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現形記》
你這是從維基百科網上抓下的,何時你也成了火星人,從網上亂抓亂貼亂湊,就成了一篇火星文讀書報告?
別那麽嚴肅,中國傳統的章回小說本來就是說書八卦傳聞的大雜燴,再說維基的評論也是來自阿英的《晚清小說史》(上海商務,1933):「李伯元有寫作天才…(但)寫作得大匆匆,(且)必須按日寫作…再加一時風尚所驅,窮形惡詆,盡量誇張,於是其成就乃更形削弱。」(p.134)
也就是說天下文章一大抄了,旣然如此仍必浪費時再去看動輒數十萬上百萬的古典小說,尤其是類型化的歷史、武俠、偵探、奇幻…等小說。
拜影視科技之賜,現代人不必去看那些文字不擅長且寫得沒啥文字魅力的故事書,只要看看影劇即可。
難怪大陸這些年會大拍古典小說,不過依尹鴻在新華網 ( 2003-07-11)發表的<衝突與共謀──論90年代中國電視劇的文化策略>認為:
中國電視劇的發展處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化與國有性雙軌運行的背景下,一方面受到國家的控制、干預和引導,同時又受到市場經濟、消費文化的強力衝擊,成為了當代中國媒介在各種權力角逐中演變歷程的縮影,中國電視劇的發展不僅反映了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分化和衝突,同時也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時代風尚、價值觀念、文化潮流產生著複雜和深刻的影響。
這很好啊!就《官場現形記》而言,原著當時本就極具上述特質。再說廿集的電視劇將雜沓重復的原著,改拍的清晰明瞭,聚焦於原是主僕仨人的趙温老爺、方元管家、賀根僕人等,因方元冒名搶了趙温買得的知州一職,而展開一連串爾覦我詐的官埸鬥爭,最後仨人因深悟官埸厚黑學而共謀大發了橫財。
這麼說來民初李宗吾的 《厚黑學》還真是官埸寶典了!
還好啦!韓劇《商道》也比中劇《胡雪巖》《大宅門》《喬家大院》會掰!
中劇的商人也未免太有痞子味了,還有愛國商人的民族主義。
光緒癸卯(1903年)上海《世界繁華報》排印本。光緒甲辰(1904年)粵東書局石印本,有注,六編七十六四。末回結雲:尚有續編。石印本,全名爲《增注繪圖官場現形記》,書首無作者名氏,亦不署年月,書前有序,序後署“光緒癸卯中秋後五日茂苑惜秋生”。初編卷一至卷十二,續編卷十三至卷二十四,三編卷二十五至卷三十六。故爲三十六回本。一函九冊,爲袖珍本,全書共有插圖三十八幅,每頁均增有注語,似爲惜秋生所加。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世界繁華報館鉛印本。宣統元年(1909年)崇本堂石印本。另外,據阿英《晚清小說史》雲:“又有日本知新社光緒三十年(1904年)鉛排本,惟著者已易名爲日本吉田太郎,顯系僞作。”
《官場現形記》寫的多是實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這確是不假。胡適曾在爲此書做的序言中論說過這種情況:“就大體上說,我們不能不承認這部《官場現形記》裏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華中堂之爲榮祿,黑大叔之爲李蓮英,都是曆史上的人物,不用說了。那無數無名的小官,從錢典史到黃二麻子,從那做賊的魯總爺到那把女兒獻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說是完全虛構的人物。”胡適對《官場現形記》做過較深入的研究和考據,他的話無疑是有根據的。當然,實際上小說中的某個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包括這一個在內的幾個實有人物的集合。比如小說中的華中堂,可能主要指的是榮祿,但也可能包括了其他某些官僚。小說中華中堂回答賈大少爺請教的問題時說:“多碰頭,少說話,是做官的秘訣。”華中堂說的這個秘訣,榮祿可能的確說過,但據清人朱克敬《暝庵二識》載,大學士曹振鏞也曾對下屬說過,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筆記》又載,曾國藩每見到地方上來人到京,也總是教以“多叩頭,少說話”。這種情況表明,“多碰頭,少說話”實際上已成爲晚清官場上通行的做官訣竅,同時也說明《官場現形記》確是如孫寶所說,“多實有其事”,又如胡適所說,“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
