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08 17:13:19阿楨

丈高玉琮

丈高玉琮

三星堆丈把高青銅立像算啥
据台獨館長教長說
古蜀國人用它來和中國對抗
咱台灣國人也雕個丈高玉琮
剛從嘉南平原出土
灰白玉琮上雕著神人獸紋面
乾脆申請金氏世界紀錄算了
什麼神人獸面玉琮
不過是白色大理石
仿造人家良渚雞骨白沁
還有那番仔紋臉 野豬獠牙
簡直畫神不成反類鬼
難怪台北故宮會買到偽玉
整天想把故宮搬到嘉義去嘛
你懂啥米
這叫本土化

上一篇:白瓷觀音

下一篇:辟邪與石獅

伊斯蘭玉器 2008-01-21 09:18:55

從瑪哈與香妃看宮中的伊斯蘭玉器

‧典藏古美術 2007/09/07300多年前,蒙兀兒帝國的皇帝沙加罕(Shah Jahan)與他美麗的愛妻慕塔芝‧瑪哈(Mumtaz Mahal)之間堅貞永恆的愛情,為世間留下了夢幻皇宮般的陵寢——泰姬瑪哈陵。文/鄧淑蘋;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300多年前,蒙兀兒帝國的皇帝沙加罕(Shah Jahan)與他美麗的愛妻慕塔芝‧瑪哈(Mumtaz Mahal)之間堅貞永恆的愛情,為世間留下了夢幻皇宮般的陵寢——泰姬瑪哈陵。這對神仙情侶提升了蒙兀兒帝國的各類藝術造詣,融合了印度、中國、中亞、歐洲的藝術傳統,為世間留下大量精美絕倫的玉雕。

