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30 07:16:35阿楨

《中國考古大發現》

什麼「中國考古大發現」?還不是到處挖人祖墳才……

你以為還在反共的「共匪十大罪狀」時代嗎,考古不挖墳如何考?尤其在「事死如事生」講究「厚葬」的中國。

這麼說來,人類古文明的重建還是得靠上層階級生前的剝削和奢華,才能流傳下來了?

你到底要評百集《中國考古大發現》,還是探究文明生死學?再說也不是所有考古都是得自埋藏,像幾十上百萬年前還不懂埋葬的舊石器時代,還不是挖出頭骨或牙等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80-84集<遠古人類遺址>所介紹180-16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只挖出牙齒,100-75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則挖出了一顆頭。50-20萬年前的北京人因一直生活在周口店的同一山洞裡,所以挖出了六顆頭和分屬四十多個不同性別年齡者的人骨。若再加山上一二万年前已知葬禮的山頂洞人,就証明了中國人百萬年來綿延不斷,可惜北京人骨被日軍偷走又遺失了。

紀錄片真敢掰,別說《中國考古》(上海古籍,1992)、《廿世紀中國考古重大發現》(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等書沒提及山頂洞人是北京人的後代,就考古人類學的常識也知,二者分屬不同的直立人與智人。現代人才是約十萬年從非洲移出的智人後代,而直立人則已絕種雖然在有些地方曾活到智人活躍的時代。

要挑剔是嗎?那22-4的<西藏古格王國>也沒明言古格王國是亡於密教喇嘛引外族拉達克軍隊入藏,打敗了試圖以天主教壓制喇嘛集團的王室,到十七世紀後半,五世達賴才派兵收復,將古格納入格魯派黃教勢力範圍(以上參見張建林《西藏古格王國故城探察記》,同上,p.186)。

你是暗示喇嘛要替古格王國的滅亡負責了?那55-57的<秦始皇陵>也沒提及青銅器的精湛工藝:銅車馬身上的纓絡是用0.1-0.05公分的銅絲扭結而成,銅絲不是鍛打而是用拔絲法製成。另外銅絲組成的鏈條是環環相扣的,每個環的接口都是焊接而成,而且焊縫肉眼看不出,要用24倍放大鏡才看得到。另外青銅劍、箭上塗有十微米的鉻塩氧化物以防銹(以上參見古方《始皇陵‧兵馬俑》,同上,p.51,137)。

要都像你們這樣評的話,随便找各單元相關的專著就能增修百集《中國考古大發現》各集之不足,但別忘了它每集只有約十分鐘,而且影音VCD與圖文書本就各有所長。

【大陸尋奇】二十世紀考古大發現(11)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eFh8Uu4whzmLNLeRNguu3F1B8qqIkTS

【探索发现】考古中国(24)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1B10439D02596447


十大考古發現名單楨:多不及貼,煩點下址:

http://www.wenbao.net/shidakaogu/mingdan.html


從1990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物報社舉行每個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這個活動對全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和考古學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評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標准要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每項考古發掘必須履行報批手續,取得國家文物局批准。在發掘過程中,必須依照國家文物局頒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規程》進行考古發掘,保證考古發掘的科學質量;考古新發現的內容評選標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所規定的,要具有曆史、藝術、科學價值;所謂新發現,是指這項考古發現除具有曆史、藝術、科學價值之外,還要在中國考古濱學科發展上具有新的內容信息和新的認識。

2011

1、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發掘單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市二七區文化旅遊局 發掘領隊:張松林

  簡介:老奶奶廟遺址位于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範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余處用火遺迹,以及多層叠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爲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衆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迹。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爲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複雜的棲居形態。

  專家點評:

  李伯謙:出土的石器、用火(塘)痕迹、動物骨骼和骨器證明,在距今4萬年前人類已有了早期的聚落萌芽,且已有了中心營地和附屬棲居地點,甚至還可能已有早期的信仰崇拜。     王新金:灰燼堆積遺迹的活動面的研究對探討當時人類行爲學提供了又一實物依據。     嚴文明:這批發現證明中國核心地區有十分豐富的舊石器遺存並與中國更早的舊石器傳統一脈相承。也證明東亞現代人非洲起源說不可靠,而早先吳新智等提出的“以本土起源爲主、同時有少量基因交流(和文化交流)”的觀點是有道理的。     趙輝:自距今十多萬年的滎陽織機洞遺址和舊、新石器之交的新密李家溝遺址發現以來,老奶奶廟遺址填補了聯系二者之間的環節,建立起當地舊石器中晚期直至全新世文化的完整系列,這個系列及其所見石器技術,文化行爲的演進發展過程,關系到東亞地區現代人及其文化起源的重大前沿性國際課題。

2、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


3、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

4、內蒙古通遼哈民史前聚落遺址

5、四川宜賓石柱地遺址

6、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

7、遼寧建昌東大杖子戰國墓地

8、江蘇盱眙大雲山江都王陵

9、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窟頂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

