
中航工業與中海油在國産重型燃汽輪機領域合作
2010年7月26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國海油)在北京簽署協議,將在國産重型燃汽輪機及航改型燃氣輪機領域開展全面戰略合作,這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燃氣輪機産業進入國內外市場新的裏程碑。
燃氣輪機是節能、環保型動力機械,是21世紀先進動力設備的核心,具有效率高、功率大、重量輕、尺寸小、啓停靈活、可用多種燃料、工程總投資少、運行成本低、建設周期短、占地和用水少等諸多優點,廣泛應用于航空宇航推進領域及其能源(發電)、石化、冶金以及海陸交通等諸多領域。燃氣輪機是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資金密集于一體的高科技産品,素有“機械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之稱。燃氣輪機在很多方面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基礎工業水平,是國家高新技術水平與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亦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擁有自主的民族燃氣輪機産業,不僅對我國的工業發展、國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緩解我國能源壓力、減少環境污染也同樣重要。
在此次兩家大型央企的戰略合作中,中國海油將發揮自身擁有燃氣輪機市場和長期使用國外燃氣輪機電站的運營管理經驗等優勢,中航工業發揮自身具有燃氣輪機專業人才及制造能力等優勢,在燃氣輪機的長試考核、推廣應用、維護修理和備品備件方面,開展長期合作,相互營造最爲優惠的合作條件,努力構建穩固的戰略合作關系,以期實現長期共贏。
據悉,燃氣輪機産業是中航工業的優勢戰略性産業。在全面實施“兩融、三新、五化、萬億”發展戰略中,中航工業將大力推進燃氣輪機産業的發展,積極謀求中航工業燃氣輪機産業在國內燃氣輪機領域的優勢地位,實現中航工業動力産業“軍、民、燃”全面發展。
中國海油是我國最具規模的國家石油公司之一,是我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産商。據了解,中國海油在保持良好發展過程中,大量使用著國外進口的、包括重型和航改型燃氣輪機,在燃氣輪機産品維護、修理、備品備件方面也受到供應商的制約。
本次戰略協議中還包括了對中航工業黎明研制的R0110重型燃氣輪機的市場試驗和示範運行。據了解,中航工業黎明研制的R0110重型燃氣輪機是國家科技部“十五”863計劃重大專項,于2002年通過國家科技部立項批複。該燃氣輪機的研制涉及到冶金、材料、機械和航空等多學科、多領域的技術創新,參加研制工作的有30余家企業集團、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研制工作曆時6年多,耗資近6億。2008年7月,燃氣輪機通過廠內零負荷全轉速試車,9月通過由國家科技部制定的第三方驗證,12月通過由國家科技部組織的階段驗收。目前正面臨進入市場試驗、示範運行的最佳時期。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7-27/1046602748.html
漢和稱中國艦用燃氣輪機實現量産可裝備航母 2010-01-23 青年參考
在掌握UGT-25000燃氣輪機後,困擾中國海軍多年的艦艇動力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今後,中國海軍將能建造更大噸位的主戰艦艇(包括萬噸級的驅逐艦和航空母艦),作戰實力將獲得飛躍性提升。
在中國海軍邁向遠洋的征程中,缺乏優秀的艦艇用燃氣輪機一度是最大的“攔路虎”,制約了大型戰艦的開發。不過,據最新一期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等媒體報道,中國已在烏克蘭協助下逐步克服了這個老大難問題,未來艦艇設計正進入“自由王國”。
說烏克蘭協助中國“造心”
燃氣輪機是現代化大型戰艦的“心髒”,目前能制造此類設備的企業除了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就剩下烏克蘭“曙光”機械設計科研生産聯合體(MD)。在蘇聯時期,MD爲半數以上的蘇聯主力艦艇提供了UGT-15000燃氣輪機。烏克蘭獨立後,MD又研制出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UGT-25000(又稱DA-80)大功率燃氣輪機,該機重16噸,額定功率2.9萬千瓦,是6000噸以上大型艦艇的理想動力源。
《漢和防務評論》稱,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引進了UGT-25000燃氣輪機,並試圖將其國産化。但由于烏方不願意轉讓技術,中方只能先以進口零部件組裝。進入21世紀後,烏克蘭因經濟窘迫,終于同意向中國提供UGT-25000燃氣輪機的全部技術。據稱,中國國內有多家單位聯合推動該機的國産化工作,其中燃氣發生器部分由某航空發動機集團負責,動力渦輪由一家汽輪機廠制造,中船重工某研究所進行系統配套。有傳聞說,中國國産化的UGT-25000燃氣輪機又被稱作QC-280,已于近期實現批量生産。
在掌握UGT-25000燃氣輪機後,困擾中國海軍多年的艦艇動力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今後,中國海軍將能建造更大噸位的主戰艦艇(包括萬噸級的驅逐艦和航空母艦),作戰實力將獲得飛躍性提升。
國産裝備比原裝貨更精良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分析,中國在UGT-25000國産化過程中,並非全盤照搬烏克蘭設計,還進行了大量技術改進,包括提高隔熱隔音指標,改善操作人員工作環境,優化設計以延緩零件老化速度等。此外,中國軍工單位還在國産化過程中按歐美軍用標准進行質量和工藝控制。《漢和》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産品的質量和壽命都超過原裝貨。
分析指出,經過中國改良後的UGT-25000燃氣輪機,在可靠性、可維護性、大修周期、使用壽命等方面都“青出于藍”,質量達到西方同類産品的水平。美國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軍事專家沃克?馬倫斯基評論道:“中國的做法類似以色列,總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自己的技術進行高水平改進,從而生産出更精良的産品。”
《漢和》聲稱,迄今爲止,烏克蘭向中國出口了約30類軍事技術,涉及艦艇動力系統、大型運輸機設計、無源雷達等關鍵裝備。中烏軍事合作令俄羅斯和美國感到不快。按照該刊的說法,俄羅斯時而抱怨烏克蘭搶占自己在中國的軍品市場,美國則擔心中國在烏克蘭的幫助下提高軍事實力,對美國部署在亞太的軍力構成威脅。盡管美俄不斷渲染烏克蘭軍事技術對中國何等重要,但也有不少有識之士指出,中國整體軍工實力已非吳下阿蒙,在絕大多數關鍵裝備上擁有核心技術,足以獨立完成國防現代化的重任。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1-23/1051581826.html
QC-185遙遙無期,中國新大驅裝三臺QC-280技術 2010-07-23
都說未來9000噸大驅要裝四臺QC-185,可是一直遙遙無期。普遍的看法是目前的QC-280用在大區上兩臺不夠,四臺太多。那麽裝三臺QC-280技術上可行嗎?
我是這樣想的,三臺QC-280呈倒“品”字型布置,雙軸推進。中間一臺經過兩套減速裝置推動兩軸用于巡航,需要加速時另外兩臺也一同並機。這樣全速推進時三臺輸出功率可達84兆瓦,正好與四臺LM2500-30(每臺20。2兆瓦)的輸出功率基本相同。而巡航時只有一臺燃機工作,最大28兆瓦的功率也比需要的巡航功率大的不多,能使燃機工作在更好的工況內降低燃油消耗。
現在我主要是不了解這樣會不會出現類似于CODAG柴燃聯合動力那樣的複雜減速裝置的問題。我想同一型號的燃機並入一半動力的燃機減速裝置應該難度低于燃機並入柴油機吧?
請教專家們,這樣的設想在技術上可行麽?如果行不通主要的問題在什麽地方?謝過指教。
另外,其實三軸單獨推進也不錯啊!只是平時巡航時另外兩軸拖槳還要單獨動力來順槳吧?不過這樣沒啥技術難度,總比死等185強吧。
燃氣輪機是清潔能源的新一代動力裝置,廣泛應用于發電。石油化工機械驅動坦克艦船用動力等領域,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具備獨力研制燃氣輪機的能力,其核心技術一直封鎖。
我國至今尚無一型艦船用燃氣輪機完成全部研制工作並投入使用,此領域仍未擺脫動力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因此,開發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動力設備,發展我國的燃氣輪機産業,是解決我國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的戰略決策。
中國一航充分利用幾十年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基礎進經驗,以及人才和物質資源,全面開展航空發動機改燃氣輪機的研究.QC185燃氣輪機是中國一航沈陽發動機研究所以及中國一航發動機公司在A型航空發動機的基礎上研制的新型燃氣輪機,其輸出功率爲17800千瓦(24180馬力),熱效率爲36%(達到國際同等功率燃氣輪機先進水平),重量5800千克,動力渦輪轉數爲5500轉/分.與其他燃氣輪機相比,QC185的功率檔次適當,熱效率高,重量輕,體積小,加速性好,可靠性高,綜合性能指標處于同檔功率世界先進水平之列。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新艦會裝上國産的燃氣輪機,中國海軍再也不會被掐脖子了,海軍將更加強勝,祖國將更加安寧!
http://junshi.xilu.com/2010/0723/news_341_97394.html
中國燃氣輪機的發展曆程
2006年底服役的115號和116號051C型防空驅逐艦加入北海艦隊服役。該級軍艦留給世人深刻印象的不僅是基于俄羅斯S-300F(SA-N-6)導彈的區域防空系統,還有就是該級軍艦作爲21世紀唯一使用蒸汽動力的新一代主力戰艦而格外引人注目。可以說,基于167“深圳”號改型而來的051C型導彈驅逐艦正是人民海軍發展史的縮影,在它身上可以看到我國艦船用燃氣輪機的坎坷發展之路。
我國艦船用燃氣輪機研發的起步並不算晚。據我國燃氣輪機專家、中國工程院聞雪友院士介紹,國內有關方面根據《國防科學技術十年規劃》,在1958年即著手研發計劃的具體組織實施。當時決定成立南、北方兩個聯合設計組,先開展大、中、小三型燃氣輪機的可行性論證和方案設計。1960年初,在對方案設計審查的基礎上,確定重點進行4410千瓦艦船用燃氣輪機的研制工作。爲加強艦船用燃氣輪機的設計、研制工作,決定成立專業研究所。與此同時,在1959年底,根據中蘇雙方的協定,蘇聯將其研制的第一款艦船用燃氣輪機M-1的圖紙運抵我國。M-1曾裝于蘇聯183K型魚雷快艇,功率爲2940千瓦,翻修壽命100小時,在蘇聯已被淘汰。可見,國內燃氣輪機産業的開局、布局是不錯的,一開始就是自行設計和仿制兩條腿走路。在當時對艦船用燃氣輪機知之甚少,工藝水平也很低的狀況下,從M-1圖紙到達,經翻譯、消化、工藝准備、試制和裝配,上海汽輪機廠僅用11個月就完成了首臺樣機的制造。由于原機結構設計存在缺陷,加之制造、裝配質量欠佳,蘇方又未提供計算資料,臺架試車並不順利,曆經3年才通過了驗收試驗。
4410千瓦的燃氣輪機則是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首型艦船專用機,1964年完成設計。整機試驗階段曾發生渦輪葉片嚴重燒傷、主軸承損壞等事故,最終完成500小時耐久性試車,其後進行小批量生産。與此同時,開展了雙機並車傳動裝置的研制,包括行星減速器、液力耦合器、自動同步離合器及其自動控制系統,整套雙機並車傳動裝置在陸上試驗站進行了150小時試車。這也是我國第一次進行並車傳動裝置的研制。在整機及裝置試驗中進行了詳盡的科研性測量和試驗,獲取大量寶貴的數據和資料。遺憾的是,雖然整個動力裝置的可靠性已滿足要求,具備了裝艇使用的條件,但因研制周期過長,擬裝獵潛艇的計劃調整而未能裝艦使用。該型發動機的研制成功開創了我國艦船用燃氣輪機自行設計的先河,打破了“零”的記錄,從技術到材料全部立足于國內,研制中所積累的一整套設計、制造、試驗、運行實踐經驗和技術設施、手段,爲我國艦船用燃氣輪機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正因爲在4410千瓦燃氣輪機中完全自行研制的壓氣機獲得成功,在該壓氣機前加0級、00級,使空氣流量、壓比增加,又將燃氣初溫提高到1000℃,發展出一型9190千瓦的艦船用燃氣輪機。
在自行設計、生産艦船用燃氣輪機取得成功之前,國內相關企業、單位在發展工業用燃氣輪機,以及引進國外的成熟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我國在引進蘇聯燃氣輪機技術的同時,還引進了瑞士BBC公司的列車發電機組。60年代至70年代初,上汽、哈汽、南汽和東方汽輪機廠都曾以廠所校聯合的方式,自行設計和生産過燃氣輪機,渦輪進氣初溫達到700℃等級,與當時的世界水平差距不大。
比較典型的機型有:南京汽輪機廠于1964年制成國內第一臺1500千瓦的發電用燃氣輪機,哈爾濱汽輪機廠于1969年制成國內第一臺機車用2205千瓦的燃氣輪機。70年代中期,爲配合川滬輸氣管線的建設,由國家計委批准,以南汽爲基礎,投資1.4億,並將各地燃機專業人員200余人調入南汽,建設了我國重型燃氣輪機科研生産基地。並由原第一機械工業部負責在南汽組織了由全國近百個單位參加的23兆瓦燃機大會戰。于1978年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臺全國産化樣機的試制工作並通過了國家鑒定,這是我國當時最大功率的燃氣輪機,渦輪進氣初溫990℃等級。之後,共生産同型號機組3套用于發電,目前仍在使用。此次會戰充實和壯大了重型燃氣輪機設計和科研隊伍,到目前爲止,仍是我國重型燃氣輪機工業的技術基礎。70年代後期,哈汽、上汽、東汽和南汽按國家川滬輸氣管線計劃,聯合設計了17.8兆瓦驅動用燃氣輪機。由于國家能源政策的調整,未能投入生産。1986年8月,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成都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和美國聯合技術公司渦輪動力部、普惠公司簽署了共同開發FT8燃氣輪機項目的合同。該合同于當年11月生效。在FT8燃氣輪機合作項目中,美方對FT8的設計、生産技術全面負責,並承擔FT8與JT8D通用零部件和控制系統的制造和國際銷售。中方參加設計,承擔更改設計零部件、動力渦輪和部分箱裝體的制造,並負責國內、東南亞等27個地區的國際銷售業務。美方在市場銷售、制造、質量控制、安裝調試和用戶服務方面爲中航技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援。FT8的首臺樣機于1988年開始試驗。根據合同規定,第一臺生産型機組于1989年或1990年在中國問世;第一臺艦船用機組將由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進行試驗,隨後將裝備海軍艦艇。曆時10年聯合研制的FT8燃氣輪機,最大功率爲24.8兆瓦,熱效率達38.7%,可用于發電、機械驅動和艦船動力。FT8燃氣輪機技術的引進,不僅填補了中國大功率航改燃機制造業的空白,也使我國跨入世界航改燃機制造的先進行列。自1996年8月試制成功後已經在全國多個燃氣電站得到應用,在使用中體現了極其優異的可靠性。90年代,上海汽輪機廠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南京汽輪電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生産大功率燃氣輪機。例如,南京汽輪機廠與通用電氣公司合作生産了MS6001大型發電燃機。
中國航空工業在七八十年代,在航改燃機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有:以渦軸5爲原准機改型而成的792SB,以渦槳6爲基礎衍生發展的渦槳6改2甲(WJ6G2A)、渦槳6改4甲(WJ6G4A)和409型,以渦噴6爲基礎改型的渦噴6改(WP6G),以渦扇9(國産“斯貝”)爲原准機派生而來的渦扇9改1甲(WS9G1A)和410A(G2)等燃氣輪機。其中,有關方面曾試圖將WJ6G2A、WJ6G4、410A(G2)等航改輕型燃機用于氣墊船和作戰艦艇,但由于種種原因而沒有最終應用。關于國産“斯貝”航改燃機,筆者再補充一下:航空工業部門在1981年底開始進行將“斯貝”派生爲9560千瓦艦用燃氣輪機的研制工作。1983年,國家經委等部門聯合下達由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703所與航空工業部614所(無錫航空動力控制系統研究所),430廠(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跨部聯合,承擔“斯貝”艦船用航改燃機任務。1989年完成燃氣發生器耐久試驗及交付試驗,1992年完成整機試驗。其間還進行了新研低壓壓氣機的工作,使發動機的功率可提高至11030千瓦。在研制“斯貝”航改燃機期間,國家經委等部門于1983年確定今後輕型燃氣輪機走航改的發展道路;1985年國家計委,經委批准在航空部成立中國輕型燃氣輪機開發中心,統一歸口輕型燃氣輪機的規劃、研制、生産、成套和引進工作。上述規定,對于我國輕型燃氣輪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上世紀80年代制定並實施高性能航空燃機計劃結出了碩果:中航工業繼成功研制出“昆侖”(渦噴14)、“太行”(渦扇10)軍用發動機以後,在其基礎上,又先後在工業與艦船用燃氣輪機領域取得成功。2002年以後,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606所)、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西安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研制成功12800千瓦的QD128、7000千瓦的QD70航改燃機。不久,又推出QC185/QC185等一系列的工業與艦船用燃氣輪機。
QD128系國內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中等功率的燃氣輪機,主要用于發電、熱電聯供、管輸動力及船舶動力。其主要技術指標爲:輸出功率12800千瓦,熱效率30%,耗油率爲0.27千克/千瓦?小時,空氣流量62千克/秒,動力渦輪轉速4700轉/分。在海拔4000米以下大氣溫度爲-45℃~+45℃條件下都能可靠工作。截至2009年10月中旬,該型機組自2006年6月開始運行以來,已在大慶北亞電廠安全運行超過4000小時。QD70是中航工業研制的小功率等級的輕型燃氣輪機,可用于發電或熱電聯供、機械傳輸、船舶動力。1998年開始研制,2003年實現首臺點火。截至2008年10月底,已經累計在外場並網發電3300余小時。其輸出功率爲7060千瓦(最大8000千瓦),熱效率31%,空氣流量29千克/秒,動力渦輪轉速8300轉/分。
2004年11月1日,中航一集團在珠海召開的國産新型燃氣輪機首次面世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在“太行”發動機基礎上成功開發了新型艦船用燃氣輪機QC185。該型中等功率的輕型燃氣輪機可用于管輸動力、發電或熱電聯供、船舶動力。輸出功率17780千瓦,熱效率36%,空氣流量58千克/秒,動力渦輪轉速5500轉/分,重量5800千克。據研發部門稱,QC185與其他燃氣輪機相比,功率檔次適當,熱效率高,重量輕,體積小,加速性好,可靠性高,綜合性能指標處于同檔功率世界先進水平之列。據報道,2008年4月28日,海軍用某型燃氣輪機在沈陽通過技術鑒定。作爲國內首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海軍用航改燃機,順利地按合同規定,按期保質完成該燃機的研制任務,滿足技術指標。從上述文字分析,“某型燃氣輪機”即QC185。該型燃機的成功研制,對海軍動力裝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有關單位在“昆侖”發動機基礎上,結合國內航空發動機的最新成果,研制了采用間冷回熱技術的新一代艦用燃氣輪機QC260。由于尚未公開其技術指標,其具體性能不詳。但是按照命名法,估計其功率可達26000千瓦等級,已經達到了LM2500的功率水平。
我國在1993年引進烏克蘭的UGT-25000之後,由中航工業致力于國産化工作。有關方面介紹,在UGT-25000艦船用燃氣輪機基礎上改型的工業用燃氣輪機名叫QD280,2007年由西安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開始研制,2008年底完成燃氣發生器研制工作。其主要用途爲發電、管道增壓,在ISO條件下,輸出功率爲28670千瓦,熱效率爲37%。當然,我國引進原本作爲艦船動力的UGT-25000,絕非僅僅用于工業領域,鑒于國內驅護艦缺乏國産燃氣輪機的事實,國內勢必加快在其基礎上改進的QC280艦船用燃氣輪機的國産化工作。其中,燃氣發生器的國産化由西安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動力渦輪由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制造,中船重工703所負責成套。UGT-25000的國産化工作不僅包括提高其可靠性、可維護性,還包括:將進氣罩殼改爲整體箱式結構,隔熱隔聲效果得到明顯改善;排氣蝸殼由煙鬥型改爲矩形,並與燃氣輪機安裝在同一個底座上,徹底解決了排氣管橡膠減震器過早老化的問題。據稱,該型燃氣輪機已經在169艦上進行了裝船試驗。2009年9月23日,西安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首臺裝備機燃氣發生器發運。看來,首臺正式使用的QC/QD280系列燃氣輪機即將誕生,只是不知是工業用,還是艦船使用。
“十五”期間,科技部863計劃能源領域重大專項工程設立了重型燃氣輪機和微型燃氣輪機兩個研制項目。中航工業所屬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東安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聯合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清華大學等科研單位,以産學研合作方式,開展聯合攻關,其結果就是R0110 重型燃氣輪機。該型機在ISO條件下,輸出功率114500千瓦,熱效率爲36%,主要用途爲發電、管道增壓和大型艦船的動力裝置。2008年底,已經完成試車運行,各項性能數據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標志著我國在重型燃氣輪機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自主設計和制造重型燃氣輪機的能力,帶動了材料、先進制造等領域的創新。11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填補了國內自主知識産權重型燃氣輪機的空白,並具有明確的産業化前景。通過100千瓦級微型燃氣輪機的研發,培養了能夠獨立研發微型燃氣輪機及其熱電聯供系統關鍵技術和産品的隊伍,使我國成爲了掌握微型燃氣輪機設計,制造技術並具有成套能力的國家。
http://bbs.zhige.net/archiver/?tid-11745.html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航空發動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飛機的飛行性能、可靠性及經濟性,因此,它被喻為飛機的“心臟”。由於航空發動機要在高溫、高壓、高轉速和高負荷的環境中長期反復地工作,而且還要求具有重量輕、體積小、推力大、使用安全可靠及經濟性好等特點,因此,必須要有很強的設計、加工及製造能力,是一種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品。航空發動機研製週期長,技術難度大,耗費資金多,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可以研製生產的。因此,雖然目前世界上可以研製生產飛機的國家並不少,但具備獨立研製航空發動機能力的國家卻只有美、俄、英、法、中等少數幾個。在某種意義上講,研製航空發動機的能力是一個國家進入航空強國的重要標誌。
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研製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一片空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最初的修理、仿製、改進改型到今天可以獨立設計製造高性能航空發動機,走過了一條十分艱辛的發展道路。本文對建國後所研製生產的各型渦噴、渦扇發動機做一回顧,使讀者能對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瞭解。
渦噴系列
渦輪噴氣發動機(下稱渦噴發動機)因其重量輕、體積小、運轉平穩、高空性能好及技術相對簡單、製造容易的特點,各項性能遠遠超過活塞式發動機。隨著世界航空技術的發展,從50年代後,渦噴發動機就開始逐步替代活塞式發動機,成為當時戰鬥機的主要動力裝置。中國的渦噴發動機也是在5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的,結構上經歷了由離心式到軸流式、由單轉子到雙轉子、從仿製改型到完全獨立研製的過程。目前已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渦噴發動機系列,滿足了各型作戰飛機的裝備需要。
一、渦噴5發動機
它是我國根據前蘇聯BK-1φ發動機的技術資料仿製的第一種渦噴發動機,是我國“一五”計畫中最重要的一項航空專案。由於當時的航空工業基礎薄弱,該發動機的研製過程非常艱難。研製單位是由原瀋陽航空發動修理廠改擴的瀋陽航空發動機廠,要求在1957年國慶日前將渦噴5發動機研製成功,具備批量生產能力。渦噴5是一種離心式、單轉子、帶加力式航空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25.5千牛,加力推力為32.5千牛,重量為980千克,主要用於國產殲-5戰鬥機。
渦噴5發動機大量使用了高強度材料和耐高溫合金,加上噴管的加工工藝要求精度高,葉片型面複雜,加力燃燒室薄壁焊接等多項先進製造技術,對我國當時的製造能力是一個考驗。經過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及努力,首批渦噴5發動機在1956年6月通過鑒定,開始投入批量生產,比原計劃提前了近一年多,為國產殲-5戰鬥機的順利投產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渦噴5發動機的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已從製造活塞式發動機發展到了噴氣式發動機的時代,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可以批量生產噴氣式發動機的國家之一。
隨著國產轟5轟炸機的研製成功,對渦噴5發動機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瀋陽航空發動機廠的生產能力已經不能滿足部隊裝備的需要,中央決定西安航空發動機廠也同時生產渦噴5甲發動機
渦噴5研製成功後,我國又開始對其進行改進。1957年研製成功BK-1A發動機,其68%的零部件與渦噴5發動機通用,被命名為渦噴5甲發動機,主要用於引進的前蘇聯伊爾-28轟炸機的動力裝置。兩年後,我國又試製成功PⅡ-45發動機,作為米格-15戰鬥機的動力裝置。1963年,隨著國產轟-5轟炸機的研製成功,對渦噴5發動機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瀋陽航空發動機廠的生產能力已不能滿足部隊裝備的需要,中央決定西安航空發動機廠也同時生產渦噴5甲發動機。隨後幾年,西安航空發動機廠又陸續研製成渦噴5丁、渦噴5乙和渦噴5丙三種改型,分別用於殲教-5教練機、米格-15比斯及米格-17戰鬥機上,滿足了當時我國海空軍裝備各型殲-5系列飛機的需求。
二、噴發1A發動機
在第一台渦噴5發動機試製成功後,我國即開始了自行研製噴氣發動機的嘗試。參照渦噴5發動機的研製經驗,我國試製一種推力為15.7千牛的小推力發動機,擬用作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殲教-1飛機的動力裝置,並通過實際的設計及製造過程達到培養技術人員及積累經驗、提高設計的目的。
噴發1A的研製工作從1957年7月全面展開,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裝配出了第一台樣機。經過20多個小時的試車考核後,性能基本達到了設計指標。1958年7月裝在殲教-1飛機上進行了升空試飛,獲得了圓滿成功,證明其設計是成功的。後來由於部隊的訓練體制發生了變化,取消了殲教-1飛機的研製工作,噴發1A發動機的研製工作也隨告中止。
噴發1A雖沒有投入最後的生產,但它卻是我國向自行研製噴氣式發動機邁出的成功一步,對後來噴氣發動機的研製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渦噴6發動機
它是我國根據前蘇聯提供的PⅡ-9B型發動機技術資料製造的一種加力式渦噴發動機,主要用於裝備國產殲-6戰鬥機及稍後研製的強-5強擊機。同渦噴5發動機相比,渦噴6在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亞音速發展到了超音速,壓氣機的結構也從離心式發展為軸流式,其最大推力為25.5千牛,加力推力為31.8千牛,雖與渦噴5相差不大,但重量卻減輕了23%,只有708千克,直徑也縮短了48%,大大減少了飛機的迎風面積,適合殲-6超音速飛行。渦噴6發動機由瀋陽航空發動機廠於1958年開始試製和生產。由於渦噴6比渦噴5全機的零部件數量增加了46%,特別是軸流式發動機的葉片和管子多,原有渦噴5發動機的生產線無法滿足試製和生產的需要。因此,瀋陽航空發動機廠對全廠的生產設備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以保證渦噴6發動機的試製生產工作能順利進行。
1958年7月,正是渦噴6即將進入正式研製的關鍵時刻。由於受到當時“大躍進”運動的影響,有人對渦噴6的研製提出了“快速試製”的脫離客觀實際的口號,要用最短的時間研製成功。因此,渦噴6發動機出現了一系列的品質問題,加工品質不高,一些合理的技術管理制度也被取消,特別是品質檢驗方面更是形同虛設,使發動機的產品品質根本無法保證。這也為日後渦噴6出現大批量的品質事故埋下了伏筆。
渦噴6第一台發動機雖早在1958年就已組裝完成,但試車發現所有技術性能指標均無法達到設計要求,經過工廠組織技術人員進行攻關,到1959年3月才通過鑒定試車,年底即生產了60台交付使用。但在設計生產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所交付的60台發動機在使用中不斷暴露出嚴重的品質問題,前後陸續返廠維修,直到1961年初,也沒有生產出一台完全符合要求的渦噴6發動機。
渦噴6不斷出現的品質問題嚴重影響了部隊殲-6飛機的飛行訓練,當時全軍的殲-6飛機幾乎全部停飛。1960年,中央軍委決定對瀋陽航空發動機廠進行全面品質整頓,並對渦噴6發動機進行重新試製。經過對製造工藝、檢驗規章的改進完善,試製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到1961年10月,重新試製的渦噴6發動機通過了全壽命試車考核,達到了所提出的全部性能要求,隨即轉入批量生產,當年即交付了72台,保證了殲-6飛機作戰的要求。1965年,我國強-5強擊機研製開始,對原有渦噴6發動機的需求量也有了較大的增加。由於瀋陽航空發動機廠無法同時滿足這兩種飛機的需求量,成都航空發動機廠也開始生產渦噴6發動機。成都航空發動機廠的試製工作在1962年3月開始,1963年1月開始批量生產。
瀋陽、成都兩個生產廠家生產的大量渦噴6發動機不僅滿足了國內大量殲-6和強-5的配套需要,同時還有一定數量用於援外出口,滿足國外用戶的需要。
由於渦噴6發動機是依據前蘇聯提供的發動機資料仿製的產品,因此前蘇聯發動機所存在的一些缺陷也同時存在,最主要的是翻修時間過短,只有100小時,這對生產廠家和部隊使用來說都感到較為緊張。由於發動機的翻修時間過短,部隊不能進行過多的飛行訓練,而生產廠家的生產、維修能力又有限,因此,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1965年,我國採用41項技術改進措施的渦噴6通過試車考核,發動機的翻修時間增加到了200小時。但在改進設計時對發動機的渦輪盤、火焰筒等技術問題並沒有真正吃透,在後來的使用過程中再次出現了重大的品質問題,發生了多起殲-6飛機的一等事故。發動機的翻修壽命又下降到了100小時。1970年,瀋陽航空發動機廠對第一次延壽時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重新進行了技術攻關,重點解決渦輪盤和火焰筒兩個部件所產生的問題,通過採用合氣膜氣焰筒、浮動式防熱屏等20多項改進,徹底解決了使用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1973年開始生產的渦噴6發動機的翻修壽命全部達到了200小時的設計要求。
在渦噴6的研製過程中,我國一些新飛機的研製計畫也已開始,而渦噴6發動機仍是當時唯一可作為新機動力裝置的發動機,由於其性能不能滿足新機的要求,因此從1962年開始對渦噴6發動機進行改進改型。其中最主要的是瀋陽航空發動機廠研製的渦噴6甲和成都航空發動機廠研製的渦噴6A/B三種改型。
渦噴6甲是為了滿足強-5強擊機的使用而在渦噴6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改型。由於強擊機的作戰與殲擊機不同,一般實施低空和超低空突防攻擊,隨後由中高空退出戰鬥返航,且載彈量較大,要求發動機具有推力大、起飛爬升時加速性好、推力穩定的特點。因此,強-5原來所裝備的渦噴6發動機並不適宜,必須對其進行改進。1964年底,瀋陽航空發動機廠開始了渦噴6發動機的改型工作,首先採取增加渦輪前溫度、重新設計Ⅰ級壓縮機葉片等措施,使發動機的加力推力提高到了36.8千牛,強-5的爬升性能有了明顯的改善,載彈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種改型被命名為渦噴6甲發動機,1966年通過了長期試車和試飛考核,基本達到設計要求。但在試飛考核中發現發動機的抗喘振能力下降,推力變得不穩定,發動機的穩定工作範圍縮小,對飛機的機動飛行性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針對這一情況,瀋陽航空發動機廠的技術人員通過在21級葉片前加裝零級可調葉片解決了這個問題,後經飛行試驗,暴露出的問題全部得到解決。1979年,渦噴6甲發動機正式作為強-5Ⅰ型飛機的標準動力裝置,1983年通過國家鑒定,投入批量生產。
1984年底,瀋陽航空發動機公司(由原瀋陽航空發動機廠和瀋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合併而成)將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研究生高歌發明的沙丘駐渦穩定性理論應用在渦噴6甲發動機的加力燃燒室火焰穩定器上,起到了加力接通可靠、燃燒穩定的效果,特別是對飛行有致命危害的振盪燃燒現象被徹底消除,還使發動機的推力增加了2%,耗油率下降了1.5%,發動機的整體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採用這些措施改進的渦噴6甲發動機被廣泛應用在殲-6及強-5的各種改進型號上,對提高飛機的作戰飛行性能產生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成都發動機廠進行的兩種改型是渦噴6A、渦噴6B,其目標是為兩種新機的研製提供配套動力。渦噴6A用於強-5魚雷機的配套,1969年4月研製成功,發動機的最大推力提高到了35.3千牛,其他性能與渦噴6甲基本相同。渦噴6B則是為殲-12飛機研製的配套動力,1970年完成改型工作,發動機的加力推力比渦噴6甲提高了6.9千牛,成為渦噴6系列中推力最大的一個型號。此兩型發動機均已通過了各種地面試車並開始了多次裝機試飛,測試結果表明各項性能穩定可靠,具備了批量生產的能力。只是後來由於強-5魚雷機和殲-12飛機的研製計畫被取消,這兩種改型發動機也同時中止了後續發展。
渦噴6系列發動機是我國生產數量最多的一型航空發動機,估計總數在7000台左右(包括國內使用及外銷),作為我國生產數量達數千架的殲-6飛機的動力裝置,為我國海空軍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四、渦噴7發動機
渦噴7的研製可說對我國的航空發動機工業具有重要的意義,使我國的航空發動機實現了從單轉子向雙轉子的跨越,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與世界水準的差距,並為日後我國發動機的改進改型及自行研製新型航空發動機奠定了基礎。
渦噴7發動機是按前蘇聯提供的P-Ⅱ-300發動機的技術資料製造的,主要用於當時研製的二倍音速殲-7飛機。渦噴7發動機性能較渦噴6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最大推力為38.2千牛,加力推力達55.9千牛,分別比渦噴6提高了50%和77%,並且為軸流式雙轉子結構,帶有6級低壓氣機和二級渦輪組成高壓和低壓兩個轉子。火焰筒採用氣膜冷卻式,加力燃燒室也作了改進,消除了渦噴6發動機高空加力點火不穩定的缺點。尾噴口的調節由自動裝置控制,材料上使用了較多的新材料,像壓氣機和渦輪葉片分別採用了不銹鋼和高溫合金,無論在性能還是在結構上,渦噴7都較渦噴6複雜,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更加嚴格。
1965年,渦噴7的研製工作全面展開,由於前期準備工作充足完備,試製工作進展順利,同年10月第一台發動機即裝配完成,經過1年多的試車,所有性能均符合要求,1966年12月通過技術鑒定,開始批量生產。
60年代末,由於國家三線建設及瀋陽航空發動機廠的生產任務過於繁重,國家決定渦噴7發動機轉由貴州航空發動機廠生產。貴州航空發動機廠於1965年開始建設,1968年在沒有完全建成的條件下就開始了第一台渦噴7的試製工作,1969年完成,1970年通過了全壽命試車考核,具備了批量生產的能力。由於當時技術生產條件所限,渦噴7在設計及製造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在裝機使用中多次出現Ⅰ級壓氣機葉片顫振折斷等多種故障,嚴重威脅殲-7飛機的飛行安全。通過貴州航空發動機廠技術人員進行攻關並採取多達25項改進措施,到1979年所出現的多種問題均得以解決,大大提高了渦噴7發動機的性能及品質水準,為後來的改進改型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
渦噴7甲是渦噴7發動機的第一種改型,作為我國自行研製的殲-8飛機的動力裝置的需求而研製。它是在渦噴7的基礎上成功運用預先研究的多項技術成果,成功地實現了從單純仿製生產到自行設計改型的轉變。
1964年,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開始了方案論證,為了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及提高爬升率、增加航程的目的,必須要推力大、耗油率低的動力裝置來保證。為此提出了兩種方案供選擇:一種是全新設計一種12噸級發動機;另一種採用雙發設計,使用2台改進的渦噴7發動機。由於全新設計大推力發動機的週期太長,研製風險過大,無法滿足殲-8飛機的研製進度。而採用兩台渦噴7的改進型則是最為現實的辦法。不過要提高原渦噴7發動機的推力,必須通過提高渦輪前溫度的辦法來解決。但如何解決提高溫度後渦輪葉片的強度及承受能力下降的問題是渦噴7甲研製的關鍵。
1965年5月,渦噴7甲發動機的研製工作正式啟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渦輪葉片溫度升高後性能下降這只“攔路虎”。最後決定把發動機渦輪葉片由實心改為空心,引入低壓冷空氣對葉片進行強制冷卻,從而增強了葉片的抗高溫能力,以達到提高渦輪前溫度的目的。該項技術當時在國內還處於研究階段,國外也只有很少幾個國家剛剛進入實用階段。如何保質、保量地完成研製工作,對於當時的我國材料、工藝及製造能力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經過國內多家研究單位及相關行業的努力及密切合作,1966年1月,第一台空心渦輪葉片生產完成,2個月後,第一台裝有空心葉片的渦噴7甲發動機裝配完成,4月開始了地面試車,發動機的各項設計指標全部一次達標。發動機的最大推力較渦噴7提高28%,耗油率則下降了13%,完全可以滿足殲-8飛機所要求的飛行性能要求。但是,在第一台渦噴7甲試製成功後,由於受到當時“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後續的研製工作曾一度中止,直到1981年2月才陸續完成地面調試、高空類比試車及全部的性能試飛試驗,最終於1982年6月投入批量生產。
渦噴7甲發動機的研製,使我國第一次走完了從設計、試製、零部件加工及整機地面調試、高空模擬實驗到最後試飛定型的全過程,證明了我們是有能力在航空發動機這一高技術領域內有所作為的。
殲-8飛機上使用的是2台國產渦噴7甲發動機,但是其耗油率大,推力小,使殲-8飛機的航程及機動性受到很大影響
渦噴7乙則是由貴州航空發動機廠在渦噴7甲發動機的基礎上研製的另一種改型,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加力燃燒室的長度及結構有所不同。由於渦噴7甲發動機存在著渦輪葉片裂紋和鑄造成品率較低,以至於加力燃燒室的溫度過高,導致存在“燒”後機身的問題。貴州航空發動機廠通過提高渦輪葉片的強度和鑄造成品率,加力燃燒室增加了三段隔離屏,使壁溫下降了100度,成功的解決了原渦噴7甲所存在的所有問題。
1978年底,首台渦噴7乙發動機通過鑒定試車,其加力推力比渦噴7提高了6%,耗油率下降了2%。根據空軍及殲-7飛機出口的要求,貴州航空發動機廠又在1979年對渦噴7乙發動機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主要是提高發動機的翻修時間、使用壽命及可靠性。通過採用十多項技術改進措施,使渦噴7乙發動機的翻修時間由原100小時增加到250小時,可靠性也有了較大的提高,這種改進型最後被稱為渦噴7乙B型,1981年7月完成全部試驗工作,1982年開始批量生產,用於殲-7M飛機的配套動力。
五、渦噴8發動機
這是我國為轟-6轟炸機研製生產的一種大推力噴氣式發動機,也是按前蘇聯所提供的PⅡ-3M發動機技術資料於1958年開始研製的,是當時我國研製生產的推力最大的一型發動機,也是50年代末世界上比較先進的一種噴氣式發動機。渦噴8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93千牛,重量為3100千克,直徑1.4米。這種大型發動機的研製生產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工業基礎水準。
1958年,國產轟-6轟炸機的研製工作開始,為配合轟-6研製工作的順利進行,哈爾濱、瀋陽和西安三家航空發動機廠聯合研製渦噴8發動機。但由於航空工業縮短戰線,渦噴8的研製工作曾一度停止,直到1963年才恢復,此時,研製工作已由西安航空發動機廠一家獨立完成。瀋陽、哈爾濱兩家航空發動機廠給予西安航空發動機廠極大的幫助及技術、物質上的支援,從而保證了發動機的研製進度。1963年底,發動機的零部件加工製造工作開始,1965年下半年研製工作全面展開。經過近兩年的試製,1967年1月,第一台渦噴8發動機通過了國家的鑒定試車,結果各項性能全部符合設計要求,轉入了批量生產。渦噴8發動機的研製成功,使轟-6轟炸機的試製工作也進展得十分順利。如今,裝備有渦噴8發動機的轟-6及各種改型仍是我海空軍重要的遠端打擊力量。
渦噴8雖然研製成功,但其所需要的原材料、毛坯料及各種成品附件繁多,1967年時仍有50%的材料不能在國內生產,對該發動機的試製生產工作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為早日實現完全國產化,經過全國多個相關單位的共同努力,到1971年,渦噴8的各種生產原材料均可立足國內,基本上實現了國產化。
在渦噴8研製成功後,西安航空發動機廠又開始對其進行延壽改進工作。原來渦噴8發動機的翻修間隔只有300小時,經過提高發動機的製造工藝和產品品質,到1974年第一次翻修時間已提高到了500小時,1979年更是提高到了600小時,進入80年代後,隨著一些新技術的採用,則一步提高到了800小時,80年代末期更達近1000小時,是原來的3倍多。80年代後期,為滿足轟-6各種改型機的需求,西安發動機廠開始研製渦噴8的加大推力型,通過採取提高渦輪前溫度及壓氣機結構等措施,使發動機的最大推力提高到了98千牛,還進一步提高了發動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改進後的渦噴8發動機於1993年開始批量生產,裝備在轟-6的各種改進型上。
六、渦噴13發動機
進入80年代後,我國的航空發動機研製能力已具備了一定的實力,並且通過長期對渦噴7發動機的仿製、改進改型,對渦噴發動機的技術性能已掌握得較為成熟。而這個時期也是我國新型殲-8Ⅱ和殲-7Ⅲ飛機研製的關鍵時刻。由於飛機性能要求的提高,現有的各型渦噴發動機(即使是較先進的渦噴7系列也無法作到)都無法滿足其需要,必須要有一種新的發動機作為這兩種飛機的動力裝置。因此,最終決定在渦噴7發動機的基礎上研製性能上(特別是穩定性、可靠性)進一步提高的發動機,並命名為渦噴13。
與渦噴7相比,渦噴13發動機在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結構上主要是對發動機的壓氣機進行了大幅度改進,發動機的喘振裕度明顯提高,低壓轉子加了軸間軸承,振動小,壓氣機轉子盤和葉片大量使用了鈦合金,既減輕了重量又提高了葉片的工作強度。此外,還增加了較為先進的發動機控制裝置,提高了發動機的控制性能,使其可靠性、穩定性都有了較大的提高。發動機的推力也提高到了43.1千牛,加力推力則達到了64.7千牛,分別比渦噴7提高了50%和15%,發動機的翻修間隔也達到了350小時。
渦噴13發動機的研製工作從1978年開始全面展開,1980年,首批3台發動機開始進行調試試車,到1984年先後完成了可靠性試車、高空台類比試車、露天台性能試車及長期試車考核,測試結果表明各方面性能均達到了設計要求,1985年開始裝機試飛,滿足了殲-8Ⅱ飛機的研製進度。
80年代末,隨著殲-8Ⅱ飛機的定型生產,經過改進的渦噴13A發動機也開始了研製,改進的主要方向放到提高性能及可靠性上,並採取了多項措施。如為減輕發動機的重量,將2到7級壓氣機的鋼機匣改為鑄鈦機匣,使發動機的重量減輕了12.9千克;將Ⅰ級渦輪葉片改為空心氣冷葉片,對燃燒室和加力燃燒室也作了改進。改進後發動機的前渦輪溫度提高了50度,發動機的加力推力提高到了64.7千牛。多項試驗表明,渦噴13A發動機的匹配性好,工作穩定,可靠性有了明顯的改善。1991年,渦噴13A開始進入批量生產,成為量產殲-8Ⅱ的改型機殲-8B的標配動力。
在取得已有成績的基礎上,貴州黎陽發動機公司(原貴州航空發動機廠)在“小步快跑、量力而行”原則指導下,又開始對渦噴13發動機在結構和性能上進行發展和完善。1984年,改進型渦噴13F發動機開始研製,它是在渦噴13AⅡ發動機的基礎上將4級渦輪均改為帶冠葉型,加力燃燒室改用沙丘駐渦火焰穩定器,從而使發動機在飛機作大機動動作時仍可以穩定工作,發動機的安全工作裕度有了很大提高。1993年,作為殲-7E飛機的配套動力開始投入批量生產。為滿足殲-7C型飛機的改型需要,在F型的基礎上又研製出了渦噴13FⅠ型發動機,重新設計了第一級壓氣機,並在壓氣機的機匣上採用了附面層控制技術,進一步優化了沙丘駐渦火焰穩定器,1994年設計定型。
1993年,殲-8Ⅱ飛機的最新改型殲-8ⅡM飛機開始研製,其特點是突出中低空機動性能及載彈量,因此需要加大飛機的動力。1993年3月,在渦噴13AⅡ的基礎上,新型渦噴13B發動機的研製工作開始。該發動機的各方面性能都是渦噴13系列中性能最好的,主要是在壓氣機、機匣、渦輪葉片及加力燃燒室上作了重大的改進,發動機的加力推力提高到了68.6千牛,耗油率則下降了2.5%,達到了當初的設計目標。
殲-8II飛機上裝備了2台渦噴13AII發動機,雖然比渦噴7在各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其固有的性能缺陷使殲-8II的飛行性能不能得到完全發揮,未來有可能被更為先進的“昆侖”發動機所取代
渦噴13系列發動機的研製使我國結束了不能研製生產高性能渦噴發動機的歷史,雖然其性能及技術還不是特別先進,但卻是我國從仿製改型向自行設計製造的重要轉變。
七、“昆侖”發動機
80年代中期,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研製能力已有了長足進步,可以生產出一大批性能較為先進的渦噴發動機來滿足空軍部隊的作戰要求。但這些發動機基本上都是在前蘇聯發動機基礎上的改進、改型,並沒有走出前蘇聯發動機的“框子”,客觀地說並不完全是自己的產品,整體技術水準仍處於20世紀60到70年代的水準。這不僅制約了我國航空發動機製造工業的發展,同時還嚴重影響到我國軍用戰機的性能。因此,能否為國產戰機裝上中國自己研製的強勁“心臟”,是解決中國戰機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的關鍵所在,對我國今後航空發動機及軍用戰機的研製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昆侖”發動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研製的。它是我國第一種完全自行設計、研製的國產渦噴發動機,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其所使用的技術、材料、工藝等完全立足國內。
“昆侖”發動機的研製有幾分偶然因素在內,最終能有今天的這個結果是非常不易的。1983年,隨著渦扇6的中止研製,研製單位606所的設計人員已無型號可作,設計隊伍日見渙散。為了這支寶貴的設計隊伍不致於徹底垮掉,1984年,上級為該所下達了研製“昆侖”發動機驗證機的任務,606所又恢復了原有的生氣,僅用2年零8個月就完成了樣機。1987年正式立項,開始進入原型機的研製階段。
而此時恰逢我國頒佈了全新的國軍標GJB241-87“航空渦輪噴氣和渦輪風扇發動機通用規範”,上級要求“昆侖”發動機的研製要全面貫徹新的國軍標。由於國軍標是以美國的軍標為基礎編制的,與以前我國所按的前蘇聯軍標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此前所有對發動機的設計試驗標準全部都得推倒重來。這使“昆侖”發動機研製進度大大拖慢,最後經歷了長達18年的時間才在2002年設計定型。
但從今天看來,當年貫徹國軍標轉移是極為正確、極富遠見的,它不僅提高了我國研製航空發動機的能力與水準,還解決了我國航空發動機長期以來所存在的可靠性低、可維護性差、使用壽命短的缺陷。“昆侖”發動機之所以用了近18年的時間才完成研製工作,主要是由於國軍標的要求十分苛刻,要全面貫徹起來就當時的國內基礎並不具備條件,另一個原因是我們缺少一些必須的實驗設備,因此,要在原定的時間內完成研製計畫是很困難的。
昆侖”發動機的地面試車過程中曾先後出現過高壓渦輪葉片折斷、高壓壓氣機和低壓壓氣機葉片斷裂、發動機管路滲漏油、空中潤滑油消耗量過大、艙壁溫度過高等問題,而在裝機試飛中又出現了部分加力脈衝、加力點火成功率低、高空大速度喘振停車、高空小速度切斷加力停車等各種重大技術問題。公司技術人員經過近一年多的努力,所有出現的技術問題都最終得到了圓滿的解決,研製工作也順利進入了最後階段,完成了所有試驗任務,最後在2001年12月通過了國家測試,達到設計定型標準。
“昆侖”發動機為雙轉子帶加力式渦噴發動機,採用了帶氣動變化噴嘴的環形燃燒、複合氣冷定向凝固無餘量精鑄渦輪葉片、數位式防喘控制系統及氣膜冷卻等多種先進技術,技術性能上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發動機長4.635米,直徑882毫米,重1010千克,最大推力49千牛,加力推力69.6千牛,推重比6.4,加力推力耗油率0.20千克/牛‧小時,最大推力耗油率0.098千克/牛‧小時,翻修時間達到了850小時,總壽命達到1500小時,總體達到了世界80年代中期的技術水準。
後來,我國又先後推出“昆侖”Ⅰ、“昆侖”Ⅱ型發動機。Ⅰ型是原型1號機的改型機,主要是對外部機匣、附件等外部部件進行了適應性改造,以提高其裝配性能。“昆侖”Ⅱ型則是加大推力型,它是在“昆侖”發動機的基礎上,以不損害發動機的工作可靠性、耐久性和安全工作裕度的前提下,通過採用先進技術來增大發動機的空氣流量、提高部件的工作效率、減少漏氣及流體損失,並且進一步降低了耗油率,機體部件上提高了鈦合金的使用,減輕了發動機的重量,提高了發動機的推重比,提高了性能。
“昆侖”Ⅱ型發動機的外形尺寸與原型一樣,但最大推力和加力推力分別提高到了53.9千牛和76.4千牛,最大推力和加力推力時的耗油率則下降到0.093千克/牛‧小時和0.18千克/牛‧小時,推重比為7,是目前我國最先進的渦噴發動機。由於“昆侖”Ⅱ型發動機的安裝方式和外形尺寸與我國大量在役的渦噴7、渦噴13系列發動機基本相同,具有很好的互換性,因此可以很方便地安裝到現役各型殲-7、殲-8飛機上,從而使這兩種飛機的性能有了一個跨越式的提高,極大地提高了我海空軍航空兵的空中作戰能力。
航空發動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飛機的飛行性能、可靠性及經濟性,因此,它被喻為飛機的“心臟”。由於航空發動機要在高溫、高壓、高轉速和高負荷的環境中長期反復地工作,而且還要求具有重量輕、體積小、推力大、使用安全可靠及經濟性好等特點,因此,必須要有很強的設計、加工及製造能力,是一種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品。航空發動機研製週期長,技術難度大,耗費資金多,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可以研製生產的。因此,雖然目前世界上可以研製生產飛機的國家並不少,但具備獨立研製航空發動機能力的國家卻只有美、俄、英、法、中等少數幾個。在某種意義上講,研製航空發動機的能力是一個國家進入航空強國的重要標誌。
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研製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一片空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最初的修理、仿製、改進改型到今天可以獨立設計製造高性能航空發動機,走過了一條十分艱辛的發展道路。本文對建國後所研製生產的各型渦噴、渦扇發動機做一回顧,使讀者能對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瞭解。
渦扇系列
渦扇發動機是在渦噴發動機的基礎上加裝風扇和外涵道的一種新型航空動力裝置。由於這種發動機較渦噴發動機具有推力大、耗油率低、噪音小及使用壽命長的特點,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已逐步取代渦噴發動機,成為了新型戰鬥機的標準動力裝置。因此,世界上性能先進的三代及四代戰機上裝備的全部是渦扇發動機,是否裝有渦扇發動機成為衡量是否為三代機的一個重要標誌。我國研製渦扇發動機的時間並不晚,在研製多種渦噴發動機的同時,就已開始了多種渦扇發動機的研製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研製的大部分型號幾乎全都沒能最後完成,成為我國渦扇發動機研製中無法彌補的遺憾。
一、渦扇5發動機
渦扇5是我國研製的第一種渦輪風扇發動機,1962年,有關部隊提出用渦噴6發動機改型為渦扇發動機來改裝轟-5飛機。當時渦扇發動機已是航空動力的發展方向,各國都在加緊研製各自的第一代產品,我國與世界同行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也跟上了時代的變化。之所以用渦噴6為原型進行改進設計,主要是想使研製工作在時間及技術上得以簡化,保證研製工作的成功。1963年1月,瀋陽航空發動機設計所提出了改型方案,並被命名為渦扇5發動機,隨後開始了全面的設計研製工作。
與渦噴6相比,渦扇5取消了加力燃燒室部分,增加了後風扇部件,去掉了壓氣機放氣裝置,增加了零級導流葉片等。改型後,發動機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與渦噴6相比,發動機的最大推力提高到了35.3千牛,耗油率下降了30%。由於壓氣機的效率提高和耗油率下降,如果將其裝在當時的轟-5飛機上的話,其航程和作戰半徑可分別提高30%和24%,發動機的工作範圍更大,起動加速性能更好,飛機的綜合性能將會有很大的提高。
渦扇5的第一台樣機於1965年總裝完成,在隨後的調試過程中,出現了由於振動導致風扇葉片根部裂紋的故障,經工廠技術人員攻關,在1965年7月解決了這個問題。1966年進行了最大推力和耗油率的測試,均達到了設計指標。1970年通過了長期試車考核。1971年開始整機試飛階段,一架轟-5飛機上裝一台渦扇5發動機,開始先進行跑道滑跑試驗,證明發動機的狀態良好,沒有出現任何問題。但就在即將進行升空試飛時,使用部門卻取消了轟-5飛機換裝發動機的計畫,從而使渦扇5發動機的研製工作在1973年中止了。
渦扇5的研製工作雖最終沒能完成,但在超、跨音速風扇設計、壓氣機可調葉片技術和葉片調節器等關鍵設計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在以後研製的多種發動機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渦扇5的中止研製,使我國自行設計的渦扇發動機的裝備使用推遲了近30年,實在令人惋惜。
二、渦扇6發動機
1964年,我國開始了新一代殲擊機和強擊機的研製工作,即殲-9和強-6的研製計畫。為了滿足這兩種飛機的性能要求,需要一種新型發動機作為其動力裝置。瀋陽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究所提出了雙軸渦噴、單軸渦噴和渦扇三類共22個設計方案進行對比,認為只有渦扇型可以滿足這兩種飛機的性能要求,遂將其命名為渦扇6型發動機。這也是我國第一次設計大推力發動機,其設計為雙軸內外涵混合加力式渦扇發動機,設計最大推力70.6千牛,加力推力121.5千牛,推重比6,在當時來說是一種性能十分先進的大推力發動機。
渦扇6於1964年10月開始進行初步設計,1966年完成了全部圖紙設計。1966年初開始由瀋陽航空發動機廠進行樣機試製,1969年完成了2台試驗機的製造工作。渦扇6的初步調試在1968年就已開始,整個調試工作包括運轉試車、性能調試、持久試車、高空台及飛行台試驗、國家定型試驗等5部分。在五年多的運轉調試期間,先後解決了壓氣機部件性能差和高壓壓氣機喘振裕度小的問題、起動及中轉速喘振等故障。1974年,發動機達到了100%轉速,進入高轉速運轉試車。但此時又出現了高壓轉子振動大、高轉速喘振和渦輪前溫度超過設計值等問題。1979年11月,所出現的各種問題相繼被解決,發動機實現了高轉速長時間穩定運轉。
1980年,渦扇6開始進入性能摸底試驗階段,試驗中所得到的最大推力、耗油率均達到或超過了設計指標,1981年進行了加力燃燒室試驗,發動機加力推力達到了123.5千牛,達到了加力狀態的設計性能。1973年,由於殲-9飛機的設計指標進行了修改,性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達到了雙2.5,即升限2.5萬米,速度2.5馬赫),加之為滿足1976年上馬的殲-13飛機的研製需要,1980年又擬定了對渦扇6發動機的改型方案,即渦扇6G。改進工作主要是在保持原發動機外形尺寸不變的情況下,將發動機的最大推力增加到138.2千牛,最大推力提高到83.3千牛,推重比提高到7.0,性能比渦扇6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在可靠性、維護性及耗油率方面保持不變。1982年2月,首台渦扇6G進行了地面試驗,實測其最大推力和加力推力均達到預期指標,可以進行實機飛行試驗,為其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
然而,在80代初期,由於空軍裝備體制發生變化,殲-9和強-6飛機計畫相繼下馬,作為其配套動力的渦扇6失去了使用物件。1983年7月,渦扇6發動機的研製工作全部中止,1984年初,研製計畫被取消。
這一種性能優秀且很有發展前途的渦扇發動機再次被取消研製,使我國又一次與渦扇發動機失之交臂,再次錯過了縮短與世界先進水準差距的機會。
三、渦扇9發動機
它是我國70年代中期根據從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購買的“斯貝”MK202型渦扇發動機的生產許可證生產的一種中等推力發動機,也是我國第一種從西方國家以許可證方式引進的發動機,提高了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研製水準。70年代,我國航空發動機工業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這個時期所生產的航空發動機的品質明顯下降,性能上與當時的國際先進水準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對這種不利的狀況,周恩來總理在11月份召開的航空產品品質座談會上語重心長地指出,“飛機的關鍵在發動機,發動機是心臟,心臟不好,問題不解決,何以打仗”。
周總理的話一針見血。會後,全國包括航空發動機廠在內的航空製造單位開始了全面的品質整頓,以保證現階段研製生產的航空產品的品質要求,並考慮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的問題。從當時的國際環境看,要從國外航空發達國家引進先進發動機是有很大困難的,直接引進較先進的軍用航空發動機的可能性較小。
1972年,我國開始與英國接觸,討論引進其“斯貝”MK511型民用渦扇發動機的可能,並考慮引進後再在其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軍用型渦扇發動機。1974年,雙方進入了實質性的談判階段,出人意料的是,英方主動提出可以直接向我提供“斯貝”MK511型的軍用型“斯貝”MK202型發動機的生產許可證,這對於我國無疑是一個意外的驚喜。1975年12月13日,中、英雙方簽訂了“斯貝”MK202型發動機的引進合同,中國可以按許可證在國內生產組裝該型發動機。
“斯貝”MK202型是英國在60年代中期研製的一種性能較為先進的渦扇發動機,長5025毫米,直徑1093毫米,重1850千克,最大推力54.5千牛,加力推力91.1千牛,推重比5.05,最大軍用耗油率0.684千克/牛‧小時,最大加力耗油率2.0千克/牛‧小時,涵道比0.62,與當時國內的渦噴發動機相比,具有推力大、耗油低、可維護性好、使用壽命長的特點。英國在70年代初用該型發動機換裝了從美國引進的F4K戰鬥機上的J59渦噴發動機,美國也引進了該型發動機的製造權,經改進後用在A-7攻擊機上。
“斯貝”MK202引進後,由西安航空發動機廠負責試製生產,國內稱其為渦扇9發動機。為了保證研製工作的順利進行,國家組織相關單位對引進的技術資料進行了詳細的翻譯校核,對生產工藝製造方面也給予了很大的幫隨著殲轟-7飛機研製生產的順利進行,當初引進的數十台“斯貝”MK202也被用到了第一批生產的飛機上。
隨後,為滿足殲轟-7未來生產改型的需要,西安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在90年代初期又開始進行渦扇9的全面國產化工作, 標誌著渦扇9發動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經過西航集團公司五年的努力,1995年11月,部分國產化的渦扇9發動機順利完成150小時試車,性能完全符合技術要求。
但此時渦扇9的國產化率只達到了70%,仍有一部分設備不能生產。因此在1999年下半年,渦扇9發動機全面國產化工作啟動,西航集團公司以航空報國為己任,狠抓品質和管理,先後攻克了精鑄(鍛)無餘空心量葉片、數位式電子控制系統等一系列技術難關,為渦扇9發動機全面國產化掃清了障礙,確保了總裝需要。西航集團公司總裝人員僅用了20天時間就按要求完成了總裝任務,在成功進行兩次冷運轉後,於2000年底一次成功點火啟動;隨即開始的150小時工藝試車于2001年初圓滿結束,試車檢驗結果表明各項性能及技術指標均達到試車驗收標準,國產化的渦扇9發動機被重新命名為“秦嶺”發動機。2002年6月1日上午,凝聚著西航航空人無數心血和汗水的“秦嶺”發動機首飛成功;經過幾十個架次的科目飛行,2003年7月,“秦嶺”發動機國產化工程在西安通過技術鑒定,從而結束了我國國產渦扇發動機裝備上的空白。
經驗與教訓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航空發動機製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不僅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批科研試驗基地和可觀的生產能力,試製、改型、研製、生產了一大批多種型號的噴氣發動機,基本上滿足了我國戰鬥機配套的需要,同時還培養和鍛煉了一支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的科技隊伍,取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為在新世紀發展新型航空發動機、進一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更好地保證我國新型作戰飛機的研製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90年代以前的近40多年的時間,是我國航空發動機製造業教訓極為深刻的一段發展時期,這其中既有政治上的因素,也有資金上、技術上的因素。一些本來可能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的發動機型號中途下馬,使得我國海空軍裝備的戰機在進入新世紀後仍以渦噴發動機這種較為落後的動力裝置為主,嚴重影響了我國海空軍航空兵現代化作戰能力的提高。
回顧這段時期所走過的一些彎路,其中主要的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缺乏穩定的長遠規劃,計畫多變不定,不能量力而行,研製工程中途停止,技術經驗不能得到有效的積累,產品性能難以提高。其二,科研試驗條件建設滯後,試製加工能力及科研經費不足,使一些新機型的研製工作明顯被拖慢。其三,對航空發動機的發展特點及其規律性認識不足,特別是對航空發動機應作為相對獨立的製造業這一點缺乏足夠的認識,常常把發動機的研製工作從屬於飛機的研製,這對我國航空發動機的技術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像50年代研製的渦扇5、70年代研製的渦扇6及其改型就是由於所配套的飛機研製計畫被取消而中止了研製。如果當時能將兩者的研製工作堅持做下來,可以說,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現狀絕不會處於這種不利的處境。一般來說,航空發動機的研製週期較長且複雜程度一般都較大,如果在飛機研製的同時才開始發動機型號的研製,是無法滿足飛機研製進度的。而等發動機研製出來後,飛機的性能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已顯落後,可能需重新設計,這必然又要使整個飛機的研製方案長期難以確定下來,以致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取消整個飛機及發動機的研製計畫。
最好的例證就是我國殲-7、殲-8飛機及各種改型的研製,由於其所配備的渦噴7系列和渦噴13系列發動機之間多少具有些繼承性,研製速度較快,飛機的研製沒有受到發動機的影響。而上文所提到的殲-9和強-6飛機,就當時的技術條件來說,這兩種飛機的性能指標都是非常先進的,研製的進度也較快,其最終下馬雖有很多原因,但所配套的渦扇6發動機研製週期過長、不能保證飛機研製的進度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
此外,發動機的配套飛機單一,一種發動機只能用在一種飛機上,而國外在研製一種先進發動機後,往往可以開發出多種不同的派生機型,供不同飛機使用,大大提高了發動機的可利用率。像美國研製的F110-GE-100型發動機就可同時裝在F-15和F-16兩種戰機上,具有很好的互換性,這對戰時的後勤保障來說是非常方便快捷的。
因此,發動機的研製必須先於飛機,並要相對獨立地進行,只有這樣,發動機的研製才能和飛機的研製協調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飛機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研究的技術途徑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的航空發動機在使用發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
但總體上看,我國對預研工作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往往是在技術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就開始高性能發動機的研製,而在一些核心機、關鍵部件甚至加工工藝方面都還沒有過關之前就開始整機研製,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進入80年代以後,我國在這方面的預研工作有了一定的加強,一些關鍵技術及核心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昆侖”發動機的研製成功就是堅持這一指導思想的體現。
目前,我國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政治穩定,國力增強,科技研究和製造能力都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只要我們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就一定能在不遠的將來,使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研製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在航空發動機這個高技術領域辟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407&ArticlePage=11
下一篇:WS-10性能優於AL—31F
中國突破5000千瓦渦槳:福建艦的預警機,發動機已經有了 2022-11-15
中國最大、最先進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是運-9、空警、電子戰高新機的未來動力,福建艦的艦載預警機,也可能選擇它作為動力。它的輸出功率達到了5000千瓦,有了它,中國航母艦載預警機就不會再有“心臟病”。這就是中國航發最新公佈的AEP-500渦槳發動機。
AEP500是一款5000千瓦級的三轉子渦槳發動機,也是我國在渦槳發動機領域最新最強的作品,它的預裝機物件包括新舟700支線客機、運-9運輸機、AG600水上飛機、空警-200/500預警機,以及各種以運-8和運-9為平臺的特種機。
渦槳和渦扇其實系出同門,兩者都是在渦噴發動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渦槳發動機一樣有進氣道、壓氣機、燃燒室、渦輪和尾噴管,因此乍一看,似乎是像渦噴但又不太像渦噴。
不過渦槳並非通過噴氣來提供推力,而是將渦輪的高速旋轉通過傳動裝置,輸出給螺旋槳,利用螺旋槳的旋轉來提供拉力。
相關新聞
【傅前哨】運-8換裝大功率新渦槳發動機,中國軍用發動機邁入“自由王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mzyXDCaw&t=84s
回應
大陸近年在渦扇發動機, 燃氣輪機, 渦槳發動機的突破,是非常重要的突破!
陸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自製重型燃氣輪機點火成功 2024/10/10 中時
香港英文《南華早報》報導,中國自主研製的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7日已在上海臨港首次點火成功。據稱中國2016年剛展開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專案時,在該領域「落後西方約30年」;僅不到十年時間,中國研發團隊明顯縮小與西方差距。建造F級30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被列入「中國製造2025」計畫。
路透報導,今年7月3日,德國政府內閣「國家安全」議題,禁止福斯集團旗下燃氣輪機公司「曼恩能源方案」向中企出售燃氣輪機業務。去年6月,中船重工龍江廣瀚燃氣輪有限公司(龍江廣瀚)與「曼恩能源方案」簽署資產購買協議,收購其燃氣輪機業務。去年9月德國政府對該交易啟動安全審查。德國政治人物有以「中國威脅」聲稱中企「可能將燃氣輪機用於軍艦而非民用目的」。對此,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希望德方為各國企業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南華早報》報導,重型燃氣輪機的功率是傳統發動機的數百倍,可用於天然氣發電、電網調峰或減載,並作為中型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的動力源,製造極其複雜。全球重型燃氣輪機市場一直由西門子、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日本三菱公司主導,製造機械的高技術壁壘阻礙新進入者。目前最大燃氣輪機是德國西門子的SGT5-8000H,重達390噸,簡單迴圈功率輸出為450 MW,或聯合迴圈運行功率輸出為665 MW。1 兆瓦(MW) ≈ 1341 馬力(HP)。「十五」期間863重大專案R0110重型燃氣渦輪機,輸出功率114500KW(150000馬力,日本萬噸金剛級驅逐艦的總功率才100000馬力),在RO110基礎上,可實現60MW、160MW與200MW以上系列燃機。300兆瓦級的動力相當於40.8萬馬力,能夠驅動10萬噸級航母以30節以上的速度航行。
中國重型燃氣渦輪機 百度百科
2023年2月14日,首台中國總裝的9HA.01重型瓦斯渦輪機順利完成組裝下線。
2023年6月4日,中國航發「太行110」重型燃氣渦輪機(AGT-110)在深圳透過產品驗證鑑定。
2024年2月28日,中國自主研發的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渦輪機首台樣機在上海臨港組裝下線。
2024年7月4日,東方電氣集團15兆瓦重型燃氣渦輪機(G15)在四川德陽舉行組裝下線儀式。
殲31隱形戰機透露新型號 獨創側面雙導彈艙2024/07/01 中時
據《觀察者網》報導,瀋飛公司發佈視頻介紹公司發展的歷程,最後還以電腦繪圖方式依次列出它研製過的型號,包括殲-11、殲-15和鶻鷹隱形戰鬥機。其中鶻鷹戰鬥機的CG模型上標注了它的編號為J-31B,一般認為是殲-31B的縮寫。
這款最早以FC-31編號亮相的隱形戰機原為出口市場而設計,但最後卻因種種原因被中共海軍航母艦載機部隊選中,在進行一系列改進之後,以殲-35的型號定案。原本外界認為中國的隱形戰鬥機部隊將出現以空軍殲-20加海軍殲-35的組合,但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卻表態將自中國採購殲-31隱形戰機。由於「殲」型號為中共空軍戰機獨有名稱,因此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的表態,無疑證明在殲-20和殲-35之外還有第3款隱形戰機殲-31的存在。
報導說,不少中國網友質疑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可能分不清FC-31與殲-31的差別,後來中航工業卻在中東防務展上展出了殲-31隱形戰機模型。其外形與早期的鶻鷹和殲-35有明顯不同,但很容易看出這3者之間的血緣關係。
跡象顯示,未來殲-31可能是中共空軍自用型號,相比海軍使用的殲-35,它去掉了艦載機彈射起飛的起落架設備,空重略小,機翼外形也有改動。而沈飛這次發佈的視頻證明,殲-31這個型號不僅存在,而且還有殲-31B改進型號。
報導說,從殲-31B的CG模型上可以看出側彈艙裡配置2枚空對空導彈,目前各國隱形戰機大都採用內部彈艙以儘量減少雷達反射面積,其中F-22和殲-20都採用了側彈艙加主彈艙設計,在側彈艙裡容納近程格鬥導彈,主彈艙佈置中程空對空導彈或對地攻擊武器。但這兩種隱形戰機每側的側彈艙都只能裝一枚空對空導彈。也就是說,在執行空對空作戰時,F-22通常採用2枚格鬥導彈加6枚中程導彈,而殲-20則是2枚格鬥導彈加4枚中程導彈。至於美國的F-35隱形戰機則無側彈艙設計。
以往美國空軍認為,隱形戰機主要憑藉隱形優勢執行視距外攻擊,用不上格鬥導彈。但近年來美國空軍在隱形戰鬥機之間的對抗演練中發現,由於隱形技術的應用,戰機火控雷達的探測距離大幅縮減,導致它們發生近距離格鬥的機會猛增。在這種情況下,隱形戰機的格鬥導彈數量不足就比較麻煩。
報導分析稱,從殲-31B各自能容納2枚格鬥導彈的側彈艙看,很顯然就是針對這個問題而強化的設計。殲-31B如果攜帶4枚格鬥導彈加4枚中程空對空導彈,這種空優配置也更符合中共空軍的作戰需求。很顯然地,中共空軍正在為隱形戰機進行空戰做準備。
梟龍戰機是美俄混血 陸為何只賣不買2024/06/17 中時
《歐亞時報》(The EurAsian Times)報導,當初伊斯蘭馬巴德會與北京攜手打造JF-17,是由於兩國受到西方制裁所致。「梟龍」於2003年首飛,如今已成為巴基斯坦空軍的主力戰機。儘管它是銷售最廣的中國戰機之一,但中方卻未納入服役行列。然而,設計JF-17的目的並不在於和F-22競爭,而在於藉由這款價格低廉的多用途戰機,讓發展中國家得以擺脫西方國家附加的軍售條件,擁有防務買賣的自由。1架JF-17的價格約在1500—2500萬美元(近4.9—8.1億台幣)之間,遠比其他任何第4代戰機都便宜。
「這款戰機並不是要設計來和F-22正面競爭,因此不需要最精密的發動機和零組件,」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資深安全分析師何天睦(Timothy Heath)便指出,「它是一款經濟實惠的多用途戰機,或許最適合,也最受發展中國家青睞。它們只需要一款基礎戰機,好用來轟炸當地叛亂分子,或對抗其他和自己旗鼓相當的國家。」
JF-17已進行多次升級,除了空中加油能力外,也改進了航電系統和電戰能力。《詹氏防務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2019年10月3日報導,首架第3批次(Block III) JF-17戰機已在卡姆拉(Kamra)的巴基斯坦航空集團(PAC)的公開儀式中亮相。
新一代「梟龍」戰機真實性能公開 武器系統升級
JF-17是根據中國以逆向工程複製米格-21的經驗,加上巴基斯坦駕駛F-16的經驗研製而來。它已在緬甸和奈及利亞投入作戰部署,而伊拉克與亞塞拜然也已簽約採購,但有一個顯見的問題在於:為何中國沒讓它們入列服役?
除了JF-17是為滿足巴基斯坦的安全需求而開發外,中國也已逐漸棄用較短程的戰機,而改採如殲-10等較大的多用途戰機。中國所要保衛的領土廣大,需要有航程遠,並能攜更多武器的現代化戰機,而JF-17僅有7個掛載武器的硬點,但殲-10卻有11個。此外,殲-10要比JF-17大得多。JF-17容易維修,很適合巴基斯坦。相對的,殲-10和殲-20機隊則提供了中國精良的武器,以防衛遼闊的領空。
事實上,巴基斯坦也列裝了較少的殲-10。而殲-10C公認是4.5代戰機,最大的亮點就是加入了身為現代空戰基礎的主動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
陸航母遼寧號艦載機數量飆升!退將一看嚇壞:威脅太大 2024/03/07 中時
大陸首艘航母遼寧號在入塢改造1年多後,搶先福建號進行海試,並且攜帶殲-35隱形戰機出海測試。對此,退役少將栗正傑6日就表示,「目前據估計,遼寧號可以裝載到40架的殲-35,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看到遼寧號華麗轉身,對於北約或是日本這些國家,威脅是相當大的」,引發討論。
栗正傑6日在中天節目《Cti Talk》中表示,「目前據估計,遼寧號可以裝載到40架的殲-35,這是什麼概念?遼寧號的數量徹底碾壓日本的出雲號,另外是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皇號,它所帶的飛機也是比改裝後的遼寧號少」,栗正傑接著說,「在這種狀況之下,一艘服役十年的遼寧號,經過改裝之後,他的艦載機帳面上的數量就很明顯的碾壓了日本出雲號和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皇號」。
栗正傑坦言,「因此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看到遼寧號華麗轉身,對於北約或是日本這些國家,威脅是相當大的,緊接著下來,會做類似改裝的,應該就是山東號」,栗正傑最後也說,「福建號已經確定可以上殲-35戰機是沒有問題的,因此這次遼寧號破繭而出、橫空出世,華麗轉身,才是代表大陸解放軍海權的擴張,尤其是後續還有兩艘核子動力航母,已經開始動工了,這才是讓台灣跟美國最擔心的事」。
港媒公佈殲35戰機參數 最大起飛重量超越F22和F35 2024/03/04 中時
香港《文匯網》在連續曝光遼寧艦中期大修與改造的圖片與新聞後,又公布了據來自中航殲-35隱形艦載機性能參數。正面的雷達反射截面積(RCS)大約是0.01平方米,而參考基準是0.1平方米,敵方雷達探測距離下了50%左右。
殲-35的最大起飛重量為35噸,WS-19渦扇發動機,加力推力超過12噸。殲-15重型艦載機只有33噸。美國F-35C約32噸,屬F/A-18E/F為30噸。殲-35最大載彈量將有8噸,作戰半徑為1350公里,已達甚超過F/A-18E/F和F-35C的水準。殲-35最大速度2.2馬赫,不但超F-35C與超級大黃蜂的1.8馬赫,還超殲-15的2.17馬赫。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殲-35受體型所限,只有機腹設計了大型彈艙,因此在隱形模式下能夠攜帶的武器並不多。要發揮8噸的最大外掛能力,必然要依靠4-6個翼下掛點來攜帶副油箱、各種導彈或偵察吊艙等等。
除此之外,新戰機上配備的先進機載雷達及電子系統必不可少,曾經被提起的先進設備如主動式相控陣雷達、分布式光學孔徑系統、紅外成像制導裝置,都被媒體列為主要裝備,對空導彈仍以PL-15系列為主,可以對抗美國空軍所有的先進裝備與武器。
報導最後說,美媒曾形容殲-35是一架「雙發版的F-35」,但由於殲-35速度快、起飛重量大,其實還更像一架「隱形版的F-14D」,掛載多枚空對空導彈在編隊300公里攔擊線巡邏2個小時以上,或者為編隊提供1000公里以上的打擊距離。如果上述的各項指標能夠達到,那麼福建艦在搭載2個大隊殲-35的情況下,其作戰能力將達到甚至超越美國超級航母,這將是解放軍海軍遠洋作戰能力又一個飛躍。
大陸渦扇13引擎生產線就緒 可成為殲31心臟 2021/02/10 中時
大陸媒體報導,中國大陸已經完成了「第三代中口徑航空發動機」生產線的建設,這型發動機將可成為梟龍戰機JF-17,和中型5代戰機殲-31的動力來源。
防衛世界(Defense World)報導,這項消息來自《每日經濟新聞》(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它援引中國航空工業集團(AVIC)旗下航空動力部門的聲明,表示中口徑引擎的生產線,已通過了驗收工作。
大陸軍事觀察家推測,報導中說的引擎是代號「泰山」的渦扇13型(WS-13),據大陸百度百科的資料,渦扇13引擎總長4.14 公尺、最大外直徑1.02公尺,單具重量1135公斤,最大推力86.37千牛頓(kN),也就是19,416.74 磅力(lb)、8,807公斤力(kgf)
做個比對,通用動力F404的最大推力78.7千牛頓,F414的最大推力是97.9千牛頓,勞斯萊斯EJ2000最大推力90千牛頓,賽峰M88最大推力75千牛頓,克里莫夫RD93最大推力81.3 千牛頓。
渦扇13可能將應用在大陸與-巴基斯坦合作的JF-17戰鬥機(大陸稱為FC-1梟龍)和殲-31匿蹤戰鬥機身上,其中又以FC-31較受矚目,因為一直有傳言認為,FC-31將會是大陸下一代航空母艦的艦載戰鬥機,因為它在尺寸上較殲20更為合適。
重大突破!殲-37垂直起降隱身戰機問世 從075艦到山東艦均可搭載
最近,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公佈成飛專利 “一種雙發串聯垂直起降飛機”,有可能是第二款隱身艦載機殲-37。是在美英俄等的垂直起降基礎上,結合中國自身的技術特點和戰略需求,獨創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
採用了雙發串聯的動力系統,前部負責提供升力,後部推力,可以避免了單發的死重問題,提高了飛機的載荷和續航能力。
採用了一種獨特的分流式升力系統,即將巨大的噴氣分成兩股,導向左右兩側。這樣就形成了三個向下的向量噴管,分別位於機身前部和後部的左右兩側。既保證了飛機的平衡性和穩定性,又增加了飛機的操控性和機動性,可以實現更加靈活的垂直起降和過渡飛行。
後發動機採用了三軸承轉向噴管可以在垂直起降和水準飛行之間快速切換,提高了飛機的反應速度和機動性能,也有利於提高飛機的隱身性能,減少雷達反射面積。
殲-37可在多種航空母艦和兩栖攻擊艦上使用,不僅可以在遼寧艦和山東艦等常規航空母艦上起降,還可以在075型兩栖攻擊艦等平臺上起降,甚至可以在簡易機場和公路上起降,大大擴展了中國海軍的作戰範圍和空間。將使中國海軍在海上作戰方面擁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動,提高中國海軍的戰略機動性和反應速度。
“玲龍一號”小堆鋼製安全殼2023-11-03吊裝就位
ACP100 “玲龍一號”2021年7月在海南開工建設,是全球首個陸上商用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壓水堆,是繼“華龍一號”之後國核電自主創新的又一重大成果。項目建成投運後,預計年發電量達10億度,可滿足52.6萬戶家庭用電需求。
ACP1000與華龍一號同採非能動堆芯冷卻系統,極小概率的最糟多重外部事故下無外界干涉還可安全運轉14天為緊急事故處置爭取充分時間,為世界核能科技前列。全體機件在地平線以下,與以往高大聳立的核電站不同,灌注混凝土加固的周遭廣大土地本身就是圍阻體,更外層的土地也成為無限大的圍阻體。
中國下一艘航母「核動力」全靠它?專家分析:「玲龍一號」還差的遠2022-12-15 新頭殼
玲龍一號機組的輸出功率約為 125 兆瓦,換算成動力相當於 15、16 萬軸馬力,高於美國海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 A4W 反應爐,後者輸出功率約為 100 兆瓦,換算即 14 萬軸馬力。僅看功率,玲龍一號已經可以作為核動力航母的動力。玲龍一號的體積也符合核動力航母使用,高約 15 公尺、直徑 10 公尺,可以放進大型船艦的動力艙中。另外,核能發電廠的反應堆是使用低濃縮鈾,濃度約 3-5%,約每3年就要更換一次燃料。而世界各國的核動力中,法國戴高樂航母20% 、俄羅斯北風之神45%,美國「尼米茲級」航母則用到 97.3% 相當於是核彈再處理的濃度。
陸突破關鍵技術 研製緊湊型加速器質譜儀 2023/11/08 中時
中核集團研製出中國首台緊湊型加速器質譜儀(AMS),其中,串列加速器長度僅為1米,大小為傳統串列加速器1/3;整套譜儀佔地面積約30平米,較傳統同性能的AMS裝置縮小2至3倍;可實現碳-14、鋁-26、碘-129、鈾-236等十餘種核素的高效與高靈敏分析,相關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可廣泛應用於大氣霧霾、海洋汙染、生物醫藥、天體物理等研究領域。
中國旋轉爆震發動機飛行試驗圓滿成功 2023-09-27
近日,由中國推重比公司自主研製FB-1爆震發動機,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力爭在全球率先實現爆震推進技術工程化應用。
其最大推力可達1000N,約為先前設計的H1—M型發動機的10倍。其使用的燃料還是非常便宜的煤油。
爆震發動機是基於爆震燃燒原理的新型動力裝置,利用脈衝/連續旋轉爆震波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來產生推力的新概念發動機,爆震發動機通常又分為脈衝爆震發動機、旋轉爆震發動機和斜爆震發動機。
脈衝爆震發動機是一種利用脈衝式爆震波產生週期性衝量的非定常推進系統。當脈衝爆震發動機工作頻率在100Hz以上時,可近似認為工作過程是連續的,這種組合發動機的推力、耗油率和推重比都比帶加力燃燒室的渦扇發動機改善一倍。具有以下潛在優點:熱迴圈效率高、結構簡單、品質輕、推重比大、比沖大、單位燃料消耗率低、工作範圍寬等。可以成為獨立的發動機使用,也可以與其他發動機組合使用。能在亞音速條件下使用,也能在高超音速條件下使用。
如採用連續旋轉爆震燃燒室替代主燃燒室的就是旋轉爆震發動機,脈衝爆震發動機每次起爆都需要點火,旋轉爆震發動機只需要一次起爆即可連續運行。相比脈衝爆震發動機,旋轉爆震發動機的重量更輕,使用燃料更少,卻能產生更大的推力,推重比可達20。
這比現在第4代渦扇15這樣的發動機在推動比方面提升整整一倍,意味著領先2-3代以上。從原理上講,脈衝爆震發動機和連續旋圍爆震發動機都適應5-6倍音速的飛行器使用,如果用於高超音速巡航導彈時,其射程甚至能比彈道導彈提升4倍左右。
由於旋轉爆震發動機的多種優勢,比如可以做得個很小,不但能用於高超音速導彈發動機使用,能在更廉價的無人機、靶機、靶彈當成動力,還可以成為高超聲速隱身偵察機,空間作戰平臺的組合變軌發動機。如果技術進一步成熟,這種發動機還能成為太空梭、空天轟炸機等大型平臺組合發動機的一部分。
054B之所以「下架」382和366這兩型雷達,一是有些落後了;另一這兩型雷達很可能已經被美國破解,雖然382和366相比仿製原型已經有了很大改進。
054B仿照052D到052DL的演變模式,加長了飛行甲板,搭載直20反潛版、偵察版、預警版,如果直18的X波段相控陣預警雷達能移植到直20上面,不僅可以取代366型雷達的所有功能,可靠性、精度、抗幹擾性能還可全面提升。
烏克蘭把中華神盾艦雷達原型賣給美國,但我們已淘汰有了更好雷達
國產052D艦鐘形雷達罩裡的“音樂台”366超視距雷達
2020-12-28,烏證實已經將Mineral-ME超視距雷達出售給美國。Mineral-ME,包括Mineral-ME1有源探測雷達探測距離可達250公里,Mineral-ME2無源探測雷達(超過400公里)和Mineral-ME3資料鏈系統。Minera-ME憑藉大氣波導效應,能超越地平線探測目標。
俄也認Mineral-ME為明日黃花,新一代水面艦艇已經放棄。至於國產366雷達比Mineral-ME也有大量改進,例如366雷達可以同時進行主動探測和無源定位。國產新一代微波超視距雷達LD-JXC100已經研製成功,不但可以進行海上超視距目標探測與指示,還具備較強對低空、掠海目標探測能力。LD-JXC100採用了X波段有源相控陣天線,可以單獨作為一部雷達,還可以集成到艦載綜合射頻系統裡面。055型驅逐艦沒有裝備366雷達,因此推測這個功能應該集成到艦載綜合射頻系統X波段雷達裡面。
高CP值晾衣架雷達 054A艦不採用 2019-05-13
517「晾衣架」是一種米波雷達,雖然對目標的探測精度不如微波雷達,但因在惡劣氣象條件下仍具有很強的穿透性和探測能力,再加上簡單、實用、便宜,性價比極高,但也有一些艦艇上並未使用該型雷達。例如:056型護衛艦採用361型雷達。054型護衛艦用360型E/F頻2D對空/平面搜索雷達作為對海對空警戒雷達並兼顧紅旗7和鷹擊83飛彈的目標指示。054A則是用382型三座標雷達(頂板雷達的大陸國產版)來執行對空警戒任務,用366型超視距雷達來執行對海警戒任務,同時給艦載飛彈武器系統提供目標指示。
新艦052DL“晾衣架”變“蒼蠅拍” 2020-07-15
052DL新裝備的雷達外形,與2016年珠海航展示的JY27A-VHF三座標米波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相似,外貿型探測距離達450公里,自用則達600公里以上。052C/D的“晾衣架”2D米波雷達雷達只能發現匿蹤戰機,卻無法為飛彈提供精確導引。而052DL新裝備的“蒼蠅拍”不但能鎖定匿蹤戰機,還能引導防空飛彈對其進行攻擊,且比舊雷達更省電。
首批054B護衛艦下水,5大亮點引人注目,綜合性能已超過美國 2023-08-30
首先是排水量。054B長148米寬18米,排水量5500到6000噸。其次是升級雷達“雙面盾”為先進的S波段雙面相控陣雷達+綜合射頻系統X波段雷達。第三是採用了柴燃動力系統(燃氣輪機和全電推進?),有更好的靜音性。第四是擴大了機庫可以容納直-20。最後是配備全新的100毫米炮。相比之下,美國FFG(X)星座級護衛艦在匿蹤技術上有些滯後,排水量雖較大(6-7000噸),但垂發數量32仿054B。以小見大,美國幾乎所有艦船都面臨著類似的局面:經費、技術等問題。
美公佈全球護衛艦排名,前三名噸位超7000噸,4K噸只算輕型 2020/08/23
第10名是南亞的P-17A,艦長149米,寬17.8米,達6700噸,裝備依舊是萬國貨,8枚布拉莫斯反艦飛彈,以色列EL/M-2248 MF-STAR有源相控陣雷達和32單元的巴拉克8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
第9名為挪威南森級,5300噸。
第8名是西班牙巴贊級,6300噸,裝備美制SPY-1D宙斯盾,被選為澳大利亞霍巴特級的設計原型。
第7名丹麥SF-3500 AAW,6600噸,武器系統和雷達感知能力很落後。
第6名荷蘭七省級,6000噸,裝備32枚標準-2 Block Ⅲ型防空飛彈。
第5名法國阿基坦級,6000噸,實際就是FREMM歐洲多功能護衛艦的法國版。
第4名義大利貝爾加米尼級,也是FREMM的義大利版。
第3名日本海自30FFM,5500噸,4面小盾。
第2名德國F125,7100噸,單艘5.5億歐元,和055差不多,4面TRS-4D/NR有源相控陣雷達,武器為8枚RGM-84「魚叉」反艦飛彈, 2套RAM-HAS「海拉姆」近防系統, 2門27毫米MLG輕型機關炮和5門12.7毫米遙控炮塔,作戰能力甚至不如054A。
第1名美軍FFG, FREMM的美國放大版,長度為150米,艦寬19.5,7600噸。
相關新聞
全球護衛艦建造速度對比,054B最快,集成度高體現國家工業能力
國際概略分法:
1000噸以下 - 巡邏艇(Patrol Boat)、獵潛艇(Submarine Chaser)、魚雷艇(Motor Torpedo Boat)、炮艇(Gunboat)
1000-2000噸 - 巡邏艦、護衛艦(Corvette)
2000-4000噸 - 巡防艦(Frigate)
4000噸以上 - 驅逐艦(Destroyer)
我軍仿製裝備開始「下架」:054B未出現382、366兩型雷達 2023-09-04
382型雷達“頂板”有一對背靠背平板縫隙陣天線,分別工作在S波段(波長7-15釐米)和C波段(波長3.75-7.5釐米)。S波段天線對戰機和飛彈的作用距離分別達到230公里和50公里,精度較高的C波段負責紅旗16防空飛彈的中繼制導。
“三姨夫”提前退役,中國停購俄制發動機,進入100%國產航發時代 2023-09-01 柯洛廖夫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中國海空軍的主力戰機已淘汰俄制AL-31F發動機,這標誌著中國進入了100%國產渦扇-10航發時代。
殲-20B/35換裝渦扇-15/19後,將可以碾壓美國的F-22/35。
回應
航空發動機之外,除了光刻機, 高精密度機床才是天花板。
不好意思哈,你口中的天花板早在十年前就被捅穿了。
回應相關新聞
華為2023-08-29發佈Mate60手機,聯手中芯造出7奈米麒麟9000s+5G 晶片。(回應:2018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2022俄烏戰爭,美帝皆小敗。)
華為晶片突圍成功,荷蘭光刻機巨頭妥協,宣佈繼續交貨DUV設備
中國航發總師黃維娜 :殲-35的渦扇-19會比殲-20渦扇-15更早換裝 2023-02-09
黃總師出席2022中國航空推進技術論壇,講題是《數字賦能先進中等推力發動機創新發展》,渦扇-19研發過程採用了數字化技術,五年以來需求滿足率已超過 90%,試製週期縮短 25%,總體進展有望提前。數字孿生技術是研製週期、硬體投入、試驗次數降低的關鍵性因素,因為能在虛擬空間測試航空發動機性能直到滿意,再轉入到實機測試,「這彎路就少多了」
三代中推包括美國F404、英國RB-199、俄羅斯 RD-33、中國的WS-13,法國的 M88-2則屬於三代半。第四代包括美國F414、英國EJ-200、法國M88-3,中國WS-19,推力為10噸級。
中國的中等有兩個技術路線。第一是「吃透了 RD-33之後的WS-13,所以進行深度挖潛出WS-13IPE 增推改進型。第二條路線是先進中推WS-19。
回應
好醜的山寨垃圾機
殲-35打改裝老爺機F-16V,就像打火雞
中國長江2000發動機首飛成功! C919客機2025年換裝國產發動機CJ-2000A
回應
標題有問題,C919客機國產發動機是CJ-1000A,長江2000是給CR929適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rej9TKmfQ
CR929穩了,長江2000發動機核心機點火成功,最大推力35噸 2020-04-15
目前C919已超千架訂單,但其動力心臟是美法聯製的LEAP-X1C。
國產CJ-1000A直徑1.95米,與LEAP-X1C相差不大,葉片均為18片,但長江葉片是鈦合金,LEAP-X1C料是三維碳纖維樹脂,極易加工,且抗振性、使用壽命和耐高溫性能上更優異。
上月初CJ-2000順利點火,相較CJ-1000A的13.5噸推力,最大推力超過35噸。
作為跨洲際飛行的遠端寬體客機,CR929的研製就是中俄兩國航空衝擊國際市場,與波音787和空客A350XWB一爭高下的產物,目前可供CR929選擇的發動機類型有英國羅羅的瑞達7000衍生型號,還有俄研製的35噸推力PD-35。
巴鐵公佈殲-10C參數,渦扇-10推力非常令人意外,“心髒病”治愈 2023-01-03 傅前哨
自中國向巴基斯坦批量出口殲-10C以來,巴鐵就不斷展示其比印度陣風戰鬥機更加優越的性能
回應
起喜歡這種出口轉內銷、由買家親口說出的好消息,更重要是由巴鐵親口承認的參數;相信不久將來,會看到巴鐵精心製作的殲10CE版本 Top Gun 上演!
航空發動機這都努力了多少年了,發動機獨立成一個公司出成效,從WS10/15/18/19/20。
台灣F-16V最大起飛重量19.2噸,而最大後燃推力不過100KN多一點,殲10C(E)重量多了80公斤,但是卻有一具最大後燃推力145.2KN的渦扇10,F-16V在近距纏鬥包絡線的表現,恐怕就得差上殲10C一大截, F-16的不敗神話,很大概率就要在數年內的台海上空徹底終結,千萬別不信邪。
牛。從WS10/15/18/19/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_P2JzC4Io
相關新聞
解放軍拚福建艦試航 有望2024服役 電磁彈射內部首次曝光
反超美國GPS,中國北斗獲165國認可,有望拉動3000億的市場 2020-12-15 騰訊網
在北斗之前,全球比較完善的導航系統分別爲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以及歐盟Galileo。其中,美國GPS早在1994年就完成全球組網,擁有高達98%的全球覆蓋率。
2000年開始啓動的北斗系統,終於打破美國GPS的壟斷局面。而北斗系統也不負衆望,獲得165個國家的認可,好評度反超美國GPS。近日,日本《日經亞洲評論》的標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令GPS失色」數據顯示,北斗的使用遍及165個國家。
那麼,北斗系統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1、短報文通信
2、高精度定位;
3、安全可升級;
據瞭解,北斗系統主要有行業市場、大衆市場、特殊市場三大應用市場,將拉動超3000億元規模的市場。
165國勝負已分!北斗導航反超GPS,印軍服了:確實深謀遠慮
印媒稱,在1996年二炮發射彈道導彈時,曾遭到GPS的信號干擾,最終導致導彈打偏, 1998年首次試射印俄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時,也遭到了GPS的干擾而失敗,然而北斗導航應時而起,甚至和GPS也分庭抗禮,贏得了165國的競爭,這確實是深謀遠慮的長遠佈局。
渦扇15發動機首飛了 殲20還要等多久 2022/12/20 中時
中方軍機引擎設計專案高層顧問似乎不經意透露,專為解放軍最先進殲-20隱形戰機設計的渦扇-15今年已完成首飛。
不過,據《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19日報導,目前還不清楚,渦扇-15是否在殲-20上測試。而國防專家說,儘管相關新聞暗示,這款強大的發動機即將完成,但要預測它何時會服役還太早。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劉大響11月底在江西南昌中國航空產業大會暨南昌飛行大會上發表演說時,透露了渦扇-15的發展進度。而相關影片上周開始在微信上出現,軍迷四處瘋傳,但因內容敏感,很快就被刪除。
劉大響是中國航空動力工程專家,也是國營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的首席顧問,他在錄影中說,「中國第4代軍用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也就是推重比10和以上,要使用在殲-20上的發動機,雖然還未裝備但是已經首飛了。」
儘管他並未說出發動機的名稱,但推重比類似美國最先進,使用在F-22上的普惠F119發動機顯示,那就是渦扇-15。事實上,央視2017年就說,渦扇-15能匹敵F119發動機。中國軍事專家傅前哨說,戰機發動機發展需要歷經5個階段,那就是地面測試、風洞測試、高空模擬測試、試飛,接著為產品驗收測試,進入最後小批量生產階段。他強調,這些測試都很複雜,而發動機必須符合嚴格的標準。1名解放軍內部人士說,渦扇-15要成為可靠成熟的戰機引擎,可能還需要花好幾年。這位因事涉敏感,而要求匿名的消息人士說,基於安全考量,首飛可能是由4引擎運輸機執行,而4具引擎中,有1具就是渦扇-15。「接著這發動機應該要通過另一輪極限測試,包括飛往積雪的山區、沙漠、高濕高鹽的南海和其他地區。」
另一方面,北京為了加緊研製精密噴射引擎,近10年來至少已砸下9000億人民幣(近4兆台幣)。今年9月時,中方空軍說,最新一批殲-20全都由渦扇-10C發動機驅動,中國正以世界級脈動總裝生產線加速交付殲-20先進戰機。
回應
119是二十年前的美國技術。
WS15與F119(F22使用)同為4代小涵道比(意即涵道比小於0.3的大推力加力型渥渦扇發動機;簡稱為4代大推)。F135發動機(F35使用)的涵道比高達0.57,屬中涵道比發動機。WS15 推重比大於10,加大推力可大於18噸; F119推重比約10.04,加大推力約為15.6噸。
張仲謀說全球化已死,其實是他狹隘的視野看不到全球而已 2022-12-17
回應
【本文來自《雁默:美國只是把台積電當寵物,還不讓它吃飽》評論區】
今天的台積電,靠臺灣人民和我大陸市場成就晶片奇跡,今台積電駕鶴西去,走就走唄!但我們得有個說法!以我大陸全球唯一最大晶片市場,我大陸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我大陸的全球最科學的體制機制,一個晶片產業必定功成業就。
轉一個我老師的觀點:“我並非瞧不起工程師,我只是瞧不起臺灣的美籍工程師。張仲謀說全球化已死,其實是他狹隘的視野看不到全球而已。本質上,是美國全球的霸權已死。全球化,正在深度進化。臺灣去中國化,其實是臺灣美分、日分想要美國化、日本化,恰恰是臺灣的去全球化,臺灣將成為新農村,一群悲催的工蟻而已。自甘為奴,不值得同情。”
回應
你老師情商不足,張忠謀說的全球化已死,指的就是政府強權干預企業產業鏈配製,逼迫台積電赴美設廠。台積電最理想的設廠地當然是來大陸,但是台政府限制差二代。
是美國不想全球化了。我們要堅持全球化,吸引全球到中國經營,新的世界新秩序正在建立中,全球化肯定打得過美國化。
我國光刻機發展怎麼樣了?2022-12-17
作為一個20年半導體老兵,01年從台積電fab3離職到大陸,2022年底上海微的smee將完成193nmArF准分子鐳射浸潤式光刻機的樣機,這對美荷asml售中光刻機談判。為什麼荷蘭誓死也要維護自己的利益,看看下張asm的2025年市場預估圖就知道怎一回事了。如果193nm ArF dry也不能賣中國,asml將達到一百台40億美金的銷售額。
回應
那時某機型據說換了渦扇10大面積趴窩,網上哀鴻遍野:有說材料不行得長時間試錯的;有碩研製思路走了彎路的;有說體制問題造成科研人員不思進取的;還有說等我們研製出來ws10,人家美國的更先進的什麼什麼發動機早就超我們兩三代了,根本沒意義…然後現在回頭再看,這些困難都基本被克服了。現在光刻機的研製也是這個調調。
陸國產客機內部曝光 全球首架C919交付東航 2022/12/09 中時
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交付機,劃9日早上10時45分從上海浦東機場起飛, 11時06分抵達上海虹橋機場,該飛機註冊號為B-919A,為全球首架交付。2023年春投入商業載客後,C919將以上海為主要基地,加密上海至北京大興、廣州、深圳、成都、廈門、武漢、青島等航線。
回應
好消息!恭喜!但仍須不懈的努力向100%零件自製率奮勇前進!
不成啊,你看美國佬現在幹的那些事兒就知道了,吃獨食走不了太遠的
難道你希望中國飛機前進發展之路,就像晶片一樣,隨時被西方卡脖子嗎?中國非得被卡脖子才''成"嗎?
有備份就行,中國不是那種不讓人活的主。
相關新聞
第3架AG600M水陸兩栖飛機2022.12.09首飛成功!
梟龍致命大升級 印度光輝戰機危險了 2022/11/19 中時 楊幼蘭
隨著中方與巴基斯坦聯手打造的JF-17「雷電」戰機(Joint Fighter-17 Thunder),也就是解放軍所謂的「梟龍」戰機升級,開始令愈來愈多人印象深刻。如今除了138架在巴基斯坦服役外,伊拉克、緬甸和奈及利亞空軍也紛紛加以採用,甚至阿根廷空軍最後也可能以它為戰略主力戰機。
據《保加利亞軍事網》(BulgarianMilitary.com)和《歐亞時報》(The EurAsian Times)報導,新升級的第3批次「梟龍」可望大幅提升巴基斯坦空軍戰力。
第3批次「梟龍」JF-17C,正獲得「致命升級」(lethal upgrade)。飛行員頭盔徹底更新,擁有頭盔顯示器,從駕駛座艙顯示器傳來的資訊,會顯示在頭盔上,和中方殲-20隱形戰機飛行員所用的一樣,而這升級使第3批次「梟龍」更接近4++代戰機。由於頭盔上可以顯示電腦顯示器的資訊,新頭盔將讓飛行員在駕駛,或執行戰鬥任務時,得以減少壓力,並在執行戰鬥任務時,能更專注於駕駛。
由於第3批次「梟龍」採用了碳纖維複合材料,因此比前兩版輕,隨著第3批次「梟龍」擁有新航電設備、武器和主動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對印度「光輝」將擁有很大的優勢。
回應
一看,又是中國時報舔狗蘭的文章。
一堆“台灣塔綠”~~~~心酸、心碎+妒火中燒~~~
老美卡卡F16V!F-16延壽 土耳其自己來 2022/11/18 中時 楊幼蘭
土耳其最大國防公司阿塞爾桑(Aselsan)第一款AESA雷達專案將可把部分F-16的飛行時間延長一半,長達12,000小時。
回應
呵呵,舔狗蘭,為什麽土狗不去買共匪的奸16,奸10,梟龍?就是因為知道太爛了。
看起來土耳其得罪閣下不輕啊!還硬扯對岸?!
相關新聞
巴媒:北約國家土耳其要入局梟龍4研發!2022/11/18 (回應:土耳其經常毀約,我們要多長個心眼。土耳其目的是偷技術,中國火箭炮,防空導彈已直接被偷。)
梟龍或殲10C? 土耳其恐「別無選擇」改買大陸戰機 2022/02/20 (回應:笑死人,不要臉替中國報導破鐵爛銅的飛機。梟龍和殲十戰機的確性價比較高多了! 呆娃購F16V單價比F35還貴,被美爸當ATM,呆灣納稅人真可憐!
殲-20首次降落地面展示,六代機概念模型同步於珠海航空展出現 2022-11-09
解放軍第六代戰機概念模型,採用無垂直尾翼設計,機身採大型三角翼設計,表露追趕美軍「下世代空優機」NGAD的企圖心,也證實了美國空軍空戰司令部司令凱利上將(Mark Kelly)9月聲明中國六代機計畫進度快速的說法。
相關新聞
回應美國預定12月推出B21 中國轟20隱形轟炸機快來了
第十四屆中國航展簽約總額超398億美元(第十二屆212億,第十三屆125億)
珠海航展六代機,南天門、玄鳥、白帝細節照片曝光,酷似美科幻電影《絕密飛行》的科幻戰鬥機
這款戰機被命名為白帝,以前叫玄鳥,其實中國人並不缺創意,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和必要的條件就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tW3aAv-gg
回應
白帝是空天戰機,MD-22是寬域飛行器!
相關新聞
X-37B無人太空梭航行地球軌道908天結束神秘任務2022-11-12降落在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
殲-20一亮相就“趴窩”,跟遼寧艦一樣冒出黑煙?原來中國軍工還有這樣的高科技!
回應
當時我看到一股黑煙時,第一時間就想到這個東西,只是沒想起來叫做APU起動補助發動機
相比黑煙,美航展更有大片的即視感:德克薩斯州2022-11-12達拉斯航展上有兩架二戰老式飛機(P-63戰鬥機B-17轟炸機)在空中相撞墜毀。
美國人負責科幻,中國人負責實現,,,這個未來真的會成為常態
有人說中國發動機的壽命短,其實2015年中國就突破了葉片單晶體金屬拉伸技術,渦扇葉片壽命大大延長,整機達到了9500小時的大修壽命,2020年,中國突破了葉片高碳素纖維複合材料拉伸技術,使渦扇發動機的大修時間延長到1.2萬小時,2023年將正式量產,美國最新的渦扇發動機大修時間為1.5萬小時,中國渦扇發動機的心臟病問題已徹底解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ktvWamuh4
除了C929大飛機專案,中俄另一合作工程AHL重型直升機也被擱置 2020-08-04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利益永遠放在第一位,即便有眾多密切合作,一旦涉及到核心技術也難免會產生糾紛,想要擁有自己的尖端武器還是應該走自主研發之路。
相關新聞
2022年珠海中國航展取得300架C919和30架ARJ21客機新訂單(航展前已C919已獲28個客戶的815架訂單已ARJ21已獲得20家的670架客機/70架貨機訂單)
中國2022-07-01向訂購292架空巴A320,CR929客機合作案或棄俄換歐
俄副總理2022-07-04官宣,減少參與中俄寬體客機CR929
除了俄羅斯捨不得分享技術經驗外,中國希望CR929國際認可,計畫效仿波音和空客的分包模式,大量使用來自不同國家供應商的系統。對此,俄羅斯有著不同的見解。一方面,俄本就有比較完整的配套產業,從發動機到起落架,各種設備都能生產,希望CR929的大蛋糕也能讓這些廠家分一杯羹。另一方面俄烏戰爭俄與西方正在迅速惡化,其航空產業已被卡脖子。為此,俄希望,盡可能排除中俄之外的西方廠商參與。
相關新聞
中俄大飛機專案再生變故,中國的提前佈局,正是預料到了這一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kN53Hz43U
回應
我預言聯合建月球基地也將拉胯
俄羅斯拉胯的習慣,國人早有預感不能讓俄拖累,咱們自己幹。
遭到加拿大製裁PW150C後,新舟700裝上“中國心”AEP500渦槳發動機【傅前哨】
回應
aep500 發動機同時裝運30 艦載空警600和新舟700,渦槳市場很小 之所以搞這個飛機實際是為了打掃這個發動機,湊齊批量。
中國航空發動機從國外禁運與技術封鎖,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刻苦研製與技術累積,厚積薄發,現在成果出來了,渦扇、渦軸、渦槳、渦噴,一一批產裝備了,中國加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kiCu1q7tQ
為何外國斷供新舟700客機航發?卻不敢斷供C919客機的航發? 2022-01-19
是外國供貨商仁慈嗎?絕對不是,那是因為我國的渦扇20已經成熟!渦扇20直徑2.34米,比美國F117-PW-100的2.18米還要大,推力可達18.3噸以上!
雖然比不上進口Leap-1C,但用來應急完全沒問題,足以保證至長江CJ-1000A成熟!這似運20初期用D-30KP-2和渦扇18應急,隨後換裝渦扇20徹底解「心臟病」問題!
同時研發至少9款航空發動機,中國未來將不再被發動機拖累! 2020-06-19
渦扇-10B至少13.5噸的加推力,8的推重比,已有殲-10、殲-11、殲-16以及殲-20等換裝了。專門為殲-20戰機打造的第四代大推力矢量渦扇發動機渦扇-15,或許還要再等3年。基於俄制RD-93的渦扇-13,最大加推力8.5噸,接近8的推重比;還研製中推渦扇-19,會安裝到在梟龍/FC-31。小推力渦扇發動機「岷山」,推力4.7噸,已以安裝到L-15教10/9或無人機。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渦扇18/20,CJ-1000A。
中國低密度鋼材批量生產,美國落後近10年,性能可與鈦合金比肩 2022-06-22
對於中國而言,多年來在重工業領域可謂是屢次獲得重大突破,不僅可以製造手撕鋼,在低密度鋼也有重大突破。密度低於每立方米7克,比普通鋼更輕更強韌。性能堪比鈦合金,與不銹鋼相似。按照一輛汽車減少170至270公斤計算,可減3至4噸的溫室氣體排放。如集裝箱採用低密度鋼,重量降低10%,能影響貨輪裝載量。在航空、航太、工程建築等,不僅能提升高端設備的性能,也能讓成本大幅降低。日本新日鐵和韓國浦項鋼鐵曾在2005至2015年,稱要研發低密度鋼材,可至今沒成。
世界鋼鐵企業50強 大陸鋼企占28家 2022/06/08 旺報
世界鋼鐵協會7日發布《世界鋼鐵統計數據2022》,2021年全球粗鋼產量19.51億噸,中國粗鋼產量為10.33億噸,消費量為9.52億噸。前50名共有28家中國鋼企,中國寶武鋼鐵以1.2億噸蟬聯第一,鞍鋼5565萬噸,全球第三。
鋼- 維琪百科
鋼鐵是一種由鐵與其他元素結合而成的合金,碳約佔0.02%至2.0%,其他有時會用到的合金元素還包括錳、鉻、釩和鎢,能夠控制鋼成品的特性,例如硬度、延展性及強度。加了碳的鋼會比純鐵更硬更強,但延展性會比鐵差。
中國陶瓷基複合材料整體渦輪盤成功首飛,第6代高性能航空發動機 2022-04-16 11:12
2022年1月,中國西工大使用新型陶瓷基複合材料打造的發動機整體渦輪盤成功實現首飛,以陶瓷為基體與各種纖維同化成型後的一種複合材料。陶瓷基體可為氮化矽、碳化矽等高溫結構陶瓷,具有耐高溫、重量輕、抗腐蝕等優異性能,它比合金材料具備更強的抗熱屬性。
目前世上四五代機的發動機,渦輪前溫度普遍在1900k左右,相當於1600多度,這接近所有已知金屬融化的臨界點。而下一代渦輪前溫度將有可能達到2200K以上,金屬根本無法駕馭溫,只有陶瓷基才能勉強滿足。按照渦輪前溫度每提高一百度,推力就增加20%來計算,使用陶瓷基將四代發動機的推重比提升一半。渦扇10目前最大推力為14噸,換成陶瓷基複合材料,可以達到當前F-135發動機18噸的推力。
第一:陶瓷基比重低,可大降發動機重量和油耗,增加戰機的載彈量和航程。第二:可不需要冷卻系統,也不用在渦輪葉片上鑽孔散熱。陶瓷基非常脆弱,而且耐加工性也不理想,只要採用高強度、高彈性的纖維與陶瓷基體複合,就能夠解決。
中國C919大飛機訂單逾千架 近年內將全數改用國產發動機 2022/05/16 中時
C919日前在上海浦東機場首飛成功,目前已有6架飛機進行試飛,將在2022年交付給東航,2023年批量交付、2025年產50架。
C919,目前使用美國GE和法國賽峰(Safran)合資的CFM的LEAP-1C,中國商發的CJ-1000AX將實現國產發動機替代。
未來20年中國對類似C919這類窄體客機的需求量為每年平均300架左右。假設未來C919在國內能夠達到1/3市佔率,則C919年平均交付量有望達到100架,大飛機產業鏈有望迎來快速發展。
FC-31來了!陸航母隱形艦載機清晰照首曝光 2022/07/23 中時
隨著第3艘航母福建艦下水,最受關注的隱形艦載機FC-31「鶻鷹」的身影也在網路上瘋傳,而這似乎是第一張高解析的清晰照。這架原型機編號為35003,有灰色戰術塗裝,還有低調呈現的國徽和其他標記。發動機有明顯的鋸齒狀排氣噴嘴和後機身整流罩,渦扇-21有時被稱為渦扇-13X,是渦扇-13E的改進型,取代了第一款原型上的俄製RD-93。
回應
靠這廢物就想威脅台灣嗎,共媒拜託死回大陸吧,f35山寨版,垃圾還是有垃圾
綠蛙除了噴之外一點辦法沒有,因為他們只是日本這只美國看門狗的一坨屎而已
福建艦的1130炮升級相控陣雷達,專剋隱形導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fTgvfiUM30
回應
中國730/1130/2230近防炮可攔2/4/6馬赫目標
相關資料
航空知識公佈的資料:彈射距離91米,勻加速度4G,推力140噸,起飛速度305公里。
尼米茲C13蒸汽數據:彈射距離98米,加速度3-5.8G,推力122噸,起飛速度270公里。長跑道版本,起飛速度307公里,用於起降預警機。我們的彈射器,3條全部可以起飛預警機。
1:電彈本身指標,加速度穩定,誤差比不超過1.05,由於穩定3.95-4.05g,起落架和機體不會因為高超載減少壽命,還能減少飛機冗餘重量。C13的3-5.8就必須按照6g設計,還磨損嚴重。單條蒸汽每次起飛要25人同時維護。單次大型維護時間18個小時。
2:電彈節約了7米的艦體長度,相當於節省近萬噸排水量,福建號315米長相當於322米,與尼米茲和福特的332米接近了,但它們多了2萬噸排水量。
3:由於沒有氣缸和各種蒸汽管道,電彈整體系統重量減少上千噸。
4:航母結構是甲板—彈射器層—機庫,尼米茲彈射器層高3米,福特彈射器層高1.5米。福建號不會超過1.5米,節約的艦體結構噸位至少上千噸。
5:尼米茲升降機提升高度是機庫8米+彈射器層3米,共11米,用時25秒,電機獨立供電。福建號應該與福特級相當,估計10米,用時22秒,綜合供電能節約幾百噸重量。且尼米茲是4個升降機只能單機升降,福建號2個升降機可以雙機升降,效率更高。
6:根據福特級公開資料,電彈效率是蒸汽的1.33倍,就是說3電彈=4蒸汽。而且蒸汽故障比電彈更高,福特電彈那麼差,美軍還用著真香。
綜上所述:我國的電彈間接節約了1-1.2萬噸排水量,彈射效率高於尼米茲級,升降戰機速度更快,在70架載機數量相同情況下,實際戰鬥力比10萬噸級的尼米茲級略強。如果在西太平洋作戰,我軍剛出海的航母戰機妥善率100%(維護交給基地),兩個月內妥善率超過80%。美軍遠洋長期作戰,妥善率70-80%。尼米茲級與福建號實際能出動的飛機相當,勢均力敵
夠用嗎?福建艦隻有3部電磁彈射器,是否影響戰鬥力? 2022-06-20
雖然美國航母近幾十年來都選擇安裝了4部蒸汽或電磁彈射器,但4部都使用的情形很少見。多數只有前甲板的2部彈射器,以及斜角甲板的一部彈射器。“福特級”航母4部的性能標準:最高可持續30天,每天12小時出動回收220架次;或持續4天,每天24小時連續作業出動回收310架次。
我國電磁彈射器早在2008年就完成了全尺寸樣機,之後2016年馬偉明團隊被公開報導表彰,2020年尹卓透露已完成上千次地面測試。因此,福建艦上的3部已有極高的可靠性,以及不輸於福特號4部的高效率。
什麼叫航母彈射器的不同 2022-06-20
福特級理論上彈射4100次出現一次故障,實際上無故障彈射僅為400架次:要完成連續4天的高強度作業,只有7%的成功率。保持一天的成功率也只有70%。4條彈射器的設計結構會導致:如果有1條出現故障,其餘3條將全部癱瘓。只能彈射不超過25噸的艦載機,連F/A-18、F-35C在滿載滿油的狀態下的起飛都無法滿足。為什麼?一、美國用的是中壓交流技術,而我們用的是中壓直流電磁彈射技術,能彈射3-45噸的各類艦載機;二、電力儲備的難點,我們在2010年完成技術突破,成功研製出50MW/120MJ飛輪儲能ICON裝置。美國如果把現有的技術推翻重來,估計得再花費十幾年時間。
不要幻想直流完全替代交流2013-04-08 中國能源網
130年前愛迪生的直流輸電vs西屋的交流輸電之爭,是從發電、輸電、配電到用電整個電力工業是用交流電還是直流電之爭,最後確立了交流電一直發展到現在。
直流電回歸緣於:一是新能源,二是高科技,三是節能。新能源 “在分散式電網中,太陽能直流電最普遍”。高科技是指使用電動汽車、互聯網通信技術,用電負荷對直流電源的需求快速增長。20年內,直流電消費比重將由目前的20%增長到50%。對於節能,使用直流電比傳統的交流電配置節約15%能耗/節省成本10%-20%;傳統交流供電系統,從配電到用電設備需要經過三次交直流轉換,即使每次轉換效率90%,三次轉換後只有73%。如果導入直流供電的供電系統,僅需要一次。
130年前的交直流之爭,似乎是以交流電系統替代直流電系統,但實際上是互補共融的。130年中直流用電負荷一直存在,交流發電、交流輸電,將交流電變換成直流電,供電解、電腦、電信的直流用戶;在超高壓、特高壓輸電中既有直流輸電、也有交流輸電,在用電、輸電中都是互補共融的,這是由於直流電和交流電系統各有長處,又各有短處。
交流電的優點:升降壓自如,已經建立起區域甚至全國性的交流大電網;在發電量相同的條件下,交流發電設備比直流發電設備簡單,交流電動機比直流電動機簡單;有完整的技術標準和技術系統。缺點是:交流電力系統存在穩定問題;當電源是交流電時,負荷是直流用電時,需要經過多次整流、濾波才能使用。
直流電優點:直流電網不存在穩定問題;當具有直流電源和直流負荷時不需要整流、濾波設備就可使用,直流電比交流電節約能耗。缺點:升降壓困難,無法通過變壓器升降壓,只有通過專門的電子電路才能進行升壓或降壓;發電量相同條件下直流發電設備和電動機比交流的設備複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大電網的先例,也沒有形成完整的技術標準和技術系統。
上述用直流電替代交流電的三大理由,存在幾個問題。一是,非化石能源完全替代化石能源還有較長時間。二是直流電負荷能否像預測的那樣快速增長。三是大規模推廣直流電在技術上存在一些障礙。
中國馬偉明團隊的中壓直流技術領先美國中壓交流10年
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是指:將傳統船舶相互獨立的機械推進系統和電力系統以電能的形式合二為一,通過電力網絡為船舶推進、通信導航、特種作業和日用設備等提供電能,實現了全船能源以電能為通用載體的綜合利用。艦船的動力都是由核能、燃油等提供,而電力是由這些能量發電,被譽為是艦船動力的第三次革命。
目前世界只有英美海軍實際使用第一代綜合電力推進系統,英國2009年7月下水的世界首艘綜合電力45型驅逐艦。
馬偉明團隊研製的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輸出的是直流電,整流單元,減速齒輪箱和傳動的機械軸等都可以省去,提高了能源和電力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艦艇的操縱性,而且和潛艇一樣減小了傳動噪音。
但中壓直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解決高能裝備的上艦難題,因為這些高能裝備極為耗電。例如艦上大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各種對海、對空和對潛的探測系統,都是耗電的大戶,並且為電磁軌道炮、鐳射炮等新型高能裝備上艦提供了條件。
回應
馬大神的中壓直流系統不是完全的直流,而是交流發電,變壓到6000伏,通過逆變器把交流電轉化為直流電,直流輸電,再通過逆變器把直流電轉化為交流電,變壓到220伏,使用交流電機驅動。003航母電力本就沒核航母充沛,現又在交直流轉換損失了近30%電力,那電將更加不足了。美國福特航母的綜合電力系統並不成熟,導致故障頻發,問題是有的,可以通過研發解決問題。(楨:? )
中國4.1萬公里柔性直流800千伏特高壓輸電:電力高速公路2021-06-23 科技日報
此前,世界主流輸電模式都是“直流送電、交流組網”,這緣於:常規直流主要用於點對點、遠距離、大容量的電源外送,並不能組網;交流輸電則可以滿足常規電源送出和電網互聯的需求,且成本較低。但面臨 “多直流饋入” 導致“閉鎖”問題。柔性直流對電壓、頻率的控制更加靈活。
無人機蜂群上中國航母 2022/06/03
據《動力》(The Drive)網2022/06/02報導,山東艦上的無人機中,有3架看似有前置螺旋槳,還有扁平的T型或H尾翼。另外4架似乎有推進螺旋槳,以及有倒 V 形連接的雙尾翼,就是CW-20,機身長1.8米、翼展3.2米、最大起飛重量為25公斤、化油器發動機60cc,而無線電鏈路範圍可達35 公里。續航時間為180分鐘、巡航時速為100公里、抗風能力7級、實用升限4500米、最高起飛海拔3500米。此外,它能垂直起降,而垂直方向定位精度為3公分,水準方向定位精度為1公分+1ppm,最大任務載荷為2-3公斤。
2019年,南海艦隊052C型驅逐艦搭載了「海騎兵」SD-40型垂直起降無人機。
除了訓練外,這些無人機也能為「山東」艦等航母提供監視威脅,或是額外的狀況覺知力。無人機群,尤其是徹底連線的無人機蜂群,能夠相當快速地掃描周圍廣大的區域。而根據它們確切的航程,或許能為航母和打擊群額外提供一定的監視和偵察能力。
相關新聞
中國全球首艘無人機母艦“珠海雲”號下水
中國首艘百噸級無人艇完成海試 2022-06-07
中國20噸無人神盾艇下水測試!
003型航母福建號2022/06/17下水 專家曝為當今美唯一勁敵
福建艦是中製第一艘彈射型航母,採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為8萬多噸。福建號放棄了前兩艘遼寧艦和山東艦的滑躍式甲板,而像美國航母,改採3套「電磁彈射系統」(EMALS)。由於中方發展航母起步較晚,設計師獲益於前人數十年來的研發,結合了許多最新的技術。將搭載殲-35雙引擎戰機,以對應美國F-35C。而中方海軍擁有3艘航母將具備更大的軍力投射能力,並能更頻繁地部署航母戰鬥群。
回應
可憐哪,又一艘鐵棺材
果然吃了莱猪、核食的绿蛙变身辐射超人,用你那吃屎的嘴打出的炮,击沉它,
還是燒柴油的,跟莫斯科號一樣!
聽說台灣海軍都燒柴的,連個柴油都買不起
003不是核動力嗎,只能用在局地戰
美國航艦採核動力目的就是全球橫行,是霸權心態的表現
以非核動力來說,福建號艦島不大,排煙囪不大,應是以大型燃氣輪機(配中冷循環)搭配柴油機.
恭喜福建,江蘇、廣東也別著急,成為核動力航母的機會來了
第一艘叫“遼寧”(銘記甲午旅大戰爭) 第二艘叫“山東”(甲午威海衛戰爭)第三艘叫“福建”(中法馬尾海戰),民族之恥,從未忘記!
福建號 暗示台灣?抗議!
收復台灣從福建開始
相關新聞
福建2022-06-15舉辦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活動 國台辦回應:鄭成功是兩岸同胞共同景仰的偉大民族英雄。360年前,他率部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祖國寶島臺灣,為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開發建設臺灣作出了重大貢獻。
普丁2022-06-09在紀念彼得大帝350周年展覽自稱現代「彼得大帝」有責任拿回烏克蘭領土
C919大飛機獲重大突破 即將取證交付進行商業飛行 2022/06/16 中時
今年5月完成首架用戶試飛的C919大飛機最近將獲得重大突破。據大陸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表示,C919即將取證交付,誌著這架由大陸國產的大飛機將進入商業飛行。同時,由於已經與27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04份雙邊適航協議,C919在取證之後也可以開啟在這些國家地的市場運營。
據《新浪網》報導,這項消息是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10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透露的。取證交付是新機型研發最後一環,標誌著新飛機即將進入商業飛行。在此之前,中國商飛公司編號B-001J的C919大飛機安全完成試飛,在取證之後將進行首次對客戶交付。中國商飛已確認,今年內會交付第1架C919飛機。
報導說,「取證」即取得中國民航局的「航空器適航證」,這是新機型研發最後、最關鍵一環,標誌著可以交付客戶,在國內進入商業飛行。
同時,中國已經與27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04份雙邊適航協議,包括加拿大、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俄羅斯等,C919取證之後也可以在這些市場運營。
報導指出,大陸東方航空此前已採購4架C919,並披露單價約為6.53億元人民幣(合9700萬美元),相比同級別的波音737、空客A320的1億美元左右「便宜一些」。
中國商飛表示,C919已獲得28家客戶共815架確認或意向訂單,其中國外訂單34架,總訂單金額超5000億元人民幣。該公司樂觀地預計,到2039年旗下的C919、ARJ21機型市場總規模可達73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兆元。大陸航空業分析師認為,C919的總銷量有望達到2000架左右。
報導指出,C919是中國按照國際民航規章自行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效能與空中巴士A320NEO及波音737MAX相當。自2019年起,6架C919在上海、閻良、東營、南昌等地開展了一系列地面試驗和飛行試驗;2020年11月,C919獲型號檢查覈準書(TIA),全面進入局方審定試飛階段。
烏"動力沙皇"馬達西奇公司被毀 中國戰機會受影響嗎 2022-05-27 軍迷圈
5月25日,俄軍使用巡航導彈,打擊了位於紮波羅熱的、烏克蘭最大的航空發動機製造企業馬達西奇的生產車間,大家最擔心的:一是傳說中的、可以配裝給安-124型運輸機的D-18T型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有沒有事?二是否會對咱們中國的利益產生影響。
安-225搭載了6台D-18T型大推力渦扇發動機
D-18T的設計企業,是由紮波羅熱的伊夫琴科設計局主持的,馬達西奇只有製造、而非設計能力。蘇聯解體之後,其實已經喪失了製造甚至大修D-18T的能力。更何況,中俄有一個研發同等推力量級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計畫。俄PD-35型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中國也有CJ-2000A型發動機。技術指標和實際性能都遠遠超過了老舊的D-18T型,能夠和西方國家研製的新一代航空發動機相提並論。目前馬達西奇的產品線,主要集中在小推力渦扇、渦槳、渦軸發動機上,比如從2020年給土耳其無人機使用的小型渦槳發動機; AI-25-TLK則使用在教練-8型中級教練機上。
洪都製造的教練-10/L-15“獵鷹”高級教練機,還是馬達西奇的AI-322-25型小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而且更先進的LIFT型還打算配裝AI-322-25F加力型。儘管咱儲備了400台AI-322-25備用發動機,但總有用完的時候,因此早做打算總沒壞處。當然,代替的辦法總是有的:
一是轉向俄羅斯的禮炮廠,在2015年也完成了AI-322的俄羅斯版本AI-222-25的國產化,主要配裝給了雅克-130型高級教練機;
二是使用我們自己的WS-17小推力渦扇發動機。
總而言之,不管怎麼做,現在都到了上Plan B的時候了。畢竟空軍的戰鬥教練體制在改進,對教練-10A型教練機的需求量正在急劇上升,而L-15型的優秀性能,又讓它在國際上賣的不錯,已經有諸多國家對該型飛機表示了濃厚的興趣。比如阿聯酋,不僅簽署了首批12架訂單,後續還準備再引進36架,這使得L-15可能會繼K-8後,成為我們的又一款外貿明星教練機。這種關鍵時刻航空發動機可不能掉鏈子,研仿也好替代也好,都要立即動手,趕緊做。
即將交付的首架C919大飛機首飛試驗成功
2022-05-14日6時52分,編號為B-001J的C919大飛機從上海浦東機場第4跑道起飛,于9時54分安全降落,標誌著中國商飛公司即將交付首家用戶的首架C919大飛機首次飛行試驗圓滿完成。
記者從中國商飛公司瞭解到,在3小時2分鐘的飛行中,試飛員與試飛工程師協調配合,完成了預定的各項任務,飛機狀態及性能良好。目前,C919大飛機試飛取證和交付準備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自2019年起,6架C919在上海、閻良、東營、南昌等地進行飛行試驗,開展了一系列地面試驗和飛行試驗。2020年11月,C919獲型號檢查核准書(TIA),全面進入局方審定試飛階段。
2021年3月1日,東航與中國商飛在上海簽署C919採購合同。首批5架C919引進後,將以上海為主要基地。
回應相關新聞
1架空中巴士A319客機由重慶飛西藏客機衝出跑道起火 122人逃生
回應
以後不用坐波音了
大飛機提高國產化率是關鍵,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
中國航發大爆發,新款直10ME換裝更強勁心臟,長弓霹靂火單挑台灣「長弓阿帕奇」 2022-03-30
近日,一張最新款直-10ME武裝直升機的照片,引起外界關注,桅杆頂部則安裝了一部雷達,看起來與美國AH-64長弓阿帕奇很像。
從外觀來看,長弓阿帕奇像的頂個盤,而俄羅斯米-28N則像頂個球。而照片中的直-10比阿帕奇厚一些,但又沒有米-28N那麼圓,可能對這兩種都有借鑒。
AH-64 長弓最大特點是“發射後不管”,射導彈後可以實現自主索敵與追蹤功能,可以不需要駕駛員確定目標,直接撤離戰場,提升直升機的生存率。另外,長弓每6秒鐘就掃描一次,可在8公里的範圍內同時鎖定與區分多達256個目標,並且篩選出16個首要目標。在伊拉克戰場中,將伊拉克龐大的裝甲坦克群以摧枯拉朽之勢擊垮。
而米-28N的 “夜空獵手”是毫米波與釐米波雙波段雷達,能在黑夜、大霧與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照樣能準備識別與追蹤目標。並且配備鐳射測距儀等設備,能以10至15米低空貼地飛行時,及時避開障礙物,並且能在障礙物後方探測前方目標。
直-10ME機頂雷達可能兼具這兩種特性,使其能發揮更好的優勢。在2019年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上,中國的直-19直升機就出現過類似的裝置。
最初直-10,採用加拿大PT6C-76C發動機,但美國制裁,後續直-10採用國產渦軸-9A,造成直-10的航程、起飛重量等難以安裝機頂雷達。而如今已換裝渦軸-9C發動機,為直-10加裝機頂雷達創造了條件。
美國因S-400事件對土耳其進行制裁T-129發動機,巴基斯坦因而轉向中國訂購直-10ME。
羅羅公司陷入困境,拒絕中國伸出的援手,淪落裁員9000人賣掉公司,恐重蹈馬達西奇覆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qKVPEIE8ow
英國羅羅公司陷入困境,後悔沒賣C929發動機,中國航發迎來新春天2020/12/25
在全球客機領域,主要以美國波音與歐洲空客為主,兩家共佔到市場份額的99%以上。這兩家公司之所以在全球客機領域居於壟斷地位,既與其自身成立時間早、研發時間長有關,更與其雄厚的經濟科技實力脫離不了關係。其中,發動機技術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如果沒有性能優秀的發動機,那連客機領域的大門都進不去。而向空客與波音提供發動機的公司,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則在該領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英國羅伊斯公司是歐洲最大的航空發動機企業,與美國普惠、通用電氣齊名。該公司於1906年成立,成立時間比空客與波音還早,堪稱是航空發動機領域的鼻祖。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羅伊斯公司積累了大量發動機研發技術,生產出了一批性能一流的高精尖產品。這些產品不僅性能出色,而且使用壽命長、耗油率低、噪音低,深受客機公司的青睞。因此,空客與波音的部分客機採用羅伊斯公司的產品,例如波音787和空客A380。
中國在該領域起步時間不比歐美晚,但由於種種一系列的原因,首架自主研製的運-10下馬,最終黯然退出客機市場。但這並沒有讓中國人放棄自研客機的念頭,在2008年,中國商飛成立,後續研發出了中國首型中型客機C919。繼C919後,商飛又與俄羅斯展開合作,開始研製大型客機C929。該型客機起飛重量約220噸,航程約1.2萬公里,座數在300-350左右。在研發過程中,中國曾向羅伊斯公司採購瑞達XWB發動機,但卻被對方斷然拒絕。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一直實行對華技術封鎖政策,一些先進的產品根本不願意賣給我們。此次羅伊斯公司拒絕將發動機出售給商飛,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不過,這一決策令羅伊斯公司十分後悔,因為在國際市場的競標中,波音與空客選擇了其他公司的發動機,導致羅伊斯公司沒有拿下訂單,發動機面臨賣不出去的尷尬。隨著虧損越來越嚴重,羅伊斯公司迫不得已提出與中國合作的請求。不過,該公司依然不肯將最先進的發動機賣給我們,而僅願意出售一些性能中等的產品。
隨著未來中國民航市場的發展,對客機的需求量會進一步增加。英國羅伊斯公司卻執著的不肯將發動機賣給中國,只能面臨淘汰的命運。如今,中國正在研發性能更好的國產發動機,未來將迎來屬於國產發動機的新春天。
加拿大斷供失敗!新舟-700現身西飛,國產航發關鍵時刻頂住壓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YU_7ANB4po
宣告與運-7的「決裂」:新舟700已完全脫胎換骨 2019-06-05
新舟700並非600和60的單純升級改造。與600相比,700採用了最新型普惠PW150C渦槳發動機,推力提升一倍(兩台3200軸馬力提升到6200),螺旋槳從四葉改為六葉,垂直尾翼變為T字型,機身長度加了6米,起飛重量加了近6噸,時速從514km/h猛增到637km/h,載客人數從52人增加86人。
新舟脫胎於國產運-7運輸機,運-7是前蘇聯安-24的仿製型號,氣動佈局和尺寸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改進都限於發動機和機載設備方面。所以說,新舟600儘管是2008年首飛的,但實際上仍屬於安-24的升級版,而後者是1960年首飛的。運-7在1970年首飛,直到1982年才成功定型。安-24,在1976年就停產了。也就是說,運-7在誕生之日就已經是一款過時飛機了,使用的是落後20多年的技術。
新舟600支線客機獲成績 未來需重起爐灶
中國新舟系列至2014年11月,累計交付100架,累計訂單270架,分佈在全球17個國家的27家的260餘條航線上,飛行時數超過27萬。
新舟600在60的基礎上升級,2008年10月9日首飛,使用兩台加拿大PW127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整機壽命由30000小時提高到了60000小時,還加大了可檢修區域,使飛機的維護維修更加便捷。航電方面採用了綜合航電系統,飛行人員使用五個大型多功能顯示器(MFD),操作直觀方便。。
相關新聞
「新舟」700獲11家客戶285架意向訂單 2019-03-10 香港文匯報
殲10首單出口紅利 巴國再取消土耳其訂單轉買中國武直10ME 2022/01/07 中時
據土媒《國防工業新聞》報導,在交貨遭延誤之後,巴已經決定取消其2018年從土購買30架T129攻擊直升機的訂單,轉向採購中國的直-10ME,也是直-10首次出口。
巴2018年向土訂購30架15億美元的T129,由於該LHTEC-T800發動機是美國製造,但美國長期不予回應,土因此一直無法執行該項訂單。
直-10ME是它由直-10升級而來:配備主動和被動對抗裝備,換裝功率達1200千瓦的更強大發動機,採用新的發動機排氣噴口以減少紅外特徵,附掛裝甲板提供防禦能力等。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擁有空地、空空導彈,火箭彈、航炮等多種機載武器,可有效打擊敵方地面工事,裝甲和非裝甲移動目標,以及直升機等空中目標。
相關新聞
巴坦取消土訂單轉買中國直10ME 輸家是美國
相關新聞
陸殲10C確定出售巴鐵 關鍵在PL15導彈WS10發動機 2022/01/04 中時
美媒《軍事觀察》:巴軍殲10C令印度蘇-30MKI/陣風戰機面臨重大挑戰
俄羅斯電子設備遇美歐以色列禁運 Su-35戰機被大量退單
俄宣稱S400比西方好,但S-300在敘利亞不敢打以色列軍機,鎧甲-S1在敘利亞/利比亞/納卡被土耳其無人機摧毀 (回應:主因是俄在雷達電子和軍用電腦領域嚴重落後。)
回應
直升機方面中國比起美俄歐,還要落後一截。
美俄歐武器很多性能是有水分的。
仿製A129的T129,發動機要看美國的眼色,值5000萬美元一架嗎? 選升級的直-10ME,售後保養、維修無憂,還能獲類似梟龍的待遇.....
美媒:巴軍殲10C令印度面臨重大挑戰 全面超越蘇30 2022-01-05 軍迷圈
美媒《軍事觀察》報導,巴基斯坦已成為殲-10C“4++代”第一個海外客戶。
印度自20世紀90年代末部署重型戰鬥機蘇-30,並從2002年部署更先進的蘇-30MKI,目前有270多架正在服役。
蘇-30MKI續航能力比殲-10C高得多,可攜帶更多的彈藥,而印度最近從法國購買的“陣風”戰機,飛行速度和高度不但不如蘇-30,甚至也不如殲-10。殲-10是在蘇-30MKI問世16年後的2018年才服役,並受益於中國強大的技術基礎和研發規模,在航空電子設備,特別是感測器和電子擁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殲-10C的部有源相控陣雷達,雖然尺寸要比蘇-30MKI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小,但更難被干擾,探測效率也更高,電子對抗能力也更強。殲-10C的PL-15性能遠遠優於俄羅斯R-77和法國“米卡”導彈。在射程上,PL-15可以達到印度導彈的兩倍以上(R-77為110公里,米卡為80公里)。PL-15使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制導,不僅不易受到干擾,也更能鎖定隱形目標。在短程空對空作戰方面,殲-10C的PL-10短程空空導彈具有非常大的離軸發射角,要比印度優勢。殲-10C機身更廣泛使用複合材料,重量也更輕,推重比也更高。
殲-10C相對于蘇-30MKI的主要優勢在於,低得多的運營成本和維護需求,以及先進的電子系統和資料連結。這也被認為是使該機在2020年模擬空戰中擊敗俄制蘇-35的主要因素。
俄羅斯遇經濟抵制 Su-35戰機被大量退單 2022/01/04
俄羅斯的蘇愷系列戰機過去幾十年一直很暢銷,不過最近遇到退單潮。知情人士透露,由於美國與西歐陣營對俄羅斯經濟制裁,間接導致一些Su-35戰機的原本訂戶決定退訂單,包括埃及、阿爾及利亞、印尼都取消了Su-35戰機的採購案。
防衛部落格(Defense Blog)報導,Su-35之所以被退單,與它的產能受限有很大的關係,雖然俄羅斯掌握了大多數Su-35的生產工作,但是精密的電子設備卻需要從美國、歐洲和以色列進口,在美國與北約對俄羅斯進行工業產品的禁運後,就造成產能的延遲。
消息人士表示,「由於俄羅羅未能及時更換供應商,先前從一些歐洲國家和以色列進口的主動掃描陣列雷達和關鍵航空電子設備被扣住,影響3個國家對Su-35的大訂單。」
埃及也停止了30架Su-35戰機的採購,轉單到其他款式的戰機。鄰國阿爾及利亞也決定不買Su-35,而是把資金集中到Su-30SM 戰鬥機的性能更新上,現代化上。這對俄羅斯來說,是相對的好消息,雖然新戰機訂單取消,但至少現有戰機的性能提升也是一筆不無小補的商機。
Su-35剩下的出口希望在伊朗,報導稱,德黑蘭將於下個月與俄羅斯簽署一項為期 20 年的軍事戰略合作協議,可望購買包括 S-400、軍用衛星和埃及退訂但已完成的Su-35戰鬥機。
相關新聞
俄宣稱S400比西方好,S-300/鎧甲-S1被摧毀,但在利比亞不敢打以色列軍機,在敘利亞被土耳其無人機摧毀 (回應:主因是俄在雷達電子和軍用電腦領域嚴重落後,防空導彈武器形同虛設。)
陸殲10C確定出售巴鐵 關鍵在PL15導彈WS10發動機 2022/01/04 中時
日前巴基斯坦空軍2022官宣視頻透出端倪後,巴國隨即對外放出殲-10C機隊將在2022年3月23日國慶中展示的消息,之所以從殲-10A直到殲-10C才成交,除了與印度購入飆風戰機外,殲-10C成功換裝渦扇-10向量推力發動機與決定搭配PL-15遠程空對空導彈,是關鍵。
霹靂-15可供巴JF-17(梟龍)Block3使用,但在雷達與與機動性等遜於飆風,對戰勝算不大。進口殲-10C後,只要掌握機會並運用適當的戰術,有機會先發制敵擊敗飆風。
殲-10C在2019年珠海航展傳出的是每架7000萬美元,接近梟龍Block3的5000萬。殲-10C甚至稱這次交易是14億美元購入36架,真是半買半送,當然也有可能是與其他交易項目捆綁在一起才有的價格。中國願意以如此低廉價格出售給巴國,除了雙方長期的關係之外,可以讓殲-10C有實戰檢驗的戰場。因為對於所有高價值軍事資產來說,實戰戰績才是軍火外銷唯一的硬實力,只要有一次機會擊敗盛名在外的飆風戰機,那未來的財源才真是源源不絕而來。
梟龍報價5000萬美元,阿根廷嫌貴要求降價,還拿印度施壓? 2021-06-07
5000萬美元的梟龍是否太貴?印購法陣風單價超過2億美元,瑞典JAS 39鷹獅已超一億,印度LCA光輝成本也7800萬美元性能是絕對比不過梟龍,所以梟龍有很好的性價比。
梟龍Block1僅1500萬美元。但是多批次改進,Bolck3已5000萬美元:換用了探距170km的KLJ7主動電子掃描(AESA)雷達,PL-15/10空空飛彈。
相關新聞
台灣買F16V要價1億2100萬美元逼近F-35B 專家說通膨驚人價格翻倍
空軍說明:F16V單機價1.21億美金 F35要1.5億美金以上
日本C-2運輸機亮相迪拜航展 想尋求出口卻一事無成
迪拜航展2021.11.14-18,是日本參展C-2運輸機,展示了進軍國際軍火市場的野心。
C-2是用來取代C-1和C-130運輸機機隊,全長43.9米,翼展44.4米,高14.2米,採用兩具單台推力27噸的通用CF-6-80C2K1F渦扇發動機(也安在波音747、A330,最大速度917公里/小時,巡航為890公里/小時,空重為60.8噸,載重量為30噸,貨艙尺寸達到4米×4米×16米(寬×高×長)。
運20全長47米,翼展45米,高15米,4台D-30KP2發動機單台推力才12.5噸,最大起飛重220噸,最高載重66噸,尺寸差不多, C-2運載能力僅為運-20的45%,由於缺少大型鍛壓機,其XC-2使用的中央翼盒厚度就高達540毫米,大大影響了貨艙體積。更別說其機體強度不足導致重載試驗中機體撕裂,在材料上偷工減料,貨艙地板上打孔減重、民用設計單柱起落架的毛病了,甚至又被曝出載重量僅能達到24噸,單價卻貴到2億美元一架,還出現過艙門掉落和空中加壓破損的事故。
相關新聞
運-20換裝4台大涵道比渦扇-20(單台推力13至16噸)有效載重達66噸,可輕鬆運載58噸的99A主戰坦克。
見不得中國好?德國欲對中國驅逐艦“心臟”下狠手 2021-11-08 環球網
近日多家德媒稱,德國MTU公司長期向中國海軍主力艦提供柴油發動機,並反復暗示“明知產品會被用於中國軍備的情況下,德國廠商是否可以無需特別許可繼續向中國出口”?
該報導稱,直到2020年,MTU公司一直通過“軍民兩用”許可證為中國海軍052D型驅逐艦供應柴油發動機。截至今年9月已有20艘入列服役,且至少還有5艘正在製造。該艦在高速航行時使用兩台中國國產的燃氣輪機,低速航行則使用兩台MTU。此外,056型輕護已有70多艘,使用兩台法國SEMT Pielstick授權中國生產的PA6型柴油發動機,是德國MAN的子公司。
問題是,在MTU強調,該公司始終遵守出口管制規定,並且已經徹底結束為039型中國常規潛艇供應柴油機的合作。從未和中國國防部或者中國軍方直接簽訂過合同,暗示具體協定都是由MTU的合作夥伴或者授權經銷商簽署。軍民兩用產品,並不需要特別的出口許可。
德媒也引用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專家魏澤曼的話稱,軍民兩用物資的出口屬於當前法規的“灰色地帶”,“在明知產品會被用於中國軍備的情況下,廠商是否依然可以無需特別許可繼續向中國出口?” “綠色和平”組織的裁軍事務專家盧爾茨更是激進地表示,德國當前的出口管制法規“顯然是為出口軍火而制訂的”,新一屆德國政府必須轉變這種做法。
據老司機瞭解,中國海軍早年的確曾大量引進MTU柴油發動機,但隨著國內相關技術的不斷突破,國產已經批量裝備並不斷走向海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7年中國製造的柴油發動機成為俄羅斯21631型“暴徒-M”輕型導彈護衛艦的“心臟”。該艦前5艘均採用德國MTU的16V4000M90,烏克蘭危機後,俄遭受西方制裁,俄方不得不引入河柴重工的CHD622V20。此外,俄6艘21980型“白嘴鴉雛”級快艇裝備的也是河柴TBD620V12。濰柴動力生產的國產柴油機贏得外軍客戶並開啟進軍北美征程。
相關新聞
不只是柴油發動機,現在我們連燃氣輪機,也可以返銷俄羅斯了
回應
89六四後美不再出售LM2500燃氣輪機給中國,之前只出售了兩台。中從烏引進UGT25000。但問題較多、可靠性差。中國改良後,有了自己的燃氣輪機GT25000。
如果MTU不賣給中國,中國就會仿製改良成中國型號柴油發動機。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1-11-08/doc-iktzscyy4300759.shtml
國產五代艦載機外形與FC-31相似?設計理念截然不同! 2021-10-31 觀察者網 王世純
在航母電磁彈射器最大彈射起飛重量有限的情況下,一切艦載機的指標都要向重量和尺寸妥協,最大起飛重量過大的殲-20顯然就不在選擇範圍之內,更加成熟FC-31構型演化為艦載機專項的21號工程,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從FC-31第一款驗證機開始,如何在有限的空間、氣動外形、有限的發動機推力下提高機內容積和大幅度進行結構減重,提高艦載機升力和減租,就成了整個海五代項目的發展脈絡。
雖然F-35看起來沿用了FC-31,但明顯胖了一圈。細節上,在機翼後緣、機頭形面、隆起的座艙後部、DSI進氣道唇口形面乃至整個機身方面,都有了較大變化。這是合理的,需要容納更多的電子設備,還需要為艦載需求重新設計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
根據航空學報論文,海五代的原型機機翼後緣變得更為飽滿並且由平滑過渡變為反彎設計,目的是改善低速氣動效率,滿足艦載起降性能需求。為了減阻,座艙風擋前的過渡段變得更加平順;座艙後部隆起,可以使前機身座艙之後膨脹波強度降低;在DSI進氣道唇口形面等地方也作了相應的減阻處理。實現了10%的氣動減阻增益。
在滿足升力和減阻以後,另一是減重: 鋁合金加強框-翼梁整體件設計/製造一體化方法,比傳統鈦合金框梁組合結構,零件減少一半,減重超過1/3,從而大幅減輕結構重量,增加裝載燃油,進一步保障了飛機推比和作戰半徑。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1-10-31/doc-iktzqtyu4555172.shtml
不演了 美高官承認日「出雲號」是航空母艦 2021/10/28 中時
美國海軍部長戴杜羅(Carlos Del Toro)近期結束日本訪問,並將已完成部分F-35B戰機運用改裝的海上自衛隊「出雲號」直升機護衛艦(DDH-183),直接在推特貼文中稱為「日本航空母艦」,毫不顧忌日本政府為減輕違憲疑慮和周邊國家反感,持續避免將該級艦稱為航空母艦的宣傳策略。
回應
狡詐的日本,從未放棄軍國主義的大夢。
相關新聞
美日航母南海聯演 陸4艦迫近監控
中國隱身戰機取得接連突破 艦載機的好消息也來了 2021-10-29 環球網
在9月的珠海航展上,殲-15和FC-31的總設計師孫聰曾表示:“大家不用著急,可以再等等,應該在今年,大家就能看到下一代航母艦載機的好消息了。”
於是,外媒10月29日開始瘋傳中國隱形航母艦載機原型機成功首飛的消息。
美國“動力”網站29日稱,一架漆著藍綠色底漆的中國隱形原型機當天被拍到在空中飛行,外形與之前公開的FC-31非常類似,但細節處有多處改進,包括機翼採用了可折疊設計、前起落架具備彈射器牽引杆、機首下方配備類似美國F-35的光電瞄準系統(EOTS),以及重新設計的座艙罩等。
英國《飛行國際》網站29日稱, 10月27日出現的兩座版殲-20隱形戰鬥機的照片和視頻,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兩座隱形戰鬥機的國家。
報導稱,中國一直傳聞正在FC-31機的基礎上開發用於新型航母的艦載機,它的模型不久前還出現在中國武漢航母測試平臺的“甲板”上。FC-31原型機於2012年首飛,並多次向國際市場推銷,但沒有獲得訂單。第二架FC-31於2016年首飛,它可能由國產WS-13E渦扇發動機提供動力,取代了早先使用的俄制RD-93發動機。這次出現的艦載型號在FC-31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空氣動力學方面改進,包括重新設計的垂直尾翼、更少棱角的整體外觀和更光潔的表面。
https://mil.news.sina.com.cn/2021-10-29/doc-iktzqtyu4334937.shtml
中國大陸測試推力超過500噸的固態火箭引擎 2021/10/20 中時
防衛世界(DefenseWorld)引述《環球時報》報導,中國航天科技公司(CASC)剛剛完成大推力固體火箭引擎的測試,這台引擎直徑達到3.5公尺,裝藥量150噸,而推升力過500噸。
CASA表示「此試驗標誌著我們在固態運載火箭技術領域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將來發展重型運載火箭技術奠定了基礎。為將來的載人登月以及深太空計畫,都是重要的。」
太空火箭分為液態燃料與固態燃料,液態燃料的操縱性較好,可以透過各種閥門來控制,但是設計複雜,成本極高,而且液體燃料容易揮發,必須在發射前裝填,否則很容易漏光;而固態燃料是將燃料與氧化劑都混合成膏狀,燃燒以後就只能一直燒完,不能中途結束,但是推力極大,構造簡單。
早期的太空火箭與彈道飛彈都採用液態火箭,之後固態火箭的安全性逐步提升,而且保存時間更久,因此先是彈道飛彈採用固體燃料,之後許多的太空火箭也應用上固體燃料系統。
研究人員認為,新的 500 噸推力火箭引擎,可使以後的大型重型運載火箭變得更廉價與更快的量產速度。
CASA計畫,在單台500噸推力引擎的基礎上,繼續研製直徑3.5公尺的更大型引擎,總推力將超過1000噸。
中國推力500噸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2021-10-19試車成功
該型發動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四研究院研制,直徑3.5米,裝藥量150噸,推力達500噸,採用高壓強總體設計、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殼體、高裝填整體燒注成型燃燒室、超大尺寸噴管等多項先進技術,發動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全球最強俄RD-171MV火箭發動機將推出,世界各國的差距將再次拉大 2019-12-10
目前世界主流發動機的推力排名主要有:第一名俄RD-170單臺地面推力達到790噸,第二美土星-5號所用的F1發動機達690噸,第三美德爾塔4型重型火箭的RS-68達299噸。中國長征-5號配置的YF-100才120噸。不過,中國正研單臺推力達500噸的液氧煤油機及單臺推力達200噸的氫氧機。
相關新聞
俄2021-09-15叫停“葉尼塞”超重型登月火箭技術設計(約需1.7萬億盧布) RD-171MV發動機。RD-171MV重10.3噸,推力超過800噸,功率達到24.6萬馬力。
運20B疑首次被官方證實 換裝大涵道航發性能達到預期 2021-07-17 新浪軍事
日前,航空工業網微博號發佈的一張漫畫圖片引發網友熱議。運-20,機翼下方安裝四個粗壯的“酒桶”,暗指該機已經換裝了大涵道比的發動機。
所謂涵道比,指的是渦扇發動機外涵道與內涵道空氣流量的比值,而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是指涵道比4以上的渦扇發動機。
大涵道比的發動機體積大、油耗低、噪音小,因此適合作為遠端運輸機和民航客機的動力,而戰鬥機通常使用低涵道比的發動機。以往,運-20採用D-30KP-2/渦扇-18,其涵道比為2.42,屬於中涵道比發動機,技術水準較為落後,動力和燃油經濟性都只能說是堪用。
運-20立項之初,其動力系統預備了俄制D-30KP2、渦扇-18、渦扇-20三套方案:D-30KP2承擔了早期試飛研製的需求,解決有無問題;而渦扇-18則是D-30KP-2國產化改型;渦扇-20則是最終版本,能使得飛機達到設計目標。
1架運-20可以裝載2輛30噸級的15式輕坦,實現7800公里的遠端部署,55噸的最大有效載重可能無法完成這項任務。而換裝渦扇-20之後,運-20B能達66噸,當初的設計指標最終得以實現。
2016年一張衛星圖,一架安裝4台渦扇-20的伊爾-76試驗機停放在機場上,到了2020年底,換裝了四台渦扇-20的運-20現身網路,其動力系統的成熟度再度提升。
回應
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雖然省油,但推力小。
嗯,不如你的嘴吹力大。
直徑變大,推力增加,但並不意味速度能增加。因為不能超音速……
也沒說速度能增加啊,也沒說能超音速啊,你把屁眼對準再噴好嗎?
蘭德智庫:中國武器研發雖有進步,但抄襲模式使之難以躋身世界前列
蘭德公司2021-07-15公佈《俄羅斯與中國的國防採購》報告對俄中武器研發特點、以及優勢與缺陷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和分析。
中國的照抄模式很容易助長逆向工程而犧牲基礎性的研發工作。不過,中國已經開始彌補這一缺陷,從2010年大幅度增加研發經費,每年的增幅接近15%。
從總體上看,中國的努力解決了一些研發方面存在的老問題,在某些領域,如彈道導彈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但在另外一些領域,如飛機等,不過是延續過去幾十年抄襲模式得到的自然積累而已。
解放軍解決了許多技術障礙,但是這種進步基本上是通過盜竊智慧財產權、採購和合資企業等方式來吸收外國經驗和外國技術的結果。中國在高端晶片、潛艇靜音和飛機發動機製造等許多方面依然難以有所突破。
回應
試問蘭德,航空發動機是材料工程結晶,要怎麼抄襲啊?去看看商用CFM,RR發動機早已賣遍全球多年,至今哪一款被人抄襲的。
各式東風導彈丶99A主戰坦克丶055大型驅逐艦、J20第5代殲擊機,那一個是偷的?跟誰偷的?
隧道鑽探機、高鐵、高速公路,以前歐美都以高價格刁難,現在呢?大陸出口產品壓低了以往高價格的歐美機械,功能更是青出於藍。半導體呢?過些時,就可知道華人的智慧無上。
DF-17超高音速導彈美國還沒開發出來,要從哪裡盜竊技術?美國還活在"世界第一"的心態,可憐
中國太可惡了,把美國技術,像是5G,給偷走了,害得美國沒有了5G
米國從來靠偷竊,靠抄襲,這是人盡皆知的事。
日本戰後的工業就是靠抄襲起家!
付了學費的學習,就是合理的進步過程,無論怎麼污蔑,也是後進者的正當和必經之路,...
美國人有創造力但是整體工業實力衰退過度沒辦法用合理的成本造出實物來就不要牽托那麽多。
科技靠理工人才,今年大學畢業人數,中國909萬人、理工生約500萬,美國200萬、理工生約60萬!
研發創新能力可從專利申請數衡量,聯合國世界智產權組織(WIPO)公佈2018年審核通過專利申請,中國1,542,002件,美國597,141件!
中國的成本控制優勢加上驚人的造艦速度,令美國海軍無法企及。其驅護艦隊的規模已達全球第二。
2020年中國下水12艘056護衛艦、9艘驅逐艦,1艘071綜合登陸艦以及1艘075兩栖登陸艦。到目前為止,中國擁有25艘052D驅逐艦,30艘054A護衛艦,7艘055萬噸級驅逐艦。
由於中國在造艦成本上的優勢,中國海軍的艦艇無需刻意限制排水量或者數量。
對比之下,美國海軍的新造艦計畫卻屢屢受挫。DDG1000驅逐艦被砍至3艘,LCS濱海戰鬥艦停止建造,並開始退役封存。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開始退役,block3批次伯克級驅逐艦建造速度緩慢。美軍緊急招標義大利“星座”級護衛艦。
中國防空能力的完善,是中俄技術的結合。
目前中國建立一個龐大的國土防空網,由近600台雷達組成的警戒體系。從遠端警戒到中近距離的跟蹤,從低空到高空,從小目標到隱身目標,都實現全方位的覆蓋。而中國近50架的預警機則成為最好的補充,大大擴展監視的範圍。
中國空軍下轄近200個地空導彈營。中國裝備24個營的S-300PMU/PMU1/PMU2,4或6個營的S-400。國產的紅旗9超30個營,其餘部隊還在換裝紅旗-22。美軍的打擊力量想要穿透如此嚴密的防空網,將很難且會損失慘重。
美國智庫蘭德報告評估中國導彈,海空軍及防空力量 2002-06-22
《美國的軍事能力以及如何應對危險世界》的報告中,中國毫不意外成為報告的“主角”。
在中國發展出霹靂-15/21等新一代遠端和超遠端空空導彈後,美軍已沒有優勢。美雖加強JASSM-ER和LRASM等空對地導彈的部署,以及開始新一代隱身核巡航導彈的研製,但仍需發展下一代戰斧巡航導彈、高超音速遠端反艦導彈、地對空導彈、反輻射導彈、空空導彈等。美還需準備10至15個現代化的短程防空部隊,來應對中國新型巡航導彈的威脅。
中國導彈能力:
在1996年,中國的東風-11/15裝備數量還在十位數,僅覆蓋韓國美軍基地。到2003年超過三位數,到2010年超過4位數5,同時擁有上百可覆蓋第二島鏈的東風-21C和長劍-10巡航導彈,包括其艦載版本東海-10導彈)。到2017年,東風-21C和東海-10已超千部,而中國的轟-6K的長劍-10已覆蓋美國關島,並擁有3位數的存量。
中國空軍:
中國擁有大量高性能的四代機,包括蘇-27/30和殲-11/16,性能不次於美國F-15。儘管美軍的五代機F-22和F-35對中國的四代機殲-20/31有優勢,但數量太少,而且中國正在部署自己的五代機。
中國在造船,陸基導彈和防空三個領域超過美國,且短期內很難趕超。
美軍沒有遠端陸基戰術導彈,也缺乏對中國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防禦能力。美陸軍只有M270和海瑪斯兩款火箭炮具備發射ATACMS彈道導彈的能力,其改進版也僅有300公里。
美軍在一線基地部署的愛國者和薩德系統的數量嚴重不足,因為這些武器價格昂貴,無法掩護所有的軍事目標免受“導彈雨”的洗禮。
美國最為關注的是DF-26中程反艦彈道導彈。它對美國部隊在亞太地區的部署和行動構成特殊的威脅。
建黨百年慶典出現武直-10最新改進型:防護力再提升 添干擾設備 2021-07-04 新浪軍事
近日,航空工業接連曬出多張慶祝建黨100周年的圖片,出現了武直-10,不僅在發動機艙側面加裝了複合裝甲,短翼上還增加了新型電子對抗設備,發動機排氣口向上,主旋翼的氣流可降溫能降低紅外特徵。將在兩栖作戰與高原作戰領域,大幅提升解放軍的作戰能力。
1998年,武直-10正式立項,軍方抱有極高的期待,其機動力、武器裝載量、航程、隱身能力等主要參數均瞄準了世界水準。
然而,武直-10整機進度要早於“40號發動機”(渦軸-9),武直-10原先適配的進口發動機卻遭到卡脖。渦軸-9功率還比預研時提升了20%,但仍不足以讓當時的武直-10在空中任意地輾轉騰挪。解決之道就是減重,座艙骨架由36個複合材料管梁連接在一起,減重優化成3個大部件。不僅武器裝載量沒有下降,其載油量甚至還有所增加,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作戰半徑最大的武直。
直-8寬體機亮相,空突能力大增,還需要中俄聯合重型直升機嗎? 2021-04-03
由於當初直-8機艙寬度實在太小,「山貓」轉而選擇俄製米-171。直-8L加寬了機身的寬度,具有大後開尾門,實現了搭載「山貓」突擊車輛的目標。
直-8寬將機內地板下油箱布置到了機體兩側的浮筒短翼上,在外形設計、體積上更類似美國CH-53「超級種馬」的短翼。
中國還沒有CH-53、CH-47「支奴干」,因此,仍需要一種,起飛重量約為40噸,有效載荷為10-15噸,最大航程超過600公里,最大速度為每小時300公里。很可能是未來中俄聯合研發的重型運輸直升機
直8L寬體機驚豔亮相,國產直升機大爆發,俄製米171會被淘汰嗎? 2021-03-27
儘管目前我們擁有了直-8G、直-20、直-8L等先進國產運輸直升機,但陸航仍裝備大量米-171,未來仍會是中堅力量。
梟龍軍演擊敗飆風攪動中印巴情勢 印度憂中巴已獲飆風戰機參數 2021/07/02 中時
日前在土耳其舉行的「安納托利亞之鷹-2021」(Anatolian Eagle-2021)聯合演習中,巴基斯坦的梟龍戰機出乎外界意料地以總成績6:2擊敗了卡達的飆風戰機,這使得長期與巴國有領土爭議並多次發生軍事衝突的印度極為擔憂。印度空軍認為,巴國空軍飛行長期以來使用性能優異的F-16戰機,飛行員實戰經驗與技術亦不落人後,如果再獲得飆風戰機的技術參數,未來若再次發生印巴因喀什米爾糾紛而爆發空戰,印度空軍無疑將處於非常不利的態勢。
印度以平均單價2.45億美元(含配套的相關機載武器裝備)引進法製飆風戰鬥機,並對外宣稱能改變中印與印巴邊界的空中形勢,但這次的表現不如預期,可能是超視距攻擊的能力未能發揮,最後在近距格鬥中落敗,這對其他戰機在應對飆風時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本次演習自6月21日舉行至7月2日,地點於土耳其科尼亞(Konya)的第3主要噴射機基地(3rd Main Jet Base),除了本土土耳其空軍的F-16、KC-135和E-7A等多型戰機外,還有北約E-3A空中預警機、卡達空軍飆風、亞塞拜然空軍MIG-29和SU-25,以及巴基斯坦空軍JF-17雷電戰機,此外還有包括日本在內近20個國家派出觀察員參與。
71架戰鷹飛過天安門廣場 向党、祖國和人民致敬
2021年7月1日上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71架飛行編隊從天安門廣場上空通場而過。15架殲20戰鬥機三梯隊,71字樣由10架殲10組成,殲10C今年換國產太行發動機的殲-10C公開亮相作戰部隊,這標誌著殲10已經正式進入了100%國產化狀態。
圍繞彈射座椅的算計:英國也想卡中國“脖子”? 2021-06-30 軍迷圈
阿根廷採購12架梟龍3的傳聞了,總價6億美元,將裝備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新型的RD-93MA或中國國產WS-13E發動機,中國國產彈射椅。
梟龍3是目前國際市場上性價比最高的戰鬥機。有人說目前像F/A-18E/F、蘇-30SM也已降到5000-6000萬,但這是裸機價格。與梟龍包含配套的武器、備件、維修服務,甚至還附送生產線的打包式銷售完全沒有可比性。實際上,西方戰鬥機如果全套打包售賣,單價往往十分驚人。比如瑞典“鷹獅” 出口巴西時單價已超1億。而且與梟龍之前出口尼日利亞、緬甸時由巴基斯坦航空工業綜合體負責不同,這次是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
前不久阿根廷甚至還放話說,如果梟龍3不降價,就要購買印度LCA。其實這只是一種非常拙劣的砍價技巧,LCA不單價格更貴(採購價6000萬)、性能遠不如梟龍3,它使用的彈射座椅,同韓國FA-50出自剛剛卡阿根廷脖子的英國馬丁貝克!
國產重型火箭用氫氧發動機噴管研製成功 2021-03-19 澎湃新聞
近日,中國航太公司一院211廠成功研製出重型氫氧發動機噴管,噴管分為上、下兩段,上段最大直徑1.8米,下段最大直徑2.5米,壁厚最薄處僅1毫米。採用內壁銑槽、外壁直接套接結構的擴散釺焊製造工藝。
擴散釺焊是在高溫下保溫一定時間使焊件產生微量形變,採用熔化的中間金屬夾層,讓接觸部分產生原子互相擴散,形成新的擴散層,從而實現可靠連接的壓焊方法。這種方法可用於需要大面積結合的具有複雜內部通道的零部件的製造,構件變形小,尺寸精度高,且不會損失原材料本身。
所謂“銑槽”就是在噴管內壁上銑出一道一道的凹槽,再通過擴散釺焊工藝將內壁焊接到外壁上,這樣噴管壁內部就形成了緊密排列的中空通道。
為什麼要做成中空通道?
噴管的材料要承受近3000℃的高溫,而火箭的推進劑——-253℃的液氫和-183℃的液氧就是現成的冷卻劑。火箭設計師讓液氫在進入燃燒室之前,先在這些中空的通道裡高速流動,帶走燃氣傳給噴管的熱量,保護噴管不被燒毀。燃氣傳給液氫熱量時對液氫進行預熱,這部分熱量最後又被液氫帶回了燃燒室,得到了再生,因此這種設計的發動機噴管又叫做“再生冷卻噴管”。
外壁型面則採取不加工直接拼焊成形的方式,尺寸大、剛性弱、型面精度控制難度大。推進劑經過火箭發動機渦輪泵的增壓,噴管的夾層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如果連接不牢,就會被巨大的液壓作用力撐開,導致噴管損壞,火箭發射任務也就失敗了。因此,在銑槽式噴管的製造中,內外壁的結合是否牢固,是否形成封閉的冷卻通道非常重要。
陸半導體與造船優勢讓產業鏈大亮紅燈 美國會思對策 2021/03/12 中時
「Breaking Defense」10日報導,隨著華府愈來愈重視中國在諸如半導體、造船等數個關鍵領域的壟斷優勢,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的威脅;涵蓋兩黨成員的聯邦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任務小組,正積極將研究報告寫入2022年國防預算中,以提高對國內產業供應鏈的支持。小組對於高科技與半導體製造中心,集中在台韓中,這次疫情讓美國產業鏈狂閃紅色警戒。2021年2月,拜登簽署行政命令,以審查美國在多個領域中的供應鏈,包括製藥、高能量電池與稀土。還要求國防部針對國防產業基地的潛在弱點,提供白宮研究報告,
回應
中國壟斷半導體?是最大市場那是沒錯,但都是40奈米~的低階芯片。
軍用芯片可靠性要求很高,仍用40奈米以上高度可靠製程!除非大牌旗艦型手機,還是14奈米甚至更低階(中芯早已量產14奈米,N+1製程也已研發完成,只是被卡在被美國抵制而無法購入EUV光刻機)。筆電不論多新都還是12奈米甚至更低階,車用晶片不論多新是都還是40-50奈米。現在全世界都把晶片當成戰略物資,那麼大陸只能全力奉陪到底了,很快就可以追趕甚至超越台灣。大陸也有自主研發的光刻機和蝕刻機等半導體製程設備,上海微電子的光刻機,10多年前就已達90奈米(28奈米預計今年推出),台積電用的就是上海微電子的設備。
相關新聞
美組科技民主聯盟 陸兩會反擊:十四五規劃科技自主與創新
中國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林毅夫:想卡中國晶片脖子只會加速中國進步,讓自己加速失去競爭優勢。
陸十四五 拚科技自立自強 2021/03/06 工商時報
全國人大會議5日開幕,此次會議將審議「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草案,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成當中重點,AI、量子資訊和半導體則被列重點。雖未列出GDP增速具體目標,但要求保持合理區間,研發經費年均增長7%以上,數位經濟增加值要占GDP一成、高價值專利比例成長一倍等目標。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至65%、城鎮調查失業率5.5%內。
相關新聞
外媒:中國出人意料地設定了GDP增長目標
外媒解讀李克強總理GDP “溫和”增速6%“保守”、“謹慎”,認為可能超過8%。外媒報導兩會,塞進了自己的議程。
中國經濟永遠超不過美國?美華裔學者獨排眾議做驚人預測 2021/03/05 中時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發表《美國對華政策的未來——對拜登政府的建議》中引用華裔學者易富賢的研究,表示中國人口的轉折點出現在2012年,經濟成長也在同一年減速,不只2028年超越不了美國,反而會在2035年速低於美國。
歐日曾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但由於落入老齡化陷阱,然後重新回到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國生育率1991年已低於美國,2000年比日德希葡義還低,所以,人均GDP不可能達到美國的50%。
回應
美國人均GDP6萬7千美金,為何一般人過得那麼辛苦!
那可以叫美國不要整天像瘋狗一樣亂吠中國威脅論了嗎,別整天對中國沒事亂搞什麼貿易戰科技戰宣傳戰。
本文只是多年前中國崩潰論的變種版,內容雖略有不同,但還是先畫靶再找理由,聽起來是很有理,但其實只是一種心靈毒湯自我安慰的幻想。
中國航空發動機水準能排全球第幾?目前至少並列第4 2021/03/05 新浪
第一美國。GE和PW航發領先至少二十年。理由:F119/F135推重比10級的大推力發動機別國沒有實際服役的產品。
第二英國瘦死的駱駝,全靠一個羅羅撐著,民航RB211/Trent長期和GE9家族對抗,軍航EJ200也是推重比9級的中推。
第三俄羅斯苟延殘喘也是只瘦死的駱駝,就靠蘇聯家底度日了,新東西不多,對標F119的“產品”30還沒出來。
老四法國後勁不足。軍航就守著個8.5推重比的中推M88-2混日子。民航仗著CFM56、LEAP的底子還可在15噸級上風騷一把。
中國眼下並列第四,不過前景最看好。j20的軍航大推渦扇15一直“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渦扇10改進型也可以扛一扛。J31的推重比9以上的中推渦扇19要更神秘一些。民用航發就看C919的長江CJ1000了,而遠程寬體C929的CJ2000還在核心機試驗階段。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1-03-05/doc-ikftssaq1459818.shtml
相關新聞
印媒:殲20仍飽受發動機困擾 而印度LCA卻能用上美F404航發
回應
j20已用上了國產ws10c。而印度只能花大錢買發動機,還有臉說比中國強?
相關新聞
運20運輸疫苗2021-02-28直飛菲律賓的背後--用上了國產渦扇18一年內消滅五大詬病:數量多了;動力好了;使用不受限了; RVSM設備認證有了;加油/預警/…系列化發展有了。2023年可能安裝大涵道比渦扇20,將徹底解決國產大飛機的“心臟病”問題。
普惠F135引擎修復不易 已影響F-35戰機出勤率 2021/02/14 中時
美國空軍發布了2021年,F-35示範飛行表演的場次表,外界卻發現飛行時時與表演科目都有削減,對此一名美國國防官員坦承,現在美國空軍的F-35聯合打擊戰機面臨著出勤率下降的問題,而核心原因在引擎,原來F-35的普惠F135面臨修復時間過長、新毛病接踵而至的麻煩,這個情況可能要花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改善。
防衛新聞報導, F135引擎的問題是雙重的。首先,F135重型維修中心,無法照原訂計劃的修理速度,來處理待修的引擎。其次, F135引擎葉片的表面抗磨抗熱塗層,有過早損耗的問題,需要更多的維修工作。如果無法解決F135修復時間過長的問題,到2022年,約有5-10%的F-35沒引擎可安裝。
為了解決堆積的維修工作,美國空軍正在培訓第2個F135引擎維修中心,應可在今年6月啟用。同時普惠公司也將會再修改與生產新版本的引擎葉片,能夠更耐用。
大陸渦扇13引擎生產線就緒 可成為殲31心臟 2021/02/10 中時
防衛世界報導,中國航空 (AVIC)旗下動力部門,表示中口徑引擎的生產線,已通過了驗收工作。
代號「泰山」的渦扇13(WS-13),總長4.14公尺、最大外直徑1.02公尺,單重1135公斤,最大推力86.37千牛頓(kN),也就是19,416.74 磅力(lb)、8,807公斤力(kgf).
做個比對,通用動力F404的最大推力78.7千牛頓,F414的最大推力是97.9千牛頓,勞斯萊斯EJ2000最大推力90千牛頓,賽峰M88最大推力75千牛頓,克裡莫夫RD93最大推力81.3 千牛頓。
渦扇13可能在中巴合作的JF-17 (中稱FC-1梟龍)和殲-31匿蹤戰機身上,有傳言認為,FC-31將會是大陸下一代航母艦載機,因為它在尺寸上較殲20更為合適。
相關新聞
殲31戰鬥機,將更換新型渦扇19發動機,最大推力可達11噸
075兩栖艦配4台16缸中速柴油機 總功率約6.4萬馬力 2021-02-04 浩漢防務
4萬噸級的075兩栖攻擊艦二號艦已完成了海試,走的是低成本路線,使用的4台滬東重機的16PC2-6B中速柴油機,總功率6.4萬馬力,航速25節。
事實上全球的兩栖艦艇基本上都是使用柴油機做為動力,不需要高速編隊航行,再加艦體也比較笨重,因此航速都快不到哪裡去。
16PC2-6B轉速600轉/分(船用柴油機中速300到700)、單缸750千瓦、一共16個氣缸,約等於16000馬力、機體重量114噸。
一般來說像護衛艦和驅逐艦的主戰艦艇都會選用高速柴油機或與燃氣輪機聯合組成交替動力。不過高速柴油機燃料成本較高,壽命比較短,維護比較頻繁,後勤壓力大。低速皮實耐用,大修週期10年以上,使用非常廉價的重油,燃料費比高速低了近一倍,而且馬力很大,馬力甚至超過了航母上使用的蒸汽輪機,幾十萬噸的巨輪一台機就搞定了,不過體積高達幾層樓重達一兩千噸,只有那些後艏樓的大型集裝箱船及大型油輪散貨船才容得下,動不動就高達量更是讓人望而生畏。
中速柴油機在性能上倒是比較均衡, 16PC2-6B只有114噸,卻擁有16個直徑400毫米的氣缸,最大轉速600轉,其相對於其他機型顯得更緊湊一些。滬東重機幾十年的造機經驗,產品涵蓋高中低速柴油機組,海軍903綜合補給船也是滬東重機的。
回應
我們燃氣輪機技術不如美國
果然越無知越媚外。055的燃氣輪機和美國是一個技術層面的,一台就是一萬多馬力。工程型船用柴油機是因為柴油機更省油,對後勤壓力小,二是中國的柴油機技術水準已經國際頂尖了,濰柴船用動力都已經把柴油機的燃燒效率做到世界第一水準。
央視曝國產大飛機喜訊 新航發推力增加2倍將迎井噴 2021-01-03 新浪軍事
近日央視報導了CJ1000鈦鋁合金發動機葉片已通過震動疲勞測試,有望整體減重200千克,有效提高發動機推重比,降低油耗。
央視在報導中還透露,除了CJ1000外,為CR929中俄大客準備的CJ2000渦扇也在加緊攻關中,推力將從CJ1000的13噸大幅增加到35噸,計畫在2030年之後裝備CR929。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1-01-04/doc-iiznctkf0039870.shtml
長征八號首飛告捷,火箭回收時代何時來?
2020-12-22,長征八號在海南文昌,一箭五星,首飛告捷。這是一款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也在可重複使用技術、智慧火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首飛前夕,專訪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
目前我國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丁和3噸運載能力的長征四號系列,太陽同步軌道4.5噸以上還是一個空檔;長征五號等大火箭倒是可以打(衛星),但性價比低。國家現在對互聯網衛星,低軌移動、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需求非常旺盛,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太陽同步將占到50%到60%。長征八號的大整流罩,幾百公斤的衛星一次打多個,便於多星組網。
長征八號已經開展了可重複和智慧化相關技術的驗證,比如火箭返回“收油門”的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
長征八號突破基於模組組合的快速集成設計,是我國首個研製中未開展全箭模態試驗的中大型火箭,大幅縮短研製週期,降低了研製費用。未來目標是7到10天、40個人左右就能完成一次火箭發射任務,簡化方案,提高效率。
從需求預計看,長征八一年應該不少於20次發射。
新一代長征八號完美亮相 但為何有人更傾向老火箭 2020-12-24 觀察者網
除非“老長征”實在打不動,否則大家都會自然傾向于“老長征”。
只要能滿足航天器的具體需求,把航天器可靠且便宜的打上去,用戶不在乎選用技術多先進的火箭,不在乎火箭是用氫氧發動機還是偏二甲肼加四氧化二氮。
衍生自R-7導彈的蘇聯運載火箭系列60多年了,固然有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航太投入下降、後勁不足的原因,但如沒全系列近2000次發射保底,R-7恐怕早自然淘汰掉。
翔龍無人機披上空軍塗裝 低視八一機徽分外醒目 2020-12-17 新浪軍事
“翔龍”用途類似於RQ-4“全球鷹”無人機,只是尺寸要小一些。該機可執行高空偵察、監視和情報搜集任務,甚至據傳能執行為“東風”反艦導彈提供目標資料。
“翔龍”雖然不是純粹隱身無人機,設計上仍非常注重降低雷達截面積,如機身側面的棱線、背負式進氣口、三角形尾噴管等,大膽採用了聯翼氣動佈局。
所謂聯翼,就是一架飛機機身前後安裝例如兩副在翼面積和翼展都很接近的機翼,前後機翼被分別安裝在機身底部和頂部,並各自後掠和前掠通過帆片結構或翼尖對翼尖彼此連接,形成菱形框架結構。被認為是未來客機的一種理想氣動佈局,菱形框架能大幅提升大展弦比機翼的結構強度,有利於降低整體重量,此外在翼面積大增的同時前後機翼間的有利干擾降低了誘導阻力,提高了整體升阻比。
此次曝光的“翔龍”生產型與此前的原型機有大幅改進,原先的單垂尾被改為兩片尺寸較小的V尾以進一步減小側向RCS,尾噴管下方也增加了雙外傾腹鰭,聯翼之間的帆片結構被縮短為一個整流錐,相信也是出於隱身進行的改進。身上的衛星通訊天線鼓包和側視相控陣雷達也清晰可見。
“翔龍”無偵-7,起飛重量7.5噸,配備一台WS-13發動機,最大速度750公里/小時,任務載荷650千克,可在18000-20000米高空持續飛行10小時,與14.6噸的“全球鷹”相比,在有效載荷和持續飛行時間上遜色不少,但對於我國空軍在高原和南海執行高空偵察任務來說已經足夠。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2-17/doc-iiznezxs7364494.shtml
直20列裝西藏軍區:航發比美還棒 輕鬆飛越唐古喇山口 2020-12-14 新浪軍事
為了滿足嚴苛的高原飛行能力要求,直-20採用了三大技術技術創新,首先表現在其五葉複合材料旋翼上。儘管在五葉旋翼會增加旋翼系統的複雜性和重量,但與“黑鷹”的四葉旋翼設計相比,五葉旋翼不僅能夠降低飛行振動水準,還增加了升力儲備,利於直-20在高原稀薄空氣中長時間飛行。直-20與“黑鷹”之間這種有趣的旋翼葉片數量對比,正充分顯示出前者在設計上對高原性能的更高追求。
為了充分發揮出五葉旋翼的增升潛力,直-20的發動機也相對“黑鷹”有顯著提高。該機配備了兩台國產渦軸-10發動機,單台額定功率達到了1600千瓦,緊急功率2000千瓦,比“黑鷹”的T700發動機增加了20%之多,先進國產發動機和五葉旋翼組合奠定了該機強悍高原飛行能力的基礎。
有了先進的基礎硬體後,直-20在高原飛行中還需克服旋翼結冰帶來的重大挑戰。直-20總師鄧景輝前不久在獲得航空航太月桂獎技術先鋒獎這一殊榮時透露,直升機在海拔6000-7000米的高空飛行時會遭遇結冰雲層,雲層中的過冷水滴會不斷積聚在旋翼前緣固化結冰,於是改變旋翼啟動剖面,惡化升力特性,導致直升機不斷掉高度甚至摔機。為此研製團隊經過艱苦技術攻關後,為直-20設計出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旋翼除冰防冰系統,通過在槳葉中埋入加熱元件以電加熱方式避免旋翼結冰。我國是世界上第四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充分保證了直-20的高原飛行安全性。
收購烏克蘭"動力沙皇"受阻 中國企業向烏索賠228億
烏通社2020-12-05援引北京天驕公司在烏克蘭合作夥伴DCH集團的新聞稿稱,中國投資者已告知烏政府,根據烏中投資促進和相互保護的協定,對烏提出國際仲裁,要求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8億元)的賠償。
回應
馬達西奇到了最後會和烏克蘭的黑海造船廠一樣的。
這就烏克蘭是當美國佬奴才的下場!
中國新版L-15AW戰機亮相 2020-12-09 兵工科技
目前除了洪都設計的L-15“獵鷹”在進行攻擊機功能的拓展外,國外同類教練機如雅克-130、M-346和T-50等都在進行類似的改進,隨著第四代和四代半戰機的普及,國際上對於L-15這類高級教練機的需求很大。
對於大多小國來說,L-15AW就是一款能兼顧從日常訓練到空中攔截的“多用途戰鬥機”。如果作戰任務有進一步的要求,比如超視距空戰、多目標攔截、反艦等進階要求,還可以選擇配置更高的L-15B。
總的來說,L-15可以說是目前性價比最高的輕型多用途戰鬥/教練機,物美價廉,定位很准,很受第三世界國家空軍的青睞,因而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回應
可惜發動機還是烏克蘭的AI-222K-25F
高級教練機,FC31,梟龍改進型,都在等WS-19。
L-15教練機動力裝置_百度百科
L-15教練機01架原型機採用捷克DV-2S發動機,後續型號將換裝帶有加力燃燒室的烏克蘭АИ-222К-25Ф以實現超聲速飛行,未來幾年內使用國產“岷山”發動機。
中國同時研製8種渦扇發動機 2020-04-09
渦扇15,是為殲20的標配,性能對標美國F119。
渦扇10,是殲10/11B/16標配,使用壽命遠超對標的俄AL-31F。
渦扇20,是運20標配,對標俄D-30K和國產的渦扇18。
渦扇13,是JF17梟龍/FC31鶻鷹標配,對標俄RD33。不過真正的目標渦扇19,對標美國F414。
CJ1000AX/CJ2000,是國產大客機C919/C929標配
試駕比亞迪宋PLUS:不斷突破上限的“中國芯”
2020年下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概念股成為了市場的香餑餑,比亞迪的市值也一度躍升至全球車企前五之列。今年7月,旗艦轎車漢上市後,比亞迪發佈了1.5TI高功率發動機,整機熱效率達到了38%,全新7速雙離合變速箱傳動效率達到95%。兩個月後,率先搭載這套高效動力總成的車型——比亞迪宋PLUS正式上市,售價11.58-14.38萬。
回應
其實國產品牌,技術已很好了,但是組裝合資車開6年也不會吱吱呀呀的響,好多國產品牌一直有這個毛病.
兄弟,知道馬自達的響嗎?
合資車異響:這是啥破路 國產車異響:這是啥破車
官媒再度曝光解放軍蘇35戰機 光芒為何全被殲16搶走 2020-11-28 新浪軍事
原因非常明顯,儘管蘇-35航電已大幅精進,但還是比不上國產殲-16,最為明顯的就是缺乏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頭盔顯示器。無論在航電先進程度、國產武器發射能力、體系配合作戰上,殲-16都完勝蘇-35,於是該機產能爆發批量裝備部隊的過程,也就變成了蘇-35逐漸被邊緣化的過程。
難怪俄媒最近老調重彈什麼中國打算採購第二批蘇-35了,俄戰鬥機對中國的吸引力早已大不如前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回應
可以試買一點su57,打猴子白象用
這麼多死腦殘軍盲……無論現在的117S還是未來的產品30,這才是中國夢寐以求的神器!
印媒:印軍為何要警惕運20? 使用WS-20發動機載重將提高20% 2020-11-28 新浪軍事
運-20航程為7500公里,最大載重量為55噸,但W-20發動機能讓載重提高到66噸——以前58噸重的99A坦克必須要通過拆卸一些部件才能運輸。
太行發動機最新改型裝備殲16 尾噴管有明顯變化 2020-11-28 新浪軍事
近日網路照片顯示,新型WS-10“太行”發動機的一種最新型已裝備國殲-11B和殲-16,該發動機最醒目的識別特徵就是配備了全新設計的尾噴管,具有更長的收斂-擴張段(可能受到俄羅斯D30-F6加力渦扇發動機的影響),在外形更接近GE F100發動機的尾噴管。
印媒:蘇30為何總被F16擊敗?看看印巴空戰吧
據印媒《歐亞時報》報導,美國F-16已多次超過包括蘇-30在內的蘇制戰機。無論是在競高加索納卡、印巴南亞,還是在資源豐富的南海。
雙引擎蘇-30雖是4++代戰機,但F-16V搭載了相控陣雷達(AESA),同時還升級了電腦和駕駛艙。
回應
輕型的F16能改雷達,重型的蘇30當然能裝探測更遠,威力更大的相控陣雷達,老美為推銷胡說八道糟蹋俄國戰機,小編跟著胡說八道
你要知道兩國的雷達技術差距有多大。蘇30的雷達,旁瓣大,抗干擾能力差,這就意味著,F16電子對抗蘇30就瞎了。這些都是俄式雷達的老大難問題
美國新一波制裁 恐重創大陸國產客機C919 2020-11-24 聯合報
據路透報導,川普政府擬宣佈89家與軍方有關的中國企業清單,限制其購買美國商品和技術,當中包括中國商飛。C919雖是大陸自行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但包括發動機、發電和配電系統、液壓系統等關鍵零組件,甚至是輪胎、煞車等仍仰賴進口,而且主要是從美國進口。
回應
C919客機可用歐盟的產品替代之,波音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全球化民用飛機本來就是商用零件從世界各地購買,是為了省研發成本,和容易獲得適航認證。C919航電雷達等電子系統並非大陸沒有,轟-6、運-20航電雷達系統比C919複雜的多,全是陸製!
老美過去是怎麼對付台灣的友達面板/HTC手機,呆蛙覺青817忘了嗎?!
世上的高端科技已頂到了天花板.中國不只在航太/超級電腦/高鐵/基建/飛彈/造島/稀土精煉...追上領先歐美.目前只剩一大: 飛機引擎/ 一小: 積體晶片.只要投入時間,金錢.指日可待!
不只,還有量子科技、AI人工智慧、5G網路、互聯網、數據鏈、數字貨幣、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北斗導航、沙漠變綠洲、高功率雷射都在領先歐美之列!
相關新聞
大飛機不再卡脖子!國產大涵道比航發試車試飛,C919迎來中國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YebL2EVeI
回應
感謝川建國的斷供激將法。
外媒:運20換WS20試飛 無需中轉加油就能洲際飛行 2020-11-24 新浪軍事
上週六,一張在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照片引起了軍事愛好者的注意,這是一架裝備了4台WS-20大涵道比發動機的運-20在試飛中。除了能減少對進口發動機的依賴外,有望提升運-20的主要性能,包括航程和載重量。
殲10C戰鬥力比殲10A強多少:以4敵24依然擋住了 2020-11-23 新浪軍事
近日軍媒報導了金頭盔飛行員李勇曾經率領4架殲10C戰鬥機抵禦住24架殲10A大機群的進攻。
殲-10C最大改進之處有兩點,第一是進氣口,第二是航電。
殲-10C的新型無附面層隔道進氣口除了簡化結構和降低重量優點外,就是消除了殲-10A矩形可調進氣口上的六根除顫小鬍子,結合殲-10C的金屬鍍膜座艙蓋和風擋、機身表面的吸波補丁,以及進氣道內部的吸波塗層之後,使殲-10C的迎頭雷達截面積比殲-10A至少降低15%。
與殲-10A的機械掃描雷達相比,殲-10C有源相控陣雷達,不僅探測距離遠、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並且同時跟蹤的目標數量更多,探測精度也更高。
殲-10C在航電上的另一重大升級就是先進資料鏈,實現了接收殲-20傳來的目標資料實施“A射B導”式的攻擊。
所以在與24架殲-10A的空戰對抗中,在迎頭隱身、火控雷達和資料鏈上全面占優的殲-10C即便只有4架,也能依靠先敵發現贏得先機。甚至4架殲-10C還可以分成兩個雙機編隊,一個編隊開啟雷達在明另一個電磁靜默在暗,互相之間通過資料鏈共用目標資訊,對殲-10A機群發起夾擊,以出其不意的戰術擊敗對方。
殲-10為什麼不使用保形油箱? 2020.11.23 新浪軍事
回應
殲-10是本土防禦的空優型戰鬥機,保形油箱是不能在空中投放的,安裝了保形油箱的飛機由於氣動和重量等方面的原因,空戰機動性能將會大大下降,通常只能執行對面攻擊任務。
來搶中國翼龍2生意?美計畫向阿聯酋出售武裝無人機
美國TheDrive網站2020-11-06報導,美計畫向阿聯酋出售MQ-9B武裝無人機,國務院已非正式通知國會。擬議中的一攬子計畫包括18架MQ-9B無人機,29億美元,單價1.6億美元。前不久也售臺,6億美元4架。阿聯酋曾引進大批翼龍2,有著亮眼的表現。翼龍2僅數百萬美元,MQ-9B真是不便宜。
但翼龍2的續航時間和負載等參數相差巨大,根源在於發動機的性能。翼龍2為500千瓦的渦槳-9發動機,功率500千瓦,而MQ-9B是TPE331-10T,功率710千瓦。
再者,國產出口型無人機配備的光電/紅外觀瞄設備性能不如西方的產品,我國實際上有性能優良的光電/紅外觀瞄設備,但目前沒有獲批出口。
回應
冀龍2總師李屹東表示,冀龍2與MQ9性能相當,負載油+彈是1.6噸,是1分錢50分貨,徹底擊敗美無人機。
翼龍2單價是MQ-9B的1/80。一架打80架?沒辦法,保護費。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11-10/doc-iiznezxs1020669.shtml
相關新聞
尼日利亞空軍人員2020-11-10親自赴成飛接收翼龍II無人機
亞阿衝突大殺八方的土耳其無人機 曾被中國翼龍2吊打
美國10年只賣出5架 中國5年就賣出153架,中國無人機將長期處於壟斷地位
美媒:巴基斯坦無需引進殲10 用梟龍3就能對抗印度
據美國《軍事觀察雜誌》網站2020-09-22報導,殲-10的最新改進型號,即“4++代”的殲-10C戰鬥機,於2018年服役,目前已裝備超過200架。該機使用了一系列先進的新技術,包括隱身塗層、更強大的發動機、有源相控陣雷達、新型座艙顯示器和電子戰系統,以及使用PL-15和PL-10空對空導彈。而JF-17“梟龍”的最新改進型號是JF-17 Block3,該機同樣擁有許多相同先進技術。
殲10和梟龍重量與美國F-16和瑞典“鷹獅”相當,都是在相似的設計理念下開發的。F-16是一款標準的輕型戰機,“鷹獅”則是“超輕型”使用的是雙引擎的中型F-18而不是重型F-15的一台發動機。JF-17則採用了一台米格-29的發動機,米格-29與F-18同屬中型雙發戰機。
JF-17製造成本低,價格也便宜,操作起來也更容易。JF-17 Block3雖然總體能力不如殲-10C,但由於裝備類似的航空電子設備和使用射程高達250-300公里的PL-15導彈,其在超視距作戰中仍能構成相當的威脅。
相關新聞
巴鐵大批中國VT-4坦克亮相:雖然VT-4與印度T-90S和T-90MS一樣被稱作“第三代主戰坦克”,但實際上無論發動機功率(1500馬力VS980/1150馬力),還是火控系統水準(雙獵殲火控系統VS獵殲式火控系統)、感測器能力(第三代紅外成像儀VS第二代紅外成像儀)、車輛數位電子化水準,T-90S/MS和VT-4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濰柴發佈全球首款50%熱效率商業化柴油機
2020年9月16日,中國裝備製造業的領軍企業濰柴集團,在中國山東濟南舉行發佈會,正式發佈全球首款突破50%熱效率的商業化柴油機。德國博世集團、奧地利AVL、德國FEV、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等全球權威機構和專家分別發來視頻,對濰柴集團取得的這一歷史性突破表示祝賀。
熱效率是衡量內燃機燃油利用效率的標準,熱效率越高,燃油消耗越少,節能減排的效果就越顯著。縱觀世界,柴油機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熱效率不斷提升的歷史。自1897年,世界上第一台柴油機成功面世,歷經百年的改造升級與新技術應用,直到當今,柴油機熱效率從26%提升到46%。從世界柴油機熱效率發展統計資料來看,隨著排放法規的日益嚴苛,熱效率的提升遇到了很大瓶頸,熱效率提升的難度越來越大,進展緩慢,是世界公認的行業技術難題。
內燃機是交通運輸、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漁業船舶、國防裝備的主導動力,在相當長時間內這一主導地位不會改變。我國是世界內燃機產銷大國,內燃機是石油消耗的最大主體產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的10%,氮氧化物排放量占30%,顆粒物排放超過60萬噸,是目前節能減排最具潛力、效果最為明顯的行業之一。提高發動機熱效率,成為了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
以目前46%的行業平均熱效率水準估算,熱效率提升至50%,柴油消耗將降低8%,二氧化碳排放減少8%,國內重型柴油機700萬台,如果全部替換為50%熱效率的柴油機,每年大概可節約燃油333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495萬噸。
濰柴心無旁騖攻主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連續10年累計研發投入300億元,研發費占銷售收入比例達到6%,占期間費用比例達到48%,15年引進了200多名博士、300多名全球高端人才,聚集了3000多名研究生,在濰坊9萬名員工建立了全球唯一、年產銷百萬台發動機的研發製造基地。
殲20升力係數世界第一 氣動佈局先進程度超乎想像 2020-08-24 兵工科技
2020年7月15日,第21屆中國專利獎評審結果,殲20“升力體邊條翼鴨式佈局”榮獲中國專利獎外觀設計金獎。
殲20採用了基於渦流控制技術的升力體機身、鴨翼、邊條、機翼、後機身邊條、外傾雙腹鰭和外傾全動雙垂尾的一體化非常規氣動佈局,其控制和受控渦流至少包含機頭鰭角渦流、進氣道鰭角渦流、鴨翼渦流、邊條渦流和機翼前緣渦襟翼渦流等——複雜多渦系的互相耦合,若設計水準高,控制得當,將產生巨大的升力收益和減阻效果(顯著超過使用升力體機身、邊條翼、鴨翼三者中一種或兩種時)!其升力係數不小於2.1-2.2,世界第一。而在同等設計水準時,鴨式佈局的阻力係數比常規佈局小10%左右,同時殲20機身長細比較大,截面積較小,也利於減阻。常規佈局的F22公開升力係數為約1.7,超聲速巡航零升阻力係數約0.035,殲20的升力、阻力係數明顯優於F22。
殲-20空重15-16噸為何這麼輕
因殲20研製年代較晚,可利用新建的世界最大的8萬噸級模鍛壓機,還大量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液態金屬(特別是鈦合金等材料)電磁約束成形技術,金屬超塑成形技術,金屬3D列印技術等。
行家看飛行表演,殲-20的表現要比F-22更好
殲20通常會連續進行三次小半徑穩定盤旋,半徑逐次減小,第三次約150米,4秒完成半圈180度盤旋,飛行速度0.35馬赫120米/秒,超載近9.5g:遠超暫態盤旋角速度勉強達30度左右的三代、三代半飛機。F22借助推力向量也可完成,但會明顯地掉高度、掉速度。
殲20還在機動過程中,進行了多次主、側彈倉的同時開、閉,展示了中遠端的PL15和中近程的PL10空空導彈。此時,該機的速度、高度基本不變。而在F22會有明顯的高度和速度損失。
殲20表演結束時,均拉70度以上迎角高速爬升,其平均爬升率超過500米/秒,F22最大爬升率在300-400米/秒,其常規佈局大迎角升阻特性不夠好,僅靠發動機增速不夠。
回應
相對於啟動外形,我更看重殲20的數字陣列有源相控陣雷達(DAR),比F35和F22的有源相控陣(AESA)還要先進半代,空警500在2014年是世界首款DAR飛機,055大驅也是世界首款DAR戰艦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08-24/doc-iivhuipp0347548.shtml
相關新聞
美媒《軍事觀察》F22多項能力不及殲20:包括可以使用雷達制導的遠端空對空導彈、頭盔顯示器、更新的電腦、分散式光學孔徑系統和許多其他速度/機動性關鍵功能。
大飛機不再卡脖子!國產大涵道比航發正式試飛,C919迎來中國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YebL2EVeI
回應
感謝川建國的斷供激將法。
C919何時能用上國產發動機?擺脫進口航發受制於人的困境 2020-07-23
C919在研製之初,商飛就在發動機方面選擇“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計畫引進通用電氣的LEAP-1C發動機,以快速通過國際適航認證開始運行;另一方面,自主研發CJ-1000A雙軸大涵道比直驅渦扇發動機,用於後期的C919訂單。
CJ-1000A 2018年5月18日點火成功,核心機轉速最高達到6600rpm。核心機試驗歷時39天,累計試車46次,初步驗證了核心機各部件及相關系統的性能、功能和匹配性,同時也驗證了壓氣機分塊預估、燃燒室點火預測、渦輪工作狀態分析等。
早期CJ-1000A在細節上與LEAP有一些差距。例如渦輪風扇葉片,採取了比較保守的鈦合金空心寬弦葉片技術,比美國發動機的碳纖維複合材料零件更重,效率更低,而且轉速更高,噪音更大,離心力也更大,對發動機機匣的包容能力要求更高,總重量更重。2019年底,江蘇新揚公司的T800級別碳纖維材料航發葉片取得了突破,將用於CJ-1000A。
更大推力35噸的CJ-2000未來將配CR-929雙通道寬體客機(首飛2025年),2020三月初,核心機C2XC-101也完成了點火。
另一款中航工業發動機公司渦扇20(以WS-10/太行發動機為基礎)研發進度明顯更快,運-20開始試飛了,將來還可作為大型客機、新型雙發中型運輸機、飛翼佈局遠程隱身轟炸機和第二代遠端反潛巡邏機的主要動力。
陸直10遇上印阿帕契 只能掉頭跑 2020/08/14 旺報 楊俊斌
AH-64「阿帕契」性能卓越,已有十多個國家引進,其中包括台灣和印度。在2015年,印度耗資14億美元向美國購買22架AH-64D。由於交付時間延期,採購型號由競標時的AH-64D變成AH-64E。相較原版「阿帕契」,AH-64E強化在高海拔環境下的飛行能力,換裝起飛功率高達1470千瓦的T700GE-710D渦軸發動機。
今年7月9日,最後一批AH-64E交付,印度空軍訂購22架AH-64E全部到貨,在全部攜帶「地獄火」飛彈的情況下,印度空軍AH-64E機群一次可摧毀352輛坦克,其中一批AH-64E已部署到拉達克地區,目標指向中國。
反觀中國,僅有一款起飛重量約6噸的武直-10中型直升機,比AH-64E少4噸。裝備陸產渦軸發動機功率約1000千瓦左右,略優於AH-64E。直-10最多能攜帶8枚紅箭-10飛彈或8枚「天燕-90」空對空飛彈,數量僅為AH-64E的一半。在防護能力與機載雷達方面,也有不小的差距,「阿帕契」在性能上有絕對優勢。
在單一武器對抗模式下,直-10難與AH-64E在對抗中取勝。另外,印度本身並沒有建立AH-64E的生產線,戰時損失一架就少一架。全球「阿帕契」生產數量高達2500架,直-10至今沒有超過100架。
回應
武直-10 有「天燕-90」空對空飛彈,阿帕契沒有空空飛彈,阿帕契遇上武直-10遇上只能掉頭跑
AH-64E使用2台GE公司T700-701D,AH-64E的最大起飛重量約為10.4噸,最大升限約為6096米。T700-701D渦軸發動機的最大功率(只可持續10分鐘)約為1486千瓦。這樣,2台T700-701D發動機在AH-64E最大起飛重量時提供的功率重量比約為285.8千瓦/噸。武直-10,重6噸,裝備2台渦軸9,功率約為957千瓦,功率重量比約為319千瓦/噸,高於AH-64E的285.8千瓦/噸。因此,在中印邊界的高原地區飛行,武直-10遠優於AH-64E。另外武直-10已經換裝了2台渦軸9C,其單台功率已提高到1200千瓦。
央視最近報導直-10有裝備了射程二十公里以上、兼具毫米波和半主動雷達制導的空對地導彈,這可是世界領先的導彈,直接從直-10上視距外對地攻擊,射後不管(fire-and-foget)。
武直10還能掛載空射型偵查與電戰無人機:天翼-6(長度1.6米,翼展2.4米,重量20公斤,時速80-100公里,飛行高度1000米,巡航時間一個半小時。),對目標區域進行偵查,同時給武直10發射的導彈進行中繼制導,甚至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直接對敵軍的防空雷達直接下手,給武直10提供必要而關鍵的掩護。
巴鐵用中國技術升級哈立德MBT2000坦克 功率已趕上美軍M1A2 2020-07-30 新浪軍事
本週二,一輛升級版的“哈立德-1”坦克,在巴基斯坦的塔克西拉重工業公司展出,具備了更強的防護系統,可以抵禦智慧彈藥和其他形式的頂部攻擊。
“哈立德”是巴中在90年代聯合開發的,以中國90-IIM為基礎,已生產了500輛坦克。裝備一台烏克蘭6TD-26缸液冷柴油機,功率1200馬力。但哈立德-1已升級到1500馬力(與美軍M1A2坦克相當)。
俄自造兩栖攻擊艦能否開啟俄海軍的新紀元?
2020-07-24,在普京的主持下,俄同時開工建造了6艘新艦。
回應
俄因沒錢,如果給他們足夠的錢,他們什麼都能做出來,不比美帝差
就好比10年不練習,一參加就能拿奧運冠軍一樣
俄不僅沒錢更缺技術,補給艦的橫向補給系統買中國的,導彈艇上也買了中國的柴油機,俄艦設計理念、製造工藝,艦載系統和國際水準已有脫節。俄專家二十多年都沒幹過什麼正經項目,反觀我國,這些年各類艦艇就沒停過,已經培養了一批基礎扎實,能力早已經在俄專家之上!
土耳其要擺脫對外國武器裝備的依賴 美媒福布斯:不可能 2020-07-29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佈,計畫2023年(土國100周年之際)在國防工業領域擺脫對所有外國供應商的依賴。但土耳其無法在2023年甚至2020年代末擺脫這種依賴。
以“島”級軍艦為例,只有60%的是本國生產的。兩栖攻擊艦“阿納多盧”號的設計與西班牙的 “胡安卡洛斯一世”級相同,只是配備了土製相關系統。
T129攻擊直升機與是基於義大利A129,配備了土製造的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而已,當土準備以15億美元向巴基斯坦出售30架T129時,卻需要美國的出口許可證,因為使用了美製發動機零件。
“阿勒泰”主戰坦克,希望取代老式豹II和M60,並出售給其他國家。但阿勒泰源自的韓國K2。土耳其的T-155火炮也是源自韓國K-9。
土從俄購買了S-400防空導彈,美就將土踢出第五代F-35專案。土聲稱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完成自己TF-X項目或購買俄蘇-57,但都不可行。
回應
中國也一樣啊,幹嘛小看土。中國武器的發展都有蘇式影子, J-10,J-20開始也是用的俄發動機。日韓軍備都有美式的概念。
開始都是仿製,但土自主的路還很遙遠!
相關新聞
採購俄製發動機大減 俄軍方:陸將全面換裝國產貨 2020/07/28 中時
採購俄製發動機大減 俄軍方:陸將全面換裝國產貨 2020/07/28 中時
《美國之音》指出,大陸長期以來都是俄羅斯軍火的主要買主,但從上次採購的蘇-35戰機和S-400防空導彈相繼交貨服役後,已久未見大型武器採購合同的消息。
大陸10多年前一度停止採購俄羅斯大型武器裝備,但仍大規模採購俄羅斯的發動機,但如今連俄製發動機都不再青睞。
回應
俄製發動機價格比陸貨低廉,但大陸所用電子技術比俄羅斯高很多,是近年俄製難以銷大陸主因!
十年內一定超美,這是美國要提早打壓中國的根本原因。
不要逼中國大陸,你一逼,大陸什麼都能搞定,只是時間和投入的問題。
運20運輸機產量如何翻倍?陸國產航發量產建功 2019/12/26 中時
運-20產量較去年的10架幾乎翻了一番。運-20立項之初便為因應俄製D-30KP2數量不足,因此預備了渦扇-18與渦扇-20兩個替代方案。而正是國產發動機替代方案的量產補充下,才讓西飛公司能達成運-20的生產任務。
陸殲20最新曝光照瘋傳 已換裝渦扇10發動機 02019/11/05 中時
照片中顯示一架黃皮殲-20試驗機搭載了與原有發動機外型、顏色有相當差異的新發動機,陸媒分析稱,未來在渦扇-15發動機尚未就緒前,新批次的殲-20將使用這款由殲-10C試驗多次的渦扇-10國產發動機。
大陸的渦扇-10發動機在結合中、美、蘇技術後,接連推出了多個改進型,技術成熟度和可靠性有大幅提升。渦扇-10系列現在已經有了A、B、C、D、G、H、X等多個型號,其中推力最大的是WS-10G的155千牛頓,已追上蘇-57使用的 AL-41F1的147千牛頓。
現在渦扇-10成熟後,不論是殲-10或殲-20戰機的量產速度才能真正掌握在中共自己的手中。
中日韓晶片業“相愛相殺” 日韓互搶位置中國仍有短板
日媒讀賣新聞2020-07-19稱,由於先進晶片技術正成為國家安全問題的焦點,日本政府希望提供1000億日元邀請台積電等全球先進晶片廠赴日本建廠,提振日本國內落後的晶片產業。從美國2019年起要求高通等美國半導體企業停止向華為供應,台積電將在美國建立一座120億美元最先進的晶圓廠後,日本就一直熱烈討論韓國三星、臺灣台積電以及中國大陸晶片企業的發展前景。
日本曾是全球半導體工業的領頭羊,1988年,全球三大晶片製造商NEC、東芝和日立都是日本企業,韓國三星電子甚至沒有出現在市場中。如今它們的位置互換,韓國半導體增長主要依靠積體電路供應商,尤其是在存儲晶片市場,有三星、海力士等許多頂尖半導體企業。
日韓在全球半導體晶片產業鏈中佔據上游地位。由於日韓貿易戰,日本一度對三種出口韓國的半導體材料加強審查與管控。韓國半導體企業紛紛尋找替代供應商謀求供應管道多元化。三星和海力士等企業派出高管前往中國,並陸續向一些中國企業開出半導體產業重要原料——電子級氫氟酸的訂單。
在美國的包圍網加強的背景下,可以預想到的是中國大陸將接近日本。日本企業可以參與中國半導體產業培育的後方支援。
目前,臺灣在晶片的代工和製造領域是全世界最先進的,但臺灣沒有市場,晶片設計能力也不夠強大;日本在晶片設計、製造等都有實力,但終端等領域正在衰落;全世界晶片最成功的典型是三星,雖然起步較晚,但很快形成產業上的整合;對中國來說,只要下決心進入某個市場,這一領域很快就會發展起來,比如華為晶片。
中國只能寄希望於自己,道理很簡單,台積電也不是美國企業,但面對美國的威脅,台積電也沒有辦法。中國市場足夠大,能力也足夠強,完全有能力發展自己的晶片產業。
相關新聞
華為2020-07-19公開招聘光刻工藝工程師。
中芯國際3月國突破美國封鎖,從荷蘭ASML進口了一台光刻機。
重視中國半導體市場大餅光刻機領頭羊ASML在江蘇擴廠
真要自主研發!中國科學院2020-07-10發表5奈米光刻技術
回應
這才是華為真正的短板
其實不是華為的短板,這是中國的短板。華為這次親自上陣了。
這其實是說明華為在被迫三星化,也就是從終端到上游整個產業鏈都必須全面打通。
韓國20年都仿造不出德國坦克變速箱 和中國比差在哪
2020-07-14,《簡氏》網站報導,韓國國防採購計畫局宣佈,一定要儘快實現K2“黑豹”坦克傳動系統的國產化。20年前,韓國為了研製K2坦克,從德國引進了“歐洲動力包”,由MTU公司的MB883柴油機和倫克公司的HSWL295TM變速箱組成。
然而,20年過去了,負責仿製的韓國鬥山集團雖然擁有全套圖紙和技術檔,卻還是沒能實現完全國產化。
韓國用失敗實踐證明,自己真的只不過是國際軍火市場上的一個拼裝者而已。
同為工業化時代的後發國家,為什麼中國做到了,大量出口汽車、工程機械、船舶的韓國卻拿著德國廠商提供的圖紙都做不到?
工藝和材料往往是好幾代人反複試錯的成果,甚至有些是無意中忽然突破的,西方軍火商怎麼會幹授人以漁的事情呢?
後來者要想突破工藝和材料,也沒有什麼捷徑,只有付出和發明者同樣的、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才能突破和掌握。
這樣,我們就面對一道簡單的乘法題:科研人員數量×研發週期=相同成果。中國顯然擁有遠遠超過韓國的人口基數,來選拔出大量具有天賦、熱情和使命感的科研人員,從事坦克動力系統研製。實際上,如果把全國參與99A動力系統研製大協作的單位和人員全都統計出來,這張清單的規模會超過多數人的想像。這也是韓國這樣規模的國家所無法企及的。
先進坦克動力系統的研製不僅僅需要大量聰明的頭腦,也需要大批物質資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各類高性能合金。中國作為世界上稀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據說某坦克技術先進國家來華參觀時,發現中方竟然在一些不算太關鍵的部件上也大量使用稀土合金,竟無語凝噎。
回應
韓國的人口和國土不及我們一個省,但是他們在半導體…等方面遠超我們。我們應該佩服和加油追趕,而不是諷刺挖苦。
美日韓在技術上是可以各種轉讓購買,我們,先是巴黎統籌委員會,然後又是瓦森納協議,所有高精尖的技術都是要靠自己的。
半導體是美國在廣場協議打趴下日本後,大量的日本半導體被轉移到韓國。韓日雖是美國盟友,但美國希望兩國矛盾多了才好。所以請弄清楚再發表看法。
增推1噸的"梟龍之心" 還能是"窮人版隱身戰機"的選擇
據aviaport.ru網站2020-07-08報導,由克裡莫夫研發的RD-33渦扇發動機最新改進型RD-93MA,將在年底完成測試。
相比梟龍使用的RD-93,梟龍3的RD-93MA把最大加力推力從81.4千牛提升到了91.2千牛(約9.3噸)。當然,這並不是RD-33家族第一次達到這個指標,早在2001年的米格-29OVT上的RD-133最大加力推力就與之完全一致,難免要在壽命等方面有所犧牲。
RD-33並沒有像AL-31F系列那樣產生脫胎換骨的大改型,不過米格-29K/KUB的RD-33MK通過結構優化設計,採用先進複材冷卻葉片等技術後,在最大加力推力增加到86.3千牛的同時,總壽命從2000小時增加到4000小時。
相關新聞
外媒:俄已按中國要求升級RD93航發 將裝備梟龍3戰機
回應
又是發動機,發動機就快趕上國足了。
殲-31鶻鷹艦載機新心臟 渦扇WS -19黃山發動機曝光 2018/10/21 旺報
目前正參與瀋陽飛機工業第五代戰機研製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殲-15總設計師孫聰近日前往中國航發貴陽所調研,和相關人員討論新一代航空發動機的研發。
目前FC-31使用是RD-33MK,後來雖換裝從RD-33改良自製渦扇-13但推重比僅9推力僅10噸。而渦扇-19推重比達11,推力如能達12噸,相比美國F-35的F-135單發21噸推力33噸最大起飛重量,24噸推力至少35噸的起飛重量,可讓FC-31達到1500公里作戰半徑,就算攜帶4枚反艦飛彈和6枚空對空飛彈,仍有800公里作戰半徑,再配合射程達到400公里的反艦飛彈,FC-31的打擊範圍能達到1200公里左右,足以保證航母優勢。
2021年首飛!陸快馬加鞭研製新一代航母艦載機 2020/07/01 中時
據《大眾機械》網與《富比士》雜誌6月30日報導,愈來愈多跡象顯示,俗稱殲-31的升級版FC-31「鶻鷹」戰機2021年可望首飛。
中國航空研究院6月29日透露研製新戰機專案的團隊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下,已恢復工作,好確保新一代戰機在2021年如期首飛,這款新戰機很可能是由FC-31發展來的航母艦載機。
解放軍正在上海江南造船廠打造第三艘航母,可望在2020年代下水並服役,較先進的艦載機將大幅提升它的戰力。
發動機雷達全勝出:殲16空戰可完全壓制印度蘇30MKI 2020-06-29 新浪軍事
殲16主要武器是PL15和PL10空對空導彈
蘇30MKI仍然是落後的R77和R73
戰鬥機進行超視距空戰主要依靠機載火控雷達、中距空對空導彈。殲16配備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雷達孔徑可以達到1米,T/R模組超過2000個,雷達平均功率大約為2KW左右。而蘇30MKI配備BARS無源相控陣雷達,平均功率只有1KW,加上無源雜訊、損耗等指標明顯大於有源,殲16探測能力、抗干擾、多少目標攻擊等均比蘇30MKI要強的多。PL15中遠端空對空導彈,配備了固體雙脈衝火箭發動機,能多次點火,射程超過150公里。R77E中距空對空導彈採用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瞬間燃燒,工作時間短,限制了導彈有效射程, R77E有效射程不超過100公里。
實際上印度空軍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曾經計畫為蘇30MKI集成流星中遠端空對空導彈。流星採用固體衝壓發動機,工作時間長,歐洲導彈集團為了防止導彈資料外泄,已經明確拒絕為俄以雷達集成流星空對空導彈,因此蘇30MKI短時期內難以擁有能夠與PL15抗衡的武器。
PL10紅外成像制導空對空導彈,配合國產頭盔顯示/瞄準系統,具備強大的離軸攻擊能力。R73E,採用雙元紅外制導,探測能力、抗干擾能力遠低於PL10導彈。
殲16配備兩部太行改進型發動機,加力推力為13.2噸。蘇30MKI兩部AL31FP發動機,加力推力12.5噸。蘇30MKI重量卻高於殲16。
印度空軍制訂了蘇30MKI升級計畫,包括換裝AL41F-1S(117S)發動機,換裝IRBIS-E無源相控陣雷達,不過中距空對空導彈仍然沒有著落。近距空戰方面,歐洲導彈集團已經同意蘇30MKI可以集成ASRAAM紅外成像近距格鬥空對空導彈。
相關新聞
運20掛新航發直徑明顯變小 或為轟20測試發動機
成都瀋陽上周同時傳巨響 或是殲20殲16測試新航發
最強戰鬥機F-22 面臨發動機短缺問題 2020/06/24 中時電子報
防衛部落格(Defence-Blog)報導,美國空軍司令部負責人邁克‧荷姆斯將軍(Mike Holmes)證實,F-22正面臨發動機短缺的問題,而問題的根源來自好幾個原因。
F-22使用的是普惠F119-PW-100,是一種是低旁通比帶後燃器渦輪風扇發動機,最大後燃推力達到156kN(約為35,000磅力)。還具有獨特的二維俯仰向量噴嘴,可向上與向下改變推力方向高達20度,這樣的能力,就提供F-22無與倫比的機動性。
不過,F119僅用於F-22戰機身上,再加上F-22的總生產量只有195架,這使得F119的需求量並不高,據普惠的資料,生產總量是507具 。
相比於使用在F-15、F-16戰機的F100,全球總數突破1萬具,就可知道F119後勤成本高,零件稀缺的窘境。
美國海軍模擬俄國「危險攔截」 提升大型飛機組員膽勢 2020/06/24 中時
美軍長程軍機經常在國際領空期間,被俄羅斯與中國大陸的戰鬥機攔截,有時會發生危險逼件的情況,甚至出現事故。為此,美國海軍派出EA-18電戰機,模擬這類型的危險攔截,一來提升大型飛機乘員的膽勢,也學習該如何應變。
歷史上,攔截偵察機發生碰撞的著名事故有兩起,一次發生在1987年9月13日,當時蘇聯最先進的戰機Su-27,在巴倫支海截攔挪威的P-3B反潛巡邏機,當Su-27朝P-8B右翼下方高速掠過時,垂直尾翼不慎切到P-3B的發動機,導致P-3B緊急迫降,Su-27也受損而迫降。
另一起事故就是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中國大陸的殲-8乙戰機,在離海南島約70英里處,攔截一架EP-3E白羊座2式電戰機( Ares II),殲8乙與EP-3B擦撞,大陸飛行員王偉中尉死亡。而EP-3E緊急降落在海南島的陵水機場,是當年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重要外交爭端。
中德總理視頻會晤期間,國電投、西門子簽署重型燃機供貨合同
中德兩國能源企業圍繞重型燃氣輪機的合作穩步推進。2020-06-11,中德兩國總理視頻會晤期間,在中國工信部部長苗圩和德國經濟部部長阿爾特邁爾的共同見證下,國家電力投公司董事長錢智民與德國西門子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凱颯(Joe Kaeser)視頻簽署《中國重燃重型燃氣輪機試驗電站工程#2號保障機組機島設備供貨和服務合同》。2號保障機組機島設備包括燃機、汽機和發電機。中國重燃的試驗電站工程將落地上海,這單供貨合同成為西門子繼香港、廣東之後在大中華區斬獲的第四台H級燃機訂單。
H級燃氣輪機是目前世界上燃燒溫度最高、單體功率最大以及效率最高的燃氣輪機,也是西門子、GE等主要市場玩家競逐中國燃氣發電市場的主力產品。
超大型燃氣輪機被公認為世界上最難造的機械裝備,將其譽作“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毫不誇張。以目前全球最大的燃氣輪機為例,其重量相當於一架加滿油的空客A380,出力相當於1300輛保時捷911汽車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功率之和,但核心部件的精度誤差卻最多僅為幾十微米。
2012年,中國高層組織成立“兩機”(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專項論證委員會,啟動專項論證工作。為了集成合力攻克重型燃機自主化難關,2014年,原中電投集團與哈爾濱電氣集團、東方電氣集團、上海電氣集團、大唐集團等合作組建的聯合體企業——中電聯合重型燃氣輪機公司在上海成立,目標就是“攻克關鍵瓶頸技術,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燃氣輪機核心技術”。自此,中國面向自主研發和製造重型燃機的目標再次聚力,通過自主設計研發與技術合作“兩條腿走路”,中國重型燃氣輪機自主創新進程明顯提速。
2019年,國家電投順利完成300MW級F級重型燃機概念設計、400MW級G/H級重型燃機總體及三大部件概念設計。中國重燃正在全力推動實現重燃專項2020年主要目標:300MW級F級重型燃機年底前完成初步設計轉段,400MW級G/H級重型燃機年底前完成概念設計轉段,壓氣機及高溫部件試驗台在年內實現雙開工。
回應
吐個槽:“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這個形容詞好像記得晶片用過這個,航空發動機也用過,甚至LNG船和航空母艦上都見過。這皇冠上明珠挺多啊,不過能搞出來也是十分厲害了!
只要是中國還不能造的,都是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只要中國開始製造的裝備,大概率會把這些技術裝備被歸入到落後技術一檔裡面去了。
俄戰機發動機向量噴嘴為何愛用圓形?可減少推力損失 2020-05-18 新浪軍事
五代戰機出色的機動能力離不開推力向量技術。這種技術除了單純提升飛行效率外,還提供飛機失速後的機動能力。其實現的原理解釋起來也很簡單,無非就是通過轉動發動機噴嘴或加裝擾流板而已。
不過看似簡單的實現過程達到應用能力是個非常漫長又充滿難題的過程。那麼俄羅斯的推力向量技術究竟如何呢?
……..
通過圖片和視頻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出,F22使用的向量噴嘴是扁平式的,俄羅斯的則是圓形的。扁平式噴嘴可以大量遮蔽渦輪葉片與後燃器,從而降低雷達與紅外線訊號。
不過也有一定的缺點,就是氣流從渦輪流出後將快速由圓形截面過渡到矩形,這個過程會造成一定的推力損失。
當然這不是俄使用圓形向量噴嘴的理由。相反,克裡莫夫設計局也在研發扁平式的噴口,只不過損失掉的動力高達14%至17%,導致遲遲無法試飛。
有消息指出,新技術進步後,推力的損失減到了5%至7%,還在嘗試將損失降到3%。
回應
二元隱身發動機遲早成為趨勢,怕損失只是因為發動機技術還不到家
F35看了看自己的菊花,罵罵咧咧退群了?
相關新聞
最新版FC31亮相!去掉空速管進入原型機階段,或為上艦做準備 2020-05-19 新浪網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5-18/doc-iirczymk2279938.shtml
國產新型單晶渦輪葉片量產 或助FC31戰機推力增加10% 2020-05-12 新浪軍事
近日有消息說成都航宇公司實現了國產單晶渦輪葉片批量生產,這種葉片可用於國產渦扇中推發動機,應該是三代渦扇中推-WS13增推型,它既可以用於F31鶻鷹戰鬥機,也可以用於梟龍3。
渦噴(扇)發動機推力來源於進、排氣之間溫度差,因此要提高發動機推力就必須提高排氣溫度,排氣溫度提高50度,發動機推力就可以提高10%。不過需要承受巨大的高溫高壓,加上自身高速旋轉產生的應力,對於材料和工藝要求非常高。
WS13是俄羅斯RD93仿製型號,RD33為了提高渦輪前溫度就採用了單晶葉片,並且通過採用高效空氣冷卻措施大大提高了葉片溫度耐受能力,渦輪前溫度提高達到1407度,介於美國F404和F110之間,前者渦輪前溫度是1387度,後者是1427度。
國內從上世紀80年代研製成功第一代國產單晶合金-DD3。90年代又研製第二代DD6,拉伸、持久、蠕變、疲勞、抗氧化及耐熱腐蝕性能等達到甚至部分超過了國外二代的性能水準。進入新世紀第三代DD9拉伸性能與持久性能等達到了國外第三代,尤其是它含錸量較低,而錸是稀有貴金屬,價格和成本較高,所以DD9具備經濟性好、成本低等優勢。最新消息指國內相關單位已經完成第四代和第五研製,將會用於國產新一代航空發動機發展。
2018年珠海航展曾經展出過用DD9研成的高壓渦輪葉片,它採用了雙層壁冷工藝,冷卻效率提高30%,相當於將渦輪前溫度提高330度,DD9工作溫度最高可以達到1120度,加上雙層壁冷的330度,因此採用DD9可以承受1450度,如果WS13換上DD9研成高壓渦輪葉片,它的推力可提高到9噸以上。
實際上WS13增加推力型提高推力採用了多種措施。例如風扇葉片前掠,這樣可以提高葉片轉速,減少激波損失,推遲氣流分離,從而獲得更多的空氣。另外就是增加了渦輪前溫度,進一步提高發動機推力。經過這些改進,WS13增加推力型加力推力應該可以超過9噸。這個指標可以初步滿足FC31鶻鷹戰鬥機和梟龍三批戰鬥機要求,為飛機性能升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回應
航展上的新FC31改型空重都28噸了。WS-13單台推力9噸?剩下10噸重量誰來推?