沙加罕為愛妻所建的陵寢──泰姬瑪哈陵,有如夢幻皇宮(圖為清晨時分)(李艾華/攝影)。

200多年前,中亞維吾爾族的女子和卓氏入嫁大清帝國的乾隆皇帝,獲冊封為容妃,傳說她天生有異香,民間多稱她為香妃。香妃的入嫁,打開中國通往伊斯蘭世界的大門。精雕細鏤的伊斯蘭玉器讓皇帝為之驚豔,大量的東傳更掀起另一波的藝術交流。
瑪哈與香妃,兩位國色天香的美女,是提升與傳播伊斯蘭玉雕的推手,她們多彩的人生蒙著神祕的面紗。或許溫潤精雅的玉雕,就是她們美麗形影的化身吧﹗
前言
雖然信仰伊斯蘭教的地區相當遼闊,但出現玉雕工藝的地區並不多。崑崙山蘊藏的美玉經沖刷沉積,使得中亞東端和闐地區成為歷史上最主要的玉料產地,不但長期供應東方中國玉雕工藝所用,更成就了中亞帖木兒帝國(1370~1506)、南亞蒙兀兒帝國(1526~1857)以及西亞至東歐的鄂圖曼帝國(1300~1923)這些伊斯蘭文化圈裡的玉雕工藝。
《皇明寶訓》記載,永樂四年(1406)中亞的「回回」曾呈貢玉碗;《明史》也記載,正統十年(1445)明英宗贈送帖木兒之孫兀魯伯「金玉器」。
16世紀初帖木兒帝國衰亡,王室成員入侵印度建立帝國,因其母系屬蒙古族,故國號「蒙兀兒」。17世紀蒙兀兒國富民強,國君沙加罕延攬了歐洲、波斯的藝匠前來效力,融合了歐洲、中國、中亞與印度本土的藝術精華,創造典型的蒙兀兒風格玉雕,多以花葉瓜果為紋飾母題,以冷硬的玉料讚頌自然界蓬勃的生機。非蒙兀兒帝國統治的印度地區,可能也有玉器的製作。
中亞的突厥族群向西遷徙,建立了橫跨西亞與東歐的鄂圖曼帝國,玉雕藝術雖不及南亞印度那樣蓬勃,但也發展了自身的美學傳統,花葉紋的表現較為規整對稱與圖案化。
18世紀後半,乾隆皇帝征服了中亞東端,稱之為「新疆」,維吾爾貴族女子入宮為妃。中亞、南亞以及西亞、東歐的伊斯蘭玉器大量集中於新疆,再東傳到北京。由於帝王的激賞,18世紀晚期玉器市場流行伊斯蘭風,既導致新疆入貢玉器中出現贗品,也刺激中國玉工在創作中增添了異國風味。
草原的素樸風貌——中亞
中亞,是指亞歐大陸的中部地區,由於多為沙漠或草原氣候,數千年來,有多種游牧民族在此稱雄爭霸。其中以蒙古、突厥兩系最為強勢,迄今仍是中亞的主要族源。
14世紀後半蒙古帝國瓦解後,具有蒙古與突厥二系血統的帖木兒(Timur)以薩馬爾干(Samarkand)為都,建立了帖木兒帝國(1370~1506),帝國的東邊就是玉的產地——和闐。據文獻可知,15世紀初年,中亞居民就已會雕琢玉碗。
18世紀乾隆年間,清軍兼併了中亞東端的準、回二部,稱之為新疆。在此區先後獲得多件玉碗、盤、罐等。此次即展出噶爾丹策凌呈貢的厚足碗及在阿克蘇獲得的玉罐等。
乾隆、嘉慶年間,回部不斷進貢玉器,有的被加題御製詩,陳設於重要的宮殿中;但更多玉器被裝入「回子布套」,堆積在乾清宮旁的庫房——端凝殿北小屋中。多為光素的碗、盤,底部明顯地與中國碗盤不同。部分器壁厚實、拋光暗啞、琢工粗糙,甚至帶有長期使用痕。
伊斯蘭奇葩的綻放——南亞 
1506年,國勢衰弱的帖木兒帝國為烏茲別克族所滅。1526年,帖木兒的第六代孫巴伯兒率軍入侵印度,建立蒙兀兒帝國。其母系來自蒙古成吉思汗,「Mughal(蒙兀兒)」就是「Mongol(蒙古)」的印度轉音。
17世紀時,蒙兀兒國勢強盛,疆域跨今日之印度、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東端。在札格爾(1605~1627)與沙加罕(1627~1658)父子兩代帝王的獎勵下,玉雕藝術蓬勃發展。蒙兀兒玉雕最主要的成就是成功地融合中國、中亞、印度、歐洲等多元的藝術元素,創造出既精巧雅致又生機盎然的作品。就以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博物館所藏刻了沙加罕波斯文尊號的〈玉杯〉為例,據分析它的瓜瓣器形來自中國,莨苕葉紋來自歐洲,蓮花座來自印度本土,而以羊頭為器柄的設計可能與中亞草原民族的傳統有關。
「典型蒙兀兒風格玉器」的造形與紋飾的主題多取材自然界的花葉、瓜果、羊頭、馬頭等,其最令人讚賞之處在於以既硬又韌的冰冷玉料,表現花葉的柔嫩、瓜果的豐碩與動物的精爍。
蒙兀兒玉雕多為食器類,如:碗、杯、盤、杓、壺、瓶、罐、盒等,此外還有不少雜器,如:墨水罐、刀箭柄、火藥筒、鏡背、可蘭經架、撐架、小佩飾、戒指等。本院除了缺乏最後二類外,前述各類都有。
18、19世紀時,蒙兀兒帝國已衰,印度內部還有一些具有實力的地方政權,可能玉雕還在各地繼續發展,因此出現為數甚豐的「非典型蒙兀兒風格的印度玉器」。主要有兩類:
第一類是指印度半島在蒙兀兒帝國的統轄範圍之外,如德干高原等地,仍存在一些地方政權,也發展了玉雕工藝,但所雕琢的作品或尺寸較小,或紋飾較密集且工整,甚至雙柄變為單柄、器身比例失調、通體光素,也有的帶有較濃厚的印度教風味。
第二類則是18世紀至19世紀初,受到土耳其、中國等藝術風格影響的作品。

幾何美學的極致——西亞至東歐
由於蒙古族系占領了東北亞的主要地盤,突厥族系則自中亞向西遷徙,更以西亞為基點,跨入東歐建立了鄂圖曼帝國(1299~1922),國勢最強時,疆域跨及歐、亞、非三洲。日後逐漸萎縮,最後發展成土耳其共和國。
換言之,鄂圖曼帝國與蒙兀兒帝國的王室祖先都來自中亞,如同表兄弟般有著共同的血緣。明白了他們的歷史背景,就瞭解為何在土耳其與印度這兩個彼此不相連的地方,發展了相似的玉雕藝術。

