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9 07:42:13阿楨
《悲慘世紀》
我實在不懂的以下故事情節那麼簡單,雨果怎能浪漫成一、二千頁?
「主人公冉阿讓有著非同常人的力氣和過人的才智。是一位本質善良但因為饑餓而偷了一塊麵包的賊,因此度過19年牢獄生活,這使得他的人性更為扭曲,他要報復社會。出獄後走投無路又只好做賊,被一位道德超人主教卞福汝感化,良心覺醒。可以說,他已成為另一個道德的超人,是卞福汝善心的延續,他從此一切為善,隱姓埋名,靠發明致富,當了蒙特洛伊市市長。但警探沙威卻為了冉阿讓的前罪一直追蹤他。他倆就不斷處於兵捉賊的過程之中。但冉阿讓一直沒有放棄他對悲慘的少女芳汀的承諾,照顧她的孤女珂賽特,並要使得她幸福。他做到了,但是他也要逝去了。最後,他在珂賽特和馬呂斯的身邊,安詳過身。」
你只要比較下李玉民全譯本《悲慘世紀》(貓頭鷹,1999)和遠景版的濃縮本(1978),便知雨果筆下法國大革命前後時有關法國大量的宗教、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的背景資料全被濃縮掉了。
現代人誰還讀十九世紀時浪漫和寫實主義流行的把小說當歷史寫的巨作?只怕連濃縮本也懶的讀了。
是嗎?那就去看比利奧古斯特 Bille August 1998 片長159分的電影《悲慘世紀》吧!
不然去聽由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Claude-Michel Schönberg)和阿蘭‧鮑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創作的一部音樂劇,該劇首次公演於法國巴黎的 Palais des Sports,1980年,原本預計上演八個星期,結果卻演出了十六個星期,因為之後的日子場地已經被預訂才不得不結束。《悲慘世界》與《貓》,《歌劇魅影》,《西貢小姐》一同被認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洲最具影響力的的四大音樂劇之一。
還有現代版的《悲慘世界》克勞.勒洛許改編,透過主角福汀,一個20世紀的拳擊手,從小到大的生活經歷,來對應法國大革命前後時的原著。
第一部份:福汀5歲至20歲童年時期。在福汀因被誤判而關入監獄,母親為了維生及籌措律師費而在小酒館工作,賣了頭髮,甚至當了妓女,最後在得知丈夫逃獄失敗死亡的同時亦自殺身亡,留下福汀,直到他20歲被培訓成一名拳擊手,第一次世界大戰亦於同一年結束。
第二部份:福汀與猶人家庭歷門(Zimans)的相遇,展開雨果及洛許所要呈現的《悲慘故事》情節。1931年福汀退休,籌組了一家運貨公司,在偶然的機緣下,與猶太人歷門家庭相遇,為了躲避德運追擊,福汀幫助他們,在路途中,他們為福汀講述《悲慘世界》故事。最後,歷門夫婦因接泊人的陷害,失去聯絡,而沙樂美(歷門的女兒)躲藏在修道院這段期間,描述了在納粹統治下,在法國的猶太人生活
第三部份: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福汀接回沙樂美之後,歷門家庭團聚。而當年扮演賣國賊的軍官因害怕被審判,自殺身亡,嫁禍於福汀,最終,福汀贏得控訴。
第三部份: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福汀接回沙樂美之後,歷門家庭團聚。而當年扮演賣國賊的軍官因害怕被審判,自殺身亡,嫁禍於福汀,最終,福汀贏得控訴。
簡介
1802年,因偷取一塊面包而被判處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讓結束了法國南部土倫苦役場的苦難生活。獲釋後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憊困頓的冉?阿讓推開了當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裏哀的大門。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讓過夜,卻不想被冉?阿讓偷走銀器潛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謊言讓冉?阿讓幸免再次被捕。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讓化名馬德蘭來到蒙特勒小城,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後,憑借一手辦起的玻璃首飾生産工廠,冉?阿讓成爲一名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
冉?阿讓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舉動引起了警長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場看守的兒子,曾經看見過冉?阿讓。在處理芳汀的問題上,冉?阿讓和沙威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淳樸善良的芳汀因受人欺騙而生下私生女珂賽特。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願望就是想看一眼寄養在孟費眉客店老板德納第家的女兒珂賽特。在市長辦公室裏,聽沙威說有一個名叫商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審,冉?阿讓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還是選擇了投案自首。
再次身陷囹圄的冉?阿讓得知芳汀已經不治身亡的消息後,利用一根藏匿下來的鍾表發條作成劇條,鋸斷窗欞成功越獄。冉?阿讓來到德納第客店,帶著珂賽特連夜趕往巴黎。珂賽特以冉?阿讓女兒的名義進入貝內迪克修道院後,冉?阿讓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當上了一名園丁。
八年的園丁生活過去了。平靜的生活因爲貴族青年馬利尤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賽特而再起波瀾。1830年,共和派青年馬利尤斯投身于轟轟烈烈的反對波旁王朝的人民起義中後,冉?阿讓和此時靠在巴黎街頭招搖撞騙爲生的德納第狹路相逢。德納第設計陷害冉?阿讓的陰謀正好被馬利尤斯聽到,在調任巴黎就職的沙威帶人來抓捕中,無賴之輩德納第被捕入獄,而冉?阿讓卻在混亂中趁機逃走。
盡管此後冉?阿讓幾次搬家,但在深愛著馬利尤斯的艾潘妮的幫助下,馬利尤斯最終找到了珂賽特。看著一對相愛的戀人,冉?阿讓成全了兩個年輕人美好姻緣。然而,當冉?阿讓講明珂賽特和自己的身世後,馬利尤斯卻對冉?阿讓拒而不見。雖然馬利尤斯最終接受了冉?阿讓,但此時已經命懸一線的冉?阿讓唯一的願望就是珂賽特能在自己死後,爲他立一塊無字的墓碑。
1802年,因偷取一塊面包而被判處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讓結束了法國南部土倫苦役場的苦難生活。獲釋後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憊困頓的冉?阿讓推開了當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裏哀的大門。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讓過夜,卻不想被冉?阿讓偷走銀器潛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謊言讓冉?阿讓幸免再次被捕。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讓化名馬德蘭來到蒙特勒小城,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後,憑借一手辦起的玻璃首飾生産工廠,冉?阿讓成爲一名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
冉?阿讓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舉動引起了警長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場看守的兒子,曾經看見過冉?阿讓。在處理芳汀的問題上,冉?阿讓和沙威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淳樸善良的芳汀因受人欺騙而生下私生女珂賽特。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願望就是想看一眼寄養在孟費眉客店老板德納第家的女兒珂賽特。在市長辦公室裏,聽沙威說有一個名叫商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審,冉?阿讓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還是選擇了投案自首。
再次身陷囹圄的冉?阿讓得知芳汀已經不治身亡的消息後,利用一根藏匿下來的鍾表發條作成劇條,鋸斷窗欞成功越獄。冉?阿讓來到德納第客店,帶著珂賽特連夜趕往巴黎。珂賽特以冉?阿讓女兒的名義進入貝內迪克修道院後,冉?阿讓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當上了一名園丁。
八年的園丁生活過去了。平靜的生活因爲貴族青年馬利尤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賽特而再起波瀾。1830年,共和派青年馬利尤斯投身于轟轟烈烈的反對波旁王朝的人民起義中後,冉?阿讓和此時靠在巴黎街頭招搖撞騙爲生的德納第狹路相逢。德納第設計陷害冉?阿讓的陰謀正好被馬利尤斯聽到,在調任巴黎就職的沙威帶人來抓捕中,無賴之輩德納第被捕入獄,而冉?阿讓卻在混亂中趁機逃走。
盡管此後冉?阿讓幾次搬家,但在深愛著馬利尤斯的艾潘妮的幫助下,馬利尤斯最終找到了珂賽特。看著一對相愛的戀人,冉?阿讓成全了兩個年輕人美好姻緣。然而,當冉?阿讓講明珂賽特和自己的身世後,馬利尤斯卻對冉?阿讓拒而不見。雖然馬利尤斯最終接受了冉?阿讓,但此時已經命懸一線的冉?阿讓唯一的願望就是珂賽特能在自己死後,爲他立一塊無字的墓碑。
分段介紹
由于悲慘世界這部小說對法國而言簡直就像中國人對三國演義那樣熟悉,所以在改編時許多枝枝節節都已刪除,采重要片段串成帶狀故事,起自冉阿讓的假釋與領悟,終于充滿希望的追尋光明,十分動人。以下是按著時間的順序來介紹這部巨作:
1815年 笛涅(Digne)
冉阿讓,罪犯24601身陷牢獄與手銬腳鐐相伴十九年之後,終于獲得一紙假釋令,得以離開不見天日的牢獄生活,然而這張黃色的自由狀紙,並未讓他在社會上取自由,反而處處引來歧視,使他流浪街頭,只有笛涅的主教米裏哀好心收留了他。夜半時分,多年來窮困的習慣讓他故態複萌,偷走了主教家的一只銀燭臺,不料半途被抓到,警方把他帶到主教的面前對質,令他訝異的是主教非但沒有揭發,反倒爲他撒謊說是他贈送的,警方悻悻然走後,冉阿讓跪求原諒,主教只要他宣誓將靈魂交付上帝,自此重新做人,並將另一只燭臺也送給他。冉阿讓感受到慈悲的力量,撕毀假釋令,決心再創新生。
1823年 近海的蒙特裏(Montreuil-sur-mer)
八年過去了,冉阿讓的確履行了當年的誓言,徹底改頭換面,不但易名爲麥道臨,並且成了蒙特裏受人愛戴的市長兼工廠廠長,以慈善聞名。這時,在他工廠裏的一名女工芳汀正遭受著淒慘的際遇,她年輕因一時熱情,懷了個女孩,豈知負心郎一走了之,留下她們母女,爲了小小珂賽特,只有把她寄養一途了;把女兒安頓在德納第家之後,芳汀放心的上巴黎去做女工,對珂賽特的思念給了她無盡的力量,掙來的錢都寄回德家,只盼女兒生活過得寬裕,那兒知道德家在信上所說生病一事都是假的,所有的錢都進了德家的口袋和他們的艾潘妮嘴裏,現在芳汀又再次接到這樣一封討錢信,一不小心落入同事手裏,人人鄙夷她,聯合工頭將她趕走,不知情的冉阿讓簽下公文,芳汀就此流浪街頭。芳汀一心只想到女兒的藥錢,在賣了項上的項煉盒和一頭長發之後,走投無路的困境下,她加入了碼頭區的妓女行列,痛苦地販賣靈肉,直到有一天她因拒絕一位無禮的客人,和他發生拉扯,恰好新上任的警長沙威到任,不分青紅皂白就定她的罪,目睹此景的市長出言制止,命沙威放走了芳汀,並送她到醫院休養。 當沙威欲與市長爭論職責時,街上有位老人被松脫的馬車壓住,冉阿讓立即沖上前頂起了車子,異常的力氣勾起沙威對編號24601罪犯強烈的記憶,他已經追緝24601多年始終無功,但懷疑一位人見人愛的市長顯然不正當,這使他非常困惑,想不到警方不知去那兒抓了一位無辜的鐵匠來定罪,沙威以爲自己錯怪市長還向冉阿讓致歉,正直的冉阿讓不能容忍自己的懦弱造成平民的委屈,于是來到法庭坦承自己的身份——犯人24601。沙威立刻就想逮捕他,但冉阿讓心系芳汀的病體,情急之下打昏沙威逃逸。 在病榻上,芳汀充滿感激的將珂賽特的未來交給冉阿讓,他也一一允諾,芳汀悲哀的一生在對珂賽特的思念中結束之後,身負責任的冉阿讓即刻馬不停蹄趕向芳汀所說的小鎮蒙佛梅,去解救她可憐的遺孤。
1823年 蒙佛梅(Monfermei)
小珂賽特已經在經營酒館的德納第家寄養了五年,她一直以來不斷受到可怕的虐待,成天像女傭般被來去差使,同年的酒館老板女兒艾潘妮,卻受盡寵愛,兩個女孩的生活如天淵之別,但珂賽特並未養成怨天尤人的個性,她只默默期待夢中的母親有一天能來接她回家。冉阿讓來到德家時,她正吃力地在黑暗中打水,他當下決定帶走珂賽特;德納第夫婦使出拿手的狡猾嘴臉,狠狠敲詐了一番,珂賽特終于能脫離苦痛,真正享受起一個孩子應享的快樂生活。冉阿讓把她帶回巴黎,以父愛呵護她長大,天倫之樂帶給這兩個曾受命運折磨的人莫大的滿足,然而沙威的陰影依舊籠罩在冉阿讓身上,揮之不去……
1832年 巴黎(Paris)
九年過後的巴黎,充滿著動蕩的氣氛,以往的首善之都已然與地獄無異,政府裏惟一關懷窮人的將軍拉馬克(Lamarque)又病危,人民的前途堪虞,社會湧動著一股革命的暗潮。小加夫羅契是一群妓女和市區乞丐中的中堅分子,連德納第夫婦也淪入丐幫生活,有一回還搶上冉阿讓父女,因此還讓沙威和萬強見上一面,只不過沙威當時沒有認出來,發現之後氣憤極了,再度立誓拘捕冉阿讓。 這時的艾潘妮已是青春少女,她暗自喜歡著同學馬呂斯,可是馬利尤斯的心思已經全部放在街上撞見的珂賽特身上了,無奈的艾潘妮答應要去打聽珂賽特的消息。 革命青年們,包括馬利尤斯,經常在一家ABC咖啡館集會,他們的理想高昂,計劃在拉馬克將軍過世那一天爆發革命,人人都在爲這一天而興奮著,陷入戀愛的馬利尤斯卻格外的迷失、脆弱,畢竟在動亂中的每一個明天都是希望,也都是迷惑。這一天,很快的來臨了。加夫羅契沖進店裏,宣布將軍的死訊,青年一齊湧上街頭,尋求大衆的支持。 亭亭玉立的珂賽特也爲了對馬利尤斯的相思而苦,冉阿讓逐漸能感受到女兒的轉變,但他依然不願透露她的身世,珂賽特對此不甚諒解;另一方面,由于馬利尤斯爲情所苦,艾潘妮不忍心只好帶他來找珂賽特,兩人終于能互訴衷曲,艾潘妮在旁邊忍受著悲傷,還阻止了丐幫的搶劫,著實是個堅強的女孩。此時冉阿讓考量革命的亂象和沙威的威脅,決心帶珂賽特離開巴黎,這對戀人就生生地分離了,對他們而言,這革命的前夕顯得多麽晦暗哪!情人害怕永別,暗戀者痛失希望,逃亡者冀求安全,惟一能有一絲絲愉快的,大概只有像德納第這種等著撿死人便宜的人吧。 革命的工作一步步的進展,學生開始建築防禦工事,艾潘妮決心陪伴馬利尤斯到底,所以加入了青年們的工作,馬利尤斯看到她喜出望外,派她送信給珂賽特,卻落入爲父的手裏,爲了女兒的幸福,他想要去勸阻馬利尤斯參加起義,卻發現冒充同志的沙威被加夫羅契認出,而捆綁在地,他自願料理沙威,其實是故意的放走他。 革命爆發,領袖恩佐拉在槍林彈雨中喪命,加夫羅契爲收集彈藥中彈而亡,同志也大都犧牲殆盡,馬利尤斯也受傷昏厥,幸而有強壯的冉阿讓救了他。在下水道裏,冉阿讓先後遇見湯乃第和沙威,他懇求沙威放他走,受了他高尚人格的感動,沙威讓出路來,可是一生的堅持並不容易扭轉,他內心受到極度的煎熬,終于無法自解,投河自盡。 馬利尤斯逐漸康複,他並不了解是誰救了他一命,只好把一切歸功于珂賽特的照料,冉阿讓將他的過去對馬利尤斯坦白,並表示爲了不妨礙他們的未來,他寧願獨居終老。在婚禮上,德納第夫婦帶來一項他們自認是醜聞的消息:冉阿讓在下水道盜過屍。並取出一只金戒指,馬利尤斯立刻認出是他的,隨即了解到自己一向誤解的嶽父就是神秘的救命恩人,夫妻倆趕到冉阿讓處時,只剩下那一對銀燭臺陪伴著他,兩個年輕人在微光中了解了自己的身世。老人終于走了,他的靈魂和芳汀、艾潘妮、和所有在革命中死去的人相聚,庇護著一對愛人,迎向光明的明天。
1815年 笛涅(Digne)
冉阿讓,罪犯24601身陷牢獄與手銬腳鐐相伴十九年之後,終于獲得一紙假釋令,得以離開不見天日的牢獄生活,然而這張黃色的自由狀紙,並未讓他在社會上取自由,反而處處引來歧視,使他流浪街頭,只有笛涅的主教米裏哀好心收留了他。夜半時分,多年來窮困的習慣讓他故態複萌,偷走了主教家的一只銀燭臺,不料半途被抓到,警方把他帶到主教的面前對質,令他訝異的是主教非但沒有揭發,反倒爲他撒謊說是他贈送的,警方悻悻然走後,冉阿讓跪求原諒,主教只要他宣誓將靈魂交付上帝,自此重新做人,並將另一只燭臺也送給他。冉阿讓感受到慈悲的力量,撕毀假釋令,決心再創新生。
1823年 近海的蒙特裏(Montreuil-sur-mer)
八年過去了,冉阿讓的確履行了當年的誓言,徹底改頭換面,不但易名爲麥道臨,並且成了蒙特裏受人愛戴的市長兼工廠廠長,以慈善聞名。這時,在他工廠裏的一名女工芳汀正遭受著淒慘的際遇,她年輕因一時熱情,懷了個女孩,豈知負心郎一走了之,留下她們母女,爲了小小珂賽特,只有把她寄養一途了;把女兒安頓在德納第家之後,芳汀放心的上巴黎去做女工,對珂賽特的思念給了她無盡的力量,掙來的錢都寄回德家,只盼女兒生活過得寬裕,那兒知道德家在信上所說生病一事都是假的,所有的錢都進了德家的口袋和他們的艾潘妮嘴裏,現在芳汀又再次接到這樣一封討錢信,一不小心落入同事手裏,人人鄙夷她,聯合工頭將她趕走,不知情的冉阿讓簽下公文,芳汀就此流浪街頭。芳汀一心只想到女兒的藥錢,在賣了項上的項煉盒和一頭長發之後,走投無路的困境下,她加入了碼頭區的妓女行列,痛苦地販賣靈肉,直到有一天她因拒絕一位無禮的客人,和他發生拉扯,恰好新上任的警長沙威到任,不分青紅皂白就定她的罪,目睹此景的市長出言制止,命沙威放走了芳汀,並送她到醫院休養。 當沙威欲與市長爭論職責時,街上有位老人被松脫的馬車壓住,冉阿讓立即沖上前頂起了車子,異常的力氣勾起沙威對編號24601罪犯強烈的記憶,他已經追緝24601多年始終無功,但懷疑一位人見人愛的市長顯然不正當,這使他非常困惑,想不到警方不知去那兒抓了一位無辜的鐵匠來定罪,沙威以爲自己錯怪市長還向冉阿讓致歉,正直的冉阿讓不能容忍自己的懦弱造成平民的委屈,于是來到法庭坦承自己的身份——犯人24601。沙威立刻就想逮捕他,但冉阿讓心系芳汀的病體,情急之下打昏沙威逃逸。 在病榻上,芳汀充滿感激的將珂賽特的未來交給冉阿讓,他也一一允諾,芳汀悲哀的一生在對珂賽特的思念中結束之後,身負責任的冉阿讓即刻馬不停蹄趕向芳汀所說的小鎮蒙佛梅,去解救她可憐的遺孤。
