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8 07:42:01阿楨

《大紅燈籠高高掛》

又是個沒讀過原著而評論者,香港的嘉偉說:「我未讀過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雖然沒法與之比較對照,卻認為張藝謀詳參【圖博館】:張藝謀:名導演50)執導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已經夠好了。我承認,以前看電影,是有點先入為主的,一聽到是中國電影,老是覺得題材老士又沉悶、矯揉造作又煽情,是張藝謀,改變了我對中國電影的看法,令我開始認真接觸中國電影的藝術。」

會不會受以下盛名影响:「《大紅燈籠高高掛》(遠流,1980)是蘇童成名之作,包含了〈妻妾成群〉、〈罌粟之家〉、〈1934年的逃亡〉三篇中篇小說。其中〈妻妾成群〉以「大紅燈籠高高掛」之名,被改編成電影(並獲第四十四屆威尼斯銀獅獎、國際影評人學會大獎、入圍第六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電視連續劇、芭蕾舞劇、舞台劇等。1999年香港《亞洲週刊》票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妻妾成群》排名81。」

人家可真是影電影的行家,不信?看他看出啥門道:

「劇本實在寫得出色。人物間的關係衝突刻劃細膩,令人感動而不覺造作,令我有捧起原著小說讀一讀的衝動。角色形象的鮮明,各有特色;大太太的與世無爭,二太太的笑裡藏刀,三太太的率性而為,四太太的青春反叛。她們的不同個性,分別體現和代表了在同一處境下不同的生活(生存)態度。

但我想談論的,是導演處理電影的手法。第一點特色,是影片色調的運用。大紅燈籠的主題象徵貫穿了整套電影,紅色,是電影中的主要基調,紅色可以營造氣氛和增添美感,也可以突出重點人物:鞏俐飾演的四太太常穿一件白衫,在視覺上,與紅色構成強烈的對比,突顯了在畫面裡的位置。

我覺得紅色的作用不只於此。其中一場,四太太在已死去的三太太房間裡點燈,原本掛滿了五彩繽紛的戲曲臉譜,頓時被燈光染紅了一片,紅色,在這裡除了是氣氛的營造,還隱喻了更重要的主題:當大紅燈籠亮起時,女性不能自主的悲哀。
另一點特色是,整套片都刻意避免把老爺的臉拍得清楚。導演這樣的安排,似乎是想強調老爺與女性們的距離感和女性在這電影中的重要性,也表演了 「老爺是誰都沒所謂」的重要概念,對太太們來說,「老爺」並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反而,她們是被老爺選擇的一群,她們可能是被迫:被家人賣掉;可能是出於自願:為了討得更好的生活保障,不管是什麼原因,她們都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沒有自主權。

還有一點,是框架的運用。除了我們看電影時鏡頭本身的框架外,導演在畫面的構圖上,還用了很多框架來表現四太太那種走不出來(心靈和肉體上)、被困住的痛苦,例如,雖然四太太初遇到大太太兒子時候對他便產生有意思,但礙於身份卻不能進一步把這感情發展的無奈,導演的畫面設計上,是四太太被門框框著,看著男的從對面的門框走了,構圖上這樣處理,加強了表達那種意念的感染力。

因為這部《大紅燈籠高高掛》,從此我便沒有對中國或其他電影有偏見了。 」
 
相對於嘉偉的「張藝謀執導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已經夠好了」,黃碧蓮則捧蘇貶張,黃評道:

「《妻妾成群》早在連載時就已受到文壇的注目,真正大紅大紫卻是因為被張藝謀改編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該片因為得到奧斯卡提名,因此聲名大噪,連帶蘇童的原著才受到大眾的注目。《大紅燈籠高高掛》是一個成功的電影,張藝謀的電影藝術早就得到肯定,但是電影與原著精神相差甚多。簡單的說《大》劇是拍給西方人看的電影,有討好西洋口味之嫌。原著所要探討的主題,諸如病態的舊傳統、舊社會女性的受虐、新時代女性意識的掙扎,這些全未被提及。全片用許多鏡頭特寫女人得到特殊待遇--按摩腳底,為的是「才能好好伺候老爺」,已經明明白白指出女人只不過是性奴隸而已,導演還特別突出的是用高掛燈籠「明示」哪一位妻﹙或妾﹚將在當夜得到「寵幸」,用封燈來來誇大哪一位妻﹙ 或妾﹚的失寵 。一個個大大的燈籠一一撲滅火焰,一一蒙上厚厚的黑布,好像判決該位失寵女性死刑一般,配上沉悶可怖的音樂,天!導演聚焦錯誤,莫此為甚。」

黃若不是看不懂張導電影,就是有重原著輕改拍的情結,電影明明就是強化了黃氏所謂:「原著所要探討的主題,諸如病態的舊傳統、舊社會女性的受虐、新時代女性意識的掙扎。」

所言極是,原著對男主角的描述還有點「時代青年」的意味:「陳佐千第一次去看頌蓮,頌蓮閉門不見,從門裡扔出一句話,去西餐社見面…他在西餐社訂了兩個位置,等著頌蓮來。那天外面下著雨,陳佐千隔著隔守望外面細雨濛濛的街道,心情又新奇又温馨,這是他前三次婚姻中從所有的…直到後來他也經常想起那天頌蓮吹蠟燭的情景,這使他感到頌蓮身上有某種微妙而迷人的力量。」(p.168)但張導電影刻意避免把老爺的臉拍得清楚,這不是強化嗎。

這點黄的以下評論也自相矛盾:
「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女性的悲劇史。「妻妾成群」是一個成功又不落俗套的野史,作者創造了幾個栩栩如生的女性,對照了社會悲慘的一角,所以雖然是塑造的角色,卻是有血有肉、呼之欲出。反觀陳家老爺,書中看不出來他的個性為人,是個面貌模糊的人物,因為這個老爺代表的並不是一個人,他代表的是傳統,是吃人的禮教,是世代箝制女性的代表。這一點在《大紅燈籠高高 掛》電影裡更具體誇大,劇中的老爺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有時候只看到他的腳在走動。這個傳統是活生生存在著的、是代代相傳的,是整個大社會的團體行為、而非個案,因此雖看不到他,他卻無所不在。」

其實電影與原著最大的場景差異是將江南一座陰濕的木屋和後花園牆角紫藤架下沈女屍的一口井,改成山西晉商一座陽乾(雖有秋雨冬雪場景)的磚房和房頂牆邊關女屍的一間囚室。
 
(楨:一般對張藝謀的藝術電影多有好評,但對商業電影尢其奧運會開幕式、印象系列、杜蘭朵公主等則多有壞評,這除了政治反中遷怒張之外,主因是不了解張式影音美學,以《滿城盡戴黃金甲》為例,如欣賞或了解張式影音美學,外行人可看熱鬧(視覺奇觀),內行人則看門道(畫面的意象和象徵所蘊含之眾多意義)!)

《大紅燈籠高高掛》
導演:張藝謀 
編劇:蘇童  倪震
原作:蘇童小說《妻妾成群》
制作:侯孝賢 張文澤  邱複生 
音樂:趙季平
攝影:趙非
演員:鞏俐 .....頌蓮 
劇情介紹 
  頌蓮,被財迷的繼母嫁給陳老爺做第四房太太。讀了半年大學的頌蓮梳著兩條黑油油的長辮,一身學生裝束的青年女子,嫁到這個由許多宅院相連的形同古堡式的大院——陳宅。
  陳家的四位太太分別住在四個院落,每當大紅燈籠高高挂在哪位太太的宅院,那麽當晚主人陳老爺便住在那個院子。四位太太都想得到老爺的寵幸,于是,這陳宅裏就發生了許多爭風吃醋、是是非非的故事。
  大太太肥胖臃腫,在頌蓮眼裏怕有一百歲了;二太太甜言蜜語菩薩臉,可背後卻笑裏藏刀蠍子心;三太太曾是戲班中的名旦,模樣俊俏,性情刁鑽。
  頌蓮新來乍到便被前幾位太太擠兌的叫苦不叠。涉世不深的她想用假懷孕來博得老爺的寵幸,不想此事被幻想做陳家太太的丫環雁兒識破,告訴了二太太。當陳老爺得知頌蓮並沒懷孕時,下令封燈。三太太與陳府醫生高先生偷情,被二太太告發,在樓臺上的小屋裏被害身亡。失去寵幸的頌蓮終于明白了“在這個院裏人算什麽東西:像狗像貓像耗子,唯獨就是不像個人”。頌蓮瘋了,她在陳家大大小小的算計下瘋了。
  第二年,陳府大院又娶進第五位太太。
影片評價
  影片根據蘇童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秉承並發揚了原作的主旨和風格,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內部互相傾軋的人生景象及相應的生存原則,女主人公頌蓮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本受過教育的她,在陳府這樣一個陰森恐怖、勾心鬥角的生存環境當中,爲了能有一席之地,個性逐漸扭曲和變形。演員鞏俐對頌蓮塑造非常成功,而飾演三姨太的何賽飛和二姨太的曹翠芬也在片中有出色表現。陳老爺的扮演者馬精武在片中沒有任何正面鏡頭,主要以聲音來體現出他的存在,卻將一個冷酷無情的封建家長式的人物表現得入木三分。 
獲獎情況 
  1991年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聖馬克銀獅獎
  1991年香港《電影雙周刊》十大華語片之一
  第18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1992)最佳攝影(趙非)。
  1992年意大利大衛獎最佳外語片獎
  1993年第16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員(鞏俐)
  1993年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1993年比利時影評人協會大獎
  1993年第46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影片賞析 
  這裏沒有春天。這是一部沒有春天的電影。
  影片的一開始,是夏天。然而這是個什麽樣的夏天呢。頌蓮踏過層層落葉,楊樹那慘白的樹幹棵棵高聳入雲——不知這是不是一種象征,日後,頌蓮就活在了這些條條框框裏,束縛的不能動彈。這是一個夏天,然而這個夏天寂靜而枯萎。
  頌蓮是個女學生,有著新思想,有著不肯屈服的倔強的性格。然而還是逃不出命運,她被母親嫁到了陳家,做了四姨太。然而,她沒有坐轎,她自己走來,一步一步走向了自己的命運。
  陳家——是陳舊的家,那是怎樣的一個大院,進門後的影壁漆黑而幽陳,上面用古老的篆文寫著咒語般的文字,方方正正,猶如一枚大印,把這院子封印起來。院裏死氣沈沈,高大的牆分割了狹小的天。老管家做著自我介紹——“我叫陳百順”。百順,百順,這就是這個大院對他的要求標准。也是對所有人的要求標准。
  大院裏灰撲撲的,唯一的鮮亮顔色便是那一盞一盞的紅燈籠。左右對稱的板板正正的大院子,透著一種威嚴在裏面。那灰色方磚堆砌著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老規矩”。“點燈捶腳”,“誰點燈誰點菜”……那嘩啦嘩啦的捶腳聲,是空曠的大院裏唯一的聲音,然而鳥鳴山更幽,有了這聲音,院子裏卻更靜寂了。這聲音也是所有太太們的煎熬,一下一下,都打在人的心裏,讓人既抗拒,又向往。它代表著在這個大院裏的地位,代表著一種可悲的秩序,那屈辱的寵幸,已經被這個大院的統治者馴化成爲之甘願爭寵獻媚的施舍。
  頌蓮是反叛者,卻漸漸被這裏同化了。她初時討厭這些條條框框裏的“老規矩”。然而當她指著雁兒大喊:“府上規矩知不知道”的時候,已然成了這個陰暗的大院裏封建勢力的代表者。頌蓮記仇,頌蓮自認爲聰明,卻不知在這樣一個大院裏,你在算計別人,別人也一樣在算計你。她本是個敢說大太太“她有一百歲了吧”的年輕洋學生,卻被這個大院的條條框框鑲在了裏面。她無法走出這個框框一步。她在這裏沒有一切權力,沒有吃想吃的菜的權利,沒有哭的權力,沒有生氣的權力,沒有回憶的權力。那只笛子,是她最後的一點自我意識,然而這最後的一點也被老爺毀掉了。她丟失了一切,終于成了這個陰暗大院裏的一只傀儡,盼望著那唯一的寥若晨星的紅色光亮,完全同化成了封建制度下的內心矛盾個性扭曲的變了形的人。終于,在重重壓抑之下,她只能瘋掉來解脫。
  三太太也是反叛者。她可以清晨大聲在院子裏唱戲(這是從聲音上對捶腳聲的反抗),她可以半夜從別的太太房裏把老爺搶過去,她可以穿著一身大紅色翩翩起舞,她可以請兩個男人來家裏打麻將,她可以和醫生在家廝混,她可以把屋子布置成舞臺,挂滿臉譜。那留聲機是她對過去的回憶,那似水流年,那日子裏她是角兒,她是許許多多人仰慕崇拜的對象。然而現在,她卻成了牢籠裏的金絲雀,只能自顧自美麗,只能唱著寂寞的歌,只有一個聽衆,或是一個聽衆都沒有。然而她還是唱著,唱給自己聽,唱給這個空曠的大院聽,她在內心裏怕極了這個靜寂無言的巨大牢籠,她想弄出點聲響,有點活人氣息。她表面上看起來狠毒又不近人情,但她卻真誠。她敢說敢做,然而她還是逃不出那封建禮教的魔掌。
  而二太太,完全被這個昏暗的大院所同化,完全成爲一個“菩薩臉蠍子心”人。她爲了爭寵不惜一切手段,她可以慫恿雁兒做布娃娃詛咒頌蓮,她可以背地裏一套當面一套的虛情假意,她可以領著一衆人去捉三太太的奸,她可以給三太太的飯菜裏下墮胎藥,她可以爲了早三太太生下孩子而用催産藥……這是個可惡的人,也是個可悲的人。我們可以想象,她最終的結局就像是大太太一樣,成爲一個看不出年紀的老古董,不得寵,卻是一個家法的代言者,是老爺不在家時的老爺。
  雁兒是個渴望愛情的女孩,然而她卻生錯了人家——她是丫頭命,就一輩子是丫頭。她並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然而她的世界裏只有老爺這一個男人,她渴望成爲老爺的一位姨太太,而老爺卻娶了頌蓮進門。她的希望破滅了,但她卻沒有真正絕望,直到頌蓮燒了她偷偷在屋裏點的紅燈籠——那是她對愛情的全部希望。她渴望著,有一天,燈籠能在她的屋裏點起來,她不再是個被人使喚來使喚去的丫頭,她不再是個不被男人正眼瞧的下人,她也可以綾羅綢緞,她也可以有人來捶腳。那燈籠照亮了她的內心世界,她可以在黑夜裏點起一盞燈籠,驅走黑暗的陰霾,驅走這個殘酷的現實世界,驅走這個有著太多太多見不得人的事的大院,驅走這個院裏的“鬼氣”。她自信老爺喜歡她,而她的結局卻是老爺的那一句話:“盡管用好藥,不要讓別人說,咱家不管下人死活……”。她只是老爺的一點消遣,老爺從沒拿她當過回事,更別說考慮納她爲妾——而這是一個生活在最底層的丫頭的一輩子的希望。
  而老爺,這個大院裏的統治者,卻從沒露過正臉,不是遠遠的一個遠景,就是黑暗裏一個模模糊糊的臉。他仿佛是這裏的帝王,妻妾成群,爲他而爭風吃醋,爲他而勾心鬥角。但到影片的最後,我都不知道這個老爺長什麽樣子,他從不露面,卻無處不在,他就是這群女人的一生,他就是這群女人的一切。他挖了陷阱讓所有人跳進去,他同化著一個又一個有反抗精神的女人,他得樂這一切,這一切又對他俯首帖耳。他正是這吃人的禮教的化身。所以他面孔不清,所以他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因爲他代表了太多太多這樣的人,這樣的大院,這樣的家法,這樣的種種禮教。有太多太多這樣的小世界,他是君王,他是許多人生命的中心,他可以剝奪這個小世界裏一切人的一切權力,讓你死,你就得死。反抗無用,只能百順。
  這個大院裏所有女人都是受害者,然而她們卻在這個巨大的牢籠裏鬥的你死我活。她們自相廝殺著,卻沒有發現老爺的冷笑——他根本不在乎死幾個姨太太。
  于是蕭煞的秋也過去,冷寂的冬也過去後,第二年夏天,在迎娶頌蓮的那個季節,陳家又新迎娶了一位五姨太。就像是命運的輪回般令人歎息。又一輪新的苦難開始了。
  整個影片中都沒有出現春天這個季節。導演告訴我們,這些女人沒有春天。她們永遠活在蕭煞的季節裏。沒有陽光,只盼望著紅色的燈光,永無出頭之日。
  所有的場景都是在那一座大院裏拍攝完成的(倒也省事),其用意是這些女人永遠都無法逃脫這個牢籠。三姨太出去了,但也沒有拍攝她在院外的場景,但其結局就是被人綁著回來。逃出這個牢籠的女人,有著悲劇的下場。這便是導演的用意所在。
  那房頂上徘徊的四太太,渴望接近天空(自由的象征),然而她在房頂瘋掉了——那座死人屋也在房頂,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也是最接近天國的地方。對這些封建禮教的犧牲品來說,死也許是離開這裏的唯一方法,也是最終的救贖。
  “什麽好不好,本來就是做戲,做得好可以騙別人,做不好只能騙自己。”
  “人和鬼只差一口氣,人就是鬼,鬼就是人。”
  “在這個院裏人算個什麽東西,像貓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人。”
  在這個沒有春天來到的院子裏,只有那一次又一次挂起的大紅燈籠還在無聲的控告著。
 
【35集電視《大紅燈籠高高挂》】
 
導演:蒲騰晉、鄭健榮
制作:謝乃彪
演員:陳玉蓮飾頌蓮 劉德凱飾顧三
播映:內地1997、臺灣華視1992  
劇情梗概 
  從原本幾年的故事拉長到經曆抗日戰爭。顧三(劉德凱)從原著中才幾句話的角色演變成第一男主角,還和頌蓮(陳玉蓮)發生感情,算是脫離原著最遠的一個角色了。
  故事一開始從頌蓮的大學舞會開始,兩個男主角顧三和陳飛浦(秦風)因爲飛浦的妹妹憶惠的關系而參加了這個舞會,也同時對頌蓮一見傾心。誰知道頌蓮放假回家就遇到了父親身亡,而不得不嫁給飛浦的父親陳佐千,做了他的四姨太,從此開始了在陳家的生活。頌蓮嫁入陳家後,目睹陳佐千的薄情寡義和凶狠歹毒,殺死三姨太梅珊,害死二姨太卓雲,抛下高齡老母和結發妻子毓如。在一連串的打擊之後,頌蓮瘋了。。。
 
蘇童>百度百科
 
  蘇童,1963年生于蘇州,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爲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迄今有作品百十萬字,代表作包括《園藝》、《紅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離婚指南》等。中篇小說《妻妾成群》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挂》,蜚聲海內外。有文學評論家將其歸入先鋒派小說家行列。
蘇童不姓蘇
  蘇童姓童,本名童忠貴。“蘇童”筆名之意大概是蘇州的童忠貴,他十分欣賞自己這個筆名,甚而有點迷信“命與名隨”。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屢遭厄運,某日更名改姓,啓用蘇童這個名字後,湊巧一炮打響,繼之百發百中。自他的《妻妾成群》被張藝謀策劃改編成《大紅燈籠高高挂》搬上銀幕後,蘇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特別是有的年輕女士、小姐對其崇拜程度,堪可與大島茂、高倉健和鄭少秋媲美。
  蘇童走上文壇,是上蒼的賜予,家庭並沒有給他什麽熏陶。他說上初中時讀《紅與黑》《複活》,書是借的,人家要得急,一個下午看一本。看多了,手癢。中學時寫詩兼而練寫小說,模仿當時流行寫農村生活的小說。先列一張人物關系表:黨支書、民兵隊長、婦聯主任,地主和富農。還煞費心機給每個人物起個與身份相稱的名字。寫好了,便像放飛鴿一樣投給某報紙,然後天天翻閱那張報紙。煎熬半個月,不見影子。再然後,那放出去的“鴿子”再飛回來。廣種不收。
  1980年,蘇童考取北師大中文系,在那裏他受到了正統的語言訓練與文學熏陶。他把對付功課外的全部時間,用在泡圖書館上,不停地練筆。是時,他很想當個詩人,對自己約法三章,每天寫一首詩,在吟誦一番後再進教室,心裏才感到充實。班上想當詩人、作家的同窗很多,一日,他讀一位同學的三行一句話的一首小詩:
  産房
  在
  太平間的底下
  他感到震驚,自愧弗如,有點覺得自己不是寫詩的料子,故轉攻寫小說。倒黴的是,每稿必退。羞愧尷尬,怕同學笑話,他借用一女同學家的地址,稿件由那位同學轉。即便如此,他仍矢志不渝,不信上蒼不感動。到1983年,青果終于熟了。《星星》開始發表他的詩作,《青春》發他的小說《第八個是銅像》,且獲了獎,這大大地鼓舞了他繼續寫作的勇氣。
  他自嘲,說自己在北京上學期間像一棵歪歪斜斜的樹。
  22歲那年,他被分配到南京一所高校。他比該校一半以上的學生年齡還小,在一個系當輔導員,任務是幫學生領助學金、召集學生大掃除之類。他便在晚上開夜車寫小說,第二天上班遲到,一副懶散樣子。他對當老師沒興趣,學校對他這樣的老師似也無法賞識。此時,蘇童在南京文學界的朋友越來越多,且受到道友的關愛。隨之,順理成章地跳槽到《鍾山》編輯部。一到《鍾山》,他猶如臥虎歸山,虎威大發,在爲人作嫁衣的同時不忘自我武裝。很快,《桑園留念》、《妻妾成群》等一批小說相繼發表。一夜間,逢稿必退的童忠貴變成了洛陽紙貴的蘇童。
自然人生
  在江蘇中青年作家中,大家公認人緣最好的有兩位:蘇童和葉兆言。
  蘇童在創作上是只虎,在生活中是只羊。他淡泊、寧靜,不爭名于世,不爭利于朝,用他的話說,“蝸居在自己的小樓裏,讀書、寫作、會客,與朋友搓麻將,沒有任何野心,沒有任何貪欲,沒有任何豔遇,生活平靜、心態平靜,作品也變得平靜。”在許多朋友眼中,蘇童雖近不惑,但仍是個聽話的大孩子。兒時聽父母的,病時聽醫生的,在校聽老師的,單位聽領導的,與朋友相處聽朋友的。一次,朋友向他推薦微波爐的好處後,他當即花一千多元抱了一臺,用了兩天,說“燒出來的菜不好吃”,賠了兩百元再讓人。他是一個不好爲人師,謹言慎語的人。他像歐也妮?葛朗臺清點匣子裏的金幣一樣,清點自己的語言。他的信條是“情願不說話,絕不亂說話;情願少說話,也不願說錯話”。他十分珍惜友情。在爲人方面,他還說:“要理解那些對你搖頭或不屑一顧的人。”
  在閱讀上,他崇尚福克納、海明威、馬爾克斯、博爾赫斯和塞林格,拒絕金庸和瓊瑤,但偏愛福爾摩斯之類的偵探小說。他不否認,他的閱讀帶有某種功利色彩,向大師們學習語言,激發自己的豐富想象,促進自己的創作。他反對目前圖書市場的炒作行爲,指出那也是泡沫經濟。他固執地認爲,作家讀者群的多少,是作家自己“寫”出來的。一個作家只能爲自己的讀者群而寫,而不爲所有的讀者,因此他的創作思路絕不爲讀者的興趣而牽著鼻子走。
  蘇童熱愛生活,他說,他是屬于喜歡東張西望一類的人。喜歡一個人逛店,無所目的,滿身輕松,像一個國家元首檢閱儀仗隊,讓貨架上所有的物品向你敬禮。他愛足球,系鐵杆球迷。稿子可以不寫,球賽不可不看。壺水開了,壺底可以燒通,比賽必須看完。他說看球是一種享受,做了球迷,寵辱皆忘,無苦惱,無迷惘,還堂而皇之地說,在這個世界越來越纖弱越來越蒼白的時候,球賽會給你最後沖撞的力量。一度時間,他曾沈湎于麻將。他老自責自己缺少風度,一輸就急,越急越輸。有的牌友打趣說:看蘇童的洋相,找他打麻將去!
小說《妻妾成群》
  小說《妻妾成群》描述頌蓮由一個女學生變成大戶陳家四姨太,漸漸溶入陳家大院的爭風吃醋中,目睹陳家女人的一個一個的悲慘命運,最終連自己也變成了瘋子,作者以沈重的筆調記敘了一個封建大院裏的恩恩怨怨,明爭暗鬥。
  蘇童的成名作當推1987年發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從 那時起,蘇童被批評界看成“先鋒派”(或“後新潮”)的主將。1989年以後,蘇童的風格有所變化,從形式退回到故事,嘗試以老式方法敘述一些老式故事,《妻妾成群》則是典型代表作。
  准確地說,《妻妾成群》並不能反映蘇童作爲“先鋒派”的面目。這篇小說已經帶有回歸傳統的意向,甚至不少人把這篇小說推爲“新寫實”的代表作。在這裏選擇這篇小說作爲“先鋒派”的代表作,主要是因爲這篇小說影響甚大,也標志著蘇童敘事風格走向成熟。況且這篇看上去古典味十足的小說,也顯示了非常現代的敘事方法;它強調語言感覺和敘事句法,依然未脫形式主義外衣,因此。它作爲“先鋒派”的代表作,也恰如其分。
  這篇小說講述一個女性遭受的婚姻悲劇的故事。與“五?四”時期大多“新青年”相反,頌蓮這個“新女性”卻走進一個舊家庭,“幾乎是自覺成爲舊式婚姻的犧牲品,她的十練堅決成爲她走向絕望之路的原動力。顯然,蘇童賦予這個女性過多的女人味,她諳熟女人之間的爭風吃醋和勾心鬥角,甚至以”床上的機敏“博取陳佐千的歡心。然而,她清純的氣質和直率的品性終究挽救不了一個小妾的命運。小說幾乎沒有關于陳佐千的詳盡描寫,這個熱衷于納妾的舊式男人,看上去有點像西門慶,他以對床弟的熱情來掩蓋已經頹敗和虛空的生活。在整個故事中,他是一個至高無上而又蒼白空洞的背景,以至于在張藝謀改編的影片中,陳佐千只剩下一個凝重而模糊的背影。飛浦似乎帶來某種生機,在他英俊瀟灑的外表掩蓋下,卻是對女人的懼怕,對于這個家族的人來說,對于這種舊式腐朽的生活來說,飛浦又是一個斷然的否定。蘇童不僅寫出父權制社會中婦女的悲劇命運,而且寫出了父權制曆史必然崩潰的劫難。盡管那口井的象征意義有些勉強,然而,那種陰郁的背景無聲無息吞噬鮮亮的生活希望,陳舊的生活氣數已盡。
  小說妻妾成群蘇童顯然不是在重複講述封建婚姻悲劇的故事,對子蘇童的敘事來說,“故事”似乎並不特別重要,主題甚至也無須深究。這個並不新穎別致的故事,卻能給人以特別深刻的印象,就在于蘇童富有韻味的敘事,那種純淨透明的語言感覺;那些刻
  劃得異常鮮明的故事情境;那種溫馨而感傷的氣息。顯然這個故事可以看到《家》、《春》、《秋》和《紅樓夢》,甚至《金瓶梅》的影子;作者對這種生活的把玩觀照,多少還可見中國舊式文人的傳統態度。這些使得蘇童的敘事既具有曆史頹廢主義的手筆,卻也深藏著文化韻涵。某種意義上,這篇小說表達了蘇童乃至一代青年作家奇怪的曆史觀。即把“性”看作曆史的根源和動力。由于“性”的紊亂,家族乃至曆史破敗的命運不可逃脫。陳佐千作爲一種古舊文化的曆史記憶,他試圖從年輕女性身上獲得生殖力(生命力),他的企圖的失敗不過到象征性地表示古舊的中國曆史已經徹底喪失了延續的可能性。在這個意義上,這篇小說無意中寫出一種曆史頹敗的情境,一種文化失敗的曆史命運。
  蘇童尤爲擅長刻劃女性形象,“紅顔薄命”的古訓,在蘇童手裏特別富有韻味。在他看來,也許“女性身上凝聚著更多的小說因素”,那些女性優雅明淨,任性而薄命,渾身散發著感傷的詩意。不過,蘇童筆下的女性也因此給人以雷同之感。她
  們有類似的心性,同樣的命運。很顯然,《妻妾成群》的結尾有些勉強,似乎有意營造悲劇性的結局,蘇童的那些女性的命運早已被先驗地注定了。
  蘇童的敘事優雅從容,純淨如水《妻妾成群》尤見他的這一特色。平實寫來卻意韻橫生;著筆清雅而富有江南情調;這應歸結于蘇童把敘事與抒情結合得恰到好處。對于自己的優雅一路的風格,蘇童頗有疑慮;北方作家譏之曰“脂粉氣”、“女性味”。
http://baike.baidu.com/view/89168.html?tp=0_11
 
