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瑪琍>
是嗎?動漫能表達<我愛瑪莉>的以下故事和反諷嗎?
<我愛瑪莉>的主角陳順德本來是一名普通的英語教師,後因崇拜洋人而考進了洋機關,並改名為大衛.陳。大衛憑著自己的一點拍洋人馬屁的本事,在洋行裡步步高升,而他對同胞的態度,卻愈來愈傲慢。由於他從洋人處到榮華富貴,故他對洋人的文化產生了盲目的崇拜。為了實現自己過美式生活的夢想,大衛用盡一切方法去賺錢購買洋房、轎車和純羊毛地毯等。後來當大衛的洋上司衛門被調回美國時,他便厚著面皮去求老闆把那隻叫瑪莉的雜種狼狗留給做紀念,滿足他的崇洋心態。
自從瑪莉來了陳家後,陳太太玉雲和一對子女的地位便連狗也不如。玉雲本來是十分怕狗的,但大衛卻強要她每天早上去溜狗。有一次,玉雲被狗拖倒,摔得手腳全傷,但大衛不僅沒有同情她,反而大罵妻子無能,對瑪莉卻極盡溫柔。後來瑪莉因發情而與外來的野狗交配,使一直以為瑪莉是純種狗的大衛十分憤怒,對妻子大打出手。玉雲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質問丈夫:「你愛我,還是愛狗?」,大衛則斬釘截鐵地回答她:「我愛瑪莉!」最後,玉雲只好帶著兒女離家出走。
黃春明在「我愛瑪莉」中對洋奴的形象刻劃得入木三分,嘲諷不遺餘力。例如在講述陳順德喜歡別人叫他洋名,討厭別人喊他原名時,作者形容:「其實叫大衛時,管它是用正宗的洋叫,或是中文的譯音來叫也罷,他的反應一向是靈敏的,然而偶而有人連名帶姓稱呼他陳順德先生,或是親呼他順德時,他的反應就稍遲鈍些了。」(p.2)
又例如大衛為了博取洋上司的歡心,而故意遲到,認為「遲兩分鐘可以道道歉,說幾句得體的客套話。在衛門底下工作久了,自然就會了這一套;凡是工作都不要做得太完美,最好故意留一點點芝麻大小的缺點,讓他挑剔挑剔,然後恭恭敬敬地表示以後改進。這樣子對方會覺得很舒服…為了得到這樣的預期效果,挨一點洋腔算不了什麼。」(p.8)
應可以吧!黃春明的反諷文字不如王禎和複雜,圖像化的動漫應足以勝任。
你的動漫觀太LKK了,要是《南方四賤客》型的動漫,肯定足以表達王禎和的反諷文字。
是嗎?我不相信任何影音能表達王禎和文字化的反諷語言之精髓,除非重新創作。
再怎麼創作也是對女人和狗的醜化!
http://www.geocities.com/king_sau/ilovemary.html
《兒子的大玩偶》仙人掌 1969年;大林 1977年;水牛 1987年
《兩個油漆匠》遠景出版社 1971年
《鑼》遠景出版社 1974年
《莎喲娜拉.再見》遠景出版社 1974年
《小寡婦》遠景 1975年
《我愛瑪琍》遠景 1979年
《青番公的故事》(黃春明小說集)皇冠出版社 1985年
《鑼》(黃春明小說集)皇冠出版社 1985年
《莎喲娜拉再見》(黃春明小說集)皇冠出版社 1985年
《兩個油漆匠》(黃春明電影小說集)皇冠出版社 1989年
《放生》(黃春明小說集)聯合文學 1999年
《莎喲娜啦.再見》(黃春明典藏作品集)皇冠出版社 2000年
《兒子的大玩偶》(黃春明典藏作品集)皇冠出版社 2000年
《看海的日子》(黃春明典藏作品集)皇冠出版社 2000年
《黃春明--銀鬚上的春天》遠流出版社 2005年
《龍眼的季節》?年
《鄉土組曲》(台灣民謠記事)遠流出版社 1976年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出版社 1989年
《毛毛有話》皇冠出版社 1993年
《我是貓也》撕畫童話 皇冠出版社 1993年
《短鼻象》撕畫童話 皇冠出版社 1993年
《小駝背》撕畫童話 皇冠出版社 1993年
《愛吃糖的皇帝》撕畫童話 皇冠出版社 1993年
《小麻雀.稻草人》撕畫童話 皇冠出版社 1993年
《兒子的大玩偶》繪本 楊翠玉繪圖 格林文化 1995年
編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舞台劇,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發表《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劇本 1993年
編導《掛鈴噹》兒童舞台劇,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編導《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大型兒童歌舞劇,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 1995年
發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劇本;編導《愛吃糖的皇帝》兒童舞台劇,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1999年
指導《我不要當國王了》兒童舞台劇,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 2002年
