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5 16:57:22Hsieh

不結了

直到昨天以前為止,妹妹的婚禮都在如火如荼的準備進行中,昨天下午她突然對大家宣布說不結了,我們全都傻眼.媽媽還語帶希望的問,不結了指的是延期吧!不,不是延期,是不結了,妹妹說.昨晚和好友Janet,Winne還有她們的另一半聚餐,席間我試圖輕描淡寫的帶過,因為之前妹妹還豪邁的告訴她們,我們家終於有人要結婚了,雖然不是我姐姐,但是姐姐的好朋友也像我的姐姐一樣,一定得來吃酒喔!!話一出口,頓時一陣沉默,然後忘記是哪位先開口,啊,妳開玩笑的吧!不,我冷靜地說,我沒有開玩笑,我也是下午才知道的.然後大家又一陣沉默.不曉得又是哪位開口,試圖想打破詭異的氣氛,反正你家三個女生,不然換個人結好了,否則飯店訂金就白白繳了.以前只是聽人家說婚禮前準備的繁瑣和習俗上的差異,可能會導致兩個家庭的破局,有些甚至還鬧到形同水火,最後乾脆不結了.沒想到這件事竟然會發生在我們家.所以今夜,我真想舉杯為那些結得成婚的人祝賀,大家都是好不容易渡過最後一關才結成婚的.而說不結就不結,這算不算是現代婚姻的產物之一,還有待我去蒐集更多資料.


「婚姻市場」的概念
     雖然現代婚姻強調選擇伴侶的自由與情感的基礎,但不表示伴侶的選擇不受任何限制。任何一個社會都會運用社會規範,包括民俗、民德或法律等方式來規定或限制配偶的選擇範圍,不論男女,若要選擇婚姻伴侶都很難超越社會所設計的範圍,這個範圍就是所謂的婚姻市場(marriage market)。一如其他商品市場的交易行為一樣,準備結婚的男女必須遵守市場規範進行交易以選擇伴侶。根據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的觀點,擇偶,本質上是一種資源交換的行為,交換的基本原則是爭取個人之最大利益,在人人都想爭取利益而不想吃虧的前提下,可選擇的對象由龐大的數目逐漸縮小,而「討價還價」(bargaining)的結果,配對成功的對象通常是條件相近的「相稱對等」的伴侶。
  所謂「相稱對等」是指那些資源而言呢?也就是,當人們選擇結婚伴侶時,會考慮並比較自己以及對方的那些條件呢?一般而言,金錢財物、社會地位、家庭背景、聰明才智、性格特質以及相貌身材等經濟性的與非經濟性的資源都是重要條件,但是每一項條件的重要性卻因人而異、因地而異或因時而異。例如傳統社會裡,結婚是兩個家族的事情,講究家族間是否門當戶對,因此社會地位與家庭背景之考量相當重要。此外,女性角色以提供性服務、養育子女、侍奉家人以及料理家務為主,故重視其相貌、身材與性格特質;相較之下男性擔任保護與養家責任,故聰明才智與金錢財物之條件較為重要。相對地,現代社會重視婚姻中的情感因素,考量雙方個人條件之配合遠勝於家庭條件,性格特質的重要性較從前提昇許多。

婚姻市場的特殊現象
  從社會交換理論的觀點來看,婚姻市場中的男男女女應該都有同等的機率找到婚姻伴侶並達成公平的交易才對。但事實不然,婚姻市場存在的一些現象使得某些群體擁有優勢,另一些群體落入劣勢,較普遍的現象有「婚姻排擠」(marriage squeeze) 與「婚姻坡度」(marriage gradient)兩項。「婚姻排擠」與「婚姻坡度」的現象往往造成婚姻市場中不同群體之間擇偶機率之差異,但是這些差異如果擴大到影響整體社會之結婚率,則人們可能反過來調整婚姻市場的規範。例如,婚姻排擠的作用一旦擴大,可能使得男性婚配成功的機會降低,未來的男性為了增加其擇偶成功率,也許不再只以年齡幼於他的女性為選擇範圍,而有愈來愈多的婚姻是男女年齡相同或女大於男。除了改變男女對於雙方年齡差距的看法之外,「婚姻斜坡」的現象也會隨著女性教育程度與職業階層提高而發生變化,高社經地位的女性與較低社經地位男性配對的「下嫁婚」可能會愈來愈多。總而言之,擇偶雖然是一種個人行為,但卻脫離不了社會的約束與影響。人們擇偶行為的變化基本上反映出社會變遷的軌跡。


Bonus

瞭解自己 你準備好過單身生活了嗎?