10、山東京杭大運河七級碼頭、土橋閘與南旺分水樞紐

2010

1、河南新鄭望京樓夏商時期城址

2、山東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

3、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

4、江蘇蘇州木瀆古城遺址

5、陝西西安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

6、新疆鄯善吐峪溝石窟群和佛寺遺址

7、陝西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園

8、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

9、江蘇南京大報恩寺遺址

10、廣東汕頭“南澳I號”明代沈船遺址

2009

1、河南新密李家溝舊石器-新石器過渡階段遺址

2、安徽固鎮垓下大汶口文化遺址

3、江蘇張家港東山村遺址

4、內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

5、山東高青陳莊西周城址

6、陝西富縣秦直道遺址

7、陝西西漢帝陵考古調查及發掘

8、河南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

9、河北曲陽澗磁村定窯遺址

10、江西高安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2008

1、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

2、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

3、山東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

4、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

5、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

6、江蘇無錫闔閭城遺址

7、河南滎陽娘娘寨遺址

8、安徽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

9、河南新鄭胡莊墓地

10、四川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

2007

1、河南許昌靈井舊石器遺址

2、河南新鄭唐戶遺址

3、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古城遺址

4、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

5、河南滎陽關帝廟遺址

6、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

7、新疆巴裏坤東黑溝遺址

8、河南洛陽偃師東漢帝陵與洛陽邙山墓群

9、新疆庫車友誼路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

10、河北磁縣東魏元祜墓與河南安陽固岸東魏北齊墓地

2006

1、雲南富源大河舊石器洞穴遺址

 

2、廣東深圳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3、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

4、廣東高明古椰貝丘遺址

5、山西柳林高紅商代遺址

6、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

7、甘肅張家川馬家原戰國墓地

8、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

9、安徽六安雙墩墓地

10、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2005

1、浙江嵊州小黃山遺址

 

2、湖南洪江高廟遺址

3、河南鶴壁劉莊遺址

4、福建浦城貓耳弄山商代窯群

5、貴州威寧中水遺址

6、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

7、江蘇句容、金壇周代土墩墓群

8、河南內黃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

9、陝西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

10、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

2004

1、廣東廣州大學城南漢二陵

 

2、易縣北福地遺址

3、偃師二裏頭遺址宮殿區

4、湖南寧鄉炭河裏西周城址

5、江蘇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

6、遼寧朝陽十六國三燕龍城宮城南門遺址

7、山西芮城清涼寺墓地

8、四川綿竹城關鎮劍南春酒坊遺址

9、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

10、浙江杭州嚴官巷南宋禦街遺址

2003

1、遼寧淩源牛河梁新石器時代遺址

 

2、河南鄭州大師姑夏代城址

3、陝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

4、陝西扶風周原李家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5、山東章丘危山漢代墓葬與陪葬坑及陶窯

6、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

7、陝西唐昭陵北司馬門遺址

8、內蒙古通遼吐爾基山遼墓

9、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

10、江西景德鎮珠山明、清禦窯遺址

2002

1、廣西百色革新橋石器時代石器加工場遺址

 

2、湖南裏耶古城及出土秦簡牘

3、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墓地

4、河北臨漳鄴城遺址

5、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

6、湖北巴東舊縣坪遺址

7、吉林延邊西古城城址(唐渤海)

8、黑龍江阿城劉秀屯金代大型宮殿基址

9、江西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

10、浙江寧波元代慶元路永豐庫遺址

2001

1、吉縣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

 

2、蕭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

3、民和喇家齊家文化遺址

4、深圳屋背嶺商代遺址

5、成都金沙商周遺址

6、貴州赫章可樂遺址墓葬

7、浙江杭州雷峰塔遺址

8、河南禹州神鎮鈞窯遺址

9、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窯址

10、浙江杭州南宋恭聖仁烈皇後宅遺址

2000

1、福建三明萬壽岩舊石器遺址

 

2、河南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

3、湖北潛江龍灣宮殿遺址

4、南京鍾山六朝壇類建築遺址

5、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

6、江蘇連雲港藤花落龍山時代遺址

7、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

8、四川成都古蜀國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遺

9、浙江杭州南宋臨安府治遺址

10、山東章丘洛莊漢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遺址

1999

1、江蘇江陰高城墩新石器時代遺址

 

2、吉林通化萬發撥子遺址

3、雲南羊甫頭墓地

4、安徽淮北隋唐大運河考古

5、遼寧桓仁五女山山城

6、山西太原市晉源區隋代虞弘墓

7、河北元中都

8、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

9、遺址出土陶鬲址夯築遺迹

10、湖南虎溪山一號漢墓

1998

1、泥河灣盆地于家溝舊石器遺址

 

2、含山淩家灘新石器時代祭壇和墓地

3、金壇三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4、忠縣中壩遺址

5、北票康家屯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

6、紹興印山越國王陵

7、三峽庫區雲陽李家壩遺址

8、小浪底水庫東漢漕運建築基址

9、南京六朝家族墓地

10、林湖寺龍口越窯窯址

1997

1、洛陽盆地舊石器地點群

 

2、章丘西河遺址

3、邕寧頂螄山遺址

4、香港東灣仔北遺址

5、偃師商城小城

6、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

7、湖南澧縣城頭山大溪文化城牆及湯加港文化水稻田

8、遼寧綏中縣石碑地秦漢遺址

9、廣東廣州市南越國禦苑遺迹

10、新疆尉犁縣營盤漢晉墓地

1996

 

1、重慶豐都煙墩堡遺址

 

2、洛陽妯娌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3、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

4、平頂山應國墓地

5、四川南宋安丙家族墓地安丙墓

6、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紀年簡牘

7、遼寧北票喇嘛洞墓地

8、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9、長清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