你以為是垂直起飛嗎?重力是靠升力平衡的,推力只需要克服阻力就行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5-12/doc-iirczymk1180704.shtml
美國軍事雜誌分析 殲10C勝過F-16V 2020/05/11 中時
美國F-16V「蝰蛇」(Viper),和大陸的殲10C,分別於2017年和2018年完成,代表著當代最強大的兩種輕型戰鬥機,並且都是早期型的大幅度改進版本。這兩型戰機有頗多相似之處,包括空重都約13噸,機鼻電達空間大小相似,採用相似的單引擎配置,以及相似的武器掛載量,因此兩型戰機具有很高的可比性,美國「看軍事雜誌」(Military Watch)分析認為,殲10C的性能評分要比F-16V來的高。
首架F-16於1978年開始服役,而且F-16V沒有對原始設計進行太多更改,也就沒有減少雷達截面,而F110發動機的推力也沒有做更動。升級僅限於航空電子設備,包括新式座艙顯示器,電子戰系統和主動相陣雷達AESA。F-16V也仍採用AIM-120C中程飛彈,儘管一些報導稱,未來AIM-120D具有180公里的射程。
首批殲-10於2006年投入使用,可稱為殲10A。其設計得益於1970年代以來開發的新技術,空重比F-16輕一些,所使用的俄製AL-31發動機的功率,超過了美國F110的推力,具有更高的速度與作戰高度,而且大推力、輕機身的搭配,進一步增加了其機動性優勢,F-16則沒有哪個領域比殲10C擁有更高的能力。
殲10C,在機身設計上有明顯更的修正,改成DSI進氣,包括減少雷達的橫截面,使用隱形塗層,更多地使用複合材料,更強大的新型AESA雷達,以及PL-15(霹靂15)長程空對空飛彈,PL-15的估計射程達到驚人的250~300公里,遠勝過任何現有的美國空對空飛彈。
殲10C還將安裝新型的渦扇10B發動機,功率比AL-31還更大,也就會進一步擴大與F-16的推力差距。WS-10B還具有三維推力向量系統,它能帶來機動方面的具有巨大優勢,而F-16則沒有安裝過推力向量發動機。
另外,殲10C具有內建的集成紅外線搜索/追蹤系統(IRST),使其能夠更有效地鎖定近距離範圍的匿蹤戰鬥機,而不需開啟雷達。相對的,F-16沒有這樣的設計。
「看軍事」的結論是,殲10C的優勢是壓倒性的。
回應
台灣部長/名嘴說F16V可以完爆對岸的殲20,這下被美嗲雜誌打臉了,好痛!
10C當然勝過F-16V,台獨宣傳,自嗨自淫而已。
印度為何拒絕俄蘇57戰機?印軍列出該機一連串缺陷
印度曾經雄心勃勃地要與俄羅斯一起研製隱形戰鬥機,而中途卻突然放棄,美媒近日披露了其中的原因。
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2020-04-22報導,在俄羅斯製造的蘇-57戰機首飛10年後,終於準備將首批戰機交付部隊使用。蘇霍伊最初計畫在2019年底交付首批蘇-57,但因一起墜機事故,交付暫停。
蘇-57磕磕絆絆的發展歷程讓該機的研製充滿不確定性。早在2018年初,印度就宣佈將與俄共同研發蘇-57,印空軍想購144架,為設計工作投入60億美元,這將為當時陷入困境的蘇霍伊研發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和商業發展之路。但是印度在2018年4月又退出了合作開發計畫。
俄自用版蘇-57據說比印度版更為簡單,印度版計畫配備印度國產的航空電子設備,同時還能相容更多的武器裝備,但最終只停留在了紙面上。
印度空軍和國防部官員列出了蘇-57至少四個“在性能和其他技術特徵方面的不足”,包括AL-41F發動機不可靠、雷達能力不足、機身設計差影響隱身性能。
俄則回應,AL-41F只是在未來全新的、更為強大發動機造出之前臨時用的,雷達也是臨時的,未來將開發新型雷達。
但印度對於蘇-57機身結構設計差的抱怨似乎特別嚴重,除了易造成飛行事故之外,各種縫隙和角度結構還會增強飛機的雷達反射信號。
早在2013年就被曝出在蘇-57的品質把控上存在問題,至少有一架原型機的在機翼上打了“補丁”,以免在飛行時發生解體。儘管如此,也有媒體猜測,印度抱怨蘇-57的各種問題可能是出於政治動機,因為印度還計畫從法國購買“陣風”。
同為隱身戰機 為何美F22尾焰冒紅火而殲20卻冒藍火 2020-04-07 新浪軍事
其實答案也很簡單,那就是尾焰的溫度。
也就是說,F-22發動機工作時的溫度為1000攝氏度,而殲20則要達到2000度。按照我們一般的觀點,當然溫度高提供的能量就會越多,但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卻不是這樣的。發動機工作時的溫度約到,代表單位時間內損耗的能量就越大,同時也會大大影響發動機的使用壽命。
實際上,這也是美國航空發動機的壽命可以達到6000-7000個小時而俄羅斯航發的使用壽命則只有1500-3000小時。而且俄認為未來戰爭中戰機被擊落的情況會很頻繁,不需要壽命這麼高的航空發動機,還不如節約成本,生產性價比更高的航發。中國在航發上也延續了俄航發一直以來的特點。
然而,戰鬥機進入隱身戰機時代之後,俄的航發邏輯就被推翻了。
隱身戰機被擊落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且一架隱身戰鬥機非常昂貴,隨之而來就是更換航發成本的暴漲,提高航空發動機的壽命也成為了當務之急的事情。俄已經積重難返,受困於目前軍費開支的下降,或許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完成在航發壽命問題上的轉變。
至於中國,目前中國最新的渦扇-10B已經開始了批量生產,並陸續裝備到殲11和殲16戰機上。渦扇-10B的主要性能指標已經和美俄第三代航空發動機接近,使用壽命達5000小時。
除此之外,發動機的工作溫度還跟它的內部設計,耐高溫材料等有很大關係,在這一方面,我們還需要長期的努力。
回應
藍火是完全燃燒,紅火是不完全燃燒。最早我們發動機差,燃燒不好,都是紅火。等我們藍火了,又說溫度高了。
懶兔子居士:你的直覺是對的,藍色是富氧燃燒,紅色是富油燃燒,開加力的時候油噴得多,就是紅色尾焰了
軍用航空發動機看到火焰噴出是處於加力狀態溫度都超過2000k,而加力火焰器的位置不同決定了噴口火焰的顏色,靠前(美國)火焰到噴口的溫度下降了,所以紅色/橘色。靠後(中俄),火焰到噴口的溫度高,所以顏色就藍。網上早有人解釋過這個問題,設計思路不同而已。推力效果都差不多,當然後期為了紅外隱身,肯定要改變這個設計思路。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4-07/doc-iimxyqwa5510873.shtml
蘇35罩門吃大虧 被殲16與殲10C壓著打 2019/02/13 中時電子報
俄羅斯蘇-35戰機有最強「側衛」(Flanker)「超級側衛」,是蘇霍伊(Sukhoi)蘇-27家族中最強大的改良機型。俄國提及蘇-35時,都會大讚它所攜帶的雪豹-E被動掃描雷達,以及AL-41發動機。 然而,據新浪軍事報導,軍事評論人士透露,北京向俄方採購的24架蘇-35全部到位後,雖然解放軍空軍接收單位對引進的新戰機讚不絕口,但在實戰演練中,蘇-35卻被殲-16和殲-10C壓著打。
蘇-35一度被稱為4代半戰機,「雪豹-E」雷達(Irbis-E)意外成了它的罩門,以致與殲-16和殲-10C實戰演練時落居劣勢。「雪豹-E」是俄最先進的被動電掃雷達,藉由接收目標發射出的電磁波,來獲取目標方位,但是無法快速測量距離,需要經過多次探測,進行資料運算之後,才能獲得準確的資料。相對的,主動雷達靠本身發射的電磁波,能快速探測目標,並精準定位,在時間上搶占先機。
殲-16和殲-10C都安裝了最先進的主動電掃雷達,在戰場上,能利用雷達的優勢,快速鎖定機動性超強的蘇-35,繼而致勝。分析指出,長久以來,航空發動機一直是中國大陸航空工業的弱項。不過,戰機性能並非完全由發動機決定。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解放軍在戰機雷達的研製上獲得超乎許多人預期的成果,使解放軍戰機的戰力飆升。
根據中國電科旗下14所,38所與55所發佈的消息顯示,中國大陸在雷達研製領域已經躋身世界級行列。俄在最新的蘇-57上才安裝第一款主動電子掃描雷達,而解放軍已經在4代機上大量安裝了新型主動電掃雷達。
相關新聞
俄:中國已克服對俄發動機依賴,美捆綁烏克蘭坑華失敗
太行版殲10C被曝服役 尾噴管與殲16一致推力提高16% 2020-03-02 新浪軍事
近日,一架殲10戰機在網上引起關注,裝備渦扇10太行版發動機的殲10C正式服役了,困擾殲10多年的發動機頑疾終於治癒了!
過去殲10使用的是俄制AL31FN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達到125千牛,動力基本上足夠殲10進行各種高難度機動,但是AL31相比美制發動機仍然存在著油耗高、大修間隔短、軸承的潤滑可靠性差的問題,導致軸承喪失旋轉精度、最終卡死抱軸,導致發動機空中停車。
相比之下渦扇10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支撐設計,不存在潤滑可靠性的問題,渦扇10B最大推力比AL31FN提高了16%,達到了140千牛,超過了目前絕大部分F16戰機的推力。只有最新型的F16V使用的F110GE134發動機,推力才略微超過渦扇10B。
殲-10C擁有DSI進氣道、鍍膜座艙蓋等半隱形設計,首度採用了有源相控陣機載火控雷達,具備使用霹靂-15新一代中距空對空導彈以及新型精確對地打擊武器,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3-02/doc-iimxyqvz7092349.shtml
相關新聞
泰國要買新戰機取代F16:曾考察殲10C FC31也有機會
印度買一架法國陣風戰機1.3億美元能買3架中國殲10C
巴基斯坦又被土耳其T-129和美國AH-1Z坑了,或將重新考慮中國直-10武裝直升機 (回應:當初加拿大斷供,坑苦了武直10,設備簡化裝甲減弱,尤其發動機高原基本不堪重用,面對阿三基本沒勝算,所以才棄用,現在不同了,發動機搞定了,所有短板得到彌補,加上價格不算高,市場還是有的!)
外媒:美考慮禁售中國C919發動機 中方或這樣報復
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2020-02-15均引述不具名訊息源報導稱,特朗普政府考慮阻止通用電氣公司向中國出口LEAP-1C航空發動機,理由是擔心該發動機的技術被中國“逆向仿製”。評論稱,這是美國政府最新升級的貿易保護措施,預計將給通用電氣帶來巨大財務損失,因此提議尚未實施已引發不滿。通用電氣反對並表示,發動機的先進製造技術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被模仿的,比某些政府官員認為的要難得多。此外,CFM的飛機引擎已向中國出口多年,如果真有所謂“逆向仿製”,那應該早就已經開始了。
路透社16日稱,除了引擎,美國政府還考慮禁止霍尼韋爾國際公司賣給中國飛機控制系統。評論稱,美國欲對飛機零部件的銷售實施新的限制,是中美兩國圍繞貿易和技術展開的最新一場爭奪。如果美國執意禁止飛機引擎出口,中方也有報復手段,例如不從波音公司訂購飛機,轉而選擇歐洲空客公司。波音生產的飛機中1/4都賣給了中國,目前還深陷危機之中。
航空問題專家王亞男16日對《環球時報》表示,美國的禁售會加速國產大飛機發動機研製進程。同時,中國會尋求代替品長江-1000A,比如英法俄都有相應的技術儲備。
相關新聞
難掃737 Max空難陰霾!波音58年來首次2020年1月份飛機訂單量掛0
5G大戰再升溫!美02-13起訴華為16項罪名竊取貿易機,華為反駁美方的指控毫無根據,中國外交部怒批美拿不出證據是不道德且不光彩的行為。
美和盟友現裂痕,川普02-16威脅美盟國若採用華為設備將斷絕情報分享
美再曝“竊聽門”竊取120國機密資訊,中國外交部02-17肆意妄為無法無天
回應
美動用舉國之力來封殺華為5G,現又想打中國大飛機的心思,美不惜自己要付出巨大經濟損失及代價來封殺中國製造,說明了美在衰退中,中國崛起已勢不可擋。
陸國防部發布在台灣東南部實施海空兵力聯合演練 2020/02/10 中時
據大陸國防部發布訊息指出,共軍東部戰區發言人張春暉稱,繼2月9日海空戰備巡航之後,戰區部隊2月10日在台島東南部海域組織實施海空兵力聯合演練,主要進行了空地突擊、火力支援等實戰化課目訓練,進一步錘煉檢驗戰區多軍種聯合作戰能力。 張春暉指出,「台獨」勢力罔顧民族大義,加緊謀「獨」,逆勢妄動,不得人心。戰區部隊始終保持高度戒備,密切關注形勢動向,堅決履行職能使命。
據我國防部消息稱,10日上午出現在台灣海峽的快速戰機,刻意貼著海峽中線飛行,甚至一度「違規」越過中線,讓我方戰管人員大聲呼叫「你已接近我國領空,請立刻離開。」而大陸飛行員也回「我們只是進行例行訓練」。雙方多次在無線電中互喊回應,為多年來少見。 我軍方消息另稱,大陸多型軍機9日進行遠海長訓,並有軍機飛海峽中線以西,我戰機緊急升空全程監控,唯大陸軍機並未越中線,另有大陸軍機則經巴士海峽,再由台灣東岸西太平洋進宮古水道,後返回駐地,形同繞台一圈。
相關新聞
殲11B首次護航轟6繞台 太行發動機已由能用邁向頂用
轟6K掛升級版KD63空對地導彈繞台 一次攻擊可雙殺兩個目標
新型火箭發動機使導彈與飛機的界線變得模糊,無偵8可以是一架高速飛機,也可以是航程加倍後的一枚導彈。
再就是材料,黑鳥機體材料的93%為鈦合金, 非常昂貴,造價20億美元,注意!這可是60年代的20億美元,因此它僅僅生產了32架。無偵8則採用了碳纖維複合材料,性能遠非當年黑鳥不成熟的鈦合金可比。
最後是速度和高度。進行偵察時必須深入敵方控制區,因此就必然會面對敵方的各種防空系統,所以無偵-8的速度和高度必須能夠保證它在對手密密麻麻的防禦網中遊刃有餘,全身而退才行。
超音速與高超音速的分界點5馬赫其實是對衝壓發動機而言的,是亞燃與超燃理論上的分界線,火箭發動機則完全沒有這個限制。
因此,無偵-8的飛行速度不僅應該超過5馬赫,還很有可能達到七八個馬赫,人類迄今為止速度最快的有人駕駛飛機,並不是3馬赫的“黑鳥”,而是美國的X-15火箭動力試驗機,速度可達6馬赫以上,這還是在上世紀60年代的水準,而不需要考慮載人的“無偵-8”速度達到7-8馬赫,是很有可能的。
再就是高度, 一些新銳的防空反導武器,比如薩德S-300/400等,其最大攔截高度都超過30千米,以色列箭2攔截高度也有八九十公里,標準3更是超過了100公里。
但目前世界範圍內的防空/反導武器都不能有效應對臨近空間武器裝備,無偵-8如果能在臨近空間進行高超音速滑翔,則機動範圍更寬廣,飛行軌跡飄忽不定,目前的各種攔截彈拿它沒有辦法。
1998年黑鳥戰略偵察機已全部退役,繼任者就是傳說中的曙光女神,但近年來的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的超燃衝壓發動機研發似乎遭遇了瓶頸,一直處在試驗狀態,在龍捲風中點燃一根火柴何其困難,這其實也在意料之中。我國的無偵8另闢蹊徑,在高超音速飛行器領域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無偵8主要的使命是快速戰略偵察,在敵重要目標上空獲得至關重要的圖像、雷達情報,還可以緊密跟蹤敵水面艦艇的動向,為新一代高超音速導彈指示目標,而軌跡呆板的衛星戰時極有可能遭到標準3先發制人的打擊。
除了快速偵察,無偵-8還必須能配合DF-17/21/26等中程彈道導彈進行戰損評估,由此我們可以判斷無偵-8的航程應該是大於5000千米的。
既能在大氣層又能在臨近空間活動的無偵8已經有了空天飛機的特徵,可以看作是我國對空天飛行的初步探索。(作者署名:飛帥)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2-01/doc-iimxxste8018768.shtml
無偵8最大飛行速度或達八馬赫 可配合DF17搞戰損評估 2020-02-01 新浪軍事
雖然現在衛星的偵察能力已有極大提高,但生存能力和靈活性較差,仍無法替代偵察機。當今世界能同無偵8相比較的,以下將試著從氣動佈局、發動機、材料以及速度和高度,這四個方面來逐一解析。
第一,從氣動佈局上看,無偵-8造型是尖銳三角翼的飛翼佈局,兩台發動機完美的融入機身,兩個垂直尾翼位於主翼兩側,為高速飛行提供了充分的航向穩定性。很明顯,這是一種高速飛行的隱身無人機。
黑鳥只是後機身採用了三角翼,機翼還突兀的塞進了兩台巨大的J58變迴圈發動機。
黑鳥飛行高度和速度都超出了人體可承受的範圍,兩名成員必須穿著全密封的飛行服,跟宇航員類似。而且龐大的座艙還要降溫,營造適合的駕駛環境,圍繞著飛行員增加的重量非常可觀。
這一切導致黑鳥體積重量太大,最大起飛重量78噸,最大爬升率卻只有僅60 m/s,翼載達460公斤/平方米,使得黑鳥的航程僅4800公里,尚不及轟6。
而無偵8不受有關飛行員的一切限制。飛翼佈局又帶來了較大的升力和載荷,最終以遠小於黑鳥的體量達到遠遠超過黑鳥的速度及航程。
第二是發動機。黑鳥用的是龐大複雜的渦噴衝壓變迴圈發動機,但是因衝壓發動機沒有壓氣機,不能在靜止的條件下起動,必須與渦噴發動機配合使用,成為組合式動力裝置。但費這麼大勁弄出來的發動機推力卻不怎麼樣,衝壓速度為3倍音速時,在地面產生的靜推力也只有200千牛。這使得黑鳥推重比不高,加速性欠佳。衝壓發動機的優勢在於能持續提供比渦噴發動機開加力還要大的推力,維持長時間高速飛行。
無偵8的發動機是兩台液體火箭發動機, 沒有進氣道及其調節裝置,省掉了黑鳥巨大的進氣調節錐,但要攜帶氧化劑,氧化劑和燃燒劑必須儲存在不同的儲箱中。
衝壓發動機進氣速度為3倍音速時,理論上僅可使空氣壓力提高37倍,液體火箭發動機則完全沒有這個限制。因此,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燃燒室溫度可達3000~4000℃,而衝壓發動機的燃燒室溫度僅2000多度。因此液體火箭發動機在推力上有很大優勢。
吸氣式發動機的爬升性、加速性無法與火箭發動機相比。不適合戰損評估之類對時間敏感的任務。
且無偵8採用的新型液體火箭發動機能反復起動、控制推力大小、工作時間更長,火箭助推到臨近空間後可再通過滑翔來增加航程和滯空時間。
052D為何採用柴燃交替動力佈局:技術簡單系統簡化 2020-01-20 新浪軍事
目前國產船用輪機有幾個典型,一是以054A為代表的艦艇,以4台採油機全柴動力為主;二是以052C/D為代表柴油機+燃氣輪機組合使用;三是以055為代表的萬噸級大驅,採用4台燃氣輪機組合的“燃燃聯合”動力為主,馬力相當充沛,美軍因為不缺錢,加之燃氣輪機技術發達,所以經常採用這種動力方式。
“柴燃聯合”是比較經濟合理的一種動力方案,但在實際應用中卻頗為複雜,如果要將柴油機動力併入燃氣輪機,就要協調兩種動力之間完全不同的扭矩曲線,需要大量的調校適配的工作。而且對052C/D而言,使用柴燃聯合無非就是QC280的7萬多馬力在得到柴油機1.6萬馬力的加持,整體航速不過也就是增加1節,實際效果不大,而在工程成本上卻也付出巨大代價,所以052C/D實際採用的是柴燃交替CODOG,由於和柴燃聯合CODAG比較接近,所以實際上多有謬誤。
052C/D採用柴燃交替正說明國產艦艇不會拘泥於某種所謂的規則,而是按照自己的實際定位和需求,用最方便可靠的方式,在降低成本的情況下保證艦艇的作戰能力,這對高速發展、加速追趕的中國海軍來是非常重要的。(作者署名:兵武堂)
相關新聞
我軍首艘加長版052D入役迎接直-20上艦 換裝米波雷達反隱性能突出
只生產50架就停產 性能先進的殲10B為何最終被放棄 2020-01-10 新浪軍事
殲-10家族衍生出了殲10A、殲-10S、殲-10B、殲-10C等型號。
殲-10B從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升級成國產無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同時跟蹤10多個目標,攻擊4個目標,不過無源最大缺點就是探測距離受到限制,電磁波傳遞環節較多,相應損耗較大。
殲-10B增加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與機載火控雷達相比,可實現無源探測,能通過成像來識別目標,以及可以在高強度電磁干擾下工作。雖然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受探測距離限制,難以實現大範圍搜索,但可以根據雷達無源探測模式下得到的粗座標進行搜索,從而精確識別與追蹤敵方目標。此外,通過與頭盔瞄準/顯示系統進行資訊融合,再配合大離軸角紅外空對空導彈,可大大提高飛行員在近距離接戰時的反應速度。
殲-10B將殲-10A可調多波系矩形超音速進氣道改為了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DSI。它採用個固定的鼓包來模擬常規進氣道中的隔板,並能夠達到對氣流的壓縮,以及簡化結構、降低重量減小雷達反射面積的目的,而且對飛機的迎角和側滑角變化不敏感,穩定性好。為適應DSI進氣道,機頭也由原來的圓錐型變為了扁圓形,以起到對空氣進入進氣道前的預壓縮作用。其超音速性能可能會略微降低,卻換來了整個亞音速和跨音速段包線的性能提升。這顯示出殲-10戰鬥機的作戰定位發生了變化,從早先帶有截擊功能的制空型戰鬥機向多用途方面轉變。
10B-TVC驗證機換裝了國產太行發動機, 1034號機甚至還採用了向量噴口,但由於“太行”產量還無法同時滿足殲-15、殲16、殲-11BS等多型戰機需求,殲-10B的大部分仍然使用了俄制AL-31FN。
殲-10B戰鬥機上佈置有11個外掛點,其中機翼下一共有6個,機身中線1個,進氣道側面一共有4個。可掛載短距導彈、中距導彈和大量的對地攻擊武器,對空作戰和對地作戰的能力極強,而且該機還可以使用複合掛架進一步優化其掛載能力。
因為中國航空技術進步神速,殲-10B只生產了50架就宣告停產,完成了自己的過渡使命。從目前殲-10C源源不斷地生產裝備來看,中國空軍對其性能比較滿意,是一型“理想狀態”的三代半戰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1-10/doc-iihnzhha1537307.shtml
中國購463部D30航發生產運20轟6K 明年或換國產航發 2020-01-06 新浪軍事
近日俄羅斯透露,2009-2020年俄一共向中出售了463部D-30KP-2渦扇發動機,D-30KP-2是俄D-30KP改進型。主要提高發動機在高溫高原條件下使用性能,起飛推力增加到12.5噸,翻修時間提高到2000小時,D-30KP-2主要配備伊爾-76TD/MD等型號運輸機,中國就曾經引進過這。考慮到後勤保障等方面原因,國產運-20、轟-6K在研製的時候,考慮到國產發動機成熟還需要時日,也選擇了D-30KP-2作為發動機。
……..
463部D-30KP-2可以製造40架運-20和120架轟-6K。
由於運-20是中國空軍主力運輸機,再加上空中加油、預警機、電子戰等特種飛機,因此裝備規模可能會達到“數百架”數,需要的發動機數量可能會達到數千部之多,從現有合同在2020年結束,似乎可以推測國產發動機渦扇18有可能在2021年替代D-30KP-2。
渦扇18就是在D-30KP-2基礎上發展而來, 2017年起渦扇18就在國內伊爾-76空中試車平臺上面進行試飛,2021年有望通過鑒定,批量生產。不過D-30KP-2和渦扇18都是中涵道渦扇發動機,推力、油耗與現代大涵道渦扇發動機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相關單位也研製了渦扇20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它的性能與CFM56相當或者相近,裝備運-20之後可以用力提高運-20性能,外界認為渦扇20有可能在2020年之後設計定型,替代渦扇18、D-30KP-2。
中資已實控烏航發巨頭 2019-12-16 新浪軍事
2019-12-13,馬達西奇公司總裁博古拉斯耶夫證實,中國投資者已經收購了公司大部分股票,中方還承認在2年內向公司投資2.5億美元以支持工廠運轉和研製新發動機。馬達西奇正在面臨嚴重資金問題,如果找不到投資者注入新的資金,關閉工廠和裁員都不可避免。中國投資者可以說是雪中送炭,不但緩解了馬達西奇公司燃眉之急,也為未來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2014年的俄併吞克裡米亞後,烏宣佈對俄軍售非法,公司利潤從11億美元降為4.8億美元。
馬達西奇產品覆蓋渦扇、渦軸和渦槳發動機。其中D-18T渦扇/D-136渦軸,俄羅斯安-124/米-26也依賴。中國先後引進AI-25、AI-222渦扇,裝備JL-8、JL-10教練機。中國米-17也安裝TV3-117渦軸,中俄聯合研製重型直升機則選擇D-136。
美國擁有當今最強大航空發動機工業,所以美國攪黃這個項目之後大概率對馬達西奇不管不問,那個時候烏也只能無可奈何。
回應
這是雙贏的結果,烏方這次是吃虧後學到了,沒有再次犯傻。
陸企收購烏克蘭航空發動機巨頭 獲准了 2019/12/16 中時
據香港01新聞網16日報導,雖然美國曾多次阻撓,但陸企收購馬達西奇最終成功。俄媒衛星通訊社15日披露,烏反壟斷部門批准馬達西奇的收購計劃。
相關新聞
殲20強心 陸獲烏航發巨擘過半股權 2019/12/16 中時電子報 楊幼蘭
渦扇15沒量產 殲-20得再練7年功陸
仿俄製武器搶進國際市場 俄方束手無策
回應
跟j20的發動機一點關係都沒有,馬達西奇只是生產民航機、運輸機、直升機引擎,就是沒有戰機引擎。
俄自己沒有前蘇聯專利還牽拖別人仿造!
CR929寬體客機對照模型系列風洞測試在莫斯科結束
據俄羅斯衛星網2019-12-12報導,由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公司(UAC)和中國商用飛機公司(COMAC)共同研製的俄中寬體長途飛機CR929風洞階段測試工作在莫斯科結束。
"我們在不同國家進行的一系列測試中收集到了資料,根據這些資料進行了結果對照。獲得的資訊將使我們能夠更準確地預測飛機CR929在真實飛行中的氣動特性。”
CR929將採用雙通道客艙佈局,CR929的航程為12000千米,280座級。按照這一設計航程,可以滿足飛機從上海跨越太平洋,飛抵美國西海岸。此外,通過採用先進氣動設計、大量應用複合材料、裝配新一代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等提高飛機綜合性能指標,CR929將比同類機型具有更低的直接運營成本。項目將按照國際主流適航標准開展研製。從專案啟動到實現首飛,大概需要7-10年左右時間。
回應
CR929研製走向成功,是中俄合作深化的典範。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9_12_12_528263.shtml
相關新聞
美國FAA內部報告2019-12-12曝光:早預測每兩三年就會墜機,知情卻放飛
波音盼737 MAX年底復飛,FAA潑冷水
空巴商務長:波音737 MAX停飛並未使空巴獲益
烏總統叫停中國收購航發廠後 特朗普:援烏2.5億美元 (回應:沒啥!當年都全面封鎖了,也沒攔住中國,殲二十也上天了。直接挖技術人員就是,再過兩年,這個廠子白送也沒人要了,援助也就沒有了。)
陸殲20最新曝光照瘋傳 已換裝渦扇10發動機 2019/11/05 中時電子報
據《多維新聞》指出,網上最近流傳的據信是最新一批次量產殲-20黃皮機試飛照在大陸網絡公開流傳,照片顯示搭載兩台渦扇-10發動機噴管部位呈黑色塗裝,且噴口以及與機身連接處均被設計成鋸齒狀,與俄製AL-31F明顯不同。
這些年大陸的渦扇-10發動機在結合中、美、蘇技術後,接連推出了多個改進型,技術成熟度和可靠性有大幅提升。現在已經有了A、B、C、D、G、H、X等多個型號,其中WS-10G的155千牛頓,已追上蘇-57使用的 AL-41F1的147千牛頓最大推力。
過去殲-10A、殲-10B量產時由於渦扇-10專案尚未成熟,所以一直引進俄製AL-31FN但產能很低,一年只10台左右,使得殲-10系列量產很慢,後來到2006年後才大幅增加進口量,全部用於殲-10量產。現在渦扇-10成熟後,不論是殲-10或殲-20的量產速度才能真正掌握在中共自己的手中。
中國研發空天飛機發動機 無需借助火箭就能直接入軌 2019-12-05 新浪軍事
從技術的角度來說,火箭一次入軌是很不經濟的,最簡單的辦法是,噴氣發動機結合火箭發動機,火箭發動機在稀薄空氣中工作很方便,在30公里以上是火箭發動機的天下,能不能將二者結合起來,科學家想了很多辦法!最有名的是英國的雲霄塔空天飛機,可以採用現成的飛機跑道,水準起飛,水準降落,這種模式非常省錢,唯一消耗的就是燃料,可以將12噸重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價格可望大幅度下降。
中國航太31所的發動機設計,有點類似英國方案,最大的特點是,避開複雜的超燃衝壓發動機,採用渦噴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結合,降低研發難度和費用,雖然不夠極端先進,但是勝在成功率高,渦噴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都是成熟技術,結合起來難度也不算太大。(作者署名:大水)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2-05/doc-iihnzahi5419372.shtml
俄最鐵盟友嫌棄Su30戰機 只想要F16 2019/12/04 中時電子報
據《防衛部落格》報導,2017年俄白兩國簽訂了12架蘇-30SM合約,上個月才接收2架用以取代前蘇聯時代製造的舊式Su-27、米格-29、Su-25等。
白俄說,俄戰機的運營和維護成本比美國製F-16戰機貴太多了,其生命週期(35年)整體成本是購買價格的2到2.5倍,現在戰機約5000萬美元,為維持適航性和跟上現代化,每架還要支出1.85到2.1億美元。
俄戰機的另一個缺點是它的AL-31FP發動機,每架Su-30SM的生命週期中總共要用掉6座。傳統上俄製戰機在燃油效率與維修時間、使用壽命比西方國家發動機差很多。F-16可以最初安裝的同一座引擎連續使用35年,期間大約10年需要一次大修。但若是MiG-29,要用掉8座發動機。
中國首台百千瓦級船用燃料電池系統誕生
2019-12-03,在上海舉行的第20屆中國國際海事會展上,中國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發佈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國首台500千瓦級船用燃料電池系統解決方案,具有能量轉化效率高、振動雜訊低、零排放無污染等優勢,是高技術船舶未來發展的理想動力能源裝備。
國外現階段船用燃料電池功率一般在350千瓦以內,正在向500千瓦-1000千瓦發展。世界船舶用燃料電池的市場容量大約有160吉瓦,2025年改造和新建分別約400艘和200艘,市場將達到200億元。
殲10CE報價4000萬美元只有F16V一半 為何仍難出口 2019-11-25 新浪軍事
2019迪拜航展殲-10CE首次亮相,表明-10C已經獲得批准出口。
對於戰鬥機來說,價格有許多種,不同配置,不同後勤保障服務會造成飛機價格差異。
巴林採購F-16V單價7000萬美元
印度採購陣風單價2.5億美元
殲-10C採用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光電探測系統、綜合電子戰系統、一體化玻璃化座艙。可以配備PL-15中遠端空對空導彈、PL-10E紅外成像制格鬥空對空導彈、精確制導炸彈、隱身空對地導彈等武器,整體戰術技術指標完全可以與F-16V、陣風等相媲美。
即便4000萬美元只是殲-10CE裸機單價,加上彈藥零件、訓練保障等方面費用再翻一倍,可能也不到8000萬美元。這個價格只與1架F-16V裸機相當,不到陣風單價三分之一。但是殲-10CE作戰能力一點都不遜色,可以說物美價廉。殲-10此前採用AL-31FN發動機較為昂貴,現在換裝了國產WS-10A產量接近千部,拉低了價格。還有中國相關單位為了開拓國際市場,考慮到潛在用戶經濟條件、購買能力等因素,對於國產戰鬥機利潤率要求也比較低,以便先打開銷路。
當然,殲-10CE在國際市場仍然面臨激烈競爭,俄羅斯米格-35只有5000萬美元,更別說大量二手F-16、米格-29在國際市場傾銷。1架二手F-16升級到F-16V,航空電子系統需要1500萬美元,加上機載武器、機體和發動機整修大約可以控制在3000萬美元。還有更重要一點,先進戰鬥機採購從來不是價格和性能對比,還要考慮政治方面因素,講白了有些國家高價買美國戰鬥機就是交保護費。在這種情況下殲-10CE性價比再高恐怕都難以打開這些國家市場。(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J10E不比F16V差,之所以無人問津,不是因為飛機的品質,而是想買的不敢買,敢買的沒錢買,
研製航空發動機從沒一帆風順 美國吃的虧比全球都多 2019-11-07 新浪軍事
航空發動機研製生產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工程,即使是實力最強大的美國公司,其研製的航空發動機也會經常發生重大故障。美國普惠研製的F135發動機(F35動力)是目前世界上技術最先進,推力最大的發動機之一,它在成熟的F119核心機(F22動力)基礎上開發而來,截至2019年10月,F135已經突破500台。
然而,F135在使用和測試過程中,也相繼曝出了一系列重大品質問題,某些故障甚至受到了美國軍方和政府方面的嚴厲指責。由於F135細節還處於高度保密之中,因此本文僅僅通過公開發佈的相關資料,對F135發生的重大故障及相關處理情況作一總結。
為了節省昂貴研發和使用經費, F-35採用了族系發展、單發佈局的方案,地面起降型F-35A、航母艦載型F-35C和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型F-35B。F135也有3個型號:F135-PW-100;F135-PW-400為F-35C美國海軍航母艦載型的動力裝置;F135-PW-600。
F135-PW-600故障最多。2004年6月,試驗中發現第二級渦輪導向葉片發生了較為嚴重的腐蝕問題,為此更換了新型的耐高溫腐蝕塗層材料;2007年6月,在進行升力風扇極限試驗時發動機發生損壞,升力風扇傳動軸斷裂脫落並打傷了發動機葉片;2008年2月4日,F135-PW-600渦輪葉片高周疲勞破壞故障。2011財年,美國防部披露F135-PW-600升力風扇的關鍵零部件:傳動軸存在重大問題,其重新設計的傳動軸沒有通過嚴格的試驗考核,仍然需要再次重新設計。升力風扇的離合器以及滾轉控制噴管在工作中也存在嚴重過熱問題。
雖然美軍和普•惠公司最終都聲稱已解決上述問題,但2018年9月28日,一架F-35B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進行訓練飛行時墜毀,雖然美軍歸咎於發動機燃油管製造缺陷,但由於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型發動機工作環境極為苛刻,即使是西方國家兩個(英國羅伊和普惠)的最強的航空發動機廠商聯手進行“強強組合”,也無法避免重大故障一再發生,實際上美國研製航空發動機出現的問題比全世界加起來的總和都多。(作者署名:小鷹說科技)
回應
研製航空發動機沒有一次試驗 就成功的,他需要巨額的投資支援它不斷試驗不斷地失敗不斷地改進,最後才能獲得成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1-07/doc-iicezzrr7764419.shtml
阻陸獲航發技術 美引黑水國際收購馬達西奇 2019/11/06 中時電子報
為阻止中國大陸獲得烏克蘭航空發動機製造商的先進技術,美國國安部門已引入黑水國際防務洽接收購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黑水負責人普林斯已於10月下旬前往馬達西奇參觀。
華爾街日報說,普林斯與馬達西奇方面都沒有對報導做出回應,烏官員則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置評。
烏官員表示,大陸自2017年就開始收購馬達西奇,但因烏克蘭國安部門的介入而中止,庫存也因國安理由遭到凍結。不過,中共目前已實際上收購了馬達西奇的離岸控股公司,但烏反壟斷委員會還未就此收購做出裁決。今年8月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波頓在G7峰會後前往烏,其中就商討了馬達西奇問題,他希望委員會能否決中國的收購行為。
回應相關新聞
為阻止中國收購 美政府欲牽頭購買烏克蘭"動力沙皇" 2019-11-06 觀察者網
回應
當年鷹醬也是用這招把黑海造船廠給弄死的。希望二毛謹慎啊!
太小看我們了,早就把烏克蘭的技術掏空了,烏克蘭的專家現在都在中國生活了,中國這招直接釜底抽薪就是防止美國人搞破壞
畢竟蘇聯幾十年的底蘊在,冶金技術就夠中國消化幾年了
陸殲20最新曝光照瘋傳 已換裝渦扇10發動機 2019/11/05 中時電子報
近日在大陸網路上盛傳一組中共空軍殲-20的新照片,照片中顯示一架黃皮殲-20試驗機搭載了與原有發動機外型、顏色有相當差異的新發動機,應該是由殲-10C試驗多次的渦扇-10國產發動機。
報導說,照片顯示這架殲-20黃皮機所搭載兩台發動機噴管部位呈黑色塗裝,且噴口以及與機身連接處均被設計成鋸齒狀,與當下殲-20被認為是搭載的俄製AL-31F改進型明顯不同。
不過,報導認為,這意味著中共為殲-20所開發的目標發動機渦扇-15仍然未能服役,同時亦不想在殲-20發動機供應上受制於俄羅斯。渦扇-15目前進展到何種地步,外界並不知情,但開發受阻傳聞甚多,有聲音甚至認為到2025年後才能裝機。
另據《新浪軍事》指出,這些年大陸的渦扇-10發動機在結合中、美、蘇技術後,接連推出了多個改進型,技術成熟度和可靠性有大幅提升。渦扇-10系列現在已經有了A、B、C、D、G、H、X等多個型號,其中推力最大的是WS-10G的155千牛頓,號稱已追上俄羅斯蘇-57使用的 AL-41F1的147千牛頓最大推力。
報導說,過去殲-10A、殲-10B量產時由於渦扇-10尚未成熟,所以一直引進俄製AL-31FN發動機。但俄製AL-31FN發動機產能很低,一年也只能給大陸10台左右,使得殲-10系列量產很慢,後來到2006年後才大幅增加進口量,全部用於殲-10量產。現在渦扇-10成熟後,不論是殲-10或殲-20戰機的量產速度才能真正掌握在中共自己的手中。
相關新聞
殲11B升級後亮相:機頭變白或裝殲16同款相控陣雷達 2019-11-05 新浪軍事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1-05/doc-iicezzrr7310278.shtml
大陸鉛鉍合金快中子反應爐進入運轉 2019/10/21 中時電子報
中國原子能研究院(CIAE)宣佈,大陸第一座鉛鉍合金零功率反應爐「七星」(Qixing)於10月9日達到第一個臨界狀態,該反應爐還是實驗用,沒有運轉功率,主要用途是獲得可用於鉛鉍快中子反應爐的核心參數,瞭解鉛鉍冷卻劑的性質,以及在實際反應後的相互作用。
鉛鉍快中子反應爐在未來的能源計畫相當重要,它的應用彈性相當的大,既可以設計成發電容量約為1000百萬瓦的大型發電廠,也可以設計成容量僅為幾十萬瓦的小型發動廠,小型化的反應爐,可以應用在海上石油勘探平臺、島嶼開發,向偏遠地區供電等用途。除此之外,快中子反應爐還有將長半衰期放射性廢料,轉化為短半衰期放射性廢料的能力。
通常快中子反應爐會採用液態鈉做為反應爐循環劑與冷卻劑,包括美國、日本、法國的快中子研究都採用液態鈉。但是鈉金屬的活性很高,本身也會燃燒,要是管線出現破損,與空氣接觸會自燃,與水接觸會引發氫鈉反應,仍然會燃燒,於是又有了以鉛鉍合金為冷卻劑的反應爐,由前蘇聯率先研發,並應用在阿爾發級潛艦上。
武直-10淘汰歐俄型號 美軍阿帕奇直升機仍是世界第一 2019-10-20浪軍事
中國武直-10水準究竟如何,從技術水準來看,美國阿帕奇直升機還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第二究竟是誰,國際軍事圈早早將俄羅斯直升機排除在外,原因是雖然功率大,重量大,裝甲厚防護好的優點,但是弱項太明顯,航電系統太差,而且主力導彈技術落後,飛行員從發現目標到開火,一直得不停使用雷射光束照射,直到導彈命中,時間過於漫長,遇到敵人反擊,生存力低下,所以直接淘汰!
剩下就是歐洲虎式和中國武直-10之爭,噸位差不多,技術水準也差不多,航電和武器也類似,實際上很難分出高下,但是武直-10武器配備比較齊全,一款飛機相容了機炮,火箭彈,空對地導彈,直升機專用空對空導彈,這是歐洲人做不到的。
虎式為了省錢,特意分成帶機炮和不帶機炮的型號,這就給作戰帶來了巨大不便,某些時候對低價值目標攻擊,也不得不發射昂貴的空對地導彈,這是一種極其浪費的奢侈行為,我們中國不幹這種事情。
隨著中國航電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攻克了武裝直升機專用毫米波雷達,而且中國毫米波雷達還比美國高2代,採用有源相控陣技術,反應更快,跟蹤目標更多,而且可以即時分發給隊友,直-19已經開始大量裝備先進毫米波雷達,給武直-10安裝先進毫米波雷達輕而易舉,如此一來,武直-10輕鬆超越了歐洲虎式直升機
現在的問題在於,中國何時能夠將阿帕奇斬落馬下,其實這個答案已經有了,直-20裝備2台1600KW的高功率渦軸發動機,還有先進傳動系統,外加5葉高升力螺旋槳,這已經完全具備了重型武裝直升機的最重要條件,超越阿帕奇,並非難事,完成從5.5噸專用武裝直升機向10噸重型武裝直升機的跨越。
中國直升機工業近年取得了巨大成就,超越黑鷹已成定局,美國阿帕奇很快也不在話下,在如此重大的成績面前我們不能驕傲,美軍開始用全新技術替代現有一代直升機,美軍考慮將阿帕奇升級換代,新一代武直最大速度將達到400公里每小時甚至500公里每小時!(作者署名:大水)
航空發動機溫度超過2000攝氏度 為何不會被熔化? 2019-10-10 新浪軍事
現代航空發動機的燃燒室溫度最高可以達到2000℃以上,渦輪溫度在1500度左右,尾噴口燃氣雖然已經經過了一定冷卻,但是溫度也普遍超過500℃。在如此高溫之下,普通材料早就承受不住,高空發動機之所以不熔化,主要是採用了特殊的高溫耐熱材料以及多種降溫結構設計的綜合運用。
目前渦輪葉片多採用燒結成單一奧氏體的耐高溫穩定鎳基合金、鐵基合金、鈷基合金。渦輪葉片採用中空結構,讓氣流產生對流、在葉片上形成空氣保護膜,並且葉片表面有有集自潤滑和耐高溫為一體的複合材料熱障塗層,這樣一整套措施下來,可以將靜子葉片溫度下降300到600℃,足以保證金屬合金材料的穩定運轉。
航空發動機工作溫度每提高100℃,推力就將增加20%以上,隨著渦扇15和渦扇20等高性能發動機的不斷湧現,相信我國高溫合金材料必將在一次次的前進中最終登上世界之巔!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0-10/doc-iicezuev1292738.shtml
國產新概念武直“超級大白鯊”亮相天津直博會 可用於低空快速偵察
據出展資訊瞭解,此款直升機是採用了國際上現在流行的翼身融合體設計以及前行槳葉概念設計的一種新構想型高速直升機;翼身融合型的好處就是,能夠有效減輕直升機的重量,獨特外形也使得被雷達探測到的面積減少。
“超級大白鯊”複合式翼身能有效減重量減少被雷達探測到的面積
由上圖可見“超級大白鯊”採用的是共軸旋翼系統與渦輪噴氣相結合的複合式推進設計,機身表面還設想塗有隱身塗層,複合式推進方法可選擇垂直起飛或選擇短距離滑行快速起飛。
通過最大起飛重量可以分析出似乎該機型並不能像傳統武裝直升機一樣攜帶大量的武器裝備, 而且不太可能裝備有效機身防護及駕駛艙防護,但較輕的重量加上兩具渦輪噴氣發動機為該機型提供了遠超傳統直升機的速度優勢以及爬升效率。加上較為科幻的低矮造型可能更適用於裝備電子偵察吊艙的低空快速偵察任務,而非進行傳統意義上武裝直升機的對地攻擊、近距支援等任務。
另一方面來講,該機也可能是僅僅出現在直博展上曇花一現的構想展示品,航展中經常有各個公司推出的航空器構想模型,在展覽上進行展示後也再無聲跡。不論如何,廠商們提供的的構想機型也讓觀展的各位眼前一亮,並為中國的航空器技術發展提供更多的想法與創意。
官方:直20所有部件全國產 2019-10-10 環球時報
在剛結束的國慶閱兵上首次公開亮相的10噸級直-20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在10日開幕的第五屆中國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再次亮相。
多名國內頂級直升機專家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採訪表示,直-20的研製過程中進行了多項技術創新,包括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做到的先進電傳飛行控制系統,振動主動控制、電傳飛控以及新的旋翼低雜訊構型、高性能的旋翼氣動佈局。
高原飛行是直-20的重要使用方向。因為高原空氣稀薄,從技術上來講,在高原飛行的直升機的發動機必須具備相當可靠的能力。
我軍直20採用純國產渦軸10發動機:最大功率達2000KW 2019-10-10 新浪軍事
上世紀70年代,隨著中美關係升溫,中國曾從美國引進一批民用版黑鷹直升機,由於其T700系列渦軸發動機的功率強勁,所以在空氣稀薄的西部高海拔環境下的表現遠超當時中國所有直升機。但隨著中美合作期結束,中國最後只獲得了20多架民用版黑鷹,這些直升機迄今依舊活躍在西藏等地,並且在汶川、玉樹、舟曲等地震或泥石流災區的救援活動中有過出色表現。但中國軍工技術人員很清楚,這些黑鷹直升機已經接近使用年限,所以研發一種中國自主的高性能直升機已經迫在眉睫。而完成這一任務的重要前提,就是必須攻克最兇猛的攔路虎:發動機問題。
渦軸9這種1991年立項的發動機在2010年該發動機正式成功後,其最大出力不足1000KW,而黑鷹的T700發動機出力則高達1200KW。根據記錄,海拔3千米時米17的發動機出力竟會降低40%,此時該機執行500千米運輸任務時只能運載10人,比平原地帶能運載27人的表現差距甚大。2017年,中國航發動力研究所聯合南方公司、動力控制所等十幾個單位組成聯合研發突擊團隊,最終攻克了渦軸10的研發難關。
渦軸10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1600KW,緊急出力狀態下可達2000KW,這除了設計進步外,還要得益於材料工藝和加工水準的長足進步。還將作為中國軍用直升機的重要平臺,如果武直10逐步完成換裝後,就必然會在速度等方面有極大提升,並促進武直10整體的防禦裝甲、機載設備、武備水準大幅提升,最終達到或趕超美軍阿帕奇的水準。
戰機報廢後發動機都去哪了?美直接銷毀中國有一妙用 2019-10-08 新浪軍事
發動機屬於飛機的核心裝置之一,但是發動機也有其使用壽命,過期的發動機已經不能夠被裝備,各國對其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一部分國家直接將其報廢,例如美國。他們的想法很簡單,美國的發動機技術一直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準,為了防止各國的間諜竊取發動機技術,美國更情願去銷毀這些發動機。美國不但有技術撐腰,也有雄厚的財力支持,就算報廢了一些軍事裝備,他們也不會太心痛。
作為軍事大國之一的俄羅斯,遠沒有美國那樣財大氣粗。何況還在蘇聯的時候,為了和美國進行軍事裝備競賽,耗費了大量財力。俄羅斯作為蘇聯的主要成員,繼承了很多來自蘇聯的軍事裝備。俄羅斯明白,以自己目前的技術和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蘇聯差距不小,一磚一瓦都要珍惜。
因此,俄羅斯的發動機報廢以後軍方會把這些發動機拆下來,裝備到除雪機上。
中國也有除雪機運用了這些發動機。中國除雪機所使用的發動機大多拆自於殲6,這是中國的早期戰鬥機,20世紀60年代由瀋陽飛機製造工業公司研製。1958年開始投入研製,1964年交付。是我國的第一架超音速戰鬥機。它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曾經是我國空軍和海軍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在服役過程當中,殲6曾經擊落20架不同的戰鬥機,自己卻沒有損傷一架。雖說2010年6月12日,殲6戰鬥機已經退役,中國軍方把它攜帶的第一代噴氣式發動機拆卸了下來。
殲6發動機裝備的是兩台WP-6渦噴發動機,一台WP-6渦噴發動機的推力可達到25.5千牛,即2600公斤。它的原型是前蘇聯的米格19的發動機裝置:愛爾德-9Б(Pд-9Б),從1961年開始服役。戰鬥機的發動機來說,它終究還是落後了,不再投入生產。但是,該發動機的產量曾經達到3萬台,從殲6戰鬥機上拆卸以後,中國也把它裝在了掃雪車上。這樣的發動機應用于掃雪車還是綽綽有餘的,它可以在局部產生十級風力,吹散周圍的積雪。同時,它尾焰的高溫可以達到六百攝氏度,將積雪融化並吹幹。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0-08/doc-iicezuev0700534.shtml
遼寧艦啟動需要十小時?盤點有關航母動力的那些謠言 2019/10/04 新浪軍事
航母動力動力裝置中蒸汽輪機的啟動最慢,柴油機其次,燃氣輪機最快,依據不同的戰場環境,發動機會選擇不同的啟動方式,即使蒸汽輪機的完全冷開機也不可能需要幾天,總體來說航母啟動並不會有耽誤戰機的情況出現。
航母最常使用的是蒸汽輪機,無論是採用燃油鍋爐的庫茲涅佐夫號和遼寧艦,亦或是採用原子鍋爐的尼米茲級級和福特級。蒸汽輪機的啟動之所以慢,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航母蒸汽輪機的功率較大,需要將一大鍋水燒至指定溫度,才能產生足夠的蒸汽,這些蒸汽通過各種管路增壓增速後,最後抵達推動渦輪運動又要耗費不少時間,而渦輪從靜止到全功率旋轉,還要消耗不少時間。
為了減少蒸汽輪機啟動時間,航母在靠港之後,鍋爐一般都是保持低功率運轉狀態,鍋爐溫度也保持在200℃以上,這些動力主要用於航母發電,用於軍艦的生活以及部分武器裝備的日常運轉所需。而在啟動時,由於有暖開機,只需要加大燃油注入量,溫至500℃左右,一個小時之內完全能夠做到滿功率運轉!
燃氣輪機雖然體積小、啟動加速快、能量密度高,但是平均功率相比蒸汽輪機依然不佔優勢,因此目前採用燃氣輪機動力的大多數是3萬噸以下的小型航母。而大中型的特例只有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級,主因是能生產單機功率不亞於蒸汽輪機的MT30型燃氣輪機(5萬馬力)。
燃氣輪機是將空氣和霧化燃油在燃燒室燃燒,推動內部渦輪旋轉,省卻了水蒸汽這一二次做工介質,由於內部溫度達到上千攝氏度,瞬間全功率啟動,金屬構件容易承載不了,因此燃氣輪機的啟動需要五到十分鐘的暖機時間,功率在3萬馬力的左右的LM2500型大型燃氣輪機,其正常的啟動時間在半個小時左右.
航母還會安裝輔助動力,除了能對主動力進行疊加增成之外,還可以在緊急時刻主動力損壞,又無拖船的情況下,依舊可以使用輔助動力自航並進行有限程度的自保作戰!
柴油機熱效率較高,但是在啟動時需要先壓縮空氣使其溫度達到柴油的自燃點,最後才能噴入柴油燃燒推動活塞進行旋轉往復運動。但半個小時就能完成啟動。
回應
類似的謠言還不少呢,什麼我們圓珠筆/電飯煲/軸承…之類的。
我新型無人機彩虹5用上特殊發動機:航程翻倍達10000公里
彩虹5無人機設計師介紹,採用了兩項關鍵技術,保證了飛機的航程和飛行時間指標,彩虹5改進型續航力高達120小時,最大航程將達到10000公里,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記錄。
彩虹5最多可以掛載16發空對地導彈出擊,算是不折不扣的無人轟炸機
彩虹5得益於氣動和發動機兩方面的改進,先說氣動,對於普通飛機來說,氣動設計的核心就是機翼設計,一款好的機翼能產生巨大升力而且阻力很小,為此飛機機翼大量採用複合材料製成,取代原來的鋁合金機翼,大大減輕了機翼重量,而且也提高了飛機機翼剛度,翼展比彩虹4加大3米,達到21米,和彩虹4相比,飛機採用更大展弦比機翼,提高升阻比。
而且新機翼並沒有簡單拉長,而是採用彎度更高剖面的新型高升阻比翼型設計,而且飛機採用了強力的襟翼增升設計,起飛升力提高了30%。
除此之外,彩虹5還採用新型航空汽油活塞發動機,這款新型發動機最大的特點是,飛機採用重油為燃料,重油的特點是熱值高,不易揮發,價格便宜,可以極大降低飛機油耗達到2成,和節省燃油購置成本。
但是使用重油發動機也有很大的麻煩,最麻煩的是,重油比普通航空汽油的黏度高,低溫流動性差,重油的霧化效果要比汽油差,影響了燃燒效果,甚至導致發動機啟動困難,為此必須開發先進的霧化和穩定燃燒技術,由於重油燃點比汽油高,因此火花塞點火需要很高的能量,所以重油發動機需要更高的壓縮比,這也是個難題。
採用重油發動機後,彩虹5最大升限從彩虹4的7200米增加到9000米,增加了載機的安全性,而翼龍無人機也會在後續的改進中同樣採用這種技術,中國彩虹和翼龍兩大無人機家族,在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兩家公司都採用了類似技術升級,以達到壓制對手的目標,這種良性的競爭,將會使得中國無人機技術越走越遠,類似中國手機!(作者署名:大水)
相關新聞
沙特世界最大原油工廠2019-09-14被十架無人機攻擊,沙國油產少50%股市重挫3%,國際油價恐暴漲10美元,沙國去年軍費全球第三約676億美元竟栽在15萬元的無人機上,美國又說是伊朗幹的要負責,葉門胡塞武裝:我們幹的,連叛軍都能用無人機攻擊沙國石油設施,美沙報復受限.
AEF3500要優於PD-35,例如其發動機涵道比超過10:1,比GEnx和遄達1000都大,更加優於PD-35的9一級涵道比;與發動機油耗密切相關的壓氣機總壓比超過45:1也明顯優於PD-35;其發動機材料更是採用了一系列新技術,如渦輪襯套採用碳化矽纖維增強陶瓷基複合材料、風扇葉片和機匣採用高牌號的碳纖維複合材料、風扇葉片前緣採用鈦合金材料等。但航空發動機研製並不是簡單的技術堆徹,其難度和風險極大,俄比我國設計人員多得多的經驗和教訓。
例如位於莫斯科的中央航空發動機研究院擁有僅次於美國的規模宏大的試驗研究基地,其最大的高空模擬試驗艙直徑達10米,足以滿足推力等級為24、28和35噸等新一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的試驗需求。而我國不超過25噸,AEF3500可能不得不在莫斯科中央航空發動機研究院進行相關高空艙模擬試車。
公平的講,影響AEF3500研製的最大因素是經驗不足,影響PD-35是經費不足。值得慶倖的是,在2017北京國際航空展上正式簽署合作開發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備忘錄,通過雙方的技術和資金交流,來共同推進35噸級航空發動機的研製進度。筆者大膽推測,在中方雄厚資金的支持下,AEF3500和PD-35最終都將研製成功,作為CR929的雙保險型號,其發展衍生型號還能為未來我軍的重型軍用運輸機(和C-5、安-124同級)提供可靠動力。
https://new.qq.com/omn/20190830/20190830A0HPJN00.html
中國最大推力航空發動機首次曝光,終於趕上英美一流水準
2019-8-27,來自2019年莫斯科國際航空航太展覽會消息報導,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首次攜國產民用AEF3500寬體客機發動機縮比尺寸驗證機、長江CJ-1000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AES100渦軸發動機、AEP80渦槳發動機、QD70輕型燃氣輪機等5種產品和模型展會。其中35噸級的AEF3500,其技術水準達到了同期英美同類型發動機的一流水準,甚至個別技術指標比美國GE的GEnx和英國羅羅的遄達1000發動機還要高。
2017-9-29,中國商飛(COMAC)與俄羅斯聯合航空集團(UAC)成立中俄國際商飛(CRAIC),合作中俄遠端寬體客機CR929,航程為12000公里,標準載客(頭等艙、公務艙、經濟艙)量為280座,全經濟艙佈局時最大載客量能達到400多座,可以實現跨洋飛行,從上海直接飛到美國西海岸城市而不轉機。為了儘量降低飛行油耗和維護成本,CR929沒有採用傳統的四發渦扇方案,而是採用了目前流行的雙發渦扇佈局。
因此無論是中國C919的CJ-1000,還是俄PD-14,其13.3-14噸推力均不能滿足,當前能滿足CR929有GEnx和遄達1000,但生產商都為北約國家,使用上具有一定的政治風險性。為不受制於人,中俄分別提出了CJ-2000(AEF3500)和PD-35都是由各自的14噸級民用渦扇(CJ-1000和PD-14)核心機衍生而來。PD-35將在2023年左右完成驗證機的研製工作,2028年投入批生產。AEF3500已經完成了驗證機部件級測試,正在進行核心機台架試驗,預計2022年完成試驗驗證機達標,2025~2030年完成適航取證工作。
AL31F生產水準下降 殲10C不忍了:換裝國產發動機 2019-08-09 新浪軍事
用渦扇10換裝俄羅斯發動機,在我國戰機上早已不是第一次了,為啥殲10C這一動作卻引起議論紛紛呢?
原來,大家議論的焦點是俄AL-31F發動機,AL-31壽命短,效費比遠遠低於西方同類航空發動機。然而,這僅僅只是AL-31FN的一些小問題,其真正的致命之處在於主軸承品質存在問題。
對於一般的結構部件來說,即便出現輕度裂紋也可以保證安全使用,這在專業上稱為損傷容限,而航空發動機的主軸承不存在損傷容限一說,其在使用過程中絕不允許出現絲毫的裂紋等形式的損傷,然而AL-31FN卻經常有表面起始的剝落現象。
不僅如此,AL-31FN還經常會出現軸系潤滑壓力過低,導致發動機自動降低轉速,空中停車就會很快到來。2005至2013年,我軍累計發生數十起因AL31FN主軸承損傷導致的發動機嚴重故障並報廢,並多次發生空中停車和數起二等重大飛行事故,損失十分巨大。
無獨有偶,在2017年,蘇-30的最大買家,印度軍方也曾公開對外界抱怨,AL-31經常性的引擎空中熄火和發動機故障,導致只有一半的蘇-30MKI處於可用狀態。
其實早在2016年珠海航展,AL-31FN品質問題的消息已經傳出來了。然而,生產AL-31FN的俄禮炮工廠和發動機設計局並不承認發動機有品質問題,反而認為是我方維護不當造成的。
如果說這些品質問題是俄羅斯的技術不過關,那麼接下來曝光的問題則事關生產企業和工人的責任心。據網路消息,一次因AL-31發動機故障墜機之後,在事後事故調查中,居然發現該發動機高壓壓氣機第一級可調葉片有多個零件忘記裝配,從而導致壓氣機葉片折斷。雖然俄羅斯“禮炮”工廠最終開除了該發動機裝配工人和檢驗人員,全體裝配工人需考試合格後才能重新上崗,但類似的低級問題還是層出不窮,比如曾經在AL-31發動機的外部管道中發現過內衣,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作者署名:鐵翼蒼穹)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8-09/doc-ihytcerm9566684.shtml
相關新聞
張召忠評印度戰機8月9日墜毀:我早就勸過印度不要碰蘇30
中國05兩栖戰車性能有多強:發動機功率比99坦克還高 2019-07-03 新浪軍事
中國的裝甲戰車,哪一個發動機的馬力最大?也許有人會說是99式主戰坦克,但這個答案其實是錯誤的。功率真正最大的,其實是05式兩栖戰車!
05式擁有世界各國現役戰車中最大的水上速度達28-30千米/小時。在水上航行耗費的功率是非常大的,所以05式達1600馬力!與此相比,99式主戰坦克的發動機功率為1500馬力。最關鍵的是,該發動機擁有1600馬力(1176千瓦)和600馬力(441千瓦)兩種工況,一種滿足水中工作需要,一種滿足陸地工作需要。
在水中工作時,這款水冷大功率發動機可以利用海水或河水實現快速降溫,從而大幅提升功率。但在陸地工作時,由於沒有這個環境,所以就會更換工況使用。
不過,利用海水冷卻發動機,卻存在容易產生腐蝕的問題。含有鹽分的海水,會不斷侵蝕發動機的冷凝管等零件,造成部件老化或失靈。因此,05式兩栖戰車的發動機採用了雙重冷卻系統,即先用海水冷卻內迴圈的冷卻液,然後再用冷卻液給發動機降溫。這樣就大大減少了腐蝕,提升了發動機的壽命和可靠性。
美國已經下馬的AAAV遠征突擊戰車,也是採用了類似技術,發動機在水中工作時功率高達2700馬力,陸上功率則為860馬力。該車造價昂貴,每輛戰車要2230萬美元,比M1A2主戰坦克還要貴好幾倍,而停止發展。
05式兩栖戰車提升水上速度的技術,不僅僅限於大馬力發動機,還採用了諸如機翼型尾滑板技術、輔助滑板調變角度技術、變環量變軸面速度的噴水推進軸流泵技術、雙向作用可調油氣懸掛技術、用於水上轉向的側邊舵機構以及全新的防腐蝕塗層技術等等,這些技術都是領先世界的水準。
第3批次梟龍戰機進氣道擴大 疑將換裝渦扇19發動機 2019-06-30 新浪軍事
梟龍一、二批戰機為了控制成本和費用,材料工藝相對保守。主要為傳統鋁合金,僅在進氣道、艙蓋等位置上採用了複合材料,比例在10%以下,重量相對偏高,限制了載荷和航程。梟龍三批換裝了有源相控陣、綜合電子戰系統、分散式光學孔徑等等先進設備,甚增翼展,巴空軍要求增加複合材料使用比例。
梟龍3另外加大了進氣道,為換裝推力更大發動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梟龍現用俄羅斯RD-93的加力推力8.3噸,對一、二批是能說堪用,因此梟龍3將換裝國產WS-19,性能與美國F414相當,加力推力可達9.8噸,再加上結構材料進步。梟龍1/2最大起飛重量12.5噸,外掛3.5噸,換裝WS-19可提到16/5噸。作戰半徑、航程得到較大提高。空戰推重比上升,增強飛機飛行和機動性能,包括飛機爬升、起降、加速等方面性能可以得到有效增強。
為配合先進發動機,梟龍3在氣動佈局、飛控系統也將升級。翼展由9米增加到9.5米,展弦比增加,阻力降低,空戰包線得到優化。飛機航程、續航時間提高。可能還會採用梟龍雙座大後掠垂尾,提高飛機操縱效率,增強飛機敏捷性。飛控由現在的縱軸電傳達加橫向機械操縱系統升級為三軸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並且可能形成飛控/火控一體化系統,增強飛機作戰能力。
座艙可能會換裝一體化顯示器、衍射平顯,飛行員配備頭盔顯示/瞄準系統,機載電子干擾系統整合到機體之中。改裝國產PL-15中遠端空空導彈、PL-10紅外成像,這樣梟龍3就可以對抗印度陣風F3。空地可能採用CM-400AKG反艦/反輻導彈、C-802AKG反艦導彈、隱身防區外攻擊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等等。
當然價格也上升,梟龍1/2約2500萬美元,梟龍3可能要4000萬。不過與國外同類型戰機相比,仍然要便宜許多,瑞典鷹獅-E單價超過8000萬,梟龍3良好的效費比應該會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不錯成績。(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軍火貿易從來就不是簡單的性價比,政治因素往往是主導
說明渦扇19已很成熟了,意味著殲31離服役的日子越來越近
至今為止還沒有中國製造航發出口。
以前沒有說明之後永遠沒有?超材料以前全世界都沒有,現在中國要上機了,你又該怎麼舔美國貨呢,譬如22/35那種過時的隱形工藝,我很期待你的舔法。
掌握關鍵 陸6代戰機傳5年內問世 2019/06/26 中時
為了搶占空中優勢,美、俄、英、日,德法與西班牙等國都已著手研製第6代戰機。而解放軍第6代戰機的研製仍處於絕對保密的階段,官方至今守口如瓶。
不過,中國《兵工科技》雜誌指出,目前從許多資訊中,仍可以探究解放軍6代機發展的蛛絲馬跡。
分析說,中國航空戰略有一個理念,就是發展一代、成熟一代,預研一代。而5代機殲-20已開始小批交付使用,預料3、5之內6代機就會帶來驚喜。
而在可見的種種線索中,首先是自我調整變迴圈發動機,為了達到更高的巡航馬赫數,在動力系統上,現有5代機的發動機已不合適,中國相關單位2017年在北京舉行的航空技術展上,低調展出了新一代發動機概念圖「適用飛行速度3-4馬赫,飛行高度3萬米的戰鬥機」。它已經遠遠超越現有5代機的飛行包線,並具有兩種工作狀態。
6代機將會普遍使用光傳控制與光纖通信技術。殲-20已使用了達先進的多感測器融合技術,並配置以「有源相控陣雷達+分散式光學孔徑系統」為核心的多感測器系統。只要把在殲-20多感測器融合技術,還有中國正在開發的物聯網技術適當升級,就能轉用到6代機上去。
6代所用的全向、全頻譜隱形技術,中國已位居領先地位,有多所理工科大學已研發出一系列納米隱形寬頻吸波材料,具有重量輕、吸波能力強的特點。
6代機雷達應要有大幅提升。而中國近年來軍事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就是雷達,殲-20的配置2,000到2,200個T/R元件,每個T/R元件擁有8瓦的峰值功率,雷達總發射功率達到16千瓦以上,超過F-22A的15.6千瓦AN/APG-77雷達,還有F-35的10千瓦AN/APG-81雷達。中國還積極研究了具有顛覆性的新概念太赫茲。這種超高頻雷達能越過障礙物,獲得物體的圖像,還有隱形與非隱形敵機的反射信號。而衛星和偵察機上安裝這種雷達後,不但能發現空中的隱形目標,還能很容易地發現潛艦與偽裝目標。
與殲20搭檔 陸殲11D發動機升級推力超蘇35 2019/06/25 中時
曾經一度傳出下馬後再度復活的中共殲-11D戰機,最近再傳出換裝新的國產發動機WS-10B推力達14噸,蘇-35的117S只有13.5噸,不過蘇-35採用向量噴管,如果用如殲-10C的向量版,其空戰優勢才會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據《新浪軍事》報導,先前出現在紀念中航工業試飛中心的宣傳片中,證實殲-11D仍在進行各種改版與配備試驗,片中機頭雷達罩的形狀卻是傾斜安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機身幾處變化顯示採用了一些更新的航電技術。
除了新的航電技術之外,殲-11D在氣動外形上的變化並不明顯,這一點同殲-16類似,殲-16曾使用過的一些例如複合材料設計製造的新技術,可以減輕機體重量,還能增強機體壽命。殲-11D還將配備最先進的空空導彈如霹靂-10/15,也具備與殲-15相同的空中加油設計。
不過,發動機一向是中共戰機的弱點,報導指出,原先殲-11D使用的發動機大約與殲-16同款的「太行」發動機,外媒曾指出殲-11D可能已改用太行改款WS-10B,這款改版發動機推力高達14噸,如果殲-11D確實改裝WS-10B,其推力將超過採用117S發動機的蘇-35戰機,因為這款新購自俄國的新式戰機發動機推力只有13.5噸。加上殲-11D重量較輕,在較大推力下能比蘇-35有更佳的機動性。不過,蘇-35採用向量噴管,高端機動性上有較大的優勢。如果未來殲-11D可以使用如殲-10C的向量版太行發動機,其空戰優勢才會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殲16有「炸彈卡車」之稱,機載武器數量多且強。殲-11D兩個主翼下有8個掛架,機腹和進氣道下另有4個重載掛架,火力搭載不輸給殲-16。
新版FC31戰機亮相有兩大變化 或為登上航母做準備 2019-06-18 新浪軍事
至從二號機首飛以來,FC-31發展顯得比較沉寂,今年巴黎航展上面FC-31最新模型公開,與此前相比又有比較大變化,表明飛機設計仍然在完善和改進之中。
FC-31後背明顯加粗,應是增加內油,提高載荷航程性能,增強多用途任務能力。這也是國內外隱身戰鬥機發展方向。
FC-31似乎用了更大直徑發動機,發動機涵道比也更大,相應油耗也更低,FC-31現在發動機是RD-93或者國產WS-13,有消息說渦扇19已研製成功,這表明新一代渦扇中推涵道比增加,降低發動機油耗,從而進一步增加飛機航程和作戰半徑。
FC-31在控制飛機總體尺寸情況下,通過挖掘飛機潛力來增強飛機作戰能力,這應與FC-31可能上艦有關。艦載機與岸基相比,對於體積和重量更加敏感,更小體積意味著航母能夠搭載更多的飛機,相應一次就可以放飛更多飛機。但是更小體積意味著載荷航程受到限制,又降低航母遠程打擊能力。這樣就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所以我們看到FC-31新模型出現了這些變化,應該就是設計師在尋找這樣的平衡點。
隨著F-35C服役,宣告艦載戰鬥機進入隱身戰鬥機時代,而第2艘國產航母已經開工,預計2025年之前可以交付海軍,這樣國產新一代艦載機發展同樣需要加速,以便能夠在2025年航母列裝的時候,為航母提供更加先進的艦載戰鬥機。(作者署名:小飛豬的防務觀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6-18/doc-ihvhiqay6412923.shtml
一個簡單常識導致英國航發巨頭損失慘重 美大發橫財 2019-06-06 新浪軍事
幾十年來,民用飛機市場由波音和空客公司瓜分,而民用飛機發動機則是三足鼎立,這三家就是美國的普惠PW發動機,通用電氣GE公司,以及英國的羅羅發動機RR公司,但是最近幾年,羅羅就像衰神附體,裝備世界最暢銷雙發寬體飛機波音787的最新款發動機遄達1000發動機總是不斷出事。
自己家裡沒有問題,那只好去找外部原因,最終經過6年多的調查,終於發現了發動機開裂元兇:亞洲糟糕的大氣:含硫量過多造成葉片腐蝕!為時已晚,航空公司已經淘汰羅羅,採用競爭對手GE發動機佔據了波音787的70%訂單!(作者署名:大水)
回應
呵呵,只有遄達1000有這事,其他的RR發動機沒這事,賴亞洲空氣不乾淨,找藉口而已。
烏航發巨頭馬達西奇拿出25%股份與中國合作 部分廠房已建成 2019-06-06 新浪軍事
2017年中烏兩國開始航空工業方面的緊密合作後,套用了D-18T發動機葉片冷卻方式,短時間讓運-20成功用上了國產發動機。未來,我國還將在D-18T基礎上生產出超大推力發動機,助推我國研發世界最大的運輸機。
回應
這種事不適合在大眾媒體報導,關注度一高,就會被美國攪黃了!
能攪合黃早就黃了。
蘇27曾是全球飛行壽命最短三代機:基本型僅1千小時 2019-05-29 新浪軍事
截止蘇聯解體之日,蘇27系列交付各航空工業單位的試驗機,僅不完全統計就有59架——不計入交付作戰部隊(包括類似試訓中心這樣的單位)使用的飛機,不計入僅用於地面試驗的靜力試驗樣機等。此外有8架試驗機交給了國防部研究所,同樣不承擔作戰任務。
其初期的10架樣機按照匯率計算,在今天至少價值過億美元(1977年,花費一億多盧布)。這些飛機中,早期的9架機體壽命僅有200小時出頭,發動機壽命不到300小時。而蘇27sk/ubk(第一輪結構強化改進型,壽命2000小時)之前的單雙座基本型,飛行壽命僅有1000小時,發動機壽命500小時。
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是長達幾十年跨度中,軍事開支始終比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快1.5-2倍。到末期蘇聯國民收入的40%都用於軍事開支,沒有任何一個現代國家的經濟能長期承受這樣的負擔,而蘇聯軍事開支的70%都用在了軍事裝備的研發和採購上。
蘇27的試驗機數量,是這一歷史現象的直觀體現。真正分析蘇27的整個研製流程,嚴重的低效和浪費無處不在;對於飛機設計師,這是一場可以無限度揮霍財力和物力的盛宴,但對於蘇聯的國民和國家經濟,蘇27的工程成就,是用極端浪費的代價換回來的。
在歐美的三代戰機研發中,從未有型號完成後遺留缺陷如此之多、花費代價如此之高的型號,這才是系統工程效率差異的真正體現,這是一個值得警醒的問題。特別是國內一些體制內的高級設計師、甚至是院士候選人,至今沉迷在俄式系統工程系的表面輝煌中。
以下是根據俄方最新發佈的各種資料做的試驗機匯總統計
........
回應
預設貶低蘇聯飛機和設計師的立場,然後翻爛帳找根據,這個小編真夠“精美”的。
1992年中國進口的100架原裝蘇27已經報廢做易開罐了,後100架用進口件組裝的蘇27(殲11A)現在正在退役中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5-29/doc-ihvhiqay2259342.shtml
不搞串聯座?法國計畫裝備新一代H160M武裝直升機
2019.05.27,法國國防部長宣佈H160M將成為新一代武裝直升機,並計畫至少購買169架。將逐步取代法國三軍現有的小羚羊、小狐、海豚、黑豹、雲雀III型以及部分超美洲豹直升機。
回應
法國這輩子是造不出海豹了,造啥都像海豚
因為這不是專職的武直,這不會取代歐直虎式。
酷似武直9!法國採購H160M武裝直升機,性能強于武直10(楨:?武直9升級版!) 2019-05-28
近期法國宣佈,將採購169架H160M,用來替代SA341(小羚羊)、AS565(黑豹)等武裝直升機,H160M源於民用版H160,機身兩側加裝了武器掛架,更新了航電系統,H160M可以執行對地攻擊、反艦/反潛等任務,外形酷似中國武直9,相比武直10性能如何?
H160M屬於6噸級直升機,採用全複合材料設計,最大航程741千米,搭載兩台TM800發動機,總功率2600馬力,傾斜12度的涵道式尾槳,能夠增加40公斤載荷,雙翼式安定面配置,能夠提升50公斤載荷。
雖然H160M沒有使用專用武裝直升機的串列雙座設計,但作戰能力依然堪比中國武直10,武直10搭載兩台渦軸9發動機,總功率2566馬力,最大起飛重量7噸,為了保持機動性和載彈量,只能減輕裝甲配置,中法研製的渦軸16發展順利,單台功率2000馬力,但現在只能商用,想裝配給軍機,還給需要一定的時間。
99A坦克發動機可靠性還有差距:漏油漏水插頭鬆動 2019-05-22 新浪軍事
99A坦克發動機150HB-2型渦輪增壓中冷柴油機的技術來源是德國豹II坦克發動機的衍生型號,我們國家進行了自主的改進提升。150HB-2的功率已從最初的1200馬力提升到1500馬力,未來最大功率有望達到1800馬力。150HB-2型柴油機的出現,讓99A式主戰坦克擁有和德國豹2A7、美國M1A2SEPV3坦克同一水準的動力系統,是99A式主戰坦克擁有強大作戰性能的關鍵設備。嚴格說起來,150HB-2型這款發動機不能完全說是中國自主研製的,但也不能說是完全仿製於國外,只能說是一種中西結合的產物。
在上世紀80年代中西關係交好時,為了防範蘇聯在邊境地區部署的裝甲集群,曾計畫引進當時能夠和蘇聯T-80、T-72對抗的德國的豹2。後來因為價格等原因,轉而引進豹2的873型柴油機以及它的全套技術。不過由於種種原因,這項交易也同樣不了了之。
最終中國花費不少力氣才得到和873接近的MTU396,豹2坦克動力MB873的民用型號MB331的衍生型號,發展150HB。
150HB已成為中國諸多新型坦克、裝甲車輛的動力。04/04A式步兵戰車、05式兩栖戰車、05式155毫米榴彈炮均採用,96B坦克也在近幾年換裝150HB系列中的8缸1000馬力柴油發動機。
不過,150HB非沒有缺陷,此前99A設計總師毛明曾經談到150HB-2存在漏油漏水,插頭鬆動等問題,隨著技術的發展,相信150HB-2的可靠性已經正逐步提升。另外,即使擁有150HB-2,中國還不能自滿,需要繼續努力向國外先進水準看齊,目前德國已經研發裝備出890型,體積非常緊湊,但最高功率可達1600馬力,中國未來的150HB改進型也會達到1600馬力。(作者署名:柯洛廖夫)
回應
漏油、漏水、插頭鬆動應該是以前的事了或者是測試中的事,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好解決,另一方面是不能出現在成品中的。
不管怎樣,敢承認敢公開就是最大的進步
烏克蘭航空發動機總裁:沒有中國 我將被迫裁員一萬人 2019/05/21
2019/05/20,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發文章稱,烏克蘭航空發動機企業“馬達西奇”總裁博古斯拉耶夫表示,該公司目前正在與中國展開深度合作。他說:”如果不和中國合作,我將只能裁員一萬人。(與)俄羅斯(的合作)完了,現在我們必須和中國合作”,他表示,美國國務院多次通過烏克蘭政府表示對於他們和中國的合作不滿,但“那麼(美國)國務院能給我們工作嗎?”目前為中國生產的發動機還只有一種,而且是用於不攜帶武器的L-15教練機。
2017年,北京天驕航空集團試圖買斷馬達西奇的控股權。烏政府藉口國家安全禁止了這次交易。但博表示,天驕航空當初承諾的2.5億美元中的1億已經到位,持有至少25%的股權。2018年公司4.5億美元銷售額中,35%是提供給中國的,而6年前向俄提供的發動機金額為11億美元,約占當時1/3銷售額。
回應
沒有中國,烏發動機工業將無以為繼,所以烏只能和中國合作。
殲-6改成無人機 70架部署武夷山 2019/05/15 旺報
據《漢和防務》五月號報導,自2010年開始,先後在福建武夷山等地,發現大量的J-6無人機,這些戰機和原來J-6作戰部隊飛機相比,包括設施整備、排列方式和編成數量完全不同。
這批無人機可收集台灣各基地雷達參數後再實施攻擊,每架至少可以裝載1500公斤的各式彈藥用「自殺飛機」式對目標襲擊。作戰效能比起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更為有效,而且更便宜。
解放軍至少還有近一千架退役的戰機,1700公里以上的航程,可在第一波攻擊中消耗台灣軍方珍貴且高價的防空飛彈,第二波再以殲-15、殲-16及更先進的殲-20或殲-31進行襲擊,雷達不易分辨有無人機。也可用來對付美軍航母戰鬥群,過去解放軍還曾模擬使用殲-20當成指揮平臺,用來指揮無人機作戰的可能。
相關新聞
成下個華為?美恐制裁大疆無人機 大疆:獲美政府驗證(回應:有數據傳輸就要制裁? 那美國業者都要被制裁到地獄裡去了! 是誰偷聽德國總理電話的? 中國遊客竊取美國空氣,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美國政要家大半用中國製電視,搞不好偷情畫面被傳回中國囉! 中國加油,打破白人至上主義,台灣綠色政客唯白人馬首是瞻,. )
唐飛憶往F-10發動機一裝就失事1998-05-22全面停飛 2019/05/22 中國時報
高齡87歲的前行政院長唐飛昨表示,很少有國家像我們一樣,一架飛機飛了38年,失事的F104所裝的J-79發動機購自西德,雖然使用時數不高,但因封存已久,僅可用來當拆零件使用,而空軍後勤司令部發現時數都低且狀況看起來不錯,於是忽略德國空軍的忠告,交給部隊使用。
由於渦軸-16的熱端部件主要由法方研製,為了避免關鍵技術上受制於人,我國還獨自研製了另一款更大功率的渦軸-10,應用了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單晶渦輪葉片技術,第二代粉末高溫合金渦輪盤,發動機健康管理系統等,將作為正在生產的直20/直-18/重型武裝直升機的主動力。
更讓人欣喜的是,我國已初步完成了第五代渦軸發動機詳細設計方案,實現了對國際最先進水準的趕超。例如採用了同日本XF9-1一樣的國產陶瓷基複合材料部件,但應用範圍比XF9-1更大,使得燃燒室和渦輪部件品質大幅度減輕,功重比與第四代接近翻了一倍,達到10一級,但渦前溫度卻比XF9-1低的多。(作者署名:高科技前沿觀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5-11/doc-ihvhiews1163515.shtml
中國航發終於趕上美國?我第五代渦軸發動機方案揭曉 2019-05-11 新浪軍事
渦軸發動機主要用於驅動直升機旋翼產生升力和推力,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透博梅卡公司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實用化的,雖功率只有206千瓦,但與原來直升機裝備的活塞發動機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其功重比(渦軸發動機最大功率和整機重量的比值,類似於渦扇發動機的推重比)提高了一倍。隨後世界各航空強國美俄均開始大力發展渦軸技術並廣泛應用在軍民用直升機上。
中國仿製生產的第一代直5由於原仿製型號採用的是活塞發動機,導致水準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遠遠落後于世界先進水準,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渦軸5由於直-6下馬而未能裝備部隊。80年代,在引進法國6、70年代研製的海豚和超黃蜂直升機的同時,還同時引進了與其配套的第二代渦軸阿赫耶1-C(最大功率656kW)和透默III(最大功率1200千瓦),並將其命名為渦軸-8和渦軸-6,功重比提高到3到4左右,是我國現役直9直8的國產動力,其最新的改型還裝備在直-19直-18。
第三代渦軸誕生於80年代以後,功重比提高到4到5左右,油耗在0.3千克/千瓦時,是現在西方主流渦軸,後期型號還開始使用FADEC(全許可權數位式發動機控制)技術,其中又以美國通用(GE)研製的T-700最為典型是美軍UH-60和AH-64的主動力。我國80年代引進的黑鷹,在引進米-17高原型和直-8高原型之前,是唯一能夠在西南高原進行有效作戰飛行的直升機。
我國也在80年代初開展了第三代渦軸-9的研究。採用了一系列當時的先進技術:如國產第一代DD-3型渦輪單晶葉片,第一代FGH-95高溫粉末合金高壓渦輪盤,最先應用FADEC等,其技術水準不亞於同時期研製的渦扇-10發動機。渦軸-9的可靠性特別突出,獲得部隊飛行員和地勤維護人員的一致好評。隨著渦軸-9大批裝備部隊,西方也不得不重新考慮與我國開展相關技術合作。例如法國就共同研製了第四代起飛功率1243千瓦的渦軸-16(法方稱阿蒂丹-3C),功重比已達到6一級,可滿足8至10噸級雙發直升機的需要。2016年12月,渦軸-16首裝直-15在哈爾濱成功實現首飛。
天災人禍
……
SSJ100由於缺陷以及各種天災人禍使得其名聲掃地,只能靠俄政府攤派的訂單維持,結局非常淒慘的,而其肩負的振興俄航空業的期望無疑也落空了。
目前中俄合作研發寬體客機CR929,並于2018年珠海航展展示了1:1客艙模型。希望這次中俄合作能充分吸取SSJ100這一項目的教訓,平穩推進,別辜負了人民對寬體大飛機的期待。
回應
毛子軍機發動機大修時間是三百小時,中國買蘇27自己研究提高到500小時,而美軍2000小時以上。
對比ss100,arj21發動機的耐用性和經濟性沒好很多。
ARJ21的發動機是美國通用電氣GE的,和737一樣的耐用和可靠,在加拿大龐巴迪和巴西航空的多型支線飛機上使用很多年了。
主要是蘇聯思路問題,認為打仗這就是消耗品不用太好夠用就行!二是他們科技確實不知歐美,特別是材料方面!
蘇俄客機雖然價格便宜,但營運的經濟性很差。
曾經在機場遇到一支歐洲足球隊,當知道將要乘坐俄機時,集體拒絕登機。溝通後得知他們在歐洲買的保險裡明確規定,乘坐俄羅斯飛機出事後,保險公司不會給予賠償。毛子這品質真是名聲在外了。
https://www.guancha.cn/ZhangZhongZuo/2019_05_10_500963.shtml
熊熊燃燒的SSJ100,滿滿都是黑歷史 2019-05-10 觀察者網
SSJ100於2010年取得了FAA適航許可,然而自2011年投入運行以來,SSJ100可謂命運多舛。
2011年,首架SSJ100交付給了亞美尼亞航空,開始投入商業運行。俄記者伊利亞 瓦拉莫夫乘坐後,被SSJ100的品質所震驚:座位上的緊急氧氣面罩蓋子蓋不攏、客艙行李架會自行打開、客艙內的艙壁上都沒妥善的組合好。
雖說艙壁只是客艙內裝飾,並不涉及到氣密與承壓,但是這縫隙實在是看著瘮人,可能也就天不怕地不怕的毛子還能看著如此飛機繼續乘坐了。而亞接受了第一架SSJ100之後就把後續的SSJ100訂單給退了。為什麼?SSJ100平均每天執行3.3個小時也就是航班飛一個來回,與SSJ100相同定位的巴西航空E170為7小時, A320和B737可10小時。
由於SSJ100有設計問題,而且做工實在是太糙,以至於俄2012年2月宣佈停飛SSJ100。問題主要在三個方面:洩漏警告系統參數錯誤、縫翼展開故障以及起落架故障。雖說快得到了解決並且重新恢復了適航認證,然而SSJ100的麻煩不僅僅是這些。
短命的發動機
當然SSJ100的問題並不只有那麼些,要不然SSJ100怎麼會淪落到8年了才交付130多架飛機呢。SSJ100使用的SaM146發動機是俄法合資的powerjet公司製造,採用法M88的熱端部件以及CFM56的齒輪盒及低壓渦輪,然而SaM146有著不少問題,發動機的集油器和燃燒室在2000-4000小時的飛行後就出現了裂縫,需要進行返廠翻修,有時候甚至1000小時就需要翻修。
對於SSJ100的製造商蘇霍伊來說,或許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問題,畢竟蘇27戰機所使用的AL31F發動機平均300小時就需要翻修一次,然而對航空公司來說,這就非常遭不住了,SaM146設計時預計8000小時翻修一次,而實際1000小時後就要返廠翻修。A320與B737的CFM56平均翻修時間為2萬小時。返廠翻修一次約為2個月耗資約200萬至500萬美元,也難怪預定的客戶紛紛選擇退掉訂單或者轉手SSJ100了,這種賠錢貨實在是沒法用啊。
熊熊燃燒的SSJ100,滿滿都是黑歷史 2019-05-10 觀察者網
SSJ100於2010年取得了FAA適航許可,然而自2011年投入運行以來,SSJ100可謂命運多舛。
2011年,首架SSJ100交付給了亞美尼亞航空,開始投入商業運行。俄記者伊利亞 瓦拉莫夫乘坐後,被SSJ100的品質所震驚:座位上的緊急氧氣面罩蓋子蓋不攏、客艙行李架會自行打開、客艙內的艙壁上都沒妥善的組合好。
雖說艙壁只是客艙內裝飾,並不涉及到氣密與承壓,但是這縫隙實在是看著瘮人,可能也就天不怕地不怕的毛子還能看著如此飛機繼續乘坐了。而亞接受了第一架SSJ100之後就把後續的SSJ100訂單給退了。為什麼?SSJ100平均每天執行3.3個小時也就是航班飛一個來回,與SSJ100相同定位的巴西航空E170為7小時, A320和B737可10小時。
由於SSJ100有設計問題,而且做工實在是太糙,以至於俄2012年2月宣佈停飛SSJ100。問題主要在三個方面:洩漏警告系統參數錯誤、縫翼展開故障以及起落架故障。雖說快得到了解決並且重新恢復了適航認證,然而SSJ100的麻煩不僅僅是這些。
短命的發動機
當然SSJ100的問題並不只有那麼些,要不然SSJ100怎麼會淪落到8年了才交付130多架飛機呢。SSJ100使用的SaM146發動機是俄法合資的powerjet公司製造,採用法M88的熱端部件以及CFM56的齒輪盒及低壓渦輪,然而SaM146有著不少問題,發動機的集油器和燃燒室在2000-4000小時的飛行後就出現了裂縫,需要進行返廠翻修,有時候甚至1000小時就需要翻修。
對於SSJ100的製造商蘇霍伊來說,或許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問題,畢竟蘇27戰機所使用的AL31F發動機平均300小時就需要翻修一次,然而對航空公司來說,這就非常遭不住了,SaM146設計時預計8000小時翻修一次,而實際1000小時後就要返廠翻修。A320與B737的CFM56平均翻修時間為2萬小時。返廠翻修一次約為2個月耗資約200萬至500萬美元,也難怪預定的客戶紛紛選擇退掉訂單或者轉手SSJ100了,這種賠錢貨實在是沒法用啊。
中船重工已有GT-25000為何要引進日本30年前的H-25型燃氣輪機?
2019-04-28,中國船舶重工和三菱舉行H-25型燃氣輪機技術轉讓簽約協議。H-25研製於20世紀80年代,以現在乃至21世紀的標準衡量,它絕對不能說是最先進的。
日立的燃氣輪機技術最初來自美國的通用電氣(GE),H-25是日立結合多年製造MS5001的經驗GE的(MS5001燒室溫度980℃,熱效率27%,到20世紀80年代,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吸收了日立新開發的新材料、新工藝,特別是新型耐熱合金和葉片冷卻技術而研製的產品。最大輸出功率30MW與MS5001相同,但燃燒室溫度為1260℃,熱效率32%,燃料費用可以降低20%。
而中船重工七〇三所的GT-25000,原型是烏克蘭的UGT-25000。兩者雖然最大輸出功率相當,但在結構上有著相當大的不同。H-25繼承了MS5001的特點,採用的是單轉子設計,比GT-25000簡單。雖然導致H-25在重量和體積上比GT-25000要大,但可以通過對壓氣機和燃燒室的簡單放大,來獲得功率更大的燃氣輪機。H-80為H-25型的壓氣機放大設計,壓比從H-25的14提高到了17;通過提高空氣流量,將燃燒室溫度提高到了1300℃,最大輸出功率達到了89MW,總體性能與西門子公司的V64.3A相當。
H-25的這一特點,正好是GT-25000所沒有的,長期以來,中船重工直從事的是中小型船用燃氣輪機的研製工作,對於發電用重型燃氣輪機缺少研製經驗。
雖然理論上,七〇三所也可通過類似GE當年從TG180航空發動機到MS3002再到MS5001的路徑,從GT-25000的核心機發展出專用重燃,但這需要很長時間。引進H-25,可節省幾十年的時間,一舉掌握F級重型燃氣輪機的完整技術,儘快進入重型燃氣輪機市場。另外,七〇三所和哈爾濱電氣有長期的合作關係,中國重燃規劃哈汽輪和GE合作生產MS9001FA型重型燃氣輪機的任務。但由於GE的技術封鎖,哈汽輪尚未完全掌握全部製造技術。H-25技術源自GE的MS5001,而MS5001是後來GE發展MS6000/7000/9000的基礎。如果哈汽輪能夠獲得七〇三所的H-25技術,將會對哈汽輪完全突破F級重型燃氣輪機的核心技術產生極大的助益。
目前,中國重燃已有兩個來源:一是上海電氣通過收購義大利安薩爾多燃氣輪機技術,二是東方電氣從2009年開始的50MW燃氣輪機自主研製項目。如果哈電能夠通過與七〇三所的技術共用,實現重型燃氣輪機核心技術突破,就將成為第三個獨立核心技術來源。如果中國重燃規劃得當,中國在高鐵發展上的成功經驗,完全可能在重型燃氣輪機領域得到複製。
SB101高空試驗台1號艙兩年燒掉一艘18億元054A,這設備證明中國的實力 2019-04-18
長度22米、直徑3.7米的SB101最大推力測試能力達15噸,最近消息似乎建成了一座比SB101還要大的高空試驗台,不知是否與渦扇-15有關。放眼世界,英國已經因為國力有限,而將其發動機試車工作全部轉到美進行。俄也是憑藉著與美不相上下的高空台試驗能力,才在經濟被西方制裁的情況下,在航空發動機研製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的。
蘇-35在敘利亞俯空襲反政府武裝 衝轟炸暴露缺陷 中國可完美補足 2019-05-06 新浪軍事
蘇-35被譽為無與倫比的格鬥戰鬥機,但視頻顯示了俄運用制導空地武器遠落後於美國的尷尬現狀。
回應
為他國買賣蘇35做宣傳,垃圾機。鷹擊長空、唯中國殲16。
國產渦扇-10B向量發動機已不輸俄AL-31F 殲16戰機生產將不再受限 2019-05-06 新浪軍事
殲-16是以殲-11為原型研製的,可進行海陸空三方面打擊,此前殲-16產量只能滿足一個團,在前四年總數量還不到100架,渦扇-10B推力能夠達到14000公斤以上,壽命可以超過4000小時,目前殲-16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00架。
相關新聞
殲11B掛霹靂15導彈亮相 或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
渦扇10已衍生出7個型號裝備5款戰機 就連殲20都在用 2019-05-06 新浪軍事
經過20年的辛苦歷程,2005年渦扇-10/渦扇-10A成功定型,最大推力12.5噸,最開始安裝在殲-11,之後又裝在了殲-10以及殲-11B,期間發生發動機停車事件,所以並沒有大批量生產,之後轉而進入了渦扇-10改進型的研發!
在2008年左右,渦扇-10B/C相繼定型,最大推力達13.2噸,推重比也達8,渦輪前溫度提升到1800K,綜合性能達到了全球第三代渦扇發動機第一梯隊。
作為渦扇-15發動機的過渡型號,渦扇-10B小改版用在殲-20上已有幾年的時間。此外,安裝渦扇-10B向量推力版的殲-10B在去年珠海航展大放光彩!殲-15改進型也用過渦扇-10H防鹽腐蝕版進行試飛驗證,而殲-11D也有可能從一開始是就全面使用渦扇-10B發動機!
最後,為遠-20運輸機、轟炸機等研發的渦扇-20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其實也是基於渦扇-10研發的,畢竟此前的渦扇-10原型機的部分技術就來自于CFM-56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
綜合來說,渦扇-10至少衍生出了A/B/B2/C/向量版/H/渦扇-20等七個型號,裝備殲-10/11/15/16/20等至少五款機型,稱其為國產最先進的渦扇發動機一點都不為過!
殲20展示驚人機動性:貼樓飛行加瞬間小半徑轉彎 2019-04-16 新浪軍事
近日,有網友抓拍到了一段殲20飛行訓練的視頻,殲20以差不多貼著樓頂的高度飛行,並進行了暫態小半徑轉彎盤旋,展示出了優越的低空低速機動性能,這樣的機動性能可以說讓美俄的五代機都黯然失色。
殲20採用了遠距鴨翼佈局,與陣風所採用的近距耦合鴨翼佈局相比,殲20的遠距鴨翼更多的是為了優化超音速性能。殲20的鴨翼由於遠離主翼,因此並不能對主翼產生有效的增升渦流,並且在亞音速時段鴨翼離升力中心較近,因此鴨式的俯仰操控效率不如水準尾翼。
但是在超音速階段隨著飛機升力中心後移,遠距鴨翼的操控力矩增大,俯仰操控效率比水準尾翼強的多,因此超音速時鴨翼的操控效率更高,偏轉的角度更小,因此同樣姿態下,遠距鴨翼飛機的超音速升阻比更高。而且遠距鴨翼可以讓飛機設計主翼時大幅度後移,在避開超音速激波阻力的情況下,主翼產生的飛行阻力更小。因此殲20這樣的鴨翼佈局擁有很強的超音速性能,即便殲20的發動機推力不足,依然有超音速巡航的潛力。
殲20為了優化超音速性能,在翼展面積不佔優勢情況下,殲20的機體卻比F22、蘇57都要大,許多軍迷認為殲20的翼載荷將遠大於美俄五代機,變向降低了盤旋性能。並且殲20還沒有向量發動機,超機動潛力不如F22與蘇57。
但是現在殲20表現出優異的瞬盤性能,並不比F22在航展上表現的差。足以證明殲20在優化超音速性能的同時,依然較好的兼顧了亞音速機動性。而且現在殲20裝備的是AL31/渦扇10發動機,推力不如美俄的新型發動機,未來殲20一旦換裝推力更大的渦扇15,機動性還能上一個臺階。
目前殲20沒有裝備向量發動機,因此無法像蘇57那樣隨心所欲的做出“眼鏡蛇機動”、“落葉飄”等高難度超機動。但是中國的向量發動機已經在殲10B TVC試驗機上進行了試飛,不久的將來殲20也會擁有自己的向量發動機。到那時殲20就不但是一款超音速性能優越的戰機,它的亞音速機動與超機動能力同樣突出。
而且殲20不但機動性能優越,而且它的航電系統也極為全面先進, F22受制於早期設計局限,並未裝備EODAS、EOTS等光電系統,也沒有頭盔顯示系統(HMDS)這種黑科技;而F35雖然擁有這些技術,但是F35受制於氣動佈局缺陷,超音速性能一塌糊塗,面對殲20沒有任何優勢。俄蘇57航電性能遠不如殲20。(作者署名:軍情解析)
相關新聞
中國四代渦扇中推疑亮相 FC31有望在6年內投產2019-04-16(回應:六年太久了吧?)
美日隱身戰機大面積缺氧 中國戰機為何沒發生該問題 2019-04-10 新浪軍事
日本F-35A失聯,機載分子篩制氧系統故障成為外界猜測重點,實際上美國隱身戰鬥機一直深受困擾,以于於F-22不得不重新裝回氧氣瓶解決這個問題。
國產機載分子篩制氧系統在新世紀初就裝備殲-10戰鬥機,至今服役已經接近20年,沒有發生因此機載分子篩故障造成的飛機事故。
相關新聞
日本F35成軍10天就墜毀 局座張召忠的預言又變現實
日本F35墜毀不意外 美軍早已發出安全警告日本不聽
美媒稱中俄將搶先撈墜海F35 卻折射出冷戰時期,美國秘密打撈蘇聯潛艇的陰暗心理。
日本F35墜毀背後:訓練壓力太大 只為追趕中國殲20
日本F35墜毀3大疑點指向夜航錯覺 飛行員或直接撞海
日媒:墜落F-35A曾在飛行中兩度因故障緊急著陸(回應:一堆酸的不知道哪來的驕傲感,戰機哪有不摔的。 日吹眼裡大國躬匠是不會出問題的)
土耳其買一套俄S-400,美不給土F-35,土外長:我們可選蘇-35/57,若美拒供愛國者,將再買一套S-400
俄媒:F-35存在966個明顯缺陷,至少110項可能導致飛行員出現傷亡或停產的重大缺陷。
F35墜海前外媒就有結論:它在中國戰機前只是紙老虎:先是2018-9-28,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因為發動機燃油管問題而墜毀。美媒曝出又F-35在澳水土不服,其隱身塗料耗每飛一個架次就得重塗。 英國《太陽報》也爆出F-35隱身塗料被刮傷後雷達信號甚至與一架波音747差不多。對此,英軍認為,在忽略隱身性能的對抗中,F-35的飛行性能甚至不如颱風戰機。 美國彭博新聞社獲得國防部評估報告披露:第一, F-35B使用壽命可能低至2100小時,與8000小時的預期使用壽命相比,有著令人吃驚的巨大差距。第二,中期可靠性與現場維護指標無法達到預訂計畫的80%,造成妥善率不足,可用於實際訓練的飛機數量大幅減少。第三,網路安全測試顯示前幾年發現的一些漏洞仍然沒有解決,在網路攻擊屢見不鮮的時代,這個情況非常令人吃驚。第四,F-35的對地攻擊武器系統的測試顯示,準確性低到令人無法接受的程度。
中國四代渦扇中推疑亮相 FC31有望在6年內投產2019-04-16(回應:六年太久了吧?)
這一小國逼中國砸200億買斷其技術 俄羅斯都受它支配 2019-04-07 新浪軍事
烏克蘭航發水平目前處於領先狀態,蘇聯留下的技術底蘊可以填補我國航發技術的很多空白,但只要涉及航發核心機密,美國就會出手干涉,烏排除萬難,無視大國警告,最終中國購買了馬達西奇公司的部分股份,砸下200億將生產線搬回重慶。
烏航發技術,一直以來都處於被低估的狀態,其實比我們印象中的要強大的多,俄-124運輸機以及雅克-130高教機使用烏發動機。世界最大飛機安-225使用烏D-18T渦扇發動機,最大直升機米-26,使用烏D146渦軸發動機。
安-225裝備了6部D-18T,最大推力22噸,而中國僅16噸,中國運30若能用D-18T,性能就能趕得上日本的C-2。
烏航發還可讓我們在民航飛機研製上找到突破口,中俄合製的CR929寬體客機,預計於2024年首飛。自主研發的客機配套航發動力系統也在進行中,參考烏技術不僅能優化設計還能彌補經驗的不足。
充分吸收烏航發技術,能讓中國大型發動機技術水準向前飛躍10年,3月份清華大學材研究團隊,成功推出了單晶高溫合金定向凝固多尺度類比系統,不僅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還成功應用於製造渦輪葉片,有效的填補了我國單晶渦輪葉片的技術空白,給航空發動機研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作者署名:艦載武器雜誌)
回應
小心美國搞破壞。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4-07/doc-ihvhiewr3842833.shtml
大陸成功研發500噸級火箭發動機 1秒燒1.6噸燃料 2019-03-26 聯合報
大陸長征九號重型火箭500噸級發動機日前聯試成功,為日後載人登月等太空活動奠定成功基礎。
環球時報報導,3月24日,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六院研製的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聯動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500噸級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深化論證達到預期目標。
六院副院長李斌表示,此次試驗為發動機渦輪泵、燃氣發生器及配套元件的聯動試驗,驗證了發生器-渦輪泵組件方案的可行性,實現了從起動、初級、主級到關機的平穩過渡,為進一步進行發動機整機試車等研製工作奠定基礎。
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主要元件包括推力室、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自動器和控制系統等。其中,渦輪泵是火箭發動機的心臟,要在一秒鐘完成1.6噸推進劑的高壓輸送。因其結構複雜、工作條件苛刻,設計高效率的渦輪泵也是發動機研製中的關鍵,六院此次聯動試驗的成功標誌著該型發動機研製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此型發動機為大陸正在研製的最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對支撐後續大型空間活動、載人登月及深空探測具有重要意義。未來該型發動機將應用於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上。
報導稱,中國大陸航太運載火箭以液體火箭發動機為主動力,幾十年來,中國研製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尤其中國成功研製了YF-75等高性能液氧液氫發動機,完成數百次衛星的發射,實現載人航太和月球探測,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目前,中國已經掌握了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氫發動機的各項關鍵技術,實現了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新一代運載動力研發的新材料和新工藝為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奠定了基礎,進一步研製更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液氧液氫發動機是中國航太動力體系的延續和發展,將滿足中國載人登月和太空探測、發射大型太空站等重大航太活動的需求,提升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
中國神雕無人機再次現身 換裝渦扇19航發即將服役 2019-03-15 新浪軍事
早在2015年,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神雕”無人機就已經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近日,“神雕”雙體無人機再次現身網路,引發外界關於該機即將裝備部隊的猜測。
作為重達15到20噸的無人機,神雕已經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高空偵察無人機,傳統的渦槳發動機和中推力渦噴發動機不能滿足要求。新中推渦扇-19,推力達9500公斤,推重比到達了9,其性能已達西方先進的中推渦扇發動機EJ200和F414。
神雕的最大亮點不僅僅是因為其獨步天下的尺寸和起飛重量,它還是一款將偵察探測和預警兩大功能合二為一的無人機。雙機身上安裝有分散式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可以提供360度無死角的早期預警,它的雷達可能採用了雙波段設計,可以在X波段和UHF波段工作。其中,X波段可以提供精確的火控資訊,UHF波段則被認為具有反隱身能力。
在空警-2000、空警-200、空警-500為代表的國產預警機服役以後,中國借助神雕進行無人預警機的研發將使海空軍整體的早期預警能力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神雕一旦服役,解放軍就可以獲得一種可攜帶更多燃油,安裝更多樣化的設備,完成幾乎所有的的偵測和探測任務,比如電子偵察、雷達成像偵察、紅外/可見光偵察、包括導彈在內的空中目標預警以及通信中繼指揮等任務。這種高空長航時無人機能夠提供的靈活性和即時性是包括衛星在內的所有探測和偵察手段無法相比的,只要燃料能夠保證,幾乎沒有時間限制,可以說想飛多少時間就能飛多少時間,能長時間在目標區附近偵察,這就是“神雕”無人機在未來解放軍作戰體系中關鍵地位的保證。(作者署名:兵工科技)
回應
亂扯,高空偵察無人機都是渦噴作為動力,美的,翔龍都是。
全球鷹是渦扇
中國運20運輸機已換裝WS20航發 或即將試飛 2019-02-25 新浪軍事
這張圖片可以清楚看到783號原型機已經換裝WS20渦扇發動機
正在伊爾-76發動機空中試驗機上面試飛的WS-20
如果發動機實際表現與理論計算和地面試車相符合,就可以安裝到實際運用發動機上面,進行發動機和飛機一體化設計,從這個角度來講,運-20換裝WS-20已經為期不遠。
運-20現在採用的是俄D-30KP-2(國產化型號為WS-18),它是一種中等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對於渦扇發動機涵道比越大越省油,另外D-30KP-2研製時間較長,推力較小,也沒有太大升級空間,相比較之下WS-20是美法聯合研製CFM56國產化型號,後者廣泛運用於波音737、A320這樣民航客機,推力大、油耗低、可靠性好,整體性能比D-30KP-2要先進的多,顯然運-20換裝WS-20之後,載荷航程性能將會有一個較大提高。
WS20的性能與CFM56相當或者相近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CFM-56最高可以將起飛推力提高到15噸以上,WS-20顯然也有這樣的潛力,這樣飛機起飛推力能夠提高到60噸,這個指標已經非常接近C-17起飛推力,根據相關資料,C-17配備F-117-PW-100,起飛推力大約17噸,飛機起飛推力為68噸,在此運-20可以通過加長機體,提高貨艙容積來增加飛機載荷,從而縮小運-20與C-17之間的性能差距。
從更長遠角度來看,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也即將完成WS-15,它採用了更加先進的核心機,在這個核心機基礎上可以研製性能更好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另外中國還在研製CR929客機配套AEP35,後者起飛推力高達35噸,這些發動機就為中國發展更加先進軍用運輸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例如通過研製推力更大、油耗更低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發展一型類似於C-17這樣戰略/戰役兼顧大型運輸機,能夠方便將重裝部隊投送到邊遠地區,進一步增強我軍戰略/戰役投送能力,可以利用AEF35這樣的巨型發動機,研製與C-5、安-124相當的巨型運輸機,國產未來巨型運輸機最大載荷能夠超過100噸,可以迅速將重裝部隊、大噸位物資從一個戰區投送到另外一個戰區,也可以為海外基地提供更好的後勤支援,保護我國海外利益。(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25/doc-ihrfqzka8941419.shtml
向量版梟龍照片疑曝光 雙機展示落葉飄編隊機動 2019-02-16 新浪軍事
距安裝向量發動機的殲10B在珠海航展上進行的驚豔表演僅幾個月,網路上又傳出了梟龍已經安裝向量發動機的消息。
梟龍安裝向量發動機,首先非常有利於其本身的外銷。目前世界現役的戰鬥機除了美軍的F22,以及俄蘇30和蘇35,採用向量發動機的非常的少。如果外銷型梟龍採用向量發動機,有利於改善其瞬間盤旋有力和轉彎半徑。即便是面對F16這樣的高機動戰鬥機也會不落下風,和印度的蘇30MKI對抗也能保有與之相當的超機動能力。
梟龍向量版的出現,證明了楊偉總設計師“中國可以在任何一款戰鬥機上使用向量技術”表態的嚴肅性。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殲10、殲16、殲20等戰鬥機都將會出現向量版,從而讓這個尖端技術白菜化,中國也可能會因此成為裝備向量戰鬥機最多的國家。但這又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對飛行員進行訓練的問題。畢竟向量發動機的操作對飛行員需要進行特殊的培訓,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也需要從頭開始。如果直接飛行員操作昂貴的主力戰鬥機進行從基礎開始訓練,顯然是不經濟的。
因此對中國航空部門來說,下一步最可能推出的可能就是向量版教練機。就是在教練10“獵鷹”高級教練機的基礎上,研發出升級版向量教練機。中國航空兵部隊的飛行員可以先在向量版教練機上進行各種適應性訓練,等到熟練掌握相應的超機動飛行技能之後,再操作向量版戰鬥機進行訓練。所以在中國大量部署向量版戰鬥機之前,先行發展向量版“獵鷹”教練機將是重中之重。(作者署名:洪超飛)
回應
向量梟龍?那真是太浪費這款向量發動機了
向量發動機這個說法就是錯誤的!向量噴口是獨立的!只要尺寸合適他能裝在任何發動機上!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6/doc-ihrfqzka6278143.shtml
我殲10C最重要短板補齊或將出口 所用航發可滿足殲20 2019-02-06 新浪軍事
梟龍戰鬥機是中巴聯合研發,除了巴空軍大量裝備,也開始向一些國家出口。然而,中國自己裝備的戰鬥機至今尚未正式出口過。
雖然有不少國家想購買殲-20隱身戰鬥機,但非賣品。中航工業一直積極推動FC-31和殲-10的出口,不過效果甚微。
不過,最新報導稱,中國已經批准了老撾和孟加拉兩國購買殲-10C的申請。
此前一直盛傳巴等國有購買意向殲-10A,不過最終沒有成交。分析稱,殲-10A並不算特別先進,還有安裝的是俄AL-31發動機,導致出口受限。
航空發動機一直是中國短板,不過,經30年的攻關,渦扇-10已經成功研發,其中渦扇-10G推力可達到155千牛,完全可滿足殲-20。
為什麼2018年下線的殲-10C還使用AL-31?這是因為發動機研發定型進入量產再到大量量產需要幾年時間,而此前已經訂購的AL-31也不可能放在倉庫不用。
隨著發動機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向量噴口的技術掌握之後,FC-31將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有消息稱,或將被海軍選定為中國首款五代隱身艦載機,同時空軍版本依舊向全球銷售。
中國外貿梟龍未來或更換俄航發 我渦扇19值得期待 2019-02-06 新浪軍事
近期網傳FC-1將換裝法國M-88渦輪風扇發動機,梟龍設計之初配的是俄RD-93,長度4229毫米,直徑1040毫米,而M-88長度僅3538毫米,直徑696毫米,如果需要安裝到飛機上需要修改整個機身的尺寸。另外法國至今抱著冷戰的思維,執行美國對華武器禁運的禁令,即使能拿到也難以保證貨源的穩定。
相對於M-88來說,其實渦扇-19先進中推,安裝尺寸完全和俄產的RD-93相匹配,更重要的是殲-31的配套航發,是肯定要投產的機型。(浩漢防務論壇)
回應
換M88沒有任何意義,推力不足,梟龍需要的十噸機航發
力追老美! 陸將打造4電磁彈射核航母 2019-02-06 中時電子報
美國為了加強海上軍力,打算在2058年之前建造10艘福特級核航母,如今已有1艘服役,1艘完成。中國軍事專家認為, 2035以前至少擁有6支航母戰鬥群,其中有4艘將是核動力,都會裝備類似美國的「電磁彈射系統」(EMALS),以更迅速地讓更多艦載機起飛。除了殲-15外,還可望像同時擁有F-18和F-35的美國海軍般,改裝殲-31或殲-20。
由於陶瓷球可以做到即使潤滑油脂幹掉,軸承還是可以正常運行,這樣就避免了普通金屬軸承中因為油脂幹掉導致的軸承過早損壞現象,極其適合航空發動機運行時的極端情況。據公開資料披露,推測混合陶瓷軸承或已經在我國新型渦扇15航空發動機及傳動領域得到了初步應用。為了提高我海軍艦艇的遠端有效打擊能力,某潛射/艦射反艦導彈提出了增加射程和速度的設計要求,其彈用渦輪機轉子必須達到120000轉/分鐘以上的額定轉速。在開展專案試驗初期,在採用某國產金屬航空軸承進行發動機運行試驗時,當試驗轉速達到40000轉/分鐘後,軸承很快發熱並引起周圍冒出煙霧。繼續運轉數分鐘後,軸承發出強烈雜訊,隨後抱軸停止,嚴重影響了導彈研製進度,不得不通過特殊管道採購國外高速航空軸承來滿足導彈渦輪發動機轉子需求。
在後期改用哈工大研製的混合陶瓷軸承後,軸承一次性通過5小時連續運行壽命考核,在試驗過程中,軸承除了有輕微煙霧產生外,均無異常情況。試驗後軸承旋轉靈活,無異常。隨著我國直升機發動機傳動技術的不斷發展,陶瓷滾動體軸承以其優異的性能逐漸被應用於傳動系統高速輸入端、離合器、尾傳動軸和尾減速器槳距操縱杆以及行星輪系等部位,其中主減速器幹運轉時間由原來的半個小時提升到一個小時,滿足了裝機使用要求。隨著中航工業完成對哈爾濱軸承的收購,並大舉投資高性能航空軸承產業,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我國自行研製的混合陶瓷軸承將正式承擔國家航空航太領域和高端裝備對高性能軸承的配套要求,成為繼瑞典、德國、日本、美國等少數幾家知名軸承公司之後,第五個可以大批量生產航空航太用陶瓷軸承的國家。(作者署名:未來巡航者)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02/doc-ihrfqzka3255657.shtml
中國精密軸承獲突破轉速提高50% 或已裝備渦扇15航發 2019-02-02 新浪軍事
航空軸承是航空發動機的核心部件之一,具有高溫、高速、載荷大、受力複雜、工作環境苛刻等特點。國外先進航空軸承產品的壽命一般為計算壽命的8倍以上(最高可達30倍以上),可靠性為98%以上,而我國航空軸承的壽命一般為計算壽命的3至5倍,可靠性為96%左右。
例如我國渦輪發動機主軸軸承壽命一般為500至1500小時左右,最大耐溫高度不超過200℃,傳動裝置斷油應急幹運轉能力不超過半個小時,而西方達到3000至6000小時,耐溫值為350℃,幹運轉能力超過1個半小時,並且實際性能比上述指標還要好。正是由於我國高端軸承技術不足,致使國內航空軸承、高鐵軸承、機器人軸承等高端軸承領域基本上都是以進口軸承為主。因此在國家863計畫、973計畫、國家科技攻關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聯合支持下,我國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軸承共同開展了Si3N4氮化矽陶瓷混合軸承的研究及產業化應用工作。
混合陶瓷軸承由內外圈軸承鋼+氮化矽陶瓷球+不銹鋼保持器等組合而成,它綜合了金屬和陶瓷兩者性能的優點。在高溫環境下軸承鋼球很容易喪失其硬度和強度,而氮化矽陶瓷球在400℃時可完全保持其原有硬度,只在達到800℃時,其硬度和強度才開始大幅下降。並且即使發生軸承失效,那麼也是以類似於軸承鋼球失效的方式即局部剝落方式發生的,而其它類型的陶瓷材料則以災難性的碎裂方式損壞,這種情況在航空軸承領域是絕對不允許的。並且軸承中的陶瓷球具有無油自潤滑屬性,摩擦係數很小,可達到很高的轉速,是一般金屬軸承轉速1.5倍以上,能夠滿足發動機加大推力和提高燃燒效率的需求。
簡單換發就變洲際轟炸機的轟6改 為何試飛後立即下馬 2019-01-31 新浪軍事
說起中國轟6,但是也很少人知道,這是中國領導人1958年利用特殊的海峽兩岸政治形勢向俄要來的寶貝,蘇聯領導人覺得,圖16作戰半徑1500公里對於追求防禦的中國來說,當時完全用不上,你們要的話,我們轟炸機編隊飛過來就行了。
中國領導人:假如美國人發現大批蘇聯轟炸機在中國大陸,引起局勢大變如何應對?最終赫魯雪夫無言語對,賣了!圖紙資料和實物都給了,這就是因勢利導大賺一筆的神之一手。
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任何一個神器,到手之時就是嫌棄之時,仿製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油耗高,難維修,彈射不安全等等毛病,完全修正也花了30多年,而且轟6從1968年首飛1988年才國家定型,可見轟炸機技術之複雜,中國工業基礎之差。
即使如此,圖16的航程和作戰半徑,也漸漸引起中國空軍的不慢,由於美國空軍不斷炫耀洲際B52轟炸機,並在韓國,日本,臺灣島不時露面,這也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1970年,西飛向國家提出了2款,都是使用4台發動機的設計,第一個就是轟8俗稱小B52,機身加長,機翼大改,而另外一款則是轟6改,機身機翼並沒有做任何修改。
第一個專案由於難度太大而且政治原因到了1971年就取消,二個專案都是發動機換裝4台美國JT3D-3B發動機,原因是,那時中國開始可以進口波音707客機,。轟6的性能得到了巨大提高,推力增大,油耗降低,最大內油航程從5760公里增大到10000公里,飛的更高更快些,可以從中國起飛可以直接橫跨太平洋飛到美國!
最後又發生不少波折,西飛又提出,使用4台英國斯貝512民用發動機更換轟6老發動機,最終1978年首飛,稱為轟6I,試飛結果,起飛降落,爬升巡航性能都有提高,而且航程從5760公里提高了8000公里,提高了39%!海平面最大爬升率從18.6提升到29.7米每秒,提升了60%,正常載彈量從3噸提高到6噸,發動機壽命從800小時提高到6000小時!
如此驚人的改進效果,最終還是放棄了,原因很簡單,有人認為發動機需要從外國買,管道不保險,花錢多,事後看,完全是庸人自擾,最終類似改型,拖了20多年後,同樣是引進外國發動機改進轟6,卻沒有人反對,這就是裝備俄羅斯圖154發動機D30的轟6K戰神,這個飛機項目還是西飛自掏腰包改型,最終拿到上百架大單!(作者署名:大水)
回應
外購不困難的話,豹2A4、F-16早就落戶中國了!
我軍殲16機體壽命已達到6000小時以上 是蘇27三倍 2019-01-30 新浪軍事
我國從俄羅斯引進蘇-27系列戰機,是一件跨時代的大事。這些蘇27系列以及隨後國產化改進型型號,甚至影響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亞洲政治格局。從1992年到1999年,引進了三批78架蘇27,其中有38架是蘇-27SK單座,40架蘇-27UBK雙座。另外還進口了100架蘇-30MKK,自行組裝了70架殲-11A。隨後自行研製了殲-11B,並且發展了殲-11BS雙座型,殲-11D等型號。接下來,又推出了全新的殲-16多用途。
殲-11系列主要執行空戰任務。而殲-16則是一款重型戰鬥轟炸機,可接替“飛豹”。就和當初俄的蘇-27和蘇-30的關係是高度類似的。而且殲-11就是直接借鑒蘇-27SK研發生產的,殲-16則是借鑒蘇-30MKK。殲-16主要改進內容就是採用了國產先進的航電設備,例如換裝了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此外,殲-16還更大規模的採用複合材料製造,並裝備了推力更大的國產WS-10發動機。
原版的俄制蘇-27,底子不夠好,設計機體壽命只有2000多小時,中國組裝的殲-11A的壽命也不高。而在新世紀研製生產殲-11B,超過了4000小時。到了最新的殲-16,已達到6000小時以上,已經跟西方標準相同。
殲-16主要就是作為一款重型攻擊機而研發的,但也具備不俗的空戰能力,如果是在空戰武器掛載的模式下,其空戰能力是不遜於殲-11的。殲-16在新國產航電系統的支援下,幾乎可以使用全部現役機載武器設備。這一點是蘇-30,殲-11A、殲-11B、以及殲-11BS等三代戰機都不具備的。由於是重型雙座機,殲-16還被改造成為電子戰機,增加了電子作戰吊艙和相關機載設備,極大的增強了電子作戰能力。
至於如何區分殲-16和殲-11,也是個比較有趣的話題,殲-11BS有空速管,沒有空中加油管,機載紅外搜索系統設置在機頭座艙中間位置。而殲-16取消了空速管,增加了空中加油管,機載紅外搜索系統也移到了座艙右側。另外,殲-16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採用的是灰色雷達罩,往往採用了低可視話塗裝。(作者署名:柯洛廖夫)
回應
你這是典型無腦黑。沈飛成飛人家本就是一家人,生產什麼飛機那是中航統一決策的。 照你這種理論,過不了幾年003出來的時候,你肯定又跑去鄙視大船重工,因為001和002不如003...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1-30/doc-ihqfskcp1827695.shtml
恩,3批“太行”發動機在這時候完成了交付。這其中第1批的3台和第2批的前6台都老老實實用於地面試車,第2批的最後一台則在組裝的過程中就修改設計為機匣上置。2001年6月6日,在畢紅軍試飛員的駕駛下,右發裝渦扇10,左發裝AL-31F的殲-11試驗機順利實現了首飛。
在第3批“太行”之後,為了滿足進一步試驗和發動機定型試飛的需求,又繼續投產了3S批,後來大家熟悉的521號殲-11A右發的太行和522號殲-11A的兩台太行,就是從第3批和3S批中選取的產品。這兩批產品中,先後有6台發動機被用於相關的定型試飛。這一過程開始於2004年3月,最後一直進行設計定型試飛到2005年的10月,並在當年底完成了設計定型。
對於試驗期間的發動機而言,由於機上所有的部件在設計、工藝、材料、裝配方法上都會做出改進,因此不要說這麼多批次發動機之間的狀態了,就算是同一台發動機每下一次總裝線,發動機自己的狀態就會發生不小的變化,所以在設計定型前的這幾批太行不能說是千奇百怪,至少一拆一修一變樣還是比較準確的。這樣是為什麼在敘述試驗批次發動機的技術狀態時,通常都要把發動機是第幾次下總裝線也作為發動機編號的一部分。
在這以後,才有了太行的正式批量生產,以及量產之後2007年空軍那6架使用一台太行一台AL-31F的領先使用試飛批次殲-11A,以及2008年在522號殲-11上進行的雙發小批領先試飛。
這一時期,還有裝太行的殲-11B型525號試飛,以及改進型WS10A使用伊爾-76試車台進行的試車等,不過那都和太行原型機本身關係不大,這裡就按下不表。
所以雖然有關渦扇15的消息,外面樂觀之聲如火如荼,誰敢否認就直接反革命漢奸唱衰中國……一連串帽子甩過來了,但是看到如今這個03批機匣的獎項,再參考之前太行的研製進程,施佬實在是覺得,渦扇15目前的這個進度,想要早已裝備殲-20甚至批量生產大量裝備,顯然並不可行。在真正目標狀態的殲-20出現之前,使用俄制或者國產第三代航發的A狀態殲-20,仍然是中國空軍現在唯一可靠。
面對已經在推重比10級別上站穩了腳跟的美國航發或者再壽命之內依然表現滿意的俄羅斯航發,中國的航發工業還是容不得一絲的驕傲與停歇,扎扎實實加速追趕,仍然是我們這個年代中國航發無可撼動的時代主題。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1-17/doc-ihqhqcis6916992.shtml
中國渦扇15航發已生成三批了 為何還不能上殲20 2019-01-17 新浪軍事
作為我國第一款自主研製並且投入量產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太行”,渦扇10的研製進程和任務分配應該來說很有代表性,施佬也可以以此為例子,順便讓大夥兒研判一番,03批次渦扇15在航空發動機研製進度的角度,到底算個什麼狀態。
太行,1987年10月正式立項研製,隨後展開的過程的順序基本上是發動機核心機,發動機驗證機,發動機原型機,發動機試飛用原型機這麼四個階段……不過在航發研製的角度講,核心機並不能算發動機整機,而所謂的發動機原型機和發動機試飛原型機這樣的說法,純屬施佬為了方便大家理解生造,在實際工作中是不會刻意區分的。
按照90年代早期的規劃,太行要製造2台驗證機,15台原型機和20台壓氣機進行台架試車、持久試車、標準試車台、飛行台和高空台試車,特種試驗和按規範完成定型前的全部工作。在原計劃1998年裝機試飛,2000年設計定型的大前提下,這15台太行的生產中就已經開始論“批”了:1993-1994年底完成第1批3台的製造及首批試驗件的加工;1995-1996年8月完成2批6台;1996年9月-1996年6月(這時間節點跟上課的學年似的……)完成3批6台;1998年9月提供2台試飛發動機並完成試車後二輪修改出圖。
需要注意的是這3批15台原型機的製造都是在設計定型前製造的,而在實際試車過程中,這些發動機都需要經過許多輪的總裝,以便進行各種複雜改進的測試和修改,畢竟研製發動機不是拿涼水煮雞蛋,只有時間這麼一個變數,加上發動機需要累積足夠的台架試車時間,一批6台,現在看來也並不是特別富裕。
後續的研製基本上也是按照這個順序走的,只不過最初規劃的時間表和產量,與實際情況有點偏差:1988年底,第一台驗證機正式裝上試車台架,1989年開始進入調試階段;1994年7月,第二台驗證機總裝完成,並在當月下旬首次運轉試車;1995年12月,首台太行原型機首次開車成功,算是完成了第1批3台份的一個節點;第2批7台太行的實際交付時間在1997-1998年;第3批7台太行的實際交付時間在2000-2001年。
由於該重卡發動機的優異性能,不僅在國內民用市場獲得巨額訂單(2015至2017年累計實現銷售收入732.2億元,新增利潤91.3億元),也引起了軍工企業的濃厚興趣,除了某汽重卡以外,內蒙古北XX馳的某三代軍車其動力總成也改用了新一代的產品,哈爾濱某防務研製的某軍用全地形鉸接車也曾試用過其動力總成,並作出了較高評價。為了適應我國的惡劣自然環境和運輸環境,某柴公司研製的發動機可做到在-35℃低溫可靠起動,可在嚴重超載環境下長期可靠運行。其最新一代發動機為了適應我國越來越嚴的環保要求,採用了高壓共軌重型柴油機技術,可滿足最嚴格的歐Ⅵ排放標準,發動機可做到不冒黑煙,不產生嚴重顆粒物排放污染。(作者署名:高科技前沿觀察)
回應
在軍事低端領域裡,有一款這樣的發動機也不錯,值得回復,高端領域的航空發動機不知道啥時候列裝,到時候有機會也來讚美下。
只是你覺得低端而已。
濰柴動力不是一直使用德國的技術嗎?什麼時候變成了這樣,如果開放進口,看看這些企業還會不會這樣亂吹。
要不是盟軍打敗德國,搶走德國的科技和人才,美、英、發、俄會有今天的科技,特別是航空、導彈,看看日本經濟再牛逼也沒有
重汽和MAN合作開發;還有東風、江淮、福田等跟康明斯合作開發;濰柴跟德國MTU合作。如今MTU連2600馬力柴油機都造出來了,濰柴還在1000以下努力
濰柴能夠把三家技術有效整合,實現重汽技術的整體性躍升,很了不起,自己多走幾步,客戶就少走很多路;濰柴的經營理念很先進!
進口本來就是放開的,國外都是高端的,高端小車進口好賣,高端卡車進口根本沒人買,貨運講成本的,外國高端貨沒人要
瞭解一下3200KW柴油機:中國河南柴油機重工已與俄羅斯簽訂了8台CHD622V20柴油機銷售合同。CHD622V20針對特種船舶及海洋工程高速艦船動力裝備等需求領域,歷經三年的研製,功率達到3200kw。這表明中國的大功率柴油機在最近20多年來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關鍵生產設備,產品在總體水準上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1-17/doc-ihqhqcis6888476.shtml
心臟病問題解決:中國軍用重卡發動機率先達世界一流 2019-01-17 新浪軍事
據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發表的消息稱,由濰柴動力、陝西法士特齒輪、陝西漢德車橋等公司共同完成的“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 獲得了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也標誌著我國重型卡車發動機及傳動裝置性能長期落後於人的局面徹底得到改變,一躍達到世界先進水準,某些方面還處於世界領先水準。在私人乘坐的家用轎車領域,可以說是外國品牌的萬國博覽會,而我國的民族轎車產業還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而在商用車領域,特別是高速公路上奔跑的賺錢機器——重型卡車,幾乎清一色是國產品牌。
濰柴的動力總成,其國內市場佔有率高達70%,產銷量居世界第一,不僅可應用于牽引車、載貨車等民用運輸領域,還廣泛應用於部隊物資運輸、兵員輸送、通訊指揮、武器機動、國防工程建設等國防工業領域,為國防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的大口徑牽引榴彈炮,重型火箭炮,遠端彈道導彈的運輸轉移,更是離不開重型軍用越野車作為載具。濰柴新一代軍用重卡發動機,助力某汽軍車獲得第三代國產重型軍用越野車研製合同。
這也標誌著未來軍用重卡將有著極其良好的軍民融合性,發動機如果損壞,遍及全國的濰柴發動機維修網點能輕鬆的對軍用重卡發動機進行維修和零件更換。據濰柴介紹,為了和美歐日等世界名牌重型商用車發動機公司競爭,在收購陝西法士特變速器和漢德車橋的同時,近10年共累計投入研發經費150多億元,並整合全球技術資源共同開發,最終形成了可與世界領先技術相比肩的全系列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產品,解決了動力性、經濟性、排放特性和可靠性等世界性難題。濰柴研製的重卡發動機最大功率可達650馬力,B10壽命可達180萬公里(100台發動機可做到90台發動機180萬公里無大修),12萬公里進行首次大保養,最大扭矩達2650牛•米, 最大扭矩轉速延伸至950轉/分鐘,發動機最低燃油消耗率182克/千瓦•小時。其可靠性、油耗、噪音、輕量化等指標均居世界領先水準。為其配套研製的AMT自動變速器即使是女司機也可以做到輕鬆換擋。
渦輪基組合迴圈發動機試飛成功 中國版SR72或將問世 2019-01-07 新浪軍事
近日成飛所王海峰總師同志透露國產TBCC組合發動機已經完成試飛驗證,標誌著國產新一代高超聲速無人機已經或者即將研製成功,這是國產飛機和發動機一個技術突破。
TBCC是渦輪基組合迴圈發動機的簡稱,是指發動機可以工作在不同模式,從而滿足飛行器在不同狀態下要求,也就是一部發動機可以在幾種發動機之間進行切換,一般而言現在的渦輪噴氣發動機只能工作3馬赫以下速度範圍,而衝壓發動機能夠工作在更高速度,但是它需要1.5馬赫以上啟動速度,這樣以渦噴發動機為動力的飛行器不能飛到3馬赫以上速度,而衝壓發動機飛行器又不能象普通飛機那樣在跑道上起降,在這種情況下TBCC就出現了,它在低速情況下,以渦噴發動機模式工作,讓飛行器可以在普通飛機那樣在跑道上起降,進入高空以衝壓發動機模式工作,將速度進一步增加到3馬赫以上,因此TBCC被視為高速飛機、無人機、巡航導彈理想動力系統,也可能作為航天器第一級,完成大氣層內加速工作。
此前外界推測中國正在研製一種高空高速無人機,可以說這個消息似乎證實了這個推測,由於國產無人機採用了TBCC,意味著它能夠在3萬米以上高空以超過3馬赫以上速度飛行,這個指標已經超過了現在大多數防空導彈最大射高,只有少數高空反導系統能夠攔截,國產高空高速無人機速度快、航跡多變,再加上採用隱身設計,這樣就也可以大大壓縮對方發射包線,突防能力得到有力增強。
這種高空高速無人機投入實用之後,將會大大提高中國空軍對於遠距離目標尤其是時間敏感性目標探測和監控能力,例如航母編隊、導彈發射車,這些目標被稱為是現代戰爭最難攻擊目標,目前還缺少對這些目標進行即時、連續監控手段,衛星能夠遠距離發現這些目標,但是難以做到連續即時監控,大氣層內探測系統例如偵察機可以連續、即時監控這些目標,但是往返時間太長,需要較多的時間。
從更長遠來看,國產高空高速無人機研製也為未來研製更大飛行器積累了經驗,包括高超聲速作戰飛機、運輸機等。(作者署名:小飛豬的防務觀察)
回應
看來6代機技術我們開始追上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1-07/doc-ihqhqcis3722294.shtml
根據當時的介紹,全三維複合傾斜透平靜葉片屬於重型燃氣輪機領域國內外首創,與傳統的直葉片相比,全三維複合傾斜造型氣動損失小、效率高,但葉片冷卻設計難度大,涉及氣動、傳熱、強度多學科。華清燃機公司經過多年自主創新,攻克了多個設計技術難關,建立了設計體系和設計規範,並獲得了11項發明專利;重型燃氣輪機葉片尺寸大,超級合金毛坯精密鑄造是公認的頂級鑄造技術,無錫永瀚公司在國內率先掌握了這項關鍵製造工藝。
而在當時的新聞報導中,就曾明確表示,CGT-60F(70MW)第一級靜葉片,在透平進口壓力和溫度不變的條件下,可以不再需要做冷卻效果試驗而直接相似放大到F級300MW燃氣輪機透平葉片。這也就是今天我國首件自主化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渦輪第一級靜葉鑄件的技術來源。
由於燃氣輪機本身的敏感性以及與航空工業的不解之緣,中外媒體都很容易將其用途往軍事上聯想。之前我國研製成功R0110重型燃氣輪機的時候,就有大量媒體在報導中展望將其用於包括驅動航空母艦在內的各種軍用場景。300MW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對於任何船隻來說都太大了(美國“福特”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推進功率也只有104MW),加上這類重型燃氣輪機一般使用的燃料都是天然氣,其用途也和驅動艦艇什麼的關係不大。
這類燃氣輪機的主要用途還是用於發電,一般來說,功率較小的燃氣輪機適合和發電機獨立組成循環系統,也稱為開式迴圈。其優點是裝機快、起停靈活,多用於電網調峰和交通、工業動力系統。而300MW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這樣的大型燃氣輪機,則適合與發電機加上配套的餘熱鍋爐共同組成的循環系統,它在利用燃氣輪機進行發電的同時,還能將燃氣輪機排出的功後高溫乏煙氣通過餘熱鍋爐回收,轉換為蒸汽或熱水,要麼諸如蒸汽輪機繼續發電,要麼作為供暖加以利用,也有將餘熱鍋爐的蒸汽回注入燃氣輪機提高燃氣輪機出力和效率。不管採用哪一種形式,這種發電形式的燃料利用率都遠遠高於普通的內外燃機,具備很好的經濟效益。
回應
誰說不能給航母用?既然可以做這麼大功率難道不能縮小?只是看有沒有需求罷了。掌握了這項技術就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這是發電廠用的,不一樣的設計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2-26/doc-ihqhqcis0410069.shtml
中國重型燃機獲突破功率比美核航母大3倍 卻無法上艦 2018-12-26 觀察者網
據《科技日報》2018-12-26報導,我國首件自主化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渦輪第一級靜葉鑄件,25日順利通過鑒定。這項進展被稱作是我國在重型燃機熱端核心部件上取得的第一個重要突破,也是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迄今最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成果。
由於燃氣輪機渦輪第一級靜葉在工作中最先接觸高溫燃氣,且始終被氣所包圍,因此其工作條件極為惡劣,加上燃氣輪機啟動速度較快,在啟動和停機時,要在短時間內實現迅速的升溫和降溫,所受到的熱衝擊也最為嚴重,因此第一級靜葉在設計中,要求具備足夠的強度和剛度的同時,還要能夠耐高溫、耐熱腐蝕、熱衝擊,並且不能有太大的熱應力。
由於技術難度大,加工要求高,長期以來,我國在燃氣輪機領域的研究積累不足,要麼只能仿製國外結構比較簡單的產品,要麼就是利用航空工業生產的航空發動機改裝成燃氣輪機。這些產品普遍存在著性能差、功率小的問題。加上上世紀末國內燃氣輪機發電機系統因為油氣供應嚴重短缺和“以煤代油”的能源政策陷入停滯,直到21世紀開始,我國才真正在燃氣輪機領域開展重型燃氣輪機的大規模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
這些重型燃氣輪機按照燃燒室溫度,目前可以分為E級,F級和H級,其技術難度和先進程度也逐級提升,在國內大規模研製F級重型燃氣輪機之前,我國在2001年先啟動了由中航工業、清華大學、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組成設計研製專案聯合體,聯合研製的R0110重型E級燃氣輪機研製工作,並在2014年3月21日順利通過了專家組驗收。在此基礎上,國內多家廠所研究機構開展了F級重型燃機的實驗設施建設和自行研製工作。
在這其中,有一個項目與國家電投中國重燃300MW級F級密切相關,那就是北京華清燃機公司研製的CGT-60F型70MW。因為這款發動機從一開始就沒有滿足與70MW的功率,而是將其作為國產F級300MW的技術驗證機進行的研製。
此次的300兆瓦級F級第一級靜葉本身,就是從CGT-60F放大而來。至於後者,根據《科技日報》2016年的報導,北京華清在當年的7月29日就宣佈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F級重型燃氣輪機CGT-60F(燃氣溫度1400℃)全三維複合傾斜透平第一級靜葉片在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順利完成高溫冷卻效果試驗。
國產熱障塗層材料研製成功 或助渦扇15超越美國F119 2018-12-25 新浪軍事
近日,有關媒體報導,中國相關單位已經研製成功新一代熱障塗層材料-稀土鉭酸鹽高溫鐵彈相變陶瓷材料,可以有效提高國產航空發動機渦輪前溫度,為國產航空發動機性能升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現代航發渦輪普遍採用鎳基高溫合金,它的最高工作溫度大約是1100度,四代航發輪前溫度已經達到1600度/抵達材料表面溫度也有1100度,未來有可能超過2000度/1500度以上,僅憑鎳基高溫合金本身已經不能適應要求,需要熱障塗層來進一步降低材料工作溫度。
現代航發渦輪熱障塗層主要採用陶瓷材料,陶瓷優點就是熔點高、強度大、熱導率低,傳統發動機熱障塗層多採用氧化鋯基陶瓷材料,它可以使材料承受的溫度降低100度,這樣加上鎳基高溫合金本身1100度,再加上氣膜冷卻技術還能提供400度左右的冷即效果,那麼渦輪前溫度可以達到1600度左右。這個溫度正是第四代航發F119渦輪前溫度。
隨著航空發動機性能繼續提高,人們預測五代航渦輪前溫度會達2000度,遺憾是隨著溫度升高,氧化鋯陶瓷材料迅速下降,熱導率增加,材料氧化,進而導致塗層失效,為此中國相關單位研製成功稀土鉭酸鹽高溫鐵彈相變陶瓷材料,可以達到氧化鋯的2-3倍,也就是說它可以讓材料承受的溫度降低200-300度,加上鎳基高溫合金的1100度、氣膜冷卻的300-400度,可以讓渦輪前溫度提到1800度以上,還有就是韌性好,傳統陶瓷材料最大缺點就是韌性不足夠,稀土鉭酸鹽材料比氧化鋯材料質地柔軟,可以承受更多的應力,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熱迴圈次數,增強航空發動機可靠性。同等應力狀態稀土鉭酸鹽還可以製備更厚的熱障塗層,這樣就能達到更大的溫度梯度。
因此稀土鉭酸鹽高溫鐵彈相變陶瓷材料研製成功,國產航空發動機推力更大、推重比更高,能夠更加有效的進一步提高國產戰鬥機作戰能力。(作者署名:小飛豬的防務觀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2-25/doc-ihqhqcis0002932.shtml
井噴 1台機床將能同時加工百枚葉片 2018-12-19 新浪軍事
據媒體報導,某機床創新研究院在航空發動機葉片生產上實現突破,他們與當地一家機床公司合作成功研製出了4軸聯動和5軸聯動的4陣列葉片磨削拋光機床各1台,1次能夠同時加工出4枚葉片,加工效率和精度遠高於進口機床,性能居國際先進水準,解決了複雜型面葉片加工困難這一世界難題。
回應
西方人又要抓狂了,航發領域離白菜價又近了一步
簡氏:中國軍工企業打造網路平臺 成交額超3000億元
英國《簡氏防務週刊》2018-12-13發表喬恩•格裡瓦特的文章《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雲製造活動迅速增長》稱,中國航太科工宣佈,該公司2015年6月成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如今已經吸引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萬個用戶,協作與採購需求金額達5763億元人民幣(約合837億美元)。
航太科工說,這一平臺的發展受到2017年中國和德國簽署的一項政府間協議的推動,這項協議使航太科工能夠和西門子公司在“工業互聯網與智慧製造領域”展開合作。“為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新動能,為助力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力量”。
航太科工最早在2009年提出建設航太雲網的計畫。這套系統於6年後正式推出,用於支援該公司在航空航太、國防、汽車、電子工業、電信和基礎設施開發等領域的活動。在國防領域,航太科工為中國軍方和出口客戶生產一系列戰術導彈和航空航太系統。
這一平臺把大資料、分析工具、無線網路和實體工業系統結合起來。其他公司利用這一平臺將多項活動外包,例如研發、零件製造、檢測與評估以及維修與維護等售後服務。使用者還能為生產招標、即時監控生產活動、搜集和分析製造過程中產生的資料。
航太雲網還得到中國其他國防企業的使用,包括中國航空工業和中國電子科技。還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武器裝備採購資訊網有關聯,後者也成立於2015年。
2018年10月,中國最大的陸上軍用裝備系統製造商北方工業也推出了一套雲製造系統。北方工業說,這個網路倡議有利於實現“上下游”製造與供應商的結合,促進研發活動的協作與資源分享。第一階段開發已於2018年7月完成,第二階段目前正在“緊張地開發”
超燃衝壓發動機是最近幾十年出現的新概念,簡單來說吸氣發動機燃燒速度有幾種,一種是亞燃發動機(亞音速燃燒發動機)所有的航空用的發動機幾乎都是,包括渦噴渦扇發動機都算,普通渦扇發動機或者渦噴發動機的工作極限就是3馬赫,超過這個速度,葉片增壓就失去效果,只能採用衝壓發動機設計。
中國已經掌握4馬赫衝壓發動機技術,某些型號導彈採用了這項技術
在這個基礎上還有超音速衝壓燃燒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工作速度一般在6馬赫以下,而6馬赫以上則必須使用超燃衝壓發動機,超燃發動機工作速度在6馬赫以上,單位推力是所有類型發動機冠軍,所以這是全世界高超音速飛行的熱點。
速度6馬赫以上,超燃衝壓效果最好
6馬赫以上帶來了一個很大的麻煩,速度太快之後,使得滯止溫度太高,從而導致燃料發生嚴重的離解失效問題,而且加上燃燒速度過快,所以這是一個天大的技術難題,所以全世界都追求幾十年,但是一直沒搞定,中國航太第一次實現10馬赫高超風洞,算是開了一個好頭,中國的空天飛機,將從這裡起飛。
實際上,這個風洞公開的指標是測試指標是3-30馬赫,高度20-100公里,實際上來說,20公里以下,3馬赫以下,還是需要依靠別的動力,比如噴氣發動機,或者火箭發動機,實際上空天飛機還是真不輕鬆,一種發動機通吃,還做不到。(作者署名:大水)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2-11/doc-ihprknvu2623468.shtml
中國運行高超風洞時速達1萬公里 助力發展空天飛機 2018-12-11 新浪軍事
最近中國航太出了一個大新聞,實驗成功10馬赫風洞技術,在5毫秒時間內,氫氣在速度近3千米/秒(10000公里/小時)空氣中的超聲速自主燃燒,並獲得了超聲速燃燒模態下的試驗資料和火焰圖像。
這高超音速風洞是帶火焰的,確實稀罕
而承載此次試驗的是航太十一院自主研發建造的我國首座、國際最大口徑自由活塞驅動高能脈衝型風洞,此次氫氧燃燒推進試驗,一舉攻克了超高速超燃衝壓發動機地面試驗的兩大關鍵技術性難題,一是通過極為精確的時序控制技術,在百分之一的眨眼時間(5毫秒)內實現了氫燃料與速度近3千米/秒(10000公里/小時)空氣之間的空間交匯,並且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狀態;二是利用光壁橫向噴注與凹腔穩焰相結合的技術,實現了氫燃料的超聲速點火與穩定燃燒,這好比在高強度龍捲風中實現了一根火柴的點燃及穩定燃燒。
此項試驗的成功,不僅標誌著該院的高能脈衝風洞正式邁入實用化階段、真正成為先進飛行器的孵化器,更表明此風洞的3千米/秒(10000公里/小時、馬赫10)量級氫氧燃燒推進試驗能力取得關鍵性突破,從而為我國的超高速超燃衝壓發動機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儲備。此舉將大幅加快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動力技術的革新進程,促進現有動力的“開弓沒有回頭箭”難題的解決,從而實現真正的“騰雲駕霧”、靈活自由地穿梭於天地間。
對於這個新聞的解讀,其實可以分成2個關鍵字,一個是超燃衝壓發動機,另外一個就是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動力技術,簡單來說就是空天飛機,當然從邏輯上是很明顯的,要搞好空天飛機,最好的技術路徑就是超燃衝壓發動機。
其實從速度來看,普通火箭發動機推進的洲際導彈彈頭速度都可以達到30馬赫,但是火箭發動機由於推進劑全部需要自己攜帶,使用火箭發動機推送載荷上天價格昂貴,所以科學家就把點子打到大氣層的氧氣上,高速高空發動機能不能不帶氧氣,剩一半燃料,所以這就是超燃衝壓發動機的來由。
中國003航母設計將打破遼寧艦思路 或只建造一艘 2018-11-28 新浪軍事
長期以來,關於第二艘國產航母開工建造的事可以說是層出不窮,但是否真的處於建造當中,仍需要證實。而此次,新華社作為官方媒體向外界宣稱第二艘國產航母處於建造當中,無疑是給了許多期待中國航母發展的線民們一個定心丸。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航母的最終發展方向仍然是核動力,而鑒於中國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核反應爐應用技術,003航母很有可能會作為技術驗證和過渡艦隻建造一艘。隨後,相應的建造經驗和使用回饋將有極大的可能或被用於建造航母004,既中船重工很早就已經就列入計畫的10萬噸核動力航母。(作者署名:浩漢防務)
回應
瞎說。肯定建造兩艘。建造一艘的話,建造成本高昂,技術驗證升級都很困難,維護費用高企,也不利於作戰配合。
中國003航母或正在建造 還有更好消息從孟加拉灣傳來
2018-11-26官方媒體首次證實,中國正在建造第三艘航母。
本月初,中國在緬甸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位於孟加拉灣的皎漂;港達成了一項數十億美元的建設協定。 皎漂港在緬甸若開邦的蘭裡島北端城鎮皎漂經濟特區,是蘭裡島和大陸構成的一個南北向的狹長海港。中緬油氣管道的石油線起點就位於皎漂經濟特區的馬德島,天然氣起點在馬德島的下方某地。 計畫的中緬鐵路的終點就位於皎漂經濟特區。(作者署名:蜀中行講武堂)
回應
哈哈,作者在刺激阿三脆弱的神經啊,印度的民族主義者有要睡不著覺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28/doc-ihmutuec4355406.shtml
我遼寧艦動力系統啟動需分三步 總耗時長達10小時 2018-11-28 新浪軍事
作為一艘數萬噸的海上巨獸,遼寧號的啟動自然不會像汽車一樣鑰匙一擰就能跑,大家應該遭到遼寧艦採用的是常規動力即重油動力系統,其中的鍋爐蒸汽輪機啟動過程分為三部分:重油點火,鍋爐水燒沸騰,蒸汽輪機啟動。
雖然蒸汽鍋爐看起來很原始,但這麼多年仍被各國廣泛採用自然是有原因的,它能長期穩定地提供強大的輸出功率。因此哪怕是核動力航母,動力系統使用的也是蒸汽輪機。我們遼寧艦的動力系統包括4台TB-12蒸汽輪機+8台增壓鍋爐。啟動第一步的重油點火,重油作為常規動力中普遍採用的燃料,有著熱值大、耐儲存,並且粘度大、不易起火,在戰場上相對安全的優勢。
與這一優勢相對應的重油點燃過程也就較為複雜,首先得在鍋爐點然柴油來將其加熱,使重油具有流動性,然後鍋爐點火,重油被源源不斷的輸送到鍋爐當中;再進入到第二部鍋爐水被燒沸,而這裡的燒沸並不是我們平常燒開的100攝氏度,而是達到400°C以上,高溫高壓產生的水蒸氣推動蒸汽機葉片轉動,這就是第三步的啟動蒸汽輪機了,當蒸汽輪機葉片的轉動開始將動力傳遞到槳葉上,遼寧號才算正式啟動。
雖然這幾步走完至少需十小時,但也不用擔心它會不會跟不上海軍任務需求,因為戰備狀態下的航母是基本不會進入熄火狀態的,靜止時也在低強度的運載之中。(作者署名:閃電軍事)
回應
打的時候就是這樣可不好.美核航母也要十個小時嗎.
出海戰艦戰時鍋爐或核反應爐是不熄火的,這裡說的10小時是指航母上鍋爐從點火到汽輪機沖轉到額定轉數後並車帶動螺旋槳的所花時間
最終還得是核動力
管道和這些熱力設備都需要一個加熱的過程,疏水暖管不充分,熱膨脹不均勻,就會引起機器振動過大、或因動靜間隙過小而造成摩擦等現象,熱力設備可能會出現各種故障和事故,所以必須科學的疏水、暖管、暖機,核動力的也需要這些暖管暖機過程,你們這些噴子太缺少這方面知識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28/doc-ihmutuec4358563.shtml
俄軍強化快反部隊遇難題 換裝新直升機需30年 2018-11-23 新浪軍事
俄羅斯《獨立報》網站11月19日發表了弗拉基米爾•穆欣的題為《俄羅斯建快速反應部隊捉襟見肘》的報導。
報導稱,俄羅斯國防部宣佈了俄軍發展快速反應機動部隊的進一步計畫。俄空降部隊副司令亞歷山大•維亞茲尼科夫中將稱,未來“陸軍航空兵、可聯動打擊敵人的防空和反導部隊”將編入空降部隊。
報導指出,眾所周知,俄空降部隊已有過這種變動。曾長期在空降兵特種部隊服役的亞歷山大•謝卡切夫上校對俄《獨立報》表示,“防空部隊過去和現在一直在空降部隊編制內。當然,他們使用的一些防空武器裝備已經過時。敘利亞的經驗表明,空降兵需要更現代化的防空導彈系統以及反導裝備。這些防空反導裝備的機動型號已研發和測試完畢,可整合進自動化部隊指揮系統。但生產以供空降部隊使用需要時間和資金”。
這位專家同時表示,出於同樣原因,陸軍航空兵部隊也將難以迅速配備新型直升機。
報導稱,擁有“空中狙擊手”榮譽稱號的飛行員維亞切斯拉夫•帕堅科上校向記者介紹稱,過去每個獨立直升機中隊約有20架直升機。獨立直升機中隊基本能夠保證作為戰術空降部隊的摩托化步兵或空降兵連的行動。在山林地區使用直升機尤其高效,那裡難以使用固定翼運輸機進行空降。
問題在於,這支快反部隊2020年後能否具備作戰能力。為組建並裝備哪怕15個陸航旅(每個旅的直升機在編數量為120至150架),必須至少生產1800至2000架直升機。在完成國防採購直升機最順利的2016年,俄國防部為陸軍和海軍需要共採購了約60架直升機。如果以這種換裝速度為陸軍航空兵更換直升機,至少需要30年。
另一個問題是2014年後,西方對俄實施的制裁,那一年烏克蘭停止供應米-8、米-38、米-26等俄制運輸直升機所用的發動機。俄正在為裝配這些直升機調整發動機的量產速度。過去俄羅斯甚至不生產米-26的渦軸發動機。但未來幾年未必能完全克服俄軍多種軍用直升機所用發動機的短缺問題。
https://mil.news.sina.com.cn/world/2018-11-23/doc-ihmutuec2971566.shtml
但和中美同行不一樣的是,由於經濟問題和控制系統的造詣不夠深入,又或者是對N-1運載火箭導致的“丘拉坦大爆炸”心有餘悸,俄羅斯人並沒有採用類似的多發動機並聯設計,而這就使得安加拉-A5系列火箭的能力有限,需要其它措施來彌補。
不缺少現成發動機的俄羅斯人很快就拿出了解決方案,那就是用高性能的液氫液氧發動機換掉原配的火箭第二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這就是俄聯邦的登月選擇,安加拉-A5V。
但這樣一來,安加拉-A5V的成本優勢就蕩然無存:液氫液氧發動機的成本要數倍於液氧煤油,而雪上加霜的是,不能回收復用的安加拉-A5V在商業航太市場上的報價沒有任何優勢,也就無從令商業發射“攤低成本”。
正所謂“航太無難事,只怕要燒錢”,攻克了火箭回收復用技術的美國SPACEX公司已然是財源滾滾,談個登月也好似手到擒來。相比之下,沒有“憋一口勁”跟上世界頂尖技術的俄羅斯就只能想出用4枚(可能更多)的安加拉-A5V火箭“湊合上天”的餿主意。但一個冷冰冰的事實卻已經擺在俄羅斯人眼前:在幾年之後,也就是美國中國相繼攻克複用運載火箭技術之後,俄羅斯的重型火箭將不再能從市場上“分一杯羹”。(作者署名:利刃/TO)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23/doc-ihpevhck3294580.shtml
俄羅斯將用多枚火箭湊合登月 未能攻克回收復用技術 2018-11-23 新浪軍事
在美國推出“兩條腿走路”的登月日程表,中國也拿出了新一代載人火箭規劃直指登月之後,不甘寂寞的俄羅斯人也坐不住了。近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向外界公佈了全新的月球計畫,該計畫將在2030年前逐步實現“三步走”的登月程式,最終於2030年之前實現在月球上停留14天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將很有可能使用現有的運載火箭,而不是研發新型火箭來完成這一登月構想。
通常來說,要想把載人並返回的登月艙送上月球轉移軌道,登月火箭至少需要90-100噸的近地軌道投送能力才能完成任務,最終將40-50噸的載荷投向月球轉移軌道。
而眾所周知的是,冷戰時期蘇聯開發的N-1登月火箭顯然已經作古,俄羅斯又沒有如此之大的現成運載火箭或在研運載火箭方案,自然就只能拿現成的火箭“湊合湊合”。
怎麼個湊合法?用多枚火箭把宇航員、飛船、登月艙和轉移火箭艙分別送上去,在軌道上組裝,再一起飛向月球。
平心而論,這個方案雖然聽著比美國人“一步到位”研發超重型運載火箭的方法寒磣了不少,但技術上還是可行的:中國航太對標“重型獵鷹”開發的新一代載人航太運載火箭在走“可回收復用”這一經濟路線的同時,也能以“兩發對接”的方式向月球軌道投送50噸載荷(單發25噸)。
但問題就在於,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將用於“多發對接”的安加拉-A5系列運載火箭不僅還沒有研發完成,其成本更是高得嚇人,絲毫不亞於美國“國家隊”登月所使用的SLS運載火箭。
作為俄羅斯超重型運載火箭下馬之後的“權宜之計”,安加拉系列火箭著重於降低成本,這就使得它的動力核心和美國SPACEX的“獵鷹”系列運載火箭,還有中國的下一代載人運載火箭一樣,都是液氧煤油發動機。
俄蘇57終極發動機與殲10B不同 但仍用蘇35老套路 2018-11-18 新浪軍事
近日,俄羅斯紅星電視臺播出的《從T-50到蘇-57》紀錄片受到了外界高度關注,以往一般認為蘇-57第二階段發動機“產品30”的向量噴嘴與殲-10B的類似,但從最新細節來看並非如此。
“產品30”所用的向量噴嘴技術其實與蘇-35第一階段發動機類似,其噴嘴是整個噴嘴一起活動,整桶作動需要額外制動機構的留裡卡式。
PYBBN式在美國的F-15上率先採用,它的很多機構與原來的擴散段調節片共用,因此增重較少。而留裡卡式噴嘴因需要額外制動機構,因此會增加長度和重量。以同樣是在90年代問世的PYBBN與留裡卡噴式嘴比較,PYBBN增重約40-50千克,留裡卡式噴嘴增重約100千克,但留裡卡式量產時把制動機構材料減輕,液壓系統與燃油系統也實現互通,便進一步減少重量,只增重70千克,但仍比PYBBN重;另一個差異是活動角度與速度,同樣是在90年代,留裡卡式的是±15度,PYBBN可到±20度。活動速度方面,留裡卡式是30度/秒,PYBBN是40度/秒。
總的來看,(殲-10B使用的)PYBBN式比留裡卡式更好。但是留裡卡式有一個明顯的好處是它在超音速時也可以使用,因此如果涉及超音速運用留裡卡式會比較好。
但在重要性方面,亞音速時其實向量發動機的用處是更實在的,因為此時可能出現氣動控制效率不高的情況。例如失速後,氣動控制面幾乎無效,就可以完全靠向量推力控制,可以在很低速甚至失速後控制,沒有向量推力等於少了很大一塊可控範圍;反觀超音速時,氣動控制面一定可以控制,有向量推力更像“錦上添花”,而非在亞音速領域那樣可以“救命”。
雖然PYBBN式各方面看起來優勢明顯,但蘇-57使用留裡卡式也並非不可理解,因為蘇-57本身是一款針對超音速優化的飛機,而以超音速而言留裡卡式不會損失推力,比PYBBN式有優勢。
相關新聞
俄媒妄稱我殲20國產發動機不成熟:仍在使用俄AL-31F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18/doc-ihnyuqhh8928296.shtml
從國內外航空發動機發展來看,結構簡化是一個趨勢,F110、FWS-10等三代發動機普遍採用3級風扇加9級高壓壓氣機,AL-31F則是4級風扇加9級高壓壓氣機,到了四代發動機結構就進行了簡化,F119採用了3級風扇加6級高壓壓氣機,至於未來自我調整變迴圈發動機還會進一步簡化,一般認為只有2級風扇加5級高壓壓氣機,但是空氣流量、增壓比等指標不減反增,結果就是發動機單個部件負荷迅速增加,所以國產新一代自我調整變迴圈發動機將高負荷、高效應技術放在技術攻關的前列,另外發動機燃燒室要求高升溫、高穩定,高壓渦輪要求採用高效率冷卻系統,這些要求蘊含國產新一代自我調整變迴圈發動機具備更高燃燒溫度,以提高發動機推力,不過這樣意味著高壓渦輪需要承受更高的溫度,對於高壓渦輪材料、工藝、冷卻系統提了更高要求。
不過我們也要清楚看到,技術驗證機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前面道路充滿曲折和艱險,例如發動機需要驗證整體設計是否與理論計算相符合,推力曲線是否與預期一致,除了地面試車之外,還要進行高空模擬試車、空中試飛等等一系列測試,即便研製順利,國產新一代自我調整變迴圈發動機實用時間也不會早於2030年,因此我們既要堅信國產新一代自我調整變迴圈發動機一定會鷹擊長空,更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刻苦攻關,堅實認真,才能取得勝利。(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不管怎麼說,這也是個好消息,是國產發動機能夠與國際最先進技術並駕齊驅的標誌!希望,20年內,中國在航空、航太發動機方面能夠達到世界最先進水準。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13/doc-ihnstwwr3707024.shtml
中國自我調整變迴圈發動機完成技術驗證 或將用於殲20 2018-11-13 新浪軍事
近日中航集團專程型號總師劉樂泉,文中首次提到國產新一代自我調整變迴圈發動機研製進展,國產新一代發動機已經進入“關鍵技術整機驗證階段”,為殲-20改進和發展新一代戰鬥機打下了堅實基礎。
戰鬥機主要依靠空氣動力優化來提高性能,不過到了四代戰機,設計者感覺憑藉單一手段再次擴展戰鬥機飛行包線已經非常困難,需要採取多種手段才能繼續對戰鬥機性能進行升級,其中最關鍵就是發動機性能,對於發動機來說,戰鬥機許多方面性能自相矛盾,巡航階段需要發動機省油,以提高航程和作戰半徑,在空戰之中又要求飛機具備較好高空高速性能,但是現在使用的發動機涵道是固定的,不能改變,很難兼顧兩者之間的性能,自我調整變迴圈發動機解決了這個問題,它的涵道是可變的,發動機可以在渦扇、渦噴發動機之間進行轉換,從而戰鬥機能夠以最佳狀態執行任務,有效提高了戰鬥機作戰能力,國內外航空工業特別是航發技術人員都認為下一代發動機應該是自我調整變迴圈發動機就是這個原因。
俄羅斯一艘護衛艦海上拋錨 俄媒稱中國柴油機惹的禍 2018-11-09 新浪軍事
2018-11-07,在地中海執行任務的一艘21631型“上沃洛喬克”號輕型導彈護衛艦因為柴油發動機故障在海上動彈不得,由救援拖船以3節的航速將其拖回黑海艦隊。
據俄媒表示,由於該船裝備的中國柴油發動機出現故障導致俄海軍為數不多的護衛艦推遲使用讓人感到惋惜。
不過事實上, 21631型一開始是決定安裝德製16V4000M90型16缸船用柴油機,但由於北約的武器制裁導致9艘21631型有5艘獲裝德國柴油發動機,其餘4艘則安裝了從中國購買的民用柴油發動機。
據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河南柴油機重工自主研製的CHD622V20型發動機是為民用船舶設計的,根本無法滿足俄艦的動力需求,在高速航行時很可能出現動力問題,果不其然在9月後被其一語言中。
其實俄最初採購中國河南柴油機是看中的是經濟適用性,並且在功率上中國超過的德國的,而真正的原因是21631型的動力系統和中國發動機不匹配,所以中國發動機的性能並不能完全體現出來,從而導致動力系統受損而出現拋錨的慘狀。
對於俄媒的無端指責,中國網友回應稱:“這是俄老問題了,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狀況,在年初就爆出過俄軍工部門認為已經配好德國發動機變速箱的第六艘21631型無須更換新型變速箱,導致動力系統不匹配,經過幾次修補都沒徹底解決問題,這個鍋中國堅決不背。”
據網友猜測,俄此劇還有可能是在珠海航展這個關鍵時刻敗壞中國柴油機口碑,以此打壓競爭對手,是不是這樣在下一屆珠海航展一看便知。
因為俄國防資源向空軍和導彈部門傾斜,俄海軍一直以來問題不斷備受西方嘲諷,航母冒黑煙,艦載機墜海,軍艦頻繁故障,就連名噪一時的各大造船廠都成為了俄軍工部門的夕陽產業,由於管理亂象軍工造船廠一度被俄方賤賣。
值得一提的是,在10月29日,俄羅斯唯一的航母在大修期間,船塢上兩台起重機倒塌,航母被砸出巨坑,PD-50浮船塢沉入水中,航母被迫轉移,最後的調查原因是下雪造成,可見俄羅斯海軍是多麼敷衍!(作者署名:前沿哨所/疆封)
相關新聞
俄承認PD-50船塢沉沒後航母已無去處 求助中國是最佳選擇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09/doc-ihnprhzw9229767.shtml
俄媒評中國殲20參加航展:沒有俄制航發它飛不起來 2018-11-09 新浪軍事
中國殲20戰機亮相珠海航展,俄媒的反應更有意思,NEWS.bg的標題明明是“中國展示了其隱身戰鬥機J-20”,但文章開頭提一下殲-20之後就轉進到中俄合作的CR929寬體客機話題上去了。
全文充斥著抄襲,複製,竊取等類似詞語,真是酸到觸發“複讀機”功能。總的來說,俄媒也在說兩件事:1、中俄合作的CR929前(錢)途無量。2、沒有俄提供發動機等零部件,殲-20是不行滴。
作為曾經的俄制戰機裝備大國,中從俄進了大量戰機,可以說空軍的現代化進程有俄一份功勞。如今俄卻發現中國研製出了比自己家蘇-57更優秀的作品,心理落差可以和瀑布相提並論了。(作者署名:齧花熊)
回應相關新聞
向量航發版殲10B眼鏡蛇/J型轉彎/落葉飄等超機動動作 實現噴口偏轉全靠這一設備
中國向量發動機測試照曝光 還不只殲10B這一款(圖)
中國運5換上美軍死神無人機同款航發 或能再用40年 2018-11-09 新浪軍事
運-5脫胎于蘇聯40年代末研製的安-2,南昌飛機廠於1957年12月首飛成功的,叫豐收二號,80年代轉到石飛生產,在研發時間上,運-5比咱們的初教-6還早,生產了一千多架,用於人員物資運輸、傘兵訓練、播種都多種軍民用用途。
現在國內通航企業以及空軍,還有少量的運-5在服役,但主要是80年代由石飛改進的運-5B,其換裝一台從波蘭進口的ASh-62IR活塞式發動機,取代了國產仿製ASh-62的活塞5,但老式活塞耗油大、高空性能差,像咱們的運-12,早在80年代都用上了美制PT6渦槳發動機了,前蘇聯時代,安東諾夫曾研發了使用渦槳的安-3,近年來也曾為安-2更換了馬達西奇的MS-14定名為安-2-100型。
這一回,運-5BG換裝的是性能更好的霍尼韋爾TPE331,是歐美很多小型通用飛機很常見的渦槳,與此同時,它也是美軍研發的MQ-9“死神”無人機的動力,,比起上一代的MQ-1“捕食者”,不僅載荷重量顯著提高,而且最大飛行速度(400多公里/時比200多公里/時),高度(15000米對7000米)也有大幅提高。
老運-5這樣一番“從心開始”的改進之後,距離它在中國投入運營100年的“目標”,又近了一步。(作者:烏龍防務評論 )
回應
其實活塞發動機有它的好處,功率回應比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快不少,這一特性在低空飛行時挺重要的。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09/doc-ihnprhzw9030273.shtml
殲-10B技術突破 專家:仍落後美俄20年 2018-11-07 聯合報
珠海航展昨天開幕,中共空軍殲-10B推力向量驗證機首度公開亮相,並上演「落葉飄」、「眼鏡蛇機動」、「J轉彎」等高難度動作。不過,香港明報引述軍事專家黃東指出,中國今次邁出第一步,但技術發展上仍落後美俄20年,預計最快3至5年後才可量產。
回應
殲十的太行TVC是軸對稱設計,與美國或俄國的桶轉式不一樣,太行的觀念更先進,推力損失更少。黃東不知道嗎? 這種程度有資格軍事學會會長!? 是什麼三腳貓學會呀?
『向量推力發動機技術』落後美俄20年?這個所謂的是『磚家』非『專家』!一開口,就知有貨沒貨!美國F-22,採用的是雙發F119-PW-100向量推力發動機---主要係以可上下俯仰±20°角的調節板,來偏轉戰機推力上下方向,卻無法左右偏轉推力;俄羅斯Su-35S,採用的是雙發F-117S向量推力發動機---軸對稱,可360°角來偏轉戰機推力方向,缺點是可動段噴管過長、機構死重大,而且噴口使用壽命太短;中國殲-10B,採用的是單發WS-10向量推力發動機---軸對稱,可360°角來偏轉戰機推力方向,可動段噴管短、機構死重小、結構簡單、噴口使用壽命長,改裝效果量好,是全球唯一單發的戰機上配置有向量推力發動機。
哈哈哈! 聯合報終於等到反中派發言了,黃東的反中意識徵態濃重,他應該說大陸落後二百年而且永遠追不上才對!
當我們在評論大陸進步時,有很多酸葡萄的人常常會不自覺地使用"仍然","還有"這些字眼,殊不知這些字眼其實剛好點出大陸突飛猛進的進步,我自己在過去數十年的觀察,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三十年前,你問大陸何時追上臺灣,大家嗤之以鼻;二十年前,你問大陸何時追上臺灣,大家說,還有三十年吧;十年前,你問大陸何時追上臺灣,大家說,還有XXXXX還追不上;五年前,你問大陸何時追上臺灣,大家說,還有半導體還追不上;大家有沒有發現到其中的"奧妙",再過個幾年,如果連半導體都趕過台灣之後呢?大家只能說...大陸的人文素質還敢不上臺灣,那個時候,台灣人,你不會覺得辛酸淒涼嗎?
相關新聞
人類首次單發向量戰鬥機飛行表演 輕鬆玩眼鏡蛇/落葉飄機動
殲10B如何做出超機動:向量噴管與氣動舵面無縫連接
我殲-10B推力向量驗證機秀超機動 打臉“狗鬥無用”
網友:殲10B落葉飄動作比蘇35更驚豔 都搶了殲20風頭
外國網友評殲10B上演超機動:中國的進步難以置信
殲10B表演超機動但提速卻比蘇35慢很多 WS10A暴露一個缺陷
殲10B技術驗證機總師談向量航發:我們不會就此駐步
向量航發版殲20A將問世 具備超機動性能超音速巡航
回應
這是驗證向量的,又不是驗證大推力發動機!小編會認為向量最終是用在WS10A上嗎?WS10B!
殲20肯定比殲10B厲害。為出口先亮相殲10B。
蘇35是雙發,J10是單發,發動機推力確實小了些,但我們的飛控的確有了質的提升!
真搞不懂了,提速慢說明對應失速狀態可控的時間長,這本來是飛控好的表現,怎麼到你這變成劣勢了?用腦袋想想吧迅速提速是為了從失速狀態儘快改出從而維持飛機飛行狀態。能夠很長時間維持失速狀態,還能從容改出,高下立顯。
這小編明顯是為了任務而噴,不懂裝懂的噴,雞蛋裡挑骨頭!找各種藉口噴
別聽不得不同意見,善意的指出問題所在,只會讓我空軍更強大更進步,一味的說好捧臭腳,搞一言堂,絕非我軍之福
做這樣的動作慢才表示難度,你做個慢的360度空翻試試?快的時候別說做360度,做720度都很輕鬆.尤其是亞音速機動中的飛機,要慢下來才是見真功夫的,看看最後J10降落時的姿態,那是飛控和發動機的完美結合。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07/doc-ihmutuea7713546.shtml
相關新聞
人類首次單發向量戰鬥機飛行表演 輕鬆玩眼鏡蛇/落葉飄機動
殲10B如何做出超機動:向量噴管與氣動舵面無縫連接
我殲-10B推力向量驗證機秀超機動 打臉“狗鬥無用”
網友:殲10B落葉飄動作比蘇35更驚豔 都搶了殲20風頭
外國網友評殲10B上演超機動:中國的進步難以置信
殲10B表演超機動但提速卻比蘇35慢很多 WS10A暴露一個缺陷
殲10B技術驗證機總師談向量航發:我們不會就此駐步
向量航發版殲20A將問世 具備超機動性能超音速巡航
回應
這是驗證向量的,又不是驗證大推力發動機!小編會認為向量最終是用在WS10A上嗎?WS10B!
殲20肯定比殲10B厲害。為出口先亮相殲10B。
蘇35是雙發,J10是單發,發動機推力確實小了些,但我們的飛控的確有了質的提升!
真搞不懂了,提速慢說明對應失速狀態可控的時間長,這本來是飛控好的表現,怎麼到你這變成劣勢了?用腦袋想想吧迅速提速是為了從失速狀態儘快改出從而維持飛機飛行狀態。能夠很長時間維持失速狀態,還能從容改出,高下立顯。
這小編明顯是為了任務而噴,不懂裝懂的噴,雞蛋裡挑骨頭!找各種藉口噴
別聽不得不同意見,善意的指出問題所在,只會讓我空軍更強大更進步,一味的說好捧臭腳,搞一言堂,絕非我軍之福
做這樣的動作慢才表示難度,你做個慢的360度空翻試試?快的時候別說做360度,做720度都很輕鬆.尤其是亞音速機動中的飛機,要慢下來才是見真功夫的,看看最後J10降落時的姿態,那是飛控和發動機的完美結合。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07/doc-ihmutuea7713546.shtml
殲10B在珠海狂秀超級機動 頭功竟不在向量發動機 2018-11-06 新浪軍事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殲-10B換“心”為殲-20鋪路
本屆航展上,換裝國產渦扇-10B推力向量發動機的殲-10B在風頭上甚至蓋過了“換衣服”的殲-20編隊。
享譽全球空軍屆的“眼鏡蛇機動”由前蘇聯蘇-27首先試飛成功。機動過程中,飛行員快速向後拉杆使機頭上仰至110度~120度之間,形成短暫的機尾在前,機頭在後的平飛狀態,然後推杆壓機頭,再恢復到原來水準狀態。在航展現場,解說指出殲-10B是世界上第一款實現上述機動動作的鴨翼、單發戰鬥機。
J-Turn原本指汽車特技裡的一個表演動作,利用加速-急停-變向的方式實現汽車180°掉頭,迅速反向駛離現場。換到飛行領域,戰機在高速飛行中利用強大的機動能力實現180°水準掉頭,其轉彎半徑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落葉飄機動是在“失速尾旋”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一種機動方式,在爬升的最後階段迅速進入螺旋下降狀態,出其不意地擺脫追尾敵機。簡單地理解,落葉飄機動實現了垂直方向上的“J-turn”,觀感上戰機就像一片優雅的落葉在爬升狀態中突然失重下落,但全程可控。
上述科幻大片一樣的超級機動方式並非簡單炫技,在實戰場景中,與敵機纏鬥、躲避來襲導彈過程中超級機動動作都具備難以比擬的優勢。
不過,殲-10B上演精彩絕倫的超級機動,宋忠平認為向量發動機背後的飛控系統更值得關注。
相對於發動機技術,所謂飛控系統是一套軟體演算法。簡單理解下,通過飛控系統可以將電信號轉化為控制指令,實現對於飛機上的鴨翼、垂尾、發動機等所有可控部件的控制,並將這些不同部件統一為一個整體協同工作。優秀的飛控系統可以讓駕駛員更為便捷、安全地控制飛機動態。
“我們談到的殲-10B實現了超級機動,依靠不單單是發動機技術的提升,更值得關注的是飛控軟體進步。解決了殲-10B向量推力發動機與飛控系統的匹配難題,這才是最大看點。對於殲-10B而言,鴨翼、全動垂尾再加上向量推力發動機,這讓飛控軟體演算法更加複雜。毫不誇張地講,解決這一前所未有的技術難題的國家只有中國和俄羅斯兩家。”美國由於具備世界領先的超視距空戰實力,便傲慢地認為視距內的纏鬥空戰將不復存在,因此提升戰機機動能力的鴨翼設計得不償失,從而降低了其飛控軟體的設計難度。但每個國家各有各的國情和軍情,正像上文所述,我們目前還不能武斷地認為空中纏鬥作戰模式將不復存在。
SW-6小在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就曾展出過,當時由外貿型的直-11WB輕型偵察攻擊直升機掛載。與CM-501XA相同的是也採用了可折疊主翼設計,不同的是SW-6的尾部加裝了尾槳動力系統,意味著該型無人機也具備相當長的留空時間。與SW-6配套是直-10ME右側四聯掛架掛載的CM502KG輕型空對地導彈,射程約為25公里,最大飛行速度1.1馬赫,搭載11公斤重戰鬥部,可擊穿1000毫米厚的均質裝甲目標,已經超過了美軍AGM-114“地獄火”(射程8千米,可搭載9公斤串聯戰鬥部)。直-10ME可直接隱蔽發射CM502KG導彈,從類似俄軍“鎧甲S1”彈炮合一野戰防空系統(最大射程20千米)的射程外消滅裝甲目標。
如果說CM-501XA巡飛彈是直-10ME重視資訊化作戰的體現,那麼ET60輕型魚雷,可能就說明直-10ME的多用途作戰能力又提上了新的臺階。ET60 324毫米輕型魚雷是一種電動型反潛魚雷,與熱動力魚雷相比,靜音性能更強,不易被敵軍潛艇所察覺,其航速42節,最大射程10千米,戰鬥部為45公斤,採用聲自導尋的。直-9級別(全重3.8噸)的輕型直升機都能掛載ET60魚雷,對於最大起飛重量7噸級的直-10ME也不在話下。
CM502KG輕型空對地導彈(藍白配色),其餘為GB-25、GB-50制導炸彈以及機載鐳射干擾吊艙
直-10ME翼下掛架可見一枚“天燕”90空對空導彈
能吊運“蒼狼”突擊車實施空地立體作戰
“蒼狼”輕型突擊車(實際是一種四輪全地形摩托)由國內以生產摩托聞名的嘉玲集團研發,在現場展出的TL-4輕型可擕式反坦克導彈作戰配置後,僅能搭載一名乘員。比較可能的作戰方式是由直-10ME吊運“蒼狼”至距離交戰區還有一定距離的地點部署,由“蒼狼”前出至特定區域偵察,並通過資料鏈將敵方目標資料傳送給直-10ME,再由後者從視距外發動攻擊,此時“蒼狼”也可選擇發射TL-4導彈進行補充攻擊,確保完全摧毀目標。以“武直吊運突擊車執行聯合特戰任務”的獨特作戰方式,由於尚無先例,未來究竟能有多大效能,仍需人們拭目以待。
回應
能掛載反潛武器能反潛,那麼也能反艦,為直通甲板兩栖艦試用!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06/doc-ihmutuea7487066.shtml
新版直10ME堪稱多面手除反裝甲反潛外 還能吊運戰車
2018-11-06航展,由中航工業研發的直-10ME“鶚”(又名魚鷹)外貿型武直不僅是首次高調亮相,而且還一併展出了配套的“蒼狼”輕型全地形戰車,打出了以“鶚狼合擊”立體作戰的獨特概念。此外,在直-10ME展出的配套武器系統中,還罕見出現了小型巡飛彈和ET60輕型反潛魚雷,儼然一個“海陸空潛全打遍”的多面手形象。
單就整體外形來看,直-10ME與作為原型的武直-10區別不大,但仔細觀察細節後,就會發現直-10ME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例如在機身兩側發動機的排氣口佈置上,直-10ME採用了類似美陸軍AH-64D長弓阿帕奇Block Ⅱ後期型武直才有的排氣口向上佈置設計,經美軍實戰檢驗,這種設計可大幅降低直升機排氣口的紅外信號特徵,從而降低被敵軍紅外制導導彈命中的概率。而對比同時展出的空軍直-10K,排氣口採用了向側面佈置設計,雖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紅外信號特徵,但略遜於直-10ME的排氣口佈局。
此外,直-10ME還在縱列座艙兩側分別加裝了附加裝甲板,可進一步增強抵禦敵軍中、小口徑高射炮炮彈的直接命中或防空導彈的破片間接殺傷,從而提升直-10ME機組乘員的戰場生存力。
在直-10ME展出的配套武器彈藥中,CM-501XA的小型巡飛彈和SW-6小型無人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CM-501XA採用矩形彈體設計,不僅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自身雷達反射截面積(RCS)信號,還便於根據不同作戰需要,搭載不同的作戰載荷,且配備了大展舷比機翼,能在戰場上留空長達幾十分鐘,打擊時間敏感性目標或者遠端目標,並通過資料鏈將目標資訊傳送回載機。雖然巡飛彈並非新概念武器,以色列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研發了“哈比”反輻射巡飛彈(亦稱反輻射無人機),但將巡飛彈與武直兩者結合起來,直-10ME還是首例,無疑能大幅增強後者的超視距打擊能力。
對於太行向量版噴管的偏轉,很多人認為只有最外面的一小段會偏轉,其實這個小段的確是運動幅度最大的,但實際上起向量作用的是內部噴管擴張段,它的擺動通過作動機構帶動了外面噴管尾部的偏轉。簡單說它有內外兩層結構,內層相對固定,但通過連杆推拉作用,帶動噴管尾端向各個方向擺動,從而獲得向量推力。
對於戰機的機動性,向量噴口的作用更大,不僅提高了格鬥中的亞音速機動,同樣在高空超音速機動下其貢獻值比舵面更巨,美國F22在1.6馬赫下能做出6G超載機動和向量噴管分不開,在稀薄空氣下僅靠舵面很難做到大超載機動。另外在超音速巡航中向量噴管的配平作用比鴨翼或尾翼更大、更靈活,還能減小阻力,同時利於隱身,殲20鴨翼據說採用了全複材透波材料,但是對整體隱身性還是有影響。太行版向量噴管的成熟,意味著WS-15大推也快了,殲20完全版可以期待了,我國航發技術即將全面迎來黎明時分,而中推WS-19後續也有望加裝噴管,那時的殲31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作者署名:007防務)
回應
好一個落葉飄/眼鏡蛇
哈哈,開始瞧不起人家了,眼鏡蛇動作是誰創造的呢……
俄羅斯的東西這麼多年了也沒什麼進步,被瞧不起很正常
比俄美歐在發動機上還差很遠,仍要努力啊!
扯吧,向量推力發動機你看這個世界有幾個國家有?除了美俄,歐洲都不行。反正在你們這些人的心裡潛意識就認為中國不如歐美,即使有一天中國在技術上全面超過歐美了,你們也不會承認因為那是你們心中的精神支柱,支柱一倒你就成了行屍走肉。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06/doc-ihmutuea7382837.shtml
俄火箭發動機生產商:正和中國洽談出口RD180發動機
2018-11-06珠海航展正式開幕,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在航展現場佈置了一片不小的展臺展示其生產的RD-180、RD-171航太發動機、空間站、火箭等產品的縮比模型以及火箭發射場沙盤等。在展位上的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總經理伊戈爾•阿爾布佐夫接受了環球網記者的專訪。
回應
人家當年可是傾全國之力研究出來的。
2021年國產500噸級就出來的,再不賣就真買不了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06/doc-ihnknmqx6880392.shtml
我向量版殲10B秀極低速通場 蘇35裝備117S航發已落伍
托2018-11-06航展的福,太行向量版殲10B表演了極低速大攻角通場拉煙,關於我兔這款向量發動機,有人又開始給它找爹了,說是抄襲俄羅斯蘇35的117S,真的是這樣嗎?
蘇35的117S向量噴管,不能全向擺動,只能單向偏轉,它通過內部的球面環結構實現偏轉,導致發動機後端很長,噴管重量和轉動慣量都更大,且不具備隱身能力,屬於上一代了。而蘇57的產品30作動機構過於複雜,且不緊致,稀裡嘩啦的,沒有太行向量版精巧和隱身效果好。
更早的歐洲EJ200向量驗證噴管,後來的俄產品30和我國的太行向量版,三者無一例外都是採用了內部作動機構擺動來帶動外部偏轉,偏轉幅度大,結構重量小,且利於隱身,原理和結構上都大差不差,是技術上的殊途同歸。
我們研製三元向量噴管的時間並不比產品30晚,況且高度保密的東西,抄襲有那麼容易嗎?動不動就說抄襲、模仿、山寨、逆向工程,實在不負責任。別人在發展,我們也沒閑著,更多是只做不說,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今天太行向量版的成熟,是多年的艱辛和汗水的收穫。
中國最大渦扇航發亮相推力35噸 或將裝備CR929(圖)
中國航發2018-11-06在珠海航展公開的AEF3500渦扇發動機,它是迄今為止推力最大的國產航空發動機
AEF3500裡面的AE代表航空發動機、F代表風扇,編號*10就是發動機推力,因此可以推測AEF3500起飛推力達到35000公斤,也就是35噸,與美國GE公司GENX、英國羅羅公司遄達1000相當,後兩種是波音787客機配套發動機,因此可以推測AEF3500應該是中俄聯合研製的CR929配套發動機。
CR929是中俄聯合研製新一代寬體客機,2017年計畫啟動,預計2025年首架原型機首飛,2030年左右投入運營,可載客280人,最大起飛重量230噸左右,航程12000公里,與波音787-9相近,後者在可以載客290,最大起飛重量254噸,最大航程14000公里,由於起飛重量增加,特別是CR929還要考慮中國西部高原機場起降,所以發動機起飛推力比787-9還要高一些,AEF3500起飛推重比超過0.3, GENX約0.27。
無可諱言,以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現在實力,研製AEF3500可能還力不從心,保證研製進度也比較困難,因此CR929也有多種動力系統可供選擇,俄也在為CR929研製PD-35渦扇發動機,它是在PD-14基礎上發展而來,PD-35將會採用一系列先進技術,複合材料葉片、外涵道、陶瓷基複合材料等,計畫在2025年之後進行實用,雖然俄航空發動機工業實力強於中國,不過研製PD-35恐怕也不會那麼容易,所以一般認為CR929也可以選擇西方發動機,羅羅公司已經提出可以在遄達1000基礎上為CR929客機研製配套發動機,雙方已經進行了接觸,進一步明確CR929動力需求和發動機規格。
對於CR929來說,採用國產發動機有利於提高發動機國產化水準,降低成本和費用,也不會受制於人,CR929載荷大、航程遠、工作環境舒適,適合改裝空中加油機、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另外AEF3500也可以用來升級運-20大型運輸機,是現有D-30KP-2起飛推力3倍左右,甚至還可以在AEF3500為基礎研製新一代巨型戰略運輸機,進一步增強中國空軍戰略/戰役空運能力。(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06/doc-ihmutuea7368724.shtml
烏克蘭"動力沙皇"攜4款航發亮相珠海 瞄準中國飛機 2018-11-05 新浪軍事
據來自北京天驕航空及旗下重慶天驕航空動力的官方消息稱,繼2016年珠海航展後,天驕航空將與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再次聯合參加即將於11月6日開幕的第12屆珠海航展。其中,AI-322是新一代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其加力型為AI-322F,可配裝於中國L-15“獵鷹”高級教練機上。TV3-117VMA-SBM1V系列渦軸發動機可用作12至15噸型直升機,具備優異的可靠性能和在高海拔地區飛行的適應能力。D-436-148FM是一款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適用於執行支線或中短途幹線飛行的客機和運輸機,阿塞拜疆航空公司的安-178運輸機已採用。MS-500V-S是一款先進的小功率渦槳發動機,適用於支線飛機和初級教練機。
馬達西奇始建於1907年,生產的發動機廣泛應用于“安”“雅克”“圖”系列飛機和“米”“卡”系列直升機,累計生產了幾萬台不同用途的航空發動機,暢銷世界100多個國家。近十幾年來,該公司生產的新型發動機及改型多達55種,其中AI-322/D-436/D-18T系列渦扇發動機、TV3-117/D-136渦軸發動機和D-27槳扇發動機均為拳頭產品。
回應
烏克蘭現在向美國靠攏了,能合作當然不錯,但也不要太過依賴它,凡事最終還得靠自己。
中國第2款五代機發動機渦扇19亮相 或裝備FC-31戰機 2018-11-05 新浪軍事
目前貴發公司正在同時研發兩個發動機專案,一個就是在俄制RD-93渦扇發動機上改進研發的國產渦扇-13,另一個則是中國的新一代中推渦扇19,研發參考目標應該是美國的F-414。很可能也和F-414一樣採用了3級風扇、單級高壓渦輪等設計。此前俄制RD-93採用的是四級風扇設計,導致發動機總體設計過於複雜,內部結構的佈置困難,也造成發動機重量過大。
渦扇13的推重比達到了9,推力約為10噸級,對殲-31的性能提升並不明顯,而渦扇19的推重比達到11,推力約為11噸,兩台渦扇19可以為殲-31提供22噸左右的推力。
F-35單台發動機的推力21噸力,最大起飛重量33噸,而裝備兩台渦扇19的殲-31可能接近35噸,殲-31的航程,載彈能力都能有不小的提升。(作者署名:諸葛小徹)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05/doc-ihnknmqx1798294.shtml
中國殲10B為何沒用蘇35向量噴管?再見了俄羅斯技術 2018-11-01 新浪軍事
2018年珠海航展俄羅斯人嚴重缺席,不管是勇士飛行表演隊還是雨燕飛行表演隊,蘇35也缺席,這讓一些已經買票的觀眾產生了一種很受傷的感覺,有點衝動的呐喊:老闆,換片,老闆,退票。
當然,作為航展重磅參展商兼“廣告商”的中國空軍和中國航空工業,則是無法接受這種事情的發生,為了突出中國自主創新的成就,派出了2大重磅巨星參展,這就是殲20和殲10B。
中國殲10B推力向量噴管和蘇30和蘇35的都不同,俄的可動噴管特別長,而中國的特別短,外觀幾乎覺察不到。
中國很早就和俄羅斯展開了比較親密的接觸,中國設計師摒棄俄式的原因很簡單,俄制過於落後,可動段噴管過長,機構笨重,而且噴口使用壽命太短,美式設計才是王道,重量輕,結構簡單,改裝效果好。(作者署名:大水)
相關新聞
殲20亮相珠海,機載分散式光學系統,可壓制F22: F-22研製較早沒有安裝分散式光學系統,光學系統不輻射電磁波,對方難以察覺,可以突然發起攻擊,提高成功概率。
回應
看一眼就知道比不過俄117S/30,美國F-22.
美國是二元向量,中國是全向量,中國的要更好
看一眼就知道性能,除了上帝就你能做到。神仙都需要掐指算一算
噴子不都是如此嗎?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01/doc-ifxeuwwt0077610.shtml
珠海航展殲10B將配向量航發亮相 表演超級眼鏡蛇機動 2018-10-29 新浪軍事
2018珠海航展進入倒數計時,但俄羅斯的勇士飛行表演隊和雨燕飛行表演隊缺席,這是近年少有的情況。
蘇27,主要就是眼鏡蛇機動,別的動作中國戰鬥機基本都能飛出來,不過今年開始,中國人也能吃這款菜了,而且能大大加料,更加精彩。
使用推力向量殲10B可以輕鬆進行超機動,飛機迎角可以突破殲10機型家族的24度攻角範圍,達到90度甚至180度都可以。
推力向量技術在三代機可有可無,在四代機隱身飛機上是錦上添花,F35AC型號就沒有推力向量,而到了五代機(現在的六代機)則是必不可少,推力向量停擺,飛機就很可能失控墜毀,這就是法國的新飛機NGF沒有平尾和垂尾的原因。
達索新戰鬥機,沒有垂尾和鴨翼,依靠發動機推力向量技術做補充(作者署名:大水)
我國研發出中等推力發動機渦扇-19 俄羅斯尚未擁有 2018-10-29 新浪軍事
渦扇19可以說是為殲31而研發的一款中等推力的發動機,也許有人認為它的發動機推力只有11噸多,還不如太行發動機高了,其實更主要的性能是推力比,渦扇19推力比達到11的水準!渦扇19也可以用於其他型號,比如:未來的梟龍戰機改進型號,以及第六代機。(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相關新聞
中國FC31戰機或靠渦扇19新航發"轉正" 上航母接替殲15
我國建成亞洲最大航發試車台 渦扇15已完成地面測試
6架梟龍戰機已悄然交付緬甸 非洲客戶尼日也將進入交付期
回應
不吹牛逼會死?
這句是無腦噴的典型用語。
中國正同時研發近20款新型航發:渦扇12已率先服役 2018-10-18 新浪軍事
10月9日,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孫聰院士、王永慶總師等人到中航發貴陽所就某型發動機研製工作進行調研,媒體均認為這標誌著鶻鷹的發動機渦扇-19研製進入了一個比較關鍵的階段。
據成飛的公開論文披露,我國目前在研的渦扇發動機型號有渦扇-10C、渦扇-12、渦扇-13、渦扇-14、渦扇-15、渦扇-17、渦扇-18、渦扇-19、渦扇-20、渦扇-30等,目前至少有10種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型號在研,加上長江-1000、長江-2000,、AES100、AEP500、新渦軸系列等,我國已知的在研航空發動機型號多達20個,規模空前。
其中渦扇-13是俄羅斯RD-33/93的國產化改型,渦扇-12則是渦扇-13的無加力型號,渦扇-17據稱是烏克蘭AI-222-25渦扇發動機的國產發展型號。渦扇-17主要是用於南昌飛機生產的L-15/高教-10國產動力配套。
瀋陽所研製的神雕大型無人預警機,利劍無人攻擊機均採用了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從技術角度來看,採用太行和AL-31的無加力型大推力渦扇是最為理想的,但是,由於AL-31採購和使用極易受制於人,而太行的產量要優先供給殲-11,殲-16,殲-20,甚至以後的殲-15家族和殲-10C,產能分配很有可能排不上號。
渦扇-12的原型RD-33/93已在巴梟龍戰機上裝備了100多架,充分證明了其單發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大推採購成本都在300萬美元以上,而中推則只有其2/3,中推的油耗也要比大推低的多。
中推相對於大推也還有其優點:中推具有比大推更小的幾何尺寸和進氣道,在執行相同任務的情況下,無人機的機體尺寸也可以造的更小,雷達和紅外隱身效果更好,飛行時間也變得更長。
利劍採用渦扇-12後,可內置1.5噸精確制導武器,最大航程超過7000公里,最大航時超過6.3小時,起飛重15噸,最小雷達反射截面小於0.0012平方米。
據初步外場測試,無論是全向還是頭向的RCS值在全頻段均達到很低的水準。並且由於採用不加力渦扇和隱身噴管,紅外隱身性能也相當優良,其總體隱身指標非常理想。是目前軍隊急需的作戰裝備。因此才有黃維娜總師所說的“高度重視,並將全力以赴,主動對接使用者需求、規範程式和要求、全力推進各項任務開展、共同完成(渦扇-12)裝備列裝任務。”(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0-18/doc-ihmrasqr7170447.shtml
中國轟20都有哪些進展:或用WS18航發體型比B2更大 2018-10-12 新浪軍事
1、進度:沒有首飛!
很多文章指出轟-20已經首飛甚至是裝備部隊,那純屬胡說八道,在現在互聯網資訊如此發達的情況下,新型國產軍機首飛真的是“紙包不住火”的,美歐日的衛星也時刻監視著中國閻良的“飛機城”,很難做到保密。
2、佈局:大概率會是飛翼!
綜合起來考慮,高升阻比、高亞音速的飛翼佈局是個水到渠成的選擇,畢竟美國人從B-2到B-21都是這一佈局。
3、隱形能力:必須很強!
在殲-20上,中國突破了隱形飛機的關鍵技術,總體氣動佈局隱形、隱形塗料甚至是超材料隱形,而為轟-20量身定制的隱形技術中,包括前不久披露的“大S彎排氣管”等涉及紅外隱形的關鍵技術得到突破。轟-20勢必也會像B-2一樣將有源相控陣雷達“貼”在機身上,提升隱形性能,降低自身雷達系統可截獲性。
4、發動機:可能是渦扇18。
如果轟-20採用了飛翼佈局或者BWB佈局的話,只需要一種不加力、中等涵道比、足夠省油的渦扇發動機就行了,給轟-6K、運-20配備的渦扇18是俄制D-30KP2的國內複製版,最大推力約125KN,要比B-2的F118近80KN大得多。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不會是渦扇20,推力、節油都比渦扇18好,這是由於渦扇20涵道比太大(簡單的說就是太粗了),而轟炸機的發動機艙容易有限,所以中等涵道比的渦扇18反而更合適,當然如果在渦扇20基礎上研發一種中等涵道比的無加力先進渦扇,是替代渦扇18更好的選擇,但這需要時間。
5、武器:能掛機載巡航導彈超過B-2。
正是由於轟-20可能會使用渦扇18,可以讓轟-20比B-2做得更大,B-2最大起飛只有170噸,且其彈艙面積偏小,B-2是美國三種戰略轟炸機中唯一不能掛載AGM-86B(B-52H和B-1B都能帶)或者已退役的AGM-129隱形核巡航導彈(只能B-52H攜帶)的,只能攜帶射程短得多的AGM-158,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掛載大量的JDAM以臨空形式進行常規打擊,或者在核戰時用B61核航彈“深入虎穴”打擊敵要害。
因此B-2是比較單一的,對自身隱形能力要求極其苛刻,造成了單價高達21億美元。而如果轟-20的兩個彈艙可以以旋轉式掛架掛載長劍20或者更先進的隱形亞音速或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各掛載個6枚的話,那麼轟-20就是非常可觀的防區外打擊平臺,對隱形設計的苛刻程度也可以適度放低,可以在遠距離上進行精確打擊。(作者:烏龍防務評論)
簡氏:中國海軍已接收4架轟6J轟炸機 可巡航整個南海
據美國《外交官》雜誌網站2018-10-12報導稱,最新的衛星圖像顯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已經接收了4架最新型的轟-6J型轟炸機,將主要用於攜帶遠端巡航導彈執行反艦任務。
轟-6J將取代現役的轟-6G,轟-6J能攜帶更多的反艦導彈,而作戰半徑增加50%達到接近3500公里的水準,轟-6J經過空中加油後將有能力在幾乎整個南海進行飛行和巡邏。
轟-6J配備了全新的機身,採用重量更輕的複合材料,新型D-30-KP2發動機,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和全玻璃駕駛艙,還配備了新的遠端搜索雷達和用於目標採集的光電瞄準吊艙。轟-6J可攜帶7枚鷹擊-12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鷹擊-12最大射程為400公里,可以達到3馬赫的速度,配備200千克的高爆彈頭,能夠在擊中目標之前進行空中機動,它被認為是中國目前庫存中最有效的反艦導彈之一。
回應
我想看到的是轟20.
中國曝光轟20轟炸機取得重大進展 美國網友這樣評論
美國“驅動器”網站2018-10-10報導稱,根據官媒央視第9套紀錄片顯示,中國的新型隱形轟炸機“轟-20”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甚至將很快成為準備好第一次飛行。
央視紀錄片中將“轟-20”描述為“新型遠端戰略轟炸機”,由西安飛機工業公司(XAC)研發,採用隱身飛翼設計,和美國B-2相似。可攜帶至少10噸武器,不加油飛行9000公里。這將從第二代轟-6,直接進入第四代。
一些美國網友仍然堅持過去那種“山寨”“剽竊”的論調,似乎沒了美國其他國家就不會研發武器。但是也有更為公正的觀點。例如NoiseTank就認為,智慧財產權不過是美國的一種壟斷宣傳,當初美國的飛翼設計也是從德國那裡剽竊來的。JS Dreye”則認為,中國已經是世界工廠,還要向高端製造進軍,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工程師,因此他們早晚都會研發出來轟-20,不足為奇。(作者署名:諍聞軍事)
回應
笑話!你管我怎麼有的!反正有了轟20,你的屁股就坐在釘板上了!
美國最初研究原子彈的資料,就是剽竊德國的!
哪是剽竊,根本就是搶。
咳,你說少了,從德國剽竊的還有潛艇和航母,現代戰爭的利器幾乎清一色的德國創造。
全世界的火藥技術都是剽竊老子大中國的。
美國人盜竊了雅克141的技術才有現在的F35B
印度購俄米格29K上航母就損壞 已有40台發動機報廢 2018-10-08 新浪軍事
目前,印度軍方已經用事實證明,能夠從航空母艦上操作的噴氣式戰鬥機是一種非常專業的飛機,而不僅僅只是用陸基噴氣式飛機改裝就可以的,艦載機需要能經受住在航母上著陸並起飛的嚴峻考驗。而這個領域的失敗代表就是米格-29K艦載機。印花了20多億美元購買了45架米格-29K用於航母INS Vikramaditya(冷戰時期建造的航母)。現在印度正試圖迫使俄羅斯解決米格-29K存在的缺點。
印度對米格-29K在航母上的工作表現不滿意,主要缺點是MiG-29K不夠堅固,無法在航母上正常運營。印度更頻繁地使用米格-29K(比俄還多),並發現米格-29K無法應對成功在航母上著陸時產生的產生的巨大衝擊力。
印度要求俄保證米格-29K可以在航母上正常使用,米格-29K不光在每次著陸後都會讓機體遭受結構性損壞,發動機也是如此,已有40台這些發動機完全無法使用。而執行發動機維護的印度公司(HAL)正在等待政府拿出資金來翻新113台還可以使用的發動機。
與此同時,印度正在尋找新的航空母艦,他們相信即使是經過修理的米格-29K也只是一個臨時解決方案。2017年初,要求外國供應商競標價值150億美元的艦載機合同,以供應57架能夠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噴氣式艦載機。印度海軍稱LCA超重,不適合。印度政府的一些鼓勵下,海軍修改了其決定,即如果空重減少15%(從6.6噸減至5.6噸),可能會訂購46架LCA Mk2(2025年之前)。印度海軍中的許多人不相信TEJAS將會存活到2025年,印度政府似乎也同意海軍在國外尋找合適的航母艦載機。其中包括美國F-18E,法國陣風和瑞典的Gripen M。領先的是美國F-18E,該機早在1999年就已經投入使用,是基於20世紀70年代的F-18A(1480架)升級而來。迄今為止F-18E已建成500架,但唯一的外國用戶是澳大利亞。第二就是法國陣風,印度已經同意購買36架陸基陣風戰機,未來可能還會採購更多。但是,就像許多外國武器購買一樣,這筆交易因腐敗指控而被推遲。這是印度採購官僚機構非常擅長的事情,新武器的採購計畫往往會因為拖延導致採購失敗。因此,印度很有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航空母艦上可能會沒有相應的噴氣式飛機服役,這種情況至少在最終確定並付錢採購新艦載機之前是存在的。(作者署名:)
https://mil.news.sina.com.cn/world/2018-10-08/doc-ifxeuwws2097344.shtml
我升級版直10動力大增還換米波雷達 總師豪言全球前三 2018-10-02 新浪軍事
作為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武直-10從1988年開始預研到1998年正式立項到現在,已經過去了30年,於15年前的2003年4月29日首飛,央視紀錄片頻道9月16日晚播放的《軍工回憶第二季》第二集中,披露了很多直-10研製過程中的細節,而總師吳希明也對直-10在世界同類機型中的位置進行了精確的描述。
在總師吳希明看來,“直-10是和卡-50、米-28、阿帕奇、虎式”屬於同一檔次的武裝直升機”,同時“直-10是機動性最好的直升機”、“作戰半徑也是最大的”、“多工能力做到了最大”,在這位直-10研製過程的領頭人看來,“綜合起來可以排前三”。
能夠排到它前面的,恐怕也只有美國的AH-64和AH-1Z,直-10和虎式都屬於技術水準相當的中型武裝直升機,火控航電和光電對抗能力超過了俄制卡-52和米-28,因此這個“排前三”也是實至名歸的。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直-10是國產戰機中罕見的一開始就用國產發動機完成定型並批量生產的典範。
由於從加拿大獲取PT6渦軸發動機的努力被美國打斷,因此直-10配套渦軸-9玉龍,直到2006年才完成研製,直-10也進行了全方位的減重瘦身,以提高飛機機動性能。
因此,在這部紀錄片中,對玉龍發動機研發攻關過程著墨很多。它也在2013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我國國產發動機中第一個單獨獲此殊榮的型號,要知道,之前獲獎的渦扇-10“太行”發動機,是和殲-11一起申報的。
當然,直-10也因為玉龍發動機設計的功率偏小(不到1000KW),渦軸-9H上得到改進,它的功率據聞可達1200KW,達到PT6的水準。
日前,《航空知識》雜誌披露了直-10最新的出口改進型直-10ME,從圖片上來看,它換裝了新的發動機進氣濾網,國內陸航自用版上一直空缺的紫外線導彈逼近告警器基座也裝上這套感測器,這很可能預示著裝有與直-19改進型相同的那套相控陣毫米波雷達、換裝渦軸-9H的直-10大改款即將橫空出世。(作者署名:跟烏龍漲姿勢)
回應
斷子絕孫標題党
進前三就可以當院士了,可以理解,誰不是為名為利呀!
看到某些評論真搞笑,難道總師非得說我們還不行,排不上世界前三,你們才高興???中國的軍工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只是諸位膝蓋太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0-02/doc-ihkvrhps0255155.shtml
央視首曝我軍完整版武直10 機身增加三組裝甲板 2018-9-29 新浪軍事
9月29日央視新聞中,陸軍第79集團軍陸航某旅直-10武裝直升機的最新畫面,機身兩側安上了厚厚的附加裝甲,還把長期以來缺裝的紫外線導彈逼近告警器(MAWS)裝了上去,防護能力一舉超過與它同級的歐洲空客虎式武直,虎式當年被法德兩軍部署在阿富汗戰場時,也曾裝過,但面積不如這架直-10那麼大。
圖片:老虎的附加裝甲
除了厚實的附加裝甲上身之外,這架完整版直-10也把我軍陸航部隊麾下直-10機群長期缺裝的紫外線導彈逼近告警器(MAWS)裝了上去,原先直-10在機身前後共有4個基座用於佈置MAWS,但長期缺裝,這種感測器可以探測來襲地空導彈的尾焰羽煙中的紫外輻射,虛警率比紅外告警器更低,被美軍廣泛應用於各型戰機,我軍新一代的國產三代和三代半戰機,如殲-10B/C、殲-11B等,也都裝有MAWS,此外,前不久披露的直-10ME型出口型武裝直升機,也同樣補齊了缺裝的MAWS。
當然由於渦軸-9功率依然偏小(楨:?),所以這種附加裝甲在執行空戰任務時可能是不裝的,但對執行空地支援任務的直-10來說,它無疑可以讓機組更有安全感。
在未來,使用增大功率的渦軸-9H的大改版直-10也將出現,相信除了厚實的裝甲之外,軍迷們期盼已久的毫米波相控陣雷達、新一代的紅外干擾機等新玩意兒,會一件一件的裝上去,彌補“霹靂火”曾經的遺憾。(作者署名:烏龍防務評論)
相關新聞
我軍重裝加強版直10首次曝光 或已換裝更大功率航發
習近平登上武裝直升機 佩戴專用頭盔 操控機載武器
回應
不讓李倩蓉專美。
習大包子至少沒有比李倩蓉那著名pose, 也沒搭武直10逛大街....
武直-10,是狗屁沱江艦的大殺器,基本無路可逃。
武直-10頭盔顯示器為『雙目顯示器』與歐美同步!
中型機必須要有取捨,想要完整版什麼都裝,只能上重型機。渦軸10功率1600KW,上重型機勉強合格,發動機功率還得繼續提升。
1600KW還“勉強”?阿帕奇的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723馬力約等於1260KW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9-29/doc-ifxeuwwr9498004.shtml
中國首台國產核心機成功驗證 或將用於艦載預警機上 2018-9-29 新浪軍事
一直以來,航空發動機技術就被稱為是“皇冠上的明珠”,它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在美國的《2020年聯合設想》中提到的,美國未來戰略基礎的九大技術優勢中,航空發動機甚至還排在了核技術之前,居於第二位,可見航空發動機技術的重要性。
儘管中國在飛機研發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中國航太工業卻一直存在著一個心病,那就是發動機問題。所幸中國並沒有因此而氣餒,渦扇-10、渦扇-15的出現也讓我們對這個心病的解決,充滿了信心。而近日,我國航發又迎來一個新的里程碑,進入了一個新的節點。
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AEP500渦槳發動機首台核心機,在中國航發動研所實現轉速達標,工作狀態穩定,達成了測試目標。作為航空發動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由發動機系統中溫度最高、壓力最大、轉速最高的元件和系統構成。也就是說,只要這種核心機成熟,發動機的發展也就不在話下了,因此核心機也被稱為是發動機的心臟。
作為一款我國自主研製的5000KW級的渦槳發動機,其具有油耗低、壽命長、可靠性高等技術特點。憑藉這個功率和技術特點,AEP500未來將會應用到艦載預警機上面,這是個好消息。因此有網友表示,有了這款發動機,也將使我國海軍迎來屬於自己的C-27。
目前我國的第三代預警機空警-500所使用的還是渦槳-6C發動機。從這一方面判斷的話,AEP500未來將有可能應用在空警-600上。(作者署名:前沿哨所/智忠)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9-29/doc-ihkmwytp9323970.shtml
中國首架FTC-2000G多用途戰機總裝交付 命名“神鷹”
據網友爆料,2018-8-9,首架FTC-2000G飛機前機身順利交付總裝。FTC-2000G是貴飛在教練9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多用途戰機。FTC-2000G在外掛能力進行了重點設計,在翼尖增加了兩個掛架,可以掛載紅外制導空對空導彈。此外,機腹兩側也各增加了一個掛架,這樣FTC-2000G的掛架由FTC-2000的5個增加到9個,多用途能力比FTC-2000有明顯的提高,最大掛載重量達3000kg。
回應
和梟龍比,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它存在的意義就是,FTC-2000G可以和非洲大量現役的二代戰機格鬥的,比如米格19、米格21、23、27、蘇7、蘇17、蘇22、美國F-5E。非洲大多數國家面積不大,只要在本國地面雷達引導下,這些老戰機在空中格鬥中是打不過殲教9的!中國殲7E出口孟加拉後參加的實戰就說明了類似的問題!殲教9更重要就是為殲31做鋪墊和高級教練,將來殲31若在非洲服役三十年,那殲教9會跟隨服役三十年! 另外不少人糾結其是落後的渦噴發動機,其實根本不必要!非洲不少都是小國,無需大航程,超音速一個衝刺就出國了!另外好的渦噴發動機可不簡單,並不比一般的渦扇油耗差多少,比如美軍F-4、F-5都是渦噴發動機,而中國在渦噴這方面最牛,正是由於世界列強都在裝備劃時代的渦扇的時候,中國渦扇始終無法突破,但也導致當時全球只有中國還在刻苦挖掘渦噴的潛力,由此將渦噴性能推到世界高峰!渦噴在高速飛行的時候並不比一般的渦扇更耗油的,也就是說高速飛行的時候一般的渦扇會效率降低!再加上渦噴直徑比渦扇小,做出來的飛機細長,阻力小,這也從一定程度上省油了,從而整機實際耗油更接近當時一般的渦扇飛機!另外渦噴最重要的就是粗暴使用的潑辣性,那是當時的渦扇不能比的,比較適合飛行員的魯莽粗暴操作!收起全部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9-06/doc-ifxeuwwr4198691.shtml
中國運20最新換航發模型曝光 渦扇20或迎來量產 2018-9-6 新浪軍事
9月5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公佈了一張照片,航空工業黨組書記、董事長譚瑞松,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陳元先一行在香港拜會了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前任特首梁振英,照片中三人共同舉起一架運-20戰略運輸機的模型。
這架運-20模型的發動機有些異樣,明顯比現有真實飛機的發動機更加“粗壯”。很顯然,這架運-20並沒有採用俄羅斯D-30/FWS-18發動機,而是是採用國產FWS-20。
將國產先進武器裝備的模型贈予香港同胞,這樣的做法早有先例, 2011年6月,駐港部隊贈送給香港大學的輕型護衛艦模型,幾個月後,056就進入了“下餃子”的階段,如今服役超過40艘。
運-20在研製之初就一直是按照匹配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設計來進行,採用俄制D-30及其國產仿製型號渦扇-18都是在渦扇-20成熟之前的過渡選擇。渦扇-20最大推力為150kN級別,比渦扇-18高出不少,油耗反而更低,還採用了全許可權數位控制系統(FADEC),推力回應更加迅速。
由渦扇-20衍生而來的CJ1000AX民用渦扇發動機,也將成為C919客機的國產動力配置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9-06/doc-ihitesuz0882145.shtml
中國航發取得重大突破 實驗版六代機發動機點火成功 2018-9-6 新浪軍事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近日完成了一台可能成為六代機發動機的高超音速和高推重比發動機,該發動機點火成功的同時,與之一起實驗的推重比15的發動機壓氣機也通過了實驗檢驗,如此大推重比的發動機壓氣機將為我國的六代機提供強大的推力,保證其高超聲速的飛行要求。
做下對比,我國的WS10推重比是8,正在研製的WS15推重比可以達到10。美國的F-14發動機F110推重比約是7-8,F-35的F135大概是10-12。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推重比15的發動機壓氣機技術是非常先進的。按照推重比15計算,這台發動機可以推力將達到24噸,兩台發動機的推力將達到48噸的推力,這樣強悍的戰機發動機完全是為了第六代戰鬥機而製造的。(作者署名:利刃/張陽)
我軍武直10性能提升後出國 要跟米28N浩劫一較高下 2018-08-22 新浪軍事
近期,武直10可謂是好消息不斷啊,大有一種時來運轉的節奏!武直十其實在以前還真是有些小小的不順利,本來是設計的十分強悍,使用加拿大普惠的PT6C-67C型渦軸發動機,結果卻受到了美國的限制,普惠不敢出售發動機給中國,無奈之下只能使用了國產的渦軸9發動機,功率下降了約20%。
在競爭巴基斯坦武裝直升機的採購專案時,當武直十以為自己肯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時,土耳其卻開出了給巴貸款15億美元的優惠政策,使得巴決定採購T129。
其實武直十雖然受到了發動機的影響,但是整體性能還是十分不錯,其航電水準領先於歐洲的虎式和南非的石茶隼,空中機動能力出色,而且還有為其量身定做的空戰導彈天燕90,空戰能力強于美國阿帕奇攜帶的毒刺導彈。
近日,由於美土關係惡劣,美國竟然用出口許可證卡脖子不讓土T129出口到巴。武直十出口的希望大增,這可是30架的大單啊!
前不久武直十上高原訓練的圖片讓人們大呼驚喜,因為在4000米高度的高原上的武直十竟然安裝了裝甲。渦軸發動機在超過3000米的高度,功率就會下降35%左右,即使美軍的阿帕奇擁有那麼強悍的T-700-GE701,上高原前都要進行減重來維持一定的飛行性能,阿帕奇上高原最常見的減重方法就是犧牲探測能力而去除毫米波的長工雷達。武直十很可能是換裝了功率更大的改進型渦軸9發動機,最大功率達到了1200千瓦(同PT6C-67C),功重比進一步優化,空中的機動能力就會不輸于美國的阿帕奇了。
8月16日,中國參加“和平使命-2018”上合組織成員國聯合軍演的陸航飛機已經到達了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這些飛機中包括了回娘家的4架米-171多用途直升機和2架伊爾76運輸機以外,最引人關注的就是4架武直10直升機了,這也是演習中的主角啊!背刺演習的意義很大,首先就是檢測動力升級後的性能如何,好好和大名鼎鼎的米-28N浩劫較量一番,另一個重點就是巴基斯坦也要參加演習,爭取徹底征服他們拿到那30架的訂單!(作者署名:晨曦軍情 )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8-22/doc-ihhzsnec1906533.shtml
我052驅逐艦購美燃氣輪機遭刁難 今052D、055已量產 2018-08-22 新浪軍事
上世紀80-90年代,我國建造了兩艘052型驅逐艦,滿載排水量4800噸,採用2台美制LM-2500燃氣輪機、以及2台德制MTU-20 V956TB92柴油機。我國共簽訂了4台LM-2500及1台測試機。然而令人氣憤的是正當二號艦113青島號即將完工時,美國卻單方面終止了對華軍事合作,廢除了各類軍售協議,LM-2500也不再供應。
1993年,中國從烏克蘭引進了10台DA80燃氣輪機(又稱GT25000),我們開建了兩艘052B、052C。然而DA80相比LM-2500,體積和重量明顯更大,技術水準差了不少,在空氣流量、體積、重量上都大於LM-2500。
一開始烏方不願轉讓技術,只提供零件供我方組裝,進入21世紀烏經濟愈發不景氣,為贏得中國資金這才同意轉讓全部技術,中國隨後進行了仿製,並利用研究了多年的LM-2500技術加以改進,性能比原版得以成倍提高,國產版被命名為QC-280。
在2010年10月,以兩台QC-280為主動力、兩台德制MTU-20 V956TB92的國產化版為輔助動力,時隔7年後,中國繼續開工了剩餘4艘052C。至此,中國重型燃氣輪機和柴油機,全部實現了國產化,為我國大型水面戰艦“下餃子”創造了條件。
052D,裝配了兩台QC-280和國產化柴油機國產化;而055萬噸大驅則直接用了4台QC-280,使中國水面戰艦第一次實現了全燃動力。
這些年,我國還乙太行航空發動機為核心機,研製了國產QC185重型燃氣輪機和QC-70小型燃氣輪機。
國產“野馬”726型氣墊登陸艇,遭遇了和052C類似的困境,一開始採用烏克蘭UGT6000,但在使用中發現有明顯缺陷:工作時產生強烈低頻振動、雜訊非常大,重量也大,工作環境惡劣。“野馬”因此停產,首批僅建造了4艘。
為此,研發出了QC-70,功重比明顯提升,並根除了頻振動和高雜訊兩大惡疾,自此“野馬”才開始真正“下餃子”。(作者署名:007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8-22/doc-ihhzsnec2103113.shtml
中船獲18艘瀕海艦訂單 中國這些年出口了哪些軍艦?2018-08-22新浪軍事
不久前,中船重工喜獲馬來西亞18艘LMS“瀕海多工艦”訂單,該艦長約68米,滿載排水量680噸,最高速度22節,巡航速度15節,最大航程2000海裡。LMS採用隱身化設計,18艘總價12億美元。埃及從美國引進的“大使Ⅲ”排水量700噸,每艘價格2億美元。首批2艘LMS由中國建造,其餘進行技術轉讓由馬來西亞寶德船廠自行建造。
LMS艦用於巡邏、搜索、救援等任務,也可進行低烈度作戰。該艦配備有雷達、自動化指揮系統,裝備一門20或30mm遙控主炮,在艦橋後方甲板上安置有12.7mm機槍,艦尾可攜帶一個20英尺集裝箱任務模組,可安裝C-802反艦導彈,船尾還可安置兩艘氣墊艇。
這些年,我國先後向巴基斯坦出售了4艘滿排約3100噸的F22P護衛艦、4艘滿排約4200噸的054A,以及8艘S-20P常規動力AIP潛艇、總值40-50億美元。
泰國海軍向中國採購了3艘S26T常規AIP潛艇、價值數十億美元,採購了4艘滿排約1924噸的053HT、2艘滿排2980噸的F25T、2艘滿排1440噸的P15T。
向柬埔寨出口了1艘滿排2250噸的053H2G,向緬甸出口了2艘滿排1960噸的053H1。向孟加拉出口了1艘053H1、2艘滿排2100噸的053H2、2艘056級出口型C13B,以及兩艘035型常規潛艇;向斯里蘭卡出售了1艘053H2。
向埃及出口了2艘053HT;向阿爾及利亞出口了三艘C28A,該艦在F22P上改進而來,滿排2880噸;向尼日利亞出口了兩艘滿排1800噸的P18N。
這些年我海軍退役的二手053系列很多都被東南亞各國購買,難怪有人說053基本是南亞通用級護衛艦了。(作者署名:007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8-22/doc-ihhzsnec2057983.shtml
這款中國戰機即將賣到美後院 美媒稱將遍佈非洲與拉美 2018-08-20 新浪軍事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稱,中國的L-15“獵鷹”高級教練機(軍方編號為JL-10)近年來漸入佳境,除了本國空軍、海空航空兵大量裝備外,還在國際上爭取到了一部分訂單,另外有相當多的非洲國家和拉丁美洲國家對該機表現出了濃厚興趣,L-15改裝的輕型攻擊機未來很快就會遍佈非洲和拉丁美洲上空。
2014年,尚比亞空軍訂購了6架L-15,2017年洪都飛機製造廠已交付完畢。除尚比亞外,對L-15感興趣的國家還有巴基斯坦、烏克蘭、委內瑞拉和烏拉圭,2016年的時候,委曾經宣佈要採購20架左右的L-15,但該國隨後因為拮据的經濟狀況暫停了相關談判,目前仍在使用中巴聯合研製的K-8W噴氣式教練機,一旦K-8W達到服役年限,L-15將成為委首選。烏拉圭之前沒有裝備過中國研製的噴氣式飛機,不過考慮到L-15的性價比,L-15有很大把握拿下訂單。
中國空軍也已列裝了大批JL-10攻擊機。憑藉較高的性價比、出色的綜合性能和較大的改裝潛力,L-15未來大量出口至非洲和拉丁美洲只是時間問題。
烏克蘭議員:美若不滿烏售中國航發 那請美國購買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18-8-20報導,烏克蘭激進黨領袖、最高拉達議員奧列格•利亞什科認為,如果美國不滿烏克蘭向中國出售航空發動機,那麼華盛頓應該購買這些發動機。2016年為中國12架JL-10教練機供應了20台發動機。價值3.8億美元合同共規定供應250台航空發動機。美國專家評論該消息時指出,烏克蘭拿著美國納稅人的錢,卻在美國背後捅刀。馬達西奇公司的聲明,放棄中國的銷售市場不會影響中國的戰鬥力,但是會導致烏克蘭航空業情況的惡化,會導致專家們從馬達西奇公司辭職。
回應
整體引進烏克蘭軍工,包括專家和設備技術
烏克蘭被美國佬坑的屎都出來了應該不會再上當了吧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8-20/doc-ihhxaafz1818454.shtml
從無到有 中國品牌自主研發變速箱盤點 2018-08-16 汽車之家
儘管離沖出亞洲,走向世界還有一定差距,但今天的中國品牌從整體實力,到產品本身與10年前相比已經有了長足發展。汽車這個輕、重工業成果集合體反應出的是一個國家整體工業實力。
作為汽車的主要組成部分,發動機、變速箱曾經是很多中國品牌的心病之一,近些年隨著研發經費、人員等投入增加,出現了比之前更多的中國品牌車企專注於發動機的研發工作,而作為動力總成的另外一半,變速箱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視。在少數中國品牌攻堅過後,如今收穫果實的時候到了,這次就讓我們看看近兩年中國品牌車型上有哪些自主研發的變速箱。
如果細心觀察,不難發現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開始使用雙離合變速箱,這並非完全是市場導向的結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策導向,故事還要從2008年講起。當時的中國品牌技術研發實力都相對薄弱,動力總成部分大家不是採購,就是逆向,這種尷尬的情況當然也在政府機關眼裡。因此,國家發改委牽頭,聯合了一汽、上汽、東風等九家中國品牌車企共同成立了中發聯投資公司,希望以此攻克自動變速箱難關。
當然,攻堅也要有方向,由於中國品牌技術積累薄弱,因此開發難度最高的AT變速箱首先被排除在外,而CVT由於核心部件掌握在海外供應商手中,也被剔除。剩下AMT以及當時並未普及的DCT,也就是雙離合器變速箱。在一番權衡過後,換擋感受不佳的AMT也離開了大家的視線,可以說當時是押寶在DCT。
...
回應
坦克的整體式動力包和綜合液力傳動系統都能在賽場上有聲有色,民用能差了?
比亞迪濕的幹的雙離合都有,發動機1.5t 2.0t都有.
奇瑞應該是最早正向搞定轎車三大件的。
https://www.guancha.cn/car/2018_08_16_468430.shtml
中國太行發動機究竟行不行 已裝機數百台還上艦下海 2018-08-09 新浪軍事
近20年,中國的國產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速度之快令世界驚歎,而需要補課最多的恐怕還是各型航空發動機,在渦扇-15“峨眉”新一代推比10一級渦扇發動機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況下,自上世紀80年代啟動研製,歷經30年成熟的渦扇-10“太行”發動機,已經是國產最先進軍用大推力發動機的指標性產品,那麼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來了,太行究竟行不行?
