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條橘子》
「《發條橘子》在美國從未全文發表過…廿一章對我很重要,但對於紐約出版商來說,它們是無關緊要的。他出版的小說只有廿章,執意要砍掉第廿一章…我在1961年的時候需要錢…如果出版此書的條件就是删節,那就删吧…我的後半生確實有大量時間在複印關於創作意圖和意圖落空的聲明,而庫柏力克和紐約出版商卻厚顏地享受肆意歪曲帶來的回報…第廿一章裡發生了什麼呢…簡單說,我的惡棍主角長大了。他厭倦了暴力,承認人的能量用於創造勝過用破壞…如果小說不能表明變化,那就離開了小說的領域,而步入寓言或諷喻的範疇了…紐約出版商認為,我的第廿一章是見利忘義…它温和乏味,活像主張性本善和自由意志的貝拉基主義者,不願意承認人可以成為萬惡不赦的典型。他的意思是說,美國人比英國人更堅強,更能夠面對現實……但我認為,這並不是對人生的公正描繪。我這樣認為是因為按照定義,人被賦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來選擇善惡。只能行善或者只能作惡的人,就成了發條橘子──也就是說,他的外表是有機物,具有可愛的色彩和汁液,實際上僅僅是發條玩具,由著上帝、魔鬼或無所不能的國家操縱…不幸的是,我們身上原罪深重,反而認為惡很誘人,破壞比創造更加容易,更加壯觀…不幸的是,我的譏諷小書竟吸引許多人,因為它就像一筐壞蛋,散發著原罪般的臭氣…我自己承認的原罪是健康的…不過此書也有道德教訓在內…這個教訓顯得不合時宜,為此我傾向於貶低《發條橘子》,這麽說教的作品是不可能富有藝術性的。小說家的任務不是說教,而是要展示。我展示夠多了…我使用了帶俄語意味的英語──納查奇語,藉以緩和色情描寫可能引起的露骨反應,它把此書寫成了一場語言冒險。人們更喜歡看電影,是因為他們對小說語言望而生畏,這是正常現象。」(p.23-9)
上述真是篇少見的作者的自白,道出了小說作者、小說文本、出版商、改拍電影導演、讀者、甚至譯者等之間的解構關係。
要是導演不能發揮影音魅力而被作者的道德意圖誤導的話,不但連原著的文字魅力將盡失,連影像魅力也無從展示,所以電影中誇張譏諷的表演非但不是如一般所批、認為是討好觀眾的煽情,而是譏諷小說的文字魅力之影像式之展示,連二場誇張的性道具和表演、也是極具裝置藝術和行動藝術的意味。
安東尼伯吉斯 Anthony Burgess 著《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臉譜,2003)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16447
何謂「發條橘子」?「發條橘子」一詞是源自倫敦俚語「像有發條的橘子一樣古怪」(as queer as a clockwork orange),用來形容奇特的事物,因為把有機物和機械扯在一起,聽起來很不調和。
第二天,阿曆克斯痛打對自己不忠的手下,從而確立了自己老大的地位。晚上他們就又一起准備以相同的方法進入富婆“貓夫人”家中,不料“貓夫人”早有防範,不但沒有開門,還在阿曆克斯進入前給警察通了電話。阿曆克斯由窗戶進入“貓夫人”的寢室,兩人展開搏鬥,阿曆克斯失手將“貓夫人”打死。當他慌忙逃出貓夫人的公寓時,卻被手下報複而當場擊昏,最後被趕來的警察逮捕。
阿力克斯以殺人罪被判入獄14年,爲了縮短刑期,阿曆克斯自告奮勇,願意把自己當作小白鼠一樣送去爲一項叫做“厭惡療法”的充當實驗品。療法很簡單:在注射某種藥物後,醫生們就讓阿曆克斯目不轉睛地觀看各種令人發指的色情、暴力影片,以使其對色情暴力在生理上産生條件反射式的惡心。但最令阿曆克斯無法忍受的是,放映納粹暴行的影片時,竟然同時播放著他最喜愛的音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這樣,阿曆克斯在實驗結束後成爲了一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無法接近女色而且絕對不會危害社會的"新人"。 出獄後回到家的阿曆克斯發現家裏已經沒有自己的位置,禍不單行,流浪街頭,又遭到曾經遭到自己痛打的老流浪漢的報複,正在這時,此時兩個警察前來解圍,他們竟是原來的手下!這兩個手下爲報前仇,把阿曆克斯帶到郊外毒打折磨。最後,幾乎奄奄一息的阿曆克斯爬到一戶人家前,他萬萬沒想到這竟是他從前的受害者作家亞曆山大的住所。亞曆山大利用阿曆克斯報複,意圖推翻現任政府……
庫布裏克竭力追求完美,對于觀衆這無疑是一件幸事,對于演員來說卻簡直稱得上是“不幸”。影片經過多次重拍,甚至于換掉演員,折騰了一年半才告完成。許多曾經爭著要同他拍片的演員在拍攝之後都宣稱再也不會與他合作,因爲他的要求實在太高。
影片曾獲1971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1972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剪輯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導演金球獎提名,1973年英國學院獎最佳電影、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剪輯、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導演提名。由于影片飽受爭議,使得它所獲得的獎項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但這無損于影片的優秀。
關于發條橘子的意思,小說作者安東尼?伯吉斯在原著再版時的序裏如是說:“發條橘子本身是不存在的,但老倫敦人用它作比喻。其寓意比較怪異,總是用來形容奇怪的東西。‘He is as queer as a clockwork orange’,就是指他怪異得無以複加。我的原意是,它標志著把機械論道德觀應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機體上去。”直觀地解釋,片名所暗示的則是上了發條(機械的、人造的)的人(英文“橘子”與“猩猩”一詞相似)。
小說最後一章的主要內容是亞曆克斯長大後最終放棄了暴力,並結婚生子,而最初在美國發行的時候,發行商堅持刪去了最後一章。伯吉斯始終對此耿耿于懷,認爲沒有這一章,他的思想就沒有完全表達出來。因此,他對美國版《發條橙》的小說和電影都曾表示不滿。不過話說回來,伯吉斯的小說算不得是第一流的小說,庫布裏克的電影卻絕對是第一流的電影。
在拍攝路德維柯這段戲期間,主演馬爾科姆?麥克道爾抓傷自己的一只眼睛,出現了暫時性的失明。在拍攝蒙恥舞臺表演過程中,他的肋骨不幸斷裂。而在水槽場景中,由于他的呼吸設備出現故障,在水下的時候他險些溺死。
當斯坦利?庫布裏克發現馬爾科姆?麥克道爾害怕爬行動物時,他就決定在電影中增加了一條蛇。
庫布裏克堅持瓶子裏的牛奶每個小時都要倒空,清洗幹淨然後重新裝滿(在攝影棚的燈光下,牛奶就凝固了)。
