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大發現》
你以為還在反共的「共匪十大罪狀」時代嗎,考古不挖墳如何考?尤其在「事死如事生」講究「厚葬」的中國。
這麼說來,人類古文明的重建還是得靠上層階級生前的剝削和奢華,才能流傳下來了?
你到底要評百集《中國考古大發現》,還是探究文明生死學?再說也不是所有考古都是得自埋藏,像幾十上百萬年前還不懂埋葬的舊石器時代,還不是挖出頭骨或牙等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80-84集<遠古人類遺址>所介紹180-16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只挖出牙齒,100-75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則挖出了一顆頭。50-20萬年前的北京人因一直生活在周口店的同一山洞裡,所以挖出了六顆頭和分屬四十多個不同性別年齡者的人骨。若再加山上一二万年前已知葬禮的山頂洞人,就証明了中國人百萬年來綿延不斷,可惜北京人骨被日軍偷走又遺失了。
紀錄片真敢掰,別說《中國考古》(上海古籍,1992)、《廿世紀中國考古重大發現》(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等書沒提及山頂洞人是北京人的後代,就考古人類學的常識也知,二者分屬不同的直立人與智人。現代人才是約十萬年從非洲移出的智人後代,而直立人則已絕種雖然在有些地方曾活到智人活躍的時代。
要挑剔是嗎?那22-4的<西藏古格王國>也沒明言古格王國是亡於密教喇嘛引外族拉達克軍隊入藏,打敗了試圖以天主教壓制喇嘛集團的王室,到十七世紀後半,五世達賴才派兵收復,將古格納入格魯派黃教勢力範圍(以上參見張建林《西藏古格王國故城探察記》,同上,p.186)。
你是暗示喇嘛要替古格王國的滅亡負責了?那55-57的<秦始皇陵>也沒提及青銅器的精湛工藝:銅車馬身上的纓絡是用0.1-0.05公分的銅絲扭結而成,銅絲不是鍛打而是用拔絲法製成。另外銅絲組成的鏈條是環環相扣的,每個環的接口都是焊接而成,而且焊縫肉眼看不出,要用24倍放大鏡才看得到。另外青銅劍、箭上塗有十微米的鉻塩氧化物以防銹(以上參見古方《始皇陵‧兵馬俑》,同上,p.51,137)。
要都像你們這樣評的話,随便找各單元相關的專著就能增修百集《中國考古大發現》各集之不足,但別忘了它每集只有約十分鐘,而且影音VCD與圖文書本就各有所長。
【大陸尋奇】二十世紀考古大發現(11集)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eFh8Uu4whzmLNLeRNguu3F1B8qqIkTS
【探索发现】考古中国(24集)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1B10439D02596447
十大考古發現名單
http://www.wenbao.net/shidakaogu/mingdan.html)
從1990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物報社舉行每個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這個活動對全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和考古學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評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標准要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每項考古發掘必須履行報批手續,取得國家文物局批准。在發掘過程中,必須依照國家文物局頒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規程》進行考古發掘,保證考古發掘的科學質量;考古新發現的內容評選標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所規定的,要具有曆史、藝術、科學價值;所謂新發現,是指這項考古發現除具有曆史、藝術、科學價值之外,還要在中國考古濱學科發展上具有新的內容信息和新的認識。
2011
1、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發掘單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市二七區文化旅遊局
2、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
3、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
4、內蒙古通遼哈民史前聚落遺址
5、四川宜賓石柱地遺址
6、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
7、遼寧建昌東大杖子戰國墓地
8、江蘇盱眙大雲山江都王陵
9、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窟頂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
10、山東京杭大運河七級碼頭、土橋閘與南旺分水樞紐
2010
1、河南新鄭望京樓夏商時期城址
2、山東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
3、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
4、江蘇蘇州木瀆古城遺址
5、陝西西安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
6、新疆鄯善吐峪溝石窟群和佛寺遺址
7、陝西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園
8、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
9、江蘇南京大報恩寺遺址
10、廣東汕頭“南澳I號”明代沈船遺址
2009
1、河南新密李家溝舊石器-新石器過渡階段遺址
2、安徽固鎮垓下大汶口文化遺址
3、江蘇張家港東山村遺址
4、內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
5、山東高青陳莊西周城址
6、陝西富縣秦直道遺址
7、陝西西漢帝陵考古調查及發掘
8、河南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
9、河北曲陽澗磁村定窯遺址
10、江西高安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2008
1、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
2、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
3、山東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
4、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
5、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
6、江蘇無錫闔閭城遺址
7、河南滎陽娘娘寨遺址
8、安徽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
9、河南新鄭胡莊墓地
10、四川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
2007
1、河南許昌靈井舊石器遺址
2、河南新鄭唐戶遺址
3、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古城遺址
4、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
5、河南滎陽關帝廟遺址
6、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
7、新疆巴裏坤東黑溝遺址
8、河南洛陽偃師東漢帝陵與洛陽邙山墓群
9、新疆庫車友誼路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
10、河北磁縣東魏元祜墓與河南安陽固岸東魏北齊墓地
2006
1、雲南富源大河舊石器洞穴遺址
2、廣東深圳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3、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
4、廣東高明古椰貝丘遺址
5、山西柳林高紅商代遺址
6、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
7、甘肅張家川馬家原戰國墓地
8、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
9、安徽六安雙墩墓地
10、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2005
1、浙江嵊州小黃山遺址
2、湖南洪江高廟遺址
3、河南鶴壁劉莊遺址
4、福建浦城貓耳弄山商代窯群
5、貴州威寧中水遺址
6、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
7、江蘇句容、金壇周代土墩墓群
8、河南內黃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
9、陝西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
10、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
2004
1、廣東廣州大學城南漢二陵
2、易縣北福地遺址
3、偃師二裏頭遺址宮殿區
4、湖南寧鄉炭河裏西周城址
5、江蘇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
6、遼寧朝陽十六國三燕龍城宮城南門遺址
7、山西芮城清涼寺墓地
8、四川綿竹城關鎮劍南春酒坊遺址
9、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
10、浙江杭州嚴官巷南宋禦街遺址
2003
1、遼寧淩源牛河梁新石器時代遺址
2、河南鄭州大師姑夏代城址
3、陝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
4、陝西扶風周原李家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5、山東章丘危山漢代墓葬與陪葬坑及陶窯
6、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
7、陝西唐昭陵北司馬門遺址
8、內蒙古通遼吐爾基山遼墓
9、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
10、江西景德鎮珠山明、清禦窯遺址
2002
1、廣西百色革新橋石器時代石器加工場遺址
2、湖南裏耶古城及出土秦簡牘
3、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墓地
4、河北臨漳鄴城遺址
5、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
6、湖北巴東舊縣坪遺址
7、吉林延邊西古城城址(唐渤海)
8、黑龍江阿城劉秀屯金代大型宮殿基址
9、江西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
10、浙江寧波元代慶元路永豐庫遺址
2001
1、吉縣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
2、蕭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
3、民和喇家齊家文化遺址
4、深圳屋背嶺商代遺址
5、成都金沙商周遺址
6、貴州赫章可樂遺址墓葬
7、浙江杭州雷峰塔遺址
8、河南禹州神鎮鈞窯遺址
9、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窯址
10、浙江杭州南宋恭聖仁烈皇後宅遺址
2000
1、福建三明萬壽岩舊石器遺址
2、河南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
3、湖北潛江龍灣宮殿遺址
4、南京鍾山六朝壇類建築遺址
5、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
6、江蘇連雲港藤花落龍山時代遺址
7、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
8、四川成都古蜀國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遺
9、浙江杭州南宋臨安府治遺址
10、山東章丘洛莊漢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遺址
1999
1、江蘇江陰高城墩新石器時代遺址
2、吉林通化萬發撥子遺址
3、雲南羊甫頭墓地
4、安徽淮北隋唐大運河考古
5、遼寧桓仁五女山山城
6、山西太原市晉源區隋代虞弘墓
7、河北元中都
8、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
9、遺址出土陶鬲址夯築遺迹
10、湖南虎溪山一號漢墓
1998
1、泥河灣盆地于家溝舊石器遺址
2、含山淩家灘新石器時代祭壇和墓地
3、金壇三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4、忠縣中壩遺址
5、北票康家屯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
6、紹興印山越國王陵
7、三峽庫區雲陽李家壩遺址
8、小浪底水庫東漢漕運建築基址
9、南京六朝家族墓地
10、林湖寺龍口越窯窯址
1997
1、洛陽盆地舊石器地點群
2、章丘西河遺址
3、邕寧頂螄山遺址
4、香港東灣仔北遺址
5、偃師商城小城
6、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
7、湖南澧縣城頭山大溪文化城牆及湯加港文化水稻田
8、遼寧綏中縣石碑地秦漢遺址
9、廣東廣州市南越國禦苑遺迹
10、新疆尉犁縣營盤漢晉墓地
1996
1、重慶豐都煙墩堡遺址
2、洛陽妯娌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3、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
4、平頂山應國墓地
5、四川南宋安丙家族墓地安丙墓
6、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紀年簡牘
7、遼寧北票喇嘛洞墓地
8、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9、長清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
10、青海都蘭吐蕃墓群的發現
1995
1、江西萬年縣大源鄉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2、湖南省道縣壽雁鎮玉蟾洞遺址
3、河南鄭州市北郊西山仰韶文化城遺址
4、鄭州西北石佛鄉小雙橋商代遺址
5、山東長清縣仙人臺國貴族墓地
6、廣州中山四路南越國宮署遺址
7、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
8、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
9、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渤海國遺址
10、杭州市中山南路南宋太廟遺址
1994
1、三峽工程淹沒區考古調查
2、江蘇南京市江寧縣湯山舊石器時代遺址
3、河南鄧州市白莊村八裏崗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4、安徽蒙城縣畢集村尉遲寺新石器時代聚落遺
5、河南輝縣孟莊遺址
6、山東滕州前掌大商周貴族墓地
7、河南永城漢梁孝王寢園
8、西安隋灞橋遺址
9、陝西麟遊隋仁壽宮·唐九成宮37號殿址
10、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東沙布日臺鄉寶山遼貴族墓
1993
1、貴州盤縣大洞遺址
2、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
3、浙江余杭莫角山良渚遺址大型建築基址
4、山西大同晉侯邦父及夫人墓
5、湖南長沙國王後“漁陽”墓
6、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第三窟遺址
7、江蘇揚州唐城遺址
8、江西豐城洪州窯窯址
9、河北宣化下八裏遼代壁畫墓群
10、遼寧綏中元代沈船水下考古調查
1992
1、湖北雞公山遺址
2、內蒙古興隆窪原始聚落遺址
3、湖南澧縣城頭山屈家嶺文化古城址
4、江蘇趙陵山良渚文化遺址
5、山西晉侯墓地的發現與研究
6、河南丹江口水庫楚國貴族墓
7、安徽天長三角圩漢墓群
8、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
9、內蒙古遼代耶律羽之墓
10、河南洛陽北宋衙署庭園遺址
1991
1、山東鄒平丁公龍山文化城址
2、浙江余杭彙觀山良渚文化祭壇和大墓遺址
3、西藏拉薩曲貢遺址
4、河南殷墟花園莊商代甲骨窖藏
5、河北定州商代方國貴族墓葬
6、江西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
7、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虢仲墓
8、甘肅敦煌漢懸泉置遺址
9、河南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王後墓
10、黑龍江渤海國王陵區大型石室壁畫墓
1990
1、湖北鄖縣人頭骨化石
2、山東城子崖龍山與嶽石文化遺址
3、河南殷墟郭家莊160號墓
4、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周代虢季墓
5、山東後李春秋車馬坑和淄河店2號戰國大墓
6、陝西漢景帝陽陵從葬坑及其彩繪陶俑
7、陝西漢長安城陶俑官窯窯址
8、河南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東闕遺址
9、寧夏宏佛塔天宮西夏文物
10、北京金中都水關遺址
新生代研究室的周口店發掘
1929年在裴文中的主持下,發現第一個北京人的頭蓋骨化石。隨後,發現大批石制品和人類用火痕迹,使北京人的文化遺存得到確認。1933年由裴文中和賈蘭坡發掘山頂洞人及其文化。
青銅鑄造業的出現和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取得了十分明顯的進展,現有早期銅器標本的科學鑒定表明,中國至遲在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晚期已經進入青銅時代,比過去只知道殷墟銅器提早了好幾百年。爲探討中國進入文明時代的曆史進程,已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和燦爛的殷墟文化之間的缺環連接起來。從1959年起,在同傳說中夏人活動關系密切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圍繞夏文化問題開展了較多的調查發掘,又對二裏頭文化和龍山文化進行了分期和劃分類型的工作。目前雖未取得一致意見,但研究工作已進一步深入。1983年在偃師屍鄉溝一帶發現的商代早期城址,面積達200萬平方米,城內又有規模較大的宮殿基址,很可能是湯都西亳。這座城址的發現與研究,對夏文化問題的解決,將是一個很大的促進。殷商時代的考古研究,過去主要限于商代後期和殷墟一地。現已上溯到商代早期,先後發現兩座當時的都城遺址——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並在二裏頭遺址發掘出兩座規模較大的宮殿基址。同時,擴大了對商人活動範圍的認識,北起長城內外,南至長江中遊,都曾發現商殷時期的遺迹或遺物。其中較重要的有:黃陂盤龍城遺址、清江吳城遺址、槁城臺西遺址、銅山丘灣社祀遺址、益都蘇埠屯商墓,以及遼寧喀左、山西石樓、陝西城固、湖南寧鄉等地接連出土的銅器。對鄭州商代遺址和安陽殷墟都已進行詳細的文化分期,又分別發掘宮殿基址、鑄銅等手工業作坊、貴族和平民墓地。小屯附近還出土4000多片刻辭甲骨。對整個商殷時期的文化發展及銅器、甲骨、玉器等方面,都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居住在臺灣省的考古學者整理過去殷墟發掘的資料,系統研究所出青銅器等重要遺物,也有很大的成績。
西周時期的田野考古工作,基本上是最近40多年發展起來的。50年代通過豐鎬地區的發掘,初步建立起西周考古的斷代標尺。70年代以來,在周原遺址先後發掘了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兩處大型建築基址,並且出土一批周初的甲骨文,又曾多次發現銅器窖藏。其他地方的重要發掘則有:洛陽東郊的西周王室鑄銅遺址,北京琉璃河的燕國早期貴族墓地。各地成批出土的西周銅器,不少具有王世明確的長篇銘文,爲西周銅器的斷代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系列考古發現,是中國曆史上這個社會經濟大變革時期的實證材料,現已從考古學上明確,中國至遲在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晚期已掌握了冶鐵技術,並且是生鐵鑄件和塊煉鐵鍛件同時出現。戰國時期鋼鐵生産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以塊煉鐵爲原料的滲碳鋼制品。集中代表當時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的列國都城,幾乎都曾作過勘察工作,對其布局情況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各地發掘的幾千座東周墓葬,是研究當時不同地區社會經濟和禮制變化情況的寶貴資料,其中,春秋中期的淅川下寺楚墓和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所出失蠟法青銅鑄件,曾侯乙墓保存完好的整架編鍾、編磬和其他樂器,江陵楚墓出土的戰國晚期錦繡衣物,突出地反映出這個時期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銅器銘文和竹簡、盟書的大量文字資料,既對文獻記載有重要的補充,又使中國古文字學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得到加強。
過去不被重視的秦漢及其以後時期的考古研究,40多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年代下限延伸到明代。曆代都城遺址的勘察發掘已經全面展開。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進行工作的項目有: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這些城址的布局都已基本勘察清楚,並且分別對當時的宮殿和其他重要建築遺迹作過大規模發掘。以後,陸續又對鄴城遺址、南宋臨安城、三國時代孫吳的武昌城、六朝的建康城、北魏的平城及北宋汴梁城等遺址作過考察。考古資料足以說明中國都城建制的演變輪廓,其中包括平面布局、宮城位置、主幹大道和裏坊制度等,發展變化的規律非常明顯。此外,對曆代的地方城市也曾進行一定的考察。秦漢及其以後時期的陵墓制度,是曆史考古學的重要研究課題。曆代帝陵方面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有:秦始皇陵的勘察和陪葬墓、兵馬俑坑等的發掘,西漢諸陵的調查和杜陵門址、寢殿的發掘,六朝陵墓的調查和若幹帝陵的發掘,北魏方山永固陵的發掘,唐代和北宋諸陵的調查,以及南唐二陵、西夏王陵和明定陵的發掘。通過這些工作,大體明確了陵園平面布局的變化情況。各地發掘的不同曆史時期的墓葬數以萬計,積累資料較多的地區都已分別進行了各代墓葬的編年研究,其中既有廣州南越王墓、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大葆臺漢墓及唐代昭陵、乾陵的陪葬墓那樣的高級貴族大墓,又有各級官吏、地主以至貧苦平民的墓葬。詳細考察各個曆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葬制的發展變化,有助于增強人們對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具體了解。各地墓葬所出數千方墓志,又對文獻記載中的史實有許多補正。
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的考古研究,是在有關科技部門的密切配合下進行的。所做工作主要有:發掘漢代及其以後時期的冶鐵遺址,並對出土的鐵器作系統的工藝考察,揭示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曆代瓷窯遺址進行廣泛調查和重點發掘,結合工藝考察資料,研究中國瓷器的起源和發展曆史,探討不同窯系的燒制技術和産品特點,並結合各地墓葬出土的瓷器,進行瓷器器形和紋飾演變的分期斷代研究。積累資料較多、取得較好成績的還有絲織品、度量衡器、漆器、玻璃器等項研究。
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調查發掘,也取得重要收獲,例如,東北地區的東胡等族遺存,高句麗、渤海的城址和墓葬;北方地區的匈奴、鮮卑等族遺存;新疆的漢代西域諸國和高昌、突厥等族遺存;雲、貴、川地區的西南夷系統青銅文化及南詔、大理遺迹;西藏的吐蕃和古格王國遺迹等。另外,又對額濟納河流域和敦煌附近的漢代烽燧遺址、內蒙古等地區的秦漢長城遺址、新疆吉木薩爾的唐北庭都護府城址、東北北部的金代界壕遺址重新進行一定規模的勘察或發掘。這一系列工作,爲研究各地古代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闡明廣大邊疆和內地悠久的曆史關系,提供了確切的實物證據。
中外關系方面的考古研究也備受重視。對同“絲綢之路”有關的考古發現,主要是波斯薩珊朝銀幣、金銀器、織錦和東羅馬金幣、玻璃器等文物。海上航路的考古研究也有相當程度的開展。
新出土的各種古文字資料,無論是過去已有相當積累的殷墟甲骨、商周金文、戰國秦漢簡牘、曆代石刻和璽印,還是前所未見的周原甲骨、侯馬盟書、馬王堆帛書,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都遠遠超過曆史上任何一代的發現。這方面研究的主要特點是,同考古學緊密地結合,在全面整理各方面資料的基礎上,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新近出土和舊日傳世的各種考古資料的重要集錄,多屬古代銘刻方面。甲骨文、青銅器和其他古文字方面有《小屯南地甲骨》、《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河南出土商周青銅器》、《商周青銅器紋飾》 、《侯馬盟書》、《古璽彙編》等;簡牘和寫本文書有《睡虎地秦墓竹簡》、《銀雀山漢墓竹簡》、《武威漢簡》、《居延漢簡甲乙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吐魯番出土文書》等;曆代碑刻有《漢石經集存》、《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千唐志齋藏志》等。又有漢唐壁畫、畫像石、唐三彩、銅鏡、瓷器、度量衡器和石窟寺等方面的資料集錄。集成性大型資料彙編的編輯出版方面,《甲骨文合集》13冊、《殷周金文集成》和《中國石窟》也已陸續出書。
考古學家個人的重要論著、論文集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尹達《中國新石器時代》、夏鼐《考古學論文集》及《考古學和科技史》、《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賈蘭坡舊石器時代考古論文選》 、安志敏《 中國新石器時代論集》、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等;專著有北京大學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陳夢家《殷墟蔔辭綜述》及《漢簡綴述》、郭寶鈞《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集體編著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獲》和《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二書,以及文物編輯委員會彙編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都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中國考古學研究進行了簡要的全面總結。
考古學刊物《考古學報》、《考古》和《文物》合計已出刊600期以上,70年代以來又先後創辦了《 文物資料叢刊》、《考古學集刊》、《中原文物》、《考古與文物》、《江漢考古》 、《史前研究》等刊物 ,並出版了《中國考古學年鑒》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664.html?tp=0_01
紂王被汙名化 2021-12-20 觀察者網 四川師大 李競恒
【導讀】 日前,知識考古類節目《隱秘的細節》因重評紂王妲己,引發爭議。節目說,從史料和文物出發,紂王帝辛不僅不昏庸殘暴,還是個難得的英明強幹的君主
《論語•子張》子貢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子貢就很清楚,紂王並沒有傳說中那麼惡。
實際上,紂王頭上惡名的疊加過程,如「牝雞司晨」和「惟婦言是用」,但甲骨卜辭和西周金文顯示,商周女性貴族是廣泛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的。最著名的就是婦好,她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胡厚宣統計,僅武丁時稱「婦」的就有六十多人。西周王姜,《作冊夨令簋》、《作冊睘卣》之類的銅器銘文都記載過她掌管周朝的武器生產,還擁有龐大的土地、臣屬班子。
紂王「酒池肉林」,實際上飲酒吃肉是殷商祭祀禮儀的重要內容,甲骨奏字,即割裂祭祀牲體的祭肉,懸掛在樹上進獻給神靈。《甲骨文合集》第23256片「祭其酒、奏,其在父丁」,即以大量的祼祭之酒與懸掛於樹的肉祭祀父丁之神。類似的獻祭物件還有嶽、河、山、四土、祖乙、妣壬等自然神、祖先神等。
李碩《翦商》認為,魏晉時杜撰的《尚書•泰誓》,武王歷數紂王的罪行:包括焚炙忠良,刳剔孕婦。斫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這些就是《封神演義》中酷刑的原型。但《尚書•牧誓》就溫和得多:「今商王,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不祭祖);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排擠自家兄弟,重用無恥之徒) 。」 剖心、刳腹的原型是人祭,是商朝的國家行為,不該由紂王一個人來背鍋。二里頭的夏朝偶有人殉,但商人祭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人牲最多的是武丁,九千多人,而紂王 104人。導致紂王迅速兵敗的是東南的淮夷叛亂牽扯了商朝兵力。(人殉/祭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希臘人、南美的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也有。中國最早出現在(東夷)大汶口文化(元前3500-2500,李學勤、唐蘭、裘錫圭認為殷商甲骨文源自於大汶口陶文。)後來的良渚文化(元前3200-2000) 、龍山文化(元前3000-1900年)、二里頭文化(元前1920-1520)、都發現有殉人。商人原出於東夷的一支(中國學界關於商部族發祥於何處主要有五種觀點:陝西説、山西説、東方説、幽燕説、東北説等)。《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其始祖帝嚳化身為玄鳥,帝嚳次妃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商特有的青銅酒器爵杯也是鳥之造型)。 周人本無人祭傳統,武王伐紂後,曾模仿商人,用大量俘虜作為人牲,《尚書•一》武成》曰:「今商王受無道,……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逸周書: 世俘解)武王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武王在祀,…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但孟子(盡心章下)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李碩《翦商》認為,魏晉時杜撰的《尚書•泰誓》,武王歷數紂王的罪行:包括焚炙忠良,刳剔孕婦。斫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這些就是《封神演義》中酷刑的原型。但《尚書•牧誓》就溫和得多:「今商王,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不祭祖);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排擠自家兄弟,重用無恥之徒) 。」 剖心、刳腹的原型是人祭,是商朝的國家行為,不該由紂王一個人來背鍋。二里頭的夏朝偶有人殉,但商人祭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人牲最多的是武丁,九千多人,而紂王 104人。導致紂王迅速兵敗的是東南的淮夷叛亂牽扯了商朝兵力。(人殉/祭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希臘人、南美的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也有。中國最早出現在(東夷)大汶口文化(元前3500-2500,李學勤、唐蘭、裘錫圭認為殷商甲骨文源自於大汶口陶文。)後來的良渚文化(元前3200-2000) 、龍山文化(元前3000-1900年)、二里頭文化(元前1920-1520)、都發現有殉人。商人原出於東夷的一支(中國學界關於商部族發祥於何處主要有五種觀點:陝西説、山西説、東方説、幽燕説、東北説等)。《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其始祖帝嚳化身為玄鳥,帝嚳次妃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商特有的青銅酒器爵杯也是鳥之造型)。 周人本無人祭傳統,武王伐紂後,曾模仿商人,用大量俘虜作為人牲,《尚書•一》武成》曰:「今商王受無道,……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逸周書: 世俘解)武王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武王在祀,…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但孟子(盡心章下)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中國科學院古DNA實驗室主任付巧妹團隊2020年5月15日首次在《科學》雜誌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現今的東亞人群,不管是來自北方還是南方,都同時混合有古北方人群成分(黃河沿岸的山東人群)和古南方人群成分(福建與臺灣海峽島嶼人群),但北方影響更為廣泛。他們是南島語系人群(現今主要生活在臺灣島及太平洋島嶼等地)的祖先來源。(付2015年在《自然》雜誌的論文,通過比對,一位4.2-3.7萬年前的羅馬尼亞早期現代人被發現含有6-9%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尼安德塔人出現於40-80萬年前,約3萬年前滅絕,但它的基因在亞歐大陸的現代人身上廣泛存在。)
臺灣史前時期,橫越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澎湖原人(約45至19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台南左鎮人、台東長濱文化等(約50,000至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台北圓山文化、十三行文化等(約7,000年至原住民居台前)。
《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11-09出版的簡本,推求克商年的主要途徑,一是通過關鍵性考古遺址的碳十四測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獻記載的綜合研究,縮小武王克商年的範圍;二是在以上範圍內,通過金文的排譜和對武王克商的天文學推算,推定為元前1046年,明確了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的具體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為公元前1600年,明確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推定夏代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
中國科學院古DNA實驗室主任付巧妹團隊2020年5月15日首次在《科學》雜誌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現今的東亞人群,不管是來自北方還是南方,都同時混合有古北方人群成分(黃河沿岸的山東人群)和古南方人群成分(福建與臺灣海峽島嶼人群),但北方影響更為廣泛。他們是南島語系人群(現今主要生活在臺灣島及太平洋島嶼等地)的祖先來源。(付2015年在《自然》雜誌的論文,通過比對,一位4.2-3.7萬年前的羅馬尼亞早期現代人被發現含有6-9%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尼安德塔人出現於40-80萬年前,約3萬年前滅絕,但它的基因在亞歐大陸的現代人身上廣泛存在。)
臺灣史前時期,橫越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澎湖原人(約45至19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台南左鎮人、台東長濱文化等(約50,000至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台北圓山文化、十三行文化等(約7,000年至原住民居台前)。
《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11-09出版的簡本,推求克商年的主要途徑,一是通過關鍵性考古遺址的碳十四測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獻記載的綜合研究,縮小武王克商年的範圍;二是在以上範圍內,通過金文的排譜和對武王克商的天文學推算,推定為元前1046年,明確了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的具體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為公元前1600年,明確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推定夏代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
第二個,不同位置的DNA計算出來的人類起源時間是不同的。
上面提到用線粒體DNA計算,人類的老祖母出現在20萬年前,但用Y染色體計算,就變成了33.8萬年前,用X染色體計算,就變成了49萬年前,用常染色體計算,則是150萬年前。同樣的方法得出這麼多不同的結論,顯然是有問題的。
第三,沒有反應出尼安德特人的DNA貢獻。根據現代人Y染色體DNA反推的結果,尼安德特人對現代人類的基因沒有任何貢獻。但是2010年成功提取尼人DNA,一對比發現,現在人普遍含有少量尼安德特人的DNA。
四、本土連續演化附帶雜交說的依據和問題
我國境內的古人類化石有一些延續性的特徵,其中很多特徵也體現我們現在的中國人身上。而在國外,不管是古人類還是現代人,這些特徵出現的頻率都明顯低於中國人。
比如有名的鏟形門齒。中國境內的人類,從元謀人到山頂洞人,再到現在人,普遍有鏟形門齒。目前中國人80%以上的人有鏟形門齒。
但是鏟形門齒在國外古人類和現代人中都很少見,現在歐洲人中不到5%,非洲人大概10%。
有人說了,一顆牙而已,趨同進化完全可以解釋。
如果只有一顆牙當然沒什麼說服力,問題是這樣的特徵有很多。
僅僅頭骨上就有十幾個,比如面部扁平,眼眶形狀,中國人的眼眶比外國人方一點,還有鼻樑角度,印加骨,兩面坡形頭頂等等,牙齒上也不僅僅是門牙,比如第三臼齒先天缺失,也就是不長智齒,中國人出現的頻率也明顯比外國人高。
而且,中國人的這些特點是同時大量出現的,而外國人往往的單獨或者少量出現。舉個例子,一個有鏟形門齒的外國人,眼眶往往不方,眼眶方的外國人呢就沒有鏟形門齒……
只有在中國,這些性狀會大量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他眼眶是方的,也有鏟形門齒,他的鼻樑也是夾緊的……從古人類化石到現在的中國人都是這樣。這就是連續演化的強力證據。
除了人類骨骼的化石,石器的遺存也更支持本土學說。
古人類使用的那個石器,製作方法也是有演化的。在非洲,從300萬年前到新石器時代,石器的製作方式更新了三四代。到了10萬年前,他們的石器製作方式被稱為第3模式。
如果非洲人在6萬年前到達中國並取代本土人,他們應該把第3模式的石器帶過來。但現在的情況是中國境內製造石器的方法,從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新石器時代,主流一直是第1模式,沒有發生石器大規模更替的現象。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強有力的說明了中國本土人類的連續演化。
基於以上內容,可以說中國地區現代人的起源是越來越清晰的,那就是本土連續演化附帶少量雜交。
中國現代人來自非洲還是連續演化? 2023-10-29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看了20多篇論文,發現結論是越來越清晰的。
一、非洲起源說的含義
非洲起源說一開始又被稱為“取代說”,2010年後修正為“同化說”。2010年前,非洲起源說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現代人類起源於20萬年前的非洲,他們擴散到世界各地,完全取代了當地的古人類。大約6萬年前,非洲人進入中國地區,完全取代了中國本土人。我們課本上的元謀人,北京人,都和現在的中國人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2010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科學家成功提取了尼安德特人的DNA,結果發現現在人類的體內,普遍存在尼安德特人的DNA,這就和完全取代說衝突了。然後,取代說就修正為同化說。認為人類依然起源于非洲,依然擴散到了全世界,只不過,沒能完全消滅當地人類,發生了少量的基因交流。現代人類依然是非洲人的後代,但是含有少量其他人類的基因。中國人也是一樣。
二、本土連續演化附帶雜交
說我們現在中國人的祖先一直生活在這裡,他們從100多萬年前到今天,一直在本土連續進化,期間和外界人類發生過基因交流,但影響不大,主要還是連續演化,最後形成了現在的中國人。
三、非洲起源說的依據和問題
非洲說的主要依據來自分子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家發現,在現在人類中,非洲人的基因多樣性是最高的。那麼,假設祖先們的DNA變異全部留了下來,再假設DNA變異的速率是恒定的,那麼我們估算一個變異速度,就能往上推算出現代人類起源的時間了。
於是,分子生物學家根據人類線粒體DNA的資料,計算出所有人的DNA都來自一個20萬年前的老祖母。這個老祖母被認為是非洲人。
當時非洲已經出土了具有現代人特徵的化石。
於是,看似科學的結論和化石互相印證,一時間,現代人起源於非洲的觀點風靡世界,影響力非常大。 但是這個觀點也不斷的被人質疑。拋開和化石記錄的矛盾,單看這個學說,也是有不少問題的。
第一,假設太多了。
我剛才介紹的時候你可能就感覺到了,好幾個假設。而且這些假設沒有辦法驗證。比如DNA變異速率恒定這個關鍵假設,目前的發現反而是大部分DNA的變異速度都不是恒定的。再比如,所有變異都會留下來這個假設也是問題的,在大洋洲的人類就發生了線粒體DNA轉移進核DNA的現象。這是第一。
中國人殉史--維基百科
人殉,又稱生殉或活殉,是以活人陪葬,以繼續服務死者亡魂,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
中國最早的人殉出現在良渚文化時期元(元前3200-2000)。大汶口文化(元前3500-2500)的花廳北區中也有人祭和人殉的墓葬,疑似受良渚文化影響(楨:? )。後來的龍山文化(元前3000-1900年)、二里頭文化(元前1920-1520)、都發現有殉人。
維基百科--人祭,
人祭(英語:human sacrifice)是一種古代宗教儀式(祭祀),即用人作為祭品來祭祀神靈,與它相似的儀式有動物祭。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文明均出現過以活人作為牲禮的現象,不能視作奴隸社會的證據。
而在鐵器時代,在舊世界活人獻祭逐漸減少。到了古典時代,人們已經視活人獻祭為野蠻的風俗;然而在新世界(當時的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歐洲人到達前,人祭依舊廣泛地存在。
中國
先商和商代早期的人牲比較少見,此後商人受東夷文化的影響逐漸流行人祭,於武丁時期達到人祭的頂峰,商代晚期又逐漸減少。殷墟人牲曾被當成商朝是奴隸社會的證據,但許多學者早就指出商代人牲絕大多數為戰俘,其次是罪犯。
周武王、姜太公、周公仍然實行人牲祭祀制度,並指責商紂王「昏棄厥肆祀,弗答」、「不恭上帝」、「不肯事上帝鬼神」,最終聯合殷人貴族攻滅了帝辛。西周統治者對外征伐頻繁,多次舉行殺俘獻祭儀式。
西周春秋時期的晉國、燕國、鄭國、吳國等地也都流行著人祭習俗。
從春秋戰國開始,人祭和人殉都受到了諸子百家的嚴厲抨擊。秦漢以後人祭的主要形式包括殺戰俘祭祀宗廟、戰場出征之前殺人祭旗、同態復仇和血親復仇下用敵人首級告慰祖先等,但總體上比較罕見,儘管有些時期出現反複,但人祭和人殉都逐漸被摒棄。
商朝--百度百科
中國學界關於商部族發祥於何處主要有五種觀點:陝西説、山西説、東方説、幽燕説、東北説等。
商人原出於東夷,是東方夷人的一支。在商族神話中,其始祖神帝嚳化身為玄鳥,帝嚳次妃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詩經.商頌.玄鳥》説:“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記》:“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氐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隨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李碩2022年《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自新石器時代以來,華北形成了殺人獻祭(人祭)的原始宗教,夏朝沿襲,商朝則更加嚴重。周人本無人祭傳統,但後來投靠商朝,為商朝捕獵用於獻祭的羌人。周武王伐紂後,曾模仿商人人祭。周公輔政,禁絕人祭,銷毀了有關人祭的記錄,發展出新的歷史敘事、道德體系和宗教理念。浙大歷史教授吳錚強:「李碩用學術的形式去構建一部小說,用了大量考古資料與典籍作為材料,吸收了大量學術成果,對普通讀者來說顯得特別學術性,但很多重要的創新性描述,不是依據史料與邏輯推導出來的學術結論。」
讀《翦商》 by陸偉飛
魏晉時杜撰的《尚書》《泰誓》,武王歷數紂王的罪行,包括“焚炙忠良,刳剔孕婦”“斫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這些就是《封神演義》中酷刑的原型。但《尚書•牧誓》就溫和得多:「今商王,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不積極祭祀自己的祖先);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排擠自家兄弟,重用無恥之徒,任憑他們到處胡作非為)」
李碩認為,剖心、刳腹的原型是人祭,是商朝的國家行為。所以,商亡不該由紂王一個人來背鍋。二里頭的夏朝文明,偶有人殉,但商人祭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人牲最多的是武丁,九千多人,而紂王 104人。
人祭不是商人的發明,李濟認為,是商人跟早期蘇美爾人接觸中學習而來。希臘人也有人祭行為。南美的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也有制度化的人祭行為。
導致紂王迅速兵敗的未必是人祭,而是東南的淮夷叛亂牽扯了商朝兵力,但是人牲主要是非商異族,怎能不激起他們持久的仇恨。
儘管周人沒有人祭人殉傳統,但《尚書•武成》記錄了武王克商後效商,用大量俘虜作為人牲。孟子認為伐紂是文武革命以至仁伐至不仁,怎會血流漂杵?“盡信書,則不如不無書”。
讀書隨筆:李輝《人類起源和遷徙之謎》2023-06-12
現代人是2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一部分人在7萬至6萬年前走出非洲。
共有四大人種先後進入東亞,經過融合,形成了7大語系的族群,即漢藏(包括漢族)、侗傣、苗瑤、南亞、南島、阿勒泰(包括滿蒙)和印歐。O3-M122,南方比北方的多樣性高,顯示是從南向北遷徙。
大米(良渚)和小米(仰紹和紅山)區文化,結合為了中華文化。
漢民族的源頭文化,不是中原仰紹文化,而是紅山文化。
各地漢族的基因組尤其是Y染色體基本一致,漢族是多民族大雜燴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總結下,人類走出非洲,從南往北走入東亞,逐步形成了小米和大米文化區,融合形成了主體民族漢族以及中國各少數民族。
回應
李輝要做些修訂了,近十年來古人類起源擴散的研究有了大發展,尤其2017年付巧妹做出了許多顛覆性的科研。1、中國支援多地起源說,不同于非洲單一起源說,該學說是1980年代由密西根大學教授沃波夫提出,現在逐漸有了較有力的考古證據支撐。比如:發現了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在同一洞穴共同繁衍生活了三代的DNA。同時國內發現800萬年前祿豐古猿、200萬年前早期直立人巫山人、170萬年前元謀人、115萬年前的藍田人都是非洲走出來的嗎?2、據付巧妹團隊研究,遍佈今天大洋洲各大小島嶼的南島人,都發源于福建平潭縣奇和洞人。3、另外付巧妹團隊正在研究繪製東亞地區古人類遷徙路線,估計李輝團隊的第五章也要做大篇幅的修訂。從大米、小米文化區這一認知,在考古界的提法也還是很少的,不應如此簡單歸納。
付巧妹團隊首次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現今的東亞人群,不管是來自北方還是南方,都同時混合有古北方人群成分(黃河沿岸的山東人群)和古南方人群成分(福建與臺灣海峽島嶼人群),但北方影響更為廣泛。他們是南島語系人群(現今主要生活在臺灣島及太平洋島嶼等地)的祖先來源。
安徽省發現30萬年神秘古人類化石 全新人類分支 2023/08/13 中時
考古學家在中國大陸安徽省,發現距今約30萬年的古代頭顱化石,跟過去所發現過的任何史前人類化石都不同,根據上個月底最新的研究結果,可能指向人類物種樹中的一個新分支,目前已經發表在國際期刊之上。
據《CNN》10日報導,來自中國大陸、西班牙和英國的國際團隊於2015年於中國大陸安徽省華龍洞遺址發現了這個頭顱化石,具體來說是下顎骨,同時還挖掘出15個其他樣本,據信全部來自晚更新世中期時期。
科學家們相信,約始於30萬年前的晚更新世中期是人類演化的一個關鍵時期,涉及人或緊密相關物種(被視為人類)的演化,包括現代智人。
這項研究於7月31日發表在《人類演化期刊》(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研究團隊發現這個被稱為HLD 6的下顎骨「出乎意料」,並且無法歸入任何現有的分類群。許多在中國發現的更新世中期古人類化石同樣難以歸類,並且以前被認為是異常的,根據這項研究。然而,這項發現以及其他最近的研究,正逐漸改變人們對晚更新世中期演化模式的認識。
通過將HLD 6的下顎骨與更新世中期古人類和現代人類的下顎骨進行比較,研究人員發現它具有2者的特徵。它的形狀與智人的下顎骨相似,即我們從直立人進化而來的現代人類。
但它也共享一個不同的分支的特徵,該分支來自直立人的演化,即丹尼索瓦人。與丹尼索瓦人(Denisova)一樣,HLD 6似乎沒有下巴。
西班牙人類演化國家研究中心(CENIEH)主任托雷斯(María Martinón-Torre)「HLD 6沒有真正的下巴,但仍具有些微特徵,似乎預示著這種典型的智人特徵,」「因此,華龍洞可能是亞洲已知的最早的史前人群,展現了這種原始和智人樣特徵的混合,」
研究人員推測,HLD 6必定屬於尚未命名的一個分類,而現代人類的特徵可能早在30萬年前就已存在,
根據她的說法,還需要更多的工作來正確地定位HLD 6。「需要更多的化石和研究,以了解它們在人類家族樹中的準確位置」
為什麼西方考古研究都愛去希臘搞發掘?
所謂古典考古學,就是針對古希臘的考古研究。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8世紀,德法英都試圖通過對位於希臘和義大利的古典文明遺址的發掘研究,彰顯自己與西方文明之根的密切聯繫。
回應
就是一幫蠻族崛起後,強行把自己塑造成古希臘繼承者,用古希臘文物和歷史給自己貼金,這種行為甚至都不如日本棒子越南自稱所謂的中華正統,畢竟算是正經跟著中國學的。
兵馬俑考古重大發現 甬道挖開佐證項羽欲發掘秦始皇墓 2023/01/13 中時
考古單位以最新的地理探測技術探查,所有進入地宮的甬道都無擾亂痕跡,研究者做地宮的金屬分析發現,地宮可能真的如傳言所稱有大量水銀存在。圖為秦始皇陵地宮。(圖/新浪網)
陝西省文物局公佈2022年度重要考古發現,耗時13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坑第3次發掘正式公佈的成果,除了清理出陶俑、陶馬、戰車與兵器等千餘件埋藏數千年古物之外,還意外地發現兵馬俑1號俑坑甬道有被人挖開過,判斷應是當年建造的秦兵帶領項羽軍隊由入墓甬道進入兵馬俑坑,可以佐證史書上有關項羽發掘秦始皇陵的記載。
根據史書與地方誌記載,歷史上曾嘗試挖掘秦始皇陵幕的當權者有2位,一是戰國時的項羽,另一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虎。據《史記》、《漢書》記載,劉邦在與項羽於廣武澗對陣時,當面數落了項羽的10大罪狀,第4條就是指責項羽違背楚懷王約定,在秦地大肆掠奪、火燒了秦朝宮室、挖掘秦始皇陵墓。項羽當時為此大怒,發箭射中劉邦胸口,所幸傷勢不重讓劉邦逃過一劫。
楚漢相爭700多年後北魏時,酈道元《水經注》還收集史料記述了項羽挖掘秦始皇陵的經過,指其動員30萬人搬運30天都運送不完,其間還發生牧人尋找羊隻進入陵墓,不慎引起火災的意外,火苗延燒90日仍未完全熄滅,足見陵墓與內藏器物規模極為龐大。
考古學者指出,兵馬俑一號坑有許多文物有焚燒過痕跡,坑內亦顯示有火災造成的嚴重破壞。而且許多兵器和車馬器都被拿走,陶俑也被打碎,說明一號坑建成不久就被遭到了挖掘和焚毀。至於為何只搶了一號坑就未再挖掘其他幾個陪葬坑,研究人員認為,項羽部隊遠征時間已久,獲勝後又搶奪大批財寶,士兵們都急著要帶著戰利品返鄉。也有可能是項羽未料到秦始皇陵規模比他想像的要大上好幾倍,因此才讓秦始皇陵大部份的文物得以保存下來。
總之,地宮目前仍大致完整,考古研究人員正在積極研究,在還沒有足夠把握與充足的經費與技術之前,不會輕易打開地宮,未來可能還需要相當長時間才會啟動地宮的實體發掘。
俄羅斯發現世界最古老吸管
1897年,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的邁科普古墓,發現了八根西元前3500年左右的金制和銀制管狀器。2022年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這些管狀器可能是被用作公共宴飲活動中的吸管。
敘利亞發現4500年前人工雜交動物遺骸
考古學家通過基因測序發現敘利亞烏姆馬拉一處墓地中的動物骸骨,屬於一種由雌性家驢和雄性敘利亞野驢雜交而成的物種,證實了人類在4500年前就已經開展了雜交物種的繁育。
義大利出土24尊2000多年前青銅像
義大利托斯卡納區發現24尊保存完好的青銅像,其人物形象取自伊特魯裡亞文明中所供奉的眾神。該發現很可能修正義大利自古伊特魯裡亞到羅馬文明過渡期的歷史。
秘魯發現瓦裡帝國高等級工匠墓
秘魯北部海岸的瓦爾梅城堡附近,發現一座瓦裡帝國時期(西元600—1100年)的高等級墓葬。除墓主人外,還發現六具遺骸,根據研究推測,他們的身份均非武士而是高級工匠。
墨西哥發現2500余件阿茲特克帝國木制祭祀用品
墨西哥阿茲特克大神廟遺址發現了2500餘件形狀、大小和用途各異的阿茲特克帝國時期(15—16世紀)的木制祭祀用品,對瞭解木制文物的製作方法、用途和意義提供了新見解。
埃及圖坦卡蒙墓發現100周年
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發現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該墓葬是目前已知唯一未被盜掘的埃及法老陵墓,是埃及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2022年是圖坦卡蒙墓發現100周年。https://bj.chinadaily.com.cn/a/202212/24/WS63a6cf2ea3102ada8b228298.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3Io7aDPHkQ
山西興縣碧村遺址發現約4000年前石城防禦體系
考古清理出的遺址東門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史前時期保存較為完整、結構最為嚴密、形制最為規整的一套門址系統,也是認識中國史前及先秦城門佈局的重要案例。
四川鹽源老龍頭遺址發現千余座商代至西漢墓葬
清理出商代晚期至西漢初年的墓葬1400餘座,出土各類遺物共5500餘件,考古成果實證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豐富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整體性與共同性。
長江口二號古船成功整體打撈入塢
長江口二號古船是目前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船載文物豐富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2022年11月21日,古船成功實施了整體打撈,開啟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新階段。
2022年度國際十大考古新聞
中國湖北發現100萬年前鄖縣人頭骨化石
中國湖北鄖縣學堂梁子遺址新發現的距今約100萬年前的“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是歐亞內陸迄今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
以色列利用深度學習技術發現80萬年前人類用火痕跡
以色列考古學家對光譜資料進行分析,在舊石器時代遺址埃夫隆採石場發現距今100萬年至80萬年前的人類用火遺跡,推進了目前人類用火始於50萬年前的認知。
俄羅斯發現第一個已知的尼安德特人家族
科學家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一個洞穴中,發現生活在距今5.4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家族,與以往出土單個尼安德特人化石不同,這是首次發現尼安德特人家族群體,具有里程碑意義。
印尼發現3.1萬年前人類實施截肢手術證據
印尼發現了一具距今3.1萬年的人類骨骼。骨骼左腿的末端被乾淨俐落地切割成一個平面,沒有壓碎或破碎的跡象。研究推測,這具遺骸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接受過截肢手術,這一發現揭示了人類最早的截肢手術。
央視《2022年度國內、國際十大考古新聞》 2022-12-24 中國日報網
2022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聞
殷墟考古與甲骨文研究取得新進展
首次公佈的殷墟週邊的辛店、陶家營、邵家棚遺址三項聚落考古新成果,揭示出中華文明早期發展階段輝煌的殷商時代。
甘肅慶陽南佐遺址發現5000年前大型宮殿基址
考古工作者在此發現5000年前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夯土牆宮殿式建築基址,製作精湛的陶器和大量炭化水稻遺存等遺物遺跡,這對於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安徽含山淩家灘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收穫
2020-2022年考古出土200餘件器物,包括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大的石鉞、最大的玉璜;龍首形玉器等的出土,對研究中國史前用玉制度及古代禮制具有重大意義。
雲南晉寧河泊所遺址考古新發現
考古清理出道路、河道、墓葬等遺跡遺物,包含帶字簡牘800餘枚,官印封泥與私印封泥共800餘枚,體現了漢代中央政府在雲南的治理,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實證。
浙江溫州發現海上絲綢之路千年古港
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發現古城水、陸城門、成組碼頭等遺存,出土了大量遺物,實證了溫州港是我國宋元以來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填補了國內外海上絲綢之路港口類遺產的空白。
河南開封州橋及汴河遺址重現古城千年繁華盛景
考古發現不同時期各類遺存遺跡117處,清理出的明代州橋結構基本完整,發現了北宋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對於探討北宋東京城的佈局結構,展現中國古代文明高度有重大價值。
新疆奇台唐朝墩古城遺址見證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
考古清理出唐代至元代的各類遺址,出土遺物包括壁畫以及漢文、回鶻文和敘利亞文等多種文字遺存,實證了這一區域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共存、多文化交融的歷史事實。
“史料受統治者影響太大”觀點的論據 2022-11-28
【本文來自《夏朝真的存在嗎?》評論區】
信史料當然不是100%全信,而想否定史料的話要有依據,我只說我對史料的信心來自何處。
第一,史記對於商代世系的記述和甲骨文基本一致。
第二,就是上面我說的二裡頭和王城崗遺址的發現,這都是按照史料去尋找夏都,結果找到了。
第三,歷史質疑太狠的人,大都是搞文學的比如胡適之,這些質疑都被考古發現掃進了塵埃。
下面是我“史料受統治者影響太大”觀點的論據:
第一,同一歷史事件,不同的出發點會形成截然不同的歷史觀,如《三國志》由晉人陳壽撰寫,陳壽雖為蜀人,亦為良史,但晉受魏禪讓,魏受漢禪讓,陳壽只能奉曹魏為正碩。劉備是竊據蜀地搞分裂還是大漢復興正統?
第二,史料可分兩種,一種是實錄,皇帝是可以直接修改實錄的。另一是的對前朝的官修史書,大量史料被刪除了,導致太史公寫始皇本紀時已看不到原初的記錄材料了。
第三,史料的不斷修訂演變,我們現在所讀的《史記•秦始皇本紀》,是東漢明帝以後的版本,經過東漢的儒生和正統史家們的添加和篡改,已經不是司馬遷當年寫的樣子。如今讀到的《史記•孝武本紀》,並非真正的《漢武帝本紀》,而是在原本“丟失”以後,從《史記•封禪書》中截取的一部分,冒名為《孝武本紀》。
我們兩最大的分歧在於,有根據質疑我們就質疑它,沒有根據的話,為什麼要質疑?天天質疑,沒有意義。
回應
《漢書》《史記》不是嚴格意義的史料,而是史書,就是經過增刪編選的系統性(主觀)編篡著作。
台灣在動!蘭嶼、綠島每年西移逾七公分 2022-11-12 台視新聞
【發現科學】今天的發現科學專題:中央氣象局建置了超過160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發現在地震前後,台灣地底下的斷層都會移動,像是蘭嶼、綠島,移動最明顯,每年往西移動約7到8公分,形狀會慢慢拉長,可能會從「蕃薯」逐漸變成「香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JpM-o61jQ
回應
嗯,台島回歸祖國了
雖然地在西移 但我們心卻在東移...
相關新聞資料
臺灣會移動?! 氣象局長鄭明典證實...往「這國」方向移動... 202-21-14 TVBS (回應:蕃薯本體也響應南進政策? 還好不是向支那共匪區靠近,嚇死我了!)
台灣真的在移動!網友high:離中國越來越遠? 氣象局澄清,要失望了!