指導《稻草人與小麻雀》兒童舞台劇(閩南語版),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發表《外科整型》劇本 2003年
《外科整型》大型現代人偶劇,與日本HITOMIZA人形劇團技術合作,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編導《戰士乾杯》舞台劇(讀劇版),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2004年
編導《小駝背》兒童劇,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2005年
發表《杜子春》首部歌仔戲劇本 2001年
編導《杜子春》歌仔戲,蘭陽戲劇團演出;改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的為歌仔戲劇本 2002年
編導《愛吃糖的皇帝》歌仔戲,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新白蛇傳I—恩情、愛情》歌仔戲 蘭陽戲劇團演出 2003年
編導《新白蛇傳II—人情、世情》歌仔戲,蘭陽戲劇團演出 2005年
《王善壽與牛進》皇冠出版社 1990年
《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教學手冊:宜蘭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1992年
《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教學手冊:宜蘭縣國民中學鄉土教材》宜蘭縣政府 1992年
《本土語言(河洛語系)注音符號簡介》宜蘭縣政府 1992年
《水稻文化活動-共享豐收喜悅》北投農會 1996年
《粒粒皆辛苦-台灣舊農業的背影》羅東鎮農會1998年
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新生代導演將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改編為三段式集錦電影《兒子的大玩偶》,隨後《看海的日子》、《莎喲娜啦.再見》、《兩個油漆匠》、《我愛瑪莉》等七部著作,亦改編為同名電影。1989年12月,依據七部電影內容匯集《黃春明電影小說集》。
黃國峻亦是作家[1],卒於2003年6月20日[1]。黃春明老年喪子1年之後,寫下短詩《國峻不回來吃飯》,廣為流傳,洪蘭教授更為文註解,呼籲各界珍惜生命。
1950年,於羅東中學初中期間,黃春明遇到了文學上的啟蒙老師-王賢春,王老師教授國文,亦是他的級任導師,除了鼓勵黃春明多為文練習,亦介紹契柯夫短篇小說集與巴金、沈從文的小說等書,給黃春明閱讀。 黃春明的求學路頗為曲折,他天生反骨、個性衝動、好打報不平,中學時期,先後被羅東中學、頭城中學退學,而後曾到台北當過1年的電器行學徒,後來憑著自學考上台北師範學校,又被退學;轉學至台南師範學校,再遭退學;最後終於順利自屏東師範學校畢業。
1956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清道夫的孩子》於救國團幼獅通訊第63期
1957年,發表《小巴哈》於新生報南部版
1958年,屏東師範畢業,分發到宜蘭的廣興國小,當了3年的國小老師
1962年,在宜蘭通訊兵學校役期間發表《城仔下車》於聯合報副刊,隨後還有《北門街》、《玩火》等小說,受聯副主編林海音女士大力提攜
1963年,發表《胖姑姑》、《兩萬年的歷史》、《把瓶子升上去》、《請勿與司機談話》、《麗的結婚消息》、《借個火》於聯合報。退伍後,至中國廣播公司宜蘭台擔任記者、編輯,及「街頭巷尾」、「雞鳴早看天」節目的主持人,開風氣之先把廣播現場帶到棚外,現場採訪收音
1966年,與中廣的同事林美音結婚,婚後遷居台北,進入聯通廣告公司。加入文學季刊。發表《男人與小刀》於幼獅文藝、《照鏡子》於台灣文藝,《跟著腳走》於文學季刊
1967年,進正豐廣告公司,歷任國華廣告公司、清華廣告公司。發表《沒有頭的胡蜂》於文學季刊第2期,《他媽的,悲哀!》於台灣文藝第15期、《青番公的故事》、《神、人、鬼》於文學季刊第3期,《溺死一隻老貓》於文學季刊第4期、《看海的日子》、《相像》於文學季刊第5期
1968年,發表《癬》於草原雜誌第2期,《兒子的大玩偶》於文學季刊第6期,《魚》於中國時報,《阿屘與警察》於仙人掌雜誌
1969年,發表中篇小說《鑼》於文學季刊第9期。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兒子的大玩偶》仙人掌出版
1971年,發表《甘庚伯的黃昏》於現代文學45期,《兩個油漆匠》於文學雙月刊第1期
1972年,發表《蘋果的滋味》於中國時報。策劃中視「貝貝劇場-哈哈樂園」90集,並擔任編劇,首次引進日本杖頭木偶,創造了深受大小朋友喜愛的戲偶「小瓜呆」
1973年,發表《莎喲娜拉.再見》於中國時報。拍攝中視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開創紀錄片與報導文學的新紀元。小說《魚》入選國民中學的國文課文。
