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的無价
你也未免太孤陋寡聞了,以文人報辦著稱的中時是走在知識經濟前端的,早就在裁撒南部中心時幹部過(員工無用的事後抗爭紀錄片公視播過),這回已是駕輕就熟。
怎麼了?在當局打壓媒體之際,兩位不替媒体打氣,還在落井下石,談啥過時的「新經濟」。
不是這樣的,知識是權力,權力當然得速斷,無所謂新舊。
不!知識是無价的,這有何可評論的?
藝術也是無价的,可拍賣起來,連梵谷復活也不想當悲劇畫家了。
所以「無价」也者,可以是「無价之宝」,也可能是「一文不值」。
要不,網路股价一下、會被抄升天,一下、又被打入地。
那就是葛林斯班所說的《非理性繁荣》了(時報,2000)。問題是以理性為本質的知識怎可能會成為非理性呢?
我看你是讀書讀坏了頭殼,理性不只不是如理性主義者所宣伝的那麼理性,往往還充滿愚昧、瘋狂和暴力。
管它理性還是非理性,只要能賺錢的就是好知識。
「能賺錢」這句話最合資本主義的本質!
難怪學者專家在《知識經濟的迷思與首思》(天下,2002)一書中會破除一般人誤將高等教育等同於「知識經濟」。
那當然,能賺錢的知識才叫「知識經濟」,不然徒有博士學位還只是條「知識書虫」。
酸葡萄,要像你一樣旣不能賺錢也沒學位,就只是「知識垃圾」了。
別這樣好辯名相,以為加上了「知識」兩字就真的要很有「知識」嗎?沒那麼名實相符的。
要是不賺錢的話,即便再怎麼高科技的網路泡沫連「垃圾」都不如,垃圾還能回收。
你這樣說就太傷感情了,別忘了你可是在用網路發表東西,怎可用過就拋?
我六親不認,這一切都是跟「知識經濟」學的,梭羅在《知識經濟時代》(時報,2002)不是說「企業要成功,一定要壯士斷腕,才能自救。」你看現在那家裁員不都是無預警的。
說的也是,所謂「學好十年功,學坏一夕間。」
有這句俗語嗎?我只知學別種語言最易下手處是學髒話。
這就對了,不是說「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啥是人性?秀場美眉是也。
人們在強調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時,主要是區別于物質、資本在生産中起主導作用的物質經濟和資本經濟而言的。與依靠物資和資本等這樣一些生産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相區別,現代經濟的增長則越來越依賴于其中的知識含量的增長。知識在現代社會價值的創造中,其功效已遠遠高于人、財、物這些傳統的生産要素,成爲所有創造價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識經濟的提法,可以說正是針對知識在現代社會價值創造中的基礎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認爲知識經濟僅僅是區別于所謂的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其一,人類經濟時代的劃分有自然經濟、工業經濟,但沒有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的提法。其二,一個經濟時代的劃分,重要的不是生産什麽,而是用什麽生産,這裏包含一個重大的區別,即一定社會的主導生産工具及由此形成的産業,這顯然不是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所能反映的。而知識經濟不但從知識在生産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産業爲代表的主導經濟增長的知識性産業,已經形成。對此美國經濟學家羅默提出,要求在計算經濟增長時,必須把知識列入生産要素函數中。因此OECD定義知識經濟即以知識爲基礎的經濟,正是揭示了知識對現代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並准確地反映了知識經濟的現實。所以,我們從經濟時代的角度來認識知識經濟,才能切實地反映社會財富創造形式的曆史性變化和人類社會已進入一種嶄新的生産方式這一偉大現實。知識經濟是繼自然經濟、工業經濟在人類財富創造形式上的嶄新時代。我們稱之爲知識經濟,就必須使這種稱謂有相應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這需要一個切入點,這個切入點顯然不是目前報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證知識經濟的提法,而應是論證知識經濟何以可能的理論基礎,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知識經濟與應用文
人類社會已悄然走進了知識經濟時代。所謂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的生産、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它是相對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而言的新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是把知識作爲最重要的資源,把人創造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看做是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因素,其主要特點是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專家們指出:21世紀將是“知識化了的全球社會”。充滿這個社會的將是各種數字符號與信息流,而接通這個社會各個部分的則是既四通八達又快捷方便的信息網絡。全球發展的大趨勢是“知識經濟一體化”,這種一體化將是在“知識經濟化”與“經濟知識化”雙向轉化中不斷發展的,而這種雙向轉化離不開應用文。因爲應用文的本質特征主要是管理功能、中介功能、告知功能、協調功能、導向功能、知照功能、憑證功能、規範功能、聯系功能、交流功能等。如果削弱或取消這些功能,這種經濟知識化與知識經濟化的雙向轉化是很難以或根本無法完成的,國家、政黨、企事業內部上下左右的協調、溝通、管理有可能受阻,國家與國家、政黨與政黨、地區與地區、組織與組織的交往就難以規範和暢達。(節選自《應用寫作》學術月刊2002年第1期《世界的有序發展離不開應用寫作》)
知識經濟的標志和特征
(1)資源利用智力化
從資源配置來劃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分爲勞力資源經濟、自然資源經濟、智力資源經濟。
知識經濟是以人才和知識等智力資源爲資源配置第一要素的經濟,節約並更合理地利用已開發的現有自然資源,通過 智力資源去開發富有的、尚待利用的自然資源。
(2)資産投入無形化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信息等智力成果爲基礎構成的無形資産投入爲主的經濟,無形資産成爲發展經濟的主要資本,企 業資産中無形資産所占的比例超過50% 。無形資産的核心是知識産權。
(3)知識利用産業化
知識形成産業化經濟,即所謂技術創造了新經濟 。
知識密集型的軟産品,即利用知識、信息、智力開發的知識産品所載有的知識財富,將大大超過傳統的技術創造的物質財富,成爲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主要形式。
(4)高科技産業支柱化
高科技産業成爲經濟的支柱産業,但並不意味著傳統産業徹底消失。
(5)經濟發展可持續化
知識經濟重視經濟發展的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采取的是可持續化的、從長遠觀點有利于人類的發展戰略。
(6)世界經濟全球化
高新技術的發展,縮小了空間、時間的距離,爲世界經濟全球化創造物質條件。
全球經濟的概念不僅指有形商品、資本的流通,更重要的是知識、信息的流通。
以知識産權轉讓、許可爲主要形式的無形商品貿易大大發展。
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轉化爲人才、知識、信息的競爭,集中表現爲知識産權的競爭。全球化的經濟與知 權産權保護密切聯爲一體。
(7)企業發展虛擬化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發展主要是靠關鍵技術、品牌和銷售渠道,通過許可 、轉讓方式 ,把生産委托給關聯企業或合作企業,充分利用已有的廠房、設備 職工來實現的。
(8)人均收入差距擴大化
這是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之間而言,是知識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之一。 這也是在知識經濟 時代,必須掌握第一流知識和信息,占領經濟制高點的重要性、緊迫性所在之處。
結論
知識和技術創新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知識經濟正在給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和帶來更好的際遇。大力發展知識經濟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協調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徹底消除貧困等,有利于在新的世紀裏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提高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國家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中國跨世紀發展之路。
知識經濟的興起,使知識上升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地位。知識成了最重要的資源,"智能資本"成了最重要的資本,在知識基礎上形成的科技實力成了最重要的競爭力。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企業的發達和個人的發展,無不依賴于對知識的掌握和創造性的開拓與應用,而知識的生産、學習、創新,則成爲人類最重要的活動,知識已成了時代發展的主流,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爲主體的知識經濟體系,迅速擴展令世人矚目。
其他補充
知識經濟,亦稱智能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産、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它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是指區別于以往以傳統工業爲産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爲主要依托的新型經濟。它是以高新技術産業爲第一産業,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學技術爲首要依托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知識經濟理論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國加州大學教授保羅?羅默提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爲知識是一個重要的生産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資的收益。“新經濟增長理論”的提出,標志著知識經濟在理論上的初步形成。但是,知識經濟作爲一種經濟産業形態的確立是近年來的事,其主要標志是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爲代表的軟件知識産業的興起。蓋茨的主要産品是軟盤及軟盤中包含的知識,正是這些知識的廣泛應用打開了計算機應用的大門,微軟公司的産值已超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産值的總和。近年來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軟件公司,它們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亞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所有這些表明,在現代社會生産中,知識已成爲生産要素中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此爲標志的知識經濟將成爲21世紀的主導型經濟形態。
知識經濟的特點表現在:知識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協調、持續發展的經濟,其指導思想是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資源來取代已經耗盡的稀缺自然資源;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産投入爲主的經濟,知識、智力、無形資産的投入起決定作用;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的經濟,世界大市場是知識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識經濟是以知識決策爲導向的經濟,科學決策的宏觀調控作用在知識經濟中有日漸增強的趨勢。
目前,知識經濟作爲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正在悄然興起。在知識經濟的模式中,知識、科技先導型企業成爲經濟活動中最具活力的經濟組織形式,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
http://baike.baidu.com/view/487.html?tp=0_11
下一篇:金磚or土磚四國?
ChatGPT 真能搶走你的飯碗?我問了律師、編劇、程式師…..2023-02-13
在教育圈,ChatGPT最火的是「 代寫論文 」。
但一名電腦學院的大四學生小波奇(化名)說,他身邊沒有這樣的情況,“ 我們會用它來翻譯論文、提煉參考資料的資訊或者寫個摘要之類的,輔助一下自己,但沒有人直接用它寫 ” 。一來是因為 ChatGPT 不靠譜;二來畢業論文也是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一個過程,沒必要為了省事欺騙自己。
其實,像斯坦福大學等已經在嚴查了,推出了 DetectGPT ,用來判斷文本是否由機器生成。
程式師們對 ChatGPT 的疑慮不僅在它的代碼會有紕漏。 “ 它完成你需求的前提是,你能精准用機械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 ChatGPT 最擅長不懂裝懂,它沒有智慧和事實判斷的能力 ”。它無法完成複雜業務,只能解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
但他能搶走編劇們的飯碗嗎?
編劇還不算一個文字創作行業,更像是一個命題作文,製片方給出要求,編劇按照歷史背景、方向、風格、體量和節奏創作故事大綱和分級大綱,劇本的 70% 就已經完成了。比起創作,瞭解製片方的需求才是關鍵,在這一點上,AI 是很難代替人工的。當然, Chatgpt 也許可以承擔大量基礎工作( 比如給每個路人甲生成一個人物小傳 )。和提倡集體創作的美劇相比,和編劇中心制的韓劇相比,國產影視們普遍缺少健全的編劇制度,編劇在製作中權重很低。
那麼 ChatGPT會不會取代律師呢?
“ 律師是法律在人與人之間的橋樑,而這裡面的人,才是關鍵 ”。在律師這一行中,總是能出現人類自己都無法預測的事,更不用提機器了。
回應
昨晚上玩了個把鐘頭:(優點)資料庫非常龐大,答案生成時的描述很有邏輯。你得把需求說的足夠清楚全面,它才能給你滿意的答案。網上好多說能寫學術論文的,不太現實。(缺點)資料庫是猶太人訓練出來的,問點帶政治色彩的問題,一張嘴就是老CNN那個味。
相關新聞資料
ChatGPT開始被“瘋狂吐槽” 還能火多久?ChatGPT更擅長於一些搜索、資料整理的工作。雖然郵件、發言稿這類日常文稿使用ChatGPT可以極大解放雙手,但到了學術寫作領域,經不起細讀,更像是概念的生搬硬套。特別是在一些理科領域,如金融、生化環材、電子資訊等等專業,吸引力也並不大。此外, ChatGPT背後的資料倫理和版權抄襲問題。
回應
ChatGPT就是支援自然語言的智慧化搜尋引擎,所謂的創作能力本質上就是瞎編。
中美“狂飆”ChatGPT,一文讀懂超20家科技巨頭最新佈局
自2023年11月底以來,美國初創公司 OpenAI 發佈的人工智慧(AI)對話聊天機器人軟體ChatGPT,短短5天用戶就超100萬,兩個月突破1億,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類應用。
ChatGPT,既能夠寫詩歌、編代碼,還能創造劇本、幫你面試出題、發表論文,以及實現更廣泛的搜索服務等。
近日,OpenAl 宣佈試點ChatGPT付費版本,每月20美元。據鈦媒體App推算,整個ChatGPT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如果收費模式獲得成功,對於投資者而言,ChatGPT將是巨大的利潤前景。截止目前,全球約有250家ChatGPT及 AIGC 技術相關領域初創公司,2022年吸金超過26億美元。
如今,包括微軟、穀歌、百度、騰訊等國內外科技巨頭都紛紛佈局,加入到這場全球新一輪 AIGC 技術競賽,但同時也有部分上市企業尋求抬升股價而對外“蹭熱點”,引起A股、港股、美股相關股票多日震盪。
相關新聞資料
微軟財報成績糟糕,向OpenAI再投入數十億美元,AIGC能否解救陷入掙扎的美國科技巨頭?
中國TikTok 成2022年全球網站流量冠軍!擊敗Google、臉書
美皮尤研究:青少年捨棄臉書 改用YouTube及TikTok
美議員TIKTOK把短視頻叫“精神鴉片”
民進黨封殺小紅書抖音
央視網評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問題出在哪兒? 2023-02-09
近一段時間,一些專家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輕人沒工作可以先結婚生子”“專家建議年輕人不要為了錢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買房子”“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給00後增加工作強度”等。這些觀點,看似為年輕人好,實則惹年輕人厭。
“專家”作為一種身份,帶有“知識權威”屬性。專家之所以能讓年輕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論知識,還有共情心理和堅定的職業操守,他們的建議在客觀上起到了普及知識、彌合矛盾、引領輿論的作用。
但有的“專家”很不瞭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從未考慮過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健康壓力、就業焦慮和婚戀焦慮,每每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紙上談兵”“站著說話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態指點江山。
專家群體本身構成複雜,一些草根“偽專家”、“三無”研究機構的“專家”通過包裝,戴著五花八門的頭銜,湧向互聯網平臺,冒充權威之聲,甚至“跨界”對自己專業領域外的現象大肆評議,目的是為博知名度、最終實現“影響力變現”。還有個別專家,過度為商業利益代言。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不是讓專家閉口不言,而是希望專家“從年輕人的利益出發”,少一些嘩眾取寵,多一些人文關懷,在理性溝通的基礎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眾—專家”關係,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真知灼見。
回應
媒體和資訊的亂象,很大程度是媒體和自媒體過度追逐流量、製造焦慮,製造對立,以謀求生存。
媒體和自媒體是沒有匹配的能力從專業上進行吹毛求疵的,只能通過斷章取義甚至是歪曲和誤導才能引起爭議。其他包裝出來的“專家”,說話好聽,通俗易懂,或者語出驚人,能夠激發受眾的各種共鳴和情緒,這恰恰是媒體和大V的最愛。於是,所謂的“專家建議”,很多要麼是媒體加工出來吸引眼球的,要麼是包裝出來的“專家”。久而久之,專家已經被汙名化。
羅振宇吳曉波跨年演講遇冷,超級知識IP落幕? 2023-01-07
“任澤平的跨年演講全是飄渺,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全是雞湯,吳曉波的跨年演講全是廣告,沒有一個通過科技創新改變自己、影響社會。”
“前幾年羅振宇、吳曉波跨年演講刷屏,今年微博、朋友圈都看不到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週期律”,社會學家荒島和普通觀眾張強如此評價。
在2023年跨年知識演講後,羅振宇、吳曉波、劉潤、任澤平的演講內容,並未如往年一樣刷屏出圈。不少人認為,以前社會飛速發展,很多人渴望得到更前沿的知識內容,但經歷3年疫情後,很多人開始思考活在當下。
雞湯、炒冷飯、販賣焦慮等類型的內容,很多人早已免疫。他們更期待有實踐、接地氣、真誠的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點,未來的鑰匙似乎就在他們手上。
但也有一些觀眾,他們依舊喜歡羅振宇等大咖的演講,他們相信在“不確定性”時代,總要有人站出來撥開時代迷霧,鼓舞人心,就像大航海時代的領航燈光,也許他們自己也走錯了,但更重要的是在路上。
在他們看來,羅振宇的“不要被困難定義”,吳曉波“勇敢者的方法論”、劉潤的“進化的力量”,任澤平對經濟的10大預測,都給了很多人鼓舞。“沒有誰一定要和神一樣,但總要有人揮舞火炬。”某互聯網大廠總監李楠曾是“得到”訓練營的學員,他認為跨年知識演講給了他力量,預測明年發財的機會才是神棍。
輿論場上,對待羅振宇、吳曉波等超級IP的分化看法,正是當下知識市場的真實寫照。這與前幾年,羅振宇等知識付費“四大天王”跨年演講一票難求,各大衛視和長視頻平臺追捧轉播、第二天金句和演講全文刷屏不同,大咖們的受眾們進一步減少。
從搜索指數看,羅振宇和吳曉波都經歷了“爆火”到逐漸“退燒”的週期。資料顯示,2023年的熱度明顯不如往昔。
更多的人開始懷疑知識演講,是不是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回應
與其說他們是所謂的知識IP,不如說他們是“觀點製造者”更合適。社科的“知識”門檻,沒有那麼低
知乎上市第一份成績單虧3.25億?用知識賺錢為啥還是這麼難? 2021-05-31
截至2021年3月31日,知乎總營收4.783億元,同比增長154.2%。淨虧損為3.247億元,2020年同期淨虧損2.013億元。
首先,廣告賺錢對於流量不大的知乎來說並不容易。對於知乎這樣的互聯網平臺來說,其主要的收入來源肯定是廣告了,不僅是知乎在騰訊早期,廣告都是最為主要的收入來源。
其次,會員付費的粘性和上癮性比不上視頻平臺。知乎在2019年啟動了付費會員,一季度收入為1.27億,同比增長127%,這付費比率只有4.7%。不過這也很正常,相比於小說平臺、視頻平臺那種幾乎上癮的高黏性來說,客觀冷靜的硬知識無疑會比前者在付費上難得多,其實對於大部分的互聯網平臺付費業務來說,大部分都是一種非理性消費。
第三,視頻化內容雖然是好方向但不容易。知乎視頻創作量和消費量都有顯著的提升,一分鐘以上的中視頻季度日均上傳量同比漲了17倍,,但是相比於咄咄逼人的嗶哩嗶哩和西瓜視頻(抖音)等競爭對手來說,無論是產品還是內容都尚無法替代傳統的視頻製作,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回應
知乎?編乎!也好意思說“知識”兩字?難道“知識”和造謠是同義詞嗎?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2019年數據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0-04-07公報,2019年中國提交了58990件專利申請,超過美國的57840件,成為專利合作條約(PCT)最大用戶,1999年中國276件,20年間增長了200倍。日(52660)德(19353)和韓(19085),來自亞洲的申請已佔全部PCT申請的半數以上。
2019年PCT前五大用戶除中國和美國外,還有日(52660件)德(19353件)和韓(19085件)。中國華為以4411件申請連續第三年成為企業申請人第一名。位居其后的是日本三菱(2661件)、韓國三星(2334件)、美國高通(2127件)和中國歐珀移動通信(1927件)。
在教育機構中,加利大學470件榜首,清華大學265件第二,之后是深圳大學(247件)、麻省理工學院(230件)和華南理工大學(164件)。
中國知網(CNKI)文獻總量超過2億篇,覆蓋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是全球最大的中文資料庫,也是國內學術研究繞不過去的資料庫。早在2011年,有西電網友爆料,知網“向國外資料庫商學習”,要求陝西高校購買費用漲價10%左右。談判未果,知網就停掉了西電的存取權限。知網對不同學校機構報價不同,但報價不公開。據瞭解,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2010—2016年的報價漲幅高達130%以上,一度“用不起”。連北大也因為“資料庫商漲價過高”,在2016年考慮不再續訂知網。和大學哀嚎一片不同的是,知網2017年毛利率超過60%!