搬南島民族大石 砸台獨自己的腳 2020/06/03
台灣獨派人士總愛大談台灣與南島語系民族的系出同門,作為台灣與中華文化圈毫不相關的明證。「台灣是南島語族的起源地」。而且還擴散至海南島地區,越南南部、菲律賓、馬來群島;往東更擴散至南美洲西方的復活節島;往西遠及東非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廣大的南島語系發祥地就在台灣」。
事實上,反而有越來越多研究支持「南島語系源自大陸東南沿海」這個觀點。除了此次付巧妹發表的族群古基因研究外,連江縣政府與中研院考古團隊也曾發表類似結論的研究,經DNA分析顯示,福建馬祖列島的亮島人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南島語族人群,距今有8000年歷史。
南島語系尋根 原住民來自福建 2020/06/03
大陸一項從遺傳學分析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遷移與混合的研究顯示,中國古南方人群在南島語系人群中占主導地位,確認南島語系人群來自中國南方。這項研究也被刊在美國權威科學雜誌《科學》。
這項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的付巧妹團隊完成,以遺傳學的角度揭開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遷移與混合之謎,是一項有關中國、東亞古人群遺傳特點與基因交流的研究。
誰說摺扇從朝鮮半島傳入中國? 2022-11-02 孟暉
折扇早在戰國時代就出現了。1976年,河北戰國時中山王墓出土一具青銅折疊儀仗扇架,高13釐米,寬20釐米,在青銅弧形框架上,通過活軸裝有五支青銅扇骨,利用活軸,可以開合。
這種儀仗扇到漢代稱為五明扇。據《鄴中記》記載,十六國時代,石虎讓巧匠用雲母片做五明扇的,把五明扇合攏起來,五層雲母扇面的彩繪花紋就疊映在一起,清晰可見。
摺扇是中國發明的還是日本人發明的? 2017-04-08
一、《漢書》記載: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自以便面駙馬。理由是駙馬是揚鞭抽打馬,所以才要合攏摺扇才能趕馬。不過,駙馬是輕撫,《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駙手歡笑。
二、《晉書》卷二十九《文苑•袁宏》:謝安取扇贈袁巨集,袁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後來摺扇雅稱仁風。但是,魏晉時期,清淡之士盛行執麈(zhǔ)尾(扇子)談玄論道。
三、摺扇在北宋由日本發明傳入中國,具有豐富的史料證據證明。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道:摺扇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
摺扇_百度百科
南朝的《南齊書•劉祥傳》説:褚淵以腰扇障日,元初胡三省《通鑑注》解釋“腰扇即摺疊扇。” 晉朝吳聲歌曲《夏歌二十首》:疊扇放牀上,企想遠風來。
由於中日文化交流,日本逐漸掌握製作扇子的技術,《宋史•日本傳》記載,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倭國僧侶嘉因在汴京(開封)覲見了宋太宗,獻上檜扇22把等珍貴的禮物
中國扇子的起源和歷史 2017-10-31 棟藏閣主 發表於收藏
扇子最早稱「翣」,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它起初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一種禮儀工具。慢慢
演變出團扇和摺扇,但摺疊他的起源卻是眾說紛紜
源於日本說
蘇轍《楊主簿日本扇》:「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
北宋鄧椿在畫史提到,北方有一種高麗扇,用鴉青紙做成,可以摺疊,上面還繪有圖畫。這裡所說的高麗扇,實際上是從日本傳過去的日本扇。
蒙古發現匈奴龍城遺址,其實龍城不是匈奴都城 2021-07-03
蒙古國烏蘭巴托國立大學近日宣佈,經過多年考古探索,匈奴單于庭“龍城”遺址終於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以西大約470公里處的地區被找到。遺址中中發現了“天子單于”字樣瓦當,而另外一塊殘片上的文字釋讀為“天子單於與天毋極千萬歲”。該都城周圍由內外兩層城垣包圍,裡面有一個人工水池,來自蒙古的伊德爾杭蓋博士認為發現的這些文物“這足以證明我們找到的遺址就是‘龍城’遺址。城池相距中蒙聯合考古隊此前共同發掘的三連城遺址並不遠。”
其實提到龍城,絕大部分國人想到的都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中的龍城和飛將具體指的是哪座城?哪個將領?之前還曾引起過爭議。
有人認為龍城就是衛青擊破匈奴的老巢,而飛將指的就是漢代名將,號稱飛將軍的李廣。
也有人認為龍城指的不是一座城;飛將也指的不是一個人,而已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守衛邊疆所有將士的代稱。
根據記載冒頓單于召集部落開會的時候,在正月先是所有人在單于所在的單于庭小規模聚會,小規模祭祀;等到五月份水草豐茂的時候,才會召集匈奴各部在龍庭大規模集會,在這裡要祭祀祖先,祭祀天地,祭祀鬼神……
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蘢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史記-匈奴列傳》
而眾所周知,匈奴是追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匈奴單于也不例外,他也得跟著季節變幻帶領部落遷徙。所以說單于庭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一般匈奴單于本人所在的大帳就是單于庭所在。
但是龍城雖然不是單于庭這樣發號施令的政治中心,但是它在所有匈奴人心目中的地位更高。因為龍城的作用是當時所有匈奴人心中祭天的聖地所在。
這個地點應該是固定的,但是匈奴人的習性也決定龍城只有大規模祭祀、集會的時候才會集結絕大部分的匈奴人,平常的時候守衛此地的人應該不會太多,畢竟大部分匈奴人需要放牧才得以維生。
相關新聞
匈奴龍城現世,出土漢字推翻衛青千年誤解
回應
游牧的匈奴没有土木建筑,可汗的驻地也是穹庐。这应当是常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oiXL2UzxU
非洲起源論和多地起源論,到底在爭論什麼 2022-10-10
學術界學術界爭論的是,到底是最後一批出非洲的智人把之前其他出非洲的群體都取代了,還是之前出非洲的群體有後裔存活,並和最後這批混血形成了現在的智人,前者叫非洲起源論,後者叫多地起源論。
人類多地起源說- 維琪百科
多區域假說最初是由美國人類學家沃波夫(Milford H. Wolpoff)、索恩(Alan Thorne)和中國人類學家吳新智於1984年提出的,該理論聲稱,人類是透過在世界各個不同區域之內的適應,再加上那些區域之間的基因流動,兩相結合而發生演化。單地起源說認為現代人的起源是晚近的,約5萬年前走出非洲的人完全取代了其他地區的人類,而多地起源說認為5萬年前走出非洲的人並沒有完全取代其他地區的早期人類而是與早期人類有基因交流共同塑造了現代人類。該學說有化石證據、考古證據和基因證據支持。
帕博博士研究表明 尼安德塔人沒滅絕 我們就是! 2022/10/03 中時
2022年的諾貝爾生醫獎剛剛揭曉,今年並不是頒給發明某種生物醫療技術團隊,而是給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體質人類學家-帕博(Dr.Svante Pääbo)博士,他開發的的古DNA還原技術,重構了人類演化的譜系。原本以為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與智人(Homo sapiens)涇渭分明、毫不相干,但是他的古DNA證據卻顯示,我們現代人的血統裡混有尼安德塔人的DNA,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代人是智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後代。
撈過界的生醫諾獎得主 帕博獨創跨領域考古遺傳學派 2022/10/04 中時
帕博進入醫學院並非想從事醫療或是研究醫學,他最初是想學考古,但是他認為考古的學程太過緩慢,最後決定先進醫學院,並研究免疫學。在學期間他運用醫學院學來的理論跨入考古領域,研究木乃伊的DNA,最後還複製成功,研究成果也發表在知名科學雜誌《自然》(Nature)上。他的研究成果後也被廣泛用於研究猛獁象、陸棲樹懶、洞熊和恐鳥等絕種動物遺傳學上。
而對於醫學上的研究成果,最知名的是他對尼安德塔人的研究,他從測序的結果證明尼安德塔人有親屬關係,2個物種之間有1%~4%的共同基因,他們之間的基因交流可能發生在第一批現代人類離開非洲並遇到可能在近東一帶尼安德塔人之後才發生的。推測大約在80萬年前彼此有共同的祖先,並大約在55萬年前分道揚鑣。
他的研究方法也在另一種名為丹尼索瓦人(Denisovan)的基因研究上獲得成果。丹尼索瓦人是俄羅斯、中國和蒙古交界的阿爾泰山洞穴中發現另外一種古人類,他的基因與現代的東亞人、東南亞人、美洲與澳洲土著的基因也有約5%的共同之處,這證明瞭現代人類的「非洲起源說」並非那麼單純,而是在時間長河中持續地與不同的古人類產生基因交流而形成今遍佈全世界的現代人物種。
“人間佛教”:中國宗教發展的成功因素 2022/10/04
中國佛教發展成功的核心在於對於“人間佛教”發展理論的思辨與實踐,通過“世俗化”與“中國化”融入社會發展與國家戰略,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建設與實踐之中。
回應
人間佛教核心是行菩薩行入世改造世界,實現人間淨土,出並不是世俗化,實際上佛教已世俗到不能再世俗了。
關於臺灣人間佛教現象的社會學研究回顧與討論 林瑋婷 臺大社研所碩士
(二)人間佛教現象與世俗化理論的爭議
目前關於人間佛教神聖性與世俗性之討論,可分成三種看法。(1) 宗教過度世俗化而喪失神聖性,此可以林端的說法為例。 (2) 神聖與世俗的結合或說統一,亦即世俗事物的全面神聖化,以鄭丹琳的說法為例。 (3) 神聖與世俗的辯證,亦即神聖邏輯和世俗邏輯各自仍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對自主性,兩者相遇可能結盟,亦可能有矛盾衝突。Chandler研究佛光山,偏向強調神聖與世俗的良好結合,而不強調神聖性的喪失。
社會學如何回應這些社會焦慮與關懷,又不直接落入價值判斷決定研究內容的困境,而神聖與世俗關係的討論又能怎樣地深化,不會僅停留在「正反合」三種類型上打轉,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問題。
當代臺灣地區人間佛教發展中的“世俗化”與“庸俗化” 姚彬彬《臺灣研究集刊》2019年第1期
摘 要:當代臺灣佛教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基金會以及中台禪寺之“四大道場”為主流,四個派系中,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基金會皆以開展“人間佛教”為旗幟。目前“四大道場”並立的格局,已經逐漸向佛光、慈濟之“雙峰並峙”的格局發生轉移。但其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過分“世俗化”進程中的種種兩難問題,甚至導致了“庸俗化”和推廣偶像崇拜的弊端,無形中充當了“一切存在皆合理”這種世俗觀念的辯護士,此種種現象值得鏡鑒和反思。
有關東亞與東南亞祖先人群,學術界有一個“兩層假說”,即距今5000年及以前,中國福建奇和洞人與臺灣海峽亮島人等古南方人群,屬於“第一層”人群,他們與從事農業經濟的“第二層”農業人群,也就是現代東亞人,是截然不同的。
不過,付巧妹團隊通過這次古DNA研究卻發現,在至少8400年前,組成現今東亞人群、南島語系人群基因結構的主要祖先群體之一,已經在東南沿海出現。
沒有外來人群的“大換血”
在約9000年前農業出現以來,歐洲人群就不斷遭遇近東遷徙而來的農業人群,以及歐亞草原人群等外來群體的“大換血”。換言之,外來人群長期在重構歐洲人群遺傳信息,對現今歐洲人產生重要影響。
我國的情況卻有所不同。根據這次研究可以看到,雖然早在9500年前,我國南北方人群已經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連續的。
“這說明我們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影響,遷徙互動,也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付巧妹說。據她推斷,這可能與我國是稻作和粟作農業的獨立起源中心有關,不需要外來人群帶來農業,就能夠較好地自給自足。
“神秘面紗”揭開!9500年前就有南北方人之分了 2020/05/19 中國青年報
5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線上發表一項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團隊主導,利用古DNA技術開啟了一趟尋根之旅,歷經8年艱辛探索,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的“神秘面紗”。
“我國南方大陸炎熱潮濕的氣候導致南方的樣本材料不僅稀少,而且微生物DNA污染嚴重,人類DNA被高度甚至完全降解。”他們深入南方30多個遺址,採集了257例古代人類樣本,,最終取得突破,能夠從大量土壤微生物DNA裡“釣取”極其微量的人類內源DNA,可成功捕獲僅占0.03%的人類核DNA。
結果發現,在沿著黃河流域直到西伯利亞東部草原的人群裡,至少從9500年前起,他們就攜帶一種以新石器時代山東為代表的古北方人群成分,而中國大陸沿海及臺灣海峽島嶼人群,至少從8400年前起,就攜帶一種以新石器時代福建及其毗鄰島嶼為代表的古南方人群成分,這意味著,早在9500年前,我國的南北方人群就已經分化了。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北方人之間的差異性和分化程度,又逐漸縮小了。付巧妹說,這種變化暗示著,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南北方人之間已經有了頻繁的遷移與混合。至少在80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
《自然》最新研究:日語、韓語等或發源于中國東北
2021-11-10,《自然》的研究指出,包括日語、韓語、突厥語、蒙古語在內等泛歐亞語系,全部起源自9000年前的中國東北遼河流域農業文化,幾千年來當地農民輾轉向東、向西遷徙,陸續抵達朝鮮半島及日本群島。
稱為阿勒泰語系(Altaic)的泛歐亞語系(Transeurasian)家族包含日語、韓語、蒙古語、突厥語等多種現代語言,這些語言的使用如今廣泛分佈在東亞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北至西伯利亞平原,西至西亞,長久以來這些語言來自哪裡、以及是否有關聯,一直是語言學家爭論的議題。
傳統上,學界認為這些語言開枝散葉,主要是經由遊牧民族從東部草原向西擴散而來,不過最新跨國研究認為,泛歐亞語系來自同一個祖先-9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遼河流域小米農民,而且是通過農業文化傳播。這個區域涵蓋現在的中國遼寧省、吉林省及部份內蒙古地區。
這份研究由英國、中國、捷克、法國、德國、日本、紐西蘭、南韓、俄羅斯、荷蘭、美國等11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研究人員主要通過基因學、考古學及語言學等3個層面進行分析。
在語言學分析層面,研究人員在98個語言中建立超過250個和農業相關的辭彙概念,這些辭彙包括耕地、播種、種植、小米,從而確立源自農業文化的假說。
在基因學層面,研究人員分析23具古代遺骸,並且比對9000年前北亞、東亞住民的基因資料,研究證實“韓國與日本人有西遼河血統”。
在考古學層面,研究人員考察了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255個考古遺址,評估當地陶器、石器、動植物遺骸等相似性,顯示青銅器時代的遼河西部地區和韓國的無紋陶器遺址、日本彌生遺址有關,顯示稻米及小麥種植文化早在進入朝鮮半島以前,就已經傳入遼東、山東地區,爾後再傳入日本。
研究第一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比較語言學家羅貝茲(Martine Robbeets)表示,“接受某個人的語言、文化、民族起源自國界之外相當於放棄身份,這對人們來說並不容易。”
回應
呵呵,這讓韓國人怎麼搞。
完了,棒子們的玻璃心該碎成渣渣了
你小瞧韓國了:東北自古以來是韓國的
你還是小瞧了韓國,看他們的教科書古代高麗地圖涵蓋了現在中國地圖的三分之二
美媒:文化偏見讓西方忽視中國考古成就
美國《華盛頓郵報》2021-05-11這是中國考古的黃金時代,但西方正置若罔聞 副題:與中國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考古發現相比,(西方對)埃及考古發現鋪天蓋地的報導暴露文化偏見 今年4月初,有消息稱在盧克索發現距今3000年的“失落的黃金城”阿托恩(古埃及信奉的太陽神)。該發現得到美國多家(主流)媒體突出報導。這與美媒對中國三星堆遺址一系列驚人新發現的缺乏關注,形成鮮明對照。三星堆發掘出500多件文物,包括大型黃金面具、象牙、青銅器等。這當然值得關注,因為這將徹底改變我們對中華文明如何形成的理解。
埃及和中國的考古對我們理解人類歷史都至關重要,那西方對二者的關注為何存在如此強烈反差?兩個原因使埃及考古在西方引發共鳴。首先,西方存在一種實為殖民主義遺產的浪漫主義情愫,如今的有關報導是帝國主義傳統的產物。其次,對地中海地區(考古)發現的關注凸顯一種持久偏見——把美國列為地中海文明的直系“傳人”。
相比之下,中國考古被視為與美國文明無關。但這種觀點應被重新考量。首先,約6%的美國人為亞裔,是“美國故事”的一部分。同樣重要的是,所有古代文明都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都值得研究探討,而非取決於是否與希臘-羅馬-歐洲“血統”存在地理或所謂的文化聯繫。所有陌生的生活經歷對歷史研究皆有價值。與其他地區相比,沒有任何理由說明打造埃及文明“紀念碑”與美國的多樣化根基存在更緊密關係。
說近來針對亞裔的暴力源自美國媒體忽視中國考古,或許牽強。但認為中國歷史並非“我們的”故事,絕對是一種隱秘的有害想法,這會加劇所謂亞裔美國人是“異類”的觀念。美國社會源於不同地理和文化根基,我們應努力承認並讚美這些多樣化來源,包括更關注中國激動人心的考古發現。
川大教授李競恒:在這些方面,三星堆和中原一模一樣 2021-03-25
觀察者網:三星堆出土的黃金權杖、青銅大立人和青銅縱目面具充滿“異域風情”更是備受關注。但我們也看到三星堆同期出土的玉琮、青銅尊、陶器仍是具有中原色彩的。到底該怎麼審視三星堆與中原文明的聯繫?
李競恒:三星堆有點類似敦煌的角色,是一個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所以肯定會體現出和外部文化交流的一些特徵。但基本文化屬性是中國的,這是毋容置疑的。
三星堆的禮制,受到過中原二里頭文化的強烈影響,比如三星堆的重要禮器玉牙璋,就是二裡頭牙璋的形制。又比如青銅獸面牌,這是二裡頭的重要禮器,三星堆也有這種青銅獸面牌。三星堆的陶盉在形制上與二裡頭的陶盉一樣,其功能都是祭祀“上下神祇”,實現“上下交泰”的禮制功能。
三星堆的青銅神樹,體現的宇宙觀完全是中華文明的,當時中原信仰是宇宙中心有建木、若木這些神樹。
李競恒:三星堆比同時期的中原更重視黃金,這屬於一個地方性的習俗,一點也不奇怪。當時是方國聯盟,王夫之、梁啟超、王國維等學者都談過,夏商中原王朝相當於是一個“盟主”而已,這個盟主對於聯盟中各方國的禮俗、習慣都是不干預的。《禮記•曲禮下》說:“君子行禮,不求變俗”,孔疏:“俗者,本國禮法所行也”,就是說要尊重各方國、諸侯的地方習俗,不要去改變它。
周代貴族女性化妝品中發現植物精油 2021-03-12 觀察者網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21-03-12: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對垣曲北白鵝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兩周之際高等級墓葬九座,出土文物標本500多件,初步認定該處墓地為召氏家族太保匽中(燕仲)一支在東周王畿內的采邑公共墓地。尤為特別的是,M4、M6及M9三座女性貴族墓中發現七件微型長方形或車形銅盒,造型小巧精緻,為目前同期墓葬中一次性出土最多者。
科學分析結果顯示,M4銅盒殘留物中發現大量動物脂肪、植物精油及朱砂等,應是以動物脂肪為基質,添加植物精油,並可能以朱砂為顏料的美容化妝品。M9銅盒殘留物中發現方解石、文石,應為美白類美容化妝品。銅盒中發現的植物精油,在中國古代化妝品之中也屬首次發現,為先秦時期植物精油提取、利用及中國古代化妝品的生產和發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以油脂為基質的美容化妝品,世界各地均有發現。英國倫敦曾出土一盒西元2世紀羅馬時期的化妝品,主要成分為反芻動物油脂、二氧化錫(SnO2)及澱粉。湖北鄂州曾出土過一盒三國時期的紅色化妝品,主要成分為油脂和朱砂。與垣曲北白鵝墓地銅盒年代接近的是陝西渭南劉家窪芮國墓地高等級男性墓葬微型銅罐中發現的美白麵霜,主要成分為一水碳酸鈣(鐘乳石)和反芻動物體脂(牛脂),其也是目前中國最早的男性化妝品。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1_03_12_583834.shtml
日媒: 中國“非遺”數量為何世界第一
日本《東方新報》2020-12-26: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世界第一,原因是什麼
12月17日,中國的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截至今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在於中國有悠久的歷史。除了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琴藝術,2000多年前開始的端午節文化外,中國的篆刻技術、書法以及代表季節變化的二十四節氣,經歷漫長歲月,至今依然紮根於社會。同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較高。比如,京劇、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絲綢製品、針灸等,不僅在中國國內,而且在海外也廣為人知。此次入選“非遺”名錄的太極拳在世界各國也有很多愛好者。
此外,中國還有很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侗族大歌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占中國“非遺”總數的1/3以上。按人口比例計算,少數民族僅占中國人口的8%,但人口總量超過1億,各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入選“非遺”名錄也得益於政府的支持。2004年,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此後中國政府加大發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力度,並將每年的6月8日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宣傳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中國無疑扮演了“優等生”的角色。
西班牙文物修復又翻車!網友:聖女修成特朗普
西班牙的文物修復又雙叒叕翻車了!
如果你看過
19世紀著名畫家埃利加斯•加西亞•馬丁內斯的作品《戴荊冠耶穌》修復前後
馬德雷拉古堡修復前後
埃斯特利亞小鎮教堂中的聖喬治雕像修復前後
你就能明白,為什麼要用上“又雙叒叕”這個網路用語了。
2020-11-10,西班牙《阿貝賽報》、英國《衛報》等媒體關注到西班牙帕倫西亞市的一處古跡修復。
回應
別說西班牙了,國很多文物修復也拉跨的很。
能不能別每次看外國戲份的時搞這種代入。歡迎你把你覺得拉跨的文物修復也曝光下,讓我們開開眼怎麼跟西班牙一個水準的。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10338
華夏文明的起源,為什麼西方學者認為只有三千年?雙重標準的西方2020-10-19
從初中開始,學歷史的時候,歷史老師就給我們講解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其他三大文明相繼消失的時候,也只有東方這個古國屹立不倒。然而西方學者是以文字的起源,作為文明的標準,而中國的甲骨文出現的時候是在商朝,他們認為中華文明只有三千年。那夏朝呢?
河南洛陽的二裡頭文化可以證明夏朝的存在,然而還是不被西方所謂的三條標準(要有城市/文字/複雜的禮儀)認可,國內學者還加了一條標準:要有冶金術的存在。不過,後來這些標準都有爭議,美國考古學家研究認定,雅瑪文明的繼承者印加文明就沒有文字。而中國最早的冶煉技術,出現在西元前4600年~前4400年的姜寨遺址。
而紅山文化的最新檢測,更是把中國的起源推到八千年前。良渚文化更是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對玉的製作更是豐富,數量之多和精美。
至於西方為什麼不認同我們的歷史,最大的原因還是:感受到中國歷史的可怕,在中國考古,越考出現的文明越多,歷史就越往前推,他們根本不敢相信,而西方國家他們考古,只能前往中亞,而中亞的歷史斷層嚴重,文化交集複雜,他們發現考來考去也得不出個所以然來,今不像中國這邊系統化的考古,因此他們最擔心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
再來看看西方國家是怎麼雙重標準的,在中國,史料記載的東西,他們一概否認,必須用文物來證明。然而,古希臘盲詩人荷馬著作的《荷馬史詩》,是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編寫而成。西方學者卻把它當做史料,去研究西元前11世紀到西元前9世紀的社會和邁錫尼文明。中國可是有史官這職位的,為什相信《荷馬史詩》,卻不認同中國龐大的史料?果真是雙重標準,好吧,你們高興就好,中國的文明就擺在那,我們相信就好,期待我們重回巔峰的時刻,而文化是我們重要的基礎。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96829&s=fwzxhfbt
文揚:“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觀點錯在哪?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2020-09-23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有一種網路論調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文揚:對於中華文明在所有人類文明中是唯一延續至今沒有中斷過的文明這一點,在任何一個文明理論大師那裡都沒有爭議。而對於其他文明,無論從起源上、發展上,還是從是否單獨構成一個文明的問題上,都爭議多多。
………
回應
完全版是:
崖山之後無中國, 明亡之後無華夏,中華正統在倭奴!
明治之後無日本,廣島之後無大和,東瀛正統在呆灣!
林肯之後無美國,布希之後無白種,米國正統墨西哥!
希臘之後無哲學,羅馬之後無上帝,歐洲正統土耳其!
母系之後無能人,部落之後無智人,猿猴正統在非洲!
直立之後無靈長,用火之後無哺乳,人類正統在狗窩!
搬南島民族大石 砸台獨自己的腳 2020/06/03
台灣獨派人士總愛大談台灣與南島語系民族的系出同門,作為台灣與中華文化圈毫不相關的明證。「台灣是南島語族的起源地」。而且還擴散至海南島地區,越南南部、菲律賓、馬來群島;往東更擴散至南美洲西方的復活節島;往西遠及東非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廣大的南島語系發祥地就在台灣」。
事實上,反而有越來越多研究支持「南島語系源自大陸東南沿海」這個觀點。除了此次付巧妹發表的族群古基因研究外,連江縣政府與中研院考古團隊也曾發表類似結論的研究,經DNA分析顯示,福建馬祖列島的亮島人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南島語族人群,距今有8000年歷史。
南島語系尋根 原住民來自福建 2020/06/03
大陸一項從遺傳學分析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遷移與混合的研究顯示,中國古南方人群在南島語系人群中占主導地位,確認南島語系人群來自中國南方。這項研究也被刊在美國權威科學雜誌《科學》。
這項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的付巧妹團隊完成,以遺傳學的角度揭開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遷移與混合之謎,是一項有關中國、東亞古人群遺傳特點與基因交流的研究。
研究確認 :福建及周邊古南方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祖先 2020-05-16 中新網記者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團隊聯合多單位歷時8年的最新研究發現,中國、東亞主體人群連續演化是主旋律,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新石器時代古北方人群在遷徙和基因傳播方面對所有現代人群的影響都非常顯著,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
該研究首次通過古基因組資料確認,福建及毗鄰地區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相關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現今主要生活在中國臺灣島及太平洋島嶼等地)的祖先來源,首次明確將時間追溯到8400年前,並確認整個東亞沿海族群之間都存在遺傳聯繫。研究成果論文5月15發表《科學》(Science)。
團隊依託古DNA技術,成功捕獲測序中國北方山東、內蒙古及南方福建、毗鄰亮島和鎖港等地11個遺址25個9500-4200年前的個體和1個300年前個體的基因組。其中,涉及新石器時代早期人群樣本,包括來自北方山東、內蒙古地區5個遺址(扁扁洞、小荊山、小高遺址、博山遺址、裕民遺址)距今9500-7700年的7個個體,及南方福建、臺灣海峽2個遺址(奇和洞、亮島)距今8400-7600年的3個個體。
研究觀察到,中國人群與歐洲人群,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演化歷程差異較大。在約9000年前農業出現以來,歐洲人群不斷受到近東農業人群及歐亞草原人群等外來群體的“大換血”,即外來人群一直在重構歐洲人群遺傳信息,對現今歐洲人產生重要影響。在中國,南北方人群雖早在9500年前已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連續的,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的影響,遷徙互動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發現中國古南方人群成分在現今南島語系人群中占主導地位,確認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
回應
完了,菜菜子南島尋親還是認回來了...
過去西方和日本很多學者的觀點是人類從非洲走出來,先到東南亞再到臺灣日本,然後到中國。現在反過來了,對逆向民族主義是個打擊。
古人類DNA對現代人影響很小 2020-04-29 新浪科技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雀斑、紅發,甚至嗜睡症來自家族樹中的尼安德特人,那可就錯了。的確,每個人在基因組中攜帶了尼安德特人的痕跡,但據《科學》報導,一項對數萬名冰島人的研究發現,尼安德特人的“遺產”對他們的身體特徵或患病風險幾乎無影響。
大多數歐洲人和亞洲人有1%至2%的基因來自尼安德特人。美拉尼西亞人和澳大利亞原住民有另外3%至6%的DNA來自丹尼索瓦人,後者是20萬到5萬年前分佈于亞洲的尼安德特人近親。
6.與尼安德特人交配對我們的健康有害,這種遺傳包括血塊和中風、抑鬱、皮膚損傷、菸癮傾向,甚至由於硫胺素失衡導致的營養不良。
7.尼安德特人照顧生病和年邁的家庭成員。
8.尼安德特人的聲音又大又尖。由舌骨的存在和位置,他們能夠進行複雜的語言,能夠像我們一樣發聲。
9.尼安德特人在極冷和極乾的氣候變化和智人流入他們的領地的「物種漂移」中逐漸消失,在4萬年前滅絕了。
尼安德特人(歐洲古人類)_百度百科
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是現代歐洲人祖先的近親,從12萬年前開始,他們統治著整個歐洲、亞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兩萬四千年前,這些古人類卻消失了。
2010年,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發佈,研究結果發現,除非洲人之外的歐亞大陸現代人均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貢獻。
2017年,3月3日美國《科學》雜誌3日發表題為《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論文稱,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遺址的“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後代。
關於尼安德特人的9個驚人事實 比你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2018-10-07
尼安德特人被誤解為駝背、野蠻、多毛、啞巴,這主要源於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事實上,即使是第一次對尼安德特人的骨骼重建,在膝蓋處彎曲彎曲,也是法國古生物學家Macellin Boule使用了一個患有嚴重關節炎的老年男性尼安德特人的骨頭,結合了Boule對尼安德特人更像猿人而不是像人的預期。
1.尼安德特人埋葬了他們的死者並留下了墓碑。
2.尼安德特人是藝術家。不僅進行象徵性思維,還創造了地球上已知最早的洞穴藝術。
3.尼安德特人知道如何控制火。
4.尼安德特人是非常熟練的獵手,手很靈巧,捕獵策略也是經過計算的,知道馴鹿的遷徙模式,並根據獵物的移動時間,在特定的狩獵地點停留。
5.早在10萬年前,走出非洲的現代人就與尼安德特人相遇並交配。
在大約20萬年前早期現代人出現在非洲之後,一些人最終離開了非洲大陸,與中東或阿拉伯半島的尼安德特人混居在一起。這兩個族群的化石和石器可以追溯到大約12萬至12.5萬年前。這群現代人滅絕了,但他們的DNA仍然存在於尼安德特人身上,尼安德特人後來向東定居西伯利亞。與此同時,另一群現代人在更晚的時候離開了非洲,在5萬到6萬年前與尼安德特人雜交,尼安德特人從歐洲向南遷徙至中東。在後來的遷徙中,尼安德特人與現存的歐洲人和亞洲人的祖先雜交,然後傳播到歐亞大陸。這群現代人中的一些人也遇到了丹尼索瓦人,他們獲得了美拉尼西亞人和一些亞洲人的DNA。目前還不清楚這些遭遇是如何發生的——它們是和平的聚會,還是一群人搶劫了另一群人的雌性後代?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2020-03-12,《自然》雜誌刊登了緬甸琥珀中的一項新發現: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文章作者邢立達等人將頭骨鑒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他們將這個新物種命名為“眼齒鳥”(Oculudentavis)。因為鳥類是由恐龍的一個支系演化而來,所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可見,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文章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件頭骨標本保存得很好,並且X光掃描和重建也比較清晰,對於緬甸琥珀來說很難得。然而,讀完全文之後,我們發現,論文斷定這件頭骨屬於鳥或廣義恐龍的證據並不過硬,甚至一些重要的解剖特徵更支援這件頭骨屬於某種蜥蜴。
我們一般說的“爬行動物”早在約2.5億年前,就演化出兩大繁衍至今的分支,一支叫主龍類(archosaur),包括鱷類、翼龍、恐龍等。恐龍中的一支演化成鳥類,所以鳥類可說是一類特化的恐龍。另一支叫鱗龍類(lepidosaur),包括喙頭蜥、蜥蜴、蛇等。屬於主龍類的恐龍/鳥,和屬於鱗龍類的蜥蜴,不僅分家時間早,親緣關係很遠,而且在骨骼的很多方面,尤其是頭骨形態上,都存在顯著而穩定的差別。因為中生代的古生物化石無法提取DNA,這些細緻、獨立的骨骼形態特徵,就具有了重要的鑒定意義,是化石分類的決定性依據。
疑點1.頭的形狀能證明它是鳥嗎?
疑點2.不合理的系統發育分析
疑點3.沒有眶前孔的鳥?
疑點4.長著側生齒的鳥?
疑點5.神秘的方軛骨
疑點6.蜥蜴才有的鞏膜骨
疑點7.史上牙齒最多的鳥?
疑點8.體型大小
疑點9.沒有羽毛?
疑點10.奇特的措辭和邏輯鏈
建議
我們希望論文作者對上述質疑儘快作出公開回應。同時也希望論文作者迅速公開CT掃描原始資料,讓其他科學家也能根據原始資料對現有的結果進行可重複性驗證。https://tech.sina.com.cn/d/c/2020-03-13/doc-iimxyqwa0089575.shtml
石峁遺址出土石雕遠超學界對4000年前中國早期文明高度判斷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20-01-10透露,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石雕遠遠超出以往學界對4000年前中國早期文明高度的判斷。
石峁遺址的主體內涵為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砌城址,城內面積逾400萬平方米,是中國北方地區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內、外城共同拱衛皇城台,目前考古資料顯示,皇城台為石峁城址的最核心區域。
大台基平面大致呈圓角方形,邊長約130米,夯土台芯,四周以石牆包砌。大台基南護牆處最為重要的發現是70余件精美石雕,石雕多數出土於牆體的倒塌石塊內,部分還鑲嵌在南護牆牆面上。絕大多數為雕刻於石塊一面的單面雕刻,少量為雙面,以減地浮雕為主,還有少量陰刻、圓雕。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為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五類,其中神面石雕體量較大,雕刻最為傳神。
這些石雕可能與中國北方地區的石雕“傳統”密切相關,也可能影響了“後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夏代的綠松石“龍”,甚至商周青銅禮器的藝術構思和紋飾風格(楨:饕餮紋)。
考古工作表明,皇城台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區域,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築。
回應
一看就是商朝青銅器(楨:饕餮紋) 他爹
這是堯舜、大禹時期的遺址呀
夏存不存在,不用爭論了吧
如果有一個學術意義上的夏朝,那麼這個時段應該是夏早期,夏早期都這水準,複雜的社會分工必不可少,這不可能是一個簡單的牧獵部落幹的事,夏之前是什麼?
雖然總有懷疑論者說中華文明其實不過3千年,但現良褚遺址已經證明最最起碼5000多年了。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0_01_10_531180.shtml
世界第二例愛滋病治癒病例
2019-03-05,《自然》:一名感染HIV的“倫敦病人”經過幹細胞移植後,病情得到了緩解。停止服用抗HIV藥物18個月後,這位病人體內仍然檢測不到HIV,他也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在他之前,“柏林病人”經歷了大劑量的放化療,完成了兩次移植後,最終擺脫了愛滋病。
人類第一次看見量子糾纏
2019-07-12,《科學•進展》的論文中,英國物理學家保羅-安東莞•莫羅展示了他和同事拍攝到的史上第一張量子糾纏照片。莫羅設計了一個巧妙的系統,當兩個相互糾纏的光子通過分束器分開後,會沿著兩條光路傳播,其中一個光子被探測器檢測到之後,也會觸發另一條光路上的相機進行拍照,進而可以捕捉到糾纏量子的圖像。
基因研究首次論證現代人類確切起源地
2019-10-28,澳大利亞科學家瓦妮莎•海斯發表論文稱,通過對1217人進行血液採樣,分析L0線粒體DNA,首次把現代人類的起源地指向20萬年前的馬卡迪卡迪濕地,但也有不少科學家指出,這項研究的結論有待商榷,因為僅從線粒體DNA這一個層面來確定現代人的起源地並不可靠,而且此前通過研究Y染色體,科學家還得出過相反的結論——人類起源於非洲西部,而不是南部。
馬德里氣候大會未能取得重要成果
2019-12-15,聯合國氣候變化馬德里大會在延時兩天之後落下帷幕,碳市場機制的探討上,各方未能取得共識,只能留待來年審議。
相關新聞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與德荷蘭科學家合作,首次實現了20光子輸入60×60模式干涉線路的玻色取樣量子計算,在四大關鍵指標上均大幅刷新國際記錄,逼近實現量子計算研究的重要目標“量子霸權”。
《環球科學》2019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5G商用位居前二
人類首次直接拍攝到黑洞
2019-04-10,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團隊在全球六地同步發佈人類歷史上的首張黑洞照片。這個黑洞位於巨橢圓星系M87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品質為太陽的65億倍。
5G正式商用,5G元年到來
2019-06-06,中國工信部正式發佈5G商用牌照,至11月,中國5G套餐簽約用戶數達87萬,開通5G基站11.3萬個。同時,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在5G技術上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意味著,中國在經歷了1G空白、2G落後、3G追趕、4G同步的階段之後,在5G技術領域終於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谷歌宣佈實現量子霸權
2019-10-23,《自然》雜誌發表了谷歌研製的量子電腦首次實現“量子霸權”,這台量子電腦用200秒就能解決的問題,當今最先進的經典電腦需要花費1萬年才能解決,Sycamore量子晶片由54個量子比特構成。但IBM提出質疑,認為採用先進演算法的電腦在兩天內就能完成任務。Sycamore在進行20輪模擬後只能保證0.2%的精度。筆電的中央處理器可以無故障運行數年,但Sycamore必須每隔幾微秒就停止一次。
嫦娥4號2019-01-03在月球背面著陸
2019-05-16,《自然》發表了:嫦娥4號在月球背面首次發現月幔物質。
死豬大腦恢復部分細胞功能
2019-04-18,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內納德•塞斯坦發表論文,利用全新的體外灌注系統BrainEx,成功讓死豬的大腦恢復了部分細胞功能。
亞馬孫森林大火
2019年8月,亞馬孫雨林再次發生嚴重火災,並持續了3周以上的時間,燒毀森林超過80萬公頃。亞馬孫雨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如果毀壞面積達到20%~25%,亞馬孫雨林可能就會進入衰退期,引發生態災難。而目前,已經有15%~17%的雨林被毀。
人類起源地找到了!波劄那尚比西河 20萬年前豐沃湖區 2019-10-29 聯合報
澳洲迦文醫學研究機構遺傳學教授哈耶斯(Vanessa Hayes)認為人類祖先在非洲巨大湖泊馬卡迪卡迪湖泊(Lake Makgadikgadi)附近安頓下來,在這裡待了7萬年後,開始遷徙。氣候變遷導致綠色土地生成促使人類發生三波遷移,第一波及第二波遷移發生於13萬年及11萬年前。第一波遷移往東北方,第二波遷移往西南方,第三波則在非洲待到今天。
該研究透過非洲人身上數百個粒線體DNA追蹤人類族譜比對而成。
然而,這份發表在期刊自然(Nature)的研究,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教授斯金格(Chris Stringer)表示,人類的演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他說,「你不能光用現代線粒體方式重塑單一地方人類起源,我認為這是過分解釋資料,因為你只專注在一小部分的基因體,這無法給你人類起源的全貌。」
治療癌症的最好方法,是不要殺光所有癌細胞? 2019-08-29 新浪科技
從腫瘤演化論度出發,推動了新的腫瘤治療策略的誕生。通常,醫生為了徹底清除患者體內的腫瘤細胞,會讓他們服用大量的化療藥物。起初,化療都很有效,腫瘤會逐漸減小或者消失。然而一段時間後,腫瘤就有可能復發,並獲得了耐藥性,就像農作物害蟲演化出應對抗殺蟲劑的能力一樣。像這種使用大量化療藥物殺光癌細胞的方法也被稱作“焦土策略”,而在一項針對前列腺癌的臨床試驗中,只是施用適量的藥物,使腫瘤保持較小的狀態,並不試圖全部殺死它們。這樣做,可以保持一定數量的對化療藥物敏感的細胞,它們可以很好地壓制耐藥腫瘤細胞的數量。
人類的祖先到底是誰?Nature最新研究推翻了之前看法 2019-08-29 新浪科技
人類祖先320萬年前的老祖母露西(Lucy)是一副南方古猿阿法種化石骨架的別稱。
生活在距今約420萬年-390萬的最老的南方古猿成員——湖畔種(1965年發現於肯雅圖爾卡納湖畔)具有現代猿和人類的混合特徵——既可以直立行走,又可以爬樹——在時間上也恰好早于阿法種(距今約300-380萬年),因此似乎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露西的祖先。
“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 2019-08-30 新浪科技
2019年8月3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由美英瑞典荷蘭丹麥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進行了迄今為止參與人數最多的同性性行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
GWAS主要聚焦于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和某一特徵之間的關係。所謂SNPs是指在基因組中的某一特定位置發生的單核苷酸替換(例如G變為T)。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組成單元,在人類的 DNA中,平均每一千個核苷酸就會有一個核苷酸發生替換。換句話說,在一個人的基因組中存在大約400萬-500萬個SNPs。科學家們已經在全世界的人群中發現超過一億個SNPs,其中絕大多數對健康和發育沒有影響。
經GWAS分析,共發現了5個與同性性行為顯著相關的SNPs,其中2個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存在(下圖中的紅色菱形),2個只在男性中存在(下圖中的淺綠倒三角形),1個只在女性中存在(下圖中的深綠三角形)。但它們對於發生同性性行為的影響非常有限,它們能解釋的同性性行為變異也不到1%。當把所有的SNPs綜合起來考慮,女性和男性同性性行為基於SNP的遺傳度為8-25%。
為什麼顯著的SNPs造成的變異和所有普通的SNPs造成的變異之間的差異表明,同性性行為和大部分複雜的人類特徵一樣,受到許多遺傳變異的微小的累加效應的影響,其中的大多數在現在樣本規模下無法被檢測到。
基因之外,環境對於同性性行為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論文中並沒有使用“同性戀”這一字眼,而始終將研究界定為 “同性性行為”,研究並沒有問人們自我身份是否是酷兒(queer),而是報告是否有同性性伴侶。
回應
同性戀,是基因突變造成的,簡稱變態!
不反對攪屎,但希望攪屎前做好安全措施以免害人害己
人類98%的DNA是“垃圾”,但它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9-08-26 新浪科技
回應
98%的人類是人渣垃圾,但它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3--興梵寺大雄寶殿
北宋天聖三年(1025)
位於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東觀鎮東觀中學校園內。
--34--南吉祥寺過殿
北宋天聖八年(1030)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城西20公里禮義鎮平川村,照片來自張建軍。
--35--開善寺大殿
遼重熙二年(1033)
位於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舊城址的東北角。
--36--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遼重熙七年(1038)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區,內有遼代彩塑,其中露齒菩薩最為著名。
--37--壽聖寺正殿
北宋皇祐元年(1049)
位於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城內東北部。
--38--隆興寺摩尼殿
北宋皇祐四年(1052)
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城東門裏街。
--39--隆興寺山門
北宋皇祐四年(1052)
--40--隆興寺轉輪藏殿
北宋皇祐四年(1052)
--41--佛宮寺釋迦塔
遼清寧二年(1056)
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我國最古老,世界最高的木塔。
--42--開化寺中殿
北宋熙寧六年(1073)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區東北17公里舍利山腰,大殿內有宋代壁畫。
--43--府城玉皇廟玉皇殿
北宋熙寧九年(1076)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市區東北13公里處澤州縣金村鎮府城村北崗上。
--44--法興寺圓覺殿
北宋元豐三年(1080)
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東南20公里處慈林山,1980年整體搬遷至此,內有十二圓覺彩塑。
--45--周村東嶽廟拜亭
--46--周村東嶽廟正殿
推測北宋元豐五年(1082)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周村鎮周村村北。
--47--高都景德寺後殿
推測北宋元祐二年(1087)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高都鎮高都村中。
--48--青蓮寺釋迦殿
北宋元祐四年(1089)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7公里寺南莊北側硤石山腰。
--49--金洞寺轉角殿
北宋元祐八年(1093)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合索鄉西呼延村西1.5公里的山坡。
--50--布村玉皇廟
推測北宋早期
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布村。
https://read01.com/zh-hk/xmKzxkJ.amp
--12--閣院寺文殊殿
遼應歷十六年(966)
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縣城中部,內有遼代壁畫。
--13--莫高窟427窟簷
北宋開寶三年(970)
--14--莫高窟437窟簷
北宋開寶三年(970)
--15--崇明寺中殿
北宋開寶四年(971)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城東南15公里的聖佛山東麓,俗稱狼穀寺。
--16--濟瀆廟寢殿
北宋開寶六年(973)
位於河南省濟源市區西北2公里濟水東源處廟街村。
--17--莫高窟444窟簷
北宋開寶九年(976)
--18--北吉祥寺前殿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城西15公里禮義鎮西街村。
--19--北吉祥寺中殿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
--20--莫高窟431窟簷
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
--21--獨樂寺觀音閣
遼統和二年(984)
位於天津薊州區。
--22--獨樂寺山門
遼統和二年(984)
位於天津市薊州區。
--23--遊仙寺毗盧殿
北宋淳化年間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南10公里宰李村西的遊仙山麓。
--24--
梅庵大殿
北宋至道二年(996)
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區西2公里梅庵崗,1995年重修。
--25--老君堂慈氏塔
北宋咸平三年(1000)
位於甘肅省敦煌莫高窟。
--26--安禪寺藏經殿
北宋咸平四年(1001)
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西南。
--27--保國寺大殿
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
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洪塘鎮靈山。
--28--元妙觀三清殿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區,不對外開放。
--29--崇慶寺千佛殿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
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22.5公里處的紫雲山山麓。
--30--芮城城隍廟大殿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最晚為1016年)
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永樂南街。
--31-奉國寺大殿
遼開泰九年(1020)
位於遼寧省錦州市義縣,是國內單體古建築最大。內有遼代彩塑。
--32--萬榮稷王廟大殿
北宋天聖元年(1023)
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太趙村,唯一北宋廡殿頂木構。照片來自趙楊。
中國現存古代建築精華,50座興建於唐朝到北宋的木建築 2019/07/04 天地史話
中國木結構建築按照現存者,最後重建紀年排序,沒有確切紀年證據的,按照推測斷代的結論編排
唐代
--1--南禪寺大殿
唐建中三年(西元782年)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西南陽白鄉李家莊陽白溝小銀河北岸,內有唐塑佛像。
大平樑上墨書題記記載重建紀年,歷代補修,1974年屋頂進行復原性維修。是唯一一座保存下來的,第四次法難之前建造的佛寺。
--2--廣仁王廟大殿
唐大和六年(832)
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中龍泉村北的高地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道廟建築,2016年萬科龍計劃對其及周邊進行整治和修復。
--3--佛光寺東大殿
唐大中十一年(857)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東北豆村佛光山,是國內唯一一座唐代官式建築,內有唐代壁畫、彩塑、題記,大樑有功德主名字,被發現明確紀年證據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譽為中華第一國寶。
目前正式確認唐代完整木構就以上三座殿宇。
以下是兩個部分構建為唐代:
--4--莫高窟196洞窟的木製窟簷
唐景福二年(893)
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莫高窟九層樓以南。
--5--開元寺鐘樓一層
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北部正定市區
二層清代重修,一層推測為唐代,國內唯一唐代鐘樓實例,1990年落架大修。
五代
--6--龍門寺西配殿
後唐同光三年(925)一說為後唐清泰二年(935年)
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城西北65公里的石城鎮源頭村北二裡許的龍門山,五代唯一懸山式木構。
--7--天臺庵彌陀殿
後唐長興四年九月二日(933)
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壇形孤山上,一直以來被推測為唐構,去年大修發現明確建造題記,證明其:創立於後唐天成四年,長興四年大殿完工,金大定元年、元至大四年、明景泰六年、清康熙九年分別重修。
--8--大雲院大佛殿
後晉天福三年(938)
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龍耳山,內有國內唯一五代壁畫。
--9--鎮國寺萬佛殿
北漢天會七年(963)
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東北15千米的郝洞村,內有五代彩塑,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10--華林寺大殿
五代閩乾德二年(964)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福建省政府大院旁邊,是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
--11--正定文廟大成殿
梁思成先生推測五代
位於河北省正定市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廟建築。(目前維修中,可以參觀外觀)
遼代宋代
宋代指1100年以前
良渚古城申遺成功 陸擁55世遺全球第一 2019-07-07 聯合報
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昨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5處,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於五千年前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
良渚由四個遺產區構成,包括瑤山遺址、谷口高壩區、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區和古城區遺址,總面積一千四百多公頃,被譽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包括西元前三千三百年至西元前二千三百年的城址,功能複雜的外圍水利工程和分等級同時期的墓地(含祭壇)等,同時一系列象徵其信仰體系,以玉器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為其內涵及價值提供了有力佐證。
玻璃是從歐洲傳入中國的?人家是正經國貨好不好
很多人誤以為,直到近代,玻璃才由歐洲傳入,從那一刻起中國人才見識到這種亮晶晶的人工製品。早在春秋末年、戰國初期,中國本土的玻璃製造工藝就開始於地中海和中亞傳入的玻璃交相輝映。兩千五百年時光中,所有亞洲文明共奏了一曲宏大的“玻璃史詩”。 [全文]
https://www.guancha.cn/MengHui/2019_06_03_504137.shtml
鄭姝音世錦賽金牌被東道主“偷走”,裁判的判罰“肆無忌憚”
新華社曼徹斯特2019-05-17電,在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女子73公斤以上級決賽中,鄭姝音後兩個回合一直大比分領先英國的衛冕冠軍沃克頓。沃克頓不斷採取將鄭姝音推出界外的戰術,裁判屢屢判罰鄭姝音扣分。臨近比賽結束,鄭依然以20:10領先,這時裁判認為鄭扣分次數達到10次,按照跆拳道規則,對手自動獲勝。但現場的英國觀眾不斷給沃送去噓聲。鄭被這意外的判罰驚呆了,她一邊擦淚一邊走下競技台。現場觀眾不斷給她鼓掌,鄭重新返回賽場,哭著向觀眾鞠躬致意。
“要不是國家不允許罷賽,我們絕對不會領獎的。”
回應
西方人比不過人家:比如本文明目張膽的作弊;比如乒乓球改規則,還贏不了中國,我不玩了;中國人比不過人家:管他什麼人種差異不差異,我就是要突破。這種思維同樣表現在其他的方面,比如5g。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中國5000年來絕大多數時間內都是世界領先的。
易中天說中華史只有3700年,能這麼砍嗎?2019-05-17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裡頭工作隊隊長許宏
易中天先生的演講,非常富有煽動性。《易中天中華史》,開宗明義地講中華歷史,一講就是從3700年開始,3700年以前基本上無從談起。
狹義地看,作為政治實體的中國只能上溯到3700年那個時候……我們一直以來就存在著歷史文獻學和考古學兩大話語系統:一邊是歷史文獻上的伏羲、女媧、三皇五帝、國家級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一邊是考古學上的前仰韶、仰韶、龍山、二裡頭、二裡崗時代。這兩大系統的合流是在殷墟有可以證明自己族屬和王朝歸屬的文字材料出現。
如果看一下全球更早的文明,早在一兩千年之前,整個地中海東岸地區、中亞地區就有了比較發達的青銅文化,我們如果放開眼界,就會發現中國以青銅冶鑄為代表的一些外來的因素有東漸的趨勢,很明顯,這種交流和傳遞(西風東漸)是一波一波的。
回應
文明外來,文化外來,人種外來,這是一個系列作者的邏輯。他們這套路和米軍天天跟國會說“中國威脅”一樣的。
中國上海復旦學者首次證實:我們的母語起源於中國北方
2019-04-26在學術期刊Nature中,中國科學家利用統計學分析方法,結合遺傳學、語言學、考古學等證據,首次確認了包含漢語在內的漢藏語系起源於大約4000-6000年前的中國北方黃河流域。而漢語是最早從漢藏語系中的分化的語族,這一時間可以追溯到大約5900年前。
漢藏語系是僅次於印歐語系的第二大語系,它包含超過400種語言和方言,總使用人數達到15億左右,漢語、藏語、緬甸語都屬於該語系。
北方起源假說認為起源於大約4000-6000年前的中國北方黃河流域,一部分人向西遷徙到了西藏,向南遷徙到了緬甸,另外一部分人向東、向南遷移,最終成為說漢語的漢人。
西南起源假說認為起源於至少9000年前的西南部地區,主要包括現在的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以及印度東北部一帶。這種假說進而又分為兩種假設,一種認為說漢藏語言的人群起源於13500年前的四川西南部,在大概9000年前分化為兩支:一組人群前往印度東北部,另外一組人群向北前往黃河盆地地區,後一群人被認為是當代中國人的前身。另外一個假設認為漢藏語言起源於大約9000年前的印度東北部。
回應
這是北方人得出的結論吧
上海復旦在北方?夏商周不在黃河流域在南方?
