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9 07:44:57阿楨
《英雄》
我認真地比較了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無極》和李安的《臥虎藏龍》,無論在構圖、取景、場面、色調、音效、配樂、演技、功夫、服飾、道具或影片內容、感情刻劃、思想呈現等之表現上,張陳都勝過至少不差於李安。但兩岸三地的大多影評人怎褒李貶張陳呢?
以前評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為例,不只有上述優點,即使在劇情上也比李翰祥導演(未完而亡)的電視劇《火燒阿房宮》的以下劇情有創意:
「風流倜儻,落魄江湖的劍客荊軻(羅飛宇)與酒店老板娘任姜(劉曉慶),相知相惜,卻禁不住眾人的禮遇而決心加入刺秦行列。此時燕公主夷佶(劉曉慶),竟然無法自主的愛上荊軻。在鑄毒利刃老人(又是劉曉慶演)以及秦叛將樊於期自願獻出頭顱後,荊軻和燕市少年秦舞陽只得慷慨赴義。十月易水正寒、抗秦之士白衣悲歌送壯士,公主夷佶為表愛意,親嘗毒藥。咸陽城內,荊軻和任姜破鏡重逢,怎奈秦大殿上,秦舞陽臨陣慌亂,圖窮匕現,刺秦大計,功虧一簣。刑場上,任姜以荊妻身份冒死奠祭。」
劉曉慶一人飾三角再加上每集都ENDING停格在劉曉慶的戲上,真令人懷疑《火燒阿房宮》是為劉曉慶量身定做的。
相對於前二者還依史實將刺秦主角定於荊軻,張藝謀的《英雄》就給予「刺秦」武俠小說化:
「戰國末年,秦王雄霸一方,企圖一統天下,六國剌客均以刺殺秦王為首要目標。三名頂尖俠士,包括殘劍(梁朝偉飾)、飛雪(張曼玉飾)、以及長空(甄子丹 飾),均被秦王視為心腹大患,一心欲除之而後快。此時,由天涯孤客無名(李連杰飾),竟獨力把三人殺掉,秦王聞訊後賞賜晉見,願聞其詳。無名道出來龍去脈,述說自己如何利用殘劍近身侍婢如月(章子怡飾)將他們逐一擊破。然而,真相卻另有隱情……(全是為取信於秦王的自我犧牲)。」
不只劇情懸疑曲折,而且「耗資十億台幣,集結當代首席華人巨星,包括功夫皇帝李連杰、坎城影帝梁朝偉、柏林影后張曼玉,以及現今在好萊塢行情炙手可熱的 章子怡和甄子丹。幕後雲集全球頂尖電影工作者參與攝製,包括著名的攝影指導杜可風,多次榮獲金馬獎及香港電影 金像獎的動作執導程小東,著名美術指導和田惠美及《臥虎藏龍》奧斯卡配樂得主譚盾,雲集台前幕後英雄打造《英雄》。
以前評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為例,不只有上述優點,即使在劇情上也比李翰祥導演(未完而亡)的電視劇《火燒阿房宮》的以下劇情有創意:
「風流倜儻,落魄江湖的劍客荊軻(羅飛宇)與酒店老板娘任姜(劉曉慶),相知相惜,卻禁不住眾人的禮遇而決心加入刺秦行列。此時燕公主夷佶(劉曉慶),竟然無法自主的愛上荊軻。在鑄毒利刃老人(又是劉曉慶演)以及秦叛將樊於期自願獻出頭顱後,荊軻和燕市少年秦舞陽只得慷慨赴義。十月易水正寒、抗秦之士白衣悲歌送壯士,公主夷佶為表愛意,親嘗毒藥。咸陽城內,荊軻和任姜破鏡重逢,怎奈秦大殿上,秦舞陽臨陣慌亂,圖窮匕現,刺秦大計,功虧一簣。刑場上,任姜以荊妻身份冒死奠祭。」
劉曉慶一人飾三角再加上每集都ENDING停格在劉曉慶的戲上,真令人懷疑《火燒阿房宮》是為劉曉慶量身定做的。
相對於前二者還依史實將刺秦主角定於荊軻,張藝謀的《英雄》就給予「刺秦」武俠小說化:
「戰國末年,秦王雄霸一方,企圖一統天下,六國剌客均以刺殺秦王為首要目標。三名頂尖俠士,包括殘劍(梁朝偉飾)、飛雪(張曼玉飾)、以及長空(甄子丹 飾),均被秦王視為心腹大患,一心欲除之而後快。此時,由天涯孤客無名(李連杰飾),竟獨力把三人殺掉,秦王聞訊後賞賜晉見,願聞其詳。無名道出來龍去脈,述說自己如何利用殘劍近身侍婢如月(章子怡飾)將他們逐一擊破。然而,真相卻另有隱情……(全是為取信於秦王的自我犧牲)。」
不只劇情懸疑曲折,而且「耗資十億台幣,集結當代首席華人巨星,包括功夫皇帝李連杰、坎城影帝梁朝偉、柏林影后張曼玉,以及現今在好萊塢行情炙手可熱的 章子怡和甄子丹。幕後雲集全球頂尖電影工作者參與攝製,包括著名的攝影指導杜可風,多次榮獲金馬獎及香港電影 金像獎的動作執導程小東,著名美術指導和田惠美及《臥虎藏龍》奧斯卡配樂得主譚盾,雲集台前幕後英雄打造《英雄》。
張藝謀以全新角度去詮釋「刺秦」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劇本結構另闢蹊徑,懸疑曲折,引人入勝。由籌備完成到後期製作期間超過兩年,全片足跡更是踏遍中國奇岩美景,遠赴敦煌、內蒙古、九寨溝及浙江等地勘景攝製,在世界級頂尖的音樂、攝影、美術、動作及特技的配合下,展現千軍萬馬的磅礡氣勢,以及東方武術獨有 的勁道與美感,其中細細刻劃的英雄壯志、兒女情長,和濃重奔放的色調,為中國電影寫下新的里程碑。有別於《臥虎藏龍》著墨的南方俠士情懷,《英雄》一片將散發著大漠黃土、金戈鐵馬的北方豪情。」
詳參【圖博館】:《夜宴》
接下來會陷於兩岸三地甚至全球、對華語大片《夜宴》等之影評混戰,我之所以先挑《夜宴》(另參本館: ),是因我從前評《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影像的魅力》《旣無歷史也非小說》《俠失諸朝》等一貫的標準,鑑(賞)定《夜宴》是最具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影視小說,不只優於金庸、梁羽生、古龍,也優於李碧華之《潘金蓮之前世今生》《誘僧》《胭脂扣》《霸王別姬》《秦俑》 《青蛇》。
優之標準不在文句的長(金庸、梁羽生)、短(古龍),而在有無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就此而論,《夜宴》之短句也勝於前評《勝利者一無所獲》《沙門空海之群魔亂舞》,只有《閃靈殺手》的前半部之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可堪匹。至於後評《無極》 所附郭敬明著《無極》電影小說版,由摘文(可惜網搜不到《夜宴》原文以供諸書的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比較)可知是深受網文影響且不如前評《甕中人》《惡女書》之二、三流文字。薛興國改寫之《臥虎藏龍》則比王度廬原著更二、三流。
至於影視的影音魅力,如前評《英雄》所言:我認真地比較了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戴黃金甲》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無極》 和李安的《臥虎藏龍》(另參本館: ),無論在構圖、取景、場面、色調、音效、配樂、演技、功夫、服飾、道具(這些連一般外行的觀眾也能看出其熱鬧,更別說內行人看其形式美)或影片內容、感情刻劃、思想呈現等之表現上(大多半調子影評不知現代形式主義美學之內含自存於形式,而濫評以內容空洞、形式虛無),張陳都勝過至少不差於李安。但兩岸三地的大多影評人怎褒李(含本館前後評之好萊塢諸大片)貶張陳呢?
論理何用?評論娛樂片的唯一標準是賣不賣座!
這就對了!如一娛樂片大賣,而又沒濫捧之論可供反批,那半調子影評就屬自以為是之無的放矢。反之,若先有半調子濫評《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戴黃金甲》《無極》《夜宴》,那護之便有理。《臥虎藏龍》 《墨攻》《赤壁》《刺馬》則反反之。
張藝謀的《十面埋伏》淡化了原著(文字擅長)的古龍式新武俠小說(短句/動作/詭計/綺愛)之(詭計/綺愛)而強調眞愛,成功地渲染了鏡頭擅長的視覺奇觀!(另參本館: )
《滿城盡戴黃金甲》的張式影音美學,外行人看熱鬧(視覺奇觀),內行人則看門道(畫面的意象和象徵所蘊含之眾多意義),至於半調子的毒舌影評人如藍祖蔚則陷於「重情要義」之迷思
陳凱歌的《無極》以奇幻方式拍攝宮廷愛情故事,有別於其 《紅高梁》《黃土地》 《霸王別姬》等,就視覺奇觀而言具實驗性.(另參本館: )
《墨攻》是部假墨子「非攻」「兼愛」學說之名的歷史戰爭片,雖能滿足對中國哲學外行又狀似好反思的影評人!
《赤壁》雖有吳式暴力美學和獨特三國觀之特色,但整體而言過於冗長(上下集達五小時)。
香港張徹1973年導演的《刺馬》,相對於陳可辛2007年導演的《投名狀》,更屬武俠片,而《投名狀》則夾較多太平天國歷史(故二者在劇情「因權力和女色」和主題「結拜兄弟自相殘殺」上大同,小異的是一偏工夫動作/色調明亮;一一偏戰場調度/色調暗沈)。
英雄(2002)百度百科
【導演】張藝謀(詳參【圖博館】:)
【編劇】李馮 張藝謀 王斌
【主演】李連傑 梁朝偉 張曼玉 陳道明 章子怡 甄子丹
【攝影指導】杜可風
【武術導演】程小東
【美術】霍廷霄 , 易振洲
【服裝-人物設計】田惠美
【錄音】陶經
【剪揖】翟茹
【作曲】譚盾
【編劇】李馮 張藝謀 王斌
【主演】李連傑 梁朝偉 張曼玉 陳道明 章子怡 甄子丹
【攝影指導】杜可風
【武術導演】程小東
【美術】霍廷霄 , 易振洲
【服裝-人物設計】田惠美
【錄音】陶經
【剪揖】翟茹
【作曲】譚盾
【2、影片劇情】
一、秦宮,黑色。開篇。
戰國末期,六國征戰,秦國最強。秦王嬴政(陳道明飾)懷著一統天下的抱負,卻成爲衆多刺客的刺殺目標。
這一天,嬴政將要召見一位名叫無名的小官吏(李連傑飾)。無名一襲黑衣,氣宇軒昂,走進青黑色的大殿。
這也許是中國曆史上最空的一座皇宮。沒有宮女侍衛,沒有任何裝飾,一派肅殺之氣。嬴政一人高居王座,與無名遙遙相對。
自從三年前的某一天,兩名刺客沖破三千侍衛的阻擋,殺入殿內,嬴政就一直處于深深的恐懼之中。爲了不給刺客以藏身之處,這個大殿成了世界上最空的一座皇宮。甚至侍衛,也只能守候在殿門之外。
除非,誰能夠像無名這樣,殺死嬴政的心腹大患。
[無名,與嬴政遙遙相對,開始講述他如何殺死嬴政的第一個心腹大患,刺客長空(甄子丹飾)。]
這一天,嬴政將要召見一位名叫無名的小官吏(李連傑飾)。無名一襲黑衣,氣宇軒昂,走進青黑色的大殿。
這也許是中國曆史上最空的一座皇宮。沒有宮女侍衛,沒有任何裝飾,一派肅殺之氣。嬴政一人高居王座,與無名遙遙相對。
自從三年前的某一天,兩名刺客沖破三千侍衛的阻擋,殺入殿內,嬴政就一直處于深深的恐懼之中。爲了不給刺客以藏身之處,這個大殿成了世界上最空的一座皇宮。甚至侍衛,也只能守候在殿門之外。
除非,誰能夠像無名這樣,殺死嬴政的心腹大患。
[無名,與嬴政遙遙相對,開始講述他如何殺死嬴政的第一個心腹大患,刺客長空(甄子丹飾)。]
二、棋館,黑色。無名的講述。
雨天,棋館裏,在盲人老者的撫琴聲中,長空擊敗秦國七大高手,正待走出棋館,無名一聲斷喝留住了他。"慢!"
古箏聲中,雨水順著棋館青黑的屋簷流淌,兩個黑衣人上下翻飛。狀如舞蹈,然而卻是一場生死角逐。
無名一劍刺出。與劍的快速相比,雨珠的滴落變成了緩慢的滑行。
長空倒地。
【殺死刺客長空者,能近秦王百步。重賞之余,無名獲准與嬴政相隔百步。他開始講述如何殺死令嬴政三年不能安寢的另外兩個心腹大患,刺客殘劍(梁朝偉飾)與飛雪張曼玉飾)。】
古箏聲中,雨水順著棋館青黑的屋簷流淌,兩個黑衣人上下翻飛。狀如舞蹈,然而卻是一場生死角逐。
無名一劍刺出。與劍的快速相比,雨珠的滴落變成了緩慢的滑行。
長空倒地。
【殺死刺客長空者,能近秦王百步。重賞之余,無名獲准與嬴政相隔百步。他開始講述如何殺死令嬴政三年不能安寢的另外兩個心腹大患,刺客殘劍(梁朝偉飾)與飛雪張曼玉飾)。】
三、趙國,紅色。無名的講述。
無名一身紅衣,以向殘劍求字爲名來到殘劍飛雪隱居地,趙國書館。殘劍正在沙地練習書法。盡管一身紅衣,卻掩不住他一臉的落寞。如月也是一身紅衣,侍奉在旁。此時,秦軍大兵壓境,箭如飛蝗般撲來。藏書閣衆人紛紛中箭,未中箭者卻依然堅持練習書法。趙國書法正是以剛烈而著稱的。
箭中,殘劍奮筆疾書。
飛雪無名奮力擋箭。
箭陣停了。殘劍寫完了他的字,是一個血紅的“劍”字。
爲對付兩大頂尖高手,無名決定采取離間計。他與二人相約比武時說,長空在被自己殺死之前,托他轉交給飛雪一樣東西。
在把那樣東西交給飛雪的同時,無名把嫉妒也放在了殘劍心裏。
是夜,殘劍撕開如月的衣裳。如月放肆地笑著,仿佛笑給飛雪聽。
嫉妒是拌著蜜汁的烈性毒藥,這種毒藥沒有解藥。當無名精心炮制的這份毒藥終于發作時,飛雪的劍穿過木門,殘劍頹然倒地。
淒美的黃葉林,如月向飛雪尋仇。她們仿佛在刀刃上踮起足尖,展開絕望的舞蹈。黃葉在飛旋,撲打著她們,仿佛那令人窒息的愛情。只有當她們在黃葉林之巔飛行時,藍天偶然呈現,卻更快地被她們或將她們抛棄。
如月一次次發出絕望的攻擊,她慘淡的青春,曾經只被一個男人而照亮了一瞬間。而現在,她只想讓這所謂的青春被仇恨全部點燃,然後燒盡。
她只是個侍女,她只能擁有一個侍女的武功以及全部的悲哀。
她被結果了。
一切都變得血紅,那曾經的黃葉,那曾經的藍天,都沈浸在一片血色之中。
飛雪也因此心神大亂,被無名一劍刺死。
【無名講完,將巨幅“劍”字獻予秦王。嬴政宣布更豐厚的重賞。同時,無名獲准與嬴政相隔十步。在他們之間,燭火向著嬴政燃燒著,呼呼作響,嬴政突然說,無名,你在撒謊。】
箭中,殘劍奮筆疾書。
飛雪無名奮力擋箭。
箭陣停了。殘劍寫完了他的字,是一個血紅的“劍”字。
爲對付兩大頂尖高手,無名決定采取離間計。他與二人相約比武時說,長空在被自己殺死之前,托他轉交給飛雪一樣東西。
在把那樣東西交給飛雪的同時,無名把嫉妒也放在了殘劍心裏。
是夜,殘劍撕開如月的衣裳。如月放肆地笑著,仿佛笑給飛雪聽。
嫉妒是拌著蜜汁的烈性毒藥,這種毒藥沒有解藥。當無名精心炮制的這份毒藥終于發作時,飛雪的劍穿過木門,殘劍頹然倒地。
淒美的黃葉林,如月向飛雪尋仇。她們仿佛在刀刃上踮起足尖,展開絕望的舞蹈。黃葉在飛旋,撲打著她們,仿佛那令人窒息的愛情。只有當她們在黃葉林之巔飛行時,藍天偶然呈現,卻更快地被她們或將她們抛棄。
如月一次次發出絕望的攻擊,她慘淡的青春,曾經只被一個男人而照亮了一瞬間。而現在,她只想讓這所謂的青春被仇恨全部點燃,然後燒盡。
她只是個侍女,她只能擁有一個侍女的武功以及全部的悲哀。
她被結果了。
一切都變得血紅,那曾經的黃葉,那曾經的藍天,都沈浸在一片血色之中。
飛雪也因此心神大亂,被無名一劍刺死。
【無名講完,將巨幅“劍”字獻予秦王。嬴政宣布更豐厚的重賞。同時,無名獲准與嬴政相隔十步。在他們之間,燭火向著嬴政燃燒著,呼呼作響,嬴政突然說,無名,你在撒謊。】
四、藍色。嬴政的猜想。
三年前,嬴政曾與殘劍飛雪有過難忘的較量。在嬴政的印象之中,殘劍、飛雪頗有俠者風範,怎麽可能如無名描述得那樣狹隘,受情欲所困?而最大的可能是:
無名也是一名刺客!