由于《官場現形記》在晚清官場上風行,寫的又多是實人實事,所以關于此書的種種消息,很快傳到了慈禧太後的耳朵裏,于是,“慈禧太後索閱是書,按名調查,官吏有因以獲咎者”。看來慈禧太後讀到此書後很是生氣,並把清末政令倒行、法紀廢弛的責任都歸罪到了官員們的腐敗,胡來,不爭氣,她還把《官場現形記》當成了懲辦官員的黑名單,按圖索驥,抓人辦人。當那些官員們正搖頭晃腦地翻讀著這本爲他們描形畫像的《官場現形記》時,哪裏想得到,此時太後老佛爺也正翻看著這部書,盤算著怎麽整治他們呢。
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是我國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直面社會而取得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也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首開近代小說批判社會現實的風氣。全書從中舉捐官的下層士子趙溫和佐雜小官錢典史寫起,聯綴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長吏、省級藩臺、欽差大臣以至軍機、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們爲升官而逢迎鑽營,蒙混傾軋,可以說爲近代中國腐朽醜陋的官場勾勒出了一幅曆史畫卷。
第二回 錢典史同行說官趣 趙孝廉下第受奴欺
第三回 苦鑽差黑夜謁黃堂 悲鐫級藍呢糊綠轎
第四回 白簡留情補祝壽 黃金有價快升官
第五回 藩司賣缺兄弟失和 縣令貪贓主仆同惡
第六回 急張羅州官接巡撫少訓練副將降都司
第七回 宴洋官中丞嫻禮節 辦機器司馬比匪人
第八回 談官派信口開河 虧公項走投無路
第九回 觀察公討銀翻臉布政使署缺傷心
第十回 怕老婆別駕擔驚 送胞妹和尚多事
第十一回 窮佐雜夤緣說差使 紅州縣傾軋鬥心思
第十二回 設陷阱借刀殺人 割靴腰隔船吃醋
第十三回 聽申飭隨員忍氣 受委屈妓女輕生
第十四回 剿土匪魚龍曼衍 開保案雞犬飛升
第十五回 老吏斷獄著著爭先 捕快查贓頭頭是道
第十六回 瞞賊贓知縣吃情 駁保案同寅報怨
第十七回 三萬金借公敲詐 五十兩買折彈參
第十八回 頌德政大令挖腰包 查參案隨員賣關節
第十九回 重正途宦海尚科名 講理學‘官場崇節儉
第二十回 巧逢迎爭制羊皮褂思振作勸除鴉片煙
第二十一回 反本透贏當場出彩 弄巧成拙驀地撤差
第二十二回 叩轅門蕩婦覓情郎 奉板輿慈親勖孝子
第二十三回 訊奸情臬司惹笑柄 造假信觀察賺優差
第二十四回 擺花酒大鬧喜春堂 撞木鍾初訪文殊院
第二十五回 買古董借徑謁權門 獻巨金癡心放實缺
第二十六回 模棱人慣說模棱話 勢利鬼偏逢勢利交
第二十七回 假公濟私司員設計 因禍得福寒士捐官
第二十八回 待罪天牢有心下石 趨公郎署無意分金
第二十九回 傻道臺訪豔秦淮河 闊統領宴賓番菜館
第三 十 回 認娘舅當場露馬腳 飾嬌女背地結鴛盟
第三十一回 改營規觀察上條陳 說洋話哨官遭毆打
第三十二回 寫保折筵前親起草 謀厘局枕畔代求差
第三十三回 查帳目奉劄謁銀行借名頭斂錢開書局
第三十四回 辦義賑善人是富 盜虛聲廉吏難爲
第三十五回 捐巨貲紈禱得高官 吝小費貂踏發妙謔
第三十六回 騙中騙又逢鬼魅 強中強巧遇機緣
第三十七回 繳憲帖老父托人情 補劄稿寵姬打官話
第三十八回 新姑爺乘龍充快婿 知客僧拉馬認幹娘
第三十九回 省錢財懼內誤庸醫 瞞消息藏嬌感俠友
第四 十 回 息坤威解紛憑片語 紹心法清訟詡多才
第四十一回 乞保留極意媚鄉紳 算交代有心改帳簿
第四十二回 歡喜便宜暗中上當 附庸風雅忙裏偷閑
第四十三回 八座荒唐起居無節 一班齷齪堂構相承
第四十四回 跌茶碗初次上臺盤 拉辮子兩番爭節禮
第四十五回 擅受民詞聲名掃地 渥承憲眷氣焰熏天
第四十六回 卻洋貨尚書挽利權換銀票公子工心計
第四十七回 喜掉文頻頻說白字 爲惜費急急煮烏煙
第四十八回 還私債巧邀上憲歡 騙公文忍絕良朋義
第四十九回 焚遺財傷心說命歸 造揭帖密計遣群姬
第五十回 聽主使豪仆學摸金 抗官威洋奴唆吃教
第五十一回 複雨翻雲自相矛盾 依草附木莫測機關
第五十二回 走捷徑假子統營頭 靠泰山劣紳賣礦産
第五十三回 洋務能員但求形式 外交老手別具肺腸
第五十四回 慎邦交紆尊禮拜堂 重民權集議保商局
第五十五回 呈履曆參戎甘屈節 遞銜條州判苦求情
第五十六回 制造廠假劄賺優差 仕學院冒名作槍手
第五十七回 慣逢迎片言矜秘奧 辦交涉兩面露殷勤
第五十八回 大中丞受制顧問官 洋翰林見拒老前輩
第五十九回 附來裙帶能諂能驕 掌到銀錢作威作福
第六十回 苦辣甜酸遍嘗滋味 嬉笑怒罵皆爲文章
附錄一 官場現形記序
附錄二 官場現形記序
附錄三 官場現形記序
http://baike.baidu.com/view/174290.html?tp=0_11