有專家估計,目前,我國每年發佈的外文論文約50萬篇,占全球的1/5左右,光發表費用就數以億計,同時,又為訂閱各種外文期刊和全文資料庫花費數十億元。學者為了在學界混出名堂,贏得教職、聲譽、社會地位,大學為了滿足教職人員的要求,都不惜把大量科研經費用在了發表和購買文獻上。最終,這些納稅人的錢,卻源源不斷流入出版商的腰包。
出版學術期刊,製作學術資料庫,初衷其實是促進知識傳播和學術交流。更深一層來說,拿出越來越多的錢供養學者、研究人員,從事那些可能永遠或者近幾十、幾百年都不會用到的科研、試驗,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體現。這個時候,也許需要我們考慮一下,學術出版為什麼變成了一門利潤驚人的生意?
回應
評職稱與工資掛鉤,職稱與發佈論文掛鉤,這個是根源!
這個漲價不是國內國外都在漲價麼,居然還把原因歸到國內模式。
國家已經出臺評審只需核心期刊一篇,但已經蠻長時間過去了,各個單位內部刪選、課題初審還是唯SCI論文分值一票決定。
美國的助學貸款也是,本來是為了助學,現在成了貸款為主。貸款畢業後十年都不一定能還清。
更“損”的是,一旦發現有新的學術資料庫出現,出版商們就千方百計地去買下來。比如,愛思唯爾2016年收購了全球最大的開放獲取知識庫“社會科學研究網路”(SSRN);2013年買下跨平臺文獻管理免費軟體和線上學術社交網路平臺Mendeley……
可以說學術界苦出版商已久矣,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國外,不少學者聯名不在付費的期刊上發文章,不為它們審稿。
還有更加理想主義的做法,當時年僅22歲的哈薩克斯坦女孩亞曆珊卓•艾爾巴金(Alexandra Elbakyan),創辦了一個叫Sci-Hub網站,從出版商的資料庫裡盜取了5000多萬份學術資源,放在網上免費供全世界下載。每天提供的下載次數超過20萬。這無疑動了出版商的乳酪,它們自然會花大力氣去“追殺”。愛思唯爾、美國化學學會兩次把她告上法庭,前者提出1500萬美元賠償,後者也提出480萬美元索賠。法院命令封殺了網站,為了避免被引渡,艾爾巴金還不得不躲藏了起來。
連哈佛大學也叫苦
中國更是出版商們眼中的香餑餑。
出版巨頭開始以低價進入中國市場,培養中國科學家的閱讀、使用習慣,形成“外刊依賴”,等像“吸毒上癮”,欲罷不能時猛提價格。還拿愛思唯爾來說,中國用戶2007年下載一篇論文平均價格只有46美分,還不到當時全球均價的17%。隨後,它逐漸減少對中國用戶的高折扣,最後和全球定價持平。比如,北京大學圖書館購買愛思唯爾科技期刊電子資料庫的費用,2008年是54萬多美元,2009年漲到57萬,2010年又漲到61萬。
連美國證券交易所Nasdaq都在感歎:學術出版是個大生意
一次,中國高校抱團採購談判時,愛思唯爾提出漲價15%,中國代表不同意,對方高層很不客氣地說,你們沒錢可以不買。中方一位女士當場被氣哭。目前,我國300多家機構訂購愛思唯爾期刊全文資料庫,2017年大連理工大學採購費達280萬元(近3年內每年漲價12%),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是648萬元,中國科學院達千萬元級別。十來年,中國大學圖書館平均電子資料庫購買費用增長了3倍多。像北大一年花出去了4900多萬。
其實類似的苗頭,在中國學術出版界也已經出現。
比視覺中國更野:壓榨全球學術界,哈佛北大教授都在給他們打工 2019-04-16
這兩天,“視覺中國”濫用版權牟利,成為落水狗,人人喊打。不過,還有比“視覺中國”更野、更暴利的路子。這就是:學術出版。比穀歌、蘋果等高科技公司還賺錢。遍佈全世界一兩千萬名大學學者、研究人員為他們打工。哈佛、耶魯等全世界的大學和學者們都不得不低頭,更不要說國內幾乎所有大學和研究機構了。但最終買單的卻是,每一個納稅人。
在大部分普通人印象裡,出版是個“夕陽產業”,出版專業學術期刊、書籍更加小眾,肯定更是沒錢可賺。實際上,學術出版不僅賺錢,而且能夠賺到大錢。據估計,僅僅科技、醫學出版的市場規模一年就超過250億美元,比全球音樂市場要大1/3以上。據估計,全球學術出版市場規模可能超過500億美元。
但更神奇的是,這個生意模式十分奇怪,奇怪到大多數人看起來可能都不可思議。德意志銀行在一份研究報告裡,概括為:三重買單模式。
簡單來說,目前學術研究的大部分投入來自政府。學者拿著公共財政投入做研究,寫出論文。論文要發表,必須通過出版商掌握的期刊。通常,作者不僅拿不到稿費,而且還需要向出版商支付一筆不菲的版面費。不少SCI期刊發一篇文章要5000美元,也就是3萬多人民幣。據統計,僅英文期刊每年發表文章就約有300萬篇。中科協調查發現,2015年中國在SCI收錄完全OA期刊共發表論文近4.4萬篇,支付了7200多萬美元(超過4.8億人民幣)的論文費用。
更神奇的是,即便論文是你發表的,如果你要從出版商的資料庫中下載自己的這篇論文,你還要交錢!
這個生意到底有多賺錢?
位於荷蘭的全球最大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Elsevier),2018年收入達到25億英鎊(近220億人民幣),利潤率高達37%,相比之下穀歌只有20%左右。
為了生意不擇手段
學術出版其實已經有三四百年歷史了。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術出版也完全由非盈利學術團體來組織。但是在1970年代,不少出版商看到其中的商機,開始收購學術期刊。到目前,全球已經形成五大學術出版商集團:Elsevier、Taylor&Francis、Wiley-Blackwell、Springer、Sage。在1973年這些出版商只控制了20%的期刊,到1996年上升到30%,而目前五大學術出版商已經控制了一半以上的學術出版,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學等領域這種集中趨勢十分明顯。
對於高校或圖書館等團體客戶,知網則採取按年包庫的方法。以山東大學為例,中國政府採購網顯示,其2017年12月21日成交的中國知網中文資料庫採購專案,最終成交金額為117.9萬元。平攤下來,全校師生一天下載知網論文的費用,就是3200餘元。而事實上,在2016年前,山東、雲南、湖北等地多家高校,就曾因知網資料庫續訂價格過高,而停用知網。2016年1月,武漢理工大學發佈了知網停用的通知,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稱,2000年以來CNKI公司對該校的報價每年漲幅超過10%,從2010年到2016年的報價漲幅為132.86%。就連北京大學,都曾於2016年發佈通知,稱“知網資料庫漲價過高,隨時可能中斷服務”。
“高價”的收費下載服務,同時造就了知網的“高利率”。據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的財報顯示,同方知網2017年全年營收達9.72億元,毛利率61.23%;2018半年度營收則超過5億元。國內資料庫類似萬方等,如單純提供文獻服務,保持在10%的合理利潤即可。
版權爭端
檢索中國裁判文書網,涉及知網的版權糾紛案件多達數十件。多數原告認定,自己的作品在不知情且未收到稿酬的情況下,被中國知網所收錄,並提供有償下載。
其中,2008年79名碩博士聯合起訴同方知網,稱其侵犯學位論文著作權。最終,21起案件獲法院判決支持,獲賠金額在2000元至3500元不等。
知網對版權糾紛及稿費問題持否認態度。知網表示,已與入編期刊編輯部訂立著作權授權合約,通過期刊編輯部在徵稿啟事中與作者約定,許可中國知網在《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等CNKI系列資料庫中使用。
在不少期刊的徵稿啟事中,也看到有以下條款,“為適應我國資訊化建設的需求,擴大學術交流管道,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等資訊服務系統,作者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如作者不同意將文章編入該資訊服務系統,請在來稿時聲明,本刊將作適當處理。”
類似的,學位論文一般也由學生與所屬學校簽訂授權協議,知網再和學校簽約,一篇論文就“順流而下”到了知網資料庫中,以供公眾下載。
回應
原來是大名鼎鼎偷偷摸摸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網站呀,難怪博士論文按斤賣!
知網CNKI是從事研究性工作最基礎的工具應用網站,它是國內所有研究成果的最權威檢索平臺和匯總平臺,任何研究工作都繞不開這個網站。一位取得了博士學位的人不知道知網,這可能涉及極其嚴重的學術造假和學術不端。
中企獲"金鼻子剽竊獎"被質疑 組織方:無法律效力
近日,一則中國製造商包攬德國“金鼻子剽竊獎”前十名的消息引發關注。中國設計是否存在山寨外國設計再次引發熱議。
2019-02-15,活動組織方德國“反剽竊協會”(Aktion Plagiarius)新聞發言人克裡斯汀女士(Christine Lacroix)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這份獲獎名單由專家評委會確定,其中也包含大量歐洲分銷商。這一獎項的設立時間已有42年之久,獎項旨在譴責仿冒者肆無忌憚的商業行為。但她同時表示,儘管獎項曾經對一些商家起到威懾作用,但其實並無法律效力。
針對今年頒出的獎項“前十名”均是中國企業的情況,克裡斯汀女士回應表示,協會此前已向全世界400餘家公司頒過獎,涉及很多國家的企業。“在今年的獲獎名單中,也有大量售賣仿製品的歐洲國家被提及。”
回應
好產品中國推廣速度快而已!這些產品也沒多少技術含量,創新啦多少?別怪中國,中國的需求太大。
要正視,不要回避。這一獎項的設立時間已有42年之久,獎項旨在譴責仿冒者肆無忌憚的商業行為。
網到底是個什麼網站 為何風波不斷 2019-02-15 錢江晚報
在知網官網介紹中寫到,中國知網最早源於國家知識基礎設施的概念,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在多個行政部門的支持下,為全社會提供最豐富的知識資訊資源和最有效的知識傳播與數位化學習平臺。但伴隨著“中國知網”一步步壯大的,還有不絕的質疑聲與指責聲。從百名碩、博士聯合起訴知網侵權,到近年包括北大在內的多所高校一度宣佈停用知網。
據知網官網介紹,其旗下資料庫僅《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版)》一類,目前就已收錄自1915年至今出版的國內學術期刊共8千餘種,其中更不乏大量獨家期刊資源。因此,憑藉豐富的學術資源,知網成為了不少師生的論文寫作必備工具。
與此同時,知網資源的收費標準也越來越為人詬病。
針對個人用戶,知網採取按篇收費與按頁收費兩種標準。按篇收費價格在7.5元-25元/篇,而按頁收費則在1元/頁左右。換言之,100元只能購買幾篇動輒數十上百頁的論文。
一、《樞紐》一書的優點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我個人覺得是參考文獻,其次是他在通史類著作中加入民族史、內亞史、東亞史的相關內容,最後,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施展尤其口才好,真羡慕。
二、《樞紐》的書寫背景:大國崛起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
我先從這本書寫的背景邏輯(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和底層思想(天下體系、超大規模性)來談一談為什麼我對這本書的批判如此激烈。
1、民族主義:大國崛起的證明焦慮
大國崛起情緒引發的民族主義近年來非常明顯,《戰狼2》的爆紅便是例子。
2、國家主義: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結合,可能把國家引向危險的邊緣,德日大國崛起的教訓和值得我們借鑒。
三、《樞紐》的底層思想:天下體系與超大規模性
1、天下體系:危險的烏托邦
施展在序言裡也提到了這本書與趙汀陽《天下體系》的聯繫,同時,在採訪中提到了《樞紐》思想來源的著作之一是吳稼祥的公天下,軸心文明的載體其實就是天下體系。
2、超大規模性:錯把次因當主因
施展的超大規模性理論的整體偏地理決定論,超大規模性引發出“內卷化”概念之後,說明中國技術落後是因為人口的超大規模性,我承認這是原因之一(費孝通有類似的表述),但我認為這並非主要原因。
關於中國李約瑟難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金觀濤《興盛與危機》等都有回答,我傾向於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楨:?)。另外,施展把中國大國崛起歸因於政治整合完成後的超大規模性(尤其是人口)再發力,我更傾向于周其仁教授在《改革的邏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主要原因在於制度成本的降低。也就是說大國崛起並非是政治整合帶來的強大,相反是政府退出市場領域帶來的活力(楨:?)。
回應一下網友對我的質疑:
1、你為什麼這麼反對大國崛起?你不相信中國會大國崛起嗎?
首先,我並不反對大國崛起,而且我相信,中國還會繼續大國崛起,因為中國手裡還要很多好牌可以打,比如政治體制的改革、壟斷行業的開放、土地的自由流轉(楨:?)、耕地紅線的潛力...等等,最重要的還有科斯在《變革中國》裡說的思想(楨:政治?)的自由和開放,講為中國的創新帶來巨大的推動力。
2、你是不是不愛國?你是不是愛美國?
關於愛國借用網友說母校一句話來說明,母校換成祖國一樣適用:
母校就是那個自己罵了千百遍卻不許別人罵一句的地方。
中國崛起的野心之作 「樞紐」熱銷20萬冊 2019-01-28 聯合報
中國崛起挑戰全球秩序需有一套論述、敘事和價值觀來激盪,「樞紐:三千年的中國」一書應運而生。這部中國大歷史的龐大野心之作,具有湯恩比式的歷史哲學視野,亦可視為「一帶一路」對外戰略的新歷史敘事。
「樞紐」作者施展是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亦是「大觀」團隊中有志於中國歷史敘事的青年學者。施展以「樞紐」為書名,指的是中國位於海洋秩序與大陸秩序的仲介位置,即是世界秩序的樞紐。中國歷史有兩大特殊性,一是中國是軸心文明的載體,二是中國的超大規模性。中國是大一統的「二元帝國統治」,既有強大財力的「中原之富」,又有彪悍軍力的「草原之雄」,猶如帝國雙翼。
然而,中國遭逢「內卷化」的魔咒。「內卷化」源於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的概念,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到定型後,遂停滯不前而無法轉換成更高等模式。施展援引「內卷化」指中國以龐大勞動力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後,中華文明長時間在低水準處徘徊。
若要破解「內卷化」魔咒,施展認為,需要有外部資源注入,中西之間的相遇成為中國歷史繼續發展的內在需求,中國加入世界的發展格局,得以在全球化的趨勢中瓦解「內卷化」問題。
這本書在中國大陸銷量已破廿萬冊,「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推薦為年度好書。
此書也並非無懈可擊,論述帶有「功能論」的目的論色彩,即認為存在即是合理的,比如談到「二元帝國統治」,以長城為分界線,「中原之富」與「草原之雄」,互為所需;另提出全球經濟的「雙循環」結構,中國與歐美國家的「第一循環」,以及中國與亞拉非國家的「第二循環」,挑戰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
習近平新強人政治崛起,對內對外需要有「王者之聲」。作者從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出發,力主歷史辯證法看待中國史,合理化共產黨的執政,合理化習統治政權及對外擴張,當然就無視於中華民國的角色與位置,亦是此書的一個缺憾。
回應
很懷疑記者是否閱讀全書? 還是加上"野心"就算交差?
給施展《樞紐》道歉,以及“歷史”的危險 by羅成
首先我要向施展的《樞紐》道歉,上次因為情緒性的反感羅輯思維的過度行銷,匆匆寫了一篇吐槽書評《“羅振宇+施展”雙網紅如何用一部《樞紐》為大國崛起唱讚歌》,確實有很多情緒性的東西,沒想清楚也沒說清楚,引起一些質疑,這次寫了一篇長文來說清楚。
聽完了又啥感受?其實萬變不離其宗,羅振宇的套路就是那麼幾個:
一是製造概念。羅胖最擅長以一個聽起來很牛掰的概念,把聽眾唬得一愣一愣的。這些概念必須逼格要高,要讓人聽得雲遮霧繞、似懂非懂,要讓人在腦袋裡轉幾個彎後才能想明白他到底在說啥。比如說,今年的“小趨勢”,既不是“大趨勢”,但又是實實在在的“大趨勢”。
二是販賣焦慮,尤其是中產階級的焦慮。正如羅振宇開篇演講裡說的那樣,“等待信號,個體命運好像不由自己做主”,讓中產階級感受到這個時代的殘酷,感受到那麼多曾經風光一時的企業都紛紛倒下。如果抓不住這個大趨勢,就有被時代拋棄的危機感。怎麼把握時代呢?必須聽胖羅指點人生呀。
三是模糊預測。前幾天,有媒體做了一個有意思的總結,就是把那些大證券公司關於2018年的預測進行了盤點,據說中金的預測是錯了九個半。那麼,如果有人把羅胖前3年的演講拿出來作個盤點,究竟會對了多少、錯了多少呢?但我相信,沒有人能夠做出這麼準確的評價。因為羅胖講的都是感覺,都是趨勢,無所謂對錯,沒有硬邦邦的標準。這些模糊的預測,聽了很過癮,聽後能留下多少印記呢?恐怕也不好說吧。
四是冒充全能。一個人就算是再博學,也不可能懂得所有的知識,除非他是上帝。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指點江山是沒問題的,但要是跨越了自己的知識積累,在陌生領域口若懸河,恐怕只會留下笑柄。其實,與其說硬充“專家”,還不如老老實實承認某些領域我也不知道,純粹是瞎講的。
還有就是,羅胖的演講中,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廣告,這或許也讓他的講解與分享的客觀性、公正性,有了一定的偏差。
羅胖說他一共要做20個跨年演講,剛剛結束的這個是倒數第17個。未來的16年,這樣的娛樂大戲還會繼續上演,希望羅胖能夠有更多的乾貨,讓數以萬計的觀眾願意為“知識分享”埋單。
如何看羅振宇2019年跨年演講? 2019-01-01 王若愚
一覺醒來,朋友圈裡鋪天蓋地都是羅胖子“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的消息。有的人曬了去深圳灣春繭體育場現場享受“知識跨年”的喜悅,有的是第一時間發出了四個多小時跨年演講的全文實錄版,有的則是怕信息量太大、讀者接受不了,貼心地推出了跨年演講的精華版。
實際上,現在以個人演講方式來跨年的人越來越多,據說個個場面都很火爆,似乎有取代那種又唱又跳“闔家歡”式晚會的傾向。
比如,2018年12月30日,以“預見2019:國運70”為主題的吳曉波年終秀,在廣東珠海橫琴拉開帷幕;
12月31日,在深山科技園,公子義第一次與世界對話精彩上演,本來只邀請了5000人,結果來了15980慕名而來的觀眾。
說實話,我是挺佩服這些能夠做跨年演講的哥們。別的不說,光一個人站在那兒喋喋不休地講四個多小時,就得消耗多少的腦細胞呀!而且光說就算了,還能吸引這麼多人花上不菲的門票錢,過來聽你喋喋不休,也確實很牛掰了!而且吸引這麼多人就算了,還能夠讓電視和網路直播,又可以賺得盆滿缽滿,那就更加厲害了。
從這個角度說,羅振宇以及那些做“知識跨年”的同行們,是十分成功的。而且這些演講,主場大多在珠三角,這也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最能接受新鮮事物的地方。
不可否認,羅振宇的演講是下了很大功夫和精力的,籌畫準備花了很多時間,主題十分鮮明,能夠從大家可知可感的內容切入,拿出很多概念,提出很多有意思的觀點,配合很多精美的PPT,確實有一種“知識盛宴”的感受。
今年羅振宇演講的主題是“小趨勢”。如何抓住並踐行小趨勢?羅振宇用“紮心五問”做了回答。分別是:我能看到事實嗎?我能感知“非共識”嗎?我的時間夠用嗎?我的力量從哪來?時間願意和我做朋友嗎?
