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8 07:32:27阿楨

《當代東正教神學思想》

恕我孤陋寡聞,我沒聽過俄羅斯的東方正教有啥神學思想,依我在《蘇俄與中共》的研究和一般影片介紹,有的只是政教間如何相互利用和相互鬥爭,剩下的太概就是戴高帽、留長鬍、穿華服的神職人員在堂皇的教堂內進行繁瑣的教會儀式。

這不能怪你,本來就缺乏中文的相關圖書,一般只在世界宗教、基督宗教或俄國史中順便提及東方正教。

連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的「世界民族宗教與文化系列叢書」之《俄羅斯東正教與文化》(1999)也只有六十幾頁約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談東正教,而且也只談「東正教如何伝入俄羅斯」「政教關係」「基本教義、教規和節日」「教會的特點、組織和分裂」,書中也沒「東正教神學思想」。

東正教本來就欠缺自己伝統獨特的神學思想,《當代東正教神學思想》(上海三聯,2000)的作者張百春認為主因是:教會強調伝統和信仰,不但不鼓勵獨立自由的神學思想反而壓制之;俄民族重視信仰實踐和靈性修煉。直到十九世紀才由世俗的文學思想家開始反思,之後雖有世俗及神學院的神學家加入,相對於西方神學,「有獨特的神學主題和深刻的神學思想,沒有系統的神學体系,沒有獨立的神學學派,因此很難找到一條神學發展的主線,也許這就是為什麼至今沒能寫出一部概述當代俄羅斯東正教神學思想發展的著作的原因,無論是(在)俄羅斯,還是其他國家。」(p.1-3)

言下之意是世界首本了?太自大了吧!

不管怎樣,以張百春1988-1993年攻讀聖彼得堡大學哲學博士,1996-1997年又重回莫斯科專研東正教,紮實的學術底子寫出的《當代東正教神學思想》的確值得一看。

全書共分四章,首章<俄羅斯東正教神學歷史導論>介紹了十九世紀之前的東正教神學歷史和二位早期神學院的神學家之神學思想、文學家和思想家的神學思想。

二章<宗教哲學家的神學思想>主要介紹索洛維約夫、羅贊諾夫、別爾嘉耶夫等人的神學思想。

三章<神學院裡的神學思想>眾多神學家之中最特別的是第二節的<流亡神學院裡的神學>,雖然俄羅斯當代東正教神學思想主要是由在外國的俄羅斯思想家所完成。

四章<獨特的神學主題>,本章可先讀,以了解東正教神學明顯地不同於天主教神學、新教神學之「聚和性、一切统一、索菲亞、聖像、禮拜神學」等。
不過我讀第二章的最大感受,是那些宗教哲學家們都在追求「絕對」,用「絕對」來代稱上述神學主題甚至「上帝」。

他們是深受德國哲學影响的宗教哲學家嘛,要是新教神學家田立克就會用「終極關懐」。不過沒差,都是我的《緣現論》所要析判的。
 
 
東正教>百度百科
 
【形成背景】
【政治背景】
【神學】
【曆史發展】
【正教派和宗教改革】
【東正教自主教會與牧首區】
【神學思想】
【禮儀和聖事】
【七大聖禮】
【儀式特色】
【教堂特點】
【組織制度】
【節日和教曆】
【在中國的傳播】 
 
  東正教 (英語:Eastern Orthodox Church) 又稱正教、希臘正教、東方正教,是基督教中的一個派別,主要是指依循由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所流傳下來的基督教傳統的教會,它是與天主教、基督新教並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正教”的希臘語(Orthodxia)意思是正統。如果以“東部正統派”的主要的和狹義的定義來分,“東部”教會裏人數最多的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和羅馬正教會。而歐洲正教會(不分東西邊)最古老的則是希臘正教會。若是以英語系國家的西方人慣用的用法來分,“東部正統派”有較廣的定義,也包含了“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東正教一樣,但兩者是不同的教會)。
【形成背景】

  “正教”的希臘語(Orthodxia)意思是正統。 如果以“東部正統派”的主要的和狹義的定義來分,“東部”教會裏人數最多的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和羅馬正教會。而歐洲正教會(不分東西邊)最古老的則是希臘正教會。若是以英語系國家的西方人慣用的用法來分,"東部正統派"有較廣的定義,也包含了“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東正教一樣,但兩者是不同的教會)。 早期的基督宗教在公元1054年發生了基督宗教大分裂,教會從這裏分成東部和西部兩個教會。雙方都認爲自己的教會才是由基督/宗徒使徒所開創的最原始的教會,並且都不讓對方擁有這頭銜。東部教會在自己的名稱裏頭加上了“正”(正統)所表示的是他們認爲東正教會保留了最原始的教導和崇敬的教會傳統。有些人認爲羅馬天主教會代表的是“西部傳統”,然而持不同意見的人則認爲羅馬教會已經背離傳統。 所有的東正教派教會都可以回溯他們的脈系直至五個早期的基督教會中心:羅馬教會、耶路撒冷教會、安提阿教會、亞曆山大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雖然所有的東正教教會都承認君士坦丁堡牧首爲最高領袖(正式頭銜爲君士坦丁堡,新羅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 ),但是教會之間並不是完全一體,而是在彼此承認的狀態下相互獨立。
  因強調自身是《尼西亞信經》中所言“唯一的、從使徒傳下來的”教會,故稱正教;又因由基督教初期流行于東羅馬帝國希臘語地區的教會發展而成,故稱東正教;而由于教會的精神中心在希臘,而且希臘語是儀式中的主要語言(另外的主要語言有俄語、斯拉夫語等),故又稱希臘正教。根據1990年統計,全世界共有信徒1.7億人。
【政治背景】

  此一基督教支派占去基督教世界的六分一,擁有悠久的基督教傳統。他們沒有好像西方教會般,有宗教改革的分裂情況。實際上,他們一直相信自己才是地上真正的“基督身體”。倘若西方基督教人士宣稱東方教會將自己分隔出來,那麽,東方教會就會反駁西方教會,認爲西方教會才是與“正統”教會分離。曆史事實乃是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不是十六世紀的複原派改革,而是東西方教會分裂。這次分裂事件在1054年進入白熱化的階段。東西方教會的分裂,不是一朝一夕做成的,要了解這段曆史,就須要由政治及神學思想兩方面去探討。

  一、遷往君士坦丁的行動

  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將帝國的首都遷往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康士坦丁堡的位置,此處位于商業貿易的通道上,除了在商業上有價值外,在軍事上,亦是非常有利的位置,擁有防範異族入侵的屏障。但卻在宗教上使得教會分裂更加確定,同時也因爲政治權力減縮,不再輕易受到管轄。
  羅馬當然失去身爲首都的政治重要性,不過另一方面,遷移政府帶來的權力真空,卻令羅馬主教有機會增加他在世俗和屬靈事物上的影響力。羅馬的主教和後來的教皇逐漸奪得政治上強大的權力。由330年君士坦丁遷都,至1054年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的期間,教會面對兩個互相對抗的中心。特別是當查理曼在800年被加冕,實質上成爲另一個羅馬帝國後,東西方的紛爭更趨明顯,兩者的關系幾乎到達分裂的程度。至此,在政治舞臺上,出現了兩個皇帝互相爭競。而在宗教方面,羅馬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亦互相爭奪權力。

  二、國王兼教宗制度的統治

  在東方,大主教與統治者之間,並沒有如羅馬教皇與帝王間出現的相爭情況。起初,東方教會就與治理君士坦丁堡的領導人保持一段密切的合作關系。這種關系非常密切,被西方教會人士和曆史學家稱爲“國王兼教宗制度”,意思是指教會事務完全順從皇帝的管理,教會實際上成爲政府的一個部門。不過拜占庭的曆史學家駁斥這項指摘,指出皇帝不是教士,而且大主教有權革除他的教籍。支持東正教的神學家寧願用“和諧”(symphon)來代替“國王兼教宗制度”。和諧的意思是指宗教和政治權力互相支持,教會讓信奉基督的領袖管理國家;但整個社會是由神眷顧的,國王是由神膏立的。“國王兼教宗制度”的指控,是東西方教會裂縫越來越大的過程中一個重要事件。而當時的西方教會在數百年來,正努力爭取教權高過政權的地位。
【神學】

  一般來說,東正教派的神學和對于經卷的解釋都是遵循基督教興起初期所傳下來的典範。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要繼續和延續基督傳給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傳給早期教會僧侶的神學和信仰。神學上的創新往往帶來質疑;如果一個意見真的和最初的教會所教導的不同的話,那麽這意見很可能被視爲異端邪說。然而進一步的詳細解說傳統神學是可以被接受的。
  西方教會從不堅持要禁止圖像敬拜,而東方教會最後都放棄圖像敬拜。事實上,雙方爲圖像敬拜都設立界線,並且訂立了規條。然而當這個問題引致教會與政府發生磨擦時,東西方教會的關系就受到嚴重傷害。726年,皇帝利奧三世頒發反圖像崇拜的命令,羅馬主教因而指斥他,導致皇帝報複,撤消羅馬對很多地方的管治權。羅馬在失去了寶貴的土地的同時,另外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影響到羅馬的地位,矛頭因而重新指向東方教會,指出其傾向國王兼教宗制度。皇帝幹涉很多宗教的問題。
【曆史發展】