1974年,發表《下消樂仔》、《小琪的那一頂帽子》於中外文學,《往事只能回味》、《屋頂上的蕃茄樹》於中國時報。出版《鑼》、《莎喲娜啦,再見》小說集,遠景出版
1975年,出版《小寡婦》小說集,遠景出版
1976年,出版《鄉土組曲》-台灣民謠記事,遠流出版,並於中國時報連載
1977年,發表《我愛瑪莉》於中國時報
1978~1982年間任職愛迪達公司,統籌商品行銷企劃
1980年,獲吳三連文藝獎
1983年,發表《大餅》於文季文學雙月刊第1期。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改編為《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中影公司出品,吳念真編劇,分別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導演。《看海的日子》改編為同名電影,由黃春明編劇,王童導演。
1984年,小說《莎喲娜拉.再見》、《兩個油漆匠》改編成電影,《莎喲娜拉.再見》由黃春明編劇,葉金勝導演;《兩個油漆匠》由吳念真編劇,虞戡平導演
1985年,發表《愕然的瞬間》於皇冠雜誌。出版【黃春明小說集】:《青番公的故事》、《鑼》、《莎喲娜啦,再見》皇冠出版
1986年,發表《現此時先生》、《瞎子阿木》、《打蒼蠅》於聯合報,《從「子曰」到「報紙說」》於皇冠雜誌
1987年,發表《放生》、《琉球印象》、《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於聯合報
1988年,發表《我愛你》、《小三字經,老三字經》、《戰士.乾杯!》於中國時報。出版「瞎子阿木-黃春明選集」,葛浩文編,香港九龍文藝風出版
1989年,發表散文《夜市》、《地震》於中國時報。任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特聘講師。出版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出版 。出版「黃春明電影小說集」皇冠出版
1990年,出版《王善壽與牛進》文學漫畫集,皇冠出版。發表散文《一票》、《解嚴》、《地震》、《恆春一號》於中國時報。發表「毛毛有話」系列於皇冠雜誌
1991年,推行本土語言復育,擔任宜蘭縣推行本土語言教學召集人。
1992年,主編語言教材「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河洛語教學手冊、錄音帶」、「本土語言-河洛語系注音符號簡介」宜蘭縣政府出版
1993年,出版【黃春明童話】,包含《我是貓也》、《短鼻象》、《小駝背》、《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共5本撕畫童話,皇冠出版。出版「毛毛有話」,由皇冠出版。為搶救日漸流失的本土文化,在家鄉宜蘭創立吉祥巷工作室;著手進行「宜蘭縣通俗博物誌圖鑑」田野採訪記錄。擔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兼任藝術教師。編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於國立藝術館
1994年,發表散文《羅東來的文學青年》,童詩《停電》、《我是風》於中國時報,劇本《戰士,乾杯》於聯合文學。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推出「週末劇場」說故事給小朋友聽;演出《土龍愛吃餅》創團戲;《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全台巡迴,由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指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林老師說故事兒童劇團演出,於台北市圖書館
1995年,發表《SOS,請救救小孩子吧》、《先做一個好讀者》、《不感動的不寫》、《那一股衝動還在》於中國時報。發表散文《羅東味》於中國時報、《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於仰山會訊、及《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劇本。出版繪本《兒子的大玩偶》格林文化出版,楊翠玉繪圖。編導《掛鈴噹》兒童劇由人和布偶同場表演,北台灣巡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編導《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大型兒童歌舞劇,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於國家戲劇院
1996年,發表詩作《菅芒花》於中國時報。編寫《共享豐收喜悅》-水稻文化活動,北投農會出版。與省立交響樂團合作《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新桃花源記》兒童劇,全台巡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承辦「宜蘭縣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宣導」,參與宜蘭縣梅花社區、天送埤社區總體營造的規劃,推辦「1996茅仔厝研習營」。