台北故宮藏1740年噶爾丹策凌呈貢給乾隆的中亞〈厚足碗〉(口徑13.22厘米、足徑5.2厘米、高6.5厘米)。

土耳其玉雕在數量與器類上都遠遜於印度,但也有其獨特的風格。雖然也以規整、對稱的花葉紋為主要的裝飾圖案,但風格較為硬朗剛直,將莨苕葉參差不齊的外輪廓規範得有似平邊寬葉,器腹的花葉紋常以連續「開窗式」排列,器柄多垂直或平出,偶見豆莢形器身與器底。此外,土耳其玉工常將每個花瓣或葉片都磨成圓或橢圓形的凹窩,即是所謂「淺杓雕」,創造輕薄瑩透的特殊效果。
若以花蕾為雙柄,蒙兀兒玉工喜愛將花蕾雕琢成含羞下垂狀;而鄂圖曼玉工將花莖誇大地繞成「S」形,莖端花蕾向上。蒙兀兒玉工擅長多層次的淺浮雕,最能表現花葉的鮮活靈秀;而鄂圖曼玉工將每個花瓣或葉片都磨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凹窩,排列得更為圖案化。
香妃推開了東亞的大門
18世紀時天山以南回部的維吾爾族領袖大小和卓木兄弟,被天山北路的準部拘縶,清軍征服準部後釋放了他們。為此,乾隆二十一年(1756)時,大和卓木派遣使者到北京覲見皇帝,呈貢一件玉碗。由於它象徵大清帝國的國威,皇帝為之賦詩,還命人將詩句加刻於器表。
《清史稿》記載,約當乾隆二十一、二年間有「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麥女」入宮,後來封為「容妃」,也就是民間傳說的「香妃」,迄今新疆喀什還有她的家族墓地「香妃墓」。核對文獻及御製詩可知,這件回部的玉碗,很可能是隨著香妃一同入宮的。
香妃的入嫁,推開了伊斯蘭玉器東傳中國的大門。乾隆三十三年(1768)清廷駐回部的官吏呈貢了一對雕有花葉紋的玉盤。皇帝為此撰文與賦詩,考證玉盤的原作地在北印度,應稱為「痕都斯坦」。
乾隆非常喜愛痕都斯坦玉器的精雅溫潤,此後大量的美玉從印度、土耳其傳到新疆,再貢入北京。乾隆皇帝並未意識到除了印度,還有來自土耳其的玉器,凡是雕有花葉紋的都被他視為「痕都斯坦玉器」。
有錢能使鬼推磨——贗品
由於乾隆皇帝對「痕都斯坦玉器」的激賞,使得新疆地區的伊斯蘭玉器價格高漲,除了派駐新疆的邊吏呈貢外,中央官員也紛紛進貢帶有「痕都斯坦」風格的玉器。可知乾隆晚年玉器市場上盛行「伊斯蘭風」。
從檔案可知,乾隆四十三年時,已有中國的江南玉工在回部葉爾羌建立自己的作坊,不但可接受清廷的疆吏委託製作「痕都斯坦玉器」,成品也可銷往內地。除了江南玉工之外,可能也有維族玉工參與仿做贗品的行列,不過後者多器壁厚重、拋光粗啞。
展品中的瓜瓣杯就是模仿印度玉器的贗品,不但比例失衡,羊脖子部位的內壁與外壁上都出現生硬突兀的線條。茄式杯與滿雕圓盤則是模仿土耳其玉器的贗品,前者有「豆莢形器底」,後者模仿「淺杓雕」,但並未真正將花瓣磨凹。
不過乾隆皇帝並未察覺新疆入貢的玉器中混有贗品,因此作偽者越來越大膽,甚至在雙柄上雕琢中國款式的活環。
交流融合又一章
宏觀地考察中國古代容器的藝術傳統,青銅時代以嚴肅的動物母題為裝飾的主流。東周、秦漢以來,自草原傳入安息、薩珊、粟特、大夏等以植物為造形紋飾的異域藝術,經過深度涵養轉化,在宋、元時發展出帶有文人氣息的、以花葉瓜果為造型的精雅器用。
當這個「以花葉瓜果為造形」的中國元素,與歐洲、印度、中亞的藝術元素,被蒙兀兒玉工融合、提煉,成就出「蒙兀兒風格」的玉雕,再東傳到中國時,對乾隆皇帝而言,這完全是中國玉器無法比擬的「仙工」、「鬼工」。
皇帝的激賞影響了市場的趨勢,中國玉工熱衷於吸收伊斯蘭風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他們也選擇了莨苕葉、羊頭柄,也以蚌殼為器形,也雕琢花式雙柄,甚至在花心鑲嵌紅寶石等,但是這些特徵多已「中國化」了,甚至與傳統的中國紋飾如如意雲頭、太極、三陽開泰、福壽雙全等,並存在一件器物上。
後記:是展已於8月18日開展,並推出中英文雙語圖錄《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82269