透過這五問,羅振宇從五個層次進行了演繹:首先,抓住小趨勢,要先認清事實。其次,小趨勢來自於“非共識”。第三,把握小趨勢,要以整個人生為尺度。第四,落實小趨勢,需要從系統中汲取力量。第五,奉行長期主義。
這個領域中國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 美不到中國一半
日媒稱,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2018-12-03發佈,2017年的全球專利申請數量達317萬件,創歷史新高。從受理專利申請的國家和地區來看,中國的申請數達到138萬件,占全球整體的4成多,連續7年位居首位。在智慧財產權領域,以中國為領頭羊,亞洲國家勢頭迅猛。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除了金融危機後的2009年外,全球的專利申請數量從2003年開始持續增加。關於2017年的申請數量,WIPO以中國變更統計方法為由並未公佈同比增長率,不過表示中國的“申請數創歷史新高”。由於人工智慧(AI)和自動駕駛等新技術的開發競爭日益激烈,各國的研究人員和企業紛紛加緊申請專利。
報導稱,中國的專利申請在電子設備、電腦技術、數位資訊通信領域表現突出。以華為和中興為首,中國高科技企業大幅增加專利申請。
2017年專利申請數量位居第2的是美國(61萬件),還不到中國的一半。排在第3的是日本(32萬件)、第4位是韓國(20萬件)。在智慧財產權領域,中日韓3國的存在感突出。
此外,保護產品形狀和設計獨創性的“意匠權(外觀設計專利)”的註冊申請量達124萬件,保護商品和服務名稱等的“商標權”的註冊申請量為1239萬件。
報導稱,WIPO的總幹事法蘭西斯•高銳表示,“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需求以超過世界經濟增長率的速度擴大。中國在本國發展技術創新,成為領頭羊”。
中國對保護智慧財產權顯示出積極姿態。
另據共同社日內瓦12月3日報導,商標權、設計權的申請數也均為中國居首。報告反映出了中國將本國的智慧財產權定位為對經濟增長不可或缺,力圖積極保護的實際狀態。
中國不僅在國內,在海外的申請數也增加,2017年達到6萬項。
回應
除了數量,還應該更加注重品質,中國加油
其實世界各國都一個樣,都存在大量的垃圾專利,但數量上去了,有用的專利肯定也就多了。
並無絕對的垃圾專利,只是看遇沒遇到適合用的人
學而思業績神話面臨考驗監管重壓下原有模式難持續2018.3.12新京報
學而思“謀變”
依靠旗下培訓機構“學而思”,時年38歲的美股上市公司好未來掌門人張邦鑫,以400億財富再次登上胡潤富豪榜。這一財富超越其教育行業同行俞敏洪。學而思的業務覆蓋全國36個城市,線下學生接近400萬人,線上註冊用戶累計超過3500萬。
現在,“學而思模式”正面臨考驗,2月底,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將對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全面摸底排查。目前學而思的多個培優課程已經停止報名,其“主打產品”奧數班,今後將不再被作為業務重點。
培訓業人士認為,在監管重壓下,學而思原有的課程模式難以持續,學而思業績“神話”能否持續面臨考驗。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3-12/doc-ifysepqu6654330.shtml
被夫妻店耽誤了的噹噹:不敢燒錢擺脫不了圖書標籤2018.3.12第一財經日報
海航系旗下天海投資3月9日發公告稱正與噹噹談股權購買事宜,但具體方案仍在溝通協商中。
海航洽談收購噹噹的過程並不順利。早在2017年10月就有消息稱海航正在洽談收購噹噹九成以上股權,估值超過10億美元,只是當時李國慶稱該消息不屬實。
而背後最為主要的原因是,李國慶夫婦意見不統一。李國慶想讓噹噹獨立上市,但是俞渝想賣掉。
和阿里巴巴同為1999年成立的噹噹曾先後被亞馬遜、百度和騰訊看上,但每一次都被不願意失去絕對控制權的李氏夫婦拒絕了。
但這一次,李國慶和俞渝應該終於是累了,想放手了。
當然,在拒絕了一堆“繡球”之後,如今市場上對噹噹這個盤子感興趣並且能買得起的玩家也沒幾個了,再堅持下去噹噹很可能得愁嫁。畢竟如今電商格局已經穩定,噹噹已經沒有多少機會。
擺脫不了的圖書標籤
曾幾何時,作為電商圈一哥的李國慶是何等風光。北大才子出身的李大嘴,以敢說出名,懟天懟地懟一切。2011年噹噹剛上市的時候,李國慶與初戀女友的往事、李國慶舌戰“大摩女”那都是天天上新聞的節奏,曝光度毫不遜色如今的京東創始人劉強東。
只是隨著噹噹逐步被邊緣化之後,李國慶即使現在仍然不時在微博發表犀利觀點,但已沒多少人捧場了。
噹噹創立的時候,因為李國慶圖書出版行業的背景,李氏夫婦決定從圖書切入電商領域。但是當後來者京東已經做起來之後,噹噹優勢還是集中在圖書。
對於噹噹總被打上圖書標籤,李國慶自己也很無奈。畢竟,相比服裝、3C等其他品類,圖書的購買頻次、客單價以及利潤都不佔優勢。
京東、聚美和阿里集中上市的2014年,李國慶決定押寶包括服裝、美妝在內的時尚板塊。
那個時間點,噹噹招聘了一大批時尚編輯團隊、買手團隊、視覺體驗和用戶體驗團隊,這些著裝與互聯網員工相距甚遠的潮流人士被李國慶認為是噹噹的時尚趨勢的溫度計和顧問嚮導。為了表明轉型時尚的姿態,噹噹還在內部頒布了22條軍規,指引提升員工的時尚意識。
只是,噹噹的轉型已經不能明顯改善市場格局。更何況,那個時間點,天貓和京東也都在佈局時尚業務,而且兩家的手筆要比噹噹大得多。
不敢燒錢
....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3-12/doc-ifyscsmu4804912.shtml
8月25日,羅永浩在得到發布了一封致歉信,在信中他表示因為對自己要求很高,這三個月每天耗在準備課程的時間需要4-6個小時,也努力與得到方面溝通希望能夠呈現更加精彩的課程,但目前自己的身心狀況和公司的現實發展局面確實不允許老羅繼續把課程繼續下去,無奈之下做出了停更這樣的決定。
在今年5月得到APP舉行的知識發布會上,羅永浩推出《羅永浩乾貨日記》,誰也沒想到,三個月後,這件事就黃了。
知識付費背後有哪些“坑”?
papi醬和羅永浩的退場,使得不少人再次把目光聚焦於內容生產、模式、知識變現等問題上。
新華視點指出,用戶願意付費的內容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具有強IP效果的經驗、知識,另一類是因版權限制不得不付費的內容。但內容提供者很清楚,用戶只願意為優質內容買單。在訂閱者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背後,專欄作者及其團隊花費了大把的時間來製作內容。
因此也有人說,半路退場的兩位大V,都“大大低估了生產知識的難度”。
網絡平台用一種標準化合約交易的方式實現知識付費,是一種交易方式的創新,簡單、直接、高效,價值不言而喻。
但廣州日報評論員練洪洋認為,市場越來越大,消費者可選擇的範圍越來越大,如果管理跟不上,市場也可能慢慢被玩壞。從內容生產角度,除了服務合同、消費關係、著作權和隱私權保護等領域存在風險,還存在產品質量問題;為了吸引消費者,個別知識付費頻道存在產品營銷等現象;從消費者角度,貨不對板、影響用戶體驗是最大困擾。
比如,有消費者花了上千元向某個名人提問題,結果對方回答“不清楚”。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或者,回答者“顧左右而言他”。提問者認為不夠全面,價值不大,又該怎麼辦?
或許正如光明日報所說——知識付費是門好生意,但前提是先做足“知識”,再惦記“付費”。在此基礎上,才能討論下一個問題:知識付費時代,對為知識買單的個體而言,自我成長的期待能不能照進現實?
回應
乾貨不足當然只能退場
講知識的去佔據,付費的頂掉娛樂的,這不是好事麼?
撈夠了趕緊離場,肚子裡面沒貨了不然到C輪到D輪融不到錢了自己就垮了
這個還是比較正常的,或者就像部分網友的說法。乾貨不足當然要退。但是考慮到人群的年齡和專業分佈。其實高中低檔的深入的和浮淺的都是有市場的。搞好自己的定位還是可以乾下去的。只不過很多時候很多泛泛而談的剛開始營造了過分專業的形象(實際遠遠沒有達到)當然還是玩不下去的。但是靠賣知識賺錢是對讀書人的尊重。我贊同這個方式
“沒想到知識學習消費大潮說來真的就來了,這麼快!”一位網名為“讀書還要去模仿”的訂閱者留言說。
阿里應用分發平台近期發布的2017年二季度應用行業報告顯示,以“90後”為主的知識付費用戶已達到5000萬,預計今年知識付費的總體規模將達500億元。
知識付費火了,papi醬羅永浩卻退場了
被稱為“知識經濟”商人的羅振宇說,當前行業邊界正在消失,每個消費升級的行業都在爭奪用戶的時間,用戶選擇用學習來填充碎片化時間,是有價值的真實需求。
然而,知識付費的風口能持續多久?誰又能引領知識付費的潮流?這些或許都還是未知數。
今年5月,分答上線了付費社區,形成以“問答+小講+社區”為主的三角形知識架構。用戶加入社區可獲得原創文章、問答互動、內容分享和社群交流。7月6日,papi醬宣布加入分答付費社區,轉型做知識付費。papi醬在分答開設的付費社區主題是“不設限青年研究所”收費標準為99元/半年(2017年7月6日-2018年1月5日),在分答美識節期間,價格為79元/半年。
據網易科技報導,papi醬還邀請了姬十三、鸚鵡史航、王嘯坤、曲瑋瑋、傅踢踢、寺主人、倪一寧、韋思嘉、陳章魚、醉鵝娘、你好_竹子等名人作為社區嘉賓與用戶互動。
然而,在開通2個月之後,9月11日,papi醬在分答社區發布了停更聲明。
她給出的主要原因是:
除了每周音頻的錄製,每天都會抽時間在社區里和大家在線互動,隨著加入社區的人越來越多,需要在社區里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隨之劇增;
而在短視頻方面,粉絲們又每天都在等著更新;此外,還有頻繁的出差和日益增長的其他工作的時間消耗。
因而,只能放棄所有的休息時間來兼顧,白天努力地拍視頻,晚上熬夜準備社區的選題,生活節奏被徹底打亂了,連日超負荷的工作導致身體出現了各種不適,再三考慮決定停更分答社區。
為了彌補每一位papi社區用戶的損失,papi醬和分答將全額退還所有用戶預先支付的費用。有人根據點贊數量和評論數量估計,付費人數應該在1000左右,乘以79元的單價,這個付費社區的總銷售額應該不到10萬。
每經小編註意到,papi醬退出知識問答的理由,與稍早一些做出相同決定的羅永浩如出一轍——身體不允許+沒時間“兼顧”主業。
北大教授靠知識付費收入終於趕上了明星,但為何知識商人們卻在退場?
據每日經濟新聞2017.9.19報導,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最近,新華社報導,一位北大經濟學教授的網絡專欄,擁有超過17萬付費訂閱者,價值近3500萬元。
在崇尚分享精神的互聯網時代,為優質內容付費已漸成趨勢。知識付費火了,但papi醬、羅永浩為何卻退場了?知識付費背後又有哪些“坑”?
雖然經過新聞發酵之後,許多網友了解到,大學教師的主要經濟來源也可能來自校外,但8000多元的到手工資仍然讓不少人咋舌,同時引發了一個似乎有些老套的討論——大學教授年薪僅十多二十萬,而娛樂圈明星一部片酬就成百上千萬(甚至過億),多讀書還有用嗎?
答案自然是“有用”。小編註意到,近日一位北大教授就以親身經歷給出了回答。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據新華視點報導,一位北大經濟學教授的網絡專欄,價值近3500萬元。
從2010年起,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薛兆豐每年都在北大講授《經濟學原理》和《法律經濟學》兩門課。而如今,借助互聯網,他的學生已經超過17萬。
這些學生遍布全國各地,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他們並不坐在北大的課堂裡,而是每天拿著手機,聆聽薛兆豐錄製的10分鐘音頻課程,在線回答他前一天提出的思考題。“學費”是一年199元的專欄訂閱費。
顯然,該教授專欄近3500萬元的價值(也是營業額),正是來自超過17萬學生每人199元的“學費”。小編註意到,雖然3500萬這一數字與娛樂圈頭部明星的收入相比還有些距離,但至少能在一些明星收入榜“排上號”了。
數據來源:界面·頭條2017中國名人收入排行榜
而且,這還僅僅是眾多網絡付費內容中的九牛一毛。
新華視點稱,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深度普及,互聯網內容也雜亂無章、良莠不齊,為用戶帶來篩選的困難。優質內容越來越成為稀缺品,分答、得到、知乎live等知識共享平台的湧現,預示著知識付費春天的來臨。
在薛兆豐開設專欄的平台上,還有近30個不同領域的學者開設了付費專欄。比如天使投資人李笑來開設的“教你如何變得更值錢”的專欄,訂閱人數超過了17萬,科學作家萬維鋼開設的西方書單解讀專欄,訂閱人數超過12萬。
一家英語學習的知識共享平台推出的線上短期閱讀訓練營也十分火爆。每人收費近200元,僅僅一期的付費學員就超過400人。
■ 追訪
浙大師生
外界解讀很多是斷章取義
“《辦法》並不是說網紅文章就能作為學術論文來認定,指的還是對社會問題對公共事務有研究、有深刻見解的文章,如果在新媒體平台產生重大社會影響,可以和期刊論文同等對待。”這名老師表示。
他認為,《辦法》是鼓勵學者在新媒體平台發聲,不要局限於小圈子文化。學術刊物是小眾傳播,發行量不過是幾千份、幾萬份。如果是在網絡、新媒體平台針對公共事務、社會問題發聲,並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它的社會傳播面更廣,價值比學術論文要高,帶來更多的社會效益溢出。
“有價值的東西如果沒有傳播,那價值如何體現呢?價值是在傳播過程中實現的,在當下的時代,傳播面越廣越好。”他說。
浙大一名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同學告訴記者,對於人文社科類的專業,有學術成果相對比較難,在學術期刊上發文也比較困難,新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術的壓力。而且如果網絡發文可認定為學術成果的話,以後找工作在簡歷上也更好看。
記者註意到,上述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同學表示,他的專業更偏重實踐,很多同學也都在自己搞公號,對他們來講,正在做的事就是他們的成果,其實跟學術論文是一樣的。
理工科類專業的同學則表示,自己還是更傾向於在領域內的期刊上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等形式,但新規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沒有什麼不好,不論以何種方式,這都是一種自己能力的體現與證明。
.....
回應
不會降低學術標準?才怪!
是個不錯的做法。網上雖然爛文無數,但是還是有人認真寫東西的。有些具有相當的嚴謹性和獨創性。時效性也很強。能納入“論文”之列是好事兒。刷流量的文章,看一眼就知道水平了,不可能只看流量指標的。
浙江大學回复“網紅論文”:不會降低學術標準
新京報2017.9.20訊日前,浙江大學發布《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其中規定在媒體及其“兩微一端”發表的優秀網文,根據發布平台與傳播水平可認定為國內權威、一級、核心等學術期刊論文,納入晉升評聘和評獎評優。
該《辦法》一出,立即引發熱議。對此,浙大回應媒體稱,認定優秀網絡文化成果不會降低有關學術標準,成果申報需經專家委員會嚴格評審。
根據發布平台與傳播水平分級
根據《辦法》,優秀網絡文化成果包括在報刊、電視、互聯網上刊發或播報的,具有廣泛網絡傳播的優秀原創文章、影音、動漫等作品,原創文章字數應不少於1000字。
對於如何認定優秀網絡文化成果,浙大對申報等級作出了劃分,根據發布平台與傳播水平這兩項最根本的認定指標,劃分為三個等級。
例如,第一級能夠認定等同於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刊發的,是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求是》雜誌三家媒體刊發,並形成重大網絡傳播的作品。“重大”的認定為,作品被不少於20 家主流媒體及其網站、“兩微一端”以及重要商業網站及其“兩微一端”刊發、轉載。
同時,《辦法》還對刊發的媒體做了範圍的規定,中央級報刊、電視為《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半月談》等9家媒體;主流媒體中包括《中國教育報》、《中國科學報》、《新京報》等影響力廣泛的媒體,以及各省市區黨報、電台等;重要商業門戶則包括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及其“兩微一端”。
該《辦法》一出,旋即在網上引起熱議,不少文章用《網文10萬+可算學術論文》為標題,認為《辦法》將“媒體點擊量”與學術論文的學術價值等量齊觀,極易導致學術之“退步”;也有支持者覺得浙大這一新規衝擊了高校現有的單一學術評價體系,是改革創新之舉,勇氣可嘉,值得提倡。
浙大方面表示,網絡文化成果是優秀的網絡文化原創作品,大學要鼓勵和引導師生產出高水平的成果。學校希望在這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並在具體工作中不斷加以完善。對於滿足《辦法》中基本條件的成果申報,要由專家委員會以實事求是、嚴謹科學的態度,秉承嚴肅的學術傳統、學術規範和學術標准進行嚴格評審,來看是否能評定為相應的學術成果。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現在大學裡的慕課建設都在動員式地搞,紅頭文件下來了,從上往下地指示,好經都給念歪了。”
據他觀察,有的學校老師強迫要求學生必須註冊學習,慕課學習成了任務,指標數字上來了,但學習效果怎麼樣反倒沒有人關注了。
高校“搶占先機”追風似的一哄而上搭建慕課平台,該專家認為,這是片面追求數量反而失了質量。
“如果全國都不辦大學了,所有學生只看清華大學等名校的慕課,這種教育模式合理嗎?”黃慶橋表示,慕課的價值在於打破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壟斷性,使得人人都具有了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可能性和條件。但是在現實當中,“不能把慕課建設當做一種政績工程來做”。
“慕課永遠只能是配角。”他斷言。
黃慶橋認為慕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發展慕課想法是好的,但是新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要時間去理順學分認定、翻轉課堂等一系列事情。
在他看來,大學不同於中小學教育,也不同於講座,更強調互動學習。“教育是有很多功能的,不是看看錄像就可以完成的”。
慕課最大的問題就是傳授的知識碎片化,它使得“知識與思想的傳授失去了連貫性、邏輯性和深刻性”。黃慶橋覺得,這與教育的本質是相違背的,“越是高端的教育,面對面交流越重要”。
武漢大學教授陳國恩也提出了類似看法:“慕課不可能取代大學課堂,尤其是基礎課和專業課。”
他覺得在素質性的課程當中,慕課有其用武之地,“這類課程只要求能對學生有所觸動,不需要很多的專業知識。”
他認為:“要給慕課一個理性的定位,過分地誇大慕課的作用,以為慕課可以顛覆教學,都是不切實際的,都是炒作。”
針對慕課輟學率高的問題,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劉志軍則提出了不同看法,“慕課特點是開放,有的只為了看其中一章內容註冊,有的是為拿學分”。他認為輟學率高並不意味著慕課就不成功,“這與線下傳統課堂教育是不同的,不一定要全部通過”。
回應
學習,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存在著強制性、組織性、紀律性。離開了老師的約束,班級授課的組織性,紀律性,學生的自主學習多是美麗的童話。班級授課制出現以前,人才率不高,並非古人笨,不想學好,而是缺乏一個學習的強制措施,缺乏一個排除學習干擾的強制機構。讓個人、社會在自由、散漫中組織開展學習,個人覺得太過浪漫,太過理想化。
媒體評高校慕課扎堆:學生“輟學率”高不珍惜免費資源
2017-03-27,中國青年報刊發題為《高校慕課成長的煩惱》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一方面,中國高校掀起慕課建設的浪潮,但是另一方面,學生的“輟學率”較高,“免費的視頻資源大多不珍惜,純粹靠興趣去學習的很難堅持下去”。以下為文章全文:
每逢開學季,武漢高校大三學生小張的郵箱裡總會收到多封慕課網站開課提醒郵件,為他推薦“不可錯過的海量免費課程”。不過,小張常常順手一點,郵件被丟進了垃圾箱。
大二時,他在一家知名慕課網站裡一口氣選了包括“心理學概論”、“新媒體概論”在內的多門課程,想藉助慕課學習知識。最後因為缺課太多,小張沒能拿到一張結業證書,到現在,連網站的登錄密碼都記不清了。
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之為“慕課元年”,網絡視頻教學平台迅速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而據2016年中國MOOC大會信息顯示,清華大學慕課建設數量已經超過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躍居世界第一位,一時間慕課成為各大高校教學改革的“排頭兵” 。
然而慕課——這一原本發端於網絡、呼喚打破優質教育資源鐵壁的新生事物,如今也遇到了自身“成長的煩惱”。
高校掀起慕課建設浪潮
…..