5集紀錄片《遠祖之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9mTVkURWFM
巫山人動搖人類起源 2006-03-11
關於直立人,20世紀20年代,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發現了距今50萬年的北京人,其後,陝西藍田人、雲南元謀人、安徽和縣人、湖北陽縣人及南京湯山人也相繼問世。
過去,由於東非大裂谷人類的發現,西方學者提出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結論,亞洲直立人則是從非洲擴散而來的。中國學者曾提出過“亞洲也可能是人類起源地之一”的看法,但一直缺少200~400萬年前人類化石材料的證明。
1984-1988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重慶自然博物館、巫山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組成的一支長江三峽科學考察隊,在四川省巫山縣大廟鎮的龍骨坡一洞穴堆積層裏,發掘出一個人類門齒和一段人類下頜骨,頜骨上帶有兩個牙齒。在發現以上化石的同一層位,除發現人類加工或使用過的骨器外,還發現了巨猿及其它110多種哺乳動物的化石,這在世界古人類發掘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並在世界學術界、考古界掀起了一次有關人類起源的大討論。一個震驚世界的“巫山人遺址”就這樣展現在世界學術介面前。
1991年,中科院先後經過孢粉分析、古地磁和氨基酸測定,其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早期,距今204萬年,後又經美國、英國等科學家用最先進的電子自旋共振法測定,其年代被正式確定為200萬年前。證實了巫山猿人是目前亞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據《奧秘》雜誌分析,到目前為止,三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研究人猿分野的地域,連著名的非洲奧杜威峽谷也無法與三峽相比。因為,巨猿和“巫山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足以說明在長江和三峽尚未形成之前,猿人和巨猿的祖先就棲息生存在那裏。
此次巫山人的主要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所黃萬波研究員,正是當年我國著名的藍田猿人、和縣猿人的發現者。根據多年的研究,黃萬波等提出人類在200萬年前就出現在亞洲,長江三峽地區,這有可能揭開人類起源之謎。他的有關文章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登,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被認為“這個新的發現將動搖人類演化的理論”。
湖北發現「寒武紀大爆發」化石庫 BBC:百年一遇研究 2019-03-25
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近日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在國際上公佈了該團隊在湖北省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將其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該研究是進化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道更引述一名古生物學家,指出該研究是近百年來其中一項最重要的研究。
要瞭解這次發現的重要意義,首先要知道「寒武紀大爆發」(the Cambrian explosion)。大約距今5.3億年的寒武紀地層中,地質學家發現它在前後2000多萬年時間內突然出現了節肢、腕足、蠕形、海綿、脊索動物等一系列動物,如今地球上的動物界共有38個門,而在這個階段的化石中已發現20個現生的動物門類和6個已滅絕的動物門類,但仍有18個現生動物門類尚未在寒武紀找到化石代表。
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需要找到可靠的化石實證。百餘年來雖然此類化石庫在全球各地已發現50餘個,但此前僅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生物群和雲南省的澄江生物群是「理想的頂級研究目的地」。
53%為全新屬種 物種多樣性極高
而此次發現的清江生物群,在4351件化石標本中,已分類鑑定出109個屬,其中53%為此前從未有過記錄的全新屬種,清江生物群的物種多樣性將有望超過包含布爾吉斯和澄江在內的全球已知所有寒武紀軟軀體化石庫。
西北大學的張興亮教授有份參與研究,張接受BBC訪問時表示,清江生物群是研究生物早期起源的大寶庫。
另一方面,布爾吉斯和澄江的化石庫在埋藏之後分別經歷了高溫變質、風化作用等嚴重的地質改造,其樣本已無法用於深入開展埋藏學研究。而在清江生物群發現的軟軀體化石,卻奇蹟般地以原生碳質薄膜形式保存了原始的有機質。毫無疑問這裏將為開展埋藏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進而開展深入的古環境研究提供理想素材。困擾學術界多年的動物軟體結構特殊埋藏機制問題,或將在清江化石庫得到破解。
洛陽西漢墓 出土青銅壺裝有「神仙水」 2019-03-02 聯合報
去年十月,大陸考古人員在洛陽發現一座西漢墓,出土文物有一件高五十公分、腹部最大直徑卅四公分青銅壺中,有近三千五百毫升的液體,考古人員判斷是西漢美酒,引發熱議。但昨天專家取樣分析成分後表示,所謂的千年美酒其實是文獻中提到的古人使用硝石和礬石製作「神仙水」相吻合,證實液體為「仙藥」,研究檢測出液體主要成分為硝酸鉀(KNO3)和明礬石(KAl3(SO4)2(HO)6)。
古籍「三十六水法」中記載古人用硝石和礬石製神仙水的流程:「取礬石一斤,無膽而馬齒者,納青竹筒中,薄削筒表。以硝石四兩覆薦上下,深固其口,納華池中,三十日成水。」
中國古代煉丹術有水法與火法兩種形式。水法最初用於飲服成仙,後來用於煉丹。「三十六水法」是大陸現存年代最早的水法專著,被譽為水法煉丹的先聲之作。
巨石陣的石頭哪裡來? 科學家解開五千年謎團 2019-03-02 聯合報
位於英國英格蘭的知名景點「巨石陣」(Stonehenge),每年皆吸引大批遊客造訪。關於搭建巨石陣的石材究竟來自何方也眾說紛紜。
由12位英國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本月發表研究報告。他們發現,組成巨石陣的石頭,來自約240公里外、位於威爾斯西部的兩座採石場。
研究團隊在採石場發現史前工具及挖掘石頭的遺跡,參與研究的南安普敦大學考古學教授波拉德在電郵中表示:「關於這些藍砂岩究竟是人為搬運或冰河移動所造成,這個爭辯如今可以下定論。」
巨石陣最早可追溯於西元前3000年左右,巨大石頭圍成環狀,從缺口往另一塊孤立的石頭「希爾」望去,剛好是夏至當天太陽升起的方位,因此有學者認為,巨石陣是古人紀錄太陽運行的工具。也有學者推測它是埋葬場或宗教設施。
NO25.看標籤——飯盒~飯盒~飯盒~
NO26.燒烤爐
古人老早就開始吃燒烤了——東漢釉陶燒烤爐燒烤歷史源遠流長!上面放的是螞蚱麼?
NO27.采珠人員《天工開物》
看看他們的裝備:有氧氣罩有潛水服,高科技啊!
NO28.紡織
古代紡織技術之高超我們今天簡直難以想像,漢馬王堆那件著名的能塞進火柴盒的紗衣不說,初中歷史課本小字裡介紹過,說是一個胡人見唐朝官員,發現人家紗衣下有顆痣,讚美紗衣精緻,於是官員哈哈一笑,給他一數,共六層紗,胡人就立刻Orz了。
NO29.秦代鴨子形狀的漆勺——竟然只是個勺子!
NO30.到了明代,冰箱成了介個樣子
NO31.不但驚見米老鼠髮型,還有這手勢!這不就是Nobody的手勢麼。
NO32.原來周星馳電影裡的頭型也絕對不是誇張搞笑來的!
NO33.曾經雷倒一片的海螺髻+高寶髻
回應
這個卡尺不得了啊
穿越了
https://read01.com/zh-tw/PN3Rga.html
NO14.頭巾
對了,就是這樣的——東晉護士狀頭巾。
NO15.蹴鞠
蹴鞠在宋代走向繁榮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出現了行會性質的全國專門的蹴鞠組織——齊雲社。它是宋代的鞠客(蹴鞠藝人)為了維護本身的利益和提高技藝組織起來的行會,是當時全國性的踢球組織。
NO16.這個是啥?說出來嚇壞你!高跟鞋!
14世紀:最早的高跟鞋源于中國明朝,為明朝時新的女鞋,於鞋底後部裝有4釐米至5釐米高的長圓底跟,以絲綢裱裹。北京定陵出土的尖足鳳頭高跟鞋,製作十分講究。北京定陵曾出土尖翹鳳頭高底鞋,鞋長12釐米,高底長7釐米,寬5釐米,高4.5釐米。
NO17.坡跟鞋鼻祖
看這刺繡,看這新潮的設計!看鞋底的細節!
NO18.戰國時期的皮鞜履
皮鞋皮鞋,這真的是皮鞋啊!想不到老祖宗已經如此潮流了!
NO19.銀首人俑銅燈
戰國(西元前475年—西元前221年)高66.4釐米 1976 年河北省平山縣三汲中山王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大家注意髮型!對,日本的和服還有髮型完全承襲了我們戰國時期的服飾打扮特點!悲哀啊……
NO20.明代坦克
因為找不到文物的所以用了張劇照。這個“坦克”也就是戚繼光在薊州造的偏廂車。其創建的車騎營中的戰車部隊,簡直就是類似於現在裝甲戰車部隊:車營編官兵 3100余名,佛朗機炮256門,大將軍(重型大口徑火炮)8門;每車營有戰車128輛,每輛戰車配有佛郎機2門、鳥銃4杆、火箭手4 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裝備一門火炮,臨戰之時火槍輪番射擊可以終日不停;騎營編官兵約2700名,裝備有60門虎蹲炮。
NO21.類似煤氣灶
那些無法用常識解釋的古代發明:商代婦好墓出土三聯甗。類似現在的煤氣灶,獨一無二的複合炊具。
NO22.明朝的毛筆
啊!我們現在用的水筆什麼的都是他的後代子孫。
NO23.刺青館,紋身店
NO24.鉻
考古人員在秦陵挖掘的寶劍,其劍到現在還是鋒利無比,原因是劍鋒上面覆蓋了一層鉻。聽起來不算神奇,但是人類直到1938年才發現了鉻!可是幾千年前我們就能成功應用鉻了……
33件古董告訴你,古人有多潮 2018-10-31史海鉤沉
我們在形容一個人死板守舊的時候,總是愛用老古董來說事,但是人家古人很潮滴有木有。
NO1.明朝手錶
三合土裡挖出的陪葬物,有個像手錶一樣的戒指,但是這個墓是明朝的一個王爺的……
NO2.唐朝發網
唉!想當年真的就是中國引領潮流啊!
NO3.王莽時期的卡尺
和我們現在用的幾乎沒差別……而且我覺得古代那個更人性化呃。
NO4.唐朝提包
敦煌壁畫中的17窟唐侍女,看這唐朝提包,這形狀這花紋……嘖嘖,我們的祖先真的引領了幾千年的時尚啊,太有才了。
NO5.髮型
這幾位東晉藝術家的髮型真是太不羈了,全面超越現在任何一位藝術家!
NO6.南宋球靴
這雙南宋球靴用牛皮製成鞋面,在鞋底上釘上圓頭鐵釘,向外突出,很耐磨,再塗以桐油,使之不漏水,不禁讓人感歎其工藝之精湛,足球鞋還帶釘子,跟現在的異曲同工啊。
NO7.古代Taxi —— 記裡鼓車
漢代有種馬車,車上站有木人,手中握有鼓棰。馬車每駛至一定裡數,木人就會揮動鼓棰,敲響前方的小鼓,古代稱之為記裡鼓車——計程車啊!還能記歷程。按公里算錢……
NO8.全民內衣外穿
內衣外穿根本就不是什麼新鮮玩意,看這才叫壯觀!全民內衣外穿的時代……
NO9.古代“冰箱”--冰釜
戰國時代的冰箱——1978年出土兩件戰國曾侯乙楚墓冰釜。
NO10.隋唐幃帽(用於遮擋風塵)
身上還是無袖裝——如今少數民族很好的詮釋了這個傳統……
NO11.隋朝背帶裙
NO12.環保袋
這個陶俑拎包的姿勢,環保袋,LV經典款。手提拎包,簡潔大方明瞭!最重點是,這位陶俑MM還穿了T恤!
NO13.戰國(西元前475年~前221年)水晶杯 高15.4釐米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敞口,斜壁,圓底,圈足外撇。素面無紋飾,透明,器表經拋光處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此杯是用優質天然水晶製成的寶用器皿,國內罕見。
1、阿房宮前殿遺址是迄今所知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宮殿夯土台基基址。僅就前殿五十四萬多平方米的台基來看,這樣規模的建築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另外,從秦始皇晚期至秦二世,再到秦王子嬰的全部政治活動,都是在咸陽宮或望夷宮舉行的,而從未提到過阿房宮。
2、阿房宮存在與否的鐵證只能是當時的文字記述或實物。然而,迄今沒發現任何實物例證。如果宮殿建成,無論怎樣焚毀,都應像秦咸陽宮遺址那樣,有一米多厚的瓦礫堆積遺存,而阿房宮遺址沒有。況且,如果宮殿建成,金銀財寶會被洗劫,怎麼可能連一個破碗都沒有遺存呢?
3、《史記》載:秦二世即位時,阿房宮“室堂未就”,因始皇崩,阿房宮被迫停工,將七十萬勞力全趕去修秦陵。等到這年四月“複作阿房宮”,七月陳勝吳廣就起義了。如此短的時間內顯然建不成阿房宮。
至於杜牧的《阿房宮賦》,則是詩人以想像為基礎的。事實上,歷史上早就有人指出過阿房宮前殿沒有建成,關於其規模的描述都是圖紙上而非實際上的。南宋程大昌就在《雍錄》中寫道:“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後兩句的意思是:那是設計的模型,希望達到這種樣子,事實上並沒有付諸實施。如果阿房宮沒有存在過,那麼,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莫須有罪名,確實是冤枉的。
項羽不可能火燒阿房宮!因為阿房宮根本就沒建成 2018-09-07
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篇《阿房宮賦》成了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的證據。而《史記》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寢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可以看出,《史記》中並沒有記載項羽火燒阿房宮,史記中只提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然而,西楚霸王項羽是否真的燒了阿房宮呢?
200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組建了阿房宮考古工作隊,他們試圖從這座被累累黃土塵封了兩千多年的遺跡中,找到那一片被大火焚毀的宮殿。然而,挖掘的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阿房宮並沒有被火燒的痕跡!會不會因為兩千多年過去了,無數次風霜雨雪的侵襲,已經把大火留下的痕跡抹去了呢?
項羽火燒阿房宮一般認為是楚霸王項羽率領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但《史記•項羽本紀》中只是說“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未提及阿房宮。考古發現所謂"項羽火燒阿房宮"是歷史誤傳,當代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挖掘中考古人員也未發現焚燒的痕跡。近年,考古人員花費一年多時間勘查阿房宮,勘查超過二十萬平方米,只發現數片燒過的土塊。如果依照史料所載,阿房宮應該是遍地大量的草木灰才對。考古人員推斷項羽焚燒的是秦咸陽宮,因為咸陽宮遺址發現大片燒過的遺跡。
依據當代現有考古證據,阿房宮並未建成!
後人認為的阿房宮被大火焚毀,只是從著名的唐代大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中看出的,今天的人們也多是以《阿房宮賦》為依據。有人認為,杜牧是個文學家,他虛構出火燒阿房宮的事件,或許是為了達到以古諷今的目的。不過,僅以杜牧是文學家為理由,就證實阿房宮沒有被大火焚毀的觀點,顯然也是不夠的。所以項羽是否真的火燒過阿房宮還有待考證。這是因為:
它到底姓不姓“夏”?考古學家孫慶偉和許宏展開新辯論 2018-07-21 第一財經
再沒有什麼考古學爭論,比夏文化更有吸引力了。正如許宏所說,從司馬遷開始,王朝之始,就一直是中國人拂不去的夢。
考古學家孫慶偉最近出版《鼏(mì)宅禹跡》,欲以50多萬字“重構夏代信史”。
孫慶偉認為,儘管現在未有甲骨文這樣的出土文獻能夠直接證明夏朝信史,但從傳世文獻的角度考察夏代王系、積年、都邑、族氏等問題,用“文化比較法”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存和二裡頭文化進行梳理,能夠論證夏代的“信史”地位。
這本書在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引發又一輪關於夏的爭論。
當了20年河南二裡頭考古隊長的許宏,自認是眼下中國學界“極少數”抱“疑古”態度的人。他雖然認定二裡頭文化是“最早的中國”,卻始終強調,在沒有如甲骨文這樣過硬的材料出土前,難以斷言出土文物到底“姓夏”還是“姓商”。許宏還認為,考古研究應該放到跨國界的視角去看,應該是和國際學界平等交流,而不是在漢語世界裡自說自話。
第一財經近日分別採訪孫慶偉和許宏兩位元學者,7月20日發表文字實錄,觀察者網轉載如下:
現代史學上的“疑古”,始於上世紀20年代由史學大家顧頡剛等人宣導的“古史辨”運動,之後100年中,圍繞這個問題,學界主流觀點數次變化甚至反轉。到上世紀末,聲勢浩大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主要通過文獻梳理,將夏代紀年大致確定為西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可這也僅是權衡各方觀點得出的暫時結論。
二裡頭文化那麼多考古發現,依然無法讓所有人心服口服。這恰恰凸顯了夏文化研究的重要困境:古史文獻的描述與考古實物之間,始終無法完全對應,缺少一項直接、可見的實物證據作為連接——如殷墟甲骨這樣的出土文獻。1928年殷墟發掘後,正是甲骨文與傳世文獻的互證,確鑿無疑地證明了商代的存在。
…..
回應
這個考古隊長眼中的【國際考古界】【外國史】為什麼會被默認為正確的、是信史?而不是用他質疑二裡頭的精神去質疑外國史,特別是希臘羅馬等的早期歷史?
一大批中國的歷史學考古學的古董被西方的話語權牽著鼻子走,從而產生了對自己民族的歷史記載的不自信,動不動就是“不可信”,而希臘一個萬把人的城邦抵抗“波斯500萬”大軍大獲全勝,反而成了信史,印度史詩記載一場戰鬥傷亡16億人照樣被當作歷史講
h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8_07_21_465053.shtml?s=zwyxgtjbt
雇業餘人員修復文物,西班牙16世紀木雕遭毀
為了讓一座16世紀的木雕重現往日風采,西班牙的一所教堂竟然雇傭了一位工藝美術老師來進行修復工作。修復後的“傑作”仿佛“美圖秀秀”處理過一般,令人大跌眼鏡。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018-6-26報導,西班牙的一所教堂雇傭了一位工藝美術老師來修復16世紀的“聖喬治”木雕,修復後的木雕讓所有人傻了眼。
在社交媒體上瘋傳的前後對比圖顯示,原本威風凜凜的“聖喬治”搖身一變成了“粉嘟嘟”的“小鮮肉”,身上的戰甲也被塗上了顏色亮麗的漆。
當地教區的牧師稱,他原本只是想找人清潔一下木雕,並沒有打算對其進行修復。
官員則憤怒地表示,教堂方面並沒有事先告知他們自己的計畫。
其中一名網友的回復提醒了大家,這不是西班牙人第一次鬧出這樣的笑話了:
據英媒2012年8月23日報導,因不忍教堂壁畫被濕氣侵蝕,西班牙八旬老太吉米尼茲擅自將其“修復”成了一隻神態詭異的“猴子”。有趣的是,“猴子耶穌”招徠了7萬名遊客,且募集了5萬歐元用於慈善。
文物修復,對於各國文明和歷史的研究都是至關重要的。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在這一領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積累。…
此前,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以後,在公眾中間掀起了一股“文物修復熱”。鐘錶修復師王津在紀錄片播出之後走紅,獲贊“故宮男神”。
回應
歐洲的造假技術失傳了,文藝復興時期可以把古希臘古羅馬文物修復的跟新的一樣,現在反倒修不好了.
小編忘了那年某地長城被“修復”的情況了!不知道後續如何。
這個還是看新聞吧,那段野長城是“修葺牆體澆灌用的是白灰,也不是水泥。長城的修繕,用白灰,不用水泥,這在業界已經成為常用的方式,尤其是在殘破長城的黏合、勾縫時不用現代的水泥,純白灰用清水勾兌,不摻雜現代化的工藝手段”,不是水泥那種破壞性修葺,而是日後技術發達還可以挖開重新加固,算是一種加固保存的手法。只是修葺文物不光是要求工藝不對原文物破壞,還要保證“確保修繕後的風格與原有長城相統一”,哈哈,前一方面達到了,但後面這個明顯沒有達到,直接給人家抹平了,雖然也不違法,但看起來確實很糟啊
http://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18_06_27_461676.shtml
第二、西來的途徑和效果到底是怎麼樣的?
按照西來說,西方文明的傳入是至關重要的,無之則無我。為什麼在漫長的三千年、四千年中,西方始終只是虛無縹緲的傳說,直到漢代才彷彿發現新世界一樣發現西域?不要神話,不要野史。而我們所熟知的真實的歷史,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也是自漢代開始,佛教傳入中國,經過了上千年,才達到比較高的層次。那麼,自從青銅鐵器西來之後有幾千年空白時期,這怎麼解釋?這個時期,既無西來,也無東去。按照合理的邏輯,先進技術總是向落後地區擴散的。為什麼沒有東去?總之來說,西來說這個學說,不客氣地說,只是反應了學術功底和學術素養的缺陷而已。技術傳播路徑的最核心證據鍊是礦石開采和冶煉遺址,而不是簡單的幾件器物,終端產品的流通和產業技術的傳播完全是兩碼事兒,就好比今天世界上哪個國家都能買到飛機,但是能生產飛機的國家寥寥無幾.
古埃及的發展水平達到我們商朝水平了沒問題吧,難道不領先我們中國那時代倆千年麼?
古埃及連商朝的邊都沒摸著,就出土文物來說商朝的青銅器是古埃及的n倍,而且只是算帝王級的,那些平民級的連進入博物館資格都沒有,但是平民級的就足可以秒殺古埃及了,張嘴閉嘴就領先,你真是夠用心良苦啊。說到領先,你是沒見過中國9000年前的八音階骨笛和釀酒坊,還有一萬多年前的稻米,而且出土的稻米都是按百噸以上算的,埃及出土的全TM是石頭,還有.....
http://www.guancha.cn/ZhangChi2/2018_02_07_446124_2.shtml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張弛: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改變與青銅時代全球化的形成
在中國考古學的學術傳統中,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劃分的節點一般是在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之間。這種劃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學術實踐中對學術研究領域的區分,並沒有證據顯示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有截然可分的界限。
如果從千年尺度上的社會和文化變化來看,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時期也不無共同的時代背景,這就是中國以及中國連接歐亞大陸的文化和社會地緣關係的改變。
這種變化涉及歷史的很多方面,其中最為重大者有三: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傳統核心區域文化的衰落;二是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徹底改變;三是青銅時代全球化開始形成。
這三個“事件”應當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古代歷史,使得龍山—二里頭文化時期可以一併作為劃時代的歷史階段。
.......
回應
這文章提出的歷史斷代的分析,即龍山-二里頭作為一個分割,將這之前的長江、黃河流域的文化看作是原生形態的,半月型時期是西-東交流時期,產生出新的文明。在這裡,作者提出一個猜想,即西來人群帶來了疫病,從而造成原生文明的衰落——可以看作是一個重要原因。龍山之後,在中原就產生出完全嶄新的文明,即華夏文明的濫觴。這個解釋,糅合當前各種說法於一體,虛構了一段遠古歷史。聽起來是合乎邏輯的。
但是,仍舊有許多細節值得商榷。
第一、青銅器的技術發展路徑到底是如何樣的?如果說,陶器不是單一起源,為什麼青銅和鐵器就是單一起源?當然,似乎現在沒人下結論說陶器西來說。為什麼?因為無隙可趁。而青銅西來、鐵器西來這些學說,是不是反應了考古學者們學術功底和思考的缺陷?固然,現在考古的成果,也許並不足以找到完整的青銅技術原生起源的證據。但西來說又有多少底氣呢?也不過是些零星的證據,加上大量的想像和推測而已。敢想西來,卻不敢想原生,這是病!
《參考消息》2017年12月報導,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公佈後,德國和美國等國機構基於基因分析和化石研究,對智人從6萬年前才走出非洲的說法提出質疑,認為智人離開非洲的時間更早,而且與歐亞大陸的其他人族發生交集。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學研究所和美國夏威夷大學在DNA技術、化石研究和跨學科合作的基礎上展開研究,最終認為上述傳統理論站不住腳,並於2017年12月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相關研究結果。
研究指出,智人大規模離開非洲大約發生在6萬年前。雖然現在的非洲以外人口的遺傳結構主要來源於這次大遷徙,但這並不意味著此前從未有過人口遷徙。
與此同時,最新的遺傳學研究指出,現代人類與早已在亞洲生活的其他人族發生過交集,而不是只和尼安德特人雜交。智人還與丹尼索瓦人和其他尚未確定身份的人族發生過雜交。
研究顯示,目前所有非洲之外人口都有1%至4%尼安德特人的基因。還有研究顯示,現代的美拉尼西亞人擁有5%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上述所有研究表明,生活在亞洲的現代人類、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其他人族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相互吻合,因此他們有很多相互交流的機會。
而以色列和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正是補上了關於現代人類更早從非洲走出來,並遷徙到各地的證據。
回應
為什麼在以色列洞穴中的發現大約20萬年前的化石,就一定證明在中國道縣發現12萬年前的現代人類化石是從非洲來的?這邏輯也讓人醉了!
你們看吧,如果以後中國發掘出二十萬年前人類化石,又會有以色列人會找出三十萬年前的化石來論證人類來自非洲。
西方考古就是為中國人找個“爹”
這塊新化石可能解釋了,為何中國發現了12萬年前的現代人類2018-01-27 觀察者網
近日,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公佈了他們在以色列洞穴中的發現,將現代人類走出非洲的時間往前推到大約20萬年前,這一研究也有助於解釋為何在中國道縣發現了12萬年前的現代人類化石。
據美國CNN 1月26日報導,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教授赫希科維茨和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教授羅孚•奎姆等人25日將相關研究成果發佈在美國《科學》雜誌上。他們在以色列的卡梅爾山的米斯利亞洞穴發現了一塊頜骨和幾顆牙齒的臉部遺骸化石,這些化石的年代大約在17.4萬年至18.8萬年。
研究人員認為,化石被發現的位置再次支持了現代人類從非洲遷徙到尼羅河河谷和地中海東部海岸的假設。這也有助於解釋在中國發現了12萬年前的現代人化石。
2015年10月,中國多位科學家曾在中國湖南省道縣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表明8萬至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是當時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這一發現也質疑了古人類學界此前關於智人在大約6萬年前大規模離開非洲的觀點。
現代人在東亞地區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古人類學研究與爭議的熱點,學術界對於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在東亞地區的出現時間尚不清楚。2010年以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研究員、吳秀傑研究員,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蔡演軍研究員等合作,在道縣境內的福岩洞進行連續發掘,先後發現47枚人類牙齒化石以及大量動物化石。
當時的研究顯示,道縣人類牙齒尺寸較小,明顯小於歐洲、非洲和亞洲更新世中、晚期人類,位於現代人變異範圍。道縣人牙齒齒冠和齒根呈現典型現代智人特徵,如簡單的咬合面和齒冠側面形態、短而纖細的齒根等。鈾系測年結果表明,這些人類化石的埋藏年代在8萬至12萬年前。據此可以確定,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至少8萬年前在華南局部地區已經出現。
在近代歷史上,1930年10月爆發的霧社“原住民”抗日事件,是台灣先住民族解放運動的起點,具有反殖民的主體意義。其中的主體敘述正如:“內地人(日本人)連小孩也不放過!本島人(漢人)不殺!”整個抗日行動中,只有兩名漢人或穿和服、或遭流彈波及而被誤殺。然而,霧社事件後進步的“原住民”論述,卻因為戰後反共戒嚴而失去成長的空間。
解嚴之後,初具主體性格的“原住民”論述和運動,因為特殊的歷史和地緣政治制約,而在1990年代以後被收編為“台獨”政治的資本。到了現在,“原住民”更成為“轉型正義”和“泛南島民族化”的政治道具,而被置入中華民族的對立面。
這樣看來,無論名叫原住民還是先住民,所有台灣人的真正出路,在於共襄新時代的新主題,也就是習近平說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由此而得到真正的轉型正義和民族解放。
那麼,清除台灣至今未變的“新殖民地性”,包括清理承自日殖時代的台灣原住民“南來說”,將是新一輪台灣人反殖民鬥爭的課題之一。
回應
整個太平洋都是中華文明的擴散地
民族歷史學者徐松石(1900-1999)著有《東南亞民族的中國血緣》一書,其中將《台灣府志》所列台灣先住民特有的風俗習慣100條與馬來人相比較,相同的只佔18%;但與大陸華南地區和古越人有密切淵源的壯侗語族相比較,相同或近似的佔80%以上。對此,台灣學者黃大受與大陸學者史式做了整理的工作,將徐松石列舉華南少數民族與台灣先住民80條相同的風俗習慣歸納為16條,如斷發紋身、龍蛇崇拜、缺齒與墨齒、拔毛去須、腰機紡織與織貝、貫頭衣與筒裙、飯稻羹魚、干欄式建築、龍舟與水上競技、婚前自由交往、女勞男逸、父子連名、老人政治、占卜、獵首、懸棺葬與屈肢葬等。這說明了台灣先住民與大陸古越人的文化傳承關係。
但是,有部分“南島語族論”或“台灣原鄉論”的人,堅持台灣就是南洋島嶼各族語的源頭,這是“原住民化”的思維。這種思維可以做為國族主義的工具,但無法解釋台灣作為移民島的事實。台灣最早的語言,是由最早的移民帶來,這批移民也就是陳叔倬說的“古南島語族”,其實就是古越人。古越人遷居台灣的時候,華南地區還是“百越”的天下,據說死後葬於浙江會稽山的夏禹就是越人,而當時作為漢語前身的華夏語還只能通行於中原地區。
換句話說,古書中對於夏、商以前那種“帝鴻”、“帝俊”、“帝堯”、“帝舜”、“帝傑”、“帝紂”等越式稱謂的語言,說明作為黏著語的古越語,早於後來不斷融合演變成通用於全大陸的漢語,後者是一種孤立語(分析語)。
在大陸古越語逐漸消失的同時,遷居台灣的古越語卻沒有受到外來衝擊,而能依照內在規律獨立發展。於是,當古越人再從台灣向東、向南逐島遷移時,這些不及產生相應文字的語言就能保存在相距萬里的島嶼上,所謂“玻里尼西亞語族”便是。而在大陸方面,從周代以後有了比較穩定的漢式稱謂,同時也逐步發展出比較穩定的漢語字體。
正是基於上述淵源關係的認識,可知林媽利所謂“85%的台灣人是帶有台灣原住民的血緣”,實在不值得奇怪,因為本就是“兩岸一家親”。
台灣人類學家阮昌銳也指出,無論泰雅族、布農族等大陸直達台灣的先民,還是阿美族、卑南族、噶瑪蘭族等南迴台灣的先民,台灣先住民的祖居地仍是中國大陸。“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確定,台灣山胞是中華民族的一支。”
復興中華民族是新時代的新主題
既然如此,可知不同世代移民間的內部矛盾,被放大成“南島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對立”,不過是台灣當局建構“認親政治”的目的。
比如台北教育大學某教授,就趕在2016年蔡英文向台灣原住民政治性道歉的前幾天發文呼籲:“80%以上混有南島民族血統的台灣人民拋開漢族優越感,普遍培養起'泛南島民族意識'。”這本是一種“自我宣稱的血緣聯繫””,藉由建立以“南島民族”為認同主體的方式,試圖在心理層面切斷與中國的關係。所以他疾呼“台灣人有80%以上具有平埔族血統”,認為在漢人入台之前,“南島語族”已在台灣居住數万年;認為台灣人只知唐山祖先,而不認南島祖先,是“數典忘祖”,所以他要“全面找尋平埔族”來認親。
這種“平埔族詮釋”的主要依據是林媽利(1938-)醫師的“台灣人原住民族血緣論”,如今已成為許多“台獨原生論”者的信條。
然而,台灣人類學學者陳叔倬與段洪坤指出,祖源基因檢驗的本質存在著政治意圖和政治風險,這也是許多國外人類學學者的認知。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遺傳檢驗法能夠完整追溯每一個人3萬個基因的起始,況且每一個個人間的DNA序列差異,也遠超過不同種族間的差異。而林媽利卻只用“三個基因頻率加總”的方法(Y染色體+粒線體DNA+人類組織抗原基因HLA),就算出“85%台灣人帶有原住民基因”,顯然違反統計原理。
而且,林媽利既表示85%台灣人帶有“原住民”基因,又表示90%以上台灣人帶有越族基因,這樣加總超過100%(85%+90%=175%)的算法,也明顯不符合統計原理的表述,但它卻已成為操作台灣國族論者的慣用技。
在建構“認親政治”的支配下,真正的“台灣原住民”,例如約2萬年前的台南“左鎮人”被視而不見,後者是舊石器時代北京人的一支。
從全球範圍來看,“原住民”一詞其實帶有殖民主義的色彩;但台灣畢竟是個移民島,今天所謂“台灣原住民”,是台灣先住民,也就是5、6千年以前從大陸華南來到台灣的早期移民。
正如台灣學者陳叔倬所說,從生物學的關係來看,人類沒有所謂的“原鄉”。即使南島語族人是從台灣擴散出去的,但人不可能在島嶼單獨出現,必從大陸遷移。由此可推論,更早之前的古南島語族由中國大陸而來,並延伸出“西來說”及“南來說”的遷移方式。
直到1920年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時,其領導層依然將“行政區域內之熟番人”區別於漢族包辦的“台灣人”之外,更對“山地原住民”置若罔聞。即便在1930年霧社事件產生較為進步的“原住民”論述,漢族菁英如陳虛谷和賴和等人以“我們”、“兄弟”來稱呼抗日“原住民”時,“番人”和“生番”仍是那個年代的通行用語,例如農民組合聲援霧社抗日的標語說“我生番兄弟”。也就是說,漢族本位主義因為反殖民的抗日運動而才剛開始解放,則完成於1918年的《台灣通史序》,如何可能超越1930年代的反殖民論述,而不存在“開山撫番”?
再說,“番”後來用指漢人以外的民族,例如稱荷蘭人為“紅番”,反映了漢族中心主義,這是早熟的漢字與漢文化發展歷程的一部份。在這個歷程中,文化而不是血緣成為“漢/番”之別的標準,因而“漢/番”之別是可變動、可發展的。所以中華民族歷史上罕見外國那般以種族為對象的集體屠戮,而全球反種族歧視的“現代性”,恰恰是源自種族歧視的熱點地區。
中華民族對於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用夏變夷”的漢人中心思維,是歷史發展的客觀事實,但它是可變的;與此相反,想像不可變的“漢/番”對立,只是紮伊爾德說的自我東方化而已,無益於中華民族文明復興。
事實上,整個清代都未脫“化番為民”的基本思維。以同治13年頒訂的《訓番俚言》為例,本著“無分番與漢,一體敷教化”的原則,“教爾通言語,得為中華人”,目的是“無分漢與番,熙熙億萬世”。值得注意的是,滿人以少數民族作為統治族群,依然是以“中華人”的主體認同來說話,這是西方學界所謂中國人的文化民族主義使然。
孔子說:“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關於孔子這番說法的註解和翻譯有不同的版本,但都說明了所謂“野人”和“君子”,都是歷史演進過程的一部分。“原/漢”矛盾也是如此,是台灣島內部先來後到不同世代移民的問題之一。我們“後進於禮樂”,才知曉反對族群歧視的概念;但“以今非古”並不代表我們比《台灣通史序》的作者要高明多少,我們不過是歷史後進的產物。
“自我宣稱的血緣聯繫”
其實針對“台灣原住民”所建構的認親政治,這種套路起自1990年代,與當時的“日殖有功論”互為表裡,而且是對1980年代原住民族權利運動的收割與嫁接。這種“原住民研究”,準確地說是“原住民詮釋”,已成為台灣國族主義學者和政客迫不及待的出路。
王睿:台灣人向南島追根溯源?矯情的“認親政治”
2017.11.3,“中國東南及環太平洋地區史前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福建將樂縣開幕,南島語族的起源和擴散成為會上焦點。多數學者的最新研究認為,以福建沿海為中心的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極可能就是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台灣學者陳仲玉也在會上發表《亮島人的發現及研究新進展》,他推斷大陸東南沿海一帶是近一萬年以來“原南島語族”的祖居地之一。
同一天,蔡英文“過境”關島時,卻表示她剛訪問過馬紹爾、圖瓦盧及所羅門群島,“這三國人民和我們的人民都源自南島,期待大家一起追根溯源”。此前蔡當局外事官員也說,台灣是南島語系大家庭的一份子,宣稱蔡英文出訪南太平洋島國是“尋親之旅”。
用台灣“原住民”來南向認親,以抗拒“兩岸一家親”的壓力,這就是蔡當局建構的“南向認親政治學”。
《台灣通史序》:“認親政治”的祭品
從這個內外局勢來看,在蔡英文出訪南太平洋島國期間,台灣當局刪去高中新課綱推薦選文《台灣通史序》的決定,毋寧說是刪去該文所標舉的“種性” ,是建構“泛南島民族論”的配套工程,也是蔡當局進行南島“尋親之旅”的伴手禮。
以“開山撫番”的指稱而刪去《台灣通史序》,表面理由是該文用了“番”字,不尊重“原住民”,但從台灣學生的歷史和語文教育看來,那指涉的是廢除整個清代的中華民族連續性,也暗藏“以今非古”的殖民主義現代性。
事實上,同時代的台灣作家當中,沒人比連橫(《台灣通史序》作者)用了更適切於當今尺度的指稱。比如清代康熙的鬱永河說:“諸羅、鳳山無民,所隸皆土著番人。”這是倒退成不以“土番”為“民”的心態。然而江日昇寫《台灣外紀》,則繼承明鄭觀點,視“土番”為“吾民”,但指稱未變。道光年間曾超越漢族本位,稱美“原住民”婚姻習俗的劉家謀,依然用的是“番俗可以風矣”;然而談到吳鳳事件時,又說成“紛紛番割總殃民,誰似吳郎澤及人”。
不僅如此,面對波斯帝國的祆教「軟實力」,嬴政還出現了嚴重的精神分裂:他畏懼這種宗教會成為支持楚國復興的動力,因而嚴禁楚人建造祆教寺院,但另一方面,他又必須利用波斯帝國的神學資源,來恫嚇所有的權力挑戰者。公元前221年,嬴政下令鑄造十二尊造型偉岸的異族銅像(金人),並以住在臨洮的狄人(也即來自印伊地區的祆教徒)為原型, 卻拒絕公開指陳祂們的名號,以免被信奉祆教的楚人利用。
公元前202年,出生楚地的劉邦在推翻了秦帝國之後,開始有選擇地復興先秦文化,也即編造和重構由黃帝開始的華夏歷史,並在政治上徹底清算楚國王室和貴族的殘餘力量,以阻止這個強大的南方王國的復活。開國皇帝劉邦甚至企圖重建新楚國(統轄薛郡、東海、彭城共3郡36縣), 以抹除舊楚國的影響力,但荊楚文化的強大影響,仍然不可抗拒地滲入新漢地,猶如劉邦身軀里不可替換的楚人骨血。徐州漢代楚王墓出土的畫像石刻,幾乎就是荊楚文化的一次全面展覽。劉邦家族生前致力於消滅荊楚文化,而最終卻枕着楚文化昏然死去;他們的肉身早已化為塵土,而楚文化卻在墓室的石刻上獲得了永生。
回應
不知所云,耸人听闻,不以臆想猜测为耻,并视之为石破天惊之言并洋洋自得,吾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秦是東周諸侯國中是較為落後的一支,唯因擅長養馬),而被周王室重用, 在文化上幾乎毫無建樹。然而,令人驚奇的是,秦在含辱「落後」數百年之後,突然發生全面飛躍,變得異常強盛起來。史家都以為那是商鞅兩次變法的結果,但商鞅並非軍事專家,變法主要涉及制度,而未觸及兵器與戰術領域。秦必定有外部原型作為樣本,才能實現軍事領域的大躍進,而其最有可能仿效的,就是其西亞祖地的月支人(即斯基泰人,古伊朗人的另一分支)以及波斯人。
當東亞各國還在進行鑄劍軍備競賽時,秦卻悄然引進武器製造技術及其戰術,在跟本地軍事技術糅合之後,獲得強大的戰力,由此出人意料地征服六國,修築起第一個東亞極權帝國的高大圍牆。
這並非只是一種孤立無援的猜想。統一黃河中游地區之後,秦帝國(221~206 B.C.)統治者嬴政,仿效來自西戎人祖地——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550~330 B.C.)的諸種制度,實施對其統治術的「全盤西化」:統一度量衡,統一語言和文字,大規模建造宮室,鋪設以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御道(「馳道」),平均寬度達到五十步,並統一全國馬車的輪距(「車同軌」),進而設立信使驛傳制度(每隔25公里設立驛站和旅店,每站均有騎手和馬匹以備輪換),以及開鑿運河「靈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如此等等。
所有這些制度與手段,除了「御道」源自東周的「傳舍」系統, 其餘無一不出於波斯帝國的發明。早於秦帝國(221~206 B.C.)三百多年,波斯王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590~529 B.C.)及其後裔大流士一世(Darius I the Great,522~486 B.C.),就以天才的手筆,先後完成了御道、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以及開挖運河的偉大工程, 而嬴政只是一個沉默的克隆者而已。他和他的臣子都拒絕說出秦制的秘密來源,就連聰明的司馬遷都受其蒙蔽,以為那是嬴政的偉大創造。
朱大可:誰是秦帝國的秘密導師?2017-11-03 文化先鋒
楚國人屬於西戎族,也即古伊朗人的遠東分支,它接納祆教是天經地義之事。《列子·湯問》和《墨子》記載,楚國南部(指今湖南境內)有「炎人之國」,岑仲勉對此進一步斷言,「炎人之國,即拜火教之國,炎人乃漢語對火教徒之最古稱謂也」,岑氏同時指出,秦國北鄰的「義渠之國」,同樣為拜火教徒的聚居地;華夏曆法中的「三伏日」,也源自波斯(伊蘭)的拜火教經文;此外,戰國兵器的伊蘭化以及趙武靈王所推崇的胡服,在岑仲勉看來,都是印伊文化滲透的結果。伊朗雅利安人的居民,分為祭司、武士和農牧民三個等級,其中祭司稱為「莫敖」(Magian,古伊朗文為Mojn,古日文由古漢語轉譯為Mojo,唐人譯作「穆護」,又據希臘文譯為「麻葛」),擁有象徵性的最高權力。
為昭示與密特拉教和祆教的關聯,數代楚王都以「莫敖」之「敖」為詞根進行自我命名:熊儀(在位時間790~764 B.C.)自命「若敖」,其子熊坎自名「霄敖」,孫子熊眴則自稱「蚡冒」(「敖」與「冒」古音相同)和子熊莊敖;楚文王死後,其子又以「莊敖」自名(2)。此外據《左傳》記載,從楚武王開始,楚國就專設「莫敖」的高級官職(魯桓公十一年,701 B.C.),這表明,早在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尚未出現之前,甚至在瑣羅亞斯德尚未誕生之前,在亞洲廣泛傳播的民間崇火信仰,就已成為支撐楚國政治的重要支架。
密特拉教和祆教的教義向世人昭告,火是正義之眼、阿胡拉·瑪茲達之子、神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的事物。火的清凈、明亮、活力、敏銳、潔白和力量,象徵神性的盡善盡美,而火還被祆教進一步分為戰士之火、勝利之火、祭祀之火和農業之火。這信仰銘刻在楚國貴族的靈魂深處,對其行為方式都產生令人意外的影響。「西楚霸王」項羽,其家族時世代擔任楚國官員,而跟秦有殺祖之仇。佔領咸陽之後,項羽下令展開酷烈的屠殺,進而焚燒秦帝國的所有皇家宮闕與花園,熊熊大火長達三月都難以熄滅, 似乎是在指望用火神的清潔力量,去消滅秦帝國的黑暗勢力。
這些新發現,對長期置疑的熊貓起源問題劃上了句號。現在可以說,熊貓是在華夏大地萌生、成長、壯大起來的,是地地道道的華籍物種。
但歐洲科學家的最新發現,使大熊貓起源地之謎再起波瀾。
《新科學家》雜誌報導中還提到,在2012年,科學家在西班牙發現了1160萬年前的牙齒化石,屬於最古老的大熊貓直系祖先,證明大熊貓的祖先起源於歐洲,後來才遷移到亞洲。
貝根表示,“在中新世晚期在歐洲和中國發現類似動物的化石,這一點非常有趣,這意味著這兩個區域間有大量生物遷徙。”
阿貝拉表示,“大熊貓的直系祖先可能來源於亞洲,但與歐洲更古老的種類也有著聯繫,這是它們已經滅絕的旁支。”
愛荷華大學的拉塞爾·喬昆( Russell Ciochon)說道,“因為古猿從匈牙利遷徙到亞洲大陸,證明這樣一條遷徙路線是可行的,但我們目前沒有足夠的數據確定早期大熊貓是否從亞洲遷徙到歐洲,或其他方向。”
博尼斯表示,“氣候變化是一個因素,在匈牙利熊貓生存時,歐洲氣候比現在潮濕溫暖得多,在牙齒上的化學成分錶明,匈牙利魯達巴尼奧當時是一片湖邊的茂密亞熱帶森林,但大約500萬年前,這樣的森林在歐洲消失了,這使得歐洲熊貓也隨之滅絕,中國成了唯一適合他們居住的地方。”
回應
怎麼就歐洲起源了?為什麼不是中國起源然後去到歐洲,但是滅絕了呢?
西方人往往是先有結論再“湊”證據。
繼歐洲人喜歡給中國人找爹之後歐洲人又喜歡給中國大熊貓找爹了
棒子:歐洲那些也不是什麼好鳥,居然來搶熊貓了!
一億年前也無所謂啦,反正今天只有中國有,你們想在家門口看,得瞧俺們是不是高興,而且每年得給俺們一百萬美元。
800萬年前沒有歐洲也沒有中國,各位要科學看待這個問題,不要帶上不該帶的情緒。
他們也帶了情緒啊。要不帶就大家都不帶。
他們下推斷時還要跟只是猜測的古猿遷徙路線掛鉤,相當於拿兩個未經證實的事件互相印證,這個目的可不單純。
發現了一顆牙,只能說明曾經活動過。不知如何推出是從此地起源的,僅憑此化石古老?可能化石屆是這樣做的,這個做法不嚴謹。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7_10_30_432871.shtml
匈牙利發現1000萬年前大熊貓化石,起源地之謎再起
大熊貓起源在哪裡?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在雲南發現的800萬年前的始熊貓化石,曾給這個問題畫上了句號。
如今,隨著一個新考古發現,句號又似乎要變成問號。
法國科學家近日在《地球生物》期刊發表文章稱,在匈牙利發現了1000萬年前的大熊貓牙齒化石,由此佐證了大熊貓歐洲起源說。
《新科學家》雜誌網站2017.10.27報導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古人類學家大衛·貝根近日在匈牙利境內的魯道巴尼奧鎮發現了一組1000萬年前的牙齒化石,他在法國科學家路易斯·德·博尼斯的幫助下,根據形狀判斷它們屬於古大熊貓。博尼斯將這一發現發表於《地球生物》期刊。
該處遺址此前發現了一種命名為“魯達古猿”的大型猿類化石,可能是非洲類人猿和人類的祖先。貝根在該遺址搜尋古人類化石的時候,在一塊犀牛的肩胛骨下方發現了這些牙齒化石。
在法國普瓦捷大學路易斯·德·博尼斯和厄瓜多爾聖埃蘭娜半島州立大學胡安·阿貝拉的幫助下,根據形狀判定這些化石是大熊貓牙齒。
在學術界一直有一些關於大熊貓起源的爭議,在我國地質學家黃萬波、考古學家魏光飚撰寫的科普讀物《大熊貓史話》中,也曾經提到熊貓的“祖籍爭議”:
1942年,在匈牙利潘諾盆地哈萬地點的沼澤相地層中發現了一件帶有第3前臼齒至第2臼齒的食肉類動物的右下牙床。克雷佐對這件化石標本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它下前臼齒的中央齒尖較細,在中央齒尖前、後的附屬齒尖壯實;後面的下臼齒短而寬,靠前面的齒尖較粗,靠後面的齒尖較細,並彼此緊靠。克雷佐根據這些性狀將其訂立了一個新屬、新種,叫做葛氏郊熊貓。
克雷佐的研究文章發表後,引起了動物學、古生物學界的極大興趣。不少學者提出,葛氏郊熊貓的牙齒特徵相似於熊貓,它應當歸屬於熊貓類的早期代表,因為葛氏郊熊貓的地質時代為中新世晚期,距今大約700萬年前。
自此以後,便把葛氏郊熊貓看作是東亞熊貓的祖先,分佈於中國大陸的熊貓也就成了“華籍歐裔種”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者對“華籍歐裔種”之說似乎成了定局。儘管有不同的聲音,例如小種熊貓的發現者裴文中先生曾經說過(與筆者口頭交換意見),中國熊貓的祖先,是不是來自歐洲尚有待研究,因為葛氏郊熊貓材料太少,證據不足,難以令人信服。
熊貓由來之謎,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被我國科學家揭開了。他們分別在雲南祿豐盆地和元謀盆地的晚中新世(約800萬年前)沼澤相地層發現了祿豐始熊貓和元謀始熊貓化石。
康師傅從玄奘的著作中讀到了阿育王的故事,然後根據玄奘的記述,在佛教遺址鹿野苑挖掘出了著名的阿育王石柱,發現了當時鐫刻的阿育王敕令。這些發現,不光重塑了印度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君王,而且還極大影響了現代印度。比如,在鹿野苑發現的阿育王石柱柱頭,後來被定為印度的國徽。
康師傅又根據玄奘師傅的記載,發現了桑吉佛教遺址,並根據玄奘的描述,復建了桑吉大塔。
又根據玄奘的記載,發現了玄奘曾經留學過的納蘭陀寺的遺址。
之後,康師傅欲罷不能,又根據玄奘的記錄發現了菩提迦耶的大菩提寺,並根據玄奘的描述,重建了大菩提寺的重要建築,金剛寶座塔。
之後根據康師傅以及後來一些考古學者的研究成果,再結合部分漢譯佛教經典,以及先前希臘學者麥加斯梯尼的著作《印度史》,人們才最終重新拼接起歷史上的孔雀王朝的歷史和阿育王的故事。也進一步讓印度學成為國際上的顯學。
印度現在擁有的27項世界文化遺產中,有5項遺產的發現與研究與法顯和玄奘的記錄有關。
可以想見,如果沒有法顯,玄奘以及義淨這些中國僧人赴印度留學時的記錄,重塑古印度史,幾乎是不可能的。
正所謂,印度人的歷史,中國人的記載,英國人的考古發現。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了柬埔寨。感興趣的童鞋可以搜索一下周達觀與亨利-穆奧這兩個名字。
回應
印度歷史,中國負責記載,英國人負責考古發現……印度負責歌舞?