太行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製的。中國利用從民航購買的美制CFM56型商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第二代波音737用),借鑒其核心機結構而自行研製的一種加力推力超12噸級的軍用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三級風扇、九級整流、一級高壓、一級低壓共十二級的整體結構類似於CFM56的軍版親戚——通用電氣F110,這讓中國成為當今世界僅次於美俄能夠研發10噸(100KN)以上級軍用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國家。
太行的成熟,是在殲-11B上完成的。除了首批次仍使用俄制AL-31F之外,所有的上百架殲-11B,全部普及了太行,從量產之初各種可靠性不佳,再到首次翻修和全壽命週期大幅增加,渦扇-10B改進型也已經進入量產,在殲-16上實現了量產,從推力來說,渦扇-10B從原始版的12噸級增加至13噸以上,採用了全許可權數位式發動機控制系統(FADEC)增加了油門潑辣性,噴口材料也有了新的改進。
在推比10一級的渦扇-15“峨眉”研製還處於艱苦攻關狀態下,太行要在中國四代機工程裡承擔更重要的角色,從殲-20測試渦扇-10B來看,它的性能已經比殲-10B/C裝的AL-31FN Series 3更為優異,未來的14噸級渦扇-10IPE型,或許正是殲-20用上渦扇-15之前最重要的過渡型發動機。
太行發動機枝繁葉茂,甚至對中國海軍裝備建設也有重大推動力。國產的726A型中型氣墊登陸艇目前正在飛速建造,它採用的國產QC70型艦用燃氣輪機,正是在太行發動機的核心機基礎上研製的。
太行歷經了好幾代航空發動機科研工作者,通過無數人不懈的努力才迎來了如今開花結果的日子,但比起美國同級別最先進的F110-GE-132系列,不論是推力、壽命等指標,太行發動機的差距還很明顯,太行從“行”到“非常行”,要走的路還很遠。(作者:烏龍防務評論 微信公眾號:wulongfangwu1 )
回應
航空發動機比汽車發動機厲害多了,技術難度高多了。
搞汽車發動機是企業行為,搞航空發動機是國家行為!
美四年前立法禁購俄羅斯發動機 如今卻求俄對其出口 2018-08-07 新浪軍事
2014年12月15日,美國國會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進口俄羅斯火箭發動機的法案。根據議案,美國空軍將不得在法案簽署之後與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簽署火箭發動機的採購合同,但該法案允許美國空軍繼續使用在法案簽署之前從俄羅斯進口的RD-180火箭發動機。除了禁止從俄羅斯繼續進口火箭發動機外,2014年通過的制裁法案還要求美國企業在2019年之前研製出與RD-180同等級別的火箭發動機。
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裡,美國航空航太企業在大推力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領域並沒有顯著成果,無論是馬斯克的Space X還是亞馬遜下屬的藍色源泉,都無法在2019年之前研製出適配“宇宙神-5”太空飛船的一級火箭發動機,儘管國會已經為此撥款2.2億美元。美國企業的“軟弱無力”使得五角大樓不得不在今年4月的聽證會上請求參議會取消對俄羅斯的火箭發動機進口禁令並減輕對俄羅斯的制裁程度。
有意思的是,在聽證會上,美國參議員約翰•麥凱恩提問道:“鑒於俄羅斯的行為,資助他們的國防工業符合美國利益嗎?”五角大樓代表回答說:“不符合,但與之相比,保證美國能夠進入太空要重要的多。”
事實就是如此,離開俄羅斯的RD-180,美國的“宇宙神”飛船就無法發射升空,從1997年開始,美國的重型航太貨運飛船往返天地一直依賴於俄羅斯的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毫不誇張地說,過去20年,是俄羅斯的火箭發動機撐起了美國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
在確認美國本土企業無法在未來三年內研製出同類產品之後,美國國會最終取消了關於進口俄羅斯RD-180火箭發動機的禁令,並於7月31日簽署了增購6台RD-180火箭發動機的合同。而處境艱難的俄羅斯也沒有選擇卡美國人的脖子,欣然同意了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增購火箭發動機的請求,繼續為美國供應火箭發動機直至2020年。另據報導,美國在2028年之間都將使用俄羅斯的火箭發動機進行太空探索。(作者署名:軍機圖)
回應
同理,貿易戰,折騰幾年,美國就沒法收場了!
美F35戰機裝備世界最強發動機 為何速度還不如殲10 2018-08-06 新浪軍事
對於F22的戰鬥力,全世界都沒有太多異議,當然,除了嘴硬的俄羅斯人,據報導,美國空軍F22可以在90公里外發現蘇57,而蘇57距離15公里還沒發現F22,從這個角度來說,俄就依靠肉眼發現目標和F22搏鬥了。
F35在美國人的吹噓下幾乎無敵,高度複雜的航電甚至比F22更好,據稱曾經在130公里外輕鬆發現歐洲的颱風和陣風並模擬發射導彈擊落。
當然,雖然F35在隱身和感測器有絕對的優勢,但是拿到F35的以色列空軍則非常不滿意,還是要求從美國購買隱身的F15SE應急,這就讓大家很驚訝,不要隱身戰鬥機,居然要半隱身三代機大改?
為啥?
最簡單的回答,F35比豬還肥,比蝸牛還慢,讓人極其不放心,最大速度宣傳1.6馬赫,其實很難達到,真實飛行測試就飛1.5馬赫,下面讓我們看看美國人公開的F35戰鬥機測試資料,假如這些資料不摻水的話,F35真是爛的可以。
當然,大家都知道F16最大速度有2馬赫,我國殲10有2.2馬赫,而殲20則有2.6馬赫,F35要是被發現了,跑都跑不掉啊。
當然也不能完全怪洛馬公司不爭氣,拿著19噸推力的大發動機卻搞成這個糟糕樣子,客戶的要求最大速度就是1.4啊1.4,我做到了1.5已經完全超標,超出合同要求了,你們不能怪我,這不是我的錯,要怪就掛客戶去。
另外我們看看F35度速度測試曲線。
從10.5公里的高空巡航測試性能來看,飛機在0.5-1馬赫之間阻力增加不大,所需要的平飛推力比較小,這時候需要的推力是11-12萬磅,而從1馬赫開始到1.25馬赫就開始飆升,到了1.25馬赫,飛機平飛所需最大推力則達到了接近30萬磅,這基本達到了F135軍推(不開加力)能力的極限。
而隨著速度的緩慢增加,飛機平飛需要推力則開始暴漲,簡單按照飛機的阻力斜率簡單外推,飛機在1.5馬赫平飛則要超過45萬磅的推力,實際上F135最大加力推力就43萬磅,可以看出,F35阻力太大,到了超音速就是一片泥塘,和殲20正好相反。
由於F35A空重比較輕,才13.15噸空重,而且面積比較小,最大速度才測試1.5馬赫,F35C重量高達15.8噸,機翼面積比F35A大了三分之一,很可能飛超音速都難,真的難。
有人就問,為啥做的阻力這麼大?
洛馬公司直指F35的牌子:JSF,聯合攻擊戰鬥機,攻擊在第一位,戰鬥機在尾巴,滿足攻擊就行了。(作者署名:大水)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8-06/doc-ihhhczfc6289176.shtml
中國在非洲拿下珍礦資源 為國產發動機發展增加保障 2018-07-23 新浪軍事
近日,媒體曝出一則利好消息,此前日本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在剛果(布)境內發現的該國最大的銅鈷礦後,剛果宣佈了該礦的股權分佈,中國耗資近27億美元,買下了該礦56%的股權,已經成為該礦的第一大股東。中國在非洲和日本的礦產資源爭奪中國再下一城。而該礦對中國的意義還不止於此,該礦除了出產優質銅金屬外,還有大量的鈷元素。鈷屬於稀土家族中的重要元素,是現代工業非常重要的一種合金材料,鈷合金通常被用在航空發動機的排氣口定子葉片以及廢氣渦輪等部件,耐高溫高壓同時保持很高的強度不變形,是航空工業尤其是航空發動機工業重要的稀土元素。
中國雖然是一個稀土大國,但鈷元素的儲量卻不多,而此次在剛果拿下的這個鈷礦將讓中國解決困擾中國30年的軍工材料供應的關鍵難題。值得注意的是,這座鈷礦此前一直由日方勘探,但是最後卻因報價過低被轉給了我方,儘管日本對此非常不滿,但畢竟國際競爭需要展現綜合實力,在這種關鍵領域,日本自然無法競爭過中國。
航空發動機是一直困擾中國戰機技術水準的重大難題,實際上,這一直是蘇系戰機的通病,尤其是在印空軍蘇-30MKI上凸顯出來,蘇-30MKI戰機裝備的是裝備了向量噴口的AL-31FP發動機,由於發動機功率並未獲得提升,因此在紅旗軍演中,在面對沒有向量發動機的F-15C卻被打的落花流水。
由此可知,一台大推力的先進發動機對提升戰鬥機的性能有多重要,而制約發動機的性能的因素非常複雜,其中材料性能是重要的一環,因為要提高發動機的推力,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提高渦輪前溫度,而這就需要有耐高溫高壓的先進合金,此次在獲得了剛果的巨大鈷礦之後,在研製先進合金領域無疑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從而大大提高國產發動機的性能,助力中國新型戰機如殲-20等“火力全開”。(作者署名:全球軍事熱評)
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獲突破 葉片使用壽命將大幅延長 2018-07-23 新浪軍事
據媒體報導,一種防高溫高濕、防鹽霧腐蝕、防黴菌的石墨烯“三防”塗層技術日前在河北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研製成功,該技術可應用於艦船燃氣輪機、航空航太發動機高溫部件保護以及艦船防鹽霧及海生物腐蝕等,填補了高溫塗層技術應用在重鹽霧地區的市場空白。(作者署名:航空製造)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7-23/doc-ihftenhz0855025.shtml
殲20機體壽命有多長:超蘇27一倍至少能服役到2050年 2018-07-20 新浪軍事
目前,國產四代機中,殲-20的機體壽命尚未披露過。但FC-31“鶻鷹”,卻曾公開披露過機體壽命指標,那就是不小於6000-8000小時,殲-20相信不會比“鶻鷹”差。
圖片:FC-31機體壽命指標(最後一欄)
而美軍裝備的新一代F-3機體壽命同樣也是8000小時,比起第三代戰鬥機有很大的進步。美軍裝備的F-16,最初機體設計壽命僅有4000小時,但經過綜合延壽措施後增加至8000小時,俄羅斯的蘇-27增至5000小時,比二代機時代翻了一倍,因此1992年首次裝備中國空軍的蘇-27SK,首批已於2016年前後開始退役。
中國空軍三代機部隊,飛行員年均飛行小時已超過200小時,殲-20壽命如果有8000小時,意味著能夠使用到2050年以後,當然在那個時候,我們的六代機也早已服役了,按照楊偉院士的設想,2035年或許是國產六代機出現的時間節點。
四代機如此重視機體壽命,全因現代化戰鬥機越來越貴,並通過加強機翼強度等措施進一步延壽,節省新買戰鬥機的巨額費用,而在整個全壽命週期內,它還會更換多台發動機,現代化的四代推比10一級發動機,如美國的F135發動機總壽命/首翻壽命高達8000小時/4000小時,國產的太行發動機僅有1500小時/600小時,渦扇-15能有多達進步尚不得而知。
其實,國產教練-10(L-15)高教機早就披露過機體壽命可以達到10000小時,因為在訓練基地長期使用,因此機體壽命是高教機設計之初重要考慮的一項指標。
對於老舊戰機,延壽很多時候都是迫不得已,比如美軍的B-52H轟炸機,因為可以投射AGM-86B巡航導彈的不可或缺作用而不斷延壽,自1962年服役迄今已近60年,但美軍為此付出的維護成本也是很高的,對維護人員的素質要求也很高,因此現代化戰鬥機,設計之初的壽命肯定是越長越好。(作者署名:烏龍防務評論)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7-20/doc-ihfqtahh5465565.shtml
英國這一創新可使航發壽命無限 曾主動提供給中國 2018-07-08新浪軍事
對於航空發動機的壽命,中國、蘇聯與歐美國家之間曾經存在很大的差異。蘇軍在冷戰中一直在為似乎隨時都會到來的新一場世界大戰做準備。因此,通過二戰中獲得的經驗,蘇軍認為武器裝備,尤其是各型軍機在戰場上的生存時間其實很短暫。
因此,在航空發動機的性能要求上,蘇聯突出推力和可靠性,相對忽視壽命和經濟性;我國在航空發動機研發上也長期受蘇聯思路的影響,早期航空發動機的壽命普遍不高;歐美國家則恰恰相反,一向都很重視航空發動機的壽命。
不過,如今已經轉變思路,開始向歐美學習和借鑒。特別是英國“斯貝”Mk202首開先河的單元體設計模式,使得航空發動機在理論上有了無限壽命的這個概念。簡單地講,單元體設計模式類似於模組化,將整個航空發動機結構分為幾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會給出一定的壽命。理論上講,只要不斷更換壽命到期的單元體,航空發動機的壽命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上世紀,中國與西方關係密切時,英國就挺主動地把Mk202提供給我國。當然,當時其對英國人已經不是什麼先進的東西,渦扇-9就是其國內版本。Mk202的一些技術,還被用到了渦噴-14、渦扇-10等,對我們的幫助不小。
除了單元體設計模式,航空發動機的延壽技術也得到了長足進步,包括對受損零部件,比如葉片、葉盤、軸等部件的修復,等等。實在無法修復的零部件,則可以生產全新的部件予以替換。
另外,計算航空發動機壽命的單位也不再僅限於飛行小時,而是開始採用更加科學的任務迴圈概念。因為戰機在飛行中的狀態是不同的,平穩飛行和劇烈的高機動飛行對於航空發動機壽命的損耗也必然不同。那麼,通過任務迴圈概念,就可以更好地計算和衡量航空發動機壽命究竟損耗了多少,餘下多少。(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假消息!英國哪有那膽子!難道就不怕他的大爺制裁?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7-08/doc-ihezpzwt5679753.shtml
問:同樣燒錢無數,俄羅斯和美國發動機最大差距在哪裡?
俄羅斯發動機設計考慮不夠周到,維護性和可達性差距太大。
俄羅斯AL31發動機家族,從開始就採用單元體設計,但是外場無法隨便更換,還是經常得返廠
美國航空壽命確實好一些,但是遠遠沒有傳說的那麼大。
具體零部件來說,俄羅斯人是做東西太粗,精度也不行,標準化比較差不得不按照很低的標準執行,動不動就返廠。
問:美帝作弊在哪裡?
美國人使用了單元體設計,大量外場可更換件,所以部件從裡到外換幾遍,標牌還在呢,這就是美國發動機長壽的“秘笈”,換零件勤快,換單元體勤快,這個不算大修哦。(作者署名:大水)
回應
中國現在也是模組化發展,這一點比俄羅斯做的還快,但距離美國還有很大距離。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7-06/doc-ihexfcvk6669050.shtml
美軍航發壽命為何超中國太行3倍 竟有這些"作弊"手段 2018-07-06 新浪軍事
最近出現了一篇論文,文中提到中國太行發動機,經過艱苦努力終於超越了俄AL31的300小時大修間隔, 達到了500小時。按大修三次然後報廢的說法,我國太行總壽命將達到2000小時,而殲11B飛機壽命4000小時,一架飛機在服役週期裡需要消耗4台發動機。
但是美國四代機發動機壽命早早超過4000小時,並向6000-8000小時邁進,幾乎和飛機機體相同壽命!
問題就來了,為何中國俄羅斯發動機這麼差,美國這麼牛,為此特意採訪了一個發動機資深專家。
問:美國發動機壽命長,是不是翻修次數多點?
答:錯,美帝的翻修,是不計算熱檢的,一般熱檢發現問題,外場可換件就換了,而且這不算翻修。
答:美帝優勢在檢測手段先進,設備,部件的標準化,外場可更換,更換之後免調試校準,直接就可以裝機開車,走你。
美帝的發動機,好多都是直接原位換件解決問題,而俄羅斯的發動機外場檢測水準極低低下,動不動就要返廠,而返廠是不算大修的。
俄羅斯發動機設計問題比較多,附件設計的亂七八糟,外場只能換附件。發動機本體裡面的出問題了,基本都得回廠裡拆解換,這種返廠正常換件修理,類似俄羅斯發動機外場換外面的附件,不影響發動機的本體壽命。
美國人咋個做,舉例來說一台美國發動機,某次換渦輪部件,一個人過來就很快幹完了,而且換完不等試車直接飛機回家,公司出差時間卡的緊。
如果是俄羅斯航空發動機,不好意思,設計複雜,外場拆了,換了,就廢了,得送回廠才能換,要修要挫要計算反復開車做實驗,很費時間。
問:美國怎麼做翻修?
發動機術語裡,翻修就是你們飛機的大修。
翻修,正常走的話,所有部件分解,檢測,看部件損傷情況,是否能撐到下次翻修再修。不能的,換可用件(二手貨),土豪要新件?可以請另外加錢。
美國發動機好修,發動機機匣就是上下兩瓣,擰開螺絲就可以隨便換葉片,不需要返廠
問:現在美帝外場換單元體多還是零件?外場檢測和大修檢測差多少?
美帝良心啊!!每次翻修之間會安排熱檢。簡單的說就是熱端部件檢查,主要看熱端部件的損傷和整機效率下降情況,需要單獨的設備接上去測定,推算效率。
美帝能換單元體的儘量換單元體,省錢啊。速度也快,現場就可以幹,美帝牛逼的就是這個,標準件做的好。
日本15噸級渦扇發動機原型機交付 距實用化還很遙遠
據日本防衛省2018-6-29消息,防衛裝備廳當天從日本IHI公司(舊稱石川島播磨重工業,Ishikawajima-Harima Heavy Industries)接受了XF9-1航空發動機的原型機。全長4.8米,進氣口直徑1米,要求在海平面的的軍用推力達到11噸以上,開啟加力時最大推力達到15噸以上,與F-22的F119處於同一水準。
研製方表示,XF9-1已經基本滿足了設計的性能要求。由於採用了“日本在全世界引以為傲的材料技術”,XF9-1原型核心機確保了在渦輪前溫度1800度情況下的可靠運轉,這一指標已經達到了四代大型航空渦扇發動機的水準。
於此同時,2015年IHI又接受了“戰鬥機用發動機系統研製”的委託,並提出利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的“下一代發動機主要部件研製”提案。在得到國企其他企業的協助後,IHI基於已經研製的核心機,再加上前部風扇、後部低壓渦輪、加力燃燒室、發動機噴口在內部件,展開了XF9-1的研製。在2018年6月確認該發動機滿足了預定的性能,並向裝備防衛廳進行了移交。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從2010年開展部件研製到2013年製造核心機,再到2015年開始研製發動機整機,不得不指出的是:目前XF9-1還只是一台用於測試的原型機,他的“前輩”XF5-1也是在1995年到2000年就順利完成了研製,但測試卻從1997年進行到2008年才告結束,而裝載XF5機的X-2驗證機更是到2016年才首飛,何況X-2還不能說是一架戰鬥機。
至於日本自行開發的四代戰鬥機何時問世……那又是一個遠超技術範疇的問題。日本企業和一些議員當然對開發四代機躍躍欲試,但空自對此卻缺乏興趣。日本國內開發和生產大型裝備大多價格奇貴,生產效率極低,跟日本製造業大國的地位甚不相稱,其根本原因在於如今的軍用技術已經和民用技術產生了嚴重的分化。
如果真的依某些人所說,日本的民用技術可以很容易變成軍用技術,日本花“冤枉錢”開發這些東西幹什麼呢?把民用航發一改就變成軍用航發,用高速公路上的鋁板就能拼成飛機,那還要搞什麼專用軍推,搞什麼技術驗證機呢?日本產業界和防衛省的苦心孤詣,你們要體諒啊!
相關新聞
不可小覷!日本第五代航空發動機首次測試,性能比渦扇10還優秀
五代機發動機壽命,美國7000小時,俄羅斯3000小時,中國兩千小時,俄:以後沒錢賺了
回應
ws15的驗證機2011年就交付了,比鬼子的早7年呢,估計到2020年就可以湊合使用了,反正美國的軍用航發也是先湊合用上再說的
除了發動機葉片之外,CMC材料還可以用於發動機其他部件,例如燃料室、尾噴口等等,還可以鋪設在飛行器表面,作為耐熱層,防止氣動加熱引起機體溫度升高對飛機結構造成不利影響。
SIC在新一代電子材料領域也有著廣泛用途,圖為國產SIC晶片
福特級航空母艦變電系統採用了基於SIC的電了元器件
SIC運用領域不僅僅局限在機械領域,還在半導體領域有廣泛用途,傳統矽基(SI)材料耐高溫性能較差,一般認為SI基積體電路工作溫度不能超過250度,這樣就限制器件工作必,隨著電子設備性能要求提高,對於設備功率、電壓、環境等方面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而SIC材料性能要比SI材料好的多,例如耐電壓是後者10倍,碳化矽的能帶間隔為矽的2.8倍(寬禁帶),達到3.09電子伏特。其絕緣擊穿場強為矽的5.3倍,其導熱率是矽的3.3倍,因此更加適合製作抗輻射、高頻、大功率和高密度集成的電子器件。有消息說美國福特級變電系統就採用SIC基器件,從而設備體積和重量降低50%左右。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相關單位在SIC材料取得突破,為國產發動機、電子設備性能提高打下了堅實基礎,從而為國產武器裝備研製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6-07/doc-ihcqccip8262208.shtml
中國航空發動機材料又獲突破 渦輪葉片重量降低70% 2018-06-07新浪軍事
近日中國電科二所對外透露,他們在大直徑碳化矽(SIC)單晶生長研究之中取得突破,實現了高線度SIC粉批量生產,標誌著中國在這個材料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
SIC單晶被認為是運用最廣泛新型材料之一,它最大特點就是性能穩定,耐熱、耐磨性能都非常好,讓這種材料在機械、電子等領域有著廣泛用途,是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急需的關鍵材料之一。
SIC材料最讓人關心的用途就是在發動機上運用,尤其是航空發動機,航空發動機設計要求就是用更輕重量,提供更大的推力,實現這個目標提高發動機工作溫度,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渦輪前溫度,不過提高渦輪前溫度意味著材料要具備更好耐高溫性能,這樣就會降低對發動機冷卻要求,簡化發動機結構,降低重量,一般認為發動機重量1公斤,飛機重量會降低3公斤,如果材料不過關,就需要採用複雜冷卻手段,結果就是發動機結構會更加複雜,重量增加,發動機重量增加又會導致飛機重量進一步上升,高溫材料對於發動機和飛機貢獻可想而知。
LEAP發動機就使用了基於SIC的陶瓷基複合材料,成功降低了發動機重量,進而減少了飛機空重
F414的尾噴口也用了SIC材料
從國內外航空發動機研究進展來看,金屬高溫材料已經趨近極限,未來發展重點就是陶瓷基複合材料(CMC),CMC材料利用纖維韌性彌補陶瓷材料易碎的缺點,前面說過SIC材料具備優秀耐高溫、耐磨等方面性能,所以陶瓷基複合材料之中又SIC材料最受關注,目前國外已經在航空發動機上面運用CMC材料,例如新一代LEAP渦扇發動機就採用了CMC材料,從而讓發動機重量降低數百公斤,進而讓飛機減少結構重量接近1噸,極大改善了飛機經濟性能,可以說效果顯著,國內也在此領域開展了跟蹤研究,完成了基於CMC材料的渦輪葉片,並且進行了地面試車,從相關資料來看,基於CMC材料的渦輪葉片與金屬渦輪葉片相比,重量降低70%左右,可以讓發動機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俄售華36台D30發動機夠嗎?我運20轟6已用國產渦扇18 2018-06-06新浪軍事
近日,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總結了2017年俄羅斯對外軍貿情況。據該中心引述的數字,除了交付中的蘇-35、S-400,發動機仍是中俄軍貿的一個重點。
目前,俄向中交付D-30KP-2 、Al-31F以及RD-93等三款發動機。其中,該中心認為2017年交付的D-30KP-2數量約為36台。D-30KP-2是轟-6K、運-20兩款大型飛機的動力,顯然,36台要同時滿足這兩款飛機的生產是很困難的。那轟-6K、運-20的產量真會受限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事。
不過,對於西飛公司的產能來說,如果一年只能生產6架運-20和6架轟-6K,並不能真實反映西飛公司運-20和轟-6K的年產量。
一方面,這或許是因為此前購買D-30KP-2有些庫存。
另一方面,或許也驗證了外界的一些猜測,國內航發企業仿製D-30KP-2的WS-18很可能已經進入到量產交付階段。這樣,在國內批量生產WS-18的同時,再少量採購俄制D-30KP-2,就可以滿足西飛公司每年至少10架運-20和20架轟-6K的配套需求。
隨著國產新一代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WS-20的研製成功和量產,運-20的後續改進型號就會徹底告別俄制D-30KP-2以及仿製D-30KP-2的WS-18。這樣,依靠國內航發企業的產能,轟-6K的後期生產就可以不再依賴俄制D-30KP-2,我國也不必再花費巨額外匯來向俄方採購這種早已落後的發動機。
從WS-18和WS-20各自的使命來說,前者還是比較適合作為轟-6K。由於轟-6K的氣動佈局,特別是進氣道設計無法再進行大改,除非徹底推倒原有佈局、重新設計。而且,WS-18從俄制D-30KP-2繼承來的中小涵道比設計,也更適合轟-6K的佈局。接下來,中國航發企業的主要任務就是繼續挖掘WS-18的潛力,增加推力、降低油耗、提高可靠性,助推轟-6K的性能提升。
而WS-20今後就將成為運-20的主要動力裝置。其採用的大涵道比設計可以大幅增加推力,同時降低油耗,提高經濟性,使得運-20在內部載油量一定的情況下,飛得更遠、更快。(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6-06/doc-ihcqccip1272194.shtml
從各方面情況來看,直-10與虎式相當或者相近
不過這個功率載荷仍舊偏低,從海外資料來看,佈署在馬里的德國虎式在氣溫極高的時候,就無法出擊,而美國AH-64D在阿富汗高原環境下有時也需要折掉長弓雷達來保證燃料載荷,因此直-10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發動機功率,以保證直升機具備更好的高溫高原性能,直-10曾經計畫裝備的PT6C-67C,起飛功率達到1250KW,兩部發動機加在一起功率達到2500KW,功率載荷達到0.416KW/公斤,這個指標已經非常驚人,可以想像直-10配備PT6C-67C之後,飛行性能和機動性能將會得到一個非常大改善,另外高溫高原性能也更好,甚至比AH-64還要高出一大截,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要堅決阻止加拿大向中國提供PT6C-67C主要原因。
直-10功率載荷比AH-64還要高
有消息說中國已經著手研製渦軸-9,將功率增加到1200KW左右,以便改善和提高直升機飛行性能,尤其是高溫高原環境下性能,進一步提高直-10作戰能力。(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5-17/doc-iharvfhu4408334.shtml
中國直10動力並非不足 功率載荷比美阿帕奇還高10% 2018-05-17新浪軍事
長久以來,國產直-10武裝直升機一直存在動力不足的傳說,不過從最新資料來看,這個傳說應該是一個謠言,直-10動力還是比較充沛的,功重比甚至比美國AH-64還要高。
外界認為直-10動力不足主要原因應該是對於直-10重量認識存在偏差,此前說直-10最大起飛重量7噸,不過從最新資料來看為6噸,實際上當年中國決定研製直-10時,考慮到國內經濟技術實力、航空工業基礎尤其是渦軸發動機工業基礎,因此有控制了直-10最大起飛重量,直-10原計劃配套渦軸-9發動機總體技術水準大約相當於法國TM333,這個級別發動機支持直升機級應該在6噸以下。
從卡莫夫透露資料來看,直-10是6噸級
俄羅斯卡莫夫直升機公司曾經透露他們為中國相關單位完成了直-10總體設計工作“941工程”,這個說法應該還是偏差,確切的說941工程是直-10參照設計,上世紀中國相關單位在總體設計方面還比較薄弱,所以相關專案會經常找國外成熟廠商進行參照設計,例如當年中國研製殲轟-7,就曾經找德國MBB公司進行參照設計,按照中方要求,MBB以兩部斯貝發動機為基準,設計兩個方案,分別是變後掠翼和後掠翼,中國相關單位對MBB提供方案進行分析,發現國內相關方案與後掠翼方案性能相近,因此堅定相關單位選擇後掠翼方案的信心,所以941工程應該也是中國相關單位以直-10為背景,找卡莫夫公司進行了一次參照設計,以便對中國自己方案進行補差補缺。
直-10配套的渦軸-9渦軸發動機
渦軸-9主要性能與法國TM333發動機相當
根據海外資料,直-10配套發動機渦軸-9功率大約是960KW,直-10功率載荷大約是0.32KW/公斤,與歐洲虎式武裝直升機相近,後者配備的MTR390渦軸發動機起飛功率大約在1000KW左右,最大起飛重量6100公斤,功率載荷大約0.327KW/公斤左右,需要指出這些指標比美國AH-64還要高,AH-64D最大起飛重量(帶長弓雷達)10500公斤,配套T-700-GE-701C最大起飛功率大約為1400KW,功率載荷只有0.27KW/公斤,新世紀換裝T-700-GE-701D,最大起飛功率提高到1500KW左右,功率載荷隨之增加到0.3KW/公斤,即便這樣AH-64的功率載荷也要比直-10和虎式低。
中美俄戰機壽命
(果然是一分錢一分貨,中美俄發動機戰機壽命大不同!
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是科技與戰略之爭!
圖參: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194953
另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蘇俄建軍原則 《戰爭之道》)
相關新聞
我軍現役殲10戰機壽命有望大幅提升6000小時沒問題2018-04-25新浪軍事
中美俄三國戰機壽命大PK:美國最長,中國進步最大!2017-05-24
中美俄發動機差距多大?中國發動機技術有望超越俄羅斯2017-06-28
俄突然願將先進火箭發動機售華或阻中國研更強產品2018.3.11新浪軍事
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令得多國想與中國合作,尤其是俄羅斯,無論是態度,還是行動都是搶先已有消息稱,中俄雙方正在就是RD180火箭發動機交易進行談判,這可是不小的變化,以前俄方可不同意向中國出售這個東西。
2018年3月初,中國對外宣布:針對將用於重型火箭的三型液體發動機研發正在實施,其中,500噸級發動機在2018年可完成工程樣機的整機生產和裝配。
看完這條消,才知道俄方真是精明,對中方進步速度把握的不錯。目前的500噸級比RD180的推力更大,但是在實際上,距離最後投入應用尚有不小的距離,只是在理論上,可以說:中國一下子打破俄方保持多年的技術優勢!
也許將不得不兩條腳走路,一方面引進,以便加快相關工程的進度,自然是越快越好,另一方面堅持自研,我們不會把希望寄託於別人身上,避免像美國一樣,被俄方在發動機卡脖子。求人不來己,這可是多年以來,中國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成功之道,不能放棄的。(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是這樣的,可以先買一部分,同時還能藉鑑毛子的技術,完善自己的研發。
阻止中國技術進步的最好辦法就是,在中國已經開展研發,並有了實質進展的時候,出售中國想要的技術裝備!即能攏住這個大客戶賺大錢,又能阻止其真的進步到與己相當甚至超越,還能讓中國在此方面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付諸東流,並間接影響其人才隊伍培養和相應製造能力的發展壯大!可謂一舉多得,俄國人是很精明的,跟俄羅斯人打交道同樣要有精明的腦袋
你想的多了,我國一直在進口俄製航空發動機,可什麼時候停止過自研?買來先用著,而從俄國方面,既然中國大推力發動機只是技術成熟度的問題,那再不賣以後怕再難賣了,現在一是能賣個好價,二是可以要求一些空間站的優惠,何樂而不為?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3-11/doc-ifxpwyhw9268480.shtml
中國正研空間核動力2040年核動力空間穿梭機獲突破2018.3.9科技日報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院長劉志讓日前向記者介紹,該院正聯合國內核動力相關研究設計單位,開展空間核動力方案論證和關鍵技術研究工作,後續將形成核熱、核電等多種方案,拓展空間任務的適應性。
核熱推進具有比衝(即單位推進劑產生的推力)高、推力大、工作壽命長等優點,是目前人類技術水平所能預見的下一代空間推進系統,也是載人深空探測等大規模深空探測任務的理想動力。
我國發布的《2017—2045年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指出,2040年前後核動力空間穿梭機將出現重大突破。
劉志讓表示,現役液體火箭發動機屬於化學推進,比衝受限於推進劑自身化學能,難以適應未來載人火星探測和大型星際貨物運輸等任務需求。
核熱火箭發動機通常以氫作為推進劑,採用百兆瓦級以上核反應堆將氫加熱至超高溫度,比衝能達到氫氧發動機的2倍以上,推力理論上可達百噸級。“例如,目前從地球飛到火星大約需要8個月左右,如果採用大推力核動力航天器,能將飛行時間縮短至1個半月。”他說。
不過,空間核動力技術難度極大。據了解,美、蘇均於上世紀50年代進行系統方案、關鍵技術和样機研究,由於試驗驗證條件、核安全及防護等難題,至今未能獲得真正實用的成果。劉志讓說,核動力系統規模、重量大,配套設施複雜,要將其用於航天,各方麵條件都會受到限制。
還有專家指出,將核動力用於載人飛船,防輻射技術尚待突破,否則其輻射對航天員的影響相當於每天做8次X光檢查。
回應
星際大航海時代,終將來臨。
目前從地球飛到火星大約需要8個月左右,如果採用大推力核動力航天器,能將飛行時間縮短至1個半月。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3-09/doc-ifxpwyhw2274564.shtml
殲20改進型春節加班測試解決這一難題才能大量裝備2018.2.17新浪軍事
目前中國空軍接收的殲-20在8-12架之間。一年多時間只生產了這麼幾架,速度確實較慢。
WS-10B發動機相比殲-20現在使用的引進發動機,推力只增加了約0.5噸。顯然,還有一款推力比現在增加1噸多,達到或者超過14.5噸的WS-10 IPE(增推型)研發已進入尾聲。
因此,殲-20G在WS-10 IPE還未定型時,先採用WS-10B開展測試,既避免了空等的浪費時間,也可以在實際試飛中採集真實數據,有利於WS-10 IPE做出及時調整。
當然,殲-20要成為完全版四代隱身戰機,還是得等到WS-15,畢竟WS-15目前還處於原型機測試。
只有當WS-10 IPE通過定型測試後,中國空軍可能才會讓其大量裝備作戰部隊。而在當前,採用WS-10B的殲-20可能只是先裝備少數作戰部隊,一邊摸索實戰化運用經驗,一邊培養更多的四代機飛行員。(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
什麼水平的小編啊,f35能超音速巡航嗎?有誰說不是4代機了?毛子也是只不過發動機走在了我們前頭,那個四不像的T50機身橫截面大得嚇人!
其實發動機差點也不影響殲20的踹門功能!
俄卡脖子不過是個宣傳。當年我們仿蘇27違約少買飛機了俄也一樣提供技術支援了
俄製產品30雖然在飛行平台上實驗了,是離實用化還有相當的距離!有這兩年時間WS-15也進入了飛行平台實驗階段。如今中國的軍工技術水平已經追上了俄國,而這種尖端裝備俄國人也必然會惜售,要么高價,要么時不時的卡脖子!你以為兔子現在是那麼好糊弄和欺負的了?
英媒稱中國殲20年內將裝備最強PL15導彈專打預警機
2018.2.14,英國倫敦著名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發布了2018年版《全球軍力平衡報告》。報告不僅指出殲-20列裝作戰部隊使得美國失去了獨家持有實戰用隱形戰機的立場,還預測稱中國能最快於今年內部署新型空空導彈PL-15(霹靂-15)。專家們稱,PL-15長約3.7米,直徑約20厘米,射程達到400公里。預警機最大探測距離也就是400-500公里。(作者署名:大國防務)
回應
行了,我們老百姓不懂什麼殲20,我們只知道什麼機器放著不用就會變廢鐵,現在人家逼得喘不過氣了,壓得腰也伸不直了,我國的底線在哪𥚃?
理解同胞想要展示國家實力的心理,誠然在東海、台海、南海問題上,以及中印之間有很多不確定性,如果這些問題,都要用戰爭來解決,那就是引發世界大戰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2-17/doc-ifyrpeif1977405.shtml
比如FWZ-8渦輪軸發動機,是國內引進法國阿赫耶發動機全套技術資料生產的國內型號。雖然按照同樣的技術規程和工藝文件,但是國內生產的FWZ-8在壽命和可靠性上卻一直比不上法國原版產品。
著名的FWS-10“太行”發動機,雖然使用的核心機與美國通用電氣的F110係出同門,且設計定型後又經過近十年的成熟完善,如今雖然在推力和油耗等指標上達到了美國90年代生產的F110的水平,但在平均無故障間隔、首次翻修壽命和整機壽命等方面依然不到F110的一半。
導致這種有技術實力、卻沒有對應水平產品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國內航空發動機整個產業鏈從上游主機廠/所到下游各附件廠的管理水平差距太大。一個產業要成熟發達,僅僅有實驗室的技術和產品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由能夠投入標準化的工業大生產體系,批量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才行。
回應
原來是揚基大佬的文章,怪不得論述這麼嚴謹,看到最後原來是揚基的文章。在新浪這種烏煙瘴氣的地方這種文章簡直就是清流
不錯的好文章,專業客觀真實(楨:?) ,但還是覺得三維編織樹脂模傳遞成型複合材料風扇葉片、複合材料風扇機匣不太靠譜。祝中國動力研究發展順風順水.
技術的積累,那可不是簡單的事,其一,很專業的設計團隊;其二,很專業的質量控制團隊;其三,工藝及設備,人;其四,那就是經驗,全方位的經驗;這一切都要有實際的銷量為提前,大量使用後才能發現問題點,才能有新的方向;如果沒有前期的應用基礎,從零開始摸索,比登天還難。
所以才要成立航空發動機國家隊:中國航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2-13/doc-ifyrmfmc2171355.shtml
LEAP系列發動機的風扇葉片直徑為78英寸(約為1.98m),葉片數量為18片,低壓壓氣機為3級。這裡重點提一下LEAP採用的先進三維編織樹脂模型傳遞成型(3-D WRTM)的風扇葉片。
這種風扇葉片是三維碳纖維編織物,碳纖維並不是簡單層疊在一起,而是採用三維技術編織形成網狀結構,使其更加堅固,然後注入樹脂並在高壓容器內固化,不僅重量輕,耐久性好,抗外物打傷能力強、抗振動性能好(楨:碳纖維比鈦耐高溫/外傷/振動?),而且容易形成複雜型面的葉片。
由於兩者均為2級高壓渦輪驅動10級高壓壓氣機,因此有一種說法認為CJ1000A的核心機是LEAP的核心機的國內仿製版本。畢竟當年國內曾經仿製過民航系統的CFM56的核心機來發展自己的第三代渦扇發動機,並由此衍生出FWS-10、FWS-20以及QC185等型號的發動機,給人留下了中國航空發動機只會仿製的印象。
...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CJ1000A和LEAP的核心機區別還是較為明顯的,至於在高壓級數、壓比等數據上的相似性,除了作為計劃裝備同型客機的發動機,難免存在技術參考的情況之外;主要原因還在於CJ1000A和LEAP均屬於同一推力級別的發動機,在同一代技術水平下,結構設計自然具有趨同性(楨:與前只會仿製不一?)。
....
一個弱化版LEAP,究竟能給中國航發產業帶來什麼?
CJ1000A基本是一個全面弱化一點的LEAP1C,在主要性能指標如推力、耗油等方面還能做到基本接近,但在重量、環保等方面就有些力有不逮了。
即使將兩者看做一個等級的型號,考慮到LEAP系列發動機已經投入商業運營一年半,而這第一台CJ1000A的後面還得有個X,從技術上來說,確實還是“同志仍需努力”。等到完成漫長的適航工作後,屆時面對歐美新一代發動機的它,市場競爭力就更...然而,有的事情就是明知眼下賺不到錢也得去做的,不做以後永遠不會成功。
筆者認為,即使它以後注定只能在C919原型機上積累數據,爭取國內外的民航適航證,CJ1000A的意義也並不局限於為後繼型號打基礎,以及在購買國外發動機時發揮“壓價”之類的用途;如果它能夠走完研製定型全流程,還將大大提高整個中國航發產業鏈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中國目前在航空發動機上的技術實力,總體相當於歐美航發巨頭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由於後發優勢,部分生產設備甚至超過歐美航發企業部分工廠,但投產的幾型發動機卻仍達不到歐美國家上世紀90年代產品的指標。
中國CJ1000能否取代進口航發上C919 材料還落後一代2018.2.13新浪軍事 揚基幀察站
搭載於伊爾-76發動機試車台上的渦扇-20(左翼內側發動機),該發動機性能基本相當於CFM在上世紀90年代初為空客A320開發的CFM56-5B系列
渦扇-20的大概模樣,其實早在2009年就為人所知了。不過當時它是以SF-A(商發-A)的名義亮相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而SF-A本身就是在渦扇-20的基礎上改動反推力裝置等一些細節。實際上,由於當時商發的技術隊伍剛剛組建,所以在這次展示中商發展出的SF-A全尺寸模型,其實就是把渦扇-20的模型請來擺著,此舉更多是為了展示中國發展民用大飛機發動機的決心。
直到8年後的2017年12月25日,真正的首台國產民用大飛機發動機驗證機CJ-1000AX(X就代表驗證)整機在上海完成裝配並公開亮相。
由於商飛已經選定了CFM的LEAP-1C作為C919現階段的動力,對比分析CJ1000A是否達到國際上第四代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水平,是非常有參考性的。
(一)旗鼓相當的總體構型
CJ1000A為雙轉子大涵道比直驅渦扇發動機,涵道比約為9,推力約113~127kN,由1級風扇、3級增壓級、10級高壓壓氣機、燃燒室、2級高壓渦輪及7級低壓渦輪組成。採用全三維氣動設計、貧油預混燃燒、主動間隙控制等先進技術,以及寬弦空心風扇葉片、整體葉盤、新一代單晶、粉末冶金等先進材料工藝。
LEAP-1C同樣為雙轉子大涵道比直驅渦扇發動機,涵道比約為11,推力約為20000~30000磅(89~134kN),同樣由1級風扇、3級增壓級、 10級高壓壓氣機、燃燒室、2級高壓渦輪及7級低壓渦輪組成。
整機採用了包括超高壓比核心機、三維編織樹脂模傳遞成型複合材料風扇葉片、複合材料風扇機匣、第三代三維氣動設計壓氣機和渦輪葉片設計技術、第二代雙環預混旋流器(TAPS II)燃燒室技術、可變面積外涵噴管和先進材料等在內的先進技術。
兩者在總體構型上都是四代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標準水平,技術應用粗看下來也是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還得接著細看。
(二)一樣多的葉片一樣多的級數,到底差在哪裡?
CJ1000A的風扇直徑約為1.95m,葉片數量為18片,採用小展弦比三維寬弦空心葉片,葉片材料為TC4鈦合金,內部採用“瓦倫”空心結構,超塑成形(SPF)/擴散連接(DB)工藝,風扇機匣採用硬壁包容設計,低壓壓氣機為3級。
中國垂直起降戰機探析:完全有能力研製卻為何不造
2018.2.12新浪軍事
中國的垂直起降戰鬥機項目至今只是傳聞,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有類似的項目上馬,只要軍方需要完全有實力研發。作者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對比分析:
1、首先是垂直起降戰機的誕生出處:
垂直起降戰鬥機是很多無法裝備正規航母的國家所鍾愛的縮水版艦載機,前蘇聯在莫斯科級直升機巡洋艦和基普級航母下水後迫切的需要為其配備艦載機,而直升機的實戰性能又不能滿足海軍航空兵的需要,因此垂直起降型戰機的研製被提上日程;而大英帝國在打贏二戰以後因為負債累累而不得不退役海軍裝備中最燒錢的航母,僅有的”無敵級“輕型航母讓越來越重的艦載機無法適應,研製垂直起降型艦載機同樣十分迫切。而擁有足夠數量大型航母的美國一直沒有研製垂直起降型戰機的需要。
因此只有無法裝備常規航母的國家才會對垂直起降型戰機情有獨鍾,而中國顯然不是這種實力不濟、囊中羞澀的國家,因此研製此類戰機的可能性並不會太大。
2、其次是垂直起降型戰機的使用需要:
美國海軍大批量引進了英國的“鷂式戰機”是英國之外裝備此型號戰機最多的國家,這是因為海軍陸戰隊裝備的”兩棲攻擊艦“狹小的夾板非常適合使用垂直起降戰機,甚至美軍新一代隱身聯合攻擊機F-35項目也有專門的垂直起降型號。
而中國海軍顯然不會滿足於裝備性能低劣的航母,近幾年中國國力奔著超越美國的方向急速行駛、迅猛的勢頭大有超越美國老大的可能,因此我們和美國一樣對垂直起降戰機以及其配套的低劣航母不會感冒,中國海軍最好還是專注於打造強大的常規艦載機航母編隊;我國海軍的實戰需要也不允許垂直起降戰鬥機這種“短腿”的機型出現。中國沒有美海軍陸戰隊那種近海支援作戰的軍種,海軍本著保家衛國的歷史使命並不需要承擔太多搶灘登陸的任務,因此垂直起降戰機的裝備要求並不迫切;馬島戰爭的歷史教訓也證明短腿的垂直起降戰機也不足以為整個艦隊提供空中保護,因此它並不適合我們的海軍使用,這樣一來討論它從哪裡發明就沒有必要了。(作者署名:利刃)
回應
有能力個鳥毛,垂直起降飛機最考驗發動機功率了,你連普通飛機發動機都玩著費勁,還垂直起降,垂直你老木。
你又不是工程師,有沒有能力誰知道,但有沒有需求誰都能看出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2-12/doc-ifyrmfmc2024139.shtml
相比較之下,蘇聯解體之後,烏經濟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莫洛佐夫設計局、馬雷舍夫運輸機械製造廠這些一直在為生存掙扎之中,難以在新技術進行大量投入,所以沒有明顯進展,堡壘M採用6TD-2,功率增加1200馬力,就技術水平而言,已經落後於中國新一代坦克發動機,堡壘M也實現了自動換檔,但堡壘M新的傳動系統只是相當於用電子系統對機械傳動系統進行改進,與民用手自一體變速箱(AMT)相近,這種傳動系統優點是結構比較簡單,容易製造、成本低、傳動效率比較高,但是缺點比較明顯體積和重量較大、加速平順性不好,實現動力系統一體化和整體化比較困難,維護保障性能相對較低等,技術水平也明 顯低於中國新一代坦克採用綜合傳動系統。(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中國航發曝喜訊:渦扇20進展順利運20短期可換裝2018.1.31新浪軍事
運20地面運輸圖片,注意其發動機吊掛的渦扇20
日前,中國首台C919客機發動機驗證機(CJ-1000AX)在上海裝配完成
運20國產配套發動機採用兩種思路:第一種是難度較小的渦扇18,渦扇18是以俄羅斯D30KP2為基礎,逆向仿製的國產化型號,其基本性能雖然較俄羅斯原型有所改進,但總體能力提升非常有限;第二種是難度較大的渦扇20思路,渦扇20是以我國航空發動機產業最新的核心機發展理念為基礎,也可能是在渦扇10相同的CFM56的中國核心機的基礎上研發的大涵道比、高性能渦扇發動機,推力可達15噸,接近美軍C17發動機17噸的水平。這樣的發展思路是我國新技術發展的常用思路,一易一難,能夠保證項目進度。可喜的是,這一易一難兩型發動機的發展都非常順利。渦扇20的技術可用到我國正在發展的CJ1000甚至CJ2000型民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之上,而伴隨而來的則是中國航空發動機產業的大進步。(作者署名:利刃)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31/doc-ifyrcsrv9485633.shtml
中國坦克動力系統已超昔日老師烏克蘭功率高出25% 2018.1.31新浪軍事
最近海外媒體發表了一張圖片,中國VT-4和烏克蘭堡壘M主戰坦克以巴基斯坦同場競技,這表明國產坦克在動力系統方面已經超越了昔日老師-烏克蘭。
中國從引進蘇聯T-54坦克開始起步,就是由烏克蘭哈爾科夫莫洛佐夫機械設計局設計,除了莫洛佐夫設計局,烏還是蘇聯坦克發動機研製基地,烏克蘭馬雷舍夫運輸機械製造廠是蘇聯四大坦克發動機工廠之一,它研製了著名的5TD和6TD系列二衝程柴油發動機,用於T-64和T-80UD,尤其是6TD代表了蘇聯坦克發動機最高水平.
80年代烏研製了T-80UD蘇聯綜合性能最好坦克,T-80UD採用6TD,最大功率達到1000馬力,傳動系統為機械式行星變速箱,手動變速,與西方國家坦克傳動系統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例如德國豹2坦克採用MTU公司的MB873,功率達到1500馬力,綜合傳動系統,實現了無線變速,自動換檔,水平明顯優於T-80UD.
當時中國也在研製新一代坦克發動機和綜合傳動系統,包括1000馬力渦輪增壓發動機、綜合傳動系統,但是國內工業基礎力不從心,經過實車測試,故障率較高,所以中國二代主戰坦克仍舊採用了第1代坦克動力系統改進型,技術水平較低,由於坦克動力系統水平落後,上世紀80年代以後國產坦克在國際市場屢屢受挫,中國為巴基斯坦研製新一代主戰坦克MBT-2000只得採用6TD-2。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陸軍決定發展第三代主戰坦克99型,要求採用新一代動力系統,但是當時國內相關單位技術基礎薄弱,所以兩步走路,第一步採用國產新一代發動機,經過努力,中國相關單位在上世紀末研製成功新一代150HB功率達到1200馬力,經改進增加到1500馬力,已經可以與歐美新一代坦克發動機相媲美,不過傳動系統方面99坦克最初選擇比較保守,仍舊採用機械傳動系統,不過在技術上進行改進,採用了T-80UD相同兩側行星變速箱,並且增加了液力傳動、制動裝置,整體技術水平比T-80UD還要稍勝一籌。在此基礎上,又在新世紀研製出綜合傳動系統,它採用了一系先進技術,例如液力-液壓傳動、電子控制等,實現了無級變速、自動換檔、原地轉向等功能,整體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隨著中國引進早期米-17逐漸老化,俄曾經向中國提出升級,包括換裝VK-2500、新型航空電子系統等等,不過現在發動機國產化之後,中國完全可以自行升級米-17,中國還可以把這套升級設備向國際市場,競爭國際米-17改裝和升級。
回應
中國的航發技術,這麼落後啊![吃驚][悲傷]
噴得好像發動機技術爛大街一樣,人人都會的。你沒搞過生產製造,和你說不明白。這類複雜機械製造,是需要多年經驗的技術工程師來加工的,這個沒有特殊方法培養,只能一步步的在一線用廢品堆積出來。但是我國現在等不了這個時間,只能從外國引入勞力立馬上手,放眼國外,具備這個技工能力的國家不多,前蘇、美歐,能被我國引入的只有前蘇,再仔細看下,實際上只有烏克蘭的技工活得比較慘,我國引入容易,因此一次就引入了3千多人,用於新發的生產製造,國內則繼續慢慢積累技工隊伍,兩不耽誤。
1月29日16:27贊22回复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29/doc-ifyqzcxh8134783.shtml
中國疑似在烏克蘭專家幫助下量產米17直升機發動機2018.1.29新浪軍事
近日,海外媒體報導印度耗資11億美元從俄羅斯購買48架米-17直升機,與此同時國內也有一則報導,重慶天驕航空實現某型發動機組裝及試車。
印度購買單價2300萬美元,中國在2014年購買55架米-171E單價只有1200萬,無獨有偶,俄向印度出售S-400防空導彈報價也比中國多了一倍,同樣俄製武器裝備,印度購買價格要比中國貴的多似乎已經成了慣例。
造成這個現像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兩者合同包含內容不一樣,中國引進米-17往往只有一些基本配置,而印度引進米-17應該包括機載航空電子系統、夜視系統、武器系統、零備件及維修保障服務等,中國有較強直升機工業,在後勤保障方面對於俄依賴也不大,中國已經在米-17上面加裝中國自行研製光電吊艙、氣象/地形雷達、座艙多功能顯示器、紅外干擾系統、機載反坦克導彈、航空火箭等等,自然不會再花錢從俄引進,結果俄難以向中國漫天要價,印度恰好相反,在與俄商談也就底氣不足。
由於中國引進米-17價格較低,以致於中國都不願意將其國產化,中國相關單位曾經評估認為,米-17國產化之後,價格可能比進口飛機還高,這是因為米-17國產化需要引進俄相關生產技術專利、修建廠房和生產線等等,考慮到中國陸航已經確定研製10噸級直-20,米-17將作為新機服役之前過渡。
不過中國並沒有放棄對米-17關鍵系統和設備國產化努力,尤其是發動機,中國約裝備300架米-17,以每架2部加上備用發動機,數字可以接近千部之多,米-17發動機是TV3-117系列,它是由俄羅斯克里莫夫設計局研製,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生產,上世紀90年代,克里莫夫研製了TV3-117VMA-SB3,後來編號改為VK-2500,配備了FADEC系統,性能比早期發動機有較大提高,增強了直升機高溫高原性能,馬達西奇又研製TV3-117VMA-SBM1V,它的性能比VK-2500又有所提高。
中國民企再立奇功:一舉解決我軍戰鬥機"心髒病"難題2018.1.27 新浪軍事
L-15獵鷹高級教練機採用第三代戰鬥機的雙發雙座常規佈局設計,在外形上採用了大邊條翼佈局和高度的翼身融合結構,具有較高的飛行穩定性和操控安全性。在飛行控制上使用的是先進的電傳飛控和開放數據的綜合航電系統。該飛機採用兩台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生產的AI-222K-25渦扇發動機,並帶有加力燃燒室以進行超音速飛行。
L-15教練機的飛行包線非常廣闊,且具有第三代戰鬥機的大攻角機動能力,並且具有同等級高教機均不具備的超音速飛行能力,可以較為輕鬆的兼容世界上大多數先進三代重型戰鬥機,尤其是同時裝備蘇式戰機和美式戰機的國家。除此之外,L-15的飛行壽命非常高,飛行訓練時長可達30年/10000小時以上,訓練成本相較俄羅斯的雅克-130便宜35%以上。中國軍隊目前已經採購了相當部分的L-15用以培養飛行員,並正式命名為殲教(教練)-10。
烏AI-222K-25F發動機。這是一種帶有加力燃燒室的雙轉子小涵道比發動機。這種發動機重量僅為560公斤,可以輸出超過24.7KN的推力,加力燃燒狀態下可以輸出41.2KN的推力。
為了擺脫中國沒有可堪重用的中小型渦扇發動機,中航工業黎明廠開展了岷山系列渦扇發動機的實驗。試驗較為成功,卻因為諸多原因並不能盡快定型,預期要到2025年才能正式大規模生產。
為了克服國外的限制,中國在國防工業政策轉型之後積極轉向了軍民融合這一方面。在國家號召下,相當一部分具有較高科技水平的公司參與到國防工業中來。L-15就是軍民融合的一個典範,其內部相當一部分的零件和電子硬件及程序均外包給了相當一部分國內的民用企業。事實證明,軍工方面廣泛採取軍民融合既可以節約經濟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幅度縮減人員成本,讓更多的人員投入到國家關鍵項目之中。(作者署名:利刃)
回應
不就是一中國企業把烏發動機在國內生產,就這麼個事罷了,還扯的這麼大!
有了開頭才有今天,恐龍那麼大,不也是一隻蛋孵化出來的?
那麼多錢給有實力的民企,早就搞定各種尖端發動機了!
日本那麼多民企 也沒有搞定啊!
一會說中烏民企合作,一會說烏國政府不同意,有準沒有?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27/doc-ifyqyuhy6861696.shtml
外媒關注中國航發技術進步:殲20發動機已可匹敵F22
香港《南華早報》2018.1.15援引中國政府消息人士的話報導稱,中國正在推進向德國出口飛機噴氣發動機核心部件——渦輪葉片製造技術和裝備的方案。韓國《朝鮮日報》指出,中國推進噴氣發動機核心部件的出口,可見其技術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
《朝鮮日報》認為,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等世界性發動機製造商工作的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從海外回國,也提供了很大幫助。受益於此,中國還研發出安裝在自行研發的隱形戰機——殲-20上的WS-15發動機。《南華早報》稱,該發動機能匹敵美國普惠公司(P&W)的F119,是中國的驕傲。F119被用於美國F-22戰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表示,向生產出人類首架噴氣戰機國家、世界製造最強國——德國出口技術,將成為展示中國技術崛起的契機。
回應
歐盟不是禁止向中國出口軍事技術麼?現在為什麼中國確反而向歐洲國家出口與軍事有關的技術了?
放心,我們現在不再是傻子了。一是為了賺錢,二是技術交換。而且,我們中國既然能將這樣的技術給德國人,那肯定是新的技術水平一定跟上了。
噴氣渦扇發動機是末代飛機發動機技術啦,中國有更先進的發動機技術突破啦,其實理論來源也是德國二戰時期的爆轟脈衝發動機構想。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1-16/doc-ifyqrewi7833242.shtml
誰還敢質疑我國產發動機殲20也採用推力矢量控制技術2018.1.12新浪軍事
已經公開展示的中國航空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作為世界重要的軍工大國,在推力矢量發動機這樣的能夠很好的提高飛機性能的航空發動機技術的研製方面,中國也一直很上心。自蘇35進入中國的消息傳出的那天起,很多人就以為中國之所以在殲20已經基本成熟的情況下還堅持進口蘇35,目的就是為了仿製117S發動機的推力矢量技術,但是事實上中國的相關推力矢量發動機技術早已經在發展中,且技術成果在去年就有公開展示。
普通航空發動機提供的推力方向是固定的,和飛機的縱向中心重合或呈一固定夾角,而矢量推力發動機可將推力方向做垂直或水平調整,這樣做好處很多,如可使飛機起降滑跑距離更短,可使飛機機動性更突出,在失速狀態可給飛機一個有效的控制能力,調整推力方向可使飛機在阻力最小的迎角下巡航以增大航程等。
除了大家熟知的推力矢量技術可以很好的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之外,戰鬥機採用推力矢量控制技術後可顯著提高戰鬥機的機動性和垂直、短距起飛等技、戰術性能。飛機就能以更大的仰角、更短的時間、更少的燃油、更快的速度以爬上更高的高空,獲得更遠的航程,給飛行員更大的自由,更難失速墜毀,但對飛行員來說會更有挑戰。
在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的研製方面,美俄無疑是當今世界的霸主,美軍F22為代表的五代機、俄羅斯蘇57隱身五代機甚至蘇35和蘇30那樣的典型四代機都應用了該技術,至今為止,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除了僅有的一次公開展示之外,公開的信息並不多,雖然中國航空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水平的具體發展階段尚不得而知,但根據相關知情人士的爆料信息,中國推力矢量發動機技術已經達到了應用的技術標準,殲20戰機標配的WS15峨嵋發動機也採用該技術。(作者署名:利刃)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12/doc-ifyqqieu6006201.shtml
楊偉總師將如何魔改殲20:用變循環發動機航程增50%
2018年01月04日11:27 新浪軍事
2018.1.1,殲20總師身份接受央視採訪,楊偉同志透露從現在到2035年殲20都是中國空軍主力和骨幹。
那是2035年殲20會是一個什麼樣子,筆者認為國產五代機已經進入前期研製階段,許多關鍵技術已經被攻克或者即將攻克,這些技術可能會用來改進殲20。
殲20最有可能改進一個技術應該就是變循環發動機,所謂變循環發動機就是發動機可以擁有不同熱力循環特點,因此發動機可以擁有不同工作參數,例如涵道比、增壓比,可以適應更加複雜情況,也就是說可以讓飛機既能擁有良好的高空高速性能,又能擁有優秀低空機動性能。
按美國空軍評估,變循環發動機之後,F-35將會具備超音巡航能力,作戰半徑增加20-30%,其中超音速作戰半徑增加50%,留空時間增加30-40%。
另外美國空軍還認為新的變循環發動機還會顯著提高F-35其他性能,例如新發動機燃料效率更高,可以增加戰鬥機航程和作戰半徑,按照美國空軍評估,新發動機可以讓F-35作戰半徑增加20-30%,其中超音速作戰半徑增加50%,留空時間增加30-40%。
殲-20升級還將採用更加先進航空電子系統,可以向飛行員提供更為全面戰場態勢感知,智能化程度更高,AI技術運用將會深化,形成虛擬飛行員,輔助飛行員對飛機、傳感器進行管理,這樣飛行員在宏觀層面進行戰術決策即可。
機載武器方面,高超音速攻擊導彈超過5馬赫,動能較大,不需要戰鬥部就可以摧毀或者重創目標,體積和重量較小,可裝入彈艙中,中國已經完成高超聲速導彈試射。
另外中國低功率激光器已經進入實用,例如中國已經研製成功機載激光壓制系統,用於乾擾和壓制對方紅外成像製導系統。
(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你們這幫窮鬼連茶葉蛋都吃不起,還造飛機?洗洗睡吧!
看了你寫的,感覺你很會狡辯。如果你在能用嘴放屁,你就厲害了。
這就像當年一群噴子說什麼中國造不出航母/神盾艦,殲20是假的,噴子們一次次被打臉,現在發動機成了噴子們的救命稻草了。有些人跪下總是站不起來,麻煩這種人快點移民,為中國節省資源和空間!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04/doc-ifyqkarr7060068.shtml
殲20載油量超出F22一半 用俄航發因省油也能做超巡2018.1.3新浪軍事
今年美國傳出消息,拿到了殲20的的一些數據,據稱是一種美國空軍最想得到的戰鬥機,為啥,殲20,隱身好,正前方45度範圍和F22幾乎持平,而且飛機內油很多,超出F22幾乎一半,而且由於殲20的獨特超音速優化設計,飛機阻力很小,即使使用垃圾發動機AL-31,也能做超音速巡航,雖然速度比F22低一點點,更令人崩潰的是,殲20由於AL-31比較省油,幾乎可以無限時超音速巡航。
F22和F15一樣盡量追求推重比,少內油,小短腿,高性能,這個缺點被殲20的敏銳的抓到.
殲20大型彈倉,可掛載更大型的武器,在隱身的掩護下,超音速巡航的鼓勵下,配備了先進的雷達和光電火控外加大型先進導彈,也顯示了極其優秀的威力,幾乎可以稱為預警機殺手和地面雷達殺手,而F22由於先天設計過渡追求機動性,造成機體太小,內油少,航程短,彈倉小,現在形成了太大的局限。
F22發動機比較耗油,開超音速巡航只能有半小時,殲20的雷達和光電技術比F22的更先進,F22追求近戰發揮優勢,殲20發揮雷達優勢遠距殲敵。
F35在雷達光電和信息架構上無敵,也給中國殲20樹立了榜樣和標杆,經過20年的跟踪,基本迎頭趕上
現在美國人的處境很尷尬,F22設備差,但機動性好,F35設備好,但機動性差,而且殲20設備和F35差不多,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碾壓F35。
美國覺得,繼續升級F22和F35意思不大,只有重新破局研發六代機,更長的腿,具備更牛的隱身能力,更高的超音速巡航,更先進的信息戰能力和高空低空高速低速全槃無敵的三通道發動機來碾壓殲20,中國殲20總師現在也在努力構思六代機準備積極應對。(作者署名:大水)
回應
毛子發動機省油?鷹醬發動機費油?這是哪裡得出的結論?
美國人發動機好,大力出奇蹟,比較懶得在氣動和總體上花心思,中國正好相反,四兩撥千斤
決定飛機速度的首要因素不是發動機推力,而是飛機外形。殲20有四代機中最大的長細比,最小的翼面積,加上鴨翼邊條多渦流作用,使的20是四代機中最快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03/doc-ifyqcwaq7252131.shtml
巴鐵買FC31為何不花分文?中東富國付款中國也不虧2018.1.2新浪軍事
殲-31最讓國外買家不放心的就是RD-93渦扇發動機,作為上個世紀的產品,RD-93已不適合現代戰爭的需求,即使出口的殲-31能裝備國產的渦扇-13,也不能達到五代機的需求。
相比5年前亮相的殲-31驗證機,2.0版殲-31增重3000公斤、機體長度增加了0.5米,隱身能力也比首架原型機更好。另外,專門加裝了IRST光電傳感器,新設計的隱形垂尾隱身效果也更合理。最重要的是,換裝的渦扇-19使得該機再也不會出現珠海航展上的冒黑煙狀況了。
如無意外,巴基斯坦將會是殲-31的第一個國外用戶,預計,殲-31的巴版會被成為JF-36,寓意就是超越F-35的意思,這和FC-1“梟龍”被稱為JF-17寓意是超越F-16一個道理。據悉,現在巴基斯坦研發FGF項目是沙特掏錢,中國出技術,在巴設殲-31生產線,可謂是一個多方共贏項目。(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事實就是這樣,沒有誰傻不傻的,因為沙特和巴鐵都是遜尼派再和什葉派的衝突中大部分都是巴派兵相助的,作為回報沙特會給很多錢,沙特窮的只剩下錢其實巴鐵和沙特更鐵
沙特一直都是花錢買平安的啦。現在沙特的軍隊大部份都是巴僱傭兵。所以沙特出錢給巴基斯坦更新武器很正常的。
沈飛年底在幹啥:至少7架重型戰機下線準備交付空軍2018.1.2新浪軍事
提前11天完成全年批生產任務,中國航空報特意在12月為沈飛“報喜”。2017.11.26的沈飛衛星照片顯示,至少7架分別塗著空軍制式灰色塗裝、黃色出廠底漆的三代(含3.5代)雙發重型戰機排列在地面,2架FC-31型1.0版2.0版隱形戰機,多數為3.5代殲-16/11B。
回應
四代機太金貴,踹門就行了,抗炸彈的活還是交給三代機和無人機就行了。
黑沈飛沒有創新,然後對沈飛設計製造的,中國唯一一架沒有腹鰭符合最先進空氣動力學原理的鶻鷹戰機視而不見,黑沈飛造的飛機不如成飛,然後連續兩屆金頭盔,天鷹獎沈飛的11打的成飛的10滿地找牙,黑沈飛體制不行,也不管沈飛成飛都是中航下邊公司,一樣體制,任務是上邊派的,成天談吐中好像成飛體制比沈飛強了幾個數量級……說到底,就是見不得良性競爭,都快做下病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02/doc-ifyqefvx0233576.shtml
中國首台國產大型客機發動機驗證機裝配完成
2017.12.25,大型客機發動機驗證機(CJ-1000AX)首台整機在上海完成裝配,標誌我國首個民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整機驗證平台已經建立,將為後續研製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CJ-1000AX由中國航發研製,直徑1.95米,長3.29米。其結構複雜、試制難度大,包含風扇/增壓級、核心機、低壓渦輪和附件傳動機匣裝置,由近35000個零組件組成。中國航發採用“主製造商-供應商”研製模式,聯合24家單位參與試制工作,先後突破了鈦合金寬弦高空心率風扇葉片、鋁合金大型薄壁風扇包容機匣、3D打印燃燒室燃油噴嘴等多項試制關鍵技術,同時也攻克了大直徑、長軸類單元體水平裝配技術難關,歷史18個月完成首台整機試制、裝配。
回應
如同太行一樣,這種中國第一款民用渦扇發動機估計要等幾十年才堪用
太行已經實用很久了 還幾十年才堪用,不懂別瞎掰
噴子,你還是回去了解清楚CJ1000A、WS20的研製情況以及CFM-56、leap-x的性能參數再來胡謅。CJ1000A是瞄準leap-x的,比CFM-56高一個檔次;WS20則與CFM-56相當。
可以預見未來客機也要賣成白菜價了,但凡什麼東西中國人會造了,價格那就直線下跌啊!
千萬別國產!這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先製造出一顆合格的螺絲釘罷!
哇,中國互聯網可真發達,連文盲都能上網。
好很好非常好,做等噴子腦殘崇洋媚外漢奸,狂轟濫炸……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12-30/doc-ifyqcwaq6000442.shtml
2017年3月,在第21屆國際航天飛機和高超聲速系統與技術大會上,中國方面一口氣發布了272篇論文,全部才347篇,內容更涉及到多項新技術成果,比如:渦輪-火箭-沖壓組合循環發動機,更低調宣布:國防科大已經成功測試了660毫米直徑的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
爆轟為新原理發動機之一,為基於爆震燃燒原理--燃料以爆炸,而不是燃燒的方式釋放能量,不僅能量傳播速度更快,而且結構簡化,成本低。目前較為普及的脈衝式爆轟發動機為例,既便推力比提升到1:20,遠超現役航空發動機1:10的水平,也依然不是極限,所謂脈衝式為人為連續引爆,推力是有脈衝間歇的,不能達到最佳狀態。
所謂的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為航空發動機最新技術,它僅在啟動時,人為控制點火一次,其後只要保證空氣和燃料混合物的供應,爆震波前沿在旋轉運動的環形燃燒室內,自然連續爆震,可以提供持續穩定的推力,其推重比等參數可以提高一倍。
明為國際會議卻幾乎成了中國獨場
這一技術國外也在研究,相關的論文早已問世,但是我們已搶先一步。無論美國,還是俄羅斯只是在進行原理級試驗,我們卻是:成功測試,進度已甩開美俄一條街,已取得了一個階段性的勝利,而且為“660毫米直徑”,已相當接近於實化的水平了!
除了,可以應用六代機外,它在原則上可直接替代現有噴氣發動機的核心機,等於可以應用在我軍現役戰機上,比如,應用於渦扇10上,那麼讓其推力直接過20噸,讓殲16可以直接實現超音速巡航了!
雖說新原理發動機的研製難度大,但在我們已經取得階段性的成果,也許不能說已經成功,但是相對於,同時起步的歐美俄等,我們已經處於一個有利的位置,一旦完成,我們可以直接超車了!(作者署名:浴火)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27/doc-ifypyuvc7518107.shtml
禮炮也在同期為AL-31FM1研製出了軸對稱三元矢量噴管,2003年在蘇-27LL驗證機上進行了測試。這種尾噴管的目標客戶據說是中國,曾多次安裝在AL-31FN發動機模型上來華展示。要知道當時俄羅斯空軍還未裝備任何推力矢量“側衛”戰鬥機,後來裝備的蘇-35和蘇-30SM也全部使用軸對稱二元矢量噴管。由於我國當時已經在為殲-10研製自主技術的軸對稱三元矢量噴管,禮炮的如意算盤最後落空。
歐洲發動機公司為EJ200研製了軸對稱三元矢量噴管,和普惠的P/YBBN尾噴管一樣是通過驅動一個同步環來同時實現收斂-擴散和偏轉動作。但由於客戶都沒有上矢量的需求,所以這種發動機的研製目前處於停滯狀態。
我國軸對稱三元矢量噴管研究起步較早,早在2003.12.15,工程院院士、航空動力工程專家劉大響教授就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飛翔的動力》中證實我國606、624所自行研製的軸對稱矢量噴管已經進行台架測試,運轉得非常成功,而且比國外同類產品更加靈活。如今殲-10D原型機的首飛說明我國在矢量噴管上的研究已經實用化,而且是先進的軸對稱三元矢量噴管,付出的重量代價要比俄系軸對稱二元矢量噴管要小。(作者署名:興國頭條)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27/doc-ifypyuvc6070889.shtml
中國低調宣布這則消息引人關注:航發開始彎道超車2017.12.27新浪軍事
我們在裝備研發方面,一直堅持“裝備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原則,隨著殲20服役,下一代戰機:六代機的研製也開始了,相關消息已從2016年流傳起來,2017年得到殲-20總設計師楊偉的證實。
長期以來,航空發動機一直為我們的弱項,如今我們有了一次超車的機會,現有的發動機已無法滿足六代機要求,只能採用全新原理的發動機,這方面各國處於同一起碼線上!
軸對稱二元矢量噴管
所謂軸對稱噴管也就是傳統的圓形噴管,這種外形的矢量噴管分為兩類,一種是只能上下偏轉的二元噴管(以俄蘇-27系列為代表) ,另一種是可做全向偏轉的三元噴管。
二元尾噴管只能上下偏轉,是俄獨創,通過在普通尾噴管前端增加一個俯仰轉軸就實現了矢量偏轉。這種噴管雖然結構簡單,但比較笨重。AL-37FU是AL-31F的改型,具有新的風扇、新的壓氣機和推力矢量噴管,可上下偏轉各15度。
蘇-27M被取消後,該機技術被應用在了印度的蘇-30MKI(如相控陣雷達和三翼面氣動佈局)上,其中也包括推力矢量系統。蘇-30MKI的AL-31FP備了二元矢量噴管,可上下偏轉各15度。
最終,軸對稱二元矢量噴管被蘇-35的117S和蘇-57的117/產品30所繼承。產品30的尾噴管具有鋸齒隱身設計,這些鋸齒不僅降低了噴管的雷達特徵(避免出現直邊),還有助於在尖端產生旋渦,這些旋渦能促使灼熱噴氣流與較冷的環境空氣更快混合,可減小噴氣羽流和飛機的紅外特徵。
軸對稱三元矢量噴管
在1993年開始的F-16MATV(多軸推力矢量),NF-16D的F110-GE-100更換了軸對稱矢量噴管(AVEN)。AVEN通過噴管的偏流部分使超音速噴流改變方向來實現推力矢量,與推力矢量偏流板相比,這樣可以避免壓力波動傳導入發動機內部導致壓氣機失速。尾噴管偏流片成環形排列成一圈,通過以120度間隔佈置的3個液壓動作器控制偏轉,動作器擁有獨立的動力單元。
噴管可向任何角度偏轉17度,產生的軸向和側向推力通過噴管傳導到發動機。AVEN的優勢是可安裝在任何具有F110發動機和數字飛控的F-16上。尾噴管的3個動作器受控於矢量電子控制(VEC)單元,該單元改進自F110-GE-129的全權限數字發動機控制系統。
20世紀90年代初,俄也開始研究軸對稱噴管。RD-33OVT發動機,配備的軸對稱三元矢量噴管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和容易操作的優點。尾噴管通過間隔120度的3個液壓作動器來偏轉,偏轉速率30度/秒,能夠全向偏轉18度。米格-29OVT的試飛員表示該機的“眼鏡蛇機動能達到150度迎角,也就是此時我實際是躺在座椅上,而且我能以這個姿勢持續一段時間,然後輕鬆改出。”
矩形二元矢量噴管
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F-15 STOL/MTD(短距起降/高機動性驗證)項目的第二階段,一架F-15B的標準圓形收斂-擴散尾噴管被矩形二元推力矢量/反推噴管取代。
1989.5.16驗證機進行了安裝推力矢量噴管後的首飛。試飛表明推力矢量噴管能使起飛滑跑距離降低25%,反推系統則可讓F-15最短的降落距離低至416米,而標準F-15的降落距離為2286千米。
普惠隨後根據F-15矩形二元矢量噴管的研製經驗,為YF-22/F-22研製出了實用化的矩形二元矢量噴管。在全權限數字發動機控制系統的控制下,F-22的收斂-擴散噴管可以向上或向下偏轉達20度。尾噴管不僅提高了F-22的敏捷性,還降低了飛機噴氣系統的雷達和紅外特徵。
另一邊的蘇聯也沒有閒著。
1989年蘇-27改裝成推力矢量技術測試平台,裝上了尾部呈楔形的矩形二元矢量噴管,被稱為LL-UV(PS)。與F-15S/MTD不同的是,LL-UV(PS)的右發保留了標準軸對稱噴管。
推力矢量偏流板
1987年美國NASA啟動了F-18 HARV(大迎角研究機)研究項目,給F-18 840號研究機尾部安裝了推力矢量偏流板,每台發動機安裝了一組3片勺形擾流板。在大迎角常規控制翼面失去作用時,推力矢量裝置還可以可提供俯仰和偏航力矩。為了縮短擾流板所承受的力矩,NASA去掉了840號機的尾噴管,使該機無法進行超音速飛行,但對亞音速性能沒有任何影響。飛控計算機也經過修改以兼容矢量擾流板。
憑藉矢量推力,F-18 HARV達到70度的最大穩定飛行迎角(普通F-18的最大迎角為55度)。大迎角滾轉最大迎角達到65度(普通F-18為40度)。
在同時期美德合作的X-31,矢量偏流板再次現身。該機在通用電氣F404-GE-400尾噴口處安裝了三片推力偏流板,可作正負10度的偏轉,並能長時間承受最高1500度高溫。X-31用推力矢量技術和鴨翼來實現常規飛機無法完成的大迎角機動。
這種矢量偏流板只是矢量噴管成熟之前的過渡設計,其設計過於簡陋,偏流板之間漏氣嚴重,矢量推力效果欠佳,屬於早被淘汰的技術,沒想又在日本三菱ATD-X驗證機上復活了,濃濃的複古味道撲面而來。
中國成功測試矢量航發 為何不能隨便用吸取印度教訓2017.12.27新浪軍事
推力矢量技術的根本意義是通過尾噴管偏轉發動機噴流的方向,把推力的一部分變成操縱力,提高戰鬥機的敏捷性。也就是說在推力矢量的過程中會損失一部分推力,對於推重比相對較低的渦扇發動機而言,強行加裝推力矢量會導致戰鬥機推重比降低,反而影響機動表現。
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印度的蘇-30MKI,該機的重量比蘇-27UB大幅增加,而其安裝的AL-31FP發動機的推力並未相應增加,所以推重比實際上有所降低。
印度蘇-30MKI的推力矢量噴管是通過操縱桿上的一個按鈕來啟動的,2008年在美國參加“紅旗”軍演時,美軍F-15C利用自己的能量機動優勢,利用印軍急於求勝的心理,常誘使對方啟動推力矢量噴管。於是蘇-30MKI在獲得更大瞬盤能力的同時,往往因過度機動迅速喪失能量而失速。
美國飛行員對此評論道:“飛機(蘇-30MKI)就進入了過失速矢量動作,屁股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飛,半空中往下掉。F15都不用往上拉,稍微帶下桿,開啟機砲,下壓,然後打爆他的腦袋。 印度人很震驚。我們也很吃驚。”
綜合來看,為發動機安裝矢量噴管對增強戰鬥機的機動性是有幫助的,在飛行員完成大角度轉向或規避動作時,對減少其所承受G力也是有益處的。但這一切的基礎還在於發動機的推重比,在目前我國現役渦扇發動機推重比仍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如渦扇-10B發動機的推重比約7~8),推行矢量噴管反倒會得不償失,在實際應用中的收益也是意義不大的。(作者署名:阿姆斯壯)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12-27/doc-ifypxrpp4443387.shtml
殲10換裝軸對稱三元矢量噴管重量更輕技術領先俄軍2017.12.27新浪軍事
縱觀戰鬥機發展史,世界各國先後已經研究出多種矢量尾噴管,但投入服役的卻寥寥無幾。矢量尾噴管的設計原理雖然簡單,但對製造材料和飛控控制律的要求卻很高,研製長壽命、高可靠性、輕重量的矢量尾噴管並不容易。
下面就來盤點一下形形色色的矢量尾噴管。
為何我軍服役20年的蘇27不升級答案讓人感嘆2017.12.26新浪軍事
據媒體報導,我國計劃對超過200架殲11B戰機執行升級任務,但對超過100架殲11A和48架蘇27SK卻視若無睹,這不是中國軍隊浪費,實際上就是因為這些戰機基本上已經不具備足夠的作戰能力和壽命,進行延壽改造的情況下,成本非常高。我國重新製造一架殲11B的價格也僅有4000萬美元,相對於改造的成本,雖然還是比較昂貴,但殲11B的機體壽命和作戰能力比殲11A強得多,為此所消耗的成本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實際上,我國空軍也計劃停滯殲11B戰機的建造,來製造更先進的殲20戰機和殲16來補充數量。
殲11A實際上就是蘇27SK的中國組裝版,在作戰能力上也遠遠比不上中國的殲11B,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在機體壽命上,蘇27的機體壽命僅有2000小時,6~8年就會進入機體老化期,而早期AL31發動機的壽命更是僅有1000小時,一架蘇27在全壽命裡要消耗4台AL31,機體延壽,甚至需要6台以上,相對於美國戰機來說,雖然俄看似單價更便宜,但全壽命更昂貴。
中國在戰機製造上已經接近了美歐的水平,比俄要先進很多,殲11B機體壽命已超了4000小時,殲16甚至達到了8000小時以上,每年300小時的訓練時間,殲16也能夠使用近30年,延壽後近40年,這已達美國水準,如果節省使用並且進行維護的話,美國甚至有服役60年的戰鬥機出現,計劃將一部分F15延壽到2040年再退役了。
我國在武器製造方面近年來已經開始拋棄俄羅斯的體系,而是轉向西方的生產模式,我國近年以來多種武器在外形和技術上都已經類似於西方裝備,如我國近年來出口的多種武器設備,不但在性能和價格上絲毫不亞於西方同類型武器,也可以使用西方標準的彈藥。而相對的俄羅斯反而成為了廉價武器的代表,俄羅斯出口的T90S主戰坦克價格只有中國VT4的一半,性能也較為落後,當然對於中國來說這自然是個好消息,因此中國在很多國家的裝備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英法的國家,僅次於美俄。(作者署名:圖說軍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26/doc-ifypyuvc3215228.shtml
第一架FC-31出現後引起了世界的關注,2014年珠海航展上飛行表演,業內人士給個結論,做的比較粗糙,完全沒有隱身的意思,而且飛機垂尾設計位置不前不後,既不後置追求舵效,也不前置追求大迎角性能,非常的奇怪,還採用了F22樣式的大型梯形垂尾。
第一架FC31存在的問題不少,飛行次數也屈指可數,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之後,北方所也對原始架構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進,推出了第二架FC-31,所有能提高隱身設計的問題都盡量改進,比如表面採用了超級多的複合材料增加剛度,座艙蓋跟著殲20一樣放棄了傳統的固定風擋式樣,採用了最新的F35的內框一體化座艙蓋,機身各個口蓋邊緣基本都鋸齒化,根據殲20的實驗經驗,垂尾和平尾尖端都稍微切尖,提高隱身性能,而且新型10噸推力發動機項目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由於北方所在隱身戰鬥機項目的失利,也就喪失了國家的大筆投資,為了盡快打開市場,最近1-2年,FC-31在各個媒體頻頻亮相,總師也上電視多次做推銷,巴黎航展也展出模型,最近幾個月,網絡上傳來一些很振奮人心的消息,比如巴基斯坦放棄和土耳其的合作將要和中國聯合生產FC-31等等,感覺明年FC-31就可以批量下線一般。
其實,這些都是錯覺,FC-31現在這個狀況距離可以用的隱身戰鬥機還差的很遠,多遠,100億美元起!為啥?要做合格的隱身戰鬥機,大體要做10架左右的技術驗證機,這是非常非常燒錢的事情。(作者署名:大水)
回應
現在的小編無德!fc31洗淨趨於成熟了,根本沒必要噴了,它沒有心髒病,定型就可以產,而不像殲20將來必定會有大改動。其次,殲20於fc31沒有絲毫競爭關係,兩個用途不同,體型不同,沒必要一直炒這個。
大水目的是為成吹再爭取一中型四代隱身機立項,要錢,造勢,用的手段是損人利己的卑鄙行徑。成吹從一開始黑31的航程,載彈量,2號機出來後,改進大了,就改為黑1號機的蒙皮,2號機的蒙皮過關了,又黑髮動機,現在把還需100億美金拿出來繼續黑。你們真是烏鴉只知道黑,看不見自己黑。31是沈飛自籌...
沈吹和成吹的區別在於,沈吹只自己吹,成吹是黑別人達到吹自己的目的,盆底人灰暗的心態和方式。
這個大水就是標準的沈黑,成蜜,看了他好幾篇黑的文章了,這篇黑的還算好。
殲10戰機疑似換裝矢量發動機機動性大幅提升(圖)2017.12.25新浪軍事
日前,網絡上披露了一張殲-10試驗新型發動機的模糊照片,但從一些細節還是可以比較明確的斷定這是一台矢量發動機。
第一,殲-10系列還要繼續改進發展,這一點確實很出乎外界的意料。因為隨著殲-20逐步進入到全速量產階段,外界通常認為成飛會把人力、物力以及產能都投入殲-20上,殲-10應該不會再繼續發展了。但是,這張圖片說明殲-10未來的發展之路依然前景無限。
第二,對於殲-10這樣的單發裝備矢量,多少還是令人感到很意外的。畢竟目前國外矢量都是雙發,比如蘇-35、蘇-30SM/MKI以及F-22A等。
從理論上講,單發對於噴口偏轉帶來的推力指向反應更快、更敏感,而不像是雙發需要兩個噴口之間進行推力力矩的配平。因此,單發戰鬥機裝備全向矢量推力噴口後,其近距格鬥能力的提升是更為顯著的。
但是,這對於矢量推力的敏感特性也對單發戰鬥機的綜合飛-火-推控制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軟件編寫難度更大,需要採集的數據更多。
此外,殲-10的升級到相當程度時,最終為其打造一副4代戰機的隱身外形設計也並非不可能(楨:?) 。如果成真的話,洛·馬公司獨造F-22、F-35組合的一幕或許將在中國上演。當然,這對於當前備受關注的殲-31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25/doc-ifypyuva9549344.shtml
中巴聯合搞五代機5年內首飛:逼印度向俄求購蘇57 2017.12.25新浪軍事
不久前,巴基斯坦宣布要開發五代機,明確了中巴聯合搞為這個項目,5年造出第一架巴五代機並首飛,絕對不是吹牛,只能提前,不會推後,這讓俄羅斯大喜,這等於逼印度向俄求購蘇57了!(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FC31戰機離真正量產還有多遠至少還需投資上百億2017.12.25新浪軍事
航空最突出的亮點就是戰鬥機,我國戰鬥機從2000年後好像開竅了一樣,從殲10,殲11,殲15,梟龍,殲20,不到20年的時間,就出了5種新機型,其中殲20戰鬥機是國內的天字一號殺手鐧。
在殲20首飛後一年的2012年,競標失敗的北方所也基於技術跟踪的目的開發了FC-31驗證機,這種飛機從外形來說,簡單點就是一種雙發的F35。
而就目前中國渦輪葉片鑄造能力來說,已經完成了定向凝固渦輪葉片的無餘量精鑄,也先後完成了一代DD3單晶渦輪葉片的無餘量精鑄工藝,並在新一代發動機上先後採用了二代DD6單晶渦輪葉片和三代DD9單晶渦輪葉片,目前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水平已經達到了五代發動機的水平,正在積極研製六代發動機的單晶渦輪葉片中,而歷久彌新的失蠟法熔模鑄造技術也將伴隨著中國的大飛機和新一代戰機共舞藍天,奔騰的中國心,正是由於有了千年之下的傳承技藝,而歷久彌新,煥發出無窮的生命力!
回應
我們的祖先有著無比的智慧。
我們若沒有智慧的先賢,那來五千年輝煌的文明!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19/doc-ifypvuqc9310448.shtml
美國重要礦物幾乎全中國進口 引發國安顧慮2017-12-聯合報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19日一份新報告指出,美國仰賴中國大陸和其他國家進口大量重要礦物,製造智慧手機、風力渦輪機到汽車等各式產品。
這份報告表示,23種重要礦物中,美國仰賴外國進口其中21種。這些礦物產地分別在中國大陸、俄羅斯、南非、巴西等國家。
美國內政部長辛克認為這份報告令人憂心,仰賴進口礦物,特別是軍方,將引發「相當真實的國安風險」。
辛克表示,「我國相當脆弱」,美國應該主導重要礦物的供應,包括鉑、錳等稀土元素,而且美國總統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也涵蓋重要礦物。
這份報告指出,先進科技提高礦物商品的需求與生產,幾乎所有週期表元素都用上了。
稀土元素是幾乎所有高端電子產品的核心,這些元素幾由中國生產。雖然美國加州和西部的州蘊藏稀土元素,但是因中國生產成本低而「廉價出售」。
USGS礦產部門副主管梅納特說,美國「蘊藏週期表上每一種元素」,但生產時面臨經濟和管制上的阻礙。
辛克並未做出任何政策宣言,但呼籲美國增加生產重要礦物,特別是在聯邦土地。
美國阿拉斯加州參議員、參議院能源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主席麗莎.穆考斯基警告:「我們必須更看重這個威脅,現在就必須採取行動。」
中國2500年前的這項技術竟能用於製造航空發動機葉片2017.12.19新浪軍事
在近日央視三套的《國家寶藏》節目裡,談到了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春秋時代採用的雲紋銅禁的生產工藝失蠟法延續到今日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的製造,筆者不由浮想聯翩,感慨良多。
失蠟法也稱“熔模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範。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熔液,便鑄成器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中國失蠟鑄造技術原理起源於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見於商代中晚期,這種技術在無範線失蠟法出現之後逐漸消亡。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尊、盤,是中國所知比較著名的失蠟鑄件,時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紀。失蠟法在中國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早採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楚共王熊審盂,此外,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雲紋銅禁和隨州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青銅盤尊也是失蠟法製作的典型器物。
而視頻中的雲紋銅禁正是出於楚莊王之子的墓中;千年之下,近2500年的中國傳統技術延續至今,在上世紀40年代的抗戰時期,一位美國工程師無意間在中國民間發現了這一鑄造工藝,而當時的航空發動機都的渦輪葉片是採用精鍛工藝,製造出來的葉片也比較容易斷裂,而失蠟法恰好能解決這個問題,經過失蠟法鑄造的渦輪葉片,堅固耐用,不容易斷裂,這位美國工程師回到美國後,經過將此方法改進,申請了相關專利,將其命名為熔模鑄造。
而我國採用熔模鑄造失蠟法精鑄渦輪葉片則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後,在俄國的幫助下,中國完成了航空製造工業的初步建設,而精鑄渦輪葉片技術也隨之引進,在引進的同時,我國在榮科和師昌緒兩位院士的聯手下,通過採用失蠟法結合石英管的方法製造出了空心渦輪氣冷葉片,這也是中國當時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一大進步,以至於後來英國羅羅公司的總師胡克,來到中國訪問時,提到中國的空心氣冷葉片鑄造,就說:對中國的訪問中,光看到空心氣冷渦輪葉片就是不虛此行。而就當時來說,羅羅公司採用的還是無餘量精鍛工藝。在斯貝發動機上也採用的是相對滯後的該工藝。
從石英管填充鑄模的方法製造空心氣冷葉片來說,在完成精密鑄造後,怎樣去除填充其中的石英管,也是細費思量的問題,而其主要採用的是氫氟酸腐蝕石英管去除的方法。
俄採用中國產發動機加速造艦800噸小艦火力猛過056 2017.12.17新浪軍事
西方一直堅信封鎖可以阻止對手發展,可惜對中國徹底失敗了,對俄羅斯也正在走向失敗。原受西方制裁受影響最大的俄造船業也處於恢復之中,例如22800型護衛艦的建造工作越來越順利了。
2017年11月,俄海軍又一艘滿載800噸小艦下水,這就是“颱風”號,22800型的2號艦。
2艘艦歷時近2年時間才先後下水,對滿載800噸的小型水面艦艇而言有點慢,但是以俄造船業此前的紀錄,以及西方制裁背景,速度算喜人。目前該級艦已開工建造8艘,計劃至少18艘,預計將在2018年起陸續服役。
西方制裁對該級的影響僅限於發動機,原訂採用德國柴油機,可是德國拒絕供應,沒發動機怎麼辦?俄方的辦法簡單,找中國買。如今中國產柴油機代替德國貨為俄國海軍採用了,從而加快艦艇建造工作。
22800型護衛艦實際只能算大號導彈艇,全長60米,寬10米,標準排水量僅650噸,800噸為滿載情況。受軍費限制,俄海軍沒錢造大型戰艦,如今只能先用大號導彈艇充數了,以後才能考慮建造更大的艦艇。
該級的外觀相當流暢,有點西方風格,採用隱形化的上層建築,艦橋上方安裝有四面“礦石-M”固定陣列相控陣雷達,還裝有三坐標搜索跟踪雷達、導航定位和電子戰裝置,並配置了先進指揮戰鬥系統和通信設備。
保持俄式重火力的特點,別看噸位僅為解放軍056型的一半,但艦首為一門100毫米單管艦炮,桅杆後部為一座八聯裝3S14垂直發射系統,可以發射“俱樂部”反艦導彈,或者“口徑”系列巡航導彈,原訂在後部安裝“鎧甲M”防空武器系統,陸基“鎧甲S1”的海軍型,但是首艦與2號艦沒有安裝,只有АК-630М近防砲,功能存在不足,沒有任何反潛系統,也沒有直升機起降甲板,續航力僅為2500海裡,自持力只有15天。
未來也打算換裝俄國產柴油機預計將由3台M-507D-1和3台DGAS-315柴油發電機組,但是目前來說,僅為計劃。(作者署名:浴火)
回應
中國軍艦的火力太差了啊,中國要向俄學習啊,各軍兵種的各種武器要加強火力啊
你知道個啥,俄羅斯目前大噸位的驅護艦艇不多,只能用於遠洋任務使用。海域近防就需要大量的導彈艇來防守。中國的022當初也是這個作用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17/doc-ifypsqka4986771.shtml
中國造熔鹽反應堆是為了搞核動力飛機?真的可行嗎?2017.12.17新浪軍事
近日,中國正在研發新型熔鹽核反應堆的新聞很熱,這都驚動了俄羅斯專家,俄羅斯專家瓦西里·卡申認為,中國研發的熔鹽核反應堆可以用在艦船甚至戰機上,媒體一聽到用在戰機上,核動力轟炸機製造問題再次擺在桌面上。
首先,中國研發熔鹽堆核能反應堆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核能,其優勢目前並沒有哪個國家能說清楚,至少在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之前。
美蘇當年是有心想把核能作為能源來源,然而因為技術限制,美蘇只不過是利用改進型轟炸機帶著核動力裝置去天上飛了幾圈,主要做的是論證。當年的B-36堪稱全球最大的飛機,不過直到退役也沒參與過實戰。其改進型NB-36H作為核技術驗證平台推動了核動力轟炸機的研製,包括小型核動力裝置與轟炸機的適配性,以及以核裂變為基礎的鏈式反應裝置對機上人員的輻射指標。事實證明,人類不適合長久駕駛這類飛機。
而蘇聯此時的模式幾乎和美國如出一轍,把圖-95改成了圖-119,美XB-70出現1960年代中後期,處於圖-119和NB-36H之後幾年,所以並非是洲際導彈的出現擱淺了核動力戰略轟炸機的計劃,而是技術上幾乎無法實現。
既然美蘇當年沒有完成,那麼中國有可能製造嗎?答案:絕對不會。目前中國對全球作戰並無強烈需求,而且下一代戰略轟炸機也在研發之中,經過空中加油理論上可以實現全球作戰,所以沒必要投入更多資金去研發轟炸機所用的核動力裝置。其次,技術層面上講,核裂變始終具有很強輻射,除非能實現核聚變,核聚變的原理類似太陽,不依賴放射性金屬元素,所以對人體傷害極小,然而目前和未來很長時間內很難實現。最後,縱使你轟炸機上安裝了核動力裝置,你能飛10天半個月,飛行員受得了嗎?還不如研發航母艦載加油機,以航母為依托實現本土起飛的戰略轟炸機進行全球作戰.(作者署名:軍機圖)
回應
只要能解決加熱燃燒後空氣的核污染問題,核發動機就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從長遠來看,燃燒石油燃料的發動機早晚要被淘汰出局。況且,核能微型化隨著納米技術的不斷發展,必然會出現。也許不到30年,核動力飛行器就會出現飛翔在天空中,這是技術發展的必然(楨:?)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17/doc-ifyptkyk4995605.shtml
西安光機所公開的信息不多,但是它提到的幾條,包括無重鑄層、無微裂孔、無再結晶,都指向了這樣的改善:
這種技術應用以後,國內在渦輪葉片製造上,因為加工導致的產品報廢機率能得到顯著降低;而且產品的成品,潛在的製造缺陷降低,產品品質的一致性——這代表著實際性能的普遍改善。
雖然國內發動機長期積弱,但是近十年以來,中國發動機研製開始走上正軌的跡像是非常明顯的。
特別是航天、中科院等其它集團涉足航發研製領域,極大的增加了中國發動機發展的活力,以及對於相關設備技術的需求;類似這樣的技術突破,還將越來越多的出現,並廣泛的投入到實際使用中。(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噴子:這種渦輪葉片氣模孔絕對不是由完全不可能是激光加工設備製造出來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1-30/doc-ifyphxwa7096207.shtml
中國渦扇10B航發水平已接近俄要趕上美或還需30年2017.11.30新浪軍事
前一段時間,根據英國“飛行網站”報導美國新一代航空發發動機研製相關技目前已獲重大突破,預計將在2020年之後投入使用,裝備在F35。美軍下一代“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推力高達20噸,超越世界上任何國家。相關軍事專家指出中美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差距至少30年。
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裝備部隊的F110,推重比7-8,與它同類型的中國WS10直到2010才投入生產,用於裝備殲11B戰鬥機。中國的WS15相當於美國F119,官方媒體報導它的保節點是2020年,美國裝備F22的F119發動機20世紀90年代就以後投入生產,從研製時間上面看,中美差距確實達到了驚人的三十年的時間。中美存在差距,我國也在奮起直追,一直未停步,比如WS10的改進版本WS10B,像WS20這種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已經進入飛行試飛階段。
放眼世界,我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取得的成就不俗,渦扇10B的出現意味著我國發動機技術已經追上了俄羅斯。我國與美國頂級世界航空發動機研製國還有著較大的差距,追上美國並超過它這一切也只是時間問題。再過一個三十年,中國與美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你們覺得孰強孰弱呢?(利刃/木子李)
回應
差30年的說法不准確,比如說你30年前發明了飛機,我今天也發明了飛機,按照你的說法,我昨天還與你有30年的差距,今天就跟你一樣了。說不定5年後中國就研製出很美國同代的發動機了呢,別說不可能,殲20出來前美國人也是這麼說的,結果被打臉。
渦扇15迎重大利好新型激光加工設備令性能大幅提升2017.11.30新浪軍事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目前展示了新的激光加工設備,實現了對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的氣膜孔冷加工突破。
這種基礎能力層面的突破,對於中國所有類型的發動機——包括渦扇20和渦扇15在內,都是極大的利好消息。
現代航空發動機的結構原理,其核心都要落到燃油和壓縮空氣在高壓下進行劇烈的燃燒,然後高溫高壓的燃氣猛烈推動渦輪葉片旋轉上;這才能把燃油蘊含的能量,從熱能的形式轉化為機械能。
這也意味著,發動機的性能提升——不管是要求推力大,還是要求省油,又或者要求壽命長;都得靠渦輪葉片在耐高溫能力的提升上實現,越是能耐受高溫,這方面性能指標越容易提升。
特別是渦扇15作為五代機的發動機,本身非常強調超巡能力——不開加力燃燒室的情況下,提供很大的超聲速推力。這意味著發動機燃燒室必須處於非常高溫度的燃燒狀態下,才能賦予燃氣足夠的速度。
比如現在F135等新一代軍用發動機,渦輪前的溫度已經超過2000K——最近日本新一代戰機的發動機驗證機,也已經宣稱達到這一目標。
2000K,意味著超過1726攝氏度。這種要求,光靠現有的鎳基高溫合金本身的材料去硬抗,那是絕對扛不住的,現代先進發動機,至少要採用三管齊下的手段。
盡可能提升渦輪葉片材料本身的耐高溫能力,當然是必要的;國內經常在新聞上報導,中國發動機單晶材料又獲得突破,主要就講這個方面。
但是這方面的改進,傳統材料的邊際效應很厲害:要提升一點點溫度,需要的代價都很大。目前這方面的突破方向,主要在陶瓷複合材料上,不過由於韌性等問題,短時間內還是沒有辦法實用。
而另一條路子,就是想辦法減少熱量傳遞到渦輪葉片上數量,延緩它的溫度上升。這主要依靠在葉片上做一層本身耐高溫、導熱又很差的隔熱塗層來實現。
此次西安光機所的技術,就是第三條路子:通過從葉片內部向外噴射高壓空氣,強製冷卻葉片,並稀釋、隔離燃氣對葉片的直接沖刷。
日本戰敗後,雖然很大一部分工業基礎被戰火所摧毀,但是專家、技術人員以及設計資料依然保留了下來。尤其是日本在二戰中就曾經接觸到了噴氣式發動機,這也使得該國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能力自主研發成功F3小推力渦扇發動機,用於本國研製的T-4高級教練機。如今,日本還為P-1大型反潛巡邏機研製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F7渦扇發動機,實力已不可小覷。
反觀韓國航空發動機產業,一方面基礎差、自主研發動力小,另一方面,美國也沒有義務和意願對其進行援助和扶植,自然難成氣候。
目前,韓華特克溫公司是韓國唯一涉及航空發動機業務的公司。該公司的前身是三星集團的三星特克溫,其航空發動機業務是從1979年建立美製航空發動機大修線開始起步的,如今已經具備了一部分航空發動機零部件的生產能力,並且成為美國通用電氣和英國羅·羅等著名航空發動機公司的供應商。
此外,針對F-15K,韓華特克溫也已經建立了其配套發動機的大修線、總裝線以及試車台。
今後,隨著KF-X下一代戰鬥機項目的推進,韓華特克溫還將與美國通用談判引進F414的大修線和總裝線。這也意味著韓國今後也很難有自主研發航空發動機的可能性。
雖然自主無望,但韓國人仍希望能夠把大修、總裝這些涉及未來基本使用的基本功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管韓國人是出於“自主國防”的需要,還是有其它“精明”的考慮。但韓國人在有限條件下的作為還是值得稱讚的,反觀印度也搞“自主國防”但做的就少了。(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1-08/doc-ifynmzrs7989278.shtml
韓國展出大批頂級航發號稱超越中俄其實都是美國貨2017.11.8新浪軍事
在不久之前進行的首爾航展上,韓國人幾乎展出了所有品類的航空武器。其中就包括韓華集團的各型發動機,其中幾種既有供KF-16/F-15K使用的大推力發動機、也有供FA-50、KF-X使用的中推力發動機等等,技術水平絕不在中俄之下,架勢十足。
中國目前在發動機領域仍比較薄弱,難道韓國在一夜之間趕上中國了?當然不是,相反,這基本上都是美國貨,反而暴露了韓國雄心勃勃的航空計劃背後在動力上的明顯短板,或者說空白。
幾乎所有的所謂韓國“自主研發”航空武器裝備,採用的都是國外發動機,如KUH-1通用直升機裝備美國通用T700-701K渦軸發動機、 LAH輕型攻擊直升機採用的是法國透博梅卡的“阿赫耶”渦軸發動機,而T-50/FA-50和KF-X分別是美國通用的F404和F414渦扇發動機。
從歷史發展來看,韓國自建國以來工業基礎薄弱,尤其是在國防工業方面,如果不是上世紀70年代時任總統朴正熙的大力扶植,也很難起步。因此,韓國國防工業在很多方面的發展都存在極不均衡的問題,配套體係不全,相關硬件和軟件基礎不足。再加上可以從國外,尤其是從美國長期獲得價值不菲的軍援,可以很方便的採購成品,導致了韓國國內自主研發動力不足。可以說,韓國航空發動機產業在上述這幾個方面上的表現尤為突出,進而長期無法形成自主研發能力。
從現實的技術難度來講,航空發動機結構複雜、研發風險高、試驗測試耗時長且耗資巨大,遠非飛機整機設計製造所能比擬。因此,可以看到,目前世界上能夠自主研發航空發動機的國家遠遠少於能夠自主研發飛機的國家。同樣,韓國可以號稱自主研製生產KT-1、T-50/FA-50以及KUH-1等航空整機裝備,卻一直無法突破自主研製生產所需的航空發動機這道關,原因就在這裡。
其實,可以將韓國航空發動機發展與中國、日本的同類產業進行比較,就可以看的更為明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同樣也面臨著工業基礎薄弱,甚至可以說一窮二白的現狀。但是,在蘇聯較為全面的工業技術援建的支持下,中國很快就建立起了初具規模的工業基礎,尤其是國防工業。此後,雖然蘇聯撤走了所有人員和技術資料,中國卻已經可以憑藉自身的力量,繼續發展和完善。而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也是由此開始艱難的起步和騰飛的。
運20終於不用受制於俄:中方披露渦扇18已上機試飛2017.10.24新浪軍事
2016年,國產運20服役,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可以製造200噸級大型運輸機的國家,如今已有多架運20交付部隊服役,已發現05號機,實際數量更多。
近日,媒體披露,運20已開始換裝國產發動機:渦扇18,已經上機試飛,一大問題終於解決了,終於不用受制於俄羅斯的發動機供應了。WS18首飛成功標誌著國產發動機研製進程的重大歷史突破。
大運輸機屬於沒幾個國家能搞定的產品,如今不必再為用進口發動機沮喪,國產型號有了。中國正在研發運-20時,雖說採用俄D-30KP2發動機,但是國產型號的研發工作沒有放棄,而且一次上馬了二個項目,WS-18與WS-20。從目前的情況看,WS-18將先行列裝。這回輪到俄方頭痛了,又失去一份大生意了。
據報導,2014.10.29,WS18在中國空中測試平台上首飛成功,隨後在歷時80天的測試中取得良好效果,如果2017年過去了,實現交付試用,已屬正常。由太行核心機發展的WS-20進度顯然要慢了一點,也許只能期待在運20改進型號使用。
WS-18基於俄D-30KP-2設計的大涵道比高性能渦輪風扇發動機,不要以為是仿製品,俄方沒有轉讓該發動機生產許可證,也沒法仿製,現代航空發動機太複雜了,中俄之間的許多標準也不一樣,只能以其為參考,自行重新研發國產型號。
由於中國的技術進步,與原型相比,有了不小的變化,別看在外觀尺寸差不多,但是重量要輕了300公斤,只有約2000公斤,推力提高到13.2噸,超過原型的12.5噸,油耗也下降了。也許就是,差距就是翻修壽命3000小時,原型擁有長期的生產與使用經驗,但是在後期的改進中,我們可以逐步提高。
WS-18與俄D-30KP-2相近,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簡單的進行代替,目前中國使用的D30數量相當多,空軍伊爾-76和轟-6K也同樣採用該發動機。(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回應
四台發動機就減輕了1200公斤,推力增加2.8噸,了不起!飛機的設計和製造講究的就是“斤斤計較”,如果再把使用壽命提高一些就非常完美了,未來我們真正需要的還是WS-20。
這樣的新聞,請你不再進口俄發動機以後再發,不然我覺得你很缺德
這樣的話請你爹們死了再說,不然我覺得你是一個za種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24/doc-ifymzzpw0484925.shtml
殲20列裝開始大批量生產中國靠一科技能年產四個團2017.10.14新浪軍事
日前,國防部證實了殲-20的試飛行程十分順利,目前已正式列裝空軍,雖然不知道這次具體列裝了多少架,但對於我國空軍是一個歷史性時刻。殲-20列裝也充分說明了中國開始打算量產,究竟年產量有多少架,同樣是軍迷們想關注的話題。
然而,殲20的生產線是採用了中國一項先進黑科技“脈動生產線”,所謂的脈動生產線其實就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生產飛機的方式,按照特定的節拍,使飛機在生產線上以固有的節拍移到五個操作站位,有效節省每道工序間的消耗時間,提高飛機裝配的效率與質量。說白點就是類似生產汽車流水線一樣。
隨著殲-20已列裝我國空軍,量產型殲-20的數量逐步增大,目前中國面臨急需更多的發動機,然而引進俄製AL-31系列發動機的產量再也滿足不了殲20的生產需求。幸虧中國早已未雨綢繆,自主研發匹配殲20國產發動機。殲-20換裝國發試飛照片就是一個佐證。
中國終於迎來了一款可以匹配殲20的國產發動機,同時也昭示著中國已擺脫俄製AL-31的依賴與製約,據專家分析認為,一條“脈動生產線”開足馬力生產1年至少可以生產出24架殲-20,四條同時生產1年可以產出96架等於四個飛行團編制。
值得關注的是,有媒體報導,俄突然鬆口主動解開對中國發動機領域的封鎖,並同意出口400台發動機給中國。雖然殲-20換國發試飛,但目前國產渦扇發動機並未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此時對於俄就是一個機會可以大量出售發動機,不然以後就再也沒了機會。(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14/doc-ifymvuys9675820.shtml
俄羅斯或將看家寶貝出售中國助殲20全面超越F-22 2017.10.14新浪軍事
媒體首次報導俄羅斯會出售中國AL-41發動機的消息,此前在2013年中國採購蘇-35戰鬥機之際就有國外媒體分析認為中國是看重蘇-35安裝的AL-41,這些隨蘇-35一起交付中國的AL-41將會裝配到殲-20上。對此俄航空工業界最高級別的官員明確表示:這不可能。中國若要獲得更多的AL-41,那隻能購買更多的蘇-35。
如果真如俄羅斯軍事專家所言,俄羅斯出售這款先進的發動機給中國,對中國的幫助將會非常大,殲-20將會立馬安裝AL-41,性能將會全方位超越美軍F-22和F-35。
不過,有分析認為,俄放出可以出售AL-41發動機給中國的風聲,或有深層次的考量,除了中俄戰略合作,也可能是看到了中國航發的研發速度驚人,再不出售用不了多久中國可能就不會購買了。
近期中國殲-20在測試一款中國完全自主開發的新型發動機渦扇-10B,這是一款比目前殲-10、殲-16裝配的國產發動機要先進的多的產品,這款渦扇-10B研發所用時間比渦扇-10研髮用時短很多,這表明中國在航發領域進步非常快。而之前分析認為的殲-20指配的發動機渦扇-15也已經在測試中,或在2020年左右完成研發。
目前媒體披露的渦扇-15的性能指標同AL-41和F119發動機相差不多,如果這款發動機研發完成,中國將不再需要購買俄羅斯的AL-41放眼全球,只有中美俄三國在研發五代戰機,俄羅斯現在不出售這款裝備,數年之後將找不到任何一個買家。
如果俄羅斯決定出售AL-41,中國決定購買,這或許是美軍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趕緊賣給中國,再不賣,沒機會了!中國發動機研製速度很快。
中國現在是來者不拒,只要是好的東西,價錢合適,有多少要多少,至於中國自己研發的先進東西,那不會更不應也不能停,需要的資源、技術,需要多少給多少,市場銷路嘛,中國人口多,市場大,再多的東西填下去,就如同石沉大海,除了一陣漣漪圈圈外,立馬就歸於平靜如鏡湖般的寧靜。
不要以為,這是俄方佔便宜,實為雙贏。中方雖說擁有水平不低的燃汽輪機技術,但是不足之處也有,尤其是技術基礎方面,俄方別看處於困難中,但是相關的技術水平不低,尤其是基礎方面,對中國來說依然是沒法比的。
合作將讓雙方各取所需了,俄方解決眼下的問題,中方為後繼發展的強勁力量,更重要的是加快發展速度。目前燃汽輪機,尤其中小型號,幾乎被歐美企業高度壟斷,如果要打破它,那麼中俄之間的強強聯合將是非常重要的,這將為雙方提供性能優異、價格低廉的燃汽輪機產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俄毛若是真心合作,就拿航空发动机技术来交换,否则俄毛就滚犊子!
礼尚往来,中国的先进技术理所当然的也应该对欧美日俄保密!
尼瑪的牛反正不上稅好吧,燃汽輪機就是渦扇發動機改的,俄只是一下子鬧崩一時沒有替代烏克蘭產燃氣輪機型號罷了,庫茲涅佐夫公司一直都在生產大型燃氣輪機,事實上今年毛子已經做出幾款新式大型燃汽輪機,而且燃汽輪機的水平直接取決於渦扇發動機核心的水準,烏那一套是三十年前蘇聯時代的落後技術了,大毛子新產燃汽輪機都不用了。
吹,继续吹!
俄罗斯人就是放不下架子。如果,都有彼得大帝那样的胸襟,俄有何来不复兴。
对中国来说,美俄二国都是最现实的威胁:美国想的是分裂你;俄毛的算盘是占有你,半斤八两都不是啥好鸟。
中俄联手.各有所长.将长处组合到一块.就是強強联合.是双蠃的结局.
中国军亊科研能力,全面超越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俄中合作,对俄而言,利大于我。但中国在真正崛起的关键时刻,需要俄的助力与合作。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06/doc-ifymrcmm8723234.shtml
中國一技術讓俄心服口服放下架子尋求與中國合作
上世紀90年起,中國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俄羅斯卻陷入困境,如今我們的許多東西對俄方已擁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可是俄方顯得猶豫不決,明明相當需要,比如:無人機,卻不願意向中國引進。究其原因,俄方不好意思了,以前一直為中國的老師,如今老師向學習買東西。
不管多麼不好意思,實現問題才是關係,近年以來,中俄雙方已簽訂多項技術合作的項目,近期又簽定一份重要協議,2017.6.16,第四屆中俄博覽會中俄工業與技術合作洽談會上,中俄企業簽訂了“燃機機組採購、製造和開發戰略合作協議”,這不是採購協定,卻也意義不小。
俄為何突然轉變態度,轉而要與中國合作造先進發動機?仔細研究一下,會發現原因是這樣:硬漢也有無奈處,俄方實際面臨太多的困難,為了重振雄風,只能放下師傅架子,尋求與中國合作,這也是唯一的機會了!
也許在許多報導中,簽訂協議的俄羅斯聯合發動機公司被稱為:燃氣輪機的研發巨頭,整合了俄國內“超過80%以上的燃氣輪機設計及製造單位,在燃氣輪機領域有著極強的技術實力,所研發的燃機性能在世界處於先進水平”,實際情況卻是:俄面臨嚴重的燃汽輪機缺乏問題,尤其是軍用領域。
以前,俄所需的燃氣輪機,尤其是艦用型號,依賴於烏克蘭供應,如今俄烏關係惡化,自然也就是供應中斷,這嚴重影響了俄軍艦建造工作,比如:11356級護衛艦,由於燃氣輪機斷供,俄最終只能出口給印度,讓印度自行採購燃汽輪機再安裝上。
中國燃汽輪機產業起步晚,卻已經完善的燃氣輪機的研發和生產體系,技術水平也不低,比如:R0110重型燃氣輪機,艦用型號更是形成體系,現役驅逐艦採用的QC280型,以及QD128和QC185、 QC70等多種類型燃氣輪機,不少為俄方急需的型號。
這個協議僅說在中小型燃氣發電機組領域進行聯合製造和研發,卻是打開一個通道了,俄方可以藉此獲得許多急需的東西,可以請中方幫助加工某個部件,或者,解答某個細節技術問題,至於到底應用於什麼型號,不需要明說的!
院士披露我國航發一巨變殲20或迎來比肩F22發動機2017.10.05新浪軍事
中國近年航空發動機取得了一些進步,殲-20已經換發了渦扇-10B。
中國工程院院士、殲-20發動機總師甘曉華坦言,中國軍用航空發動機更國外最先進的水平相比落後一代甚至更多。全球能製造飛機的公司有30來家,但是能夠生產發動機的不超過5家,其中勞斯萊斯、通用、普惠三家巨頭壟斷了絕大部分民用市場。
中國正在改變這個格局,在2016年,中國啟動了實施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重大專項,直接投資不低於1000億,專項總投資將達到3000億元。——航發的研發生產已經成為國家級戰略。
不過,目前我國的航發研發還處於提升階段,同發達國家相比落後明顯,代表中國最高水準的軍用航發為近期裝配殲-20的渦扇-10B,雖然相比渦扇-10提升明顯,但是同F-22、F-35使用的F119和F135差距明顯,航空發動機限制了殲-20的性能進一步提升,不過近期有消息稱相當於F119的國產渦扇-15研發取得了突破。
大飛機使用的發動機長江-1000研發進展順利,媒體報導C919目前使用的是國外企業的航發,但是已經為長江-1000預留接口,另外長江-2000也在緊張研製中,這兩款發動設計性能同目前先進的國外發動相當,如果能夠在2025年開始量產,時間上也要比外國公司同類產品晚10年以上。
中航發總經理馮景璋說出了中國航發工業的最大弱項:中國的發動機從設計到完成起碼要10年,而國外只需要3年不到的時間。之所以差距如此之大,是因為我們以前在該領域都是空白,要做大量實驗驗證,而西方公司一步一步積累過來的,大部分設計技術都不需要再驗證就可以直接使用。
甘曉華院士稱:“以前為了國防急需,又沒有錢,都是測繪仿製,然後趕緊裝備部隊。”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做基礎創新,這一點非常重要,基礎打牢了,有了各種技術的積累,研發一款新發動機就不需要再花費10年的時間,而是2-3年就能完成。從這個角度分析,渦扇-10B,意義不僅僅是給殲-20戰鬥機提供發動機這麼簡單,而是這一路積累的基礎技術價值巨大。(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觀點三:“受制於人論”
我們買了那麼多年AL-31,已經夠丟人的了。現在又出現整機採購的情況,簡直是開歷史倒車。一旦戰時俄國人斷貨,我們的空軍豈不真成“空軍”?
WS-10A定型後,我們已具備和俄國人討價還價的資本
駁斥:
作為蘇-27的“復刻版”,殲-11用AL-31豈不天經地義?WS-10並非為其專門研製,由於性能接近才成為蘇-27動力系統的國產化替代方案。有人會說殲-10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用AL-31,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國邁入三代機門檻時主觀意願與客觀生產力脫節,如果非要追求“國貨”動力系統而導致型號研製停滯甚至下馬,這恰恰才是“受制於(自己)人”,這才是對國防建設的不負責!
我想反問一下持類似觀點的朋友:美國PAC-3反導系統中部分電子器件由日本供應,為何無人擔心日本一旦斷貨將導緻美軍無法抵禦流氓國家的導彈攻擊?
觀點四:“應急作戰論”
一種善意的聲音認為我們採購蘇-35是為了應國土防空之急,在中美空中對抗中不落下風。
面對頻繁在半島上空炫耀武力的美製三代改進型和四代機,su-27系列已難有建樹
駁斥:
這些朋友連觀點一的認識水平都不如,三代機再改也是三代機,如何去對抗四代機?更何況戰爭從來就不是單件兵器間的對決,而是整個作戰體系乃至國力的對抗。末日科技救不了納粹德國正是基於這個道理。更何況這還是一種尚未與我國空軍作戰體系整合的武器平台,就這樣拿去正面肛美國人的作戰體系,結果可想而知。此外,區區24架飛機如何在萬里海防線上與數量同樣佔上風的敵機周旋?即便是24個霸天虎也得被累吐血。
我們真正的措施是在國產三代機尚未結束研製的時候就啟動四代機總體及配套分系統預研!就在這種不利局面下,我們竟搶在俄國人前面率先定型了四代機。(作者署名:空天米格)
回應
駁斥的好,那些沈飛破產論,國產發動機不堪重任,不然的話,為什麼要買蘇35論,蘇35可以暴打f22論,等等,都應休矣。殲20,我們已經創造了奇蹟,我們已經走到了昔日的老師的前面,我們的太行已經超越了三姨夫,我們的國發已經在殲20試飛,為什麼在我們的網壇上充斥著不滿,埋怨?發動機很多人恨鐵不成鋼,但到現在為止,俄唯一領先我們的,就是117s的矢量噴嘴,推比十的發動機他們也在試制。中國人是愛國的,多一點平常心吧。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03/doc-ifymkwwk8055234.shtml
沈飛為何不關閉殲11生產線轉產殲20 受成本利潤制約2017.10.03新浪軍事
近日,網上出現幾張國內某場站裝備疑似蘇-35SK的照片,再度引爆中國是否應該進口蘇-35的爭論,現羅列幾種典型觀點予以批駁。
觀點一:“三代機無用論”
國產四代機殲-20已經列裝部隊開展試驗試飛工作,大批量生產指日可待。在這種背景下根本沒必要繼續採購三代改進型飛機,後者的綜合作戰能力必然較前者低,有這錢不如用於擴大殲-20生產線,並關閉三代機生產線。
駁斥:
這種軍迷起碼還知道三代機再怎麼改進也無法對抗四代機,比那種叫囂“米格-21照樣肛F-4”的不知高到哪裡去了。但他們的邏輯卻完全脫離實際:首先,如果關閉殲-10和殲-11生產線,目前正在使用三代機的部隊還怎麼維持日常訓練和戰備巡邏?都坐在宿舍裡等殲-20下線麼?有網友提出讓沈飛轉產殲-20,報廢的三代機工裝和原料你給賠?沈飛難道不是企業不考核經營成本和利潤?其次,我軍尚存不少仍在使用改進型二代機的作戰單位,他們能否一步到位適應四代機?再次,我們的先進高教機尚未普及。即便四代機產能爆表,飛行員培訓能否跟得上?
以前南北都能造二代機的時候,你們說這是大鍋飯、重複建設,要搞市場化改制,不同院所、廠家間要引入競爭機制;現在幾個總體單位終於能以較高起點各搞一攤了,你們又祭出計劃經濟那套全國大協作、全國一盤棋的思路,希望沈飛、西飛等獨立企業實體“犧牲小我”無條件轉產自己“心儀”的飛機。精神分裂世所罕見。
觀點二:“三代機仿製失敗論”
我們的三代重型機抄了半天仍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繼續買來抄咯~
駁斥:
這完全屬於閉目塞聽,殲-11一直在改進。得益於我國電子和自動化技術方面的突飛猛進,目前殲-11最新改進型和殲-16已經裝備主動相控陣雷達、兼容第四代空空導彈和各種國產空地制導武器,在一些單項方面顯然已蓋過蘇-35SK。如果對蘇-27的總體設計沒有十足把握,何來如此深入的改進?但我們也應看到,蘇-35SK也擁有一些我國尚未工程化的先進單項技術,比如117S發動機採用的全向矢量噴管就值得我們研究。此外,蘇-35作為蘇-27家族的頂級型號融入了俄羅斯對於未來空戰的思考,對殲-11及其衍生型號的進一步改進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我們只採購24架顯然不是拿來作戰,而是側重於研究的。
法航A380客機發動機炸裂 緊急備降加拿大
據BBC今日(2017.10.01)消息,法航一架由巴黎飛往洛杉磯的,AF66航班A380客機,在大西洋上空時,右機翼外側的4號發動機炸裂,包括進氣道、風扇、以及前端部分解體,飛機緊急在加拿大小鎮古斯貝(Goose Bay)機場備降。
法航的10架A380採用發動機聯盟的GP7200發動機,空客為A380提供遄達900和GP7000系列兩款發動機。
據法航發言人表示,當時飛機上載有496名乘客和24名機組人員。有乘客表示飛行過程一直平穩,直到飛機飛越大西洋時,突然發出一聲巨響,飛機出現震動並一度急降,然後機長宣布飛機有一個引擎在空中解體,據悉部份乘客當時發出尖叫聲。
從乘客拍攝的片段可見,出事引擎的一部份在空中擺盪。
乘客David Rehmar是航空機械師,他表示這很可能是風扇故障引起的。他說,事發前感到機身有一個突然的移動,接著是一聲巨響,緊接著飛機開始震動。飛機在30秒內穩定下來時,他擔心機翼可能受損。
他還補充說,飛行員很快就關閉了受影響的發動機,在大約飛行一個小時後,這架飛機備降加拿大東部的古斯貝機場,
有乘客指出發動機在大西洋上空輕微爆炸,法航表示,4號發動機嚴重受損,非常感謝機組成功處置緊急情況。降落後,機場人員隨即關閉跑道,檢查是否有碎片掉落,所幸沒有對道面產生影響。
回應
還好是四發
雙發也沒事,330單發可以飛一個小時以上
多半羅羅
不是羅羅Trent900,是普惠GP7200系列。小事一樁,羅羅遄達發動機的複合材料整流罩掉了而已
別胡扯了。整流罩掉脫落進工作的發動機裡,還能叫小事一樁?
https://www.iread.one/2975586.html
回應
我还己为收购什么先进的发动机,原来是在收破烂技术。
噴子們,小型活塞发动机,美国将其视为汽车发动机一类的技术,所以没有出面阻止。中国收购,是为了私人小飞机的市场。中小型查打无人机会用到此类发动机。
讓美國為我們打工!
中法合研新一代發動機亮相將助直10性能比肩阿帕奇2017.9.22新浪軍事
近日開幕的第十七屆北京國際航空展上,中航發公司展出了渦軸-16,WZ-16是中國航發東安與法國賽風直升機發動機公司合作研發的新一代渦軸發動機。
2016年,渦軸16首裝7噸級AC352直升機實現了首飛。該發動機具有高功重比、單位功率、低油耗、高可靠性、優良維護性、先進控制及故障診斷和對策等優點。而武直-10也在7噸級,渦軸16可使武直-10不受心髒病困擾。(作者署名:迷彩派)
回應
看來航空發動機短板不止渦扇,渦軸的也與國外有差距。
腦殘公知大V噴子,渦軸-9已經配套在武直-10,功率達到1300馬力,打破了國外禁運。功率更大1900馬力渦軸-10已研製成功,可以作為10噸級發動機,包括直-20、重型武裝直升機。中法聯合研製渦軸16已批量生產階段,填補了國內1500馬力級空白。
無論其功率大小,只要是合資的一定有限制性條款--不能作為軍用。以C919為例,有網友甚至某些所謂的專家都信誓旦旦地說把C919移作軍用,只可惜不能,也不可能移作軍用。除非中國不用別人的發動機,....
919要军用,再简单不过了,中国有运20啊,发动机,航电,起落架,传感器,驾驶舱仪表直接用运20的,C919國產CJ1000發動機,只有壳用919的。
直15是军用编号,何况这次合作是合作研发各自50%,我们同时拥有在国内生产使用的100%产权,中法之间的直升机合作要深入的多,比如直9都改成啥样了,限制啥了?
然而即使是2000小時的總壽命,離美國水平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要知道,一流訓練水平的空軍,其飛行員年飛行時間在150-250小時範圍,這也就意味著裝備有太行發動機的戰機,大概每隔10年就需要更換一台發動機。對於飛行日曆壽命達30年左右的戰機來說,這無疑是一筆很大的費用。
美國F-15E將機體壽命延長至12000飛行小時以上
航空發動機作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其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然而,聰明的中國人還是找到了另外一條道路。我國著名的發動機專家甘曉華院士,實現了獨特的發動機訓練/戰鬥雙工作模式,只需在平時訓練時對最大加力做出一少部分限制(最大11噸),就可以將使用壽命增大70%——這實在是一個驚人的數據。而且,兩種模式可以隨時轉換,不影響戰鬥使用。
目前我國殲-10B/C、殲-16等3.5代機的機體壽命約為6000小時,而殲-20、FC-31更是可能接近8000小時,進行延壽後有望繼續增加50%左右。可能長達12000小時,當然需要壽命更長的發動機,而我國在發動機領域的這一最新突破,正好初步滿足了需求。
目前我國軍工行業已經進入了全面爆發期,各型裝備的性能不斷突破,相信在不久以後,我國發動機的基本壽命也能夠獲得巨大的突破,在性能上接近美國水平的同時,還能具有更便宜的價格。(作者署名: 伍楠竹一)
回應
沒錯,我們是落後,但是噴子們,落後就不可以追趕?
中航工業國際24億港元收購美國飛機發動機業務
據路透社香港2017.9.20報導,中航工業國際擬向直接股東中航香港收購Motto 全部已發行股本及股東貸款票據,當中10億港元以現金結清,餘額14億港元以代價股份支付。
Motto為一家控股公司,八成收入來自美國客戶,主要透過美國CMI及CMS分別從事活塞發動機、點火系統及發動機零部件業務以及發動機及飛機維修保養業務。
Motto於2016年度收入2.04億美元,淨利潤537萬美元,按年分別增加24%及減少54%;年末經審核綜合資產淨值為1084萬美元。
殲10系列戰機換裝太行發動機有兩難題 仍用俄製航發2017.9.22新浪軍事
據報導,日前換裝國產“太行”發動機的殲-20戰機已經實現首飛。在此之前,殲-16、殲-11B等也都已經在使用,然而,為什麼殲-10卻偏偏不行呢?今天,北國防務就來說說這事。
對於殲-10B來說,換裝太行真的沒那麼容易。雖然兩種發動機為了提高通用性,連與機身固定的安裝節位置和間距都基本相同,但是性能和尺寸上的差異還是很明顯的。太行的最大直徑和全長相比AL-31F都要小很多,但是推力反而增加不少。這就使得殲-10B必須進行改進設計,包括進氣道進氣流量的調整、針對不同的推力特性曲線和喘振裕度對飛控軟件的調整、不同飛行和作戰條件下發動機工作狀態的調整等等。
而且,尤為重要的還是殲-10B後機身以及發動機艙尺寸的縮短,從而降低相當一部分飛行阻力,這需要較長時間的驗證試飛以便收集相關數據,確定飛行包線以及對飛控軟件進行相應的改寫等等。
但是,軍方對於殲-10B/C性能實現飛躍式提升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根本無法等到611所和成飛完成換發的所有試飛科目以及改進再投入量產。而且,對於成飛來說,不換發動機還可以節省很大一筆重新設計、生產工裝夾具的費用和時間。(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太行從87年立項開始就是為殲10量身定做的,根本不存在殲10需要修改設計的問題。太行不上殲10只有一個原因,可靠性太差,空軍拒絕在單發戰機上裝備。
公知大V噴子,殲-10C會用WS-B.
中國這項獨特技術使太行發動機可使用壽命增加70%
2017.9.22新浪軍事
發動機壽命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發動機性能的重要問題之一。美國早在第3代戰機發動機上就實現了3000-4000小時的總壽命,而無論是我們買自俄的AL-31F,還是國產的太行發動機,其早期總壽命都只有900小時。當然,我國的進步也是很快的,“太行”的總壽命很快就增加到了1500小時(還順道把AL-31F的總壽命給延長到了1500小時),最新的“太行改”發動機壽命甚至增加到了2000小時。
“航空發動機也分為低端、中端、高端產品,我們不是造渦扇-15這種高端重型渦扇發動機,中低端發動機的門檻並不高,就像現在中國能造中低端手機一樣!”他說。
“我認為天驕航空用8年左右時間,就可以逐步消化吸收國外的發動機組裝技術、試車技術、控制技術、材料技術、鑄造工藝,並最終實現渦軸、渦扇發動機的國產化!”他做出了自己的判斷。這位年輕技術專家,對天驕航空和自己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我喜歡具有挑戰性的職業!”(作者署名:諍聞軍事)
回應
國企是落後腐敗的產物,必須淘汰。
鳥人,你必須淘汰
私有化都是老闆賺錢,跟你有關係麼?國企按時繳稅,賺的錢補貼醫療,還給偏遠地區修高鐵架電網設基站這些都是虧本的,你私企敢這樣做?
中國航空發動機方面投入一點也不低,搞不出東西的藉口罷了。航空投入絲毫不低於航天和造船,成果就是沒有成果,什麼也造不出來。主要是不開放壟斷太厲害。
說中國沒成果?ws10被你吃了?ws15也快出來了,還扯到壟斷?你去問問美國的發動機公司看看外國公司能入股麼?
天驕私企說航空發動機也分為低中高端產品,我們不是造渦扇-15這種高端,中低端的門檻並不高!
8年實現烏克蘭發動機國產化這家中企為何能這麼說
2017.9.21新浪軍事
近日有外媒稱,中國與烏克蘭的航空發動機合作遭遇重大危機——基輔地方法院凍結了中國北京天驕航空公司在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41%的股份。中國著名《環球時報》對此進行了報導,但在20日該報又刊登了到場的馬達西奇總裁博古斯拉耶夫的聲明:我們目標堅定地執行與天驕的協議,並已經取得重要成果。
對於國內很多軍迷和網民來說,對於天驕航空的質疑,並不是從凍結股份開始,因為在絕大多數人看來,航空發動機是一個高度複雜、技術極為先進的產業。中國國有航空大企業背靠官方採用全國大協作,搞了幾十年都是磕磕絆絆,那麼天驕航空這一家成立沒幾年的民營企業,又怎麼敢涉足這一高端領域呢?
通過現場了解,筆者發現事實並非這麼簡單。天驕航空可是挖了不少高端人才,不但有來自羅羅公司的專家、牛津大學的空氣動力學博士,還有不少管理和技術人員,就來自中國航空和航空發動機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這些專業人士的到來,讓現場參觀的筆者感到天驕航空的實力頗為可觀。
“天驕航空是一個民營企業,它就是通過靈活的機制和組建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來實現在發動機行業的切入!相比國有企業,天驕航空在機制上更為靈活,與烏克蘭企業的合作方式效率更高!”在現場企業一位內部知情人透露說。此外據透露,天驕航空已經在去年就開始組織技術人員在哈爾科夫進行培訓,為國內重慶基地組裝生產發動機做準備。
據天驕航空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介紹,他在馬達西奇公司參觀後,有兩點感觸很深:第一是烏企業一線員工素質很高,對本專業非常熟悉;第二是他們員工待遇很低。這位專家認為,烏方在如此低待遇下還能生產先進的航空發動機,首先是源於蘇聯大規模工業化後對整體國民素質的提升,第二是因為蘇聯長期高額軍事投入,給航空企業帶來的巨大技術積累。
他認為中國工人也不笨,但相對於烏工人,缺少的就是技術訣竅和經驗積累,只要能善於學習,給他們時間中國工人也能生產出和烏產品性能相當的發動機,甚至質量更好!面對外界的某些質疑,這位專家認為中國材料加工技術的進步,已經完全能滿足生產TV3-117這種中端技術的渦軸發動機,只要通過引進技術和工藝規範,中國民營企業同樣可以生產。
中國工人在組裝發動機試車台
而早期飛機中,僅次於鋁的則是鋼材。
鋼材很重,但是能做到的最大強度也大,也相當能耐熱;因此至今除了極少數超輕型和輕型飛機以外,飛機起落架主體依然是高強度鋼的天下。
而在很多高溫區域——特別是發動機段,隨著鈦合金材料和工藝的不斷改進,能耐受的溫度越來越高,鋼材的應用範圍和比例正在明顯降低。
但是在很多定位比較低,成本控制更重要的機型——比如米格29和後來的FC-1梟龍上;复材和鈦合金的比例依然比較低,主結構還是以鋼/鋁這樣的經典組合為主。
而鈦的優勢,則是它提供比鋁好得多的強度和耐熱能力,而又比鋼材輕得多。其實從鈦本身來說,這個材料在自然界並不罕見,但是這東西的冶煉和加工難度相當高,因此造價上一直下不來,而且要做大型件的難度一直非常高。
目前殲20鈦合金大框的公開亮相,無疑證實了殲20擁有一副輕巧而結實的骨架,這對於飛行性能和壽命是至關重要的保證。(作者署名:候知健)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20/doc-ifykymue7477271.shtml
也許有人認為,俄方樂於與中方合作,屬於內外交因之中,不得不放棄了傲氣,實則為中國技術水平上升,具備與俄方平等的合作資格。這種合作的出現,本事就是我們水平提高的體現,沒有能力,人家根本不會考慮與你合作。(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沒有特種鋼就不會有航母,這話不錯,但是中國航母的特種鋼是自己製造的不是俄出口的。
合金鋼是一爐爐試驗出來的。也就是靠燒錢燒出來的。
疑似殲20機身鈦合金大框曝光尺寸全球第一已超F22
2017.9.20新浪軍事
在經濟半小時的節目中,出現了疑似為殲20發動機段的後機身鈦合金大框。
從圖像中推測尺寸的話,這應該還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戰鬥機鈦合金大框——最大尺寸的大框是殲20中機身彈艙段的大框,尺寸超過F22。
在飛機的結構設計中,不同的部位遭遇到的情況各不相同,因此沒有一種材料能夠萬能的滿足所有部件需求;最終的結果,只能按照各自的強度、密度、溫度耐受能力,靈活搭配多種材料使用。
比如此前飛機上運用最廣的,是鋁合金;因為鋁最輕,而強度又足以滿足大部分地方的使用需求。
但是鋁也有著很大的的局限性,其一,是鋁能做到的最大強度不夠,比如在起落架這樣要求特別極端的地方,鋁合金不能用。
其二,是鋁耐受高溫的能力不行,因此飛機上的高溫區域結構,都不能用鋁;這也是飛行速度較高的飛機——比如SR71、米格25/31,材料比例和常見飛機完全不同,大量使用鋼或者鈦的原因。
目前流行的碳纖維複合材料,主要取代的就是鋁合金——這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複合材料和鋁一樣,也不能耐高溫。因為碳纖維复材,說穿了就是用碳纖維加強的樹脂塑料;碳纖維雖然不怕高溫,但是樹脂塑料還是怕的。
另外由於碳纖維复材是用一層層的織物固化成型的,因此它天生抗衝擊能力很差,易於層間分裂。所以在有較高的耐受戰損(防砲彈、導彈破片)要求、或者是防鳥撞等抗衝擊要求的情況下,它反而不如鋁合金。
比如波音787用了超過50%的複材做結構——這意味著主材料全面淘汰鋁了,但是依然要保留一些鋁結構件在機翼垂尾等處作為前緣,抵禦鳥撞。
俄甘願為中國送來一冶金技術從此先進材料不再愁2017.9.20新浪軍事
中國在技術發展路道,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卻也不拒絕國際合作與交流,一直堅持開發的原則,與中國合作的第一大戶為俄羅斯,如今俄方對中國技術越來越興趣了,也樂於與中國進行合作。不僅有大家熟知的,大客機、重直升機方面的合作,也有鮮有人知的基礎領域合作,比如:中俄冶金創新研究中心,一家剛剛掛牌不久的單位。
中俄冶金創新研究中心的俄方參與單位為: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冶金研究所,成立1955年,在俄冶金領域擁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研製了現代冶金學領域一些最重要的理論和工藝問題。尤其是,該所所掌握的高速噴射注入設備,涉及到中國冶金行業精煉領域發展的一個瓶頸。
經過俄方在十多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才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如今送到中國,將幫中國解決一個大難題,幫助中國實現在煉鋼精煉熱態微調成分微調餵線、射彈、高速噴粉三位一體的新格局,為開發純淨鋼、高合金鋼、特殊軍工用鋼等新產品提供更好條件。
中國在技術發展中,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難之一就是材料問題,其中冶金材料為一個相當大的問題。冶金技術為基礎技術之一,應用非常廣泛,尤其是軍工領域,地位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小到槍彈,大到航母。可以說,中國在許多軍工項目中,存在在還缺少先進材料的問題,不僅影響質量,甚至造不出一流的軍工產品,俄羅斯這次出手相助價值很大,這是再送一個寶貴技術給中國。如今通過合作,可以引進該項工藝和設備,這是雪中送炭式的幫助,西方對這次的事,絕對是又嫉又妒,西方也一樣想從俄獲取相關的技術。
誰也無法否認,俄在冶金技術領域的高水平,比如:潛艇或深潛器可以下潛到多少米的深度,實質就是由冶金技術水平決定,俄阿庫拉攻擊型核潛艇創造過潛到了1200米的記錄,美國潛艇至今無法打破這一記錄。
冶金技術在理論上簡單,看似各種成分含量多少的問題,實則要達到理想的性能,不是計算出來,而是經過需要大量試驗總結了出來,往往靠時間積累堆出來的,這也是中國的不利之中:積累少。曾經有人在對比之後,認為:中國進行的技術試驗規模僅為俄的五分之一,美國的十分之一,差距非常明顯。
這個項目,對中國提高冶金關鍵工藝的技術水平和設備提檔升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將為突破許多技術難關提供好條件,但是我們不能期待通過合作獲取核心技術,事實上,我們從沒有這樣想法,真正的先進技術是買不來的。
300小時。壽命果然還是不到4位數啊
腦殘,300小時是發動機檢修間隔時間.
楨:太行大修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美國民用發動機大修4000,軍用大修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都是從短到長,美國的F100也讓F15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不是說中國人是最聰明的嗎?怎麼養了那麼多廢物到現在還搞不好各種發動機!
腦殘,發動機和芯片是西方國家最後的工業保壘,要是被我們超了,我們將會主宰世界
對於天朝來說,擴大產能還成問題?
流浪恆星[遼寧瀋陽]生產高端貨,工人的因素遠比機器重要,中國的技工質量,只能呵呵了。所以但凡高端貨,中國全部產能不足呵呵
西方人為了規避人的因素對裝配的影響,早就從工裝、夾具,多工位專工位進行裝配。從而讓生產流程簡化到每個工位只是一個簡單的勞動。如果機械生產那麼受人的因素的影響,我們就真的只能呵呵了,而作為所謂的技工大省遼寧、甚至是瀋陽人說出這樣的話,就事論事,我們是真的非常呵呵了。
恰恰相反,高端貨,只要一旦定型,零件分解合理,採用大量自動化數控加工,人工少於參與,生產出的成品質量一樣,如果說產能上不去,一定是自動化生產零部件佔比太少了。
發動機很多還是要靠人工,所以有時候工人水平的高低同樣影響發動機的質量。
那個流浪恆星是出了名的反中,和它計較什麼啊哈哈
但是在我們中國持他相近的論調的人不少
看見沒有,關鍵時候真正有用的,還得是老工業基地大東北,WS10在中國率先突破瓶頸,其意義不亞於二彈一星!
你信不信,如果把這些企業搬出東北,會早二十年就研發出WS15?
建國這麼多年,搬出東北支援全國的單位還少麼?
要是放在大上海搞這台發動機,可能早出來了
商飛攢零件攢了多少年?要是你沒爹來造,都已經升級了
春秋筆法。瀋陽的名字都不敢提。
現在都吹成飛,若是說是沈飛生產的,豈不是打臉?我以前就說過,平時看成飛,戰時還是要看沈飛。
都是中國的軍工,對中國的國防事業都作出貢獻,又何必要分個孰高孰低呢?
只是模仿,不會設計,將永遠跟在別人後面爬!
因為發動機原理是一樣的,所以設計也不會相差太遠,所以也說不上仿製!
國發版殲20疑似首飛成功卻要跟另一款戰機搶發動機
2017.9.19日12時50分左右,安裝國產“太行”改進型發動機的殲-20原型機在西南某地首飛成功!該型發動機代號為WS-10B,由北方某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生產。
WS-10B,無論是推力、可靠性,還是數字化程度,都全面超越了AL-31F(推力將近13噸),是WS-10太行系列10年磨一劍的優秀產物。
據多位知名軍事觀察家透露,WS-10B最大推力與俄式99M1發動機相仿,為13.5噸,超過AL-31F約0.5噸;返廠檢修間隔時間為300飛行小時,也與俄式AL- 31F相差無幾。但是,WS-10B的可靠性、維護便利性、數字化和自動化程度較AL-31F大大提高。
所以,殲-20在換裝WS-10B之後,將徹底消除可能被俄方“卡脖子”的隱患,徹底完成主要零部件國產化,並將飛機產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以“國發版”殲-20積累的飛行試驗數據,可以對WS-10IPE(增大推力型),以及其他WS-10深度改進型發動機的研製提供寶貴資料,大大加快研製進度,縮短研製週期。
當然,WS-10B也不是憑空出現的,它的最終成熟和定型,有賴於殲-11B機對WS-10A的多年使用經驗積累,更得益於其在殲-16上長達6年的磨合和應用。
圖注:殲-16戰機03號原型機。該型戰機的標配發動機就是WS-10B。
然而,殲-16多用途戰機將被用以全面替換蘇-30MKK、蘇-30MK2、飛豹、強-5,甚至部分蘇-27SK、殲-8D、殲-8F,殲-16的最終裝備數量可能超過300架。
僅僅是生產這麼多的殲-16,就需要600台WS-10B。更別說飛機服役後更換發動機的需求,對發動機零部件的需求。而公開報導顯示,WS-10系列發動機生產廠家1年的產能不過100餘台……
殲-20和殲-16只是WS-10B的兩個使用“大戶”,可能還會採用該型發動機的還有海軍殲-15B艦載機,甚至單發的殲-10C。
因此如何大幅度增加產能,以保證殲-20、殲-16等型號戰機的批量供應,才是WS-10系列生產廠家需要解決的、迫在眉睫的問題。(作者署名:百戰刀)
相關新聞
殲20換發首飛:俄航發廠商再難對中國傲慢
美稱殲20換渦扇10X航發推力14噸可以1.2倍音速巡航
太行版殲20並非過渡備胎 曝一隱憂:渦扇15還要等8年
回應
沒用太行有隱憂,用太行也有隱憂,進口發動機換國產發動機有隱憂,小功率換大功率還是有隱憂,草,純粹雞蛋裡挑骨頭,小編,你的腦袋不裝腦漿裝便便的。
印度購C17沒被坑單價竟還少2億最後卻仍是欲哭無淚2017.9.19新浪軍事
C17運輸機,綽號:環球霸王III,原型機於1991年9月15日首飛,1993年5月,第一架生產型交付美軍,氣動佈局為常規式:懸臂式上單翼,翼下吊4台F117-PW-100發動機。機長53米,機高16.8米,翼展51.81米,最大起飛重量263噸。最大時速830公里,最大航程11600公里,升限13700米。貨艙相當寬大,寬度為5.49米,長26.82米,高4.11米。最大載重77噸,可以運輸M1坦克等重型裝備。
如此性能自然引得各國競相引進,其中印度在2010年時,單價4.1億美元,再加上服役等,平均單價5.8億,印度一次購買10架, 也許有人認為,這個價格過高,其實不高,其它國家採購價格也不低,主因為近年以來,美元貶值較多,其次為印度沒有裝備過美式飛機,需額外引進不少配套系統。
經過使用之後,印空軍對C17的表現相當滿意,比伊爾76好太多了,自然想追加訂購,按最初的合同,印方有追加採購6架C17的選擇權,可是當印度決定行使這一權利時,真有點欲哭無淚,這回印度空軍被官僚主義坑慘了,當採購計劃被人為的拖延,2013年,因無後繼訂購,美方已經停產C17,以至於印度錯過了及時追加的機會。
印度要追加訂貨時,發現可供選擇的僅剩一架,全球最後1架待售的C17。即便如此,印度直到2016年底才決定採購這一架,以3.662億購買這架C17,較以前便宜許多,其實為追加採購,不需要引進額外配套系統,實際吃了大虧,原本有6架的選擇權,現在僅獲得一架,增加一架飛機太沒什麼意義。
按計劃,美方將很快完成交付,這樣印度空軍的C-17將增加到11架,可惜對提高作戰能力並沒什麼幫助,僅一架!(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斯里蘭卡求購運20飛機為何中國要婉拒?原因被揭開2017.9.19新浪軍事
在2016年,運-20在珠海航展亮相,這標誌著,中國軍用大飛機或將進入國際市場,接受國際訂單,運-20將成為美國C-17、俄伊爾-6的強勁對手,多國表現出購買的意向,其中有斯里蘭卡、委內瑞拉、泰國、埃及、巴基斯坦等國家。
去年,中航工業就曾表示過,運-20將會生產1000架以上,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因為強大如美軍,也只是生產了240架左右的C-17。不過,仔細分析運-20的需求,就會發現,運-20的1000架產量只是中國大飛機的開始。
運-20現在主要生產軍方急缺的運輸機,中國急缺的加油機也將使用運-20平台,僅僅中國軍方自用的運輸機和加油,運-20的產量就可能達到400架以上。而以運-20位平台的其他特種飛機,在未來也將研發生產。僅中國空軍對運-20的需求就會在500架以上。
另外的500架將用於出口銷售,就目前世界上大型軍用運輸機市場分析,運-20外銷型號在性價比上有著美俄運輸機無法比擬的優勢。目前,中國在無人機的外銷上已經展現出來,達到美軍同等型號的無人機,性能相當,價格卻只有美軍無人機的五分之一不到。運-20將會有同樣的競爭力。
對於運-20來說,並不缺乏求購者,真正的問題是要解決產能問題。之前就傳出斯里蘭卡求購運-20倍婉拒的消息,中國不是不賣,而是交貨期無法滿足用戶。因為,中國空軍目前太缺大型運輸機和加油機了。運-20的渦扇18發動機已經通過技術鑑定,更加先進的渦扇20正在緊張試飛之中,因此,目前西飛的生產線開足馬力,生產出來的運-20都將最快速度交付中國空軍。
回應
中國自己還不夠用,怎麼會賣給外國?至少目前如此。
中烏航空合作各有所得
當天展示的未來合作的6款發動機中,可配裝在中國L-15高級教練機上的AI-322-25渦扇發動機和主要配裝在俄羅斯“米”“卡”系列直升機上的TV3-117VMA-SBM1V系列渦軸發動機受到廣泛關注。特別是TV3-117,它是解放軍從俄大量引進的米-17、米-171、米-8直升機使用的發動機,此前相關的大修與更換發動機需要返回俄進行。而如果引進TV3-117,中國就有能力在國內進行相關維修,不但增加自主能力,而且還能節省大筆開支。
中烏航空合作還能給雙方帶來什麼改變呢?天驕航空技術總監劉飛揚博士說,烏在部分航空核心技術領域走在中國前面。例如馬達西奇在上世紀70年代就與西方同步開始研發發動機三轉子技術,目前來看也不落後。從製造角度來看,單晶合金的熔煉和鑄造、粉末冶金等技術是中國比較薄弱的,但對俄烏體係來說,這些技術已經應用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了,對中國航空發動機的提升具有很大推動作用。
劉強調,中烏的航空合作,絕不僅僅是中方從烏方單向學東西的過程。其實,烏受這些年經濟發展以及外部國際關係的限制,並沒有太先進的製造設備,中國不僅有,而且中國廠商自己就可以生產,所以中方也可以為烏提供相應的幫助。比如在3D打印方面,中國遠遠走在烏前面。雙方在一個聯合研製的型號中已談到了使用中國研發的3D打印結構件。
回應
誰解讀一下這什麼意思
企業要吃飯所以要賣技術,二毛子上層有拿美國人工資的使壞不讓賣
二毛子趁著還值錢,再過幾年兔子也許真的就看不上了
法院:這個不許賣,違法.企業:法院算個屁,老子就賣.然後法院沒轍管不了.政令不出基輔
普京不滿專家幫中國研發戰機?俄媒:完全不可信2017-09-20
中國網絡上近來流傳著“俄專家幫中國研發第六代戰機,普京不快”的傳言。一些關注到此消息的俄媒認為,這“完全不可信”,以俄中的合作水平不可能出現這樣的矛盾。事實上,俄中在五代機上很早就進行了正式和合法的合作,這些合作都是正式和合法的,目前國際上對六代機還沒有明確的標準。
除了發動機技術進步之外,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在氣動設計、零部件、材料及工藝等領域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例如在型號設計之中採用三維氣動設計、單晶材料、粉末合金、數字式全權限發動機控制系統等,為發動機性能提高打下了堅實基礎。
當然我們也應該清楚看到,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還在發展之中,一些長期存在問題讓西方對其發展是不屑一顧,這些問題包括發動機譜系仍舊不完整,特別是“一大一小”問題突出,也就是缺少大推力發動機,小推力發動機基礎也比較薄弱,難以為型號發展提供全面保障和支持,民用航空發動機技術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等等,這些都需要航空發動機工業上下繼續努力,為中國航空發動機早日追上世界先進水平而努力!(作者署名:新浪軍事)
回應
剛學會走路就想跑,未免心急了吧。
中國一旦突破發動機的瓶頸,也就是西方人噩夢的真正開始,現在你們可以盡情的笑,到時候讓你們想哭都哭不出聲來。
確實!我由衷敬佩許許多多嘔心瀝血地為我國科技發展坐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再加上我們國力已今非昔比,大量的投入會使我國的科技水平有更大的發展!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19/doc-ifykywuc7240637.shtml
中烏專家澄清航發合作生變傳聞展示合作成果
近日有外媒稱,中國與烏克蘭的航空發動機合作遭遇重大危機——基輔地方法院凍結了中國北京天驕航空公司在烏克蘭著名航空發動機生產企業馬達西奇公司41%的股份。然而在2017.9.19開幕的北京航展上,天驕航空與馬達西奇公司攜手展示合作生產的多種發動機,並簽署了多項重大合作項目。中烏航空合作的真相到底如何呢?《環球時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
並非“中烏航發合作生變”
在的簽約儀式上,馬達西奇總裁博古斯拉耶夫表示,“我們目標堅定地執行與天驕的協議,並已經取得重要成果。馬達西奇的全體領導和全體員工,都非常自豪地來到中國與天驕合作。”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分析,近日外界傳出的“烏克蘭發動機公司中資股份遭凍結”等說法是由中烏之外的第三國媒體首先披露的,中烏方面的航發合作可能讓該國企業受到刺激,所以主動發布相關報導。同時,美對烏政府的影響力正逐步加大,有可能美方因為某些因素對烏方施加了一定的壓力。
中國航空發動機已獲長足進展但為何西方仍不屑一顧2017.9.19新浪軍事
2017年第17屆北京國際航展將會在國家會議中心開幕,此次航展最引人注目一項活動可能就是首次舉行的航空發動機論壇,中外頂級發動機研製廠商濟濟一堂,共商航空發動機未來發展。
C919客機配套國產CJ1000A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
換裝國產FWS-10發動機的殲-20
殲-20配套FWS-15發動機將成熟
第四代航空發動機技術取得突破的同時,國產三代軍用渦扇發動機也取得了長足進展,FWS-10渦扇發動機改進型已經設計定型,並且投入批量生產,通過一系列新技術、材料運用,發動機整體性能有較大提高,達到或者超過AL-31F的水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FWS-10已經配備在殲-20上面,正是因為FWS-10性能上取得突破,解決了國產作戰飛機長期依賴進口發動機這個痼疾,提高中國空軍作戰能力自主性。
軍/民大中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方面研製也取得了進展,軍用發動機方面,渦扇18已經通過技術鑑定,更加先進的渦扇20正在緊張試飛之中,這兩種發動機研製解決了中國空軍大型運輸機、轟炸機動力問題,民用發動機方面,國產CJ-1000A已經完成總體設計和部件試制,首部發動機將於今年總裝下線,它是中國第一部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研製商用航空發動機,將配備國產C919客機,另外配套國產C929寬體客機CJ2000發動機也進入了大部件、大單元體試制階段,這樣國產發動機有望在2020年之後配套國產客機,從而增強國產客機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也為國產客機改裝軍用特種飛機提供了動力。
渦槳/渦軸發動機方面,國產渦槳6C已經廣泛裝備在軍、民用運輸機上面,它是中國第一部功率超過5000馬力,更大功率7000馬力也進入研製階段,它為中國研製載重超過30噸級運-30提供了動力系統,700馬力渦槳-9已經成熟,配備在運-12上面,翼龍-2大型無人機也將配備.
渦軸發動機是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近年來進步最大領域之一,渦軸-9已經配套在武直-10,它的功率達到1300馬力,整體性能較好,打破了國外禁運,功率更大1900馬力渦軸-10已經研製成功,可以作為10噸級發動機,包括直-20、重型武裝直升機,引進技術渦軸-8正在向縱深推進,技術水平已經由阿赫耶1提高到阿赫耶2,中法聯合研製渦軸16已批量生產階段,填補了國內1500馬力級空白。
烏克蘭發動機公司中資股份遭凍結,是何原因?2017-09-18 環球時報
據烏克蘭媒體報導,基輔一家地方法院本月早些時候凍結了一家中國公司在該國航空發動機生產商馬達西奇公司41%的股份,理由是相關股份轉讓涉嫌將馬達西奇的資產和產能轉移到國外。有外媒由此聯想到中國與烏克蘭的航空發動機合作或受到影響。香港《南華早報》16日援引中國軍事專家倪樂雄的話稱,很多國家對外資在關鍵軍工行業中的所有權問題都很敏感。他說,涉及軍事技術的交易中總會摻雜政治因素。西方強國對烏克蘭現政府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但空軍專家傅前哨對《環球時報》表示,兩國做生意有一些曲折是正常的,此次事件有個案的可能,中烏大的合作趨勢應該不會受到影響。
報導稱,這5家海外公司與北京天驕航空公司有關。烏反壟斷委員會今年6月初收到天驕及馬達西奇的一份聲明,要求批准天驕持有馬達西奇的股權。根據聲明,中資通過其控股公司已經掌握了馬達西奇41%的股權。烏蘭國際文傳電訊社稱,北京天驕航空的所有者總共間接控制馬達西奇56%的股份。《環球時報》記者17日緻電天驕,無人接聽。
俄羅斯衛星新聞網16日稱,中烏之間的航空發動機合作或將因此受到影響。俄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表示,馬達西奇在運輸機、教練機、無人機發動機研發、維修和供應上與中國有著多年合作,蘇聯解體後,烏成為繼俄之後的中國第二大軍事技術來源國。烏安全部門的相關舉措可能與美國施壓有關。
傅前哨表示,烏軍工非常全面,擁有生產火箭、坦克、導彈及動力裝置的技術,在發動機方面有一定優勢。中烏長期以來都在軍工等領域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但烏的軍火工業不只是面向中國,也面向俄等其他國家。
回應
一個自然條如此優良工業基礎雄厚的國家,被一夥政客搞得污煙障氣,真可惜了!
這些年,我們已經不屑於保密,發動機有點點成績就在媒體、網絡上報導。自然會引起一些人的眼紅。
這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進氣流量。他舉例道,以F-16戰機為例,美軍為F-16配備了F100和F110兩款發動機,並要求尺寸、重量、推力都幾乎一致。即便已經如此相似,但進氣道卻仍有很大區別。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更換發動機傷筋動骨。
換裝太行仍屬替代方案
由於基礎設計的緣故,原本的渦扇-10太行更側重於亞音速階段的性能,高速階段性能衰減相比於AL-31F較大,因此殲-20在試飛階段使用AL-31F是比較合理的選擇。經過改進的新型太行已經解決這個問題。此時替代AL-31F顯得順理成章。
http://news.sina.com.cn/o/2017-09-13/doc-ifyktzin0012633.shtml?cre=sinapc&mod=g
國資委主任肖亞慶調研中國航發:航空發動機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中國航發2017.9.12稱,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黨委副書記肖亞慶到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調研並主持召開座談會,要求集團以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航發成立一年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根本遵循,牢記使命,牢記責任,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堅持保軍首要,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全力鑄造航空動力強勁中國心。。
回應
航空發動機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要舉全國之力攻克瓶頸
一言以概之:买办是兴不了国的!
这东西毕竟不是汽车,举国体制还是有用的
能拿出歼击机用大推的国家,世界上只有美俄中英,美国第一,英国、俄国第二,中国第三。中国错过了冷战时期大发展,在航空工业上的投入、积累、工业水平不能和以上三者比,当年一个70年代水平的斯贝折腾到世纪初才搞利索。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容易。
中国并不是错过,而是工业基础,材料科学基础太差,万幸的是当时没有蛮干,而是选择了导弹大国这条路,毕竟一次性的火箭发动机对材料的要求低一些,很感谢钱老,感谢主席的正确决策。
殲-20換發太行是過渡,峨眉是未來
軍事評論員程碩人2017.9.13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渦扇-15是殲-20的原配發動機,國人的確對其寄予厚望。如果渦扇-15裝備殲-20,那麼它應該具備了與美國F-22裝備的F119發動機相當的推力,且涵道比小,高速性能好,能夠讓殲-20輕鬆完成超聲速巡航的性能指標。而作為一款矢量發動機,渦扇-15也必定會讓殲-20本就強勁的機動性能更上一層樓。不過,根據目前披露的照片,發動機並不具備矢量噴口,所以應當不是大家期待的'峨眉'”。
用AL-31F是小馬拉大車
一直以來,網傳殲-20最初裝備的是俄製AL-31F。AL-31F是由俄羅斯研製的帶加力燃燒室的渦扇發動機。蘇-27著名的“眼鏡蛇”機動飛行動作就離不開AL-31F。這種發動機尺寸小、推力大、穩定性高、維修簡便。為了適應中國戰機的需求,我國在引進這款發動機後,進行了多次改進。
幾年前,媒體在報導空軍5719工廠先進事蹟時指出,該廠自主創新了21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三代飛機發動機關鍵部件再製造技術,突破了由少數西方國家對航空發動機再製造技術的壟斷,使空軍三代戰機的發動機壽命從900小時延長到1500小時。普遍分析認為,這個改裝的發動機就是俄製AL-31F。
程碩人指出,使用於殲-20上的AL-31F均經過5719廠的再製造環節,應該不僅限於延長壽命從900小時到1500小時。經過再製造以後的發動機,加力尾噴火焰呈純藍色,與再製造前藍橙相間顏色火焰的溫度相比有較大提高。不過即便經過了再製造,其性能也距離真正的四代發動機仍相差甚遠。初期批次的殲-20仍然面臨動力不足的問題,難以發揮機體平臺本身的最大潛力,的確是小馬拉大車。
戰機換發堪稱“傷筋動骨”
程碩人指出,AL-31F是俄羅斯禮炮廠的產品,近年來該廠處於技工更新換代的陣痛期,在質量和產量上都難以滿足殲-20的高要求。同時,AL-31F的採購價格也水漲船高,從最初的300萬美元已經升至最高500萬以上。在這兩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我國尋求替代方案也是順理成章。
對此,程碩人指出,由於原始設計的區別,每一款發動機所側重的性能都有所不同,此外進氣流量、燃油效率(油耗、航程變化)、重量差別(對飛機重心產生影響)也會給換發之後的飛機帶來不確定性。
商發總經理:C919國產發動機今年下線C929發動機正在試制
中國商用航空發動機公司總經理馮錦璋2017.8.26在無錫透露,裝配國產C919客機的長江1000(CJ-1000A)發動機將於今年完成總裝下線,裝配C929的長江2000(CJ-2000)也正在進行大部件、大單元體的試制和試驗。
馮錦璋說,繼C919研製成功後,中國首款遠程寬體客機C929的研製工作也已啟動,中國和俄羅斯為此在上海合作成立了合資公司。他指出,商用航空發動機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預計未來20年全球商用飛機的交付總量為3.8萬架左右,其中包括了ARJ21這樣的小飛機,也包括了像C919這樣的200座以下的支線飛機,當然也包括了像波音787這樣的座位數從250座到400座的雙通道飛機。
與之相應,未來20年全球大約需要8萬台商用航空發動機,市場總額預計將達到1萬億美金。其中需求最活躍和增長最快的是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中國商發預測亞太地區商用航空發動機的需求量佔世界總量的40%,北美、歐洲和世界其他各地各佔20%左右。
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但馮錦璋坦言,這顆“明珠”摘起來可非常不容易,目前中國嚴格來講沒有商用航空發動機,雖然在過去五、六十年,中國老一輩科研人員在單項技術上取得了很多驕人的成績,但是從整體發動機的水平來講,“我們大概時間上落後30—35年,相當於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從空間上來看,我們大概落後2—3代。”
“我們希望2025年—2030年,在商用航空發動機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縮短一半,到2040年、2050年完全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馮錦璋表示,中國商發已在全國已經建立了8個全國大學的聯合創新中心,並且還將繼續增加到20個,這些聯合創新中心將從關鍵應用型技術研究攻關等方面,全面推動航空發動機領域的發展,同時中國商發也將大力地推動民營企業參與到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和生產過程中來。
回應
多少國產化了?多少自主知識產權?
商用機真不用太在意這個。波音也用法國發動機,難道波音不是美國飛機了?
精密製造,基礎材料,還是我們的短板。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09_13_426885.shtml
中國曾巨資向俄羅斯求購這一裝備如今將量產或外銷2017.9.10新浪軍事
數年前,中國向烏克蘭訂購了4艘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艇,為此花費約3億美元,價格確實不便宜,好在引進了相關的全套技術,其中後兩艘在中國建造,據稱,國內某造船車間內,疑似出現第5艘的船體,一個新進展。
該級艇為上世紀80年代,由蘇聯研製,產品代號:12322型,“歐洲野牛”一稱為北約代號,其全長達到57米,寬25米,標準排水量500噸,滿載550噸,可以載重150噸,故又被稱為:氣墊登陸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軍用氣墊船,也是世界唯一一款大型氣墊登陸艦。
別看滿載才550噸,動力卻為5台UGT-6000燃氣渦輪發動機,單台10000馬力,最大航速63節,巡航速度更高達55節,通常為搭載3輛坦克,或者是10輛輪式裝甲車以及140名全副武裝的步兵,僅裝步兵則至少350人,經臨時改裝,擁有500人的潛力。
歐洲野牛級可以完美解決這二個問題,即可以高速機動,又採用封閉式運載艙,可以直接將成建制的單位一次輸送上岸。
當然了,它也有缺點:太大了,無法搭載於兩棲登陸艦上。也因此,我軍也同時建造新一代的726型級中型,解決了遠海登陸作戰的需求問題,但是僅進行幾百公里範圍內的登陸作戰行動,那麼歐洲野牛級非常理想,可以實現從岸到岸。
故而,我們依然有必要對其技術進行消化與吸收,經過國產化工作更多的了解它,對提升我們的技術水平相當有益。如今第5艘的出現,證明中國已開始自行建造,不再是配件組裝,如果進展順利,中國可以馬上量產。
這時我們總算可以出了一口氣了,當年我們上門求購時,俄方不賣,如今俄自已卻造不出來了,目前尚在測試其動力系統,這回俄方可以找中國求助了。因為中國在相關的技術與設備領域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比如:大功率燃氣輪機,以國產QC70燃氣輪機即可直接代替UGT-6000。這是以太行發動機為基礎研製出國產中輕型燃氣輪機,輸出功率大約是7200KW,空氣效率31%,重量2.3噸左右,壓氣機為9級軸流式。憑藉比較先進的核心機和先進的設計,在功率相近的情況下,結構更加緊湊,重量更輕,加上採用了雙餘度全權限數字式電子控制系統,整體性能要優於UGT6000。
據稱,中國計劃生產20艘。除了軍用之外,也可以民用,解決一些偏遠島嶼的交通出行問題,也可以供應國際市場!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10/doc-ifykuffc4776246.shtml
傳統上來說,一直是中從俄進口武器裝備。這種情況在近年已經悄然轉變,除了出口發動機,中還向俄出口了俄海軍補給艦用的配套設備。
俄軍未來向中國直接採購武器也並非不可能,曾陪同俄國防部負責軍備副部長鮑里索夫參觀中國展出武器的俄國防工業界官員對北國防務表示,鮑里索夫對中國的運-9運輸機和無人機非常感興趣。當我們問這名官員俄軍是否可能採購時,他說“不排除這種可能性”。這也許只是客套話,但本身已經說明我國在部門國防工業領域對俄羅斯的超越。(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那算什麼!美國的F35還使用中國的“繼電器”呢知道不?還有中國的永久磁鐵!
据说初期到货的发动机老出故障,俄罗斯都停止后续进货了,小编怎么还在吹?
看到据说。我笑了。
又是竹子的价格,中国人容易忘记过去,中国人民永远赚不了钱翻不了身
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却说中国人不会做生意,不会赚钱,明显大喷子!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09/doc-ifykusey6027843.shtml
俄海軍最新主力艦成功試航發動機竟是中國製造2017.9.9新浪軍事
俄黑海艦隊發言人表示,該艦隊的一艘21631型小型導彈艦“Vyshny Volochek”號已經在日前展開工廠試驗,從澤廖諾多利斯克到新羅西斯克沿內河進行了試航行。
21631型是俄軍在大中型水面艦艇建造不順的情況下,發展的一款一千噸級輕型水面作戰艦艇。它屬於典型的“小船扛大砲”,擁有相對強大的火力,其姊妹艦裝備的“口徑”巡航導彈已經多次射向敘利亞的IS武裝營地。對於目前的俄海軍來說,說它是主力艦應該不為過。
21631型計劃建造10艘,前5艘採用來自德國MTU公司的原裝16V4000M90型16缸船用柴油機作為動力裝置。但因為趕上烏克蘭問題後的製裁無法繼續獲得德國發動機。
在這一背景下,俄目光轉向了中國河南柴油機重工在2013年剛剛推出的一款CHD622V20型20缸船用高速柴油機。
河柴成立於1958年,1985年從道依茨-曼海姆公司引進了D234和D604B兩大系列柴油機技術,隨後又在2007年11月引進了德國MAN公司的MAN16/24和MAN21/31兩個系列。
在2013年中國國際海事技術學術會議和展覽會上,河柴公開展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3200千瓦級CHD622V20(實際上就是吸收了德國柴油機的技術),當時多個國內外客商對CHD622V20表示出濃厚興趣,表達了與河柴重工的合作意向,其中就包括了俄。
2015年9月,俄與中方簽訂了交付8套CHD622V20合同,並確定將用於2艘在建的21631上。此次就是首艘艦艇。
俄之所以選擇中國的產品,首先是因為俄目前已經不再生產該級別產品。而從技術上看,這是基於不改變艦艇動力艙室佈局選用的,另外中國的柴油機也足夠便宜。從數據上看,河柴的CHD622V20與德國MTU公司的16V4000M90相比也確實更為出色,單機功率更高(4254馬力對3650馬力),最大持續轉速更高(2300轉/分鐘對2100轉/分鐘),燃料消耗量也更低(198克/千瓦·時對209克/千瓦·時)。
*材料以及人工成本
與美英法等國的飛機製造商不同,中俄的飛機製造材料以及人工成本是相對低廉的。而且隨著產量的提高和技術熟練程度的提高,單架戰鬥機的人工成本會逐步降低。
*利潤
軍品銷售的毛利率非常高。讀者若有興趣,可以查閱我國一家以軍方為主要銷售對象的上市公司,天和防務的財務報表。據統計,該公司的毛利率曾一度高達96%,最低也在50%以上。沈飛的毛利率自然不能與天和防務相比,但軍工產品的高毛利率是一個客觀事實。如果我們假設沈飛的平均毛利率為30%,那麼每架殲-15的毛利就將達到1.2億元。
價格與戰鬥力同步增長
殲-15的價格印證了一項曾被或多或少忽略的事實,即曾經以廉價為主要特徵的中國武器裝備,在我國的軍工行業水平追趕世界一流水平的過程中,其生產成本也正在迅速追趕世界一流。
那麼,這裡就要引入一個重要問題:單價4億的艦載機到底貴不貴?如果縱向比較,在我國武器裝備體系中,這個價格無疑是昂貴的;但如果拿美國和法國的主流艦載機與之相比,這個價格又相對低廉的。
至於殲-15是否划算,則完全是另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以中國最新引進的蘇-35為例,價格在7000-9000萬美元之間(依據配置不同),殲-15的價格已經逼近了蘇-35,但兩者的作戰能力顯然不在一個檔次上。而以昂貴著稱的F-35C,其最新批次(第9批次)的平均售價為1.322億美元(不含發動機),可知一架F-35C大致相當於兩架殲-15。但從作戰效能上看,F-35C的綜合能力又要領先殲-15一代。
但是,不管這個問題的答案如何,殲-15作為我國首款艦載機,國家既已投入了巨額研發費用,形成了寶貴的經驗財富,便不會被輕易地拋棄。筆者認為,殲-15的命運恐怕不會像有些媒體或者專家所言,會輕易被更先進的隱身艦載機所替代,而是將在相當長時期內成為我國艦載機的絕對主力。
從成本控制的角度出發,力挺殲-15的原因有二:
首先,殲-15研發已經投入了大量經費。
第二,下一代艦載機的研製耗費更為巨大,而我國的國防預算能否支撐需要權衡。
回應
al31不是毛子发动机吗,歼15怎么不用ws10
殲20用ws10b了
为什么不一步到位直接购买比先进俄的美国发动机呢?你想买人家不卖。
換裝國產發動機必然的戰略需求。但殲20最終定型可能是渦扇15,雙發總推320千牛,這將使殲20戰力又上一個新台階。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04/doc-ifykqmrv8707359.shtml
殲15艦載機為何身價達4億?光發動機就值6600萬2017.9.3澎湃新聞
中國的武器長時間以性價比高著稱,但近日,海軍航空兵飛行員袁偉處置空中特情,挽救一架殲-15的新聞經過央視報導後引發強烈反響。在事件的後續的報導中,官方媒體首次披露了殲-15接近4億的單價——這個數字立即引發了各方的強烈關注。
一架艦載機的造價高達4億,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如果進行橫向比較,我國的殲-15仍屬於“物美價廉”。不過,4億的單價也足夠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我國軍事裝備發展的路徑正越來越接近一般規律:單價高企是當前世界主流武器裝備發展的趨勢,傳統意義上的物美價廉變得越來越難。因此,一國武器的數量和質量不僅要滿足未來戰爭的需求,更要符合國防預算的承受能力。
2017年6月,美國海軍官員在國會聽證會上證實,美海軍計劃在2018財年投資12.5億美元採購14架F/A-18E/F,折算成單架價格為9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億元)。對比F/A-18E/F的價格,4億的殲-15在主流艦載機中仍算物美價廉。
殲-15的身價從哪來?
官媒此次提到的“4億”應該是指海軍從瀋陽飛機製造公司採購殲-15的價格,該價格應包含了沈飛的研發成本攤銷、製造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潤。製造成本的概念容易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在裝備價格中“攤銷的研發成本”的佔比可能不低。
不過,研發成本的攤銷是按照預期產量來進行的。假設殲-15的研發成本為400億人民幣,預期產量為200架,那麼每架殲-15的攤銷費用就是2億人民幣,如果預期產量是300架,那麼攤銷金額就會降低至為1.3億元/架。因此,如果殲-15的生產線能夠持續下去,海軍持續採購,未來殲-15的價格還會有下調的空間。
那麼,除了研發成本攤銷,殲-15單價的大頭還有哪些呢?
*發動機
去年珠海航展期間,曾有報導稱中國再次向俄羅斯訂購100台AL-31發動機,單價為3300萬人民幣左右。
殲20換上國產太行B型發動機推力可達14噸2017.9.4新浪軍事
△網上出現的殲-20使用新發動機圖片
首先,這架殲-20還塗有黃色防銹漆,說明是剛剛下線的新機,是殲-20的第一個改進型號——殲-20A的首架原型機。類似的,運-20更換國產發動機後,也發展出了第一個改進型號運-20A。
其次,這架殲-20更換的究竟是國產發動機還是傳聞已久的俄羅斯117S,即AL-41F1S呢?事實上,這張圖片較為清晰的展示了尾噴口內側結構,尤其是內部擴張調節片上半部分的多個擾流片。而這一結構特徵正是“太行”系列發動機所獨有的。因此,基本上可以確定此次殲-20真正的換上了中國自主研發生產的“太行”系列發動機,有了一顆“中國心”。
而且,可以看到這種新型“太行”收斂調節片的尾端還特別採用了類似美國F-35所用F135發動機尾噴口的鋸齒設計。此前,也曾有過相關的公開報導,稱606所的科研人員專門為提高發動機尾噴口的隱身性能而研發了收斂調節片鋸齒設計這一技術。那麼,將其最先應用在最新的殲-20上,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根據公開資料介紹,“太行”B的加力推力14噸級,推重比9左右,與之前殲-20裝備的俄製AL-31FM相當,甚至某些指標還有所超越。因此,換裝“太行”B,滿足渦扇15服役之前殲-20的飛行性能需求也問題不大。
由於這幾年成飛戰機產量增加迅猛,殲-10C、殲-20所需要的99M1系列發動機的量很大,而俄的產能卻有限,並且這幾年的質量也有所下降。WS-15雖然是殲-20的標配發動機,但離能夠真正使用還需要數年的時間,為了保證殲-20的正常生產,以及為了國防安全的需要,增加了殲-20A。
同時,這似乎也證明了以前那個傳聞,那就是殲-20的生產速度會非常快,訂單量很大。不出幾年,殲-20戰機就可以出現在北部、東部、南部、西南各關鍵性地域,對周邊國家空軍形成“代差”優勢。
回應
變相說明WS15不太順利,用的是毛發.
你跪久了吧,什麼都往毛子臉上貼。
很順利, 需要定型測試的時間
中國人的成功,就是國內那些國賊走狗的失敗;中國人的失敗,就是國內那些國賊走狗的成功;隨著中國人的成功越來越多,國內那些國賊走狗的失敗也越來越多,說不定哪天這些國賊走狗,失敗得沒有希望,就一個個跳樓跳河去全部死光光。
我們軍方一定要多使用太行,盡可能的多用,多提出問題,這樣,太行才能做出最好的發動機,經驗來自實踐,帶著問題發展,才會不失時機,才能實現赶超.
“太行”可以幫助國產戰鬥機出口世界!
根據各級政府相關政策,這些引進人才不光能夠享受最高達到每人100萬的政策補助,還在出入境及居留、配偶安置、子女入學、醫療保險、激勵表彰等方面享受相關特殊待遇。
宋陽就是由成都人才計劃引進的團隊骨乾之一。政府的人才政策和公司的發展前景讓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從外企辭職,加盟正在興建的成都航宇公司,圓自己的國產航空發動機之夢。
有了團隊,也有了士氣,2013年底,在成都市雙流郊區這片原本荒蕪的土地上,開始生長出中國國產發動機單晶葉片的希望。為了能夠早日投產,廠房建設和設備購置同步進行。
宋陽:單晶爐是單晶澆鑄工藝中最重要的一個設備,單晶爐是我們整個廠房開始籌建的第一天,就開始尋找合適的供應商和技術方案。
他們最開始在歐洲找到一家業內頗有名氣的單晶爐供應商,但是對方卻表示只能提供標準化的設備,拒絕按中國客戶的參數要求進行定制。雖然團隊多次溝通,但是都無功而返。幾經輾轉,他們又找到英國一家單晶爐的供應商,那那供應商只是想多賣一套設備,並沒有想到中國能自己生產單晶葉片。
隨著談判的深入,成都航宇拿出他們的訂製化方案,這家專業的單晶爐製造商不由得對這位行業新入者另眼相看。
宋陽:他們認為跟西方的先進的航空企業提出的方案是一致的,所以在後邊他們打消了這樣的一個疑慮,相信成都航宇是一個有技術能力,能夠攻克單晶葉片這樣的一個廠商。
這家供應商並沒有看走眼,2015年7月22日,成都航宇第一批產品出爐,合格率一鳴驚人。
2016年,國際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表明,成都航宇送檢的單晶葉片在高溫拉伸性能、高溫持久性能等方面的測試結果均符合歐美標準。成都航宇也成為國內首家單晶葉片成品率達到量產水準的企業。
宋陽:中國這麼多年的經驗,凡是國外對中國進行封鎖的,靠我們自己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我們都能夠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
http://news.sina.com.cn/o/2017-09-02/doc-ifykpzey3914656.shtml
成都航宇副總經理宋陽:它有一些區域是限制中國人進入的,他們不希望這樣的一些技術機密,被中國所了解和掌握。我相信這不光是對於我個人,對於很多在外企航空企業工作的中國人,可能都會經歷這樣的一個比較尷尬的一個時刻。
越是封鎖,就越說明航空發動機的戰略重要性,就越需要突破。當宋陽在上海立下這一志願的時候,遠在千里之外的西安,礦業公司董事長張政也拍板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自己生產用於航空發動機的單晶渦輪葉片。
張政: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這個技術,因為我不想只作為一個元素的供應商,而且這樣稀有的一個元素,我們把它供應給海外的這些企業,而對中國毫無幫助。
民營企業進軍中國航空業單晶葉片國內首次量產
一家民營企業,決定要進入航空工業這樣一個資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行業,這個行業投資大,週期長,回報慢,而他們打算生產的單晶渦輪葉片又是目前航空發動機所有零件中製造工序最多、週期最長、合格率最低、國外封鎖和壟斷最為嚴重的零件。面對嚴峻的現實,要實現單晶渦輪葉片的量產,從人才到技術再到設備,他們怎麼才能突破這重重難關呢?
張政:必須先把人才的團隊建成,才能去把整個生產工藝設計出來,根據生產工藝才能在全世界選設備,這種人才都是全球頂級的人才,我們國家的人才計劃庫裡頭,一定有他們的相應的信息,我們是到那兒求援去了。
不出張政所料,在政府幫助下,他很快物色到了幾位國外合適的頂級專家,他們先後就職於幾大著名的航空發動機公司,有多年年航空發動機零部件研發、製造、安裝測試、維修、質量控制的相關經驗。求賢若渴的張政很快向他們拋出了橄欖枝,但最初卻遭到了婉拒。張政明白,一家民營企業很難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何況還要遠赴異國,一切都還要從零開始。
正當張政為專家團隊而奔走的時候,2012年7月,國務院印發《“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航空裝備產業列為高端裝備製造產業中的第一個項目,明確提出要突破航空發動機核心關鍵技術,加快推進航空發動機產業化。國家層面的大力倡導無疑為張政的說服工作增加了最有份量的砝碼。也就從這一年起,張政的公司通過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也就是“千人計劃”,先後成功地引進了2位海外頂尖專家,同時又通過“四川省千人計劃” 、“成都人才計劃”,搭建起自己的專業團隊。
朱俊強:我們一千公斤級的發動機,它的高壓轉速都在三萬多轉接近四萬轉,大概的切向速度就是每秒种450米左右,溫度大概是1720多度。
為了防止熔化,工程技術人員把每一片葉片都製作成空心,中間還設計了一個精密而復雜的冷卻系統。冷卻系統帶走的熱量,可以在1/20秒、甚至更短的時間內燒開一壺水。但是在1700度的高溫之下,普通金屬還是不夠耐熱。生產單晶葉片,離不開一種珍貴的稀有金屬-錸。
在成都航宇超合金公司,我們見到了單晶葉片生產中最為關鍵的金屬——錸。這是人類發現最晚的天然元素,因為發現者是德國化學家,因此以萊茵河的名稱命名為錸。它在地殼中的含量比所有的稀土元素都小,比鑽石更難以獲取。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報告,全球探明的錸儲量僅為2500噸左右,錸的價格跟白金的價格相仿,一克大概需要兩三百塊錢。
能夠提純錸金屬的,是成都航宇母公司,這是一家上市的礦業公司。2010年,這家公司在其下屬的陝西省洛南縣黃龍鋪鉬礦區礦山中斟探到錸,儲量達到176噸,約佔全球儲量的7%,僅次於智利、美國、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近年來,隨著航空工業的發展,錸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為3%,雖然價格不菲,卻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為了找到獲得更多的錸金屬,成都航宇通過與湖南有色研究院的合作,用一年多的時間攻克了技術難題,實現了錸的提純。但是坐擁這樣的稀缺資源,張政和股東們卻發現這種稀有金屬在國內卻幾乎沒有銷路。
無奈之下,他們把眼光轉向國際市場,希望用資源換技術的模式,尋求與國外這類合金製造企業的合作。
成都航宇董事長張政:每一家都希望跟我們簽長協價,我們只要生產出來他們就要,但是因為這項技術,所有掌握這個單晶技術的國家的企業,都受制於美國的一個法律,是不得參與技術合作的。
美國是最大的錸金屬消費國,控制著全球銷售市場,一直處於壟斷地位。由於錸可以廣泛應用於噴氣式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全球約80%的錸用於生產航空發動機,其在軍事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為了維持在航空工業的優勢地位,美國和其它一些西方國家常年針對中國進行材料和技術封鎖。英國的航空發動機巨頭羅爾斯羅伊斯雖然在中國投資建廠,但是對中國員工層層設防,既便當時已經在公司工作了七年的宋陽,也從來沒有機會接觸其核心技術。
重磅!中國發現超級金屬!飛機火箭上天全靠它!一克價值300元!2017.9.2央視財經
長期以來航空發動機一直都是我國航空工業中的一個短板。現在,我國部分軍用飛機依然使用國外發動機,而在商業航空領域,C-919大型噴氣式客機使用的發動機也產自一家美法合資企業。
為了盡快補足這塊短板,國家一直在加大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力度。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要“建立發動機自主發展工業體系”,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又啟動了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重大專項。如今,航空工業持續發力,正不斷縮小著與國際一流發動機的差距。
航空發動機每秒散熱1700多度,唯有“錸”金屬不被熔化
在河北廊坊科技園,一款為無人機和商務機而設計的航空發動機正在進行150小時試車,考核發動機在各種狀態下技術性能和可靠性及壽命等綜合指標。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所所長朱俊強:150小時做完了,首飛保證就沒問題了,可以到不同高度進行試飛了,這個發動機基本定型。
航空發動機是當今世界上最複雜的、多學科集成的工程機械系統之一,需要在高溫、高壓、高轉速和高載荷的嚴酷條件下工作,並滿足功率大、重量輕、可靠性高、安全性好、壽命長等眾多十分苛刻甚至相互矛盾的要求,因此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皇冠”。我國雖然已經是國際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可以獨立研製航空發動機的國家之一,但是航空發動機性能不達標,一直都是中國航空業的一塊心病。
十三五期間,我國啟動了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重大專項,航空工業持續發力,不斷縮小與國際一流發動機生產企業的差距。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所輕型動力實驗室實任徐綱:這一款渦扇發動機它的耗油率,它的壽命,這些指標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國內也是個空白,所有的零件都是自主設計,然後自主生產,尤其是像裡面的高溫的單晶渦輪葉片,實際上就是可以說發動機裡面,加工的難點中的難點。
單晶葉片處於航空發動機中溫度最高、應力最複雜、環境最惡劣的部位,是航空產品第一關鍵零件,它的鑄造工藝直接決定了航空發動機的性能。
在這台1000公斤推力的發動機中心,核心部件就是眼前這60片單晶葉片。發動機將空氣進行壓縮之後壓入燃燒室,在有限的空間內和燃料發生劇烈燃燒,產生猛烈的燃氣噴射流,推動這些葉片高速旋轉,讓看似單薄的零件迸發出驚人的動力,每一片葉片輸出的馬力都相當於一台2.0排量的SUV汽車。
如果中國派出殲-11B或殲-10C則完全不同,首先這兩款飛機都使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做到先發現JAS-39鎖定之,而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掃描和鎖定功率管控技術極佳,JAS-39根本無法察覺,雙方對決時殲10C和殲-11B佔據在中遠距佔據絕對優勢。而在近距時,這兩款戰機早就進行了全新的航電改造,具有頭盔瞄準具發射導彈的能力,能在纏鬥中擁有更大的射擊角,自然會碾壓JAS-39。還有個問題是輕型飛機油量不足,往往加力空戰一段時間後即不得不撤退,而此時殲-11B和殲-10C追擊就妥妥勝利了,該場景在蘇-27和米格-29的空戰中就被充分體現了出來。
中國之所以不派出這兩款飛機參與“鷹擊-2017”聯合訓練可能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的考慮:第一是對新技術新裝備保密。泰國是亞太地區美國的傳統盟友,泰國得到的飛機情報,美國就立刻能夠共享,一旦我國出動殲-10C、殲-11B飛機,在和泰國空軍對抗時不得不打開有源相控陣雷達,該雷達的信號特徵會被泰國飛機電子情報分析裝置所攝取,成為電子情報。
第二是出於裝備改進的需求。殲-10和JAS-39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在氣動構型和總體設計、系統集成上借鑒了不少以色列技術。我國派出殲-10與其較量,正是想進行對比,以尋找到未來對殲-10進一步改進需求。(作者署名:雲上的空母)
回應
輸贏無所謂,上次輸,我們賣了裝備,這次也不一定贏,當然是為了賣更多其他東西,傻鍵盤當然是不會懂的。
編輯就是2貨,尼瑪5代機是蘇俄標準,歐美標準是4代製~常識錯誤還有尼瑪太行發動機這個笑話。
噴子就是2貨,尼瑪是“雞”是蘇俄標準,歐美標準是“娼妓”, 還有尼瑪就是個笑話。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8-28/doc-ifykiuaz1532083.shtml
中國空軍再次對抗泰國空軍為何不派最新殲10C戰機
2017.8.17,中國空軍雲南某機場起飛的6架殲-10A戰機已安全抵達泰國機場,接下來的幾天內將於泰國空軍展開“鷹擊-2017”聯合訓練,而對手則是2015年曾經交鋒的JAS-39鷹獅戰機。而在2015年,中泰兩國空軍航空兵部隊在泰國空軍呵叻基地舉行代號為“鷹擊-2015”的聯合訓練中,中國空軍使用殲-11A,網傳中國空軍以0:4的大比分敗給了泰國空軍的鷹獅部隊,一時在網上引起熱議,後來國防部出面澄清時說道“兩國進行了聯合訓練”,但沒有透露機體細節和比分,那麼殲-10/11-A與JAS-39比究竟如何?為何兩次中國空軍不派出更先進的殲-10呢?
殲-11A、老式蘇-27這類飛機雖然在整體機動性上與F-16C/D這類飛機差不了多少,但由於座艙內仍然採用儀表顯示盤,自動化程度低,雷達性能弱,極易被干擾,因此在與美製四代機對決時,總是會被敵人先發現、先鎖定、先攻擊,造成整體的戰術被動,無論在近距格鬥還是中距空戰中都佔不到便宜。
殲-10A雖然略強於殲-11A,但與JAS-39相比性能也有差距。首先殲-10A使用的是KLJ-7機載脈衝多普勒雷達,該雷達探測距離近,抗干擾能力弱,鎖定時間長,探測對手時航跡質量低,只具有理論上的多目標探測能力。JAS-39使用的PS-05也是一種多模態脈衝多普勒雷達,理論上二者的性能差距並不大,可以一戰。但PS-05雷達在傳統脈衝多普勒雷達基礎上大量使用了可編程信號與數據處理器,這讓其抗電子乾擾能力大大增加,當兩種飛機在遠端互相鎖定時,JAS-39更具有優勢。
而在火控系統上,殲-10A基本使用了仿製蘇-27的火控體制系統,由於產品定型時間早,機載處理器速度不快。而泰國空軍的JAS-39非常注重升級換代,早就使用了最近的火控系統軟件和大數據處理器,這使得雙方在互相發現對手時,JAS-39能更快進入鎖定狀態,對殲-10A不利。
在機動性上,JAS-39使用了通用RM12發動機,非加力推力為50.4kN,加力推力為80.5kN,整機推重比達到1:1,而同期,雖然殲-10A的太行發動機推力更大,但JAS-39是輕型,空重總重量比殲-10A小3噸,最大起飛重量小5噸,因此反而在推重比上領先30%。同樣雖然翼面積殲-10也更大,但由於更重,翼載荷卻大於JAS-39,這將使得二者在近距格鬥時,JAS-39加速性能要優於殲-10,在轉彎速度上也要超過殲-10A。
對於烏克蘭提供給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俄羅斯專家也潑了一盆冷水。俄羅斯專家曾發文稱,烏克蘭生產D-18T等航空發動機的車間已經停產10年了,而且需要在俄羅斯的幫助下才能生產航空發動機。烏克蘭手中掌握的還是前蘇聯時期的技術,生產設備也是蘇聯遺物,現今已經非常落後。但是目前烏克蘭與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合作十分順利,這位俄專家的說法有待商榷。(作者署名:老豆說軍武)
回應
烏克蘭現狀應該看明白了,現狀不賣,以後更沒機會賣了,憑中國的研發勢力,肯定可以攻克發動機難題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現在賣,還可以賣個好價錢,中國也可以少走點彎路,而且俄羅斯跟烏克蘭現在是死敵,烏克蘭跟中國走近,也是減少中國買俄羅斯裝備給俄羅斯補血的機會
發動機要有自己的創新才好,不能老是依靠別人的技術模仿。
任何登堂入室的成就都離不開曾經蹣跚學步時的模仿,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中國需要的不是航空發動機整機,而是航空發動機整機裡面的精華,包括設計,製造,材料,工藝和生產管理上的精華,假如將中國航空人的需求理解為進口囫圇的航空發動機整機,那是對中國航空工業水平的不了解。
中國的錢太好騙了,烏克蘭根本沒有什麼尖端技術
一個能建太空站的國家的錢,那麼好騙?如果你確定沒有高估自己的智商,那一定是你急紅眼了!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7-25/doc-ifyihrit1407766.shtml
烏克蘭將國寶級航空發動機賣中國俄專家卻潑冷水2017.7.25 新浪軍事
航空發動機作為戰鬥機的心臟,是一項在短時間內很難攻克的尖端裝備。美俄戰機之所以性能優越,離不開它們所搭載的先進航空發動機。在吸收世界先進技術的同時,中國還堅持自主研發各種航空發動機。近年來,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接二連三取得重大突破,除了科研專家的努力鑽研,還有一個國家幫了大忙,這就是烏克蘭。
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前蘇聯一直處於世界頂級水平。除俄,烏也繼承了許多前蘇聯的裝備和技術,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烏也是出口大國。馬達西奇就是世界著名的航空發動機生產商,產品銷售到世界90多個國家,曾被譽為“蘇聯航空工業的心臟”。由於受到美俄歐廠商的擠壓,近年來烏出口不暢。
就在這個時候,烏找到了中國,希望能藉助中國的市場,重新延續其輝煌。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的航空大國,不管是軍用飛機還是民用飛機,都面臨很大缺口,所以對需求量很大。於是烏源源不斷的將前蘇聯時期定型的及其改進型帶到中國。這兩年烏中合作建立生產線,把工程師也帶來了,開始在中國生產航空發動機。
據媒體報導,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一口氣授權中國公司生產該公司好幾種航空發動機,包括D-136、MS-500V和TV3-117VMA-SBM1V直升機用渦軸發動機,AI-450S通用航空飛機發動機,D436-148FM和D-18T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D-27對轉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以及AI-222系列軍用噴氣發動機等。這些航空發動機涵蓋了軍用和民用領域,可以在戰鬥機、直升機以及通用型飛機上使用。
除了進口烏克蘭的航空發動機和技術,中國還積極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中國相繼研發了“太行”發動機、“峨眉”發動機、“玉龍”發動機、WS-18發動機、WS-20發動機等,可以用於殲-20戰鬥機、運-20運輸機、直十武裝直升機等。中國在短時間內相繼研發出了多種航空發動機,速度和性能都令世界刮目相看。西方國家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這就是中國速度。
烏克蘭將航空發動機出口到中國,將技術也一併帶來。如今又把生產線帶到中國,一同前來的還有大批航空發動機工程師,無疑是幫了中國大忙。這些舉措使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至少少走幾十年彎路,但是卻無意中讓俄羅斯不開心了。眾所周知,中國之前進口了大量俄羅斯戰機和航空發動機,但是卻不肯轉讓技術。如今中國不僅能製造殲-20戰鬥機,也能自主生產航空發動機,不需要再從俄羅斯進口產品。
其次,鴨式佈局的戰鬥機,在設計時必然將遇到相當多的局限,為了保證飛行控制安全而不得不放棄理論上性能最好的氣動設計。這一點在三代機上表現的很明顯,比如三代鴨式佈局戰機沒有一種能將鴨翼和機翼水平安置,將整個機身做成真正完整的升力體佈局設計,主要的問題就是降低飛行控制的難度和風險。直到殲20才解決這個問題。
換句話說,在相當長時間內,鴨式佈局都是一種設計風險和難度高得多的選擇。但是戰鬥機最終的整體飛行性能受到的影響是非常多方面的,選用鴨式佈局卻無法將其理論優勢盡數發揮的話,那麼還不如選擇自己最熟悉的佈局路線,將其設計盡可能優化到最好水平,獲得的性能反而會更好。
圖:三翼面佈局的玩意,改改技術驗證機就行了,拿來做原生戰鬥機方案簡直愚不可及
鴨翼最好的位置在哪裡,根據不同的思路不一定有定論——比如陣風和殲20,設計思想權衡就不一樣;但是鴨翼最蠢的位置在哪裡,卻是非常明顯的——比如21世紀以後還拿來參與五代機競爭的三翼面佈局戰鬥機身上。(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發動機不好只能在氣動方面上做功課,F22,F35從不打算用複雜的鴨翼控制結構!
世界上發動機技術最好的不是美國,而是英國人!確切的說歐洲人不管是陣風還是颱風都不約而同的採用了鴨式佈局!說明了什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7-20/doc-ifyihrmf3013941.shtml
軍曾嘲笑鴨翼佈局但殲20解決一難題後令其無語2017.7.20新浪軍事
F16總設計師的“鴨翼最好的位置,就是長在對手戰鬥機上”的論斷,是在早年控制技術尚不成熟(F16早期只有模擬電傳飛控可用)時做出的;具備極大的時代背景特色和局限性,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就隨著陣風戰鬥機的成熟而成了笑話。
在瑞典在JA37上首先突破脫體漩渦流型,率領包括F22、殲20在內的現在所有先進戰鬥機,學會在機翼前方製造強烈漩渦氣流,大幅度提升飛機升力性能以後;鴨式佈局成為了戰鬥機研發的熱點,並且真正興起到與常規佈局平起平坐的地位。
鴨式佈局的核心優點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個優勢來自於進入超聲速飛行狀態以後,激波的產生會使得飛機的氣動力中心急劇後移。換句話說,同樣是控制飛機抬頭和低頭,平尾的控制效率就低了——因為力臂短了;而鴨翼的效率就會提高——因為力臂長了。
特別是由於噴氣戰鬥機的發動機在後面,重心本來就靠後;鴨翼只需要更小的面積,而且不需要利用尾撐結構進行延長,就能獲得相同的操縱能力——這意味著更輕的重量和更小的阻路。
第二個優勢在於鴨翼本身繼續作為類似水平尾翼、起到俯仰控制面作用的同時,同時充當了撕裂迎面氣流、捲起漩渦的渦流發生器。而在三機上,需要額外的邊條翼來起到類似的作用;這意味著更大的阻力與重量,而且由於邊條翼的寬度和麵積、特別是與機翼的空間關係等因素,其產生渦流的強度和增升效果不及鴨翼。
但是,鴨式佈局的第二個優勢,帶來了災難性的控制難度和風險。利用漩渦來增加升力,本身就是非常危險的做法——隨著渦流發生器和迎面氣流的夾角增大或者減小,渦流的增強和衰弱是非常敏感而急劇的。
但是在全動鴨翼的鴨式佈局戰鬥機上,鴨翼本身讓飛機抬頭低頭的過程就是要上下偏轉的;這意味著同樣的偏轉指令,鴨式佈局戰鬥機的渦流變化和飛機姿態的響應,劇烈程度遠遠超出常規佈局戰鬥機。
這意味著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要將全動鴨翼的鴨式佈局戰鬥機實用化,需要一套非常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能夠運行非常複雜的控制律軟件,極為靈敏和準確的控制戰鬥機。這個問題,直到數字化的電傳飛控系統實用化以後才得到解決。
圖:陣風已是整體設計水平最好的三代機,但距離完整髮揮鴨式佈局理論性能極限仍然很遙遠
圖:殲20代表了現階段鴨式佈局的最高發展水平
回應
小編以一種對中醫的無知和偏見寫了一篇自以為是的空談大論,如果你想反駁你至少要了解或者學過。我的命是中醫救的,西醫束手無策並把我身體整垮的時候,是中醫幫我慢慢調理了回來,再救了我的命,所以,我從來不認為中醫是偽科學。並且中醫的哲學難懂,卻很實用。
不修過發動機的人都說用中醫方法修發動機是騙子,但是做過修理工的人就會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創造,這是一個非常合情合理老練的師傅才能做到的方法,判斷發動機故障第一是聽聲,老師傅只要聽聲能判斷出故障,第二是看通過觀察發動機運行情況判斷,第三通過摸感覺溫度和振動判斷,第四通過拆開就像開刀吧,但老師傅一般通過前三個方法已知故障,只有做過發動機修工人才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老道的方法,不做過修理工人都是門外漢,本人修車十年非常認同就是用這些方法,不做過人不懂的,
望、聞、問、切!
作者譁眾取寵,斷章取義,人家說的是藉鑑中醫治療的方法論,知道什麼是方法論嗎?很多人不明所以,開口就罵,中醫治療的方法論就是見微知著,思內揣外,從哲學上說就是聯繫的觀點,整體與部分的關係,這如果是錯的,那真的不知道什麼是對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17-07-16/doc-ifyiakwa4219659.shtml
研究員用中醫診斷航空發動機被指信誓旦旦胡說八道2017.7.16澎湃新聞
近日一篇名為《基於中醫診療治理的航空技術發動機故障診斷技術初探》的論文引發爭議,該文主要是探討以傳統中醫的“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穴位”等方法論來診斷發動機故障。
不少網友看到題目後,紛紛調侃“給飛機針灸還是拔罐”、“發動機號出喜脈,所以不能按時起飛”,甚至質疑該論文研究騙取國家經費。
中醫與發動機,風馬牛不相及。以中醫診治發動機,更接近於驅鬼治病。在這樣的一個事情上,不得不說網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中醫固然是傳統文化。但在另一方面,它仍被稱為“東方神秘主義”,欠缺科學依據。以非嚴謹之科學來解作為嚴密科學體系的發動機故障,本身是一個笑料。
媒體記者後來聯繫到論文作者。作者辯稱,論文並非生搬硬套中醫理論,而是試圖將中醫方法論運用到發動機故障診斷技術當中。並聲稱該項研究並沒有“忽悠”國家經費。
其實從一開始,我倒也沒有認為它是在“忽悠”國家經費。因為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國家經費也太好被忽悠了。
真到看到論文作者表示,的確也獲得了一些項目資金,雖然金額不多,卻系“國家有關部門支持重大理論創新和突破的基金”。一時竟也無語了。
不僅是胡說八道,而且還一本正經,甚至還扯上了“國家”背書。這就讓人很是恍然了。
將中醫方法論運用到發動機故障診斷技術,這大概是中國科研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
也許,對“用中醫診斷發動機”的提法可以一笑置之,但你那麼信誓旦旦的樣子我還真是懼了。
對於網絡上的一些評論,房紅徵解釋道:“現在微信、微博上的人直接看標題而不看裡面的內容就評論,霍金還說過有外星文明的存在,有些人'坐井觀天'肯定不理解。比如國外有一種叫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PH M )的研究方法,起初就是一種醫學概念,後來逐漸應用到了工業領域,我們中醫一樣有很多頗具價值的理論,為什麼不能用於航空發動機健康管理?而且不是中醫的全部理論,我們要研究的是'中醫診治'理論,是一種方法論。”
目前,房紅徵已經在進行建模並蒐集數據開始相關研究,“我們不像西方有大量的實驗積累,目前依靠傳統的方式,按部就班太慢了,所以就嘗試別的方式去研究,可能會有些成果,如果研究發現有問題,可以再調整。”
圖為航空發動機各“作用場”對應人體經絡“穴位”。論文配圖
回應
這麼精密的儀器不紮紮實實搞技術,還中醫理論,笑死人
“你要推翻也可以,但要有證據。”作者房紅徵說。
就是你這種只看標題不看內容的人太多。這麼短的文章看了還引用錯誤。不是中醫理論,是中醫診斷理論。也就是故障判斷不是像你這樣判斷單個精密零件,而是要建模,找出內在聯繫,同時不斷經驗積累,以達到快速判斷的理論。不過這個核心我認為不在理論而在有效建模。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7-14/doc-ifyiakwa4133879.shtml
用中醫理論能診斷航空發動機故障?論文作者回應2017.7.14新浪軍事
一篇名叫《基於中醫診治理論的航空發動機故障診斷新技術初探》的論文在網上引發熱議,該文主要是探討以傳統中醫理論中的“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穴位”等方法論來診斷航空發動機的故障,該文作者房紅徵稱目前已經開始進行“建模”研究。
據南都記者了解,這篇論文刊登在《第26屆測試與故障診斷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上,這本論文集是在第26屆測試與故障診斷技術研討會上的“會議資料”,該研討會於今年6月16日在重慶舉行,論文集由《計算機測量與控制》雜誌社編輯出版。
在論文中,作者稱我國目前尚缺乏正向研發的、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動機型號,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部分發動機的維護都是由專業公司來完成的,國內無法維護,缺乏正向設計經驗,“依靠揣摩和模仿,根本無法將其機理徹底摸透”。
作者在論文中寫道:“航空發動機的構成極其複雜,部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廣泛,並且機理複雜。國產發動機試驗和試飛過程中的相當一部分故障,在尋找原因的時候,由於缺乏完整的機理和模型庫,無法準確對故障進行定位、演繹和推理。只能依靠窮舉法,對各個相關部件進行依次實驗,尋找根源。由於經費所限以及系統複雜,這樣的故障診斷方案大多數無法完成。”
因此,作者認為,目前必須開闢出一條“獨特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動機健康管理技術途徑”。因為“傳統中醫理論中的整體觀念、動態辯證觀以及經驗積累的方法論,更適合目前我國航空發動機故障診斷和健康管理的現狀和國情,具有諸多的借鑒意義。”
此外,作者還從“中醫理論體系”、“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等幾個方面來具體闡述了中醫診治理論如何用於航空發動機的故障診斷。
圖為“天人合一”整體觀的發動機核心技術。論文配圖
作者稱中醫思維更符合國情
“中醫本身有精華有糟粕,封建迷信那一套我們就不會用,我們也是取其精華,從中醫裡面找能用,從實際出發,找幾個點來驗證一下,可能會有一些成果,中醫思維式的發動機健康管理更符合國情。”房紅徵向南都記者解釋道。
在XF-5研製基礎上,日本開始研製XF-9,從首先研製發動機核心機來看,它也採用了西方標準發動機研製程序,即先研製發動機核心機,它主要包括高壓壓氣機、燃燒室和高壓渦輪三個部分,它是發動機最核心、難度也是最大的部分,一般認為如果核心機研製成功,整個發動機研製工作可以說完成了一大半,核心機配備小涵道比風扇和加力燃燒室就成為戰鬥機用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也就是再發動機整機驗證機,驗證機完成之後,測試順利,再根據戰鬥機配套要求進入發動機原型機研製階段,一切順利之後,即可設計定型、進入批量生產。從這個程序來看,XF-9距離裝備部隊還有很長路要走,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完成F-119核心機研製,90年代完成發動機驗證機,設計定型裝備部隊已經是本世紀初的事情了,中國相關單位在上世紀90年代完成新一代渦扇發動機總體方案,本世紀初完成發動機核心機,發動機驗證機試製成功已經是2010以後的事情了,按照江和甫總師的話說“裝備部隊可能還要等到2020年左右”,從中美髮動機研製情況來看,即使我們假設XF-9核心機研製順利,發動機驗證機出來也要等到2020年之後,設計定型、裝備部隊則要等到2030年左右了。
不過從料敵從寬的角度出發,我們需要認為日本能夠在2030年左右研製出F-9,並且能夠配套F-3,這樣日本航空自衛隊將會在2030年左右F-3與F-35J的高低搭配,屆時我們在東海方向不但要面對F-22戰鬥機,還要注意F-3戰鬥機帶來的挑戰,需要我們加倍警惕,做出必要的應對。(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日本材料不會受西方限制,還是要適當警惕。
材料厲害不會整合都是屁,有牛逼的電子元器件,但搞出來的是一個垃圾的雷達。
神五的臉打的還不夠嗎?踏實點吧
神五失敗又如何,美國還炸了幾架呢
美俄火箭發射爆炸失敗,中國衛星沒有進入軌道失利.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7-03/doc-ifyhrxsk1634787.shtml
日本完成新型發動機核心機 進度僅相當中國17年前
2017.6.28,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公司(IHI)研製日本新一代渦扇發動機核心機正式交付日本防衛省,不久之後將進行測試,如果測試工作順利,將會在這個核心機的基礎上發展XF-9渦扇發動機,配備日本下一代國產戰鬥機。
從日本公開的數據來看,XF-9技術指標大約相當於美國的F119和中國WS-15,從進度上來講,它大約相當於美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2000年的水平。
對於日本來說,研製下一代戰鬥機最大障礙就是沒有配套發動機,美國已經明確拒絕出售F-22給日本,自然也不會同意出售F-119給日本研製下一代戰鬥機,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決定自行研製下一代渦扇發動機,日本稱之為“次世代渦扇發動機”,從日方公佈的資料來看,日本XF-9渦扇加力推力達到15噸,軍用推力11噸,這些數據基本上就是F-119的指標,甚至尺寸都一樣,日本XF-9長4.8米,直徑1米,F-119是4.826米,直徑是1.14米,不過它的渦輪前溫度達到1800度,比F-119早期型號的1700度要高一些,因此可以大致推測日本XF-9該就是一台日本版的F-119,從而可以進一步推測日本下一代戰鬥機應該也是一架日本版的F-22。
我們知道F-119作為第一種四代渦扇發動機,它最大特點就是採有更小的重量得到更大推力,從而提高飛機推力,降低結構重量,讓四代作戰飛機飛行、機動等性能比三代機有明顯提高,因此筆者推測日本XF-9結構應該也和F-119相同或者相近,即發動機由3級風扇、6級高壓壓氣機、環形燃燒室、高壓渦輪、低壓渦輪、加力燃燒室等部件構成,這個設計已經在實用之中顯現優異性能,根據相關資料,中國WS-15也採用這樣總體設計和結構。
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經濟技術實力較高,工業基礎雄厚,研製航空發動機條件較好,但是日本航空發動機工業缺點在於積累較少,總體設計經驗缺乏,由於國內市場狹窄,裝備規模較小,也難以支持航空發動機工業持續發展,因此研製F-119這樣高性能發動機對於日本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大挑戰,所以上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有針對性開展了一系列渦扇發動機研製計劃,積累發動機設計方面的經驗,例如心神隱身驗證機則使用了日本自行研製的XF5,就採用了3級風扇、6級高壓壓氣機這樣結構,不過它的渦輪前溫度只有1600度,加力推力大約5噸,這些指標與F-119相距甚遠,算是XF-9縮小驗證機。
XF-9目前只完成了發動機核心機研製
從中國航空工業現有的技術水平和公開資料來看,現階段的FC-31“鶻鷹”目前並不可能具備超巡能力,但作為中航工業的副總,李玉海所稱的“超巡能力”肯定不是“無的放矢”,應該是指FC-31在裝備新型中等推力發動機後,可以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也就是說,中航工業高層對FC-31“鶻鷹”的超巡能力是有信心的,而這個信心顯然離不開動力系統的支持。
部分網友在批評“鶻鷹”沒有合適發動機時,常常有意無意忽略殲-20目前也缺乏一款“目標發動機
眾所周知,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渦扇發動機就受到世界航空強國的極大重視,借助於渦扇發動機技術的發展,英國、美國、前蘇聯等國都研製出了高推重比、高性能的第四代戰鬥機,而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世界航空強國就又開始為第五代戰鬥機研製新一代發動機。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非常大,必須迅速迎頭趕上,相信隨著中國新一代軍用飛機的快速發展,航空發動機技術也會得到對應的進步。(作者署名:迷彩派)
回應
維基百科資料顯示J31空重比米格29輕,只有9.5噸(米格29是11.3噸),與法國陣風(空重9.7噸)接近。而發動機推力方面,J31第二次試飛時就開始使用ws13E ,ws13E最大推力9噸(88.3千牛),而米格29的RD33和陣風的M88發動機最大推力分別是82千牛和78千牛。問題來了,空重9.7噸推力78千牛的陣風能實現1.4倍音速巡航,目前空重9.5噸推力88.3千牛的J31不能超巡?別跟我扯理想扯體質,用數據和物理原理來反駁我。
你就吹牛B吧!
叫沈飛抓兩個噴子裝上,什麼F414,完全不夠看,只能跟在後面吃口水的份
應該把你這樣的吹子抓去,推重比100都不是夢想
你這個白人的狗奴,滾!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7-03/doc-ifyhrxsk1578866.shtml
中國渦扇19發動機曝光推力近10噸或裝備FC31戰機2017.7.3新浪軍事
“本項目產生……順利完成QC185、QC400、GT25000G軍用艦載燃機軸型葉片研製,WS18,WS19渦扇發動機軸型葉片研製,624所AT項目無人機等型號攻堅任務等”。近日,中國航空工業部門關於“軸型葉片通用組合測具” 的一則成果簡介首次公佈了一個叫“渦扇-19”(WS-19)的發動機型號。有軍事觀察員在互聯網透露稱,“渦扇-19”就是傳聞已久的新中推,與“太行”、“峨眉”等採用名山命名類似,“渦扇-19”的名稱是“黃山”,該觀察員還稱,渦扇-19瞄準的目標是F414渦扇發動機,在最大推力上要大於歐洲的EJ200發動機。
WS-19型號名稱的公開,證實了“新中推”項目並不是空穴來風
在渦扇-19這個型號被證實之前,關於中國新型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比較詳細的報導只有“S3-2型技術驗證機”項目,S3-2型技術驗證機是一台雙轉子、加力式帶矢量噴管的渦扇發動機,最大狀態推力9800kgf級,推重比9一級,目標是驗證機技術達標後爭取獲得國家立項,成為國內發動機型譜中的重要一員,批產後滿足國內軍用航空發動機市場對帶矢量噴管的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的需求。
從S3-2型技術驗證機的性能參數以及互聯網上對渦扇-19“黃山”的性能描述來看,兩者非常接近,有可能是S3-2型技術驗證機的先期技術開發已經達到目標,在獲得了發動機型號研製立項批復後,進入了原型機研製階段。
而在數年前國內的一些航空展上,曾不止一次出現過一個未標明型號的中等推力發動機,其最大加力推力為9500kgf,在外形上這款發動機不僅有類似於俄羅斯RD93的結構,也有和歐美F404、EJ200發動機的相似之處。但這款發動機除了在航展出現,並無後續相關消息證明其用了正式型號和名稱。
從前文的分析和梳理來看,互聯網流傳已久的“新中推”極有可能就是渦扇-19 “黃山”,如果WS-19能夠順利服役,將給中國國內的輕型、中型戰鬥機,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無人作戰飛機等機型帶來強勁可靠的動力系統。
在2017年6月舉行的巴黎航展上,中國新型多用途隱身戰鬥機FC-31“鶻鷹”(媒體稱為“殲-31”)的模型首次亮相,而中國官方媒體在報導該消息時,曾援引中航工業副總李玉海的介紹稱:FC-31具備高隱身、高敏捷性、超音速巡航能力,雖然是預研產品,但技術成熟度已經相當高。不論是單機成本,還是全壽命成本,都是這個量級其他戰機比不了的,就是說,性能不差,性價比高!
廠子辦起來了,人才怎麼辦?
在烏克蘭駐華使館的臉書上,透露了這次會見的目的:中烏外交部門正在協商移民簽證問題,討論簡化簽證程序問題。
這可能就是網上盛傳的近3000名烏克蘭航空技術人員移民重慶的消息來源。
根據雙方磋商的內容,到2020年,工廠計劃從烏克蘭僱傭約2000名專家。
據資料顯示,馬達西奇目前有22000名員工,假如天驕引進2000名烏克蘭專家,但是不是像有些外媒說的“中國掏空馬達西奇家底”呢?事實上,烏克蘭在過去兩三年間已經有1萬多名IT專家移民到歐美,而且在目前烏克蘭經濟困頓的壓力下,企業生產困難,中國引入人才和合作辦廠就是對烏的有力支持。如果烏能正確運用中國的合作資金,再啟自己的工業現代化並不是不可能。
所以,無論這2000多名航空專家是技術交流還是移民落戶,中國無疑正在密集發力航空發動機製造業。2016年8月,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成立,當時習近平還特意做了重要指示,期許為建設航空強國的重大舉措。合作辦廠加上自主研發,中國的大飛機用上中國製造的發動機,應該指日可待了。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6-27/doc-ifyhmtrw4076678.shtml
俠客島:3000名烏克蘭航空專家將移民中國?2017.6.26人民日報海外網
今天,一則《近3000名烏克蘭航發技術人員攜帶家屬移民重慶》的消息引起了島上的注意。如果屬實,那將是超級激動人心的大新聞。對中國的航空事業發展,尤其是航空發動機的關鍵技術突破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以,島叔抱著激動的心,仔細查詢了重慶官方信息渠道,不過都只得到兩條一句話新聞:
“6月2日,副市長劉桂平會見了烏克蘭駐華大使焦明一行。”
“6月21日,副市長劉桂平會見了烏克蘭外交部領事司司長波戈列爾采夫一行。”
一個月裡,烏克蘭重要客人兩次到訪重慶,肯定不只為聯絡感情。
事實
......
這次到訪的一個重要目的,還是中烏聯合生產航空發動機。而這個龐大的兩國間項目,將由中國的天驕航空與烏克蘭的馬達西奇公司合作執行,就落地在重慶的航空產業基地。
如果了解國際航空產業,馬達西奇赫赫有名,主要為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供給動力系統,被稱為“蘇聯航空工業的心臟”,有人說,它是前蘇聯航空發動機的“沙皇”。
馬達西奇成立於1907年。早在蘇聯時代,研製的發動機產品就遠銷90多個國家和地區。蘇聯解體後,烏繼承了很多蘇聯重工業技術。
在歐美等國限制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出口的背景下,中烏兩國的這個項目,無疑將為中國的航空發動機生產帶來赶超歐美的機會。
除了加速建設的重慶航空產業基地,中烏兩家公司的合作也在加速進行。
2015年10月22日,北京天驕就在重慶低調成立了一家獨資子公司——重慶天驕航空動力公司。註冊資本為1億元,營業範圍為“研發、設計、維修保障、展示銷售航空發動機,對航空發動機進行檢測。”
2016年珠海航展上,馬達西奇授權在中國生產公司旗下多款航空發動機,其中包括D-136、MS-500V和TV3-117VMA-SBM1V直升機用渦軸發動機,AI-450S通用航空飛機發動機,D436-148FM和D-18T高涵道比渦輪風扇發動機,D-27對轉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以及AI-222系列軍用噴氣發動機。
通航產業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萬億級市場。根據重慶航空產業基地的規劃,到2020年,重慶將基本建成國內集通用航空器研發與製造、飛行作業、教育培訓、運行保障等於一體的航空產業集群高地。目前,各方資本都已開始密集佈局。這其中,中烏兩國聯合生產航空發動機項目是最具戰略意義的,以後重慶也將成為中國大飛機的心臟製造中心。
同時,採用“功能結構一體化”的設計製造技術,各種油路管道都合併在機翼的上下翼面,使機翼油箱的容積提高9%,3D打壓技術使機身內部更緊湊,可以攜帶更多的內部燃油。 既省油又能多帶油,鶻鷹1200Km的作戰半徑大就有了保證。
鶻鷹要成為“高敏捷、超音速巡航”的四代機,裝備先進的發動機是必備的條件。 目前使用的是推力9000Kg的WS-13E,2012年珠海航展展出一型推力9500Kg的中推模型
四代中推的核心機已在幾年前研製成功,為了加快四代中推原型機的研製,渦扇13的總師王維娜被調到渦輪院,據說原型機今年有可能上飛行台。 WS-15的很多材料和製造技術可以用在四代中推上,所以四代中推的研製進度有了更多的保證。 (作者署名:92軍迷)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23/doc-ifyhmtek7691589.shtml
說到空戰有些人會質疑鶻鷹沒有側彈倉,想當然地認為它不能內掛近距格鬥彈,這是被F-35要在機翼下掛載格鬥彈所誤導。 殲-20的側彈倉伸出導彈後,彈倉門是可以關閉的。 可以將這一技術移植到鶻鷹的腹部彈倉,如下圖所示。
讀者可能會說,那樣就少了兩枚中距攔截彈。 是的,但鶻鷹畢竟是中型機,有所取捨也屬正常。 如果設置側彈倉而加寬機身,所帶來的阻力增加就得不償失。 格鬥彈在腹部的確是會影響導彈自身紅外探測頭的上視角,但是如今的技術可以做到將頭盔瞄準鏡,以及戰機各種光電探測設備的數據綜合,再通過數據鏈傳給導彈來進行初段引導。 所以在三代機上是個問題,對於四代機已經不成問題。
鶻鷹達到四代機標準的優異性能,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基礎是它的機體製造技術是最先進的。 前幾年公路上出現的“粽子”是帶機翼,再對比下圖的F-35。 可見鶻鷹的機身和機翼是框梁一體化結構,機翼是不能拆下來運輸的。
根據多篇論文資料, 框梁一體化結構能使得機體結構重量減小30%,翼身結合部的重量減輕60%。 結合大量使用複合材料的蒙皮,可以自信地說,鶻鷹的“空重/總重之比”是目前戰鬥機中最小的。
中國的3D打印技術走在世界的前列,王華明申報院士的材料中,就提到殲-31採用超5平米的鈦合金整體加強框。 空重比小意味著攜帶空戰所需彈藥和油料的戰機重量更小,在相同發動機推力下,其空戰的推重比更大,格鬥中的敏捷性就更高。 在巡航中戰機的重量小意味著所需的升力較小,相應的阻力就較小,再結合先進的四代發動機,就能滿足超音速巡航的要求。
有一種觀點認為採用兩台RD-33的米格-29腿短,鶻鷹的航程和作戰半徑一定小。 米格-29之所以作戰半徑相對較小,不是其機體內部裝不下更多的燃油,也不是發動機更耗油,而是因為它的空重比較大,為了提高空戰機動性只能減小空戰的飛機重量(減少燃油),作為前線戰鬥機較小的作戰半徑也能滿足作戰要求。
RD-33的最新改進型推力已達10噸, 所以米格-35的航程和作戰半徑大幅提高。 上次出國參展,鶻鷹的宣傳資料顯示其作戰半徑可大1200Km(648海裡),有些網民對此有疑問。 其實道理很簡單,前面提到由於鶻鷹採用多項最先進的機體製造技術,機身重量小,加油掛彈後的總質量就相對較小,加上沒有外掛和優異的氣動設計,使得巡航所需的推力可以更小,發動機就能以更省油的狀態維持巡航;
具備高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對空戰的意義,在去年11月公眾號,殲-20超強空戰能力的兩篇文章裡有詳細敘述,這裡不重複。 鶻鷹的模型已經不是第一次出國參展。 它不但會裝備我軍,還是國際市場上四代戰機的有力競爭者。
中航副總李玉海曾在去年的新聞發布會上稱,在研製之處除了裝備解放軍的考慮之外,還考慮到要打破西方在四代機領域一統天下的局面。 說的白一點就是要挖F-35的市場。 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國際事務部部長劉林表示,鶻鷹有兩型,一型主要是國內使用,另一型是在國際市場推廣。
要在國際市場推銷一款產品,首先要有個定位,鶻鷹既然是要挖F-35的市場,那麼它的空戰性能就不能低於F-35,甚至要超越它,可以在空戰中能與F-22抗衡。 同時,價格上還要有優勢。 這樣苛刻的要求中航工業能做到嗎?