在作者創造出艾裏克斯之後,斯坦利?庫布裏克有意在電影中連續犯些錯誤。在不同鏡頭之間,桌子上的盤子經常移動著,杯子裏的葡萄酒的容量總是變化著,目的是令觀衆在看該片時感到迷惑。
在鞭打和捆綁作家和他的妻子時,艾裏克斯一邊唱著“Singing in the Rain”一邊跳著舞,這段並不在劇本中。斯坦利?庫布裏克花了四天的時間檢查這段場景,總覺得過于中規中矩。後來,他聯系上馬爾科姆?麥克道爾,問他會不會跳舞。他們試著重新拍攝,這一次麥克道爾有所改進,他邊唱邊跳。庫布裏克完全著迷了,他和麥克道爾開車回家,就在家中,他很快就以一萬美元,買下了歌曲“Singing in the Rain”的版權。
根據一次對馬爾科姆?麥克道爾的采訪,作爲演員的他,經常在拍攝過程中給導演斯坦利?庫布裏克帶來很多靈感。閑暇之余,他們倆爲了消磨時間還經常玩桌球(這項運動可以在庫布裏克早期的電影《洛麗塔》1962年)。後來麥克道爾對此很懊惱,因爲在玩這些遊戲的時候,他的薪水也賠進去不少。
斯坦利?庫布裏克問過平克?弗洛伊德是否願意把他們的“Atom Heart Mother Suite”使用在電影音樂中。由于庫布裏克想得到無限制的允許,由他自己決定采用歌曲中的哪部分或者進行編輯。樂隊于是拒絕了。當艾裏克斯走進音像店,貨架上面的封面就是“Atom Heart Mothe”。
導演客串:(斯坦利?庫布裏克)當艾裏克斯走進音像店的時候,在畫面的右邊翻看雜志的人,後背向著攝影機。
連貫性:被侮辱的場景中,在劇院裏的被害者只有一只涼鞋上有花邊,先是在她的右腿,但在接下來的鏡頭裏,花邊變成了在她的左腳。
連貫性:監獄的牧師兩次把他的手放在艾裏克斯上面。
在音樂店,攝影機的影子可以在右邊的鏡子上看到。
連貫性:艾裏克斯的姓氏在電影中提到了兩次:DeLarge以及Burgess,當他進監獄的時候,他告訴監獄長自己姓DeLarge,但在關于他的報紙新聞中,他的姓是Burgess。
http://baike.baidu.com/view/256200.html?tp=0_11
斯坦利?庫布裏克是過去40年間始終最吸引人的電影制作人,他的作品受到的贊揚幾乎和招致的咒罵一樣多。影片中不可思議的視覺風格爲他贏得如潮好評,而他非傳統的敘述感又常常會引來輕蔑的挑剔。盡管如此,他在重複和模仿主導的傳媒圈仍舊是一位獨一無二的藝術家。
香港百老彙電影中心附設的餐室即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茲記念。
斯坦利?庫布裏克于1928年7月26日出生在美國紐約市的布朗克斯區。祖先是來自奧匈帝國的猶太移民,父親是醫生。盡管他在學校的成績很差,但一直都被認爲是一個聰明而有天分的學生。1940年,庫布裏克做醫生的父親決定將他送往加利福尼亞跟叔叔住在一起,希望環境的改變能讓他在學習上有所進步。1941年,庫布裏克從布郎克斯回到父母身邊完成他初中最後一年的學習,他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終于有了些進步。爲了讓庫布裏克有些業余愛好,他的父親教會了他國際象棋。正如父親所希望的那樣,庫布裏克狂熱地迷上了象棋,而且很快就成爲了一個國際象棋高手。國際象棋在庫布裏克後來的生涯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常常用來對付不合作演員的工具,而且也是他的電影中風雅生活的象征。
在庫布裏克13歲生日上,他的父親做了一個現在看來非常明智的決定——送給他一部照相機。很快,庫布裏克成了攝影發燒友,爲了照相,他走遍了紐約市的大街小巷,並在朋友的暗房裏加工。當他賣出第一張照片給《看(Look)》雜志後,他認識了雜志裏的專業攝影師們,並在17歲的時候的到了第一份工作——見習攝影師。
他最初以攝影師的身份獲得了聲譽,高中時就作爲一個自由撰稿人向Look雜志出售他拍的相片。17歲他已經是Look的一名攝影師,期間的幾年他環遊了世界。後來作爲非錄取學生進了哥倫比亞大學,投到了喜歡Calvin Trillin和 Mark Van Doren的教授的門下。40年代後期,庫布利克開始傾心與電影制作,經常去參觀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爲了補充收入,他經常在格林威治村賭下象棋。
1951年,庫布利克用他所有的積蓄投資了他的第一部影片,Day of the Fight, 一部16分鍾的關于拳擊手Walter Cartier 的記錄片。這部片後來被RKO收購並作爲This is America系列的一部在紐約的派拉蒙劇院上映。他由此得到了鼓勵,放棄了他在Look的職位,全職投入了電影制作中。在親戚的幫助下,他籌集了13000美元投資在他的處女作,Fear and Desire (恐懼與願望),一個戰爭的故事。影片在洛杉磯附近的San Gabrielle山上拍攝,工作人員不到10人(包括庫布利克的前任妻子Toba Metz),片子拍攝的時候沒有配音,是後期才配上去的(這個方法最終導致增加了20000美元預算)。Fear and Desire只在紐約的藝術影院中放映,沒有賺回投資的錢。1955年他拍攝了第二部影片,一部關于黑社會的Killer's Kiss ( 殺手之吻)成功地買給了United Artists(聯合藝術家) 公司,並在全球發行。1956年,庫布利克 執導了他的第一部攝影棚影片The Killing, 一部運用重疊的時間講述的強盜片,由Sterling Hayen主演,撰寫犯罪小說的傳奇作家Jim Thompson編寫臺詞。這成了庫布利克 第一次在藝術上的成功,也引起了MGM(米高梅)的頭兒Dore Share 的注意,在米高梅他和小說家Calder Willingham 一起研究將來的計劃。經過一段時間准備Steven Zweige的“The Burning Secret”後,Thompson也加入他們,一起改編了Humphrey Cobb的戰爭小說Paths of Glory(光榮之路)。但這項計劃被一個又一個的攝影場拒絕了,直到Kirk Douglas(科克 道格拉斯)同意參加演出,最後由聯藝出資,于1957年在德國拍攝的這部影片獲得了評論的一致贊揚,並且進一步鞏固了庫布利克 作爲一個有前途的天才的地位。
1950年,他代替Anthony Mann執導Spartacus斯巴達克斯,一部過分奢華的史詩片,由Douglas(克?道格拉斯), Laurence Oliver(勞倫斯 奧立佛)和 Tony Curtis(東尼 寇帝斯)主演。是當時制作成本最高的影片,預算是一千兩百萬,影片大獲成功,贏得金球獎最佳影片。1961年庫布利克重出江湖執導了富有爭議的根據聲名狼藉的Nabokov小說改編的Lolita (一樹梨花壓海棠,或者譯爲:洛麗塔),一個關于一個男人迷戀他的十幾歲的繼女的故事。由于一些經濟和法律上的原因,影片在英格蘭拍攝,庫布利克一直在那裏居住和工作,直到影片完成。接著他執導了他的第一部無可質疑的傑作:1964年的關于冷戰時期的黑色幽默影片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奇愛博士或:我如何學會停止擔憂並愛上炸彈),它改編自Peter George 的小說Red Alert紅色警戒,Peter Sellers 在片中擔任了至少三個不同角色。