這個古印度在阿育王之前很多年...阿育王時期印度教式微,佛教興盛,但之後印度教復興徹底的毀滅了佛教。在印度教眼中,佛陀是毘濕奴化身之一,為的是敗壞修羅等操行。
現代印度和古代印度根本就不是一個玩意啊!
由此看來,就不難理解今日三哥為什麼依舊是那麼好高騖遠啦!
印度是神話當歷史的國家,印度真正歷史都在中國。
這就是信史和神話的區別
這個世界上也只有中國人喜歡寫寫寫、記記記,所以中國的考古是最簡單、最可信的,連論語、易經都可以更新。
不僅如此,中國還有跟信史幾乎同樣長的金石學—中國考古學前身,歷代文人雅士都參與其中。比如中國最偉大的史書《史記》現世前,關於始皇嬴政生父的問題就已經開始爭論了…直到當代還不是有人就此問題長文一篇,更令人震驚的是列舉的旁徵博引動輒千年以前…
寫寫寫記記記以外,我們的文字從古到今都可閱讀沒有失傳也很重要。
http://www.guancha.cn/FengQianLi/2017_10_19_431406.shtml
風千里:從阿育王到印度國徽,都離不開中國史料2017-10-19知乎
你現在要是去問任何一個印度人,尤其是佔印度人口大多數的印度教徒,你心中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是誰?估計有很大的機率他們會脫口而出:阿育王。
沒辦法,就現在這個民族主義思潮流行的世道,是個民族都要找出自己歷史上的偉大君主。而在印度歷史上,只有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和奧朗則布的莫臥兒帝國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完成統一印度本土的大業,而奧朗則布,首先有點暴君的味道,而且整個莫臥兒帝國對於印度而言就是個異族異教政權,奧朗則布還以壓迫印度教聞名,想粉他印度人有點難以接受。而對於莫臥兒王朝,印度人更容易欣賞阿克巴的文治與寬厚,以及沙賈汗的情史。除此之外,信奉印度教的馬拉地帝國奠基人希瓦吉也可以是個選項,但整個馬拉地帝國時間比較靠近近代不說,完蛋的速度也太快了,粉他又不足以體現印度文明古國的逼格。
而阿育王就太符合印度人心中的一代聖主形象了。首先年頭夠久遠,比秦始皇還要稍早。其次文治武功沒的說,拓展領土也足夠給力(雖然孔雀王朝真實的勢力範圍一直存疑),於是乎,但凡有點民族主義情懷的印度人,都喜歡粉他。
但一直到英屬印度時期,幾乎沒有印度人知道有阿育王這個人,其實阿育王的很多事蹟也都出現在漢譯佛教經典裡,但是一來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落,二來西方考古學家最先接觸,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是旅行家式的紀實文獻《大唐西域記》而非深奧的佛教經典。
19世紀30年代,就有個喜歡考古的英國工程師亞歷山大-康寧漢姆(Alexander Cunningham)師傅來印度開展了一些挖掘工作,但由於印度嚴重缺乏嚴謹的文獻資料,康師傅考古工作幾乎就是在瞎子摸象一般,挖掘出的文物讓康師傅根本找不到線索研究,直到他遇到了英譯本《大唐西域記》,康師傅才眼前一亮,這本書簡直就是古印度歷史和地理的系統指南啊,玄奘走到了哪裡,看到了什麼建築,當地有什麼人文掌故,有什麼歷史都記載的非常詳細(玄奘師傅如果放在今日,絕對是名遍馬蜂窩窮遊網的旅行達人),康師傅就在這位導遊跨越時空的引導下,開始了一次又一次足以震撼世界的考古發現。
事實上,早在201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已經研究了田園洞人的線粒體及其21號染色體。當時研究人員發現,與現代歐洲人相比,田園洞人與現代亞洲人的遺傳關係更近,應該是古東亞人群的代表。
但是,2014年,他們發現,此前使用的現代歐洲人樣本中混入了產生干擾的古老遺傳樣本,因此,他們無法確定田園洞人是否已經是古東亞人。目前付巧妹等人的研究已經解決這一問題,他們明確證實,田園洞人屬於古東亞人。
但研究人員認為,田園洞人不是現代東亞人的直接祖先。因為一些田園洞人基因組中的古老基因,在現代東亞人基因組卻沒有發現。因此,東亞人的祖先另有其人,現代東亞人並非田園洞人這一支系繁衍至今。
這些發現為人們研究歐洲人和亞洲人復雜的遺傳歷史提供了證據。
根據人們目前的認知,人類起源於非洲,然後他們跨越地理障礙,遷移擴散到高加索、西伯利亞、東亞、澳大利亞等地,最後經白令海峽,到達美洲。他們的遺骸、DNA和遺留的石器,成為人們追溯先人演化過程的線索。
付巧妹表示,如果美洲土著人群的祖先只有一個,如果當時遷移到美洲就是只有田園洞人支系,那麼,現代美洲土著的各個人群,和田園洞人應該有著相似的遺傳關係,因為他們的同一祖先是在田園洞人時間之後分化的。
但令人意外的是,基因組數據比對顯示,在美洲土著各個人群中,只有亞馬遜人與田園洞人的遺傳關係最近。付巧妹表示,這意味著,亞馬遜人的美洲土著人群或繁衍自未知的古人類支系,這些支係與田園洞人相關的人群有關。
回應
所以技術終於發展到了可以獲得古代dna進行實證的地步了,那麼起源的爭論也該有最終的結果了。
不要想了,太古老的真拿不到,都降解了。幾萬年前的是有可能,之前尼人就是一個例子,但這種機率也很小。幾十萬年前的大概也就一個理論可能,不過真希望能碰到……我堅信能打翻他們過去自己的非洲起源論
嗯,很可能吧,但是至少可以證明起源本身也是非常複雜的,遠不是一個“非洲起源”就能解釋完整。
至少這個田園洞人,即和古比利時地區的歐洲人有關,又只和一部分印第安人有關,就足夠說明關於古代人類的信息遺失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10_13_430717.shtml
四萬年前北京人DNA成功提取測序:第一個中國古人類基因組
據澎湃新聞2017.10.13報導,北京房山的田園洞曾出土一具四萬年前男性的骨骼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從其富含細菌和真菌DNA污染的化石樣品中,通過他們和德國合作團隊一同開發的一種特殊的捕獲技術,將混雜在大量微生物DNA中極其微量的古人類的DNA篩選出來,並進行了測序。
科學家們對這一難得的基因組數據進行了充分研究,他們將其與世界範圍內各種人群的基因組數據等進行了比對。研究最終證實,田園洞人屬於古東亞人,但他並非現代東亞人的直接祖先。也就是說,田園洞人這一支系的東亞人沒能繁衍至今。
科學家驚訝地發現,四萬年前,雖然田園洞人居住在中國北京房山地區,他們卻跟來自比利時的古歐洲人有遺傳聯繫。但這並不意味著北京田園洞人擁有歐洲血統。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在美洲土著的各個人群中,美洲的亞馬遜人與北京田園洞人的遺傳關係最近。
東亞人的祖先另有其人,神秘人群浮現
付巧妹告訴記者,雖然田園洞人跟比利時的古歐洲人存在遺傳聯繫,但基因組數據顯示,田園洞人不是古歐洲人,而是古東亞人。
通過比較田園洞人和歐洲人的基因組數據,研究人員確定,早在4萬年前,田園洞人已呈現亞洲人的遺傳特徵,從而與歐洲人分道揚鑣。
付巧妹解釋說,田園洞人基因組數據是學術界獲得的第一個中國的古人類的基因組水平的數據,非常難得。在獲得該基因組數據後,研究人員將其與世界上公共數據庫中包含各個地區高質量的現代人基因組數據(世界100多個群體)進行了比對,還包括與其他國家的古人類基因組數據進行比對。當與古歐洲人的各個支係比對時,只有來自比利時的古歐洲人“跳了出來”。這意味著,他們二者存在一定的遺傳關係,換句話說,他們有一些共同的古老基因。而這些古老基因在其他古歐洲人群中不存在。
一種可能的情形是,早期與田園洞相關的東亞人,曾與一個神秘的未知人群發生過基因交流。這個未知人群可能是從尚未分化的古歐亞人群中的某一亞群演化而來。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或將尋找到這一神秘的未知人群。
尼安德特人是以德國尼安德特地區命名的古人類,生活在歐洲、北非和西亞地區,繁盛期為距今13萬年至3萬年,是目前已知最發達的一個直立人分支。
2010年,一項為尼安德特人基因組測序的研究結果表明,早期現代人和目前生活在歐亞大陸的人群的基因組中,有1%-4%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2015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付巧妹與德國、美國、羅馬尼亞等國學者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表示通過對一具約4萬年前的歐洲現代人下顎骨的有目的性地大區域核DNA富集實驗,發現其含有6%-9%左右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這只能說雜交存在,但是非洲智人還是現代人類最主要的基因來源。
也就是說目前為止“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理論暫時還沒有足夠的DNA證據支持。目前“非洲起源說”的主流地位暫時還沒有被動搖。
面對數百萬年的時光,人類起源的研究前路漫漫。你覺得能走到終點嗎?
回應
看評論,就知道觀網眾的科學素質也不是很高,用民族主義站隊來看人類起源問題,人類起源的時候哪有什麼民族。
民族主義者一天到晚就關心這種東西,好像證明了中國人是從他們家隔壁老王那塊地上產生的,就好像他們和老王的血統高貴極了。
這與民族主義無關,對於人類起源,不僅中國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就是外國學者也有不同的見解,只不過非洲起源說目前支持者多些而已。但也不是定說。
這篇文章中也沒說非洲起源說是定說,只不過目前靠著DNA證據,暫且還沒有更有力的挑戰者。
如今主流的非洲起源論,是有DNA證據的,而“連續進化”說還拿不出這麼強的論證。此外,目前為止的化石證據也不足以支持“連續進化”。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細胞與分子進化重點實驗室主任宿兵研究了中國現有人類化石的年代後,發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斷層:在4-10萬年前這段時間,我國境內尚沒有任何古人類化石出土。這段時間是第四冰河期結束的時間,傳統觀點認為,原本中國境內生活的北京猿人等直立人並沒有活過冰河期,隨後非洲大陸走出的智人才填補了空白。
去年中國科學家對許昌出土的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的研究,之所以引起廣泛重視,就是因為接近這段空白期,有望證明直立人倖存者的存在。但許昌人頭骨化石距今12.5至10.5萬年。嚴格來說並沒有填補上中國現有人類化石的斷層。
人類起源於非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關鍵在於非洲前前後後走出過很多批人種,長期以來西方主流觀點認為以前的走出非常的許多人種都死絕了,現在全球的人,包括中國人在內,都是最近的走出非洲的那批智人的後代。但是近年來中國學者提出的“連續進化附帶雜交”說,成為了目前人類起源研究中最前沿與主流的觀點,而且得到了基因上的證實。簡單說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祖先並不僅是外來的,而是本地原始人與外來原始人不斷雜交,不斷壯大的結果,中國人底色是本地原始人(北京猿人),然後就像刷牆一樣,一層層的刷上去。後面的華夏曆史也是這樣,本地漢人與四夷、匈奴、羌、氐、鮮卑、蒙古、契丹、女真(滿人)等,不斷的融合雜交,就成了現在的我們!
等等,即使真的存在雜交,誰才是所謂的“底色”呢?事實上,最新考古成果的確承認雜交的存在,比如對於歐洲尼安德特人的研究,但並不足以成功挑戰“非洲起源說”。
中國學者挑戰非洲起源說 缺乏DNA證據是關鍵2017-09-26 觀察者網
目前學術界已經有人開始懷疑非洲起源論了,提出“多地起源論”。中科院院士、古人類學家吳新智為代表的一部分古人類學家就堅持“多地起源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在東亞地區,目前能夠直接證明非洲起源說的化石證據還沒有發現。
吳院士認為,目前為止出現在中國境內的古人類,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現代人化石在演化時間分佈上具有連續性,空間分佈上南北都存在。不僅如此,中國的古人類在體質特徵、文化遺物上(如發現的石器製作技術)也是一脈相承的。
在此基礎上,中科院院士吳新智在“多地起源說”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理論。
具體來說,“連續進化”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鏟形門齒,這一特點在各種不同年代的頭骨中均有發現,而歐洲、非洲的化石中卻非常少見。
這種鏟形門齒,到現在還存在於80%的中國人口腔中,而現代歐洲人只有不到5%有鏟形門牙,非洲黑人大概有10%左右,澳大利亞土著人約20%。吳院士認為,"從古人類到現代人,都具有同樣的門牙,這就說明在中國的人類進化是一個連續過程。"
然而,只靠門牙這樣的特徵來判斷,是不是也太不嚴謹了?有沒有跟其他民族的對照?就連吳院士自己的學生,都提出了反對意見。
吳院士細心比較北京猿人、山頂洞人和現代人的骨骼特徵,發現70%的中國人在頭骨上有3個特徵和北京猿人是一致的。所以他依舊覺得北京猿人可能是中國人的祖先。但他的學生劉武去非洲考察時,卻發現有30%的東非人在這3個頭骨特徵上也和北京猿人相一致。
非洲起源說是有DNA證據的,至少比本地起源說更強,中國科學家也是承認的。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褚嘉祐分析了28個東亞人群,推算出在中國的現代人起源時間不會早於5萬年。
有人認為褚嘉祐的取樣數量太小,沒有說服力。2001年,金力的學生柯越海和他的研究小組對主要以華人為主的東亞人群進行了大規模的遺傳分析。柯越海共分析12127個男性個體,發現那些Y染色體的YAP、M130和M89上都會有其中一個位點發生突變。它們是基因樹中的三根樹枝。它們匯攏到一根叫M168的樹根上。這個M168就是非洲人體內的突變位點。也就是說中國人與生活在東非的非洲人有關。
消失的顏色 兵馬俑首現中國藍、中國紫2017-09-01世界日報
據歷史文獻記載,中國古代工匠曾調出了兩種特殊的色彩「中國藍」和「中國紫」,但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兩種顏色卻一直無人知曉。8月30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陳列廳開展的「留住色彩——陶質彩繪文物保護成果展」上,首次展出在秦兵馬俑的彩繪中發現的「中國藍」和「中國紫」。
西安晚報報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說:「從2009年開始的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期間,40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已發現200多件陶俑,其中多件帶有彩繪。」
據報導,為了保留住兵馬俑和很多彩繪文物的色彩,文保工作者經過多年的艱苦攻關,首次在秦兵馬俑的彩繪中發現了古人合成的「中國藍」和「中國紫」,這兩種出現在秦兵馬俑身上的特殊藍色和紫色,後來經過實驗室檢測分析,被確定為「中國藍」和「中國紫」,這種以往只出現在史書中的名字,終於以實物的形態出現在了大家的面前。
侯寧彬指出,彩繪文物因時間、空氣、環境、溫濕度等因素,出現生漆層老化、陶質的酥粉、彩繪的空鼓、起翹、剝落、表面可溶鹽等現狀,嚴重破壞了彩繪文物的色彩。經文保工作者研究發現,秦兵馬俑的彩繪都是在陶俑表面刷一層大漆,然後在大漆上施以艷麗的色彩,其彩繪保護的難點就在於如何穩定和穩固大漆層,幸運的是經過多年的努力,這項技術已經被攻克。
這次展覽也將保護彩繪的工作步驟展示出來,從「支離破碎」到「完好如初」、從「斑駁殘跡」到「色彩斑斕」的變化,來普及、宣傳文物保護的基礎知識。
小檔案-中國紫
中國紫—硅酸銅鋇BaCuSi2O6被認為是人工製造的。這種紫色顏料目前在自然界中還未發現,而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現在已知的有確切出土地點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實物。1992年,科學家第一次從漢朝的俑器上發現了硅酸銅鋇,之後又發現其在秦兵馬俑身上被大量使用,所以現在人們普遍將其稱作「中國紫」。(取材自百度百科)
https://udn.com/news/story/7335/2676840
回應
人種單一起源說,有很強烈的政治暗示和需求,但科學就是科學。
人種單一起源說不是科學,就是基督教的上帝造人+種族主義
單一起源說,就是個神話。世界各地發現的一兩百萬年(中國元謀人)、幾十萬年(北京猿人)、幾萬年、幾千年的古文明,無一不有力地說明了,從動物到人的進化過程,世界各地都在進行著。如今2017年了,每個洲,每個國家,有多少人坐飛機、坐火車、坐船到國外旅行的?頂多佔人口一半吧?再看幾十萬、一兩百萬年前,當時的原始人,可能坐飛機、坐火車、坐船,搞人口大遷徙?簡直是笑話!之所以他們要弄人類單一起源說,無非是以學術、考古和科學的名義,搞一神論而已:世界都是某某萬能的超凡的主體搞出來的,人類都是某單一種群進化來的,而且從某地(最好以西方為中心),往全世界、幾大洲散佈。這就是他們的套路!他們一直在編造的神話!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06_08_412252.shtml
霍布林對這個考古點的研究已經持續了數十年。上世紀90年代,他第一次來到這裡,但當時他並沒有資金進行發掘。直到2004年,他才在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資助下進行發掘。最初,對該考古點發掘的目的是使用新方法來追溯該考古點存在的時間,但是在2000年代末,這個團隊發現了超過20塊人類骨骼化石,這些化石至少分別來自5個人,包括一塊完整的頜骨、多塊顱骨碎片,以及石器。研究團隊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確認,追溯這些化石來自28萬年至35萬年前。
對考古點時間的追溯以及人類化石的發現讓霍布林團隊確認早期智人曾在這裡生活。“他們的面貌和現在的人類差別很小,如果在大街上見到這些人,你會僅僅以為他們是路人。”霍布林說。不過,這些遠古人類的牙齒比現代人類的要大一些,其顱骨顯示,這些新發現的智人的大腦結構和晚期智人的大腦結構存在差別。
這些證據都證明,在摩洛哥發現的人類化石屬於人類進化線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摩洛哥發現的智人化石顯示出的特徵顯示,這些遠古人類有和來自非洲其他地區的智人混血的特徵,這也加深了科學界對人類單一起源自東非這一假說的懷疑。
“我們認為在30萬年前,人類處於分散分佈的狀態,至少人類原始的狀態是這樣的——分散在整個非洲大陸。”霍布林說。據科學家推測,當時的撒哈拉地區是森林和草原,到處是河流和湖泊,也有各種野生動物出沒,是適合遠古人類生存的環境。
目前,學術界較為認可的是人類單一起源自東非的假說。依據由克里斯·斯特林格和彼得·安德魯斯所發展的源出非洲模型,現代智人是在距今20萬年前的非洲演變而來的。智人大約在距今七萬年到五萬年間,開始從非洲遷移出來,並最終取代當時存在於歐洲和亞洲的原始人屬物種。源出非洲已獲得研究的支持,包括對女性的線粒體DNA(mtDNA)和男性Y染色體的研究。使用133個類型的線粒體DNA構建譜系樹狀分析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她們都是來自非洲的同一個女人的後代,這個女人稱為線粒體夏娃。源出非洲模型也從非洲人群具有最高的線粒體遺傳多樣性這項事實得到支持。
考古
全球首見!琥珀藏完整古雛鳥距今9900萬年
迄今最早智人化石在摩洛哥出土或推翻人類單一起源自東非的假說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017.6.6發表一項重要成果:德國研究人員在摩洛哥一處考古點,發現了早期人類的遺骸化石,它們約有30萬至35萬年歷史。研究證實,這些化石正是迄今最早的智人(Homo sapiens)化石。而這一發現,可能會進一步動搖人類單一產生於東非的假說。
由於化石記錄的空缺和許多樣本實際年齡的不確定性,人類一直無法確定智人形成的確切時間和地點。被歸為迄今現代智人最早化石的樣本來自東非,約有19.5萬年曆史,但現代人類究竟是在約20萬年前突然“橫空出世”的,還是在過去40萬年間逐漸演化而來,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曾在摩洛哥傑貝爾依羅的一處考古點發現了人類化石,以及一些動物骨骼和產自莫斯特文化的石器。這些化石原本被認為約有4萬年曆史,是尼安德特人的一種非洲“親屬”,但後續分析引發了人們對這種親緣關係的懷疑。
最近,研究者在傑貝爾依羅新挖掘出了一些石器和人類遺骸化石,包括一個不完整的頭骨以及一個下頜。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對這些化石進行分析,發現了大量和早期或近現代人類一致的特徵,包括面部、下頜和牙齒形態,以及較原始的腦顱和顱內形態。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傑貝爾依羅的人族化石代表了智人最早期的演化階段。此外,最新分析顯示,迄今為止在該考古點發現的所有化石至少代表了5個個體。
在同時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該研究所另一組團隊發表聲明稱,所述石器實際上為非洲中石器時代所特有。他們用熱致發光定年法對與所發現樣本有關的人工火石進行了測年,結果表明,傑貝爾依羅考古點約有30萬至35萬年曆史。
據《自然》雜誌官網報導,位於北非的摩洛哥此前並未在關於人類早期活動的考古中佔有重要地位。而該研究也明確指出,這些化石的發現,並不代表智人起源於摩洛哥。科學家們說,這只能表明早期智人在整個非洲大陸都有分佈。
“迄今,我們對人類的起源有了新的認識。我們這個物種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出現可能要早於我們的預期。我們此前說的人類在非洲的'伊甸園'只是指撒哈拉以南非洲,但是現在,這個'伊甸園'指的是整個非洲大陸。”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德國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讓-雅克·霍布林說。
推翻人類起源非洲 最早為4500萬年前在河南澠池2017-04-20聯合報
人類始祖起源於非洲的考古論證被推翻,大陸河南省鄭州19日舉行曙猿化石遺址立碑,確認45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在河南澠池就有高等靈長類哺乳動物「澠池上河曙猿」,比考古學界目前認定北非法尤姆發現3500萬年前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還要更早1000萬年。
新華社報導,澠池上河曙猿化石遺址的發現,動搖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論斷,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垣曲-澠池盆地成為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遠祖起源地。
澠池上河曙猿化石遺址19日正式立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倪喜軍表示,在澠池縣南村鄉任村村上河組發現的高等靈長類哺乳動物化石之多,在中國尚屬首次,因此,澠池上河曙猿化石遺址也是國際公認的人類遠祖起源地之一。
回應
支那強烈民族自卑感驅使
福佬沙文主義台中市長林佳龍:有研究顯示人類文明起源地在台灣
人類起源只是學術假設,怎麼能搞成政治活動? 與希特勒說亞利安人最優秀一樣荒謬.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2414817
人類誕生地在哪兒?最新報告:不是非洲而是歐洲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認為人類是從大約500萬年前的非洲猿分化而來的,不過22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提出,歐洲發生的這種分化要早得多。
據法新社2017.5.22報導,人類與其最近的親戚黑猩猩最後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哪裡是科學界激烈爭論的一個話題。關於人類起源的這一新假說的依據是在希臘和保加利亞洞穴裡發現的720萬年前的前人類遺骸。
來自法國、德國、保加利亞、希臘、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對希臘古猿弗賴伯格種的兩個已知樣本的牙根進行了分析。利用專門的X射線,即計算機斷層檢查(CT技術),對來自希臘的下頜化石和來自保加利亞的上前臼齒化石進行了掃描,他們發現其特徵表明這兩個像人的古猿——外號“希臘人”——可能是前人類,即原始人類。
德國蒂賓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的作者之一約亨·富斯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出乎我們的意料,因為以前只知道前人類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這一發現還證明“希臘人”遠遠早於來自非洲的已知的可能最古老的前人類——有六七百萬年曆史的“乍得沙赫人”。
據這份發表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期刊上的報告說,希臘的前人類化石有724萬年的歷史,而保加利亞的前人類化石有717.5萬年的歷史。
報告的另一位作者、多倫多大學古人類學家戴維·貝根說:“測定了年代後,我們就能夠認為人與黑猩猩的分化發生在地中海地區。”報告的共同作者、蒂賓根大學人類進化學教授馬德萊娜·伯梅說,環境變化可以有助於促使前人類的進化,從猿分化出來。伯梅說:“700多萬年前,北部非洲的沙漠初步形成,以及南部歐洲稀樹大草原的擴展可能對於人與黑猩猩分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報告說,這兩枚化石是在沉積物中發現的,沉積物中含有紅色淤泥,“可能是沙漠塵土”。它說:“這些信息首次正面720萬年前撒哈拉沙漠在擴大,塵暴將紅色的含鹽沙塵刮到地中海北岸。”嚴重的干旱和野火可能迫使古猿尋找新的食物來源,開始更頻繁地直立行走。
回應
西方歷史最後的遮羞佈在於希臘
歐洲中心論的典型現象,白人至上主義者最喜歡這種狗屁理論。
假的,一定錯了最有可能在韓國,其次在台灣
回應
1.史記中提到了夏朝和商朝2.史記寫成的時候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還是部落狀態,司馬遷可不會為了讓這些野蠻人佩服而寫3.商朝原來同樣被懷疑,但現在商朝已經被證實,一個非常成熟的國家,且所有國王的傳承和史記記載的一模一樣。4.史記上關於夏朝的國王的壽命長度和活動符合人類常態,不是神怪狀態。因此,夏朝有很高的真實性。其實作者也犯了強迫症,明明古籍就是證據,但作者一定覺得要考古出宮殿、城市才覺得是個可供目視的朝代,其實不必如此。
其實說到文明斷代,各古文明也並沒有多少是“乾淨”的那些否定中國夏朝的,先看看自己什麼德行,拿聖經當歷史不說,反而指責別人歷史真實性
如果《荷馬史詩》可以算史,那《封神榜》也應該算……
人家西方就聰明啊,把原本不是歷史的東西,硬生生攛掇成歷史,為了給祖上貼金,給自身民族偽造優越感。我們倒好,正兒八經的歷史,偏偏有混蛋王八羔子疑古批古,否定自身歷史。國內那些公知,做人都不配。
http://www.guancha.cn/shichuan/2017_05_11_407820_1.shtml
小記
其實說到文明斷代,各古文明也並沒有多少是“乾淨”的。記錄古埃及王表的巴勒莫石碑、都靈王表、阿比多斯王表、卡納克王表或殘缺不全、或互相之間有出入;記錄美索不達米亞的貝羅索斯王表亡佚,留存在他人著作中的部分則顯示著作者驚人的想像力,統治者年齡動輒以萬記;至於古希臘,靠著德國傳奇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對普里阿姆寶藏和邁錫尼古墓葬的發現,才證實了頗具神話色彩的《荷馬史詩》中特洛伊、邁錫尼的存在。
但遺憾的是,施里曼宣稱在土耳其西薩里克山找到的特洛伊的遺址,實際上一共有9層不同年代的遺址,不論是哪一層都無法和特洛伊相吻合,其後繼者亞瑟·伊文思在克里特島對“米諾斯”文明的發掘也頗多疑點,其一些衝動、理想化的重建更是被後來的學者批評和否定,發現的線形文字A至今仍未破譯。
對比其他文明古國的斷代歷程,並不是要比爛,也不是要否定那些古文明的存在。只是想說史前考古和史前研究的局限性(考古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破壞,如出土秦始皇陵兵馬俑彩色的褪去,考古挖掘對地層的不可逆轉毀壞等),受制於遺跡和文獻的有限資源,史前研究很可能長期沒有突破。
但這並不影響史前考古的繼續發展,同樣,夏商周斷代工程有問題也不會影響中國上古考古的發展。雖然有些機構出於某些動機迫不及待要宣布一些重大的考古發現,顯得太過著急,但時間會給出最終答案。
最後,以中國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的一段話來結尾:夏商周考古,從其定名看就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注重“以復原王統歷史為目的的研究”,或可說是“王統的考古學”。下一步,應超越傳統的思維,以考古學為本位,構建可與全球文明史接軌的中國青銅時代研究話語體系,使研究視角與方法隨著整個中國考古學的學科轉型而得到提升。
而在國內,近十七年過去工程的繁本遲遲未能得到通過,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工程是爛尾了,也降低了之前發布的《簡本》的權威性和學術性。更何況《簡本》發布後出土的部分青銅器與其部分結論衝突,更是有點尷尬呢(朱鳳瀚發表在2007年3月《考古》雜誌上的文章〈[口乂乂見]公簋與唐伯侯於晉〉,其銘文有“唐伯侯於晉唯王廿又八祀”的內容,而從簋的形制與銘文字形特點來看,成器時間應在成、康、昭三王期間,但工程年表中成為在位27年,康王在位22年,昭王在位19年,無一符合)。
面對國內外的種種質疑,工程專家組的專家學者也有撰文回應。專家組成員、中科院陝西天文台研究員劉次沅就在《時間頻率學報》(2002 , 25 (1) :70-73)上發表文章《天再旦日食的根據與計算——對Keenan質疑的註釋》回應Douglas J. Keenan的質疑,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員徐良高也發表多篇文章與蔣祖棣進行討論,專家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李學勤也在接受采訪表示,《簡本》作為一個階段性的學術成果,我們也沒有想它就此成為定論,有爭議很正常。
但總的來說,正如同夏商周斷代工程對自身的定位:“現有材料下的最優解”。在目前的考古發現和技術條件下,給出了一個大致的年代框架,大量資金和技術的投入也對今後的考古學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工程本身暴露出的問題(如絕對年代的把握困難很大)和取得的收穫一直在給中國考古學輸送營養。也許我們短時間內很難坐實夏朝作為一個文明的存在,中華文明也許只有3600多年,但這並不妨礙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繁衍生息,欣欣向榮。中華民族曾經經歷了太多的苦難,養成了堅忍不拔的性格。在未來,會以更加開放和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界之林!
但《簡本》一經發布,即在海內外引起了爭議。某些國際學者認為該工程由中國國家科委主導,有濃厚“政治背景”,是中國政府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搞得民族主義工程;有些學者對工程採用的方法論進行質疑,如Douglas J. Keenan在《East Asian History》(2002年,61-68頁)發表了題為(《古中國的天文編年年表沒有事實根據》)的文章質疑工程組得出周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是公元前899年這一結論。
Douglas J. Keenan的觀點主要是“天再旦於鄭”並不能確定為日食,而且本次日食的計算正確性也存疑。
日本文教大學言語文化研究所的學者小澤賢二也對工程根據“歲在鶉火”而把武王伐紂年份定為公元前1046年而不是1027年提出了批評。理由是中國確定金木水火土五星為歲星的時代是在戰國時期,不能據此認為該句中的“歲”就是木星。
而影響最為深廣的,當屬美國斯坦福大學亞洲宗教文化中心兼職研究員、美國英特爾公司設計技術部高級工程師蔣祖棣的這篇文章《西周年代研究之疑問——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方法論的批評》。蔣文從五個方面(古代文獻、古代天文、紀日金文和金文歷譜、14C測年、商-週考古界標)對工程的方法論進行了批評。核心點是14C測年、商-週考古界標這兩類。
首先要明確的是,14C數據並非絕對的日曆年代,而是由置信度所決定的置信區間,通常為68%,提高置信度,置信區間即日曆年代範圍也會相應地增大。《簡本》已經言明14C數據“擬合”的依據是牛津大學考古實驗室(ORAU)的OxCal程序。蔣祖棣採用不同的誤差校正程序對簡本中H18(也就文王遷豐到克商前這一期)木炭樣品所測數據進行的重新校正運算可以看出,蔣祖棣得出的置信區間遠遠大於《簡本》公佈的擬合結果。這也是蔣文抨擊工程的核心要點:OxCal程序計算的精確度備受國際14C學者的批評;且工程沒有採用誤差更小的95%置信度。而在商-週考古界標上,工程以陶器為標誌採用間隔分期而拋棄漸序分期,有違商周考古常理。
經過幾年的研究,2000年9月5日項目正式結題,同年11月專家組發布了《夏商周斷代工程一九九六-二〇〇〇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
夏代年表
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洩、不降、扃、廑、孔甲、皋、發、桀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夏啟立國(14代17王,共470年)
太康失國(后羿篡位)
少康復國中興
夏桀亡國(相傳為女禍,商湯滅夏)
商前期年表
湯、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遷殷前) 公元前1600-前1300年
商後期年表
盤庚(遷殷後)
小辛前1300年-前1251年在位50年
小乙
武丁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59年
祖庚
祖甲前1191年-前1148年在位44年
廩辛
康丁
武乙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35年
文丁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11年
帝乙前1101年-前1076年在位26年
帝辛(紂) 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
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昭王前995年-前977年在位19年
穆王前976年-前922年在位55年
(共王當年改元)
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
懿王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
孝王前892年-前886年在位6年
夷王前885年-前878年在位8年
厲王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
(共和當年改元)
共和前841年-前828年在位14年
宣王前827年-前782年在位46年
幽王前781年-前771年在位11年
如果沒有上世紀初在河南安陽發現的殷墟和隨之大量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殷商也是不能作為信史而被承認的。現在的夏朝,可以說是處於“夏墟”發現之前的不確定狀態,簡稱為薛定諤的夏朝。
爭議頗多的夏商周斷代工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然而有明確紀年的“信史”只能上溯到西周共和元年(週厲王殘暴無度,爆發了國人暴動,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共同執政,號為共和,共和元年為前841年),週厲王之前的西周歷代天子,乃至商、夏,在斷代上缺乏考古遺跡和文獻支撐,商代到西周的年代都要加個“約”。
為了確立上古朝代的基本年代框架,進而確定比較準確的年代,1995年秋,國家科委(今科技部)主任宋健邀請在京有關專家學者召開了一個座談會,探討了進行夏商周斷代的設想。
1995年底,國務院召開會議,成立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領導小組,由國家科委、自然科學基金會、科學院、社科院、國家教委(今教育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協共七個單位的領導組成,同時聘請了歷史學家李學勤、碳-14專家仇士華、考古學家李伯謙、天文學家席澤宗作為工程的首席科學家。
1996年上半年,來自不同學科的21位專家學者工程組成了專家組,擬定了夏商周斷代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並隨後得到了通過。1996年5月16日國務院召開了會議正式宣布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始啟動。這一科研項目,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科技測年等學科,共分9個課題,44個專題,直接參與的專家學者達200人。
這一工程集中了9個學科12個專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九五計劃”中的一項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作為少有的社科類領銜公關的科研項目,採取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研究:歷史學家將以歷史文獻為基礎,把中國歷代典籍中有關夏商周年代和天象的材料盡量收集起來,加以分析整理;天文學家要全面總結天文年代學前人已有的成果,推斷若干絕對年代,為夏商周年代確定科學準確的坐標;考古學家將對和夏商周年代有密切關係的考古遺存進行系統研究,建立相對年代系列和分期;在測年科學技術方面,主要採用碳14測年方法,包括常規法和加速器質譜計法。
五千年文明,三千年曆史?
提到中華文明,最常說到的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各出版社、影視製作公司都圍繞“五千年”這個主題編寫、創作了不少圖書、動畫(雖然這些作品無一例外從神話傳說時代盤古開天闢地開始講述中華歷史)。另外我們從小到大學習的中國歷史,也都是從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開始,第一個朝代總是夏朝。歷史老師教授的便於記憶的順口溜,也是從夏朝開始的: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這樣潛移默化之下,我們自然而然形成了夏朝是中華文明的第一個朝代,中華文明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不僅延續到了現代,而且起源比其他文明要早,也比同時期其他古文明要發達的這種印象。
然而,我們認為板上釘釘的夏朝,在國際史學界並不那麼受待見,部分國外學者甚至懷疑夏朝作為一個國家級的文明是否真的存在,商湯代夏是否真的發生過。如果無法證明夏朝的存在,中華文明的長度就一下子縮短到了四千年以內,連個“四千年一遇的美女”稱號也要供不起了!與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印度這些古文明相比更是落後了,畢竟古埃及的法老們在公元前2500年就開始建造巨大的金字塔了,這意味著同時期的古埃及文明比中華文明要發達得多。
國外學者質疑的主要理由是夏朝缺乏考古遺跡印證(商朝有安陽殷墟和出土的甲骨文),雖然已經發現的二里頭遺址一期至四期,其碳14檢測結果是前1750年~前1500年左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5年、2006年系統測定),時間上和文獻記載的夏代基本吻合,其中也出土了不少青銅器、陶器、玉器,以及陶器上的疑似文字——陶文。
二里頭文化遺址分佈
但是由於出土數量少,不像甲骨文一樣可以成系統破譯,無法證明二里頭文化是夏朝文明。部分學者還認為二里頭有可能是商早期遺址或者其他其他文明,不是我們念茲在茲的夏。而僅僅憑藉《竹書紀年》、《史記·夏本紀》、《國語》、《括地志》這類文獻中零星的記載,是不能證明夏朝的真實存在的。
逝川:國際考古學界為何不那麼待見“夏朝”?
最近,以色列懟上了聯合國。以總理內塔尼亞胡在2017.5.3的內閣例會上說,他已指示外交部將應向聯合國機構支付的會費削減100萬美元。
一向在國際社會上“有擔當”的以色列為何又對抗上了聯合國?這還得從5月2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一項有關耶路撒冷的決議說起。
眾所周知耶路撒冷是三大一神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城,而該項決議稱以色列是“佔領國”,督促以色列停止在東耶路撒冷的考古挖掘和其他工程。這裡的考古挖掘,指得就是2016年11月以色列考古部門啟動的一項為期3年的考古活動,目的是發掘尚未找到的“死海文書”……
死海文書指的是自1947年以來在死海附近山洞發現的一些成書距今超過兩千年的羊皮卷,裡面用希伯來文記錄了早期猶太教、基督教經文,是研究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發展史的重要文獻資料,也是確立約旦河沿岸文明史的重要註腳。
最近一段時間,零散的“死海文書”不時現身巴勒斯坦古玩市場,以色列懷疑有人在偷偷發掘死海文書,這促使以政府盡快採取行動。以色列文物管理局官員阿米爾·加諾甚至表示此次發掘由以色列總理府出資支持,儘管以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方面並未立刻對此說法作出回應。
以色列人肯定沒有見識過西安地攤賣金縷玉衣這種陣仗,否則就不會擔心古玩市場的零散死海文書了
而說到考古,我國作為一個重要的文明古國,自然也有眾多文物遺存留待發掘。我們比以色列幸運的是絕大多數文物發掘點都在境內,不存在領土爭端問題;但糟糕的是上古時代留下的文獻記載太少,缺少有效的斷代支持。在當今國際學術界,除非有類似殷墟這樣的考古發現,否則夏朝的存在仍然是一件虛無縹緲的事情。
《西遊記》與東亞大眾文化
作者: [韓]宋貞和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出版年: 2011-8-1
目錄
緒論
第一節研究範圍及方法
一、研究範圍
二、研究方法
第二節《西遊記》大眾文化的東亞研究現狀
一、中國的研究概況
二、韓國的研究概況
三、日本的研究概況
第一章《西遊記》的現代大眾文化的要素
第一節神話、宗教的世界觀
一、《西遊記》的神話、宗教背景
二、對奇與幻的把握
三、對生命烏托邦的追求
第二節《西遊記》兒童文學的特徵
一、幻想世界的追求
二、兒童教育的功能
三、遊戲精神
四、英雄心理與反抗心理的表現
第三節《西遊記》的語言與敘述結構的現代意義
一、口語性與大眾性
二、成型的敘事結構
第二章東亞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
第一節中國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
一、電視劇
二、電
三、出版物
四、網絡文學
第二節韓國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
一、漫畫
二、動畫
三、出版物
第三節日本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
一、電視劇
二、電影
三、動畫
四、漫畫
五、其他出版物
第三章東亞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特徵
第一節中國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特徵
一、繼承古典及創造新意
二、豐富的喜劇性
三、網絡文學的盛行
第二節韓國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特徵
一、兒童文學為主的改編
二、韓國本土文化的反映
第三節日本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特徵
一、女性化的三藏法師
二、河童化的沙悟淨
豆瓣短評 • • • • • • ( 全部3條 )
名為研究論著,實際上主體內容近乎於資料彙編,完全由《西遊記》相關改編作品簡介的簡單羅列構成。能明顯看出,作者並沒有下功夫去閱讀和觀看這些作品,相關論述也直接引用既有研究成果,顯得粗淺、鬆散、隨意。這樣的書,即使作為博士論文來說,也是遠遠不合格的。
此書選題新穎,資料翔實,長於“陌生化”的視角,尤其是對混合體角色的分析(各種身體的互相結合或解體,身體的擴張或自我複制),從中發現“自我與他者界限的模糊”和“主體概念的分裂”。材料梳理上的橫向展開很成功,但縱向的挖掘明顯不足。雖淺近於資料彙編,但畢竟有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功
吳承恩《西遊記》中孫悟空的來源,據魯迅推測可能是「襲取」大禹治水神話中「形若猿猴」的淮渦水神無支祁。中國文學史界普遍認為《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直接來源於南宋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神通廣大的猴行者——「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
那麼,孫悟空的前身猴行者究竟來自何方?1923年,胡適在《〈西遊記〉考證》中猜想:「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在印度最古的紀事詩《拉麻傳》(Ramayana,按即《羅摩衍那》)里尋得一個哈奴曼(Hanuman),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胡適假設:「中國同印度有了1000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印度人來中國的不計其數,這樣一樁偉大的哈奴曼故事是不會不傳進中國來的。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陳寅恪在《〈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中支持胡適的觀點。哈奴曼是印度教徒崇拜的偶像,曾隨著印度教傳播到海外。中國福建泉州開元寺的元代石刻中也有《猴王哈奴曼》浮雕,似乎可以旁證胡適的「大膽的假設」。
20世紀80年代,季羨林翻譯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全書七卷出版。季羨林調和了胡適與魯迅的觀點,他反覆申明:「不能否認孫悟空與《羅摩衍那》的那羅與哈奴曼等猴子的關係,那樣做是徒勞的。但同時也不能否認中國作者在孫悟空身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把印度神猴與中國的無支祁結合了起來,再加以幻想潤飾,塑造成了孫悟空這樣一個勇敢大膽、敢於鬥爭、生動活潑的、為廣大人民所喜愛的藝術形象。」1986年,季羨林的學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國華在《論孫悟空神猴形象的來歷》中旁徵博引,得出結論:「《西遊記》中孫悟空的神猴形象,直接繼承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猴行者;猴行者的神猴形象,不是來源於中國古代神話和中國古代的猿猴故事;猴行者的神猴形象出於佛典……作為《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前身,猴行者的神猴形象雖然源出印度,但他既不是簡單的照搬,也不是生硬的模仿,而是對印度文學的營養經過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後,所創造的中華民族的神猴。」
目前,季羨林、趙國華的觀點已被大多數學者接受(?)悟空與哈奴曼兩個神猴的關係仍有不同意見,尚無定論,這也為中印比較文學研究留下了開放的空間。
中印神猴:孫悟空與哈奴曼2016-01-31 中國社會科學網
我們都非常熟悉中國的神猴孫悟空,卻不太了解印度的神猴哈奴曼。其實有關兩個神猴之間是否存在歷史淵源,學界關注已久。
中印神猴的形象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孫悟空是中國小說《西遊記》中的神猴,他在花果山山頂上的仙石中孕育,「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神通廣大,會七十二變,翻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號稱「齊天大聖」。他曾經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五行山下,後來保護唐僧去西天印度取經,一路上降妖除魔,最終取得真經,被如來佛祖封為「鬥戰勝佛」。哈奴曼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他是風神和母猴之子,也神通廣大,會變化、隱身,疾飛如風,一躍千里,曾經協助印度阿逾陀國的羅摩王子營救他的妻子悉達公主:悉達在陪羅摩流放的過程中,被十首魔王羅婆那從森林劫持到楞伽島(今斯里蘭卡)。羅摩請求哈奴曼前往偵察。哈奴曼從摩亨德拉山頂縱身一跳,飛越大陸與楞伽島之間的海峽。他搖身一變,變成一隻狸貓,潛入魔王羅婆那的後宮,在被軟禁於無憂樹園的悉達面前現出原形,向她出示羅摩的信物戒指,並帶走她的信物寶石和口信。然後他大鬧無憂樹園,殺死了衛兵,卻被魔王的兒子擒獲。小妖們用棉布纏住他的尾巴,浸泡油中點燃,他拖著燃燒的尾巴滿城躥跳,楞伽城成了一片火海。他乘機逃脫,加入羅摩率領的猴熊大軍渡海征服楞伽,誅殺魔王,救出悉達。
在變化等神通方面,兩個神猴有諸多相似之處。例如,在哈奴曼飛往楞伽島的途中,曾遇到一個蛇精、羅剎女索拉薩要吞噬他,他立刻縮成拇指大小,被吞入妖精腹中後又變得異常高大,幾乎脹破妖精的肚子,妖精張開大口誘騙他出來,他又縮成拇指大小從妖精的右耳而不是嘴裡跳出,殺死了妖精。哈奴曼這種鑽進妖精肚子裡伸縮變化、除妖降魔的神通,在《西遊記》孫悟空的故事中也有類似的情節。
孫悟空與哈奴曼兩個神猴如此類似的神通變化和故事情節,難道僅僅是偶然的巧合?中印神猴是否存在某種親緣關係?這個有趣的話題引起了現代中國學者從事中印比較文學研究的興趣。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約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2世紀。公元5世紀鳩摩羅什的漢譯《大莊嚴論經》卷五中曾提及《羅摩衍那》,但中國古代並沒有《羅摩衍那》的譯本。16世紀明朝嘉靖年間的小說《西遊記》的作者據傳是吳承恩,儘管《淮安府志》記載他「博極群書」,恐怕也無從閱讀《羅摩衍那》。
神猴:印度「哈奴曼」和中國「孫悟空」的故事在泰國的傳播
作者: (泰)謝玉冰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內容簡介
《神猴:印度”哈奴曼”和中國”孫悟空”的故事在泰國的傳播》作者謝玉冰對該主題的長期研究好似長途跋涉。從作者的碩士論文擴展成博士論文,自1994年至2016年20多年不問斷采集、整理、歸納、研究,經過長久的醞釀與過濾,終於能在《神猴:印度”哈奴曼”和中國”孫悟空”的故事在泰國的傳播》呈現有關印、中、泰神猴文化的研究成果。
謝玉冰(泰國籍,泰文名扎拉茜•吉拉帕斯),出生於泰國春峰府。1990年於泰國宋卡納卡林王子大學(北大年分校)人類與社會學院中文專業畢業,1993年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獲得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得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學位。曾任泰國華僑崇聖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中醫學院漢語課程負責人、泰國著名學校漢語課程籌划與評估委員、博士生導師,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泰語研究室副教授。
目錄
第一章印度神猴「哈奴曼」故事在泰國的流傳與接受
導言本書所指狹義與廣義的《拉瑪堅》和專有名詞譯法
第一節從《羅摩衍那》到《拉瑪堅》
第二節《拉瑪堅》源流研究成果綜述
第三節對《拉瑪堅》形成源流的新設想
第四節拉瑪故事在泰國民間和宮廷流傳的版本
第五節拉瑪一世王《拉瑪堅》劇本
第六節哈奴曼在泰國民間與社會文化中的表現及影響
第二章中國神猴孫悟空故事在泰國的流傳與接受
導言淺論孫悟空形象來源——泰國人對該問題的看法
第一節從中國猴崇拜到泰國「行者爺」——中國民間信仰孫悟空崇拜在泰國
第二節《西游記》文本在泰國的流傳
第三節影視媒介傳播的《西游記》
第三章泰、印、中神猴故事情節的比較
第一節印、泰神猴故事的比較
第二節中、泰神猴故事的比較
第四章泰、印、中神猴形象的平行比較
第一節神猴的身份
第二節神猴的外形和習性
第三節神猴的品德與性格
第四節神猴的稟賦和本領
第五節小結
第五章印、中神猴故事在泰國流傳新論
第一節印、中神猴在泰國的角色和地位倒置論
第二節印、中神猴故事與《拉瑪堅》關系的新發現
第三節結語
清華簡《算表》成史上最早十進制乘法表 獲吉尼斯世界紀錄
2017.4.23,清華簡《算表》吉尼斯世界紀錄授牌儀式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成果發布會在北京清華大學召開。《算表》經學者研究、吉尼斯世界紀錄獨立核實認證,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制計算器。
《算表》的發現引起了數學界的極大重視。前國際數學史學會主席道本週(JwDauben)教授指出,“這一發現意義非凡,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進制乘法表實物。”
《算表》共21支竹簡,把這些竹簡首尾對齊,可以看到紅色橫線連在一起,共19條,每條都貫齊21支竹簡,三條編繩也作為橫線使用,由此將全表分為21行、20列,行、列交叉組成420個長方格。用它進行99以內的運算非常快捷,將表上數字橫豎拉線交叉點即為答案;表上沒有的數字或者超過100的數字,將乘數和被乘數分解、拉線,再將結果總數相加即可,以此類推,《算表》一次運算的乘數、被乘數的極限值為495。此外,《算表》還能進行分數乘法,其中“半”(二分之一)寫成“肉”從“刀”,是用刀分割肉的形象。
《算表》將中國古代乘法表的時間提前到戰國,不僅是目前我國留存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也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制計算器。
“清華簡”第七輯整理報告 還有過半待釋讀
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透露,清華簡整理總計劃推出十五到十七輯報告,目前釋讀數量已接近一半。不過,他也坦言,“我們的工作是越來越難了。”
據團隊成員透露,今後還將保持每年一輯的進度,全部完成大概還需10年左右。當前的難度主要在於,很多都是書上沒有記載的史料,需要從文字學、歷史學、經學等方面進行分析,還要與史書比對參考。
為保持進度,研究人員已初步選出若干篇,其內容在相當程度上又回到《尚書》一類文獻方面上,預計在第八、九兩輯整理成果中發表。李學勤舉例,有一篇暫時名之為《四告》,包括四段祭祀告神之辭,告神的人分別是周公、伯禽、週穆王和召穆公虎,涉及西周重要史事。尤其是周公的告辭,可與傳世《尚書》的《立政》對讀,極有價值。
h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7_04_24_405055.shtml
推翻人類起源非洲 最早為4500萬年前在河南澠池2017-04-20聯合報
人類始祖起源於非洲的考古論證被推翻,大陸河南省鄭州19日舉行曙猿化石遺址立碑,確認45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在河南澠池就有高等靈長類哺乳動物「澠池上河曙猿」,比考古學界目前認定北非法尤姆發現3500萬年前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還要更早1000萬年。
新華社報導,澠池上河曙猿化石遺址的發現,動搖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論斷,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垣曲-澠池盆地成為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遠祖起源地。
澠池上河曙猿化石遺址19日正式立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倪喜軍表示,在澠池縣南村鄉任村村上河組發現的高等靈長類哺乳動物化石之多,在中國尚屬首次,因此,澠池上河曙猿化石遺址也是國際公認的人類遠祖起源地之一。
回應
支那強烈民族自卑感驅使
福佬沙文主義台中市長林佳龍:有研究顯示人類文明起源地在台灣
人類起源只是學術假設,怎麼能搞成政治活動? 與希特勒說亞利安人最優秀一樣荒謬.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2414817
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史》
問:您說過“中國是一個沒有中國史的國家”,這讓我感到震驚。
答:我講一個基本事實:中國人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寫“中國史”,早期最有名的要數夏曾佑的《中國古代史》,1949年以後,大陸流行的有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後來改名《中國通史》)等等,一百餘年來流行的大概有十多種吧。國外最有名的有《劍橋中國史》等等。所有這些稱為“中國史”的文獻,我注意到它們實際上都只是中國一個局部地區的歷史,而且只是中原民族、漢族和少數幾個統治民族的統治活動史,也就是說,它們都不是真正的中國史。
怎麼講呢,第一,你不能把一個局部地區說成是整個中國。
第二,中國大多數民族的歷史,在這些所謂的“中國史”裡全都是看不見的。在歷史上,很多民族是今天漢族的先祖,他們中的一些族系分支,後來融合形成了漢族。
第三,你不能用統治者的活動史來代替整個歷史。
因為上述三點,我得出一個結論,世界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史》,中國是一個沒有中國史的國家。
問:您覺得應該怎樣去研究歷史?