1823年 蒙佛梅(Monfermei)
小珂賽特已經在經營酒館的德納第家寄養了五年,她一直以來不斷受到可怕的虐待,成天像女傭般被來去差使,同年的酒館老板女兒艾潘妮,卻受盡寵愛,兩個女孩的生活如天淵之別,但珂賽特並未養成怨天尤人的個性,她只默默期待夢中的母親有一天能來接她回家。冉阿讓來到德家時,她正吃力地在黑暗中打水,他當下決定帶走珂賽特;德納第夫婦使出拿手的狡猾嘴臉,狠狠敲詐了一番,珂賽特終于能脫離苦痛,真正享受起一個孩子應享的快樂生活。冉阿讓把她帶回巴黎,以父愛呵護她長大,天倫之樂帶給這兩個曾受命運折磨的人莫大的滿足,然而沙威的陰影依舊籠罩在冉阿讓身上,揮之不去……
1832年 巴黎(Paris)
九年過後的巴黎,充滿著動蕩的氣氛,以往的首善之都已然與地獄無異,政府裏惟一關懷窮人的將軍拉馬克(Lamarque)又病危,人民的前途堪虞,社會湧動著一股革命的暗潮。小加夫羅契是一群妓女和市區乞丐中的中堅分子,連德納第夫婦也淪入丐幫生活,有一回還搶上冉阿讓父女,因此還讓沙威和萬強見上一面,只不過沙威當時沒有認出來,發現之後氣憤極了,再度立誓拘捕冉阿讓。 這時的艾潘妮已是青春少女,她暗自喜歡著同學馬呂斯,可是馬利尤斯的心思已經全部放在街上撞見的珂賽特身上了,無奈的艾潘妮答應要去打聽珂賽特的消息。 革命青年們,包括馬利尤斯,經常在一家ABC咖啡館集會,他們的理想高昂,計劃在拉馬克將軍過世那一天爆發革命,人人都在爲這一天而興奮著,陷入戀愛的馬利尤斯卻格外的迷失、脆弱,畢竟在動亂中的每一個明天都是希望,也都是迷惑。這一天,很快的來臨了。加夫羅契沖進店裏,宣布將軍的死訊,青年一齊湧上街頭,尋求大衆的支持。 亭亭玉立的珂賽特也爲了對馬利尤斯的相思而苦,冉阿讓逐漸能感受到女兒的轉變,但他依然不願透露她的身世,珂賽特對此不甚諒解;另一方面,由于馬利尤斯爲情所苦,艾潘妮不忍心只好帶他來找珂賽特,兩人終于能互訴衷曲,艾潘妮在旁邊忍受著悲傷,還阻止了丐幫的搶劫,著實是個堅強的女孩。此時冉阿讓考量革命的亂象和沙威的威脅,決心帶珂賽特離開巴黎,這對戀人就生生地分離了,對他們而言,這革命的前夕顯得多麽晦暗哪!情人害怕永別,暗戀者痛失希望,逃亡者冀求安全,惟一能有一絲絲愉快的,大概只有像德納第這種等著撿死人便宜的人吧。 革命的工作一步步的進展,學生開始建築防禦工事,艾潘妮決心陪伴馬利尤斯到底,所以加入了青年們的工作,馬利尤斯看到她喜出望外,派她送信給珂賽特,卻落入爲父的手裏,爲了女兒的幸福,他想要去勸阻馬利尤斯參加起義,卻發現冒充同志的沙威被加夫羅契認出,而捆綁在地,他自願料理沙威,其實是故意的放走他。 革命爆發,領袖恩佐拉在槍林彈雨中喪命,加夫羅契爲收集彈藥中彈而亡,同志也大都犧牲殆盡,馬利尤斯也受傷昏厥,幸而有強壯的冉阿讓救了他。在下水道裏,冉阿讓先後遇見湯乃第和沙威,他懇求沙威放他走,受了他高尚人格的感動,沙威讓出路來,可是一生的堅持並不容易扭轉,他內心受到極度的煎熬,終于無法自解,投河自盡。 馬利尤斯逐漸康複,他並不了解是誰救了他一命,只好把一切歸功于珂賽特的照料,冉阿讓將他的過去對馬利尤斯坦白,並表示爲了不妨礙他們的未來,他寧願獨居終老。在婚禮上,德納第夫婦帶來一項他們自認是醜聞的消息:冉阿讓在下水道盜過屍。並取出一只金戒指,馬利尤斯立刻認出是他的,隨即了解到自己一向誤解的嶽父就是神秘的救命恩人,夫妻倆趕到冉阿讓處時,只剩下那一對銀燭臺陪伴著他,兩個年輕人在微光中了解了自己的身世。老人終于走了,他的靈魂和芳汀、艾潘妮、和所有在革命中死去的人相聚,庇護著一對愛人,迎向光明的明天。
人物簡介
冉阿讓(Jean Valjean) 因爲偷一條面包救濟外甥而坐牢十九年的囚犯,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于他並不信任法律,屢屢越獄以致罪刑加重,他倔強不懼強權的個性使探長沙威對他深惡痛絕,他過人的氣力也使沙威對他印象深刻,兩人遂結下一生相互追逐之緣。假釋後他受神父啓發向上,改名當上市長,爲人慈悲,幫助女工芳汀撫養女兒珂賽特,救了女兒的情人─革命青年馬呂斯,在女兒有了好歸宿之後,帶著贖罪的愛離開了人間。
芳汀(Fantine) 冉阿讓工廠裏的一名女工,她有段坎坷的青春,在懷了男友的骨肉之後卻被惡意遺棄,爲了女兒的生活,只好忍下心把她寄養在蒙佛梅一位酒館老板的家裏,自己來到巴黎謀生並定時寄錢回去,但由于她有私生女的事被同事揭發,被趕出工廠,只好賣了首飾、長發,甚至靈肉,幸好遇見冉阿讓,托付了女兒的未來才安心的逝去。
珂賽特(Cosette) 芳汀可憐的女兒,當初雖然被母親懇求般的托付給酒館一家,卻沒有享受到一天童年的無憂生活,反而被當成女傭一般,成天埋頭做雜活,母親攢下的錢幾乎全用來栽培酒館老板的親生女兒。不過她苦命的日子比起母親是少了許多,冉阿讓把她視如己出,使她能忘卻童年回憶,後來她和青年馬利尤斯戀愛,有情人終成眷屬。
沙威(Javert) 正義的堅持者,也是正義的頑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別是像冉阿讓這樣的人。所以窮其一生誓將他抓回牢獄,卻發現冉阿讓的本性是多麽善良,這對一個抱持人性本惡論的警探而言,是非常殘酷的一件事,因此他在下水道放走背負馬呂斯的冉阿讓之後,由于無法再面對自己持守多年的信念,選擇跳河一途結束他充滿殉道意味的一生。
德納第夫婦(Thenardier) 小鎮蒙佛梅一家酒館的老板,典型的中下階級人物,貪財、自私、卑鄙,個性倒也十分逗趣,夫婦倆可謂天造地設,互相挖苦,對珂賽特一致的欺壓,對女兒艾潘妮一致的溺愛,後來德納第先生淪爲丐幫幫主,在義勇軍後方搜括死亡者身上的值錢物品,最後兩人還在珂賽特的婚禮上著實耍寶了一陣,真是不改其性。
艾潘妮(Eponine) 湯家的獨生女,自小倍受寵愛,是挺瞧不起珂賽特的,但也許是受教育的緣故,她比父母有良知多了,雖然暗戀對象馬呂斯並不愛她,她仍然願意爲他打聽珂賽特的消息、爲他送情書,又爲要和他共存亡而跑回戰區,中彈在馬呂斯懷中斷了氣,也算得上是爲她的父母贖罪吧。
馬呂斯(Marius) 十九世紀標准革命青年,爲理想熱血奔騰,爲珂賽特純情洋溢,在起事中負傷昏迷,被冉阿讓所救,雖說同伴大多犧牲令人無限感傷,但最終如願娶得珂賽特,也是美事一椿。
恩佐拉(Enjolras) 革命青年的領袖,風度翩翩,在策動的起事中壯烈身亡。
加夫羅契(Gavroche) 革命時代下早熟的孩子,聰明有主見,是個包打聽。
主教米裏哀(Bishop Myriel) 笛涅地區的主教,是冉阿讓出獄後惟一願意收容他的人,以愛心和寬容轉瞬間感動了冉阿讓,也就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芳汀(Fantine) 冉阿讓工廠裏的一名女工,她有段坎坷的青春,在懷了男友的骨肉之後卻被惡意遺棄,爲了女兒的生活,只好忍下心把她寄養在蒙佛梅一位酒館老板的家裏,自己來到巴黎謀生並定時寄錢回去,但由于她有私生女的事被同事揭發,被趕出工廠,只好賣了首飾、長發,甚至靈肉,幸好遇見冉阿讓,托付了女兒的未來才安心的逝去。
珂賽特(Cosette) 芳汀可憐的女兒,當初雖然被母親懇求般的托付給酒館一家,卻沒有享受到一天童年的無憂生活,反而被當成女傭一般,成天埋頭做雜活,母親攢下的錢幾乎全用來栽培酒館老板的親生女兒。不過她苦命的日子比起母親是少了許多,冉阿讓把她視如己出,使她能忘卻童年回憶,後來她和青年馬利尤斯戀愛,有情人終成眷屬。
沙威(Javert) 正義的堅持者,也是正義的頑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別是像冉阿讓這樣的人。所以窮其一生誓將他抓回牢獄,卻發現冉阿讓的本性是多麽善良,這對一個抱持人性本惡論的警探而言,是非常殘酷的一件事,因此他在下水道放走背負馬呂斯的冉阿讓之後,由于無法再面對自己持守多年的信念,選擇跳河一途結束他充滿殉道意味的一生。
德納第夫婦(Thenardier) 小鎮蒙佛梅一家酒館的老板,典型的中下階級人物,貪財、自私、卑鄙,個性倒也十分逗趣,夫婦倆可謂天造地設,互相挖苦,對珂賽特一致的欺壓,對女兒艾潘妮一致的溺愛,後來德納第先生淪爲丐幫幫主,在義勇軍後方搜括死亡者身上的值錢物品,最後兩人還在珂賽特的婚禮上著實耍寶了一陣,真是不改其性。
艾潘妮(Eponine) 湯家的獨生女,自小倍受寵愛,是挺瞧不起珂賽特的,但也許是受教育的緣故,她比父母有良知多了,雖然暗戀對象馬呂斯並不愛她,她仍然願意爲他打聽珂賽特的消息、爲他送情書,又爲要和他共存亡而跑回戰區,中彈在馬呂斯懷中斷了氣,也算得上是爲她的父母贖罪吧。
馬呂斯(Marius) 十九世紀標准革命青年,爲理想熱血奔騰,爲珂賽特純情洋溢,在起事中負傷昏迷,被冉阿讓所救,雖說同伴大多犧牲令人無限感傷,但最終如願娶得珂賽特,也是美事一椿。
恩佐拉(Enjolras) 革命青年的領袖,風度翩翩,在策動的起事中壯烈身亡。
加夫羅契(Gavroche) 革命時代下早熟的孩子,聰明有主見,是個包打聽。
主教米裏哀(Bishop Myriel) 笛涅地區的主教,是冉阿讓出獄後惟一願意收容他的人,以愛心和寬容轉瞬間感動了冉阿讓,也就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名家評論
悲憫胸懷的呈現-—悲慘世界 薛介維 只要是法律與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昌盛時期因人爲因素使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福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只要-貧困使男人潦倒、饑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小孩孱弱-這三個問題尚未獲得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言之,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與悲慘,那麽,像本書這樣的作品,也許不會是沒有用的吧!——維克多•雨果 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于奧特維別墅
這是雨果在「悲慘世界」一書中所寫的序文。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一八〇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法國的Besancon(但是他認爲巴黎是他「靈魂的出生地」),父親曾經是拿破侖麾下的將軍。他從幼年起就在各地旅行,少年時期,他的文學底子就相當厚實,對于各類學問也廣泛地吸收,也很早下了決心要當文學家。他二十歲與青梅竹馬的女友Ad戬e Foucher結婚,同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頌歌集」(Odes et po荥ies diverses),開始了他的作家生涯。一八三一年,二十九歲的雨果發表了「巴黎聖母院(又譯:鍾樓怪人)」(Nortre Dame de Paris),這部小說生動地描繪了一四八二年法國的社會情形,也對人性的層面提出了嚴肅且深刻的問題。他接下來一部世界聞名的小說巨著,就是耗費十四年光陰,完成于一八六一年,也就是現在被改編爲音樂劇,風靡全球數百萬音樂人口的-「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成功的改編 「悲慘世界」是一部大部頭的小說,當年出版時厚達一千兩百頁,而依本地遠景出版社鍾文的譯本,更是厚達五冊共2119頁,一百二十萬字,這樣一部時空背景橫亙二十年的長篇小說,要將之改成三個多小時就演完的音樂劇,委實不易,但Claude-Michel Schberg與Alain Boublil兩人卻做到了。這算是兩人第二次合作音樂劇,一九七三年他們曾經在巴黎推出「法國大革命」一劇,結果相當成功,一九八〇年兩人再度推出「悲慘世界」,造成更大的轟動。倫敦音樂劇制作人Cameron Mackintosh認爲這出劇相當有潛力,于是請了Kretzmer、Fenton與兩位原作者合作,改編成倫敦與百老彙的英文版。一九八五年十月八日,「悲慘世界」在倫敦的巴比肯中心舉行英文版的世界首演,推出之後佳評如潮,獲得觀衆極大的回響,隨後更在世界各地上演,至今仍然票房鼎盛。此外,「悲」劇也獲得樂評青睞,奪得八項「東尼獎」,真可說是叫座又叫好了。
這是雨果在「悲慘世界」一書中所寫的序文。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一八〇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法國的Besancon(但是他認爲巴黎是他「靈魂的出生地」),父親曾經是拿破侖麾下的將軍。他從幼年起就在各地旅行,少年時期,他的文學底子就相當厚實,對于各類學問也廣泛地吸收,也很早下了決心要當文學家。他二十歲與青梅竹馬的女友Ad戬e Foucher結婚,同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頌歌集」(Odes et po荥ies diverses),開始了他的作家生涯。一八三一年,二十九歲的雨果發表了「巴黎聖母院(又譯:鍾樓怪人)」(Nortre Dame de Paris),這部小說生動地描繪了一四八二年法國的社會情形,也對人性的層面提出了嚴肅且深刻的問題。他接下來一部世界聞名的小說巨著,就是耗費十四年光陰,完成于一八六一年,也就是現在被改編爲音樂劇,風靡全球數百萬音樂人口的-「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成功的改編 「悲慘世界」是一部大部頭的小說,當年出版時厚達一千兩百頁,而依本地遠景出版社鍾文的譯本,更是厚達五冊共2119頁,一百二十萬字,這樣一部時空背景橫亙二十年的長篇小說,要將之改成三個多小時就演完的音樂劇,委實不易,但Claude-Michel Schberg與Alain Boublil兩人卻做到了。這算是兩人第二次合作音樂劇,一九七三年他們曾經在巴黎推出「法國大革命」一劇,結果相當成功,一九八〇年兩人再度推出「悲慘世界」,造成更大的轟動。倫敦音樂劇制作人Cameron Mackintosh認爲這出劇相當有潛力,于是請了Kretzmer、Fenton與兩位原作者合作,改編成倫敦與百老彙的英文版。一九八五年十月八日,「悲慘世界」在倫敦的巴比肯中心舉行英文版的世界首演,推出之後佳評如潮,獲得觀衆極大的回響,隨後更在世界各地上演,至今仍然票房鼎盛。此外,「悲」劇也獲得樂評青睞,奪得八項「東尼獎」,真可說是叫座又叫好了。
關于「悲慘世界」的版本
「悲慘世界」在臺灣可以找到好幾個錄音版本,由于我手邊沒有法文版,也不懂法文,因此無法向讀者介紹。英文發音的版本起碼有三個,首先介紹的當然是最完整的環球版(3CDs),這個版本是集合了來自世界各地演唱「悲慘世界」的要角,六十五位英國愛樂管弦樂團成員,七十餘位合唱團員,在倫敦、雪梨、納許維爾、洛杉磯等地分別錄制,再制作母帶而成。唱片解說中制作人Cameron Mackintosh與David Caddick詳述了這套唱片錄制的念頭與過程,相當有意思。我只特別提出一點,這套唱片中飾唱Eponine一角的日籍女歌手Kaho Shimada幾乎不會講英文,爲了錄這個角色還特別請了翻譯與她溝通,但是她在唱片中的英文咬字發音、歌聲表情、情感詮釋都極爲出色,令人激賞!其它的角色也都是一時之選,表現非常傑出。兩片裝分別有倫敦(Original London Cast Recording)與百老彙(Original Broadway Cast Recording)兩個版本,這兩套唱片的主角Jean Valjean都是由著名的音樂劇演員Colm Wilkinson演唱,Eponine也是同一人,其它的唱角雖然不同,但表現大致在伯仲之間,沒有太大的差異;不過倫敦版在每一首歌詞之間有劇情解說串連,在這一點上是要比百老彙版略勝一籌的。除了以上三個版本之外,市面上還可以發現一張精選版,這張「Highlights from Les Miserableses」是由Woodford Music公司所出版,收錄了取自「悲慘世界」的十七段音樂;CD之中除了曲名與演唱者人名之外,並無其它解說,伴奏只用了簡單的電子合成樂器,聽來貧弱而缺乏旋律性,合唱團演唱的部分明顯地可以聽出只有幾個人在撐場面。所以除非你對這出音樂劇情有獨鍾,否則前面的三套「悲慘世界」足夠滿足一般人的需求。 注一: 在此「ABC」其實與法文的Abaisse同音,而Abaisse在法文當中是指「受屈辱的」
小說在線閱讀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y/yuguo/bcsj/index.html
http://www.oklink.net/00/0102/bcsj/index.html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y/yuguo/bcsj/index.html
http://www.oklink.net/00/0102/bcsj/index.html
舞臺劇版
這部在音樂劇史上上演時間僅次于《貓》的曠世佳作,堪稱百老彙的光榮王者。共上演6612場,這部在音樂劇史上上演時間僅次于《貓》佳作照耀了百老彙音樂劇16年的輝煌,于2003年5月18日正式告別繁華的戲劇之都,結束其光輝的百老彙生涯。
誕生百余年來,《悲慘世界》被演繹成多種表演版本,卻遲遲未登上過歌劇舞臺。偉大的作曲家普契尼曾嘗試改編,終因嫌其過于複雜而放棄。而中國觀衆所最熟悉的《悲慘世界》,莫過于由法、德、意三國合拍的電影版,該片的主角正是與阿蘭?德隆、保羅?貝爾蒙多等並稱爲“影壇四雄”的法國已故電影明星裏諾? ;凡杜拉。
說起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始作俑者—法國人阿蘭?鮑伯利和米歇爾?勳伯格,都曾是音樂劇的狂熱歌迷。1971年,兩人在紐約觀看了韋伯的音樂劇《萬世巨星》,由此萌發出創作一部史詩風格的音樂劇的想法。兩人從韋伯的經典音樂劇《萬世巨星》和《艾維塔》中汲取了相當多的靈感,令其既有史詩般的壯麗,又不乏流行文化的精華。1978年,鮑伯利和勳伯格在巴黎“奇迹般地”完成了這項宏偉的工程。