鶻鷹2.0版已經首飛成功,我們來看看它在外觀上與1.0版有什麼明顯的變化:
1、主翼、平尾翼和垂尾都做了切尖處理,這是為了減少誘導阻力和消除震顫。
2、垂尾改為後掠,這是為了提高在高仰角狀態下的縱向穩定性和尾舵的有效性。
3、機身更近豐滿,取消機身中後部階梯狀的側面。 一方面機體內部的容積更大,另一方面也說明通過試飛,對減小氣動阻力的設計更有信心了。 能否超巡不僅僅是與發動機推力有關,提高升阻比也很重要。
4、要提高升阻比,除了減低阻力,還要提高升力。 機身升力體的進一步優化,以及進氣道唇邊的優化應該都與提高升力有關。 在殲-20的飛行圖片中,能看到進氣道唇口拉出的脫體渦,脫體渦流經機翼上表面能增加升力。
5、發動機的間距更小,這樣機身內部設計更緊湊,可以騰出更多的載油空間,而且進氣道的S形彎度更大,有利於隱身。
6、更豐滿的機身使得腹部彈倉的寬度略有增加。
7、機翼和機身蒙皮大量使用複合材料,減輕機體重量。
鶻鷹2.0版的機頭直徑增大,可以容納更大直徑的雷達天線。 去年珠海航展展出可裝備梟龍的KLJ-7A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探測性能相當於F-35雷達。 鶻鷹的機頭直徑大於梟龍,雷達性能自然更高。
中國FC31戰機出口預計售價是多少比蘇35還便宜2017.6.23新浪軍事
據香港《經濟日報》網站報導,從2012年殲-31完成首飛至今,前後共計參與5次大型國際航展,上一次亮相是在今年2月的第13屆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足以說明該機定位就是出口型戰鬥機,直衝著同樣為五代機的美國F-35而來。預估殲-31的售價為7000萬美元,價格為F-35的三分之二強。
殲-31的定位屬於五代機高低搭配中的“低端機型”。實際上該機雖然不(?)具備殲-20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但據稱擁有不錯的隱身外形設計,兩側佈置S型進氣道,配置內埋武器艙,採用中國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綜合航電顯示系統,武器掛載能力也非常強大。
從殲-31僅有的兩次海外“亮相”都集中在中東地區可以判斷出目前殲-31已經基本成熟,在中國空軍不太可能(海軍可能)裝備的情況下向外推銷顯然是一件急迫的任務,而重點推銷對象就是中東“土豪”們。
作為第五代戰機來說,殲-31的價格肯定會比美國的F-35低出不少,但是這個“低”只是相對的,估計殲-31的價格為7000萬美元,這個價格比蘇-35等許多四代半戰鬥機還要便宜,但是算上配套的武器、人員訓練等費用也絕不便宜,再加上隱身戰鬥機複雜燒錢的維護保養費用,對一些“屌絲”國家來說根本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是絕對負擔不起的。(作者署名:非主流軍評)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23/doc-ifyhmtcf2806959.shtml
中國FC31首秀巴黎航展欲搶4代機市場將有兩種型號2017.6.23新浪軍事
近日一則新聞引起軍迷的關注: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五代隱身戰機FC-31“鶻鷹”2.0版的模型首次亮相巴黎航展。 對此,中航工業副總李玉海介紹稱:“FC-31具備高隱身、高敏捷性、超音速巡航能力,雖然是預研產品但技術成熟度已經相當高。不論是單機成本,還是全壽命成本,都是這個量級其他戰機比不了的,就是說,性能不差,性價比高!”。
中航工業副總對記者明確表示,鶻鷹具備全向高隱身性、高敏捷性、超音速巡航能力、高性價比。 所以再去爭論鶻鷹是否能達到四代機標準,是否有完全的4S能力已經沒有意義。 雖然它現在還只是“預研產品”(驗證機),但原型機的變化一定小於YF-22到F-22的變化,因為李玉海表示2.0版的鶻鷹“技術成熟度已經相當高”。
中國渦扇15發動機或已投產殲20調整結構後才能換裝
2017.6.21新浪軍事
2017年,中國殲20戰機開始服役,讓中國空軍進入五代機時代,這讓心喜不已。不久前,新聞報導中,又傳出一個好消息,中國發動機工作正在生產渦扇15發動機,並明確指出,它就是殲20使用的發動機。讓許多人高興的不得了,甚至有人認為,殲20已經裝上渦扇15,可惜有點過於樂觀。目前只是渦扇15已投入量產,實際尚沒裝上殲20。換發並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也需要有一個過程,至少不是說換就馬上能換。
有關的報導
我們用太行替代俄式發動機只能算小改,畢竟兩者在尺寸上接近,但是渦扇15就不一樣了,不僅是全新的型號,尺寸也要大一些,其主要尺寸為:長5.05米,直徑1.02米,總重量達到1600公斤級。這樣一來,需要對殲20的結構進行一些小的調整,考慮多種因素,不會太快。可能需要先安裝一架進行測試,這就是需要一個調試的過程,不是直接應用到生產線上,批量裝備,所以大家不要心急。
渦扇15的狀態也需要測試,畢竟才投入量產,量產型號的性能如何也需要測試等等,也許要2年之後,人們才能提到安裝渦扇15的殲20飛上藍天。
可以豪不誇張的說,殲20在未來擊敗F22就靠它,它的推重比已超9,努力一下就是10的水平,早期目標為:加力推力16噸到18噸,比俄製117S要高2噸左右,未來的技術發展目標為:20噸。如此大的推力,讓殲20可以進行超音速巡航,以及更大的航程,全權限數字電子控制系統以及矢量噴口的配合,可以讓殲20進行矢量機動,將機動性能發揮在極致。
當然了,有人習慣於給國產貨找親戚,可惜對它基本無效,沒有一款能與匹配的國外型號,至多能找到別人幾十年前的舊紙圖,然後叫喊這是仿某型設計的,很可笑的提法。
使用俄製發動機也許很快會成為歷史
至於目前使用的俄製發動機,或太行發動機,只能算暫時性的措施,以保證整個項目進展順利。否則,等到渦扇15可用,再讓殲20飛上藍天,最早也要2021年了,為了一台好發動機,讓殲20晚10年首飛值得嗎?(作者署名:浴火)
回應
國內的無恥之徒,總會有辦法說出無恥之言,千方百計給中國貨找到干爹乾媽,要不然就沒辦法摸黑中國人!
10年研發一款戰機發動機,這速度已經是在飛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21/doc-ifyhfnrf9423947.shtml
中國28億收購美盟友航空引擎生產線還有上百項專利2017.6.21新浪軍事
近日,我國一家公司以28億,收購了英國一家公司100%的股權。讓很多網友感到很振奮,那這家叫做加德納的航空公司,到底有多厲害呢?
加德納是英國一家非常有名的航空零件製造公司。其最厲害的地方在於,生產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飛機發動機上面的高溫合金葉片,是空客公司的一級供應商。
加德納在航空金屬零部件製造領域具備較強實力。在航空金屬零部件成型、零部件表面處理、零部件組裝等方面具備深厚技術積累,公司擁有符合全部航空供應鏈標準的零件加工設備和能力,具備包括AS9100,ISO14001 及OHSAS18001 等認證,技術及渠道皆具較強實力。
而其具備的實力,其實也正是,我國現在所欠缺的地方,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但是,直接收購,則讓我國航空業直接前進了幾年時間。
讓我國掌握西方最新的航空零件和高溫合金的製造工藝,對於,運20和國產大飛機都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並且加德納在英國、法國、波蘭、印度均建有工廠。擁有歐洲業內百項認證,其生產的零部件主要應用於寬體/窄體商用客機、直升機、引擎、無人機,其他飛行器、工業產品等。由此,可見這次收購的價值之大了。(作者署名:精兵堂)
回應
別吹的那麼好!真有那麼好 別人肯讓你收購?
賣給你說明,國內已經研究攻克了!
吹吧,錢多了,打水漂
國家強大了,有錢了,收購一些國外的公司很正常,你們就不要疑神疑鬼的!多些祝福吧。
英國羅羅的發動機核心零件供應商之一,這錢花的值。
Q5:自己無能,只能靠收購,這樣的收購可靠嗎?如果英國禁止出口中國,該怎麼辦?
自己無能吧,靠領狗糧過日子的貨,中國的事情需要你這噴貨操心嗎?
Q5腦殘,就知道噴!
Q5短路了吧?收購還叫無能?是被收購者無能吧?該英國企業根本做不大,收購跟玩似的。收購瑞士企業那才叫大,400多億美元。貧窮收購富裕的,落後收購先進的,中國模式就是要氣死你,怎麼樣?
你們可以直接無視Q5狗和流浪狗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21/doc-ifyhfnqa4551728.shtml
武直10終於有了國產發動機:美忙活半天又是竹籃打水2017.6.20新浪軍事
武直-10採用典型的攻擊型直升機佈局,縱列雙座座艙、狹窄的六邊形截面機身、後三點式起落架等等,配備的火控系統也不錯,以及航炮、導彈等武器,總體水平並不比美製AH64等國際主流攻擊機差。
唯一的不足,發動機功率不足,直10在原型機時,安裝PT6C-67C,起飛功率為1250kw,然而,美國逼加拿大不賣給中國,這確實打亂了我們的計劃,為了生產型更換了發動機,並通過減重等措施,以消失功率下降的影響,比如:空重從5.5噸減重到5.1噸,但是依然對性能造成了影響。
也許美國會認為自已的封鎖政策取得了成功,可惜它忽視了一件事,中國沒有依賴於別人的習慣,中國已建有完整的航發研發體系,早在研究直10項目時,即開始準備配套發動機,也就是:渦軸9,代號:玉龍。
渦軸9發動機到2009年時,才完成定型工作,2012年開始應用,這個過程僅3年,如今則已成熟,相當快了。這裡一定有人在說:它功率不足,2009年以前的宣布資料中,確實標註過:預期功率957kw當證據,但是發動機技術是不斷升級的,它的改進工作一直沒有停過,實際到2012年時,功率已提高到1200kw,已經可以與PT6C比了。
2013年時,該發動機工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可惜這份報導並沒有引起關注,甚至由保密的原因,當時也沒有公開相關的性能參數,實際到直到2016年的珠海航展才第一次公開展示它,也沒有介紹其性能。
如果仔細研究一下,有關直10發動機功率不足的言論,主要來自網絡,官方的各類報導中,無論是使用的它的飛行員,還是設計它的科研人員都沒有談及功率不足,反而對該信心十足,大加讚賞。在回憶直10研發經歷中,僅談及早期存在功率不足情況,卻避而不談是否解決了,尤其是不談2012年以後的事情。
2017.6.8,國內媒體終於對玉龍發動機的情況說了一些實話:“生產並投入使用,突破了製約直升機的最大瓶頸,扭轉了核心能力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這意味著,“玉龍”已經真正成熟,不再有後顧之憂。目前的“玉龍”功率可能比2012年更高。
這讓武直-10獲得較好的功率重量比,從而改善了機動性,增加裝甲,安裝更多的設備。以及掛載更多的彈藥。同時,發動機耗油率降低,也可以增加航程和續航時間。(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20/doc-ifyhfnrf9388914.shtml
而回到美軍的自適應六代發動機研製而言,其實中國早在2010年前後就開始測試六代發動機的核心機,該核心機及其研製所中國燃氣渦輪院的展板圖片也在2012年前後流諸網媒,據信該發動機代號珠峰,採用自適應配置,推比達到15,並可能在之前新聞裡提到配合成發集團研製的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升力風扇的基礎上配裝我國新一代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並有可能配置在中國新一代的直通式甲板兩棲攻擊艦上,基於珠峰六代發動機的身份,該款發動機最終可以達到單發加力推力24噸,接近美六代發動機水平,並且能實現單發裝配中國版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的超音速巡航。就實際而言,美國研製六代發動機的出發點,其中一個目的也是為美國的第五代戰機F-35閃電II換發,並實現閃電II的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機動。而就其第二個目的而言,也是最為突出的目的,由於自適應發動機可以滿足中涵道到涵道比為零即渦噴的自適應調節,並且根據涵道比適當調節相應的增壓比即發動機循環參數,因此自適應發動機也可以裝配轟炸機等對中涵道比有相應需求的轟炸機使用。行文至此,美國的第二個目的也不言自明,為下一代轟炸機配裝所用。而作為跟隨者的中國同樣也有這方面的目的,就目前正在研製的隱轟而言,其極有可能採用不加力版的渦扇15峨眉發動機,由於峨眉可以不加力超音速巡航,所以隱轟也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較為穩定的超音速巡航目標,但峨眉的不加力超音速巡航馬赫數畢竟有限,在更下一代隱轟研製中,中國需要更為出色的新一代發動機,而珠峰正是選擇的最佳目標,因而珠峰的研製也有雙重的裝機目標對象!
殲10B和殲10C仍在有條不紊的換裝太行,而中國的下一代發動機的研製正在鼓起希望的風帆,承載著中國航發之夢,破浪向前!(作者署名:谷火平利刃/小溪)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15/doc-ifyhfnrf9136369.shtml
中國剛開始量產太行發動機美就宣布製造第六代航發
2017.6.15新浪軍事
殲10B換裝太行發動機的消息早已流傳已久,目前換發的殲10B正處於量產中,而美國空軍則於2015年前後開始自適應六代發動機的研製,有媒體稱美軍此舉令剛開始使用太行不久的中國空軍感到羞愧,事實果真如此嗎?今天小溪就來分析其中滋味。
首先,在殲10B裝備太行之前,太行早就裝備於中國的殲11B和殲11BS以及殲16,目前正積極換裝殲11D和殲15及殲15S艦載機,並且在部分引進版蘇27中期大修期間部分換裝太行發動機,而蘇27換裝太行發動機的照片早已流諸坊間,該時間節點最早可以前推到2007-2009年,而且最早太行在現役戰機上測試,也是在一架代號為11WS的引進版蘇27上進行,當時採用了一側裝原裝進口AL-31F,一側裝太行測試,基於左右發的不同,適應性改裝了發控系統,以便於測試和操作,而11WS配裝太行首飛的日期則是在2002年前後,而太行的設計定型時間是2006年,之後經過多輪小批量量產測試,並且進行熟悉,磨合,最終於2009年底開始批量生產,並開始批量進入部隊。
2012-2013年前後,據官方軍媒披露換裝太行的殲11B的空軍部隊已經成完成最大過載為8.5G的訓練科目。
2014年8月19日,機身編號24的殲-11BH攔截接近我國空域的美軍P-8A巡邏機。外軍稱,殲-11BH繞P-8做了一個“桶滾”展示超強機動性能和飛行員的堅定態度。殲-11BH也由此名揚海內外。需要指出的是H代表海軍航空兵,該機是裝備南海艦隊的殲11BH,毫無例外的是,該機裝備了太行。
就目前來看,太行除了完成基本型外,還完成了太行B型和太行海軍型以及高增推版太行G型,太行B型的渦前溫度達到了三代半發動機的指標1800K,接近歐洲噴氣發動機公司EJ-200的渦前溫度。而渦前溫度的提高,必然帶來材料的改進,據信太行B的高壓渦輪葉片材料已經由之前定向凝固合金DZ-125改為了二代單晶鎳基合金DD-6,太行B的加力推力因而也增加到14噸。而就海軍航母固定翼艦載戰鬥機的殲15和其雙座型殲15S來說,其也在積極準備換裝艦載版海太行中,據信海太行的推力增加到大致和太行B相當,而因為在風扇進口葉片上塗抹了防海水鹽霧腐蝕塗層,其重量也有一定增加,但在殲15增加了鴨翼之後,在航母上起降的升力大有提高,相信換裝海太行後的殲15一定能獲得更加優良的性能。
可就在這個時間,中、俄聯合研製大型重載直升機的項目被提上日程;烏克蘭也把自己的“動力沙皇”馬達西奇公司的生產線也搬到了中國,其中就包括了D-136、 MS-500V和TV3-117VMA-SBM1V等直升機用的渦軸發動機;甚至連歐洲的法國,也跟中國展開了聯合直升機發動機生產研製工作“渦軸-16”。
這不免讓人有些好奇,俄烏同時找上門來跟中國合作,也算情有可原,畢竟一個要造大型重載直升機,另一個是生產米-26發動機的國家。可西方國家,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實施了技術封鎖,尤其是在發動機領域展開了全面圍堵。現在居然要放棄了?顯然並非如此,從渦軸9的經過26年研發最終成功這一結果來看,中國已經站在了直升機發動機生產國的門檻上,接下來還有諸多例如:渦軸-10亟待量產。此時這些老牌上門,就是一個目的。在中國直升機發動機還差臨門一腳的時候,盡可能不讓中國在該領域突破,從而回到跟他們”亦步亦趨“的軌道上。這是我們現在需要清醒認識的,也是我們必須要極力堅持的:合作、學習可以,但是自主、創新絕對要堅持下來!(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有的東西靠山寨是山寨不來的!
說的很對,一款好的發動機不是設計出來的,是試驗出來的!西方國家的發動機亦是如此!所以作為一個大國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自主研發!
有些東西就是攤開來抄也抄不來的,國內對發動機的研發投入就這幾年的事,人家一直就沒停過
沒錯,有些東西靠買是不行的。自己掌握在手中才是真的,一旦戰爭爆發,外援一斷靠的就是自己國家的水平和潛力。我們要做到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才正道。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10/doc-ifyfzfyz3002920.shtml
中國已掌握原理為何還是造不出黑鷹直升機的發動機2017.6.10新浪軍事
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進口了24架S-70“民用版”的“黑鷹”直升機,一直擔負著急難險重的任務。無論是進行高海拔區域的運輸,還各種複雜條件的救援任務,一直到今天仍然戰斗在第一線。當要說,這款直升機性能出眾,尤其是兩台通用電氣的T700渦軸發動機提供了充沛動力。更要說是解煩軍的陸航部隊圍繞“黑鷹”進行了全方面的吃透,不僅僅寫下了累計數千萬字的筆記和論文,同時也進行了諸多零部件的實質工作,可以說經過30多年的使用和維護,解煩軍的陸航部隊已經徹底吃透了“ 黑鷹”無論是機體還是發動機的設計原理,這連美國西斯科斯基的工程師們都望塵莫及。可儘管這樣,為什麼30多年了解放軍還沒有造出類似”黑鷹“這樣的通用中型直升機,真的是因為發動機的問題嗎?
“黑鷹”使用的通用電氣的T700發動機,從設計之初到現在經歷了30多年的時間,同時也改進了30多年時間,最新基於T700改進而來的GE3000,仍然將繼續服役。就連通用電氣自己也承認,T700的成功得益於通用電氣每年多達10億美元的技術攻關投入,另外就是數百萬飛行小時的數據積累。哪怕在早期問題再多, 經過多次磨合後,T700仍然成就了一款絕對可靠而且經典的發動機。因此,中國僅僅通過對“黑鷹”發動機的拆解、測繪,就能掌握T700的全部核心設計?這顯然是不現實的,為什麼這麼設計,具體使用什麼樣的材料和加工工藝,這些都考驗著一個國家的基礎工業水平。
而設計一款直升機發動機究竟能有多難?我們可以從最近公佈的一款直升機發動機說起,“玉龍”即渦軸-9發動機,是中國武直-10使用的核心動力,也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直升機發動機!在2013年榮獲了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這個獎項意味著該型發動機的設計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同類先進水平。而“玉龍”的設計可謂歷經坎坷,一組數據可見一斑:項目立項26年!突破技術革新200多項,技術專利127項,試飛和測試科目是其他仿製發動機的4到16倍之多!這些數據,其實就是在說明一點,一款好的發動機從來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試驗試出來的。
從結果來看,“玉龍”已經成功裝機武直-10,並在不斷提升功率,現在已經到了1200KW,可靠性也經過了巴基斯坦的試驗,證明是經得起考驗的。這已經足以說明,中國直升機渦軸發動機技術指標也已經跨過入門水平,進入到全面提升階段。
這枚火箭讓印媒歡呼性能卻不如中國20年前產品(圖)
《印度時報》等媒體報導稱,印度於2017.6.5下午5時,GSLV-MarkIII火箭從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成功將約3.2噸的GSAT-19衛星送入距地面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GSLV-MarkIII裝有28噸推進劑,總重約640噸,這是印度迄今為止發射的最重型大推力火箭。GSAT-19是印度所發射的最重衛星,使用多個頻率波束髮射數據,攜帶地球靜止放射光譜儀,相當於6-7枚印度傳統衛星的通信能力,首次使用印度國產鋰電池供電,可在軌服役15年。文章稱,這次發射在印度航天發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標誌著印度結束了不能發射2.3噸以上衛星的歷史,繼美俄歐中日之後,成為國際航天精英俱樂部成員。印媒稱,GSLV-MarkIII研發時間長達15年,耗資300億盧比,長約43米。火箭採用國產低溫發動機。新火箭的同步轉移軌道有效運載能力達4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0噸。
有分析認為,印度新火箭的整體運載能力確實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同世界航天強國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1997年中國長征三號乙型火箭的地球同步軌道能力已達5噸,更無法同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等新型火箭相提並論。同時,印度新火箭固體助推器重達200噸級,接近歐洲阿里安火箭的助推器,卻僅能發射4噸級的衛星,而1996年發射的阿里安5運載火箭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6.2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6噸。
回應
天天嘲笑別人,別人花7000萬美元用自己的火箭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並成功進入火星軌道,發回了大量火星照片。
不要臉,阿三的火星探測器是米國NASA的功勞。
美國50年前的土星五號的近地軌道推力是中國現在長征五號的6倍,難道美國媒體天天都這麼嘲笑中國麼?
美國現在有達到土星五號推力的發動機沒?怎麼還要買俄火箭發動機呢
不要這麼說印度,畢竟造個航母可以下水三次世界上誰有這個技術?搞個坦克/飛機到現在落後別人30年還一路直追,哪個國家有這個進步水平?有時候我們不能自大,需要對比,有對比才能發現,其實印度……技術還真TM不行
為什麼印度的火箭這麼大?我們的瘦的跟猴一樣
中國用小得多的火箭就能把更重的設備送上太空。這體現的是更先進的技術。
這個問題設計師幾年前就給出了答案:考慮到當時的發射場運輸不方便,所以口徑不能太粗。現在海南發射場建成了,大口徑火箭發射已有了條件。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06/doc-ifyfuzny3426918.shtml
固體火箭沖壓發動機是沖壓發動機中的一種,燃燒室中的貧氧燃氣由固體燃料的燃燒提供。其具有成本低、能量高、可控性強、結構緊湊簡單等優點,受到各國重視。但由於其研製技術難度大且複雜,國際上鮮有問津。
為滿足國家未來發展需求,四院早在2000年就開始航天固體動力新興領域的探索,專門成立了研發隊伍、配備了大量資源,高效推進關鍵技術攻關並獲得立項。近年來,四院已開展三個狀態八發次固衝發動機飛行試驗。本階段飛行試驗在嚴酷飛行條件下,充分考核了固衝發動機總體方案及性能,多項核心技術獲得綜合驗證,發動機表現出良好的推力調節和比衝性能。
從沖壓發動機的工作原理考慮,僅僅進行燃氣流量調節並不能將發動機整體的熱力循環調節到最佳狀態,因為在降低燃氣流量的同時,進氣道和噴管的是固定的,總有一個部件存在較大的能量損失,從而導致影響發動機綜合性能。
因此四院在該型發動機上同時應用了可調噴管技術和可調進氣道技術,從而來滿足使用該發動機空空導彈在較寬的工作包線內都具有優秀的飛行性能。此外,航天科技四院還利用遺傳算法進行了發動機設計參數優化,從而進一步優化飛行性能,在模擬計算中,空空導彈的平均飛行速度得以提高。
從實際應用角度考慮,固體沖壓發動機配合可變流量可以為需要進行高速飛行的導彈在不增加燃料質量的情況下提供更遠的射程。
固體沖壓發動機由於使用了貧氧推進劑以及從空氣中汲取氧氣助燃,因此比普通固體發動機天生具有高比衝優勢,據悉,國內含硼固衝發動機的比衝性能為8000N·s/kg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流星”空空導彈發動機不同狀態下的燃料示意圖
航天四院的這款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是為新一代型號項目研製奠定技術支撐,那麼由此看來,我國新一代中遠程空空導彈將至少有4個型號,即中航集團的霹靂- 15,上海航天某院的遠程空空導彈,航天科工二院的“霹靂神箭”和航天科技四院這款發動機所支持的新一代型號。當然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的應用前景並不止於空空導彈,包括超音速反艦導彈在內的各種遠程高速導彈都可以應用這一科研成果。(觀察者網)
此前網絡上出現的J-16所攜帶的遠程空空導彈採用的是可變推力固體發動機,而不是固沖一體式發動機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04/doc-ifyfuzmy1709494.shtml
因此在此次“官方八股”的報導中,“其具有成本低、能量高、可控性強、結構緊湊簡單等優點,受到各國重視”的論述中;“能量高、可控性強”兩點是真的,所謂“成本低和結構緊湊簡單”,則完全是顛倒黑白胡說八道。
而且在動力系統工作的可靠性上,這類發動機是不可能比得上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因為其進氣調節的難度非常大,保持穩定燃燒的條件相當苛刻。事實上這是高速沖壓導彈研製難度非常高、價格最昂貴的核心原因,因為以前的工程經驗和結論在這類導彈上很難起作用,每一個數據和細節,都需要專門、大量的昂貴試驗來獲得。
而這類導彈所需要的高強度、高耐熱的材料,高難度的工藝,加工過程中居高不下的廢品率,反倒是整個昂貴價格中比較次要的因素。
目前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的最大競爭對手,來自於能夠2次甚至多次點火的改進型固體火箭發動機。這類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也能夠實現較為高效率的能量管理表現,雖然在同等推進劑重量下的能量、可控程度都不及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但是它結構緊湊、彈體阻力小、可靠性高、綜合成本低的特性,使得它在總體性能上並不落下風。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國內在脈衝火箭發動機上的進度研製的更快、成熟的更早;目前在國內新型空空導彈的競爭中,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由於進度已經落後了幾年的關係,已經處於幾乎先機盡喪的境地。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四院的這個發動機,並不一定能在國內新一代空空導彈的方案競爭中獲勝;倒是在遠期的將來,更有可能用於對地和對海導彈的方案設計。(作者署名:候知健)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04/doc-ifyfuzny3020787.shtml
中國第四種新型遠程空空導彈發動機試驗成功
科技日報記者2017.5.31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由該集團公司四院抓總的國家重點預研項目——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試飛器,近日連續實施兩發飛行演示試驗,均獲圓滿成功。
至此,該項目各項研製、地面試車和飛行試驗任務全部完成,標誌著四院在國內率先完成了寬空域飛行條件下的可變流量固衝發動機性能考核,也表明該型發動機已經具備型號工程應用條件,為新一代型號項目的研製奠定了技術支撐,使我國在該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研製成功固體沖壓發動機:或將用於對地對海導彈
2017.6.4新浪軍事
根據科技日報的報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研製的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在近日連續兩次試飛獲得圓滿成功,具備型號工程應用條件。
簡單的說,中國現在已經具備研製類似於歐洲流星導彈的工程條件,其關鍵的發動機設計技術已經基本成熟。
空空導彈又要飛得遠,又要飛得快,性能設計就會相互矛盾。因為飛行器在空氣中高速飛行的時候,阻力是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關係的;也就是速度提升到原來2倍,阻力至少是原來4倍以上。
特別是傳統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導彈,如果要追求飛得快,那麼它會在很短時間內就把燃料全部燒光,推動導彈獲得很高的飛行速度。充足的能量,能使得導彈在較近的射程內具備特別大的不可逃逸區——也就是必殺能力。
但是這個時候導彈的阻力也會特別高,很快就會把動能耗盡,速度衰減特別快,在遠距離能量很低,反而不能維持較遠的射程。
實際上這種情況非常類似於跑步運動員,沒有人能同時在短跑和長跑上獲得最強的表現水平——短跑運動員肌肉粗壯,輸出功率大,短距離加速快;長跑運動員肌肉瘦削,自身重量小、消耗能量少,更有利於長時間遠距離運動。
而可變流量的固體沖壓發動機,它的性能優勢點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它的大部分氧化劑都是來自空氣中的氧氣,相當於額外攜帶了更多的燃料;第二是它的流量可以變化,也就是能根據目標的遠近等信息,規劃出最合理的燃燒過程,將整個飛行過程中不必要的阻力減小到最低。
但是這種設計也有不少無法避免的問題,使得它理論上的優勢被大幅度縮水。其中最主要的問題來自三個方面:
首先是它需要進氣道和調節機構,這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導彈的內部空間和重量。其次是進氣道本身會帶來很大的阻力,導彈截面積的增加還在其次,最主要的問題是它與彈體和彈翼之間形成的高速乾擾阻力。最後則是進氣道結構本身在高速下的熱、力學變形,使得它對於試驗、設計、製造的要求特別高,綜合研製成本和技術難度,遠遠高於傳統的圓筒狀彈體加彈翼結構佈局的導彈。
當然,驅動幾噸重魚雷的泵噴和驅動幾千甚至上萬噸核潛艇的泵噴在技術難度上不是一個檔次,二者在結構上也因為定子位置不同分別採用後置定子泵噴和前置定子泵噴。分別突出速度和靜音性。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在美、英、法等國,泵噴已經成為新一代核潛艇的標準配備。
至於無軸泵噴,本質上是把原本通過驅動軸驅動的轉子轉為通過集成在泵噴導管或者輪轂內的電機發出的電磁力驅動轉子旋轉。雖然原理上很像無刷電機,但無論是製造工藝還是其採用的潤滑方式都有相當大的不同。不過與傳統機械式泵噴相比,無軸泵噴的推進效率實際上是降低的,消耗功率則反而要增加,其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能夠降低噪音。這當然不是說外置電機就比潛艇內部的電機更加安靜,而是因為無軸泵噴甩掉了無論是機械式泵噴還是螺旋槳都逃不掉的驅動軸,這根驅動軸帶來的整個推進器和軸系的震動及其產生的噪音,在無軸泵噴上都得以取消,從而在動力系統減噪方面邁進了一大步。當然這一技術難度不小,在此之前,美國是唯一將這一技術產品實用化的,潛艇上唯一運用無軸泵噴的就是美國的“弗吉尼亞”級,而且只是其艇上的輔助推進集成電機泵噴,美國目前的規劃,也只是在至少10年以後建造的下一代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上可能採用的推進形式。
“弗吉尼亞”級潛艇的泵噴推進器,當然,還不是無軸泵噴
規劃中的美國海軍未來無軸泵噴
不過這一推進系統也不是毫無缺陷,一個是以目前的技術來看,無軸泵推還不適合作為主推力的大功率推進系統,大多數的實踐主要還是利用其不需要推進軸,所以轉向靈活的優勢,作為改善艦船操縱性的輔助推進系統,同時保留螺旋槳或者機械式泵噴作為主動力。當然理論上只要增加幾個無軸泵噴,動力確實也能得到改善,但對於核潛艇來說,推進器也不能無限制增加。根據現有的測算,如果“捆綁”在潛艇上的無軸泵噴數量超過3個,這些佈置距離太近的推進器就會互相“搶水喝”,導致推進器的功率下降,而只裝1個或者2個則功率又不夠;另一個缺陷則是因為其電機等電磁設備都佈置於潛艇外的導流罩內,其電磁信號缺乏遮蔽,很容易導致潛艇的磁信號增強。基於上述兩個考慮,目前美國最新的核潛艇規劃裡,機械式泵噴又成了主流,無軸泵噴還是回到了輔助推進的位置上。
馬偉明院士登央視曝中國新一代核潛艇無軸泵噴推進器
2017.6.4新浪軍事
本週三,在央視焦點訪談裡,曾在電磁彈射器領域做出過突出貢獻的馬偉明院士又拿出了一項鼓舞人心的成就,那就是展示了號稱用於下一代核潛艇的無軸泵噴推進器。由於這項技術比較先進,互聯網上一時間也沒有特別靠譜的介紹,於是在一時之間,從“無軸泵噴只是一個大號的無刷電機”到“無軸泵噴就是電磁超導推進”的各種說法都冒了出來。
作為美國打算在10年以後才在核潛艇上實際裝備的真·高技術裝備,把無軸泵噴技術“矮化”成一種共享電瓶車上都有的地點技術顯然是荒謬可笑的。不過作為美國10年後就打算實用化的裝備,用超導之類的高技術詞彙過分神話這一技術,把它描述成像可控核聚變一樣的未來科技自然也不合適。要說明白這一切,還得從傳統的潛艇動力——螺旋槳說起。
在一般水面艦艇上,作為推進裝置的螺旋槳最主要考慮的就是推進效率。而在潛艇上,除了要盡可能提高推進效率,提升潛艇的航速外,螺旋槳的設計還有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降低噪音,這一方面的要求一個是盡量減少螺旋槳產生的空泡(因為空泡破裂會產生額外噪音,同時降低螺旋槳推進效率並且損壞槳葉表面),另一個則是降低螺旋槳的轉速獲得較低的噪音(這毫無疑問會帶來速度的降低)。這兩項互相矛盾的要求在技術上互相妥協,加上參考現實的螺旋槳加工工藝的結果,就是我們在談到潛艇的時候經常會用到的一個詞“七葉大側斜螺旋槳”,這種螺旋槳相對來說比較不容易產生空泡,同時在低轉速的情況下還能獲得較高的推進效率和航速。
七葉大側斜螺旋槳
當然這顯然不是潛艇推進器的終點,在冷戰後期,泵噴推進器就走上了潛艇動力的舞台。從本質上說,泵噴推進的確也不是什麼高科技,顧名思義就是“像水泵一樣推進”。因為泵噴的外部設有漸擴式導管,就像飛機的進氣道一樣,可以將流入的水流減速,從而提高驅動的效率,並且延緩空泡的產生,從而提升動力效率,因此最早被用於魚雷提升航速。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泵噴推進器在推進效率高於後者的同時,其輻射噪聲反而低於七葉大側斜槳。文獻表明,低航速下,泵噴的低頻線譜噪聲比七葉大側斜槳要小15dB以上,寬帶譜總噪聲級下降10dB以上,高航速下,降噪效果更為明顯。且泵噴空化性能要優於七葉大側斜螺旋槳,使得泵噴臨界航速更高,十分適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核潛艇使用。
中國新型發動機研製成功全球目前僅兩國能造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2017.6.1披露,中國首台泵後擺火箭發動機首次試車已獲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泵後擺核心技術的國家。
據介紹,此次試車的首台泵後擺發動機,是在已經進入工程應用階段的120噸液氧煤油高壓補燃發動機基礎上,通過局部調整對液體火箭發動機泵後擺技術的有效驗證。該發動機採用了全新研製的多種零部組件產品,尤其是多層波紋管柔性連接的高壓搖擺軟管,承受住了渦輪泵排出的高溫高壓富氧燃氣多重考驗,在試驗過程中活動自如,結構可靠。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院長劉志讓說,泵後擺技術將搖擺裝置後置,不僅用最小的擺動實現了推力矢量的變化,發動機結構還更加緊湊,火箭總體構型更加優化,更重要的是為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掃除了“攔路虎”,起到“瘦身健體”的作用,為研製更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了解,泵後擺發動機自2015年10月啟動第一次論證,次年6月設計工作基本完成,圖紙下發,2017年4月10日完成零部組件生產進入總裝,5月17日完成全部裝配工作。試車前,科研人員對發動機進行了全面檢測,發動機試驗區進行了多項測試系統改進,並完成了多次冷擺試驗和綜合測試,確保首次試車準備充足,穩妥可靠。
位於西安航天基地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是中國唯一集運載火箭主動力系統,軌姿控動力系統及空間飛行器推進系統研究、設計、生產、試驗為一體的專業研究院。
回應
量子通訊衛星世界唯一,量子計算機世界第一,超級計算機世界第一,高鐵高路世界第一,湖南袁教授超級稻世界第一,可燃冰開採世界第一。其實最厲害的是鍵盤俠,噴狗,軟骨癌患者,那絕對是宇宙第一
小事一樁,美帝這類進步千千萬萬,每天都有。什麼時候你聽他吹了?
你美帝香甜空氣吸多了,腦子不好使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03/doc-ifyfuzny2854541.shtml
眾所周知,空戰中導彈射程越遠、速度越快,那麼敵機就更加來不及反應和躲避,己方就越佔優勢。當前主流的空空導彈基本都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比如美國AIM-120、中國“霹靂-12”等型號,通過改進固體燃料性能、改善推力曲線,迎頭最大射程一般都可以達到70多千米。
如果下一代空空導彈採用這種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設計重量和尺寸與現役導彈相當的情況下,迎頭最大射程可以大幅提高到150千米以上,最大飛行速度可以提高到5倍音速。如果稍微擴大一些尺寸和重量指標,導彈射程更是能突破300千米。換句話說,這種導彈發動機技術能夠成倍提高戰鬥機的空戰效能,取得巨大的戰術優勢。
美歐和日本等國都花費大力氣在固體沖壓發動機領域進行研究,試圖在空空導彈上實用。1986年美國率先研製裝備了使用固體沖壓發動機的超音速掠海飛行靶彈,2006年開始研製空射多用途導彈,但由於“成本無法承受”,最終於2012年取消。
大名鼎鼎的歐洲“流星”空空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也是目前唯一一種服役的固體沖壓發動機空空導彈,其發展歷程十分坎坷,德國在2000年就開始了其發動機相關技術的攻關,2006年進行首次飛行試驗,一直到2016年4月才進行第一次製導發射,鎖定並攻擊了一個空中目標。
固體沖壓發動機技術領域,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起點非常高。2000年,殲-20戰鬥機、渦扇-15航空發動機等數十個國家重點專項得到批准,高效推進關鍵技術也在其中,其中就包含了用於新一代空空導彈的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技術。航天科技四院專門成立了研製隊伍,不斷投入大量資源予以攻關。
十多年磨一劍,如今航天科技四院已經進行了三個狀態、八次飛行試驗,在各種嚴酷的飛行條件下,充分考核了可變流量固體發動機的總體方案和性能指標,發動機表現出良好的推力調節和比衝性能,完全可以在下一代遠程空空導彈型號上實用。我們可以期待,在不遠的將來,殲-20等中國先進戰鬥機將裝備上這支“長矛”,更好地捍衛祖國領空,讓任何空中來犯之敵有來無回。(作者署名:超視距)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03/doc-ifyfuzny2813773.shtml
中國又一款神器完成性能考核可成倍提高殲20戰鬥力2017.6.3新浪軍事
近日,馬偉明院士團隊的新一代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揭開了神秘面紗,直言不諱中國已經在這一領域超越了美國,讓國人為之振奮。如今,又有一個重大好消息公開:中國新一代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試飛器,連續實施兩發飛行試驗,均獲得圓滿成功!
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技術,是國家重點預研項目之一,由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牽頭研製。如今這個技術項目地面試車和飛行試驗任務全部完成,標誌我國已經完全掌握該型發動機技術,為下一代高超音速導彈型號打下了堅實基礎。
固體沖壓發動機以高熱值、高密度的固體貧氧推進劑為燃料,比衝是傳統固體火箭發動機的4倍以上,燃料密度高。與傳統的液體沖壓發動機相比,固體沖壓發動機可大幅減小導彈發動機體積和重量,結構簡單、維護方便,工作可靠性很高。然而,其關鍵技術較多,難度也非常大。
尤其是空空導彈機動性高、氣流環境複雜多變,其必須採用緊湊型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這比一般反艦導彈上的常規固體沖壓發動機更加複雜、緊湊,研製投入成本非常高昂。這也是為什麼固體沖壓發動機技術目前已經在尺寸和重量較大的大型反艦導彈上採用,而很少在空空導彈上實用的原因。
在廈門,不僅國家隊的綿陽的國家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北京的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積極很活躍,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三十一研究所、中航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航商飛、燃氣渦輪研究院、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國防科大、西工大、南航、北航、廈大等都有積極參加。《航空周刊》稱之為協調有效、舉國發力的高超音速科研計劃,不僅具有驚人的深度、廣度,而且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裡就取得了多到令人暈眩的重大成就。一板正經的權威專業雜誌這樣堆砌驚嘆詞是很少有的事情。
中國在高超音速領域敲響了戰鼓,但選的地方很小眾、很專業,該聽到的人想不聽到都不行,不需要聽到的人依然在懵懂之中。中國不想成為威脅,但老虎和眉善目的,可不能當病貓了。
這些年來,中國在科學研究與工業技術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在眾多傳統領域,中國還有很多方面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例子不勝枚舉,畢竟發達國家的發達不是在睡懶覺中從天上掉下來的,別人也在努力,別人的起點還更高,中國祇有靜下心、紮實努力。但傳統領域畢竟是傳統領域,發展還在繼續,速度總是在慢下來的,假以時日,不懈追趕的中國是可以追得上世界前沿的。從電冰箱、彩電還需要全國一盤棋攻關到殲-20、C919和天宮、神舟,中國就是這樣一步一步過來的。但在顛覆性的新領域,大家的起點都是一樣的,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也正在發力,直衝世界前沿,高超音速正是這樣一個領域。更快,更高,更遠,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中國加油!(觀察者網)
回應
觀察者網的約稿都是精品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5-29/doc-ifyfqvmh9441144.shtml
在氣動上,XS-1在尺寸上相當於公務飛機,在氣動佈局上與航天飛機很相似,但機翼具有大型翼梢小翼,作為替代垂尾,正常垂尾的位置要用於搭載載荷級。XS-1的氣動控制能力估計也比航天飛機有所提高,改善了機動性,降低了對著陸場的跑道要求。但機翼升力可能不足以實現在滑跑中起飛,這使得XS-1的返回依然只能在指定著陸場進行,否則在偏遠的備降場著陸的話,無法靠自身動力返回發射場,還是要勞駕NASA的專用波音747駝在背上,這就費事了。中國的採用TRRE的空天飛機將能從普通機場起飛和著陸,技術水平差距不可同日而語。
在廈門會議上,中國方面一口氣發表了所有347篇論文中的272篇。如果這只是主場現象的話,2016年在亞特蘭大舉行的第20屆會議只有89篇論文。中國軍工向來有很深的保密傳統,官方對很多已經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天下保守得最差的秘密”還拒不承認,慢說深藏水下、不為人們所知的真正秘密了。考慮到高超音速的軍用潛力,廈門會議上中國的大動作不同尋常。美國《航空周刊》稱這是中國對整個西方的叫板。
相比之下,某些完全沒摸到高超聲速門檻的國家設計出來的方案,一看就是……拿這種東西出來顯擺,中國是不會幹的
廈門會議還完整透露了中國的高超音速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出資1.5億人民幣,在2007-16年之間組織了9年研究計劃,涵蓋全國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涉及高超音速的所有主要方面。計劃分三階段,前四年打基礎,中間兩年擇優深入,最後三年成果集成,尤其是要有實物。整個計劃有三個目標:1、健全研究體系,完善設計方法;2、取得關鍵技術突破;3、打造人才隊伍。
在理論方面,中國在高超音速非穩態流動理論、複雜流動機制和數值仿真等方面取得突破,對物理耦合現象取得深入理解,發現了新的流動現象,建立了高升阻比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最優設計方法,建立了同時達到降低熱通量和降低阻力的新方法。中國還摸清了碳氫燃料的熄火極限,這是使用碳氫燃料的超燃沖壓工作範圍的理論極限,對設計至關重要。中國在高超音速進氣道設計中採用彎曲表面的壓縮面。一般來說,人們對高超音速飛行中的空氣熱動力學的理解還很粗淺,所以已經飛行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大多是直線、平面結構,把複雜的三維問題簡化成二維。彎曲表面的壓縮面代表了更高層次的技術和自信。
目前大多數高超聲速飛行器的設計都是“直線”外形
中國還在大量興建高超音速風洞。理論前沿只有得到實驗驗證,才能成為可靠的指導工具,對於已經突破傳統理論應用範圍的高超音速研究來說,更是如此。中國的高超音速風洞有科學院力學所的當前世界最大的JF12風洞、航空航天院即將完工但比JF12更大的FD21風洞、國防科大的M6低噪聲風洞,當然少不了綿陽的可以模擬長達600毫秒的M4-7高超音速試驗裝置,JF12只能模擬100毫秒。這些風洞是蓬勃興起的中國高超音速研究的底氣。
回到XS-1,其液氫液氧火箭是“阿波羅”計劃的“土星V”就採用的技術,而沒有採用更先進的超燃沖壓或者任何形式的吸氣發動機。XS-1依然採用低效的垂直發射,完全依靠蠻力把載荷托入空中。航天飛機軌道艙(包括載荷艙、駕駛艙和燃料、發動機)的重量為110噸,最大載荷25噸,但整個航天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竟達2000噸,其他的都是發射後就拋棄的助推器、外部燃料箱。兩台助推火箭的推力各12500kN,加軌道艙三台主發動機共產生5525kN,起飛需要超過30000kN的推力!相比之下,飛機依靠機翼在滑跑中產生氣動升力,可用低得多的能量升空。最大起飛重量為254噸的波音787-9只需要兩台320kN級的渦扇發動機就可以起飛,這還是考慮到一台發動機在起飛中故障情況下的單發強行繼續起飛所需的推力。波音787只有載客量數據,沒有載重量數據,但最大起飛重量相似的C-17可載重78噸。垂直起飛的航天飛機與滑跑起飛的常規飛機的效率和經濟性差別不言而喻。
試驗數據表明,可在1平方米捕獲面積下達到8噸推力,達到設計要求。應該注意的是,8噸推力看起來不多,但超燃沖壓最大的挑戰是降低阻力,其次才是提高推力,8噸不少了。
在這次會議上,中國突然公佈了一系列新的技術成果
目前還在幻想中的SR-72高超聲速飛機的動力系統已經比中國在2017年將開始測試的TRRE發動機落後一代了
組合循環發動機不同於變循環發動機,前者是渦輪類噴氣發動機、亞燃與超燃沖壓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的組合,後者為渦噴與渦扇之間的無縫切換。前者用於高超音速與空天飛行,後者用於常規的大氣層內飛行,比如M2一級的超巡戰鬥機或者超音速客機。美國空軍為第六代(在中國稱為第五代)戰鬥機研發的AETD發動機就是變循環發動機。
廈門會議還揭示了其他來自中國的大量重大成果,尤其是大量成果都有實物試驗驗證,這意味著技術水平接近或者已經達到實用程度,而不是純理論或者純數字仿真的空談。比如說,國防科大已經成功測試了660毫米直徑的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這是脈衝爆轟發動機的進一步發展,同樣利用超燃時壓力波“自我閉鎖”的機理,使得燃燒的溫度和壓力極大升高,而且產生連續推力,可能突破渦噴、渦扇的速度和熱效率局限,成為下一代噴氣發動機的基本技術。北航展示了緊湊型高效換熱器技術,可以將進氣溫度迅速降低,不僅提高進氣密度和進氣道效率,還對熱端部件的起冷卻作用,可用於減輕防熱設計帶來的重量,或者進一步提高熱工參數,試驗已經取得“令人滿意”的成功。
在材料方面,中國新研製的輕質熱防護材料採用仿生的陶瓷表面結構,耐熱能力提高近萬倍。其他新型熱防護技術包括泡沫碳、陶瓷覆層和夾層隔熱、波紋夾層與隔熱複合結構等。中國科研人員還研究出三維碳纖維編織技術,形成三維網格复材結構,避免了傳統二維复材的界面分離問題。應該指出,這些技術在航空上也有巨大價值,三維編織碳纖維風扇葉片就是C919的LEAP發動機的關鍵技術之一。
但於3月6日由美國航空航天學會(簡稱AIAA)、中國工程院主辦、廈門大學承辦召開的21屆國際航天飛機和高超聲速系統與技術大會上,中國大大方方地揭示了大量成功的試驗和實物圖片,並透露了中國已經成功地進行了超燃沖壓的飛行試驗。更加驚人的是,中國研製的渦輪-火箭-沖壓組合循環發動機(簡稱TRRE)將在2017年底前開始飛行試驗,如果成功,這是世界第一。其他國家(包括美國)慢說組合循環,連具有實用意義的可持續超燃沖壓都沒有做到。中國儘管沒有透露超燃沖壓可持續工作的時間,但要是達不到至少亞小時級,研發組合循環發動機是沒有意義的。這一階段的試驗將持續到2020年,在2025-30年進行水平滑跑起飛-著陸的飛行試驗,如果成功,更是里程碑級的成就。
一次對公眾極為低調,但在行業內不啻於雷霆萬鈞的大會
中國的TRRE採用上下並列的基本佈置,共用可調進氣口,然後進氣道分叉,上半通向渦輪發動機,下半通向火箭-沖壓發動機,兩者的噴口在擴散段再度匯合。這種上下並排的佈置巧妙地利用了渦輪發動機需要彎曲、擴張的進氣道和超燃沖壓需要短直進氣道的問題,尾後合併的噴口也巧妙地利用了渦輪發動機需要收斂-擴張噴口和超燃沖壓只需要擴張噴口的特點。可調的進氣口控制激波系的形狀和位置,確保進氣道工作條件與發動機工作模式最優匹配。
上涵道裡的渦輪發動機在靜止到M2之間工作,下涵道裡的火箭沖壓在需要加速時啟動,這時可以等效為加力燃燒室。火箭沖壓也稱吸氣火箭、引射沖壓,用貧氧富油的高溫火箭燃氣對沖壓進氣引射增壓,並與進氣混合燃燒,大大提高沖壓的效率、推力和工作速度。在M2時,上涵道關閉,下涵道進入亞燃沖壓模式,然後在M3-6之間轉入火箭沖壓模式。在M6時轉入超燃沖壓和火箭沖壓組合模式。發動機以性質穩定、價格低廉的航空煤油為燃料。
中國在過去兩年裡進行了大量試驗,驗證了加速、巡航、機動等各方面性能,驗證了上下涵道的協調工作和可靠平順的模式轉換,有效地解決了低速時的大推力要求和M6時的高比衝要求之間的矛盾。試驗證明了下涵道裡的液體火箭和雙模沖壓在M1.5-7之間協調工作的可行性。2016年,進氣道和噴管試驗完成,M1.8條件下的台架試驗也完成。M2-6的穩態台架試驗已經開始。試驗驗證了TRRE的進氣道、噴管和燃燒室設計和模式轉換。
中國在高超音速方面卓有成就,傳說中的DF-ZF(也稱WU-14)高超音速飛行體已經試驗了7次,全部成功。這是助推-滑翔體,還不是動力飛行體。中國對助推-滑翔體已經玩得很純熟了,A300火箭彈採用拉起彈道,射程增加到300公里以上(在出口市場上限製到280公里,以遵守導彈技術公約要求),這也是助推-滑翔技術的應用。但助推-滑翔更適合一次性使用,或者XS-1這樣的“偽可重複使用”,真正可重複使用的高超音速飛行體應該像普通飛機一樣水平滑跑起飛和降落,並在極高空達到高超音速。這對動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CCTV7頻道節目中層驚鴻一現的東-5導彈新型戰鬥部,被認為很可能就是WU-14飛行器的某種發展型
面對連續7次成功試驗的WU-14,美國也加速了AHW高超聲速導彈的試驗
結果……
傳統的渦輪類(包括渦噴和渦扇)噴氣發動機在M3左右達到速度極限,常規沖壓式噴氣發動機在M5左右也達到速度極限了。這是因為渦輪類和沖壓都是基於亞音速燃燒,進氣必須減速到亞音速,然後再通過收斂-擴散噴管達到超音速。這樣的減速-加速過程造成本質阻力,到一定的時候,阻力增加比推力增加更快,速度就達到極限了。火箭發動機當然是可以達到高超音速飛行的,但需要自帶氧化劑,重量較大,危險性也較大,發生洩漏就可能造成爆炸。吸氣(包括渦輪類和沖壓)發動機從空氣中吸取氧氣,效率要高得多,也較安全。但沖壓發動機要用於高超音速,必須基於超音速燃燒。這個超燃可是不容易。
空氣中的壓力波以音速傳遞。常規燃燒的火焰擴散在亞音速進行,所以熱空氣的膨脹擴散快於火焰擴散。超音速燃燒的火焰擴散速度超過空氣膨脹速度,空氣急劇升溫增壓但來不及膨脹,積聚的巨大能量最終釋放出來的時候,強大的壓力形成破壞性的激波,這就是爆炸。激波的理論密度為無窮大,激波掃過來就像鋼板打臉一樣,而且是超音速的速度,這就是爆炸威力遠遠大於燃燒的道理。超燃沖壓可算是可控的連續爆炸,其燃燒控制的難度可想而知,總算達到穩定燃燒了也只有很窄的工作範圍。
多少年來,超燃沖壓就像海市蜃樓,似乎觸手可及,但又總是飄然而去。僅有的成功試驗早先只有秒級的工作時間,現在延長到分鐘級,還都是在屢敗屢戰之後。但2015年國防科大王振國教授獲得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他是超燃沖壓專家,頒獎儀式上卻對他的成果隻字不提,倒是符合中國對於軍工科研守口如瓶的傳統。
除了這一逆轉,XS-1在推進技術和熱防護技術上沒有新意,基本上是現有技術的再包裝。XS-1採用Aerojet Rocketdyne的AR22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這是從航天飛機主發動機改進而來的。XS-1依然採用垂直發射,用單級火箭推進到大氣層邊緣後,釋放載荷級,自身靠機動滑翔返回發射場。一次性使用的載荷級則在自身火箭動力下進入近地軌道,任務完成後在返回中焚屍滅跡。由於助推級始終在亞軌道高度飛行,沒有再入問題,所以也沒有多少熱防護問題。取消熱防護要求大大降低了系統重量和成本。
波音計劃在2019年進行發動機地面測試,展示10天內接連發射10次的能力,2020年進行飛行試驗,可能進行12-15次發射。載荷從無載荷開始,然後從400公斤逐步增加到1360公斤。飛行試驗從5倍音速(也可表達為M5)開始,逐步提高到10倍音速,這是高超音速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高超音速飛行器不僅速度快,還有強大的機動能力。彈道導彈也很快,但只有有限的機動能力。正因為如此,彈道導彈一發射,就可以推算出彈道全程的大概,反導彈就可以按照提前量發射了。這好比鬼子一出炮樓,就可以根據走哪條路,判斷掃蕩目標、行進速度和路徑,就可以趕緊埋地雷了。反導彈的機動性只需要補償彈道計算誤差或者目標的有限機動能力。
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機動能力大大超過彈道導彈,在最終轉入攻擊之前無法判斷導彈的攻擊目標和彈道,最終只有靠現在還不存在的高超音速反導彈或者激光、粒子束武器來攔截,常規攔截手段很難奏效。如果還是用鬼子掃蕩作比方,鬼子上路後,有意識地不斷改變路徑,迷惑游擊隊,甚至可能繞一圈從背後偷襲,這地雷就不好埋了,只有從村里加強對四面的觀察,根據鬼子的最後動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了。換句話說,這仗要難打得多。
現有反導系統的設計前提都是彈道導彈的軌道可以預測
在氣動上,由於高超音速飛行的表面生熱巨大,飛行體表面的邊界層不再僅僅是流體力學問題,也是熱力學問題。比如說,邊界層會受熱膨脹,雷諾數不再能有效地描述邊界層和流動現象。空氣動力學與熱力學擰到一起,成為空氣熱動力學。另外,高超音速主要工作在空氣特別稀薄的高層大氣,與低層的稠密大氣相比,空氣分子之間的距離顯著增加,空氣的連續性假設不再可靠,需要當作粒子來處理,使得很多傳統理論與方法要重新考慮。
中美高超音速飛行器誰離“星辰大海”更近一些?
2017.5.24,美國國防先進研究規劃局(簡稱DARPA)與波音簽訂協議,研發XS-1高超音速飛機。XS為Experimental Spaceplane的縮寫,意為實驗性空天飛機,用於驗證低成本衛星發射系統。
隨著衛星的軍民用價值迅速提高,更多的衛星等待發射,失效的衛星必須迅速補射。傳統發射方式的成本太高,準備時間太長,已經不適合需要了。XS-1要求把每次發射的費用降低到500萬美元以下,比現在的典型發射成本降低90%,並把再次發射的準備時間縮短到幾小時,而不是現在的幾個月。
在上世紀60-70年代空間競賽時代,美國在空間技術方面連創輝煌,最後以“阿波羅”登月計劃為頂點。進入80年代,美國空間技術再創輝煌,航天飛機的成就至今無人超過。但進入21世紀後,只有伊隆·馬斯克的“獵鷹”和傑夫·比佐斯的“藍色源泉”等民間可重複使用火箭項目在折騰,美國政府主導的空間技術研發進入了沉寂,甚至出現發射軍用衛星必需的重型運載火箭依靠俄羅斯RD180發動機的尷尬。在高超音速方面,除了雷聲大、雨點小的X-47和X-51計劃外,也是靜悄悄的。XS-1計劃使得人們會心一笑,美國又回來了。
美國波音公司開始開發XS-1空天飛機,該機實際上是一種可返回式運載火箭
蘇聯時期計劃的“安加拉河”火箭助推器,其實和XS-1差不多是一樣的概念
但笑過之後,人們愕然發現,XS-1遠不如想像,在概念和技術上只是逆轉的航天飛機。航天飛機的助推級是一次性使用的,載荷級可重複使用。XS-1反過來,助推級可重複使用,載荷級反而是一次性使用。這當然是有道理的。航天飛機是載人的,載人的載荷級(也叫軌道艙)是最昂貴的部分,重複使用有利於降低成本。XS-1是不載人的,只用於發射衛星,載荷級不必重複使用,但更大的助推級反而是發射系統成本的主體,所以這才重複使用。實際上,這可以看作帶翼、具有滑翔著陸能力的“獵鷹”可回收火箭。
九寨小發動機是中國無人機的希望未來要靠它超越美2017.5.28新浪軍事
中國所需航空發動機不是幾個型號,而是由各式各樣的發動機組成的完整體系,其中之一:九寨渦扇發動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型雙轉子中等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首次公開於2012年,重量僅200多公斤,其地面起飛推力1000公斤力。
九寨性能足可作為6-8座小型公務機推力,全球擁有發達3萬架商務機以上的市場。
更重要的是,在軍用方面必不可少,主要用於各類無人機,以及巡航導彈等,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款小發動機才是中國無人機未來的希望所在。目前中國無人機多采用螺旋槳發動機,雖有長航時的優點,卻有速度偏低的問題。
雲影無人機採用的渦噴-11 發動機直徑0.567米,長度1.983米,淨重197.0公斤,推力僅850公斤,存在尺寸大,油耗大的問題,相比之下,九寨的尺寸更小,油耗更低,推力反而更大。而且具有良好的高空性能,對發展中大型遠程高空無人機非常有意義。
九寨結構較為簡單,為一級風扇,三級增壓壓氣機,四級高壓壓氣機,單級簡單冷卻高壓渦輪和兩機高壓渦輪結構,但是技術不簡單,採用了斜流—離心組合壓氣機,為中國完全自主創新的產品,主要部件均採用全三維氣動設計,特別是壓氣機採用先進的彎掠扭造型技術提高性能。現在的該型發動機實現只能一個基礎型號,可以衍生出多種型號,最大的重量可能達到370公斤,相應也有不同的推力,從而滿足多種無人機的需求。(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回應
推比才五,还是要继续加油。
追求推重比的一般都是小涵道比发动机,像A320或者737上面用的发动机一般推重比都在5-6之间,CFM56一共30多个子型号,推重比超过6的不超过8款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28/doc-ifyfqqyh8840729.shtml
最後說一句:
目前有關我軍各種大型裝備的發動機猜測很多,實際上這些各種發動機的性能甚至型號都是嚴格保密的,之所以嚴格保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發動機是裝備的心臟,是裝備戰鬥力的最基本的構成和體現,甚至關係到戰鬥、戰役甚至戰爭的成敗。
比如殲二十的發動機猜測的最多,但是殲二十裝的什麼發動機決定了殲二十究竟是一種四代機還是一種三代半機的關鍵,這直接牽扯到對殲二十戰鬥力的判斷。
001A和002也是。
最新消息,剛剛在5月25日央視4台播出紀錄片“匠心第四集-工匠之家”中,介紹瀋陽黎明發動機公司首席大師,片中直言:殲20發動機為中國第五代“峨眉”渦扇發動機。
峨眉發動機就是千呼萬喚的渦扇十五啊,這個消息真是及時雨,來的真是時候,這給懷疑者真是當頭棒喝,這消息不知道打了多少人的臉。所以,我們期盼001A和002航母最終也是“新型發動機”這意味著中國海軍的整體戰鬥力又有一個大的提升,真是可喜可賀!
那才是真的:厲害了,我的國!(作者署名:漢唐歸來)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5-27/doc-ifyfqqyh8690807.shtml
航母用蒸汽輪機就要為蒸汽鍋爐準備大量的淡水,美國的小鷹號專門為蒸汽輪機攜帶的淡水有1萬噸,加上生活和設備用水會佔用航母寶貴的空間。如果換成燃氣輪機這部分空間就可以用作裝油料,就能極大的提高航母的航程和戰鬥機的戰鬥力。
002航母如果用燃氣輪機驅動和發電,自然就會用電磁彈射器,作戰效率進一步提高,別以為節省淡水事小,這可是基本性能跨越式的提高。
美軍使用核動力航母的經驗證明,核動力航母還可以充當“大補”給戰鬥群序列裡的其他艦船補充油水,這對整個航母戰鬥群的戰鬥力又是一大提高。
我們建造航母,不是為建造而建造,而是為了有效的對抗和戰勝敵人而建造,這就要求建造的目的最大限度的為了提高戰鬥力。
權威的說法
國產航母究竟使用何種主動力發動機,各種說法都有,民間的軍事論壇甚至爭吵的非常激烈。但是筆者相信這樣的討論再有理,吵得再激烈也不會對研發者和決策者起到任何作用。真相最終來自貨真價實的圖片,所謂“有圖有真相”,還有就是來自從業者和內部人士的權威解釋。
記得2016年在各大媒體的節目中,有關內部人士和權威有關國產航母用什麼發動機發表過隻字片語的講話,比如對001A杜文龍就說過國產航母用的是新型發動機,尹卓少將也講過國產航母用的是新型發動機。
根據海軍航空兵艦載機訓練基地衛星圖片傳達的信息,興城的訓練基地已經出現了電磁彈射器。我們都知道,軍隊是使用單位,不是研發單位,作為一種現役裝備,電磁彈射器顯然已經作為現役裝備進入了解放軍海軍航空兵的裝備系列中,這說明已經不是一種還未定型的試驗裝備,而是一種成熟的作戰裝備。
因此,正在上海建造的002航母裝備電磁彈射器就順理成章了,有鑑於此,002航母使用燃氣輪機也成為可能。
最新圖片顯示,江南造船廠多年前的一座航母試驗型模塊與正在建造的航母模塊有極大的相似性,兩塊模塊都具備了電磁彈射器預製滑道結構,這更說明了002航母最終可能的選擇主動力究竟是什麼?
這就是說俄羅斯仍然有可用的蒸汽輪機技術和製造能力,哪為什麼不用呢?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就沒有再生產過一艘新型驅逐艦,關鍵就在沒有燃氣輪機可用,而對蒸汽輪機又不感冒。最新消息,俄羅斯已經下決心繞過燃氣輪機這個坎準備直接用核動力研發大型驅逐艦和航母,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無奈的選擇,關鍵是沒有燃氣輪機可用。
為什麼不願意用蒸汽輪機呢?主要是蒸汽輪機有幾個大的缺陷影響戰鬥力,一是啟動慢,每次出航,不用十幾個小時將蒸汽輪機的鍋爐燒到峰值就開不出港口。
這還不算,假如在戰時,從巡航航速轉入戰鬥高航速,一樣要等鍋爐燒到峰值,這不耽誤戰機嗎?現代戰爭戰艦和艦隊交鋒都是電光石火之間的事兒,你那裡慢吞吞的啟動,戰斗轉換時間慢對手一兩個量級,不但貽誤戰機很可能還因此遭到對方毀滅性的打擊,這就不是啟動慢的問題,而是“我命休亦”的事兒。
說到這裡就明白了,為什麼001A和002航母應該用燃氣輪機的道理就出來了。燃氣輪機響應極快,最多半個小時已經可以出港,而在戰時從巡航航速轉入戰鬥航速幾乎是分分鐘的事兒,雖然不像私家車一擰鑰匙就打著火開著就走這麼利索,看看戰鬥機起飛就明白,接到命令到升入高空都是分秒間的事,而誰都知道,大部分燃氣輪機都是航空發動機改的,叫“航改燃”。
這次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航母拖著幾十公里的濃煙過英吉利海峽使俄羅斯很尷尬,西方媒體嘲弄說,要發現庫艦用不著雷達。
庫艦為了提高航速只能向鍋爐裡註入超量重油的油量,造成燃燒不均勻從而產生濃烈的黑煙。想到遼寧號與庫艦的發動機都是同一型號的蒸汽輪機,遼寧號遇到同樣的情況,一樣也會冒出如此濃烈的黑煙,這不會因為她是遼寧號就能避免。
前面說過,002航母如果用燃氣輪機作為主動力,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可以節約大量的淡水。有人說002航母用蒸汽輪機主要是為蒸汽彈射器提供蒸汽,這個說法太絕對了,換個說法,用電磁彈射器不就解決了嘛。
美國的c-13-1型蒸汽彈射器長76.3米,每分鐘可以彈射2架艦載機。如果把一輛重2噸的吉普車從艦首彈射,可以將其拋到2.4公里以外的海面,可見其功率之大。但蒸汽彈射器工作時要消耗大量蒸汽,如果以最小間隔進行彈射,就需要消耗航母鍋爐20%的蒸汽。
假如中國的002航母用4台QC280ICR,就可以達到222132馬力,比現在遼寧艦的16萬馬力還大出6萬2千馬力,加上兩台大型柴油機和2台小型中型燃氣輪機,推動一艘8萬噸到9萬噸滿排的航母可以達到32節\小時的航速。
“新型動力系統”055驅逐艦是榜樣和標杆
前面說過,中國新建的5萬噸“大型補給艦”用的是4台QC280,航速可以達到28節\小時,一艘大型運輸艦達到這樣的高航速主要目的是跟上航母的航速,道理就不多說了,都懂的。
但是1萬2千噸的055驅逐艦要用4台QC280又有點多了,4台QC280是25000kWX4=100000KW,合計13萬4千馬力,都快趕上16萬馬力的遼寧艦了,這就有點多,油耗也大,但是2台QC280又小。
確切的說,055驅逐艦如果是燃柴聯合推進概念,或者說是全電概念,2台燃氣輪機和2台大型柴油機作為主動力是最合適的配置。如果換成2台QC280ICR,這樣的問題就迎刃而解,2台QC280ICR可達11萬1千馬力,加上2台大型柴油機最大可達14萬馬力,在戰時高速可用燃柴聯合,巡航可用2台柴油機,這個搭配就非常合理了。
有關055的動力問題,即便是全電概念,2台QC280ICR和兩台大型柴油機發電功率也有12萬KW,近14萬馬力,電動機帶動雙軸雙槳航速達到32節\每小時以上沒有任何問題。
目前,002航母的建造還在深度保密中,但是055大型驅逐艦的建造早就不再是一件未知的秘密,已經是個公開的秘密。如果055用的是2台QC280IR,順理成章的話,002航母用4台QC280ICR也在情理之中。
為什麼002航母一定要用燃氣輪機?
首先,艦用蒸汽輪機早就不再被世界上的先進海軍所用,這是一種落後很多的發動機。舉例說,俄羅斯海軍目前造不出大型驅逐艦,主要原因是烏克蘭不再給俄羅斯提供燃氣輪機(克里米亞問題,大家都懂),但是俄羅斯的蒸汽輪機製造廠家還在,這是當年計劃經濟分工的結果,烏克蘭研發燃氣輪機,俄羅斯的北方研發蒸汽輪機。
而到了052C和052D,中國的驅逐艦已經用上了國產化的GT-25000型燃氣輪機,因為是在GT-25000型的基礎上大幅改進的國產型,這型燃氣輪機改名為QC-280,功率又有大的提高。
說到航母用燃氣輪機,雖然英國的伊麗莎白級航母不是第一艘用燃氣輪機的航母,但是,對於大型航母卻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燃氣輪機的,(弱弱的問,意大利、西班牙那些一兩萬噸的“航母”能叫航母嗎?笑)
當初伊麗莎白級航母設計方案一出來,國內的崇洋媚外者一片讚歎聲,大呼妖孽,這個妖孽指的就是伊麗莎白級用的MT燃氣輪機。
首先,MT30當初用在英國的伊麗莎白航母上時,國內崇洋軍迷大呼神器,驚叫是“妖孽”!MT30一台小小的發動機居然有4萬千瓦的功率,五萬四千馬力!!!當然是妖孽,伊麗莎白航母只需要2台MT30(還有2台小燃氣輪機和2台柴油機)就可以全電推動六萬五千噸的巨大艦體達到28海裡的時速,的確是妖孽,更為妖孽的是,美國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驅逐艦一萬五千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驅逐艦也用的是2台MT30,航速達到35海裡,而美國的瀕海戰鬥艦隻用一台,航速竟然可以達到35 -45海裡。
我們現在來看MT30妖孽在什麼地方:其實主要是熱效率為39.8%,大大超過已經很強勁的其他燃氣輪機的35%左右。中國引進烏克蘭的GT25000其額定功率為25000~29000kW,效率為35.8%~37.5%。
但是事情也在不斷變化,
現在我們來看看中國引進GT25000後升級改進的QC280,也基本是這個數值,略有提高。但是703所突破了間冷回熱技術後的QC280ICR(IC是中冷,R是回熱),功率已經超過4萬千瓦,熱效率超過MT30達到42.4%,接近6萬馬力!
根據這張圖,QC280ICR的的確確已經是中冷回熱全有的新型燃氣輪機,是絕對的逆天之作。其實幾個月前我們討論過QC280ICR,當時說的時候還有人反駁。中冷回熱在技術上理解需要一點燒腦,回頭我再做一些解析,注意看圖上703所的中冷回熱圖解。
圖所謂有圖有真相,注意圖中紅色圓圈所指的數據。
中國的QC280ICR是39984KW等於多少馬力?等於55533馬力。
英國的MT30是35482KW,等於多少馬力?等於49280馬力。
這就是說中國的QC280ICR比英國的MT30還大6253馬力!!
前面說過,伊麗莎白航母只需要2台MT30(還有2台小燃氣輪機和2台柴油機)就可以全電推動六萬五千噸的巨大艦體達到28海裡的時速。
這就奇了怪了,既然用燃氣輪機的大補目的是要跟得上航母的速度,航母本身還在用新造的BT-12蒸汽輪機,這是不是有點怪?!
更有點怪怪的是,將來的航母戰鬥群序列裡,5萬噸兩棲攻擊艦,5萬噸遠洋大型補給艦,055大型驅逐艦可以肯定都要用燃氣輪機。而標排5萬噸的001A航母卻堅持要用BT-12這樣設計上老掉牙的BT-12蒸汽輪機?而且還是一型以前沒有現在要重新設計的蒸汽輪機?這樣沒在任何艦船上使用過的新裝備上來就敢用,它的可靠性在哪裡?
燃氣輪機說
在一般人眼裡001A用國產燃氣輪機有點天方夜譚,觀點有幾種,一是只有美國的LM2500和英國的MT30才是神器,中國的國產燃氣輪機要趕上這兩款神器有點不敢想像。二是國產燃氣輪機功率還小,航母用不上。三是國產燃氣輪機可靠性不高,航母是關鍵裝備,保守一點好。
第一條就不多反駁了,這純粹是跪久了站不起來的說法是建立在中國海軍“既沒有見過豬跑,也沒有吃過豬肉”的歪論上的。要說052驅逐艦沒出來前中國對於燃氣輪機是“既沒有見過豬跑,也沒有吃過豬肉”。
但是自打052驅逐艦出來後,中國就是“既看見豬跑,也吃過豬肉”的了。052型(112和113艦)是中國第一艘採用燃氣輪機的艦艇,主機構型為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機(CODOG),首艦哈爾濱號的主機包括兩具美國GE的LM2500燃氣輪機以及兩具德國製造的MTU20V956TB92柴油主機,傳動系統由Renk提供,雙軸五葉片可變距螺旋槳(KAMEWA生產)推進,最大航速31節,航速15節時續航力4000海裡。
簡單說,052型艦(112艦和113艦)使中國海軍見識了美國LM2500這款神器,“見過了美國豬跑,吃過了美國豬肉”。
到了052B型(168和169艦),動力方面052B採用複合柴油或燃氣輪機推進系統(CODOG),其煙囪周圍可看見燃氣渦輪艦艇必備的大型進氣網閘。052B採用1996年中國首度從烏克蘭引進的GT-25000燃氣渦輪機(烏克蘭型號DA-80單機功率25000kW,合計33525馬力),與兩具德國MTU-20 V956TB92柴油機的國產化版(10420馬力),而與GT-25000燃氣輪機搭配的是烏克蘭制M-90傳動系統。052B的電力由四具德國授權生產的MTU396柴油發電機組提供(單具功率約1500KW),生產工作係由陝西柴油機重工有限公司負責。
哪001A的主動力究竟是蒸汽輪機呢還是燃氣輪機呢?
蒸汽輪機說
001A使用蒸汽輪機的說法比較普遍,主要根據是001A是遼寧號的同級艦,遼寧艦用什麼動力001A就會用什麼動力,輕車熟路不用費周折,風險也小,這是普遍看法。中國海軍遼寧號航空母艦,即原瓦良格號採用了4台TB-12蒸汽輪機,TB-12的前身是TB-8,而TB—8正好是國產051型驅逐艦的主機,國產型號為453型蒸汽輪機。
TB-8的功率是36000馬力,當年旅大級驅逐艦採用2台TB-8蒸汽輪機,達到了38節的罕見高速,TB一12的功率則為45000馬力。90年代末期中國從俄羅斯引進了4艘現代級驅逐艦,現代級的主動力GTZA-674型蒸汽輪機(TB-12的改進型)和瓦良格號航母上TB-12在性能上差不多,所以,從技術延續性和保證建造時間節點等方面的考慮,國產航母沿用蒸汽輪機的可能性極高。
理論上應該還是類似原瓦良格號的動力配置,4台TB一12(國內仿製型)蒸汽輪機、8台增壓鍋爐、4軸推進、總功率20萬馬力。
不過,這裡面有個問題:
問題就是,嚴格的說,中國雖然在60年代就彷製過TB-8蒸汽輪機,但是畢竟沒有仿製過BT-12。眾所周知遼寧號上的BT-12主動力是修復,沒有跡象顯示遼寧號上的主動力是新換的BT-12仿製型。如果001A的主動力是仿製的BT-12,就等於是新研製的一種BT-12的仿製型,而且只能造4台,這代價太高而效費比又太低了,有點不划算。
如果打算多造很多台BT-12以降低成本,哪這些BT-12準備用在今後的哪些艦船上呢?用在002航母上?這就有點哭笑不得了。
中國海軍萬噸以上的艦船目前只有這麼幾種可以用上BT-12這樣的大型蒸汽輪機:
001A型航母、002型航母,071型船塢登陸艦,5萬噸兩棲攻擊艦,5萬噸遠洋大型補給艦,868號半潛船,055大型驅逐艦。
但是公開資料顯示,071型船塢登陸艦,5萬噸兩棲攻擊艦,5萬噸遠洋大型補給艦,868號半潛船,055大型驅逐艦,這些艦的主動力都不是蒸汽輪機。具體型號就不一一介紹了,反正不是燃氣輪機就是柴油機。
剩下的只有001A和002航母了。
前面說過,可靠性是軍事裝備的最佳選擇,可靠性來自於一型裝備長期使用後對該型裝備的肯定,從最新的資料看,中國海軍的5萬噸兩棲攻擊艦,5萬噸遠洋大型補給艦,055大型驅逐艦都將要使用燃氣輪機。特別是5萬噸遠洋補給艦,就是所謂的“大補”將使用4台燃氣輪機,目的是大補的航速要跟得上航母。
航母包括核動力航母上都是有柴油機帶動的發電機的,常規動力的航母更是要有柴油機帶動的發電機,這是從執行任務的多樣性和可靠性上考慮的,萬一主動力的蒸汽輪機和燃氣輪機出了毛病,全艦用電不能停,這時候就必須依靠柴油機發電了。當然,也有專門用於發電的燃氣輪機,而且一般都是好幾型和好幾台。
比如英國的伊麗莎白級航母,滿載排水量8萬噸,柴油發電機還是主動力之一。
伊麗莎白女王級採用IFEP整合式,電力推進系統以兩具單機功率36MW級(48000馬力)的羅爾斯·羅伊斯MT-30燃氣輪機、兩具單機功率11MW級(15000馬力)的Wartsila16V38B柴油機以及兩具單機功率9MW級(12000馬力)的Wartsila12V38B柴油機作為發電機動力來源,總輸出功率在108MW(約145000馬力)以上,其中80MW用於驅動四具法國Converteam生產的先進感應電動機(單機功率20MW),帶動雙軸螺旋槳(槳葉直徑6.7m);每軸由兩個電動機驅動,兩機可單獨分割操作,需要高功率輸出時則串聯使用。
先前皇家海軍45型驅逐艦與美國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電力推進系統,也都採用。
太神秘了,001A航母的發動機究竟是什麼?
李傑說是8台柴油機,這顯然是口誤,但是李傑顯然是“狡猾狡猾的”,他就是沒說001A的主機究竟是蒸汽輪機還是燃氣輪機,李傑顯然用一個誰都知道的錯誤避開說出真相,那就是,001A航母的主機究竟是蒸汽輪機還是燃氣輪機,狡猾的李傑將小編騙的好苦,笑死,李傑不愧是老牌的國嘴,玩弄小編與股掌之間。
不過001A不是核動力是肯定的了,我們在艦島上看見的大煙囪就能證明001A肯定不是核動力的,核動力的尼米茲和福特號上的艦島上就沒煙囪。
001A的主機為什麼要保密?因為這牽扯到航母的戰鬥力水平,所以軍方不說,廠家不說,知情者三緘其口,最好沒人問沒人提起這件事兒。民間的軍壇大V們更是為了保自己的聲譽,在這個題材上不敢胡謅八扯。
軍用裝備和民用裝備最大的不同就是軍用裝備追求最大的可靠性,一件大型軍用裝備做的可靠本身就含有先進性,在戰場環境下,軍用裝備不可避免要遭到“粗暴”使用,所以做的要結實、耐造,特殊條件下還能不壞,這是軍用裝備的追求。具體到001A的主動力當然也是這個要求,這也是一般的理解。
傳中國南北兩船廠航母都有動靜:冒淡煙和開電槽
中國互聯網上2017.5.18出現多張所謂“國產航母主機試車”的圖片。網上的說法稱,當天14時許,001A主機點火試車,煙囪冒出不是很濃的黑煙。
對於為什麼會有黑煙產生,海軍老牌的軍事專家李傑解釋說,這是由001A的動力系統和使用油料的特性決定的。國產航母使用的是8台柴油機,柴油機的排煙會比燃氣輪機多一些。在柴油機多時未用再啟動以及加大馬力時,可能會出現比以往稍濃的煙。
此話立即引來網上一干軍迷的嘲諷和譏笑,說專家也出漏勺,柴油機帶動蒸汽輪機?真是昏倒。應該是重油鍋爐帶動蒸汽輪機。
其實這事兒可能是小編訛傳,李傑說的柴油機冒黑煙應該沒有錯,理論上航母要先用柴油機發電。
也就是說,“繫泊”試驗的第一步是先斷掉“市電”,然後獨立啟動航母上的柴油機發電,柴油機發電後,航母要進行獨立發電後的一系列用電設備的試用和檢查、檢驗。起碼不能黑燈瞎火的干活吧?然後才是啟動蒸汽輪機的鍋爐(燒水產生蒸汽),再啟動蒸汽輪機,再接通變速箱,再等待接通軸系,再帶動推進器轉動。
切斷“市電”是航母繫泊試驗獨立啟動最先要進行的工作,也是繫泊試驗最早要進行的工作,航母總不能拖著一條廠裡的電纜去航行吧?這就像嬰兒切斷臍帶,是誕生的第一步。
先說說啥叫繫泊試驗
繫泊試驗時,應當主要抓住“四機一爐”(即主機、輔機、錨機、舵機和鍋爐),因為它們是船舶生命力的所在。對其他的各種設備也必須逐一進行試驗,因為它們是密切相關、有機聯繫的。例如,在試驗主機時,要求所有泵、管路的工作可靠,暢通無阻。又如,在傾斜試驗時,要求船體設備的安裝基本完成。
(一)主機碼頭試車
(二)發電機試驗
(三)空壓系統試驗
(四)起錨設備試驗
(五)操舵設備的檢查與試驗
(六)輔助鍋爐
(七)船舶救生設備試驗
(八)消防系統的檢驗
(九)起貨設備試驗
(十)傾斜試驗
(十一)其他
所以李傑說是柴油機冒的黑煙應該沒毛病,確切的說是柴油發電機冒的黑煙,這有毛病嗎?切!
港媒稱大連現疑似航母分段或為中國第4艘航母
參考消息網2017.5.25報導港媒稱,內地首艘國產航母001A已於上月26日正式下水,專家估計最快可在18個月後進行海試。而內地媒體23日刊登大連造船廠一輯新照片,在已抽乾的船塢裡出現的疑似新航母的分段,有分析指,這可能是繼遼寧艦、已下水的001A艦、以及據傳已在上海開建的002艦後內地的第四艘航母。
《香港經濟日報》網站5月24日報導稱,002型航母是內地正在建造的第二型航空母艦,傳於2015年3月在上海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預計2021年服役。如今,再傳大連造船廠繼001A上月下水後,出現了一些新的巨型船艦組件,因此有推測指,這是又一艘新航母。
據稱,大連重工造船廠從改造遼寧艦入手,再到完成剛下水的001A型航母工程,可以說積累了造艦的豐富經驗,因此有能力短時間內再造出新航母。
報導稱,事實上,此前有報導指內地計劃未來擁有至少三支航母戰鬥群,因此“趕工”製造002型航母,也是合乎邏輯的。如上述消息屬實,內地將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達到一共擁有4艘航母的目標。
新聞相關
首艘國產航母時隔4天再次冒出黑煙或進行主機測試
據網友拍攝的照片顯示,國產航母繼5月18日煙囪冒出黑煙,疑似進行主機測試的4天后,在5月22日下午煙囪再次冒出淡淡黑煙,疑似再次進行了主機升火測試。
新聞延伸:中國互聯網上18日出現多張所謂“國產航母主機試車”的圖片。網上的說法稱,當天14時許,001A主機點火試車,煙囪冒出不是很濃的黑煙。中國軍事專家李傑在看了這組圖片之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種判斷有一定可能性,說明航母的相關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李傑認為,目前的主機試車應該屬於舾装過程中的各系統測試,距離航母下水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但此次試車並不是試航的前兆。
對於為什麼會有黑煙產生,李傑解釋說,這是由001A的動力系統和使用油料的特性決定的。國產航母使用的是8台柴油機,柴油機的排煙會比燃氣輪機多一些。在柴油機多時未用再啟動以及加大馬力時,可能會出現比以往稍濃的煙。相比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之前通過英吉利海峽時的滾滾黑煙,中國國產航母的自行建造動力系統的性能已達到很高水準。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5-25/doc-ifyfqqyh8256073.shtml
日本吹上天的心神戰機露出馬腳中美髮現都被騙了2017.5.24新浪軍事
自從美國最新的五代機F35在2006年首飛以來,包括中俄日韓、土耳其、印度等多個國家相繼開始研發,中國殲20已交付空軍,俄T50也正在試飛,接著就是日本的X-2“心神”技術驗證機,已經進行了10多次試飛,剩下的韓土印等國的五代機項目,要么還停留在圖紙階段,要么還停留在縮比概念外形的階段,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中美俄作為世界軍力最強的三個國家,研發五代機可以說是順水推舟,但日本卻讓人有些吃驚。近些年來,日本的防衛預算雖然節節攀升,但撥給航空自衛隊的卻不多,主要是撥付給海上自衛隊。在日向級、出雲級兩型準航母亮相的時候,日本的航空自衛隊卻陷入F15壽命消耗殆盡卻無機可換,F2數量不足的泥潭中。因此,日本自己研發五代機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動力。
“心神”從外形上看,該機採用了常規佈局,可以明顯看出F22和F35的痕跡,設計上缺乏創新技術,比如說從進氣道和尾噴口可以拆穿“心神”的所謂先進技術,中國的殲20、殲31、美國的F35都採用了DSI進氣道,是目前最利於隱身的先進設計。這項技術近幾年才逐漸被中美兩國掌握並運用到了戰機設計中,美國的F22因為定型時間較早,仍然採用傳統的附面層隔道進氣道,而X2則照搬了F22的這一部分設計,可見日本的研發人員並未掌握DSI進氣道的設計要領。
再看該機的尾噴口。該機的尾噴口兩側有3片瓣式結構,這個結構就是矢量推力結構最早出現的折流板設計,通過轉動來改變發動機尾噴的方向,但這種結構不但沉重而且會造成推力的極大損失,當這種結構偏轉超過10度時,造成的推力損失接近30%,而在25度時推力損失接近60%。殲20目前即使沒有使用矢量發動機,也沒有採用這種不成熟的技術,倒是日本卻以驗證機的名義將其堂而皇之裝在了飛機上唬人。
實際上,日本自己並不想研發所謂的五代機,一方面自己的核心技術都來源於美國,另一方面,日本希望購買美國的F22,但是由於美國國會嚴禁F22出口,加上F35售價高昂,因此日本就宣布要建造一款五代機,其實只是想壓價F35。不過日本最後還是硬著頭皮把“心神”出來了,不過並非最初聲稱的五代機,做出來卻成了一個比F16還小的驗證機。(作者署名:觀察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24/doc-ifyfkqwe0960895.shtml
其實,禁運對俄來說是難受,對烏的幾個軍工廠商來說就是要命了。在不得不遵守烏政府的決定後,西奇公司在2014年利潤居然還不錯——他要執行完之前的合同,2015年因為匯率計算改變,看起來公司贏利也不錯。
2016年統計,自全面向俄禁運以來,公司已在原有26000個工作崗位中縮減了3000個。但這12%的裁員並不能扭轉頹勢。(作者署名: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運20完成這一高風險試驗有何意義為民用化做準備2017.5.23新浪軍事
據媒體報導,運-20大型運輸機日前順利完成濺水試驗。由於運-20是國內首款開展該項試驗的軍用飛機,而且這項測試是民機測試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科目,輿論普遍認為這是為將來運-20民用化做準備,可以為C919大型飛機開展這項試驗做數據支撐。
濺水試驗,是中國進行試飛試驗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由於中國在商用飛機的技術經驗薄弱,國內對民用噴氣飛機濺水適航試驗尚無成熟經驗。
濺水試驗是一項高風險試驗科目,其風險主要來自發動機可能出現不良工作特性和當飛機進入滑水狀態後其操縱無法控制,即產生所謂的滑水現象(也稱為水漂現像或者液面效應)。這種現像是指輪胎在覆蓋一層水膜的路面上行駛時,因輪胎不能完全排除或無法排除路面水膜從而使運輸工具在水膜上行駛的現象(在滑水現象發生時,飛機滑跑方向和速度都將失去控制,是極為危險的狀態。)
可以說,濺水試驗是一個全機級的試驗,尤其是涉及飛機輪胎的構型。此前,中國商用飛機ARJ-21-700在進行濺水試驗時,最開始過於強調是進氣道濺水試驗,但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全機的試驗,應該全機的系統都提出檢查的要求,而不僅僅是考核發動機,尤其是飛機的艙門、起落架系統、空速管、風標、機翼下方作動器的盒子等,一旦這些地方出現了問題,都會對試驗產生不良影響。
濺水試驗通常分為工程試驗和適航驗證試驗兩部分。工程試驗的目的是通過對飛機質量、重心位置、速度、起落架胎壓、輪胎磨損程度、襟縫翼構型、減速板構型和發動機引氣構型等進行組合試驗,得到濺水試驗最嚴酷狀態的飛機一發動機構型;適航驗證試驗的目的是利用工程試驗確定的構型向適航審查方演示飛機——發動機組合在濺水最嚴酷構型下的運行特性。從此次曝光的內容來看,運-20開展的應該是濺水試驗的工程試驗部分。(作者署名:迷彩派)
僅就C919來看,起碼可以作為類似波音737這樣的改進平台,加掛電子戰、指揮通訊設備、SAR雷達成為戰場指揮機;也可以加裝聲吶、魚雷、磁異探測儀等成為類似於美軍P-8“海神”那樣的反潛巡邏機;再或者直接安裝空警-500使用的數字三面相控陣雷達改進成為預警機。總之,C919的軍用化的前途還是頗為廣泛,哪怕改進成為VIP運輸機,也是極好的使用途徑。但是,這對於美軍來說絕對不是個好消息,因為美軍一直都以中國使用運-8/運-9平台來推論中國空中指揮、反潛力量等載機平台性能評估的基礎數據。而C919的出現,最終令美軍擔憂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中國將會擺脫運-8/運-9時期的渦漿平台,開始進入渦扇平台,航速的增加勢必帶來控制區域的提升,無疑在未來的戰場上,一個新的對手正在冉冉升起。(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23/doc-ifyfkqks4457413.shtml
烏克蘭航發巨頭瀕臨破產中國或迎來重大抄底機遇2017.5.23新浪軍事
2017年5月,烏克蘭媒體爆出一條消息,西奇公司接近破產。
西奇公司全稱“馬達西奇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蘇聯時期重要的航空發動機生產公司。這家成立於1907年的公司是航空公司中的祖師爺級別,那時候萊特兄弟首飛還沒幾年,西奇是沙俄第一批投身於航空工業製造的公司。公司於烏克蘭扎波羅熱市,是世界知名的發動機生產商,主要為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提供動力系統。早在蘇聯時期,它的產品就隨著蘇聯的戰機出口到90多個國家,有“蘇聯航空工業的心臟”之稱。
西奇現在主要產品是航空渦扇發動機、巡航導彈使用的小型渦噴發動機、直升機使用的渦輪軸發動機。其中直升機渦軸發動機是西奇公司的拳頭產品。在蘇聯時期以及蘇聯解體後,西奇包攬了米-26、米-28N、米-35、卡-32A11BS、卡-31、米-8(米-17)等一系列直升機的渦輪軸發動機生產。
2004年,該公司開始研製生產D-18T發動機,主要安裝到安-124軍用運輸機及其貨運型安-124-100上。但安-124的訂貨量很少,因此西奇總經理巴古斯拉夫表示,為生存考慮,西奇考慮把D-18T設計專利賣給中國。後來是烏政府阻止了西奇的交易,但後來中國和西奇有沒有做私下交易就不知道了。要知道運-20的完全體發動機最近好像是裝機試用了,作為大推力運輸機用渦扇,這個研製進度也太快了……
中國C919蝴蝶效應顯現 多國爭相與中國合作研發動機
2017.5.5,中國首款具備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主流水準的干線客機C919在上海完成了自己為期80分鐘的首飛。儘管,C919被稱為中國“大飛機三劍客”的一員,可實際上準確稱呼應該是“中短程雙發窄體民用客機”。對比現在載客量最大的A-380,起飛重量577噸,555座超大型遠程寬體客機,C919的155座,還仍顯得極為苗條。不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並且,千萬不能小瞧C919的作用。因為這麼一款客機的出現,已經開始掀起“蝴蝶效應”,逐步攪局國際市場,並可能為中國未來的軍用平台提供一個全新的解決思路。
首先,被C919首飛後的“扇動”的是近鄰-俄羅斯。在5月22日,中國的大飛機製造企業和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聯合成立了-中俄商飛公司。C929的設計指標對比C919有較大飛躍,採用雙通道主流可藏佈局,基本型座級280座,未來航程可達1.2萬公里,已經接近於787這類的遠程客機的指標。雖然,不及我們前面說到的A-380,但是這類300座左右的寬體客機,適航性能最好,可起降全球的85%民航機場嗎,而且經濟性更好。中俄預計這次聯合研製計劃從啟動到首飛,需要7年的時間,而最終完成產品交付需要10年左右。
其次跟進的則是發現“商機”的歐洲的航發研製企業,首當其衝的就是老牌的英國羅·羅公司,該公司的執行總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已經跟中國相關企業進行接洽,希望可以在未來的寬體客機上使用羅·羅的發動機。這也會成為羅·羅重返大型民用客機體系的重要一環。而後,美國的普惠,也表示了跟中國進一步就C919\C929進行商業技術聯合開發的意願;還有一個不能不說的就是俄羅斯聯合發動機製造集團,希望C929夠優先使用該集團研發的發動機。畢竟,俄方屬於近水樓台先得月。
不過,中國在引進合作時,顯然有自己的考慮。作為C919的國產配合動力,“長江”CJ-1000A大型渦扇發動機也已經開始研製。從2014年開始立項,如果最終裝機試飛可能要到2019到2020年。作為C919國產化的關鍵一環,該型發動機承擔了未來C919轉為軍用平台的重要使命。尤其是當,航電、材料等諸多領域,國內生產商都已經開始跟進後,發動機則會是中國C919國產化,乃至軍用的最後一塊短板。
未來,預計空中突擊旅下轄的直升機分隊會調整編成,以2個武裝直升機大隊、1個武裝偵察直升機大隊、3個運輸直升機大隊組成。中航工業哈飛集團最近舉辦了開放日活動,活動照片曝光了第176架直-19武裝偵察直升機。按照每個大隊12架的編制,目前直-19至少已經裝備了解放軍陸航部隊的14個大隊。直-10武裝直升機與直-19武裝偵察直升機的裝備數量合計已超過350架。
綜合公開報導可知,目前我國軍工正在全力研發直-10武裝直升機的改進型(姑且按慣例稱為直-10B型)。直-10B預計會換裝升力更大的國產渦軸發動機,整機重量和載彈量都會得到有效提升。同時,旋翼頂端加裝球形毫米波雷達,被軍迷戲稱為“阿帕豚”的長弓版直-19武裝偵察直升機也已開始批量服役。因此,未來解放軍無論是空中突擊部隊還是陸航部隊,武裝/偵察直升機的供貨應該不會有大問題,而且性能也在不斷改進提升之中。
網友發布的照片顯示,長弓版直-19已裝備解放軍陸航部隊。
運輸直升機方面,直-8直升機的重大改進型直-18已於2015年之前完成了高原飛行測試,試飛高度達到了創紀錄的9000米。由直-18平台發展而來的反潛型、艦載預警型已出現在海軍遼寧艦的甲板上,預計未來直-18也會獲得解放軍陸軍的採購訂單。直-18的原版直-8為13噸級,屬大中型直升機類別。
而2013年12月成功首飛的我國新一代軍用通用型10噸級直升機——直-20,目前試飛已接近尾聲,預計年內有望通過定型審查,並加入解放軍戰鬥序列。直-20與直-18一道,將成為陸軍陸航、空突部隊的運輸、通勤直升機主力機型。
在東部戰區、南部戰區已先後調整組建陸軍空中突擊旅(空中騎兵旅)後,是否還會有更多同類型部隊出現?應該說,從陸軍“數字化、合成化、飛行化”發展的大趨勢來看,是很有可能的。同時可以確定的還有,並非所有陸航部隊都會轉型成為空中突擊部隊。畢竟除了通過在敵軍縱深實施機降直接作戰,陸軍還有大量的空中反直升機、反裝甲、對地支援等任務需要陸航部隊承擔。(作者署名:百戰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22/doc-ifyfkqiv6636862.shtml
第1空突旅摸索出的重裝備成功吊運戰法,標誌著解放軍機降作戰告別了深入敵後無重火器支援的歷史。過去解放軍機降部(分)隊僅僅被當作是插入敵後執行破襲和小規模作戰的單一力量,面對敵坦克、武裝直升機,手持輕武器的機降步兵只能等待遠方炮火支援。而現在,空中突擊旅已成為一支能夠快速反應、遠程直達、多元合成的戰役突擊力量。
解放軍陸軍空中突擊旅已形成通信、防化、工兵、砲兵等合成兵種機降能力,成功打造出機降作戰的垂直打擊“鐵拳”。
原39集團軍某陸航旅運輸直升機吊運122毫米口徑榴彈砲。
此次“中青軍事發布”的報導還顯示,第75集團軍空中突擊旅在編成上與第1空突旅在試點時期有一個重大變化,即本旅有了直屬武裝/運輸直升機大隊。綜合分析此前《解放軍報》報導可知,這個空突旅應該裝備有直-10武裝直升機、直-19武裝偵察直升機、直-8等型號運輸直升機。
出現這一變化,很可能是因為第1空突旅在試點期間發現,沒有旅直屬直升機大隊,只靠與其他陸航部隊建立聯訓機制,終究難以形成真正的立體化聯合作戰機制。那麼現在第1空突旅很可能也與第75集團軍空突旅一樣,已編成了旅直屬武裝/運輸直升機大隊。這應該算是對試點中摸索出的不成功經驗的某種矯正。
解放軍陸軍裝備的直10/19武裝直升機已突破350架
經過今年前所未有的調整組建,解放軍陸軍現有13個集團軍應該都有了“旅”級陸航部隊。從公開報導來看,第75集團軍應該是由原廣州軍區第41集團軍、原成都軍區第14集團軍調整重組而來。這兩個集團軍原來各有1個陸航團,現在看來都調整編入了第75集團軍的空中突擊旅。
這意味著該集團軍空突旅目前可能擁有2個武裝直升機大隊、2個武裝偵察直升機大隊、2個運輸直升機大隊。因為是直接接收的原來兩個陸航團的編制和裝備,該旅現有直升機類型配置並不算合理,主要是運輸直升機數量偏少。
中國正研發新型直10B直升機將換發動機載彈量猛增2017.05.22新浪軍事
近日,國內媒體“中青軍事發布”對解放軍陸軍第75集團軍的訓練活動進行報導稱,5月10日,第75集團軍某空突旅不因改革拖延訓練,轉隸調整期照常進行多機型低空編隊飛行。“空中突擊旅”這一解放軍陸軍軍種內的全新建制名稱罕有的曝光於廣大軍迷面前。
檢索此前公開報導可以發現,早在2014年12月30日,《解放軍報》已有報導,稱當時的南京軍區某摩步旅已經在向新型陸軍空中騎兵快反突擊力量轉型,而且轉型命令下達的時間是2005年。就是說,解放軍打造陸軍空中突擊部隊的試點10多年前就開始了。此次“中青軍事發布” 報導透露出來的信息則有兩點很是“新鮮”:一、陸軍空中突擊部隊試點顯然已結束,其獲得的經驗已開始在軍內復制推廣。因為這次報導的第75集團軍顯然屬於南部戰區,而不是《解放軍報》2014年底報導裡提及的原南京軍區、現東部戰區;二、陸軍已將空中騎兵快反突擊部隊的戰術單元名稱定名為“空中突擊旅”。
顯然,無論是比照外軍,特別是美軍的設定,還是從全新建制名稱來看,解放軍陸軍空突旅都與原有的陸航旅既有聯繫,也有本質區別。
“中青軍事發布”相關報導截圖。
為了便於行文,暫且在文中稱第一次被報導的空突旅為第1空突旅(注:實際番號肯定不是這樣)。第1空突旅的試點選擇了原南京軍區部隊,顯然針對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跨海作戰。
公開報導顯示,經過多年摸索後,第1空突旅已可在敵後實施重武裝機降。空中突擊作戰與傳統的空襲(依賴空中力量打擊)和傘降(使用降落傘投送力量)不同,是指依托垂直起降飛行器(一般指運輸直升機),在武裝直升機的掩護下對特定的目標區域進行突擊和鞏固,與敵軍力量直接交戰。
然而第1空突旅在試點時的部隊編成與此次曝光的第75集團軍空突旅還有所不同,它顯然沒有直屬的陸航分隊,即本旅沒有武裝/運輸直升機大隊。因為《解放軍報》的報導稱,“他們與陸航部隊建立聯訓機制,主動聯合陸航部隊執行抗洪搶險、應急處突等急難險重任務……”
經過10年左右的轉型摸索,第1空突旅現在已具備成建制攜帶重型裝備機降敵後作戰的能力。該旅裝備有反坦克導彈車、榴彈砲等重武器,並在被機降至敵後縱深時,依靠同樣被直升機吊運而來的猛士裝甲突擊車實施高速機動。
在最後一批發動機從德比啟程發往蘇聯時,英國政府仍在低估蘇聯的工程能力,覺得如此少量的發動機並不能迅速提高蘇聯的噴氣發動機技術。在1947年8月的圖什諾航空節上,蘇聯空軍公開展示圖-4轟炸機,這種波音B-29的山寨版在三年內就搞成功了。蘇聯然還展示了蘇霍伊蘇-9雙發噴氣式戰鬥機和圖波列夫圖-12實驗性中型噴氣式轟炸機。前者安裝了德國血統的噴氣發動機,後者則是圖-2轟炸機的噴氣改型,安裝了兩台幾個月前英國提供的“尼恩”發動機。第二年,在圖希諾出現的米格-15原型機進一步強調了英國政府的短視,這種戰鬥機後來在中國和朝鮮上空的作戰表現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有趣的是在英國軍隊中,“尼恩”只裝在兩種過渡戰鬥機上:超馬林“攻擊者”和霍克“海鷹”,都是艦載機。
後記
雖然英國的這次銷售加速了蘇聯在噴氣發動機領域的追趕速度,但羅羅發動機實物在其中的貢獻可能比人們通常認為的要小。VK-1在設計上主要參考了公開文獻中的“尼恩”資料,從長遠來看,英國發動機的主要貢獻可能更在於提高了蘇聯的高溫冶金技術。
說到底,克萊門特·艾德禮批准向蘇聯出售發動機並不是因為要與蘇聯政府改善關係,而是綜合考慮了多個原因。英國當時急需外彙和蘇聯提供的物資,不得不在商業和國家安全之間進行權衡。這次銷售發生在冷戰開始前的短暫時間窗口中,英國正在研製下一代噴氣發動機,完全低估了蘇聯的技術和工程能力,並假設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之前不會與蘇聯發生衝突。
蘇聯在1946年為55台發動機共支付了364000英鎊,相當於今天的七千萬英鎊,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非常划算的。羅羅副總裁惠特尼·司推特在20世紀50年代末在去中國訪問時發現了非法複製的“尼恩”和“德文特”,於是怒而起訴蘇聯政府的侵權,索賠2.07億英鎊,當然沒人接招。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19/doc-ifyfkqiv6565347.shtml
VK-1渦噴是另一種從這次銷售中獲得好處的型號,這種發動機推動著1950年投產的米格-15與“佩刀”戰成平手。雖然VK-1一般被人們認為是“尼恩”的山寨產品,但這種發動機絕不是對這種發動機的逆向工程。事實上VK-1的研製在英國發動機抵達蘇聯之前的1946年就開始了,研製動因就是斯大林在1946年4月召開的那次會議。項目在會後幾天后就獲得了批准,設計任務被交給OKB-117設計局及其總師弗拉基米爾·克里莫夫。
克里莫夫決定參考“尼恩”設計VK-1,於是蒐集了公開航空文獻中能找到的“尼恩”的所有圖紙和技術資料。他的目標是研製一種推力比“尼恩I”大30%,達2700千克的離心式渦噴發動機,所以VK-1的總體尺寸也略大於“尼恩”,並在設計上考慮使用蘇聯現有材料和製造工藝。
克里莫夫在1937年12月訪問英國前已基本完成VK-1的設計,他在英國仔細檢查了“尼恩”後又做了一些細小改進。當第一台羅羅發動機抵達蘇聯時,VK-1的設計並沒有出現什麼實質上的變化,只有不到10%的零件能與RD-45(也就是“尼恩”山寨型)互換。早期VK-1的渦輪使用鈦鎳鉻合金製造,在升級成KhN 80T合金渦輪後通過了100小時測試。VK-1A改進型於1952年投產,雖然推力保持不變,但通過使用更先進的合金提高了壽命。帶加力的VK-1F在1951年開始台架試驗,生產型於1953年投產。
蘇聯人圍繞著“尼恩”和“德文特”的性能指標研製了多種飛機,事實上蘇聯訂購第二批羅羅發動機的主要原因就是山寨發動機不能快速滿足眾多測試項目的需求。蘇聯共接收了30台“德文特”,其中20台被安裝在實驗飛機上,25台“尼恩”中則有16台。隨著RD-45和更先進的VK-1投入服役,RD-500主要被安裝在訓練和二線飛機上。改進後的RD-500K成為KS-1/AS-1“狗窩”巡航導彈的動力裝置,一直服役到1969年。
獲得了巨大成功的伊柳辛伊爾-28戰術轟炸機在首飛時安裝的是RD-45F,量產型改用VK-1。最成功的使用RD-45的飛機,而且也是對西方衝擊最大的是米格設計局的米格-15。該機是應1946年蘇聯空軍戰鬥機需求研製的,和F-86一樣採用了德國在後掠翼上的氣動研究成果。1947年4月,米格設計局接到了製造兩架安裝“尼恩”原型機的命令。
最終德哈維蘭說服蘇聯人安裝“小妖”發動機的“吸血鬼”才是生產型,並獲得了三架“吸血鬼”的意向訂單。但是蘇聯人吝嗇的購買數量使英國空軍部懷疑蘇聯向在這些飛機上獲取把噴氣發動機整合進飛機的最先進技術,於是向首相提出了抗議。克萊門特同意停止向蘇聯出售戰鬥機,除非他們拿出具有同等價值的技術進行交換,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同時,羅羅在忙於為蘇聯製造發動機,在英國進行了出廠測試後,首批10台“尼恩”(單價7300英鎊)和10台“德文特V”(單價6050英鎊)發動機於1947年3月抵達蘇聯。同時蘇聯人下達了第二批訂單,訂購15台“尼恩”(其中5台是“尼恩II”)和20台“德文特V”,價格與前一批相同。5月又下達了第三批20台“尼恩”和4台“德文特”的訂單,但這批訂單從未交付,“尼恩”的漲價和預計交貨日期的推遲導致蘇聯取消了這個訂單。
這些發動機到達蘇聯後就立即被送到專業工廠進行逆向工程和山寨,“德文特”發動機被送到第500發動機工廠,“尼恩”怎來到了第45發動機工廠。兩種發動機的山寨型號分別是RD-500和RD-45(RD是俄文噴氣發動機的縮寫)。
1947年12月,第一台RD-500首次試車。這台發動機在測試中出現了不均勻燃燒和燃燒室破裂的問題,不過都屬於噴氣發動機研製的常見問題,可能是因為燃料和速度控制系統改用蘇制零件導致的。RD-500面對的最大問題是找到能媲美鈮錳80合金的材料。經大量研究後,KhN 80T鎳鉻合金問世了,使RD-500通過了100小時的驗收測試。事實證明KhN 80T與鈮錳80具有相似的熱性能,但不具備後者的抗蠕變性能,所以RD-500的實際使用壽命不到100小時。
由於資料有限,蘇聯發動機廠在這種越級生產上遇到的困難是顯而易見的。1947年生產的每台發動機都耗費了20000工時,由於鑄造缺陷,大約30%的渦輪葉片必須被廢棄。英國人則採用先鍛造後切削的方式來製造渦輪葉片,他們在戰爭期間曾嘗試過鑄造工藝,但很快就放棄了。次年,製造一台RD-500已經下降到7900工時,1949年每台發動機大約消耗4734個工時,仍高於4000工時的計劃目標。相比之下RD-45的發展更為順利,在1948年8月通過了100小時耐久測試。由於從RD-500研製中吸取了教訓,每台發動機只需3557個工時。隨後RD-45被改進成RD-45F,大致相當於“尼恩II”。
雖然當時英國已經把蘇聯視為潛在威脅,但也只是“潛在”而已,捷克斯洛伐克政變和封鎖柏林還沒有發生,英國戰略計劃假設到20世紀50年代末仍不會與蘇聯發生重大衝突。此外,“尼恩”和“德文特”雖然在1946年還算世界上最先進的噴氣發動機,英國公司已著手研製下一代發動機,比如羅羅在1945年開始研製的AJ65軸流式渦噴發動機,維克斯公司也在為未來的阿姆斯壯·西德離“藍寶石”研製世界上最先進的軸流式壓氣機,離心式渦噴發動機已經過時了。
出於這些考慮以及對蘇聯物資的需求,克萊門特首相在1946年9月批准了這一銷售:“我找不到任何拒絕向蘇聯銷售這些發動機的理由,拒絕只會引起麻煩和懷疑。 ”空軍參謀部的威廉·艾略特元帥指出如果要降低這次銷售對國防安全的影響,就必須守住製造鈮錳合金的秘密,誰知最後一語成讖。
一批蘇聯工程師和軍人在9月份訪問了羅羅,考察了發動機測試設施和公司的技術培訓中心。在1946年11月的巴黎展上,蘇聯代表團又仔細觀察了安裝“尼恩”和“德文特”並檢查了發動機。
代表們的一個秘密任務就是獲得更詳細的燃氣輪機技術,特別是製造渦輪葉片所需的鈮錳合金,鈮錳合金工作溫度和抗蠕變性能遠遠超過了蘇聯使用的鈦鎳鉻合金。代表們甚至用上了007電影中才會出現的間諜手段:克里莫夫在參觀羅羅工廠時穿著一雙貌似普通的軟底鞋,他對車床加工渦輪部件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興趣,偷偷用軟底鞋吸附掉落在地面的切削,很快這些碎屑就被送到莫斯科分析。基甚金更為大膽,他在參觀過程中神不知鬼不覺得把一片渦輪葉片塞進了口袋!
山寨努力
代表團也表示有興趣購買英國的噴氣戰鬥機,尤其是格羅斯特“流星”和德哈維蘭“吸血鬼”。格羅斯特公司原則上同意出售三架“德文特”動力的“流星”,總價33950英鎊。“吸血鬼”的情況更複雜一些,此時德哈維蘭正在測試換裝“尼恩”發動機的“吸血鬼”原型機,由於羅羅發動機需要更大的空氣流量,所以該機在機身上增加了安裝了“象耳”輔助進氣口,結果在高速下出現了穩定性問題。蘇聯人並不知道這一點,蘇聯情報部門堅持認為“尼恩吸血鬼”已經投產。
像大多數二戰強權一樣,蘇聯在戰時也啟動了自己的噴氣發動機研究計劃,但最後沒能拿出任何實用化的產品。首批蘇制噴氣發動機逆向工程自繳獲的德國發動機,其中有榮克斯Jumo 004和BMW 003軸流式渦噴發動機的山寨產品,和原品一樣壽命很短。雖然蘇聯人改進了渦輪葉片的製造材料,但其工作溫度和抗蠕變性能仍然相對較差(固體材料在機械應力和高溫下緩慢出現的永久性變形)。
蘇聯人到1946年初已經很清楚這些基於德國技術的發動機已無望發展成下一代發動機,而研製中的蘇聯本土設計仍需多年才能投產。
蘇聯空軍在1946年3月發布了一項戰鬥機需求,要求時速達到1000公里/小時,能否實現完全取決於蘇聯能否研製出相應的噴氣發動機。
“白痴才願意向我們出賣自己的秘密!”
1946年4月,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主持召開會議討論蘇聯噴氣發動機的發展現狀。鑑於德國發動機的缺陷和蘇聯本土設計的研製時間表,會議做出了嘗試從國外引進先進發動機的決定。當時英國製造的噴氣發動機是世界上最好的,所以斯大林決定嘗試接觸英國製造商。
蘇聯情報機構提出羅羅的“尼恩”和“德文特V”是最符合蘇聯空軍需求的發動機,列入了最優先清單。據說斯大林本人對這次購買持懷疑態度:“白痴才願意向我們出賣自己的秘密!”,但還是批准了這一嚐試。1946年5月,蘇聯駐倫敦貿易辦事處接觸了羅羅,並獲得令人鼓舞的答复。1946年6月,蘇聯部長議會批准購買10台“德文特”和10台“尼恩”離心式渦噴發動機。
這個消息引起英國政府的驚慌,與向法國乃至中華民國出口噴氣發動機不同,英國認為蘇聯是一個不安分的盟友,具有潛在的戰略威脅。當時英國供應部估計英國在噴氣發動機技術上領先蘇聯大概五年,如果向蘇聯出售發動機,那麼領先幅度就可能下降到三年,而出售生產許可證則會把領先時間進一步縮短至一年,所以英國政府沒有批准羅爾斯·羅伊斯銷售許可證。1946年7月,英國政府叫停了發動機銷售,留出更多時間來考慮後果。
揭秘蘇聯如何獲得英國發動機曾助志願軍痛擊美軍2017.5.19新浪軍事
在冬日朝鮮上空肆虐的凌冽寒風中,一種後掠翼戰鬥機成為聯合國軍空軍揮之不去的夢魘,這種新式蘇制戰鬥機的性能超過了聯合國軍空軍當時的任何一種戰鬥機,洛克希德P-80和格羅斯特“流星”在它面前就像是靜止在空中的靶子。只有在美國空軍緊急向戰區部署裝備最先進F-86“佩刀”的三個中隊後,空戰才恢復了平衡。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佩刀”和米格-15將在鴨綠江南岸上空的“米格走廊”展開殊死決鬥。
英國直到1953年才擁有了能夠匹敵米格-15的加拿大製造的“佩刀”F4。但他們不知道米格-15的發動機就是無授權山寨的羅爾斯·羅伊斯“尼恩”,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為了與蘇聯政府改善關係,出賣了英國航空技術皇冠上的寶石——噴氣發動機,使英國和西方的安全受到很大威脅。
雖然這次銷售導致了嚴重後果,即使在英國政府內部也出現了激烈反對的聲音,但做出這個銷售決定並不是因為工黨政府天真,其背後有比表象更為艱難的現實政治。蘇聯人獲得的好處也並如故事講述地那麼直接,羅羅並沒有手把手教蘇聯人如何製造噴氣發動機,該公司的“尼恩”從一些方面印證了一種蘇聯本土設計的正確性,並指出了發展方向。
日落帝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英國迫切需要增加出口來支付重建和住房、醫保、養老金等社保費用,工黨在這種形勢下獲得了1945年大選的勝利。
英製噴氣式飛機和噴氣發動機當然是拿得出手的高附加值高科技產品,因此英國空軍部把最新噴氣式飛機列入了“允許出口名單”,且無需任何特定部門的批准。不過這並不代表英國政府無法控制出口,貿易委員會仍規定出口產品需要先獲得出口許可證,但這個許可證只是個像徵性的證明。英國政府把國際航空市場視為一種非合作博弈,一方有所得,其他方必有所失,所以為了擴大份額,英國政府希望能通過出售先進軍用飛機進軍民機市場,就像美國人做得那樣,至少在英國先進客機(“布拉巴宗”客機)問世前先插上一足。
中國打造全新重型燃氣輪機可讓10萬噸航母跑出30節2017.5.12新浪軍事
本世紀初,中國尚在消化與吸引國外技術,推進QC280型項目的同時,已著手重型燃汽輪機項目,2001年時,R0110項目提出,次年10月啟動,為是“十五”期間863重大專項,項目預算5億。由多家企業、研究所、大學組成項目聯合體,2008年開始樣機的試制工作。
R0110型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台重型燃氣輪機,讓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五個具備重型燃氣輪機研製能力的國家,有時它也被稱:40兆瓦級船用燃氣輪機,輸出功率114500KW,折和150000馬力,熱效率36%。在其基礎上,可以實現60MW、160MW與200MW以上系列燃機。也許有人對於功率,沒有直觀的認識,那麼做一個簡單對比,目前現役遼寧艦的主動力系統的由4台蒸汽輪機,總功率也只有20萬馬力,國外萬噸級驅逐艦的動力也只有10萬馬力。
也許有人認為,俄這回已經被徹底甩開了,一個不合適的說法,因為目前艦載單台最大功率的燃氣輪機為英國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所用的MT30燃氣輪機36兆瓦的功率,我們基礎型達到40兆瓦,應稱為:世界第一才合適。一個由中國自主研發與製造的型號,完全與徹底的依賴於自已力量,因為別人能拿出類似的型號。
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國產航母動力全新型號橫空出世了!單台150000馬力,除了成為國產航空母艦的主動力之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用途了。目前美國最新一代的福特級航母核反應系統推進系統的功率也不過28萬馬力,國產002型航母為8萬噸級,僅2台R0110就可以讓10萬噸級航母跑出30節的航速。
如今R0110型已進入民用使用階段,艦載型也在推進中,據稱其,採用的直徑2米、重達6噸的高溫合金渦輪盤模鍛件,已經於2014年在德陽8萬噸模鍛壓力機上投入生產,使用壽命將高達20萬小時,相當過連續運轉8千多天,這於等於在航母全壽命期內,不用更新了。
現代艦艇動力系統技術的一個重要方向為:全電力推進,除具備高效率等優點,未來隨著激光炮、電磁炮等新武器應用對電能只增不減,如今西方幾乎所有的新一代艦艇都採用全電推進系統,其核心就是燃氣輪機機組。隨著技術的成熟,中國也必然要大步推進,既然R0110型已於2014年定型,如今已2017年了,也許馬上可以裝艦應用了!(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12/doc-ifyfeivp5638340.shtml
運20為何不用這項技術提高起降性能航發技術達不到2017.5.4新浪軍事
談起我國的運-20戰略運輸機,總有人為該機沒有裝備吹氣襟翼感到遺憾,因為這種增陞技術能大幅提高機翼的低速升力,從而降低起降速度,縮短滑跑距離,這對軍用運輸機來說具有顯而易見的好處。
吹氣襟翼技術就是在襟翼下偏時,把噴氣發動機低壓壓氣機通過管道從襟翼上表面排出,高速氣流提高了襟翼上表面的空氣流動的速度,給上表面的附面層補充能量。並通過大的偏轉角由向心力和壓差的平衡保持附著流動,延緩和推遲了氣流的分離,從而提高最大升力係數,縮短飛機起降滑跑距離。
C-17的發動機噴流直接沖刷吹氣襟翼
這種內部吹氣襟翼技術在戰鬥機上的應用已經比比皆是,如我國的殲-7III,以及美國的F-4,麥道公司的YC-15 “先進中型短距起降運輸機”(AMST)原型機則是首次採用外部吹氣襟翼技術的運輸機。AMST是C-130“大力神”的後繼機,美國空軍要求該機的短距起降性能要比“大力神”大幅提高75%,所以兩家公司在增升方面動足了腦筋。
J-7II的吹氣襟翼
YC-15的襟翼技術
那麼運-20為什麼不採用這麼牛的增陞技術呢?原因有二。
一是外部吹氣襟翼對發動機推力要求高,因為襟翼下偏後會使發動機噴流偏折,在產生垂直升力的同時也降低了水平推力,使用推力過小的發動機很可能造成增升不成蝕把米的後果。運-20的D-30KP-2最大推力只有12.5噸,在未來換裝推力14噸級的渦扇-20後才能實現66噸的最大載荷能力,所以D-30KP-2並不適用來搭配外部吹氣襟翼。
二是外部吹氣襟翼對材料要求很高。C-17的襟翼為了抵禦發動機噴流的高溫而採用鈦合金製造,同時由於掛架和發動機靠得很近,在強度及溫度的考慮下,掛架也主要採用鈦合金材料製造。此外高溫高度氣流對襟翼衝涮導致的振動和疲勞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國之前沒有此方面的技術積累,所以出於穩妥起見,運-20最終採用了類似伊爾-76的後退式三縫襟翼。
運-20採用了類似伊爾-76的三縫襟翼
畢竟對於戰略運輸機來說,很少有像C-17這樣過分強調短距起降性能的,所以運-20在換裝了WS-20以後能不能上吹氣襟翼就看我國軍方有沒有需求了。(作者署名:空軍之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4/doc-ifyeychk7005796.shtml
另一次,福州艦某型雷達(似為負責對空警戒的“頂板”雷達)出現故障,嚴重影響防空系統作戰使用。專家和技術人員反复排查會診後,也是一致斷定故障無法排除。驅三支雷聲業務長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判定故障是因隨艦圖紙錯誤,導致實裝線路錯接所致,最終成功排除重大裝備故障,受到海軍通報表彰。
4艘現代級陸續接受改裝提升國產化率
現代級引進後出現的這些問題,有的是因為對裝備情況不熟悉而引發的,有的則確實責任在廠方,比如隨艦圖紙出錯這樣的低級問題。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暴露出來的問題充分說明,買來的裝備難以擺脫依賴性強、自主性低的固有困境。引進裝備只能作為應急手段之一,4艘現代級主要是幫助解放軍海軍渡過了國產型號驅逐艦“青黃不接”的尷尬期,並且艦上多種武器裝備還幫助一系列國產裝備的研製取得了突破。
比如現代級裝備的SA-N-7/12型防空導彈、“頂板”對空雷達、“音樂台”超視距雷達、雙管130艦炮、630艦炮等,都對相應國產型號武器系統研發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為了使這些正值“壯年”的戰艦戰鬥力再次提升,也為了盡可能解決俄製裝備“小毛病”多,進口彈藥價格昂貴等問題,解放軍海軍於兩年前啟動了對4艘現代級進行中期維修兼改造升級的一攬子計劃。最先接受升級的自然是最早服役的杭州艦。
雖然目前改造升級還未最終完成,但具體改進部分已基本明了。除了艦炮仍沿用雙管130炮以外,杭州艦的對空雷達、超視距雷達、防空導彈火控雷達均已換成與052B型同型號的國產雷達;反艦導彈由“日炙”超音速導彈換成艦射版鷹擊-12A超音速導彈;防空導彈由單臂式發射的SA-N-7/12換成32單元垂直發射的紅旗-16導彈;近防砲由AK630炮換成1130“萬發”炮,近防系統還增加了海紅旗-10導彈。
除此之外,杭州艦的衛星通信系統、作戰指揮系統、電子乾擾系統、導航/敵我識別系統、近防武器火控雷達等大部分系統,也都換成了國產裝備。經過這樣的大規模改裝,可以說杭州艦除了艦殼、動力裝置、推進系統、艦炮等、國產化率已經超過了70%。
預計接下來會按照福州艦、泰州艦、寧波艦的順序,對驅三支餘下驅逐艦進行同樣同規格改裝。在此期間,以廈門艦(預計舷號154)領銜的至少4艘在建052D型會陸續入列東海艦隊。因此,也不會出現因現代級驅逐艦入廠而致水面艦艇戰鬥力出現空缺的情況。(作者署名:百戰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3/doc-ifyetwsm1988564.shtml
進入21世紀之前,中國造船業的總體規模較為有限,無法依靠民船市場養活造船企業、攤低造艦成本。進入21世紀之後、2008年危機爆發之前,中國造船業在國際市場上迅速擴張,對各造船廠而言,承接海軍訂單實際上是“虧”錢的——不是說賬面上會出現虧損,而是說會失去掙快錢的機會——一條驅逐艦的生產週期足夠生產好幾條散貨船,前者固然也有利潤,但後者當時的毛利潤率可以達到100%、200%甚至更高,造艦的機會成本十分高昂。
2008年危機爆發之後的現階段,中國造船業既有足夠的規模,同時民品船價又處於歷史低位(已經跌到了2008年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再加上中船工業集團與中船重工集團南北分立的體制確保任一艦種都至少有兩家造船廠能夠建造,中國海軍有著充分的選擇餘地和壓價空間,此時不砍價大建,更待何時?(楊愛紅)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5-03/doc-ifyetwsm1871741.shtml
中國購俄現代艦圖紙曾頻繁出錯防空導彈險些自毀2017.5.3新浪軍事
我國引進自俄羅斯的這4艘現代級驅逐艦,“現代級”是北約代號,俄羅斯型號為956E/EM型。其中“E”代表外貿型,“M”代表改進型。136/137艦為956E型,138/139艦為956EM型。在新華社此次的報導中,披露了4艘俄製驅逐艦入列後先後遇到的不少問題,有的問題甚至連隨艦出海的俄方廠方專家都無法解決。而且該報導還罕有的曝光了956EM型驅逐艦1枚防空導彈的價格高達上千萬元。
無論是軍艦出現技術問題後面臨的修理維護困難,還是配備的武器裝備超乎尋常的昂貴價格,無不證明了一個問題:軍隊的裝備現代化靠“買”是買不來的。在通過引進少量裝備短時間提升部隊戰鬥力,解決本國裝備研發瓶頸性問題後,真正的現代化,還需通過自力更生,自主完成。
曾經“最有戰鬥力”驅逐艦因圖紙錯誤接錯線路
新華社的這篇報導透露:“那年秋天,杭州艦完成任務後返航。剛離開碼頭半天,某部件突然損壞,動力裝置無法工作。”此時的時間應該是杭州艦剛入列時,因為報導提到了有隨艦出海的廠方專家在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廠方專家一致認為因為艦艇圖紙不全、設備結構不清楚,維修困難較大,建議指揮員返航靠港後再修理。最後,還是杭州艦的機電業務長帶人經過4個多小時奮戰,才將故障順利排除。
1952年,全國年造船完工量僅1萬載重噸左右,1978年達到86萬載重噸,1990年141萬載重噸,2000年346萬載重噸,2005年首次突破1000萬載重噸大關,2007年突破2000萬載重噸,2008年突破3000萬載重噸,2009年突破4000萬載重噸,2010年突破6000萬載重噸,2011年突破7000萬載重噸——此後一路跳水、直至腰斬。
考慮到從簽合同到交船一般需要兩三年的時間,2011年的高峰實際上反映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造船業產能的瘋狂擴張。2016年,中國造船業完工量不足4000萬載重噸,仍有約30%的過剩產能閒置,大量造船廠關門大吉,倖存者們也普遍開工不足。
大連船舶重工作為新航母的總裝廠,其軍品部門固然不需要擔心開工不足的問題,但其民品部門卻也面臨著訂單日稀的威脅。大連船舶重工有3座大型船塢(遼寧艦和新航母之前佔用的只是其中最小的,長370米、寬86米,另外兩個長寬分別為540米×80米、400米×96米)和1座大型船台(長307米、寬52米),此外還有多座中小型船塢和船台。要把這些船塢和船台的檔期都填滿,對大連船舶重工而言也非易事,更何況全國共有超過50座大型船台和船塢、足以容納新航母的船塢就有30餘座;甚至連部分擔負主力艦艇建造任務的骨幹企業,也開始安排職工輪崗放長假了……
這樣的形勢對中國造船業和造船人而言固然可謂是水深火熱,但對中國海軍而言卻是新機遇——以史上相對最低的成本打造全新艦隊的機遇。
憑什麼說是史上相對最低的成本?
從新中國真正開始大規模自行建造主力作戰艦艇的20世紀80年代算起:20世紀80年代,中國每年建成服役的海軍艦艇噸位與造船業完工噸位之比在百分之三左右浮動;20世紀90年代,這個比值約為百分之一;到了21世紀的頭十年,這個比值甚至一路下跌到萬分之二!近幾年,隨著航母、補給艦等大噸位軍艦的連續出現,這個比值才回升到千分之四左右,仍然低於以“海軍裝備發展放緩”著稱的20世紀90年代。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海軍艦艇噸位”與上面的“造船業完工噸位”的統計口徑不一樣,前者是排水量、後者是載重噸,二者不具備物理上的可比性。但二者比值的變化可以粗略反映出一個事實:雖說“下餃子”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但“鍋”的空間增長得更大更快!
問題的根源得追溯到19世紀:與通常印像中那個通過工業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變得先進而強大的美國不同,美國造船業反而是在工業革命之前的風帆木船時代曾長期把持著世界第一的寶座(相比於西歐,北美的木材資源實在是太豐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船舶逐漸進入鋼鐵時代、造船技術日新月異,美國造船業卻沒能跟上時代、陷入了漫長的衰退之中,被英國等國的造船業後來居上——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紀初,因為遲遲未能造出堪用的大型船用減速齒輪箱,美國的主力艦不得不另闢蹊徑採用效率較低的電傳動。
一戰和二戰是美國造船業最後的兩次迴光返照:其它主要造船大國的本土都陷入了戰火之中,唯有美國可以安心造船;戰時也不用擔心市場競爭力問題,大干快上的粗放經營模式也可以創造奇蹟。戰爭一結束,美國造船業就迅速在和平條件下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
沒有足夠規模的民用造船業攤薄成本、僅憑政府的國防訂單續命,美國的造船業自然是積重難返。冷戰結束、國防訂單大幅削減,造艦十二巨頭進一步簡併成了六巨頭,每家專注某一種或幾種艦型。美國法律不允許美國海軍向國外廠商訂造艦艇,如此狹窄的選擇面迫使美國海軍不得不接受造艦巨頭們的漫天要價。
面對如此態勢,縱使“天降偉人”特朗普總統也拿它沒轍;美國國會近期倒是有點小動作:隨著2016年美國開始大幅出口LNG(液化天然氣),美國國會部分老爺開始謀劃“國氣國運”“國船國造”,試圖通過“必須由美國建造的船舶運輸出口LNG”的法案。如果此法案得以通過,那麼美國造船業有望在未來幾年裡得到上百艘LNG船的龐大訂單,現有產能無法滿足、勢必帶來一輪造船業投資熱潮,可能會間接拓寬美國海軍在未來的選擇餘地。
不過,此法案也會大幅增加LNG出口商的成本(美國船企一條LNG船的報價,在中日韓三國可以買至少兩條、工期還更短),有讓美國LNG出口商失去市場競爭力的風險,所以國會老爺們大概還會繼續扯皮下去。——這也就意味著,在造船業領域,美國這位“老師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無望擺脫反面教員的身份。
中國海軍的新機遇
蘇聯造船業隨著蘇聯一起化為殘骸,美國造船業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萎縮成造艦業,新中國的造船業卻恰恰與之相反,以維修建造軍用艦艇為起點,逐漸拓寬經營範圍、一步一步發展壯大起來。
這才是正能量客觀提氣的評論!比那些自卑的噴子強太多了!
你怎麼淨說實話!小心被狗咬!笑哈哈
美鬼最會自吹,漢奸走狗更會幫著美鬼吹,目的就是欺騙中國人!
老美在這裡捧,不懷好意
美國軍方這麼做是為了向國會要錢!
美國的電磁炮和激光武器可以替代對地導彈和對空導彈的,不要小看DDG1000
現在DDG1000電磁軌道炮和激光武器都沒有吧!
最難能可貴的是,055的造價只有阿利伯克3的二分之一,朱姆沃爾特級的五分之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3/doc-ifyetwsm1958496.shtml
中國造航母迎新機遇:可以史上最低成本打造全新艦隊2017.5.3 觀察者網
新航母身後的老師傅有倆:蘇聯和美國。
先說蘇聯。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造船業的軟硬件都得到過蘇聯“老師傅”的巨大幫助和廣泛指導。
新航母出塢時間比原計劃節點提前一個月;與前蘇聯的“瓦良格”相比,同樣是二號艦,瓦良格從首個分段上船台(1985年12月)到下水(1988年11月)花了近3年,中國的新航母從首個分段入塢(2015年3月)到出塢(2017年4月)只用了2年、而且完成度遠超下水時的瓦良格。可以說,就造船業而言,中國這個“學生”已經遠超過蘇聯這個“老師傅”了。
相比於蘇聯“老師傅”的言傳身教,美國造船業對新中國造船業並無太大的直接影響,更多地是作為負面教員而存在。每當比較中美兩國海軍和造船業,美國造船業高企的造艦成本就會被拿出來批判一番:美國海軍買一條驅逐艦的錢夠中國造條航母、美國海軍買一條航母的錢夠中國造一個航母戰鬥群……這樣的段子雖然未必完全準確,但也八九不離十。
美國造船業高企的造艦成本中,人力成本是最常被攻擊的靶子:一般艦艇的人力成本佔建造總成本比例隨隨便便就能突破40%,航母甚至會超過50%。作為對比,中國造船業的人力成本佔比往往在20%以下,日韓與中國相當。
但這並不意味著鍋可以甩給美國的造船工人——即使把人力成本清零,美國海軍艦艇的平均每噸價格仍然遠超中國。蘭德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在過去幾十年年均9.2%的軍艦增幅中,人力成本只貢獻了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即使造船工人都樂於奉獻、幾十年不漲工資,防空導彈驅逐艦的造價仍然會年均增幅7.2%(十年翻一番),這可比美國近幾十年的年均GDP增速高多了。
美國在研發DDG1000時,一開始也打算搭載雙波段雷達。但為了節省2000萬美元,美國國防部又取消了VSR,只保留MFR。這麼一款重要的雷達被取消後,不要說雙波段了,DDG1000能否算作是一艘“神盾艦”,都成了非常值得爭議的事情。
阿里伯克III將安裝AN/SPY-6(V)雙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其搜索能力是目前安裝在伯克IIA型上AN/SPY-1的30倍。2016年才安排預算,從開工建造到下水服役至少還需要三年,發展時間晚於中國的055。(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回應
當中國的天河二號超算穩居世界第一2年時,奧巴馬自以為是的認為只要禁止賣給中國超算芯片,中國的超算就什麼也不是了,想不到,一年不到,由中國自主研製的神威太湖之光以高於天河3倍的運算速度居於世界第一;在國人一再貶低中國製造的時候,中國的飛船載重達6.5噸,而俄美分別只有2和2.5噸,而且美國的還不能補充原料;美英現在製造先進航母、軍艦用的大型船塢、龍門吊同樣是中國生產的,當韓國民眾質疑為什麼打撈他們本國沉船不是他們曾經是最大造船廠的公司時,當局只能實話實說的這樣複雜海況,他們本國公司根本沒有能力時,大家終於越來越多的看到中國製造的可怕了;像中國這樣的地理氣候,世界上也只有中國了,一個國家:南北氣候的變化、東西海拔低到海拔高的變化、溫高由潮濕的海南到干旱的新疆;製造的東西轉一圈,基本可以適應世界大部分地方,大家都說德國製造質量好,但德國裝備在非洲很多都趴窩了。 知道嗎,僅僅三年,2014到2016,中國火箭推力達到了世界頂級,與美國不相上下!超級計算機實現了全國產化,包括芯片,而且雄霸世界第一,遠超美國,至於日本早就不是一個級別的了!核電領域,中國的儲備水平連美國都羨慕,並且可以實現全國產化!高鐵實現了全國產化,型號統一,包括所有螺絲釘!民航客機,特別是大飛機,實現了國產化,全世界只有波音有這能力!電子產品,告訴你們,到2016年底,中國電子產品在日本市場的佔有率已經遠超日本本土品牌,僅次於美國!有人說超算沒用,可它們不知道火箭,j20,核電站和核武器都離不開超級計算機,中國的超級計算機幾乎沒有休息,工作強度世界最高! 如果真有人認為超級計算機沒用,那我告訴你,為什麼中國的網購發展如此迅速,日本的網購還是中國10年前的水平?除日本運輸成本高的原因外,信息處理速度慢是他們的硬傷,原因就是計算機速度和容量。我們已經在享受超級計算機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美軍稱中國驅逐艦技術首次超美055艦領先西方一代2017.5.3新浪軍事
055型驅逐艦首批訂單為8艘,單價據稱超過50億人民幣。艦長183米,滿載排水量可達12800噸,相比之下052D最大排水量只有7200噸。採用全燃動力、雙軸、雙調距槳,動力系統4台國產QC280型燃氣輪機的改進型,最大航速約32節。該艦具有強悍的單艦綜合作戰能力,具有遠、中、近三層軟硬武器預警防禦網和攻擊火力網。具有防空、反潛、反艦和對陸攻擊能力,具備綜合立體群指能力。安裝112單元通用垂直發射系統,可綜合搭載遠中近各型防空導彈、反潛導彈、對地巡航導彈。新型中程防空導彈將實現一單元4發的搭載方式,載彈量大大增加。055船尾設置兩個大型機庫,可搭載2架新一代的反潛機,反潛能力大增。
055型是未來中國海軍編隊的核心艦艇,建成後的055將成為世界上戰鬥力最強大的驅逐艦,別誤會,這不是中國的自吹,而是美國海軍的評估結論。對055型的評價來自於美國海軍情報局,該局稱中國055級超越了美國最新的朱姆沃爾特級和計劃建造的阿里伯克III型。
055大驅最大特點是綜合射頻系統,一體化共用天線,主桅杆上集成了各型雷達天線和探測器,這項技術代表著我國乃至世界艦載雷達電子裝備最高水平,是世界第一艘採用該技術的作戰艦艇。這套系統的研製成功將進一步夯實我國海上預警、作戰的核心能力,意義重大,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大國重器”。
海軍艦船的傳統桅杆上掛滿了雷達、電子戰、通信、敵我識別、數據鏈、信息分發等設備,顯得越來越雜亂,集成桅杆便應用而生。英國的45型,印度的加爾各答級也都採用了集成桅杆,很多歐洲強國也在研究艦載綜合射頻系統,並裝備了不少“形似”的一體化桅杆,但它們或多或少的都在關鍵系統上有所欠缺,形似而神不似。
055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為346B型,是052D上346A的改進型。055的綜合桅杆上還有一部小型相控陣雷達,兼具兩種不同波段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構成了DBR(雙波段雷達)能力,由廣域搜索雷達(VSR)負責遠距離搜索,多功能雷達(MFR)負責精密追踪識別和武器射控,兩者相輔相成, 互補不足,滿足艦上需要的所有雷達功能,包括對空對海搜索、早期預警、反導防空,近程防禦,對海對地作戰。這是目前世界最尖端的艦載雷達技術,可以同時提供大批量、大距離的目標探測和導彈引導能力,領先世界主要大國一代,領先日本等國十多年的技術水平,是中國海軍技術發展的一個輝煌結晶。
受國產手機擠壓 中國蘋果iOS市場份額跌至3年來最低2017.4.14(回應:Android與iOS已瓜分世界民用移動操作系統,Windows微乎其微。)
中國芯崛起:龍芯麒麟V7.0與中興新支點的國產操作系統已全面支持中國龍芯3A1000/3A1500/3A2000/3A3000系列芯片2017-04-18(回應:從2014年,龍芯的最新芯片,都是龍芯賺來的錢研發的。)
首艘國產航母001A雷達指揮數據鏈的電子元件都實現國產化2017.4.26
俄戰機雷達在中國慘敗原因:電子元件無法俄國產化2017.4.11
中微中芯5nm工藝光刻機突破,全力反超英特爾,三星,台積電 2017.03.11
台積電要去美國建廠為什麼把台灣急壞了2017-03-22
中芯恐取代成晶圓代工聯電老三地位(回應:還有紫光旗下的展訊、華為的海思等諸多國產芯片廠商在搶占份額)
晶圓代工激戰 陸需求年增逾2成 4年內將建26座
紫光續擴張!趙偉國喊2017年再砸460億美元,成都、南京建晶圓廠
如何阻止大陸半導體市場增速將成全球最快?台當局:沒辦法
日媒:蘋果三星失勢,華為走向全球手機市場主角2017.2.27
英媒:中國手機支付普及度令人稱奇 乞丐都用二維碼2017.4.20
愛立信:5G 發展已經加速,最快2019年上線
中國三大通信運營商瞄準5G加緊備戰: 2017年5G對場外試驗,2018年5G網路預商用試驗,2019年商用規模化實驗, 2020年正式商用。將在雄安新區超前規劃和部署.
大陸成功建立全球最大5G試驗網2017.3.24
中興通訊憑藉Pre5G通信芯片在全球30國部署了超過40個Pre5G網絡
英媒:深圳在駁斥“中國抄襲”這個過時謠言!2017.4.6
美媒:特朗普威脅搶就業 深圳製造業高管:並不擔心
製造業逃離中國?英國報告展示的卻是別樣景象
美媒:2017版中國科技將稱雄全球的五個理由
港媒:害怕吧,中國正走上獲全球科技支配地位大道
港媒:報告稱2016年中國金融科技投資“爆炸式發展”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近兩年或在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上赶超美國 2017.3.19
2017.4.19第17屆上海車展:國際車企在中國市場利潤 面臨中國車企威脅
處處「智慧製造」 廣交會最大亮點2017-04-19聯合報
中国高端數控機床進口率過半 数控机床技术落后日本20年?
瀋陽i5數控機床打破日德壟斷,2016年訂單14000台,產值突破120億元; 瀋陽新松機器人打破被日韓歐美壟斷,佔據國內汽車、電力市場90%以上。
中國成功研製T800碳纖維赶超日本
攻克筆尖鋼材料後 中國造出筆頭機
我國石墨烯強韌化碳纖維複合材料關鍵技術獲突破
目前,發展這一技術的關鍵在於如何通過發展高精度、高效率的量子態製備與相互作用控制技術,實現規模化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國際上學術界對於量子計算技術的研究主要基於光子、超冷原子和超導線路三個體系上。我國科學家日前在光子和超導線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對於量子計算機的研究與應用具有標誌性意義。
附表量子應用大事記
198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提出“量子計算機”的概念。
1994年,貝爾實驗室的專家彼得•秀爾證明量子計算機能夠完成對數運算,且速度遠勝傳統計算機。
1997年,科學家首次用一對糾纏光子實現了量子信息傳輸。
2005年,世界第一台量子計算機原型機在美國誕生,基本符合了量子力學的全部本質特性。
2007年2月,加拿大D-Wave系統公司宣布研製成功16位量子比特的超導量子計算機。
2007年,維也納大學的安東•齊林格和他的同事們用一對糾纏光子在加那利群島的兩個島之間傳輸了一份量子信息,傳送距離超過了143千米。
2010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和澳洲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利用量子計算機準確算出了氫分子所含的能量。
2010年3月,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發表公報:該中心的超級計算機JUGENE成功模擬了42位的量子計算機。
2010年,中國科大—清華大學聯合小組成功實現了當時世界上最遠距離的量子態隱形傳輸,傳輸距離達16公里。
2012年3月,IBM做到了在減少基本運算誤差的同時,保持量子比特的量子機械特性完整性。
2015年7月,中國科學院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阿里雲共同成立“中國科學院-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開展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前瞻性研究。
2016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升空。
回應
我本來想看看噴子又找什麼理由來噴的,沒想到我是第一個
能不能推廣到民用?不能用的話,吹破天都只是傳說
很多核心部件還是進口的吧?別像中國新一代戰機,發動機國產不了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5-03/doc-ifyetwtf9796810.shtml
相關新聞
殲10C/11D/16/20換WS-10B;梟龍/殲31換WS-13;運20換WS-20了,殲20就耐著性子等WS-15吧.
中國軍工電子芯片國產化自給與民用芯片大量進口不矛盾2017.4.15(回應:龍芯先不要管民用市場啦,用戶習慣太強大,瞄準市場壁壘不太高的工業領域,可說前途無限。)
世界首台光量子計算機在中國誕生 比國外產品快2萬倍
五一假期剛過,科技界就迎來一個重磅消息: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中國科學院2017.5.3在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這一消息。
這次一共發布了兩個量子計算機的原型,一種基於超導,一種基於光學。其中,10比特超導量子線路樣品,演示了求解線性方程組的量子算法,相關成果即將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針對多光子“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是歷史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量子模擬機,比國際同行類似的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5月2日,該研究成果以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個“世界首台”是貨真價實的“中國造”,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朱曉波等,聯合浙江大學王浩華教授研究組攻關突破的成果。
什麼是量子計算機?曾有人打過一個比方:如果現在傳統計算機的速度是自行車,量子計算機的速度就好比飛機。使用億億次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求解一個億億億變量的方程組,所需時間為100年。而使用一台萬億次的量子計算機求解同一個方程組,僅需0.01秒。
以前,量子計算速度比經典計算機快還只是停留在理論中,而該台原型機將這一理論變成現實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把量子計算機真正推向和經典計算機競爭的擂台。這是歷史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量子模擬機,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國際學術界稱之為“量子稱霸”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超導體系,該研究團隊自主研發了10比特超導量子線路樣品,通過高精度脈衝控制和全局糾纏操作,成功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的超導量子比特的多體純糾纏,並通過層析測量方法完整地刻畫了10比特量子態。這一成果打破了美國之前保持的9個量子比特操縱的記錄,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超導計算機的系統,使我國在超導體系量子計算機研究領域也進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根據計劃,潘建偉研究團隊將計劃在今年年底實現大約20 個光量子比特的操縱, 20 個超導量子比特樣品的設計、製備和測試,量子計算機的速度將會成指數增長。
國產燃氣輪機_百度百科
中航工業動力所在發展QD128、QC185、QC70、R0110四款燃氣輪機,其中R0110為重型燃氣輪機、QD128和QC185是中檔功率,QC70是小功率。R0110因為體積、重量過大,只適合用於陸上發電用途。
中國海軍驅逐艦採用了燃氣輪機作為動力。其中052型112、113號裝備了美製LM2500,052B、052C型168、169、170、171號裝備了烏制GT25000或國內仿製型號。
燃氣輪機屬於重大核心裝備,如果長期依賴進口,在關鍵技術上受制於人,不利於我國燃氣輪機動力產業及相關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從市場容量看,我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中“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三大工程均需要大量30兆瓦級工業型燃氣輪機,同時我國艦船製造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需要大量30兆瓦級艦船燃氣輪機,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燃氣輪機潛在市場。
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已經將我國燃氣輪機市場發展的思路和對策納入“十二五”及長期發展規劃中,重型燃氣輪機是國家優先發展的10項重大技術裝備之一。到2020年,全國燃氣輪機聯合循環裝機容量將達到5500萬千瓦,是2000年之前50年已建成同類裝機容量的25倍。保守估計,僅中石油一家,每年需要的燃氣輪機價值就達到了30億元。到2015年,國內燃氣輪機的市場容量能達到300億元,而國際市場容量則能達到2700億元。
瓦特-維基百科
瓦特(符號:W)是功率單位。瓦特的定義是1焦耳/秒(1 J/s),即每秒鐘轉換,使用或耗散的能量的速率。日常生活中更常用千瓦作為單位,1千瓦=1000瓦特,又可寫作為「瓩」(讀作:千瓦,屬於符號,非中文字)。
瓦特由對蒸汽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英國科學家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的名字命名。1960年,國際計量大會第11次會議採用瓦特為國際單位制中功率的單位。
人們常用功率單位乘以時間單位來表示能量。例如,1千瓦•時。1百萬瓦MW,常用來表示發電廠的發電能力。台灣稱為「百萬瓦」,中國大陸和港澳通常稱為「兆瓦」。例如,福島第一核電廠設有4個784MW反應堆,以及460MW和1100MW反應堆各一。中國萬噸驅逐艦055型,使用4台QC280 (輸出功率24600千瓦33000馬力),總功率能達90兆瓦:一兆等于一百万,90兆瓦就是9千万瓦
俄衛星通訊社還在報導中稱,在整個研發階段,俄為這個項目投入了6800餘億盧布,約合120億美元,對於經濟不景氣的俄羅斯而言的確是一筆巨資。中國方面已經對這款新式大馬力艦用燃氣輪機已經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並有意向俄羅斯方面求購(?)。俄方稱,可能會與中國就7萬馬力的艦用燃氣輪機達成銷售協議,整個合同的價值可能接近30億美元。
不過,俄方的如此消息的確讓人有些懷疑。在我國艦用燃氣輪機技術取得突破的時候,還有必要用重金再次上門求購俄國人的發動機麼?恐怕,俄方是自我感覺良好地把中俄之間關於燃氣輪機的某些技術交流,當成了中國“重金求購俄製新式燃氣輪機”了。(作者署名:軍事家)
回應
打廣告的,意思就是說印度快來買
7萬馬力中國表現出極大興趣?先不說烏克蘭GT25000(輸出功率24600千瓦33000馬力)國產以後的各種改進型號早就成熟應用於052上面了。
看到了吧,優等生就是優等生,短時間就能出成果。那些說人家燃氣輪機搞不定的,出來走兩步。呵呵
流浪狗居然不知道中國有15萬馬力的R0110。
俄話要多想想,這個國家好大喜功,S400,吹的多牛,連個戰斧都攔不住,除了一張嘴,就剩吃老底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2/doc-ifyetwtf9458021.shtml
談兵論戰:國產軍艦或將用上超強「中國心」 2016-02-25 壹讀
據俄媒報導,有消息人士表示,俄已決定(?)從中國引進艦用柴油機,以裝備其最新研製的飛彈快艇。外媒進一步指出,俄艦艇動力的短板並不僅僅局限在柴油機方面,艦載大功率燃氣輪機的問題更大。
《簡氏防務》報導稱,俄看中中國QC-280 (輸出功率24600千瓦33000馬力)。2008年赴亞丁灣開展首批護航的169艦,就安裝了QC280進行航行試驗,其在可維護性、熱帶使用可靠性等方面均比舊有燃氣輪機有較大提高。萬噸驅逐艦055型,使用4台QC280,總功率能達90兆瓦以上。
俄媒分析認為,QC280憑藉三大優勢勝出。
第一,功率密度大。一般情況下,同等功率的QC280體積是柴油機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是蒸汽輪機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
第二,啟動速度快。由於整個轉子十分輕巧,1-2分鐘內就可達到最高轉速。而柴油機因轉子運動源於活塞的往復,加速較慢,蒸汽輪機更是「反應遲鈍」需要長達1小時的時間。
第三,噪聲低。由於QC280處於高速穩定轉動當中,產生的噪聲更多的是高頻嘯聲。相比之下,柴油機的活塞往復產生了大量低頻機械振動噪聲,恰好迎合了海洋容易傳播低頻噪聲的特點。
新世紀美國曾經打算在DDG-1000和伯克F3驅逐艦採用綜合射頻系統,但是考慮到成本和費用等因素,這兩種艦艇都沒有配備完整版綜合射頻系統,可能要等到後面批次艦艇才可能配備綜合射頻系統,因此中國海軍新一代導彈驅逐艦應該是全球第一艘配備綜合射頻系統的水面艦艇,它標誌著中國艦載電子系統乃至中國水面艦艇研製有了一個重大突破,有力增強了中國海軍水面艦艇作戰能力。(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2/doc-ifyetwtf9463615.shtml
該國宣布研出7萬馬力燃氣輪機稱中國或投200億求購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17.4.26的報導,俄總統普京正式宣布,俄軍工部門已經完成了本國大馬力艦用燃氣輪機的研發工作,並且開始投產。這宣告著俄大馬力艦用燃氣輪機實現了完全國產化,完全不依賴外國技術了。
在原蘇聯時代,大型戰艦使用的燃氣輪機大部分都是在烏克蘭研發和生產的。這在國家統一的時期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國家內部的不同行政區劃而已。但1991年,隨著蘇聯這個龐然大物的轟然倒塌,烏克蘭一下就變成了外國,俄羅斯雖然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艦隊,但這些散落在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內的工廠和技術卻永遠拿不回來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型艦用燃氣輪機的技術成為了烏賺錢法寶,俄此類裝備也只能從烏購買,甚至連大修都要得到烏的幫助。在9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這段時間裡,俄烏雙方關係不錯,合作很順利,倒也問題不大。但隨著烏和北約越走越近,俄發現如此重要的海軍技術命脈絕對不能仰人鼻息了。事實也的確如此,隨著烏徹底倒向美國陣營和其內戰的爆發,俄烏之間的軍貿合作也走到了盡頭。另一方面,烏也實在不爭氣,那麼多年來就一直躺在蘇聯遺留的技術上睡大覺,已經開始落伍。其生產和研發燃氣輪機的工廠因為經營不善,也陷入了瀕臨破產倒閉的風險之中,是典型的捧著金飯碗餓死。
雖然從蘇聯解體後,俄就做過一些研發燃氣輪機的嘗試,但其正式進入發展軌道是從2011年開始。僅僅(?)經過6年,就結出了碩果。這一方面依賴於蘇聯時代留下來的部分技術、設備和科研人員,另一方面也來源於俄烏關係出現問題後,俄方對戰艦動力國產化的極端重視,以及廣大俄科研人員的刻苦攻堅:這些人很多都親身經歷了蘇聯解體的災難,對讓國家重新強盛起來,展現昔日紅色帝國雄風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
這個時候綜合射頻系統就出現了,綜合射頻系統可以說是集中了數字陣列雷達、軟件無線電、綜合孔徑技術、高速信息處理等高新技術於一體,主要是利用一組多功能寬帶綜合天線系統替代現在艦載系統眾多電子系統天線,也就是通常所說說NOR概念,即前端天線輻射電磁波已經不局限用於探測功能,而是能夠讓不同波束執行不同任務,例如有的波束用於探測,有的波束用於通信,有的用於電子乾擾,這樣整個系統可以同時執行探測、識加、制導、通信和電子戰等多個任務,從而實現“一艘軍艦一部雷達”的設想。由於減少了艦面設備特別是桅杆設備,有利於控制艦艇體積和重量,桅杆設備距離艦艇較遠,力矩大,所以桅杆上面設備增加1公斤,艦體可能增加數十甚至數百公斤來平衡,天線減少還有助於改裝艦艇電磁兼容性能,由於採用了有源相控陣天線,能夠實現上層建築、桅杆與天線一體化,可以有效降低艦艇RCS,從而發展全隱身艦艇打下堅實基礎。
綜合射頻系統最大優點就是減少了艦艇天線數量,並且能夠與上層建築融為一體
我們知道不同用途電子設備工作在不同頻率,考慮到技術難度、成本和費用等因素,各國研製綜合射頻系統的時候,也沒有讓一組天線來完成所有功能,而根據用途來進行綜合,一般劃為2-3個頻段,例如較低頻率電子設備主要用於遠程探測、通信/數據鏈系統、電子支援偵察系統等等,而較高系統主要用於製導、火控、自衛干擾、高速數據鏈通信等,也就是說前一個以遠程預警來中心進行系統綜合,而後一個則以火控系統為中心進行系統集成。
從海外媒體報導來看,中國海軍新一代導彈驅逐艦桅杆上基本上消除了天線,顯現它採用了綜合射頻系統概念來設計艦載電子系統,其電子系統應該分為兩個部分,艦體較大天線應該工作在較低頻率,用於遠程探測,而桅杆系統則工作在較高頻率,用於火控,由於實現了艦載電子系統高度綜合,所以中國海軍新一代導彈驅逐艦作戰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在遠程探測系統發現目標之後,可以迅速指引近程探測系統對目標進行跟踪和鎖定,這樣艦艇可以更好抗擊大量目標飽和攻擊和高速目標,此外探測系統獲得目標之後,可以立即調動電子戰系統對其進行識別,或者電子戰系統獲取目標數據之後,可以讓探測系統對其進行確定,從而提高艦艇抗干擾和目標識別能力。
而另一方面,蘇-35晚了F-22十幾二十年,計算機硬件更輕且效能更好,因此例如說中央計算機無法解算雷達功能也沒事,雷達計算機運算量多用一點讓它故障時還可以在分配資源就好了,總運算能力與抗故障能力就不下於F-22。當然,總體而言,蘇-35比起F-35/F-22這種硬件等級和先進架構還是遜色不少。
如今T-50使用的新計算機BTVM IMA BK與F-35架構更加類似,可以取代更多子系統的功能。其中可能取代一些底層系統的通用運算部分及影像部分。這會越來越像F-35。但由於T-50是先在穩的架構研發好以後再去解除硬件的界線,不是直接一步登天(例如把中央計算機換成更強的,然後把底層系統的通用計算機取消,軟件灌在中央計算機上),應該不會重蹈F-22、F-35航電整合的覆轍(?)。(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直接說蘇35和殲10A、殲11B航電同一水平,F22、殲10B是寶石柱,F35和殲20是更高級的寶石台就好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2/doc-ifyetwsm1756791.shtml
中國055萬噸大驅採用一項尖端技術美軍都不敢用2017.5.2 新浪軍事
部分採用綜合射頻系統的DDG-1000驅逐艦,它取消了遠程探測系統
近日,網上出現可能是中國新一代艦載電子系統的文章,從相關文章可以看到中國新一代艦載電子系統採用了綜合射頻系統,這是國產艦載電子系統又一個歷史性突破。
所謂艦載綜合射頻系統是指採用前端幾個綜合天線系統替代艦上眾多系統天線,同時實現雷達、電子戰和通信系統功能,從而降低艦載電子系統體積和重量,綜合射頻系統被視為21世紀艦載電子系統發展方向。
我們知道一艘軍艦為了能夠在戰場有效執行任務,需要配備多部雷達、電子戰和通信系統,這樣才能探測目標,與友艦、指揮所交換戰術數據、控制艦載武器打擊對方目標、干擾對方探測系統和武器系統等,由於每個艦載電子系統都需要至少1個天線,這樣就導致水面艦艇天線數量直線上升,按照美國海軍說法,80年代建造的水面艦艇天線數量只有60-70個左右,進入新世紀之後,這個數量直線上升到100個,數量龐大的天線大幅度增加了艦艇體積和重量,像一些大型天線,如宙斯盾系統配備的SPY-1雷達,天線長度超過3.5米,重量在5噸左右,並且還讓艦艇電磁兼容性能降低、破壞艦艇隱身性能,同時各系統彼此分離,信息綜合比較困難,保障和維護難度較大,已經成為艦艇性能提高一個瓶頸。
例如個人計算機的顯示可以用中央處理器與內存分配一點資源出來處理,也可以用專用的顯示適配器,用上面的圖像處理器與影像內存來處理。一般顯示都沒啥差別,但當要做複雜3D處理、完高速遊戲時,就需要專門的影像芯片了。飛機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問題解決的好,那麼F-22的“大腦結構”當然是最好。可解決的門檻實在太高,加上2004年俄羅斯才開始展開類似架構的IMA的研發,因此在2003年開始研發的蘇-35就採用過渡式方案。依運算需求特性研製不同的計算機,這概分為信號處理與數據處理。其中數據處理就用來進行信號以外的所有功能的運算。例如“雪豹”-E的計算機就只有Solo-01信號計算機與Solo-02數據計算機,除了信號處理以外,所有雷達的功能(那些以前可能要好幾台計算機才能達到的功能),都是用Solo- 02去處理。由於硬件資源是一樣的,因此Solo-01與Solo-02內就可以進行資源分配優化,有點類似把F-22中央計算機的概念用在子系統上。
除了雷達以外,飛控也有專用計算機,而且也是用類中央計算機的架構。一台計算機就可以包辦所有的飛行控制任務,並且有4台。像慣性導航系統、大氣數據系統等,也都有自己的簡易計算機,實現最基本功能。
至於它的中央計算機就用來進行複合處理。例如復合目標指示、複合敵我識別、人工智能等。這裡看起來很像以往的任務計算機,但差別在於蘇-35的底層計算機功能比較單調,完整功能是在中央計算機實現,而中央計算機可以進行靈活的資源分配所以可靠度高。例如大氣數據傳感器的感測數據應該經過多重校正才會成為最終可用的數據,在傳統的分散計算機架構中,大氣數據系統自己會做這些校正,然後輸出校正後的數據給任務計算機,然而蘇- 35的簡易計算機只是在將傳感器的壓電訊號解算後,得到粗淺的高度、速度,校正工作則是交給中央計算機。因此蘇-35的底層計算機比較像是“翻譯官”的角色,功能主要是由中央計算機實現。
而且蘇-35的飛控、慣導、通信系統有備份線與座艙鏈接,就算中央計算機壞了,也可以用顯示器的內置計算機當臨時的中央計算機,可以讓飛機保持飛行功能然後回到基地。這等於是在硬件上就確保有一個保證安全的網絡可以操縱飛機。
這樣的架構看起來比F-22的生硬,但有類似的功能,而且可以較快實現。要比起變化性,F-22的中央計算機從最底層信息就整合了,變化性當然會比蘇-35高。
像蘇-27這樣的分散是航電,意思是說,它的子系統都有自己的計算機,每個都只會做自己的事,最後把它們串起來,形成完整的功能。例如雷達計算機只會解算雷達的功能,光電計算機只解決光電探測,電子戰計算機只管電子戰、任務計算機只管任務,然後飛控方面就有電傳飛控、自動控制、極限限制、矢量噴嘴控制等好幾個計算機。這種架構中,計算機用途彼此不互通,每一個都是必須的,那麼當有一個壞掉,整體的功能就會失去很多,甚至萬一這個壞掉的計算機底下管很多傳感器,那麼飛機就可能失去這大量傳感器的信息。
例如,如果矢量噴嘴計算機壞了,就失去矢量控制能力,無法用飛控計算機去接管噴嘴的控制。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很多計算機就要多重備份。這就要付出體積、重量、成本。而且這些多重備份的運算資源平常等於是用不到的。
F-22的架構則是,把全部的東西丟給一個中央計算機。這個中央計算機內由很多幾乎一樣的模塊構成,然後用高速通信接口串在一起。能這麼做是因為大部分的運算用到的硬件與算法則是一樣的。用了中央計算機架構,等於是用程序分配資源給子系統,那每個子系統分到的資源就可以是優化的。
例如,在復雜電磁環境下電子戰系統會分到較多資源,目標很多、很雜時雷達分到較多資源等等。然後由於運算資源是共通的,因此等於沒有“子系統”故障的問題。如本來拿去算雷達功能的模塊的芯片或內存壞了,那就挪用別的模塊來用。
這種架構很先進,但難度卻很高。我們的個人計算機其實就是一種整合式運算,裡面不同的應用軟件可以幫我們實現各種用途,然後應用軟件分到的資源也是視需要分配的。它的優點就是只要有兼容的軟件,就可以灌進計算機發揮作用,於是有了我們現在形形色色的多媒體生活。但是缺點想必每個人都有經驗:有時防病毒軟件開始掃毒,或是系統突然哪裡出錯,就會幾乎所有資源拿去,然後就陷入死胡同,計算機越來越慢甚至宕機。這問題應當也可以在資源分配時去解決,但總之就是沒處理好就會出遺憾的事情。
除此之外,要用完全一樣的硬件去解算所有功能還有一個問題是,有的功能的運算需求有點不一樣。例如雷達、無線電信號處理會特別強調高速,控制、通信、導航這類攸關安全的功能會希望更可靠。如果要用一樣的硬件去解算全部,應該也是可以,只是會增加難度。
俄軍新型巡航導彈射程達1萬公里可打擊美國全境2017.5.2新浪軍事
俄羅斯“星星”電視台發布消息稱,美國五角大樓此前宣布將準備為自己的轟炸機機組增加武器,特別是準備研發一種新型巡航導彈,主要性能至少與俄羅斯的Kh-101巡航導彈相當。
美軍新一代遠程空射巡航導彈LRSO
Kh-101射程可以達到5500公里,射擊精度不超過10米。這是因為使用了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裝備核彈頭的Kh-102導彈射程可能已經達到了10000公里,可以打擊美國境內的任何一個目標。
回應
小編,用腦子想想吧,既然巡航導彈的射程也可以達到10000千米,還要洲際彈道導彈幹什麼?10000千米射程的巡航導彈體積要有多大?這麼龐大的傢伙就算是超音速的,因巡航時間太長,於是預警時間也就充足,走到半路上就被敵方打下來了
巡航導彈飛10000公里,要飛11個小時,任何國家都能發現它在飛,用戰鬥機的航炮可以追著打,用近距空空彈瞄好了慢慢打,這純屬扯淡,巡航彈射程超3000公里都已是時間太長,很容易被發現、被擊落
毛子的數據未經檢驗最好不要信 多半是吹出來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2/doc-ifyetwtf9499596.shtml
中國購俄蘇35計算機不如F22 用一方法湊出更耐用系統2017.5.2新浪軍事
俄第五代戰鬥機從去年底開始,啟用新的新計算機BTVM IMA BK進行測試,替換原本與蘇-35一樣的計算機。
關於戰機的計算機系統,很多人拘泥在“有幾個機殼”,認為有很多個機殼的就是上一代的多計算機式,只有一個機殼就包辦全部當然最好。
其實所謂的先進與否,是在能不能把運算整合在一個單一的運算環境,至於機殼只是個保護。把F-22的計算機內的模塊拆開,分別裝在不同機殼,看起來就有很多台,但仍然是單一的運算環境。反之,把蘇-27的一堆計算機的模塊集中起來裝在一個機殼裡,看起來是一台,實際上卻是分散的運算環境。所以整合不整合,不是看有幾個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箱子。
中國以製造研發渦扇-15,不過,目前尚沒有其要研發成功的消息,中國航空發動機方面與美歐俄差距太大,不客氣的說,這種差距是全方位的,包括設計、材料與工藝等方面,中國甚至缺少製造這些先進發動機所需要的尖端數控機床等設備(?)。
至於雷達航電系統,中國的網絡戰能力外界了解不多,不過可以推測的是,像F-35那麼強大的網絡戰能力全球獨此一家(?),中國軍隊儘管在這方面一直在努力,但依然差距有些大。中國研發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近些年比較受人關注,中國網絡和媒體認為殲-20上安裝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媲美F-35上安裝的AN/APG-81,不過,國外觀察家認為,憑藉在機載雷達研究方面的底蘊和技術實力等,中國的機載雷達技術在迅速進步,但要趕上美國花費了數十年事件研發成功的個AN/APG-81,恐怕可能性不是很大。
回應
飛機的設計真的能前後兩半分開設計?黑沈飛,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這種文章,豬寫的!一架飛機居然分開設計,一家設計前半部份,一家設計後半部份。夠弱智的!
這些所謂專家的水平嘖嘖
他們原來還說殲20是吊著的模型呢,還說中國無法研製阻攔索呢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我們曾經不是被他們說的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嗎?事實呢,北斗、神舟、天宮、高鐵.....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sm1481338.shtml
二、還有據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對比F35與殲31自己誰更強?稱與美國先進戰機對比,殲-31電子裝備可能比較弱,具體表現在雷達、紅外線搜索和追踪系統、數據鍊和傳感器信息融合。雖然殲-31在技術方面落後於F-35,但是中國正研新型遠程導彈霹靂-15,性能非常類似於歐洲“流星”導彈,霹靂-15在動力方面也採用噴氣發動機,射程非常遠,其末端性能遠超美國的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中國導彈比美國強這點是美媒承認的,導彈強也是戰時取勝條件之一。
三、殲-31的尺寸略大於F-35。機體更纖薄,翼展大,截面積小,因而空氣阻力小,從而在機動性能上佔據上風。但殲31憑藉內燃油可保證該機作戰半徑可達1250千米,已超F-35作戰半徑1000多公里。這兩點也是戰時取勝條件。
通過以三點信息分析認為:如果有一天殲-31與F-35在戰場空中短兵相遇來個“捉對廝殺”。殲-31對上F-35絕對能佔上風取勝,當然並不能說明一切,畢竟F-35在美軍體系中主要用於對地面攻擊。中國空軍真正實力地位將取決於殲-20、殲-31以及其他先進戰鬥機的綜合搭配,以及具體的戰略戰術運用。
國外觀察家看殲20:機身後部設計有瑕疵影響制空能力2017.5.1新浪軍事
由於遇到難以跨越的經濟和技術困難,有消息稱俄羅斯的T-50研製計劃或許將被擱置,但殲-20已經小批量服役。
儘管中國的網絡和媒體認為殲-20雖然不及F-22但足以超過F-35,不過,國外觀察家對殲-20的看法卻不怎麼一致,認為殲-20更加類似於一款遠程截擊機或者是輕型戰鬥轟炸機,也就是說,殲-20的製空能力可能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強大。
殲-20的前向隱身能力十分出色,這得到了國內外相關專家的一致認同,這裡不得不提到成都飛機在隱身等方面的積極探索,不過,對殲-20的後半身隱身,尤其是發動機與機身連接處會形成強烈的雷達發射區,根據某些消息,在殲-20的設計中,沈飛集團利用上層政治路線強勢介入,負責後半身設計,而這正是殲-20後半身隱身設計不完美的重要原因。
殲-20目前仍在使用俄進口的留里卡AL-31發動機,這種80年代誕生的發動機,僅僅能讓殲-20飛起來,根本不可能實現五代機標準的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能力,儘管中國進口了蘇-35安裝有性能更強大的117S發動機,即便是為殲- 20安裝上117S發動機,也無法達到五代機要求的超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
殲-31戰鬥機2.0版的試飛定型,與剛剛下水的001A型航母舾装列裝時間節點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在001A型航母正式入役的時候,我們或許能夠看到新型的殲-31在其甲板上起降。(作者署名:虹攝庫爾斯克)
回應相關新聞
看見標語,就反感沈飛
好事,沒有必要黑,你黑成黑沈,都是自己國家的,發展好不好嗎,黑你嘛了比
對小編就一句話:中國海軍領導喜歡重殲,有絕對優勢,因此F31沒希望!沈飛洗洗睡吧!
海軍領導告訴過你?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sm1508456.shtml
三點或可證明:殲-31與F-35“捉對廝殺”能取勝2017-04-05
隨著殲-20已經正式服役,但中國目標也非常明確就是將殲-20打造為一款能夠與美軍F-22、俄國T-50相抗衡的第四代戰機。殲-31也公開亮相無疑表明,中國軍方現在變得更自信、更透明。殲-31已進一步成熟,中國空軍也將必然列裝這款戰機。如果讓殲-31與F-35來個“捉對廝殺”結果會如何呢?
殲-31飛機具有高生存力:低雷達可探測性、低紅外輻射特性、優異的電子對抗性能、低易損性設計;多任務能力:強大的目標探測和外部信息綜合能力、優異的態勢感知和信息共享能力、超視距多目標攻擊和大離軸角全向攻擊格鬥空戰能力、對地和海面目標精確打擊能力、適應複雜氣象條件和廣地域使用能力;優異的綜合保障能力;高性價比。
F-35被作為美國空軍主力,從21世紀初開始研發,2009年開始裝備,目前有三個子型號(A為普通起降,B為垂直起降,C為艦載機)。具備較強的生存能力和隱身性能、精確的攻擊能力以及較低的造價,作戰半徑1000多公里,巡航半徑2000多公里。不也也存在很多問題。速度不夠快(只有1倍多音速),性能穩定性也很可疑。
一、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自信豪言:殲-31上天一定能把美國F-35幹掉。殲-15總設計師孫聰:在殲-31研製這架飛機的時候,其實潛在對手就是致勝F35。但是我們做下來,可能會有方方面面的,有的可能比它好一點。能否PK掉F-35講究四個字:'一快、二騙、三準、四狠'。從中國這兩位專家的豪言解讀就可看出殲-31PK掉F-35相當自信,按他們地位與身份不可能空口白話的。
2.0版FC31戰機再次試飛未來上001A航母並非不可能
據網絡消息,2017. 4.27,中國在研的第二款五代隱身戰鬥機殲-31,在1架殲-11的伴隨下,完成了一次飛行測試。
殲-31是主要面向外貿市場的一種戰鬥機,外貿代號FC-31“鶻鷹”。從網曝新照看,與1.0版的殲-31相比,2.0版的機身似乎大了一圈,垂尾也由梯形改為了後掠型,另外外形上主翼切尖、主翼後緣前掠角度增大。
與外貿出口相比,軍迷們更加關心的是另外一個設想,即殲-31能不能搭載上中國的航空母艦。
由於殲-20尺寸較大,不一定適合屬於中型航母的中國001系列航母。另外,殲-20作為空軍未來主力,其產能主要是要供應空軍航空兵的使用,可能沒有精力改裝生產艦載機。
那麼殲-31會不會上艦呢?殲-31上艦其實有三方面的優勢:
一是中型艦載戰鬥機是未來艦載機發展方向。
目前,隨著F-14重型戰鬥機退役後,世界上只剩下俄羅斯的蘇-33和中國的殲-15,而使用的航母均是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級中型航母。在這類6萬噸級的中型航母上,如果使用蘇-33或殲-15時,載機量只能達到30架不到。在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級航母設計之初,蘇聯是希望能在這艘航母上使用雅克-141型垂直起落戰鬥機,這樣的話,使用中型化的雅克-141可以使航母能夠攜帶戰機達到60架。
在蘇-33研製的同時,蘇聯還研製了米格-29K中型。雖然在蘇-33戰勝米格-29K,但是在使用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包括尺寸太大,載機數量達不到航母戰鬥力的需求。因此,俄使用現代技術,又復活了米格-29K,未來可能代替蘇-33成為新一代的艦載戰鬥機。
此外,法國的“陣風”、美國的F-35、F/A-18、印度的米格-29K等常規起降的艦載機都是中型戰鬥機。
二是第五代隱身艦載戰鬥機將更具海空優勢。
目前最優秀的艦載戰鬥機要數F/A-18E/F和陣風,而隨著F-35隱身艦載戰鬥機的陸續列裝,將與其他傳統艦載機形成代差,在未來海空戰中取得碾壓式優勢。
中國要取得對F-35的優勢,殲-31發展隱身艦載戰鬥機是符合海軍航空兵發展需求的。
三是殲-31戰鬥機在001A型航母上起飛是有可能的。
正如上面所說的米格-29K,其尺寸和發動機動力等均和殲-31相似,也說明了殲-31上艦的可能性。
無論是引進技術還是逆向測繪仿製,殲-11D如果應用蘇-35技術進行改進,都會是很大幅度的調整變動。尤其如果要根據蘇-35的機體結構和氣動佈局來改進殲-11D的話,甚至還要進行風洞測試。
所以,利用蘇-35相關技術對殲-11D進行重大改進並不是不可行,但可能會耗費很多時間。具體如何取捨,還要看中國空軍自身的需求。
所以,未來殲-11D可能有兩條發展路徑:一是像當年的殲-8ACT驗證機那樣,成為國產新型戰鬥機子系統、設備、技術、材料的專用驗證機。畢竟中國空軍勤儉節約的傳統從來沒有丟,4架已製造出來的殲-11D原型機不可能就此廢棄。其完整的重型雙發戰鬥機機體可以完全模擬出多型戰鬥機的飛行效果。除了上述驗證項目,殲-11D原型機還可以測試太行IPE和國產矢量噴管。
殲-11D原型機如果真的成為專職技術驗證機,將大大縮短國產戰鬥機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研發時間。畢竟其模擬效果遠比伊爾-76等大型運輸機平台要真實得多。所以,這一可能性可能超過60%。
第二條路徑,就是利用蘇-35的發動機、矢量噴管、機體結構、氣動佈局、飛控系統等技術對殲-11D進行類似“推倒重來”的改進。然而,在殲-20很快會批量服役,殲-10C/D進展順利,殲-16已批量服役的現實情況下,中國空軍會否有耐心等待大改版殲-11D “鳳凰涅槃”,實在很難說。所以這一可能性預計不超過40%。(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
本來殲11D就在持續改進中,小編前一篇可能停產,後一篇寫起死回生,完全無中生有搞出兩篇文章來,稿費很好賺
切,小編撲風做影的能力也是到家了呀!
沈飛不行… 我替小編總結下吧
我為自己不懂事的孩子亂發文章胡說八道向大家致歉!
蘇35才進來幾天啊,就摸清技術了?吃透了?要真是這樣那未免中國科研人員也太牛逼了。
SU35除發動機外,有什麼地方能超過J11D?連有源T/R組件都造不出,都從中國進口,還泥馬有臉吹SU35?想一想,朝鮮戰爭以後,俄式飛機打過幾次勝仗?擊落過幾架F-16/F-15?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tf9242200.shtml
中國殲11D戰機再度試飛 蘇35技術或將助其起死回生
2017.4.28,有北方某城市網友拍攝到殲-11D時隔多日再度進行了約80分鐘的飛行測試。此前,殲-11D研製單位曾傳出消息,該項目已經被“叫停”。殲-11D首架原型機自2015年4月首飛後進度一直不快,第4架原型機於去年底首飛。
與殲-11D機功能和定位類似的蘇-35於去年聖誕節飛抵南部戰區空軍某場站。至今年初,中國空軍可能加大蘇-35採購量,同時停止殲-11D研製的消息開始不斷傳出。此次殲-11D突然再次進行飛行測試,是否預示著該研製項目出現轉機,“復活”有望?
據悉,殲-11D項目確實為中國空軍先行立項,在向相關飛機研發和製造院所、廠家撥付了少量經費後,該項目得以啟動。按照空軍的要求,殲-11D必須裝備推力達到14.5噸的國產“太行”IPE發動機,多用途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數字電傳飛控系統;可以發射PL-10、 PL-15、PL-21等所有新裝備或在研先進空空導彈;具備空中加油能力,裝備火-飛-推一體化綜合控制系統。這些技術指標不可謂不高,其中最難達成的是發動機、飛控系統要求。而這兩項,恰恰是俄羅斯蘇-35的強項。除此之外,殲-11D的性能指標都要超過蘇-35。
殲-11D目前使用的發動機為“太行”成熟版,其推力相比殲-11B裝備的“太行”並無顯著提高。增推型太行IPE目前剛結束試飛平台測試,還未裝上哪個型號的國產戰鬥機進行試飛。預計該型號發動機會在殲-20、殲-11B/D、殲10C/D等國產戰鬥機上進行測試。
蘇-35的大推力發動機加矢量噴管使其擁有了“不可思議”的機動性。在見識了這種機動性後,中國空軍也對國產戰鬥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殲-11D如果不能裝備太行IPE和矢量噴管,空軍基本不會對其再產生興趣。
此外,無論是殲-11B、殲-16,還是殲-11D,國內院所都沒有對其機體結構進行大的改動或重新設計。所以這些型號的飛機仍部分繼承了蘇-27系列機體結構不強,機身壽命不長的缺點。雖然殲-16、殲-11D加大了複合材料應用比重,也在機體強度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但並沒有使這些缺點有本質性改觀。
所以說,國產大推力發動機和矢量噴管遲遲不能進入實用階段,嚴重阻礙了殲-11D戰鬥機進入中國空軍服役的步伐。
蘇-35的引進合同是否包括上述核心技術的引進內容目前尚不得知。有消息指出,在首批4架蘇-35加入中國空軍後,殲-11D的研製單位已現場體驗和研究過蘇-35。
殲-16的變種殲-16D於2015.12.18首飛,並於數日後發布了照片。我們來看看照片透露了哪些有限的信息。
殲-16D去掉了30毫米機砲與紅外傳感器,因為它不是一款旨在用於近距離空中格鬥的飛機。沿機身方向加裝了新天線和用於電子戰的共形陣列天線。殲-16D改變了機頭整流罩的形狀,可能為了容納一種更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最重要的是,殲-16D的機翼翼尖安裝了新型電子戰吊艙,類似於美國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戰鬥機在翼尖安裝的ALQ-218電子支援偵察吊艙。這些電磁傳感器能夠分析雷達頻率,協助確定雷達波發射裝置的位置。此類數據對於乾擾雷達或者瞄準和摧毀雷達都非常有用。
這就是我們能夠確定的所有事實,畢竟中國空軍沒有詳細介紹其最新戰機的習慣。下面就讓我們做一些可靠的推斷吧。
如果想提高干擾和打擊雷達的效率,殲-16D很可能配備了乾擾發射機以及反輻射導彈。最大的可能性是,飛機將在機翼和機身下方懸掛兩到三台干擾器吊艙,每一台對應不同的雷達頻率。據說這些干擾器可能同樣使用了有源相控陣技術。
即使滿載電子戰設備,殲-16D依然能夠空出12個掛載點中的6個,用於攜帶武器。中國擁有三種可以遠距離追踪敵軍雷達的反輻射導彈。CM-102射程62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彈頭重176磅(1磅約合0.45千克),很可能具有精確打擊海上和地面目標的能力。中國還自主製造了俄羅斯Kh-31P的國產版本,被稱鷹擊-91。其射程稍遠一些,同時具有反艦功能。最後是參照霹靂-12對空導彈研製的雷電-10反輻射導彈。當然,基本型殲-16能夠掛載的其他武器,殲-16D基本都能攜帶。
中國已經部署了另外一種殲轟-7,曾被拍到攜帶乾擾器吊艙,而且能夠攜帶多種干擾發射機。不過,殲轟-7的機身沒有集成電子戰設備,所以就電子戰平台而言,它相比專門設計的電子戰機型會受到更多限制。
中國還有一些體型較大、速度較慢的飛機可以在對峙區域發揮干擾支援作用,比如裝備了電子戰設備的運輸機和轟炸機。
中國兩艘001型航母上的殲-15通過類似的升級工作研製出殲-15SD雙座電子戰飛機似乎是可行的。
電子戰飛機最有可能用來對付擁有強大防空系統的美國海軍艦艇。
當然,僅僅干擾雷達並不等於自動戰勝了防空系統。但乾擾確實能夠削弱雷達的有效探測能力和覆蓋面,使大批進攻性導彈或者飛機更有可能突破防禦。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5-01/doc-ifyetwsm1486183.shtml
轟6K不只會射巡航導彈還可執行1500千米反艦任務2017.5.1新浪軍事
目前解放軍可執行空對艦任務的戰機主要有JH-7/7A、轟-6G、蘇30MK2等型號,殲-10也可掛載激光制導炸彈對海岸目標、海上小型目標實施打擊。在這些戰機中,JH-7/7A、蘇30MK2屬於戰術飛機,作戰半徑(1500-1650千米)不及轟-6K(超過2500千米),掛載的反艦導彈也多為中型彈,如果要掛載鷹擊-12,則基本只能帶1枚。蘇30MK2據稱已可掛載國產反艦導彈,但重型反艦彈的掛載能力也比較有限。
相比較美軍航母戰鬥群、核潛艇可在距離我國海岸線2000千米處即可發動戰斧巡航導彈攻勢來說,解放軍現有反艦戰術攻擊機、轟炸機作戰半徑顯然不足以執行“拒止/反介入”任務。而不能有效打擊敵水面艦艇編隊的話,高新6號遠程反潛巡邏機也不能在高空情威脅的情況下前出攻擊敵核潛艇。
轟-6K不僅是我軍作戰半徑最遠的戰機,也是對面(地/海)攻擊能力最全面的戰機。從軍報此前的報導可知,轟-6K可通過高速數據鏈獲取軍用衛星、地基戰略預警雷達、大型預警機等多種渠道的實時情報數據。其配備的火控系統、射控系統也具備,或者經過簡單改裝升級後可具備發射長劍-20巡航導彈、鷹擊-63A/B重型對面導彈、鷹擊-83K/KH中型反艦導彈、鷹擊-12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能力。
目前解放軍空軍已裝備了至少4個團的轟-6K,總數達80架,最多可發射480枚長劍-20,足可“滅國”。
參照美軍發展的戰斧巡航導彈反艦型號,在執行反艦任務時,轟-6K具備打擊1500千米(長劍-20反艦型)、400-600千米(鷹擊-12、鷹擊-63B)、200- 300千米(鷹擊-83K/KH)等的多個距離內敵方水面艦艇編隊的能力。
而已裝備中國空軍的,作戰半徑超過1600千米的蘇-35,蘇-30MKK/MK2,殲-16等,都可以護衛轟-6K機群執行遠程反艦任務。(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相關新聞
牛逼,美俄歐都搞不出這種老爺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sm1430473.shtml
美稱中國殲16D電子戰飛機可干擾美軍艦雷達防空系統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017.4.29刊登題為《為什麼說美國應該提防中國的電子戰飛機》,作者為塞巴斯蒂安•羅布蘭。全文如下:
我們要討論的是中國殲-16雙座攻擊機的一種改進型號。殲-16模仿了俄蘇-30MKK,可與美國的F-15E相比擬。在俄羅斯設計的基礎上,殲-16升級了航電設備,包括裝備了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美媒:中國高超音速聯合循環發動機即將進入測試2017.4.18新浪軍事
導讀:近日,據美國《航空周刊》報導,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進行一台聯合循環高超音速發動機樣機的測試,他們希望通過此次測試,為2025年實現整個推進系統的首飛鋪平道路。如果測試成功,這個發動機可能是全球首個該類型中能為高超音速飛行器提供動力的引擎。
專家們指出,製造這種發動機的主要問題是,傳統的航空航天發動機,每一種類型都只能在一個狹窄的速度範圍內運行,但這種高超音速飛行器需要發動機設計得可以從零加速到高超音速馬赫5甚至超過馬赫6,這對單一發動機來說,是不可能的。
中國工程師目前正在進行的高超音速發動機預計能夠將飛行器從零加速到超過10馬赫的速度,該項目被稱之為TRRE(Turbo-aided Rocket-augmented Ram / scramjet Engine)計劃。
這種設計的獨特之處在於,將渦噴發動機、火箭和沖壓噴氣發動機組合在一起。
此外,該組合發動機的噴嘴還具有可變的直徑,直徑大小取決於高超音速飛行器的速度和三個發動機中哪一個正在運行。
在飛行的第一階段,組合發動機將運行其低速渦輪噴氣發動機部件,在下一階段,達到馬赫數2之後,火箭和沖壓式發動機將開始運轉。
如果成功,這個發動機可能是全球首個該類型中能為高超音速飛行器提供動力的引擎,並且還具備為軌道太空飛船提供動力的潛能。(作者署名:兩機動力控制)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4-18/doc-ifyeimqy2509141.shtml
隱身版殲-10D!中國或將推出又一型隱身戰機 2017-01-14
殲-10D最近引發了大量的關注和討論,“迷彩派”通過整理髮現,主要有如下幾個方向的猜測:一是殲-10C的進一步升級版(航程、雷達等);二是類似美國“沉默鷹”項目那樣採用部分隱身技術的“沉默殲-10”;三是假借改進名義推出的全新單發中型四代機,主要用來和FC-31“鶻鷹”爭奪市場。
中國空軍正在研製殲10D?軍迷給出的這樣的答案 2017-01-19
這款網友自己設計的殲10D是一款類似的美國F-16曾經發展出了專用對地攻擊型F-16XL(在選型中輸給了雙發戰鬥機F-15E)。殲-10D可以強化戰機結構,使用更多的複合材料,特別是複合材料的防護裝甲。其次,殲-10D可以在機翼內側或機腹增加重型外掛架,以掛載重型反艦飛彈、反輻射飛彈以及制導炸彈,執行對地對海打擊任務。殲-10D需要換裝新一代的航空電子設備,並增加掛載多用途電子吊艙的能力。當然, AL-31FN/WS-10推力相對不足,只有其配備推重比超過8.5的新型發動機,才能保證殲10D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0噸、最大載彈量超過6噸,成為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對地攻擊型戰機。(?)
殲-10與瑞典JAS-39 美國F-16性能對比
尺寸 16.43/9.75/5.43米 14.1/8.4/4.5米 15.06/9.96/4.88米
空重 9,750公斤 6,800公斤 8,57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19,277公斤 14,000公斤 19,200公斤
推力 122.58千牛 80.5千牛 127千牛
最大航程 3,900公里 3,200公里 4,220公里
作戰半徑 1,250公里 800公里 1,300公里
推重比 1.024 0.97 1.095
外掛點 0翼尖/6翼下/5機身下 2翼尖/4翼下/1機身下 2翼尖/6翼下/3機身下
外掛重量 6,000公斤 4,700公斤 7,700公斤
真實原因曝光!中國殲10戰機5年摔了4架 2016-07-17
主要有兩個最大的原因,一是殲10配置的俄AL31FN質量不穩定,滑油出現碎屑等導致軸系過熱突然停車。二是,殲10高G的機動會對發動機的進氣效率造成影響,比較容易發生髮動機喘振。另外,近幾年訓練時間大大延長,訓練難度越來越高,年飛行時間已經達到200小時以上,接近、持平、甚至超出歐美飛行員年飛行時間。
而霹靂-21是中國的新型超視距空對空飛彈,最大射程為150公里,其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可以加速至4.5馬赫,使其有能力高速迎擊F-22A的挑釁。也就是說,如果F-22A遭遇殲-10C,如果不保持在100公里外遠距交戰的話,那麼,F-22A的隱身優勢將喪失,殲-10C就有機會使用所搭載的先進空空飛彈擊落F-22A
毫無疑問,採用正確的戰術併合理利用防禦一方的巨大優勢,殲-10C並不是沒有與F-22A近距離空戰的機會。這種機會雖然不會很多,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而在這種情況下,F-22A雖然機動能力很出色,可也很難逃過殲-10C所攜帶的霹靂-9C(10C?)近距空空飛彈的追擊。這種先進飛彈採用了傳統的前鴨式舵氣動外形,其多元紅外導引頭採用了新的可編程數字處理器,數位技術的採用提高了對目標的跟蹤識別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抗背景干擾和人工干擾的能力,而且可以通過改變軟體程序對付新出現的紅外干擾源,還具有高達40G的機動能力,因此使霹靂-9C具有優異的全向攻擊能力。再配合殲-10C所使用的頭盔瞄準具,將賦予該機致命的攻擊能力,因此俄羅斯軍事專家研判,殲-10C的速度、加速能力和機動性可與F-35B/C媲美,但大大優於美國現役的任何艦載機如F/A-18E/F艦載機,也優於美軍的F-15E/F和F-16C/D,甚至也比一些研發中的機型如F-15SE有獨到的地方,因此具備與F-22A對抗的能力也就不足為怪。
空警-500能讓殲-10C如虎長翅
但綜合來看殲-10C仍是一款第4代戰機,與F-22A存有代差,所以很難達到一對一的競逐效果,而俄專家給出的3:1的戰損比,已經是殲-10A戰機50:1的十幾倍了,當然高居除殲-20之外中國其它戰機的榜首。如果俄專家的話正確的話,那麼,在對付美國F-22A和F-35以及B-2A這三種尖端隱身戰機時,中國目前就具有了殲-20、殲-10C和蘇-35這三型戰機,儘管後兩者的戰損比是個位數,但也足以令美軍不敢大意。特別是在中國新近服役具有發現時別隱身戰機的空警-500預警機的統一指揮引導下,執行防禦作戰任務的中國空軍殲-20、殲-10C和蘇-35機群編組,在合理正確的戰術指引下,將有能力與機會讓F-22A和F-35以及B-2A等隱身戰機有來無回,從而讓中國的天空防線更穩固。
殲-10衍生型
殲-10A: 脈衝都普勒火控雷達+俄AL-31FN渦扇發動機
殲-10S:殲-10A的雙座教練攻擊機型號。
殲-10B: 無源相控陣雷達+ WS-10A發動機+ DSI進氣道。已停產共生產50餘架
殲-10C: 有源相控陣雷達+ WS-10B.
殲-10AY/SY: 八一飛行殲-10A表演隊用機。SY為雙座版。
FC-20為殲-10的外銷型。
中國殲-10C到底有多先進?俄說對付F-22戰損比3:1 2017-04-16陳光文
據俄軍事觀察網發表題為《殲-10C令西方飛機公司頭疼》的文章稱,殲-10C多功能戰機可以輕鬆歸入第4++代,在安裝保形彈艙後,還可以再加一個「+」,因為飛機局部已經屬於第5代。非常緊湊的翼下飛彈掛架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殲-10C能否有效對抗西方的第5代戰機及其過渡機型呢?中國一些軍事專家認定,殲-10C與F-22A的作戰交換比可以達到3:1(殲-10A是微不足道的50:1)。那麼,為何得出這個結論呢?
如果把中國戰機也劃分為5代的話,那麼,可以說殲-10C是中國隱身能力最強和最現代化的第4代戰機,難怪俄羅斯專家將其成為第4+++代戰機,也就是僅次於中國第5代戰機殲-20的機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殲-10C的雷達散射截面(RCS)約為1.0平方米,基本上可以說是一款准隱身戰機,而且遠比殲-10A/B要低很多,更只是殲-11A/B戰機的不足1/10。據稱,殲-10C的隱形設計非常獨特,也與此前殲-20所使用的技術不同,其機殼表面可以讓雷達波進入機體,雷達波進入機體後,由機內組件吸收及消耗雷達波,令其無法折射回去。雖然這導致殲-10C仍然比F-22A的RCS為0.07平方米要高很多,但卻使得殲-10C具備了和F-22A相抗衡的能力,這主要得益於殲-10C有全新的數字化綜合航電系統,還安裝了十分先進的主動相控陣雷達,因此具有探測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可與其攜載的遠程空空飛彈相配合,達到了國際上4代半或稱為第4+++代戰機的標準配置。可以說,與殲-10系列其他型號相比,殲-10C的性能有了很突出的大幅提升。
不過,和F-22A抗衡主要還是來自於殲-10C所攜載的機載雷達和空空飛彈。關於殲-10C所搭載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目前所知的資料甚少,不過應該是大大超越了殲-10B的雷達,和殲-20所使用的機載雷達在技術上屬於同一類別。據說,使用這一主動相控陣雷達,可以保證殲-10C具有在100公里距離上發現F-22A的能力,並可引導機載霹靂-12C或霹靂-21空對空飛彈發動中距攻擊。霹靂-12C採用主動雷達制導頭,射程70公里,最大機動過載38G,可攔截最大機動過載12G以內的任何目標,有能力對F-22A發動攻擊。
中國何時能解決航發短板 兩年內有6大型號將獲突破2017.4.6新浪軍事
如果說飛機製造是世界工業金字塔的塔尖,那麼航空發動機就是塔尖上鑲嵌的鑽石。中國仿製、生產航空發動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雖然中國空軍在建國之初就裝備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米格15和米格17等噴氣式戰鬥機,而且很快就進入國產化階段,但國產航空噴氣發動機實質還是仿製蘇聯發動機,而且長期落後於世界水平,尤其是在60-70年代,中國和世界航空發動機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差距越來越大。等到美國、蘇聯等國裝備第三代渦扇發動機的時候,中國還在渦噴發動機和第二代渦扇發動機上艱難跋涉。
上世紀80年代初,航空工業部質量司曾統計,1952年至1983年,空軍戰機因產品設計和製造等質量問題共發生等級事故,其中發動機質量佔48.3%。等級事故中一等事故佔三分之一,其中發動機質量問題約佔一等事故的38%。另據空軍統計,建國三十多年來發生的一、二等事故中,屬於航空發動機設計、製造引髮質量問題造成的約佔50%,這一數字可以與航空工業部質量司統計的數字相互印證。而外軍的飛行事故中,由於航空發動機造成的事故僅佔4.5%。
“心髒病”一直制約中國航空工業和空軍的發展,是中國戰鬥機乃至民用飛機研製開發的一個短板,成為製約中國經濟全面發展以及確保國家安全的心頭之患。好在近些年國產航空發動機問題已經獲得高度重視,首先在國產大推力軍用發動機取得了突破, 渦扇-10歷經“二十年磨一劍”,從2005年配裝戰機,又經過近十年的磨合,才真正堪用。
目前國產最新型的殲11B、殲11D,殲16,以及批量生產的殲10B/C等戰機,都開始配裝太行。外界分析認為,隨著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巨額投入和型號發展,預計2到3年內在批量製造高性能噴氣發動機方面,會取得渦扇15和渦扇20等五六個型號的突破,但對於製造可靠的世界頂級航空發動機,則還需要5到10年。一旦中國邁上這一台階,將跨入航空發動機的自由王國。(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回應
發動機落後的局面決不承認,用壓制批評言論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忽略不計
文章處處說明了我們的差距,你又從那句話看出了沒有承認落後的局面呢?你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原諒這裡借用了體育老師哈,體育老師的語文也不至於犯你這種低級錯誤。
可能大多數人認為,飛機攜帶的燃油只是提供發動機燃燒的推力。其實,飛機燃油還包括平衡飛機、保護機翼等作用。一般的飛機通常有中央油箱和機翼油箱。由於飛機的翼展比較大,因此左右機翼內的燃油可以加強飛機的橫側平衡。當航線上有較強氣流時,機翼內,尤其是靠近翼尖部位的油箱內多加燃油可以加強飛機的平穩程度。
此外,在飛機起飛和航行時,機翼內燃油的重量可以抵消掉一部分升力,保護機翼不受損害。因此在加油時,一般先加機翼油箱,然後加中央油箱,耗油時則按照相反的順序進行。
不過,你要是認為飛機攜帶的燃油多多益善的話,航空公司可就不樂意了。在攜帶燃油時,航空公司需要考慮減少飛行成本。當飛機從燃油價格較低的地點起飛時,如果剩餘業載,也就是剩下的航空器最大可以業務載重量較多,則可以額外多加一部分燃油,以減少回程時在燃油價格較高的地點的加油量,節省飛行成本費用。
但一般來說,飛機攜帶的油量越多,可裝載的業載就越少。所以,既要保證航班飛行安全,又要提高業載量,飛機的燃油重量往往是航空公司精心計算得出,不能太少,也沒辦法太多。來源:中國航空新聞網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Viewpoint/73524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之所以會出現燃油系統“血栓”的情況可能與發動機熱交換器性能欠佳有關,從而導致了燃油或輸油管在高空結冰。為此,波音向全球擁有配備此款羅羅遄達800發動機的波音777顧客發出新的安全建議,要求同型號客機不應在“燃油溫度低於零下10攝氏度的高空”持續飛行超過兩小時。
清潔與可再生能源
近年來,全球興起了綠色能源和低碳經濟的浪潮。在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商用航空業所佔比例約2%。一直以來,航空業在減少環境影響方面取得的進步是顯著的,飛機氣動性能、發動機的效率以及航空公司、機場和空管系統運營的改進共同使飛機的燃油效率比40年前提高了70%以上。
近些年,由於燃油緊缺和價格上漲, 尋找替代性航空燃料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而主要的方向之一就是生物燃料。它不僅可以滿足航空公司降低成本的需求,還更加綠色、環保。目前,波音、空客等航空製造公司都在進行生物燃料的相關研究,不少能源公司在生物燃料研製方面也取得了不少進展。我國也有不少機構和企業在推動著生物燃油的研究。
2008年2月,英國維珍大西洋航空公司利用提取自巴西棕櫚果和椰子的生物燃料進行了從倫敦希思羅到阿姆斯特丹的飛行。執行這次飛行的是一架波音747-400飛機,四台發動機中有一台連接了一個獨立的生物燃料油箱,可以提供這台發動機20%的動力。另外三台發動機使用傳統燃料,確保在出現問題的情況下也足以為飛機提供動力。這是商用航線的首次生物燃料飛行。
在2015年3月,中國自主研發生產的1號生物航煤進行了首次商業載客飛行。加註了生物航空煤油的海南航空HU7604航班完成了上海到北京的航線飛行。此次飛行所採用的生物航煤是以餐飲廢油(俗稱“地溝油”)為原料生產,並以1:1的比例與普通航煤調合而成。
當然,生物燃料要想真正應用到飛機上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雖然有許多飛行試驗驗證成功,但生物燃料本身還需要得到認證,而這一取證過程並不順利。不過,利用生物燃料替代航空有可能真的不再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它正在被證明具有很大的現實可能性。
飛機能帶多少油?
飛機執行航班任務時需要攜帶的全部燃油重量,即飛機燃油重量。不計地面開車和滑行所用的油量,它總共包括航段燃油重量和備用燃油重量兩部分。為了保護機翼的結構強度,有些飛機有最少油量和最大著陸油量的規定。
這時,因為飛機發動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飛機燃料的研究自然也跟隨著兩位科學家的步伐,開始進行相關的測試。然而,研究發現,如果只是將原來用於活塞式內燃發動機的燃料提升品質,其動力效果並沒有明顯的提升。為了找到最適用於噴氣式發動機的燃料,科學家對汽油、柴油、煤油都進行了試驗和探索,結果發現煤油的效果最好。
煤油具有不易點燃、不易揮發、比重大、潤滑性好等特徵。此外,還有一樣不可忽視的原因:煤油更加便宜。如此一來,煤油逐漸被認為是最適合噴氣式飛機的燃料。因此,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相關的研究與實踐主要聚焦在不斷提升和改進煤油燃料的性能。
一架出現“血栓”的飛機
2008年1月,英國航空一架波音777飛機從北京飛往倫敦在即將降落希思羅機場時,兩台發動機突然失去動力,連駕駛室內的電子儀器都全部自動關閉,導致飛機只得靠剩餘空速滑翔降落。當時飛機距離地面只有122米。由於飛機已失去動力,所以飛機以每分550米的速度快速下降。當飛機掠過機場外的民房及汽車時,曾離地最高處建築物最少只有六米。最後飛機在倫敦希思羅機場27L跑道前方的草坪上緊急著陸。飛機著陸時左側主起落架刺穿主機翼並卡住,右側主起落架亦嚴重受損且與機身分離,落在飛機數百米以外,而其中兩個機輪與輪軸一同脫落,兩台羅羅遄達800發動機亦被壓毀。所幸飛機最終及時停下,機上152人全部經逃生滑梯安全逃生。
這次事故是波音777客機於1995年投入市場以來首次發生嚴重事故。雖然出事客機(G-YMMM)機齡只有6年,但由於損毀嚴重,英國航空事故調查委員會發布的報告中已將飛機損害描述為“超出經濟維修能力”。當時的英航發言人亦證實飛機已作報廢處理,肇事客機因而成為全球首架報銷的波音777客機。
事後調查顯示,這次事故與飛機燃料系統結冰有關。如果將飛機燃料比作人體血液,那麼燃油輸送管道就相當於人體的血管。調查人員在調查此次事故時在飛機的燃料箱發現了5公升的水,導致飛機在降落前1分鐘,燃油輸送管道受阻。所謂輸送管道受阻,就相當於“血栓”這一病症。當然,飛機燃料結冰並不尋常,因為一般來講,飛機燃料可抵受零下38攝氏度的低溫。當時英航這架波音777飛機從北京飛往倫敦時,飛經西伯利亞上空,有可能在這兒遭遇極低的溫度。調查報告指當時飛機在該航段飛行時,保持著平穩的狀態飛行,令燃料缺乏流動。
為什麼噴氣式客機燒煤油?(組圖)2017-03-29
相信大家都知道大部分汽車靠汽油或者柴油在道路上行駛,是否有想過,如今航線上飛行的大部分噴氣式客機是靠什麼飛起來?噴氣式飛機是靠裝有噴氣式發動機來推動機身向前的,其使用的燃料既非汽油也非柴油,而是煤油。這一選擇也是有不少故事在背後的。
發動機的革命性變
其實,在航空煤油之前,柴油和汽油都曾經是飛機的燃料。萊特兄弟製造出的第一架有動力系統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就是由柴油提供的動力。二戰期間,活塞式發動機日漸完善,航空汽油逐漸取代了柴油。
相較於柴油,航空汽油具有足夠低的結晶點和較高的發熱量,良好的蒸發性和足夠的抗爆性。這段時間,航空汽油發展出多種種類,序列號從75號發展到95號再發展到100號,序列號越高,抗爆性能高,爆發力高,飛機的飛行速度越快、航程越長。
但是,帶螺旋槳的活塞式發動機最大的缺點是速度受限制,這讓飛機只能在每小時800千米以下飛行。因此,為實現高速飛行,必須尋求新的動力裝置。
1929年,英國皇家空軍的一名22歲軍官弗蘭克•維特爾提出了一種能使飛機飛得更高、更快的推進方式的設想,在他的設想中,要取消螺旋槳和活塞發動機。
這是因為,在20000英尺以上的高空中,空氣非常稀薄,螺旋槳無法高效率地“咬住”空氣,活塞式發動機也無法充分“呼吸”。而他的設計是用一隻像風車那樣轉動的風扇將空氣吸入機體,壓縮後的空氣由燃料加熱,需要排出的巨大體積的氣體就以驚人的速度噴出,其反作用力即可推動飛機前進。
一開始,維特爾的這一想法並沒有受到英國空軍的重視,在遭遇一系列冷遇幾乎無望之時,有兩個實業家對這個項目感興趣,成立了一家公司來發展維特爾的發動機。
與此同時,德國的馮•奧海因在1935年初也設計了一個燃氣渦輪的專利,該設計由離心壓氣機轉子、燃燒室、離心渦輪和一個中央排氣推進噴管組成。這兩位科學家不謀而合的輝煌設想在歷經挫折中逐漸付諸實際。
噴氣式發動機是利用發動機本身高速噴射的燃氣流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以推進飛行器的。與此前的活塞式內燃發動機相比,噴氣式發動機把燃料的熱直接變成推動飛機前進的機械能,無需再安裝一個能量轉換的中間機構——螺旋槳。
回應
壽命只是一個參數,現在還是得用俄發動機啊,看來中國發動機還是有缺陷.
因為空軍還有很多SU27和SU30,還有J10A,一架飛機,生產出來用的什麼發動機,以後就得一直用了。換發動機是要做改動,甚至局部重新設計的。
我們所有軍工包括汽車的心臟都依賴進口.
你說的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奇瑞,長安,長城,吉利,比亞迪,都有自己的發動機好吧,只是整體性能和BBA還有一點差距。
第三個是綜合國力和技術。俄在經濟實力上從來沒有能與美國比肩的時候,它在很多技術上也都落後於美國,尤其是工藝和材料技術——比如作為航空發動機中最關鍵的核心部件渦輪盤和渦輪葉片,俄羅斯無論是在工藝還是在材質上都還難以達到高壽命的要求。
當年中國因為研製殲10,先後從俄引進了近600台套AL-31FN。但這些發動機工作壽命太短,已經有一部分損壞無法再使用。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始立項研發太行發動機渦扇10系列。它於1978年預研,1987年立項,2005年12月28日完成設計定型審查考核,歷時27年。太行是中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大推力、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它結束了國產先進渦扇發動機的空白。太行由中國航空研究院606所研製,是國產第三代大型軍用航空渦輪風扇發動機。採用大推力涵比及全自動數字化控制系統,推力達到12000KGF-14000KGF(公斤力9.8N/Kg)。目前已大量裝備中國第三代高性能殲-11B。
我國自行研製的太行改進型發動機採用了大量先進技術,如單晶渦輪葉片和整體粉末冶金渦輪盤,如今這些技術均已經突破技術瓶頸,並開始規模化生產。據悉,在應用這些技術的基礎上,太行改(WS10A)的使用壽命達到了2000至3000小時,雖然僅為歐美產品的一半,但已經遠遠超越俄產品。(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殲10C/11D/16/20換WS-10B;梟龍/殲31換WS-13;運20換WS-20了,殲20就耐著性子等WS-15吧.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27/doc-ifycstww1354224.shtml
中國航空發動機突破瓶頸 改進版太行壽命已超俄1倍2017.03.27 新浪軍事
一直以來,俄羅斯航空發動機都存在著壽命過短的問題。如AL-31F標稱首翻期壽命可達1000小時,然而使用過程中根本達不到,實際上AL-31F的總壽命才900小時,大修壽命僅有300小時。這款發動機被用於我國殲10和殲11上。按照每年約240—300小時的訓練和值班飛行時數來計算,通常不到時4年就需要更換全新發動機。對平均壽命可達到20年之久的戰鬥機來說,如果4年更換一次,就需要約5台,這不能不說是巨大的浪費。
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軍事專家王群教授表示:“相對於美國等西方國家,俄羅斯航空發動機在性能上是有差距的,並一直因壽命過短而為人詬病。如果相關數據沒有錯誤的話,分析應該接近實際情況。”
航空發動機壽命是衡量航空發動機性能的重要標誌之一,它的參數或指標主要包括有發動機工作壽命、首翻期壽命、翻修期壽命等。
發動機工作壽命即發動機壽命,是指發動機在規定的使用條件下,從開始使用到最終報廢所應該達到的累積總工作時間。首翻期壽命也稱第一次或初次維修前使用壽命,是指全新的發動機從開始使用到首次維修時的工作時間。翻修(期)壽命有人也叫大修壽命,是指發動機在兩次翻修之間的工作時間;
資料顯示,美國F-100、F-110軍用航空發動機工作壽命和首翻期壽命一般都可達4000小時和1000小時。有媒體還曾報導,美國新一代的工作壽命甚至超過了10000小時。而俄要差一大截,拿與美國F-100、F-110同代的AL-31F來說,其工作壽命只有900小時,首翻期壽命也就是300小時左右。
為什麼長期以來俄航空發動機壽命要普遍低於西方呢?
王群分析認為,其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個是設計理念。很長時間以來,前蘇聯都不如美國那樣財大氣粗,並始終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所以它依照其戰機在二戰的生存狀況,認為開戰時戰機壽命也就是一兩百個小時左右,與其花大的代價在發動機的壽命指標上,不如騰出精力、時間和資金等提升發動機的其他指標或戰機的性能。
第二個是財政壓力。前蘇聯解體後,俄一段時間內國力衰弱,經濟處於崩潰邊緣,人才和技術嚴重流失和分散,航空力量受到重創基本難以為繼,別說發展新型軍用航空發動機,就是改進或生產原有的都舉步艱難,心有餘而力不足。
俄海軍升級艦載直升機卡52上艦優於中國武直10 2017.03.20新浪軍事
俄海軍的艦載直升機,不管是反潛直升機還是預警直升機,基本還是蘇聯時代的產品,基本上沒有得到任何升級,即便是出口到中國的卡-28反潛機,雖然是蘇聯解體後俄新製造的,但其技術水平依然停留在蘇聯時代,由於俄並沒有對自己的卡-27進行大規模升級,導致中國海軍的卡-27也長期得不到升級,導致其性能已經落後,中國海軍已經將未來的主力反潛直升機放在了直-18和直-20的反潛型號上。
近日,據美媒報導,俄已經開始大力調整其艦載直升機機群,這是一項延伸至2025年的國家武器採購計劃的一部分。
其中卡-31R預警機將部署到大修後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卡-226則是新研製的型號,換裝了法國透博梅卡公司的阿赫尤2G發動機,與卡-226A所使用的250-C20R相比,功率大大增加,使卡-226T的最大起飛重量和實用升限均有明顯提升,屬於一致通用運輸直升機。
卡-27PL反潛機配備兩台1660 千瓦(2257 軸馬力)TV3-117V 渦輪軸發動機。
至於卡-52K,在卡-52的基礎上改裝,承襲了共軸對轉旋翼的優異性能和強大的火力攻擊能力,主要特點經過了防腐蝕處理,採用了可折疊的旋翼槳葉,具有更小的佔地面積,設計有4個外掛點。它還採用了新型火控雷達,將海上和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提高了一倍,達到近200千米,而“維捷布斯克”主動防禦系統能有效防禦紅外制導導彈。武直-10過於貧弱的發動機系統限制其搭載更多的武器、裝甲和電子設備。(作者署名:浩漢防務)
回應
卡52共軸雙旋翼高度太高,而且海上氣候惡劣,共軸雙旋翼還會互相打架。這種只提優點,完全不顧海軍用途和自身缺點的文章實在是水平太低。
互相打架是早期型的,這個問題早就解決了,還來拿來說。
就武裝直升機的火力、機動、防護三大特點來說,卡52的共軸旋翼限制了它的機動性,在高速急轉彎時會造成上下旋翼的異常揮舞.這種情況已發生多次並造成了機毀人亡,以至於俄軍都未正式裝備。
對於武直10來說,發動機問題已不大,2016年生產那批武直10均在用功率達1,200KW的渦軸9增推版。此外,無論是功率達1,600KW的渦軸16還是2000KW的渦軸10均已堪用.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20/doc-ifycnpit2402814.shtml
直10為何頻繁練跨海攻擊國產兩棲攻擊艦可載10架2017.03.20新浪軍事
央視軍事頻道近日報導,東海艦隊某登陸艦支隊與陸軍兩棲部隊、直升機部隊以及空軍聯合開展登陸作戰實兵演練。報導畫面中出現第1集團軍某陸航旅直-10武裝直升機與071型船塢登陸艦沂蒙山艦(舷號988)合練場景(上圖)。
這並不是直-10第一次與登陸艦“親密接觸”。去年,同樣是第1集團軍某陸航旅的直-10已先後與072型坦克登陸艦、071型船塢登陸艦等進行過合練。目的就在於提高直升機跨海作戰能力,為直升機提供海上備降場。
直-10在未來跨海作戰中主要擔負尋殲敵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打擊敵支援灘頭陣地裝甲部隊等任務。我軍重視直升機空戰,從我國研發出世界上首款專門為武裝直升機開發的空空導彈——天燕-90就可以看出。
直-10最大航程和滯空時間等數據並未正式公佈。參照歐洲同類中型武裝直升機數據,直-10最大航程不會超過1000公里(可能在800公里左右),滯空時間約為3小時。而對岸離大陸最近處為130多公里,平均距離不到200公里。所以,直-10進行跨海作戰,並保證有足夠時間尋找敵武裝直升機,展開空戰,就其相關指標來看,並不太困難。
然而,由於完全在敵軍控制區域作戰,不可控因素太多。比如戰鬥中被擊中,機體受損需緊急降落;遭到攻擊後直升機雖可正常飛行,機上人員卻已負傷需要治療。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正是直-10部隊不斷與海軍登陸艦部隊展開合練的原因。
075型兩棲攻擊艦需搭載較多武裝直升機
075型兩棲攻擊艦有望於今年之內開工建造。該型艦正常排水量預計約3.6萬噸,可搭載約30架各種型號直升機。作為類似美軍“黃蜂”級的全通甲板兩棲攻擊艦,075型未來作戰任務主要是實施兩棲立體登陸作戰,遠洋反潛作戰等。
目前我國現役武裝直升機有直-10、直-19、直-9WA等型號。顯然,從防護性、載彈量、專業性等角度來說,直-10是最適合上艦的。然而這只是自我比較,受制於功率相對不足的發動機,直-10的防護性、機動性、載彈量等都與AH1-W有一定差距。
去年底有報導顯示,我國已在研發新一代重型武裝直升機,而且具有相當隱身能力。
預計在075入列後,直-10、直-18反潛直升機/運輸直升機、直-20通用直升機等現役和即將服役機型將成為主要搭載機型。(作者署名:百戰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20/doc-ifycnpit2411479.shtml
蘇聯解體人才流失讓中國成大贏家印度為何沒參與2017.03.17新浪軍事
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的重要特點,就是忽視輕工業極力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工業,蘇聯時代,一半以上的工程師與武器裝備研發有關,或者與其配套系統研發有關,正是在這些軍工科研人員的努力下,蘇聯打造了一套能夠與美國相抗衡的武器系統,這是二戰結束後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軍事系統,現在的中國都不具備這個能力。
冷戰結束後,隨著蘇聯的解體,大部分軍事研發人員一下子處於失業狀態,需要自謀生路,新興的俄羅斯權貴們還忙著爭權奪利,瓜分蘇聯領導人在黑海邊的豪華度假別墅,哪兒還有精力關心這些真正的人才。美國、中國、歐洲甚至朝鮮,都抓住了這個機會紛紛邀請高新前蘇聯武器研發專家來本國工作,在這一段時期,蘇聯軍工人才不知道流失了多少,令人意外的是,在這個短暫的瓜分蘇聯專家的狂潮中,裝備有大量蘇聯武器的印度採取了漠然視之的態度,假若印度當時也參與到這場盛宴中,恐怕如今印度製造的國產武器性能和可靠性就不是這個樣子了。
保守估計,在俄羅斯收緊人才外流之前,已經有數千名俄羅斯軍事專家以講學和合作等名義來到了中國,一個明顯的現象可以看出來,正是從90年代後期,中國不斷推出現代化武器裝備,掌握蘇聯最尖端軍事技術的專家科研人員在其中被認為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們將蘇聯80年代末最先進的軍事科技送到了僅具備五六十年代水準的中國軍工業。即便是如今已經很難從俄羅斯獲得高水準軍事專家,普京上台後,中俄軍事技術人員交流隨著武器貿易一起進入低潮,當年的老大哥對這個越來越強大的弟弟終究是不放心,中俄恩恩怨怨不會讓中俄關係只停留在現在的友好時代,看到曾經的小弟變得比自己更強大,俄羅斯心裡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作者署名:鷹眼防務觀察)
回應
冷戰後劃分蘇聯人才和二戰後美蘇劃分德國一樣。美蘇都是藉助德國技術搞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挺好的,21世紀就是拼人才。二戰的時候那麼多人離開了中國,美國趁火打劫世界人才,發達起來了。蘇聯沒有了,還不允許中國近水樓台,覺得當時挺明智的,贊
西方和南、北兩棒據說也搶不少少老子人才。阿三搶也沒有用,反正自己造不出來,還是買買買合算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17/doc-ifycnpit2171305.shtml
除了院士的身份之外,陳祥寶還是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代表、航空發動機研發人員,因此《中國日報》的這篇報導給曠日持久的“殲-20發動機”之爭畫下了一個句號:殲-20目前配備的仍是俄生產的發動機。(?)
不過,這篇報導中,並未明確殲-20將要使用的哪個型號,因為對殲-20來說,至少有兩個選擇:一是太行改WS-10B,二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渦扇-15。
而 “上機測試時間不會很久”表明,還處於“初始飛行前規定試驗階段”,正準備進行初始飛行(也就是科研試飛階段),都還要經歷“設計定型”這個階段,才能開始小批領先使用,因此並形成初始戰鬥力,仍然還需要一段時間。從近年來公開的報導來看,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已經處於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發動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任何工業產品都有著嚴謹的科研規律,網友們對中國發動機的研發應該報以一個平靜的心態,不能過度樂觀,也不能妄自菲薄。
在《中國日報》的這篇報導中,陳祥寶院士也指出,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正在努力追趕世界頂尖航空發動機技術,但是依然還有很長的路才能趕上美俄等發動機強國。舉例來說,中國目前能夠生產發動機的兩個最重要零件——單晶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和粉末冶金高溫合金渦輪盤,但是在大規模的量產中,產品的質量不是很令人滿意。總體來看,能否製造可靠的發動機是時間和毅力的問題。通過成功的道路上充滿挫折和失敗,世界各發動機強國都經過了這個過程。(作者署名:迷彩派)
回應
一款已經成熟的發動機,要裝在一款新設計製造的飛機上時,都要經過測試。小編用 “預計上機測試時間不會很久”,就推斷還處於“初始飛行前規定試驗階段”,太漏!
這個新浪網站上,有人老放屁!不著譜。
這些大便該歇歇了,專家都發話殲20換WS-10B了,你們就耐著性子等渦扇-15吧,發這些爛文讓人噁心!
飛機的進氣道部位,是飛機上面氣流最強、紊流湍流最多的部位,空氣在機頭被劈開,後掠到進氣道附近,被進氣道的格柵叉開,紊流流走,相對平穩的氣流送入發動機,在這個部位氣流的流速最高,因此這一塊地方的塗層磨損也最快。
F-22在美國空軍到現在也不是一個出勤率很高的機種,但就這不太高的出勤率,也影響到了進氣道附近的塗層,出現了過早剝落的現象,所以就需要每隔幾年,就修補一下這個部位的塗層,簡單說就是把原先脫落了一半的塗層鏟掉,刷一層新的。
當然,作為採用第二代綜合隱身技術的F-22,它的隱身手段比起F-117、B-2也有進步,不那麼依賴吸波材料。美國在向國外兜售F-35的時候就說過,這一代的隱身飛機,隱身能力大部分來自於外形設計,就算沒有美國原裝的隱身塗料(美國當時不打算在出口型飛機上給用原裝隱身塗料),也具有很好的隱身能力。但恰好,進氣道附近的雷達隱身卻不能不依賴隱身塗層,因為進氣道裡面就是渦扇發動機的渦輪壓氣機、風扇,雷達波如果從這裡照進去,是會被扇葉反射出來的,只有依靠隱身塗層,才能把這些漫反射的雷達波吸收掉。也就是說,F-22和F-35,如果機身其他部位沒有隱身塗料,影響不是很大;但是進氣道附近如果沒有隱身塗料,問題就大發了。
2016年8月, 美國空軍授予洛克希德•馬丁合同,建立一個“進氣道塗層修理流程線”。第一批准備維護12架進氣道塗層磨損最嚴重的F-22。這12架F-22如果按期完成塗層修復,今後美國空軍就以每年24~36架的速度,把所有的F-22都送到這裡都修復一遍。
那麼給這12架飛機補油漆的價格是多少?6100萬美元,折合每架飛機500萬美元,而修補的塗層的面積只佔F-22表面積的6%!(作者署名: 光頭藍雲)
相關新聞
中國機群穿越海峽卻不見日軍機?日戰機4對1戰術崩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15/doc-ifychhuq4684879.shtml
殲20換國產發動機再現疑雲究竟用太行改還是渦扇15
“殲-20即將配備國產發動機,預計上機測試時間不會很久”,2017.3.13的《中國日報》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祥寶談及國產發動機的這篇報導一出,立即引發了大量的關注和討論,因為在此之前,關於殲-20目前到底使用何種(國產還是俄製)發動機,一直是媒體和網友們爭議的焦點。
不過,就算蘇-35S沒有用到大修,必須考慮到,敘一年是直接丟到境外前線一年,而且又是戰場狀態,條件一定是比承平時期以及本土機場狀態嚴苛。這正好是一個絕佳的試驗機會,所以提前對蘇-35S做大修,或許可以順便看看在戰場條件下機況如何。
畢竟現在蘇-35S的壽命是比照西方戰機去設計,而西方戰機的壽命在實戰中是不是真的那麼好,說真的目前沒有那種足以提供考驗的戰場。要知道當蘇-27早期型壽命只有2000小時,發動機壽命只有900小時,大修週期300小時,西方戰機的壽命跟大修週期已經跟現在的蘇-35S一樣是幾千小時與破千小時,甚至還比蘇-35更好,西方戰機有的壽命還達到8000甚至10000小時。
這個差異有一部分是來自作戰思想,蘇聯認為實戰條件下不可能有東西可以用那麼久。然而,蘇聯這種設計就導致和平時期要消耗大量資源去保養跟換新,因此從蘇-35、蘇-30MKM、米格-35開始,壽命比照西方達到了6000小時(?)。
但在戰場環境下是不是真的能這樣?所幸現在正好有敘經驗,或許提前大檢修可以驗證一些壽命方面的設計也未可知。(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15/doc-ifychhuq4676420.shtml
美F22戰機有多嬌貴塗層修復補一塊漆就要500萬美元2017.03.15新浪軍事
F-22是當今世界空戰能力最強的王者。F-22有人號稱比F-35還便宜,的確F-35剛量產的時候報價是1.2億美元,而F-35現在核算的費用已經漲到了1.6~2億美元,川普砍價也沒砍下去多少。
但是F-22後期維護和升級的價格就沒那麼親民了。畢竟十幾年過去,各種通脹,CPI指數上漲,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需要利潤,因此給F-22升級維護的價格也水漲船高。2016年,美國空軍發現F-22進氣道附近的隱身塗層磨損嚴重,於是準備招個標,找個公司把這一塊的漆補上。
F-22用的是美國第二代隱身塗層,它的隱身塗層相比第一代的F-117和B-2,已經耐用了很多。B-2據說是每次降落之後都要補油漆,因為當時研製的隱身塗層為了達到隱身效果,堅固耐用程度就不管了,所以飛機飛一次,因為氣流的吹洗和震動,降落下來,渾身上下塗層就跟頭皮屑似的往下掉。F-22因為用了海飛絲去屑洗髮水就好多了,第二代隱身塗層在保證雷達隱身性能的同時,塗層壽命也很高,正常情況下是不掉頭皮屑的,但有一個部位例外:進氣道附近。
蘇35在敘利亞的實戰大戲演砸了?剛回國就拆解維修2017.03.15新浪軍事
近日,俄電視台在一段俄國防部副部長視察共青城飛機製造聯合體的畫面中,披露了一架現役的紅色06號蘇-35S正在廠內進行維修工作。
從飛機機身上的塗鴉可以看出,這架飛機應該是去年1月底赴敘利亞首次執行作戰任務的4架蘇-35S中的一架。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這兩批次蘇-35S都是從生產廠家下線後,直接前往敘利亞執行任務的。
也就是說,首次實戰、同時也是剛服役1年左右的全新蘇-35S在執行完任務回國後就到廠家返修了。這是不是就證明蘇-35不靠譜呢?顯然不能這麼認為,畢竟蘇-35S出廠即赴戰場本身已經證明了俄軍對它的高度信任。
從機身上的塗鴉可以看出,這架“紅色06”號蘇-35S在敘利亞至少了170次對地攻擊任務,實際出動執行護航任務次數可能更多,也就是說至多不到2天就執行一次實戰任務。
至於蘇-35S返廠到底修什麼外界無從得知,但服役僅1年的蘇-35S就返廠確實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今天,北國防務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就通過披露的畫面和有限信息說說蘇-35S返廠可能是乾什麼。
首先要先確定的是,蘇-35S這次進廠是升級改進?還是保養?還是修理?每一個都有可能性,但是又有矛盾。
如果說是升級改進,依據作戰經驗修正一些設計,本來就是有可能的。而且這4架蘇-35S是2016年出廠,已經使用一年多了。這種新飛機每一小段時間就做小改是可能的。不過,以蘇-35S的現狀,需要的改動應該以軟件為主了,這通常可以在前線完成,不一定要進廠。而且在保修畫面可以看出,連進氣道可調斜板都已卸下,可見就算有做改進,也不是返廠的主因。
如果是平時保養,為何要進原廠?