蘇童研究文獻:
 
- 論蘇童小說的女性敘述之演變——以《妻妾成群》、《蛇爲什麽會飛》、《碧奴》爲例 作者:劉軍, 期刊-核心期刊 當代文壇MODERN LITERARY MAGAZINE 2007年 第04期
- 頹靡的天堂邪媚的地獄——蘇童的小說世界 A Discussion on Su Tong's World of Fiction 作者:王婕曉, 期刊-核心期刊 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06年 第03期
- 由性到情:《妻妾成群》的欲望發抒 作者:王麗梅, 期刊-核心期刊 北方論叢THE NORTHERN FORUM 2007年 第06期
- 淺談《妻妾成群》意象描寫及女性想象的困境和突破 Analysis on the Imagery Description and the Predicament and Breakthrough of Female Imagination in Wives and Concubines 作者:王冠一, 期刊-核心期刊 大慶師範學院學報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2008年 第04期
- 論蘇童小說的女性文化內涵 作者:許寧, 期刊-核心期刊 學習與探索STUDY & EXPLORATION 2004年 第05期
- 在現實的空間尋求精神的靈動--讀蘇童長篇小說《蛇爲什麽會飛》 作者:張學昕, 期刊-核心期刊 北方論叢THE NORTHERN FORUM 2002年 第04期
- 《妻妾成群》的悲劇文化意蘊 作者:孫娜, 期刊 華章HUA ZHANG 2007年 第08期
- 原型與再生--《妻妾成群》讀解 Stereotype and Regeneration 作者:樊春喜,黃磊, 期刊 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OURNAL OF JINGME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2001年 第04期
- 剖開欲望的城市——蘇童《蛇爲什麽會飛》的"蛇"意象 作者:張瑜, 期刊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08年 第01期
- 透視中國女人命運的一面鏡子--試論《妻妾成群》中的悲劇女人群體 作者:洪永春, 期刊 通化師範學院學報JOURNAL OF TONGHUA TEACHERS COLLEGE 2004年 第03期
- 一場女人的戰爭--析蘇童的《妻妾成群》 作者:李鳳蘭, 期刊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2003年 第06期
- 病態社會的病相報告--評蘇童的長篇小說《蛇爲什麽會飛》 作者:李遇春, 期刊-核心期刊 小說評論NOVEL REVIEW 2004年 第03期
- 想象的騰飛——評蘇童長篇小說《碧奴》 作者:方奕, 期刊 黃河文學HUANGHE WENXUE 2007年 第11期
- 性別歧視在文學語言中的映射--論蘇童小說《妻妾成群》中語言的文化內涵 Sex Discrimination Mapping in Literary Language--abou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language in SU Tong' novel "Wife and concubines In groups" 作者:王林海,王毓, 期刊 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6年 第02期
- "妻妾成群"的建構與解構--評張煒五部長篇小說的兩性敘事模式 作者:宋桂花, 期刊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SHAN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2004年 第03期
- 蘇童:無須直面的殘忍 Su Tong:Cruelty Without Explanation 作者:聞迪生, 期刊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S) 2004年 第02期
- 留得殘荷聽雨聲--小說與電影中的頌蓮 Hearing the Raindrop Pitter-pattering on the Remains of Lotus--The heroine Songlian, in the Novel and Film 作者:王巧鳳,韓璿, 期刊 太原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TAIYU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3年 第04期
- 蛇會飛向哪裏--評蘇童的長篇小說《蛇爲什麽會飛》 Where does the snake fly--Review on Su Tong's novel why can the snake fly 作者:常玉榮,郭秀麗,李金玲, 期刊 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 2004年 第02期
- 鳳樓人遠蕭如夢--談頌蓮形象的改編 People in Phoenix Mansion Leaving Away and Desolate Scene Being Like a Dream--Discussing on adaption of Shunlian's imagery 作者:韓璿, 期刊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2003年 第04期
 
张艺谋>百度百科
 
  1968年:初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後在陝西鹹陽國棉八廠當工人。
  1978年: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
  1982年:畢業後任廣西電影制片廠攝影師。
  1984年:在張軍釗導演的影片《一個和八個》中擔任攝影師。以其大膽的構圖、獨特的鏡頭設計獲1984年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
  1984年:在陳凱歌導演的影片《黃土地》中擔任攝影師,充分調動攝影手段,以獨特的造型表現出黃土高原的拙樸渾厚,于1985年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法國第七屆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第五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方人柯達優秀制片技術獎,瑞士盧卡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
  1986年,在陳凱歌導演的影片《大閱兵》中擔任攝影師。影片獲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1987年:主演吳天明導演的影片《老井》,表演質樸、准確,同年獲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成爲我國第一位國際A級電影節影帝,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紅高粱 
  1987年:導演影片《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頌揚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融敘事與抒情、寫實與寫意于一爐,發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于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三十八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第五屆津巴布韋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故事片真實新穎獎,第三十五屆悉尼國際電影節電影評論獎,摩洛哥第一屆馬拉卡什國際電影電視節導演大阿特拉斯金獎,第十六屆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廣播電臺青年聽衆評委會最佳影片獎,法國第五屆蒙彼利埃國際電影節銀熊貓獎,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年度獎提名獎,古巴年度發行電影評獎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1989年:與楊鳳良合作導演影片《代號美洲豹》。這是一部比較失敗的作品。
  1989年:主演程小東導演的影片《古今大戰秦俑情》。影片獲法國巴黎奇情動作電影展大獎。
  1990年:與楊鳳良合作導演影片《菊豆》,講述了一個“被禁錮的激情”的故事,同年獲法國第四十三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首屆路易斯.布努埃爾特別獎,西班牙第三十五屆巴利亞多裏德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穗獎、觀衆評選最佳影片獎,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大獎——金雨果獎,美國第六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1年:導演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挂》,影片的光影、構圖、色彩均十分講究,文化氣息十足,象征意味濃厚,雖然被一些影評人批評爲“僞民俗”,仍受到廣泛歡迎。同年獲意大利第四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天主教影評人協會大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艾維拉諾塔莉特別獎;1992年獲意大利全國奧斯卡獎(大衛獎)最佳外語片大獎、意大利米蘭電影協會觀衆評議該年度外語電影第一名大獎、英國全國電影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影片獲美國第六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2年:導演影片《秋菊打官司》,影片一改張藝謀以往的風格,采取了紀實風格、偷拍、大量采用非職業演員的半紀錄片手法,真實反映了當代中國農村的面貌。鞏俐在片中塑造的孕婦秋菊形象被認爲是她最出色的一次表演。影片獲意大利第四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女主角鞏俐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像這樣在國際A級電影節上兩項大獎同時頒給一部影片的情況非常罕見。在國內,影片獲第十五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鞏俐),1993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92年優秀影片獎、榮譽獎。
  1994年:導演影片《活著》,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曆次政治運動爲經,男主人公富貴的一生爲緯,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對中國社會進行了嬉笑怒罵的諷刺和批判,被觀衆和影評人普遍推崇爲張藝謀最優秀的作品。《活著》是張藝謀迄今唯一一部被禁的影片,卻在國際上贏得了空前的榮譽:法國第十七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葛優)、人道精神獎;1994年全美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相當于英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995年:導演影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影片從一個小孩子的眼光反映30年代上海幫會鬥爭的人心險惡,全片包裝相當華麗,女主角鞏俐更在片中大展歌舞。影片憑借美妙的構圖和飽滿的色調獲得第四十八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技術獎,1995年全美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大獎,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大獎自由論點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獎(呂樂),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美國紐約《電影雜志》評選1995年度世界十佳影片第一名。影片拍攝完畢後,張藝謀與鞏俐分手。
  1997年:導演影片《有話好好說》,這是一部都市輕喜劇,京味十足,詼諧幽默,影片彙集了姜文、李保田、瞿穎、葛優、李雪健、傅彪等諸多明星大腕,主題曲由臧天朔演唱。張藝謀導演本人也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收廢品的民工角色。
  1998年:導演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影片反映了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是張藝謀唯一一部完全采用非職業演員的作品,真摯感人。影片獲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天主教影評人“兒童與電影”最佳影片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佳影片大獎,意大利《電影》雜志最佳影片獎,美國國際青年文化中心青年電影協會“青年與夢想”最佳影片獎,伊朗第十屆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兒童教育三等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第十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22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98年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第23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觀衆評選最佳影片獎,1999年度歐洲電影評獎最佳外語片提名,2000年美國“青少年藝術家獎”電影組織1999年最佳國際電影獎、最佳表演獎(魏敏芝),《日本電影旬報》讀者評選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影片第二名。
  1999年:導演影片《我的父親母親》,這是張藝謀一部唯美、深情、感人的愛情片,像一篇娓娓道來的散文詩,現實與回憶相交錯,現實用黑白表現,回憶用彩色表現,該片是章子怡的第一部電影,被譽爲“世紀末的愛情絕唱”,作曲家三寶的配樂更是爲人所津津樂道。該片獲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銀熊獎,天主教和基督教聯合頒發“人道主義精神獎”,意大利電影評論家協會、意大利記者協會“巴克大獎”,2000年度中國政府華表獎最佳影片獎,第20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侯詠)、最佳美術獎(曹久平),第23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章子怡),《日本銀幕》2000年度:最佳外語片第一名、最佳外國女演員 (章子怡),2001年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世界電影觀衆評選大獎,伊朗曙光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章子怡),第19屆伊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2000年:導演影片《幸福時光》,由趙本山、董潔主演,其中董潔是張藝謀通過互聯網選出的新一代“謀女郎”。 該片獲得西班牙巴利亞朵利德國際電影周銀針獎(最佳影片第二名)和由評判團選出的國際影評大獎,而董潔則獲得最佳女主角。
  2002年:導演影片《英雄》,這是張藝謀第一部古裝商業大片,全片明星陣容相當強大:李連傑、張曼玉、梁朝偉、章子怡、陳道明、甄子丹,主題曲演唱者爲王菲。內地票房2.5億元人民幣,全球票房1.77億美元,2004年8月在美國上映連續兩周票房冠軍。制片人張偉平大膽創新,采取了許多國産影片從未采取過的營銷手段,如包租公務機宣傳、拍賣音像制品版權、嚴格防盜版措施的超前點映、人民大會堂盛大的首映禮、零點首映,等等。影片的影像制品版權賣出了1780萬的天價,至今沒有被超越。該片獲2003年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阿爾弗雷德-鮑爾特別創新作品獎,第60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德國威斯巴登電影評價中心(FBW)“特別有價值”電影,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動作設計、最佳音樂、最佳聲音效果、最佳電腦設計等7項大獎。
  2004年:導演影片《十面埋伏》,由劉德華、金城武、章子怡主演,內地票房1.5億元人民幣,全球票房9300萬美元。獲第11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市場開拓獎、最佳女主角獎、優秀電影技術獎、優秀制片人獎,美國藝術導演協會傑出貢獻獎,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第62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9項提名。
  2005年:導演影片《千裏走單騎》,主演是張藝謀年輕時的偶像、日本老牌影帝高倉健。該片感情深沈而豐富,感人至深,榮獲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大獎。
  2006年:導演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由周潤發、鞏俐、周傑倫、劉燁主演,投資3.6億元人民幣,國內票房2.9億元人民幣,全球票房截至2008年5月已超過7850萬美元。這部影片是國産片票房紀錄保持者,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4項大獎。該片是張藝謀和鞏俐11年後的首次合作,周傑倫爲該片創作了膾炙人口的主題歌《菊花臺》。 同年,張藝謀被北京奧組委任命爲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第13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開閉幕式總導演 。
  作爲國際知名導演,張藝謀也曾多次應邀擔任柏林、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評委,並先後于2005年、2007年擔任過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和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除電影外,張藝謀“副業”多多。他執導過歌劇(《圖蘭朵》、《秦始皇》)、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挂》)、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系列),拍過北京申奧和上海申博的官方宣傳片,拍北京奧運會會徽、火炬宣傳片,給豐田威馳拍廣告,擔任網絡遊戲《十面埋伏OL》的藝術總監……張藝謀說,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一個人就像橡皮筋一樣,需要不斷地拉,在這個過程中挑戰自己的極限,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 張藝謀自我評價是一個很勤奮的導演,在同事眼中,他是一個很低調、平和的人。
  2008年:當選爲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連續三次當選),與劉敬民、崔大林、張景安、鄧亞萍一起出席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的主題爲“政協委員談奧運”的招待會並回答記者問題。
  2008年:作爲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較完美地展示了中國文化,獲得國內外一致好評。2008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評爲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個人。
  2008年11月7日,在北京電影學院被波士頓大學宣布授予“人文藝術榮譽博士學位”,成爲中國第一位獲得該校“榮譽博士”的中國電影人。此前張藝謀曾先後于2001年、2005年被授予莫斯科電影學院電影學“榮譽博士”學位和香港城市大學文學“榮譽博士”學位。
  2008年12月17日,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評選揭曉,美國總統奧巴馬成功“當選”。張藝謀則憑借成功執導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獲得提名(挺進五強),好萊塢大導演斯皮爾伯格[11]負責撰寫了對張藝謀的提名評語。
【傳奇拍檔】 
  張藝謀和張偉平1989年認識,從1996年開始,張偉平一直擔任張藝謀電影的監制/制片人,他成立了北京新畫面影業公司,專門投資張藝謀的電影。正是由于兩人的協作締造了中國電影史上一個又一個的傳奇——從威尼斯、柏林等各電影節斬獲大獎到《英雄》等影片開創中國商業大片時代都無不演繹著兩人的“友誼人生”。
【榮譽集錦】
  1995年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全世界十大傑出導演之一
  1995年 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1995年 美國克羅拉多國際電影節:“傑出成就獎”
  1996年 美國《娛樂周刊》評選:當代世界二十位大導演之一
  1998年 美國《時代周刊》:“世界十大風雲人物”
  1999年 第六屆亞洲電影交流會:“終身成就獎”
  2000年 第十一屆美國帕爾馬國際電影節:“傑出電影藝術家獎”
  2000年 日本《電影旬報》:2000年度最佳外國導演
  2001年 日本《電影旬報》讀者評選:最佳外國導演
  2002年 第十三屆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大獎”
  2002年 德國曼海姆市政府及第51屆德國曼海姆電影節聯合頒發:“電影大師”
  2002年 美國第二代協會:“精英獎”
  2002年 美國南加裏福利亞洲影視委員會:“超級明星金星獎”
  2005年 意大利那坡利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05年 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07年 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2008年 綜藝年度人物
  2008年 搜狐年度人物
  2008年 中國文化人物
  2008年 品牌中國30年30人
  2008年 CCTV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2008年 CCTV體壇風雲人物年度評委會大獎
【作品列表】 
  1984:《一個和八個》 攝影
  1984:《黃土地》 攝影
  1986:《大閱兵》 攝影
  1987:《老井》 主演
  1987:《紅高粱》 導演
  1989:《古今大戰秦俑情》主演
  1989:《代號"美洲豹"》 導演(與楊鳳良合作)
  1990:《菊豆》 導演(與楊鳳良合作)
  1991:《大紅燈籠高高挂》 導演
  1992:《秋菊打官司》 導演
  1994:《活著》 導演
  1995:《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導演
  1996:《有話好好說》 導演
  1997:《圖蘭多》(歌劇/意大利佛羅倫薩節日歌劇院) 導演
  1998: 大型露天實景歌劇《圖蘭多》(中國紫禁城太廟)
  1998:《一個都不能少》 導演
  1999:《我的父親母親》 導演
  2000:《幸福時光》 導演
  2001: 大型三幕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挂》 編劇 導演 藝術總監
  2001: 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宣傳片《新北京,新奧運》 總導演
  2002:《英雄》 導演
  2002: 上海申辦2010年世博會宣傳片 總導演
  2003: 韓國世界杯體育場 大型露天實景歌劇《圖蘭多》 導演
  2003: 北京奧運會會徽發布儀式及會徽宣傳片《中國印?舞動的北京》 總導演
  2004:《十面埋伏》 導演
  2004: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桂林) 總導演(與樊躍、王潮歌合作)
  2005:《千裏走單騎》 導演
  2006: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麗江》 總導演(與樊躍、王潮歌合作)
  2006:《滿城盡帶黃金甲》 導演
  2006: 美國大都會原創歌劇《秦始皇》 導演
  2007: 北京奧運會火炬及火炬接力宣傳片 導演
  2007: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西湖》 總導演(與樊躍、王潮歌合作)
  2008: 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3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開閉幕式 總導演
  2009:《金陵十三釵》准備中,將開機 導演
【經典視頻】  
  1.《張藝謀的2008》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3630403784186
  2.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NBC版本
  (上集)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xODY2OTI=.html
  (下集)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xODg0ODQ=.html
  3.體壇風雲人物 評委會大獎:張藝謀
  http://sports.cctv.com/special/C22672/20090221/105858.shtml
  4.張藝謀使中國推向世界 開幕式將永留史冊—搜狐體育播報
  http://s.sohu.com/20081202/n260976675.shtml
  5.人物—張藝謀
  (上):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67qWGtbFnk/
  (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1M9Iugv4cQ/
  6.印象系列:
  印象劉三姐: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29Gh4v83_SY/
  印象麗江宣傳片:http://www.56.com/u69/v_MTgxMTk5NjI.html
  印象西湖: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DhnknyyJgI/
  7.張藝謀:一統大局
http://ent.sina.com.cn/m/c/bn/2006-12-12/15462292.html
 