無名練下一門“十步一殺”的獨門武功,這種武功可以在十步之內迅速致對方以死地。但是秦宮戒備森嚴,只有殺死著名的刺客長空、殘劍、飛雪,才能夠獲得近嬴政十步的機會。
長空,其實是無名的朋友,甘願自殺。棋館一幕,其實是兩人商量好,在秦國捕快面前上演的一場好戲。
殘劍與飛雪爲保全對方,爭先赴死,而終于被飛雪偷襲成功,飛雪偷襲刺傷殘劍,孤身赴死。
嬴政還猜想,殘劍與無名在九寨溝的湖畔還有過一次真正點到即止的君子間的比武。
湖面飄浮著小亭,飛雪的屍體躺在那裏。兩個男子,輕柔地飛過湖面,有如翩翩驚鴻。他們仿佛是在水面上進行著憂傷的舞蹈。爲了不得不的使命,必須讓愛與柔情漂流。
【巨大的“劍”字下面,嬴政講著他的猜測,還有他將要統一天下的抱負。“那將是一片大大的疆土。”在他與無名的十步之間,燭火呼呼作響。嬴政接著說,“你知道我是怎麽猜出來的嗎?我從這燭火中感覺到了殺氣。可是,”他又懷疑地問,“爲什麽,它又開始搖擺?”】
無名也是一名刺客!
無名練下一門“十步一殺”的獨門武功,這種武功可以在十步之內迅速致對方以死地。但是秦宮戒備森嚴,只有殺死著名的刺客長空、殘劍、飛雪,才能夠獲得近嬴政十步的機會。
長空,其實是無名的朋友,甘願自殺。棋館一幕,其實是兩人商量好,在秦國捕快面前上演的一場好戲。
殘劍與飛雪爲保全對方,爭先赴死,而終于被飛雪偷襲成功,飛雪偷襲刺傷殘劍,孤身赴死。
嬴政還猜想,殘劍與無名在九寨溝的湖畔還有過一次真正點到即止的君子間的比武。
湖面飄浮著小亭,飛雪的屍體躺在那裏。兩個男子,輕柔地飛過湖面,有如翩翩驚鴻。他們仿佛是在水面上進行著憂傷的舞蹈。爲了不得不的使命,必須讓愛與柔情漂流。
【巨大的“劍”字下面,嬴政講著他的猜測,還有他將要統一天下的抱負。“那將是一片大大的疆土。”在他與無名的十步之間,燭火呼呼作響。嬴政接著說,“你知道我是怎麽猜出來的嗎?我從這燭火中感覺到了殺氣。可是,”他又懷疑地問,“爲什麽,它又開始搖擺?”】
五、綠色,白色。無名講述真實故事。
三年前,殘劍飛雪聯手刺秦。
那時的秦宮,還有著巨大的綠色幔帳。然而,當他們闖入這綠色幔帳的秦宮,見到嬴政時,殘劍卻放棄了。在漫長的練習書法修習武功的過程中,殘劍領悟了什麽。
飛雪爲此三年未同殘劍講一句話,她不肯原諒,他那功虧一潰的收手。
現在,無名又一次在他們面前提起“刺秦”兩個字。
藏書閣,無名演示著他精准的劍法。他的劍精確地剖開一杆纖細的毛筆,穿過筆尖。他的劍能夠准確地穿過人體的兩個穴位,從而保證被刺者當時的倒地只是一時的假死狀態。事實上,長空並沒有死。而殘劍和飛雪也可以不必死。
然而,畢竟這仍然是冒險。
次日,殘劍飛雪赴約。路上,兩人都准備動手,但到底是飛雪搶了先,殘劍眼睜睜地看著飛雪赴死。
在無名奔赴刺秦之路時,殘劍攔住了他,在地上寫了兩個大字。
那時的秦宮,還有著巨大的綠色幔帳。然而,當他們闖入這綠色幔帳的秦宮,見到嬴政時,殘劍卻放棄了。在漫長的練習書法修習武功的過程中,殘劍領悟了什麽。
飛雪爲此三年未同殘劍講一句話,她不肯原諒,他那功虧一潰的收手。
現在,無名又一次在他們面前提起“刺秦”兩個字。
藏書閣,無名演示著他精准的劍法。他的劍精確地剖開一杆纖細的毛筆,穿過筆尖。他的劍能夠准確地穿過人體的兩個穴位,從而保證被刺者當時的倒地只是一時的假死狀態。事實上,長空並沒有死。而殘劍和飛雪也可以不必死。
然而,畢竟這仍然是冒險。
次日,殘劍飛雪赴約。路上,兩人都准備動手,但到底是飛雪搶了先,殘劍眼睜睜地看著飛雪赴死。
在無名奔赴刺秦之路時,殘劍攔住了他,在地上寫了兩個大字。
六、秦宮,黑色。
是哪兩個字?
“天下。”
在這兩個字面前,個人的仇恨似乎顯得微不足道。這正是無名與嬴政之間的燭火搖擺不定的原因。
嬴政將劍擲在無名桌前,說:“你選擇吧。”
而當他背過身去,面對殘劍寫下的那個巨大的“劍”字時,嬴政忽然明白了殘劍在三年前領悟到的東西:
“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劍,心中亦有劍;”
“第二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第三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
無名垂下了雙手。
他轉過身去。
他走出大殿。
他來到黑色的宮門前。
而三千黑衣侍衛皆已湧來。一片湧動的黑色中,他們的紅色的帽纓星星點點,分外醒目。
“殺,還是不殺,請大王定奪。”
嬴政沈呤著。
“若不殺,則有違大秦律令,有礙統一大業。”
聲潮洶湧。
嬴政手向下一揮。
萬箭齊發。
“天下。”
在這兩個字面前,個人的仇恨似乎顯得微不足道。這正是無名與嬴政之間的燭火搖擺不定的原因。
嬴政將劍擲在無名桌前,說:“你選擇吧。”
而當他背過身去,面對殘劍寫下的那個巨大的“劍”字時,嬴政忽然明白了殘劍在三年前領悟到的東西:
“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劍,心中亦有劍;”
“第二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第三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
無名垂下了雙手。
他轉過身去。
他走出大殿。
他來到黑色的宮門前。
而三千黑衣侍衛皆已湧來。一片湧動的黑色中,他們的紅色的帽纓星星點點,分外醒目。
“殺,還是不殺,請大王定奪。”
嬴政沈呤著。
“若不殺,則有違大秦律令,有礙統一大業。”
聲潮洶湧。
嬴政手向下一揮。
萬箭齊發。
七、雅丹地貌,白色。結局。
消息終于傳來。飛雪惱怒地揮劍與殘劍比拼。終于,飛雪一劍刺出,殘劍卻並不躲避,坦然承受。
沒有鮮血流出,因爲一切都是那樣潔白。
飛雪自殺。
“殘劍飛雪,人不離人,劍不離劍。”
那裏,帝王實踐了"天下"的理想。無名被隆重其事地厚葬;
這裏,他們實踐了不離不棄的諾言。風吹動了他們潔白的衣袂。
http://baike.baidu.com/view/8337.html?tp=0_01
沒有鮮血流出,因爲一切都是那樣潔白。
飛雪自殺。
“殘劍飛雪,人不離人,劍不離劍。”
那裏,帝王實踐了"天下"的理想。無名被隆重其事地厚葬;
這裏,他們實踐了不離不棄的諾言。風吹動了他們潔白的衣袂。
http://baike.baidu.com/view/8337.html?tp=0_01
火燒阿房宮>百度百科
【曆史傳說】
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說法流傳了約兩千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前殿遺址20萬平方米的勘探面內只發現了幾處紅燒土遺迹。專家認爲,這表明曆史上有關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准確的。
阿房宮“前殿”首現清晰“輪廓”
經過一年多的考古勘探與發掘,考古工作者日前基本搞清了秦阿房宮遺址“前殿”的型制、範圍和基本結構,首次向世人展現出其清晰的“輪廓”。
專家認爲,這次重大發現爲解開這處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建築群之一的諸多謎團提供了重要資料,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2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建了秦阿房宮考古工作隊,對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截至目前,已經勘探約二十萬平方米,試掘面積則達一千平方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秦阿房宮聯合考古隊領隊李毓芳說,根據勘探和試掘資料,考古史上首次對阿房宮“前殿”遺址有了較准確的了解:遺址夯土臺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存最大高度爲12米;夯土層的厚度一般爲5至15厘米,夯窩的直徑約5至8厘米;夯土的總面積達541020平方米。這是迄今所知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夯土基址。由于阿房宮“前殿”遺址的東西兩端已經覆壓在村莊房屋之下,考古勘探與發掘主要集中在遺址的南北兩面。
李毓芳說,通過幾條探溝的試掘,發現‘前殿’夯土臺基北邊緣由三段組成。中間一段長323米,由兩層臺面構成,其中第二臺面南側有夯築土牆遺迹,牆寬15米,現殘存高度2.3米;同時,該牆南側有大量建築倒塌堆積,以板瓦和筒瓦殘片爲主。東段和西段的長度,分別爲286米與661米,皆有三個臺面構成,夯牆南北兩側均有大量建築倒塌的瓦片堆積。
對于阿房宮“前殿”遺址南部邊緣的情況,考古工作者也勾勒了明確輪廓。南部臺基除較北部爲矮之外,略呈向南傾斜的坡狀,其南沿現存高度爲2.8米。貼臺基南邊沿還發現一條現長285米的東西向壕溝,其內出土大量漢代瓦片和三枚唐代開元通寶,當爲後代所挖,或爲駐軍之防禦設施。
專家認爲,這次重大發現爲解開這處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建築群之一的諸多謎團提供了重要資料,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2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建了秦阿房宮考古工作隊,對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截至目前,已經勘探約二十萬平方米,試掘面積則達一千平方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秦阿房宮聯合考古隊領隊李毓芳說,根據勘探和試掘資料,考古史上首次對阿房宮“前殿”遺址有了較准確的了解:遺址夯土臺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存最大高度爲12米;夯土層的厚度一般爲5至15厘米,夯窩的直徑約5至8厘米;夯土的總面積達541020平方米。這是迄今所知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夯土基址。由于阿房宮“前殿”遺址的東西兩端已經覆壓在村莊房屋之下,考古勘探與發掘主要集中在遺址的南北兩面。
李毓芳說,通過幾條探溝的試掘,發現‘前殿’夯土臺基北邊緣由三段組成。中間一段長323米,由兩層臺面構成,其中第二臺面南側有夯築土牆遺迹,牆寬15米,現殘存高度2.3米;同時,該牆南側有大量建築倒塌堆積,以板瓦和筒瓦殘片爲主。東段和西段的長度,分別爲286米與661米,皆有三個臺面構成,夯牆南北兩側均有大量建築倒塌的瓦片堆積。
對于阿房宮“前殿”遺址南部邊緣的情況,考古工作者也勾勒了明確輪廓。南部臺基除較北部爲矮之外,略呈向南傾斜的坡狀,其南沿現存高度爲2.8米。貼臺基南邊沿還發現一條現長285米的東西向壕溝,其內出土大量漢代瓦片和三枚唐代開元通寶,當爲後代所挖,或爲駐軍之防禦設施。
項羽燒的是秦鹹陽宮
西安文物園林局副局長、秦阿房宮考古隊副領隊孫福喜說:一年的時間裏,考古人員勘探的面積超過了2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也有1000平方米,但是發現的紅燒土只有少量的幾塊。如果說是大面積的火燒三個月(此爲史料所載)的話,紅燒土應該遍地都是。除了紅燒土外,還應有大量的草木灰。
“項羽火燒的是秦鹹陽宮。這從後來的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秦鹹陽宮遺址曾發現大片的紅燒土遺迹。阿房宮之所以沒有被燒的解釋是,阿房宮14平方公裏內有六十余處夯土基址,一些地方建成了,一些地方尚未建成,包括這個前殿是否建成也屬存疑之事。”孫福喜說。據了解,阿房宮由兩大處建築群構成,一是阿房宮前殿建築群,《史記》記載其“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爲闕。”另一處是上天臺建築群,因其破壞嚴重,考古工作者曾對其進行過調查勘探,但未有多少重大發現。
“項羽火燒的是秦鹹陽宮。這從後來的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秦鹹陽宮遺址曾發現大片的紅燒土遺迹。阿房宮之所以沒有被燒的解釋是,阿房宮14平方公裏內有六十余處夯土基址,一些地方建成了,一些地方尚未建成,包括這個前殿是否建成也屬存疑之事。”孫福喜說。據了解,阿房宮由兩大處建築群構成,一是阿房宮前殿建築群,《史記》記載其“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爲闕。”另一處是上天臺建築群,因其破壞嚴重,考古工作者曾對其進行過調查勘探,但未有多少重大發現。
首次出土完整秦宮鋪瓦屋頂
中國考古工作者還在秦阿房宮前殿遺址發掘出一大片保存完整的秦代板瓦和筒瓦。這是中國首次出土保存完整的秦代宮殿鋪瓦屋頂,在考古史和建築史上均具重大學術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秦阿房宮聯合考古隊領隊李毓芳介紹,這處鋪瓦的屋頂遺迹是在距離前殿夯土臺基南壁3米處發現的。
殘留的鋪瓦及瓦片範圍東西長3.06米,南北寬3米,距地表1.04米。屋頂鋪瓦由西向東存有筒瓦6行、板瓦5行。筒瓦通長爲46至54厘米,厚1.2至2厘米;板瓦通長58至62厘米,寬44至51厘米,瓦厚1至1.8厘米。這些成行、平鋪的筒瓦與板瓦均爲秦瓦,其中板瓦是目前所見最大的。
在這處鋪瓦的屋頂遺迹之北,是一片淩亂的從屋頂倒塌下來堆積在一起的碎瓦片,其中還發現有少量的漢代筒瓦。李毓芳說:“從整體情況看,這兒是一座獨立于前殿建築之南的附屬建築。因其屋頂所用板瓦和筒瓦以秦瓦爲主,兼有少量漢瓦,故而該房屋建築應爲秦代建築,漢代沿用並有修繕。”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雲翔說,該屋頂建築鋪瓦完整,是秦阿房宮的重大發現,也是秦代考古的重要發現之一,在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史上也非常罕見。雖然中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瓦這一建築材料,但是完整保存下來的不多,這對研究當時的屋面鋪裝等建築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爲給阿房宮遺址保護提供全面准確的科學依據,2002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建了秦阿房宮考古工作隊。爲進一步了解這處屋頂鋪瓦爲何保存如此完整,考古工作者已經對秦瓦及其周圍環境進行取樣研究,以便給出科學解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秦阿房宮聯合考古隊領隊李毓芳介紹,這處鋪瓦的屋頂遺迹是在距離前殿夯土臺基南壁3米處發現的。
殘留的鋪瓦及瓦片範圍東西長3.06米,南北寬3米,距地表1.04米。屋頂鋪瓦由西向東存有筒瓦6行、板瓦5行。筒瓦通長爲46至54厘米,厚1.2至2厘米;板瓦通長58至62厘米,寬44至51厘米,瓦厚1至1.8厘米。這些成行、平鋪的筒瓦與板瓦均爲秦瓦,其中板瓦是目前所見最大的。
在這處鋪瓦的屋頂遺迹之北,是一片淩亂的從屋頂倒塌下來堆積在一起的碎瓦片,其中還發現有少量的漢代筒瓦。李毓芳說:“從整體情況看,這兒是一座獨立于前殿建築之南的附屬建築。因其屋頂所用板瓦和筒瓦以秦瓦爲主,兼有少量漢瓦,故而該房屋建築應爲秦代建築,漢代沿用並有修繕。”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雲翔說,該屋頂建築鋪瓦完整,是秦阿房宮的重大發現,也是秦代考古的重要發現之一,在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史上也非常罕見。雖然中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瓦這一建築材料,但是完整保存下來的不多,這對研究當時的屋面鋪裝等建築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爲給阿房宮遺址保護提供全面准確的科學依據,2002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建了秦阿房宮考古工作隊。爲進一步了解這處屋頂鋪瓦爲何保存如此完整,考古工作者已經對秦瓦及其周圍環境進行取樣研究,以便給出科學解釋。
新聞背景 阿房宮
秦阿房宮是秦王朝擬建的政令中心,宮殿建築群規模宏大。它位于今陝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裏處,與秦都鹹陽隔渭河相望。西漢時,阿房宮遺址被劃入上林苑範圍內進行宮苑建築。因其東、北、西三面有厚重的宮牆,史稱“阿城”。阿房宮因地勢高曆代多爲駐軍之地,宋代以後逐步夷爲農田。1961年,阿房宮遺址被中國公布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香港1952年電影《火燒阿房宮》】