魯迅認爲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中國清末4部譴責小說的合稱 。即李寶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
由于資産階級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的大力倡導,晚清的小說創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有影響的小說,形成了晚清小說創作繁榮的局面。而“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的出現,則是中國小說創作進入到又一個繁榮時期的重要標志。
光緒癸卯(1903年)上海《世界繁華報》排印本。光緒甲辰(1904年)粵東書局石印本,有注,六編七十六四。末回結雲:尚有續編。石印本,全名爲《增注繪圖官場現形記》,書首無作者名氏,亦不署年月,書前有序,序後署“光緒癸卯中秋後五日茂苑惜秋生”。初編卷一至卷十二,續編卷十三至卷二十四,三編卷二十五至卷三十六。故爲三十六回本。一函九冊,爲袖珍本,全書共有插圖三十八幅,每頁均增有注語,似爲惜秋生所加。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世界繁華報館鉛印本。宣統元年(1909年)崇本堂石印本。另外,據阿英《晚清小說史》雲:“又有日本知新社光緒三十年(1904年)鉛排本,惟著者已易名爲日本吉田太郎,顯系僞作。”
《官場現形記》寫的多是實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這確是不假。胡適曾在爲此書做的序言中論說過這種情況:“就大體上說,我們不能不承認這部《官場現形記》裏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華中堂之爲榮祿,黑大叔之爲李蓮英,都是曆史上的人物,不用說了。那無數無名的小官,從錢典史到黃二麻子,從那做賊的魯總爺到那把女兒獻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說是完全虛構的人物。”胡適對《官場現形記》做過較深入的研究和考據,他的話無疑是有根據的。當然,實際上小說中的某個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包括這一個在內的幾個實有人物的集合。比如小說中的華中堂,可能主要指的是榮祿,但也可能包括了其他某些官僚。小說中華中堂回答賈大少爺請教的問題時說:“多碰頭,少說話,是做官的秘訣。”華中堂說的這個秘訣,榮祿可能的確說過,但據清人朱克敬《暝庵二識》載,大學士曹振鏞也曾對下屬說過,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筆記》又載,曾國藩每見到地方上來人到京,也總是教以“多叩頭,少說話”。這種情況表明,“多碰頭,少說話”實際上已成爲晚清官場上通行的做官訣竅,同時也說明《官場現形記》確是如孫寶所說,“多實有其事”,又如胡適所說,“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
由于《官場現形記》在晚清官場上風行,寫的又多是實人實事,所以關于此書的種種消息,很快傳到了慈禧太後的耳朵裏,于是,“慈禧太後索閱是書,按名調查,官吏有因以獲咎者”。看來慈禧太後讀到此書後很是生氣,並把清末政令倒行、法紀廢弛的責任都歸罪到了官員們的腐敗,胡來,不爭氣,她還把《官場現形記》當成了懲辦官員的黑名單,按圖索驥,抓人辦人。當那些官員們正搖頭晃腦地翻讀著這本爲他們描形畫像的《官場現形記》時,哪裏想得到,此時太後老佛爺也正翻看著這部書,盤算著怎麽整治他們呢。
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是我國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直面社會而取得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也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首開近代小說批判社會現實的風氣。全書從中舉捐官的下層士子趙溫和佐雜小官錢典史寫起,聯綴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長吏、省級藩臺、欽差大臣以至軍機、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們爲升官而逢迎鑽營,蒙混傾軋,可以說爲近代中國腐朽醜陋的官場勾勒出了一幅曆史畫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趼人(1866-1910)著,計108回。