 
鞏俐>百度百科
 
  鞏俐,山東濟南人。1985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後留校任話劇研究所演員。大學二年級時,她被首次執導的張藝謀選中,在影片《紅高粱》中扮演女主角九兒。鞏俐的表演雖略嫌稚嫩,但清新可人,顯示出良好的潛質。而隨著《紅高粱》的聲譽日隆,鞏俐也在海內外聲譽大震。
   1988年在影片《代號“美洲豹”》中她飾演護士,獲第十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1989至1990年間,鞏俐又主演了兩部張藝謀執導的兩部影片《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挂》,都是舊時代深受家族壓抑的女性形象。使鞏俐的表演邁向高峰的是1992年張藝謀執導的《秋菊打官司》,片中演員賦予角色的生活實感深深打動了觀衆,秋菊不僅使鞏俐榮膺“金雞”、“百花”雙料影後,而且在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這是大陸女演員首次榮獲國際大獎。她與張藝謀合作的影片還有《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與其他導演合作過《霸王別姬》、《畫魂》和《風月》等。她還拍了不少香港娛樂片,像《古今大戰秦俑情》、《天龍八部》、《唐伯虎點秋香》、《西楚霸王》、《周漁的火車》等。2006年,鞏俐的演藝事業再攀高峰,除與老搭檔張藝謀合作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外,還進軍好萊塢,與一線大明星合作了《邁阿密風雲》,接下來她還將出現在《沈默的羔羊》前傳中。
  鞏俐是中國女星的國際代言人。她創造了中國影人闖蕩世界影壇的奇迹。她是第一個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獎的中國女演員,第一個代言法國化妝品品牌歐萊雅的中國女星,榮獲法國騎士榮譽勳章,被《People》收錄爲世界上最美麗的50個人之一,加拿大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上的特別獎,第51屆戛納電影節的特邀嘉賓,被奧斯卡委員會接納爲會員,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
  2008年十一月,還具有相當于國會議員的政治協商會議委員身份的情況下,宣誓加入新加坡國籍,引起各方面非議諸多。
所有的電影作品
  2008年《諜海風雲/上海》飾安娜
  2007年《Cannes, 60 ans d'histoires》(法國電影,未引進中國內地)
  2007年《Secrets Within: Behind the Scenes of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美國電影,未引進中國內地)
  2007年《漢尼拔崛起/少年漢尼拔/沈默的羔羊前傳之揭開罪幕/漢尼拔前傳》(鬼片)
  2007年《Cómo conseguir un papel en Hollywood》(西班牙電影,未引進中國內地)
  2006年《邁阿密風雲》飾伊莎貝拉
  2006年《滿城盡帶黃金甲》飾皇後
  2006年《2006 Asian Excellence Awards》(美國電影,未引進中國內地)
  2006年《Miami Vice: Undercover》(美國電影,未引進中國內地)
  2005年《藝伎回憶錄》
  2004年《愛神》
  2004年《2046》
  2002年《周漁的火車》飾周漁
  2000年《荊軻刺秦王》
  2000年《漂亮媽媽》飾孫麗英
  1997年《中國盒子/中國匣》
  1996年《風月》
  1995年《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1994年《畫魂》飾潘玉良
  1994年《新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飾天山童姥
  1994年《西楚霸王》
  1994年《HBO First Look》(美國電影)
  1994年《活著》飾家珍
  1993年《霸王別姬》飾菊仙
  1993年《唐伯虎點秋香》飾秋香
  1993年《秋菊打官司》
  1992年《夢醒時分》飾馬莉
  1992年《大紅燈籠高高挂》飾頌蓮
  1991年《豪門夜宴》
  1991年《賭俠II:上海灘賭聖》
  1990年《菊豆》飾菊豆
  1990年《古今大戰秦俑情》飾冬兒
  1989年《代號美洲豹》飾阿麗
  1989年《一代妖後》飾桂連
  1987年《紅高粱》飾我奶奶
參與制作過的電影
  1994年《西楚霸王》:演唱
獲得的所有獎項
  1989年 第十二屆中國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代表作《代號美洲豹》
  1992年 榮獲第四十九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代表作《秋菊打官司》
  1993年 第十三屆中國金雞獎最佳女主角:代表作《秋菊打官司》
  1993年 意大利《查克》雜志電影評獎最佳女演員獎
  1993年 獲第1屆保加利亞瓦爾納市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代表作《菊豆》
  1993年 獲第43屆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獎:代表作《菊豆》
  1993年 第十六屆中國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代表作《大紅燈籠高高挂》
  1993年 榮獲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代表作《霸王別姬》
  1994年 第四屆中國電影表演學會金鳳凰獎
  2000年 第二十四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代表作《漂亮媽媽》
  2000年 第二十四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被授予藝術成就大獎
  2000年 第二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代表作《漂亮媽媽》
  2001年 第二十三屆中國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代表作《漂亮媽媽》
  2001年 第八屆中國電影表演學會金鳳凰獎
  2003年 第十屆中國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女演員:代表作《周漁的火車》
  2005年 獲得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代表作《藝伎回憶錄》
  2007年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最佳女主角:代表作《黃金甲》
  2007年 第二十六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代表作《黃金甲》
  2007年 第十二屆香港金紫荊獎最佳女主角:代表作《黃金甲》
作爲評委身份參加過的電影節
  2000年 獲邀出任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2002年 獲邀出任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2003年 獲邀出任第1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
部分中外演藝圈名人評價鞏俐
  ◆好萊塢巨星芮妮?齊薇格說:鞏俐是我的偶像。
  ◆喜劇片《BJ單身日記》、著名歌舞片《芝加哥》、戰爭史詩片《冷山》的女主角:芮妮?齊薇格
  記者:你對中國電影熟悉嗎?比較喜歡哪個演員?
  芮妮:我看過的中國電影不多,但他們都很棒,我比較喜歡張藝謀的影片,演員中是鞏俐(興奮而誇張的大笑)!她的《大紅燈籠高高挂》我很喜歡,她是那種你不需要字幕翻譯都知道她在演什麽的演員。
  芮妮?齊薇格說:“我好喜歡鞏俐,她正和我一位好友拍片《藝伎回憶錄》,我迫不及待要去探班,當面跟她問好。”
  (小插曲:讓芮妮?齊薇格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影片《芝加哥》的導演,正是執導鞏俐第一部好萊塢影片《藝伎回憶錄》的導演羅勃?馬肖)
  ◆德國電影大師、導演溫韋達斯:希望鞏俐在他的電影中任女主角。
  德國電影大師、《柏林穹蒼下》、《天使多情》導演:溫韋達斯
  在2000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任頒獎嘉賓的德國殿堂級導演溫韋達斯(Wim Wenders),原來非常喜歡鞏俐,並希望鞏俐在他的電影中任女主角。
  溫韋達斯接受記者訪問時,他承認對港産電影不太熟悉,但他卻極喜歡張藝謀導演的作品及鞏俐的新作《漂亮媽媽》,溫韋達斯更對鞏俐贊口不絕:“她乃當今世上其中一位最好的女演員,她的演技一流。如果我能夠爲早前重拍我的前作《柏林穹蒼下》的《天使多情》選角的話,我一定會選鞏俐(該片女主角是美琪賴恩),而男主角我會選湯漢斯(該片男主角是尼古拉斯基治)。”
  ◆斯皮爾伯格說鞏俐: 我決定一定要和你合作
  <<藝伎回憶錄》的監制斯皮爾伯格在美國見到鞏俐時,對她說:“我看過你的《大紅燈籠高高挂》,就決定一定要和你合作,如今果然實現了!”
  ◆美國大導演邁克爾?曼說::“鞏俐是現在世界上最好的女星也是最棒的女士之一”
  環球公司(3月30日)正式宣布:鞏俐確定將在這部邁克爾?曼執導的犯罪片中出演女一號,與《少數派報告》中的科林?法瑞爾和《借刀殺人》中的詹米?福克斯對戲。
  邁克爾?曼在聲明中表示:“鞏俐是現在世界上最好的女星也是最棒的女士之一.”
  ◆德哈登(他擔任柏林電影節主席21年之久):鞏俐在陳述觀點時表現出的智慧與大氣令他十分欣賞
  2002年在複旦大學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上,來了一位國際電影界的“重磅級”人物———被譽爲“柏林電影節之父”、如今轉任威尼斯電影節主席的德哈登先生。于是,在灑滿陽光的複旦草坪上,記者與德哈登先生圍繞中國電影展開了長久的交談。
  爲何兩選鞏俐做“主席”? 
  今年,中國著名影星鞏俐出任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繼2000年擔任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後再次出任世界知名影節的“領導”,這是德哈登先生一手促成的。問德哈登爲何兩次選中鞏俐做“主席”,這位德國老人調皮地反問:“你難道不喜歡鞏俐麽?”
  德哈登1988年就認識了鞏俐。當年張藝謀執導的《紅高粱》在柏林電影節獲得大獎;五年後,鞏俐憑借在《菊豆》中的表演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獎。德哈登強調,鞏俐不僅是一個美麗的女人,還是一個對電影有著深刻理解和感悟的人。三年前,德哈登在電視裏看到CNN對鞏俐的一段采訪,鞏俐在陳述觀點時表現出的智慧與大氣令他十分欣賞,當即決定邀請她擔任2000年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要知道,在國際電影節上,評委會主席並沒有“生殺予奪”大權,其主要工作是在評委之間進行溝通和調節;而鞏俐憑借其溫柔氣質和人格魅力,將這一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今年德哈登從柏林來到威尼斯,剛轉換舞臺便“故技重施”,結果鞏俐再次出任主席。
  鞏俐抵達水都,德哈登親自迎接!
  ◆《藝伎回憶錄》導演馬歇爾特別評論了鞏俐:
  “鞏俐不愧是大明星,也是一位專業的演員,拍攝前的任何練習她都認真對待,一下子就帶動了其他工作人員。她的角色其實有相當的難度,並不是發發火那麽簡單,關鍵是表現女性脆弱無助的一面,我想她做到了!你不得不承認她是一個很有經驗的演員,對劇本的理解非常到位,入戲最快,還激發了其他演員的潛質!”“僅僅說他的名字,而沒有說‘偉大的鞏俐’這是很難的”馬歇爾笑著說。 "在我的生活中,我從來沒有與一位演員這樣工作過, 她在每一個平面上都是驚人的。" 導演說,鞏俐是個富有感染力的演員,片場的工作人員都忍不住告訴他鞏俐的存在感有多強,令人提起她的名字時想說“鞏俐陛下”。
  ◆費翔: 鞏俐一個人把章子怡、楊紫瓊的戲全搶了!
  費翔透露,自己也有拍戲的打算,經紀人柴智屏正在臺灣和幾個公司談。如果拍戲,自己不想演男一號,最好是演“有點問題的人物”。“《藝伎回憶錄》在美國已經上映了,這個電影的主角是章子怡和楊紫瓊,可是很多評論家說,鞏俐因爲演壞女人,已經把戲搶得一幹二淨了,搶得完全沒有別人在銀幕上了。我就想演這樣的角色。”
  費翔和美國評論家的觀點是一樣的,“鞏俐的表演席卷了整個影幕,隨著她的退場,影片開始變得乏味”。
  這就是一個表演藝術家的功力!
  ◆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我特別喜歡鞏俐,也與她私交甚好!
  德國著名電影馬可.穆勒,多年來從事國際一流電影節組織實踐工作。多年從事德國柏林電影節主席、威尼斯電影節主席。年輕時曾在中國就學,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他是一個地道的中國電影迷,更是中國影星鞏俐的FANS!他特別喜歡鞏俐,也與她私交甚好!
  在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期間馬可.穆勒曾力邀鞏俐擔任頒獎嘉賓,談到鞏俐,穆勒則一副老朋友的樣子,“我請她,她不會不給面子。從《大紅燈籠高高挂》我們就認識了,當時是我選擇這部影片來到了威尼斯,最後得了銀熊獎,我和她是特別好的朋友。”
  但是最終鞏俐因爲拍攝《藝伎回憶錄》,未能出席!他表示:“鞏俐本人很願意來,我們一直在聯系,她也一直在爭取,但由于她的《藝伎回憶錄》目前正在美國拍攝,她實在擠不出時間,于是只好臨時作罷。我很遺憾。”
  馬可.穆勒說,到《愛神》爲止,鞏俐的演技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馬可.穆勒還透露,鞏俐成了威尼斯電影節看片委員會的提神擠.因爲委員們要從全球1500多部片中選出幾十部優秀影片,影片參差不齊,每天看片很悶,所以委員們沒個星期都把鞏俐主演的《愛神》調出來看,鞏俐成了威尼斯電影節看片委員會的提神劑
  ◆劉佩琦:“我從鞏俐身上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和你在一起》《秋菊打官司》男主角:劉佩琦
  在中央電視臺《藝術人生》采訪中,說起拍電影經曆中,最喜歡的演員,劉佩琦不假思索地說出是鞏俐:“我從鞏俐身上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1991年我們拍攝《秋菊打官司》的時候,鞏俐經常給劇組的人洗衣服,當時攝制組所有人的髒衣服她全給承包了。”現在談起鞏俐帶著膠皮手套洗衣服的情景,劉佩琦的眼中仍是充滿了感激,而談到一件關于簽名的故事,劉佩琦更是覺得鞏俐很有修養,“有一次我們去給副導演買藥,一個賣蘿蔔的人認出了鞏俐,他想要鞏俐的簽名,但他沒有筆沒有紙,他找了一個破圓珠筆,看到地下有一個人踩特別髒的煙盒,于是他很失望,不好意思拿起來。這個時候鞏俐上去撿起來,弄平了,簽好名送給了那個人。”對這件事,劉佩琦坦言,自己是受益匪淺。
  ◆張瑞希:我很喜歡鞏俐。她是那種不需要說臺詞,用臉部表情已經可以表達很多的演員。”
  韓國明星、《人魚小姐》女主角:張瑞希
  此番來北京,張瑞希張口“鞏俐”,閉口“張藝謀”,扮足了中國電影的粉絲。“可以說所有張藝謀與鞏俐合作的片子我都看過,從小就是看張藝謀的電影長大的。而且在韓國,張藝謀的電影是很受歡迎的。每次他的電影上映,電視臺都會播放宣傳片。我喜歡張藝謀電影的風格,無所謂演哪種類型的角色。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是像鞏俐那樣的角色。我也很喜歡鞏俐。她是那種不需要說臺詞,用臉部表情已經可以表達很多的演員。”
  ◆皮爾斯?布魯斯:說如果可以自己挑選“邦德女郎”,會毫不猶豫地挑選鞏俐。
  《明日帝國》等多部007影片的男主角:皮爾斯?布魯斯
  (2000年香港新聞)皮爾斯如果可能,他演戲之外,還會參與制作、編劇等工作。他說如果可以自己挑選“邦德女郎”,會毫不猶豫地挑選鞏俐。皮爾斯看過鞏俐演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挂》等片,覺得鞏俐不但人美,而且有非常吸引人的氣質。聽說鞏俐住香港,皮爾斯像個小男生,急迫地要鞏俐的電話。
  鞏俐聽說後開心地說:“如果有緣分,就一定有機會合作。”鞏俐看過皮爾斯主演的《天崩地裂》等好幾部電影,覺得他不像一般的偶像明星,而是充滿個人魅力。 當年《明日帝國》曾找過鞏俐,但她一聽說片中要打鬥,覺得自己再怎麽學,恐怕也應付不了,就沒有答應。
  近年國際影壇幾乎把鞏俐視爲中國電影及中國女演員的象征,很多國外大明星都認爲鞏俐是他們最欣賞的中國女影星。
  ◆王家衛說鞏俐:鞏利是一個面貌多樣的優秀演員,她就是擁有這樣的魅力與能力。
  女主角鞏利是一個面貌多樣的優秀演員,她的角色起伏很大,需要非常精准和精湛的表演。她有天份又有表演底子…當我喊完ACTION之後,我幾乎只要讓攝影機跟著她就行了…這樣的演員要和我達到這樣的默契,需要一段時間來暖身…如果我要拍的就是她本來的樣子,這會簡單許多,但如果我希望她能給我一些別的,我就得給她很多壓力…所以我曾經沒有休息連續拍攝了48個小時,用這樣的方式來讓她感到壓力…對她這樣資深的演員來說,足足演出48個小時,是非常讓人焦慮的…但很神奇的,她竟可以越表現越好…通常拍攝時間這麼久時,疲憊會不知不覺寫在演員臉上,但她反而相反,尤其當夜晚來臨時,她反而越發顯的美麗…就像我們願意花時間等待一朵美麗的花盛放…她就是擁有這樣的魅力與能力。
  ◆章子怡: 崇拜鞏俐,她是我的偶像。
  章子怡少年時的偶像就是鞏俐。據章子怡的同學說:“讀書的時候,子怡就知道自己長得很像鞏俐,尤其是嘴以上的部位,她是打心底崇拜鞏俐。她還把鞏俐的一張大的黑白照片貼在宿舍的牆上,那是一張鞏俐很酷的照片———戴著鴨舌帽,子怡當時很崇拜她,每天都會對著照片看。”
  2000年2月,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上,章子怡第一次見到鞏俐,也是在生活中第一次見到她。她覺得頒獎典禮上她很高貴,很有氣質,是中國演員的驕傲。典禮之後的酒會上章子怡與鞏俐有了真正近距離的接觸,她談到對鞏俐的印象時說:“她特別客氣,而且雍容華貴。她是主席,特別忙,要招呼很多人。她並不像媒體上說的那樣很難接觸,她同張導演和我都打了招呼,我們還在一起聊天,問我畢業後准備去哪兒。近距離看鞏俐,我感覺她很美,臉色、感覺、身體狀態都很好。當時,能見到鞏俐我心情特別激動,她是那麽漂亮,我看了她很多作品,我都很喜歡。”
  ◆德哈登(他擔任柏林電影節主席21年之久):鞏俐在陳述觀點時表現出的智慧與大氣令他十分欣賞
  2002年在複旦大學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上,來了一位國際電影界的“重磅級”人物———被譽爲“柏林電影節之父”、如今轉任威尼斯電影節主席的德哈登先生。于是,在灑滿陽光的複旦草坪上,記者與德哈登先生圍繞中國電影展開了長久的交談。
http://baike.baidu.com/view/3677.html?tp=2_11
 
《三槍拍案驚奇》入圍本屆柏林影展競賽類
 
《三槍拍案驚奇》乃是國際大導張藝謀改轅易轍,首部嘗試的商業喜劇大作,網羅了當今實力派演員趙本山、孫紅雷、小瀋陽等人擔綱演出,由於劇情詼諧逗趣,在大陸一推出上演,就造成轟動,上映4天就破億,真是令人拍案叫奇,至今累計票房已達?億伍仟多萬人民幣,觀影人數超過600萬,現今仍在熱映中。
自北京奧運會後,三年沒拍電影的張藝謀用《三槍拍案驚奇》這部喜劇懸疑片,入圍了本屆柏林影展競賽項目,與26影片共同角逐金熊獎,再一次驗證了張導多方面的才藝。
《三槍拍案驚奇》翻拍自25年前美國科恩兄弟的《血迷宮》,把故事背景搬到了中國荒涼的大漠,劇中的麻子麵館的老闆王五麻子為人陰險刻薄,不僅對妻子暴力相向,更長期扣押夥計們的工錢。有天王五麻子發現妻子與夥計背叛,找來殺手張三欲除後患,未料,張三也心懷不軌,覬覦王五麻子的財產,偷來老闆娘的槍殺害了王五麻子,意外闖入的夥計誤以為老闆娘殺害親夫,為了幫忙掩飾罪行,他清洗現場並將屍體掩埋。殺手張三回到現場,發現屍體不翼而飛,以為有人要勒索自己,頓起殺心…全片雖充滿了東方味,但乃保持原劇本的趣味性及懸疑性,連科恩兄弟看了以後,都覺得非常滿意。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主題曲《我只是個傳說》由張導自己親筆填詞,青年作曲家趙麟編曲,由小瀋陽主唱,一推出就蟬聯排行榜好幾週,反應非常熱烈
由於本片在大陸本土大賣,海外版權也非常搶手,北美、拉丁美洲、澳大利亞及細西蘭的發行權均由新力公司發行(Sony Classic),台灣地區則由《華映娛樂》取得版權,將於3月26日推出上映,並決定邀約趙本山、孫紅雷、小瀋陽來台宣傳造勢。
http://app.atmovies.com.tw/news/news.cfm?action=view&newsid=16155
 
張藝謀奪「亞洲電影傑出貢獻大獎」
 
本周電影圈盛事,非第四屆亞洲電影節莫屬。最早公布的獎項是「亞洲電影傑出貢獻大獎」,頒給去年拍了《三槍拍案驚奇》的張藝謀,全場起立鼓掌。張藝謀在鼓掌中上台領獎,由新科亞太影后張榕容介紹他的成就,而曾與張藝謀合作過《英雄》的梁朝偉親自頒獎給張藝謀。
今年評審團主席由著名影星梁家輝擔任,表示評審團認為:「中國影壇由默片時代到新中國電影發展一直不乏人才,但對於面對世界舞臺的定位及角色,張藝謀導演功不可沒。他不僅以細膩的手法刻畫了中國文化及大時代的轉變,近年來作品更日趨多樣化,推陳出新,是一位不斷求變的電影人。」
對於《三槍拍案驚奇》張藝謀回應媒體表示:「這些年他在電影方面希望做更多的嘗試,而不僅僅局限在原來。他覺得現在的電影市場應當能夠包容更多的電影類型。」
更有觀眾表示張大導演現在狀態很好,彷彿有三頭六臂,張藝謀一連在中國幾個重要的風景名勝打造山水實景秀,繼最新作品「印象‧大紅袍」,張藝謀也趁本周末來台進行《杜蘭朵公主》期間,籌畫「印象‧日月潭」。
電影方面他今年也籌拍二部電影,年底預定開拍描寫南京大屠殺的《金陵十三金釵》,即將到來的四月已經準備開拍另一部,改編自紅透網路的同名小說《山楂樹之戀》,張藝謀繼北京奧運開幕式之後的華麗轉身之作《三槍拍案驚奇》,也將在4月7日在全台上映。
http://app.atmovies.com.tw/news/news.cfm?action=view&newsid=16394
 
《三槍拍案驚奇》爭鳴之三:票房好是硬道理 2009-12-16 騰訊娛樂/姚默 
 
雖然影評人已經從技術層面的攻伐轉到很有娛樂精神的拿《三槍拍案驚奇》比“三槍內衣”,稱之爲“理所應當的不好看”。在采訪前來觀影的觀衆時,選擇看《三槍拍案驚奇》的觀衆,基本統一認爲怎麽評說是別人的事,只有自己看了之後才能評價好壞。而大概是面對攝像機鏡頭的習慣性嚴謹和緊張,采訪中看過“三槍”的觀衆竟然整齊劃一的認爲,電影挺樂的,看得挺開心的。
在記者整理采訪調查中發現:近三成的觀衆稱是沖著小沈陽、閆妮、孫紅雷來的,排名依次是閆妮、小沈陽、孫紅雷、張藝謀、趙本山。
18點記者到達首都電影院時,休息廳就已難有“立錐之地”,除上班族外,老人、學生也占據著觀衆群的半壁江山。票務信息LED上《風雲2》放映場次僅10場,而《三槍》每則有43場之多。
院線:《三槍》爲中心
根據記者了解,影院的排片通常上上座率預期好的、片方背景硬的廳會較多,影院也會根據放映期內影片不同的上座率,去調配哪個片子廳多哪個廳少。影院的排片比例,說明了《三槍》的票房不錯,首都電影院宣傳主管也這麽認爲:首都電影院現有放映廳十三個,四分之三都在放映《三槍》,可還是緊張,《三槍》的上映場次基本上是其他所有影片上映場次的總和。
幾乎同一時間,《十月圍城》于上海舉行了發布會,發布會上陳可辛面對《三槍》評價: “所有的批評都是主觀的,票房好才是硬道理。”
http://ent.qq.com/a/20091216/000452.htm
 
專訪張藝謀:《三槍》賀歲,90後笑了就成功了 2009-11-18 成都日報 
 
淡出電影圈3年的張藝謀即將憑新片《三槍拍案驚奇》重回大衆視野,小沈陽、閆妮、孫紅雷的另類搭配,趙本山的搶眼客串,令該片成爲賀歲檔最搶眼的作品。
背景   
7年前,張藝謀一部《英雄》(電影版、美劇版)(電影版、美劇版)開辟了一個中國商業大片時代,從那兒開始,明星紮堆的大制作如雨後春筍冒出,互掐互咬,一打就是7年。奧運結束後,一身輕松的張藝謀複出拍片,大家都以爲他會大張旗鼓聲勢浩大加入戰場,他卻反其道而行,請來了二人轉演員主演,拍起了"小成本大制作"的喜劇《三槍拍案驚奇》(以下簡稱《三槍》)。
《三槍》劇本改編自科恩兄弟經典作品《血迷宮》,將于下月中上映。據悉,如果不看畫面,光聽臺詞,不光讓你噴飯,而且你根本想不到會是張藝謀的電影,完全是大顛覆。
12日,《三槍》主演小沈陽終于走上了《星光大道》的舞臺,圓了他在09春晚上未圓的夢。小沈陽拉著他一口一個的"舅姥爺"張藝謀出場,張藝謀也打破了人們印象中的嚴肅,宣傳他的新作:"這次拍的《三槍》,是我接觸的所謂喜劇幽默中強度最高的,嬉鬧的效果也最強。年底了,讓觀衆看著樂和樂和,如果90後的觀衆都笑了,我就算成功了。"
談到拍喜劇,張藝謀說:"導演要放下所有包袱,如果自己的視角永遠是嚴肅的,把自己當成藝術家,那就不對勁兒了。導演也要有一種兒童的心理,能夠對新鮮的事物心存好奇。觀衆的笑是最直接的判斷,評論家說得再好,觀衆看不懂,也是件遺憾的事。"
對話
片名 從《三拍》到《三槍》
問:怎麽突然想起拍《三槍》?
張藝謀(以下簡稱張):《金陵十三釵》已經籌備兩年多了。《三槍拍案驚奇》是今年2月後才想到要改變,想到的演員搭配。名字也一早就定好,當時考慮要有商業性,想到《三言二拍》,我們就"三拍"。正好有一個道具,舉著把槍,(我們就想)能不能就打三槍?原著裏有槍的故事,但沒有限定打幾槍,我們就打三槍,就叫《三槍拍案驚奇》。
《三言二拍》我們借鑒不上,因爲買科恩兄弟的版權已頗費周折。在風格樣式上,我讓它更加中國化,吸納許多中國元素。當時想過給人物起名字,起一些曆史名字就沒什麽意思,後來我自己突然想,那咱們就符號化,叫張三、李四、麻子,按民間大俗話來叫,大家都覺得挺好。有點寓言的感覺。
改編 不擔心珠玉在前
問:首次改編電影是否擔心珠玉在前?
張:這個不怕,因爲那部作品時間太長了。第二,改編需要加許多原創和新感覺、角度,只要這些東西有了,就沒什麽可比性。作爲一個電影導演,改編任何一個故事都沒有太大區別。當然有一類導演人家本事大,可以自編自導,我就沒這個本事。我比較擅長用畫面講故事,去尋找一個別人的故事。但是找到故事,要用電影語言講出來的時候,就會有創作的快感。就看你加進去多少自己的東西。
科恩兄弟所有作品幾乎我都很喜歡。印象中《血迷宮》是1984年還是1985年,我在戛納電影節一個展映上看到的,還沒有翻譯,也聽不懂,大概能猜懂這個故事,當時就留給我很強烈的印象。從那時一直到今年2月決定改編它,我就再沒看過,25年再沒看過第二遍,完全是腦海中原始印象。決定改以後,才又反複重看。
懸疑 讓觀衆隨時有參與感
問:《三槍拍案驚奇》如何定位?又如何融會貫通懸疑和喜劇?
張:《三槍》最早是純懸疑的。現在如果要講類型,應該是喜劇+懸疑,這類風格我第一次拍,也充滿好奇。《血迷宮》原作中有一定的懸疑性,那是25年前的作品,今天看著會顯得單薄,但基礎不錯。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添加和發揮了許多東西,變成這樣一種感覺:它不是靠一驚一乍、故弄玄虛來吸引觀衆,它讓觀衆清晰地跟著人物心理走,清楚地看到發生的事情。觀衆看熒幕上的人犯錯誤是有快感的,從當事人的角度,你又覺得這個錯誤似乎不能避免。我們讓觀衆隨時都有參與感,當懸疑情節展開以後,觀衆跟進的節奏幾乎是同步的。
喜劇陣容完全是突發奇想。老總張偉平從商業角度提議用小沈陽。我一開始認爲這是一個風馬牛的提議,後來一想,既然要做市場的作品,有市場元素爲什麽不用呢。馬上跟趙本山聯系,先試探,因爲小沈陽那時忙極了(笑),很火。本山很支持,說隨便,包括他自己也隨便,聽從調遣、全面配合。這樣給了我信心。
顔色 紅男綠女告訴你非真實
記:《三槍》顔色爲什麽運用得特別豔?
張:從第一部電影開始,我就強調視覺的強烈感,實際就是個人愛好。我自己喜歡這種鮮豔的色彩,它在生理上讓人愉悅。我也不愛看一黑到底,它不愉悅,讓人那麽壓抑。
《三槍》衣服一開始就設計得很豔,所謂紅男綠女,小沈陽是粉紅桃紅,閆妮是翠綠,所謂大俗大雅。這個電影是給年輕人看的,不按傳統寫實的古裝去拍灰灰的,觀衆就不用正劇的角度看,反正是一個喜鬧劇,可以允許誇張,這樣反而解放思想。我們幹脆全穿成花大姐(笑),就是告訴你非真實,你不要計較。
後來我們找外景地,找到當地地區的丹霞地貌,還沒被開發的一個原生態的地貌,山都是五顔六色的,比新疆的火焰山還花,這個環境跟我們色彩不謀而合,跟服裝完全搭調。山都是花的,人還不花嗎?
演員 誰火都是有道理的
問:《三槍》演員陣容很奇特,怎麽評價?
張:現在回想起來,如果不是小沈陽,會是誰呢?有沒有第二人選?沒有的時候,你的電影還拍不拍?退而求其次,質量下降,還幹不幹?我們常常有這種困惑。說一個大道理,中國電影産業真的要發展,只有發展了才會鍛煉出一大批真正優秀的好演員,你就不愁無米之炊了。
問:小沈陽表現如何,據說摔了30回?
張:這次絕對是量身的,這次徹底先有了小沈陽的人選,有了本山的承諾以後,才開始改的。改的時候,每一個地方都得想著沈陽演是什麽樣。
小沈陽演得非常好,他很年輕,很努力,很聰明,領悟非常快,有潛質。他的不惜力很讓人感動。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拍個摔跤的鏡頭,他真摔,給我摔了30回。
問:閆妮、孫紅雷的表現如何?
張:我們這次用了全世界最好的數碼攝影機,這是我第一次使用數碼攝影機。所以我告訴演員沒有膠片,隨便拍。我希望把他們在現場榨幹,再來一次,再送我們最後一次,這是我經常在現場說的話。得到了大量素材。還是那句老話,做導演的沒有什麽本事,但是,你只要做正確的選擇就可以了。
閆妮是第一次合作,我們是老鄉,看過她的《武林外傳》覺得她很放松,也能搞,能撒得開。她適應很快,來了就演,沒什麽醞釀,很聰明,很敢演,很投入。她的能力一開始讓我很驚訝,我老開玩笑跟閆妮說,你20來歲跑哪去了,你早該出來了(笑)。
問:小沈陽孫紅雷閆妮這個全新組合,觀衆接受麽?
張:沈陽、閆妮、孫紅雷都是當紅炸子雞。既然做市場,就不要假裝清高。確實這些年輕演員給導演省好多心,幫好多忙,能添彩。于是我們常常說,誰火都是有道理的。
http://ent.qq.com/a/20091118/000117.htm
 
