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築七十奇蹟》
你才以名取書,帕金所編《世界建築七十奇蹟》,執筆者可都是研究該建築的學者專家,所以內容才能深入淺出,圖版精美又能配合內容、大小也适中。不像同是倫敦出版的DK版史帝文生所著《世界建築名作》(遠流,2002)36×27公分,大而不當,內容單薄。
但是依圖標示,一目了然啊!
那只是方便剛入門的外行人,若想了解該建築的門道,《奇蹟》就勝過《名作》,你比如以比薩斜塔為例,《名作》(p.24-25)就只有大大的兩頁圖示,而《奇蹟》則詳述了「比薩斜塔」的建造史、地基地質與頃斜的關係、頃斜的歷史、及如何以抽砂方式來穩定頃斜(p.34-38)。
再舉《奇蹟》一開始介紹的「聖索非亞大教堂」,除了一般常會提及的馬賽克瓷磚和彩色玻璃外,還詳述它如何利用古羅馬伝統的混泥土技術、磚砌拱頂加上木樑,將高大的雙層圓頂的重量分散於飛簷、圓柱、和厚牆上(p.21-24)。而《名作》(p.18-19)還是只有大大的兩頁圖示。
要比詳細生動是嗎,那《奇蹟》一書裡大部分的介紹也都不如Discovery「建築奇蹟」專輯,你比如「關西國際機場」就沒影片實際的抽砂造島和千斤頂的操作;「明石海峽大橋」也沒介紹到如何用X光、超音波檢驗鋼板之焊接和各種檢驗大橋安全的儀器;還有~
有沒搞錯?你乾脆去比每個建案的設計圖或專著算了!
那又陷於孤斷了,不如王受之的《世界現代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2002)來得深入通論。
要是出外旅行,還是口袋型的「建築之旅」叢書(貓頭鷹)來得實用,想到那個城市就帶那本。
漢寶德的推薦文不實在,這套口袋書不但讀起來不便、圖還是黑白小小的,比不上一般較有深度的旅遊手冊書。
扯到旅遊書去,下回再評旅遊書,現回到《奇蹟》,它所介紹的「三峽大霸」就比一般外人客觀,真正地在評述而非以生態之名反中國之實。單就發電量,共有26台輪機,每台相當一座核電機,年發電224億瓦,可供中國1/10電力。而整個「三峽大霸」經費才750億人民幣(原書用美元p.276),單電廠建費,蓋核電廠就超高此數,更不用說核安全、核原料、核廢料,以及防洪、水運、用水~之利。
又不是「三峡工程委員會」的文宣、一大堆的世界第一!搬遷費、生態破壞、天災戰爭的威脅呢?
http://www.3g.gov.cn/index.ycs
西電東送新突破 西南水電入華東(楨:水資源戰爭 詳參【圖博館】:大陸環境危機 PLA最急需的武器)
2012- 12月12日,源自四川雅礱江下游的水電被送至江蘇境內,承擔電能輸送任務的是四川錦屏──江蘇蘇南的特高壓直流工程(下稱“錦蘇工程”)。該輸電通道于當日正式商業運行。
西電東送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2001年正式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划。由於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布,改變電力就地平衡依賴,電力外送成為必然選擇。
錦蘇工程聯接西南大型水電基地和東部負荷中心,承擔雅礱江流域官地,錦屏一、二級水電站及四川汛期富余水電高效送出任務,線路全長2059公里,總投資220億元。
水電送端與受端共贏
錦蘇工程的電源點就在雅礱江流域。雅礱江位於四川西部,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錦屏一級(6×600MW)、二級(8×600MW)和官地(4×600MW)水電站為雅礱江下游梯級的大型水電基地,總裝機 10800MW,是川電外送的重要電源。
包括雅礱江在內,沙江中下游、大渡河、瀾滄江中下游、黃河上游、雅魯藏布江中游是“十二五”期間重點開發的流域。未來雅礱江流域電源規划將超過三峽。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213/8537734.html
瀾滄江水壩成為緬甸泰國人眼中的妖魔? 2009-02-18《科技日報》
作為瀾滄江中下游計劃建設的八座梯級電站的龍頭,規模僅次於三峽的小灣水壩日前下閘蓄水,首台機組將於今年建成發電,這將加快瀾滄江流域水電開發的步伐。然而,瀾滄江下游——湄公河地區國家和人民,卻對這座水壩產生了深深的擔憂,記者在泰國和老撾採訪時發現,一輪反水壩的行動正在醞釀中。
事件緣由 湄公河變化無常
近年來,湄公河不再根據原有自然規律來潮漲潮落,變得讓人琢磨不透。超出預期的大洪水時常發生,旱季水量變得更少,有些年份甚至提前到1月。當地人說,在旱季,甚至可以徒步走過干硬的河床,從老撾到達對岸的泰國。
中國水壩被妖魔化
在採訪中,記者也感受到了因水壩造成的湄公河下游國家人民對中國的怨氣,水壩似乎成了一切矛盾的中心,在人們心中筑起了堤壩和隔閡,影響著他們對中國的感情和看法。
真實水壩
水壩也為鄰國提供電力
據專家介紹,瀾滄江大部分河段都在高山峽谷中,灘險流急,盡管不適合農業、漁業生產和航運,卻蘊藏了豐富的水能資源。數據顯示,瀾滄江——湄公河干流總落差5167米,其91%集中在瀾滄江,水能資源可開發水電量為2825.4萬千瓦,相當於一個半長江三峽的裝機容量,非常適合水能梯級開發。這些電站除了向本國供電外,還向泰國、老撾和越南等國家提供電力。
水壩可實現防洪抗旱
記者查閱了相關水壩的資料,除了發電外,這些水壩還具有多年調節水資源或季調節水資源的能力,可實現防洪抗旱的目的。但現在這些水壩卻成為下游人民心中的妖魔,不管水多水少,都成為問罪的對象。
水壩有利於控制洪水
根據湄公河流域最權威的跨國界組織——湄公河委員會(MRC)的數據,中國對湄公河水量的貢獻僅佔16%。其負責人Wolfgang告訴記者,沒有証據表明中國水壩造成了下游地區的洪水和干旱。他說,中國目前沒有建成大的水壩,就算所有水庫同時放水,湄公河水面上漲也不超過20厘米,而其洪水泛濫是以數米來計算的。他進一步說,根據MRC的証據,水壩對洪水控制有正面作用,還會把雨季的水量儲存起來用於旱季。
事件反思 在泰國聽不到中國的聲音
除了中國,緬甸、柬埔寨、老撾、越南也在湄公河上修建了多個水壩,泰國的水壩建設也提上日程。而在中國的景洪水壩,泰國GMS公司的投資佔70%,是中國第一座外商直接投資並控股的大型水電站,其所發電量也全部輸往泰國。
為什麼隻有中國的水壩飽受指責?記者在萬象和曼谷的街頭進行了隨機採訪,採訪對象全部表示,自己是從電視和報紙等媒體上看到中國水壩的負面報道。多年關注水壩建設的泰國記者Akom表示,他採訪過泰國眾多水利專家,均表示沒有充分証據証明中國水壩與泰國洪水的關系。然而影響力遍布湄公河流域泰國媒體並沒有採納本國專家的觀點,而是採納了設在泰國的眾多NGO的信源。他說,這些NGO多數有美國、日本和法國等政府或民間的資金支持,在泰國非常活躍,與媒體的關系非常好,而他們給出的觀點和証據,主要是中國水壩的負面影響。
曾多次參與湄公河流域的相關會議的外交部官員說,外交部和各使館每年都會有相應的外宣計劃,但針對水壩單一議題的溝通和解釋,都沒有相應經驗,而與當地媒體的溝通,也沒有各NGO操作靈活。
有媒體專家表示,要消除相關隔閡,中國政府不僅要把外國記者請進來,還要讓相關信息有效的走出去。
相關新聞
據新華網報道,雲南大學亞洲國際河流中心主任何大明領導的項目組依據多年的研究証明,瀾滄江梯級開發后比不進行梯級開發汛期徑流減少流量24%,枯水期增加流量近1倍,對湄公河汛期與枯水期水量調節作用巨大。
何大明介紹,對上下游水位變化影響最大的因素仍然是大環境的變化,如氣候變化和土地利用的變化,並同時發現自然降雨與太陽黑子活動也是水位變化的重要原因。瀾滄江已建成的干流水電站在正常狀態下,對下游徑流的年際變化影響不明顯,將大壩建設歸因於下湄公河河川徑流變化的主導因素,並將其影響放大到整個下湄公河流域乃至東南亞地區是不科學的。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8828670.html
遊客參觀黃河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
小浪底引黃工程挑戰世界級難題 2012-12-03西經濟日報
小浪底引黃工程是山西大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從黃河幹流上的小浪底水庫取水,引水幹線全長59.6公裏,設計年引水量達2.47億立方米,主要任務是解決運城市的垣曲、絳縣、聞喜、夏縣、鹽湖等5縣(區)農業灌溉、工業及城鎮生活、生態用水問題。
11月21日,采風團來到小浪底引黃工程13號支洞。該項目承建單位——中鐵十二局集團的項目經理張斌告訴記者,自己曾經承擔過四川、陝西等地多項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像小浪底引黃工程這樣高難度、高要求的項目,以前還沒有遇到過。由于隧道斷面小、通風條件差,隨時可能會有湧水等危險發生,作業進度方面壓力很大。盡管如此,施工人員還是克服種種困難,24小時不停工,將每天的推進量保持在6米左右。
說到小浪底引黃工程的難度,該工程管理局局長穆天亮用了“世界最大”這樣一個表述。相比施工方在大面上的表述,穆局長的表述更加深入淺出,他用了幾個“大”來說明。
一是進口取水水位變幅大,最大可達45米,這在國內還沒有先例,在世界上也很少見。取水口的大小如何能夠適應水位的變化?穆局長說,他們請了很多專家來論證,初步方案已經出來了。至于怎麽操作,他還賣了個關子,說等到開始建設後再揭開謎底。
二是取水口地下水泵揚程大,達243米,這是爲了適應水位的大變幅而設計的。這個泵站共有6臺機組,無論是單機容量還是總裝機容量,都是國內第一的。
三是地下隧洞埋深大,最深處可達800米,這無形中增加了施工的風險和難度。爲了高標准完成任務,該工程創新地使用了複合式盾構機,有土壓和泥水兩種模式,能適應不同的地質環境。這在山西的水利建設史上是第一次,目前國內也僅有南水北調工程有這方面的成功經驗。至于這種盾構機,設計單臺通過裏程可達12公裏,遠超過國內目前最好的記錄。
穿黃工程上遊線隧洞
人工濕地 南水北調水質“淨化器”
丹江口大壩度汛2012-7-30
中線西四環暗涵
東線江都水利樞紐
駱馬湖水資源控制工程
陸南水北調東線主體工程將完工2012-12-18 中央社
中國大陸南水北調東線主體工程即將完工,將對大陸區域協調發展發揮重大支撐作用。
新華社今天報導,南水北調工程將把448億立方公尺的長江水調到缺水的大陸北方,東線和中線的1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設。
按照計劃,東線1期主體工程今年底前完工,2013年通水;中線一期2013年完成主體工程、2014年通水。
大陸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張野指出,東、中線1期工程直接受益人口達1.1億人,直接供水的縣級以上城市253個,可使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等大陸北方近100座大中城市擺脫缺水制約,為經濟結構調整創造空間。
大陸經濟學家常修澤認為,南水北調東線貫穿京津冀、山東半島、長三角等重要經濟區,這些地區經濟總量大,但缺水一直是發展的掣肘,通水後將為南北重點區域平衡協調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2006年11月的三峽大壩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三峽工程,是中國長江中上遊段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項目。分布在中國重慶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幹流上,大壩位于三峽西陵峽內的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並和其下遊不遠的葛洲壩水電站形成梯級調度電站。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
目錄
2 工程基本情況
3 動工直到建成
4 建設過程中的負面事件
5 三峽電廠組織結構
6 三峽工程的影響、爭議和對策
6.1 政治爭議
6.2 預期效益和實際情況
6.3 移民問題
6.4 泥沙淤積和水位問題
6.5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爭議
6.6 對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迹的影響
7 重要日期
8 參考資料
9 外部連接
從設想到開工
武漢曾經屢遭洪水威脅在長江三峽建造大壩的設想最早可追溯至中華民國的開創者孫中山先生,他在《建國方略》(1919年發表)一書中認爲長江“自宜昌以上,入峽行”的這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利”(第二計劃第四部庚)。按此設想,1940年代中期,國民政府與美國墾務局簽約,准備利用美國資金建設水電站,並邀請該局總工程師、世界知名水利專家薩凡奇(John Lucian Savage)來華考察。薩凡奇在三度實地考察三峽地區後,寫出了《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認爲三峽工程可行,並安排開展前期工作,但後因中國內戰,此事無果而終。
工程基本情況
三峽大壩模型三峽大壩的選址最初有南津關、太平溪、三鬥坪等多個候選壩址。最終選定的三鬥坪壩址,位于葛洲壩水電站上遊38千米處,地勢開闊,地質條件爲較堅硬的花崗岩,地震烈度小[1]。江中有一沙洲中堡島,將長江一分爲二,左側爲寬約900米的大江和江岸邊的小山壇子嶺,右側爲寬約300米的後河,可爲分期施工提供便利。
動工直到建成
興建中的三期工程在全國人大通過興建議案後,1993年國務院設立了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爲工程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國務院總理兼任委員會主任。此後,工程項目法人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成立,實行國家計劃單列,由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直接管理。1994年12月14日,各方在三峽壩址舉行了開工典禮,宣告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建設過程中的負面事件