這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它通過主人公九死一生從奔父喪開始,至其經商失敗爲止所耳聞目睹的近200個小故事,勾畫出中法戰爭後至20世紀初的20多年間晚清社會出現的種種怪現狀,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範圍比《官場現形記》更爲廣闊,除官場外,還涉及商場、洋場、科場,兼及醫蔔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狀況、道德面貌、社會風尚以及世態人情都頗爲深刻,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可以幫助讀者透視晚清社會和封建制度行將滅亡、無可挽救的曆史命運。小說采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故事,結構全篇,使讀者感到親切可信,在中國小說史上開了先河。結構上亦非常巧妙:“九死一生”既是全書故事的敘述者,又是全書結構的主幹線,同時又運用了倒敘、插敘等方法,將它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全書繁簡適宜,渾然一體。
《老殘遊記》 劉鶚(1857-1909)著,共20回。劉鶚本是一位企業家、學問家,並不是職業作家,但其文學家之名卻遠勝企業家和學問家。這部小說是他晚年所寫的帶有自傳性質的未竟作品。小說以一個搖串鈴的江湖醫生老殘(鐵英)爲主人公,敘寫其在中國北方遊曆期間的見聞和活動,對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殘暴昏庸,百姓的貧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著重地對那些名爲“清官”,實爲酷吏的虐民行爲進行了有力抨擊,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國家危亡現實的強烈憂患意識。小說的藝術成就很高。首先是高超的描寫技巧,無論狀物、寫景,還是敘事,都能曆曆如繪,如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致,明湖居說書,桃花山月下夜行等,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其次是它的心理描寫和心理分析,能用貼切的語言,出色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其三、精巧的結構藝術。小說以遊記的形式,以遊曆爲線索,以老殘爲中心人物,以散文的筆法敘事狀物,將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做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小說獨特的結構特點。
《孽海花》 曾樸(1872-1935)著,35回。《孽海花》是一部既具有譴責小說、又具有曆史小說,還具有政治小說特點的長篇小說。小說寫金汮(字雯青)中狀元後在蘇州納名妓傅彩雲爲妾;後奉命出使俄、德、奧、荷等國,帶傅彩雲同往;歸國後,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雲離開金家,赴上海重操舊業,改名曹夢蘭;後又到天津爲妓,稱賽金花。小說以金雯青和傅彩雲的故事爲主線,生動地描寫了從同治至光緒30多年間的曆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會的變遷,暴露了統治者的腐朽沒落,批判了封建的科舉制度,諷刺了那些達官名士,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態;同時也熱情地歌頌了馮子材、劉永福等抗戰英雄和孫中山等民主革命黨人的革命活動,表達了作者反對封建專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愛國救亡的思想。小說中所寫之人物,無不有所影射。在具體寫作中,作者采用了近代較流行的塊狀小說結構與傳統的網狀小說結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情節,波瀾起伏,曲折感人,井然有序,始終圍繞主線,時放時收,東西交錯,給人留下就像一朵珠花的感覺。作者又工于細節描寫,詞采華美,寥寥數筆,就能使人物的神態畢肖,故魯迅稱贊它“結構工巧,文采斐然”。
http://baike.baidu.com/view/38044.html?tp=1_11