10、青海都蘭吐蕃墓群的發現

1995

1、江西萬年縣大源鄉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2、湖南省道縣壽雁鎮玉蟾洞遺址

3、河南鄭州市北郊西山仰韶文化城遺址

4、鄭州西北石佛鄉小雙橋商代遺址

5、山東長清縣仙人臺國貴族墓地

6、廣州中山四路南越國宮署遺址

7、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

8、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

9、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渤海國遺址

10、杭州市中山南路南宋太廟遺址

1994

1、三峽工程淹沒區考古調查

 

2、江蘇南京市江寧縣湯山舊石器時代遺址

3、河南鄧州市白莊村八裏崗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4、安徽蒙城縣畢集村尉遲寺新石器時代聚落遺

5、河南輝縣孟莊遺址

6、山東滕州前掌大商周貴族墓地

7、河南永城漢梁孝王寢園

8、西安隋灞橋遺址

9、陝西麟遊隋仁壽宮·唐九成宮37號殿址

10、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東沙布日臺鄉寶山遼貴族墓

1993

1、貴州盤縣大洞遺址

 

2、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

3、浙江余杭莫角山良渚遺址大型建築基址

4、山西大同晉侯邦父及夫人墓

5、湖南長沙國王後“漁陽”墓

6、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第三窟遺址

7、江蘇揚州唐城遺址

8、江西豐城洪州窯窯址

9、河北宣化下八裏遼代壁畫墓群

10、遼寧綏中元代沈船水下考古調查

1992

1、湖北雞公山遺址

 

2、內蒙古興隆窪原始聚落遺址

3、湖南澧縣城頭山屈家嶺文化古城址

4、江蘇趙陵山良渚文化遺址

5、山西晉侯墓地的發現與研究

6、河南丹江口水庫楚國貴族墓

7、安徽天長三角圩漢墓群

8、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

9、內蒙古遼代耶律羽之墓

10、河南洛陽北宋衙署庭園遺址

1991

1、山東鄒平丁公龍山文化城址

 

2、浙江余杭彙觀山良渚文化祭壇和大墓遺址

3、西藏拉薩曲貢遺址

4、河南殷墟花園莊商代甲骨窖藏

5、河北定州商代方國貴族墓葬

6、江西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

7、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虢仲墓

8、甘肅敦煌漢懸泉置遺址

9、河南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王後墓

10、黑龍江渤海國王陵區大型石室壁畫墓

1990

1、湖北鄖縣人頭骨化石

 