三峽工程施工場面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前,國務院三峽工程驗收組在大壩表面發現了80多條裂縫,此事經媒體披露後,引起社會上對三峽工程質量的紛紛議論。但據驗收組副組長潘家錚解釋[4][5],這些裂縫的確存在,但極爲細微,最寬不超過0.2毫米,對大壩安全幾乎沒有影響,而且這些裂縫的産生均爲技術問題,絕非質量問題,世界上其他一切水電站也都存在這種裂縫。
三峽電廠組織結構
三峽電廠不是獨立法人,它是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屬單位。三峽樞紐除通航建築以外的所有設備設施均由三峽電廠管理,包括左岸電站、右岸電站、地下電站、電源電站、泄洪設施、大壩水工建築等。
左岸電站機組投産情況如下:
左岸1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11月22日投産發電。
左岸2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7月10日投産發電。
左岸3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8月18日投産發電。
左岸4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10月28日投産發電。
左岸5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7月16日投産發電。
左岸6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8月31日投産發電。
左岸7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4月20日投産發電。
左岸8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8月24日投産發電。
左岸9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5年9月7日投産發電。
左岸10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4月7日投産發電。
左岸11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7月26日投産發電。
左岸12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11月22日投産發電。
左岸13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5年4月24日投産發電。
左岸14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5年7月21日投産發電。
右岸電站機組投産情況如下:
右岸15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8年10月29日投産發電。[7]
右岸16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8年7月2日投産發電。
右岸17號機組裝機容量77.78萬千瓦,2007年12月27日投産發電。 至此,三峽工程創造了一年內投産機組超過500萬千萬的世界最高紀錄。
右岸18號機組裝機容量77.78萬千瓦,2007年10月17日投産發電,這是中國第二臺國産化70萬千瓦水電機組。
右岸19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8年6月30日投産發電。
右岸20號機組裝機容量77.78萬千瓦,2007年12月18日投産發電,至此,三峽工程總裝機容量爲1410萬千瓦,超過依泰普水電站,居世界第一位。
右岸21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7年8月20日投産發電,它由阿爾斯通公司制造。
右岸22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7年6月11日投産發電。[8]
右岸23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8年8月22日投産發電。[9]
右岸24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8年4月25日投産發電。
右岸25號機組裝機容量77.78萬千瓦,2007年11月6日投産發電。
右岸26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7年7月10日投産發電。這是中國首臺國産化70萬千瓦水電機組。[10]
三峽工程的影響、爭議和對策
從三峽工程籌建的那一刻起,它就與各種爭議相伴。早期的不同意見多偏重于經濟和技術因素,普遍認爲經濟上無法支撐,技術上也無法也難以實現預定目標,並且移民的難度極大。
政治爭議
三峽工程的支持者們相信該工程將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並能拉動整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反對者們則認爲該工程勞民傷財,是政府領導人好大喜功、打算青史留名的表現。
預期效益和實際情況
三峽永久船閘三峽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發電和航運,其中防洪被認爲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移民問題
移民是三峽工程最大的難點,在工程總投資中,用于移民安置的經費便占到了45%。當三峽蓄水完成後,將會淹沒興山縣等129座城鎮,其中包括萬州、涪陵等兩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預計移民數量將大大超過工程初期計劃的數量,涉及移民超過120萬人,涉及湖北、重慶的20個縣、區(市),安置地遍及全國10余個省(直轄市),曆時長達20余年,爲世界之最。移民的安置主要通過就地後靠或者就近搬遷來解決,但後來發現,水庫淹沒了大量耕地,從而導致整個庫區人多地少,生態環境趨于惡化,于是對農村人口又增加了一種移民方式,就是由政府安排,舉家外遷至其他省份居住,目前已經有大約14萬名庫區移民遷到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庫區外)、湖南、廣東、重慶(庫區外)、四川等省市生活。
泥沙淤積和水位問題
由于有三門峽水電站的前車之鑒,因此泥沙問題始終是三峽工程技術討論的重中之重。據測算,長江上遊江水每立方米含沙1.2千克左右,每年通過壩址的沙量在5億噸以上。在三峽工程未建前,這些泥沙大量淤積在曲折的荊江河段,擡高了河床水位,並危脅到整個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安危。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爭議
三峽庫區的地理位置(三峽水電站在圖中左側,葛洲壩在右側)三峽工程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非常廣,其中對庫區的影響最直接和顯著,對長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響,甚至還有人認爲三峽工程將會使得全球的氣候和海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對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迹的影響
長江三峽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它起自重慶奉節縣白帝城,蜿蜒約200千米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沿途地形險峻,山川秀麗,古迹衆多。在水庫滿蓄水後,三峽的峽谷感將會受到一定程度削弱,但是三峽兩岸山勢原本高拔陡峭,“夔門天下雄”等山巒多在1000米以上,因此視覺觀感並不會差異太多。同時,蓄水後,原先一些幽深的景區也將更加便于遊人探訪。不過,由于旅遊機構在1990年代廣泛宣傳了“告別三峽遊”,使得人們普遍認爲蓄水後的三峽景致不再,因此自2003年以來,三峽的旅遊業便一落千丈。
重要日期
雙線五級船閘、升船機和西陵長江大橋1992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以67%的贊成票通過了《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標志著建設三峽工程已獲得法律上的許可。
1993年1月3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成立,它是三峽工程的最高決策機構。
1993年8月19日,國務院頒布《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
1993年9月27日,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成立,它是三峽工程的業主單位。
1994年3月18日,葛洲壩水電站劃歸三峽總公司,其利潤成爲三峽建設資金。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6年8月10日,西陵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該橋位于三峽大壩下遊4.5千米處。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該市承擔了整個三峽工程85%的移民人數。
1997年6月24日,左岸電廠14臺機組開標。
1997年10月6日,導流明渠正式通航,大江截流前的工程准備已完成。
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標志著一期工程完成,二期工程開始。
1998年5月1日,三峽臨時船閘開始通航。
2000年7月17日,重慶雲陽縣150戶居民集體搬遷至上海崇明縣,這是三峽庫區首批外遷的移民。
2001年1月15日,國務院頒布了修訂後的《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
2002年5月1日,左岸上遊圍堰被打破,三峽大壩開始正式擋水。
2002年10月21日,泄洪壩段全線澆築至185米高程,宣告建成。
2002年10月26日,左岸大壩全線澆築至185米高程。
2002年11月4日,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2年11月6日,導流明渠截流,至此三峽工程全線截流。
2003年5月5日,三峽至華東電網的輸電線路開始運行,起訖點從湖北宜昌至江蘇常州。
2003年6月1日,三峽水電站開始下閘蓄水。
2003年6月10日,水庫蓄水至135米,具備發電條件。
2003年6月16日,永久船閘開始通航。
2003年7月10日,左岸2號機組投産發電,是三峽水電站第一臺發電的機組,同時是三峽水電站左岸電廠第一臺發電的機組。
2003年10月15日,右岸電廠12臺機組開標。
2003年11月18日,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募集資金用于收購三峽機組。
2003年11月22日,左岸1號機組投産發電,至此首批機組全部投産,標志著三峽水電站二期工程的目標全部實現。
2003年12月2日,三峽至南方電網的輸電線路開始運行,起訖點從湖北宜昌至廣東惠州。
2003年12月29日,三峽電源電站開工。
2005年1月18日,三峽地下電站和電源電站被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勒令停工,在補辦完各項環保手續後,于三個月後複工。
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主體工程全面竣工。
2006年6月6日,三峽大壩右岸上遊圍堰爆破工程在下午引爆,其爆破規模被稱爲“天下第一爆”。
2006年9月20日,三峽工程開始156米水位蓄水。
2006年10月27日,三峽水庫壩上水位達到156米高程。
2007年6月11日,右岸22號機組投産發電,是三峽水電站右岸電廠第一臺發電的機組。標志著三峽水電站三期工程開始發揮效益。
2008年10月29日,右岸15號機組投産發電,是三峽水電站右岸電廠最後一臺發電的機組。至此,三峽水電站26臺機組全部投産發電。
參考資料
三門峽工程爭辯史料
回憶三峽工程上馬過程的始末李銳 原水電部副部長、中共中央組織部原副部長、原中顧委委員
黃萬裏教授抱憾辭世,中國再無人反對三峽工程 戴晴
黃萬裏:三峽工程禍國殃民,永不可修
我所知道的張光鬥和黃萬裏
三門峽:大壩下的回憶
黃萬裏爲其老師羅忠忱教授所撰祭文
解讀大三峽
三峽專題
四論紅線的崩潰──水淹安康城的教訓王維洛
三峽水利工程建設
無人爲三峽工程錯誤決策承擔責任王維洛
三峽大壩工程 中國擬再遷400萬人
三峽大壩對生態環境産生重大威脅 周同 整理
三峽工程 新華網
三峽工程 人民網
十問三峽 新京報
陸佑楣:用主流眼光看待三峽工程 新京報
潘家錚?解讀三峽
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網站
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網站
水電能資源開發利用,化學工業出版社,ISBN 7-5025-5875-6
衆志繪宏圖——李鵬三峽日記,ISBN 7-80099-750-2
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6月號(三峽專輯),ISSN 1009-6337
^ 三峽建設委員會網頁-壩址選擇
^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官網說明
^ 三峽工程提前一年竣工已成定局
^ 潘家錚:三峽大壩表面裂縫已處理不影響安全,人民網,2003年6月12日
^ 潘家錚院士析三峽大壩裂縫原因,中國能源網,2003年6月16日
^ 張曉松,審計署:三峽工程管理不嚴增加建設成本近5億元,新華網
^ 葛洲壩集團安裝的三峽右岸最後一臺機組投産發電,中國葛洲壩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
^ 熊金超,魏夢佳,李志暉,三峽右岸電站首臺機組投産發電,新華網
^ 三峽工程23號機組正式投産,《 人民日報 》( 2008年8月23日 02 版)