《三槍拍案驚奇》:口水中的炮灰 2009-12-314廣州日報  潘采夫
 
《三槍拍案驚奇》(下稱《三槍》)狂歡節基本塵埃落定了,有人將其評爲“偉大的垃圾”,更甚者形容它超出了人類容忍底線,而贊之者小心翼翼地肯定一下,還要提防被懷疑收了張偉平的黑錢。而那些沈默無語的群衆則將《三槍》推進了億元俱樂部。
洪晃從電影院出來,立即在微博上發帖大罵《三槍》。洪晃的“恐嚇”嚇退了不少人。《三槍》真差得這樣慘絕人寰嗎?
要我來評價,它不像洪晃說得那麽差,也不像有些托兒說得那麽好。它有一個還過得去的故事,抖了幾個明顯過期的笑料,是一部純搞笑喜劇片。
如果是一個不知名導演的作品,《三槍》根本不會入影評人法眼,它會作爲一個正常不過的喜劇片,匆匆上來草草過去。所以,人們圍觀的,分明是“藝謀拍案驚奇”。所有的沖突,全都來自于張藝謀這個名字。所以《三槍》有些無辜,成了一場持久戰爭的犧牲品,戰爭的一方是張藝謀,另一方是知識精英。從《英雄》(電影版、美劇版)開始,到《滿城盡帶黃金甲》達到高潮,這兩個陣營已有不共戴天之勢。張藝謀一提起首都文藝界就憤憤不平,商人張偉平更是大罵所謂的“文化精英、影評人和知識分子”都在道貌岸然地胡說八道。而另一方,把張藝謀的每部大片都形容爲一次事先張揚的公開搶錢。
從電影院出來時,我問一位大媽觀感如何,她很客氣地說,不喜歡,因爲這個電影“沒意義”。此言深刻,有意義和沒意義,正是知識人批判張藝謀的核心所在。張藝謀近年的片子,在取得高額票房的同時,都被文字工作者掃進了回收站。
張藝謀怒了,直言知識分子真難伺候,這樣那樣怎樣都不行,有價值觀的被罵死,這回拍個沒價值觀的給你看,結果同樣被罵死。于是他得出一個結論,所謂的知識分子、文化精英都是扯淡,只有賺錢是王道。于是他宣布相信群衆,甚至諂媚地討好90後,他把票房當成了投給自己的選票。
在這場批評的狂歡中,洪晃和張偉平搶了電影的風頭。每一方都說人民在自己這邊,搶占有利地形然後指責對方的背叛。可憐的《三槍》,成了夾縫中的炮灰。
我的一個朋友說不是《三槍》有多差,而是放錯位了。這個電影本應該在洗浴中心大廳放映,人們穿著浴袍熱熱鬧鬧地看二人轉表演。如今你的宣傳攻勢,是要讓它在劇院出現,衣冠楚楚的高尚人群當然炸了鍋。《三槍》是拍給誰看的,這個很重要。觀衆的境界有多高,這部片子就有多爛。
也有對《三槍》表示欣賞的知識人,《財經》雜志主編何力說,“《三槍》也許含蓄地試圖將一個個扭曲而醜惡的人性表現爲當下鏡像。”盛大文學的侯小強說,“《三槍》表現了他們慘不忍睹的卑微人生。他們是我們啊,是我們悲賤且生生不息的人生。”
呵呵,你還不如批評它,這樣的表揚意味著更大的誤讀。
http://ent.qq.com/a/20091231/000086.htm
 
《三槍》爭鳴:什麽時候張藝謀不挨罵? 2009-12-14 騰訊娛樂/張文雄
 
張藝謀似乎從拍電影的第一天起就注定要挨罵……《紅高粱》被說成是“低級趣味”;《大紅燈籠高高挂》被定義成“僞民俗”;《菊豆》和《秋菊打官司》是“展現中國的愚昧與落後”、“出賣國格討好國際評委”;《有話好好說》被諷刺爲模仿王家衛;《一個都不能少》是向希望工程致敬的宣傳片;《英雄》(電影版、美劇版)是“後殖民主義”……但事實上呢?曆史還了他清白,無論是藝術上的成功還是商業上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國電影曆史上的地位。
誰會像張藝謀這麽倒黴?現實大概難有,電影《倩女幽魂2》裏倒是有個寫遊記被說我泄露國家機密,寫曆史被說借古諷今,注解兵法被說策動謀反,寫神怪故事被說導人迷信的諸葛臥龍。
隨著《三槍拍案驚奇》的上映,張藝謀再一次站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觀衆看著,媒體和影評人罵著,人們已經習慣了吃飯掀桌這一連貫動作。但現實是准確的,《三槍》上映的首個周末,很多影院甚至調整了放映計劃,擠掉了一些原本放映《風雲2》和《刺陵》的廳,這也使得影片導致在三天的公映之後票房破億。湧動影廳的泱泱人頭,難道是爲看之而後罵去的嗎?
爲什麽要罵《三槍》
從記者對看完《三槍》觀衆的采訪來看,大多數觀衆對這部電影表示滿意。但也有人表示,《三槍》哪讓人拍案了?哪讓人驚奇了?雖然總體感覺很熱鬧,可是沒有深意文不對題,太對不起張藝謀這三個字了,完全不明白其中的價值含義是什麽。
對于這點,張藝謀在《三槍》的上海宣傳活動上做了一個明確的闡釋。“不管什麽類型的電影總有很多觀念上的爭論,電影發展勢頭應該多鼓勵拍娛樂類商業類電影,否則年輕觀衆會失去興趣,沒必要在電影上映後展開無休止的爭論,我沒拿自己當回事兒,沒想承擔偉大的價值觀,也沒想過要做一個任重而道遠的藝術探索”。
這個長句總結出來就是一句話:《三槍》就是給大家看完圖一樂,根本沒想過要拍什麽深刻的東西。既如此,硬要在裏面找內涵找深度找意義,著實有點像在文藝片裏找特技(李安影片除外),災難片裏找喜劇,動作片中看床戲,難爲作者了。
我們想從《三槍》中得到什麽?快樂?輕松?發泄?那罵過,應該滿足了吧。某影評人說,張藝謀再這樣自暴自棄下去將成爲中國電影的罪人。那我們拿唾沫淹死張藝謀、陳凱歌和馮小剛,中國電影就發展了進步了,我們就開心了圓滿了?
http://ent.qq.com/a/20091214/000159.htm
 
《三槍》爭鳴:一部電影的罪與贊2009-12-15 騰訊娛樂/姚默
 
  我要評論(289) 第 1 2 3 頁 今天咱們的演出沒有主題,以樂、以鬧、以好玩爲主,行不?——小沈陽“笑轉2009”巡回演出的慣用真心
首周末票房過億,《三槍》用成績證明了一切,卻仍舊無法滿足每個人的味蕾,爭議是一定會存在的。張藝謀知道自己就是這樣過來的,異議之人知道自己爲何嗤之以鼻,滿意之人也知道自己爲何坦誠笑納。
《三槍》拍案驚奇,滿意的人都一樣滿意,異議的人則各有各得異議。
《三槍》罪:哪裏令你不爽?
異議一:《三槍》三不像
像春晚、像小品、像二人轉,就不像電影,按照一些人的說法,《三槍》確實了不得,一個張藝謀頂了半個CCTV。
許多看過科恩兄弟電影的人都會焦慮,一面思索著《血迷宮》《老無所依》《閱後即焚》到底講了個什麽,一面感歎科恩的電影真好,高深到自己都看不懂。好吧,我們今天給每個人交個實底兒——生活就是鬧劇,但還要繼續。
張藝謀將潛藏在大腦溝壑中的《血迷宮》提到了腦皮層的《三槍》,告訴你同樣的道理。其實電影結尾完全可以像原著一樣弄死每一個人,但張藝謀讓死的人站了起來,在片尾曲開始之前跳上一段,惹得大家都高興,因爲是賀歲檔,沒必要讓每個人掏著票錢看一場殺戮,那是《死神來了》要做的事情。
張藝謀希望大家看完都高興。
今年賀歲檔的時間會很長,從12月一直延續到明年2月,50多部片子搶3個月,沒人相信自己會掏錢去看超過十部的片子,《三槍》在所有觀影人的計劃之內,因爲沒有負擔,只管笑就完了。這是觀衆觀影需求細分的表現,2006年的《黃金甲》占檔期票房的35.8%,2007年的《集結號》占23.6%,去年的《非誠勿擾》已經下降到21%了,人們越發的清楚了自己要看什麽電影,結果出乎意料的是《三槍》首周末在很多影院都占到了近70%的排片率,《三槍》一張票好像更值,因爲你一場電影看了一部小品、一出二人轉、一臺春晚。這樣說來,“三不像”的批評似乎有些“得便宜賣乖”。
異議二:小沈陽不該出演張藝謀電影
你是不是覺得小沈陽的笑料就那麽兩句?你是不是也覺得小沈陽“娘們兒哄哄”的樣子令你惡心?
小沈陽二人轉出身,已婚,被師傅看的嚴,長得不算好看,所以始終沒緋聞可鬧;春晚火了之後四處飛、趕場子,沒出席太多慈善活動;看起來膽小、沒有擔當;沒什麽文化,個人資料裏沒寫會雙語或者什麽名譽碩博之類的。這麽一個一無是處的藝人憑什麽讓大家掏錢看他耍寶?要怪只怪他自己,爲什麽不去做藝人都要做的、騙人的事情。
對當代人來說,小沈陽飾演的“李四”似乎離自己很遠,渾身充滿嘲諷,99個連滾帶爬是多麽的膽怯,最後終于鼓起勇氣“擔當”了一回卻又是個錯誤,完全傻蛋一個。
投射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的行爲:多久沒有“擔當”一件事情了?我們是不是習慣蹲在一旁原地不動看著別人摔的遍體鱗傷,往前爬?
異議三:《三槍》沒有讓你發笑
肩負賀歲檔任務,《三槍》一定要逗樂,但不能樂完就算了。
喜劇開始,慢慢進入驚悚,看《三槍》會怕的人才在真正明白了這部電影。雇凶殺妻、買槍殺夫、時而敢愛時而又不敢的第三者、身兼官職的殺手。我們是不是真的身處于這樣一座城?
我們可以試著將自己與其中的一個角色對位,在反觀我們每日的生活,不是除了吃碗油潑面就與劇情再無交集。
從電影中找到自己的人,才會發現這一切真的可笑,不是電影,是自己。
有人罵《三槍》,因爲張藝謀沒上當
張藝謀確實因爲《三槍》“得罪”了不少人,誰讓他有坑不跳。
《紅高粱》之後,張藝謀被挂上了“代表”的牌子,第五代導演的精神代表;《英雄》(電影版、美劇版)之後,張藝謀被挂上第二塊牌子,中國導演屆的“玩兒錢”高手;奧運會之後,張藝謀被牌子埋了,奉爲了了全能,離神的標准只差他還存在著物欲,要賺錢養活自己。這個時候所有人都覺得張藝謀應該向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看齊了,渾身充滿藝術氣質的俯視自己創下的“團體操美學”、“人海戰術”以及“大色塊”,然後升華人類思維極限,花上幾個《黃金甲》的錢叫更多的人來堆滿寬銀幕。結果張藝謀沒有按照人民的旨意原地懸空,而是在哪裏站起就在哪裏躺下,他清楚如果繼續高深,會被石塊丟的體無完膚。
《霸王別姬》後,陳凱歌也有過這樣一個過程,只是他隨著看似崇高的天空飄了起來,飄到半空中後《無極》這根保險繩斷了,只得懸空著矜持,連躲避石塊的遮擋物都無從尋找了(楨:另詳參本館:《陳凱歌電影論》)。而此時的張藝謀突然轉向百姓,拍精神最底層的片子,只要求看的人舒坦;頻繁接受采訪,只爲臉熟兒。一個人願意放下自己的一切,去顛覆自己,尋求突破,這種精神似乎應該受到稱贊,而不是謾罵。
http://ent.qq.com/a/20091215/000030.htm
 
阿凡達 vs 三槍拍案驚奇【當代藝術新聞 2010/03/17撰文/劉太乃】
(楨:那麼阿凡達為何會輸給伊戰片危機倒數呢?真是褒美貶中!另詳參本館:伊戰越戰化)
 
 在排隊等候一票難得的《阿凡達》隊伍裡,本來想改變初衷轉向張藝謀最近新拍的一部電影《三槍拍案驚奇》,還好這個念頭沒有成真。 
聽朋友說,不能不看《阿凡達》這部電影,這是大導演詹姆斯柯麥隆沈潛十三年的精心之作;朋友還說,這是21世紀電影史上重要里程碑的一部電影,理由是它有劇情、有科幻、有動畫和3D特效。不過,《阿凡達》實在太賣作了,已經上映二個月了,但戲院還是大排長龍,直到農曆年前一個午後,早早前往戲院排了半小時的隊,才終於一償《阿凡達》電影眼福。
的確,這真是一部跨時代的電影。當你面對IMAX製式巨幕,戴上藍色眼鏡,跟著大螢幕開始馳騁、翱翔在影片藍色阿凡達星球,在3D螢幕前,觀眾彷彿能夠觸摸到影片中的奇花珍木,珍禽異獸,並感受到潘朵拉星球上的納威人的真情流露,身臨其境、自由舒暢的縱身潘朵拉星球融入電影情境,這種電影觀賞經驗是從來沒有過的。詹姆斯柯麥隆,這位十三年前拍過《鐵達尼號》的導演,竟還能把《阿凡達》往前推向另一個不可思議極致,讓過去同樣「真人表演,數位捕捉,動畫呈現」這類技術導演們都得面壁思過,證明柯麥隆絕對有資格被封為當今好萊塢的特效第一品牌。
《阿凡達》成功不在3D(下屆世界杯足所有球賽轉播都要採3D系統,3D系統將廣泛用在影視),而是運用3D特效用在具有外太空科幻劇情的阿凡達電影所產生從所未有的觀賞經驗,一種到過潘朵拉星球、歷經阿凡達的電影經驗。當然,中國民眾更把《阿凡達》電影情節,比喻為中國開發商與釘子戶的對抗,並稱來自地球礦產開發商是史上最有耐心的開發商,為了與納威人溝通,花費巨資、採用高科技生物技術製造出一批擁有納威人身體和地球心靈的臥底,來諷刺目前中國開發商對釘子戶的強取豪奪。 任何一位大導演的創作都應有社會意圖,詹姆斯柯麥隆《阿凡達》除述說著過去二百年殖民與被殖民的問題外,更是部環保電影。潘多拉原生態星球被來自地球的開發商搞的面目全非,呼應了目前西方最潮的環保議題,可見西方導演對人文關懷的同袍情懷。
在排隊等候一票難得的《阿凡達》隊伍裡,本來想改變初衷轉向張藝謀最近新拍的一部電影《三槍拍案驚奇》,還好這個念頭沒有成真。因為,後來在網路上看到罵聲一片,說是一個女人、一枝槍和一家麵館的鬧劇,更有網友在同時看了《三槍拍案驚奇》、《阿凡達》一中、一西兩部電影後,對中國電影表示失望透了…,對中國電影人來說,《阿凡達》可說是個遙不可及的傳說,中國大導演只能拍出《三槍拍案驚奇》…。
「比較」是令人感傷的一件事。雖然目前中國人都有「大國崛起」的民族情懷,但最後落差實在太大了。就如同滿清末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還得靠義和團的刀槍符咒來擋。搞了一百多年,自認中國崛起、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一經對戰,我們還是遠遠落後…。落後的不是科技、不是技術,因為3D早已不是歐美專利、是多麼了不起的技術,只是中國人習慣走短線,窮怕了…怕到沒有立即看到錢,就好像明天沒有飯吃似的。沒有人願意苦守寒窯十三年,只為拍出一部足以代表21世紀跨時代的電影…《阿凡達》。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
一個有四支腳的床,斷了一個支腳…床壞了!
日本人,很認真的把斷的那支腳換了!重新換上一支堅固的床腳。
德國人,更是認真,把床拆了,來個徹底檢查…只差沒有用X光片檢驗,後來發現…不只是那支腳斷了!另一支也有斷痕,德國人最後把兩支腳都修了。
中國人,面對一支斷了腳的床,想了一下,最後拿了幾個磚頭墊上,雖然還是搖搖、擺擺…,但沒有大礙,說聲…還能用,就這樣睡吧!
便宜行事,差不多就好,是中國人長久以來的做事的態度。胡適之的「差不多先生」談了近百年,最後還是在原地打轉,沒有什麼進步;每當真槍對戰時,才發現敗絮其中,但災害已發生,補救為時已晚、失敗更是遲早的事。
成敗論英雄。雖然中國目前正陶醉於「大國崛起」的喜悅,尤其在西方金融海嘯後、全世界都把目光集中在中國經濟的同時,中國更以為「中國崛起」是必然的,但看到張藝謀拍出的《三槍拍案驚奇》,真的令人汗顏。難道拿幾塊磚頭,墊起的電影,就叫做中國電影嗎?同樣的,模仿西方藝術史,以中國題材創作出的當代藝術就能取代西方,成為國際當代藝術主流嗎?中國當代藝術只強調市場短線,與《三槍拍案驚奇》又有何差別。中國要成為大國,有經濟、有市場;沒有文化、沒有運用科技的創意能力,最後只是拿幾塊磚頭墊墊床腳的「便宜行事、市場經濟」而已,光憑民族意識、義和團精神,最後只能是少了一支腳的床,哪時會塌下,誰也不知道。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4190&f_ART_ID=238969
 
《三槍拍案驚奇》:張藝謀繼續失控Ryan | 24th Dec 2009(楨:偏執影評人)
 
張藝謀近年於電影於八、九十年代曾是內地好片的導演之一,近年雖然拍下不少大製作,可是無論是《英雄》、《十面埋伏》或是《滿城盡帶黃金甲》,難免予人一種大而無當的味道。新作《三槍拍案驚奇》雖然仍有點盔甲,但絕不能說是大製作,拿著外語經典《血迷宮》作藍本,希望能有點搞作來。雖然張氏苦心經營,可以最終仍搞出一個大頭佛。
電影的故景發生於大漠於的一家麻子麵館,老板娘(閰妮飾)受到老板王五(倪大紅飾)冷落,結果搭上了巡邏部隊隊長張三(孫紅雷飾),並在計劃如何殺害王五,至於三名伙計李田(小瀋陽飾)、趙六(程野飾)及陳七(毛毛飾),於在面對著刻薄的老闆時,伺機取回自己拖欠的薪水。
雖然片中除了孫紅雷外,其餘演員在港的知名度不高,不過其實一眾演員在整體合作時有著不俗的默契,當中尤以飾演老闆娘的閰妮在全片由頭至尾於不同情景裡均極為到位,至於孫紅雷演繹喜劇當上冷面笑匠,亦是稱職。
可惜的是,整部電影於效果上的問題不少,而在文化差異下,在南方地區如香港等,認同度極低。
內地喜劇類型大致分為南、北兩個地區,《三》片屬北方類型的笑料,可是到了香港看起來,部分笑料來自三名伙計仿如智障的演出,再配上各人誇張的表現,其水平遠超於《家有囍事》系列,過火得令人感覺像看《皆大歡喜》或《我亞媽發仔瘟》一樣,接受不了這個模式演繹的話,恐怕不會拍案驚奇,只會拍檯離場。
張藝謀也許慣了北京奧運那種色彩繽紛的演出,《三》片的顏色明顯地劇意被調較,各主角演出穿的衣服顏色分明,就連沙漠與藍天又是人工調色,雖然看起來十分鮮艷,但是這亦是問題所在。觀眾每每要花很大的心神去看其色彩畫面,倘若劇情未能盡情投入的話,中段便會因為過於豐富的畫面入睡。
觀看電影於中途入睡也許是有出現,但《三》片的結構卻會令這出現極大問題。電影雖然改編《血迷宮》,但是電影實際上前、後風格並不一致,前段像是一個狂笑失控的喜劇,在中間的某一刻風格忽然一轉,變成了黑色味濃像是原版《血迷宮》式的謀殺,轉捩的位置來得突兀。宣傳口號的「黑色幽默」結果斷成兩截,觀眾與導演在過程中也像走進迷宮一樣地迷失了。
也許張藝謀對《三槍拍案驚奇》既有期望也有野心,可是拍上喜劇卻未算完全將原版揉合以轉化加以發揮,結果看起來像是東一截西一截的折子戲,但節奏未算明快,觀眾很易便會於過於艷麗的畫面解讀負荷過重以致入睡。也許電影於內地票房高得火紅,但張氏恐怕該想想未來的路向,因為觀眾喜歡看的也許是他近年像《千里走單騎》的款式多於這類大明星搶票房之作。
http://hongkongfilm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098116
 
《三槍拍案驚奇》:沒法拍案,沒有驚奇.星島環球網2009-12-11(楨:觀眾可不為然!)
 
  星島環球網消息:過去,不喜歡《英雄》的人看過《十面埋伏》之後,會覺得《英雄》還算不錯,而現在,看了《三槍拍案驚奇》之後,你會覺得《十面埋伏》也還看得過去。
  《北京晚報》報道,張藝謀與他的電影永遠不缺花環,不缺關注,也不缺乏各種資源,但他的電影真正缺乏的是評論界的認可。張藝謀的電影總是處於高關注、高批評的狀態。三年未拍片之後,人們對張藝謀的期待在《三槍拍案驚奇》上映前達到一個新高度,但昨天看完《三槍拍案驚奇》之後,真的沒有什麼拍案驚奇的感受。如果要說看了《三槍拍案驚奇》之後最大的驚奇是什麼,回答就是張藝謀平庸的程度。
  在《三槍拍案驚奇》中,電影缺乏原作科恩兄弟的黑色力量與幽默的機智,影像風格太過平穩。於是,整個電影的故事有些沉悶,有些拖遝,缺乏某種內在的張力。科恩兄弟的電影中,一些小人物因一些小仇恨、小慾望所採取的行動,總在陰差陽錯中失控,從而使故事充滿不確切、荒誕和意想不到的特色。但在這方面上張藝謀沒有很好的理解,甚至連很好地模倣都沒做到。
  在《三槍拍案驚奇》中,演員是最大的賣點,但是,他們的電影表演也大多一般。小瀋陽在電影中過多模倣了春晚的表演,而且,更加無節制地進行灑狗血式的過於小品化的表演,無論是形體,還是面部表情都是一種春晚表演的誇大。通過這部電影,你會覺得小瀋陽的水準、能力也就如此,小瀋陽不過就是能力單一,重復的一般演員,其他兩位二人轉演員也是如此。老闆娘閆妮在電影中的表演有些僵硬與使勁,看得出,她對於電影表演還有些吃力和不自信。孫紅雷飾演一個表面很專業,但很倒楣的殺手,他想製造一種與其他演員過分熱鬧表演有很大反差的冷效果,但這種效果卻沒能做出來。
  在《三槍拍案驚奇》的結尾,電影模倣《貧民窯百萬富翁》的結尾,來了一場大歌舞。但是,這場大歌舞的水準就像是上世紀90年代初電視晚會、MV、卡拉OK的水準。如果這是刻意而為的效果,那也是一個沒響的包袱。
  《三槍拍案驚奇》在張藝謀電影作品中,只處於《十面埋伏》與《幸福時光》的水準。如果把《三槍拍案驚奇》與其他導演相比,張藝謀完全不及寧浩,在表現70後、80後最擅長的搞笑與黑色幽默上,只是與《熊貓大俠》的水準相當。張藝謀對喜劇的理解在《三槍拍案驚奇》中只限于形體,誇張表演,缺陷效果等初級階段,對一些年輕人喜愛的機智,無厘頭,或更高級的冷峻,黑色都缺乏理解。
  如果要評價《三槍拍案驚奇》,你會非常驚訝地發現,這部電影的外文譯文再恰當不過了——一個簡單的麵條故事。也許,這就是譯者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只是,張藝謀竟然沒看出潛臺詞。如果,這位譯者在中國再待幾年可能會起一個更中國的名字——“一碗方便麵的故事”,儘管包裝、廣告上鮑魚、大蝦、牛肉、嫩雞什麼都有。
http://www.stnn.cc:82/gate/big5/ent.stnn.cc/ent_film/200912/t20091211_1231238_1.html
 
「杜蘭朵」台中首演 萬人醉倒公主懷抱【聯合報╱記者喻文玟2010.03.28
 
大陸導演張藝謀執導的鳥巢版「杜蘭朵公主」,昨晚在台中市演出第一場,張藝謀融合中國武術、多媒體投影與人海歌隊,打造景觀歌劇;當飾演男主角卡拉夫王子的男高音莫華倫唱出「公主徹夜未眠」,一萬五千多觀眾陶醉,掌聲如潮。
「鳥巢版」杜蘭朵世界巡演首站選在台中市洲際棒球場,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等人都到場聆賞。原訂晚間七時開演,延遲了十七分鐘,首幕開演廿分鐘後,仍有觀眾在找座位。
開演時,舞台架起廿二公尺高的太廟模型,兩側排出一百五十人歌隊,還有五十名士兵,宣旨官宣唱杜蘭朵召親的訊息,王子卡拉夫此時與失散的父親、女僕柳兒重逢,唱出他們逃亡的王室身分,舞台上「宮殿型背景」投影兵荒馬亂的戰爭場景,歌聲與影像呼應。
劇中滿臉橫肉的劊子手,在張藝謀巧思下,變身紅衣劍少,慘白的臉龐畫上血跡,身手了得,搭配數十名鬼魂般的白色水袖舞者,紅白對比鮮明;此時舞台投影出巨大月亮,劊子手拔刀要殺人,杜蘭朵穿白色華麗戲服出場,全場驚豔。
飾演柳兒的女高音麼紅,首幕苦勸卡拉夫不要冒險,不要回答公主謎題,歌聲充滿感情,如泣如訴的唱腔,全場觀眾深受感動,紛紛拍手叫好。這齣義大利歌劇在北京首演時翻譯為「圖蘭朵」,台灣普遍譯為「杜蘭朵」,當卡拉夫猜出公主芳名時,舞台中央揭開布幔,寫著「圖蘭朵」,引起一陣竊笑。次幕結束時,金碧輝煌場景,宛如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杜蘭朵公主今晚還有一場,賣座已逾七成。
 