《官場現形記》最初于《世界繁華報》上連載,起光緒二十九年(1903)至光緒三十一年,共60回。在此過程中,世界繁華報館分5編(每編12回)陸續刊印單行本。較早的翻印本有粵東書局石印本和假托吉田太郎著、日本知新社出版的刊本。《官場現形記》是李寶嘉的代表作,爲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作品以官場爲對象,著重揭露各種官僚的"齷齪卑鄙"、"昏聵糊塗"(《官場現形記》),集中暴露晚清官場的污濁,吏治的敗壞,統治集團的腐朽。
作品涉及的官僚十分廣泛,外官從"未入流"的佐雜,到州府長吏、直至督撫方面大員;內官從小京官、到部司郎曹,直至位居中樞的軍機、大學士。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僚胥吏,爲了升官發財,無不蠅營狗苟,迎合、鑽營、蒙混、羅掘、傾軋,極盡卑污苟賤之能事。軍機大臣華中堂在京城開個古董店,專門經營買賣官缺的生意。黃胖姑公然說出"一分行錢一分貨"(25回)。最高統治者也公開提倡"撈錢"。一個旗員出身的兵部大堂兼內務府大臣,被派了赴浙江查辦重大案件的欽差,就是因爲在京裏苦了多年,"上頭有意照應他","好叫他撈回兩個"。這個欽差到浙江後,"只拉弓,不放箭",很快逼上來二萬兩銀子的賄賂。所以連慈禧太後也不得不承認"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裏來的清官"(18回)。胡統領奉命赴嚴州剿"匪",心裏恐懼,一路上吃喝玩樂,有意拖延,待得到"匪"已遠去的情報,卻兼程進軍,縱容兵丁"洗滅村莊,奸淫婦女",並亂拉良民,指作"強盜",以報功邀賞(12~18回)。
作品還揭露了統治階級對帝國主義奴顔婢膝的醜態和喪權辱國的劣迹。外國人打死中國小孩子,當地官員迫于群衆壓力,將凶手判處監禁五年。而清政府的總理衙門,卻按照"同外國人打交道""只有順著他辦"的邏輯,竟依照外國公使的要求,將巡撫撤換,並由他們指定繼任巡撫(57、58回)。徐大軍機糊糊塗塗地在出賣安徽省礦産的契約上簽字,將國家主權拱手獻給洋人(52回)。這些描寫充分地揭示出朝廷大小官吏懼怕外國人的無恥嘴臉。
《官場現形記》突出地反映了近代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黑暗現實,多少觸及了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大衆和封建主義的矛盾,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的矛盾。書中所寫不少有現實影子。李錫奇曾披露說:"所寫種種,大都實有其人,實有其事。惟都不用真名,而所用假名亦皆有寓意。"《官場現形記》的問世,促進了人們對清王朝腐朽不堪的認識。由這部小說起,逐漸形成了晚清譴責小說的高潮,而描寫他界如商界、學界、女界等"現形"之書也接踵而起。
小說在結構安排上仿《儒林外史》,一人演述完畢,即轉入下一人,如此蟬聯而下。作者用誇張的手法揭露人物的醜惡面貌,頗爲生動。但人物缺乏典型化,描寫過于渲染誇張,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笑柄連篇,反而減弱了感人力量。又官場中人之伎倆,大同小異,寫之不已,則難免雜遝重複之感。
《文明小史》是李寶嘉另一部重要創作,共60回,署南亭亭長著。原載光緒二十九年(1903)五月至光緒三十一年七月《繡像小說》,每回有自在山民評語。光緒三十二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分上下冊。作品主要描寫庚子(1900)以後幾年間,中國輸入新文明時的社會各方面動態。它是《官場現形記》的姐妹篇,也以官場爲主,但著重從維新與立憲的角度和官場對新政、新學的態度方面落筆,突出地反映了清政府實行"維新"、預備"立憲"時期官場與社會的真實情況,新舊思想的沖突。作品涉及的地域很廣泛,包括全國主要省份,而且從通商城市到窮鄉僻壤。反映的方面也很多,從內政到外交,從統治集團到人民群衆,從假維新派到守舊黨。官僚的懼外、媚外,洋人的挾勢欺壓,假維新派的徒襲皮毛、投機以謀私利,官場對維新的敷衍塞責,人民群衆的自發鬥爭,無不收攝筆端。但把發動變法維新運動的康有爲、梁啓超,即小說中的安紹山、顔軼回也寫成投機分子加以謔化,則與作者認爲變法維新運動也屬過激的立場有關。《文明小史》的結構方式與《官場現形記》略同,事隨人物的轉換而起訖。頭12回寫湖南永順事件,刻畫頗見功力。人物以描寫各種新學人物爲最成功,頗能見出一些個性。
《中國現在記》,12回,未完。最初連載于光緒三十年(1904)的《時報》。未署名,吳沃堯《李伯元傳》中列有此書。作品用與《官場現形記》一樣的寫作手法,著重暴露了捐班出身官吏種種貪污穢迹以及相互爭奪傾軋的醜行。其中關于河政方面,揭露河工弊端,有許多局外人不知道的材料。