玉風暴 2007-11-25 07:24:40

 
和田玉勝黃金 大陸颳「玉風暴」>中國時報07.11.25

 中國正刮起一陣「玉石風暴」,上等的和田玉每公克是黃金的四十多倍,而和田玉在連續多年上漲後,今年仍上漲四倍。
 新疆和田一帶以出產中國最好的和田玉而聞名,由此刮起了「玉風暴」。據中央電視台報導說,出產上等玉的玉龍喀什河一帶因慘遭瘋狂挖掘,河道都改變了,來自全大陸各地的採玉人有數萬之眾,可謂是人山人海。不僅是外地人,當地人也撇下生計加入了採玉大潮。
 《朝鮮日報》指出,中國僅今年的玉價就上漲了四倍。最近重十五.八克的最高等級玉交易價達到了十二萬元人民幣。每克價格七千六百元左右,是每克一百八十三元的黃金四十多倍。
 玉已經成了中國富裕階層青睞的投資對象。在和田做了十多年玉石生意的李靈說,「買玉的人比去年多了一倍,而且很多人也不會看玉,只知道掏錢買。」
 如此一來,玉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騙子。北京的玉石鑒定專家易先生最近接受了一家纖維企業總經理的鑒定委託。要鑒定的是一個七十多公斤重的巨石。總經理說,這是他花三百萬從一個玉石銷售商那裏購買的。但鑒定結果表明,這個石頭只是普通石頭而已。

時尚推手.古玉世界 蔣曼琪 闖進時光美

‧今周刊 2007/11/23十八歲就愛上年代久遠的古玉,從事時尚產業的千秋國際總經理蔣曼琪雖然是古玉界的新枝,但喜愛古玉的癡狂、研究古玉的鑽研,蔣曼琪彷彿坐著時光機,來去自如。【撰文/徐銘志】

留著一頭烏黑長髮、看起來品味非凡的千秋國際總經理蔣曼琪,從事的正是時尚產業,旗下公司代理的產品,從KENZO到Davidoff都是全球知名品牌,然而若是不說,外人肯定很難知道,她所鍾情的,卻是民國以前歷史悠久的骨董玉。
從家中帶著兩大盒她所收藏的古玉與我們分享,蔣曼琪在辦公室打開盒子的瞬間,時光彷彿倒流,每拿起一件古玉,歲月的痕跡與韻味忠實地呈現在玉的身上。「這 個玉雕是明清時期的作品;而這個白玉雕的是唐代的狗;這個玉環是漢朝的,因為你看上面有……」,隨著蔣曼琪的說明與引導,外人很容易也能進入到這些來頭不 小的玉石世界裡。

蔣曼琪笑著說,玉比大家老上好幾倍,她自己只是在這個時空暫時擁有他們。(圖片提供/今周刊)

蔣曼琪和玉的結緣,與父親喜好玉石有很大關係。從小,家住宜蘭的蔣曼琪經常跟著父親到故宮賞玉,耳濡目染下,她也對古玉產生極大興趣。只是,當時宜蘭沒有太多骨董店,所以直到蔣曼琪十八歲到台北念書,她才真正有機會到台北的玉市四處逛逛。
光華玉市和假日玉市都是她早期會去尋寶的地方,還在學生的時期,蔣曼琪尚未有謀生的能力,因此多半停留在店家觀賞的階段。「開始工作後,手邊有了閒錢,就 開始東買、西買,甚至是亂買、一直買。」蔣曼琪回憶起那段花錢繳學費的日子,雖然買到不少以假亂真的骨董玉,但也覺得那是收藏骨董玉必經的陣痛期。
入門 研究中國史地
由於收藏的是所謂上了年紀的古玉,原本不諳歷史、地理的蔣曼琪也漸漸地開始涉獵中國史地,就像是嚴謹的考古學家,從當時的文化、生活、服飾、禮儀、藝術等不同面向來考究骨董玉的真偽。
「玩玉、賞玉最大的樂趣也就在此」,蔣曼琪表示,在考究、尋找答案的過程,往往自己得到更多;同時,專注在小小的一件玉器身上,也能讓她跳脫競爭激烈的商場氣氛,獲得心靈上的愉悅。
撇開玉的質地不談,光是因為受到礦物質、地熱和地表重力所產生的沁色就五花八門,水銀沁、牛毛沁、鐵鏽沁……,蔣曼琪說,光是研究這些因歲月而產生的自然美她就花上不少時間。
樂趣 會和玉對話