一些高校學生慕課“輟學率”高
…….
近期,湖北校媒聯盟在武漢部分高校進行的一項調查,在一定程度上仍與這一結果相呼應。在參與調查的112人當中,了解慕課的占到一半左右,註冊過慕課網站的人有30%以上,而堅持使用的寥寥無幾。
慕課的應用問題在國外也出現過。
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調查研究:斯坦福大學提供的人工智能課程吸引了16萬註冊學生,但僅有20%多的學生完成了課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在線開放課程也有近16萬人註冊,但實際完成課程的只有7157人。
去年6月召開的“中國第三屆慕課大會”上披露的一組數據值得反思。全國高校現代遠程教育協作組常務副秘書長李德芳提到,世界上已經出現了32個較為知名的慕課平台,其中美國14個。據統計,在註冊數量排前25位的國家當中,中國居18位,但在前30名獲得證書數量的國家中,沒有中國。
如何破解慕課在高校的“成長的煩惱”
近年來,慕課在高校扎堆建設的現像也惹來了不少的爭議。
微課/慕課設計、制作與應用
作者: 倪彤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內容簡介
主要介紹使用Camtasia Studio軟件進行微課視頻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內容涵蓋了「互聯網+」教育、微課制作相關軟件、微課設計、微課制作和慕課等。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使用《教師信息技術培訓項目指定教材:微課/慕課設計、制作與應用》,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在主要的知識點都配備了相應的微課視頻供讀者學習。
倪彤,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中國教育信息化專家庫收錄專家。
目錄
項目一「互聯網+」教育
任務一了解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任務二了解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任務三了解微課(Microlecture)
任務四了解慕課(MOOC)
任務五了解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
項目二微課制作相關軟件
任務一PPT美化大師
任務二億圖圖示專家
任務三思維導圖
任務四圖片動畫
任務五字幕制作
任務六錄屏及后期制作
項目三微課設計
任務一微課選題
任務二微課教學設計
任務三微課錄制總體原則
項目四微課制作
任務一圖片素材處理
任務二視頻素材處理
任務三片頭片尾制作
任務四PPT型微課
任務五拍攝型微課
任務六屏幕錄制型微課
任務七手寫板型微課
任務八混合型微課
項目五慕課
任務一慕課時代下的課程平台
任務二注冊登錄
任務三創建課程
任務四建設課程
任務五開展教學
回到真實的學習場景來看,碎片化學習沒有那麼糟糕:
首先,知識的產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聰明的大腦他一時一刻也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然後可能當論文就發表出來了,這就是知識真實的產生場景。你看《論語》,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間一些碎片化的對答嘛。
還有一方面,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是一個最終的結果,它一直如此。
比如說你去讀一本書,學一個學期的課,最終留下來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嗎?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金句,幾個精辟的結論,讀完一本書能夠留下這些東西已經是上上大吉了,你沒有白讀啊,上課也是一樣。
如果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學習有什麼問題?
第五個關鍵詞「目標」。
在「得到」App專欄《槽邊往事》里,和菜頭說了這麼一段話:
不計成本、成敗利鈍的追求知識,這是專業學者乾的事情。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對一個一個的目標去行動的。行動一步獲得反饋,調整行動,繼續往前走,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識是什麼?
知識就是偶爾亮起來的一小片天空,這是我們要抓住的線索,然後據此行動。
和菜頭打了個比方,我們就像是一個戰士在海灘上伏擊正在要登陸的部隊,這個時候一顆照明彈上了天,這就是知識,片段,非常的短暫,抓住這個瞬間,咱們幹什麼?有槍開槍,沒槍有彈弓打一下子,彈弓都沒有,抓把沙子也撒過去了。
立定目標,然後隨時摳動扳機,這就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度。
3
當然了,不管是我們的「得到」App還是市場上的很多工具,它就是個工具,解決不了你自己的學習問題,所以下面談今天我最重點想談的問題:
在這個碎片化、終身化、跨界化學習的時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
我給大家五個建議,也就是五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人格」。
我們過去往往以為閱讀就約等於學習,其實不是。閱讀是跟書學,但是我的體會是跟人學效率更高。
知識是啥?
知識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信息網絡,它真實的存在場景是牛人的大腦裡面,翻江倒海不斷在迭代。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所以我們這代人學習首要的條件就是盡可能和牛人在一起。
我經常跟人講,如果你在的那個公司或者單位是一個下降趨勢的產業,千萬不能待,為什麼?它不是說發不出工資,而是那些牛人紛紛跑掉了,你身邊留下的人往往是沒什麼本事的人,你的學習環境被剝奪了。
第二個關鍵詞「概念」,即通過不斷地蒐集新概念來高效的學習。
李笑來老師講,上初中的時候他媽就告訴他,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教科書發下來,先預習,掌握那些關鍵概念。然後到了課堂上聽課、做作業就輕鬆得一塌糊塗。
比如說《高中物理》第一冊,不就是那些概念嘛,什麼是力,什麼是運動,牛頓三大定律,什麼是做功,什麼是動能,就這些東西。然後綱舉目張,任何知識的碎片隨便抓進來都能夠安放到概念上。
我們人類是一個超級模式化的動物,世界本身非常複雜,它怎麼變成知識?就是沈澱為一個一個的概念。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第三個關鍵詞「縫合」。
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
怎麼縫合?
很簡單,表達一次。
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覺得特別好,收藏。這個收藏沒有用,過了幾天,你全忘了。這個時候應該幹什麼?寫一句話。就像我每天寫羅曰一樣,看完之後寫一句,這個知識我覺得哪兒有趣,這就叫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
第四個關鍵詞「碎片」。
這個爭議就比較大了,很多人都反對,說學習就應該體系化、系統化的學,你碎片化學習,最後一地雞毛,什麼也學不著,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識大廈。
我不是說系統化學習不好,而是它不現實。前面講到,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在被劇烈的碎片化,手裡拿著一大堆碎片時間怎麼辦?不用於學習,難道用於打遊戲才對嗎?
碎片化時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
更何況現在知識爆炸。這些年,一見到書店我的心情都很沮喪,那麼多書,那麼多知識,我就是窮其一生,每一天什麼事都不乾只看書也只能看到一個皮毛。所以你說能不絕望嗎?
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焦慮。
2
過去,你有知識焦慮很好辦,讀書看報加上學,只要勤於用功,肯於花錢,你的焦慮是能解決的。
今天,這些解決方案本身就在出問題,為啥?因為社會的底層因素正在發生重大變動。
第一,人的時間在碎片化。
現在我們幹什麼動不動手欠,就要去摸下手機,刷個微信,刷個今日頭條什麼的。當然,這賴不著人家微信,這是我們社會協作關係極度複雜化的結果,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運行,分頭照料,所以拿不出整塊時間了。
可是讀書上學這種事是要花整塊時間的。一本書20萬字,怎麼也得搞個三四天吧;上個學幾年,最短的短訓班也得好幾天吧,你越來越花不起這個時間。
第二,學習越來越是終身化的。
過去有個詞叫「學業有成」,大學畢業基本上算學業有成吧。但是今天有學成這件事情嗎?新的知識像海浪一般的湧來,你一輩子都要在裡面奮力前行,永遠成不了。
20多歲你就大學畢業了,整個社會沒有為終身學習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怎麼辦呢?
第三,學習越來越是跨界化的。
這是一個知識大融通的時代。
不信你看身邊的那些牛人,誰現在乾的活還是他大學本科的那個專業嘞,他都說不清自己現在是什麼專業,反正一肚子雜貨,對很多領域的知識都有強烈的興趣,這樣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們的社會可沒有為這樣的人準備好服務系統,因為我們的知識仍然是「分科治學」,在某個領域越專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沒法對話。
比如說,我能不能用業餘時間把經濟學系統地學個大概?我不想乾經濟學,我就想瞭解一下。真就沒有相應的產品。
所以我創業搞的「得到」App就想往這個方向努力,那麼多人需要,我能不能提供一個解決的工具。
在「得到」App上,我們從北京大學請來了薛兆豐教授,開了一門《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每天只需要花10分鐘,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學經濟學課給學了。
薛老師錄課的時候,對面坐了一個姑娘,我們公司派來的,這個姑娘第一份職業是導遊,就是在旅行車門口說「上車了上車了」那麼個姑娘,她在那聽課。一旦薛老師講得聽不懂,她就喊停。
這種產品就是為跨界學習準備的。
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2017-03-09 羅振宇
從今天起,《羅輯思維》節目將迎來一次大改版,從視頻改為音頻,從周播改為日播,每天5-8分鐘,只在「得到」App播出。
為什麼要做這次改版?羅胖的回答是四個字「終身學習」。這是一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的話題。
1
今天是《羅輯思維》視頻節目的最後一期,相當於臨別贈言,我想講一個長久以來一直想講的話題——這一代人的學習。
先從一個詞說起,叫「學習焦慮」。每個人都有,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它在不斷地加深,在飛速的進化。
我上中學那會兒也有學習焦慮,無非是怕這次考試沒考好,將來大學考不取,能夠找到一個什麼好工作。所以這個焦慮的本質是「謀生」,是很低級的焦慮。
但是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焦慮已經不是謀生的問題了,它是一個「求存」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你對社會環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你原來的生存方式是無法維持的。
比如說,中國的很多老人,有錢,也有社會地位,有社會閱歷,為什麼老被騙子騙?因為新出現的那些技術、協作方式,他們不知道了嘛。
不出意外,我們這一代人活個100歲稀松平常。如果我們的身體健在,但是頭腦萎縮了,收集信息的能力下降,我們的老境也許會非常的淒慘。即使你年輕的時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你也沒有能力在極其複雜的環境當中保衛這筆財富。
知識現在越來越是一個具體的利益。過去流行一個詞叫「無用之學」,現在這個情況已經發生了大反轉。
舉個例子,同樣是旅行,有一個人知識比較好,看見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他在旅行當中獲得的價值就大。而另外一個人沒知識,只能說:「我靠,真好看。」那你這個票買的就不值嘛。
現在是一個體驗消費的時代,體驗是你去說服人、跟人協作的重要的工具,沒有知識你哪來什麼體驗,你所有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害。
再換個角度看。
有人說,中國的社會階層在固化,貧家之子再難登入社會上層。
也有人反駁,說不對,什麼馬雲、馬化騰,他們原來不都是赤手空拳的人嘛,憑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階層的穿越。
所以問題來了,中國現在到底階層固化沒固化?
答案非常簡單,固化了,也沒固化。關鍵的區別在哪?就是你有沒有知識,你是不是能夠完成認知升級。知識的爆發性價值有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最終幫助你完成階層穿越。所以,你說我們這代人的知識焦慮能不大嗎?
信息爆炸時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篩選和刪除信息。
①從有經驗的人開始,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給你清晰的建議、方向和邊界;
②找到行業對標,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
③進一步用網絡搜索資料和書的總結和評論,最後才是系統的看書。
這個方法展開又是一篇,我有機會另外開文講
3
行動學習理論認為,人要掌握一門技能,需要有10%的時間學習知識和信息,70%的時間練習和踐行,還有20%的時間與人溝通和討論。這個原則叫做721原則。
碎片化學習對於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獨處練習的70%和討論的20%,則需要留出大量時間來系統學習——碎片化學習永遠只是系統化學習的輔助。你需要留出足夠多整塊時間學習。
4 輸出倒逼輸入
如何能保證讓自己思考有體系?
我看過、試過很多方法,最後最有效的只有一個,就是用輸出倒逼輸入。
你可以寫文章、講課、做PPT、做讀書筆記、導圖……只有一個要求——你的輸出有結構。
你要先搭好圖紙,設計出一個承重結構,然後鋪鋼筋,最後才放水泥和沙子。
先建立一個結構,你的知識和信息量會自動吸附在結構之上。時間一長,你會成為一個能根據結構連結知識的人。
很多人會說,我不會寫該怎麼辦?
研究新建構主義的王竹立老師有一個觀點——把知識零存整取:
第一步,叫做積件式寫作,就是用ctrl+c加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邏輯的文字。
第二步,進入個性化改寫階段,在第一步的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化,寫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側重點——現在網絡上大部分的寫作和講課都是此類。
第三步,創造性重構,在持續的前兩步積累下,創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大部分人的問題,都是看了第二第三步的文章,下結論說自己完全不適合寫作,然後放棄。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動筆從第一步做起——寫作不是為了傳播,至少為了思考和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快分享吧!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碎片化學習,是牛逼的人為了阻礙你成功,設下的「騙局」
越學反而越蠢?因為你掉進了碎片化學習的騙局裡!
老師們!原來這是個騙局——碎片化學習讓人越學越蠢
越學越蠢,碎片化學習就是個騙局!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為什麼越努力學習反而越蠢?
古典:為什麼越努力學習反而越蠢?
乾貨丨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如何讓碎片化學習變得有效?
所以大部分的人學習,起初是為了解決問題,結果變成了逃避問題。他們越學越焦慮。
什麼是靠譜的學習方式?
觀察下那些給你餵知識的專家們怎麼做的。
他們都挺賊的——專注於一個小領域,以熱點為關鍵詞,搜索他們自己專業領域的內容;然後通過新的知識結構表達出來。
他們一方面無限度的降低了知識的門檻,其實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間的距離。
知識創富時代,內容創業時代——無論你怎麼說這個領域的弄潮兒,靠的都是這三個能力:在某個專業領域的專注力;與熱點、痛點和經典結合的搜索力;以及重新架構的連結能力。
他們知道——即使你拿回來一百萬個知識的砂礫,也只是沙漠,人們愛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組織的知識才是核心競爭力。有高度的知識,才有知識壓強。
在你不斷的在沙漠閒逛,他們自己的金字塔蓋了起來。
怎麼辦呢?下面是3個把抵禦碎片化,讓知識「零存整取」的方式:
1學習的起點不是焦慮,而是問題
李小龍當年剛回香港,在《歡樂今宵》上節目,節目組請來了一名太極拳拳師,想考驗他能不能推到對方。拳師也擺好架子等他來推,結果李小龍一拳打在對方臉上。
李小龍想表達的是——在真實的實戰中,沒有人會等你擺好架勢,只衝著你規定的地方打過來。
學習也是一樣——在真實生活中,環境和知識都變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學校里一樣,系統的學好學完一門知識,然後坐在教室等著不超過知識點的考試。
大部分時間,生活會先給你一個考試,然後你根據問題,自己找出關鍵詞,開始學習。
所以,學習的起點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曬的一本書、推薦的一個微信文、或者這個行業的一個經典教材引發你的焦慮,而應該是你真實遇到的一個問題:
①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對話,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個明確具體的問題——這時候,已經解決了一半。
② 把問題拆分出關鍵字,然後開始搜索認知資源。
③找到你要到資源。
找學習資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
大部分人找資源,第一反應是上網,或買本書。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為網絡是個無底洞,這裡翻翻那裡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來。要把書裡面的內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還是你選對了書。
知識的儲存能力,人類早就被電腦完勝了,知識的搜索和連結能力,才是學習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個趨勢也很明顯:知識碎片化。這個碎片化從3個方面開始——
首先時間和空間被打碎,移動手機允許你在三站地鐵里聽完一本書; 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如果你翻知乎、今日頭條或者某個博客,你並不會像看一本書一樣,知道前面一章講什麼的,後面即將講什麼,除了標題黨,你根本對下一個博客、內容毫無預期,只能被動接受; 最糟糕的其實是知識結構碎片化——你並不知道是誰,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問題講的這句話。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廢話。
比如說有段時間我刷管理類的文,你會發現在雷軍、傅盛、彼得德魯克、吳伯凡、馬雲、吳曉波……各位大佬針對同一個問題講的內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個?
其實雷軍講的是網際網路行業;傅盛講的是小企業逆襲,他正在做投資;彼得德魯克用管理在講哲學;吳伯凡老師在講中西方文化;馬雲老師在對大眾勵志;吳曉波其實是用管理談財經——更重要的是,他們講話的場合,時間點和對象你一無所知。如果一個人沒有搜索能力,他不會知道背景;沒有思考能力,不會知道為什麼——這樣單純知道一句話,比不知道更糟糕。
常年刷微信的人的大腦
把前面兩個結論放一塊,結果很清晰——時間空間碎片化確實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其實也干不過電腦),而信息碎片化和知識結構碎片化帶來的,則是學習效率的倒退和焦慮之源——因為他毀掉你的主動搜索能力和主動連結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極大的提高了並沒有什麼卵用的信息,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難事,也是件需要時間和空間的事,它遠遠比迅速點開另一個同樣標題很好玩、內容很逗比的標題的文章難得多也長得多——但這個時候,90%的人會選擇點開下一個話題——你的淺薄之路也從此開始。
這也形成一個上癮機制——瞬間點開新話題能讓你獲得「哇我懂了」的廉價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就見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卻無法越無法深度思考。為了抵禦這種焦慮,你只好繼續打開更多窗口,見證更多頂峰,然後更多焦慮。
飲鴆止渴,一直到癱瘓。
「我靠,我看了本書特好的書!」
「是嗎是嗎說什麼的給我講講?」
「恩……特別好!特別牛!……我講不出來,給個連結你自己看吧。」
是不是這樣?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2016-08-13 壹讀
導讀 /自從手機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上地鐵刷,吃飯時刷,睡覺前刷,刷刷刷成了我們的生活常態。但是爭分奪秒碎片化學習帶來給我們什麼呢,焦慮,懷疑生活,徹底癱瘓!筒子,醒醒吧,所謂的碎片化學習,其實就是個騙局!
先講個故事,看你有沒有中招
有一天,你的朋友給你「知識裝逼」了一個術語,牛!怎麼知道的?——他推給你一個公眾號。
你開始關注,覺得哇!大神!牛逼!長見識!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問題也有了解決方法——按照這個進度,過3年就能理解宇宙終極奧義了。
慢慢你有了十多個類似的號,承包了你從專業、生活、工作、跑步、減肥、飲食、情感關係……等等所有的領域——咳咳,有點看不過來的你決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學習!
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上地鐵看一篇,吃飯時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頻刷,平時看不完,跑步還能刷——但是,還是刷不完!
還好有收藏功能,全他媽的收藏!
這也叫「松鼠症」——不斷攢不斷攢不斷攢……
等到收藏超過100篇未讀的時候,你終於發現收藏=永不再讀,這讓你沮喪。
更讓人沮喪的是,你好像距離寫文章的大牛越來越遠了——在你「學習」的這段時間,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點。
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來越多,觀點越來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顛覆原來的牛人——哇,原來這才是對的!
別說宇宙奧義了,你對於生活有了深深的懷疑……
再好的雞湯也掩飾不了你日益的鬱悶——確實這個世界LOW的就是刷了無數文章的你。
你越來越焦慮,終於有一天,你徹底癱瘓了,對自己說,媽的為什麼活得這麼累?老子就是一個俗人,幹嘛沒事要成長?我要做一隻豬,一坨肉,一個死屍——你開始轉戰娛樂、小說和短視頻……
中招的請舉手!