1965年庫布利克開始制作後來被認爲是他的顛峰之作的2001: 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片從Arthur C. Clarke 的故事The Sentinel 中得到靈感,是一個關于人對暴力的本能欲望的複雜的沈思,其背景是一架美國飛船和外星智慧進行接觸,影片迅速成爲電影史上的一座裏程碑,被公認爲最發人深思的偉大影片之一。接著庫布利克 開始注意到另一本備受爭議的小說:Anthony Burgess 的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橙,這是一部1977年寫的關于未來世界的犯罪和懲罰諷刺性小說,在美國上映時被打上了“X”級,但令人驚訝地備受歡迎,甚至獲得了幾項奧斯卡提名。在英國這部影片戲劇化地放映了一年之久,但由于幾件犯罪案和影片的場面相似而被指責,才停止了放映。從未來回到過去,庫布利克在1975年改編了19世紀作家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y的小說Barry Lyndon,一部關于18世紀一個愛爾蘭流氓Ryan O'Neal 的興衰史。1980年,他執導了Stephen King 的恐怖小說改編的Shining。之後的五年多時間他遠離攝影機,構思他的下一步影片:1987年的Full Metal Jacket全金屬外殼,這部越戰片獲得觀衆和評論家的好評。之後他再一次進入冬眠狀態,直到1996年年底開始著手拍設Eyes Wide Shut大開眼界,由Tom Cruise和Nicole Kidman夫婦主演。1997年他獲得了兩項電影界最高的榮譽:美國導演行會的D.W.Griffith 獎和54界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遺憾的是,庫布裏克沒能親眼目睹這部電影的面世。1999年3月7日,一代偉大的電影藝術家庫布裏克在英國英格蘭的赫特福德郡與世長辭。
1941 年 庫布裏克13歲,父親送給他一架照相機,他從此對攝影産生興趣。
1946 年 進入《展望》雜志社擔任新聞攝影記者,使他有機會走遍美國,庫布裏克工作十分出色。但後來被解雇。
1950 年 以3800美元的個人積蓄,自編自導並擔任攝影拍攝了一部短紀錄片《拳賽之日 》(Days of the Fight ),記錄了拳擊手沃爾特.卡蒂埃參加比賽的經過,完成後以4 000美元賣給了雷電華電影公司。同年辭去《展望》雜志社的工作,在哥倫比亞大學旁聽 ,潛心研究文學著作,並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細心觀摩經典影片,努力提高電影藝術素養 。
1951年 拍攝9分鍾長的紀錄片《飛著的隨軍牧師》(Flying Padre),身兼編導、攝 影、剪輯和解說,完成後仍賣給雷電華公司。
1953年 《恐懼和欲望》(Fear and Desire)是庫布裏克的第一部故事片。爲拍此片,他自己籌資4萬美元(部分資金是向好朋友借的),親自擔任制片、編劇和導演。影片完成于1954年,贏得批評家的贊揚,但由于庫布裏克認爲此片只是一部實習作品,完成之後40年間沒有公開發行,僅私下放映過,以致他多次試圖將此片的拷貝銷毀。同年還拍攝了紀錄片《水手》(Seafarers)。
1955年 《殺手之吻》(Killer's Kiss)是一部在紐約街頭拍攝的懸念犯罪片,開創了一種近乎紀實風格的現實主義。此片亦由庫布裏克自己投資和制片,並自任編導。《 恐懼和欲望》和《凶手之吻》是他的兩部早期試驗之作,借用了抽象主義繪畫和超現實主義文學的表現手法,爲奠定他的電影風格打下了基礎。
1956 年 《殺戮》(The Killing)由庫布裏克與年輕富有的獨立制片人詹姆斯.哈裏斯共同建立的哈裏斯-庫布裏克制片公司投資拍攝的第一部大型故事片,庫布裏克集制片、編劇和導演于一身,此片完成後由聯美電影公司發行。庫布裏克在導演兩部早期影片時獲得的經驗在創作這部影片中得到成功運用,與《殺手之吻》一樣,《殺戮》也是一部犯罪懸念片,出色運用了閃切手法,從幾個不同人物的視角表現了一樁賽馬場搶劫案。這部影片得到評論家們的贊賞,庫布裏克被認爲是"一個前途無量的青年電影導演"。
1957年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是庫布裏克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二戰結束新一代電影導演的地位。此片系根據喔萊.科布爾的小說親自改編,描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軍隊中發生的一個偶然事件:三個士兵被迫接受他們的長官強加給他們的一項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軍事使命,最後被處決,成了愚蠢和腐敗的軍官們的替罪羊。但是在最後的時候德國的被俘少女卻使這些人的良知覺醒。這部影片使庫布裏克第一次有機會指導像柯克.道格拉斯和阿道夫.梅耶這樣一些著名演員,庫布裏克證明自己能夠勝任這一挑戰,他使每一個演員都能異常充分地刻畫人物性格。這部在德國拍攝的影片以其誠摯、有力和風格上的獨創性而引人注目。(黑白,87 分鍾,主演:柯克.道格拉斯飾戴克斯上校,拉爾夫.米克爾飾上尉)。
1960 年 《斯巴達克斯》(Spartacus,又譯《風雲群英會》)一片的原任導演安東尼 .曼在影片開拍之後不久被解除職務,庫布裏克受柯克.道格拉斯的邀請接任該片的導演工作。這部由柯克.道格拉斯和勞倫斯.奧立佛主演的影片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道格拉 斯還擔任制片),庫布裏克雖然接受了這個任務,但無權全面控制影片的制作過程,也無權按照自己的意圖剪輯影片,對完成片很不滿意。雖然此片在1960年第23屆奧斯卡獎角逐中一舉獲得了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4項金像獎,以及同年金球獎的最佳劇情片獎,但庫布裏克一直不承認這部影片是他的作品。由于在拍攝此片過程中受到很多限制,庫布裏克意識到以後拍片絕對不能放棄制片人的職位。( 美國聯合國際影片公司、英國蘭克影片公司聯合出品,彩色寬銀幕,139分鍾,編劇:達 爾頓.梅蒂,主演:柯克.道格拉斯飾斯巴達克斯,勞倫斯.奧立佛飾克拉蘇)。