1980年秋,長達兩個小時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在巴黎體育館首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竟然被硬插在了拳擊和馬戲表演之間,並在上演後的第十六周便被迫收場。哀歎之余,曾經把《貓》成功包裝上音樂劇舞臺的英國著名演出制作人麥金托什找到了鮑伯利和勳伯格,下決心要把《悲慘世界》搬到“世界歌舞之都”—百老彙。三人一拍即合,6年後,重新包裝後的《悲慘世界》落戶百老彙,並正式踏上了國際舞臺。
連演16年魅力依然
作爲一部大型音樂劇,《悲慘世界》聘用的演員總數爲421人,幕後的員工更高達1633人。該劇之所以能連演 16年而不衰,除了故事和主題的曆久彌新、真切感人外,演員的專業、音樂的動人以及場景的變換等,也都是引人入勝的原因。例如主角冉?阿讓在大戰前夕祈禱上蒼保佑養女珂賽特的愛人馬呂斯的獨唱《讓我死,讓他活》,其神情之懇切、旋律之優美,令人過耳難忘;再者,《悲慘世界》的編導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轉臺,將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 “戰壕”逼真地呈現出來,加上慷慨赴沙場的激昂軍樂和充滿火藥味的槍聲、爆炸聲,令觀衆如身曆其境,達到了比電影還要真實的震撼體驗。
在百老彙曆史上,于2000年6月落幕的《貓》曾連續上演了18年,直接觀衆達1000萬人。而《悲慘世界》告別舞臺時,估計也將有900多萬人曾親身體驗過,直接的票房收入高達4億多美元。16年來,《悲慘世界》曾在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在內的20多個國家進行巡演,並曾獲得了50多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1987年的8項托尼獎、兩次格萊美獎)。2002年6月22日至7月7日,音樂劇《悲慘世界》首演中國,在上海大劇院的演出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隨著《貓》、《西貢小姐》以及《悲慘世界》的相繼謝幕,華麗精致的百老彙大型音樂劇將只剩下《歌劇魅影》一枝獨秀,繼續譜寫紐約歌劇史上第三長的演出紀錄。因此,許多評論家都感慨地將《悲慘世界》的落幕稱做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
http://baike.baidu.com/view/45654.html?tp=0_01
誕生百余年來,《悲慘世界》被演繹成多種表演版本,卻遲遲未登上過歌劇舞臺。偉大的作曲家普契尼曾嘗試改編,終因嫌其過于複雜而放棄。而中國觀衆所最熟悉的《悲慘世界》,莫過于由法、德、意三國合拍的電影版,該片的主角正是與阿蘭?德隆、保羅?貝爾蒙多等並稱爲“影壇四雄”的法國已故電影明星裏諾? ;凡杜拉。
說起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始作俑者—法國人阿蘭?鮑伯利和米歇爾?勳伯格,都曾是音樂劇的狂熱歌迷。1971年,兩人在紐約觀看了韋伯的音樂劇《萬世巨星》,由此萌發出創作一部史詩風格的音樂劇的想法。兩人從韋伯的經典音樂劇《萬世巨星》和《艾維塔》中汲取了相當多的靈感,令其既有史詩般的壯麗,又不乏流行文化的精華。1978年,鮑伯利和勳伯格在巴黎“奇迹般地”完成了這項宏偉的工程。
1980年秋,長達兩個小時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在巴黎體育館首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竟然被硬插在了拳擊和馬戲表演之間,並在上演後的第十六周便被迫收場。哀歎之余,曾經把《貓》成功包裝上音樂劇舞臺的英國著名演出制作人麥金托什找到了鮑伯利和勳伯格,下決心要把《悲慘世界》搬到“世界歌舞之都”—百老彙。三人一拍即合,6年後,重新包裝後的《悲慘世界》落戶百老彙,並正式踏上了國際舞臺。
連演16年魅力依然
作爲一部大型音樂劇,《悲慘世界》聘用的演員總數爲421人,幕後的員工更高達1633人。該劇之所以能連演 16年而不衰,除了故事和主題的曆久彌新、真切感人外,演員的專業、音樂的動人以及場景的變換等,也都是引人入勝的原因。例如主角冉?阿讓在大戰前夕祈禱上蒼保佑養女珂賽特的愛人馬呂斯的獨唱《讓我死,讓他活》,其神情之懇切、旋律之優美,令人過耳難忘;再者,《悲慘世界》的編導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轉臺,將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 “戰壕”逼真地呈現出來,加上慷慨赴沙場的激昂軍樂和充滿火藥味的槍聲、爆炸聲,令觀衆如身曆其境,達到了比電影還要真實的震撼體驗。
在百老彙曆史上,于2000年6月落幕的《貓》曾連續上演了18年,直接觀衆達1000萬人。而《悲慘世界》告別舞臺時,估計也將有900多萬人曾親身體驗過,直接的票房收入高達4億多美元。16年來,《悲慘世界》曾在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在內的20多個國家進行巡演,並曾獲得了50多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1987年的8項托尼獎、兩次格萊美獎)。2002年6月22日至7月7日,音樂劇《悲慘世界》首演中國,在上海大劇院的演出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隨著《貓》、《西貢小姐》以及《悲慘世界》的相繼謝幕,華麗精致的百老彙大型音樂劇將只剩下《歌劇魅影》一枝獨秀,繼續譜寫紐約歌劇史上第三長的演出紀錄。因此,許多評論家都感慨地將《悲慘世界》的落幕稱做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
http://baike.baidu.com/view/45654.html?tp=0_01
電影版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34)
導演: Raymond Bernard
編劇: 維克多•雨果
主演: Harry Baur / 查理斯•文恩 / Paul Azaïs / Max Dearly / Charles Dullin / Émile
劇情簡介
雷蒙伯納德製造了這次長約五小時的驚奇玄瀾之旅。世界各地的電影評論家認為,無論是對內容探討的深度還是對細節展現的突出,這部作品都是對大文豪雨果作品最為精彩的一次大銀幕詮釋。全片充滿令人驚歎的藝術指導、攝影和令人難忘的表演。尤其是演技卓絕的哈利鮑爾(于二戰期間慘死),我們見到了冉阿,見到了傳說中的查理斯韋納,還有督察沙威。悲慘世界,代表著法國電影業界的又一壯舉。
改編自維克托雨果的巨著。全片分三部分在1934年不同時間上映
第一部:腦海中的風暴 Premiere:Une tempête sous un crâne (Tempest in a Skull)
第二部:德納第一家 Deuxieme: Les Thénardier (The Thenardiers)
第三部:自由,美好的自由 Finales: Liberté, liberté chérie (Freedom, dear Freedom)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35)
導演: 理查•波列拉夫斯基
編劇: W.P. Lipscomb
主演: 弗雷德里克•馬奇 / 查理斯•勞頓 / 塞德里克•哈德威克
悲慘世界 Miserables, Les (1952)
導演: 路易斯 邁爾斯通 (Lewis Milestone)
編劇: 理查•墨菲 / 維克多•雨果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58)
導演: 讓-保羅•李塞諾
編劇: 讓-保羅•李塞諾 / Michel Audiard / René Barjavel
主演: 讓•迦本 / 布林維爾 / 費爾南•勒杜 / 西維亞•蒙佛特 / Danièle Delorme / 伯納德•布里爾
1958年版《悲慘世界》的幾個問題
上周看完《悲慘世界》(人文社08年插圖精華版,1400頁的書有幾個扎眼的錯別字),心裡難以平靜,周日下午在書店裡看到有1958年的上譯版《悲慘世界》電影,就買了哈。回來花了兩個晚上看完,除了中文配音有幾段不知道為什麼換成了法語之外,內容本身倒也沒太大問題。不過,對於剛剛看完小說的人來說, 1958年的這個電影版本和雨果在我頭腦裡釀起的風暴相比,太太過單薄了。
首先一點,冉阿讓的扮相,從苦役犯時代,到市長時代,再到割風時代,都是一個模子,甚至從成為馬德蘭到最後去世,連髮型都沒有變過。主人公的面部表情,總是很嚴肅。與此對應的是沙威這個演員的選擇,選了一個胖乎乎的,一副老好人的樣子,一點沙威的冷酷無情,不知人性為何物,都體現不出來啊。當然,這也跟整個劇本對沙威這個角色戲份的大大弱化有關。
雨果在原著中用了逾四成的內容來談純粹“故事發展”之外的問題,例如滑鐵盧戰役,巴黎流浪兒的素描,巴黎下水道的歷史,女子修道院的歷史,巴黎黑話的歷史,街壘的歷史,等等。儘管如此,由於時間跨度太長,與主線息息相關的重點人物很多,電影在這方面大刀闊斧的刪減大大削弱了原著的細部結構。舉幾個例子來說,比如德納第夫婦,原著在描寫他們對待小珂賽特的時候,完全是一副虐待狂的模樣,到了電影中,珂賽特夜裡去森林打泉水,不但有獨輪車可以放水桶,晚上也有類似馬圈的地方睡覺,而不是書中描寫的樓梯底下。還有,馬德蘭兩次越獄,也被壓縮成一次。書中扣人心弦的一節,沙威在巴黎城內追捕冉阿讓和珂賽特,到了電影,就提前到了德納第酒館。還有更大的簡化,就是女子修道院,冉阿讓冒著暴露身份危險救下的割風在電影裡完全成了路人甲,而不是書中描寫的那麼驚心動魄。老割風在冒險將冉阿讓裝入棺材,運出修道院,又因為失策,差點將他活埋,那種對義人知恩圖報的感情在電影中直接被忽略了。另外,對馬伯夫老人,也就是在街壘戰中犧牲的第一個公民,對他的背景生活完全沒有交代,原著則花了大量篇幅介紹這位神甫,植物學家,如何在復辟時代和1830年後一步步被社會逼上絕路的,只有在看到這些之後,才能理解馬伯夫,這位參加過1789年革命的老人,毅然加入到巷戰中,擎起紅旗犧牲的意義。那個全書最讓我喜歡的角色,小伽弗洛什,電影裡對他的描述也太粗線條了一點,感覺就像是德納第的一個淘氣兒子,無知的參加巷戰,為了撿子彈給戰士們,不顧槍林彈雨死在戰地中央。書中對伽佛洛什的描寫是動人至深的,特別是他那種樂觀的精神,對於惡的父親,他救過命,對於無依無靠的幼弟,他提供過住處。小兄弟三人縮在大象肚子裡的劇情在電影裡完全不見了。還有很多角色在電影中完全成了路人甲乙丙丁,連臉譜都談不上,ABC社的領袖們,英勇犧牲的安灼拉,公白飛,博須埃,都沒有幾句臺詞,馬呂斯的那個耄耋外公,也成了毫無深度的老色鬼,小丑角色,他滿腦子的18世紀思想,對外孫深厚的愛,電影中完全體現不出來一絲一毫。
說一千道一萬,1958年的版本不好啊不好,沒看過原著的千萬不要先看這個版本,會對原著的結構和人物形象留下淺薄的第一印象。看過原著,可以拿這個版本做些參考。畢竟演員的功力深厚,上譯老人的配音也很好,看至結尾時,我依舊像看書時那樣熱淚盈眶。
回應
部分配音為法語應該是當時國內配的版本有刪減,現在用了完全版後有些地方就只能原音了。
58年電影版確實沒法和原著比,單片長就完全無法滿足還原原作劇情的需要,估計要蘇版戰爭與和平的長度才有希望
那麼長的書,那麼多情節人物,塞一部電影裡有難度啊~
任何一部電影都很難完全描述書中的任何含義
我認為這個版本的很好 我小時候的小人書就是看的這個版
何必苛求呢?其實你還應該知道,對於同一個作品,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更何況在那麼短暫的時間裡要全域性地表現一部巨著,另外在那麼短暫的時間裡讓你有機會瞭解一部巨著的梗概,時間效率難道不是客觀的麼?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安安靜靜地品味巨著的,要考慮到我們的時代哦,這是一個房奴時代,人的大部分時間都將獻給攢錢買房的事業。當然還有別的原因,不必細說。
我個人認為1958版是很理想的版本,我對他的音樂、演員、臺詞、攝影、配音,甚至序幕的設計都甚為喜愛,是永久收藏的。(可惜字幕是見鬼的日語)啥時候有人能弄出來一個原片做成的高清版,並做個中文字幕,再把上海老傢伙們的配音給貼上,那才是完美中的完美。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42736/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72)
導演: Marcel Bluwal
編劇: 維克多•雨果
主演: 喬治•熱雷 / 貝爾納•弗雷松 / Jean-Luc Boutté
悲慘世界 Les Miserables (1978)
導演: Glenn Jordan
編劇: 約翰•蓋伊 / 維克多•雨果
主演: Richard Jordan / 安東尼•博金斯 / 西瑞爾•庫薩克 / 克勞德•道芬 / 約翰•吉爾古德
1978悲慘世界
雨果的悲慘世界並沒有看過,看完英國版的電影,感覺還不錯,看豆瓣上評論,說此版本不多見,評價8.3分。優酷上可以下載或者線上看的。中文字幕,原聲。Richard Jordan 在片中很是帥氣,那個海報中的人物是員警傑維特,最後自己竟然放走了苦苦追捕多年的尚瓦爾,然後自己投河了,說了我打算寬恕你的罪,可惜規則不容許我這樣做。我也嘗試過按照規則生活。你自由了。 接著尚瓦爾離開了,邊走邊笑,他本來也是一個罪犯,被人用燭臺換取靈魂,得到寬恕,他的餘生一直在扶貧濟困,但終究擺脫不了規則的追罰,雖然他可以不去救那個倒楣的替死鬼,繼續做他的鎮長,雖然他可以殺死那個員警傑維特,以後再也沒人知道他了,也許就像他所說,i don't have the right to kill you , i don't hit you , i don't feel anyting with you.不知道尚瓦爾最後笑原因,肯定不是因為再也沒有人追他,也許就是傑維特所說的,我打算寬恕你,也許是那一刻真正感覺到為自己從罪犯改正,重生到做善事,被人寬恕的喜悅吧。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961022/
78年版悲慘世界吐槽(網上找不到片的淘寶有賣)
我是指相比幾班經典的來說,這版沒什麼新意,很多也草草了事,演員的挑選以及人物設計有些地方很致命。反正珂賽特是殘了……殘的和90年代的那部《新悲慘世界》一樣(嘛,就是阿讓和方汀戀愛的那部)。其實我特別討厭粗魯的珂賽特。
下面細節:
前20分鐘導演很慷慨得把戲分給了阿讓的監獄時光,包括多次越獄和出逃經過——(最後一個場景..他殺人了?????)比較好玩的是在監獄裡的19年時間都是從他們的鬍子長度反映出來~中間和阿讓相處的比較好的人就充當被採訪的角色——說說對阿讓的印象什麼。沙威的出場很驚豔啊!!(具體的圖片不久就貼上來...自己看~)那腿那靴子...嘖嘖.
在監獄裡沙威多次問旁邊的小卒:他是誰(自認為這個細節的處理很到位~) 然後就記住了- -。監獄那段看得出來是在影棚拍的,有點不舒服。
這次演員的挑選...阿讓竟然這麼年輕!還這麼..帥!好吧,就是帥。我對這個怨念了好幾天,因為不是所有人貼上鬍子就能演一個4、50十歲有相當沉重過去的角色的!!
沙威不錯,冷冷的,但是...受PQ大人的影響大了吧,那個演員身高直飆2米.....!!有些地方(比如被加夫洛許撞倒的一個場景),在草地上想爬起來但是顯得長手長腳很呆滯..珂塞特很有美國氣,就個人覺得,她的氣質有些粗魯(當然電影裡沒表現出來~),服裝和她也不協調,哈,不過也難為這個美國導演了~馬里歐,帥哥一個,是著名演員,但是.....這本LM裡最冷的一點就是幾乎所有人都有鬍子!!!!他當然不能倖免..但是他外公的下巴卻是刮得乾乾淨淨的....
言歸正專,這本LM裡的阿讓是越獄獲得自由的.
芳汀的戲大大得壓縮了,就是街頭乞討的女人到被抓的無賴到可憐的人到死去的人..(她的化妝師只會在她臉上塗牆壁灰嗎?!每次比前面一次厚一點!!最後的一個場景顯得太假了吧...)
EHJOULAS麻,典型的美國氣質,在公園發表演講,為旁邊互相吸引上的兩人做大綠葉..最後死的時候掙扎地爬起來又被一槍弊命了,但總得說還不錯,比2002版那個大吼撤退的好~ 看不出導演對安灼拉角色本身有多大的熱愛,回想起來,安灼拉給人一種不安分的暴徒感!
哦哦哦哦,下水道得相逢,這回沙威很盡職得追了下去。從這裡導演開始馬虎起來了,沙威發現了阿讓,然後拔出手槍說轉過聲(背景樂很緊張,開始我還以為沙威要飲彈自盡了)然後~阿讓轉身的時候,沙威不見了。
--“沙威沒有飲彈自盡麼?”
--“死在下水道屍體會臭掉吧……”
...哦,還得說一聲,前面阿讓放走沙威的時候也是讓他轉身才割斷繩子的.
沙威彷徨到河邊,一切很正常,很符合劇情...然後~然後----------------!!!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988330/
新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95)
導演: 克勞德•勒魯什
編劇: 克勞德•勒魯什
主演: 讓-保羅•貝爾蒙多 / Michel Boujenah / Alessandra Martines
新悲慘世界的短評
目前所知最佳之電影版本.
電影好長,沒讀過小說有點難度
新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98)
導演: 比利•奧古斯特
編劇: 拉斐爾•依格雷西亞斯
主演: 連姆•尼森 / 傑佛瑞•拉什 / 烏瑪•瑟曼 / 克雷爾•丹妮絲
新悲慘世界的短評
前面部分沙威的演繹不夠,其他部分尚可。珂賽特的演員特別像馬諾。革命部分有些兒戲。總體三星。
無法忍受弱化了關於revolution的部分,以及沙威的心理描寫,於是整部片的基調落在基情四射的相愛相殺...還有這英語說得無比彆扭,Geoffrey Rush的澳英,還有英音、美音,老子真他媽的想來句中英!但配樂不錯,以及服裝神馬的,
情節較原著改動很多,結尾很莫名其妙,還是等唱歌版吧
你確定這是悲慘世界麼!?支線全部砍掉!連德納第都沒戲份!愛波甯和安灼拉完全不見了!冉阿讓還看上芳汀!馬呂斯居然還不是小開!這貨是悲慘世界麼?!!白白浪費了這麼好的卡司啊……
名著+名演員=力薦
是的,看完Rush的演員介紹後,我把四顆星改為了5顆。 原來他就是加勒比海盜中的巴博薩船長!他就是鋼琴師!他還是國王的演講中那位老師!