更加讓你想抽自己的是,過了幾天你歇過來,你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循環——刷刷刷。
焦慮症-松鼠症-懶癌,本世紀三大絕症,其實是個死循環。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所有的當代人都面臨兩個問題——信息超載和知識碎片化。
信息超載老話題不多說了,講幾個數據: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書出版,超過4億個字;
紐約時報一天的文字量等於牛頓同時代的人一生的閱讀量;
一個專業領域,每天大概有200個公眾號正在註冊,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產生……
過去雜家、博物家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干不過谷歌度娘。
IP的核心打造的好,表面用什麼樣的文化材料倒是其次的,這就是為什麼《奇葩說》看起來如此奇葩鮮豔,還是一檔強口碑的IP,還能沉澱出知識類衍生品,就是因為通過專業化的媒體操作,傳遞出的是他們的價值觀,而且是好看的價值觀。
我曾看到馬丁寫過一句話非常贊同:
IP的形成,說得形象點,有點兒宗教的傳教色彩,一旦這種認同形成規模效應,就能凝結成了價值礦藏,也就是所謂的IP。
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和專業的媒體運營去不斷打造。IP不斷的價值輸出,是系統性工程,具體到系統中的每道工序(比如公眾號寫作、知識產品開發等),又是富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藝術創作。因此需要的不僅是好內容,更需要媒體運營能力協調和統一,讓一切看起來有序、有趣甚至是很酷,這也是脫不花說的「重運營和強交付」。
比如,《好好說話》能夠賣到2800萬,絕對不僅僅是因為馬東和奇葩說的影響力。跟胡漸彪聊完,認真研究了老殭屍們的付費音頻,從這幫華語圈最會說話的人身上,我不僅看到了關於「說話」這件小事最全面深入的思考,最認真的內容產品化生產,最娛樂化的知識明星矩陣傳播,還有一種從說話切入,來融入並改變這個世界的野心。
2017年前,我第一次見到偶像馬東,是因為《好好說話》出版邀請李笑來寫一篇序。我看著他倆坐在一起聊到知識和娛樂的邊界,自己有些恍惚,想起的是2009年,我正在李笑來的個人網站看他教如何有效背托福單詞,馬東則剛在央視3套拿了金話筒主持人獎。
也是他們,讓我覺得身處傳媒的這場浪潮中,時間變的特別有意義。
知識服務,本質上一種知識IP商業化操作。要總結現有知識網紅的共同點,就是他們背後都是高度可挖掘的知識積累,以及專業的媒體運營操作能力,當知識付費進入下半場,專業化的IP運作和媒體運營能力就更為重要。有時候非常感慨,像知乎的CEO周源說的,每當時代轉軌,世界都需要媒體和媒體人。你經常會在這些潮流的尖端,發現央視、傳統紙媒和記者的影子。
他們曾經經歷過專業的內容訓練和實踐,培養出了很好的「內容感」,如果能再加上互聯網的磨礪,經年累月的內容積累和對新時代用戶需求的關照,可以讓他們更懂的IP打造的定位、策劃、產品化和傳播方式—— 掌握了這套邏輯的人,便手握各種內容變現大門的鑰匙。
形成品牌,不代表形成了IP
如果現在要讓我總結曾經做IP商業化的最關鍵心得,那就是IP和品牌不是一回事,單單構成具有市場認知的品牌,不代表就具有IP式的長期變現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知識分子在市場上有認知,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像李笑來和吳曉波那樣的千萬專欄。
如今表面的知識付費繁榮,也體現了媒體和內容行業的變現焦慮,甚至出現了同一個課程內容反复在多平台不斷收費的情況,這就像一部電影還未沉澱出好口碑,就不斷上院線圈錢,反而是對付費用戶的消耗,很大程度上忽略了IP操作的核心。
簡單來說IP,首先體現的是“中心”位置,也可以視為價值觀的源頭。圍繞其不斷的價值傳播帶來的認同效應,認同效應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傳播擴散,好的IP天然具有文化意義上的口碑能力。
觀眾看的往往是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才是有效心理喚起的源頭。帝吧出征的人都三觀超正,蘋果的最早期使用者都是最熱愛突破與自由、還有點事兒逼的人,喜歡羅永浩很多都有理想和情懷,跟著陳勝吳廣去起義的人都是被逼上絕路的平民老百姓。
這種認同不只是內容層面的產品認同,而是精神認同,由精神層面的認同來形成商業層面的認同。所以,真正IP商業邏輯的段位是非常高的,滿足的不是現實層面的生理需求,而是精神滿足。
現在很多對於品牌的消費,更多是在表面的內容層面。比如很多知識類的課程,大家買了會覺得不錯,但很難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難以形成傳播效應。因此IP打造的精力往往不在表層的文化材料上,而是你打磨想要傳遞的核心。對於表面與深層的認知不同,造成的是完全兩種不同的作業方式。
吳曉波將商業模式和媒介規律在自己身上運作的非常充分,也個人IP化操作的典範。不愧是學媒體出身,不僅將商業進程和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進行長期專業化、互聯網化傳播,同時懂得併且抓住不同媒體平台的特性,多渠道分發、積累影響力,實現成功變現。他投的小鵝通已經凶悍掃蕩了諸多運營良好的自媒體大號,吳曉波頻道公眾號的付費訂閱已經破2000萬。
現在的「吳曉波頻道」絕不僅僅是一個200萬中產階級粉絲的微信公眾賬號,而是以吳曉波這個IP為核心,分發至微信、微博、視頻網站、音頻網站等各類型媒體矩陣的巨大媒體商業網絡。這些符合各媒體平台機制的內容,都在同時往中心的「吳曉波頻道」吸引流量,成為其知識變現的強大基礎。
反觀很多當今所謂的紅人,包括現在這輪知識付費泡沫,塑造個人價值的方法都很表面,個人IP衍生產業的價值拓展非常有限,即使轟轟烈烈地進行了一把商業變現,也會因為缺乏長久的生命力無以為繼。
2017新榜大會,我坐在台下聽吳曉波說到內容行業「八卦-新聞-諮詢-知識-價值觀」的演進,說到內容變現的形式已經發生的轉變,突然發現我觀察的偶像們,都因為知識付費串了起來。說他們是「網紅」,並不是拉低他們自有身份,而是說他們如何懂的借用互聯網的力量來塑造個人影響力。
當天,脫不花、吳曉波、李笑來這些知識網紅和IP締造者都分享了關於知識付費的經驗,而後演講的米果文化胡漸彪,向大家介紹的在喜馬拉雅平台實現了2800萬付費訂閱的《好好說話》課程,就來自馬東。
為什麼知識付費成為一種潮流
如果說兩條消費者行為的主脈絡中,第一條集體狂歡式的媒介盛事,是給傳統意義的IP找到了好的變現方式,那麼知識付費就是給致力於塑造長期影響力的個人IP找到了好的變現方式。知識類的個人IP更容易建立信任貨幣,當信息極度氾濫,人均時間有限,幫助提高效率的高緯度信息篩選服務就成為剛需。
隨著支付手段的普及,用戶對高維度信息的渴求,付費意願也空前強烈。
這其實就是教育,教育不僅是信息選擇服務的優質形式,也是完成說服、建立信任的最好方式。本質上的知識服務則可以製造垂直、穩定、持續的優質流量;並且直接交易,不用擔心傳統電商的供應鏈問題。
為什麼知識網紅開始成為一種現象
2016年初我寫到,未來的互聯網長尾,會越來越長,從網絡孵化出的小中心,最大的特徵就是自帶內容和流量屬性,「 我堅信所有的禀賦都可以發光,國內未來的所謂網紅類型,一定不會僅限於時尚類、YY主播類,會愈加多元和精彩」。
也是在我寫下這段文字的同一時期,我在虎嗅一次分享活動上,見到大學時期的啟蒙偶像李笑來。曾經在我的印象裡,他的關鍵標籤是《托福21天核心詞彙突破》、《把時間當作朋友》、國內比特幣首富,他也是在我上學的時候,對我締造學習方法和成長觀念起到關鍵作用。沒想到從那次見面開始,我們會一起聊IP,做知識付費。
2016年年前,我們在望京的一家咖啡館第一次聊IP打造方法論,那個時候他的共同成長付費社群早已開始,那時還沒有得到APP和他超過2500萬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面對李笑來的我,剛剛經歷了三年傳統媒體和半年IP創業,突然意識到,面前的這位中年大叔,也是一個行走的IP,紅了很多年的知識網紅。
也是李笑來開始讓我明確意識到,「 紅」其實分很多種,有的人是在積累注意力,有的人是在積累影響力。注意力轉瞬即逝,只有影響力才能讓人紅很久很久。
李笑來七年前創造的幾個與個人成長有關的概念:比如把時間當作朋友、升級操作系統、建議有效社交和創造睡後收入etc,對很多年輕人成長起到關鍵性作用,現在正對一代人積累財富起到關鍵作用。
在賣知識這件事情上,李笑來做的估計比國內很多知識網紅都早。很多知識大V都在教企業商業模式,而他很早就定義了一套個人商業模式升級方法論。比如一定要學好英語和計算機,保持個人信息的開放和流通,不斷升級並遇到人生的驚喜等,大受讀者愛戴的干貨和雞湯。他一直主張的個人商業模式是,一定要找到一種方法,把自己的同一份知識高效率賣出很多次。
於是我開始萌生一個想法,此前關於IP商業化操作的方法論,如果不斷複製在值得打造的知識IP身上,是不是能創造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比如再看吳曉波學長,就是我看來綜合實力最強的知識網紅,也是我們很多同學的偶像。曾經我們在復旦新院唸書的時候,《激盪三十年》和《大敗局》都是必讀書目,在哪個場合能見到他都默默興奮很久,看到他的任何新動向,都成為我們這一代的燈塔。
那半年內,看泛娛樂的投資人問我的一個最真誠的問題就是:
「究竟什麼內容能火啊?有錢真不知道往哪投。」
在那個時候,我也很困惑。我想過內容創業的動盪,但沒想到能動盪到這個地步。我第一次強烈認識到,能把一件事情做成,需要的遠遠不止一個好的想法,和一大筆錢。我是最後一個離開我們IP項目的人,也接受到一些影視公司的合作夥伴邀請,問我要不要去他們那兒工作。
但我希望自己摸索一段時間。當時我最大的感受其實不是失落,而是極其不甘心。雖然我們的項目失敗之處非常明顯,我仍然覺得IP商業化的方法論非常有價值,只是需要重新審視做媒體運營的思路。
做傳統媒體時間長了,渠道長期強勢的結果就是,很容易導致忽視用戶在想什麼。按照黎瑞剛曾經有次分享時說的,「傳統媒體要關註消費者的行為變化」,只有觀眾的行為變化逐漸能給我們劃出一條清晰的主線。
2016年開始,我帶著IP的思路,接著摸索了半年中美新興媒體平台的一些新興操作方式,看遍了youtube還有秒拍美拍的紅人內容,並和各平台合作製作了一批校園類短視頻和直播系列,越來越覺得羅振宇說「 魅力人格體」是對的。廣告和內容的界限也在新興內容中不斷相融,「未來一切內容皆廣告,一切廣告皆內容」也在我眼前發生了。
觀眾行為:集體狂歡式的媒體消費
和以人為載體的人格傳播
從觀眾消費IP的角度來看,看似龐雜的信息爆炸渠道中,觀眾行為的兩條主脈絡,一條是集體狂歡式的媒體消費,一條是以人為載體的人格傳播。第一種媒體狂歡,說的是春晚、奧運會、超級碗、漫威電影等超級媒介盛事,第二種就是個人IP,就是以人格為載體的媒介傳播。
當渠道和信息極大豐富,受眾越來越需要高緯度的信息服務,好內容的價值就愈加凸顯。進一步看,內容的價值是不斷積累在有價值的人格身上的,個人崛起成為這個時代新的流量渠道。
這就是為什麼諸多愛表達自己、有個性、有持續輸出內容和媒體運營能力的「 網紅」異軍突起,並迎來明星一樣的變現途徑;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品牌早已開始挖掘各類網紅來做營銷戰略,因為他們對受眾的消費行為有高度影響。
然後你會發現,就算是大型媒介事件,觀眾的注意力還是會被吸引到其中集體的角色和人格身上,比如你喜歡漫威宇宙,喜歡的其實是其中的某一個英雄;觀眾對《萬萬沒想到》系列最大的認知價值,還是在於白客和叫獸易小星。
直到2014年,內容行業出現了一個令人矚目的變化,IP創業開始真正興起。隨著「 IP能創造具大商業價值」概念的火熱,越來越多的電影、電視劇、小說和遊戲等內容產品超越自身的表現形式,成為IP,動輒獲得上億票房收入和千萬級別廣告授權費。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粗譯為「知識版權」,核心是一種跨媒介內容運營的理念,90年代在美國動漫產業興起。於是我開始研究漫威為什麼可以這麼賺錢,他們的英雄角色均創立於20世紀50年代左右,幾十年過去了,為什麼只要搬上熒屏就能大賣,周邊衍生品也賺的盆滿缽滿。
2014年,離開央視的馬東在愛奇藝孵化出了《奇葩說》,引爆了原創網絡綜藝的戰火,成立的米未傳媒估值20億。根據GQ中國的數據,各大視頻網站已經上線的網綜統計,去年網絡綜藝總數量接近100檔,全網排名前20的網綜播放量累計超過73億。
《奇葩說》於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檔好看的網綜IP,而是在這個時代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馬東真正做到了讓本身嚴肅的議題和觀點得到傳播和沈淀,奠定了「知識娛樂化」的方向。
這兩年,馬東現身於各大互聯網論壇,被媒體廣泛報導,成功超越了「 前央視主持人」和「馬季兒子」的標籤,成為互聯網時代更有標誌意義的符號,也成為了一個行走的IP。
2015年,網劇IP《萬萬沒想到》開始只是優酷原創孵化的每集5分鐘的小短劇,孵化出的電影票房是3億,《屌絲男士》衍生的電影《煎餅俠》則收貨11.6億的票房。10年前,叫獸易小星只是湖南的一個工程監理,大鵬是搜狐娛樂頻道的一個編輯。
這時候,我突然覺得整個行業將要改變。內容生產和作業方式即將發生巨變,因為整個內容傳播的價值模型變了。IP能夠持續為內容創造商業價值,商業價值真正讓內容創作成為可持續的行為,這一點對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很多時候一個非常重大的決策,反而是憑直覺。很多人問我2015年為什麼要去做一個看不懂的IP創業,我後來無數次去追溯,可能就是因為我看到了一個可能讓內容永遠有生命力的機會,並且非常非常想要讓這種生命力在手裡發生。
但是這種直覺並不一定意味著成功。我們的IP項目雖然能汲取到漫威和好萊塢IP商業化的方法論,但遇到了很多本土化落地的問題,和大多數泡沫一樣,成為了IP創業中的分母。一波又一波資本沖向內容項目,以BAT為首的各公司都在圈地佈局,一波又一波項目在錢燒完之後銷聲匿跡,包括我們的項目。
曾經羅胖說的魅力人格體,現在每天都在眼前發生
如今你走在朗園的院子裡,可能就會撞見被各家平台追逐的知識網紅。他們有著紮實的功力和系統的知識,同時懂得運用媒體的方法論形成大眾認知,通過新興平台不斷適應互聯網傳播的形式和潮流。
也就是上上週二,我去羅輯思維找小馬宋,一進朗園南門口就遇見了得到app上的說書人成甲,前一天下午我倆就剛剛見過。他年前上市的新書《好好學習》已經賣出4萬多冊,正要去分答小講,受邀開設一門精進知識管理的付費課程。
那天在羅輯思維的客廳裡,我坐在橙黃色的沙發上等小馬宋開完例會,一轉頭看見脫不花在散會的人群中走了過來,突然想起2013年中旬自己身處的一個場景。
那時我還在央視,台裡組織了關於新媒體趨勢的分享會,第一次在梅地亞中心聽了羅振宇關於「 魅力人格體」的演講,第一次有了關於個人IP的概念。其實個人IP的打造手法在泛娛樂領域早已純熟運用,只不過羅振宇是在媒體行業定義這個概念的第一人,並且在內容創業中讓這件事發生。
當我聽到他說「未來一切內容皆廣告,一切廣告皆內容」,腦子有點懵,當時跟身邊的很多同事一樣,並未完全理解。但他的個人IP方法論從此在我心里扎根。很多人當時看到的是有爭議性的羅振宇,我在半懵半懂中,看到的是一個媒體人、一個創業者,一個渴望參與世界的人,對這個時代的有感而發。
後來我就一直在關注他,看他先後做了視頻節目、每天60s語音、微信社群、賣書、賣月餅、為Papi醬拍賣新媒體第一支標王,我才理解了他的主線,其實一直做的就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個人IP造星運動,不斷輸出專業內容,結合當下最前端的媒體熱點來定義新的流行,從而向人格IP積累注意力和影響力。
與此同時,我每天在總編室給台領導寫規劃報告,去想中國最好的媒體到底應該如何解決焦慮,如何落地新媒體轉型和新的內容商業模式,暫時沒有完全把自己未來要做的事情,和羅振宇聯繫起來。
我時時刻刻見到身邊一幫最優秀的媒體人,一直在積極進步,但難以讓改變發生,因此也覺得苦悶。就像知乎CEO周源說過的,「我可以寫作和發表,但我無法去驗證——我不是那個讓事情發生的人。」於是我開始萌發要做點什麼的念頭,開始認真觀察浪潮的方向。
你得深耕在自己的領域,提供持續、穩定、可預期的價值,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給你的讀者提供一些確定性。
黃有璨常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寫在這裡很合適:
什麼曾經拯救過你,你最好就試著用它來拯救這個世界。
像李笑來說的,做一顆雙向生長的大樹,不僅向上野蠻生長,也向下讓根深深扎進土裡,根深才能葉茂。
這也可能是未來世界裡,我們得以安心生存的唯一方式。
知識網紅崛起:不改變潮水方向,也足以成為潮流2017.03.05唐穎嫻
這可能是我寫過的最不像報告的報告,更多以一種記錄式的敘述和比較,寫下了我心中最為敬畏一些媒體創業者,他們都是互聯網時代裡具有標誌意義的符號。邊寫邊感覺到,這篇文章背後的主線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力的,從2013年開始就一直在發生,我有幸成為潮流中的一個觀察者,有幸把在他們身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位於北京國貿和大望路高樓之間,有一片經改造的小型廠房建築朗園vintage,聚集了諸多創意和內容公司、小劇場、隱蔽的小餐館和咖啡店,這其中就有羅輯思維和果殼。
這一片建築前身是上世紀50年代的北京万東醫療設備廠,離熙熙攘攘的核心CBD街區不遠,自己低調且講究的立在面對通惠河的一側,走進去馬上能感覺到清淨。即使內容創業長期受到變現能力的質疑,這裡仍然引爆了知識付費的風潮。果殼在這個院子裡衍生出了在行分答,分答去年9月上線後42天就有1000萬授權用戶,交易額超過1800萬。
互聯網是一個劇烈旋轉的風暴,它讓打車、閱讀、購物還有約炮都變得更快的同時,也劇烈推動內容變現的進程。羅輯思維的得到APP去年一年營收1.4億,李笑來個人IP影響力帶動的最貴個人專欄,12萬付費訂閱和2500萬營收,現在看來好像已經都不稀奇。
以這片建築為圓心,虛擬知識分享經濟以裂變的速度在打破空間的隔閡,僅僅一年多時間,喜馬拉雅、知乎live等知識付費業務的發展速度令人咋舌,一切都生機勃勃,各類平台崛起了眾多知識向的個人IP。
今天剛剛得知,和我們在2016年底合作過一小時賣出10萬元自品牌課的spenser,2月21日上線的高端系列寫作課,一天內就賣了100萬,估計今晚截止報名前要破200萬。
但真正什麼是有影響力的人格?
我曾經做過一陣美女網紅經紀,遇到的一個很大困境就是消耗快、賣不動。反而圍繞知識KOL做的知識服務類產品,動輒十萬百萬的銷售收入已經不算稀奇,自己也一直在反省比較。
為什麼說知識網紅反而最有可能紅的最久,賣的最好?美女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是好看而已,憑藉短期注意力消耗迅速紅迅速消失,來得快去的也快,其實不夠成真正心理意義上的喜歡。
知識網紅因為不斷在積累信任貨幣,就不斷在積累影響力。知識的傳遞其實就是教育,教育不僅是信息選擇服務的優質形式,也是完成說服、建立信任和影響力的最好方式。
如果說胸大積累的是注意力,腦大積累的就是影響力。那賣的好的淘寶網紅怎麼解釋?
哦你以為她們就只是胸大呢?