1961 年 庫布裏克移居英國,居住在倫敦鮑爾哈姆森林區,1968年以後從未回過美國,但仍保留美國國籍(另外一個說法是他于1974年移居英國)。庫布裏克離開美國的部分原因與好萊塢在創作上對導演的限制有關。庫布裏克移居英國後深居簡出,私生活方面完全對外封閉。人們只知道他愛好下棋、照相和看電影,特別害怕坐飛機旅行,盡管他擁有150小時的飛行紀錄和飛機駕駛執照,外出時的行車速度絕不超過30公裏。庫布裏克的婚姻狀況如下:1947年與托芭.麥茨結婚,1952年離婚;同年與舞蹈演員露絲.索伯特結婚,生一女;1958年與索伯特卡離婚後跟女演員克裏斯蒂娜.哈蘭結婚,生兩女。
1962 年 《洛莉塔》(Lolita)系根據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小說親自改編,庫布裏克親自擔任編劇,如同拍攝《斯巴達克斯》時那樣,庫布裏克也未能實現全面控制影片創作的願望,結果嚴重地損害了影片的藝術質量。由于60年代中期占統治地位的道德氣候不能容忍小說的色情內容,庫布裏克不得不以截然不同于今天的方式來改編這部作品,他對這部作品深表不滿。(黑白,153分鍾,主演:詹姆斯.梅松飾漢伯特.漢伯特 ,蘇.萊英飾洛莉塔.哈茲克)。
1963年 《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是根據彼得.喬治的小說《緊急警報》改編的關于原子災難的一出夢魘喜劇(影片全名爲《奇愛博士或我是怎樣學會不再擔心並愛上炸彈的》),描寫了一場由于人類社會的根本缺陷而引起的毀滅性災難,對人類制造恐怖的技術力量和可能性進行了無情嘲諷。該片使他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和編劇(與人合作)兩項提名,獲1964 年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和聯合國獎三項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導演獎。本片與後來拍攝的《2001年:遨遊太空》和《發條橘子》被稱爲庫布裏克的"未來三部曲",這三部影片是爲庫布裏克帶來巨大榮譽的最重要作品。(英國霍克影片有限公司出品,黑白片,93分鍾,編劇:斯坦利.庫布裏克、彼得.喬治、特雷.薩瑟恩,主演:彼 得.塞勒斯〈飾奇愛博士/美國總統/曼德裏克〉,喬治.斯科特〈飾巴克.特吉德桑將軍 /蘇聯總理〉
1968 年 《2001年: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根據阿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說《哨兵》改編,被稱爲"神話紀實片",對人類在廣袤宇宙中的漫遊進行了富有詩意的預言和探索,同時對能夠發展科學技術卻對自己的本能和本性無計可施的人類進行了無情諷刺,導演也不無憂慮地表現了由于計算機統治世界而引起的恐懼。這部制作精美、氣勢磅礴的科幻片對當代科幻電影産生了非常重要影響,在多次專家評選中與《戰艦 波將金號》等被並稱爲百年影史上的十大經典。獲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美國華納影片公司與英國霍克影片公司聯合攝制,彩色寬銀幕,160分鍾 ,1972年重新發行時爲141分鍾,編劇:斯坦利.庫布裏克、阿瑟.克拉克,主演:基爾. 杜利飾戴維.鮑曼,加裏.洛克伍德飾弗蘭克.普爾)
1972 年 《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根據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是科幻電影史上第一部關于人類精神領域的科幻片,通過主人公從一個無惡不作的暴徒變成白癡而成爲社會道德的犧牲品的遭遇,對社會道德進行了猛烈抨擊和無情嘲弄,形象化地預演了暴力肆虐、毒品橫行、以崩克文化爲標志的世紀末人類社會景象,此片引起了廣泛爭議。獲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剪輯4項提名,獲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英國北極星影片公司出品,彩色,136分鍾,編劇:斯坦利.庫布裏克,主演:馬爾科姆.麥克道爾飾阿曆克斯,帕特裏克.馬吉飾亞曆山大)
1975 年 《巴裏.林登》(Barry Lyndon,又譯《亂世兒女》)系根據英國19世紀著名作家威廉.馬克佩斯.薩克雷的小說《巴裏.林登的回憶》改編的史詩巨片,講述18世紀一個年輕愛爾蘭人命運升降沈浮的故事。導演如同繪畫那樣進行鏡頭設計,完美再現了18 世紀愛爾蘭的風土人情與原作的敘事風格。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劇本改編 等6項提名,最後獲得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最佳音樂4項獎,並獲1975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獎。(英國霍克/佩裏格林影片公司出品,彩色,187分鍾,編劇:斯坦利.庫布裏克,主要演員:瑞安.奧尼爾飾巴裏.林登,馬裏薩.貝倫森飾 林登夫人,帕特裏克.馬吉飾巴利巴裏騎士,哈代.克魯格飾波茨多夫上尉)
1980 年 《閃靈》(Shinning,又譯《幻覺》或《幽光》)的拍攝曆時三年、耗資兩千萬元,是一部與衆不同的恐怖片,改編自美國恐怖小說家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說,描寫了一位作家因不堪忍受長期與外界隔絕之苦而導致精神錯亂,瘋狂追殺妻子和兒子,最後凍死在旅館裏。影評家認爲這部影片在恐怖片中是一部"具有獨創性的作品","超越了鬼怪片的格局,進而探索到人的靈魂深處以及人性和家庭的危機"。庫布裏克以自己獨特的電影語言,給影片制造了陰森可怖的氣氛,充分表現了"物道人狂"、"魔由心生"的恐怖主題。由于庫布裏克與評論界交惡,此片在評論界沒有引起應有的反響。(英國蒙克影片公司出品,編劇:斯坦利.庫布裏克,主演:傑克.尼克爾森飾傑克.托蘭斯,丹尼. 洛伊德飾丹尼.托蘭斯,斯坎特曼飾迪.克哈羅恩)
1987 年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港譯《烈血焚城》)系根據古斯塔夫 .哈斯福特小說《短期服役》改編,華納公司專門爲他組織了一個專門小組,負責世界各地的宣傳事宜。影片采用全紀實手法,描寫了新兵入伍受訓到上越南戰場的過程,這是庫布裏克繼拍攝《光榮之路》之後拍攝的又一反戰片,被譽爲"有史以來最佳的越戰電影 "。影片公映後引起觀衆強烈反響,評論界對此反應冷淡。本片在1989年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中被評爲十大外語片之一,在1988年的奧斯卡獎評選中除獲得最佳原著改編一項提名外未獲任何獎。(美國華納影片公司出品,編劇:斯坦利.庫布裏克,主演:馬修.莫丁飾"白搭",文森特.多諾弗裏奧飾"傻子派爾",阿利斯.霍華德飾"牛仔",李.恩米飾哈特曼)