1997年,承辦宜蘭縣「讓舊地名重見天日」立碑與立傳系列活動。協助梅花社區推動「憨猴總動員」系列活動及第2屆「1997茅仔厝研習營」。策劃第1屆羅東嘉年華「萌芽、茁壯、向未來」活動,以太平山伐木史為主題。創作《來去宜蘭》撕畫、《宜蘭有禮系列-金棗有晴、日日有魚、鴨子呱呱叫》撕畫
1998年,發表散文《王老師,我得獎了》及「老人系列」短篇小說《九根手指頭的故事》、《死去活來》、《銀鬚上的春天》、《呷鬼的來了》於聯合報。出版繪本《兒子的大玩偶》韓文版,格林文化出版,楊翠玉繪圖。獲第2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文學類。於北京舉辦【黃春明作品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台聯及中國人民大學華人文化研究所共同主辦。主持超級電視台的社教節目「生命.告白」。編寫《粒粒皆辛苦-台灣舊農業的背影》羅東鎮農會出版,策劃出版「十個舊地名的故事」,李賴主編,宜蘭縣政府出版;製作宜蘭縣《桃花源在那裡?》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宣導錄影帶
1999年,以《鑼》入選「台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發表小說《最後一隻鳳鳥》於聯合文學、《售票口》於聯合報;散文《用腳讀地理》、《老人寫真集》於聯合報,《 陶淵明先生,請坐》於中國時報,《和蕭蕭一起玩現代詩》於自由時報;詩作《一位在加護病房的老人》、《一個老人的中秋記憶》於自由時報;發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劇本。與省立交響樂團合作《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台灣省第7屆音樂藝術季系列,演出6場,全台巡迴,黃大魚兒童劇團宜蘭分團演出。3度推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9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於國家戲劇院。出版《放生》小說集,聯合文學出版。《放生》小說集獲聯合報【讀書人1999年最佳書獎文學類】及【1999年台灣本土十大好書】。小說《兒子的大玩偶》獲香港亞洲周刊入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創作《龜山朝日》撕畫
2000年,發表《文化生活不等於藝術活動》於民生報、《大便老師》於聯合報、《大地上的三炷香》於聯合報、世界日報、《寫作有時也不那麼寂寞》於中國時報;詩作《有兩種宜蘭人》、《悵然大物》、《相約武昌街》、《一則無聊得要死的故事》、《記得昨日》、《想呻吟》、《我好寂寞》、《清風無罪》、《吃齋唸佛的老奶奶》、《那一個小孩站在那裡唱歌》、《黑夜》於聯合報,《詩人把詩寫在大地上》於台灣日報。發表散文《路邊拾珍》、《 蘇桐 先生.您好》、《菜園》、《學習》、《菅芒花》、《新娘的花冠》於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樂覽雜誌。出版【黃春明典藏作品集】:《莎喲娜啦.再見》、《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出版。《放生》小說集獲2000年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及第23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出版小說集德譯本「Huang Chunming.Sayonara - Auf Wiedersehen」由文建會與德國衛禮賢翻譯研究中心合作.Arcus Chinatexte。與大愛電視台「希望工程」合作演出說書版《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義演4場,巡迴921南投及嘉義災區,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3度推出《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演出3場,於羅東鎮展演廳,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指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演出2場,於宜蘭演藝廳,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承辦「新桃花源運動」社區綠化營造示範區乙案,參與宜蘭縣天送埤社區、三民社區綠美化規劃工作。任公共電視台形象大使,巡迴台澎各地監獄演講、三民社區;佛光大學駐校作家