2、山東城子崖龍山與嶽石文化遺址

3、河南殷墟郭家莊160號墓

4、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周代虢季墓

5、山東後李春秋車馬坑和淄河店2號戰國大墓

6、陝西漢景帝陽陵從葬坑及其彩繪陶俑

7、陝西漢長安城陶俑官窯窯址

8、河南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東闕遺址

9、寧夏宏佛塔天宮西夏文物

10、北京金中都水關遺址

http://www.wenbao.net/shidakaogu/mingdan.html 

 
中國考古學>百度百科
 
  中國作爲世界上文明發達較早的國家之一 ,很早就有學者注意進行古代遺迹的考察和古代遺物的研究。具有一定學術系統的金石學,産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爲發達,形成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以田野調查發掘爲基礎的近代考古學,在中國興起較遲。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和30年代,一些帝國主義國家派遣的探險家、考察隊,潛入中國邊疆地區活動。20世紀20年代後期,中國學術機關開始進行周口店、殷墟等遺址的發掘,標志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調查發掘遍及全國各個地區,逐步建立起中國考古學的體系。
  近代考古學的傳入
  19世紀末,歐洲的考古學已經日漸興盛。1901年梁啓超在《中國史敘論》中,講到19世紀中葉以來歐洲考古學家將史前時期劃分爲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三期,並將中國古史傳說與此比附。1898年安陽小屯村再次發現有字甲骨文,1900年敦煌石窟發現儲存大量古代寫本文書和其他文物的藏經洞,這是近代學術史上的兩項驚人發現,爲中國考古學誕生的前兆。第一次由中國學者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是1926年從美國學習人類學歸來的李濟,在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進行的發掘。1927年,西北科學考察團成立,北京大學教授徐炳昶(旭生)被推選爲中方團長,黃文弼代表北京大學考古學會參加該團去新疆進行考古工作。
  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和初步發展
  1928年10月董作賓前往安陽小屯進行調查試掘,准備大規模地展開工作。這是中國考古學誕生的重要標志。1929年,李濟作爲當時中國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學知識和發掘經驗的學者,被聘任爲曆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同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分別成立。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從事考古研究的學術機構。
  新生代研究室的周口店發掘
  1929年在裴文中的主持下,發現第一個北京人的頭蓋骨化石。隨後,發現大批石制品和人類用火痕迹,使北京人的文化遺存得到確認。1933年由裴文中和賈蘭坡發掘山頂洞人及其文化。
  曆史語言研究所的殷墟等項發掘
  1928~1937年間進行了15次發掘,累計發掘面積達46000多平方米。開始發掘小屯遺址的時候,發掘水平不高,主要目標是有字甲骨,還缺乏分辨複雜遺迹的能力。1930年,在國外專攻考古學專業的梁思永學成歸來,不久參與山東曆城縣城子崖遺址的發掘,辨識了仰韶文化以外的又一種新石器時代遺存,後被命名爲龍山文化。梁思永後又進行安陽後岡遺址的發掘,從地層上解決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相對年代問題。他還參加小屯遺址的發掘,在發掘方法上有明顯的改進。從此,殷墟發掘走上科學的軌道,取得了較大的收獲。在小屯村一帶,先後發現50多座夯土建築基址,獲得22000多片有字甲骨和其他珍貴文物;又在侯家莊商王陵區發掘10座規模特大的商代大墓以及上千座“人牲”祭祀坑,從而爲中國考古學和中國上古史的研究積累了極爲寶貴的科學資料。與此同時,又發掘浚縣辛村西周衛國墓地、汲縣山彪鎮和輝縣琉璃閣的戰國時期魏國墓葬,以及日照兩城鎮、永城造律臺等地的龍山文化遺址。
  北平研究院和其他單位的考古工作
  除對燕下都遺址進行過調查發掘外 ,主要是1933~1935年在陝西渭河流域的活動。其中徐炳昶領導進行的寶雞鬥雞臺附近的發掘,曾發現仰韶文化遺址、周秦時期和漢代的墓葬。後由蘇秉琦將溝東區的周秦墓葬進行整理和分期研究,並且提出探索周文化淵源的線索問題。該會又對河北邯鄲附近的響堂山石窟作過比較詳細的勘查。另外,西湖博物館于1933~1936年在浙江的一些地方進行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調查,發現並發掘了良渚遺址。林惠祥等學者在東南沿海各省、臺灣省和香港地區,華西大學的美國學者在四川廣漢和西康道孚附近,都先後進行了考古調查,還有人進行了六朝陵墓和古代窯址的考察。
  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活動
  1928年以前開始在新疆及鄰近地區活動,持續進行到1933年。中國學者所作田野考古工作,主要有黃文弼在吐魯番附近調查發掘高昌古城、交河古城遺址及 氏高昌墓地 ,在塔裏木盆地周圍調查漢唐時代的城堡、寺廟、溝渠和屯戍遺址,在羅布淖爾附近調查發掘史前遺址和漢代烽燧遺址;袁複禮在吉木薩爾附近,勘察並實測唐北庭都漢代烽燧遺址,且獲漢代簡牘1萬余支;貝格曼又在內蒙古和新疆發現一批以細石器爲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時代遺存。
  日本學者在東北和華北地區的活動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東亞考古學會”在旅大地區發掘了牧羊城遺址及南山裏、營城子漢墓等。九一八事變後,該會的活動擴大到東北其他地方,發掘了赤峰紅山後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及元上都遺址;同時,還發掘顧鄉屯地點、集安高句麗壁畫墓,並調查遼代帝陵。此後,原田淑人等又以該會和“東亞文化協會”的名義,發掘邯鄲趙王城和曲阜魯靈光殿遺址。還有水野清一等于1937~1944年間8次前往山西大同,對雲岡石窟進行詳細的調查和實測,並在附近作過一些發掘。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工作