如果是故障修理,那飛機帶著故障還要自己從敘飛回俄又飛回遠東,也太神奇了,所以應該不是故障修理。
合理推測或許應該是進廠做些改進,然後順便做保修。蘇-35S的大修週期是第一次1500小時,之後1000小時。而它設計上壽命是6000小時或30年,即以每年200小時計算。蘇-35S在敘總共也就4架,值勤一年,任務或許吃重,但另一方面敘的主力是蘇-34、蘇-30SM等,蘇-35S在那裡有點像是陪練,因此在敘利亞一年就用到要大修的可能性應該不高。
運20明年換裝國產航發有何過人之處推力超俄軍30% 2017.03.13新浪軍事
這幾天,全國兩會正在召開,全國政協委員、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在接受采訪時透露:我國自主研發的運-20目前還在試用階段,軍方反饋使用結果“非常滿意”;他還透露, “大概在明年或後年就能看到裝著國產發動機的運-20了。”
長期以來,由於國產大型航空發動機技術的不成熟,我國自主研發的大中型戰鬥機,運輸機,遠程轟炸機乃至大型客機,飽受“心髒病”的困擾,制約著我國軍用和民用航空業的發展。
關於運-20用國產發動機問題,一直是海內外關心中國空軍發展的人士的關注熱點。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運20採用的國產發動機WS-20。
WS-20,是以WS-10為基礎自行研製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該發動機及其後續型號還可作為大型客機、新型雙發中型運輸機、飛翼佈局遠程隱身轟炸機和第二代遠程反潛巡邏機的主要動力選擇。根據數據分析WS-20的推力至少是16.3噸,比D-30多30%,可靠性維護性更好。不僅大大超越了當前採用的俄製發動機,和美國的CFM56-7和GE90也相差無幾。
WS-20年初試驗成功,順利完成了12五計劃的要求。400小時的長試車試驗,一旦斷了就重來的嚴謹,足以說明WS-20可靠的品質和優異的性能。
WS10-B用的是取得技術突破的新一代單晶,我們相信在WS10基礎上發展來的WS20的單晶葉片技術只能更好,性能指標更高。這意味著w20的能耗更少,安全性能更高。(作者署名:鼎盛軍事)
回應
這些總師說的話基本可信。提升30%,那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每年看軍事新聞都是中國航發明年,後年。等到了第二年,又是明年,後年。
航 發有很多種,每次說的不是一個東西,多了解再抱怨
長期YY,是病,得治!
噴子,有病,得治!
無藥可治,只能滅殺深埋。
鋼材技術都還沒過關,還沒達到世界先進技術,發動機又怎麼能造的好呢
那你美爹幹嗎害怕搞反傾銷?打臉疼不?
倭奴秋田犬,逢中就狂噴,逢美就跪舔!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13/doc-ifychhus0994983.shtml
更重要的是,是否採用國產發動機,與運20的產量有什麼關係?俄羅斯在D30發動機供應問題,從沒有製造過麻煩,真正的問題不是發動機供應,扯涉運20的生產因素太多。
造飛機不簡單,尤其運20這樣的大型飛機,它本身的空機重就是達到60噸以上,為殲15的四倍以上,生產一架所消耗的材料相當於4架的殲15。要求也不低,許多都是超大號的。每年生產12架運20,幾乎相當於48架殲15,這個產量不低了。中國目前殲15的年產量也只有十架左右,即便把殲16等計算在內,中國重型戰鬥機年產也不超過30架。
如果中國空軍也擁有可與美軍C17機群相比的運20機群,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這意味著,為了大量生產運20,現有的生產企業絕對不夠用,規模擴大一倍以上。不僅是總裝線,相關企業也一樣要擴建,涉及企業數以千計,人員數以萬計,真不算一件小事。
由於C17的停產,目前全球處於量產中的大型運輸機僅有運20與伊爾76,運20除了滿足國內需求,還有不小的國際市場,想一想,我們自身的需求,以及出口的需求,對運20產量的需求真得很大,如何突破產量關,任何相當重的。(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這標題有點不靠譜吧?戰鬥機400架是可信的,這種大型運輸機400架,似乎是亂用軍費,
運20和美國的C-17有可比性嗎?運20最大有效載荷是66噸,C-17最大有效載荷是76噸,而且C17是93年都已經服役了,運-20才服役1年未到。單單C17機美國到現在已經生產了223架,還不算C130,C141,C5這些運輸機。加在一起美國有上千架大型運輸機,中國買俄羅斯的伊爾76總共到現在連50架都不到,自主生產的運20現在連5架都沒有,拿什麼和美國打,誰能告訴我?
我來告訴你,急啥?退回幾年前,運20,殲20都還沒有出來呢?我們的發展速度連你的美爹都沒有想到吧?我來告訴你,運20的66噸載重足以運載幾乎全部現役裝備。全國民眾都齊心協力,伸出手共同發展我們的國防力量(而不是像有些人自己不動手,在一邊說風涼話,吹陰風,看笑話),來就按這樣的發展速度,是會有那一天的。我們的發展不是為了打誰,而是讓誰都不敢輕易打我們的主意。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13/doc-ifychhus1070805.shtml
解放軍需要400架運20 但受一因素制約年產不足10架2017.03.13新浪軍事
運20的性能參數相當可觀,全長近50米,寬45米,最大起飛重量超200噸,載重超60噸,採用4台俄製D-30KP2發動機,最大時速在800公里,航程大於7800公里。未來會換裝國產渦扇20,推力更大,也更省油,可以裝得更多,飛得更遠。
運-20採用寬體設計,故看起來比較短、粗壯,這是為獲得一個即寬又高的貨艙,以方便運輸超寬、超高的貨物,60噸的載重量(60?運20最大有效載荷是66噸)與伊爾76相當,足以運載我軍幾乎全部現役裝備,7800公里的航程也不低,既便滿載也可以達4000公里,足以覆蓋中國全境任何一個地區。
運20在設計上不僅考慮空投的需求,更重視加強短距起降能力,其起降滑跑距離約為800米,更具備野戰機場起降能力,民用飛機沒法比的能力,可以直接將部隊運送到一線,甚至實施機降作戰。
運20從中國內陸機場以滿載起飛,其覆蓋區域也足以滿足需求。如果感覺不值觀,或者認為運20性能依然不夠的,那麼不如拿出地圖,以尺子量一下,4000公里是一個多大範圍。故而只需要部置於中部機場即可發揮大作用。
2016年,中國空軍列裝了首批2架運20大型運輸機,從2007年立項論起,中國僅有9年時間,即完成了一款200噸級大型飛機的研發工作,也算一項世界記錄,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大型軍用運輸機製造能力的國家之一。
我們對運20的需求可不小,除了作為大型運輸機,還要衍生出多種變型機,比如空中預警機、空中加油機等。且任何一個改型的需求都不小,僅保持一點估計,200架為最低限度,實際我軍的需求總量在400架以上。
運20的生產線已經運作起來,但是生產能力並不理想,目前每年交付的數量非常有限,從進口的俄式發動機數量來說,該機未來三年內的年產量不足10架,也許只有6到8架。既便隨著熟練度等提高,產量逐步增加,年產達到24架左右,這樣完成400架的需求,也需要15年以上,太慢了。
許多人把運20的生產問題想到的簡單了,甚至拍腦袋一股,將問題直指所謂的:發動機問題!又把問題扯回了所謂的性能問題,在是否採用國產發動機問題說三道四。卻完全不顧及,這樣一個事實:運20的性能完全滿足我軍的需求,再改進與提高,那就是錦上添花,好上加好。沒事總拿運20採用進口發動機說三道四,與其說是為了“先進而先進”,不如說想貶低中國的成就。
巴鐵看上中國一隱身戰機,未來成中美爭奪影響力的重要籌碼2017.3.10
殲-31據稱是以國際戰鬥機需求為主要銷售市場,並存在出口同時適度兼顧國內戰鬥機的需求。殲-31是在2012年完成首飛,估計現有技術狀態的試驗周期約5年,到2018年前後才有可能達到可交付狀態。據巴基斯坦黎明(QUWA)新聞網報道,巴軍工部長最近宣布未來將要製造第五代戰鬥機,這可能表明中巴兩國已經開始就殲-31合作研製進行接觸。
而殲-31開始設計並沒有明確的任務目標,不需要考慮具體的任務要求和性能標準,這也意味著該飛機 的設計靈活性很高,工程師可以根據實際能力與條件完成設計的寬鬆條件。
該機的氣動布局明顯採用了波束控制概念,所謂波束控制指的是將雷達照射波束集中到有限的幾個方向,這樣對方雷達就難以接收到連波回波,呈現閃爍狀態,不容易識別和跟蹤,殲-31採用的措施主要包括:機身邊緣平行,機體表面盡量減少鼓包、縫隙等雷達散射源,口蓋和艙門採用鋸齒狀,邊緣與機身邊緣平行,這樣可以將這些艙門的散射波納入到幾個主要反射波之中,另外通過採用吸波材料,機腹彈艙等措施還可以降低飛機的雷達的反射面積。
殲-31未來出口的主要對手為颱風、陣風和美國的F/A-1 8E/F與F-35A。相比前三個型號,殲-31有隱身的優勢:相比F-35A,殲-31則有成本上的相對優勢。而且中國還能夠提供比較完整的空戰系統,如可提供包括ZDK-03預警機、數據鏈等。這樣殲-31在面對F-16這樣的三代機時可以擁有首先發現,首先開火的優勢,這一點對地那些中小國家來說應該是非常具有誘惑力。
此外殲-31還具有價格公道,可靠性好,服務保障好的優點。可以說殲-31的作用很不簡單,是未來中國與華盛頓爭奪世界影響力的一個重要的籌碼,這讓美國是心煩意亂啊。
回應
很好,就應該打好殲31這張牌,走美帝的路,讓美帝無路可走
美帝負責研發,中國負責普及。哈哈
根本就不成熟 咋賣?
在你十幾歲的時候,也不成熟。別人說你不成熟,成不了大器,你咋辦?
一樓現在還讀小學前班的,你跟他說沒出息不成熟有用嗎?因為他根本聽不懂, 凡事要慢慢來,看吧!殲31己是初中生,也很快畢業了,一旦上中專高中後,就可以打假期工掙錢用,有能力的可以半工半讀自給自足了
這話說得有點水平good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3-10/doc-ifychhuq3748553.shtml
梟龍戰機有了國產發動機今後出口不用再看俄臉色2017.3.11新浪軍事
近期以來,有關梟龍戰機的好消息一直不斷,尤其是外銷工作,已有多國訂購,也許唯一憂心的事情:發動機。 目前採用俄製RD-93發動機,俄方曾表示要限制該發動機向第三國出口,以免梟龍搶了俄製戰機的市場,這讓人憂心,如果俄方切斷發動機供應怎麼辦?
這個問題放到10年前,絕對是一個大問題,如今“此一時,彼一時。” 中國梟龍戰機所需的國產發動機問早已經有了著落,預訂的替代型號:WS/渦扇13,又稱:泰山,已經研製出來,即將進入量產,其生產線已經開工建造,預計最快今年年底完工。 也就說,以後再也不用盼著俄出口RD-93了,我們可以使用自已的型號。
經過多年努力之後,WS13的主要測試作已完成,其樣機也安裝到梟龍試驗戰機上,如今主要為量產工作,以及改進與提高的問題。
WS13的外形尺寸為長4.14米,最大外直徑1.02米,全重約1100公斤,早期型號的加力推力86.37千牛,推重比7.8,最新型的WS-13E,通過增推減重等措施,將推重比提高為8.8,並有進一步提高的可能。
雖說有過巴方拒絕採用WS13的說法,但是卻無法證明言論無誤,對俄製RD-93的訂貨量依然為最初的100台訂單,尚沒有簽訂新採購合同,以戰機的生產週期因素,那麼等於宣布以後不再使用俄製發動機。
殲31也採用WS13發動機,不久前,首飛的殲31第二架原型機即已安裝它,讓殲31已成為真正的全國產化戰機,由於新發動機較以前的發動機推力增大不少,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殲31的性能。 再有,國產的大型無人機也需要新的動力,它也是不錯的選擇之一。(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又是發動機問題,看來殲31只能畫餅充飢了
你眼瞎嗎?
確實眼瞎,文章明明寫到泰山生產線即將完成,準備投入批量生產,殲31也裝了泰山試飛,
別再出現空中停機摔死人!
美國空軍自1975年至2015年,F16戰鬥機出現359次事故,導致84名飛行員死亡。你是不是在說這個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11/doc-ifychhuq3927262.shtml
据介紹,ARJ21新支线飛機是中國首次按照國際民航規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短程新型渦扇支线飛機,座級78座至90座,航程2,225公里至3,700公里,主要用于滿足從中心城市向周邊中小城市輻射型航线的使用。
王曉彤介紹,目前僅有兩架ARJ21-700運行在上海—成都的航线上,但ARJ21-700的設計指標也適應以中國西部高原機場的起降和复雜航路越障為目標的運營要求。而在中國陝、甘、寧、青等地區,大部分機場都是海拔高于1,500米的高原機場,特别是在青海省,除了西寧機場外,其它已建和擬建機場海拔均超過2,438米,都屬于高原機場。
眾所周知,在高原環境下,飛機发動機的性能將明顯減弱,发動機產生的推力會明顯下降,飛機的飛行性能和各系統狀態會相應发生變化,這對飛機的安全等級和運營能力就提高了要求。
ARJ21首次在西寧機場試飛成功,不僅為青海省高原民航事業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礎,還將加快中國中西部地區民航運輸業的发展,方便中西部地區的旅客航空出行。
新舟60遙感飛機成功首飛
大公報記者2017.3.10從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獲悉,該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研製的新舟60遙感飛機日前在西安閻良機場成功首飛。這標誌着中國遙感飛機的試飛工作向前邁出重要一步,並為後續型號的研發試飛等提供理論依據和改進方面。
3月9日,新舟60遙感飛機先後進行了1次低速滑行,1次中速滑行,3次高速滑行,狀態良好。當日10時37分,經過短暫地高速滑行,遙感飛機迅速離開地面衝上藍天。經過1小時2分鐘的飛行,飛機完成相應的飛行任務科目。
新舟60遙感飛機是以新舟60為基礎改裝設計的航空遙感對地觀測特種飛機。依託這一遙感飛機平台,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將打造屬於「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的航空遙感系統。該系統加載了先進光學遙感、微波遙感設備和環境大氣專用遙感設備,使其成為開展中國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有效技術手段,成為提高和發展中國遙感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實驗平台以及中國信息化建設和國家安全的科學數據源,促進遙感設備、遙感數據以及遙感應用的產業化。
http://www.takungpao.com.hk/mainland/text/2017/0311/65942.html
眾所周知,現代航空作戰強調體系化能力,也就是不光要有先進的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等主戰飛機,還要有預警機、電子偵察機、空中加油機、通信中繼飛機等多種特種支援保障飛機,海軍航空兵還要有高性能的岸基反潛巡邏機、海上警戒機。中國近些年來在主戰飛機和特種機方面的發展都很快,但是相比於主戰飛機,特種機的性能顯得比較遜色,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合適的平台。
中國空軍現在主要的特種機平台是在運8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高新系列以及運9飛機。雖然載荷能力、航程基本能夠滿足要求,但是軍用運輸機的結構設計和渦槳動力使其在巡航速度、最大速度、巡航高度、噪聲水平、機艙舒適性、燃油經濟性等都存在較大不足。例如運8高新機和運9飛機的巡航速度只有550公里/小時,巡航高度只有8000米,而C919的巡航速度則達到了834公里/小時,巡航高度只有12000米,同時機艙舒適程度高、噪聲低、燃油經濟性好,總體性能與波音737和空客A320相當。
環顧世界可以發現,大型民航客機的這些特點很合適作為大航程、需要較長滯空時間和頻繁使用的特種機平台,像美國空軍的E-3預警機、E-8戰場監視飛機、KC-135加油機、RC-135偵察機以及以色列“費爾康”預警機都是用改裝的波音707客機作為平台,美國研製的P-8A反潛巡邏機、“楔尾”預警機所用平台是改裝自波音737,美國研製的E-767預警機、KC-767加油機所用平台是改裝自波音767,美國空軍的KC-10加油機所用平台改裝自道格拉斯DC-10。正是由於美國民航機技術發達,所以美國在發展軍用特種機方面也是得心應手,有眾多平台可選。
作為與波音737和空客A320同級別的客機,C919無疑也有著作為軍用特種機平台的巨大潛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C919不能直接用作特種機平台,最大的障礙不在技術改裝方面,而在於其現在所有的許多機載子系統,特別是航空發動機都來自國外,改裝軍用機的話會受到很大限制,所以C919未來要想成為我軍特種機的平台,需要中國航空工業下力氣實現關鍵子系統和動力裝置的國產化,這樣才能讓C919自由用於特種機平台的改裝。
中國ARJ21飛機首次在青藏高原試飛成功2017-03-04多維軍事
据陸媒中新社消息,中國民用航空西北地區空管局青海分局綜合業務部部長王曉彤2017.3.4對外披露,經過為期7天16架次的高原科研驗證飛行, ARJ21-700首次在海拔2,184米的西寧機場完成高原機場的試飛驗證任務。
在150-200人座級,100噸以內的民用客機市場現在是被737和320長期壟斷,所以波音和歐洲的空客“雙寡頭”只需要不斷造飛機,稍微在某些局部進行改進拉長,就可以獲得足夠的豐厚利潤,而不需要再投入資金和技術進行更新換代,最後吃虧的是運營商和消費者。而C919作為一款和波音737,空客320同級別的競爭者,未來將為龐大的干線客機市場提供了一個新的可選擇對象。
不過大飛機的要求十分嚴格,需要飛20萬個小時、起落8萬多次不能出事故。所以在現代工業學習赶超的道路上,中國C919作為後來者,現在唯一的態度就是老老實實,認認真真,不懂就學。在國際合作時多學習別人的先進技術,成功經驗。但同時必鬚髮展自主創新能力,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絕對不能成為國際的代工廠。應該清醒的看到國際合作只是手段,自我發展、自主創新才是目的。只有掌握了相關核心關鍵技術,開拓創新,才能保證國產大飛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為將來的相關行業發展鋪平道路。
中國航空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具備發展大型飛機的技術和物質基礎。最為關鍵的是年輕人開始挑大樑,這一點甚至超過了產業發展本身也是讓西方有些寢食不安的。因為人起來了,普遍的大量的經過系統化教訓培訓,能勝任各個現代化崗位的年輕人起來了,這才是中國最大的底氣,因為時間在中國這邊。以後每10年,甚至每5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會越來越好,形成良性循環。當這些人更加成熟,更加開放,更加自信,擔當更大的職責和任務時,中國從“挑戰者”成功轉變成“領導者”,打破西方的壟斷格局。
為什麼C919客機一直備受美日高度關注 2017-03-06
2017年2月28日和3月1日, C919連續進行了兩次地面滑行試驗,這意味著C919距離首飛越來越近。而在此前的2016年12月21日,國產C919客機的發動機供應商——CFM國際公司LEAP-1C集成推進系統同時被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和美國聯邦航空局(FAA)授予了型號合格證,為C919投入商業運營鋪平了道路。C919只是一款大型民航客機,為什麼會引發各方,特別是無數軍迷的熱切關注呢?因為C919的出現不僅意味著中國將打破波音和空客在民航客機的壟斷地位,使中國正式成為具有研製和生產商用大飛機能力的少數國家之一,還在於C919將會讓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不再為特種機平台發愁。
運20總師:明年看到安裝國產航發新機將有民用型號2017.3.10中國新聞網
2016.7.6,運-20舉行了授裝接裝儀式,標誌著這款由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噴氣式重型軍用大型運輸機正式從軍入役。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透露,運-20安裝國產發動機已經有了時間表,大概在明年或者後年就能看到裝著國產發動機的運-20了。運-20入役8個多月,目前從空軍反饋回來的信息也是非常滿意。
運-20 2013.1.26首飛成功。
去年11月珠海航展,有兩架運-20參加。這是運-20服役後首次以空軍裝備身份亮相。兩架運-20,一架在展區做靜態展示,一架做動態演示。
去年9月《深空探測學報》刊發的一篇名為“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成就與展望”的論文。在文章中,作者提出一種科技設想,將運-20作為火箭載體,在一定高度釋放火箭,火箭在離開飛機後點火。
對此,唐長紅表示,“運-20作為專業平台來說,還有很多性能需要試飛,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能做很多工作。”未來運-20可以開發成多種系列化的專業平台飛機。
另外,唐長紅介紹,運-20因為本來就是貨運機,“將來肯定要開發民用型號”。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3-10/doc-ifychhuq3588454.shtml
我國產大客機進入首飛準備階段憑一優勢令歐美不安2017.3.10 新浪軍事
據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國產大飛機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最近表示,國產大飛機C919在已經進入首飛準備階段,但還要進行大量的試驗,比如滑行試驗,還有首飛的評審會要進行,這些工作完成以後將會首飛。另據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國產大飛機C919訂單數量已達570架,未來C919將爭取佔據國內30%的市場,並積極的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不過目前世界的民機市場,特別是乾線飛機已經被美國的波音和歐洲的空客“雙寡頭”瓜分殆盡,絕對不允許任何第三家進入,要想後來者居上談何容易。而且對待後來者,無論是敵是友,只要敢於挑戰其大飛機市場禁地,“雙寡頭”必會格殺勿論。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如何從波音、空客“雙寡頭”壟斷中成功突圍,是擺在中國面前的重要課題。
其三:桅杆的佈局將會有大的變化。我軍目前不論是護衛艦還是驅逐艦,都採用前高後低的雙桅杆佈置方式,如沒有相控陣雷達的驅護艦054A、052B等,其前桅杆通常採用頂闆對海/對空搜索雷達,其後桅杆通常為對海/對低空搜索雷達以及快反/低空補盲雷達。在擁有相控陣雷達的052C/D型驅逐艦上,通常採用前桅杆搭載對海/對低空搜索雷達,後桅杆搭載米波遠程雷達。就像之前其一所預測的,在我軍新一代護衛艦上,預計將採用一種類似“武仙座”相控陣雷達的新型雷達,那麼,前後桅杆的佈局也就會有相應的變化,即採用前低後高的佈置方式,同時,由於採用了新型的相控陣雷達,對海/對低空搜索雷達還會繼續裝艦,但卻缺少遠程的雷達,所以,預計還會有一款代替米波遠程雷達的新型雷達用於執行遠程探測和早期預警的功能。而這樣的新雷達預計也將會應用在052D型的後續改進方案中。
其四:近防武器系統的佈置方式有所調整。目前054A型護衛艦採用的是在煙囪桅兩側各佈置一門730/1130近防砲用於執行近防任務,這樣的佈置方式有效節省了空間,但對於前後兩個半球來襲的導彈就顯得無能為力了,雖然76mm主砲可以提供一定的防空能力,但畢竟不是專業的近防砲,對空攔截能力有限,在新一代護衛艦上,這樣的局面將有所改觀,預計會採用052D型驅逐艦上的近防系統佈置方案,前部採用1130近防砲,後部機庫頂部佈置HHQ-10近程防空導彈,良好的射界保證了前後半球和側部半球都可以有良好的保護。
其五:雙機庫將有望在新型護衛艦上出現。我軍現役的驅護艦上,普遍被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僅有單機庫且直升機起降甲板面積普遍較小,隨著航母編隊的反潛需求越來越大,專業反潛艦越來越成為了海軍的急需品。在新一代護衛艦上,現有的情況預計將會徹底改變,隨著我軍新一代反潛直升機即將問世,現役的驅護艦直升機起降甲板面積已經遠遠不足以支持新型直升機的起降尤其是高海況下的起降、掛彈等作業,加大甲板面積,增設雙機庫已成必然。
其六:動力系統的更新換代將成為最大的亮點。從阿布扎比防務展上展出的新模型可以看出,其模型上的煙囪顯得十分詭異,筆者猜測,其有可能採用了全新一代的動力系統,所以此煙囪才會如此奇特,完全迥異於目前的各類現役驅護艦型,當然,具體是柴-電、柴-燃、燃-電還是其他什麼類型的動力系統,還有待進一步的了解具體情況才能知道。(作者署名:浩漢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28/doc-ifyavvsh7151232.shtml
不久前,國產的30兆瓦級燃氣輪機已經投入商業運行,更大的40兆瓦級船用燃氣輪機已在2015年試製成功,如順利完成測試工作,成功裝艦的話,它將是世界上功率最大的艦用燃氣輪機。也許航母採用核動力更理想,但是使用燃氣輪機的常規動力方案也依然有不小的吸引力。
原本大型燃氣輪機技術僅掌握少數國家國手中,如今中國突破了,對中國海軍發展的未來具有決定性意義,從而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國海軍多年的大型水面艦艇動力問題。
回應
在國際上不知道幾流,在中國當寶貝。
烏克蘭GT25000,額定功率為25000~29000kW,效率為35.8%~37.5%,與美製LM-2500大體相當。國產QC-280功率由40000提高到50000馬力,熱效率由37%提高到40%。
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就是使用燃氣輪機,而且還是電力推進。
40兆瓦船用燃氣輪機,功率比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燃氣輪機還要大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28/doc-ifyavvsk3969937.shtml
中國三體戰艦亮相海外但不會裝備海軍自用版更科幻2017.02. 新浪軍事
在最近舉行的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上,我國展示的多款出口型護衛艦模型,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出一些我軍未來護衛艦的發展方向。
其一:依然注重現有系統的整合,新技術應用範圍較小。從展出的各類艦艇模型來看,我軍新一代護衛艦還依然會採用傳統的單船體設計方案,時髦的三體艦預計將只是一種備份方案或者僅作為出口型護衛艦展出。我軍未來的主戰艦艇依然會裝備現有的多款主戰武器,例如導彈垂直發射系統、730/1130近防砲、YJ-83反艦導彈等,但雷達方面應較現在的054A型導彈護衛艦有所更新,筆者預測有可能會搭載一款類似法國“武仙座”相控陣雷達一樣的先進雷達,從而代替現有的382雷達。
其二:更加註重隱身化,從阿布扎比展出的幾款模型以及目前正在建造的055型大型驅逐艦的艦首外形來看,我軍新一代的護衛艦外形,將會比現有的054A型護衛艦更注重外形隱身和紅外隱身,例如採用055型大型驅逐艦類似的艦首舷牆,取代現有落後的艦首舷牆佈局,錨機艙徹底放入艦體內部,有些類似於法國阿基坦級、新加坡勇敢級的艦體前部佈置方式。
烏克蘭售華先進發動機中國將其國產化後或用於航母2017.02.28新浪軍事
1993年,中國與烏克蘭簽定技術轉讓協議,引進GT25000燃氣輪機技術,俄文編號:Д-801或M-80,英文編號DA80、 DN80。這是非常寶貴的先進發動機技術,燃氣輪機為現代水面艦艇的主流動力,中國從上世紀60年代即開始研發,可是一直沒能取得突破。更不要說,該型號性能先進,屬於三軸船舶燃氣輪機,額定功率為25000~29000kW,效率為35.8%~37.5%,相當先進的性能,與美製LM-2500大體相當。
這份合同的簽署引得俄羅斯相當不滿意,烏克蘭竟然將如此一流的技術竟然轉讓給中國,卻沒有交到俄羅斯,但是最生氣的卻是美國,為了封堵中國,美國已禁止再向中國出售LM -2500,可是被烏克蘭能弄得前功盡棄。烏克蘭先向中方供應了10台,用於052B與052C型驅逐艦,一共有4艘安裝,解決了中國海軍的大問題,隨後又開始轉讓技術。
中國在實際使用中,也發現其不足之處,主要問題就是採用比較簡單的罩體,排氣管與燃氣渦輪不在同一底座上,引發了不少問題。後來在1998年,開始國產化工作時,中方參考LM-2500的使用經驗,對該機進行了一系列改進,包括安裝一個箱體式罩體,經過改進之後,雖說在各項性能與烏克蘭原產機組相當,但是在維護性,操作性等方式有了不小的提高。
2004年,國產化型號定型為:QC-280型燃氣輪機,現已裝備於052C/D導彈驅逐艦。到了2011年時,我們已把國產化率提高到95%以上,基本實現材料、工藝等國產化,等於完全掌握其技術。隨後即開始,進入性能提升階段,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以提高系統性能。
這一系列的工作,烏克蘭方面也是受益不小,也將相關成果應用到自已的型號上,研發了民用型號,後來與俄羅斯合作開發的GTE M90FR,也是GT25000的改進型。
中方在QC-280改進工作已應用了大量的自有技術,將其性能有了不小的提升,功率由40000馬力提高到50000馬力,熱效率由37%提高到40%,未來有望實現熱效率為45 %,為中國海軍未來艦艇理想的動力系統。
經過國產化及改進工作,中國掌握了先進艦用燃氣輪機的設計經驗及製造工藝等,從本世紀初,先後自主研發多種不同的燃氣輪機,比如:QC-70,以太行發動機核心機為基礎。
相關新聞
俄S300導彈發射後墜落:炸毀2台發射車4枚導彈(圖)2016.12.05新浪軍事
俄戰略潛射導彈21次發射竟失敗10次如何與美軍對抗2016.12.13新浪軍事
回應
北風之神表示很受傷,艇好了,配的導彈沒發展成功。俄海基核力量出現嚴重空白。老的艇和彈不得不延壽後超期服役.
很正常,中國導彈的研發失敗次數只比這多,不會少。俄缺乏資金,研發的時候偷工減料而已。關鍵是在研發的時候把所有錯誤都發現,而不是到裝備後才發現設計問題。
不要偷換概念,研發時發射失敗和服役後發射失敗是兩個概念。
侯知建的文章一針見血,支持,只是某些二毛子不開心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13/doc-ifxypipu7978956.shtml
相關新聞
俄庫爾斯克核潛艇沉沒背後- 壹讀
俄航天局:一貨運飛船發射失敗 大氣層中燒燬搭載2.5噸重貨物2016.12.1
俄飞船为何再次发射失败:缺钱缺人将继续烂下去
俄“質子M”火箭零件以次充好致多次發射失敗
俄媒體盛讚神舟十一號返航和中國航天成就2016.11.18
外媒稱中國加速航天探測計劃美憂打不贏太空競賽2016.12.05
俄航母再出包 米格-29因阻攔索斷裂而墜毀地中海2016.11.15
俄航母出問題戰機無法著艦 8架蘇33進駐敘機場2016.11.29
Mig29取代Su33上航母 占印度便宜的權宜之計- 壹讀
俄再延向印交付航母时间 印海军力量被指受创2012.10.11
俄研十年沒造出艦載發動機 若無中國動力恐寸步難行
回應
俄的航天發射、導彈發射接連受創,應該不是一個個偶然事件,是經濟、科研、管理……的綜合反映。
蘇聯時代的軍事遺產頗多,但這些年關注軍事都發現一個共識:毛子對武器裝備的維護很差,不算這個事故,它唯一的航母一走黑煙直冒就是不爭的事實。
俄真的是日薄西山了
武器的狀態令人堪憂啊,沒錢維護?
俄產品一直都有傻大笨粗的缺點!
毛子質量堪憂,都是伏特加喝的人同傻瓜一樣,如同他們的航母冒黑煙!
S-300是冷發射,不是發射後墜落,而是沒有飛離發射筒時發動機就點火了,引爆了其他筒子裡的導彈。
回應
俄羅斯只是缺錢而已,底蘊要強中國很多的
毛子是有底蘊,不過好多底蘊都在烏克蘭...
主要是錢,沒錢寸步難行,11356,22350還有20380都是很優秀的軍艦,可惜俄羅斯的經濟實在不給力。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28/doc-ifyavvsh7172528.shtml
俄最新20386型戰艦開工 在等中國發動機2016.12.01新浪軍事
回應
俄研十年沒造出艦載發動機 若無中國動力恐寸步難行
亂七八糟武器規劃,現代化作戰理念離大鵝磚家太遙遠了,上世紀中後期的作戰思路,太奇葩了,這麼多武器阻礙了水兵的居住環境,嚴重違背現代海軍理念
楨:歐俄印都妄想以小盾代美中大盾,但有皆小盾雷達安裝在塔形桅杆高處,限制了雷達天線的尺寸和重量,會影響艦艇的穩定性和操縱性,轉彎易傾覆之弊。尤其蘇俄「大而全小而全」之造艦模式,把一、二千噸級20380型輕護當四、五千噸級大謢用;把四、五千噸級22350型大謢當八、九千噸級神盾驅逐艦用;把八、九千噸級21956 型神盾艦當上萬噸級巡洋艦用,多不適於當遠洋艦隊用!
印度軍艦翻船:2016.12.5發生了相隔萬里的兩次匪夷所思的軍事事故。一個是俄航母上一架蘇-33拉斷阻攔索墜入大海,另一個則是印度P-16A型貝德拉號導彈護衛艦傾覆,導致嚴重受損。這兩起事件看似互相孤立,但細想想,兩起事件又有著共同的肇因。印俄都正面臨著一個問題,即綜合國力難以支撐起海軍雄心。印俄海軍這種小船裝大砲的設計是不合理的。
相關新聞
印度海軍慘劇頻發 印幫越南培訓蘇30和基洛潛艇 中國徹底放心2016.12.08
俄Mig29/Su33接連因阻攔索斷裂墜海 遼寧艦用國產裝備遠勝俄
俄航母攔阻索曾拒賣中國 如今卻曝致命缺陷遭華反超
俄航母出問題戰機無法著艦 8架蘇33進駐敘機場
Mig29取代Su33上航母 占印度便宜的權宜之計- 壹讀
蘇33比殲15到底差在哪 航電缺陷或令其全部被淘汰
俄再延向印交付航母时间 印海军力量被指受创2012.10.11
美軍望印度海軍牽制中國 視察印國產航母后卻被嚇傻2016.11.30
美媒對比遼寧艦與美俄航母異同:中國海軍進步太快2016.12.16
美媒2016.11.17稱遼寧艦不可能具備實戰能力 12月初被航母編隊實際使用武器演習打臉
此外,還有一個基本條件是船廠的起重能力,艦船在建造時需要起重設備(通常有門座式起重機和門式起重機)調運分段進行總組。 根據公開的資料,法國自用的“西北風”中最重的分段達690噸,而縱觀上述7個船廠,起重能力最強的是北方機械製造廠,但僅能起運520噸的物體,其它船廠的最大起重能力均在200噸以下。
從這個角度,目前俄國內尚無滿足“西北風”建造條件的船廠。 北方機械製造廠是其中條件最接近的,但前提是必須對船廠進行設備的升級。
從上述兩個基本硬件設施的例子可以看出,當前俄羅斯造船工業的硬件設施幾乎可以用“窘迫”來形容。 北國防務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在於前蘇聯的整個工業體係幾乎圍繞軍工領域,造船業也是如此,前蘇聯解體之後因為無軍艦可造,船廠的發展只能陷入停滯。
假如俄造船工業在蘇聯解體後能夠迅速轉入民船的建造,那麼俄造船工業將會是另外一番局面,通過民船的建造不大可以維持住人才隊伍,還可藉此對硬件設施進行升級。
以我國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軍艦的建造也成進入一個低潮期,但是傳統的軍用造船廠通過涉足民船建造,保持了生產,硬件設施也在不斷的更新,為進入新世紀之後的造艦高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現在俄羅斯造船業的基本硬件設施已遠不如我國一些用不大三四年時間建立起來的大型民營造船廠。 例如上表中俄7家核心船廠所列的硬件設施,中國一家民營船廠金海灣重工的能力就接近它們的總和,有些甚至更加突出。
當然,即便造船技術和硬件設施較為落後也還是可以把船造出來的,那為什麼俄羅斯造一艘中小型艦艇也要10多年呢? 除了一些造船廠(如阿穆爾造船廠建造20380型輕型護衛艦用了10多年)是因為自身原因,更主要的還是配套廠家的供應不上,例如22350型最初缺炮、缺雷達無法出海海試,現在防空系統問題無法解決,致使交付海軍的時間一拖再拖。 烏克蘭危機後,22350型、11356R型、20280系列的建造被全面波及,22350型、11356R型短期內的建造已經停止。
因此,可以說俄羅斯造船業當前面臨的問題除了造船業自身的問題,還有整個國防工業系統的問題,短期內要解決是不大現實的。 需要在未來一段時間投入巨大資金進行改進升級,2010年前後俄羅斯不缺錢時曾作出解決問題的嘗試,但最終隨著經濟危機的到來而無疾而終。 未來走向如何,我們還要繼續觀察。
揭俄軍艦難產幕後:7大核心船廠硬件不如中國一民企2017.2.28 新浪軍事
月初,俄工貿部長丹尼斯∙曼圖羅夫表示,近10年來,俄羅斯共建造250多艘戰艦和約400艘排水量100噸以上的民用船舶,這個數字是上一個10年的1.5倍。 他強調,“我們得以克服造船業的危機。”
當前俄羅斯的軍用造船業的多數領域可以說是舉步維艱,曼圖羅夫或許是想講述俄羅斯造船業的“成績”,但這個“成績”與中國一比相差就太遠了,尤其是民用船舶10年產量或許還不及中國一年。今天就以俄羅斯曾經試圖建造“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為例,講講俄羅斯造船業當前的困境。
俄羅斯向法國採購“西北風”無果早已塵埃落定,但很多人只記得俄羅斯採購了2艘艦艇,卻忘了俄羅斯最初計劃在引進2艘之後繼續引進技術完全自主生產後續2艘“西北風”。
俄羅斯當初為什麼引進“西北風”? 原因或許不只一個,但引進製造技術絕對是關鍵原因之一。 俄羅斯雖然也是一個工業強國,但是艦船製造工藝普遍較為“粗糙”,在經歷蘇聯解體之後,建造技術和設備一支裹足不前,其整體技術水平與歐美造船強國有著不下15年的差距。
例如俄羅斯在建的22350型、11356R型、20280系列等主戰艦艇使用的造船技術多為基本的分段式造船法,部分更小的艦艇使用的則是更古老的造船方法。 而模塊化造船已經在歐洲、乃至我國開始普及,“西北風”就是採用模塊化造船的典範。 俄羅斯雖然最終沒有得到“西北風”,但通過讓俄國內船廠造了半段“西北風”應該也收穫頗豐。
要造船首先要考慮的是這個船廠的硬件設施,如果硬件設施不能符合要求,那麼建造也無從談起。 俄羅斯國內的主要軍用造船廠有北方機械製造廠、北方造船廠、楊塔造船廠、阿穆爾造船廠、紅星造船廠、波羅的海造船廠以及海軍上將造船廠等7家,目前這些船廠均採用室內總組最後利用浮船塢下水的模式。
像“西北風”這樣的大型艦艇最好的建造方式是在幹船塢中建造,然而上述7家船廠僅北方機械製造廠和紅星造船廠有乾船塢,而紅星造船廠的船塢太小無法容納“西北風”,此前有報導說北方造船廠也正在建造一個大型船塢,但是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消息。
最近,中國海軍頻繁訪問海灣國家,並在傳統意義上的受美國保護的海上航線,如南中國海、印度洋、西太平洋上顯示存在,並展示武力。 上個月,一艘中國潛艇停靠在馬來西亞沙巴州的一個港口,這是中國潛艇第二次訪問外國港口。 這艘潛艇來自於索馬里海域打擊海盜的行動,從2008年開始,中國就一直通過護航行動,學習海軍作戰的寶貴經驗。
此外,中國軍艦也經常出現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的港口,與其不安分的區域競爭對手印度隔海相望。
而一位駐北京的西方外交官更加感慨的說,“中國海軍,實力投射!”(作者署名:虹攝庫爾斯克)
回應
以前維護中國海洋特別是遠海權利的能力實在太弱了,海軍除了維護國家主權以外,平時也能讓中國漁民少受他國欺凌,不要說韓國了,連菲律賓,越南都對中國漁船開槍
必須加快建設軍隊,不然經濟建設成果會被訛詐,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仍然是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
海軍硬件更新了,應用人才更新追趕得上嗎?最重要的海軍軍官行不行,我沒有看到一個有突出能力的海軍軍官,也沒有看到海軍偉大級別的戰略思想和規劃。
就問一句,為什麼要讓你看見。
這些要是都讓你看見了,咱國家就別玩了
海軍偉大級別的戰略思想和規劃,這個嘛,早就有了,但是,現在還不易公開的宣揚
中國應該學習美國,將全球分為幾個戰區,取得軍事基地,維護自身利益!
那是長期目標,中短期目標,應該是掌控南海和印度洋吧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28/doc-ifyavvsk3935326.shtml
中國海軍從印度洋出擊大西洋18個基地群直插美後院
在國外軍界,炒作中國海軍打造印度洋“珍珠鍊”的聲音從不停歇。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2017.2.24報導,繼吉布提之後,納米比亞沃爾維斯灣港、斯里蘭卡的科倫坡港、巴基斯坦的瓜德爾港也正在成為中國海軍的海外基地。此外,中國還將在也門、莫桑比克、阿曼、塞舌爾、肯尼亞、坦桑尼亞和馬達加斯加等地建立基地,據稱中國計劃建設的海軍基地共有18個之多。中國之所以要建立這些基地,是出於與相關國家“互惠互利,友好協商”的目的,並強調這些基地不同於“美國式”的軍事基地,這些港口是“補給、停泊和維修基地”。
外媒稱中國去年服役18艘主力戰艦超越整個1990年代 2017.02.28新浪軍事
近日,美國軍事評論員本•布蘭查德和邁克爾•瑪蒂娜發表署名文章《對特朗普的不可預測性導致中國加大海軍作戰實力》。
文章指出,解放軍海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國防資源投入,以加強自己在全球的控制力,並試圖挑戰美國在公海上的主導地位。
中國第一艘航母穿越海峽,中國潛艇訪問東南亞,更多新型的戰艦出現在過去從來沒有中國軍艦游弋的地方,都顯示了中國的這一態度。
而隨著美國新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承諾為美國海軍建造更多的船,導致了與其在熱點問題上有所分歧的中國的不安。 而起碼在中國南部、東部海域,中國海軍正在縮小與美國海軍的差距。
一位駐北京的亞洲某國外交官告訴記者:中國最近的海軍行動即是危機也是機會。
文章指出,2016年中國海軍先後有18艘艦隻交付,這主要包括新型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和輕型導彈護衛艦。 這些還只是主力艦隻,而如果包含勤務輔助艦隻,比如電子偵察船、綜合訓練艦、補給艦等,以及大量小型船艦的話,中國在去年基本上每週都會有新船艦交付使用。
要知道,在整個上世紀90年代,中國海軍一共只接收了3艘新型的導彈驅逐艦和4~6艘新型的導彈護衛艦。 可以說海軍在2016年一年中就收穫了比上世紀90年代十年還要多的多的也更加新銳的艦船武器裝備。
不過文章也指出,中國海軍在航母的數量和使用方面遠遠落後美國,美國擁有10艘超級航母,而中國僅擁有1艘“遼寧”號。
文章援引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中國人民解放軍前高級顧問徐光裕少將的話:中國深知美國海上力量的能力,“這就像一場馬拉松,我們落後了。我們需要踩油門。”
美國海軍也將在近期投入大量財力增加艦隊的規模,將從現在的290艘艦艇增加到350艘艦艇,這將是美國海軍歷史上又一次大規模建設。 而此舉有可能使應對中國的崛起。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政府官員表示,中國海軍的發展,“我們知道這是一個15~20年的項目,每年都在向他們所抱負的藍水海軍前進”,……“新的預算顯示其前進的短期目標是將海軍部署在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而中期目標是延伸到印度洋”。
而全面採用包括低可視度軍徽的殲-20,在目視隱形方面更是做到極致,這或許有兩方面的原因考慮。一方面,目前殲-20還是一種保密程度很高的戰機,面對敵特或者敵國的衛星偵察,停放在地面的殲-20如果使用了“割裂迷彩”這樣的塗裝,可以讓戰機上的保型電子天線、設備、維修口蓋等隱蔽在這身迷彩之下。
另一方面,隱形戰機之間的空戰,因為雙方雷達對於隱形目標的截獲距離可能都會大為縮水,傳統的超視距空戰(BVR)形態會更加可能變成視覺內空戰,在你追我趕的“狗鬥”中,隱形戰機依賴機上的前視紅外跟踪系統(IRST)和分佈式光學探測系統以及飛行員的目視搜索來鎖定敵機,除了減少戰機發動機噴口紅外特徵外,在飛機塗裝上也必須考慮可見光和紅外隱形效果。
正因為如此,美俄的四代機的塗裝都普遍採用了這種低可視度設計。美軍的F-22,F-35都採用了美軍使用十分成熟的空優灰塗裝,軍徽、戰術編號都是採用低可視度設計,而俄軍的T-50,也是採用了類似殲-20的“割裂迷彩”塗裝,通過這一設計干擾敵方的目視鎖定。
塗裝的小小細節,體現了殲-20在設計之初就面向實戰,低可視度塗裝不僅為殲-20帶來了目視隱形更好的效果,還讓飛機的“顏值”更好。
只是殲-20的塗裝如此漂亮,還真讓人有點不太習慣,畢竟下面這“空中美男子”同款,看起來才更像是我們熟悉的的塗裝風格。(作者署名:非著名鍵盤俠烏龍)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27/doc-ifyavvsh6888301.shtml
中國新型圓筒爆轟式發動機實現突破性進展,技術已經超越美國2017-01-05
中國為何在最近如此高調宣布這則新聞:發動機已經開始彎道超車?
近日,一則官方新聞讓中國軍迷圈炸開了鍋,據了解,由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出版的美國航空航天期刊(Aerospace America)近期發表了2015年美國及全球航空航天的綜述,並用四分之一的版面介紹了王健平教授領導的北京大學工學院燃燒推進中心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的研究進展。
目前,被廣泛研究的爆轟發動機主要有三種,分別為駐定爆轟發動機、脈衝爆轟發動機和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其中最後兩種目前已經作為最有研究價值的發動機選型,而被多個國家重點研究,目前,美國國防部先期研究計劃局(DARPA)、美國空軍科研辦公室(AFOSR)、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NRO)、美國能源部(DoE)都在研究這種發動機,可見重視程度之高,美國為啥重視中國取得的科技成果,因為美國人在這一領域第一次開始落後了,這是美國始料未及的,如果中國率先研製出真正實用化的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那對美國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超越,中國也很有可能在發動機領域第一次彎道超車。
https://kknews.cc/zh-tw/news/mgrkmoz.html
殲20割裂式迷彩變虎斑式隱形戰機鑽研塗裝意義多大2017.02.27新浪軍事
軍迷圈裡有一個評價國產武器裝備外觀的順口溜,叫:“土鱉不土,戰鬥力五”,也就說美學也是戰鬥力。
近日,有軍迷發布了殲-20最新量產型飛機的新照片,顯示該機換上了一身從未出現過的“虎斑迷彩”,加上去年10月一架殲-20曾換上一身“割裂迷彩”,殲-20顯然在測試塗裝的隱形效果,這對隱形戰機而言有意義嗎?
不論是此次出現的“虎斑迷彩”還是“割裂迷彩”,顯示中國空軍對殲-20的視覺隱形設計十分重視。在殲-20交付空軍後,空軍相關研究部門除了對這兩種塗裝方案進行對比測試外,還讓殲-20量產機拋棄了原型機階段十分顯眼的紅五星,而改用低可視度的軍徽、戰術編號等。
近年來,中國空軍對國產軍機的塗裝經歷了不斷探索的過程。和二代機經常是全機亮白色的塗裝相比,以殲-10、殲-11為代表的空軍第三代作戰飛機,普及了灰色的空優塗裝,而且如果你仔細觀察殲- 10的灰色塗裝可以發現,機腹會比機背顏色要淡一些,讓很多老軍迷印象深刻的“綠頭殲-8”後來也換成了灰色塗裝。
從目前性能來看,殲- 20在機動性能、超音速巡航性能等方面肯定不如F-22,不過仍舊可以對抗F-35,壓制周邊國家和地區三代改進型及三代半戰鬥機也沒有問題,所以中國空軍對殲-20要求比較迫切,殲-20在列裝過程之中,可能也採取殲-10當年同樣的方針,以便讓部隊能夠迅速熟悉四代作戰飛機。
蘇-35SK引進之後,它配備的是AL-41F-1S/117S渦扇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14.5噸,而殲-20的AL-31FN-M1大約是13.5噸。 如果換裝發動機則需要對戰鬥機進行較大修改,這些都需要時日,中國空軍可能還是希望殲-20能夠快速裝備部隊,況且以AL-41F-1S性能來看,它與F-22的F -119還是有差距,殲-20換裝之後,雖然性能有所改善,但是在超音速巡航、機動等性能方面與F-22還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中國空軍近期可能不會為殲-20換裝117S.
根據相關資料,中國相關單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新一代高性能發動機總體技術方案,…..按照國外慣例,…., 中國相關單位在2011年完成新一代發動機驗證機的試制,那麼距離實用還是有較長的路要走, 比較樂觀的估計就是WS-15大約可以在2020年左右設計定型,考慮到戰鬥機換裝發動機還需要重新設計、試飛,所以殲-20全狀態戰鬥機可能不會早於2025年裝備部隊 。 (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若為真,哪落後的太多!到2025,美國第六代機發動機都搞出來了!追了這麼多年,還是差一代,悲催啊!
別逗了,美國的第六代機連招標計劃都沒出來呢。到底是空天一體化還是無人智能化都不清楚。
2B,殲二十就現在的能力秒殺F35毫無壓力,比F22在發動機方面還有一些差距。但現在四代機主要比的是隱身能力、電子、雷達和導彈的水平,跟本不會去近距離格鬥。所以殲二十對F22的差距是非常小的。在實戰中就看誰戰術發揮的好。
隱身對隱身,發現距離短了,相反,更容易狗鬥!
在隱形不分強弱之狀態下, 除了發動機之比, 戰機的搜索和火控雷達以及與之配合的超遠程空空導彈是否犀利, 火控雷達是否能有效鎖死對方, 是否能勝別人一籌也是關鍵, 戰機再厲害的飛行能力最後也還要是以導彈一搥定音式地擊落對方為準。
稍安勿躁,三年後會定型量產,從而J-20會進入到B型階段。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27/doc-ifyavvsk3650268.shtml
國營企業是造不出什麼好產品的,只要有私營企業進入的領域,國營企業永遠競爭不過私營企業,所以光靠吹牛沒用,發動機中國如果還是國營企業開發,永遠追不上美國,別自己騙自己了,差距現在是越來越大,錢投入的越來越大
胡說!F35說好的3至5千萬元一架到如今變成近2個億?!這就是私營的好處?
2025年等你裝備推重比10的發動機了,美俄已經用推重比12的了,你還是落後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27/doc-ifyavvsh6861400.shtml
兩因素令俄航發可靠性不如西方中國屢犯同樣毛病2017.01.16新浪軍事
2016年11月,俄羅斯海軍航空兵一架新型米格-29K艦載戰鬥機在“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進行著艦訓練中失事墜毀,據事後調查元兇很可能是其使用的RD-33MK供油泵故障導致雙發失效。而同樣是在11月,蘇-35的發動機117S首次以AL-41F-1S的新命名亮相,它是俄現役最先進的軍用發動機,但其全週期壽命也僅為2000小時,遠遠低於西方同類發動機產品。俄航空發動機的壽命和可靠性為何不如西方發動機?
薄弱工業基礎是主因
發動機配套戰鬥機的思路有問題
回應
楨:太行大修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美國民用發動機4000,軍用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都是從短到長,毛子AF-31開始也是30,美國的F100也讓F15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中國3年內不會為殲20換航發 加快生產速度壓制F35 2017.02.27新浪軍事
根據海外資料,目前交付殲-20可能仍舊處於A狀態,配備AL-31FN-M1渦扇發動機(WS-10A?),不過A狀態的殲-20對於中國空軍來說已經能夠解決燃眉之急。
從目前來看,美國空軍正在加速用四代作戰飛機替換三代作戰飛機,除了F-22之外,F-35也開始批量生產200架,今年還有超過60架F-35交付給,隱身戰鬥機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擴散趨勢也非常明顯,除了F-22經常到沖繩輪訓之外,駐日美軍已經開始佈署第一個F-35中隊,日本航空自衛隊也接收了第一架F-35A戰鬥機,這樣就對中國空軍造成了沉重的防空壓力。
因此,渦扇-15目前最樂觀的進度是已經進入“科研試飛階段”,尚未進入關鍵的“設計定型階段”。
從美國第4代發動機的研製過程來看,F119研製從1991年開始,於1999年實現設計定型,於2002年7月獲得初步使用批准,2005年12月,配裝F-22飛機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也就是說,美國F-22使用的F119從設計定型到裝備的目標戰鬥機具備初始作戰能力,用了幾乎6年的時間。 參照F119的研製、試飛進度,即使渦扇-15的進展一切順利,也要到2025年左右,裝備殲-20才能夠初步形成戰鬥力。 而從上文提及的某型發動機開始了“全新的研製歷程”來看,渦扇-15在研製過程之中,可能經歷了近乎推倒重來的過程,所以,2025年左右渦扇- 15(裝備的殲-20)能否形成初步戰鬥力,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於在使用俄AL-31某改型的殲-20而言,如果想在動力系統上有所提升和改進,達到抗衡F-35的目的,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已經在其他機型上取得了一定使用經驗的“渦扇-10”改進型號,二是蘇-35的117S。(作者署名:迷彩派)
回應
沒辦法這個航發必須靠積累沒有捷徑。
我們官方說法是三十年,但我認為不低於四十年。
到2025年,美帝的新一代發動機已經成熟了。淚淚
你們太謙虛了,直接說差距是300到400年比較滿意
話糙理不糙。至於差距嘛。恕叔實言,七八十年吧挖鼻屎
真不想罵你,二戰美國發動機是啥腦殘
作者還是不了解中國官方八股文的特點:當某科技項目被八股文披露“已處於研製狀態”時,往往已經是“處於試用狀態”了,當八股文披露“已處於試用狀態”時,則非常可能已經處於“近似實用”的狀態了,殲10殲20以及052D、055型神盾艦皆是如此套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渦扇15很快就要公開露面了。
這個事只有核心人物才知道,大家也就是猜猜而已。還可能已經在用WS-10A了呢!
中國發動機產業的效率快趕上中國男足了
真的不要吟嘲熱諷,航空發動機太難就好比是考試各科都得滿分一樣難!多少年來除了技術原因之外,急功近利也是航發落後的原因之一,我們這些人與研製航發的人比肯定是不如他們優秀,所以要耐心等待,不要諷刺他們!
殲20國產航發研發進度曝光:或已進入科研試飛階段2017.2.27 新浪軍事
推重比是衡量戰鬥機發動機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綜合指標之一,世界航空強國的發動機發展過程中,都將實現高推重比技術作為重要目標,也更是將推重比作為戰鬥機動力劃代的重要標誌。 從20世紀50年代出現第一代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開始,發動機的推重比也從2~3發展至現今的8~10一級。 在推比10一級的發動機中,最典型的就是F-22使用的F119和F-35使用的F135,而大家比較熟悉的中國國產太行發動機(包括改進型號)的推比為8一級。
近日,國內互聯網媒體公佈了中國“推比10發動機立項綜合論證報告評審會”的相關圖片資料,該圖片資料顯示,中國推比10發動機的立項綜合論證報告評審完成於2006年2月底左右。
在此之前,中航工業官方媒體曾透露:2007年7月,按照國防工業發展的需要,國家為盡快推進第四代戰機的研製,正式啟動了某重點型號項目研製工作;2008年,該院(中航工業渦輪院)自主研發的兩個型號獲得國家立項批复,標誌著正式走上型號研製道路。
而在2015年4月關於中航工業動力所某發動機研製團隊系列報導中則透露:為了進一步滿足作戰使用需求,以適應未來面臨的作戰環境和部隊轉型建設,某型發動機開始了全新的研製歷程… …完成3次壓氣機部件試驗、上百次整機地面試車、高空台試驗及飛行驗證等工作。
從以上公開報導可以推測,倍受關注的國產渦扇-15發動機(也就是前文所述的國產推比10一級的發動機),已經完成了“初始飛行前規定試驗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任務是進行部件、系統、整機地面試驗以及發動機高空台試驗,驗證發動機是否適合進行有限飛行包線的飛行試驗。 如果這個階段的試驗,得出了渦扇-15可以進行初始飛行的結論,那麼渦扇-15就會轉入“科研試飛階段”。
(圖)處於科研試飛階段的渦扇-20發動機,使用了伊爾-76飛行平台
“科研試飛階段”是指發動機在進入定型試飛前,在真實飛行條件下和有限飛行包線範圍內開展科研試飛,主要任務是初步考核發動機飛行性能、功能特性,評估發動機可靠性、維修性、測試性和保障性,給出是否適於在整個飛行包線內進行定型試飛的結論。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試飛工作可以在預計裝備的目標型號上(殲-20)進行,也可以在其它飛行平台上(伊爾-76、轟-6等飛機改裝的飛行台)進行。 而從目前已經公開的資料來看,尚未有渦扇-15已經開始科研試飛的報導出現。
現在流行山寨中國?蘇丹展示仿製中國槍和導彈2017.02.23
在2017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覽會,蘇丹展示了兩款中國血統的武器:Khawad-1(仿製中國LR2A型)12.7毫米半自動狙擊步槍和Nayzak (仿製中國FN-6)單兵便攜型防空導彈。
回應
蘇丹?那個打內戰的非洲國家有能力仿造嗎?他們有工業嗎?
海外分銷商罷了,不是仿製,基本都是100%的原裝
山寨多了就會自主研發了。學習是從模仿開始。
山寨仿山寨 也是贏了....
仿製中國B611M!土耳其展示新型戰術對地導彈2017.02.23
全彈質量約2t,射程為85~150km(縮減彈頭質量也能達到260km)。採用捷聯慣導制導,CEP達到150m。而B611M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260公里,採用INS/GPS雙重製導體制,CEP小於50m。其他性能也略有提升。
圍觀日本戰機的菊花!發動機研發實力不如中國2017.01.22
近日在日本展覽上有網友拍攝到了日本T-4教練機、F-4、F-2戰鬥機的發動機噴口細節。其中多裝備美製發動機或其日本授權型號,只有T-4使用自研發動機。實際上,日本航空發動機研發實力遠遜中國,目前尚不能研發大推力航發。
央視評論員:“中國爆買客攻陷日本”讓誰不高興了2015-10-04
相關新聞
徐實:造出日本筆尖鋼壟斷後,中國製造要向更高領域衝擊
中國東北成功研製T800碳纖維赶超日本 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東北經濟新活力:瀋陽i5數控機床/新松機器人/T800碳纖維打破日本壟斷(回應:老搞東北標題黨有意思?讓人反感! 對於東北一點兒都不了解的人就在這裡瞎噴?瀋陽經濟是不好沒有人否認,難道現在有一個好的企業你們都看不下去了嗎?)
2016世界超算TOP500榜首神威太湖之光,運算速度93PFlops每秒十億億次
天河二號将升级至每秒十億億次
日本向中國發起挑戰--計劃投入1730億美元建設效能達130PFLOPS的超算。而中國接受了挑戰--中國著手研發峰值效率為世界最快計算機十倍的超算。美國也有可能參與這場爭霸賽。
奧巴馬2015年設定的2025年超算目標(每秒100億億次,當時世界冠軍天河二號才5.49億億次)卻被中國E級超算提前8年實現
中科院與阿里巴巴2015-7-30合作成立亞洲首個量子計算實驗室,希望通過10-15年的努力,能夠比目前超算快百億億倍;到2030年,研製具有50-1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中國10億人,每個人能分到10萬台天河二號的運算能力)。
美媒《國家利益》:亞太現航母軍備競賽中國將有6艘壓倒周邊
俄媒軍工綜合體網站的評估,中國三大艦隊擁有700多艘水面艦隻和潛艇,已完成控制第一島鏈的階段目標,2020年前將完成在第二島鏈,到2050年時建立可在世界大洋任何地點執行任務的遠洋海軍。
原來中國這麼牛!中日科技力量對比!
全世界都認為中國軍工強大日本憑啥武器自信超中國
中日軍力全方位對比:再來次甲午戰爭中國還會敗嗎2017.1.17新浪軍事
回應
此甲午非彼甲午!北洋海軍十年未添一艦,日軍都是速度快的新船,射速也快,還是開花彈!清軍是大傢伙,射速慢,實心彈!日本軍艦買得晚,已比我們先進,裝備新,速度快,船身小,更適合當時渤海黃的狹窄的作戰環境,而且西方賣軍艦給我們的時候,已經在算計我們,看看砲彈就知道,讓我們無法與他們一戰……其他自身原因,講太多了……
蘇-35是雞肋?
(楨:中俄蘇-35採購案一波三折,各種猜想都有,但多從中想買但俄不急售分析,這種分析欠全面性析判。
1.中俄領導人考量的是兩國的戰略關係,而不只是軍方的單一武器問題。
2.即使是蘇-35本身,中方此時也非急需,買更多是為了部分技術之參考。
3.了解上述二點,頭腦便能較清楚,而不會陷於網上噴糞!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04982
兩因素令俄航發可靠性不如西方中國屢犯同樣毛病2017.01.16新浪軍事
2016年11月,俄羅斯海軍航空兵一架新型米格-29K艦載戰鬥機在“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進行著艦訓練中失事墜毀,據事後調查元兇很可能是其使用的RD-33MK供油泵故障導致雙發失效。而同樣是在11月,蘇-35的發動機117S首次以AL-41F-1S的新命名亮相,它是俄現役最先進的軍用發動機,但其全週期壽命也僅為2000小時,遠遠低於西方同類發動機產品。俄航空發動機的壽命和可靠性為何不如西方發動機?
薄弱工業基礎是主因
發動機配套戰鬥機的思路有問題
回應
楨:太行大修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美國民用發動機4000,軍用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都是從短到長,毛子AF-31開始也是30,美國的F100也讓F15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何時換國產發動機?殲20加力起飛馬赫環很搶眼2017.02.22
日前,有網友曝光了一張開著加力噴著馬赫環起飛的殲20戰機高清美圖。
回應
到底J20怎麼樣啊 讓你們吹的 一點兒實戰都沒有
到底F22怎麼樣啊 讓你們吹的 一點兒實戰都沒有
本來就是俄製117發動機,渦扇10B只是殲10,渦扇15只是試飛.
J20試飛時,su35還沒到貨,說117的可以閉嘴了。而且,有軍方人士確認,J20用的是渦扇WS10B?真不明白那些傻噴子還噴什麼
太行詭道也,你說行就太行,你說不行也行,主要讓對手摸不透!哈哈
中國推力矢量渦扇發動機即將震撼亮相 2017-02-20
近日綜合從互聯網獲得的信息,中國推力矢量渦扇發動機技術已獲得“重大突破”渦扇-15一旦研製成功,將會在第一時間裝備殲-20隱身戰機,殲-20綜合戰鬥力將會有巨大提升,中國戰機的“心髒病”問題將得到極大緩解。
回應
難怪俄趕緊買蘇-35給中國人!
中國發動機
(楨2012-11-17補: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動輒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其實各形發動機、中國多已能生產,但未大量裝備、仍從俄進口之因有:1.可靠性不足。2.生產線不像實驗室未能量產。3.為與俄維持戰略關係。回想【圖博館2007-04-06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小引:
綜觀共軍戰機所用引擎型號的種種猜想與爭議,牽涉到複雜的仿製、自製與外購等自己科技自主實力和外國(俄為主)軍政經的優勢及利益。 以共軍雙龍:梟龍J7MF和猛龍J10所用引擎為例,就折衝於中俄間。當WS13天山渦扇發動機(以名山和「渦扇」併音來代稱引擎,米格29原用引擎RD33的國產改進型)研發出可供J7MF使用時,俄便也才願提供更佳的RD93。雖然J7MF可用自製引擎還包括渦噴WP13FⅡ、渦噴14昆侖發動機、甚至渦扇9秦嶺發動機(依此,中巴合作FC1所用引擎,即使俄在印度抗議下,仍會提供RD93,其因是FC1不只有中國引擎可用,法、以等國也想搶食。)
同理,當J10所用引擎WS10A太行發動機優於俄SU27SK原用引擎AL31F時,俄又推銷J11(俄在中生產的SU27SKM)的AL31FN。在此同時,WS10的BCD型也在研發中,俄又傳出要提供五代機(即美四代機F22)所用引擎AL31FNM1(它的向量噴口在滿功率以及加力推力的狀態下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給中國。
之所會如此,除了中方想引進更佳引擎科技、俄方不願使去市場、尤其中俄間旣合作又競爭的戰略關係外,也體現了唯有自主自力發展,才有可能與他人談判(不只引擎如此、其它領域亦然),這對台軍IDF的雙小引擎應也些啟發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3580434
俄限製售中國發動機是最差選擇 幾年後想賣也賣不掉2017.02.23新浪軍事
殲-11BS,是中國瀋飛在國產殲-11B的基礎上研製的雙座多功能戰鬥機,它主要替代蘇-27UBK雙座殲擊/教練機。動力系統採用渦扇-10太行發動機,操縱系統採用三軸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具備較好的飛行性能和機動性能。
據俄媒報導,俄航空工業高層人士近日表示俄已經同意向中國單獨出售117S矢量推力航空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即中國引進蘇-35SK的配套發動機。俄曾經嚴格限制向中國出售“超額”的117S,怕的就是中國方面將這款發動機安裝在其他國產戰機,或者對其進行拆解後進行分析從而“山寨”出國產發動機,如今俄方態度出現“180度”的轉變,表明俄方已經認清現實,即中國航空發動機的進步已經不可阻擋,如果現在不賣的話,過幾年之後想賣也賣不掉了。
軍事專家巡航者介紹,蘇-35戰鬥機雖然在戰鬥力上比不上第四代戰鬥機,但在三代戰機中卻無疑稱得上是佼佼者,其裝配有俄羅斯最新型的117S矢量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34.5噸,最大航程更可達到4500千米,攜帶的彈藥最多可到8噸。
俄羅斯在向中國交付蘇-35時,自然而然地會交付117S發動機,原因是飛機全壽命要遠遠大於發動機,俄式戰機更是如此,俄認為中國還需要5-8年的時間才能“解決”蘇-35的發動機問題,在此之間必須要依賴俄羅斯提供發動機。
據俄衛星網近日報導,俄將幫助印度空軍的蘇-30MKI換裝蘇-35S使用的AL-41F1S(117S)。270架蘇-30MKI目前裝備的是12500kgf推力的AL-31FP,而蘇-35S使用的是AL-31F的改進型117S,最大推力可達14500kgf,具備推力矢量能力。在全球第四代戰鬥機開始普及推力超過13000kgf的趨勢下,印度空軍為其主力戰機換裝更大推力發動機顯得合情合理。(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不吹牛逼會死?
看來你很自卑啊,小便只說了俄發動機賣不出去,怎麼能扯淡吹牛?
我們的技術在進步,再不趁目前的機會賺一筆,恐怕就只能賺印度的大單了。
那是因為我們的技術已經能造出同樣的發動機了!
真的?完善了這麼多年還在求人買,還要臉嗎?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2-23/doc-ifyavvsh6031520.shtml
隆鑫通用3億元收購意大利通航發動機公司2017-02-17
隆鑫通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於近期在意大利羅馬完成了收購意大利CMD通航發動機公司的交易。隆鑫通用取得了CMD公司約67%的股權,本次收購總金額為4111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億元)。
據了解,意大利CMD公司業務範圍涵蓋汽車發動機、船用發動機、航空活塞式發動機及清潔能源等領域,在汽柴油發動機、高精密度發動機零部件的設計、加工、製造方面,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並在航空發動機、汽車發動機及清潔能源等領域申請了8項專利(已授權7項)。目前,CMD正研發兩款通用航空活塞式發動機,已向歐洲航空安全局提交了設計單位資質認證、汽油活塞式發動機產品型號適航認證申請,預計2017年底前將獲得相關認證。
隆鑫通用成功收購CMD,標誌著該公司成功進入通用航空活塞式發動機產業領域,這有利於該公司進一步提昇在大排量發動機方面的正向設計、研發和製造能力,推動專業級無人機產品升級。隆鑫通用將積極推進通用航空活塞式發動機的國產化,努力成為國內通用航空活塞式發動機獨立供應商,深入實施“無人機+通用航空發動機”發展戰略。來源:中國航空新聞網
中國又山寨一款先進裝備助直19精確打擊能力猛增2017.02.16新浪軍事
近日,被網友稱為是“長弓版” 武直-19的照片在網絡上再次曝光,與普通武直-19不同的是武直-19在旋翼頂端安裝了一個類似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的機載毫米波雷達,因此一些美國軍事論壇的網友抱怨“怎麼又被中國山寨了一款裝備”。
該型雷達還能穿透偽裝物和樹葉識別固定目標,最後顯示實波束視頻和合成圖像;顯著縮短捕獲目標的時間。按照美國人的說法,配備了機載毫米波雷達之後,武裝直升機的攻擊能力比沒有安裝的提高4倍,生存能力提高7倍,戰場綜合作戰能力提高27倍,可謂效果顯著。
我國的直升機工業起步晚,技術上一直處於追趕的姿態。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研究毫米波雷達,中國軍方也是在2003年嘗試將其運用於直升機。所以武直-10和武直-19的初生產版本都沒有配備毫米波雷達。現在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解放軍武直-10、武直-19的改進就成為關注的焦點;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改進方面就是要配備機載毫米波雷達,以縮小與美軍AH-64E的差距。根據相關資料來看該型雷達性能已經超過了原版的長弓毫米波雷達,因為美長弓毫米波雷達仍舊採用拋物面天線和機械掃描體制。不過目前還只看到武直-19進行了部分安裝,現階段它將於武直-10配合,把偵察的信息反饋武直-10和其他直升機上,讓其他直升機的駕駛員不必承擔繁重操作任務,同時也可以減少暴露,提高戰場的生存能力。
由於武裝直升機在現代戰場的重要地位,隨著中國直升機,光電紅外和毫米波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解放軍未來的武裝直升機會愈加驍勇、出色。(作者署名:鼎盛軍事)
回應
裝上毫米波雷達就說山寨 我也是醉了
不要叫小編叫小便吧
憑什麼說這是山寨的?其實小編才是山寨的。
小編是美狗!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16/doc-ifyarrcf4202268.shtml
美媒《國家利益》:亞太現航母軍備競賽中國將有6艘壓倒周邊
俄媒軍工綜合體網站的評估,中國三大艦隊擁有700多艘水面艦隻和潛艇,已完成控制第一島鏈的階段目標,2020年前將完成在第二島鏈,到2050年時建立可在世界大洋任何地點執行任務的遠洋海軍。
原來中國這麼牛!中日科技力量對比!
全世界都認為中國軍工強大日本憑啥武器自信超中國
中日軍力全方位對比:再來次甲午戰爭中國還會敗嗎2017.1.17新浪軍事
回應
此甲午非彼甲午!北洋海軍十年未添一艦,日軍都是速度快的新船,射速也快,還是開花彈!清軍是大傢伙,射速慢,實心彈!日本軍艦買得晚,已比我們先進,裝備新,速度快,船身小,更適合當時渤海黃的狹窄的作戰環境,而且西方賣軍艦給我們的時候,已經在算計我們,看看砲彈就知道,讓我們無法與他們一戰……其他自身原因,講太多了……
印度展示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還不如中國出口貨先進
在2017年2月14日,印度航展拉開大幕。在本屆航展上印度拿出不少國產航空裝備方面的產品,其中一款戰機用的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引起關注。近年來,給戰鬥機裝上相控陣雷達似乎成了高性能新戰機和改裝老戰機一個必選項目,有科技實力的國家紛紛研發自己的產品,當然,雄心勃勃的印度也不例外。
從印度這款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外形來看,不僅口徑不大,工藝方面也顯得很粗糙,最早它出現的時間是在去年的2月。這款雷達型號為L-273 Uttam AESA,計劃用在印度國產LCA MKII型“光輝”戰鬥機。根據印度介紹,其具有約786個T/R模塊,對目標的探測距離是0.25公里至150公里,T/R模塊數量集成這麼少按照現在的標準來說已經很落後。
反觀中國準備給印度眼中釘“梟龍”戰機準備的國產出口型KLJ-7A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它具備超過1000個T/R模塊,作用距離達170公里。據介紹其水平已經達到了美國F-35的APG-81雷達級別。這還只是中電科的外貿產品,真正為殲10C/殲11D/殲16/殲20配備的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性能將更加先進。作者署名:空軍之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16/doc-ifyarrcf4210741.shtml
結語
蘇聯航空發動機走過的崎嶇之路,對於從一開始就師從蘇聯的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和吸取蘇聯航發事業的經驗和教訓,避免再走蘇聯已經走過的彎路,這對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騰飛也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楨:太行大修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美國民用發動機4000,軍用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都是從短到長,毛子AF-31開始也是30,美國的F100也讓F15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圍觀日本戰機的菊花!發動機研發實力不如中國2017.01.22
近日在日本展覽上有網友拍攝到了日本T-4教練機、F-4、F-2戰鬥機的發動機噴口細節。其中多裝備美製發動機或其日本授權型號,只有T-4使用自研發動機。實際上,日本航空發動機研發實力遠遜中國,目前尚不能研發大推力航發。
央視評論員:“中國爆買客攻陷日本”讓誰不高興了2015-10-04
相關新聞
徐實:造出日本筆尖鋼壟斷後,中國製造要向更高領域衝擊
中國東北成功研製T800碳纖維赶超日本 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東北經濟新活力:瀋陽i5數控機床/新松機器人/T800碳纖維打破日本壟斷(回應:老搞東北標題黨有意思?讓人反感! 對於東北一點兒都不了解的人就在這裡瞎噴?瀋陽經濟是不好沒有人否認,難道現在有一個好的企業你們都看不下去了嗎?)
2016世界超算TOP500榜首神威太湖之光,運算速度93PFlops每秒十億億次
天河二號将升级至每秒十億億次
日本向中國發起挑戰--計劃投入1730億美元建設效能達130PFLOPS的超算。而中國接受了挑戰--中國著手研發峰值效率為世界最快計算機十倍的超算。美國也有可能參與這場爭霸賽。
奧巴馬2015年設定的2025年超算目標(每秒100億億次,當時世界冠軍天河二號才5.49億億次)卻被中國E級超算提前8年實現
中科院與阿里巴巴2015-7-30合作成立亞洲首個量子計算實驗室,希望通過10-15年的努力,能夠比目前超算快百億億倍;到2030年,研製具有50-1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中國10億人,每個人能分到10萬台天河二號的運算能力)。
目前,被廣泛研究的爆轟發動機主要有三種,分別為駐定爆轟發動機、脈衝爆轟發動機和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其中最後兩種目前已經作為最有研究價值的發動機選型,而被多個國家重點研究,目前,美國國防部先期研究計劃局(DARPA)、美國空軍科研辦公室(AFOSR)、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NRO)、美國能源部(DoE)都在研究這種發動機,可見重視程度之高,美國為啥重視中國取得的科技成果,因為美國人在這一領域第一次開始落後了,這是美國始料未及的,如果中國率先研製出真正實用化的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那對美國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超越,中國也很有可能在發動機領域第一次彎道超車。
https://kknews.cc/zh-tw/news/mgrkmoz.html
蘇-35是雞肋?
(楨:中俄蘇-35採購案一波三折,各種猜想都有,但多從中想買但俄不急售分析,這種分析欠全面性析判。
1.中俄領導人考量的是兩國的戰略關係,而不只是軍方的單一武器問題。
2.即使是蘇-35本身,中方此時也非急需,買更多是為了部分技術之參考。
3.了解上述二點,頭腦便能較清楚,而不會陷於網上噴糞!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04982
兩因素令俄航發可靠性不如西方中國屢犯同樣毛病2017.01.16新浪軍事
2016年11月,俄羅斯海軍航空兵一架新型米格-29K艦載戰鬥機在“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進行著艦訓練中失事墜毀,據事後調查元兇很可能是其使用的RD-33MK供油泵故障導致雙發失效。而同樣是在11月,蘇-35的發動機117S首次以AL-41F-1S的新命名亮相,它是俄現役最先進的軍用發動機,但其全週期壽命也僅為2000小時,遠遠低於西方同類發動機產品。俄航空發動機的壽命和可靠性為何不如西方發動機?
薄弱工業基礎是主因
發動機配套戰鬥機的思路有問題
發動機的研製規律和飛機是不同的,發動機的研製週期比飛機更長,技術更複雜,難度更高,一個飛機項目研製週期一般15到20年左右,而一代航空發動機研製時間25~30年。不應該將發動機作為飛機的配套子系統,與飛機採用相同的研製週期進行研製。
同理,當J10所用引擎WS10A太行發動機優於俄SU27SK原用引擎AL31F時,俄又推銷J11(俄在中生產的SU27SKM)的AL31FN。在此同時,WS10的BCD型也在研發中,俄又傳出要提供五代機(即美四代機F22)所用引擎AL31FNM1(它的向量噴口在滿功率以及加力推力的狀態下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給中國。
之所會如此,除了中方想引進更佳引擎科技、俄方不願使去市場、尤其中俄間旣合作又競爭的戰略關係外,也體現了唯有自主自力發展,才有可能與他人談判(不只引擎如此、其它領域亦然),這對台軍IDF的雙小引擎應也些啟發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3580434
中國新型圓筒爆轟式發動機實現突破性進展,技術已經超越美國2017-01-05
中國為何在最近如此高調宣布這則新聞:發動機已經開始彎道超車?
近日,一則官方新聞讓中國軍迷圈炸開了鍋,據了解,由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出版的美國航空航天期刊(Aerospace America)近期發表了2015年美國及全球航空航天的綜述,並用四分之一的版面介紹了王健平教授領導的北京大學工學院燃燒推進中心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的研究進展。
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是一種基於爆轟燃燒方式的新概念發動機,具有一次起爆、燃燒速度快、熱效率高、結構緊湊等優點,有望帶來航空航天推進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近年來受到世界各主要國家的高度關注,燃燒一般分為兩種模式,即爆燃燃燒和爆轟燃燒,我們常見的渦輪噴氣式發動機就是爆燃燃燒模式,這種模式下燃燒波傳播速度為米每秒量級,能量傳播的很慢,而爆轟燃燒的傳播速度可達到千米每秒量級,能量級別數十倍甚至百倍於傳統發動機。
同樣推力情況下,普通發動機長3米,自重1噸,而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可能只有0.5米長,自重200千克,對於飛行器來說,這將徹底改變現有設計的遊戲規則,最大飛行速度馬赫數10的戰鬥機,馬赫數20的客機將不再出現在科幻小說中。
爆轟發動機就是通過一定手段,將燃料壓縮並點燃,再通過類似於爆炸那樣爆轟波在燃燒室頭部沿圓周方向旋轉傳播;燃燒後的高溫高壓產物經膨脹幾乎沿圓軸方向迅速噴出,產生推力,簡單講,目前,爆轟發動機就像是在發動機內進行成千上萬次可控制的小爆炸,通過這些爆炸來推動飛行器,一旦這種動力系統獲得突破,人類的航空器發展史將翻開新的一頁,就如同從氫氣球到固定翼飛機一樣,爆轟發動機是人類航空史上的一個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捷徑。
有消息稱,中國在購買蘇-35SK後,也購買了一部分117S進行測試,俄同意單獨出售117S並可能同意轉讓技術。不過,近年來俄兩家主要發動機製造廠商都遇到了人員流失,生產質量管理水平下降等問題,同時對外宣傳時產品數據有所誇大。有消息表示國內測試的Al-31FN series 3實際推力並不比標稱13.5噸推力的國產渦扇-10B有特別明顯的優勢,而可靠性、質量穩定性方面還不如後者。
回應
只能說中國投入幾千億(?)研究航發仍然進展落後,沒有創新能力,一直在仿造從來沒跟上
搞笑,請問你知道什麼是創造力嗎?中國不過是以前落後太多,現在能趕到這一步已經讓全世界都為之震驚
1樓傻缺,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在互相模仿,你看那飛機,汽車,坦克,吃的用的,不都差不多嗎?中國頂尖的黑科技多的是,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模仿,你說的創造力也就指是誰強誰弱而已。這樣說你能明白嗎?
中國經濟總量是俄羅斯5倍,工業規模實際超過俄20倍,各項工業技術指標都超級過了俄,俄軍工已經停滯發展了,以後就看中美競爭了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2-16/doc-ifyarrcc7431995.shtml
中國發動機
(楨2012-11-17補: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動輒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其實各形發動機、中國多已能生產,但未大量裝備、仍從俄進口之因有:1.可靠性不足。2.生產線不像實驗室未能量產。3.為與俄維持戰略關係。回想【圖博館2007-04-06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小引:
綜觀共軍戰機所用引擎型號的種種猜想與爭議,牽涉到複雜的仿製、自製與外購等自己科技自主實力和外國(俄為主)軍政經的優勢及利益。 以共軍雙龍:梟龍J7MF和猛龍J10所用引擎為例,就折衝於中俄間。當WS13天山渦扇發動機(以名山和「渦扇」併音來代稱引擎,米格29原用引擎RD33的國產改進型)研發出可供J7MF使用時,俄便也才願提供更佳的RD93。雖然J7MF可用自製引擎還包括渦噴WP13FⅡ、渦噴14昆侖發動機、甚至渦扇9秦嶺發動機(依此,中巴合作FC1所用引擎,即使俄在印度抗議下,仍會提供RD93,其因是FC1不只有中國引擎可用,法、以等國也想搶食。)
印度為蘇30換蘇35航發對抗中國先天不足再改也沒用2017.2.16 新浪軍事
目前,號稱“亞洲第一航展”的印度航展正在班加羅爾隆重舉行,由於印度是現今世界上最大軍火進口國,且在東西方世界中左右逢源。因此,印度航展幾乎聚集了世界上全部的航空航天界軍火巨頭。
俄羅斯聯合發動機集團總裁在航展上應景的表示,可以為印度提供蘇-35的AL-41F-1S發動機用於蘇-30MKI的升級。
關於蘇-30MKI的升級,印度方面其實已經提出了很久,並將其稱作“超級蘇霍伊”。而俄羅斯和印度的實際接觸大約始於2015年中,目前雙方並未簽署實際合同。因此,現在主要還是處於俄羅斯為印度提供各種“建議”的階段。
關於蘇-30MKI的細節,此前已經披露了一些內容。整合大量的印度製造硬件是項目的一大重點,如確定的有導彈逼近告警裝置、雷達告警接收裝置、通訊設備、數據鏈、翼尖干擾機以及新增的管理計算機腦等。此外,新的座艙顯示系統、雷達高度計以及導航輔助設備也在考慮當中。
武器方面,整合印度國產的“布拉莫斯”-A巡航導彈同樣是重頭戲。此外,還包括整合現有R-73E 和RVV-AE空空導彈的最新改進型號——RVV-MD和RVV-SD。
雷達性能提升方面,俄羅斯廠商給了一個兩步走的發展路線:首先是保留現有的無源掃描天線,但採用新的軟件和提升信號處理能力;然後才是採用新的有源掃描天線,增強使用性能和可靠性。
至於說,“超級蘇霍伊”能改成什麼樣,這個問題其實就好像把F-22的設備裝到F-15上,F-15跟F-22會有什麼差別呢?類似的,蘇-30MKI不管怎麼改,他就是4代的機體,用上各種最新的設備,很像一般人所誤解的蘇-35。而蘇-35實際上一開始就大量使用五代戰鬥機的設備,被視為五代機設備的試驗平台,因此機體結構也有相應的更改。(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16/doc-ifyarrcf4207900.shtml
中國單獨購買蘇35發動機進行測試俄或同意轉讓技術
俄羅斯衛星網2017.2.15報導,印度空軍將在蘇-30MKI現代化升級後為其換裝蘇-35S使用的AL-41F1S(117S)發動機。蘇-30MKI目前裝備的是12500kgf推力的AL-31FP,而蘇-35S使用的是AL-31F的改進型117S發動機,最大推力可達14500kgf,具備推力矢量能力。在全球第四代戰鬥機開始普及推力超過13000kgf發動機的趨勢下,印度空軍為其主力戰機換裝更大推力發動機顯得合情合理。
中國新型圓筒爆轟式發動機實現突破性進展,技術已經超越美國2017-01-05
中國為何在最近如此高調宣布這則新聞:發動機已經開始彎道超車?
近日,一則官方新聞讓中國軍迷圈炸開了鍋,據了解,由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出版的美國航空航天期刊(Aerospace America)近期發表了2015年美國及全球航空航天的綜述,並用四分之一的版面介紹了王健平教授領導的北京大學工學院燃燒推進中心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的研究進展。
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是一種基於爆轟燃燒方式的新概念發動機,具有一次起爆、燃燒速度快、熱效率高、結構緊湊等優點,有望帶來航空航天推進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近年來受到世界各主要國家的高度關注,燃燒一般分為兩種模式,即爆燃燃燒和爆轟燃燒,我們常見的渦輪噴氣式發動機就是爆燃燃燒模式,這種模式下燃燒波傳播速度為米每秒量級,能量傳播的很慢,而爆轟燃燒的傳播速度可達到千米每秒量級,能量級別數十倍甚至百倍於傳統發動機。
同樣推力情況下,普通發動機長3米,自重1噸,而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可能只有0.5米長,自重200千克,對於飛行器來說,這將徹底改變現有設計的遊戲規則,最大飛行速度馬赫數10的戰鬥機,馬赫數20的客機將不再出現在科幻小說中。
爆轟發動機就是通過一定手段,將燃料壓縮並點燃,再通過類似於爆炸那樣爆轟波在燃燒室頭部沿圓周方向旋轉傳播;燃燒後的高溫高壓產物經膨脹幾乎沿圓軸方向迅速噴出,產生推力,簡單講,目前,爆轟發動機就像是在發動機內進行成千上萬次可控制的小爆炸,通過這些爆炸來推動飛行器,一旦這種動力系統獲得突破,人類的航空器發展史將翻開新的一頁,就如同從氫氣球到固定翼飛機一樣,爆轟發動機是人類航空史上的一個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捷徑。
目前,被廣泛研究的爆轟發動機主要有三種,分別為駐定爆轟發動機、脈衝爆轟發動機和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其中最後兩種目前已經作為最有研究價值的發動機選型,而被多個國家重點研究,目前,美國國防部先期研究計劃局(DARPA)、美國空軍科研辦公室(AFOSR)、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NRO)、美國能源部(DoE)都在研究這種發動機,可見重視程度之高,美國為啥重視中國取得的科技成果,因為美國人在這一領域第一次開始落後了,這是美國始料未及的,如果中國率先研製出真正實用化的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那對美國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超越,中國也很有可能在發動機領域第一次彎道超車。
https://kknews.cc/zh-tw/news/mgrkmoz.html
俄“質子M”火箭零件以次充好致多次發射失敗
《北京晚報》2017.1.30消息,俄羅斯商業發射的主力運載火箭“質子—M”日前被曝出引擎缺陷,俄羅斯航天局為此召回所有問題引擎。初步調查發現,生產環節中,製造商在關鍵零部件上有“偷梁換柱”、“以次充好”的嫌疑。俄羅斯政府官員28日敦促徹查這一航天工業的醜聞。
據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網站報導,俄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當天視察了製造“質子—M”引擎的沃羅涅日機械廠。他稍後在推特上發文證實,該機械廠車間已經停工,為查清真相,將拆除已經組裝好的三枚新的質子—M。羅戈津說:“所有為偷換技術和文件承擔責任的人將會受到嚴厲處罰。我要求就此展開最嚴格的內部調查。”
《生意人報》先前爆料,俄航天局在對質子—M進行測試時發現引擎問題,技術人員跟進調查後發現,製造商在引擎中使用了某種“非液體物質”,這種成分不耐極度高溫,容易導致發射失敗。
“質子—M”火箭先前經歷多次發射失敗。2013年7月,一枚攜載三枚格洛納斯—M導航系統的質子—M出現發動機故障,升空後不久墜毀,造成超過2億美元的損失。2014年5月,一枚搭載通信衛星的質子—M發射後出現故障,未能到達預定軌道。
回應
坑了我們一個火星探測器
紀律,管理,就是戰鬥力。紀律鬆弛,管理不到,出事就不意外了。
正常。解體以後,從前的超級大國再也不會回來了。能指望啥紀律,啥戰鬥力啊。毛子的腐敗現象可是要比tg嚴重好幾個數量級。老百姓都看在眼裡的
這次竟然沒有讓我兔背鍋?
這種高科技都敢以次充好,哈哈。資本主義就是好啊
這就是國營轉私營的後果,為了利潤!不惜一切!
腦子有問題吧?這些企業都是國有的!相反,私營企業就是為了利潤,才會降低成本同時特別注重安全性,而不是一旦管理不善,就偷工減料。馬斯克的spacex非常看好
正相反,這些企業是私有的
馬斯克的火箭爆炸更是平常事,為了節省成本增加利潤更不擇手段降低火箭的安全係數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7_01_30_391918.shtml
美媒《國家利益》:亞太現航母軍備競賽中國將有6艘壓倒周邊
俄媒軍工綜合體網站的評估,中國三大艦隊擁有700多艘水面艦隻和潛艇,已完成控制第一島鏈的階段目標,2020年前將完成在第二島鏈,到2050年時建立可在世界大洋任何地點執行任務的遠洋海軍。
原來中國這麼牛!中日科技力量對比!
全世界都認為中國軍工強大日本憑啥武器自信超中國
中日軍力全方位對比:再來次甲午戰爭中國還會敗嗎2017.1.17新浪軍事
回應
此甲午非彼甲午!北洋海軍十年未添一艦,日軍都是速度快的新船,射速也快,還是開花彈!清軍是大傢伙,射速慢,實心彈!日本軍艦買得晚,已比我們先進,裝備新,速度快,船身小,更適合當時渤海黃的狹窄的作戰環境,而且西方賣軍艦給我們的時候,已經在算計我們,看看砲彈就知道,讓我們無法與他們一戰……其他自身原因,講太多了……
第一,他說的是不買日本品牌,到你嘴裡變成不買日本元件.第二,不管是Intel還是農企,不僅僅是核心部分,封裝也沒日本的事。第三,電視的芯片可不一定是日本貨,日本貨多的地方是電容.第四,身份證的COS是啥.第五,如果你說的是身份證的RFID芯片,那根本沒外國廠家的事,新華社和公安部都不知道闢謠多少年了.
有美國品牌的單反相機嗎?中國是有能力製造單反,為什麼沒有?因為單反是一種小眾產品,公司的決策者,不會決定投入大筆資金開發產品擠進這個市場。
單反要和日本比,機床要合德國比。這些要中國所有的東西跟全世界比個遍的公知大V噴子,要真生在德日美,只怕能罵的更多,這些國家能生產的還種類還沒中國多。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5_10_04_336448.shtml
相關新聞
徐實:造出日本筆尖鋼壟斷後,中國製造要向更高領域衝擊
中國東北成功研製T800碳纖維赶超日本 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東北經濟新活力:瀋陽i5數控機床/新松機器人/T800碳纖維打破日本壟斷(回應:老搞東北標題黨有意思?讓人反感! 對於東北一點兒都不了解的人就在這裡瞎噴?瀋陽經濟是不好沒有人否認,難道現在有一個好的企業你們都看不下去了嗎?)
2016世界超算TOP500榜首神威太湖之光,運算速度93PFlops每秒十億億次
天河二號将升级至每秒十億億次
日本向中國發起挑戰--計劃投入1730億美元建設效能達130PFLOPS的超算。而中國接受了挑戰--中國著手研發峰值效率為世界最快計算機十倍的超算。美國也有可能參與這場爭霸賽。
奧巴馬2015年設定的2025年超算目標(每秒100億億次,當時世界冠軍天河二號才5.49億億次)卻被中國E級超算提前8年實現
中科院與阿里巴巴2015-7-30合作成立亞洲首個量子計算實驗室,希望通過10-15年的努力,能夠比目前超算快百億億倍;到2030年,研製具有50-1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中國10億人,每個人能分到10萬台天河二號的運算能力)。
滿大街跑的全是日系,德系,現在加個大棒子的現代車,你還有什麼值得開心的。
那你該去好好統計後在來發言,銷量最高是國產車,吉利比亞迪,長城,江淮長安,然後是韓國起亞,現代,後面就是日產,本田,馬自達,豐田, 大眾標致雪特龍別克福特等。
如果有天出現在歐美日韓這些國家才算是真正厲害!
比亞迪出的電動大巴早就銷量出國美日了,可是都屬於高檔貨的!
知道路虎為什麼跟奇瑞合作麼,就是因為奇瑞有發動機!不懂別扯淡!
是呀!吉利連沃爾沃都收購了!
奇瑞已研發和投產20餘款各類汽車發動機,出口到美意日等發達國家市場,外銷已超過30萬台。
央視評論員:“中國爆買客攻陷日本”讓誰不高興了2015-10-04
購買力旺盛是兜里有錢的客觀反映
國人海外掃貨,並非聚焦日本
互聯網輿論場自身浮躁
回應
這個央視評論員就是個漢奸,現在日本美國電視台都在號召本國人民要愛國就買國貨,不要買中國貨!
他是對網上故意渲染國人海外購物者的正當質疑,也是對噴子的善意提醒。
這些年,有些人有了點錢,就不知所措了,好像到國外消費體現身份,土豪此詞就誕生了。這些人不僅在日本,在其他國家也是這樣,為什麼到日本土豪一把?近啊,路費便宜啊,這些人,有的甚至是文盲,買回了一些出洋的國貨回到國內後炫耀,丟人現眼!
國貨質量已經更上層樓,不少領域已經追上,甚至超越了日貨(馬桶蓋、電飯煲、……當然暫還不是所有領域);只要國人足夠理性,能夠公平比較,根本就不需要額外去抵制什麼日貨;其實這些炒作者已經接近黔驢技窮,想想三十年前的日貨,不論高端、低端,對國貨極盡碾壓之勢,再看看現在,書包馬桶蓋也被拿來湊數了:今非昔比啊! 其實盲目購物者最大的問題只是無知,跟民族氣節扯不上乾系,這麼多馬桶蓋類似的例子反复熏陶,他們遲早會明白的,花點冤枉錢,就當啟蒙費好了;這麼詭異的事情,其實老祖宗早有對策,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不買日貨,恐怕您做不到,您的計算機就是日本設備生產的(intel/AMD芯片都是日本設備生產的,老美只做了軟件部分);您的任何一個相機,都給日本人交了錢;您的電視,多半用的也是日本芯片。您的新一代身份證的COS也是日本的。
吹什麼牛,日本發達幾十年了,你才剛剛起步就超這個,秒那個,人日本能造世界級汽車及發動機,你有什麼?
中國有殲二零,有北斗,有天宮,有太湖神威,有四代核電技術!有自己的預警機,航空發動機,核潛艇!國產001航母,日本有什麼!
不服!曰本有波多野結衣,蒼井空,……..握草,還有300個,要的點贊。
中國發動機遠未到嘲笑別人的時候吧?日德如真想弄會很快上來的,他們基礎工業實力雄厚!三菱,富四,石川島播磨,川崎….你以為人家這些企業都是吃白飯的啊!
汽車和飛機是兩樣東西你都搞不清啊,如果這些企業在造飛機發動機方面那麼強大,還需要強調美日同盟嗎?
這個同盟可不是美英。日美同盟是因為限制
限制啊,如果美國人當年不輸出技術,日本汽車發動機也不可能那麼好啊。美國不想給的飛機技術,日本就困難了,限制不光是不允許。
美帝表示老子把F110發動機技術給小鬼子快40年了,TMD它現在還造不出來,又怪我限制?
那些說日本受限制,說得好像我們沒受封鎖一樣。西方高科技和有用的文化,一直對我們封鎖,垃圾沒用的論點就大量向我們輸出
造好汽車發動機不一定能造飛機發動機,不然飛機發動機也不叫工業明珠了。汽車發動機能造好的公司和國家不少,如韓日法英俄美意等等,歐洲很多小國跑車做的不錯,但是航空發動機,全球不超過一隻手。日本航空發動機還是有差距的,不要說限制,即使不限制,這麼多年了日本根本沒有足夠的熟練工製造航空發動機。二戰時期日本的武器基本以仿製德國為主,真的自己的東西也不多。
其實航空發動機能造的國家就沒有幾個,最牛的還是美國,第二手俄羅斯,中國的大推力是有了,但是質量還有待提高。其餘國家都是第4梯隊,包括日本
楨:太行大修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美國民用發動機4000,軍用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都是從短到長,毛子AF-31開始也是30,美國的F100也讓F15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美國進口俄火箭發動機,俄進口中國船用發動機,中國進口俄戰鬥機發動機,呃,看來都半斤八兩。
流浪恆星A: 不要說航空發動機,連汽車發動機都不如人
哈哈,傻流浪狗!奇瑞、吉利已經出口俄快20年了,中國從俄進口過一輛民用轎車沒有?! 殲十因發動機故障墜機的記錄目前全是俄製AL31F保持的,換裝的國產WS10尚未出現。
那麼,我們該如何對付日本呢? 佔豪認為,我們至少可以採取如下四方面行動:
一、向美國施壓,強調“一個中國”底線不能碰。
特朗普剛上台,他想就“一中問題”與中國談判,以換取中國在經貿方面的戰略讓步。 面對這樣把政治當生意做的總統,中國務必要讓其知道,“一個中國”政策底線是不可談判的。 只有美國真的認可了,日本的挑釁才會缺少支撐,台灣執政黨的心裡才會真的害怕。
二、討論琉球的地位問題。
琉球(日稱沖繩)本來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是明清等朝代中國的衛星國家。 日本明治維新後,就用武力佔領了琉球。 二戰後,被日本侵略的領土琉球被聯合國託管,聯合國又將其託管權給了美國,美國在1971年中美建交之前將琉球的管轄權私相授受給了日本。基於這種狀態,我們需要在學術領域、輿論領域強調琉球地位未定的概念。
三、進行奪島演習。
日本演練台海有事介入,在佔豪看來,中國完全可以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中國應展開奪取琉球群島的軍事演習或推演,要給日本點實際的顏色看看。
四、加強在釣魚島和日本海的施壓。
日本想將針對中國的禍水南引,但對中國來說務必要反其道而行之。 只要中國在東海和日本海施加的壓力足夠強大,日本的軍事部署就不得不做出調整。 日本出處對中國使絆子,中國也絕不就能袖手旁觀,要親自出手對其進行打擊方可。
日本公然挑釁,我們接下來看看我們最終對日本會出幾招! (作者署名:佔豪)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23/doc-ifxzusws0067667.shtml
圍觀日本戰機的菊花!發動機研發實力不如中國2017.01.22
近日在日本展覽上有網友拍攝到了日本T-4教練機、F-4、F-2戰鬥機的發動機噴口細節。其中多裝備美製發動機或其日本授權型號,只有T-4使用自研發動機。實際上,日本航空發動機研發實力遠遜中國,目前尚不能研發大推力航發。
回應
日本二戰時就生產了著名的“零”式戰機,還有23艘航母,也是美國給的技術?
有點軍事常識你就應該知道,小日本的零式是德國技術,第二,二戰航母艦載機只需要很短的起飛距離,所以很多航母,準確講叫護航航母就是商船上搭木板造的,所以航母並沒有太大技術含量
日本軍演公然模擬介入台海中國可用四大招強力反擊
2017.01.19,日本共同社發布獨家消息,稱日本陸海空自衛隊將舉行聯合模擬推演,為台海發生戰爭做準備。 我們都知道,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是中國核心利益,其紅線任何國家都碰不得,不管這個國家是美國還是日本。 日本這次雖然是所謂“紙上談兵”,但依然暴露出了乾涉我國內政的狼子野心。
那麼,日本為何此時要搞介入台海的模擬推演? 其目的是什麼? 面對日本踏上中國紅線的挑釁,中國又該如何強力應對呢?在佔豪看來,日本在此時進行所謂台海有事介入推演,根本目的有四:
一、討好特朗普政府,同時引起白宮關注。
從時機的選擇上我們可以看出,安倍政府將時間點選在特朗普上任後不久,其目就是要討好特朗普政府,並提醒白宮,台海問題是美日聯手遏制中國的節點,美日在軍事上聯合支持台灣,對美日遏制中國有好處。
二、給蔡英文政府打氣。
日本知道,蔡英文政府在面對大陸時總體是欠缺自信和心裡發虛的,日本非常需要蔡英文沖在前面挑釁中國大陸,而日本此舉可以對蔡英文政府起到打氣的作用。 這是給蔡英文政府釋放信號,台灣真有事美日都會介入。
當然,釋放的這些信號也只是信號而已,在佔豪看來統統都是假信號。 一方面,中國大陸真出手,美日都擋不住。 而事實上,中國大陸真要武力收台,中國一定採取速戰速決的策略,美日恐怕還沒有想好何時、怎樣介入,中國已經控制了台灣島。所以,所謂打氣也不過是打打氣而已,不會有太大實質性作用。
三、為修憲後日本軍隊走出去做政治和技術儲備。
日本在解禁了集體自衛權之後,就一直蠢蠢欲動。 2015年12月份,日本媒體就首次公開了日本自衛隊西南諸島空戰模擬演習視頻。 不僅如此,日本在西南方向曾多次舉行所謂的奪島演習。 這次,日本竟然直接推演台海有事。 從西南諸島到台海有事,再接著就是進入南海了。 日本一步一步,就是要把中國台灣作為跳板向更遠的範圍內輻射日本的影響力。 現在的所作所為,就是要為政治和技術做儲備,等日本修憲後好更快速地走出去,特別是以美國“協警”的角色充當打手。
四、繼續將禍水南引。
如果大家注意會發現,日本挑事有一個地區規律,他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南海、台海,盡量將禍水向南引導,避免中國在東海、日本海給日本施加更多壓力。 對於這一點,中國要保持警惕,同時要反其道而行之。
國際化經營成效顯著,“一帶一路”奏響兵工凱歌。1月6日,由北方公司以EPC總承包建設的老撾賽德3水電站,舉行了建成移交老撾國家電力公司的儀式。此前,2016年7月,賽德3就實現了提前半年發電。這在老撾水電站建設的歷史上,尚屬首次。兵器工業集團還先後獲取6個海外油田項目,海外石油地質儲量超過12億噸,投資的伊拉克、緬甸油田全部收回投資,國際工程承包合同成交和生效屢創新高。克服了國際油價持續低迷等不利因素影響,石油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223億元、利潤25.8億元;緬甸銅礦、剛果(金)銅鈷礦建成投產,礦產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75億元、利潤2.28億元;國際工程承包實現項目成交21億美元、合同生效7億美元,收入、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2%和60%。
據了解,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是我國武器裝備和國防科技領域的重要軍工集團。2016年,在世界500強中列第134位。連年圓滿完成“穩增長”目標任務,利潤總額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經營規模在軍工集團中名列前茅,連續12個年度和4個任期蟬聯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A級,並在2016年榮獲“業績優秀”、“科技創新”、“節能減排”三項任期特別獎。
國企改革邁出堅實步伐。強力推進“處僵治困”工作,51家子企業納入了國資委“處僵治困”政策範圍,虧損企業專項治理工作初見成效,全年分流安置職工1萬餘人,同比減虧36.7% 、減虧額10.1億元。地處遼寧省盤錦市的華錦集團,在2015年實現扭虧為盈後,2016年固化扭虧創效措施抓機遇精管理,實現利潤20.3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
全年清理退出問題產品28項。按照“因企施策、分類處置”的原則,定目標、定標準、定責任推進“壓減”工作,已完成40戶子企業的清理退出,佔總任務的25%。統籌協調推進“三供一業”分離移交,19家子集團、37戶三級及以下單位簽訂了105項移交協議,佔全部“三供一業”移交項目的28%,協議金額達45億元。
積極穩妥地在7家企業開展混合所有製改革,一機集團列入軍工企業混合所有製改革試點,在5家市場化程度較高、以民品為主的子集團板塊開展職業經理人公開競聘試點,對凌雲股份董事、高管和骨幹員工實施股權激勵,在千尋公司、中兵康佳探索三級企業管理層股權期權激勵。務實推進10戶經營發展困難子企業“一企一策”改革。加強中央企業之間產業重組整合,引入國新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順利簽訂了北方公司改制組建出資協議。
大力推動合資合作和資產重組上市,民品產業新組建中外合資合作公司6個,組建其它公司10個。東北工業集團順利收購德爾福機電一體化項目。北方創業、江南紅箭、北方國際重組方案獲得證監會無條件通過,中兵通信登陸新三板。
一批項目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兵器一院獲批建設“高機動防暴車輛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武重集團“用於超臨界核電半速轉子加工的超重型數控臥式鏜車床”項目獲“十二五”機械工業重大科技成果獎。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列為“2016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範企業”。
中國兵工集團去年盈利135億對外推出138項裝備
記者在2017.1.16召開的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2017年度工作會議上獲悉,兵器工業集團2016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38億元、同比增長5.4%,實現利潤總額135億元、同比增長12.9% ,實現經濟增加值(EVA)76億元、同口徑改善11.4%,實現成本費用率97.38%、同比下降0.35個百分點,全部達到國務院國資委考核A級的要求,打贏了一場保增長的攻堅戰,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據介紹,兵器工業集團以北斗應用產業為抓手,轉型升級發展取得積極進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初具規模。2016年,由兵器工業集團作為研製建設主體單位的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全國一張網”、“全國一個平台”正式上線運行,具備在全國主要經濟區域提供實時動態厘米級、事後處理毫米級和快速輔助定位能力,高精度位置雲服務平台“千尋雲踪”的用戶量突破1000萬、日調用服務次數超過3億次。獲得4項北斗國家標準和7項北斗專項標準的主辦權,“國家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獲得國家認監委批复。在李克強總理的見證下,集團公司與俄方簽署了《中俄衛星導航芯片聯合設計中心諒解備忘錄》,標誌著北斗全球發展戰略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面向大眾應用市場,進一步完善高精度位置服務米級、厘米、毫米和快速定位系列產品,推進其在手機、汽車、無人機、可穿戴設備等終端產品上的應用,加快開發和提供O2O尋址、自動駕駛、車道級導航、物流監控、形變監測、農林耕作等應用服務方案。推動北斗在智慧城市、精益管理、智能製造等領域的應用。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大力推動北斗應用國際合作,把北斗打造成為靚麗的“國家名片”。
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取得新突破。圓滿完成重點裝備和軍貿訂貨的生產交付任務,出色完成我軍赴俄羅斯參加國際軍事比賽裝備保障任務,138項裝備盛裝亮相珠海航展並首次進行了地面裝備動態展示,軍品科研生產任務完成情況考核在軍工集團中連年排名第一,不負國家戰略團隊使命。
人造金剛石、硝化棉產銷量位居世界第一,礦用車、火車軸等產品產銷量居國內第一。利用軍品高科技優勢,開發了高鐵車軸、金屬熱成型件、寬體礦用車、重車北斗車載終端、新能源客車行星變速器、NET240DC電動輪礦用車等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北方股份、中南鑽石成功入圍全國首批60家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公示名單。
影響發動機壽命的主要原因,分別是燒蝕,熱衝擊疲勞,機械疲勞。其中燒蝕影響最大,開始時噴氣式發動機壽命只有幾十個小時,就是因為燒蝕。熱衝擊疲勞影響次之。有好的耐熱材料,就可以抵禦燒蝕和熱衝擊疲勞,壽命自然大幅提高。加上好的熱端零部件表面熱處理工藝(後期有了防熱塗層工藝),可靠性自然有保障。而這些恰恰是蘇聯航空發動機工業的最大短板。
發動機配套戰鬥機的思路有問題
蘇聯航發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於發動機被認為是戰鬥機的一個零部件、子系統,長期從屬於戰鬥機研製,沒有獨立的地位,重要性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同和尊重,其科研規律沒有得到深入的認識。這一問題,在我國師從蘇聯建立自己的航空工業之後,又從蘇聯延續到了中國,發動機失敗導致戰機下馬的事例又在中國屢屢上演。
研製米格-21的過程中,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研製出設計出色的Ye-2原型機,但在試飛過程中,該機裝備的R-11發動機發生故障熄火,導致首飛機迫降損毀,試飛員重傷,這直接導致Ye-2這個優秀的飛機型號下馬。
發動機的研製規律和飛機是不同的,發動機的研製週期比飛機更長,技術更複雜,難度更高,一個飛機項目研製週期一般15到20年左右,而一代航空發動機研製時間25~30年。不應該將發動機作為飛機的配套子系統,與飛機採用相同的研製週期進行研製。
結語
蘇聯航空發動機走過的崎嶇之路,對於從一開始就師從蘇聯的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和吸取蘇聯航發事業的經驗和教訓,避免再走蘇聯已經走過的彎路,這對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騰飛也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楨:太行大修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美國民用發動機4000,軍用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都是從短到長,毛子AF-31開始也是30,美國的F100也讓F15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兩因素令俄航發可靠性不如西方中國屢犯同樣毛病2017.01.16新浪軍事
2016年11月,俄羅斯海軍航空兵一架新型米格-29K艦載戰鬥機在“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進行著艦訓練中失事墜毀,據事後調查元兇很可能是其使用的RD-33MK供油泵故障導致雙發失效。而同樣是在11月,蘇-35的發動機117S首次以AL-41F-1S的新命名亮相,它是俄現役最先進的軍用發動機,但其全週期壽命也僅為2000小時,遠遠低於西方同類發動機產品。俄航空發動機的壽命和可靠性為何不如西方發動機?
薄弱工業基礎是主因
在軍事愛好者中曾廣泛流傳著這麼一種說法,說蘇聯航空發動機可靠性差、壽命短是因為蘇聯軍方和航空工業將軍用飛機定位為消耗品,認為一架戰鬥機使用不長的時間就會被擊落,因此花費大量力氣和高昂的成本去提高發動機壽命是沒有必要的。這種說法毫無根據。
實際上,實際上,蘇聯航空發動機壽命和可靠性的短板,是由蘇聯航空工業薄弱的工業基礎所決定的,因此仿製並並稍微改進是可行的,但是要在其基礎上進行持續改進,然後進入創新軌道,卻缺乏技術能力。
以蘇聯第一款成功的噴氣式航空發動機VK-1系列為例,蘇聯航空工業部將全蘇聯航空工業的精兵強將和最好的設備都匯集到生產該發動機的古比雪夫第24工廠,但是,第一批發動機剛組裝好,在試驗過程中就發現致命缺陷,葉片出現裂紋。深究原因才發現,是葉片根部熱量積聚,導致材料性能下降所致,然而VK-1仿製的英國原型發動機採用同樣的結構設計,因為使用材料耐熱性能更好,因此反倒沒有出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蘇聯專家只能修改設計,增加散熱結構。可見,即便是同樣的設計,材料、加工工藝水平低,都會影響發動機的性能,甚至達不到原先的設計目的,設計只能為落後的材料讓路、做出不必要的妥協和犧牲。
同時由於工藝水平低、耐熱金屬材料水平低,早期批次的VK-1壽命僅有100小時,從第六批次起才增加到150小時,直到1955年,才增加到200小時。
而反觀美國,F-4戰鬥機的裝機發動機J79,在1952年壽命為160小時,此時領先蘇聯還不算太多,但經過雄厚的材料和加工工藝水平改進,1960年已經達到800小時,是同時期蘇聯發動機的3到4倍,這一壽命倍數優勢,一直保持了幾十年。
不過世界上已探明的錸儲量為2500噸左右,基礎儲量為7300-10300噸。93%的錸資源分佈在西半球。目前主要分佈在智利、美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其中智利的錸儲量在1300噸,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錸的全球年產量為25-30噸。
而我國錸的保有儲量僅為237噸,主要分佈於江西德興、湖南寶山、陝西洛南和金堆城、河南欒川及吉林大黑山等地。據報導中國戰機主要落後在發動機上,而發動機又主要落後在發動機葉片上,美國等西方國家發動機壽命為幾千小時,中國的航空發動機壽命一般為200小時,最長為500小時。這樣嚴重的影響到戰機的使用性能。
不過航空發動機葉片的合金發展路線並不一定是添加錸;中國新成立的航發集團只要有恆心加大投入還是能做出替代錸的材料。目前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大進口,也要加強對低含量錸資源綜合回收的投入,開發出經濟合理的工藝技術方法,實現錸資源的回收,以滿足我國現階段航空發動機對錸的需求。(作者署名:鼎盛軍事)
回應
這是什麼邏輯?一會說錸對發動機很重要,但又不說因為短缺導致發動機差;一會說其實不是錸越多越好!
新浪上一大群反复炒冷飯的狗屁專家,深度在哪?一個月內相同內容,只是換個標題的內容反復出現!就知道騙流量騙稿費!
說的好,一群所謂的磚家叫獸。
200小時?馬鼎剩又開始說胡話了。
中國發動機的壽命是1500小時。雖然沒有歐美髮動機的使用壽命長,但是也不像作者說的那麼少。
大修時間 中國200小時 人家幾千小時
楨:太行大修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美國民用發動機4000,軍用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都是從短到長,毛子AF-31開始也是30,美國的F100也讓F15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06/doc-ifxzkfuh5734527.shtml
港媒稱殲20加開第三條生產線短期內部署100架
據香港《經濟日報》網站2017.1.5報導,中國自行研製隱形戰機殲-20儘管已亮相,但其技術水平仍相當神秘。內地媒體首次曝光高清照片,展示這款新型戰機座艙的細節,飛行員抗壓力飛行服、新型頭盔、一體化液晶顯示屏幕、側桿操作系統等一覽無遺。
報導還稱,解放軍已將殲-20視為對抗美國的重要軍備,外傳將在短期內部署100架共4個航空團。
目前負責生產的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公司有2條殲-20生產線,一條是生產殲-20的基本型,裝備俄製AL-31發動機;另一條是生產殲-20A型,裝備國產WS-10B太行發動機。
報導稱,為加快生產速度,最近已加開了第三條生產線,同樣是生產殲-20A。3條生產線各以每月一架的速度,年產量共36架。扣除已生產12架早期量產型機,剩下84架的生產目標在兩年多便可完成。
回應
這飛機號稱第5代,但實際怎麼樣還真打問號。估計也就氣動佈局和美國的F-22看著像些,裡面所謂的相控陣雷達,包括飛機的其它指標估計也就第3代水平,隱身塗料可能也不那麼牛逼,飛出去可能百公里外就被美國老舊的F-16捕捉到身影。
腦子是個好東西!可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擠眼
我天天看評論,一般與論導向狗隻會罵人!
就是外形抄襲米君的飛機。
陳腔濫調,你有啥好吠的呢?
好久沒來新浪軍事板塊了 想不到狗都學會評論了
而且還學會組團來吠了酷
說這話真有種 有種回你娘肚皮里 從新投胎 投你外國爹哪裡啊 幹嘛要投來黃種人還是中國 你娘從小給你餵狗糧的吧 敗類
http://mil.news.sina.com.cn/2017-01-06/doc-ifxzkfuh5624551.shtml
中國航發性能壽命為何仍落後一關鍵材料儲存量太少2017.1.6 新浪軍事
據報導,中國已經表示採購錸將用於生產航空發動機。不管怎麼說,人們從全球錸消費模式就能看出中國人購買錸的原因:全球約80%的錸用於生產航空發動機。
錸的熔點為3180℃,沒有脆性臨界轉變溫度,在高溫和極冷極熱條件下均有很好的抗蠕變性能,適於超高溫和強熱震工作環境。它是發展國防、航空航天以及電子工業等現代高科技領域極其重要的原材料之一。錸及錸合金的特性決定了它在石油化工、國防和航空航天等方面的廣泛應用和開發,日益引起了各國材料學家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不過俄VK-2500並不順利。其實俄本來想在上個世紀90年底引進加拿大的發動機,而俄國防部要求必須使用自己國產發動機,結果到了2008年加拿大果然中止了供應,證明了西方再度不靠譜。不過俄在2006年開始就在當時空軍總司令米哈伊洛夫的直接監督下,開始獨立生產VK-2500。此時俄還能夠從烏獲得TV3-117,不過到了2015年,俄烏嫌隙最終爆發,俄也最終無法獲得相應的發動機。只能依靠現有的組件開始自行組裝,當年一共生產了10台,到了2016年最終能夠生產60台,確實已經相當不容易。通過10年的努力,攢出了一條生產線。為什麼叫“攢”,預算不足!主要預算都在維護大型戰略裝備上,也可見俄羅斯人的韌性還是十足,畢竟在2006年VK-2500項目成立後,到了2016年,中間間隔10年還是沒有放棄,最終有了年產60台,計劃明年100台。
可年產量60台,這一關鍵數據意味著什麼?俄在2016年生產的新型米系直升機,超過30架,如果完全使用新發動機,缺口至少在100台以上,新生產的俄自己都不夠用,所以只能消耗庫存。但是如果產量再上不去,新的補不上,老的消耗光,那就是坐吃山空了。而俄現在還在繼續向外交付米-8系列、米-17系列、還有卡系需要交付,總需求量大約是300到350台,這點產能顯然是跟不上流。而俄最後交付該中國的米-171E是在2014年,如果當時中國加大訂購量,俄到了2015年就無力交付新機了。
要解決中國自己的問題只能靠中國自己!
所以,當時中國沒有引進組裝線(還不是生產線,發動機、旋翼、傳動、減速器等等都得從俄方進口),是一個比較長遠的考慮。現在烏的馬達西奇公司政要跟中國合作生產多款發動機,其中就包括了TV3-117VMA- SBM1V,是烏研製的TV3-117系列最新的型號。作為跟VK-2500同根同源的發動機,可以非常容易的進行替換。完全可以填補中國現有米系需求。至於沒有引進的高海拔地區使用直升機,現在最可靠的型號還是“直-18”和“直-20”,這兩款機型的加速服役才是最終解決中國這一急需的關鍵。(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2017-01-02/doc-ifxzczfc6678248.shtml
中國買俄製米17為何不買生產線?俄自己都不夠 2017.01.02新浪軍事
長期以來,在中國陸航部隊中,能夠擔負高海拔地區運輸的只有從美國引進的S-70“黑鷹”中型直升機。那段時間,能夠爬上45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的只有“黑鷹”,而且中國的還是民用版,為了能夠適應急需特地加裝了紅外誘餌彈和鋼板。後來中國從俄羅斯進口了84架米格-171各種系列改進型以後,這一情況才得以緩解。尤其是米-171E型,改進了發動機和傳動機構後,能夠爬升到4500米高海拔地區。並且,俄方也為中國的特殊需要改進了抗側風能力。因此中國才會大批量進口,從實際缺口來看,中國至少需要200架以上專門針對高海拔地區運輸和作戰的中型直升機,但是面對如此急需到機型,為什麼中國僅進口了84架?為什麼當時沒有引進俄生產線呢?
由於米-171E是烏蘭烏德飛機製造廠,當時中方也跟俄方進行生產線的談判,但是當時烏蘭烏德供貨價比較低,約1200萬美元,而中國引進的只能是組裝線而不是整機生產線,零部件就得進口。而且整條線就算引進進來,均攤到200架的身上,大約成本也要在當時達到2000萬以上。這讓當時並不富裕的中方最終放棄了引進。其實還有一層窗戶紙當時中俄雙方都沒有捅破,當時不僅僅發動機、傳動裝置的零部件都由俄烏聯合提供,涉及第三方存在因素,最終結果也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
根據2016年12月27日,英國《泰晤士報》記者在採訪俄國防部副部長尤里•鮑里索夫時透露的消息:俄自行生產的渦軸直升機發動機VK-2500,在2016年完全由俄自己生產的原件,總共組裝了60台,並且計劃2017年提升60%的產量達到100台。
VK-2500 俄用了10年時間才最終攢出來生產線(圖為2015年航展上的2500的展台照片)
VK-2500是基於TV3-117改進型號。而TV3-117系列則是俄發動機的靈魂所在,米-17、米-14、米-28、卡-27、卡-50、卡-52全部都用的是這個系列,我們前面說到的能夠爬上4500高海拔區域的米-171E用的就是VK-2500-3。整個系列總共造了20000台。而現在最新型號VK-2500SP,除了加裝FADEC數字空系統和防喘震系統外,最大的改進就是採用了新的壓氣機渦輪結構,提高了渦前溫度30K,這樣發動機的最大功率獲得明顯提升。而且還設計了3種應急模式,其中極限應急模式,最大功率3750馬力,可以持續30秒。這種極限使用用途非常廣,比如在高海拔區域爬升,或者躲避時都有很大的富裕度。
俄等離子隱身導彈曝光曾經的黑科技如今卻淪為教具2016.12.21 新浪軍事
十幾年前,俄羅斯曾試圖發展的等離子隱身技術曾是一個倍受關注的“黑科技”,然而這麼長的時間過去該技術並未投入使用,關注度降低之餘也成了人們揶揄蘇/俄“不切實際”的談資。
據《消息報》報導,在蘇聯時期,機械製造科學生產聯合體(NPO Mash)研製的的3M25“流星”高超音速戰略巡航導彈上就使用了等離子隱身系統。
進氣道與發動機是最大的反射源之一,隱身飛機可以用S型進氣道,高超音速飛彈則不可能這麼用,因此用等離子系統解決。
3M25的等離子隱身系統是一種電子束髮射裝置,裝在進氣道附近,在遇到威脅時產生等離子,吸收雷達波。等離子的電力由導彈發動機供應。3M25本來已準備投產,用在667AM型“揚基”II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上,但後來因美蘇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生效而使項目中止。
克爾德什研究中心院長科羅基夫(Koroteev)以網球為例介紹了等離子隱身的原理,“就像把網球打在牆上,他會反彈,這就跟雷達波反射一樣。如果牆面傾斜,球也會彈開,但不會往回跑,這就是美國隱身技術的原理。而如果在牆上鋪軟墊,球打上去後就直接失去能量掉落,也不會反彈,這就是等離子隱身的原理。”
俄羅斯軍事科學學院教授Vadim Kozyukin介紹說,3M25搭配等離子隱身是適應80年代的環境,當時3M25準備用來突破美國的反導系統,對手幾乎只有機會從正面看到飛彈,因此加強正面的匿踪能力就好,但目前的探測雷達佈置更嚴密,可以從多向探測,因此這樣的技術就不太有意義。
他認為,目前最好的隱身方法,就是讓導彈飛6馬赫以上,這時飛彈周圍自己就有電漿雲,俄在這的優勢是,早已有用等離子來隱身以及透過等離子通信的經驗,可以讓導彈在用等離子隱形的同時又不會失去控制。(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1.只能雷達隱身,而且只有部分效果,紅外紫外可見光差。2.等離子體隱身的小型化實用化有技術難點,俄沒有實力研發。
那個年代除了雷達製導還沒有其他成熟的反導方式所以僅僅雷達隱身就夠了
戰略武器,紅外預警衛星會發現。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21/doc-ifxytqax6983727.shtml
因為發動機是消耗品,而以前買過毛子飛機,太行大修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美國民用發動機4000小時,軍用1000-1200小時. 任何新發動機都是從短到長,毛子AF-31開始也是30小時,美國的F100也讓F15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殲20想換更大推力發動機有難度需做三大基礎改進2016.11.06新浪軍事
在渦扇-15真正成熟以前,要獲得117S帶來的性能提升,殲20也還要進行一些針對性的改進才行;這涉及到結構、進氣道的氣動外形、電傳飛控三個方面。
回應
117S就以三代半的發動機連超巡都做不到,毛吹啥呀
相關新聞
我軍尹卓少將披露:殲20用的就是WS10A發動機2016.11.1央視
殲20能用小推力發動機超音速巡航 世界首創機頭折線+正升力鴨翼+小邊條+主機翼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升力體的氣動設計2016.11.04新浪軍事(回應:F22公佈的超音速巡航時間23分鐘左右,航程會縮短一半。)
詳解殲20的隱身塗料塗裝為何從黑色變成“銀河戰艦”2016.12.24新浪軍事
早期的隱身塗料,主要是防範磁性特徵,以氧化鐵基材料為主,塗料顏色發黑,美國F-117就這樣,當電磁波照射過來,可將電磁波的磁性特徵抵消,但抵消程度有限,效率稍差。
再先進一點的隱身塗料,是電損塗料,不是氧化鐵為主,而是晶體材料、纖維材料的複雜組合,美國B-2用的就是。
而現在最新的隱身材料,則是將吸波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相結合,美國F-22用的就是它。
戰機的隱身,包括氣動外形和隱身塗料等多個因素,其中隱身塗料對隱身的貢獻,可以在原基礎上降低10個db反射量,以三代機10平米反射面積為例,塗上隱身塗料,原本是20個db反射量,減去10個db,也只是減小到5平米,其實沒有什麼差別,意義不大。
但對於具有外形隱身設計的四代機來說,原本就是0.1平米,在其負10個db反射量基礎上,又減去10個db,就從0.1平米變成0.01平米。
相比之下,俄羅斯近年在隱身材料研究上沒有什麼突破,T-50首飛比殲-20早,但T-50就沒有任何隱身材料的痕跡。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24/doc-ifxyxusa5138448.shtml
117S雖然號稱14.5噸最大推力(不加力狀態下8噸),但正常能用的最大推力是14噸,14.5噸推力是特殊的應急狀態、比如空戰中性命攸關時使用,僅允許使用數分鐘——隨後這台發動機就必須做壽終處理。目前還不清楚產品30的18噸推力,是否是類似的打雞血模式。
在俄中發動機貿易過程中,俄一直在發動機上輸出上有很大程度的保留;特別是其本國最新、性能最好的型號,即使是在近年來經濟不斷衰退的背景下,依舊是中國肯出高價也捂著不賣。117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歸根結底,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高性能發動機,才能徹底擺脫自主研發的戰鬥機性能和產量還得看別人臉色的日子。
俄最高水平航空發動機落後美國20年中國落後多少年2016.12.09 新浪軍事
據俄聯合發動機聲明, T50最終版發動機“30型”型首次啟動成功,預計可以產生2.5萬磅幹推力和4萬磅加力燃燒室推力,動力性應該可以與F-22“相媲美。F-22的F119發動機,但它僅僅只是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產品。
中國渦扇-10“太行”及其改進型的性能指標與美國普惠F100和通用電氣F110相當,這兩款發動機是目前美軍F-15和F-16戰機的動力裝置,也就是說中國與美國至少有30年的差距。
回應
其實航空發動機能造的國家就沒有幾個,最牛的還是美國,第二手俄羅斯,中國的大推力是有了,但是質量還有待提高。其餘國家都是第4梯隊,包括日本
美國進口俄火箭發動機,俄進口中國船用發動機,中國進口俄戰鬥機發動機,呃,看來都半斤八兩。
相關新聞
十年後俄航空發動機行業恐要崩盤中國應該怎麼辦2016.11.23 新浪軍事
中國航發突破不再看俄臉色 同時推進12個發動機項目2016.11.24新浪軍事
俄羅斯航空發動機一貫壽命低下 在中國使用時間達不到2016.12.10新浪軍事
回應
毛子的航發壽命短、大修週期小、塊頭還大這是事實,但你弄不來更好的也只能將就了。
殲10/11/20裝了400台太行
那請問為何還進口俄發動機呢!?
在外觀上來看,殲10B最顯著的改變特徵就在於使用DSI進氣道減重並更換了相控陣雷達天線。但除了大幅度提升成本以外,也造成了明顯的飛行性能負面拖累。相控陣雷達的天線由少則近千個、多則近兩千個信號發射和接受單元組成,雷達的大幅增重,為了把重心給調回去,必須相應的增大後機身的重量。以F15為例,採用重量較大的AN/APG-63(V)2有源相控陣雷達的F15C,就被迫在飛機尾部增加了重達272公斤(600磅)的配重。重量和阻力增加帶來的飛行性能惡化,並不能完全依靠發動機推力的加大進行彌補。這也是殲10B採用DSI進氣道的最核心原因,它能為飛機減下很大的重量。但是由於它位置更接近機身中央,因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殲10B改進後的增重和重心前移問題,而不能徹底消除。(作者署名: 候知健)
回應
裝備相控陣雷達,先敵先現,先敵開火,纏鬥性能不是最重要的了。
殲10是三角翼,機後本來就很重,和F15/16有很大的不同,比美機好調整。相控陣雷達還少了一個機械掃描裝置,進氣口也做了減重。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24/doc-ifxyxusa5153765.shtml
相關新聞
美國航空發電發動機光電器件的稀土90%來自中國 沒它F22/35只是廢鐵
俄軍電子技術水平和西方差距有多大這兩人給出答案2016.12.13 新浪軍事
俄戰略潛射導彈21次發射竟失敗10次如何與美軍對抗2016.12.13新浪軍事
俄庫爾斯克核潛艇沉沒背後- 壹讀
俄航天局:一貨運飛船發射失敗 大氣層中燒燬搭載2.5噸重貨物2016.12.1
俄飞船为何再次发射失败:缺钱缺人将继续烂下去
俄媒體盛讚神舟十一號返航和中國航天成就2016.11.18
外媒稱中國加速航天探測計劃 美憂打不贏太空競賽2016.12.05
俄航母出問題戰機無法著艦 8架蘇33進駐敘機場2016.11.29
Mig29取代Su33上航母 占印度便宜的權宜之計- 壹讀
俄再延向印交付航母时间 印海军力量被指受创2012.10.11
俄研十年沒造出艦載發動機 若無中國動力恐寸步難行
回應
俄的航天發射、導彈發射接連受創,應該不是一個個偶然事件,是經濟、科研、管理……的綜合反映。
俄產品一直都有傻大笨粗的缺點!
俄T50將換裝18噸推力發動機中國出高價俄也不會賣2016.12.24新浪軍事
俄報導,俄真正的第四代發動機“產品30”將在不久之後裝機試飛,屆時T50將在加力狀態下獲得18x2=36噸最大推力,以及不加力下的11x2=22噸推力;並將依靠巨大的動力提升幅度,實現真正的超巡能力。
不影響機體強度才怪,內陷的機體除了影響隱身外,如果發射導彈的同時飛機在做大機動轉彎,導彈出倉的瞬間會不會碰到發動機?我們拭目以待吧!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24/doc-ifxyxusa5143674.shtml
相關新聞
特朗普發推炮轟F-35太貴 洛馬回擊:1-2億美元物有所值 美最大軍火商股價直線暴跌(回應:川普加油搞垮美國軍火經濟 F-35是收保護費的利器,罵完波音罵洛馬,川普吃錯藥了到底要幹嘛? 洛馬波音是支持希拉里的,遭到報復了.)
川普要退空軍一號新機 波音市值大蒸發(回應:如果中國放空波音,未來四年美國經濟太好玩了!)
洛馬2016.2.25稱F-35成本不因美國空軍緩購45架F-35A而增加
加拿大或取消购65架F-35A 将致单价上升百万美元 2015.10.23
日增軍費打造單價1.3億美元F-35A戰機群 2015.12.24
日本購美F35還沒到貨 中國殲20卻已就位2016.12.14
第2架FC31首飛 或成下一個艦載機 將於6年後部署
以色列購F35 伊朗或買中國反隱雷達和FC31反擊2016.12.24新浪軍事
殲31不比F35差 彌補殲20價格劣勢 殲20/31高低檔搭配2016.8.8新浪軍事
殲31第一架原型機採用俄製RD-93,第二架則換裝了國產WS-13A,推力比已近於9 ,比RD-93僅8的水平高許多,也因此,速度由早期的1.6馬赫,提高到1.8馬赫,作戰半徑也達到1200公里,相當於航程3000公里以上,如果採用外掛方式,那麼其載彈量可達8噸。這個技術水平要超過了F35,它的最大速度僅為1.6馬赫,航程2200公里,作戰半徑只有800公里,最大載彈量也只有6噸。究其原因,中國沒有強行要求有垂直起降的要求,所以不必考慮安裝升力風扇等內容,這樣機體結構設計受到的限制小,內部空間有效利用率高,自然航程等提高。也別以為殲31非常輕,它只是比殲20輕,實際上空機重在13噸以上,正常起飛重量在17噸以上,最大起飛重量達到25噸,僅比F35輕一點,比殲10要重上不少,也超過米格29艦載機20噸。也因此,有關殲31不如F35的言論,需要重新找到證據了。
殲10B換裝相控陣雷達有利有弊 重量大增致一性能下降2016.12.24新浪軍事
根據空軍工程大學的論文《新型戰機綜合航電系統及其高速光互聯技術》,殲10B上採用的是類似美國F22航電總體架構的設計。殲20早期是跟踪F22的寶石柱系統構架,而後期轉而跟踪綜合化程度更高、未來發展潛力更大的F35寶石台系統構架。殲10B上的航電系統,實際上就是國內第一輪四代航電系統研究的具體成果。
由於整體座艙蓋在擴展飛行員視野方面優勢較大,所以F-22也採用了這個設計,中國殲-20最初的原型機也配備有整體座艙蓋,但是它的技術難度較大,成本較高,所以後期放棄了這個設計,鶻鷹2.0應該是第二種配備這種艙蓋的國產戰鬥機。
這張圖片表明鶻鷹2.0採用了整體座艙蓋,注意它似乎沒有平顯這張圖片表明鶻鷹2.0採用了整體座艙蓋,注意它似乎沒有平顯
這個設計最早見於F-16
從相關圖片還可以看到鶻鷹2.0似乎並沒有配備平顯,而平顯作為基本座艙顯示器,幾乎是現代作戰飛機的標準配備,鶻鷹1.0就配備有平顯,因此這張圖片似乎暗示鶻鷹2.0可能像F-35一樣,用頭盔顯示/瞄準系統替代了平顯,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平顯由於光學系統的限制,已經難以支持大離軸空空導彈的發射,所以越來越多作戰飛機採用了頭盔瞄準系統,不過仍舊保留了平顯來顯示飛行信息,因此現在發展的趨勢就是給頭盔瞄準系統增加顯示功能,這樣飛行員可以頭向外瞄準目標的同時掌握飛機的飛行信息,由於飛行員不必低頭看儀表板和平顯,完全處於頭向外的狀態,可以最大限度增加飛行員“頭向外”的能力,縮短了空戰時間,提高了生存能力和作戰效率,根據相關資料,F- 35是第一個用頭盔顯示/瞄準系統替代平顯的作戰飛機,如果圖片無誤的話,那麼鶻鷹2.0就是第二個。
鶻鷹第一架原型機,它採用了傳統座艙蓋,可以清晰的看到平顯
另外鶻鷹2.0在機頭增加了光電探測系統,這個系統可能用於對空中目標的探測,也可以用於對地面目標的探測,制導精確制導武器打擊地面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講鶻鷹戰鬥機是一種力求兼顧超音速攔截、亞音速格鬥、對地攻擊的多用途作戰飛機。它考慮到了潛在市場多為中小國家,空軍規模有限,要求作戰飛機能夠具備多用途,這樣就可以減少飛機裝備型號,降低後勤保障方面的難度,節省費用,因此如果國產配套發動機能夠跟上的話,鶻鷹未來在國際市場還是大有可為的。(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T50彈艙有單獨的縱向空間,可大可小,而F22過於緊湊,彈艙放在進氣道下方,已經沒有任何餘地改動,是很蹩腳的設計,而中國兩款隱飛沒有任何創意的照搬了F22的佈局
T-50那個薄機體塞上彈倉後,很容易造成強度不足
機體強度沒問題,唯一不好的是進氣道和發動機在一條直線上,不利於影身,但就彈艙而言確實比F22寬裕好多
2.0版FC31首飛成功:都改了哪些地方戰力有何增長2016.12.24 新浪軍事
FC-31來源於中航沈飛競爭中國空軍第四代戰鬥機方案,從相關圖片來看,它明顯受到了F-22的影響,在整體設計上綜合考慮了兼顧降低RCS和提高機動性能,包括低可探測設計、降低超音速、跨音速的波阻,提高超大迎角飛行性能、綜合利用機身前體渦流等等,與T-50存在明顯的區別,後者仍舊延續了蘇-27採用的升力體設計,這樣在進氣道、機身就形成了一個內陷結構,雷達電波會在這個結構多次反射形成互射效應,從而增加RCS,並且由於機身內收,直徑和空間較小,設計彈艙比較困難,對於飛機結構強度影響也比較大, T-50開彈艙的圖片一直沒有看到,似乎表明就是遇到了這方面的問題。
同角度的T-50,可以看到兩個進氣道之間的內收同角度的T-50,可以看到兩個進氣道之間的內收
它給彈艙設計帶來了較大的難度 它給彈艙設計帶來了較大的難度
不過從相關圖片也可以看到鶻鷹2.0與F-22在機翼存在較大的區別,F-22採用了切尖菱形上單翼,一般認為菱形翼是兼顧隱身、機動和航程比較理想的選擇,所以隱身戰鬥機都採用菱形翼,不過鶻鷹2.0仍舊保留了第1架原型機的機翼設計,它的前緣後掠角度較大,因此更加傾向於傳統的三角翼,這樣的設計可能是為了提高戰鬥機的超音速性能,實際上YF-22最初的機翼前緣後掠角度也達到了48度,不過後來為了提高亞音速機動性能,將後掠角度降低了42度,並且增加了翼展、後緣尖角切除、翼根厚度減少,以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對於鶻鷹2.0來講,它配備的發動機水平與F-22的F119發動機差距明顯,所以只有採取降低阻力的辦法來提高飛機超音速性能。
鶻鷹機翼的後掠角較大
菱形翼是隱身戰鬥機的首選
鶻鷹2.0與1.0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採用了整體式座艙罩,這個設計最初見於F-16,它採用聚碳酸酯製成氣泡式艙蓋,風檔與座艙蓋前段在為一個整體,向後上方打開,這樣就消除了原來風檔邊框對於飛行員視野的遮擋,讓飛行員擁有全向的視野,提高飛行員對戰機周圍空情的掌握能力,從國內外空軍的實戰經驗來看,飛行員除了需要掌握大範圍戰場態勢信息之外,還需要掌握戰機周圍的空情,這是因為總有戰鬥機避開我方探測系統的探測,逼近到我方戰鬥機周圍,使用紅外制導武器發起靜默攻擊,這樣就需要飛行員時時觀察戰機周圍的空域,國外將其稱為“頭向外(HEAD OUT)”。
中國版全球鷹開始服役 換WS-13航程將增至1萬公里2016.12.23新浪軍事
全球鷹,號稱:世界上最好的無人偵察機,也是第一種無人戰略偵察機,創下過飛行時間最長:42小時、距離最遠:2萬6千公里、高度最高:2萬米的無人機等多項世界記錄。 相比之下,翔龍無人機與大不一樣。 由於需求的不同,性能有所差別,其全重只有7噸,實用升限達到18000米, 續航時間10小時以上,航程7000公里以上 ,時速700公里以上。
論重量翔龍只有全球鷹的6成,這讓它無法帶更多的燃料,影響了航程,不是我們造不了更大,而是沒必要。 美國要求進行全球偵察,自然要求飛得越遠越好,我軍對偵察範圍的要求相小得多,不存在全球偵察的需求,2500公里的活動半徑足夠了,翔龍的個頭完全是依需求確定。如果進行一定的改進,比如換一台更好的發動機WS-13,也許可以讓它的航程再提高3成以上.(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看來WS13用途廣泛呀,梟龍也可以用,山鷹9教練機也用,殲31必須用。加油吧,中推航發!
造不出美式性能的全球鷹就是造不出,沒必要說需求不同,落後就是落後了。
最初翔龍配備的是國產WP-7發動機,重量大、油耗高,量產型翔龍配備是國產3200公斤級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與全球鷹配備的AE3007H渦扇發動機相差無幾。翔龍作戰半徑5000公里,續航時間不低於30個小時,能夠到達第二島鏈內外的海域或者中國整個南部海域,長時有效的連續追踪海航母,為東風-21D和東風- 26發射提供實時參數。
俄稱孟加拉將購數十架新戰機殲10與梟龍或有機會2016.12.23 新浪軍事
據俄羅斯武器貿易分析中心網站報導,孟加拉國司法部長哈克在議會發表講話時指出,國家政府計劃在2016-2017財年為空軍採購8架多用途戰鬥機(MRCA)。媒體報導稱,孟加拉國也有意從中國購買殲-10,近幾年則出現了購買JF-17的報導。
2.0版的殲-31已經不弱於F-35,利用其“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的武器特色,在國際市場上和F-35進行競爭,並有望成為更多不能接受美國十分苛刻的軍售附帶條件的國家的首選。(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殲31就偷了美的外形裝了俄的航發,我不相信現在的國企能造飛機,沈飛裡面都是一些混日子的人!
沈飛j31怎麼噴黑煙?看了都覺差。成飛j20還是好一些. 用兩台三代裡面都算爛貨的發動機,還想去跟F35叫板?
別忘記成飛是沈飛援助起的. 沈飛J-31的RD- 93/成飛J-20的AL31FN噴黑煙, J-31的WS-13A / J-20的WS-10A不噴黑煙. J-10因發動機故障墜機的記錄目前全是俄製AL31F保持的,換裝的國產WS10尚未出現導致飛機墜機的事故。
研製殲31目標是能大量製造,多用途多功能,又能外銷!總之艦載機型少不了,垂直起降型也要考慮在裡面,目的是成本造價的。
不敢苟同。陣風/米格29/殲31都是雙中推的中型機,比照山姆大叔的航母經驗,艦載型機的潮流都是往重型發展,大黃蜂和F35C都算輕型戰機,但他們的最大起飛重量都達到30噸,跟殲15已經不分伯仲了。
殲31最大起飛重量28噸,作戰半徑1250公里,8噸的外掛量。F35航程約2200公里,作戰半徑約800公里,最大載彈量6噸。殲31是小號重型機,它具有重型機的質量,又具有中型機的外形,因此這也是艦載機發展方向,當中國12噸級先進中推研製成功後,完全可以再增重量達30噸了。
珠海航展上,標註的FC-31作戰半徑達到了1250公里,FC-31既然用了兩台和米格29一樣的發動機,那麼噸位尺寸和航程就不會存在本質性的差異。重新設計的米格29M將內油容量提升到了5700升,基本航程達到2000公里。FC-31的1250公里作戰半徑,只有可能是在掛載大容量副油箱、攜帶很輕的製空武器掛載方案下才有可能實現,此時它根本無法保持隱身狀態。無論是對地、對海,還是製空的未來作戰,對於中國來說,都只有殲20這樣的重型機才能滿足要求。
MIG-29M全重20噸,FC-31全重28噸,MIG-29生搬硬套到FC-31上是荒謬的。殲20/F22機翼下面存在左右各2個外掛點,可以執行一些強度低、威脅小的非隱身作戰任務或者外掛副油箱執行遠距離轉場。
2.0版FC31戰機迎來脫胎換骨式升級有四項明顯改進
中國編號為PT-2的第二架殲-31原型機已於近日亮相。這架戰機與第一架原型機有很大不同,改進了空氣動力設計以縮減飛機雷達散射截面積,實現更高的隱身性能。第二架原型機還將裝備經過完善的航空電子裝備。據提前在2016.12.22發行的《空軍月刊》2017年1月刊中稱,同時這架被稱為2.0版殲-31戰機鼻部的光學雷達站也發生了改變,不僅如此,在駕駛艙的多功能大顯示屏上方還將安裝一個小顯示屏。與第一架原型機相比較,殲-31將配備中國發動機(據推測是渦扇-13A),加大了武器艙,可以很容易的放下六枚帶展翼的SD-10A導彈,各項性能比首飛版本提高很大。
大概在四年半前,也就是2012年6月,一架被稱為殲-31的1號原型機首次曝光,當時就震驚了整個世界,因為這是中國繼殲-20之後,在不到兩年內研發成功的第二款隱身戰機,而且還被譽為是中國版的F-35。
仔細看看殲-31的圖片,就可以發現,該機採用單座、雙發、外傾雙垂尾、全動平尾的正常式佈局,兩側佈置大S彎進氣道,配置內埋武器艙等設計特點,和美國的隱身戰機沒什麼區別。但是,自從該機一問世,多種質疑也是如影隨形:機頭還有三代機所使用的長長的空速管、三角形切尖外傾雙垂尾與機身的夾角過小、雖然經過鍍膜處理但外形仍和殲-11想像的座艙、後部尾噴管隱身處理仍和殲-20一樣的嚴重不足……同時,因為使用了FC-1“梟龍”所使用的三代機發動機RD- 93,所以在推力和機動能力上不能滿足需要,因此遭到了國內外的口誅筆伐。
也許正是對於殲-31的種種不足,所以,該機首飛後亮相次數很有限,甚至近期直接銷聲匿跡了(楨:?)。直到本月初,才有網媒盛傳2.0版殲-31戰機已經脫胎換骨,而且將會在近日試飛。由於這次曝光的殲-31試飛圖很模糊,所以只能從前不久結束的珠海航展上披露的模型來分析,大概可以從中一窺該機的最新改進秘密。首先最明顯進步最大的是殲-31的尾部隱身處理進步很大,採用的新的國產渦扇-13A不但在推力上滿足了要求,而且還具備推力矢量技術(楨:?),可以說在後半球隱身能力上已大大超過殲-20;其次取消了空速管,而且還加裝了鑽石截面的分佈式光學孔徑系統;再次就是加大了複合材料的使用量,據稱已超過30%;最後是加大了武器艙,使之可以容納6枚全尺寸的SD-10A空空導彈,這為該機拓展了內置空空導彈的攜載型號範圍。
2.0版FC31今日首飛成功多項改進提升隱身性能(圖)
2016.12.23,網上有消息稱,目前國內在研製中的第二型隱身四代殲擊機殲31的改進型,也被軍迷親切的稱為鶻鷹2.0,在瀋陽首飛成功,顯示該殲擊機項目的研製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
殲31的首架技術驗證機於2012.10.31完成首飛,並於2014年11月實機亮相珠海航展,時隔4年,改進升級版本首飛,與此前的技術驗證機相比,該機在外型上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是垂尾,採取了梯形垂尾改後掠垂尾,並進行了切尖處理,同時該機換裝了整體座艙蓋並優化了內埋武器艙結構。這一系列改進的做出,都進一步提升了殲31的機動性能、隱身性能及掛載能力。
與2011年首飛,目前已經開始小批量服役的殲20相比,殲31的研製進度似乎並沒有那麼快,其實不然。由於601所的四代機方案在競標中未能獲得軍方認可,因此失去了主導新型戰鬥機研製的機會,但601所出於積累設計經驗考慮,決定自籌資金上馬新一代戰鬥機的技術驗證機,也就是說殲31是沈飛和中航自己籌資設計並建造的。但是,自籌資金研製的軍品項目都有一個先天的弱點,即“設計輸入”方面的不足。“設計輸入”指的是軍方規定設計目的的要素,如該機的一些具體性能指標包括載彈量,巡航時間等等,這樣項目才能在設計過程中有目的性地進行最大程度的開發。重型機項目的競標失敗,也使得601所將該機定位中型,重新開始設計,加之自籌資金研製,所以該機的研製進度,並不慢。
同樣是自籌資金建造的梟龍戰機,目前取得了優異的外銷成績,相信殲31未來也會有廣闊的使用前景。
首先是軍內需求,殲31作為一款中型的四代機,能夠與殲20形成高低搭配,滿足多樣化作戰的需求,類似於美國的F22與F35進行搭配,不同於俄羅斯的搭配方式,他是由四代機T50和三代半戰機蘇35進行組合。
除了空軍外,海軍也有需求。隨著電磁彈射技術的成熟以及核動力航母的研製,未來四代戰機上艦也是一個必然趨勢。雖然目前殲31尚未有海軍型號的出現,但是隨著後期研製進度的深入,一旦有需求,就有能力研製出來,而且能夠在動力上取得一定的突破。
其次就是外銷,去年,中航工業攜殲31亮相迪拜航展,引起了國內外強烈關注,成為迪拜航展的一大亮點。(作者署名:浩漢防務)
長征十一號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唯一一型固體型號,主要用於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小衛星發射需求,能實現24小時以內的快速發射。2015.9.25,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點火發射,成功將4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
長征七號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也可用於發射人造衛星等其他航天器。長征七號2016年6月發射。火箭採用了液氧煤油發動機等新技術,箭體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起飛質量約597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
長征五號
作為我國目前起飛規模和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2016年下半年首飛。長征五號火箭首次採用5米大直徑的箭體結構,總加註量達到780噸,起飛時共有10台發動機產生1078噸的推力,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長征五號將直接服務於我國探月三期工程、載人空間站工程和火星探測工程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並用於不同軌道大型載荷及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
長征九號
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就連軍迷們一直不屑一顧的阿三,也在這方面的實際應用上暫時領先中國。2014.1.5,印度成功發射GSLV-D5運載火箭,該火箭的第三級首次成功應用了印度國產氫氧火箭發動機CE-20,推力達到了20噸。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除了70噸級的YF-77,中國還有沒有更大的液氫/液氧發動機呢?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1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國未來將發展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即推力200噸級,推力為2460千牛、比衝為425秒的液體發動機。該型發動機預計2030年將用於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的二級級動力。
http://news.ifeng.com/a/20160603/48909099_0.shtml
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全解析2016.6.22新華社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1970.4.24,長征一號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征二號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是中國航天運載器的基礎型號。1975.11.26,長征二號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任務。長征二號先後有長征二C、長征二D、長征二E、長征二F等改進型。其中長征二F是我國的載人航天火箭,截至目前,已將我國10艘神舟系列飛船和10名航天員安全送到太空。
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是在長征二號基礎上於1984年研製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級低溫高能液氫液氧發動機。為了適應通信衛星容量和重量不斷增大和變化的要求,此後我國相繼研製出長征三甲、長征三乙、長征三丙三種運載火箭。“長三甲”系列不僅拓展了我國火箭使用範圍,也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長征四號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風暴一號、長征四號、長征四號A、長征四號B等火箭,主要擔負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備份火箭、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察應用衛星等任務。
長征六號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是三級液體運載火箭,動力系統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具有無毒無污染、發射準備時間短等特點,主要用於滿足微小衛星發射需求。2015.9.20,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
分支一:硝酸-27S(HNO3-27S)+偏二甲肼UDMH
25-30噸級推力的YF-1,YF-1,YF-3;100噸級的YF-2,YF-2A等等(YF-2/A由四台YF-1捆綁而成,因此實際上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發動機型號)。
分支二、四氧化二氮N₂O₄+偏二甲肼UDMH
70噸級推力的YF-20,YF-20B,YF-21,YF21B,YF-22,YF-22B,YF-24,等等。這個分支的液體火箭發動機, 經過了數十年的研製歷程,成為中國大型彈道導彈和航天發射的主力發動機。雖然中國其他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燃料已經逐步固體化,但民用航天發射至今仍然採用該類型的液體發動機。而且,在過去的所有飛行發射試驗中, 這個系列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保持了極高的成功率。
介紹了前兩個分支,下面就是我們此篇文章的重點——氫氧發動機。
分支三:液氧LH2+液氫LOX
氫氧發動機,採用252℃的液氫和零下183℃的液氧分別作為燃料和氧化劑,因此被稱為“冰箭”。中國氫氧發動機的主要型號如下:
YF-73,推力4.5噸力,真空比衝425秒、總工作時間750秒。1984年首發,用於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第3級動力。
YF-75: 推力8噸,真空比衝438秒。1994年首發,用於長征3號甲、長征3號乙及長征3號丙第3級。其改型YF-75D於2006年開始研製,2014年進入驗收階段,準備用於長征5號的二級動力。
YF-77:推力約70噸,真空比衝約430秒,發動機500秒長程熱試車成功,用於長征5號的芯一級動力。其70噸推力雖然已經比YF-75幾乎高了一個數量級,但與國際主流液氫/液氧發動機相比,還是有巨大差距。比如,
日本H-IIA/B火箭上LE-7A的推力112噸;
歐洲阿麗亞娜5的火神2 (Vulcain2)的推力137噸;
蘇聯1980年代研製成功150噸級的RD-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2000年代研製成功200噸級的RD-1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
美國1960年達研製百噸級的J2氫氧發動機
用於美國航天飛機的SSME氫氧發動機推力達到了213噸
2002年首發的美國德爾塔4火箭的RS-68的推力344噸
用於登陸火星的SLS火箭動力RS-25發動機,在2015年已經進行了500秒和650秒長程點火試驗,預計2018-2020年發射。
世界知名火箭發動機_百度百科
美國F-1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單室液體火箭發動機,用於土星5號火箭,單台推力700噸,使用煤油做燃料,液氧為氧化劑。直徑3.645米;長度5.598米;總重8451.66公斤.
俄羅斯RD-170液體火箭發動機
俄羅斯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使用煤油+液氧,單台推力800噸(採用四燃燒室,四噴嘴設計,也有人認為它是四台發動機並聯,但共享燃氣發生器和渦輪泵) ,用於能源號和天頂號 (RD-171,RD-170的改進型)第一級。其衍生型號有RD-180,推力400噸,相當於把RD-170一分為二,雙燃料室,雙噴嘴,用於美國擎天神II和擎天神III運載火箭的第一級。RD-191,單台推力200噸,單室單噴嘴,相當於把RD-170再一分為二,用於俄羅斯安加拉運載火箭。RD-191的衍生型號RD-151被出售給韓國,用於羅老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RS-68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上最大推力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300噸級,用於德爾它四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航天飛機液體主發動機(SSME)
美國航天飛機的主發動機,使用液氫液氧,推力200噸級,最大的特點是可重複使用。
美國航天飛機固體火箭發動機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發動機,單台推力高達1200噸,可重複使用10次,用於美國航天飛機捆綁助推器,其改進型用於戰神1號火箭主動機和戰神5號火箭捆綁助推器。
http://baike.baidu.com/view/49000.htm
中國最強火箭發動機獲突破推力仍落後美日2016.6.3鳳凰軍事
中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最早要追溯到1960年代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1957年,蘇聯贈送給中國2枚R-2型導彈,我方將1枚留作研究,另1枚投入測繪仿製,發展中國自己的第一個彈道導彈型號:東風-1。1960.11.5,東風-1試射成功,最大射程600公里,彈重20.5噸。東風-1採用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氧化劑為液氧,推進劑為酒精。後來,中國逐步研製了一系列航天用途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代號均為YF(即“液體”和“發動機”兩個詞的拼音首字母)。從推進劑方案來看,包括以下四個分支:
第七名:日本H-2B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4米
高度49米
火箭重531噸
低地軌道載荷:14噸
第八名:中國長征七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53.1米
火箭重597噸
低地軌道載荷:13.5噸
第九名:中國長征2F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62米
火箭重464噸
低地軌道載荷:8噸
第十名:俄羅斯聯盟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高度45.6米
直徑10.3米
質量308噸
低地軌道載荷:6.4噸
未來有望成為第一 SLS火箭
SLS計劃早在2011年就已經公開,由NASA主持。其早期型號的發動機使用的也是與太空梭相同的RS-25D液氫液氧燃料火箭發動機和同樣的固體助推器。該系列中最大型火箭起飛時總推力可達880萬磅(約合4000噸),相比之下,為阿波羅登月計劃研製的此前世界最大火箭「土星5號」的總推力也只有3340噸左右。美國計劃後續再研製取消可回收要求和簡化部分結構後的RS-25E/F發動機,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最終計劃研製出可將130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的型號,這將超過「土星5號」創造的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的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
https://read01.com/GBm4zK.html
第一名: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
三級液體燃料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110.6米
直徑:10.1
質量3039噸
低地軌道載荷:119噸
(美國土星5號火箭是目前人類唯一的載人登月火箭,高110.6米,直徑10.1米,起飛重量303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19噸,月球軌道45噸。中國重型火箭也應該達到這個量級。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第二名:俄能源運載火箭
捆綁式單級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60米
質量2400噸
低地軌道載荷:105噸
第三名:蘇聯N1運載火箭
五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17米
高度105 米
火箭重2735噸
低地軌道載荷:75噸
第四名:美國德爾塔4重型
捆綁式兩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77.2 米
火箭重733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第五名:阿麗亞娜5EAC火箭類型: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4米
高度59 米
火箭重777噸
低地軌道載荷:21噸
第六名:中國長征5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63米
火箭重850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中國首台3米直徑航天發動機點火成功 打破外國壟斷
2016.8.3下午14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研製的直徑3米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取得地面熱試車成功。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直徑最大、工作時間最長、動力最強達150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回應
印度的固體火箭推力最大有400噸,歐洲600噸,美國1300噸後續提高到1880噸。
你居然信印度自己研製的,阿三先把基礎工業弄清楚,先解決光輝和阿瓊和那個啥啥啥航母再說。
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H2A地球同步軌道最大發射能力3.7噸,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看看咱中國長征系列:長征3號地球同步軌道為5.4噸;長征5號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為12噸;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1957-2015,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長征系列成功率是95.5%,而全球是91.5%。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8-03/doc-ifxunyxy6391011.shtml
相關新聞
長征7號2016.6.25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氧煤油發動機YF-100推力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可提高東風5投擲能力到5噸
長征5號9月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推力7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
長征9號2030年有望首飛 ,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2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中國重型火箭驚艷亮相:世界火箭排名被徹底改寫 2016-03-23
2016.4.10,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已經完成了5000多次運載火箭發射,將6000餘顆太空飛行器送入了太空。按照運載能力劃分,運載火箭分為小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及以下)、中型(2-20)、大型(20-50)和重型(50及以上)四類。
裝國產發動機意義重大!中國AC352直升機首飛
2016.12.20 ,AC352先進中型多用途直升機在萬眾矚目中於冰城哈爾濱成功首飛。AC352直升機由中航工業直升機下轄中航工業直升機所和中航工業哈飛與空中客車直升機公司合作研製。AC352裝備了兩台國產渦軸16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將為我國多型直升機提供強勁動力。
中國首款7噸級直升機首飛刷新一紀錄可載16人2016.12.20 新華網
伴隨著機翼旋轉產生的巨大氣流,在專家和技術人員共同見證下,我國首款7噸級民用直升機AC352扶搖直上--低空懸停、通場航行、加速變向……20日,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航工業)最新研製的先進中型多用途直升機AC352成功首飛,一系列精彩的飛行動作,展示了我國國產民用直升機的優異性能。
“作為代表當今世界最先進水平的中型直升機之一,它的問世填補了中國民用直升機7噸級譜系的空白”,中航工業直升機總設計師吳希明表示:“AC352是國產直升機家族中的一顆新星,也是民族直升機工業60年發展的代表之作,將有效促進我國直升機工業和通航產業發展。”
AC352直升機採用雙發動機、寬機身設計,最大起飛重量7.5噸,可搭載14至16名乘客。據該款直升機總設計師盧偉健介紹:該機型符合最新國際適航標準,應用大量成熟先進技術,性能優勢突出,在同類直升機中創造了速度最快的記錄。通過對細節的打磨,實現了卓越的產品品質和乘坐體驗,能廣泛應用於近海運輸、搜索救援、通用運輸、警務執法、醫療救護等領域。
據悉,AC352直升機的研製有效利用了全球資源。通過與空中客車直升機公司進行優勢互補合作,運用新型研製管理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完成了跨越一萬公里的兩國四地協同研製,實現了中國民用直升機的跨越發展。
盧偉健表示,首飛成功後,該型號將加快適航取證進程,爭取早日投放市場,預計將在2018年交付用戶。
回應
其實航空發動機能造的國家就沒有幾個,最牛的還是美國,第二手俄羅斯,中國的大推力是有了,但是質量還有待提高。其餘國家都是第4梯隊,包括日本
美國進口俄火箭發動機,俄進口中國船用發動機,中國進口俄戰鬥機發動機,呃,看來都半斤八兩。
流浪恆星A: 不要說航空發動機,連汽車發動機都不如人
哈哈,傻狗!奇瑞、吉利已經出口俄快20年了,中國從俄進口過一輛民用轎車沒有?! 殲十因發動機故障墜機的記錄目前全是俄製AL31F保持的,換裝的國產WS10尚未出現導致飛機墜機的事故。
新浪軍情室第384期太行為何至今難堪大任院士將軍披露航發最大問題
據俄羅斯塔斯社2016.12.14消息,中向俄訂購的首批蘇35戰機中的4架將於12月25日交付。中俄在2015年11月簽署了購買24架蘇35戰機的合同,價值20億美元,其中包括每架戰機備用的6台117S發動機。這不禁引起廣大軍迷對中國航空發動機的關注,本期新浪軍情室將對此進行解讀。[詳細]
回應
小編相當不喜歡沈飛/中發啊,凡空中類節目,必吐槽,已經變成慣例了
浮誇之風、弄虛作假害死人,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今天終於有人大聲說出來了。
你不過就是自己沒那個本事學別人上位,登上高層,在自我發洩而已。走你
官僚體制害死人我草,中國夠了!總之,如果不徹底拋棄,幾千年的唯心人Z、官本位、厚黑學等糟粕文化的話,中國離發達國家、發動文明,還遠著呢!
一個庸人,屁的東西都不懂,還來這里大放空話套話。笑哈哈
這個視頻,非常實事求是,充分揭露出田朝科研學術的環境、氛圍;諸如:不腳踏實地做基礎,搞技術,出專利,佔市場,而非要上大項目,快上項目,趕英超美;田朝科研項目普遍短頻快!
看把你激動的,一個文科男靠著各種不明渠道的自言片語就以為很了解整個中國科研!
http://mil.news.sina.com.cn/jqs/2016-12-16/doc-ifxytqax6306996.shtml
新浪軍情室第385期中國遠程空空導彈可打預警機? 要命中需解決兩問題
據美國媒體報導,前不久中國正在測試中的殲16戰機試射了一種新型超遠程空空導彈,據估算,該導彈射程可達500公里。許多國內媒體據此推測,該型超遠程空空導彈將主要用於打擊敵方預警機、通信中繼機、空中指揮機等特種飛機,對此本期新浪軍情室將進行詳細解讀。[詳細]
回應
小編相當不喜歡沈飛啊,凡空中類節目,必吐槽沈飛,已經變成慣例了
每次聽到這個娘娘腔播音就看不下去了。
港媒《南華早報》2016.12.12稱中航已中航交付400台WS-10發動機
殲-11D首飛使用了WS-10發動機,行業觀察人士稱,北京在2010年至2015年間投入了約1500億元人民幣,用於研發自己的戰鬥機發動機。
澳門軍事觀察員黃東說,殲-11D將幫助沈飛與對手成飛展開“良性競爭”,後者研發了殲-10、殲-20等。除殲-11系列外,沈飛還研發了艦載殲-15以及殲-16和殲-31。
俄羅斯航空發動機一貫壽命低下在中國使用時間達不到2016.12.10新浪軍事
回應
那請問為何還進口俄發動機呢!?
因為發動機是消耗品,而以前買過毛子飛機,所以要靠AL-31,2012年技術突破後的太行是一個可靠的發動機,首次翻新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小時。美國民用發動機大修時間4000小時,軍用發動機大修時間1000~1200小時. 任何新發動機大修時間都是從短到長。AF-31開始的時候也是30小時。對知道航空史常識的人來說不值得大驚小怪。美國的F100也讓F15美軍飛機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相關新聞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中國航發突破不再看俄臉色同時推進12個發動機項目2016.11.24新浪軍事
十年後俄航空發動機行業恐要崩盤中國應該怎麼辦2016.11.23 新浪軍事
俄最高水平航空發動機落後美國20年中國落後多少年2016.12.09 新浪軍事
國產直升機三大優勢:全壽命成本不到進口貨1/5 2013-9-4環球時報
中國民用直升機的第一個優勢是性價比。價格分為兩方面,即單機售價與全壽命價格,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中國單機售價的優勢明顯。比如中國產品的翻新週期是1500飛行小時,對方是3000小時,但每次翻修的價格是中國產品的2-3倍。從備件角度而言,中國產品的優勢更明顯,國內外價格差距不只是2-3倍,而是達到5-10倍。
回應
說什麼維修壽命短還便宜!盡扯淡,打仗要求的低維護高可靠高出勤,你連戰備值班都不能連續進行,等著挨揍吧
真打起來,武器壽命就沒什麼用了,最後還得是性價比最牛,打得起、打得贏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楨:正因壽命短和穩定性不夠、故平時多用俄發動機,這不只合性價比、也可維持自己的研發能量和維持中俄戰略關係!)
(楨:另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楨2012-11-17補: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動輒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其實各形發動機、中國多已能生產,但未大量裝備、仍從俄進口之因有:1.可靠性不足。2.生產線不像實驗室未能量產。3.為與俄維持戰略關係。回想【圖博館2007-04-06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小引:綜觀共軍戰機所用引擎型號的種種猜想與爭議,牽涉到複雜的仿製、自製與外購等自己科技自主實力和外國(俄為主)軍政經的優勢及利益。 以共軍雙龍:梟龍J7MF和猛龍J-10所用引擎為例,就折衝於中俄間。當WS-13天山渦扇發動機(以名山和「渦扇」併音來代稱引擎,米格29原用引擎RD-33的國產改進型)研發出可供J7MF使用時,俄便也才願提供更佳的RD-93(單價150萬美元)。同理,當J-10所用引擎WS-10A太行優於俄SU-27SK原用引擎AL-31F(單價250萬)時,俄又推銷J-11(俄在中生產的SU-27SKM)的AL-31FN。在此同時,WS-10的BCD型也在研發中,俄又傳出要提供五代機(即美四代機F22)所用引擎AL-31FNM1(它的向量噴口在滿功率以及加力推力的狀態下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給中國。
所謂中國進口蘇-35是為借機引進117S這個說法。117S實際就是AL-41F-1S,屬於AL-31F系列的升級版,和殲-10所用的AL-31FN相比,最大推力分別為14200公斤和12500公斤。相比之下,WS-10A最大推力13200公斤,俄T-50的117(AL-41F)推力在15700公斤以上,未來計畫18000公斤(J-20所用WS-15推重比在10:1以上,推力在18000以上)。另一方面,按照中國引進蘇-35的時間表,獲得117S的時間也和中國四代機研製進度配不上。
美國民用發動機大修時間4000小時,軍用發動機大修時間1000~1200小時. 任何新發動機大修時間都是從短到長。AF-31開始的時候也是30小時。對知道航空史常識的人來說不值得大驚小怪。美國的F100也讓F15美軍飛機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俄最高水平航空發動機落後美國20年中國落後多少年2016.12.09 新浪軍事
前段時間,已經很久沒有傳出消息的俄T50項目終於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時刻。據俄聯合發動機聲明, T50最終版發動機“30型”型首次啟動成功,預計可以產生2.5萬磅幹推力和4萬磅加力燃燒室推力,動力性應該可以與F-22“相媲美。F-22的F119發動機,但它僅僅只是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產品。
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航空發動機核心機預研計劃,至今已經發展出7代核心機,而F119的核心機僅僅是其中的第4代,其航空動力工業的技術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渦扇-10“太行”及其改進型的性能指標與美國普惠F100和通用電氣F110相當,這兩款發動機是目前美軍F-15和F-16戰機的動力裝置,也就是說中國與美國至少有30年的差距。
中國航空發動機成了製約中國空軍戰機發展的“瓶頸”,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由於鋼鐵、機械、航空等傳統工科專業缺乏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造成中國頂尖工程技術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短缺的。不但缺乏頂尖的科研人才,而且缺乏頂尖的製造人才,這才是我們邁向製造業強國的最大障礙。(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回應
其實航空發動機能造的國家就沒有幾個,最牛的還是美國,第二手俄羅斯,中國的大推力是有了,但是質量還有待提高。其餘國家都是第4梯隊,包括日本
美國進口俄火箭發動機,俄進口中國船用發動機,中國進口俄戰鬥機發動機,呃,看來都半斤八兩。
流浪恆星A: 不要說航空發動機,連汽車發動機都不如人
哈哈,傻狗!奇瑞、吉利已經出口俄快20年了,中國從俄進口過一輛民用轎車沒有?! 殲十因發動機故障墜機的記錄目前全是俄製AL31F保持的,換裝的國產WS10尚未出現導致飛機墜機的事故。
相關新聞
十年後俄航空發動機行業恐要崩盤中國應該怎麼辦2016.11.23 新浪軍事
中國航發突破不再看俄臉色同時推進12個發動機項目2016.11.24新浪軍事
蘇聯時代的軍事遺產頗多,但這些年關注軍事都發現一個共識:毛子對武器裝備的維護很差,不算這個事故,它唯一的航母一走黑煙直冒就是不爭的事實。
俄真的是日薄西山了
武器的狀態令人堪憂啊,沒錢維護?
俄產品一直都有傻大笨粗的缺點!
毛子質量堪憂,都是伏特加喝的人同傻瓜一樣,如同他們的航母冒黑煙!
S-300是冷發射,不是發射後墜落,而是沒有飛離發射筒時發動機就點火了,引爆了其他筒子裡的導彈。
俄軍電子技術水平和西方差距有多大這兩人給出答案2016.12.13 新浪軍事
技術落後是人們對於俄羅斯電子工業落後的主要印象,那麼俄羅斯電子工業的行內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所處的水平呢?
就這個問題,北國防務先後採訪過俄兩大機載火控雷達設計局的高層,“提赫米洛夫”儀器製造研究所(NIIP)總裁尤里•貝里和“法扎特隆”集團(NIIR)總設計師尤里•古什科夫。
尤里•古什科夫對北國防務表示:我不認為我們的電子水平較差,因為所有的製造工作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他們擁有更先進的印刷電路板生產技術,全自動的生產線,極少的人工作業。我們同類生產的水平沒有像他們那麼高,這也是為什麼外界說俄羅斯電子工業水平比較落後,他們所指的只是生產而不是結構。我們的優勢在於在現有的條件下依然能生產出同樣性能的產品,並且更加簡單和廉價。
回應
落後的是中國,特別是發動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13/doc-ifxypipu7975478.shtml
俄羅斯航空發動機一貫壽命低下在中國使用時間達不到2016.12.10新浪軍事
回應
前蘇聯製造武器,就是準備大規模使用,簡單、實用、便宜、宜產生。在戰爭中以數量打敗質量,如T34/85對豹和虎坦克。如果開戰幾千小時和幾百小時有區別嗎?被打下來,全是稀巴爛。
毛子的航發壽命短、大修週期小、塊頭還大這是事實,但你弄不來更好的也只能將就了。
殲10/11裝的400台太行讓你吃了?
那請問為何還進口俄發動機呢!?
因為發動機是消耗品,而以前買過毛子飛機,所以要靠AL-31,2012年技術突破後的太行是一個可靠的發動機,首次翻新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小時。
俄戰略潛射導彈21次發射竟失敗10次如何與美軍對抗2016.12.13新浪軍事
2016.9.27,俄在白海海域發射了兩枚布拉瓦潛射戰略導彈,其中一枚工作正常、擊中堪察加庫拉靶場的目標,另一枚則在空中自爆。截止到這次試驗為止,布拉瓦導彈一共發射21次,其中8次完全失敗,2次部分失敗,其可靠率僅僅略高於50%——理論上比丟硬幣還是高一點的。而作為對比,美國的三叉戟II-D5至今已經連續超過150次連續發射成功。
作為一個擁有數十年潛射導彈研製經驗和多種成熟產品的國家,俄在布拉瓦導彈上的失敗,反應的是從設計到製造、試驗的全面失控。比如項目被交給從未開發過潛射導彈的莫斯科熱力研究所,導彈儲運發射形式、控制系統、彈頭分離機構等方面都存在設計問題,各種低級的生產質量問題層出不窮,陸上發射試驗環節因為要省錢而被略去,事故原因沒查出來就急著下一次試射,結果打的越多失敗的越多。(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北風之神表示很受傷,艇好了,配的導彈沒發展成功。俄海基核力量出現嚴重空白。老的艇和彈不得不延壽後超期服役.
很正常,中國導彈的研發失敗次數只比這多,不會少。俄缺乏資金,研發的時候偷工減料而已。關鍵是在研發的時候把所有錯誤都發現,而不是到裝備後才發現設計問題。
不要偷換概念,研發時發射失敗和服役後發射失敗是兩個概念。
侯知建的文章一針見血,支持,只是某些二毛子不開心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13/doc-ifxypipu7978956.shtml
相關新聞
俄庫爾斯克核潛艇沉沒背後- 壹讀
俄航天局:一貨運飛船發射失敗 大氣層中燒燬搭載2.5噸重貨物2016.12.1
俄飞船为何再次发射失败:缺钱缺人将继续烂下去
俄媒體盛讚神舟十一號返航和中國航天成就2016.11.18
外媒稱中國加速航天探測計劃美憂打不贏太空競賽2016.12.05
俄航母再出包 米格-29因阻攔索斷裂而墜毀地中海2016.11.15
俄航母出問題戰機無法著艦 8架蘇33進駐敘機場2016.11.29
Mig29取代Su33上航母 占印度便宜的權宜之計- 壹讀
俄再延向印交付航母时间 印海军力量被指受创2012.10.11
俄研十年沒造出艦載發動機 若無中國動力恐寸步難行
回應
俄的航天發射、導彈發射接連受創,應該不是一個個偶然事件,是經濟、科研、管理……的綜合反映。
港媒稱中國未能如期獲得俄發動機殲11D已用國產航發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016.12.12報導,中國在渦輪風扇發動機和雷達系統上取得了進步,這表明北京的新一代戰鬥機將不再依賴俄發動機。
經過多年談判後,中俄去年簽署了一項購買24架蘇-35的協議。中國曾希望能包括48台117S發動機的交付,用在殲-20等更新型戰機上。但俄繁瑣拖沓的程序迫使中國對已有的蘇-27進行升級,並研發中國自己的蘇-35變體,也就是殲-11D。
首飛還表明殲-11D使用了WS-10發動機,在7月份的年度報告中,中航工業稱其去年交付了400多台WS-10發動機,這說明殲-10和殲-11不再需要俄發動機。
行業觀察人士稱,北京在2010年至2015年間投入了約1500億元人民幣,用於研發自己的戰鬥機發動機。
澳門軍事觀察員黃東說,殲-11D將幫助沈飛與對手成飛展開“良性競爭”,後者研發了殲-10、殲-20等。除殲-11系列外,沈飛還研發了艦載殲-15以及殲-16和殲-31。
回應
說的太對了,中國在未能如期獲得預警機技術被迫研發自己的技術後,製造出世界最好預警機!中國在未能如期獲得隱身機技術被迫研發自己的技術後,製造出世界最好隱身機!中國在未能如期獲得衛星導航技術被迫研發自己的技術後,製造出世界最好北斗導航系統!由此可見,中國在未能如期獲得俄發動機並被迫研發自己的技術後,準備製造出世界最好航空發動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13/doc-ifxypipt1196566.shtml
相關新聞
中國最新紅旗26導彈堪比S400 射程400公里將部署南海
回應
小編誰告訴你紅9是基於S300的?紅9跟S300無關,理由有四:1,紅9裝備部隊是在引進S300之前;2,紅9制導方式跟S300不同;3,紅9性能比S300強;4,紅9與S300一起土耳其競標,說明兩者沒有一毛錢關係,否則毛子會第一個跳出來喊侵權。
購買S400的消息出現,可能是怕研製出現障礙導致裝備更新斷開,兩條腿走路的保險措施
S400就是S300的升級版,無非是升級了導彈系統、雷達系統和控制系統,但中國上述三個系統在技術上遠遠超過了俄,可以得出中國的高版本紅旗系列(紅旗9B/26/19/…)已超S3/4/500!所謂“中國仿製S400”完全是胡說八道,軍購S400和軍購蘇35的情況是一樣的!
相關新聞
俄S300導彈發射後墜落:炸毀2台發射車4枚導彈(圖)2016.12.05新浪軍事
...為何需要那麼多錢?根據統計,過去50年,美國投入航空發動機預研經費就超過1000億美元。裝備美國第四代飛機F22的F119發動機,從最初的部件研究到具備完全作戰能力歷經32年,其中僅驗證機研製和原型機研製共投入31億美元。...航空發動機研製,必須藉助大量的經驗數據,這些數據只能靠自己試驗獲得,也要消耗大量物資和能源。...我國在航空發動機研製過程中也曾想走捷徑,省去一些試驗不做或做的次數少一些,但最後產品技術問題集中暴露,還得補充投資做試驗,而且耽誤了項目的總體推進。...講這些不是為了要錢,而是講清楚航空發動機產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航空發動機研製雖然費錢,但一些型號的航空發動機成型後三四十年還在用。
外媒2016.1.19中國將投資350億人民幣建航空發動機集團整合所有研製單位
(楨:另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楨2012-11-17補: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動輒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其實各形發動機、中國多已能生產,但未大量裝備、仍從俄進口之因有:1.可靠性不足。2.生產線不像實驗室未能量產。3.為與俄維持戰略關係。回想【圖博館2007-04-06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小引:綜觀共軍戰機所用引擎型號的種種猜想與爭議,牽涉到複雜的仿製、自製與外購等自己科技自主實力和外國(俄為主)軍政經的優勢及利益。 以共軍雙龍:梟龍J7MF和猛龍J-10所用引擎為例,就折衝於中俄間。當WS-13天山渦扇發動機(以名山和「渦扇」併音來代稱引擎,米格29原用引擎RD-33的國產改進型)研發出可供J7MF使用時,俄便也才願提供更佳的RD-93(單價350萬美元)。同理,當J-10所用引擎WS-10A太行發動機優於俄SU-27SK原用引擎AL-31F(單價250萬)時,俄又推銷J-11(俄在中生產的SU-27SKM)的AL-31FN。在此同時,WS-10的BCD型也在研發中,俄又傳出要提供五代機(即美四代機F22)所用引擎AL-31FNM1(它的向量噴口在滿功率以及加力推力的狀態下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給中國。
所謂中國進口蘇-35是為借機引進117S發動機這個說法。117S實際就是AL-41F-1S,屬於AL-31F系列的升級版,和殲-10所用的AL-31FN相比,最大推力分別為14200公斤和12500公斤。相比之下,WS-10A最大推力13200公斤,俄T-50的117(AL-41F)推力在15700公斤以上,未來計畫18000公斤(J-20所用WS-15推重比在10:1以上,推力在18018000以上)。另一方面,按照中國引進蘇-35的時間表,獲得117S的時間也和中國四代機研製進度配不上。
回應
其實航空發動機能造的國家就沒有幾個,最牛的還是美國,第二手俄羅斯,中國的大推力是有了,但是質量還有待提高。其餘國家都是第4梯隊,包括日本
流浪恆星A: 不要說航空發動機,連汽車發動機都不如人
哈哈,傻狗!奇瑞、吉利已經出口俄快20年了,中國從俄進口過一輛民用轎車沒有?! 殲十因發動機故障墜機的記錄目前全是俄製AL31F保持的,換裝的國產WS10尚未出現導致飛機墜機的事故。
相關新聞
十年後俄航空發動機行業恐要崩盤中國應該怎麼辦2016.11.23 新浪軍事
中國航發突破不再看俄臉色同時推進12個發動機項目2016.11.24新浪軍事
國產直升機三大優勢:全壽命成本不到進口貨1/5 2013-9-4環球時報
中國民用直升機的第一個優勢是性價比。價格分為兩方面,即單機售價與全壽命價格,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中國單機售價的優勢明顯。人們通常提到的國產民用直升機存在差距,其實是指全壽命週期及可靠性方面的差距。根據調研,中國產品的可靠性雖然可能不及進口貨,但是對方的備件、維修價格卻高得多。比如中國產品的翻新週期是1500飛行小時,對方是3000小時,但每次翻修的價格是中國產品的2-3倍,如此算下來,中國產品至少與對方旗鼓相當。從備件角度而言,中國產品的優勢更明顯,國內外價格差距不只是2-3倍,而是達到5-10倍。
回應
說什麼維修壽命短還便宜!盡扯淡,打仗要求的低維護高可靠高出勤,你連戰備值班都不能連續進行,等著挨揍吧
真打起來,武器壽命就沒什麼用了,沒多少武器是善終的,最後還得是性價比最牛,打得起、打得贏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楨:正因壽命短和穩定性不夠、故平時多用俄發動機,這不只合性價比、也可維持自己的研發能量和維持中俄戰略關係!詳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中航2015-8-3稱花再大代價也買不來先進航空發動機: 航空發動機的研製究竟難在哪兒?航空發動機是經典力學在工程應用上逼近極限的一門技術,本身俱有超常的難度。具體說來,航空發動機是為飛行器提供動力的熱力機械,需要在高溫、高壓、高速旋轉的條件下工作,對研製的要求很高。
那請問為何還進口俄發動機呢!?
因為發動機是消耗品,而以前買過毛子飛機,所以要靠AL-31,2012年技術突破後的太行是一個可靠的發動機,首次翻新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小時。
美國民用發動機大修時間4000小時,軍用發動機大修時間1000~1200小時. 任何新發動機大修時間都是從短到長。AF-31開始的時候也是30小時。對知道航空史常識的人來說不值得大驚小怪。美國的F100也讓F15美軍飛機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俄最高水平航空發動機落後美國20年中國落後多少年2016.12.09 新浪軍事
前段時間,已經很久沒有傳出消息的俄T50項目終於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時刻。據俄聯合發動機聲明, T50最終版發動機“30型”型首次啟動成功,預計可以產生2.5萬磅幹推力和4萬磅加力燃燒室推力,動力性應該可以與F-22“相媲美。F-22的F119發動機,但它僅僅只是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產品。
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航空發動機核心機預研計劃,至今已經發展出7代核心機,而F119的核心機僅僅是其中的第4代,其航空動力工業的技術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渦扇-10“太行”及其改進型的性能指標與美國普惠F100和通用電氣F110相當,這兩款發動機是目前美軍F-15和F-16戰機的動力裝置,也就是說中國與美國至少有30年的差距。
中國航空發動機成了製約中國空軍戰機發展的“瓶頸”,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由於鋼鐵、機械、航空等傳統工科專業缺乏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造成中國頂尖工程技術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短缺的。不但缺乏頂尖的科研人才,而且缺乏頂尖的製造人才,這才是我們邁向製造業強國的最大障礙。(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俄羅斯航空發動機一貫壽命低下在中國使用時間達不到2016.12.10新浪軍事
蘇俄的航空發動機,一貫就以質量低下和壽命短,缺陷多而聞名於世。嗯,俄發動機還有個著名的個性是能吹,他們的AL31F發動機,也就是廣泛用於蘇27,殲11和殲10戰機上,中國從九十年代以來陸續採購了近千台。其第一次維修前的使用壽命可達1000小時,總使用壽命不少於10年。實際上在中國的使用過程中,根本達不到。
儘管都號稱第四代發動機,AL-31F與美國F100-PW-229相比差距相當明顯,F100-PW-229在所有指標上都比AL-31F要略勝一籌,包括總增壓比、中間耗油率、涵道比、質量,乃至控制系統等方面。
例如當年中國仿製生產殲5殲擊機,為其配套的是渦噴5發動機,仿製於蘇聯的BK-1φ式發動機,到1985年渦噴5完全停產,瀋陽黎明和西安紅旗兩個發動機製造廠共生產了1萬台渦噴5,而殲5系列總共產量為1970餘架,這意味著平均每架殲5全壽命內竟然需要消耗5台發動機。
中國早期從蘇聯進口的12架杜-4遠程戰略轟炸機,以及6架別6水上反潛機,都存在這問題。
1955年中國進口6架別6,到1969年,僅服役十四年就面臨嚴重發動機問題,於是在1969年用蘇制安-24運輸機的AI-24渦槳發動機替代原來的ASH-72活塞發動機,功率約2550馬力。國內仿製AI-24成功以後,又用其國產型號渦槳-5替代了原產的發動機,其功率提高到2800馬力。
圖4轟炸機也不例外,進入70年代初以後,已經飛行了20年的圖4,機上的發動機故障越來越多,以至於影響了重要飛行任務。人民空軍依靠自身技術力量,陸續將圖-4原裝的ASH-73TK活塞發動機拆下,改裝渦槳-6。
當然,本文只涉及蘇俄航空發動機的缺陷,國產航空發動機的表現需要另說。(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回應
前蘇聯製造武器,就是準備大規模使用,簡單、實用、便宜、宜產生。在戰爭中以數量打敗質量,如T34/85對豹和虎坦克。如果開戰幾千小時和幾百小時有區別嗎?被打下來,全是稀巴爛。
毛子的航發壽命短、大修週期小、塊頭還大這是事實,但你弄不來更好的也只能將就了。
美國發動機大修時間4000小時,俄羅斯400小時,太行號稱150小時,實際只有40小時。要不是這樣,何至於這麼多年了還不得不採購俄製戰機局面,包括現在。這類明顯好大喜功報導少一點為好。太行定型十年了,至今都未能大量使用.
殲10/11裝的400台太行讓你吃了?
深度:中國新戰機已超日本3倍每年服役40架殲10殲11 2016.5.24新浪軍事
由於中國近些年在戰鬥機領域大量服役新型四代戰機,尤其是具備主動雷達製導導彈發射能力的殲-10A/B/C正在以每年24架的速度服役,殲-11和殲-16也保持在每年12到16架之間的數量進入現役。但是日本的空中力量在最近10年卻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遠程攔截作戰一直以F-15J為主力,中國第四代已經有850架之多,對日本實現了3:1的優勢態勢。
深度:中國先進戰機超過歐洲日本總和一數據更可怕2016.4.24 新浪軍事
以2015年年底為截止日期統計出來的我空軍第三代和第三代半先進戰機的數量以及飛行員每年平均飛行訓練時間來看,中國空軍已經脫胎換骨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空中力量。
我國現有SU-27SK/UBK為50架,SU-30MK2為95架,殲-11戰機為100架,殲-11B和殲-11BS 190架,殲-15(單座)和殲-15S(雙座)共18架,殲-16 約12架,殲-10、殲-10A和殲-10S型共290架,殲-10B/C型共80架,J殲轟-7A共200架;另有等待換裝的殲-7和殲-8各型約700架。總計約1035架第三代和第三代半戰機。並且,我國新型機的生產速度約為每年80架。從三代機數量上,完全碾壓日本現有的286架三代機,質量上也不比日本的差,而且我軍目前主力戰機都不超過10年,而日本空中自衛隊大部分戰機都接近30年的極限壽命,日軍戰機動不動在空中掉零件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歐洲目前第三代戰機共811架。
按北約標準,每年120小時的訓練時間是合格的空軍必須要保持的一個及格線,目前我國三代機飛行員平均年飛行時間約為200小時,主力部隊約240小時,已經達到美國空軍的訓練標準,而日本,韓國每年的飛行時間分別為180小時和150小時。
目前,美國現有185架F-22,約145架F-35A/B/C等型號,約460架F-15,約955架改進後的F-16和約980架F/A-18,總計約2725架現代化戰鬥機,數量超過中俄法英德日等國的總和。所以,正在補課和赶超的中國空軍雖然有了一點可以自豪的資本,但是還要繼續努力。(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漢和稱西方低估中國航發進度 400台太行已裝備部隊2016.11.23 環球網
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11月刊報導,經其詢問得知,中國希望獲得更多的117S發動機。對此,按照俄出口的規則:雙發戰鬥機的備用發動機是2台。因此24架蘇-35出口中國,中方最多應該獲得48台117S。
印度航母又開工!遠落後於中國國產航母的進度2016.12.09
印度首艘國產維克蘭特號最新建造情況,下水後繼續開工建造上層建築,進度明顯落後於中國國產001A型航母。
回應
阿三:001A你在圖紙上我下水,你開工建造我下水,你完工下水我下水,你服役…咳咳…那個我會一直等著你的!不見不散
等001A退役時再下一次水.
下水這麼多年怎麼還是這破樣,改成航母酒店得了
改成航母紀念艦,紀念偉大的第一艘國產航母!
阿三:你懂什麼,我們這叫十年磨一艦,下水千萬遍,只要抹神油,瞬間光芒現
我覺得印度的新聞放娛樂版嘻嘻嘻
很明顯阿三是拿建航母解悶的.
不停諷刺印度落後甚至指出其原因的所有報導,只能彰顯編撰出版者的愚蠢。
是,諷刺這種事情怎麼能放到別的國家身上?只能放在中國身上對吧
下水這麼多年怎麼還是這破樣,改成航母酒店得了
總是在三哥那裡找優越感有意思麼?這就好比一個開著法拉利的,整天跟人說街對面那個人力三輪在馬路上跑不過自己。有意思麼?
為什麼不能和三哥比?建國時間差不多,建國時三哥沒經過長期戰爭,建國後沒被西方長期封鎖,底子比我們要好。現在這個鳥樣,難道不值得我們自豪嗎?
總是在三哥那裡找優越感有意思麼?這就好比一個開著法拉利的,整天跟人說街對面那個人力三輪在馬路上跑不過自己。有意思麼?
娛樂調侃一下有什麼問題?更何況歐美日等國家明明(一些領域)已經不如我們了還不是一樣酸葡萄。人可以驕傲但不要自大。
相關新聞
美軍望印度海軍牽制中國 視察印國產航母后卻被嚇傻2016.11.30
俄再延向印交付航母时间 印海军力量被指受创2012.10.11
俄研十年沒造出艦載發動機 若無中國動力恐寸步難行
俄Mig29/Su33接連因阻攔索斷裂墜海 遼寧艦用國產裝備遠勝俄2016.12.06
俄航母攔阻索曾拒賣中國 如今卻曝致命缺陷遭華反超
俄航母出問題戰機無法著艦 8架蘇33進駐敘機場2016.11.29
Mig29取代Su33上航母 占印度便宜的權宜之計- 壹讀
蘇33比殲15到底差在哪 航電缺陷或令其全部被淘汰
看看人家的產量!俄再交付海軍4架蘇30SM戰機
2016.12.7日俄羅斯4架Су-30СМ從伊爾庫茨克航空廠起飛,其中3架(藍45,47,48)飛往克里米亞薩基空軍基地,歸建黑海艦隊海航第43獨立強擊機團。“藍70”則可能交付波羅的海艦隊海軍航空兵。
回應
事實上,俄羅斯共青城廠生產蘇-35的速度並不快。2014年,該工廠交付了12架蘇-35,2015年則是14架。相比之下,沈飛2015年生產的各型殲-11系列飛機加在一起超過了40架。
俄蘇式飛機的生產和沈飛所處的位置有些像,生產能力總是趕不上需求。遼寧和瀋陽應該在工業轉型中利用當地航空工業發展的契機,多為沈飛創造有利的環境,擴大自己工業轉型的路子,發展航空工業周邊小企業,讓整個城市都能在中國航空工業起飛中獲益。
國家是花巨資引進,引進,再引進,沉飛是消化,消化,再消化。從蘇27到蘇33,再到蘇35,唉夠沉飛山寨的了。
世界上除美俄外還有幾個發達國家不是引進的?英德日意等發達國家的科技和航空工業比我國早了50年,現在還引進呢。
美國引進俄火箭發動機,俄引進中國船用發動機,中國引進俄戰鬥機發動機,呃,看來都半斤八兩。
親,山寨也要靠技術的!你看看世界上有多少國家能山寨這麼多的艦艇戰機航母?美俄的導彈都是山寨的原德國V2導彈的!美國航母也是靠英國人山寨過去的.德美的撅起無一不是山寨起家,山寨立國.
吃了十幾年,快一代人了,終於山寨出了第二艘航母。
你除了會噴,山寨個有用的東西給我們看看?你長的和人差不多,是山寨了誰呢?
腦殘就是腦殘啊,你以為造航母是這個世界上隨隨便便就能掌握的技術麼,這個世界上沒有一項先進的技術是靠摸索出來的,都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關鍵是你站住了,能不能站的更好,噴子閉嘴吧,如果你認為中國沒本事,趕緊滾蛋,也別用中文嘰嘰歪歪.
原子彈氫彈是仿造的嗎?西方拒絕我們與他們的國際空間站合作,我們自己建,也是仿造的?目前美國也沒有正式使用電子彈射,而我們的也已經實驗完畢,有可能比他的要好。這也是仿造的嗎?你眼睛到底瞎不瞎?虧心不虧心?
中國人最擅長模仿
模仿律:模仿是為了創新
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離開山寨是不行的。專利制度既能促進科技的進步,又能抑制科技的普及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創新發明和逆向工程都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雙重手段,創新和山寨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日美限制各種材料出口到中國。中國完全應該以牙還牙 限制任何用於武器生產的稀土材料出口到日美!
嚴禁稀土出口不過是自殘而已,全世界有稀土的國家並不少,只不過因為中國賣的便宜。
來說說,都有哪些國家?儲量是多少?沒數據就別BB
美國,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越南,巴西,加拿大。中國的稀土儲量只佔世界的23%,卻一度供應了全球90%的市場,而其它國家都有意屯土,僅此而已,很自豪的事嗎?越南近年來陸續發現了巨量的稀土資源,日本已在越南設立了稀土研究技術合作中心。
可你不要忘了,稀土只是一個統稱,還有輕重之分,形態也不同,中國的稀土屬於重稀土,淋積稀還是中國獨有的稀土形態。
為何不禁止稀土出口?還是裡面有貓膩?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09/doc-ifxypipt0649671.shtml
中國在WTO的稀土上訴案2014.8.7終裁敗訴
世貿組織的這份裁決書說,中國沒有顯示出它對稀土、鎢、鉬的出口所採取的一系列配額限制措施是合理的。
稀土是國防工業生產以及製造包括iPhone、磁盤驅動器和風力渦輪機在內的現代科技產品的重要成分。
中國出產全世界稀土總量的90%以上,但從2010年起,中國宣佈限制稀土的出口量,並稱此舉是為了減少污染和保護稀土資源。
在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後,國際稀土價格飆升了百分之幾百。
美國、歐盟和日本投訴說,配額限制措施讓中國公司在混合動力汽車電池、風力渦輪機和節能照明等產品的生產競爭方面佔據優勢。
普遍預期,中國在世貿組織的稀土上訴案會敗訴,因為此前中國已經在一個類似的出口商品案中敗訴。
現在中國受到世貿組織裁決的約束,將不得不撤銷對稀土和鎢、鉬的出口配額限制。
中國此前申辯說,對稀土、鎢和鉬的出口設置配額,是為了防止過度開採,這一政策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商務部在一份聲明中說,中國會認真評估這項裁決,繼續改善其對資源消耗產品的管理,符合與WTO一致的方式,促進自然資源的保護,維持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公平競爭。
在j20出來之前,多少人說中國戰機落後美國多少多少年,又要等多少多少年中國才能研製出隱形戰機,然並卵,j20一出來全部打臉。發動機也是一樣,即使現時確實落後,但不需要在意落後幾年!這是個很虛的概念,至少我們現在已經在正確的道路上了。
20沒有打到任何人的臉,因為你根本就沒能證明它的“貨真價實”。
對於你這種沒臉的人,怎麼打臉都不會覺得疼的,你爹媽真不容易
笑屎老子,流浪狗還是個秀限的軍盲,成飛的空氣動力專家還不如你?哈哈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09/doc-ifxypipu7471364.shtml
中國攻克量產隱身戰機最大難關 美日嚴禁碳纖維技術出口
回應
到底是真不知道,還是胡編?哈飛三十多年前引進SA365海豚直升機,國產化的直-9,機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結構是碳纖維複合材料。複合材料技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國機鴨翼就是透波碳纖維材料。所以那幫可笑的人天天說鴨翼怎麼樣怎麼樣反射雷達波。就是笑話。
很多東西我們是超級大戶。老外壟斷就可以賣成天價。我們自己能生產了。老外生產的多出來的就沒地方賣了。比價錢誰又能比過中國!
好,再弄成白菜價,把美日的相關企業搞死!
中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把許多人高不可攀的東西賣出了白菜價,真是讓利於全人類了
又變白菜了。日本人哭著去找主人投訴的。
唉!到時它們又嚷嚷我們傾消了。這些西方王八蛋們剝削掠奪貫了。不能看人家的人民過好日子。
為什麼總是中國沒有時,人家卡我們。我們研發出來,市場價格就掉下來。是人家用產量壓價格嗎?人家並沒有,而是我們的廠家蜂擁而上。為何會這樣?唯一的解釋就是知識產權保護有問題。
這個問題都搞不懂?很簡單,因為他們先起步,研發費用都收回來了,然後對你進行價格打壓,意圖將國內企業扼殺在搖籃之中
俄最高水平航空發動機落後美國20年中國落後多少年2016.12.09 新浪軍事
前段時間,已經很久沒有傳出消息的俄T50項目終於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時刻。據俄聯合發動機聲明, T50最終版發動機“30型”型首次啟動成功,預計將會在2017年底開始飛行試驗,那麼這款代表俄軍用航空發動機行業最高水平的發動機相當於美國的什麼水平?
“30”發動機,預計可以產生2.5萬磅幹推力和4萬磅加力燃燒室推力,T50PAK-FA的動力性應該可以與F-22“相媲美。
F-22的F119發動機,但它僅僅只是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產品。也就是說,“30”發動機即使研發成功也僅僅相當於美國20多年的水平。
軍事專家巡航者指出,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航空發動機核心機預研計劃,至今已經發展出7代核心機,而F119的核心機僅僅是其中的第4代,其航空動力工業的技術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航空發動機已經很努力了,並且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是中國渦扇-10“太行”及其改進型的性能指標與美國普惠F100和通用電氣F110相當,這兩款發動機是目前美軍F-15和F-16戰機的動力裝置,也就是說中國與美國至少有30年的差距。
中國航空發動機成了製約中國空軍戰機發展的“瓶頸”,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由於鋼鐵、機械、航空等傳統工科專業缺乏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造成中國頂尖工程技術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短缺的。不但缺乏頂尖的科研人才,而且缺乏頂尖的製造人才,這才是我們邁向製造業強國的最大障礙。(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回應
作者有意誇大中俄美差距。差距存在,但不是那麼大
說實話 發動機應該是最不容易追上的工業項目 它涵蓋的系統工程太多了 太複雜了 得一步一個腳印來追趕 預計我們如果半個世紀能達到和美國同等水平就已經成功了
追!就是要追,過去差五十年,現差三十年,將來就會只差三幾年,只要國青們不YY,趕上老美還是可能的。
流浪恆星A:J20機身太大,只能配一個較小的主機翼,因此導致的升力不足,再加個巨大的鴨翼來彌補。這就是20怎麼看怎麼怪的由來呵呵
S-37的前掠翼/EF2000, Rafale, JAS-39 的鴨翼不怪?
國機鴨翼就是透波碳纖維材料。所以那幫可笑的人天天說鴨翼怎麼樣怎麼樣反射雷達波。就是笑話。
美國進口俄火箭發動機,俄進口中國船用發動機,中國進口俄戰鬥機發動機,呃,看來都半斤八兩。
流浪恆星A: 你最LOW,這沒疑問
流浪居然開始罵街了,流浪你這樣很墮落啊.
單晶葉片技術我們已掌握
近日一些外媒上流傳著一些攻擊“太行”發動機不好用,技術落後的“雜音”,稱我國並未掌握渦扇發動機單晶葉片製造技術,“太行”發動機壽命僅為50小時,遠不如AL-31F的800小時。而本屆航展上,展出了幾十件單晶粉末冶金發動機部件,包括各種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粉末冶金製成的渦輪盤等核心零部件,其中DD9第三代單晶高溫雙層壁冷高壓渦輪導向葉片等,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充分錶明,單晶葉片材料研發和製造技術我們已經掌握。根據2005年《中國航空報》關於“太行”發動機長久壽命試車的報導,試車試驗長達40多天,每天試車十幾個小時,因此當年“太行”壽命大概在600~800小時,如今10多年過去了,“太行”歷經不斷技術改進,使用壽命應該會有更大的提高,應該已經超過800小時。隨著繼續使用和不斷改進,“太行”的技術狀態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可靠,越來越先進。
回應
流浪恆星A 幾個矢量作動後,噴口飛邊了
你噴了那麼多年嘴都沒歪,那麼結實的東西怎麼會飛!
網易是出了名的美粉集結地。
流浪狗一看見有飛機,發動機之類的帖子,比狗看見屎都高興,又可以噴了
太行好不好不用媒體的數據來澄清,就憑太行敢裝在殲15和殲10B上就說明不錯,一款是艦載機,一款是單發,誰敢拿大量飛行員的生命來做宣傳或者說試發動機?太行用3-400台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28/doc-ifxyawmp0373366.shtml
最後,大推力發動機,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117S。這款發動機紙面數據、性能很先進,伴隨的可靠性差等非議也不少。具體如何,用了才知道。如果真如俄羅斯人自己說的那麼先進,那麼其應用技術,對借鑒了AL-31F相關技術的太行發動機的持續改進,是有一定補益的。
行文至此,意思已很明朗。蘇-35的引進,24架的數量之於中國對3.5代以上,4代以下戰機需求量的巨大可謂杯水車薪。對中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來說,靠進口彌補數量之差也很不現實。所以整機引進是手段不是目的。蘇-35的剩餘價值在技術方面,但這些技術對中國戰機的幫助,已與當初引進蘇-27系列戰機有了天壤之別。(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
網傳的很多消息不可靠,真假難分,要以我國軍方發言為準
馬上就要到12月底了該是蘇35交貨的時候了,還有購買蘇35更多的是政治因素,所謂的技術山寨真看不上,一架飛機60%的採購費用都是航電,其它的才是發動機,而俄的航電真的很差,連座艙安裝的顯示器都是採購法國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8/doc-ifxyawmp0418862.shtml
新型太行發動機將使用矢量技術尾噴口可轉動10度 2016.11.28新浪軍事
2016年珠海航展,以事實粉碎抹黑中國發動機的謠言-太行改進型發動機透出新信息圖注:新亮相的“太行”改,從其外機匣管路來看,分佈更為合理,體現出其可維護性大幅提高
從外形上看,此次展出的太行發動機,部分壓力管路,採用了高調的金色系塗層裝飾,顯得非常耀眼。從相關管路的佈局情況看,管路佈局緊湊有致,令人一改過去外機匣佈局有些雜亂的印象。
或將採用矢量發動機技術
除了“太行”樣機展品,從背後的展板上的圖中可以看出,該型發動機的全向矢量噴口的轉動角度為10度,應該屬於小角度矢量發動機。
大家不要小看小角度矢量發動機技術,它是更高水平矢量發動機技術的基礎,相信,隨著未來的小角度矢量發動機的逐步列裝和使用,會逐步積累數據,放開限制。基本達到類似117S那樣的大角度偏轉的矢量發動機的技術水平也是指日可待的。
考慮到今後至少20年內,中國空軍主力戰機將是由相對少量的四代機殲-20,加上相對大量的三代半戰機殲-11D、殲-16、殲-10B(C)及後續改進型,三代戰機較新機型等組成,上述問題的解決和改進,是迫在眉睫的需求。
所以,通過蘇-35的引進,幫助中國軍工摸清俄對蘇-27系大改的技術和原理,並隨後應用到國產蘇系戰機的改進上,是蘇-35的最大剩餘價值。如同當初引進蘇-27、現代級、基洛級等項目,這次中國引進蘇-35,完全不能排除有機體結構、飛控系統等方面技術引進的隱含條款存在。也就是說,如果蘇-35引進是一個系統工程的話,其包含的技術引進子項目,才是更重要的部分。
蘇-35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的精彩表演令觀眾大呼過癮。“落葉飄”等動作更是將其出色的機動性展現得淋漓盡致。一般認為,三翼面設計等結構改進,全數位飛控、更大推力發動機的應用,是蘇-35機動性、加速性、結構效益大幅度得到提升的幾個關鍵因素。
首先談機體結構、氣動外形。這是一個延展性很強的問題。雖然該技術對已服役的,數量較大的蘇-27、殲-11系列改進並無幫助,但對殲-11D後繼改進的幫助顯然是巨大的。如果筆者猜測的蘇-35技術合作子項目真的存在,不排除這種改進已提上日程。此前漢和援引所謂中航工業官員的話稱,將啟動重大工程,研發中國版蘇-35。這種說法自然有其荒謬處,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值得關注,說明利用蘇-35相關技術改進殲-11D後續機型絕不是空穴來風。
同時,通過蘇-35項目,摸清三代半雙發重型戰機的氣動佈局、機體結構等,對我國軍機氣動外型研究也有一定意義。蘇-35及其師兄蘇-27的氣動佈局在世界上都是處於一流水平,儘管我國四代機殲-20已試裝,但從戰機研發歷程來看,很多關鍵環節,我們的基礎理論等仍較貧乏。所以,從對機體結構研究,對氣動佈局研究方面來說,也是很有益處的。
其次是全數位飛控系統。這項技術如果能引進消化吸收,現實意義較大。它將可以幫助中國軍工徹底解決殲-11BS、殲-15等國產電傳飛控系統未能與俄式血統戰機100%融合的問題。同時,對殲-11D及後續改進型的飛控系統也有幫助。
如此,將來中國軍工推出一款借鑒蘇-35機體結構、氣動佈局優點,裝備國產先進航電、機載雷達,配置太行改進型發動機的雙發重型3.75代戰機,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當然,如此深度的融合改進,筆者仍認為,絕不能簡單稱之為“中國版蘇-35”。
蘇-35首批年內交付中國空軍基本是大概率的事兒了,咱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型飛機來到中國後,按照優良傳統,空軍和軍工會對它進行怎樣的“解剖”,進而從它身上榨取多少“剩餘價值”?比如當年現代級引進後,如今頂板、音樂台雷達已成中國海軍艦艇標配之一,紅旗16導彈武器系統、130艦炮系統等也從現代級身上受益良多。更不用說蘇-27的引進,對中國空軍實力提升的巨大作用了。
我們都有四代機殲-20了,更別說跟蘇-35同級別的殲-11D都出來了,為啥還要買俄三代半戰機?在這裡,筆者只說一句:做決策的人絕對不是傻子,既然拍板要買了,肯定是這型飛機的引進,能在軍事、技術方面,或者哪怕在政治、外交方面能為中國帶來收益。只要這種收益大於為購買24架蘇-35付出的外匯,那就是筆值得的買賣。此文純粹討論軍事技術上可能帶來的收益。
需要明確的是,時至今日,中國軍工技術水平已達到相當高度,早已不復當年引進蘇-27時的水準。所以蘇-35能榨取的剩餘價值絕對沒有它的師兄蘇-27那麼多。24架的數量已經是中國為能與俄達成相關協議作出的最大讓步了,所謂保留續購24架的意向,也不外乎跟當年引進蘇-30MKK2一樣,很可能只是說說而已。
蘇-35的機體結構、氣動外形、飛控系統,相信會是中國空軍最感興趣的地方,也是存在剩餘價值最多的地方。至於發動機,當然也有價值,但可能從中獲取的收益沒那麼大。航電、機載武器等,反而是中國相對於俄羅斯有優勢的地方了,所以也會有剩餘價值,但可能真的會比較少。
中國大量有蘇27系血統的戰機急需升級換代
自引進蘇-27戰機後,無論是自行組裝生產的殲-11,還是經過改進的殲-11B(BS),殲-16、殲-11D,中國軍工無論是整合國產機載武器、換裝國產發動機,還是換裝國產電傳飛控系統、新型航電、新型雷達等等,改進力度不可謂不大,但卻沒能成功改進蘇27系的機體結構和氣動外形。注意,是成功改進、提升,不是說沒有過改動。
同時,殲-11BS、殲-15等應用的國產電傳飛控系統,總體上實用、可用,但也不時有與俄式血統戰機不兼容,可靠性有問題的案例出現。
最後,蘇-27雖以飛行性能優異著稱,但畢竟已問世多年,在其後誕生的颱風、陣風等戰機,飛行性能早已有所超越,更不用說F-22等第四代戰機。
俄後來還接收了一批蘇-27SM3,共12架,這些飛機是和蘇-30M2同期加入俄軍的,其實這些飛機是共青城廠用當初認為中國空軍還會繼續訂購更多蘇-27和蘇-30而生產出來的多餘零件拼湊的產品。基本上也就沒有後續了。而此前所說的蘇-27SM2,其實就是後來的蘇-35BM,和現在的蘇-35S了。
在21世紀頭十年,70架蘇-27SM幾乎就是俄空軍添置的最主要的戰鬥機了,俄羅斯兩家蘇-27系列主要生產廠,共青城和伊爾庫特,一個為中國製造蘇-30MKK,一個為印度製造蘇-30MKI,產量都不小,但都沒有交付給俄空軍。
也就是說,21世紀頭十年,之所以國際市場上到處充斥著蘇霍伊系列,根本原因是俄軍沒錢,買不起。
因此到了2010年以後,隨著俄軍開始大量採購蘇-30SM、蘇-35、蘇-27SM3等機型,俄出口戰鬥機數量應聲下跌,並不是共青城和伊爾庫特不想做外貿生意,而是國內訂單的優先度肯定要排在外貿的前面。
所以,指望著把我們手頭75架蘇-27SK,104架殲-11飛機全部替換成蘇-35,那其實就是純屬做夢。
週末又出了一個大新聞,中國空軍兩大主力殲擊機師掩護轟-6K,同時從台灣南北兩側飛過,在台灣以東洋面實現“握手”。這兩支殲擊機部隊是正準備接收蘇-35SK的南部戰區航空兵某師和正在參加“紅劍16”演習的東部戰區航空兵某師。在這次前出行動中,中國空軍還專門出動飛機去驅逐日本航空自衛隊負責攝影的飛機,弄得“中國空軍御用攝影師”這次沒拍到什麼好圖片。而剛剛在台灣參加了“聯合演習”的新加坡軍隊裝甲車在香港被扣留,顯然也不是一個偶然事件。
回應
俄蘇式飛機的生產和沈飛所處的位置有些像,生產能力總是趕不上需求。遼寧和瀋陽應該在工業轉型中利用當地航空工業發展的契機,多為沈飛創造有利的環境,擴大自己工業轉型的路子,發展航空工業周邊小企業,讓整個城市都能在中國航空工業起飛中獲益。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28/doc-ifxyawmp0377609.shtml
中國引進蘇35能獲多少剩餘價值相關技術可改進殲11 2016.11.28 新浪軍事
當年引進蘇-27系列戰機,是“雪中收炭”。如今引進蘇-35戰機,只是“錦上添花”。
同一時期,“土星”廠被俄政府重新國有化,兩家企業在所有製上的差異消失了。更雪上加霜的是,不久後“禮炮”公司能力很強的總經理退休,這讓“禮炮”和“土星”兩家的形勢又一次“逆轉”。原本認為會繼續大量訂貨的蘇-27SM飛機改裝工作草草收場,新一代蘇-35S的發動機沒他們的事兒,似乎是山窮水盡疑無路。
幸好後來又半道殺出個蘇-30SM,這種基於伊爾庫特公司為印度研製的蘇-30MKI在俄軍新掌門人紹伊古的強力推動下,大量進入俄軍服役,連帶著它使用的99M1的產量也上去了。再加上,東方某大國的單發四代半、雙發五代機都用了“禮炮”廠的AL-31FN(東方大國的五代機使用和殲-10C通用的發動機,所以就算要換土星的117S,也得讓該公司先研製一個機匣改在下方的型號出來),這讓“禮炮”的盈利率在2015年突增18倍,站穩了腳跟。
現在,根據俄發動機聯合公司的協調,“禮炮”和“土星”兩家在新一代“30工程”發動機研製中各自分攤一定工作量,顯然是考慮到為了讓兩邊都有飯吃。俄發動機工業兩家主要企業之間的競爭還會繼續下去。
不過,俄90年代-21世紀初的人才斷檔在上一代老工人陸續退休之後顯現出了影響力。“禮炮”公司近幾年生產的99M2性能已經趕不上紙面數據了,其他方面和“可靠性趕上渦扇10”的117S似乎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了。畢竟今天俄羅斯可以從國外買先進設備,但一時半會再也找不到那麼多優秀的技術工人了……確實有點靠山山倒,靠人人走的意思,說到底解決發動機“心髒病”,還是要靠自己。
本週俄為T-50研製的“第二階段發動機”,號稱完全基於2004年以後的技術研製的“30工程”首台發動機開始試車台試車——這已經比他們最早宣傳的試車時間晚了兩年,至於裝上T-50試飛,就不知道要拖到什麼時候去了。他們的計劃是2017年要裝機試飛——總之估計它的實際進度是趕不上WS-15的,從現在俄方人才缺口,而中國連初始設計有點問題的渦扇-10B都能搞定來看,未來中俄在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領域態勢可能會發生逆轉。
說了幾句發動機的閒話,我們回過頭來繼續說蘇-27SM,俄先後改裝了70架,成為了俄軍中性能較好——事實上應該說是“有能力執行作戰任務” (因為其餘蘇-27狀況實在不佳,已經接近不能飛行)的機型。
蘇-27SM,該機雷達電子設備和中國空軍殲-11A相當,發動機是99M1,在整個21世紀頭10年裡,俄空軍的“現代化”基本就是指改裝了70架該型飛機,可以說該機撐起了俄羅斯的一片天
俄空軍2014年以來採購飛機的力度頗大。這一年,他們獲得了約142架固定翼飛機。2015年,這個數字稍有減少,為126架。
排除掉其中的運輸機等機型,俄在2020年前可能建立一支擁有600架現代化作戰飛機的空軍部隊,目前還完成不到一半的任務。
相比之下,21世紀初那幾年,俄空軍幾乎沒有獲得像樣的戰鬥機。
當時,俄空軍最主要的更新項目是,用為中國、印度研製蘇-30MK系列多用途戰鬥機而研發的一些技術來改裝自己的蘇-27S。
不過,敘利亞上空的風頭也被蘇-30SM搶走了一部分,俄前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曾長期將這種戰鬥機“阻擊”在俄空軍裝備序列之外,在現任國防部長紹伊古強力推動下,這種飛機才加入俄軍服役。反過來也刺激了共青城廠盡快解決蘇-35的各種問題,從這一點上來說,蘇-30SM在俄軍中的意義倒是和蘇-35對中國的意義有點像。
這也就是蘇-27SM飛機的由來,這種飛機在俄空軍的地位類似中國殲-11B,採用了N-001V雷達。這部雷達是在為中國開發的蘇-30MKK的N-001VE基礎上簡化了部分對地功能(沒錯,你沒聽錯,俄羅斯自己用的是“猴版”)而來,不過與原來的N001雷達相比,這個雷達具備同時跟踪10個目標的能力,已經是很大的提高。此外,蘇-27SM改用了“禮炮”工廠生產的AL-31FM1發動機(也就是99M1)。
“禮炮”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這家是一直為蘇霍伊公司的老底子——共青城廠提供發動機的老廠子。21世紀後,該廠因為中國空軍AL-31FN訂單(這家企業一度計劃和中國黎明公司成立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AL-31),比俄羅斯另一家發動機研製生產聯合體“土星-烏法”日子好過,而且還更換了許多新設備,一時間風光無兩。
尤其是99M1裝備俄軍後,俄軍方面盛讚這種性能比AL-31F改善甚多的發動機“沒有用國家一分錢”就發展出來了。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又出現了117S毛病不斷,而99M1質量過硬,深受好評的情況。“禮炮”廠又更進一步推出99M2,這種應中國要求開發的發動機在熱端部分得到了進一步改進,使該發動機在性能上也有了和117S競爭的資格。在蘇-27SM3上,就使用了這種發動機。
可惜好景不長,風水輪流轉,對“土星-留里卡”設計局感情頗深的蘇霍伊公司最後還是選了“土星”為主來研製第四代發動機,而中國也因為自己的WS -15進展順利,對進一步投資幫助“禮炮”研製99M3興趣不大。這讓“禮炮”撞到了“玻璃天花板”。
中國空軍飛越宮古海峽戰機預先驅離日本拍照飛機2016.11.28 觀察者網
26日,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表示中國空軍於11月25日按計劃組織航空兵前出第一島鏈赴西太平洋遠海訓練,出動多型戰機同時飛越巴士海峽、宮古海峽,達成了既定訓練目的。日本自衛隊在宮古海峽拍攝到六架中國軍機,而巴士海峽方向或有空警2000和空警500組成的編隊。
本週,蘇-35戰鬥機來華的消息又傳出一波。據傳中國空軍飛行員已經駕駛蘇-35 “放單飛”,年底前可能駕機回國。
有意思的是,到現在還有人在說中國不會購買蘇-35,或者俄尚未與中國簽署出售蘇-35合同。
這兩種人心態哪個更糟呢?我也說不好,反正他們都不實事求是。
蘇-35首批交付據稱是4架。後續會以什麼速度交付,我們也還不清楚。不過考慮到換裝部隊的需要,筆者覺得差不多兩年能交付24架,換裝“南霸天”手頭的殲-11就已經不錯了。
有個段子,說中國空軍早期的殲-11中期延壽該怎麼辦?答案是延什麼壽,直接買蘇-35不就完了。
可惜的是,這也僅是段子。
事實上,俄羅斯共青城廠生產蘇-35的速度並不快。2014年,該工廠交付了12架蘇-35,2015年則是14架。
相比之下,沈飛2015年生產的各型殲-11系列飛機加在一起超過了40架。
2015年8月,俄聯合飛機製造企業與國防部達成協議,2016-2020年間將以每年10架的速度向俄軍交付蘇-35。
這樣一來,如果從2016年開始,生產速度和2015年相當的話,那麼每年可以對國外用戶交付4架飛機,到2020年交付20架飛機——當然,在這段時間裡再稍稍提高一些產量或許也還是有可能的。可除非他們有能力把生產能力提高到24架/年,那麼中國才算還有機會和他們探討“第二批”蘇-35引進的問題。
換言之,中國空軍採購蘇-35的數量,不是因為我們不想多采購,而是按俄方現在的生產計劃,到2020年前,俄方也就能交付這些飛機,差不多夠我們換一個團。
由於T-50研製進展緩慢,或許蘇-35頭上“俄空天軍現役最先進戰鬥機”的帽子還得戴10年。這也就意味著,“2020年以後所有生產出來的蘇-35都可以用來外銷”這個美夢大概是要落空的。
除了具體項目上的獲得進展之外,中國發動機相關生產製造和材料應用技術也開始獲得大量成果。可以說,中國在發動機發展問題上,已經進入到最後的攻堅階段,10年後,中國戰機將徹底告別“心髒病”,也不再需要看俄羅斯的臉色。(作者署名:戰略吐槽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4/doc-ifxyawmm3208017.shtml
太行發動機被指有空中爆炸隱患我軍方專家駁斥2016.11.24 中國網
俄媒體近日報導稱,中國試圖將“太行”發動機工作溫度提高50攝氏度,但由於無法生產出工藝複雜的單晶結構葉片,導致發動機隨時可能在空中爆炸,這種說法可信嗎?
“從'太行的性能和應用情況看,不太可能有'空中爆炸'那樣的重大隱患。果真如此,'太行'早就要被'召回'了,畢竟誰也不會用飛行員的生命去冒險。”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軍事專家王群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王群介紹,“一般認為,軍用發動機在研製生產上要突破四大難關,即設計、材料、加工組裝、試驗論證。中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在這四個方面均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所以必須強化長期持續研究的觀念,認真總結並充分認識發動機的技術複雜性、高風險性和研製規律,在大的方面要加大投入、單獨立項、預先研究、積累工程經驗、注重技術和人員儲備,而在小的細節上要集中力量,重點攻克渦輪葉片、渦輪盤材料和設計製作工藝及動力控制、風洞試驗等方面的關鍵技術。”
“但是,有媒體說'太行'與俄AL-35F的距離就像地球和月亮一樣遙遠,就有點不客觀了。” 王群指出,應該承認,現階段“太行”與國外先進水平比有一定差距,但並非像渦噴和渦扇那樣存在很大的代差,應該只是在大修時間間隔、壽命、噪聲或穩定性、可靠性等某些性能上有點差距。實際上,俄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在世界上也只是處於第二梯隊,其AL-35F與美英兩國同類發動機在推重比和壽命等性能上也是有一定差距的。
“保守地說,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中國基本達到了發達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照這樣的發展勢頭,中國很快將會跟上世界先進國家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步伐,並擺脫這些國家的製約。”王群說。
回應
流浪恆星A: 不要說航空發動機,連汽車發動機都不如人
哈哈,傻狗!奇瑞、吉利已經出口俄快20年了,中國從俄進口過一輛民用轎車沒有?! 殲十因發動機故障墜機的記錄目前全是俄製AL31F保持的,換裝的國產WS10尚未出現導致飛機墜機的事故。
中國航發突破不再看俄臉色同時推進12個發動機項目2016.11.24新浪軍事
一、十幾種發動機項目同時推進:中國人在發動機上的追趕力度只能用“瘋狂”來形容
長期以來,中國自行研製的各類型航空飛行器好像都在跟“心髒病”作鬥爭,一方面一系列新型作戰飛機橫空出世,另一方面中國研製的多款主力戰鬥機和飛行器還在使用俄製發動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例如目前已經列裝的270多架殲-10,採用俄製AL-31FN,最新的殲-10B採用俄製AL-31FN-M1改,運20使用的俄製D30,梟龍和利劍隱身無人機使用的RD-33等等。不過,中國顯然不可能永遠使用國外發動機,近日,美國《航空周刊》和《科學美國人》等媒體稱,中國正在同時推進12款發動機的研製,這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航空發動機發展計劃。
據了解,在國家下大力氣發展發動機政策的支撐下,中國航空發動機和航發配套技術發展已經進入到全新的快車道,12款新型發動機和改進型發動機項目正在進入定型試飛和技術攻關階段。首先被給予厚望的第四代大推力發動機——渦扇-15已經取得初始飛行前審查合格,目前,渦扇-15整機已經完成地面台測試和地面高空台測試,即將進行飛行台測試階段,也就是正式上空中來證明自己。為國產大飛機和未來某型通用飛機平台研製的長江-1000已經取得關鍵性突破。
二、治標同時治本:中國發展航空發動機立足於長遠未來
為運20配套的渦扇-20已隨伊爾76高空台試飛升空,渦扇-20的脈動生產線已經落戶西安紅旗廠,並開始加緊施工。推比達到9級的某新型中等推力發動機獲得立項,9800kgf級S3-2型技術驗證機已經開始進行核心機測試,推比為12級的某四代改進型發動機已進入預先研究計劃。正在殲10B和殲11D型上進行試飛的渦扇-10改正在進行定型試飛,而為殲10B研製的某型增推版本已經進入到最後衝刺研製階段,為梟龍和鶻鷹戰鬥機研製的渦扇-13已經裝機試飛。此外,渦軸-10、渦軸-11、渦軸-16等一系列直升機三代和四代發動機已全面推進研製工作。
現在俄以舉國之力開發PD-14發動機,要和西方發動機在民用市場上展開正面對決,從決策上是完全正確的;不這樣做,俄羅斯發動機行業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但從實際操作角度來說,PD-14項目從成熟到能夠有力的反哺俄羅斯發動機行業,中間需要的時間和金錢根本無法衡量,現在沒有人能確定那一天能不能到來,什麼時候到來。
尤其是由於二十多年來,相較於蘇聯時代的大幅度萎縮,俄發動機行業非常匱乏新鮮血液。隨著在蘇聯解體前就投入工作的老工程師、老技師因為年齡和疾病不斷流失,而相關崗位的薪金待遇又無法吸引到優秀的人來工作並長期就職,近些年來的俄製發動機的質量控制正在非常嚴峻的下滑。
在現在俄糟糕而無望的經濟形勢下,甚至不需要十年,由於航發體系的人口結構交替變化,俄發動機就有可能迎來製造裝配質量的大崩盤。而中國如果不抓緊現在真正將自己的發動機做到真正紮實可靠,十年後恐怕就要遭遇比現在還嚴重的心髒病瓶頸。
中國的航空發動機行業要真正強大起來,就一定要吸取蘇聯和俄羅斯的教訓;在國家經濟還足夠強壯的時候,要有足夠的投入把發動機行業扶起來,使之具備參與全球競爭的基本資格;不能只盯著軍用發動機,只有在民用市場上參與高強度的開放競爭、並且站穩腳跟,用全球多個國家的錢來養活自家的發動機,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才能夠正常、健壯的發展下去。(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作者的觀點很有遠見,論據生動而嚴謹,是一篇難得的居安思危的好文章!支持作者的觀點,要想強軍必須先要富民,民用攤子做大做強了,軍用的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無限資源.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3/doc-ifxxwrwk1765260.shtml
真正的發動機強國,它的發動機行業是絕對不能僅靠本國財政來輸血維持發展的。它必須佔領世界範圍內的市場,讓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交錢來供養自己的科研力量;高度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同時也將逼迫發動機行業必須真正的把功夫下到產品的性能和品質上;粗製濫造、敷衍了事、造假矇騙的企業,在這種環境下唯有被淘汰。
而優秀的發動機製造強國,又能反過來又用自己的產品促進本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並輸出來影響和控制其他國家的經濟貿易和政治決策,為本國爭取更大的利益,形成良性循環。而現在,只有美國、英國、法國能做到這個水平。
蘇聯的滅亡,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其國家建設理論和實際人類發展需求的脫節,如狗屎和蛋糕一樣存在本質性的、不可調和的分歧。投入海量的金錢人力物力所換回的技術成果,總是僅僅用在只能成為沈重經濟負擔的軍事裝備開支上,始終等不到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出潛力,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失去價值。
圖:PS90A發動機和伊爾96,這玩意在毛子本國都賣不出去
等到蘇聯開始醒悟過來,開始做PS-90這樣試圖滿足國際民用商業市場競爭水準要求的產品時,長期拉下的差距根本沒有來得及彌補,整個國家都隨之解體。在蘇聯解體以後,工業體系的瓦解、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動盪乃至於激烈的軍事衝突,徹底打垮了俄經濟。
這種時代背景下,蘇俄大量的科學家、工程師、高級技工要么去了西方和中國,要么長期得不到新的項目鍛煉,知識體系老化、技能水平退步十分厲害;而新一代人,更是嚴重缺乏培養的資金和項目。
俄至今,其發動機行業除了除了RD33和AL31、D30-KP等幾個蘇聯時代的成熟系列,能夠通用軍用市場出口賺回利潤以外;其它方面都是一塌糊塗,比如大涵道比發動機領域,整個俄國內市場都已經幾乎完全被以CFM-56為代表的西方產品所壟斷。
在發動機行業本身的收入,根本不可能支撐起新一輪的全面技術進步和新血液培養的前提下;只有國家財政的扶植和輸血,才能幫助俄發動機行業借助後發優勢實現快速追趕——超越西方那則是妄想,美英法的發動機一刻也沒放鬆過發展。但在油價暴跌以後,本來就要靠賣資源才能撐起經濟增速的俄羅斯哪裡有錢投入?比如英國羅爾斯•羅伊斯發動機公司,光是對開式轉子設計的可行性研究,就燒掉了12億美金。以俄現在的經濟,能拿出多少個12億美金?