^ 江時強,李志暉,中國首臺國産特大機組在三峽右岸電站投産發電,新華網
^ 孫玉波,審計署:一些部門、單位違規使用三峽庫區移民資金,新華網
^ [1]
^ 三峽蓄水後庫區水華、微震活動頻度明顯增加,楚天都市報
^ 郭曉軍,長江保護發展報告發布 稱長江水質不斷惡化,新京報
^ [2]
三峽工程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
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三峽工程—新華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B3%A1%E5%B7%A5%E7%A8%8B
一、三峽工程的基本簡介
二、三峽工程的施工工期
三、三峽工程的預計投資
四、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
五、三峽工程的問題弊端
六、三峽工程的“世界之最”
七、三峽工程的綜合評價
八、三峽工程的旅遊環境
九、三峽工程對宜昌的影響
九、三峽工程對宜昌的影響
一、三峽工程的基本簡介
早在民國初期,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裏就預想過建設三峽工程。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位于長江三峽之一的西陵峽的中段,壩址在三峽之珠——湖北省副省域中心城市宜昌市的三鬥坪,三峽工程建築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
大壩爲混凝土重力壩,大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高185米,設計正常蓄水水位枯水期爲l75米(豐水期爲14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
水電站左岸設14臺,右岸12臺,共26臺水輪發電機組。水輪機爲混流式,單機容量均爲7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爲182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847億千瓦時。後又在右岸大壩“白石尖”山體內建設地下電站,設6臺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2009年三峽工程完工後,屆時的年發電量可達1000億千瓦時。
通航建築物包括永久船閘和垂直升船機,均布置在左岸。永久船閘爲雙線五級連續船閘,位于左岸臨江最高峰壇子嶺的左側,單級閘室有效尺寸爲280米×34米—5米(長×寬—坎上水深),可通過萬噸級船隊,年單向通過能力5000萬噸。升船機爲單線一級垂直提升式,承船箱有效尺寸爲l20米、18米、3.5米,一次可通過一艘3000噸級客貨輪或1500噸級船隊。工程施工期間,另設單線一級臨時船閘,閘室有效尺寸240米×24米×4米。
本工程預計總投資1800億元。
三峽工程分三期,從1992年開工,到2009年竣工,總工期17年。
一期工程5年(1992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修築混凝土縱向圍堰,以及修建左岸臨時船閘(120米高),並開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閘、升爬機及左岸部分石壩段的施工。
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務是修築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建設及機組安裝,同時繼續進行並完成永久特級船閘,升船機的施工。
三期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進行的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並繼續完成全部機組安裝。屆時,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遠600公裏,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裏,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三、三峽工程的預計投資
三峽工程所需投資,靜態(按1993年5月末不變價)900.9億元人民幣,(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庫區移民工程400億元)。動態(預測物價、利息變動等因素)爲2039億元。一期工程(大江截流前)約需195億元;二期工程(首批機組開始發電)需340億元;三期工程(全部機組投入運行)約需350億元;庫區移民的收尾項目約需69億元。考慮物價上漲和貸款利息,工程的最終投資總額預計在2000億元左右。
四、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
1、防洪:
三峽大壩建成後,將形成巨大的水庫,滯蓄洪水,使下遊荊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禦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禦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庫容在73—220億立方米之間。如遇1954年那樣的洪水,在堤防達標的前提下,三峽能減少分洪100—150億立方米,荊江至武漢段仍需分洪350—400億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禦。
2、發電: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最大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這個水電站每年的發電量,相當于400萬噸標准煤完全燃燒所發出的能量。裝機(26+6)×70萬(1820萬+420萬)千瓦,年發電846.8(1000)億度。主要供應華中、華東、華南、重慶等地區。
3、航運:
三峽工程位于長江上遊與中遊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對上可以渠化三鬥坪至重慶河段,對下可以增加葛洲壩水利樞紐以下長江中遊航道枯水季節流量,能夠較爲充分地改善重慶至武漢間通航條件,滿足長江上中遊航運事業遠景發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從現在的每年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在養殖、旅遊、保護生態、淨化環境、開發性移民、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五、三峽工程的問題弊端
1、對庫區文物的影響
三峽工程600多公裏長的淹沒範圍,使得如果不采取文物保護,在三峽庫區蓄水達185米以後,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將被淹沒到水下,于是至1996年起,國家按期發放保護資金,三峽工程庫區文物的搶救性保護和發掘開始進行。其中重要的文物古迹有涪陵白鶴梁、忠縣石寶寨、丁房雙闕——無名闕、雲陽張飛廟、豐都鬼城、奉節白帝城,此外還有較重要的古棧道5處,石刻、題刻56處,古橋17處;地下文物有較重要的遺址58處,墓群(墓地)45處。其中著名的有奉節縣草堂古人類化石點,是三峽水庫淹沒點唯一一處化石點;雲陽縣故陵楚墓、北宋的龍脊石題刻,巫山縣明清時代的大昌古鎮,唐代開始修建的大寧河古棧道等。
將要淹沒的地面文物,例如雲陽縣張飛廟、奉節縣的永安宮、巫山縣大昌鎮的溫家大院、秭歸縣的江瀆廟、新灘民居,忠縣丁房闕——無名闕,古代橋梁等都按照原工藝、原材料、原形制進行複建(多選址在臨近、淹沒區以外)。國內外聞名的白鶴梁石刻采取的原址保護方法,即在四十米的水下建設一座博物館,建成後遊人將可到水下參觀石刻,摩崖石刻則采用整體切割移至他處。同時在重慶市中心也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三峽博物館,用來安放在搶救行發掘工作中出土的大量文物。
不可否認的是,雖經過大量的突擊性的文物保護並搶救發掘,一批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來,但是不可能保證保住所有的的遺迹,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沒入了淹沒線以下,而且將很難再被發掘出來。
關于三峽建庫對生態壞境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有利影響主要在長江中遊,包括減輕洪災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燃煤對環境的污染,減輕洞庭湖的淤積等。不利影響主要在庫區,除淹沒耕地、改變景觀和大量移民外,尚對稀有物種、天氣、庫尾洪澇災害、滑坡、地震、陸生動植物等等有影響。
氣候
三峽水庫蓄水後,由于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庫雖然對周圍氣候又一定調節作用,但影響範圍不大。對溫度、濕度、風速、霧日的影響範圍,兩岸水平方向最大不超過2千米,垂直方向不超過400米。
年平均氣溫變化不超過0.2度,冬春季月平均氣溫可增高0.3~1度,夏季月平均氣溫可降低0.9~1.2度;極端最高氣溫可降低4度,最低氣溫可增高3度左右;相對濕度夏季增大3%~6%,春秋兩季增大1%~3%,冬季將減小2%。
建庫後年降水量增加約3毫米,影響涉及庫周圍幾千米至幾十千米,因地形而異;仍需警惕伏旱對農業的影響。
平均風速將增加15%~40%,因建庫前庫區平均風速僅2米/秒左右,故建庫後風速仍不大。
陸生植物
直接受淹沒影響的陸生植物物種有120科、380屬、560種。其中絕大部分在未受淹沒影響的地區廣爲分布。因此,不至于造成物種的滅絕但其中三種珍惜植物必須妥爲保護。
1荷葉鐵線蕨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庫區特産,斷續分布東起萬州區、西至石柱縣西沱區沿江近100千米長,想向兩岸縱深3~5千米的狹長地帶。在亞洲大陸僅存與此。保護措施爲在萬州新鄉三道河村建立一個2平方千米的物種保護點進行人工栽培。
2疏花水柏枝
三峽地帶特有植物,種源數量極少,分布狹窄,分類及地理分布有科學研究價值。樹形美觀,有潛在觀賞價值;幼嫩枝葉可供入藥。分布在秭歸、巴東、巫山縣的長江兩岸,海拔高程在200米上下幅度內。保護點選在秭歸縣一集中樹木産地。
3川明參
我國特有植物,僅此一種,多年生草本,爲名貴藥材。野生原産地是夷陵區蓮沱。分布在海拔高程140米上下的頁岩風華石縫中野生種已極稀少。該地位于三峽水庫下遊,雖不受淹沒影響,但在修建對外公路或其他設施時又可能遭受毀滅,所以保護點就設在夷陵區蓮沱。
白鰭豚
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爲我國特有珍惜水生哺乳動物,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單目錄,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千米的江段內,由于曆年來人類活動的增加或不當,使白鰭豚以外死亡增加(包括漁具致死、江中爆破作業致死、輪船螺旋槳擊斃、誤進水閘等)。三峽水庫蓄水後,枯水期長江中下遊流量增加,水深加大,對白鰭豚越冬極爲有利。擱淺死亡可望避免,但由于長江中上遊航運事業的發展,中遊江段白鰭豚被輪船螺旋槳擊斃事件將會增加。爲此長江新螺江段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將會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灘口江段 全場135千米,該區域江面開闊,河道曲折,水深約25米是目前白鰭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
中華鱘
中華鱘屬鱘形目鱘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一種大型洄遊魚類。幼魚待性腺發育到三期戀愛後,會進入長江口洄遊至金沙江下遊交尾繁殖。葛洲壩工程于1981年1月大江截流後,阻斷了中華鱘至長江口至金沙江的洄遊路線。爲此國家在宜昌建立了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所,定期將幼鱘放流如長江中。至1984年至2001年底共放流入長江達400萬尾。三峽工程位于葛洲壩上遊,不存在阻隔中華鱘洄遊路線問題,但三峽工程每年10月份開始蓄水,將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減少,這就又可能幹擾中華鱘在葛洲壩下遊的棲息和産卵活動。
3、移民問題
4、地質災害問題
5、國防安全問題
三峽工程被列爲全球超級工程之一,有世界“十大之最”:
1、世界防洪效益最爲顯著的水利工程。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消減洪峰流量達2.7萬立方米每秒3.3萬立方米每秒,能有效控制長江上遊洪水,增強長江中下遊抗洪能力。
2、世界最大的電站。三峽水電站總裝機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6.8億千瓦時。
3、世界建築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大壩壩軸線全長2309.47米,泄流壩段長483米,水電站機組70萬千瓦×26臺,雙線5級船閘和升船機,無論單項、總體都是世界建築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4、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工程主體建築土石方挖填量約1.34億立方米,混凝土澆築量2794萬立方米,鋼筋46.30萬噸。
5、世界施工難度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工程2000年混凝土澆築量爲548.17萬立方米,月澆築量最高達55萬立方米,創造了混凝土澆築的世界記錄。