導演:陳皮
編劇:李壽祺
演員:
任劍輝 .... 太子丹
白雪仙 .... 儲妃
陸飛鴻 .... 荊軻
徐人心 .... 荊軻妻
陳露華 .... 秦美人
歐陽儉 .... 高漸離
少新權 .... 秦始皇
俞明 ........ 樊于期
林家聲 .... 秦舞陽
編劇:李壽祺
演員:
任劍輝 .... 太子丹
白雪仙 .... 儲妃
陸飛鴻 .... 荊軻
徐人心 .... 荊軻妻
陳露華 .... 秦美人
歐陽儉 .... 高漸離
少新權 .... 秦始皇
俞明 ........ 樊于期
林家聲 .... 秦舞陽
【1996年電視《火燒阿房宮》】
導演:李翰祥、夏祖輝
制片:劉曉慶
化妝:毛戈平
演員:劉曉慶飾燕公主夷佶、妓女任羌、劍客徐夫人
制片:劉曉慶
化妝:毛戈平
演員:劉曉慶飾燕公主夷佶、妓女任羌、劍客徐夫人
《火燒阿房宮》是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劉曉慶在本劇中一人飾演三角,爲燕公主夷佶、妓女任羌、劍客徐夫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63125.html?tp=0_11
http://baike.baidu.com/view/63125.html?tp=0_11
劉曉慶>百度百科
劉曉慶整容
獲獎:
曾獲得第三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
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
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等
曾獲得第三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
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
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等
簡曆
1970年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附中,主科揚琴、副科聲樂、鋼琴;
1971年達縣軍分區宣傳科;
1975年進入成都軍區戰旗話劇團、三個月後走上銀幕;
1980年正式調入北京電影制片廠。
職稱與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第二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副會長。
1971年達縣軍分區宣傳科;
1975年進入成都軍區戰旗話劇團、三個月後走上銀幕;
1980年正式調入北京電影制片廠。
職稱與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第二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副會長。
生平簡介
1975年,劉曉慶第一次試鏡,拍攝文革後期的電影《南海長城》,先後拿過五次百花獎、一次金雞獎。有人評價說,1980年代的中國電影屬于“劉曉慶時代”。1990年代,劉曉慶的注意力轉移到了電影外的世界,投資房地産、拍攝電視劇、拍賣書稿等,成爲“中國的億萬富姐”。美國《福布斯》雜志公布,中國富豪名列第45位的劉曉慶有七千萬至九千萬美元的身價。2002年6月19日,劉曉慶因涉“逃稅”拘押北京秦城監獄,並遭指控自1996年成立公司以來,公司逃稅金額高達一千四百五十八萬元人民幣。2003年8月17日,劉曉慶獲得好友姜文幫助保釋出獄,前後失去自由共422天。2004年,劉曉慶複出,主演舞臺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電視劇《永樂英雄兒女》。著有自傳《我的路》(1983年)、《我這八年》。
逸聞
先後與姜文、陳國軍、伍衛國、阿峰等人相戀或結婚,2006年以後單身。
2007年7月28日,在重慶衛視“第一次心動”選秀節目中,擔任比賽的“總評委”,說出:“曹操一統天下,確實是很厲害”,引來非議。
2007年7月28日,在重慶衛視“第一次心動”選秀節目中,擔任比賽的“總評委”,說出:“曹操一統天下,確實是很厲害”,引來非議。
影視作品
個人影展
1986年3月 在美國舉辦個人影展。
1987年7月 在法國舉辦個人影
電視劇集
1992年《風華絕代》(40集) 飾春泥
1993年《新包青天之英烈千秋》
1995年《武則天》(30集)飾武則天
1996年《火燒阿房宮》(40集)飾燕公主夷佶、妓女任羌、劍客徐夫人,制片
1997年《逃之戀》(32集)飾小鳳仙、出品人
2000年《皇嫂田桂花》(20集) 制片人、出品人、藝術總監 合作演員:方青卓
2000年《皇嫂田桂花2》
2001年《火鳳凰》(32集)飾方盈盈、鳳凰、龍少爺,出品人
2002年《洛神》(28集)制片
2003年《永樂英雄兒女》(36集)飾錦娘
2003年《江山美人》(30集)飾孟太後
2004年《281封信》飾方美慧,總監、制片
2004年《歡樂桑田》(30集)飾麻姑
2004年《我的兄弟姐妹》(20集)飾愛蓮
2004年《京城四少》(30集)飾九姨娘
2005年《寶蓮燈》(40集)飾王母娘娘 合作演員:曹俊 舒暢 焦恩俊
2005年《徽娘宛心》(30集) 飾吳太太
2005年《阿有正傳》(30集)飾珍格格
2006年《家族榮譽》
2006年《超臨界》飾魯燕
2007年《日月淩空》(40集) 飾武則天
2007年《女人何苦爲難女人》(30集)飾章玉英
2008年《寶蓮燈前傳》(35集)飾王母娘娘
2008年《西遊記》飾觀音(浙江版)
2003年《長河東流》(又名:《誰主沈浮》)(40集)飾孝莊文皇後
2008年《澄江情》(30集)
2009年《雲袖》(拍攝中)
出演影片
1975年《南海長城》 飾甜女
1978年《同志,感謝你》飾楊潔
1979年《春歌》飾李翠枝
1979年《婚禮》
1979年《瞧這一家子》飾張嵐
1980年《神秘的大佛》
1980年《小花》飾何翠姑
1981年《原野》飾金子
1981年《潛網》
1981年《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飾許貞 北影版
1982年《心靈深處》
1983年《垂簾聽政》飾慈禧太後
1983年《火燒圓明園》飾慈禧太後
1984年《北國紅豆》
1984年《芙蓉鎮》飾胡玉音 合作演員:姜文
1986年《無情的情人》飾娜梅琴措;兼任制片人
1987年《大清炮隊》制片
1988年《春桃》飾春桃 合作演員:姜文
1988年《一代妖後》(又名:《西太後》) 飾慈禧
1988年——1989年:《紅樓夢》(六部八集) 飾王熙鳳
1991年《大太監李蓮英》飾慈禧
2004年《春花開》 飾謝春花
話劇作品
2005年《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飾金大班
1986年3月 在美國舉辦個人影展。
1987年7月 在法國舉辦個人影
電視劇集
1992年《風華絕代》(40集) 飾春泥
1993年《新包青天之英烈千秋》
1995年《武則天》(30集)飾武則天
1996年《火燒阿房宮》(40集)飾燕公主夷佶、妓女任羌、劍客徐夫人,制片
1997年《逃之戀》(32集)飾小鳳仙、出品人
2000年《皇嫂田桂花》(20集) 制片人、出品人、藝術總監 合作演員:方青卓
2000年《皇嫂田桂花2》
2001年《火鳳凰》(32集)飾方盈盈、鳳凰、龍少爺,出品人
2002年《洛神》(28集)制片
2003年《永樂英雄兒女》(36集)飾錦娘
2003年《江山美人》(30集)飾孟太後
2004年《281封信》飾方美慧,總監、制片
2004年《歡樂桑田》(30集)飾麻姑
2004年《我的兄弟姐妹》(20集)飾愛蓮
2004年《京城四少》(30集)飾九姨娘
2005年《寶蓮燈》(40集)飾王母娘娘 合作演員:曹俊 舒暢 焦恩俊
2005年《徽娘宛心》(30集) 飾吳太太
2005年《阿有正傳》(30集)飾珍格格
2006年《家族榮譽》
2006年《超臨界》飾魯燕
2007年《日月淩空》(40集) 飾武則天
2007年《女人何苦爲難女人》(30集)飾章玉英
2008年《寶蓮燈前傳》(35集)飾王母娘娘
2008年《西遊記》飾觀音(浙江版)
2003年《長河東流》(又名:《誰主沈浮》)(40集)飾孝莊文皇後
2008年《澄江情》(30集)
2009年《雲袖》(拍攝中)
出演影片
1975年《南海長城》 飾甜女
1978年《同志,感謝你》飾楊潔
1979年《春歌》飾李翠枝
1979年《婚禮》
1979年《瞧這一家子》飾張嵐
1980年《神秘的大佛》
1980年《小花》飾何翠姑
1981年《原野》飾金子
1981年《潛網》
1981年《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飾許貞 北影版
1982年《心靈深處》
1983年《垂簾聽政》飾慈禧太後
1983年《火燒圓明園》飾慈禧太後
1984年《北國紅豆》
1984年《芙蓉鎮》飾胡玉音 合作演員:姜文
1986年《無情的情人》飾娜梅琴措;兼任制片人
1987年《大清炮隊》制片
1988年《春桃》飾春桃 合作演員:姜文
1988年《一代妖後》(又名:《西太後》) 飾慈禧
1988年——1989年:《紅樓夢》(六部八集) 飾王熙鳳
1991年《大太監李蓮英》飾慈禧
2004年《春花開》 飾謝春花
話劇作品
2005年《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飾金大班
文學作品
1983年《我的路》【自傳】
1987年《藝術與愛情》,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2年《我這八年》【自傳】,人民日報出版社(中國大陸版權)、臺灣皇冠出版社(海外版權)
1995年《我的自白錄-----從電影明星到億萬富姐兒》【自傳】,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3年《我的路》【自傳】
1987年《藝術與愛情》,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2年《我這八年》【自傳】,人民日報出版社(中國大陸版權)、臺灣皇冠出版社(海外版權)
1995年《我的自白錄-----從電影明星到億萬富姐兒》【自傳】,上海文藝出版社
音樂作品
個人專輯《原野組曲》、《慈禧組曲》、《劉曉慶的歌》、《賀新春》、《百花獎磁帶》、《愛在百年》等
個人專輯《原野組曲》、《慈禧組曲》、《劉曉慶的歌》、《賀新春》、《百花獎磁帶》、《愛在百年》等
主持節目
衛視中文臺《劉曉慶打開引號》
1983年、1986年《春節聯歡晚會》
衛視中文臺《劉曉慶打開引號》
1983年、1986年《春節聯歡晚會》
電影獎項
第3屆“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第二名、“文彙電影獎”最佳女配角獎:《小花》(1978)
第3屆“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瞧這一家子》(1979)
第3屆“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第三名:《婚禮》(1979)
第7屆“金雞獎”最佳女演員、第10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上海電影制片廠最佳女演員、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第1屆“學會獎”:《芙蓉鎮》(1986)
第11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法國電視臺最佳女演員、北京電影制片廠“青年進步獎”、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第2屆“學會獎”:《原野》(1980)[5]
長春電影制片廠最佳女演員獎:《心靈深處》(1982)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特別獎:《火燒圓明園》(1983)、《垂簾聽政》(1983)
法國華人影視節最佳女主角金獅獎:《無情的情人》(1985)
第12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春桃》(1987)
1990年柏林電影節特別獎、“百花獎”特別獎:《大太監李蓮英》(1990)
第3屆“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第二名、“文彙電影獎”最佳女配角獎:《小花》(1978)
第3屆“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瞧這一家子》(1979)
第3屆“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第三名:《婚禮》(1979)
第7屆“金雞獎”最佳女演員、第10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上海電影制片廠最佳女演員、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第1屆“學會獎”:《芙蓉鎮》(1986)
第11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法國電視臺最佳女演員、北京電影制片廠“青年進步獎”、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第2屆“學會獎”:《原野》(1980)[5]
長春電影制片廠最佳女演員獎:《心靈深處》(1982)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特別獎:《火燒圓明園》(1983)、《垂簾聽政》(1983)
法國華人影視節最佳女主角金獅獎:《無情的情人》(1985)
第12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春桃》(1987)
1990年柏林電影節特別獎、“百花獎”特別獎:《大太監李蓮英》(1990)
榮譽獎項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青年優秀創作獎”
1986年:上海總工會評選的“最喜愛的女演員”第一名
1987年:《文彙報》“新時期十年”電影大獎最佳女演員獎第一名
1987年:“佛山杯十大明星”第一名、濟南“最喜愛的女演員”第一名
1992年:首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特別獎
1993年:首屆中國電影家協會“銀海金龍”十大影視明星獎
1996年:第四屆“星城杯”全國電視十佳演員第一名
1996年:美國“亞美洲傑出成就獎”(時任總統克林頓頒發)
1999年:北京零點調查公司評選之“世界名女人”第5名
2005年:第五屆中國電視藝術“雙十佳”最佳演員獎
2005年: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優秀電影藝術家”稱號、《新京報》“中國電影名人堂”
2006年:娛樂戲劇舞臺類傑出貢獻獎(搜狐網等中國二十家主流媒體評選):《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青年優秀創作獎”
1986年:上海總工會評選的“最喜愛的女演員”第一名
1987年:《文彙報》“新時期十年”電影大獎最佳女演員獎第一名
1987年:“佛山杯十大明星”第一名、濟南“最喜愛的女演員”第一名
1992年:首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特別獎
1993年:首屆中國電影家協會“銀海金龍”十大影視明星獎
1996年:第四屆“星城杯”全國電視十佳演員第一名
1996年:美國“亞美洲傑出成就獎”(時任總統克林頓頒發)
1999年:北京零點調查公司評選之“世界名女人”第5名
2005年:第五屆中國電視藝術“雙十佳”最佳演員獎
2005年: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優秀電影藝術家”稱號、《新京報》“中國電影名人堂”
2006年:娛樂戲劇舞臺類傑出貢獻獎(搜狐網等中國二十家主流媒體評選):《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愛情曆程
第一任丈夫王立
1975劉曉慶在成都軍區話劇團時就迫切希望調往北京,她想到的途徑是婚姻,而對象就是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的小提琴手王立。通過一段時期的“戀愛”,劉曉慶向團裏提出到北京結婚的申請,當時大約是1976年。到北京的當天晚上就和王立結婚了。但她對王立沒有真感情,結婚第四天早上,她就離開了王立,一走就是一年。但王立要的是一個媳婦一個溫暖的家,一記惱羞成怒的耳光後,她出走了。1982年她正式與王立離婚。