這4個角色完全不同,所以我壓根沒有想到這個壞蛋竟然也是另外幾部戲中個性鮮明的人物。
另幾位主演也了不得。尼森演這個身體強壯,精神獲得洗禮的 冉阿讓,比其他幾部悲慘世界中 老工人形象的冉阿讓 更有可看性,烏瑪•瑟曼當然也是極好的演員,片中戲份不算多但一樣,讓你看了願意繼續看下去。
另兩位年輕的演員也很棒,名字不熟,但是臉在很多片子中也有看過。同理,這些因素,讓你對一部大名著,已經太熟的情況下,願意再看下去,找到新鮮感,找到原來沒有體會到的東西。
這次看才恍悟,這是部宣揚基督精神的電影,很有意義。冉阿讓偷了神父的銀匙,還打暈了他,神父卻再送給他銀燭臺,和他說:從這刻起,我把你從魔鬼手中買過來,把你交給主。 影片最後,他也是這樣對那個一生目標就是抓他的壞蛋。
也許巧合是前陣又看了遍SHAWSHANK REDEMPTION,當人被拘禁,被定型,漫漫歲月,人們如何煎熬,或是改變。
悲慘世界 之所以是名著,當然還因為它的時代背景。法國大革命,當年的巴黎。。。。種種讓我非常想要再次仔仔細細地讀原著。
收筆,找書去!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580141/
Les Misérables 悲慘世界1998
從小就對大部頭的經典有莫名的恐懼,一部《紅樓夢》差不多看了半年。很挫的一個事實是,我從來沒有看過書本上的《悲慘世界》。所以,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真的不知道《悲慘世界》是如此豐富的故事,而且有著一個頗為完美的結局。
連姆•尼森 (Liam Neeson )的臉孔有一點點匪氣,演冉阿讓這種在監獄裡呆了N年的大塊頭倒是很契合。傑佛瑞•拉什 (Geoffrey Rush) 版本的沙威,我覺得會很接近原著。他並不是什麼壞人,但是有他自己的堅持和偏執。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240976/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2000)
導演: Josée Dayan
編劇: 迪戴爾•德科恩 / 維克多•雨果
主演: Gérard Depardieu / Charlotte Gainsbourg / Veronica Ferres / Virginie Ledoyen
善,自我救贖與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悲慘世界,還沒有看過原著。但我很喜歡吉羅德帕蒂約跟約翰•瑪律科維奇版本的電視劇。4部,每集一個半小時,長達七個小時以上的篇幅使得每一個人物都能得充分演繹,刻畫地鮮明活脫。最早是在CCTV8看的,後來就被我下下來一直放在電腦裡了。
那時在電視上似乎錯過了開頭,沒有完整看到主教出場的,銀燭臺的意義後來隨著劇情才慢慢領會到的,主教善的光輝,使得冉阿讓就此走上了這樣艱難的一條救贖之道(雖然他本來沒有神馬錯好嘛啊喂!)——一條叫做行善的路。這不平坦的路,將善的光輝,猶如種子一樣散播出去。
沙威也以死完成了自我救贖,這個最初我很討厭,最後很迷的人……約翰•瑪律科維奇的版本的他身上有種奧貝斯坦的氣質……他是一個盡責認真執拗到偏執的人,對他來說準則只有一個,道德與法律,可是這樣的人事實上卻並沒有被上司多麼地重用,不讓去做他最想做的懲治犯罪,卻要他去監視政治犯,即便如此他還是盡責地完成,甚至在革命黨人還義正言辭地說服他們……而在最後,他堅如磐石一般的心也最終被冉阿讓的行為打動,發現了道德法律以外的準則——良心與寬恕。
沙威的死,似乎也給冉阿讓帶來令他崩潰的連鎖效應,他沒有了他認為該有的去處。那個一生勁敵一般的人物促成了他的一直逃亡與隱藏,也促成了他與珂賽特相依相伴的生活。到了後期,很多時候的我看他,似乎只是一個古怪的父親,而她是他唯一真實的光輝。在他身上,有兩個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一個是自己的身世,另一個就是對珂賽特的愛。事實上,只有一個,之後身世之說其實我覺得更多是故意說給馬呂斯的說辭。而如此純粹無瑕純近乎柏拉圖式的感情,卻因為阻礙到了她的幸福,而變得沉重,沉重到無法擔負。他這種自我犧牲到近乎殉道者的行為我不知道該如何作評。
其他還有很多,很多人,芳汀、愛潘妮、德納第、伽弗洛什、福斯洛瓦、修道院嬤嬤、吉諾曼、革命党人的大學生們……短小,有力,充滿人性與現實的故事。洋洋灑灑,真實渾厚。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553337/
悲慘世界•少女柯賽特 レ・ミゼラブル 少女コゼット (2007)
導演: 櫻井弘明
主演: 名塚佳織 / 菅原正志 / 萩原えみこ
珂賽特看到第46集,沒找到下載的,就放下了。
白天在公司偷偷摸摸的看TXT的悲慘世界,回家全屏倒在椅子上看珂賽特,世界真和諧。
金黃色卷髮,眼睛靈巧,心地善良,怎麼看都是一小LOLI,在德納第一家打罵使喚的惡劣環境下,心中依然有愛,有蘇蘇,有蓋布洛茨,最重要的,有媽媽。媽媽說會來接她。即便幾年後在耶誕節穿著破衣,仰望“一定是住在王宮的娘娘時”,也念著媽媽會來。同樣的還有子守歌,在珂賽特的童年一直是念念不忘的。
其實不是這樣的,在書中,童年的珂賽特並不知道什麼是愛,她小時曾愛過一條狗,但是那狗死了,在辛酸的童年中,她已經不大記得媽媽,這只百靈鳥起早貪黑,眼神無光,給德納第一家幹活,卻被當作人家的累贅。不快樂的小孩總是長得不好看。
直至遇上冉阿讓。可能人生中總得有什麼讓人念念不忘的。這兩個心靈幾乎一片荒蕪得人開始相依為命,然後樂在其中,直到沙威的追拿。因緣巧合,老天有眼,他們得以在修道院裡安身。冉阿讓不是沒有私心,但還是放棄了可以和珂賽特永遠呆在一起的機會,又回到了社會。之後就比較動盪了,遇到馬呂斯,冉阿讓被綁架,革命。這個老人為了珂賽特心愛的人,心理掙扎後去參加革命,如果馬呂斯死了,珂賽特會怎麼樣?是該找個人替自己照顧她了。這可憐的老人覺得自己活著的使命已經完成,甚至放了沙威,要求他來武人街抓自己。不想卻極大的震撼了沙威。這個老人從來就有自己堅持的正義,對政府無條件的服從,忠於職守,精明能幹。
後面的還沒有看,雖然情節方面改的有點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的感覺,還是一下子看了40多集,還是值得一看的。撲閃著純潔的大眼睛,心地善良,身邊的人無論怎樣都始終相信,始終不懷疑。這樣的主角怎樣也不能說壞。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60409/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2012)
導演: 湯姆•霍珀
編劇: 威廉姆•尼克爾森 / 赫伯特•克萊茨莫 / 克勞德-蜜雪兒•勳伯格 / 阿蘭•布伯裡勒 / 維克多•雨果
主演: 休•傑克曼 / 羅素•克勞 / 安妮•海瑟薇 / 艾曼達•塞弗裡德 / 埃迪•雷德梅恩 / 海倫娜•邦漢•卡特 / 薩莎•拜倫•科恩 / 薩曼莎•巴克斯 / 艾倫•特維特 / 康姆•威爾金森 / 伊莎貝爾•艾倫 / 丹尼爾•赫特斯通
悲慘世界的短評
這麼有名的劇本卻被霍珀浪費了,這不是國王的演講,你不用對著臉部特寫好麼?!我們要看全景鏡頭,我們要看服裝設計,華麗麗的期待根本沒出來!就剩下髒兮兮的趕腳和拙劣的唱調。
沒看過如此冗長乏味意味不明的電影---158分鐘如坐針氈全程尿點,比劇中人更miserable。死穴在於,這居然是一部音樂片!!!說它是musical吧又沒有dancing,opera吧唱得又。。。(btw幹嘛不去看原版歌劇?!)全劇少對白人物一開口就唱歌,可怕的是那些唱詞完全無關劇情,白娘子裡頭的對唱還更言之有物
八個最——Les Miz觀感
觀看Les Miz電影版真是個痛苦的過程,必須得時時提醒自己是在公共場合,不能隨便大聲吐槽爆粗,不能站起來喝彩拍手,激動時不能大笑,感動時更不能放聲大哭。一部電影能讓人入戲到這等程度,已經算是成功,即便滿是挑剔,那也是幸福的挑剔,於是在此將觀影過程中跌宕起伏而無法抒發的情緒,化作撰寫review的力量。該電影版總體而言,既不像之前觀trailor留下的惡劣印象所想像的那麼糟,也顯然也有硬傷使其減分不少;本文將採取先抑後揚的手法,先把心中的鬱憤一吐為快,再慢慢品評可點可圈之處。
電影版中最被糟蹋的歌曲:
Stars (Russell Crowe): 一首剛柔並濟的Stars,唱盡鐵血男兒心中一片熱血與那別樣的絲絲柔情。如此浪漫感人的星空下的獨白,令多少觀眾為劇中的大反派而傾倒,卻被Crowe唱成了不溫不火,好像一盆涼了的洗腳水的味道,你對得起導演苦心為你搭建的巴黎夜空麼?簡直是千古罪人!與25th anniversary中一樣爛得沒爭議的苦逼帝Nick Jonas不同,後者是那種暢快淋漓的糟糕,而Crowe則糟得有些曖昧不清,說不清楚究竟哪兒不對勁,可總是渾身不適,似乎沒有一處在對的位置上。他的嗓音粗糲豪放,本就不適合舞臺劇,又缺乏改進的天賦。於是他就像是個誤入巴黎都市的澳洲牛仔,雖然卯足了勁但還是顯得格格不入手足無措。
Bring Him Home (Hugh Jackman): 真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小員警唱砸了一首,小逃犯也不甘落後陪著一塊兒挨駡,這才是真愛啊呵呵後。作為諸主角中最具舞臺劇經驗的Hugh Jackman在影片中飾演的Valjean真是叫人失望,毫無亮點形同路人,不僅大失原劇水準,也大失Hugh Jackman自己的水準。不知是演多了金剛狼還是怎麼回事,整部影片中他都完全不在狀態,好的時候也不過是兢兢業業中規中矩把歌曲唱完表演做足,而糟糕的時候,就像這首Bring Him Home一樣,我甚至覺得一開嗓導演就該喊“Cut!”了吧。雖然Colm Wilkinson的Bring Him Home是我們不曾奢求超越的經典,但將一首悲天憫人的內省獨白唱得似乎在跟上帝吵架一樣義憤填膺,實在有點超出我的接受範圍。真的好想問問Jackman,唱這首歌的時候,你是被粗著嗓子吼的Crowe上身了麼?
電影中最含混了事的歌曲:
Valjean's Soliloquy/Who am I (Hugh Jackman): 大約是電影不同於舞臺劇的緣故,這兩首歌曲的戲劇性不如原劇那麼強烈,低聲無措的自問與之後的高潮轉折形成的對比總覺得不夠鮮明,可是這兩首歌的魅力與所要表達的正在於靈魂撕裂的張力啊!沒有了這些戲劇效果,Jackman只是走過場一樣將應當表達的人物性格轉變與劇情發展交代完畢就了事了,可沒有了這兩首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就讓Valjean這個角色變得蒼白無力,沒有存在感了太多太多,講真故事的深度也因此折損不少。
電影中最醬油的歌曲:
A little fall of rain (Samantha Barks): 原劇迷對電影版演員的表現最失望的大約當屬Samantha,On my own這首在25th被薩妹子演繹得如此甜美感傷的情歌在電影中卻真正成了首不鹹不淡的過場歌,而到了a little fall of rain,整個場景和氣氛都根本不合拍,於是兩人再怎樣落力演出,都顯得有些無厘頭,觀眾可能已經湧上心頭的莫名情愫卻也不知該安放何處(導演萬死都不該連這首歌都下手去砍啊!)讓薩妹子藏紙條這個細節上的改動不知是否為了照顧劇情節奏,但真正是犧牲了Éponine這個角色,完全沒有了原劇中雖然卑微卻因愛情而勇敢無私的人性光芒,影片中太少的戲份只將她塑造成一個為愛而自私但本性善良的路人妹子。真想為薩妹子喊冤,多麼好一甜美可人的姑娘,真心為她可惜,以她的實力和表現明明可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純吐槽部分就到這裡了,接下來來談談讓我欣賞的部分。
電影中最突破原劇的歌曲:
I dreamed a dream (Anne Hathaway): 如果問我此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演員是誰,Anne!一定是Anne!絕對是Anne無疑!聽完她的I dreamed a dream,臉上還掛著淚珠的我簡直就想掐死導演,那該死的trailor實在太忽悠人太埋沒了Anne的演技。首先這首歌在影片中的位置不才私以為好過原劇的安排,原劇中Fantine在趕出工廠時唱這首歌時的情緒似乎不過是出於對生活的失望,而在影片中的Fantine已無家可歸連髮膚牙齒都變賣了,淪落風塵時她是走投無路已失去一切,當嫖客從麻木的Fantine身上爬起,扔下那兩個小錢時,她也是無動於衷,仿佛一具只剩呼吸的屍體,而此時,她忽然幽幽地依稀回憶起那早已模糊的過往,“There was a time...”,她漸漸憶起曾經擁有的美好生活與單純的希望,想起時心中仍有一絲甜蜜但說出口時已不禁淒然,她想起生活怎樣摧殘了她的夢想,她的愛情怎樣變為噩夢,殘酷的命運如同一隻獸一般緊緊地攥著她讓她恐懼寒顫,而更讓她疼痛的是,這愛從未真正離開她,即便身陷地獄之中,這愛與被愛的希望還在她將死的心中時不時熱烈跳躍,然而最終她絕望地承認,在現實面前一切掙扎盼望註定只是徒勞,“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這最後一句在Anne的口中唱出之時,仿佛連觀眾都能感受到她生命的火花正在一丁一點熄滅黯淡下去,只是消逝不見。沒有肢體動作沒有場景切換,僅僅是依靠面部表情和演唱,Anne將這首歌曲的感情表達地飽滿而層層遞進,每一個眼神都緊緊抓住觀眾的心,沉浸在她的歌聲中,卻連她的唱功如何都已徹底忘記。看到這裡,只有能以濃濃的朗誦腔說一句“我的心都碎了”才能表達我的感受。
電影中改編得最情有可原的歌曲:
One day more/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不少原劇迷在看了trailor之後都會吐槽導演對one day more的低調處理,這首歌曲在我看來簡直是全劇的靈魂歌曲,革命前夜那蓄勢待發激動人心的一刻,劇中人物的眾生相栩栩如生,正是這種既圓滿又充滿山雨欲來的緊張期待感叫人熱血沸騰。而在電影中,這首歌卻被淡化了,略微糟糕的混音,運用不當的鏡頭切換和寒摻的群眾場面,都叫人感到使不上勁,於是紛紛質問導演你到底在幹什麼。看過全片之後才知道,導演對Les Miz的節奏處理和舞臺版很不一樣,比如將On my own和Stars挪到前面,影片的中場不是在one day more之後而是在1823的Paris之前,或許是為了方便電影觀眾跟上劇情節奏,而對於這樣的處理來說,one day more就只是普通的一場戲,若是做成一個萬人引吭高歌的效果,則後面該如何順利銜接過渡下去便成了問題。導演在one day more和barricade之間加了一場出殯戲,也是合情合理,畢竟舞臺張弛有度的節奏與戲劇張力便足夠了,但對電影來說讓故事合情合理講下去的細節橋段則必不可少,於是革命爆發的導火線不僅必須呈現也顯然得是個高潮,所以其實one day more的高潮有一部分給勻到了這場戲上去,使劇情能順利過渡。在ABC咖啡館沒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總感覺少了半口氣,而放在這裡實在是一個亮點,軍警拉起的警戒線中黑色的靈柩慢慢行進,擁擠的人群一片肅穆,雖然是死一般的沉寂卻已有了劍拔弩張的氣氛,空氣中的憤怒已經膨脹得就像乾柴一樣亟待引爆燃燒,這時一兩個學生低沉壓抑的聲音響起,輕聲而有力地唱起“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堅定得不容打斷懷疑,於是三個四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合唱之中,軍警們慌了神,Enjolras沖進警戒線揮起紅旗,更多的人衝破人牆佔領了馬車,站在靈柩上的學生們滿臉都寫著驕傲與自信,帶著挑釁的眼神俯視著與之對峙的軍警,戰火的號角就此響起。這一幕讓人心跳加速,而看著這生動的場景,忽然感到Les Miz中的學生們竟不是那麼遙遠了,他們不僅僅活在19世紀或小說書中,今時今日這激動人心的一幕幕不也總在上演,不也總活在我們真實的記憶中麼?這葬禮,這哀悼的人群,這年輕稚嫩卻無所畏懼的孩子,還不令人熟悉麼?可憐的孩子們啊,可惜你們不知道在前頭等著你們的是什麼。
電影中最佳視覺效果歌曲:
The Final Battle: 這次的影片中,我想導演加入最多自己的詮釋與表達的大約還是學生戲吧,這一幕幾乎和原劇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如果說舞臺板的battle是學生們自己理想中的革命,那麼電影版呈現的就是現實中這場革命真實的面孔。當影片鏡頭的上帝視角恰到好處的那麼一拉時,在觀眾眼前的是偌大的一個巴黎城,大得無法想像,黑壓壓的一片,這時才意識到,這些學生們的街壘是多麼微不足道,那火光是多麼渺小,渺小的幾乎變得可笑了。於是這場革命不再是想像中理想主義者的奮起與鬥爭,不過是以卵擊石,螞蟻絆大象,他們不再是奮不顧身的英雄們,只是一群孤立無援的孩子,弱小的可憐,幾乎可笑。於是連army officer的喊話都像是帶上了一絲無奈的憐憫與勸解:孩子們,你們肯定完蛋了,還是別鬧了,救救自己吧。那一句you have no chance, no chance at all也有了真實的意義,因為這才是現實,血淋淋的現實。影片中凸顯的張力不在於這場戰爭必然失敗,更在於學生們革命的意義,他們犧牲的意義,在final battle之前,他們懷疑的不是勝利的可能,而是他們所作的這一切的意義,人民的冷漠與叛逃,這零落不成氣候到幾乎可笑的尷尬場面似乎在質問著他們,你們這麼做有誰領情,你們要拯救的世界與人民根本就不贊同也不需要你們。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恰如其分地在此時出現,還有那一句let others rise to take our place until the earth is free,導演充分利用了這些在短短幾分鐘內定義了他們的信仰,革命的意義不在於目的,正在於那以血肉之軀抱著必死的決心用胸膛撲向子彈,此刻的站立與堅定便是意義。
而與舞臺上交錯的燈光與偶爾的火光迸射和劈裡啪啦的槍聲帶來的抽象效果不同,電影自然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我們看見學生們怎樣在街壘前倒下,怎樣在絕望地拍打著緊閉的大門向居民求救,怎樣退入ABC咖啡館手足無措驚惶地等待命運的裁決……於是我們看到,軍隊對抗的並非揭竿起義的革命者,不過是握著幾杆槍卻幾乎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我們目睹的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屠殺。我想這是導演所想塑造的革命,不是一個英雄主義的理想幻滅,這不過是一次以卵擊石的悲劇,徹頭徹尾的悲劇,這些學生不是我們會崇拜嚮往的英雄,只是需要我們憐憫的無辜的孩子,每個年代的人們看待學生運動與革命都會有不同的視角,而我想這大約更貼近這個時代所認同的定義吧。於是我幾乎諒解了導演對Enjolras的淡化處理,幾乎原諒了他把Enjolras只寫成一個普通的學生領袖,如此親民如此平淡,所以在最後當Enjolras帶著無畏的表情看著那對著他的十幾個槍口的時候,導演還給了他一個Courfeyrac,跑到他身旁,陪伴著他一同英勇受死,或許因為導演想寫的不是一呼百應的悲劇英雄,不過是一群志氣相投而彼此相守的夥伴們。然而總算欣慰的是,無論如何,最終導演還是給了他那個倒掛的身影與血紅的旗幟。
特別想補充的是,劇場版遠遠強過電影版的一處絕對是bring him home melody的那一段,始終記得在電光火石之後的那突然的萬籟俱寂一片漆黑,bring him home如泣如訴地響起,觀眾們屏息凝神緊張地等待著:究竟發生了什麼?勝利了?失敗了?有沒有人生還?可什麼都沒有發生,只是死一般的寂靜,獨有一支雙簧管唱著憂傷的歌。當街壘漸漸轉向正對觀眾時,交響樂忽然排山倒海地響起,人們看見Enjolras,像個殉道者一般倒掛在街壘上,身下的紅旗像血泊一般將其包圍,全死了,所有的學生們,他們全死了。那種厚積薄發的張力與感染力只有在舞臺上才能感受得到,所以當導演煽情地讓Jarvet將勳章摘下顫抖著放在Gavroche的遺體上時,我在腦中忍不住出現的還是那觸目的血紅與Enjolras。
電影中最讓我驚喜的歌曲: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Eddie Redmayne): 或許更準確地說這位小雀斑是讓我最驚喜的角色,幾乎做到了演與唱俱佳的地步。不僅是這一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幾乎片中所有他的片段都是讓人沉醉而賞心悅目的,red and black中的癡情,in my life中的緊張激動與深情,還是valjean離開之後幾處的擔當與果敢,他讓Marius從只識談戀愛的小白臉變得立體飽滿,每一個場景中所能表現出的Marius美好的性情都被他緊緊抓住而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直叫人眼前一亮。而他的演技大爆發莫過於這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又是一首我曾經罪惡地總是忽略的歌曲,他沒有濫於以煽情的方式來直接表達悲傷,一開始他壓抑而麻木地如同遊蕩在一片狼藉的ABC咖啡館中,憶起昔日的時光卻有一絲諷刺與迷茫,懷念舊友他的憤怒悔恨難以抑制,而那一行清淚卻訴盡了一個未亡人那難言的遺憾與傷痛。
電影中最忠實原劇的歌曲:
Epilogue: 我一直想看看導演會怎樣處理這一首終曲,果不其然,從感情到表達上便是對音樂劇的一次完美複製,忠實傳達了原劇所要表達的意義。而最值得一提的兩個亮點,一是在Valjean的靈魂離開軀體走向天堂的時候,在聖堂的門外,那一如片首的燭光閃爍的小聖堂前,我們看到主教在那裡張開雙臂迎接著Valjean,這個細節雖是煽情,卻煽情得有理,假如人生如一場天路歷程,最終的歸宿便是回家,回到最初一切開始的地方。第二點是我一直在想導演會如何處理最後的群眾合唱,他會為天堂裡的靈魂塑造一個怎樣的歸宿呢?我沒想到的是竟那麼簡單,不過就是巴黎的廣場,人們站在街壘上,就好像他們活著的時候一樣。一切都未曾改變,不過是天空變得潔淨光亮了,人們的臉上有了希望與微笑,我喜歡導演這最後的定調,天堂不是存在於他世的寄託,不是個超越現實的別處,它就發生在我們所生活的地方,可以存在於我們的當下。天堂的再臨,是降臨於人們的面容之上。
正如我看完影片之後的吐槽,從一個音樂劇粉的角度來看,這一版Les Miz可挑的刺太多了,休叔一直在抖,克勞基本靠吼,薩妹子變路人,金毛恩灼毫無存在感,酒店老闆跟老闆娘就跟故事裡的人物一樣純粹在渾水摸魚,Stars與Bring Him Home被徹底毀了……可Les Miz的魅力就在這裡,心裡頭一路吐槽,可眼淚還是嘩嘩得留個不停,被感動到很沒用的樣子。