杜蘭朵公主/時尚混搭 舞台超鮮豔【聯合報╱記者喻文玟2010.03.28
 
鳥巢版杜蘭朵公主昨晚在台中登場,這是世界巡演首站,總導演張藝謀說,改稱「台中版」也不為過,「亮麗的時尚混搭色彩,舞台像是水果般鮮豔繽紛」。
台中版杜蘭朵斥資二億元,「大」有特色,除大手筆支出,動員一千多名演員,邀請台灣體育學院舞蹈系學生擔綱演出,並打造史上最大景觀歌劇舞台,高達九十公尺、寬四十公尺,還架設廿二公尺高的宮殿型投影幕,隨劇情變化顏色、影像。
談到印象系列,張藝謀指出,印象日月潭目前還在洽談,目前還不確定;至於過去傳出的環保生態疑慮,他說現在大陸各地演出都會經嚴格環保評估,「一棵樹都不能砍」,若達不成要求,就不會演出。
張藝謀說,他看過各種版本的杜蘭朵公主,印象最深刻是看過整齣都以「黑幕」為背景演出,因為對西方來說,義大利音樂家普契尼這齣歌劇故事比較「陰沈」;他執導的版本,舞台上出現金黃、紅橙等絢爛顏色,戲服華麗燦爛,用色彩顛覆西方思維。
在專業音樂家眼中,「張藝謀的名氣,大過於杜蘭朵公主」,東海大學部分音樂系教授說,對張藝謀的杜蘭朵興趣缺缺,沒買票動機。(楨:酸的只能苟活於學院!另詳參本館:雲門自生自滅)
大提琴家張正傑是歌劇迷,他說,歌劇最重要的是聲樂家唱工與樂團演奏,導演角色不太重要,張藝謀的杜蘭朵強調視覺,忽略了歌劇精神。(楨:唱奏也不差啊!如此保守,難怪歌劇不敵音樂劇!另詳參本館:《歌劇魅影》)
不過,他肯定張藝謀的用心,杜蘭朵以中國為背景,未來世界巡迴演出時,外國人看到中國導演執導的杜蘭朵,更加原汁原味。
 
張藝謀「杜蘭朵公主」月底台中演出 兩岸動員千人參與2010-3-9
 
由張藝謀執導的大型景觀歌劇「杜蘭朵公主」,3月27、28日將在台中洲際棒球場盛大開演,第一批工作人員日前已經抵台展開主舞台搭設和前置作業。其中參與「杜蘭朵公主」演出的上百位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生也正式展開彩排,學生們對於有機會演出大型歌劇,都表示相當興奮。
這次張藝謀製作的鳥巢版「杜蘭朵公主」來台演出,動員的工作人員、行政人員以及兩岸演出者多達1,000人,大陸方面有近400名演員與製作團隊陸續抵台,台灣方面更有超過600人參與,服裝、道具、舞台搭建設備預估將有超過40個貨櫃運抵台灣,這也是兩岸首度有如此深度交流的一次大型演出活動。
表演者部份,除了20位小朋友和一名宣旨官親自在台徵選,另外,上百位台灣體育學院學生也受邀加入演出。這些學生們7日起正式展開密集彩排,來自北京專業老師嚴格的要求已經讓大家感受到壓力。(彩排狀況)『(原音)(指導老師)從今天開始排練,我要求每人人手一份「杜蘭朵」音樂,每天就當你們聽周杰倫,聽任何你們流行歌曲的歌給我來聽,為什麼?我們無論呼吸也好,還有你們的整齊度也好,全是要靠音樂配合,我們每一段舞蹈動作和音樂配合的情感、包括你們的質感,都要靠音樂和舞蹈完美結合才能出來。』
雖然短短20幾天內每天要排練6個小時,學生們還是非常珍惜這次難得的演出機會。參與演出的梁同學說:『(原音)我們覺得很開心,因為我們接到「杜蘭朵」這個歌劇,很榮幸可以參加,所以一點都不會覺得辛苦。』
對於「杜蘭朵公主」歌劇能在台灣觀眾面前演出,執行副總導演沈晨認為意義重大。沈晨說:『(原音)因為這是第一次我們能在兩岸藝術上交流,而且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中國故事、中國音樂的歌劇,而100多個版本中,也是張藝謀導演做為第一個中國導演來完成這個,我相信應該讓華人都能領略這個感覺。』
 
平日說虧損、喊著要漲價/國營企業 3百萬贊助「中國杜蘭朵」(楨:逢中必反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
 
〔自由電子報記者邱燕玲、林毅璋、高嘉和/台北報導〕中油、台電等國營事業平時嚷著不堪虧損要漲價,竟還有能力出資三百萬元,補助來台表演的中國歌劇「杜蘭朵公主」?民進黨立委陳亭妃昨日質疑,中油跟台電都說虧損、要漲價,為何還有錢補助商業活動?
台電和中油 各出一百萬
立委批離譜 拿錢貼商演
中市府開口 國營會協調
5國企掏錢 挨批如進貢
張藝謀後來也替中國地方政府的觀光活動,設計出結合山光水色與傳統歌舞的《印象.劉三姐》和《印象.麗江》等大型山水實景歌舞劇,創造了不少觀光營收,台灣亦有商人正在洽談邀他來替日月潭和太魯閣等知名觀光景點打造類似山水實景劇場秀,「杜蘭朵公主」的台灣演出因而被文化界解讀為是張藝謀劇場演出的登台熱身秀,但是該劇已先後在首爾和巴黎演出,文化話題已不新鮮。
經濟部國營會表示,當初台中市政府發函給經濟部,希望贊助五百萬元,但經濟部沒有這筆預算,因此改尋求國營事業來贊助,最後共贊助三百萬元給台中市政府所屬的基金會,贊助的原因是基於這項活動對國家形象有正面效果,國營事業的名稱也會出現在相關的形象廣告中,有助於宣傳,過去亦曾贊助過元宵節的燈會等活動。
台灣中油主管解釋,中油每年都會編列「敦親睦鄰預算」,贊助「杜蘭朵公主」演出的就是由這筆預算支出;敦親睦鄰預算贊助範圍很廣,舉凡各縣市地方的公益活動都有贊助,這次贊助「杜蘭朵公主」金額占預算比重極低、也不算高,外界無須過多聯想。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r/25/today-t1.htm
 
批張藝謀淪中共宣傳機器 王丹呼籲抵制《杜蘭朵》(楨:如此的民運難怪不得中國人心)
 
〔自由電子報記者邱燕玲/台北報導〕中國民運人士王丹昨在臉書上貼文指出,「Google離開中國,張藝謀來到台灣。據說他二十七日即將登台。這幾年,張藝謀完全拋棄良知,淪為中共極權主義意識形態的宣傳機器,甘心為中共炮製法西斯主義美學。他的《英雄》頌揚為了統一,可以不惜「殺!殺!殺!」的所謂的「英雄」,矛頭直指台灣。」
王丹說:「這樣的人來台灣宣揚他的什麼《杜蘭朵》。我請問各位台灣的網友,你們覺得是不是應當予以抵制?」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另詳參本館:《天安門一九八九》
 
麽紅 >百度百科
 
么紅,女,1968年2月出生,民族:漢 遼寧省沈陽市人,中央歌劇院主要演員,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全國青聯委員,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常委,文化部青聯常委,北京市東城區人大代表,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師從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教授。1999年至2000年赴意大利留學。2004年中央國家機關十大傑出青年。
曾先後在中國歌劇《草原之歌》(選場)中飾演儂錯加,《蒼原》中飾演娜仁高娃,在世界經典歌劇《圖蘭朵》中飾演柳兒,《弄臣》中飾演吉爾達,《茶花女》中飾演薇奧列塔,《波西米亞人》中飾演繆塞塔, 《卡門》中飾演米凱拉,《霍夫曼的故事》中飾演奧林匹婭。
曾赴菲律賓、朝鮮、法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意大利、德國訪問演出。2001年6月23日在北京紫禁城午門與世界三大男高音同臺演出。2005年在法國巴黎、德國慕尼黑和蓋森克森與意大利著名男高音尼古拉?馬爾第努齊同臺,在張藝謀執導的《圖蘭朵》中飾演柳兒,受到國外媒體的廣泛贊揚。
經曆    
麽紅么紅自參加工作以來,工作態度任勞任怨,對歌唱藝術認真嚴謹、刻苦努力,先後于93年在前蘇聯莫斯科大劇院導演安西莫夫執導的威爾第歌劇《弄臣》中飾演吉爾達。獲得成功後又主演了威爾第另外一部著名歌劇《茶花女》,使她的藝術更加爐火純青,95年在中國著名導演徐曉鍾的執導下,在北京首演了普契尼的歌劇《圖蘭多》中飾演柳兒,得到專家以及觀衆的一致稱贊。在這期間,麽紅同志曾赴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朝鮮、澳大利亞、港、澳、臺等地的邀請舉辦音樂會,不僅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爲國際文化交流做出貢獻,還積極參加國內大型的公益性演出活動,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文化部“三下鄉”“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隨中央代表團赴新疆、內蒙古等地參加慰問演出爲貧困山區老百姓唱歌,爲民服務意識深入人心受到老百姓的喜愛。
受遼寧歌劇院邀請在中國歌劇《蒼原》中飾演女主角,在全國巡演達100多場,赴澳、港、臺等地演出反響強烈,並獲得全國聲樂比賽第一名,中國戲劇的梅花獎文化部文華表演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獎,並于2008年底拍攝此歌劇的電影版。
接受北京國際音樂節邀請主演歌劇《卡門》、《波西米亞人》,與中國愛樂樂團合作在《布蘭詩歌》中擔任領唱,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唱《貝九》,特別是最近正在演出的大型交響合唱《神州頌》在全國巡演盛況空前,演唱技巧純熟完美。2001年從意大利留學回國後主演了新版威爾第歌劇《茶花女》。
爲爭辦奧運會。2001年6月23日在北京午門舉辦的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音樂會中與帕瓦羅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同臺演唱,爲奧運會的申辦成功,做出了巨大貢獻!
2006年參加在西安舉辦的“爲奧運加油!聖典西安”活動中再次與著名男高音卡雷拉斯同唱一首歌。
2006年在法國巴黎、德國慕尼黑、蓋森科森主演由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普契尼歌劇《圖蘭多》中演Liu,得到歐州觀衆暴風雨般的歡迎和喜愛。2007年2月11日在上海大劇院與著名男高音何塞•庫拉合作演出瑞士蘇伊士歌劇院制作的《圖蘭多》被評論爲目前中國飾演Liu最成功最棒的女高音歌唱家。
麽紅于2008年11月參加第八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和中國歌劇《杜十娘》的演出,以及作爲中央音樂學院藝術碩士研究生于年底將主演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
麽紅-主要獎項    
1990年第四屆全國青年歌手“五洲杯”電視大獎賽美聲唱法三等獎;
1992年全國首屆“歌王歌後”比賽二等獎;
1993年法國馬賽第四屆國際歌劇比賽女子組第一名;
1996年首屆全國聲樂比賽第一名;
1996年第六屆文華表演獎;
1997年第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http://www.hudong.com/wiki/%E4%B9%88%E7%BA%A2
 
「杜蘭朵公主 」(Turandot)
 
 創作背景
◎演奏時間:第一幕 - 35分、第二幕 - 45分、第三幕 - 40分
◎時代、地點:傳說的時代、中國北京城內和紫禁城前。
◎原作是威尼斯作家哥齊 (Carlo Gozzi) 的五幕寓言劇「杜蘭朵」,喜劇味道較濃厚。 德國浪漫主義巨擘席勒 (Friendrich Schiller) 改寫,強調出女主角內心的高傲和對愛情憧憬的衝突。普契尼讀到席勒劇本為之感動,於 1920 年動筆,1924 年完成前夕卻撒手人寰,最後半幕由其學生 Alfano 依其手稿,譜曲完成。
◎劇中多次出現我國民謠「茉莉花」,並廣範運用中國五聲音階的曲調。此劇對中國旋律的運用比「蝴蝶夫人」或「西部姑娘」時更加圓熟,人物性格與樂器音色搭配更貼切 。
◎最大憾事是,普契尼在第三幕第一場柳兒之死處停筆,最後愛的二重唱 及結尾在音樂上較為貧弱,與他想藉愛來恢復人性,產生有女性情感的杜蘭朵。稍有差距。
◎首演於1926年4問5日在米蘭史卡拉劇院首演,由大師托斯卡尼尼指揮。
 人物介紹
 杜蘭朵公主 (Principessa Turandot) ......女高音
柳兒 (Liu、帖木爾身邊的小丫環) ......女高音
帖木爾 (Timur、韃靼國王,現在成為流浪者) ......男低音
卡拉富王子 (Calaf、帖木爾之子) ......男高音
阿爾頓皇帝 (Imperatore Altoum、杜蘭朵公主的父親) ......男高音
平、彭、龐 (Ping, Pong Pang、三位大臣) ......男中音、男高音、男高音
滿州官 (Mandarino) ......男中音
 劇情介紹
 【第一幕】北京的紫禁城前
在雄偉的紫禁城前,此時是黃昏,廣場上擠滿了人潮,北京的宣旨官登場,宣讀:「北京的百姓,聖潔的杜蘭朵公主將嫁給具有王室血統的王子,他必須猜出公主所出的三個謎題,若全部答對,公主將嫁給他,若猜不中,人頭落地。波斯王子因猜謎不成,將在今晚月亮出來時被處決。」群眾高喊著劊子手的名字向皇城擁去,混亂之中,帖木爾跌倒了,柳兒要求大家幫她把帖木爾扶起,此時王子出現,高喊爸爸,原來帖木爾是韃靼國王,因戰敗逃亡,從此也失去了王子的下落。此刻三人重逢,狂喜不已。群眾這時高唱”轉動磨刀石”,以細膩的手法展現逐漸狂熱的群眾心態。隨後,曲調一變,群眾唱出”月亮怎麼還不出來”,以等待死刑的執行。遠方傳來小和尚悠揚的歌聲,讚頌杜蘭朵公主的美貌,這就是被普契尼所引用的茉莉花曲調。波斯王子隨著沉重的音樂出場,群眾開始同情他,而卡拉富王子則詛咒公主的殘忍,在大家一起祈求杜蘭朵公主網開一面的合唱中,公主在茉莉花的動機下以極冷艷的姿態出現,否決了大家的懇求。這種首席女高音出場但不開唱的作法,前所未見,充份展現了戲劇性。卡拉富王子在見到公主之後,深深為公主的美貌所吸引,要去敲鑼以猜謎,在父親和柳兒的勸阻之下,即使波斯王子被砍頭了,但王子仍要猜謎。這時三位大臣平,彭,龐出現,以清朝國歌的旋律,阻止王子的愚蠢行為。但城邊出現的幽靈則要王子快敲鑼,以便他們可以再次見到公主。柳兒於此時唱出淒美的”王子,請聽我說!”充份展露柳兒清純的少女愛慕之情,她表示若王子死了,她一定活不下去。而王子則以”柳兒別哭”安慰柳兒,若他死了,要照顧他的父親。隨後進入終場的合奏及大合唱,彼此以不同的立場勸服對方,最後在王子高喊三聲杜蘭朵後,敲響銅鑼三聲。帖木爾和柳兒相擁而泣,三位大臣則大叫來不及了,在強大的管弦後奏之下,幕落。
 【第二幕】
第一景 幕間劇
首先由平唱出”銅鑼被敲響”後,另二人則唱出猜對謎題則舉行婚禮,若猜錯,則舉辦喪禮,最後成為愉快的三重唱。此時曲風一轉,三人憶起了可愛的家鄉,痛恨目前只不過是監斬官。隨後,舞台後傳來群眾高喊”磨利斧頭”的曲調,三人則憶起許多王子被砍頭的情形。最後他們期望王子能順利解謎,以便結束可怕的惡夢,這一景引用相當多的中國旋律,有許多出自”中國音樂”這本書,而緊接著皇帝出場的音樂,亦是出於此處。隨著銅管與鼓聲奏出進行曲的節奏,在此時以音樂不中斷的方式由第一景換成第二景,而整個舞臺的轉換,通常是不落幕,直接進行。通常第二景是全劇最豪華的一景,導演會加入許多有關中國風味的東西,如油紙傘、涼亭等,十分有趣,至於有龍盤據其上的柱子更是不可或缺。
第二景 皇宮前的廣場
首先是拿著答案的賢者入場,隨後皇帝登場,他勸卡拉富王子不要猜謎,但王子執意不肯,一共勸說三次,最後皇帝說看他自己的造化了。滿洲宣旨官再度出場宣布猜謎的規則,之後公主在兒童的茉莉花歌聲中登場。公主以傲慢的態度唱出”往昔的故事”,述說自己的先祖樓林公主被韃靼人俘虜,最後,悲慘地死去,她要為她報仇,所以才要以猜謎招親的方式,殺盡異域王子。之後公主出了三道謎題,皆以相同的曲調唱出,但一次比一次憤怒,而王子解出了三道謎語, 群眾高聲歡呼,但公主則求皇帝不要把聖潔的她像奴隸般地許配給王子,但皇帝說要她遵守諾言,群眾亦加以聲援。王子則說只希望公主愛他,而不要強奪公主,因此他給公主一個謎,只要公主能在明天日出之前猜出他的名字,他就願意欣然受死,公主則點頭答應。隨後,群眾以華麗的歌聲歌頌皇帝及王子,並送皇帝離場,最後在華麗的銅管音響中,幕落。
 【第三幕】
第一景 皇宮內庭院
在皇宮的花園內,深夜,此刻從遠方的街道上傳來”誰都不准睡的命令,傳令官跑遍全城,傳達公主追查外邦王子姓名的命令。不久,卡拉富王子確信自己對公主的愛將可獲得勝利,唱出全劇最著名的詠歎調”公主徹夜未眠”﹝原意:誰都不准睡﹞,他表示只要天一亮,就要將自己的名字告訴她,藉著自己熱情的吻將公主冰冷的心熔化。黎明一到,勝利將屬於他。突然,平、彭、龐帶著一群美女、財富以威逼利誘的方式要王子說出自己的名字,不然大家將被公主處死,但是王子始終沒有說出自己的名字。此時,衛兵把柳兒與帖木爾押出來,有人看到他們昨天曾和王子說話,王子則說不認識他們。杜蘭朵公主隨著眾人的呼喊聲中出場,首先她審問帖木爾,要他說出王子的秘密,柳兒護主心切,趕緊說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王子的姓名,但是她不會說,因為這是她的秘密,這時,她被嚴刑拷問,但她仍沒說出秘密,公主問她為何有能力忍受痛苦而不說,柳兒則回答這是愛的力量。她唱出:「隱藏在心底的愛比痛苦的折磨更堅強」這是首十分優美的詠歎調,充份展露了普契尼的旋律之美。公主聽了很著急,要柳兒快說出王子的姓名,平則要普丁保(劊子手)來施酷刑,柳兒終於忍不住折磨對公主唱道:「公主你冰冷的心」,說公主冰冷的心終究會被王子的熱情熔化,她自己將在明日破曉之前閉上雙眼,讓王子能再度獲勝。之後柳兒趁衛兵不注意,奪下一把短劍自刎,恍惚地凝視著王子後,在他的腳邊斷了氣!這段歌詞是普契尼自己補筆的,哀怨的旋律給人深刻的印象!而普契尼在寫完此段之後,也悄悄地放下了自己的筆。旋律反覆地奏出柳兒死前的詠歎調旋律,帖木爾則在柳兒的屍體旁哭泣,當柳兒被抬出場時,帖木爾則悲傷地說:「他要沒有白天的黑夜中,永遠地陪伴著柳兒」此時,所有的人都退場,只剩王子和公主留在台上。王子憤怒地唱出「冰冷的公主」,公主則表示自己高高在天上,並非凡人,王子則逼近她的身邊,用力地抱住她,並強吻公主…長久的休止之後,公主流下了眼淚,她表示自己的榮耀已失去,並唱出第一次看到王子時就害怕他,不知要贏他或被他打敗,最後她要王子帶著勝利與秘密離開,不要要求更大的勝利。王子卻告訴她:「公主你是我的,在你面前我沒有秘密,並說出自己是韃靼王子卡拉富。」公主因知道王子的名字而雀喜,而王子則把一切命運交給公主。
第二景 皇宮前的廣場
隨著第二幕第二景皇帝出場的進行曲,文武百官以及皇帝又再次出現在豪華明亮的舞台上,公主向皇帝說,她知道這個外邦人的名字,並深情款款地看著王子說,他的名字叫做--愛!卡拉富王子一聽,跑上台階擁抱公主,群眾則高聲歡呼,祝賀王子和公主幸福,全劇就在歡樂的合唱中,幕落!
http://www.opera.org.tw/opera_c/turandot_c.htm
 
專訪張藝謀:《山楂樹之戀》以情動人 不能單靠武打闖世界2010-09-17
 
  國際線上娛樂報道(記者 楊冬霞):張藝謀電影《山楂樹之戀》上映三天來,有關這部文藝片以及由此掀起的“純愛”討論正在波及從50年代生人到80後、90後。有人說,電影《山楂樹之戀》狠狠地點中了中國人的穴道,在商業大片和各種急功近利的跟風之作盛行之時,張藝謀獨闢蹊徑,重新找回那個特殊年代“山楂樹”下的純真愛情,帶給國人一股沁人的清泉。
  9月16日晚,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線上網站,輕鬆調頻91.5以及北京新畫面影業公司共同打造的在“喚醒純真·發現愛”《山楂樹之戀》北京觀影見面會活動現場,國際線上記者對張藝謀及兩位主演周冬雨和竇驍進行了獨家專訪,並就中國電影的世界之路對話張藝謀:為什麼拍這樣的一部文藝片?除了華語電影市場市場,《山楂樹之戀》是否也會被西方觀眾所接受?中國電影如何能更多地走進西方主流院線?
  面對西方觀眾——電影的感情是共通的
  記者:《山楂樹之戀》這樣一部表現中國特定年代的本土愛情片,會不會得到西方觀眾的認同?
  張藝謀:“我們喜歡看外國片,儘管不了解其歷史背景,對其生活細節也是陌生的,但有一點,人類感情是共通的,感情是電影的主體,只要生動感人,大家就會喜歡。”
  電影風格和類型——追求多元化
  記者:去年到最近有兩部電影在全球熱映:《阿凡達》和《盜夢空間》,兩者都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從技術到電影主題都有革命性的創新。《山楂樹之戀》卻逆潮流而上,洗盡鉛華主題樸素,您更推崇哪種方式?
  張藝謀:“就像社會是多元化的,電影類型也應該多元呈現,電影導演也不希望被固定樣式,不同的故事需要選擇不同的表現方式。”
  電影走出去——電影背後是國力的較量
  記者:作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開拓者和代表人物,您對年輕一代導演有什麼期望?
  張藝謀:“我希望不斷涌現優秀的青年導演。今天從全球看,電影越來越呈現豐富多彩、多元化趨勢。然而針對主流院線,除了武打片,國內走出去的影片還不多。要改變這個現狀,青年一代導演任重而道遠,我認為,國力的提高,國家的開放是大前提。”
  奧斯卡情結——不考慮不去想
  記者:如果《山楂樹之戀》參加明年奧斯卡的評選,您認為它的優勢在哪?
  張藝謀:“《山楂樹之戀》參不參選明年奧斯卡評選,不由我們說了算,這是由各國政府推薦決定的。我完全不去想,不考慮能不能參選。每年這個時候,媒體總會問這個問題,我想這是媒體的申奧情結。”
新人印象——周冬雨“在快樂中繁忙著” 本色竇驍“謝謝你”
  對於兩位新人主演,記者也與他們交流起現在與未來。周冬雨,高三學生;竇驍,北京電影學院念大三,一位從未學過表演,一位演員科班出身但也是頭回拍戲。一齣道就能在張藝謀電影裏邊擔當男女一號,這幾天來成為外界追逐的一大熱點,各種通告及採訪不斷。面對“謀女郎”“謀男郎”的頭銜,他們倆倒是表現得很淡定。問及現在感覺如何,周冬雨愉快地回答“在快樂中繁忙著”,銀幕上的“靜秋”青澀中飽含著對愛情的躁動和渴望,有著鄰家女孩初長成的成熟,記者面前的周冬雨,則更像一個清純的小女生,乖乖女,認真彙報起自己的未來:以學業為主,明年參加高考,如果有更好的作品就要抓住機會,依張導的建議考北京電影學院。
  “老三”竇驍在銀幕下給記者的印象,是一如既往地謙謙有禮,嘴邊總挂著一句“謝謝你”,以及那張帥帥的英俊臉龐。自9月12日《山楂樹之戀》首映禮上表演空手道,人們又見識了多才多藝的竇驍,他向記者透露,自己廚藝也不錯,並且還學過髮型設計,讓在場的張藝謀驚呼他為全才,完美戀人。竇驍如今有個外號叫“山楂竇”,他說是同學給起的。問及“老三”這個角色會不會給自己打下太深的烙印,今後如何轉型。竇驍笑笑說,“老三”其實就是自己的本色演出,《山楂樹之戀》讓他對感情有了更正確的理解,像許多人一樣,他也嚮往純潔的愛情。而未來,如果有更多表演經驗,自己也會去嘗試別的角色。
  張藝謀現場點評兩位“愛徒”,讚“老三” 竇驍更會說話,對於兩人的未來,張藝謀多次強調以學業為重,以“文化”充實武裝自己。嘗試過多部武俠商業巨制之後,從《三槍》到《山楂樹之戀》,以及即將開拍的《金陵十三釵》,影片都改編自有影響力的小說力作,可見張藝謀越來越看重電影作品的文學內涵,而演員本身的氣質和文化內涵也影響著電影主題的深度。無怪乎老謀子對兩位新人如此諄諄教誨。
  從《山楂樹之戀》,張藝謀的電影似乎從強調視覺畫面的“狂放”,逐漸進入到一種追求情感內涵的“收斂”境界。1951年出生的張藝謀在邁入60歲門檻時,顯得更加從容淡定,不在意題材的大與小,而堅持以情動人,張藝謀更自如地運用不同的電影表現手法呈現著當今中國多元的文化價值觀。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564/2010/09/17/342s2995268.htm
 