6、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工程截流流量爲9010立方米每秒,施工導流最大洪峰流量79000立方米每秒。
7、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閘。三峽工程泄洪閘最大泄洪能力爲10.25萬立方米每秒。
8、世界級數最多、總水頭最高的內河船閘。三峽工程的雙線五級船閘,總水頭113米。
9、世界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三峽工程升船機有效尺寸爲120×18×3.5米,最大升程113米,船箱帶水重量達11800噸,過船噸位3000噸。
10、世界水庫移民最多、工作最爲艱巨的移民建設工程。三峽工程水庫動態移民最終可達113萬人。
七、三峽工程的綜合評價
三峽工程在工程規模、科學技術和綜合利用效益等許多方面都堪爲世界級工程的前列。她不僅將爲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將爲世界水利水電技術和有關科技的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 建設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我國實施跨世紀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宏大工程,其發電、防洪和航運等巨大綜合效益,對建設長江經濟帶,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有著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三峽大壩(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簡稱)旅遊觀光區(壇子嶺、185平臺、截流紀念園、壩頂等)是湖北省僅有的兩個5A級國家旅遊區之一,也是全國唯一的5A級工業旅遊區。
隨著三峽庫區蓄水,湖北和重慶兩地原來藏在深山的大批新景觀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爲長江三峽旅遊的新景觀。隨著三峽寬谷成平湖,在長達650公裏的水庫裏,可形成峽谷及漂流河段37處,溶洞15個,湖泊11個,島嶼14個。未來的三峽風光更加迷人。
九、三峽工程對宜昌的影響
三峽捧出宜昌市,世界崛起水電城。神奇秀美的長江長江三峽鍾情宜昌美麗的家園,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工程賜予宜昌跨世紀的發展機遇。宜昌正朝著建成全國一流的旅遊名城的目標奮進。
因爲三峽大壩的建設,宜昌市成爲了名副其實的水電旅遊名城、世界水電之都。
據悉,2007年,宜昌遊客接待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其中,僅三峽大壩的接待量就達到了125萬人次。
可以說,三峽大壩的建設對宜昌的城市發展與知名度的提升功不可沒。
擴展閱讀:
1.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網站 http://www.ctgpc.com.cn/
2.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網站 http://www.3g.gov.cn/index.ycs
黃河小浪底工程是治黃史上迄今規模最大的工程,具有防洪、防凌、減淤、發電、灌溉、旅游等綜合效益,今年年底工程將全部竣工。目前工程已進入掃尾階段,已部分發揮作用。今年在黃河凌汛期間,按黃河防總的要求,小浪底水庫自1月14日開始,以日平均350立方米每秒流量向下游均勻泄水,使黃河下游河道保持了适當的水量和流速,改變了結冰條件,因此,盡管春節前后寒流頻繁,北方地區普降大雪,但至今沒有出現封河現象。
凌汛災害是黃河下游嚴重災害之一。建國初期,下游地區把破冰作為防凌的主要措施,一旦封河,就用大炮轟,飛机炸。六十年代三門峽水庫建成運用后,防凌措施改為以調節河道水量為主、破冰為輔。自此,下游沒有出現凌汛決口現象。但是三門峽水庫防凌庫容無法滿足下游防凌需要。而小浪底水庫全部建成后,將新增20億立方米防凌庫容,它与已建成的三門峽、故縣、陸渾等水庫配合運用,將使凌汛災害基本成為歷史。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1/n42181.htm
去年,小浪底調水調沙時間為12天。今年,根據小浪底水庫蓄水情況,調水調沙時間計劃為19天,期間黃河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西霞院4座水庫將進行聯合調度,通過調水調沙將黃河下游數千萬噸泥沙推送入海,繼續擴大黃河下游主河槽的過流能力。
7月7日後黃河小浪底水庫水位將由目前的262米下降至汛限水位225米,滿足汛前蓄水容量要求。 據介紹,經過往年7次的調水調沙,黃河主河槽過流能力已由每秒1800立方米恢復到每秒3800立方米,今後將繼續進行調水調沙生產運用,力爭將黃河主河槽過流能力恢復到每秒4000立方米。
此次調水調沙雖然時間短,但下洩流量較大,對防洪工程和灘區安全有明顯影響。黃河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已讓沿黃地區相關部門細化有關單位預案,對黃河下游河道特別是卡口河段的河勢、灘岸變化、險工和控導工程水位觀測及工程查險搶險、防止洪水漫灘等做出了全面部署,以確保灘區安全和防洪工程安全。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9&docid=100807106
1994年9月主體工程開工,1997年10月28日實現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臺機組發電,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總工期11年,壩址控制流域面積69.4萬平方公裏,占黃河流域面積的87.3%。水庫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長期有效庫容51億立方米。工程以防洪、減淤爲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蓄清排渾,除害興利,綜合利用。工程建成後,可使黃河下遊防洪標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遊淩汛威脅,可滯攔泥沙78億噸,相當于20年下遊河床不淤積擡高,電站總裝機18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51億千瓦時。
小浪底工程壩址控制流域面積69.42萬km2,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水庫總庫容126.5億m3。調水調沙庫容10.5億m3,死庫容75.5億m3。有效庫容51.0億m3。小浪底工程的開發目標是以防洪、防淩、減淤爲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等。
小浪底工程由攔河大壩、泄洪建築物和引水發電系統組成。
小浪底工程攔河大壩采用斜心牆堆石壩,設計最大壩高154m,壩頂長度爲1667m,壩頂寬度15m,壩底最大寬度864m。壩體啓、填築量5l.85萬m3、基礎混凝土防滲牆厚l.2m、深80m。其填築量和混凝土防滲牆均爲國內之最。壩頂高程281m,水庫正常蓄水位275m,庫水面積272km2,總庫容126.5億m3。總裝機容量180萬KW,年發電量51億度。水庫呈東西帶狀,長約130km,上段較窄,下段較寬,平均寬度2km,屬峽谷河道型水庫。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1327m3/s,輸沙量16億t,該壩建成後可控制全河流域面積的92.2%。
泄洪建築物包括l0座進水塔、3條導流洞改造而成的孔板泄洪洞、3條排沙洞、3條明流泄洪洞、1條溢洪道、1條灌溉洞和3個兩級出水消力塘。由于受地形、地質條件的限制,所以均布置在左岸。其特點爲水工建築物布置集中,形成蜂窩狀斷面,地質條件複雜,混凝土澆築量占工程總量的90%,施工中大規模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和先進設備。
引水發電系統也布置在樞紐左岸。包括6條發電引水洞、地下廠房、主變室、閘門室和3條尾水隧洞。廠房內安裝6臺30萬kW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80萬kW,多年平均年發電量45.99億kW.h/58.51億kW.h(前10年/後10年)。
小浪底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設采用國際招標,以意大利英波吉羅公司爲責任方的黃河承包商中大壩標,以德國旭普林公司爲責任方的中德意聯營體中進水口泄洪洞和溢洪道群標,以法國杜美茲公司爲責任方的小浪底聯營體中發電系統標。1994年7月16日合同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
開發目標以防洪(防淩)、減淤爲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蓄清排渾,除害興利,綜合利用。小浪底水利樞紐戰略地位重要,工程規模宏大,地質條件複雜,水沙條件特殊,運用要求嚴格,被中外水利專家稱爲世界上最複雜的水利工程之一,是一項最具挑戰性的工程。
1、適度地考慮了庫區淤積的防滲作用,使壩基防滲效果更爲可靠;
2、上爬的內鋪蓋改善了上遊壩坡的抗滑穩定性,既實現了庫區淤積的連接,又不會對壩坡産生太大的影響;
3、減少了上遊圍堰的土方填築量及基礎處理工程量,使截流後比較緊張的工期得以緩解;
4、與斜牆壩相比,混凝土防滲牆受力有所惡化,且造牆難度增加。[編輯本段]區域自然地理概況
◆地理位置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位于黃河中遊豫、晉兩省交界處,在洛陽市西北約40km。上距三門峽壩址130km,下距鄭州花園口128km。北依王屋、太行二山,南抵崤山余脈,西起平陸縣杜家莊,東至濟源市(原濟源縣)大峪河。南北最寬處約72km,東西長93.6km。(顯示小浪底庫區背景圖) 淹沒區涉及兩省4市(地區)所管轄的8個市(縣),即河南省的孟津、新安、澠池、陝縣、濟源;山西省的垣曲、平陸、夏縣。
◆地質地貌
水庫集水區處于峽谷地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岸爲崤山東北余支,地勢陡峻;北岸有太行、王屋山脈。兩岸地形起伏較大,西部、北部多1000米以上高峰,西陽河上遊曆山海拔2321m爲區內最高峰。區域內大面積分布著第四系黃土,以及前震旦系的變質岩、安山岩、寒武系灰岩、砂頁岩、紅色砂、頁岩和粘土岩。
◆氣候
庫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爲12.4~14.3℃,晝夜溫差大,元月平均氣溫最低,七月份氣溫最高;庫區年平均降水量616mm,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主要集中于夏、秋兩季,而冬季雨量稀少;年平均蒸發量爲2072mm,全年以夏季蒸發量爲最大,冬季蒸發量最小;年平均濕度在62%左右。
◆水文水資源狀況
黃河由西向東穿過庫區,水流湍急,流程130km,其間有較多的支流、支溝、毛溝彙入,較大支流計有18條,多數分布在庫中區和庫前區,如北岸的西陽河、逢石河、亳清河、沇西河和南岸的畛河、青河、北澗河等河流。 黃河三門峽至小浪底區間流域面積爲5756km2,約占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流域面積的14%。支流來水流量一般較少,且經常出現斷流。汛期常有短時間暴雨洪水,一般每年出現3~4次。
◆礦産資源
該區域深厚的沈積地層中發育了種類繁多的沈積、變質礦産資源,如煤、硫磺、銅、鋁礬土、鐵、黃鐵礦、石英、白雲岩、石灰石等。
庫區範圍內的礦産資源主要有煤礦、硫磺礦、銅礦和鋁土礦。煤礦在各縣(市)的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煤質優良,蘊藏豐富;銅礦主要分布在275m高程以上,垣曲縣亳清河、板澗河上遊,歸屬于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硫磺礦主要分布于新安縣境內的畛河、青河流域;鋁土礦主要分布在新安、澠池、陝縣等地,礦質優良,品位居全國之首,儲量達0.62億t,較大的企業爲長城鋁業公司洛陽鋁礦。
◆土壤植被狀況
區域屬溫帶半濕潤地帶,廣泛分布著暖濕帶的地帶性土壤,其土壤類型爲棕壤和淋溶褐土,淺山丘陵主要分布著褐土類中的紅粘土、立黃土、白面土。在山前的沖積平原下部和局部低窪地區分布著潮土。
庫區植被覆蓋率約爲20%,地表植被密度不一,部分地表裸露。植被型有灌叢和草叢、闊葉林、針葉林,山區有小面積的天然林;植物有刺槐、榆、側柏、荊條、酸棗等。
區域內農業生産曆史悠久,自然環境受到人類活動較大的影響,由于放牧牛羊、燒柴、開墾耕地、常年幹旱缺水等原因,庫區植被不斷遭受破壞,致使區域內水土流失嚴重。[編輯本段]區域社會經濟概況
◆農業經濟狀況
小浪底水庫淹沒影響到河南、山西兩省三市一地區的八個縣(市),29個鄉(鎮),涉及人口16萬人,淹沒土地總面積爲4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20萬畝。該區域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大于西部,平均人口密度330人/km2,人均耕地約1.25畝。淹沒區每年的農業總産值1.2億元。 農作物夏糧以小麥爲主,秋糧以玉米、谷子、紅薯爲主。農作物産量水田畝産超過1000斤,旱田畝産500~900斤,棉花畝産50~150斤。
◆工業經濟情況
各縣(市)的工礦企業只有少部分分布在小浪底區域內,1996年區域內六縣(市)的工業總産值爲5億元,而其全部工業總産值爲86.5億元。從區域內的工業産值分布來看,垣曲縣最大,占區域的46%;新安次之,占31.6%,其它縣(市)較少,均小于8.0%。[編輯本段]監測站網布設情況