第二任丈夫陳國軍
陳國軍1981年與劉曉慶在拍攝電影《心靈深處》時相識,兩人假戲真作,同居三年後于1986年補辦了結婚手續。他們相識時,陳國軍還是個有婦之夫。劉曉慶是頂著“第三者”的不光彩名聲,等待陳國軍離婚的。可是,這樣一份來之不易的婚姻,出人意料地只維持了兩年,二人于1989年離婚。據劉說是因爲陳國軍脾氣暴躁,經常對她出言不遜,並以暴力相威脅。離婚後,將與劉曉慶戀愛及婚姻生活寫成暢銷書《我和劉曉慶不得不說的故事》,把兩人相識,相愛,糾葛直至分手的內情掀了個底朝天。
第三任丈夫阿峰
留一把及肩長發的阿峰,原名孫向光,幾年前因爲擔任劉曉慶投拍的電視劇《皇嫂田桂花》中兩個角色的配音而和劉曉慶熟了。阿峰比曉慶小10多歲,認識曉慶時已有家小,爲了愛劉曉慶,他頂住壓力,跟自己的發妻離婚。他對劉曉慶死心塌地,呵護備至,和過去劉曉慶老是照顧男友的關系很不同,這讓劉曉慶非常感動。
1975劉曉慶在成都軍區話劇團時就迫切希望調往北京,她想到的途徑是婚姻,而對象就是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的小提琴手王立。通過一段時期的“戀愛”,劉曉慶向團裏提出到北京結婚的申請,當時大約是1976年。到北京的當天晚上就和王立結婚了。但她對王立沒有真感情,結婚第四天早上,她就離開了王立,一走就是一年。但王立要的是一個媳婦一個溫暖的家,一記惱羞成怒的耳光後,她出走了。1982年她正式與王立離婚。
第二任丈夫陳國軍
陳國軍1981年與劉曉慶在拍攝電影《心靈深處》時相識,兩人假戲真作,同居三年後于1986年補辦了結婚手續。他們相識時,陳國軍還是個有婦之夫。劉曉慶是頂著“第三者”的不光彩名聲,等待陳國軍離婚的。可是,這樣一份來之不易的婚姻,出人意料地只維持了兩年,二人于1989年離婚。據劉說是因爲陳國軍脾氣暴躁,經常對她出言不遜,並以暴力相威脅。離婚後,將與劉曉慶戀愛及婚姻生活寫成暢銷書《我和劉曉慶不得不說的故事》,把兩人相識,相愛,糾葛直至分手的內情掀了個底朝天。
第三任丈夫阿峰
留一把及肩長發的阿峰,原名孫向光,幾年前因爲擔任劉曉慶投拍的電視劇《皇嫂田桂花》中兩個角色的配音而和劉曉慶熟了。阿峰比曉慶小10多歲,認識曉慶時已有家小,爲了愛劉曉慶,他頂住壓力,跟自己的發妻離婚。他對劉曉慶死心塌地,呵護備至,和過去劉曉慶老是照顧男友的關系很不同,這讓劉曉慶非常感動。
經商曆程
1990年,影後劉曉慶正式“下海”經商,三年融資50億元人民幣,一鳴驚人。次年底,劉曉慶的“實業發展總公司”宣告成立。劉曉慶對媒體透露,她在國內已購入共約一萬畝房地産發展用地,分布在上海、南京、昆明等地。而劉曉慶名下有四間房地産開發公司,分別在深圳、上海、煙臺、昆明從事地産發展。
★在廣東惠州購地200畝,投資一億美元,興建目前大陸惟一的一座國際影星花園城。
★在山東煙臺購地80畝,與香港一家公司合資5億元人民幣,建造慎禮商業區,並已開始出售樓花。
★在上海火車站附近購地三萬多平方米,投資20億元人民幣,建造不夜城。
★在上海虹橋機場購地188畝,投資8億元人民幣,興建名流城。
★在雲南昆明投資3億元人民幣建造星原大廈。
★在山東濰坊高新技術開發區購地600畝,興建一幢姊妹大廈,投資2億多元人民幣。
★在安徽合肥購地2000畝,建造一座高爾夫球場。
★在上海購地2000畝,建造一座公墓。
此外,劉曉慶飲星食品有限公司、劉曉慶美的世界化妝品公司、曉慶經典廣告公司、曉慶影視文化公司及曉慶文化藝術公司等相繼成立。
★在廣東惠州購地200畝,投資一億美元,興建目前大陸惟一的一座國際影星花園城。
★在山東煙臺購地80畝,與香港一家公司合資5億元人民幣,建造慎禮商業區,並已開始出售樓花。
★在上海火車站附近購地三萬多平方米,投資20億元人民幣,建造不夜城。
★在上海虹橋機場購地188畝,投資8億元人民幣,興建名流城。
★在雲南昆明投資3億元人民幣建造星原大廈。
★在山東濰坊高新技術開發區購地600畝,興建一幢姊妹大廈,投資2億多元人民幣。
★在安徽合肥購地2000畝,建造一座高爾夫球場。
★在上海購地2000畝,建造一座公墓。
此外,劉曉慶飲星食品有限公司、劉曉慶美的世界化妝品公司、曉慶經典廣告公司、曉慶影視文化公司及曉慶文化藝術公司等相繼成立。
稅案風波
稅案過程:
經稅務機關調查認定,劉曉慶及其所辦的北京曉慶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劉曉慶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自1996年以來,采取不列、少列收入,多列支出,虛假申報,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等手段,偷逃稅1458.3萬元。
劉曉慶稅案風波前後
2002年4月2日,北京市地稅局第一稽查分局對此案立案調查。
4月4日,此案移送北京市公安局,24日,涉案責任人北京曉慶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靖軍(劉曉慶的妹夫)和前任會計方利被刑事拘留。5月30日,靖軍、方利被依法逮捕。6月18日,該案責任人冉一紅(又名劉曉紅,劉曉慶的妹妹)被刑事拘留。
5月9日,北京市地稅局依法將北京曉慶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銀行存款196萬元解繳入庫。
6月20日,劉曉慶被北京市公安局刑事拘留,7月24日被依法逮捕。經查實,其個人行爲已涉嫌偷稅犯罪。
7月27日,原曉慶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部經理王建中向記者揭發劉曉慶稅案始末。
12月19日,國家稅務總局宣布該案調查終結。
經稅務機關調查認定,劉曉慶及其所辦的北京曉慶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劉曉慶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自1996年以來,采取不列、少列收入,多列支出,虛假申報,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等手段,偷逃稅1458.3萬元。
劉曉慶稅案風波前後
2002年4月2日,北京市地稅局第一稽查分局對此案立案調查。
4月4日,此案移送北京市公安局,24日,涉案責任人北京曉慶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靖軍(劉曉慶的妹夫)和前任會計方利被刑事拘留。5月30日,靖軍、方利被依法逮捕。6月18日,該案責任人冉一紅(又名劉曉紅,劉曉慶的妹妹)被刑事拘留。
5月9日,北京市地稅局依法將北京曉慶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銀行存款196萬元解繳入庫。
6月20日,劉曉慶被北京市公安局刑事拘留,7月24日被依法逮捕。經查實,其個人行爲已涉嫌偷稅犯罪。
7月27日,原曉慶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部經理王建中向記者揭發劉曉慶稅案始末。
12月19日,國家稅務總局宣布該案調查終結。
官司大事記
★1989年5月30日,《家庭與生活》刊出名爲羊慧明的文章《大明星偷漏稅款百萬元,毛阿敏只是小巫見大巫》。7月12日,劉曉慶以“傳播捏造事實”爲名,一紙訴狀將羊慧明告上法庭,此案以庭外和解告終。
★1998年11月,香港電影導演李翰祥在執導電視劇《火燒阿房宮》期間病故,隨後劉曉慶將李翰祥告上法庭,創演藝圈活人告死人之先例。而後,由《火》片引發的貼片廣告的問題讓曉慶公司將湖北中天和吉林通化等近10家企業訴諸法律,而這些公司也反告曉慶公司並一一勝訴。曉慶公司荊門敗訴,並被判決賠償中天公司人民幣共計273.8萬元。
★2000年11月,由于欠下四川成都等公司50萬元人民幣,劉曉慶被迫交出房契,劉宅被強制在京拍賣。12月,劉父因此事受刺激抱病辭世。
★2001年3月,劉曉慶被王建中在北京狀告賴賬1000萬元。
★劉曉慶在2001年9月,以王建中所著《我把劉曉慶送上法庭》一書“侵害其名譽權”爲名訴諸法律,兩人針鋒相對,此案至今尚未了結
http://baike.baidu.com/view/45129.html?tp=0_11
★1998年11月,香港電影導演李翰祥在執導電視劇《火燒阿房宮》期間病故,隨後劉曉慶將李翰祥告上法庭,創演藝圈活人告死人之先例。而後,由《火》片引發的貼片廣告的問題讓曉慶公司將湖北中天和吉林通化等近10家企業訴諸法律,而這些公司也反告曉慶公司並一一勝訴。曉慶公司荊門敗訴,並被判決賠償中天公司人民幣共計273.8萬元。
★2000年11月,由于欠下四川成都等公司50萬元人民幣,劉曉慶被迫交出房契,劉宅被強制在京拍賣。12月,劉父因此事受刺激抱病辭世。
★2001年3月,劉曉慶被王建中在北京狀告賴賬1000萬元。
★劉曉慶在2001年9月,以王建中所著《我把劉曉慶送上法庭》一書“侵害其名譽權”爲名訴諸法律,兩人針鋒相對,此案至今尚未了結
http://baike.baidu.com/view/45129.html?tp=0_11
李翰祥(1926-03-07~1996-12-17)百度百科
中國香港電影導演、制片、編劇。生于遼寧錦州。40年代就讀于北平國立藝術學校,專修油畫。在上海實驗戲劇學校專修戲劇、舞臺表演、電影。1948年赴香港。輾轉于大中華、長城、大觀、永華等影業公司,從事演員、大道具畫家、服裝管理、編劇、助理導演等工作。1954年執導《雪裏紅》。同年進入邵氏兄弟影業公司,先後編劇古裝影片多部,其中《貂蟬》獲1958年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江山美人》獲1959年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楊貴妃》獲1962年第一屆臺灣金馬獎優秀作品獎及錄音編輯獎、第十五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室內彩色攝影獎。《武則天》獲1963年第二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同年《梁山伯與祝英臺》,獲第二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女主角、美術音樂獎,並獲第十屆亞洲影展最佳彩色攝影、美術、音樂、錄音獎。1966年《西施》獲第四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彩色攝影獎。他也編導反映現實的影片,如《後門》獲1960年第七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此時,他已移師臺灣組建國聯影業公司。《楊子江風雲》獲1969年第七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及最佳男女主角,男配角獎。1971年《緹瑩》獲第九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編劇獎及最佳男主角、黑白攝影、美術、音樂獎。並獲第十七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最佳美術獎、最佳亞洲傳統文化獎。1973年《傾國傾城》獲第十二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及最佳女主角獎、美術獎。70年代香港新浪潮電影作家的崛起與臺灣武俠片與愛情片的繁榮使李翰祥辟清史片的蹊徑求得生存並走向世界市場。先以取材金瓶梅小說的《金瓶雙豔》(又名金瓶雙月)、1975,開創“風月片”的新潮。後以《瀛臺喋血》1976、《佛跳牆》1977、《軍閥趣史》1979、《火燒圓明園》、《垂廉聽政》1983/《火龍》(制劇)1987、《西太後》(制、劇)1989等清史片再樹輝煌,並送往日本等亞洲國家展映。但爲此臺灣當局禁止他到臺灣,港臺片商又不請他拍片,沈默長達13年之久。1996年解禁。正當他重新實踐壯志赴北京拍攝《火燒阿房宮》時終因操勞過度倒在拍攝現場,壯志未酬。1993年臺灣金馬獎30周年舉辦紀念活動,選有《雪裏紅》、《梁祝》、《西施》、《揚子江風雲》、《緹縈》五部作品 。《粱山伯與祝英臺》被列爲中國百年曆史中最佳十部電影之一。
李翰祥導演經曆
1926李翰祥,小名祥子,四月十八日生于中國奉天省(遼寧)錦西縣小蘇家屯。;1930因父親任公職移居熱河承德。;1932九一八事變(1931年)後,一月份日軍進占錦州及錦西,六月進攻熱河,李隨雙親、妹妹移居北平。;1945就讀北平市立三中二年級,返小蘇家屯探親,奉祖父命輟學成婚 。;1946返北平考取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主攻西畫;活躍於校內外活動,任東北學生代表、藝專綜藝劇團團長,同年五月三十一日,長女李燕萍於北平出世。;1948李熱情參與各項學生運動,遭校方以「持僞造高中畢業證書投考藝專」爲由,開除學籍 。同年七月,全國劇作家協會駐北平代表、戲劇學家馬彥祥受上海市立戲劇學校校長熊佛西委任,於北平招考新生,李曾於藝專綜藝劇團演出《棠棣之花》 中奸相俠累與盲叟二角,令馬印象深刻,獲薦入學;於九月底赴滬,愛逛電影片廠,結識導演沈浮 。同年十一月,決意輟學從影,持沈浮介紹信赴香港投石問路,經影星王豪 介紹結識姜南 ,十二月參加文逸民 導演、大中華 出品、嚴化 與上海小姐謝家驊、香港小姐李蘭聯合主演的影片《滿城風雨》演出。;1949「永華電影公司 」招考演員,李順利進入永華訓練班,並與同班學員周曉曄 相戀。導演李萍倩 開拍《公子落難》,周曉曄膺選爲女主角,李慘遭「永華」開除;《公》片卻鬧出極大風波 ,李萍倩轉投張善琨主持的「長城公司 」開拍白光、嚴俊主演的《一代妖姬》,李翰祥也經人介紹進入「長城」,繪制廣告看板、負責布景美術,並續任特約演員。;1950-1951「長城」影片《花街》由陶秦編劇、嶽楓導演,周璿、嚴俊主演,嚴俊飾演愛國藝人,表演數來寶,由李捉刀代寫,並兼收音,嚴對嘴演出,李於多位影壇前輩面前嶄露頭角。「長城」發生財務危機,張善琨遭逼退,公司改組,左轉親共。李翰祥加入配音班,與姜南等負責國語組,首部合作影片是李香蘭、池部良主演的《豔曲櫻魔》 ,李翰�協助編撰臺詞,場譯制兼帶研習同期日片攝制技術,奠定李氏日後編導電影的基礎。;1952一月十日,香港政府驅逐大批左傾人員;紛亂中,李翰祥受雇爲趙樹燊編導的粵語片《貂蟬》任布景師;又赴遠東公司出任李英 編導《霧香港》任場記兼美術設計。經制片爾光 介紹,重回「永華」任特約演員並兼幕後工作。「永華」後期傑作《翠翠》—改編自沈從文著名中篇小說『邊城』,林黛任女主角,嚴俊自導自演;嚴俊特別提拔李翰祥改編劇本,任副導演並參與後制工作,師從陳翼青、王朝曦 學習剪輯。
1953二月十四日,農曆正月初一,李與好友等共七人集於九龍界限街一○七號結爲異姓兄弟,排行依序爲馮毅、蔣光超、李翰祥、馬力、沈重、宋存壽、胡金銓,自詡爲「七大閑」。日後,「七大閑」於影壇、商界各有所成。;參加「永華」出品,李祖永編劇、但杜宇 導演古裝歌唱片《嫦娥》攝制工作,任副導演,並兼飾月下老人一角。李祖永不滿影片成績,要求李翰祥與姜南、王震、古森林等四位副導演重拍,李翰祥因走訪女主角楊明進而結識楊之房客張翠英 與其女張日雯。與張相戀二十餘日,於其生日當天(十月十日雙十節)結婚。;1954-1955八月十三日「永華」片庫失火,損失慘重,同年十月九日,「永華」債權人新加坡陸氏集團代表歐德爾登報要求香港政府拍賣片廠,並率律師、會計師進駐清理財務産權,延至次年(1955年)三月二十九日,陸氏財團正式入主,永華改組,名存實亡,李翰祥不欲追隨新主,自謀出路。雲南銀行家孫堉亮與國民黨駐港情治人員倪少麟成立亞東電影公司,邀李麗華出任新片女主角,李麗華力薦李翰祥出任導演,籌攝民初鉅作《賽金花》,因規模太大而改弦易轍,以李氏舊作爲底本,集合李麗華、羅維、葛蘭、金銓、洪波、王元龍、吳家驤、粉菊花等八位主要演員,拍攝李翰祥首部獨力執導的處女作品《雪裏紅》,由邵氏父子公司發行。
邵氏負責人邵 人極滿意李之表現,經爾光促成,李加盟邵氏公司。;1956進入邵氏後首部作品《水仙》(又名《海茫茫》)於長洲島實景拍攝,刻畫漁民生活細節。;1957受大陸黃梅戲影片《天仙配》 啓發,說服邵氏投資拍攝古裝彩色黃梅調歌唱片《貂蟬》,由林黛、趙雷、羅維主演,王純 作曲,李雋青 作詞,並拔擢歌星靜婷 爲林黛幕後代唱。;1958四月二十六日,《貂蟬》於菲律賓第五屆亞洲影展獲五項大獎,李翰祥獲最佳導演。慶功宴上,邵 邨人宣布退休,由南洋邵氏兄弟公司的邵逸夫接掌大權。;執導偵探懸疑作品《殺人的情書》(又名《卡爾登情殺案》),爲李於邵逸夫入主邵氏後的首部作品。;1959接續《貂蟬》的鐵三角制片方程式(李翰祥—林黛—趙雷),開拍豪華宮闈鉅片《江山美人》,締造香港開埠以來最高票房紀錄,並爲臺灣地區年度票房冠軍,進軍國際市場亦略有斬獲;五月初於吉隆坡參加第六屆亞洲影展獲頒最佳影片金鑼獎。;攝制《兒女英雄傳》,樂蒂、王植波主演,是李翰祥唯一的俠情作品。;1960作品《倩女幽魂》,樂蒂、趙雷主演,影片飽含人文詩情與古典雅趣,景觀經營玲瓏剔透,場面調度繁複精妙,成爲「邵氏」進軍國際影壇代表作品,參加1960年第十三屆坎城影展競賽單元獲好評。;攝制黑白文藝小品《後門》,王引、胡蝶主演,於東京第七屆亞洲影展獲頒最佳影片及日本文部大臣特獎。