我一直很關注張大奕,她能夠作為如涵電商的流量擔當,絕不僅僅是靠臉。你們去看看她淘寶店,為每件衣服做的材質、風格、穿搭講解,去看在如涵紀錄片裡談對互聯網思維的理解……那才叫淘寶界的知識網紅。
更不用說圍繞她產生的內容,極高質量的生活照系列,就是穩定、持續、優質地展示了這些衣服在不同場景的穿著效果,結果就是信任效果指數級別增長。
信用消費的時代,每個能夠塑造信任的內容都意味著一次付費按鈕的觸發——知識是購買依據,人格信用是入口。
喜歡與被喜歡:最好的愛,是雙向成長
所以要討論的核心問題,不是如何讓更多人付費,而是如何才能讓更多人喜歡?
喜歡的前提是值得信任,繞回來,還是得提供真正的好內容,讓基於知識的喜歡,和基於喜歡的學習,實現螺旋上升的過程。
因為學習才是剛需,成長才是剛需,上學不就是為了希望和成長,之前白花了這麼多錢,不就是因為還沒買到。
可現在市場上的問題就是,大家都在講雞湯,沒人真正講行動。大多數是知識的搬運工,少數真正在創造別人沒說過的知識和見解,如何讓人信服?
這就是為什麼人和人被喜歡的程度不一樣,因為知識傳播者本身見識的深度和廣度就不一樣,而且大多數還在抖機靈賺快錢。
這就決定了每個人能夠承擔喜歡的能耐也完全不同,讓幾十萬人喜歡不代表可以讓幾百萬人都喜歡,不是每一個男演員都能像黃渤那樣成為國民偶像,也可能有一天偶像們都像鄭爽一樣有了千萬級別的粉絲,就開始hold不住要罵人。
我也問過李笑來,怎麼才能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他說,要得到信任其實就是得靠譜,reliable,讓人覺得靠譜就是做一個可預測的人,predictable。
如果李笑來和羅永浩是V,走的VGC模式,那麼還有一種模式就是PGC,也就是得到上大多數專欄的專業生產模式。
比如從PGC的角度來看《經濟學原理》,如果能讓保羅•克魯格曼親自授課,集齊所有看過他書的讀者,內容、定價和操作方式就會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這就是教育、傳媒、出版未來所構成的知識服務業裡,羅振宇所說帶給「知識產品家」的巨大機會。
知識、信任和連接:影響力人格的核心
喜歡經濟學特別適合用來解釋當下的網紅經濟。
「網紅」即通過互聯網來紅,貌似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新概念,但其實就是「一個人通過互聯網獲得了很多人的喜歡」。
互聯網是一個劇烈旋轉的風暴,它讓打車、閱讀、購物還有約炮都變得更快的同時,也給世界增加了諸多難以預測的不確定性,有時候一個「黑天鵝」足以顛覆一切。
面對較高程度的不確定性,人類的行為更加容易失去理性,更加容易跟風和從眾,更加需要抓住一些東西,即使是盲目尋求偶像的指引。
這裡的「偶像」,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明星鮮肉,而是三觀有引領作用的role model,他們相信一些事情,並且說到做到。
同時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我們傾向於喜歡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不管他們是在觀點上、個性上、背景上,還是生活方式上與我們相似,都會使我們對他們產生好感。
「網紅」只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在適合的平台,用適合的內容方式,持續、真實、美好地向粉絲傳達了內容和人格,找到了和自己相似的一部分人。
這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看到的紅,都是經年累月的內容輸出,本質是人格和人格之間的精神交流,是一個積累認同和信任的過程。就像真正有效的營銷戰略永遠不是針對眼前展開的,都是一個佈局的過程,等待的都是一次關鍵性的引爆。
同時,他們也在不斷通過內容展示自己做到了,踐行就是最好說服—— 因為行為是人們用來判斷信仰、價值觀和態度的最主要依據。
在去中心化的時代,新的影響力人格讓自己成為了有人格加持的渠道,基於喜歡和信任,這個渠道裡可以售賣任何商品。
從互聯網巨大的長尾和用戶體量來看,找到與自己相似的人就夠,我有我的偶像,我不必為你的偶像買單。
當內容本身成為貨,成為可以大眾消費的互聯網商品,就需要通過社會心理學來認真審視消費者被影響付費的動機,背後究竟是什麼觸發了消費者行為。
知識網紅,本質上是一種喜歡經濟,很多付費用戶不是在買知識,是在為喜歡的人格花錢。
喜歡經濟學「Likeonomics」是社會心理學的概念,最初用來解釋很多商業、法律和人際關係中的行為機制。
原理很簡單,即人們更容易受到自己喜歡的人的影響,由此觸發行動。社會心理學意義上的喜歡,核心就是信任。不止是人際關係,其實這也是當今一切商業交往的根基。
信任的程度高,人格加持的價值就高,價格就越貴。
傳統意義上的知識交付,在教育和出版行業多年的內容付費,其實都是以人們階段性學習的需要為主展開的,具有鮮明的功利性,還不貴。
有人格加持的知識,則像是有良好品牌溢價的奢侈品,定價可以一高再高。
2016下半年知識付費大潮開始,出現了不少類似「付費鴻溝」的案例。得到、知乎、分答、喜馬拉雅都上線了無數大咖專欄和講座,但即使是大咖和王牌之間的對比,有李笑來在得到上超過2500萬的最貴個人付費專欄,也有用戶難以買賬的冷落門庭。
羅永浩在一塊聽聽做1小時的線上演講可以收入80多萬,開通微博問答17天賺了8萬多,創個人單場線上收入最高,都是錘粉這麼多年補的票。我相信很多人不是來學他到底演講如何牛逼,而是來聽零距離聽龍哥說段子。
同樣是有關財富的知識,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所著的《經濟學原理》只要70塊不到,為什麼李笑來的得到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可以定價到200 ?
很多年,李笑來在互聯網上寫作,和學生聊如何成長,大到如何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小到如何有效背托福單詞,影響了一代大學生的學習,包括我。
他的書《把時間當作朋友》,其實彌補了傳統教育內容中,關於有效成長的市場真空,滲透到很多人的心裡,就像是一個暗號,連接了千万讀者。
這些人現在都成長了,認知和執行能力經過他的方法論系統升級,消費能力也強了,看到他的名字出現,為什麼不買來看看偶像最近在思考啥?這樣看來,13万讀者每人付200,真的不多。
因為喜歡你,所以會為你花錢,無論是你的電影、演唱會,還是書和唱片,為什麼不能是你直接生產的內容?
截至目前為止,國外都沒大規模的開始做這方面的事情,主要還都是以廣告和教育培訓等比較老派的形式,而類似知乎Live這樣的模式,還屬於空白地帶。知乎所搭建的知識市場體系,似乎在反其道行之,並沒有一門心思做網紅、名人、大IP收割,而是賦予每一個擁有知識的普通人以參與機會。類似符合新用戶場景的產品應當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所以對於歐美來說,這種規模化的知識付費的形式,既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也是一個全新的機會。它打造一種創造了新的人與人連接的可能性,同時在獲取認可和收益的方式也與之前迥然不同。
知識付費與電商等模式一樣,符合用戶屬性的基本需求,應當是完全可以全球化的。可以想見的是:在未來,必然會有來自於各個國家的知識提供者跨越語言藩籬來幫助他人解決問題。以知乎Live近期邀請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Joseph,談特朗普上台的經濟發展走向的分享為例,據稱單場收入超過34萬。既然中國的共享單車等模式已經開始向海外輸出,在美國矽谷等地佈局,知識付費這個在國內的火爆模式,進軍海外成為KFC只是時間問題了。
內容付費中的“喜歡經濟學”:用戶不是買知識,愛你才會為你花錢
Spenser沒有想到,他按慣例每晚9點左右發出的一篇公眾號文章,可以讓他和團隊在接下來的3天內,賣出超過200萬的寫作課。對於一個擁有50萬粉絲的職場類公眾號人氣作者,這次在2017年初的知識付費嘗試,才是他真正深入了解讀者的開始。
然而整個過程中,讓他最意外的並不是課程收入。
為了做好線上影響力,他提前找到兩個微信大號幫忙助推,都是百萬級別並粘性很高的知識網紅。到了9點發文的當口,他和團隊都很緊張,準備好另一波收費的兵荒馬亂要開始了……現實是,流量進來了,但幾乎沒有購買率。兩個號都是這樣。
可為什麼別人家的讀者,就不會對spenser有購買慾望?
很簡單,因為他們還沒有喜歡上他。
喜歡經濟學:你好,請給我上一份最好的偶像
羅輯思維2017.3.8的溝通會,我在現場,面對著穿著窄腳褲的羅振宇,聽他說這一輪消費升級的邏輯。我同意他說的,在付費的那一刻實現的是「人格躍遷」,用戶想要成為更好的人。
但是,這一輪知識服務業的興起,羅振宇所說的「教育、出版和傳媒行業的重塑」,迄今為止討論的,更多的都是產業結構以及社會分工的變化,尚未關注到用戶根本的付費邏輯。
而Evan Williams 創立的美國最大的博客平台Medium,推出的付費訂閱服務,每月5 美元起。為付費用戶提供沒有廣告的獨占文章內容、離線下載等,但數據不佳,目前在調整方向。
之所以有這麼大差異,一方麵包括了社會發展階段和人們認識的差異性,同時也包括了網絡硬件支付等條件的成熟。蘋果CEO庫克在這次訪問中國時,特別提到了中外支付的差異性。他認為之所以移動支付,中國比美國和歐洲還要繁榮,這可能部分是因為是支付傳統的原因。“在美國矽谷可以使用移動支付,但是你去美國腹地,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移動支付,他們更習慣用信用卡消費。中國的信用卡沒有美歐那麼普及,一些初創的互聯網企業進行了變革,中國人更願意接受新的變革,在任何地方可以使用移動支付。”
知識付費表面上是規模化的知識購買的形式,但深層次上,它創造了新的人與人連接的可能性,和獲取認可和收益的方式。在國外,還沒有類似對標的產品和模式。之前比較流行的付費模式,是相對傳統的新聞訂閱和專門的教育平台培訓。這和國內現有的知識付費,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
傳統的課程培訓,本質是為了增加技能,是一種技巧和實操性的方式方法,而知識是一個高於技能,系統性的動態的並且持續進行的的行為。新東方的潘欣在知乎上說,如果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看待知識付費市場,那麼在線培訓其實更多解決的是初階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解決的升學和飯碗問題;這一波知識付費市場,更多要解決的是高階的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解決的是面子和小康問題。
知識付費會出現KFC嗎?
在上個月的兩會上,馬化騰提到一個現象的變化,中國以前的互聯網模式叫C2C(Copy To China),但是發展到現在是叫KFC(Kaobei From China),中國模式逐漸開始反過來影響歐美互聯網模式。據說當矽谷的創業者,第一次聽說中國火爆的知識付費的這個概念的時候,大多不太能理解。因為這是相對陌生的領域,他們之前已經習慣於通過付費訂閱等形式,來為有價值信息買單了。而且其他國外的知識付費產品主要集中在一對一諮詢,體量和知名度也都非常小。
知乎周源曾經說,我們相信一點,在垃圾氾濫的互聯網信息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知識(被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都還存在於個體大腦中,遠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們鼓勵每個人都來分享知識,將每個人的知識都聚集起來,並為人人所用。
第三方機構易觀公佈的《2016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發展白皮書》顯示,用戶對於“內容”和“知識”的付費意願和消費觀正在發生轉變,從不願付費變得對於顯著高質量、服務更好的類似產品願意付費;用戶信息獲取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從漫無目的地接收信息變為主動獲取知識,信息的選擇行為更為成熟,從而推動了知識付費行業的爆發。
從平台角度來看,類似知乎這種圍繞知識分享的社區屬性產品,本來就已積累了大量各行各業的知識達人,既有熱門行業大V,也有冷門小眾領域的“知道分子” ,做知識付費具有很大的優勢和便捷性。如果說之前的值乎屬於是中規中矩的產品,那麼知乎後來推出的知乎Live,就是在充分結合了自有平台積累後的一個付費的突破口,同時還可以延伸到實體書、電子書和版權銷售等商業模式。
為何矽谷沒出現知識付費熱潮?
反觀大洋彼岸的歐美,在用戶付費習慣優於國內的前提下,走的並不順利。美國最大的知識問答社區Quora,目前的商業模式,除了傳統的廣告業務之外,也在做一些新的嘗試。現有的信用系統用戶,在回答問題之後,系統會根據他獲得的點贊數、評論量而調整他的信用評分,同時用戶之間的信用,也是可以轉讓的。在未來,一方面可以通過付費,使自己的回答獲得更多推廣機會,另一方面用戶可以通過懸賞的方式吸引其他用戶回答問題。
2017年1月份, Quora新推出了knowledge prize功能,提問者可以通過現金懸賞,吸引相關的專家回答問題,最後最優質的回答者會獲得這筆錢,獎賞是完全公開的。比如最近一個拿了250美金的回答就是關於亞馬遜印度電商策略的回答。Quora還可以提供付費的特別版,比如一個針對白領人士的Quora或者一個針對創業者的Quora,上面會集中提供相關領域的高質量問答。但目前並沒有特別耀眼的成績。
時間撥到更早的2010年,新聞集團對旗下的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電子版收費,每週2英鎊。但收費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半年後,兩家報紙網站首頁的點擊數下降了43%,用戶則減少近90%。2016年初泰晤士報旗下的時報周刊,每月收費3.99美元。結果也是門可羅雀,被迫關停。
知識付費這麼紅,它會進軍海外火遍矽谷嗎?2017.03.30 南七道
《人類簡史》中,尤瓦爾•赫拉利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觀點:八卦和講故事讓人類最終成為萬物主宰。由於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為智人(現代人的祖先)帶來了認知革命。讓他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語言來溝通。逐漸的,人類學會了八卦,到後來又學會了講故事,於是在諸多的人種中,智人最終成了食物鏈的頂端。
如果說認知是對於事物建立初步的物理印象,那麼語言就是對於這個印象的輸出,溝通是對於事件的傳播,故事是事件的包裝和加工,而知識是對前面四者按照一定邏輯綜合性的歸納整理、提取、梳理。更為關鍵是的,知識的延續、傳承、升級、迭代等性質,讓整個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知識的整合與傳播又呈現出了更多形式。當下最火的莫過於是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的春天為何出現在中國?
回顧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其實是一個發現、整理、運用知識的過程。亞里士多德說知識大體有兩類:一類是技術性的,另一類是非技術性的。技術性知識是用來解決實質性問題的,對經濟發展非常重要。而非技術性知識則是對人類本性的精神引導和提升。兩種知識的協同作用,一起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當下的中國互聯網,不管是學說普通話、理財、品鑑紅酒等技術性的,還是詩歌、話劇等非技術性的,突然爆火了,一反之前的對知識的不待見的地位。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國內的用戶一方面是一直向錢看奔發展,另外一方面是知識無用論,賺到錢的才是牛人。這種反智思潮,直接導致了知識的廉價性和不受待見。
但是隨著消費升級,網絡支付等外在條件搭建完畢等前提下,同時個體意識空前強大,越來越追求自我的實現與價值。於是,不管是出於自我完善,還是虛榮心,或者安全感等各種心理需求,知識的需求出現了一個小陽春,隨之而來的知識付費的浪潮來了。一向提倡免費主義的互聯網界,開始發現原來知識這個領域還可以刨到新的商業機會,開始扎堆進入。知識付費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火爆程度。
從2016下半年知識付費大潮開始,包括得到、知乎、喜馬拉雅等都上線了多檔知識付費的產品與課程,包括李笑來,馬雲湖畔課堂等無數大咖以專欄和演講形式加入,創下一個一個的驚人記錄,比如李笑來創下了超過2500萬的最貴個人付費專欄的記錄。
papi醬團隊:羅輯思維原價退出投資,一直很感謝羅振宇2016-11-23澎湃新聞
曾在3月獲得羅輯思維和真格基金高調投資的網紅papi醬,近期被爆與投資人分道揚鑣。
對此,papi醬的同學兼合夥人楊銘11月23日通過微信朋友圈作出回應,證實羅輯思維已經退出項目。
有說法稱,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在這條朋友圈下留言:“江湖就這樣,別介意。總有人願意看笑話。”不過,澎湃新聞未能聯繫到羅振宇對此置評。
楊銘的助理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羅輯思維的退出是正常的投資轉向,被撤資的不止papi醬團隊一家。
“我們一直都很感謝羅老師。”該助理對澎湃新聞記者說,兩個團隊的合作“愉快且友好”,在撤資前均有按照相關流程執行。 而對於未來是否還可能重新合作,這位助理表示:“順其自然”。
從楊銘朋友圈的信息來看,羅輯思維在明確旗下的新業務項目“得到”之後,已經原價退出了所有的投資項目。
papi醬團隊拒絕向澎湃新聞透露羅輯思維的投資盈利情況。 澎湃新聞記者就此致電羅振宇,但未獲回應。
離開羅輯思維的papi醬團隊似乎並不為資金擔心。 楊銘透露,接下來還會跟歐萊雅、咸趣、露怡、湯臣倍健甚至幾個國際大品牌的合作,還有“某位國際頂級導演”將出現在papi醬的視頻內。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67013
與這些耀眼數據相隨,卻是網友、甚至粉絲的不滿:「我女神嗓音居然這麼 Man?」、「直播內容沒有 5 分鐘影片的好」、「好無聊」。結果幾個直播平台甚至出現了「掉粉」的現象,其中「一直播」和「花椒」兩個平台直播中一度超過 400 萬在線粉絲,最終下降到不足 250 萬。很明顯,這是一次令人失望的直播。
這也體現出了 papi 醬對於直播的「不適應」,相比準備時間幾小時甚至大半天、一句話能夠 NG 好幾遍的錄製短片,直播對於主播的要求實在高了太多。哪怕是貧嘴、互動、眼神、動作同樣有其技巧所在。
於是乎在首次直播之後,papi 醬再次回到了「日常更新」的原軌道。話題繼續優化、除了段子 papi 醬的動作也越來越多;並且引入了歐萊雅集團旗下多個品牌的軟廣植入。
時間隨著一周又一周的更新過去,時間來到了 11 月 7 號。在拍賣舉行將近 7 個月之後,那個價值 2200 萬元的貼片廣告終於上場。它同時也預告了 papi 醬的第二次直播:11 月 9 號晚與其他知名網紅 ayawawa、gogoboi 進行了一次 10 小時超長大直播。
即便你印像中沒有這回事也正常,因為直播當天 papi 醬只在最後壓軸的 1 小時出現,同時直播內容也主要是美妝用品。最終結果是,如果只看百度指數波動,你根本發現不了這次直播的存在。
而除了 papi 醬本身之外,在發布會之後也有數位素質不錯的短片作者出現在 papitube 中,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在下楊舒慧」、「 張貓 」、「ACUI 阿崔」,都貢獻出了風格迥異的數個短片,但是其影響力遠遠不及 papi 醬本身,就連 papitube 影響力也遠不如其誕生之初預料的重要。
最終,我們只能用「平淡」來概括 papi 醬在發布會後的表現。
「改頭換面」的羅輯思維
……..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6/11/24/papi-and-logic-talk-show/
“2200萬元,成交!”
這是羅振宇和楊銘2016年的光輝時刻,時間是今年4月份,地點是北京麗思卡爾頓酒店,papi醬貼片廣告拍賣會。 一條貼片廣告的成交價是2200萬元,羅振宇和楊銘完成了一件他人難以完成的事情。……只是,無論之前還是之後,羅振宇和楊銘都不避諱這場拍賣很有可能虎頭蛇尾。 他們聯手完成的是通過拍賣成交數字,在互聯網世界的信息流裡標記下papi醬第一內容網紅的位置,其它的目的都排在這個之後。 ……..
http://news.sina.com.cn/s/wh/2016-11-23/doc-ifxxwrwk1766976.shtml
【分手就要分的徹底】羅輯思維退出投資「papi 醬」,感情終究敵不過商業利益的糾葛 2016/11/24
曾為中國知名網紅「papi 醬」拍出天價廣告的「羅輯思維」,正式退出投資 papi 醬項目,對於退出投資一事,羅輯思維創辦人羅振宇只表示,「江湖就這樣,別介意。總有人願意看笑話」,能看出就算在這網路時代,商業利益還是優先考量,「錢」才是重點。不知不覺過去 1 年多,她依舊是那個「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
作為「跌宕起伏」劇本的開始,我們首先需要回到 8 個月前。
一個 2015 年 10 月還默默無聞的女子、與公認「內容如何商業化」的最佳案例製造者,走到了一起。最終誕生了一個中國創投、網紅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數字—— 1200 萬元。這既是 papi 醬的第一筆融資,同時也是一聲「驚雷」,驚醒了每一個關注著「內容變現」、「網紅經濟」的人。
拍賣後:papi 醬有什麼變化?