  325年尼西亞公會議以後,以君士坦丁堡爲中心的東派教會和以羅馬爲中心的西派教會間,因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差異,矛盾逐漸尖銳。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君士坦丁堡後,兩派在誰居教會首席地位的問題上,爭鬥愈烈。以後曆經6~8世紀的“和子句糾紛”和9世紀的佛提烏分裂,以及11世紀東西教會對意大利南部教會控制權的爭奪,1054年終于釀成東西教會大分裂。
  東派教會自9世紀起,已逐漸向保加利亞、基輔羅斯等國發展。1054年後,拜占庭國勢日益衰落,羅馬教會繼續謀求居整個基督教世界首席的地位。1096年教皇烏爾班二世組織十字軍東征。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1206年,東正教普世牧首區被迫遷往尼西亞。1261年,拜占庭皇帝彌迦勒八世帕利俄羅戈斯收複首都,牧首區遷回君士坦丁堡。
  12世紀後,拜占庭帝國外憂內患頻仍。東派教會原有的四大主教區已有兩個(安提阿和亞曆山大)爲穆斯林占領,另一主教區耶路撒冷則爲十字軍建立的拉丁王國所占。15世紀30年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拜占庭發動進攻,君士坦丁堡向西方求救,教皇尤金四世乘機于1438年召開佛羅倫薩公會議,旨在使東方教會屈服,確立教皇在基督教內的首腦地位。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約瑟二世率領東正教會代表 700人參加。會議就煉獄、和子句等教義問題展開爭論。由于東正教會讓步,次年7月會議簽署通過東西教會合一決議,確認教皇爲“基督在世代表”,具有全權地位。史稱佛羅倫薩合一。後因東派教會內反對派的抵制,迫使參加會議的東派代表聲明簽字無效,合一終于沒有成功。
  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君士坦丁堡成爲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蘇丹出于政治考慮,對東正教會采取寬容政策,承認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爲被征服的東正教徒總管,其監管範圍包括東正教會四大牧首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伊斯蘭教爲國教,君士坦丁堡牧首雖自稱具有普世性,實際上處于被征服地位。16世紀以後,一些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正教會先後成立自主教會。君士坦丁堡正教會在督管區基礎上成立。1589年,俄羅斯正教會取得自主地位,建立牧首區。以後,使用俄羅斯正教禮儀的教會,常通稱俄羅斯正教。
【正教派和宗教改革】

  正教派並沒有經曆宗教改革,而且基督新教派教會對正教派的態度從開始就一直不明確。兩邊開始時維持著一種熱忱和友善的關系,但是基本的教條神學歧見仍是突顯了出來,尤其是關于神聖傳統,聖靈/聖神由父子分出、自由意志、神聖預定、稱義(釋罪)、聖禮/聖事的數目、洗禮(正教派的“全部浸在水裏”相對于馬丁?路德的“用撒或是淋水”)以及是否要如同正教派的“在洗禮後馬上施行聖油禮和聖餐禮/聖體聖事”,聖餐禮變動的意義以及使用未發酵的面包,教會和大公會議的無錯誤,崇敬,盛宴,對聖者、聖者塑像和遺物的祈禱,齋戒和其他教會的傳統。由于這些歧見,最終導致兩者停止來往。
【東正教自主教會與牧首區】

  在拜占庭帝國時期,東正教是帝國國教,它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世俗政權,大主教的任免,主教會議的召開,對教義的解釋,均由皇帝控制掌握。日常領導則由牧首負責。早期主要牧首區有4個,即君士坦丁堡、亞力山大裏亞、安提阿和耶路撒冷。15世紀拜占庭帝國滅亡後,各國家、地區和民族先後成立自主教會。16世紀末,莫斯科都主教脫離君士坦丁堡自立,建立牧首區,形成使用斯拉夫語的俄羅斯正教會,東歐各國正教亦陸續宣布自主。各自主教會在法規和行政方面有獨立自主權,並可自選大主教,但彼此之間在信仰和聖事上是共同的。東正教自主教會有15個,即君士坦丁堡正教會、亞曆山大正教會、安提阿正教會、耶路撒冷正教會、俄羅斯正教會、格魯吉亞正教會、塞爾維亞正教會、保加利亞正教會、羅馬尼亞正教會、塞浦路斯正教會、希臘正教會、阿爾巴尼亞正教會、波蘭正教會、捷克斯洛伐克正教會、美國正教會,另外在日本和芬蘭也有自治教會。20世紀60年代,東正教各教會曾聯合召開了幾次世界性會議,討論使其教義、禮儀符合時代要求,與羅馬天主教平等對話以及參加“普世教會運動”等問題。
  東正教不承認羅馬教皇的權威和領導,它自設牧首區,牧首區下轄數個首府主教區。主教區首腦爲主教,以下是司祭和輔祭。東正教各牧首區承認君士坦丁堡牧首爲“普世教會牧首”,是教會的精神領袖。但這僅僅是一個榮譽地位,普世牧首並不對其他牧首區具有任何實際的領導權。
  君士坦丁堡牧首區 原爲東派教會首席大主教區。相傳使徒安德列始建主教座于此。牧首區首腦駐節座堂。從1586年後,設在伊斯坦布爾北部法那爾的聖喬治教堂(見希臘正教會)。
  亞曆山大裏亞牧首區 早期東派教會四大主教區之一。相傳聖馬可始建主教座于此。總會現設在希臘基菲西亞(見希臘正教會)。
  安提阿牧首區 早期東派教會四大主教區之一。相傳使徒彼得始建主教座于此。現在總會設在大馬士革(見希臘正教會)。
  耶路撒冷牧首區 早期東派教會四大主教區之一。相傳耶穌的弟兄雅各始建主教座于此。管轄巴勒斯坦的正教會(見希臘正教會)。
  俄羅斯正教會 在正教傳統的尊稱排列上,位居第五。1589年取得自主地位。以後在北美、芬蘭、日本、朝鮮和中國相繼建立隸屬其管轄的教會和教區。俄羅斯正教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目前實行牧首制,總會設在莫斯科。崇拜禮文使用教會斯拉夫語。
  格魯吉亞正教會 4世紀時格魯吉亞教會屬安提阿大主教區範圍。據史載,羅馬皇帝芝諾在位時,它取得自主地位,並得到安提阿牧首“漂布者”彼得的同意。此後,格魯吉亞教會首腦尊稱爲卡托利科斯。1801年,格魯吉亞並入俄國,該教會也于1817年受俄羅斯正教會委派的督主教管轄。俄國十月革命後,教會重建自主的卡托利科斯。
  塞浦路斯正教會 正教中古老的自主教會之一。教會在塞浦路斯的希臘民族獨立運動中起了領導作用(見希臘正教會)。
  塞爾維亞正教會 其所屬教區大部在今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和馬其頓境內。轄 31個教區(其中3個在北美)。
  保加利亞正教會 927年,保加利亞教會成爲大主教區,屬君士坦丁堡教會管轄。在保加利亞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的500年中,君士坦丁堡牧首通過希臘神職人員管理該教會。1870年成立的保加利亞督主教區,直到1945年才爲君士坦丁堡牧首所承認。1953年牧首區恢複。目前有12個教區。
  羅馬尼亞正教會 1865年,羅馬尼亞的自主教會成立。1885年得到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承認。1925年羅馬尼亞正教會成立牧首區。1950年,特蘭西瓦尼亞的東儀天主教徒重返東正教。現有12個教區。禮儀使用羅馬尼亞語。
  波蘭正教會 1924年建立。原屬俄羅斯莫斯科牧首區管轄。1948年莫斯科牧首同意其自主。
  希臘正教會 一般稱希臘教會。在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希臘正教會都屬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管轄。1850年,普世牧首承認其自主地位。希臘獨立以後,希臘正教成爲希臘國教。最高首腦稱雅典和全希臘大主教。
  捷克斯洛伐克正教會 19世紀,捷克地區建立正教會。1910年,有信徒千余人。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後,塞爾維亞正教會牧首在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組建正教會。1921年,在喀爾巴阡山區設立穆卡切沃教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穆卡切沃地區並入蘇聯。同時,在蘇聯烏克蘭伏爾希尼亞地區的 1萬名信仰正教的捷克移民回到捷克斯洛伐克。現有4個教區。1951年,俄羅斯莫斯科牧首區承認其自主地位。阿爾巴尼亞正教會 原屬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管轄。
  1937年取得自主地位。
  美國正教會 1794年俄羅斯正教會傳教士在當時尚屬俄國的阿拉斯加建立教會。1872年,在舊金山建立第一座屬俄羅斯正教會的主教座堂。1890年,北美已有50萬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移民。1905年,教區中心遷紐約。俄國十月革命後,美國正教會與俄羅斯正教會斷絕關系。一些非俄羅斯民族的東正教會紛紛與本民族的自主正教會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聯系。1922年,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在美國建立希臘正教大主教區。美國正教會就此分成衆多按民族劃分的教區,並于1924年宣告自治。在這以後,美國都主教區事實上已經自主。1970年美國自主教會建立。1978年信徒人數約100萬。包括近500個牧區。祈禱儀式大都使用英語。除美國正教會外,在北美還有屬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管轄的希臘正教會和烏克蘭正教會。日本正教會 1872年俄羅斯正教會傳教士尼古拉?卡薩特金在日本建立。1945~1970年間,屬美洲俄羅斯都主教管轄。1970年,莫斯科牧首承認其自主教會的地位。
  西奈正教會 東正教中最小的自主教區,實際上只轄有聖凱瑟琳修道院,修士20余人。該院現保存有大量早期基督教希臘文羊皮卷手稿(見希臘正教會)。
  芬蘭正教會 自治教會。按教會法典規定,自治教會的大主教由所屬牧首區指定。教會事務中,除與其他教會的關系外,教會均可自主決定。奉正教的芬蘭人多源于卡累利阿。1919年,莫斯科牧首區同意它有自治地位;1923年作爲自治教會轉入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治下。教義特點 ①信守前七次公會議信條,不承認以後天主教所舉行的曆次公會議。在“和子句”問題上,東正教繼承東派教會的觀點,認爲此乃是對《尼西亞信經》的篡改;②關于救贖論,注重道成肉身,認爲人之得救,在于把有罪必死之人,通過與道成肉身的基督神秘聯合而變成屬于神的、不死的生命。在東正教神學中,很少有涉及人性本原敗壞的內容,因此不十分強調贖罪論。關于恩典和原罪論,東正教的觀點和奧古斯丁的預定論有所不同。東正教認爲每一個人都在亞當的罪中犯了罪,拯救既要依靠自身,也要依靠天主,首要的是自身必須擇善,天主才能幫助他們。善功只是條件,並不具有得救的效用,只有靠天主的恩典才能獲得重生和得救。聖事中基督的血所生的救贖作用,是給予一切人的,凡願意接受信仰和洗禮的,都可以得救。認爲凡是願意敬奉天主的,都可得到報償;③特別重視對聖母的崇拜。三一論確立後,對聖母的崇拜,反映了信仰者需要一個可靠的“中保”思想,童貞女馬利亞就成了最理想的對象。在東正教中,聖母的名稱有數十種。在東正教各自主或自治教會中,有許多以聖母命名的教堂。
【神學思想】