1997 年 《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的拍攝工作開始于1997年秋天。湯姆?克魯斯和妮科爾?基德曼這對影壇的黃金伴侶在本片中延續了他們生活裏的角色,飾演的同樣也是一對夫妻。 丈夫威廉姆是一名內科醫生,妻子愛麗絲則是一家畫廊的經理,他們憑借著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的富裕活躍在上流社會的社交圈裏。然而,頹廢、平靜的精神生活令他們厭倦;于是,他們渴望尋找一份刺激。在一次聚會中,威廉姆偶然救了一個吸毒過量的女子,並因此陷入了性的誘惑。與此同時,愛麗絲也被一個風度翩翩的紳士所俘獲。兩人在沖動與逃避裏失去了面對他們人生的勇氣。當一切遊戲結束時,他們才認識到什麽是最值得珍惜的。《緊閉雙目》本來定在1998年聖誕節發行,後又推遲到1999年初。(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彩色,編劇:斯坦利.庫布裏 克等,主演:湯姆.克魯斯,尼克爾.基德曼,基尼弗.傑森.萊伊,西德尼.葆拉克)
1999年3月7日 庫布裏克在英國去世,享年71歲。
2、庫布裏克的電影常常根據小說改編:《洛麗塔(Lolita)》,《殺手之吻(Killer’s Kiss)》。
3、電影中常常出現子彈沿著長得有些誇張的牆平行而又快速地射出:《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
4、庫布裏克的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滅絕人性的、非人性化的傾向。
5、對稱的構圖以及鏡頭的頻繁拉伸。
6、電影中常常構造出三方沖突。
7、電影中常常有對激烈的面部表情的大特寫。
8、在需要一串號碼時,庫布裏克特別偏愛“114”:這串數是奇愛博士中的解碼器的名字;是《2001:太空奧德賽》中木星探索者的出廠號碼;是《發條橙》中Alex在監獄保存衣物時所得到的號碼。
9、所有的庫布裏克影片中總有一個場景是發生在浴室裏的。
Opération lune (2002)
Making 'The Shining' (1980)
爭戰之日 Day of the Fight (1951)
導演作品
大開眼界 Eyes Wide Shut (1999)
全金屬外殼 Full Metal Jacket (1987)
閃靈 Shining,(1980)
巴裏林登 Barry Lyndon (1975)
發條橙 A Clockwork Orange (1971)
2001年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奇愛博士 Dr.Strange love (1964)
一樹梨花壓海棠 Lolita (1962)
斯巴達克斯 Spartacus (1960)
光榮之路 Paths of Glory (1957)
殺手 The Killing (1956)
殺手之吻 Killer's Kiss (1955)
恐懼與欲望 Fear and Desire (1953)
水手 Seafarers, The (1953)
爭戰之日 Day of the Fight (1951)
飛翔的牧師 Flying Padre (1951)
編劇作品
大開眼界 Eyes Wide Shut (1999)
全金屬外殼 Full Metal Jacket (1987)
閃靈 Shining, The (1980)
亂世兒女 Barry Lyndon (1975)
發條橙 A Clockwork Orange (1971)
2001年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奇愛博士 Dr.Strange love (1964)
洛麗塔 Lolita (1962)
光榮之路 Paths of Glory (1957)
殺手之吻 Killer's Kiss (1955)
恐懼與欲望 Fear and Desire (1953)
飛翔的牧師 Flying Padre (1951)
與大多數美國導演相比,庫布裏克的作品少得可憐,如果將他早期個人制作的實驗性影片也算入的話,只有不到二十部。庫布裏克早年曾是記者,對電影的狂熱,使他很快便成爲地下電影的代表人物,他超常的才華引起了好萊塢的注意。從60年代開始,他成爲一位職業電影導演,八十年代國內觀衆看過的《斯巴達克斯》便是他進入好萊塢的第一部作品。但庫布裏克對拍攝這樣的商業片似乎不感興趣,很快他就以自己獨特的個性讓制片商和觀衆連連吃驚。電影學者大多將庫布裏克看作是戰後現代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力求表現荒誕的人生和悲劇化的哲理,現代主義電影大師如伯格曼、安東尼奧尼、費裏尼等人的作品也大多如此。
六七十年代是庫布裏克創作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美國社會和文化經曆了重大的變革,這給了庫布裏克無限的靈感。《奇愛博士》是一部有關未來戰爭的夢魘般的黑色幽默劇,敘述了核恐懼籠罩下未來世界的毀滅。它以獨特的視角突出了這樣一個主題:核恐懼、核危機不過是人性危機的外在表現。人的危機存在一日,文明的危機便會存在一日。《羅麗塔》改編自著名作家納博科夫的同名小說。到1997年它已經被三次搬上銀幕,庫布裏克的這部被大多數人公認爲最好的一部。完成于1971年的《發條桔子》是部有強烈的六十年代“嬉皮士”文化色彩的影片,它也是庫布裏克最成功的代表作。影片通過青少年犯罪及社會權力機構對青年的迫害這兩條線索,表達了庫布裏克對六十年代一系列文化、政治、倫理現象的看法及態度。影片中的暴力場面引起了觀衆的驚愕。暴力問題是貫穿于庫布裏克影片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一方面,庫布裏克反對暴力,尤其反對暴力對人性的損害。另一方面,出于對道德淪喪、暴行肆虐的社會現實的憎惡,他認爲對待暴力也只有使用暴力。尤其是在個人受到社會權力機構的壓抑與異化時,果敢地使用暴力來反抗是唯一的自我解放途徑。《二○○一年太空漫遊》則是一部對人類曆史進程進行史詩般描繪的科幻片。很多年過去,這部影片仍被多次評爲“有史以來最佳的科幻片”。這部作品以一種冷峻、客觀的風格和高度的莊嚴感與使命感探討了人類未來的存在前途,庫布裏克賦予這部影片最富哲理意味的主題是:人于進化、發展的曆史中,于茫茫的宇宙中尋找自己的位置而不得,最後終結于漂泊和毀滅。