答:比較客觀地去看待歷史文獻。你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很多以前不明白的東西就迎刃而解了。研究歷史的唯一前提是對真相的追索。除此之外,我沒有什麼別的歷史觀。
問:您認為您發現了中國的起源嗎?
答:我只是在很多前人、以前的學者和科學家的大量研究基礎上,把這方面的知識往前推動了一步,對這個問題做出了一個系統的解答。
舉個例子,中國古代有一部文獻叫做《山海經》,這本書在西漢時期人們已經讀不懂了,寫《史記》的司馬遷談到這本書說,關於這本書記載的問題,他不敢討論。也就是說司馬遷已經讀不懂這本書了。剛好我的鄰居袁珂,(編者註:袁珂先生生於1916年,逝於2001年,把神話傳說當成學問來研究,是建立中國神話學的主力學者。1980年出版《山海經校注》。曾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他花了一輩子的精力在研究這本書。
但是袁珂的《山海經》註釋有一個問題,他一直沒有辦法為這本書裡面記載的地方和國家,確定一個比較準確的地理參考方位,所以他把《山海經》完全當成了一本神話學巨著來加以註釋。
我注意到這個問題後,不得不尋找讀解這本書的地理坐標。古南海在哪裡?很多人把它想像為今天的南沙群島所在的南海,我研究的結果是它在今天四川北端的若爾蓋一帶,夏代它還是一片巨大的水域,黃河和長江在那里分流。一旦知道了這樣一些地理坐標,《山海經》就是遠古時期一條條起點和終點都很明確的旅行路線記錄,是世界上第一部旅行指南。
我希望有人批評這本書
問:目前的歷史學家怎樣看待您的這部書?
答:你認為他們會怎麼看待這本書呢?這是一個很矛盾、很衝突的現實,這本書裡面講的很多內容,都是以前歷史學家所不知道的,你叫他們怎麼來看待這本書?今天,人類的知識和思想已經發生了變化,這是一場巨大變化,而且還正在進行之中,還沒完成。
問:您自己又怎樣看?
答:我希望它能為今後的人們理解中國、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和社會變遷,提供一個新的基礎。我希望有人批評它,一本書,一個人的研究、一種理論、一種思想,它總是會出錯的,當然需要批評、需要證偽。我自己都會去批評、去證偽。然後會修訂這本書。這樣我們才會真正了解中國。
問:《中國的起源》在學術上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答:不知道啊。這些探究耗費了我年復一年的時間,在中國沒有幾個學者願意這樣去研究問題的。
我是認為世界上沒有中國史。當各種“非中國史”反反复复地把一個中國的局部當作“中國”來講述的時候,人們關於“中國”的觀念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漸漸地喪失了關於這個國家和締造這個國家的那些偉大民族的真實記憶。
在歷史文獻、現存的古民族、我們的生活這三者之間建立正確的聯繫,這種聯繫是我們理解現實、理解中國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這也是很多人讀不懂古文獻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發現僰人沒有消亡
問:您發現了歷史學家漏掉了哪些歷史事實呢?
答:能不能不問這麼大的問題呀?比如在文獻裡看到的很多民族,人們認為他們早已不存在了,那隻是千年前存在的民族。但是實際上他們今天還實實在在的存在著。例如僰人,人們以為他們早就消亡了,四川的宜賓這個地名就是從僰人這個古民族而來的。我實地考察發現,這個民族現在還活著,在中國還有存在僰人的村寨,他們還傳承著自己的語言和生活。
各式各樣的“中國史”只是局部的歷史
問:《中國的起源》這一書名,是不是在暗示“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是怎樣起源”的?
答:是不知道啊!你拿一張中國地圖仔細看一看,就應該明白。因為以前各種各樣的“中國史”,講述的主要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包括長江中下游流域這樣一個中國的局部地區的歷史。這個區域之外的中國,基本上不在人們的歷史講述範圍以內。但是古代中國人的活動範圍,是從今天的西伯利亞到外蒙古一直到內蒙到長江到雲南,這是一個很大的活動區域和文化區域。
中國是一個面積很大的、基因和文明在最近幾萬年裡沒有中斷的人類族群共同體。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在這個區域內遷徙和交融,古人是在遷徙中生活的,不是永遠在一個地方呆著生活的。而各式各樣的“中國史”,只講述了其中很小一個局部的歷史。
《山海經》是世界上第一部旅行指南
問:可不可以最簡單地說一說中國的起源?
答:中國的人類活動已知最早出現地是在雲南。在距今兩百萬年左右已經開始了明顯的向北方擴散和遷徙,在長江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三峽地區,出現了人類活動的遺跡。到距今70-20萬年前後的這一時期,已經分佈到從西伯利亞到南海這一廣大地區。到12000年前,開始進入農業文明時代,現在人類的農業文明時代,是以中國人的活動為坐標的。到距今9000多年前至6000多年前,中國人創造了文字、有了我們今天還能見到的大的民族和族系。然後,我們在文獻記載中,看到有中央政府一類的國家組織的活動,中國進入了有文獻記載的炎黃時期。這時中國的文明中心區,大致在今四川北部至貝加爾湖地區至東海這樣一個範圍。
答:在中學歷史教科書裡,說是孔子創立了儒學,而且全世界的學者都相信這回事兒,儒學的英文叫Confucianism,就是孔子主義。我想說的是,孔子什麼時候創立過儒學?回到2600年前,你對孔子說他創立了儒學,孔子可能會嚇暈倒。我在書裡簡略的講了一下儒學的歷史,我給儒學學者大致上分了個代,孔子應該列為第二代的儒。孔子是遠古傳承的儒學文化的傳承和講述者。我不以為我在“挑戰”誰,我只是想要探索和講述最基本的事實和真相。
“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假的
問:您提到中國的歷史很多是虛構,為什麼這樣說?秦始皇統一中國總該是真的了吧?
答:這也是假的。雖然平常大家都說“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普遍信以為真,但事實上,秦始皇從來沒有統一過中國。秦始皇只是佔領了中原六國加上楚國這樣幾個國家的大部分地盤,建立了一個只有15年時間的很短命的王朝,在這個很短的時間裡還有很多人在反抗他。今天的北京是秦朝的東北邊疆,而遠在西周時期,中央政府下轄邦國的疆域也達到今天的黑龍江以北。今四川大部分地區、雲南、貴州、廣西等,都跟秦朝沒關係。
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秦始皇從來沒有統一過中國,他只是在短暫時期裡佔領了中原六國和楚國,也就是佔領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而已,只是中國的一個局部。
我們的知識體系裡缺乏實地考察
問:您好像打擊了很多歷史學家,是這樣嗎?
答:科學和知識不存在誰打擊誰、否定誰這樣的問題。科學的使命就是描述事實和真相。以人類的智力來說,這一定會出錯,錯了就需要改,所以科學和知識的發展,在很多時候就表現為對錯誤的確認和修正。
問:您覺得我們的知識裡有那麼多錯,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答:這就比較複雜了。還是舉個例來說吧,中國研究歷史的,他們不太做實地考察,主要在二十四史這樣的文字記載裡去構建中國的歷史,後來又加上了發掘古墓、古遺址的知識。這就構成了一個知識系統。但我認為這個系統提供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深入的實地考察,是突破這種局限的一個有效方式。
我走了幾萬公里的路,例如從現在中國西南端的勐臘,一個山寨一個山寨地走,一直到雲南最西北端的獨龍河谷,再向北,唐古拉山、崑崙山,再往北,到新疆的天山、伊犁河流域等。到這些地方,我需要和現存的一個個的古民族直接接觸,了解他們的文明和歷史,結果發現與漢字傳承的古文獻有驚人的對應關係。
1998年他出版了他的哲學代表作《有限的智慧》和《文明的重建》。2000年以後他參與了很多推動社會發展的活動。在最近十餘年裡他重新讀解了《尚書•虞夏書》等遠古文獻,提出《尚書》是用古雅語記述的官方文獻,他還發掘出大量早已被人們遺忘的中國遠古民族和部族的文明和歷史。例如,他在《古滇國行考》中《古和人與黑齒的歷史》一節中,證實日本人及日本文化主要起源為遠古和人民族和黑齒民族的分支。2008年汶川發生地震,他深入災區做義工。
他用大量的寫作、設計、活動來「喚醒人們的智慧和時間」,但他在一首長詩《夢華煙逝的滄桑》中自述說:「你是一個不曾被時間喚醒的人/你睡眠以無垠的水留住夢華煙逝的滄桑」。
書中提出,人類面對三種歷史,一是進化論的歷史,是線性的進步。二是王朝史,是統治者的疊代。三是口述史,從西方的《伊利亞特》到東方的《格薩爾王》,都是活生生的歷史。我們相信哪一種?沒有真相哪有真知,沒有史實焉有史識?實際上,歷史成為統治者的歷史,成為粉飾統治的工具,成為強化專制的手段。因為顛覆,所以會有大把的人反對,尤其是權威的歷史學家,這本書動搖了他們的根本。然而也有聰明人,知道越反對反而越被動,所以淡化,邊緣化,非專業化,一頂帽子就夠了。
我的感慨不僅在於書中的觀點,一是超越了傳統的方法,跨界研究。二是超越了傳統的史論,甚至大禹治水都被否定。三是超越了中原,而是在真正的區域範圍內論述中華文明。進一步的感慨是怎麼會產生這樣的學者,也難怪,不是史學科班出身,又是在不同的環境裡,沒有傳統的約束,不用參加各種運動,但另一方面,顯然是運動出身,否則沒有這樣深沉的判斷。
中國的起源,從大尺度來看,是地理決定;從中尺度來看,是環境決定;從小尺度來看,是技術決定。政治家永遠是過客,老百姓永遠是看客。費孝通先生曾有一句名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但在那個時代和環境之下,老先生無法展開。今天說,紛紛擾擾求生存,渾然一體出中國。
對話朱小豐:為什麼我說“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假的2016-04-06黃微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小豐的著作《中國的起源》,堪稱近年來一部顛覆了很多人認知的文化讀物。朱先生為什麼會寫這樣一本著作?為此我特意採訪了他。
孔子只是第二代的儒
問:朱老師,您好!您在《中國的起源》中提到,孔子根本沒有創立儒學?您這樣說是在挑戰整個學術界嗎?
讀《中國的起源》 2015-05-27魏小安
偶然在書評上看到《中國的起源》一書,買來一讀,實為大書,顛覆了傳統的中國歷史,條分縷析,重新爬梳了一遍。上古時期的中國如何?中華文明如何起源?漢族以前是什麼人?《山海經》、《竹書紀年》是傳說還是歷史記載?炎帝、皇帝、蚩尤究竟是什麼關係?各個民族如何變遷?一系列的問題在作者的筆下,在對各種考古發現的重新解讀之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觀點,甚至結論。
何人有此研究,何人出此大書?網上一查,朱小豐,詩人、作家、美學家、當代思想家。他用詩淋漓盡致地揭示中國人內心糾結的文化與夢想,探究漢語和漢文字表現力不可思議的極致,展示人類內心的幽暗與智慧光芒。
他出版的幾百首詩中每一首都如此不同,以至我們無法選任何一首詩說這是他的「代表作。」但我們可以認為《鏡中敘事》和《夢華煙逝的滄桑》這兩本詩集是他的代表作。這些詩穿越了時間,從遠古到現在與未來,從東方到西方。
1985年至1986年,他的《論美學作為科學》一文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中國美學的奠基人朱光潛先生躺在病床上寫下對此文的關注和評論,錢偉長先生在全國講習班上介紹了這篇文章。
1987年,朱小豐出版了中國第一部系統的電影美學專著《現代電影美學導論》,1988至1989年他在傅元天、張元和、任法融等大量道教人士和李遠國等道教學者的支持下,編寫並導演了中國第一部全面記錄中國道教歷史與現狀的文獻電視片《中國道教文化》,啟動了《中華文明》大型系列影視的製作,任總導演。
1991年起他組織了大量的實地科學和文化考察研究活動,提出應該重新認識中國的文明、改寫中國的歷史。1995年他與美國的貝特西•達蒙女士在成都共同主持了第一屆「水的保衛者」活動,行為藝術與裝置藝術從此在中國成為合法的藝術活動。1996年他又與貝特西在拉薩主持了第二屆「水的保衛者」活動,二人又在成都組織了「活水公園」的設計建造。
第七章中原民族和王朝的形成和發展
炎、黃、五帝時期
黃帝
五帝時期
少吳
顓頊
帝嚳
帝堯
帝舜
中國農業文明的四個時期
夏商周三代中原民族形成
夏(約西元前2070—1600)
商(約西元前1600—1046)
西周(約西元前1046—前770)
第八章漢族形成和中國的形成
春秋戰國
中原民族與南方古民族的融合
吳國
越國
楚國
文字語言思想與學說
管仲(約西元前725—前645)
老子(約西元前6世紀後期、5世紀初)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
墨子(約西元前480—前405)
扁鵲(約西元前407—前310)
公孫龍子(約西元前320—前250之間)
對長江以南生態環境資源的消耗
秦朝
倉吾人和秦國
朝:中國歷史的恥辱
西漢漢民族形成和中國統一
西漢(西元前202—西元9)
漢民族形成
文化框架重建
國土疆域的基本定型
南疆
北疆
西南古民族區域與藏族起源
結束語中國的名號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國史
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國史,一本值得花很多時間去仔細閱讀的巨著。我的美國教授告訴我說:不讀這本書,不知道什麼是中國文化。這本書發掘出了中華民族的先祖們久已被遺忘的歷史,我們身為炎黃子孫,應該感到慚愧。
這本書對人類起源“出非洲說”提出全面挑戰,提出了一套關於人類起源的全新的學說。最令人震撼的是書中對中國遠古民族大遷徙過程的發現,很多世界上以前不知道的各個中國民族的歷史因此被揭示出來,成為輝煌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我們行走於歷史之中,感受到那種洶湧的力量。
這本講述真相的書,會讓那些靠謊言維生的人感到卑劣和憤怒。
但是,我們的世界如果要有意義,就必須學習尊重和敬畏真相。郭沫若的《中國史綱》、範文瀾的《中國通史》,錢穆的中國史,跟這本書比起來,我的一個懂一些歷史的朋友說:“全都變成了笑話。”
這是一場知識革命。
我在讀這本書,我在想我的血液裡,是否流著傣族和哈尼族的血。
第三章文明與製度
人類文化的起源和本性
語言與文字
一、古彝語 代
二、雅語時代
三、漢語時代
社會城市製度
一、河姆渡遺址
二、牛河梁遺址群與紅山文化
三、大汶口遺址
四、良渚遺址群
禪讓製度
中國曆法和時間制度的演進
堯、舜的年齡和年代
典冊制度
姓名制度和服裝製度
第四章古國古族古地一:民族大遷徙
生態環境驟變與中國文明的關係
地理坐標的尋找古南海何在?
和人民族的遷徙
和人南遷部成為雲南和東南亞的哈尼族
東遷部成為日本和族
黑齒的源流及遷移
景頗族與景人南遷
三苗和歡兜南遷
三星堆解
第五章古國古族古地二
瑤族和瑤人南遷
巴人與巴國
巴的語義
一、巫人時期
二、東土巴國時期
三、川江巴國時期
四、後巴國時期
寯人水族四位君長與杜宇帝國
開明人及開明國
第六章古國古族古地三
古民族遷徙通道
最初的滇國
傣族
大夜郎聯邦
僰人、笮人與普米族
古白子國和白族
古朱提國
古堂瑯國
小滇國
昆明人
田句町國
革家人
小滇國西部邊疆
哀牢國最後的古民族聯邦國
北方的古民族
匈奴
吐火羅
丁零與維吾爾等民族的起源
肅慎
室韋
中國的起源
作者: 朱小豐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14-7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巨著,是一部找對了人、寫對了的書。作者半生的研究和才學,盡付此書之中。他從小研讀古籍,但從不死讀書;他進行廣泛的田野考察,但從不孤立地看待事件;他追踪少數民族的歷史多年,曾獲得敲鑼打鼓的上門致謝,因為他的田野考察結合中原史籍的解讀從另一面印證了口頭流傳幾千年的少數民族史詩,那是他們民族的歷史,上溯四五千年,他們也是中原民族的先祖,卻從沒得到傲慢僵化的中原書面歷史學家的一瞥;他熟悉考古的歷史和現狀,隨時關注世界範圍內的考古新發現;他崇尚立論的科學性,從不臆斷、憑想像來解讀歷史,但是他在遠古文獻和考古發現之間建立合理的通道,例如,把紅山文化和黃帝部族聯盟聯繫起來的精彩解讀,這種基於實證的立論,稍帶令人信服的想像力,幫我們撩開遠古的迷霧,看到一些謎團似乎露出了清晰的輪廓,這是令人興奮的體驗。比如著名的三星堆文物,很多只會讀書面歷史的人簡直以為是外星...
作者簡介
朱小豐,四川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當代哲學家、人類學家、中國文化專家。主要著述有:《現代電影美學導論》,《有限的智慧》,《文明的重建》,《夢華煙逝的滄桑》,《中國道教文化》等專著,及《巴國史綱》、《古滇國行考》、《屈原身世考》、《金剛經研究》、《藝術與人類文明起源探測》、《哲學的起源與理性文明》、《論尚書虞夏書》、《論尚書虞夏書中的晚出文字》、《談電影導演與電視導演的不同》、《什麼是電影》等數十篇論文。編導有大型影視文獻系列《中華文明》,任總導演。主持過長江源頭國際綜合考察;曾多次主持國際科學和文化活動及工程;在國務院39部、委、局聯合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年成就大圖典》中任編委會副主任委員。
目錄
第一章最初的起源:人種文明部族
人種起源
第一種基於基因理論
第二種基於古人類學實地考證
夏娃前時期
夏娃後時期
人種起源共源發生說
文明起源和部族起源
第二章遷徙創造民族和國家
狩獵與採集族群及其文明形成:第一次遷徙
第四紀冰川冰期的寒冷給人類帶來了兩個重大變化
遷徙、語言、中樞神經系統的改變
狩獵與採集文明
農業文明崛起
農業文明的代價
創造民族和國家:第二次遷徙
一、賈湖遺址
二、裴李崗遺址
三、小黃山遺址
四、興隆窪遺址與查海遺址
五、大地灣遺址
六、高廟遺址
七、城頭山遺址
■ 揭秘
盜挖團伙各自劃分區域
當地警方披露,盜挖團伙之間根據時間先後或勢力大小等因素,對盜挖區域有明確的界線。為防止被文管部門巡查人員發現,他們每次作案均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淺水區域就用金屬探測儀進行“掃灘”,發現金屬物品之後,直接進行挖掘。深水區域則通過潛入江底挨個“打圍”,先將淤泥、河沙等雜物清除,再使用金屬探測儀進行探測並盜竊文物。
專家表示,江口沉銀遺址地處幾公里長、開放式的岷江河道,分佈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如果僅靠嚴防死守,要實現全面保護難度很大。此案也從一個側面促使文物保護部門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
1646年,張獻忠順岷江南下轉移財物,在此遭明將楊展伏擊,戰敗船沉。當地幾百年來傳說不斷,稱有整整1000船金銀財寶沉於江底。然而由於無正史記錄,對於江口沉銀是否存在、具體地點在哪兒,之前史學界長期存在爭議。
http://collection.sina.com.cn/yjjj/2017-03-21/doc-ifycnpit2457879.shtml
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等30多位考古學家現場考察後認為,這是中國傳說中的、記載的幾處皇家藏寶中唯一被找到,且是由考古機構科學發掘出的批量寶藏;出水文物數量之多、等級之高,種類之豐富,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對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和生活史等具有重要意義,可謂展開了一幅中國明朝晚期的社會歷史畫卷。
目前的發現可能僅為冰山一角
江口沉銀遺址距離四川省會成都市約50公里。近年來,在岷江彭山江口段河道施工過程中陸續發現了一些與張獻忠有關的文物,為破解歷史之謎提供了線索。發掘項目於2017年1月5日啟動,截至3月15日已發掘面積1萬餘平方米。
本次考古發掘不僅是四川首次開展的水下考古發掘項目,也是中國考古界首次在內水區域開展圍堰考古。運用了大量新技術和最新科技手段。此外,還面向全國公開招募了志願者,為公眾參與考古提供了平台。
由於發掘只能選擇在枯水期開展,距離今年發掘工作結束還有約一個月。儘管出水文物數量巨大,但專家認為,目前的發現可能僅為江口沉銀的冰山一角。
下一步,當地將本著集約節約、共享資源的原則,在張獻忠沉銀遺址附近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博物館。
遺跡發現過程
2005年
當地修建城市供水工程時在岷江河道挖出7枚銀錠,經鑑定為明代銀錠。
2010年
該處被確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口沉銀遺址”。
2013年下半年
巡查人員發現個別區域有盜挖跡象。
2014年初
警方獲取線索,有人用專業潛水設備夜間潛入遺址區域,盜挖文物。
2015年4月25日
經過一年秘密偵查,眉山市212名民警分成8個組展開同步抓捕,12小時內到案31人。經過一年多努力,將千餘件涉案文物全部追回,其中包括國家一級文物8件,涉案金額3億餘元。
被ISIS摧毀的博物館裡面的文物大多是假的2017-03-13
還記得2015年2月,ISIS放在網上的那個慘絕人寰的視頻嗎?在視頻中,許多IS極端組織分子入侵了伊拉克的摩蘇爾博物館,用錘子和手提鑽摧毀了博物館中的文物,三千年的文化毀於一旦。
視頻的播出讓無數考古學家們痛心疾首。他們悲傷地打開視頻,卻發現,那些被砸的石像怎麼……好像不是……石頭做的?
他們仔細看了又看,覺著……好像是石膏做的假貨?
仔細觀察,是石膏做的
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的Mark Altaweel在Channel 4News上說,“你可以看到雕像裡面的鐵條。
真品裡不會有鐵條的。”摩蘇爾政府人員Atheel Nuafi也確認,摧毀的文物基本是贗品。
原來在2014年,大概就比ISIS入侵摩蘇爾早那麼幾個月的時候,博物館收藏的2400件物品中的1700件都被搬到了巴格達。並不是博物館裡的誰,預知會發生什麼事情,而是無巧不巧,摩蘇爾博物館決定重新裝修……
蒼天有眼啊!
但是,別太高興。有些無法被移走的大型文物是真的被摧毀了,包括那個巨大的公元前七世紀的公牛石像。
據統計,被摧毀和帶走的大概有1/4是真?文物,而其他3/4都是假的。
除此之外,許多伊拉克最珍貴的文物早在20世紀就被送到了歐洲,比如古巴比倫的Ishtar城門,現在就陳列在德國佩加蒙博物館。
這週二,伊拉克政府軍奪回了摩蘇爾博物館,但是博物館還處在戰區之中,屋頂的政府軍的狙擊手還在準備就位,空襲的黑煙也隨處可見。附近的街道上還躺著燒死的IS極端分子的屍體,不過這些“聖戰者”依舊不肯投降。
超萬件出水文物證實張獻忠沉銀傳說
據新華社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7.03.20宣布,今年1月開始的彭山江口沉銀水下考古在兩個多月後取得重大進展:出水文物超過1萬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
唯一被找到的、傳說中的皇家寶藏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介紹,出水文物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張獻忠分封嬪妃的金冊、銀冊,以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銀錠,戒指、耳環、髮簪等各類金銀首飾和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僅帶銘文銀錠上的地名就涉及明代的20餘府、州、縣。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髓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指出,研究表明,許昌人頭骨具有中國境內古老人類、歐洲尼安德塔人和早期現代人三位一體的混合特徵,可能是中國北方古老人類與歐洲尼安德塔人基因交流的結果。
研究顯示,許昌人頭骨上有結構性凹窩、顳骨內耳迷路模式,和尼安德塔人類似。吳秀杰表示,這是尼安德塔人活動區域以外地一次集中發現,暗示兩個人群之間基因交流的可能性。許昌人混合型特質特徵,可能是東西方兩大人群基因交流或雜交的結果。
許昌人頭骨頂面觀及其與直立人、早期現代人對比。
許昌2號頭骨化石碎片及頭骨化石的3D虛擬復原。
回應
搞了半天原來中國人不算現代人。
這推論很弱,基因學已經證實,現代人都是緣起非洲,頂多帶一點直立人的基因,直立人是被我們的祖先淘汰掉的
民主的台湾人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祖先来自哪里.不用理他.自己开心就好.
這麼說吧,Y染色體中的可識別基因段只佔整個基因組的3%,其他都是無法解讀的,而在這3%當中,哪段是代表哪個人種,話語權都在西方白人手中,中國研究者大部分人云亦云,以復旦大學為首。在這能解讀的3%片段當中,工作量非常大,經常一個月才能得到相對來說比較全的測序。所以,在真正基因組沒有解密之前,任何片段都可能被別有用心的歪曲。這還是Y的,MT染色體在母系社會中的作用曾經也是非常大的,用這種西方學說來混淆視線,那是西方話語權的入侵。中國人最好還是暫時不要接受。
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走出非洲有兩次,第一次是幾百萬年前人科動物走遍世界,這點學界沒什麼疑問.第二次走出非洲爭議很大,現代人種大約在20萬年前左右形成,之前的說法是非洲的現代人種走遍全世界,全球各地區包括中國的古人類,歐洲的尼安德特人都滅絕了。而中國學界一直有很大的反對聲浪,認為中國的現代人種是中國地區古人類進化而來的,而非非洲來取代的.這次研究結果我也不知道可信度多高,但是希望一些人以後再看到什麼走出非洲,單一起源之類的消息的時候,能有一點基本常識
h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7_03_03_396970.shtml
考古發現 中國人可能是尼安德塔人後代2017-03-03中央社
科學雜誌今天專文指稱,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縣靈井遺址的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境內古老人類與歐洲尼安德塔人後代。這項研究為人類演化取得重大突破,終結中國人起源自非洲的假說。
這篇題為「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的論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占揚接受新華社訪問時表示,許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連中國北方早期現代人,終結中國北方現代人來自非洲的假說。
報導指出,2005到2016年,李占揚帶領的考古隊對靈井許昌人遺址進行挖掘,發現45件距今12.5萬年到10.5萬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僅管化石出土時已經裂成碎片,但其中1號年輕男性頭骨和2號成年人頭骨保存相對完整。
研究發現,許昌人具有周口店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中國北方古老人類的原始與共同特徵,同時也呈現向早期現代人過渡的重要特徵,像是腦容量增大、頭骨變薄、眉脊較纖細、骨頭結構纖細化等。李占揚說,科學家沒有發現許昌人與非洲古人類的相似性。
“但科學家沒有發現許昌人與非洲古人類之間的相似性。”李占揚說。
圖3. 許昌2號頭骨化石碎片及頭骨化石的3D虛擬復原(吳秀傑供圖)
圖4. 許昌人頭骨頂面觀及其與直立人、早期現代人對比(吳秀傑供圖)
“三位一體”的新人種--許昌人可能是當地人和歐洲古人類的後代
“研究表明,許昌人頭骨具有中國境內古老人類、歐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現代人'三位一體'的混合特徵,可能是中國北方古老人類與歐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結果。”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說。
“許昌人可能是人類進化中出現的一個新人種。”李占揚說。不過,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成功地對許昌人頭骨化石進行DNA分析。
尼安德特人是以德國尼安德特地區命名的古人類,生活在歐洲、北非和西亞地區,繁盛期為距今13萬年至3萬年,其頭骨具有與世界上其他人種完全不同的兩個獨特性狀--枕骨上有結構性凹窩、顳骨內耳迷路模式,許昌人頭骨上具有與其相似的特徵。
“這種情況,是尼安德特人活動區域以外第一次集中發現,暗示了兩個人群之間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吳秀傑說,“許昌人混合型體質特徵,可能是東西方兩大人群基因交流或雜交的結果。”
謎團--中國境內古人類在何種情況下向歐洲遷移?
“靈井遺址出土的古人類材料,堪稱古人類學領域的偉大發現。”論文作者之一、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埃里克•特林庫斯說,“該項研究成果將極大改變世界現代人類起源研究的格局。”
關於在何種情況下許昌人和尼安德特人進行了基因交流,李占揚推斷:許昌人之前,東亞大陸極度寒冷,許昌人先輩向氣候溫和的歐洲遷移,同早期尼安德特人相遇、雜交。距今12.8萬年至7.4萬年間,氣候轉暖,這批古人類重返家園。李占揚說,這種遷移可能因氣候波動進行過多次。
靈井遺址是我國首次發掘的以泉水為中心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2007年和2014年兩次發現人類頭骨化石,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遺址已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回應
全世界不都是台灣人的後代嗎?
現在公認的是人類緣起於非洲。
現在公認印度體制比中國先進,並且從2003年開始,公認中國經濟要崩潰。
請問科學有公認嗎。
基因解釋人類起源於非洲,這個貌似推翻不了吧。
專家:“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後代
據新華社2017.3.3報導,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雜誌3日發表題為《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論文稱,人類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遺址的“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後代。
挑戰“非洲起源說”--許昌人可能是中國華北地區早期現代人的直接祖先
“許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連中國北方早期現代人,終結了中國北方現代人來自非洲的假說。”論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占揚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關於現代人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非洲起源說”,一種是“多地區起源說”,兩種觀點對峙多年,但以“非洲起源說”佔上風。
2005年至2016年,李占揚領導的考古隊對靈井許昌人遺址進行了連續12年的考古發掘,發現45件距今12.5萬年至10.5萬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兩年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組建聯合研究小組,對許昌人頭骨化石開展研究。
圖1. 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許昌人1號(右側)和2號(左側)頭骨化石(吳秀傑供圖)
圖2. 許昌1號頭骨化石碎片及頭骨化石的3D虛擬復原(吳秀傑供圖)
儘管頭骨化石出土時已經破裂成碎片,但其中1號年輕男性頭骨和2號成年人頭骨保存相對完整。
低矮的頭骨穹隆、扁平的腦顱、最大顱寬的位置靠下、短小並向內側傾斜的乳突,研究發現:許昌人具有周口店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中國北方古老人類的原始及共同特徵。
同時,許昌人還呈現向早期現代人過渡的重要特徵,如腦容量增大、頭骨變薄、眉脊較為纖細、頭骨結構呈現纖細化等。1號頭骨的顱容量約為1800毫升,2號頭骨雖然小於1號,但也位於晚更新世人類的變異範圍平均值之上。
張獻忠沉銀引發村民挖寶全村最窮人家買房買車2017.01.25新京報
驚天大案的背後,是岷江邊狂熱的發財夢:有人一夜暴富,有人葬身江底,有人鋃鐺入獄。
1月15日,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現場發布消息,考古隊在施工的過程中,已發現少量銀錠、銀簪、戒指等文物。
1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保護中心、眉山市彭山區文物管理所啟動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工作。每年的4月底,岷江會進入汛期,所以全部的發掘工作會在今年3、4月間完成。
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遺址保護範圍面積約100萬平方米。2010年被批准成為眉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以來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河道內陸續發現了大量文物,這些文物包括銘刻年號的金冊、裝於木鞘中的銀錠、“西王賞功”錢幣以及大量的銀質飾品、碎銀等。2015年12月,在彭山召開了江口沉銀遺址保護和考古研討會,經專家論證,江口沉銀遺址極有可能為文獻中記載的張獻忠船隊被伏擊地點。
張獻忠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在成都稱帝,創建大西國。順治三年,張獻忠從成都撤退,途經江口時被南明將領楊展擊敗,將許多裝有財物的船隻沉在江口。
張獻忠已死去近四百年,但他留下的寶藏,仍攪動著風雲。2015年,彭山公安機關破獲大案,打掉盜掘文物犯罪團伙10個,破獲盜掘古文化遺址、倒賣文物案件32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70名,追回各類文物千餘件,其中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38件,三級文物54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額達3億元。
驚天大案的背後,是岷江邊狂熱的發財夢:有人一夜暴富,有人葬身江底,有人鋃鐺入獄。
…..
回應
幾百年放在江里沒事,有人冒死挖出來了,竟然違法了,荒唐事
凡文物都屬於國家所有,撿來的或挖到的文物都要交國家給你相應報酬,私人倒賣違法。那市場上流通買賣的文物為什麼又不違法呢?
不能證明在賣的文物就是當代所盜的,刑法不能追溯到古代啊。
我覺得當地村民沾點光也算合理,只是文物應該交給國家。http://news.sina.com.cn/s/wh/2017-01-25/doc-ifxzyxmu8007690.shtml
據王禎《農書》的記載:“一天可以收割十畝,比南方用鐮刀割,要快十倍。”如果不是種麥很多,是不會創造出這種快速收麥器的。
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的估計來推算,當時小麥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5%多一點。這雖是一個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麥在明代糧食作物中僅次於稻而居第二位。
人們常說的“麥”就是小麥, 當然了還有其他麥類,比如說大麥、燕麥。古代歐洲人吃麥主要還是吃大麥,直到16世紀後被小麥代替。大麥在世界上主要做啤酒,這種世界級別飲料。世界大麥80%產量被化為啤酒,灌進人們肚子裡。1斤大麥大概可以做4~5斤啤酒。啤酒的獨特苦味也是加入啤酒花所造成的。
中國從1996年起就對小麥進口實行配額管理。從2002年4月份開始,玉米、小麥和大米實行出口零稅率政策,提高了我國糧食品種的出口競爭力。小麥進出口增加,則與品種有關係,以較低價格向韓國等周邊國家出口飼料用麥陳麥(主要是春小麥),從美國等國家進口優質硬粒小麥。根據中美達成的協議,中國加入WTO,中國將在五年內將農產品關稅減至14.5%-15%,開放小麥等農產品進口,實施“關稅比例配額制”。到2006年,小麥配額應從200萬噸增加到930萬噸,私營部門最初應為10%。中國政府力主在世界貿易談判中保留關稅配額。
小麥是中國最重要的口糧之一,小麥產業發展直接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國內資源環境、糧食供求格局和國際貿易形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中國人口眾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將糧食安全問題擺在首位,明確提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方針是:“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戰略目標是: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在"四化"同步和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為細化和落實中央提出的糧食安全新戰略方針和目標,筆者對國內小麥產業發展進行了系統深入思考,認為小麥產業發展面臨的6大突出問題需要關注和應對。
http://www.baike.com/wiki/%E5%B0%8F%E9%BA%A6
小麥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中國最早發現小麥遺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樓蘭;在樓蘭的小河墓地也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帶的沙漠綠洲中,有著較充沛的水資源和高達40%的植被复蓋率。那時水中有遊蕩的魚兒,林中有飛奔的動物,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適於耕種。在小環境裡有著相當不錯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便是沙漠綠洲生態的脆弱性,一點點改變就會給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災難。
南方原先很少種麥,漢以後才逐漸向南推廣。《晉書•五行志》說:“元帝大興二年(公元319年),吳郡(今江蘇)、吳興(今浙江湖州)、東陽(今浙江東陽)無麥禾(這裡的禾是指稻說的),大饑。”可見四世紀初,麥在江浙一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此以後,又陸續得到推廣,主要是出於農民自己的傳播,有時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推廣。南宋初年,北方人大批地遷移到長江中下游和福建、廣東等省。北方人習慣於吃麥,麥的需要量突然增加,因而麥價大漲,刺激了麥的生產。因此,麥的栽培迅速擴大開來。南宋莊季裕在他寫的《雞肋編》(十二世紀前期)中說:“此時一眼看去,連片的麥田,已經不亞於淮北。”這就是說,已經不亞於北方了。
麥和稻的生長季節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後種麥,夏季收麥以後插秧,同一塊田一年可以兩熟。麥的推廣並不妨礙稻的栽培面積。北宋朱長文的《吳郡圖經續記》(1084年)就說:“吳中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割麥後種稻,一年兩熟,稻有早晚。”後來南宋陳旉(fū膚)《農書》(1149年)和王禎《農書》(1313年)所說的也是稻麥兩熟製。而且根據王禎《農書》的記載,南方對於種麥,已有相當技術水平,單位面積產量也比較高,並不比北方差。
小麥不但向南方推廣,同時北方也在發展。元以前就有這樣的農諺:“收麥如救火”。在生產工具方面唐代已使用麥釤(shàn扇,一種長形的鐮刀),到元朝初年又有了新的改進,創造了用麥籠、麥釤、麥綽(一種竹篾編成的抄麥器,形狀象簸箕而稍大,它的一邊裝有釤刃,當揮刃割麥穗時,麥穗自然落到綽裡)結合成為一整套的快速收麥器。它的使用方法是這樣的:麥籠安裝在下面有四個小輪的木架子上,用繩繫在腰部拖著走。割麥人用釤割麥穗,麥穗跟著落向綽裡去,隨手把綽裡的麥往後倒到籠裡,籠裝滿了以後就拉到打麥場上。
西周麥粒出土 挑戰歷史課本2017-01-15世界日報
鎬京遺址位於西安長安區斗門街道辦,是西周都城所在地。2016年,陝西考古研究院對鎬京遺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在一個西周中期用於填埋垃圾的灰坑裡,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批碳化的小麥顆粒,雖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麥顆粒形狀依舊保存完好。
新文化報報導,陝西考古人員近日對西安西周鎬京遺址進行了發掘,在一個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小麥碳化顆粒,這是繼陝西寶雞原先周遺址發現小麥以來,考古人員又一次在周人聚居區發現了小麥顆粒。
據報導,小麥原產於西亞或阿富汗,以前在新疆和甘肅等地的史前遺址中曾經發現過少量碳化遺跡,但在灃鎬遺址中發現大量顆粒狀小麥還是第一次,說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麥已經在國都鎬京周圍開始規模化種植。這個發現對歷史課本中「北方小麥開始廣泛種植是在漢代」的傳統觀點提出挑戰。
另據央視報導,陝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岳連建說,這次發掘的灰坑中還出土了12塊鱷魚骨板,並發現數量較多、保存較好的碳化小麥顆粒,這在西周都城遺址中都屬於首次發現,對研究西周時期的小麥品種、動物考古及城市布局和未來保護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小麥栽培歷史
大約1萬年前,農業的發明為近東地區文明的出現打下了基礎。但是一直以來,考古學家對農業是如何出現的意見不一。一些人認為它出現在地中海附近的一個單一地點,然後從那裡向外擴散;也有人相信它有多重的獨立起源。多虧來自伊朗一個早期農業地點的考古發現,使得後一觀點獲得了新的證據支持。
無論農業出現了1次還是100次,科學家認為,它首次出現在肥沃月灣(從地中海延伸到伊朗的廣闊地區)。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大多數研究都主要關注肥沃月灣的西部延展區——包括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約旦和土耳其等國家。
在那些地區進行的發掘工作表明,早在1.3萬年前,當地的採集狩獵人就開始收集和種植野生的小麥、大麥和扁豆等穀類和豆類植物的種子。這種耕種文化出現數千年後,這些野生植物基因突變成新的人工種植物種,這樣一來更便於管理和收穫,也使得農耕更多產和有效。
從札格洛斯山脈到肥沃月灣西部的地理距離,也暗示作物栽培文明的獨立起源。發現於Chogha Golan地區的具有9800年曆史的種植小麥也有可能是從更遠的西方引進過來的。
內蒙古貴妃墓 先人漢相蕭何
據報導,內蒙古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葬雖不那麼為人所知,玄機藏在了墓志銘上。劉慶柱說,根據出土墓志銘記載,墓主人為遼聖宗妃,其家族在遼代九帝中共出過四位皇后,是遼代外戚最為顯赫的一支。
「墓志銘上還說,這位貴妃是蕭太后,為蘭陵人,蕭何後人,」劉慶柱說,再加上墓志銘上還說耶律氏為漢室劉邦之後,「雖然是傳說,但畢竟在(墓志銘)自己認了」,這就說明中古時代不同民族都對國家產生了認同。
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則是經過三個年度共四次的調查,確認為清北洋水師的致遠艦。另外,透過考古提取的文物以及「致遠」文字款識的餐具等,均可證明「丹東一號」即為在甲午海戰中被擊沉的致遠艦。
201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按年代早晚排序)
1 雲南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呈現遠古人類生活完整圖。
2 江蘇興化、東台蔣莊遺址,文明擴張見證。
3 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5000年前王國的偉大工程。
4 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構建海南完整史前文化史。
5 陝西寶雞周原遺址,老都邑的新認識。
6 湖北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墓葬區,古代礦冶工人足跡。
7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西漢王侯的地下奢華。
8 河南洛陽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紫禁城始祖。
9 內蒙古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葬,大遼貴妃的長眠地。
10 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發現甲午海戰中的英雄軍艦。
十.1692-1693年馬塞諸塞州薩勒姆(Salem)市著名的女巫審判事件留下了近千份文件和其他各類當時的記錄,然而沒有任何文件或記錄可以為那19個人的吊死判罰提供直接的證據,沒有證據顯示死刑是在何處執行的。長久以來人們相信行刑地是在絞刑架山(Gallows Hill)上的某個地方,具體位置似乎在19世紀早期就已被遺忘。1921年曆史學家Sidney Perley提出,應該是在絞刑架山山腳下的Proctos Ledge,一個岩石出露的突出層。過去5年一個研究團隊審核了Perley的發現,並應用新技術來精確定位。借助一份被忽略的證詞和確定從何處可以看到什麼的地理信息系統,研究者在2016年得出結論,Sidney Perley是對的。在遺址的調查沒有找到任何遺跡,也沒有絞架的痕跡。研究者認為這也符合口傳歷史所說的,死難者的家人在夜色的掩護下收走了屍體並把他們葬在各自的家庭墓地裡。
回應
老外不懂海昏侯?真是不知怎麼說好,唯西方話語為真理,反正話語就一直在他們手上!
http://collection.sina.com.cn/hwdt/2016-12-19/doc-ifxytqax6519168.shtml
201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海昏侯墓入列 2016-05-17世界日報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6日揭曉,除了海昏侯漢墓考古這張「網紅臉」外,還有遼寧丹東致遠艦水下考古、湖北大冶銅綠山遺址等入圍,其中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遺址已是第二次入選。新京報報導,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說,今年入選的十個項目的最大特徵是時間跨度特別大,「上至100萬年前的舊石器,下至清代致遠艦」。這次評選也強調調查與發掘程序的規範性和科學性,鼓勵新方法新技術的探索和應用。
海昏侯墓 葬制研究價值重大
劉慶柱表示,海昏侯墓是新的發現、發現最多、內涵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級別最複雜,墓葬出土的不同文物記載了劉賀的不同身分和經歷,對於研究西漢列侯等級葬制具有重大價值,其重要性不可迴避,評選時專家的意見較為一致。
良渚遺址 世上最早攔洪水壩
良渚文化遺址卻是第二次入圍「十大考古新發現」。在2007年發現了良渚文明的都邑——良渚古城後,新近又確認古城外圍存在一個規模宏大的水利系統,其年代距今約5000年,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
七.史前狩獵-採集人群間關係的性質一直在爭論中,對於定居社會之前是否有戰爭爭持不下。考古學家在肯尼亞圖爾卡納湖(Lake Turkana)西部的Nataruk的的驚人發現,可能會終結這一爭論。他們找到了一萬年前的人群間“屠殺”的遺跡:一個狩獵–採集群體襲擊、屠殺了另一個狩獵–採集群體,留下的屍骸頭骨碎裂、骨骸插有箭鏃矛刃,以及其他創傷痕跡。骨骸四散,看來沒有什麼明顯的擺放規律;他們最終被湖中的沉積物覆蓋並保存了下來。暴力向來是人類行為的一部分,不過戰爭如何起源,還有諸多爭論。有些專家認為戰爭深深植根於演化過程中, 他們認為黑猩猩群落間就存在暴力對抗,暗示了人類祖先就有暴力衝突的傾向。另一些專家則強調人類社會的複雜性和等級制度造成的影響,以及農產品出現剩餘,引發掠搶。在納塔如克(Nataruk)的發現還不能平息這些爭論。不過,這可能是以採集食物為生的社會裡,第一個大屠殺的案例。早先在蘇丹的另一次挖掘工作,發現了部族間暴力衝突遇難者的葬身之地,但是蘇丹的那個社會可能已經更趨於定居了。研究者認為,肯尼亞的這個發現,體現了史前時代狩獵–採集部落之間的戰爭。“顯示出戰爭在有農業以前就出現了”。
八.大英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在波多黎各西部的一個叫Mona的小島上網絡般的石灰岩洞穴裡,找到大約12世紀以后土著的Taino人在洞內石灰岩牆壁上刻畫的女神像等圖形,更有意思的是,他們還在某個石洞內找到殖民初期西班牙人留下的30處題字如拉丁文《聖經》片語、個人簽名及十字架等刻畫形象。
九.在古代世界的沉船遺骸中,安迪基西拉島(Antikythera)大約公元前65年的沉船是最大、最富的,也可能是最著名的。自1900年在希臘安迪基西拉島旁邊發現該沉船遺址後,大量珍貴的遺物如青銅器和大理石雕像已經被發掘出來,其中還有被稱作世界最早電腦的安迪基西拉機械裝置( Antikythera Mechanism)。然而,2016年夏的一個發現把這一遺址再次推到聚光燈下。一個國際團隊在這裡發現了一具人類遺骸,遺骨包括頭骨、頜骨、牙齒、肋骨和四肢的骨骼,極可能屬於一個年輕男性。以前這裡發現過明顯屬於另四個人的遺骨遺物,可是四十年來再未發現人骨,直到這個年輕人遺骸在今夏的出現。據古DNA專家Hannes Schroeder表示該發現也許可以提供機會使科學家檢驗這個古代航海者的分子生物學數據。研究者認為當船觸礁時這個年輕人可能困在底艙。
老外不懂海昏侯:美國評選出2016年十大考古發現2016.12.19 和訊網
一.倫敦最早、最多也最重要的書寫木牘,由倫敦考古博物館(MOLA)的考古學家們所發掘、整理。羅馬人建倫敦始於公元50年,這405片木牘書寫於建城之初的數十年間,既有法律文書,也有通信、契約等,反映倫敦(那時寫作londinium)人的社會生活。其中一片上寫有Londinium,這是倫敦之名最早見於書寫。
二.迄今最大的空中激光掃描考古學應用在柬埔寨吳哥地區完成,900平方英里的林木叢密地區被成功覆蓋,揭示出多個屬於高棉帝國時期的棋盤狀的古老城市。
三.在雅典法勒隆三角洲發掘的古雅典墓地,發現80個被綁在一起重擊頭部而死去的年輕人,隨葬的陶罐幫助考古學家把埋葬時間確定為共公元前七世紀的中後期。這個時期正是雅典政治氣候極端不穩定的時期,變化的方向是由國王與貴族共治的政治形態變為僭主政治。骨學分析指出,這些死者都在20-30歲之間,也有幾個更年輕的。研究者認為,這種死亡方式顯然是因為政治鬥爭,是當時激烈政治變化過程的一個反映。
四.103年前發現於埃及Tarkhan鎮的古埃及墓地的一件亞麻紡織服裝,今年獲得精確斷代,原來這件衣服的年代是公元前3482~3103年間,是現存最早的人類紡織服裝。
五.法國西南部的Bruniquel山洞深處一間洞室內,有用完整或折斷的石筍所組合而成的環形結構,過去的碳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表明是4萬7千年前的古人所為。今年使用鈾釷同位素技術對洞內石筍折破處新滴落石灰岩凝聚物進行測定,獲得了令人不敢相信的數據:這個環形結構是17萬6千年前的作品。考古學家從不知道尼安德特人會在這麼深的石洞內活動,而且這個環形結構顯然需要集體協作才能完成。至於他們為什麼建設這個環狀物,仍然是一個謎。
六.在秘魯的Áspero發掘了一座古墓,墓主人是死於大約45歲的女性,隨葬裝飾品中有產於數百英里之外秘魯北部沿海的海菊蛤貝殼,研究者認為這在古安第斯文化中反映了該女性不同尋常的地位和權勢。她的衣飾物件中包括了雕刻成海鳥和亞馬遜猴形象的胸針。最令人震驚的是該墓的年代:大約4600年以前,正是秘魯海岸捕魚和農業文明的黎明時分。這個女性墓給研究者一個機會去認識在那個時期女性在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是一具相對新鮮的遺骸”
據澎湃新聞2016.12.9,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細胞》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雜誌)的論文《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一個長著原始羽毛的恐龍尾》(A Feathered Dinosaur Tail with Primitive Plumage Trapped in Mid-Cretaceous Amber)顯示,人類在琥珀中發現的第一件恐龍標本是一條長約3.85厘米、長滿毛的尾巴。根據同類恐龍的體型,研究人員推斷,這一恐龍身長18.5厘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講師邢立達博士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的教授瑞安•麥凱勒(Ryan C. McKellar)領銜了這一古生物學研究。邢立達特別強調,“一定要說是最小的非鳥恐龍,而非最小的恐龍,因為所有的鳥都是恐龍演化來的,所以,所有鳥都是(廣義上的)恐龍。”
2015年夏天,研究人員從緬甸琥珀商人手中得到了前述奇特標本。如果不是琥珀中奇特的尾巴引起了邢立達的注意,它可能已被打磨,成為飾品,被送到珠寶櫃檯展銷。經年代測定,這一琥珀化石形成於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邢立達說,“那個年代,長羽毛的脊椎動物,除了古鳥,就是恐龍。”
微CT掃描展示標本尾部骨骼和羽幹的細節。邢立達圖
“飛行實際上是某種意外的產物。”邢立達說,恐龍身上最原始的羽毛是為了保暖,之後才慢慢演化出適應於飛行的羽毛。伊娃標本中的羽毛很原始,為羽毛的演化模型提供了證據。
由於該化石標本的年齡已近1億年,遠遠超過了DNA的半衰期,現有技術下,不太可能獲得有價值的DNA片段。所以,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恐龍復活的場景還只能是科幻。
h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6_12_09_383484.shtml
中國人的飲食是不斷進化的,翻開如今的食螺地圖,各地烹製方式爭芳奪艷、不遑多讓:廣州人烹調螺螄常配紫蘇葉、大蒜頭, 吃起來內質嫩滑,唇齒留香。桂林陽朔的釀螺螄以切碎的薄荷為調料,吃起來有一絲淡淡的薄荷香。無錫人做螺螄塞肉,則將螺肉和豬肉一起剁茸,成中帶鮮,香氣撲鼻。寧波人醬爆螺螄,將蔥、姜、八角、醬油、料酒、白糖同炒。須臾間,烏光鋥亮、香燙熱辣,讓人未動筷就已舌根生津。
螺螄的烹製方法雖多,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螺螄在入鍋之前,都要將尾剪去, 以便將螺肉從殼中吸出。也有不剪尾的糟制法,見多識廣的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介紹了一種辦法:“春月,人採置鍋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食之”。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對糟螺也情有獨鍾:閩中有香螺,小而鮮,糟食最佳。
螺螄是治愈系的美食,也是治療系的醫方。
清代檀萃在其中名著《滇海虞衡志》中說:“滇嗜螺螄已數百年矣……以薑米、秋油調、爭食之立盡,早晚皆然”。“朝吃生薑夜吃蘿,郎中先生朝我哭”,還有另一個版本:“朝吃生薑夜吃螺,郎中先生朝我哭”。螺螄不僅是最普及的時鮮食材,藥用歷史也悠遠非常。明代唐伯虎給好友祝枝山排便不利的小孩開過一劑處方:“尖尖寶塔五六層,和尚出門慢步行;一把圓扇半遮面,聽見人來就關門。” 這張似謎似詩的方子寫的就是田螺。乾隆年間錢塘儒醫趙學敏,每晚咽乾舌枯,服了麥冬等生津降火藥,毫不見效。一日,他偶食田螺,當時感覺味道極為甘美,夜裡一回想,頓時口水連連。這位名醫撰文盛讚田螺“生津液,養脾陰之力大也,補肝腎益精髓,而並及耳目也”。
螺螄上得大堂,下得排檔,是種延年益壽、明目通舌的享受。但看人嘬螺的最高階無疑是秀色可餐,古有“紅簾彩舫觀者多,美人坐上揚雙蛾。斷瓶取酒飲如水,盤中白筍兼青螺”,今有“梨頰微渦含羞吻,饞嘴王孫帶厴吞。啜鮮紅唇吹玉笛,棄殼素手敲桐箏”。
美人嘬螺,美是不美?