  一般來說,東正教派的神學和對于經卷的解釋都是遵循基督教興起初期所傳下來的典範。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要繼續和延續基督傳給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傳給早期教會僧侶的神學和信仰。神學上的創新往往帶來質疑;如果一個意見真的和最初的教會所教導的不同的話,那麽這意見很可能被視爲異端邪說。然而進一步的詳細解說傳統神學是可以被接受的。
  西方教會從不堅持要禁止圖像敬拜,而東方教會最後都放棄圖像敬拜。事實上,雙方爲圖像敬拜都設立界線,並且訂立了規條。然而當這個問題引致教會與政府發生摩擦時,東西方教會的關系就受到嚴重傷害。726年,皇帝利奧三世頒發反圖像崇拜的命令,羅馬主教因而指斥他,導致皇帝報複,撤消羅馬對很多地方的管治權。羅馬在失去了寶貴的土地的同時,另外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影響到羅馬的地位,矛頭因而重新指向東方教會,指出其傾向國王兼教宗制度。皇帝幹涉很多宗教的問題。
【禮儀和聖事】

  在信仰教義上,東正教特別重視對聖母誕神女瑪麗亞的敬禮,注重道成肉身教義的意義,不強調人的原罪,因而不十分強調“贖罪論”。正教強調信徒的得救在信靠上帝的拯救同時,應通過自身的善行作爲外在的表現。在基督論方面,東正教堅持並只承認教會成立後8個世紀的7次公會議所闡明的教義,強調三位一體。譴責西方教會將《尼西亞信經》”聖靈自父而發“改爲”聖靈自父子而發“的行爲。
  東正教的彌撒實際上把公衆禮拜都包括在內。在專爲尚未領洗的慕道者安排的誦讀長篇經文和詩篇的儀式上,東正教仍然保持了過去的規模。它十分重視講道,並視之爲主教的專職。在信徒彌撒或聖體聖事禮開始前,須先遣散慕道者。彌撒在正教裏是作爲祭獻的概念。這是根據《希伯來書》中基督作爲祭司的作用的觀念(基督是祭司,是贖罪的犧牲者,是中保)而來。其彌撒儀式,古老而隆重。
  在東正教祈禱儀式中,主要一項是頌唱以9首經文贊美歌爲基礎的9首頌詩。據說它起源于 7~8世紀的耶路撒冷教會,在早禱儀式中代替經文贊美歌。每首頌詩末節往往都是贊美童貞女馬利亞。教曆中每一節日和聖徒紀念日都有不同的頌歌;還有一種求告耶穌的禱文,教徒認爲不斷誦念便極爲靈驗。禱文常爲“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可憐我吧!”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沙漠中的隱修士,特別是埃瓦留斯?龐蒂丘斯所提倡的內心祈禱。
【七大聖禮】

  “儀式”在東正教中,占重要的位置。透過“儀式”信徒能與教會保持關系。“東正教的神學家認爲,宗教儀式是教會對教徒思想發生影響和作用的重要手段。”
  東正教與天主教一樣也有七大聖禮:受洗、塗聖油、受聖職、告解、婚配、終傅、聖體血。
  受洗
  東正教的信徒受洗,都要浸到水中。因爲東正教認爲,浸到水裏可以洗除原罪和本罪,並且可以得到“神的恩惠”,因此再生,之後才有資格領受其它的聖禮。
  塗聖油
  “聖油”需要經過主教祝聖之後才能被使用。塗聖油是表示“聖靈恩賜的印記”。這是在剛受洗後的施行的,爲的是使新入教者堅定對三位一體真神的信仰。
  受聖職
  受聖職是當有人擔任神職時,所舉行的聖禮。
  告解
  又稱爲“懺悔”。當信徒有犯錯時,可以透過此行動能得贖罪的方式。東正教會規定:七歲兒童以上,需要先懺悔告解後,才可以領聖餐。
  婚配
  透過一套儀式在教會內舉行婚禮。
  終傅
  在信徒臨終前所行的儀式。在臨終病人的眼、耳、口、鼻、臉頰、胸、手、腳塗抹聖油。目的是讓臨終病人可以免受病痛之苦,赦免罪過,可以安心的進入天堂。
  聖體血
  又稱“聖餐禮”。是最重要的一項聖禮。東正教會每周日都會舉行一次聖體血。
【儀式特色】

  堅持大馬士革的約翰的“變體說”,相信在祭臺上的餅和酒,在祝聖之後,已發生質的變化,成爲基督真正的、固有的、能給予生命的肉和血。領聖體是真正領受救主的聖體血,因而也分享了主的生命(天主教通常只有司祭領聖血,平信徒只領聖體)。正教在彌撒祭獻中用發酵面餅(天主教用無酵面餅)。洗禮被視爲進入基督教神秘世界的莊嚴儀式,一般要經過數星期的准備,在複活節舉行。領洗禮是浸入水中 3次。洗禮由主教主持或在其指導下由司祭進行,受洗者的身體要完全浸入水中,而一般不贊成采用天主教的注水禮(只對頭部施洗)。。嬰兒受洗儀式基本和成人相同,由父母替嬰兒答問,受禮後,也同成人一樣,可立即領聖體。接受新成員加入教會時,繼洗禮之後,要進行敷聖油儀式,以示接受聖靈。司祭用經過主教祝福的含有香液的橄欖油抹于受禮者之額、眼、鼻、嘴、耳、胸、手、足,每抹一處,司祭誦念:“聖靈恩賜的印記”。已脫離正教的教徒重新入教時,也須施行此聖事。其余聖事與天主教相同。
【教堂特點】

  在拜占庭教堂裏,內部的陳設和布置,通常有一屏風將至聖所與教堂中殿隔開。祭壇前方有一大門,兩邊各有一小門。門和屏風上繪有精致的聖經故事、人物、天使長等聖畫像。聖像崇拜雖在聖像破壞運動中受到攻擊,被定爲異端,但幾經反複,787年尼西亞公會議終于宣布廢除聖像崇拜的法令爲異端。這一決定被以後的東正教奉爲信條。其教義基礎是:由于上帝在耶穌基督身上采取物質形象,他也能在畫像中表現出來;聖像是一種象征性而非現實性的藝術,是用線條和色彩來表達教會的神學思想和表明上帝啓示的重要形式,同時也展示了基督教奧秘的形象化的曆史。
  東正教傳入俄羅斯後,拜占庭教堂的建築藝術對俄羅斯正教會産生了極大影響,聖索菲亞大堂成了俄羅斯正教教堂建築的楷模。但在教堂內部的陳設方面,俄羅斯正教具有獨特的風格。其典型的布置是:在祭壇處布置有許多聖畫像,上繪東正教崇仰的聖人、聖徒等。
  東正教在複活節前的齋期內不允許食用肉蛋類,在齋期之外不允許飲用和食用血和血制品。
  東正教反對天主教會倡導的“所有神職人員均需獨身”,其神職人員分爲出家、在家兩個系統。結婚的在家者可成爲誦經士、副輔祭、輔祭、大輔祭、司祭、大司祭,出家修行者,可成爲修士、修士輔祭、修士大輔祭、修士司祭、修士大司祭、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駐國外教區的代表)、都主教、牧首。
【組織制度】