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庫布裏克只拍了三部影片,即《巴裏?林頓》、《閃靈》和《全金屬外殼》,這些作品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有較大的差異,顯示出他善于駕馭不同題材,掌握不同風格的能力。《巴裏?林頓》以其優美的影像造型和古典音樂的運用令無數觀衆傾倒。《閃靈》則將七十年代以來恐怖片的創作推向高潮。一個大雪封山的冬季,看守賓館的作家瘋狂的殺戮直到今天仍讓許多觀衆難以忘懷。高度電影化的造型手段也讓人們看到了這位導演的非凡功力。《全金屬外殼》則是一部越戰題材影片。越戰片在當今美國影壇已成爲一個重要的類型,大有泛濫之勢。庫布裏克選擇的視角較爲新穎,深入細致地刻劃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變化,在衆多同類題材影片中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庫布裏克的作品盡管不多,風格樣式也靈活多變,但有一點是一脈相承的,那就是力求以電影來體現哲理化的意蘊,盡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影片的觀賞性,但他特立獨行的思索給影壇注入文化與哲理的亮色。他對影像的極致化追求豐富了電影語言,在這方面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國際先驅者論壇報》曾把他與意大利的費裏尼、瑞典的伯格曼、日本的黑澤明列爲當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四位電影導演,許多文化學者在研究社會思潮與文化現象時,也常以他的作品爲分析對象。美國電影史學家彼得?科維曾這樣說:“庫布裏克敢于蔑視社會常規,拓展題材領域。他的每部作品都不是隨時間流逝的平庸之作。”不久前,美國著名電影雜志《好萊塢報道》在全世界500位導演中評出40位“最有影響力”的導演,庫布裏克排名第五,可謂實至名歸。
《2001太空遨遊》像是一座金字塔,宏偉、神秘,甚至乏味、不知所雲,它違反了幾乎所有電影學院奉爲神聖的原理,傳統的劇情、人物、臺詞等要素在這裏變得無足輕重,而特效、畫面和音樂占了主導地位。著名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同名小說作者)說得好:“你若看一遍就明白了整部影片,那只能證明我們失敗了。”
2001年已經過去,那麽,影片中描寫的現象究竟發生了沒有?星際間的旅遊、太空中的旅店、嫉妒而殺人的電腦……這些都沒有變成現實,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影片的價值。我們現在觀賞該片,一定會注意到哪些設想超前了,哪些落後了,但我們更會爲它的不朽而感到震撼。這部當年被巴黎《快報》稱爲“開創未來電影新紀元”的作品,不是科技發展的“天氣預報”,而是一個寓言,一種有關人的進化、人性及宇宙的沈思和遐想。
影片以三四百萬年前非洲荒原上一群猩猩開場,配畫面的音樂是理查?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首取材自哲學家尼采的交響詩。最具象的電影藝術跟最抽象的音樂及哲學如此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撼動著感官和心智。該片的情節圍繞著一塊神秘的黑石,它出現在遠古的非洲,教會人類怎樣拿骨頭當工具;出現在2000年的月球,引導人類前往木星探險;最終,它也出現在木星周圍。庫布裏克用大量視覺和聽覺形象,暗示著人類的演變,如第一樂章(跟古典交響樂一樣,全片共分四個樂章)轉到第二樂章,大猩猩將當作工具和武器的骨頭抛向天空,骨頭在天空翻轉,慢鏡頭疊化成行駛中的宇航船。這個影史上最令人瞠目結舌、時間跨度最大的銜接極具象征意義,因爲後來機器人哈爾就把宇航船當作殺人工具。
影片中還有大量交配和生殖的暗喻,從開始時宇航船的停泊,到最終太空嬰兒的誕生……影片的人物不多,且缺乏鮮明特征,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庫布裏克設置了一個沒有形體、只有固定拍攝“眼”的機器人哈爾,這個完全用聲音來塑造的角色不僅是本片中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許多專家更認爲它是所有庫布裏克作品人物中最出彩的。哈爾代表著人類創造機器後可能造成的惡果,即機器成爲人的競爭對手。這一主題在斯匹爾伯格的《人工智能》中有更深入的探討,但本片中這種敵對更有原始沖擊力。影片從宗教角度也自成體系,由人類的起源、墮落和贖罪等部分組成,而外星人(通過黑石)扮演著上帝的角色。
庫布裏克戲稱道,米高梅公司稀裏糊塗投資了一部宗教片;而影片放映過程中出過一件奇特的事:一個年輕人不由自主沖向銀幕,一頭撞到銀幕上的黑石畫面,嘴裏大喊著:“這就是上帝!”有人認爲,影片表現了一種人類無法超越自己的悲觀論調,人類必須依靠更高級的天外之物,才能取得進步和進化。克拉克則反駁道:很多人不喜歡這部作品,因爲他們看到了自己可憎的一面,但那些都基于現實。1971年上映的《發條橙》,其科幻成分比《2001太空遨遊》要淡得多,它的故事發生在大約10年後,而且沒有牽涉到外星人、機器人等題材元素,因此,它的科幻色彩從表面上只體現在未來派虛無主義的布景。但《發條橘子》的故事仍有一定的科幻性,比如通過手術“改造”或“糾正”人的某種心理傾向,如同醫治身體疾病,這在很多社會屬于既被期盼、又遭痛斥的科技嘗試,如前些年我國用這種方式“治療”同性戀,引起廣泛關注。《發條橙》是一部極度渲染不道德行爲的道德劇。主角是一個英國的年輕人亞力克斯,他有兩項嗜好,施暴(包括強奸)和聽貝多芬。片名中的“發條”是指“機械”、“人爲”,而“橘子”(orange)脫胎自“黑猩猩”(orang-utan)一詞,當然影片中也通過橙色的背景,加以呼應。影片從一家充斥受虐形象的牛奶吧啓幕,接著,亞力克斯跟他的狐朋狗友痛打無家可歸的叫花子、強奸民女、破門而入、幹盡壞事。他們的行爲是極端非理性的,但表現的暴力卻並非寫實,而有一種誇張的、舞蹈般的美,讓觀衆既感到惡心,又目不轉睛。更絕妙的是,庫布裏克爲他們喪盡天良的暴力配上了最優美的古典音樂和傳統歌曲(如《雨中曲》),而且協調到宛如芭蕾舞配樂。亞力克斯入獄兩年後,接受沖擊治療,對他原先的兩大嗜好産生條件反射的厭惡。這種“治療”究竟能否把一個壞人變成好人?庫布裏克透過一個片中角色的話,表達了他的觀點:“善良來自內心,是人的自由選擇。當一個人不能自由選擇時,他不再是一個人。”于是亞力克斯重新踏上社會時,已經是一個被剝奪了自由意志的“發條橘子”,既消除了惡習,也泯滅了個性和人性。有趣的是,影片中的未來政府是一個介于專制和民主的怪胎,它一方面主張治愈刑事犯,把監獄騰出來關政治犯,另一方面它害怕競選中失利,而且媒體也仍保持著獨立性。這可能是編導從激進派的角度對保守黨當政的畏懼。《發條橙》宛如片中的音樂,以完美的藝術形式烘托起暴力和罪惡這個令人不寒而栗的現象。它提出了許多難以回答的問題:文明社會究竟能不能消除暴力?如果政府能夠剝奪一個人的自由意志,但這種行爲治療法的確能夠爲公衆帶來好處,這到底是得不償失還是值得采納?如果我們失去了選擇善與惡的權利,我們將改善整個社會抑或使之惡化?