1960-1961規劃《傾國傾城》系列作品,以一部四段式影片,集合林黛、李麗華、尤敏、樂蒂分飾古典美人王昭君、楊貴妃、西施、褒姒;後因「楊貴妃」部份服裝、布景預算超出太多,決定分爲局部獨立作品,並由《楊》片原班人馬加拍《武則天》,以消化服裝布景;《褒姒》與《西施》因故擱置,《王昭君》則延宕經年,於1964年上映。1962-1963《楊貴妃》參加1962年第十五屆坎城影展,獲頒「最佳電影技術」特別獎,獎勵其傑出室內彩色攝影成就 ,在臺上映爲1963年度票房總冠軍,並獲頒第一屆金馬獎多項大獎。;因黃梅調影片大受歡迎,「邵氏公司」授意李翰祥任總策畫,率新進胡金銓、高立、王月汀及李之同儕何夢華等四位導演開拍四部彩色闊銀幕黃梅調電影,由李監督腳本、服裝、布景、道具等。四部影片分別是胡的《玉堂春》、高的《鳳還巢》、王的《紅娘》及何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除《紅娘》因故停拍,另外三部皆先後完成;《鳳》片賣座成績出色,「邵氏」再授意李督導高立拍攝《宋宮秘史》(1965年拍峻上映,彼時李已離開邵氏)。;「邵氏」與「電懋公司」競爭已達白熱化,「電懋」支持嚴俊的「國泰公司」開拍嚴俊導演,黃梅調歌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李麗華、尤敏主演;「邵氏」決意搶拍同樣題材。安排李翰祥率王蔔一、蕭銅、宋存壽、王月汀等人分組編劇,由李任總導演,加上朱牧、田豐、胡金銓、劉易士、宋存壽等人分組搶拍,於限期內搶先完工上映。;1963梁祝於四月十五、十六日參加第十屆亞洲影展獲頒四項個人技術獎項,四月二十四日起於臺北上映,創下臺北首輪連映六十二日(至六月二十四日),年度票房總收入八百餘萬新臺幣的紀錄。;十月三十一日第二屆金馬獎於臺北舉辦,《武則天》獲頒優等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獲頒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女主角等六項大獎。 演員淩波赴會,芳蹤過處,所向披靡,估計至少有二十萬民衆夾道歡呼,香港媒體譏之爲「狂人城」。;
初冬,李翰祥受「國泰」及「聯邦」公司支持,成立「國聯電影公司 」,憑藉李氏個人魅力,吸引了一批香港技術及表演人才渡海營建嶄新的電影樂土。;李於臺灣省電影制片廠租借場地,並另建竹棚趕拍「國聯」創業作《七仙女》,於十二月十九日上映,與「邵氏」版本《七仙女》(十四日上映)短兵相接,李氏及同行香港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激起臺灣地區影業起而效尤,甚至急起直追的決心;臺灣影業因「梁祝」、「七仙女」的催化,首屈一指的甲級戲院紛紛放棄美片、日片市場,改映國片。;成立「國聯演員訓練班」,並發表公開信給全體學員 。;1964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於六月在臺北舉行,亞洲各國影業巨擘—包括日本永田雅一、韓國申相玉 、香港陸運濤、邵逸夫,以及臺灣龔弘、龍芳、楊樵、夏維堂等人連袂出席,陸運濤及邵逸夫在接受專訪時更一再重申將國語電影推向國際影壇、打開國際市場的決心與計畫。;鑒於臺灣民營影業尚未健全、報名作品並不踴躍,李翰祥暨「國聯」遂以創業作《七仙女》多次申請參展,影展當局均以「音樂、歌詞版權及其與邵氏之法律糾紛」 問題拒絕。;影展閉幕後,陸運濤、龍芳等多位與「國聯」、「臺制」合作計畫相關的影人搭機赴臺中參觀故宮博物院,不幸失事罹難 ,亞洲影壇爲之震驚。;受空難影響,「國聯」的拍片計畫岌岌可危,原定六月開鏡的超級鉅片《西施》排除萬難,終於在七月二十二日順利開鏡。1965李翰祥獲選第三屆十大傑出青年,受贈金手獎。;《西施》拍峻,片長近四小時,分爲上集〈吳越春秋〉及下集〈句踐複國〉 於十月底上映,首輪收入新臺幣五百餘萬,爲當年臺灣地區第一名,後赴西德、日本等地放映。;;1966「國聯」大張旗鼓攝制新片《辛十四娘》、《幾度夕陽紅》、《天之驕女》等,並出版宣傳刊物《電影沙龍》雙月刊,由陳來奇任社長,又於香港發行《國聯電影》,由劉昌博主編。;爲徹底實現經營電影中國夢的理想,李氏四處覓款籌建影棚,於板橋四汴頭建成片廠,第一期工程占地約四千坪,包含一條中原古街、亭臺水榭,及兩座大型影棚;首部影片是朱牧導演的《鳳陽花鼓》。;十月三十日第四屆金馬獎,《西施》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
1967自陸氏等主要公司高幹不幸罹難,「國泰」、「聯邦」、「國聯」三方面的矛盾關系至此全面爆發,「國聯」陷入財務危機之說甚囂塵上,十月,《電影沙龍》及《國聯電影》相繼停刊,經菲律賓僑商莊清泉出面,與政府的輔導小組協同處理「國聯」債務,板橋片廠由莊接手改爲「統一片廠」。1968左支右絀、四面楚歌聲中,「國聯」仍勉力維持,年前完成的《破曉時分》於二月公映,雖然賣座平平,但引起文藝界震撼,喻爲中國影壇不可多得的傑作。1969「國聯公司」名存實亡,同時謠言四起、黑函滿天,於此困境中,「國聯」推出羅蘭原著,李氏親自執導的《冬暖》,爲李氏畢生最佳作品之一。;李氏爲國防部「中國電影制片廠」攝制諜報片《揚子江風雲》,爲臺灣地區當年賣座冠軍,又獲金馬獎最佳男女主角、男配角等大獎。;;1970臺灣影界發起義務拍片替李氏紓困,攝制四段式影片《喜怒哀樂》,分別由白景瑞、胡金銓、李行、李翰祥四位導演各顯身手,動員港臺精銳演員甄珍、嶽陽、劉明、曹健、胡錦、陳慧樓、歐威、唐寶雲、葛香亭、楊群、江青、李麗華等義務演出。纏身的政治與財務糾紛變本加厲 ,向來出入海關自如的李氏屢遭出境之難;爲中制影片《緹縈》欲赴日本配音樂,尚需廠長梅長齡擔保方可成行。
1971結束《緹縈》後制工作,轉赴香港,二十三年未曾返回臺灣。;重整旗鼓,以「新國聯」的名義繼續拍片,風格從此丕變,由古雅敦重、諧趣怡然的古典大導演轉爲犬儒苦澀、諷俗嫉世的寓言家。;將在臺未完成的片段組織成以「騙」爲主題的集錦片《騙術奇譚》,推出公映後大受歡迎,李氏繼黃梅調歌唱片、史詩宮闈鉅鑄、文藝小說改編等制片類型後再度開拓雜錦類的新片種。;;1972攝制《騙術大觀》,集結衆多港臺友好包括趙雷、甄珍、孫越、張揚、李昆、吳家驤、王琛等聯合主演,賣座亦不俗,再接再厲推出《騙術奇中奇》,亦爲集錦片。闊別九年,李與邵逸夫達成默契後重回邵氏片廠,開拍《大軍閥》,自騙術式的集錦片型衍生而出,再由結合喜趣威狠於一身的光頭大帥貫穿全局;提攜電視綜藝節目諧星許冠文 登上銀幕扮演大帥,不但賣座鼎盛,更在亞洲影展獲得獎勵;惜臺灣地區電影主管機關一再禁演,最後胡亂修剪,才於二年後改名《北洋大軍閥》上映。;自軍閥、騙術式的集錦片再衍生以豔情、諷世爲基調的風月情色寓言小品,暖身作品《風月奇譚》,續拍大格局的《北地胭脂》,奠定風月片類型基礎。
1973-74在系列風月小品計畫中推出古典文學名著《金瓶梅詞話》改編的力作《金瓶雙豔》,細節雕琢認真,爲李氏首度碰觸「金瓶梅」人物及相關題材 。1975重回古典史詩「正劇」路線,規劃西太後片集《傾國傾城》、《瀛臺泣血》以及描述秦淮河畔、煙雨江南商女悲歌的鉅作《南朝金粉》。;《傾國傾城》之藝術成就及導演功力震驚中港臺三地,於大陸地區「內部放映」的秘密映演活動中更備受好評,認爲李氏能在彈丸之地的香港於影棚內將紫禁城、頤和園的氛圍掌握得如此恰當,實爲不可多得之影界良材。;心髒病發作,基於健康因素,取消《南朝金粉》計畫,仍舊拍攝不費心力的風月豔情小品。1976完成《瀛臺泣血》,於臺灣地區賣座卻不如豔情片,遂續拍集錦風月小品。1977李氏繼改良黃梅調歌唱片後首開「跟風」,經粵語名導王風導演《乾隆皇奇遇記》啓發 ,編導《乾隆下江南》,又獲金馬獎優等劇情片,並再次「開發」出乾隆故事雜彙民間傳奇、說唱拳腳的新片種。;一圓多年夢想,籌攝《金玉良緣紅樓夢》,爲李氏嘔心瀝血,最費精神之作 。
1978病情惡化,接受醫生建議赴美動手術,行前決定一償心願,秘密北上大陸探親訪友。於北京故宮遇澳門名流何賢,閑談北上拍片的可能性,加上影人蘇誠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廖承志等的全力勸說、促成,終於引起李氏赴內地拍片的動機,轉至上海後開始規劃。;年底赴洛城接受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冠狀動脈繞道手術。1979至大陸拍片之事秘密進行中,題材一再更換,由1976年的「四五天安門事件」改爲老舍原著的《茶館》,再改爲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仍舊千頭萬緒,延至七月,「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推動中國與港臺及國外合作拍片事宜,李情托蘇誠壽、沈寂編寫慈禧故事,劇本經中共文化部認可通過,李應邀至北京與長春電影廠簽訂合約。;應老友、東方日報謝家孝之邀,開始在香港東方日報上連載回憶錄《三十年細說從頭》。1980長春廠因預算問題於合拍計畫中撤手,李不願死心,再請楊村彬修整蘇、沈編成的《垂簾聽政》初稿。著中,決定與邵氏續約,攝制《徐老虎與白寡婦》、《武松》等作品,《武松》打虎戲拖延經年,於1982年殺青上映。1981攝制《三十年細說從頭》,將銀壇秘辛或粉飾、或浮誇,拼貼成此集錦作品。1982北上拍片事宜抵定,三月成立「新昆侖影業公司」,並親自根據蘇誠壽、沈寂、楊村彬等人寫就的底本重組,准備拍攝「慈禧傳」,分爲「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同治中興」、「變法維新」、「八國聯軍」等五大部份,由「新昆侖公司」與「北京中央電影制片廠」合作拍攝。「火」與「垂」兩部份首先動工,八月十日於承德避暑山莊開鏡。由於評審委員李行等人的堅持,《武松》於十月二十四日第十九屆金馬獎典禮上仍因優異成績獲頒最佳女主角等三項大獎。
1983由中國人民協商會選拔爲遼寧省中央政協委員,李氏無心涉足政界,仍專心於電影藝術。;《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完成上映,《火》片於香港締造千餘萬港幣票房佳績,《垂》片入圍多項香港電影金像獎,初登銀幕的梁家輝獲得最佳男主角獎。;中共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文化部長朱穆之頒給《火》、《垂》二片優秀影片特別獎。;十月,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三十年細說從頭》 第一冊,次年續出第二、三、四冊。;合拍公司更改合約,中止西太後片集攝制計畫。1985與電視劇合拍公司合作「末代皇帝」計畫,以「電視電影」名義攝制《火龍》。1986籌拍鄧麗君傳記電影,因鄧之日本經紀人有意見而作罷。;;1988十一月起,回憶錄《天上人間》於香港東方日報開始連載。;;1989續拍西太後第三部—《一代妖後》(又名《西太後》),以清宮野史秘傳爲基調,和原訂「西太後」片集的方向不同。;導演朱延平規劃影片《傻龍出海》;此時北京民運愈演愈烈,朱等轉求李氏協助未達成默契,1990《傻龍出海》事件逐漸增溫,李成代罪羔羊 ,無法在大陸拍片。;請辭中央政協委員,後得林福地、胡錦等人協助,浪迹泰、韓等地,以遊擊之姿開拍三級色情電影。
1993幾番申請,加上李行等影人熱情奔走,六月終於重新得准入境臺灣,爲籌拍李香蘭傳記電影招考女演員 ;年底再度赴臺,參加金馬獎三十周年頒獎典禮,紀念影展放映四部李氏獲獎作品《梁山伯與祝英臺》、《西施》(刪截版)、《揚子江風雲》、《緹縈》。;;1994李香蘭傳記電影籌拍未果,轉戰美國洛衫磯拍攝偵探驚悚片《情人的情人》 ,一心求好,卻落到朝令夕改,執意孤行的地步,口碑票房雙雙慘敗。;;1995獲香港導演會頒贈終身成就獎。1996李氏大陸拍片禁令解除,應影星劉曉慶邀請,開拍四十集大型電視劇《火燒阿房宮》,大戲九月二日於北京開鏡,十二月十七日下午李翰祥開畢「火燒」戲之工作會議,四時二十分心髒病複發,送醫後宣告不治,阿房宮未燒,李導演仙遊,享年七十歲。;;1997香港天地圖書將東方日報連載「天上人間」專欄結集成書,分爲《天上人間》—〈銀海千秋〉、〈銀河上下〉、〈影城內外〉、〈銀壇往事〉等四冊。;第三十四屆金馬獎追贈李翰祥終身成就獎。
1953二月十四日,農曆正月初一,李與好友等共七人集於九龍界限街一○七號結爲異姓兄弟,排行依序爲馮毅、蔣光超、李翰祥、馬力、沈重、宋存壽、胡金銓,自詡爲「七大閑」。日後,「七大閑」於影壇、商界各有所成。;參加「永華」出品,李祖永編劇、但杜宇 導演古裝歌唱片《嫦娥》攝制工作,任副導演,並兼飾月下老人一角。李祖永不滿影片成績,要求李翰祥與姜南、王震、古森林等四位副導演重拍,李翰祥因走訪女主角楊明進而結識楊之房客張翠英 與其女張日雯。與張相戀二十餘日,於其生日當天(十月十日雙十節)結婚。;1954-1955八月十三日「永華」片庫失火,損失慘重,同年十月九日,「永華」債權人新加坡陸氏集團代表歐德爾登報要求香港政府拍賣片廠,並率律師、會計師進駐清理財務産權,延至次年(1955年)三月二十九日,陸氏財團正式入主,永華改組,名存實亡,李翰祥不欲追隨新主,自謀出路。雲南銀行家孫堉亮與國民黨駐港情治人員倪少麟成立亞東電影公司,邀李麗華出任新片女主角,李麗華力薦李翰祥出任導演,籌攝民初鉅作《賽金花》,因規模太大而改弦易轍,以李氏舊作爲底本,集合李麗華、羅維、葛蘭、金銓、洪波、王元龍、吳家驤、粉菊花等八位主要演員,拍攝李翰祥首部獨力執導的處女作品《雪裏紅》,由邵氏父子公司發行。
邵氏負責人邵 人極滿意李之表現,經爾光促成,李加盟邵氏公司。;1956進入邵氏後首部作品《水仙》(又名《海茫茫》)於長洲島實景拍攝,刻畫漁民生活細節。;1957受大陸黃梅戲影片《天仙配》 啓發,說服邵氏投資拍攝古裝彩色黃梅調歌唱片《貂蟬》,由林黛、趙雷、羅維主演,王純 作曲,李雋青 作詞,並拔擢歌星靜婷 爲林黛幕後代唱。;1958四月二十六日,《貂蟬》於菲律賓第五屆亞洲影展獲五項大獎,李翰祥獲最佳導演。慶功宴上,邵 邨人宣布退休,由南洋邵氏兄弟公司的邵逸夫接掌大權。;執導偵探懸疑作品《殺人的情書》(又名《卡爾登情殺案》),爲李於邵逸夫入主邵氏後的首部作品。;1959接續《貂蟬》的鐵三角制片方程式(李翰祥—林黛—趙雷),開拍豪華宮闈鉅片《江山美人》,締造香港開埠以來最高票房紀錄,並爲臺灣地區年度票房冠軍,進軍國際市場亦略有斬獲;五月初於吉隆坡參加第六屆亞洲影展獲頒最佳影片金鑼獎。;攝制《兒女英雄傳》,樂蒂、王植波主演,是李翰祥唯一的俠情作品。;1960作品《倩女幽魂》,樂蒂、趙雷主演,影片飽含人文詩情與古典雅趣,景觀經營玲瓏剔透,場面調度繁複精妙,成爲「邵氏」進軍國際影壇代表作品,參加1960年第十三屆坎城影展競賽單元獲好評。;攝制黑白文藝小品《後門》,王引、胡蝶主演,於東京第七屆亞洲影展獲頒最佳影片及日本文部大臣特獎。
1960-1961規劃《傾國傾城》系列作品,以一部四段式影片,集合林黛、李麗華、尤敏、樂蒂分飾古典美人王昭君、楊貴妃、西施、褒姒;後因「楊貴妃」部份服裝、布景預算超出太多,決定分爲局部獨立作品,並由《楊》片原班人馬加拍《武則天》,以消化服裝布景;《褒姒》與《西施》因故擱置,《王昭君》則延宕經年,於1964年上映。1962-1963《楊貴妃》參加1962年第十五屆坎城影展,獲頒「最佳電影技術」特別獎,獎勵其傑出室內彩色攝影成就 ,在臺上映爲1963年度票房總冠軍,並獲頒第一屆金馬獎多項大獎。;因黃梅調影片大受歡迎,「邵氏公司」授意李翰祥任總策畫,率新進胡金銓、高立、王月汀及李之同儕何夢華等四位導演開拍四部彩色闊銀幕黃梅調電影,由李監督腳本、服裝、布景、道具等。四部影片分別是胡的《玉堂春》、高的《鳳還巢》、王的《紅娘》及何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除《紅娘》因故停拍,另外三部皆先後完成;《鳳》片賣座成績出色,「邵氏」再授意李督導高立拍攝《宋宮秘史》(1965年拍峻上映,彼時李已離開邵氏)。;「邵氏」與「電懋公司」競爭已達白熱化,「電懋」支持嚴俊的「國泰公司」開拍嚴俊導演,黃梅調歌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李麗華、尤敏主演;「邵氏」決意搶拍同樣題材。安排李翰祥率王蔔一、蕭銅、宋存壽、王月汀等人分組編劇,由李任總導演,加上朱牧、田豐、胡金銓、劉易士、宋存壽等人分組搶拍,於限期內搶先完工上映。;1963梁祝於四月十五、十六日參加第十屆亞洲影展獲頒四項個人技術獎項,四月二十四日起於臺北上映,創下臺北首輪連映六十二日(至六月二十四日),年度票房總收入八百餘萬新臺幣的紀錄。;十月三十一日第二屆金馬獎於臺北舉辦,《武則天》獲頒優等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獲頒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女主角等六項大獎。 演員淩波赴會,芳蹤過處,所向披靡,估計至少有二十萬民衆夾道歡呼,香港媒體譏之爲「狂人城」。;