《活地獄》,共43回,未完,署南亭亭長著。連載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至光緒三十二年的《繡像小說》半月刊,每回有願雨樓評語。李寶嘉寫至第39回因病重停筆。第40至42回爲吳趼人(署名繭叟)所續,第43回爲歐陽巨源(署名茂苑惜秋生)所續。1956年11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始刊印單行本,由趙景琛校訂並作序。作品用15個故事連綴而成,筆鋒集中于司法制度,著重揭露州縣衙門的暗無天日,書吏胥役的卑鄙無恥,監獄牢房以及種種酷刑的慘無人道,確是使人目不忍睹的活地獄。寫出了廣大群衆橫遭迫害的苦難。《海天鴻雪記》,未完,署"二春居士編,南亭亭長評"。光緒二十五年(1899)《遊戲報》所刊廣告說,二春居士爲浙中人,寓居上海。阿英(見錢杏邨)以爲即李伯元作。光緒三十年(1904)世界繁華報館刊行單行本,共4冊20回,卷首有茂苑惜秋生序。這是一部以妓院生活爲題材的吳語小說,描繪了海上繁華世界中一個特殊的悲慘側面。對書中的人物有褒有貶,而以暴露爲主。用方言寫人物對話頗爲真切傳神。.........
http://baike.baidu.com/view/69941.html?tp=2_11
從鴉片戰爭到中日甲午戰爭(1840~1894)這一曆史時期,中國社會逐步半殖民地化,封建制度進入崩潰的階段。但是這一時期的小說作者基本還在舊思想的牢籠之下,他們的創作,或回憶、留戀舊時生活,反映他們對功名利祿的追求;或粉飾、美化現實,妄想挽救封建末世的覆滅。小說領域很少反映出新的思想風貌來,而以“狹邪小說”、“俠義公案小說”占主導地位。“狹邪小說”即寫“伎家故事”。陳森《品花寶鑒》(1849,一作1835),以記敘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達官名士、王孫公子狎妓生活爲題材,表達作者對士大夫自命風雅實爲庸俗淫逸生活的豔羨。魏子安《花月痕》(1858)寫兩對士子與妓女的故事,設爲窮、達二途,反映作者幻想能夠飛黃騰達,寄托宦途失意的感慨。俞達《青樓夢》寫懷才不遇的士子將青樓妓女引爲知己,把她們理想化,以表現作者從冶遊功名到報親慕道的理想。《海上花列傳》(1894),以妓院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的上海罪惡淵藪的畸形社會面貌,表現了這類小說逐漸向寫實轉化的傾向。這個時期的“俠義公案小說”,有很大的發展。一部分小說的作者,出于對清王朝統治前途的擔憂,自覺地用小說爲鞏固封建統治服務。俞萬春的《蕩寇志》1851),將起義的英雄剿盡殺絕,以求瓦解人民的反抗精神;文康的《兒女英雄傳》,則全面宣揚忠孝倫理,希望八旗子弟讀書仕進,後繼有人,作品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都極其明確。《施公案》(1798)、《三俠五義》(1879)、《彭公案》(1892)等,將官吏審案斷獄的公案小說,與俠客除暴安良的俠義小說結合起來,每以“名公大臣總領一切”,以達到“不負朝廷”或“致君澤民”的目的。這類小說中,除《三俠五義》在民間長期流傳過程中,豐富了包公的形象,增添了大量俠客、義士內容,對豪強、權貴的邪惡有所暴露,體現了市民的愛憎之外,其他作品的主要傾向,都是美化封建官僚,鼓吹奴隸哲學,爲維護封建皇權和專制制度效勞。
發表創作和譯作小說的《繡像小說》(1903)、《新新小說》(1904)、《月月小說》(1906)、《小說林》(1907)等幾十種期刊應時而生。
這時期的小說創作,盛行改良派的譴責小說,突出地暴露了封建官場的黑暗腐朽,廣泛地宣傳了各種社會改良,並出現了資産階級革命派反帝反清的小說。《官場現形記》、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孽海花》、《老殘遊記》被稱爲清末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是清末黑暗政治的真實寫照。它批判和譴責了整個封建官僚階層,從官場的角度真實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實。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暴露的對象從官場擴及到商場、洋場。商場中寫了官商勾結,洋場中寫了才子的沽名釣譽。劉鶚的《老殘遊記》暴露清末官場的黑暗,由贓官及于清官。