比較這兩部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的科學成分較濃,《發條橙》更像政治幻想片(如《1984》),但兩部作品真正的價值均在于其哲理命題,在于庫布裏克對人類命運的關注以及他那無與倫比的藝術創新。
http://baike.baidu.com/view/23530.html?tp=2_11
編劇:麥特格林柏
演員:約翰庫薩克/山繆傑克森/瑪麗瑪寇梅可
超自然驚悚強片《1408》,改編自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的短篇同名驚悚小說,是《康斯坦丁:驅魔神探》億萬製片今年最新監製鉅作,找來了《致命ID》約翰庫薩克、《星際大戰》山謬傑克森兩大好萊塢演技派男星攜手主演飆戲,片中1408房是個擁有超自然異象的詭譎房間,會出現各種冰天雪地、海水倒灌等奇異現象,更不時有駭人可怕的恐懼出現,由《蝙蝠俠:開戰時刻》、《X戰警:最後戰役》特效團隊打造駭人特效。
《1408》夜路走多真的碰到鬼 作者:阿江
司馬爺爺說:「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但這句話或許不適用於《1408》的男主角麥可身上,他原本會是個前途大好的作家,在歷經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磨難之後,失去信仰的他將全部的精力與時間,消耗在尋找死後世界的証明,但往往令人沮喪、一無所獲的結果,使得他從絕望轉變成否定鬼魂的存在。直到某天,他收到一張「千萬別進入1408房」的明信片,不信邪的麥可執意住進這間兇房,卻沒料到這個夜晚會是那麼漫長…
好萊塢好幾年沒出現血統純正的「洋鬼子」了,今年上一部鬼片是香港彭氏兄弟的《鬼使神差》(The Messengers),再往前則都是一些美日混血的《鬼迷藏》(The Grudge 2)和《連鎖信》(Pulse)等,反觀過去西方鬼片從《鬼馬小精靈》裡可愛的Casper,到《第六感生死戀》(Ghost)的『Oh My Love~』,西洋鬼似乎只是人死後的靈體,而恐怖嚇人的工作就交給那些活屍、怪物、惡魔、殺人狂與外星侵略者就足夠了。
眾所皆知史蒂芬金(Stephen King)以恐怖小說起家,從1976年的《魔女嘉莉》帶起這波電影改編風潮後,他也就一本接著一本奠定起「恐怖大師」的稱號。但好比金庸不會再寫一部獨臂騎大鵰的武俠作品,小說家往往也會避免太過相似的題材(雖然《捕夢網》(Dreamcatcher)也很像成人科幻版的《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企圖擺脫讀者刻板印象的史蒂芬金,也藉著《四季奇譚》(Different Seasons)(*註1)展現了他對於非恐怖題材的掌握度,而一位落魄作家住進鬧鬼兇房的短篇故事《1408》,卻令人不聯想到系出同門的《鬼店》(The Shining)都很難。
已逝導演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唯一的恐怖片《鬼店》,之所以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是導演延續了《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中對於大環境病入膏肓的諷刺與批判,把《鬼店》的焦點放在男主角慢慢扭曲的心理變化,而不是裝神弄鬼的靈異現象,但這樣的詮釋角度卻令史帝芬金頗有微詞,認為庫柏力克也扭曲了他原作的意涵,電影上映後兩極化的評價,讓庫柏力克當年同時入圍【釷星獎】最佳導演和【金酸莓獎】最糟導演(結果是雙雙落選…)。相對起庫柏力克加油添醋的舉動,《1408》的丹麥籍導演則像是原作者的傳聲筒,忠實呈現各式各樣、花招百出的靈騷現象,也就不難理解史蒂芬金為何對本片如此讚賞的原因了。(楨:導演佳劣之別!)
鐵齒的電影主角並不少見,像《報應》(Reaping)的女主角因為失親,讓她積極去調查並否定神蹟的存在;而《毒鑰》(The Skeleton Key)則從頭到尾要觀眾墜入故事設下的陷阱,讓你相信巫毒術的詛咒威力;更別提《靈異第六感》中身為治療師的布魯斯威利,從不相信小男孩能看見鬼魂,最後卻不辯自明的結局大逆轉。所以買票住進《1408》的觀眾別擔心看不到鬼,問題是一切到底是真是假?本片預留了夠多的線索,諸如飲食可能被下了藥,主角曾經溺水的瀕死經驗等,讓觀眾一開始還有適當的空間去懷疑,只不過隨著情節愈來越誇張、越狗血,我想觀眾最後會比較擔心結局要如何自圓其說了。
《1408》有如夏夜晚風中的鬼屋試膽,足夠的話題性使它成為美國暑假檔的黑馬之一(*註2),但卻好像身旁少了一位俊男美女相伴,恐怖之虞多了種搔不到癢處的遺憾,片中沒有艱澀的深層分析,也沒挖掘出任何恐懼的源頭,似乎連男主角的表情是:(1.欲言又止/2.欲哭無淚/3.欲罷不能/還是4.欲求不滿)都有點模糊不清,但觀眾至少不必擔心看完會真的「不敢關燈睡覺」,讓自己成為能源危機的罪魁禍首。恐怖的昂貴電費帳單,我給你-十顆骷顱頭!