  東正教否認天主教“只有‘使徒教區’即由使徒建立的教區有權成爲牧首區”的觀點,而認爲應根據實際情況,如根據國家或城市在經濟、政治方面的重要性設立牧首區。牧首區(大主教區)下轄數個首府主教區。主教區首腦爲主教,主教的人選必須是高級修士(修士大司祭)或領聖職後保證效法修士生活的司祭。司祭可以結婚,但不能作爲主教人選。主教以下的位次是:修士大司祭(或司祭)、修士司祭(或司祭)和修士輔祭(或輔祭)。再以下的助祭、誦經士等教職人員無神品。
【節日和教曆】

  節日繁多。其中以複活節最爲重要(又稱耶穌複活瞻禮),稱爲節中之節。據尼西亞公會議規定,每年春分後第一次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爲複活節,因正教沿用儒略曆,故其複活節日期較天主教和新教所采用的格列曆(即公曆)推算至今約晚13天。1924年君士坦丁堡正教會和希臘正教系的大部分教會改用格列曆;屬俄羅斯正教系的多數教會包括中國東正教會仍沿用儒略曆。除複活節外,還有“十二大節日”。其中3個大節,依複活節爲推算標准,稱爲移動瞻禮,即棕樹節,又稱主進聖城瞻禮,在複活節前一周的星期天;耶穌升天瞻禮,在複活節後40天;聖三一瞻禮,在複活節後50天。其余9個爲定期瞻禮,即聖母聖誕瞻禮(約9月20~21日,公曆。下同)、榮舉聖架瞻禮(約9月26~27日)、聖母獻堂瞻禮(約12月3~4日)、耶穌聖誕瞻禮(約1月6~7日)、聖母行潔淨瞻禮(約2月14~15日)、聖母領報瞻禮(約4月6~7日)、耶穌顯榮瞻禮(約8月18~19日)、聖母升天瞻禮(即聖母安息節,約8月27~28日)。此外還有名目繁多的許多節日和齋期。
【在中國的傳播】

  傳入中國的東正教屬俄羅斯正教系統。元代中西交通擴展以後,俄羅斯正教士和教徒曾來中國活動。1665年,以切爾尼柯夫斯基爲首的俄國武裝人員侵占中國黑龍江左岸的雅克薩地區,豎木建堡。俄國基廉斯克修道院長葉爾莫根在該地建基督複活教堂。1671年,他又在該地磨刀石山建仁慈救世主修道院。此爲東正教傳入中國之始。中國軍隊收複雅克薩後,一部分俄俘押至北京,編在滿洲鑲黃旗第四參領第十七佐領,駐地在北京城東北角胡家圈胡同。爲照顧俄俘的宗教生活,清政府將該胡同內一關帝廟,改建爲東正教堂,稱尼古拉教堂。1700年6月,沙皇彼得一世發出派遣俄羅斯正教駐北京傳教士手諭,從1715~1956年,共有20屆俄羅斯傳教士團駐北京。其中1860年前的12屆傳教士團均由沙俄政府直接委派(從1807年起,沙俄外交部向每屆傳教士團委派監護官)。當時是沙俄派駐中國的官方代表機構,其任務按照1780年俄羅斯正教最高宗教會議的指示和沙俄政府1818年的訓令,主要是辦理中俄外交事務,收集情報資料。在華神職人員共46名。但是,從1715~1860年的145年中,有記載的教徒人數只有200名左名。這個時期的傳教士團,爲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瑗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起過重要的參謀作用。
  1860年以後,駐北京傳教士團改由俄羅斯正教最高宗教會議派遣。其外交職能改由俄國派駐的外交公使辦理。他們利用以不平等條約取得的權利,開始大規模向中國內地傳教,出版漢文傳教書籍,培養中國籍神職人員。1900年前後,陸續在哈爾濱、沈陽、旅順、上海、天津、青島、新疆,以及河南省衛輝等地建立教堂。據統計,在1917年前,屬俄羅斯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的機構,有教堂37座,神學院1所,男、女學校20所,氣象臺1座,企事業機構46家,擁有財産150萬盧布。受洗的中國籍居民逐年增加。俄國十月革命後,白俄人員大量流亡中國,教徒人數驟增。1922年,駐北京傳教士團更名爲中國東正教會北京總會,並斷絕同莫斯科正教會的關系,屬流亡在塞爾維亞卡爾洛瓦茨的俄羅斯正教國外臨時主教公會管轄,並相繼在哈爾濱、上海、天津、新疆等地設立4個主教區。1923年東北各地有教堂38座,僅哈爾濱主教區就有信徒約30萬人,幾乎都是白俄流亡者。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在東北各地有教堂、修道院和祈禱所共67座,信徒急劇下降至2.5萬人(其中哈爾濱市有1萬人),神職人員爲155人。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東正教會北京總會和哈爾濱主教區、新疆教區同設立在慕尼黑的俄羅斯正教臨時主教公會斷絕關系,歸屬莫斯科牧首區。但遭上海教區主教伊凡和天津教區奧西波夫反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俄僑相繼離華,1955年莫斯科牧首區阿曆克賽牧首、伊拉列昂大主教和尼古拉修士大司祭到上海召開中國東正教各教區主教和負責人會議,討論中國東正教會自主問題。1956年,自主的中華東正教會成立,由姚福安擔任大主教,俄籍神職人員陸續離華。據1984年統計,中國現有東正教徒8000人左右。1984年哈爾濱市的聖母帡幪教堂恢複宗教活動。
 
擴展閱讀:
1.中國正教會網站。http://www.orthodox.cn
2.wiki百科
3.http://hi.baidu.com/westso/blog/item/9ef701dfbba9c21562279843.html
 
相關詞條: 
基督教猶太教天主教新教基督新教佛教全真教拜月教巴哈伊教基督教馬龍派摩門教 >>更多
http://baike.baidu.com/view/1506.html?tp=0_11
 
 
東正教會>百度百科  
 
東正教會 基督教東正教派的教會。基督教産生以後,逐漸形成以希臘語地區爲中心的東派和以拉丁語地區爲中心的西派。1054年東西兩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爲中心的東派教會,自稱保有正統教義,即信守前7次會議的決議,奉行7件聖事。實行以牧首爲最高首腦的教會體制。不承認羅馬教皇有高出于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權力。在宗教儀式中,以希臘語爲主,也允許使用地方民族語言。中世紀時,是拜占庭帝國的國家教會,直接受皇帝控制。日常教務領導權則集中于君士坦丁堡、亞曆山大裏亞、安條克和耶路撒冷四個牧首之手。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後,這四個牧首區各自自立,但在名義上仍尊重君士坦丁堡牧首的首席地位。19世紀以來又陸續形成一些獨立于君士坦丁堡的教會。目前世界上共有15個自主的東正教會,分布于君士坦丁堡、亞曆山大裏亞、安條克、耶路撒冷、俄羅斯、格魯吉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浦路斯、希臘、阿爾巴尼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美國,另有芬蘭和日本兩個自治教會。1960年起,召開過幾次世界正教會議,商討促使正教教義和禮儀適應時代要求,以及與羅馬天主教會進行平等對話等問題。各國東正教會還先後參加了教會再合一運動。
  東正教(Easten Orthodox)是基督教三大派之一。基督教出現後不久,就逐漸分化成以希臘語地區爲中心的東派教會和以拉丁語地區爲中心的西派教會。1054年,東西兩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爲中心的大部分東派教會自稱“正教”,意爲保有正統教義的正宗教會。因爲地處東方,故又稱“東正教”;因爲宗教儀式使用希臘語,故又稱“希臘正教”。
  公元9一11世紀,在拜占庭提出了東正教的神學教義,當時傳播範圍主要在東歐和近東一帶。該教最初是拜占庭帝國的國教,深深打上帝國曆史發展的烙印。這一點既反映在東正教會的教義中,也反映在其組織方面。《聖經》和聖傳是東正教教義的基礎,此外,東正教教義還反映在公元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449年以弗所大公會議、公元451年查爾西頓大公會議、公元553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681年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787年第二次尼西亞大公會議所通過、補充和修改過的《信經》裏。
  東正教 宣揚三位一體的上帝、來世、死後報應、天堂、地獄、末日審判,還相信耶穌基督可以救贖人類,認爲教會能起上帝和人之間的中介作用。
  基督教的七件聖事在東正教儀式中占有重要地位。這七件聖事是:受洗禮、堅振禮、祝聖禮、告解禮、婚配禮、敷油禮和聖餐禮。節日和齋戒在東正教中也有重要意義。
  東正教不接受天主教的某些教條,如關于聖靈不僅來自聖父,且也來自聖子之說,煉獄、童貞女馬利亞貞潔受孕和其肉體升天的教理,反對羅馬教皇永無謬誤說,不承認其至尊地位,只承認他是羅馬的主教和西部教會的首腦。東正教與天主教不同,沒有統一的宗教領導中心,也無統一的教會首腦。東正教舉行儀式時,除使用希臘語外,也可使用地方民族語言。除主教外,一般神職人員可以結婚。它有一套教階體制,實行牧首制。
  東正教在曆史上形成了5個中心:亞曆山大裏亞教區、耶路撒冷教區、安提阿教區、君士坦丁堡教區和莫斯科教區。中世紀時,它直接受拜占庭帝國的控制、領導,並成爲其國教。16世紀末,俄羅斯東正教會脫離君士坦丁堡教區牧首的領導而獨立自主,並使其宗教成爲使用斯拉夫語的俄羅斯正教,受沙皇政府的控制並成爲國教。18世紀以後,東歐一些國家的東正教會陸續脫離君士坦丁堡教區牧首的管轄而宣稱行政上的獨立自主。
  東正教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15個獨立自主教會和兩個自治教會 ,但在名義上仍共同承認君士坦丁堡教區牧首的首席地位。它們尊重各自所在國家的政治立場和觀點。雖然對當代國際迫切問題持不同態度,但它們都同意互相接觸,參加基督教合一運動,出席全東正教國際會議,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
  東正教比較拘泥于古代基督教會的教義和禮儀,強調與神交通的神秘意義和禮拜活動的神聖氣氛。其教士穿著打扮十分引人注目,教堂布置得莊嚴、華麗,挂滿了聖徒像,尤其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堂內燭光萬點,更顯得隆重肅穆,而聖樂團的演奏和信衆的合唱,也常使參加者陶醉在聖樂和聖歌之中。
  東正教最初盛行于巴爾幹半島、西亞和北非,後傳入俄羅斯、東歐、中國、朝鮮、日本等國,再後傳播到西歐、北美、澳大利亞等地。據統計,全世界現在有東正教徒1.6億人