殲11D在中國這些年對殲11的摸索下,研發出來更適合中國的重型戰鬥機,而該機除了發動機不如蘇35,其他部分都比蘇35更強,包括全新設計的電子系統和武器系統,而這些卻是蘇35的弱項。
現在殲11D已經問世,正在少量生產,如果中國把殲11D徹底搞順溜了,中國還有買蘇35的必要么?現在俄羅斯這麼吊中國胃口,沒準吊到最後,把自己給吊沒了。(作者署名:圖說軍事)
回應
中國已經不需要引進蘇35了,殲20再有2~3年就可以形成作戰能力了,況且有反隱雷達,F22、F35的隱身能力,已經不會起太大的作用了,機動性也不是美軍飛機的強項,殲11系列足以應付這段時間了,並非特別需要蘇35,只是想減輕殲11系列的壓力,也想藉鑑一下猴版117S發動機經驗!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3/doc-ifxxwrwh4988417.shtml
十年後俄航空發動機行業恐要崩盤中國應該怎麼辦2016.11.23 新浪軍事
圖:俄PD-14發動機
圖:美國GE公司在60年代初的軍用核心機計劃,衍生出了F101軍用發動機
圖:F101發動機又衍生出了世界上最暢銷的大涵道比發動機CFM56系列
圖:GE公司YF120變循環發動機
圖:GE公司主導研製的F136發動機
在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在發動機研發上碰到了非常大的困難,長遠的問題在於沒有錢,俄在推動全新構架的發動機體係發展上舉步維艱;而現在最緊迫的問題則在於,沒有錢又導致沒人,在現有的發動機生產上,都已經越來越難以嚴格保障生產和裝配質量水平了。
無論是新材料開發、新工藝設計,還是在發動機上應用各種新的理論——比如怎樣才能更高效更穩定的壓縮空氣,如何才能更好的提升燃燒效率;每一項細小的改進,常常都需要最好的技術人員、最好的實驗設備,用大量的時間、消耗掉難以計數的原料,才能得到可靠的改進措施。
足夠的高薪,才能留住多數高學歷、具備豐富工作經驗的人員;各類頂級的精密儀器採購,維護一樣是極為昂貴的開支;就連發動機自身的運轉測試,每個小時燒掉的燃料和消耗掉的壽命成本也是代價不菲。
圖:GE公司正在研製的下一代三涵道變循環軍用發動機。正是依靠在CFM 56家族上賺的超巨額利潤,GE公司才有本錢一次一次的在軍用發動機上屢敗屢戰(每次都是輸在技術太超前、成本和風險失控概率高),一次又一次挑戰技術最前沿、性能最先進的未來軍用發動機設計。
當然通過進口蘇-35,研究俄從蘇-27進化到蘇-35的具體做法、技術經驗是可能的。消息來源認為中國的航空軍用發動機工業,已經擺脫了挪用俄製發動機的階段。
漢和認為,中國進口24架蘇-35的思路與當年進口24架蘇-30MK2,進而研製國產殲-16是完全相同的。即:中國已經制定了中國版蘇-35的計劃,關於航電、雷達的實驗工作,已經在殲-11D上進行。在此基礎上,通過換裝大尺寸風扇太行發動機的改進版殲-11,就成為中國版的蘇-35。目前沈飛公司並未給中國版蘇-35定名,也許會稱作殲-11F之類的。
漢和最後還稱,中國極有可能不會進口第二批蘇-35,因為在進口了24架蘇-35之後,就會進行研究,在殲-11D的基礎上開發自己的蘇-35。
回應
我記得是300,現在什麼時候又變成400了?
300台那是多久前報導的?好像是年頭吧
漢和?不是說中國殲20是真的,就停辦嗎?怎麼還在呢?
流浪恆星A :人家說的是“20是真正的五代機,停辦”,顯然沒達到讓人家停辦的標準
你當年不也說過J20不存在麼?俗語管你們這種人叫說話如放屁一般。
跟流浪廢什麼話,讓他卑微的活著吧。
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我相信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加油!
流浪恆星A:中國人民有志氣,具體表現是吹牛逼
比如你。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23/doc-ifxxwrwh4993635.shtml
深度:俄售華武器變卦逼中國出招蘇35或賣不出去了2016.11.23 新浪軍事
蘇35出售給中國最像的一次是在2014年珠海航展,俄媒這些年“出售”給中國的蘇35,恐怕沒有一個師也有一個團了,但卻總沒有確切的信息。而近日,俄宣布了俄並沒有給中國簽署蘇35的買賣協議,意思是說,這個協議還在談,這下就尷尬了。
但是為何遲遲不買呢?此前已經多次說要購買,但最終卻仍然沒有成功,這更符合俄羅斯一而再再而三變卦的民族習慣。
不過,俄這麼拖著想讓中國就範估計太簡單了,畢竟現在的中國不是當年的中國了,中國不買蘇27就沒有別的買,而現在,即使中國不買蘇35,中國也有可替換選項。那就是中國正在憋的大招:殲11D。
漢和稱西方低估中國航發進度 400台太行已裝備部隊2016.11.23 環球網
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11月刊報導,經其詢問得知,中國希望獲得更多的117S發動機。對此,俄羅斯聯合飛機集團總裁尤里•斯柳薩里表示,這個情況他並不清楚。出口蘇-35的正式合同已經簽署,目前只是按照合同行事而已。按照俄出口的規則:雙發戰鬥機的備用發動機是2台。因此24架蘇-35出口中國,中方最多應該獲得48台117S。
漢和稱,其他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俄航空工業界權威人士表示:正式的蘇-35合同,並沒有向中國出口配備6台117S的款項,這也許是中國方面的希望。這些要求會在今後討論子協議時加以研究。而且這些討論、協商,是由俄聯合發動機集團公司、國家武器進出口總公司負責。因此,俄聯合飛機集團的官員不清楚這些事情是正常的。
文章稱,俄航空工業界的確有人認為中國可能挪用117S用於國產的下一代戰鬥機。而就在範堡羅航空展的稍前時期,中國航空工業界的權威人士透露了相當重要的戰略性消息:中國已經啟動了自己的下一代殲-11改良方案。其基本的戰術需求是:殲-20是不能很快、大批量裝備部隊的,目前依然處於最後試飛過程中,2017年應該開始進入部隊試用階段。因此在殲-20裝備的同時,改良殲-11,依然是中國空軍的重大發展方向。基本的構想與俄蘇-35的開發是相同的。即現在已經開始改良“太行”發動機,通過加大風扇尺寸的方式,增大推力。
此外,在殲-11D的基礎上,對於機身後部進行重新設計,安裝新的“大風扇太行”發動機。目前試飛型的殲-11D使用的是AL-31F發動機。
漢和稱,中國航空界的權威人士對漢和表示,殲-11D已經開始試飛,與蘇-35有所不同的是,殲-11使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根據中國官方的報導,太行發動機目前已經生產了400台裝備部隊,改良加速進行之中。為了加大投資,中國成立了類似俄羅斯聯合發動機集團公司那樣的部門,通過多個發動機企業聯合的方式,加速開發太行的改良型。
漢和稱,有來自中國航空界消息來源表示,外界低估了中國發動機的研製速度,實際上,過去2至3年來中國對發動機的投資相當大。過去的確出現過把AL-31F大量挪用到殲-15、殲-11B機的情況,但是今後已經不大可能通過大量挪用117S的方式,來改裝到殲-11D改良型、甚至殲-20上。
中國戰機或不再被發動機拖累兩款新航發進展曝光2016.11.22新浪軍事
俄RD-33/RD-93發動機,作為中巴研製的JF-17梟龍主動力,梟龍一旦進入與俄同場競技的國家市場大舞台,就會立即遭到俄“暗箭”,例如,2007年,俄就以 “不得將該型號發動機出口給第三國”的條款,限制中國將梟龍出口,本來,中國已經基本拿下孟加拉和緬甸的出口合同,但最後卻戲劇性地被俄方反轉,在2005年之後都購買了一定數量的米格-29,中方當然不能再坐視這種情況繼續發生下去,研製全新的國產發動機,徹底讓中國戰機不再被發動機所拖累才是最為關鍵的策略。
2015年6月和11月,英國《簡氏》連續報導了中國兩款全新中等推力軍用發動機的研製進展,中國在2008開始研製一種以RD-93為基礎的WS-13“泰山”,推力比RD-93更大,達到8.9至9噸之間,2016年將成為JF-17B雙座型的標準發動機, 2018年開始逐漸替換俄製發動機。
此外, WS-17推力達到9.5至10噸級,已經接近美國F-18使用的F-414,將用於裝備FC-31“鶻鷹”。
軍事專家雷澤先生告訴鷹眼圖說軍事記者,目前中國正在推進的這四款新型發動機包括,WS-15用於殲-20。第二種為WS-10改,裝備殲-10B和殲-11D,第三種為WS-20,用於運-20,最後是WS-13/17用於梟龍和鶻鷹,也就是說,幾乎每個級別的飛機,我國都有對應的國產發動機計劃,中國戰鬥機和大型飛機將在未來5年內集中實現國機用國發。(作者署名:圖說軍事)
回應
如果中國以RD-93為基礎、用反向測繪出WS-13推力比俄更大,豈不是說我們比俄更NB,可見外媒全是胡謅。
WS-13做過改動,俄很多零件並不能達到中國航發的標準。
官方每次都說國產發動機取得重大進展,己經可以取代進口的了。可怎麼還在大量進口?
因為還有大批老舊的Su27SK和Su30需要發動機替換,另外單發的J10系列也在用俄發動機。而太行WS10是從2012年才開始逐漸成熟,大批量裝備J11B服役的,新研發的J16和J11D也都是用WS10B試飛,就連FC31後續的試飛也是國產中推。
這類牛皮從我讀中學時就看到現在,我現在是兩個小孩他爸了
太行大量(200+)裝備三代機你說沒有!你說你有兩個小孩,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你是瞎編的
太行?別丟人了好不? 05年就設計定型了,請問這11年它裝了幾架飛機?
2012年以後新出廠的J11B都是用的太行,新研發的J16,J11D也都是用的太行。當然,你們這些瞎子會裝作看不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2/doc-ifxxwrwk1664005.shtml
美國人搞的F101的核心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在F-15、F-16和B-1上面都可以使用。甚至有人提出,美國在海灣戰爭中靠的就是F101核心機,因為它衍生出了包括F-18上的F404,即F101的縮小型(0.92倍)在內的多種型號,運用到戰鬥機、轟炸機、軍/民用運輸機(CFM56用的也是F101的核心機)多種飛機上。這同時也說明,當時研製這個核心機時的考慮很全面。
如果針對專一型號研製專門匹配的發動機,雖然其性能會很出色,但是成本也要上升不少,而犧牲一點點的性能換取更大的使用範圍,還是很划算的。而且一旦獲得多方面的實際運用後,通過運營獲得的一些關鍵數據又有助於發動機的進一步改進,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目前我們既然研製了“太行”發動機,就要想方設法將它的應用範圍擴大,使“太行”的技術得到充分的利用。“太行”發動機下一步的發展計劃包括,增加推力,提高可靠性,實現系列發展等。
回應
仿製幾十年都仿不出,有那麼難嗎,拆了俄羅斯的發動機一件件的仿都要幾十年豬嗎
不是不會拆,而是材料造不出來。
材料完全靠積累,而且和科研總體水平關係不大,你看美國到現在還用俄羅斯火箭就知道了。
可惜呀,到走了這太行還是不太行
WS-10B已經穩定可靠了
一樓以為仿造發動機是搭積木 真要是搭積木那麼簡單 誰還敢賣自己國家的先進發動機給別人?
啥東西到一樓嘴都會了,以後,國家靠你這種人呢。祖國就靠你了。
噴子表示,他要上飛機亞光速都只是分分鐘的事
太行發動機於1987年立項,2005年12月28日完成設計定型審查考核,歷時18年。---不得不說,近期太行性能才基本穩定,三十年磨一劍啊,研發三十年基本比印度阿三強的是,我們堅持下去了,而阿三磨了三十年放棄了自研,一線之差,我們打下了基礎,贏得了未來。
仿製幾十年都仿不出,有那麼難嗎,拆了俄羅斯的發動機一件件的仿都要幾十年豬嗎
你是在說日本麼,日本仿製了美國幾十年,還不如中國,那不是連豬都不如
航空發動機被稱為“工業皇冠上的珍珠”是白叫的?中國重工業起步才60多年材料學起步不到50年能有今天的成就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照你這麼說有個工業基礎的國家都是軍事強國了,求你了文化低真別出來礙眼,你以為都跟豬一樣不思進取混吃等死?
要是都像你這麼智慧早就超越美國了……豬頭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14/doc-ifxxsmif2994517.shtml
國家兩代領導人的關注,可見這款發動機的重要性。國家兩代領導人的關注,可見這款發動機的重要性。
當然,這也需要在型號研製之前就考慮好,研製項目將會採用哪些關鍵的技術,包括先進設計、新型材料、新工藝等,然後按照規劃一步步往前推進。現在對預先研究的重視,確實較之以前有所改進,比如預研性質的APTD計劃,但仍需更多的具體行動。
第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非常重要,目前學航空發動機專業的人本身就很少,再加上真正投入研究的人也不足。一航動力所做過內部統計,發現有“2個50%”,第一個50%是30歲以下的佔50%,這意味著有一半的科研人員從業時間很短,經驗不夠;第二個50%是航空院校畢業的只佔50%,這也就是說還有50%的人並不具備紮實的航空動力專業根底。窺一斑可見全豹,這反映出來的是目前航空動力方面人才的實際情況。不過,通過“太行”發動機的研製,我們鍛煉了隊伍,湧現了一批高素質的人才,而且大多是副總師、研究室主任級的人才。
第三,零件的試制生產製約了科研。我認為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就是試制加工的問題,零件試制生產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就很有可能影響到研製的進度。如何縮短試制週期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發動機的研製與飛機不一樣,飛機一次生產好幾架就行了,而發動機得分批次生產,每一個批次生產後都要做試驗,所以必須要加快生產週期,爭取更多的試驗時間。
第四,包括試驗設備、加工設備等在內的硬件條件建設上還需要加強。此外,材料工藝也要走到型號科研之前,這也是科研生產的一個瓶頸。
太行發動機渦輪的粉末盤和單晶合金葉片,這是“渦輪前溫度”提高的關鍵。
雖然我國相關部門已經基本上達成了動力先行的共識,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還是困難重重。這與我們國家的科研體制有關,現在我們的預研資金很多情況下只能通過一些院士(如劉大響等)的個人影響力來籌集,但非常有限。
實際上,一種型號航空發動機的研製成功,其影響深遠,作用巨大。它不僅可以通過改進,用於飛機改型機及後繼機種的匹配方案,還可以利用其技術開發燃氣輪機,用於發電或船舶動力,即一個型號的系列發展,能夠滿足多方面的需求。
規避風險分段決策
為了規避風險,我們在項目研製時提出了分段開發策略,即先驗證機後原型機的研製思路。這在中國航空發動機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太行”研製時間相應延長的原因之一,(太行發動機於1987年立項,2005年12月28日完成設計定型審查考核,歷時18年。)但此舉規避了項目研製中大的風險。由於我們沒有豐富的工程經驗,在發動機的匹配問題上走過一些彎路。但在發動機匹配裝機對象確定以後,“太行”的工程研製節點基本上都按時達到了。
總體來看,就“太行”發動機如此大的工程而言,整體的研製進程還是比較順利的。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研製“太行”之前能做好技術儲備、人才及基礎條件的建設,同時能更科學地管理,那麼“太行”的研製週期還能縮短。
太行發動機性能數據與外國主力戰機的發動機對比太行發動機性能數據與外國主力戰機的發動機對比
科研人員保駕護航
我一直認為,型號研製定型以後,作為技術系統的設計人員並不能就此以為大功告成了,只有型號批量裝備並形成有效戰鬥力以後,才能算是取得真正的成功。
科研人員應當和生產廠商一起把後續這些事做到位,否則設計出來的發動機再好,而廠家生產不出來,也一樣是紙上談兵。科研人員應當統一思想,雖然型號定型成功了,但我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還應該為型號生產保駕護航,盡快實現型號的最終成功。
未來發展堅持自主
全國科技大會提出,創新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它為我們科技人員指明了下一步的發展道路。“太行”發動機應該是多種創新形式結合的產物,我認為,航空科技的不斷發展,發達國家對自身科技成果的保護,勢必會要求我們在發展航空發動機時要有越來越多的原始創新,並逐步實現完全的自主創新,而只有擁有了完全自主的創新能力,我們才能夠根據我們自己的思想,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航空體系,研製大飛機和與之配套的航空發動機。現在我們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通過“太行”發動機研製過程,我們深切感到,首先,一些關鍵技術一定要開展預研,提前投入。實際上,這筆資金即使當時不投入,進行型號研製時也得投入。而當進入型號研製再投入時可能所需資金會成幾倍地增長。不僅如此,往往這種“臨時抱佛腳”性質的攻關,最終會影響到型號研製的進度,因為型號研製的難點就集中在這些關鍵性的技術上,所以,我認為,晚投入不如早投入。
張恩和憶太行發動機艱難歷程:研製為何歷時18年
2016.11.14,太行發動機總設計師張恩和病逝,享年七十七歲。本文系2007年對張恩和的專訪,謹以此文追憶悼念中國傑出的航空發動機專家張恩和。本文轉載自《國際航空》雜誌2007年5月號
艱難的“太行”研製歷程
我國航空發動機和飛機一樣,都經歷了仿製、生產、改進改型,最終走向自行研製的發展階段。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生產蘇聯的發動機,由於技術基礎薄弱,人才和經驗短缺,直到60年代才開始研製渦扇發動機。當時曾研製了一款技術水平與阿杜爾、斯貝差不多的發動機,在歷經相當長的研製過程後,卻因匹配對象的下馬而未能形成裝備。
雖然項目下馬了,但是通過這款渦扇發動機的研製為我們航空發動機的人才隊伍建設、技術條件建設和經驗積累奠定了一定基礎,對我國發展後續的發動機型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之後,我國還研製了幾種渦噴發動機,包括渦噴-7改型,渦噴-14發動機(“崑崙”發動機)等。這些型號的研製,對我國航空發動機行業來說是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適時地開始“太行”發動機的研製。
基礎薄弱研製艱難
長期以來,我國發動機行業不僅技術基礎薄弱,工程試驗經驗積累不足,試驗設備、加工設備缺乏,而且材料和工藝相對落後。這一切都與我國技術儲備不足有關。
國外航空發達國家的情況是,在型號立項前已儲備好所需的關鍵技術,只是在型號上集成而已,即型號立項時,與發動機相關的關鍵技術、材料工藝、試驗條件等已基本具備。我國的情況正相反,只有型號立項之後才能夠啟動這些相關技術或條件的建設。“太行”的研製過程也是如此。事實證明,最終阻礙型號發展的正是這些前面缺乏儲備的技術、工藝和條件等。
以上這些問題直接導致我們研製“太行”的過程非常艱難,缺乏立項前的技術儲備,常常需要臨陣攻關,這也影響到了項目的進度。
我認為,我國發動機較發達國家落後有各方面的原因,起步晚是其一,人的經驗積累不夠是其二,條件建設不足是其三,還有就是管理方面也有缺失。現在,值得慶幸的是,大家都認識到,科技發展一定要重視預先研究和技術儲備。
合理的推測包括:在現有“長劍-10”或“東風-10”導彈基礎上研製的改進型,類似俄羅斯Kh-55到Kh-101那樣。也可能全新研製,那樣的導彈可能具備更好的隱身特性,不過可能成本較高。其實如果採用更先進的渦扇發動機(例如北航研製的10Kn級的11F渦扇發動機),甚至可以考慮研製巡航速度超過聲速的遠程巡航導彈,當然,那樣研製的工作量就更大了,價格也更高,當然相應突防效果也會更好。
退一萬步說,光是為了實現打關島的目標的話,我們直接把“雲影”無人機改成巡航導彈便是,射程3600公里,彈頭重量近1噸……至於飛行高度較高( 14000米)的問題,可以通過隱身來彌補——作為巡航導彈的話沒有外掛,隱身性當然還能提升。這樣一種“超級巡航導彈”……想想也是很帶感啊。當然,筆者提醒,這是和某視頻裡提出的“山貓旅”一樣的“腦洞”罷了,萬勿當真。要是有媒體轉載的時候把標題改為:“'雲影'實為解放軍超級巡航導彈”,那可是和筆者無關哦。
其實,上面的“小秘密”還只是珠海航展上琳瑯滿目的展品中透露的一個小方面,今日中國作為世界級製造業大國和世界級創新型國家,能夠開發的“秘密武器”還多著呢,我們以後等著瞧吧。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13/doc-ifxxsmif2919708.shtml
與AGM-129這種射程超遠的隱身巡航導彈相比,美國後來熱衷的較為廉價的AGM-158 JASSM就弱得多了,該導彈採用的是“魚叉”系列的渦輪噴氣式發動機,射程就只有幾百公里,B-52要想掛著JASSM來襲擊我國本土,就肯定要暴露在我軍截擊機攔截範圍內,都不一定能把導彈發射出來。所以,美國空軍現在又想開始研製LRSO,新一代巡航導彈,不過這就好像重新生產F-22一樣,先過了國會無盡的扯皮再說吧——不知道川普上台後這個項目是不是能順利過關。
今天,AGM-129已經死了4年,但解放軍已經具備了研製類似AGM-129巡航導彈的條件,真是風水輪流轉了。
一方面,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其實“雲影”和“風影”無人機完全可以視為是“放大”的“隱身巡航導彈”。
根據這兩種無人機表現的性能,我們可以推測, 解放軍可能研製一種射程3000多公里,具備強大隱身性能,飛行速度達到高亞音速的巡航導彈。其基本性能可以參考AGM-129。不過考慮到那種導彈是80年代期間開始發展的,幾十年的技術進步,解放軍新型巡航導彈的製導精度、隱身效能、“智能化”程度,都只可能比AGM-129更先進。
射程3000多公里的隱身巡航導彈意味著什麼?
大家在谷歌地圖上隨意一量就明白了,這個射程足以從福建發射,直接打到關島,而高度隱身特性意味著較高的突防率。
相比之下,我們現在要用巡航導彈打關島的話,需要轟-6K、驅逐艦或者093B核潛艇前出到菲律賓以東洋面才行,且不論這肯定會遭到美軍的抗擊,長劍-10導彈本身在海上飛行時也是較容易被攔截的目標,關島的幾十架F-15可不是假的。這樣層層抗擊下來,最後的效果就難說了。
當然,解放軍版先進巡航導彈會是什麼樣子,現在我們還不可能知道。畢竟我們只是通過發動機、隱身材料和現有導彈的一些信息來“管中窺豹”而已。
俄羅斯Kh-101導彈也採用了隱身設計,重量達到2-2.4噸,射程更是傳說高達5000公里,該彈在去年首次在敘利亞進行實戰
Kh-101導彈相比早先的Kh-55及其各種改型主要的特點就是發動機不再採用懸吊式設計,因為推力大了,可以採用內埋式設計了,由此全面改善了隱身性能,可見發動機對於巡航導彈設計的重要性
珠海航展上哪些不起眼的武器藏有中國軍工的驚天進步2016.11.13觀察者網
正是因為航空工業系統工程的特性,在本屆航展上, 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展品,背後能夠透露出一些“小秘密”。
比如,中航工業發動機展廳裡的“1600kw渦軸發動機”,其實就是直-20的發動機,可算是直-20在珠海航展上除了模型外首次展示的部分“真傢伙”。
再比如,航天科技展廳裡,“躲”在CH-4無人機下面的無名飛翼無人機模型。很可能就是“彩虹”家族下一代的“旗艦”機型的概念模型。
本屆航展上,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東西。例如,“雲影”無人機,該機在飛行性能上領先於絕大部分目前國際市場上出現的無人機,該機採用的渦噴-11C發動機具備較低的高空耗油率,在14000米高度可以620公里/小時速度飛行6小時,推力是10KN級。這已經是非常驚人的性能。
但如果我們回想一下,就會想起該機還有個“兄弟”,就是採用兩台5kN級推力的渦扇發動機的“風影”。由於採用渦扇發動機,該機的續航時間,尤其是中低空續航時間應該至少不弱於“雲影”,航程起碼不會低於“雲影”3600千米的水平。
對比一下國內外類似發動機,我們就會知道5kN級小渦扇可不簡單。
美國隱身巡航導彈AGM-129上所採用的威廉姆斯F112-WR100型渦輪風扇發動機推力就是這個級別。
AGM-129導彈作為一種和F-22一樣,領先當時中國俄羅斯同類裝備一代的導彈,在2007年被時任美國防部長蓋茨給砍掉了……即使美軍當時曾計劃將庫存的460枚該型導彈延壽到2030年。所以,大家不要光為F-22停產感謝蓋茨先生,別忘了還有AGM-129呢。
AGM-129導彈重量為1300公斤,射程高達3700千米,飛行速度800公里/小時。該導彈採用了紅外和雷達隱身設計,這主要是考慮要突破當時蘇聯米格-29、米格-31和蘇-27這些具備較強下視下射能力戰鬥機的攔截,在當時的條件下, AGM-86空射巡航導彈已經難以突破這種攔截。
正是因為蓋茨先生當時對中國發展速度的低估,美國至今只能繼續使用早在80年代就已經難以突破蘇聯防空網——更別說今天中國防空系統的AGM-86和BGM-109“戰斧”導彈,而原本被解放軍視為重要威脅,專門研究過對抗措施的AGM-129導彈在2012年就被全部拆毀了……
中國計劃同時建兩條直20生產線卻因一短板暫時擱置2016.11.07 觀察者網
本屆珠海航展上,中國也展出了國產1600KW渦軸發動機,作為我軍下一代中型通用直升機乃至新一代武裝直升機的主要動力。該型發動機以美國“黑鷹“所用的T700渦軸發動機為參考,結合了我國的工業實際情況進行相應改進。目前,渦軸-10已經進行過多次試飛,直-20使用的也正是該型發動機。
從現階段情況看,直-20採用了多架原型機同時試飛以加快試驗進度的辦法,因此一些小的試驗挫折並沒有明顯打斷直-20的試飛進度。相信過不了多久,我們就可以看到直-20更多更進一步的試驗消息。(作者署名:施洋)
回應
發動機公司能到西北來多開幾家廠麼?一個解決下產能問題,一個能拉動下西北的經濟.
這個可以有,國內幾大航發廠都存在產能不足現象
知道為什麼產能不足?1、經濟性,必須考慮生產線的利用率,不能前三年滿負荷,然後就空置了。2、零件供應,發動機的產能可不是說放大就放大的,受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量限制的,那可都是高科技產品,不是大白菜和手機。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07/doc-ifxxneua4284101.shtml
而最為關心的發動機問題,就目前流出的信息來看,顯然原本計劃為直18設計的渦軸6C,由於運用大小葉片技術重新設計了高低壓壓氣機,燃燒室重做熱工學設計,其海平面使用功率已經完全超越了UH60L的T700GE701C。這是考慮到我國有云貴高原這種嚴重影響發動機出力的高溫高濕高原環境,也有極高海拔的青藏地區和氣象條件極度複雜的川藏、滇藏地區,為發動機出力留有一定冗餘是實事求是的表現。同時為了要達到一定載荷航程的需求,直20在尾部與機身連接處佈置了油箱,雖然看上去類似河馬,這是發動機功率增大,而我軍不習慣使用外掛油箱帶來的一個結果。
從微博網友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整體機身設計的十分低矮流暢,且類似黑鷹採取後三點式起落架,沒有尾門側身雙開門的設計,可見是綜合了機降突擊戰術和編制、抗墜毀、高溫高原性能要求和戰略機動的綜合要求。
鑑於我國目前已經可以自產大小絲束的T700碳纖維,在直20凍結技術的時候也可以自產T300,所以從平臺本身來看,直20實現了重量不大於UH60系列的前提下有了更充沛的動力,因此相比UH60L的19500lbs任務重量將會有極大提升,在執行突擊機降任務的時候在配備抗墜毀結構和機身裝甲的前提下有望達到NH90的影響抗墜毀性的14載員數的標準,其海軍型利用5-6噸的任務載荷可以有效攜帶搜潛雷達,吊放聲吶,聲吶浮標以及四枚324mm反潛魚雷,實現直9C海軍型不能做到的單機的搜潛攻潛一體化作業。
在配備了直20後,不僅陸軍的空騎化進程顯著加快,海軍大量單機庫的驅護艦的反潛能力將會顯著改善,讓我們一起期待在不遠的將來直20的入役吧。(作者署名:浩漢防務)
回應
渦軸9的功率不夠達不到直20要的1200w以上,現在等的是中法聯合研製直15的發動機渦軸19,如果安上直20,直20的性能就會超過黑鷹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07/doc-ifxxneua4293490.shtml
直20試飛進入最後階段發動機功率增大載重量超黑鷹2016.11.07新浪軍事
珠海航展上,剛剛入役的殲20重型隱身戰機與運20大型運輸機很是秀了一把肌肉,而網間一直傳聞航空界著名的“三個二十”中最後一個二十——直20通用直升機目前依然是有猶抱琵笆半遮面的狀態,並沒有出現在近日的航展上,也是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據近日微博網友的一組圖片顯示,一架已經刷上八一機徽的直20停放在西北某機場,但仍塗有635的試驗機號,有專家分析這表明直20的試飛已經進入了最後的階段。也是由於項目重大,並且尚未服役,不便於參加這次珠海航展。
對於現代陸軍來說,空騎化快反部隊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解放軍目前初步實現了為大部分集團軍配置一個陸航旅的目標,其中運輸/突擊直升機以米17/171與直8系列為主。13噸級米8直升機的米171因為其機型設計更傾向於一種運輸直升機,不僅非常不利於抗側風切變風,高原山地突擊機降能力受限,而且投影大,地板油箱的佈置也極大影響了機動性與生存能力,用該種戰機擔當突擊任務實屬無奈,很多班排級任務並不需要經濟性不好的13噸級戰機來執行,而中國目前的輕型直升機只有直9這樣一款4噸級平台,早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航空界已經得出共識,要完成空降突擊,6噸級是最起碼要求。而當年蘇聯研發的6噸級卡60通用直升機則是徹底放棄了吊掛運輸大件的能力,且海軍驅護艦更需要一種盡可能大的直升機作為反潛與中繼平台,因此當年購買的在部隊中廣受好評的S70黑鷹(UH-60民用版)當仁不讓成為了我軍進行參考的最佳平台。
實際上仿製UH60黑影對中國軍工來說難度並不大,十年前就已經有相應的模型展出,表明當時軍工體系已經有提供10噸級通用直升機平台結構設計的能力。
而在這一方面的理論和實驗積累,是絕對不可能光靠上面的政策決心和財力、人力投入就能在短時間裡說實現就實現的,必須要有以十年為基本計算單位、真正把功夫做到實處的科研功夫才能完成具備足夠廣度和深度的技術基礎儲備。(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汽車發動機造好了麼?
盡幾把扯淡,航空發動機和車用發動機是一個概念嗎?汽車發動機溫度才多少?用幾個零件?航空發動機需要整個工業基礎做後盾,是工業桂冠上的明珠,我們差在基礎工業材料扔不十分紮實,現在還在補課。不是看不起小日本,連完整的工業鏈都沒有,他根本是大面積缺課。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07/doc-ifxxneua4306884.shtml
烏克蘭稱或向中國出售第二架未完成的安225運輸機
烏克蘭獨立通訊社2016.8.31報導,安東諾夫方面稱:8月30日,安與中國空域產業集團就“安-225”相關問題達成合作協議,雙方表達了長期合作的意向。協議規定雙方合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烏將生產第二架改進型“安-225”出售給中方公司;第二階段,根據安生產許可在中國聯合批量生產該型號飛機。安代表說,協議的各個階段將依據單獨的合同來執行。
深度:D-18T 發動機才是中國要引進安225的真正目標
D-18T,是前蘇聯時代唯一的20噸推力以上的渦扇發動機。最初設計完成是在1980年,1982年開始在安-124上進行測試飛行,在1991年時候D-18T還研發了一種改進型,D-18TM,推力已經達到了近30噸。D-18T採取了三轉子結構,其在同等條件下比雙轉子結構的轉速低,渦前溫度更是低了150到200°C,具備很大的增推空間,如果能夠輔助現代化的設計和工藝水平,則至少具備35到40噸的推力。這在未來可以配備給新型的雙發運輸機,具備更大的推力和更小的維護成本,還可以未來的大型空中加油機、空中預警機做準備,也難怪中國會把它當做目標。
不過用這種大型發動機是裝不到中國運-20上的,不過中國確實也需要一款類似與安-124這樣的超大型載重量超100噸級別的戰略運輸機,而且需求量不低,至少在50架左右才能滿足未來的大型戰略遠程投送的需求;而且中國還在自己研發6發600噸級的安-225,為自己未來的太空計劃做鋪墊,可以利用超大型運輸機運輸火箭、航天飛機等各種各樣的航天器。
深度:美國新一代發動機通過測試 推力超渦扇20三倍2016.11.07 新浪軍事
日前,美國通用公司應用於大飛機的新型發動機——GE9X大涵道比發動機的第一輪地面測試已經順利完成。該發動機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型號,風扇直徑達到3.4米,最大推力達到十萬磅(超過45.3噸),未來將用於波音777等機型。
而按照目前各方信息匯總,中國計劃用於運20、目前仍然在研的大涵道比發動機渦扇20;其推力水平會略高於目前運20上安裝的俄製D-30KP-2(與伊爾76運輸機相同)的12噸推力,並且在油耗上有較明顯優勢。即GE9X的推力接近渦扇20的4倍——實際上以現有推力來說,GE9X只要一台發動機,就能基本滿足伊爾76這樣200噸級大型運輸機的動力需求。
對於國內的大飛機來說,血緣上與CFM-56家族非常相近的渦扇20發動機,其總體架構的潛力可以挖掘出15噸甚至更高的推力,足以滿足運20,以及全國產化版本C919的需求。但是在未來更大噸位的C929寬體客機上,即使是用更大推力的渦扇20改進型,也至少需要4台發動機才能滿足推力要求。
而由此帶來的發動機總安裝重量、阻力和油耗增加、維護費用提高,都會使C929面對西方的同噸位雙發大飛機處於完全的成本劣勢下。實際上俄羅斯伊爾-96客機在其本國都無法利用政策扶持擺脫賣不出去的境地,很大的原因就在於西方用更大推力的雙發取代四發,在性能和成本上優勢過於顯著,民航客戶根本沒有選擇餘地。
特別是對於中國未來要發展的比運20更大、與C5和安-124相當的400噸級戰略運輸機,渦扇20這種十幾噸推力級別的發動機已經完全不夠用——從經濟、維護等實用性限制上講,軍用大飛機採用4發就是極限了,安-225那種六發設計是專為蘇聯航天做的配套設計是不具備參考價值的特例。
參考國外經驗,對從戰略運輸機還是國內民用大飛機的發展來說,國內在未來必須開發至少2-3個推力等級都比渦扇20更高的大涵道比發動機系列;其推力水平分別針對20噸-30噸,和超過30噸以上的級別。而這些發動機——特別是30噸以上推力的型號,其設計製造難度必然會遠遠高於渦扇20。
目前國內對於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經驗依然非常欠缺,渦扇20甚至還處於尚未定型、批量服役使用的狀態,實際飛行時數極少、針對性的反饋和改進等積累基本上極少;要進一步發展更大尺寸、更大推力的發動機,可以說基礎異常薄弱。
殲20年產或接近2個團 引進俄發動機難滿足需求2016.11.07 觀察者網
殲-20雙機編隊在珠海航展上驚鴻一現
網絡和媒體對於殲-20參展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也有不少藉此抒情的佳作。不過既然作為軍情觀察,我們還是要說些航展上的技術問題。
首先當然是萬眾矚目的殲-20。在航展開始前夕,中國海軍尹卓少將在新聞採訪中稱,殲-20戰機使用的就是國產發動機,這一看似“欽定”的消息無疑給了堅持“國發”理論的“國發黨”以極大鼓舞;但另一方面,現場拍攝到的殲-20戰機照片依然是典型的AL-31F系列的尾噴口,這樣的矛盾進一步將殲-20戰機的發動機問題爭論引向白熱化。
從畫面中可以看見發動機燃燒室的特徵,符合AL-31FN的特點
航展航發館內展出傳說中的WS-10B發動機
回應
一篇夾帶私貨賺稿費的垃圾文章!航展殲20的發動機完全不符合AL-31F系列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兩條黑煙尾跡!,同時發動機燃燒室的特徵並非AL-31F系列獨有,而是所有大推力戰鬥機渦扇發動機所具有的共同特徵!同時殲20相對F22非常優越的氣動佈局和鴨翼控制,使已經有2年以上研發經歷的“渦扇10B改進型,”完全滿足殲20的4S需要!
就是,簡直不可思議,官方都說了用的國產發動機,這文章還在這裡攪屎
寫文章的施洋就是個毛發黨,尹卓所說狠狠的打臉,這幫子毛髮黨還不服氣。
新浪小編有毛病,軍方已經闢謠說了是國產發動機
幾乎可以說殲20肯定不是用的國產發動機,尹卓所說的是個人看法不是官方的確認,否則官方早就大吹特吹了。
你如果關注過央視的話 你就應該知道央視至少說過2次 殲20發動機一直為國產 型號為WS-10B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07/doc-ifxxnffr6944295.shtml
巴鐵不滿直10防護能力另加陶瓷防彈問題究竟出在哪2016.11.04新浪軍事
只因動力不足圖:紅圈內是防彈陶瓷板 自用版沒有加強的陶瓷板
近日,一組巴基斯坦去年測試武直10的照片開始在國內網絡上熱傳。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變化,是這幾架武直10在飛行員的手臂外側添加了防彈陶瓷板;根據巴方的消息,這是為了滿足抵抗12.7毫米子彈射擊的要求。
而根據這一點判斷,很顯然批產型的武直10在側面座艙玻璃上的基本防護能力並不能低檔12.7毫米子彈——而對於低空活動的武裝直升機來說,12.7毫米重機槍是非常常見的威脅來源。美國的AH64和俄羅斯的MI28,其座艙玻璃都具備針對12.7毫米子彈的防禦能力。
這種防護能力上的差異,從一般設計規律上說,唯一的原因就是武直10在重量控制上遭遇到了非常大的限制;以至於不得不犧牲防護能力(比如防彈玻璃厚度)來減輕重量,換取其它關鍵的飛行性能——包括起飛重量和航程不下降,保證基本作戰能力。
特別是中國存在一個完全不同於美國、蘇聯、歐洲的特殊因素,那就是武裝直升機需要具備能在青藏高原上進行作戰部署的能力。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4000米高度的大氣密度只有海平面的66.9%;直升機在青藏高原起飛降落時,發動機輸出功率和旋翼產生的升力都會比低海拔地區要低的多。
因此在防護能力和作戰性能持平的情況下,中國的武裝直升機實際上需要比其他國家更高的發動機功率。而眾所周知,新中國建國之後,直升機的發展、特別是直升機的渦輪軸發動機和變速箱發展,一直處於比較被忽視的狀態;在武直10之前,國內較為先進的直升機種,比如直八、直九,都是技術引進或者仿製的成果。
根據海外消息,武直10在原型機階段,採用的是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C-67C渦輪軸發動機,最大功率達到1252千瓦;隨後加拿大普惠遭受到美國的製裁,被罰款7500萬美金,發動機也被禁止出口給中國。
而隨後的事情則在國內的官方八股中得到了證實,武直10在採用自主研製的渦軸9發動機以後,為了大幅度減重不惜進行了近乎重新設計的大幅度改進。包括光電瞄準系統在內的整個航空電子系統都被重新設計,從外觀上就能看出結構經過明顯的更動設計。
目前能夠研製第三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太行發動機的研製成功和公開,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航空動力行業的整體實力和技術水平,也意味著中國能在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動力領域實現獨立自主。
航空發動機被喻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而葉片在航空發動機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航空發動機製造中的重中之重,佔據了大約40%左右的工作量;也是航空發動機製造的難點,製造要求及技術精度都非常高,體現了發動機製造工藝水平,也極大地影響了發動機的整體性能。此外葉片高速旋轉過程中的葉身所受載荷非常大,為了降低損傷概率,對葉片的材料性能、結構強度、表面質量等要求非常苛刻。熱端部分的葉片,高速旋轉時除了極高的載荷外,還要承受高溫的影響,對葉片的材料、加工工藝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葉片為何那麼難造?從上圖細節可見一斑。為了適應發動機內部的高溫環境,冷卻葉片,每一個葉片都是精密鑄造,內部空心,內腔結構極為複雜。無論是加工也好,設計也好都是巨大的挑戰!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航空發動機葉片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基本滿足了中國先進航空發動機研製的需求;在一些新材料(如定向凝固高溫合金、單晶高溫合金、金屬間化合物基高溫合金等)的研製和加工應用上,也逐步跟上了世界先進水平的步伐。
現在我國航空發動機葉片加工技術的發展既面臨著寶貴契機,也承受著巨大挑戰。理清不同葉片材料的性能及其加工工藝的內在特性,從理論本質和工程技術兩個層面掌握葉片加工的技術內涵,是掌握航空發動機葉片先進加工工藝的關鍵所在。中國航空需要圍繞著新材料、新工藝等重要問題,大力的推動葉片加工工藝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體系的建設,這樣將會極大的促進我國航空發動機葉片先進加工技術的跨越發展。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03/doc-ifxxneua4011004.shtml
相關新聞
改進版太行發動機亮相珠海 或作為過渡型號裝備殲20
我軍少將披露:殲20已交付數月用的就是國產發動機
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一般而言高度越高,空氣越稀薄,而現代渦輪發動機屬於熱機,它利用燃料燃燒加熱空氣,空氣膨脹推動發動機獲取能量,為飛行器提供動力,而燃燒需要氧氣助燃,而空氣越稀薄氧氣含量越低,這樣燃料就不充分,發動機獲取的能量就比較受到限制,提供給發動機的動力就會下降,結果就是飛行器的飛行高度、起飛重量就會下降,因此對於飛行器來說,隨著使用高度的增加,它需要增加發動機的功率,以便抵消發動機效率下降給飛行器性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黑鷹直升機憑藉先進的發動機,一直是中國陸航直升機高原直升機的主力,不但國產直升機無法替代,就是俄羅斯米-17直升機也無法與之相比,直到新世紀俄羅斯為米-17換裝加大功率VK-2500渦軸發動機,這樣米-17才具備在中國青藏高原執行任務的能力。而對於國產直升機來說,也需要發動機取得突破,才能打破國外直升機對於中國高原直升機的壟斷,而國產1600KW渦軸發動機就是這樣的發動機。
從這個指標來看,國產渦軸發動機的功率遠大於CT7-2D,對標T700系列最新的T700-T6E,這是考慮到了國產渦軸發動機不僅僅要滿足直-20直升機上高原的要求,並且要為未來發展留下一定的空間,從國內外通用直升機發展趨勢來看,通用直升機增加的設備越來越多,空重迅速增加,這樣就需要增加發動機的功率來抵消飛行器自身重量增加對於飛行性能的影響,因此可以想像配備國產新型渦軸發動機之後,國產直-20直升機將會具備良好的高原高溫性能,結束國外直升機長期壟斷國內高原直升機的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1600KW渦軸發動機的應用並不僅僅局限於直-20,在美國T-700系列發動機也是AH-64武裝直升機的動力,因此利用1600KW渦軸發動機,中國相關單位可以研製一型10噸級重型武裝直升機,這樣新型武裝直升機與直-20相配合,加上中俄正在研製的重型直升機,就會形成中國陸航在2020年之後的裝備體系,有力的增強中國陸航的作戰能力。(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03/doc-ifxxneua3945801.shtml
深度:中國土豪金版太行發動機亮相一配件令人關注2016.11.03新浪軍事
航展現場的“中國心”太行發動機的這個土豪金色還是蠻亮眼滴;換了個顏色頓時高大上了起來!
國產新型渦軸發動機亮相 助直20超越美軍黑鷹直升機2016.11.03 新浪軍事
珠海航展公開的國產1600KW渦軸發動機
今年珠海航展殲-20和運-20都高調亮相,唯有直-20沒有露面,原因可能是前兩種飛機都完成了試飛,列裝部隊,直-20還在緊張的試飛之中,不過它配備的發動機卻低調在中航發動機展廳中展出,給人意外的驚喜。
在中航發動機的展廳之中,展出一種新型渦軸發動機,展板上面介紹這種新型發動機功率在1600KW,這種綜合了國內外研製經驗,結合國內工業基礎,立足國內成熟材料和工藝,完全獨立自主的研製一型先進渦軸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的性能與國外現役同等級別發動機相當,功率等級和結構安裝性可以滿足大、中型直升機的要求。
對於渦軸發動機來說,它的功率指標有多種,包括最大連續功率、應急功率、起飛功率等,按照比較常見的最大連續功率來計算,國產1600KW渦軸發動機與美國T700-T6E渦軸發動機相當,後者的最大連續功率大約是1577KW,應急功率為2064KW,在這個狀態下,發動機解除對渦輪轉速的限制,讓渦輪達到最大轉速,從而增加發動機的功率,不過這樣的高負荷運轉的結果就是對發動機消耗過,因此這種狀態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T700-T6E在應急狀態之下只能持續工作30秒的時間。
眾所周知T700系列渦軸發動機就是是美國黑鷹直升機的發動機,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國產1600W渦軸發動機應該是黑鷹這個級別直升機的發動機,而直-20就是國內對應黑鷹直升機的型號,因此可以推測這型渦軸發動機就是國產直-20直升機的發動機,從這個指標來看,國產新型渦軸發動機的功率實際上要比國內使用的黑鷹直升機功率還要大,因此直-20的飛行性能,尤其是高原高溫條件下的飛行性能顯然要好於國內目前使用的黑鷹直升機。
根據相關資料,國內目前使用的黑鷹直升機是上世紀80年代引進,編號S-70C,它是黑鷹直升機的民用型,配備的發動機是T700的民用型號CT7-2D,最大功率在1200KW左右,而當時美國陸軍航空兵當時自用的黑鷹直升機配備T700渦軸發動機功率也只有1100KW左右,中國之所以要求黑鷹直升機發動機要有更大的主要是考慮了在青藏高原使用。
我軍少將披露:殲20已交付數月用的就是國產發動機
中國殲-20飛機在第11屆中國航展上進行飛行展示,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首次公開亮相。
在2016.11.1晚,央視CCTV-4中文國際頻道今日亞洲節目報導“殲-20閃亮航展將如何提升空軍戰力?”,電話連線著名軍事專家、央視特約評論員尹卓。在電話中,尹卓正面證實現在殲-20採用的就是國產發動機,而渦扇-15正在研製中,等渦扇-15服役後,將更明顯提升殲-20戰機的性能。並表示,殲-20已經交付部隊4、5個月了。
近期以來,網上關於殲-20所用發動機是“國發”還是“進口”之類的激烈爭論,就此可以塵埃落定了!對這樣的結果,就是兩個字:振奮!
昨天(11月1日)的中國空軍,毫無疑問將成為關注焦點。
相關新聞
改進版太行發動機亮相珠海 或作為過渡型號裝備殲20
倍受矚目的第11屆中國航展已經於2016.11.1在珠海開幕,今年新成立的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專門開設了中國航發館,展出了國產“太行”(渦扇-10)改進型、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等多個重點型號,太行改進型,其金色的尾噴口吸引了大量觀眾的目光。
回應
那些黃皮膚黑頭髮的美國人怎麼沒來噴了
這些噴子沒有噴的了,發動機也是中國的,而且等渦扇15出來了噴子就要撞牆啦。
看到這片文章,我狠狠的攥緊拳頭,大叫一聲好!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噴子們臉被打的啪啪響吧!中國科研人員辛苦,人民解放軍萬歲!
太開心太開心我這個磚家的推測終於被證實了!“從公佈的視頻完全可以看出:殲20迅速加速垂直爬升,並無黑煙,高燃燒效率比,也未開加力,顯示出巡航狀態下動力異常充沛,絕不符合俄羅斯發動機的特徵,一定是國產某型發動機!”江南style好激動給力威武
前幾天那麼囂張的噴子們出來走兩步,臉都被抽爛了吧。
噴子會說美爹的發動機比中國的牛逼多了
殲20本來就應該裝ws15這樣的四代機發動機,然而裝個太行,你們就把殲20吹到無敵的存在,你是不知道有沒有矢量推管的差距麼?
大家感到很高興不可以嗎!?看到自己有了給力的發動機興奮不可以嗎?!沒人說中國的發動機已經比F22的好啊!當然,一些黃皮膚黑髮的美國人不高興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型飞机因为在服役生涯中基本不会承受频繁变动的大过载,而军用运输机的保养条件也比民航机好,因此其寿命一般都很长,如果考虑到中期延寿,其寿命达到40-50年不稀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十年左右,轰-6K,伊尔-76机队要再次更换发动机。
而首批运-20,在它们的D-30到寿后,就可以考虑更换涡扇-18A或涡扇-20,性能也可上一个台阶。采用翼吊式结构的飞机更换发动机没什么难度,如果发动机没问题了,研制进度会很快,甚至可以做到无缝衔接。
运-20未来如果换发,航程、载重量、起降性能可以再上一个台阶,它的货舱尺寸已经为未来留下了足够的余地,但还需要一个给力的发动机
而中航工业在本届航展上展示的“加长型”运-20F100在2020年前后开始生产的时候,既可以填补民用大货机的空白,也可满足一些军用需求。
这样看来,国产发动机不仅并不因为此次采购D-30KP2地位降低,作为未来的希望,其肩上的压力依然沉重,在未来10、20年中,涡扇-18、涡扇-18A、涡扇-20,以及更先进的未来大涵道比商用航发,将推动中国空军和民航事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的发动机一直是产业体系中的相对短板,但其实近10年来已经有不少领域有较大改善。如今,中国在内燃机技术领域的进步是最显著的,尤其是大功率船用柴油机进步相当显著,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很快走完吃透国外技术并开始自行研制新一代发动机的道路。现在已经有能力研制世界一流的坦克用发动机、舰船用大功率柴油机。在本届航展上,中国外贸坦克的表演马上就会展示这一点。
但在涡轮发动机方面,由于产业底子薄,引进国外技术困难,研制周期长等等困难原因,一轮红日还没有完全跃出地平线。不过别担心,有谁能阻止日出呢?
回應
殲20就算是用毛髮也是東亞最牛逼的戰鬥機!一群國發黨急個球!你們再急能有部隊急?上週評論區吵得烏煙瘴氣,都開始人身攻擊了。說白了還是不夠自信,總認為殲20用了毛髮丟人。部隊以實戰出發,以戰鬥力為標準,死要面子是要吃虧的!君不見殲20出世嚇得日本把英國都喊過來教他如何應對殲20?從這角度看,殲20的設計就是成功的,形成了戰略威懾能力!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總會看到殲20上國發的那一天!
http://www.guancha.cn/XiYaZhou/2016_10_30_378816.shtml
但殲-20與前代飛機相比最大的優勢——超音速性能是無法在低空低速的飛行表演中看出來的。至於有人說殲-20那個高速躍升沒掉速度什麼的, 我只能表示服了,您的眼睛自帶精確測量系統,了不起!還是那句話,有這空,去多看看美俄主力戰鬥機的飛行表演視頻,起碼對現代戰鬥機的機動能力有個直觀印象再說,別自己在家瞎琢磨。
我們接著說國產大飛機的發動機。這次俄向我國出口224台D-30,單價是300萬美元。而根據俄媒此前透露,2004年前後,俄自用型D-30KP2價格僅相當於84萬。即使刨除匯率變化等因素,我國購買D-30的價格也是俄自用價格的起碼兩倍。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是國際軍用裝備市場的慣例。君不見當初我國出售武器裝備的時候直接按國內採購價把價格單位從人民幣換成美元(當時的官方匯率是1:2),結果用戶感動地表示中國人太實誠了,這價格真便宜……可見,俄國這次出口D-30也已經算是按照外貿規矩,最大限度的折扣了。
這也是我國歷來強調引進裝備國產化,至少也要具備國內大修能力的重要原因。渦扇-18還不能滿足大批量裝機的要求確實讓人有些遺憾,不過現階段,能滿足製造運-20的進度要求,這是最重要的,時不我待啊。
D-30KP2的首翻寿命根据俄国的数据为3000小时,寿命大概也有十多年,因此并不存在初期购买的时候就要保留大量备份机的问题。所以170台D-30KP2主要用于制造运-20,那么大概就是40架左右。
2005年左右,中国曾向俄提出购买38架伊尔-76,后来因为工厂搬迁等问题,未能成交,双方协商后改为俄向中国提供200多台D-30KP2。这也就是运-20、轰-6K飞机项目的基础。
中国90年代购买了17架伊尔-76(其中3架改为空警2000),这批飞机已经在21世纪头10年中陆续更换发动机,再加上新生产的60架左右轰-6K和几架运-20研制阶段用的数量。这批200多台发动机已经全部“名花有主”。
近年来,新购买的10架二手伊尔-76和78飞机都是已经在俄服役10年左右,它们的发动机在近几年内需要更换,这可能是中国此次购买的54台这一批发动机的未来去向。
剩下的170台,去向显然就是运-20了。可以推测,到2020年,运-20生产数量约40架。这就填补了当年我国向俄采购38架伊尔-76未果而留下的空白。伊尔-76就可以“改行”去做空中加油机了,这是中国空军现阶段的一个重大短板。
未来十年内,D-30KP2将是我国大型运输机队的主要发动机,为国产涡扇-18A、涡扇-20的研制成熟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而採用了“飛火推一體”技術的飛機,其實更換不同型號的發動機會更加簡單,因為飛控系統可以適應發動機的範圍更大,而不是更小。這也很好理解,20年前的電腦要裝個打印機之類的外設,還相當複雜;現在則是直接USB一插,連驅動程序都不用去找,系統直接就認出來了。“飛火推一體”某種意義上就和USB一樣,讓更換發動機、雷達、火控系統都變得更加簡單了,而不是更難。所以說用了“飛火推一體”的殲-20反而不方便換發?荒謬!
有人還要說,這次“土星”向中國提供D-30KP2發動機有公開合同,“禮炮”出售發動機怎麼沒有?原因也很簡單,目前“禮炮”公司是俄動機聯合體尚未完全控制的一家企業(從2014年開始,俄國有航空發動機集團大舉改革,陸續將大部分航空發動機廠商併入“土星”集團,而“禮炮”是目前最後一個還保留相當獨立性的大廠),它的合同根據客戶的相關保密要求,可以不在俄政務公開網上發布。
上週相關新聞已經指出,“禮炮”公司目前提供的發動機,除了99M系列的AL-31外,主要就是俄自用雅克-130所用的AI-222-25。然而,雅克-130現在產量還很低,光靠這一點生意,“禮炮”怎麼在2015年實現利潤比前一年增長18倍的呢?
禮炮工廠的利潤在2015年比前一年增加18倍,好巧啊,這年AL-31FN第三批次開始生產
2014年12月,從文中描述就可以看出,渦扇-15離裝機試飛還有相當的距離,有人硬要說這篇東西表示渦扇-15已經裝上了殲-20,這理解能力也是可以的。不過這篇文宣中透露的渦扇-15部分關鍵參數令人振奮,該機是真正的國產先進發動機
最後,談談殲-20的性能問題。目前殲-20的發動機性能其實不差,13.75噸的推力,推重比接近9,這已經是一種非常強大的發動機了。根據消息,渦扇-15帶矢量推力的型號推重比可能也不到10(當然渦扇15推力更大,全機推重比上去了)。再加上我們前面已經說過的強大的飛控和氣動,殲-20的機動性能不論如何都不會差。
現在殲-20所表演的動作都是屬於常規動作,並沒有需要矢量推力的動作。最早發布的視頻有人弄了個加速播放,看上去嚇人,但其實是假的。那個盤旋的半徑確實很小,但遠不是什麼“超小”半徑。殲-20作為一種“角度戰鬥機”毫無問題,這主要得益於其飛控和氣動設計,但穩定盤旋率能趕上F-16A,這也需要發動機推力達到相當水平才行。
至於“禮炮”廠方面不像開發117S的“土星”廠那樣願意花錢僱俄國媒體來給自己吹牛,那是因為生意已經到手了,沒必要在做廣告了,僅此而已。
再稍微解釋一下很多讀者在評論區裡談到的問題,即所謂“飛火推一體”要不要“發動機源代碼”。
首先,所謂“發動機源代碼”是個偽概念,FADEC系統的代碼並不需要火控系統或者飛控系統那麼多的功能,基本就是取代了原本發動機上面的機械控制系統而已,所以實際上就是一個典型的工控計算機。即使是在控制對華軍事技術輸出的DSGL規定裡,對於FADEC的軟件也沒有什麼限制。即使是西方對華技術輸出限制規定中,也沒有針對FADEC軟件的條目
原因很簡單,FADEC系統研製的主要難度在於對發動機運行規律和控制規律的精確掌握,每款發動機的FADEC都是經過反复實際測試後做出來的。但在交付使用的時候,就是一個“黑盒子”,插上去,輸入一定的信號,它輸出的信號是確定的,要知道FADEC的控制規律,做個測試即可。反過來說,做過完整測試後,使用者也就完全掌握了這台發動機的控制規律,自己做一個代碼看起來不一樣,但實際控制效果一樣的FADEC控制盒來控制也是一樣的——當然現實中沒人這麼閒的沒事幹。
換言之,FADEC的軟件其實並不在飛控系統之內,它是一個獨立的子系統。
國內FADEC系統測試平台的示意圖,可見FADEC系統只負責接收控制指令和反饋信號(圖裡是模擬信號),並輸出相應的控制信號,要想知道控制規律,在這個測試平台上跑一下就行了
與傳統機械式控制系統相比,FADEC的主要優勢是通過計算機系統對發動機的反饋信息和輸入的控制指令進行綜合處理,輸出更精準的執行指令。
而在新飛機研製過程中,並不需要對發動機FADEC“源代碼”做改動和處理,只要使用就行了。FADEC系統在接收到什麼信號的情況下會輸出什麼信號,做個測試就搞清楚了,也無秘可保,除非你乾脆不賣發動機,否則FADEC系統肯定不能對買主保密,這就是西方對華技術輸出限制中也並不單獨限制FADEC軟件的原因,他們只是限制整個發動機出口而已。
所以還有什麼“要向俄國提供中國飛控源代碼”,或者“俄國人怎麼可能提供給你發動機源代碼”這類的問題?
再議進口俄製發動機 席亞洲2016-10-30
本週,當大家的眼球都集中在珠海的時候,一則消息傳來,中俄簽署合同,採購224台D-30KP2發動機,用於製造運-20。雖然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還是引起了網上又一陣風波。世界上在研新型飛機最多的航空工業能自己解決心髒病嗎?本周軍評延續前兩週的話題,繼續談國產和進口發動機的問題。
算上本周軍評,我們已經連續三期以中國軍用航空發動機為重要話題了——所謂重要的話要說三遍。圍繞著殲-20的發動機究竟是什麼,網上還出現了所謂“國發黨”和“毛發黨”。一些不了解實際情況的“大神”張嘴就來,要把現在還沒上天的某型國產發動機強行塞進殲-20的機身裡。
對於很多“國發黨”讀者來說,無非是他們總是選擇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其實和那些執意給騙子匯款的電信詐騙受害者心理差不多。
而所謂“毛髮黨”中也不全是實事求是的“好人”,也有不少是“唱衰中國”的那一批人。不過呢,這些聲音在過去10年裡越來越小,未來嘛,或許這些聲音還會永遠存在,但何必在意這幾個“蝲蝲蛄叫”?台灣“名嘴”還說我們的宇航員是在水里演戲呢,對航天事業有影響嗎?
我們還是來實事求是地說幾件事:
2014年,俄羅斯“禮炮”公司的網站上發表了相關新聞,AL-31FN Series 3完成技術凍結,開始生產,準備交付中國客戶,該發動機推力比前一型號增加1000公斤力,壽命增加250小時。
這年珠海航展上該公司散發的AL-31F series 42 發動機宣傳材料上標註的推力則是13.5噸力,而同時散發的AL-31FN “型號產品”推力標註為12.5噸力。
筆者今天整理上屆航展資料,發現了這個AL-31FN“改型”的字樣,實際就是當時已經開始生產,準備交付中國的AL-31FN第三批次
大家都知道所謂“42批次”就是指我們通常說的99M1型發動機,而與它同時發放的“型號產品”就是AL-31FN的第一、第二批次,也就是殲-10A所用的發動機。
後來“禮炮”公司在2012莫斯科航展上又展示了更明確的資料,AL-31FN 第三批次的實際推力為13.75噸力。換句話說,2014年後,該發動機已經開始向中國交付。這一消息是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俄方提供的材料所證實的。當然,筆者曾以為AL-31FN發動機只有殲-10系列使用,現在看來並非如此。
中俄簽署合同採購224台D-30KP2發動機
2016.11.1第11屆珠海航展將展示採用國產渦扇發動機的運-20F-100改進型運輸機模型,該機的機身加長,發動機更換為國產渦扇18/20發動機
大型運輸機/特種機在其一生中多次更換發動機,圖為美國空軍KC-135E加油機,從最早的J57渦輪噴氣發動機改為TF33渦輪風扇發動機.進入21世紀,又有約136架KC-135更換為CFM-56,其推力比最早的J57提升一倍,航程增加了60%.
據俄政務公開網發布的俄土星發動機公司2016年的招投標合同,包括共計224台D-30KP2發動機,計劃在2020年前交付完畢。合同中標價6.57億美元,平均每台發動機300萬。
有人據此推測,這些發動機除了部分用於支持此前購買的伊爾-76/78系列機隊的維護,大部分將可能用於運-20和轟-6K的生產。合同中的170台發動機,起碼可以滿足製造40架運-20的要求。
如果這一目標得以實現,那麼中國將全面更新為運-20,而現役伊爾-76則可改為伊爾-78空中加油機,彌補目前中國空軍缺乏加油機的重大短板。同時,有若干架運-20可以改為空中預警機平台,增強我國預警機隊的實力。
回應
中國空軍離開毛子還能打仗不?WS系列吹了這麼久到底什麼時候能服役?
我是來看噴子的
殲20都造出來了,還在買蘇35,過渡階段需要,同理,WS發動機也許也造出來了,產能跟不上,或者某些方面需要改善,買毛發不能說明國發不行,美國還在買毛子火箭發動機射衛星呢!
俄航空發動機水平在世界上就勉強算合格,可想中國的發動機水平有多慘。
俄火箭發動機水平在世界上就勉強算合格,可想美國的發動機水平有多慘。
這新聞看的好心心塞!
沒有必要這樣,一方面,國產發動機基本滿足使用要求並在不斷完善,另一方面,俄現在經濟困難,中國這個時候必須要讓俄撐住別倒下。
吹牛逼的國發黨呢?還不出來溜溜?
來了來了。二戰美國號稱航空發動機技術最先進,結果美國最強戰鬥機P-51野馬,裝上了英國進口的發動機。美國號稱工業實力最強,結果美國戰後兩代坦克的主砲都是進口的技術。M60的105mm炮引進英國技術。M1的120mm炮技術引進德國。匯報完畢。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6_10_29_378764.shtml
如今正在測試中的WS-15,為中國下一代發動機,它擁有更大的推力,以及更大的發展前景,它將很快裝上國產殲20,從而克服殲20最後一個弱點,讓其性能得到百分之百的發揮!
再考慮到,中等推力WS-13也已完成,馬上要投入批量生產,那麼主力戰機的動力基本解決,大型客機與運輸機所使用的WS-20也由太行核心機發展出來,裝機也只是時間問題了,中國國產航空發動機體係正在逐步形成中,明天是美好的!(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回應
以前說沒錢,國家給了一大筆錢,現在說底子不行,都是她媽理由,以前美俄是自己(楨:?) 一點點研究出來的。換成你們了給你樣品讓你們抄都抄不會這說明什麼你們自己知道.
美俄是在強大的工業基礎上經過數十年積澱才完成的,怎麼能要求中國僅僅在幾年內就搞出來?
文章寫得很清楚,長足的進步在你們眼里永遠看不到,除非一下子拿個宇宙第一,這樣你們就噴無可噴,只好調轉槍口找別的噴點。比如航母,開始你們說沒圖紙是廢鐵一堆,後來說沒動力只能趴在港口供參觀,接著噴沒艦載機是活棺材,又噴沒阻攔索有艦載機也上不了艦,再噴沒彈射器起飛不了,還噴不是核動力、二手貨、山寨……總之沒戰鬥力,最後你們所噴都得以實現,你們被扇了一耳光又一耳光,尼瑪的臉永遠不紅!這說明什麼你們自己知道!我只能說,噴子對於中國的貢獻最大:越噴越強大!這是你們存在的唯一價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24/doc-ifxwztru6990068.shtml
深度:中國4款航發已獲突破進展俄憂失去中國市場2016.10.24 新浪軍事
談及中國的軍事技術發展情況,許多人習慣於使用發動機來論證中國如何落後,這與其說表述事實,不如說人們的要求提升了。伴隨著中國技術發展相當快速,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如此背影之下,國產發動機的進步顯然達不到人們的預期,自然會出現不滿的意見。
中國在航空發動機技術領域取得的進步也不小,絕對非某些人所宣揚的那麼落後。發動機技術有自身的特點,屬於一個考驗工業實力的技術,幾乎涉及到工業技術的各個方面,且見效非常慢,其它技術取得突破,也許只是3年5年的問題,發動機則完全不同,一個新型號的研發往往要20年以上,且使用期也往往是幾十年。
中國的航發技術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已經讓俄方發愁,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從俄進口發動機規模下降許多,或者說,由於中國在大推力發動機方面的進展出乎意料,本世紀初,中國尚沒有自已的高性能發動機,如今擁有已相當成熟的太行動機。原本中國為俄製發動機最大的市場,先後進口俄製發動機上千台,如今這個市場正在丟失中。
太行發動機從1978年開始預研工作,1987年才正式立項,直到2005年才通過認證,如今已成為國產戰機的主要動力,近年又基於使用的經驗,又開始了新改型,太行/WS-10B。僅研發即花了27年時,至於改進與升級的工作至今沒有結束。
如今許多人在批評太行發動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然而卻無法否認一個事實,太行已經大量應用於生產,最初為殲11系列,如今殲10系列也在使用,新型殲-16從原型機開始使用太行發動機,殲15在定型試飛期間,只有1到2架使用國產太行WS-10B,其餘使用俄製AL-31F,如今也開始使用國產太行發動機。
太行也在不斷的改進與提高,這也是得益於各方面技術的進步,比如:材料方面,利用國產第三代單晶葉片製造的渦輪盤,在極端環境下,耐高溫達到2000度,僅這一項即讓太行壽命由800小時直接增加到1500小時,推重比達到8.5到8.9水平,比俄式更高。
實際上,太行完全可以滿足國內目前製造的各類第三代戰機使用要求,伴隨著,太行的成熟,國產戰機不再依賴進口發動機,曾被俄式發動機長期霸占的國產軍機動力已經國產化了,對於這樣的進步為什麼要視而不見那?
燃料燃燒不完全是造成汽輪機鍋爐冒黑煙的主要原因,當鍋爐運行過程中,燃料不完全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氫氣、甲烷等可燃性氣體,這些可燃性氣體經過燃燒產生了黑煙,燃料的不充分燃燒不僅會使燃油鍋爐出現冒黑煙的現象,還會增加燃料的使用量,加大艦艇的運行成本。艦用柴油機屬於大功率大型柴油機,燃燒就會排放大量雜質,產生煙霧,尤其是時間較長的舊柴油機,或者快速加速的時候,由於燃燒不充分,排出的煙霧更重。
中國053H2護衛艦採用柴油機動力,也會冒出黑煙。
通常以燃氣輪機做動力的軍艦排煙非常輕,因為燃氣輪使用航空煤油或符合標準的輕質油料,油料本身就雜質較少,熱值較高,燃燒比較充分,瞬間爆發力強,所以排煙很少,但在低工況、急加速或全動力時,也會產生燃燒不充分現象,冒出黑煙。
所以艦用蒸汽輪機、柴油機和燃氣輪機冒黑煙都比較正常,舉個簡單的例子,燒鍋爐時為什麼剛一填煤就會冒黑煙?那是因為剛填煤時,爐膛內燃燒不充分,自然就會有黑煙冒出。你能保證任何這些發動機時候都燃燒充分嗎?所以世界上哪國艦船絕對都有黑煙,只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很少放那種圖片。
冒黑煙的現像在各國軍艦都有發生,例如以艦艇技術先進著稱的日本海軍自衛隊,其最新型的大型軍艦也會冒出滾滾濃煙。
不光是軍艦,航空發動機也冒黑煙。例如使用俄羅斯D-33系列航空發動機的殲-31、梟龍FC-1、米格-29等型號的戰鬥機,也冒黑煙,這是由於RD33系列發動機特點是該引擎能保證在任何角度和速度下都可保證穩定和可靠運行,包括停發重啟,這樣一來在開加力初期和進氣不足時就會導致燃料燃燒不充分,冒出黑煙,但運行可靠性仍然得到保證,不影響飛行。
2016年2月19日,美國海軍首艘LCS瀕海戰鬥艦,LCS-1自由號正在圣迭戈海岸線航行,彷彿挨了一枚反艦導彈。瀕海戰鬥艦冒出的滾滾濃煙讓人想起了百年前的無畏艦。儘管自由號配備了兩台勞斯拉斯的MT-30燃氣輪機和兩台意大利製造的柴油發動機這種最先進豪華的機組是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動力,但也會冒黑煙。
既然世界上最先進最民主自由的軍艦都能冒黑煙,那麼使用老舊蒸汽輪機的庫茲涅佐夫號冒一些黑煙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如果趴窩的地中海,也有遠洋拖輪隨時保駕護航。(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24/doc-ifxwzpsa8478639.shtml
美國紐約時報則刻薄的嘲諷道:俄國海軍維護和訓練水平都很差,庫艦對自己人造成的威脅可能要比對敵人大的多。
這是庫茲涅佐夫號毫米釋放濃煙的衛星圖片。
庫艦通過英吉利海峽時,被英國空軍偵察機拍攝下來的航空照片。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編隊的尼古拉·奇克爾”號遠洋救援拖輪,俄海軍近些年的遠洋作戰行動,都會為編隊配屬遠洋拖輪,這是俄海軍的一個明顯特徵,這可能與日益老化的俄海軍現役艦艇的不佳狀態有關。
由於常年游弋於北方寒冷的海洋,庫茲涅佐夫號的水兵們一進入英吉利海峽就迫不及待的開始曬太陽。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此前停泊在俄西北摩爾曼斯克海岸附近的北莫爾斯克,在經過了幾個月的修理和改裝以後,以煥然一新的容顏出現在各國海軍面前。
庫茲涅佐夫號一出航,就遭到北約組織各國的嚴密監視,這畫面有點像一百年前俄海軍艦隊赴亞洲參加對馬海戰的情景。首先是挪威海軍跟踪監視在挪威海航行的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編隊。
俄海軍隨之進行了艦載航空兵的防空和反潛演習,起飛了數架蘇33和反潛直升機,場面宏大,震懾人心。
北約組織國家的艦艇和飛機對庫艦進行了全程跟踪監視,拍攝到蘇-33艦載機庫茲涅佐夫滑躍起飛,英國的艦載直升機抵近偵察,拍攝到庫艦甲板上停放的蘇-33、卡-31預警直升機和卡-52K艦載武裝直升機。
通過英吉利海峽的庫茲涅佐夫號號航母進行了例行的戒備。將兩架各掛載了兩枚R-27中距空對空導彈和R-73近程空對空導彈的蘇-33,拖到航母的1號和2號短距起飛點,展開機翼,掛上了登機梯,隨時準備升空作戰。
還有一架卡-31和一架卡-52K也展開旋翼停在了直升機起飛點,可隨時起飛執行任務。能夠看出,由於北約組織對庫艦持續跟踪和監視表現出來的明顯敵意,庫茲涅佐夫號編隊是以戰斗狀態駛入英吉利海峽的。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是蘇聯末期建造的航母,下水已經30年,現在是俄羅斯北方艦隊旗艦。該艦可搭載50架艦載機,其武器系統包括垂直發射的192枚防空導彈、12枚“花崗岩”遠程反艦導彈。
艦艇冒黑煙地主要原因是動力系統燃燒不完全而產生的,一般發生在全速或緊急加速時,以及艦艇動力系統冷啟動的時候,這時鍋爐或發動機燃燒過快,造成的消煙不足,會有大量煙霧排出。蒸汽輪機由於要使用柴油或者重油,存在煙霧問題。
遼寧號姊妹艦濃煙滾滾似燒柴俄自己都看不下去(圖)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編隊在2016.10.19通過了挪威西海岸中部城市特隆赫姆附近的海域,駛入北海,向英吉利海峽進發。21日,航母編隊通過了英吉利海峽。
這支海軍作戰編隊包括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在內的7艘軍艦,包括“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北莫爾斯克”和“庫拉科夫副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艦、“謝爾蓋·奧西波夫號”大型油料補給艦、以及“尼古拉·奇克爾”號遠洋救援拖船。這支來自俄羅斯北方艦隊的航母編隊將通過英吉利海峽,然後轉往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後,抵達敘利亞附近海域,執行從海上打擊敘利亞境內IS武裝的任務。目前俄在地中海東部有6艘戰艦,庫茲涅佐夫號將加入這些戰艦,執行為期約4個月的任務。俄海軍認為航母編隊抵達後的地中海打擊編隊的火力,將與美國第六艦隊旗鼓相當,這是2014年以來,俄向地中海地區派出的最強大海軍編隊。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一路南行時,艦上的煙囪冒出了滾滾黑煙。
有網友幽默的用俄國著名油畫做了張圖片來諷刺庫艦:這航母不僅能燒劈柴,還配有縴夫。
這是庫茲涅佐夫號通過英吉利海峽時,從法國一側拍攝的照片。
庫茲涅佐夫號的動力系統始終令人擔心,十幾年各種災難不斷,發生過鍋爐爆炸,艙室著火等多起奇葩事故,有分析這些症狀大多數是娘胎裡帶的,該艦在下水之初就頻繁發生動力事故,俄海軍始終沒搞定,這也是褲艦服役至今才首次戰鬥出航主要原因。與之鮮明對比,中國海軍遼寧艦的蒸汽輪機就讓中船和海軍調教的相當完美,運行順暢,從沒發生過故障。
一般來說,軍艦都有偶爾冒黑煙的情況發生。冒黑煙奶是富油燃燒的正常現象,可能並非動力系統故障。但是俄國人不爭氣呀,就是這艘軍艦燒劈材,燒成這樣也是不合格的吧。
俄其他軍艦也經常有冒黑煙的情況,這是一艘俄海軍現代級驅逐艦經過海峽大橋是冒出的黑煙,完全遮蔽了大橋的行車道。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此次南下冒出的黑煙,連俄國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俄羅斯衛星網都在調侃本國唯一航母:庫茲涅佐夫號未必能統治敘利亞的天空,可它確定能封鎖敘利亞的太陽!
俄衛星網甚至登了一幅這樣的調侃圖片,配文說到:這才是庫茲涅佐夫號通過海峽的原照。其實這是一艘內河簡易駁船,直接使用大膠輪拖拉機作為動力,還能夠運載一架雙座的米格-21U戰鬥教練機。
翔龍無人機已換發動機匹敵全球鷹 可24小時監控釣島2016.10.19 新浪軍事
近日網上出現國產翔龍無人機的圖片,可看翔龍已經實現批量生產,即將裝備部隊。
最初翔龍配備的是國產WP-7發動機,重量大、油耗高,量產型翔龍配備是國產3200公斤級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與全球鷹配備的AE3007H渦扇發動機相差無幾,根據珠海航展的消息,翔龍性能將會達到或者接近全球鷹的水平。
由于翔龍可以執勤高空較高,可以配備較大孔徑的合成孔徑雷達,因此其雷達視距較遠,達到200公里以上,以每個掃描條帶寬度為10公里計算,每個小時可以掃描超過5000平方公里的海域,一天下來就可以超過12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可將釣魚島周圍海域掃描一大半,這樣我方就可以知道對方在釣魚島及附近海域的活動、兵力佈署情況,從而做出應對之道。(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監視美航母為東風21D/26裝上天眼
翔龍機翼的外形非常獨特有學問,比美國的全球鷹機動性更好(機翼得到加強可做較大的機動)。希望美國別“山寨”我們的設計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19/doc-ifxwvpar8450360.shtml
全球鷹“裝置一台AE3007H渦扇噴氣發動機 為什麼這麼省油?
為什麼RQ-4裝置一台勞斯來斯AE3007H。RQ-4空重12.1噸,有效載荷900公斤,飛行可達2.6萬公里,可從美國本土飛往全球任何地點。因為AE3007H是高旁通比的雙轉子的軸流渦輪風扇,省油的原因有:1.風扇是寬弦設計的 2. 5級可調靜子葉片 3. 環形燃燒室 4.全權數字控制系.
國產新型渦扇發動機年底完成用於新舟客機
我國大型客機發動機項目主體中航商用飛機發動機公司總經理張建2009-08-26說,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200公斤推力級大涵道比渦輪風扇發動機有望在今年年底完成樣機,可用於新舟系列渦槳支線客機和公務機。
中國首架國產支線客機客座率超90%
成都航空公司副總經理張放2016.9.29說,中國首架ARJ21運營三個月,累計商業載客運行35個飛行日、70個航班,客座率90%以上,銷售及收益水平良好。第二架ARJ21將首先與首架機執行同一航班航線,之後再根據資源配置及發展戰略擇機開闢新航線,滿足更多旅客出行需求。
相關新聞
日本國產支線客機難產正面臨第5次推遲交付(圖)2016.10.2 新京報
捕食者最快只能飛到215公里/時左右,彩虹-5能飛到320公里/時左右。巡航速度上,彩虹-5的160~220公里/時也比捕食者的130~165公里/時更快。這都代表著該機在快速反應能力上,要比捕食者強得多。
最後是航程,捕食者最大航程是3700公里,彩虹-5直接達到了6000公里,即使掛滿彈藥也能飛3000多公里。
專家稱中國的「翔龍」無人機媲美全球鷹,美國開始慌了?
2016.7.15,美國月刊雜誌《PopularScience》報導,中國「翔龍」無人機正在大批量生產。據介紹,「翔龍」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機身全長14.33米,翼展24.86米,機高5.413米,正常起飛重量6800公斤,任務載荷600公斤, 巡航高度為18000米~20000米,巡航速度大於700公里/小時;作戰半徑2000~2500公里,續航時間超過10小時,起飛滑跑最短距離350米,著陸滑跑距離500米。
相較美國「全球鷹」,「翔龍」採用新穎的菱形聯翼設計,將前後翼連接成一個菱形框架,大大提高了無人機的穩定性、抗墜毀能力和抗顫振,而且還可減小飛行阻力,增加無人機的航程。這在中國飛機設計史上是一個大膽的突破。
但是「翔龍」採用一台老式無加力渦噴-7發動機,耗油率高達0.98克·牛/秒,不過優點是推力強勁,推重比達到0.56,使得「翔龍」爬升到20000米巡航高度的時間降低(「全球鷹」從地面起飛到爬升到19000米的工作高度需要80分鐘以上,而「捕食者」爬升到8000米高度就需要60分鐘)。因此,「翔龍」具有更好的使用靈活性。
未來,「翔龍」換裝先進低油耗的WS-15渦輪風扇發動機(WS-15最大加力推力可達18千牛(楨:180?),但還是遜於「全球鷹」AE-3007H渦扇發動機,最大推力35千牛,有著出色的油耗性能),留空時間將有可能提高到20~24小時,有效載荷也將達到900公斤以上。
「全球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無人機,機身長13.5米、高4.62米、翼展35.4米,其翼展與波音747相當。最大起飛重量約12噸,可裝載超過7噸的燃料,最大航程達20000多公里,巡航速度約600公里/小時,可持續飛行35小時以上。在距離基地2000公里處,「全球鷹」可在18000米高度滯空24小時,進行長時間持續監控。
有軍事專家對“迷彩派”稱,電子戰無人機及其作為無線電電子戰裝備的運載平台,其使用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復雜的、不斷變化的作戰態勢情況。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戰無人機將會加載越來越多的先進的傳感系統,成為未來信息化戰場上理想的作戰平台。雖然中國目前已經開展了多種型號的新型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的研製,但有一個短板卻不能忽視,那就是中國國內航空動力技術儲備目前主要集中在常規戰鬥機用渦扇發動機領域,還沒有一款能夠全面滿足高空長航時無人機作戰使用需求的渦扇發動機。因此國產無人機和國外無人機相比,即使外形尺寸相差不大,但在升限、最大載荷、最高速度等方面仍然和美國等航空強國有著一定的差距。(作者署名:迷彩派 )
回應
話說我想起了一些噴子大罵彩虹4垃圾,續航,載重等等指標都比捕食者差!其實吧,一架捕食者能買10架彩虹。彩虹的要求就是:買得起,用得起,消耗的起。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17/doc-ifxwvpar8232345.shtml
中國彩虹4無人機指標力壓美軍捕食者 前途無量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在2014.8.29開幕的天津國際無人機展上,中國彩虹四號(CH-4)察打一體無人機實機亮相,這款與“翼龍”無人機同樣被稱為“中國版捕食者”的無人機,引發了激情圍觀。
據介紹,彩虹四號,最大起飛重量1330公斤,最大載荷345公斤,最大升限8000米,最大續航時間38小時,最大航程3500公裡。
彩虹四號機體結構80%以上採用了復合材料重量輕,採用大展弦比設計和變矩恆速螺旋槳,機身長度不足9米,而翼展達到了18米,非常省油,長長的機翼裡裝著大量的汽油,可以飛很長時間。
美軍MQ-1“捕食者A”的有效載荷204公斤,總重1020公斤,翼展15米,這些指標以及升阻比、載彈量、載油量都比彩虹四號要小一些,“捕食者”的續航時間達40小時。
完勝的捕食者!詳解中國最新彩虹-5 2015-09-16
彩虹-5長得和彩虹-4、捕食者幾乎一模一樣,所以到底好在哪?對比一下捕食者MQ-1型,捕食者長8.22米,寬14.8米,彩虹-5長寬則分別達到了10米多和20米多,要大出很多。另外,捕食者有效載荷只有204公斤,只能帶兩顆地獄火級別的飛彈或者6枚格里芬級別的小飛彈,彩虹-5則達到了450公斤,可以帶8枚與地獄火相當的AR-1型飛彈,掛載格里芬級別的飛彈更是能掛到20枚。
中國最新翔龍電子戰無人機量產兩架已亮相機場(圖)
2016年7月,中航工業貴飛公司公佈的一張車間圖片中,出現了一架被稱為“翔龍2.0”的新型電子戰無人機,當時就有媒體分析稱,該機的公開可能代表著其已經開始量產。10月16日,有國外媒體公佈的兩張衛星圖片顯示,至少有兩架“翔龍2.0”已經同時出現在某地的機場,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該機可能已經量產的猜測。
公開資料顯示,翔龍系列無人機採用了獨特的前後翼連接的“聯翼佈局”,這種設計具有升力係數高、升阻比高、結構重量輕和裝載能力強的特點,其最大優點是既保持了常規大展弦比機翼高巡航升阻比的優點,又克服了常規大展弦比機翼的結構缺陷。
有軍事觀察員根據對“迷彩派”稱,“聯翼佈局”的翔龍無人機在氣動佈局上是中國對無人飛行器技術的一次偉大創新,而其具備的電子戰能力則代表中國的軍用無人機應用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和領域。該觀察員稱,目前,電子戰已經由以往單一設備、單項領域的對抗向體係與體係對抗轉變,而傳統的電子偵察型無人機必然也會向著同時具備電子偵察、攻擊及防禦功能的方向發展。一旦中國的“翔龍2.0”電子戰無人機批量服役,可以對敵方進行連續持久的電子壓制和攻擊,實現在戰場上的全時間域覆蓋,並能和其他無人機、有人機甚至衛星等系統一起協同作戰,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戰鬥體系。除此之外,電子戰無人機還可以在非作戰行動中使用。
美國國防部認為,在未來的電子戰場,有人駕駛飛機和各種偵察型、作戰型、干擾型無人駕駛機將把通信和電子設施連結起來,形成一個無人機與無人機、無人機與有人機協同作戰的航空電子戰體系,實現對戰場全維監視建立對戰場電磁態勢的實時感知和電子攻擊。未來的戰爭中,電子戰的範圍更廣、規模更大、強度更高、進程更加激烈,它將成為未來信息戰場的核心和支柱,因此美國一直非常重視無人機的電子戰能力。
比如,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早在2013年就對大家非常熟悉的“捕食者-B”進行了電子攻擊能力方面的改進,使得該無人機可以執行電子戰任務,支援戰術攻擊飛機。此外,美國最新研製的隱形無人機“RQ-180”,除了隱形能力更強、可以執行偵察任務外,更有能力進行電子戰。此外,RQ-180配裝2台通用電氣的CF34發動機,動力比“全球鷹”無人機的AE3007H發動機還大。
中國空軍未來面貌初現端倪 席亞洲 2016-10-16
最近國內新聞場內最熱鬧的自然是殲-20可能去珠海航展的傳聞,以及楊偉總師的職務變動引起一波新的猜測,連某邪教“新聞”網站都跑出來說,“殲-20遇到重大問題,總師去職”。殲-20即將首次亮相,但有人卻在傳楊偉總師的謠言,而且謠言還發酵得有鼻子有眼……真不知道信謠傳謠的這些人都是什麼心理
每次說殲-20就要說發動機,我再強調一次,殲-20量產型用的是AL-31FM2發動機,該發動機的性能足以確保殲-20飛行性能的第一階段設計目標。很快大家就可以在珠海航展見識裝備這種發動機的殲-20的卓越飛行性能。中國不需要引進俄製AL-31F-117S來裝備殲-20,因為AL-31FM2的性能與之基本相當。
此前有軍內人士在文宣場合說國內90%戰機採用國產發動機——那是說飛機型號數量,而不是說飛機裝備數量的比例。讀者可以自己去算算就知道此言不虛,然而也沒什麼意義,屬於典型春秋筆法罷了。
渦扇-15,從筆者看到的一些資料來說,目前已知的是該型發動機正準備進行飛行試驗台試車(掛在伊爾-76平台上進行試飛),且已有多個改進型也進行了試車。可以說研製進展順利,不過距離上戰鬥機,還有一段路要走。
殲-20和殲-10B/C用俄製發動機,不代表國產發動機遇到了什麼不可克服的問題。事實上渦扇-10的推力性能並不差,但因為其基礎設計上的一些無法改變的問題,以及早期的聲譽問題,至今只有沈飛製造的系列雙發重型戰鬥機使用。(可能因為殲-20的原因,成飛和沈飛在網友口中的聲譽可謂是一邊倒,但是歷史原因上,成飛的某些作風還是會影響它在領導心目中的形象,空喊“成飛萬歲”並不真的能讓成飛萬能)。
殲-10B/C裝著俄製發動機入役了,最終只有一架殲-10B戰鬥機使用了渦扇-10。渦扇-10雖然可靠性問題得到了解決,但其設計之初“東拼西湊”,最後變成在模仿美製核心機基礎上加上模仿俄製外圍組件,導致匹配性不佳,操縱“潑辣性”無法滿足殲-10B/C的要求。最終成飛寧可用已經導致2次墜機事故的AL-31發動機,也不用渦扇-10,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當然,渦扇-10並不是性能不堪用,使用了該型發動機的殲-11B在“金頭盔”比賽中也表現出色,而且海軍的殲-11B還在2014年跑到P-8頭上玩了桶滾。可以說該機的表現已經為渦扇-10正了名,太行,已經很行了。
綜上所述,該機很可能就是:暗劍無人機,只有它才能符合上述幾點。要注意的是,這個報導談及的是交付給試飛中心,也就說,它進入了技術檢收階段,已成功實現首飛,會讓人想到,很可能馬上要將服役?
如果它真如預料的那樣實現了高超音速飛行,即至少5馬赫以上的速度,則意味著,我們在多項技術上取得突破,高超音速飛行不光要求特別的氣動佈局,更要求機體結構有非常強的承受力,以及耐高溫等特性,這對於我們航空材料技術水平要求可不低。
更重要的在於,它必須擁有強勁的動力,很可能有採用了國產串聯式渦輪沖壓發動機,一種非常獨特的發動機,3馬赫速度以下時,使用前面的渦輪噴氣發動機,當進入3馬赫以上時,通過可調進氣道和內涵道調節板的動作將渦輪噴氣發動機轉子部分和高速氣流隔絕開來,此時由於速度極高,不需要渦輪葉片去轉動壓縮,直接通過外涵道進入沖壓燃燒室與航空燃料混合點燃產生反向作用力推動飛行器前進。
無論暗劍無人機只是技術試驗機,還是實用型無人機,只要它能夠達到設計的要求,或者說,一旦其它升空了,那麼將現有戰機統統甩開,5馬赫以上的速度絕對超出現有戰機的性能極限,對於中國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在高超音速領域,中國已經走到了別人的前面。(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15/doc-ifxwvpaq1387316.shtml
深度:中國暗劍無人機速度或5馬赫可將戰機遠遠甩開2016.10.15新浪軍事
本世紀以來,中國在無人機技術領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許多成果可以說是突破性的。也許在西方眼中,中國一直在模仿,沒有創新,完全沒注意到中國近年已經推出多款創新型號,比如:“翔龍”無人攻擊機,以及“神鵰”大型無機,還有一款提及較少,但絕對不能輕視的型號:暗劍無人機。
關於暗劍無人機的信息有限,令外界猜測很多,但自2006年首次展出模型之後,一直受到目光,因為它的設計非常的前衛,或者說,設計大膽不同於以往,完全有別於其它無人機,擁有許多過人之處。
只是注意一下,即會發現氣動外形很特別,採用箭形翼身融合佈局,機身部分在垂直方向上呈現出箭頭形狀的三角形,裝有鴨翼和兩具垂直斜翼,扁平的流線型機身和機翼圓滑過渡成整體升力面,進氣道位於機身前部下方,有助於提升戰機的靈活性,機體設計能夠與可伸縮前翼、常規機翼、尾翼組成適合高速和大過載機動飛行的整體佈局。
這樣的設計,人們也許會想到:高機動能力與隱身性能,卻很少有人會想到:高超音速飛行,目前最為流行的技術。整個設計完全符合高超音速的氣動要求,也就是說,早在十年前,中國已經在研發高超音速無人機了。
也許有人認為,它只是一個模型,甚至只是一個設計方案,可是在網上,我們可以找到一張疑為,暗劍無人機首飛的照片。這證明中國暗劍無人機發展速度相當快,這也是讓西方國家,特別美國看不懂的地方,中國到底在高超音速技術方面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以及進度有多大?都成了新的問題。西方也在研究高超音速飛行,但是尚沒有與暗劍類似的設計方案,暗劍無人機完全是一個實用性的設計,而不是技術驗證機。
2015年9月的一份官方公開報導,又提及某型機交付試飛中心後的首次試驗飛行拉開序幕。從報導中,可以發現該型號為一架高超音速飛行器,否則不會特意指出“任務剖面特殊、飛行方式獨特,飛行速度和高度更是遠超試飛中心成立以來所有其他試飛機型”;報導中更提及:“從深邃的天空中大角度俯衝接近,瀟灑地完成拉平,輕盈平飄至機場跑道,整個過程猶如利劍還鞘準確瀟灑。”這就反映出該機為無人駕駛,否則飛行員無法承受這一瞬間的高過載,且該機可能採用大面積翼身融合外形,不然這個動作的完成就不好解說了。
不僅僅是羅羅公司,還有英國的宇航公司,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還叫霍克飛機公司,生產的經典P.1127“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也曾是對中國主力推銷的戰鬥機,當時中國甚至有採購300架的計劃,可由於最終預算不足而被擱置。
現在我們回頭仔細看當時歐盟的出口要求條文中,並沒有禁止某些軍民兩用技術的出口,比如光學、雷達等高精密技術,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儘管表面上西方諸國對中國進行了武器出口的封鎖,而實質上很多國家至今仍然跟中國有類似高技術合作。但是,我們仍然要看到美國對英國、法國等國的影響力。尤其是對英國,美國甚至可以具備極強的控制力。英國現役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上使用洲際彈道導彈就是美國製造的“三叉戟”導彈。僅僅在當年英國內部鬧矛盾的時候,美國國務卿一句:我們正在考慮回收後續“三叉戟”導彈零件。立刻起到了一錘定音的效果,英國最高層直接強行解決了全部內部矛盾。目前,英國已經確立了哪怕“砸鍋賣鐵”湊預算,也要造核動力潛艇的計劃,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人如果不給英國新的“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英國幾乎無法在五大國中立足,更別說私下賣點什麼了。可以說英國的對外軍工貿易的最大合作夥伴是美國,而美國方面的哪怕一句話都可能對英國造成巨大的影響。不過畢竟英國人也是老牌的軍工賣家,想徹底封死難度很大,尤其是在民用領域。由於中國現在正在研發大型客機,如果羅羅等公司以合作名義進入中國市場,美國人想攔還未必能攔得住。
回應
能買來的技術都不是底層技術,底層技術是學來的好不好!沒有美國的阻撓,我國發展的會更快速,買底層技術直接發展高層科技,什麼曲面屏我們自己也早能研發出來了。
給力給力 真心感謝美國的阻擾,沒有這些阻撓,中國發展不會這麼快這麼好!
興奮個屁呀,國產的何在?吹了多少年了,國產的發動機呢?一個國家如果立於阿三左右逢緣的心態,那永遠只能買產品。不要說我們的工業底子薄,那是屁話,現在工業有多少年,難道中國還要從英國的蒸汽時代算起,才有工業?
發動機哪有那麼快研發出來,早知道中國剛剛起步沒多久,美國人當年研製發動機都用了幾十年,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只不過要是能買來能進步的更快,早日赶超英美
國產發動機也有,不行也是跟美國比,這世界上能造航空發動機的本來就沒幾家.底子薄是說航發沒法像其他一些方面,短時間內有巨大突破,噴子你滿意了嗎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15/doc-ifxwvpar8137101.shtml
深度:英國希望向中國出售發動機或遭美國層層阻撓2016.10.15新浪軍事
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五大核國家,以215枚核彈頭位列美、俄、法、中之後。不過目前英國可能會面臨兩難的局面,一方面是急需出口最王牌的防務產品,例如發動機和航空電子設備來提振自身;另一方面是因為要現在最大的買家可能是中國而面臨美國的層層阻撓。
從傳統意義上,英國不是對中國的軍事出口大國。中國跟英國之間的軍事貿易合作量遠沒有同時期的以色列、法國、意大利等其他國家規模那麼大。可英國對中國出口技術深度較廣,尤其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對中國出口了“斯貝202“型發動機和部分組裝技術,目前“斯貝202“發動機的國產版本”渦扇-9 “發動機仍然是中國的JH-7”飛豹“戰鬥轟炸機的核心心臟。當然同時期英國還對中國出口過”搜水“系列對海警戒雷達,並對JH-7“飛豹”戰鬥轟炸機的航電系統進行過改進升級工作。但由於在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國提出了對中國武器技術禁運的規定,同時歐盟(當時是歐共體)也發表了相關法案要求自己成員國不要出口高技術武器裝備給中國,因此當時在中英之間商談的其他發動機引進項目還有航空電子項目都被喊停了。最核心的元素就是美國主導,其餘國家不得不從。
不過及即使這樣,英國的羅羅公司仍然在上個世紀90年初,通過第三方渠道向中國提供了“斯貝202”發動機的零部件,這也被看做老謀深算的英國人提前佈局的思路。所以這也是外界擔心,英國是否會遵循這種思路,向中國出口更多的航空發動機及相關設施呢?當然,英國的羅。羅公司的發言人早在2016年的“範堡羅”航展上就對外聲明,仍然會遵守歐盟的相關協定,不出口航空發動機等高技術裝備給中國。並且對之前出口中國“斯貝202”發動機零件情況做了澄清:羅羅公司的“斯貝202”發動機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停產了,出口給中國的零部件和發動機都是二手的,並且雙方都有協議,英方不過就是按照協議執行。而且中國的“渦扇-9”發動機是中國自行改造,羅羅公司公司方並沒有參與到這種發動機的持續改良工作中。
這就是全電推系統目前參加到實戰中的表現,英國人用自己血的教訓告訴我們,新技術裝艦是有相當大的代價!這點美國人也深有體會,所以美國DDG-1000如此優秀的萬噸新銳驅逐艦也被叫停,反而把資金傾斜於“阿利。伯克III”型傳統驅逐艦建造上。這些都可以看出對於新技術全球都想體驗,可新技術並不等於表戰鬥力。相反像英國那樣,大肆建造後最終返工,得不償失。
中國的全電推進系統其實早已應用在了中國的海警船上,甚至可以做到360°原地轉完這樣複雜的海上動作,性能也相當可靠。而且為中國全電推系統的成熟應用也會為日後儲備更多的實際應用經驗。在未來的055A或者054B上,安裝中國的QC280IC間冷循環燃氣輪機會比原來QC280性能甚至有30%以上的提升。而目前055萬噸驅逐艦的最主要作用,是利用現有成熟的052D系列技術,快速建造完工,實際裝備部隊應用起來,應對日益複雜的海上態勢。先用起來形成戰鬥力,更多新技術應用讓後續艦來應用,畢竟保證戰鬥力才是第一位的!(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中國055型艦為何不用最先進發動機 先進不等於戰鬥力2016.6.18 新浪軍事
中國自行建造055萬噸新型驅逐艦目前正在緊張的建造中,其滿載10000噸的排水量和所裝備新型雙波段相控陣雷達,甚至是極有可能的112單元的垂直發射系統都讓人感到興奮不已,不過唯獨有一點可能讓大家覺得不是很滿意,根據中國造船企業的消息中國055驅逐艦的動力來源是4台國產化的QC280燃氣輪機組成的燃燃動力組合,這讓人覺得對比美國的DDG- 1000和英國的45型驅逐艦的採用的全電力推進系統聽起來要弱上一個層級,不過事實真相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全電推進系統是怎麼一個優秀的高科技動力系統:我們都知道傳統的船用推進系統都是要靠發動機,經過減速器減速後傳動螺旋槳,這中間需要筆直的傳動軸,還有複雜的機械齒輪結構,儘管潤滑的再好,可是仍然有損失。而且如此多的機械結構傳遞能量的損耗必然不小,震動和噪音也相當大。怎麼辦呢?全電推就此誕生,最早的全電推進系統始於一戰,不過一直到近些年才開始廣泛應用。全電推就是依靠於電動機直接連接螺旋槳,控制電動機的轉速調節來實現螺旋槳的旋轉速率,而且可以把螺旋槳和電動機封裝在一個吊艙裡,使用電纜進行控制就可以了,如此優秀的動力設備自然也被大家所看好。
英國是最早把全電推系統應用到現在戰艦上的國家,.......尤其使用了但是先進的全電推雙軸推進系統,2台WR-21IRC燃汽輪機外加2台柴油發動機,推動2台40MW的電動機,驅動整船可達30節的最高速度,並且幾乎擁有了無級變速的能力,這讓多少造船業者為英國的敢為人先點贊。
不過事與願違,如此先進軍艦居然因為WR-21燃汽輪機中冷回熱系統故障而導致整條船的發電效率降低而無法執行海外作戰任務。也就是說本船的機械發電機組無法產生足夠的電能供給電動機來驅動船體,更別說驅動艦上的諸多電子設備:雷達、電子偵測、指揮等等系統。而英國人給出的答复則讓人覺得簡直就是在不負責任,BAE公司的經理居然說:45型發生問題完全是因為該船設計時根本沒有考慮要執行全球任務。我們設計就是在英國周邊海區活動,沒想過去更溫暖的水域內執行任務,在不同海區出現問題是正常情況。改進方案也非常粗暴,返回船廠開大洞再裝2台柴油發電機。
深度:美福特級航母延期三年仍未服役中國如何避免2016.10.02新浪軍事
福特級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最新的航空母艦,該艦是美國海軍的驕傲,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也是最大型的航空母艦,該艦的總排水量比美軍現役的尼米茲級更大,而且採用了跨時代的電磁彈射技術,讓福特級航母成為一款集合世界頂尖科技於一身的航空母艦。
該艦於2005年切割首塊鋼板,原計劃在2013年服役,實際上,2013年10月才完成螺旋槳的安裝工作,而現在,福特號航母仍然沒有服役。該航母和F35一樣,遭遇了多次的拖延。而福特級航母其實推遲服役不止一次,最近,該航母又因為可靠性差而再次推遲,該艦在2014年9月開始,至今已經推遲2年有餘了。
不過,其推遲也不是說不過去,因為該航母實在是太先進了,採用了無數先進的科技,從電磁彈射到雷達,從新材料的螺旋槳到新的動力,整體上來說,採用了太多的新技術,因此出現問題也是正常的。
福特級的動力系統非常強大,採用2座新型反應堆,一座輸出功率104兆瓦,一座輸出功率96兆瓦,整體200兆瓦。這時什麼概念呢?尼米茲級只有150兆瓦,直接比尼米茲多了1/4。這兩座核電站開機1小時,可以讓一個普通家庭46年內不用再愁能源問題。
不過,這也是難免的,因為福特級基本現在整個航母都是用電大戶,比如電磁彈射器就需要大量的電能來產生電磁力。而最新的雙波段雷達,也是耗電大戶。此外,如果該艦再裝點軌道炮活著電磁炮,那麼用電量就更大了。然而,隨著新裝備裝備的越來越多,航母也遇到幾次推遲服役,這讓美國參聯會主席麥凱恩非常憤怒。
其實,中國未來也會建造航母,如何避免犯美國這樣的錯誤呢?中國人的方法非常保守,但是有效。那就是,不在一款新機上採用完全的全新技術。比如該機如果機身重新設計了,那麼發動機則選擇比較保守可靠的版本,在機身設計穩定後,再還發動機。放到艦船上也是一樣的,這就是為何052C到052D,雖然經過一個052系列內的型號升級,但其實每艘052C都有區別,一些小的區別。正是這樣的區別,保持中國裝備的小步快跑。(作者署名:圖說軍事)
美海軍DDG-1000戰鬥力形成將再度推遲3年
[據預測國際2016.4.19報導] 美海軍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將再推遲三年至2019年12月形成戰鬥力,這比美海軍在2010年時的估計要晚4年,比去年的估計也要晚一年。目前該艦的問題在於激活其電力集成系統比較複雜。該級艦在建造時強調將推進系統和艦上其它用電系統分開,所有的系統最後採用一個統一的電池系統來提供能量,包括武器系統、傳感器系統甚至推進系統。
美媒:美海軍將放棄電磁炮項目
2016.6.4,美國《財經時報》網站發表新聞稱,美國海軍已經決定放棄電磁炮項目,而五角大樓將再花費8億美元,將電磁炮研製重點轉為防禦性用途,同時用常規火砲來發射已經為電磁炮研製的彈丸。
深度:英軍最強45型驅逐艦遇大災難或殃及中國2016.6.12新浪軍事
45型驅逐艦是英國在1991年參與的法、意未來護衛艦“水平線”(CNGF)計劃失敗後, 自行發展新一代驅逐艦。首艘45型“勇敢“號2003年開工,並且在2006.2.1下水,2009.7.23正式服役。該艦花了10億英鎊。預計12艘約60億英磅(95億美元)。由於一些不為人知(其實是缺錢)的原因,國防部後來只訂購6艘,並已全部服役。
45型最金貴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它裝備的革命性的整合式全電力推進系統。45型的FEP系統包含兩具革命性的WR-21中段冷卻再加熱燃氣渦輪機組,兩具WR-21的最大並連輸出功率為43MW(57600馬力),每具燃氣渦輪分別驅動一個21MW的交流主發電機;兩具螺旋槳推進器分別由一個20MW級(27000馬力)的Converteam推進用電動機直接驅動。除了主要燃氣渦輪發電機之外,還配備兩組2MW級柴油輔助發電機。整套系統在理想狀態運行下可以使得燃氣渦輪得以停機節省油耗。
但是皇家海軍卻從此噩夢降臨,常年被各種媒體、軍事刊物連篇累牘吹噓的這款號稱先進性“全電推進”的軍艦在實際使用中出大問題了!09年,“勇敢號”艦在她的處女航中,竟然就在大西洋的中間---突然失去了動力,在那裡飄啊飄。14年,“無謂號”艦因動力故障不得不在演習途中放棄任務,回港維修。
據悉我國艦艇綜合電力推進系統已經在試驗了,可不能出這樣類似的問題,英國人的這個教訓及時的給我們上了生動一課,相信中國軍工能揚長避短,在可靠性等關鍵指標上將這些所謂頂級洋貨狠狠踩在腳下!(作者署名:鼎盛軍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6-12/doc-ifxszmaa1890524.shtml
二、烏克蘭發動機就像及時雨幫了中國大忙
1990年,烏克蘭允許中國引進更大功率的艦用燃氣輪機,以蘇聯發動機為動力的052A型艦方案也隨之中止,未進入建造,取而代之的是排水量更大的052系列(即052B),因為美國人對華禁運,中國採用燃氣輪機動力的導彈驅逐艦就被整整推遲了十多年。
1993年,我國開始引進烏克蘭曙光機械設計局研製的UGT-25000燃氣輪機,烏方在向我國出售10台UGT-25000(DA80重16噸,功率2.9萬千瓦, 33,000馬力)的同時,轉讓相關技術由我國進行國產化。同時為了防止再次出現發動機卡脖子事件發生,我國對UGT-25000的第一階段系列改進,通過中船重工703所、西安航空發動機集團、哈爾濱動力集團的努力,2004年首台國產化的UGT-25000的試制,性能與烏原產機組性能相當,國產化率達到了60%以上。此後的第二階段國產化工作,主要將國產化率提高到95%以上,基本實現材料、工藝等國產化。經過中國改良後的UGT-25000燃氣輪機QC280,在可靠性、可維護性、大修週期、使用壽命等方面都青出於藍,質量達到西方同類產品的水平。目前,QC280已經批量生產,為中國052D、055型新一代水面艦艇建造提供了必要的動力保障。
三、今天的中國正在發展多種型號燃氣輪機驅逐艦想建造多少就建造多少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太行”渦扇發動機的技術突破,為我國燃氣輪機的大發展帶了更大可能。第一型“太行”改型燃氣輪機是QD70,船用型為QC70,是中國第一型7000千瓦燃氣輪機,1996年開始研製,2006年投入使用。針對大中型水面艦艇的需要,中國在“太行”基礎上還推出了功率達25000馬力的QC185燃氣輪機。
同時,我國還利用烏克蘭的技術發展研製了R0110重型燃氣輪機,輸出功率達150,000馬力,熱效率36%。R0110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型重型燃氣輪機,它的研製成功預示著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五個具備重型燃氣輪機研製能力的國家。雖然目前的R0110是應用在發電領域,但其基礎上性能下潛可實現60MW、160MW與200MW以上系列燃機,而可作為中型常規航母、兩棲攻擊艦等大型水面艦艇主動力的R0110艦用型號的論證工作已經展開。
由於航母經常需要逆風全速航行以便於艦載機起飛,因此「加速性能差」這塊短板將直接制約航母艦載機的出動效率,這在戰時是相當危險的。相比之下,燃氣輪機佔有全面的優勢,和國產第一艘航母噸位大體相當的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就採用了MT-30燃氣輪機,而在燃氣輪機和艦艇全電力推進領域,中國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可以說已經具有了為航母配套的能力。
目前中國的相關技術還沒有在萬噸以上的艦艇上驗證過,若直接應用到6、70000噸的大型航母上,將存在不小的技術風險。兩相權衡,國產第一艘航母使用燃氣輪機作為動力系統是最理想的,但也不能排除為規避技術風險繼續使用蒸汽輪機的可能性。
發動機遇瓶頸中國國產航母只能用蒸汽動力 2016-06-11
中國001A型國產航母最新照片顯示,甲板上出現的兩個方型孔洞實際上是便於吊裝4台航母蒸汽輪機。
實際上,自造完052B型導彈驅逐艦後,中國就已經停止在主力艦艇上使用蒸汽動力,那國產航母為什麼仍然要採用蒸汽輪機呢?這還是和國產發動機的“瓶頸”問題相關。
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裝備的是4台TB-12型蒸汽輪機,以4軸4槳雙舵推進,動力總計20萬馬力,最高航速可高達32節。在航速30節時續航力為4,000海裡,在航速20節時續航力可達12,000海裡,艦上的電力系統可提供14,000千瓦的電力,燃油儲量為7,800噸,航空汽油儲量為5,800噸。
中國曾被美封殺燃氣輪機造不了驅逐艦 現能產幾十艘 2016-04-13
一、美國出爾反爾突然中斷向中國出口艦艇動力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海軍決定在第二代導彈驅逐艦上使用燃氣輪機。由於當時國內自研的數型燃氣輪機或是可靠性無法滿足要求,或是功率、效率等性能不理想,因而決定從國外引進型號。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的LM2500在綜合性能上優於英國同類型號,且在80年代中期,美國允諾逐步轉讓LM2500的技術,使中國獲得仿製生產LM2500的能力,因此中國決定,在052型驅逐艦上安裝LM2500燃氣輪機。
但在052型首艦“哈爾濱”號開工之時,事情已經發生了變化。西方重啟對中國的武器技術、裝備輸出禁令,LM2500的引進受阻,中國僅獲得4台成品LM2500以及1台用於培訓、實驗的LM2500樣機。
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機的體積到底有多大?我們看圖就能獲得一個直觀的印象。VLCC使用的低速柴油機全重近千噸,高十幾米,柴油機上的一條曲軸全長就達16米,重200噸。低速柴油機單機功率驚人、效率高,而且巨大的氣缸“不挑食”,各種劣質柴油、重油都可以燒。但現役航母——即便是全長超過300米、排水量10萬噸的尼米茲級,它的動力艙室無論如何是放不下這個“大傢伙”的。而且,低速柴油機的啟動慢、功率轉換慢,也不符合航母動力系統的技戰術要求。(作者署名:兵器雜誌)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13/doc-ifxwvpar7910725.shtml
中國國產航母發動機供貨單位曝光 燃氣輪機獲新突破
圖為30兆瓦級燃氣輪機
科技日報2016.9.21從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獲悉,該集團公司703所聯合有關單位研製的30兆瓦級燃氣輪機驅動壓縮機組,當日在我國西氣東輸3線煙墩壓氣站完成220小時運行試驗即將正式投入運行。此舉將結束長期以來我國天然氣長輸管線燃驅壓縮機組依賴進口的歷史。
作為我國海軍大中型艦船主動力研發及供貨單位,中國船舶重工703所擁有國內唯一燃氣動力、蒸汽動力、後傳動裝置大型研發中心及大型動力試驗站,為我國航空母艦等大型水面艦船提供動力。
從目前已知的情況來看,國產第一艘航母將不會採用核動力系統,而是採用常規動力系統。但到底是哪種常規動力,不僅關係到整艦的先進程度,還會涉及中國未來航母的發展走向。目前全世界現役的常規動力航母,要麼是蒸汽輪機驅動,如中國的遼寧艦和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要麼是燃氣輪機驅動,如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或者是柴油機驅動,如英國的海洋號直升機航母(兩棲攻擊艦)。
然而航母的主流動力系統仍然是蒸汽輪機和燃氣輪機,特別是蒸汽輪機,在核動力系統出現之前,幾乎是航母唯一的選擇。蒸汽輪機歷史悠久、技術成熟、造價適中,原本是包括航母在內大中型水面艦艇動力系統理想的選擇。但其無論怎麼改進,一些固有的問題,如「出航前鍋爐預熱時間長、燃油燃燒效率不高、加速性能差」等一直無法解決。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航母不是隨時需要緊急出動的中小型艦艇,其出航前燃油彈藥和生活物資的補給同樣耗時,因此「蒸汽輪機的鍋爐出航前預熱時間長」的問題就並非不可接受。其次蒸汽輪機「燃油燃燒效率不高」的缺陷,對於大國海軍來說也不算個大問題,而最關鍵的就是蒸汽輪機「加速性能差」的短板。
解讀國產航母發動機 遼寧艦主機功率15萬千瓦 2016.10.13新浪軍事
隨著最近國產航母的信息披露,中國自行研製的艦船用燃氣輪機、核動力系統受到了人們格外的關注。有讀者常問,現在的民船都很大,超級油輪有30多萬噸,軍艦尤其是航空母艦,為什麼不能用超級油輪的發動機?
航母發動機與民船發動機的差異
最近幾十年,由於海運繁榮的需求以及造船技術的發展,一些民船的噸位越來越大。比如運送原油的超級油輪(VLCC)入門標準是30萬噸級,這個數字只是表示它的載貨能力,加上船體的自重,30萬噸級VLCC的滿載排水量達36~37萬噸。相比之下,當今現役最大的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也才10萬噸出頭。但為什麼各國建造的航母,都沒有採用超級油輪的發動機?這要從現代民船發動機的特性談起。
民船要投入商業運營,因此經濟性是民船設計時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民船的發動機要省油、造價和維護費用也是越低越好。而且,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除非是運送應急生鮮貨物的商船,普通的商船航速都較慢。比如廣州龍穴造船廠2010年建造的“新埔洋”號VLCC,運載能力為210萬桶(30.8萬噸),滿載航速僅15.7節。一般30萬噸的VLCC主機功率只有4~5萬千瓦,相比之下,6萬噸的遼寧艦,最高航速超過30節,主機功率達15萬千瓦,等於3~4艘VLCC的主機功率總和。
不過可能也有人會問,在航母上安裝幾台VLCC的主機行不行?確實,航母上一般安裝多台主機,而現代大部分商船,包括30萬噸的VLCC,採用的都是單主機推進。但這實際上也是很難辦到的。
現代航母的動力系統,一般有燃氣輪機、蒸汽輪機、核動力(實質上是核鍋爐的蒸汽輪機系統),而現代VLCC的動力系統為大型低速柴油機。之所以要低速化,是為了使發動機轉速接近螺旋槳的理想轉速,簡化船用變速箱的結構。之所以大型化,是因為要想讓柴油-空氣混合物在氣缸裡充分燃燒做功,柴油機的活塞運動速度不能太慢,但又要保證柴油機的轉速很低,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大氣缸尺寸。此外,海運公司也希望在一艘上只安裝1台主機,這樣可以縮減建造成本和發動機維護成本,這樣就必須讓單台柴油機的功率達到很大,才能驅動30萬噸的商船。
五代機都採用了武器內置,一方面是提高隱身性,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攜帶武器情況下的飛行阻力。這方面四代機最典型的糟糕例子就是波音F-18E\F“超級大黃蜂”,該機的主掛架與飛機飛行方向有一定的角度,結果掛架本身變成“減速板”,該機在掛載武器的情況下直接變成亞音速飛機——這一點無法和採用半埋式掛架攜帶導彈的F-14“雄貓”相提並論。
再有,五代機時代,空氣動力學領域也已經有很大進步,大家都有了降低超音速配平阻力的特殊手段。殲-20採用鴨翼佈局,形成當年設計殲-9的時候就設想的“抬式”佈局,改變超音速飛行的配平手段,大幅降低了超音速飛行的阻力。而相比之下,F-22和T-50則都將水平尾翼向前移動,使之部分“插入”蝶形機翼,同時採用矢量噴口,這些設計也是為了降低超音速飛行的阻力。
看過已故的宋文驄老先生當年《一種小展弦比高升力飛機的氣動佈局研究》的諸位都應該知道,殲-20氣動佈局設計是極為用心的,在超聲速阻力特性、大迎角升力特性、大迎角穩定性和控制性上都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同時還採用大S彎進氣道,以提高隱身特性。
殲-20雖然目前發動機推力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水平,但得益於卓越的氣動佈局設計,其超音速機動能力完全碾壓任何型號的四代戰鬥機。
而最近的這段“狂暴試飛”中,我們可以發現,殲-20的常規機動性和低速、大迎角條件下接近“過失速”的機動性能也是相當出色的。
殲-20能夠用現在的動力系統達到優良的機動性,氣動佈局設計佔六成功勞、另外三成在飛控,1成在AL-31FM2發動機。當然,沒有這兩台14噸推力的發動機,其他設計也就成了無源之水。
作為一種五代機,在機動性方面,殲-20已經證明了自己,已經真正可以隨便碾壓任何前代戰鬥機。再加上隱身優勢、航空電子設備方面的優勢,殲-20以現有狀態批量服役的意義重大。(作者署名:席亞洲獨立軍事評論員,IT業觀察者)
回應
中國進口的俄國AL-31發動機至今共4批,2003年的合同54台AL-31FN,2007年100台AL-31FN,2009年122台AL-31FN,2011年簽訂了123台AL-31FN cep3的合同,這批發動機在2013年交付用於殲10B和殲20。
嗯嗯,外軍從發動機數量上就基本能判斷我軍戰鬥機戰力。
殲10B第二批後均為太行發動機,殲11B全部為太行發動機,殲11BS也是太行,殲16也是太行,只是中國飛機服役速度太快,產能跟不上
沒有渦扇15的殲20一樣出色發動機差距不影響性能2016.10.02
我們之前說過,殲-20可能今年內正式列裝部隊,我軍將有第一支裝備殲-20的部隊。此後幾年,可能以每年十餘架的速度生產。
隨著最早裝備殲-20的試訓部隊進行1到2年的試飛、編寫教材、摸索戰術,殲-20就應該開始正式裝備作戰部隊,承擔作戰任務了。
按照國際上先進渦扇發動機的正常開發時間,渦扇-15目前完成地面試車,甚至準備進行裝機試驗是有可能的,但這距離正式成熟服役還有相當的距離。
歷史上意大利、日本等國都在本國發動機性能與世界一流水平有差距的情況下,造出了性能不差的戰鬥機。法國在冷戰期間也是在發動機性能不佳的情況下通過特殊氣動佈局達到較好的性能。即使是美國,也有發動機推力性能不甚好,但卻通過變後掠翼設計至今讓人念念不忘的“雄貓”。
不過沒有渦扇-15,殲-20一樣很出色。還記得當年動力不足的F-14A在空戰對練中狂虐F-15不?
其實未來殲-20和F-22也可能就是這個狀態,關鍵其實是看雙方的飛行員誰能將敵人逼入對自己不利的局面。說到底,推力16噸和14噸的差距並不足以造成“碾壓”性的差距,空戰的結果關鍵還是要看技戰術水平的。(作者署名:席亞洲獨立軍事評論員,IT業觀察者)
回應
少整沒用的,我只知道,兩人打架,勁大的就是能揍哭勁小的。
別扯淡了,懂得格鬥術的和用蠻力的比比看?
16噸二14噸,一樣出色,哈哈
再次強調,動力是“影響”機動性的重要因素,不是決定因素;機動性是“影響”視距內空戰的勝負的因素,不是決定因素,尤其是在EODAS系統已經實用的今天,在EODAS系統實用的今天,“機動性”已經連“影響”視距內空戰的能力都沒有了,這也是肥電敢出生的原因。
殲20狂暴試飛證明設計卓越機動能力碾壓四代戰鬥機
五代機時代,戰鬥機可以在音速以上進行相當緊湊的機動而速度不會降低到音速以下,這就是所謂“超音速機動”。
“超音速機動”一方面需要氣動設計上的優化,另一方面則是需要大推力的發動機。
深度:烏克蘭對華轉讓發動機技術中國兩款軍機獲益2016.9.7 新浪軍事
中國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一直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也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不同的是,我們不是為了買而買,而是以學習為主要目的,經過消化與吸收,努力提升自身的水平。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開始重點向俄羅斯與烏克蘭等國引進技術,論規模自然為俄最多,可是論到態度,還是烏更好。
烏在航空發動機方面水平相當高的,特別是教練機用的中小推力發動機方面,絕對是一流水平。烏方願毫不保留將其發動機技術交給中國,讓中國自己製造,而不是抱著只出售成品,不給技術的心態。如今中國中高級教練機使用的噴氣發動機渦扇-11,其技術就源於烏的進步機械設計局的AI-25渦扇發動機。
這是一款非常不錯的小型渦扇發動機,包括有多種型號,其標準型,全長1960mm,淨重440千克,最大推力2500千克,非加力改型推力在2200到3000千克之間。中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即以其實物原型進行測繪仿製,後來獲得其原設計單位的技術支援,進入真正的研發試制。1998年10月,首次裝上K-8 型飛機首飛,2001年10月,渦扇-11定型試飛結束,轉入並小批量交付, 2002年3月正式定型。
渦扇-11不是簡單地的仿製品,實為在烏方指導下完成的開發新產品,雖說與AI-25關係很深,實為一個獨立了分支,否則也不至於用了十年時間才完成定型,與AI-25渦扇發動機大體上相近,小區別也不少。
中小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一般用於教練機等,用途廣泛,通用性非常強,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發動機體系中的一個短板,原因:一是,它不用於作戰機型,受重視度不高,二是,它的要求不低,不是光性能達標即可,在可靠性,壽命等方面也有嚴格的要求,這與戰鬥機發動機屬於另一種風格。三是,此類發動機屬於通用型發動機,不受什麼限制,中國可以隨意採用該類發動機,各國發動機廠商都在試圖向中國推銷,所以供應方面一直沒有問題。以上幾個原因,讓中國缺少急迫性,但是通過與烏克蘭的合作,我們研發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已經開始研發全新的型號,比如L15獵鷹教練機,第一架原型機使用了捷克的DV-2S,其後即換裝AI-25的改進型,既便未來要換裝國產岷山發動機最大推力4700千克,也與烏方技術有不小的關係。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9-07/doc-ifxvqctu6493227.shtml
京華時報:我國有望多久趕上其他強國?
吳國輝:一型發動機從設計、研製、生產到完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週期,通常在10年以上。航發集團的成立,有利於加快新型發動機的系列化發展,集舉國之力,可望在重點型號發動機的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有望5到10年內趕上世界先進發動機現有水平。
京華時報:軍隊能對航空發動機發展起到哪些作用?
吳國輝:從軍隊來講,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科學提出軍事需求。
二是多用國產發動機。發動機研製生產有一定風險,技術的成熟與穩定需要一個發現問題、完善改進的過程。對軍隊來說,當然希望或者要求發動機性能先進、質量穩定、安全可靠,還要便於保障,但最核心的還是安全問題。對在部隊戰備訓練或者作戰使用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都能及時採集和科學分析,並且向發動機工業部門準確反饋,共同研究,有效解決,從而不斷提高發動機工業水平。
三是主動參與新型發動機的研發。
京華時報:在發展道路上,軍用發動機跟民用是否會有所側重?
吳國輝:從發動機的使用規律來講,過去先進發動機通常優先在軍用領域使用。但隨著航空的快速發展,現在世界先進發動機集團,市場份額主要在大量民用機上,大推重比、節能、環保、安全與自動控制的新型發動機日益在民用客機上運用,高超聲速、新循環體制新型發動機則主要在軍機上運用。航發集團建立以後,除了突出滿足軍用以外,也會注重滿足民機的發動機使用需求。只有軍用、民用兩翼齊飛,才能迎來中國航空發動機的蓬勃發展。
回應
主戰飛機百分之九十是國產發動機,那主戰飛機百分之九十還是殲7呢。
2000多飛機,二代機比重還很大,三代機也就300多。
“太行”已經大量安裝在殲-11/15/16等三代戰機上
唉!真擔心,如果中國飛機發動機突破後,噴子可怎麼辦,沒有噴點它們以後可怎麼活呢?
不用擔心,連汽車發動機都沒國產呢,你還是擔心擔心咱出的拖拉機柴油機總漏油,缸墊都不過關的事吧
其實把兩個噴子安在飛機尾部,動力絕對強勁,我國航發一下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哈哈 哥們高招!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9-05/doc-ifxvqctu6212548.shtml
□對話
有望5到10年趕上世界先進發動機現有水平
京華時報:我國在兩彈一星、載人航天、高鐵等多個領域取得傲人成就,但在發動機發展道路上為何如此艱難?
吳國輝:這主要是由航空發動機的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與高壟斷等特性造成。
客觀地看,我國在發動機領域跟美、歐、俄差距還是不小的。主要體現在幾方面:
一是發動機發展理念相對滯後。先進國家大都把航空發動機作為一個獨立產業、重要係統來管理與發展。他們的理念是根據發動機來設計飛機,而我們是先設計飛機,再來選發動機。結果是發動機拖了飛機的後腿。表現在發動機的發展道路上,就是長時間走引進、測仿、改進的老路,沒有適時下大決心堅定地走自主創新之路。雖然滿足了部隊的急需,但是沒有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從而喪失了一些自主發展的良機。
二是管理體制與管理模式相對落後。我國航空工業建立以來,是將發動機作為航空工業的一個部分、飛機的一個重要係統進行管理。這種體制與模式在計劃經濟時代有利於集中力量、統一行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長此以往,一方面,發動機產業各個所、廠之間在核心技術創新的資源競爭、協力攻關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協調現象;另一方面,總體上帶來小而全、分難聚,行不遠、舍難棄的糾結,結果必然相對弱化了發動機的專業性與重要性,不利於長遠籌劃、規模化生產與市場競爭。
美國、歐洲、俄羅斯則是組建像通用動力、普拉特·惠特尼、羅爾斯-羅伊斯、聯合發動機製造等集團公司來進行統一管理,利於產業規劃、優化資源、集力攻關、規模生產與市場競爭,形成了技術與市場的壟斷地位。
三是發動機整體水平偏低。主要體現為:性能指標上推重比低,經濟性上油耗比大,安全性上可靠性差,規格品種上產品有短板,生產規模上市場競爭力不強等。提高發動機的整體水平,從技術上講,需要突破發展理念、原創設計、優質材料、精密製造、工藝標準、系統控制等難關,也需要一個較長的研製、生產、試驗、使用與完善的過程。
京華時報:航發集團的成立能否徹底解決航空發動機的“心”病?
吳國輝:國家成立航發集團,為航發事業從體制上奠定了大發展的基礎。個人認為將發揮3個重要作用:
一是戰略規劃管理作用。
二是集團統一管理功能。
三是技術創新指導功能。
例如,國產殲-5、殲-6、殲-7、殲-8等戰鬥機,適配了相應的渦噴-5、渦噴-6、渦噴-7等系列國產化發動機。隨著“太行”發動機穩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已經大量安裝在殲-11、殲-15、殲-16等三代戰機上。
在轟炸機方面,轟-5、轟-6實現了發動機的國產化。運-7、運-8等運輸機使用的渦槳發動機全部國產化。
隨著直-9、直-8、直-10等整體技術的成熟,在引進的基礎上實現渦軸-8、渦軸-6、渦軸-16發動機的系列化發展,為我國快速擴大的國產直升機群提供了可靠的動力來源。
當前,我國航空工業正處於由大向強、由跟進追趕向比肩發展甚至彎道超越的階段,無論是新一代的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無人機等軍用機,還是大型客機、各類通用機,都迫切需要先進發動機強勁而可靠的驅動騰飛,航空發動機的又好又快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夢”的應有之義。
□追溯我國航空發動機發展史
上世紀50年代,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從零起步,走過了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1956年,中國第一台渦噴-5在瀋陽仿製成功,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航空發動機都以仿製和改進為主。
就算仿製也不容易,甚至在沒有操作手冊的情況下,要將航空發動機正確拆開都很難。例如,幾平米厘米的葉片上分佈著很多小孔,小孔的位置設置極為講究,都是根據記錄走向而定的。因此直至2002年,國產渦噴-14“崑崙”定型,中國才首次走完了自行研製的全過程,也一躍成為繼美、俄、英、法之後的第五個航空發動機生產國。
飛豹所用的就是國產“秦嶺”,這也是中國第一個通過購買專利並成功國產化的發動機產品。從引進到國產化,其間經歷了30年產業升級。1972年,中國與英國接觸,討論引進勞斯萊斯公司的斯貝民用渦扇發動機。1974年,在談判過程中,讓人驚喜的是,中國直接獲得斯貝軍用發動機的專利,這在當時屬於頂尖產品。然而,雖然擁有專利,當時中國的工業新材料等技術太過落後,直至2013年這一條國產化道路才走完,被裝備在殲轟-7飛豹上,飛豹也成為我國唯一一個完全擺脫對進口發動機依賴的主力戰機。
2005年12月,渦扇-10“太行”研發成功,成為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太行”的研發之路同樣頗為艱難。在試驗試飛中,先後發生各種技術問題和故障200多項。經過刻苦攻關,“太行”終於在殲-15上裝備,並於2012年首飛成功。今年初曝光的一組殲-20裝備上,
我空軍特級飛行員吳國輝透內幕:主戰飛機發動機九成國產2016.9.5 京華時報
作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航空發動機一直是中國航空產業的“心”病。伴隨我國第12家軍工企業在京掛牌成立,國人對這家專注航空發動機的企業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取得當年“兩彈一星”那樣的成就。昨日,為期4天的空軍航空開放活動落下帷幕,34型國產化武器裝備中20餘型軍機引來全國關注,同時也給人們帶來冷思考:對航發產業需求巨大的大國空軍,目前國產化佔比如何,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我們離航發強國還有多遠?
所謂的國產化並不是完全的自主研發
目前,我國航空發動機國產化佔比及性能究竟達到什麼樣的水平?近日,吳國輝在接受京華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建立了獨立的航空發動機工業體系,仿製生產的發動機性能,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主要作戰飛機中,國產發動機已經占到了90%左右的比例。
這裡所謂的國產化,並不是完全自主研發的國產化,而是經過了一個引進、測仿、改進、創新的過程。由於我國的工業基礎薄弱,為了滿足軍事上對航空發動機的強勁需求,採用蘇聯援助與引進生產的方式,在對蘇聯發動機生產技術引進、消化的基礎上,進行型號改進,逐步實現規模化、系列化國產,基本滿足我國空陸海航空部隊的需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生產的航空發動機整體性能與當時世界主流水平相比差別並不大,根本的差距是國產發動機是以仿製改型為主,沒有一型完全自主創新研製生產的發動機。
“不僅是沒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且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吳國輝說,因此,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美國、歐洲、俄羅斯的航空技術迅速發展,三代戰機普遍裝配渦扇新一代發動機的時候,我國仍然在渦噴系列發動機的改進上“打轉轉”,在引進仿製與自主創新的道路上猶豫不前,本來與世界先進水平不大的差距,一下子拉大了。不僅新一代戰機缺乏先進引擎的驅動,而且在役發動機也有一些質量安全隱患,被國人稱之為“心髒病”難除。
主戰機只有少量三代機裝備進口發動機
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已具備戰鬥機、轟炸機、強擊機、運輸機、教練機等多機種體系化飛機生產能力。與此相適應,建立了相對完整的發動機研製生產體系,具備了渦槳、渦噴、渦扇、渦軸等類發動機的系列研製生產能力。國產發動機主要裝配在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殲擊轟炸機等主戰飛機上,只有少量三代戰機裝的是進口發動機。
中國造出世界最長全衝程曲軸 30萬噸巨輪關鍵部件
世界最長、國內單支最重的全衝程曼恩系列7G80ME-C曲軸2016.8.29在大連重工泉水基地曲軸公司成功下線,形成批量化生產。這也是自2006年8月起,大連重工出產的第500支船用曲軸。
7G80ME-C總長12.575米、全衝程3.72米,迴轉直徑4.74米,重237.131噸。它將安裝在大連船柴4萬多馬力的船用低速柴油機,應用於大連船舶重工建造的一艘31.9萬載重噸油輪上。以前只有3家外國公司具備該型號曲軸的加工能力。
作為船用柴油機的關鍵部件,重量大、精度高、性能要求苛刻、製造工藝複雜是曲軸的特點。大連重工先後攻克7項國家課題,目前已全面掌握國際最高端的船用曲軸生產技術,徹底打破了國外大型低速船用曲軸對中國造船的長期壟斷,成為世界一流的曲軸研製基地。
相關新聞
深度:教練10為何現在才入役?等來先進國產WS-17發動機“岷山”4200公斤級中推 2016.8.30 新浪軍事
深度:中國斥資500億建航發龍頭或可實現彎道超車2016.8.30 新浪軍事
習總為何指示加快研發 這項國之重器難點究竟在哪2016.8.29
回應
不知道又是山寨誰家幾十年前的產品
問題是你連山寨的能力都遠遠不具備,你山寨個航空母艦,空間站,大飛機,核電站,巨型火箭……試試
創新都是先模仿 所以網友別吐槽我過山寨 不山寨怎麼創新 一步步走
一樓本人是山寨誰家的?
肯定是山寨隔壁三十年前的老王
樓上的老趙老宋表示不服,到底山寨誰要做鑑定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8-30/doc-ifxvixer7445552.shtml
習總為何指示加快研發 這項國之重器難點究竟在哪2016.8.29
航發是當今世界上最複雜的、多學科集成的工程機械系統之一,涉及氣動熱力學、燃燒學、傳熱學、結構力學、控制理論等眾多領域,需要在高溫、高壓、高轉速和高載荷的嚴酷條件下工作,並滿足推力/功率大、重量輕、可靠性高、安全性好、壽命長、油耗低、噪聲小、排污少等眾多十分苛刻而又互相矛盾的要求。
舉個例子,發動機燃燒室及渦輪處的溫度能達到1600—1700℃,加力燃燒室內溫度高達1800—1900℃,而目前高溫合金材料耐受的最高溫度僅為1100℃。這就必須在發動機中採用複雜的冷卻系統,設置迷宮一樣的冷卻通道、成千上萬個引入冷氣的細微小孔。
據統計,全新研製一型跨代航空發動機,一般需要二十幾年,比全新研製同一代飛機時間長一倍。
之所以研製週期長,資金投入大,是因為航空發動機不僅是設計和製造出來的,也是試驗和試飛出來的。即使是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其當前技術水平也不足以完全通過設計分析預測結果。只有經過設計—製造—試驗—修改設計—再製造—再試驗的反复摸索和迭代過程,才可能完全達到技術指標的要求。
此外,航空發動機產業鍊長,覆蓋面廣,涉及機械、材料、電子、信息等諸多行業,對基礎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巨大帶動作用和產業輻射效應。據統計,按照產品單位重量創造的價值計算,如果以船舶為1,則小汽車為9、電視機為50、大型噴氣飛機為800、航空發動機高達1400。
舉全國之力突破核心技術
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製造強國,加快推進航空發動機產業自主創新發展,我國實施“兩機”重大專項,舉全國之力突破核心技術,大力發展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技術及產品。中國航發現有職工9.6萬人,擁有一支高素質、創新型的科技人才隊伍。
回應
習大大說話的本身就說明先進航空發動機準備研發成功了!
所以,指望民營企業來攻克航空發動機這個難題基本上不太可能。不過也不排除一些有積累的企業單獨出來幹某個專業領域,例如某摩托車企業本身自己就能生產活塞發動機,因此轉行投入生產無人機活塞發動機不存在無法逾越的瓶頸難題。其實這個例子恰恰就是符合上面的那個觀點:穩定的投入和長期的經驗積累,所以他們才有這個機會去生產供無人機用的活塞發動機。
中國此時成立航發集團,無非是兩個方面來解決這個難題:資金投入由國家確保,通過航發集團來分配;而經驗積累是航發集團內部的原有企業的積累,現在作為整個集團的資產,自然也可以投入到整個新的航空發動機的研製中。雖然只是一個開端,不能說這樣的搭配組合一定能解決中國發動機“心髒病”這個難題,但是起碼這個動作讓人感到有了比較充裕的希望,能夠在未來追趕上第一梯隊水平。不過回頭看看,現在除了俄、美、英、法四國以外,能夠生產大推力渦扇、渦噴、活塞全系列的發動機國家還有誰呢?中國再不濟,這些系列全部都有,所以我們並不是零起點,關鍵在於整合拳頭力量集中去幹,或許就有了一片新天地。(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C-919明明自己項目延期,如何怪供貨企業?
大型設備研發製造延期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民企一旦遇到這種情況,都會跑路,這種風險只能國企來抗。
這種情況再項目組織時候就需要考慮到。你不能把一個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民企不肯承擔風險。想想老美那些大型項目都是私企搞的,如何成功的呢?我們需要的是以更加系統化的思維來做項目管理。
因為美帝那些軍工企業連預研的錢都是國家給的,根本那就是貌似私企的國企
科技經費應該很多來源於美國政府的國防預算 !
中國斥巨資搞京東方搞面板核心技術成功沒?斥巨資搞中芯國際搞芯片設計與加工成功沒?
怎樣才算成功?面板競爭對手 SAMSUNG, LG 應經快吃不消了呀!芯片設計也領到 QUALCOMM 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至於IC 的製成, 恐怕 TSMC 台積電也要面對現實了向大陸靠攏,因為大陸的企業不斷進步。所以不要妄自菲薄
公知大V噴子要中國的...全世界第一才算成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8-30/doc-ifxvixeq0712043.shtml
相關新聞
深度:教練10為何現在才入役?等來先進國產WS-17發動機“岷山”4200公斤級中推 2016.8.30 新浪軍事
深度:中國斥資500億建航發龍頭或可實現彎道超車2016.8.30 新浪軍事
2016.8.28,“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正式在北京掛牌成立,註冊資本500億人民幣。這標誌著中國原有航空發動機一個分散化的各干各的場景變成了現在統一指揮下的系統化工程。由於大家都熟知,要造好航空發動機,關鍵在於材料、工藝和測試,新成立的中國航發主要目的是在於加強上述這些方面的綜合水平,還真不是大家想的上來就直接推關鍵型號研發。
作為發動機來說,確實是所有工業體系中的皇冠的上明珠。但是中國長期以來在發動機領域卻一直存在一個瓶頸難題:所有的發動機都是配套給機型來進行研發,例如大家熟知的WS-10”太行“發動機就是跟“殲-10”戰鬥機同步立項的一款發動機,不過到現在的殲-10B上才開始試驗裝機,這已經距離最初立項過去了30年。說白了,中國發動機現在需要不僅僅是投入,更需要一個系統化的指揮,研究的單獨體系。
航發集團的成立有助於改變這一個問題,因為一台好的發動機不是設計出來,不是材料堆出來的,而是補丁補出來的!只有經過大範圍的測試使用,無數次的實驗失敗,才能發現問題,並對其中關鍵問題進行優化,再經過這些無數次反復重來,最終才可能有一台堪稱完美的航空發動機。這其中,關鍵在:穩定的投入和長期的經驗積累。這也是我們這次砸了500億建航發集團基礎。很多朋友都認為引入第三方民營資本來,一定會解決中國的發動機問題。甚至有的朋友篤定,如果3000億(發動機產業未來20年的總投入)都投資給民營企業,中國祇需5到10年就能造出來F-119那樣的發動機(F-22“的發動機),這是美國普惠發動機公司的前巔峰之做,現在改進後的F-135更是F-35的核心。果真如此嗎?
其實要解答這個問題,兩個關鍵因素“穩定的投入和長期的經驗積累”,民營企業肯定不會,在大型客機C-919飛機上,就出現過民營企業最終未能按照合約履行的情況。C-919某材料小部件(非核心部件)最早談了8家供貨企業,並簽訂了相應的合同。但是由於C-919設計上的延誤,最終導致比預定投產日期的晚了近18個月,這8家供貨企業跑了7家,剩下一家是外資!僅這一個環節在組裝C-919樣機至少延誤了1個半月時間。我們不能說跑了7家企業有問題,只不過他們都是要保證企業生存,轉而去為波音、空客的公司代工相應組件去了。
俄測試爆震火箭發動機燃料效率提高一倍
爆震循環發動機原理圖
脈衝爆震式噴氣發動機原理,這種發動機的爆震室內會不停進行爆炸,產生推力,原理上來說,爆震式火箭發動機只是把圖中前方的空氣進氣換成液氧泵來泵入氧氣.
俄《衛星網》2016.8.26報導,俄最先成功完成了新一代採用生態環保液體燃料的脈衝爆震發動機測試。消息指出:“2014年俄前景研究基金會在俄羅斯航空領域領先企業——'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基礎所建立的'液體脈衝爆震發動機'專業實驗室成功進行了世界首批液體燃料脈衝爆震發動機測試,燃料由氧氣-煤油組成。”
基金會消息稱,俄毫無疑問是世界上火箭發動機研製和生產的領導者,但現在傳統液體火箭發動機在比率參數方面已經幾乎走到了理論的極限。採用爆震點火模式的想法從熱力學角度而言是最划算的燃料消耗方式,該想法在上世紀中葉就已由蘇聯學者提出,而現在才成功地在實踐中實現這一模式。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脈衝爆震發動機是一種設想非常巧妙的發動機,它提高燃料利用率的基本原理是定容燃燒的效率高於定壓燃燒,類似將內燃機氣缸裡的爆震變成在火箭或者噴氣發動機的燃燒室內完成。納粹德國可能是脈衝爆震發動機的最早實踐者,其研製的世界最早的巡航導彈V-1就採用了一種脈衝式發動機。但這種發動機的性能很不理想,尤其是這種發動機原理決定了它會產生強烈的高頻震動,這帶來了一系列難題。二戰後,脈衝式噴氣發動機和爆震原理火箭發動機長期沒有得到大的發展。但爆震發動機效率高,對泵係要求低的特點依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自美蘇70年代開始研製補燃循環發動機,到80年代研製成功以後,世界範圍內火箭發動機一直沒有原理性的重大突破,曾被認為很有希望的膨脹式循環原理因為技術難度高,也始終未投入實用。
我國從90年代後,在補燃循環火箭發動機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而今長征5、長征7等新一代火箭都已經使用了類似蘇聯RD-180的補燃循環原理。新一代500噸推力新型發動機也取得技術突破,該型發動機的技術性能將超過俄RD-180發動機。
俄在脈衝爆震發動機技術方面的探索雖然現在尚不清楚具體情況,但表明俄正試圖保持其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如果他們的爆震循環發動機研製取得重大成功,可能成為航天史上劃時代的一個事件。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8_28_372673.shtml
上面介紹的12種國產艦載機雖然有機種的重複,比如兩種艦載戰鬥機,兩種艦載教練攻擊機,但是回顧美軍航母的機種構成,一艘航母上配置兩種戰鬥機曾經是常態。比如美軍福萊斯特級和早期的企業號以及早期的尼米茲級航母上,都曾在一艘航母同時存在F-8十字軍騎士式和F-4鬼怪式,中期甚至同時存在3種戰鬥機,比如F-8十字軍騎士式和F-4鬼怪式還有F-14雄貓式。美國的艦載機有多種,包括艦載攻擊機、反潛機、預警機、電子戰機、偵察機、加油機、運輸機和各種直升機等。
現役的艦載主力戰機是F/A-18“大黃蜂”、 F/A-18EF“超級大黃蜂”,電子戰飛機EA-6B和E/A-18G“咆哮者”,直升機SH-60海鷹,預警機E-2鷹眼,運輸機C-2A“灰狗,S-3B“海盜”反潛機,SH-60F/HH-60H反潛直升機等。
未來還會裝備下一代主力艦載機是F-35“聯合攻擊戰鬥機”,X-45,X-50兩種無人機正在研製中,未來也將可能裝備海軍。
目前美國在第四代(美國稱第五代)F-35B\C艦載戰鬥機的研發上陷入泥潭,F-35B\C的研發演變成“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尷尬局面,美軍甚至重提F22上航母,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也可能就是鏡中花。中國在航母艦載機的研發上具有後發優勢,可以紮實的有時間在殲二十和殲三十一上進行充分的選擇,力爭在隱身艦載戰鬥機的研發上研製出幾項超越F- 35的性能,特別是在利劍這樣類似X47B隱身無人戰鬥機的研發上實現追趕和超越。
中國在研製艦載機上與美國已經沒有技術上的代差,所需的只有時間,目前美國海軍也認識到這一點,一直在無人機領域努力,試圖再次取得壓倒性的優勢。但是,無人機技術對於中國再也不是不可逾越的瓶頸,無人機能不能取代有人機縱橫四海,天下無敵,主要還是要把人工智能搞上去,問題是,這對現在的中國也已經不是問題。(作者署名:刀口談兵)
相關新聞
日媒《東京新聞》2016.8.23稱美將在日本部署F35B垂直/短距起落戰機 或令中國採取殲31艦載機對抗
這都是現實的問題,這樣的假設都是符合戰爭規律的,所謂戰爭規律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打仗,而軍隊必須能隨時投入戰爭,這也是我們建造航母必須考慮的。
隨著近十年來中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科研成果井噴般的湧現,國防科技戰線也隨著中國科技水平的提高不斷上水平,上台階,許多國防科技成果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代表當代中國先進科技水平的四代隱身戰鬥機殲20/31、運20、神盾艦、反艦彈道導彈、甚至世界上僅美中才能造的電磁彈射器,等等,我們都研發出來了,再用遼寧號的水平衡量中國將來要建造的航母,就是罔顧現實,腦子進水了。
航母只是個平台,航母的艦載機才是航母真正威力所在,我們的航母,船可以沒有美國的航母大,艦載機可以沒有美國航母帶的多,但是只要我們的艦載機飛的比美國的航母艦載機遠,攜帶的反艦導彈比美國艦載機威力大,情報和搜索能力比美國航母的強,具備了“先敵發現,先敵摧毀”的能力,我們就有能力在大洋上戰勝美國航母。
現在的遼寧艦至少有4種。一是殲15戰鬥機,二是直8預警機,三是直8反潛機,四是直9救援機。
如果中國採用核動力航母會搭載幾種艦載機,至少會有以下十二種。
一、殲15戰鬥機
二、殲31戰鬥機艦載型
三、根據JZY-1試驗型發展的新型固定翼艦載預警機
四、根據國產運12運輸機發展研製的類似美海軍航母上的C-2A“灰狗”功能的運輸機
五、直20中型運輸救援直升機
六、根據中俄正在聯合發展的重型直升機,主要用於航母反潛
七、L-15“獵鷹艦載教練機
八、山鷹艦載教練攻擊機
九、“利劍”大型隱身無人戰鬥機
十、艦載型殲20
十一、艦載型高速直升機無人機
十二、艦載型無人加油機主要為利劍艦載型無人機加油(參考美航母無人機為無人機加油)
深度:中國航母建造速度驚人已有40名艦載機飛行員2016.8.27 新浪軍事
由“空中巴士集團防衛與太空部門”提供的大連造船廠最新衛星照片中,可見被稱001A型航母的首部國產航艦已具清晰的外形。這艘航母今年底便可下水,2018年或2019年就能交付海軍。這艘國產航母從開工建設到下水僅用短短兩年多時間,造艦速度在世界航母史上相當驚人。
不過航母要想形成戰鬥力,關鍵是培訓出一批高素質的艦載機飛行員。一般來說,艦載機飛行員的培訓時間約為3年。據統計,艦載機飛行員的風險係數是航天員的5倍,目前全球艦載戰鬥機飛行員不超過2000人。無論是美國的“院校多層次聯合培養”,還是俄羅斯的“院校一訓練中心”培養模式,航母飛行員都必鬚麵對特殊的要求和困難。根據西方國家航母使用的成熟做法,一架飛機要配備1.5名飛行員才能滿足艦載機的作戰需求。
我軍培養的首批艦載機飛行員要求是年齡在35歲以下,飛過至少5個機種,飛行時間超過1000小時,其中3代戰機飛行時間超過500小時,且多次參加過軍兵種聯演聯訓、重大演習任務,是所在部隊的種子飛行員和重點培養對象。未來,中國海軍航母艦載戰機飛行員培訓工作速度會更快。
新一代國產航母如何與美軍對抗或能選擇12種艦載機2016.8.27 新浪軍事
有人一直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是中國的國產航母不管怎麼造也趕不上美國的航母,還列舉了不少數字和內容來佐證,比如說艦載機的數量沒有美國的多,艦載機的性能沒有美國的先進,中國航母沒有固定翼艦載預警機,中國航母戰鬥群整體的戰鬥力,包括編隊內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也沒有美國的好,等等,反正,只要是在大洋上中國航母遇見美國航母,不管怎麼打都不佔便宜。所以,中國發展航母就不要打算在大洋上與美國航母對抗,云云。
為了維護和保衛一帶一路的建設,適應中國和平崛起的需要,中國海軍就必須要走出去,中國海軍的航母也必然要深入大洋。國際風雲變幻波雲詭譎,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意圖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囂張。假設我們的航母在印度洋執行保衛一帶一路的任務,中國周邊突然爆發危機,朝鮮半島爆發戰爭,日本偷襲中國、台灣發生事變,如果我們的航母在往回趕路的路上遇見美國攔截我們怎麼辦?真要跟我們打仗怎麼辦?
其次:發動機也是個經驗總結產業,許多經驗是設計師在實驗室裡根本考慮不到的,只有到現場環境中才能實際感受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沙漠中發動機吸入沙塵這個問題,設計師以為設計天衣無縫,結果到了實際環境中,別說“黑鷹”還是“阿帕奇”都因為沙塵影響功率大減,這經過反饋後再度修改產品設計和相應出廠標準,這不是想出來的,就是上文說的數百萬“戰鬥小時”實實在在飛出來的。
這些美方經驗其實告訴我們一點,想一口吃個胖子或者絕對彎道超車是不存在的,這些經驗、規範細節都是真金白銀換來的。認為購買幾架直升機和發動機就能換來,那就真的白日做夢了,美國人是絕對不會告訴中國這些細節的,只有依靠中國自己慢慢積累匯總!還有指望買的,都是絕對買不到的!不過好在,當中國引進“黑鷹”直升機後,這類經驗匯總工作確實已經開始紮紮實實的在做,才能有30年的“黑鷹神話”這其中也離不開我們陸航維修工程人員的不懈努力,這些實際經驗也都被整理成冊匯總成規範和標準,開始應用到我們的直升機和發動機設計中,但是時間這個東西確實很難抹平,中國仍需努力!(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不知道此小編在說啥?堆積一些名詞罷了
文章客觀,表述準確.
我們是花10億搞面子工程,人家花10億發展技術.
放屁.
美國不僅自己技術先進,更是跟其它先進國家抱團取暖、互相抄襲,中國現在最大的劣勢,不是自己的科技實力,而是隊友的科技實力。
放屁,一切都得自己才行,實力是自己打造出來的,你有絕對實力才會有相應的朋友圈,美國也是這樣一路走來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8-27/doc-ifxvixeq0582511.shtml
國產001A航母最新建造進展曝光:已看到艦島 2016.08.27
回應
希望下一艘是直通甲板
大女婿光頭[浙江寧波] 下一艘是兩頭翹起來的。自主研發。
光頭你爸媽模仿猴子猩猩的動作有了你,可惜沒模仿好,生了個垃圾。
光頭也是隔壁老王模仿你爸弄出來的
光頭佬~齷齪~出門被人當鼠打!
蒸汽彈射器和斜角航母甲板最早也是英國發明的,美國人也進行了模仿,有好的發明為什麼不學習,模仿本身也是一種創新,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能模仿的出來
T-700是通用電氣的得意之作,當時中國在引進“黑鷹”的時候,特別要求引進了當時在美國尚沒有大規模裝機的T700-GE-701,比“黑鷹”原版的T-700性能提升了10%,能夠載重700千克的外掛爬升到4800米海拔處。當時美方雖然有點為難,不過後來處於全局考慮,交付中國的S.70是T-700,跟美軍裝備同等,但是海運交付的備用件是T-701。中國也確實也從中獲得了不少益處,比如大量的遠程高海拔運輸,特種作戰訓練等等,簡直就是超強度使用,到目前仍然有20架能夠飛行,這已經過去了30多年了,這當中也有T-701的功勞。
T-701發動機的功率是達到1400KW,這跟中國現在正在進行實驗的渦軸-16處於同等水平,這期間已經過了30多年。而且更難得是,T-701有5000小時使用壽命!這對比當時1000小時不到的蘇式發動機簡直讓人不可想像。拋開繁雜參數和環節不講,僅一個細節就說明這種發動機設計的精巧。T700系列只有2根保險絲,而且隨機工具只有6件就能完成維護;蘇式MI-8直升機發動機至少有8處不同規格保險絲,隨機工具45件。中國當時有想學習仿製的意圖,不過考察後發現連S.70的機體我們加工都有難度,更別說仿製發動機了。
到了本世紀世紀初,通用開始醞釀為美國下一代中型直升機發動機研發計劃。它所提出的目標可謂相當宏大,直接替換T700發動機而不用大改進,油耗降低25%,成本降低35%,壽命比T700還要長20%,功率要至少提升50%,達到至少2250KW(現役美軍的T700-701D都是1490馬力了)。經過10年的研發,新型的GE3000發動機已經橫空出世了。
一、通用公司每年要花費10億美元發展先進革命性技術,二、GE3000吸取了T-700數百萬小時的作戰經驗。
首先,發動機產業是高技術複合型產業,取決於先進的材料技術、加工技術、管理技術,這些關鍵環節缺一不可。所以需要持續的長期投入,很多投入都未必會馬上有產出的,但是通用電氣公司仍然保持投入,日復一日積累了大量大家所說的“黑科技”。在這樣的情況下,GE3000甚至使用了大量的陶瓷件,可見想要攻克發動機難題,“燒錢”“會燒錢”都是必須的。
T-700是通用電氣的得意之作,當時中國在引進“黑鷹”的時候,特別要求引進了當時在美國尚沒有大規模裝機的T700-GE-701,比“黑鷹”原版的T-700性能提升了10%,能夠載重700千克的外掛爬升到4800米海拔處。當時美方雖然有點為難,不過後來處於全局考慮,交付中國的S.70是T-700,跟美軍裝備同等,但是海運交付的備用件是T-701。中國也確實也從中獲得了不少益處,比如大量的遠程高海拔運輸,特種作戰訓練等等,簡直就是超強度使用,到目前仍然有20架能夠飛行,這已經過去了30多年了,這當中也有T-701的功勞。
T-701發動機的功率是達到1400KW,這跟中國現在正在進行實驗的渦軸-16處於同等水平,這期間已經過了30多年。而且更難得是,T-701有5000小時使用壽命!這對比當時1000小時不到的蘇式發動機簡直讓人不可想像。拋開繁雜參數和環節不講,僅一個細節就說明這種發動機設計的精巧。T700系列只有2根保險絲,而且隨機工具只有6件就能完成維護;蘇式MI-8直升機發動機至少有8處不同規格保險絲,隨機工具45件。中國當時有想學習仿製的意圖,不過考察後發現連S.70的機體我們加工都有難度,更別說仿製發動機了。
到了本世紀世紀初,通用開始醞釀為美國下一代中型直升機發動機研發計劃。它所提出的目標可謂相當宏大,直接替換T700發動機而不用大改進,油耗降低25%,成本降低35%,壽命比T700還要長20%,功率要至少提升50%,達到至少2250KW(現役美軍的T700-701D都是1490馬力了)。經過10年的研發,新型的GE3000發動機已經橫空出世了。
一、通用公司每年要花費10億美元發展先進革命性技術,二、GE3000吸取了T-700數百萬小時的作戰經驗。
首先,發動機產業是高技術複合型產業,取決於先進的材料技術、加工技術、管理技術,這些關鍵環節缺一不可。所以需要持續的長期投入,很多投入都未必會馬上有產出的,但是通用電氣公司仍然保持投入,日復一日積累了大量大家所說的“黑科技”。在這樣的情況下,GE3000甚至使用了大量的陶瓷件,可見想要攻克發動機難題,“燒錢”“會燒錢”都是必須的。
深度:太行發動機新改型亮相有重大變化長出20厘米2016.8.27 新浪軍事
目前能夠研製第三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國家,只有美俄中。太行發動機WS10的研製成功和公開,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航空動力行業的整體實力和技術水平,也意味著中國能在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動力領域實現獨立自主,如以太行核心機為基礎改進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艦用燃氣輪機等。
一台發動機就是要多用,只有多用才能發現問題和改進問題。目前WS10已出現新批次改型。航博裡得WS10的溫度傳感器安裝在進氣風扇兩邊的。而在新批次的安裝位置則是一定距離間隔的同一側。還有老批次的WS10尾噴口明顯短了一截。而新的WS10尾噴口至少比老的長出約20厘米,由於核心機部分不可能有太大的變化,那說明新“太行”的加力燃燒室部分有較大變化。
回應
這小編把大英帝國都抹了。英國羅羅沒有?法國達索沒有?還就中美俄,怎麼不吹再牛逼點。
還就真沒有,英法都沒有先進重推,只有中推。英國颱風用的是中推,重量輕,推比高,但是推力也是不如梟龍的的中推高,很多人不知道梟龍的發動機也國產化了。
分那麼細有意義?論發動機水平,俄狗能趕上英法20年前嗎?
讓你這種噴子去搞,哪要十八年,十八秒就讓你噴出來一台宇宙領先的發動機。
深度:美升級發動機對中國有何啟發勿夢想彎道超車2016.8.27 新浪軍事
中國陸軍航空作為專業使用直升機的部隊剛剛接收了自己第1000架直升機,相對比周邊國家來說中國直升機最近這些年在數量上確實已經獲得了井噴式發展,一線陸航主攻部隊已經全面替換武直- 9A武裝,普遍換裝了武直-19和武直-10,運輸部分得益於蘇式米-17/171“相對價格較低”優勢也得以快速擴充。不過中國始終在一類裝備上存在短板-中型通用直升機,典型就是我們熟知是S-70“黑鷹”。而能夠支撐起“黑鷹”如此百變的就是T-700發動機。
深度:殲20將裝矢量噴管飛火推一體化可跳空中芭蕾2016.8.22新浪軍事
矢量尾噴管作為矢量發動機的一部分,各國都在爭相研製,因為矢量發動機可隨時改變飛機動力的方向,這使得裝備矢量渦噴發動機的飛機可以比沒有裝備矢量渦噴發動機的飛機更加靈活,可完成成功氣動舵面控制的飛機無法完成的高難度戰術動作,上圖為歐洲颱風戰鬥機正在研製的矢量發動機的尾噴管,去掉外殼後,其內部的作動筒和密封片設計一目了然。由於要承受極高溫度下發動機氣流偏轉控制,能否隔熱並將高溫氣流很好的密封起來,是矢量尾噴管的難點之一和關鍵所在。
美國在為F-22研製矢量尾噴管的時候,圓滑的採取了二元矢量噴管方案,即只能上下改變氣流方向。使得動作機構簡單可靠,裝備多年以來還未聽說出現什麼問題,反而是不起眼的製氧機給美國空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筆者認為,美國採取二元矢量噴管在降低技術風險的同時還降低了成本,是一種明智之選,但是二元只能在垂直方向起作用,相比俄羅斯研製的軸對稱立體噴管,還是差一點。
近距離的看一下二元噴管結構,可以發現其左右兩邊依靠機體進行隔熱和密封,尾焰外漏比較嚴重,因此發動機噴口周圍都必須使用耐高溫材料進行包裹,而且研究表明,二元噴管的氣動效率遠不如軸對稱立體噴管來的靈活高效。
近日,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已經在渦扇-10B和渦扇-15上使用驗證了國產矢量噴管,而且早在2002年就經過了連續運轉216小時的極限測試,而俄羅斯的117S只有200小時。
為殲-20專門研發的渦扇-15據悉也安裝和實驗了國產矢量噴管,從2016號原型機沉寂半年之久,筆者推測該機是在為渦扇-15的裝機試用做測試和準備,而且中國的矢量噴管不單單是發動機和噴管的單獨技術,而是一種飛火推一體化設計,所謂飛火推一體化就是飛控,火控,推進器一體化運作模式,打個比方,在近距離格鬥中,殲-20攜帶的霹靂-10空空導彈鎖定目標過程中,火控數據和飛行員的操縱桿發出的飛控數據和發動機矢量噴管的狀態數據,三者合一,都由殲-20的飛行電腦進行比對,給出適當的回饋,而飛行員不必單獨再控制矢量噴管的偏轉,只需要專心於眼前的目標作出正確的戰術判斷即可,這種模式將極大的提高殲-20的機動性和格鬥能力,只要飛行員願意,在空中作出芭蕾舞動作也不足為奇。(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8-22/doc-ifxvcsrn8857847.shtml
因此即使是歐洲國家如法國也選擇從美國引進MQ-9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而不是自行研製,不過採購美國的無人機有較多的附加條件,有消息說美國限制法國祇能在北非運用MQ-9無人機,對於阿拉伯國家,為了避免激進組織滲透,洩露無人機的機密,所以美國對於阿拉伯國家採購無人機的要求持保留態度,相比較之下,中國具備提供無人機及完整系統的能力,附加的政治條件下非常少,價格又比美國無人機要便宜的多,自然深受歡迎,這也是為什麼海灣國家紛紛引進中國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的主要原因。
俄羅斯雖然具備研製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但是在地面指揮控制系統、數據鍊和精確制導技術比較欠缺,從歷次莫斯科航展來看,俄羅斯在機載精確制導武器方面沒有取得明顯的進步,缺少小體積精確制導炸彈,最小的KAB-250衛星制導炸彈也有250公斤重,這對於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來說,已經屬於“大型”機載武器了,另外在反恐戰爭之中,也不需要這麼大威力的武器,這是因為許多情況下,目標可能混雜在平民之中,需要採用小型武器進行定點清除,美國無人機在阿富汗、伊拉克使用比較多的就是海爾法這樣的機載反坦克導彈,從珠海航展來看,中國已經展出多種用於無人機的機載武器,包括機載空地導彈、激光制導炸彈和衛星制導炸彈,最小的炸彈已經達到50公斤級,而TL-2這樣的小型多用途導彈甚至只有16公斤,可以對目標進行精確的定點打擊,將附帶殺傷降低到最小。
當然我們也要清楚的看到國產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也存在短板,那就是發動機,從目前來看,國產偵察打擊打擊一體化無人機還缺少合適的渦槳發動機,因此在載荷和航程等性能方面比MQ-9還有差距,這需要相關單位在下一步改進之中進行重點的加強。(作者署名:鼎盛軍事小飛豬)
回應
除了發動機,還能噴啥呢?
作者孤陋寡聞了,前不久,中國才剛研製出可用於巡航導彈、無人機的750公斤和1000公斤推力的高性能渦扇發動機,所謂的發動機“短板”已經解決!
噴子,你爹可不這麼認為
莫名其妙,我哪噴了?
你噴了作者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8-05/doc-ifxutfpf1322218.shtml
深度:中國新型無人機獲中東第4筆訂單但有一短板2016.8.5 新浪軍事
卡塔爾媒體曾報導,卡塔爾軍方與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總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卡塔爾將向中國採購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並且有可能引進生產許可證在當地生產。
卡塔爾是國產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在海灣的第三個也有可能是第四個用戶,此前有消息說伊拉克、沙特可能還有阿聯酋都引進了中國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
從此次中方合作單位是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總公司來看,此次卡塔爾軍方引進可能是CH-4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此前伊拉克已經引進了這種無人機,並且在打擊極端組織的作戰之中發揮了重要,不過卡塔爾倒不是因此CH-4在伊拉克的實戰而引進這種無人機,因為卡塔爾屬於遜尼派國家,而伊拉克則是什葉派主導,此前沙特引進翼龍而不是CH-4就是這個原因,此次卡塔爾引進CH-4倒有跟沙特一別苗頭的竟味,因為兩國一直在為爭奪遜尼派領袖而較勁。
眾所周知,沙特、卡塔爾這些國家在國際軍火市場屬於大戶級別,採購武器向來以只買對的不問價格,由於利潤誘人,所以這裡幾乎是美英等國家的壟斷,而現在國產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在這裡攻城掠地,顯現了國產武器裝備得到這些大戶們的認可,需要指出的是國產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不僅僅獲得了海灣國家這樣的美國傳統客戶,還挺進了俄羅斯的傳統市場,就在3月份哈薩克斯坦從中國引進了2架翼龍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有消息說烏茲別克斯坦也引進了翼龍無人機。對於以後國產無人飛機乃至國產武器裝備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都有較大的助益。所以說在國產武器裝備出口之中國產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含金量應該是最高的。
國產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在國際熱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能夠提供完整的作戰系統,並且受到的政治和技術障礙較少,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雖然本身比較簡單,但是背後的系統比較複雜,這個系統包括地面指揮控制系統、數據鏈、衛星導航系統、精確制導武器等方面,缺少一個都會影響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的作戰能力
深度:中國航空已不弱於俄羅斯可向其出口五代機設備2016.8.2新浪軍事
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俄航空技術的創新即基本停止,只是對舊型號進行改進,全新型號只有一個T50戰機,別看號稱第五代戰機,其實它的歷史依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
現在在航空技術領域,俄實際上已經落後於中,主要問題就是後繼發展無力,再難有什麼新的突破。現在只是憑藉著厚實地技術基礎,在發動機、結構等方面保持較高水平,但是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發展同樣快速,被中國超越也許只是問題,至於其它方面多已被中國超越,包括至關重要的航電技術領域,它所涉及的不僅有機載雷達,還有機載設備,航空吊艙等等。
由於技術路線的錯誤,俄電子工業技術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屬於走偏路,與西方差異非常大。90年代初,電子工業系統又元氣大傷,比如:熱成像技術的主要研究機構在白俄境內。這一切導致了俄電子技術的發展緩慢,由與西方有差異,變成有差距,而且越來越大,甚至許多基礎元件都要進口,許多出口戰機即安裝了不少進口部件,比如:出口阿爾及利亞的米格29即因裝了以色列的產品,不得不退換。
中國則為全面發展,早年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基礎,後來又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技術標準及理念,特別是最近幾年,已經在許多方面超過了俄。比如:航空吊艙,不僅國產戰機可以,進口的蘇-30等戰機經過改裝之後,也可以掛載國產吊艙及武器系統,顯然我們對於俄式航電系統的了解不比俄方少了。
我們還專門研製了可以對付隱身戰機的紅外吊艙系統,對B-2隱身轟炸機跟踪距離能夠達到150公里,對F-22戰機的跟踪距離為110公里。相比之下,俄雖已推出類似產品,但是水平並不高,許多西方專家認為其水平只相當於美國第一代吊艙產品。
同時,殲-20已經應用了類似於F-35的分佈式光電系統,實現對周圍360度內的預警,而不是以前只有正前方,T50上尚沒有同類的設備。
相比之下,俄T50尚在使用一些四代機的設備,如果想為其配備上五代機設備,那麼也只有中國可選了。(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阻礙技術裝備對俄出口的唯一障礙—面子問題
又在吹了,發動機都沒解決。
狗又在噴了,俄現在只是憑藉著厚實地技術基礎,在發動機、結構等方面保持較高水平,但是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發展同樣快速,被中國超越也許只是問題,至於其它方面多已被中國超越,包括至關重要的航電技術領域,它所涉及的不僅有機載雷達,還有機載設備,航空吊艙等等。
“目前,各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使用的都是單一的火箭動力。火箭'力氣'大,加速快,技術相對成熟。但也正是因為加速太快,航天員的身體要承受超過體重數倍的過載。因此,航天員大多選自身體素質極高的殲擊機飛行員。不但如此,他們還要再進行複雜而漫長的訓練,才能勝任航天飛行任務。”
楊暘說:“而'組合動力飛行器'由於集成了多種發動機,可以在起飛時使用飛機常用的渦輪發動機或小推力的火箭發動機,當飛行器達到一定速度後再使用需要初始速度的沖壓發動機,最後在大氣稀薄的地方點燃火箭發動機,實現入軌。這樣就變火箭發動機'單手搏擊'為多種動力'組團太極',從而實現緩慢加速,使過載降低到普通人也能承受的範圍。 ”
楊暘介紹:“'組合動力飛行器'在大氣層內使用渦輪發動機、沖壓發動機,這樣就可以使用大氣層中的氧氣進行燃燒。而各國現役載人火箭在大氣層中還要攜帶沉重的氧化劑,兩者相比,效率高下立判。同時,'組合動力飛行器'可以像飛機一樣,在普通機場水平起降,既能使航天發射不再'挑剔'發射場的條件,又為飛行器的可重複使用奠定了基礎,使航天活動的成本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小火慢燉'的'組合動力飛行器'告別了傳統載人火箭'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悲壯,即便加速中出現問題也能穩穩地飛回來,使載人航天活動的安全性得到質的提升。”
楊暘說:“能載人航天,肯定也能發射衛星。不過,由於'組合動力飛行器'的集成度高,技術難度極大,所以實現實用飛行尚需時日。此前,美、歐等國已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試驗工作,我國以火箭院為代表的科研機構、高校也正在這一領域發力。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這些未受過嚴苛訓練的普通人也能乘坐中國的'組合動力航班'飛向太空。”
回應
關鍵技術估計有突破,不然會這麼高調?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8_01_369697.shtml
中國宣布研製組合動力飛行器比可回收火箭牛多了
2016-8-1,央視在新聞聯播中披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正在研製組合動力飛行器項目,未來普通人上太空的成本和門檻將有望大大降低。
據介紹,組合動力飛行器是一種集成渦輪發動機、沖壓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等多種動力的飛行器。
中國航天科技一院研發中心副總研究師張永介紹,組合動力和傳統的火箭動力相比較而言,它是一種新型動力,從廣義上來講,就是把不同的動力形式組合到一起就叫組合動力。
張永表示,計劃利用3-5年的時間掌握相應的關鍵技術,在2030年左右實現應用目的,達到亞軌道應用和入軌應用這種模式。
研究人員表示,未來的組合動力飛行器可以回收利用,實現可重複的天地往返航天運輸。組合動力飛行器可以像飛機一樣在普通機場起降,既能讓航天發射不再需要精挑細選發射場的條件,又能為飛行器的可重複使用和未來實現航班化奠定基礎,讓進入太空的成本大大降低。
這無疑令人聯想到屢次爆紅的Space X公司及其開發的可回收火箭。該公司雖然被視為私企參與航天研究的“典範”,但其大量技術與合同,都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讓渡、提供。
上述解說詞,至少是在技術路線上,對Space X的公開叫板。
早在7月13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簡稱火箭院)就已經披露了研製組合動力飛行器的信息。當時的報導全文如下:
7月6日,火箭院研發中心與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11所簽署了關於合作開展“組合動力飛行器技術”研究的協議,開始在“組合動力飛行器”這一尖端領域協同攻關。
火箭院組合動力飛行器技術研究中心設計師楊暘介紹:“'組合動力飛行器'是集成渦輪發動機、沖壓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等多種動力的飛行器。如果使用'組合動力飛行器'開展載人航天活動,普通人即使沒接受過航天員的專業訓練也能上太空。”
普通人上太空,這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不過,在我們的印象裡,航天員執行飛天任務前,必須進行多年的嚴苛訓練……為什麼乘坐“組合動力飛行器”,就不用訓練了呢?
柴燃動力:052系列主力動力,也是二代驅逐艦主要動力模式。
052型,柴燃聯合CODOG。2台美國GE通用動力LM2500 共55000馬力、2台德國MTU 20V956TB92柴油機共10420馬力。
052型之後,因為西方封鎖,後續沒有再引進LM2500(共引進5套,4套上艦),052A擱淺,轉而從烏克蘭引進GT25000(引進10套/12套?烏克蘭型號DA80,與LM2500相比,總功率大,但是技術工藝細節有差距),我國仿製型號QC280。同時,後續MTU柴油發動機由德國MTU公司授權陝柴生產,陝柴的柴油動力挺多,滬東好像也生產過。
052B/C/D型,柴燃聯合CODOG。2台烏克蘭GT25000燃氣渦輪機,單台24600千瓦(33500馬力),共67000馬力、2台MTU-20 V956 TB92柴油機總功率10420。
可以看出,作為我國第二代水面主力戰艦的驅逐艦,啟動快,加速性能好的燃氣輪機已經是必備,但是也同樣,因為技術實力的不足,國產高性能艦用燃氣輪機也一直受制國外,只有在GT25000國產化以後,才有了大量裝備軍艦,軍艦批量服役的可能。同時,還是因為受限於GT25000的體積和功率,在裝備兩台以後,我國的第二代驅逐艦噸位基本保持在6000噸,平台建設也由此決定。但從B到D的巨大飛躍,說明我國海軍工程人員對6000噸這個平台已經完全掌握,同噸位軍艦費效比世界第一。
燃燃動力COGAG 055系列4台QC280,共130000馬力。
隨著QC280國產化成功量產和上艦使用(052D兩台),4台QC280組成的燃燃聯合動力上艦不再是夢想,也為平台的萬噸化奠定了基礎。而美國從提康德羅加,斯普魯恩斯,阿里伯克級導彈驅逐艦開始,一直用4聯裝LM2500做動力,總功率100000馬力,隨著軍艦和LM2500的不斷發展,噸位從8000噸也在不斷上升,到日本的愛宕級和韓國的世宗大王級,用4聯裝LM2500+,滿載噸位已經過萬。而我國在QC280批量生產之後,因為功率更高,所以也能支撐起更大的軍艦使用。(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回應
都仿製了幾十年了,能不能有點自己的原創?怎麼老是在別國屁股後面吃灰?
我就想問 讓你仿製一個簡單的電機你能仿製出來嗎?你牛逼你去研究啊。你去搞科研。你去創造未來。不能就好好回家掏大糞!你行你上 不行別bb。
已經是成熟的技術,你不用,還去創造一個嗎?武器研發不是你想的像愛迪生那樣搞發明創造,重要的是可靠性,懂不懂?完全創造一個新東西天天出故障有意思嗎?即使創造也是在成熟的技術基礎上創造改進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7-23/doc-ifxuhukz0878761.shtml
深度:中國海軍新艦不停下水原來已解絕老大難問題2016.7.23 新浪軍事
漫談中國海軍水面驅護艦動力系統
大概分了一下,有蒸汽動力,柴油動力,柴燃動力,以及以後的燃燃動力。
蒸汽動力:基本都是老式大型水面軍艦使用
鞍山級/蘇聯自豪級,2台蒸汽輪機,共48000馬力。
051型,蒸汽渦輪動力兩台453型蒸汽輪機,四台454型鍋爐,453型蒸汽輪機仿自科特林級TB-8,單台功率36,000馬力, 總功率72,000馬力。
051B/C型,蒸汽渦輪動力453B型,2台共94000馬力。
“現代級”艦,蒸汽渦輪動力GTZA-674,2台共100000-104000馬力。
系統沿革
蘇聯TB-8(科特林級使用2台,單台36000馬力) TB-12(TB-8後續型號瓦良格/遼寧號使用4台單台45000馬力) TB-12改進型GTZA-674(現代級使用2台,單台50000馬力)。
我國453(仿TB-8 051使用兩台,單台36000馬力),453B(453發展型051B 051C使用兩台單台47000馬力)。
以上皆為蒸汽渦輪動力,蘇聯TB-8 12 12改(674)血統。中國453,453B血統,是引入柴燃聯合和燃燃聯合動力之前的中國海軍大型主戰水面艦艇主力動力系統。同時,也是曾經為航母準備的動力系統。在沒有引入燃氣輪機之前,蒸汽渦輪動力是我國唯一能為水面大中型主戰艦艇配備的動力,雖然技術較老,最早從蘇聯引進,但是經過幾十年發展,已經摸清吃透,即使在引入燃氣輪機之後,也在051C上發揮餘熱。同時在現代和遼寧號上也裝備同一血統的蒸汽輪機,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蘇系血統的傳承和延伸。
柴油動力:護衛艦使用
053型,柴油聯合動力CODAD,390V系列,仿英國AO級;不同時期的053系列區別很大,發動機也是390V系列不同時期的產品,都採用2聯裝,其中2台12E390柴油機,持續功率14400馬力、2台18E390A柴油機,總功率超過20000馬力
054/054A型,柴油聯合動力CODAD,陝柴16PA6STC柴油機,法國SEMT.Pielstick授權生產(與拉菲特級的主機為同系列產品)。4台總功率約20000KW(27000馬力)
056型,柴油聯合動力CODAD 總功率12200KW(具體型號不明,有可能還是陝柴16PA系列,待查)
以上為中國海軍3款主力護衛艦,都是柴油動力。來源五花八門。歐係為主。可以看出,在小噸位(相對同時期的大噸位驅逐艦來說)的護衛艦上,使用柴油機在經濟上更有利,同時,也更有保障基礎。
看看這些年,德國向中國出口的艦用柴油機數不勝數,如052D驅逐艦和054A護衛艦使用的16PA6V-280STC系列、039A宋級潛艇和041元級配備的396SE84系列、071大型船塢登陸艦使用的48/60CR、99式坦克採用的WR703/150HB系列、某型彈道導彈使用的8×8發射牽引車動力BF12L513C型水冷增壓中冷柴油機等。法國向中國出口的武器成份可能更多,從直-8和直-9的發動機到中法合製直-15,軍艦用的H/PJ12型7管30毫米艦炮、H/PJ-87式單管100毫米艦炮、拖曳式聲吶、還有不少雷達等,甚至在很多我們看不到的領域的一些關鍵裝備,也都是拜法國出口所賜。
但以上均非正宗的武器出口,充其量也就是軍民兩用產品的模糊交易,要想獲得真正的歐洲頂尖武器,中國必須打破歐盟的軍售禁令。可因為英國完全實現退歐還要等到2019年,期間英國的影響力也是存在的,所以很謹慎的估計,歐盟做出對華武器解禁的決定,很可能會在2018-2019年間。
那麼,如果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政策後,中國能夠採購那些武器呢?比如德國的魚雷技術、空空導彈技術、防空導彈技術、火砲技術、雷達電子技術、裝甲戰車技術、潛艇技術和坦克技術以及軍艦技術等,也是中國急需的;而法國的戰機發動機技術、先進戰機、陸戰車輛、電子裝備、艦載機和空中加油機以及兩棲攻擊艦等,對中國也有很強吸引力;而其他歐盟國家,如意大利的魚雷和直升機技術、瑞典的潛艇和戰機技術等對中國均有一定借鑒作用,關鍵時候也是軍購的選項之一。
回應
不要抱有幻想!用錢買不到頂尖技術!
沒有人生出來就會走路的,什麼都要學習借鑒的
武器禁運一百年。
就是禁運1000年,對中國人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可是,歐盟只能是製裁了自己,對中國人沒有任何損失!
武器禁運是好事!這些東西不是花錢就能買來的!我們買來那麼多東西最後那個能自己開發後續產品!沒有!所以自己研發才是關鍵!
小編都不敢說當年為什麼武器禁運
哥告訴你:就是那些幼稚無腦的賣國賊被西方利用,忽悠不明真相的人跟著起哄,拿民主的幌子把中國搞垮,也變成伊拉克和敘利亞,讓他們的主子得逞,所以才被打倒,有些人雖然有點文化,但是,大腦裝的不如屎……
先不提伊拉克和敘利亞,單說說烏克蘭就知道。美佬支持的街頭運動;引髮烏克蘭內亂經濟不景氣、丟了克里米亞、東烏三州鬧獨立,此時美佬只提供裝備卻沒有經濟援助。明擺著繼續拿烏當槍使。
疑似中國新型96B坦克公路上曝光換裝新發動機(圖)2016.7.6 觀察者網
近日,一組96式改進型坦克的照片出現在網絡上。據分析,與去年參加俄羅斯“坦克兩項”競賽的96A1坦克相比,這輛新型坦克的發動機、傳動系統、懸掛系統都有改進,應該是全新生產的96式系列最新改進型,可能就是網上流傳的96B型。從照片上坦克後方環境分析,這輛96B型坦克可能正在前往高原測試的途中。據報導,96A1坦克增加了新的空氣預濾器,據稱這原本是為了提高坦克高原性能而設計的改進項目之一。新的96B坦克可能比96A1更進一步,換裝了功率更強的發動機。據稱96A1坦克的輸出功率比96A提高10%,換裝新型發動機後,其功率將會有更大的提高。
回應
今天服役的運20可以整師的運往日本本土作戰,山東離日本本土才1000公里,每天可以來回10次左右,對於每年只生產一輛坦克的日本,只能呵呵。
看著砲管的大小,就知道威力強不到哪裡去?
噴之前好歹也得做做功課呀!哈哈
嘻嘻 我是來看那些噴發動機的
深度:歐盟解除武器禁運後中國買什麼急需這些技術
據英國《金融時報》2016.7.4報導,日本現在很擔心脫離歐盟的英國對超過本國和歐洲界限的國際事務毫無興趣,進而導致歐盟放鬆對中國的武器禁運。
歐盟對華武器禁運,是27年前的一次政治決定,是歐盟的一次統一行動。沒想到,本來這次行動只能算是一次臨時決定,卻不幸維持到了現在。而且,在進入新世紀後,歐盟內部各國就紛紛要求取消這次禁運決定,但是,由於美日兩國不願看到歐盟諸國對華出售武器,一直在千方百計對歐盟各國進行遊說和施壓,使得一次次的解禁行動功敗垂成。其中,作為美國的最重要盟友,英國在其中發揮了主要阻撓作用,法國和德國一次次的解禁呼籲,最終均被英國等美國代理勢力所扼殺。
雖然持續十數年的解禁努力全都失敗,但歐盟諸國也認識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美日等國的影響下,特別是在歐盟三駕馬車之一——英國如果不轉變決定,那麼,任何解禁努力都必定成空。於是乎,歐盟內部最主要的出口大國——法國和德國,就只能通過“曲線出口”來對待。
深度:殲20令人擔心的不是氣動佈局一設備限制發展2016.7.6 新浪軍事
其實殲-20最令人擔心的並不是氣動佈局,而是發動機,早期試飛使用的是AL-31FN渦扇發動機,最大推力只有125千牛,推重比接近8,各方面的性能與F-22的F119差距甚遠,F119的加力推力達到156千牛,而F-35的F-135更是達到驚人的190千牛,殲-20配套的渦扇-15,性能與F119相當或者相近,但是這種發動機短期內還無法投入使用,目前堪用的是渦扇-10,但是它的推力與AL-31FN相當,渦扇-10增強型加力推力可以達到140千牛,不過它還處於工程驗證階段,所以2011使用的可能是俄的AL-31FN-M1,加力推力提高到135千牛,AL-31FN-M1雖然性能有所提高,但是與F119的差距仍舊巨大,所以殲-20配備這種發動機顯然無法達到預期的戰術技術指標,首先是推重比嚴重降低,飛行包線變窄,超音速巡航也無法實現,因此也就無法完成對抗F-22的目標。這一切需要渦扇-15投入使用之後才能得到改善。
因此對於殲-20來說,未來發展的關鍵可能並不在於飛機本身,而在於配套的渦扇-15進度,這也印證了那名名言,限制一個國家設計什麼樣飛機的不是飛機設計師,而是發動機設計師,對於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來說,可謂任重而道遠。(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運20已經服役了,還發這種老文章,有意思嗎?!
前面的都是廢話.最後的總結很到位,小編沒有寫的了,同一個問題炒來炒去,不煩的嗎?
新浪的小便們喜歡炒月經貼,估計再過一陣子該炒日經貼了
說了半天還以為有什麼新花樣,最後還是噴菊花,給跪。
發動機是慢功細活,是急不來的,相信軍工正加緊努力,給他們加油,給他們點贊,給他們送去一個溫馨的祝福!
中國的科研水平真垃圾!飛機的氣動佈局可以參考鳥類例如鷹或者海鷗,飛機發動機是抄襲俄羅斯的,再發展也只能跟著俄的屁股走,更別說超越美國佬了,我們的科學家應該在大自然中尋找靈感,例如臭屁蟲或者一種海蝦,這兩張動物在自衛和捕食時都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相當於一個生物壓縮機將幾種物質混合後噴射而出的巨大力量
你怎麼不說參考ufo嘛
找一個能超音速飛行的鳥來!
儘管後來中方技術人員據理力爭,把這筆合同改成了引進D-30-KP2發動機,但是買不來核心技術和戰略運輸空軍的情況深深刻入中國每一個大型運輸機研製人員的心中。這才有了必須要大力發展大飛機的20工程!經過近20年努力,運-20終於突圍成功,進入到中國運輸機部隊服役。只要有恆心和毅力,要相信中國的航空技術人員是最棒的,驚喜還會接連而來!(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買得到,都不努力,最後還得靠買!汽車行業就是個最好的反面典型!
不賣給中國,就是逼的中國自己研究,最多延遲幾年入役時間而已。從戰鬥機導彈到預警機,從核潛艇到航母和登陸艦,每一樣先進的高技術裝備都買不來,那就一個個的攻克這些難關。二十年時間,從三代機到四代機,從預警機運輸機到航空母艦,通通都能自產了。
運20為何首先在成都地區服役空軍專家解讀原因2016.7.6新華網
——專訪空軍軍事專家、空軍指揮學院教授王明亮
人民空軍一組建,即種下戰略投送的夢想,這個夢開始的地方,正是在四川成都地區。1950年3月,為支援陸軍部隊進軍西藏,空軍在成都新津機場,組建了西南軍區空運隊,執行入藏空運空投任務。空運隊在無航圖、無地標的困難情況下,面對的是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險峰林立、雲霧瀰漫的“世界屋脊”康藏高原,使用的是繳獲或起義獲得的載重飛行升限僅5000米的C-47、C-46運輸機,航行區域地面沒有完備的導航設施和可供備降、迫降的機場……他們硬是靠著無畏艱險、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在“飛行禁區”中殺出了一條條生路,從1950年4月至1952年11月的2年零7個月,共開闢航線25條,出動飛機1282架次,向康定、甘孜、巴塘、邊壩、太昭等地陸軍部隊空投各種物資,圓滿完成支援陸軍入藏任務,而且成功消除了“空中禁區”,實現了全領空飛行。
可以說,從那時起,人民空軍就急盼獲得性能先進的運輸機,以更高、更快、更遠、更安全地遂行空中投送任務。
新華社記者:那麼,運-20的列裝,是否回應了人民空軍的這種期盼呢?
王明亮:作為空軍新型運輸力量的運-20,是一種200噸級大型、多用途運輸機,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各種物資和人員的長距離航空運輸任務。近年來,在巴基斯坦、蒙古國、泰國、馬爾代夫、馬來西亞、尼泊爾等國家遭受嚴重災害時,中國空軍第一時間把各類救援物資空運至受災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
深度:解析運20服役將會給中國空軍帶來哪些改變2016.7.6 新浪軍事
運-20採用4台D-30KP-2型發動機作為主要動力,未來換裝國產WS-18或WS-20。
運20是中國第一款自行研製起飛重量超過200噸的大型運輸機,也是一款可供改裝的重要特種作戰平台,該機未來服役後,不僅可以執行重要的戰略運輸任務,還可以改裝成大型加油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偵察機等特種飛機,從而最大提高中國空軍的整體作戰能力,而這些特種作戰飛機在空軍的整個作戰體系中,起到的是戰力倍增器的作用,這也是中國為何大力研製運20的重要原因所在。
回應
當裝配上世界一流水平的國產發動機時,才能算徹底成功!繼續加油!努力!
深度:中國空軍運20服役一能力建成唯有美才能匹敵2016.7.6 新浪軍事
由於運-20同級別的現在只有美、俄能夠生產(烏克蘭尚沒有復產),而俄目前的處於對舊機的翻修和新機的小批量生產階段,不可能像中國這樣大批量的生產。所以不需要太長時間運-20的200架的生產目標就能達成。而俄現役的伊爾-76和改進型數量總數加起來大約在100架左右,美國現役有212架左右C-17可以用。
200噸級的運-20最大運輸66噸可以運輸60噸級的99式主戰坦克,並且最遠不用空中加油就能投送到2000公里以外。以此計算,一個大型運輸機師,全部出動50架的規模,則可以在20小時內將一個機械化步兵師的全部主戰戰備和人員運輸到2000公里以外任何地點。而且運-20出眾的著陸性能使得普通野戰機場都可以起降,這樣能夠短時間部署重型力量到最前沿地帶。無論是執行救災還是實戰部署,都讓原來不太可能實現快速反應的重型機械化部隊變成了具備快速反應作戰能力新型部隊。
運-20試飛才2年多的時間,這麼快服役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更是要“拜”俄羅斯所賜。當年中國預付2億美元要購買翻新俄伊爾-76運輸機和伊爾-78空中加油機,這些戰略機型都是中國當時急需的。而俄方卻把這筆錢挪作它用,寧可看著機體壽命才用了不到1/4的伊爾-78當廢鐵處理賣了,也不優先翻新交付中國。
在今年年初消息。改進版本的渦扇10發動機將加力推力提升到14-14.5噸,實現在綜合性能(最大加力推力、壽命、推重比)方面,渦扇10及其改進型號足以和俄AL31F及其改進型AL31F-99M1/M2等發動機相媲美。
中國大飛機發動機驗證機通過初審轉入詳細設計
2016.7.4-5,工業和信息化部在上海組織召開大型客機發動機驗證機項目初步設計評審暨轉入詳細設計階段會議。大型客機發動機驗證機項目於2013年由概念設計階段轉入初步設計階段。
回應
C919的工作人員明確說過,2020年前後換狀國產發動機長江1000.
運20的WS20的核心機來自太行WS10。而文中這款,長江1000核心機可能來自WS15.
深度:運20國產航發剛曝光 俄即公佈一消息搶頭條2016.6.27 新浪軍事
近期有照片顯示,中國運-20原型機、伊爾-76試驗機正在換裝國產渦扇-20發動機進行試驗,其中一架全部換裝了渦扇-20。但是這條消息卻令俄專家不屑一顧,因為俄聯合發動機製造公司近日開始了新一代大涵道比PD-14渦扇發動機的空中試飛,俄專家認為其技術遠超過了中國渦扇- 20。
目前中國發展大推力發動機一定要立足於自己研製,堅持不再引進俄發動機!我們可以預期,隨著中國大發機的出現,中國一系列大型發動機(大運的渦扇-20/25/30; C919大客機的長江CJ-1000A等)也將帶動中國全面發展。(作者署名:突擊)
回應
WS20都同時上四台飛了!DP14還沒上天呢就開得瑟。還是中國人低調。
相關新聞
俄媒2016.6.27稱中俄擬合研寬體客機C929,俄投1800億用10年在PD-14發動機的基礎上造35噸的PD-35,正面對決波音747/777/787空客A330/A350/A380.
烏克蘭西奇發動機公司可能成為俄中載重15噸重型直升機研製項目的同等參與夥伴,烏企業可能提供同樣供應給米-26的D-136發動機。
回應
中航工5000千瓦級大功率發動機渦軸發動機
那CFM56的同門兄弟有那些呢?大名鼎鼎的第三代大推力發動機F101/110,被用於美國主力戰機F16;第三代中推F404及其改進型F414,被用於美國F18系列戰機;法國的M88,被用於陣風戰機;另外,瑞典薩博也有一個購買了GE全套技術資料的山寨版本RM12,被用於JAS39。
因此,CMF56的核心機有非常高的技術價值。
但即使在國外核心機的基礎上研發渦扇發動機也絕非易事。
法國的M88用的就是CFM56的核心機,但M88-1的性能參數卻很不盡如人意,不僅性能比原版F404差一些,F404高空高速推力不足等缺點更是繼承的一個不少。
隨後的M88-2依靠新材料減輕重量和強行提高渦前溫度勉強把推比提高到8.5(中推推重比容易做的比較高,比如英國的中推EJ200和美國的大推F119推重比是同一個等級的,但技術難度絕對不是一個等級的),但卻帶來了油耗大、發動機壽命相對降低等負面影響。
在M88-2、EJ200、F414三款西方三代中推中,M88-2無論是推重比,還是加力推力,甚至在油耗和壽命方面基本排位墊底。哪怕是俄羅斯的RD33發動機,只要使用西方3代航發的新材料,總體性能就能與M88-2持平,在高空性能和油耗方面則優於M88-2。
作為老牌工業強國的法國尚且如此。對任何國家來說,哪怕是有現成的核心機,要做一款自己的渦扇發動機,不是見得是容易的事。
在中美蜜月期,中國獲得了不少CMF56,隨即開始對其進行逆向工程,但逆向工程很容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逆向工程也絕非易事。
另外,畢竟民用版本和軍用版本的發動機還是有不少區別的。中國在研製渦扇10的過程中還是使用了很多自主技術——624所從1978年開始預研積累技術,這些技術成果不少被應用於渦扇10。另外,渦扇6在近20年的研發中積累的技術也為渦扇10做了鋪墊。
在渦扇10遭遇困境時,中國還充分借鑒過從俄購買的AL31F控制系統移植到渦扇10上。
因此,渦扇10可以說是集成了自主技術、蘇、美技術於一體的一款第三代大推力航空發動機。
“太行”發動機已批量裝備部隊
截至2015年底,410廠已向海、空軍交付渦扇10不少於400餘台,被用於J11B、J11D、J16等機型,裝備了不少於5個航空團。雖然經歷了磕磕碰碰,但截至目前,沒有一架搭載渦扇10發動機的戰機因發動機故障墜毀。
雖然到80年代初,發動機失速的概率降低到原先的12%,但直到1984年的F110-PW-220才真正成熟。為了提升F100的可靠性和穩定性,美國用了10年,而F100從核心機研製到發動機成熟的時間跨度足足有26年,F110發動機從1970年至1984年總計耗資11億美元。
蘇聯的AL31F同樣飽受挫折。1973年,AL31F開始研製,在有AL21F的技術做基礎的情況下,蘇聯依舊耗時12年才完成AL31F的研製工作,而且最初的AL31F首次翻修壽命僅50小時。
在裝備部隊後,AL31F更是故障不斷。這導致蘇27雖然在1985年6月開始裝備部隊,但直到1990年9月才通過驗收。而隨著蘇聯解體,AL31F的後續改進受到了很大影響,直到今日,空中停車依舊是AL31F的頑疾。
此外,一款成熟的發動機更是試飛員用生命鑄就的。蘇聯在研製某新型戰機過程中,墜機數十架,其中不少事故就是因為發動機故障,據俄羅斯功勳試飛員托爾勃耶夫稱,“曾在一個月內安葬了12名戰友。”托爾勃耶夫本人也是九死一生——全身四處壓縮性骨折,四處椎間盤突出。
因此,一款成熟的航空發動機是靠資金、時間、人才和試飛員的生命堆砌而成的。
和世界上任何一款航空發動機一樣,渦扇10的研發也經歷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個過程。
渦扇10發動機在研製中,總計發生技術問題和故障200多項,其中有三次重大事故使研製工作陷入困境,差一點判了渦扇10發動機死刑:
一是發動機在試車時,發生了高壓壓氣機四級盤破裂事故。
二是在高空台模擬試驗和調整試飛中,5個起落3次出現噴零件。
三是配裝渦扇10發動機的飛機進行規定試飛的科目,發動機突然空中停車。
而在小批量裝備部隊後,更是暴露出各種技術問題,甚至導致J11系列戰機因缺乏匹配的航空發動機,只能滯留於停機坪任憑雨打風吹日曬。
但這些磨難都沒有阻擾國家繼續研發渦扇10的決心,和以往在發動機研發中遭遇困難就下馬不同,渦扇10發動機堅持下來了,並持之以恆的排除故障,不斷提高發動機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使發動機達到“堪用”的水平。
逆向測繪了核心機,就能輕易研發航發?
有人說渦扇10發動機是仿製國外技術,成功了也沒什麼值得誇耀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為了節約成本,一款核心機於燃氣輪機、民用渦扇發動機、軍用渦扇發動機是通行的做法。比如,美國GE的LM2500燃氣輪機就和TF39渦扇發動機用的是同一個核心機。
始終堅持自主研發
1978年,三機部部長指出,“航空領域,如果有兩分錢,就要拿出一分錢投入預研領域,假若只有一分錢,那麼全部都要投入到預研領域。”同年,下達了89個預研課題,之後預研課題陸續補充到120個,624所成為預研總抓單位。1987年,624所將全部技術成果轉移到606所。這些預研工作都為渦扇10研發夯實了基礎,雖然80年代受軍工項目下馬的影響,導致了一大批骨干人才流失,但中國航空人依靠堅韌不拔和百則不饒的精神挺過來了!
在80年代後期,因中美之間良好的關係,國內曾經一度要引進美國F404發動機。但此舉招到了一些單位的堅決反對,加上美國方面缺乏誠意,引進F404的計劃一直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直到89年政治風波後,引進F404徹底告吹。
90年代,俄羅斯因財政極度困難,當時葉利欽將國內資源賣的精光,甚至連國土都賣——北方四島打算賣掉2個,更不要說賣AL31F全套技術資料和生產線。
在聽聞要引進AL31F這個消息後,當年渦扇6被引進斯貝項目衝擊尚歷歷在目,一些單位對引進AL31F表示反對,最終使在蘇27戰機引進項目中,沒能同時引進發動機技術,只在國內搞了個AL31F維修廠。成為我國第一次引進蘇式戰機當中,只引進飛機,而沒有同時引進發動機的案例。
在2008年以前,中國的財政其實並不寬裕,如果當時真的引進了F404或AL31F全套技術資料和生產線而且還答應了俄的附加條件。那麼,別說搭載渦扇10的J11BH能和美國偵察機玩壯志凌雲,渦扇10能不能活下來,不重蹈渦扇6的覆轍都是個問題。
在研發中百折不撓
事實上任何一個發動機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都是一點一滴的改進獲得的,特別是在長期使用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方面即便是美國和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也不能例外。
美國F100的核心機JTF22於1958年開始研製,在擁有JTF22的情況下,普惠開始研發F100並於1974年完成F100-PW-100的研製,但在交付美國軍隊使用後,暴露出一些列問題,造成多起機會人亡事故,並使F15成為機庫女皇,F16大量停飛。
首批2架!運20運輸機入役現場高清大圖來了2016.07.06
回應
大女婿光頭:機型仿製伊爾-76,使用俄羅斯D-30KU航發,全世界還有誰不會?其科技含量能對比A-380?
光頭狗還能再幼稚些嗎?運20身上哪塊是仿伊爾76的?說說看?!
湊表臉,光頭狗你有兩個翅膀 還說不是仿伊爾76的?你別用翅膀啊
嗯,世界上飛機都是仿製一百多年前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
發動機都造不出。
又一隻狗出來了
大家好,運20的發動機是我和光頭狗的媽生產的,在我瘋狂抽擦下,運20的發動機絕對是國產的。不相信問光頭狗的媽
中國的軍機有所發展了就讓某些人這麼難受?在這冷嘲熱諷的,那你們繼續難受去吧,以後中國還會有更多更好的飛機,軍艦造出來。
噴子們都氣的吐血了!
噴子們啊,吐血沒?難受沒?怎麼可能?中國有,你們認得爹媽都沒有,受不了了吧!使勁噴,看到你們的歇斯底里,無腦噴,怎麼那麼有意思啊!老闆,趕緊上噴子,我們要看著下酒看戲!
管你噴子,美分,公知怎麼說,反正我就是感到高興和自豪
讓噴子們不能接受的是中國是歷史上繼美、俄、烏後第四個製造出200噸級的大型運輸機的國家;讓噴子們不能接受的是在噴子眼中無比發達的西歐國家居然搞不出大型運輸機,英法德只能用幾架美國的C17充數,法國在非洲打個戰居然要向英國借C17;讓噴子們不能接受的是集西歐7國之力耗時15年居然只搞出個中型A400,而中國居然之花了9年就搞出了重型運20;讓噴子們不能接受的是俄、烏已經散失了製造安124、安225的能力,俄最新的伊爾476依然尺寸不足,無法運輸主戰坦克,也就是說以後在這一領域能壓中國一頭的就剩美國了;讓噴子們不能接受的是中國居然有渦扇18、渦扇20這些東西存在,等運20的發動機問題解決後,他們可能沒東西噴了。於是噴子們高潮了、歇斯底里了。
中航工業報告:太行發動機已批量裝備部隊超400台2016.7.6 觀察者網
日前,中航工業發布2015年社會責任報告,其中“太行”發動機批量裝備部隊,中航工業已具備自主研發第三代大推力發動機的能力格外引人矚目,曾幾何時,軍用航空大推力發動機和CPU一樣是中國的心病,也是一些網絡輿論用來貶低中國工業水準的最佳武器。但從今往後,能夠用於貶低中國工業水平和自主技術實力的例子又少了一項,中國成為繼美俄後,第三個批量裝備國產大推力軍用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就在中國取得這一成就的背後,有誰知道渦扇10所經歷的艱辛。
堅定信心,鼓勵探索,包容失敗
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提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
“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是新時代的主題,與我們每個人有關。應該熱切期盼能有更多的大科學工程問世並取得突破,為塑造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和積蓄未來發展的潛能助力,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的貢獻。
當然,有質疑聲也有好的一面,質疑聲越大,代表監督的力量越大。隨著國家投入增加,數量龐大的科研基金決不能大水漫灌,一定要嚴格落實,在支持重要項目、培育優秀人才上發揮更大作用。如果每一家科研機構,都能科學有效地管理基金,避免尋租腐敗、揮霍浪費,那麼公眾一定會更加堅定對中國科研的信心,鼓勵探索、包容失敗。
回應
妥妥的一股公知味道!這幫噴子有給貧困生買過一頓午飯沒?死人的人血饅頭吃不夠,還要吃活人的?
美國花這麼多錢科研幹什麼,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不如給黑人買營養午餐!
美空軍斥資20億美元開始研製第5代戰機發動機(推力增加10%節油25%),將用於新型製空戰鬥機或改裝F-35。
回應
化這麼多錢研究殺人武器,還不如賣個飯盒給美國的窮人吃
相關新聞
FC-31鶻鷹/FC-1梟龍戰機使用國產9500公斤推力的中推WS渦扇13-E代俄RD-93(推力8300)發動機 2016-7-1首飛成功
L15獵鷹教練機使用國產渦扇-17代烏克蘭Al-222-25(推力4118)發動機 2016.5.30首飛成功
造“天眼”不如給貧困生買午餐?媒體:科技與民生非魚與熊掌關係
央視新聞2016.7.3消息,當天位於貴州黔南州平塘縣大窩氹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成功吊裝,這標誌著FAST主體工程順利完工。預計於今年9月全部竣工,開始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
中國“天眼”FAST順利完工,舉世矚目!近些年,從世界上最大望遠鏡到最深實驗室……一項項大科學工程不斷拓寬了中國科研的維度,被BBC稱為“中國的科學革命”。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研投入比例增加,中國的科研支出增長迅速。中國現在在研發上的投入已經超過GDP的2%,這個比例比歐盟高,並且有望在2020年前達到2.5%,超越美國。
中國發表的研究論文的數量超過了除美國以外的任何國家,每5篇全世界範圍內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中,大約有1篇會有中國研究者的名字出現。
沒有經濟回報的科研不做也罷?
在全國為中國“天眼”順利完工歡欣鼓舞的同時,也有一些“刺耳”的聲音出現——“不過是'放煙花',與民生無益”、“花了那麼多錢去探測看不見的東西,還不如省錢給貧困學生買午飯”.......
科技與民生,從來就不是魚與熊掌的關係
事實上,大科學工程往往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度,對國民經濟部門的“溢出效應”非常高。例如,我國的大飛機製造工程近年來投入巨大,C919等大飛機製造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研製大飛機的過程中,需要跨學科、全方位的努力。一旦取得突破,將為我國的材料科學、電子技術、航空航天、精密工業、儀器儀表等諸多產業帶來成果和效益,這將極大地反哺工業、製造業和民生領域。又如,針對瘧疾的那場戰役,在投入之初誰都看不清前路,更多是政治層面對於抗美援越的考量。然而,許多年後,當屠呦呦站在諾貝爾醫學獎的領獎台上時,我們才能看清,這項大科學工程對於人類究竟意義有多深遠。
大科學時代背景下,科技與經濟、社會、自然以及人類的關係,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科學與技術的相互作用越來越強,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並日益走向一體化。而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實力,越來越取決於組織大科學工程、組織重大科技項目、掌握關鍵技術的能力。
中俄擬合研寬體客機C929 俄投1800億用10年造發動機
正面對決波音747、777、787,空客A330、A350、A380
烏克蘭西奇發動機公司可能成為俄羅斯和中國重型直升機研製項目的同等參與夥伴,而且選擇權首先取決於中國用戶。烏企業可能提供同樣供應給米-26的D-136發動機。
俄媒稱,俄羅斯彼爾姆航空發動機公司總經理亞歷山大·伊諾澤姆采夫2016.6.27在彼爾姆舉行的ICMAR-2016國際會議開幕式上發言稱,研製推力達35噸的俄中遠程寬體客機航空發動機PD-35將花10年1800億盧布(約合185億人民幣),推力35噸的發動機的研製,將在PD-14發動機的基礎上完成。
相關新聞
普京訪華成果:中俄確認合研載重15噸重型直升機
中國燃氣輪機研究成果獲國際最高學術組織認可
2016.6.13-17,由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ASME)國際燃氣輪機學會(International Gas Turbine Institute, IGTI)主辦的第61屆國際燃氣輪機技術大會(ASME 2016 TURBO EXPO)在韓國首爾召開。哈爾濱工程大學鄭群教授獲ASME IGTI傑出貢獻獎,我校聞雪友院士、李淑英教授與趙寧波講師撰寫的大會論文獲最佳論文獎,是國內在該頂級國際會議上唯一獲獎的個人和大會論文,標誌著學校燃氣輪機領域研究水平受到國際同行的一致認可。
相關新聞
動力問題拖累俄戰艦製造進度燃氣輪機成關鍵
深度:解析中國現在真能向俄羅斯出口艦用燃氣輪機
深度:英軍最強45型“全電推進”驅逐艦遇大災難
我首款650公斤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推力渦扇發動機問世
科技日報記者2016.6.28從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獲悉,我國首款650公斤推力量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渦扇發動機近期問世。該發動機適用於長航時、寬範圍民用小型飛行器,可為民用無人機和小型公務機提供可靠動力。
據悉,這款雙轉子渦輪風扇發動機由31所團隊自主研製,採用了高效前掠風扇、軸流+斜流組合壓氣機、大擴張通道高低壓渦輪一體化設計,電動燃滑油泵、起發電機內置等多項關鍵技術,以及先進的電氣、控制系統及健康管理系統。其具有性能高、結構緊湊等特點,達到了國內小型發動機領先水平。
CTF-3渦扇發動機現場實物照
該發動機代號為CTF-3,在不久前舉辦的中國國際航空航天技術與設備展上,該發動機首次亮相,受到了中科院、中航、清華等單位同行的關注和高度評價,吸引了來自海警、農業、無人機公司、政府部門等多個領域的客戶諮詢洽談。
十年磨一劍,設計隊伍通過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發動機的設計、試制、生產,並完成了大量的部件、整機試驗,性能達到設計要求,近期開展了整機耐久性試驗和高空台試驗,驗證了設計方案的正確性。下一步,研究團隊將根據客戶需求完成適應性改進,為民用無人機和小型公務機提供可靠動力。
回應
好小啊,,不到一噸的推力,可以飛多大的飛機?
無人機、巡航導彈、教練機,小推一般是用來搞這些名堂的。
無人機,而且是長航時的,目前我國無人機在航時航程上比美軍還是要差一些,主要是差在發動機上.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6_29_365750.shtml
噴子!中國的長征七號YF-100發動機推力比前一代YF-20C提高60%。買一台RD-120來做研究可以,切不可依賴,俄的東西可靠性也不行。
(楨:國家累計撥款太行發動機數千億人民幣?全中國航空發動機所有單位的總資產才1100億元!中國航發2016-5-31正式成立 註冊資本500億元 成中國第十二大軍工集團 中國太行發動機至2016年已交付490台、快超之前進口的600台AL-31F了,WS-10B已是一可靠發動機,首次翻新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2-3000;俄羅斯AL-31F系列的翻修300、總壽命900,中國空軍5719維修廠成功將AL-31F的翻修期改進到500、壽命延長至1500;與AL-31F同為第三代渦扇發動機的美國F100和F110的翻修800-1000,總壽命2000-4000;美國第四代軍用發動機大修時間已約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翻修和總壽命時間都是從短到長。AF-31開始的時候也是30小時。美國的F100也讓F15美軍飛機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深度:運20國產航發剛曝光 俄即公佈一消息搶頭條2016.6.27 新浪軍事
隨著運20戰略運輸機的大量列裝,使得中國空軍不僅獲得了進入跨洲際空投空降的能力主要裝備,但最為遺憾的是運-20最為關鍵的部分:發動機仍然採用的是原裝俄D-30系列,這成了中國航空工業幾十年的心痛。而隨著近期有照片顯示,中國運-20原型機、伊爾-76試驗機正在換裝國產渦扇-20發動機進行試驗,其中一架全部換裝了渦扇-20。
但是這條消息卻令俄羅斯專家不屑一顧,因為俄聯合發動機製造公司近日開始了新一代大涵道比PD-14渦扇發動機的空中試飛,俄專家認為其技術遠超過了中國渦扇- 20。
目前中國發展大推力發動機一定要立足於自己研製,堅持不再引進俄發動機!我們可以預期,隨著中國大發機的出現,中國一系列大型發動機(大運的渦扇-25/30; C919大客機的長江CJ-1000A等)也將帶動中國全面發展。(作者署名:突擊)
回應
WS20都同時上四台飛了!DP14還沒上天呢就開得瑟。還是中國人低調。
ARJ21終獲批 2016.6.28首次執飛成都-上海商業航班
這一EU6679次航班,飛約2小時35分鐘,第二架ARJ21-700計8月份交付。成都航空規劃將ARJ21投入在上海虹橋、深圳、貴州、長沙等七個目的地的航線。到2018年,機隊規模達到52架,旅客1060萬人。
背景資料:
ARJ21在認證過程中,還牽涉到中美之間的分歧。根據協議,美國航空管理局(FAA)在2010年啟動了ARJ21的影子審查,但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取得明確結果。中國商飛內部人士認為,FAA在進程中拖了後腿,其中有部分是出於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考慮。但只要符合中國的CAAC標準,在國內的採購使用,不會受影響。隨著技術進步與經驗累積,CAAC的標準日後也可能成為世界普遍認可的通行標準。另外,一旦ARJ21交付使用,可向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申請認證,並為C919取證探路。
回應
中國的飛機包裝的那麼厲害,結果連FAA和EASA的認證都拿不到,在國內也是憑藉行政強制攤派才有了一丁點可憐的市場!
現在什麼認證都是歐美控制,他們會讓你中國培養個對手出來?可惜中國自己的市場就足夠發展壯大。歐美就算再怎麼也阻止不了。至2015年新舟60/ARJ21/C919已共獲210/240/517架訂購.
國產飛機ARJ21剛交付 美國就告到WTO指責中國免稅
2015-12-08,美國向世貿組織(WTO)提起申訴,指責中國對部分國產飛機的免稅政策對進口產品構成歧視。
回應
又沒有賣給你,美著啥急?!
他急著把他的賣給咱們啊,以前他壟斷,現在咱們能造了,他就跳出來干擾裁判了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5_12_09_344116.shtml
俄稱中俄大客機項目本月或將簽約 基於伊爾96研製
這一遠程寬體客機將有俄聯合飛機及中國商飛的合資公司承擔,將在俄進行研製,並在中國進行總裝。發動機將有羅羅或GE提供。
新機座位數250-280個,航程達到12000公里。
2023年亮相,2025年運營。研發成本2至2.6億美元,類似波音787。
回應
設計生產中心應當放在中國吧,不然,c919投入運營快要成行、c929已被提上日程,這不就等於國家投錢給未來的c929造了個競爭對手嗎?
互利互惠而已,別想太多!
此外,長征七號還有一個重大意義,真正堪稱“鎮國利器”。
長征七號的發動機YF-100是我國新一代火箭發動機,採用了高壓補燃技術,其推力比前一代發動機提高60%。
而我國現役的東風-5導彈使用的發動機依然是和長征二號C型相同的YF-20C火箭,這種火箭發動機的技術還是上世紀70年代水平的。
使用類似長征七號火箭的技術研製的新一代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燃料火箭如果也能大幅度提高推力,那將有望把東-5現有的3噸投擲重量提高到4-5噸。俄羅斯SS-18“撒旦”的投擲重量約4.5噸,彈頭當量最大2500萬噸。如果真能實現,我們的新東風可以說是:
“敢與'匕首'(蘇聯UR-100N洲際導彈,北約代號SS-19“匕首”)爭高下,不向”撒旦”讓寸分(蘇聯R-36洲際導彈,北約代號SS-18“撒旦” )。'薩爾馬特'(俄羅斯正在研製的RS-28洲際導彈),咱比量比量!”
更大的投擲重量,意味著新導彈將可以攜帶更多的分彈頭、或者當量更大的彈頭,也可以採用更多的突防技術手段,例如高超聲速滑翔彈頭等都可能使用。威懾能力將比現役導彈成倍提高。(作者:席亞洲)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6-27/doc-ifxtmwri4508675.shtml
俄媒稱俄將售華RD180火箭發動機中國迫切需要
俄國家航天集團2016.6.25日宣布,普京總統訪華期間,俄中兩國政府簽署了航天空間研究與利用領域的保護技術知識產權協議。這一協議的簽署為俄中兩國在火箭發動機和航天運載設備領域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礎。從而為俄向中出售RD-180火箭發動機奠定了基礎,近日,俄副總理羅戈津表示,“俄方有意獲得用於太空領域的微電子元件。”
俄高級經濟學院專家瓦西里·卡申表示,中國非常需要RD180,目前中國正在生產類似於蘇聯時期的RD-120,這種發動機已經落後。因此,中國希望向俄購買更先進的重型火箭發動機。
回應
以前覺得我們的航天事業很自豪,今天看這篇文章才知道航空發動機也是俄羅斯的,真是打臉,我們有點自己的東西嘛?堂堂大國總買蘇聯貨能叫大國嗎? 天天宣傳這個重大突破、那個研製成功,上述都是為了哄大手掌龍顏大悅,宣傳制度優越性的工具,單位領導搞政績攀官位、犬儒們評職稱、下人們分經費用的噱頭,從而編造的花瓶、花籃、形象工程、政Zhi任務!關鍵時候,還得到充當冤大頭,購買俄羅斯,以及前蘇聯國家的閹割貨、二手貨!
深度:長征7號用新發動機可提高東風5投擲能力到5噸 2016.6.27 觀察者網
2016-06-25 晚8时22分,我国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据悉,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将于26日下午以弹道方式返回东风着陆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高53.1米,直径3.35米,起飞重量近600吨,运载能力达到13.5吨,,将是中国未来的主力火箭,承担发射嫦娥五号、空间站核心舱以及火星探测等。
長征七號使用煤油、液氧發動機,這種燃料自然不可能適應彈道導彈的要求。同時長征七號採用4個2.25米直徑的助推器,這也使它無法適應發射井發射的要求。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長征七號就沒有軍事價值。
長征七號的近地軌道載荷達到了13.5噸,對比一下美國方麵類似的火箭,就是德爾塔IV火箭的M構型,該型火箭是美國德爾塔系列火箭中發射次數較多的構型(中型2003年首發至今共20次,而重型從2004年至今發射8次)。而德爾塔IV火箭目前承擔的主要發射任務就是為美國空軍、國家安全局、反導局等機構發射代號為USA系列的軍事衛星。
需要提及的是,美國目前有多種比德爾塔IV火箭廉價的私營火箭,但軍方關鍵性的大型衛星都主要用德爾塔IV來發射。除了考慮它的運載能力優勢外,主要是因為其安全性好。軍方此前就曾嘲諷“太空探索公司”,說“如果我們把一枚一百億美元的衛星交給你們那個7000萬美元的火箭去發射,失敗的話你馬上就要破產了,我們這是在保護你啊!”
毋庸諱言,作為我們進入軌道最常用運載工具,長征七號的軍事意義絕對堪稱巨大。有了它,未來更重型的偵察、通訊衛星性能將比現在有更大提高,彈道導彈預警、海洋監視、光學、雷達偵察、軍事通訊……這些任務都將有賴於長征七號發射的新一代衛星來完成。
回應
這是我的母校,原哈軍工二院砲兵工程院的直系後代:南京理工大學,學校一直秉承悶聲發大財的思想
這要列入對美國禁止出口的產品和技術目錄。
我國航發就差在葉片了吧!
羅羅的葉片供應商,無錫透平。
不知這一爆料目的何,在能公開發表的科研進展,離商用差個幾十年,而中間世界已經不知變過多少樣,中國材料領域缺的不是單個科研項目的突破而是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
看你說的就知道你沒看完整篇文章在這裡噴,你懂材料?材料是製約高性能發動機發展關鍵,包括很多需要在高溫環境下運作關鍵部位,現在基礎材料研究出來了,以後隱形飛機超音速巡航時間就能提高,誰說要首先在商業化上面運用?等工藝提高了成本降低就會軍轉民!拿姚明來比軍工有可比性?