  曆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合作,于1939~1940年在雲南大理附近發掘史前和南詔時期的幾處遺址;後又分別與中國營造學社、四川省立博物館、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先後發掘四川彭山的漢代崖墓和成都的前蜀王建墓,並兩次在河西走廊等地進行考古調查。1944年,夏鼐在甘肅寧定縣陽窪灣發掘齊家文化的墓葬,第一次發現齊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層證據,糾正了安特生1925年在甘肅遠古文化分期問題上的錯誤論斷。在此以前,尹達曾于1937年根據器物形制的分析對安特生概括的仰韶文化內容和齊家文化年代問題提出過質疑。解放戰爭時期,田野考古工作陷于停頓狀態。在東北和華北解放區,民主政府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對吉林西團山石棺和邯鄲附近的漢墓作過清理發掘,又曾收集景縣封氏墓群出土的文物 。在國民黨統治地區 ,僅裴文中于1947~1948年前往甘肅、青海進行過史前遺址的調查。從1928~1948年,經過20年的發展 ,中國考古學作爲一門新興的學科,已經初具規模。盡管田野考古工作主要限于周口店、殷墟以及黃河流域和長江下遊的史前遺址,未能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但終于摸索出了一套適合中國特點的田野工作方法,積累了一批通過正規發掘獲得的科學資料,並出版了《西陰村史前遺存》(李濟)、《周口店洞穴層采掘記》(裴文中) 、《城子崖》(梁思永等) 、《良渚》(施更昕)、《鬥雞臺溝東區墓葬》(蘇秉琦)、《羅布淖爾考古記》(黃文弼)等著作,以及《安陽發掘報告》和《中國考古學報》等刊物 。尹達在延安期間 ,撰寫了《中國原始社會》一書。這段時間,有些學者對甲骨、金文、簡牘、墓志等銘刻資料進行了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郭沫若旅居日本時所著《蔔辭通纂》、《殷契粹編》、《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和《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等書,爲甲骨、金文的研究作出卓越貢獻。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對甲骨學研究也有較大推進。
  中國考古學的進一步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考古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人民政府頒布了關于保護古代文物的法令,恢複周口店、殷墟兩項中斷十多年的考古發掘。隨後,在中央文化部設立文物局,主管全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在中國科學院設立考古研究所,專門從事考古研究工作。各大行政區和各省、市、自治區,也相繼成立文物管理委員會,負責當地的文物保護工作,承擔配合基本建設的清理發掘任務。北京大學創辦了考古專業,培養考古專門人才。在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實踐中,各地的考古隊伍日益健全起來 。1979年4月成立了中國考古學會,這是中國考古事業走向繁榮的重要標志。以後又相繼成立了安徽、湖北、青海、吉林、黑龍江、江蘇、河南、遼寧、湖南、山東、陝西、內蒙古、河北、山西14個省區的地方考古學會(或文物、博物館學會),以及古文字、古陶瓷、古外銷瓷、銅鼓、楚文化等與考古學關系密切的研究會。
  田野考古工作的擴大和發掘水平的提高
  50和60年代前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黃河、長江流域的部分省級文物單位,對史前時期的半坡遺址、北首嶺遺址、廟底溝遺址、大汶口墓地、屈家嶺遺址、北陰陽營遺址,商周時期的二裏頭遺址、鄭州商代遺址、豐鎬遺址、洛陽東周城、侯馬晉城,以及漢唐兩京城址、元大都遺址和其他重要遺址,分別進行規模較大的發掘。但大面積揭露的遺址尚不甚多,各地田野工作的發展不平衡。近年來,幾乎每個省都曾選擇保存較好的史前遺址進行重點發掘。黃河流域所作重點發掘仍然較多,近年揭露面積一兩千平方米以上的遺址不下10余處,其中姜寨遺址和大地灣遺址已發掘一兩萬平方米,分別發現一二百座房基。王因遺址和陶寺遺址則發掘了八九百座墓葬,柳灣墓地多達1500座 。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 ,也有多處遺址發掘,面積在數百平方米以上,關廟山遺址、河姆渡遺址、草鞋山遺址和石峽遺址曾發掘一兩千平方米。工作量最薄弱的西南邊疆和北方沙漠草原地帶,也都發掘過史前遺址,例如西藏昌都的卡若遺址就揭露了數十座房基。各地在此期間大面積發掘和勘察的重要遺址還有:登封王城崗城堡、淮陽平糧臺城堡、二裏頭宮殿遺址、偃師屍鄉溝商城、黃陂盤龍城遺址、周原遺址、紀南城遺址、曲阜魯城遺址、鳳翔秦國宗廟遺址、居延烽燧遺址,以及漢唐兩京的某些遺址。還發掘許多結構複雜、埋葬豐富的大型墓葬,例如隨州曾侯乙墓、平山中山王墓、廣州南越王墓、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以及範圍很大的秦兵馬俑坑等。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工作規模之大,都是過去所無法比擬的。在此過程中,中國的田野考古更加完善,已達到較高的科學水平。50年代初期,在輝縣琉璃閣的發掘工作中,第一次成功地剔剝出一座完整的車馬坑,曾被西方考古學家譽爲考古發掘方法的新進步。多年來,中國的細致考古發掘,一直得到國際考古學界的廣泛好評。考古工作者進行原始聚落遺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發掘,力求比較全面地揭露布局情況,複原當時社會生活的全貌。進行古代城址的勘察,著重了解它們的整體規劃,先確定城垣範圍和城門位置,再以城門爲基點探尋主幹大道和重要建築遺迹。至于古今重合的城市,則充分利用文獻資料提供的線索,根據地面現存的古代建築和可以肯定的舊街道等遺迹,結合以重點鑽探、發掘,也能較好地複原古城的平面布局。在清理許多大型墓葬的過程中,妥善地處理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絲織品、帛書、帛畫,使之較好地保存下來;對于散亂的玉衣、鎧甲、簡牘,在清理過程中,特別注意各個零件的位置和相互關系,仔細觀察和做好記錄,以複原它們的整體。考古發掘還擴大到古代的礦場、鑄銅和冶煉作坊、燒制磚瓦和陶瓷器的窯址,以及造船工場、沈船、橋梁等。這些情況說明,中國的田野考古已經真正成爲科學化的學術研究工作。
  現代自然科學方法的廣泛采用
  國際上從50年代初期開始應用放射性碳素斷代的方法,被視爲史前考古學中一場劃時代的革命。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8年後劃歸中國社會科學院)于1965年底建成中國第一個放射性碳素斷代實驗室,1972年開始公布年代數據。後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等單位,也相繼建立這種實驗室。各實驗室已公布考古年代數據1000多個,其中絕大多數屬于史前時期。放射性碳素斷代已成爲中國史前考古學的必要手段。這爲建立各種文化類型的年代序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科學根據。在探尋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進行夏文化的探索和先商、先周文化的研究方面,放射性碳素斷代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他幾種斷代方法,例如熱釋光斷代、古地磁斷代、鉀-氬法斷代、骨化石含氟量斷代、鈾系法斷代等,也都已陸續采用。爲了鑒別各種遺物的原料、成分、産地和制造工藝,除繼續進行通常的化學分析及光譜分析、金相分析外,一些更爲先進的測定方法,例如X射線熒光分析、中子活化分析、電子探針顯微分析、X射線衍射分析、穆斯堡爾譜分析、同位素質譜分析等,也已在中國考古學中應用。尤其是對于金屬品、陶瓷器、玻璃器和紡織品,進行了較多的分析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特征和種系屬性的研究,基本上是近40多年開展起來的。對許多氏族公共墓地的人骨資料,都曾進行體質人類學的鑒定研究,目前已經積累了不少資料,開始對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的種系分布問題提出一定的看法。通過對孢子花粉的分析考察古代的自然環境,鑒定作物標本的品種、動物骨骼的種屬,探討中國農業和家畜的起源,也有相當的進展。