*註1:【四季奇譚】中有三部已改編成電影:圍牆外的春天《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夏日沉淪的《是誰跟我玩遊戲》(Apt Pupil)、奇異的秋天冒險《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反而四部唯一的恐怖作品【一個冬天的故事】缺乏電影版本。
*註2:《1408》以兩千萬成本搶下七千萬票房,雖然比不上突破一點五億大關的性喜劇《好孕臨門》(Knocked Up),但類似背景的驚悚片《針孔旅社》(Vacancy)才收不到兩千萬,《1408》也算是小兵立大功了吧。
*註3:笨阿江很巧的與史蒂芬金同為9月21日出生,另外科幻小說之父H.G.威爾斯也是這天的壽星呦!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29&eid=1129008
火行者不是個看恐怖片的人,在這方面的防禦力相當低,又容易受驚,所以無法從恐怖不恐怖的角度來告訴大家《1408》〔1408〕的水平如何,但就驚悚劇情片而言,《1408》其實掌握的很不錯,當然,絕大部份要歸功於約翰庫薩克〔John Cusack〕把情緒帶入了整個情境當中。
不過,剛開始看《1408》,就已經被旁邊不遠處的某個人搞得EQ大跌。。。他竟然跟他同行的女生說「史帝芬金〔Stephen King〕只寫恐怖小說」,《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這些片子能誕生,靠的也是金老大貢獻的精子耶(被形容的好健康教育。。。)!雖然金老大很會寫恐怖小說,但不表示他「只」寫恐怖小說。
更慘的是接下來整部片,他都不斷地向同行的女生問東問西,絲毫不給我入戲的機會。。。也許這是好事吧, 投身下去對健康可能會有不良的影響。
認定這是飯店攬客手法的約翰庫薩克硬是住進了這間房間,卻沒想到真的碰到了他無法相信也無法解釋的。。。邪惡,而且完全無法脫身。
《1408》的恐怖,是屬於精神層面的,讓你一直「感覺到有什麼」,讓你「相信很恐怖的事會發生」,用這種不立即見血的方式來壓著觀眾,打從一開始山謬傑克森不斷的勸退,就已經在觀眾心中建立了先入為主的觀念,等到約翰庫薩克進入房間之後,再配合老套和新奇的手法(老套:攝影機照不到的地方通常就會突然有什麼事發生,鏡頭一接過去配個音效就讓你嚇一跳。新奇:關燈走過房間的每一個角落,發生過的事件用半透明的影像瞬間浮現,讓觀眾見識到房間死過多少人)…
可是真正的成功,還是因為約翰庫薩克。很明顯可以體會得出來,這部電影中有很多種不同的心情,有必備的驚悚部份,也摻入了約翰庫薩克的家庭悲劇,所以有些感傷的部份,偶爾約翰庫薩克也會苦中作樂來點黑色的自嘲,所以有幽默的部份,最後約翰庫薩克豁出去,還帶著悲情的部份。
觀眾的情緒會跟著約翰庫薩克的情緒走,看《1408》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火行者一直不敢把飲料拿起來喝,因為深怕一拿起來時馬上被嚇到,手震會把飲料灑出來,但到了約翰庫薩克被往事的回憶所困時,就很安心地喝起來,當他進入感傷的情緒時,環境的恐怖也會暫時退散,只有在約翰庫薩克本身也心驚膽跳時,觀眾才會跟著繃緊神經。
所以如果你純粹是想看嚇人的電影,《1408》並不適合,火行者會推薦從角色的方向去感受《1408》,而非從「靈異現象是否恐怖」的層面切入。
特別是在房間中關這麼久(片中的一小時是否也等同我們的一小時?沒特別計算,感覺是差不多漫長),不可能一直用同樣的。。。嚇點,到後面越來越誇張之後,反而少了些 creepy 的感覺,這時候,看的早已不光是靈異的成份了,更多是在約翰庫薩克本身的掙扎(心靈和肉體層面都有)。
如果看過《1408》的小說,看電影可能就會有點失望了,也許是為了商業取向,電影有做了相當的改變,火行者是沒看過小說,但剛剛也去查了小說的情節,從前妻小孩到最後的結局都有所不同,特別是結局,在電影中是很明確的,在小說中卻還是讓讀者無法肯定他究竟出來了沒。
電影似乎也為約翰庫薩克多添了一點英雄氣息,他最後所做的選擇(重要情節,在此不說出),和他的眼神,讓這部電影不光是驚悚,也是這個角色自我的救贖。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29&eid=1129009
惡狼化學去勢? 法部憂報復心更大2011-03-26 中時(另參本館:《騷擾》 《發條橘子》
有感於性侵犯再犯率偏高,立委康世儒要求法務部祭出化學去勢懲治性侵犯,讓他們出獄後無力再犯。法務部長曾勇夫昨天表示,性侵犯的犯案動機十分複雜,並不一定是性慾發洩,各界因此對化學去勢或是否引進鞭刑仍有雜音,但法務部會立即傾聽各方意見,三個月內做出政策評估。
康世儒昨天質詢時指出,性侵犯出獄後再犯已成為嚴重社會問題,在許多歐美國家行之有年的化學去勢,應能有效遏止性侵惡狼再犯;他同時建議師法新加坡引進鞭刑以嚇阻犯罪。
事實上,法務部對化學去勢已進行過研究評估,認為各民主國家未普遍採行,且國內專家學者仍反對及有疑慮,目前不宜貿然實施。
資深法官直言,性侵犯很多是心理問題,化學去勢如果貿然實施,恐怕會讓變態的性侵犯,改以更殘暴的手法施暴性侵,對被害人的加害會更為嚴重;而且性侵犯心理評估極為複雜,若是沒有完整配套措施,實施後恐會造成罪刑不相當,形成「司法災難」。
法務部認為,性侵犯並非全然是性慾衝動,很多是心理偏差、失常、仇恨、報復等人格因素;許多性侵害犯害的犯罪型態,並非單純以性器接觸,而係以器物或凌虐等方式表現,因此若對性侵犯化學去勢,在其心理上可能產生更大的仇恨與報復心。
化學去勢治療是用藥物抑制性慾望,短期使用停藥後仍可恢復性功能,但因體質差異及愈長期使用風險愈高,因此化學去勢在美國僅在加州、佛羅里達州等州使用,其他國家也僅德國、義大利、智利採行。
依歐美臨床實驗證實,以化學去勢抑制性侵再犯,成效並不理想。以德國為例,性犯罪率並未因此下降。
相關新聞
發聲明稿願葉小妹安息網友嗆廢死聯盟(楨:又搞民粹了!另參本館:馬廉能政策 民粹亡臺 司法巫師 《雖然他們是無辜的》)
律師、犯保協會伸援 國賠求償 催生葉小妹條款
用藥斷禍根 專家沒交集
讚~~~~!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