初冬,李翰祥受「國泰」及「聯邦」公司支持,成立「國聯電影公司 」,憑藉李氏個人魅力,吸引了一批香港技術及表演人才渡海營建嶄新的電影樂土。;李於臺灣省電影制片廠租借場地,並另建竹棚趕拍「國聯」創業作《七仙女》,於十二月十九日上映,與「邵氏」版本《七仙女》(十四日上映)短兵相接,李氏及同行香港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激起臺灣地區影業起而效尤,甚至急起直追的決心;臺灣影業因「梁祝」、「七仙女」的催化,首屈一指的甲級戲院紛紛放棄美片、日片市場,改映國片。;成立「國聯演員訓練班」,並發表公開信給全體學員 。;1964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於六月在臺北舉行,亞洲各國影業巨擘—包括日本永田雅一、韓國申相玉 、香港陸運濤、邵逸夫,以及臺灣龔弘、龍芳、楊樵、夏維堂等人連袂出席,陸運濤及邵逸夫在接受專訪時更一再重申將國語電影推向國際影壇、打開國際市場的決心與計畫。;鑒於臺灣民營影業尚未健全、報名作品並不踴躍,李翰祥暨「國聯」遂以創業作《七仙女》多次申請參展,影展當局均以「音樂、歌詞版權及其與邵氏之法律糾紛」 問題拒絕。;影展閉幕後,陸運濤、龍芳等多位與「國聯」、「臺制」合作計畫相關的影人搭機赴臺中參觀故宮博物院,不幸失事罹難 ,亞洲影壇爲之震驚。;受空難影響,「國聯」的拍片計畫岌岌可危,原定六月開鏡的超級鉅片《西施》排除萬難,終於在七月二十二日順利開鏡。1965李翰祥獲選第三屆十大傑出青年,受贈金手獎。;《西施》拍峻,片長近四小時,分爲上集〈吳越春秋〉及下集〈句踐複國〉 於十月底上映,首輪收入新臺幣五百餘萬,爲當年臺灣地區第一名,後赴西德、日本等地放映。;;1966「國聯」大張旗鼓攝制新片《辛十四娘》、《幾度夕陽紅》、《天之驕女》等,並出版宣傳刊物《電影沙龍》雙月刊,由陳來奇任社長,又於香港發行《國聯電影》,由劉昌博主編。;爲徹底實現經營電影中國夢的理想,李氏四處覓款籌建影棚,於板橋四汴頭建成片廠,第一期工程占地約四千坪,包含一條中原古街、亭臺水榭,及兩座大型影棚;首部影片是朱牧導演的《鳳陽花鼓》。;十月三十日第四屆金馬獎,《西施》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
1967自陸氏等主要公司高幹不幸罹難,「國泰」、「聯邦」、「國聯」三方面的矛盾關系至此全面爆發,「國聯」陷入財務危機之說甚囂塵上,十月,《電影沙龍》及《國聯電影》相繼停刊,經菲律賓僑商莊清泉出面,與政府的輔導小組協同處理「國聯」債務,板橋片廠由莊接手改爲「統一片廠」。1968左支右絀、四面楚歌聲中,「國聯」仍勉力維持,年前完成的《破曉時分》於二月公映,雖然賣座平平,但引起文藝界震撼,喻爲中國影壇不可多得的傑作。1969「國聯公司」名存實亡,同時謠言四起、黑函滿天,於此困境中,「國聯」推出羅蘭原著,李氏親自執導的《冬暖》,爲李氏畢生最佳作品之一。;李氏爲國防部「中國電影制片廠」攝制諜報片《揚子江風雲》,爲臺灣地區當年賣座冠軍,又獲金馬獎最佳男女主角、男配角等大獎。;;1970臺灣影界發起義務拍片替李氏紓困,攝制四段式影片《喜怒哀樂》,分別由白景瑞、胡金銓、李行、李翰祥四位導演各顯身手,動員港臺精銳演員甄珍、嶽陽、劉明、曹健、胡錦、陳慧樓、歐威、唐寶雲、葛香亭、楊群、江青、李麗華等義務演出。纏身的政治與財務糾紛變本加厲 ,向來出入海關自如的李氏屢遭出境之難;爲中制影片《緹縈》欲赴日本配音樂,尚需廠長梅長齡擔保方可成行。
1971結束《緹縈》後制工作,轉赴香港,二十三年未曾返回臺灣。;重整旗鼓,以「新國聯」的名義繼續拍片,風格從此丕變,由古雅敦重、諧趣怡然的古典大導演轉爲犬儒苦澀、諷俗嫉世的寓言家。;將在臺未完成的片段組織成以「騙」爲主題的集錦片《騙術奇譚》,推出公映後大受歡迎,李氏繼黃梅調歌唱片、史詩宮闈鉅鑄、文藝小說改編等制片類型後再度開拓雜錦類的新片種。;;1972攝制《騙術大觀》,集結衆多港臺友好包括趙雷、甄珍、孫越、張揚、李昆、吳家驤、王琛等聯合主演,賣座亦不俗,再接再厲推出《騙術奇中奇》,亦爲集錦片。闊別九年,李與邵逸夫達成默契後重回邵氏片廠,開拍《大軍閥》,自騙術式的集錦片型衍生而出,再由結合喜趣威狠於一身的光頭大帥貫穿全局;提攜電視綜藝節目諧星許冠文 登上銀幕扮演大帥,不但賣座鼎盛,更在亞洲影展獲得獎勵;惜臺灣地區電影主管機關一再禁演,最後胡亂修剪,才於二年後改名《北洋大軍閥》上映。;自軍閥、騙術式的集錦片再衍生以豔情、諷世爲基調的風月情色寓言小品,暖身作品《風月奇譚》,續拍大格局的《北地胭脂》,奠定風月片類型基礎。
1973-74在系列風月小品計畫中推出古典文學名著《金瓶梅詞話》改編的力作《金瓶雙豔》,細節雕琢認真,爲李氏首度碰觸「金瓶梅」人物及相關題材 。1975重回古典史詩「正劇」路線,規劃西太後片集《傾國傾城》、《瀛臺泣血》以及描述秦淮河畔、煙雨江南商女悲歌的鉅作《南朝金粉》。;《傾國傾城》之藝術成就及導演功力震驚中港臺三地,於大陸地區「內部放映」的秘密映演活動中更備受好評,認爲李氏能在彈丸之地的香港於影棚內將紫禁城、頤和園的氛圍掌握得如此恰當,實爲不可多得之影界良材。;心髒病發作,基於健康因素,取消《南朝金粉》計畫,仍舊拍攝不費心力的風月豔情小品。1976完成《瀛臺泣血》,於臺灣地區賣座卻不如豔情片,遂續拍集錦風月小品。1977李氏繼改良黃梅調歌唱片後首開「跟風」,經粵語名導王風導演《乾隆皇奇遇記》啓發 ,編導《乾隆下江南》,又獲金馬獎優等劇情片,並再次「開發」出乾隆故事雜彙民間傳奇、說唱拳腳的新片種。;一圓多年夢想,籌攝《金玉良緣紅樓夢》,爲李氏嘔心瀝血,最費精神之作 。
1978病情惡化,接受醫生建議赴美動手術,行前決定一償心願,秘密北上大陸探親訪友。於北京故宮遇澳門名流何賢,閑談北上拍片的可能性,加上影人蘇誠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廖承志等的全力勸說、促成,終於引起李氏赴內地拍片的動機,轉至上海後開始規劃。;年底赴洛城接受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冠狀動脈繞道手術。1979至大陸拍片之事秘密進行中,題材一再更換,由1976年的「四五天安門事件」改爲老舍原著的《茶館》,再改爲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仍舊千頭萬緒,延至七月,「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推動中國與港臺及國外合作拍片事宜,李情托蘇誠壽、沈寂編寫慈禧故事,劇本經中共文化部認可通過,李應邀至北京與長春電影廠簽訂合約。;應老友、東方日報謝家孝之邀,開始在香港東方日報上連載回憶錄《三十年細說從頭》。1980長春廠因預算問題於合拍計畫中撤手,李不願死心,再請楊村彬修整蘇、沈編成的《垂簾聽政》初稿。著中,決定與邵氏續約,攝制《徐老虎與白寡婦》、《武松》等作品,《武松》打虎戲拖延經年,於1982年殺青上映。1981攝制《三十年細說從頭》,將銀壇秘辛或粉飾、或浮誇,拼貼成此集錦作品。1982北上拍片事宜抵定,三月成立「新昆侖影業公司」,並親自根據蘇誠壽、沈寂、楊村彬等人寫就的底本重組,准備拍攝「慈禧傳」,分爲「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同治中興」、「變法維新」、「八國聯軍」等五大部份,由「新昆侖公司」與「北京中央電影制片廠」合作拍攝。「火」與「垂」兩部份首先動工,八月十日於承德避暑山莊開鏡。由於評審委員李行等人的堅持,《武松》於十月二十四日第十九屆金馬獎典禮上仍因優異成績獲頒最佳女主角等三項大獎。
1983由中國人民協商會選拔爲遼寧省中央政協委員,李氏無心涉足政界,仍專心於電影藝術。;《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完成上映,《火》片於香港締造千餘萬港幣票房佳績,《垂》片入圍多項香港電影金像獎,初登銀幕的梁家輝獲得最佳男主角獎。;中共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文化部長朱穆之頒給《火》、《垂》二片優秀影片特別獎。;十月,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三十年細說從頭》 第一冊,次年續出第二、三、四冊。;合拍公司更改合約,中止西太後片集攝制計畫。1985與電視劇合拍公司合作「末代皇帝」計畫,以「電視電影」名義攝制《火龍》。1986籌拍鄧麗君傳記電影,因鄧之日本經紀人有意見而作罷。;;1988十一月起,回憶錄《天上人間》於香港東方日報開始連載。;;1989續拍西太後第三部—《一代妖後》(又名《西太後》),以清宮野史秘傳爲基調,和原訂「西太後」片集的方向不同。;導演朱延平規劃影片《傻龍出海》;此時北京民運愈演愈烈,朱等轉求李氏協助未達成默契,1990《傻龍出海》事件逐漸增溫,李成代罪羔羊 ,無法在大陸拍片。;請辭中央政協委員,後得林福地、胡錦等人協助,浪迹泰、韓等地,以遊擊之姿開拍三級色情電影。
1993幾番申請,加上李行等影人熱情奔走,六月終於重新得准入境臺灣,爲籌拍李香蘭傳記電影招考女演員 ;年底再度赴臺,參加金馬獎三十周年頒獎典禮,紀念影展放映四部李氏獲獎作品《梁山伯與祝英臺》、《西施》(刪截版)、《揚子江風雲》、《緹縈》。;;1994李香蘭傳記電影籌拍未果,轉戰美國洛衫磯拍攝偵探驚悚片《情人的情人》 ,一心求好,卻落到朝令夕改,執意孤行的地步,口碑票房雙雙慘敗。;;1995獲香港導演會頒贈終身成就獎。1996李氏大陸拍片禁令解除,應影星劉曉慶邀請,開拍四十集大型電視劇《火燒阿房宮》,大戲九月二日於北京開鏡,十二月十七日下午李翰祥開畢「火燒」戲之工作會議,四時二十分心髒病複發,送醫後宣告不治,阿房宮未燒,李導演仙遊,享年七十歲。;;1997香港天地圖書將東方日報連載「天上人間」專欄結集成書,分爲《天上人間》—〈銀海千秋〉、〈銀河上下〉、〈影城內外〉、〈銀壇往事〉等四冊。;第三十四屆金馬獎追贈李翰祥終身成就獎。
李翰祥導演電影風格評論
李翰祥(1926-1996),縱橫影壇約半世紀,是爲近代中國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工作者。縱觀其演藝生涯,李翰祥以夢想家之姿在香港影壇起飛的年代灌注了心力,在臺灣影業萌芽茁壯的歲月引領著風潮,在中國大陸逐漸脫離文革陰影的時期更起了合作制片的示範作用。貫串中、港、臺三地,李氏其人其作於制片工業意義、票房商業記錄、電影美學造詣等三方面,成就有目共睹,影評人但漢章將之列位「等待大師」級的電影作者,學者焦雄屏則譽其爲「港臺影壇風雲第一人」。於李氏逝世12年後觀之,「等待」二字似爲謙詞,「港臺」之畫限也顯保守,唯「大師」與「風雲」的評語更切合這位人稱「大王」、自詡「雜家」的一代大導演。;;銀壇生涯;李氏電影生涯可以細分成六個階段—永華時期、邵氏前期、臺灣時期、邵氏後期、大陸時期。
李翰祥於1948年底只身赴港從影,於各片廠兼差打遊擊,練就一身十項全能的本事,爾後於永華公司任職編劇、副導演之際終有機會一展長才—此爲李氏電影世界之奠基階段;兩位啓蒙恩師—任彭年、但杜宇恰爲中國影史最早三部劇情長片(注二)之創作者。博聞的任氏啓發李翰祥撰寫劇本的動機與興趣,但氏則於視覺藝術(繪畫、攝影等)之考究與軟調傳奇題材的偏好(如古典美人故事)等方面,預示了李翰祥畢生事業的藍圖規畫。;從永華過渡到邵氏制片廠(父子公司),接著進入邵逸夫主政的兄弟公司時期,李翰祥先受制片家李祖永「一意孤行爲電影」的理想主義薰陶,再於邵逸夫實事求是、勵精圖治的制片態度引領下大展拳腳,直到他率衆出走邵氏,來臺另築樂土之際,更意圖延續李祖永/邵逸夫的經營模式,建立一個更理想的制片環境,完成他們這批所謂「南來影人」以電光聲影打造理想世界的電影中國夢。;;待及政治、財務糾紛纏身、理想破滅、電影夢碎,李翰祥返回香港,自此風格丕變,改以尖澀犬儒的諷世口吻,運用三言二拍、今古奇觀的集錦筆法抒寫社會人情,李氏作品於此時期産量豐厚,卻也最讓評論者誤解、批判。然而在諸多風月寓言小品、騙術警世奇觀之中,《傾國傾城》與《瀛臺泣血》的驚鴻一瞥,直接促成中共改革開放後,力邀李翰祥北上合作拍片計畫,李氏重新規劃的西太後片集更由前述「電影中國夢」的片廠景觀經營技巧出發,試圖在實景實物之上,鏤刻出文人寫史、藝人演義的正史/傳奇虛實交織的古裝片新局。
晚年逢蹇的李翰祥最後在1996年獲得重振聲威的機會—攝制《火燒阿房宮》大型電視劇;如能順利完成,必可將李氏演藝生涯帶入另一個境界(或許繼續攝制此類巨型史詩題材,將電影篇幅無法容納的正史野史、傳奇掌故一並歸入長篇連續劇的內容中)。;;可惜,阿房宮未燒,李導演仙遊,留下導演作品約八十部、監督及制作作品近二十部,雖非汗牛充棟,卻也稱得著作等身。
類型大師;學者每每論起李翰祥,總愛談及李氏「風格多變」,評論界甚至有所謂「片廠變色龍」之稱;事實上,李翰祥自《雪裏紅》一片起首,讓劇中說藝師父拉開洋片說書開始,至《情人的情人》片尾,電腦特效變換殺人凶手長相爲止,無論優作劣作,始終保持其一貫創作手法:豐富、大觀、兼容並蓄。李氏世界雖然龐雜,卻一直在這個穩定的軌道上運行,李氏作品絕不可能簡單、稀薄、純粹、小器,學者評家最愛圈限的「作者風格定義」遇上李翰祥的運行軌道,往往就在失焦失集的過程中,發爲嚴厲的批判或不知所雲的誤解,歸根結柢,李氏對於各種電影類型的跳躍運用與先知角色(影評人李幼新稱其爲「邪惡的先知」),或許是主因之一。;;無論歌唱片、武俠片、鬼片、豔情片、史詩、文藝、寫實、文學改編、雜錦、喜趣、恐怖—中國影史上幾乎每種電影類型,李翰祥都攝制過;更讓人驚歎的,則是許多已經成型的電影類型到李翰祥手裏,都還有重新伸展的改良空間。拳腳功夫片加上方言說唱曲藝,成了更富民間表演藝術雜耍色彩的采風實錄;情色鹹濕鬼古題材加上細膩雕鏤、精心考據的畫面與細節經營,成了不羶不腥,還回味無窮的風月意淫電影。以李氏一手打造的黃梅調電影類型爲例,七○年代中期,因《江山美人》重映而掀起的另一小波黃梅熱潮傳至李氏手中,他與作曲家王福齡、齋藤一郎、作詞人宋玉合作,以紹興戲(越劇)曲式爲歌曲底本、交響樂編制的史詩格局爲電影配樂完成《金玉良緣紅樓夢》,後雖因趕拍而使原訂計畫大幅縮水,現存的電影原聲帶錄音則仍透露出許多李氏意圖革新、提升黃梅調歌唱片型的野心。
此外再如古典史詩電影,李氏將源自但杜宇等早期電影工者、乃至中國傳統文人對於曆史/美人連屬題材之濃厚興趣,與好萊塢、日本等因闊銀幕時代來臨而再度興起的巨型古裝史詩鉅片類型接軌,完成包括《傾國傾城》片集三部:《楊貴妃》、《王昭君》、《西施》,加上《武則天》以及邵氏後期、大陸時期兩度規劃的西太後片集等,盡管學界對其褒貶不一,卻鹹認爲李氏乃中國影壇獨一無二的曆史宮闈類型導演。雖然尚有論者直指李氏過於雕鑿細節,完全無法掌握曆史渾然之氣度,但李翰祥能在虛實交織的史傳電影裏,拍出曆史人物風流倜儻、怡然自得—身爲「活人」而非「曆史符碼」的瀟灑身影(如《西施》的響屜廊舞),也算獨步世界影壇的名家筆法、大師手腕了制作大觀美學;李氏繼承中國電影民族藝術形式中的幾個重要精神—其一,源自市井街談、說唱曲藝的演義型敘事傳統;其二,上承古典繪畫美學、系出徐悲鴻式教育體系的古典美學傳統;其三,左派文藝創作與對社會文化之關注、兼采近代話劇強調演員情緒、表演的寫實精神傳統,以及直接得自第一代中國影人傳授心法、旁及李祖永、張善琨、邵逸夫等三位制片家之手腕與氣度之電影美學傳統—其作品透過這些似悖似回、相輔相成的藝術手段所呈現出的豐沛「中國感」(Chineseness),延續中國電影創作意識與創作正統的重要指標。
李翰祥晉身影壇後,透過好萊塢式的片廠制度將上海時代制片手法精致化,同時延續李祖永「永華」時代的理想主義色彩,利用源自中國古典美學的表現方式,以考究的服裝布景、鏡位安排具體經營出一個金碧輝煌的幻想中國,呈現出豐富自足,充滿「詩情」、「畫意」的古典中國大觀,他的世界是複雜、世故、同時受中國人文素養陶冶極深的,因爲融貫了太多的時代背景、藝術型式和商業機巧,作品呈現出的純粹度不高,相對的在中國古典文化響範圍以外的地方(如北美主流外語電影市場等),影片接受度也不高。盡管如此,李氏自「大觀」概念衍生出的表現手法,卻能輕易地將影片基本的娛樂價值、感官刺激經營得熱鬧非凡。而隱藏其中的繁複古典意象,則把單純「映象效果」的訴求擴張成爲接續曆史文化的一脈傳承。由古典中國的「浮面形象」一直貫穿到「深層印象」,李翰祥以畫師、詩人、說書匠、蒐藏家的手法與氣魄,建構了一個源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觀世界。在此過程中,他經營出有機自足,且飽含人文色彩的視覺景觀,盡管缺乏重要國際影展及電影學者背書,但檢視李氏每部作品的不同成果,李翰祥自造景、塑形工作開始,便著手經營一個古典中國文化環境(即便是時裝電影,其作品中仍然洋溢著濃厚古典氣質;連譏鑽尖澀的騙術片集等,也散發出如《笑林廣記》、三言、二拍等筆記話本的寓言特質),並且將劇中人放置其中,讓他們的舉措行止與環境融爲一體,進而堆砌細節,使劇中人立體突出於時代背景之上;造景寫人、敘事抒情的工作經由李氏打造成爲最富「古典中國印象」的作品,洋溢著飽和的中國人文色彩。細觀李氏作品裏的中國人文社會片段,我們獲得一個完整的中國印象—不只是李氏個人「電影中國夢」的夢中印象,而是有憑有據,足以放入中國文化發展長流,與文學、美術、戲劇等藝術表現型式一同擔負承先啓後責任的文化印記。