回應
真行!把吃螺獅都能寫的這麼高大上,不服不行!
壯哉,我大吃貨帝國。以食為天的文化,折射的是一個民族對歲月的從容和自信。
舌尖上的味道:螺獅,大吃貨帝國,淵源流長。
http://www.guancha.cn/dongdong/2016_10_31_378884.shtml
螺螄的吃法傳神在於一個“嘬”字,妙在久吃不飽不膩不厭,享盡噉食入味的閒適情趣。明代廣東狀元倫文敘賦詩道:“炒螺奇香隔巷聞,羨煞神仙下凡塵。田園風味一小菜,遠勝珍饈滿席陳。”看來他是深知個中情趣的。眾多老饕們,沉醉於螺螄裡嘬出的美味,全然不顧形象,舉著螺螄,啜吸著沾了湯汁的指頭,不僅嘬出彈牙的螺螄肉,更嘬出鮮濃的螺螄原味,引得古今食客近悅遠來,一顆又一顆,停不下來的節奏。
螺螄的鮮美非常獨特,比之魚肉雞鴨,勝上一籌,跟海鮮比也毫不遜色,在江南水鄉,海鮮是新鮮,江鮮才是味鮮。螺螄雖一年四季都有,但清明才是螺螄最肥壯鮮嫩的時節,清代董偉業《揚州竹枝詞》雲:“清明節過便清和,濫賤刀魚入市多。最是酒杯禁不得,菜花天氣賣泥螺”。清明螺肥而不膩、韌而不老,抓住了最深入骨髓的春味。江浙有農諺云:清明螺螄端午蝦,重陽時節吃爬爬(蟹),又稱“清明螺,鮮過鵝”,也有將其喻為“貧民版鮑魚”。
在廣東、廣西兩廣一帶,吃螺卻多在秋季,他們認為“秋螺天所賜,美敵紫駝峰”、“三月田螺滿肚籽,入秋田螺最肥美”。中秋時分,田螺空懷,腹內無籽, 且肉質肥美,是食螺的最佳季節。清末民初,廣州有竹枝詞寫道:“中秋佳節近如何?餅餌家家饋送多。拜罷常娥斟月下,芋頭啖遍又香螺。”啜螺、剝芋、吃月餅同為嶺南地區歡慶中秋節的三項食事,廣東《順德縣志》載:中秋“具團圓酒、 團圓餅、剝芋啜螺賞月”。過去因為田螺有殼,剝殼食肉,諧剝去邪氣、誨氣,取“食心(新)轉運”的兆義。
琳瑯滿目的螺螄吃法承載了一個民族的生活想像力
螺螄的食法體現了一個古國的地闊物豐。元代人倪瓚是個畫家,也是個吃貨,在《雲林堂飲食製度集》,他為田螺侃侃而談:“取大個田螺敲掉殼,取其頭,不要見水,用沙糖濃拌,醃上一頓飯的功夫,再洗淨。或者成批用蔥、花椒、酒醃一會兒,再用清雞原汁氽熟食用。也可用生鹽拌小茴香浸上三五天后,蘸清醋生吃。”清代佚名《調鼎集》也介紹了烹調田螺的方法:“將大田螺除去尖,撒上鹽漚之,熗熟後切成片,殼內汁用豬油、花椒及佐料收貯之。”
唐人好酒,宋人好食,對吃特別講究的宋朝詩人曾鞏遊南湖,帶上美姬之餘,不忘帶上美食。他將螺螄與春筍放在一塊兒炒,“斷瓶取酒飲如水,盤中白筍兼青螺”,清香的筍片與鮮嫩的螺肉加在一起,舌鮮,味爽。
就連嘗盡山珍海味的帝王將相,也與田螺難解難分。南宋《武林舊事》記載,宋高宗趙構一生只去過兩個大臣的家裡吃飯,一個是秦檜、另一個就是清河郡王張俊。這位張俊為討好高宗,擺下了宋朝最大場面的一次宴席,在上桌的30道御膳中就有“香螺炸肚”、“薑醋生螺”兩道田螺菜。
乾隆、慈禧都喜食田螺,為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在膳單之外多次單點。慈禧有次吃多了引發消化不良,不得不請御醫力鈞診治。
甚至一些朝廷官員為了吃到田螺,竟秘令農民捕撈進獻。清代順治年間進士遊東昇有詩為證:田螺依岸草,苟活望春和;昨日捕螺之令下,縮肉斂體向湯鍋……
清代姚文翰《紫光閣賜宴圖》,乾隆是一個宴會成癮的皇帝,想出很多名目、道理、辦法,找人陪他來吃飯,紫光閣盛宴算是較為低調的一次,2000餘人,200多張餐檯,為此掌醢署還特意採辦了很多貝螺類的時鮮
貧民食螺消飢,官人食螺嚐鮮,詩人食螺則是品味。唐代洛陽詩人劉禹錫遊歷洞庭湖,嚐遍時鮮風味所,唯獨對螺螄念念不忘,即興寫下了“白銀盤中一青螺”的佳句。明代云南進士楊士云,晚年棄官還鄉,朝廷請他出山,他不干。有人不解,他笑而不語,揮毫寫下一幅對聯: “日吞夾金絞銀飯,夜飲龍鬚虎眼湯。”其中“龍鬚虎眼湯”即海菜螺螄湯。漢代有句古話,大丈夫居世,生當封侯,死當廟食,為食歸去,倒也說得通。
吃螺螄是一種極具中國審美的生活情趣
林語堂《吾國吾民》裡描述中國人有一種簡樸性,皆能甘其食,安其居,樂其俗,這在文字中也能窺得一斑。
吳語對食名向來是格外親切的,有一種樸實的韻味,蘇州人有句關於小食的俗諺“風涼篤篤,鹹蛋嗑嗑,螺螄嘬嘬”。涼風送爽叫“風涼篤篤”,“篤篤”兩字聽著也輕盈愜意;把剝鹹蛋叫做嗑鹹蛋,“鹹蛋嗑嗑”如聞其聲; 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吃螺螄,叫做“螺螄嘬嘬”,不僅聽到了嘬螺螄的“嗦嗦”聲,還能感覺得螺螄湯汁的鮮美、想像出滑稽吃相。三句話連在一起,便是一幅市井平民的納涼夜飯圖,頗有豐子愷民俗畫的意境。
螺螄還一度被蘇州人喻為“罐頭篤肉”,也是極形象,螺螄殼好比微型罐頭,裡頭煲著一盅肉呢。有湯有肉,堪稱一絕。嘬螺螄是挺有情趣的一種吃法,吃相詼諧,聲音熱鬧,滿桌一片“嗦嗦”聲,恰似雞雛爭食,雀群喧鬧。華夏文化素來講究禮法,《禮記》毋吒食,《論語》食不語,都是餐桌上默守的尺度。然而當禮法遇到螺螄,就全然失效了。這道上不了檯面的小食,成全了國人食小鮮、過日子的怡然之態
冬冬:厲害了我的螺!吃螺螄也有一部歷史 2016-10-31
近日,雲南玉溪通海縣楊廣鎮興義村又發掘出一處新石器時代的螺螄殼遺址,為什麼說又呢?因為這不是第一次了,但是這次的堆積高度超過三層樓,是前所未有的。這些尾均已除掉的螺殼,顯然不是自然沉積而成,通過文物部門勘查,確定為3500年前當地古人食用後廢棄的螺殼。
挖掘出來的螺螄殼
翻了會兒故紙堆,古人吃剩下的螺殼竟然在神州大地多次被發現,還有個專門的考古術語:貝殼遺址。最古老的是1978年桂林南郊甑皮岩洞穴發現的一處遺址,據測定距今7000~10000年。此外,廣東陽春獨石仔舊石器時代遺址和雲南滇池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也堆積了大量螺殼,每個螺殼尾部都被敲通了小洞。考古學家認為,這是先民們挑取螺肉食用所致。
中國人吃螺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
螺螄,是小吃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鮮,拾食螺螄的文字記載最早見2500~3000年前的《國語》:當時的吳地境內大荒,市無食糧,國庫空虛,老百姓就遷往東海之濱,以蒲贏為食。蒲贏,即蚌蛤、海螺一類的貝類海鮮,三國時《魏書》也有類似的記載,連年天旱歲荒,民人相食,袁術在江淮一帶率兵征戰,下令拾蒲贏為食。古代的螺個頭不遜蠔蠣,一個消飢,兩個管飽,據南北朝時期文獻記載描述當時的田螺大如梨橘,小如桃李。看到這樣的描述,只有兩個字:想吃。
南北朝時期北周詩人庾信抿上一口美酒,啜上一個香螺,賦詩道“香螺酌美酒,枯蚌籍蘭餚”,這是文學史上第一首正面寫吃螺螄的詩句,田螺是古往今來民間最受歡迎的小食之一,卻因為賣相粗陋、吃相不雅,難登文學大堂。宋之前,不常見諸文字。
漢代畫像石中席地而食的場景,主客觥籌交錯,食案上擺放著螺狀饌品
現實往往比文學更生動,據記載,田螺由於“佐料齊全款色多,和味價廉堪下酒”,街頭蹲吃炒田螺也是古代居家日常之一。紹興有民諺云:“啄螺螄過酒,強盜趕來勿肯走”,說的是田螺味美,即使後面強盜趕上來,食客也捨不得逃走,大有“拼死吃河豚”的氣概。
唐代長安韋氏家族墓壁畫中的《夜宴圖》,畫的是當時權臣楊國忠與虢國夫人在曲江邊上開自助party的故事,餐檯上少不得螺類
宋代墓室壁畫中一副夫妻對飲畫,就著螺螄小酌一杯,這一吃就是幾百年光景
回應
作為一個愛好中華美食的年輕吃貨,突然想起來有一天去吃肯德基,因為電視上報導有活動。結果平生第一次去吃。50元的雞腿就幾個。然後吃肯德基跟吃催化雞肉的感覺似的。沒有一點肉味。還沒自己炸的好呢?大家有沒有吃肯德基不好吃這感覺。
本來就是催化雞,什麼叫跟催化雞似的?
供應商是福建聖農,品種是45天白羽雞,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都是一樣的雞肉,因為都是福建聖農供的。
那些雞就是快大雞,不到45天出欄。
我關心的是訴訟費是多少?她交的起嗎?
訴訟費能有多少,關鍵是律師費。
說的就是律師費。簽好協議,分多少比例就可以。
這個是一條致富之路啊!走我們夜告去!
敲詐
雲南發現中國最深貝丘遺址 滇中青銅時代上限提前數百年 2016-10-26
站在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興義村興義小學食堂所在的小山上,水天一色的杞麓湖一覽無餘。而腳下的土壤裡夾雜了大量的螺螄殼。村里老房子的夯土牆上也密密麻麻的全是螺螄殼,堪稱螺螄牆。對這些螺螄殼司空見慣的村里人,一直認為這些高地很久以前曾是湖水淹沒的地方。而現在,小學旁剛結束的一次考古發掘顯然改變了他們的看法。
25日,中新網記者前往通海探訪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貝丘遺址,經過沿途公路邊的大片農田,拾級而上,來到探方前。
“ 去年6月,學校擴建時挖掘到了8米5發現了一個陶罐;在9米的位置,又發現了高度鈣化的人骨骸。”興義小學校長李宏說,隨即便報告了文物管理部門。同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通海縣文物管理所聯合對興義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這些螺螄殼並非自然湖泊沉積,而是古人採集回來食用後廢棄的。螺螄殼頂部都被掰掉,正是被食用後留下的痕跡。”朱忠華表示,這些大量螺螄居然是世界瀕危物種、堪稱稀有的光肋螺螄,為雲南高原湖泊特有品種,曾分佈於杞麓湖、星雲湖、異龍湖、大屯海等湖泊,因環境污染早已不見活體。
回應
吃貨民族真是承上啟下,源遠流長
可怕的吃貨,吃出了一座山啊
吃貨的基因在血脈中流淌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10_26_378377.shtml
第一,二戰後日本一度經濟低迷、物資匱乏,拉麵便宜又管飽,因此迅速成為日本人餐桌上的常客。
第二,由於拉麵廣受歡迎,各地不斷開發出新的、更符合當地人口味的拉麵(最有名的包括札幌的味增拉麵、函館的鹽味拉麵、博多的豚骨拉麵等等),這大大增加了日本人對於拉麵的親切感。
第三,方便麵的發明,不僅使拉麵在日本國內得到普及,還直接推動了拉麵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使之最終成為日本飲食的一個標誌。到1970年前後,拉麵——ramen——幾乎已經成了日本麵條的代名詞。而1994年開業的新橫濱拉麵博物館,更是將拉麵和日本人的身份認同牢牢捆綁在了一起。
回應
正宗的日本拉麵做得確實用心好吃,國內滿大街都只有蘭州……
一樓的,來四川嘛,吃了四川各色麵條,你立馬後悔去過日本。西北還有臊子麵/........。
麵條是不是中國人發明的其實很簡單,你去拿中國古代主要的糧食——粟、黍(糜子)、稻、菽(大豆)、大麥、稻、薏苡中的任何一個做現在的麵條,你看你能做成不。黃米,小米,高粱,大豆,你看看那個能黏在一起不,能做成麵條形狀不,作者顯然沒做過飯,至少沒怎麼和麵,小麥是從什麼地方傳過來的,查一查就知道了,麵條並非中國人的發明。
看來你真是沒看過一部紀錄片,叫做麵條之路,韓國KBS電視台拍的,共6集,麵條怎麼來的怎麼發明的,科考歷史學家那麼多研究結果,這片子裡說的清清楚楚。
和歷史觀連棒子都不如的人說什麼真話。
嫌KFC全家桶不夠一家人吃美國女子索賠1.4億
據參考消息2016.10.25報導,美國紐約州一名女性早前在肯德基(KFC)購買炸雞桶餐回家與家人享用,但發現炸雞分量跟廣告顯示的塞滿整個桶大有出入。她認為廣告誤導,於是訴諸法院索賠2000萬美元(約1.4億人民幣)。KFC回應稱她購買的是8件雞套餐,而為了讓人看到桶裡的炸雞,才會把廣告中的炸雞擺放得像塞滿紙桶,又向維茨布格爾賠償70美元現金券。維茨布格爾仍然不滿,最終決定索賠2000萬美元(約1.4億人民幣)。KFC稱,老婦的指控無理,會要求法院撤訴。
對於美國這位婦人的遭遇,中國網友表示感同身受。
同時,按照這個邏輯,其實好多企業都涉嫌欺詐,比如……
除了烏冬,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日本麵條還有兩類,一是蕎麥麵,二就是拉麵。蕎麥在日本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據說是從西伯利亞經過北海道或者朝鮮半島傳入本州地區的。但蕎麥麵在日本的首秀,距今卻只有不到500年。據古籍《嬉遊笑覽》的記載,蕎麥麵最早誕生於公元1574年的山梨縣一帶。到江戶時期,它便已經與天婦羅、烤鰻魚、壽司、關東煮、烏龍面、烤烏賊、烤糯米糰子、牡丹餅等一起,成為風靡街頭巷尾的名小吃了。
跟烏冬和蕎麥麵比起來,拉麵在日本出現的時間最晚,過程也最曲折婉轉。傳說,歷史上第一個有幸嚐到拉麵滋味的日本人,是江戶時代的德川光圀,他另一個更為人所知的名字叫水戶黃門。水戶黃門是德川家康的直系子孫,也是水戶藩的第二代藩主。這位藩主不僅熱愛儒學,還是個美食家。1665年,他將參與組織“反清復明”運動失敗而流落到日本的儒學家朱之瑜(號舜水)招致自己麾下,幫助其整頓藩務、制定禮儀,這便誕生了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崇尚諸子學的“水戶學派”。
在討教儒學思想的同時,水戶黃門還不忘與朱之瑜切磋廚藝。而後者做的一碗拉麵,給從小就喜歡吃麵食的他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水戶黃門之後,拉麵似乎便在日本銷聲匿跡了,直到200多年以後,才再次現身。一般認為,近代日本拉麵發源於橫濱中華街,也就是今天日本最大的唐人街的所在地。不過,日本人公認的拉麵店的鼻祖卻不在橫濱,而是東京淺草的“來來軒”。
“來來軒”的老闆是日本人,叫尾崎貫一,曾在海關供職。1910年,退休後的他從中華街雇了12個中國廚師,來到淺草,開起這間中華料理餐廳。除了拉麵,餐廳也賣雲吞、包子、燒麥等廣東點心,但真正讓它載入史冊的,只有拉麵。“來來軒”的拉麵是以雞骨和豬骨作為湯底,加入叉燒、筍乾、蔥花等配料製成的。這便是如今關東醬油味拉麵的前身。而“小當家”裡強調的那些好拉麵的標準(如“湯底醇厚”、“嚼勁十足”),最初就是從這裡開始為日本人所熟知的。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來來軒”,拉麵才得以走出中華街,進入普通日本人的視野。不過,在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拉麵都被看做典型的中華料理,而非日本人的食物。二戰以前,拉麵通常叫做“支那湯麵”(Shina soba);1945年之後,“中華湯麵”(Chuka soba)又取而代之,成為最普遍的稱呼。這都明確體現出了拉麵的中國身份!
那拉麵究竟是怎麼演變成日本人自己的飲食的呢?說起來,原因不外乎三個。
王靖中:拉麵在日本“本土化”歷程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飲食人類學碩士 2016-10-25
《中華小當家》里中華料理層出不窮,除了之前提到的炒飯,出鏡率最高,非麵條莫屬。但令人費解的是,自稱“食米者”(rice-eaters)的日本人為什麼也鍾情於麵條?而原本來自中國的拉麵,是怎樣成為日本的一項“國吃”的呢?
不可否認,與“滿滿都是中華味”的炒飯比起來,拉麵如今早已成為日本人自己的飲食。而究其原因,就不得不提麵條在日本獨特的傳播、發展歷史了。
食物的歷史通常都迷霧重重,追溯起來相當不容易。麵條的歷史也是如此。我曾經寫過一篇小文叫《麵條的起源》,想要一探這背後的故事,可到頭來似乎還是弄得不清不楚。
一般認為,麵條是中國人的發明。據《中國食料史》所述,麵食在中國北方的普及始於漢代,這主要得益於兩項關鍵的技術變化,一是農田灌溉水平的提高,二是石臼的廣泛使用。前者迅速幫助小麥戰勝“五穀”中的其中兩個競爭對手粟(小米)和黍(黃米),成為北方人最普遍的主食;後者則方便了糧食的儲藏和加工,各種形狀(包括長條狀)麵食的誕生因此成為了可能。
在中國古代,麵食統稱為餅。現代漢語中,“餅”這個字似乎有著非常明確的指向,只有特定種類、形狀的麵食才會被叫做餅。但從秦漢時期起,餅便泛指一切由小麥加水製成的食品,包括蒸餅、湯餅、水餅、幹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胡餅等等。
這其中,“索(外形像繩子一樣的)餅”大概最接近我們現代意義上的麵條。中國人普遍食用麵條的歷史可以追溯至盛唐時期,而據說,日本的麵條正是在這個時期隨遣唐使流傳回去的。公元770年的正倉院文書中,已經能看見索餅的身影了。在日本,“索餅”最初被稱為'sakuhei'或者'sakubei'。15世紀中葉之後,'sōmen'(素面)逐漸成為其統一的名稱,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你可能沒想到,今天日本麵條的鼻祖烏冬(日文寫作“饂飩”),正是由索餅演變而來的。宮崎正勝說:“傳說烏龍(冬)面原本是一個名為'混沌'的點心……而麵線原本也是一個名為'索餅'的點心……'混沌'是用麵粉做成團子之後再包入餡料煮熟的食品。外形圓潤沒有角,日文稱作'konton'。因為這是食品,食字旁取代了水字旁,成了'餛飩'(konton)。又因為主要是熱騰騰食用的食品,所以又寫成'溫飩'(onton)',漸漸又演變成'餛飩(udon)'”。
張獻忠金印沉銀現蹤 陸追回15億文物2016-10-14 中央社
民間盛傳,四川眉山江口鎮的岷江底有明末大西軍領袖張獻忠逃亡時藏匿的千船金銀,而文物盜賊也真的挖出包括大元帥金印等珍貴文物上千件。大陸公安部日前偵破盜賣文物案,涉及這些寶物。
張獻忠是明末大西軍領袖,曾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年號大順,清代以來,文獻中多記載張獻忠曾沉銀於岷江河道。當地民間也一直流傳一首古老的民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現在的「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2010年被公布為眉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布面積100萬平方公尺。
重慶晨報報導,此事被嗅覺靈敏的文物盜賊用行動證實,70名文物盜賊利用專業水下工具在夜間潛入江底,果真挖出包括張獻忠大元帥金印的珍貴文物上千件。
報導說,四川省公安機關經過近2年的偵查,近日破獲四川眉山特大盜掘古文化遺址倒賣文物案,打掉盜掘文物犯罪集團10個,破獲盜掘古文化遺址,倒賣文物案件328起,抓獲嫌犯70名。
此外,追回各類文物千餘件,其中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38件,三級文物54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額高達人民幣3億元(約新台幣15億元)。
眉山市公安機關表示,此案涉及多個盜掘、倒賣文物犯罪集團,他們盜掘江口沉銀遺址文物並轉賣,涉及全大陸10多個省市。
報導說,江口沉銀遺址盜掘作案時間從2011年至2015年4月,長達4年之久;涉案文物據專家初步估計,一級以上珍貴文物有多件,其中有金獅、金印、金冊子等,還有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總價值估計過億。
“最美野長城被抹平”事件反轉?調查組專家:這不是水泥路面
最美野長城被抹平成水泥路?近日,一組遼寧綏中小河口長城殘垣的修繕照片遭到網絡輿論聲討,媒體紛紛指責文物保護部門破壞文物,甚至出現了“領導沒有小學生的常識”、“權力的無畏”這樣的說法。然而,國家文物局的初步調查顯示,人們的結論可能下得太早了。
據新京報2016.9.24報導,國家文物局、遼寧省文物局聯合調查組專家成員之一付清遠昨天表示,目前覆蓋長城的只是灰土外殼,起保護作用,將在三五年內風化消失。據介紹,此次修復工程遵循“最少干預”原則,只是想保存小河口長城殘垣斷壁的原貌,而“原始長城就沒有青磚,石頭都沒了”。
事實上,此前當地文物部門就曾輿論回應說,修復方案2012年就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批准,其設計、工程監理、竣工驗收,每一步都“合理合法”。但這個說法並沒有被媒體信服。.........那麼,既然方案曾經得到過國家文物局的批准,也得到了調查組專家的首肯,為何仍然被官方人士認為違規?或許,我們還需要耐心等待國家文物局最終調查結果的出爐。
回應
雖然網友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外行畢竟是外行!
碰上這類設計專業知識的新聞時,我第一件事就是先保持沉默,這不,不用打自己臉了
太有才了,三五年自動消失?那麼請問這是什麼材料?
在混凝土大量使用之前,農村很多場地都是這種三合土。不過估計年輕人好多都不知道了
反轉了又怎麼樣,外行又怎麼樣。看到這樣被“修復”的像水泥路一樣的長城,難道讓我們網友保持沉默?如果不是我們這些好事的網友一致發聲,能引起政府重視?國家會去調查?不調查公告會水落石出?99%的人看到照片,第一眼就是長城被毀了!專業的有幾個?那些專業的看出來了,為什麼當時不反駁?況且,這樣的修復真的起作用,還要打個問號,要時間檢驗!
時間檢驗沒檢驗我不知道,倒是鍵盤俠先用鍵盤檢驗了一遍了。專家反駁了你又能看到?你去翻翻官網首次報導專家是如何說的?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09_24_375316.shtml
這一段太可怕了,每一句的觀點都是很多學者研究一輩子都沒有結論的東西,而這位“高中三年級”卻東拼西湊、信手拈來地寫了這麼一大通。關於人類起源和智人的遷徙一直是人類學和考古學爭論的一大焦點,目前比較通行的是“ 現代人類晚近非洲起源說”或 “源出非洲”假說(注意是“假說”,不是此文章中的“已經證明”),是說智人起源於非洲,在大約距今5萬年到10萬年間遷移出非洲大陸,取代了在亞洲和歐洲的其他人類,這一假說獲得線粒體DNA與Y染色體DNA兩項研究證據強力支持,但同時“現代人類多區域起源說”或“源起多地”假說也有不少的證據支撐。其他的那些遷徙路線啊、羌族的起源啊,堆主才疏學淺,不敢妄言。
這裡提到了一個“布瓦遺址”,根據《四川汶川縣布瓦遺址2009年調查簡報》時間大約距今4800年,屬於四川盆地新石器時代的本土文化,雖然海拔比較高,但是同時期四川盆地西部其他考古學文化所處的位置都有大約2000米的海拔,沒有什麼不可能。另外這個遺址的文化面貌和三星堆也沒有太多聯繫,眾所周知,和三星堆文化關係密切的是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
駁《中國歷史學家問什麼要隱瞞三星堆研究》
令人作嘔的假文物,毫無邏輯的論證過程,錯誤百出的知識點,得出的只能是荒謬絕倫的觀點。三星堆研究沒有什麼要隱瞞的,我們三星堆研究還比較滯,關於三星堆文化的來源、流傳、性質等等問題還存在諸多爭議,但我們歡迎各種有理有據、出於學術目的的探討,而不是這種信口雌黃、為買賣假文物保駕護航的無恥觀點。
最後,想了解三星堆文化的大家,我們三星堆博物館全年無休隨時恭候您來參觀,當然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裡面隨時會有三星堆文化的相關信息。
回應
很恐怖,這種有關三星堆亂七八糟的觀點與亂七八糟的贗品已經滿世界都是,官方確有必要辦一些典型的贗品展覽,以正視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5663050102wzkc.html?tj=1
駁《中國歷史學家問什麼要隱瞞三星堆研究》2016-08-18
本來堆主已經習慣了關於我堆的謠言如雨後韭菜般剷除不盡,但這次決定抽空駁斥一下這些死不要臉的謠言。話不多說,讓我們下 地割韭菜去。
首先,堆主baidu了一下文章標題,出來一大波也是嚇壞堆主了。我點開一個時間比較早的,發現是一個博客,博主看起來似乎很“關心”三星堆的文物,尤其是“民間收藏”的三星堆文物,目前為止,堆主還未見到過任何一件“民間收藏”的三星堆文物是真品,大部分是為了騙人錢財的假玉器。
然後我們看到了這篇《中國文明的正源可能在三星堆》的文章,觀其內容,與《為什麼隱瞞三星堆研究一文》完全一致,時間又比前者早,推測是後者的原始版本。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熟悉的三星堆假玉器的照片,相信關注堆主微博的朋友已經能分辨這些搔首弄姿、粗暴模仿三星堆青銅器的所謂“玉人”是假貨了,而文章中每一幅配圖都是這種畫風,大家感受一下
我承認,我堆的文物在中國文物界是比較獨特的,但是,我堆文物是以顏值高聞名於世,用這些不是道是什麼鬼的鬼來玷污我堆,顏dogs們你們能忍嗎?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然後我們來看文字部分。
肆意貶低,仰韶的彩陶、河姆渡的農業、良渚和紅山的玉器等都是青銅時代之前令人驚嘆的文化成就。而這些文化時間都比三星堆文化繁榮期(距今約3000-4000年,已進入青銅時代)早了一千年以上,時間差相當於現代和宋代,這有什麼好比的?
再說一遍,我堆目前為止沒有發現文字!三星堆文化青銅器的出現在偏晚的階段,相當於商代晚期(距今約3200-3000年),而中原地區早在二里頭時期(始於距今約3700年)就已經出現青銅禮器,而稍後商王朝的高度成熟的文字體系、社會組織、青銅技術等,都是我堆所不及的。說道鑄造工藝,中原的厚重、精細、規整,我堆的粗糙、輕薄,雖然創意無限但技術並沒有中原的高超。
誰告訴你三星堆像就一定是寫實的了?你覺得像穆巴拉克,他還覺得像外星人,好吧,事已至此我就承認我的外星籍貫吧,反正你們地球天天讓我糟心也不想待了,母星很快就會派人來接我了。
技術發明
31、水稻栽培 32、豬的馴化 33、含酒精飲料的釀造 34、髹漆 35、粟的栽培 36、琢玉 37、養蠶 38、繅絲 39、大豆栽培 40、塊範法 41、竹子栽培 42、茶樹栽培 43、柑橘栽培 44、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煉技術 45、分行栽培(壟作法) 46、青銅弩機 47、疊鑄法 48、多熟種植 49、針灸 50、造紙術 51、胸帶式系駕法 52、溫室栽培 53、提花機 54、指南車 55、水碓 56、新莽銅卡尺 57、扇車 58、地動儀 59、翻車(龍骨車) 60、水排 61、瓷器 62、馬鐙 63、雕版印刷術 64、轉軸舵 65、水密艙壁 66、火藥 67、羅盤(指南針) 68、頓鑽(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69、活字印刷術 70、水運儀像台 71、雙作用活塞式風箱 72、大風車 73、火箭 74、火銃(管形火器) 75、人痘接種術
工程成就
76、曾侯乙編鐘 77、都江堰 78、長城 79、靈渠 80、秦陵銅車馬 81、安濟橋(敞肩式石拱橋) 82、大運河 83、布達拉宮 84、蘇州園林 85 、滄州鐵獅 86、應縣木塔 87、紫禁城 88、鄭和航海
回應
文明古國,發明太多了
沒說到點子上。世人都以為,中國古代的發明多與現代文明和生活無關,只是自己與自己玩,你的列舉恰恰又再一次驗證這一觀點。我們的歷史學家和科技史學者沒有盡到責任,抱著西方學者的結論,人云亦云,一直都在為歐洲文明中心論提供佐證。其實略選一些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加考證和論述,都可以改變這個局面。例如:自宋代發明紙幣起,中國就已建立起以國家信譽支撐貨幣經濟政策體系的雛形,在元代銀票依流行起來(匯票的雛形),朱元璋還建立了紙幣與國庫黃金儲備掛鉤貨幣體系;中國的文官制度深刻地影響了現代各國的文官政府制度,古代歐洲政體就是國王加幾個輔政大臣,沒有按需要分工的、多層次多分支的行政辦事機構體系;中國至元朝初期為止,就已幾乎窮盡初等代數問題的全部算法和解法,在宋末已出現符號運算(被歐洲人稱之為半代數,因為這些符號不是歐洲人認可的),可以說中國在元代已基本完成構建初等代數問題算法和解法的大廈(也包括常見規則的幾何面面積和幾何體體積的算法),在這些知識通過阿拉伯人傳向歐洲,在歐洲流行2-3百年後,歐洲突然在短期內爆發式出現了以個人命名的與中國古代數學算法和解法相應的全部初等代數定理,可以說,現代科學技術最基礎基石,即初等數學,其兩大支柱(初等幾何和初等代數)之一——初等數學,發祥於中國。
四大農作物栽培貢獻 不遜於“四大發明”
縱觀古代歷史,一些科技知識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不過,可能更多較複雜的科技知識是通過傳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比如,中國人通過多種途徑向世界貢獻了水稻、大豆和茶等作物栽培方法,以及絲織、瓷器、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等方面的技術,也引種了小麥、棉花、玉米、馬鈴薯和西紅柿等作物。
事實上,中華民族的科技創造力至今尚未得到大眾的充分了解。我們的祖先最先栽培了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最重要的豆類作物——大豆,最重要的果樹作物之一——柑橘,三大飲料作物之一——茶。這些作物栽培技術的傳播,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貢獻並不遜色於“四大發明”。
比如水稻栽培就使稻成了世界第一大糧食作物,世界上有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據介紹,中國、印度和東南亞都可能是水稻最早的馴化中心,但中國作為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地的觀點已獲得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證據支持,中國史前栽培稻遺存的出土地點已達167處,時間在萬年以上的就有四處,其中江西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遺址中發現了距今約12000年的稻作遺存,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中還出土了目前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的水稻標本。這些都為中國是亞洲栽培稻起源地的說法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
中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共88項)
科學發現與創造
1、干支 2、陰陽合歷 3、圭表 4、十進位值制與算籌記數法 5、小孔成像 6、雜種優勢利用 7、盈不足術 8、二十四節氣 9、經脈學說 10 、四診法 11、馬王堆地圖 12、勾股容圓 13、線性方程組及解法 14、本草學 15、天象記錄 16、方劑學 17、製圖六體 18、律管管口校正 19、敦煌星圖 20、潮汐表 21、中國珠算 22、增乘開方法 23、垛積術 24、天元術 25、一次同餘方程組解法 26、法醫學體系 27、四元術 28、十二等程律 29、 《本草綱目》分類體系 30、系統的岩溶地貌考察
水運儀像台是北宋建造的大型天文儀器系統,是集渾儀、渾象和計時裝置為一體的天文台。它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將水輪、齒輪系、控制機器、計時器、渾象和渾儀等集成為一個機械系統,反映了設計複雜機械的高水平;其次是發明了由桿系和秤漏等構成的控制機械——天衡,其功能相當於近代機械鐘錶的擒縱機構。
從漏壺均勻流出的水注入水輪的水鬥,驅使水輪轉動。在桿係與秤漏等構成的機構的控制下,水輪做均勻的間歇轉動。通過齒輪系甚至還有鏈傳動,水輪同時驅動計時裝置、演示天象的渾象、觀測星空的渾儀。計時裝置以木偶搖鈴、敲鐘、示牌、擊鉦、擊鼓等方式報時、報刻、報更等。渾儀主要由三重環構成,其內層的“四遊儀”帶有一個望筒。水輪驅動“四遊儀”隨天運轉,可以使望筒跟隨星空目標轉動。這個設計是後世轉儀鐘的雛形。
相比之下,有些發明創造在技術的複雜性方面不甚突出,卻曾對文明進程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例如,馬鐙雖構造簡單,卻顯著提升了騎兵的戰鬥力。
馬鐙是騎馬時的踏腳和支撐裝置,通常近似於半橢圓環狀,上方由皮革、鐵等具備較高強度的材料製成鐙環,下邊緣可以木或藤條為芯,外麵包裹上鐵片或皮革,做成較寬的踏板,一般成對垂於馬鞍之下。上馬時,騎者可以腳踏一側馬鐙跨上馬背。騎行時,雙腳穿過馬鐙,起到幫助穩定身體的作用。疾馳時,騎者以馬鐙為主要支撐點,站在馬鐙上,上身前傾,人馬結合更緊密,使得騎手的雙手更加自由,並能在馬背上進行左右方向的動作。
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已經出現掛於馬左側、輔助上馬的單鐙。南京象山王廙墓中一件陶馬俑所配雙鐙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雙鐙實物資料,出現年代應不晚於4世紀初。
發明之後,馬鐙很快傳播到東北亞的高句麗地區,並通過突厥等草原游牧民族向西傳播。6世紀末至7世紀初,薩珊波斯人從突厥人那裡引入馬鐙,並於7世紀將這一技術傳給阿拉伯人。在7世紀早期,阿瓦爾人把馬鐙帶向東歐和拜占庭,並逐漸向北歐和西歐等地傳播。
馬鐙在軍事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它使騎士在戰鬥中能更大地發揮武器效能,因而進一步促進了重騎兵的發展。因此,這是一件看似微小但歷史作用巨大的發明。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四大發明之外還有80餘項炫酷創造 2016-08-09
說起中國古人的“先進科技”,很多人首先一定會想到“四大發明”。的確,“四大發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但它們還不足以全面展現中華民族科技成就的全貌。那麼,中國古代到底有哪些科技發明創造?日前,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研究所公佈了“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名錄,88項成果告訴你古人的創意有多“炫酷”。
除了一些容易準確地分類定名的科技發明,88項中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中還有一些需要作適當的概括。例如,“天象記錄”就概括地反映中國古代天文觀測的成就。據悉,中國古代擅長天文測算,積累了大量系統的觀測記錄,其中的新星和超新星觀測記錄還為現代科學家研究超新星、射電源、脈衝星、中子星等高能天體作出了重要貢獻。
介紹,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中,最有價值的是涉及日月食、彗星、太陽黑子、新星等資料。史書中彗星、流星、新星等記錄的詳細程度和精確程度,可使現代人根據這些記錄精確地確定其位置、亮度和運動變化過程,很多記錄對現代天文學研究也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其中日食記錄最突出的應用是研究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利用現代推算的某次日食同歷史上這次日食的實際觀測數據比較,可得出地球自轉長期變化情況。而歷史上留存的可靠日食記錄主要來自中國。中國歷史有1000多次的彗星記錄,最早見於《春秋》且已經把彗星當做天體了。相比之下,西方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直到16世紀一直把彗星看做大氣中的燃燒現象。
自商代到17世紀末,中國史料上記載了90多顆新星、超新星事件,是世界上非常珍貴的天象記錄。20世紀50年代,中國天文史家席澤宗整理髮表《古新星新表》,詳盡考查了這些記錄,為現代恆星演化理論做了非常重要的印證,是中國古代天象記錄應用最精彩的篇章。
有些發明創造未曾持續地發展,或實用功能有限,卻體現出非凡的智慧和技藝,如水運儀像台等。水運儀像台集成了計時、天象演示以及天文觀測的功能,創制者發明了巧妙的“擒縱機構”,並以成套的繪圖表達機械構造,展現出中國人設計複雜機械系統的高超水平。
回應
中國自古以來就喜歡修理地球!
商朝文字完全成熟沒有萬把年根本沒戲,但史界搞個三千年文明的說法,俺就想啊,祖上既然突然有了文字,那肯定是從天頂星移民時帶來的,怎麼活了幾十年,一下子自己就成了外星人?
都江堰“世界迄今僅存的嘆為觀止的生態工程”指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請注意是無壩引水
西方用神話寫歷史,我們用實物來說歷史。
西方所有歷史都是用神話寫的?古希臘兩河流域都是神話?
真是不知怎麼說你好,是唯西方話語為真理,還是覺得古代西方人個個真善美,從不託古造假呢。那時的地中海一直都是戰亂,然後在長達一千年後,突然被發現,文藝復興的人居然還能看的懂,聲稱這是燦爛的古希臘的文明。反正話語就一直在他們手上,容不得提出半點質疑
在羅馬之前希臘文就是通行地中海世界的文字,而且我實在不明白的是什麼叫經過那麼多年的失傳,你以為是古埃及呢?真正的羅馬1453年才滅亡啊.西方近現代學者對自己古代史的信史是持一種非常嚴謹的態度的,如果沒有明確的文獻和考古資料支撐,即便有傳說也不當做信史對待.我們可以懷疑但是也不能指著馬說這是驢吧?把古希臘說的跟幼稚兒童似得就能凸顯您的偉大了?
h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6_03_16_354078.shtml
回應
西方國家歷史是根據神話編寫。中國神話是根據歷史考證
西方的神話成了歷史,我們的歷史成了神話。
世界上唯一存在從未斷裂過的文明——中華文明。埃及文明在1000多年前斷裂,古印度文明也差不多時候,古羅馬文明更早就消失了。
中國的歷史是相當可信的,只是有人一直不願意相信罷了。
無端懷疑我們的歷史記載才是荒謬的!
h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6_08_05_370170.shtml
浙江杭州良渚發現世界最早水壩 中國水利史開卷從大禹治水提前1000年
80年前,浙江杭州城郊的良渚遺址被發現,從那時開始,良渚就不斷地帶給世人驚喜,大量玉禮器被發掘、巨型建築基址被發現,再到後來的良渚古城,水壩遺址出土。就在2016.3.15,記者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良渚遺址又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奇蹟。
經專家實地考察確證:杭州良渚古城外圍發現的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1000年。專家建議,盡快把水利系統列入良渚遺址保護範圍,並納入良渚古城申遺價值研究範圍。
良渚崗公嶺段壩體縱剖面
老虎嶺壩體航拍圖
良渚社會進入王國階段
良渚古城模型圖
工藝技術讓眾多專家驚訝
這個水利系統修築時間是沒有異議的,但在功能性問題上,專家們大致覺得灌溉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性是防洪和蓄水運輸,但在細節上我們還是要進一步考慮。比如發掘中發現的戰國墓的建造,比如建造、使用、廢棄這三個過程中,有很多問題現在還是問號。在未來要就這些細節進一步徹底發掘。(現代金報記者馬佳麗)
史記就有“導河積石”(或“道河積石”),意思是大禹在一個叫積石的地方開始疏導黃河。這個地名正好與這場巨大潰決洪水發現的地方――積石峽――具有相同的名字。這是否僅僅是個巧合,還需要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來澄清。
研究者們認為,這一發端於積石峽的史前巨大洪水的發現,為中國古代文獻所記錄的大洪水傳說提供了科學上的支持,表明這些傳說是基於真實的自然事件。
“如果發生於公元前1920年左右的積石峽洪水就是大禹治水傳說中的大洪水的話,我們就能對夏朝建立的時間有一個新的推測,即公元前1900年左右。” 巨大的洪水給下游文明造成巨大的衝擊,在一片混亂中誕生出了強有力的統一力量,這也可能就是夏朝的起源。吳慶龍說,根據史記的記載,在洪水爆發二十多年之後,大禹因為成功治水而獲得了權力,最終建立了夏朝。
有關夏朝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周朝
之前普遍認為夏朝建立與公元前2070年
巧合的是,公元前1900年這一年代與二里頭文化開始年代(約公元前1900年)吻合,之前有關二里頭文化是夏朝遺址的問題一直苦於沒有證據,但這一發現支持了二里頭文化為夏朝的考古學遺存的觀點,也支持二里頭遺址為夏朝首都之一的看法。
真的嗎?需要深入研究
但是目前研究還面臨著一些質疑。加利福尼亞大學的Lothar von Falkenhausen就質疑稱,將這樣一個自然事件與記載在事發很久之後的典籍中的半神話故事直接聯繫在一起,這未免有些武斷。同時這一理論也與一些近期的研究結果相矛盾。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吳文祥表示,一些研究對積石峽和喇家遺址有著不同的解讀。他稱,最新的碳定年研究將二里頭文明的產生確定在了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530年之間,這比現在推測的夏朝存在的時間晚很多。“關於這場洪水和夏朝的關係,還需要更多的數據支持”,他總結道。
不管怎麼說,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但是吳慶龍稱他很有信心,“我們的研究數據比其他的解釋包含更少的矛盾點”。“至少他們提出了一個假說供我們繼續研究——這給了我們一些可以繼續尋找的方向。”Kidder說。
《科學》發文為大禹傳說中的大洪水提供了地質學證據2016-08-05
大禹治水作為一則廣為流傳的故事,一直處於傳說和史實之間的模糊地帶,且中國第一個國家夏朝的真實性也一直存在爭議,有關它的最早記載也是出現在約百年之後的周朝。但2016.8.5最新發表在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的一篇題為《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爆發為中國傳說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據》則第一次為大禹治水的故事提供了科學證據。
《科學》文章作者之一,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吳慶龍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的最新研究推測出,夏朝開始的時間約為公元前1900年。這比現在普遍認為的夏朝建立時間晚了200到300年。這一年代不僅與黃河流域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重大過渡時間吻合,且與二里頭文化開始的時間吻合。二里頭文化是中國青銅器早期的主要文化,因此研究人員推測,二里頭文化很可能就是夏朝的考古遺跡。
堰塞湖決堤導致洪水
地震→山體滑坡→堰塞
地震→喇家毀滅
決堤的洪水沖到下游喇家留下沉積物
據推測,該堰塞湖完全堵塞了黃河長達6-9個月,最終因湖水漫溢而潰決。研究者認為該災難性決口的深度達110-135米,在很短的時間內釋放了110-160億立方米的湖水,形成了巨大的潰決洪水。
通過對採自於潰決洪水沉積中的大量碳屑樣品的碳十四加速器質譜法(AMS)測定,研究者們將這場洪水的發生時間限定在了公元前2130-1770之間。通過對同樣一場地震中喪生的喇家遺址中的3名兒童遺骸的骨骼樣品的碳十四定年,研究者將這場洪水的發生時間確定在大約1920 BC,屬於齊家文化時期(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科學家們計算得出的洪峰流量大約為40萬立方米每秒,相當於積石峽黃河平均流量的500倍。應該是距今一萬年以來,地球上發生的最大的洪水之一。
大禹治的水也許真是華夏文化的起源
雖然研究者們沒有精確地模擬這場潰決洪水向下游的演進和影響,但近代以來的類似的潰決洪水確實可以向下游傳播很遠的距離。體積為110-160億立方米的這場史前潰決應該可以輕易向下游傳播2000公里以上。當這場洪水到達黃河下游平原時,很可能造成了天然堤的潰決,從而引發了多年的大範圍的洪水氾濫。
黃河下游平原廣泛的洪災會對那裡的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研究者推斷這一洪水事件很可能形成了多代人的集體記憶。
清東陵貴妃墓被盜案:盜賊扒光屍體衣物追砍警衛
2015.10.31凌晨,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清東陵景妃園寢遭“專業”盜墓團伙洗劫。猖狂的盜墓賊被發現後,竟持刀追砍警衛,盜走12件珍貴文物,溫僖貴妃的部分衣物也被盜出地宮,丟棄在陵墓之外。僅僅7個月後,埋葬孝莊皇太后的昭西陵隆恩殿台基護欄柱頭又遭盜竊,文物至今下落不明。
截至2016.7.25,國家文物局已先後兩次就清東陵管護不力的問題約談唐山市、遵化市政府及清東陵管委會。近日,微信公眾號“前街一號”記者探訪清東陵被盜陵墓及周邊區域後發現,陵園內文物保護措施確存在較大漏洞,部分陵園安全措施簡陋,安保人員不足,開展文保工作力不從心。
貴妃墓被盜警衛險被砍
警衛高先生稱,他們事後了解到,這是一個9人組成的盜墓團伙所為。其中,有3個人隱藏在陵園外圍專門監視安保人員的動向,並摸清了警衛進出陵園的時間點和運動規律,“我們是按照陵園裡設置的巡查點打卡進行巡邏的,什麼時候進園,什麼時候出來,什麼路線,人家早就摸透了。”
對於整個盜墓行為究竟持續了多久,高先生至今也說不清楚,“因為人家(盜墓賊)從西邊爬牆進來,他們在暗處,我們在明處,晚上挖完了恢復原樣,你就是從旁邊過都發現不了。”盜墓賊還利用了陵園西側的灌溉用變電站,使用電動機械打洞,並且用棉被罩在外層消音,“每天晚上乾2個小時,天剛亮就撤,在園區外面根本聽不見。”
提起發現盜墓賊的過程,高先生仍然心有餘悸,直言“撿了條命”。
工作人員表示,昭西陵在1992年之前還處於無人管護的狀態,附近百姓可以隨意進出陵園,不少建築遭到了破壞。後來,相關部門從民間收集到了部分陵墓構件並進行了修復,但還有一部分構件沒能尋回。在柱頭被盜事件發生前,夜裡看守陵園的工作人員只有2、3名,外加警犬,沒有攝像頭。現在,該處白天負責管護的工作人員有10多人,“夜裡負責看護的工作人員也增加到了7、8人,裡面也裝上了4個高清監控攝像頭,可以覆蓋整個文物區域”。
回應
這也行啊?!以前聽考古的朋友說過盜墓賊拿著AK去和考古工作者搶文物的事,還不信,沒想到真的可以這麼猖狂。
應該用重刑,甚至死刑
現在電視台的什麼鑑寶節目,是不是有推動文物販賣的嫌疑?
發現不了盜墓賊根本就是扯淡,現在的安防手段這麼先進,視頻監控,紅外報警,根本不是什麼難事,還有人巡邏,所以說沒有內鬼引不來外賊
那麼大的面積,佈置無死角的安防你知道需要多少錢么,加上維護費用,這錢你來出?