  形成背景

  早期的基督教在公元1054年發生了基督教大分裂,教會從這裏分成東部和西部兩個教會。雙方都認爲自己的教會才是由基督/宗徒使徒所開創的最原始的教會,並且都不讓對方擁有這頭銜。東部教會在自己的名稱裏頭加上了“正”(正統)所表示的是他們認爲東正教會保留了最原始的教導和崇敬的教會傳統。有些人認爲羅馬天主教會代表的是“西部傳統”,然而持不同意見的人則認爲羅馬教會已經背離傳統。
  所有的東正教派教會都可以回溯他們的脈系直至五個早期的基督教會中心:羅馬教會、耶路撒冷教會、安提阿教會、亞曆山大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雖然所有的東正教教會都承認君士坦丁堡牧首爲最高領袖(正式頭銜爲君士坦丁堡,新羅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 ),但是教會之間並不是完全一體,而是在彼此承認的狀態下相互獨立。
  “正教”的希臘語(Orthodxia)意思是正統。 如果以“東部正統派”的主要的和狹義的定義來分,“東部”教會裏人數最多的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和羅馬正教會。而歐洲正教會(不分東西邊)最古老的則是希臘正教會。若是以英語系國家的西方人慣用的用法來分,"東部正統派"有較廣的定義,也包含了“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東正教一樣,但兩者是不同的教會)。 早期的基督宗教在公元1054年發生了基督宗教大分裂,教會從這裏分成東部和西部兩個教會。雙方都認爲自己的教會才是由基督/宗徒使徒所開創的最原始的教會,並且都不讓對方擁有這頭銜。東部教會在自己的名稱裏頭加上了“正”(正統)所表示的是他們認爲東正教會保留了最原始的教導和崇敬的教會傳統。有些人認爲羅馬天主教會代表的是“西部傳統”,然而持不同意見的人則認爲羅馬教會已經背離傳統。 所有的東正教派教會都可以回溯他們的脈系直至五個早期的基督教會中心:羅馬教會、耶路撒冷教會、安提阿教會、亞曆山大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雖然所有的東正教教會都承認君士坦丁堡牧首爲最高領袖(正式頭銜爲君士坦丁堡,新羅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 ),但是教會之間並不是完全一體,而是在彼此承認的狀態下相互獨立。
  因強調自身是《尼西亞信經》中所言“唯一的、從使徒傳下來的”教會,故稱正教;又因由基督教初期流行于東羅馬帝國希臘語地區的教會發展而成,故稱東正教;而由于教會的精神中心在希臘,而且希臘語是儀式中的主要語言(另外的主要語言有俄語、斯拉夫語等),故又稱希臘正教。根據1990年統計,全世界共有信徒1.7億人。

  【曆史發展】

  325年尼西亞公會議以後,以君士坦丁堡爲中心的東派教會和以羅馬爲中心的西派教會間,因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差異,矛盾逐漸尖銳。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君士坦丁堡後,兩派在誰居教會首席地位的問題上,爭鬥愈烈。以後曆經6~8世紀的“和子句糾紛”和9世紀的佛提烏分裂,以及11世紀東西教會對意大利南部教會控制權的爭奪,1054年終于釀成東西教會大分裂。
  東派教會自9世紀起,已逐漸向保加利亞、基輔羅斯等國發展。1054年後,拜占庭國勢日益衰落,羅馬教會繼續謀求居整個基督教世界首席的地位。1096年教皇烏爾班二世組織十字軍東征。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1206年,東正教普世牧首區被迫遷往尼西亞。1261年,拜占庭皇帝彌迦勒八世帕利俄羅戈斯收複首都,牧首區遷回君士坦丁堡。
  12世紀後,拜占庭帝國外憂內患頻仍。東派教會原有的四大主教區已有兩個(安提阿和亞曆山大)爲穆斯林占領,另一主教區耶路撒冷則爲十字軍建立的拉丁王國所占。15世紀30年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拜占庭發動進攻,君士坦丁堡向西方求救,教皇尤金四世乘機于1438年召開佛羅倫薩公會議,旨在使東方教會屈服,確立教皇在基督教內的首腦地位。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約瑟二世率領東正教會代表 700人參加。會議就煉獄、和子句等教義問題展開爭論。由于東正教會讓步,次年7月會議簽署通過東西教會合一決議,確認教皇爲“基督在世代表”,具有全權地位。史稱佛羅倫薩合一。後因東派教會內反對派的抵制,迫使參加會議的東派代表聲明簽字無效,合一終于沒有成功。
  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君士坦丁堡成爲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蘇丹出于政治考慮,對東正教會采取寬容政策,承認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爲被征服的東正教徒總管,其監管範圍包括東正教會四大牧首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伊斯蘭教爲國教,君士坦丁堡牧首雖自稱具有普世性,實際上處于被征服地位。16世紀以後,一些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正教會先後成立自主教會。君士坦丁堡正教會在督管區基礎上成立。1589年,俄羅斯正教會取得自主地位,建立牧首區。以後,使用俄羅斯正教禮儀的教會,常通稱俄羅斯正教。

  【正教派和宗教改革】

  正教派並沒有經曆宗教改革,而且基督新教派教會對正教派的態度從開始就一直不明確。兩邊開始時維持著一種熱忱和友善的關系,但是基本的教條神學歧見仍是突顯了出來,尤其是關于神聖傳統,聖靈/聖神由父子分出、自由意志、神聖預定、稱義(釋罪)、聖禮/聖事的數目、洗禮(正教派的“全部浸在水裏”相對于馬丁?路德的“用撒或是淋水”)以及是否要如同正教派的“在洗禮後馬上施行聖油禮和聖餐禮/聖體聖事”,聖餐禮變動的意義以及使用未發酵的面包,教會和大公會議的無錯誤,崇敬,盛宴,對聖者、聖者塑像和遺物的祈禱,齋戒和其他教會的傳統。由于這些歧見,最終導致兩者停止來往。