只要大方向正確 以我們的舉國體制 是很容易做突破的 非常欣慰祖國的進步 心髒病的問題一旦得到解決 對於中國常規武器來說將是革命性的變化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6_22_364921.shtml
相關新聞
中國航發2016-5-31正式成立 註冊資本500億元 成中國第十二大軍工集團
十一大軍工集團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航工業)、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航發是國務院批復設立的國有控股商業類軍工集團公司,下屬企業包括中航工業所屬從事航空發動機及相關業務的46家企事業單位(在京單位九家)。
中國航發經營範圍包括,軍民用飛行器動力裝置、第二動力裝置、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技術衍生等產品的設計、研製、生產、銷售;飛機、發動機、直升機及其他國防科技工業和民用領域先進材料的研製等。
航空發動機的研發過程涉及眾多技術領域,需要多門類的專業支撐,被譽為工業之花——「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由於技術門檻高、風險大、投入多、週期長,世界上只有美英俄法等少數幾個國家有能力專屬研發生產產品。組建中國航發,是為了響應國務院實施「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重大專項所做出的戰略部署。
中國航空發動機材料重大突破壽命優於美國1~2個數量級 2016-06-22
據新華報業網報導,南京理工大學材料評價與設計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陳光教授團隊在國家973計劃等資助下,經長期研究,在新型航空航天材料鈦鋁合金方面取得重大跨越性突破。相關成果Polysynthetic twinned TiAl single crystals for high-temperature applications(高溫PST鈦鋁單晶)於2016年6月20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Materials (《自然材料》)。
航空航天技術是一個國家科技、工業和國防實力的重要體現。航空發動機被譽為飛機的心臟,葉片則是航空發動機中最關鍵的核心部件,其承溫能力直接決定著發動機的性能,尤其是推重比。
美國GE公司採用Ti-48Al-2Cr-2Nb(以下簡稱4822)合金替代原來的鎳基高溫合金製造了GEnx發動機最後兩級低壓渦輪葉片,使單台發動機減重約200磅,節油20%,氮化物(NOx)排放量減少80%,噪音顯著降低,用於波音787飛機,2007年試飛成功,2009年正式投入商業運營,成為當時航空與材料領域轟動性的進展。
陳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在材料性能上實現了新的大幅度跨越,所製備的PST TiAl單晶室溫拉伸塑性和屈服強度分別高達6.9%和708MPa,抗拉強度高達978MPa,實現了高強高塑的優異結合。更為重要的是,該合金在900℃時的拉伸屈服強度為637MPa,並具有優異的抗蠕變性能,其最小蠕變速率和持久壽命均優於已經成功應用於GEnx發動機的4822合金1 ~2個數量級,有望將目前TiAl合金的使用溫度從650~750℃提高到900℃以上。
為縮短我國與歐美髮達國家的差距,國家已將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列為“重大科技項目”,並於2016年3月正式成立了“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
美製“魚鷹”傾轉旋翼機的設計思路相當吸引人的,即可當直升機,又可以當運輸機,我軍也同樣需要這樣的產品。航空部門早已開始構劃了,只不過它存在一些問題,我們沒有按其思路來,而是另開方案,這就是以前展出上出現的“藍鯨”概念直升機,採用了全新的四傾轉旋翼。目前的5000KW級渦軸發動機裝機對象即包括該型機,預計可達到40噸的起飛重量,內部載重達到20噸。當然了,目前該機處於技術積累階段,新發動機的完成將為它的研製掃清了最大的阻礙。
中國已經解決了重型直升機的發動機這一難題,向成為世界第一流直升機大國又近了一步!(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6-17/doc-ifxtfrrc3758021.shtml
相關新聞
中國首台1000kg推力渦扇發動機研發成功 為民用小型行政機用渦扇發動機型號發展和改進提供技術儲備。
中國開發10萬千瓦ACP100壓水反應堆 小型模塊式多用途核反應堆 主泵中德合作
深度:中國重型直升機獲國產大心臟外國別想再要挾2016.6.17 新浪軍事
如今中國在各領域的進步相當快速,以前被動的局面已大大改變,不過也僅僅是開始,我們發展後勁是十足的,許多在研項目前景太令人興奮了。以前許多人談及發動機,特別對直升機發動機情況都相當憂心,因為發動機一直是別人難為中國的一大題材。我們原本打算為直10配備的加拿大發動機,即因美國干擾供應中斷,以至直-10不得不採取國產渦軸發動機,其僅有1000千瓦的最大功率已影響到性能的發揮。
如今情況正在改觀,無論是自研的渦軸11,還是中法合作的渦軸16都有望在近期內裝上直10,解其動力不足之憂。更大的喜事,還在未來,2015年時,中國第三屆直升機博覽會上,展示多款國產發動機,其中就包括5000KW級大功率渦軸發動機,一種完全國內設計,無國外技術幫助的型號。可以說,從今年起,美國再也不能用發動機恣意為難中國直升機事業發展了。
新研製的5000千瓦屬於大功率的渦軸發動機,主要用於重型直升機,目前我國尚屬空白的機型,以及傾轉旋翼機,即美製V-22“魚鷹”那樣的,也是空白。
目前中俄聯合研製重型直升機項目,雖說順利推進,但發動機供應存疑問,計劃採用的D136發動機,因俄烏之類恐無保證,且我們也需要國產型號,不能總依賴進口。再說,這也是為今後其它的國產重型或超重型直升機研發做準備,可以中國重型直升機全靠它了。
以單台5000千瓦功率計算,如果新重直採用三台,那麼將接近米-26,全重應該超過40噸,載重超過15噸,這相當於目前中俄聯合重直的設計目標;如果採用兩台,那麼應該接近CH-53E,全重約30噸,載重約12噸。無論從那個方面說,我們都非常需要重型直升機,特別軍用方面,現在的直升機載重太小了。
當然了,5000千瓦功率依然要低於烏克蘭D136發動機,它的功率為8500千瓦,差距不小。至於原因,一是,發展之路要一步一個腳印,如果越過5000千瓦級,直接向更高的水平進軍,恐因過度追求高指標而欲速而不達。二是,考慮使用方面的需求,我們對於這一級別的發動機並非沒有需求的,屬於必須進行的項目之一,不僅重型直升機需要,還要考慮裝備新一代的傾轉旋翼機。
回應
一是新飛機要邊飛邊改,起碼要五年才能形成生產能力;二是俄的飛機成熟,買來就能用,能解決當前的急需。所以,這幾年中國仍需購置俄羅斯飛機過度。
中國有戰略運輸機的需要,但是你一筆訂單卡十年拿錢不發貨,有什麼理由再合作呢?應急的十多架IL76已經到貨了。後面自己生產細水長流。10多年沒新機的日子的都過來了,後面自己做穩的很.
確實需要伊爾76來應急,問題是毛子自己都自顧不暇,給錢換不來飛機,那跟你合作幹什麼?還不如跟安東諾夫合作進一步改進運20同時準備400噸級別的大飛機。以前困難,那是因為自己沒能力,現在困難,但形式卻不一樣了,未來只會越來越好。運20是對外投送力量的主力,在400噸之前,足以撐起我國戰略空軍。只是,C919最好快一點,否則大平台全用運20是一種浪費。
兩條生產線年產30架問題不大,也就50億左右,應該花的起。
俄氣的眼紅了,500多架生意要沒了!
俄坑中國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沒有信譽的國家和民族。
哈哈,俄羅斯現在是羨慕嫉妒恨啊
你要體諒人家,換位思考,心裡酸苦你就讓人家自慰一下嘛
看看中國造航母的速度,就該知道中國的生產能力有多強!
你航母的速度很快麼?如果火力全開,保守說,這功夫5艘尼米茲都下水了。
你比美國人還自信,五艘尼米茲下水你怎麼不說五艘福特下水呢?還火力全開?整天在這裡貶低中國,美國人現在活著都不踏實,你在這搖旗吶喊,真他媽的賤。
如果政府真的想清除漢奸特務,如果火力全開,保守說,這功夫你已經是不能開口的殘廢狗了!
當時遼寧艦航母,俄專家說,航母攔阻索未解決,服役還早,原因是沒有向俄購,結果呢,在這就不多說了。
外媒:中國的艦載機上艦至少還得兩年。然後臉就被拍拍了
歷史證明,結果往往會出乎有些所謂專家學者的意料!
論工業生產能力,美國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這次你說錯了,目前還真是中國第一,而且可能等於除了中國以外的其他總和。我是單指製造能力哦!
看中國蓋樓建橋的速度就知道生產力有多強
回應
鯤鵬終於參軍了,三年,只用三年,沒有研製過任何重量達到200噸級的飛機的國家,研製運20從首飛到服役只用三年,這速度真夠快的,為我國的科技人員點贊!
如果一年生產24架,光空軍的訂單都夠生產20年!
你還在上小學嗎,只會這種簡單的數學計算,每年的產能都一樣嗎?產能的速度就不能提高嗎?
產能可以快速提高,但質量令人擔憂啊。
你還是先擔憂你本人的質量吧
我還要噴:用這種細長的D30俄製發動機,能造幾架還要看俄國的心情
買不買俄國的發動機,還要看我們的心情。不想賺錢,他就不賣。
俄媒:中國運20即將服役?還得被迫買俄伊爾76
俄軍事專家卡申2016.6/15在接受衛星網採訪時指出,解放軍可能至少需要100架軍用運輸機,除此之外,還需要50-60架飛機,用於製造空中加油飛機,遠距離偵察機,電子偵察機,電子作戰機。
現在中國準備同時生產三種全新款大型飛機,客機C919,運-20和“蛟龍”兩棲飛機。同時還在生產中型運輸機運-8和運-9,以及遠程轟炸機H-6K。
迄今為止中國批量生產的最大型飛機是運-8。1981年開始批量生產,2010年前已製造出169架。平均生產速度為每年5-6架,但實際上頭幾年的生產速度要低得多。總的來看,中國生產大型飛機的工業潛力不大。
中國面臨大力增強生產大型飛機能力的任務。眾所周知,為生產運-20,早在2008年就已開始擴家西安飛機製造廠。然而,建設廠房,購買設備,要比培訓人員容易得多。
員工人數的迅速擴大,有可能降低培訓質量,降低最終產品的質量。即使在進行了一整套試驗後,生產新型飛機的速度也不會很快。有可能頭幾年的年生產速度,只有2-4架。而這意味著,即使很快開始批量生產重型運輸機,中國也有可能仍將不得不進口伊爾-76。
其原因是,中國軍工的生產能力滿足不了解放軍對重型運輸機數量的需求。中國軍隊越來越頻繁地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中國已經在吉布提建立了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其他軍事基地很有可能緊隨其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保護海外的本國公民,從衝突地區疏散本國公民的行動規模也越來越大。
由此可見,重型軍用運輸機仍將是前景看好的俄中合作方向。
深度:疑運20飛機正式交付部隊國產發動機裝機試飛
據網友爆料在2016.6.15,某新型戰略運輸機運20首批交付部隊服役儀式在中航工業某試飛中心圓滿結束。
好消息還沒結束,根據網絡上外國衛星曝光一張衛星照,顯示在西北某不可描述試飛機場停著8架大型飛機,型號有2架轟六、4架運20、1架圖204改裝的四代機雷達、綜合航電試驗機、1架伊爾76試驗機,細心的網友發現這架伊爾76的4台發動機明顯比其原裝D30豐滿粗大了許多,令人浮想這是不是傳說中已經裝機試飛3年之久的渦扇20呢?!
渦扇20是中國渦扇10基礎上研製的新型大涵道比大推力發動機,相比推力為10.5噸的俄羅斯D30KP,渦扇20最大推力可達15噸,加上大量使用了先進的複合材料,渦扇20超過俄伊爾-476所使用的PS-90A76,整體性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以前網絡曝光照都是伊爾76試驗機掛載單台渦扇20和3台D30進行試飛測試,這次如果真換掉D30將渦扇20全部裝齊,有理由相信渦扇20試驗已經無限接近圓滿成功,將使我國成為繼美、英、法、俄之後第五個能夠獨立研製大涵道比高性能渦扇發動機的國家。隨著該發動機的即將量產,運20後續機型將擺脫原先仿製於D30的渦扇18的性能限製而大展身手,各種運20改型以及更大體積的特種機、隱形遠轟等後續研發將得以保證。中國將這條艱辛坎坷之路打通,老外想要在大航發上面再卡中國的脖子的事情將再也不會發生了!
相關新聞
深度:普京多賣SU-35中國百台117S發動機彌補殲20渦扇15空缺
回應
看起來還是比伊爾76小啊
比伊爾76要寬!伊爾76裝不了99A坦克!運20可以!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6-16/doc-ifxtfrrc3697618.shtml
終於成軍了!傳國產運20運輸機已交付部隊服役
2016.6.15下午十八時三十分,某新型戰略運輸機首批交付部隊服役儀式在中航工業某試飛中心圓滿結束。這是我國空軍正式開始具備強大戰略投送能力的重要標誌。壯觀的水門慶典等現場圖欠奉,敬請期待。
不靠譜發動機第3名—— MINI
故障率:2.51%
寶馬大哥都上榜了,做小弟的哪能閒著?MINI平均每40輛車就有1輛出現發動機故障問題。MINI能在這份榜單上排進前三,絕對不是巧合,而是“實力”的體現——這說明寶馬在發動機技術的開發方面或許是步子邁得太大扯到了蛋!
不靠譜發動機第2名——奧迪
故障率:3.71%
平均每27輛奧迪車就有1輛出現發動機故障問題。奧迪能在這份榜單上佔據次席是有原因的,《經濟參考報》曾在2014年315前夕,以一篇《奧迪車“燒機油 ”成通病,車主三年兩換發動機》的爆文殺了奧迪公關一個措手不及,即便是兩年後的今天百度“奧迪燒機油 ”也有兩百多萬個搜索結果。
不靠譜發動機第1名—— MG(Rover)
故障率:7.88%
平均每13輛MG就有1輛出現發動機故障問題。但需要說明的是,被上汽集團收購之後的MG在歐洲市場的銷量相當有限,因此MG的很多調查樣本都是上汽集團收購MG之前的產物。也就是Rover(英國羅孚)。所以這個不靠譜發動結已經和上汽現在的MG和榮威沒有半點關係了。面對這麼高的故障率,上汽也下得了手,只能說有錢任性啊!
總結還是那句話,買車切勿只看表面,切勿隨大流。畢竟買車一時用車千日,多和老車主們交流一下用車心得,比在4S裡被忽悠強上100倍。
回應
奇瑞的發動機要是不耐用,也就沒啥了,一直是出口,日本,歐美的,我們這裡有個奇瑞的發動機廠,叫,瑞慶,生產的一部分發動機,是出口給日本三菱的。實話說,奇瑞的發動機,在所有中國市面上發動機裡,技術上,是中上流,耐用可靠性,是一流的,比很多合資發動機都可靠的多。
奇瑞發動機十年百萬公里保修,意味著什麼? 2016-04-06
導語 :如果真的只是噱頭,那可能所有廠家都會以此來做個宣傳,而不是僅僅只有奇瑞敢做了。那麼,這件事到底怎麼看?予墨今天來給大家做個專業解讀。
...............
8款最不靠譜發動機:德系車佔了一半!2016-06-11新浪汽車
很多中國人買車有個特點,就是喜歡看表面:外觀漂亮,內飾上檔次,空間充裕……然而我們經常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買車是要看三大件的,尤其是汽車的心臟——發動機。
根據最近某汽車保險公司基於5萬個樣本所做的調查,得出了一份關於各品牌發動機故障率的排行榜。如果你正打算購買其中的某個品牌車型的話,可就得長點兒心了,切勿盲目隨大流!
不靠譜發動機第8名——三菱故障率:1.7%
三菱是唯一上榜的日系,平均每59輛三菱汽車就有1輛出現發動機故障問題。作為缸內直噴技術的開創者,穩定可靠的三菱4G系列發動機在國內贏得了一大批客戶,長城、江淮、眾泰,當然還有東南,都是它的擁躉。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設計老舊,油耗頗高等問題使其光環不再,在歐洲,三菱發動機更是“最不靠譜日係發動機”的代名詞。由於自身的種種問題,深陷在泥潭的三菱汽車於2016年5月正式被日產汽車收購。
不靠譜發動機第7名——大眾
故障率:1.91%
大眾上榜應該沒有疑問,EA888,你到底和機油什麼仇什麼怨?平均每52輛大眾汽車就有1輛出現發動機故障問題。以神車代表上海大眾途觀為例,在1199個統計樣本中,發動機故障投訴高達47%,但即便如此,人家在各類銷量榜上一直名列前茅。
不靠譜發動機第6名—— 雷諾故障率:2.13%
其實雷諾是有“前科”的。2014年,雷諾被評為歐洲最不可靠的品牌,大風景更是以68%的故障率榮膺全球最不可靠汽車。而此次調查,平均每46輛雷諾車就有1輛出現發動機故障問題。作為一個國內的小眾品牌卻有這麼高的發動機故障率,雷諾該反思了。
不靠譜發動機第5名——寶馬
故障率:2.10%
平均每45輛寶馬就有1輛出現發動機故障問題。鑑於寶馬在國內的保有量,特別是3系——世界上最暢銷的豪華轎車,這樣的故障率勉強可以接受。不過,有關於N20發動機異響抖動的投訴不斷,甚至有缸體開裂這樣嚴重的質量問題,這樣的表現實在很難讓人把它與曾經的“全球十佳發動機”聯想起來。
不靠譜發動機第4名——標致
故障率:2.49%
平均每44輛標致就有1輛出現發動機故障問題。儘管此前標致在國內的整體可靠性口碑一直不怎麼樣,而且標致的發動機技術因為過於落伍而飽受詬病。以國內銷量最好的東風標致 308為例,1405個投訴樣本中,發動機故障投訴為10%。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垂直起降無人機已完成試飛
首架國產高效能中遠程大載重貨運無人機首飛成功
新型手拋無人機彩虹-802為何能成為解放軍制式裝備(圖) 手拋偵察無人機以美國RQ-11“渡鴉”為代表,主要用於戰場偵察、火力校射、通訊中繼等,是信息化作戰的重要一環。彩虹-802裝備了可見光和紅外偵查設備,起飛重量6.5千克,載荷1千克,續航時間2.5小時,操作半徑30千米,最大航程125千米,使用升限4000米,巡航高度為300~1000米,巡航速度為50~80千米/小時,最大速度90千米/小時,性能優異,是手持無人機中的“重型機”。
中國彩虹無人機出口7國 殺傷力全球最強 美國人不服
中國無人機在伊拉克作戰攻擊力爆表
深度:彩虹無人機為何供不應求 解放軍自用版更強悍
美軍用無人機作戰遭批 稱中國無人機近期也頻繁參戰
中國彩虹4在伊拉克參戰新畫面 射彈令IS傷亡慘重(圖)
不過俄方承諾中國如果購買新伊爾-76MD-90運輸機,可以幫忙把庫存二手的那些伊爾-76運輸機也升級到這個水平。新舊搭配著賣,意思俄羅斯產品仍舊物美價廉。不過中國其實心知肚明,俄羅斯之所以能夠生產出來新的伊爾-76MD-90運輸機,還不是虧了當年2億多美元的訂金。
中國現在自行生產的WS-18大涵道渦扇發動機其實就是D-30-KP2的中國版本,不過得益於中國在材料技術上的領先俄方,使得中國自產的WS-18發動機性能上要優於俄羅斯原版大約6%到9%,不要小看這點提升,最大航程上至少能多飛200公里,油耗也會更低。關鍵是發動機全部中國自行生產,不會存在被人再擺一道的結果。中國的轟-6K轟炸機也使用上這種新型發動機。
也正是因為中國運-20運輸機的研製成功,中國才沒有繼續購買俄羅斯的各種名目繁多的運輸機而是橫下心搞自己運輸機事業。俄羅斯人看到運-20運輸機的成功和中國不再購買自己的D-30KP-2發動機後,自然鼻子都要氣歪了,又一筆生意做不成了。(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軍情室:俄高調展示發動機生産 稱領先太行發動機20年(楨:?) 2016.5.18
近日,俄羅斯媒體探訪了隸屬於俄羅斯聯合發動機公司的烏法發動機工業協會,這裏正在製造航空發動機的渦輪葉片,而中國購買的117S發動機正是由這裏生産。那麼,作為中國引進蘇35戰機的重要目的之一,隨蘇35戰機一同引進的117S發動機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呢?本期新浪軍情室將為您詳盡解讀。
中國彩虹3(楨:4 ?)無人機換裝新型國產發動機首飛成功 2016.5.18
中國證券網訊宗申動力5月11日晚間公告,5月10日,配裝公司研發的一款航空發動機的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的彩虹無人機在西南地區某機場進行了飛行試驗,試飛高度達到海拔6000米。經航空動力專家組於5月11日召開的評審會議對飛行數據的分析,該款航空發動機性能測試所有數據符合設計指標,航空發動機起飛、爬升、巡航及冷卻性能符合彩虹-3型無人機使用要求。
深度:中國為造運20 山寨俄超級發動機性能卻反超10% 2016.5.18新浪軍事
中國從烏克蘭訂購的二手伊爾-78空中加油機的第二架馬上就要到貨了,之前的第一架伊爾-78加油機已經在中國空軍服役並現在一直在配屬在蘇-30MKK重型戰鬥機部隊進行遠程空中加油訓練。看似順利的一切,其實有個大問題,就算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大型運輸機運-20在今年年底前交付部隊,中國大型運輸機的運力其實一直是屬於種稀缺資源,這也是中國為什麼如此急迫的要購買可以拆卸副油箱充當加油機的伊爾-78的另一個誘因。
中國曾經在2005年就計劃從俄羅斯訂購34架伊爾-76運輸機,還有3架伊爾-78加油機,這些是中國當時非常急需的裝備。所以在中俄雙方合同剛一簽訂,就交付了10億人民幣的訂金;不過後來俄羅斯竟然把當時折合2個多億美元的訂金挪去恢復生產線了,並且恢復的生產線也要優先供給俄羅斯自己部隊。這不得不說俄羅斯人在執行合同方面確實有先天的傳統-毫無契約精神,經過多方工作之後,最終變成了俄方提供200多台D-30KP-2發動機的合同,畢竟中國國內當時還有30多架伊爾-76在負責戰略運輸和空投任務,剛剛上馬的轟-6K“戰神”轟炸機項目也使用的是這種發動機。
根據現在公開資料可知,中俄之間的D-30KP-2發動機合同總數有239台,這些最終版本合同是在2009年敲定的,到2015年已經交付完畢。之後一直沒有聽說過為俄羅斯媒體有關於中俄之間轉讓新合同的消息,雖然俄方現在開發出了D-30KP-3“縴夫”航空發動機,但是中俄之間一直沒有關於新採購D -30KP發動機的新消息。
中國採購回來這些發動機其實大多數還是給伊爾-76用,中國的機隊中總共有20架伊爾-76是全新,還有21架是從俄羅斯採購的二手貨。這些二手貨雖然聽起來一般,可機體壽命確實都很新,有些飛行小時都沒有過千。俄方也對他們進行了必要升級維護換代工作。主要是單價只是相當新飛機的1/3,所以這筆買賣相對核算,也是緩解了中國的一個大難題-空軍運力不足。要知道41架伊爾-76一起出動才能確保運輸1個半重裝師的遠程投送任務,可見這些數量運輸機根本就不夠用。
作為大陸軍出身的俄方也知道這一點,一直在向中國推薦繼續購買一些庫存的伊爾-76運輸機,看中方興趣不大改推薦新生產的伊爾-76MD-90運輸機,航電系統升級了,發動機進行了材料延壽等等,價格也比原版伊爾-76要貴20%。
這些法規和規範對船舶的結構、輪機、電氣、建造工藝等各方面的技術指標進行了詳盡的規定,平衡安全性、經濟性、環保性等各項指標。隨著新的船型、新的事故或新的環保要求的出現,這些法規和規範也在不斷調整。每次調整,都會對行業造成不小的影響。(比如在2015年,各大船東就因為規避新的《油船、散貨船共同規範》而掀起了一小波搶訂潮,然後迅速在2015年年底、2016年年初退潮。)
在船舶建造領域,中韓日三國早已壟斷了除豪華郵輪之外的民用各大主流船型;在船舶配套領域,中日韓三國加起來實力也不弱;但在船舶檢驗這一塊,歐美船級社仍牢牢掌握著話語權。一方面,絕大多數船東都會選擇LR、DNV-GL、ABS等船級社進行船檢;另一方面,這些歐美船級社主導著船舶行業國際法規和規範的製定。
這一局面的客觀結果之一就是提高了中國船舶業的成本。比如在筆者參與某型船的設計過程中,按規定,某項設計完成初稿後需要向船級社送審;負責此事的是某國外船級社,該船級社的中國分部沒有審核此類設計的技術能力,遂轉其國外總部進行審核;不料其國外總部負責此事的專家休假去了,該項目因此而拖期近一個月,對筆者所在單位造成不小的時間損失。
總之,中國船舶業還處在追趕階段。謹慎樂觀是可以的,但現在還遠不是沾沾自喜、開慶功會的時候。從造船大國到造船強國,我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楊愛紅 船舶工程師)
回應
就這麼個萬把元人民幣的民用航海雷達,至於小便屁顛屁顛的舔嗎?
這還是宋級上的,還是老圖~
中國的雷達技術不是也挺不錯的嗎?怎麼還用日本的?
中國軍船用小日本的民用航海雷達,無非是有一定的隱秘性,迷惑性罷了。這小日本的民用航海雷達也不過是萬把元人民幣的貨。
不是迷惑性,而是民用貨船都用這雷達。所以軍用也用,好混進羊群
我想問問軍用雷達開機為啥不能24小時全天候?缺電還是缺油?還是只為低損耗?
雷達都有壽命,24小時開著會讓雷達提前耗盡壽命。所以執行任務時軍用開機平時值班都是民用
主要是軍用雷達波段是絕密,破譯了話,你軍用雷達就是廢物一個。
哪有那麼容易破譯,80年代末埃及進口中國3坐標警戒雷達與美軍做軍演,美軍在摸透參數下,在軍演過程中,就是乾擾不了雷達。埃及大喜,之後連續進了好幾台中國雷達。警戒雷達一般都是24小時開機。
那就是航海雷達,航行的時候,軍艦也就是一艘船,跟貨船一樣開。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5-13/doc-ifxsenvm0369255.shtml
從所謂的“計劃經濟”時代起、中國船舶業就從未建立起過“全國一盤棋”式的統籌發展和經營體系。
具體到上中下游各個環節,中國船舶業還有不少短板需要補齊。造船是個系統工程,造船企業所做的是最後的組裝,其上游還包括冶金、化工、電子、機械、動力等多個工業部門。這些領域中與船舶相關的部分,就形成了規模不小的船舶配套業。其中船用設備價值量最大,佔全船總成本的比例可以達到40%至60%。
2015年年底,工信部發布《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16—2020)》。《行動計劃》中提出:至2020年,中國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船用設備研發、設計製造和服務體系,關鍵船用設備設計製造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掌握船舶動力、甲板機械、艙室設備、通導與智能係統及設備的核心技術,主要產品型譜完善,擁有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產品;龍頭企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成為具有較強實力的船用設備系統集成供應商;配套能力顯著提升,散貨船、油輪、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0%以上,高技術船舶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60%以上,船用設備關鍵零部件本土配套率達到80%,成為世界主要船用設備製造大國。
當前的中國船舶配套業距離上述目標還有一定距離。典型的例子如:
我國新型驅逐艦上裝備的日本JRC民用雷達
我國新型潛艇上裝備的日本FURUNO民用雷達
(需要說明的是:平時航行使用這些民用雷達可減少軍用雷達開機時間,對戰時的艦艇作戰能力沒有影響。)
除了造船企業和船舶配套企業,船舶行業中還有一個很容易被業外人士忽視、但不可或缺的部門:船級社。船級社是獨立於船東和船廠之外的第三方檢驗機構,主要業務是對新造船舶進行技術檢驗;根據檢驗業務的需要,制定相應的技術規範和標準;受本國或他國政府委託,代表其參與海事活動。世界上最早的船級社是1760年成立的英國勞氏船級社(LR)。一般而言,一個國家只有一家船級社,如美國船級社(ABS)、中國船級社(CCS)等,有的船級社還同時冠以兩個國家的名號,如由之前的挪威船級社(DNV)和德國勞氏船級社(GL)合併而來的挪威-德國勞氏船級社(DNV-GL)。
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後,在設計院所、造船廠等船舶設計生產部門,航運企業、保險公司等船舶運營相關部門,船級社和各國海事、港口等第三方監管部門以及一些國際組織的合作、競爭與博弈下,形成了一系列法規和規範。
當然,上述企業以及其它破產重組的船舶企業都是地方國企或者民營企業,中船集團(簡稱CSSC,業內又稱“南船”)和中船重工(簡稱CSIC,“北船”)這兩大央企集團旗下的各大造船企業尚未傳出此類消息。不過,這兩大集團旗下的造船企業,雖然還算有民船訂單,但大都是以成本價甚至虧本價在接單以維持生產,延續了2015年的狀況。
那麼,2015年這些企業是什麼狀況呢?固定資產以十億人民幣計、營業額以百億人民幣計的這些企業,能有千萬元數量級的盈利就算不錯了,虧損千萬甚至上億人民幣也不罕見。倘若延續這種低價接單的狀態,即使不破產重組,也只能慘淡經營。
話題回到2016年初中國船舶業的這波“逆市登頂”上來。這波“逆市登頂”,最大的功臣其實是財大氣粗的國內船東:
3月23日,招商輪船與CSSC旗下的外高橋造船、CSIC旗下的北船重工以及招商系的招商局重工(江蘇)簽署協議,建造10艘40萬載重噸超大型礦砂船(即VLOC) ,其中外高橋造船和北船重工各4艘、招商局重工(江蘇)2艘。
3月31日,中遠集團與外高橋造船簽署合同,建造10艘40萬載重噸VLOC。
4月8日,工銀租賃與北船重工和揚子江船業簽署協議,建造10艘40萬載重噸VLOC,其中北船重工4艘、揚子江船業6艘。(工銀租賃,全稱工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是依託中國工商銀行成立的飛機、船舶和設備租賃公司;近年來,這類金融企業已逐漸成為航運企業之外的又一類新的船東。揚子江船業則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
除去來自國內船東的這30條VLOC的大訂單,中國造船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並不見得比韓、日兩國造船企業好到哪裡去。
40萬載重噸VLOC資料圖。招商輪船、中遠集團和工銀租賃訂購的這30艘VLOC,屬於第二代VLOC,長362米,型寬65米,型深30.4米,設計吃水23米,航速14.5節,單價約8500萬美元/艘。第一艘船交船時間約為2018年上半年,全部建成交船大致在2020年之後。這批VLOC將全部用於履行與巴西淡水河谷簽署的鐵礦石長期運輸協議。
2008年前,這樣的VLOC新船價格炒到上億美元也不足為奇。眼下船市慘淡、船價低迷,對手中有餘糧的船東而言,正是抄底的好時機。但多數船東並不像招商輪船、中遠集團、工銀租賃這般豪爽,他們可沒有餘糧。與少數船東大舉抄底、少數造船企業以成本價接單相對照的,就是多數船東放棄訂單、多數造船企業拿不到訂單。中國船舶業目前仍然面臨著產能嚴重過剩的困局;對中國船舶業整體而言,春天還遠未到來。
深度:解放軍一款主用裝備在美軍最新航母上大量使用2016.5.13新浪軍事
2015年8月下旬,美國最新一級核動力航母CVN-79肯尼迪號正式開建。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HII)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獲得了33.5億美元來建造這艘新型航空母艦,計劃在2022年交付。目前,建造進度一切順利。從今年5月5日開始,船廠開始為航母吊裝輔機
肯尼迪號航母這批正在吊裝的輔機全是由法國皮爾斯蒂克生產的。屬於世界知名產品。被多國海軍採用裝備主力艦艇。這其中也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
目前,解放軍大量生產的052D級導彈驅逐艦和054A級導彈護衛艦其動力就是由法國授權生產的皮爾斯蒂克(Pielstick) 16PA6V-280STC系列艦艇用柴油機。其核心部件和設計圖紙由法國提供。
柴油機作為主動力裝置在艦艇上得到廣泛應用已有50多年曆史。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世界的柴油機製造廠出現了兼併或聯合組成大行業集團,所以目前只有少數幾家能製造艦艇高速大功率柴油機。
它們是德國的MTU公司、法國的SEMT皮爾斯蒂克公司、意大利的GMT公司和英國的Paxman公司等。
其中德國的MTU公司的艦艇柴油機,由於系列完整、功率覆蓋面廣、通用性強、壽命長、低負荷性能好和起動方便等優點而佔據世界艦用柴主機的絕大部分市場,雄居主導地位。
解放軍裝備序列中也有大量MTU公司生產的發動機在役,包括坦克發動機與潛艇發動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5-13/doc-ifxsenvm0372313.shtml
中國造船逆市登頂春天真來了嗎 艦船還裝備日本雷達2016.5.13觀察者網
2016年前4個月,在全球船市一片蕭瑟之中,中國船舶業似乎煥發出了生機與活力,成功在多項數據上逆市登頂。新增訂單的載重噸、修正總噸、艘數這三項指標,中國船舶業的排名均達到了世界第一,再加上保持已久的世界第一位的手持訂單噸位,中國船舶業似乎又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只剩被歐羅巴各船廠盤踞的豪華郵輪這一領域尚待攻克了。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船舶業仍在不斷傳來“破產”之類的消息。繼2016年年初五洲船舶成為首家破產的國有造船企業之後,大型國有造船企業舜天船舶的命運也始終不見明朗,曾經是浙江省交通廳直屬企業、後改製成為浙江省最大民營造船企業、2014年9月入圍“造船白名單”的浙江造船也進入破產重組階段……
不過這個時候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空軍也由國土防空向攻防兼備轉變,蘇-27引進之後,中國空軍更加希望裝備重型殲擊機,國家的重點也放在了蘇-27的國產化和FWS-10渦扇發動機的研製上面,而當時的國力並不足以同時支持兩個渦扇發動機型號的研製,所以FWS-12不得不下馬。此後624所等單位依靠自己的力量繼續對FWS-12進行改進和發展,例如對風扇進行改進,採用前掠風扇,增加轉速和空氣流量,對低壓渦輪進行改進,提高發動機推力等,並且為派生發動機進行了技術探索。
在高推預研之後,中國又開展了航空推進技術驗證計劃,該計劃是以提升航空發動機設計能力為宗旨,以技術驗證為核心,以打基礎、建體係為主線的一個航空發動機驗證計劃,因此624所等單位則進一步針對F414渦扇發動機為背景,開展新一代渦扇中推的研製,先後進行了頂層設計-關鍵技術分解-關鍵部件研製-三大高壓部件研製-核心機研製等研製,並且進行了先進風扇、推力矢量全權發數字式電子控制(FADEC)的發展。
相關資料,624所等單位在八五期間完成了相關技術的攻關,九五期間完成三大部件的研製,十五完成了新一代渦扇中推核心機的試制和地面試車,進入高空台進行試驗,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新一代渦扇中推進入了技術驗證機的設計階段,這就是S3-2驗證機。從相關報導可以知道S3-2型技術驗證機是一台雙轉子、加力式帶矢量噴管的渦輪風扇發動機,由三級風扇、中介機匣、七級高壓壓氣機、雙層壁短環形燃燒室、單級高壓渦輪、單級低壓渦輪、渦輪後支撐、加力燃燒室、軸對稱 矢量噴管、全權限數控系統、下置附件機匣、外涵機匣以及相關係統組成。驗證機最大狀態推力9800kgf級,推重比9一級。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國內相在部門已經汲取當年FWS-12下馬造成之後FC-1/JF-17戰鬥機無發動機可用,不得不依賴RD-93,從這個角度來講,S3-2渦扇中推的研製為FC-31的發展提 供了寶貴的動力保障。(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這發動機沒有任何難度,有了太行就有底了。
S3-2並沒有轉入型號研製,因為沒有裝機對象。
有裝機對象的,即使FC31軍方不採購,但新中推一樣可以用到梟龍上面,氣動上面的修改雖說比用WS13要大,但費用、時間應該都不大。關鍵的是,新中推比WS13要好,WS13嚴格講就是RD33的仿製改進版,耗油大。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5-12/doc-ifxsenvn7076568.shtml
深度:解讀殲31動力系統新航發目前究竟研製到哪步2016.5.12新浪軍事
上世紀70年代以來,以國家航空發動機技術預研計劃為載體,中國相關單位完成了兩代渦扇中推的研製,為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發展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以兩代渦扇中推為依托、以沈飛所為首的主機所及其他系統單位先後提出多種飛機的設想,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FC-31計劃。
當時,國外新一代渦扇發動機已經投入實用,而國內仍舊在測繪仿製前蘇聯50年代渦噴發動機。雖然引進了部分西方先進技術(如英國斯貝渦扇發動機),但是與國外先進技術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因此,相關部門為了改變這個現狀,提出了高性能推進系統技術預研計劃(高推預研)。
1980年高推預研正式啟動,項目以F404渦扇發動機為背景機,選擇F404主要是因為這個級別的發動機在技術難度比F100這樣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要低一些,費用和成本也要少一些。先後進行理論、結構、材料、工藝、試驗等方面的研究和攻關,在此基礎上開展了7級高壓壓氣機、燃料室和高壓渦輪三大關鍵部件的研製和試驗,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在三大部件成功的基礎上,624所等單位提出發展國產第一代核心機,但是在具體推力指標上出現爭論,624所等單位出於未來型號發展的角度出發,要求核心機指標能夠達到80千牛級,而其他單位認為高能預研最初的指標定在F404的基礎型,也就是70千牛級,考慮到穩妥性,不主張增加推力,最終有關部門經過考慮之後認為高推預研並沒有針對具體型號進行發展,並且考慮到技術的難度、進度等因素,決定中推核心機仍舊按照70千牛級來進行。
中推核心機於1990年開始研製,1992年完成試制,並且進行了地面試車,達到了最大轉速,標誌著國產渦扇發動機的研製取得一個關鍵性突破,相關廠所希望能夠進入國產渦扇中推的技術驗證機階段,這就是FWS-12A渦扇發動機。它是在國產渦扇中推的基礎上加裝三級風扇和低壓段研製而成,考慮到型號配套的需要,FWS-12A的推力提高到85千牛。在FWS-12A的基礎上,沈飛提出了兩個方案,分別是:新殲93,它採用兩部FWS-12渦扇發動機,採用電傳操縱系統、數字式綜合火控系統、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和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另外一個是殲-13改艦載機方案,它採用了一部FWS-12渦扇發動機,既可以與新殲93高低搭配,作為殲-7的替代機,也可以出口。
奇瑞汽車是國內最早自主研發轎車發動機的自主品牌車企,目前已研發和投產20餘款各類汽車發動機,其中SQR477F發動機、2.0TGDI和1.6DVVT等5款先進發動機連續5年榮獲國內“十佳發動機”稱號,並憑藉良好品質和出色性能走出國門,出口美國、意大利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市場。除自身配套外,奇瑞發動機對海外銷售已超過30萬台。
奇瑞發動機十年百萬公里保修,意味著什麼? 2016-04-06
導語 :如果真的只是噱頭,那可能所有廠家都會以此來做個宣傳,而不是僅僅只有奇瑞敢做了。那麼,這件事到底怎麼看?予墨今天來給大家做個專業解讀。
...........
結 語
總而言之,予墨認為艾瑞澤5的10年100萬公里發動機保修政策並非是噱頭,簡單一句口號的背後,是奇瑞在發動機品質設計上的全方位努力,是對這幾年潛心品質後的宣言。如果真的只是噱頭,那可能所有廠家都會以此來做個宣傳,而不是僅僅只有奇瑞敢做了。
https://read01.com/oey0PE.html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國車的虛實 兩岸車市(二) 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發 )
我看噴子們也太崇洋媚外了,美國的東西再好是中國的嗎,我們國家工業基礎差,改革開放使得工業科技都有了超乎尋常的進步與發展,整體工業科技水平上了一個大台階,比不過美國但是我們也在縮小差距,願算是工業大國,堅信我們國家還會成為工業強國,認讓噴子們閉嘴吧。
發動機技術這東西花再多錢也得不到,這不是錢的問題。
對,時間加原材料加數控機床。特別是冶金的提高。熱熱處理。會有好的發動機出來的。
別吹了,最近不是接連墜毀兩架麼?等國產反動機全面超越俄製的再來吹吧
(楨:墜毀的是用俄AL-31發動機)
中國公知大V噴子特點如下:好也噴、壞也噴,窮也噴、富也噴,強也噴、弱也噴,說話也噴、沉默也噴,公開也噴、保密也噴。晴天噴、雨天噴、冬天噴、夏天噴、走路噴、坐車噴、站著噴、躺著噴、吃飯噴、拉屎噴、懂的噴、不懂裝懂的也噴,會的噴、不會裝會的也噴,醒著噴、睡著了夢裡也噴,噴子無所不能、無所不噴,其實噴子只有一雙有眼無珠的眼眶、只有一隻聞不出香臭的鼻子、一對兒聽不進忠言的耳朵、一張胡說八道的嘴巴和一堆不會思考的大醬。因為一無所有,所以憤世嫉俗;因為被人漠視,所以狠刷存在感;因為不被關注,所以譁眾取寵;因為不思進取,一事無成,所以責怪社會。
民用航空領域所有發動機被三家公司壟斷 通用 羅羅 普惠 其中尤以通用為甚.
汽車發動機都做不好,其他的就不說了
奇瑞的發動機要是不耐用,也就沒啥了,一直是出口,日本,歐美的,我們這裡有個奇瑞的發動機廠,叫,瑞慶,生產的一部分發動機,是出口給日本三菱的。實話說,奇瑞的發動機,在所有中國市面上發動機裡,技術上,是中上流,耐用可靠性,是一流的,比很多合資發動機都可靠的多。
相關新聞資料
奇瑞研發航空發動機2016.3.2安徽日報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近日與奧地利Austro Engine公司、中電科蕪湖鑽石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簽署協議,為這兩家公司開發一款AEC 2.0L高壓共軌航空基礎發動機,並在蕪湖完成主要零部件的製造和整機裝配。此次由奇瑞公司承擔研製的航空發動機面向全球市場開發,在分別取得中國民航局和歐洲航空局的適航認證後,將搭載在奧地利鑽石飛機公司和蕪湖鑽石飛機公司的DA40、DA42兩款輕型飛機上,其主要性能指標居於世界通用航空發動機領域前列,且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
中航稱花再大代價也買不來先進航空發動機2015-8-3
航空發動機的研製究竟難在哪兒?航空發動機是經典力學在工程應用上逼近極限的一門技術,本身俱有超常的難度。具體說來,航空發動機是為飛行器提供動力的熱力機械,需要在高溫、高壓、高速旋轉的條件下工作,對研製的要求很高。...為何需要那麼多錢?根據統計,過去50年,美國投入航空發動機預研經費就超過1000億美元。裝備美國第四代飛機F22的F119發動機,從最初的部件研究到具備完全作戰能力歷經32年,其中僅驗證機研製和原型機研製共投入31億美元。...這麼多錢用在哪兒?航空發動機研製,必須藉助大量的經驗數據,這些數據只能靠自己試驗獲得,也要消耗大量物資和能源。...個別試驗是不是可以省略?我國在航空發動機研製過程中也曾想走捷徑,省去一些試驗不做或做的次數少一些,但最後產品技術問題集中暴露,還得補充投資做試驗,而且耽誤了項目的總體推進。...講這些不是為了要錢,而是講清楚航空發動機產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離不開大量的投入,更依託於一國的總體科技經濟實力。換個角度看,航空發動機研製雖然費錢,但研製成果運用的時間也很長,不會花一大筆錢、幾年就過時。國際上,一些型號的航空發動機成型後三四十年還在用。)
噴子忽視了那群為中國崛起而默默奉獻的人,這些人才如果投身於市場,他們的待遇肯定比國企好的,但是他們選擇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奉獻,噴子請繞道。
何來計算出養活8萬人?噴子一張嘴就是國家白養了多少人似的。也不想想自己是不是吃白飯的。70年代時的美國發動機壽命很長嗎?自己去查查普惠的F100剛裝備F15時是怎麼樣的情況,後來用了多長的時間才發展成今天的成熟穩定的發動機。
對於航發來說,區區幾千億不過是小錢。對於噴子來說,幾塊錢都是天文數字
以下能容用於免費教育噴子:第四代戰鬥機發動機F119的部件技術研究工作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1980年、1983年、1986年和1991年分別開始核心機、技術驗證機、型號驗證機和型號工程研究和研製,到2005年12月F-22/F119具備初始作戰能力,研究和發展全週期長達30年,其中型號研製週期也有15年。
如今太行發動機已完全代替了俄式發動機用於國產殲11系列,包括殲15,殲16新型戰機的生產之中,殲10系列戰機,也開始應用太行發動機,這是就是殲10C,至少在戰鬥機生產中,依賴進口發動機的局面已經結束了!
太行的性能也穩定上升,比如:已開發的最新型太行B,性能已經相當不錯。太行也開始發展演變型號,比如:渦扇-15/20,就是太行為核心機的,至於以太行核心機發展艦用動力機組,也算方向之一,只不過何時進行的問題了!(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了不起?有啥了不起的?一個發動機抄了蘇聯30年都還沒抄好,高興啥?
(楨:渦扇10的基本科技是美蘇兩國發動機的合體 1987年渦扇-10由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後改稱606所)研發,渦輪機段技術從1982年授權生產的CFM56民用轉軍用,CFM56則是自美國通用動力F101改良而來,後燃機段則是引入AL-31的技術。)
我覺得把噴子裝在發動機位置上來噴的話,推力更大,速度至少也是十倍音速,而且還不用加油,壽命更是長達幾十年!
一款太行發動機養活了八萬多人,國家累計撥款數千億,研發30幾年,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成熟,壽命只有美國發動機的1/10,而且美國的發動機還是70年代設計的,中國2016年的發動機壽命居然比不上1970年美國的發動機,那些所謂的專家還有臉?
(楨:太行國家累計撥款數千億?全中國航空發動機所有單位的總資產才1100億元人民幣! 中國太行發動機至2016年已交付490台、快超之前進口的600台AL-31F了,WS-10B已是一可靠發動機,首次翻新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2-3000;俄羅斯AL-31F系列的翻修300、總壽命900,中國空軍5719維修廠成功將AL-31F的翻修期改進到500、壽命延長至1500;與AL-31F同為第三代渦扇發動機的美國F100和F110的翻修800-1000,總壽命2000-4000;美國第四代軍用發動機大修時間已約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翻修和總壽命時間都是從短到長。AF-31開始的時候也是30小時。美國的F100也讓F15美軍飛機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中國將建航空發動機集團整合所有研製單位投資350億
中國證券網訊據外媒2016.1.19報導,知情人士稱,中國最快本月將宣布成立國家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將分散在相關公司的航空發動機業務整合注入該集團。據悉,相關資產涉及40多家單位,幾乎包括中國所有航空發動機相關研製單位,總資產達1100億元人民幣。
深度:俄別想再用發動機制約中國太行質量已提高5倍2016.5.11 新浪軍事
中國航空工業的最薄弱環節為航空發動機,這一點大家早已熟知,要實現這一領域的突破真不容易。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至近年取得了一些成功,如今太行發動機已經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使用,中國戰鬥機依賴進口發動機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渦扇發動機全稱為渦輪風扇發動機,可以說是渦輪噴氣發動機的替代產品,因有一個風扇結構而得名,現在多數的飛機引擎都採用渦扇作為動力來源。中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發,最早研製的渦扇-5、渦扇-6、渦扇-8實際上沒待定型即因裝機對象項目取消而中止。
中國真正投產的第一種渦扇發動機為:渦扇-9,仿自英國斯貝MK202發動機,不過也因裝機對象問題,前後拖了二十多年。我們沒有依賴外部力量的習慣,也因此在引入斯貝的同時,也開始自研項目,1978年開始預研,1987年,做為殲10配套項目,開始渦扇10的研發,代號:太行。
由於發動機的研發耗時相當長,殲10的研發進展又非常快,也因此殲10最終決定使用俄式發動機先行試飛與生產,太行發動機一直到2005年底才定型,那時殲10已開始批量生產,不過太行的並沒有馬上裝上殲10,而是做為俄式發動機的替代品,裝到了殲11上,開始了新一課程:發動機的生產!
從太行開始批量生產,設計者才真正體會到發動機技術進步之難,論單項性能參數,我們一點不比別人差,可是綜合起來,卻成了問題。充分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一個成熟的航空發動機研製與生產體系涉及冶金、機械製造、電子等多個領域,一個國家要在這一領域取得真正的突破,沒有幾十年的重工業技術積累是無法涉足的。
可以說,沒有綜合國力的積累是無法實現的,傳統的機械工業的進步遠比現代信息產業進步艱難的許多,到目前為止能自行研製發動機的國家依然一支手中可數過來,中國算最後一個加入的。
無論怎麼說,太行投產最初的幾年中,質量問題不斷,太行不太行的言論可是沒少流傳,甚至今天依然有人還對當年的事情念念不忘,其實這也沒什麼,任何一款發動機在使用初期都會有一個成熟的過程,也就是這個過程長短的問題。太行的情況也是逐步改變的,早期使用100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既需要進行大修,如今大修間隔早已超過300小時,實際過500小時大關,突破1000小時可望可及了!
中國車企奇瑞跨領域研製航空發動機 2016.2.18新華社
新華社記者18日從奇瑞汽車獲悉,奧地利Austro Engine公司、中電科蕪湖鑽石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和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三方近日在奧地利維也納簽署協議。
根據協議,奇瑞公司將為奧地利Austro Engine公司和蕪湖鑽石發動機公司開發一款AEC2.0L高壓共軌航空基礎發動機,並利用奇瑞的發動機製造能力,在安徽省蕪湖市完成主要零部件的製造以及整機裝配。
該航空發動機面向全球市場開發,在分別取得中國民航局和歐洲航空局的適航認證後,將分別搭載在奧地利鑽石飛機公司和蕪湖鑽石飛機公司的DA40/DA42上,以取代Austro Engine公司原有的AE300航空發動機。
奇瑞汽車總經理助理金弋波告訴記者,該款發動機將由奇瑞承接具體研製工作,主要性能指標居於世界通用航空發動機領域前列,並且奇瑞將擁有完整的知識產權。
作為國內最早自主研發先進轎車發動機的自主品牌車企,奇瑞汽車目前已研發和投產20餘款各類汽車發動機,其中SQR477F發動機、2.0TGDI(缸內直噴渦輪增壓汽油發動機)和1. 6DVVT(雙連續可變氣門正時技術)等5款先進發動機,連續5年榮獲國內“十佳發動機”稱號。
憑藉良好品質和出色性能,奇瑞發動機還走出國門,出口到美國、意大利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市場。截至目前,除自身配套外,奇瑞發動機外銷已超過30萬台。
金弋波表示,作為一家汽車製造企業,憑藉發動機技術,實現跨領域發展,進入航空發動機研發和製造領域,無疑是對自身技術實力及製造能力的最好認證,也是中國傳統製造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體現。
目前歐美國家已經開始試驗使用3D金屬打印技術來打印發動機葉片的工藝,不過受制於效率問題,只是處於試驗階段尚未拖入量產,這正是中國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由於中國在大功率激光器領域具備國際領先優勢,所以在核心部件上不存在被人制約的情況。而且打印所需的鈦合金、不銹鋼、高溫合金、鋁合金、鎂合金粉末都可以完全自主國產,所以中國在3D金屬打印領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現在國產的火箭發動機、運載火箭、衛星、導彈、20多個號產品上都有中國3D金屬打印產品。
長期以來,在渦扇發動機領域的發動機葉片要承受高溫和高壓的持續炙烤和離心拉伸。而且要求具備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和耐疲勞程度和拉伸韌性。以前發動葉片生產是需要採用定向凝固法才可以實施,加工複雜成型難度大。這種加工方法是正常澆注時配合電磁鐵產生定向磁場讓高溫合金緊密排列。加工難度大,製造複雜,所以最適合先進3D打印技術進行替換升級。中國目前掌握的這項技術,不僅可以為中國的戰鬥機的發動機葉片進行升級改造,同時對於中國大飛機的發動機研製和其他結構件的製造打開一片新的思路。
在傳統發動機領域,俄羅斯確實是中國師傅輩,但是在新型材料和製造技術領域,俄羅斯卻一直是個短板,尤其是3D打印領域,俄羅斯一直沒有把它列為國家戰略。所以俄羅斯很多有技術積累的公司都主動和中國展開技術合作。當聽說中國把3D打印技術列為國家戰略後,甚至相當迫切的直接找上門來跟中國在這些領域建立聯合實驗室開發研究。此次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訪華行程中,就會有關於新型製造業的合作討論,有充分理由相信大型3D金屬打印技術也會列入此番合作意向中,很有可能會實現中國製造對俄再出口,這無疑將會是繼船用發動機、大型補給設備後另一項突破性進展。(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5-06/doc-ifxryhhi8450679.shtml
深度:殲20明年將先交付空軍12架 換上太行B發動機2016.5.6新浪軍事
經過多年頻繁試飛和逐漸修改,殲-20戰機已經確定2017年交付中國空軍至少12架先期組建一個航空大隊進入試裝備階段,然後以每年8-12架的速度進行補充。在解決了關鍵的太行B型發動機之後,殲-20使用國產發動機推重比達到8.2到8.5之間,基本滿足作戰需要。
巴基斯坦空軍一名將軍錶示:即使眼前這個問題得到解決,巴基斯坦將不再信任美國人。巴基斯坦政策決策層正在日益形成這樣的感覺,那就是我們不如從俄羅斯和中國購買其他飛機,獲得更可靠的供應保證。從中國無償捐助的兩架武直-10和美國隨意毀約可以看到,就連巴基斯坦決策層的親美勢力也清楚的認識到,美國人是靠不住的。(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相關新聞
深度:巴鐵購美F16再被坑 或直接與中國談引進殲31 2016.5.4 新浪軍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5-06/doc-ifxryhhi8443285.shtml
深度:中國航發攻破世界頂級技術竟令俄都登門求購2016.5.6新浪軍事
根據中國媒體最新消息稱,由中國華中某科技大學研發的大型3D打印技術應經通過了國家驗收,這說明這種世界上效率最高,打印尺寸最大的高進度金屬零件加工技術已經可以進入到實際應用中。而且這種大型裝備可以為我國的航空航天高精尖金屬零件的研製和生產上鋪平道路,甚至起到推倒”把脖子“技術瓶頸的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對中國航空發動機製造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
未來這種大型3D打印技術最主要的應用就是在發動機關鍵金屬部件上使用,比如航空發動機的葉片,航天火箭燃料泵的渦輪等加工要求精度高,加工複雜的金屬件上。一次性高精度成型,無論是樣品試制的時間或者直接量產時間都會成倍的縮短。尤其是現在航空航天設備都要求輕量化、可靠性要求高,壽命要長、成本更低的方向發展,所以這種大型3D打印設備的應用空間非常廣泛。
這回中國攻克3D激光打印技術,全稱為“大型金屬零件高效激光選區熔化增材製造裝備“,其實是一種採用自動鋪金屬粉末堆疊後使用激光融化後再成型技術,簡單的說就是類似於玩蠟燭一樣。加工精度高,後期不需要過度加工,所以廣受國際上新材料領域的追捧,不過大家也都清楚的了解到這種技術在製造大型設備領域存在成型效率低,成型尺寸小的缺陷,所以誰能率先攻克大尺寸高效率的3D打印技術,誰就可以獲得領先地位。
深度:中國終於不再被俄卡脖子 WS10A航發已年產百台 2016.5.4 新浪軍事
根據最新一期《大國工匠》節目的展示,其中有一個細節有其引人注目:在一個整潔的生產廠房內,總共有5台疑似是WS-10A“太行A”發動機正在進行裝備,已經可以實現3班輪換進行裝備。根據部隊實際需要分析和產能投入來看,現有生產線保證年產100台WS-10A發動機絕對不成問題。這使得中國的發動機必須依賴於俄羅斯進口AL-31F成為歷史,終於不用再為發動機問題被俄卡脖子了。
大家一直都在問的問題,中國發動機到底什麼時間能形成產業化?這個難題可能要從各個環節來分析,其中有個以前我們一直都在忽視的環節在這期節目中被提了出來“熟練的產業技術工人”!中國設計一台發動機可能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你要培養一名能夠組裝發動機的產業工人,也需要大約這麼長的時間,甚至更長。
並且還有一點,新生產出來的發動機的這些數量中還有一部分要用來替換原有的AL-31F到壽機型,並且未來的殲-10B/C/D型,都需要依靠的WS-10B來支撐。中國未來殲-20五代戰機需要使用的WS-15也需要在現在就開拓生產線。這麼來看,中國現在需要擴大原有產能至少2倍!回到上面的問題了,中國有這麼多熟練的發動機產業工人嗎?(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按歐美標準一般機體壽命是三十年,參考美俄保有量,中國作戰軍機保有量3000~4000架,我們取中偏高值計3600。每年3600/30=120架,在不考慮其它發動機機型情況下,也就是說再上一條線就能滿足。
遗憾的是,据飞行员介绍装国产发动机的报道。“国产化的歼11,由于发动机推力下降和工艺技术的差异,飞行性能相比原版歼11有所下降。装AL-31F发动机的歼11加速只要43秒,而装国产发动机的歼11加速需要67秒......”
这个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的发动机在一天天成熟。
俄发与美发的差距又不是一星半点,F-119系列的寿命要达到7000到8000小时,路漫漫总要走出第一步,没有基础工业、材料研究做铺垫.......
美國民用發動機大修時間4000小時,軍用發動機大修時間1000~1200小時.任何新發動機大修時間都是從短到長。AF-31開始的時候也是30小時。美國的F100也讓F15美軍飛機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殲20用俄發動機屬無奈之舉,渦扇10B終於補完課,WS-10B是一個可靠的發動機,首次翻新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小時。殲31二號機將首飛,配國產發動機WS13
Kh-58UShKE(TP)反輻射導彈
這種新式武器實際上是一種Kh-58被動雷達製導武器的升級版本,所謂被動雷達製導就是導航和自動控制系統由慣性和寬帶無緣雷達組成,現在又在這上面添加一個熱成像末端制導模塊。這使得Kh-58的作戰能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可以在地面雷達目標在持續發出脈衝信號、暫停發出脈衝訊號或者發現導彈來襲式關閉雷達不發射信號的情況下,打擊精度大幅度提高。這種導彈除了可以打擊雷達目標以外,還可以打擊隨時出現的新目標。它也是俄羅斯未來五代機上的標配裝備之一,最大末端速度可達4馬赫,射程為10-245公里,導彈總重650千克,高爆彈頭149千克。俄羅斯也希望它能夠掛載到中國的五代機上。
Kh-59MK2空對地導彈
這是俄羅斯在老裝備的上又一次升級,中國早年曾引進過Kh-59MK空射反艦導彈,現在也有10多年的時間了。俄羅斯新公佈的是Kh-59MK2,首次採用矩形橫切面的常規氣動外形設計。這樣可以讓導彈的橫截面僅為40x40李敏。導彈彈體的重心上有個凸起的機翼,可以在運輸時把彈翼完全放到彈箱內。整彈長度4.3米,翼展2.45米,導彈採用了先進的分段艙段設計-衛星導航艙段和彈頭、慣性導航艙段、電子控制艙段、油箱、還有渦輪噴氣發動機。整彈重量770千克,最大彈頭重量319千克,還可以採用分彈頭設計。末端具備白光和熱成像引導頭,精度在3米內。導彈攻擊高度在50-300米不等,可以攻擊地面靜態目標和海上的大型目標。根據它的隱身設計也是為了能夠掛在到中國最新五代機上。
同步展示的還有KAB-250LG-E的小口徑衛星制導炸彈,先進短程空對空導彈(RVV-MD),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RVV-SD)這些都是俄羅斯壓箱底的寶貝導彈。雖然對外宣稱都在測試中,並不是對外銷售產品。但是展台唯獨對中國代表團全部開放,也說明了這次展覽的針對目標客戶相當具體,幾乎就是雙手奉上最新裝備讓中國率先試用的節奏。儘管發動機等先進產品未必能能在短時間內賣的出去,但是賣賣這些寶貝導彈給中國,也當積累口碑了。但是,中國在先進空對地武器上早已不是10年前的那種青黃不接的情況,俄羅斯的這次算盤極有可能會落空。(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4-26/doc-ifxrpvea1224578.shtml
深度:俄對華推銷多款壓箱底先進導彈 但中國都不買2016.4.26 新浪軍事
除了發動機還有什麼可以賣給中國的?這是繼蘇-35簽訂出口中國協議後,所有俄羅斯企業都在翻箱倒櫃搜尋的東西,甚至引發了全世界輿論的關注。由於中俄之間的關係被西方形容為“兄弟加哥們”好上加好的準盟友關係。所以是否會出口一些在國際上都罕見的裝備給中國成為了大家紛紛猜測的話題。
在2015年的莫斯科航展上,俄羅斯戰術導彈集團(KTRV)的展台上就多了幾款看似眼熟又顯得十分陌生的裝備,根據該集團的負責人所說“如大家所見,戰術導彈集團不僅僅從事空射武器的研究,也從事海軍和空間應用武器的研究。”當然最引人關注的就是首次面世的這幾款先進空對地制導武器。由於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曾經從俄羅斯購買了大量Kh-29空對地導彈和Kh-59電視制導空對地導彈,還有Kh-31反輻射導彈以及多種激光制導炸彈。可以說沒有中國的採購,俄羅斯的空對地導彈產業就熬不過那個寒冷的冬天。所以現在公佈的這些新裝備,也讓大家紛紛猜測,到底哪幾款是為中國市場量身訂造的呢?我們不妨看下其中的代表之作:
GROM制導武器(閃電)
這種武器可以翻譯為“晴天霹靂”,最早出現在2015年俄羅斯總理視察工廠時的影像中,但是並沒有過多的消息透露出來。一直到了2015年的莫斯科航展,Grom-E1導彈和Grom-E2滑翔式導彈兩款新式導彈對外展示,大家才能一睹它的芳容。根據介紹稱,這都是基於Kh-38MLE空對地導彈的衍生品,沿用了相同的機身但是在外型上有所變化。Grom武器使用常規氣動佈局,在底部安裝了一個可以伸縮的副翼模塊,還有一個可以伸縮的X-型可伸縮尾翼。這種設計比較獨特,說明它可以安裝到隱身戰機的彈倉內。根據廠家說法,Grom-E1導彈的發射重量為520千克,彈頭為250千克,採用火箭發動機推進,而Grom-E2實際上是個滑翔制導炸彈,採用130千克的高爆彈頭,這兩種武器都沒有配備尋地目標彈頭,依靠的都是慣性制導和全球導航系統複合制導模式。廠家雖然沒有透露射程,但是拍胸脯保證在任何先進防空武器的打擊半徑外就能安全發射;不過這兩種武器仍在測試中。
2、運-20的原型機裡有的是採用WS-18,因為只有這樣,定型後進入批量生產的運-20才可以用WS-18。
即使大部分轟-6K採用WS-18,留給生產運20的D-30也沒多少。不可能用D-30定型了還沒生產多少,又停產再用WS-18定型一次才接著生產運-20。H-6K和運-20都是空軍重點發展的戰略武器,它們的生產和使用的命運怎麼能讓俄羅斯來掌握呢?
在一篇判斷某架運-20的發動機是否是WS-20的點評中說過:WS-20用於加長版運-20。因為字數有限沒說清楚,並非指WS-20只能用於加長版運20,而是說16噸推力的WS -20可以用於開發運-20加長版。只要進度快,同樣會用在目前的運-20 上,而且能達到66噸的設計運力。
當然在生產WS-20版的運-20之前,同樣是要經過嚴格的試飛。此前有一幅衛星圖片,與空警2000對比,能看到這架伊爾-76已經換了四台WS-20,說明比去年只裝一台的試驗又進了一步,同時說明WS-20已經成熟,現在很可能已經定型。
那為什麼不推遲一兩年,直接生產WS-20版的胖妞(那樣豈不更省事),而是要加緊生產WS-18版的呢?因為空軍著急啊,已經等不起了,中國就那麼一點伊爾-76,而且還無法運載主戰坦克、直升機、遠程防空導彈、雷達之類的大件裝備。何況我們還急需真正意義的加油機,轟油-6只是試驗和訓練,沒有大量改裝。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根據之前發的那個112師的主要裝備(機步旅約60%裝備),算一下要空運它們需要多少架次的運-20,假設人員和補給都由運-7、8來運輸。要讓陸軍“飛起來”,不僅僅指的是建設陸航,也包括空軍戰略運輸能力的建設。(作者署名:鼎盛軍事不死鳥)
回應
這個太專業了,都有洩密的嫌疑。
都是新聞裡公開報導過的數據,洩個球毛密啊。
@Q506998:所有的都是猜測,能準確嗎?
挺佩服的,Q5流星狗天天都能在軍事板塊和人噴起來.哈哈
Q5:這是我的工作
你的工作在樓下公廁,是吃乾舔淨。
為政府臉上塗金,手段下流的無恥透頂。就拿軍機來說,幾換型號,幾換內核,幾換功能了?中國空軍既然這麼強,為何不擊沉南海入侵者,你的職責是什麼!
智障噴子真多
深度:運20今年服役用上國產WS18發動機轟6K已換裝2016.4.22新浪軍事
運-20今年正式服役,那麼,它的原型機和初產機是用D-30KP-2還是WS-18呢?下面分析一下:
中國在2005年曾向俄羅斯訂購34架伊爾-76運輸機、3架伊爾-78加油機,付了10億訂金。可是後來這個單子黃了,原因就不說了。錢被用掉了,俄羅斯也還不了這筆訂金,經過多次商討改成提供D-30KP-2,畢竟當時我們二三十架伊爾-76,總要換發動機的嘛,再說轟-6K用的也是這個發動機,能拿回有用的貨,終歸是個不錯的結果。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10億後來用與在俄羅斯淘的兩批二手伊爾-76,3 + 18架、今年全部交付(去年曾發過圖和表格)。這些飛機早已停飛,都是需要重新維修的,維修費也不少錢。看到中國進口二手伊爾-76,烏克蘭也想賣,簽了三架伊爾-78加油機,烏克蘭攢了一年才搞出一架。
不管怎麼說,D-30KP-2前後進口了兩批55 + 184 =239台是有公開報導的,其中第一批55台是在2009年完成交付,第二批的184台是2012-10- 16在雷賓斯克簽約,協議要求2012—1015年四年中分別交付12 +60 +72 +40台。至今沒有報導有新的訂單,即使是在談判期間,俄羅斯媒體也會大力宣傳。
那麼這些D-30KP-2都用在哪兒呢?是否還剩、或剩多少?可以來做一道數學題。
1、進口20架伊爾-76(B4030-4049),加上21架二手機,共41架,如果留25%備換發動機,就是41台。
2、去年底在樓裡發過一貼,當時轟-6K正在換裝第五個團。每團有24架(之前以為是18架),因為8師24團有一架H-6K的編號是11199(該團第20架)。那么生產這120架就需要240台,即使每團20架也需要200台。
3、試飛的運-20原型機至少有六架,那麼少說也需要24台發動機。
以上三項之和是265-305台,也就是說進口的239台早就不夠用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有人會說伊爾76不留備用發動機,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仔細跟踪進口的每批AL-31F與殲-10A的生產量,就會發現都留了20%的備用發動機。總不能讓伊爾-76因為一台待修的發動機就趴窩吧,更不可能像俄羅斯那樣拆東牆補西牆,搞得出勤率只有不足60%。唯一的解釋就是:
1、後期生產的轟-6K已經用上WS-18。(WS-18的性能優於D-30,推力13.2噸)
發動機哪家強?中美俄日戰機發動機工藝對比2016.04.23
日本“心神”第五代戰機驗證機的首飛一再推遲,近日,一組“心神”風洞試驗模型以及其所用的發動機高清圖片在網絡上曝光。
回應
1、日本的發動機還處於玩具級。這是典型的閹割型發展國家。2、俄羅斯發動機工人工服非常混亂,看出企業管理水準。俄羅斯的工人著裝和工廠環境明顯看出與美國差距。這是一個衰落二流大國。3、美國人工廠環境最好,管理明顯高於中俄。明顯看出發動機材料和設計優秀,一流水準。4、中國進步很大,落後也很大,與俄羅斯相比還有差距。
能別秀下限麼?中國的發動機葉片可是都出口美國的!這麼無知?真是笑死我了
從表面工藝處理上看:日本發動機工藝第一,美國第二,中國第三,俄國最後。即便螺母、螺栓和螺帽都是日本最精緻。但日本因受二戰公約限制其發動機功率也許會有國際限制,不准製造特大功率戰鬥發動機。不過我也看出來,日本在走另外一條道路,就是輕質高強度材料和裂紋最少的高強機體整合技術。這樣重量、強度和推重等綜合優勢就體現出來,可能成為行踪詭異的戰場幽靈級別戰機。要看清對方優勢,盲目樂觀等於自我麻痺。
我也強烈贊同這種想法,雖說日本的發動機推力只有5噸,不過我想不是日本人造不出來,而是不准日本造,放開限制妥妥的能製造跟老美一樣的發動機。要小心.
吹日本比中國好可以理解為不了解 居然吹日本的比俄羅斯的好 真是震驚 難道發動機工藝只比葉片?
可惜日本日本發動機的渦輪盤都是美國進口的,這麼一個開加力5噸的小推力發動機,推重比都不到7.8,比大推力的渦扇10還低,你就知道日本的發動機技術了。
開放限制的話,日本分分鐘造出高達你信不,哈哈
不信,讓他搞出個來我看看,還分分鐘搞出來,20年能搞出來也算他厲害
說小日本分分鐘鐘造個奧特曼我信
放開對中國的封鎖限制打壓, 中國10年內讓曰本跪下叫爹.
小日本的發動機什麼時候不准造了?這地洗的!
美國日本以色列俄羅斯,其它,真沒什麼用,中國還需要努力,學習日本人的素質,以色列的商業頭腦,美國的科技,俄羅斯的強硬,完美
航髮美俄強也就算了。以色列,日本這都是什麼鬼?秀下限也不至於這麼沒道理吧?
日本研發能力?哥笑死了,日本引以為傲的汽車,電子,新材料哪樣是自己研發出來?不過是山寨歐美,更精細化而已,說日本是個精益求精的工匠還才不多!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k/slide_8_193_41892.html
其實讓人注意,應為新增加座艙前置紅外傳感器,全稱是紅外搜索跟踪系統,我國引入蘇27時,獲得相關技術。原系統的性能指標為:對四十到一百公里範圍內的空中目標進行搜索和跟踪,並可引導導彈攻擊。
如今這一技術已被各國廣泛應用,我們研製的系統絕對要比原蘇聯的產品性能更好,這將為殲10戰鬥機在不使用雷達的情況下,保持發現和攻擊目標的能力。據說,國產系統的性能更接近於美製產品,不過有待證實。
經過一系列的改進之後,殲10C的性能較之於原型已有相當大的提高,雖說依然無法與第五代戰機相比,對抗起來確實會很吃力,但是“有關什麼美軍一架F22可擊落50架殲十”之類的說法,那就是過分誇張了。現代戰爭是體係是作戰,既便是裝備之間存在代差,也不可能有如此之大,通常達到1:3的戰損比,已經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現在我們用最簡單一一招,升級改進,發展出殲10C,讓它性能有相當大的提高,戰損比將得到進一步改善,其實只要把其壓縮到1:3以內,那麼意義就非常大了!
實際上,未來與五代機對抗,將是殲20的工作,殲10的對依然是三代機,甚至二代機。如果與其它三代或三代半機相比,殲10C已經有了一定的優勢,目前五代的數量非常少,周邊國家依然使用三代機,二代機也佔一定的比例。(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深度:殲10B為何生產不久就停產一改進削弱F22優勢2016.4.22 新浪軍事
傳說中存在許久的殲10B才亮相沒多久,轉入批量生產型號;讓人沒有想到的,殲10C也接著亮相,原以為只是試驗樣機,但是隨後的消息證明,它也開始量產了,也就是說,殲10B剛剛生產沒多久就停產了!
殲10B與殲10C的實際區別只有一個,那就是發動機,C型換裝為國產太行發動機,這也是殲10設計時原訂安裝的發動機,也就是為什麼,以前的殲10A機身看上去與發動機有點不匹配的真正原因--機身是按太行的尺寸設計 。
太發動機的自從定型以來,已達十個年頭,這期間它克服了許多難關,不僅可靠性越來越高,而且性能穩步提升,如今的太行B發動機已經完成可以與殲10以前安裝的俄製發動機一較高下,未來則只能更好。完成換裝之後,不僅讓殲10成為完全國產化,因發動機性能的提升,殲10C的性能也將進一步的提升。
當然了,俄式發動機的功勞也是不能抹殺的,畢竟因為殲10採用它,得到順利完成試飛,並進入量產,否則不會有今天超過300架的規模,它們對於中國空軍的意義已經不能用數字來估計了。
除了發動機之外,殲10B/C與以前的殲10相比,其它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主要上DSI進氣道技術,這可是目前只有美國才掌握的一項技術,中國早已在出口的JF-17戰鬥機成功,現在應用於殲10上,該技術除了進高進氣效果,改善發動機工作條件外,也非常有利於隱身。由殲20的設計可知,我們對於隱身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技術水平,說僅次於美國不算吹牛了。將相關的隱身技術應用於殲10,顯然不是什麼問題,也許有希望將其殲10的雷達反射面積壓縮到1平方米以下,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
殲10B/C的航電系統也全面升級,以前的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已變更成有源相控陣雷達,僅這一點即為巨大的提升,這可是目前最先進的雷達類型。同時,採用更先進的座艙設備,實現了座艙的全玻璃化。
強勁中國心!國產太行發動機馬不停蹄鑄精工 2016.04.19
我國全面掌握了風扇轉子單元體、燃燒室聯合單元體、低壓渦輪廠軸等8大部件的新工藝。太行發動機定型試飛的三年,解決瞭如地面喘振、空中異常響聲、試車溫度異常等試飛等問題。在艱難的調整試飛中,解決了發動機“小發提前脫開”這塊硬骨頭。
回應
當年美國空軍的F-15、F-16都用普惠的F100發動機,結果F100被發現技術問題導致這兩種當時美軍引以為豪的新銳戰機全部面臨停飛,這在美蘇對抗的冷戰時期簡直就是災難。太行目前被大量用於J11系列而遲遲未裝到量產的J10系列上顯然是吸取了美軍當年的慘痛教訓,先在雙發的J11上充分測試驗證,等發動機被證明成熟可靠了再推廣到單發的J10上也不遲。何況AL31在國內早已經可以自主完成大修、延壽,放著已進口的大批Al31FN存貨不用才是傻子。
加油加油,噴死噴子!
流浪恆星A :噴零件,稀里嘩啦往出飛葉片
你還沒死啊
都是發動機研製過程中要經歷的坎坷,別人沒事,為什麼到了中國這就要被噴呢?
因為中國有特產噴子
Q506998 : 因為中國人過的不順心
你不順心不要代表別人
這還需要代表嗎?買房壓力,看病壓力,結婚壓力,養孩壓力,就業壓力,有多少比美日的低?
呵呵呵,知道自己什麼都不行就趕快努力吧。做噴子賺不到錢的
航空怪胎第二談 再來看看那些稀奇古怪的飛機2016.04.05 10:20:09
早些時候,美國公佈了其垂直起降試驗飛機(VTOL )的概念動畫,其機翼佈滿“電風扇”的造型遭到了大家的“關注”。其實在航空工業的發展史上,由於各種新技術的探索,各國設計製造“怪胎”戰機並不少,然而卻都是些不常見的傢伙。
回應
反正中國連正常的東西都在山寨!人家都在創新!這就是差距
中國如果造出來,又會被磚家否定。
所以說中國這輩子就只能山寨了!想像力和創新永遠不會有!從出生到死都死按部就班!可悲的教育!可悲的國家
中國要是造出個稀奇古怪的東西,就會被公知大V噴子說:弄些沒用的浪費錢,不如多關注民生,國內多少人吃不飽上不起學看不起病……反正在它們眼裡,外國的太陽比國內大,月亮比國內圓
問題這些年沒見中國造啥稀奇古怪的東西啊,只見各種浪費食物的世界之最,最大炒飯、最大火鍋、最大酥肉。可NASA造的不一樣啊,東西稀奇古怪不說,最重要是人家飛得起來!
那是你選擇性失明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華俄式神盾艦051C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山寨經濟學 《數位海盜的正義》 中國山寨經濟 《模仿是為了創新》 )
聖安德烈旗下的中國心國產柴油機裝上俄軍艦
2016.3.28俄羅斯媒體報導,俄羅斯海軍21631型導彈艦將會換裝中國柴油機,這是繼21980型快艇之後,中國柴油機又一次裝備在俄羅斯軍艦上面。
回應
明顯是玉柴柴油機
看清了再說--
就是為了噴而噴,根本就不看,何來清楚?
自己的船裝的誰的發動機?為什麼不裝美國的!
民用的哪國都有,軍用幾乎都是自己的原裝貨,美國的燃氣輪機軍用的就是哈爾濱艦後來不賣給中國了,不過也使我們研究出了自己的軍用艦船發動機。
這就好比:中國製造的大煙槍!被蘇聯老大哥收藏一樣!
你無非是燃盡的煙灰,除了嗆人別無它用。
別人買我們的你逼逼,我們買別人你也逼逼,你還是回去多關心關心你媽吧,她確實挺不易的.
流浪恆星A :人家就買個柴油機(十之八九還是德國技術轉讓生產的),而你買的是航空發動機,這一來一回,還是你丟臉丟的多。
流浪狗眼瞎看不見原文-----歷經三年的研製,產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這個流浪恆星A,還有個類人猿什麼東西的是新浪評論裡的幾個蛆,都被罵出翔了。
流浪狗,你還沒死?如果知道流浪狗的具體位置,大家要不要組團去除害?
春眠不覺曉,恆星到處咬。傳了打狗聲,恆星應聲倒。
我就想問問噴子們,你們活的錢比不上比爾蓋茨,智商比不上愛因斯坦,按你們的邏輯推斷,你們是不是可以去死了?這可是按你們的思維邏輯推斷出來的,別事情到自己頭上就倆標準了,這是你爹的一貫作風,難道遺傳給你們這些龜兒子了?
950噸帶8枚垂發,1300多噸的艦,只帶4枚蛋......火力差距沒法兒說
但這種小船本就不該有這麼強的火力
你不就是想說中國的船弱雞嘛,正大光明的說出來嘛。呵呵,人家火力猛。。。呵呵,這麼猛怎麼還買中國的發動機啊
022導彈艇都8發反艦蛋。是不是說戰力跟現代級一樣?
(楨:歐俄印都妄想以小盾代美中大盾,但有皆小盾雷達安裝在塔形桅杆高處,限制了雷達天線的尺寸和重量,會影響艦艇的穩定性和操縱性,轉彎易傾覆之弊。尤其蘇俄「大而全小而全」之造艦模式,把一、二千噸級20380型輕護當四、五千噸級謢衛艦用;把四、五千噸級22350型謢衛艦當八、九千噸級神盾驅逐艦用;把八、九千噸級21956 型驅逐艦當上萬噸級巡洋艦用,多不適於當遠洋艦隊用!)
外媒稱武直10有些過時(楨:?) 但巴鐵用其平叛亂足夠用
巴基斯坦2016.3.23閱兵式首次亮相的中國CAIC Z-10(武直-10)
據美國《防務新聞》報導稱,自去年以來,武直-10一直在巴接受操作評估。巴23日宣布說,武直-10在陸軍第35航空兵中隊服役。巴不願證實購買一事。
儘管還採購其他武裝直升機,可是前澳大利亞駐伊斯蘭堡武官布賴恩·克勞利認為,仍有購買武直-10的空間。他說:“看起來,巴已確保購買15架AH-1Z('蝮蛇'),很可能還將購買20架'雌鹿'。所以肯定還有空間購買武直-10。當然,它比'蝮蛇'便宜得多,而俄'雌鹿'儘管性價比高,可是個大傢伙。”雖然在如今的戰場上,武直-10看似有些過時,可是巴承認,它是可獲得的最好的反叛亂武裝直升機。“我的評估結果是,將更大量地購入武直-10”。
報導認為,這種直升機目前配備的是兩部WZ-9渦軸發動機。然而,中國已經在研製一種新的更加強大的發動機WZ-16,這將解決安裝頂置毫米波雷達的問題。
深度:中國新武直借鑒美軍安裝一雷達性能全面超俄2016.3.25新浪軍事
AH-64D“阿帕奇”一度令全世界羨慕不已,除了堅固的機身和威猛的火力,其頂置的一部可360度掃描的毫米波雷達讓其具備不必暴露自身就可對裝甲目標實施探測的強大能力,成為真正的一樹之高的王者。
圖為AH-64D正面視角,該毫米波雷達使用固定天線,通過旋轉基座來實現週視掃描,從理論上來說,並不復雜,但是難的是毫米波發射單元的精度和可靠性。
我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研究武直專用毫米波雷達,雖然一直處於保密狀態,但是進步是明顯的,近日,國產直-9武裝型和武直-19搭載國產毫米波雷達的照片在網絡上被熱傳。如此一來,武直-19便不用暴露自己即可完成對戰場的掃描,並將目標信息通過數據鏈傳輸給武直-10,由武直-10採取躍升攻擊,然後迅速降低高度隱蔽,大大增強戰場生存概率。而在雨霧等能見度較低的惡劣天氣下,依然可以正常作戰。
同等級的俄羅斯米-28N“浩劫”,由於電子技術的限制,只能採用機械掃描式雷達,在精度和探測距離上,均不如中美的固定式毫米波雷達來的有效。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3-25/doc-ifxqswxn6390760.shtml
機載雷達和導航系統的升級,也有助於提高殲-10A配備衛星制導炸彈,從而提高殲-10A的對地攻擊能力,從相關圖片來看,殲-10A機腹進氣道地面較近,難以採用擁有較大翼面的製導炸彈,如激光制導炸彈,相比較之下衛星制導炸彈由原來的普通炸彈改裝而來,可以方便的掛載在殲-10A的機腹之下,從而增強飛機的對地攻擊能力。
國產激光慣導系統
產SE-2導彈逼近告警系統
對於超視距空戰而言,除了要有先進、完善的探測系統、機載武器之外,電子戰系統也必不可少,根據相關資料,殲-10A配備的電子戰系統包括雷達告警系統、主動干擾系統、箔條/照明彈投放架,這一套設備在當時已經屬於比較完善的系統,但是在新世紀新型導彈不斷出現,威脅增大的情況下,仍舊需要進行升級才能適應新世紀戰場的環境,首先要增加導彈逼近告警系統,隨著機載光電探測系統、紅外成像製導空空導彈投入實用,對方可能會逼近發動所謂靜默攻擊,因此單純依靠雷達告警系統已經無法提供全方位的警戒,需要導彈逼近告警系統來預警這樣的靜默威脅,在威脅對抗方向,現代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通過一系列技術的採用,具備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尤其是具備攻擊干擾源的能力,這樣憑藉主動干擾系統也無法對抗它的威脅,所以需要安裝拖曳式誘餌來誘離對方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因此殲-10A的機載電子戰系統需要增加導彈逼近告警系統、拖曳式誘餌。
SE-2可以對靜默攻擊進行預警
國產寬帶數據鏈終端
數據鏈也是殲-10A需要升級的項目,從海外的資料來看殲-10A配備的數據鏈比較“簡單”,這種數據鏈雖然具備雙向通信能力,但是通信速率較低,網絡容納的成員數量也比較有限,後期殲-10A換裝了全軍綜合數據鏈,它相當於美國的LINK-16,具備較高的通信能力,不過LINK-16也是明日黃花,目前中國空軍已經發展更加先進的數據,如相當於TTNT數據鏈的寬帶數據鏈,因此殲-10A可能也需要升級寬帶數據鏈,以便融入中國空軍新一代作戰體系之中。
經過升級之後的殲-10A,整體作戰能力可以接近殲-10B/C,具備了與國外三代作戰飛機改進型和三代半作戰飛機的對抗能力,可以作為新機有役前的過渡。(作者署名:鼎盛小飛豬)
中國殲10一性能赶超美軍F16 可掛衛星制導炸彈2016.3.15新浪軍事
隨著裝備WS-10B發動機的殲-10C批量服役,早期殲-10A型戰鬥機也需要按照相應的標準升級,以便對抗新的威脅,並且實現後勤保障的通用,降低成本和費用。
殲-10A服役的時候,配備的是KLJ-3機械掃描脈衝多普勒雷達,機載導彈為PL-11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和PL-8B紅外格鬥空空導彈,後來進行了初步升級,具備發射PL-12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的能力,不過一般機械掃描雷達不能全部發射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的效能,美國空軍和海軍就認為只有升級到AESA,三代戰鬥機才能發揮出AIM-120的全部發射包線,因此殲-10A升級一個主要項目就是用有源相控陣雷達替代現有的機械掃描雷達。
早期殲-10A配備PL-11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
升級後的殲-10A配備PL-12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
對於現役戰鬥機來說,升級有源相控陣雷達一個問題就是能源供應和冷卻系統問題,所以現役F-16升級配備的SABR這樣AESA,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現有的能源供應和冷卻系統妥協,相應的探測距離、多目標能力等指標有所影響,因此現役殲-10A升級考慮到這些因素,加上成本費用、進度等,可能也會在AESA的T/R模塊數量上進行控制,以降低對於能源供應和冷卻系統的壓力,代價就是它的探測距離可能不如殲-10C這樣重新設計的飛機,有源相控陣升級之後,殲-10A的機載武器也需要更新,用PL-15中遠程空空導彈替代PL-12中程空空導彈,用PL-10替代PL-8導彈,以便更加有效的發揮AESA的效能。
導航系統是殲-10A需要升級另外一個項目,殲-10A配備的是國產573型慣導,它屬於平台慣導,採用機械陀螺,它優點是成本低,技術成熟,但是它的工作需要高速旋轉的機械轉子,由於高速轉子容易產生質量不平衡、容易受到加速度的影響,而且需要一段預熱時間轉速才能達到穩定等問題,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另外可靠性也比較低,影響飛機的再次出動能力,所以殲-10B/C用新型激光慣導替代了573慣導系統,激光慣導的優點就是精度高,初始對準快捷,可靠性高,因此殲-10A也需要配備新型激光慣導系統。
未來可能需要換裝PL-15中遠程空空導彈
中國全面解決發動機問題:歐俄都做不到 2016-03-10
殲-10C的WS-10B發動機
殲15用海太行H型發動機
殲十一的太行發動機
殲20測試的太行發動機
從已經曝光的圖片看,中國空軍和海軍戰鬥機的發動機都是渦扇十和改型,這是我軍裝備建設的重大成果,其對國防和國民經濟的意義絕對不亞於兩彈一星。
太行發動機的成功還代表著中國軍用民用動力(不僅僅是航空動力)的全面解決,不但天上的三代、四代重型戰鬥機全是國產動力,軍用大運和不久將來的大客機都會用上國產大推力發動機。另外,中國的新型大艦如055也會用上國產發動機,還有各種用燃氣輪機發電的發電廠,進口石油、天然氣的管道加壓也都將是國產燃氣輪機。所有這些都與太行發動機的成功、成熟、可靠有關係,甚至是直接關係。
想到俄羅斯雖然能生產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但是艦用燃氣輪機仍然解決不了。
日本現在只能造出5噸推力的小渦扇發動機,能不能飛起來還不知道。日本雖然能造成套的發電設備用的燃氣輪機,但是核心機是進口英國的,日本最大的出雲號航空母艦和一萬噸的愛宕級驅逐艦的發動機是美國的LM2500。
最後總結一下,全世界軍用和民用動力全面解決的只有美國和中國,歐洲和俄羅斯只能算半個,日本半個也不算。
發動機終於換國產的了 但專家們卻笑不起來 2016-03-11
最近,一組殲20戰鬥機照片,引起國內外媒體高度關注,據悉,兩台發動機不同,其中一台是國產去呢FWS-10B“太行”改進型發動機。
目前來說,渦扇-10推重比在8左右,而最新的“渦扇-15”峨眉發動機的推重比在10左右,和國際先進的航空發動機相比仍然有差距,比如美國F22上使用的F119推重比達10.2,而F35使用的F135達到了11.7。而中國的全新技術採用系統發展壓縮系統氣動、結構設計方法,構建新的高推重比航空發動機體系,在這個體系的幫助下,中國可以通過新原理研發新型航空發動機,推重比可以達到15。
除了戰鬥機用小涵道比高推重比的渦扇發動機外,中國在大涵道渦扇發動機、直升機用渦軸發動機等方面依然和世界有較大差距。
軍事專家雷澤告訴記者,雖然中方自行研製的FWS-10B獲得了成功,最大推力不到13.3噸,而俄AL-31FN-M1達到了14.6噸,這些發動機對於殲20來說,推理上還遠遠不夠,未來殲-20的原配發動機——WS-15還需要進一步加快研製速度。
殲-10A不得選用AL-31FN,
裝備99M1(AL-31FM1)發動機的殲-20和殲-10C
量產的99M1發動機被批量運用在殲-10B/C戰鬥機
AL-31發動機各型號列表 - 維基百科
AL-31F,123 kN,用於蘇-27
AL-31F3 ,125.57 kN,用於蘇-33
AL-31FP,123 kN,印度的蘇-30MKI
AL-31FN,127 kN,J-10A
AL-31F M1,135 kN,J-10B,J-20,蘇-27SM, 蘇-30, 蘇-34
AL-31F M2,145 kN ,蘇-27SM, 蘇-30, 蘇-34
AL-41F1S (117S),142 kN,蘇-35
AL-41F1 (117),147 kN,T-50
WS-10發動機各型號參數 - 維基百科
型號 推力 生產日期
WS-10A 132kN 2005年
WS-10B 135kN 2008年
WS-10C 100kN 2008年
WS-10D 120kN 2008年
WS-10G 155kN 2009年
WS-10H 125kN 2010-2012年
WS-10的早期型號與裝備F15、F16的F100、F110類似,推重比在7:1至9:1。其下一代WS-15推重比在10:1以上,推力在180千牛以上的渦扇-15。
配備探測系統的DA42MPP飛機
根據相關介紹:察騎兵電子系統可以用於無線電信號偵察、雷達信號偵察、通信偵察、廣播信號探測,它的電子偵察系統採用了數字測向儀、寬帶接收機和數字寬帶存儲系統,其中數字測向儀是新一代電子偵察系統的標準配備,它通過採用先進的信號處理系統、算法如快速博立葉轉等,提高了系統對於短時間信號的探測和分析能力,眾所周知,現代雷達、通信系統普遍採用跳頻、頻率捷變、猝發等技術,間歇信號等技術,降低信號的被截獲概率,而數字測向儀則則可以迅速探測到大範圍內工作頻率信號,特別是對暴露時間極短的無線電信號的探測能力大為提高,而寬帶接收機則可以提供高截獲、高靈敏度和近實時的信號處理能力、數字寬帶存儲則可以對信號進行存儲和復制,並且數字器件的採用,避免採用了眾多的模擬器件,包括各種線纜、開關等,降低了系統的體積和重量,所以可以裝備在DA42這樣的輕型的飛機之中。
通過新型電子偵察系統的運用,偵察騎兵電子偵察飛機對於間隔信號和隨機信號具備較強的探測和分析能力。可以對付現代防空系統和通信系統,並且它的價格低廉,對於第三世界國家來說,的確是一件效費比較高的”力量倍增器“,對於國產飛機及電子戰系統,通過偵察騎兵電子偵察飛機這個項目,不但可以為國產飛機參加國際市場的競爭提供一個新的機型,還可以向潛在用戶展現中國在相關領域的進展,提高國產飛機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另外這種飛機還可以裝備中國空軍用於中低規模作戰行動和電子戰訓練等用途。
配備探測系統的DA42MPP飛機
需要指出的是中電集團已經在DA42MPP飛機研製一系列的ISR飛機,包括海上監視與偵察飛機、航測飛機,這些飛機的研製標明國產飛機的出口領域已經由向作戰向ISR飛機擴展,從而增強國產作戰飛機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作者署名:鼎盛小飛豬)
回應
奇瑞發動機,牛啊!
奇瑞果然有幾把刷子
奇瑞發動機很棒!
不如叫QQ偵察機。
性價比很高,完全可以提供給亞非朋友使用。
中國人就是有這樣的人讓任何一個高技術高精尖的東西變得廉價化的地攤貨,估計估計美國看著中國不停的出這種雖然縮水但是性能也不太弱的很崩潰,美國自詡放眼全世界絕逼高大上,買一發就有逼格,秒天秒地秒空氣的東西瞬間爛大街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3-08/doc-ifxqafha0495262.shtml
深度:中國向兄弟國推銷電子偵察飛機看一眼全知道2016.3.8 新浪軍事
電子偵察飛機一向以技術和資金密集而著名,也是各國保密最強的機型之一,因此國際市場上的電子偵察飛機基本上被西方國家所壟斷,並且價格昂貴,許多發展中國家可謂望機興嘆。
不過這種情況現在有了改變,中電集團下屬的四川廣漢特種飛機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向國際市場推出了偵察雄兵電子偵察飛機,它打破了國際市場上發達國家對於這種飛機的壟斷,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廉價、有效的電子偵察手段,讓發展中國家也擁有一定的電子/信號情報偵察能力。
偵察雄兵電子偵察飛機
從相關單位主頁可以看到,偵察騎兵電子偵察飛機採用了DA42MPP飛機為載機,DA42是奧地利鑽石飛機公司研製的一型活塞4座輕型多用途飛機,可以用於通用運輸、航測、搜索、救援等多種用途,DA42MPP是這種飛機的多用途改進,MPP意為多用途載機之意,它可以配備探測系統執行對地探測和監視任務,根據相關資料,已經有多個國家採用DA42MPP飛機用於偵察、監視與情報收集任務,其中還有英國皇家空軍,它曾經在伊拉克戰場上採用這種飛機,用於對地監視,並且還為部署在肯尼亞的英國陸軍訓練部隊執行情報、監視、目標搜索與偵察任務,通常一架飛機白天或者晚上將執行六個小時的任務。
奧地利鑽石飛機公司的DA42飛機
目前奧地利鑽石飛機公司已經與中電集團組成合資公司,在國內生產DA42飛機,根據相關新聞報導,國內生產的DA42系列飛機有可能配備奇瑞汽車公司生產的活塞發動機,因此公司的生產基地設在了安徽蕪湖,從中電蕪湖鑽石飛機公司的主頁來看,國內引進生產的DA42系列包括DA42MPP、DA42NP和DA20等多個型號。這樣就為國內自行改裝DA42MPP電子偵察飛機提供了物質基礎。
從中電廣漢特種飛機工程有限公司主頁介紹來看,偵察騎兵電子偵察飛機的載荷佈置在機頭,為此換裝了通用型機頭,此外還可以在機腹增加一個吊艙,以容納更多的電子偵察系統,機組人員包括1-2名飛行員和1名電子系統操縱人員,後排人員座奇椅將安裝一個多功能顯示台,上面有兩個多功能顯示器,用於顯示電子偵察系統獲得的圖像,此外飛機還可以配備數據鏈將電子偵察系統獲得的圖像,發送給地面指揮中心,偵察騎兵電子系統還可以配備其他的電子系統還包括:光電吊艙、多通道信號分析系統、衛星通信系統等。
美國民用發動機大修時間4000小時,軍用發動機大修時間1000~1200小時. 任何新發動機大修時間都是從短到長。AF-31開始的時候也是30小時。對知道航空史常識的人來說不值得大驚小怪。美國的F100也讓F15美軍飛機全部停飛好長時間。你們文人總覺得天上會掉餡餅,所以特別蠢
殲20用俄發動機屬無奈之舉渦扇10B終於補完課2016.2.29觀察者網
當年WS-10定型時是說"行了",結果是不行,而現在說是"就要行了“,是真的嗎?
就要行了?就是說還沒有行啊?港媒說我們的發動機壽命只有30小時?
信港媒的話,那麼多裝(2-300)太行的J10/11/16你偏偏看不到。 2012年技術突破後的太行WS-10B是一個可靠的發動機,首次翻新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小時。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中國式媒體監督 《謠言》 )
2016.2.25,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工信部今年的一個重點任務是啟動實施飛機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重大專項。
國務院出台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也提出十大重點工程,其中排名第三即為航空航天裝備。計劃要求突破高推重比、先進渦槳(軸)發動機及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技術,建立發動機自主發展工業體系。作為一個跨度十年的規劃,被列入重點突破工程的項目,有望獲得後續系列政策扶持。
回應
發動機有白菜價的一天就要到來了!
我在想,美帝只有這個東西先進了,如果我們白菜化了,美帝是不是真的什麼都沒有了?
制約中國發動機的關鍵問題是材料和製造工藝,也就是說航空發動機的“心髒病”解決也代表了中國工業體系的完全崛起
材料不過關,據說美國發動機大修時間達4000小時,國產發動機宣稱是150小時,實際僅有40~50小時
據說美國40000000000小時,國產1小時。
又來了,被打臉還不夠嗎?整天復制粘貼,與時俱進修改一下不會麼?40~50小時的發動機,能飛幾次?給你你要么?你當別人跟你一樣傻啊?
一個我初中聽到現在的據說,多少年了,在一些人的嘴裡竟然還有市場!能不能拜託你們用用腦子,更新一下知識褲,你的據說只能暴露你的淺薄。
中國一個飛行員飛行小時數一年250左右,就是差不多要換10次發動機,一個團24架不算替補隊員就是要換240次發動機。要是殲10就是要運240台,殲十一480台。呵呵不說能不能造那麼多。就是把這個運輸包下來絕對比順豐賺錢。
噴子肯定信的。30小時就要換的發動機根本出不了實驗室
80年代比較老的殲-6戰機WP-6發動機150小時才大修,這個人是胡說。
小伙子 發動機壽命 美歐的一般1500小時左右,俄製差些大概700小時左右 中國的……你懂
說實話純國產的目前至多飛行幾百小時(不包括仿俄羅斯的),黴國最好的發動機可以飛到上萬小時,不催不黑。
戰鬥機發動機在最大負荷試車在1500小時以上的才能用。而這1500小是在不檢修不維護的情況下。要是平常這樣飛一次維護一次,就是國產的也能飛上萬小時吧。米國的f22發動機真想它說的超負荷能飛上萬小時?你去說給啊3聽都不信!
上級宣布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領導任命組建工作進入實質性階段
2016-3-2晚間,成發科技、中航動力、中航動控相繼發布了內容相同的公告:上級機關宣布中央關於擬成立的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航發)董事長、黨組書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的任命。自此,中國航發的組建進入實質性階段,新組建成立的中國航發將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自2015年10月以來,中國航發的組建不斷推進。
2015.10.13晚間,中航動力、成發科技、中航動控分別公告,實控人中航工業告知,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安排,目前正制定中航工業下屬航空發動機相關企(事)業單位業務的重組整合方案,中航工業預計不再成為公司的實控人。據悉,相關資產涉及40多家單位,幾乎包括中國所有航空發動機相關研製單位,總資產達1100億元人民幣。
2016.1.19,彭博報導稱,相關航空發動機公司已經合併了價值1100億元的資產,另外還額外投資350億元。
航空發動機被譽為飛機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但卻是製約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軟肋”。目前,真正能生產先進航空發動機的只有美國、英國、法國等幾個國家。
中國所有的民航飛機發動機都依賴進口。2015.11.2總裝下線的國產大飛機C919,採用的LEAP-1C發動機,由法國斯奈克瑪公司與美國通用公司合資的CFM公司研製。2015.11.29,中國交付的首架投入商業運營的國產中短航程新型渦扇支線飛機ARJ21,使用了GE航空集團生產的CF34-10A發動機。
此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航空發動機氣動熱力國家實驗室主任陶智表示,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中國軍機發動機還有20-30年差距,民機發動機更處於起步階段。
此前,中航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曾表示,資金投入不足是製約航空發動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9年1月,國家專門成立中航商用航空發動機公司,成為中國大型客機發動機項目的總承製單位,並負責研製與C919飛機配套的長江CJ-1000A型發動機。林左鳴透露,中航工業彼時自籌了100億資金,推動發動機的研製。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列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中。報告提出,要實施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重大項目,加大國防科研和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建設力度。每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重點工程,後續都會獲得政策的有效落實。
太行,崑崙,秦嶺,還有啥,到底行不行?錢沒票花,獎沒少拿!
無地自容,三十年呀!人生又有幾個三十年?
完全贊同。還有,當年WS-10定型時是說"行了",結果是不行,而現在說是"就要行了“,是真的嗎?
就要行了?就是說還沒有行啊?港媒說我們的發動機壽命只有30小時?
信港媒的話,那麼多裝(2-300)太行的J10/11/16你偏偏看不到。
希望能盡快實現批量裝備
只等材料工藝有突破發動機功率就能繼續提高。
這才是正確的觀點!
伯傑:軍隊用處不大,民生才最重要。
原名伯古傑,去了個字就當人不知道了,就是雜狗一隻。
讓民企來搞,絕對比這群垃圾牛!
看看高考時期那成群的槍手?你們連文憑都是花錢買的,博士院士都是狗屎。人才絕對沒有,還發動機?別做夢了。軍官更是草包。
少放屁,民企不是什麼都行
哪個民營敢搞個新發動機?何況是自己的母親也敢噴!
說個簡單的吧,民航客機座椅,看起來容易吧,國家沒攔著民企不讓造這個吧,就算還沒國產客機你可以去當波音空客的供貨商吧,請問有民企做這個嗎?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2-29/doc-ifxpvysx1743631.shtml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殲-10戰機 由SU27到殲十一 蘇-35是雞肋? PLA四代機之爭 三代機大車拼 )
F-22正是運用其CIP主計算機實現“飛-火-推”一體,才獲得了強大的超機動性能。第三代雙餘度FADEC不僅讓F-22的F119發動機獲得了極高的可靠性,而且在任何情況下,其矢量推力都能夠起作用,實現了超機動。為了盡快實現四代機“飛-火-推”一體的設計理念,殲-20選擇採用99M1不得不說是無奈之舉。我國自行研發的“飛-火”一體在殲轟-7A上就已經實現了,而作為一款四代重型戰鬥機,必須為“飛-火-推”一體做好功課。殲-20要想在這方面追趕F-22,肯定不能靠等。
一種採用軸對稱矢量方案的殲-20模型
好在渦扇-10B的收工,標誌著我國航空發動機終於補完了這艱難的一課。從此之後,包括殲-11後續型號和殲-16等戰機,都將獲得一顆智能的“中國心”,同時還有14噸級的澎湃動力,怎能不讓人振奮?
而這對於還在等待渦扇-15的殲-20來說,更是好消息。為了練就“太行”,我們不惜犧牲殲-11B的進度,為的就是在下一代隱形重型戰鬥機上不再重複這一過程。實現“飛-火-推”一體化的殲-20後續型號,其飛行性能和戰鬥力都將獲得極大的提高。
一場長達數十年的補課,歷經數十年的辛酸,我們終於可以平靜地說一句:“中國航空發動機,就要行了。”(作者署名:胡樂其獨立軍事評論員 洪希伯軍事觀察者,旅港學人)
回應
贊一個!... 為國產航空發動機的每一次進步點贊歡呼!
中國航空牛!雖然我們航空發動機研製落後,但在沒有國家願意技術支持的情況下中國航空人沒有消極等待,而是迎著困難而上,終於攻克難關,可喜可賀。中國航空不要停下腳步,不斷進取,追趕世界先進,保衛國家安全。
這一課終於補上了!期待了幾十年。向軍工科研的人們致敬!
對於80年代、90年代的飛機來說,模擬電子技術或許是“夠用”了,加上蘇聯強大的整合能力,使得AL-31系列成為了一代經典。可是作為一種需要在21世紀使用的發動機,機械液壓+模擬電子控制系統不僅在系統性能上落後於FADEC,且增加了發動機的重量,對於控制一台“美系”發動機來說更是力不從心。我們現在說這些話是事後諸葛亮,當時卻是屬於“完全不知道自己竟然不知道”。這一來二去,“太行”竟然走了十多年的彎路。
99M1發動機上的FADEC部件
在等待“太行”逐步排除故障的同時,戰機的研發卻一刻不能停歇。為了“太行”能行,空軍選擇了讓殲-11B作出犧牲,但是其他戰機卻等不了。“太行”原本是配套殲-10的發動機,但是形勢逼迫,殲-10A不得選用AL-31FN,為此甚至不得不重新設計了部分機身,隨後的殲-10B/C系列也是一脈相承,使用改進後推力增加的42批次AL-31FN發動機——有一架殲-10B用“太行”進行了測試,但“太行”與殲-10的搭配並未持久。
更關鍵的是,新一代戰機是不能用原版AL-31湊合的!
FADEC對新一代戰機來說極其重要。三代機或許還能用老的發動機控制系統湊合,但是三代半和四代機卻需要“飛-火-推”一體的控制系統。舉個例子,印度SU-30MKI裝備的AL-31FP沒有配備FADEC系統,使得SU-30MKI僅採用了簡單的火推交聯技術。其戰鬥力比起SU-30MKK來說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改善,除了在航展上展出一些精心設計的超機動動作外,也就是騙騙印度人罷了。
裝備99M1(AL-31FM1)發動機的殲-20和殲-10C
而為了讓我國下一代戰機在國產發動機完善之前擁有FADEC系統和“飛-火-推”一體化的能力,中國對航空發動機的採購實行了“兩條腿”走路的方法。
蘇聯解體之後,原先的禮炮發動機製造廠獲得了投資並組建了研發部門,成立了禮炮聯合體。禮炮廠針對中國客戶的需求,對AL-31發動機進行了升級。新的99M1(AL-31FM1)發動機於2006年完成了國家測試,採用了КРД-99Ц數字電子控制系統,並使啟動機具備了3500米以上的高原啟動性能。量產的99M1發動機被批量運用在殲-10B/C戰鬥機上,在許多殲-20原型機的照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99M1型發動機的身影。
“'太行'行不行”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當年先是“'太行'不行”,接著倉促通過定型,然後又出現故障讓殲-11B等發動機,最後直到渦扇-10A才大批量裝備殲-11B和殲-11BS。對於航空發動機的這種不愉快,中國軍迷們早就是身經百戰見得多了。但對中國航空來說,這個舊傷疤依然太痛,筆者在此只是簡單回顧一下。
3級風扇+9級高壓壓氣機+1級高壓渦輪+2級低壓渦輪,太行和F110完全一致
不過在硬件上終於“行了”的渦扇-10A,還不算和西方先進大推力航發齊平,充其量是和AL-31F各有千秋。現在我們知道,帶FADEC的渦扇-10B才能說是一台完善的“太行”。那麼,當初咱們為什麼沒能搞出帶FADEC的航空發動機呢?
FADEC這堂課沒補上,是有歷史原因的。
上個世紀70年代起誕生了一批優秀的渦扇發動機,同時期歐美開始了FADEC的研製工作。前蘇聯雖然有了發動機,然而其電子工業水平並不能支撐起FADEC的研發。當時留里卡設計局開闢了一條“旁門左道”,使用模擬電子技術,為AL-31系列發動機開發出了機械液壓+模擬電子的混合控制系統。
印度的SU-30MKI,其矢量推力無法隨意控制,和SU-35S、F-22等飛機的超機動性能完全沒有可比性
渦扇-10發動機的技術源頭為美國的CFM-56發動機——這是一種以GE公司F101的核心機為基礎研製的民用發動機,之後又藉鑑AL-31F的控制技術,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太行”。然而航空發動機的逆向還原工作顯然比其他領域難上了許多。從紙面上看,“太行”是一款媲美美國F110的先進發動機(結構和核心機相同),然而現實中,它卻因此犯下了“心髒病”,讓國產戰鬥機多等了十多年,也讓中國軍迷們苦等了十多年。
由於“太行”的技術源頭CFM-56是美製民用發動機,中國自己則缺乏高性能渦扇發動機控制系統的研究經驗,在上世紀90年代大量引進和深度接觸俄製AL-31F發動機後,中國不得不採用了一種“土辦法”,就是把AL-31的控制系統移植到“太行”上面湊合。
殲20用俄發動機屬無奈之舉渦扇10B終於補完課2016.2.29觀察者網
劉永泉總師和他的年輕團隊完成了“14噸FADEC太行”的研製
本週,中俄兩國都傳出了新一代裝備升級的消息。首先是“十二五”兩機專項中的航空發動機取得重大進展,中航工業動力所劉永泉團隊完成了改進型“太行”的研製。歷經三十年艱難研製,“太行”終於可以說是“完全體”了。改進型“太行”比起老“太行”究竟有什麼根本性的改變?為什麼讓試飛員贊不絕口?
歷經艱難,“太行”終成“完全體”
渦扇-10“太行”發動機歷經了30年的艱苦研製,終於在這一刻算是圓滿收官了。完全體“太行”不僅把推力增加到了14~14.5噸,而且據中國航空報去年的報導,“太行”發動機改進型號也是在劉永泉團隊的帶領下,完成了全權限數字電子控制系統的研製。這一姍姍來遲的喜訊,讓中國邁入了航空發動機製造強國的大門。
FADEC系統是發動機的“大腦”FADEC系統是發動機的“大腦”
2001年使用“太行”進行試飛的領先試飛機,噴零件、空中停車,當時的渦扇-10光是硬件就困難重重2001年使用“太行”進行試飛的領先試飛機,噴零件、空中停車,當時的渦扇-10光是硬件就困難重重
2005.12.28太行通過了定型審查 2005.12.28太行通過了定型審查
然而出現了葉片斷裂等嚴重事故,2008年起,殲-11B和殲-11BS排隊等著太行,就有了這張著名的“菊花殘”…… 然而出現了葉片斷裂等嚴重事故,2008年起,殲-11B和殲-11BS排隊等著太行,就有了這張著名的“菊花殘”……
慢慢排除故障後,2010年1月,“太行”和殲-11B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慢慢排除故障後,2010年1月,“太行”和殲-11B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裝備“太行”的殲-16多用途戰鬥機裝備“太行”的殲-16多用途戰鬥機
渦扇-10A大批量裝備,終於行了渦扇-10A大批量裝備,終於行了
航空發動機的全權限數字電子控制系統(英文簡稱為FADEC),是指揮發動機的大腦。FADEC可以從發動機上的傳感器中獲取數據,對發動機進行一系列的複雜控制,如改變噴口面積、監控發動機狀態、診斷故障等等。FADEC不僅能夠大大提高飛機的飛行性能,而且減輕了發動機的重量,是目前歐美軍、民用航空發動機的標配。
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原因,中國軍工企業的國際化之路並不平坦。據英國《金融時報》1月21日報導,中國企業正試圖併購有著200多年曆史的世界級精煉鋼鑄、鍛件企業——英國謝菲爾德鍛造集團。由於該廠是軍用特種鋼的生產商之一,曾為英軍現役主力戰略核潛艇前衛級製造用來包裹核反應堆的壓力容器,英國朝野因此不斷傳出擔心洩密的質疑聲。
無獨有偶,據美國《國防》月刊網站2月19日報導,美國軍用工程機械的重要防務承包商特雷克斯公司在收到來自中聯重科的33億美元的收購要約後,美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也敦促本國政府“出於國家安全考量”阻止這一收購案。
連一家製造推土機和起重機的公司,美國高層都有人不願賣給中國企業,其對華敵視心理可謂根深蒂固。
回應
活塞,那不是落後技術嗎?現在有幾多飛機不是噴氣、渦噴、渦扇的?化大價錢買破爛。
要買就買:羅·羅,GE,普·惠三家的飛機發動機公司。
做夢,高端技術會賣你?你怎麼不說把洛克希德馬丁也買了。
買活塞能成功就是因為沒有太多威脅力!
俺們的公知大V噴子怎麼不去勸說美國高層人士推動自由經濟啊?
這說明什麼?說明商業運作並不是某些燈塔人士所說的自由
都是活塞發動機,最多也就是幫助無人機研發,歐美是不會賣渦扇發動機的。
彩虹無人機就是需要活塞發動機的,彩虹無人機的發動機功率只有美帝的一半不到,不買難道永遠都只有7/800公斤的負重麼?
現在有了汽車,就沒自行車賣了嗎?以後通用航空普及,你覺得是噴氣飛機普及多,還是私人螺旋槳普及的多?活塞飛機可以飛100不失速,200米草地就能落下去,噴氣的做得到嗎?
中國軍工巨頭海外爆買,買的不單是發動機公司,還買到了中國空軍未來。
如果這些都給民企就好了,民企的強大才是國家穩定支撐的基石。
普通民企哪有那麼多錢去收購啊?
錢是有的,不過民企進不了國內軍工業
在發動機領域只要你有技術還怕是民企?你看看這50年全球軍用發動機生產商基本就那幾家沒變過了...發動機領域已經不是可以用錢砸出來的了.../
民用的不需要?整點飛機軍民兩用的不行啊?多實惠的東西.
這次算終於知道放棄蘇式思維的路子了!贊!以後會發展一路順風的。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新翔龍與新概念無人機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中國併購(一) )
中國軍工巨頭海外爆買斥資上百億購多家發動機公司2016.2.27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刊文稱,以中航工業集團為代表的中國軍工業正掀起新一輪海外併購潮。外媒稱,中航工業發布官方消息,稱該集團在十二五期間共完成14宗海外併購,總額達149.5億元人民幣(約合23億美元)。該集團還說,這些併購為接下來5年其在國際市場進一步擴張“打下堅實基礎”。
據統計,從2009年至今,中航工業已先後併購了奧地利未來先進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FACC)、美國西銳公司、美國大陸航空活塞發動機公司、耐世特汽車系統公司、德國Thielert航空活塞發動機公司。海外併購使得集團海外收入激增。2011年,中航工業海外收入為431億元人民幣,2015年這一數字便增至753億元,增幅近75%。中航工業計劃在十三五期間繼續將併購目標鎖定在“發達國家”。
據悉,FACC是有著20年復合材料研製、生產經驗的企業,擁有空客、波音、龐巴迪等重要客戶。被中航工業收購後,FACC近水樓台先得月,順利成為國產首架自主知識產權支線噴氣客機ARJ-21的主零件供應商。
美國西銳(ciruus)公司則是全球領先的小型飛機製造商,其王牌產品SR-22(如圖所示)是全球最暢銷的輕型飛機,號稱“空中寶馬”。中航工業收購西銳,開創了中方併購歐美整機製造企業的先河。
通過海外併購,中航工業綜合實力迅速增強。據中航工業官網介紹,該集團2009年入選美國《財富》雜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426位,成為首家入選的中國軍工劇透。2015年,中航工業連續第7次躋身《財富》世界500強行列,排名已躍升至第159位。
2014年,中航工業總收入達到3940億元,年均增速近13%,2015年則有望達到約4350億元。殲-31“鶻鷹”隱身戰鬥機、FC-1“梟龍”戰鬥機、殲-10、L-15“獵鷹”高教機、L-7初教機、K-8基礎教練機、武直-10 、運-8、運-20以及太行、秦嶺、崑崙等發動機都是該集團的王牌產品。
外媒分析認為,海外併購除拓寬國際影響力外,還能幫助中國軍工企業擴大國際供應鏈、推動出口、獲得國外先進技術。比如SR-22所擁有的整機降落傘技術,可確保一旦飛機在空中出現故障,艙內人員不用跳傘,即可安然著陸。這一技術如果運用於軍用航空器上,或可大大提升戰時人員特別是滲透敵後的突擊隊員的生存機率。
中國一個飛行員飛行小時數一年250左右,就是差不多要換10次發動機,一個團24架不算替補隊員就是要換240次發動機。要是殲10就是要運240台,殲十一480台。呵呵不說能不能造那麼多。就是把這個運輸包下來絕對比順豐賺錢。
噴子肯定信的。30小時就要換的發動機根本出不了實驗室
30小時,你信嗎?如果發動機只能用30小時,軍隊肯定不會裝備的。
80年代比較老的殲-6戰機WP-6發動機150小時才大修,這個人是胡說。
說中國發動機比俄羅斯、歐洲、美國的差,我信;說只能用30個小時就要壞,這是純粹扯淡嘛
小伙子 發動機壽命 美歐的一般1500小時左右,俄製差些大概700小時左右 中國的……你懂
說實話純國產的目前至多飛行幾百小時(不包括仿俄羅斯的),黴國最好的發動機可以飛到上萬小時,不催不黑。
戰鬥機發動機在最大負荷試車在1500小時以上的才能用。而這1500小是在不檢修不維護的情況下。要是平常這樣飛一次維護一次,就是國產的也能飛上萬小時吧。米國的f22發動機真想它說的超負荷能飛上萬小時?你去說給啊3聽都不信!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WS-10性能優於AL—31F 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中國軍工 中國武器差因欠實戰? 2013年中國新艦數量世界第一 共軍質量何時世界第一? 中國軍力)
“航母殺手”還是“攪局者”
報導稱,即使對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宣傳的新型武器系統——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也就是所謂的“航母殺手”,外界仍存有質疑。毫無疑問,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是一種獨特的武器,是其他軍隊所沒有的。
報導稱,即使是這樣,東風-21D可能也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是一種偉大的“遊戲規則改變者”武器。(美國國家利益中心的亨利·卡齊亞尼斯將其稱之為“大型攪局者”,也許更準確些。)東風-21D需要尖端的偵察手段及指揮基礎設施來支持它,而且很可能只能在發動飽和攻擊的情況下發射。此外,該系統從未經過實際操作測試,它很可能易受反製手段的影響,比如乾擾措施。
所有的這些並不是說今天的解放軍仍是一隻“紙老虎”。中國肯定是在加強其軍事力量,而且還想繼續加強。
“中國威脅論”言過其實
報導稱,同樣重要的是,在我們分析這個問題時需保持洞察力,避免“跟風”。跟風在任何領域都存在,即使是在本應以事實說話的中國軍力評估的問題上。在過去25年裡,西方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力的評估已由上世紀90年代的“槍都打不准的一幫人”轉到21世紀頭10年中期的“中國威脅論”的嚴肅口吻。
報導稱,中國在西太平洋其實還並未獲得任何種類的真正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南中國海也還沒有變成“中國的內湖”。該地區其他國家一直在發展它們的軍事力量,特別是美國也一直在努力製衡中國日益上升的軍事實力。
回應
好神奇的港媒,現在造謠也不會造得這麼沒水準。
多發此類文章,就可把美國搞暈,讓小美分不清東南西北。
所以中國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
港媒,你還沒發言就知道你要說什麼
為了黑而黑,台沒有水平了吧
反動的人好多,一個十四億人口大國如今還能拿著手機上網亂噴是一個多麼幸福的時代呀
文章說了什麼呢?只有"不清楚",沒看到實戰,可能被干擾,網上聊天而已
你看,大夥兒一分析就知道這種低級媒體根本沒腦子。當然,對噴子而言,他們只能懂這種東西。缺乏養料,噴子就沒的噴了
港媒亞洲時報曝中國武器致命弱點:發動機用30小時就要更換
據香港亞洲時報在線2016.2.23發表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理查德·比青格的題為《中國不太棒的武器》的報導稱,在過去15到20年,中國一直在對其軍事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與升級。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2016年的戰鬥力要比1996年時強很多。由於數十年來齊心協力地努力和迅速增長的國防預算的支持,中國已經打造出一支新的軍事力量,在各個作戰空間的力量投放能力日益增強,尤其是在海上、外太空以及網絡作戰領域。
報導稱,但這並沒有使中國人民解放軍變得不可戰勝,也不意味著它已經成為一支21世紀的軍事力量。如果說一條鎖鏈的強度取決於它最脆弱的那一環,那麼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台戰爭機器仍有很多薄弱環節。事實上,某些弱點是廣為人知的。數十年來,中國一直在為能夠研發出一台能與西方或俄羅斯相媲美的航空噴氣發動機而努力。中國最好的發動機——渦扇-10發動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在研發中,但仍有缺陷。據報導,該發動機的動力不足,而且據說只能使用30小時就要更換。因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大多數現代軍機都在使用外國發動機,大部分是俄羅斯或烏克蘭的。
難以破解的發動機難題
報導稱,中國噴氣發動機存在的問題導致中國在其他武器開發領域遭遇挫折。中國的殲-20和殲-31戰鬥機——被稱為第5代戰機,與美國的F-22和F-35隱身戰機處於同等水平——就是由於缺乏強有力的發動機而導致它們不能擁有“超音速巡航能力”。這反過來又影響到該戰機的隱身性能,而這一性能本是這代戰機主要的優勢之一。
報導稱,實際上,一些西方分析人士對殲-20和殲-31戰鬥機在真正意義上能否被視為是“第5代戰機”表示異議。著名的航空專家理查德·阿布拉菲亞曾列出了第5代戰機的10大關鍵特徵,而他的結論是,殲-20戰機可能只具備2條。而據稱,中國空軍迄今為止似乎對採購殲-31戰鬥機(2014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殲-31戰機模型上標有FC-31的編號,表示該型機主要針對出口——本網注)還缺乏熱情。
講這些不是為了要錢,而是講清楚航空發動機產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離不開大量的投入,更依託於一國的總體科技經濟實力。換個角度看,航空發動機研製雖然費錢,但研製成果運用的時間也很長,不會花一大筆錢、幾年就過時。國際上,一些型號的航空發動機成型後三四十年還在用。
外媒2016.1.19中國將投資350億人民幣建航空發動機集團整合所有研製單位
(楨:另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楨2012-11-17補: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動輒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其實各形發動機、中國多已能生產,但未大量裝備、仍從俄進口之因有:1.可靠性不足。2.生產線不像實驗室未能量產。3.為與俄維持戰略關係。回想【圖博館2007-04-06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小引:綜觀共軍戰機所用引擎型號的種種猜想與爭議,牽涉到複雜的仿製、自製與外購等自己科技自主實力和外國(俄為主)軍政經的優勢及利益。 以共軍雙龍:梟龍J7MF和猛龍J-10所用引擎為例,就折衝於中俄間。當WS-13天山渦扇發動機(以名山和「渦扇」併音來代稱引擎,米格29原用引擎RD-33的國產改進型)研發出可供J7MF使用時,俄便也才願提供更佳的RD-93(單價350萬美元)。同理,當J-10所用引擎WS-10A太行發動機優於俄SU-27SK原用引擎AL-31F(單價250萬)時,俄又推銷J-11(俄在中生產的SU-27SKM)的AL-31FN。在此同時,WS-10的BCD型也在研發中,俄又傳出要提供五代機(即美四代機F22)所用引擎AL-31FNM1(它的向量噴口在滿功率以及加力推力的狀態下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給中國。
所謂中國進口蘇-35是為借機引進117S發動機這個說法。117S實際就是AL-41F-1S,屬於AL-31F系列的升級版,和殲-10所用的AL-31FN相比,最大推力分別為14200公斤和12500公斤。相比之下,WS-10A最大推力13200公斤,俄T-50的117(AL-41F)推力在15700公斤以上,未來計畫18000公斤(J-20所用WS-15推重比在10:1以上,推力在18018000以上)。另一方面,按照中國引進蘇-35的時間表,獲得117S的時間也和中國四代機研製進度配不上。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WS-10性能優於AL—31F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發動機/飛行原理 )
那請問中巴FC-1為何還進口俄羅斯的發動機呢!?
巴早就引進RD-93大修線,如果換上WS-13,除了重新引進大修線,還要對FC-1梟龍機身,線控等一系列進行改裝,而小巴恰恰沒錢,當然不換。有錢,還不如等幾年直接上FC-31/殲-31更實際
發動機是說換就能換的麼,你當是CPU呢。尺寸重量推力輸出曲線有一點點改變都必須重新設計結構改飛控吹風洞,開什麼玩笑。改進氣道,機頭角度變了,導致整個氣動佈局變了,等於把原來的氣動外形推倒重來,還得重新吹風洞從新試飛,航電也改了,幾乎從新設計一架飛機。
2015年迪拜航展期間,中方人員表示,殲-31目前配備了兩台WS-13,而非之前的俄製RD-93。
簡氏:2014年初,解放軍共有殲-10A和雙座殲-10B共計220架,據估計,這個數字將在2020年達到400架次。
殲10B立項時候,有源相控陣/太行還沒成熟,現在殲10C應該就是換發後的殲10B。
簡氏:由於中國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發展速度快,於是成飛迅速在殲-10B基礎上研製了殲-10C型。成飛目前每年殲-10也就是數十架,所以殲-10B可能只有10架左右,此後成飛已經轉產殲-10C。
殲-16/11D和殲-10C一樣,配備的是FWS-10B,它的性能優於AL-31FN,加裝了AESA,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的PL-12改進型超視距空空導彈,完全可以對抗法售印AESA+流星空空導彈的陣風.(楨:FWS-10B正式配備殲-16/11D/10C,但還要經過一系列的試飛,對發動機本身的性能和發動機與戰鬥機之間的匹配進行實際驗證,另外飛機裝備部隊之後還要經過實際應用的考核)。
中航2015-8-3稱花再大代價也買不來先進航空發動機: 航空發動機的研製究竟難在哪兒?航空發動機是經典力學在工程應用上逼近極限的一門技術,本身俱有超常的難度。具體說來,航空發動機是為飛行器提供動力的熱力機械,需要在高溫、高壓、高速旋轉的條件下工作,對研製的要求很高。...為何需要那麼多錢?根據統計,過去50年,美國投入航空發動機預研經費就超過1000億美元。裝備美國第四代飛機F22的F119發動機,從最初的部件研究到具備完全作戰能力歷經32年,其中僅驗證機研製和原型機研製共投入31億美元。...這麼多錢用在哪兒?航空發動機研製,必須藉助大量的經驗數據,這些數據只能靠自己試驗獲得,也要消耗大量物資和能源。...個別試驗是不是可以省略?我國在航空發動機研製過程中也曾想走捷徑,省去一些試驗不做或做的次數少一些,但最後產品技術問題集中暴露,還得補充投資做試驗,而且耽誤了項目的總體推進。...
國產大推力發動機FWS-10B“太行”試驗成功“十二五”研製目標實現
《中國航空報》2016-02-22發布了一篇文章《鑄國防空疆之重器——記中航工業發動機研究院、動力所總設計師劉永泉》。觀察者網軍事觀察員指出,依照試驗成功的節點時間來判斷,該型發動機應該為FWS-10B型“太行”改進型發動機。以下為文章全文:.........
回應
雖然早就裝備部隊了,但是仍然普遍使用之後經過考驗說明發動機可靠性過關,這才公開宣布。
美國發動機大修時間4000小時,俄羅斯400小時,太行號稱150小時,實際只有40小時。要不是這樣,何至於這麼多年了還不得不採購俄製戰機局面,包括現在。這類明顯好大喜功報導少一點為好。
太行定型十年了,至今都未能大量使用,也不知這次能否有實質突破.
殲10/11裝的2-300台太行讓你吃了?
太行A早在2012年太行發動機的問題解決後就開始裝備在殲十一上了,軍事演習和空中戰備值班的太行殲十一都用了4年了,你還說這種話你有多無知啊!現在這新聞說的是改進版的太行B啊,你好好看清楚新聞好不?
那請問為何還進口俄羅斯的發動機呢!?
因為發動機是消耗品,而以前買過毛子飛機。殲十一在2002年就開始仿製蘇27了,而太行在2005年才研製出來,2012年前的太行發動機問題太多了沒法使用,所以殲十和殲十一都要靠AL-31,2012年技術突破後的太行是一個可靠的發動機,首次翻新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小時。
美國民用發動機大修時間4000小時,軍用發動機大修時間1000~1200小時. 任何新發動機大修時間都是從短到長。AF-31開始的時候也是30小時。對知道航空史常識的人來說不值得大驚小怪。美國的F100也讓F15美軍飛機全部停飛好長時間。你們文人總覺得天上會掉餡餅,所以特別蠢
說他是文人?太抬舉他了
各位各位,樓上這類品種,只適合兩種方式應對,一是都別搭理他,自然沉底無人接話茬是對這類品種最大的傷害。實在有人忍不住想說上幾句,誰和他較真誰就輸了,順著他說就是了,如上所述,40小時400小時4000小時的差距,原來美超中百倍!美帝威武!霸權穩固!中國爛透了這幾天就崩潰,更無力威脅美帝的地位,狗兒們速去準備慶賀便是了,哈哈。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巴鐵空軍不要WS13發動機?獵鷹高教等來中國心2016.2.23 新浪軍事
貴發所目前主要擔負兩個型號的研製,FWS-13渦扇中推和FWS-17中小推力發動機,前者是為JF-17/FC-1配套,無加力型為利劍無人作戰飛機配套,後者是JL-10的發動機,從新聞的描述來看,應該是FWS-17渦扇發動機(非加力型),從貴發所冀國鋒同志的先進事蹟我們可以知道FWS-13目前並不是國家重點型號,“冀國鋒在貴發所某重點型號中等推力的渦扇發動機研製項目中承擔主任設計師的職責”並且巴基斯坦空軍已經決定JF-17在前兩批生產之中繼續使用RD-93渦扇發動機,利劍的設計定型也需要時日,所以FWS-13現在量產沒有太大的意義,對於貴發也沒有太大的幫助。
相比較之下FWS-17則重要的多,冀國鋒同志的事蹟就提到“作為配裝高級教練機的某渦扇發動機是我國的重點型號,其研製是貴發所未來的生命工程之一” ,可以看到國家已經將FWS-17列為重點型號發動機,因此它的研製對於貴發所可謂至關重要,從目前來看,JL-10已經獲得國內外用戶的訂貨,即將批量生產,僅中國空軍的裝備可能就有數百架之多,還有海航、出口的飛機,這樣配套發動機加上備份的數量可能超過千部,目前貴發所量產的發動機主要是WP-13渦噴發動機,這型發動機停產已經是遲早的事情,所以對於貴發所乃至貴航來說,需要這樣一型發動機才能保持企業的運轉,所以才會有FWS-17是“貴發所生命工程”的說法。
...........
回應
WS13畢竟是J31的配套動力,重要性非常的高!小編沒必要睜眼說瞎話!
巴基斯坦早就引進rd發動機大修線,如果換上ws13,除了重新引進大修線,還要就因發動機,對梟龍機身,線控等一系列進行改裝,而小巴恰恰沒錢,當然不換。有錢,還不如等幾年直接上fc31更實際
出口歐洲國家奧地利 造汽車的奇瑞也玩起了航空發動機2016-02-19
近日,奇瑞、奧地利Austro Engine公司和中電科蕪湖鑽石航空發動機公司三方在奧地利維也納簽署協議。奇瑞將為開發一款AEC 2.0升高壓共軌航空基礎發動機,用以取代Austro Engine原有的AE300航空發動機,並分別搭載在的DA40/DA42小型飛機上。
鑽石DA40採用2.0升渦漿發動機,最大功率99千瓦,是單發固定翼飛機,可供4人乘坐,單價290萬元;DA42採用Thielert Centurion.1.7升柴油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1650公斤,最大功率約為99千瓦,荷載4人,350萬元。
AE300是一款四缸2.0升發動機使用柴油燃料,123千瓦最大功率。而AEC 2.0,最大功率為102千瓦,最大扭矩182牛米。發動機動力基本持平,而生產成本上更具優勢。
奇瑞AEC系列已有汽柴油多達15款機型,排量覆蓋了從0.8升到2.0升,其中SQR477F、2.0TGDI(缸內直噴渦輪增壓汽油發動機)和1.6DVVT(雙連續可變氣門正時技術)等5款連續5年榮獲國內“十佳發動機”稱號。憑藉良好的產品可靠性,奇瑞發動機還走出國門,出口到美國、意大利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市場。
回應
前兩年奇瑞給人的感覺是快黃了,這兩個感覺好像翻身了,它是怎麼做到的。
奇瑞就跟華為一樣走技術路線,但營銷短板。給國內其他幾個車企水完了。
1、這台柴油機應該是渦輪增壓機,不是自然吸氣。2、奇瑞的發動機還是可以,我的1.8在經常地板油、轉速經常上紅線、時常2檔95/3檔140的情況下跑了12萬多公里,發動機無任何故障,衰減也很小。3、這飛機還是太貴了,造價有40萬怎麼也用不了吧?等著咱們白菜它。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中國車的虛實 兩岸車市 各國車市 )
巴鐵拒為梟龍換渦扇13遭打臉,俄專家這句話令其醒悟!2016-01-26
在近日舉行的巴林航空展上,印度首次派出了國產LCA光輝戰鬥機參展,並進行了飛行展示。印度軍工航空企業自信的認為,LCA將會對梟龍戰鬥機的預想市場構成強有力的競爭。雖然雄心不小,但是美俄對印度這兩款孕期長達30年的輕型戰鬥機並不看好。
美專家認為,印度研發的光輝是世界航空史上有史以來最差勁的戰鬥機項目之一。與梟龍相比該機在很多領域都已過時和低劣。光輝據稱有57種缺陷,印度空軍飛行員家屬也聯名抵制空軍裝備這款所謂的自主戰鬥機。
俄羅斯專家稱,與LCA 相比,梟龍已經有了很長的生產時間且數量較大。也許,這款機型要更加完善,從技術角度看操作可能更方便些。不管其技術性能怎樣,LCA都不能對梟龍形成完全意義上的競爭。印度在此機型出口上或可取得若干成績,但這種成績僅能在梟龍無法進入的市場上獲得。
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在對媒體發表的關於梟龍和LCA的市場競爭缺陷時指出,印度的LCA基本稱不上是國產戰鬥機,大量的西方機載設備和最關鍵的發動機,將會在外銷時受到美歐限制。同時中巴的梟龍也有致命的發動機依賴缺陷。卡申指出,因裝有俄產RD93發動機,俄也不會允許梟龍進入對俄方武器出口相當重要的市場。
軍事評論員高峰指出,俄專家的話應該令巴鐵空軍幡然醒悟,因為在前段時間,巴鐵空軍還堅決拒絕了中航為其梟龍換裝中國產渦扇13發動機的建議,並聲稱要在其國內建俄RD93的大修廠。毫無疑問的是,在巴基斯坦之外和美國的傳統軍售框架之外,都是俄戰鬥機的優勢競爭市場。因此梟龍要想真正放量外銷,只有使用中國發動機一條路可走。
印度還在籌謀用LCA與中巴梟龍競爭,俄專家的最後結論很好的應了中國一句成語,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卡申稱,自2014年年底開始,盧布已經貶值兩倍多,這樣,出口價格會更加低廉。LCA和梟龍的銷售,與其說是它們之間要進行競爭,還不如說是在與俄米格-29相抗衡。但要知道,後者不僅價格上比中、印戰機便宜,而且性能要更加優越。
不過俄不要對自己過於自信。中巴的梟龍/JF-17 Block 2版本正式上線了,中國為其增加了空中加油能力,同時還整合了多種更先進的對陸對空打擊武器。只要計劃換裝的渦扇13性能穩定,那麼梟龍外銷就不存在任何瓶頸,而且國發的使用也會降低梟龍的綜合成本,使之更具競爭優勢。
另一款廣受關注的中國戰機則是巴基斯坦航空聯合體和中國成都飛機公司聯合開發的殲F-17“雷電”戰機,殲F-17性能優良且較為靈活,價格優勢(1500-2500萬美元)是其主要賣點。殲F-17出口戰略的重要性在於,為中國戰鬥機走向海外市場開路:購買殲F-17的國家可能會考慮採購中國更為昂貴的先進型殲-31戰機以及其他產品。2015年,巴已使中國贏得了僅次於美俄的世界第三大戰機出口國地位。
跟美軍比中國武器為什麼醜到爆?2016-02-11
一些軍迷總是抱怨為什麼中國的武器裝備總是看起來很土不時髦呢?軍事專家雷澤先生稱,現代武器裝備的生產製造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工業能力的體現,這個工業能力一方面體現在基礎的硬實力上,比如製造和生產工藝能力,這方面比如戰鬥機的外部蒙皮,上世紀60年代生產的戰鬥機大多外表生產工藝粗糙,鉚釘一排排的,很難看。
我國當時生產的戰鬥機還沒有空優塗裝這個概念,大多數戰鬥機要么是銀色,要么是白色和綠色混合塗裝,所以看起來有點凌亂和另類。但到了21世紀,中國的工業能力已經今非昔比,最新出現的殲20戰鬥機表面生產工藝優秀,與美軍F-22和F-35戰鬥機比較起來,並不差。
雷澤認為,一些軍迷之所以覺得中國武器裝備的外形顯得“土氣不好看”,實際上一方面與我軍塗裝體係有關,另一方面,在工業生產製造領域,還有一個工業設計和工業品外形設計的軟實力,需要我們繼續加油努力。另一方面,土還是不土,好看還是不好看,這是個人喜好,不能當作統一標準。
我軍新一代的戰鬥機都已經使用了新型空優灰色塗裝,有利於在天空中對肉眼的隱蔽效果,同時,我軍的艦艇塗裝已經開始逐漸與美軍等先進國家接軌,逐漸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武器塗裝這個事情是觀念、理念和工業思維的表現,需要逐步提高。
不過,一些軍事愛好者認為,中國武器的塗裝其實是很漂亮的,很有中國特色,他們甚至“自嘲外表不土就沒戰鬥力”和“外表不土戰鬥力渣五”,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漂亮帥氣的中國兵器來到世人面前。
殲十裝太行不僅僅是太行“行了”,透過這個事實證明的是中國的發動機開始牛了。全球能研發大推(有叫“重推”的)只有三個國家,這是我們最應該自豪的!
太行的背後是中國經濟走向高含金量,製造業產業升級高大上的標誌,太行的技術進步促進的是整個中國製造業技術進步,太行技術的開枝散葉促進的是整個中國的技術進步,她的背後是大飛機、大艦船,是能源、電力、動力的大進步。
日驚呼:西方完全低估了中國速度 2016-02-04
中國軍用飛機發動機不出8年將超越英法俄的發動機。
其實對於中國,你基本可以下一個論斷,那就是往後至少三十年各個方面基本上是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不足之處肯定會有,但總體面是向上變好的
有證據表明,近年來,中國已在殲-15艦載機、殲-20和殲-31隱形戰鬥機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中國自主研發戰機引擎所面臨的問題也是眾所周知。英國路透社近期發表文章稱,未來20年,中國將花費3000億美元來進行民用和軍用航空發動機項目研發。另據《華盛頓時報》此前報導,鑑於中國自製發動機存在的可靠性問題,最早要到2022年,中國才有可能自主生產殲-20和殲-31隱形戰機所用的引擎。
過去的20年裡,中國的飛機設計師們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只不過是稍微縮小了與世界飛機製造大國的技術差距。不能製造高質量的噴氣發動機仍是中國航空製造業的軟肋。
目前中國最先進的發動機是WS10A,但由於穩定性差,現在主要用在雙發的J11系列上面使用。配備有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公司WS-10A的殲-10B原型機最初出現在2011年的7月份。但是,由於殲-10B目前缺乏適應這一動力裝置(WS-10A)的能力,該型戰機仍將使用與殲-10A一樣的俄羅斯土星AL-31FN渦扇發動機(楨:FWS-10B正式配備殲-10C)。簡氏透露:2014年初,解放軍共有殲-10A和雙座殲-10B戰機共計220架,據估計,這個數字將在2020年達到400架次。
2015年迪拜航展期間,中方人員還表示,殲-31戰機目前配備了兩台國產發動機,而非之前的俄製RD-93。美國媒體認為,對於那些遭受美國武器禁運或者買不起F-35的國家而言,殲-31“鶻鷹”是第一款可購買的同類戰機。中國方面想把“鶻鷹”定位成F-35的競爭對手,據美媒透露,該戰機的潛在客戶可能是巴基斯坦和伊朗。
“太行”版殲-10C更加霸氣,中國航空發動機開始牛了! 2016-02-10
殲-10C是殲-10的改裝版,是戰鬥轟炸機型。最近有報導稱殲-10C首次配備FWS-10B渦扇發動機試飛成功,這表明國產渦扇發動機取得了長足進展。
在此之前FWS-10發動機已經配備在殲-11B上面,而此次殲-10C配備的FWS-10B,與FWS-10相比,它增加了發動機推力,換裝了FADEC系統,戰術技術指標進一步增強,國產戰鬥機正在逐漸擺脫對進口發動機的依賴。
殲-10C可攜帶4噸以上的彈藥,還裝配了一種發射精確制導彈藥的目標指示吊艙。這種中國設計的吊艙與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的“利坦寧(Litening)”吊艙類似,而美軍戰機使用的的吊艙就是利坦寧吊艙的後續版本。
J10C裝備有更為先進的雷達設備,其雷達擁有較J10雷達更大的探測距離並具有同時跟踪12個目標,並打擊其中威脅最大的6個目標的能力。其駕駛艙設置了更先進的國產衍射平顯。此外J10C除了裝備有較為先進的PL12中矩空空導彈外還將裝備更為先進的PL-13遠程空空導彈,而這種導彈具有反預警機的能力。加裝了激光制導吊艙的J10C,還能發射多種激光制導炸彈,進一步提高了戰機的對地精確打擊能力。
J10C與J10在外觀上具有較大區別,其採用了更為成熟的進氣道設計,原來因為加裝更大推力發動機而額外設計的六骨加強筋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為流線型的設計。除了進氣道以外,J10C與J10外觀上的最大區別就在於,J10C也如同F16E一樣加裝了類似“駝背隼”的兩個特大號副油箱。對此美方並不驚訝,美方認為J10戰機的設計成功就在於其完全消化吸收了F16戰機的優點,所以J10C採用與F16E類似設計來加大航程的做法並不意外。J10戰機的綜合性能已超過了F16A/B,而J10C戰機的性能則要超過美國現役主力戰機之一的F16的所有型號。但美方也認為,由於J10戰機的發動機尚要依靠俄方,所以J10C也只能採用俄方的AL-31FN的最新改進型發動機。不過最近曝光的一組照片顯示,殲-10C裝備了國產太行發動機——渦扇10!
FWS-10B正式配備殲-10C還要經過一系列的試飛,對發動機本身的性能和發動機與戰鬥機之間的匹配進行實際驗證,另外飛機裝備部隊之後還要經過實際應用的考核,也就是FWS- 10B的考驗才真正開始,另外考慮到國產作戰飛機的改進,空重增加,FWS-10B的推力雖然有所增加,但是距離空軍的要求還是有差距,需要繼續提高發動機推力,以便進一步增強國產作戰飛機的戰術技術指標。
中國殲16為霹靂13導彈而生,200公里外輕鬆擊落美日戰機 2016-02-13
近期中國互聯網軍事論壇出現了最新式殲16殲轟機入役塗裝照片。據消息人士稱,首批24架部署在空軍8師22團,其中16架已經交付使用。國外空軍裝備專家稱,殲-16具有對空對地攻擊能力。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並識別目標的相關信息。
殲16最大特點是具備遠距離超視距攻擊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與殲轟7比較殲16的機體更大,最大載彈量12噸,可以發射鷹擊62和鷹擊83空對艦導彈。殲16裝備了國產的“太行”渦扇10發動機。殲16性能與美國F-15E戰鬥機相當。
殲16是中國基於蘇27和蘇30平台的最新改進型。在多個關鍵技術領域獲得突破。有分析認為,AESA具有與多目標作戰的能力,並可以識別出目標的相關資料。 據稱,這一項目是中國獨立創新設計、開發製造先進戰機,在技術上超過蘇34,甚至是最終趕上美國的一個重要步驟。
殲16的電光瞄準系統(EOTS)這是一個高性能的、輕型多功能係統。 它包括一個第3代凝視型前視紅外(FLIR)。這個FLIR可以在更遠的防區外距離上對目標進行精確的探測和識別。EOTS還具有高分辨率成像、自動跟踪、紅外搜索和跟踪、激光指示;測距和激光點跟踪功能。
俄媒稱,與殲轟7相比較,殲16的機體更大,可以發射鷹擊62和鷹擊83空對艦導彈。此外,從網上流傳的照片可以看出,殲16裝備了國產的“太行”渦扇10發動機。
殲16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可與多目標作戰,性能類似韓國F-15K戰轟機。那麼大量裝備F15E的美日空軍是如何看待和評價殲16戰鬥機呢? 日媒引軍事專家的分析稱,殲16與F15E相比,掛載能力各有所長。F15E機身兩側的保形油箱,每個有三個前後排列的重載掛架,能掛大量炸彈,但因為每側翼下僅有一個重載掛架,大型導彈卻掛不了多少;而殲16翼下掛架多,機身下縱向空間充裕,特別擅長掛導彈。 一架殲16就形同一個小型導彈庫,一共是12個武器外掛點,最大的載彈量可達12噸,既可掛在各類空地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來打擊地面目標,又可以掛載鷹擊83和鷹擊62反艦導彈來攻擊海上目標,同時還可以掛載霹靂9、霹靂13等空空導彈與敵機進行空中較量。
這篇報導可以看到貴發2015年實現了一機首飛,一機立項,這兩個可能都是FWS-17發動機,前者是FWS-17的非加力型,而後者是FWS-17加力型,分別用於JL-10的高教型和先導教練型,在此前的新聞報導之中,可以知道FWS-17是配套中國空軍JL-10的新型渦扇發動機,是國家重點型號,貴發所將其看做“生命工程”,它在2011年投入研製,在2013年當年完成發圖和零部件製造,完成首部發動機的試制以及地面試車,2015年完成地面試車考核,通過飛行前規定試驗,從報導來看FWS-17成功的完成了首飛,為最終的設計定型鋪平了道路。
新聞報導之中的一機立項,可能是配套JL-10先導教練型的FWS-17加力型,它是在FWS-17非加力型的基礎上加裝了加力燃燒室,加力推力提高到4.2噸左右,FWS-17加力型在2014年開始研製,當年完成發圖,首部發動機試制,2015年完成地面試車,投入正式研製,這樣就意味著JL-10發展艦載型有了動力方面的基礎。
眾所周知,艦載機要求較好的推重比,以便具備較好的加速和爬升性能,另外要求具備較好的低空低速性能,以便於飛行員能夠從狹窄的航母甲起降,從目前來看,中國海軍航空兵缺乏這樣的教練機,恐怕不得不要使用殲-15S雙座艦載殲擊機帶進行飛行員訓練,眾所周知,對於殲-15S這樣的三代雙座殲擊機來說,其戰術技術指標較好,配備有先進的航空電子系統和機載武器,可以執行作戰任務,如果用於起降這樣一些簡單的科目會造成較大的浪費,這個情況上讓人想起上世紀90年代,中國空軍缺少先進高級教練機,不得不大面積使用蘇-27UBK訓練三代機飛行員,從而造成蘇-27UBK飛行小時快速消耗。
從相關新聞報導和資料來看,JL-10採用了大邊長翼加電傳操縱系統設計,具備較好的低空、低速性能,可以更好的訓練第3、4代作戰飛機飛行員,它的最大可用角度可以達到30度,最小著陸接地速度只有210公里,JL-10正常起飛重量為6800公斤,即使考慮到改裝艦載機需要增加重量,那麼以接近8.5噸的總推力,JL-10艦載機具備超過1的推重比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因此JL-10具備較好的潛力,另外空軍和海軍共同採用JL-10,還有助於提高後勤方面通用性,降低後勤保障方面的難度、成本和費用。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2-05/doc-ifxpfhzk8977661.shtml
L15戰機為何要用國產渦扇發動機要準備上航母2016.2.5 新浪軍事
中國空軍已經裝備JL-10教練機(代號L-15)
配備加力發動機的JL-10
山鷹教練機配備的WP-13FC渦噴發動機
近日網上出現了中航工業貴發所的文章,文章提到貴發所未來將圍繞無人機、艦載機兩個方向進行發展。
有人認為這個艦載機可能是指山鷹艦載教練機,將換裝國產FWS-13渦扇發動機,筆者覺得可能性並不大,更可能的是FWS-17的艦載型,這表明L -15有可能成為中國航母的艦載教練機。
山鷹教練機目前採用的是WP-13FC渦噴發動機,根據世界航空發動機手冊,它加力推力6500公斤左右,中間狀態油耗0.99公斤,進氣道空流量66公斤/秒,長度4.6米,直徑0.9米,幹質量1.13噸,而國產FWS-13渦扇發動機是參照俄羅斯RD-93渦扇發動機研製的,後者最大推力8500公斤左右,中間狀態油耗0.78,進氣道空氣流量77公斤/秒,長度4.2米,直徑1米左右,幹質量1.09噸。
從這些對比我們可以看出,FWS-13的主要戰術指標顯然要比WP-13FC要好的多,如果山鷹換裝FWS-13各方面性能會有很大的提高,特別是航程、留空時間、機動、爬升等方面性能,不過FWS-10在尺寸、直徑等方面與WP-13FC存在較大的區別,空氣流量也要大於後者,有消息說FWS-13對RD-33的風扇進行了改進,加大了空氣流量,提高渦輪前溫度,從而達到增加推力的目標,因此FWS-13的空氣流量應該比RD-33還要高,僅發動機幹質量接近,這樣山鷹換裝FWS-13需要對飛機結構進行較大的改動,並且改進之後的飛機與FC-1定位衝突,在空軍對山鷹為過渡機的情況之下,很難相信空軍會下這個決心給山鷹換發,而海軍航空兵恐怕也不會為了艦載教練機而專門研製一個型號。
不過從文章來看,其中一機具備鑑定條件來看,應該是FWS-13已經進入設計鑑定階段,即將完成研製,由於是參照國外原準機研製,所以這裡用的是鑑定而不是設計定型,成發的FWS-18因為是仿製D-30KP,所以新聞報導也用了鑑定試飛而不是定型試飛。
太行我軍自己都不願意用,難道非要面子把飛行員生命當兒戲嗎?
殲10/11裝的2-300台太行讓你吃了?
航空發動機和園珠筆頭之類的,需要真材實料和真功夫才行的,你以為靠搞點流氓軟件或者山寨點什麼就能成功嗎?
噴子怎麼噴中國也改變不了中國用30年走完西方200年的路。圓珠筆頭,不是中國研製不出來,是產業化,規模經濟問題...高鐵,中國砸10萬億,現在世界前三,未來前景一片廣闊,政治經濟軍事報酬豐厚。圓珠筆行業砸錢進去有必要嗎?全球化生產,美國波音是自產自足的嗎?一架737美國祇組裝,通過研發費用收入和後期保養收入,這難道不和中國高鐵一樣?還有軍用領域,由於不考慮報酬,中國高新技術已經是世界領先。航發那塊,你怎麼唱衰也沒用,太行,僅次於英法,跟毛子持平,美國領先,但美國領先世界的何止只有航發那塊,法國M88和美國差距多少?
"中國用30年走完西方200年的路"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當說道我們的文明時,就說我們有5000年的歷史,當別人指出我們的不足時,就強調...你怎麼不說西方才用200年就走完我們5000年的路呢。
講人文歷史的話,我們中國有5000年曆史。講真正的科技發展史,的確是從新中國成立以後才開始發展的,這樣說有錯有矛盾嗎?
發動機應該交給華為,只需要200億,按照華為的管理體系、激勵方法、創新模式,獲得的成果一定遠遠大於國企。國企根本不是乾事的地方。就這體制砸3萬億再過100年中國也不會真正的強大起來
兩彈一星、飛船、核潛艇,不是國企造的嗎?
兩彈一星在最艱苦的年代研發出來,說明技術不是有錢就可以買來的
國企是不行,可華為也不可能。
看了有些人的評論,感覺英才輩出啊,又是採用華為的末位淘汰制,又是體制問題等等,我問一下請問蘇聯是什麼體制?世界又有多少個國家能造發動機?能造發動機的國家體制都是一樣?人云亦云。得出這種結論不覺得浮淺廉價嗎?!
美俄戰後集中了最好的科學家,不惜血本的投入。我們如果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估計現在還跟大清差不多,大家都在掙快錢,沒人搞研發,人心浮躁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蘇-35是雞肋? 中國軍工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中國製造業 中國山寨經濟 )
中國將建航空發動機集團整合所有研製單位投資350億 中國證券網訊據外媒2016.1.19報導,知情人士稱,中國最快本月將宣布成立國家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將分散在相關公司的航空發動機業務整合注入該集團。據悉,相關資產涉及40多家單位,幾乎包括中國所有航空發動機相關研製單位,總資產達1100億元人民幣。此外,中國政府和包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在內的多家國有企業還將再向新成立的公司合計投資約350億元人民幣,中航工業預計不再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中航稱花再大代價也買不來先進航空發動機2015-8-3 航空發動機的研製究竟難在哪兒?航空發動機是經典力學在工程應用上逼近極限的一門技術,本身俱有超常的難度。具體說來,航空發動機是為飛行器提供動力的熱力機械,需要在高溫、高壓、高速旋轉的條件下工作,對研製的要求很高。...為何需要那麼多錢?根據統計,過去50年,美國投入航空發動機預研經費就超過1000億美元。裝備美國第四代飛機F22的F119發動機,從最初的部件研究到具備完全作戰能力歷經32年,其中僅驗證機研製和原型機研製共投入31億美元。...這麼多錢用在哪兒?航空發動機研製,必須藉助大量的經驗數據,這些數據只能靠自己試驗獲得,也要消耗大量物資和能源。...個別試驗是不是可以省略?我國在航空發動機研製過程中也曾想走捷徑,省去一些試驗不做或做的次數少一些,但最後產品技術問題集中暴露,還得補充投資做試驗,而且耽誤了項目的總體推進。...講這些不是為了要錢,而是講清楚航空發動機產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離不開大量的投入,更依託於一國的總體科技經濟實力。換個角度看,航空發動機研製雖然費錢,但研製成果運用的時間也很長,不會花一大筆錢、幾年就過時。國際上,一些型號的航空發動機成型後三四十年還在用。
回應
F-35不開加力沒法超音速巡航
西方被打臉的還不夠多嗎?中國有膽量上j20就有信心搞出四代發動機,用不了多久四代航發必將出現。美國人不是預測我們的四代機要到2020年以後才能出驗證機嗎?結果如何呢?
英媒完全在胡說八道,再過在10左右,中國完全能夠生產出能和英美媲美的航空發動機
英國人還說大陸吃不起茶葉蛋,你們信不信
(楨:另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楨2012-11-17補: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動輒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其實各形發動機、中國多已能生產,但未大量裝備、仍從俄進口之因有:1.可靠性不足。2.生產線不像實驗室未能量產。3.為與俄維持戰略關係。回想【圖博館2007-04-06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小引:綜觀共軍戰機所用引擎型號的種種猜想與爭議,牽涉到複雜的仿製、自製與外購等自己科技自主實力和外國(俄為主)軍政經的優勢及利益。 以共軍雙龍:梟龍J7MF和猛龍J10所用引擎為例,就折衝於中俄間。當WS13天山渦扇發動機(以名山和「渦扇」併音來代稱引擎,米格29原用引擎RD33的國產改進型)研發出可供J7MF使用時,俄便也才願提供更佳的RD93。雖然J7MF可用自製引擎還包括渦噴WP13FⅡ、渦噴14昆侖發動機、甚至渦扇9秦嶺發動機(依此,中巴合作FC1所用引擎,即使俄在印度抗議下,仍會提供RD93,其因是FC1不只有中國引擎可用,法、以等國也想搶食。) 同理,當J10所用引擎WS10A太行發動機優於俄SU27SK原用引擎AL31F時,俄又推銷J11(俄在中生產的SU27SKM)的AL31FN。在此同時,WS10的BCD型也在研發中,俄又傳出要提供五代機(即美四代機F22)所用引擎AL31FNM1(它的向量噴口在滿功率以及加力推力的狀態下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給中國。
所謂中國進口蘇-35是為借機引進117S發動機這個說法。117S實際就是AL-41F-1S,屬於AL-31F系列的升級版,和殲-10所用的AL-31FN相比,最大推力分別為14200公斤和12500公斤。相比之下,WS10A最大推力13200公斤,俄T-50的117(AL-41F)推力在15700公斤以上(未來計畫18000公斤)。另一方面,按照中國引進蘇-35的時間表,獲得117S的時間也和中國四代機研製進度配不上。
根據申銀萬國的報告,WS10各型號的參數如下:
型號 推力 生產日期
WS-10A 132kN 2005年
WS-10B 135kN 2008年
WS-10C 100kN 2008年
WS-10D 120kN 2008年(定型)
WS-10G 155kN 2009年
WS-10H 125kN 2010-2012年
WS10與裝備F15、F16的F100類似,屬於推重比在7:1至9:1之間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其下一代發動機據傳聞應為類似F22推重比在10:1以上,推力在180千牛以上的渦扇-15。
英媒稱中國發動機需30年才能堪用 砸3000億美元(楨:?) 2016.1.30環球網
據英國路透社網站1月28日報導,中國在過去30年建立了強大的戰爭機器,讓中國的戰機足以和西方的戰鬥機在戰爭中抗衡,但是倫敦的國際戰略研究所的軍事航空部門的高級研究員們卻認為,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的聯合技術、普惠、通用電氣、羅-羅等公司。
文章稱,由於發動機問題,中國的殲20和殲31戰機不能像它們的競爭對手F22和F35(楨:?)一樣進行超音速巡航,或者在不使用加力的時候進行超音速飛行。它們只有進行加力飛行的時候才能逃離雷達的偵測。而居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表示,中國戰鬥機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可靠性的問題。
文章稱據中國軍事專家表示,由於發動機技術的不成熟,中國戰機不能達到和美國戰機一樣的表現,而中國戰機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和美國戰機在南海產生更多的接觸,但中國戰機在亞洲一些具有主權爭議的領海上空和美日戰機相比處於劣勢。
文章稱,有消息人士表示,中國戰鬥機發動機的開發在這幾年毫無疑問處於優先的狀態,估計中國在未來20年將花費3000億美元來進行民用和軍用航空發動機項目研發。有消息稱中國已經聘請一些外國工程師和前空軍人員來進行發動機的研發工作。在未來的20至30年的時間裡,中國所做的工作和投入可以讓中國擁有可行的軍用發動機。
中國的戰鬥機製造歷史緣於20世紀50年代,從仿製俄羅斯戰機開始,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研發本土戰鬥機。目前中國最先進的發動機是WS10A,從1980年代末開發以來,據稱已有超過250台WS10被裝備到殲10和殲11上(新浪军事出鞘2015.4.29公开 J11D/J16已换太行300架)。但該發動機不能產生足夠的推力(楨:?),而且維修週期短。中國試圖改進WS10A,但可靠性一直是重要的問題。為了填補這個缺口,中國已經進口不少俄羅斯發動機,包括購買24架蘇35——目前俄羅斯最先進的現役戰鬥機,安裝先進的發動機。
中國將建航空發動機集團整合所有研製單位投資350億
中國證券網訊據外媒2016.1.19報導,知情人士稱,中國最快本月將宣布成立國家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將分散在相關公司的航空發動機業務整合注入該集團。
據悉,相關資產涉及40多家單位,幾乎包括中國所有航空發動機相關研製單位,總資產達1100億元人民幣。
此外,中國政府和包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在內的多家國有企業還將再向新成立的公司合計投資約350億元,中航工業預計不再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回應
在說大話!今天這個突破明天那個領先世界,諷刺這種情況有錯嗎?
科學技術有這麼多領域,突破幾個有什麼奇怪的?倒是現在整體還不如人,突破幾個當然要宣傳。以後整體趕上了,也就沒什麼稀奇了。
研發先進發動機,你以為是像你在說大話吹氣那麼容易呢?要那麼容易美俄何必技術封鎖?
說風涼話那就是外人;中國就是這個現狀,很落後,但是是中國人都很努力,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天一天都在進步
什麼成就,你到說說看,投入多少?有多少成果?
流浪恆星A:中國足球也投了不少錢哦,至於結果嘛·
轉移話題嗎
但是發動機領域的成就只有你這種流浪狗睜眼瞎看不見,還有狗糧夠不夠過年
歸根到底是用人用錢的製度有問題!
大力宣傳增加人在這方面的積極性,沒什麼不好,長遠來看很有利於發現,至於這個被個別小人利用,是可恨,但不能看見一個蒼蠅就說整個房間就是蟻穴,狗洞,太偏激了!
國家發動機應該交給華為公司,只需要200億,按照華為的管理體系、激勵方法、創新模式,獲得的成果一定遠遠大於國企。國企根本不是乾事的地方。
兩彈一星、飛船、核潛艇,不是國企造的嗎?
國企是不行,可華為也不可能嘛,隔行如隔山。
西方意外:曝光為何殲31首飛敢直接用國產發動機 2015-12-15
據了解,由於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沒有生產和研製一款堪用的中等推力發動機,所以外國媒體始終認為,中國在殲-31戰鬥機上,是使用俄製RD-33發動機進行首飛的,而且加拿大媒體還接著這個事情嘲笑中國戰鬥機的發動機十分落後,雜誌的主編平可夫甚至認為正是因為中國戰鬥機使用了俄製RD-33發動機,所以殲-31“鶻鷹”隱身戰鬥機在珠海航展表演時冒出陣陣黑煙。
不過,我國戰鬥機真的就是使用了俄製發動機嗎?來,讓我們看看中國科技人員是怎麼打臉的。近日,一篇來自中國媒體的新聞報導,讓國內外軍事媒體“震驚”,因為,這篇報導首次證實殲-31首飛時,使用的是100%國產的渦扇-13發動機。這篇文章稱,“2010年,韓冬作為型號常務副總設計師先後主持多個型號發動機的研製工作。其中1型發動機配裝某型四代飛機於2012年成功實現首飛,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同時研製兩種四代作戰飛機的國家。”
驚喜還不僅僅如此,在另外幾篇公開報導的新聞中,還首次曝光了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公司研製的S3-2型技術驗證機。
據了解,如果說渦扇-13是我國在俄製RD-33/93基礎上,研製的第三代中等推力發動機的話,那麼S3-2則是我國面向21世紀研製的第四代高性能中等推力發動機的一個開端,其技術水准直接瞄準了當今世界最強的兩款中推——歐洲的EJ200和美國的F414EPE發動機。
據資料顯示,我國正在研製的S3-2是一台雙轉子、加力式帶矢量噴管的渦輪風扇發動機,其最大推力在10至12噸之間,比渦扇-13發動機提高了近45%,推重比達到9至10一級。
由三級風扇、七級高壓壓氣機、雙層壁短環形燃燒室、單級高壓渦輪、單級低壓渦輪和全權限數控系統組成,請注意這裡的軸對稱矢量噴管技術,這是只有美俄才掌握的四代戰鬥機關鍵核心技術。
中推已成為各國的主要動力,美國海軍的F-18和歐洲的颱風、陣風都使用中推,而且僅RD-33已隨米格-29出口到20多個國家,隨著不斷的改進改型及新的應用領域,它們都將要繼續服役至2030年左右。
中國不可能永遠都使用外國人的發動機,目前,我國需配裝中推的在役和在研的飛機有FC-1、殲-31、高空長航時無人偵察機、隱身無人攻擊機等等。通過完成S3-2,我們將逐漸替代進口並逐步淘汰國產同類型發動機。
另詳參【圖博館】: 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事實上,2004年,當時關係良好的俄烏在航空發動機方面還有很多合作,俄“禮炮”工廠為了給雅克-130發動機配套,從馬達西奇方面引進了AI-222-25發動機的生產線,但至今生產此型發動機時仍要用到馬達西奇公司提供的零件。事實上,雖然目前烏俄羅斯已反目,但馬達西奇2015年仍有67%的產品出售給俄,而且該公司由很大一部分股權掌握在俄手中。由於蘇聯時代軍工產業佈局設計的“心機”,除了俄之外沒有一個加盟共和國有獨立生產大型武器裝備的能力,因此雖然烏俄勢不兩立,但對於國內各軍工廠商與俄“暗通款曲”卻只能開一眼閉一眼,否則就只能眼看著它們倒閉。
但俄目前正在努力減少對烏生產的武器裝備零部件的依賴,儘管在艦船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方面還有很多困難,但未來的趨勢對於馬達西奇並不樂觀。
在這種情況下,向中國出口AI-222-25F對於馬達西奇公司就變得非常重要。但現在岷山日益完善,計劃安裝AI-222-25F的L-15未來可能換裝岷山。在最新的裝備AI-222-25F的L-15 06架原型機上,已經安裝了相控陣雷達,可以用於先導空戰訓練,也可作為輕型多用途戰鬥機用,很適合替換中國空軍目前還大量裝備的殲-7戰鬥機。而且向委內瑞拉出口L-15的時候也確定了要出售一部分LIFT型(先導戰鬥訓練型,也就是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的型號),顯然這種飛機未來在國際市場上也可能打出一片天。現在烏方面比原定時間晚了3年交付,就導致中國可能在大量生產L-15時選用岷山,而不再大量採購AI-222-25F。或許,這才是烏克蘭官員感到焦慮的主要原因。
回應-新浪軍事
中國連一個汽車的發動機都沒有像樣的更不用說大飛機的大發動機,這點不用裝模做樣。
你語言都不通,也敢出來嚷嚷,不看報導聽途說就亂喳喳,丟人嗎?
觀察者網的報導符合事實
另詳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補給艦 中國L-15教練機堪比台軍經國號?
回應
我們買技術,付硬通貨,有什麼好感謝的,你街上扔垃圾了,感謝過環衛工人嗎,寫標題的人腦子進水了
你去買美國核潛艇啊,看人家賣麼?你以為有錢就行?那也得人家賣給你。
美帝如爛到烏克蘭那屌樣,F22也得賣。
弱國就是弱國,做什麼都得靠別人,
敢問兄台哪國人士?
他是夜郎國
烏克蘭專家:中國航空發動機想突破還得靠烏方技術 2015-12-14 觀察者網
英國《簡氏》12月10日報導稱,近期他們採訪了與中國合作關係密切的烏克蘭專家,他們稱,中國航空工業在發動機領域仍受到技術瓶頸的困擾,仍需依賴烏克蘭技術和採購俄羅斯發動機部件。他們舉例說,中國展示的L-15教練機就使用了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生產的AI-222-25發動機。軍事評論員認為,從文章內容看來,這種說法更像是這家老牌軍火掮客媒體對烏克蘭專家言論的故意曲解。
關於岷山是仿製AI-222-25F的說法,顯然不准確。AI-222-25F最大推力為4118公斤力,而岷山的推力達到4700公斤力。兩者間顯然有區別,並非簡單仿製。
岷山是在中航工業渦輪院研發的10公斤流量級核心機基礎上,派生髮展的一型雙轉子加力型渦扇發動機。而研製岷山的主要出發點就是AI-222-25F研製嚴重延誤。根據中烏計劃,AI-222-25F應該在2012年開始交付,2015年完成全部交付。AI-222-25F目前只交付了很少數量,運用在L-15原型機上。
從具體技術水平來看,岷山的渦輪葉片採用了較為先進的葉片設計,從外形上來看,AI-222-25F和岷山也有較明顯的區別,說岷山不是中國的自主設計,顯然不正確。據相關國內消息人士指出,岷山運用了一些AI-222-25F的技術,但該發動機從一開始就是國內自主設計的,絕非AI-222的仿製型,其未來發展潛力會更大。
另一方面,說馬達西奇和進步設計局是蘇聯時代存活至今唯一有完整設計生產能力的發動機聯合企業,就更是有些自我吹噓之嫌。
中國為何自信建4萬噸航母補給艦謝烏克蘭幫忙2015-12-09 新浪軍事
根據媒體的最新報導,我國正在建造排水量達到4萬噸的超大型補給艦。該型補給艦即901型補給艦,將用於為航母編隊提供補給。901型補給艦一旦服役,我國航母巡遊遠洋將擁有充分的後勤保障。
在建造901型補給艦之前,我國自行建造的最大補給艦是903型補給艦。這種補給艦現役4艘,計劃總共建造8艘。其中,903型補給艦的排水量為2.5萬噸,903A型的排水量為2.3萬噸。即便是以903型補給艦作為參照,我國的901型補給艦也要比它大40%左右。從2萬多噸實現到4萬噸的飛躍,其中的困難不言而喻。然而實際上,中國海軍現役的最大補給艦並不是903型,而是一艘從烏克蘭購買的補給艦。這艘補給艦的代號為908型,現在舷號為“青海湖”號。“青海湖”號的排水量達到了3.7萬噸。
“青海湖”號補給艦的前身是蘇聯的一艘商船,蘇聯海軍原本是要將它用作航母編隊的艦隊補給艦的。後來由於蘇聯解體,烏克蘭繼承了這艘船。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專家組張文德等人通過實地考察後,向上級呈報了購買這艘船的請求。
“青海湖”號服役後,為我國海軍的許多遠洋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後勤保障。另一方面,它也使我國獲得使用航母編隊大型補給艦的實際經驗。這些經驗反過來又為我國設計補給艦提供了許多藉鑑。有趣的是,903型補給艦就是由建議從烏克蘭購買”青海湖“號的張文德擔任總師的。通過這一事實,大家可以看出”青海湖“號對我國的補給艦事業的意義了吧。
”青海湖“號補給艦雖然噸位比較大,但航速比較低,只有16節。這種航速是無法跟上我國航母編隊的其他艦艇的。因此,我國並沒有完全照搬”青海湖“號的設計,而是結合自己的經驗,重新設計一款新的補給艦。但另一方面,在”青海湖“號上積累的經驗,自然也被用於新艦的設計之上。
從媒體透露的照片來看,901型補給艦的總體佈局更類似於903型補給艦,和“青海湖”號有著重要的區別,這些都是長期經驗積累的結果,也體現了我國對航母編隊補給艦的多年理解。可以預見的是,為了適應航母編隊的作戰需求,901型補給艦的航速將有所提升。這表明動力方面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而我國船舶發動機的發展,同烏克蘭的技術幫助也是分不開的。
其實,“青海湖”號還有一艘姐妹艦,這艘艦是印度海軍從烏克蘭購買的,其舷號為A 58,該船的排水量為35900噸。
中國版蘇35明年得首批4架 比國產戰機強湊合用2015-11-19 新浪軍事
今日,俄羅斯和中國簽署了供應24架多功能戰機蘇-35的最大軍機合同,交易額達20億美元。
目前中國空軍購買俄羅斯35戰機只能有一個解釋,中國現有的三代機對付不了美、日的三代機,特別是它們的升級版。美日的F-15升級版已經達到三代半的水準。而中國的殲-20戰機即使在2017年服役,但是生產數量的不足。那怕不是我們對俄羅斯蘇35戰機並很滿意,但總比自己的強點吧,湊合著用吧。
俄羅斯軍工技術部門對中國有戒心是正常的,大國之間皆是如此,但說戒心很重則不然,中俄之間的合作其實非常廣泛。如果說俄羅斯對中國戒心很重,那俄羅斯對美國豈不是恨之入骨了?對歐洲豈不是欲除之而後快了?相比之下,和中國關係已經很融洽了。
回應
我认为苏35的引进已经很难说是由于飞机某一个组件大大超越我国现有水平了,包括发动机。拿来借鉴的意思肯定有,但是更多的是政治考量而不是技术考量.
依靠别人临时应急可以理解,一辈子依靠别人就令人费解了?航空发动机为什么长期搞不上去,甚至拿着样本几十年都造不了可真应该反思了。
中國這腐敗體制能出什麼東西,看看一汽二汽自主就知道了。
唉,看到這就知道你要上台,也是個貪官。
小编这水平。117s发动机对中国来说意义不大,太行发动机脱胎于对通用f110的模仿,整体设计理念比al31f要先进的多,燃气室循环结构跟以al31f为基础的117s有着天壤之别,唯一可借鉴的是向量发动机的转动结构但这个并不难。另外117s发动机的可靠性也是比较差的,设计寿命4000小时,但在实际使用中只达到了800小时左右,安装在t50上也发生了三次事故。另外su35的无源相控阵雷达,相比国内已经装备的有源扫描相控阵雷达已落后。总体上来讲su35s并不是一款先进的飞机。个人认为su35的引进一个是弥补国内战机产量的不足,另一个原因是促进中俄政治友谊,仅此而已,小编把su35看得太高了。
要是产量不足只买24架?摆明了就是套俄国佬发动机技术去的。
这逗逼一看就知道是军盲,你知道中国的歼十一年才产几架。你以为战斗机是生产线上的普通产品出模么?现在中国又要产j15又要生产j11b d基本上超出了中国航空界的生产效率,等型号淘汰老旧无用的su27sk,这24架能成立两个中队部署两个军区。只是象征性的购买兼顾缓解产量的不足.
一口氣研12種發動機 中國航發以後不看別人臉色 2015-11-17
長期以來,中國自行研製的各類型航空飛行器好像都在跟心髒病作鬥爭,一方面一系列新型作戰飛機橫空出世,另一方面中國研製的多款主力戰鬥機和飛行器還在使用俄製發動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例如目前已經列裝的270多架殲-10,採用俄製AL-31FN發動機,最新的殲-10B採用俄製AL-31FN-M1改進型,運20使用的俄製D30,梟龍和利劍隱身無人機使用的RD-33等等。
不過,中國顯然不可能永遠使用國外發動機,近日,美國多家雜誌稱,中國正在同時推進12款發動機的研製,這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航空發動機發展計劃。
第四代大推力發動機——渦扇-15已經完成地面台測試和地面高空台測試,即將進行飛行台測試階段。為國產大飛機研製的長江-1000發動機已經取得關鍵性突破。
為運20飛機配套的渦扇-20發動機已隨伊爾76高空台試飛升空,渦扇-20生產線已經落戶西安紅旗廠,並開始加緊施工。
推比達到9級的中等推力發動機獲得立項,9800kgf級S3-2型技術驗證機已經開始進行核心機測試,推比為12級的某四代發動機已進入預先研究計劃。
為殲10B和殲11D上進行試飛的渦扇-10正在進行定型試飛,為梟龍和鶻鷹研製的渦扇-13發動機已經裝機試飛。此外,渦軸-10、渦軸-11、渦軸-16等一系列直升機發動機已全面推進研製工作。
除了具體項目上的獲得進展之外,中國發動機相關生產製造和材料應用技術也開始獲得大量成果,2011年,太行發動機核渦扇-13發動機的FGH96和FGH97專用粉末盤設計定型。2013年至2015年,中國先後完成多款高性能擠壓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可以自行製造高性能發動機葉片和渦輪盤等等。
殲11D讓俄寢食難安:再不降價蘇35賣不出去 2015-11-17
總體上來說,殲-11D戰鬥機和蘇-35戰鬥機各有優勢和劣勢,殲-11D在飛機的隱身性能、複合材料應用比例和數字傳動方面也要優於蘇-35,但蘇-35裝備有117S發動機和更加優化的飛控系統,在動力和飛行控制方面,要強於殲-11D戰鬥機。因此,殲-11D的出現與蘇-35並不矛盾,我國重型戰鬥機缺口很大,大批飛機已經急需替換,僅靠自己生產顯然難以替換上述飛機,所以購買蘇-35也是一種解決方案。
不過,蘇-35購買案如果繼續拖延,中方很有可能放棄,因為中國不可能無限期等待俄羅斯讓步,蘇35也不是非買不可,殲-11D的出現告訴俄若再不降價,蘇-35出口中國的希望將越來愈渺茫。
考慮到中國目前有大批運-8/運-9改造而來的高新系列特種用途飛機,而後者的噸位與C-919基本相同,飛行性能則遠遠遜色,C-919改造而來的各種平台無疑將會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唯一的不足,在於C-919級別的飛機仍然無法滿足中國空軍對空中加油機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國空軍的主力加油機仍舊是數量有限的轟油-6可輸送油量僅有18.5噸,在各國空中加油機中幾乎墊底。而由伊爾-76改進而來的伊爾-78加油機雖然可輸送油量超過100噸,但運輸機改造的空中加油機運輸效率低,並非加油機的最好選擇。C-919雖然擁有與主流空中加油機一樣的客機構型,但由於體量問題,C-919改進的空中加油機可輸送油量依然只有20噸左右。對中國空軍而言,合適的加油機應該是與A-330/波音-777同級別的遠程大型加油機。
然而A-330也好,波音-777也好,推力30噸級別的大型渦扇發動機幾乎是標準配置,這一級別的發動機目前只有英美可以生產,連前蘇聯研製的最大推力發動機D-18T也只能達到23.5噸推力。中國如果想要靠推力15噸級別的發動機實現空中加油機的夢想,只能製造類似空客A-340一樣的四發飛機(A-340正是空客為了規避大推力發動機風險,使用成熟的CFM56系列發動機研製的遠程寬體客機),但正如A-340遇到的問題一樣,四台發動機油耗過高,而多台發動機帶來的可靠性優勢也被其同時帶來的繁重維護工作所掩蓋。
當然,對於軍用飛機而言,這樣的局限並非不可承受,不過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更大推力的渦扇發動機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雖然國產大型客機發動機驗證機的研製工作已經全面展開,但對於中國航空工業而言,製造性能合格的推力15噸級別渦扇發動機仍是一個艱鉅的任務。這種情況下,推力達到30噸的超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研發,必然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鉅的過程。
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5_11_02_339683_2.shtml
LEAP由2級高壓渦輪驅動的10級特高增壓比的高壓壓氣機,其總壓比高達50,遠超現在的CFM-56大約25左右的水平;高壓渦輪中葉片釆用第三代三維氣動設計的葉型,具有先進的氣體動力學特性,採用了高性能的材料與先進冷卻技術。
低壓渦輪採用了新一代三維氣動設計。低壓渦輪轉子葉片使用了先進的耐高溫、重量輕的鈦鋁金屬間化合物材料。低壓渦輪導向器葉片的材料為陶瓷基複合材料(CMC),其質量僅為傳統材料的1/2甚至更輕,但可以耐1200℃以上的高溫,且無需冷卻,易於加工。LEAP的燃料室採用了第二代雙環預混旋流器燃燒室,它在啟動和慢車狀態只向外腔供油,這個時候氣流速度低、油氣比高、燃燒時間長,所以具備啟動時間快、不容易熄火、排放小等特點,其他狀態下向兩個腔同時供油,燃油燃燒效率更高,火焰溫度更低,燃燒室出口溫度場也更均勻,污染物排放更低。
LEAP-1比現有的CFM-56燃油消耗可減少16%,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減少16%,氮氧化物排放量不足其60%,且更為安靜。
目前LEAP三個型號,A320NEO的LEAP-1A,B737MAX的LEAP-1B,C-919的LEAP-1C。
本是同根生的另一種選擇
在國際上,使用一款先進的發動機核心機,分別研製戰鬥機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運輸機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是一種效費比極高的做法。太行的核心機在美國更是先後衍生出B-1B轟炸機用的F101、F-14/F-16戰鬥機用的F110和多型客機用的CFM56三型發動機。考慮到CFM56的核心機與美製F101/F110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相同,中國隨後便在此核心機基礎上研發了太行WS10渦扇發動機。利太行核心機開發一款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供大飛機使用,一來可以有效縮短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研製週期,二來基於太行的大涵道比發動機技術水平要比俄製D-30KP-2系列領先10年左右,各項性能也全面超越D-30KP-2/WS-18A。
正在進行空中試飛的WS-20發動機(左起第二台),外界認為它與SF-A發動機高度相似
還需更強動力
可以肯定,包括WS-18A和WS-20在內的兩型大飛機發動機的試驗進度都相對順利,運-20的正式量產型也有望採用上述發動機。
WS18A的主要裝機對像是轟-6K和伊爾-76,而WS-20除了配備運- 20,儘管WS-20發動機在故障率和油耗等經濟性指標上仍將落後於LEAP-1C,但對於軍用平台而言,這些問題都還可以克服。
施洋:誰來推動C919——中國大飛機動力系統的不同選擇2015-11-02
說道國產大飛機動力,國人最熟悉的就是目前裝備在國產轟-6K戰略轟炸機和運-20大型運輸機原型機上的D-30KP-2發動機。D-30KP-2長5700毫米,進氣機匣直徑1560毫米,總重2668千克,使用3級軸流式風扇、11級軸流式高壓壓氣機、12個火焰筒組成的環形燃燒室、2級軸流式冷卻低壓渦輪和4級不冷卻低壓渦輪,總增壓比20,空氣流量269千克/秒,最大加力推力125千牛,推重比4.79,翻修壽命3000小時。
2005年,中俄簽約,以10億美元購買34架伊爾-76運輸機和3架伊爾-78加油機,結果預收貨款的俄羅斯卻將這筆錢用於伊爾-76生產線的搬遷,隨後以物價上漲為由拒絕交貨。作為補償,2009年,俄向中國出售55台D-30KP-2,2011年又出售了184台,總計239台。這些發動機為國產軍用大飛機的誕生和服役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而作為一個追求穩妥發展的工業大國,中國對這款發動機進行國產化也早就在考慮之中。
今年年初,中航工業成都發動機稱,WS-18A發動機自成功交付試飛單位以來,歷時80天,在完成地面裝機、測試改裝和科研試飛等工作後,圓滿完成整個試飛工作。根據照片看,試飛中的WS-18A在尺寸上與伊爾-76原裝的D-30KP -2相當接近。
由於D-30KP-2技術不算先進,中國仿製該發動機難度較低,進度也非常順利。不過D-30KP-2技術有限。一方面,該機的涵道比僅有2.42,夠不上當代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4的下限;另一方面,該機多達11級的高壓壓氣機使得發動機的支撐系統非常複雜,重量也因此上升。此外,由於該機誕生較早以至於沒有運用當代主流的數字化設備,大量的機械傳動部件和舊式結構不僅增加了發動機重量,也不利於故障的檢修和排除。
如果說作為軍用發動機該機還有運用自由的優勢,那麼作為民航客機發動機時,該機噪音大、油耗高、壽命短、推力有限的缺點便暴露無遺。
目前下線的C-919使用的原型機是CFM研製的LEAP-1C發動機。LEAP-1是美國通用電氣與法國SNECMA(賽峰集團)合資建立的CFM國際公司在CFM56的基礎上研製的新一代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用於新一代150-200座級單通道客機,這個級別的客機之中80%左右使用了CFM56渦扇發動機。其銷量達到20000部,飛行小時超過5億小時。而LEAP-1系列燃油經濟性上提高15%,大幅度降低發動機的排放及噪聲,以適應新世紀客機的要求。
高層強音:中國製造自己的大飛機
只要中國開始製造自己的大飛機(包括運輸機),西方輿論就開始冷嘲熱諷。當1999年中國推新舟60(MA60)50座級雙發渦槳支線客機,被西方媒體貶低為極其危險;麥道公司在《財富》雜誌上坦承如果不扳倒運十,美國飛機就不好打入中國;C919更是遭到貶損,航空業內最有影響力的《航空周刊》刊載文章認為,中國商飛工程師、中層經理人和管理者根本沒有商用飛機的製造經驗,斷言幾乎看不到中國商飛會將其中程商用飛機C919送上天的希望。
黃皮白心:是自主研發嗎?
國內一些人質疑C919是黃皮白心,說中國祇是自己設計了圖紙和做了個機殼,機載關鍵系統包括發動機、航電系統都是採購別國的,並得出結論:明明是組裝貨而吹噓成自主研發,與運8、運10相比沒有任何值得自豪之處。客觀地說....
後發製人:兩大競爭對手率先換“心”
2010年,C919樣機於珠海航展首次亮相。兩大飛機製造公司看到C919的設計遠遠超過737和A320時嚇了一跳,比如,C919機載新一代發動機LEAP-X1C,機身使用複合材料,將比B737和A320具有優勢。特別是飛機減重14%、減阻5%、減噪10個分貝、污染排放物減少50%、油耗下降12%-15%。
之後,兩家公司立即做出反應,在很短的時間內為這兩款老機型更換發動機,而且波音選的與C919相同的發動機。業內專家向記者透露,波音和空客不換機身和機翼是因為沈沒成本太高,如果換發動機、機身和機翼,大概需要100億美元。2010年12月空客宣布用10億美元換LEAP-X1C發動機,A320的航程增加到950公里,節省燃油15%。
十年為期:邁入航空製造業強國
首批國產ARJ21飛機預計年底交付成都航空,是我國自行研製的中、短航程新型渦扇支線飛機;而今C919下線,正在準備首飛,未來還有更大的驚喜,據俄媒報導,中國商飛正在於俄合作研製寬體客機,這款能與B787和A350媲美的飛機,有望在下一個十年實現首飛。
再過20年,中國航空製造業或將實現歷史性的跨越,中國大飛機翱翔天際的日子並不遙遠。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sdbd/20151102/005923645634.shtml
相關新聞
習近平9.24訪美:波音簽300架380億美元訂單 中國建完工中心
波音中國設交付廠不涉客機核心技術
英媒稱波音空客決戰中國市場C919大飛機任重道遠
中俄將簽署遠程大型客機合作協議不與C919競爭
中國已研C929大飛機用國產發動機欲取代波音777
陸迎梅克爾10.30下單採購空巴170億歐元
國產大飛機C919今日下線訂單超500架2015-11-02世紀經濟報導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製造業發生歷史性的巨變,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生產國,結束了美國長達一個多世紀工業國領袖的歷史。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比重16.9%,而2014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佔世界比重25%。今日的中國,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超過220多種,製造成品出口額位列世界第一,工業產值與製造業產值已經是美國的1.23倍和1.4倍。在220多項工業產品中,製造業有眾多耀眼的數據:
汽車產量超過世界總產量的25%;
船舶產量佔世界總量的41.9%;
工程機械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43%;
計算機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8%;
手機產量超過世界總產量的70%;
彩電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50%;
冰箱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5%;
空調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80%
……
中國已經完成載人航天與太空對接和蛟龍入海;我們生產了世界一半以上的鋼鐵;發電量佔世界總量的22%,躍居世界第一;中國高速鐵路總里程已經達到1.8萬公里,佔世界總量的60%以上;每年新裝備的戰鬥機、軍艦、坦克數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們卻不能生產大型民用飛機!
為何在世界諸多工業強國中,只有美國和歐盟國家兩大經濟體能夠製造民用大型飛機?一組對比數字給出問題的答案。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數據,2014年美國航空航天產業佔國民經濟總量比重為0.73%,占美國出口額的7.82%;而中國航空航天產業僅佔GDP的0.05%,出口占0.22 %。
過去的30年,在中國大手筆購買飛機的同時,輸送給波音與空客的美元無以計數(B737為5000萬,B787為2.25億,A380為2.95億)。到2014年,中國引進1500多架波音;空客有1080架。中國排位飛機購買市場的世界第三,位於美國和歐盟之後,是波音和空客在本土以外最大的買家。
在這場航空製造業較量的遊戲中,要么勇敢地進入兩大製造商長期壟斷的市場,要么將花更多的錢購買飛機。根據空客預測,未來20年,中國新增飛機總數為5363架,其中包括單通道飛機3567架 、雙通道飛機1477架、超大型飛機319架。據波音的估算,未來的20年裡,中國的航空公司還需購買2300架價值2000億美元的飛機。
不得不承受的延期
貴為世界民航飛機製造業領頭羊的波音也離不開大大小小的全球供應商。此前波音787剛剛交付使用時鬧得沸沸揚揚的鋰電池起火事件,就是由於日本電池供應商不給力的結果。
C919機身、機翼等結構部分主要由中航工業所下屬的成飛、洪都、沈飛和西飛等生產廠來製造。這些廠家多數都有著為波音代工相關大飛機部件的經驗,基本都準時完成了各自部件的生產。諸多子系統的國外供應商大部分與中航旗下相應單位成立了合資公司,承擔研發與生產任務。這種模式可降低成本,但相關供應商能否及時提供滿足商飛需求的組件也是項目準時的重要因素。
以ARJ21為例,2009年發現ARJ21起落架設計解決,但到2011年通過大量試驗與分析才找出起落架應急放的問題所在,而到了2013年初,按照全新圖紙生產好的起落架才交付。對於C919而言,類似的情況同樣存在,我們還得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除了民航,C919還能幹啥
不少媒體一廂情願地認為C919能夠改造出各種軍用改進型。從目前C919諸多子系統是全球採購,用途嚴格限定為民用。而想要全面攻克包括國產渦扇在內的各種關鍵技術,對中國的航空工業而言並非易事。目前C919上有諸多子系統已經採用了國產設備,其液壓、燃油、環控系統就是由中航旗下南京機電所提供的。最為關鍵國產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也已經進行了相當時間的空中試車。
有些航空愛好者看著西飛大運鯤鵬上天,迫切想看到完全國產的民航大型客機上天,這樣的急切願望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軍用飛機,我們可以承受較高的成本、較低的壽命甚至較高的故障率來獲得可用的飛機,但在民用飛機上,無視安全性和成本不僅會導致項目因為沒有市場競爭力而被市場經濟淘汰,還是對無數乘坐民用飛機的旅客生命的不負責任。
對於中國航空工業來說,追逐領跑的歐美,也摘下大飛機這一頂桂冠是夢寐以求的榮耀。然而路要一步步走,雖然進入21世紀後,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錢袋子空前的鼓。然而工業上的追趕不僅僅是有錢就行的,需要的不僅僅是投入數以百億計的錢,以幾十年計的大量時間,也需要數以億計、在中國個巨大的工業化機器中默默無聞的從業者們辛勤的汗水。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世界民航市場將迎來A(空客)B(波音)C(商飛)三足鼎立的情況,這樣才符合中國在民航界中的地位。
http://www.guancha.cn/ZhangZhongZuo/2015_11_02_339686_1.shtml
IS聲稱擊落俄羅斯A321客機 飛機墜毀於交戰區
相關新聞
俄航委會10.31失事客機空中解體
BBC:俄客機墜毀前曾試圖迫降 升空23分後突然減速
埃及總統稱可能要數月時間查明空難原因
美副国务卿:俄军在叙利亚军事行动陷入泥潭(回應:美就没陷入?)
俄媒稱敘軍在俄空襲配合下擴大戰果解放8個村鎮
德媒称叙军无能拖累俄军 损失24辆坦克突进半米
俄轟炸IS每日花費250萬 今年耗資2.8億美元
俄经济濒临崩溃 普京倒回苏联模式
俄軍介入敘利亞內戰
http://mil.news.sina.com.cn/nz/ejjrxlynz/
張仲麟:C919為何總是延期?
自2008年C919啟動,到2015-11-02 下線已經過了7年。C919並不是商飛的第一款產品,但相比實驗性質更濃的ARJ21,C919想要賺大錢的意圖更加明確,該機定位上就瞄準著民航市場中最大的一塊:170座級窄體幹線中程客機,波音B737與空客A320系列。
雖說B737系列有著技術成熟,市場廣大等優點,但與C919相比,有諸多缺點。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民航客機的發動機從渦噴變成了渦扇,而高性能高效率的大涵道比渦扇體積越發的龐大,這使得B737翼下高度不足的問題越發突出。B737-800發動機為了保持離地高度,外形接近橢圓形,到B737MAX不得不使用只有1.78米直徑的Leap-1風扇,而A320NEO和C-919使用的Leap-1則有1.98米。陳舊的機體使得波音737始終無法使用如AKH之類的集裝箱器(ULD),只能使用裝卸效率低下的散貨艙。
另外,C919機身使用最新的第三代鋁鋰合金,中央翼與平尾安定面使用複合材料,可節約15%燃油。採用電傳操控與側桿設計,大幅簡化了操作,降低了培訓難度,提高飛行中的安全性。
雖然目前C919的價格高於737MAX和A320NEO,然而C919目前訂單數為517架,737MAX為2869架,A320neo為4307架,而研發成本是攤入每架飛機之中的,隨著C919訂單數的上升,該機價格也會更具有競爭力。中國民航市場有著極高的發展速度,筆者每週都能看到國內航空公司有新飛機加入機隊,在這樣的發展速度之下,C919在國內民航想必有著大好前景。而隨著一帶一路的全面推進,C919打開國際市場也只是時間問題。
後來青藏鐵路通車之後,問題有所解決,但是鐵路速度較低,支援作戰飛機快速機動作戰方面有所欠缺,另外鐵路也覆蓋西藏全境,在許多地區還需要運輸機來支援,所以運-20大量部隊以後,這樣就可以讓中國空軍作戰飛機在西藏快速、持續佈署,改善目前中印邊境戰略態勢。
我國的國家利益在新世紀不斷擴張,和美軍一樣有全球部署需求,因此希望運輸機越大越好,最好接近或達到C-17運輸機265噸的水平。未來我軍兵力投送重點路線包括新疆-瓜達爾港-東部非洲、海南-西太諸島-澳大利亞等,國發版運-20在載荷與航程大幅進步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滿足需求。
此外,軍迷朋友可能對美軍提出的“快速猛禽”計劃印象頗為深刻。根據此計劃,美國空軍將使用1架C-17運輸機將F-22戰鬥機所需的全部油料、彈藥和維護設備伴隨4架F-22前往前方基地。當C-17運輸機和F-22戰鬥機抵達前方基地時,各類設施維也已維修完畢,能立即投入戰鬥。
而展望未來,當中國空軍殲-20與運-20都已量產服役以後,解放軍也可以依照“快速猛禽”模式複制出一套“快速殲-20”模式,以實現自身空中力量的全球部署與打擊能力,小編認為,這也是解放軍空軍向戰略空軍轉變的一個重要方向。本期的出鞘就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k/slide_8_62085_38648.html#p=1
渦扇20和太行(渦扇10)發動機之間有很大的血緣和繼承關係。我國在研製太行發動機時,很多基本設計都參考自CFM56系列發動機;因為它雖然是給大飛機用的發動機,但核心設計源於美國的F101軍用發動機。F101發動機有個非常著名的衍生型號,就是用在F15和F16上的F110發動機。
渦扇20的基礎型號與CFM56-7差不多,它的推力將與渦扇18/D-30KP-2的11噸相同。但它的長度只有2.5米左右,渦扇18則達到5.7米;重量方面,渦扇20大約只有2.3噸,渦扇18達到2.7噸;推重比渦扇20為5左右,而渦扇18只有4.3 。
舉個例子,如果我國空軍的伊爾76換裝渦扇20,4部發動機可以節省近2噸的重量,加上渦扇20耗油率方面的優勢,可以顯著提升伊爾76運輸機的航程。這方面俄羅斯人已開始用新的PS-90發動機替換D-30KP-2,換發後的伊爾76TD航程由原來的3600公里,大幅提升至4300公里。
對運-20來說,渦扇20的價值不僅是提高航程,還可以通過增大風扇直徑、提高涵道比等措施,將推力提高至15噸。按起飛推重比0.25來計算,運20現在使用D-30KP-2發動機,總推力50噸,最大起飛重量200噸。換裝渦扇20後,總推力達到60噸,運20最大起飛重量至少可提至240噸。
當然,渦扇20也並非完美。由於核心機的限制,它的最大推力只能放大至15噸,讓運20與同類型飛機比起來推力仍然偏低。如美國C-17運輸機所用的F117-PW-100發動機推力接近20噸,所以它在最大起飛重量達到260噸的同時,還有優異的短距起飛能力,運20使用渦扇20則很難做到。
不過國發運-20仍將解決中國目前對大型運輸機救援和執行遠程兵力投送任務的所需。在救援任務方面,隨著我國對外投資的增加,面臨海外突發戰亂影響的危害增大。如在2011年利比亞戰爭中,我軍只能出動幾架伊爾-76運輸機進行撤僑。大部分人員還是通過陸路和海路運輸才離開利比亞。
從長期看,解放軍要達成全球部署的目標,空運能力的學習標杆理所當然是美國空軍。假設我軍以達到美軍40%的空運能力為目標,那起碼應裝備200架運-20,產量不低於20架/年。這還是不考慮運-20會被改裝為加油機、預警機、反潛巡邏機、電子戰飛機等空中平台的情況下。
西南高原地區是青藏高原海拔高,多山多積雪,地形複雜,地面交通不便,特別是冬季大雪封山,地面運力會嚴重降低,因此我軍在西南高原地區的作戰行動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的作戰行動會受到影響,中國空軍在多年前在西藏機場佈置作戰飛機,一到冬天就撤走,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鯤鵬翼下生旋風:談渦扇20版運20的成功首飛2015.10.26 20:45:31
近日,網絡上曝出中國第5架運-20運輸機(編號785號)成功首飛,並完全使用了國產渦扇20發動機。那麼,安裝渦扇20的運-20有什麼樣的技術特點呢?是否意味著運-20將要量產呢?對比國際上的同類型機型,運-20又有什麼優勢和不足呢?本期出鞘,小編將和您聊聊這些話題。
在此前,運-20原型機使用的是俄製D-30KP-2渦扇發動機和國產的渦扇-18發動機試飛,D-30KP-2的起飛推力比較低,只有12.5噸,這影響了運20的最大起飛重量,相應的就降低飛機的載荷。而渦扇-18作為D-30KP-2的國產仿製版,延續了原型上世紀60、70年代技術,性能指標已非常落後。
眾所周知,中國在軍用航空技術發展上長期受國外封鎖,不僅早期與美國合作進行的殲-8II戰鬥機改進項目八二工程(和平典範)最終流產,在研製武直10時也曾因加拿大在美國的嗖使下停止了普惠PT6C發動機的供應,導致被迫以並非為武直10設計的渦軸-9替代,導致項目發展延誤。
因此,運-20在發展過程中盡可能秉持了獨立自主原則,除了動力系統方面仍使用俄製D-30KP-2發動機之外,其餘所有的子系統基本均立足於國內。當然,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政治上的角度來說,我們顯然不能指望俄製發動機和渦扇18這種只是解決有無問題的設計與性能落後的發動機。
早在運-20 首飛後不久,中國空軍少將喬良便透露,中國正為運-20研製國產發動機,且已經接近尾聲,未來運-20的載重量還能再提升10噸左右。如果喬良少將所言屬實的話,那運-20將從現在最大載重66噸一部跳躍到76噸,超越俄羅斯的伊爾-76,基本和C-17相當。
與此同時在網絡上出現了一張伊爾-76飛機掛載神秘大涵道比發動機的照片。該照片左側發動機明顯不同於右側的俄製D-30kp-2,具有現代大涵道比發動機的典型特徵,直徑明顯加大,而且長度更短,有中國空軍實驗型號的典型黃色塗裝。據信這就是為運-20配套的大涵道比發動機渦扇-20。
從目前所知的資料來看,渦扇20和法國施奈克瑪與美國通用公司合作的CFM56系列發動機很像,在基本結構和原理上一致。我國民航大量波音、空客飛機都採用CFM-56發動機,多年使用、維護經驗使得我國技術人員對CFM-56發動機非常熟悉,這也是選其作為設計參考的原因之一。
小結一下,一就是說AL31不適合殲十這樣的高靈敏性戰鬥機,二是AL31發動機本身的質量有問題。
另外,因為AL31空中停車還造成過殲十一和蘇30的損失,唯獨太行殲十一B是個例外,太行殲十一B一直沒有摔過,這也很說明問題。
所以,我們在殲十B上看見的是DSI進氣道鼓包,進而在所謂的殲十C上換裝太行發動機。
最後回到殲二十的發動機,你認為殲二十還會裝AL31嗎?
太行發動機如何用在殲10上?
太行發動機無法用在殲10上,主要是由於可靠性仍遠不及俄製發動機,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要不斷在技術上改進外,從管理學的角度,可以幫助解決此難題。
任何機械產品,他的故障可靠性分佈都呈現為一條浴盆曲線,太行發動機也是一樣的,如果太行發動機首次使用壽命有700小時,那他的前一百小時,是故障高峰期,俄羅斯AL-31FN發動機在殲10上的前期故障率,比起AL-31F在蘇27系列上要高不少,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廠家可以和部隊合作,用太行發動機裝在殲11B上,使用100個小時後再安裝在殲10B殲15上,這樣可能大幅度的提高太行發動機的安全性。太行在殲11B上故障率會相對降低;而且由於採用了雙發佈局,即使一台發動機出現故障,仍有另一台發動機為其分擔負荷。就是太行發動機出現噴零件等故障,到喪失動力的過程也會相對比較緩慢。即便是一台發動機空中停車,飛行員仍有很大可能性依靠單台發動機返航。
太行發動機總是要上國產機的,只有這樣的使用,方可在應用中不斷了解和改進太行發動機,否則永遠也不會成為軍隊可依靠的設備。
刀口談兵:殲十又摔俄31F看來是真的有問題?2015-10-15
AL-31又出事故了,殲十損失一架
夜訓遇險飛行員兩避居民區跳傘
老毛子的三姨夫看來是真的不能再用了。
也難怪成飛的殲十C下決心換上太行WS10,假如三姨夫的確方方面面都比太行強,使用方中國空軍也會向阿三空軍拒絕LCA那樣拒絕太行。中國空軍還是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的,因為畢竟空軍要打仗用的,非要讓空軍用,打不了仗這個責任誰也負擔不起。
所以,中國空軍用太行換三姨夫絕對有自己的不可拒絕的理由,平常還老摔飛機,戰時怎麼辦?
殲十A到現在已經至少摔過7-8架了,還損失了一個師長,公眾知道原因且公開報導的因為AL31發動機的就有5-6架。AL31的全壽命是1200小時,飛了近10年的殲十A大多數已經進入換發期,如果還打算用AL31FN現在也該是再次購買AL31的時候,否則就會大面積停飛,但是也沒有聽說再買AL31的消息,只有新殲十C換太行的消息。
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單發的殲十A摔的多可能和AL31發動機與殲十性能要求比較高的矛盾有關係。按說AL31的抗喘振能力很強,但是AL31在俄羅斯從來沒有裝在單發戰鬥機上,俄羅斯也沒有單發的三代戰鬥機。
殲十由於是鴨翼戰鬥機,敏捷性非常突出,公開的報導中有飛行員說殲十A機頭指向非常靈活,瞬間的方向變化往往使飛行員吃驚(所謂瞬盤好)。所以,這會帶來進氣道的進氣突變,而蘇27SK一向穩盤性能突出,這就是說蘇27的進氣道突變的影響小,包括眼鏡蛇機動,其實是個緩慢的過程,AL31可以適應,但是殲十的進氣道進氣突變多且頻繁,對AL31就是極大的考驗了。
我記得我曾經說過,殲十甚至可以做F22那樣的貓鼬動作,這個蘇27玩不了。所謂貓鼬就是瞬間折返,像原地轉了個彎,這對發動機的要求極高,也是鴨翼出色的氣動效果促成的。
殲十損失的7-8架裡,大部分與發動機空中停車有關,是不是殲十進氣道的設計問題?見仁見智吧。
以上分析對殲十A粉兒是個打擊,請多多原諒才是。
第二,AL31的質量問題突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工的配套工廠紛紛倒閉,僅存的軍工廠質量體系崩壞,人員外流嚴重,這必然導致產品的質量大幅度降低,至少是質量不穩定。趕上好的還行,趕上壞的就糟了。這個因素不是假設,確實如此。
以上兩點從設計上和質量上找原因,應該還是有譜的。
土耳其武裝直升機動力尷尬:美拒絕轉讓技術2015-10-09中國新聞網
2009年,土耳其國防工業局與歐洲公司簽署一攬子合作協議,確定引進阿古斯塔·韋斯特蘭公司(意大利與英國合資企業)的A-129“貓鼬”武裝直升機技術,在此基礎上研製符合土耳其軍方要求的T-129武裝直升機。按照合同規定,阿古斯塔·韋斯特蘭公司負責向土耳其航空工業公司提供“貓鼬”的全套技術資料。土耳其阿塞爾森(Aselsan)公司、圖薩斯(TUSAS)公司等企業則負責生產航電設備、機載計算機和機載武器,並進行系統整合。目前,土耳其陸軍航空兵已確定購買60架T-129。
據報導,當前投入測試的T-129原型機採用美國輕型直升機公司(LHTEC,由英國羅·羅和美國霍尼韋爾公司合辦)提供的CTS- 800-4AN渦軸發動機,額定功率1255馬力,最大輸出功率1310馬力。該發動機曾被美國陸軍確定用於RAH-66“科曼奇”武裝直升機,雖然“科曼奇”項目最終下馬了,但發動機卻被意大利“貓鼬”、英國AW-159“野貓”武裝直升機沿用,服役飛行時間超過5萬小時,技術頗為成熟。
“低空小霸王”能打能防
“佼佼者”的“動力之殤”
從性能參數和相關測試來看,T-129直升機應算是中型武裝直升機中的“佼佼者”。不過,據俄羅斯《軍工信使》報導,T-129在開發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曾有試飛員抱怨該型直升機在執行中小過載飛行時出現劇烈振動,早期的工程樣機還存在機體重量不平衡的問題,為此土耳其工程師試圖修改機體佈局,但導致該型直升機在山地條件下的使用性能下降。
更讓土耳其人頭疼的是,原本歐洲合作方打了包票的發動機貨源遇到了大麻煩。由美國資本主導的LHTEC公司只同意為土耳其自用的T-129武裝直升機提供成品發動機,但拒絕向土耳其圖薩斯公司提供發動機的生產許可證,就連發動機的技術維護協議也不肯簽署。考慮到土耳其希望出口T-129直升機,這勢必對土耳其直升機事業造成消極影響。目前,土耳其國防工業局開始考慮“兩條腿走路”的方案,即土耳其自用的T-129繼續使用美國發動機,而出口型T-129則安裝法國透博梅卡公司或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的發動機。
不過,土耳其國防產品出口商協會主席拉蒂夫·阿拉爾·阿利斯強調,土耳其終歸要實現軍用發動機的國產化,並且隨著國內國防工業逐漸增強,土耳其將逐步減少從其他國家進口國防裝備。
回應
發動機是工業皇冠,核心技術誰都不願意隨便給人的。
中國艦載機彈射技術獲突破已用於殲15及新機設計2015-10-08 觀察者網
近日,中國航空協會官網公佈了已於今年9月16日頒發的第三屆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獲獎名單,在關於獲獎9名科技精英的事蹟介紹中,透露了一系列我國航空和工業領域的最新成就。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內容包括:40兆瓦級船用燃氣輪機研製成功、彈射起飛新型艦載機等。
以下為航空協會官網公佈的獲獎名單及獲獎先進事蹟中與艦載機、大功率燃氣輪機相關獲獎人的介紹:
1、國家立項的7MW級艦用燃機已批量訂貨並裝船使用。
2、先進間冷熱力循環40MW功率級艦船用燃機性能達世界領先水平 ,熱效率為42.2%,超過同檔功率世界最先進的英國船用燃機MT30。
3.R0110系列重型燃機填補國內空白。實現單循環發電功率110MW,發電效率35.3%,超過設計指標,填補了自主研製大功率重型燃機的空白。
4.QD128燃氣輪機已進入市場。
5.QD70A/B/C系列燃機已開始銷售。該系列燃機功率7650KW,熱效率31%,排溫843K,綜合性能指標位於世界先進水平之列。該系列燃機可分別用於分佈式供能、海上採油平台、備用電源等。已完成研製並開始市場銷售。
6.QD185工業與艦船用燃機已投入使用。該燃機功率18500KW,熱效率38%,達到同檔功率燃機世界先進水平。該燃機已完成研製和所內試車考核,並已在四川開江電站安裝準備發電運行。
相關新聞
國產新型彈射裝置亮相:可令重型飛機也能上航母
日媒:中國國產航母或配彈射器搭載殲31艦載機
港媒:中國正在三亞建設航母彈射起飛訓練中心
港媒稱少將透露中國電磁彈射不輸美國或更先進
國產航母彈射器疑曝光技術或有戰略性突破(圖)
回應
中國人的智慧不會低於地球上的任何民族!毛澤東時代都能擁有兩彈一星!當今時期有什麼理由不能埋頭創造呢,而事實證明中國會擁有更多的世界奇蹟與更多的世界第一!
年年突破,月月震經,日日領先,時時超越,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只要你敢吹!
先進的東西有哪一樣是中國人發明的?
青蒿素剛剛獲獎你就選擇性遺忘了?什麼東西!
做得好,可喜可賀,別理那些噴子,就算中國人登陸火星,噴子們也會說登陸姿式不美觀。
增強機載自衛系統,隨著發動機的提高,直-10改進型可能會換裝新一代機載自衛系統,包括雷達告警、激光告警、導彈逼近告警,主動干擾系統,甚至還有激光定向干擾系統,以提高直升機對抗新一代紅外制導防空導彈的能力。
提高通信能力,直-10列裝的時候,陸軍部隊裝備的第一代戰術互聯網,因此直-10配備的是基於第一代戰術互聯網的終端,目前陸軍部隊已經列裝了性能更好的第二代戰術互聯網,所以直-10改進型應該配備的是第二代戰術互聯網終端,為了與其他軍兵種配合作戰,它可能還會配備全軍綜合數據鏈終端。
經過上述改進之後,直-10改進型的戰術技術指標有了較大的提高,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虎式直升機,尤其是毫米波有源相控陣賦予它的戰術態勢掌握優勢,是中國陸軍航空兵比較理想的主戰機型。
由於發動機的限制,直-10改進型在載荷/航程等指標顯然比不上AH-64E,不過國內完成了1800KW-2000KW級的渦軸10發動機的研製,完全可以在直-10改進型的基礎上將其發展類似於AH-64E這樣的10噸級武裝直升機,不過這樣做是否必要,可能還需要有關部門進行認真研究和討論
http://mil.news.sina.com.cn/2015-08-04/1056836381.html
武直10改型直升機用國產發動機一性能超阿帕奇2015-8-4 新浪軍事
網上出現了可能是直-10改進型的圖片,這裡簡單的推測它的改進內容。
首先是換發動機,目前直-10的渦軸9的功率大約接近1000KW,這個指標接近虎式的MTR390,對於直-10來說,只能說夠用,但是一些極限性能如高溫高原性能就莫法考慮了,實際上了虎式為了增強高溫高原性能,將發動機功率升級為MTR390E,功率提高了大約15%,而直-10需要考慮3000米以上高原的作戰性能,所以它的發動機功率要高於MTR390E,目前比較適合的發動機應該是渦軸16,它是由中法聯合研製的發動機,功率為1200KW以上,高於MRT390E,可以滿足直-10增加設備、提高高溫高原環境下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加裝直升機火控雷達,國產直升機有源相控陣毫米波火控雷達已經研製成功,它的技術水平超過了AH-64D長弓雷達,後者還是機械掃描雷達,因此在探測範圍、多目標掌握能力超過後者。
武器也有所變化,從圖片來看,直-10改進型採用新的航炮,根據相關資料直-10目前配備的國產23毫米航炮,相比較之下國外武裝直升機大多配備的是30毫米航炮,射程、威力都要高於直-10的23毫米航炮,雖然機載反坦克導彈的武器,航炮的作用有所降低,但是在中低強度衝突和打擊軟目標的時候,航炮的作用還是不可替代的,直-10採用23毫米航炮可能是因為當年減重設計的結果,以降低武器威力的低價來減少結構重量,因此筆者推測直-10改進型以發動機功率提高為契機,換裝了30毫米航炮。
為配合直升機毫米波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將國產AKD-10升級為毫米波制導,以提高直升機在晝夜全天候條件下的攻擊能力,機載航空火箭方面,升級為半主動激光制導航空火箭,以提高系統的打擊距離和精度,填補機載航空火箭與機載反坦克導彈之間的空白。
延伸閱讀
中國的國產太行發動機,也叫渦扇10系列發動機。太行發動機的1978年預研,1987年立項,2005年12月28日完成設計定型審查考核,歷時27年。但到目前為止,它仍然無法成為中國主力戰機的可靠動力來源。
中美航空發動機技術的差距令人感到不安,80年代,當F-15戰鬥機已經開始安裝推重比達到8的F-110發動機,而同一時期的中國還在落後的渦噴發動機上苦苦掙扎,如今,即便我們在WS15發動機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們仍然與美國差距至少30年。
中國渦扇-10“太行”渦扇發動機及其改進型的性能指標與美國普惠F100和通用電氣F110相當,這兩款發動機是目前美軍F-15和F-16戰機的動力裝置。“太行”家族據說還是殲11B的動力,可能最後取代俄製AL-31,成為殲10和殲15的動力。儘管如此,仍然有證據表明中航工業在擴大渦扇-10量產過程中質量穩定性控制存在問題,造成發動機可靠性不足,致使中國戰機仍然嚴重依賴俄羅斯進口發動機。
中國發動機還存在以下問題:
1、在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歷程中,缺少像錢學森院士那樣學貫中西的大師級人物。回顧“兩彈一星”的研製歷程,大師級領軍人物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
2、雖然我國航空工業長期受俄羅斯的影響,但是並沒有很好地領會他們的設計理念。他們在經濟上並不富裕、研究人數相對較少的情況下,利用系統的觀念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將蘇聯各個生產或研發部門提供的性能並不算高的部件和材料,集成出主要性能突出、綜合技術水平較高的航空發動機;
3、我國歷來重學術而輕技術,加上我國當前教育體制、模式的限制,使得航空發動機行業嚴重缺乏對機械產品悟性深刻的設計師和技術工人。航空發動機行業的一位廠長曾對筆者說:他發現一個兒童時代很少玩玩具的人很難成長為“心靈手巧”的技術工人。
外界估計,中國將在2到3年內在批量製造高性能噴氣發動機方面取得突破,但對於製造可靠的頂級航空發動機,則還需要5到10年。一旦中國邁上這一台階,將會促成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強勢崛起。目前中國需要重點監控的領域是設計能力、工裝設備、製造能力和系統運營與維護能力,這些問題將會影響國產發動機的性能及使用效能。
研製正進入最好的時候
到2025年,中國的航空發動機裝備有較大把握取得突破,實現與世界航空動力強者同台競技
近年來,我國航空發動機研製過程逐漸解密。我國真正從預研開始研究發動機,是在上世紀70年代,型號研製則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50、60年代,中國祇是做一些航空發動機的修理和跟踪研製。後來中國從蘇聯引進了幾型發動機生產,但蘇聯只轉讓生產圖紙,而且轉讓的是其即將淘汰的發動機型。如從蘇聯引進離心式渦噴—5發動機的時候,蘇聯的軸流式發動機已經出來了,離心式技術面臨淘汰。
這些告訴我們,花再大的代價也買不來航空發動機先進的設計、試驗、製造、材料技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眼下正是研製航空發動機最好的時候。
其一,經過多年持續的自主研製,今天航空發動機研製部門已掌握了一定的研製規律和設計製造技術,取得了一些成績,有利於加快推動航空發動機技術取得突破。
其二,我國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長,對航空發動機發展的支持將越來越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航空發動機列為重大項目,《中國製造2025》也將航空發動機作為重點發展的領域。“航空發動機研製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林左鳴表示。
其三,隨著新技術的發展,以大數據、大聯接、雲計算、3D打印、新一代互聯網等為特徵的“智能智慧化”新業態將提升航空發動機的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其四,資金狀況日漸改善。在最新公佈的世界500強中,中航工業位居159位,正把更多的財力和人力用於航空發動機研製。中航工業旗下目前有29家境內外上市公司,正積極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用於發動機項目。同時,社會資本也在積極進入航空發動機領域,有利於產業發展。
中航稱花再大代價也買不來先進航空發動機2015-8-3
航空發動機的研製究竟難在哪兒?中國該如何通過自主創新進行突破?記者採訪中航工業發動機公司總經理龐為。
研製究竟難在哪兒
航空發動機是經典力學在工程應用上逼近極限的一門技術,本身俱有超常的難度。具體說來,航空發動機是為飛行器提供動力的熱力機械,需要在高溫、高壓、高速旋轉的條件下工作,對研製的要求很高。
溫度有多高?目前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工作溫度在1700攝氏度以上,大大超過發動機渦輪葉片鎳基合金的熔點。
壓力有多大?發動機壓氣機增壓後的壓力高達50多個大氣壓,相當於3倍的蓄滿水後的三峽大壩底部壓力。
旋轉有多快?轉子每分鐘旋轉幾萬轉,葉尖承受的離心力相當於40噸重卡車的拉力。
有的人認為,高溫、高壓、高轉速固然對研製提出了高要求,但是宇宙飛船不也會面臨高溫問題嗎?海洋裝備不也要處理高壓問題嗎?為什麼航空發動機研製就被難住了?
高溫、高壓和高速,單獨看的確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手段解決。比如:宇宙飛船、火箭,可以在高溫處覆蓋隔熱瓦,解決高溫問題;地面和水面動力,可以把發動機做得大一點,解決壓力、強度問題;一次性產品,如導彈動力、火箭動力,不需要考慮長壽命,一些難題也就迎刃而解,最後燒掉或者不再使用就行了。
但是,航空發動機不一樣,其研製還有體積要小、重量要輕、壽命要長、可以重複使用”的要求,這意味著難度成倍增加。“設計航空發動機就是要讓它在這些苛刻的約束條件下使性能得到最大發揮。了解這些特點,也就能夠理解研製航空發動機為什麼這麼難。
航空發動機之所以被比作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一定程度上因為其研製集中了現代工業最尖端的技術、最先進的工業成果。因此,航空發動機發展水平也是一國綜合國力、工業基礎和科技水平的集中體現。如果一個國家在部分技術環節、部分工業門類上存在短板,就會制約航空發動機發展。
目前國際上能搞火箭、導彈、核彈的國家有很多,能搞飛機的也有十幾個國家。但真正能搞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等幾個國家。綜合國力、工業基礎、科技水平,任何一方面跟不上,都搞不出先進的發動機。
簡氏:梟龍戰鬥機將用國產新發動機
簡氏防務網站2015-6-17報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李玉海在巴黎航展上對簡氏防務透露,成飛JF-17/FC-1梟龍戰鬥機正在進行一種新型國產中型渦扇發動機(WS-17)的測試。 這種發動機已經通過了實驗室測試階段,他還表示這種發動機的推力略高於8.7噸,比梟龍戰鬥機使用的RD-93渦扇發動機略強。
此前報導中提及的發動機為WS-13,2010年開始安裝到梟龍戰鬥機上。 WS-13是基於RD-33開發的,並且在開發中得到了克里莫夫設計局的協助。
在2008年的珠海航展上,成都燃氣渦輪研究院披露他們正在開發一個9.5噸推力的渦扇發動機,並且展示了一個模型。
雖然有新型發動機的消息,但是巴基斯坦對RD-93非常滿意。
2010年中國獲得了500台RD-93發動機用於梟龍戰鬥機項目,這讓巴可以在擁有275架梟龍戰鬥機機隊的同時對外出口該型飛機。
巴官方也不願透露購買梟龍戰鬥機的國家,而巴媒體指出該國是斯里蘭卡。 另有11個國家對梟龍戰鬥機表示興趣,其中包括阿根廷,有消息稱該國願意聯合生產梟龍戰鬥機。
在巴黎航展上,梟龍戰鬥機還展出了兩種新型武器,其中一種是C-705KD導彈,可以通過紅外成像/電視制導的對C-705空地導彈改型,射程達140-170公里。
另一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CM-102反輻射導彈,這種導彈在2014年的珠海航展上首次公開,擁有100公里的射程,而巴稱,其改型擁有更遠50%-70%的射程。
此外,CM-400AKG空地導彈也第二次在國際航展上露面,簡氏防務稱,該導彈擁有5馬赫的超音速飛行能力。 一名巴官員表示,這種導彈並不具備主動制導能力,因此無法打擊移動目標,但是能通過慣性導航系統和GPS引導來打擊固定目標。
巴官員表示,巴正在與中國討論是否在Block3型梟龍上安裝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開發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
巴官員表示,這種雷達基於殲-10B裝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研製,Block3還可能安裝IRST。
回應
歼七魔改改改改改版……
值得一提的是,涡扇-17很可能就是FC-31的动力了,据传加力推力高达9.5吨,这数据比EJ200还高,接近F414了,这可推动FC-31超巡。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5_06_20_324127.shtml
如果不出意外,未來中俄兩國展開共同軍事研發的領域會越來越多,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在軍事裝備領域與俄羅斯的差距越來越小,中俄在軍事裝備的互補方面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過去和現在,主要是我們從俄羅斯買裝備,未來俄羅斯能從中國進口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也必然會出現俄羅斯從中國採購裝備的情況。
日稱中國VT-4坦克多項關鍵系統均優於俄軍阿瑪塔T-14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2015-6-9日發表了題為《這種中國坦克可以擊敗俄羅斯的T-14“阿瑪塔”主戰坦克嗎?》的報導,編譯如下:
中國北方工業集團公司最近聲稱,它的VT-4坦克在自動化技術、可靠性、靈活性和火力控制系統方面都超越了T-14。
目前,俄羅斯只有一種用於出口的新型坦克T-90,而我們有低端的VT-2、中端的VT-1和高端的VT-4,覆蓋了國際市場上幾乎所有顧客的需求。”
回應
有主動防禦系統嗎?T-14 有.
有啊,中國99A的主動防禦是打擊對方的觀瞄設備。還可以燒毀光學觀瞄系統。歐美哪個坦克有?
T-14 主動防禦系統用也只是在對付恐怖分子跟打巷戰時才有用,如果是正面的坦克大戰.