亞歐非三大陸這麼大跨度,用化石來進行甄別確定多地起源說,說服力是不夠的。原因非常簡單:化石的形狀,會因為用進廢退而改變,假如ABC是同一物種,BC親緣更近,但AC生活在同一區域天天吃軟食,B生活環境與AC完全不同,需要天天啃硬食,結果就是AC的部分牙齒形狀相似度遠大過B。要命的是,化石這東西,還主要是器官的部分,很難得到生物全體,且零零散散的需要拼圖,更加重了類似的混淆視聽的程度。除非找到分子生物學證據,或者極完整的化石(還得足夠數量),否則都是然並卵。從我們人性來看,我們的行為是食慾驅動加老二驅動,非洲某支人種由於某種我們不知道的優勢到處流竄(基因共似之97.5%來自這支老二),和各地人種搞來搞去搞出各色人種來,可能性是最大的。歐洲人是這支通用老二和尼安德特人捅出來的所以白皮,中國人是通用老二和北京人後裔捅出來的,所以黃皮。
人類的起源在非洲還是在亞洲,早己不是學術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所謂非洲起源假說漏洞很多,其研究方法也有很多不嚴謹的地方,不過是因為西方學術界佔據了主導地位,控制著主流的學術刊物和媒體,把這一假說當作真理來宣傳,所以才能被公眾接受。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在學術界的地位不斷上升,這種假說遲早會被推翻。
http://www.guancha.cn/JaneQiu/2016_07_27_369012.shtml
但也有人有異議。“眾所周知,化石分析並不可靠。”德國萊比錫馬克思普朗克人類進化研究所的古遺傳學家思凡特·鮑勃說。但至少,在眾多觀點及融合觀點中,來自人類進化伊始時期的化石DNA能揭示孰是孰非。中國正朝此努力著。為完成博士學位,付巧妹曾與鮑勃一同研究。去年,她回到中國並在古脊椎所建立實驗室,提取並測序古人類的DNA。她的直接目的之一是想明確部分中國化石是否來自神秘的丹尼索瓦人。她將從許家窯的臼齒化石入手。“這些臼齒的可能性最大。”她說。
疑團重重
對於中國出土的化石,各家有各家的看法。人類進化史的亞洲舞台比預想更為精彩,這一點也有目共睹。但由於亞洲參與發掘的學者數量有限,亞洲的進化圖景依然不明。
但不掘則已,一掘驚人。2003年,印度尼西亞弗洛雷斯出土一小型人種化石,學者稱其為弗洛雷斯人(Homo Floresiensis),亦為霍比特人(the hobbit)。該物種特徵迥異,引發爭議無數。究竟這是直立人的侏儒形態,抑或是從非洲來到東南亞並生活至6萬年前的古老種族?上月,弗洛雷斯島再傳喜報,研究人員在約70萬年前的岩石中發現霍比特人形的化石,莫約十歲。
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在亞洲出土,亞洲在人類進化史中所扮的角色將越發明晰。許多古人類學家也希望現有化石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多數中國化石——包括許多最完整的標本,如勳縣化石和大荔頭骨化石——都只有少數中國古生物學家及其搭檔能接觸到。“利用複製品以及CT掃描技術,普通研究人員也能接觸到這些化石,真是太棒了。”斯特林格說。此外,研究人員還表示,最好是能用多種測定法,更為準確地判斷化石的年代。
回應
關於人類的起源,我相信各自演化說,中國以及亞洲的化石證明,非洲不是人類起源的唯一。從中國的考古證據看,在新石器時代,在中國的原始先民們的遷移範圍都很有限,更不要說更遠古的時期了。從世界範圍看,世界各地的人類基本上都遵循了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轉變,從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從狩獵採摘時代到農業定居時代,但是,在所謂的人類起源地非洲,直至西方探險者到底是,除埃及人不是原生居民外,非洲大陸仍然處於人類早期的狩獵採摘時代,進化過程停滯,生存狀態與太平洋上與世隔絕的島嶼土人相當,即使與遠在美洲大陸的土著也相去甚遠,非常不合理
我們中國人本來就是土生土長的,起源非洲的不過是西方控制輿論的一個把子
中國大陸古人類遺跡
許多學者認為,就算沒有連續進化附帶雜交模型,出土於亞洲的化石依舊有理可依。比如,智人洞人種可能是在12萬年至8萬年前離開非洲的早期人類。傳統觀點認為,他們駐留在中東的黎凡特(Levant)地區,但他們也有可能擴散至東亞地區,來自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邁克·彼德拉戈利亞(Michael Petraglia)表示。
還有其他證據支持這一假說。中國湖南省道縣曾發掘出47件牙齒化石,它們外形極現代,可能來自現代人種。根據劉武及其同事去年的報導,這些化石可追溯至8萬年甚至12萬年前。“這些早期人種可能在遷徙來亞洲的途中、或是就在亞洲,與更古老的種群雜交進化。這興許能解釋智人洞人種的原始特徵。”彼德拉戈利亞說。
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包括大荔頭骨在內的部分出土中國的化石實屬於神秘的丹尼索瓦人——該人種始於出土西伯利亞的化石,生活在約4萬年前。古生物學家對丹尼索瓦人的外貌並無概念,但科學家們研究他們牙齒與骨骼中的DNA發現,這一古老人種對現代人類的基因遺傳有著巨大影響,特別是對澳洲土著、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原人以及波利尼西亞人。這也表明,丹尼索瓦人可能曾經遍布亞洲。
倫敦大學古生物學家瑪麗亞·托雷斯(María Martinón-Torres)認為,部分中國古人類是丹尼索瓦人,還有許多與她持相同觀點的學者。她與來自古脊椎所的其他學者合作研究,於去年發表了一份報告分析出土於河北許家窯的化石,包括12.5萬年至10萬年前的部分頜骨與9顆牙齒化石。她說,這些臼齒巨大,牙根強健,牙槽錯綜,與丹尼索瓦人相似。
第三種猜測更為激進。瑪麗亞托雷斯與其同事對來自全球各地的五千多件牙齒化石進行對比後得出,相比於歐亞標本與非洲標本的相似度,歐亞標本內部之間更相似。近期觀點也表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歐亞智人脫離非洲智人,獨立進化。學者們認為,180萬年前離開非洲的那批智人是現代人類最源頭的祖先。由於中東宜人的氣候,他們的後代多駐留在此。隨後產生的過渡性智人則擴散至世界各地:其中一部分來到歐亞大陸的印度尼西亞,進化成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第三部分則返回非洲成為智人,後遷徙至到全球各地。在這一假說之下,現代人起源於非洲,但其直系先輩則來自中東。
但包括大多中國學者在內的主流觀點認為,雖然出土於中國的化石與歐洲和非洲的海德堡人明顯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卻不是同一物種。在陝西省大荔縣曾出土一較為完整的頭骨,該頭骨已有25萬年的歷史。相比於大多數的海德堡人的化石標本,這塊頭骨的腦容量更大,面部較短,顴骨更扁——意味著這是更為先進的物種。
這些過渡人種在中國生活了數十萬年,隨後被更為先進的人種所取代,學界將其稱為智人。其中,2007年由古脊椎所的劉武和他的同事們發掘約兩枚牙齒和下頜骨化石堪稱典型,可追溯至10萬年前。這枚出土於廣西省智人洞的下頜骨化石既有典型的現代人類特徵,同時又保留了北京人的部分特徵——更為強壯,下巴不明顯。
多數中國的古人類學家以及少量熱切的西方擁簇者認為,這些具過渡特徵的化石表明了北京人作為現代亞洲人先祖的身份。多地起源(multiregionalism)模型,又稱連續進化附帶雜交說(continuity with hybridization)應運而生。吳新智說,在此模型之中,直立人進化而來的人種與來自非洲、歐洲各地的人種雜交,最終發展成現代東亞人的祖先。
中國出土的器具也證實了這一觀點。在歐洲與非洲,隨著時間變化,石器有明顯的改變。但在中國,170萬年前的簡單石器與一萬年前的石器並無二致。古脊椎所的人類學家高星表示,這一發現標誌著當地人類進化的連續性,極少受外來人種的影響。
政治陰謀?
部分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古生物學家對多地起源模型的支持帶有民族主義色彩。“中國人不認可智人起源於非洲的說法。”一名學者說道,“他們希望中國孕育一切。”
中國學者卻否認這樣的指控。“這與民族主義毫無關係。”吳新智說。過渡色彩的化石以及人類工具證據確鑿——“直立人在中國進化成現代人類的過程一清二白。”
但遺傳基因數據卻與連續進化附帶雜交說相悖——非洲是現代人類的源頭。對中國人口的基因組分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其97.4%的基因來自非洲的先輩,剩下則來自業已滅絕的其他人種(如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如果來自中國的直立人在進化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人類的基因中必有所體現。”復旦大學人口遺傳學家李輝說。吳新智反駁道,由於沒能提取到中國直立人的DNA,其對於現代人類基因的影響可能尚未被發現。
人類演化的兩條路線
進化歷程
智人(Homo Spiens)的故事千篇一律——起源於非洲。細節上雖不盡相同,但關鍵點特徵和事件基本一致。美名其曰:“走出非洲”。
按人類進化傳統的觀點,直立人(H.erectus)在兩百多萬年前首次出現(見人類進化的兩條道路)而後,在約60萬年前,進化為新物種: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其最早遺骸發現於埃塞俄比亞。約40萬年前,部分海德堡人走出非洲,分為兩支:一隻向中東、歐洲進發,隨後進化為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另一隻則進入東方,成為後來的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2010年首次在西伯利亞被發現的一個人種。最後留在非洲的海德堡人在約20萬年前進化成我們人類——智人。這些早期的人類在6萬年前擴至亞歐,與當地人種少量雜交繁衍,終取而代之。
海德堡人極有可能是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與現代人共同的祖先。其一大特徵是遠古與現代的融合。正如一些更為古老的世系,海德堡人的眉骨高聳,沒有下巴;但同時,海德堡人也像智人一樣牙齒較小,腦容量更大。在大多數學者眼中,海德堡人或同類族群是直立人與智人的過渡人種。
這段時期可謂是人類的黎明時期,然而不幸的是,此時段的化石發現匱乏、模棱兩可。“這是人類進化史上最為神秘的時刻”,愛荷華市的愛荷華大學的古人類學家羅素·喬昆( Russel Ciochon)表示,“但這對人類的最初起源卻起到決定作用。 ”
近四十年來,中國化石的研究讓局面更為複雜。人們開始懷疑,非洲直立人是否是現代人類直接的祖先?研究表明,在約90萬到12.5萬年前,某種人種遍布東亞。根據吳新智(見《古代人類遺存》),它們的特徵介於直立人與智人之間。
“那些化石帶來重重疑雲。”喬昆說,“它們顯然比直立人更為先進,但卻又不屬於任何已知的族群——沒有人知道他們是什麼。”
由於這些化石的過渡特徵,像斯特林格這樣的學者將其與海德堡人混為一談。這些化石中的最古老的當屬兩件90多萬年前的頭骨,出土於湖北省勳縣。因此,斯特里格甚至認為海德堡人始源於亞洲,後遷徙至其他大陸。
《自然》雜誌刊文:中國正在改寫人類起源學說 2016-07-25
北京郊區,一座名為龍骨山的石灰岩山丘鶴然而立。山的北面,一條小徑通向幾處封閉的山洞。這些山洞每年吸引約莫十五萬遊客,從莘莘學童,到鶴髮老者。1929年,正是在此處,學者們發現一近乎完整的遠古頭骨。該頭骨有約五十萬年的歷史,屬於北京猿人(Peking Man)——迄今發現的最早人種之一。這一發現證實了不少學者的想法:人類起源於亞洲。
但此後,北京猿人的起源地位漸漸隕落。雖然現代定年法判定該化石已有約78萬年的歷史,但隨後在非洲發現的人類近親遺骸更勝一籌。種種發現鞏固了非洲作為人類搖籃的地位——現代人類及其先輩走向世界的起點。而亞洲在進化史上的地位一降再降。
但北京猿人的故事令數代中國學者們魂牽夢繞,不斷尋找著它與現代人類之間的關係。“這個故事不會有盡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吳新智說道。他們不斷探索著,北京猿人的後代和直立人的同類是否滅絕了,或是進化成為新的現代物種?中國的基因舞台是否因他們而增光添彩?
中國熱切地渴望著能一探先輩們的究竟,在過去的十年中,在全國范圍內努力追尋早期人類的踪跡。他們重新分析現存化石,每年投入數百萬美元開鑿發掘。國家斥資110萬美元,在古脊椎所成立實驗室,專門提取遠古DNA並測序。
隨著投入的增加,世界各地的古人類學家漸漸將關注點轉移到亞洲化石上,思索其與其他早期古人類的關聯,他們比大猩猩更接近現代人類。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出土的化石表明,數種智人曾遍布於亞洲大陸。這也動搖著傳統觀念中的人類進化史。
“許多西方科學家都以非洲、歐洲為世界中心,他們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亞洲的化石與出土器具。”吳新智說道。由於歷史關係,其他大洲更早發現了古老的化石,頂尖的古人類研究機構也多位於其他大洲。相應的,其他大洲也更成為研究主流。他說,“但隨著亞洲化石不斷出土,傳統的人類進化觀將受到挑戰。”
克里斯·斯特林格是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名古人類科學家,他贊同道:“亞洲是一塊遺忘的大陸,我們低估了它在人類進化史中的地位。”
付巧妹能明顯地感覺到自己身上的壓力,回到國內,自己的角色從科研者轉為一個實驗室的主任,意味著更多的責任,也不斷提醒自己萬事開頭難。付巧妹多次提到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古DNA研究。《自然》雜誌上描述她“幫助重寫了歐洲最早的現代人類的歷史,並希望用古人類遺骸的DNA改寫亞洲的史前史”,付巧妹回應說,“前半句我認可,後半句我不見得有那麼大能量,只是說好奇心讓我去做這件事。”
好奇心貫穿在她每項研究的自始至終。付巧妹說她覺得自己很幸運,“至少我知道我好奇什麼,這也是一種幸運。”她給澎湃新聞記者講了一個令她很觸動的故事:在國外時,她去某地出差,回去的路上遇到一位老人。兩個陌生人聊起了天,付巧妹告訴老人,自己很喜歡做科研,但沒說具體什麼領域。老人聽後對她說,“嗯,你是把它當做一種career(職業)而不是job(工作)。”她聽到時,愣住了,想了下,說,“你說得對。 ”
對於古DNA研究的意義,付巧妹說,從科學層面而言,是探索大自然。雖然不能用經濟去衡量,但它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意義。這是一項對於人的本質的研究,雖然我們現在看起來不知道是什麼,但在時間長河裡,它會體現出它本身的價值。(澎湃新聞見習記者王盈穎)
回應
簡單來說就是推定歐洲現代人的祖先在約4萬年前與“二十萬年前分家的遠房親戚”尼安德特人雜交過。
雖然我看不懂 但是我覺得妹子很牛
是不是可以開展一下有關現代中國人的DNA與北京猿人之間的關係研究?金力等人的研究說中國人完全是十幾萬年前出走非洲的智人後裔,沒有北京猿人的遺傳。是否能就此給個結論啊!
非洲起源說在骨子裡跟聖經是有關聯的。包括所謂夏娃學說。所以才受到西方輿論極力維護。但實際你去看教科書,例如全球通史,早就不以此為綱。
古DNA來說,我們的確是從非洲起源的。不是元謀人的後代,整個智人種都是一家人。
你就不知道實際上以父係來說,大體上歐洲白人和印第安人才是最近的親戚。
進而大跌眼鏡的會是,亞洲大多數黃種人與歐洲白皮(印歐人)+印第安人又是較近的親戚(只是父系,距離也好幾萬年了),走出非洲還沒十幾萬年,我們的祖先走出來的時候,這幾方還沒有形成分支的。反而中東地區看起來是白人但他卻是更早一批走出非洲的群體,和我們共祖時間又要向上推一些。現在離其他智人種共祖最遠的是部分非洲黑人,人口稀少。
這位32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如何改寫歐洲最早的現代人類歷史2016-07-07
32歲的付巧妹在科技界可謂年輕,卻已經是在古DNA研究領域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學者,目前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主任。她作為第一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冰河時期的歐洲人群歷史”,根據51個末次冰期歐亞個體的基因組數據,首次揭示了該時期歐亞地區完整的人口動態變化情況。
6月21日凌晨,《自然》雜誌刊登了名為《中國科學之星》的特寫報導,將付巧妹列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之一,稱她“幫助重寫了歐洲最早的現代人類的歷史,並希望用古人類遺骸的DNA改寫亞洲的史前史”。
古DNA研究是指通過古代生物遺體或遺跡中殘存的DNA片段,探究群體遺傳、人類演化等問題。它在國內還未成為“顯學”,在國際上已是領域內的熱門方向。
科學研究是一個對猜想不斷驗證的過程。2015年,以付巧妹為第一作者的論文《一名擁有近代尼安德特人祖先的羅馬尼亞早期現代人》在《自然》雜誌刊登。論文的背後,是充滿排查和論證的過程。拿到羅馬尼亞早期現代人的下頜骨後不久,通過零星的信息,付巧妹開始懷疑他和尼安德特人有基因交流,並設計了針對兩種人群之間基因交流的探針。驚喜的是,很多染色體都提供了兩者基因交流的證據。通過比對,這位4.2萬-3.7萬年前的羅馬尼亞早期現代人被發現含有6%-9%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尼安德特人是出現於40萬-80萬年前,並於約3萬年前滅絕的古人類。因為通婚,它的基因在亞歐大陸的現代人身上廣泛存在,但通常只有1%-4%的含量,隔著幾百代的距離。為了釐清6%-9%的含量是多近的代際關係,通過模擬、看DNA片段分佈等方式,付巧妹證實了這個個體的4-6代祖先中有尼安德特人,也就是說,該個體的曾曾曾祖父母有一個就是尼安德特人。這是第一次直觀地看到在數代人之內有尼安德特人的存在,更新了以往學界認為的,尼安德特人只在5萬年前和現代人有基因交流的觀點。
“中國製造”的古DNA研究團隊
“我對中國和東亞發生過什麼很好奇,是時候回來了。”以往一直做歐洲人的演變研究,現在她想搞清楚自己的祖先曾經發生過什麼。今年1月,付巧妹結束7年國外的生活,正式回到中國,開始專心運營自己在中科院的古DNA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在2010年就已經成立,2011年開始陸續接手一些研究。
陝西發現中國最早玉質印章為西周早期龍鈕形印
據新華社2016.7,1報導,新華社記者從陝西省渭南市文物旅遊局獲悉,渭南市文物工作者近日在古墓葬被盜搶救性清理髮掘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出土西周早期龍鈕形印和青銅簋各一件,對於研究中國印章藝術史具有重要價值。
回應
好歹讓人看下鈕面啊,印泥圖也行啊,忒不專業!
渭南市旅遊局在微博上早就發過了:...
文章介紹這個是最早的玉質印章,那最早的印章是什麼材質的,是何時期?
1928年,國民政府對安陽殷墟進行了15次發掘工作,發現了三枚商代璽印(銅璽)其中兩枚現存於台灣故宮博物院,另一枚據說已經失傳。璽文圖片參見:...
怎麼看出來這是一個龍的
如果你從清朝玉器的龍開始,一朝一朝往前看,很容易看出龍形玉器的發展脈絡,然後就知道那是個龍了
這東西證明中國龍原型最初是鱷魚
同意。農耕民族最重要的就是灌溉、防洪。先民跟水打交道,最大的危險就是鱷魚。所以,鱷魚成為民族圖騰順理成章。後來,先民發現農時節氣對農耕的重要性,於是通過對星系的觀察,制定曆法,並定義了蒼龍星宿。這樣,鱷魚飛到了星空。龍就出來了。
那個時代是怎麼來加工玉石的呢?鐵都沒有出現吧
解玉金沙,石器時代就可以給玉石打孔。
陝西那個地方,真不能隨便挖,一不小心就挖出個寶貝了!
誰讓中華民族祖上有文化闊過 就是這麼任性 美帝你有本事也挖挖
哼,一鋤頭一具印第安屍骸,問你怕不怕。
網上一有百姓挖到文物就會有一大群噴子興奮,辱罵政府與民爭利。而多少貪官拭目以待:誰挖到是誰的多好,到時候多髒的錢一下子就洗白了。土共啊,從來只挨噴,不辯解。
這老是被盜了才搶救性發掘,到底被人偷了多少寶貝啊,毫無下限的向網噴妥協真的好嗎?
墓盜得越多,西方國家越是認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國家。這你……
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6_07_04_366314.shtml
四、古希臘古希臘的歷史和考古界的一個傳奇人物施里曼分不開。《荷馬史詩》在施里曼之前,所有人都認為是個傳說,只有施里曼認為那是真實的,並在40歲之後開始尋找傳說中的古城。施里曼宣稱在土耳其西薩里克山找到了特洛伊的遺址,可實際上那個遺址一共有9層不同年代的遺址,不論是哪一層都無法和特洛伊相吻合,西薩里克山上也從沒有關於特洛伊這個名字的文獻。如果說施里曼對考古的錯誤解釋來自他對《荷馬史詩》近乎偏執的迷信。克里特島上的伊文思就是在公然作假。伊文思在挖掘米諾斯宮的時候,用進口鋼材和混凝土來代替古代木樑,當面臨考古證據不能提供答案的時候,建造新牆壁,裝上天花板,缺乏考古證據的地方,建築師們就從古代繪畫那得到暗示。伊文思根本就是在建造自己夢想的宮殿。就在這些不嚴謹的考古基礎上,加上佩特里對照古埃及陶器,西方劃分出了古希臘的所謂邁錫尼時代,克里特時代等,並寫出了明確的紀年。
講這些,不是想否定這些文化的存在。只是想說,以西方及某些中國人對夏商周的標準,這些文化斷代哪個站的住?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標準卻是要統一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799956
先不提夏商周,我們看看世界其他幾大文明的斷代怎麼來的。
一、古埃及和許多人想像的不一樣,古埃及的任何年表均以曼涅託的劃分為基礎。曼涅托(公元前三世紀)是一位埃及祭司,寫了一個埃及的國王列表,分為30個王朝,至於曼涅託為什麼要這麼劃分,無人說得清楚。按照慣例,曼涅託的《埃及史》失傳了。這部著作最早出現在約瑟夫斯(公元70年)著作的摘要中。摘要經刪節後,收入基督教計時員尤西比厄斯和喬治修士的書中。後來記錄者又加了一個王朝,這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31個王朝的由來。尤西比厄斯對統治時限經常做出不同的解釋,統治年表和每位統治者的總年數也不可靠。只有幾個王朝的國王總數是完整的。記錄也缺少其他原始材料的佐證。其他王表的古代證據主要來自以下:巴勒莫石碑是和羅塞塔石碑齊名的古埃及歷史文物。可惜和盛名不符,石碑斷片不全,即使完整,也只記錄了前五個王朝的事件。都靈王表保存在意大利都靈古埃及博物館中,只有殘片流傳下來,以僧侶體寫在草紙上。留下了80多個皇家名字。阿比多斯王表和卡納克王表分別在兩座神廟的牆壁上發現,分別包含了76位和61位皇家名字。順序和前面有出入,殘缺不全。
二、美索不達米亞被稱為最古老的文明,是在1869年一間德國圖書管理髮現的,當時正在研究亞述文化的儒勒歐坡特突然意識到自己發現了一種更久遠的文化,他稱為“蘇美爾文化”。和古埃及一樣,美索不達米亞的斷代也出自公元前三世紀的王表,作者是貝羅索斯。當然,他的書又丟了,在其他人的著作裡找到了一小部分。貝羅索斯和曼涅託不一樣的是想像力過於豐富,記載的統治者的年齡動輒幾萬歲。古埃及史和聖經扯上關係的是《出埃及記》,美索不達米亞就不一樣了,這就是聖經舊約故事的依托嘛!因此,美索不達米亞歷史裡充滿了聖經故事的人名地名。比如,著名的阿卡德,雖然阿卡德的城市遺址到現在都沒找到。
三、古印度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直到1921年,世界都認為印度的歷史不會超出2000多年。直到修鐵路挖出了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遺址。但印度這個國家(古代印度是個地理概念)不重視文字記載,這2千年的歷史都主要靠中國的文獻,別說2000年以前了。不過,印度文字記載少,卻有代代相傳詩歌的習慣。最古老的吠陀書《梨俱吠陀》擔負起承載印度古代史的重任。再把語言學上的一個詞彙借過來形成一個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並佔領的故事。
那麼工程認定的關鍵性遺址在哪呢,簡本明確的指出了關鍵遺址是1997年發掘的灃西墓地。具體來講,商周關係的分界是通過該遺址的97SCMT1中的H18和T1這組層位關係來確定的。1997年灃西墓地發掘報告是正式出版了的,報告的作者也是發掘者在發掘報告中給出了墓地整體的分期方案,斷代工程的克商年就是在這個分期的基礎上逐步推出的。第一期:文王遷豐至武王伐紂第二期:西周初年武王至成王前期第三期:成王后期至康、昭王第四期:穆恭時期第五期:懿、孝、夷時期第六期:厲、宣、幽一共六期.........好了,碳十四的年代範圍有了,接著你就會看到工程使用甲骨月食推定的克商年範圍也是1050-1020,所以好像碳十四數據和甲骨月食推算完美的相互印證了嘛,這就叫多學科研究嗎?!這到底是多學科多種證據相互印證呢,還是假多學科之手篩選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呢。在這兩個年代範圍之下,以往2000多年間的眾多學人依據各自的學問為我們提供了將近50個武王克商的年份觀點,即從公元前1130到公元前1018年的112年的範圍,被一下子壓縮到1050-1020這30年裡了。然後在這個範圍的基礎上才開始天文方法的回推,也就有了1046,1044,1027三個方案。再後來就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這個日子被放在我們眼前。....可事實是國內國外對這個結果有著大量的質疑,而且這些質疑有些是直指整個工程的方法論的。我們承認考古研究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古文字有局限,古文獻有局限,碳素測年有局限,但是把所有這些合到一起換個名字叫多學科研究了是不是就沒有局限性了?這是我們要真誠反思的地方。
首先,要先說一個常識:對於有文字之前的歷史時期的研究,更多要以考古學為主要方法來進行。但是,考古學是建築在材料不充分的基礎之上的,其方法論有其局限性(任何學科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善於構建宏觀的文化發展和演變,而不善於進行微觀事件的研究。所以從夏商周斷代工程所使用的考古學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文明在那個時間段的形成和演進,但是對朝代搬遷這樣具體到年的微觀事件就只能進行盡可能精細的推測了。所以我其實挺認同夏商周斷代工程對自身的定位:”現有材料下的最優解“。
放射性碳定年法 維基百科
放射性碳定年法(英語:Radiocarbon dating),又稱碳測年(carbon dating)、碳十四定年法(carbon-14 dating),是利用自然存在的碳-14同位素的放射性定年法,用以確定原先存活的動物和植物的年齡的一種方法,可測定早至五萬年前含碳有機物質(也可以來測無機物質,只是大部分不會)的年代。對於考古學與晚第四紀地質研究來講,這是一個準確的定年法技術。
碳-14 維基百科
碳14是碳元素的一種具放射性的同位素,於1940年2月27日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放射性實驗室的馬丁·卡門和薩姆·魯本首被發現。它是透過宇宙射線撞擊空氣中的氮原子所產生。由於在有機材料中含有碳-14,因此根據它可以確定考古學,地質學和水文地質學樣本的大致年代,其最大測算不超過6萬年,而且沒有參照的情況下誤差較大。
關於夏商周斷代工程一直存在爭議,請問各位知友,該工程的可信度有多高?如果有問題,是在技術方面出了問題,還是在文獻解讀方面出現了問題?
回應
夏商周年表最重要的一個時間節點就是武王克商的年代,整個工程中武王克商年代研究也是最關鍵的一個課題之一。如果你讀過工程報告的話(《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已出版的簡本是這樣描述這一問題的解決途徑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推求克商年的主要途徑,一是通過關鍵性考古遺址的碳十四測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獻記載的綜合研究,縮小武王克商年的範圍;二是在以上範圍內,通過金文的排譜和對武王克商的天文學推算,尋找克商的可能年代,最後加以整合,選定最佳年代。說白了,就是用關鍵考古遺址的分期建立商周年代界限,再挑選被認為是商和周層位中的碳十四數據來劃定絕對年代範圍,然後才是依據多學科的方法篩選最合適的年份(有人統計過,單是武王克商的年份就有四五十多種觀點)。由此可見,這個關鍵性遺址必須含有能夠代表武王克商年這一標誌性事件的層位關係,即不僅含有作為先商文化末期典型遺存的單位,還要包含滅商後西周初期文化的典型單位,同時二者在分期上又能夠截然區分,並能夠獲取各自的絕對年代數據。
意義價值
首先,夏商周斷代工程給出了夏商周的一個大致年表對於今後的學術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作為階段性成果本來就不是最終結論,通過討論有益於學術進步。其次,大量資金和技術的投入使得中國考古學特別是在技術層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多學科的共同研究有利於考古學這個交叉學科的發展。第三,人文社會學科學者作為國家級工程的首席科學家在中國是第一次,其本身就有重要的意義。最後,高規格的工程以及廣泛的學術討論,特別是大幅的宣傳力度,對於普及歷史、考古等知識也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工程年表
夏代年表
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洩、不降、扃、廑、孔甲、皋、發、桀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商前期年表
湯、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遷殷前)公元前1600—前1300年
商後期年表
盤庚(遷殷後)公元前1300年
小辛在位50年
小乙前1251年
武丁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59年
祖庚前1191年
祖甲
廩辛在位44年
康丁前1148年
武乙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35年
文丁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11年
帝乙前1101年—前1076年在位26年
帝辛(紂)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
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昭王前995年—前977年在位19年
穆王前976年—前922年在位55年
(共王當年改元)
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
懿王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
孝王前892年—前886年在位6年
夷王前885年—前878年在位8年
厲王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
(共和當年改元)
共和前841年—前828年在位14年
宣王前827年—前782年在位46年
幽王前781年—前771年在位11年
http://baike.baidu.com/view/129268.htm
在2000年年底,夏商周斷代工程發表了《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以下簡稱《簡本》),答應在不久之後再發表規模大的'繁本'。現在已經是'簡本'發表以後十年,'繁本'還沒有發表,恐怕將來也不太可能發表。雖然如此,時間已經相當成熟給夏商周斷代工程作出一個比較全面的審查。本文就是初步的反思。”
夏含夷稱,《簡本》對夏代和商代只提供概括的框架,對商代後期則提供絕對年代,但也承認這些年代不一定精確。對西周時代則完全不同,從武王克紂到幽王卒於驪山之下,對西周12個國王在位年代都提供了絕對年代。
夏含夷認為,“《簡本》所載西周諸王在位年數和任何古代史書都沒有統一的方法,能夠在古書找到支持就引之,找不到支持就棄之,這和一般史學方法顯然不合。除了武王克商年代是根據《逸周書世浮解》以及另外一些傳世文件,懿王元年是根據《竹書紀年》所載'天再旦於鄭'的記載之外,《簡本》所載西周諸王在位年代基本上是根據六十三件當時已經公佈的銅器銘文所載年代記載的分期。《簡本》所提出的年代框架和分期不但不能容納近年新見之銅器銘文,並且對原來六十三件銅器的分期也有幾處重要錯誤,《簡本》的依據如此錯誤,年代框架亦隨之落空。”
李學勤:有不同看法很正常
“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表示,由於沒有看到夏含夷的論文,因此無法作出具體的回應。"夏商周斷代工程'簡本問世之後,我曾經聽到很多不同意見,前不久剛剛過世的海外華人學者何炳棣,就是有不同意見者的其中之一。作為一個階段性的學術成果,我們也沒有想它就此成為定論,有爭議很正常。”
李學勤稱,“夏商周斷代工程”報告的繁本還沒有出來,稿子還沒有最後完成,“因為我們有很多的數據,都需要很精密,所以拖了很長時間。另外,還有很多新的材料和新的數據,我們要添進去,同時吸收一些學術界的意見和看法。由於現在離'簡本'發布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多年,繁本將有一定的區別,但是,這個報告就是到2000年的報告,以2000年我們做的工作為準,因為我們不會在結題之後做其他的工作。繁本過一段時間會出來,估計出來後也會有爭論,科學工作就是這樣的。”
張長壽也明確表示他個人同意蔣祖棣對於澧西考古分期的意見。在場的Shaughnessy教授為之大震,他拍案問道:既然如此,建立在碳-14與澧西考古的基礎之上《西周年表》還站得住腳嗎?參與會議的張立東(曾任“工程”的秘書,現為芝加哥大學的博士生)將會議內容介紹在國內的2002年5月24日的《中國文物報》上,其中對“工程”專家同意蔣祖棣的觀點也做了報導。報導立刻在國內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兩個多月後,《中國文物報》於8月16日刊登了一篇題為《美國之行答問——關於“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文章,是作者蘇輝採訪有關專家後寫的,聲明張立東的報導不符合事實,“在關鍵環節上引起讀者的誤解”。如,依據蘇輝,仇士華回憶在芝加哥的會議情況時說:“蔣 祖棣要求當場用計算機驗算數據,根據我提供的條件,結果發現只相差1年,我笑道:'再算一遍有可能相差2年,但這都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幾位當時參加芝加哥討論會的學者都說自己親耳聽到仇士華表示同意蔣祖棣的意見,而且還為仇世華的這種不嚴肅的態度感到驚訝。
被《蔣文》批評的《97年澧西發掘報告》作者徐良高也有類似的表現。徐氏在《中國文物報》上,申辯他在報告中使用的分期術語是“年代約相當於”某王時期,而《蔣文》在引用時,“均將之刪去”。而核實了《發掘報告》,原文是:“第一期:推定其年代為文王遷澧至武王伐紂,”第二期:推定其時代為西周初年武王至成王前期。故《蔣文》引文完全忠實於原文。從仇世華不認自己在講座會上的發言,到徐良高不承認已經發表的文字,有學者懷疑“工程”的一些主要學者的治學能力和態度。
美漢學家
2013年1月初,芝加哥大學東亞語文系教授夏含夷,在台北舉行、剛剛閉幕的“中研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上質疑“夏商周斷代工程”,並斷言該工程“繁本”恐怕將來也不太可能發表。“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對此作出回應稱有爭議很正常,“繁本”正在審訂之中,過一段時間會出來。
夏含夷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十年後之批判:以西周諸王在位年代為例證》的論文摘要,其內容為:“夏商周斷代工程從1996年到2000年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極大的研究項目,據工程的統計一共包括兩百多泛學科的研究員,幾乎天天都在學術性和普及性的報刊上有所反映。
《蔣文》又指出,“工程”依據的OxCal程序的系列樣品計算法不代表國際公認的樹輪校正法。國際碳-14專家已指出這一算法的過程中夾雜了人為加工的成分,所得到的年代並不准確。其人為成分是指在計算中碳-14專家需要考古專家提供考古的“系列樣品”,即一組分期明確而又有每一期的上限年代和下限年代的考古樣品。而考古學家很難提供如此精確的樣品,勉強為之,則帶有很大的猜測或人為成分。《蔣文》以“工程”在澧西的考古報告為例。“工程”的斷代方法將澧西各個文化層以西周各王為名稱,如:第一期是“文王遷澧至武王伐紂”,等等,這樣的斷代法稱為“間隔的”。而《蔣文》作者本人曾在澧西主持過考古發掘,其報告在1992年公佈。他所用的斷代方法稱為“漸序的”,就是將各個文化層以大概的年代範圍標出,如:第一期是“先週期”。二者的區別在於“ 間隔法 ”要求各期在具體年代上有明確的上下界限,相鄰各期在時間上必須彼此斷開,不能有交錯;而“漸序法”則沒有這樣的要求,只標出籠統的王朝的早中晚期。《蔣文》強調,在商周考古中,“工程”的“間隔法”非常不實用,因為出土的陶器、穀物、木頭等物品並非隨新王的即位而改變。再者,從某下層取出的樣品並非肯定代表這一層的年代。比如:做棺材的木料可能在過去就已經準備好,並非在死者去世的那年砍伐的;因此它的碳-14數據就不能視為它隸屬的那個文化層。
《蔣文》的結論是,“工程”所謂的“多學科研究”的創造,主要還是用非文字證據的研究來解決西周年代問題。而考古地層的劃分、出土陶器的分期以及年代誤差有數百年的碳-14技術,對史前考古很有幫助,根本不能應用在需要具體年代要求的西周年表的研究方面。從學術角度看,《蔣文》對“工程”的批評有理有據,是非常客觀的。“工程”所犯的錯誤,不是某個學術觀點上的,而是方法上的,是致命的。
在會議上,蔣祖棣向與會者(李學勤缺席,他在華盛頓會議之後便回國)口頭介紹了他的文章的主要觀點,並以自己帶去的計算機和OxCaI序列程序當場對“工程”公佈的碳- 14的若干數據重新進行驗算,結果明顯與“工程”的有差距。仇士華對蔣祖棣提出的問題表示認同,並表示他個人也對《簡本》的碳-14數據持有疑問。
至於“天再旦”的問題,李學勤解釋說,《簡本》篇幅有限,未能將前人的工作一一羅列。張培瑜則承認對“天再旦”的報導有不妥當之處。
仇世華對碳-14方面的背景知識提供了進一步的介紹和解釋。小澤賢二也對工程根據“歲在鶉火”而把武王伐紂年份定為公元前1046年而不是1027年提出了批評。理由是中國確定金木水火土五星為歲星的時代是在戰國時期,不能據此認為該句中的“歲”就是木星。
第三次辯論
2003年4月12日這次辯論的熱烈和效果遠遠超越前兩次,甚至出現了驚人的辯論高潮。批評“工程”的學者中,斯坦福大學宗教文化中心的兼職研究員蔣祖棣向會議提交了一篇題為《西周年代研究之疑問——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方法論的批評》的文章(以下稱為《蔣文》)。《蔣文》最重要的內容是討論“工程”對“武王克商”年代的研究。《蔣文》作者註意到“工程”使用的是OxCal系列樣品程序,他特地向牛津大學求得這一程序,並以此驗算了“工程”發表的、為數不多的碳-14數據。結果,他算出的年代置信範圍遠遠大於《簡本》公佈的“擬合”數據。《蔣文》介紹說,OxCal程序系列樣品計算法,雖可獲得較窄的置信區間,但只有68.2%的置信度;此計算程序的精確度備受國際碳-14學者的批評。
“工程”為何不使用置信度已達到95.4%或99.7%的其他方法呢?《蔣文》分析說,其原因是後者的置信範圍比前者增多一、二百年,從而達不到“工程”領導(楨:?)規定的“碳14年代數據的精度,要達到正負20年左右”的要求。而挑選置信範圍小的計算法可以將武王伐紂的年代壓縮到幾十年內,從而排除44種說法中的大部分。也就是說,“工程”為了排除更多的觀點,寧願犧牲其方法的置信度。
第二次辯論
2003年4月4日至7日,美國“亞洲學協會”的年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專門邀請了“工程”的學者來美討論。中國方面參加會議的是“工程”的專家組組長李學勤、考古學家張長壽、碳-14專家仇世華、天文學家張培瑜。這場討論中心問題一直圍繞“工程”的西周年代學研究。不少海外學者以口頭的和書面的形式對“工程”的結論提出了疑問。下舉數例:一,“分野”的理論晚出,很可能出現在東周時期列國形成之後,西周時就有“鶉火”與週相搭配的觀念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能以晚出的理論用於西周時期。二,青銅器《利簋》銘文中“歲鼎克聞夙有商”的“歲”字更可能做“年”講,並非指“歲星”。三,“工程”否定公元前1044年而選定公元前1046年為克商年代的天文學依據是不符合王國維對於金文中月相的“四分法”,而“四分法”則普遍得到學者的認同。四,“工程”不依靠《今本竹書紀年》有關西周年代的記載,一味斷定其為偽造,而學術界對其真偽尚未有定論。五,“工程”使用的碳-14計算程序僅有68.3%的置信度。六,“工程”對一個晉侯墓的碳-14測量得出若干個差距較大的數據,而“工程”在不同的論文中使用了不同的數據,這似乎有漏洞。
另外,一些海外學者對“工程”的學術道德產生懷疑。如:芝加哥大學的Edward Shaughnessy教授提問說:“公元前899年周懿王'天再旦於鄭'的日食是《簡本》的關鍵年代之一,中國國內的報紙、電視均作了廣泛的報導。然而,在國外,早已經有人指出這個日食及其對西周年代的意義。一些海外學者覺得《簡本》完全沒有提到國外學術成果是缺乏一定的學術道德的。”另外,通過天文學研究而將武王伐紂的年代定為公元前1046年是美國學者David Pankenier在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而《簡本》對此隻字未提。Shaughnessy的批評是有道理的。知道,甲骨文專家董作賓早就指出“天再旦”是發生在天明時刻的日食現象,並將此一天文現象發生的年代定為公元前966年。後來,韓國學者方善柱在1975年發表的論文中進一步指出,公元前966年有誤,正確的年代應為公元前899年。
由於華盛頓會議的時間有限,與會的“工程”學者未能對以上所有的問題作充分的解答,但李學勤強調,“工程”的學術觀點不受政府的支配,完全由學者決定。他堅持“工程”施行“民主集中製”是有必要的,因為“我個人從來認為,科學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甚至個別人手裡”。
另外,有人依據《日食路線圖》作了調查,發現在前899年4月21日早晨的日食,日食帶西端在山東省,陝西省是根本就不可能看到天再旦的。而在前871年10月6日早晨,在鄭地可看到天再旦的天文景象。
《考古》雜誌2007年3月發表了朱鳳瀚的文章《堯公簋與唐伯侯於晉》,介紹了香港地區私人(楨:?)收藏的西周青銅器堯公簋,其銘文有“唐伯侯於晉唯王廿又八祀”的內容。
銘文如下:“(堯)公作妻姚簋,遘於王命唐伯侯於晉,唯王廿又八祀。”
從簋的形制與銘文字形特點來看,該器的成器時間似不會晚於西周早期中段。那麼,“王命唐伯侯於晉”的“王廿又八祀”顯然應該是成王二十八年無疑。
鑑於夏商周斷代工程階段成果中成王22年,康王25年,均少於28年。故此,堯公簋一出,斷代工程階段成果即被否定,成王或康王的在位年數必須修訂。
在陝西眉縣青銅器出土後,有專家說“斷代工程我們叫階段性成果,看來是叫對了,否則會很麻煩”。
第一次辯論
開始於2000年11月,通過互聯網進行,其議論主題有政治性與學術性兩類。學術性的則圍繞夏朝的存在與否。工程不僅相信夏代的存在,還列出了夏代各王的世系表。對此,不少西方學者持懷疑態度。在西方有關中國古代史的教科書中夏朝只是傳說中的一個朝代而非信史;而商朝被認為是中國的第一個朝代,這是因為甲骨文證明了商的存在。因此,有些西方學者批評“工程”想當然地視夏為商的前朝並定二里頭(在河南省)為夏都,在目前情況下證據尚未充足。綜合看來,支持“工程”的學者的依據主要有四:其一,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是周代文獻認為的夏人的中心地區,而這個地區的二里頭文化最有可能是夏文化的代表;其二,二里頭遺址發現了宮殿基址,表明已經有了國家的存在。其三,碳-14測年結果表明,二里頭文化的時間在商代之前。其四,既然司馬遷所論的商朝被證明是信史,那麼,他所說的夏也應當是信史。一些西方學者則認為,周代文獻中論述的夏人的活動很可能是周人出於政治目的而編造的,不能盡信。再則,二里頭文化的水平還不足以證明“文明”(一般指有文字、城市、政府、貧富不均的社會)的發生,“除非能夠在二里頭髮現文字、青銅器和車等(楨:?),或者任何文明的標誌,否則史前和歷史時期的基本分界線還將是商。”至於司馬遷《史記》的可信性,一海外學者反駁說,《史記》也提及商的第一個王是他的母親踩到一隻大鳥的腳印而受孕以及有關黃帝、堯、舜、禹等超自然行為,難道這樣的記載也能視為信史嗎?
工程的成果是否失敗,如今還沒有強有力的論據證明。工程中有些成果也被國際學術界認可,例如張培瑜的研究,但工程內部卻是存在爭論。有些背景複雜的中國學者認為,此類工程的成果沒有必要非得通過世界上各種具有“複雜背景”的學者的檢驗,只要在中國學術界取得共識就行,中國學者對歷史的研究無需外人指三道四,也不能被有各種目的的勢力阻撓。
2003年4月12日,在芝加哥就斷代工程進行了一次學術會議,斯坦福大學宗教文化中心的兼職研究員蔣祖棣向會議提交了一篇題為《西周年代研究之疑問——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方法論的批評》的文章,討論“工程”對“武王克商”年代的研究。蔣祖棣注意到“工程”使用的是OxCal系列樣品程序,他介紹說,OxCal程序系列樣品計算法,只有68.2%的置信度。
在“東亞歷史”期刊(East Asian History)上,Douglas J. Keenan發表文章質疑周懿王元年天再旦是公元前899年。文章中對於工程研究方法中的錯誤提出了具體質疑。文中提到:
……一些最近的研究計劃,包括被中國國務院接受的研究計劃(指夏商周斷代工程),依據的是一個在公元前一千紀早期的“天再旦”的記載。這些研究把這個奇特的記載解讀成日出時的日偏食。這樣的解讀看起來似乎合理(黎明要開始之際,天色因為日食而暗下來,然後再日出),但卻是不確定的。日出時把太陽表面遮住的部分大到可以讓天色大幅變暗的日食是很少的。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的確是有一次日出時日食,而這些研究計劃把這個日食對應到該奇特的記載(指周懿王元年天再旦)。
計算顯示,公元前899年的那次日食把主觀亮度(人類觀察者所感受到的亮度)減低的程度小於25%。為了證明這樣的亮度減少可以給觀察者有“確定的天再旦”的感覺,一些研究者對觀察了1997年日出時日偏食的觀察者進行了調查。然而,所有的觀察者所在的位置要不就是位於亮度減低不到10%的地方(這些地方的觀察者沒有“天再旦”的感覺),要不就是位於亮度減低超過80%的地方(這些地方有(指天再旦的感覺))。從這些數據,研究者作出結論,“主觀亮度減少超過10%會造成“確定的天再旦”的感覺”。這個結論根本毫無根據。實際上,飄過的雲常常可以造成主觀亮度減少25%……
另外,該文也質疑了對於該次日食的計算的正確性。
夏商周斷代工程_百度百科
......
結論與意義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佈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都約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前1046年。依據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
如果該工程順利的話,那麼將有可能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給出了一個時間上的標尺,但目前看來,由於該工程的最終繁本報告遲遲未能通過,這個意義能否達到存在較大疑點。
批評質疑
自從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佈《夏商周斷代工程一九九六—二〇〇〇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以後,其中結論已被不少主流的詞典和教材採用,開始產生影響。
在中國提出了自己的標准後,國外學者開始加以批評。而夏商周斷代工程才剛剛開始,中國的考古技術和理論水平還有待更大的提高。從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佈《夏商周年表》以後,來自中國國內和國際的批評不絕於耳。某些國外人士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有“政治背景”,是中國政府在搞民族主義,有一些學者還對該工程的“學術道德”產生懷疑。在2000~2003年進行了三次辯論。斯坦福大學退休教授倪德衛在《紐約時報》上撰文,便斷言“國際學術界將把工程報告撕成碎片”。但亦有人認為所謂的“國際學術界”一貫漠視中國本土研究成果,對中國歷史沒有發言權。也有人說既然西方社會能把荷馬史詩這種伊洛特戰爭發生八百年以後的盲人藝人作品當正史,質疑中國用科學方法計算的斷代史就是骨頭里挑刺。(國外學界經常會把諸如荷馬史詩和聖經這類藝術作品和虛幻的宗教教義當成信史)
中國政府並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封鎖,網絡上隨處可以見到關於此問題的介紹與討論,中國政府也為此展開大規模論爭,提出支持自己觀點的各種理據,支持工程學者深入研究。許多國內外學者確實本著嚴謹、慎重的學術態度,對該工程結論保持一定的質疑;也有些國外學者不承認中國政府的努力,認為只要是中國政府支持的此類研究一定就有政治目的。有人就說,這些學者連如今發表的文字都說不清楚,他怎麼可能對三代的年代行判別。而大陸不同意工程報告的學者也被這些國外學者加上“ 正義凜然 ”的標籤,說成是“無力對抗政府”。
[立項過程]
1995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主任宋健邀請在北京的部分學者召開了一個座談會,會上宋健提出並與大家討論建立夏商周斷代工程這一設想。
1995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召開了會議,成立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委員會(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七個單位的領導組成,會議聘請了歷史學家李學勤、碳-14專家仇士華、考古學家李伯謙、天文學家席澤宗作為工程的首席科學家。
1996年春,夏商周斷代工程組織了一個由不同學科的21位專家形成的專家組,並擬定了夏商周斷代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可行性論證報告在1996年5月得到了通過。
1996年5月16日國務院召開了會議正式宣布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始啟動。這一科研項目,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科技測年等學科,共分9個課題,44個專題,直接參與的專家學者達200人。
[研究方法]
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傳世的古代文獻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進行了蒐集、整理、鑑定和研究;對其中有關的天文現象和曆法記錄通過現代天文學給予計算從而推定其年代;同時對有典型意義的考古遺址和墓葬材料進行了整理和分期研究,並進行了必要的發掘,獲取樣品後進行碳-14測年。
[工程成果]
[工程爭議]
自從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佈《夏商周年表》以後,來自中國國內和國際的批評就不絕於耳。國際上有人評論夏商周斷代工程有政治背景,是中國政府在搞民族主義;有一些學者還對該工程的學術道德產生懷疑;學術上的批評也不斷提出。
2003年4月美國亞洲學協會年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李學勤、考古學家張長壽、碳-14專家仇世華、天文學家張培瑜赴美參加了會議。會議上不少學者對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提出了置疑,這次會議是關於夏商周斷代工程兩種不同的觀點在國際上的第一次正式的交鋒。斯坦福大學宗教文化中心的蔣祖棣向會議提交了題為《西周年代研究之疑問——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方法論的批評》的文章,文章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在研究方法上有致命的錯誤。這篇文章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g365/2009-12/15/content_19060127.htm
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對歷史文化遺址的發掘,對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鑑定以及對古天文學記錄的整理,於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佈了《夏商周年表》。該年表把中國的歷史紀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推定以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為標識的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並明確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的具體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界年代為公元前1600年,並明確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對於商代前期的歷史給出基本的年代框架;推定夏代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也相應提出了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結論與意義]
“夏商周斷代工程”使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時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學標尺,理清了先秦歷史的起承轉合和發展脈絡,填補了我國古代紀年的一段空白,制定了迄今為止最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周年代表,為繼續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礎。同時,該工程的順利完成也開啟了二十一世紀交叉學科共同研究的範式。
尋找失落的年表夏商周斷代工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BinxAf1sw
尋找失落的年表夏商周斷代工程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項史無前例的文化工程,是一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夏、商、週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的科學研究項目,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該工程作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於1996年5月16日正式啟動,到2000年9月15日通過國家驗收。
[工程背景]
中華文明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然而真正有傳世文獻支持的“信史”迄於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從此上溯的歷史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馬遷的《史記·三代世表》中,僅記錄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沒有具體在位的年代,這種狀況被稱為“有世無年”,成為中華文明史的一大缺陷。千百年來,無數學者為改變這一狀況而付出了畢生的精力,然而如此規模龐大的工程是無法由一己之力來完成的。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考古成果不斷湧現,改變“有世無史”的時間已經成熟。
第一個對共和元年以前中國歷史的年代學作系統研究工作的學者是西漢晚期的劉歆。劉歆的推算和研究結果體現在他撰寫的《世經》中,《世經》的主要內容後被收錄於《漢書·律曆志》。從劉歆以後一直到清代中葉,又有許多學者對共和元年以前中國歷史的年代進行了推算和研究。這些工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他們推算所用的文獻基本上不超過司馬遷所見到的文獻,所以很難有所突破。晚清以後情況有些變化,學者開始根據青銅器的銘文作年代學研究,這就擴大了資料的來源。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以又為年代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來源。進入20世紀後,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又為研究夏商周年代學積累了大量的材料。
“夏商周斷代工程”將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是我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在工程實施過程中,來自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科技測年學等多種學科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在李學勤、李伯謙、席澤宗、仇士華四位首席科學家的帶領下,團結協作,共克難關,取得了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先後完成了9個課題、44個專題的研究。
美國學者:考古證明中國五千年前就會釀啤酒 2016-05-24
一項項考古發現印證了我“大吃貨國”的風範,昨天(23日),湖北省襄陽市,博物館展出的一件戰國晚期“鴛鴦火鍋”吸引了遊客的注意。今天,又有外媒報導,美國報告指出,考古證明中國五千年前就已經會釀啤酒。
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科學家週一(23日)發表的一份報告,在中國北方米家崖考古遺址中發現,5千年前中國製造啤酒的證據,顯示當時居民已掌握先進的啤酒釀造技術。考古學家在陶製漏斗和廣口陶罐中發現的黃色殘留物表明,在一起發酵的多種成分包括,黍米、大麥、薏米和塊莖作物。他說,這樣的啤酒配方顯示了中國和西方傳統的結合,大麥來自西方,黍米、薏米和塊莖作物來自中國。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大麥傳入中國的時間比先前認為的時間早了1000年。研究報告說,大麥也許首先被用作釀造啤酒的原料,過了很久才成為大宗農業產品。
回應
距今約9000年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是淮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而其中發現的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酒實物,被譽為“人類酒鼻祖”,今年年初,美國媒體爆出消息,一位美國專家破解了中國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的9000年前古酒殘漬配方,並聯手美國特拉華州的“角鯊頭”釀酒廠,仿製出一種新款啤酒,準備於今年7月上市。儘管他們的行為沒有違反美國法律,甚至不構成對中方的侵權,但給中國有關部門留下的教訓卻非常深刻。近日,記者走訪了舞陽縣有關部門,查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釀啤酒就表明中華進入文明時代,而不是文字、青銅冶煉與大型城市的出現?中華文明這麼low逼?憤青比歐美還黑啊!中國可證實的文明史有3600年目前就是公論。
公論?可笑,你家主子拿著神話傳說 小說當歷史。
可是我們的歷史你們只認3000年啊,
不要和晚輩計較嘛,隨他們的便吧。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05_24_361513.shtml
1971年12月,緊鄰馬王堆的解放軍366醫院內進行戰備工事的建造,其中挖掘防空洞的整體方向朝向馬王堆,這直接導致工人們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了「鬼火」,進而集體罷工。施工方隨即將有關情況通報給了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派遣了熊傳薪一行人對此進行調查,並最終發現防空洞在挖掘的過程中觸碰到了一座漢墓。.....由於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在發掘剛剛開始的時候,博物館內大部分工作人員均被下放到了農村參加勞動,每天能保證工作的僅有30餘人次,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曾經活躍於長沙一帶的盜墓賊。但在此之後,發掘工作開始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自願幫助:湖南長沙大型建築機械廠等工廠為發掘工作提供工程機械及機械操縱人員,湖南直屬文化文化系統部分單位等為發掘人員提供交通工具,當地駐軍和長沙市部分中學和高校提供發掘時運送土方的人力,後期還有湖南中醫學院和湖南醫學院參與到了文物的保護當中。
1972年1月16日,發掘工作正式開始,考古隊員們用推土機推掉了位於封土正上方的原涼亭的水泥台基,又花了4天左右的時間找到了墓口上方的白膏泥,白膏泥下方還有一層木炭。在清理掉這些白膏泥和木炭之後,考古隊員找到了這座墓葬的槨室,並由曾經的盜墓賊們找出了墓穴的大概範圍。發掘期間,考古人員在現場發現了3個時間較早的盜洞,但根據現場曾經出現「鬼火」等現象,考古人員推斷這些盜洞並未能打穿墓葬的白膏泥。在隨後的發掘過程中,之前發現的3個盜洞先後見底,並且都沒有觸及白膏泥。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7%8E%8B%E5%A0%86%E6%B1%89%E5%A2%93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認為,西漢前期的馬王堆漢墓缺少諸如金器、玉器、青銅器等貴重物品,西漢晚期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的金器、玉器、青銅,或許可以印證西漢時期中央政府對南部的開發,楚地經濟得到發展的史實,反映了南方蠻夷土著的「華夏化和中國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6%98%8F%E4%BE%AF%E5%A2%93
馬王堆漢墓 維基百科
馬王堆漢墓位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境內,臨瀏陽河,為西漢時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利蒼妻子辛追及其子利狶或兄弟三座墓葬。1971年12月,湖南省博物館開始對該墓葬的一號墓進行發掘,並於1973年至1974年對二號墓和三號墓進行發掘。在這幾次發掘中,墓葬內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為長沙國丞相利倉之妻辛追)和頗具研究價值的眾多隨葬品。這些出土文物使這次發掘成為世界一次重要的考古發現,同時也於2009年被列為「近年來長沙市十大考古發現」。其出土文物現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館,博物館內闢有馬王堆漢墓陳列館。
初步勘探
1952年,夏鼐率領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部分考古人員調查了這兩座土冢,根據封土等情況斷定這兩座土冢下為漢墓,但由於並未發掘,具體墓主人具體身份暫時不得而知。1956年,馬王堆漢墓被認定為湖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相關的標誌石碑早已不知所蹤。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時,今馬王堆一號墓的正上方曾經被人修建起一座涼亭,在1971年時僅剩水泥基座。
海昏侯墓 維基百科
海昏侯墓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墎墩山,是漢廢帝昌邑王劉賀的陵墓。陵墓平面呈梯形,總面積約4.6萬平方米,含兩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兩座園門、門闕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精美文物,總數超過兩萬件。海昏侯墓創造了多項考古紀錄:已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祭祀體系最完備的西漢列侯墓園,第一次發現漢代金板,出土金餅數量最多的漢代墓葬,江西省出土文物數量最多的墓葬,長江以南已發現的唯一的真車馬陪葬坑,面積最大的已發現漢代侯國聚落遺址。海昏侯墓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評為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之一。
考古發掘
2011年3月,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村民熊某向公安部門舉報,觀西村的墎墩山有盜墓者活動。據媒體報導,墎墩山恰好在熊某的家和工作單位之間,是他每天上下班的必經之地。2月中旬,熊某發現一些穿戴奇怪的外來人在墎墩山附近活動,熊某曾問他們是來幹什麼的,他們表示是從外地來此捕捉野兔販賣。3月23日清晨,熊某上山查看,發現山上有從地下新翻出的土壤。熊某報了警。隨後,村民們發現盜墓者已經挖下了14米的盜洞。4月15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南昌市、新建區文博單位組成考古隊,對墎墩山墓地進行搶救發掘。
雖然盜墓賊打下了深達14.8米深的盜洞,但他們仍然沒有進入主墓的槨室。海昏侯墓槨室外有多層木頭保護,盜墓賊還沒有來得及打通所有的木頭,村民就報了警。考古隊領隊楊軍稱,盜墓賊再挖5厘米就可挖到隨葬品,假如報警時間再晚一天後果將不堪設想。楊軍介紹,盜墓賊先盜空了海昏侯夫人墓,因為他們覺得那座墓的封土更高大,但是實際上去掉灌木雜草的話海昏侯墓的封土更大;另外,盜墓賊搞錯了尊卑,漢代以右為尊,與後代不同;盜墓賊直接從封土中心打洞下去,而海昏侯墓與一般墓葬不同,為居室化墓葬,棺木位置偏東,推測是漢人「事死如事生」按照生前居室格局布置的。海昏侯墓的西北角還有一個五代時期的盜洞,但這個盜洞也沒有進入墓室。公元319年豫章郡大地震後海昏侯墓園地等沒入鄱陽湖,學者認為這是此墓倖免於盜墓的原因之一。
........
