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3 22:18:00Comfort

傅聰/莫札特協奏曲(12/16)

傅聰/胡乃元/台灣絃樂團與特約音樂家

C小調慢板與賦格,K. 546
F大調鋼琴協奏曲,K. 459
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K. 595
小夜曲,K. 525

此次音樂會能以莊嚴/沉重的C小調慢板與賦格來開場,對於一場全場是莫札特的表演來說,是個很別出心裁的選擇。但是,相對的,用輕快且廣為人知的小夜曲來做為結尾,讓我覺得有點流於通俗──畢竟莫札特晚期的生活並不是那麼美滿愉悅。如果結尾的曲目可以選擇一首反映出莫札特晚年心境的曲子,相信會更恰當。

絃樂團在演奏C小調慢板與賦格的賦格時,我總是覺得小提琴在拉forte事的音色太亮,而且有點硬,甚至可以說是突兀;而大提部的音色太悶,所以讓人產生一種不甚協和的感覺。雖然說小提本來的音色就跟大提不一樣,但是我以前也有聽過絃樂團演奏賦格(巴哈的賦格的藝術),可我並沒有感到這種不協和的感覺。所以我不確定這次我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莫札特的作曲手法,還是室內音效以及我坐的位置的關係,或是我耳朵自己的問題。

傅聰演奏的兩首鋼琴協奏曲都非常好聽(尤其是第二首)。傅聰的音樂想法表達的很容易讓人了解,而且色彩鮮明。偶爾他會加點rubato,但也都在我可以接受的範圍裡。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不在意,他的錯音略嫌多。原本在一場音樂會中又出現錯音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覺如果演奏的是莫札特的話,錯音要盡量少。畢竟在很悅耳的音群中,忽然出現了一個不協和的音程,還是會有點刺耳的。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傅聰的莫札特聽起來不錯,但是為什麼音樂界在討論莫札特的詮釋時,很少會提到傅聰。有提到傅聰時,多半是因為他的蕭邦。那麼,傅聰的莫札特是不是缺乏些什麼,導致於他的莫札特不為音樂界所重視?是因為傅聰的音色不夠輕盈嗎?還是他的詮釋的風格不夠古典?或是因為其他原因?

傅聰在彈奏時,總是習慣性的,大幅度的一直點頭。我在想,這是不是因為傅聰在年輕演奏時需要將身體多餘的精力(energy)藉由大幅度的點頭散發出來,以致養成了今日搖頭晃腦的習慣。另外,傅聰在演奏時會很自然的邊彈邊唱,有時候他會早一拍唱出節奏,然後把音彈出來,讓人產生一種很滑稽的感覺。有趣的是,傅聰的父親傅雷並不贊成演奏時邊彈邊唱(傅雷音樂講堂第18頁),理由是邊彈邊唱會影響到速度。雖然我覺得傅雷的論點有些薄弱,但是我也不太能認同傅聰那種彈唱時那麼明顯的唱在拍子前面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