我一直覺得Les Miz大概是最可以脫離舞臺,僅僅靠歌詞和音樂都足夠豐富的一部音樂劇,這大約也是電影版依舊魅力十足的原因,底子太好了。然而這對於導演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因為每個Les Miz粉心目中都有一個自己想像中的呈現版本。Tom Hopper所能做的,不過是把音樂和故事,呈現出一個他所理解想表達的版本。至於這個版本如何?他的特點鮮明,一喜歡苦情,二喜歡苦情,三還是喜歡苦情;對於學生戲的演繹發揮空間最大,至於效果是否能被大眾接受就是見仁見智;而對於我聽劇中最著重的Salvation與Redemption這條線,他卻幾乎沒有著重,發揮相當有限。可至少,相對其他更多可能發生的糟糕,Tom Hopper至少清楚表達了一個有血有肉,完整而自圓其說的對Les Miz的呈現。
於是最後我問自己會給這部電影一個怎樣的評價,我想當我要給別人推薦Les Miz的時候,我會不會推薦這部電影,還是會像對待POTO電影版一樣趕緊撇清關係,我想我會推薦的。這,便足夠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15349/
雨果>百度百科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2.26~1885.5.22)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爲“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出生于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侖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于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複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爲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爲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侖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侖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侖一世的功績和拿破侖三世的恥辱對比。
1870年法國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侖三世後,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幾乎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爲,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爲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最爲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墜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
貫穿雨果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
雨果幾乎經曆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的創作曆程超過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産。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等。短篇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
雨果出生于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侖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于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複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爲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爲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侖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侖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侖一世的功績和拿破侖三世的恥辱對比。
1870年法國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侖三世後,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幾乎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爲,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爲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最爲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墜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
貫穿雨果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
雨果幾乎經曆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的創作曆程超過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産。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等。短篇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
人物生平
雨果1802年生于法國東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侖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于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複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爲了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爲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爲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複辟王朝被推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雨果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詩人夏多布裏昂。他曾說“要麽成爲夏多布裏昂,要麽什麽也不是”。1827年,雨果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1827),“序言”被稱爲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爲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蔔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爲救女郎舍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僞,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産,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爲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爲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征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爲首的大資産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爲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鬥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衆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爲此沈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産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臺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侖三世的鬥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侖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時期,雨果並不支持革命所使用的暴力。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爲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200萬巴黎人民上街,參與偉大詩人雨果盛況空前的國葬。人們高呼“雨果萬歲!”雨果的遺體,被安葬在先賢祠。
可以說,雨果一生都在爲巴黎奮鬥。從他的偉大的詩詞,優秀作品中,無不體現出他對當時社會的譴責與不理解。同時我們也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一個偉大詩人對未來的憧憬,對未來的暢想,以及對人類美好愛情的贊揚。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于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複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爲了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爲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爲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複辟王朝被推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雨果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詩人夏多布裏昂。他曾說“要麽成爲夏多布裏昂,要麽什麽也不是”。1827年,雨果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1827),“序言”被稱爲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爲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蔔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爲救女郎舍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僞,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産,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爲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爲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征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爲首的大資産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爲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鬥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衆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爲此沈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産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臺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侖三世的鬥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侖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時期,雨果並不支持革命所使用的暴力。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爲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200萬巴黎人民上街,參與偉大詩人雨果盛況空前的國葬。人們高呼“雨果萬歲!”雨果的遺體,被安葬在先賢祠。
可以說,雨果一生都在爲巴黎奮鬥。從他的偉大的詩詞,優秀作品中,無不體現出他對當時社會的譴責與不理解。同時我們也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一個偉大詩人對未來的憧憬,對未來的暢想,以及對人類美好愛情的贊揚。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創作于1831年)(又稱《鍾樓怪人》)是法國作家,詩人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普賽女郎愛絲美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爲救女郎舍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僞,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産,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爲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這部書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的俄國.因爲雨果思想活躍,既有資産階級自由主義傾向,又同情剛剛興起的無産階級的革命,因此保守頑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國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小說《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真實曆史,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爲奸壓迫人民群衆,人民群衆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鬥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蔔賽女郎愛斯美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卡西莫多是作爲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弗羅洛和貴族軍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欲。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小說的發表,使雨果的名聲更加遠揚。
內容梗概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城沈浸在“愚人節”的狂歡的氣氛中。巴黎聖母院前面的廣場上,來自埃及的吉蔔賽少女愛絲美拉達以動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們熱烈地喝彩。她把人們給她的賞錢,分給窮苦的孩子們,並對他們說:“把這些錢全部拿去,你們去過節吧!”孩子們問她:“那你怎麽辦?”她說:“別管我,我天天都在過節。”
在衆多的觀衆中,一個面色蒼白的中年人,穿著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後面,也在偷看愛絲美拉達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煉金術士克洛德?弗羅洛。當他看到色藝雙全的吉普賽女郎邊唱邊跳,她那輕快的舞步,絕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欲念突然喚醒了。他無法自控,無法把俘虜了他的靈魂的魔鬼趕走。爲了排遣心中的煩悶,他到廣場上驅趕正在叫賣的攤販,聲言不准在教堂前面胡鬧。這些小販哪裏把他放在眼裏,群起而攻之。正在這時,從教堂內沖出來一個相貌奇醜、身材高大、力大無比的男子,他推開衆人,救回了神甫。此人名叫卡西莫多。原來他是一個被父母遺棄在巴黎聖母院門前的畸形兒,弗羅洛出于憐憫把他撫養成人,因終日敲鍾而震聾了耳朵。狂歡的人們正在物色“愚人教皇”,愛絲美拉達一眼看中了又聾又醜的鍾樓怪人卡西莫多。人們給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還給了他一支口哨,讓他坐在高高的轎子上沿街遊行。卡西莫多正高興地吹著哨子,忽然看見臉色陰沈的弗羅洛站在轎前。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聖母院。
可是,弗羅洛在欲火中燒無法入睡,因爲牽著小山羊的愛絲美拉達還在教堂門前的廣場上唱歌。他高聲對自己說:“在人世間我只有痛苦。她長得那麽美,難道是我的過錯?她舞跳得那麽好,難道是我的過錯?她能夠使人發瘋,難道是我的過錯?”他實在無法自制,“去!”他命令卡西莫多,“去把她抓來!”鍾樓怪人快步跑向愛絲美拉達,把她抱起來就向聖母院跑去。愛絲美拉達拼力抵抗並高喊“救命啊!”恰巧侍衛隊長浮比斯正在巡邏,聽到喊聲騎馬率衆趕到,救下吉蔔賽女郎,抓住了卡西莫多。菲比斯把愛斯美拉達帶到一家旅店,要了一個房間,正要對她非禮,機警的姑娘擺脫了他的糾纏,跑回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們聚集的“奇迹王朝”。
在這“奇迹王朝”統治下的“黑話王國”裏,乞丐王克勞班正在審理不懂切口而誤入“王國領地”的窮詩人幹果阿。按照王朝的規矩,他只有兩種選擇:要麽跟絞索配對,要麽跟王國中的女人攀親。可是幾個老女人都嫌他過于單薄,沒一個人肯要他。這樣,幹果阿只能被吊死。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愛絲美拉達挺身而出,高喊“我要他”。這樣,兩人當場舉行婚禮。善良的少女同意與他結爲夫妻,只是爲了救他一命,把他帶回家中,供以食宿,但不與他同房。
犯了強搶民女罪的卡西莫多,在被草草審理後,被帶到廣場上當衆鞭笞。跪在烈日下代人受過的鍾樓怪人口渴難熬,他向士兵和圍觀的人群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卻是一片戲弄和辱罵。這時,美麗的愛絲美拉達撥開衆人,把水送到卡西莫多的嘴邊。心中充滿感激之情的卡西莫多飽含熱淚,不住地說:“美……美……美”
廣場上,窮詩人幫助愛絲美拉達上演小山羊認字的節目。小山羊在一堆拉丁字母中,叼出了太陽神浮比斯的名字。這時浮比斯正在廣場旁邊的王宮中向王後和她的女兒獻媚取寵。公主百合花讓浮比斯到廣場上,趕走愛絲美拉達,以證實他對她的愛情。浮比斯騎馬來到廣場,大聲轟趕著正在演出的藝人,小聲和姑娘訂下了今晚在老地方見面的幽會。
心神不寧的弗羅洛聽說幹果阿和姑娘已結爲夫婦,怒火中燒十分生氣,當得知他們只是名義夫妻,又轉憂爲喜。他在街上遇見喝得爛醉的侍衛隊長浮比斯,聽他說要去和姑娘幽會,立即正言勸阻,聲言姑娘已是有夫之婦,但浮比斯反駁說:“你何必把愛情和婚姻混爲一談。”他徑直向那家旅店走去,弗羅洛像影子一樣緊隨其後。
浮比斯來到旅店的小樓上,愛絲美拉達正坐在床邊等著他。當他們熱烈地吻抱時,浮比斯把系在身上的匕首交給姑娘,姑娘順手把它抛出窗外。恰巧這把匕首落在正在窗外竊聽的弗羅洛的眼前。當這對情人再次熱烈擁抱時,弗羅洛拾起匕首,從窗外把它刺進了浮比斯的後背。
在審判愛絲美拉達的法庭上,旅店的侏儒老板作證說,看見一個渾身硫磺味的黑衣人,像魔鬼一樣,把銀幣變成了幹樹葉。坐在審判席上的弗羅洛說:“是魔鬼,而不是這位姑娘刺殺了衛隊長。”無辜的愛絲美拉達只關心衛隊長的生死,因爲浮比斯可以證明她把匕首扔出了窗外。可是法庭告訴她,衛隊長不僅活著,而且對被害經過一無所知。他絲毫不肯爲姑娘開脫罪責,這使愛絲美拉達十分失望。在酷刑之下,姑娘屈打成招,供認自己施用魔術驅使黑衣魔鬼刺殺了衛隊長。法庭判處姑娘絞刑,次日執行。