2001年,於中國大陸北京召開「新世紀再讀黃春明研討會」。出版【黃春明文集】三卷本,中國大陸,九州出版、「黃春明小說集」中國大陸,解放軍文藝(崑崙)出版。任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發表首部歌仔戲劇本《杜子春》。指導《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5場,宜蘭縣內巡演,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
2002年,編撰《眾神的停車位》,師生聯手創作,為任教東華大學外文系創作研究所的教學成果結輯,遠流出版。發表小說《眾神,聽著》、《金絲雀的哀歌變奏曲》,最短篇《靈魂招領》於聯合報,《買觀音》、《棉花棒.紫藥水》於世界日報。發表政治詩《殺風景》。編導《杜子春》歌仔戲,演出12場,於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指導《我不要當國王了》兒童劇,演出11場,於蘭陽女中、宜花東正式劇場、宜蘭縣內國小,由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改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為歌仔戲劇本。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
2003年,發表詩作《向日葵》、《鳳凰花》、《玉蘭花》於聯合報。發表散文《我知道你還在家裡》。編導《愛吃糖的皇帝》歌仔戲,演出3場,於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歌仔戲《新白蛇傳I—恩情、愛情》,演出4場,於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掛鈴噹》兒童劇,演出2場,於宜蘭文化局,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指導閩南語版《稻草人與小麻雀》兒童劇,演出7場,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指導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的研究生演出《掛鈴噹》兒童劇。發表劇本《外科整型》於中國時報
2004年,發表詩作《夜幕》、《冷氣團》、《臭頭香》、《酢醬草》、《白花婆婆針》、《含羞草》於中國時報,《天回天》、《國峻不回家吃飯》於聯合報。與日本HITOMIZA人形劇團技術合作,推出大型現代人偶劇《外科整型》,由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宜蘭演藝廳演出2場後,受邀至日本飯田市國際偶節演出。 歌仔戲《杜子春》、《愛吃糖的皇帝》、《新白蛇傳I—恩情、愛情》,全台演出十餘場,由蘭陽戲劇團演出。指導《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演出5場,於宜蘭演藝廳,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編導讀劇版《戰士乾杯》舞台劇,應邀於第2屆國際讀劇節,演出1場,於台北紅樓,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後受邀至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演出。
2005年,發表詩作《戰士乾杯!》、《一把老剪刀》、《飄飄而落》、《圓與直的對話》於自由時報。發表散文《龍目井》於自由時報。於自由時報,開闢《九彎十八拐》雜文專欄,發表《打一個比方》。創辦宜蘭人的文學雜誌《九彎十八拐》雙月刊。編導歌仔戲《新白蛇傳II—人情、世情》,演出4場,於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讀劇版《杜子春》歌仔戲,應邀至歌仔戲讀劇節演出,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小駝背》兒童劇,巡演11場,於宜蘭演藝廳、宜蘭縣內偏遠校園、金瓜石社區,並受邀至南投縣演藝廳為原住民小朋友演出兩場,回程至內政部中區兒童之家義演1場,由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2006年,獲第13屆「東元獎」人文類-社會服務;獲第7屆「噶瑪蘭獎」。第6度推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4場,於宜蘭演藝廳,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校園巡演版《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於宜蘭縣內校園巡迴演出12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並受邀赴花蓮東華大學、台南國家文學館演出。指導《小駝背》兒童劇,演出3場,於蘭陽女中,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