但估計誰也沒想到,拍賣後 papi 醬似乎進入了一個漫長的「蟄伏期」。4 月底發布了自己的短片平台「papitube」,在給短片作者提供機遇的同時豐富自家影片內容。隨後又進入到維護日常更新的狀態中。而原定於 5 月 21 日之後發布、價值 2200 萬人民幣的貼片廣告也一直不出現。
直到 7 月才再次搞了個「大新聞」,一口氣在 8 個平台來了次直播。在 1.5 小時內也刷出了誇張的直播數據:全網在線人數突破 2000 萬;12 小時累計觀看人數 7435 萬人次;點贊數約 1.13 億;微博話題圓度次數達到 3.9 億,評論達到 5.3 萬條。
3:錢在自己口袋裡,羅振宇不偷不搶,合法經營,憑什麼說人居心叵測,至少從邏輯思維,我能聽到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是現在網際網路大多欄目難以提供的。
邏輯思維有名了,於是就有很多醜陋的自媒體還是黑邏輯思維博流量和關注 ,這人文非君感到非常噁心,你對知識思想的傳播都不如邏輯思維的一根頭髮絲,還怎麼好意思在這扯別人長短,恬不知恥。
https://kknews.cc/zh-tw/tech/8oz2ye.html
羅輯思維退出papi醬公司 羅振宇:有人願看笑話2016.11.23 每日經濟新聞
就像一出熱鬧又波折不斷的連續劇看到大結局,關於papi醬和羅振宇這齣網紅小時代的劇情終於也到了一個節點。 今年年初,依靠短視頻走紅的papi醬剛達到大眾關注峰值時,徐小平和羅振宇就宣布要投資papi醬。 但從今年4月的papi醬貼片廣告拍賣會以來,卻不斷有消息傳出羅振宇與papi醬合作破裂。
今天(2016.11.23)下午,papi醬合夥人、春雨聽雷CEO楊銘就這幾天外界對papi醬和羅振宇投資關係破裂的傳言在微信朋友圈裡發表了回應。 核心信息點包括:
2、關於羅輯思維,在明確“得到”業務後他們原價退出了所有的投資項目,papi只是其中一家;
截直發稿,羅輯思維CEO李天田(脫不花)沒有對36氪的採訪給予回應。 羅振宇則在這條聲明底下留言,“江湖就這樣,別介意。總有人願意看笑話。”
查詢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可以發現,羅輯思維的退出早在今年8月份就已經完成,剩下的股東有楊銘、姜逸磊(papi醬本名)、真格基金、光源資本以及星圖資本。
另有業內人士透露,羅輯思維退出這些項目之後,徐小平的真格基金將會接盤。 36氪就這條消息向真格基金求證,對方表示不予置評。
人家就是賣書而已,況且還是有價值的書,又不是黃書,又不是邪教書。如果說賣書就是騙人的話,那麼全國的書店都得被查封啊。
他鼓吹讓大學生去投資創業,他自己那個年代的時候怎麼沒去創業?成了嗎?大學生對社會和商業什麼都不懂就可以創業?拿一個比爾蓋茨就告訴大家你們看怎麼樣是不是成功了,切,80億的人口裡只有一個,誘導大家出現錯覺你講出的話就是邏輯思維。
大哥,人家崇尚創業,鼓勵創業,發表自己的觀點,你創不創業,能不能創業,會不會創業,決定權在你手裡!人家只是媒體,不是你的人生導師!
http://mt.sohu.com/20151106/n425449836.shtml
為什麼要黑邏輯思維的羅振宇? 2016-09-01
首先,文非君沒有買過羅胖的書,也沒有加入鐵桿會員,不過我還是會去優酷或者喜馬拉雅聽他的節目。羅胖的價值觀我不關心,他賺錢多少我也不在乎,只是聽羅輯思維有些收穫,不是粉絲也不黑羅胖,但我支持他。
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邏輯思維公眾號粉絲已經600多萬,盈利上億,於是寫文黑羅振宇的人也就出來了。
為什麼黑羅振宇?
1:邏輯思維的目的非常簡單,通過公眾號每天一條語音,以及優酷的視頻,和喜馬拉雅等語音形式來增加讀者,然後賣書,於是就有一些聽過後,買了書的人,感覺沒學到很多的東西,感覺虧了,於是就黑羅振宇了。
2:羅振宇講的大多數都是個人觀點和書中的一些知識,有些人聽完後,感覺這也沒什麼,於是就說羅振宇就是和忽悠騙子,騙我們賣書等等。
3:有些人起初喜歡羅振宇講述的一些內容,然後買過羅振宇推薦的書後,就發現內容印刷等都很差,漸漸改變了對他原有的印象。然後就說這年頭騙子太多,用知識包裝騙錢羅胖算一個,但相信終不能長久!
為什麼我們不黑羅振宇?
1:文非君覺得羅振宇節目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要片面去理解。東西,你愛買就買,他逼著你了?大二開始,關注他3年了,我就買了幾本自己需要的書,沒貢獻多少錢,但是這幾年讓我的成長是不少的,我覺得遠遠大過我的付出。非要說他是騙子,就過分了.
2:文非君覺得羅振宇起碼在知識與我之間建立了一個渠道 開闊了我的視野 而且付費得到想要的東西 這很好 也是自然規律 一個想不勞而獲的人是有問題的 只有明白這點 才能融入這個世界.
羅輯思維節目號稱“愛智求真,口號是“有種、有趣、有料”,做大家“身邊的讀書人”。無論你聽多少羅振宇的演講、無論你看多少羅輯思維的節目,我想問問大家,你得到了什麼?思想進化了?思想進化了的表現是什麼?工作事業發展了?朋友關係更多了?你的靈魂提升了?你的格局打開了?對比前後,如果你沒有任何改善甚至是退步,而且浪費了大好的時間和不少錢,那這種神般的崇拜,對你不適合,可能是負能量的,更可能是極其錯誤的。
羅振宇的好朋友曾說過:羅振宇對缺乏自由容忍度極低,第一次採訪,他3次拒絕《人物》記者試圖從他成長經歷中窺視性格端倪。看來羅振宇極其不想讓別人真正深入了解他,窺探知道他褪去“個人魅力”光環後的真實面。
時代不缺乏被神化的人,像王林、營銷大師牟其中、健力寶的張海等,結果證明都是他們都是騙子,只是騙人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有一點相似,那就是通過自我“神化”來騙人,被騙錢損失不大不必太在意,被騙思想甚至被洗腦,這毒害太深……..
回應
大家都是成年人,有是非分辨的能力,有能力去選擇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既然會選擇邏輯思維,認同他的價值觀或者願意去購買書籍加入會員,那都是我們自願的,沒有誰逼迫任何人。我自己也是一個創業者,到目前為止只買過一本羅振宇寫的幾十塊錢的書,但是羅輯思維給我的收穫和感悟絕非是幾十塊錢或幾百塊錢能買來的!沒錯,我的靈魂還真提升了!自媒體怎麼了,自媒體就不能賺錢了?就像一個企業沒有利潤還怎麼創造更多的價值空間,生存下去都難!只想對筆者說,你是沒本事才寫這樣一篇文章,想像還特豐富,還扯到希特勒!太搞笑!
是的,我們都是成年人,我相信大部分粉絲只是想聆聽一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而非迷信羅胖。
通過他我開闊的讀書的範疇。這個價值不能用錢衡量
互聯網時代需要羅輯思維這類有營養的節目,而其賺錢的能力正體現了其自身有價值。
說的沒錯!這個從作者可能是羅胖子一伙的,人人都誇,但沒有爭議是做不大的,這個人洋洋灑灑的也沒說出羅胖子怎麼害你了,只是受不了人家賺錢太多罷了
面對羅振宇金錢帝國的開啟,一位資深羅振宇“親情會員”感慨到:當初很多人購買會員,都是覺得現在浮躁的社會,能沉下心來做一檔讀書節目實屬不易。所以大家每人盡一份力,一起供養這個有理想的讀書人,讓羅胖不用為生計發愁,讓節目能堅持下去。不曾想人家進入了10億富豪俱樂部,而我們這些窮人還在煞筆兮兮的搶著替人家買單,崇拜羅振宇這麼久,被洗腦這麼長時間,我得到了什麼,除了“就要他媽的自由”、“相信自己做自己”的自我情懷外,一無所獲,我以為羅振宇給了我翅膀,風口來了,我能飛起來,實際上我才知道我是豬,根本飛不起來,飛起來就慘了,會摔死,還好我沒飛起來,現在風停了,我也該從夢中醒來腳踏實地的工作和生活了。
自我“神化”的羅振宇
作為自媒體第一人羅振宇無疑是成功的,堪稱奇蹟。曾在央視就職的他,嗜書如命、知識淵博、觀點犀利,總能從別樣的角度看問題,引來眾多忠實的簇擁者。相信不少人將其觀點視為“聖典”,當然筆者對他的一些觀點也很認同,形成了不知不看不懂羅輯思維好像“被廢了”一樣,羅振宇彷彿成了“神” ,跟隨他才能自我救贖,才會成功。
為了聽他“ BALABALA ”的高論,為了讀他的“文化販賣”書籍,為了會員“羅利”、社群徵婚、霸王餐、頭採茶、C2B訂製等相信不少人花出去的銀子少則幾百,多則幾千,更多的則是10萬計。這是一個奇怪的想像,也是一個可怕的現象,這讓007想起了90年代風靡的氣功、曾經瘋狂現在餘毒未消的傳銷、想到了007自己為了信仰與成功跟很多人一起追隨某些大師的腳步,接受他們的“醍醐灌頂”,最終筆者甘心情願被騙錢無數,錢是小事,讓007思想被毒害長達3年,大好的事業幾乎被廢,幸好有光明正義師父及時挽救,才一步步走出“騙局”,大家也才能看到如今喜歡寫寫話話的007。
羅輯思維稱擁有530萬用戶,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如果是真實的,那羅振宇是誰?有如此的魔力?我想到更多的是希特勒,還有那曾經過於個人崇拜的時代。羅振宇作了什麼,能讓這幾百萬人折服?沒有產品,沒有服務,只有思想,很多時候思想是無價的,這是一個嚴重缺乏思想和信仰的時代,羅振宇的出現,填補了我們渴望的思想荒地,所以他成功了,但也被神化了。
自媒“首富”羅輯思維羅振宇,“害”了多少人? 2015-11-06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台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舉報
導讀:昨天羅輯思維推出羅振宇個人脫口秀跨年演講項目,2天預計入賬4500萬,而其近日完成B輪融資,估值13.2億,羅振宇成了自媒體“首富”,在創造這些奇蹟的同時,不少羅輯思維會員發出聲討:羅輯思維是騙局,比傳銷的毒害還可怕,“害”了不少人。
會員控訴羅振宇“騙局”
1 、“ 會員招募”——史上最無理!他不告訴你怎麼加。你找不到入口,他就說,不懂得怎麼連接的人,不配和全國最牛逼的互聯網思維的社群玩兒。交了錢,優越感就來了。
2 、互聯網社群?——牛逼的人才不跟你們攙和。經過半年的觀察,加羅輯思維會員的人多數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1)想通過這個社群發家致富跟著羅振宇一起牛逼一起飛的懶人投資者。2)喜歡讀書,喜歡拿羅輯思維來標榜自己愛讀書、愛知識的屌絲。3)容易被洗腦的一類,別人發表個什麼觀點,他們都能拿出羅振宇的話來比對,羅胖不是說過嗎,是他們的常用語。4)個別投資人,到羅輯思維會員裡找項目。然並卵,他們並沒有找到什麼合適的項目。
3 、所謂的“愛智求真”——不過是營銷手段!他給你一種幻覺:通過看看視頻節目,在微店買些東西,買個號稱限量的會員身份,你也可以成為貼上“汎愛智求真人士”的標籤,其實根本不是讓你真正去讀書,而是讓你買他的東西,營銷而已。
羅振宇的“金錢帝國”
面對過度商業和營銷的質疑,羅振宇聲稱:“我們不是什麼媒體,我就是一個買賣人。”這個買賣人似乎取得了不錯戰績, 2015年的年營業額(不包含非圖書/自媒體類產品)在13億左右。這也就有了其最近完成B輪融資,估值13.2 億,由中國文化產業基金領投,啟明創投等跟投,投資名單中更有:柳傳志、柳青、柳林、俞敏洪、李善友、包凡等圈中大佬,羅振宇構建起了真正的金錢帝國,成為不折不扣的自媒體“首富”。
在羅胖看來,中國政府手裡還握著N張「王炸」,等著在恰當的時機甩出來,橫空出世,製造出新的市場空間,推動新一輪的經濟增長。
熟悉羅輯思維繫列叢書的讀者知道,羅胖的書並不是只講一個題目,而是他N期《羅輯思維》節目內容的綜合。但是相對於前三本書,這本書就像口述,非常口語化,基本上就是脫口秀節目的演講稿直接拿來出書,談不上啥文采,好處是幾乎不需要費腦子就能看完。
……
https://kknews.cc/finance/lzrkb9.html
羅輯思維為什麼估值13.2億? 2016-06-09
在多數人眼中,羅輯思維是自媒體,是新媒體業務板塊中的「頭牌」;但是,為什麼羅輯思維拿到13.2億元估值——這顯然不是對當下媒體的一個資本定價,最被忽略的答案是:羅輯思維獲得的其實是電商定價。所以羅振宇也一直誠心實意地說:「我真的就是一個賣貨的。」
媒體以前的傳播是品牌,幫別人傳播,收品牌商的錢。但是當用戶都看手機,不買雜誌不看報紙甚至不打開電腦時,伴隨的聲音和文字都變成了朋友圈和自媒體。羅輯思維的朋友圈是幫自己傳播,肥自己的田,收自己的莊稼,然後顆粒歸倉。
這是門生意。必須認識到深層次講羅輯思維是電商邏輯,只看到媒體二字,忘記了媒介首先就是為了傳播。傳播文字,還是傳播立場,傳播生活方式,還是傳播消費方式?你以為你購買了知識,其實那是羅輯思維朋友圈的教輔教材。如果恰好碰對幾個選擇題,恭喜你投機知識成功了,時間節約了,價格合理了,效率提升了……
「羅輯思維」是「羅輯」而不是「邏輯」,當羅輯思維聲名鵲起後,這思維那思維就都有了,但是少有人去掠美「邏輯」,作為一個IP——羅振宇搶先拿下了「邏輯」二字所蘊含的場景,占據了一個高地。
但對於一個電商品牌,「羅輯思維」遠遠不如「邏輯思維」平實,因為會有用戶因為錯別字而無法有效關聯。一字之差,即使品牌再有個性,也會讓服務體驗打了折扣。這是2015年初羅振宇的切膚感受,至少損失一成新增用戶。
而一字之差的背後,恰好是對當下所謂的「魅力人格體」的最常見誤讀。
…….
https://kknews.cc/other/5mpp88.html
媒體未來
羅振宇認為互聯網必然給對媒體業帶來根本性的衝擊。由於傳播介質的互聯網化,受眾人群和信息消費模式都將碎片化。傳統大眾傳播將越來越難以奏效。未來的傳媒將不再以信息為核心,而代之以人格。魅力人格體將是新媒體時代最關鍵的傳播節點。受眾在被細分之後,會基於興趣和對不同自媒體人的喜愛,而發生分化與重組,最終形成一個個高粘度、高聚合力的社群組織。與大眾傳播下的規模經濟模式不同,未來社群組織的生存將遵循範圍經濟的邏輯。
http://baike.baidu.com/item/%E7%BD%97%E6%8C%AF%E5%AE%87/1982837
羅振宇《中國為什麼有前途》:30年後中國經濟好到你不信
現實生活中,中國經濟正在承受著巨大的下行壓力,相信很多人對於過年前那段艱難的討薪、討債歷程記憶猶新。無論是普通工薪階層,還是企業家、創業者甚至投資人的圈子,都普遍瀰漫著悲觀情緒,各種困惑、疑竇叢生。
在《中國為什麼有前途》這本書中,羅胖依舊保持了他「中國經濟死多頭」的本色——不管發生什麼事,他都認為中國經濟會變好,依舊堅持「中國經濟未來30年的發展會好到大家不相信的程度」,就像30年前的中國人無論如何都想不到我們今天會是這樣一幅生活光景一樣。
在書中,羅胖提出了他長期看好中國經濟的三個理由。
首先,過去500多年裡世界超級大國的交替有著一個非常明顯的規律,從百萬級人口的袖珍國家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到千萬級人口的英國。到了20世紀,英國不得不把棒交出來,交給億級人口的美國……也就是說,後一個崛起的中央國家,總是比前一個中央國家的人口高一個數量級!
為什麼會有上述那個規律呢?因為大國崛起是由兩個動因來決定的。第一是創新,第二是規模。
創新的道理很簡單,誰製造了新技術,誰創造了新的制度安排,誰就崛起。所以,創新的後面一定是創新的擴散。…已開發國家的那一套玩法,我們基本上看清楚了,雖然很多還沒有學會,但這也是遲早的事情。等到他們那一套我們都學會、弄清楚,咱們人多自然厲害。
然後是第二個理由,規模本身就是優勢。有時候大塊頭能玩的遊戲,小個子是玩不了的。譬如中國的電商、服務業,正是因為中國人多、收入差距大,所以才能如火如荼地幹起來。你在美國住幾個月就知道了,它的服務業是遠不如中國的。
第三個理由更關鍵——中國經濟這30年來走對路了。
…..
罗辑思维118 你怎么还信中医 2015年4月23日
回應
这期罗胖讲的,我实在不敢苟同, 如果从方法论方面证明现代中医是伪科学 ,我认为是过于苛刻了~ 罗胖从中医发展中的一些错误方向 来论证现代中医的不合理 ,就像是在说由体液论发展而来的西方医学的根基是错误的 所以也是伪科学。 我本身的是学生物的, 所以对药学和毒理学也比较了解 ,就我个人观点来看 中西医的分别最大的角度 是天然合成物和人工合成物的区别 ,过去的中医由于受到设备所限, 所以对病症的诊断是不准确的, 而现代中医在西医设备的帮助下 对病症的诊断的效率提高了很多。所以在诊断上面 二者现在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其次就是施治方法~ 就我本人的经验来看 中医药中的天然合成物 对于生物体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 高效 ,同时代谢途径也多, 也就是说副作用较少, 这是人工合成物无法达到的优势。但是煎药口服这种摄取方式 大大影响了药物的药性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说 中药养生调理的原因。其实中西医本并不需要争端 只是多元方法中的一种 没有必要全盘否定全盘接受, 报以辩证的态度去观察 ,并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特性去救人, 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吧?就像罗胖的这期节目 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中医无效,在树理论的大旗 要说的科学方法论是好的, 这是每个理科学生做学问甚至是做人的根本 ,但是真的需要让每个人都拥有这种逻辑方式么? 逻辑也是存在多元向性的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GBtuL_RDA
罗辑思维官方频道 - Luogic Talkshow
https://www.youtube.com/user/logictalkshow
羅振宇
羅振宇,自媒體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主講人,互聯網知識型社群試水者,資深媒體人和傳播專家。1973年1月11日生,安徽蕪湖人。90級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本科,94級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碩士,04級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歷任CCTV:《商務電視》、《經濟與法》、《對話》製片人。
2008年從中央電視台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曾擔任《決戰商場》、《中國經營者》、《領航客》等電視節目主持人;第一財經頻道總策劃。
羅振宇對企業營銷、公關、品牌等領域有獨到的理解和系統的理論,其培訓課程廣受好評。
2012年底,他與獨立新媒創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識型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半年內,由一款互聯網自媒體視頻產品,逐漸延伸成長為全新的互聯網社群品牌。
因此,數據清晰地表明,僅僅是互聯網和ICT技術的發展並不能提高生產率。
不過,從上圖可以看出,在互聯網和ICT革命的34年裡,有一個階段美國的經濟效率大幅提高。在此期間直至2003年,美國的生產率年增長率達到半個世紀以來的最高值——3.6%。這是因為針對ICT的固定資產投資劇增。美國投資佔GDP比重從1991年19.8%升至2000年的23.1% ,互聯網泡沫後則略有下降,然後在2005年達到22.9%。
這時主要是投資ICT。美國這方面的投資減少導致了生產率增速急劇下降。從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勞動生產率隨資本投資激增發生的變化。3年後,投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86,4年後高達0.89。當資本投資減少時,勞動生產率也隨之下降,這表明,並不是理念或者純技術導致了生產率提高。
(本文作者介紹:前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現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
回應
我覺著這位專家將互聯網的作用說的比較對,但用索洛一句名言,那就落伍了。現在的互聯網已經大大提高了各種效率,而且那位經濟學獎的得主並沒有看到現在互聯網和計算機在生產上發揮的作用,那可不是簡單的提高了效率,而是大飛躍。再者,不要拿美國的經濟來與中國比,美國的經濟現在是停止不前,而且有下滑趨勢。而我們中國現在經濟發展需要大數據,高網速。
文章對教訓和經驗的概念都沒搞清。標題說要吸取美國教訓,而內容說要學習經驗。
互聯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希望能夠利用好這個平台工具!