卡西莫多敲鍾之後,在塔樓上看到弗羅洛神色緊張地注視著聖母院門前的廣場。穿著白色死刑犯袍子的愛絲美拉達站在夜間匆忙搭起的絞刑架下,絞索套在脖子上,平靜地等待著行刑的時刻。卡西莫多不顧一切地從門內沖出,把姑娘搶進了巴黎聖母院。行刑的士兵驚魂甫定,目瞪口呆地看著鍾樓怪人獨自一人劫持了法場。因爲聖母院避難權的原因,士兵們不敢擅入。
卡西莫多把姑娘藏在自己的住房裏,他像守護神一樣睡在房門口。他把愚人節得到的哨子交給姑娘,告訴她遇到危難時,一吹哨子,他就能趕來救援。
弗羅洛到郊外像發了瘋一樣,亂跑了一陣之後,回到了聖母院。他發現愛絲美拉達不但未被處死,而且就在身邊。他跟隨她走進了卡西莫多的房間,愛絲美拉達發現這個人就是刺殺浮比斯的黑衣人,十分怒火。當弗羅洛正要強奸她時,她吹起了哨子。卡西莫多聞聲而至,趕走了昔日的恩人,並告訴姑娘那次搶她的事,也是出于他的主意。
卡西莫多對愛絲美拉達懷有無限的感激和純真的愛慕之情。他快活地看著熟睡的美人,突然醒來的姑娘被他的醜臉嚇壞了。卡西莫多急忙逃走,跑到鍾樓上用自己的頭拼命地撞擊著大鍾,低沈的鍾鳴如泣如訴。愛絲美拉達來到他身邊,卡西莫多用手蒙住臉,喃喃地說:“我的臉很醜,總讓人害怕。”爲了安慰他,姑娘爲他跳起了節奏歡快的舞蹈。興奮異常的卡西莫多,像打秋千一樣,用身體的重量爲姑娘敲響了聖母院的大鍾。他爽朗的笑聲充滿整個鍾樓。卡西莫多在鍾樓上牽著繩子飛來飛去,爲愛絲美拉達采摘盛開的鮮花。突然姑娘發現了在廣場上的衛隊長,她叫他的名字,但他頭也不擡看她一眼。她讓卡西莫多去找他,可是他爲了得到公主豐厚的陪嫁和位于聖保羅的領地,對姑娘的請求不屑一聽,策馬而去。善良的卡西莫多覺得自己辱沒了姑娘的使命。
對姑娘強占未成的弗羅洛懷恨在心,跪到國王那裏,請示如何解決聖母院避難權問題。國王請教了一位尚在獄中的老學者,終于決定可以不顧避難權,強入聖母院捉拿女巫。卡西莫多趁弗羅洛外出時,把教堂的大門緊緊關住。
乞丐王克勞班聽說聖母院避難權將要結束,率領成千上萬的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前來攻打巴黎聖母院,營救大難臨頭的姐妹。不明真相的卡西莫多怎容這些人沖入教堂,他從樓頂上扔下巨大的石條石塊,翻倒灼熱的金屬液體,企圖驅散衆人。勇敢的乞丐終于攻破大門,救走了愛絲美拉達。不料嚴陣以待的國王士兵已從後門進入教堂,雨點般的箭刺向愛絲美拉達和流浪漢們。乞丐王也在混戰中被人殺死。卡西莫多站在樓頂上,看著心愛的姑娘又被吊在絞刑架上,痛不欲生。當他發現弗羅洛正在鍾樓上對著愛絲美拉達獰笑,他把這個道貌岸然的野獸舉過頭頂扔了下去。
從絞刑架上解下來的愛絲美拉達的屍體,被人們放在蒙孚貢大墳窟裏,卡西莫多找到她之後,靜靜地躺在她身旁。兩年之後,人們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的屍骨。當人們試圖分開他們時,屍骨便化爲塵土。
這部書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的俄國.因爲雨果思想活躍,既有資産階級自由主義傾向,又同情剛剛興起的無産階級的革命,因此保守頑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國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小說《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真實曆史,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爲奸壓迫人民群衆,人民群衆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鬥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蔔賽女郎愛斯美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卡西莫多是作爲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弗羅洛和貴族軍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欲。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小說的發表,使雨果的名聲更加遠揚。
內容梗概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城沈浸在“愚人節”的狂歡的氣氛中。巴黎聖母院前面的廣場上,來自埃及的吉蔔賽少女愛絲美拉達以動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們熱烈地喝彩。她把人們給她的賞錢,分給窮苦的孩子們,並對他們說:“把這些錢全部拿去,你們去過節吧!”孩子們問她:“那你怎麽辦?”她說:“別管我,我天天都在過節。”
在衆多的觀衆中,一個面色蒼白的中年人,穿著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後面,也在偷看愛絲美拉達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煉金術士克洛德?弗羅洛。當他看到色藝雙全的吉普賽女郎邊唱邊跳,她那輕快的舞步,絕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欲念突然喚醒了。他無法自控,無法把俘虜了他的靈魂的魔鬼趕走。爲了排遣心中的煩悶,他到廣場上驅趕正在叫賣的攤販,聲言不准在教堂前面胡鬧。這些小販哪裏把他放在眼裏,群起而攻之。正在這時,從教堂內沖出來一個相貌奇醜、身材高大、力大無比的男子,他推開衆人,救回了神甫。此人名叫卡西莫多。原來他是一個被父母遺棄在巴黎聖母院門前的畸形兒,弗羅洛出于憐憫把他撫養成人,因終日敲鍾而震聾了耳朵。狂歡的人們正在物色“愚人教皇”,愛絲美拉達一眼看中了又聾又醜的鍾樓怪人卡西莫多。人們給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還給了他一支口哨,讓他坐在高高的轎子上沿街遊行。卡西莫多正高興地吹著哨子,忽然看見臉色陰沈的弗羅洛站在轎前。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聖母院。
可是,弗羅洛在欲火中燒無法入睡,因爲牽著小山羊的愛絲美拉達還在教堂門前的廣場上唱歌。他高聲對自己說:“在人世間我只有痛苦。她長得那麽美,難道是我的過錯?她舞跳得那麽好,難道是我的過錯?她能夠使人發瘋,難道是我的過錯?”他實在無法自制,“去!”他命令卡西莫多,“去把她抓來!”鍾樓怪人快步跑向愛絲美拉達,把她抱起來就向聖母院跑去。愛絲美拉達拼力抵抗並高喊“救命啊!”恰巧侍衛隊長浮比斯正在巡邏,聽到喊聲騎馬率衆趕到,救下吉蔔賽女郎,抓住了卡西莫多。菲比斯把愛斯美拉達帶到一家旅店,要了一個房間,正要對她非禮,機警的姑娘擺脫了他的糾纏,跑回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們聚集的“奇迹王朝”。
在這“奇迹王朝”統治下的“黑話王國”裏,乞丐王克勞班正在審理不懂切口而誤入“王國領地”的窮詩人幹果阿。按照王朝的規矩,他只有兩種選擇:要麽跟絞索配對,要麽跟王國中的女人攀親。可是幾個老女人都嫌他過于單薄,沒一個人肯要他。這樣,幹果阿只能被吊死。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愛絲美拉達挺身而出,高喊“我要他”。這樣,兩人當場舉行婚禮。善良的少女同意與他結爲夫妻,只是爲了救他一命,把他帶回家中,供以食宿,但不與他同房。
犯了強搶民女罪的卡西莫多,在被草草審理後,被帶到廣場上當衆鞭笞。跪在烈日下代人受過的鍾樓怪人口渴難熬,他向士兵和圍觀的人群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卻是一片戲弄和辱罵。這時,美麗的愛絲美拉達撥開衆人,把水送到卡西莫多的嘴邊。心中充滿感激之情的卡西莫多飽含熱淚,不住地說:“美……美……美”
廣場上,窮詩人幫助愛絲美拉達上演小山羊認字的節目。小山羊在一堆拉丁字母中,叼出了太陽神浮比斯的名字。這時浮比斯正在廣場旁邊的王宮中向王後和她的女兒獻媚取寵。公主百合花讓浮比斯到廣場上,趕走愛絲美拉達,以證實他對她的愛情。浮比斯騎馬來到廣場,大聲轟趕著正在演出的藝人,小聲和姑娘訂下了今晚在老地方見面的幽會。
心神不寧的弗羅洛聽說幹果阿和姑娘已結爲夫婦,怒火中燒十分生氣,當得知他們只是名義夫妻,又轉憂爲喜。他在街上遇見喝得爛醉的侍衛隊長浮比斯,聽他說要去和姑娘幽會,立即正言勸阻,聲言姑娘已是有夫之婦,但浮比斯反駁說:“你何必把愛情和婚姻混爲一談。”他徑直向那家旅店走去,弗羅洛像影子一樣緊隨其後。
浮比斯來到旅店的小樓上,愛絲美拉達正坐在床邊等著他。當他們熱烈地吻抱時,浮比斯把系在身上的匕首交給姑娘,姑娘順手把它抛出窗外。恰巧這把匕首落在正在窗外竊聽的弗羅洛的眼前。當這對情人再次熱烈擁抱時,弗羅洛拾起匕首,從窗外把它刺進了浮比斯的後背。
在審判愛絲美拉達的法庭上,旅店的侏儒老板作證說,看見一個渾身硫磺味的黑衣人,像魔鬼一樣,把銀幣變成了幹樹葉。坐在審判席上的弗羅洛說:“是魔鬼,而不是這位姑娘刺殺了衛隊長。”無辜的愛絲美拉達只關心衛隊長的生死,因爲浮比斯可以證明她把匕首扔出了窗外。可是法庭告訴她,衛隊長不僅活著,而且對被害經過一無所知。他絲毫不肯爲姑娘開脫罪責,這使愛絲美拉達十分失望。在酷刑之下,姑娘屈打成招,供認自己施用魔術驅使黑衣魔鬼刺殺了衛隊長。法庭判處姑娘絞刑,次日執行。
卡西莫多敲鍾之後,在塔樓上看到弗羅洛神色緊張地注視著聖母院門前的廣場。穿著白色死刑犯袍子的愛絲美拉達站在夜間匆忙搭起的絞刑架下,絞索套在脖子上,平靜地等待著行刑的時刻。卡西莫多不顧一切地從門內沖出,把姑娘搶進了巴黎聖母院。行刑的士兵驚魂甫定,目瞪口呆地看著鍾樓怪人獨自一人劫持了法場。因爲聖母院避難權的原因,士兵們不敢擅入。
卡西莫多把姑娘藏在自己的住房裏,他像守護神一樣睡在房門口。他把愚人節得到的哨子交給姑娘,告訴她遇到危難時,一吹哨子,他就能趕來救援。
弗羅洛到郊外像發了瘋一樣,亂跑了一陣之後,回到了聖母院。他發現愛絲美拉達不但未被處死,而且就在身邊。他跟隨她走進了卡西莫多的房間,愛絲美拉達發現這個人就是刺殺浮比斯的黑衣人,十分怒火。當弗羅洛正要強奸她時,她吹起了哨子。卡西莫多聞聲而至,趕走了昔日的恩人,並告訴姑娘那次搶她的事,也是出于他的主意。
卡西莫多對愛絲美拉達懷有無限的感激和純真的愛慕之情。他快活地看著熟睡的美人,突然醒來的姑娘被他的醜臉嚇壞了。卡西莫多急忙逃走,跑到鍾樓上用自己的頭拼命地撞擊著大鍾,低沈的鍾鳴如泣如訴。愛絲美拉達來到他身邊,卡西莫多用手蒙住臉,喃喃地說:“我的臉很醜,總讓人害怕。”爲了安慰他,姑娘爲他跳起了節奏歡快的舞蹈。興奮異常的卡西莫多,像打秋千一樣,用身體的重量爲姑娘敲響了聖母院的大鍾。他爽朗的笑聲充滿整個鍾樓。卡西莫多在鍾樓上牽著繩子飛來飛去,爲愛絲美拉達采摘盛開的鮮花。突然姑娘發現了在廣場上的衛隊長,她叫他的名字,但他頭也不擡看她一眼。她讓卡西莫多去找他,可是他爲了得到公主豐厚的陪嫁和位于聖保羅的領地,對姑娘的請求不屑一聽,策馬而去。善良的卡西莫多覺得自己辱沒了姑娘的使命。
對姑娘強占未成的弗羅洛懷恨在心,跪到國王那裏,請示如何解決聖母院避難權問題。國王請教了一位尚在獄中的老學者,終于決定可以不顧避難權,強入聖母院捉拿女巫。卡西莫多趁弗羅洛外出時,把教堂的大門緊緊關住。
乞丐王克勞班聽說聖母院避難權將要結束,率領成千上萬的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前來攻打巴黎聖母院,營救大難臨頭的姐妹。不明真相的卡西莫多怎容這些人沖入教堂,他從樓頂上扔下巨大的石條石塊,翻倒灼熱的金屬液體,企圖驅散衆人。勇敢的乞丐終于攻破大門,救走了愛絲美拉達。不料嚴陣以待的國王士兵已從後門進入教堂,雨點般的箭刺向愛絲美拉達和流浪漢們。乞丐王也在混戰中被人殺死。卡西莫多站在樓頂上,看著心愛的姑娘又被吊在絞刑架上,痛不欲生。當他發現弗羅洛正在鍾樓上對著愛絲美拉達獰笑,他把這個道貌岸然的野獸舉過頭頂扔了下去。
從絞刑架上解下來的愛絲美拉達的屍體,被人們放在蒙孚貢大墳窟裏,卡西莫多找到她之後,靜靜地躺在她身旁。兩年之後,人們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的屍骨。當人們試圖分開他們時,屍骨便化爲塵土。
早期創作
從中學時代,雨果便愛好文學創作,開始寫詩。1819年,與詩人維尼等人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經常在刊物上發表詩作,很多是擁護波旁王朝、歌頌保王主義和天主教的。1822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頌歌集》,獲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賞賜 。後相繼出版《 新頌歌集 》和《 頌詩與長歌》,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間,還發表兩部中篇小說《冰島魔王》與《布格?雅爾加》。
1824年,自由主義日趨高漲,他的政治態度也有所改變,與浪漫派文藝青年繆塞、大仲馬等人組成“第二文社”,開始明確反對僞古典主義。1827年,雨果發表的《〈克倫威爾〉序言》,是他爲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撰寫的。劇本因不符合舞臺藝術要求,未能演出,而這篇序言則成爲聲討古典主義的檄文、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浪漫主義文藝理論的經典。雨果本人也因此被公認爲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序言裏提出浪漫主義的美學主張,宣揚滑稽醜怪與崇高優美的對照原則,力圖擴大藝術描寫的範圍。從這一年起直到1840年,他以豐富的戲劇、詩歌以及小說創作顯示出浪漫主義的實績。主要有批判專制王權的戲劇《瑪麗蓉?德?路爾墨》(被禁演),歌頌希臘民族解放鬥爭的詩集《東方吟》,批判不合理法律制度的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
1830年 ,發表的《愛爾那尼》是浪漫主義戲劇代表作。劇本敘述16世紀西班牙貴族出身的強盜爲父複仇而與國王抗爭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反封建色彩,藝術上打破了古典主義關于悲喜劇的界限,顯示了浪漫主義豐富多采的風格。此劇在演出時,古典主義派與擁護浪漫主義的文藝青年在劇場內外鬥爭激烈,最後演出大獲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的勝利,成爲法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1年,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問世。小說通過描寫善良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爾達在中世紀封建專制下受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反映了專制社會的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殘酷 ,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 。故事情節複雜,人物性格誇張,整部作品以色彩濃郁的筆墨寫出,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小說的特點。在《巴黎聖母院》之後,雨果又相繼發表了浪漫主義戲劇《呂克萊斯?波爾吉》、《瑪麗?都鐸》、《昂傑羅》,詩集《秋葉集》、《黃昏之歌》、《心聲集》、《光與影》,小說《窮漢克羅德》以及雜文《文學與哲學雜論》等。這一時期的作品充滿了反封建反教會的精神。
流亡期間的創作
七月王朝金融資産階級統治的建立和鞏固,使雨果逐漸在政治上采取了妥協態度。1841年,他被選爲法蘭西學院院士。此後,他在文學創作上比較沈寂。1848年六月革命後,他逐漸走向共和的立場,在總統選舉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侖,不久,又成爲他的反對派。1851年路易?拿破侖發動政變,宣布帝制,大肆進行鎮壓,雨果被迫流亡國外,達19年之久。
流亡期間,雨果從未停止過文學創作 ,並以筆作武器,對拿破侖的獨裁政權進行鬥爭。1852年出版辛辣嘲笑拿破侖三世的政治小冊子《小拿破侖》,撰寫了揭露政變過程的小冊子《罪惡史》。1853年著名的政治諷刺詩集《懲罰集》問世,它充滿革命氣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鼓舞愛國志士的反納粹的鬥志。1856 年出版的《 靜觀集 》概括了作者1830~1855年間的思想感情。他的《曆代傳說》是法國文學史上主要的史詩作品。全書共3卷,以聖經故事、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爲題材。雨果在流亡期間的其他文學作品有詩集《街頭與林際之歌》 ,長篇小說 《悲慘世界》、《 海上勞工》、《笑面人》,文藝批評專著《論莎士比亞》。
《悲慘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傑作。小說篇幅浩大 ,共 5部。主人公冉阿讓是貧農出身的工人 ,一直幫助姐姐養活 7 個孩子 , 因饑寒交迫,偷了塊面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獄,又被加重處罰。出獄後,在米裏哀主教感化下,立志從善,改名換姓,經營工業,促進小城的繁榮,贏得當地人的推崇,當上市長。爲了解救被誤認的無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獄。爲了實踐自己對被遺棄而死于貧困的女工芳汀的諾言,逃離監獄,收養她的女兒珂賽特,隱居巴黎。珂賽特長大後,與馬利尤斯相愛。馬利尤斯參加1832年起義,起義失敗時身負重傷,被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救出。最終長期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面對多年舍己爲人的人格力量,精神發生崩潰。整部小說突出了貧窮人民悲慘的命運和處境的主題。作者通過冉阿讓、芳汀、珂賽特的不同經曆真實地表現了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畫面,而且以更加豐滿有力的形象描繪把勞動人民的悲慘與不幸完全歸咎于社會的壓迫和資産階級社會的“文明”。
1824年,自由主義日趨高漲,他的政治態度也有所改變,與浪漫派文藝青年繆塞、大仲馬等人組成“第二文社”,開始明確反對僞古典主義。1827年,雨果發表的《〈克倫威爾〉序言》,是他爲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撰寫的。劇本因不符合舞臺藝術要求,未能演出,而這篇序言則成爲聲討古典主義的檄文、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浪漫主義文藝理論的經典。雨果本人也因此被公認爲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序言裏提出浪漫主義的美學主張,宣揚滑稽醜怪與崇高優美的對照原則,力圖擴大藝術描寫的範圍。從這一年起直到1840年,他以豐富的戲劇、詩歌以及小說創作顯示出浪漫主義的實績。主要有批判專制王權的戲劇《瑪麗蓉?德?路爾墨》(被禁演),歌頌希臘民族解放鬥爭的詩集《東方吟》,批判不合理法律制度的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
1830年 ,發表的《愛爾那尼》是浪漫主義戲劇代表作。劇本敘述16世紀西班牙貴族出身的強盜爲父複仇而與國王抗爭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反封建色彩,藝術上打破了古典主義關于悲喜劇的界限,顯示了浪漫主義豐富多采的風格。此劇在演出時,古典主義派與擁護浪漫主義的文藝青年在劇場內外鬥爭激烈,最後演出大獲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的勝利,成爲法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1年,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問世。小說通過描寫善良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爾達在中世紀封建專制下受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反映了專制社會的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殘酷 ,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 。故事情節複雜,人物性格誇張,整部作品以色彩濃郁的筆墨寫出,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小說的特點。在《巴黎聖母院》之後,雨果又相繼發表了浪漫主義戲劇《呂克萊斯?波爾吉》、《瑪麗?都鐸》、《昂傑羅》,詩集《秋葉集》、《黃昏之歌》、《心聲集》、《光與影》,小說《窮漢克羅德》以及雜文《文學與哲學雜論》等。這一時期的作品充滿了反封建反教會的精神。
流亡期間的創作
七月王朝金融資産階級統治的建立和鞏固,使雨果逐漸在政治上采取了妥協態度。1841年,他被選爲法蘭西學院院士。此後,他在文學創作上比較沈寂。1848年六月革命後,他逐漸走向共和的立場,在總統選舉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侖,不久,又成爲他的反對派。1851年路易?拿破侖發動政變,宣布帝制,大肆進行鎮壓,雨果被迫流亡國外,達19年之久。
流亡期間,雨果從未停止過文學創作 ,並以筆作武器,對拿破侖的獨裁政權進行鬥爭。1852年出版辛辣嘲笑拿破侖三世的政治小冊子《小拿破侖》,撰寫了揭露政變過程的小冊子《罪惡史》。1853年著名的政治諷刺詩集《懲罰集》問世,它充滿革命氣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鼓舞愛國志士的反納粹的鬥志。1856 年出版的《 靜觀集 》概括了作者1830~1855年間的思想感情。他的《曆代傳說》是法國文學史上主要的史詩作品。全書共3卷,以聖經故事、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爲題材。雨果在流亡期間的其他文學作品有詩集《街頭與林際之歌》 ,長篇小說 《悲慘世界》、《 海上勞工》、《笑面人》,文藝批評專著《論莎士比亞》。