(楨:T-14 雖用了無人砲塔,但由其正面才700毫米的裝甲防護力和平射的主動防護系統,可知假想敵並中美歐等99A…主力坦克穿甲彈或能攻頂紅箭10…反坦克導彈、而是非主力坦克或車臣反恐時被打地火燒T-72的RPG火箭彈。另詳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 蘇-35是雞肋? 三代機大車拼 裝甲車主動防護系統 共軍ZTZ-99式坦克 印T-90S與巴MBT-2000 )
中國因何還購買俄國武器 買蘇35對俄經濟支持2015-6-10 佔豪
在中國軍事科技越來越快發展的當下,在中國軍事裝備已經取得這麼大進步的背景下,中國為何還要不斷從俄羅斯買軍事裝備呢?關於這個問題,不少戰友問過,今天藉機簡單談一下。中國現階段仍從俄購軍備,主要有如下四個原因:
一、中國軍事裝備依然有短板。
中國從俄購買的軍事裝備中,中國短板部分是最重要的合作內容之一。譬如,中國在戰鬥機的航空發動機方面,不能滿足我軍需求。
二、中國的軍事裝備發展戰略與國防現實需求決定。
過去,由於我國軍事裝備長期落後於軍事強國,考慮到長期安全戰略需要和現實的經濟能力,中國軍事裝備研發採用的是“小步快跑”的策略。即,當我們研發出新的軍事裝備後,由於和軍事強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一般不會去過大批量地裝備,而是在小批量裝備後立刻投入新的改進和新裝備研發當中。這樣,我國就可以盡量節省軍費開支,加快軍事裝備的研發速度和進城,這樣的戰略有助於我國快速縮短與軍事強國在裝備領域的差距。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包括美國、歐盟在內的軍事強國,都一直對華軍事裝備禁運,我國實際上可以買到的軍事裝備只有俄製武器。當然,隨著我國軍事科技的進步和我國自給能力的增強,未來從國外購買軍事裝備會越來越少。
三、俄軍備瘦死駱駝(蘇聯)比馬大,中俄軍事合作有很大互補空間。
相比俄,中國軍事裝備的研發雖然追趕得很快,也在獨立自主和吸收他國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進步,某些方面中國在技術方面甚至已赶超俄,但就整體而言,我國仍一直處於追趕狀態。
基於上述現實,中俄在軍事裝備領域未來有很大的合作空間。譬如,中俄在直升機領域和打飛機領域的合作已經開始,在航天領域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四、中俄全球戰略協作夥伴合作關係中,包括軍事方面合作的推進。
中俄是全球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俄在發展兩國政治、經濟關係時也正在推進相適應的兩國軍事關係。從俄購買武器,除滿足自身裝備需求外,也有對俄在政治、經濟領域支持因素存在。在俄與西方正處於尖銳對立的情況下,中俄的軍事裝備領域加速合作,一方面是中國對俄羅斯在經濟領域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國也可藉機將俄原來不太願意賣給中國的裝備買回來。譬如,S400,SU35除了是要滿足中國的過渡需要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對俄羅斯在經濟上的支持,所以購買的架數並不多,只有24架。
許多人都拿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來說事,但其實航空發動機中國能造,只是壽命不行,航空發動機是超長期高風險高投入的超級工程,即使造出來,還要有個龐大的飛機裝機市場來消化才行,否則投入努力全部打水漂。
俄羅斯冷戰時舉國體制下瘋狂投入人力、財力、物力才達到現在水平(AL31家族)。這與美國的發動機相比仍有差距,現在的俄羅斯的新型發動機的研製也仍然沒有突破,否則印度怎麼會說T-50的發動機很糟糕。
中國目前對航空發動機很重視,筆者估計最多十年,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反超俄,這是因為,一流航空發動機並不是製造出來的,而是幾十年不斷試驗積累出來的,中國其實離研製出一流的航空發動機的日子並不太遠了。
中國在自已不斷的研製出新飛機的情況下,印度人還在不斷的買,印度人也是無奈之舉,自已的整體工業不行,自已研製吧,如光輝戰機,研製的時間長達三十年,投入的錢是天文數字,最終產品還是一款性能落後的飛機,連印度空軍都不想要,這就是兩國的工業差距,而這種差距不是在短期內可以彌補的。
不要說印度,就是中國的軍工企業與俄羅斯相比,也是明顯強一些的,俄羅斯現在也就靠前蘇聯留下的核武庫壯壯膽了,要不還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不過核武器是有壽命的,平時維護及到期銷毀的費用也很驚人,過二十年再看,就這些東西也得把它拖個半死。
中國的基礎工業已經超過俄羅斯,可是在基礎工業和高級工業之間的那部分,中國不如俄羅斯,高級工業兩國差不多——都不怎麼樣。這是技術層面,而規模方面中國無論低、中、高都比俄羅斯大得多,基礎工業比美國都大得多,全球第一。
近來年,俄羅斯在武器方面現在發展比較緩慢,在吃蘇聯時代的老本,新一代武器宣傳的多,不見實物。在國際市場上賣的都是原有型號的升級版,有些戰機如蘇27蘇30系列改型出口型多得眼花繚亂,但就是不見一款全新的飛機,俄羅斯在電子技術,發動機壽命,新材料方面其實全面落後西方,在隱形戰機的研製方面現在也明顯弱於中國。
俄羅斯軍工也遇到了心髒病 網友:萬事靠自己
據俄副總理羅戈津日前表示,由於烏克蘭終端供應燃氣渦輪發動機,俄無法為海軍建造新型水上艦艇。俄目前正進行該發動機的替代項目,預計2018年方可自主生產燃氣輪機。俄軍工也遇到了心髒病,環球軍事2015-6-9 在網友間進行了調查顯示,5.5%的網友選擇了“機會!054A等軍艦有了售俄的空擋”; 59.3%的網友選擇“教訓!工業大國也捉襟見肘,中國應吸收俄教訓”;剩下的35.1%網友表示既是機會更是教訓。
不服不行中國軍工讓莫斯科目瞪口呆 2015-6-9
其一是,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俄羅斯新一代隱形殲擊機T-50遭遇嚴重災難,政府將大幅削減T-50項目支出。不久前俄空軍還計劃在21世紀10年代末裝備52架T-50。
其二是,中國展出隱形飛機殲20戰機近期試飛美圖。2013號殲20進行了低空機動測試,展示了小半徑轉彎、垂直爬升接筋斗、低空橫滾、空中倒懸、小速度低空通場等動作。
一架T-50飛機在2014年6月份在莫斯科郊外的茹科夫斯基試驗機場測試時發動機著火。印度認為T-50只是俄羅斯的第五代的過渡機型,根本無法對抗中、美的殲20與F22。但價錢卻與前兩款飛機不相上下,而且俄羅斯人很狡猾,不願意與印度人分享關健技術,所謂的聯合研製,那就讓印度人出錢,其技術項目並不讓印度人參與。印度與法國人簽訂購買陣風戰鬥機的合同!印度寧願那50億元打水漂也不願意再投錢了,印度對T-50的失望可見之深。
反觀中國,中國的的隱形飛機的研製進度一直都很順利,中國不但推出了殲20,還在研製殲31,兩款隱形飛機同時上馬研製只有美國這樣幹過,因為這需要大量的財力。
技術細節
渦扇-10/10A是一種採用三級風扇,九級整流,一級高壓,一級低壓共十二級,單級高效高功高低壓渦輪,即所謂的3+9+1+1結構結構的大推力高推重比低涵道比先進發動機。
在渦扇-10的早期型上,其高壓渦輪葉片採用的是DZ-125定向凝固合金,但定型批產估計會採用DD6單晶合金,渦輪盤早期型應用的是GH-4169高溫合金,如今已經開始應用FGH-95粉末冶金。高低壓渦輪採用對轉結構,這在第三代發動機上是極其罕見的,美國也只是在第四代發動機普惠 F119(F/A-22猛禽戰鬥機所使用的發動機)上開始採用了對轉結構,這種設計能減少飛機作機動飛行時作用於發動機機匣上的載荷,使機匣可以作得輕些;還可以省去低壓渦輪導向器,使發動機零件數、長度、重量均減少。
渦扇-10A的最大推力在138KN,推重比>8,渦前溫度1800K,這麼高的渦前溫度在三代發動機中也是少見的。旁通比0.78:1,風扇是3級軸流式,可變彎度進口導葉,壓比3.4。壓氣機採用9級軸流式高壓壓氣機(壓比12,絕熱效率85),高壓壓氣機0~3級靜葉可調,5級後放氣,燃燒室是短環形帶氣動霧化噴嘴,高壓渦輪是1級軸流式,低壓渦輪是2級軸流式,加力燃燒室是V形加徑向混合型火焰穩定器,尾噴管是收斂-擴張可調噴管控制系統,這是中國首次在發動機上採用這種噴管,估計以後會換裝中國自己的全向推力矢量噴管(AVEN)。發動機控制系統早期型採用電子數模混合控制系統,後期將採用電子全權數字控制系統(FADEC),支承系統為高壓渦輪段為1-0-1,低壓渦輪段為1-1-1。
衍生型
根據上市公司網上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底,該發動機共衍生出A、B、C、D、G、H六種型號,其中G、H兩型的生產日期在該報告發表之後。
根據申銀萬國的報告,各型號的參數如下:
型號 推力 生產日期
WS-10A 132kN 2005年
WS-10B 135kN 2008年
WS-10C 100kN 2008年
WS-10D 120kN 2008年(定型)
WS-10G 155kN 2009年
WS-10H 125kN 2010-2012年
該型發動機的早期型號與裝備F15、F16的F100渦輪扇發動機、F110渦輪扇發動機類似,屬於推重比在7:1至9:1之間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其下一代發動機據傳聞應為設計推重比在10:1以上,推力在180千牛以上的渦扇-15發動機。
(楨:新浪军事出鞘2015.4.29公开 J11D/J16已换太行300架)
渦扇-10 - 維基百科
渦扇10,簡稱WS-10,代號「太行」,是由中國一航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軍用渦輪扇發動機,研究過程長達近20年。中國計劃在殲-11B/BS上全面使用渦扇10,以替代AL-31發動機。[1]渦扇-10發動機預計裝備殲-10B,殲-11B,殲-15和殲-16。
開發
太行發動機的研發計畫可回朔至三機部主導1964年到1984年與殲-9、殲-13、強-6等配套,最終一同終止研發的渦扇六發動機。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瀋陽黎明發動機廠仍在這數十年間多少儲蓄了開發渦輪扇發動機的技術人員。1987年,渦扇-10由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後改稱606所)負責啟動研發計畫,渦輪機段技術從1982年授權生產的CFM56渦輪扇發動機轉用,CFM56的技術則是自美國通用動力F101渦輪扇發動機改良而來,後燃機段則是引入AL-31發動機的技術;渦扇10的基本科技可說是1970年代美蘇兩國發動機的合體。
2000年10月624所高空台具有了大推力發動機的試驗能力,隨後開始高空台試驗。裝機首飛是在2001年7月,2002年6月裝單台渦扇-10A的殲-11戰鬥機實施首飛測試。2003年12月改裝兩台渦扇-10A的殲-11A試飛,2003-2004年間,殲-10原型機開始實驗性換裝渦扇10A測試。2005年5月11日開始定型持久試車,2005年11月10日通過長久初始壽命試車,2005年12月28日完成定型審查考核。2006年宣稱即將進入量產,隨後在新出廠的殲-11B戰鬥機上陸續看見採用渦扇10A的機型。
渦扇-10A的渦輪前溫度已從原有WS-10的1747K提高到1800K,推重比也由原來的7.5提高到8左右,推力也由132KN提高到135KN(最大推力138KN),達到了90年代的世界先進水平。2006年宣稱即將進入量產,隨後在新出廠的殲-11B戰鬥機上陸續看見採用渦扇10A的機型。歷經20年研製出來的渦扇-10發動機,在中國當時的經濟環境和技術環境下是非常不容易的。渦扇-10A發動機整體性能都接近於美制F110-GE-129IPE(F110渦輪扇發動機的改進型)。
殲-16戰機與我國空軍的轉型 2015-5-29
摘要 :近日,網上出現了可能是我國殲-16殲擊轟炸機服役的圖片,它表明我國空軍多用途作戰能力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進入90年代隨著技術的發展,同時冷戰之後各國普遍削減國防經費,現代戰機發展趨勢就是增加多用途作戰能力,因此國際市場上F-15K/SG、蘇-30MKI/MK2大型雙座多用途戰機大行其道。
蘇-30MKK是我國空軍目前主力多用途作戰飛機,不過它的航空電子系統、機載武器的戰術技術指標還需要完善,如它使用的NO01VE雷達只是NO01的改進型,不如F-15SG的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它的精確制導武器也比較落後,多為電視、激光制導武器等。
還有就是這樣的遠程攻擊機也是比較敏感的作戰飛機,我國也不想依賴進口,所以決定自行研製殲-16殲擊轟炸機.
殲-16和蘇-30MKK一樣,在機翼下面增加了一個掛架,從而負責重型對地攻擊武器,(蘇-27系列機腹掛架位於兩個進氣道之間,限制空地武器的體積和尺寸,不利於掛載JASSM這樣外形不規則的武器),這個機翼也出現在殲-15和殲-11D,這樣就可以配備國產隱身防區外攻擊系統、重磅鑽地激光制導炸彈等,另外殲-16也在座艙左側增加了空中加油系統,為此IRST光電系統右移。
殲-16和殲-10C、殲-11D一樣,加裝了AESA,會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的PL-12改進型超視距空空導彈,完全可以對抗法售印AESA+流星空空導彈的陣風F3戰鬥機.
殲-16/11D配備的是FWS-10發動機,它的性能優於AL-31F,例如採用了FADEC系統,不過可能還需要將12多噸FWS-10的加力推力提高到14噸才更能發揮殲-16的戰術技術指標。
http://bbs.huanqiu.com/thread-3258086-1-1.html
2、四川燃氣渦輪院(預研基地):
WS300、500、700,小推力渦扇,推力300~700KG千牛,2005已批量生產,用於無人機、巡航導彈。
WS15峨眉(自研在研),高推重比大推力渦扇,加力推力達18T,預計2015批量生產,用於未來四代J20等。
WS17(自研在研),大涵道比小推力渦扇,推力3.5T,預計2013批量生產,用於教運19、海預19。
3、陝西西安航發公司:
WS9秦嶺(仿改英國斯貝202),中推力渦扇,加力推力9.2T,2002已批量生產,用於殲轟機JH7A(飛豹)。
4、貴州安順垃圾航發公司:
WS13泰山(仿俄RD93改型),中推力渦扇,加力推力8.5T,預計2011年批量生產,用於戰機FC1(梟龍)。
WS12唐古拉(自研在研),中推力渦扇,加力推力9.5T,預計2014批量生產,用於FC1升級換代及未來中四代J21。
WS12C(WS12核心大涵道比),中推力渦扇,推力8.0T,預計2015批量生產,用於中運Y21、支客ARJ-21(C909)。
WP13F(仿蘇聯改型),中推力渦噴,加力推力8.2T,1995年已批量生產,用於J7、J8、JL9。
5、遼寧瀋陽黎明航發公司:
WS10A太行(參照美制核心),大推力渦扇,加力推力12.5T,2006已批量生產,用於J11。(新浪军事出鞘2015.4.29公开 J11D/J16已换太行300架)
WS10G太行,大推力渦扇,加力推力13.8T,全權數控,2011批量生產,用於J10、J11。
WS20(WS10A核心大涵道比),大推力渦扇,推力12.0T,預計2011批量生產,用於大運Y20、大客C919。
WP14C昆侖Ⅲ,中推力渦噴,加力推力8.2T,2005已批量生產,用於J7、J8系列、JL9(山鷹)升級
6、四川成都航發公司:
WS18A(仿俄羅斯D-30K2改型),大推力渦扇,推力12T,2009已批量生產,用於Y20、轟H6K。
7、其他:
SF-A/WS20?(WS15核心大涵道比、可能西安航發生產),大推力渦扇,推力13T,預計2015定型批量生產,用於Y20、C919。
汽船QC185(WS10A核心、LM25000級、黎明航發),中功率燃汽輪機,功率18500千瓦,2012批量生產,用於052D(4發9000T)、054B(2發4500T)。
汽船QC280(引自烏克蘭DA80、西安航發),大功率燃汽輪機,功率28000千瓦,2009已批量生產,用於052B/C(雙發6000T)。
中國的航空工業經過60年的發展,然而發動機仍是軟肋,是多種複雜原因造成的。…
http://club.news.sohu.com/shilin/thread/1p7ygw8jwum
關於出鞘公開殲11D的解讀 2015-4-29
其實殲16並不是中國的空優機並不能代替殲11B,各司其職嘛。殲16上的AESA是607所研製的,主要用於對地。殲11D上試驗的AESA是14所研製出來的,主要用於對空。其大名鼎鼎的1473(殲10A),和1493(殲11B)雷達都出自14所之手。殲11B的性能確實不堪用,飛行包線甚至不如殲11A,其依然採用模擬飛控,敏捷性和滾轉性能極差,並且依然存在著跨音速過載陷阱的毛病(數字電傳就能治愈跨音速陷阱)。因而如果蘇35成功引進殲11D就會下馬,其研究成果將用來升級殲11B的航電和雷達,但是殲11D本尊將不會服役。如果蘇35沒有被採購,相信不遠的將來14噸太行+四代航電+數字飛控+14所AESA+配新型空空導彈的掛架的完全體殲11D將會生產服役。
http://lt.cjdby.net/thread-2003279-1-1.html
中國國產高性能航空發動機資訊彙集
注: 1馬力等於0.735千瓦或1千瓦等於1.36馬力。
1、湖南株洲南方動力公司:
渦扇WS11(仿烏克蘭АI-25),小推力不加力渦扇,推力1.6T,2002年已批量生產,用於教練機K8、無人機。
WS16(引自烏АI-222-25F),小推力加力渦扇,加力推力4.2T,2012批量生產,用於教練機L15。
渦軸WZ8G(引自法國阿赫耶-WZ8A改),小功率渦軸,功率600千瓦,2005已批量生產,用於直升機Z9(AC312)、WZ19、Z11(AC311)。
WZ6(仿法TM-3C,常州飛翔生產),中功率渦軸,功率1250千瓦,2000已批量生產,用於Z8系列。
WZ9(自研),中功率渦軸,功率1000千瓦,2009已批量生產,用於WZ10系列。
WZ10(自研在研),大功率渦軸,功率1800千瓦,預計2015批量生產,用於新型直升機(3發20T級)。
WZ11(自研在研、參照加拿大普惠PT6B-67B),中功率渦軸,功率1500千瓦,預計2012批量生產,用於Z8F(AC313)、Z20(9噸機)。
WZ16(同法合研阿蒂丹3衍生型),中功率渦軸,功率1500千瓦,2014批量生產,用於WZ10、Z15(6噸機AC352)。
渦漿WJ6C(仿蘇聯改型),中功率渦漿,功率3800千瓦,2006已批量生產,用於運輸機Y9(國產6槳機、載20T)。
WJ9(渦軸8A核心改型), 小功率渦漿,功率550千瓦,1995已批量生產,用於運輸機Y12。
WJ5E(同通用東安合改WJ5), 中功率渦漿,功率2000千瓦,1992已批量生產,用於Y7。
WJ10(自研在研),中功率渦漿,功率5000千瓦,預計2014已批量生產,用於Y19(載30T)。
俄蘇35戰機一關鍵系統來自烏克蘭出口中國遇阻2014-7-31 新浪軍事
新浪前方特派員最新消息,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總裁波戈相週二在莫斯科指出,蘇霍伊航空聯合集團已經將原由烏克蘭供應的蘇系列戰機配件重新佈局生產,重新啟動的生產廠家主要集中在葉卡捷林堡一線,整個配套工程啟動將在兩年之內。俄羅斯軍工專家認為,除蘇-30、蘇-34、蘇-35等系列戰機液壓和自動化供油系統60%由烏克蘭供應外,俄羅斯直升機、艦船動力、戰車動力等約45%來自烏克蘭。此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召集包括蘇霍伊航空集團首腦開會,商討俄羅斯軍工企業克服危機,依靠自身技術力量,完成國內外軍品訂單的議題。
回應
我怎麼感覺是黃俄不要臉?
國家間只有利息,沒有永遠得朋友。這句話傻子都知道,眼下美國重返亞太,明擺著針對中國。我們現在和大毛都是各取所需,報團取暖。黃俄你妹啊,你是用屁眼想問題得嗎?腦殘無腦噴,被漢奸美分誘導得無腦憤青,你們什麼時候才能獨立思考問題?!或者說你TM就是個美分!
美狗們的利益是美國的利益,不是中國的利益,所以跟這些狗說是白說!
中國的戰略是,右手拽住俄羅斯往前走。左手拉住烏克蘭不鬆手。
在烏克蘭問題上,衝突各方都希望得到中國的支持。然而中國卻不能支持任何一方......我們當“裝聾作啞”,努力保持與各方的實際交往!中國應抓之機會極力發展自己,當我們的拳頭足夠強大時,需要與誰合作,就可隨心所欲......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7-31/0949793114.html
淺析烏克蘭內戰是否會影響未來中俄軍事合作2014-7-31 新浪軍事
烏克蘭局勢與俄烏關係的的變化,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中烏兩國軍事技術合作的發展。從“瓦良格”號航母、野牛級氣墊船再到大功率燃氣渦輪機、坦克動力、雷達、航空發動機等。那麼面對烏克蘭的亂局,中烏軍事技術合作會駛達終點嗎?
全面而復雜的軍工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繼承了3594家軍工企業,職工300多萬人,其中直接從事武器生產的有700多家,職工140多萬,覆蓋了海、陸、空、天、電子等各個方面,從基礎研究到高新產品研發。獨立後,烏克蘭本應擁有不低於俄羅斯的軍工產品,但是實際的銷售業績卻是相差很遠。這一方面源於俄羅斯的刻意打壓,畢竟同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絕大數武器都是蘇聯體制下合作生產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軍工不得不放棄單純的成品出口貿易模式,開始進行技術上的合作,中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收益的。
“心臟”是烏克蘭給的
中烏軍工合作,除了轉讓“瓦良格”號這一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型項目外,在艦船、坦克、飛機的動力系統,特別是各型發動機方面,表現最為突出。
目前中國諸多水面艦艇,包括“瓦良格”號在內,還有“中華神盾”艦所用的燃氣輪機DN/DA-80,而改良後的DN/DA-80,其可靠性、可維護性、大修週期、使用壽命均超過烏克蘭原裝。燃氣輪機是現代化大型戰艦的“心臟”。《漢和防務評論》稱,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從烏克蘭“曙光”機械設計科研生產聯合體引進了UGT-25000燃氣輪機,不過當時沒有轉讓技術。進入21世紀後,因經濟窘迫,烏終於同意轉讓全部技術。雖然國內已經基本實現了UGT-25000的國產化,但在大量訂貨時,小規模對烏克蘭採購零件設備也會成為其重要的一項的生意。
2006年,中國與俄羅斯“金剛石”設計局談判,要求購買一定數量野牛級氣墊船同時轉讓技術,但是俄羅斯方面要價太高並且技術轉讓不順利,於是烏克蘭方面就成了第二選擇。烏方很快接受了中方的要求,決定在本國建造兩艘“野牛”級登陸艇出售給中國。
但是這筆交易很快遭到了俄羅斯的反對,因為野牛級登陸艇的及時部件50%是需要在俄羅斯完成的,這次俄羅斯態度十分堅決拒絕提供包括燃氣渦輪機在內的關鍵部件。而烏克蘭方面認為這筆軍購買賣有助於烏克蘭軍工,所以也不退讓。最後中國通過協調俄羅斯方面,大家各做一個讓步,俄羅斯方面提供50%的技術支持。
但是,2014年3月,“海洋”造船廠所在的辛菲羅波菲爾市已經作為克里米亞共和國的一部分加入俄羅斯聯邦。由於俄方在該項目之前一直處於反對狀態,未來中國想獲得相關技術的難度和代價可能會陡增。
烏克蘭洲際導彈技術對華影響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繼承了三分之一的航天工業,從業人數一度高達20萬人。位於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市的南方機械製造廠是烏航天工業最大的生產企業。該企業研製生產的SS-18重型洲際彈道導彈,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導彈,可攜帶10個55萬噸分導式核彈頭以及40多個誘餌,在世界上都可以說是首屈一指,難怪它在冷戰時期一問世,北約就將其稱作“撒旦”(惡魔)。直到現在,烏克蘭仍以其高性能的“天頂”、“第聶伯”、“旋風”三類系列運載火箭而躋身航天大國行列。
蘇聯解體後,由於失去了原來源源不斷的資金、穩定的產品訂貨、集中統一的供給和管理以及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工作的知識和經驗等原因,烏克蘭的航天工業一度陷入困境,生產數量大大削減。為重振烏克蘭航天工業,國家宇航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將所有航天工業企業聯合起來,按市場經濟的要求對企業實行改革和重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烏航天工業迅速下滑的趨勢。然而由於國際航空發射市場競爭極為激烈,市場依舊不樂觀。
而中國與烏克蘭“南方”設計局有大量的合作。其代表作是RD-120液體火箭發動機和與其配套的RD-8姿態控制發動機,據稱前者是中國新型“長征”5運載火箭YE-100主發動機的原型火箭。
合作前景並不樂觀
中烏兩國因為國土相隔甚遠,幾乎不可能發生地緣衝突,向中國出口武器對烏克蘭國家安全完全沒有損害,中國因此往往能以相對很低的成本獲得烏克蘭保留的蘇聯技術。同樣的技術,俄羅斯開出的價碼則經常數十倍於烏克蘭。
但是目前烏克蘭由於缺乏資金,同時沒有推進科研的動力,其大多數技術已經停留在蘇聯解體時代無法前進。儘管中國一度需要學習這些技術以實現追趕,但當中國已經超越前蘇聯技術水平,中烏軍工合作的道路,也就不可避免會越走越窄。
同時烏克蘭政局動盪,親俄勢力不斷擴大甚至敢於公開獨立組織軍隊對抗政府軍!另一方面這些親俄勢力都是出於烏克蘭東部,屬於傳統親俄勢力。俄羅斯必然控制這些地區,通過控制這些地區達到將這些軍工企業技術轉移到自己的國內。這也是為什麼烏克蘭顏色革命後親西方政府上台後,中烏軍購貿易比較順利 (比如烏克蘭金髮美女總理季莫申科低價賣給中國的蘇-33原型機T-10k-3戰鬥機,從而發展出殲15),反之親俄政府則必須看俄羅斯的臉色來辦事。
未來中烏軍事合作可能已經戛然而止,因此中國未來必須加強自身軍工的發展,從而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7-31/1741793206.html
詳參【圖博館】:俄烏戰爭 蘇-35是雞肋?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2014-08-01 08:40:28
中國殲-16戰鬥機換裝最先進雷達 或已批量生產2014-2-23 環球網
近日,知名軍事論壇上出現了由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國產殲-16戰鬥轟炸機,早前出現的1601號原型機相比,這次曝光的1612號殲-16有著不小的改進指出,最明顯的就是殲-16取消了機頭空速管,雷達罩採用淺灰色塗裝,說明其換裝了先進的機載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而其機身1612的編號以及進氣道0102的編號則說明其已經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有可能已經試裝解放軍航空兵部隊。
殲-16戰鬥機由國產殲-11系列戰機發展而來,由於此前的殲-11BS雙座戰鬥機的外掛架數量和掛載能力偏低,主要用於對空作戰,因而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有限。而殲-16戰鬥轟炸機則在保持自身優異的空戰性能的同時,還可以掛載重型攻擊型武器執行更加廣泛的空中打擊任務。此外,從2012年的珠海航展上可以看出,中國的精確打擊武器近年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作為最新研製的國產戰鬥轟炸機,殲-16在載彈種類、數量上將超越中國現役的同類機型,推測其可以掛載除戰略武器以外的所有空基發射武器。
從照片分析以及綜合中國航空工業近年來的發展來看,殲-16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頭盔式顯示系統(HMDS)、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IRST),採用了一定的隱身技術,具備典型的“三代半”戰機特性,綜合作戰性能比國內現役的蘇-30MKK/蘇-30MK2有顯著提高。在世界著名的航空專業雜誌《國際飛行》公佈的2013至2014年度世界空中力量發展報告中,具備三代半戰機特徵的殲-16和殲-10B一起,分別入選2014年度世界戰鬥機性能綜合排名第八名和第九名。
回應
中國人能造出什麼好東西?都是垃圾, 因為中國人就是垃圾
中國的院士、博士、等等什麼士磚家,不是用錢買來就是評分估得來,別指望有什麼發明創造,能山寨就不錯了,所以沈飛山寨經常生產俄鴨機不變換型號騙經費騙軍迷,吹逼了新式飛機,其實大家也心知肚明,俄鴨機在中東戰爭中就是靶機。
狗屁的睜開你的狗眼看看,殲16用的是太行!
所有武器都是你仿造我,我仿造你!日本狗連仿造都不會,都是買的美國貨
一幫腦殘,沒事在這裡瞎咧咧,罵人的要麼是分裂份子,要麼是日本人,要麼是對社會有消極心裡的人,別跟這些人瞎掰 ,這些人都是腦子有問題!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2-23/0757765488.html
蘇-35是雞肋?
(楨:中俄蘇-35採購案一波三折,各種猜想都有,但多從中想買但俄不急售分析,這種分析欠全面性析判。
1.中俄領導人考量的是兩國的戰略關係,而不只是軍方的單一武器問題。
2.即使是蘇-35本身,中方此時也非急需,買更多是為了部分技術之參考。
3.了解上述二點,頭腦便能較清楚,而不會陷於網上噴糞!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04982
中國L-15教練機堪比台軍經國號?
《漢和》2013-11月刊的「中國L-15教練機堪比台軍經國號」在台未起多大回響,對岸的噴子則條件反射式噴模仿與發動機之糞,而不深思IDF是空優戰機,L-15地攻擊能力不輸強-5 堪比台軍經國又如何?
未必!經國號升級版改進射控系統,讓防空用的戰機成為具有對地攻擊能力的多功能戰機。
那又如何?別說L-15(教練10的出口型)連教練9都能掛中距空對空飛彈了。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686995
自製戰機 主宰大陸領空2013-12-26 旺報 【楊俊斌】
除了前一陣子傳出中國軍方將購買俄羅斯SU-35戰轟機外,現在流露在外的訊息,都是大陸軍方在裝備上又取得了新進展。天上飛、地上跑和在水裡潛的都能自製。
有了殲-10之後,開發了外型已有不同的殲-10B。將來又將出現更為先進的殲-10C。去年就被外界知曉的兩款隱形戰機,殲-31、殲-20已愈來愈有樣子。現在還有所謂的殲-11、殲-15艦載機、殲-16,甚至更強勁的殲-18。
在轟炸機發展方面,比較成熟並且為外界所知悉的轟-6K早已成軍,中方也正在發展如美軍B-2隱形轟炸機大小,各種不同用途的戰機,大的小的,琳瑯滿目。
就如同美方一樣,不同的飛機公司擁有不同的研發和製造能量。從不同款具備優異性能的戰鬥機誕生,更可以看見中國在機載雷達、外型氣動力設計、航空電子設備諸多方面實實在在的進步,這說明中國對於這些新技術已逐漸駕輕就熟。
而這些技術,同樣可以用於其他新型戰鬥機的改進上,對中國空軍戰鬥力的提升是全面的。也就是說,除航空發動機外,可能還難以和先進國家相較,但基本的技術和科技,已完全掌握自己手上。未來,完全屬於中國自製戰機,將主宰大陸領空。
參考消息網2014-6-14報導 美媒稱,中國即將批量生產更為優秀的航空發動機。新發動機將適應更高的內部溫度,擁有更出色的性能或耐用性,很可能被安裝在作戰飛機上。
美國《航空和空間技術週刊》6月16日(提前出版)一期報導稱,這一動向之所以被曝光,是因為有消息稱中國正在市場上詢價購買大量錸,而錸這種稀有金屬能夠提高渦輪葉片的耐熱性。不過,中國生產新型或改進型發動機的時間尚不得而知,但採購需求將從2016年開始,其中部分需求將很可能用於儲備。
報導稱,除軍事效用以外,此舉還將威脅到西方三大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廠商(通用電氣公司、羅爾斯羅伊斯國際有限公司和普惠公司),因為這些企業有許多重要產品需要用到錸。全球錸供給和錸需求保持著微妙的平衡,生產商會迅速做出反應,滿足中國等新客戶的需求。
《航空和空間技術週刊》記者從海外金屬市場業內人士那裡獲悉,中國的需求似乎會達到每年5噸,從2016年前後開始發貨。這一購買量大約相當於全球產量的10%。假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戰機項目全力投產,與之配套的普惠公司F135發動機項目的錸消費能力大概也就如此。
據報導,錸的用途還有很多,尤其被石化產業用來生產催化劑,但一位元瞭解談判情況的業內人士稱,中國官員已經表示他們的需求將用於生產渦輪發動機。不管怎麼說,人們從全球錸消費模式就能看出中國人購買錸的原因:全球約80%的錸用於生產航空發動機。
報導稱,錸的使用暗示著渦輪冶金技術的兩大進步:提高鎳基高溫合金的性能;尤其重要的是,可以製造出用於單晶葉片的合金。這兩項技術都能使渦輪(尤其是高壓渦輪)在更高溫度下工作。這樣的話,設計者就能加大渦輪壓力,進而提高作業效率;或者發動機可以加快燃料燃燒的速度,進而產生更大的推力。另一方面,人們可以把作業溫度維持在較低水準,擴大實際作業溫度和渦輪機最高允許溫度的差值,這樣就能延長使用壽命。人們還可以兼顧兩方面的考量,同時提高發動機的性能和耐用性。
據報導,中國工程師已向外國同行證明自己有能力製造出單晶葉片,但中國人在批量生產方面遇到了困難。一名外國工程師表示,有中國同行告訴他,中國只有10%的單晶葉片能夠滿足使用要求。另一位剛剛和中國工程師聊過相關技術的外國工程師稱,中國能否在批量生產過程中保持產品品質還是一個未知數。
不過,即使製造不出單晶葉片,但只要把錸添加到鎳基高溫合金裡,就可以提高渦輪葉片的作業溫度。錸的熔點為3182攝氏度,鎳只有1455攝氏度。
報導稱,經過改進的高溫合金將幾乎肯定被用在戰機發動機上,比如為殲-10和殲-11戰鬥機生產的渦扇-10發動機。
據報導,中國的錸產量不高,每年兩噸左右,國內需求相應的不是很高,但這種狀況即將改變。有業內人士估計,從2016年起中國的進口需求將達到每年4.5噸到5噸。
不過,報導稱,發動機的出貨情況不會和原料供應完全一致。組裝發動機之前必須首先加工原料並製造出優質零部件。假如製造商難以利用新技術提高產量,那麼成品產量落後於原料供應量的情況就會更加明顯。此外,如果有不合格的葉片被報廢,那麼用於最早批次產品的大量原料就會被浪費。最後,金屬是可以儲存的。假如重要原料供應有限,而中國又屬於那種不願依賴外國人的買家,那麼購買金屬用於儲備的可能性就會很高。
回應(詳參【圖博館】:中國軍工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美國日本就到處亂叫,中國買稀有金屬就成了威脅,雙重標準玩的飛起啊。
不要再講什麼美日搞雙重標準,人家對中國就一個標準——把中國搞死搞殘,確保自己安全。所以美日講話權當放臭屁吧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6-14/0850784670.html 2014-06-15 09:31:55
國產直升機三大優勢:全壽命成本不到進口貨1/5 2013-9-4環球時報
中航工業昌河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昌飛)向來以生產直-8、直-11系列直升機而聞名,近年來該公司推出的AC311和AC313新型直升機也得到國內公安部門的青睞。該公司總經理周新民在第二屆天津直升機博覽會前夕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人習慣上認為國產民用直升機不如同類進口產品,但事實上,國貨在三大領域具備明顯優勢。
他認為,中國民用直升機的第一個優勢是性價比。價格分為兩方面,即單機售價與全壽命價格,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中國單機售價的優勢明顯。人們通常提到的國產民用直升機存在差距,其實是指全壽命週期及可靠性方面的差距。根據調研,中國產品的可靠性雖然可能不及進口貨,但是對方的備件、維修價格卻高得多。比如中國產品的翻新週期是1500飛行小時,對方是3000小時,但每次翻修的價格是中國產品的2-3倍,如此算下來,中國產品至少與對方旗鼓相當。從備件角度而言,中國產品的優勢更明顯,國內外價格差距不只是2-3倍,而是達到5-10倍。
回應
說什麼維修壽命短還便宜!盡扯淡,打仗要求的低維護高可靠高出勤,你連戰備值班都不能連續進行,等著挨揍吧
真打起來,武器壽命就沒什麼用了,沒多少武器是善終的,最後還得是性價比最牛,打得起、打得贏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楨:正因壽命短和穩定性不夠、故平時多用俄發動機,這不只合性價比、也可維持自己的研發能量和維持中俄戰略關係!詳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04/0829738779.html
相關新聞
中國直升機年產近200架 2年產量是幾十年總和
渦扇WS-10太行發動機,是由中國一航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軍用渦輪扇發動機,研究過程長達近20年。中國計畫在殲-11B/BS上全面使用渦扇10,以替代俄制AL-31發動機。
回應
體制不改,難有作為
別什麼都往體制上扯,同樣的體制,為什麼經濟增長遠超美歐?為什麼航太搞的很好?
和體制有毛關係 全球只有美俄英能獨立設計製造軍用發動機
別和他說那些了,這些人永遠不會明白的。
渦扇發動機的最難處是渦輪每分鐘上萬轉的轉速和1300-1700C的渦前高溫。轉速和渦前溫度越高,推力越大。除了高溫強度,渦輪葉片高溫蠕變(逐漸變長)直接影響發動機的壽命和穩定性。美英的發動機用的是無晶界的單晶葉片,我們可能用的是低一檔的定向凝固鑄造的平行多晶葉片。歸結為一句話,造一台發動機不難,但造一台頂尖發動機太難。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1-02/0902747566.html
相關新聞
從噴零件到空中停車 中國太行到底行不行
外媒猜 殲-20將換裝蘇-35引擎
WS-15發動機大突破!殲20(18?)可出垂直起降版
(詳參【圖博館】: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肯雅巴基斯坦等再次向哈飛提出購直-9意向2013-10-8中國航空報
直9是中航工業哈飛研製生產的輕型多用途雙發直升機,現有客貨運輸型、公安警用型、海洋監測型、消防型、搜索救援型等10餘個型別。民用H410/410A和H425直升機已獲得CAAC型號合格證。該機具有重量輕、載荷大、易維護、用途廣、安全可靠的特點,廣泛應用於國內外公務、旅遊、救援打撈、科學考察、警務執法等領域,可滿足客戶多種需求。迄今為止,直9已出口50餘架,遍佈10餘個國家及地區。
回應(楨:詳參【圖博館】:中國山寨經濟 《模仿是為了創新》)
中國就知道仿造,而不會創新和嚴謹與精密
山寨並不是壞事,從山寨中獲得技術是強囯的一種手段。是死命的研究不從他人那學習才是你懂得
有銷量才能發現在不同環境下的使用問題,為技術發展積累經驗。加油!
太便宜的東西往往是垃圾。
傻缺只買貴的,不買對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0-08/1508743288.html
俄制卡-32直升機組裝生產項目簽署 正式落戶北京2013-9-14 北京晨報
2013-9-6中國宜通集團與俄羅斯直升機股份公司在京簽署Ka-32A11BC直升機授權許可組裝生產協定,標誌俄羅斯直升機第一個境外整機生產項目正式落戶平谷北京通用航空產業基地。據介紹,Ka-32A11BC直升機是13噸級大型民用消防型直升機。
回應
咱們的國產民用13噸級運輸機AC313呢?身為首都最應該支持國貨才對啊!
卡式直升機尺寸小 適合艦載使用
(楨:可量產用於反潛和預警!詳參【圖博館】:直9C和卡-28性能對比 世界艦載直升機技術發展 直-8直升機)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14/1212740531.html 2013-11-21 13:21:53
分析稱我國擁有J20J15兩張王牌將丟掉軍購拐杖2012-03-27世界新聞報
根據《航空周刊》的文章,2008年,沈陽飛機公司開始交付配備國産發動機、雷達和武器的殲-11B戰機,這被視爲中國現役“最強大的國産戰機”;2003年至今,成都飛機公司已生産超過200架單座的殲-10A型和雙座的殲-10S型戰機,同沈飛殲-11B型戰機構成“高低搭配”;與此同時,中國空軍與海軍已接收約170架殲轟-7雙引擎戰鬥轟炸機。到2020年,中國將擁有一支裝備1000架戰機的現代化空軍。
在轟炸機方面,與美軍升級轟炸機的思路類似,中國轟-6K轟炸機也換裝了功率更大的引擎,重新設計過的機鼻內換裝了先進雷達和光學設備,此外,升級版還可挂裝6枚對地攻擊巡航導彈。
除戰機和轟炸機,中國還發展出一系列空中預警平臺,其中高端型號“空警”-2000和以運-8運輸機爲平臺、采用平衡木雷達天線的“空警”-200都是中國軍隊自用型號。另一種采用碟型雷達罩的ZDK-03型預警機則是爲巴基斯坦設計的。
在升級、改進第三代戰鬥機的同時,中國還緊跟隱形戰機潮流。《航空周刊》猜測,成飛的殲-20隱形戰機首飛後,沈飛仍在自籌資金研制中型隱形戰機,可能稱爲“殲-60”。
前段時間,有一則關于中國將從俄羅斯購買48架蘇-35戰機的消息被俄羅斯媒體炒得火熱,但中國國防部新聞事務局隨即否認了相關傳言。不可否認,中國的軍用飛機制造業確實曾長期受惠于俄羅斯(前蘇聯),但經過幾十年的積累,今天的中國已經發展出一整套完善的軍用飛機研發、制造體系,基本擺脫了對外依賴。也就是說,即便中國空軍現在需要購買戰機,也可能僅是出于補充數量或應急需要(楨:或回饋中俄戰略伙伴!),並不是非買不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3-27/1818686064.html
公司的優先發展方向是研製未來的轟-8轟炸機(可作為核武器載機使用)。國外航空專家認為,轟-8是一種採用雷達隱身技術、機載武器內置的轟炸機。據中國消息人士透露,該機的導彈-炸彈載荷(巡航導彈)將不小於18噸,最大飛行速度為馬赫數1.2,在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航程不小於1萬公里。飛機計畫裝4台發動機。目前已經公佈了該機的一些圖像,但關於試驗機的製造情況不得而知。
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位於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1964年建廠。目前該集團有49家企業,職工總數55000人,其中15000人是熟練專業技術人員。總資產19億美元。
貴航集團專業研製生產殲擊機和教練戰鬥機、渦噴航空發動機,修理和改進航空技術裝備。目前集團已經理順了教練-9(也被稱作FTC-2000)超音速教練戰鬥機的批量生產,其第一批已經於2006年列裝中國空軍。
教練-9由殲教-7教練機(原型機是殲-7)發展而來。教練-9用於殲擊機飛行員的初級和高級訓練。據推測,該型號部分用於出口。
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成立於1951年,位於江西省南昌市。目前該集團是國內最大的航空技術裝備製造商之一。總資產12億美元。職工總數1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6700人。擁有車床8千台。
該集團專業研製生產強擊機、教練戰鬥機、教練機、輕型運輸機、小型飛機。其企業主要產品是強-5M強擊機(可攜帶戰術核武器)、教練-8(K-8)噴氣式教練機和初教-6活塞式教練機(原型是雅克-18)。
2010年集團掌握了L-15新型教練戰鬥機的批量生產。該機用於殲擊機飛行員初級和高級訓練,也可作為輕型強擊機使用。應該指出的是,俄羅斯雅克福列夫設計局也參與了該機的研製 。此外,該集團的企業還修理轟教-5教練戰鬥機(伊爾-28U飛機的翻版)。
可見,中國擁有足夠強大的戰術飛機生產能力,既能滿足本國軍隊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出口規模。據國外專家估計,目前中國每年出口120-130架作戰飛機。與此同時,中國在一系列重要的航空配套設備和系統方面(機載電子設備、機載雷達、發動機、導彈)還繼續依賴進口(楨:發動機而已吧!),因為國產配套設備和武器的技術性能還落後於國外同類產品。
中國把克服這些不足作為目標,並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其中,分別用於取代俄制AL-31F和RD-93發動機的國產“太行”和“泰山”發動機的問世可以算是不小的成就,另外,中國還在俄羅斯在“甲蟲”雷達的基礎上研製了國產機載雷達。
(新浪編者注:殲-20最高飛行速度被公開在配圖內,移動端使用者可點擊圖片放大。圖中透露殲-20 最大速度2448每小時 巡航速度超過1200公里每小時。另有殲-20配備發動機型號為WS-15)
回應
AL-31F的總壽命為900小時,翻修壽命比總工作壽命更短,大約為300小時。空軍5719維修廠通過發動機維修再製造技術成功將俄制AL-31F發動機的壽命從900小時延長至1500小時,翻修期改進到500小時。此外,現在國產太行發動機的壽命相當於AL-31F的3倍(楨:1/3吧),這些都是真的。網友們別總拿老眼光看中國。
英國的發動機世界領先,為什麼搞不出五代機?還要跟美國買?所有技術都是必須的。而世界上只有美俄中能做到全部都有,當然中國的技術還相對落後與美俄,中國正在努力中
中國全部都有?推比10一級的渦扇發動機技術有個毛,連al31都還要進口的國家,也有資格嘲笑法國沒有。
ws15就是推比10的航發,你不知道?全世界只有美俄中能生產推比10的航發。你啊,就像沒毛的猩猩。
都他娘的別互相指責了,看看天朝百姓的生活吧!發大水,被大人打,強拆,農民沒土地等等!攘外必先安內,天朝大人們不懂嗎?
沒有天朝,你們南京大屠殺會再現!你個2B!南京人是江蘇省裡最差勁的!
某些人就是小農意識在作祟,就只看到眼前的丁點利益,對它們而言只要吃飽喝足就夠了。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8-23/1153736951.html 2013-08-25 10:20:28
俄羅斯衰了!中國購蘇35和拉達級竟是援助普京 2013-03-19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採購蘇-35、以及阿莫爾級(拉達級潛艇出口型)合作是中俄近期最重要的兩大軍事合作專案,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關於中俄的這兩大軍事合作,國內外評論眾口紛紜,一些國外輿論聲稱是“中國技術仍依賴國外”的鐵證,一些國內輿論則聲稱“毫無必要引進蘇-35”。
首先,所謂中國進口蘇-35是為“借機引進117S發動機”這個說法毫無邏輯可言。117S發動機實際就是AL-41F-1S,屬於AL-31F系列的升級版,和殲-10所用的AL-31FN相比,最大推力分別為142千牛和125千牛。相比之下,用於俄羅斯T-50的117發動機(AL-41F)正式版推力在157千牛以上(未來計畫180千牛)。所以說,所謂“先進的”117S發動機,仍沒有脫離三代機引擎的水準,推力增量很有限。另一方面,按照中國引進蘇-35的可能時間表,獲得117S發動機的時間最快也在五年後,完全和中國四代機研製進度配不上。
另外,阿莫爾級計畫更是俄羅斯潛艇直接引入中國技術設備,對難產的“拉達”級潛艇的全面完善。可見,由於行業持續性衰退,俄羅斯軍工企業不僅資金人才缺乏,技術進一步更新換代也出現嚴重問題,已經開始需要中國軍工技術的“反哺”。俄羅斯軍事技術長期“吃老本”的狀況已瀕臨末日。
所謂先進的蘇-35戰鬥機、拉達級潛艇乃至伊爾-476等等,無一不是前蘇聯時期技術遺產的後代,如果沒有新鮮技術血液的融入,根本談不上“滿足未來需要”,甚至很多企業隨時有徹底破產垮臺的可能。俄羅斯大型軍艦、運輸機、潛艇幾乎都已經面臨無米下鍋的況狀。其他幾個關鍵行業,即使有俄羅斯本國訂單,但由於新一代武器研製費用高昂,新型號研製進程也舉步維艱。如沒有外來資金的支援,蘇霍伊公司的T-50戰鬥機甚至難以順利推進。俄羅斯海軍甚至依靠印度護衛艦訂單,才能確保同型號的護衛艦在本國服役。
儘管中國軍事工業進步飛速,但實際上距離西方先進水準仍然有很大差距。無論如何,俄羅斯在未來幾乎仍是中國軍事技術交流和借鑒的唯一視窗。如果俄羅斯軍工垮臺,中國軍工的很多領域可能真會陷入“閉門造車”的狀況,對中國肯定是弊大於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保持活力的俄羅斯軍工,也有利於促進中國軍工的發展。事實上西方的軍事發展,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歐洲和美國防務企業間的不斷交流和合作。盲目自滿和排外,不能真正縮短和西方的差距。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587605-1-1.html
俄羅斯《外國軍事評論》雜誌2013年第4期刊登了伊萬諾夫和博亞爾斯基的文章。文章介紹了中國航空工業主要作戰飛機生產企業基本情況和科研生產能力。文章編譯如下:
目前,構成中國軍隊作戰飛機機隊基礎的是各型轟-6轟炸機,殲-7、殲-8-II、殲-10、殲-11A/B戰術殲擊機,殲轟-7/7A殲擊轟炸機,強-5強擊機(2012年底停產)。此外,殲教-7、教練-8、教練-9和L-15教練(戰鬥)機可作為輕型強擊機使用。大部分飛機為進口或按許可證生產,同時,本國研製的飛機比重在增加,儘管性能比國外同類飛機差。
2008年底成立的新公司名稱為中國航空工業公司(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AVIC)。該公司成立時法定資本為94億美元,總資產達425億美元。截至2012年初,其工作人員數量超過40萬人。AVIC有200家企業,其中許多企業已經上市。其總資產達794億美元。2011年公司躋身世界五百強之列。
中國有9家關鍵的航空技術裝備生產公司,其中5家生產主要類型的作戰飛機,它們是瀋陽、西安和南昌飛機製造公司,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和洪都航空工業集團。
瀋陽飛機製造公司是中國最大的航空技術裝備生產企業。該企業建成於1953年,職工總數約15000人,擁有車床8千台。公司最大的專業企業是瀋陽飛機廠、瀋陽航空發動機廠和瀋陽部件零件廠。該公司還有一家大型科學研究所,有工作人員約2000人左右。
瀋陽公司在1986年前生產殲-5(原型為米格-17)和殲-6(原型為米格-19)殲擊機,這兩種飛機在1960-1970年代構成了中國空軍的基礎。這裡還第一次組織了殲-7殲擊機(原型是米格-21)的生產,後來成都飛機製造公司也開始生產該型飛機。
目前瀋陽公司在繼續專業研製生產戰術殲擊機。已經理順了殲-8-II和殲-11A(蘇-27SK的中國版)飛機的生產,並在對各種改型進行改進。2006年開始生產殲-11B殲擊機。
此外還在加緊研製新型航空技術裝備。據西方媒體報導,2012年3月至4月,殲-16殲擊機在這裡開始廠試。研製該型飛機時採用了蘇-30MKK戰術殲擊機的技術方案。為了消除發現的不足,提高戰術技術性能,正在修整殲-15艦載殲擊機。計畫2015年開始批量生產殲-15飛機。預計該機將搭乘2012年9月列裝中國海軍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公司未來的業務方向是研製生產殲-20和殲-31第五代殲擊機。這兩個型號的飛機已經分別於2011年1月11日和2012年10月31日開始試飛。截至2013年2月,殲-20完成大約60次試驗飛行。兩個機型都計畫在2020年前列裝。預計,殲-20將作為戰術殲擊機使用,而殲-31將作為戰術殲擊機和艦載殲擊機使用。
此外,在瀋陽飛機製造公司在一系列國際航展上還展示了第六代殲擊機模型。預計該機實際上將是自動化無人駕駛系統,也能夠在有人狀態下使用。飛機氣動佈局將是低斷面機身加平滑機翼輪廓,這將使飛機具有超音速巡航速度和很高的機動性。
成都航空製造公司是在1958年建成的成都飛機廠的基礎上成立的,它是僅次於瀋陽飛機製造公司的中國第二大殲擊機製造企業。職工總數15000人,2010年公司利潤為15億美元。公司的基礎由成都飛機廠、發動機製造廠、航空工業設計科學研究所(編制1800名工作人員)和其他專業及非專業企業構成。
公司自1960年代起專業生產中國版的米格-21戰術殲擊機——殲-7。現在公司正在生產殲-7MF、殲-9(也被稱作FC-1或JF-17,與巴基斯坦聯合研製,主要供出口)以及各型殲-10國產殲擊機。
殲-9飛機採用俄制RD-93發動機,殲-10則採用俄制AL-31FN航空發動機,這使這兩種機型的生產速度受制於發動機的供應。目前正在積極研發國產航空發動機。例如,中國的工程師們正在為取代RD-93和AL-31FN發動機而研製國產WS-13“泰山”和 WS-10“太行”發動機。應該指出, WS-10發動機的大修前工作壽命已經達到300個小時,而一開始只有40-50小時。WS-13的同一指標為150小時。
公司的優先業務方向是與瀋陽公司聯合參與包括殲-20在內的未來殲擊機研發計畫。
西安飛機製造公司位於陝西省省會西安市,職工總數17000人。自2007年起每年收入超過15億美元。
自1958年建廠時起,公司的專業就是生產轟炸機和運輸機。目前公司正在研製生產轟炸機、戰術殲擊機、運輸機和以其為原型的其他類型的飛機。 2013-08-25 10:14:21
中國054B護衛艦或使用全電推進 具有6大優勢2013-8-22世界報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近日發佈消息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2研究所在船舶綜合電力推進系統的自主創新上取得了重大進展,該所研製出了以變頻器、推進電機、推進變壓器、功率管理系統、操縱控制系統為核心的推進系統,實現了單軸推進功率20兆瓦以下船舶電力推進系統的全部國產化。這意味著未來中國海軍艦艇有望裝備國產電力推進系統,擁有真正的“中國心臟”。
美艦“全電推進”引領“海上革命”
美國海軍提出的綜合電力系統主要由七個模組組成:發電、配電、電力控制、電力變換、平臺負載、推進電機以及能量儲存模組。
電力推進系統主要具備以下幾點優勢:
第一,具備良好的經濟性。
第二,操縱性好。
第三,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第四,能夠節省空間。
第五,噪音低,可提高艦船的安靜性和隱蔽性。
第六,有利於船舶控制環境污染,降低排放。
據報導,今年5月,在中海油服4艘6000馬力(約5.4兆瓦)深水平臺供應船綜合電力推進系統招標中,712研究所與ABB、GE等國外知名公司同時投標,最終憑藉優勢成功獲得該項合同,成為該型船的國內首家集成商。這是中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首次選用國產船舶電力推進系統集成商。
除712研究所外,國內其他一些企業也在研製綜合電力推進系統。今年3月,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4研究所成功簽署“1500噸級海監維權執法綜合測量船電力推進系統”專案合同。704所將提供全船的電力推進系統裝置,包括發電機組、配電板、電站管理系統等。據推算,1500噸級海監船功率可能是4500馬力,略大於3兆瓦水準。
“全電推進”的054B正在研製
新浪軍事在解讀我國全電推進系統時指出,為增強反潛性能、提高安靜性,中國目前正在研製的054B型導彈護衛艦將採用綜合電力推進系統。054B型護衛艦的前身——054A型護衛艦目前使用4台柴油機,如果採用電力推進,將需要採用10兆瓦左右的電力推進系統。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8-22/0902736685.html
解讀中國國產航母彈射器 2013-08-22
在上世紀50-70年代,中國就以前蘇聯技術為基礎,自主設計、實驗、製造200-25000kw燃氣輪機。1982年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利用國產渦扇9型研製出410A型艦用燃氣輪機,功率為13000馬力。410A研發歷時8年,於1988年元月完成150小時持久試車,運行安全,但缺點是燃氣等熵功率比設計計算值約低5%,輸出功率低了約3.8%,而被國內用戶否決。1985年,中國從美國引進了4台LM2500艦用燃氣輪機,用於兩艘052型驅逐艦。但1989年後中國海軍引進LM2500技術的計畫和合作生產FT-8燃氣輪機的計畫,均被美方單方面終止。當時我軍甚至一度面臨新型主力驅逐艦無動力可用的危險境地。直到1993年中國從烏克蘭引進單台功率為33000馬力的GT25000燃氣輪機全套設計資料和加工工藝,才緩解了這一危機。目前GT25000國產化率接近90%,國內型號為QC-280。特別是在“亞丁灣”護航5年以來,中國主力驅逐艦的國產燃氣輪機經受住了條件惡劣、缺少後勤保障的挑戰,仍舊保持較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中國只有跨越現有QC-280的檔次,研製一款具有國際水準的先進燃氣輪機,才能滿足國產航母的需要。否則中國就要在蒸汽動力上下大力氣,這樣才能確保中國航母動力的需要。而未來發展大型乃至重型航母,蒸汽動力必不可少,使用燃氣動力已經沒有必要,而且即便是核動力也需要蒸汽輪機的相關技術。
回應
中國20mw綜合全電力推進系統研發成功,這對中國海軍來說是一個重大利好消息,單軸推進功率20MW,正與英國海軍最新7000噸級的45型驅逐艦單軸功率相當。"全電推進"目前已成為發達國家海軍發展的主流,已服役的全電推進軍艦有英國45型驅逐艦,正在建造中的有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美國DDG1000驅逐艦,正在規劃中的有美國伯克3型驅逐艦、日本25DD驅逐艦。
相對美國LM2500,GT25000燃氣輪機功率偏大,4台GT25000已足夠推動1.3萬噸級的軍艦以30節速度行進了。燃氣輪機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即使在低功率下運行,油耗也不會低多少,即低工況高油耗。如果一艘9000噸級(伯克、金剛等的噸位)的軍艦採用4台GT25000,會非常浪費、航程性能也不可能達標。 所以052C不得不削足適履,只採用2台GT25000,搭配2台國產化MTU20柴油機,形成柴燃交替模式(CODOG),滿載排水量只能做到6000噸級,否則航速無法達到30節的要求。或許有讀者會問,不能使用3台GT25000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出於冗餘考慮,主力軍艦都採用雙軸推進,多出的1台燃氣輪機是很難將功率平均分配到2根推進軸上的,硬要這樣做,減速齒輪磨損會非常嚴重,整個動力系統噪音也會很大。
但如果有了"全電推進"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了,可以將噸位放大到與英國45型驅逐艦相當的7000噸級,採用3台GT25000,並省略掉2台MTU20柴油機、以及其它原來發電用的柴油輔機。在執行搜潛任務、聲納工作時,全電化052型驅逐艦可以只開啟1台GT25000,推動軍艦低速低雜訊前進、為拖曳聲納提供最佳巡航速度,這時剩餘的功率還足夠全艦武器系統以及生活用電。當聲納發現敵潛艇、或要到另一陣位探測時,另外2台GT25000再啟動,軍艦全速行進。以上就是現代軍艦反潛時的"衝刺-漂流"戰術。而且,採用全電推進在設計時還可以考慮將1台GT25000放置在上層建築內,遠離水線,低速搜潛時使用這台燃氣輪機,可讓軍艦往水中輻射的雜訊更小。
現在全電驅動的條件已經成熟,再用效率低於10%的蒸汽彈射也太落伍了。大功率核電上艦+全電力驅動(包括磁流體推進)+電磁(或超導電機)彈射+蠕磁高速近防炮將開一個新的海軍時代。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621548 2013-08-23 11:38:29
中國渦軸-16發動機已交付 武直十有望脫胎換骨2013-4-18中國航空報
本報訊(記者 文學海)4月11日,中航工業-賽峰集團戰略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杭州召開。戰略委員會下設的飛機組、直升機組、發動機組和培訓組彙報了當前合作專案的開展情況,並就進一步推進合作提出了建議和時間路線圖。中航工業總經理譚瑞松、副總經理徐占斌、李方勇,賽峰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赫特曼出席了會議。
記者從會上瞭解到,2014年,賽峰集團將向中航工業直升機交付兩台渦軸16發動機,裝配在由中航工業和歐直集團聯合研製的7噸級中型直升機AC352上。
新浪軍事延伸閱讀:渦軸16發動機是由中方與法國透博梅卡公司聯合研製的大功率發動機,法國編號為“阿蒂單”-3,資料顯示,該發動機的功率達到1200-1500千瓦,超過了加拿大普•惠生產的PT6C-67C渦軸發動機(1250千瓦功率)。而據多方消息顯示,PT-6C系武直十設計時準備採用的動力裝置,後因各種原因被迫放棄,而改用了國產渦軸-9型發動機。渦軸-16研製成功後,如果能再次整合到武直十項目中,能令武直十的性能成倍躍升,或能從現在的中型武裝直升機一躍成為與阿帕奇比肩的重型武裝直升機。
回應
呵呵,渦軸-16是和法國聯合研製的,恐怕核心技術中方沒有完全掌握,未免還是有受制於人的隱患!
沒有白給的午餐,只有人家怎樣占中國人的便宜!【核心技術】是用錢買不來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國外就是想通過合作的途徑讓中國永遠不會,也沒機會掌握汽車發動機、航空發動機等各類高端核心技術。合作生產是出賣中國市場的一種表現。
有人幫助節省時間金錢不好嗎?就是美國也借鑒其他國家的技術。你這種自卑的人真是沒救了。
他們腦筋就一根筋的,也不想想人家研究出來花了多少年和精力,如果我們也按部就班來自己那就花多少時間,那時這幫人又在說慢。好東西沒人會隨隨便便給你,哪怕是說好了技術轉讓,給你技術文獻就算了,管你懂不懂。
現在的中國呢就是這樣,中國出點什麼新東西就說山寨啊,快去外國找個爹 奇怪的是這還不是別人說的,都自己國家的人在那一通亂噴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4-18/1445722141.html
中國在研的各型發動機性能表
在2013年中國航空推進技術高峰論壇的英文版網站上,有一個中國航空發動機項目匯總表。其中曝光了幾個關鍵資訊。1.官方首次確認疑似為殲-20准備的WS-15發動機存在。2.武直10未來可換裝大功率發動機。3.現在有多款大型直升機正在研發中。
文中透露的資訊相當豐富,其中以WS-15發動機為核心研製的SF-A型發動機推力達到13噸,並將配備給大型運輸機運-20,WZ-16功率1500KW,將配備給武直十和直15,在型號右欄,還顯示有Y-21(運-21,可能為ARJ-21的運輸機版本)和Y-19(渦槳飛機)型號存在。另,功率達1800KW的WZ-10型發動機將配備國産20噸級直升機。
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military/sinacn/20130507/19044521517.html
殲20戰機使用兩台外形不同發動機試飛
近日,網上公佈多張殲-20戰鬥機的照片,引起高度關注。照片中,殲-20戰鬥機的兩台發動機尾噴口收斂調節片呈現不同顏色,其中一側的收斂調節片與俄制AL-31系列發動機相同,而另一台發動機則明顯不同。
回應
僅從噴口的大小看發動機純屬胡扯,飛機發動機在起飛前,噴口可以收縮和擴張的! 2個發動機是一樣的,一個菊花是收縮的,一個是張開的。
主要是噴口葉片厚度還差不多相同,理論上收縮那個難道不該更厚?傳說中的渦扇15A?
這是軸對稱向量發動機,噴口可調整的!F22那是可以上下調整的二維向量發動機!
暈死了,我們哪裡來的向量發動機哦!大家願望是好的,但是,這個真沒有!
中國的軸對稱發動機2008年左右就研製成功了!
中國之所以要買SU35,其實就是為了117S發動機,當然還有相控陣雷達,遠端空對空導彈。不過俄國人估計不會這麼痛快給中國。可能會用AL31-M1代替。
一架戰機用兩台不同發動機試飛,這個設計師不合格,會害苦了飛機和飛行員。我也是飛行員,我覺得沒有可能,用另一架試驗才是明智之舉,也對飛機的性能和改進有説明
你覺得? 你無知而已 多學點知識吧 雙發飛機 試飛時用兩台發動機(一台成熟 一台目標)是慣例
你在網上瞅一眼都看出問題了,人家設計師會不知道?必然有人家的用意,跟著瞎操什麼心。
無論柴油發動機,渦輪燃氣、柴汽混合發動機,還是向量發動機,中國距離世界太遠了,長年研發換一朝崛起,行與不行就看未來十年了。
今天還真他*的出現行見識了,戰鬥機發動機居然還有燒柴油,燒燃氣,還柴汽混燒的?!
人家也沒說這些發動機都是用在飛機上啊
不多說,自古2B出。。。。。你們懂得。
不管怎樣折騰,都是山寨貨,沒見過任何隱形機有這樣的發動機尾管。
你到底想說什麼啊?上句剛罵是山寨貨,下句又罵發動機尾噴管跟別人家都不一樣?別您這嘴也是山寨貨吧?
機殼外形都是抄襲別人的,就是發動機尾管是中國偉大的發明,但是不能隱形,叫什麼隱形飛機?
這個問題說過多少遍了!別人既然做出了這中外形的新一代戰機,我們為什麼不能借鑒!你非要說山寨! 世界上那麼多國家 你讓他們山寨啊!你以為山寨跟你學歌手唱歌一樣簡單!真心懶得說你! 你沒見過隱形戰機這樣的發動機尾管,不代表未來不會有,那我們國家做出來的,就不能是隱形了!非要你美爹做出來才算隱形啊!
垃圾場撿來的破爛飛機,拿來騙科研經費,無恥!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設計一個出來給我看看,凡是這些都有不足的地方吧,慢慢來,以後路還很漫長。
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你那麼很就不在這個國家待著了,這裡不少你這塊臭肉,還有如果你這塊臭肉沒地方去就請你不要再放屁。
機毀人亡
三天內你家破人亡!
你出門撞車死在家房砸死。問候你家所有女性。
買國賊 咒你今晚全家死
你他媽的是神經病還日本人養的哦
他是日本雜種……
他是日本的驢和他媽搞出來得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29471_21662.html 2013-05-12 12:35:44
院士透露新太行發動機進展良好 將提升運20載重 2013-04-07 人民網
“運-20上使用的發動機最終將會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發動機,目前其研製進展很好!”中國航空發動機專家、工程院院士陳懋章接受本報專訪時說出的這句話透著揚眉吐氣的喜悅與自信。
事實正是如此,“太行”是我國軍用機的動力,但播下的種子有望在一些領域生根開花。改進後的“太行”能用作其他海空主戰裝備的動力,其未來的大涵道比的加力改進型可以用於轟炸機,而大涵道比的無加力型可以用於諸如運-20等大型運輸機。由太行發動機衍生的船用燃氣輪機則可以作為驅逐艦等大型水面艦隻的主動力。
太行發動機推重比達到8,即產生的推力是自身重量的8倍,已處於世界先進水準。雖然與美國F-119發動機推重比所能達到的10相比,太行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然而正像陳懋章所說:“發動機的研製是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其從設計定型到成熟都需要十幾二十年甚至更長。太行正在穩步前進。”
白手起家 成果卓然
自1956年第一台渦噴-5發動機在瀋陽航空發動機廠仿製成功以後,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一直以仿製和改進為主,雖然也曾自行研製過幾種發動機,但都因種種原因半途而廢。一直到2002年昆侖(渦噴-14)發動機設計定型,標誌著中國第一台自行研製航空發動機誕生,中國一躍成為繼美、俄、英、法後第五大航空發動機生產國。
據人民網報導,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航工業南方董事長彭建武表示,去年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武直-10霹靂火攻擊直升機的動力裝置就採用了由我國自行研製生產、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渦軸發動機。
陳懋章說:“我國在軍用和民用發動機方面都在發力追趕,太行無疑大大縮短了追趕的時間。與運-20將裝配上國產動力一樣,我國C919等大型客機也將擁有一個中國心。”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4-07/1042720786.html
渦輪盤,是發動機最為核心的部件之一。(資料圖)
據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網站近日報導,我國在航空發動機粉末渦輪盤擠壓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補了我國航空事業的一項空白。
新的突破
渦輪盤是航空發動機的核心部件,其製造難度很高,被稱為航空發動機的“皇冠”。
據瞭解,以前渦輪盤的製造採用的是鑄錠—鍛造技術,但隨著航空發動機的發展,高溫合金材料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如果用傳統的鍛造技術,一方面加工比較困難;另一方面,由於高溫合金成分比較複雜,鑄錠—鍛造方式會造成偏析,無法保證材料的可靠性。
因此,將高溫合金生成粉末,再通過熱等靜壓、擠壓、超塑性等溫鍛造等加工製造成渦輪盤的方法——粉末渦輪盤材料技術,成為航空發動機領域的主流選擇,而我國最近所取得的突破正是這方面。
“航空發動機粉末渦輪盤材料擠壓技術對於發動機製造非常關鍵,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尚在少數,該項技術的突破對於我國發動機製造是極大的利好消息。”中投顧問機械行業研究員李文倩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李文倩同時指出,突破此項技術也有必然性,是對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肯定,也是前期大量資金、人力投入的結果。
仍面臨挑戰
嚴超波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材料方面,中國在高溫合金材料、鈦合金材料、複合材料的高精密生產和加工方面仍有一段路要走,發動機渦扇高精密成型技術也難以滿足先進發動機的需求。此外,在發動機整體設計方面,中國需要進一步優化。而在製造方面,中國航空發動機缺少品質控制方法,量產發動機的品質仍難以保證。
魏法傑告訴記者,造成我國發動機落後現狀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體制機制問題。在過去,我國將航空發動機的發展和飛機綁定在一起,飛機型號若不立項,發動機也不能立項。然而,飛機的研製週期是10~15年,發動機則是15~30年,這使得航空發動機的發展一直追不上飛機前進的“腳步”,而國家又急於將飛機投入使用,於是只能購買國外的發動機。
另一方面是資金投入問題。魏法傑表示,由於航空發動機的結構非常複雜,只靠理論計算遠遠不夠,還需要進行大量實物試驗。在國外,一台發動機設計出來後,往往運行上千台樣機進行測試,以確保其性能的穩定和可靠。而國內投資較大的發動機,也只有幾十台進行運行測試,與國外的差距顯而易見。
不過,我國航空發動機即將迎來改變落後現狀的好機會。據記者瞭解,航空發動機重大科技專項目前正在國務院審批,該專項預計投入至少千億元資金,主要用於支持國產航空發動機相關領域的自主研發。
多重意義
據光大證券統計,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購買2000架大飛機,需要6000台發動機,將產生300多億美元的市場需求。到2026年,我國飛機需求總量接近3000架,有望帶動航空發動機市場需求量達6500台,市場規模約為650億美元。
此外,發展航空發動機對於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有重要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魏法傑表示,航空發動機的技術突破會帶動一系列產業的發展。比如,航空發動機需要高溫合金等先進材料,因此會帶動原材料產業的發展。航空發動機加工難度較大,且需要高精度的加工設備,因此會促進我國製造業的升級及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
回應
說實話,發動機不是一批經費就能搞定的,速度超過音速沒啥,現在的發動機幾乎都能做到,超音速巡航和無故障飛行時間是關鍵,路子還長。
90年代又研製成功了綜合性能優異的第二代單晶高溫合金DD6,該合金拉伸、持久、蠕變、疲勞、抗氧化及耐熱腐蝕性能等達到甚至部分超過了國外廣泛應用的第二代單晶合金的性能水準。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研製成功我國第一件單晶空心渦輪葉片以來,中航工業航材院為多種型號先進航空發動機提供了數萬件單晶葉片,某些裝配單晶渦輪葉片的發動機已翱翔于藍天。
突破突破破破破,耳朵聽起繭了牛皮吹上天了飛機散架了人死咯了
媽的,自己國家飛機落了還有這種嘲諷的,是個人?
你他媽的狗漢奸!
這好辦,你移民美國,就再也看不到這些亂象了。你個鼠母寸光的敗類,有哪個國家不是從不行到行,不會的技術不能研究啊,不規範的地方不能改進啊,竟說沒用的風涼話,好像你不算這國家人似的。以後有種就先說說你給國家做什麼貢獻了再罵,讓我們也覺得你配說這些話。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4-03/1318720555.html 2013-04-08 11:18:15
俄羅斯衰了!中國購蘇35和拉達級竟是援助普京 2013-03-19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採購蘇-35、以及阿莫爾級(拉達級潛艇出口型)合作是中俄近期最重要的兩大軍事合作專案,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關於中俄的這兩大軍事合作,國內外評論眾口紛紜,一些國外輿論聲稱是“中國技術仍依賴國外”的鐵證,一些國內輿論則聲稱“毫無必要引進蘇-35”。
首先,所謂中國進口蘇-35是為“借機引進117S發動機”這個說法毫無邏輯可言。117S發動機實際就是AL-41F-1S,屬於AL-31F系列的升級版,和殲-10所用的AL-31FN相比,最大推力分別為142千牛和125千牛。相比之下,用於俄羅斯T-50的117發動機(AL-41F)正式版推力在157千牛以上(未來計畫180千牛)。所以說,所謂“先進的”117S發動機,仍沒有脫離三代機引擎的水準,推力增量很有限。另一方面,按照中國引進蘇-35的可能時間表,獲得117S發動機的時間最快也在五年後,完全和中國四代機研製進度配不上。
另外,阿莫爾級計畫更是俄羅斯潛艇直接引入中國技術設備,對難產的“拉達”級潛艇的全面完善。可見,由於行業持續性衰退,俄羅斯軍工企業不僅資金人才缺乏,技術進一步更新換代也出現嚴重問題,已經開始需要中國軍工技術的“反哺”。俄羅斯軍事技術長期“吃老本”的狀況已瀕臨末日。
所謂先進的蘇-35戰鬥機、拉達級潛艇乃至伊爾-476等等,無一不是前蘇聯時期技術遺產的後代,如果沒有新鮮技術血液的融入,根本談不上“滿足未來需要”,甚至很多企業隨時有徹底破產垮臺的可能。俄羅斯大型軍艦、運輸機、潛艇幾乎都已經面臨無米下鍋的況狀。其他幾個關鍵行業,即使有俄羅斯本國訂單,但由於新一代武器研製費用高昂,新型號研製進程也舉步維艱。如沒有外來資金的支援,蘇霍伊公司的T-50戰鬥機甚至難以順利推進。俄羅斯海軍甚至依靠印度護衛艦訂單,才能確保同型號的護衛艦在本國服役。
儘管中國軍事工業進步飛速,但實際上距離西方先進水準仍然有很大差距。無論如何,俄羅斯在未來幾乎仍是中國軍事技術交流和借鑒的唯一視窗。如果俄羅斯軍工垮臺,中國軍工的很多領域可能真會陷入“閉門造車”的狀況,對中國肯定是弊大於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保持活力的俄羅斯軍工,也有利於促進中國軍工的發展。事實上西方的軍事發展,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歐洲和美國防務企業間的不斷交流和合作。盲目自滿和排外,不能真正縮短和西方的差距。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587605-1-1.html
美F35禁飛後試驗機被曝發生座艙冒煙事故
中評社香港2013-02-26電,對於美軍一架F-35試驗機14日發生的座艙冒煙事故,在這起座艙冒煙事件發生數日前,F-35被第二次發現引擎裂痕,並遭到禁飛。但冒煙事件並未立刻得到媒體披露。
F35又停飛 不利澳採購計畫
F-35戰鬥機今年2度停飛,加上美國國防預算削日益減逼近,可能導致澳洲採購100架F-35的情況更趨複雜。之前預算刪減已迫使義大利縮減訂單,土耳其的採購計畫也延後兩年。不過,日本及以色列的訂單倒是讓洛克希德馬丁士氣大振,而預料以色列今年還會再下訂單。
日本引進F-35戰機 日媒:問題多多
日本防衛省去(2012)年初選定美國F-35隱形戰機作為航空自衛隊下一代戰機,預計採購42架F-35。不過,日本媒體報導指出,採購F-35存有許多問題,恐加劇日美之間的分歧。
F-35由美國、英國等9個國家共同開發,其特點是具備雷達匿蹤能力,難被雷達偵測到。日本計畫購買42架。基於建立運用基礎和培育日本國內國防產業的觀點,日本負責機身的最終組裝和約40%的零部件製造;在2014年度預算案中已經提撥830億日元(約新台幣256億元)經費採購。
但採購F-35有許多問題。首先是採購價格,當初原定為每架99億日圓(約32.5億新台幣),但由於在研發階段屢次發現故障和美軍延遲採購等因素,使得2012年6月簽署採購協議時,日本必須以每架102億日元引進4架。而在下一年度預算案中,將以299億日圓採購2架F-35。價格之所以上漲,美國的理由是向日本輸送零件的體系,以及培訓日本組裝人員的所花費的人工費用等將出現增加。
另一個問題在性能方面。美國五角大樓於2013年1月向國會提交的2012會計年度報告顯示,交付日本的F-35恐怕無法搭載近距離空戰不可或缺的空對空飛彈。
最後,由於日本政府在2011年放寬了「武器出口三原則」,設置了「國際共同開發有助於日本安全保障的武器時,可以進行出口」的例外情況,但是部分F-35採購國位於衝突地區,將可能違背日本《和平憲法》精神。
中國古老焊接工藝助力新型高推重比發動機研發2013-01-14中國航空報
耐高溫蜂窩結構(航空報圖片)
釺焊原理圖
“高壓渦輪導向葉片經過長時間高溫環境下的試車考驗,雙聯焊縫完好無損,完全滿足我們的設計要求!”某新型發動機金屬間化合物導向葉片破壞試驗後,試驗人員十分感慨。這個雙聯焊縫正是中航工業制造所采用過渡液相(Transient Liquid Phase 簡稱TLP)擴散焊新技術焊接的結果,這項技術也正是中航工業制造所堅持老工藝創新的成果。這項老工藝正在制造所煥發新活力,成爲航空制造技術的重要支點。
釺焊、擴散焊技術是一種古老工藝。我國有關釺焊的論述最早可見于漢代班固所撰《漢書》。中航工業制造所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開展釺焊、擴散焊技術和專用焊接設備研究,涉及的材料包括鋁合金、銅合金、碳鋼、不鏽鋼、高溫合金、鈦合金、陶瓷、硬質合金、金剛石等,是國內最早開展釺焊、擴散焊技術研究的單位之一。研究的釺焊、擴散焊接技術和離心葉輪、發動機葉片、換熱器、蜂窩結構、推力室、射流盤組件、舵機骨架組件、柱塞泵滑靴組件等産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及民用領域。
隨著新型航空裝備技術指標的提高,對耐高溫、輕質材料和高性能新結構需求不斷增加。蜂窩封嚴結構就是典型的提升航空發動機性能指標的結構,該結構對小格子蜂窩芯成型/拼焊技術和釺焊技術提出了苛刻要求,受到了歐美國家的長期禁運。制造所釺焊、擴散焊專業組技術人員勇挑重擔,分析小格子蜂窩芯特點,研究成功小格子蜂窩芯自動成型和自動拼焊技術與設備,獲國家級獎勵;同時開展蜂窩封嚴結構釺焊工藝及其與熱處理匹配研究,形成蜂窩封嚴結構部件制造技術,將蜂窩封嚴結構推廣到所有航空發動機、航天發動機和燃氣輪機中廣泛應用,顯著提高發動機性能,突破國外技術封鎖。爲滿足高推重比發動機對氣路封嚴效果和工作溫度高的要求,隨後又開發了耐高溫蜂窩封嚴結構、刷式密封結構、指尖密封結構等新結構的制造技術,形成氣路封嚴制造技術體系。
TLP擴散焊技術是針對單晶、金屬間化合物、氧化物彌散強化合金等新型高溫材料的組織性能特點,結合釺焊、擴散焊優點發展成的新技術。通過設計研制與基體材料冶金匹配的專用焊料,優化焊接工藝獲得組織性能與基體相同或相近的焊接接頭,滿足高溫部件耐高溫和承力要求。在導向葉片焊接研究中,也出現過焊縫間隙控制不精確、焊縫兩側臺階過大等影響焊縫強度和局部溶蝕的問題。
爲解決焊接性差的粉末合金、陶瓷等構件承力部位焊接難題,研究團隊將場促進條件下原子快速擴散現象引入擴散焊和粉末塗層燒結中,采用直流脈沖電源的溫度控制模式直接加熱陶瓷/金屬、粉末合金/單晶等焊接性差的材料,開展放電等離子擴散焊技術研究,能在20分鍾內實現這些難焊接材料的快速焊合,焊接接頭高溫抗拉強度與基體相近,可用于陶瓷及陶瓷基複合材料構件、整體葉環、渦輪整體盤等構件的焊接制造。采用直流脈沖電源的電流控制模式直接加壓燒結耐磨陶瓷塗層,開展電接觸燒結技術研究,能顯著提高陶瓷塗層的結合強度和內聚強度,大幅度提高耐磨層的使用壽命。這些探索性研究,爲未來高性能發動機研制提供技術支持。
金屬蜂窩壁板結構具有重量輕,比強度、比剛度高,耐高溫、耐腐蝕,消音、隔熱等優異性能,在航空航天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如飛機機身、機翼、發動機艙門、發動機短艙等。近年來中航工業制造所研究出鈦合金、不鏽鋼、高溫合金等柔性蜂窩芯體精密加工技術,大面積變截面、變曲率蜂窩壁板結構高焊合率釺焊與無損檢測等新技術,使柔性蜂窩芯加工精度達到0.05mm以內、蜂窩壁板結構釺焊焊合率達到90%以上,並研制出飛機前機身口蓋、後機身側壁板、起動機進氣道等蜂窩壁板結構部件,在不同型號飛行器上成功應用,同時爲高速飛行器防隔熱輕質、高溫結構研制奠定了技術基礎。
專用裝備是工藝的載體,中航工業制造所一直注重開展專用工藝裝備的研究開發。從上世紀70年代起先後開發了真空釺焊爐、真空擴散焊爐、真空電弧釺焊設備,爲航空、航天、電子、石化及民用領域提供不同型號真空爐設備和焊接工藝技術,以交鑰匙工程形式爲軍民工業先進技術發展做出貢獻。目前中航工業制造所有能力爲社會各界提供釺焊、擴散焊技術研發和零件的焊接加工。
面對新世紀我國航空航天科技發展大潮,中航工業制造所致力于在金屬間化合物材料、單晶高溫合金、陶瓷及其複合材料的釺焊與過渡液相擴散焊,單晶/粉末合金、陶瓷/金屬、金屬基複合材料的放電等離子擴散焊領域開展釺焊/擴散焊技術研究工作,突破蜂窩壁板、渦輪葉片、多孔層板、整體葉盤、氣路封嚴等以釺焊/擴散焊爲關鍵制造技術的新結構工程化制造難題,並實現蜂窩封嚴、刷式封嚴環、蜂窩壁板、渦輪導向葉片、火箭發動機推力室和射流盤、以及導向器修複等零部件的批量生産,爲航空航天技術研發和型號生産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釺焊過程原理如(圖1)所示,將熔點低于母材的釺料和被釺焊零件同時均勻加熱至釺焊溫度,釺料熔化而被釺焊零件保持固態。熔化釺料潤濕母材並在毛細作用下填充接頭間隙。在隨後的保溫過程中,液態釺料成分向母材中擴散,使得母材近縫區發生微量溶解並與釺料相互擴散,在降溫冷卻過程中接頭形成冶金結合。
不同結構材料的零件要求采用不同的釺焊方法,不同的釺焊方法對應不同的釺焊設備。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所使用的材料主要爲碳鋼、鋁合金、不鏽鋼等,相應的釺焊工藝方法是鹽浴釺焊、火焰釺焊、保護氣氛爐中釺焊等。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先進鈦合金和高溫合金材料在工業領域逐漸推廣應用,爲實現零件小變形、不氧化和高性能連接等要求,主要采用真空釺焊、過渡液相擴散焊等新的釺焊/擴散焊方法,主要設備爲真空釺焊爐。同時,爲滿足特定需求,開發了相應的新型釺焊工藝和裝備,如真空或氣體保護條件下的感應釺焊、真空電弧釺焊、電子束釺焊和激光釺焊等。
航空發動機是釺焊/擴散焊應用最廣泛的領域之一。歐美各主要航空發動機制造公司非常重視釺焊/擴散焊技術的研究,通過研制新型釺料和中間層材料、開發新型釺焊/擴散焊工藝和裝備,使得釺焊/擴散焊技術逐步從發動機冷端非受力部件擴大到熱端受力的關鍵部件。例如,美國普惠公司JT3D和JT8D發動機壓氣機靜子環,JT9D發動機渦輪葉片、燃油總管、不鏽鋼熱交換器,英國羅羅公司斯貝發動機高壓一級渦輪葉片、RB211和V2500發動機鈦合金風扇葉片均采用釺焊/擴散焊方法制備。其中僅JT3D發動機上的釺焊組件就已多達220余件。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1-14/1327712568.html 2013-01-15 09:29:55
國産末敏彈可攻頂摧毀坦克 俄羅斯主動要求購買
兵器知識2011年第7期:我國研制成功的第一個末敏彈武器系統,在大量實戰條件下試驗表明,主要性能達國際最好水平,命中率與國際水平相比提高25%。我國擁有該裝備核心自主知識産權,是目前我軍遠距離反裝甲最有效、最具威懾力的武器之一,在我軍精確打擊彈藥中占重要地位。該武器系統爲我軍開辟了智能彈藥裝備的新領域,使我軍常規彈藥向智能化發展邁出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步,標志著我國在末敏彈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該成果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圖爲被末敏彈攻頂摧毀的62式輕型坦克。有意思的是,在末敏彈領域比中國起步早的俄羅斯,竟然致函我國,要購買我國火箭末敏彈系統的控制與探測組件及相關技術,這在中俄軍貿上還史無前例。
回應
這幫孫子一定想山寨
這下子毛子眼紅了!
消息真假?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34780_19051.html#p=1
中國突然允許出售新彈道導彈 神秘買家立即訂貨 2012-11-15
在本屆珠海航展(2012珠海航展)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擺出了頗爲豐富的展品。其中B611和BP-12A彈道導彈曾經多次在國內和國際航展上展出過,軍事愛好者對其比較熟悉。這次也是BP-12A彈道導彈實彈實車第二次亮相珠海航展。
據航天科工集團工程師介紹,不但B611彈道導彈已經成功出口土耳其,現在BP-12A彈道導彈也在允許合法出口後很快向找到國外買家,當被問及到出口到哪個國家時,官方工作人員只提到是某個神秘買家,具體名稱不便透露。
http://bbs.miercn.com/201211/thread_136761_1.html
在2010至2012年這三年時間裏,沈陽黎明公司已經生産了大約266臺“太行”發動機,以保障殲-11系列戰鬥機的生産。盡管有不少關于中國在先進發動機制造方面問題重重的報道,而且中國方面自身也承認存在缺陷,但WS-10A型發動機的性能對于蘇-27系列戰鬥機來說並不差,未來該發動機的性能很有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對于中國高性能發動機的發展,需要的時間也許遠不止5到10年
然而,美國著名智庫列克星敦研究所的武器專家洛倫湯普森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爲中國研制出與“猛禽”采用的F119發動機不相上下的發動機,所需時間可能遠比西方分析人士預計得要快。他說:“美國學者和情報分析人士一再低估中國在經濟和技術上取得進展的速度”。
湯普森認爲,如今的中國在在經濟上擁有雄厚的實力,所以在航空發動機的研制方面,中國舍得“砸”巨資。作爲鞏固並提高中國軍工實力整體努力的一部分,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爲首的中國發動機制造商預計近期將投入1000億人民幣發展發動機,到2015年,這種投入可能會提高至1500億人民幣。
但從理論上說,配備在戰機和攻擊機之上的噴氣發動機,必須能夠在嚴峻的條件下運行,所以面臨的挑戰也非常巨大。例如,在飛行過程中,噴氣發動機的葉片要能承受高達自身重量20000倍的離心力。人們常常用“冰質調羹勺攪熱湯”來形容渦輪葉片在這種環境下面臨的挑戰。
航空發動機以其複雜性、深奧的技術以及苛刻的性能參數,堪稱航空發展中的頂峰。據美國航空問題專家魯本約翰遜稱,在發動機生産中,必須全部掌握最先進的合金、粉末冶金、單晶葉片技術。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家前蘇聯大型研究機構中,就有一家致力于材料研究。在俄羅斯的發動機項目中,掌握熱障塗層技術是關鍵一步。然而,盡管做出了這些努力,但在發動機性能方面,俄羅斯仍然無法媲美英美發動機“三巨頭”--即英國的羅爾斯羅伊斯和美國的通用及普惠公司。相比之下,俄制發動機仍然相對較重,而且采用的也並非最頂級材料,燃油消耗率也相對較高。而英美頂級噴氣發動機比俄制發動機加速能力更強,推力重量比也更高,壽命較長,可維護性較好。
美國專家稱,近年來隨著冶金和制造技術的發展,中國在航空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系統設計、集成和管理已經成爲制約發動機生産的最大薄弱環節。在地面測試和模擬飛行中,中國發動機面臨著葉片彎曲、破壞及其他問題。爲了攻克這個難關,中國的軍用噴氣發動機制造商需要實現一些生産和流程管理突破。
相關新聞
美稱中國高溫合金有突破 三年內能産先進發動機
俄稱太行發動機300小時就需大修令中國空軍不滿意
中航工業稱渦扇10型太行發動機已批量列裝
英媒稱中國雙座殲-15將使用國産太行發動機
俄軍火商稱太行質量差殲10仍需AL31發動機
回應
關于國産發動機,一方面老毛子整天亂講,一方面中國自己不講,哈哈,覺得有戲,有希望
研究不到設計的精髓啊,我們只是研究一下最表面的材料的屌絲。。。
萬事開頭難,不氣餒,加油!!
現在航發與歐美基本在一樣的同一水平上,他們沒有領先,我們已經追上了,未來能否超越從現在做起。
大家要相信一點,我們能想到的問題,專業人士都應該想到了,俄羅斯人的發動機不可能研制之初就是完美的,要想強大總要付出代價的
金屬材料就不過關,制造工藝也不過關,設計倒是沒問題的。所以這不關北航的事。
太行依舊不給力,可靠性很成問題,産能也不足,歌星廠得加油啊 11b 15 16 10b 乃至20 還等著用啊
三年266臺夠用嗎
發動機基礎研發的春天已經到來啦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2-20/0754710238.html 2012-12-20 11:52:33
美智庫揭秘沈飛公司技術能力 殲-31是翻身仗 2012-12-03 法制文萃報
殲31或成中國第二代艦載戰機 外形與F-22A相似.
近日,美國智庫國際戰略評估中心的高級研究員理查德費舍爾發表長篇文章稱,從殲-15艦載戰鬥機可以看出,沈飛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蘇霍伊系列戰機設計生産經驗。而殲-31隱形戰機的出現則表明,沈飛轉而借鑒更先進的歐美戰鬥機設計概念。在掌握兩種設計風格和制造能力之後,沈飛將會煥發青春。
沈飛已經研制出5款蘇-27戰鬥機的改進型,主要包括:殲-11B、殲-11BS、殲-15、殲-15S和殲-16。其中最新的是2012年11月3日曝光的雙座版殲-15S型艦載教練機。沈飛已經證明自己有能力研制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第五代隱形戰機,就像成都飛機制造公司一樣。而且,理查德費舍爾警告稱,沈飛還能夠研制現代化的無人飛行器,很快這些無人飛行器將會給美國及其盟友帶來巨大的軍事和商業挑戰。
國際戰略評估中心的文章稱,5年之後,即2007年,中國開始出現新的殲-11B型單座版多用途戰鬥機,開始的一批該型戰鬥機采用的是AL-31F型發動機,但後續生産的該型戰鬥機都采用了沈陽黎明公司生産的WS-10A“太行”發動機。據透露,這種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爲12.5噸,比AL-31F發動機略低。重要的是,WS-10A的安全使用時間(兩次全面檢修之間的使用時間)爲300小時,相比之下,AL-31F的安全使用時間爲500小時。據估計,在2010至2012年這三年時間裏,沈陽黎明公司已經生産了大約266臺“太行”發動機,以保障殲-11系列戰鬥機的生産。盡管有“中國在先進發動機制造方面問題重重”的報道,而且中國方面也承認存在缺陷,但WS-10A型發動機的性能對于一款蘇-27系列戰鬥機來說並不差,未來該發動機的性能很可能會進一步提升。有消息稱,截至2012年,沈飛已經生産了66架殲-11B型戰鬥機,且配備中國國産的雷達、航電和武器系統。而從2010年開始生産的雙座型殲-11BS戰鬥機也配備了WS-10A型發動機,以及與殲-11B同樣的航電系統。同樣是在2010年,殲-15戰鬥機的第一張照片出現在中國軍事網絡中,這是一架加裝鴨翼的殲-11戰鬥機,與俄羅斯蘇-33型艦載戰鬥機非常相似。後來的消息證實,中國從烏克蘭購買了蘇-33艦載戰鬥機的原型機。這對沈飛研制殲-15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到2012年,中國可能生産了12架殲-15戰鬥機,都采用WS-10A型發動機,2013年預計將再生産8架殲-15戰鬥機。
關于殲-16戰鬥機的消息顯示,盡管這種戰鬥機于2011年底就進行了試飛,但是2012年中期才流傳出該機的照片。該機是雙座版殲-11BS戰鬥機的一種改進型,專門用于對地、對海攻擊,有報道稱該機搭載了有源相控陣雷達。
國際戰略評估中心的文章透露,從2007年開始,沈飛總共出現了五種國産型殲-11系列戰鬥機,截止到2012年,總共生産數量估計已經達到110架。有消息稱,最近三年時間裏,殲-11系列戰鬥機的生産數量分別爲:2010年22架、2011年28架、2012年28架。2013年的生産數量可能會下降到22架。到2020年,國産殲-11B型戰鬥機的總生産數量可能達到260多架,再加上大部分仍然服役的殲-11A型和蘇-30型戰鬥機,由沈飛生産的各種殲-11系列戰鬥機和蘇-30戰鬥機的總數將達到約430架。
殲-31是沈飛的翻身之仗
殲-31在采購價格上很有可能會比殲-20便宜很多,而且發展速度可能更快。後者的優勢來自殲-31采用了兩臺動力一般、設計制造難度更低的發動機。雖然殲-31的原型驗證機可能采用的是俄羅斯的RD-93型渦輪風扇發動機,推力爲8.3噸,但是在2008年珠海航展上,中國一家發動機公司披露了一款推力達9.5噸的渦輪風扇發動機模型,且具有矢量技術。這種發動機可能是WS-13型渦輪風扇發動機的後繼改進項目。該發動機的發展狀態可能比推力爲15噸的WS-15型發動機更好,據稱WS-15發動機主要是爲殲-20戰鬥機而發展的。
沈飛無人攻擊機未來“更具威脅”
2008年的珠海航展上,沈飛繼“暗劍”無人攻擊機之後,又披露了一款名爲“戰鷹”的前掠翼超音速無人攻擊機模型,再次震驚西方。
然而,2011年9月,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舉行無人機模型競賽上,沈飛推出了一款新型飛翼式無人攻擊機的模型。理查德?費舍爾表示,從外表上看,這種無人機與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生産的X-47B無人機以及波音公司生産的“幻影線”無人機應屬同一個等級。2011年6月,中國《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學報》雜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該文章的聯合作者是來自于沈陽601所(即沈飛)的一名無人機研究專家。這篇文章稱,沈飛正在設計一款無人攻擊機,翼展爲15米,機身長度爲11米,采用與波音公司“幻影線”無人機類似的飛翼式布局。由于在2011年中航工業集團的無人機模型競賽中最核心的項目是,將無人機降落在一個模擬的航空母艦甲板上,而沈飛推出的這款無人機模型非常好地完成了指定要求。這也表明,全尺寸的這款沈飛無人攻擊機很有可能會繼殲-31隱形戰鬥機之後,登上中國航空母艦的甲板。
回應
發動機在哪裏?山寨還恬不知恥
你媽也是山寨的,你媽山寨出你來以後,一定感覺羞恥。順便幫我問候她。
50年前說我們落後搞不出原子彈.出了,30年前說我們沒技術發不了衛星,出了,就是5年前還說我們的科技航天是不可能的,就神6了,說我們2025前不可能有隱形飛機什麽了,中國的武器沒有透明度也不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2-03/1034708509.html
美媒稱中國無人艦載戰機不久問世 技術不輸美X-47B 2012-12-03 環球網
2012年11月29日,美國馬裏蘭州帕塔克森特河海軍航空站,一架X-47B無人戰鬥機成功進行了首次陸基彈射起飛。這是美國海軍有史以來第一次使用蒸汽彈射器發射X-47B。
去年美國海軍成功測試了X-47B無人戰鬥飛行器的降落軟件。這是利用F-18D安裝軟件來實現完全的自動航母降落。F-18D上的兩名飛行員完全不用操作,只是爲了防止軟件一旦出現問題。美國海軍計劃在今年進行X-47B的航母降落和起飛。
不只是美國人在沿著這條路走,兩架歐洲企業也開始設計自己的UAV。對此,中國人當然也知道。所以,中國航空母艦上使用有人駕駛的戰鬥機的時間不會很長。中國工程師非常了解自動飛行軟件,知道它是怎麽運行的。現在,他們從中國艦載機飛行員那裏獲得了反饋,也能夠做美國人正在做的事。 .
相關新聞
中國“藍狐”無人機曝光 美媒稱源自L-15
媒體稱翼龍無人機已出口阿聯酋烏茲別克斯坦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2-03/1129708515.html 2012-12-04 11:13:12
美國研發變循環發動機計劃2020年配備F-35
原計劃配備F-35的F-136發動機
[據美國《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2012年9月24日報道] 自美國最近一次啓動發展全新戰鬥機發動機已經幾乎過去30個年頭了,而自渦輪噴氣發動機讓位給渦輪風扇發動機後到現在則已超過了50年。現在,美國正著手發展新一代的戰鬥機發動機,結構上即是渦輪風扇發動機,後又可是渦輪噴氣發動機。
PW公司先進發動機項目主管Jim Reed說:“當我們未被ADVENT選中時,我們做過許多我們自己臺架上的工作。假如我們被AETD選中,可能與此有關。我們必須提出強有力的建議。” 燃料高效發動機可能的發展攸關2020年後用于升級F-35和作爲2030年前後服役的未來空軍和海軍制空戰鬥機發動機。
自適應通用發動機技術(ADVENT)是要證實高壓比核心機和自適應風扇、可變涵道、低壓系統技術能減少作戰飛機發動機的單位耗油率(SFC)達25%,爲了2020年後發動機盡早進入到工程和制造發展(EMD)階段,自適應通用發動機技術(ADVENT)將使發動機充分成熟,ADVENT和AETD正在爲發動機發展和成熟的技術是一個“3氣流”結構。除常規渦輪風扇發動機的高壓核心機和低壓涵道氣流外還有一個第3氣流,外部流路能夠打開和關閉。起飛時,第3氣流關閉減少涵道比和轉移更多的空氣流進入到核心機增加推力。巡航時,第3氣流打開,增加涵道比減少燃料消耗。
第3氣流能夠冷卻用于發動機熱端部件熱管理的冷卻空氣、用作飛機系統熱沈的燃料、加力燃燒室和噴口的壁板。這種構造還能夠減少飛機的阻力。進氣道是按起飛時最大空氣流量狀態設計,但在巡航時捕獲的氣流大于發動機的需要,便會造成溢流。第3氣流便能夠旁路額外的空氣,減少溢流阻力,並且增加的流量能夠用來填充飛機尾錐部,減少底部阻力。
相關報道:
日購美F-35單價達到1.95億美元半年漲近一半
臺媒體稱殲31主要任務爲抗衡F22和F35空戰
回應
美的理念,好是好!可能實現起來難度太大,技術太複雜!即使造出來,很可能自重增加太大,得不償失!
這個會不會是煙幕蛋,讓對手走彎路
看人家美國的觀念方法,我們別意淫了,發奮圖強吧!!!
中國現在應該研究核能發動機!
不要與美國玩軍備,玩點穴、少投入讓老美多花錢到時再把美國外債一抛讓他變成窮光蛋,蘇聯時玩軍備玩垮了讓他也嘗嘗。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0-02/1033702632.html
據俄羅斯「紐帶」新聞網、《導報》20日報導,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已經和中國國防部就供應24架蘇愷-35戰鬥機達成協定。而合約本身將會在一、兩年內簽署,飛機將從2015年起開始交付,合約的金額超過15億美元。
中國軍方對於蘇愷-35興趣一向濃厚,過去和俄羅斯一直未能就蘇愷-35採購數量達成協議,俄方堅持賣48架,中方只想採購24架。現在問題已經解決,俄羅斯將向中國供應24架蘇愷-35戰鬥機。
24架蘇愷-35戰鬥機供應合約的簽署,能夠使中、俄雙方擺脫此前合作的不愉快。
2004年中國拒絕繼續履行蘇愷-27戰鬥機許可生產合約,只生產了合約規定的200架中的105架,隨後開始生產以蘇愷-27為基礎、未經許可的殲-11型戰機。透過「逆向工程」的研發,中國軍方完全掌握蘇愷-27的各種性能。
俄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認為,中航工業集團公司幾乎沒有為自己仿製的蘇愷-27戰機做過宣傳,說明中國仿製品可能存在大量技術難題(楨:?),俄方不必擔心中國會很快仿製蘇愷-35戰鬥機。
中國購蘇-35系過渡非對殲-20殲-31失去信心 2012-11-22 環球時報
俄媒稱,具有“4++代”水平的蘇-35戰鬥機在中國空軍眼裏具有難以抵禦的誘惑力(楨:?),從本屆珠海航展上諸多中國軍官細致觀察俄方展團帶來的蘇-35飛機模型(編號“901”)便可看出端倪。俄方在航展期間提供的資料宣稱,這種戰機將在未來十年內成爲俄空軍的主力,首批6架將于今年加入俄空軍服役。它不僅繼承大名鼎鼎的蘇-27戰機的特性,而且還最大限度吸收了俄第五代戰機T-50的新技術。俄羅斯《航空艦隊》雜志披露,蘇-35與之前的型號相比,最突出的改進是擁有采用推力矢量控制系統的117S型發動機,比F-22的發動機更先進(楨:?沒魚蝦也好!)。此外它裝備的“雪豹E”相控陣雷達與F-22的AN/APG-77雷達性能相當(楨:?),而強大的抗幹擾和武器挂載能力讓它在電磁幹擾的特殊環境下比F-22更具優勢。
《航空艦隊》雜志認爲,按照奪取制空權的能力進行評估,蘇-35已超越所有第四代和四代半戰機,整體性能非常接近F-22,造價卻低得多。俄羅斯之聲21日稱,在與中國簽署合同後,俄可能還會與印度、委內瑞拉、越南、印尼等國達成類似協議。俄專家認爲,中國此前采購俄戰機後,很快會展開仿制工作。因此只有中國大量購買蘇-35才會讓俄羅斯放心。俄“國防”雜志主編科羅特琴科認爲,蘇-35的技術複雜,對中國來說仿制將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俄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也認爲,這種戰機技術過于複雜,俄方不必擔心中國會很快仿制出。他認爲,考慮到目前中國與鄰國關系惡化,24架戰鬥機采購合同可能還不是中國與俄羅斯簽署的最後一項蘇-35供應合同。在當前日益惡化的軍事政治形勢下,對中國來說大量購買俄羅斯武器是明智的選擇。這可保證中國能應對日益嚴峻的外部挑戰。科羅特琴科表示,在中國與美國亞太競爭不斷升級以及中日關系緊張的背景下,該合同的簽署將大幅增強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優勢地位。
一名中國軍事專家認爲,中國選擇引進蘇-35戰機並非對國産戰機失去信心,而是在現役第四代和在研的第五代戰鬥機之間搭起“戰力過渡之橋”。他表示,鑒于美國加速在中國周邊擴散F-35戰機,美軍獨享的F-22更頻繁地進出關島和日本沖繩基地,使中國空防壓力明顯增大。而中國研制的殲-20、殲-31等隱形戰機尚處于技術論證階段,離實戰有很長時間,因此選擇國際市場上最有可能與美國隱形戰機抗衡的蘇-35是明智的選擇。澳大利亞空中力量研究所曾評估過世界戰機市場上的幾大“名角”,經過對14項關鍵性能對比測算(包括超音速巡航、隱形、超機動性、可控推力矢量和超音速飛行時使用武器能力等),結論是蘇-35的得分比F-35高出一大截(楨:?)。因此中國選擇引進蘇-35也存在現實的合理性。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1-22/1021707446.html
詳參【圖博館】:由SU27到殲十一 Su-35 SU-27家族關係 機載有源相控雷達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中國機載雷達 中國山寨經濟 PLA四代機之爭 F-22 F-35-JSF 2012-11-24 09:54:40
美媒體稱中國造出殲-20用發動機仍需5-10年 2012-08-24 環球網
美媒刊出的中國兩款主要戰機發動機發展曆程
美國《洞察中國》(China Sign Post)網站去年6月份文章對中國航空發動機産業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作了較爲全面的分析與展望。以下是文章重點內容:
真正掌握軍機發動機核心技術的國家屈指可數
世界範圍內,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家公司真正掌握這項技術。這並不奇怪:發動機就是飛機的心髒,與人體系統不同,發動機可以獨立設計研發,但是這面臨著溫度、壓力、過載等多種挑戰,只有最先進的材料、最合適的機械加工,才能搞定。
尋求能夠制造高性能軍機發動機的中國航空工業,由以下四項戰略急需驅動:(1)部件對外依賴;(2)俄羅斯提供意願不足;(3)飛機外銷自主;(4)糟糕的俄羅斯售後服務。
中航工業五年投百億 誓研先進航空發動機
爲縮短差距,中航工業未來五年內將投資100億人民幣(15.3億美元)用于先進航空發動機的研發。
中國渦扇-10(WS-10)“太行”渦扇發動機及其改進型的性能指標與美國普惠F100和通用電氣F110系列發動機相當,它們是目前美軍F-15和F-16的動力。2010年11月媒體報道稱,一款推力27 500磅(約125千牛)的渦扇-10“太行”發動機已投入批量生産,將用于配備殲-11B。盡管如此,仍然有證據表明中航工業在擴大渦扇-10量産過程中存在著維護穩定性和質量控制的問題,造成發動機可靠性不足,致使中國戰機仍然嚴重依賴俄制發動機。
爲了登上航空發動機研發制造的頂峰,中國航空工業必須對整個體系進行規範、升級和優化,這就要求必須使用高水平全壽命周期管理工具、軟件,並建立從始至終的技術支持體系。
中國航空發動機制造技術工藝優與劣
近年來,中國航空發動機制造技術與工藝獲得明顯提升,中國的專家表示,本國的航空工業水平已經在諸多關鍵領域提升了航空發動機的制造能力,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精密切割、焊接和機械加工(如生産渦輪葉片所需的五軸銑削);
——特種材料葉片制造,據稱,渦輪葉片質量合格率已超過95%;
——空心風扇葉片制造(空心鈦合金風扇葉片要比同類葉片減重15%-20%,能提升發動機節油性能,同時,空心葉片還能降低發動機的旋轉慣量,提高飛機機動時發動機的加速性;
——生産過程中的自動化水平,提升標准化水平和效率;
——計算機輔助過程建模;
——高品質標准化零部件的生産能力提升。
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人員規模尚顯不足
和美英等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工業相比,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在人員規模上仍顯不足,但已經超過了俄羅斯和法國的水平。黎明公司和西安航發這兩家中航工業最大的軍用發動機企業,人員不足20 000人。與之相比,普惠、羅羅和通用電氣航空分部每家企業人員都超過了35 000人。俄羅斯UMPO目前人員規模爲15 000人,計劃在2010年生産109臺AL-31和AL-41發動機。通用電氣航空分部每年大約能交付200臺高性能渦扇發動機和總數800臺軍用發動機和直升機用渦軸發動機。
在改善現有發動機性能和延壽方面,中國已取得明顯進步,有消息稱,中國已經成功使俄制AL-31F發動機的使用壽命從900小時延長至1 500小時。中國渦扇-10以及其他新型航空發動機也會采用類似的延壽技術。
在體制上,中國國防存在裝備來源單一的問題。發動機領域宏觀競爭不足,微觀競爭過多,造成局部利益交換和利益保護,資源配置不合理將延長研制和生産周期。中國需要優化航空發動機行業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方式。
推進渦扇-15研發的一大契機
CFM國際是世界上最大的商用噴氣式發動機制造商,中國C919大飛機選定該公司的LEAP-X1C發動機作爲動力,該發動機的核心機應用了整體式葉盤設計,葉片和輪盤由一整塊金屬加工而成,大大提高可靠性的同時,最多可減重30%。通用電氣F414(用于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普惠F119(用于F-22“猛禽”戰機)、F-135和通用電氣F136(用于F-35“閃電”II戰機)都應用了這項技術,鑒于,中國致力于渦扇-15和其他先進軍用渦扇發動機的研發,如果能夠通過商用發動機合作項目掌握上述技術,對于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將大有裨益。
未來2-3年 中國軍用航發將取得令人驚奇的突破
低估中國國防工業系統的實力是不明智的。中國已經進入了更加迅速的飛機研發時代,正在研發或准備量産一系列飛機,其中包括殲-15、殲-16、殲-20等。未來2-3年內,中國在獨立生産高性能噴氣發動機的能力方面,將取得令人驚奇的突破,但真正制造可靠的頂尖發動機,則還需5-10年。
相關報道:
我國新建世界水平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室
俄羅斯稱中國采購米-171E和大批航空發動機
我國120噸級新型大推力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分析:中國戰機出口須解決發動機才能挑戰俄
成發將參與通用航空新一代發動機設計定型
回應
5年前美帝還說兔子10年內造不出五代了
多年來投入太少,應該加大10倍投入!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8-24/0839698905.html 2012-08-24 10:34:28
烏克蘭將再對中國出售至少200臺坦克發動機
據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網站2012年7月13日報道,來自烏克蘭軍事工業系統的消息人士近日透露,烏將在今年年底前與中國簽署一份新的6TD-2E9型發動機出口合同,用于裝備中方生産的MBT-2000型主戰坦克。
需要指出的是,烏中兩國曾在2011年簽署過一份爲MBT-2000坦克提供50部6TD-2E9型發動機(1200馬力)的合同,總價值約2000萬美元(楨:每部40萬美元?)。
除此之外,烏克蘭馬累舍夫運輸機械制造廠還在本月初與巴基斯坦重工業公司簽署了一份坦克發動機出口合同。據悉,烏將向巴基斯坦提供大批基于1200馬力6TD-2型發動機的動力裝置,用于裝備巴方生産的“阿裏?哈利德”主戰坦克。
該份合同的實施期限將不少于5年。在此期間,烏克蘭將向巴基斯坦提供超過100套的動力組件。消息人士透露,在談判過程中,烏巴雙方重申了兩國在坦克裝甲車輛制造領域開展合作所具有的戰略意義。
中國MBT2000坦克將配國産發動機促進外銷
據俄羅斯“潛望鏡-2”網站8月23日報道,中國向緬甸、摩洛哥和巴基斯坦出口的MBT-2000坦克安裝烏克蘭研制的功率1200馬力的6TD-2發動機,因此這種坦克在進軍秘魯市場時不是特別順利,受到烏方阻撓。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代表透露,公司已經計劃爲MBT-2000坦克安裝國産發動機,以促進出口。
據悉,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計劃爲MBT-2000坦克安裝的新型發動機功率同樣是1200馬力,目前已在中國陸軍裝備的99式坦克上使用。巴基斯坦陸軍一名消息人士在接受《**亞洲防務》雜志采訪時披露,巴方共引進了大約300臺烏克蘭6TD-2柴油發動機。巴軍之所以選擇烏克蘭柴油機,是因爲巴方此前有使用T-80UD坦克上的6TD-1發動機的實踐經驗,而且中國研制的柴油發動機在可靠性上不如烏克蘭産品。
但是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消息人士強調,功率1200馬力的中國國産發動機現在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現代化改進,完全能夠安裝到MBT-2000坦克上使用。
回應
不是中國發動機不行,非要用烏克蘭的,而是中國産的發動機價格高,會提升坦克的整體價格,失去競爭優勢,所以用的烏克蘭的。
http://bbs.tiexue.net/post_5285532_1.html
資料圖:秘魯閱兵式上出現的MBT-2000坦克。
日前,烏克蘭哈爾科夫地方法院受理了該國老牌軍工企業馬爾舍夫機械廠破産案(本報6月30日曾有報道)。由于馬爾舍夫廠具備雄厚的研發和生産能力,其主打産品——堡壘-M主戰坦克一直是俄羅斯T-90S、中國MBT-2000坦克的最大競爭對手,本案受到國外媒體的持續關注。有分析稱,該廠瀕臨破産的困境或令中俄兩國的軍工企業得利。
《莫斯科國防簡報》總編巴拉巴諾夫認爲,烏克蘭的突然變卦多半是馬爾舍夫廠施加壓力的結果。由于秘魯財政狀況不佳,該國陸軍只能在單價不超過400萬美元的型號中選擇,馬爾舍夫廠的堡壘-M坦克恰好是中國MBT-2000的競爭對手,該廠遂“暗施推手”,迫使中國産品退出競爭。不過,MBT-2000之所以裝備烏克蘭的發動機,並非中國缺乏相關生産能力;事實上,中國國産發動機性能更出色,惟一缺陷是價格比6TD-2E貴不少,非秘魯這類囊中羞澀的國家所能承受。
http://mil.fjsen.com/2011-08/05/content_5487860.htm
中國MBT3000坦克性能遠超俄T-90S 必成軍售明星
資料圖:MBT-3000坦克模型
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2年7月6日報道,中國《世界報》近日刊登文章,介紹中國新型主戰坦克MBT-3000的先進性能,稱它必將成爲世界坦克市場上的明星,將會超越主要競爭對手俄羅斯T-90S坦克。
俄媒稱,中國介紹文章指出,盡管國産新型坦克MBT-3000與其前身MBT-2000相比在外形上的區別並不大,但是許多車載系統都發生了變化,性能更加先進。MBT-3000使用1200馬力的新型12缸“150”柴油發動機,使不足51噸重的坦克最大越野速度可達71公裏/小時,在移動性能上明顯優于使用1500馬力發動機、自身重量更大的西方坦克。今後的出口型MBT-3000可能會使用1300馬力的水冷式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配備數字化慣性導航系統和GPS導航系統。如果客戶需要,還可以把發動機功率增加到1500馬力,並在中國境內生産坦克發動機的所有部件。
爲什麽坦克發動機的磨損特嚴重
現役主戰坦克使用的柴油發動機爲常規渦輪增壓機型和先進的超高增壓機型兩種。
我國現役新型主戰坦克采用了883千瓦(1200馬力)的渦輪增壓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機。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坦克柴油機的性能大幅度提高。其主要措施是采用了增壓技術。
什麽是增壓柴油機?就是多噴油、多進氣,使發動機發出更大的功率,一臺發動機頂好幾臺用。通過采用高增壓、中間冷卻、旁通補燃等多項技術措施,目前坦克柴油機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技術水平。
像德國的“豹”2、法國的“勒克萊爾”坦克的發動機,最大功率度達到了1100千瓦(1500馬力)的高水平,而整個發動機的體積不到1立方米,跟一個大點的寫字臺差不多;同樣功率的民用柴油機差不多要占用一個小房間。
爲什麽坦克發動機的磨損特嚴重?
坦克柴油發動機體積小、功率大,軸瓦比壓和進氣壓力高,對發動機的機械負荷和熱負荷要求都比較苛刻。
坦克發動機高功率運行,是以強化程度高、使用期短、采購價格高爲代價的。一臺坦克發動機,也就是能用500——1000摩托小時,而價格高達50萬——100萬美元。同樣功率的民用柴油機可以工作5000小時以上,價格還不到它的1/10。
如我國某老式型號主戰坦克,柴油發動機500個摩托小時即要大修,大修後只能再工作200個摩托小時,即要做退役處理。退役的坦克發動機實際工作壽命僅利用了三分之一左右。
退出現役的坦克柴油發動機,采取降低功率的方式動行,仍可以在石油鑽探、地質勘測等領域繼續工作2——3千小時。軍用發動機質量標准高,功率大、體積小、重量輕的坦克柴油發動機自然會得到地方單位的歡迎。
(如軍用卡車——老解放,一等品才能提供給軍隊,二等品提供給地方,退役的軍用老解放除油耗大些外,各項性能都比民用解放高,因而退役軍車很得地方運輸企業的歡迎)
http://iask.sina.com.cn/b/9000899.html
印度國產戰機發動機研發20年不符要求遭放棄
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2012年6月17日消息,印度國防部消息人士透露,由于印度國防研究發展組織為輕型戰鬥機Mark-2研發的本土發動機未能滿足印度空軍的要求,印度方面將放棄研制國產“卡韋裏(Kaveri)”發動機的努力,這意味著印度的輕型戰鬥機Mark-2將只能裝備美國通用公司制造的GE-414發動機 2012-07-15 11:39:26
美企向中國出售軍用飛機引擎被罰7500萬美元 2012-06-30 環球時報
位列財富500強的航空航天企業美國聯合科技28日承認,該公司的加拿大子公司向中國出售違反美國出口禁令的軍用直升機引擎,以換取獲得中國民用直升機市場巨額利潤的機會。《紐約時報》29日稱,美企的出口“幫助”中國研制出了第一架現代攻擊直升機Z10,該直升機2009年首次交付解放軍,現在批量生産階段,是世界上最現代化和最具戰鬥力的直升機之一。
在美國聯邦法庭聽證會上,聯合科技及其兩個子公司———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公司和漢密爾頓標准公司同意向美國政府支付7500萬美元,以結束該案。加拿大公司對違反美國出口管制法律和虛假陳述等兩項聯邦刑事指控認罪。路透社29日報道稱,法庭文件顯示,2001年和2002年,普拉特?惠特尼公司向中國交付10臺直升機引擎。盡管這些引擎最初是爲美國軍用直升機生産的,但該公司認爲,引擎可用于商業直升機,因此不在美國對華武器禁售之列,並爲其安裝了爲滿足軍事用途而修改的引擎控制軟件。報道引述美國聯邦檢察官戴維?費恩的指控說,普拉特?惠特尼公司明知該出口會讓中國測試和研發新型戰鬥直升機Z10,但還是堅持這樣做,違反了美國的武器出口禁令。“該公司在內部將這種出口評估爲有‘預期風險’,但它想成爲中國民用直升機市場的唯一供貨商,以獲得高達20億美元的利潤。”費恩稱。
《華爾街日報》稱,直到2006年,在非政府組織的呼籲下,美國政府開始調查聯合科技及其子公司的行爲。報道稱,普拉特?惠特尼公司最終沒能得到向中國提供民用直升機引擎的合同,中國選擇了該公司無力提供的體積較大的引擎。
《紐約時報》分析稱,7500萬美元的罰款數額雖然巨大,但對于聯合科技這個年收入581億美元的全球工業巨頭來說,不過是輕微的處罰。懲罰措施看起來也不會影響這家公司在中國的生意,該公司2011年在中國的銷售額約100億美元。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發言人也表示,該公司將繼續在中國的業務,但將對所有7萬名航空航天部門的員工進行有關出口管控的培訓。
路透社29日稱,此案發生在“美國關注中國軍力擴張和正在升級的電子間諜行爲”之際。《紐約時報》引述美國國土安全部官員的話說,“根據美國情報機關評估,中國是最爲熱衷也最有能力獲得美國敏感技術的國家之一,因此這類事件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http://news.sina.com.cn/c/2012-06-30/013124685084.shtml
港媒:中國戰機裝上先進發動機【中央社 2012.04.27
即將出版的香港鏡報報導,中國大陸已建成全天域空軍,而空軍戰機都用自行研製的先進發動機。此外,大陸正研發5代戰機的發動機。
鏡報今天向中央社提供的5月號文章指出,今天的大陸空軍已能遨翔於全中國的所有天際,包括能夠在號稱飛行禁地的西藏高原升降,徹底改變中國大陸的安全環境。
報導引述中國軍網指出,今年2月,解放軍空軍就在西藏進行實彈對地攻擊演習。
報導指出,這次演習有兩大意義:
一、證實中國空軍已經部署在西藏,改變了中國西南無空防和空中打擊力量的尷尬。
二、證實中國的新型殲擊轟炸機達到很高的技術水平,能夠承受雪域的嚴寒氣候,並且可在空氣稀薄的高原起飛執行作戰任務。
報導並表示,參與這次演習的殲10戰機已發展成一戰機系列,包括雙座型殲10S,以及殲10A、殲10B等。
據說,大陸國產渦扇發動機WS10已安裝上殲10,將來全面取代俄羅斯的AL-31F型航空發動機;中國4代隱形戰機殲20的第2架驗證機(原型機)安裝的便是WS10增強型。
報導表示,WS10推重比優於俄製AL-31F,試飛表明這種發動機可滿足超音速巡航和大仰角機對動力的要求。
但據透露,真正為大陸4代機設計的是渦扇15(WS15)發動機;渦扇15已於年前完成高空試車平台的試驗,證明設計水平、材枓工藝、技術性能等都完全符合4代機的要求,並留有提升餘量,可作為未來設計5代機的備用動力。
報導指出,渦扇15發動機採用大量新材料和新工藝,例如粉末冶金、單晶葉片、無餘量精密鑄造以及全權數控等試驗體系。
渦扇15的總體技術水平不但超越俄羅斯的AL-31F、AL-41F、117S,甚至超越俄羅斯所謂的4代發動機117A。
另外有傳聞說,中國大陸的軍工部門正著手研製用於裝備未來5代機的5代航空發動機渦扇20(WS20)。
如果這個傳言屬實,今後世界上能夠生產先進航空發動機的只有中美兩國,因為無論俄羅斯、日本或者歐洲的英國、法國和德國等,絕對沒有能力、財力和技術研發5代航空發動機。
韓新坦克技術缺陷 換德國機組 2012-04-03中央社
南韓耗資1200億韓元研發的新一代坦克K-2「黑豹」,因其核心零件動力機組(引擎和變速器)出現技術缺陷問題,最終決定以德國製零件補救。
尤其令人遺憾的是,竟未能查明出現技術缺陷的原因。
南韓國防部舉行的防衛事業推進委員決定,從德國進口首批100輛坦克(全部是200輛)所需動力機組。
南韓國防產業工業相關人士表示,即使決定從德國進口動力機組,也需要進行測試。考慮到進口動力機組的交貨時間等,K-2坦克「黑豹」的實戰部署時間會推遲到2014年後。
韓國新型K2坦克現重大缺陷 量產及出口受阻 2009-11-25
2007年3月2日,被韓國形容為世界頂級戰車的“XK2黑豹”坦克公開亮相。
中評社北京2009年11月25日電/環球網消息:韓國開發的新型K-2“黑豹”坦克的核心部件出現問題,韓國將以前從德國進口的坦克用發動機實現國產之後,將其安裝在黑豹上進行試駕過程中發現了重大問題,由此將導致量產和出口受阻。
韓國K2坦克真的東亞無敵嗎? 2011-02-13 1馮善智
韓國媒體稱K2還裝備韓國自研的一種稱爲“自銳”的120毫米新型鎢芯穿甲彈,可在2000米外“同時穿透並排的兩輛日本90式坦克”。K2坦克重約55噸,性能遠遠勝于日本、朝鮮及中國的任何坦克裝備。難道K2真的東亞無敵嗎?中國的99式和日本的10式在韓國K2面前不堪一擊嗎?相信大家都知道韓國和印度都屬于一種國家,他們都愛意淫,都愛不知廉恥地大吹特吹自己國家的任何一種東西,貶低別國,但是韓國爲啥要大吹特吹其K2的實力,其實很簡單,就是爲了吸引世界的注目,企圖獲得更多的訂單,爲其軍工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注入新的血液!
K2應該和印度的阿瓊屬于一個檔次的,最多也就差不多與中國96式和日本90處于同一水平,這都是看得起韓國了,其實韓國制造坦克的能力和中日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之上,其至少要落後中國和日本10年之上,韓國鼓吹其K2的實力,不但不能引起世界對其的關注,反而將會和印度的光輝戰機一起成爲世人的笑料,只能讓別人貽笑大方,起不到任何作用!
http://military.china.com/critical3/27/20110213/16379296.html
分析稱我國擁有J20J15兩張王牌將丟掉軍購拐杖2012-03-27世界新聞報
根據《航空周刊》的文章,2008年,沈陽飛機公司開始交付配備國産發動機、雷達和武器的殲-11B戰機,這被視爲中國現役“最強大的國産戰機”;2003年至今,成都飛機公司已生産超過200架單座的殲-10A型和雙座的殲-10S型戰機,同沈飛殲-11B型戰機構成“高低搭配”;與此同時,中國空軍與海軍已接收約170架殲轟-7雙引擎戰鬥轟炸機。到2020年,中國將擁有一支裝備1000架戰機的現代化空軍。
在轟炸機方面,與美軍升級轟炸機的思路類似,中國轟-6K轟炸機也換裝了功率更大的引擎,重新設計過的機鼻內換裝了先進雷達和光學設備,此外,升級版還可挂裝6枚對地攻擊巡航導彈。
除戰機和轟炸機,中國還發展出一系列空中預警平臺,其中高端型號“空警”-2000和以運-8運輸機爲平臺、采用平衡木雷達天線的“空警”-200都是中國軍隊自用型號。另一種采用碟型雷達罩的ZDK-03型預警機則是爲巴基斯坦設計的。
在升級、改進第三代戰鬥機的同時,中國還緊跟隱形戰機潮流。《航空周刊》猜測,成飛的殲-20隱形戰機首飛後,沈飛仍在自籌資金研制中型隱形戰機,可能稱爲“殲-60”。
前段時間,有一則關于中國將從俄羅斯購買48架蘇-35戰機的消息被俄羅斯媒體炒得火熱,但中國國防部新聞事務局隨即否認了相關傳言。不可否認,中國的軍用飛機制造業確實曾長期受惠于俄羅斯(前蘇聯),但經過幾十年的積累,今天的中國已經發展出一整套完善的軍用飛機研發、制造體系,基本擺脫了對外依賴。也就是說,即便中國空軍現在需要購買戰機,也可能僅是出于補充數量或應急需要(楨:或回饋中俄戰略伙伴!),並不是非買不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3-27/1818686064.html
製造能力提升 大陸武器進口量減 2012.03.20 中央社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今天公布2007年至2011年國際武器交易量相關報告,指出由於中國大陸製造武器的能力有所提升,武器進口量下滑,但武器出口量幾乎倍增。
彭博社報導,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今天公布報告指出,中國大陸過去10年經常名列全球最大武器進口國,但隨著國內武器產量增加,滑落至第4名。
SIPRI指出,2007年至2011年間,中國大陸占「主要傳統武器」國際交易量5%,為印度的一半,也少於南韓和巴基斯坦。印度去年超越中國大陸成為世界最大武器進口國。
SIPRI武器轉移計畫主任霍頓(Paul Holtom)說:「在戰鬥機等特定部門,除了發動機等特定零件外,中國現在大致有能力利用自家基地組成武器系統,而印度還在努力。」
報告發現,2007年至2011年全球武器交易量比2002年至2006年間高出24%。亞太地區佔武器進口總量44%,居全球之冠,其次分別是歐洲(19%)、中東(17%)和美洲(11%)。
SIPRI表示,和前5年相比,2007年至2011年中國大陸武器出口量成長將近1倍,成為世界第6大武器供應國。約2/3中國大陸武器銷往鄰國巴基斯坦,包括50架JF-17戰鬥機、203輛坦克和3艘戰艦。
根據佛勞斯特與蘇利文政治風險服務處(Frost & Sullivan)估計,亞太地區花在戰鬥機、飛彈及其他軍備上的花費平均每年會成長4.2%,2016年將來到1140億美元。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表示,至2015年為止,單單中國大陸國防預算每年或許就會上揚14%。
印度上週宣稱明年會提高國防預算13%,來到1.93兆盧比(384億美元),以反制中國大陸升級軍備的行動。
陸發展遠洋戰力 2012-03-20 旺報
大陸海監船先後到釣魚台海域巡航,與日艦正面接觸。中共建構海洋安全戰略雄圖明確,其目標在維護主權利益和保障海洋通道。但因缺少海外基地,核動力、核武器與航母和核潛艇所謂「兩核兩艦」,全縱深打擊和兩棲作戰能力仍有不足。
由兩院院士師昌緒牽頭、組織兩院院士提出的“我國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工程咨詢研究報告”終于塵埃落定。記者日前從有關部門獲悉,航空發動機將被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正在組織專家論證。
盡快走出仿制“陷阱”
“國外的設計師是設計什麽樣的飛機,就有什麽樣的發動機;而我們是有什麽樣的發動機,就設計什麽樣的飛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黃俊做過飛機設計師,對此體會頗深。
黃俊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認爲,我國飛機設計受發動機的制約很大,現在發動機被公認爲是制約航空裝備發展的“瓶頸”。這主要是因爲我國航空發動機的自主創新研究工作沒有很好地持續開展下去。
飛行器結構力學和複合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過去我們主要是眼睛向外,航空發動機以引進爲主,在引進的基礎上發展、改進或仿制。”
“建國初期,我國經濟不發達,工業基礎薄弱,通過引進生産和測繪仿制國外航空發動機來滿足部隊裝備的急需,符合當時的國情。”劉大響認爲。
20世紀40年代,美、蘇兩國對渦輪噴氣發動機的研制,也是從購買英國專利進行仿制開始的。但它們只仿制了一輪,就很快轉向自主研制的發展道路。
我國的問題在于,專利引進或測繪仿制的發動機型號過多,延續時間過長;在仿制過程中,又沒有安排足夠的經費和精力認真抓好消化吸收,雖然搞了一輪又一輪的引進和仿制,但許多關鍵技術並沒有吃透,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對促進自主研發的作用較爲有限。而且許多引進項目往往擠掉或者削弱了國內的自主研制工作,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長期的測繪仿制思維,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和束縛了自主發展。
“航空發動機的關鍵技術是花大錢也買不來的,尤其是隨著現代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航空發動機的複雜性和集成度在大幅提升,今後再想通過仿制來完全掌握先進發動機技術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想借此途徑走向自主研制更是十分困難。”劉大響強調。
尊重規律 動力先行
“堅持動力先行,加強預先研究,切實打好基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養鍛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劉大響說,這也是國外航空發動機加速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
據報道,國外二代戰機研制周期爲5~7年,發動機爲7~8年;三代戰機研制周期爲6~10年,發動機爲10~15年;四代戰機研制周期爲10年,發動機的研制周期長達15~18年,甚至更長。
早在1980年,美國審計長向國會作證時就曾指出:“新發動機的發展比飛機機體需要更長時間,如果後者是決定進度的因素,兩者就不應該同時開始。”
事實上,航空發達國家長期以來都是將優先發展航空發動機作爲國策,列爲國家高科技戰略性産業,並給予大量經費支持。
所謂“動力先行”,主要是講發動機的關鍵技術預研、材料工藝技術、基礎設備條件建設要先行,還要提前進行核心機/驗證機的綜合技術驗證;但在其轉入型號研制後,在戰技指標明確的前提下,則必須要搞好飛機與發動機的一體化設計,不斷搞好兩者的匹配與協調。
此外,堅持核心機派生系列化發展,是航空發動機研制發展的重要技術途徑。幾乎每一型新研發動機都要使用幾十年,都要經過不斷改進改型和派生發展,使性能、可靠性、耐久性不斷提高,形成應用範圍寬廣的發動機系列,才能較好地滿足多型航空裝備發展對動力的需求。
例如,美國以F101發動機的核心機爲基礎,成功地派生發展出F110、CFM56兩大系列軍民用渦扇發動機;而CFM56又發展了十幾個型別,裝備了十幾種軍民用飛機。
舉全國之力 堅持自主創新是必由之路
徐建中介紹,航空發動機的發展趨勢是,進一步提高軍用航空發動機推重比,改善民用航空發動機的可靠性、經濟性和環保性,研發安靜而清潔的發動機,還要研究多電或全電發動機、智能發動機、超聲速軍民用發動機及新概念發動機。
一要進一步夯實技術基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二要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發動機走完自主研制的全過程,早日解決軍民用發動機的自主保障問題;三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爲加快航空動力發展提供條件保障;四要通過多種途徑培養鍛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五要加強組織領導,完善體制機制創新,建立“以企業爲主體、以市場爲導向、産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舉全國之力,打好航空發動機‘翻身仗’”。
相關報道:
俄稱中國無法自研航空發動機與大國地位不相稱
中科院院士:我國航空發動機研制原創技術太少
美媒稱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薄弱制約殲-20戰鬥力
院士:航空發動機短板問題曾驚動中央高層(圖)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6-26/1438694020.html 2012-06-27 09:47:52
俄稱中國WS10A發動機滿足要求已裝備殲-10B
資料圖:殲10B戰機試飛開傘著陸
據俄羅斯《潛望鏡2》2011年網站11月30日報道,由中國成都生産的05號殲-10B戰鬥機已安裝了國産的WS10A發動機。
據悉,殲-10B的研制工作始于2004-2005年間,並在2008年12月份完成了首次飛行。從照片上判斷,該機采用了重新設計的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DSI),不但減輕了飛機的整體重量,而且還降低了雷達反射面積。
除此之外,殲-10B還裝備了與蘇-30MKK類似的光電跟蹤系統。該系統配置于戰機座艙蓋的右前方,由一部紅外搜索跟蹤傳感器和一部激光測距儀,可以被動式探測敵方目標而無需開啓火控雷達,從而降低被敵方戰機發現的概率。至于殲-10B垂尾上方增加的一個較大整流罩,裏面很可能安裝了電子戰和電子對抗設備。
除此之外,殲-10B機身和機翼下的武器挂點也將有所增加,並會加挂目標指示吊艙。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2-01/0956675798.html
美媒體稱中國WS-10A壽命超俄發動機但産量不足
資料圖:中國國産太行發動機 攝影:門廣闊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strategypage)2011年7月20日報道,中國正在用國産的WS-10A發動機換裝殲-10戰機原先使用的俄制AL-31FN發動機。
美媒稱,多年來,中國一直從俄羅斯進口兩款發動機:單價350萬美元的AL-31和單價250萬美元的RD-93,後者配備中巴聯合研制的“梟龍”戰機。但于此同時,中國工程人員成功掌握了仿制AL-31的生産技術。中國的仿制型號爲WS-10A,在同一項目中,中國還研發了WS-13,用以取代RD-93。盡管,中國已經能夠制造壽命更長的發動機(1500小時>900小時)。但他們在發動機可靠性方面仍存在問題,這也可能是中國再次訂購AL-31FN的原因。中國需要解決發動機生産中存在一些問題,並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逐步擺脫對外國的依賴。
更多新聞
國産太行發動機已量産裝備殲11B重型戰機(圖) 2010-11-19
俄媒體稱中國殲15艦載機采用國産WS-10A發動機 2011-04-29
媒體稱俄羅斯向中國提供AL31發動機總量將達千臺 2011-10-19
俄稱中國再購140臺AL-31FN發動機 俄産能不足 2011-10-09
美稱中國正用國産發動機試飛梟龍欲替代RD-93 2011-11-16
俄稱中國購250臺烏克蘭加力發動機配備L15獵鷹 2011-11-08
中國國産大飛機用發動機擬2020年前後交付用戶 2011-04-03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7-25/0940658405.html
從采購SU35傳聞管窺中國未來四代機的時間節點、規模和發展戰略
三月六日俄報關于中國采購48架SU35的消息流傳,在網上引起很大爭議。國內軍迷偏激、罵買辦罵有關飛機制造廠的都有。其實這事如果冷靜分析,是可以有所收獲的。需要分析一個問題:采購SU35到底會打包采購什麽?
SU35作爲SU27系列戰機,號稱絕殺所有三代和三代半戰機,主要技術優勢在于超遠程空空彈、相控陣雷達、矢推發動機117S(或者AL41)。這些,對于中國最重要的、肯定會打包采購的是矢推發動機117S(或者AL41)。這是可以配備四代機的發動機。其相對成熟的矢推是可以填補中國空軍的空白。通過采購SU35案大量打包采購117S發動機及以後的升級增推型,用之于中國的四代機,這可以爲中國的四代機發展規劃,提供雙保險:一重保險是我們自己研發的WS15。一種保險是外購的117S及其以後的增推型及其國産型。
目前我們的WS15,還處于實驗室階段。按照網絡資料,WS15正在進行各種試驗。暫無定型消息傳來。即便今年2012年能夠定型的話,從實驗室生産轉爲生産線生産,包括建成生産線,至少要三五年的功夫,那已經是2015到2017年的時間了,三年的話就是奇迹了。而從生産線批産,到有效度過澡盆曲線,至少又要二三年的時間,那已經是2017到2020年的時候。WS15的量産型如果在2015~2017年順利裝機並且度過澡盆曲線,那已經是奇迹。但如果是到了2020年之後才有效裝備四代機,較之于美日印,時間上還是晚了。
更何況WS15研發生産過程中可能還有大量不確定因素、不可測因素。從這個角度看,空軍要盡快形成四代機戰力,不能完全吊死在WS15一棵樹上。爲了四代機早日入役,發動機供應必須至少有雙保險。
這樣看的話,我們看看:如果今年采購SU35,SU35及其117S發動機到貨時間大約是2015年。也就是2015、2016年年左右。這樣,通過采購SU35打包采購117s,J20的發動機2015~2020年時段的供應問題,可以解決。這條路,同J10先用俄發再用國發的路子,其實是一樣的。 那麽,到了WS15量産之後,是不是就不需要俄發了?我認爲不一定,可能還需要俄發。假定量産四代機300架(相當于美國裝備數的一成五),就需要600臺發動機。加上備份,就接近900臺。這個供應量,WS15生産線按照一年幾十臺到一百臺的産量是肯定一時半時無法滿足的。因此,未來比較長一段時間,還會像AL31與太行發動機並行一樣,進口的117S發動機及其升級增推型會與WS15並行一段時間甚至較長時間,直到WS15産能完全自給自足。未來第一個一千臺四代發動機的供應量當中,不排除俄發占據一半以上(三代發動機俄發AL31系列占據大部分遠超一半)。
未來中國四代機的裝備數量達到美國2000架左右的3成,600架,安裝雙發計算,那需要的發動機及其備份發動機就是大約1800臺。這麽多數量,就必須有兩條以上供貨渠道保證了。
如果加上未來的出口型(例如出口巴基斯坦用于抗衡印度的T50),所需要的發動機就更多。
回應
買幾架研究研究,順便表個態支持俄羅斯産業。鞏固下中俄關系罷了。 確實是這麽個理。你一架都不買毛子貨的SU35,習主席新上任後到莫斯科訪問臉上也不光彩,再說老毛子還卡著400型防空導彈沒賣給我們呢。做人太摳門是不行的,給普京一定程度的支撐,對于瓦解西方反華聯盟是有政治意義的
俄羅斯的武器雖然有不少缺陷,但很多方面不說比中國,放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有著自己獨到優點的!中國軍工現在缺的不是錢,而是時間和技術,外購武器是彌補這兩個缺陷很好的方式!
說的很有道理啊 頂
我至今還是認爲,中國購買俄羅斯的48架蘇-35在沒有我們官方確認之前,都是俄羅斯媒體的一廂情願的宣傳,當不得真的。因爲蘇-35相對于我們正在研制的J-11B系列的後繼改進型來說,性能只會落後,最多持平而已。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463312
國防部:所謂中國准備采購蘇-35報道與事實不符
環球網記者李宗澤2012年03月10日報道,據俄新社3月9日報道,中國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向俄新社透露,俄羅斯媒體關于中國准備與俄羅斯簽署48架蘇-35戰機采購合同的報道與事實不符。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3-10/0803684639.html 2012-03-10 12:14:31
美稱中國正用國産發動機試飛梟龍欲替代RD-93
巴基斯坦空軍裝備的梟龍戰機(JF-17)
2011年11月13日-17日迪拜航展期間,巴基斯坦航空聯合體(PAC)官員告訴記者,巴方積極推動在巴航空聯合體組裝生産JF-17戰機,此後的JF-17與先前成飛出品的FC-1將有較大不同,JF-17設計用于出口多國,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裝配不同的子系統。
環球網記者獲得的美國航空周刊(AVIATION WEEK)迪拜航展特刊的文章稱:“成都飛機公司(CAC)正在用中國生産的發動機試飛一架FC-1戰機,旨在最終替代俄制RD-93發動機。”巴基斯坦航空聯合體的一位代表說,就(發動機)這一問題上,已經與俄羅斯和中國舉行了聯合會議,“我們確認——出口這款發動機(RD-93)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如果用戶希望采用另外一款發動機,我們也可滿足他們。”另據中航相關官員確認,巴基斯坦在組裝制造梟龍戰機方面進展較大。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1-16/1014673831.html
巴基斯坦空軍明年將列裝升級版梟龍戰機
11月13日,在阿聯酋迪拜舉行的航展上,由巴基斯坦飛行員駕駛的“JF-17”“梟龍”戰鬥機進行飛行表演。
新浪軍事、中國航空報聯合報道,2011年11月14日,迪拜航展進入第二天。前方報道人員獲悉中巴聯合研制的梟龍戰機從明年開始將進行第二階段的改進升級工作。改進的內容包括數據鏈,電子報警能力,空中加油能力和以及配套的新型制導武器。雙座型的梟龍型號據說也在考慮之中。根據計劃,巴基斯坦的梟龍生産線將在2012年的中期到2015年交付巴基斯坦空軍梟龍的升級型-JF17 Block2。然後Block 3的梟龍進一步升級型號將從2016年展開。首批次的梟龍戰機將從明年中期交付巴基斯坦空軍使用。
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蘇萊曼稱,梟龍的目標市場包括那些考慮更換早期老舊飛機譬如,米格21,早期幻影型號,F5戰機等的國家。蘇萊曼稱梟龍可以提供和歐美戰機相同的功能,譬如在雷達,空空導彈以及超視距作戰能力方面,但價格只有西方戰機的三分之一。
截止目前,已經有五個國家對梟龍戰機非常感興趣,中航工業和巴基斯坦方面希望能在未來10年內售出大約300-500架梟龍。在迪拜航展上梟龍每天都會進行飛行表演。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1-15/0837673675.html
美稱中國將大力發展大型航空發動機可軍民兩用
國産大型航空發動機亮相北京航展
據美智庫“洞察中國”網站2011年9月19日刊文對中國研發大型民用飛機渦扇發動機的前景,及其成功對飛機行業的影響進行了深度分析。
未來20年內,中國可能需要購買5000架商用飛機和2300架商務飛機;這些飛機大概需要配備16000臺民用渦扇發動機,最差的情況也需13000臺渦扇發動機。同時,中國軍方的大型飛機可能也會需要500-1000臺發動機。
據《人民日報》報道,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商用航空發動機公司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每年將投資3億美元進行噴氣式發動機的研發;但這遠遠少于當前發動機市場的主制造商(羅爾斯羅伊斯、通用航空和普惠公司)的投資,它們2010年的研發支出介于14至20億美元之間(占它們各自收益的8.3-13%)。商用航空飛機發動機公司較低水平的投入,使之難以趕上當前的主要制造商,可能難以發展具備競爭力的商用(和軍用)噴氣式發動機制造能力。
民用飛機發動機的研發具有重大軍事影響,民用飛機使用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在不經修改或稍微修改的情況下,便可用于裝備包括空中加油機、運輸機、空中預警機和其他大型軍用飛機。美國的重要重型運輸機(C-17和C-5)、空中加油機(KC-10和KC135)、預警機和其他飛機(E-3A和P-8A)都可以使用與民用飛機所用發動機基本相同的發動機。
中國與通用公司等巨頭建立的合資公司,可能讓中國自己的航空工業大部分難題得到解決。爲了遵守出口管制法律中的條款,通用保留了足夠的技術。但是事實上,一個崛起的軍事大國可能以較低代價獲得制造噴氣式發動機所需要的技術。它們可以用這些技術研發出可裝備空中加油機、預警機、反潛機、運輸機和裝備先進武器的亞音速轟炸機等關鍵軍事力量投送平臺的發動機。而研發出這些軍事力量投送平臺是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能夠自己制造出配套的發動機將會消除一個重大障礙。
大型渦扇發動機性能可靠,足以起飛重達200噸的飛機,並讓飛機以800公裏的時速穿越陸地和海洋上空,持續航行數千公裏;在長期飛行中幾乎不出故障和事故。之所以能實現這樣的飛行,是因爲它們一直得到了大量全球標准、技術和技術人員的支撐。
然而,中國已經瞄准這個最具挑戰性的商業技術領域。進入這個領域要面臨諸多障礙,但是也可能在銷售和售後服務方面獲得巨額利潤;也可以確保中國具備自主制造大型軍用飛機的能力,從而消除對外國發動機供應商的依賴。
媒體報道稱,商用飛機發動機公司正投巨資進行新型發動機的研發;並表示准備到2011年底,把商用渦扇發動機研發員工人數增加到500人。這意味著其渦扇發動機部門的員工人數增加超過60%,其中40%的新員工將從國外招募。該公司已經從國外招募了大量員工,並已經在英國舉行了招聘會,它還准備到美國延攬人才。
該公司還在進一步的擴張中;它的網站上刊登的文章稱,該公司計劃未來5-8年招募3000名員工。一位業內專家就此表示,要想發展國産商用噴氣式發動機需要5000-10000名員工,甚至更多的人力。例如,如果把所有資承包商算在內,通用和斯奈克瑪公司僅研發CFM56發動機就使用了2000名工程師和5000多名技師。即使這樣,電子、子模塊等部件仍由外部供應商提供。按照這樣的情況,商用航空發動機公司現在的員工人數意味著:(1)其發動機生産難以實現完全自主;(2)它可能會獲得大量未經公開的資金支持。2011年6月底,商用航空發動機公司展示了CJ-1000A發動機的1:2模型。該公司還表示,他們已經對發動機原型機的零部件進行了測試,並將會在2011年底公布該發動機整體的設計計劃。C919客機有望在2016年投入商用運營。剛開始,它將會使用CFM國Leap-X1C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CFMI公司是美國通用航空和法國斯奈科斯公司按照50-50的投資建立的合資公司,主要生産CFM系列發動機。Leap-X1C系在CFM56-5B和CFM56-7B的基礎上研發而來,使用了更多的複合材料,壓縮機使用了葉片。10-11:1的涵道比,與空客A320和下一代波音-737使用的CMF56發動機相比,燃料消耗減少了16%;這將使C919裝備世界級的先進發動機。Leap-X1C發動機還將用于新型空客A320,據報道也將用于波音737MAX。如果這些能夠按照預定計劃發展,其他競爭對手不會在發動機硬件上取得優勢(盡管他們可能擁有包括發動機維修和全球售後支持在內的許多優勢)。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希望生産2000架C919飛機,盡管首架飛機將使用外國發動機,中國希望能夠在隨後生産的飛機上使用國産發動機。《環球時報》2011年4月發表的一篇文章稱,國産發動機將在2020年左右正式投入使用。
對我們來說,這表明該公司認爲國內的商用噴氣式發動機人力資源仍然匱乏。從全球主要發動機公司招募富有經驗的人員,而非在國內培養人才將會更有效。中國國內高校未來能否培養出發動機研發設計人才,以及多少掌握關鍵技術的海歸人才回國都值得關注。
據報道,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商用航空發動機公司計劃在未來五年年均投資3億美元,進行噴氣式發動機的研發;而這個數字卻遠遠少于當前發動機市場的主制造商。一位業內專家告訴我們這可能是因爲:(1)商用發動機公司可能實際上沒有指定較高的目標(無論在發動機性能還是在國産化程度上);(2)它享有大量隱性資金補貼;(3)這反映了他們過于樂觀;(4)可能是上述因素綜合作用,通過設計或必要的過程,該公司很可能最終從國外購買零部件進行最後的組裝。如果中國航空發動機具備全球競爭力,三大巨頭將會面臨來自中國的挑戰。
商用航空發動機研發成功的必要因素
中國需要制定整體的發展戰略,這包括爲每種飛機設計各自的發動機;或者是作爲全面的供應商專注特定類型飛機所需的發動機。
從功能的角度講,以下幾方面將是競爭的領域。首先是發動機自身,這包括廢氣溫度臨界穩定性;火山灰的阻礙作用,攻擊性能的高角度以避免氣流紊亂;整個發動機的振動抑制(包括發動機的控制單元;油料管和排放/噪音交換),廢氣排放/噪音消除非常的複雜,因爲規則都可能會隨著時間和市場改變。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非常容易,但是會增加噪音和其他物質的排放。如何優化這些參數,保持平衡是一項重大挑戰。
即使在技術已經成熟的基礎領域,資承包商提供的産品也可能出現嚴重的系統問題。典型的“低端技術弱點”包括變速箱,起火和VSV系統;發展和組裝這些系統會帶來重大的設計影響和途徑依賴。
將發動機組裝到飛機上也是一項技術和系統挑戰,目標和活動的有效協調非常必要。否則將會出現非常大的問題,可能會導致次優結果。即使發展良好,與流體力學和電子系統有關的決策也能導致意外的結果。這些關鍵部件的完美融合與保持是又一重要因素。發動機效率很大程度上依靠氣流效率,進氣口的航空動力布局也能對效率造成重大影響。
此外,中國還要滿足其他一些標准和要求。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9-25/1241667012.html 2011-09-26 09:28:51
首架配國産太行發動機殲10B戰機再次試飛
資料圖:殲10B戰機試飛開傘著陸
環球網視頻報道2011年 9月14日,一架殲10型戰鬥機的最新改型原型機在成都飛機制造廠再次進行了試飛。
這架編號爲1035的原型機是首架使用國産“太行”發動機的殲10B型戰機,而之前生産的殲10B飛機裝備的都是俄制AL-31FN型發動機。
殲10系列飛機將成爲徹底的中國造三代機
使用國産發動機的殲10B的頻繁試飛,意味著殲-10系列飛機即將成爲一種完全徹底的中國造三代機,由于裝備國産太行發動機的殲11B戰機已經大批服役,殲10B如果加入現役,也將意味著中國空海軍的國産三代機戰鬥機機隊將進入全國産動力時代。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9-17/0919665842.html
中法合研渦軸-16發動機亮相可能裝備武直10
在天津直博會上亮相的渦軸-16發動機
環球網視頻報道 2011年9月15號上午,首屆中國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在天津空港經濟區拉開帷幕,展會上,國內外多家業內廠商的重點直升機機型紛紛亮相。
本屆博覽會爲期四天,展區占地面積97000多平方米,吸引了包括國內外直升機業內200余家企業參展商。其中包括歐洲直升機公司、美國西科斯基飛機公司等知名航空企業。
渦軸-16作爲中航工業與法國透博梅卡公司聯合研制的發動機,在展會中低調亮相,卻讓記者眼前一亮。該型發動機目前主要用于裝備直-15七噸級直升機,業內人士預測,渦軸-16將是我國未來中型直升機的主力發動機,裝備武直-10的可能性也很大。另外,在大功率渦軸發動機方面,中航工業發動機展出的5000千瓦級大功率發動機也頗爲引人注目。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9-16/1022665658.html
武直十原型機采用加拿大普惠公司出品的PT6C-67B發動機,但西方國家頑固地維持對華武器禁運,PT6C-67B只能民用。發動機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武直-10的研發進度。但“塞翁失馬”,國外的發動機禁運,反倒逼迫中國研發單位更加不懈地努力,抛棄幻想,自力更生,有志者事竟成,據相關雜志報道,渦軸-9在2010年完成設計定型,成功實現爲武直-10配套的目標。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193_10824.html#p=6
資料圖:“CJ-1000A”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首臺1:2金屬模型。
本報訊(記者 馬麗元)2011年11月1日,爲期5天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展覽中心開幕,來自25個國家的近1900家企業參加了本屆展會。中國商飛、中航工業商發、中歐通用航空公司等國內外知名航空企業悉數亮相。其中,由中航工業商發帶來的我國首臺民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風扇1∶1模型成爲航空航天類技術展的最大亮點。
商發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臺風扇模型是參照國産大飛機發動機風扇的設計理念與幾何構型,全比例仿真模擬制成,近2米的直徑刷新了國內航空發動機風扇尺寸紀錄。與風扇模型同時參展的還有早前在北京航展上備受關注的“長江”CJ-1000A發動機1∶2金屬模型以及“長江”CJ-1000A發動機電子演示模型。據悉,商發將有望在2012年珠海航展上推出“長江”CJ1000-A發動機1∶1整機模型。根據研制時間表,國産大飛機發動機有望于2014年完成核心機試驗驗證,于2016年實現驗證機性能達標,並將于2020年完成適航取證,最終實現産品交付。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1-04/1424672295.html
中國展出5000千瓦級超大功率直升機發動機
中航工業發動機推出的5000千瓦級大功率發動機圖
環球網赴天津直升機博覽會特派記者張加軍報道: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國際直升機專業展會——首屆中國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2011-9月15日在天津濱海新區空港經濟區隆重開幕,把直升機單獨作爲一種飛行器舉辦國際性的博覽會,在中國乃至亞洲都是首次。此次直升機博覽會,美國西科斯基公司、歐洲直升機公司、意大利阿古斯塔-韋斯特蘭公司等直升機巨頭紛紛抖露出其主打産品,搶占中國市場的意圖彰顯。民族直升機産業能否避免重蹈中國汽車産業的悲劇?中國直升機企業的優勢何在?
……………
期待中國直升機保有一顆強勁心髒
本屆直博會開幕前夕,記者獲准走進展廳一探究竟。此次直博會參展新機型不多,印象最深的還是直升機發動機展品,尤其是中國涉及的渦軸發動機。渦軸8C、渦軸8A、渦軸16發動機紛紛出場,雖然傳說中的武直-10專用武裝直升機所用發動機渦軸9並未現身,但渦軸16的出現還是讓環球網記者眼前一亮,中航工業與法國透博梅卡公司聯合研制的渦軸16發動機配備AC352(直-15)7噸級直升機,在法國的編號是“阿蒂單”-3,資料顯示,該發動機的功率達到1200-1500千瓦,而根據協議,中法雙方各自投入50%,共享知識産權,將各建生産線,這就避免類似加拿大普惠公司PT6C-67B那樣受制于人。業內人士預測,渦軸-16將是我國未來中型直升機的主力發動機,裝備武直-10的可能性也很大。
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武直-10所用發動機渦軸9的功率應該在1000千瓦上下,基本滿足當前所需,但正是受到功率的限制,爲減重起見,武直-10發動機噴氣口並未配備紅外抑制裝置,電子戰系統也沒有配備紅外幹擾機,也沒有配備類似AH-64D“長弓阿帕奇”的頂部毫米波雷達,由此導致作戰性能與最先進的武裝直升機尚有差距。如果發動機功率提升至1200-1500千瓦,武直-10的升級潛力無疑將大大提升。
在展區的不起眼處,記者偶然瞥見加拿大普惠公司的展區,整個展區面積很小,展板貼出了包括PT6C在內的多款直升機發動機。其實,武直-10在研制過程中曾與PT6C頗有淵源,據海外媒體報道,武直-10在原型機上采用的正是加拿大普惠公司出品的PT6C-67B發動機,PT6系列發動機采用雙通道全權數字式電子控制系統,功率1250千瓦,具備較高的功重比和較低的油耗率,可靠性和維護性同樣出色,但西方國家頑固地維持對華武器禁運,PT6C-67B只能民用。發動機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武直-10的研發進度,但“塞翁失馬”,國外的發動機禁運,反倒逼迫中國研發單位更加不懈地努力,抛棄幻想,自力更生,有志者事竟成,武直-10最終擁有了基本夠用的中國心。
在大功率渦軸發動機方面,中航工業發動機展出的5000千瓦級大功率發動機令人期待,我們知道著名的CH-47支奴幹直升機曾作爲美軍特種兵擊斃本拉登的座駕之一,其配備發動機功率是2700千瓦左右(C型),中航工業發動機這款5000千瓦發動機能夠配備的直升機著實讓人興奮,必屬重型直升機無疑。一個事實是,中國國産重型直升機(起飛重量20噸以上)尚屬空白。
http://military.china.com/important/64/20110915/16766638.html 2011-11-05 13:09:35
中國將引進美國通用動力LM2500燃氣輪機
上海市莘莊工業區官網2011年8月23日發布消息,中國華電集團公司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航改型燃機合資項目落戶上海市莘莊工業區簽約儀式在興國賓館舉行。華電GE合資的華電通用輕型燃機設備有限公司將首期投資1億美元,主要生産航改型燃氣輪機;GE將轉移部分部件生産的核心技術,並逐步提高産品的國産化率。除組裝與測試外,新的合資公司還將負責引進通用公司LM2500+G4、LM6000PD兩款機型的銷售、售後/現場等一系列服務。“華電通用合資項目落戶上海閔行後,將與閔行現有的C919大飛機發動機和研發中心項目形成兩翼,進一步增強閔行區先進重大裝備制造業的産業集聚度,有力推動上海地區分布式能源的發展。”
相關資料:
LM2500系列燃氣輪機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以TF39渦輪風扇發動機爲藍本研制的航改式燃氣輪機。該系列燃氣輪機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可應用于船舶動力,發電,石油開采等多種目的。最爲主要的用途是作爲軍用艦艇的動力裝置。由于該型燃氣輪機性能優秀,所以美國與其他海軍均采購LM2500燃氣輪機作爲作戰艦艇的動力裝置。從上世紀70年代初正式投入使用以來,LM2500系列燃氣輪機已經銷售了2000多臺(包括工業和艦船),占據了世界艦船燃氣輪機的絕大部分份額。目前,用于艦船推進的LM2500和LM2500+燃氣輪機的總運行時數已經超過驚人的5千萬小時,這是其他任何一種艦船燃氣輪機都難以企及的高度。
這一切都得益于LM2500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利用率,也得益于其不斷的升級改進。從最初的25500馬力(18755千瓦)到G4的 47370馬力(34841千瓦),LM2500連續跨越了兩個功率等級的臺階,從而充分滿足了客戶的需求。可以說,LM2500是最優秀、最成功的燃氣輪機。從目前世界燃氣輪機發展的趨勢來看,很再難出現一種可以挑戰甚至超越這座豐碑的新型燃氣輪機了。而且燃氣輪機屬于高技術産品,研發必須具備雄厚的工業基礎和長期不斷的投入,目前世界上真正能設計、制造船用大功率燃氣輪機的廠商數量也很少。
更多新聞
國産R0110重型燃氣輪機研制花費遠低于國外 2010-07-09
美向印度交付10套LM2500燃氣輪機裝備隱身戰艦 2010-05-28
我國R0110重型燃氣輪機可用作國産航母主動力 2009-04-07
美國出售給中國的LM2500型艦用燃氣輪機有缺陷 2007-04-28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8-30/0744663501.html
軍事工業世紀超越,本末倒置俄看中國臉色 2011-07-22 中華網論壇
衆所周知,中國和印度的軍事裝備淵源均來自老毛子,所不同的是,印度依賴進口俄羅斯裝備的曆程是由淺到深直,發展至今這一依賴已讓印度軍事離不開老毛子;而中國則是,從進口到仿制甚至趕超。近日,有日本具有科學根據的情報透露:大量事實已經證明,俄羅斯軍工開始慢慢不如中國,中國雖然在目前還落後俄羅斯,但目前來看,中國進步很快,而俄羅斯任然在吃盡前蘇聯的老本,從T-50跟中國的J-20相比來看,俄羅斯已經開始落後。 從J-20的多次試飛可以看出,中國的確在發動機制造方面已經開始有所突破,而且這個突破將不再受制于俄羅斯。
而印度卻遭到淒慘的命運,T-50的研制俄羅斯遲遲不能按期交貨,並從2008年的交貨日期推遲到2012年,從幾十億美元提高到230億美元來看,俄羅斯已經讓印度開始感到徹底失望。盡管俄羅斯目前還有比中國先進的地方,但照此下去,用不了十年,俄羅斯軍工就會全面落後中國,中國不再大量成品進口俄羅斯武器裝備來看,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據,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會進口比自己落後的産品。中國的進步,表現在中國人的勤勞智慧,體現出中國人思維能力遠遠勝于印度人,同時,與中國強大的經濟體制上升有著緊密關聯,財大氣粗,有錢能使鬼推磨......
事實上,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RD-93發動機從來就沒有接受過維修,很有趣的是,RD-93航空發動機的維修合同卻是烏克蘭“西契發動機”公司與中國簽訂的。除了對RD-93發動機維修,烏克蘭還向中國出口AI-222K-25發動機(用于裝備L-15教練機)。當然,作爲合作的交換條件,中國同時對烏克蘭的國家整體建設付出了相應的支持,也可以說烏克蘭軍工企業是振興國家經濟的支柱。
目前,俄羅斯和烏克蘭向中國提供的航空發動機有四種型號,根據西方情報透露:都將面臨著被中國仿制的命運。前兩年曾有俄羅斯軍方報道,烏克蘭斯奇發動機公司建議與中國聯合生産第5代航空發動機(中國第四代),聯合研制和生産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飛機。另外,烏方目前仍在世界坦克制造領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中國陸軍MBT-2000型坦克上裝備的6TD2型發動機就是由烏方提供的,據來自烏克蘭特種裝備出口公司的消息人士透露,中國目前已經停止進口6TD2型發動機,由此看來中國已經仿制成功。
http://military.china.com/critical3/27/20110722/16662363.html
俄羅斯《莫斯科國防簡報》日前報道,日前,烏克蘭哈爾科夫地方法院受理了該國老牌軍工企業馬爾舍夫機械廠破產案。由於馬爾舍夫廠具備雄厚的研發和生產能力,其主打產品——堡壘-M主戰坦克一直是俄羅斯T-90S、中國MBT-2000坦克的最大競爭對手,本案受到國外媒體的持續關注。有分析稱,該廠瀕臨破產的困境或令中俄兩國的軍工企業得利。
“攪局”中國坦克出口
據俄羅斯《莫斯科國防簡報》消息,秘魯在今年早些時候放棄採購中國的MBT-2000坦克,除了資金緊張,馬爾舍夫廠的攪局也是重要原因。“就在秘魯開始試用5輛中國坦克時,烏克蘭卻不顧與北京達成的協議,拒絕向MBT-2000提供其生產的1200馬力6TD-2E柴油機。儘管中秘兩國進行了數月努力,但仍無法說服烏方同意發放這款發動機的‘最終用戶許可’,致使秘魯軍方不得不凍結採購計劃,並將5輛MBT-2000返還中國。”
《莫斯科國防簡報》總編巴拉巴諾夫認為,烏克蘭的突然變卦多半是馬爾舍夫廠施加壓力的結果。由於秘魯財政狀況不佳,該國陸軍只能在單價不超過400萬美元的型號中選擇,馬爾舍夫廠的堡壘-M坦克恰好是中國MBT-2000的競爭對手,該廠遂“暗施推手”,迫使中國產品退出競爭。不過,MBT-2000之所以裝備烏克蘭的發動機,並非中國缺乏相關生產能力;事實上,中國國產發動機性能更出色,惟一缺陷是價格比6TD-2E貴不少,非秘魯這類囊中羞澀的國家所能承受。
而今,馬爾舍夫廠瀕臨破產,“簡直是送給俄羅斯和中國一份厚禮”。此後,中俄兩國的坦克出口不但少了一個強勁競爭對手,而且中國坦克若繼續採用烏克蘭發動機,也不會再受到該廠干擾。
從合作夥伴到競爭對手
馬爾舍夫廠的前身是成立於1895年的哈爾科夫機車廠。從1929年造出T-12坦克樣車算起,它已有70多年的坦克研製和生產經驗。在蘇聯時期,馬爾舍夫廠是該國坦克生產基地中最重要的一個,被譽為“紅色軍工皇冠上的珍珠”。
客觀而言,蘇聯解體之初,馬爾舍夫廠與中國相關企業的關係還算不錯,甚至提供技術幫助中國發展外貿型坦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該廠和中國北方工業公司(NORINCO)合作為巴基斯坦設計製造“哈利德”坦克。然而“商場上沒有永遠的夥伴”,隨著中國軍工企業開始積極拓展坦克出口市場,以及馬爾舍夫廠在上世紀90年代末大力推銷其堡壘-M系列坦克,雙方的關係逐漸由合作變為競爭,此後相繼在緬甸、秘魯、摩洛哥和泰國等市場展開了角逐。
烏克蘭軍企難逃衰落
軍貿業務不僅是技術和企業的比拼,更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擁有6萬員工的馬爾舍夫廠受累于本國經濟衰退及缺乏政府信貸擔保,近年來的發展後勁越來越弱。俄羅斯《獨立報》此前報道,該廠為獲得貸款,竟用中心實驗室進行抵押,導致科研秩序大亂。更糟糕的是,工廠領導在最近幾年裏數次更換,貪污腐敗橫行,工人們感到前途暗淡,許多骨幹另謀高就。很明顯,問題成堆的馬爾舍夫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面對蒸蒸日上的中國企業逐漸力不從心。
美國蒂爾集團曾預測,中國MBT-2000、俄羅斯T-90S和德國“豹”2將成為未來20年內最暢銷的坦克。有分析指出,中國對進軍國際坦克市場準備充分,MBT-2000及其最新改進型VT1A坦克都是集多年經驗發展而來的,無論技術成熟度、先進性還是價格都極具競爭力,至於這兩型坦克採用的烏克蘭發動機早有許可使用協議,現在烏方“翻臉”,反倒給中國提了醒——即使是出口貨也不能完全依賴國外技術。今後,中國必定會盡力將性能更好的國產發動機降價,將其與MBT-2000系列坦克搭配。如此一來,後者在參與國際競標時就不必為別人“卡脖子”傷腦筋了。
另參本館:中國軍售 中國軍工 印T-90S與巴MBT-2000 烏軍雅塔甘坦克 85式和MBT-2000坦克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上) 2011-08-07 10:21:15
美媒體稱中國WS-10A壽命超俄發動機但産量不足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strategypage)2011年7月20日報道,中國正在用國産的WS-10A發動機換裝殲-10戰機原先使用的俄制AL-31FN發動機。但盡管如此,中國近期又訂購了123臺AL-31FN發動機。
文章探討了中國發動機不能充分自給的原因,認爲主要是因爲産量跟不上,可靠性問題還未得到充分的解決。中國宣稱,WS-10A優于AL-31F;但文章認爲,中國在這款發動機上使用了俄羅斯的技術;而中國表示,他們做出了重大的改進。例如,俄制AL-31發動機的壽命僅爲900小時,而中國改進了設計,使WS-10A的壽命達到了1500小時。事實可能確實如此,中國再下訂單很可能因爲不具備爲他們所有新造的戰機提供足夠的WS-10A發動機的能力。
美媒稱,多年來,中國一直從俄羅斯進口兩款發動機:單價350萬美元的AL-31和單價250萬美元的RD-93,後者配備中巴聯合研制的“梟龍”戰機。但于此同時,中國工程人員成功掌握了仿制AL-31的生産技術。中國的仿制型號爲WS-10A,在同一項目中,中國還研發了WS-13,用以取代RD-93。盡管,中國已經能夠制造壽命更長的發動機。但他們在發動機可靠性方面仍存在問題,這也可能是中國再次訂購AL-31FN的原因。
美媒稱,中國認爲,在未來五年內,它將會在軍用噴氣式發動機方面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這就意味著,中國的發動機制造商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在仿制外國技術,但也不是總能成功。最近十年,中國投入大量資金研發噴氣式發動機的制造能力。他們遇到了俄羅斯在發動機研發早期遇到的同樣問題,研發必要的發動機設計和制造技術非常困難,但中國具有一些優勢。首先,他們知道俄羅斯出錯的地方,所以可以避免許多這樣的錯誤;其次,中國能夠更好地接觸到西方的制造技術;最後,與前蘇聯不同,中國能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發動機制造能力;這比計劃經濟環境更高效。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7-25/0940658405.html
俄媒體稱中國殲10戰機保證俄AL-31F發動機産
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1年7月21日報道,俄聯邦國家企業“禮炮”燃氣渦輪機科學生産中心總經理馬薩洛夫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AL-31F發動機確實備受歡迎,特別是中國訂單規模較大,今後還有可能增購,因此雖然該型發動機終將在逐步退出市場,但在中期前景內其産量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有所增加。
中評社北京2011-8月6日電/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8月4日報道,中國網站上近期出現了現代化改進型殲-10B的照片。從機身上的中國空軍標準塗漆來看,這架飛機應該像論壇中一些網友推測的那樣,是該型號的首架量產型飛機。
俄媒稱,與殲-10基礎樣機不同,新改型殲-10B殲擊機配備中國國產WS-10A發動機(此前的殲-10使用的是俄羅斯製造的AL-31FN發動機)。殲-10B新式進氣道可降低輻射特征,提高隱身性能。殲-10B使用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以及類似蘇-30MKK殲擊機上的光電傳感器。
俄媒稱,配備國產發動機和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首架量產型殲-10B的出現是中國軍事航空領域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不久前中方宣布,今後將會向世界市場推銷殲-10B殲擊機。
巴基斯坦空軍成爲殲-10B第一個海外買家
據美國環球戰略網2011-8月4日報道,中國最近宣布將向巴基斯坦出售一個中隊的殲-10B戰鬥轟炸機。這可能是用于出口的12架戰機,其價格僅爲F-16的一半;殲-10戰機目前唯一的買家便是巴基斯坦。
今年年初,巴國訂購了36架殲-10A,其最終訂購數量可能爲150架。所以,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該型戰機是爲了推銷,當然也有政治原因(可以展示中國是多麽好的盟友,在美國威脅停止數十億美元援助時幫助巴基斯坦)。
然而,殲-10是大多數空軍不想獲得的禮物;它是一種奇怪而不可靠的戰機。盡管,殲-10六年前就已經服役;但兩年前,中國才正式公開承認新型殲-10戰機的存在;網上流傳著大量有關它的照片。目前,中國僅有約200架殲-10服役,大多數是初始型殲-10A;該機出口單價爲4200萬美元。目前,中國每月能夠制造2-3架該型戰機。
新的改進型號殲-10B裝備了改進的電子設備,其中包括更先進的雷達預警、激光測距儀和定位電子設備。新的鼻錐與F-16類似,這表明殲-10B安裝了相控陣雷達(該雷達功能更強、更可靠、但也更爲昂貴);座艙裝備了更大更清晰的平視顯示器。很明顯,殲-10B比殲-10A性能好了很多。
但是,殲-10已經給人造成了如下印象:即它的維護是個夢魘,中國難以維持相當數量的該型戰機進行活動。但是,它是中國設計和制造的第一款現代化噴氣式戰機;它的研發能與國外設計相媲美,這個試驗不完全成功。
報道稱,中國對殲-10的研發始于二十多年前;當時,主要是爲了研制能夠和俄羅斯米格-29和蘇-27,以及美國F-16相競爭的戰機。首架原型機直到1998年才進行了首飛,但存在很多問題;直到2000年,基本設計才確定下來。到2002年,中國制造了9架原型機,接下來的試飛繼續發現和解決一些小問題。對于工程人員來說,這是個很好的學習過程;但很明顯,殲-10的性能比不上中國從俄羅斯購買的蘇-27/30。
殲-10的外表類似于美國的F-16,重量也相差不多(約19噸),只裝備了一臺發動機。最初,它使用了俄制AL-31FN發動機;但中國用了十年的時間制造了他們自己的發動機WS-10A。這種發動機經過了測試,並被批准生産;但很明顯,它仍存在質量和性能的問題。
殲-10與F-16相似並不偶然,因爲以色列明顯將用于其“幼獅”戰機的技術出售給了中國。由于過高的成本,以及可以更便宜的從美國買到替代戰機,以色列放棄了“幼獅”項目。但“幼獅”的設計原本是超級F-16,融合了來自F-16的設計理念,所以兩者相似也就不奇怪了 2011-08-07 10:33:09
外媒猜量產型殲20將配推力16.3噸WS15發動機
據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2011/1月21日報道,多數專家通過對網上出現的殲-20圖片和首飛視頻的研究和分析認為,殲-20性能先進,特點明顯。從發動機噴管板片顏色來看,中國可能已經制造出了兩架配備不同發動機的殲-20原型機。
俄媒稱中國研出WS-15發動機消除與美俄歐差距
另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1年5月31日報道,R-79-300發動機曾裝配在世界首架垂直起降超音速殲擊機雅克-141上。但是俄羅斯1992年遭受嚴重經濟危機,在參加白俄羅斯明斯克航空裝備時決定停止研發雅克-141殲擊機,“聯盟”航空發動機科學技術綜合體研制的R-79-300發動機不再計劃安裝到任何一架雅克-141飛機上。1996年8月俄羅斯同中國簽署發動機轉讓協定,並提供全套圖紙和技術文獻。當時轉讓的發動機沒帶推力矢量噴管,後來在1998年俄羅斯深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經濟極其困難時,中國又成功得到了R-79-300發動機的噴管及其技術。隨後中國某燃氣渦輪研究所開始在R-79基礎上研制國産WS-15發動機,並且研發了幾種改型産品。
俄媒體稱,上述論壇還猜測WS-15發動機的一些技術性能,比如最大推力161.86千牛,中間推力(不開加力)105.22千牛,涵道比0.382,推重比8.86,總增壓比28.71,渦輪進口溫度1477K,最大直徑1.02米,長度5.05米,質量1862千克。裝配FADEC數字控制系統。總之,中國成功研制出WS-15發動機後,實際上已經消除了與美國、歐洲和俄羅斯在現代化軍用噴氣式發動機上的差距。
WS-15中國的驕傲,五代戰機發動機衝破難關 2011-01-05
中國為四代機量體的發動機WS-15,早在國慶60週年前夕就運轉試車,各種性能完全達到了設計指標了,最大轉速達到或超過了100%。
WS-15發動機的公關也早在2006年開始了,取名為015項目總體部,由606所、624所、614所、410廠、430廠和113廠等單位專家組成。2010年7月19日出版的一期美國《防務新聞》週刊,曾發表該刊駐台北辦公室主任溫德爾-明尼克有關中國五代機研發問題的文章,文章稱2010年是一個關鍵年,中國在戰機發動機研製機上將有巨大突破,18噸推力的WS-15的成功將意味著中國五代機的誕生。事實上他的預測似乎很準,筆者以為用不了多久,中國就會正式宣佈,中國四代戰機J-XX通過試驗正式開始批量生產!
國家重大專項:航空發動機1000億,直升機200億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簡稱“中航工業”)科技委主任張洪飈昨天(2011-03-9)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稱:“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建設新型國産幹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直升機産業化平臺’。我們提議,在‘十二五’規劃中,應加強航空發動機、直升機、通用飛機、飛行試驗及新材料、新工藝的規劃,加大對航空工業的投資力度。”
航空界的“兩會”代表、委員也聯合建議,由國家出面實施航空發動機重大專項,如同“兩彈一星”工程一樣,加大投入,完善技術體系,培養人才隊伍。針對航空發動機投資,建議由國家每年增加投入15億元,連續投資20年,共投入300億元。按照航空發動機的潛在需求,推出按型譜系列的發動機驗證機,形成准貨架的産品。在航空發動機原材料、元器件、制造與試驗裝備領域再增加投入600億元,總投資約爲1000億元,連續20年對航空發動機的平均年投入爲50 億元。
“1000億元是中國目前研制航空發動機的資金缺口,雖然國家已經在這方面有所投入,但遠遠不足。由于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封鎖,航空發動機等高技術是其實施對華禁運的重要領域,所以我們必須加大國家對研發的投資力度。”張洪飈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航工業副總工程師尹澤勇向本報表示:“航空裝備是我國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我建議‘十二五’規劃中,在建設新型國産幹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直升機産業化平臺後面,加上‘航空發動機’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前段時期,中航工業成立了振興航空發動機委員會,准備拿出大量資金,啓動發動機的研發工作,這需要依靠中國政府的重大專項資金支持。”
針對發展直升機産業,以及加大直升機産業投資力度,航空界代表、委員在“兩會”上提議,應把重型直升機列入國家重大專項,以國家爲主、企業爲輔的形式,解決約200億元研制資金,加快推進項目研制。同時,建議在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對直升機、警用直升機等政府采購中,優先采購國産直升機。
http://www.milchina.com/2011/0311/9078.htm
新華網專稿 (新華軍事評論員 鄭文浩)2011年 5月12日,中國首個航空等離子體動力學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在空軍工程大學成立。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等離子體這種宏觀的中性電離氣體距離他們的生活實在是太遙遠了。即使是熱愛軍事的網友,很多對這方面也僅僅是表面的了解。等離子體與軍用航空的關系,流傳最廣泛的就是所謂的“俄羅斯戰機使用等離子體隱身”這個說法了。
說到“等離子體隱身”,就要提到人類的載人航天。在一次次飛船、航天飛機返回地球的過程中,由于他們和大氣層的劇烈摩擦,飛船表面産生了等離子層,形成了電磁屏蔽。很多中國人都會記得幾次神舟飛船返回地球的時候都會有一段時間和地面暫時中斷聯系,就是這種現象的反映。當然,這種現象早就受到了軍事技術人員的注意,就是有可能通過這種等離子體的電磁屏蔽來實現作戰飛機的主動隱身。然而設想並不等于工程實踐,實際上通過等離子體來實現隱身從工程角度來講很難實現。因爲想實現覆蓋幾十米長作戰飛機的等離子層,要麽會犧牲飛機的氣動外形,要麽會對飛機的電源和燃料提出了很難實現的要求。
現在對等離子體的研究,基本上已經可以確定。那種大氣摩擦産生的熱等離子,是不可能應用于飛機隱身的。即使在俄羅斯,現在也沒有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有實用的等離子體飛機隱身技術。唯一在技術界流傳廣泛的,就是有傳聞美國在B-2轟炸機上使用了一些由穩態電源或者微波産生的冷等離子體來實現隱身。這種傳聞,和美國公開B-2采用飛翼和塗料來實現隱身的說法差異很大。由于B-2轟炸機涉及到美軍的核心機密,等離子體隱身的說法只能是個疑問 。
除了等離子體隱身,那麽等離子體和軍用航空的契合點又在哪裏呢?
我們不妨再看看原來的那條新聞。不難發現,這個實驗室的全稱是“航空等離子體動力學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裏面有動力學這個關鍵詞。而新聞中還提到:“這個實驗室的成立,是推進我國在航空動力發展領域實現理論和技術創新的重要舉措,並爲解決制約航空裝備發展和空軍戰鬥力生成的瓶頸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平臺……”答案已經很明顯了,等離子體研究與“航空動力”這制約中國航空裝備發展和空軍戰鬥力生成的瓶頸問題有著直接的關系。
一些公開的資料表明,等離子體在航空動力上,可以有效地提高燃燒穩定性和燃燒效率,極大改善航空發動機壓氣機增壓比升高後的工作穩定性,從而實現推重比10甚至更高渦扇發動機的生産;而在飛機氣動力上,等離子體可以減少飛機阻力,增加升力,提高戰機的失速攻角和機動性。
例如在航空發動機上,風扇、壓氣機是航空渦扇發動機的核心部件。提高航空渦扇發動機的推重比,只能增加壓氣機的增壓比,而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壓氣機出口面積急劇縮小、效率嚴重降低。而通過在壓氣機的特定位置上布置等離子體激勵裝置,則會有效改善發動機內氣體的流動效果。
毫無疑問,等離子體動力學的研究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一個非常超前的領域。以至于在公開的資料中,只知道等離子體對空氣的流動會産生作用,但是其作用的機理卻不清楚。那麽國外的一些先進航空動力,例如F-119、F-135發動機,是否使用了等離子體技術,也是一個謎。不過這次我國成立等離子體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顯示我國在航空動力、飛行器氣動力研究方面,已經進入了最前沿領域。隨著我國在等離子體動力學研究上的不斷深入,中國在研制推重比10以上的先進航空發動機的技術積澱,將更爲深厚,從而爲先進戰機、空天飛行器、大型軍用運輸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011-05-14 14:10:04
漢和稱中國052C驅逐艦至少新建2艘配國産發動機2011—03-02 青年參考
《漢和》判斷,從中國海軍裝備大型主力艦的傳統,以及艦用關鍵設備産量增加等迹象來看,第二批次的052C型艦的建造數量不會低于兩艘。而在艦載設備方面,新批次艦艇的噸位可能進一步加大,但基本武器和電子系統配置不會有大的改動,“中國軍用造船的基本規律是‘小步快跑’,即實施小改,不斷升級,‘中華神盾’艦也不會例外”。
服役表現獲解放軍認可
報道進一步分析稱,中國繼續建造“中華神盾”艦的動向,表明解放軍對它的性能是滿意的。特別是作爲該艦核心的遠程相控陣雷達已基本成熟,證據是:同型號的雷達正被安裝到在大連接受改造的俄制二手航母“瓦良格”號上。在過去幾年裏,052C型艦的航迹遍布各大洋,經受了不同海區環境和特殊條件的考驗,還曾近距離與美國航母、“宙斯盾”驅逐艦等共同出現在亞丁灣反海盜行動現場,表現不遜外軍,從而贏得了中國軍方的信任。因此,052C型艦的大規模建造可謂水到渠成。
報道稱,自烏克蘭轉移的DA80燃氣輪機制造技術,已在中國生根發芽,中國不僅能自己組裝這種發動機,而且國産化率非常高,烏方目前只提供一些咨詢服務。也就是說,第二批次的052C型驅逐艦與第一批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心髒”基本實現了國産化,這爲成批生産同型號艦艇奠定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中國在7000噸以上的大型艦艇上,首次使用自己生産的燃氣輪機。
防空能力將再上臺階
當然,第二批次的“中華神盾”艦絕非第一批次的簡單複制,它必定會反映出近幾年來中國軍事科技進步的成果——重點是調整噸位,改進火控雷達和更換數量更多的升級版“海紅旗”-9遠程艦空導彈,從而爲艦艇編隊提供更大的保護傘。
《漢和》稱,第一批052C型艦的基本問題還是防空能力弱,搭載的導彈數量達不到區域艦隊防空的標准(兩艘052C的載彈量只與美軍一艘“伯克”級驅逐艦相當)。其次,“海紅旗”-9的射程仍嫌不夠,這也是當初中國海軍繼續進口俄制S-300F導彈的原因。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中國已實現“海紅旗”-9導彈的射程延長,有可能已經超過S-300F導彈,接近或達到美國“標准”SM-2甚至“標准”SM-3艦空導彈的水平。
更多052C新聞
我軍052C艦搭載導彈少無法擔負航母群防空任務 2009-07-16
中國海軍正建新一代驅逐艦排水量有望過萬噸 2009-10-07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3-02/0923635512.html
據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網站2011年3月4日報道,日前有英國軍事專家認爲,中國在研制WS-10“太行”軍用渦輪風扇發動機的過程中使用了獲取自美國CFM56商用渦扇發動機的技術。
俄媒稱,中國的WS-10“太行”發動機研制項目堪比美國當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專家們認爲,一個無力制造國産先進噴氣發動機的國家是無法成爲超級大國的。WS-10發動機不開加力時的推力目前還不清楚,但有消息稱其加力推力可達132千牛。其這一指標與美國F-15和F-16所裝備的F110發動機相當。
WS-10“太行”發動機的研制曆史
俄媒稱,美國曾在1982年向中國提供了兩臺用于進行評估的CFM56II型發動機。盡管只是一種民用發動機,但CFM56II的核心部件——高壓壓縮機、燃燒室和高壓渦輪卻與F110上的完全相同。美國國防部曾擔心中國會通過CFM56II竊取到先進的發動機制造技術,因此反對向中方提供。但當時的裏根政府卻堅持這筆交易,中國人拆解了發動機並對其組件進行了詳細研究。有報道稱,這兩臺發動機最後並未退還美方,因爲它們均“毀于大火”。
俄媒稱,不過,僅僅是觀察結構還無法獲取有關發動機材料和生産方法的足夠信息。中國人隨後還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已完成發動機部件的仿制。
研制過程
WS-10渦扇發動機的研制工作于1987年在中國航空工業部第624研究所正式啓動。
俄媒稱,1992年,發動機的主體結構基本確定。除此之外,中方在粉末冶金、定向結晶渦輪工作葉片等領域也取得了巨大進展。
1997年,壓縮機葉片的研制問題也得到解決,發動機臺架試驗也進展順利。WS-10發動機隨後獲得了飛行測試許可。
在2000-2001年間,首臺WS-10的樣機被安裝到了一架J-11(蘇-27)戰鬥機上並進行了高空測試(試驗中使用了另一臺發動機爲進口自俄羅斯的AL-31F)。
在2003-2004年間,中國的工程師們排除了發動機在測試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並嘗試著降低發動機重量。在完成一系列改進後,中方決定首次爲J-11安裝兩臺WS-10進行試飛。不過,在2004年進行的一次試飛過程中,J-11上的右側發動機因軸承斷裂損毀,但幸運的是,飛機最終在單引擎狀態下飛了回來。此次故障的原因被很快查明並得到解決。
2005年,WS-10發動機成功經受住了長達40天的測試計劃。
俄媒稱,在研制工作啓動18年之後,WS-10獲得了適航許可,隨後的量産工作被交予沈陽飛機制造公司。在2006-2007年間曾傳出消息稱,空軍對WS-10發動機的壽命和組裝質量均不滿意。不過,WS-10在隨後幾年中還是被批量生産出來。在2010年時曾出現了一張裝備了兩臺WS-10發動機的J-11B戰鬥機的照片。顯然,WS-10發動機曾經出現的大部分問題都已得到解決。中國也正式成爲能夠獨立生産先進軍用噴氣發動機的國家。
前景展望
現在,中國的工程師們已掌握了用于裝備戰鬥機的先進噴氣發動機的制造技術。有消息稱,WS-10的改進型號WS-10A也已投入使用。盡管WS-10A在外觀上與WS-10非常相似,但前者卻擁有17個導流葉片(後者爲15片),此外,發動機下方傳動箱的結構也有所變化。另有消息稱,中國還在研制WS-10的另外一種改進型號——WS-10B(或稱WS-10G)。這種新型發動機擁有更大的推力,使用壽命更長,可能還配備有可控矢量噴嘴。
當然,中國的工程師們在研制新型軍用發動機的過程中還需解決許多難題,但就WS-10發動機來說,其性能已達到美國1980年代同類産品的水平,而且其改進型號還要更爲先進。
更多太行發動機新聞
國內軍事專家稱殲20可能采用改進型太行發動機 2011-01-13
臺灣媒體稱大陸太行發動機抄襲美國産品(圖) 2009-04-03
國産新型太行航空發動機將發展系列型號(組圖) 2009-02-10
官方文章揭秘國産昆侖太行兩型發動機研制內幕 2008-08-04
中國解決太行發動機量産技術問題提高交付數量 2008-01-29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3-07/0937636361.html 2011-03-07 11:12:50
烏克蘭建議中國聯合生産第五代航空發動機(另參本館:PLA四代機之爭
中國L-15獵鷹高級教練機采用烏克蘭發動機
東方網2010年9月8日消息: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9月7日報道,烏克蘭斯奇發動機公司董事長維亞切斯拉夫-博古斯拉耶夫近日在陪同亞努科維奇總統訪華期間宣布,公司將建議中國聯合生産第5代航空發動機,從而聯合研制和生産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飛機。
博古斯拉耶夫表示,在世界航空工業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烏克蘭斯奇發動機公司准備和中國夥伴聯合擬訂未來合作項目,建立聯合航空制造企業,甚至不排除俄羅斯也會參與建立聯合企業的可能性。他認爲,近年來中烏航空制造領域的合作卓有成效,雙方完成了配備烏克蘭發動機的中國軍用飛機制造合作項目,建立了飛機聯合維修和服務基地,目前還在落實中國寬機身飛機、重型直升機和教練機研制項目方面密切合作。他呼籲兩國進一步加強銀行間的協作,創建金融合作系統,加強對兩國航空制造工業的金融支持。他說:“目前我們正在和中國的許多部門和企業討論擴大合作框架的問題。”
烏克蘭售中國6臺L-15用發動機但拒絕轉讓技術 2010-08-04
烏克蘭公司願與中國合作全力爲L-15提供發動機 2009-10-21
中國向烏克蘭求購發動機許可證裝備L-15高教機 2009-07-28
俄稱中國對烏克蘭制AI-222發動機需求可能增長 2009-04-13
美國媒體稱中國航母可能采用烏克蘭發動機(圖) 2009-04-09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9-08/0859609778.html
文章稱中國軍隊將采購新型發動機裝備陸航部隊米系列直升機
東方網2010年11月24日消息:據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11月23日報道,烏克蘭航空發動機生産商已在近日落幕的珠海國際航展上簽署了由中國專家對烏TVZ-117VMA-SBM1V最新型直升機用發動機進行測試的備忘錄。
波古斯拉耶夫指出,TVZ-117VMA-SBM1V發動機屬于最新型的第五代發動機,“在烏克蘭進行測試時,裝備這種新型發動機的米-8MTV直升機曾上升到8100米的高度。該型發動機的壽命是我們目前生産的各種發動機的兩倍。其即使在零下52度的低溫條件下仍然不會損失功率。”
據悉,TVZ-117VMA-SBM1V發動機的測試工作將于明年結束,計劃耗時將達到350個小時。
他同時認爲,對于中國方面來說,TVZ-117VMA-SBM1V發動機將會顯著改善其現役直升機和新型直升機的高空飛行能力。此前有報道稱,該發動機可使俄羅斯“米裏”直升機廠生産的直升機在13分鍾內垂直(並不是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上升到8100米的高度。而在此之前,俄制直升機很難飛到5000米的高度,而且期間還必須在1200米的高度停留約10分鍾的時間,以便冷卻發動機。
烏克蘭建議中國聯合生産第五代航空發動機(圖) 2010-09-08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1-24/0936620545.html
俄稱中國希望采購俄制117S發動機S400導彈(圖)
俄制最新型S--400遠程防空導彈系統
俄制117C航空發動機
東方網2010年11月24日消息:據俄羅斯軍事平等網11月23日報道,俄國防部一位接近“俄羅斯國防産品出口”公司領導層的消息人士星期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中國已向俄方提出了購買117S航空發動機和S-400新型遠程防空導彈系統的請求。
在俄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不久前對中國進行訪問的過程中,中方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軍事技術合作建議。據悉,中方提出了購買117S型航空發動機(AL-31F的改進型號,目前正用于蘇-35戰鬥機的飛行測試)和俄最新式防空系統S-400的請求。此外,中方還對俄新一代軍用運輸機伊爾-476表示出了濃厚興趣。
這位消息人士還指出,俄方准備在提供117S發動機的問題上滿足中方的請求。他同時表示,S-400的出口可能會在2017年以後,因爲俄工業系統目前還缺乏足夠的生産能力,而保障俄武裝力量對S-400的裝備需求處于優先位置。
從今年開始,俄將利用國有銀行的貸款和國家擔保爲“金剛石-安泰”防空康采恩公司建設三座新的生産廠。這三家生産廠將分別落戶聖彼得堡、下諾夫哥羅德和基洛夫。如果該項計劃能夠提前實現,那麽中國方面的請求將有望在2017年之前得到滿足。至于提供伊爾-476的問題,俄國防部消息人士指出,該機試驗用機的組裝將在2011年開始,其量産則要再過三至四年時間,而中國將會是這種飛機的首批客戶之一。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1-24/0925620543.html
美稱中國正研制殲-10B戰機將國産WS-10A發動機
國産最新型殲-10B戰機測試圖
東方網2010年11月23日消息:美國航空周刊19日報道稱,目前中國正在研制殲-10系列的新型戰機,即殲-10B戰機,而且該機將配備國産WS-10A發動機。除此之外,中國還在積極研發新型電子戰吊艙系統。
據報道稱,該機的發展過程與另外一款著名的單發動機戰機——即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16戰機——非常相似。F110-GE-100發動機的引入,是F-16戰機的主要發展裏程碑之一,該發動機提供的推力較最初的F-100-PW-100/220發動機高出6000磅。同樣的,中國目前也在努力完成對沈陽黎明發動機制造公司研制的WS-10A發動機的測試工作,並使之進一步完善。
報道指出,目前,中國正在研制殲-10系列的新型戰機,即殲-10B戰機,而且其原型機已配備WS-10A發動機已進行過飛行測試。據稱,WS-10A發動機將取代該系列戰機最初配備的AL-31FN發動機——後者由莫斯科Salyut公司研制。
殲-10B戰機的發動機進氣口采用了全新的設計,它由長方形(AL-31FN)改爲了橢圓形。這一點與F-16的發展相似:相關人員爲這款戰機研制了“大嘴”進氣口,以增加F110發動機的氣流。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1-23/0915620366.html 2010-11-24 11:51:48
F-35備選發動機F136推力突破既定指標(另參本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F-35-JSF
美國《航空週刊與航太技術(AWST,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2010年8月16日報導測試結果表明,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英國勞斯萊斯公司(Rolls-Royce)團隊F136備選發動機推力裕度比技術資料要求高出15%,超過美國普萊特‧惠特尼公司(Pratt & Whitney)F135的基本水準,這將把原本很激烈的F-35聯合打擊戰機(JSF, Joint Strike Fighter)動力之爭帶到新水準。測試結果未公佈,但推力超過40000lb(18144kg)。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英國勞斯萊斯公司團隊表示,最初的結果表明發動機海平面的作戰推力比預定值有超過15%的裕度。在3月,隨著第一次在驗證機上最大後燃器測試的進行,該團隊有信心F136的推力會超過F135推力5%。測試結果未公佈,但推力超過40000lb(18144kg)。
為進一步將推力增加10%,該團隊計畫引進空軍VAATE計畫下的新技術。目前傾向於不改變氣動的條件下應用更好的冷卻技術和更多的陶瓷複合材料,陶瓷複合材料已應用在F136發動機低壓渦輪第一級,高推力型會推廣應用到其他各級。
美國空軍參謀長重申反對F-35替換發動機項目
美國《國防新聞(Defense News)》2010年8月4日報導,美國空軍參謀長諾頓‧史瓦茲(Norton Schwartz)上將重申其觀點,反對為F-35閃電二式(Lightning II)聯合攻擊戰機(Joint Strike Fighter)研制的替換發動機。他認為以當前的財政情況,在備用發動機上花費幾十億美元是不值得的。
美國空軍參謀長史瓦茲上將在8月4日接受《國防新聞》和《空軍時報(Air Force Times)》記者採訪時表示,說:「我不讚成F136發動機項目,對從更大的戰略意義上講有關競爭的價值問題,我不想進行爭論。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已出現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那麼我們不反對這樣的項目,還能反對什麼樣的項目?」
就在施瓦茲說該番話一週前,美國眾議院在其2011年國防預算中包含有4.5億美元用以繼續發展F-136發動機。美國政府和國防部則都堅持,認為沒必要花29億美元繼續研製該型替換發動機。
葉片是重型燃氣輪機的核心部件,設計使用壽命(大修周期)一般爲48000EOH(等效運行時間)或2400次起停,按每年運行7000EOH,平均約3~5年更換一次。從1939年瑞士研制出首臺發電用重型燃氣輪機以來,透平進氣溫度由550℃逐步提高到1150℃(E級)、1350℃(F級)、1430℃(H級)和1500℃(G級),未來可能達到1700℃等級;透平葉片材料也由碳鋼高溫合金發展到鎳基和鈷基鑄造超級合金,葉片表面還要噴塗耐熱塗層。由于材料要求高、加工技術複雜,透平葉片制造成本可達新機成本的約四分之一,而全套備件價格則可達整機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價格每年增加,成爲燃機發電企業維修費用的主要支出。
目前鎳基和鈷基鑄造超級合金可承受的長期工作溫度一般爲900~1000℃,采用特殊的鑄造工藝,其金相結構分爲多晶、定向和單晶三種形式,每提高一個等級,合金可承受的長期工作溫度可提高20~25℃,當代最先進的航空發動機透平葉片單晶材料可承受的長期工作溫度已經達到1100℃。即使如此,燃氣溫度還是要比合金可承受的長期工作溫度高出300~500℃甚至更多,因此必須采用冷卻技術,確保在任何工況下透平葉片的任何部位金屬溫度不超過其可承受的長期工作溫度。目前冷卻方式有兩類:開式空氣冷卻技術和閉式蒸汽冷卻技術。F級及以下等級燃氣輪機均采用開式空氣冷卻技術,即從壓氣機中抽出部分空氣作爲冷卻介質,將葉片冷卻之後再進入透平通流部分繼續做功;G/H級燃氣輪機部分高溫葉片則采用閉式蒸汽冷卻技術,由余熱鍋爐供應的低溫蒸汽作爲冷卻介質通入葉片內部,冷卻葉片之後再通過回收系統回到余熱鍋爐。顯然,閉式循環蒸汽冷卻技術的冷卻效果更好,但是冷卻系統結構大大複雜化,制造和運行維護成本大大提高。
透平葉片內部冷卻結構十分複雜,常用的有蛇形帶肋通道、矩陣肋通道兩大類,均采用無余量精密鑄造直接成型。透平葉片表面分布數量不等的氣膜冷卻孔,其功能是在葉片表面形成冷空氣保護膜,每個孔的直徑大約爲0.7~1.5毫米左右,而且與葉片表面有不同的夾角,必須采用電解加工(EDM)或激光加工。貫穿葉片內部的直孔冷卻通道長達幾百毫米、直徑一般爲2~3毫米,需要采用電化學加工(ECD)。
透平葉片表面塗層分爲抗氧化塗層(MCrAlY)和熱障塗層(TBC,即Thermal Barrier Coating)兩大類,前者由鎳、鈷和特種金屬粉末組成,采用大氣等離子噴塗(APS)、高速氧氣火焰噴塗(HVOF)等特種工藝噴塗在葉片金屬表面;後者主要是氧化鋯(YSZ)等陶瓷材料,采用真空等離子噴塗(LPS)、電子束氣相沈積(EB-PVD)等特種工藝噴塗在抗氧化塗層上面,形成雙層保護。
透平葉片的上述制造工藝都是軍民兩用技術,國外進行嚴格出口控制,不可能向我國轉讓。幾十年來我國航空發動機行業在透平葉片超級合金研制、無余量精密鑄造、塗層材料和特種加工工藝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可基本滿足我國軍用航空發動機的需要,但是在工藝穩定性(成品率)、高端材料研制、特種工藝研究開發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還有相當的差距。重型燃氣輪機透平葉片尺寸比軍用發動機葉片大一個數量級,雖然工作溫度低一些,但是使用壽命要求比軍用航空發動機葉片長一個數量級,因此制造難度也很大。目前有的F級燃氣輪機已經使用單晶葉片,而定向結晶葉片則大量使用。自打捆招標以來,外國公司雖已經在我國設立了熱端部件制造企業從事透平葉片加工和維修服務,但是透平葉片精密鑄造毛坯均靠國外供應,而且加工技術也嚴格保密。我國重型燃及行業在透平葉片制造技術的國産化自主化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蔣洪德院士供稿)
回應
不是技術不過關是我們工業基礎敢不上。所以量産速度慢。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287351 2010-11-27 07:22:28
中國向俄羅斯拋出RD-93發動機協議
美國《國防新聞(Defense News)》2010年7月26日報導,中國航空部門主管對他們的製造能量已變得如此自信,以至提出幫助俄羅斯提升戰機發動機的推力,以增加銷售量。
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總經理馬志平在英國法茵堡航空展期間談及俄羅斯製造的RD-93發動機,他說,中國的工藝可幫助這款發動機增加一些所需的推力,「在我們的幫助下,希望推力達到9000kg,如果我們做到這點,將促進銷售量。」
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Rosoboronexport)副總經理亞歷山大‧米赫耶夫(Alexander Mikheyev)則表示無需擔心中國戰機的競爭,俄羅斯將繼續履行向中國交付RD-93的合約。5年前中國購進100具RD-93後,中國希望在2010年底或其後不久簽署另外100具的銷售合約。馬志平說,首批100具發動機將供應給巴基斯坦JF-17戰機訂單或者6至7個亞非國家名單中的一些(可能)訂單,而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主官去莫斯科(與俄方)討論第2批100具發動機訂單,上述飛機出口國家的名單也沒問題,如今,雙方正討論擴大目標出口國的名單。
萬一JF-17的銷售促使莫斯科當局重新考慮對中國製戰機的判定並阻撓RD-93對中國出口,有報導提到,中國正在籌劃推力更大的RD-93替代者——WS-13。馬志平說,如果俄製發動機仍可銷售,他更傾向俄製發動機,「我想RD-93是JF-17的單一選擇,但如果停止(供應)的話,我們必須重新考慮。」當問及是否尋求與俄羅斯在WS-13展開合作時,馬志平說:「我們討論過,但我更傾向與他們一起致力RD-93的工作,提升性能,我希望在我們的幫助下,達到9000kg的推力。」
烏克蘭售中國6臺L-15用發動機但拒絕轉讓技術
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0年8月3日報道,烏克蘭斯奇發動機公司董事長維亞切斯拉夫-博古斯拉耶夫在談到向中國出口交付L-15高級教練機用AI-222加力發動機的問題時,博古斯拉耶夫強調,烏中雙方簽署有供應6臺該型發動機的硬性合同,而且還規定了供應另外200臺發動機的選項,但是中國可能不會行使優先采購權,因爲他們將努力自主生産國産發動機,爲此斯奇發動機公司堅決反對向中國轉讓發動機生産技術。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8-04/0937604160.html
另參本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FC-1 VS 殲7MF 中國軍工
(楨:早已疑烏比俄勇會拒中在軍政經上「各方多贏」之軍售策略,買烏俄發動機,有點回饋意味,不然中可全吃!另參本館:印T-90S與巴MBT-2000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上) FC-1 VS 殲7MF 中國軍工 中國軍售2 )
環球網記者湯恩浩2010年8月26日報道,據俄羅斯“潛望鏡-2”軍事網站消息,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志(簡稱“漢和”)8月號表示,此前有關秘魯放棄購買中國MBT-2000坦克的傳聞與事實不符,烏克蘭也沒有拒絕提供用于裝備該型坦克的6TD-2發動機。
報道稱,“漢和”援引巴基斯坦消息人士的話說,向秘魯出口MBT-2000的合同最終還是簽訂了。消息人士說:“某些媒體關于烏克蘭拒絕提供用于這批坦克的6TD-2發動機的報道與事實不符。根據達成的協議條件,烏克蘭必須提供大量發動機。”他還表示,現在的主要問題是秘魯的付款問題,目前正就此進行談判。
巴基斯坦消息人士還告訴“漢和”,稱摩洛哥和緬甸也采購了MBT-2000型坦克,但他拒絕透露摩洛哥和緬甸采購的MBT-2000坦克的具體數量,但指出這些坦克屬于沒有安裝熱成像夜視系統的“簡易型”,目的是爲了節省開支。
報道稱,消息人士同時承認,中國研制的發動機在技術水平和質量上還無法完全滿足國際市場的需要,因此MBT-2000坦克才裝配烏克蘭發動機。他還表示,經過大幅現代化改進的MBT-2000 II型坦克即將在巴基斯坦完成,包括換裝6TD-3發動機、改進武器彈藥及信息交換系統 2010-08-29 12:29:14
俄果然還是賣RD-93了:
【俄羅斯《生意人報》4月26日報導】題:中國戰鬥機將飛到巴基斯坦
俄羅斯已正式允許中國向巴基斯坦再出口俄制飛機發動機。此舉使中國向巴基斯坦出口150架JF-17戰鬥機和俄羅斯向中國出口飛機發動機的合同從2.83億美元增加到3.75億美元有了可能。
總統辦公廳表示相信,向巴基斯坦出口戰鬥機不會對俄印軍事技術合作產生不良影響。
本報從一位政府官員處獲悉,俄羅斯同中國達成了用俄制RD-93發動機共同組裝JF-17戰鬥機並向第三國出口的協議。這位官員說,“第三國”包括巴基斯坦以及東南亞和非洲一些國家。
總統辦公廳對本報說,“普京總統親自過問了同中國的這筆交易。他在許可證上簽了字。此事得到了包括國防部在內的俄羅斯有關各方的同意。”不過,俄方的許可並不意味著巴基斯坦將被列入與俄羅斯直接進行軍事技術合作的國家名單。
根據同中國達成的協定,巴基斯坦可獲得150架JF-17戰鬥機。俄羅斯國防產品出口公司於2005年同中國簽訂了出口150台RD-93飛機
發動機及其配件和技術服務的合同,總價值2.83億美元。如果這種發動機得到進一步改進,北京準備購買1000台,這樣合同總額就會達到3.75億美元。(來源:《參考消息》)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04-28/1243442041.html
一: 你不知道中國與俄羅斯貿易有太大的貿易順差?? 這個事情已經鬧了好多年了,拿什麽填補?俄羅斯也只有軍備還有點買頭,不買軍備裏面還算不錯,並且國防用的著的防空武器S300系列,難道買俄羅斯的生産的皮鞋來沖抵順差啊...
二: 中俄有軍事技術合作協議: 只可惜現在俄羅斯沒有什麽進步, 出于政治與戰略考慮,即使沒有S300.中國也會采購其他裝備,, 甚至采購性能並不出色,但是用的著的各類裝甲車輛,配套發動機等. 以此維護合作協議的政治聯系.
三: 國內軍隊發展增速,防空等能力要求加強, 國土面積這麽大,加之以前的S300防空部隊,也需要補充訓練彈藥以及更新導彈, 現在交付的S300.大多是紅酒剛剛定型通過時候簽訂的合同..都是爲了預防2008臺海出現危機預定的......只有下半年交付的,才是前年年底簽訂的新合同。
四: 光從一些展覽會拿些說明資料,是無法了解世界主要武器裝備性能,機制等真實情況的.沒有誰能夠保證除中國外,周邊國家(比如越南)以後不會有S300武器.從長遠戰略考慮. 熟悉世界其他主要武器性能等情況, 特別是俄羅斯武器研制,生産,使用規程等情況, 對本身國防戰略安全是有很大長久意義的.
另外從戰術/訓練層次是看,國土防空,有兩種機制的高端遠程地面防空武器並不是壞事.可以有效應付突發問題..,美國還買F5進行對比訓練那, 是不是美國無法制造F5? 美國很多俱樂部還買J6那....按你的思維都是想不通的~~
爲什麽有了HQ9防空導彈,還要繼續進口俄制S300,很多朋友的辯論與質疑,乃至回答都只是從武器性能上面看問題,其實大家都不了解解放軍高層的心思,這裏有個內幕...
回應
若如樓主所說,不如采購一些直升機來的好些,比如Mi24就不錯
樓主的分析邏輯上看似沒錯,但這都是馬後炮。我們的軍工沒有網上說得那麽好,這個部隊內部的人都清楚。俄羅斯也沒你想得那麽差,比較幾十年的積澱很多方面不是中國這個暴發戶能馬上趕上的
紅旗9與S300的互通性很高的,就是說紅旗9就是S300的仿制品而!
紅旗-9從編號來看,絕非S-300的仿制品,而應該屬于紅旗-2或紅旗-3的後繼型號。因爲S-300的中國編號是紅旗-15。如果是仿制品,編號應該是紅旗-15而非紅旗-9。只不過在中國引進S-300後,很多S-300的技術大量應用于紅旗-9上,使紅旗-9得以脫胎換骨。而中國在與美國U-2飛機多年來的交手,積累了相當深厚的電子實戰對抗能力,使得新版紅旗-9的性能趕上並超越了S-300。這也是爲什麽紅旗-9得以大量裝備,而中國並沒有仿制S-300的主要原因。而中國准備購買S-400,主要還是看上其所采用的最新技術,准備用來進一步提高紅旗-9的性能。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79357 2010-02-28 06:16:01
比上US老大哥不如
但比下仍可外售給共軍
東方網2010年5月19日消息: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網站5月14日刊文稱,俄第五代戰鬥機計劃很可能會因發動機無法按時交付而遭到延誤。
由于俄第五代戰鬥機的測試工作已經開始,因此俄國防部中央航空發動機研究所主任弗拉基米爾?斯基賓已請求國防部盡快開始新型發動機的測試工作。不過,聯合發動機制造公司總經理則持不同的意見,認爲新型發動機的測試工作不大可能在近期啓動。他指出:“我們每天都在推進該項計劃,但其目前仍處于非常初期的階段。現在仍在進行噴嘴和燃燒室的開發工作。”俄聯合發動機制造公司此前曾發布正式消息稱,新型發動機的生産工作將于2017年開始。不過,有專家指出,這一日期的估計顯然過于樂觀。此外,俄目前還缺乏按時完成計劃所需的必要資金。還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俄第五代戰鬥機T-50的初步測試工作無法在2012年之前完成,那麽俄國防部將會推遲采購新型發動機。
除了可能無法按期完成研制工作外,俄新一代發動機的性能也遭遇到質疑。據悉,俄第五代航空發動機117S只能滿足新一代戰鬥機的最低要求,其主要問題是推力不足(不開加力)。雖然目前還不知道117S發動機的具體性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推力將小于10噸——不開加力時的推力爲8.8噸,開加力時的推力爲14.5噸。在這種推力下,T-50的最大飛行速度只能達到1.3M,而非軍方要求的1.5M。比較而言,美國的F-22的最大飛行速度卻可達到1.7M。
117S的另一個“軟肋”則是其相對複雜的結構。由AL-31F發展而來的117S仍采用9級高壓壓縮機,而F-22A所裝備的 F119-PW-100發動機使用的則是6級高壓壓縮機。這一差異直接影響到了117S的可靠性和後勤保障。
在爲T-50開發新型發動機的同時,“禮炮”公司還在對AL-31F進行現代化改進。該項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研制一種能夠完全與蘇-27上AL-31F通用的現代化發動機。
據悉,改進計劃的第一階段是研制AL-31F-M1:其將配備新型的低壓壓縮機,推力超過13.5噸,壽命達到1000小時。新發動機的生産代號將是AL-31F“42系列”,主要用于裝備蘇-27SM和蘇-34。
第二階段的目標則是開發推力達14.5噸的AL-31F-M2(將于近期開始測試):配備新的燃燒室和噴嘴控制系統。
第三階段的目標是研制推力爲15噸的AL-31F-M3:目前仍處于研制階段,其上將使用新一代發動機的部分技術。
更多關于第五代戰機的新聞
俄羅斯預計最終向印度提供200架第五代戰機 20
俄印就制造第五代戰機項目分工達成協議(圖)
俄第五代戰機發動機進氣道設計不利于隱形(圖)
俄第五代戰機隱身性能與動力系統尚存疑問(圖)
專家稱俄羅斯第五代戰機T-50難與美F-22比肩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5-19/0803594432.html
漢和防務:中國軍方曾拒收殲J11B戰機
「漢和」引述西方國家的監聽內容顯示(楨:平可夫憑啥得到?),2009年第2批殲J11B戰鬥機生産完畢後,計劃裝備中國海、空軍1個大隊,但在軍方驗收時,發現殲J11B起飛後出現不正常顫動,飛行員緊急呼叫「飛機發生顫動」,以致海、空軍一度拒絕接收。
「漢和」的航空技術專家Yuri Baskov分析認爲,殲J11B出現顫抖,可能是電傳操縱系統出現問題,但也不排除是操縱系統與發動機整合出現問題。
「漢和」引述消息來源稱,中國第2批殲J11B仍然使用俄羅斯的AL31F發動機,而爲殲J11B設計的最新型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在設計上可能存在若幹技術問題。
「漢和」認爲,由于競爭關系,成都飛機公司爲殲J10A設計的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技術是不會轉讓給沈陽飛機廠的。 (楨:?)
回應
漢和永遠不會正面報道中國的(另詳參本館:《僵局》)。所以不用意外。要想看比較客觀的 不如看簡式防務周刊
http://www.patpatpat.info/redirect.php?tid=567378&goto=lastpost
中國新型戰機發動機性能優於俄制AL-31F(組圖) 2006-11-06
http://mil.big5.anhuinews.com/system/2006/11/06/001597841.shtml
太行發動機總師:中國戰機發動機不再受制于人2006-11-0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1106/15/7579_251527.shtml 2010-05-19 12:25:32
以色列的幼獅(LAVI)即是被US打壓的結果(技術受壓制--不賣引擎,不得不放棄)
發動機的壽命,是指發動機在規定的使用條件下,應該達到的累計工作時間(小時)或循環數(飛行器每使用一次,發動機工作了一個循環)。許多發動機的壽命,是根據發動機主要零部件的強度設計與試驗的結果,以及整臺發動機長期考驗試車的結果而“規定”的。
發動機工作到了規定的壽命,必須從飛機上拆下,送到制造工廠或修理廠,進行“翻修”工作,即對發動機進行分解、檢查、更換磨損或損傷的零件,對轉子進行平衡,然後重新裝配,在經過性能調整試車,交付使用方檢驗後,重新出廠。幾次翻修後,使用到發動機的總壽命時,發動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不能在用了。
一.翻修壽命
翻修壽命是指,新出廠的發動機,從開始使用到翻修時的使用時間,也稱首翻期壽命;有時也用兩次翻修的間隔時間來衡量。爲了確定發動機工作時間,是否達到規定壽命;飛機的維護人員,要在發動機的履曆本(詳盡檔案)上,嚴格記錄下每次開車後,發動機工作的時間,精確到分鍾;還要分別記錄地面工作時間及飛行時間。
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一些軍用發動機的首次翻修時間約爲100小時,能翻修3~4次,即當時的軍用發動機總壽命,在300小時左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發動機的壽命也在不斷的增長,例如,我國的“太行”發動機,首翻期的壽命爲600~800小時,總壽命爲2000小時。
由于,工廠生産出一種型號的發動機,隨著所裝配的飛機各處飛行,完成不同的任務,發動機的使用環境和使用條件相差甚大,對發動機的使用壽命産生較大影響。
例如,在沿海地區的使用,易受海水潮氣的作用,某些零件易生鏽腐蝕;在高原地區使用時,飛機起飛時推力要比在平原地區飛行更大一些;在多沙塵地區使用時,發動機氣流通道中零件,在砂塵的作用下會磨蝕、堵塞等等。這樣,有某些發動機可能還未到規定的壽命,就不能工作了;而另一些發動機者反之。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新的衡量指標。
二.“視情”壽命
隨著許多先進的、能判斷發動機健康狀態的各種技術的采用,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開始,一些航空發動機的壽命,從“規定”轉變爲“視情”了,即發動機生産廠商,不給出出發動機規定的壽命(或僅作參考),而是使用者根據發動機健康狀態,判斷發動機是否需要翻修,發動機的壽命變成了“視情”壽命。在采用視情壽命概念後,同一型號的不同發動機,壽命各異差別極大。現代多數的民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均采用“視情”壽命。
需要說明的是,當發動機采用“視情”壽命時,發動機的一些主要零件,例如壓氣機盤、渦輪盤、機匣與軸等,仍然有規定的額定壽命(小時與循環數),這些零件稱爲“有限壽命的零件”,每型發動機均有專門的“有限壽命的零件”清單,清單中列出這些零件的名稱,以及規定的小時與循環數壽命。
根據發動機的健康狀況,認爲發動機狀況良好,仍可以繼續工作時;如果有某一個“有限壽命的零件”壽命到期,則需更換這個零件所在的單元體,完成後發動機繼續工作,不對發動機的壽命構成影響。
發動機壽命的單位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航空發動機的翻修壽命較短,因此僅以小時數表征發動機的壽命。但是,隨著發動機壽命的不斷增加,出現了另一表征發動機壽命的參數,即循環數——飛機完成一次從起飛到著陸的過程,稱發動機完成了一次工作循環。如果某發動機的翻修壽命規定了小時數與循環數,那麽,在發動機的使用中,只要某一參數達到了規定值,發動機即不能繼續工作,而須送修或報廢。
循環數之所以作爲發動機壽命參數,是因爲循環數能夠確切的,考核發動機主要零件的耐疲勞性。(金屬材料産生疲勞效應,在反複的運行後,會産生形變、破裂、折斷等)
航空發動機中的輪盤、軸與機匣等主要零件,在工作中也會疲勞損壞。以壓氣機的輪盤爲例;在飛機起飛前,發動機未工作,葉片沒有離心力作用在輪盤上,輪盤上承受的離心應力爲零;起飛時,發動機以最大轉速工作,葉片産生巨大的離心應力傳給輪盤,輪盤上承受了最大的離心應力;當飛機著陸後發動機停車,作用在輪盤上的離心應力又爲零,這樣,輪盤的受力就有一個反複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的次數後,輪盤就像正反彎折鋼絲一樣疲勞。因此,發動機的循環數成爲了衡量標准。
與飛機壽命的關系
飛機也有壽命的要求,一般情況用飛機的日曆壽命來表示,指從飛機制造出廠日期開始計算,達到安全而經濟的最大服役期限,以年爲計量單位。例如,美國戰鬥機的壽命設計指標一般爲20年,轟炸機一般爲25年,但在實際使用中,隨著技術的更新與發展,飛機的日曆壽命也不斷增長,甚至能夠批量超期服役。發動機雖然是飛機的組成部分,其壽命與飛機的日曆壽命無直接關系,但是發動機一旦到了壽命,飛機必須進行更換才能正常使用。
http://hot.580k.com/n/201007/19/n20100719_244037.shtml 2010-07-30 13:05:39
那以色列呢?
事在人為吧!
近年來,空軍五七一九工廠完成了63項科研成果,20多項獲得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自主創新的軍用航空發動機再製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發動機修理能力成倍增長。
近年來,隨著大批新型航空裝備在部隊列裝,新型軍用航空發動機關鍵、重要零部件供應,逐漸成為制約空軍戰鬥力持續生成的突出問題。如不能及時有效解決,必然影響先進戰機發揮作用。
工廠自主創新了21項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三代飛機發動機關鍵部件再製造技術,突破了由少數西方國家對航空發動機再製造技術的壟斷,使我軍三代戰機的發動機壽命從900小時延長到1500小時,相當於使1台發動機發揮了1.6台發動機的作用。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1.cri.cn/27824/2010/07/29/541s2937622.htm
不能拿軍用發動機壽命和民用發動機壽命對比
今天又有專家出來講:西方1臺發動機頂中國10臺.
目前中國和國外這方面差距非常大,中國還沒有民用渦扇發動機,都談不上與國外的比較。軍用的有,原來是渦輪噴氣,現在是渦輪風扇,但用不到一千小時就要大修。西方的發動機使用壽命起碼是一萬個小時。
有的CFM-56發動機壽命達到了1.4萬小時。AL-31F大修間隔原來只有640小時,後來做了延壽才達到800小時,盡管戰鬥機發動機與民用渦扇發動機定位不同,但還是能看出基礎研究的差距。中國目前能生産的定向凝固單晶葉片與國際水平差距就更大,人家一臺發動機頂咱們10臺以上。
——————————————
這個強悍的專家拿軍用發動機和民用發動機相比,戰鬥機發動機與民用渦扇發動機定位嚴重不同。軍用航空發動機和民用航空發動機工作環境區別很大。軍用航空發動機工作環境惡劣,比如加力狀態,機動狀態對發動機壽命損耗極大。而民用航空發動機工作環境就要好多了。
民用航空發動機最注重單位裏程油耗、 尾氣排放標准和噪音.推重比一般較低.
軍用航空發動機一般看推重比.以及可靠性、可維護性以及噪音和紅外特征是否夠低.
戰鬥機不同于民航飛機,壽命要想達到上萬小時的幾乎沒有(極個別教練機可以)。美制飛機多爲5000–7000小時,蘇系(包括我國)飛機多在3000–5000小時,所以說2500小時的壽命對發動機來說足夠了,因爲戰機在使用一段時間多會升級改進,還會給它配新的或經過改進的發動機。戰鬥機不是整天都在飛,2500小時夠用幾年到十幾年(和戰備水平有關)了。
CFM-56發動機是著名的民用發動機,不可否認其可靠性和可維護性很高,但是要和AL-31F對比,至少要找個相稱的對手。
專家
你從那裏能找個使用壽命起碼是一萬個小時的西方軍用發動機?
不能通過軍用發動機壽命和民用發動機壽命的對比得出西方1臺發動機頂中國10臺的結論。
不過西方軍用發動機壽命是相比較高的。
F16的發動機之一GE(通用電器)公司F-110系列第一次大修前使用壽命是2500小時,設計壽命則是8400小時; ,初次大修間隔爲1000小時,以後依次爲800小時、700小時。這在戰鬥機發動機裏已經是很長壽的了。
普拉特?惠特尼公司F-100系列F-100第一次大修前使用壽命是1400小時,設計壽命是7100小時;
蘇聯AL-31F發動機第一次大修前使用壽命是1000小時,設計壽命3000小時。大修間隔時間爲700小時(初期爲500小時),噴嘴的大修間隔時間爲500小時。(蘇聯當時設計采用了突出推進性能,沒有注意可靠性的重要)。
印度蘇30的AL-31FP的大修間隔時間爲1000小時,給定壽命2000小時,噴嘴的大修間隔時間爲500小時 。(印度環境炎熱潮濕)。
http://itofly.com/?p=288 2010-07-30 13:00:51
老共逐步脫離仿製,走向自研是必然滴路(需求大),若一昧外購,獲得落伍滴科技不說,被掐著鼻子有損顏面(咱們是先天不足,需求不足,不易獨立支撐航太發展)
東方網2010年5月5日消息:美國華盛頓時報4日報道稱,中國派出多名專家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航空發動機貿易展,搜集研發戰機和巡航導彈所需的發動機信息。中國在這一領域仍然高度依賴俄羅斯技術。文章還稱,中國正致力于爲其東海-10等巡航導彈研發渦扇發動機。
報道稱,最近莫斯科舉行的兩年一次的航空發動機貿易展中有大量中國學者到場。在莫斯科將幾乎全部航空發動機設計和生産設施集中到一家大型國有企業之後,今年的航空發動機貿易展的人數較之前有所減少。
一名俄羅斯航空業分析師接受《華盛頓時報》采訪時稱:“目前最大的參展團來自中國,約有30名專家學者,該代表團顯然帶有特定使命,目的就是收集俄羅斯噴氣推進系統的技術數據。”“他們分爲兩人或三人組,成系統地出現在噴氣發動機硬件或模型展上,他們的任務是學到他們所能學到的一切。”
近些年來,中國進行了大規模軍事建設,噴氣戰機也取得了進步,最近自主生産了噴氣機並于去年11月宣布研發了更先進的戰機。該分析人士表示,外國行業和情報部門一般通過航空和軍事貿易展來收集俄羅斯工業新設計理念和技術數據。他還說,“但此次中國專家的‘實地考察’有點誇張。比如,人太多了——像螞蟻在行軍。”該分析人士還指出,在今年的貿易展上,中國的意圖特別明顯。“很明顯,他們的目標就是收集信息”。
報道稱,中國與俄羅斯的國防科技合作關系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當時中國購買了一批俄羅斯最先進的蘇-27戰機。之後還簽訂了蘇-27訂單,俄羅斯最終同意授權沈陽飛機廠生産噴氣機,並在之後十年中向中國出售更先進的型號蘇-30MKK。自90年代後,通過這種交易,俄羅斯國防工業的進行技術傳到了中國,引發了中國國防部門的複興,使中國生産出了世界級的武器。
不過,目前中國航空航天部門還不能生産可靠的、具備可接受軍事效能的現代噴氣發動機。位于四川省的成都飛機制造公司研制並生産了兩款最新型戰機:即FC-1和殲-10戰機。值得注意的是,這款戰機使用的都是俄羅斯制造的發動機。這些發動機按照中國飛機的具體要求制造,然後被作爲成品運到成都飛機制造公司,因此俄羅斯並沒有向中國發動機工業轉讓任何技術。
報道稱,中國的推進技術趕不上俄羅斯,這是中國少數幾個無法匹敵俄羅斯的工業部門之一,這主要是因爲航空發動機要求較高。除了噴氣戰鬥機發動機,中國也正致力于爲其巡航導彈研制渦扇發動機。例如,在去年十月,中國首次展示了首款遠程對地攻擊巡航導彈東海-10。
東海-10導彈又稱長劍-10導彈,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負責研制。該導彈由中國在仿制俄制“KH55”巡航導彈的基礎上研制而成,于2004年在西北某試驗基地最後一次試射後開始小批量生産,2008年東海10的改進型更名爲“長劍10”,開始正式裝備部隊。加拿大《漢和防務雜志》封面文章報道稱,去年十一大閱兵期間首度亮相的東海-10巡航導彈已經部署至廣西柳州的某導彈旅,其1500公裏的射程可以覆蓋越南、臺灣、印度北部和沖繩。
2009年時美國國防部發表的評估報告則認爲,截止到2008年4月,解放軍已經部署了150-350枚陸射型“長劍-10”巡航導彈。如果未來“長劍-10A”超音速巡航導彈部署到093型核攻擊潛艇上,那麽中國將有能力攻擊遠至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和夏威夷的史密斯兵營——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總部駐地——等重要戰略性目標。這些武器是被五角大樓稱爲“區域封鎖”武器的一部分,在未來對臺沖突中,這些武器將用于襲擊可能被派往臺灣附近水域的美國航母。
報道稱,對中國武器設計者來說,軍事目標似乎是的最優先考慮事項。參加俄羅斯發動機貿易展的一位俄羅斯人接受采訪時稱:“許多中國人圍著展覽的土星TRDD-50(巡航導彈)發動機模型,這讓我想起了圍著蜂蜜嗡嗡轉的蜜蜂”。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5-05/0828592897.html
另詳參本館:海外推測中國巡航導彈發展 中國紅鳥巡弋飛彈發展秘史 中國巡弋飛彈研發史
美國稱中國殲11B已裝WS10A發動機軍方表示滿意
東方網2010年1月5日消息:據美國環球戰略網3日報道,目前部分殲-11B戰機已配備WS10A發動機,且中國空軍該發動機的表現頗爲滿意,使其進入量産階段。
報道最後稱,WS10A或許不像AL-31F那樣可靠,但已足以供定期航行的戰鬥機使用。而且,它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大勝利,因爲目前只有6個國家有能力制造高端噴氣式戰鬥機發動機,而中國現在已是其中之一。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1-05/1014579598.html 2010-05-05 13:09:11
據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網站2012年7月13日報道,來自烏克蘭軍事工業系統的消息人士近日透露,烏將在今年年底前與中國簽署一份新的6TD-2E9型發動機出口合同,用于裝備中方生産的MBT-2000型主戰坦克。烏中兩國曾在2011年簽署過一份爲MBT-2000坦克提供50部6TD-2E9型發動機(1200馬力)的合同,總價值約2000萬美元(楨:每部40萬美元?)。除此之外,烏克蘭馬累舍夫運輸機械制造廠還在本月初與巴基斯坦重工業公司簽署了一份坦克發動機出口合同。據悉,烏將向巴基斯坦提供大批基于1200馬力6TD-2型發動機的動力裝置,用于裝備巴方生産的阿裏哈利德主戰坦克。
中國MBT2000坦克將配國産發動機促進外銷
據俄羅斯“潛望鏡-2”網站2012-8-23報道,中國向緬甸、摩洛哥和巴基斯坦出口的MBT-2000坦克安裝烏克蘭研制的功率1200馬力的6TD-2發動機,因此這種坦克在進軍秘魯市場時不是特別順利,受到烏方阻撓。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代表透露,公司已經計劃爲MBT-2000坦克安裝國産發動機,以促進出口。據悉,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計劃爲MBT-2000坦克安裝的新型發動機功率同樣是1200馬力,目前已在中國陸軍裝備的99式坦克上使用。巴基斯坦陸軍一名消息人士在接受《亞洲防務》雜志采訪時披露,巴方共引進了大約300臺烏克蘭6TD-2柴油發動機。巴軍之所以選擇烏克蘭柴油機,是因爲巴方此前有使用T-80UD坦克上的6TD-1發動機的實踐經驗,而且中國研制的柴油發動機在可靠性上不如烏克蘭産品。但是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消息人士強調,功率1200馬力的中國國産發動機現在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現代化改進,完全能夠安裝到MBT-2000坦克上使用。
回應
不是中國發動機不行,非要用烏克蘭的,而是中國産的發動機價格高,會提升坦克的整體價格,失去競爭優勢,所以用的烏克蘭的。
http://bbs.tiexue.net/post_5285532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