  中國考古學體系的逐步建立
  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全國除福建、新疆兩地尚待探尋外,包括西藏、臺灣在內的各個省、區都已找到舊石器時代遺存,並且發現了年代早于北京人的元謀人和藍田人,提早了中國考古學的年代上限。特別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從喜馬拉雅山下至黑龍江畔,到處都有發現。各地發現的200多處人類化石和舊石器地點,代表了人類進化和舊石器文化發展和各個階段。比較完整的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的年代序列,利用各種手段複原古人類的生活環境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使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傳統的探索有了一定成果。新石器時代的研究,全國已發現遺址7000多處 ,作過發掘的有400多處。其中一項重要的成果,是早期文化遺存的發現 。1977~1978年,發現了早于仰韶文化的磁山遺址、裴李崗遺址和大地灣遺址。此後又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幾十處類似的遺存,它們分屬不同的文化系統,彼此又有一定的聯系,年代都距今七八千年,並且與仰韶文化有因襲發展關系。這就找到了仰韶文化的先驅,使中國考古學上最大的一段年代缺環日益銜接起來,對探討中國農業、畜牧業和制陶工藝的起源有重要幫助。在長江流域和其他地區也曾發現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河姆渡文化的幹欄式建築遺構和稻作遺存尤爲引人注目,表明這些地方和黃河流域一樣,從很早的古代就有中華民族的祖先進行開發。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東北至新疆的廣大邊遠地區,雖然未能完全弄清當地原始文化的序列和相互關系,但已開始發掘代表性遺址,提出幾種文化的命名問題,研究工作開始深入。各地的原始文化,既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又有密切的相互關系,共同組成豐富多彩的中華遠古文化。
  青銅鑄造業的出現和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取得了十分明顯的進展,現有早期銅器標本的科學鑒定表明,中國至遲在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晚期已經進入青銅時代,比過去只知道殷墟銅器提早了好幾百年。爲探討中國進入文明時代的曆史進程,已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和燦爛的殷墟文化之間的缺環連接起來。從1959年起,在同傳說中夏人活動關系密切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圍繞夏文化問題開展了較多的調查發掘,又對二裏頭文化和龍山文化進行了分期和劃分類型的工作。目前雖未取得一致意見,但研究工作已進一步深入。1983年在偃師屍鄉溝一帶發現的商代早期城址,面積達200萬平方米,城內又有規模較大的宮殿基址,很可能是湯都西亳。這座城址的發現與研究,對夏文化問題的解決,將是一個很大的促進。殷商時代的考古研究,過去主要限于商代後期和殷墟一地。現已上溯到商代早期,先後發現兩座當時的都城遺址——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並在二裏頭遺址發掘出兩座規模較大的宮殿基址。同時,擴大了對商人活動範圍的認識,北起長城內外,南至長江中遊,都曾發現商殷時期的遺迹或遺物。其中較重要的有:黃陂盤龍城遺址、清江吳城遺址、槁城臺西遺址、銅山丘灣社祀遺址、益都蘇埠屯商墓,以及遼寧喀左、山西石樓、陝西城固、湖南寧鄉等地接連出土的銅器。對鄭州商代遺址和安陽殷墟都已進行詳細的文化分期,又分別發掘宮殿基址、鑄銅等手工業作坊、貴族和平民墓地。小屯附近還出土4000多片刻辭甲骨。對整個商殷時期的文化發展及銅器、甲骨、玉器等方面,都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居住在臺灣省的考古學者整理過去殷墟發掘的資料,系統研究所出青銅器等重要遺物,也有很大的成績。
  西周時期的田野考古工作,基本上是最近40多年發展起來的。50年代通過豐鎬地區的發掘,初步建立起西周考古的斷代標尺。70年代以來,在周原遺址先後發掘了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兩處大型建築基址,並且出土一批周初的甲骨文,又曾多次發現銅器窖藏。其他地方的重要發掘則有:洛陽東郊的西周王室鑄銅遺址,北京琉璃河的燕國早期貴族墓地。各地成批出土的西周銅器,不少具有王世明確的長篇銘文,爲西周銅器的斷代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系列考古發現,是中國曆史上這個社會經濟大變革時期的實證材料,現已從考古學上明確,中國至遲在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晚期已掌握了冶鐵技術,並且是生鐵鑄件和塊煉鐵鍛件同時出現。戰國時期鋼鐵生産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以塊煉鐵爲原料的滲碳鋼制品。集中代表當時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的列國都城,幾乎都曾作過勘察工作,對其布局情況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各地發掘的幾千座東周墓葬,是研究當時不同地區社會經濟和禮制變化情況的寶貴資料,其中,春秋中期的淅川下寺楚墓和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所出失蠟法青銅鑄件,曾侯乙墓保存完好的整架編鍾、編磬和其他樂器,江陵楚墓出土的戰國晚期錦繡衣物,突出地反映出這個時期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銅器銘文和竹簡、盟書的大量文字資料,既對文獻記載有重要的補充,又使中國古文字學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得到加強。