小浪底的環境監測主要分三個部分,即庫區、施工區、移民區,各部分監測項目、斷面測點布設、監測頻率各不相同。庫區水質監測包括地面水監測14個斷面,底質監測4個斷面;施工區監測包括地表水幹支流6個斷面、生活用水37個測點、河流底質12個點、生活污水和生産廢水17個監測點、大氣測點、噪聲12個測點;移民區包括生活飲用水28個測點和土壤28個采樣點。根據實際情況,監測時斷面測點數和監測項目有所調整。[編輯本段]工礦企業及主要污染源分布
小浪底庫區多爲山地丘陵和沿河灘地,工業發展水平較低,國有企業較少,大部分工礦企業集中在縣城,規模較小且分布不均,絕大多數爲鄉村或個人興辦的小煤礦、小硫磺窯、小鐵礦和小鋁礦。區域內礦産資源豐富,質地較好,形成了以礦業爲主的工業格局,共有企業110家。淹沒區內工礦業相對發達的地區是新安縣的倉頭鄉、西沃鄉和垣曲縣的古城鄉。
區域內礦業企業較多,約占工礦企業總數的80%,其中以煤炭采選業爲多,達70余家。此外還有煉焦業、電力工業、建材工業和鐵冶煉業等。工業産值比重最大的行業爲有色金屬工業和煤炭采選業,合計占工業總産值的82%,其它依次爲電力工業、煉焦業、鐵礦采選業、鐵冶煉業、建材工業和食品加工業。區內工礦業規模一般較小,産值超過一千萬的企業僅15家。 煤炭采選業分布較普遍,較大的煤礦有五家,分別是新安煤礦、五一煤礦、黃沙坪煤礦、寺村二礦和觀音堂煤礦。有色金屬工業絕大部分分布于垣曲縣,主要是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下屬的各單位,包括三座銅礦和冶金廠、銅廠,以及位于畛河上遊的中國長城鋁業礦山公司洛陽鋁礦。煉焦業主要分布在澠池、濟源、垣曲和新安縣。電力工業主要有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電廠和平陸電廠。鐵礦采選業有逢石河上遊的濟源鋼鐵廠鐵礦、澠池縣南村鄉黃河采運公司,前者規模較大,産值上千萬。鐵冶煉業均在山西境內,有平陸曹川鐵廠和垣曲長直鐵廠。食品加工業主要是酒廠、啤酒廠和副食品加工廠,均位于垣曲縣亳清河流域。 據調查,區域內固體廢棄物,庫區有煤矸石約70萬t,硫磺尾礦及硫磺冶煉渣等固體廢物1000萬t以上。180m以下截流淹沒區小硫磺礦7個,硫磺尾礦7萬t;淹沒民辦小土硫磺冶煉窯510座,硫磺冶煉渣285萬t。
http://baike.baidu.com/view/361280.html?tp=2_11
南水北調工程 維基百科
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流域和漢江流域豐盈的水資源抽調一部分送到華北和中國西北地區,從而改變中國南澇北旱和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工程,目的是促進中國南北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3]南水北調工程有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總投資額5000億元人民幣。此工程的規模和難度都超過三峽工程,工程已全面展開。
工程提出背景
中國南北水資源分布不均衡。南方每年有富餘的水流入大海,北方地區長期乾旱缺水,尤其是華北平原,缺水已嚴重影響到工農業生產。與此同時,人們的節水意識依然較差,水資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也很嚴重。
從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後,中國大陸水利部門就對此召開了多次會議探討,並組織專家進行全方面的論證。經過幾十年研究,目前南水北調的總體布局確定為:分別從長江上、中、下游調水,即西線工程、中線工程和東線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全部建成以後,每年的調水量相當於一條黃河的水量,可以有效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緊缺狀況,對於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西部大開發具有重大意義。
工程概況
東線工程計劃分三期實施,2002年12月27日上午正式開工建設。工程主要是利用現有的京杭運河的河道及周圍的湖泊,用閘控制。東線工程規劃從長江下游抽引長江水,沿線建設的13級泵站,逐級提水北送,經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和東平湖,於山東境內分兩路供水。一路越過黃河後,向黃淮海平原東部供水,自流到最終抵達天津;另一路向東供應青島、煙台。東線輸水主幹線長1150公里,其中黃河以南660公里,黃河以北490公里。從東平湖向東送水到山東半島的輸水線路長約690公里。
工程優缺點
優點:東線調水,位於長江的下游,抽水量有保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同時,有現有的河道、湖泊可利用,工程費用小,修建較快,現已付諸實施。
缺點:抽水需要大量電能,運轉費用大。受污染,水質較差。
中線工程於2003年12月31日開工建設。該工程是從位於長江支流漢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輸水總乾渠的首閘是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境內的陶岔渠,沿途經過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廣鐵路西側,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建設專用的立交供水渠道,採用自流方式,沿途供水,最終抵達北京和天津。中線調水工程總乾渠長1246公里,其中黃河以南462公里,穿黃河段約10公里,黃河以北774公里。天津乾渠長144公里。
主要工程
水源區工程(包括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丹江口水利樞紐續建工程、漢江中下游補償工程)
輸水工程(包括總乾渠、穿黃工程)
工程優缺點
優點:水質好,覆蓋面大,地勢南高北低,可以自流引水,運轉費用可以大大節約。
缺點:要開挖和修築很長的專用供水渠道,工程量巨大。主要水源地陝南不得發展工業,極大影響當地1000萬人口的經濟發展。[4][5]
西線工程
西線工程的目標是從長江上游引水入黃河,以解決中國西北地區和華北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問題。該線工程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地質的構造複雜,地震烈度大,且要修建200米左右的高壩和長達100公里以上的隧洞,工程技術複雜,耗資巨大,現仍處於可行性研究的過程中。
工程世界紀錄
世界最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調涉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和十餘省,牽涉水量和距離均為世界最大水利工程。
世界上最大泵站群,東線一期工程長1467公里,全線共設立34泵站,總機流量4447.6立方米/秒。
世界首次大輸水隧道近距穿越地鐵下,北京西四環暗河工程從下方僅3.67米穿越營運中的北京市五棵松地鐵站。
世界上最大穿河輸水隧道,中線穿黃工程,長4公里多的兩層襯砌水隧道穿越黃河激流。
世界最深的調水豎井,中線穿黃工程將長江水穿越黃河的抽水豎井深76.6米。
世界最大水壩升級,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可相應增加庫容116億立方米。
負面影響
南水北調的工程自提出後就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反對者主要認為南水北調工程耗資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問題,調水量太少,發揮不了經濟效益,調水量過多,枯水期可能會使長江的水量不足,影響長江河道的航運,長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發生態危機。
主要爭議
2010年初的中國西南大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所總工及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總工劉樹坤對南水北調工程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西南這次出現百年難遇的乾旱,應該對水文資料重新修訂,對乾旱出現頻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評估。他認為這些評估的結果都會影響水利調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時開始做,做多大,影響程度有多大,都應重新評估。[6]2011年長江中下游旱災引發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質疑,南方是否有足夠水資源可以調配給北方,再次受到嚴峻的考驗。當面臨氣候變化時,對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是否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必須列入評估與考量[7]。
移民問題
南水北調工程造成河南省和湖北省33萬人搬遷,搬遷給移民生活帶來顛簸動蕩。有些移民因為得到的補償款不足,在買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後,所剩款項只能購置一小塊耕地。而安置地工作機會匱乏,有些人不得不計劃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工。由於國家投資少、安置標準低、水電路校等生產生活設施不能滿足基本需要,造成大量移民遺留問題 。[8]
其他問題
發電量減少,從丹江口水庫調水,丹江口水電站的發電量有所減少(約減少年電量7~8億kw·h) 。文明古物問題,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穿越中國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區,其影響範圍大,涉及文物遺存內涵豐富 。雖然國家進行大量的搶救,但必將會淹沒一些文明古迹。對回遊生物的影響,調出區修建水庫會對一些需要到上游產卵的生物產生影響,甚至導致滅絕。
正面影響
支持者大多認為長江水量豐富,每年有大量的水流入大海,調一部分到北方缺水地區可解決北方的缺水問題,負面影響可以通過防範、補償和綜合治理開發措施,可以將影響減少到最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以解決沿線100多個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為主要供水對象,兼顧農業及其它用水,建成以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巨大。
緩解汛期對長江地區的威脅
大量的南水北調將減小洪水對長江地區的災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完成後,漢江防汛形勢有望出現逆轉。丹江口水庫加高工程基本完成,而南水北調計劃每年從丹江口調水95億立方米。近些年類似汛情再度出現時,出現在中下游的洪峰將被「削」低30厘米。這意味著湖北宜城至沙洋之間的14個蓄洪民垸,遭遇百年一遇以下洪水可以不啟用。近80萬人、90餘萬畝耕地基本解除洪水威脅。[9]
促進北方經濟發展
較大地改善北方地區的生態和環境特別是水資源條件,增加水資源承載能力,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對於擴大內需,保持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實現全國範圍內的結構升級和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有利於緩解水資源短缺對北方地區城市化發展的制約,促進當地城市化進程。可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調整農牧業種植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還可改污水灌溉為清潔水灌溉,減輕耕地污染及對農副產品的危害。
改善北方水質及生態環境
能有效解決北方一些地區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如高氟水、苦鹹水和其他含有對人體不利的有害物質的水源問題,改善當地飲水的質量。避免北方一些地區長期開採飲用有害深層地下水而引發的水源性疾病,遏止氟骨病與甲狀腺病的蔓延,有利於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通過改善水資源條件來促進潛在生產力形成現實的經濟增長,逐步改善黃淮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提高北方供水能力後,可以減少對地下水的超采,並可結合灌溉和季節性調節進行人工回灌,補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質條件,緩解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控制地面沉陷造成對建築物的危害。使中國北方地區逐步成為水資源配置合理、水環境良好的社會。
外部連結
南水北調
工程全圖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
中國網--南水北調
人民網--南水北調
參考資料
1.^ 南水北調東線起點工程開始實戰. 新華每日電訊8版. 2005-09-1.
2.^ 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開工. 中國青年報. 2010-01-04.
3.^ 南水北調工程. 新華網.
4.^ 陝南新突破:為循環經濟準確定位.
5.^ 冰冷的財政如何轉暖——陝南縣級財政狀況調查.
6.^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因西南旱情再遭專家質疑. 東方網. 2010年03月31日.