  【東正教自主教會與牧首區】

  在拜占庭帝國時期,東正教是帝國國教,它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世俗政權,大主教的任免,主教會議的召開,對教義的解釋,均由皇帝控制掌握。日常領導則由牧首負責。早期主要牧首區有4個,即君士坦丁堡、亞力山大裏亞、安提阿和耶路撒冷。15世紀拜占庭帝國滅亡後,各國家、地區和民族先後成立自主教會。16世紀末,莫斯科都主教脫離君士坦丁堡自立,建立牧首區,形成使用斯拉夫語的俄羅斯正教會,東歐各國正教亦陸續宣布自主。各自主教會在法規和行政方面有獨立自主權,並可自選大主教,但彼此之間在信仰和聖事上是共同的。東正教自主教會有15個,即君士坦丁堡正教會、亞曆山大正教會、安提阿正教會、耶路撒冷正教會、俄羅斯正教會、格魯吉亞正教會、塞爾維亞正教會、保加利亞正教會、羅馬尼亞正教會、塞浦路斯正教會、希臘正教會、阿爾巴尼亞正教會、波蘭正教會、捷克斯洛伐克正教會、美國正教會,另外在日本和芬蘭也有自治教會。20世紀60年代,東正教各教會曾聯合召開了幾次世界性會議,討論使其教義、禮儀符合時代要求,與羅馬天主教平等對話以及參加“普世教會運動”等問題。
  東正教不承認羅馬教皇的權威和領導,它自設牧首區,牧首區下轄數個首府主教區。主教區首腦爲主教,以下是司祭和輔祭。東正教各牧首區承認君士坦丁堡牧首爲“普世教會牧首”,是教會的精神領袖。但這僅僅是一個榮譽地位,普世牧首並不對其他牧首區具有任何實際的領導權。
  君士坦丁堡牧首區 原爲東派教會首席大主教區。相傳使徒安德列始建主教座于此。牧首區首腦駐節座堂。從1586年後,設在伊斯坦布爾北部法那爾的聖喬治教堂(見希臘正教會)。
  亞曆山大裏亞牧首區 早期東派教會四大主教區之一。相傳聖馬可始建主教座于此。總會現設在希臘基菲西亞(見希臘正教會)。
  安提阿牧首區 早期東派教會四大主教區之一。相傳使徒彼得始建主教座于此。現在總會設在大馬士革(見希臘正教會)。
  耶路撒冷牧首區 早期東派教會四大主教區之一。相傳耶穌的弟兄雅各始建主教座于此。管轄巴勒斯坦的正教會(見希臘正教會)。
  俄羅斯正教會 在正教傳統的尊稱排列上,位居第五。1589年取得自主地位。以後在北美、芬蘭、日本、朝鮮和中國相繼建立隸屬其管轄的教會和教區。俄羅斯正教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目前實行牧首制,總會設在莫斯科。崇拜禮文使用教會斯拉夫語。
  格魯吉亞正教會 4世紀時格魯吉亞教會屬安提阿大主教區範圍。據史載,羅馬皇帝芝諾在位時,它取得自主地位,並得到安提阿牧首“漂布者”彼得的同意。此後,格魯吉亞教會首腦尊稱爲卡托利科斯。1801年,格魯吉亞並入俄國,該教會也于1817年受俄羅斯正教會委派的督主教管轄。俄國十月革命後,教會重建自主的卡托利科斯。
  塞浦路斯正教會 正教中古老的自主教會之一。教會在塞浦路斯的希臘民族獨立運動中起了領導作用(見希臘正教會)。
  塞爾維亞正教會 其所屬教區大部在今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和馬其頓境內。轄 31個教區(其中3個在北美)。
  保加利亞正教會 927年,保加利亞教會成爲大主教區,屬君士坦丁堡教會管轄。在保加利亞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的500年中,君士坦丁堡牧首通過希臘神職人員管理該教會。1870年成立的保加利亞督主教區,直到1945年才爲君士坦丁堡牧首所承認。1953年牧首區恢複。目前有12個教區。
  羅馬尼亞正教會 1865年,羅馬尼亞的自主教會成立。1885年得到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承認。1925年羅馬尼亞正教會成立牧首區。1950年,特蘭西瓦尼亞的東儀天主教徒重返東正教。現有12個教區。禮儀使用羅馬尼亞語。
  波蘭正教會 1924年建立。原屬俄羅斯莫斯科牧首區管轄。1948年莫斯科牧首同意其自主。
  希臘正教會 一般稱希臘教會。在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希臘正教會都屬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管轄。1850年,普世牧首承認其自主地位。希臘獨立以後,希臘正教成爲希臘國教。最高首腦稱雅典和全希臘大主教。
  捷克斯洛伐克正教會 19世紀,捷克地區建立正教會。1910年,有信徒千余人。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後,塞爾維亞正教會牧首在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組建正教會。1921年,在喀爾巴阡山區設立穆卡切沃教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穆卡切沃地區並入蘇聯。同時,在蘇聯烏克蘭伏爾希尼亞地區的 1萬名信仰正教的捷克移民回到捷克斯洛伐克。現有4個教區。1951年,俄羅斯莫斯科牧首區承認其自主地位。阿爾巴尼亞正教會 原屬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管轄。
  1937年取得自主地位。
  美國正教會 1794年俄羅斯正教會傳教士在當時尚屬俄國的阿拉斯加建立教會。1872年,在舊金山建立第一座屬俄羅斯正教會的主教座堂。1890年,北美已有50萬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移民。1905年,教區中心遷紐約。俄國十月革命後,美國正教會與俄羅斯正教會斷絕關系。一些非俄羅斯民族的東正教會紛紛與本民族的自主正教會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聯系。1922年,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在美國建立希臘正教大主教區。美國正教會就此分成衆多按民族劃分的教區,並于1924年宣告自治。在這以後,美國都主教區事實上已經自主。1970年美國自主教會建立。1978年信徒人數約100萬。包括近500個牧區。祈禱儀式大都使用英語。除美國正教會外,在北美還有屬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管轄的希臘正教會和烏克蘭正教會。日本正教會 1872年俄羅斯正教會傳教士尼古拉?卡薩特金在日本建立。1945~1970年間,屬美洲俄羅斯都主教管轄。1970年,莫斯科牧首承認其自主教會的地位。
  西奈正教會 東正教中最小的自主教區,實際上只轄有聖凱瑟琳修道院,修士20余人。該院現保存有大量早期基督教希臘文羊皮卷手稿(見希臘正教會)。
  芬蘭正教會 自治教會。按教會法典規定,自治教會的大主教由所屬牧首區指定。教會事務中,除與其他教會的關系外,教會均可自主決定。奉正教的芬蘭人多源于卡累利阿。1919年,莫斯科牧首區同意它有自治地位;1923年作爲自治教會轉入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治下。教義特點 ①信守前七次公會議信條,不承認以後天主教所舉行的曆次公會議。在“和子句”問題上,東正教繼承東派教會的觀點,認爲此乃是對《尼西亞信經》的篡改;②關于救贖論,注重道成肉身,認爲人之得救,在于把有罪必死之人,通過與道成肉身的基督神秘聯合而變成屬于神的、不死的生命。在東正教神學中,很少有涉及人性本原敗壞的內容,因此不十分強調贖罪論。關于恩典和原罪論,東正教的觀點和奧古斯丁的預定論有所不同。東正教認爲每一個人都在亞當的罪中犯了罪,拯救既要依靠自身,也要依靠天主,首要的是自身必須擇善,天主才能幫助他們。善功只是條件,並不具有得救的效用,只有靠天主的恩典才能獲得重生和得救。聖事中基督的血所生的救贖作用,是給予一切人的,凡願意接受信仰和洗禮的,都可以得救。認爲凡是願意敬奉天主的,都可得到報償;③特別重視對聖母的崇拜。三一論確立後,對聖母的崇拜,反映了信仰者需要一個可靠的“中保”思想,童貞女馬利亞就成了最理想的對象。在東正教中,聖母的名稱有數十種。在東正教各自主或自治教會中,有許多以聖母命名的教堂。

  【神學思想】

  一般來說,東正教派的神學和對于經卷的解釋都是遵循基督教興起初期所傳下來的典範。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要繼續和延續基督傳給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傳給早期教會僧侶的神學和信仰。神學上的創新往往帶來質疑;如果一個意見真的和最初的教會所教導的不同的話,那麽這意見很可能被視爲異端邪說。然而進一步的詳細解說傳統神學是可以被接受的。
  西方教會從不堅持要禁止圖像敬拜,而東方教會最後都放棄圖像敬拜。事實上,雙方爲圖像敬拜都設立界線,並且訂立了規條。然而當這個問題引致教會與政府發生摩擦時,東西方教會的關系就受到嚴重傷害。726年,皇帝利奧三世頒發反圖像崇拜的命令,羅馬主教因而指斥他,導致皇帝報複,撤消羅馬對很多地方的管治權。羅馬在失去了寶貴的土地的同時,另外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影響到羅馬的地位,矛頭因而重新指向東方教會,指出其傾向國王兼教宗制度。皇帝幹涉很多宗教的問題。
  【禮儀和聖事】
  在信仰教義上,東正教特別重視對聖母誕神女瑪麗亞的敬禮,注重道成肉身教義的意義,不強調人的原罪,因而不十分強調“贖罪論”。正教強調信徒的得救在信靠上帝的拯救同時,應通過自身的善行作爲外在的表現。在基督論方面,東正教堅持並只承認教會成立後8個世紀的7次公會議所闡明的教義,強調三位一體。譴責西方教會將《尼西亞信經》”聖靈自父而發“改爲”聖靈自父子而發“的行爲。
  東正教的彌撒實際上把公衆禮拜都包括在內。在專爲尚未領洗的慕道者安排的誦讀長篇經文和詩篇的儀式上,東正教仍然保持了過去的規模。它十分重視講道,並視之爲主教的專職。在信徒彌撒或聖體聖事禮開始前,須先遣散慕道者。彌撒在正教裏是作爲祭獻的概念。這是根據《希伯來書》中基督作爲祭司的作用的觀念(基督是祭司,是贖罪的犧牲者,是中保)而來。其彌撒儀式,古老而隆重。
  在東正教祈禱儀式中,主要一項是頌唱以9首經文贊美歌爲基礎的9首頌詩。據說它起源于 7~8世紀的耶路撒冷教會,在早禱儀式中代替經文贊美歌。每首頌詩末節往往都是贊美童貞女馬利亞。教曆中每一節日和聖徒紀念日都有不同的頌歌;還有一種求告耶穌的禱文,教徒認爲不斷誦念便極爲靈驗。禱文常爲“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可憐我吧!”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沙漠中的隱修士,特別是埃瓦留斯?龐蒂丘斯所提倡的內心祈禱。

  【七大聖禮】

  “儀式”在東正教中,占重要的位置。透過“儀式”信徒能與教會保持關系。“東正教的神學家認爲,宗教儀式是教會對教徒思想發生影響和作用的重要手段。”
  東正教與天主教一樣也有七大聖禮:受洗、塗聖油、受聖職、告解、婚配、終傅、聖體血。
  受洗
  東正教的信徒受洗,都要浸到水中。因爲東正教認爲,浸到水裏可以洗除原罪和本罪,並且可以得到“神的恩惠”,因此再生,之後才有資格領受其它的聖禮。
  塗聖油
  “聖油”需要經過主教祝聖之後才能被使用。塗聖油是表示“聖靈恩賜的印記”。這是在剛受洗後的施行的,爲的是使新入教者堅定對三位一體真神的信仰。
  受聖職
  受聖職是當有人擔任神職時,所舉行的聖禮。
  告解
  又稱爲“懺悔”。當信徒有犯錯時,可以透過此行動能得贖罪的方式。東正教會規定:七歲兒童以上,需要先懺悔告解後,才可以領聖餐。
  婚配
  透過一套儀式在教會內舉行婚禮。
  終傅
  在信徒臨終前所行的儀式。在臨終病人的眼、耳、口、鼻、臉頰、胸、手、腳塗抹聖油。目的是讓臨終病人可以免受病痛之苦,赦免罪過,可以安心的進入天堂。
  聖體血
  又稱“聖餐禮”。是最重要的一項聖禮。東正教會每周日都會舉行一次聖體血。