《山楂樹》引發隔代愛情論戰 知青重溫青春歲月2010-09-16 揚子晚報
 
  張藝謀的純愛電影《山楂樹之戀》昨晚7時提前在寧上映,昨日又恰逢電影半價日,老謀子顯示了強大的氣場,《山楂樹之戀》還讓很多中年觀眾走進影院,在笑聲中、淚影裏重溫了自己青春歲月。
  新街口影城的趙小姐告訴記者,《山楂樹之戀》昨晚7時上映,上座率很不錯,8點不到,9點半的場次都已客滿,而且“中年觀眾很多,佔一半以上,一看很明顯就是老知青”。在新街口萬達影城,張經理告訴記者:“半價日上映《山楂樹之戀》票價30元,9點半前的上座率有七成,比《盜夢空間》略差。”至於觀影人群,張經理覺得:“目前還是年輕觀眾多,他們有的是為了看張藝謀,更多的是《山楂樹之戀》的小說迷。”金陵工人影城王經理透露,影城第一場賣了50張票,“不好不壞,正常吧。畢竟,這個沒有大製作,大明星,張藝謀的電影總有後勁的。”
  《山楂樹之戀》的觀影效果很有趣,影片對於文革年代景象的還原,對知青下鄉生活方式的再塑,還有那個年代人物的服飾、語言,都讓一些中年觀眾感到親切,比如老三送給靜秋鋼筆時,說“我不是送你禮物,是為革命節約墨水”時,他們發出了會心的微笑。而當情節漸漸深入,老三和靜秋的感情由喜轉悲,尤其是片尾部分,靜秋流淚呼喚著病中的老三,觀眾們的情緒也跟著他們轉悲,現場開始有人悄悄拭淚。對於經歷過70年代的人來說,《山楂樹之戀》這樣純真的愛情是他們心中真愛的典範。“我們那時對愛情的理解就是這樣子的。”一位中年女觀眾告訴記者。
  不過,80後、90後對老三和靜秋的愛情的理解卻略有不同,當靜秋居然不知“得手”的含義,以為“兩個人躺在一起就會懷孕”時,年輕觀眾發出陣陣嗤笑,“怎麼可能,這分明是無知,怎麼能說是純潔?”至於“山楂樹”的小說迷,對於電影抱一種“糾結”態度,“張藝謀還原小說不錯,演員找的也還好,只是老三和靜秋兩個人進入感情太快了,和小說有點不符合。”另外,不少“山楂迷”質疑電影中一場“游泳戲”,“在那個年代,光天化日之下,本就內向的靜秋怎麼可能突然換上泳衣,和老三一起戲水?”
  但是,不管哪個年齡層,觀眾們都覺得“老三”很完美,為了心中所愛,他做了一切。在80後、90後眼裏,他是有錢多情的富二代,在70後看來,他有真心,很體貼,而在50後、60後心中,他就是少年時代的他或者(她心中的)他。(馬彧)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564/2010/09/16/114s2993849.htm
 
山楂樹之戀》周四上映 張藝謀坦言不在意票房 2010-09-13 新京報
 
張藝謀的新片《山楂樹之戀》將于本周四正式公映,昨日張藝謀和制片人張偉平攜主演周冬雨、竇驍等出席了北京首映禮。影片主打“純愛”,媒體難免將話題引向張藝謀本人的戀情及愛情觀,不過張導卻笑著表示:“我自己的戀情恰恰是很不想與大家分享的。”不過他坦言,自己的初戀並不如“山楂樹”這般純情。
與性無關,點到為止
在艾米的同名原著中,靜秋與老三之間有一些肢體接觸的描寫,但在張藝謀的電影裏,這部分內容被“忽略”了。當被問及是否為了突出“純愛”而作此處理,張藝謀表示:“純愛是內心的感覺,與有性無性無關。小說中有很多這樣的描寫,我個人覺得還是頗為露骨的。中國影視在表現這部分內容上一直是有限制的,我並不想在這方面做多大的突破和挑戰,所以在處理這些情節時都是點到即可。”該片被稱為“史上最幹凈的愛情”,偏偏有記者問張藝謀:“你覺得什麼樣的愛情是不幹凈的?”對此張藝謀表示:“不幹凈的愛情是不存在的,因為真正的愛情都是幹凈的。”
與原著存在很多共鳴
張藝謀稱,自己選擇拍什麼樣的題材向來都是跟著感覺走。當看到《山楂樹之戀》原著時,只是因為有搬上大銀幕的衝動就拍了。被問到是否將自己的戀愛經歷以及愛情觀放在此次創作之中時,張藝謀笑言:“關于我的戀情我恰巧很不想和大家分享。經過那個時代的人都有很多共同的經歷,比如女孩子以為和男人躺在床上就能懷孕,這真的就是當時很多人的想法。每個人都曾有過年輕時代,我只是覺得《山楂樹之戀》也有我很多共鳴在裏面。”隨後就此話題又有記者問道:“你覺得你的初戀純還是靜秋和老三的初戀純?”張藝謀毫不猶豫地答道:“當然是電影純,因為它是經過藝術加工的。”
票房  馮導愛預測,我不會
張藝謀稱,自己拍片有個原則,就是要對投資人負責,“只要不讓投資人賠錢,讓市場有一個良性的循環,至于有多大的回報,多高的票房,我不那麼在意。”也因此張藝謀說自己“從來不會預測票房”。當被問及如何看待馮小剛喜歡預測票房時,張藝謀表示:“那是馮小剛的習慣,我沒有這個習慣。我只是認真拍好我的電影,當然也希望觀眾越多越好。”
此外,對于為何棄威尼斯而選擇釜山電影節,張藝謀解釋道:“我和威尼斯主席馬克‧穆勒是非常好的朋友,此次他對我一再邀請,但最後我們還是決定把全球首映放在國內,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的電影已經不是二十年前了——唯有去參加電影節、得獎才是出路。國內本土的票房和反響已經成為首要考慮因素。參加釜山電影節則是因為在國內首映之後,我也想讓兩位演員去見見世面。”
對于是否有意報名角逐奧斯卡,張藝謀則很誠懇:“奧斯卡不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獎,每個導演都不會排斥它,大家也不必裝清高。但這個獎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國內首先要有電影局的推薦,因此也不必去想自己決定不了的事。”
周冬雨竇驍否認假戲真做
影片兩位新人主演周冬雨和竇驍此次的表現頗受認可,現場二人也被問到“如此有默契,是否假戲真做”的尖銳話題。對此二人難掩羞澀,但也正是這種羞澀給予了媒體一個很好的回應。竇驍表示:“在片中我們是會有感覺的,但是私下裏真的不太可能,冬雨很單純,也很快會成為我的師妹(二人同簽新畫面公司)。”而周冬雨則一臉天真地回答:“我一直認為我的牙齒已經很齊很白了,沒想到他(竇驍)的牙齒比我的還好。”此外,周冬雨否認自己為拍該片放棄高考:“我沒有放棄高考,我的意願一直是想報考藝術類院校。只是覺得這次機會難得,以後我還是會做自己喜歡的事。”
■首映現場周冬雨甩袖酷似章子怡
首映禮現場,學舞蹈出身的周冬雨秀起了舞蹈才藝,不過她的表演中因有甩袖動作而讓人聯想起章子怡在《十面埋伏》中的舞蹈。此外,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的原唱者常石磊現場演繹了影片同名主題曲,陳楚生演唱了推廣曲《山楂花》。(記者孫琳琳)
張藝謀電影(山楂樹之戀)引起兩極化反應  2010-09-10 中廣新聞/劉剛
大陸導演張藝謀執導的影片(山楂樹之戀),雖然被韓國(釜山電影節)選為開幕片,在大陸卻引起兩極化反應。有人高度誇讚,說邊看邊流淚,也有人把它批評的一無是處。
張藝謀是看了(山楂樹之戀)小說後,感動落淚,才拍這部電影,內容是文革期間,兩個下鄉青年純真愛情,電影內容感人,拍攝地點風景優美,尤其是扮演男女主角的兩名新演員,演技備受稱讚,其中飾演女主角的周冬雨,有人認為她將來可能追上張子怡。
但大陸(信息時報)說,也有很多人批評(山楂樹),說冗長乏味,缺少情節起伏,經常是男女主角純純對望,讓人覺得過於簡單。也有人說,(山楂樹)是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的翻版,卻沒有(我的父親母親)精采。這些批評是否正確,只有觀眾自己看過這部電影,才能知道。
張藝謀:《山楂樹之戀》有我初戀影子2010-09-13國際線上論壇
  《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不倫戀和宮闈暗戰;《三槍拍案驚奇》裏的第三者情殺,近年來張藝謀的電影總有些“重口味”。即將於9月16日上映的《山楂樹之戀》是張藝謀在幾部商業片之後的清新小作。《山楂樹之戀》的小說因其“純凈”而打動了許多人,這種“純凈”也讓張藝謀從中找到了自己初戀的影子,於是決定不放過這次難得的“心動”,縱然有些人不看好,但他依然選擇給“山楂樹迷”一個交待,給自己一個交待。
  《山楂樹》給他原始感動
  張藝謀看到《山楂樹之戀》劇本時,他還在改《三槍》的劇本,從他手上經過的劇本可說是數不勝數,能夠入其法眼的肯定有獨到之處。張藝謀說道:“看到最後那場戲,突然就心動了一下,有感動,也是那麼一種原始的感動。”後來他了解到這個小說的背景,知道這本小說在網路上的巨大影響力,《三槍》過後,《山楂樹之戀》正式進入他的視野。對這個故事,他回憶道:“我也經常看各種劇本,一般推薦過來的劇本看的時候其實都是很審視的,很難放到一個平視的角度去看。那個劇本我讀到最後有一種感覺,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感情故事,一個初戀的故事。 ”這種平視的角度也讓他決定要用“很低調、樸素的方式,讓我的原始的衝動能有一個展現”。
  與張藝謀以往作品相比,《山楂樹之戀》可說是非常老實地跟著原著情節走。張藝謀承認改動這麼小于他來講也是第一次,“從《紅高粱》開始,通常我的做法都是我行我素,大刀闊斧。但這部是網路小說,我之前也沒有特別了解,只是聽人說大家都很喜歡,很多年輕人喜歡,是山楂迷。後來我就去看網上評論,很多人都對這部小說有很中肯的意見,所以我也就尊重觀眾,尊重一下書迷的願望,所以沒有大刀闊斧地去改,只是從影像的角度出發,做出一定的調整,調整的都是細節。”
  《山楂樹》愛情有他影子
  作為上世紀50年代生人,《山楂樹之戀》的故事背景也與張藝謀的生活軌跡有不少重合之處,這其中就包括愛情的青澀和出身所帶來的壓力。張藝謀表示《山楂樹之戀》的戀愛故事中,他也有很多類似的感覺和體驗,而在電影製作的討論會上,不少人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說電影裏面有一段是靜秋和老三躺在同一張床上,什麼事也沒幹。但我們那個編劇告訴我,他說這是真事。當年他們班,一對男女談了半年戀愛,從沒拉過手。後來有一天,男孩鼓起勇氣,親了女孩一下,那女孩嚇得嚎啕大哭,跑回家對著她媽就喊:‘媽,我懷孕了!’那時候真的是,很多人有很多這種概念。好多當過知青的都說,我們第一次就是躺在草堆裏,手拉手就這麼一晚上。所以那時說兩人躺在一個床上就會懷孕,很多人都有這個概念。”
  《山楂樹之戀》中的靜秋出身不好,家教又嚴,整個人性格內向,比較封閉。對這個人物的言行,張藝謀可說是感同身受,“我的出身就不好,甚至比靜秋還差。我父親就是國民黨,是當年黃埔軍校的軍官,當時定位是反革命,靜秋他們家只是走資派而已。出身不好,對我就是一個巨大的陰影。長期以來我就是很自卑的,很少有昂首挺胸這個樣子出現。我覺得無數家庭背景出身不好的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像紅衛兵那樣,昂首挺胸,所以靜秋那種內向,那種驚慌,那種脆弱,在我看來是很真實的。她們可能是籠統地講當時女孩子的樣子,像我,那時候就根本沒有當紅衛兵的資格。靜秋也當不了,我們都是黑五類,狗崽子,甚至只能戴黑袖章。”(記者 陳爽)
  回應《山楂樹之戀》質疑  張藝謀:純愛是種感覺
  昨日,《山楂樹之戀》在北京舉行全球首映禮,不少看過試片的記者追著張藝謀“解惑”。《山楂樹之戀》標榜打造的是“純愛”和“初戀”,有記者就“逼”張藝謀分享他的初戀感覺,張藝謀面帶尷尬地回答道:“這恰恰是我不願跟外界分享的感覺。其實每個人都有過自己的年輕時代,可以說的是這部電影也反映了很多我的感覺。”
  說到是《山楂樹之戀》中描寫的初戀更純,還是張藝謀本人的初戀更純,面對咄咄逼人的追問,張藝謀有點無奈,“電影裏的(初戀)更純吧,畢竟經過了藝術加工。”對感情史避諱的張藝謀反倒樂意分享他對“純愛”的理解,他如此說道:“純愛是種感覺,需不需要身體接觸,得看每個人的感受。只要是真愛,哪有不純的道理。”
  將流行小說搬上銀幕,張藝謀做了一些改動,包括回避小說裏那段“靜秋”跟“老三”的床戲,張藝謀覺得有關性愛和激情部分,目前仍處在“有限度呈現”,他也不願意去做出突破,點到為止就好了。針對單薄的周冬雨外形不符合小說描寫,張藝謀表示:“我很想按照小說描寫來找女主角,但找不到,而且電影更注重面孔,最後只能按照這個規律來尋找‘靜秋’。”有人提出影片確實催人淚下,但缺少戲劇衝突,張藝謀解釋道:“電影需要取捨,我拍了2個半小時,最後剪掉了一些鏡頭。電影后半段兩個人越演越好,我覺得前面的戲又沒那麼重要了。”資訊時報記者 陳慧
  這個“謀女郎”真幸運  老謀子二輪才相中周冬雨
  張藝謀捧紅了不少女演員,但新任“謀女郎”周冬雨相信是最幸運的,張藝謀和搭檔張偉平不僅打破慣例,把她簽至“麾下”。頂著“謀女郎”頭銜的周冬雨,成為當天全場除張藝謀之外最受矚目的演員。這位將滿18歲的小姑娘全程表現緊張,雖然挂著笑容,但總給人一種“怯生生”的感覺。問她為了拍《山楂樹》放棄高考是否值得?她難得大聲否認:“我沒有放棄高考,這一年是我人生中很美好的回憶,用張導的話來說,我就是在這個劇組里長大的。”突然間成為萬眾矚目的“謀女郎”,周冬雨就說生活沒改變,跟以前的朋友還是一樣親密,不過她很抗拒總被說年紀小,即席發表了“成人”宣言:“我不是小朋友,快18歲了都。”有記者就問,如果不是參演《山楂樹》,周冬雨參加高考會希望報考什麼學校,她說也跟藝術逃不開關係,“舞蹈和表演方面的學校吧!”
  早前已經證實新畫面公司已簽下周冬雨和竇驍兩位新人,這在張藝謀的歷史上算是破天荒之舉。問到為何對周冬雨“情有獨鍾”時,張藝謀說道:“新畫面確實沒有做演員經紀的經驗,但為了兩位新人有更好的發展,我就跟張偉平說簽下她和竇驍。我也鼓勵冬雨明年去考北影,我們不會做更多,但會在她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不過張藝謀也說周冬雨“靜秋”之路不是外界想像中的一帆風順,反倒是第一輪就被他刷了下來:““選‘靜秋’,我看了不下6000個人選,從錄影帶到真人面試。周冬雨的錄影帶我看完之後,就刷掉她,覺得她不行。後來是副導演提醒,說她開始的狀態不好,建議我看多一次,見了真人才覺得她就是‘靜秋’。”周冬雨就搞笑表示,第一次見到張藝謀本人,有種恍惚感,“以為副導演在騙我,看到的是替身。”(記者 陳慧)
http://big5.cri.cn/gate/big5/gb1.cri.cn/27564/2010/09/13/108s2988933.htm
我的父親母親 My Father and Mother (1999)
 
主演:章子怡 孫紅雷 鄭昊
主要獎項:
2000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1999年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99年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劇情介紹
初戀的回憶,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覺,而當生子的父親已經過世,年邁的母親講述她夢系魂牽的初戀時,生子不但體味到那初戀情愫的淒美動人,甚至還分明讀出對美妙人生的執著追求……   
母親乳名招娣,年輕時是遠近聞名的美人,不僅心靈手巧,而且勇敢地成爲十裏八鄉第一個自由戀愛的女孩,她暗戀上生子的父親—一個淳樸幽默的青年教師,她以家傳的青花大碗爲記號,給心上人花樣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飯”;她通宵達旦織出最豔的“房梁紅”裝點他的教室;爲了聽到他的朗朗讀書聲,她不惜繞遠路去擔水;爲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學生的路邊等著他。   
終于,招娣的美麗和誠摯打動了青年駱老師的心,他們很浪漫又很傳統地相愛了。一只塑料紅發卡就是他給她的愛情信物,然而,就在心靈剛剛撞擊的那一刻,悲劇降臨了:駱老師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招娣特意爲他做的晚飯蒸餃子沒吃上,就被帶走了。她瘋了一般,懷揣蒸餃沿路追趕,人摔倒了,蒸餃爛了、青花碗也碎了……   
技藝精湛的鋦碗匠鋦好了青花碗,卻彌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靈,招娣決心拖著病弱的身體去遠行尋找初戀情人,瞎媽媽的淚水阻止不了招娣的決心。她蹣跚上路了,卻昏死半途,被路人送回,執拗的招娣掙紮起身還要冒死去尋覓。恰在此時,駱老師意外地來了,她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淚珠從她美麗而又憔悴的大眼睛中盡情地滾落。   
他再也沒有離開她,兩個人一愛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丈夫的葬禮後,年邁的招娣在悲慟中又聽到了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那是駱老師自編的“識字歌”——人生在世、要有志氣、讀書識字、多長見識……招娣沿著當年的小路向學校走去。教師裏,她的兒子駱玉生像當年的駱老師一樣,以淳樸、清朗、穿越時空的聲音在教孩子們讀書。頓時,兒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置化,在她眼前,又出現年輕盈巧的招娣穿著碎花紅襖雀躍在讓她走不完初戀的那一條小路上。
張藝謀點評
?張藝謀說:“《我的父親母親》是一部講述愛情、家庭、親情的電影。一個純樸的姑娘愛上了一個年輕的男人,一愛就是一輩子。他們的愛情很真誠……這是我第一次用詩意、浪漫、抒情和單純去表現一個時代中的愛情故事……而這部電影是舍濃郁而求單純。”但一些影評人評價,這部影片是一個中年男人對那種浪漫、那種美好純情的向往,帶著一種失落童貞的矯情。   
?影片拍攝的景色優美、色彩鮮豔。現實用黑白表現,回憶用彩色表現,現在時的冰冷現實與過去時的美好回憶形成強烈反差,而女主人公執著的愛情在美麗的樹林和彎曲的山路上跌倒,在幾乎是痛苦的絕望中,等到了愛情。故事放在一個與世界幾乎隔離的空間,自然環境的優美,爲影片的愛情增添了色彩。無論從場景、故事還是表演甚至配樂,張藝謀作爲導演,技術上也更爲成熟。   
?影片中曆史和現實的故事都圍繞著“讀書、識字”這樣的情節展開,這又是張藝謀一貫的處理手法。文明與蒙昧的交織糾纏。只是這部影片淡化了蒙昧的野蠻和暴烈,單純的表現了一位鄉村姑娘對未知文明的向往和神秘,從而成爲愛情的催化劑。同《秋菊打官司》一樣,女性的執著又一次取得勝利,鄉村姑娘守到了她的愛情。這種美好只是通過年邁的母親講訴出來的,而此時父親已經過世。在美妙的記憶裏,還是可以感到幾絲寒意,外面的世界是個未知的恐怖世界,隨時可以剝奪去鄉村少女的愛情。但這點被處理的極其淡化和隱蔽。
相關評論
此江湖已非彼江湖—張藝謀老了   
張藝謀的日子近來似乎不是太好過,回爐後的《幸福時光》成了“票房毒藥”,與王海珍的緋聞也是越描越黑,《大宅門》中客串的李蓮英更爲他“不會演戲”下了定論。在一些酷評家的筆下,他是江郎才盡又戀棧不去,還抖機靈耍機巧以混淆視聽的過氣大匠。一句話,張藝謀老了,今時的江湖已非彼時的江湖。   
真的,從《有話好好說》開始,眼瞧著張藝謀走得真是好辛苦,作爲一位大師,這足以視爲敗相的開始。但他又是如此聰明,只鼓一點余勇,便可以耍觀衆的情感于股掌之上。《我的父親母親》便是明證。   
每個人都知道張藝謀是個煸情高手,但是只要看了他的影片又都情不自禁地被打動。這就是大師的手段,老了的大師也依舊是大師。盡管在淚眼婆娑的同時,我們能很冷靜地分析出他是拿什麽戳中了內心的軟處,但對于自尊的文人來說,就陷入了一種尷尬的窘境:自己的真誠被並不真誠的別人耍了,自己的淚就成了蒙羞的標記。這大概也正是當下爲什麽許多酷評家們爭先恐後地紛紛以酸言冷語擲向張藝謀的原因之一:他們顯然不願意讓人家知道自己也被愚弄了,理智居然被溫情占了上風,于是就變本加厲地用尖酸刻薄來掩蓋內心的溫情一閃。據說高倉健在看了《我的父親母親》之後激動不已,涕淚橫流。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他也老了。人老了就顧不上面子了,就該哭就哭了。   
可不管張藝謀怎樣地提純淨化“我父親”和“我母親”之間的愛情,也不管他如何對過去的歲月進行色彩斑斕、詩情畫意的描繪,他在這部影片裏還是表現出了濃厚的懷舊情緒。雖然說懷舊是如今的時尚,但追風的懷舊與真正的懷舊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是向前看,並且邁著越來越大的步子緊緊追趕,一個是往回看,前行的腳步越來越慢,最後終于泥足深陷于回憶的旋渦而無法自拔。所以大師是不能懷舊的,他一懷舊就注定不再是過去那個大師了,如果蛻變得好,他會成爲另外一種大師,如果不,他就什麽都不是。   
在衆多批評家的筆下,張藝謀已經被“宣判”不適合拍喜劇題材,都市題材好像也拍得不那麽在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已山窮水盡,張藝謀又回到了他的老路上。他將要開拍的《英雄》的故事與當年他的《古今大戰秦俑情》頗有雷同之處,但是他顯然已沒了當年那份“英雄”氣概。那時候他捧誰誰就紅,紅得讓一幹渴盼成名的少女真的以爲只要經他那點石成金的魔手稍加點撥,就能變成一個穿上水晶鞋的灰姑娘。到了章子怡還是呢,可董潔就不是了,以後也不知道會不會再有,不過這一次張藝謀確實顯得有點底氣不足,他不再敢單刀赴會,而是要借助于豪華的明星陣容。   
英雄末路,美人遲暮,都是很令人悲哀的事情,張藝謀真的老了,不過老並不可怕,老就老吧,且看看誰比誰更優雅地老去。   
《我的父親母親》:張藝謀難道選錯“對象”   
張藝謀起用新人章子怡,推出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之後,國內媒體一片叫好聲。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的《邊說邊看》欄目,卻傳來了不同的聲音。該欄目的特邀嘉賓、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馬軍驤表示對章子怡的形象“微微有點失望”。   
《邊說邊看》從這裏引出了很有意思的話題:張藝謀選擇章子怡領銜主演,是不是選錯人了?章子怡的表演能不能令人滿意?她飾演的招娣怎麽好像在鞏俐主演的影片《秋菊打官司》裏見過“面”?在馬教授看來,章子怡扮演的招娣應該是個村姑,可是無論在形體的輪廓上,還是在氣質上,看起來都是一副城市女孩的樣子;章子怡的表演很少變化,影片中多數是章子怡笑的特寫,剩下的就是跑的鏡頭:招娣的形象使人覺得很像影片《秋菊打官司》裏的秋菊。   
這樣的安排想必是張藝謀“老謀深算”的結果。他已經說過了,《我的父親母親》是他第一次用詩意、浪漫、抒情和單純去表現一個時代中的愛情故事。他固執地堅持認爲,電影除了娛樂大衆以外,還要讓大衆去欣賞它。因此,他肯定不能選擇一個“土得掉渣”的農村少女的形象。整個影片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細節的表現也很單調,難怪有人會對章子怡的表演感到不滿。   
“老謀子”卻說:“《我的父親母親》講的是一個中國式家庭的故事,構圖幹幹淨淨,追求傳統美學中以小見大的意境。這是個很東方的題材和審美境界,把女孩的愛情癡迷簡單地放大爲‘等、追、找、看’4個字,這是影片最成功的地方。 ”   
觀看《我的父親母親》中章子怡飾演的招娣,人們禁不住會想起張藝謀執導的另一部影片《秋菊打官司》,以及片中由鞏俐扮演的秋菊。她們身上有一種共同的東西:都是北方的勞動婦女;清一色的碎花布衣服;同樣的“強”脾氣,認准了一份情、一個理,就“一根筋”一樣走到底。張藝謀坦言:這種造型“跟我個人有關系。我自己是比較執著的人,這是陝西人的性格”。這種個性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並不一樣。比如招娣讓人覺得超凡脫俗,秋菊則顯得俗裏俗氣。《我的父親母親》讓人感覺到,章子怡的所有表演都沒有偏離張藝謀的“預謀”。這麽說來,張藝謀選用漂亮的城市女孩章子怡,就算是選“錯”了,也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張衛)   
東京電影節《我的父親母親》受到一致推崇   
鳳凰網站消息:華語片今年雖沒在今年東京影展競賽片表現,但卻是觀摩單元的主流,壓軸貴賓由張藝謀帶來他的作品“我的父親母親”,讓日本影迷一致叫好,感受當地影迷的熱烈捧場,他也承諾拍好的新片“幸福時光”明年再來。   
東京影展競賽片缺少星光和大導演,反而是觀摩單元最受影迷歡迎,從香港電影節、“臥虎藏龍”到昨天壓軸的張藝謀,兩岸三地的華語影片、明星和導演,撐起本屆東京影展的星光,一波接一波的上陣,比蜻蜓點水的好萊塢大牌更有看頭。   
“我的父親母親”是一部讓人感動落淚的作品,女主角章子怡和“臥虎藏龍”驕縱的玉嬌龍是完全不同的表現,讓影迷非常激賞。不過,章子怡的潛力是由導演磨出來的,張藝謀表示,章子怡根本不會燒飯,所以拍戲前,他先下放她到農村磨練一個月。   
日本影迷對張藝謀的作品耳熟能詳,而他們最好奇地是他選用的女主角從鞏俐到章子怡,都是水當當的大美人,爲何男主角卻都其貌不揚,張藝謀聽了哈哈一笑說,他不覺得他片中的男主角很醜啊!   
“我”片也將在日本上映,這次爲該片配音的“梟之城”的男主角中井貴一,特別爲該片背書,他說,自己看電影已經很少哭了,這次卻是邊配音邊哭,該片保證讓觀衆落淚。爲大陸拍奧運宣傳短片的張藝謀,其實已經拍完新片“幸福時光”,他承諾明年會再出席東京影展。   (2000/11/06/星報)   
張藝謀再受關注 《我的父親母親》轟動柏林   
備受國內媒體和觀衆關注的張藝謀新片《我的父親母親》在第五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首場亮相,即獲極佳反響。據來自柏林的消息說:德國時間2000年2月15日下午1點30分,幾千名來自全世界各大媒體的記者彙聚一堂,懷著熱切地期望參加了《我的父親母親》的首映。在首映式上,記者們全神貫注地欣賞影片,整個放映過程中不時地聽到觀衆的笑聲和抽泣聲,全場沒有一名記者提前退席。電影放映完畢,記者們深深地爲影片的完美和深情所感動,全體起立,報以熱烈的掌聲,時間長達數十分鍾。此情此景是自本屆電影節開幕以來最激動人心的一幕。   
在隨後電影節爲《我的父親母親》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電影節主席德-哈德先生親自迎接導演張藝謀、監制張偉平、主演章子怡、攝影侯詠等主創。他指著座無虛席的會場說:“以前只有一兩部美國電影才會有這樣的轟動,那還是因爲有大牌的美國影星出席發布會。沒想到今天這麽多的記者都來了,有這麽多的人熱愛中國的電影,熱愛張導演您的電影。這樣的情況真是太少見了。”   
在新聞發布會上,一位巴西記者說:“我太喜歡這部電影了。我還從來沒有在電影節上看到過如此讓我感動的影片。這麽簡單的一個故事,這麽小規模的一部電影打動了我們全體的記者。我禁不住都流淚了。在這裏,我只是想告訴您,這是迄今爲止在電影節上最偉大的一部電影。相比那些空洞無物的大制作影片,它真的顯得非常可貴!”   
爲慶祝柏林電影節五十周年,電影節在東西德國交界處專門建造了柏林電影宮。當晚7點30分,電影節安排《我的父親母親》正式放映。電影宮內設施極爲完善,聲光效果都達到了極致,使得《我的父親母親》的美麗和精致充分地展現在觀衆面前。現場近2000名觀衆全情投入,完全融入在一個東方式的真摯純情的愛情故事中。影片映畢,觀衆們一邊有節奏地報以更加熱烈的掌聲,一邊等待著主創的出現。第一個上臺的是女主角章子怡。她跟銀幕上的角色一樣清麗動人,引起了觀衆們極大的興趣和關注。他們情緒激昂,熱烈地鼓掌和歡呼,跺腳聲和口哨聲讓整個大廳都沸騰了。第二個上場的是投資制片人張偉平,觀衆們對他同樣報以熱烈的掌聲,向他表示深深地敬意。第三個上場的是張藝謀導演,此時大廳內的氣氛達到了高潮,所有的聲音都被滿場的掌聲淹沒了,時間長達十幾分鍾。觀衆們不斷地歡呼,爲張藝謀的再次成功表示熱烈地祝賀。
獲獎情況
?1999年第二十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   
?1999年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   
?2000年2月第五十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2001年1月美國獨立電影界盛事“2001聖丹斯電影節” 《我的父親母親》經觀衆投票奪得本屆“世界電影”組別的觀衆投票大獎。
電影原聲
由Times goes by、Tear drops、The road home、Leaving the village、Encounter等組成同一個主旋律的組曲。憂傷的琵琶、排蕭、竹笛和純美的鋼琴聲構成環繞正部影片的愛情旋律,三寶譜曲。   
張藝謀在1990年代轉型後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有著獨到的想法。張藝謀把這部電影的配樂都交給了國內著名的音樂人三寶操刀。   
作爲學院派的音樂人,蒙古族出身的三寶有著深厚的作曲能力,同時也擅長寫“京式”流行歌曲——馮小剛的電影《不見不散》配樂與同名主題曲正是三寶的傑作。但是在處理《我的父親母親》這部配樂時,三寶在張導的授意下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創作方法。爲了配合《我的父親母親》詩意、感人的溫暖畫面,三寶創作了優美動人的主旋律,並用多種樂器分別演奏予以加強。在影片最高潮時,插入無歌詞的女聲哼唱,讓觀衆回味無窮。
http://baike.baidu.com/view/173750.htm
 