文/曹麗蕙攝影/徐文峰

『檢視篇』

彭蕙仙依據自己的觀察,將單身女性分為三大類型:

一.快樂不婚族

“這群單身新女性清楚自己要什麼,她們是婚姻市場的退出者,而非淘汰者。她們是自我圓滿的一群,會規劃好自己的單身生活。”她分析,快樂的不婚族不見得很有錢,但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讓她們非常重視工作、理財,且熱愛運動,懂得保養自己,並留心休閒、飲食與健康。而這類型的女性人數不斷往上攀升,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族群。

二.婚姻市場的淘汰者

彭蕙仙與林萃芬同樣認為女性在婚姻市場中,“年齡”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到了35歲後,一些主客觀因素,讓超過適婚年齡的女性結婚機率變小。

彭蕙仙認為,嚮往婚姻的女性,應該在未成為淘汰者前,主動出擊,而非抱著“隨緣”的態度,讓機會流逝。

她表示,現代女性經濟獨立,擁有自己的事業,也使得許多女性並未把婚姻視為一項任務,總想“有碰到就結”,“結果就是很難碰到,或是即便機會在眼前,不懂得把握”她說。

她還提出一個疑問:“若事業要打拼、學業要努力,為什麼婚姻就是『隨緣』呢?”

三.婚姻市場的猶豫者

彭蕙仙表示,其實大部份的女性並沒有打算不婚,比較多是屬於猶豫者。她分析,現在的離婚率很高,平均每三對就有一對離婚,讓許多女性即使想要結婚卻裹足不前。她們總是擔心自己會不會遇人不淑、碰到麻煩的公婆,或是害怕因遷就家庭而喪失自我實現的機會等。

2方法檢視自己是否適合不婚

無論是選擇單身生活,還是走入婚姻,瞭解自己、覺察自己,是幫助自我抉擇的不二法門。彭蕙仙認為旅行能幫助自我瞭解。

1.第一步:單獨旅行

“首先,妳可以嘗試三天的環島旅行。”彭蕙仙表示,這段單獨的旅程,並非測驗妳能否自我規划行程,或是遇到突發狀況能否應對、解決,而是當妳看到美麗的景色、悲傷的事物時,心中湧現的喜悅、哀傷等各種情緒能否自我消化?

2.第二步:手帕交之旅

她接著建議,單獨旅程後,可以再安排一個手帕交之旅。她問:“當妳和世界上最契合的姐妹淘一起出去泡湯、看海、喝下午茶時,你心滿意足了嗎?”

她直指,若一個人自我相處覺得“不夠”,與要好的姐妹淘出去玩也覺得“不滿足”,“妳可能就要思考上帝在妳心中放下的密碼,是要兩人才能圓滿的”她說。

一個人可以很快樂,但若身邊有個伴侶,兩人合作出的模式,在某個層面,會比一人單打獨鬥要豐富、穩定,這也是彭蕙仙呼籲追求不婚的單身族,一定要詢問自己:“能否自我搞定!”

4指標,你準備好過單身生活了嗎?

林萃芬也提供四項衡量指標,“若這四個面向,都能處理得很好,表示妳已成熟到可以過一個單身生活了”她說。

1.對自己的滿意度

包括喜不喜歡自己?會用什麼形容詞描述自己?

2.對現狀生活的滿意度

如對工作、休閒、興趣等層面的滿意度。

3.對週遭朋友的滿意度

檢視自己與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間的關係。

4.未來想過一個什麼樣的生活

期待未來生活的重心是什麼?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想做的?達到這樣的目標現在應該做什麼準備?

但她同時也提醒,若這四個面向自己都不滿意,或總是在夜深人靜時,自怨自艾、苦惱良人難尋,就表示應該到了重整生活的時候了。例如,試著調整對婚姻的期待、擇偶的標準、拓展社交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