蔣曼琪的骨董玉收藏將近百件,從擺飾到可喻中國結串起的攜帶玉飾,相當多元。(圖片提供/今周刊)

此外,玩賞的過程中,想像以及和玉的對話也是蔣曼琪認為的趣味點之一。她回憶,有段時間買到不少跪姿的人形骨董玉,而這些玉跪人(諧音,遇貴人),也讓她 有所啟發,認為人生中總是會適時出現許多貴人,所以低潮時千萬別和自己過意不去,反而要往好的方面想,讓自己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貴人。
和玉的對話也很童趣。曾經,蔣曼琪購得了一件約莫五、六公分高、打躬作揖的人像玉石。在盤玩之際,她也開始與這個可能穿越百年而流傳至今的人像玉石對話, 「你(指玉石)是什麼朝代的?究竟要說些什麼?為什麼要這麼有禮貌地打躬作揖?」後來無意間,蔣曼琪又收藏到一個大小、外型都十分神似的人像玉石,於是, 在追尋心裡疑問的過程中,她將兩個溫文儒雅的人像玉石擺在一起,讓他們面對面地說話。
就像兒時扮家家酒時候的角色扮演一樣,這當然是蔣曼琪的假想,不同的是,家家酒裡頭的角色全換成了歷史悠久的古玉,每一件、每一個主題,都其來有自地述說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靈氣 三種盤玩方式
盤玩則是收藏玉石的另一個享受。一般來說,盤玩可分為武盤、文盤和氣盤。武盤是指藉由手以外的工具不斷摩擦玉石,以達到逼出雜質、增加光澤的目的,通常會 使用白布或是皮質等來擦拭玉石;而文盤則是透過雙手的盤玩,讓玉石變得更加光滑、圓潤;至於氣盤,也稱意盤,是將玉石擺放著,藉由收藏家本身的氣質來改變 玉質。
喜愛文盤的蔣曼琪表示,上手盤玩的過程中,玉石的改變絕對讓外人嘖嘖稱奇。她拿出一個未曾上手盤玩的手鐲舉例,這件玉環沒有經過雙手的觸碰、滋潤,顯得黯淡無光,相形之下,其他曾經是蔣曼琪掌上盤玩對象的玉石,看起來就晶瑩剔透、滑嫩無比。
「收藏骨董玉的門檻高,沒人帶領很難入門」,蔣曼琪認為骨董玉在鑑定上具有一定的難度,要收藏,本身就得對骨董玉或老東西有興趣,不然在不識貨的人的眼中,這些玉可能都像破銅爛鐵般一點價值也沒有。
對於想入門的人來說,坊間的一些工具書,像是鍾玲所寫的《玉緣》、譚顯崑的《玉器鑑定與分析》都是蔣曼琪推薦入門者可以研讀的作品。
緣分 玉就像愛情
再者,蔣曼琪建議,光是紙上談兵一定不行,絕對得多跑些骨董店,花時間和店家老闆聊聊、玩賞玉石。當年她就是透過這樣的方法習得不少古玉的知識;現在,她和這些骨董店的老闆都成了好朋友,有好貨時,在玩賞古玉間,他們還會相互出考題考考對方,來試驗彼此的功力。
很多人用緣分來看待和玉之間的關聯,蔣曼琪也不例外,曾經她以一萬二千元賣掉一件自己覺得真假難辨的骨董玉,但多年後,這塊玉又出現在她光顧的骨董店,和老闆討論後,在她心中終於認定這就是塊真真實實的骨董玉,於是她花了兩萬元將這塊玉又買了回來。
即使如此,專注於古玉的世界、過程的歡樂,讓蔣曼琪在講求商業競爭、個人名利的現實世界中,找到一方清新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