杭州良渚發現世界最早水壩 較大禹治水早1千年 2016.3.16現代金報
水壩遺址水壩遺址
80年前,杭州城郊的良渚遺址被發現,從那時開始,良渚就不斷地帶給世人驚喜,大量玉禮器被發掘、巨型建築基址被發現,再到後來的良渚古城,水壩遺址出土。就在昨天,記者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良渚遺址又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奇蹟。
經專家實地考察確證:杭州良渚古城外圍發現的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1000年。專家建議,盡快把水利系統列入良渚遺址保護範圍,並納入良渚古城申遺價值研究範圍。
良渚社會進入王國階段
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其價值可與同時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王寧遠介紹,古代埃及、兩河流域的水利系統,多以渠道、水窖進行引水,而作為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良渚水利工程與埃及、兩河流域形成鮮明對照,體現了東西方古文明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稻作文明”和“麥作文明”的不同特徵。
............
回應
草裹泥,五千年後草還會在嗎?
磚家叫獸們,請不要用年代,數字忽悠人了。
中國進入奴隸社會的時間又可以向前推1000年,快趕上埃及文明了。
那是你對中華文明還欠缺了解,埃及文明的前身是蘇美爾文明,知道為什麼蘇美爾的文字和甲骨文很多字是相同的嗎?知道蘇美爾的天文水利製陶和中國很像嗎?因為他們的祖先是從中國遷徙過去的,看看西方是怎麼記載蘇美爾人的:來自東方,黑頭髮黑眼睛。我以前專門寫過文章,這裡不好展開。
人類是從非洲出發由西向東慢慢遷徙,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中最晚的文明,你這直接反過來了。
4600年前,建起來了三大金字塔,目前看來,還沒有哪個文明能夠超越。至於興修水利,請查下蘇美爾人、歐倍德文化利用水資源的歷史。
華夏文明麼?我們大浙江有自己的文明,河姆渡、良渚
這些都是被中國人打跑的馬來人種的祖先,中國人是從西北進入中國的華夏族,一路往東,南打。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古文明紀錄片 《中國考古大發現》 地球沒人較自然 )
中国发现世界最早草本被子植物:震惊世界(图)2016-03-08新华网
1.64亿年前 中侏罗世地层中的一种草本植物化石被我国科学家发现,这个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草本被子植物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前人提出的被子植物演化观。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中国近日出版的《地质学报》英文版上。
这一被命名为渤大侏罗草 的植物化石,是渤海大学古生物中心的韩刚教授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发现的。植物化石看起来是一个典型的草本植物,虽然不到4厘米高,但根、茎、叶、果保存完整。
“果实的出现表明该植物已经成熟,指向其被子植物属性,因此渤大侏罗草无疑是一个被子植物。”研究者韩刚说。
这个看似平常的结论考虑到侏罗草出土在中侏罗世年代就变得意义非凡,因为目前欧美植物学界大部分人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早白垩世,而渤大侏罗草的年代比早白垩世提早了大约4000万年。
我国著名植物学家李秉滔用“了不起的发现 ”来评价渤大侏罗草。
他告诉记者,被子植物是当今世界上最为繁盛的植物类群,但是其起源和早期演化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先前的植物系统学家认为被子植物中木本类是最为原始的,而草本形态被认为是从木本演化而来的。渤大侏罗草的发现,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教科书中常见的被子植物演化观。
本次研究的合作者包括渤海大学刘雪凌,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刘仲键教授,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詹克平博士(法国籍),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毛礼米、王鑫博士。
外媒:漢景帝墓出土世界最古老茶葉距今2150年
右圖為發現的茶葉,左下圖為茶芽,在漢景帝墓中發現的茶葉看起來是頂級品質,完全由茶芽製成。
據英國《獨立報》網站2016-01-11報導,新的科學證據顯示,中國古代皇室成員好茶——起碼在2150年前。這項研究結果新近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下屬的開放網絡科學雜誌《科學報告》上。
通過研究茶葉表面絨毛間的微小晶體並利用質譜分析法,研究人員得以搞清,隨公元前二世紀中期的一位中國古代皇帝埋葬的這些葉子實際上是茶葉。
對這位皇帝墓葬群中的食物和其他祭品的科學分析結果顯示,除了茶,他還決定帶著穀子、大米和藜科植物去另一個世界。
報導稱,漢景帝陵墓位於當時的首都長安(現代的西安)附近,目前對外開放。雖然考古人員在上世紀90年代就發掘了這處陵墓,但直到今天對這些有機物品的科學研究才確定這些茶葉。
這位喝茶的皇帝本人是中國早期歷史中的一個重要人物。雖然經常受到陰謀和背叛的打擊,但漢景帝是一位異常開明和寬大的統治者。他下決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大幅減輕人民的稅負。他還下令更人道地對待罪犯——和減輕刑罰。此外,他成功地削弱了貴族的權力。
研究者稱,茶葉的發現暗示絲綢之路的時間可能比此前所估計的更早
倫敦大學學院中國文物和考古學國際中心主任多里安·富勒教授說:“這項發現表明,現代科學能夠揭示以前不知道的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細節。在這位皇帝的墓葬群中發現茶葉一事讓我們難得一窺非常古老的傳統,使我們對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的起源有了新的認識。”
報導稱,在漢景帝墓中發現的茶葉看起來是頂級品質,完全由茶芽製成。茶芽是茶樹上尚未展開的小葉子,通常認為比普通茶葉品質高。
另詳參【圖博館】:《中國考古大發現》 《展題‧茶》 《走進中國茶的世界》 《中國茶文化史》 《日本茶道文化概論》 《中國古代茶具》
湖北石家河遺址發現240餘件史前玉器專家稱是當時琢玉技藝最高水平
新華社2016年2016-01-06日訊,考古工作者時隔20餘年重啟湖北石家河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去年11月底至12月該遺址出土了240餘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專家認為代表當時中國琢玉技藝最高水平,並且改寫對中國玉文化的認識。
石家河遺址從距今6500年開始有人類在此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達到最鼎盛時期,整個遺址群由40處地點組成,佔地面積約8平方公里。
石家河遺址群發現於1954年配合水利工程的考古調查,1955年起先後進行過10餘次系統考古挖掘,是長江中游面積最大、等級最高、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的史前聚落遺址。
2014年起,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時隔20餘年後重啟石家河遺址考古,2015年11月考古人員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區域的譚家嶺遺址尋找大型建築遺跡時,意外發現9座甕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隨葬,共發現各類玉器240餘件。此前,曾發現過兩批201件玉器,此次出土的玉器有玉佩、玉如意、連體雙人頭像、鬼臉座雙頭鷹等。
學界公認史前玉器有兩個高峰,一是遼寧的紅山文化,一是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此次考古挖掘的玉器普遍使用減地陽刻技術、淺浮雕線刻技術,其工藝水平超過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代表了史前中國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峰。
從歷年發掘的成績來看,石家河遺址不排除有面積較大的外部城或者高等級的建築遺跡存在,如果加以發掘將會有更大驚喜。
相關新聞
張獻忠“沉銀”打撈出水金封冊露真容
全國最大盜墓案:30名“摸金校尉”被判刑5人無期
南昌漢侯墓出土屏風或改寫孔子生年
回應
4000年前能做出這樣精美的藝術品,中華文化至少從一萬年前就已經啟蒙。
那個'連體雙人頭像'好像印第安人啊,側面印證了印第安人是商代從中國逃過去的一說。看來,美洲真的是中國不可分割的......
又是一個自古以來
最後那張圖片,我腦海裡瞬間閃過的一個詞就是:和氏璧
第二張圖敢說與三星堆沒聯繫?中華文明從一開始就表明了,我們是大一統的天下!
6500年前的這個玉器工藝,可以秒殺任何文明。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6_01_07_347189.shtml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石の藝 古文明紀錄片 《中國考古大發現》 )
回應
或已追尋到五帝行踪-----小編,這是找失踪人口嗎
5000年......光想想就令人心潮澎湃!一說到咱國的考古成果,就想起西方考古界對中國考古成果的懷疑論調,西方考古界異常堅定地認為凡事必須以記載尤其應以文字記載為準,這不僅引人發笑,你西方社會文明化歷史短暫,就覺得全球都應該如此?不禁想問:文字出現之前的人類文明史算不算人類發展史中的一部分?!
白皮豬就是不想承認中國比他們更文明,並且他們鼓吹的古希臘文明除了建築藝術雕塑之類的,文化理論類知識全都沒有實物來證實。
不如此,如何維持其優越感?
沒有發現文字還是說服力弱了,能發現成型文字就完全板上釘釘了
比西方那些傳說要靠譜的多了。
西方不是懷疑,是不敢承認,是別有用心。
實事求是的說,華夏文明,至少根據目前的考古結果看,不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但是,華夏文明是人類史上唯一一個繁榮持續到今天的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波斯....起源時間都很早,可是現代埃及人不是古埃及的後裔,現代希臘人也不是古希臘的後裔,古巴比倫,古波斯,搖曳在中東烽火中,慘不忍睹呀,兩河平原在哭泣,還有那個專門負責搞笑的火雞國說突厥,匈牙利跟匈奴拉攀親戚都比它靠譜現代歐洲人的祖先,真的是很晚,凱爾特人在吟遊,高盧人還沒下山,什麼?你問他們的文字,造紙印刷,平民教育......還是給他們留點面子吧,5000年曆史真的不是最早但,我們的祖先做的真的很好今天的我們呀,幸福並感激著
能唯一長時間保存文化的只有中文,因為他是像形文字,會意,分析型的語音。外國的語言基本都是基於語音的,過上一百年,要看懂之前的單詞什麼的,就只能查字典了,傳承什麼鬼。
記得哪個文章看到:老外在博物館看到中國年輕人能夠輕鬆讀出一千多年前的文物上刻的字,深感中華文化生命力和可傳承性的強大。象形文字實在是老祖宗的寶貴遺產。美麗與實用並舉的文字,我看也沒有哪個文明寫字也能寫成傳承千古的藝術的。
h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5_12_30_346380.shtml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國考古大發現》《亞洲歷史》《中國大歷史》)
紅山文化考古發現為尋找黃帝時代的活動中心提供了新證據
五帝時代的時間框架確定後,五帝時代的空間框架和時代特點,即諸部族和代表人物的分佈地域、活動軌跡及相互關係,就成為用考古材料復原五帝時代歷史的重頭戲。
關於上古時期主要部族的分佈,據郭大順介紹,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徐旭生、蒙文通等治古史家依古史傳說提出的史前三大集團說,即中原華夏(河洛)、東方夷族(海岱)和南方蠻族(江漢)。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蘇秉琦又從考古文化方面提出過中原地區後期仰韶文化、魯南蘇北青蓮崗—大汶口諸文化和江漢間屈家嶺文化三個文化區的劃分。
“這些劃分都是在當時尚未註意到長城地帶北方地區的情況下做出的。”郭大順說,“20世紀80年代初牛河梁遺址剛一發現,蘇秉琦在提出中華五千年文明曙光的同時,就將紅山文化及其與仰韶文化的北南關係作為以考古學為依據研究五帝時代歷史的一個突破口,以北方區與中原區、東南區為五帝時代諸代表人物和部族活動的三個主要區域,並從這三大區諸考古文化之間的交流中尋找五帝時代諸代表人物和部族的活動軌跡。”
關於五帝時代前期代表人物的活動地域,以往一般限於從中原地區尋找。不過老一輩史學家已註意到古史記載黃帝族的活動多與北方地區有關,如黃帝族非定居農業的“往來遷徙無常處”習俗,黃帝與炎帝、蚩尤戰於華北平原北部的涿鹿之野,以及周初封黃帝之後於燕山腳下的薊等。郭大順指出,紅山文化的考古新發現正為此提供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證據,如近年考證紅山文化女神像為中華“共祖”的觀點,紅山文化為中華古文化“直根系”的觀點,紅山文化在精神領域的眾多創造發明和作為中國禮制一個重要源頭的觀點,遼河流域在中華文明起源進程中“先走一步”的觀點,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北南交匯導致規模宏大的祭祀建築群出現的觀點等。
採訪最後,郭大順對記者說:“目前雖然還不能對五帝時代諸代表人物都作具體確指,然而那正在一頁頁揭開的'無字天書',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出五帝時代的壯麗畫卷,令人十分鼓舞。”
紅山文化考古80週年:或已追尋到五帝行踪2015-12-30
牛河梁女神廟遺址
牛河梁遺址出土的女神像
女神像和玉豬龍
神農氏衰,諸侯相侵伐是對前五帝時代和五帝時代的準確描述
中華五千年一向有從五帝說起的通例,但五帝究竟是傳說還是信史?在紅山文化正式發掘80週年之際,來自國內外30餘所高校、科研院所和考古學界的近百位專家,日前齊聚遼寧,參加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學術研討會。先後主持過東山嘴、牛河樑等史前重要遺址考古發掘的考古學家郭大順在主題發言中,通過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向人們描繪了5000年前東西南北文化交彙的壯麗畫卷。
歷史學家李玄伯說過:“用載記來證古史,只能得其大概……要想解決古史,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古學。”
“有關五帝時代的歷史,文獻記載少,翔實程度低,不同理解多。所以,通過考古復原遠古歷史,就成了史前考古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郭大順說,考古學者既要避免以往的簡單比附,也不能因此而過於保守,應抱著積極的態度,從無字天書中觸摸真實的歷史。
50年前,郭大順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研究生學歷,1968年被分配到遼寧省博物館,1983至1994年任遼寧省文化廳副廳長兼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現為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文物局專家組組長。多年來,他主持多項史前遺跡考古,並著有《紅山文化考古記》《龍出遼河源》《追尋五帝》等專著。
“按照古史傳說,五帝時代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即以黃帝為代表的前期和以堯舜為代表的後期。距今5000年為界的仰韶時代晚期到龍山時代,即為五帝時代前期與後期在考古學上的反映。”郭大順說,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仰韶時代和以龍山文化為代表的龍山時代的劃分,是中國近百年來史前考古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也是距今四五千年間中華大地影響全局的兩個大時代。
《史記·五帝本紀》描述的“神農氏衰,諸侯相侵伐”,就是對前五帝時代(神農氏時代)和五帝時代兩個不同發展階段的準確描述。郭大順告訴記者:“考古學上的印證是,從仰韶時代後期開始各地區考古文化交匯頻繁,相互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龍山時代共性大為增加。這其中,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的北南交匯,西北與東南的交彙為五帝時代文化交彙的主流。”
交彙的導向先由中原影響四周為主,從仰韶文化後期開始,以四周向中原匯聚為主和由西北及東南向中原匯聚。
英媒:中國人在3300年前就發現美洲? 網友:那是不是該叫他們殷地安人?
2015-7-9,英國每日郵報的一篇報導《中國人在3300年前就發現美洲?》稱,美國考古學家在新墨西哥州、加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多個岩壁上發現了商朝甲骨文。因為文字篆刻時間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早了2800多年,因此他認為有可能是商朝人最先發現了美洲大陸。
近日,這篇報導被一家微信公眾號“觀天下書院”重新挖掘出來,以《美國發現甲骨文:印第安人是中國人後裔》為題在網上傳播。知名律師陳有西、著名學者王小東、前香港南華早報中文網總編輯鄭維等都在微博轉發了這篇文章。鄭維表示:“好容易逃去了美洲還是逃不過被列強蹂躪的命運”,而王小東稱:“中國能把自古以來的中國領土美洲收回嗎? ”
如果這是真的,馬伯庸的《殷商瑪雅征服史》就不完全是意淫啦。
先來看看美國考古學家出示的證據:
回應
難道美洲幾大古文明(馬雅、印加、阿茲特克)其實是中華文明的次生文明?我們祖先駐美洲分支給美國人屠殺光了?
再這樣考下去,沒準兒什麼時候連南北極都得自古以來了
荒謬,觀網的網友不要YY了,即便如此,那也只是中國祖先的一支漂洋過海過去而已,跟現代中國一點關係都沒有。東南亞也有很多華人,難道我們也要宣稱那是我們的領土.
中國古代到底有多偉大?現在中國人永遠都不知道!
那時候還沒有中華,人類在20000年~70000年前通過不同途徑移民到北美的時候,世界各地都是史前文化,所以他們和中華文化基本無關。否則,如果按照人類非洲起源論,全世界都是非洲文化了。最多可以說美洲的不同原住民和東亞民族,屬於有一定同源的衍生。
其實人類很早就已經發現了美洲大陸,那裡的土著人歷史肯定已經在那裡生活了幾萬年。說“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是對“美洲原著人的蔑視,是對世人的欺騙!
h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5_12_26_346034.shtml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古文明紀錄片 《中國考古大發現》 地球沒人較自然行 )
九九乘法秦朝就有 比埃及早600年2015-12-26 中央社
你知道嗎?九九乘法表早在秦朝就出現了,不僅是世界上最早,還比古埃及早了600多年。除了乘法運算,秦朝當時還出現了分數,更是令人驚奇。
中國大陸陝西華商網報導,「破譯秦朝:里耶秦簡中的帝國真相」展覽25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幕,展出中國大陸湖南省龍山縣出土的里耶秦簡等文物,「九九表」便是其中之一。
里耶秦簡發現在龍山縣里耶鎮里耶古城1號井,共3萬6000多枚,這座井被譽為「中華第一井」。學界認為這是繼兵馬俑後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研究成果將大大填補史料。
里耶秦簡博物館館長彭成剛表示,秦朝「九九表」每枚木牘上豎寫的數字連起來就是一個乘法運算,更為驚奇的是,當時還出現了分數,例如二乘以二分之一等於一。
報導指出,現代人書寫時,文字重複出現會用「兩點」代替,2200多年前的秦朝就已有這樣的模式。例如九九八十一,秦簡上就用九:八十一。
彭成剛說,這是中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訣表實物,說明早在秦朝,中國人就已熟練掌握乘法交換律,並運用在社會生活所需的各種計數中。
此外,這次展出的秦簡內容還涉及秦朝職官設置、簽署公文、人口管理、經濟管理、司法管理等方面。
其中,部分秦簡顯示當時官吏上午7時上班,下午5時下班;秦朝的戶籍木牘登記內容與現行戶口名簿幾乎一樣,也採戶主、成員、家庭稱謂等;通關文牒則類似現今的身分證,記載個人身分資訊。
回應
清華簡裡「算表」(戰國時代楚國官吏用之, 西元前350年左右)比文章所提秦簡更早。請在維基百科輸入清華簡算表讀其文章。
中華文明體何以能在過去三千年人類史中,保持了兩千七百五十年的領先?
綜合大量各類史料的系統性解釋,已逐漸臻於完善。
紙是埃及最早發明的, 沒有疑義.
埃及的紙跟蔡倫的紙不一樣,蔡倫是發明造紙術。
另詳參【圖博館】: 古文明紀錄片 《中國考古大發現》《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醫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北平恩公)夏朝究竟存在不存在,目前中西考古界的論調是,商朝之前,中國的確是有從部落聯盟過渡到商朝的一個過渡體,而且大量的考古遺跡也能支持論證。但商朝人自己沒有說清楚之前是什麼。所以才出現了爭議。還有提四大文明古國,會給國人造成一種幻覺:各文明大體上平起平坐,中華只是在鴉片戰爭,最多不過在明末才落伍,幾百年前,她還是世界的中心。其實恰恰相反,華夏在文明的進程中,無法和其他三個文明古國比肩,古典埃及,兩河文明,印度接近衰亡時,中華文明真在接近破繭。
不管那是不是個觀像台,先說它就是個古中國觀像台不就得了?以後有新發現的、更早的觀像台歷史,再改嘛!要搶奪世界話語權,要樹立國人自信心,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像西方學者努力……
商朝之前,中國的確是有從部落聯盟過渡到商朝的一個過渡體,而且大量的考古遺跡也能支持論證。=====中國的歷史學家明顯是學西方學者那個論調,包括現在使用的方法。已經將祖宗司馬遷班固等歷史學的祖宗的方法都忘掉了。就如同現今的經濟學一樣。他們得出這個結論並不奇怪!但是你要知道,查看上古典籍,包括所有的王、帝等都和黃帝是一系的。你認為這是偶然的嗎?所以我們經常說的我中華5000年文明是確鑿無疑的。沒有證據就不能斷代的說法貌似科學,其實荒謬不堪。上古時期,經常爆發洪水等自然災害,今天居住的地方可能過幾年就被夷為平地,先人使用的器具等所謂證據還能找到嗎?如果找不到那就等於沒有?豈不其實荒謬不堪,這不就跟證明“我媽是我媽”一樣的道理嗎?
那個自稱北平恩公的貨色,裝蒜裝得最厲害的一句話是:給國人造成一種幻覺……中華只是在鴉片戰爭,最多不過在明末才落伍,幾百年前,她還是世界的中心。”我不了解他為誰工作。
那人不是觀網版(公知大V噴子)嗎,換了個頭像差點沒認出來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5_12_15_344702.shtml
另詳參【圖博館】: 古文明紀錄片 《中國考古大發現》 地球沒人較自然行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山西陶寺遺址就是4000年前“堯都”?
傳說中的堯帝終於得到考古證實了嗎?上週六(2015-12-12),早在1978年就已經展開的山西陶寺遺址發掘工作,出版了第一部發掘報告。來自全國考古界的百名專家學者召開座談會,確認陶寺遺址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王國都城。而相關領域權威、北京大學李伯謙教授今年早些時候也曾斷言,陶寺就是傳說中的“堯都”平陽。不少人驚呼,“中國考古出大事了”。
然而長期以來,由於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中國的王國歷史只能上溯到商朝,甚至夏朝的存在也備受質疑。那麼,說陶寺遺址是中國最早的王國,甚至就是堯都,究竟有什麼證據呢?
其實,圍繞“堯都”的爭議已經持續了多年,恐怕還將長期爭議下去。
1978年至1985年期間,陶寺遺址就已經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有像徵王權的龍盤、玉石鉞等奢華隨葬品,還有可能將中國文字歷史前推800年的“毛筆朱書”。專家認為,明顯的貧富分化、設防的城、城內功能分區、大型宮殿乃至“觀像台”等禮儀性建築,都證明這是一座王國都城。而陶寺遺址所在的山西臨汾,正是傳說中“平陽”的所在地,“觀像台”也符合《尚書·堯典》的記載。
不過觀察者網也發現,不少學者還對“堯都”的結論持謹慎態度。2010年的一篇報導也指出,所謂“朱書”其實只有兩個符號,而“觀像台”目前僅存夯土地基,今人將其複原為高聳的石柱,缺乏直接證據。
作為這一考古發掘項目的主持人,陶寺遺址考古隊領隊何努出言謹慎:“就目前情況來看,只能說陶寺遺址是堯都平陽的可能性最大。”他不願意陶寺遺址像安陽曹操墓那樣,被捲入缺乏理性的眾聲喧嘩。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則表示,要把陶寺遺址研究明白,“至少還得乾上一百年”。
回應
總比西方那種直接拿神話當歷史的要強吧!在歷史證據上,西方一直是雙重標準!
現代考古學起源於西方,西方正宗歷史書上沒有任何地方敢把神話當歷史。在四大文明中,中華文明發源最晚舉世公認,能在其中排上座次靠的是唯一綿延不絕這個標準。歷史比其他滅絕文明短沒啥丟人的,唯一遺憾的只能怪咱們祖先雖然英明神武,但偏偏就好易腐爛的木建築,沒法說……。
西方歷史當中的孤證有多少?按照中國史家觀點,全是偽證。所謂舉世公認中華文明發源最晚,那不是西方的論調麼?什麼時候上升到舉世公認的地步了?還是說你的心中西方就是全部?所謂雙重標準,真是精闢!
南非發現新人種化石 古猿、現代人的混合體2015-09-11 聯合晚報
南非金山大學人類學教授柏格領導的數十人國際專家團隊,10日宣布發現一個可能活在250萬至280萬年前的新人種「納萊迪人」,新人種混合了現代人和南方古猿的骨骼特徵,這項發現將有助於了解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左圖為納萊迪人重建長相。 歐新社、美聯社
分享
下身像人直立行走 疑有處理遺體習俗
南非人類學家10日宣布,他們在約翰尼斯堡西北約50公里的洞穴深處發現大量原始人骨骼化石,可能屬於未知的新人種,這項發現將有助於深入了解人類的起源和進化。
科學家2013到2014年間在該洞穴共發現骨骼化石1550多塊,包括頭骨、顎骨、牙齒和指骨,分別屬於15個幼年、成年及老年個體,南非金山大學的人類學家10日首次展示這批新發現的原始人骨骼化石。
該洞穴在當地的索托語名為「迪納萊蒂」(Dinaledi),意即「上升之星」,南非研究人員於是將這個新人種命名為「納萊迪人」(Homo naledi)。南非金山大學人類學教授柏格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可能會改變學界對人類先祖的認知。
納萊迪人特徵。資料來源:國家地理雜誌
初步研究顯示,納萊迪人身高1.5公尺左右,能夠直立行走,生活在距今250萬至280萬年前。研究人員還指出,納萊迪人的手掌、腕關節和腳與現代人相似,但大腦僅相當於一個橙子大小,只有現代人的三分之一,其上半身結構也較為原始,適合從事攀爬動作,體重約45公斤,混合了古代人猿和現代人的特徵。
目前的分類學不知要如何歸類納萊迪人,若能知這些樣本的年齡或許有幫助,但因洞穴地處偏僻,無法藉分析沉澱物或比對附近的動物。
此外,這些遺骸可能是同伴特意將死者屍體藏於洞穴深處。很多學者認為,存放屍體的行為是人類進化到距今較近的某個時期才形成的習俗。柏格團隊的科學家認為,這種作法可能意味遠古人類就有處理遺體的習俗,但未必代表某種宗教習俗,可能只是一種刻意、反覆進行的作法而已。
此次發掘現場位於斯泰克方丹古生物化石區,是世界上埋藏古人類遺跡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這裡發現的人類先祖化石約占全球總數的一半,為探索人類起源提供大量重要依據。
人類進化史 製表:國際新聞組
http://udn.com/news/story/8610/1180726
王巍表示,與陶寺是否是堯都還未到定論相比,陶寺遺址發現的最重要意義在於,它是黃河中游地區目前可以確認進入早期文明社會的最早的實證,說明早在夏王朝建立,進入王國文明之前,黃河中游地區已經進入“三國文明階段”。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在發布會中表示,堯舜禹時代是在中原地區華夏文明形成和早期"中國"誕生的關鍵時代,而相關的文獻記載和古史傳說遠遠不足以說清這段歷史。因此,考古學研究便成為探討這一關鍵時期不可或缺的甚至是主要的學術探索路徑。他說:"陶寺遺址進行了長期不懈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使我們初步看到夏王朝建立之前,華夏文明所達到的第一個高峰。"
相關新聞
三星堆發現關鍵城牆或出土王陵隨葬品
回應
對於中國考古的發現,西方除非逼不得已向來是不承認的。對我們來說,西方承不承認是西方的事(雖然他們也拿聖經當史書),我們講好自己的歷史就好了,中國5000年的歷史講起來,不要再用什麼4000年了。
期待著將三皇五帝證實,夏商周已經沒有問題了,堯都也只是到了五帝中的第三位,前面還有三皇和黃帝顓頊等五位呢,三皇應該只是有名的大部落首領,而黃帝開始已經進入部落聯盟首領的時代了,到了夏朝才開始國家的概念了.
西方標準西方標準,你不是現代人?你穿的吃的你的行為方式是現代人還是古代人?現代標准考古認定文明就是城邦冶煉文字這個套路,西方也在用我們也在用,只不過其細節的出入而已,你說夏存在不存在,套用現代文明定義,是商以前中國這塊土地上肯定存在一個文化系統平台,這有考古學依據,但是不是夏或者說,在商以前是不是會有一個傳說中的夏朝那樣的國家形態,至少目前沒有考古上的支持雖然沒找到相關明確的文物(確鑿的文字) 但不能證明其沒有,就像甲骨文也是近代才真正發現的,那之前我們不也在否定這段歷史?
現在已經變了,對於文明的判別標準已經從以前的城市、大型建築、金屬冶煉和文字轉向城市了,比如城市的規模、嚴格的功能區域劃分、複雜程度。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5_06_19_323946.shtml
另詳參【圖博館】:古文明紀錄片《中國考古大發現》中國歷史分期論戰 《中國大歷史》
在列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後,陶寺文化中期城址被發現。城址東西長1800米,南北寬1500米,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相當於4個紫禁城的面積。
通過一系列的考古發掘,早期小城城牆、宮殿區、王級大墓、觀像祭祀台、倉儲區、手工業作坊區、宮城等一個個建築基址和玉鉞、玉璜、玉獸面等文物被發現。
王巍認為,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遺址的內涵、規模和等級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都與堯都契合。
王巍介紹,陶寺遺址王族墓地挖掘出的隨葬物品,陶鼓、石磬、銅鈴等禮樂器表明了史上最早的禮樂制度形成;遺址和墓地出土的銅鈴、容器口沿、齒輪形器、環、蟾蜍等五件銅器構成中國史前時期最豐富的紅銅鑄造禮樂銅器群;極可能集觀像授時與祭天為一體的觀像祭祀台,被天文史學界認為是世界考古發現最早的同類建築;扁壺上的朱書陶文被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漢字;貴族墓葬出土的數量可觀的玉石鉞,充分顯示出王權在陶寺遺址社會中的主導地位。
王巍說,"在唐堯之時,中華早期文明的國家觀念、王權觀念、私有觀念、禮制和曆法等已形成,其中很多被後來的夏商周王國文明所繼承和發展。有理由認為,堯舜禹時期的華夏早期文明為後來的中華文明奠定了基礎,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主脈。"陶寺遺址重大考古成果表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在晉南地區已經出現了王權和國家,進入了初期文明社會。陶寺文明的年代早於夏代,從而成為實證5000年中華文明的重要支點,對探索中國古代文明形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在學術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陶寺遺址很有可能就是堯的都城。王巍表示,雖未發現一錘定音的確證,但不容否定的事實是,堯都正在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走出傳說時代,逐漸向信史轉變。
多數專家都認可了“陶寺就是堯都”這一觀點。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也認可多數專家的“陶寺就是堯都”這一觀點。
他說,“根據文獻記載以及傳說史學當中的'堯舜禹'的堯,他的根據地,他的中心所在,都城所在在平陽一帶,指今天臨汾一帶。陶寺發現的'觀像台',證明了《堯典》中講到的堯讓羲和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制定曆法,來推進指導農業的發展,與陶寺觀像台能夠對應上去了。”
山西臨汾陶寺遺址或為堯的都城華夏文明史將提前300年
“一系列的考古證據鍊錶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規模和等級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與堯都相當契合。陶寺遺址極有可能是堯都。”2015-6-18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在國新辦舉行的“山西·陶寺遺址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我國近40年對陶寺遺址考古的重大成果: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就是堯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國”;沒有哪一個遺址能夠像陶寺遺址這樣全面擁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標誌,陶寺遺址已經進入文明階段。這比歷史教科書上的華夏文明從夏王朝開始,整整提前了300年。
陶寺到底有沒有城?
“是的,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要修改了!”王巍在發布會後表示,陶寺遺址的發掘,把華夏文明提前了300年。“這個工程今年年底會告一段落,我們會拿出報告,(相關部門)應該對教科書進行修改。我們是在為中華民族續寫家譜,是更早的家譜。”
陶寺遺址位於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7.5公里,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距今3900年—4300年。
對陶寺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至今已開展近40年。,分成兩個階段: 1978—1985年,這一階段的發掘和研究將陶寺文化為分早、中、晚三期。
當時發掘墓葬一千餘座,其中大貴族墓葬6座,一大批包括陶器、彩繪木器、玉石禮器、銅鈴、朱書文字等珍貴文物相繼出土,震驚了世界。這些成果顯示當時的陶寺已經出現明顯社會分化,並存在王權,這些發現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的關注。
但也遺留下幾個問題:陶寺到底有沒有城?被埋葬在大藍中的墓主人生前居住的場所在哪兒?陶寺遺址是否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
第二階段從1999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合作,在陶寺的考古工作以尋找城牆為中心。
2002年之後陶寺遺址發掘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12年之後又納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已發掘面積約8000平方米。
經過近40年的努力,專家們初步揭示出陶寺遺址是中國史前功能區劃最完備的都城,由王宮,外郭城、下層貴族居住區,倉儲區,王族墓地(王陵),觀像祭祀台、工官管理的手工業作坊區、庶民居住區構成。興建與使用的時代為距今4300-4000年。
挖出「魏武王」碑 學者:證實曹操墓【聯合報2010.06.13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時代的曹操,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大陸官方昨天開挖位於河南安陽縣的「曹操高陵」,發掘近三百件器物,其中刻有「魏武王」字樣的石牌,更讓考古專家大為振奮,認定這就是曹操的埋骨所在。
曹操高陵是二○○五年被當地一名農民發現,○八年初步挖掘,去年年底,大陸官方宣布,確認此地就是曹操陵墓。昨天正式開挖,為了因應蜂湧而至的民眾造成對文物的危害,當地政府出動武警維持文物安全,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維安強度不下高官、政要出訪視察。
大陸中央電視台昨天進行現場實況轉播,為了確保轉播效果,鄉政府甚至要求農民改在夜間收割麥子,婚禮、喪禮也被協調改期進行。
曹操高陵包括了一號墓和二號墓,二號墓為曹操墓,一號墓墓主不明。曹操墓為磚石結構,墓頂有兩個盜洞,墓室內有多處被盜痕跡。儘管已遭嚴重盜挖,考古人員還是發掘出近三百件器物。
墓室中有不少顆粒狀的玉珠散落在地上,他們大小相仿,中間有穿孔,考古人員推測,可能是曹操生前冠上戴的飾物。其中最讓考古人員興奮的,還是從泥土層中發掘出的翡翠珠,這顆珠子呈橢圓形,直徑約兩公分,無色透明,摸過的人形容,觸手光滑無比。
考古學者指出,這顆珠子應是曹操下葬時含在嘴裡,由於被泥土包裹,才躲過歷代數不清的盜墓者,完好保留至今。專家估計,這顆翡翠珠是曹操墓開挖以來,迄今所出土最昂貴的文物,價值達到千萬元人民幣。
此外,曹操墓中也出土了石畫像、石牌等文物。石畫像上畫有馬匹、車輛等。更重要的是,考古人員從曹操墓中挖出一塊寫著「常所用長犀盾」字樣的銘牌,這塊銘牌上半段已經斷裂,但它和初步開挖時,幾塊寫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字樣的石牌非常相似,考古人員推測它的上半截也是「魏武王」,這也成為考古學家認定這座墓就是曹操墓的又一條重要證據。
隨著「曹操墓」發掘的進展,一邊是確認的聲音,一邊卻是質疑的聲音。著名學者倪方六認為將安陽西高穴墓認定為曹操墓的漏洞更大了,比如半塊石牌「常所用長犀盾」、陶井、陶廁、陶豬圈等隨葬明器,便成了不利於曹操墓認定的出土文物。他說:「曹操這個級別的人物,怎麼會隨葬大眾化的東西?隨葬『陶豬圈』這類農家東西,有可能麼?隨葬品明器一般是墓主逝前生活、工作場景的對等反映,身居高堂的貴族曹操家會有豬圈?天天為戰爭而費腦汁的曹操生前也在餵豬?或是,曹操的妻妾生前要餵豬?」
如果墓主不是曹操,那個60歲男骨又會是誰?報導指出,研究盜墓史的倪方六認為,這個男骨很可能是盜墓賊的屍骨,而不是曹操的。他說,曹魏時代的墓葬中出現盜墓賊屍骨疑雲,在考古界也有發現。比如,在山東東阿縣發現的、曹操兒子曹植墓,裡面出土的男骨(現已迷失),有專家便認為是盜墓賊的。
在最近召開的「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上,組委會評委、考古專家徐蘋芳也再次對河南曹操墓提出了質疑。
曹操一號墓無新發現 專家:文物部早知,直播只是做樣子2010/06/14
徐蘋芳表示,考古挖掘必須在排除了盜墓發生的干擾情況下,才能得到真正實在的東西,「還有,很多東西是從盜墓賊手中繳獲的,他騙你怎麼辦?」她認為,這個墓被列入2009年度十大考古,實在太奇怪。
二號墓之前曾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並被認為是鐵證。徐蘋芳說,「常所用」包括東西和衣服,是最高統治者送給大臣或親屬作為紀念用的,在東漢時期非常常見,《後漢書》裡就有一些記載,因此石牌解釋應該是,墓主人得到魏武王饋贈後,覺得非常珍貴才一直帶在身邊。
陶豬圈不大可能出現在曹操墓,或者說「越是帝王陵的墓葬,越不可能有這種東西」。
還有先前挖掘「常所用長犀盾」石牌,在一些研究者看來也成為這個墓並非曹操墓的反證之一,因為曹操身為魏國最高統帥,不可能需要盾牌防身。另外,一顆號稱價值人民幣千萬元的翡翠珠,也不符曹操薄葬要求。
http://www.nownews.com/2010/06/14/91-2614952.htm
漢魏石刻專家黃震雲:曹操墓認定非常搞笑
中評社北京2009-12月29日電/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孫英民在發布會上宣,經權威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結合史料和現場考古發現,認定這座東漢大墓,確為文獻記載中的曹操高陵。但研究漢魏石刻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黃震雲則指出,考古界造假也不是第一次了,這次曹操墓公布消息實在草率。
始終不因功高蓋主而篡權的曹操,生前被漢獻帝先後封為魏公和魏王,但從不稱魏武公或魏武王。這情況到曹操死時都沒變過。那是因為,“武”是後來曹操之子曹丕篡奪漢家天下,登位做了魏文帝後,將其父也追封為帝時的追謚。後人這才稱曹操為魏武帝,或簡稱魏武。因而曹操下葬時如有陪葬物,是不可能銘刻題記為魏武王的。這一點,石牌首先就有矛盾。
黃震雲說自己在山東嘉祥武梁祠見過幾乎相同的畫像石,但比這幅要精美得多,他判斷這個畫像石等級並不高。“應該不是這個墓室所有,說不定是從外邊搬進來的。
另外可疑的還有,曹丕已經篡漢,怎麼會把歌頌漢代功績的內容刻到畫像石上?
歷史學者陶短房:證據鏈支離破碎
首先,沒有文字紀錄,比如墓志銘。
其次,僅僅憑3件有銘文的普通器具,下一個諸侯王陵墓的判斷,是很可笑的。如果這樣也能成立,在楚墓中曾經出土吳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踐劍,難道那就是夫差和勾踐的墓?難道是他們的合葬墓?周亞夫就是因為收集了一些武器準備陪葬用,被處死的。那麼,如果我非要說這是許褚的墓地,他拿什麼反駁?甚至於,曹操的衛隊虎衛營,一個普通軍官也可能得到一把這樣的兵器,他也可能拿這把兵器陪葬,這是符合漢代葬儀的。
而且如果疑冢說成立,這個就可能是疑冢。如果不成立,堂堂魏王,不葬洛陽不葬譙郡卻葬安陽,於理不合。漢代山陵是應該在都城附近的,和隋唐以後的制度不同。
“當年考馬王堆漢墓主人,證據很多,也花了幾年才明確公布結果,而臨沂銀雀山的墓地至今都沒有確認墓主。”“而如今居然在這麼短時間內,證據鏈支離破碎的情況下,就發布這樣的定論,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而且很可能涉及商業利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8/3/1/101183132_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83132&mdate=1230171414
另參本館:《中國考古大發現》 2010-06-16 11:33:30
南海一號 今首次公開亮相【聯合報 2009.12.02
安置具有八百年歷史的南宋商船「南海一號」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今天起試開館,年底正式對外開放。
中新社報導,位在陽江的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試開館期限為12月2日至18日。在此期間,遊客可以享受半價優惠,即40元人民幣。19日,博物館進行內部檢測調整,年底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今天起,「南海一號」將首次公開亮相,遊客可以走進這個中國乃至亞洲唯一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館,一睹「南海一號」古沉船以及系列珍貴文物的真容,切身體驗穿越八百年海洋空間的文化之旅。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於廣東陽江海陵島的十里銀灘,總投資兩億多元人民幣,總面積近13萬平方公尺,2005年12月開工興建。博物館由五個不規則的大小橢圓體連環相扣組成,外形猶如古船的龍骨,整體既似起伏的海浪,又如展翅的海鷗。中間最大橢圓體是博物館的核心所在,是保存著「南海一號」的「水晶宮」。「水晶宮」兩側各挑伸出兩條水下參觀廊,遊客可以近距離觀察「南海一號」在水中的狀況。
博物館專門畫分出精品展、一般文物展和本土文物展等三大展廳,初步形成海洋文化、陶瓷文化、宗教文化和本土文化等相互交融的展示布局。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試開館期間,從早上9點30分開始售票,到下午4點30分停止售票,下午5點閉館,遊客上限暫定3千人,以後再根據需要適當調整。
南宋沉船「南海一號」長30.4公尺,寬9.8公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承載著巨大的文物信息。2007年12月28日,被整體成功打撈上岸並入住廣東陽江海陵島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
河南省文物局27日對外公布,該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發現了魏武王曹操的陵寢,消息傳出後讓考古界大為振奮;但近日多位大陸學者都提出質疑,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袁濟喜說,許多證據都不是第一手材料,不能被當成有力證明;他質疑一切都只是人為炒作。
大陸著名學者汪宏華特地出面駁斥部分人士提出「72疑塚說法被攻破」一文,認為即便此墓可能為真,仍不能否定曹操指示建造72疑塚的說法。
汪宏華說,「我的結論是曹操墓早已被洗劫一空,直到當地政府或文物部門收繳了其中的一部分,並從盜墓洞口放回原地後才決定重新開挖,製造文物假象和轟動效應。在我看來,就在全盤否定疑塚的時候,這個塚已經變成了疑塚。」
千年謎墓 苦無直接證據
袁濟喜批評,相關單位和媒體剛發現一些間接的、還不是直接的證據,就匆忙定論是魏武大帝的墓,「匆忙發布『曹操墓在安陽』這件事,可能是一個新聞上的炒作需要,我覺得這並不是很嚴肅。」
袁濟喜說,曹操本人非常多疑,史書記載他的墓地有72塚,漢魏至今1千多年卻仍找不到能證明墓主的關鍵證據,「這座墓的地方不在鄴城,也不在洛陽,而且找不到跟曹操文學相關的證據。」汪宏華也強調曹操確實生性多疑,「完全有建疑塚的可能,期待將來有一天挖掘出更真實的曹操墓。」
袁濟喜指出,公布的「6大依據」,「我覺得都不是第一手證據,都不是很有力的證明。」他舉例像是該墓曾被反覆盜挖、留存的直接證據少;此次號稱魏王使用過的兵器真假亦「很難鑑定」,「因為它已經被盜挖過、不是原封的,可能是有人故意藏(兵器)在裡面。」袁濟喜說。
媒體先起鬨
袁濟喜說,曹操陵墓在安陽的證據不足,但河南省文物局在尚無直接證據的情況下就公布相關消息,有悖學術研究嚴肅精神,跟真正的國學研究還是有一定距離。
「搞國學研究要實事求是、不能炒作,」袁濟喜批評,「『發現曹操墓』一事幾年前就出現過,但經過研究也不是那麼回事。」
「越是在國學熱的時候,越是要保持冷靜,不能把新聞炒作、媒體起鬨當成真正的學術研究。」袁濟喜說,「尤其是學者、專業的研究人員、文物局、旅遊局等政府管理部門,更要本著對民眾負責的態度來對待這些問題。」
蘇州 發現疑似春秋時期闔閭大城 【中央社2010.06.16
繼曹操高陵後,中國考古界又有重大發現,據新華社報導,蘇州西南部近日探得1處春秋晚期超大型都邑城址,不排除是吳國名臣伍子胥建造的闔閭大城。
新華社今天引述蘇州古城吳國王陵考古隊說,日前在蘇州市西南部的山間盆地內發現1處春秋晚期超大型都邑城址,經初步考證,極可能是伍子胥所建的闔閭大城。
據報導,去年秋季以來,考古隊在遺址附近進行調查和發掘,相繼發現了與超大型城址有關的古城牆、護城河、水城門及1處大型遺蹟。種種跡象顯示,1座面積大、等級高的王城就在附近。
緊接著,考古隊又在盆地的南北兩端發現城牆遺址,且南北兩道城牆相距達6728公尺。
報導引述蘇州古城聯合考古隊領隊徐良高表示,僅從南北城牆的距離判斷,這是目前為止在南方地區發現的東周時期最大城址。
同時,在這個區域內共發現土墩遺蹟235處,其中數百公尺以上的長條形土墩應是古代城牆。
最令人欣喜的是,考古隊又發現東周時期吳越地區重要的建築材料--瓦,這是首次在東南地區發現高等級建材,意味著古城址內有高等級建築物存在。
根據左傳、國語、史記. 吳太伯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等文獻記載,吳國晚期都城位於現今蘇州城一帶,然而多年來,中國考古界始終無法確定吳國都城及王陵的遺址。
報導引述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如果上述遺址證實為伍子胥所建的闔閭大城,這將是中國對東周時期考古的重大突破。
據報導,考古隊計劃用5年時間進行後續調查、發掘與研究。 2010-06-16 11:34:39
紂王被汙名化 2021-12-20 觀察者網 四川師大 李競恒
【導讀】 日前,知識考古類節目《隱秘的細節》因重評紂王妲己,引發爭議。節目說,從史料和文物出發,紂王帝辛不僅不昏庸殘暴,還是個難得的英明強幹的君主
《論語•子張》子貢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子貢就很清楚,紂王並沒有傳說中那麼惡。
實際上,紂王頭上惡名的疊加過程,如「牝雞司晨」和「惟婦言是用」,但甲骨卜辭和西周金文顯示,商周女性貴族是廣泛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的。最著名的就是婦好,她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胡厚宣統計,僅武丁時稱「婦」的就有六十多人。西周王姜,《作冊夨令簋》、《作冊睘卣》之類的銅器銘文都記載過她掌管周朝的武器生產,還擁有龐大的土地、臣屬班子。
紂王「酒池肉林」,實際上飲酒吃肉是殷商祭祀禮儀的重要內容,甲骨奏字,即割裂祭祀牲體的祭肉,懸掛在樹上進獻給神靈。《甲骨文合集》第23256片「祭其酒、奏,其在父丁」,即以大量的祼祭之酒與懸掛於樹的肉祭祀父丁之神。類似的獻祭物件還有嶽、河、山、四土、祖乙、妣壬等自然神、祖先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