應該充分利用戶聯網,讓互聯網實體經濟服務。去虛為實,不要炒做。
文章論斷的錯誤之處在於沒有意識到我國經濟體制的問題。互聯網推動了政府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所以之於中國意義更加非凡。
取長補短,去虛求實,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加強研發,合作攻關,協調投資及建設
互聯網+對誰都是新東西,別一味說中國學美國,其實老美也在學中國。老美習慣用信用卡,互聯網支付就在中國後面,現在正在學中國!
大規模投資互聯網+項目可持續拉動經濟增長,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
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150618/080022463638.shtml
另詳參【圖博館】:《知識經濟》 《網路淘金》《網路金字塔的獲利模式》《全球電子購物市場》 光棍節vs感恩節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中國製造業
中國互聯網+要吸取美國教訓 2015-6-18 羅思義
互聯網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但從美國的經驗看,並不僅僅是互聯網理念或技術迅速提高了經濟效率,而是要將這些納入到對ICT的大規模投資浪潮中。因此,在中國尋求加速互聯網革命時,這是其要學習的關鍵經驗。
中國正在加速進一步推進其互聯網革命。著眼中國的總體經濟戰略,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強調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製造業和電子商務結合。最近,為了進一步促進互聯網廣泛應用,李克強總理敦促中國的通信運營商提網速、降網費。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互聯網用戶最多的國家——2014年中國互聯網用戶數達到6.42億,而美國為2.8億,印度為2.43億。在此背景下,中國更加重視互聯網。從全球來看,世界21%的互聯網用戶來自中國,而美國僅佔9%。
同樣驚人的是,中國正在增加ICT(信息和通信技術)投入,其中互聯網是核心。在過去20年,中國對ICT技術的投入平均每年增加8.8%,從而帶動GDP總額每年增長1.0%。如表1所示,過去20年,中國每年因ICT投入而增長的GDP已經遠遠高於其他主要的工業國或金磚國家,比如比美國高2/3,是德國的2倍多,日本的3倍。
雖然中國在互聯網和ICT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非常驚人的表現,但是,由於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其互聯網用戶佔總人口的比例不僅低於美國或歐洲,而且低於其他亞洲發達國家。2014年,中國互聯網用戶佔其總人口的46%,而美國的這一比例為87%,日本為86%,韓國為92%。在中國,網費對於進一步增加用戶非常關鍵,因此,李克強總理提出降低網費。
從基礎經濟的角度來看,並不是純互聯網技術和ICT本身提高了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率,明白這一點很重要。在個人電腦大量出現於經濟活動中六年後的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RobertSolow) 已有一句名言——計算機技術並沒有加速提高美國的生產率,你可以看到,計算機無處不在,只是在生產力統計中找不到它。
這種狀況並沒有改變。如圖1所示,在現代個人電腦出現的前一年——1980年,以能消除短期經濟周期波動影響的5年移動平均線計算,美國生產率年增長率為1.2%。2014年,美國生產率年增長率仍為1.2%。因此,互聯網和ICT的34年革命性技術發展並沒有提高美國的生產力。
物價與工資
楨:接下來的二文<戶政系統eTag北宜直鐵><物價與工資>實在很不想再評,實在很厭、歹灣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了,但不甘心已花時間收集相關新聞,故勉強貼之!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932876
攻占馬桶府
館長真是先知,又預知到反服貿/核四/自貿區/...等敢做不敢當的無賴之徒1會搞聲東擊西之計、攻占總統府!
館長又非政治巫師2,只要依理性專業事實之研究,便能預測到金溥聰3會將計就計!
所言極是!從對馬丟鞋、車撞總統府,在這啥都要馬負責4的民粹之島5,負責國安的金小刀、當然會想到攻占總統府!
這些職業學生6和暴民7當無賴甭種也就算了,但怎可靠造謠說謊在反服貿/核四/自貿區/...?
怎不可了?你沒聽過台獨的道德觀8「有比誠實更高的標準」嗎?再說、不啥都反、還叫民主反對黨?
原來如此!這廿年來,台獨、在朝時先在教改9上灌輸反中意識形態、在野時則在網上逢迎鄉民糞青10的網路謠言文化11,難怪這些無賴甭種會靠造謠說謊在反服貿/核四/自貿區/...!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689276
勞委會:賺錢企業 禁放無薪假【經濟日報2011.10.29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昨(28)日宣示,「不可能容許企業在還有獲利情況下實施無薪假」,企業必須提出公司開始虧損的證明,如訂單減少、財務報表等,並取得勞工理解與同意,否則將實施勞動檢查;至於是否法制化,仍待進一步研議。
LED業者億光日前宣布實施無薪假,引發不少立委質疑億光賺錢,卻還放無薪假,要求勞委會調查,昨天億光急轉彎公告停止實施無薪假。王如玄首度表示,不能容許獲利企業實施無薪假,馬英九總統昨天也指出,政府會密切注意無薪假情況,用充電的職訓補助來補薪水的不足。
王如玄指出,企業「必要時」才能縮短工時、減少工資,如果公司有獲利就沒有理由,希望企業能提出證據,且必須得到勞工同意。否則勞委會將對企業實施勞動檢查,看勞工是否被迫同意。
至於要求有獲利企業不得實施無薪假,王如玄說,曾經考慮過法制化,但操作模式還要進一步研討。
勞委會98年1月建立「無薪休假通報機制」,要求各地方勞政機關通告轄區內各企業通報協處等,勞委會近日已重啟機制。王如玄表示,上一波可能很多企業單方面公布實施無薪假,經過上次經驗,大家都了解勞資要協議,不能片面處理。
科學園區傳出多家廠商實施無薪假,勞委會兩位副主委已分頭率隊查證。行政院發言人楊永明說,國科會已輔導並要求實施無薪假公司,須完備法定程序及遵守法令規定,包括須經勞雇雙方協商同意、通報主管機關、每月工資不得低於基本工資等。
民國97年金融海嘯衝擊,國內企業首度實施無薪假,勞委會當時推出多項措施,要求企業不得片面實施無薪休假,減少工時並減少工資必須經由勞資協商,並提供協議書範例,若未經同意逕行實施,就違反勞基法規定,將限期給付原來工資或給予處罰。
LED大廠億光日前宣布將實施無薪假遭致各方批評,昨天上午緊急宣布取消,並對此表達歉意。另一家LED晶粒廠廣鎵光電表示,還是會放無薪假,預計執行三個月到十二月底。
億光的股價前天因為宣布實施無薪假重挫,昨天開盤後繼續走跌,但上午十時廿六分,億光公告取消無薪假後,股價隨即急拉由黑翻紅,終場上漲百分之一點二五,走勢十分戲劇化。
億光董事長葉寅夫廿五日捐贈一億元給母校台北科技大學儀式時透露,因景氣不佳,打算從十一月起實施無薪假,但官方對葉寅夫有能力捐錢,卻要實施無薪假頗有微詞;億光一開始堅稱董座捐錢與公司無關,但只挺了二天。
億光表示,規畫員工彈性休假案,是因應第四季景氣衰退,億光不裁員也不減薪,僅視十一、十二月訂單狀況研擬是否配合產線規範統一休假日;員工可依實際業務需要彈性調整上班,也可請休年假,但均給付薪資,僅少數無年假配合休假者,才未給付薪資。
對於「有錢捐獻,無力發薪」的質疑,億光重申,葉寅夫捐贈一億元回饋母校,是以個人名義捐贈,與公司治理無關,盼外界勿混為一談與扭曲葉寅夫培育下一代的心意。
至於廣鎵光電在台灣有一千三百名員工,廣鎵表示,目前並非全面實施無薪假,將優先鼓勵員工將特休假、加班補假或年假等消化完;至於沒有假的員工才放無薪假,預計一人每個月以不超過四十小時為限。
3大園區 13家鼓勵休有薪假【中央社2011.10.29
國科會今天表示,針對3大科學園區廠商採取無薪假與有薪假情形做調查,據統計,目前採取無薪假的廠商有3家,有薪假則從9月的28家,減少至13家,同時澄清並未如媒體報導所說的那麼多家廠商鼓勵休有薪假。
對付無薪假 不能靠「打土撥鼠」2011-10-29 中國時報 【呂紹煒/特稿】
歐美景氣不佳,以歐美為主要出口地的科技產業也受影響;加上蘋果引發的產業結構大變局,未來一段時間,台灣的科技產業還有一段辛苦路要走。廣鎵、億光的無薪假,廣達、英業達的大裁員,很可能只是新一波裁員與無薪假風潮的「起身炮」。
如果公司業務緊縮,撐不下去了,無薪假與直接裁員,對勞工而言,到底何者為佳,恐怕很難抉擇。億光董事長葉寅夫說,無薪假至少讓員工保住工作,公司得到喘息,算是雙贏。但也有人認為無薪假造成員工收入減少,又被綁在公司,不能儘快尋找新工作,反而處於更不利的處境。誰是誰非,恐怕又是因人而異。
因此,政府要如何面對企業的無薪假,也是處於一個進退維谷、左右為難。如果無薪假的門檻過高,可能逼使企業直接選擇裁員一途,勞工連基本的薪資與工作保障都沒了。但門檻太低,則會有「道德風險」,企業主只要訂單少點、產能利用率降低,就逼員工休無薪假以節省成本,勞工簡直從「正職變派遣」,更沒保障。
兩端之間如何權衡拿捏,政府是該有個標準。例如,員工的意願是否該優先考量?是否要規定企業產能利用率降到某個比率以下、經營出現虧損之後,才能推出無薪假。未來景氣前景不佳,企業祭無薪假的壓力必然大增,對無薪假,政府是該有一套想法並建立體制吧。
一個企業有三個主要面向要照顧:股東、員工、客戶。華爾街的慣例是把股東擺第一,其它「幾乎不管」,美式企業動輒裁上萬人以拉抬獲利與股價,即是一例。台灣不該太走美式路線,對員工的照顧應更提高。
相較之下,台積電張忠謀的確值得業界效法、社會肯定。雖然景氣直落,但張忠謀已承諾不裁員、不休無薪假,明年還要正常加薪;因為,他強調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台積電經營績效佳固然是主因,但張忠謀視員工為寶、如家人的態度,才更值得業界取法吧! 2011-10-29 10:58:49
放任政策有缺陷 葛老:我錯了【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08.10.25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前主席葛林斯班表示,他相信的自由放任市場意識型態「有缺陷」,不加管制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造成「嚴重問題」。
對葛林斯班的譴責在近幾月來急速升溫。葛老執掌聯準會時不斷抗拒管制金融市場,相信美國房市不會崩跌而不加約束,並且實施長期的超低利率政策,都被指為是造成這場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
葛林斯班23日出席美國眾議院作證,遭到議員拷問近四個小時,他說:「是的,我發現(自由市場意識型態)有個缺陷。我很震驚,因為超過40年的時間裡我看到許多證據顯示自由市場運作得非常良好。」
葛林斯班部分扭轉了他原先的看法。2005年5月,葛林斯班帶頭抗拒政府管制信用違約交換(CDS)、抵押債權證券(CDS)等金融衍生合約,他當時說,市場自律遠比政府的干預更能節制過度風險。2002年,葛林斯班作證說,CDS與CDO等複雜的信用市場有效地分散風險,避免金融體系集體陷入危機。
現在,曾是全球保險巨人的美國國際集團(AIG)因為操作CDS不當,瀕臨瓦解迫使政府相救;次貸相關CDO市場則已造成全球金融業者近6,600億美元損失,預估可能再增至2兆或3兆美元。歐美國家正被迫紛紛拿出納稅人的錢拯救銀行,避免經濟隨著金融體系崩潰。風險看來是被衍生商品擴大而非減輕。
葛林斯班現在收回他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全面擁護,他說:「這要看是哪種衍生商品。我認為,信用違約交換有非常嚴重的問題。」CDS市場的全球規模目前逾50兆美元,成為潛在的嚴重威脅。
對於美國房市危機,葛林斯班認為,問題出在把房貸包裝成證券的機構也把風險全部轉賣出去。房貸證券承作商應該留下「相當」的證券在自己帳上,才能迫使他們更有效地節制風險。
葛林斯班難卸其責【經濟日報╱社論】07.12.23
美國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班本來是握有極大權力並廣受敬重的人,但他下台之後漸有一些言論受人非議;次貸風暴發生之後,更有人直指他該為這次風暴負責。風暴發生不久,葛林斯班即曾暗示,當年他確實沒意識到問題會演變到這麼嚴重。後來他遭到更多批評,並有人明確指出,當年曾如何具體提醒葛林斯有關次級房貸的風險,他卻置之不理。近日葛林斯班又對次級房貸風暴之起因提出一些解釋,不無為自己辯護的用意。我們可由他的說明之中,尋繹一些他或其他決策者可能犯錯的原因。
葛林斯班說,他在逾半世紀的歲月裏看過無數次泡沫經濟的發展和破滅,他只能不情願地總結:在投機熱潮自行崩潰之前,泡沫現象並沒辦法利用貨幣或其他政策而安全化解;因此,一旦投機心理興起,全世界的央行顯然都無能為力。從他咬文嚼字的說法來看,是有道理,但卻無法幫他推卸責任,甚至恰好暴露出他當時可能犯錯的一部分原因,重點就在「安全化解」四個字。
人們一旦形成強烈的投機心理,貨幣及其他政策確實不容易把泡沫安全化解掉。若市場上許多人相信明天股票價格要上漲5%,則換算成年增率超過1,000%,有很多人會願意會錢來買股票。那些相信股價要大漲的人認為,借款一天的利息即使高達4%,也還有1%利益可賺,而一天4%的利率即使用單利率計算,年利也高達1,240%。各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在正常狀況是不可能把利率拉到這麼高的。因此各國中央銀行確實不易用貨幣政策把泡沫順利壓制下來。
不過泡沫經濟之下,也不是股價每天都可大幅上漲;同時中央銀行除了利率,還有信用管制甚至限制股票融資買賣等政策可用。央行和其他政府機關也可以用具體的理論和數據來說服人民別再投入泡沫之中;葛林斯班自己以前也曾提出過對股市非理性繁榮的警告。這些政策和其他政策強力運用的話,泡沫其實是可以被壓制下來的。問題只是把泡沫壓制下來時,泡沫常會猛然破滅,造成經濟硬著陸,也造成很多人重大的損失。這也就是葛林斯班所說的泡沫不可能「完全化解」。勉強化解泡沫的政府會遭遇很多責難,而縱容甚至鼓吹泡沫的政府,卻可得到讓經濟繁榮的美名。
我們不敢說當年葛林斯班是因為知道無法安全化解而寧願縱容泡沫,甚至藉此博得當年的聲譽;但在政治現實上,許多政治人物確實很可能選擇縱容泡沫。我國十多年前出現用高利率吸金的地下投資公司,這些公司不僅會助長泡沫經濟,不只是違法經營,而且其經營手法就是吸收新投資來付舊投資者利息,因此遲早一定會倒。但當時政府和官員因為怕嚴加取締會使投資公司提早倒閉,而投資者必會怪罪政府,因而採取以拖待變的辦法,坐待它們自動崩潰。
然而地下投資公司拖愈久,受害的人及損失的金額就愈大。其他泡沫經濟問題也是這樣,拖延愈久對國家經濟傷害愈大,愈不安全。所以無法「安全化解」絕非各國央行或政府不阻止泡沫經濟的正當理由。官員政黨縱容泡沫的真正理由是,讓泡沫拖到他們下台之後再爆掉,他們自己就安全了,爛攤子的惡名都可由繼任者去承擔。我國當年縱容甚至鼓勵泡沫經濟的經驗,許多人不僅早已遺忘,甚至不少人還懷念泡沫所帶來的暫時繁榮。葛林斯班若是因同樣的心理而在當年未妥善處置,現在被責罵乃罪有應得;只能說他比我國和其他國家鼓吹泡沫卻未被責備的人倒霉。
葛林斯班談話另一個技巧之處,是假設泡沫已經發生故不易處理。然而政府不只是該如前述儘早處理而使損失降低,政府特別是中央銀行更該在泡沫尚未發生時即阻止它發生。以次級房貸的問題而言,美國政府若一開始就嚴格規範這種高風險的放款,就不會有後來的問題。因此葛林斯班這種「泡沫不可能安全化解」的說法,恐難為他自己辯護。這說法反而顯示他和許多人不只未能及早防範泡沫發生,而且可能為了逃避無法「安全化解」的責任,而縱容泡沫拖延更久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英特爾的崩塌,說明了美國製造業的困境,波音多了個伴 陳經
1.2024-08-22,英特爾單日下跌26%,創了1982年來的跌幅紀錄。英特爾的晶片還是PC機最常用的,季報居然虧損了,要裁員1.5萬人!怎麼回事?
2. 擊垮英特爾的,就是美國製造業的大毛病:成本過高,人素質低下。英特爾員工13萬人,年營收約540億美元。英偉達才2萬人,年營收要衝擊千億美元了。
3. 區別在於,美國晶片公司一般擅長設計,但英特爾相反,幹的是晶片工廠製造業,必須有相當的知識水準才能幹活,人工成本不會低。
4. 同樣賣CPU的AMD,市值已經是英特爾2倍多,只有26000員工。它就聰明地用Fabless模式,只設計不生產。英特爾是自己設計加生產的IDM模式。AMD年營收220多億美元,但是人少多了,利潤就還行。給台積電代工費沒問題。
5. 英特爾新CEO就想辦法,把晶片製造部門拆分出去變成代工廠,剩下的就是fabless部門。
6. 美國製造業壞典型,原來是波音,現再加英特爾。都找了不少印度人,但是印度高管和員工幹製造業不太行,東亞人厲害。
7. 晶片製造業,需要很多耐心細心又能學習的人,長時間加班維持很複雜的產線正常運營,還夜班,上班時手機上交。美國白人肯定不願意幹,但是又得幹,就找些低學歷的人來,逐漸就不行了。CPU生產的晶圓,良率不行成本立刻高上去了,代工部門虧損不奇怪。
回應
美國包括西方製造業大企業衰敗的通因是, 1、管理層金融化。2、一切為了股市表現。包括提高產品毛利率,砍掉不掙錢的部門,減少研發經費,製造外包,服務外包(印度call center)。最後核心競爭力所剩無幾。3、政治正確橫行。往公司要害部門塞lgbt,塞印度拉美非洲裔,印度人很能幹的。但是好大喜功,口頭比實際能幹。4、本土人才匱乏。全靠其他人種來讀理工科,外國的留學生總有一大半是要走的。留下的又有幾個是和美國人一條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