7.^ 楊明. 長江中下游大旱 南水北調工程受質疑. 美國之音. 2011-6-2 [2011-6-7查閱].
8.^ 陸楊.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讓移民生活艱難. 美國之音. 2010-04-26 [2010-04-28查閱].
9.^ 「南水北調」帶給武漢什麼?. 搜狐網. 2011年11月14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B0%B4%E5%8C%97%E8%B0%83%E5%B7%A5%E7%A8%8B
南水北調_百度百科
南水北調南水北調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工程。我國南澇北旱,南水北調工程通過跨流域的水資源合理配置,大大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促進南北方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分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西線工程在最高一級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個西北和華北,因長江上遊水量有限,只能爲黃河上中遊的西北地區和華北部分地區補水;中線工程從第三階梯西側通過,從長江支流漢江中上遊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自流供水給黃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區;東線工程位于第三階梯東部,因地勢低需抽水北送。
工程簡介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提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的設想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關懷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測量,在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並獲得了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
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區人口4.38億人。[1]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最終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建設時間約需40-50年。建成後將解決700多萬人長期飲用高氟水和苦鹹水的問題。[1]
南水北調總體規劃[2]:推薦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系,構成以“四橫三縱”爲主體的總體布局,以利于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線工程截至目前,還沒有開工建設。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遊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幹線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東線工程開工最早,並且有現成輸水道。
中線工程:從丹江口大壩加高後擴容的漢江丹江口水庫調水,經陶岔渠首閘(河南淅川縣),沿豫西南唐白 南水北調東線、中線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後,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柏嘴處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終點北京。中線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線的20余座城市供水。中線工程已于2003年12月30日開工,計劃2013年年底前完成主體工程,2014年汛期後全線通水。 西線工程:在長江上遊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遊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顔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遊。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甘、寧、內蒙古、陝、晉等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遊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幹流上的骨幹水利樞紐工程,還可以向鄰近黃河流域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及時向黃河下遊補水。截至目前,還沒有開工建設。
規劃調水規模 規劃的東線、中線和西線到2050年調水總規模爲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整個工程將根據實際情況分期實施。
可調水量與供水範圍
中線工程
中線工程可調水量按丹江口水庫後期規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米以下,考慮2020年發展水平在漢江中下遊適當做些補償工程,在保證調出區工農業發展、航運及環境用水後,多年平均可調出水量141.4億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保證率約爲75%),可調出水量約110億立方米。供水範圍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華北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區總面積約15.5萬平方公裏。因引漢水量有限,不能滿足規劃供水區內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四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爲主,兼顧部分地區農業及其他用水。調水之後,爲彌補漢江下遊的水量,在湖北省江漢平原腹地,興建引江濟漢工程。
中線主體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主體工程由水源區工程和輸水工程兩大部分組成。水源區工程爲丹江口水利樞紐後期續建和漢江中下遊補償工程;輸水工程即引漢總幹渠和天津幹渠。
(一)水源區工程
1.丹江口水利樞紐續建工程 丹江口水庫控制漢江60%的流域面積,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408.5億立方米,考慮上遊發展,預測2020年入庫水量爲385.4億立方米。丹江口水利樞紐在已建成初期規模的基礎上,按原規劃續建完成,壩頂高程從現在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設計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總庫容達290.5億立方米,比初期增加庫容116億立方米,增加有效調節庫容88億立方米,增加防洪庫容33億立方米。丹江口水庫後期規模正常蓄水位170米時,將增加淹沒處理面積370平方公裏,據1992年調查,主要淹沒實物指標爲:人口:22.4萬人 房屋:479.4萬平方米 耕地:23.5萬畝 工礦企業:120個(合鄉鎮企業),淹沒固定資産原值1.2億元。
2.漢江手動閥中下遊補償工程 爲免除近期調水對漢江中下遊的工農業及航運等用水可能産生的不利影響,需興建:幹流渠化工程興隆或碾盤山樞紐,東荊河引江補水工程,改建或擴建部分閘站和增建部分航道整治工程。
(二)輸水工程
1.總幹渠 黃河以南總幹渠線路受已建渠首位置、江淮分水嶺的方城埡口和穿過黃河的範圍限制,走向明確。黃河以北曾比較利用現有河道輸水和新開渠道兩類方案,從保證水質和全線自流兩方面考慮選擇新開渠道的高線方案。總幹渠自南陽市淅川縣陶岔渠首引水,沿已建成的8公裏渠道延伸,在伏牛山南麓山前崗壟與平原相間的地帶,向東北行進,經南陽過白河後跨江淮分水嶺方城埡口入淮河流域。經寶豐、禹州、新鄭西,在鄭州西北孤柏咀處穿越黃河。然後沿太行山東麓山前平原,京港高鐵、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至唐縣進入低山丘陵區,過北拒馬河進入北京境,過永定河後進入北京區,終點是玉淵潭。總幹渠全長1241.2公裏。天津幹渠自河北徐水縣西黑山村北總幹渠上分水向東至天津西河閘,全長142公裏。總幹渠渠首設計水位147.2米,終點49.5米,全線自流,主要控制點水位、流量爲:控制點或渠段 設計流量(立方米/秒) 設計水位(黃海標高)(米) 渠首~方城 630(加大800) 147.2~137.8 過黃河 500 119.5~106.0 進河北 415 91.3 進北京 70 61.1 進玉淵潭 40 49.5 天津幹渠 70 64.9~2.7 黃河以南渠道縱坡1/25000;黃河以北1/30000~1/15000。渠道全線按不同土質,分別采用混凝土,水泥土,噴漿抹面等方式全斷面襯砌,防滲減糙。渠道設計水深隨設計流量由南向北遞減,由渠首9.5米到北京3.5米,底寬由5.6米~7米。總幹渠的工程地質條件和主要地質問題已基本清楚。對所經膨脹土和黃土類渠段的渠坡穩定問題、飽和砂土段的震動液化問題和高地震裂度段的抗震問題、通過煤礦區的壓煤及采空區塌陷問題等在設計中采取相應工程措施解決。總幹渠溝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需穿過黃河幹流及其他集流面積lO平方公裏以上河流219條,跨越鐵路44處,需建跨總幹渠的公路橋571座,此外還有節制閘、分水閘、退水建築物和隧洞、暗渠等,總幹渠上各類建築物共936座,其中最大的是穿黃河工程。天津幹渠穿越大小河流48條,有建築物119座。
2.穿黃河工程 總幹渠在黃河流域規劃的鄭州桃花峪水庫庫區穿過黃河,穿黃工程規模大,問題複雜,投資多,是總幹渠上最關鍵的建築物。經多方案綜合研究比較認爲,渡槽和隧道倒虹兩種型式技術上均可行。由于隧道方案可避免與黃河河勢、黃河規劃的矛盾,盾構法施工技術國內外都有成功經驗可借鑒,因此結合兩岸渠線布置,推薦采用孤柏咀隧道方案。穿黃河隧道工程全長約7.2公裏,設計輸水能力500立方米/秒,采用兩條內徑8.5米圓形斷面隧道。
(三)主要工程量和投資
土方開挖 6.0億立方米; 石方開挖 0.6億立方米; 土石方填築 2.3億立方米; 混凝土1583萬立方米; 襯砌水泥土 718萬立方米; 鋼筋鋼材70萬噸; 永久占地 42.2萬畝(含庫區淹沒23.5萬畝) 臨時占地 11萬畝 中線工程控制進度的主要因素是丹江口庫區移民和總幹渠工程中的穿黃河工程。穿黃河工程采用盾構機開挖,工期約需六年,並需考慮工程籌建期。按1993年底價格水平估算,工程靜態總投資約400億元。
工程統計
日前,記者從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獲悉,2010年南水北調工程開工項目40項,單年開工項目數創工程建設以來最高記錄;完成投資379億元,相當于開工前8年完成投資總和,創工程開工以來的新高。據悉,2010年,南水北調加大初步設計審查審批力度,共組織批複41個設計單元工程,累計完成136個,占155個設計單元工程總數的88%;批複投資規模1100億元,超過開工以來前8年批複投資總額,累計批複2137億元,占可研總投資2289億(不含東線治污地方批複項目)的93%,單年批複投資規模創開工以來新高。截至2010年底,南水北調全部155項設計單元工程中,基本建成33項占21%;在建79項占51%;主體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69億元,占可研批複總投資的30%。
截至2012年1月底,南水北調辦已累計下達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1636.6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247.3億元,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106.5億元,南水北調工程基金144.2億元,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708.2億元,貸款430.4億元。
工程建設項目(含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391.1億元,占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2188.7億元的64%,其中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累計完成投資220億元和1157.5億元,分別占東、中線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的74%和61%;過渡性資金融資利息12.7億元,其他0.9億元。
工程建設項目累計完成土石方110269萬立方米,占在建設計單元工程設計總土石方量的83%;累計完成混凝土澆築2279萬立方米,占在建設計單元工程混凝土總量的59%。
工程效益
東線工程可爲蘇、皖、魯、冀、津五省市淨增供水量143.3億立方米,其中生活、工業及航運用水66.56億m3。農業76.76億立方米。東線工程實施後可基本解決天津市、河北黑龍港運東地區、山東魯北、魯西南和膠東部分城市的水資源緊缺問題,並具備向北京供水的條件。促進環渤海地帶和黃淮海平原東部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改善因缺水而惡化的環境。爲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中國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戰略舉措。受地理位置、調出區水資源量等條件限制,西、中、東三條調水線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範圍,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前期工作情況和國家財力狀況等條件分步實施。編輯本段積極意義 2012年9月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回良玉在河南省南陽市考察南水北調工程。他強調,南水北調工程是優化水資源配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性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投資額最大、涉及面最廣的戰略性工程,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目前工程建設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要進一步振奮精神,團結協作,合力攻堅,紮實推進,嚴格控制工程質量,切實加強水質保護,繼續搞好移民安置,促進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産生活方式轉變,把南水北調工程真正建成民生工程、民心工程。[3]