  【教堂特點】

  在拜占庭教堂裏,內部的陳設和布置,通常有一屏風將至聖所與教堂中殿隔開。祭壇前方有一大門,兩邊各有一小門。門和屏風上繪有精致的聖經故事、人物、天使長等聖畫像。聖像崇拜雖在聖像破壞運動中受到攻擊,被定爲異端,但幾經反複,787年尼西亞公會議終于宣布廢除聖像崇拜的法令爲異端。這一決定被以後的東正教奉爲信條。其教義基礎是:由于上帝在耶穌基督身上采取物質形象,他也能在畫像中表現出來;聖像是一種象征性而非現實性的藝術,是用線條和色彩來表達教會的神學思想和表明上帝啓示的重要形式,同時也展示了基督教奧秘的形象化的曆史。
  東正教傳入俄羅斯後,拜占庭教堂的建築藝術對俄羅斯正教會産生了極大影響,聖索菲亞大堂成了俄羅斯正教教堂建築的楷模。但在教堂內部的陳設方面,俄羅斯正教具有獨特的風格。其典型的布置是:在祭壇處布置有許多聖畫像,上繪東正教崇仰的聖人、聖徒等。
  東正教在複活節前的齋期內不允許食用肉蛋類,在齋期之外不允許飲用和食用血和血制品。
  東正教反對天主教會倡導的“所有神職人員均需獨身”,其神職人員分爲出家、在家兩個系統。結婚的在家者可成爲誦經士、副輔祭、輔祭、大輔祭、司祭、大司祭,出家修行者,可成爲修士、修士輔祭、修士大輔祭、修士司祭、修士大司祭、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駐國外教區的代表)、都主教、牧首。

  【組織制度】

  東正教否認天主教“只有‘使徒教區’即由使徒建立的教區有權成爲牧首區”的觀點,而認爲應根據實際情況,如根據國家或城市在經濟、政治方面的重要性設立牧首區。牧首區(大主教區)下轄數個首府主教區。主教區首腦爲主教,主教的人選必須是高級修士(修士大司祭)或領聖職後保證效法修士生活的司祭。司祭可以結婚,但不能作爲主教人選。主教以下的位次是:修士大司祭(或司祭)、修士司祭(或司祭)和修士輔祭(或輔祭)。再以下的助祭、誦經士等教職人員無神品。

  【節日和教曆】

  節日繁多。其中以複活節最爲重要(又稱耶穌複活瞻禮),稱爲節中之節。據尼西亞公會議規定,每年春分後第一次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爲複活節,因正教沿用儒略曆,故其複活節日期較天主教和新教所采用的格列曆(即公曆)推算至今約晚13天。1924年君士坦丁堡正教會和希臘正教系的大部分教會改用格列曆;屬俄羅斯正教系的多數教會包括中國東正教會仍沿用儒略曆。除複活節外,還有“十二大節日”。其中3個大節,依複活節爲推算標准,稱爲移動瞻禮,即棕樹節,又稱主進聖城瞻禮,在複活節前一周的星期天;耶穌升天瞻禮,在複活節後40天;聖三一瞻禮,在複活節後50天。其余9個爲定期瞻禮,即聖母聖誕瞻禮(約9月20~21日,公曆。下同)、榮舉聖架瞻禮(約9月26~27日)、聖母獻堂瞻禮(約12月3~4日)、耶穌聖誕瞻禮(約1月6~7日)、聖母行潔淨瞻禮(約2月14~15日)、聖母領報瞻禮(約4月6~7日)、耶穌顯榮瞻禮(約8月18~19日)、聖母升天瞻禮(即聖母安息節,約8月27~28日)。此外還有名目繁多的許多節日和齋期。

  【在中國的傳播】

  傳入中國的東正教屬俄羅斯正教系統。元代中西交通擴展以後,俄羅斯正教士和教徒曾來中國活動。1665年,以切爾尼柯夫斯基爲首的俄國武裝人員侵占中國黑龍江左岸的雅克薩地區,豎木建堡。俄國基廉斯克修道院長葉爾莫根在該地建基督複活教堂。1671年,他又在該地磨刀石山建仁慈救世主修道院。此爲東正教傳入中國之始。中國軍隊收複雅克薩後,一部分俄俘押至北京,編在滿洲鑲黃旗第四參領第十七佐領,駐地在北京城東北角胡家圈胡同。爲照顧俄俘的宗教生活,清政府將該胡同內一關帝廟,改建爲東正教堂,稱尼古拉教堂。1700年6月,沙皇彼得一世發出派遣俄羅斯正教駐北京傳教士手諭,從1715~1956年,共有20屆俄羅斯傳教士團駐北京。其中1860年前的12屆傳教士團均由沙俄政府直接委派(從1807年起,沙俄外交部向每屆傳教士團委派監護官)。當時是沙俄派駐中國的官方代表機構,其任務按照1780年俄羅斯正教最高宗教會議的指示和沙俄政府1818年的訓令,主要是辦理中俄外交事務,收集情報資料。在華神職人員共46名。但是,從1715~1860年的145年中,有記載的教徒人數只有200名左名。這個時期的傳教士團,爲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瑗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起過重要的參謀作用。
  1860年以後,駐北京傳教士團改由俄羅斯正教最高宗教會議派遣。其外交職能改由俄國派駐的外交公使辦理。他們利用以不平等條約取得的權利,開始大規模向中國內地傳教,出版漢文傳教書籍,培養中國籍神職人員。1900年前後,陸續在哈爾濱、沈陽、旅順、上海、天津、青島、新疆,以及河南省衛輝等地建立教堂。據統計,在1917年前,屬俄羅斯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的機構,有教堂37座,神學院1所,男、女學校20所,氣象臺1座,企事業機構46家,擁有財産150萬盧布。受洗的中國籍居民逐年增加。俄國十月革命後,白俄人員大量流亡中國,教徒人數驟增。1922年,駐北京傳教士團更名爲中國東正教會北京總會,並斷絕同莫斯科正教會的關系,屬流亡在塞爾維亞卡爾洛瓦茨的俄羅斯正教國外臨時主教公會管轄,並相繼在哈爾濱、上海、天津、新疆等地設立4個主教區。1923年東北各地有教堂38座,僅哈爾濱主教區就有信徒約30萬人,幾乎都是白俄流亡者。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在東北各地有教堂、修道院和祈禱所共67座,信徒急劇下降至2.5萬人(其中哈爾濱市有1萬人),神職人員爲155人。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東正教會北京總會和哈爾濱主教區、新疆教區同設立在慕尼黑的俄羅斯正教臨時主教公會斷絕關系,歸屬莫斯科牧首區。但遭上海教區主教伊凡和天津教區奧西波夫反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俄僑相繼離華,1955年莫斯科牧首區阿曆克賽牧首、伊拉列昂大主教和尼古拉修士大司祭到上海召開中國東正教各教區主教和負責人會議,討論中國東正教會自主問題。1956年,自主的中華東正教會成立,由姚福安擔任大主教,俄籍神職人員陸續離華。據1984年統計,中國現有東正教徒8000人左右。1984年哈爾濱市的聖母帡幪教堂恢複宗教活動。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的形成和他們之間的差別
  廣義上說,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狹義上說,基督教專指新教。基督教誕生以後,不斷向外傳播,雖然遇到猶太當局和羅馬當局的多次迫害,仍然能夠發展壯大,從耶路撒冷起,傳遍猶太全地,乃至整個羅馬帝國,並于3世紀成爲羅馬帝國的國教。由于帝國分裂,帝國境內的文化民族差異和教權上追求平等,于11世紀正式形成以羅馬城爲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爲中心的東正教;于16世紀以後,從德國的修士馬丁?路德開始,又從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新教包括信義會(始于德國),歸正會(始于瑞士),聖公會(始于英國)等許多教派。新教各教派組織上互相獨立,信仰上大同小異。
  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在教義上的差別是微小的,這種差別應該從他們發展的曆史中來理解。他們共同的信仰就是使徒信經和尼西亞信經。

  使徒信經
 
  1.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 創造天地的主。
  2.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3. 因著聖靈感孕,從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4.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
  5. 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裏複活;
  6. 他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
  7. 將來必從那裏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8. 我信聖靈;
  9.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
  10. 我信罪得赦免,
  11. 我信身體複活;
  12. 我信永生。阿們!