《悲慘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傑作。小說篇幅浩大 ,共 5部。主人公冉阿讓是貧農出身的工人 ,一直幫助姐姐養活 7 個孩子 , 因饑寒交迫,偷了塊面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獄,又被加重處罰。出獄後,在米裏哀主教感化下,立志從善,改名換姓,經營工業,促進小城的繁榮,贏得當地人的推崇,當上市長。爲了解救被誤認的無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獄。爲了實踐自己對被遺棄而死于貧困的女工芳汀的諾言,逃離監獄,收養她的女兒珂賽特,隱居巴黎。珂賽特長大後,與馬利尤斯相愛。馬利尤斯參加1832年起義,起義失敗時身負重傷,被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救出。最終長期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面對多年舍己爲人的人格力量,精神發生崩潰。整部小說突出了貧窮人民悲慘的命運和處境的主題。作者通過冉阿讓、芳汀、珂賽特的不同經曆真實地表現了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畫面,而且以更加豐滿有力的形象描繪把勞動人民的悲慘與不幸完全歸咎于社會的壓迫和資産階級社會的“文明”。
晚期創作
1870年拿破侖三世垮臺,雨果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熱烈歡迎。在普法戰爭期間,他以激昂的愛國主義熱情投入鬥爭。他發表演說鼓舞人民鬥志,並報名參加國民自衛軍。巴黎公社時期,他在布魯塞爾。開始他對公社不甚理解,公社失敗後,他挺身而出,爲被判罪的公社社員辯護。還曾刊行詩集日記《凶年集》,表達了對普法戰爭和在巴黎公社時期的思想感情。
《九三年》是雨果最後一部重要作品。1862 年開始創作,1872年完成 。作品以1793年法蘭西共和國軍隊鎮壓旺岱地區反革命叛亂這一重大曆史事件爲題材,表現了資産階級革命中驚心動魄的曆史內容和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鬥爭規律 。封建貴族的凶狠殘暴、雅各賓專政時期的革命氣氛、共和軍的英勇善戰,都得到了生動的描繪。
雨果晚年仍筆耕不輟,先後完成詩集《做祖父的藝術》、《曆史傳說》、《精神的四種風尚》,政論文集《教皇》、《至高的憐憫》和一部戲劇《多爾格瑪達》。
《九三年》是雨果最後一部重要作品。1862 年開始創作,1872年完成 。作品以1793年法蘭西共和國軍隊鎮壓旺岱地區反革命叛亂這一重大曆史事件爲題材,表現了資産階級革命中驚心動魄的曆史內容和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鬥爭規律 。封建貴族的凶狠殘暴、雅各賓專政時期的革命氣氛、共和軍的英勇善戰,都得到了生動的描繪。
雨果晚年仍筆耕不輟,先後完成詩集《做祖父的藝術》、《曆史傳說》、《精神的四種風尚》,政論文集《教皇》、《至高的憐憫》和一部戲劇《多爾格瑪達》。
人物年表
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國東部的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詩人維尼等人共同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于期刊發表第一首詩。
1822年編成第一本詩集《頌歌與雜詩》。與艾德娜在聖蘇比士大教堂結婚。
1825年 被授與榮譽勳章,參加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禮。
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著名浪漫主義宣言,成爲浪漫主義運動領袖。
1831年完成浪漫主義文學傑作、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
1841年 被選入法蘭西學院,公開表示擁護君主立憲制度。
1843年 劇本《老頑固》(Les Burgraves)失敗及女兒列歐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轉向政治舞臺。
1845年 晉身貴族,封爲雨果伯爵。
1848年 創辦《大事紀報》。
1850年 被捕入獄,雨果化名蘭文逃離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國外。
1853年 充滿諷刺政治意味的詩集——《懲罰集》出版。
1861年 譴責英法聯軍侵略中國和破環圓明園的一封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全名爲《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長篇社會小說《悲慘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結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1876年 雨果當選參議員。
1883年 完成《世紀的傳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靈櫬置于凱旋門下,供萬民瞻仰,旋葬于巴黎偉人墓園。
1819年 同浪漫詩人維尼等人共同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于期刊發表第一首詩。
1822年編成第一本詩集《頌歌與雜詩》。與艾德娜在聖蘇比士大教堂結婚。
1825年 被授與榮譽勳章,參加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禮。
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著名浪漫主義宣言,成爲浪漫主義運動領袖。
1831年完成浪漫主義文學傑作、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
1841年 被選入法蘭西學院,公開表示擁護君主立憲制度。
1843年 劇本《老頑固》(Les Burgraves)失敗及女兒列歐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轉向政治舞臺。
1845年 晉身貴族,封爲雨果伯爵。
1848年 創辦《大事紀報》。
1850年 被捕入獄,雨果化名蘭文逃離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國外。
1853年 充滿諷刺政治意味的詩集——《懲罰集》出版。
1861年 譴責英法聯軍侵略中國和破環圓明園的一封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全名爲《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長篇社會小說《悲慘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結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1876年 雨果當選參議員。
1883年 完成《世紀的傳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靈櫬置于凱旋門下,供萬民瞻仰,旋葬于巴黎偉人墓園。
作品年表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沈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沈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劇本
《克倫威爾》,1827年發表的韻文劇本。劇本的“序言”被認爲是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爲重要的文藝論著。
《愛爾那尼》(愛格尼),1830年,它的首演是法國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徹底勝利的標志。
小說
《巴黎聖母院》 1831年,是雨果著名的小說,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小說中的兩個人物,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孚羅洛是一對比,前者外貌醜陋,但心地純潔善良。後者道貌岸然。女主人公艾絲蒙則是美的化身。
《笑面人》發表于1869年 小說有著和巴黎聖母院一樣的美醜對比。主人公格溫普蘭出生貴族,但因宮廷內的勾心鬥角,小時候被毀容。後來被民間藝人“熊”(或音譯“烏蘇斯”)收養。所以說,格溫普蘭是人民的兒子。後來小說峰回路轉,格溫普蘭命運大起大落,可是因爲愛人“女神”(音譯“蒂”)的病逝,徹底絕望,投河而去。《笑面人》的創作標志著作者向現實主義邁出了一大步。
《悲慘世界》曆時三十余年,從1828年起構思,到1845年動筆創作,直至1861年雨果才終于寫完全書。是最能反映雨果文學手法,思想觀念的文學巨著。在小說中,雨果描述了下層人民的深重苦難。並且通過主人公尚萬強的遭遇,表達了雨果悲天憫人的思想。
《九三年》 是雨果最後一部小說。小說的兩個對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納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惡對比。郭文在捕獲郎特納克侯爵之後,因念郎特納克侯爵救了三個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斷頭臺,而放走了敵人頭子。這種安排,最能體現雨果對慈悲爲懷,對純潔良心的信仰。
短篇小說:
《“諾曼底”號遇難記》 通過一艘輪船在海上遇難的事件,塑造了一個光彩奪目的船長形象。故事情節較簡單,作者在敘述這一事件時,完全按照時間的順序,按照事件發展的邏輯來展開情節。人物形象也是隨著情節的逐步展開而逐漸鮮明起來,最後巍然屹立在讀者的心目之中,久久不能忘懷。
書信
《我的贊譽》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1861年寫給當時參與焚毀北京圓明園的法軍上尉巴特勒的一封信。雨果在信中高度贊美了圓明園的曆史,文化、藝術價值,怒斥英法侵略軍的罪行。其實我們通過這份資料,可以理解一段法國與中國的曆史。讀來不禁使人心潮波海洋,久久不能平靜。
信的一開始,他寫道:先生,您問我對這次遠征中國的看法,您覺得這次遠征值得稱譽,幹得漂亮而且您很客氣,相當重視我的感覺。近照您的高見,這次在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侖皇帝的雙重旗幟下對中國的遠征,是英法兩國的光榮;您想知道我參英法兩國的這一勝利究竟贊賞到何等程度。既然您知道你的看法,那麽我答複如下: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著人類的一大奇迹,這個奇迹就是圓明園。藝術有兩種淵源:一爲理念-------從中産生歐洲藝術;一個近乎超人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市彙集于圓明園。圓明園是規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可能有原型的話,只要想象出一種無法描繪的建築物,一種如同月宮似的仙境,那就是圓明園,假定有一座集人類想象力之大成的燦爛寶窟,以宮殿廟宇的形象出現,那就是圓明園。爲了建造圓明園,人們經曆了兩代人長期勞動。那麽這座像城池一般規模巨大,經過幾世紀營造的園究竟是這誰而建的呢?爲人民。因爲時光的流逝會使一切都屬于全人類所有。藝術大師,詩人,哲學家,他只都市知道圓明園。伏爾泰曾談到過它。它們一向把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竟技場、巴黎的聖母院和東方的圓明園相提並論。如果不能親眼目睹圓明園,人們就在夢中看到它。它仿佛在遙遠的蒼茫暮色中隱約眺見的一件前所未知的驚人傑作,宛如亞洲文明的輪廓崛起在歐洲的地平線上一樣。這個神氣的世界現在已經不見了。
有一次,兩個強盜撞如了圓明園,一個動手搶劫,一個把它付諸一炬。原來勝利就是進行異常掠奪。勝利者盜竊了圓明園全部財富,然後彼此分贓。這一切所作所爲,均出自額爾金之名。這不禁使人油然想起巴特農神廟的事。他們把對待巴特農神廟的手法搬來對待圓明園,但是這一作得更是幹脆,更是徹底,一掃而光,不留一物。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又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收藏在這個東方博物館裏的不僅有接觸的藝術品,而且還保存有琳琅滿目的金銀制品。這真是一樁了不起的汗馬功勞和一筆十分得意的外快!有一個勝利者把一個個的口袋塞得滿滿的,至于那另外的一個,也如法炮制,裝滿了一個個箱子。之後,他們雙雙才手拉著手榮歸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一段經曆。
我們歐洲人,總認爲自己是文明人,在我們眼裏,中國人是野蠻人。然而,文明卻竟是這樣對待野蠻。在將來交付曆史審判的時候,有一個強盜就會被人們叫做法蘭西;另一個——叫做英吉利。對他們我要提出抗議,並且謝謝您給了我抗議的機會。絕對不能把統治者犯下的罪行跟受他們統治的人們的過錯混爲一談。作強盜勾當的總是政府,至于各國人民,則永遠不會。
雨果站在曆史的高度,在怒斥踐踏人類文明的侵略者的同時,曾經預言:法蘭西帝國侵吞了一半寶物,現在,她居然無恥到這樣的地步,還以所有的身份把圓明園的這些美輪美奐的古代文物拿出來公開展覽。我相信總有這樣的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洗刷幹淨了的法蘭西,將會把自己的贓物交還給被劫掠的中國。
我暫且就這樣證明:這次搶劫就是這兩個掠奪者幹的。先生,您現在總算知道了這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贊賞。
詩集
《可憐的孩子》
《克倫威爾》,1827年發表的韻文劇本。劇本的“序言”被認爲是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爲重要的文藝論著。
《愛爾那尼》(愛格尼),1830年,它的首演是法國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徹底勝利的標志。
小說
《巴黎聖母院》 1831年,是雨果著名的小說,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小說中的兩個人物,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孚羅洛是一對比,前者外貌醜陋,但心地純潔善良。後者道貌岸然。女主人公艾絲蒙則是美的化身。
《笑面人》發表于1869年 小說有著和巴黎聖母院一樣的美醜對比。主人公格溫普蘭出生貴族,但因宮廷內的勾心鬥角,小時候被毀容。後來被民間藝人“熊”(或音譯“烏蘇斯”)收養。所以說,格溫普蘭是人民的兒子。後來小說峰回路轉,格溫普蘭命運大起大落,可是因爲愛人“女神”(音譯“蒂”)的病逝,徹底絕望,投河而去。《笑面人》的創作標志著作者向現實主義邁出了一大步。
《悲慘世界》曆時三十余年,從1828年起構思,到1845年動筆創作,直至1861年雨果才終于寫完全書。是最能反映雨果文學手法,思想觀念的文學巨著。在小說中,雨果描述了下層人民的深重苦難。並且通過主人公尚萬強的遭遇,表達了雨果悲天憫人的思想。
《九三年》 是雨果最後一部小說。小說的兩個對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納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惡對比。郭文在捕獲郎特納克侯爵之後,因念郎特納克侯爵救了三個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斷頭臺,而放走了敵人頭子。這種安排,最能體現雨果對慈悲爲懷,對純潔良心的信仰。
短篇小說:
《“諾曼底”號遇難記》 通過一艘輪船在海上遇難的事件,塑造了一個光彩奪目的船長形象。故事情節較簡單,作者在敘述這一事件時,完全按照時間的順序,按照事件發展的邏輯來展開情節。人物形象也是隨著情節的逐步展開而逐漸鮮明起來,最後巍然屹立在讀者的心目之中,久久不能忘懷。
書信
《我的贊譽》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1861年寫給當時參與焚毀北京圓明園的法軍上尉巴特勒的一封信。雨果在信中高度贊美了圓明園的曆史,文化、藝術價值,怒斥英法侵略軍的罪行。其實我們通過這份資料,可以理解一段法國與中國的曆史。讀來不禁使人心潮波海洋,久久不能平靜。
信的一開始,他寫道:先生,您問我對這次遠征中國的看法,您覺得這次遠征值得稱譽,幹得漂亮而且您很客氣,相當重視我的感覺。近照您的高見,這次在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侖皇帝的雙重旗幟下對中國的遠征,是英法兩國的光榮;您想知道我參英法兩國的這一勝利究竟贊賞到何等程度。既然您知道你的看法,那麽我答複如下: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著人類的一大奇迹,這個奇迹就是圓明園。藝術有兩種淵源:一爲理念-------從中産生歐洲藝術;一個近乎超人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市彙集于圓明園。圓明園是規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可能有原型的話,只要想象出一種無法描繪的建築物,一種如同月宮似的仙境,那就是圓明園,假定有一座集人類想象力之大成的燦爛寶窟,以宮殿廟宇的形象出現,那就是圓明園。爲了建造圓明園,人們經曆了兩代人長期勞動。那麽這座像城池一般規模巨大,經過幾世紀營造的園究竟是這誰而建的呢?爲人民。因爲時光的流逝會使一切都屬于全人類所有。藝術大師,詩人,哲學家,他只都市知道圓明園。伏爾泰曾談到過它。它們一向把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竟技場、巴黎的聖母院和東方的圓明園相提並論。如果不能親眼目睹圓明園,人們就在夢中看到它。它仿佛在遙遠的蒼茫暮色中隱約眺見的一件前所未知的驚人傑作,宛如亞洲文明的輪廓崛起在歐洲的地平線上一樣。這個神氣的世界現在已經不見了。
有一次,兩個強盜撞如了圓明園,一個動手搶劫,一個把它付諸一炬。原來勝利就是進行異常掠奪。勝利者盜竊了圓明園全部財富,然後彼此分贓。這一切所作所爲,均出自額爾金之名。這不禁使人油然想起巴特農神廟的事。他們把對待巴特農神廟的手法搬來對待圓明園,但是這一作得更是幹脆,更是徹底,一掃而光,不留一物。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又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收藏在這個東方博物館裏的不僅有接觸的藝術品,而且還保存有琳琅滿目的金銀制品。這真是一樁了不起的汗馬功勞和一筆十分得意的外快!有一個勝利者把一個個的口袋塞得滿滿的,至于那另外的一個,也如法炮制,裝滿了一個個箱子。之後,他們雙雙才手拉著手榮歸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一段經曆。
我們歐洲人,總認爲自己是文明人,在我們眼裏,中國人是野蠻人。然而,文明卻竟是這樣對待野蠻。在將來交付曆史審判的時候,有一個強盜就會被人們叫做法蘭西;另一個——叫做英吉利。對他們我要提出抗議,並且謝謝您給了我抗議的機會。絕對不能把統治者犯下的罪行跟受他們統治的人們的過錯混爲一談。作強盜勾當的總是政府,至于各國人民,則永遠不會。
雨果站在曆史的高度,在怒斥踐踏人類文明的侵略者的同時,曾經預言:法蘭西帝國侵吞了一半寶物,現在,她居然無恥到這樣的地步,還以所有的身份把圓明園的這些美輪美奐的古代文物拿出來公開展覽。我相信總有這樣的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洗刷幹淨了的法蘭西,將會把自己的贓物交還給被劫掠的中國。
我暫且就這樣證明:這次搶劫就是這兩個掠奪者幹的。先生,您現在總算知道了這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贊賞。
詩集
《可憐的孩子》
看這小小的大地之子 他是如此偉大,身懷上帝最崇高的品德 孩子們呱呱墜地之前 藍天中都閃耀奪目的光芒
在我們輕浮痛苦的謬世 他們翩然而至,是上帝的賜予 他們喃喃的絮語 說著上帝的教誨 他們純潔的微笑 顯露上帝的寬容
我們的眼 棲息了他們甜美的光芒 喔!他們快樂的權利如此簡單! 如果他們挨餓,伊甸園也隨著哭泣 如果他們受凍,天國也痛苦地發抖
而世間貪欲卻不斷侵蝕這些無罪的花朵 罪孽深重的人卻在判斷著是非曲直 凡人卻把天使控于股掌之間 啊!天庭的深處 怎麽有憤怒的雷鳴在攪動!
蔭蔽著我們安息的上帝 仔細挑選出這些溫柔的事物 他送給我們身著錦衣的天使 卻發現孩子們最終在襤褸中哭泣
詩選
六月之夜
當夏日的白晝退盡,繁花似錦的平原
向四面八方飄灑著令人陶醉的香氣;
耳邊響起漸近漸遠的喧聲,閉上雙眼,
依稀入睡,進入透明見底的夢境裏。
繁星越發皎潔,一派嬌美的夜色,
幽幽蒼穹披上了朦朦朧朧的色彩;
柔和蒼白的曙光期待著登臺的時刻,
仿佛整夜都在遙遠的天際裏徘徊。
在我們輕浮痛苦的謬世 他們翩然而至,是上帝的賜予 他們喃喃的絮語 說著上帝的教誨 他們純潔的微笑 顯露上帝的寬容
我們的眼 棲息了他們甜美的光芒 喔!他們快樂的權利如此簡單! 如果他們挨餓,伊甸園也隨著哭泣 如果他們受凍,天國也痛苦地發抖
而世間貪欲卻不斷侵蝕這些無罪的花朵 罪孽深重的人卻在判斷著是非曲直 凡人卻把天使控于股掌之間 啊!天庭的深處 怎麽有憤怒的雷鳴在攪動!