2007年,擔任佛光大學兼任教授,台灣藝術大學駐校作家。《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2場,於羅東鎮公所展演廳.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並受邀赴台北市私立復興實驗小學演出。指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礁溪國小兒童劇團演出,於礁溪國小
2008年,遠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參加「重返現代:白先勇、「現代文學」與現代主義國際研討會」。 參加於中正大學,所舉辦的「黃春明國際研討會」,當中有來自韓國、日本、中國、加拿大、美國的世界各地學者與會,並於研討會期間,演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 佛光大學頒授黃春明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阿公的店(黃春明文學部落格)
黃大魚文化藝術基金會
「專訪 黃春明:凡有喜怒哀樂必能讀黃春明」董成瑜寫、陳建仲攝影 中國時報 1999/10/21
「戲比人生更精彩!-白先勇訪黃春明的午後對談」陳嬿文 聯合文學230期 2003/12
「社會關懷與生命連結的原創」演講影音/文字稿 台北藝術大學 2004/12/29
【隨行記實】作家黃春明夫婦訪法鼓山 李青苑/文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 2006年
「創意與生活」演講影音 台北市圖書館 2006/12/5
「快來聽黃大魚說故事--戲說黃春明和他的兒童劇團」專題研究(中英文版) 宜蘭縣宜蘭市黎明國民小學 2007/2/26
「名人對談-尉天驄,黃春明」陳宛茜、賴素鈴 聯合報 2007/07/03
「黃春明給台灣孩子的一席話」劉梓潔紀錄、姚志平攝影 中國時報 2007/9/2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演講 2008/4/26
「白先勇、黃春明對談-文學的軌跡,時代的重逢」劉思坊記錄整理(上) (下) 中國時報 2008/10/6-7
《黃春明九彎十八拐》 季季 中國時報 2005/3/16
「文學經典化與生活記憶的傳承─為「黃春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舉辦而寫」 江寶釵 聯合文學282期 2008/4
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系統
宜蘭縣藝文作家資料庫
東華大學-台灣文學資料庫
國家文藝基金會
台灣70年代的鄉土文學 心靈小憩-網路廣播
《黃春明小說研究》徐秀慧 1998年
《大地之子-黃春明的小說世界》肖成著 人間出版社 2007年
《台灣文學國寶大師:黃春明》蔡依恬、劉冠吟著
黃春明〈蘋果的滋味〉教材講義 教育部顧問室優質通識課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6%98%A5%E6%98%8E
年份 作品名 英譯作品名
1982 《光陰的故事》第三段『跳蛙』 The Sandwich Man
1983 《帶劍的小孩》
1984 《我愛瑪麗》 I Love Mary
1986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Reunion
1986 《我們的天空》 Last Train to Tanshui
1991 《娃娃》 A Piggy Tale
1997 《藍月》 Blue Moon
作品年表 - 演出作品
1983 《油麻菜籽》 Ah-Fei
1985 《青梅竹馬》 Taipei Story
1991 《情定威尼斯》
1995 《超級大國民》 Super Citizen Ko
2000 《沙河悲歌》 Lament of The Sand River
2001 《自由門神》 A Way We Go
2001 《傀儡天使》 Angel
2002 《殺人計劃》 My Whispering Plan
2004 《大選民》 Sacrificial Victims
人物年表
1949 出生,台灣嘉義人。
1981 與宋存壽、楊德昌等導演參加由張艾嘉製作的台視節目「十一個女人」系列劇集,導演其中《快樂的單身女郎》、《去年夏天》兩片。同年以實驗片《迷林》獲得第4屆金穗獎(當屆得獎者還有萬仁、蔡明亮、麥大傑等人)。
1982 《光陰的故事》(第三段:「跳蛙」)是柯一正執導的第一部電影作品,他把當時的社會現狀做了相當技巧性的批判,該片不但開啟了台灣新電影風潮,也使得當年這群新手導演能夠繼續拍片。