李氏當屬1949年華語電影分家成「中國電影」、「臺灣電影」、「香港電影」及海外華人制片勢力之後,影史上最重要的華語電影工作者。 永華時期以1948年李翰祥赴港爲始,終於1955/56年永華片廠改組,李氏獨立創作《雪裏紅》之際,期間李翰祥曾輾轉於大中華、永華、長城以及各獨立制片公司服務。邵氏時期始於1956年的《雪裏紅》(由邵氏發行),橫跨邵氏父子公司與兄弟公司兩階段,終於1963年冬季李與邵氏毀約,成立國聯公司來臺創業,此時期李氏作品除《雪裏紅》與《馬路小天使》二片,其餘均爲邵氏投資出品。臺灣時期主要成就以國聯公司制片業務爲主,旁及李氏於國聯後期財務困蹇之餘,於各公民營公司打工拍戲的導演作品(如《揚子江風雲》、《緹縈》等)。臺灣時期與李翰祥重回邵氏拍片的邵氏後期之間尚有短短一年左右的過渡時期,是爲「新國聯」騙術片集時期;邵氏後期始自1972年《大軍閥》,終於1982年李氏北上承德、北京拍攝西太後片集,此時期亦爲李翰祥作品數量最豐富之階段。大陸時期自西太後片集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開始,至1990年的《敦煌夜譚》,爲期約九年;所謂「流浪時期」的李氏浪迹韓、美等地,透過友人盛情襄助,完成幾部三級色情片、籌攝《李香蘭傳》未果,改拍《情人的情人》,可謂李氏演藝生涯之最低潮。
以香港邵氏公司爲正宗的黃梅調歌唱電影有別於中國大陸於文革前蔚爲風尚的戲曲電影,亦與香港本地的粵劇電影相去甚遠。黃梅調歌唱片運用語言以標准國語爲主,演員以自然寫實方式說對白,古裝服飾與身段也不講究水磨工夫,改以簡單的古典意象爲本,兼以戲曲做表的基本動作以及民族舞蹈的簡單姿態,整合以上種種,再襯以兼采黃梅舊調、紹興戲(越劇)、評劇、昆曲、山歌等民間戲曲音樂,改良創作而成的歌曲配樂,透過中西合璧的編曲與樂隊編制,於《貂蟬》草創、《江山美人》完成此一新類型之古典模式,至《梁山伯與祝英臺》(1963)臻至巔峰,李導演脫離邵氏公司後,黃梅調類型影片便逐步邁向定型且僵化的格局。
李翰祥於1948年底只身赴港從影,於各片廠兼差打遊擊,練就一身十項全能的本事,爾後於永華公司任職編劇、副導演之際終有機會一展長才—此爲李氏電影世界之奠基階段;兩位啓蒙恩師—任彭年、但杜宇恰爲中國影史最早三部劇情長片(注二)之創作者。博聞的任氏啓發李翰祥撰寫劇本的動機與興趣,但氏則於視覺藝術(繪畫、攝影等)之考究與軟調傳奇題材的偏好(如古典美人故事)等方面,預示了李翰祥畢生事業的藍圖規畫。;從永華過渡到邵氏制片廠(父子公司),接著進入邵逸夫主政的兄弟公司時期,李翰祥先受制片家李祖永「一意孤行爲電影」的理想主義薰陶,再於邵逸夫實事求是、勵精圖治的制片態度引領下大展拳腳,直到他率衆出走邵氏,來臺另築樂土之際,更意圖延續李祖永/邵逸夫的經營模式,建立一個更理想的制片環境,完成他們這批所謂「南來影人」以電光聲影打造理想世界的電影中國夢。;;待及政治、財務糾紛纏身、理想破滅、電影夢碎,李翰祥返回香港,自此風格丕變,改以尖澀犬儒的諷世口吻,運用三言二拍、今古奇觀的集錦筆法抒寫社會人情,李氏作品於此時期産量豐厚,卻也最讓評論者誤解、批判。然而在諸多風月寓言小品、騙術警世奇觀之中,《傾國傾城》與《瀛臺泣血》的驚鴻一瞥,直接促成中共改革開放後,力邀李翰祥北上合作拍片計畫,李氏重新規劃的西太後片集更由前述「電影中國夢」的片廠景觀經營技巧出發,試圖在實景實物之上,鏤刻出文人寫史、藝人演義的正史/傳奇虛實交織的古裝片新局。
晚年逢蹇的李翰祥最後在1996年獲得重振聲威的機會—攝制《火燒阿房宮》大型電視劇;如能順利完成,必可將李氏演藝生涯帶入另一個境界(或許繼續攝制此類巨型史詩題材,將電影篇幅無法容納的正史野史、傳奇掌故一並歸入長篇連續劇的內容中)。;;可惜,阿房宮未燒,李導演仙遊,留下導演作品約八十部、監督及制作作品近二十部,雖非汗牛充棟,卻也稱得著作等身。
類型大師;學者每每論起李翰祥,總愛談及李氏「風格多變」,評論界甚至有所謂「片廠變色龍」之稱;事實上,李翰祥自《雪裏紅》一片起首,讓劇中說藝師父拉開洋片說書開始,至《情人的情人》片尾,電腦特效變換殺人凶手長相爲止,無論優作劣作,始終保持其一貫創作手法:豐富、大觀、兼容並蓄。李氏世界雖然龐雜,卻一直在這個穩定的軌道上運行,李氏作品絕不可能簡單、稀薄、純粹、小器,學者評家最愛圈限的「作者風格定義」遇上李翰祥的運行軌道,往往就在失焦失集的過程中,發爲嚴厲的批判或不知所雲的誤解,歸根結柢,李氏對於各種電影類型的跳躍運用與先知角色(影評人李幼新稱其爲「邪惡的先知」),或許是主因之一。;;無論歌唱片、武俠片、鬼片、豔情片、史詩、文藝、寫實、文學改編、雜錦、喜趣、恐怖—中國影史上幾乎每種電影類型,李翰祥都攝制過;更讓人驚歎的,則是許多已經成型的電影類型到李翰祥手裏,都還有重新伸展的改良空間。拳腳功夫片加上方言說唱曲藝,成了更富民間表演藝術雜耍色彩的采風實錄;情色鹹濕鬼古題材加上細膩雕鏤、精心考據的畫面與細節經營,成了不羶不腥,還回味無窮的風月意淫電影。以李氏一手打造的黃梅調電影類型爲例,七○年代中期,因《江山美人》重映而掀起的另一小波黃梅熱潮傳至李氏手中,他與作曲家王福齡、齋藤一郎、作詞人宋玉合作,以紹興戲(越劇)曲式爲歌曲底本、交響樂編制的史詩格局爲電影配樂完成《金玉良緣紅樓夢》,後雖因趕拍而使原訂計畫大幅縮水,現存的電影原聲帶錄音則仍透露出許多李氏意圖革新、提升黃梅調歌唱片型的野心。
此外再如古典史詩電影,李氏將源自但杜宇等早期電影工者、乃至中國傳統文人對於曆史/美人連屬題材之濃厚興趣,與好萊塢、日本等因闊銀幕時代來臨而再度興起的巨型古裝史詩鉅片類型接軌,完成包括《傾國傾城》片集三部:《楊貴妃》、《王昭君》、《西施》,加上《武則天》以及邵氏後期、大陸時期兩度規劃的西太後片集等,盡管學界對其褒貶不一,卻鹹認爲李氏乃中國影壇獨一無二的曆史宮闈類型導演。雖然尚有論者直指李氏過於雕鑿細節,完全無法掌握曆史渾然之氣度,但李翰祥能在虛實交織的史傳電影裏,拍出曆史人物風流倜儻、怡然自得—身爲「活人」而非「曆史符碼」的瀟灑身影(如《西施》的響屜廊舞),也算獨步世界影壇的名家筆法、大師手腕了制作大觀美學;李氏繼承中國電影民族藝術形式中的幾個重要精神—其一,源自市井街談、說唱曲藝的演義型敘事傳統;其二,上承古典繪畫美學、系出徐悲鴻式教育體系的古典美學傳統;其三,左派文藝創作與對社會文化之關注、兼采近代話劇強調演員情緒、表演的寫實精神傳統,以及直接得自第一代中國影人傳授心法、旁及李祖永、張善琨、邵逸夫等三位制片家之手腕與氣度之電影美學傳統—其作品透過這些似悖似回、相輔相成的藝術手段所呈現出的豐沛「中國感」(Chineseness),延續中國電影創作意識與創作正統的重要指標。
李翰祥晉身影壇後,透過好萊塢式的片廠制度將上海時代制片手法精致化,同時延續李祖永「永華」時代的理想主義色彩,利用源自中國古典美學的表現方式,以考究的服裝布景、鏡位安排具體經營出一個金碧輝煌的幻想中國,呈現出豐富自足,充滿「詩情」、「畫意」的古典中國大觀,他的世界是複雜、世故、同時受中國人文素養陶冶極深的,因爲融貫了太多的時代背景、藝術型式和商業機巧,作品呈現出的純粹度不高,相對的在中國古典文化響範圍以外的地方(如北美主流外語電影市場等),影片接受度也不高。盡管如此,李氏自「大觀」概念衍生出的表現手法,卻能輕易地將影片基本的娛樂價值、感官刺激經營得熱鬧非凡。而隱藏其中的繁複古典意象,則把單純「映象效果」的訴求擴張成爲接續曆史文化的一脈傳承。由古典中國的「浮面形象」一直貫穿到「深層印象」,李翰祥以畫師、詩人、說書匠、蒐藏家的手法與氣魄,建構了一個源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觀世界。在此過程中,他經營出有機自足,且飽含人文色彩的視覺景觀,盡管缺乏重要國際影展及電影學者背書,但檢視李氏每部作品的不同成果,李翰祥自造景、塑形工作開始,便著手經營一個古典中國文化環境(即便是時裝電影,其作品中仍然洋溢著濃厚古典氣質;連譏鑽尖澀的騙術片集等,也散發出如《笑林廣記》、三言、二拍等筆記話本的寓言特質),並且將劇中人放置其中,讓他們的舉措行止與環境融爲一體,進而堆砌細節,使劇中人立體突出於時代背景之上;造景寫人、敘事抒情的工作經由李氏打造成爲最富「古典中國印象」的作品,洋溢著飽和的中國人文色彩。細觀李氏作品裏的中國人文社會片段,我們獲得一個完整的中國印象—不只是李氏個人「電影中國夢」的夢中印象,而是有憑有據,足以放入中國文化發展長流,與文學、美術、戲劇等藝術表現型式一同擔負承先啓後責任的文化印記。
李氏當屬1949年華語電影分家成「中國電影」、「臺灣電影」、「香港電影」及海外華人制片勢力之後,影史上最重要的華語電影工作者。 永華時期以1948年李翰祥赴港爲始,終於1955/56年永華片廠改組,李氏獨立創作《雪裏紅》之際,期間李翰祥曾輾轉於大中華、永華、長城以及各獨立制片公司服務。邵氏時期始於1956年的《雪裏紅》(由邵氏發行),橫跨邵氏父子公司與兄弟公司兩階段,終於1963年冬季李與邵氏毀約,成立國聯公司來臺創業,此時期李氏作品除《雪裏紅》與《馬路小天使》二片,其餘均爲邵氏投資出品。臺灣時期主要成就以國聯公司制片業務爲主,旁及李氏於國聯後期財務困蹇之餘,於各公民營公司打工拍戲的導演作品(如《揚子江風雲》、《緹縈》等)。臺灣時期與李翰祥重回邵氏拍片的邵氏後期之間尚有短短一年左右的過渡時期,是爲「新國聯」騙術片集時期;邵氏後期始自1972年《大軍閥》,終於1982年李氏北上承德、北京拍攝西太後片集,此時期亦爲李翰祥作品數量最豐富之階段。大陸時期自西太後片集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開始,至1990年的《敦煌夜譚》,爲期約九年;所謂「流浪時期」的李氏浪迹韓、美等地,透過友人盛情襄助,完成幾部三級色情片、籌攝《李香蘭傳》未果,改拍《情人的情人》,可謂李氏演藝生涯之最低潮。
以香港邵氏公司爲正宗的黃梅調歌唱電影有別於中國大陸於文革前蔚爲風尚的戲曲電影,亦與香港本地的粵劇電影相去甚遠。黃梅調歌唱片運用語言以標准國語爲主,演員以自然寫實方式說對白,古裝服飾與身段也不講究水磨工夫,改以簡單的古典意象爲本,兼以戲曲做表的基本動作以及民族舞蹈的簡單姿態,整合以上種種,再襯以兼采黃梅舊調、紹興戲(越劇)、評劇、昆曲、山歌等民間戲曲音樂,改良創作而成的歌曲配樂,透過中西合璧的編曲與樂隊編制,於《貂蟬》草創、《江山美人》完成此一新類型之古典模式,至《梁山伯與祝英臺》(1963)臻至巔峰,李導演脫離邵氏公司後,黃梅調類型影片便逐步邁向定型且僵化的格局。
李翰祥導演年表
1953年 《金鳳》(與嚴俊合作,在臺北舉行的“國語片展映式”上榮獲最佳國語片獎、最佳女主角獎)
1954年 《嫦娥》(與姜南、古壽林合作)
1955年 《雪裏紅》、《水仙》、《馬路小天使》、《黃花閨女》
1956年 《窈窕淑文》、《移花接木》
1957年 《春光無限好》、《安用兒》、《丹鳳街》
1958年 《貂蟬》(獲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最佳女主角獎等五項大獎)、《全家福》、《給我一個吻》、《殺人的情書》、《妙手回春》
1959年 《江山美人》(獲第六屆影展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等多項大獎)、《兒女英雄傳》、《倩女幽魂》
1960年 《後門》(獲第七屆亞洲影展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
1961年 《楊貴妃》(獲第十五屆戛納電影節大獎)
1962年 《武則天》、《王昭君》
1963年 《一毛錢》、《梁山伯與祝英臺》(獲第二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獎,黃梅調電影從此風靡港臺二十年之久,鄧麗君也因演唱插曲《訪英臺》獲黃梅調歌曲演唱一等獎)
1964年 《七仙女》、《狀元及第》
1965年 《西施》(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
1968年 《冬暖》(臺灣文藝片經典作品之一)、《四季花開》
1969年 《揚子江風雲》(即《一寸山河一寸血》,獲第七屆金馬獎最佳情節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富貴花開》、《鬼狐外傳》
1970年 《喜怒哀樂》、《緹縈》(獲第十七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金馬獎最佳古裝片獎)、《八十七神仙壁》
1971年 《騙術奇譚》
1972年 《騙術大觀》、《只愛鴛鴦不羨仙》、《大軍閥》、《風月奇譚》
1973年 《牛鬼蛇神》、《騙術奇中奇》、《北地胭脂》、《風流韻事》、《一樂也》
1974年 《益瓶雙豔》、《聲色犬馬》
1975年 《港澳傳奇》、《傾國傾城》(獲獎影片)、《捉奸起事》
1976年 《瀛臺泣血》、《洞房豔史》、《拈花惹草》、《騙財騙色》
1977年 《風花雪月》、《乾隆下江南》、《金玉良緣紅樓夢》、《佛跳牆》
1978年 《乾隍下揚州》、《子曰食色性也》
1979年 《銷魂王》、《軍閥趣事》、《鬼叫春》
1980年 《乾隆與三姑娘》
1981年 《徐老虎與白寡婦》
1982年 《武松》、《三十年細說從頭》、《乾隆皇君臣鬥智》
1983年 《火燒圓明園》與《垂簾聽政》(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特別獎,香港演員梁家輝因主演鹹豐皇帝榮獲香港第三屆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1984年 《火龍》(著名女演員潘虹因飾演李淑賢獲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1986年 《八旗子弟》
1988年 《一代妖後》(即《西太後》)
1989年 《金瓶風月》、《敦煌夜譚》
1993年 《金瓶梅》、《情人的情人》、《少女潘金蓮》
1996年 《火燒阿房宮》(四十集電視連續劇)
作爲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嫦娥 (1954) .... 月下老人
玫瑰玫瑰我愛你 (1954) .... 團員
翠翠 (1953) .... 水手乙
霧香港 (1952) .... 孫國莊
月兒彎彎照九州 (1952) .... 客人
喜相逢 (1952)
近水樓臺 (1952) .... 振廷友
浴室豔屍 (1952) .... 醫生
一刻春宵 (1952) .... 常三
狗凶手 (1952) .... 探長
玫瑰花開 (1951) .... 職員乙
花街 (1950) .... 琴師
火葬 (1949) .... 鄉民乙
參與制作過的電影:
八旗子弟 .... 導演
八旗子弟 .... 編劇
緹縈 (1970) .... 編劇
潘金蓮 (1964) .... 導演
武松 (1982) .... 導演
武松 (1982) .... 編劇
傾國傾城 (1975) .... 導演
傾國傾城 (1975) .... 編劇
佛跳牆 (1977) .... 導演
乾隆皇與三姑娘 (1980) .... 導演
一樂也 (1973) .... 導演
酷男之戀 .... 導演
兒女英雄傳 (1959) .... 導演
一樂也 (1973) .... 編劇
風流韻事 (1973) .... 導演
徐老虎與白寡婦 (1981) .... 導演
聲色犬馬 (1974) .... 導演
乾隆下揚州 (1978) .... 導演
雪裏紅 (1956) .... 導演
乾隆下江南 (1977) .... 導演
金瓶雙豔 (1974) .... 導演
北地胭脂 (1973) .... 導演
垂簾聽政 (1983) .... 監制
火燒圓明園 (1983) .... 監制
金瓶風月 (1991) .... 美術指導
敦煌夜譚 (1990) .... 作詞
一代妖後 (1988) .... 編劇
金玉良緣紅樓夢 (1977) .... 導演
浴室豔屍 (1952) .... 置景
結婚廿四小時 (1950) .... 美術(制作設計)
別讓丈夫知道 (1952) .... 美術(制作設計)
玫瑰花開 (1951) .... 美術指導
嫦娥 (1954) .... 導演
窈窕淑女 (1957) .... 導演
雨夜歌聲 (1950) .... 美術(制作設計)
雪裏紅 (1956) .... 編劇
金鳳 (1956) .... 編劇
黃花閨女 (1957) .... 導演
黃花閨女 (1957) .... 編劇
翠翠 (1953) .... 導演助理
馬路小天使 (1957) .... 導演
笑聲淚痕 (1958) .... 編劇
笑聲淚痕 (1958) .... 導演助理
安琪兒 (1958) .... 導演
給我一個吻 (1958) .... 導演
丹鳳街 (1958) .... 導演
丹鳳街 (1958) .... 編劇
全家福 (1958) .... 導演
春光無限好 (1957) .... 導演
妙手回春 (1958) .... 導演
殺人的情書 (1959) .... 導演
貂蟬 (1958) .... 導演
水仙 (1956) .... 導演
水仙 (1956) .... 編劇
江山美人 (1959) .... 導演
楊貴妃 (1962) .... 導演
一毛錢 (1964) .... 導演
狀元及第 (1964) .... 導演
狀元及第 (1964) .... 監制
神仙?老虎?狗 (1961) .... 其他
鳳還巢 (1963) .... 導演
倩女幽魂 (1960) .... 導演
手槍 (1961) .... 導演
七仙女 (1963) .... 作詞
七仙女 (1963) .... 編劇
情人的情人 (1994) .... 導演
火龍 (1986) .... 導演
垂簾聽政 (1983) .... 導演
垂簾聽政 (1983) .... 編劇
火燒圓明園 (1983) .... 導演
火燒圓明園 (1983) .... 編劇
