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4 02:46:00SO

略析周作人《人的文學》

基本資料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由於北洋政府外交政策是投降主義,因此,帝國主義者把中國視為殖民地。歷史衝擊引發知識分子關心國事的動力。於是,《新青年》主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決增辦《每周評論》,鼓吹國民提出對國事之意見。

周作人是《每周評論》發起人之一。為確保《每周評論》可如期發行,他出席了1918年11月17日下午的創辦會議後,在12月10日著寫《人的文學》交給陳獨秀。陳獨秀對此文極為讚賞,但鑒於文章圍繞文藝性質,決定把《每周評論》載於1918年12月《新青年》第五卷第六期上。而周作人在12月17日草起《平民文學》,便刊登在《每周評論》中。



作家特色

周作人文鋒尖銳和激烈,他對封建偽道學批駁最有力和徹底。他勇於指斥封建殘留和野蠻思想,也善於由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和指明。
五四期間,他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人學」和「人性」的重建。他曾致力介紹西方性愛的理論,最廣為論述的是兩性關係與婦女解放問題,作品有《自己的園地》中的《結婚的愛》、《愛的創作》、《夢》等等。



作品影響 --- 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對以後的文學界帶來以下影響:

(一)從人的發現到文學發現
中國傳統以來,「我」的身份是極為隱蔽,極為渺小。在《人的文學》中,周作人說:「凡獸性的餘留,與古代禮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發展者,也都應該排斥改正。」歸納出,「獸性和神性」可結合出「人性」。周作人反對「存天理、滅人欲」,他認為,要反對這束縛人性的封建倫理道德。於是他把這種現象批評得徹底,並且以《人的文學》一文奠定了文學與人生的密切關係。

(二)人道主義思想與文學
《人的文學》不斷強調的人道主義。這種理想雖沒過時,但在現實世界中是過於理想化。周作人深刻認識到,社會無法提供人性自由發展的場所,於是,他提倡對於人性的追求,以及文學所應表現的人性,就只能在文學界中找尋。也因此確立了人道主義思想和文學之相輔相乘的關係。

(三)肯定文學中人性的描寫
周作人對於「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質」極為執著,發表《人的文學》,表明他對文學的認識是建立在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基礎上。重點是,人的問題,仍是文學的核心問題。文學是指在通過藝術的方式,表現人的個性、人的價值、人的欲求。直到當代中國電影界,也間接反映到這種影響。在1987年出版的第1期《電影藝術參考資料》中,張藝謀說明,《紅高梁》這部電影,就是要挖掘普通人的生命意識。可見人性確立的觀念,已經活在電影文學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