曾樸的《孽海花》則大體反映了從同治年間起約30年的社會政治文化風貌,及活動于其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這些小說表明,改良派作家對現實的態度已經改變,轉而對社會進行揭露和抨擊,但目的卻是爲了改良。《官場現形記》暴露官場黑暗,是爲了叫官吏“讀了知過必改”;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寫了官場、洋場、商場中種種卑污苟賤的怪現狀,目的是爲了“恢複我固有之道德”。《孽海花》則表現了一定的革命傾向。除四大譴責小說外,本時期衆多的小說涉及的題材異常廣泛,是晚清社會的一面鏡子。寫晚清社會概貌的,有《文明小史》、《負曝閑談》、《冷眼觀》等;寫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有《罌粟花》、《中東大戰演義》、《中法戰紀》等;寫官場的,有《活地獄》、《官場維新記》等;寫商人和商業活動的,有《市聲》、《胡雪岩外傳》等;寫華工和留學生生活的,有《劫余灰》、《苦社會》、《苦學生》、《黃金世界》等;寫反對迷信的,有《瞎騙奇聞》、《掃迷帚》、《玉佛緣》等;寫婦女解放的,有《黃繡球》、《女子權》、《中國女豪傑》等。同時,資産階級革命派作家也進行小說創作,鼓吹反帝反清的種族革命。著名作品有《洪秀全演義》、《獅子吼》、《洗恥記》、《自由結婚》、《盧梭魂》等。
辛亥革命後,在各地封建軍閥的割據下,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些封建文人、洋場才子以及失意頹唐的知識分子,以上海爲大本營,在小說領域,逐漸形成了一股頹廢、沒落的文藝思潮,出現了以“鴛鴦蝴蝶派小說”和“黑幕小說”爲代表的流派。鴛鴦蝴蝶派作家大都以愛情婚姻爲題材,寫男女之間相愛,像一對蝴蝶、一雙鴛鴦一樣分不開,是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說、外國資産階級感傷主義作品影響下,在上海那種特有的半殖民地、洋場土壤中産生的一種新才子佳人小說,思想上並沒有擺脫封建倫理道德觀念。代表作品有徐枕亞《玉梨魂》、李定夷《美人福》等。“黑幕小說”盛行于1917~1918年間。它標榜揭發“全國社會射影含沙之事,魑魅魍魎之形”。代表作是《中國黑幕大觀》及其《續集》等。但此書實際上已淪爲爲□作惡的教科書,軍閥、政客攻訐中傷的輿論工具。魯迅稱之爲“謗書”,是“譴責小說”的墮落。這一時期,也有反映現實生活的“爲人生”的小說出現,如《黑籍冤魂》等寫反帝愛國;《采桑女》等寫封建愛情悲劇;《新社會現形記》等抨擊軍閥政治;《漁家苦》等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生活;《工人小史》、《罷工軼事》等描繪了工人階級的生活鬥爭,在當時有一定的現實性和進步性。晚清小說以長篇爲主,這個時期的小說卻大都是短篇,它對此後短篇小說體裁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
近代小說在思想內容和題材上,有明顯的開拓,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但一般說來,藝術成就不高,影響較大的“譴責小說”大都是綴短篇成長篇的性質,藝術結構不夠嚴整,且辭氣浮露,缺乏含蓄,描寫又往往誇大失實,遂成“話柄”,影響了作品的藝術效果和感人力量。革命小說往往借人物之口直露地宣說政治主張,或借人物搬演理想社會圖景,一般都缺少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但也有一些作品在藝術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一定的成就。如《兒女英雄傳》、《三俠五義》的評話特點,《老殘遊記》的善于描寫,四大譴責小說中以及革命派某些小說如《洪秀全演義》等,都有個別生動的形象,曾樸及蘇曼殊的小說吸收一些西方技法,表現了向“五四”以後新文學的過渡。
http://baike.baidu.com/view/138231.html?tp=9_11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家範:晚明江南士大夫的歷史命運 2020-07-12
晚明江南的社會經濟已躍居全國首位,經濟的發達,城鎮的繁榮,都為該地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不用說富有資產的官僚、地主,即使僅有瘠田十畝的一般農家,也總勉力讓子孫入泮,冀望其跳躍龍門。明代各地有府學、州學、縣學以至社學、私塾,江南又盛行書院,實則都是科舉預備學校。書院轉向科舉,學校與科舉並為一途,使明代學校教育更是走進死胡同。
江南生員舉子眾多,在顧炎武看來,何以不是文化繁榮、歷史進步的標誌,反成了社會公害呢?
