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4 12:25:49莫愁

◆ 冷戰是要反帝國侵略?或遏制共產滲透?



【中國觀點】
冷戰
Cold War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lengzhan
【中文詞條】冷戰
【外文詞條】Cold War
【作  者】俞正樑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政治學/政治學/國際政治/國際和平與發展問題/冷戰

  兩國或兩個國家集團之間除直接軍事交戰以外的一切敵對行為的總稱。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西方之間尤其是美、蘇之間的對抗狀態。

  1946年初美國政治家H.B.斯沃普在為參議員B.巴魯克起草的一篇演說稿中首先提出"冷戰"一詞;1947年 9月美國政論家W.李普曼出版了《冷戰》一書,該詞從此被廣泛採用。1946年 2月22日美國駐蘇使館代辦G.F.凱南向美國國務院發回一份長達8000字的電報,主張對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實行"遏制"政策,以阻止共產主義影響的擴大。2月28日美國國務卿J.F.貝爾納斯在演說中公開表明了美國政府的冷戰方針。同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W.L.S.丘吉爾發表的富爾頓演說和次年 3月12日美國總統H.S.杜魯門提出的國情咨文(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標誌著冷戰時代的開始。


【西方觀點】
冷戰
Cold War
(1947~1991)

【摘  自】大英簡明百科
【中文詞條】冷戰 (1947~1991)
【外文詞條】Cold War(1947~1991)


知識分類:世界歷史篇>史學與歷史事件(運動、條約、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與蘇聯及各自的盟國之間所顯示的公開卻有限制的對立狀態。美、英憂慮蘇聯對東歐的永久性控制,並對受蘇聯影響的共產黨在西歐民主國家取得政權的威脅感到害怕;而蘇聯則決心維護其對東歐的控制,以預防來自德國的任何可能的新的威脅。

   冷戰(是1947年美國總統顧問巴魯克在一次國會辯論中首次使用)主要在政治、經濟和宣傳戰線上進行,曾僅有限地訴諸武力;由於柏林封鎖和空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共產黨在中國內戰和韓戰的勝利,使得冷戰在1948~1953年達於高峰。由於古巴飛彈危機(1962),引發1958~1962年另一次緊張階段,造成美蘇雙方進行軍備競賽。1970年代冷戰緊張局勢逐漸緩和,因美蘇雙方簽訂兩份「限制戰略武器談判協定」。1991年蘇聯瓦解,冷戰宣告結束。

【Dr. iWord觀點】
  中國觀點中,冷戰的起源除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爭;美、蘇領導的軍事對抗;而且還是「西方對東方進行的政治顛覆、滲透、經濟遏制,與東方的反顛覆、反滲透、反遏制之間的對抗」。

  西方觀點則認為,美、英乃是憂慮蘇聯永久控制東歐,且害怕受蘇聯影響的共產黨會在西歐民主國家取得政權,才會與蘇聯集團呈對立關係。

  顯而易見,當兩個不同意識型態碰撞在一塊,往往很難理出個共識。就像西方觀點認為蘇聯瓦解是冷戰結束的指標;中國觀點則著重在東西德統一以及美、蘇同意解除50%核武的協議。我們現在要來理解冷戰的背景及過程,最好對中西方觀點都有所認識,別馬上陷入選邊站的意氣之爭。否則,當堅持己見的人還在辯論不休時,對新世代而言,恐怕只剩軍備競賽階段的太空探索還能引起一點興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