  過去不被重視的秦漢及其以後時期的考古研究,40多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年代下限延伸到明代。曆代都城遺址的勘察發掘已經全面展開。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進行工作的項目有: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這些城址的布局都已基本勘察清楚,並且分別對當時的宮殿和其他重要建築遺迹作過大規模發掘。以後,陸續又對鄴城遺址、南宋臨安城、三國時代孫吳的武昌城、六朝的建康城、北魏的平城及北宋汴梁城等遺址作過考察。考古資料足以說明中國都城建制的演變輪廓,其中包括平面布局、宮城位置、主幹大道和裏坊制度等,發展變化的規律非常明顯。此外,對曆代的地方城市也曾進行一定的考察。秦漢及其以後時期的陵墓制度,是曆史考古學的重要研究課題。曆代帝陵方面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有:秦始皇陵的勘察和陪葬墓、兵馬俑坑等的發掘,西漢諸陵的調查和杜陵門址、寢殿的發掘,六朝陵墓的調查和若幹帝陵的發掘,北魏方山永固陵的發掘,唐代和北宋諸陵的調查,以及南唐二陵、西夏王陵和明定陵的發掘。通過這些工作,大體明確了陵園平面布局的變化情況。各地發掘的不同曆史時期的墓葬數以萬計,積累資料較多的地區都已分別進行了各代墓葬的編年研究,其中既有廣州南越王墓、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大葆臺漢墓及唐代昭陵、乾陵的陪葬墓那樣的高級貴族大墓,又有各級官吏、地主以至貧苦平民的墓葬。詳細考察各個曆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葬制的發展變化,有助于增強人們對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具體了解。各地墓葬所出數千方墓志,又對文獻記載中的史實有許多補正。
  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的考古研究,是在有關科技部門的密切配合下進行的。所做工作主要有:發掘漢代及其以後時期的冶鐵遺址,並對出土的鐵器作系統的工藝考察,揭示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曆代瓷窯遺址進行廣泛調查和重點發掘,結合工藝考察資料,研究中國瓷器的起源和發展曆史,探討不同窯系的燒制技術和産品特點,並結合各地墓葬出土的瓷器,進行瓷器器形和紋飾演變的分期斷代研究。積累資料較多、取得較好成績的還有絲織品、度量衡器、漆器、玻璃器等項研究。
  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調查發掘,也取得重要收獲,例如,東北地區的東胡等族遺存,高句麗、渤海的城址和墓葬;北方地區的匈奴、鮮卑等族遺存;新疆的漢代西域諸國和高昌、突厥等族遺存;雲、貴、川地區的西南夷系統青銅文化及南詔、大理遺迹;西藏的吐蕃和古格王國遺迹等。另外,又對額濟納河流域和敦煌附近的漢代烽燧遺址、內蒙古等地區的秦漢長城遺址、新疆吉木薩爾的唐北庭都護府城址、東北北部的金代界壕遺址重新進行一定規模的勘察或發掘。這一系列工作,爲研究各地古代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闡明廣大邊疆和內地悠久的曆史關系,提供了確切的實物證據。
  中外關系方面的考古研究也備受重視。對同“絲綢之路”有關的考古發現,主要是波斯薩珊朝銀幣、金銀器、織錦和東羅馬金幣、玻璃器等文物。海上航路的考古研究也有相當程度的開展。
  新出土的各種古文字資料,無論是過去已有相當積累的殷墟甲骨、商周金文、戰國秦漢簡牘、曆代石刻和璽印,還是前所未見的周原甲骨、侯馬盟書、馬王堆帛書,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都遠遠超過曆史上任何一代的發現。這方面研究的主要特點是,同考古學緊密地結合,在全面整理各方面資料的基礎上,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考古書刊的編輯出版
  曆年出版的重要考古報告,內容多屬最新發掘資料。重要者史前時期有《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泎河》、《西安半坡》、《廟底溝與三裏橋》、《京山屈家嶺》、《大汶口》、《元君廟仰韶墓地》、《寶雞北首嶺》、《青海柳灣》等;商周時期有《輝縣發掘報告》、《長沙發掘報告》、《鄭州二裏岡》、《洛陽中州路(西工段)》、《上村嶺虢國墓地》、《四川船棺葬發掘報告》、《殷虛婦好墓》、《曲阜魯國故城》、《江陵雨臺山楚墓》等;秦漢時期有《雲夢睡虎地秦墓》、《洛陽燒溝漢墓》、《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滿城漢墓發掘報告》、《廣州漢墓》、《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掘報告》、《三門峽漕運遺迹》、《鞏縣鐵生溝》等;唐宋時期有《唐長安大明宮》、《西安郊區隋唐墓》、《南唐二陵發掘報告》、《白沙宋墓》、《陝西銅川耀州窯》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的發掘材料,整理出版的有《浚縣辛村》、《山彪鎮與琉璃閣》、《吐魯番考古記》、《塔裏木盆地考古記》、《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唐長安城郊隋唐墓》等。過去發掘的安陽小屯殷墟建築遺存、侯家莊西北岡商代陵墓,以及殷墟所出陶器和青銅器,則在臺灣省陸續出版報告。
  新近出土和舊日傳世的各種考古資料的重要集錄,多屬古代銘刻方面。甲骨文、青銅器和其他古文字方面有《小屯南地甲骨》、《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河南出土商周青銅器》、《商周青銅器紋飾》 、《侯馬盟書》、《古璽彙編》等;簡牘和寫本文書有《睡虎地秦墓竹簡》、《銀雀山漢墓竹簡》、《武威漢簡》、《居延漢簡甲乙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吐魯番出土文書》等;曆代碑刻有《漢石經集存》、《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千唐志齋藏志》等。又有漢唐壁畫、畫像石、唐三彩、銅鏡、瓷器、度量衡器和石窟寺等方面的資料集錄。集成性大型資料彙編的編輯出版方面,《甲骨文合集》13冊、《殷周金文集成》和《中國石窟》也已陸續出書。
  考古學家個人的重要論著、論文集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尹達《中國新石器時代》、夏鼐《考古學論文集》及《考古學和科技史》、《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賈蘭坡舊石器時代考古論文選》 、安志敏《 中國新石器時代論集》、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等;專著有北京大學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陳夢家《殷墟蔔辭綜述》及《漢簡綴述》、郭寶鈞《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集體編著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獲》和《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二書,以及文物編輯委員會彙編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都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中國考古學研究進行了簡要的全面總結。
  考古學刊物《考古學報》、《考古》和《文物》合計已出刊600期以上,70年代以來又先後創辦了《 文物資料叢刊》、《考古學集刊》、《中原文物》、《考古與文物》、《江漢考古》 、《史前研究》等刊物 ,並出版了《中國考古學年鑒》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664.html?tp=0_01
 