  尼西亞信經

  1. 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和有形無形萬物的主。
  2. 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爲父所生, 出于神而爲神,出于光而爲光,出于真神而爲真神,受生 而非被造,與父一體,萬物都是借著他造的;
  3. 爲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因著聖靈,並從童女馬利 亞成肉身,而爲人;
  4.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爲我們釘于十字架上,受難,埋葬;
  5. 照聖經第三天複活;
  6. 並升天,坐在父的右邊;
  7. 將來必有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他的國度永無窮盡;
  8. 我信聖靈,賜生命的主,從父和子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榮,他曾借衆先知說話。
  9. 我信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
  10. 我認使罪得赦的獨一洗禮;
  11. 我望死人複活;
  12. 並來世生命。

  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形成:

  天主教又稱爲羅馬公教(即羅馬普世教會),她特別強調:全世界的教會應建立一個以羅馬城的教會爲中心,以羅馬教宗(即教皇)爲教會最高領導者的統一的大組織。其理論依據爲:羅馬城的教會是耶穌的大使徒彼得創立和領導的,彼得是羅馬教會的首任主教,羅馬教會以後每任主教是大使徒彼得的繼承人,而其他地區的教會是其他使徒建立的,其他地區教會的主教是其他使徒的繼承人,他們都應該服從坐在大使徒彼得位子上治理全世界教會的羅馬主教(教宗)。主耶穌曾在彼得認耶穌是基督是上帝之子後對彼得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6:18~19) 羅馬教會認爲這段經文意味著主耶穌要把普世教會建立在彼得這塊磐石上,並把管理普世教會的大權交給了彼得。但羅馬教會只是統一了西羅馬帝國的教會,一直未能統一東羅馬帝國的教會。未能統一的原因與其說是因爲教義上和禮儀上的分歧,倒不如說是因爲政治,文化,語言,民族,教權上的原因——羅馬帝國已分裂爲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帝國(後來又稱爲拜占庭帝國)的皇帝不會贊成其境內的教會(即東正教,意爲東部正統教會)屈從西羅馬境內的教會(天主教),東羅馬的教會出于教會平等的意識,也不願屈從教皇(即教宗)的權威。他們認爲彼得雖曾被稱爲大使徒,但從新約聖經所記載的教會曆史來看,彼得從始至終都未取得對整個教會的統治權,所以羅馬主教也不應該獲得對整個普世教會的統治權。他們還認爲,主耶穌所說的“這磐石”指的是彼得認耶穌爲基督爲上帝之子的信仰,而不是指彼得本人;主所賜的權柄不僅僅給彼得,也給認耶穌爲基督爲上帝之子的所有使徒們。西羅馬文化爲拉丁文化,講拉丁語;東羅馬文化爲希臘文化,講希臘語。
  東羅馬帝國境內的教會形成了4個教區,即君士坦丁堡教區,亞曆山大裏亞教區,安提阿教區和耶路撒冷教區。君士坦丁堡爲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教區亦成爲4教區之首。後來東羅馬帝國被穆斯林入侵,君士坦丁堡教區主導地位式微,4教區成爲自主的東正教會。東正教向其他國家(主要是東歐國家)傳播和發展,並成爲俄國國教,俄國東正教會逐漸形成以首都莫斯科的教會爲首的局面。莫斯科東正教會在普世東正教會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新教的産生:

  16世紀初,羅馬教庭欲在梵蒂岡建聖彼得大教堂,爲了籌集資金,教庭向西歐各國的教會出售贖罪券,並宣稱買贖罪券的信徒的罪才能夠被上帝赦免。此行動和教義在德國受到修士馬丁?路德的置疑,他認爲信徒只要相信耶穌,就可蒙神赦罪,因爲耶穌已在十字架上擔當信徒們的罪,人們只要向他禱告,認罪,相信他,就可罪得赦免,因信稱義,而不是靠購買贖罪券稱義。教皇得知此事後,下令叫馬丁?路德認罪,並收回己見,遭到馬丁?路德拒絕。教皇開除路德的教籍,路德于是脫離教廷,與他的支持者們(其中有一些德國的諸侯)一起在德國建立了一個獨立于教廷的新的教會,也是新教的第一個教會(即教派或宗派),稱爲路德宗(或信義會,因爲強調因信稱義)。這一行動史稱“宗教改革”。馬丁?路德強調以下三點:
  1)信徒因信稱義,不因買贖罪券稱義; 2)聖經爲教會的最高權威,教皇或教會大公會議(即普世主教會議)都不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3)一般信徒都可以向神禱告,與神溝通,通過禱告,讀聖經領受神的啓示和帶領,通過向神認罪,獲得神的赦免,不需要以神職人員爲神和人之間的中介。
  後來,加爾文受馬丁?路德的影響,在瑞士從事宗教改革,使瑞士教會脫離教廷統治,建立了歸正會(即加爾文宗)。加爾文創立了長老制的教會組織體制,由一個教會的全體信徒選舉該教會的長老,再由長老選舉或聘請牧師共同管理教會,牧師主要負責宗教事務。再經過地區教會和一國教會的分層選舉,組成地區的教會和一國的教會。加爾文的長老制爲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英國國王爲了加強王權,也宣布英國教會脫離教廷而獨立,建立聖公會(即安立甘宗)。實行主教制,由坎特伯雷的大主教管理全英國的聖公會。後來,從以上教會中又出現新的宗教改革,産生了許多新的教派。

  新教與天主教的差別:

  組織上天主教強調統一,以教皇爲最高領導人,以梵蒂岡爲中心。有些新教的信徒認爲天主教既然以教皇爲最高領導人,那麽天主教會的頭或元首就是教皇而不是基督。這是一個誤解,因爲任何教會都會有個負責人,照他們的邏輯,可以說任何一個教會的頭或元首是該教會的負責人,而不是基督。這顯然是荒謬的推理。一個國家的天主教會一般是由教皇任命的紅衣主教管理。新教是分散的,多元,多組織,教派之間互相獨立。 教義上天主教和東正教敬重瑪利亞,禱告有時求瑪利亞轉告耶穌。新教無此觀念和傳統。 禮拜儀式上天主教,東正教較爲複雜。 天主教神職人員須實行獨身制,新教神職人員可以結婚。
  全世界不會只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語言,一種思想,一種文化。同樣,基督教在世界上在曆史上也不會只有一個組織。任何宗教,任何組織,任何理論都會出現多種流派。 任何人,任何教會,只要相信並傳揚悔改,信耶穌得救的福音,就是走對了道路,得到了真理,接受了生命,除了耶穌以外,並沒有別的道路,真理,生命。 天主教會,東正教會和新教的教會都是主耶穌身體上的肢體,他們本身都不是道路、真理、生命。地上的教會曆來都不是完美和聖潔無瑕的,乃是在與罪惡爭戰過程中靠主救恩走向聖潔完美。在主耶穌在世的時代,教會的12使徒中,就有一個叛徒猶大。使徒時代的教會,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錯誤,在新約使徒的書信中,有詳細的描述和記載。難道能因此說主耶穌時代的教會和使徒時代的教會都是不正統的?當今的每一個教會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也會出錯,不能因此說,教會不正統。關鍵是教會要彼此交通,互相幫助,改正錯誤,連于教會的元首基督,一同長進。 使徒保羅告誡我們:“要用水借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爲聖潔。” 從發展 趨勢上看,基督教會之間應彼此尊重,擴大交往,求同存異,邁向合一,共同爲主耶穌作美好的見證,引領萬人歸主。
http://baike.baidu.com/view/204641.html?tp=1_11
 
 
 
 
 

 
教宗為共主? 2007-11-17 08:09:10

弭平900多年裂痕 東正教會 認可教宗為共主
中國時報 2007.11.17 閻紀宇/綜合十六日外電報導

 天主教梵蒂岡教廷15日正式發布消息說,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代表在上個月的一場會議中已達成協議,東正教會認可天主教教宗(羅馬主教)在教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形同兩大教會的共主。這項協議雖然象徵意義大於實質,但仍為化解兩大教會900多年的分裂邁出重要的一步。
 這場會議10月8日至15日於義大利東北部古城拉芬納召開。天主教會代表是「基督徒合一促進委員會」主席、德國樞機主教華特.卡斯伯,東正教會則由君士坦丁堡牧首區主教齊奇歐拉斯領銜。雙方雖然對教宗地位達成共識,不過對教宗如何憑藉其地位來行使權力,仍有相當大的歧見,而東正教會希望繼續保有高度的自主性,不會輕易接受天主教廷的管轄。
 東西教會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發生於西元1054年,是西方宗教史上劃時代的轉捩點,主要肇因於羅馬與君士坦丁堡(今日土耳其伊斯坦堡)兩大宗教重鎮之間,長期為教義、 權力與位階爭執不休,終於導致兩大陣營徹底決裂。後來雙方雖然曾試圖言歸於好,可以始終功虧一簣。
 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是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國教,長期在巴爾幹半島、中東地區與俄羅斯傳布,今日在俄羅斯與希臘等國家仍具有近乎國教的地位。東正教據估計約有2億2000萬教徒,雖然僅及天主教的五分之一,但在基督教體系中仍具有崇高地位。
 分析家指出,這項協議能否催生出更豐碩的成果,仍在未定之天。兩大教會複雜的教義、歷史與傳教糾葛,需要時間一一化解。目前考慮的方案之一,是由雙方的高層神職人員舉行大規模「公會議」(ecumenical council),討論相關問題。
 但是東正教本身的組織特性暗藏變數。君士坦丁堡牧首區雖然名義上地位最高,但對其他牧首區與教會並不具實質管轄權,最近更與俄羅斯正教會爆發內鬨,導致後者代表憤而退出拉芬納會議。如果信徒多達1億2500萬人的俄羅斯正教會拒絕背書,這紙協議恐將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