1985 中影年度大戲《同學會》決定由柯一正執導。
1986 柯一正、侯孝賢應邀赴港演戲。
1987 中影頒獎給柯一正與楊德昌,酬庸其成就,並決定多鼓勵新銳導演拍片。導演《我們的天空》。香港將舉辦「楊德昌與柯一正影展」。
1988 柯一正參加學苑影展座談會指出台灣電影攝製器材落伍。
1989 與小野 、吳念真籌組「正集團工作室」,後改以「五月公司」之名完成公司登記。
1990 與小野最近投身紀錄片的攝製工作,針對台灣當前的亂象問題做思考與探索。擔任金馬獎評審委員,於評審會議缺席。
1991 擔任第八十九年度優良電影劇本獎評審。
1992 電影資料館面對導演系列將於十五日起舉辦「柯一正導演專題」,放映《光陰的故事》、《帶劍的小孩》、《我愛瑪莉》、《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我們的天空》和《娃娃》等六部由柯一正所導演的作品。
1995 導演公視人生劇展《溫泉家鄉》。
1996 導演《藍月》。在《一隻鳥仔哮啾啾》描述烏腳病患的故事,柯一正客串醫師。和劉知容、羅北安一同編劇的舞台劇《領帶與高跟鞋》應邀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中國戲劇交流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演出兩場,為國內戲劇團體首次將作品成功地搬上大陸舞臺,引起與會人士熱烈的討論和極高的評價,並且提出邀請巡迴大陸地區演出計劃。回國後再度於中時報系的時報廣場及國家戲劇院演出共六場,易造成一票難求的盛況。為綠光奠定歌舞劇創作成功的作品之一。
1997 執導的《藍月》入圍第十屆東京影展國際競賽。《藍月》是一部充滿實驗色彩的作品,劇本分寫成紅、橙、黃、綠、藍五本,可以將順序任意排列組合放映,會有120種不同的氣氛、節奏和故事線,每一種依然是完整的故事。導演自言設計這個變化多端的結構是為了探討生命的多變。
1998 演出華視劇展「出走」。
1999 以「柯尼卡軟片拍誰像誰」獲得第廿二屆中興文藝獎章電影獎。為「世界兒童廣電日」,拍攝了以台灣兒童為主體的《小小心願》紀錄片,主角符浩為導演符昌鋒的兒子,在紀錄片中談到他對壞人的恐懼,對成人世界以及兒童世界的看法,誠實的說出他的想法。柯一正導演忍不住驚嘆起現代兒童內心世界的複雜,也讓他對兒童心理產生了興趣,打算陸續拍更多的兒童紀錄片。
2000 導演公視節目「萬人情婦」。為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中文版青陽子一角等擔任配音工作。
2001 為台視拍金鐘劇「逆女」。「青春小鳥」則是他與吳念真合作,將他們對週遭生活環境的敏銳觀察,藉由劇場形式與戲劇詮釋,真實呈現小人物的心聲與人生的舞台劇作品。
1981 以實驗片《迷林》獲得第4屆金穗獎。
http://movie.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51
黃春明不同時期的寫作風格 by李佳芳。市立惠文高中。一年四班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言論自由和幽默感【聯合晚報社論2012.06.09
不過是一場六十秒的快閃行動,竟惹來刑法伺候,警方搬出「公共危險罪」的大帽子,未免太嚴重了吧!藝文界人士的「我是人,我反核」行動,台北市警方先以大動作應對,並傳出參與的導演柯一正遭到查稅,令眾人驚愕,吳念真也說政府「沒有幽默感」。(楨:柯吳 另參本館:《我愛瑪琍》《太平天國》馬能源政策 福島事件)
回應
麻煩記者以後下筆前確實做好基本查證.
看了當場錄影,已有車輛通過人群外側,好像有警察在指示車輛迴避.紅燈空檔之說我很懷疑. 特定查稅之說已被証實錯誤,是查稅籍,該棟大樓稅籍戶皆查,無特定性或針對性.
不倫不類的比較,香蕉比拔臘,吳念真比較有幽默感嗎,誰會認同,先說別人沒幽默感的,自己就比較有幽默感嗎,柯一正的行動我覺得很沒幽默感,為什麼我就得接受他的幽默。
什麼社論啊?鼓勵大家快閃在路上!在美國,行人不守規,被撞死,駕駛是不用負責的。有政治訴求活動,先申請許可吧!拿交通安全當幽默?低俗的幽默!
如果有一群人訴求﹝我是人 我反酒測﹞在同一地點快閃 是否也是言論自由和幽默感的表達?
大人大症啊 還以為自己17歲啊?違法就違法,哪天反核都可以殺人了!反核運動被你們害死了。
社論鬼扯 只要是知名人士、藝能界 連媒體社論都搞不清楚方向?
阿扁核四廠關關開開 替台灣賠了多少錢?怎不見至些藝能界出來反核、放屁?這些藝能界到底是假借反核 綠骨反政?怎阿扁時代就不見這些反核快閃族表態?
中華民國法律遇到歹南黨會轉彎?
按照記者論調,酒駕重罰坐牢也是小題大作妨礙行動自由.
一披上政治啥法律都變廢紙
民粹治國,可悲!
聯合報竟然沉淪到用社論鼓勵違法,如認為沉淪也是一種風格,今後就請跟水果報及三民自那些爛媒體一起比爛吧!
紅燈空窗期不代表道路就可任意佔用,如果這時有救護車或消防車緊急通過. 造成延誤或意外撞上,責任誰負,柯導還是記者? 沒地方抗議嗎?幼稚的論調.
反核要有深度要有論述,日本都要重啟核電.這種膚淺幼稚的做法只讓人感覺做秀.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