《我的父親母親》與《有話好好說》的形式美學  by林文淇,2003/12
 
教學目標:
1、學生對於電影美學的四種基本形式──攝影、聲音、場面調度與剪接──的基本內涵。
2、學生對於《我的父親母親》與《有話好好說》二部影片的電影美學有基本的了解。
3、 學生學會分析其他電影形式美學的基本能力。
摘要:
        一般觀眾在看電影時多數僅注意到由演員演出的劇情故事,忽略了電影的情節故事其實還需要由攝影、聲音、場面調度與剪接等形式語言來呈現。張藝謀的二部影片《我的父親母親》與《有話好好說》的形式迥異,攝影方面:一善用遠鏡頭與特寫,一大量使用肩拍與搖晃鏡頭﹔聲音方面:一利用個人獨白與動人的配樂,一大量使用都市雜音與傳統琴書﹔場面調度方面:一呈現鄉村田野與庶民勞動,一呈現北京胡同與高樓﹔剪接方面:一善用疊溶蒙太奇,一常透過出其不意的剪接製造喜劇效果。
一、前言:
        看電影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事情?不就是炎炎夏日到戲院裡吹冷氣,順便看著大銀幕上受盡委屈的英雄,歷盡千辛萬苦獨自突破重圍,解決了一群十惡不赦的壞蛋,找回了英名,還贏得了美人芳心嗎?不就是沒有什麼事可做的下午,點一份爆米花和一杯五百CC的可口可樂,舒舒服服地坐在戲院裡,看銀幕上驚險刺激的特效,讓震耳欲聾的超重低音在座位四周環繞,然後你體內的每根神經都跟著跳動,甚至到散場都還興奮地餘悸猶存嗎?
        沒錯,這就是看電影!看電影還有其他上百種的可能,像是讓你驚聲尖叫的鬼片或恐怖片,嚇出一身冷汗後其爽無比,或是喜劇電影讓你從頭到尾笑到肚皮不行。還有不少人眼睛雖然盯著銀幕,卻是視而不見,因為一顆心完全放在身旁好不容易約到的女/男朋友身上。更別談那些故意跟心愛的人故意坐在最後一排,從頭到尾深情擁吻的「看電影」的人。有人跟三五好友一起到百貨公司看電影,根本就是等著電影趕快散場,大夥兒好狠狠地血拼一番。
        看電影是很多人每個星期會做的事。看電影的方法也是千百種。一樣米養百樣人,愛怎麼看就怎麼看,誰也管不著。只是,有些電影很奇怪,好像不只是想「陪你」輕輕鬆鬆度過九十分鐘,看在你掏出幾十塊到幾百塊不等的買票錢的份上,給你一點樂子。這些電影有時候特別亮,有時候又特別暗;有時候特別快,有時候又故意特別慢;有時候人很大,有時候人又很小;有時候配上特別的音樂,有時候又根本連配樂都沒有。這時候,這種電影要怎麼看?為什麼有些影癡總愛看那些你看不懂也不喜歡看的叫做藝術電影的電影,他們究竟看到了什麼是你沒有看到,或是看不到的東西?
電影可以是娛樂的產品,但是電影也是結合多種媒體的精緻藝術與透過敘事情節來傳達(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實踐。觀眾如果能夠對於電影如何說故事、如何安排畫面、如何配合聲音與音樂、如何剪接能夠有所了解,不僅更能夠欣賞電影藝術的形式之美,也能夠在享受電影所帶來的娛樂之餘,更能夠看穿電影的各種故事背後所夾帶的訊息。
在接下來的二次講課中,我們會透過中國大陸導演張藝謀的二部風格迥異的影片,《我的父親母親》與《有話好好說》,來引導同學認識電影形式美學的幾個基本概念,包括攝影、燈光、聲音、場面調度與剪接,以及介紹電影是如何透過這些形式所組成的故事來傳達社會意義。
二、影片簡介
        張藝謀是中國大陸第五代導演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一九八二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他擔任陳凱歌一九八四年的《黃土地》這部開創中國「新電影」美學的劃時代影片的攝影師。這位在中國電影學者戴錦華口中的電影「福將」在一九八六年他首執導演筒,第一部作品《紅高粱》問世就拿下了柏林影展的金熊獎,為中國大陸電影開啟了將近十年的國際盛世。直至最近一部由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投下鉅資拍攝的《英雄》為止,二十年來他共導演了十二部影片,包括《代號“美洲豹”》(1989)、《菊豆》(1990)《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著》(1993)、《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4)、《有話好好說》(1996)、《一個都不能少》(1998)、《我的父親母親》(1999)、《幸福時光》(2000)。他的影片除了獲得國內百花獎等無數獎項外,其中《大紅燈籠高高掛》贏得威尼斯影展的銀獅獎,《秋菊打官司》則成為中國電影第一部獲得美國奧斯卡電影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電影。
        張藝謀的一九九六年拍攝的《有話好好說》是一部描寫北京現代化都市樣貌的小品電影。由於他在這部影片裡,採用與過去所謂地五代電影的史詩寓言式風格截然不同的手法,讓攝影機刻意歪斜或是過度曝光地去隨性捕捉幾位主角的鏡頭,因此被批評為是模仿香港導演王家衛的東施效顰之作。一九九八年的《我的父親母親》的故事雖然同樣是發生在現代,但是透過一個回老家奔喪,回想起父母親結識相戀的情節,將時空刻意拉回到現代化之前。這部影片或許因為過於懷舊與溫情,因此雖然在國際間甚受好評,但是在國內的票房不佳,也讓諸多觀眾與影評人發出張藝謀已老,已經成為「臭大糞」(王朔語)的論點。在去年張藝謀雖然以《英雄》一片在票房上大大的吐了口怨氣,但是由於影片的內容將秦始皇刻劃成為一個正面的歷史人物,似乎在擁抱共產主義的極權思想,又掀起了一陣評論的撻伐。
        由於各位對於《有話好好說》與《我的父親母親》二片可能比較不熟悉,在這裡我先將影片的劇情先概略介紹一下。《有話好好說》是一部喜劇電影,描述現代北京市一個在市集裡賣舊書的年輕人趙小帥生性蠻橫衝動,因為猛烈追求舊識的女孩安紅,導致她有錢的男友劉德龍找人將他圍毆警告。在過程中中趙小帥隨手掄起一位老先生新買的筆記型電腦抵抗,因而將電腦砸毀。這位老先生張秋生相信凡事總能以理服人,於是好說歹說希望趙小帥負責賠他一部電腦卻未果。趙小帥從張秋生口中得知劉德龍的店址後,拿著菜刀前去砍殺,雖未得逞卻也因而犯法受拘禁。趙小帥出獄後本意依舊不改,張秋生只好轉向劉德龍說項,得到劉德龍願意和解的善意,並答應拿出包含電腦費用的五萬元給趙小帥並約定在餐廳見面交款。誰知趙小帥只是利用張秋生釣出劉德龍,自己已經先買了電腦要賠償張秋生,答應見面其實還是要伺機剁掉他打人的右手洩恨。張秋生在與趙小帥幾經相處交談後,發現其本性並不惡,察覺趙小帥的意圖後千方百計要勸其打消念頭。在勸說無效後,決意加以阻撓以免其殺人而惹上牢獄之災。最後在劇情出人意表的轉折之下,張秋生把趙小帥還他的電腦也砸毀,而且還動刀誤傷了趙小帥,也因此被公安拘禁。影片的結尾張秋生被釋放時發現趙小帥已經雇了計程車送他回家,也重新買了電腦賠他,而他也決定要交趙小帥這一個忘年之交的朋友。
        《我的父親母親》不論在形式風格上或是故事題材上而言,都與《有話好好說》形成極端對比。《我的父親母親》的故事由從縣城開車回鄉下三合屯奔父喪的兒子駱玉生的自述展開。他是獨子,村子裡的唯一大學生,但是師範大學畢業後並未選擇教書。他的父親駱長余卻是村子裡唯一的老師,四十多年前(一九五0年代)從縣城到村子裡來後,就留下來為村子教出無數的學生,過世前還辛苦地募款要改建學校。我們從兒子的回憶裡看到當年他的母親招娣如何對父親一見鍾情,對他在學校帶學生朗誦的聲音著迷,四十餘年來百聽不厭。當時駱長余因為政治問題突然被召回縣城後,母親如何純情又勇敢地痴心等著他回來,甚至險些因在雪地中等待過久而送命。父親對村子與教育奉獻在母親對父親的鍾情中表現無遺。兒子初回家時,對母親堅持以傳統的方式親自與村人將父親的棺木從縣城抬回三合屯,堅持要用早已過時的織布機親手縫製擋棺布,完全無法理解。然隨著回憶母親與母親的戀情,以及在抬棺當日眾多父親過去的學生都從各地趕回來參加抬棺,村人也堅持不收受工資,他再次深深感受父親的奉獻的偉大。在影片結束時,他選擇在老家多留一天,重拾父親當年親自編著的教本,在學校裡帶學生再次朗誦父親所寫的課文,而聞聲趕到學校的老母親,彷彿又回到了當年。
三、電影的形式美學
I、攝影
電影本質上是影像的藝術,除了極少數的影片外(例如英國導演賈曼的《藍》銀幕上從頭到尾都是一片藍),電影即使聲音的運用十分突出,一定還是用看的。因此,電影所使用的電影底片、顏色、燈光、攝影機取鏡的角度、所用的景深的長度、放映時銀幕的寬度、攝影機的移動以及取景等都會影響看影片時的感受,當然也會為電影產生不同的意義。一般說來,即使現在主流電影已經是彩色電影的時代,黑白底片依舊傳達出比較寫實的感覺,因此許多紀錄片依舊喜歡採用黑白底片,甚至是感光度較高,給人新聞鏡頭那種粗糙感的底片,以營造出現實感。另外,攝影機若是採用廣角鏡頭則容易呈現出空曠甚至扭曲的空間感,望遠鏡頭則可以拉近人與背景的距離。攝影機拉高成俯角拍攝,甚至從空中鳥瞰,都會讓人覺得拍攝的主體比較次要或渺小的主體比較次要或渺小,若是從下往上的仰角拍攝,則能夠將主體呈現得偉大。玩過相機的人也都知道,長的景深讓鏡頭內的物體都清楚呈現,短的景深則可以讓背景模糊,凸顯對焦的主體。現在一般電影的銀幕寬度基本上是16: 9,發行DVD、VCD或是錄影帶時,經常會為了電視畫面而壓縮成4: 3。另外有些影片則會採用更寬的新藝綜合體2.34: 1,可以帶來史詩般的雄偉感。
電影是動的影像(英文Movie的由來)。電影影像的動感可以由鏡頭內的主體自己移動產生(例如侯孝賢過去經常透過固定鏡頭讓演員進出景框,這部份將於介紹場面調度時進一步說明),也可以是攝影機鏡頭的伸縮(例如快速變換對焦點),或是攝影機本身的移動。當攝影機透過推軌向主體推進的時候,觀眾一般會感覺慢慢進入他/她的內心,也比較容易產生認同感。透過拍攝或是放映速度的調整,可以產生快轉、慢動作或是凝結鏡頭的效果。攝影機也可以上下或左右橫搖,甚是不規則的亂搖,產生類似某人特定觀點的主觀鏡頭效果(例如環視四周,或是昏倒)。而鏡頭選擇將多少主體放進它的景框裡,形成何種構圖都有不同的考量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浪漫愛情電影非常喜歡採用所謂的「雙人鏡頭」,讓戀愛中的一男一女同時被框在銀幕裡,塑造兩人是一對的感覺。或是《大白鯊》的攝影師刻意將攝影機放在海水的水平面上,讓觀眾的視線隨著海浪時而上浮,時而沈入海中,加上可以看到海中的景況,因此產生極大的不安與焦慮感。通常攝影機會讓主體的全身或半身呈現在銀幕上,當鏡頭特別去呈現一個主體或是特別選擇的部份(如一個人的頭部),那就是特寫鏡頭。大特寫可以只呈現嘴部或是眼睛。特寫鏡頭會吸引觀眾的注意,凸顯其影像或是意義上的重要性。
《我的父親母親》就是混用黑白與彩色二種電影底片。在兒子回家的現代部份採用黑白,取景刻意讓視線被車子的擋風玻璃部份遮掩,暗示兒子對於三合屯與父母親所代表的意義仍不了解。時間又正好是深冬,給人一片苦寒的感覺。等到他透過父母親一張舊照片開始進入回憶時,畫面轉成彩色,透過新藝綜合體的超寬銀幕與遠鏡頭呈現初秋的田野上一片溫暖的橘黃。取景一方面是廣大無垠的大自然景色,另一方面則是招娣與年輕的先生二人的特寫。自然的遠景與特寫(包括臉部表情與一些燒飯、捕碗的勞動鏡頭)的交互呈現成為這部影片很重要的攝影風格,讓三合屯這個空間與處於其中的居民完全融合在銀幕上。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影片使用很多的慢鏡頭,產生一種浪漫而詩意的感覺,讓觀眾感受到招娣與先生二人之間濃濃的情意。
反觀《有話好好說》,從一開始鏡頭就是透過肩拍(將攝影機背在肩上來拍有更大的機動性)呈現安紅的臉部特寫,接著跟趙小帥與安紅上公車。相對於《我的父親母親》主要是自然風景的大遠景與主角臉部的特寫,觀眾與三合屯以及二位主角維持著一個親切但並不親近的距離,在《有話好好說》裡鏡頭帶領觀眾似乎就跟在主角的身邊,與他們一起在都市裡擁擠地生活著。隨著二人騎單車馳騁在北京街頭,鏡頭也歪斜地快速跟著他們移動。一切從一開始彷彿就不對勁,原因正是鏡頭是歪斜的,常常也有過度曝光的鏡頭。影片中有不少特寫鏡頭都是用廣角鏡頭來拍攝,讓趙小帥與張秋生等主角的身體被扭曲。當鏡頭拉遠,我們看到趙小帥在安紅所住的大樓社區下企圖在好幾棟大樓中找出安紅所住的公寓時,鏡頭依舊透過廣角鏡頭以仰角將這些大樓呈現得高聳無比(類似的鏡頭在當代中國電影中出現過不少,例如周曉文的《青春無悔》)。當鏡頭將趙小帥與這些大樓一同取在景框中的時候,趙小帥顯得完全無能為力。在整部影片裡,攝影機幾乎無時不在移動,完全看不到《我的父親母親》裡頭那種穩定的遠鏡頭,整個都市生活的快速變動與不定令觀眾跟著暈眩也有些透不過氣來。
《有話好好說》除了攝影機的運動與取景十分隨性外,對於燈光與畫面的顏色也是十分也與一般重視寫實主義的(好萊塢)電影大異其趣,而是偏向表現主義式的手法。在飯店裡趙小帥與張秋生等待劉德龍的出現時,攝影機在他們二人周圍隨意取鏡,當攝影機正對著窗戶射進來的太陽光時也不迴避。過度的曝光(如同過度的鏡頭搖晃)讓觀眾在觀影時有些不習慣,但是卻適切地維持整個影片一種刻意營造的即興真實感以及配合趙小帥的莽撞個性似乎隨時會爆發的活力。影片中攝影機似乎也有自己類似趙小帥的個性,當張秋生為了阻止趙小帥在飯店行兇藉酒裝瘋,掀翻桌子的剎那,鏡頭立刻變為紅色,一方面凸顯這位好好先生此時激動的情緒,另一方面也讓一屋子的混亂顯得愈發難以收拾。等到劉德龍到來與趙小帥雙雙坐下後,隔桌客人慶生要求飯店關燈,銀幕上趙與劉的上方的唯一光源讓他們二人成為類似舞台上透過燈光刻意被凸顯的主體,增加此時不知道趙小帥是否能夠砍手得逞的劇情張力。爾後劇情急轉直下,張秋生在狹窄的二樓走道中衣衫襤褸頭破血流地瘋狂追逐飯店的廚師與小姐,反倒是趙小帥出來勸阻他放下菜刀時,走道上二盞綠色頂燈讓張秋生此時完全失去理智的瘋狂帶著一份詭異的幽默。
II、聲音
不少電影學者都曾指出電影中的聲音被過去的電影分析嚴重地忽視。雖然電影本質上是影像的藝術,但是聲音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電影中除了對話外,還有音效以及配樂都是構成觀眾整體觀影感受與電影的敘事進行的重要元素。角色的對話或自言自語是劇情的重要內容,音效及配樂則是協助影片營造重要的效果與情緒以及劇情高潮時所需要的情感配合。不論是劇情內所有呈現來源的聲音,或是觀眾不應該注意到的配樂,電影因為聲音而變得更寫實也更能扣住觀眾的心弦。但是我們不要以為配樂就只是「配合」情節來強化劇情或是角色的心情,因為往往在情節還沒有到位之前,配樂就已經先鋪陳出觀眾該有的「感受」了。音效做的好的電影(尤其是科幻片與動畫片),會讓觀眾忘了所見的影像是「假」的,而有完全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樣的,配樂做得好的電影,甚至可以讓影像與劇情不是那麼恐怖或是浪漫的影片看起來百分之二百的驚悚與浪漫。
        在《我的父親母親》裡,觀眾一開始聽著兒子駱玉生不帶多少感情的獨白聲音,感覺到他不是十分情願回到三合屯。但是當年老的母親見到他的時候如瀉堤般的哭聲湧上來,立刻將觀眾帶進她所屬的民風純樸、個人情感豐富的舊世界裡。影片由電子鍵盤樂器所奏出輕柔遙遠的配樂,在兒子透模糊的門窗望著母親弓著身子紡織時淡淡響起,為兒子即將展開的回憶先營造了濃濃的懷舊情緒。爾後這個配樂的主題總會適時出現去加強觀眾對於招娣的情感的認同。片中父親這個角色的影像雖然總是只有短暫出現在招娣的注視裡,但是他在劇情中的重要性卻在他帶領學生朗讀課文的聲音中被堅實的建立起來:他的影像是屬於招娣個人的,但是他教學的聲音(象徵知識)卻是屬於所有學生與整個三合屯的。在影片結尾,透過讓兒子留下來為父親教一天書的朗讀聲音與父親的聲音同時呈現(還有後面會提到的年輕與年老二個招娣影片的重疊蒙太奇),加上配樂的推波助瀾,影片帶給觀眾一個感人的大結局:父親雖亡,但是精神已經藉由兒子傳承下去。
        聲音在《有話好好說》的呈現更是複雜。從一開始的出其不意的公車發動的巨大引擎聲已經清楚點出影片的都市(令人有些受不了的)主題。接著主題曲臧天朔作詞、作曲與演唱的主題曲<有話好好說>就是一個即興式演唱的搖滾歌曲,演唱的聲音此起彼落,與即興式的攝影風格彼此唱合。片中主要的聲音是所謂的畫內音(劇情中的聲音),讓觀眾自然融入劇情中都市生活的混雜。最好的例子就是趙小帥到劉德龍的複合式KTV店去尋仇時,左手抓起劉德龍的手,右手持菜刀一刀一刀剁下時,音軌浮出的是摻雜鑼鼓點的話劇式配樂,接著他追出辦公室,踢開一間一間的包廂,還衝入女子健身房,各種流行音樂以及韻律舞的音樂像是收音機或是電視機不斷變換頻道時的音樂大雜燴。在趙小帥在被揍之後,終於獲得安紅的首肯跟他約會,當他身著西式的黑襯衫、休閒褲,眼戴黑墨鏡隨著手扶梯的上升逐漸出現在百貨公司的二樓時,英國搖滾團體Pet Shot Boy的名曲《往西走》(”Go West”)適時出現,彷彿在嘲弄趙小帥此時盲目跟著西化/現代化趕流行的舉止。在這樣混雜的背景聲音之中,影片巧妙地安排了北京琴書來作為張秋生出現時的配樂,同樣的配樂也出現在安紅到傳統市集裡的舊書攤去找趙小帥的時候。知名藝人關學曾為這部影片所特別編寫的內容說出了張秋生電腦被摔壞後的感受,但是對影片而言,真正重要的是的(幾近失傳的)傳統北京琴書與影片裡完全現代的都市以及前述的那些聲音之間的格格不入,一如張秋生這位慢條斯理的老北京抱著一部筆記型電腦在新北京裡的格格不入一樣。
        影片中最特別的聲音處理並非透過科技,而是由飾演趙小帥的知名演員姜文所傳神表演出來的口吃。他的口吃在劇情的發展中似乎是讓他在面對安紅的時候無法清楚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因此無法獲得安紅芳心的原因。但是當他在電器用品店裡購買擴音喇叭時,隨口唸出大陸搖滾歌手崔健在<不是我不明白>這首歌裡的二句歌詞:「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這才透露出他在一付輕鬆不羈的外表內心裡,對於處在這個變動劇烈的都市裡的無法適應。因此在整部影片裡有許多時候當他因說不出話而面部表情扭曲時,口吃反而好像是他面對這個他感到陌生的時代與生活的痛苦的病徵。
III、場面調度
        所有與電影分析相關的專有名詞中最難界定清楚,也最令人困惑的大概就屬於「場面調度」了。一般說來,這個名詞在比較專業的術語中指的是一種電影文法的理論或是一種拍攝與電影製作的風格。然而我們可以簡單地將這個原文意指劇場舞台安排的名詞解釋程一個鏡頭的景框內所呈現的所有元素,包括佈景設計、服裝、人物的位置與動作、相對的空間關係(例如,誰大誰小,誰前誰後)、以及劇情中(被特別強調)的重要的物件(例如盜賊覬覦的寶物、偷藏的情書、還有具有象徵意義的屋內擺設等)。西部片與武俠片的酒館或茶樓都是這種類型電影不可或缺的佈景,電影只消呈現西部只有一條街的小鎮,加上一、二間有對開推門的酒館,整個西部片的味道就都出來了。而許多科幻電影之所以令人看得大呼過癮,往往都是因為透過模型佈景或是電腦繪圖技術將超乎一般想像的影像極其真實地呈現在銀幕上。服裝也是電影中容易被忽略但是卻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電影整體觀影效果的元素。銀幕上(註定)的情侶,服裝幾乎總是搭配合宜,而《駭客任務》裡的義勇軍雖然誓言要打破花花世界的虛擬假象,但是每個人一襲名牌的皮衣與太陽眼鏡,本身就是讓花花世界益發誘人的廣告代言人。在銀幕上重要的人會經常佔據鏡頭前方的中央位置,次要的角色往往被推到鏡頭的角落,甚至在電影發行錄影帶時,從寬銀幕變成4:3的標準螢幕比例時就被切掉了。雖然場面調度是很難明顯界定的名詞,但是對於一部電影的欣賞與分析而言,卻經常是最豐富的層面。同樣故事的一部電影,在不同導演的手中,經過不同演員的呈現(甚至同樣演員只是不同服裝),在鏡頭內選擇呈現不同的佈景、人物與其他物件,都會讓這個故事成為二部截然不同的電影。學會欣賞場面調度的內涵肯定會讓觀看電影成為更有趣的一件事。
        就以《我的父親母親》為例,片中經常刻意去呈現人的勞動或是手工的物件,儘管時代已經變了,這些勞力或是東西已經可以輕易由機器代勞或是用金錢購得,但是在片中這些行為與物件在銀幕上被特別凸顯出來,吸引觀眾去注視它們的美與濃厚的情感內涵。不論是母親用幾乎廢棄的紡織機一梭梭地去織「紅」或是檔棺布,還是捕破碗的老人如拉弦般地打補釘,或是招娣一刀一刀地切蔥與剁蘑菇,這些身體必須用心去做的事無法被機器與大量製造的商品取代,因為其中所蘊含的深厚感情無法被取代。破了的青花瓷碗要再補回來,因為那曾經盛滿招娣對先生的愛。而招娣對於先生純真而強烈的感情,則是透過她每回看了先生後略帶笨拙的跑在直向鏡頭遠方無限延伸的路上的動作表達無遺。在先生初到三合屯的片段中,影片透過正反拍的中特寫與大特寫跟慢鏡頭呈現招娣對先生兩人相互的注視與其中包含的驚喜與情感,之後緊接著就呈現招娣興奮地跑動的背影鏡頭,她略帶樸拙的身體動作傳達出一個村姑自然流露的快樂真情。招娣的跑動在《我的父親母親》中成為表現她的情感的重要形式,當先生突然被召回縣城時,她拿起青花瓷碗裝了為他預備的磨菇蒸餃,追著馬車跑過幾個山丘,最後重重摔倒在地,那也正是兩人感情最大的挫折點。
        除此之外,影片開頭從車內往外拍攝的鏡頭受到車子擋風玻璃的框架所侷限,加上上方的照後鏡和下方的雨刷,導致整個銀幕上的視野非常封閉。到了影片末了,銀幕上的年輕招娣再度出現,如孩童般地跑著,寬廣無垠的美麗草原就在觀眾眼前展開,那是無限舒暢開懷的視野。加上一是黑白、一是彩色,兩相對比之下彷彿三合屯所代表的豐富感情與對社會的奉獻戰勝了兒子原本對於「家鄉」的疏離與冷漠。我們可以說整個三合屯的土地,這個土地上大多由非職業演員所演出的純樸村民,破舊的房屋,廣闊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嚴寒酷雪等等都是這部影片重要的場面調度,讓影片中招娣與先生之間的愛情,兒子與父母親之間的親情無法與三合屯這個地方分割開來。
        同樣,《有話好好說》這部影片裡的北京擁擠的街道,在歪斜的鏡頭裡的天安門廣場、百貨公司、橋下等待工作機會的盲流、聳立的住宅大樓也構成了影片凸顯都市生活的快速步調,日常生活中的擁擠雜亂的鮮明場面調度。片中趙小帥與劉德龍兩人的職業分明,一是賣舊書的,一是開新潮的KTV店。鏡頭裡的趙小帥座落在北京胡同裡的家,還有他賣書的舊書鋪,相對於劉德龍霓虹燈光映射的KTV以及安紅居住的新公寓大樓,兩相對照,觀眾很快就明瞭趙小帥與劉德龍跟安紅明顯是二種不同類別的人。尤其當二人分別出現在自己的工作空間裡的時候,劉德龍是獨自在辦公室內講電話,特寫的鏡頭內只有他一個人的「嘴臉」,顯然是口是心非地在向安紅或是其他的女友解釋他的行為;另一方面,當觀眾隨著安紅走入舊貨市集裡(如同張秋生之前走在趙小帥居住的胡同巷弄裡),最後發現趙小帥時,他正跟二、三位顯然熟識的隔壁攤位的「鄰居」下棋。在這個鏡頭裡要等到趙小帥抬起頭來,觀眾才看到他的「全部」。就透過場面調度的設計,影片開始不久,趙小帥為了找出安紅在大樓內的確實住處,找了三個人來替他喊叫安紅的名字。這三個人也是影片在場面調度方面刻意的安排:一是導演張藝謀親自客串的收舊貨的陝西老鄉,一是在橋下等待工作機會的鄉下來的小伙子,另一位由大陸知名喜劇演員趙本山客串的街道組織找來的人。相對於安紅百分之一百的都市女郎的化妝與穿著,這三個人不論在服裝或是在舉止上都透露出屬於舊時代或是都市外的特徵。尤其是趙本山不論如何堅持要唸完他以為是要救人的詩,跟趙小帥堅持要找到安紅,以及後來堅持要砍劉德龍的手,還有張秋生堅持不循法律途徑,要透過講理來向趙小帥索賠電腦,都是同樣一種在影片所營造的急劇變動的都市社會中非常異類的行為。難怪在他們的協助下,原本趙小帥已經進入安紅的臥房,才要開始做愛,就壞了好事。當趙小帥向安紅抱怨,「我實在不明白,妳麼一會兒對我好,一會兒對我不好?」時,安紅的回答是:「剛才是剛才,現在是現在。」
        趙小帥所不明白的事,其實並非只是安紅的心,而是安紅所代表的整個新的都市與社會。當安紅再度對趙小帥好,兩人相約到百貨公司去時,影片的場面調度有饒富寓意的安排。我們在那一段的影片中先看到趙小帥身著黑襯衫、白色休閒褲吊帶褲,外加一付黑太陽眼鏡。那個故作時髦的打扮,實際上卻是反映出這個人其實根本不屬於百貨公司這個空間所象徵的現代都市。此時坐手扶電梯上樓的趙小帥正巧被電梯絆了一下,險些摔跤,讓安紅看了都不免要大笑失聲。在這個片段中,影片加入了一小段Pet Shop Boys的著名歌曲:Go West! 凸顯趙小帥努力西化的用心,但是觀眾十分明瞭,他在這個急劇西化的新北京這個都市中其實一點機會也沒有。
IV、剪接
我們在前面所提及的電影形式並不直接涉及電影跟攝影或繪畫最大的不同點:時間。電影要觀眾在一段時間內(從最早的一分鐘左右到後來的九十分鐘,最近像《哈利波特II》或是《魔戒II》則是爭相挑戰三小時)跟著它在銀幕上的情節去經歷一段故事。若是小說就會有一個敘述者,若是舞台劇則有持續的對話與表演,在電影裡這二者都有,另外則還有一個獨家法寶:剪接。剪接的意思就是把拍攝的底片擷取一段(可以短到只有二十四分之一秒的一格到整部電影)然後把它跟另外的底片段落結合起來。當放映的時後如果有連貫的聲音或是配樂,觀眾通常不會注意到銀幕上的一段劇情並非是一部攝影機從頭拍到尾。
好萊塢的影片一般說來特別刻意隱藏影片的剪接痕跡,因此在剪接的時候會特別注意人物大小的一致,他們的眼睛線的高度一致,好讓觀眾忘了自己是在看好幾台攝影機拍攝下來的不連貫鏡頭所串起來的故事。譬如,電影呈現二個面對面的情侶對話的典型方式就是透過四個不同的鏡頭剪接而成,我們一般稱為「正反拍」:1、先拍二人都在鏡頭內面對面的二人鏡頭,2、接著呈現大約從其中一方的肩膀處去拍攝對方的半身鏡頭,3、再反過來呈現另一方的半身鏡頭,4、再反過來一次,觀眾久而久之就習以為常,接受這樣的幾個鏡頭就是表示二人在對話。另外還有透過一道黑影劃過銀幕、透過二個鏡頭重疊,一個淡入一個淡出都是常見的剪接技巧。
相對於好萊塢電影喜歡採用的隱藏式剪接手法(或可稱之為「無形剪接大法」),藝術電影往往會刻意利用電影剪接的特性,去凸顯電影的形式。電影剪接的藝術通常就稱為「蒙太奇」。法國新浪潮電影相當著名的蒙太奇手法是刻意將不連貫的鏡頭剪接在一起,造成一種畫面跳動的效果,稱為「跳接」。過去有許多電影也透過鏡頭並置的方式同時呈現二個不同時空的畫面,或是讓二個畫面重疊,讓前一個畫面尚未消失前第二個畫面就出現,一般稱為「疊溶」。這些都是可以讓導演表現自己藝術意念的手法。對於習慣接受好萊塢電影的觀眾而言,一部不願意隱藏自己的形式特色好讓觀眾忘記是在看電影的影片,因此很容易被當作是不好看,或是覺得看不懂。
其實,這些被稱為藝術電影或是新潮電影的影片跟一般的劇情片最大的差別只是「好看」的地方不一樣,當觀眾覺得銀幕上的影片跟自己所熟悉或期望的電影形式不一樣的時候,就覺得無法接受。如果能夠試著去欣賞電影剪接的藝術,就會發現電影的劇情的推動其實十分倚賴電影剪接。以《我的父親母親》為例,片中有幾個十分精彩的剪接例子。在片中的兒子回憶起父母親過去相戀經過的那個片段中,我們首先看到母親在層層門、窗的框架中獨自紡織的鏡頭,接著剪到兒子進入放滿父親照片、教書用的課本、油燈、老收音機、鬧鐘等舊物的房間,順手拿起父母親結婚日的合照,鏡頭再順著兒子的視線剪到紡織的母親。再剪回來到相片時,鏡頭慢慢往前推,相片略微旋轉至水平後慢慢淡出,同一時間三合屯的彩色開放原野鏡頭慢慢淡入,黑白巧妙轉為彩色,父母親二人的影像與三合屯的景色巧妙的融合為一,都在這一個「疊溶」的蒙太奇(剪接技巧)手法中完成。類似的蒙太奇剪接手法在片中多次出現,尤其是抬棺與片尾兒子重回父親的學校去教一天書的片段,這種蒙太奇被大量的使用。藉此影片成功地透過影像的疊溶來傳達受父親感召的學生在大風雪中為他送行的動人場面,以及母親聽到兒子帶學生朗誦先生編寫的課文時,在極度喜悅中已分不清古今的激動心情。
一般好萊塢浪漫愛情影片經常透過所謂的「二人鏡頭」(two-shot)來強化銀幕上戀人的感情關係──當觀眾觀眾不斷在影片中看到只有他們二人在銀幕上時,自然接受這二人就是一對情侶。然而在《我的父親母親》裡這樣的鏡頭絕少出現,甚至招娣與先生二人真正獨處的時候就是先生到家中來吃飯時,招娣在門口迎送的短暫時刻。即便如此銀幕上看到的也是二人分站庭院/銀幕景框的二邊。但是招娣對於先生執著與堅定的愛情卻早已透過影片高明的剪接手法烙印在觀眾心中。當先生初乘馬車到三合屯時,招娣隨村民在路上看熱鬧。隨後是一連串的正反拍:首先是招娣的一個特寫鏡頭顯示她的興奮與好奇,接著是一個村中男人們圍著先生的中景鏡頭,鏡頭再剪回招娣的特寫時,影片已經將觀眾的觀點與她觀點縫合在一起了。接著出現的長鏡頭捕捉到先生大步向前的側面特寫,慢動作的鏡頭暗示招娣心中的浪漫情愫,影片也適時地再剪回到招娣觀看的特寫。當鏡頭回到先生的特寫時,先生一轉頭不經意看向鏡頭的剎那,觀眾的心也隨之一跳,因為那是在電影中一個禁忌動作(以免觀眾的隱密觀看位置被暴露)。鏡頭很快又剪回招娣,此時她羞赧地低下頭,將先生的注視接過去(原來他是在看她)。接下來是另一個相互注視的正反拍特寫在慢動作的呈現,緊接著就是招娣興奮地奔跑回家的幾個鏡頭。當招娣美麗的特寫臉龐在「碰」的推門聲中躍上銀幕時,她掩不住內心喜悅的表情已經確立她對先生的愛意。
《我的父親母親》的剪接除了在幾個片段的蒙太奇外,基本上是以協助推動敘事的進行為主,大都在每個鏡頭清楚呈現了劇情的的內容後,才會剪接到下一個鏡頭,也不太讓觀眾去注意到它的存在。反觀《有話好好說》,尤其是片頭的二個片段,大量使用「跳接」的剪接手法,也就是在呈現一段持續發生的情節時,二個鏡頭之間的剪接過於突兀(例如同一個人物在銀幕上的大小或是與鏡頭的距離有了很大的變化),以致於產生一種畫面跳動的感覺。這種跳動在一般影片中很少見,因為那會破壞影片進行的平順感,讓觀眾從劇情中被喚醒。但是對於一些刻意要去凸顯電影形式的導演,「跳接」是一種很鮮明的電影形式。法國導演在他著名的新浪潮電影《斷了氣》裡就大量使用這樣的手法,成功地讓影片的形式反映片中男主角那種不穩定的情緒與有過度的慾望與活力的狀態。《有話好好說》同樣利用跳接去展現趙小帥這一個莽撞、暴躁的人物,同時也充分傳達在極具現代化的北京市裡那種高度變動與不安的都市生活經驗。
除了跳接之外,《有話好好說》的剪接也經常透過將鏡頭剪接到突如其來的畫面,一方面產生誇張的喜劇效果,另一方面也加深片中所呈現的北京生活的變動感。例如,影片開頭趙小帥與安紅的一陣追逐的段落在演職員表播放完畢後突然剪接到安紅將腳踏車上鎖的特寫,或是在長鏡頭拍攝趙小帥在街頭被圍毆之後,突然剪接到張秋生在醫院詢問趙小帥傷勢時臉部的特寫。另外一個十分具有喜劇效果的剪接是葛優所飾演的公安出現的鏡頭。在這個鏡頭之前,趙小帥在劉德龍開設的夜總會裡因為遍尋不著劉德龍,手舞著菜刀高喊:「劉德龍,若我不死,你那手就不是你的。我跟你沒完!」緊接著鏡頭剪接到葛優與趙小帥在警察局裡,葛優說道:「這事就算完了。」影片最後還有二個精彩的剪接範例。那是當趙小帥在飯店樓上以激將法勸阻張秋生拿菜刀追砍欺侮他的廚房師傅時,他將手橫在張的面前,口數一、二、三一直數到八時,只見張秋生臉色氣得發青,眼睛暴出如牛鈴,右手高舉的菜刀幾乎要砍將下來,鏡頭突然在此時凝結,鼓聲掄動的配樂響起增加緊張的氣氛。下一個鏡頭則是停留約十五秒的全黑畫面,讓觀眾留在懸疑中,不知道究竟張秋生那一柄菜刀是否砍下,同時也為影片後半段不斷積累起來的張力提供紓解。
當影像再度出現,葛優熟悉的面孔與對趙小帥先前居留時同一套的說詞,加上同樣的樓梯鏡頭配合畫面上同樣疊印的「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行政居留七天」字樣,讓影片在觀眾會心一笑中完成劇情的大反轉。葛優所飾演的警官原來聽起來似乎言之成理的諄諄教誨(例如,「你不是賣書的嗎?把你賣的書讀一遍,你就會不一樣。」),在對張秋生告誡時因為重複而被呈現為只是空洞的官腔話語。葛優對張秋生所說的話「懂法就得知法,知法就得守法,這守法以後呢是什麼呀,那還得宣傳法,是不是?要是人人都知法守法,那這社會...」並未說完,就立刻被剪接到人已經在警局外的張秋生。觀眾可以猜到這位警官可能會說的是「那這社會就天下太平了」或是「那這社會就國泰民安了」之類的只存在官方說法,但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的美好境界。影片透過剪接無情地將他的的話截斷,讓不可能實現的說法無法在銀幕上被說出來,像是毫不留情打了這個警官所象徵的官方權威一巴掌。
問題討論:
1、《我的父親母親》片中出現許多章子怡的美麗的臉部特寫鏡頭,這些鏡頭除了呈現招娣的心情外,也是將章子怡的容貌變成(男性)觀眾可以透過觀看而得到樂趣的的來源。這部電影中有哪些鏡頭可能有類似的消費功能?
2、《有話好好說》的拍攝刻意不去設計一個嚴謹的形式,而是讓攝影機隨意取景。你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是否受到這種形式的干擾?會不會因此在觀影的過程中被提醒這是一部有人在拍攝的電影?
參考書目:
李爾葳著。《張藝謀的電影世界》。台北縣:情報文化科技,2003。
Bordwell, David & Christin Thompson 著。《電影藝術》。曾偉禎譯。台北:麥格羅‧希爾,1997
Gianetti, Louis 著。《認識電影》。焦雄屏等譯。台北:遠流,1992。
Turner, Graeme 著。《電影的社會實踐》。林文淇譯。台北:遠流,1997。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著。《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2000。
林文淇著。<周曉文的《青春無悔》與當代中國電影的國家寓言> , 《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2000),217-236。
戴錦華著。《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
李天鐸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1996。
Aumont, Jacques & Michel Marie。《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吳佩慈譯。台北:遠流,1996。
Jousse, Thierry 等編。《電光幻影一百年》。蔡秀女、王玲琇譯。台北:遠流,1996。
Bazin, Andre。《電影是什麼?》。崔君衍譯。台北:遠流,1995。
Bordwell, David。《電影意義的追尋》。游惠貞‧李顯立譯。台北:遠流,1994。
http://www.ncu.edu.tw/~wenchi/article/100ways/100ways_1.htm
 