中國生員的唯一出路是科舉——仕途,產生“人才過剩”現象,大量生員被擯斥於仕途之外,又皓首白髮以待“金榜題名”,別無所事。它既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一種病態,又成為加深政治惡化的病灶,惡性循環,幾成不治之症,到晚明竟成了深伏著亡國滅族的一個禍患。
晚明科場的競爭,已經不純是個人間的命運之戰,而是擴大波及為集團間的廝殺肉搏。為此,晚明江南士大夫的結社之風極盛,這種以文會友的結社或明或暗正與科舉——官場的角逐緊相攀染。
…..
回應
宋朝通過完善政治制度,早就完全解決的問題!
正是宋朝“完善政治制度”導致政府被士大夫階層利益裹挾,土地兼併嚴重,社會階層貧富差距嚴重。而王安石變法所採取的極端做法又招致士大夫階層的報復,終兩宋均是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態勢裡緩慢自殺。
1946年三名女孩考清華落榜,真相竟然是?
2020-07-08,有“大V”發佈微博稱“這三位大學者大專家的女孩因為差幾分沒有考上”,並配上一張四名女性圖片標注為“【教育的公平】1946年有三個女孩考清華落榜,這讓人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教育的公平和良心。”有“大V”附和“看這些也感動不了那些今天的高考腐敗者”。
民國時期的教育真的是這樣嗎?
一、照片中的女性並非梁再冰、馮鐘璞、梅祖芬,而是林徽因(右一)和她的表姐王孟瑜、王次亮和曾語兒。
二、三名女性落榜清華的真實情況是抗戰勝利後大學第一次招生,考生眾多,競爭激烈。大後方和收復區的應屆高中生,加上多年抗戰積壓下來的往屆沒有考學的高中生,還有大量的復員軍人,使得考生一下子變得特別多。清華不得不擴招新生八百七十人,錄取率也不足5%。
三、誰在美化民國教育
大多數是作家、業餘的歷史愛好者等。他們對於民國教育充滿著想像、浪漫描述,但那些是否就是民國教育的真相呢?
舒新城1924年曾就內地湖南所見聞的教育行政的混亂情形做過批判:內亂對於教育顯明的影響列下:(一)省教育經費積欠至十個月;(二)指定為省教育經費的鹽稅附加稅為軍人提去四十余萬;(三)地方教育經費隨時被軍人提取,致各地欠費自數月至十餘月不等;(四)地方教育機關,隨時被軍人佔據,學校常不能如期開學;(五)內地交通權完全為軍人佔據,學生不能按期到校,甚至於被危險;(六)教會學校特別發達。
進入國民政府時期,教育的情形並未得到根本改變。教育社會學家盧紹稷在1931年出版的《教育社會學》一書中曾說:我國教育,因承數千餘年“偏重個人”積習之故,所以近年以來,雖嘗聞有“適應社會”之呼聲,而學校畢業生尚未能皆為社會上實際有用之人物。試觀我國現今學子,除少數外國留學生與國內中等以上學校畢業生講求實學外,大都徒冒虛名,以“文憑”為目的,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無所裨益於社會。小學畢業生,知識幼稚,姑置勿論。中學畢業生,往往學農不農,學工不工,學商不商,甚至有在家賦閑,成為社會上之寄生蟲。至大學與專科學校畢業生,對於學問雖算有一點門徑,但嘗見有畢業於紡織專科,而為普通中學圖畫教員者;有以畢業於農業專科,而為普通行政機關助理員者,甚至有以留學歐美各國大學與專門學校畢業,歸而應考試於書業機關,充普通編譯員者。所用非所學,滔滔皆是。
1931年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的主筆陶希聖感歎說:“從小學到大學的幾層等級,逐漸把貧苦子弟剔除下來,最貧苦的農工子弟們沒有受初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升入中學的少數青年,大抵出於中資或富裕的工商業、地主、官僚家族,大學則是所謂的上層社會,即大地主、金融資本家、工業資本階級的領域,他們的子弟是最能住進大學的。”
回應
民國吹的主要是灣灣和其出資支持的要麼裝傻要麼壞的阿貓阿狗。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