社會意義
1、解決北方缺水;
2、增加水資源承載能力,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3、使中國北方地區逐步成爲水資源配置合理、水環境良好的節水、防污型社會;
4、有利于緩解水資源短缺對北方地區城市化發展的制約,促進當地城市化進程;
5、爲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經濟意義
1、爲北方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2、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3、通過改善水資源條件來促進潛在生産力,形成的經濟增長;
4、擴大內需,促和諧發展,提振國內GDP。
生態意義
1、改善黃淮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
2、改善北方當地飲水質量,有效解決北方一些地區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如高氟水、苦鹹水和其他含有對人體不利的有害物質的水源問題;
3、利于回補北方地下水,保護當地濕地和生物多樣性;
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惡化的環境;
5、較大地改善北方地區的生態和環境特別是水資源條件。
負面影響及問題
一、南水北調的工程自提出後就引起了社會廣泛的爭論,反對者主要認爲南水北調工程耗資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問題,調水量太少,發揮不了經濟效益,調水量過多,枯水期可能會使長江的水量不足,影響長江河道的航運,長江口的鹹潮加深,更有可能引發長江流域自然環境生態危機。目前在建的“三線”同時引水方案,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仍可能超出了中國“專家”們的想象。
二、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後,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原有的蓄洪、發電作用出現了較大爭議。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的同時作用,可能會對長江中下遊地區産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包括生態和航運),尤其是在旱季和枯水期。
三、因爲2010年初的中國西南大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所總工及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總工劉樹坤對南水北調工程提出了質疑。他認爲,西南這次出現百年難遇的幹旱,應該對水文資料重新修訂,對幹旱出現頻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評估。“這些評估的結果都會影響水利調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時開始做,做多大,影響程度有多大,都應重新評估”,劉說。[4]
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省、河南省、33萬人搬遷,搬遷給移民生活帶來顛簸動蕩。有些移民因爲得到的補償款不足,在買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後,所剩款項只能購置一小塊耕地。而安置地工作機會饋乏,有些人不得不計劃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工。[5]
五、南水北調成本已經高于現有的海水淡化成本,目前最低的海水淡化成本約爲3元,南水北調目前成本約爲10元,另有報道稱已經達到18元。
生態環境的破壞
1、“三線”同時引水,將導致整個長江流域的沿江生態發生難以估計的變化,不利于保護沿江現有生態。並有可能導致長江枯水期時航道的承載能力更低。其生態影響範圍和程度已超乎中國“專家”們的理解範圍。
2、中線工程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共同作用,引起漢江及長江中下遊環境的變化,將對武漢、湖北産生難以估量的損失。
3、東線工程調水對長江河口地區的影響導致北方灌區土壤次生鹽漬化等。
東線工程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起點在長江下遊的江都,終點在天津。東線工程供水範圍:涉及蘇、皖、魯、冀、津五省市。具體爲:蘇北除裏下河腹部及其以東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遊平原;安徽省蚌埠以下淮河兩岸、淮北市以東的新汴河兩岸及天長縣部分地區;山東省的南四湖周邊、韓莊運河和梁濟運河側、膠東地區部分城市及魯北非引黃灌區;河北黑龍港運東地區;天津市及近郊區。東線工程利用的是元朝的運河。目的是緩解蘇、皖、魯、冀、津等五個省、市水資源短缺的狀況。
東線一期工程
[6]東線一期工程共68項設計單元工程,已完工29項,預計與通水直接相關的主體工程可在明年3月份基本完工,屆時東線一期工程基本具備過水能力。明年6月底以前,將基本完成有關水質達標工作和通水驗收工作。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計劃于2013年第三季度正式通水,屆時長江水將調至山東半島和魯北地區,山東、江蘇、安徽等輸水沿線地區將因此受益。[6]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在現有的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京杭運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礎上,結合治淮計劃興建一些有關工程規劃布置的。東線主體工程由輸水工程、蓄水工程、供電工程三部分組成。
(一)輸水工程
包括輸水河道工程、泵站樞紐工程、穿黃河工程。
1.輸水河道。引水口有淮河入長江水道口三江營和京杭運河入長江口六圩兩處。輸水河道工程從長江到天津輸水主幹線全長1150公裏,其中黃河以南651公裏,穿黃河段9公裏,黃河以北490公裏。分幹線總長740公裏,其中黃河以南665公裏。輸水河道90%利用現有河道。
2.泵站樞紐。東線的地形以黃河爲脊背向南北傾斜,引水口比黃河處地面低40余米。從長江調水到黃河南岸需設13個梯級抽水泵站,總揚程65米,穿過黃河可自流到天津。黃河以南除南四湖內上、下級湖之間設一個梯級,其余各河段上設三個梯級。黃河以南輸水幹線上設泵站30處;主幹線上13處,分幹線上17處,設計抽水能力累計共10200立方米/秒,裝機容量101.77萬千瓦,其中可利用現有泵站7處,設計抽水能力1100立方米/秒,裝機容量11.05萬千瓦。一期工程仍設13個梯級,泵站23處,裝機容量45.37萬千瓦。黃河以北各蓄水窪澱進出口設5處抽水泵站,設計抽水能力共326立方米/秒,裝機容量1.46萬千瓦。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泵站的特點是揚程低(多在2~6米)、流量大(單機流量一般爲15~40立方米/秒)、運行時間長(黃河以南泵站約5000小時/年),部分泵站兼有排澇任務,要求泵站運轉靈活、效率高。
3.穿黃河工程。選定在山東東平縣與東阿縣之間黃河底下打隧洞方案。通過多年地質勘探和穿黃勘探試驗洞開挖,查明了河底基岩構造和岩溶發育情況,並成功解決了河底隧洞堵漏開挖的施工難題。穿黃工程從東平湖出湖閘至位臨運河進口全長8.67公裏,其中穿黃河工程的倒虹隧洞段長634米,平洞段在黃河河底下70米深處,爲兩條洞徑9.3米的隧洞。第一期工程先開挖一條。
(二)蓄水工程
東線工程沿線黃河以南有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等湖泊,略加整修加固,總計調節庫容達75.7億立方米,不需新增蓄水工程。黃河以北現有天津市北大港水庫可繼續使用,天津市團泊窪和河北的千頃窪需擴建,並新建河北大浪澱、浪窪,黃河以北五處平總調節啊範德薩庫容14.9億立方米。
(三)供電工程
黃河以南有泵站30處,新增裝機容量88.77萬kW,多年平均用電量38.2億kW?h,最大年用電量57.5億kW?h。第一期工程有泵站23處,新增裝機34.32萬kW,年平均用電量19億kW?h。
中線工程總體介紹
1959年《長江流域利用規劃要點報告》中,提出南水北調總的布局是從長江上、中、下遊分別調水。中線工程近期從漢江丹江口水庫引水,遠景從長江幹流調水。
1958年9月,水電部在批准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步設計任手動閥手動閥務書時,明確了引漢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漢濟黃濟淮的任務。
1968年丹江口水庫下閘蓄水,1973年建成清泉溝引丹灌區渠首(輸水能力100立方米/秒),1974年建成引漢總幹渠陶岔渠首(近期設計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後期可達1000立方米/秒),同時興建了閘後8公裏長總幹渠。
1978年10月,水電部以急件發文《關于加強南水北調規劃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緊進行南水北調的規劃修改補充工作上報。各有關單位進一步開展了南水北調規劃工作。
1980年,水利部組織有關省市、部委、科研部門及大專院校的領導、專家、教授對中線工程水源區及渠首到北京的線路進行了全面查勘。查勘前後,長江委提出《南水北調中線引漢工程規劃要點報告》和補充報告。制訂了中線工程規劃科研計劃,由水利部在1981年正式下達。之後,按照該計劃長江委和地礦部分別開展了黃河南、北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中科院地理所進行了江、淮、黃、海豐枯遭遇分析。
1983年,國家計委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列爲國家“六五”前期工作重點項目。長江委與各省市協作,1987年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規劃報告》,重點研究了丹江口水庫初期規模引水方案。水利部組織審查,按計劃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審查後,長江委按會議要求作補充研究,于1988年正式上報,並向部主管領導作了彙報,但第二階段審查未進行。
1990年10月,水利部發文要求“抓緊完成丹江口水利樞紐後期完建工程及調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設計任務書工作”。
1991年11月長江委提出了《南水北調中線規劃報告(1990年9月修訂)》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明確了中線工程以城市生活及工業供水爲主,兼顧農業及其他用水,不再要求通航,供水範圍應包括天津市,並推薦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的調水方案。水利部對上述兩個報告組織了審查,原則同意,也指出下階段工作中需要補充研究的問題。
1992年底,長江委提出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由水利部和國際咨詢公司分別組織對重大問題如可調水量、調蓄措施、總幹渠、穿黃工程、投資估算等專題是大方方法評審後, 倒薩紛紛水利部于1994年初審查通過了可研報告,同意加高丹江口水利樞紐,年均調水147億立方米的調水方案。此方案也得到國家計委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及湖北五省市贊同。稍後于1995年國家環保局也正式批准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
1995年,國務院決定對東、中、西三條線由水利部組織論證、國家計委組織審查。論證審查工作持續到1998年3月,主要結論爲:南水北調東、中、西三條線都是必要的,以中、東、西爲實施順序是妥當的,中線工程以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總幹渠設計引水的薩芬流量63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800立方米/秒、調水145億立方米爲最佳比選方案。
1994年水利部審查通過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地方撒》,在《審查意見》中指出:“下階段應抓緊進行必要的補充工作,編制總幹渠總體設計和丹江口水庫續建等單項工程初步設計分別報審”。根據這一要求,長江委和總幹渠沿線有關省市開展了初步設計工作。
勘測工作:目前已完成初設階段全線的外業工作,渠線帶狀地形測圖,大型河渠交叉建築物地質勘察報告已組織專家審查驗收,地質勘察、測量成果已提交設計使用。
水文工作:進行了大量的外業調查、觀測、測量及內業分析計算工作,漢江水資源評價及丹江口加高庫區回水水面線複核,陶岔渠首的施工設計洪水、總幹渠交叉河流設計洪水,穿黃工程設計洪水及施工期洪水等分析計算均已完成,初設水文專題報告已通過專家審查驗收。
科研工作:針對中線工程中的重點、難點技術問題,如丹江口高壩加高新老砼結合試驗,穿黃隧洞結構試驗等。根據設計要求開展了大量的設計科研和特殊科研。使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得以在設計中應用。
規劃設計工作:編制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幹渠總體布置》。總體布置確定了總幹渠渠道線路、總幹渠分段流量規模及分水口門流量規模、建築物工程總布置、總幹渠沿線特征水位及水頭分配、總幹渠工程等級及設計標准等。同時還完成了渠道工程設計及大部分單項建築物的初步設計,尚未組織審查驗收和彙總。丹江口樞紐加高初步設計已在1994年前完成待審。穿黃工程也已完成不同方案的初步設計工作。主要向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四省市供水;重點向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供水。
開工建設:2010年3月26日中國現代最大人工運河——南水北調中線引江濟漢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引江濟漢工程的開工建設標志著南水北調在湖北境內工程已全面啓動,標志著南水北調工程朝著‘南北雙贏’的目標邁出關鍵的一步。”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基堯在開工儀式上說,“盡早發揮其工程效益,對推進漢江中下遊綜合治理開發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南水北調中線的源頭。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交界處,在亞洲第一大淡水湖,丹江口水庫東岸,湯、禹、杏三山之間。是辣椒的盛産地。被中外水利專家們譽爲“天下第一渠首”的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