另詳參本館:  《張藝謀神話的終結》《活著》 《大紅燈籠高高掛》 《紅高梁》  《黃土地》 《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 
 

上一篇:《阮玲玉》

下一篇:《荊軻刺秦王》

阿楨 2023-01-31 07:18:08

民國為什麼那麼吸引人? 2023-01-27

民國時期百家爭鳴,還有濃濃的浪漫主義色彩;閒暇之餘喝杯咖啡,靜靜欣賞話劇和芭蕾,還可以找到各種評彈和地方戲,滬劇和申劇,海納百川彙聚到此,真是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燦爛奪目。曾在夢境中的上海老弄堂裡靜靜的走,或晚上幽靜寂靜之時;或黃昏晚霞之刻,邂逅那讓我魂牽夢繞的民國美女,趙四小姐的燒醉蝦、張愛玲的下午茶、胡適的一品鍋、錢鐘書牌月子餐、宋美齡的瘦身沙拉! 都是膾炙人口的生活名人故事!哪怕晚上睡在床上時,開著收音機,都能聽到那獨具魅力,沙啞又有磁性的女播音員~ 夢回民國!
  回應
你好像不想醒來,想永遠停留在這美妙的做夢時刻。
舉不完的,我只發表下自己的感受就行了。光民國大師和民國教育就能寫一大篇文章出來。

為什麼沒有人把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改編成一部現代芭蕾舞劇
  回應
為啥沒人用越劇演羅密歐和茱麗葉?
您這是相聲包袱啊-------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線條太硬與越劇氣質嚴重不符,違和感太強。
有芭蕾版《梁祝》,反響不大。編舞水準一般。
芭蕾太硬與《梁祝》氣質嚴重不符,違和感太強。

為什麼黃酒不能成為主流? 2023-01-27

之前《三聯週刊》一篇文章,說在蒸餾技術成熟後,白酒在民間流行,但在上層文人墨客、士紳名流,仍然推崇黃酒。直到建國後,因為政策如何如何,白酒才成為了主流。白酒在民間的流行,主要原因在於白酒的“性價比”更高。看看世界。無論是白酒,還是威士卡、龍舌蘭、伏特加等等烈酒。2021年全球葡萄酒的消費量是260億升,而烈酒銷量是352億升。

阿楨 2023-01-31 07:09:44

“岳飛後人”質疑《滿江紅》的喜劇演員褻瀆英雄 律師:其無法直接起訴

  截至2023年1月29日13時,《滿江紅》總票房已破30億,成為中國影史第16部破30億電影。爆火背後,圍繞電影《滿江紅》諸如“幽靈場”“偷票房”“買票房”“資本操控”“抄襲”等的傳言不斷。《滿江紅》官方將起訴4名大V造謠:不再起訴其他造謠者。
  相關新聞
教材刪除岳飛《滿江紅》?專家:統編語文教材從未選過
沈逸斯文掃地,張藝謀《滿江紅》成炮灰,國之悲矣
《滿江紅》票房超《流浪地球2》全靠資本下場?(回應:凡是老謀子的片子都要戒。國家廣電總局要介入調查重大的公共輿論事件。)
為什麼流浪地球2的民氣那麼在意《滿江紅》票房排名(回應:「習左北」民氣「仇官仇富仇名」。)
《滿江紅》強調中國文化“捨生取義”與好萊塢“美國夢”強調個人幸福區別(回應:我最討厭一種電影,“捨生取義”就是綁架觀眾的電影)

看完7集《天下長河》,我連發感嘆,國產劇都這麼拍何愁沒觀眾 2022-11-13 晴晴

雖說是歷史劇,但《天下長河》,卻只是借用了這些歷史風雲人物作為背景,藉兩位治河大才的視野,講述了一段從康熙十五年大雨過後,清朝長達40餘年的治河大事,新穎,獨到。

回到那時,你身為皇帝,也會做出殺嶽飛的選擇嗎?

邏輯出發,殺嶽飛可能是合理的,因為宋朝是對軍人的限制,當然現代,對秦檜翻案就是錯的,嶽飛這個形象的邏輯在我們數千年傳統裡都是正道。
  回應
這是替秦檜洗白啊。趙構就是個昏君!

從流浪地球和滿江紅之爭,反思下一些工業党的執拗思維了?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百花齊放不好嗎?一定得是大工業才是最終唯一出路嗎?
  回應
侮辱英烈,讓帶路黨“唱紅”,讓笑星解構歷史,讓流量明星圈粉絲錢,色情暴力滿滿卻自稱“闔家歡”,打壓國產大製作里程碑作品為自己牟利,小品質感卻大把燒錢…大過年的搞這種添堵玩意兒,讓人怒髮衝冠了!
這不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百花齊放首先它得是花而不是毒草
我覺得文化人的家國情懷,應該比我這樣的工科生要更加濃烈一些。
在清末民初盛行文化人的家國情懷,但不是你們以為的家國——已被證明是垃圾玩意!

阿楨 2023-01-28 08:16:38

遺憾:沒能拍成一鏡到底。
張修建了如迷宮一般的“大紅燈籠院子”,就是為了滿足一鏡到底的拍攝。為了拍出這個效果,張藝了這些年影壇上所有一鏡到底的電影,在創作劇本時,他也和編劇陳宇反復交流,寫出了一個適合一鏡到底的本子。最後就是演員的溝通,自己的想法,大家都很興奮。張的設想,是把演員聚集在一起20天,前10天各自進行臺詞、走位的訓練,最後10天集中在一起拍攝,每天拍2遍,然後從20遍中選取一個最佳版本。張還提前拍了一段10分鐘的一鏡到底進行試驗。但很快發現了兩個問題。
 第一,一鏡到底會犧牲影片的節奏。
《滿江紅》是一部節奏飛快的電影,除了情節緊湊,多重反轉,連轉場的戲份都塞得滿滿當當。張藝謀在處理轉場時,特意加了好幾段帶有豫劇風格的彈唱,幽默詼諧,也讓全片充滿了節奏感。可一鏡到底做不到這一點。一旦節奏斷了,整部戲的張力就沒有了,這是致命的。
 第二,演員的表演會被削弱50%以上。
一鏡到底因為劇情、鏡頭連貫呈現,很難再給到演員的臉部特寫,這已經損失掉一部分表演了。而為了不出錯,演員的狀態也無法做到和一般拍攝狀態一樣鬆弛,得留意機位、其他演員的配合,這些都確認了,才顧得上自己的表演。他們心裡不可避免地會拉著一根弦,這又損失掉一部分表演。《滿江紅》最後的成片裡有3000多個鏡頭,這些鏡頭可以反復雕琢,但如果拍成一鏡到底,只有20次機會,容錯率太低了。張藝謀因此陷入到了痛苦的抉擇之中,直到去年冬奧會期間,他還在做最後的“掙扎”。最終,他放棄了一鏡到底的方案。張說以後有機會再嘗試拍一鏡到底吧,這個機會何時到來,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張藝謀在73歲的年紀又迎來了創作高峰。
 很多人都覺得張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沒想到12年後,中國大導演的榮光回來了。屬於張藝謀的時代從未遠去,他的油箱裡,還有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