 
 
 

上一篇:《青銅文化》

下一篇:《風中緋櫻》

阿楨 2024-07-24 11:51:40

紂王被汙名化 2021-12-20 觀察者網 四川師大 李競恒

【導讀】 日前,知識考古類節目《隱秘的細節》因重評紂王妲己,引發爭議。節目說,從史料和文物出發,紂王帝辛不僅不昏庸殘暴,還是個難得的英明強幹的君主
  《論語•子張》子貢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子貢就很清楚,紂王並沒有傳說中那麼惡。
  實際上,紂王頭上惡名的疊加過程,如「牝雞司晨」和「惟婦言是用」,但甲骨卜辭和西周金文顯示,商周女性貴族是廣泛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的。最著名的就是婦好,她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胡厚宣統計,僅武丁時稱「婦」的就有六十多人。西周王姜,《作冊夨令簋》、《作冊睘卣》之類的銅器銘文都記載過她掌管周朝的武器生產,還擁有龐大的土地、臣屬班子。
  紂王「酒池肉林」,實際上飲酒吃肉是殷商祭祀禮儀的重要內容,甲骨奏字,即割裂祭祀牲體的祭肉,懸掛在樹上進獻給神靈。《甲骨文合集》第23256片「祭其酒、奏,其在父丁」,即以大量的祼祭之酒與懸掛於樹的肉祭祀父丁之神。類似的獻祭物件還有嶽、河、山、四土、祖乙、妣壬等自然神、祖先神等。

阿楨 2024-07-24 11:48:27

紂王被汙名化 2021-12-20 觀察者網 四川師大 李競恒

【導讀】 日前,知識考古類節目《隱秘的細節》因重評紂王妲己,引發爭議。節目說,從史料和文物出發,紂王帝辛不僅不昏庸殘暴,還是個難得的英明強幹的君主
  《論語•子張》子貢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子貢就很清楚,紂王並沒有傳說中那麼惡。
  實際上,紂王頭上惡名的疊加過程,如「牝雞司晨」和「惟婦言是用」,但甲骨卜辭和西周金文顯示,商周女性貴族是廣泛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的。最著名的就是婦好,她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胡厚宣統計,僅武丁時稱「婦」的就有六十多人。西周王姜,《作冊夨令簋》、《作冊睘卣》之類的銅器銘文都記載過她掌管周朝的武器生產,還擁有龐大的土地、臣屬班子。
  紂王「酒池肉林」,實際上飲酒吃肉是殷商祭祀禮儀的重要內容,甲骨奏字,即割裂祭祀牲體的祭肉,懸掛在樹上進獻給神靈。《甲骨文合集》第23256片「祭其酒、奏,其在父丁」,即以大量的祼祭之酒與懸掛於樹的肉祭祀父丁之神。類似的獻祭物件還有嶽、河、山、四土、祖乙、妣壬等自然神、祖先神等。

阿楨 2024-07-24 11:43:56

李碩《翦商》認為,魏晉時杜撰的《尚書•泰誓》,武王歷數紂王的罪行:包括焚炙忠良,刳剔孕婦。斫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這些就是《封神演義》中酷刑的原型。但《尚書•牧誓》就溫和得多:「今商王,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不祭祖);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排擠自家兄弟,重用無恥之徒) 。」 剖心、刳腹的原型是人祭,是商朝的國家行為,不該由紂王一個人來背鍋。二里頭的夏朝偶有人殉,但商人祭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人牲最多的是武丁,九千多人,而紂王 104人。導致紂王迅速兵敗的是東南的淮夷叛亂牽扯了商朝兵力。(人殉/祭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希臘人、南美的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也有。中國最早出現在(東夷)大汶口文化(元前3500-2500,李學勤、唐蘭、裘錫圭認為殷商甲骨文源自於大汶口陶文。)後來的良渚文化(元前3200-2000) 、龍山文化(元前3000-1900年)、二里頭文化(元前1920-1520)、都發現有殉人。商人原出於東夷的一支(中國學界關於商部族發祥於何處主要有五種觀點:陝西説、山西説、東方説、幽燕説、東北説等)。《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其始祖帝嚳化身為玄鳥,帝嚳次妃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商特有的青銅酒器爵杯也是鳥之造型)。 周人本無人祭傳統,武王伐紂後,曾模仿商人,用大量俘虜作為人牲,《尚書•一》武成》曰:「今商王受無道,……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逸周書: 世俘解)武王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武王在祀,…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但孟子(盡心章下)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