蔭蔽著我們安息的上帝 仔細挑選出這些溫柔的事物 他送給我們身著錦衣的天使 卻發現孩子們最終在襤褸中哭泣
詩選
六月之夜
當夏日的白晝退盡,繁花似錦的平原
向四面八方飄灑著令人陶醉的香氣;
耳邊響起漸近漸遠的喧聲,閉上雙眼,
依稀入睡,進入透明見底的夢境裏。
繁星越發皎潔,一派嬌美的夜色,
幽幽蒼穹披上了朦朦朧朧的色彩;
柔和蒼白的曙光期待著登臺的時刻,
仿佛整夜都在遙遠的天際裏徘徊。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各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對火燒圓明園的看法
1860年,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他寫信痛斥聯軍是強盜,譴責他們毀滅東方文化的罪惡行徑。而此時的雨果正被迫流亡格尼塞島,前後達19年之久,在此期間即使拿破侖發布赦令雨果也拒不回國。雨果去世後,法國人民爲他舉行了國葬,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第二年英國上尉巴特勒給雨果寫信,希望知道雨果對這次勝利贊賞到什麽程度。雨果在11月25日答複的長信中寫道:
“有一個世界的奇迹,這個奇迹名叫圓明園……人們一向把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競技場、巴黎的聖母院、東方的圓明園相提並論……這是一件史無前例的驚人傑作。然而這個奇迹已經蕩然無存。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劫掠,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對圓明園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洗劫,贓物由兩個戰勝者平分……我們使用教堂的寶庫加起來也比不上這座光輝奇異的東方博物館。
我們歐洲人一向自認爲是文明人,把中國人當成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的所作所爲。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國,另一個叫英國。我要對此提出抗議,而且要感謝您給了我抗議的機會……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我希望法國有朝一日能擺脫重負、洗清罪惡,把這些贓物歸還被劫掠的中國。”
雨果在信中詳細地敘述了圓明園的輝煌和價值,憤怒地譴責了侵略軍毀滅東方文化的罪惡行徑,同時把法國政府與法國人民加以區別。巴黎公社失敗以後,他呼籲赦免公社戰士,在比利時政府宣布拒絕巴黎公社社員進入比利時的第二天,雨果就在《致比利時獨立報》的公開信中,表示要獻出自己在布魯塞爾的住所供社員們避難。但是第二天夜裏就有50多個人冒充巴黎公社社員,騙他到樓下來開門,然後用大石頭向他砸去,他的身上落滿了窗玻璃的碎片,幸好沒有受傷,但是幾天後還是被比利時國王下令驅逐出境。
雨果雖然去世一個多世紀了,但是他畢生倡導的人道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世界仍然值得發揚光大,依然有著進步的現實意義。
1861年11月,他曾複信給一個名叫巴特勒的上尉,怒斥這樁醜行。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第二年英國上尉巴特勒給雨果寫信,希望知道雨果對這次勝利贊賞到什麽程度。雨果在11月25日答複的長信中寫道:
“有一個世界的奇迹,這個奇迹名叫圓明園……人們一向把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競技場、巴黎的聖母院、東方的圓明園相提並論……這是一件史無前例的驚人傑作。然而這個奇迹已經蕩然無存。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劫掠,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對圓明園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洗劫,贓物由兩個戰勝者平分……我們使用教堂的寶庫加起來也比不上這座光輝奇異的東方博物館。
我們歐洲人一向自認爲是文明人,把中國人當成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的所作所爲。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國,另一個叫英國。我要對此提出抗議,而且要感謝您給了我抗議的機會……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我希望法國有朝一日能擺脫重負、洗清罪惡,把這些贓物歸還被劫掠的中國。”
雨果在信中詳細地敘述了圓明園的輝煌和價值,憤怒地譴責了侵略軍毀滅東方文化的罪惡行徑,同時把法國政府與法國人民加以區別。巴黎公社失敗以後,他呼籲赦免公社戰士,在比利時政府宣布拒絕巴黎公社社員進入比利時的第二天,雨果就在《致比利時獨立報》的公開信中,表示要獻出自己在布魯塞爾的住所供社員們避難。但是第二天夜裏就有50多個人冒充巴黎公社社員,騙他到樓下來開門,然後用大石頭向他砸去,他的身上落滿了窗玻璃的碎片,幸好沒有受傷,但是幾天後還是被比利時國王下令驅逐出境。
雨果雖然去世一個多世紀了,但是他畢生倡導的人道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世界仍然值得發揚光大,依然有著進步的現實意義。
1861年11月,他曾複信給一個名叫巴特勒的上尉,怒斥這樁醜行。
下面是他複信的摘要。
先生,您問我對這次遠征中國的看法,您覺得這次遠征值得稱譽,幹得漂亮,而且您很客氣,相當重視我的感想。按照您的高見,這次在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侖皇帝的雙重旗幟下對中國的遠征,是英法兩國的光榮;您想知道我對英法兩國的這一勝利究竟贊賞到何等程度。
既然您想知道我的看法,那麽我答複如下: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著人類的一大奇迹,這個奇迹就是圓明園。藝術有兩種淵源:一爲理念——從中産生歐洲藝術;一爲幻想——從中産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屬于幻想藝術。一個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薈集于圓明園。圓明園是規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話。只要想象出一種無法描繪的建築物,一種如同月宮似的仙境,那就是圓明園。假定有一座集人類想象力之大成的寶島,以宮殿廟宇的形象出現,那就是圓明園。爲了建造圓明園,人們經曆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後來又經過幾世紀的營造,究竟是爲誰而建的呢?爲人民。因爲時光的流逝會使一切都屬于全人類所有。藝術大師、詩人、哲學家,他們都知道圓明園。伏爾泰亦曾談到過它。人們一向把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競技場、巴黎的聖母院和東方的圓明園相提並論。如果不能親眼目睹圓明園,人們就在夢中看到它。它仿佛在遙遠的蒼茫暮色中隱約眺見的一件前所未知的驚人傑作,宛如亞洲文明的輪廓崛起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一樣。
這一奇迹現已蕩然無存。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掠劫,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從他們的行爲來看,勝利者也可能是強盜。一場對圓明園的空前洗劫開始了,兩個征服者平分贓物。真是豐功偉績,天賜的橫財!兩個勝利者一個裝滿了他的口袋,另一個看見了,就塞滿了他的箱子。然後,他們手挽著手,哈哈大笑著回到了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曆史。
在曆史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國,另一個叫英國。對他們我要提出抗議,並且謝謝您給了我抗議的機會。統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統治者是不相幹的;政府有時會是強盜,可是人民永遠不會。
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現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將圓明園輝煌的掠奪物拿出來展覽。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擺脫重負,清洗罪惡,把這些財富歸還被劫掠的中國。
先生,這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贊賞。
維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注】
巴特雷是這次隨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一名法軍上尉,並且參與了劫掠圓明園。在他看來:“這次在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侖皇帝旗號下進行的遠征中國的行動,是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認爲幹得“體面而漂亮”。回國後,他寫信給雨果,征詢他對所謂“遠征中國”的看法,本想得到一些贊美褒獎之辭,沒想到,從雨果那裏所得到的卻是憤怒的抗議和痛斥。
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各巴特勒上尉的信》已選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雨果的《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已選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雨果的《船長》已選入江蘇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雨果的《“諾曼底”號遇難記》已選入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76.html?tp=0_11
既然您想知道我的看法,那麽我答複如下: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著人類的一大奇迹,這個奇迹就是圓明園。藝術有兩種淵源:一爲理念——從中産生歐洲藝術;一爲幻想——從中産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屬于幻想藝術。一個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薈集于圓明園。圓明園是規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話。只要想象出一種無法描繪的建築物,一種如同月宮似的仙境,那就是圓明園。假定有一座集人類想象力之大成的寶島,以宮殿廟宇的形象出現,那就是圓明園。爲了建造圓明園,人們經曆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後來又經過幾世紀的營造,究竟是爲誰而建的呢?爲人民。因爲時光的流逝會使一切都屬于全人類所有。藝術大師、詩人、哲學家,他們都知道圓明園。伏爾泰亦曾談到過它。人們一向把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競技場、巴黎的聖母院和東方的圓明園相提並論。如果不能親眼目睹圓明園,人們就在夢中看到它。它仿佛在遙遠的蒼茫暮色中隱約眺見的一件前所未知的驚人傑作,宛如亞洲文明的輪廓崛起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一樣。
這一奇迹現已蕩然無存。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掠劫,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從他們的行爲來看,勝利者也可能是強盜。一場對圓明園的空前洗劫開始了,兩個征服者平分贓物。真是豐功偉績,天賜的橫財!兩個勝利者一個裝滿了他的口袋,另一個看見了,就塞滿了他的箱子。然後,他們手挽著手,哈哈大笑著回到了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曆史。
在曆史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國,另一個叫英國。對他們我要提出抗議,並且謝謝您給了我抗議的機會。統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統治者是不相幹的;政府有時會是強盜,可是人民永遠不會。
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現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將圓明園輝煌的掠奪物拿出來展覽。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擺脫重負,清洗罪惡,把這些財富歸還被劫掠的中國。
先生,這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贊賞。
維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注】
巴特雷是這次隨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一名法軍上尉,並且參與了劫掠圓明園。在他看來:“這次在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侖皇帝旗號下進行的遠征中國的行動,是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認爲幹得“體面而漂亮”。回國後,他寫信給雨果,征詢他對所謂“遠征中國”的看法,本想得到一些贊美褒獎之辭,沒想到,從雨果那裏所得到的卻是憤怒的抗議和痛斥。
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各巴特勒上尉的信》已選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雨果的《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已選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雨果的《船長》已選入江蘇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雨果的《“諾曼底”號遇難記》已選入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76.html?tp=0_11
大陸本土音樂劇
2009-01-04 08:53:29
《悲慘世界》令人感動且催淚,片長不短有超過2個半小時,但真的很值得靜下心去欣賞的好作品,況且能在大螢幕上,一次看到如此豪華的卡司高唱全場,不妨藉此電影來見證這音樂劇經典,保證當下會感到震撼十足,沉醉在其中。
分享到facebook
改編自雨果小說,《悲慘世界》的音樂劇風靡全球很多人都知道,但得先承認在下本身並非原作粉絲,就連1998年連恩尼遜版的《孤星淚》也沒看過,所以這篇文章單純就以觀看電影後的角度來寫,不專業之處還請各位朋友勿見怪才好。由《王者之聲:宣戰時刻》的湯姆霍伯執導,休傑克曼、羅素克洛、安海瑟威、亞曼達塞佛瑞、安迪瑞克曼、莎曼沙巴克斯、薩夏拜倫柯恩、海倫娜寶漢卡特等人主演,很特別的是,全片採歌舞劇形式演出,觀看前要有心理準備,可別進場後才再來一頭霧水發現不是你的菜。
故事背景是在19世紀的法國,當年百姓生活過著民不聊生,休傑克曼飾演的尚萬強因為偷取麵包而被判刑入獄,假釋後的他,為了過著嶄新人生不惜違反規定逃脫,選擇隱姓埋名重新開始,後來更成為了市長。羅素克洛飾演的鐵面警官賈維,一直以來都不死心的在追捕尚萬強,一次因緣際會的命運安排下,讓這對死對頭再次相遇,但也因為如此,尚萬強不慎連累到自家工廠的女工芳婷被革職卻無法及時相救。失去工作的單親媽媽芳婷,為了支付幼女的醫藥和生活費,不得不下海淪為妓女賣身,良心深受譴責的尚萬強,答應芳婷會好好照顧她的女兒珂賽特,而這個承諾也從此牽動了許多人的一生。
本片和一般電影有所不同的地方,在於演員們除了要演,更得用歌唱來表達出內心的情感糾結,再藉由鏡頭帶到角色各自其表情特寫,進而引發觀眾情緒上的共鳴及感動。所以演員們演技和歌唱方面,是否都能發揮到位,將會大大影響觀眾對於整部片的評價和觀感,好在看完後,影廳內響起了不小的鼓掌聲,上次試片出現這種情形,就我個人印象,已經是去年暑假《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事,由此可見,這部《悲慘世界》確實拍得頗為成功的,也難怪能入圍多項奧斯卡獎。
曾在百老匯演出並獲得東尼獎肯定的休傑克曼,歌唱表演對他而言,自然是一點都難不倒他,而他也確實把尚萬強那種一生都在背負贖罪枷鎖的掙扎、苦衷、努力給詮釋得很好。曾因年輕時小過錯入獄,到假釋後的處處碰壁,直到遇見了主教感化而有所覺悟,洗心革面力求振作,無論過去是怎麼樣,只要有心去改善,終究能有所回報,甚至幫助到更多需要伸出援手的人們,畢竟當下大環境是如此險惡及困苦。
羅素克洛表現不俗,只可惜唱歌起來遠不如他的演技,但他這角色很重要,如果沒有他的一路追捕,故事也就少了戲劇張力和可看性。他飾演的警官賈維,堅持遵從於法律,認為對方就算如何解釋和辯解都沒用,在法律面前,都要秉公依法處理才是王道。直到後來在賈維和尚萬強之間,一次又一次經歷過許多事件,才讓他體認到,情理法,法律也不外乎人情,但同時這更在他內心深處,產生所謂的衝突與矛盾。
安海瑟威飾演的芳婷,戲份雖不多,但卻在有限的演出時間下,驚艷全場,光是她高唱的那首「I Dreamed A Dream」就不得了,一鏡到底,更道出人生百態的心酸與無奈。不惜一切代價的付出,都是為了其心愛女兒,儘管相隔兩地無法陪伴在身邊,但心始終是掛念著她,這部片的芳婷,給人一種既堅毅又很有母愛的形象,也難怪能拿到金球獎最佳女配角,接下來就看奧斯卡是否能順利掄元,我覺得機率可不低唷。
薩夏拜倫柯恩和海倫娜寶漢卡特這兩位,應該算是來緩和氣氛的,因為他們出現的地方就充滿歡樂笑點。至於亞曼達塞佛瑞與安迪瑞克曼,或許礙於角色設定,表現就只能算普普通通,反倒是莎曼沙巴克斯還較為讓人注意,她將少女對於暗戀對象的傾慕,卻又只能愛在心裡口難開的那種痛徹心扉給演得傳神,尤其那首「On My Own」還真讓不少觀眾勾起了一些事而落淚,噢,我說的是幾位朋友啦!
整體來說,這部《悲慘世界》令人感動且催淚,片長不短有超過2個半小時,但真的很值得靜下心去欣賞的好作品,況且能在大螢幕上,一次看到如此豪華的卡司高唱全場,不妨藉此電影來見證這音樂劇經典,保證當下會感到震撼十足,沉醉在其中。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無奈,就算是現在也依然有許多問題存在,該如何去面對,要怎麼樣才能得以生存活下去,我想這是大家都要共同去努力的,不是嗎?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82/33829708/ 2013-02-14 11:00:32
大陸本土音樂劇 正崛起友善>中時09.01.04林采韻
中國國家排演中心未來落成後,「東方百老匯」將推出旗下擁有版權的百部音樂劇,也歡迎大陸本土製作。依照大陸目前本土音樂劇的發展,五年後甚為可觀。中央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校均設有音樂劇系,培養人才,大陸近來推出的幾檔自製音樂劇也頗受市場歡迎。
像是音樂劇《蝶》以梁祝故事為藍本,二○○七年九月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而由三寶作曲、法文音樂劇《鐘樓怪人》導演執導的音樂劇,結束大陸巡演後,還赴韓國演出。
二○○八年十二月十二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的黃梅調音樂劇《長河》,陣容更是堅強,劇本、歌詞出自名作家余秋雨,導演為執導電影《阮玲玉》的關錦鵬,音樂出自鮑比達,女主角為黃梅戲演員、余秋雨的夫人馬蘭。故事敘述女主角孟河女扮男裝混入考生船隊尋找失蹤二十年的父親,最後尋父不遇,卻找到終生幸福。
綜觀大陸目前音樂劇的發展,從人才、場地至創作,呈現欣欣向榮的氣勢,除了「東方百老匯」積極卡位,之前也傳出英國王牌製作人麥金塔(Cameron Mackintosh)有意在大陸推出中文版的《悲慘世界》,可見外國製作公司爭搶大陸音樂劇版圖的戰爭一觸即發。
版主回應
《悲慘世界》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無奈 文:不營養大雞排《悲慘世界》令人感動且催淚,片長不短有超過2個半小時,但真的很值得靜下心去欣賞的好作品,況且能在大螢幕上,一次看到如此豪華的卡司高唱全場,不妨藉此電影來見證這音樂劇經典,保證當下會感到震撼十足,沉醉在其中。
分享到facebook
改編自雨果小說,《悲慘世界》的音樂劇風靡全球很多人都知道,但得先承認在下本身並非原作粉絲,就連1998年連恩尼遜版的《孤星淚》也沒看過,所以這篇文章單純就以觀看電影後的角度來寫,不專業之處還請各位朋友勿見怪才好。由《王者之聲:宣戰時刻》的湯姆霍伯執導,休傑克曼、羅素克洛、安海瑟威、亞曼達塞佛瑞、安迪瑞克曼、莎曼沙巴克斯、薩夏拜倫柯恩、海倫娜寶漢卡特等人主演,很特別的是,全片採歌舞劇形式演出,觀看前要有心理準備,可別進場後才再來一頭霧水發現不是你的菜。
故事背景是在19世紀的法國,當年百姓生活過著民不聊生,休傑克曼飾演的尚萬強因為偷取麵包而被判刑入獄,假釋後的他,為了過著嶄新人生不惜違反規定逃脫,選擇隱姓埋名重新開始,後來更成為了市長。羅素克洛飾演的鐵面警官賈維,一直以來都不死心的在追捕尚萬強,一次因緣際會的命運安排下,讓這對死對頭再次相遇,但也因為如此,尚萬強不慎連累到自家工廠的女工芳婷被革職卻無法及時相救。失去工作的單親媽媽芳婷,為了支付幼女的醫藥和生活費,不得不下海淪為妓女賣身,良心深受譴責的尚萬強,答應芳婷會好好照顧她的女兒珂賽特,而這個承諾也從此牽動了許多人的一生。
本片和一般電影有所不同的地方,在於演員們除了要演,更得用歌唱來表達出內心的情感糾結,再藉由鏡頭帶到角色各自其表情特寫,進而引發觀眾情緒上的共鳴及感動。所以演員們演技和歌唱方面,是否都能發揮到位,將會大大影響觀眾對於整部片的評價和觀感,好在看完後,影廳內響起了不小的鼓掌聲,上次試片出現這種情形,就我個人印象,已經是去年暑假《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事,由此可見,這部《悲慘世界》確實拍得頗為成功的,也難怪能入圍多項奧斯卡獎。
曾在百老匯演出並獲得東尼獎肯定的休傑克曼,歌唱表演對他而言,自然是一點都難不倒他,而他也確實把尚萬強那種一生都在背負贖罪枷鎖的掙扎、苦衷、努力給詮釋得很好。曾因年輕時小過錯入獄,到假釋後的處處碰壁,直到遇見了主教感化而有所覺悟,洗心革面力求振作,無論過去是怎麼樣,只要有心去改善,終究能有所回報,甚至幫助到更多需要伸出援手的人們,畢竟當下大環境是如此險惡及困苦。
羅素克洛表現不俗,只可惜唱歌起來遠不如他的演技,但他這角色很重要,如果沒有他的一路追捕,故事也就少了戲劇張力和可看性。他飾演的警官賈維,堅持遵從於法律,認為對方就算如何解釋和辯解都沒用,在法律面前,都要秉公依法處理才是王道。直到後來在賈維和尚萬強之間,一次又一次經歷過許多事件,才讓他體認到,情理法,法律也不外乎人情,但同時這更在他內心深處,產生所謂的衝突與矛盾。
安海瑟威飾演的芳婷,戲份雖不多,但卻在有限的演出時間下,驚艷全場,光是她高唱的那首「I Dreamed A Dream」就不得了,一鏡到底,更道出人生百態的心酸與無奈。不惜一切代價的付出,都是為了其心愛女兒,儘管相隔兩地無法陪伴在身邊,但心始終是掛念著她,這部片的芳婷,給人一種既堅毅又很有母愛的形象,也難怪能拿到金球獎最佳女配角,接下來就看奧斯卡是否能順利掄元,我覺得機率可不低唷。
薩夏拜倫柯恩和海倫娜寶漢卡特這兩位,應該算是來緩和氣氛的,因為他們出現的地方就充滿歡樂笑點。至於亞曼達塞佛瑞與安迪瑞克曼,或許礙於角色設定,表現就只能算普普通通,反倒是莎曼沙巴克斯還較為讓人注意,她將少女對於暗戀對象的傾慕,卻又只能愛在心裡口難開的那種痛徹心扉給演得傳神,尤其那首「On My Own」還真讓不少觀眾勾起了一些事而落淚,噢,我說的是幾位朋友啦!
整體來說,這部《悲慘世界》令人感動且催淚,片長不短有超過2個半小時,但真的很值得靜下心去欣賞的好作品,況且能在大螢幕上,一次看到如此豪華的卡司高唱全場,不妨藉此電影來見證這音樂劇經典,保證當下會感到震撼十足,沉醉在其中。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無奈,就算是現在也依然有許多問題存在,該如何去面對,要怎麼樣才能得以生存活下去,我想這是大家都要共同去努力的,不是嗎?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82/33829708/ 2013-02-14 11:00:32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