河北省南水北調辦公室2011年4月6日透露,委托該省建設管理的天津幹線工程已完成建設任務的90%,並將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完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天津幹線工程進入收尾階段。[7]
中線移民
南水北調中線大壩加高將于2013年完成主體工程,2014年汛後實現南水北調通水。移民搬遷安置任務計劃將于2012年完成,需動遷安置移民總人口約33萬人,其中湖北省18萬人,河南省15萬人。從2010年3月底開始,湖北省進行丹江口庫區大規模移民搬遷,其中完成外遷安置移民7.38萬人,啓動後靠安置移民11萬人。丹江口湖北庫區即將開始大規模移民搬遷,涉及湖北省丹江口市,鄖縣,鄖西縣等,這是繼1958年興建丹江口大壩後的第二次移民。
淅川移民是因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形成的丹江口水庫淹沒土地後,在上級的動員下被移出原住地的部分淅川人民。淅川縣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修建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移民而構成了一段淅川移民史。其中,1958年初期工程淅川移民達20.5萬人;2009年至2011年淅川移民達16.2萬人,移民強度超過三峽工程移民。
第一次移民:1959年至1978年,受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影響,淹沒淅川縣城1座,大型集鎮(李官橋鎮)1個,一般集鎮(區所在地:埠口、三官殿、宋灣、滔河、馬蹬)5個,小集鎮(下寺、雙河鎮、關防灘、下集、龍城、淩樓、黨子口、泉店)8個,20.2萬人被迫移民。對于移民問題,當時中央的政策是當地政府自己解決。南陽政府從1959年4月開始將22342名移民送往青藏高原三個貧困縣,當地幹部對待移民凶殘,完不成勞動任務的移民會遭打,不給飯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有數千移民死亡。在這樣殘酷的環境下,移民決定回遷河南淅川,但青壯年勞動力被強迫扣留,其他老弱病殘的移民依靠沿路乞討離開了青海。1961年,丹江口大壩蓄水,庫區124米以下的居民需全部遷走,淅川有2萬6千多移民。1964年,淅川有6萬8千多移民遷往湖北荊門和鍾祥,其中4.9萬人被安置在鍾祥柴湖鎮,柴湖原本是一片沼澤之地,條件惡劣,無人居住。柴湖地下水中的鐵、錳及細菌總數嚴重超標,搬遷到這裏的居民食道癌發病率極高。移民開墾的土地,經常被當地人霸占,移民與當地人之間的沖突時有發生,移民的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種種惡劣環境下,有7900多名移民回遷淅川,但他們卻沒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和房屋,成爲遊民,處境相當困難。
第二次移民:2005年9月26日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開工,大壩從162米加高至176.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 淅川縣增加淹沒面積143.9平方公裏,占庫區總淹沒面積302.5平方公裏的47.6%,淹沒涉及11個鄉鎮、185個行政村、1312個組,共有16.2萬淅川人從2009年8月到2011年陸續搬離自己的家園。按政府的安排,這次移民全部被安排在河南省內,移民的房屋由政府統一建設。編輯本段西線工程 將通天河(長江上遊)、雅礱江(長江支流)、大渡河用隧道方式調入黃河(西北地區),即從長江上遊將水調入黃河。該線工程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地質的構造複雜,地震烈度大,且要修建200米左右的高壩和長達100公裏以上的隧洞,工程技術複雜,耗資巨大,現仍處于可行性研究的過程中。
中線移民大事記
★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庫大壩破土動工。
★ 1959年1月,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確定上集爲新縣縣城城址,1970年底前縣城居民陸續遷至新城。
★ 1966年3月2日至4月5日,淅川縣首批外遷移民14868人搬遷完畢,分別安置在原湖北省鍾祥縣大柴湖區和原荊門縣。
★ 1967年11月18日,丹江口水庫落閘蓄水。月底,淅川縣馬鐙鎮以下被水淹沒。
★ 1969年5月4日至23日,鄂、豫兩省在武漢舉行丹江口水庫移民聯席會議,提出了“遠遷不如近遷,近遷不如就地後靠自安”的辦法。自此,淅川移民不再跨省安置。
★ 1970年7月29日,丹江口大壩澆築至162米高程,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
★ 1971年5月,河南省博物館、長江委考古隊河南分隊與淅川縣考古隊聯合發掘宋灣下王崗古文化遺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文物。
★ 1971年11月,河南省南陽市淅川舊縣城全部被庫水淹沒。
★ 1972年10月2日,丹江口---淅川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始施工,1973年10月23日,丹江口水電站向淅川供電。
★ 1985年10月21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丹江口水庫,並作出了“庫區發展旅遊也很有前途”和“要發展山區優勢”等重要指示。
★ 1992年6月21日至23日,由國家原計委、水利部、長江委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市組成的南水北調中線考察組對丹江口水利樞紐進行考察。
★ 1996年10月31日,時任國務委員、國務院秘書長羅幹在時任河南省省長馬忠臣等領導的陪同下,考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庫的水量、水質情況。
★ 1997年1月25日,長江委,省市移民辦、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政府召開聯席會議。將淅川縣滔河鄉姬家營、老人倉村和淅川縣老城鎮獅子崗村作爲外遷試點村,總遷人數3620人。
★2009年8月16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從16日開始陸續從調水源頭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遷出,這標志著中國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移民正式開始搬遷。
★2012年9月18日,在鄖縣柳陂鎮的臥龍崗移民安置點,湖北省舉行了簡短儀式。湖北省省長王國生宣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省移民搬遷任務圓滿完成。”此前,河南省已宣布搬遷結束。至此,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搬遷全部結束。[8]編輯本段東中線通水倒計時 2012年4月6日,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在北京及工程沿線同時舉行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倒計時揭牌儀式。[9]
累計完成投資1417億元,約占在建工程總投資2189億元的三分之二。征地搬遷完成42.3萬人,其中丹江口庫區移民完成33萬人;東線治污規劃426個項目已全部完成,水質持續好轉;中線丹江口庫區水質總體良好。
建委會明確的建設目標,東線一期工程將于2013年12月通水,中線一期工程將于2014年10月通水。
http://baike.baidu.com/view/26518.htm
另參本館: 《世界建築七十奇蹟》《台灣的世界級》《安藤忠雄神話》《世界現代建築史》《建築四書》《偉大建築奇蹟》《國外後現代建築》《巴黎地下世界》《上海老房子的故事》《胡同面孔》《台灣敬字亭》《台灣廟宇‧古厝圖鑑》《新葉村》《西文興村》 《梅縣三村》《石橋村》《中國塔》《中國廊橋》 屋奴 房市 中國房地產 史上最牛釘子戶 中國建築的虛實 高捷變高劫 兩岸高鐵 高鐵完了 中國地鐵 兩岸高速公路 大陸鐵路經濟
長沙中國電信大樓起火:明火已被撲滅,目前未發現人員傷亡
2022-09-16,中國電信湖南公司荷花園電信大樓外牆起火,目前明火已撲滅,未影響通信安全。為確保安全,我公司已主動斷電,起火具體原因正在調查,目前沒有發現人員傷亡。後續情況將第一時間公佈。
電信大樓2000年建成,位於長沙市東二環,曾以218米的高度成為長沙首座突破200米的樓宇。
相關新聞
長沙中國電信大樓整棟起火 自由時報/大紀元
回應
共魔套路一般就是第一時間封鎖資訊和現場,然後聲稱無人死亡或謊報瞞報還不許發聲追究,闢謠恐嚇,造謠威脅,百年虐殺隱瞞打壓真相謊言造假,從未改變。
支那不意外!
上班時間,這種大火會無人傷亡?誰信?鬼才信
有序撤離,人沒事就好,樓這玩意中國有的是。
按理說,合格的保溫層是阻燃的。
高層建築按規定要求是A級保溫材料,屬於不燃材料,就我的工作經驗,全國就沒有達到標準的
這個是2000年的建築,那時的外牆保溫材料大多是些泡沫珠子
法媒:瘋狂的工業,中國的這座大壩用3D列印建設
法國《新工廠》週刊網站2022-05-30,在青藏高原上建設的一座180米高的水電站大壩將在2024年成為地球上最大的3D列印建築,將取代位於阿聯酋迪拜的一棟辦公樓,成為史上最大的3D列印建築。
中國最高水壩列表-維基百科
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興建了超過2.2萬個高度超過15米的水壩,占到世界總數的約一半。最高的水壩是坐落在四川省境內的錦屏一級水電站大壩,屬拱壩,高305米,也是世界第一高水壩。最高的土石壩是雲南省境內的糯扎渡大壩,高261米。最高的重力壩是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龍灘水電站大壩,高216.2米。湖北省境內還擁有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壩,高233米的水布埡水電站大壩[4][5]。目前,四川省境內正在建設的雙江口大壩預計高達將達到312米,建成後將成為新的世界第一高壩。
世界十大已建高壩-維基百科
名稱 高度 類型 建成時間 國家 河流
錦屏一級大壩 305公尺(1,001英尺) 混凝土拱壩 2013 中國 雅礱江
努列克壩 304公尺 土石壩 1980 塔吉克 瓦赫什河
小灣大壩 294.5公尺 混凝土拱壩 2010 中國 瀾滄江
溪洛渡大壩 285.5公尺 混凝土拱壩 2013 中國 金沙江
大迪克桑斯壩 285公尺 混凝土重力壩 1964 瑞士 迪克桑斯河
英古里壩 271.5公尺 混凝土拱壩 1987 喬治亞 英古里河
瓦伊昂大壩 261.6公尺 混凝土拱壩 1959 義大利 瓦伊昂河
糯扎渡大壩 261.5公尺 心牆堆石壩 2012 中國 瀾滄江
奇科森壩 261公尺 土石壩 1980 墨西哥 格里哈爾瓦河
特里壩 260公尺 土石壩 2006 印度 帕吉勒提河
世界十大在建及規劃中高壩
羅貢壩 335公尺 土石壩 塔吉克 瓦赫什河
巴赫蒂亞里壩 315公尺 混凝土拱壩 伊朗 巴赫蒂亞里河
雙江口大壩 314公尺 心牆堆石壩 中國 大渡河
松塔大壩 313公尺 混凝土雙曲拱壩 中國 怒江
兩河口大壩 295公尺 心牆堆石壩 中國 雅礱江
布拉西河汊煤漿蓄水壩 290.7公尺 壓實煤矸石壩 美國 煤河
白鶴灘大壩 284公尺 混凝土雙曲拱壩 中國 金沙江
龍盤大壩 276公尺(906英尺) 混凝土雙曲拱壩 中國 金沙江
坎巴拉塔一號壩 275公尺 土石壩 吉爾吉斯 納倫河
迪阿莫-巴沙水壩 272公尺 碾壓混凝土重力壩 巴基斯坦 印度河
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建成! 大陸白鶴灘水電站全機組投產 2022/12/20 中時
大陸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最後一台機組20日完成72小時試運行,正式投產發電。至此,該水電站16台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全部投產發電,象徵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在長江之上全面建成。陸媒指出,該水電站在建規模世界第一、裝機規模全球第二大。
白鶴灘電站位於四川省涼山州甯南縣和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境內,是三峽集團在金沙江下游投資建設的4座梯級電站中的第2個梯級。水庫正常蓄水位825公尺,控制流域面積43.03萬平方公里,占金沙江以上流域面積的91%。電站主體工程於2017年7月全面開工建設,2021年6月28日首批機組投產發電。截至12月20日,白鶴灘水電站累計發電量超過530億千瓦時,主要輸送江蘇、浙江等區域,助力長三角地區一體化高品質發展。
白鶴灘水電站工程規模巨大,地質條件複雜,綜合技術難度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三峽集團攜手國內水電建設和裝備製造企業,創造了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300公尺級高拱壩抗震設防指標、地下洞室群規模等6項世界第一,推動大陸水電全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水準顯著提升,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持。
報導指出,三峽集團在長江幹流建設運營的6座巨型梯級水電站(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共安裝110台水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7169.5萬千瓦,形成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這條走廊跨越1800公里,形成總庫容919億立方公尺的梯級水庫群和戰略性淡水資源庫,其中防洪庫容376億立方公尺,占2022年長江流域納入聯合調度範圍水庫總防洪庫容的53%以上。
隨著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全面建成,6座巨型電站聯合調度、協同運行,年均發電量達3000億千瓦時,可有效緩解華中、華東地區及川、滇、粵等省份的用電緊張局面,為「西電東送」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發揮重要支撐作用。每年可節約標煤約9045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2億4840萬噸,對改善大陸能源結構,助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