一代妖後 (1988) .... 導演
西大後 (1988) .... 導演
瀛臺泣血 (1976) .... 導演
瀛臺泣血 (1976) .... 編劇
大軍閥 (1972) .... 導演
大軍閥 (1972) .... 編劇
金瓶風月 (1991) .... 導演
金瓶風月 (1991) .... 編劇
武則天 (1963) .... 導演
武則天 (1963) .... 編劇
梁山伯與祝英臺 (1963) .... 導演
梁山伯與祝英臺 (1963) .... 編劇
後門 (1960) .... 導演
敦煌夜譚 (1990) .... 導演
西太後 (1989) .... 導演
西太後 (1989) .... 編劇
貂蟬 (1956) .... 導演
冬暖 (1968) .... 導演
王昭君 (1964) .... 導演
西施 (1965) .... 導演
緹縈 (1970) .... 導演
附:無盡的愛紀念網—中國香港著名電影導演、制片、編劇李翰祥先生紀念館:http://www.eelove.cn/modules/m/?id=lihanxiang19261996
1954年 《嫦娥》(與姜南、古壽林合作)
1955年 《雪裏紅》、《水仙》、《馬路小天使》、《黃花閨女》
1956年 《窈窕淑文》、《移花接木》
1957年 《春光無限好》、《安用兒》、《丹鳳街》
1958年 《貂蟬》(獲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最佳女主角獎等五項大獎)、《全家福》、《給我一個吻》、《殺人的情書》、《妙手回春》
1959年 《江山美人》(獲第六屆影展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等多項大獎)、《兒女英雄傳》、《倩女幽魂》
1960年 《後門》(獲第七屆亞洲影展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
1961年 《楊貴妃》(獲第十五屆戛納電影節大獎)
1962年 《武則天》、《王昭君》
1963年 《一毛錢》、《梁山伯與祝英臺》(獲第二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獎,黃梅調電影從此風靡港臺二十年之久,鄧麗君也因演唱插曲《訪英臺》獲黃梅調歌曲演唱一等獎)
1964年 《七仙女》、《狀元及第》
1965年 《西施》(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
1968年 《冬暖》(臺灣文藝片經典作品之一)、《四季花開》
1969年 《揚子江風雲》(即《一寸山河一寸血》,獲第七屆金馬獎最佳情節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富貴花開》、《鬼狐外傳》
1970年 《喜怒哀樂》、《緹縈》(獲第十七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金馬獎最佳古裝片獎)、《八十七神仙壁》
1971年 《騙術奇譚》
1972年 《騙術大觀》、《只愛鴛鴦不羨仙》、《大軍閥》、《風月奇譚》
1973年 《牛鬼蛇神》、《騙術奇中奇》、《北地胭脂》、《風流韻事》、《一樂也》
1974年 《益瓶雙豔》、《聲色犬馬》
1975年 《港澳傳奇》、《傾國傾城》(獲獎影片)、《捉奸起事》
1976年 《瀛臺泣血》、《洞房豔史》、《拈花惹草》、《騙財騙色》
1977年 《風花雪月》、《乾隆下江南》、《金玉良緣紅樓夢》、《佛跳牆》
1978年 《乾隍下揚州》、《子曰食色性也》
1979年 《銷魂王》、《軍閥趣事》、《鬼叫春》
1980年 《乾隆與三姑娘》
1981年 《徐老虎與白寡婦》
1982年 《武松》、《三十年細說從頭》、《乾隆皇君臣鬥智》
1983年 《火燒圓明園》與《垂簾聽政》(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特別獎,香港演員梁家輝因主演鹹豐皇帝榮獲香港第三屆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1984年 《火龍》(著名女演員潘虹因飾演李淑賢獲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1986年 《八旗子弟》
1988年 《一代妖後》(即《西太後》)
1989年 《金瓶風月》、《敦煌夜譚》
1993年 《金瓶梅》、《情人的情人》、《少女潘金蓮》
1996年 《火燒阿房宮》(四十集電視連續劇)
作爲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嫦娥 (1954) .... 月下老人
玫瑰玫瑰我愛你 (1954) .... 團員
翠翠 (1953) .... 水手乙
霧香港 (1952) .... 孫國莊
月兒彎彎照九州 (1952) .... 客人
喜相逢 (1952)
近水樓臺 (1952) .... 振廷友
浴室豔屍 (1952) .... 醫生
一刻春宵 (1952) .... 常三
狗凶手 (1952) .... 探長
玫瑰花開 (1951) .... 職員乙
花街 (1950) .... 琴師
火葬 (1949) .... 鄉民乙
參與制作過的電影:
八旗子弟 .... 導演
八旗子弟 .... 編劇
緹縈 (1970) .... 編劇
潘金蓮 (1964) .... 導演
武松 (1982) .... 導演
武松 (1982) .... 編劇
傾國傾城 (1975) .... 導演
傾國傾城 (1975) .... 編劇
佛跳牆 (1977) .... 導演
乾隆皇與三姑娘 (1980) .... 導演
一樂也 (1973) .... 導演
酷男之戀 .... 導演
兒女英雄傳 (1959) .... 導演
一樂也 (1973) .... 編劇
風流韻事 (1973) .... 導演
徐老虎與白寡婦 (1981) .... 導演
聲色犬馬 (1974) .... 導演
乾隆下揚州 (1978) .... 導演
雪裏紅 (1956) .... 導演
乾隆下江南 (1977) .... 導演
金瓶雙豔 (1974) .... 導演
北地胭脂 (1973) .... 導演
垂簾聽政 (1983) .... 監制
火燒圓明園 (1983) .... 監制
金瓶風月 (1991) .... 美術指導
敦煌夜譚 (1990) .... 作詞
一代妖後 (1988) .... 編劇
金玉良緣紅樓夢 (1977) .... 導演
浴室豔屍 (1952) .... 置景
結婚廿四小時 (1950) .... 美術(制作設計)
別讓丈夫知道 (1952) .... 美術(制作設計)
玫瑰花開 (1951) .... 美術指導
嫦娥 (1954) .... 導演
窈窕淑女 (1957) .... 導演
雨夜歌聲 (1950) .... 美術(制作設計)
雪裏紅 (1956) .... 編劇
金鳳 (1956) .... 編劇
黃花閨女 (1957) .... 導演
黃花閨女 (1957) .... 編劇
翠翠 (1953) .... 導演助理
馬路小天使 (1957) .... 導演
笑聲淚痕 (1958) .... 編劇
笑聲淚痕 (1958) .... 導演助理
安琪兒 (1958) .... 導演
給我一個吻 (1958) .... 導演
丹鳳街 (1958) .... 導演
丹鳳街 (1958) .... 編劇
全家福 (1958) .... 導演
春光無限好 (1957) .... 導演
妙手回春 (1958) .... 導演
殺人的情書 (1959) .... 導演
貂蟬 (1958) .... 導演
水仙 (1956) .... 導演
水仙 (1956) .... 編劇
江山美人 (1959) .... 導演
楊貴妃 (1962) .... 導演
一毛錢 (1964) .... 導演
狀元及第 (1964) .... 導演
狀元及第 (1964) .... 監制
神仙?老虎?狗 (1961) .... 其他
鳳還巢 (1963) .... 導演
倩女幽魂 (1960) .... 導演
手槍 (1961) .... 導演
七仙女 (1963) .... 作詞
七仙女 (1963) .... 編劇
情人的情人 (1994) .... 導演
火龍 (1986) .... 導演
垂簾聽政 (1983) .... 導演
垂簾聽政 (1983) .... 編劇
火燒圓明園 (1983) .... 導演
火燒圓明園 (1983) .... 編劇
一代妖後 (1988) .... 導演
西大後 (1988) .... 導演
瀛臺泣血 (1976) .... 導演
瀛臺泣血 (1976) .... 編劇
大軍閥 (1972) .... 導演
大軍閥 (1972) .... 編劇
金瓶風月 (1991) .... 導演
金瓶風月 (1991) .... 編劇
武則天 (1963) .... 導演
武則天 (1963) .... 編劇
梁山伯與祝英臺 (1963) .... 導演
梁山伯與祝英臺 (1963) .... 編劇
後門 (1960) .... 導演
敦煌夜譚 (1990) .... 導演
西太後 (1989) .... 導演
西太後 (1989) .... 編劇
貂蟬 (1956) .... 導演
冬暖 (1968) .... 導演
王昭君 (1964) .... 導演
西施 (1965) .... 導演
緹縈 (1970) .... 導演
附:無盡的愛紀念網—中國香港著名電影導演、制片、編劇李翰祥先生紀念館:http://www.eelove.cn/modules/m/?id=lihanxiang19261996
天涯过客
2007-12-17 18:31:12
你的简评很有特色。
不知道你看《投名状》没有?
版主回應
還沒呢
2007-12-18 06:57:13
另參本館:《夜宴》
接下來會陷於兩岸三地甚至全球、對華語大片《夜宴》等之影評混戰,我之所以先挑《夜宴》,是因我從前評《語言與影像的魅力》《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俠失諸朝》《旣無歷史也非小說》等一貫的標準,鑑(賞)定《夜宴》是最具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影視小說,不只優於金庸、梁羽生、古龍,也優於李碧華之《潘金蓮之前世今生》《霸王別姬》《誘僧》《胭脂扣》《秦俑》《青蛇》。
優之標準不在文句的長(金庸、梁羽生)、短(古龍),而在有無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就此而論,《夜宴》之短句也勝於前評《勝利者一無所獲》《沙門空海之群魔亂舞》,只有《閃靈殺手》的前半部之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可堪匹。至於後評《無極》所附郭敬明著《無極》電影小說版,由摘文(可惜網搜不到《夜宴》原文以供諸書的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比較)可知是深受網文影響且不如前評《甕中人》《惡女書》之二、三流文字。薛興國改寫之《臥虎藏龍》則比王度廬原著更二、三流。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1957985
張藝謀的《十面埋伏》淡化了原著(文字擅長)的古龍式新武俠小說(短句/動作/詭計/綺愛)之(詭計/綺愛)而強調眞愛,成功地渲染了鏡頭擅長的視覺奇觀!
《滿城盡戴黃金甲》的張式影音美學,外行人看熱鬧(視覺奇觀),內行人則看門道(畫面的意象和象徵所蘊含之眾多意義),至於半調子的毒舌影評人如藍祖蔚則陷於「重情要義」之迷思
陳凱歌的《無極》以奇幻方式拍攝宮廷愛情故事,有別於其 《紅高梁》《黃土地》 《霸王別姬》等,就視覺奇觀而言具實驗性
《墨攻》是部假墨子「非攻」「兼愛」學說之名的歷史戰爭片,雖能滿足對中國哲學外行又狀似好反思的影評人!
《赤壁》雖有吴式暴力美學和獨特三國觀之特色,但整體而言過於冗長(上下集達五小時)。
香港張徹1973年導演的《刺馬》,相對於陳可辛2007年導演的《投名狀》,更屬武俠片,而《投名狀》則夾較多太平天國歷史(故二者在劇情「因權力和女色」和主題「結拜兄弟自相殘殺」上大同,小異的是一偏工夫動作/色調明亮;一一偏戰場調度/色調暗沈)。
看完《英雄》我就一個感覺:張藝謀在進行的是古龍小說的電影描寫版。只是這種描寫離古龍小說的距離還很遙遠。
看古龍的小說是令人震撼的,整個身心的震撼,但是看張藝謀的《英雄》,你無法找到這種感覺。
張藝謀的《英雄》描寫特別象古龍小說《英雄無淚》,我相信張藝謀想尋找的肯定也是古龍小說的那種感覺(即便張藝謀沒有讀過古龍小說並不知道那種感覺)。
張藝謀的電影我們常常叫它爲藝術,古龍小說一直也以藝術爲著稱,它並沒有金庸先生的結實,但是古龍小說的表現手法與語言藝術是應該極爲值得推崇的。
我很奇怪的是,爲什麽張藝謀用電影的手法來表現這種感覺還沒有古龍用文字來表現好,按道理來說,有聲音有影象的電影,絕對要比文字容易表現。那麽張藝謀的《英雄》問題出在什麽上?出在劇本上,特別是臺詞上,這是我個人的認爲。張藝謀《英雄》的臺詞沒有捕捉到古龍小說的那種感覺,應該說如果《英雄》算失敗,就敗在了臺詞上。
于是這次看了張藝謀的《英雄》之後,我說了一句:劇本應該找丁情(不過丁情好象已經去世了)或者沙子來寫,要不找我都比《英雄》臺詞要強:)。當然,最好還要加上一個人:大明宮詞的寫臺詞的那個人也找來,雖然秦王年代還沒有那麽繁榮的詞,但是一個感覺是找大明的那位臺詞作者與某位能駕馭古龍小說語言合作,絕對不會錯。
實際上最終的結果也就是說:張藝謀駕馭電影的能力遠遠沒有古龍駕馭小說的能力強。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3/38630.html
(楨:張藝謀的電影《英雄》/李馮的原著小說,如本館前評《十面埋伏》《滿城盡戴黃金甲》,也展現了影音藝術魅力/文字藝術魅力!)
張藝謀電影《英雄》中色彩的敘事功能_百度文庫
http://wenku.baidu.com/view/6d37def79e3143323968934d.html
《英雄》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影片先後出現了紅、藍、白、綠、黑五種色彩,每種畫面的色調都蘊涵著不同的喻意,對推動故事發展,刻畫人物性格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殘劍和飛雪的愛情在張藝謀的鏡頭裏,也從紅色的溫暖情欲、藍色的憂郁、綠色的激蕩到最後白色的殊途同歸,逐漸偉大起來。張曼玉也從紅色的冶豔、綠色的浪漫、藍色的質樸到最後白色的絕望,奠定了影片色彩結構的走向和色彩節奏的變化。
影片《英雄》中展現出的大寫意色彩圖騰,以及“胸懷天下”的氣魄,對刺秦曆史進行了大膽顛覆的作爲令人肅然起敬,不俗的敘事手法和敢于打破陳規、挑戰傳統武俠觀的革命精神值得肯定,利用色彩的冷暖特性和象征意義詮釋主題的手法一樣讓無數後輩望其向背,望塵莫及。
有人說張藝謀只會玩兒色彩,講究畫面的奢華美豔,刻意營造那種華而不實的視覺盛宴。感覺這樣的評論有些偏激,綜觀張藝謀的作品我們發現,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正在驅使著他不斷探索,那就是關于民族文化更深層的挖掘與弘揚。影片《英雄》向我們揭示了張藝謀電影的真正內涵,它已經完全超越了普通意義的武俠片,其中的俠客也不再是原先的劫富濟貧、行俠仗義的個人英雄,他們早已成爲胸懷天下大義,化個人恩怨于國家興亡的英雄人物,其實這些英雄也是張藝謀自己心中真正的英雄。
除此之外,音樂更是影片靈魂的重要組成部分,聽完張藝謀關于《英雄》的故事之後,旋律已經出現在譚盾的腦子裏。他決定尋找西方最浪漫的小提琴大師帕爾曼,一方面表達滄桑、悠久、雄渾激蕩的氣魄,另一方面表達人性中的浪漫與飄逸。爲了把帕爾曼的浪漫容納到中國傳奇裏,譚盾把自己當年在美國街頭演奏過的小提琴拿來,把弦全部換成二胡用的絲弦,再現了古書記載、現已失傳的“秦弦子”音色,聽起來像二胡、馬頭琴、弦子的結合體。後來帕爾曼的女兒聽了樣帶說:“這是爸爸演奏得最酷的一次。”帕爾曼則風趣地回答:“古典音樂有救了。”
http://tjtv.enorth.com.cn/system/2006/03/06/001249071.shtml
李馮的英雄與張藝謀的英雄
無論你喜歡張藝謀的電影英雄與否,李馮的小說英雄都值得你一看。
電影裡面完全刪去的長空與無名裡對決,儘管不是故事主線,卻有著畫龍點睛之效。我可以理解長空的銅矛改成銀槍,因為那種神妙的武器只能出現在文字的想像空間之中。儘管憑著李連杰與甄子丹的真功夫,加上棋館雨中琴聲烘托,造就了經典的武打場面。但是武則武矣,卻失去了原著小說中的豪氣與俠氣。為了拉抬李連杰而提升無名的武功,其實也就降低了整部片的格調。整個英雄劇本的突出之處,正在於無名武功遠不及長空、殘劍、飛雪,但是卻在比劍中勝過他們。而如果你對於那個大一統的結局不滿意的話,或許你會欣賞小說或許不恢弘但是也不乏智慧的結局。
http://www.wretch.cc/blog/pheretima/9980159 2012-02-20 09: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