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8 13:16:14康泰胡

把“我”看淡了煩惱就淡了

把“我”看淡了煩惱就淡了

蔡禮旭老師:
 
  我們想一想,我們身邊有沒有敢對我們直言,“拜託,你還差很遠啦!”子貢很有福報,他身邊有至聖先師孔子提醒他。子貢有次講,我不願意人家怎麼對我,我也不會這樣去對人。那等於他已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馬上說,子貢,“非爾所及也”,不是你的境界,你還差得遠!我們很容易錯看了自己的程度。⋯⋯
 
  最近剛好遇到一件事,因為之前常常跟大家分享,布袋和尚有說,“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句話就講,有個人給他吐口水,吐在臉上,“隨他自乾了”,為什麼?你去擦這個口水,手還要提起來,還要消耗卡路里,所以你不用去擦他,不是“我也省力氣”嗎?布袋和尚物理學也學得不錯,他都知道會消耗能量。“他也無煩惱”,他正氣著,你舉這個動作就是不順他的意,他跟你吐了你就隨他去,隨順他。
 
  都講這個故事給人家聽,還問人家,你們想不想當個任何境界、任何人都不能讓你生氣的人?這些朋友們都說,“好!”要過這種日子,從今天開始,沒有任何人可以讓你生氣,沒有任何人可以讓你動情緒。為什麼會動情緒呢?這是煩惱之毒,《了凡四訓》說,改過“如斬毒樹,直斷其根”,要把煩惱的根斬斷。“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一般的人被吐個口水,那不火冒三丈才怪。再慢慢想,“你敢對我吐口水?”那個“我”出來了,“我”是根。換一個念頭,“算了,假如他給我吐了之後,他會比較不生氣,就讓他吐吧!”“他會比較不生氣,就讓他吐吧!”有沒有“我”?不生氣了。

  有個事例彰顯得特別好。新加坡有對夫妻相處得很好,這個先生覺得娶了他太太是他人生最幸運的事情。他先生講到,“我太太很賢慧,但有時候也為她委屈、抱屈。”為什麼?有時候自己的母親誤會他太太,還要罵他太太,結果他說,“我太太被誤會了,她還跪下來給我母親道歉,那個時候覺得太太挺委屈的。”諸位女同胞,這種情境委不委屈?你們沒反應是代表,“嗯!還好。”結果這個太太就講,“我不覺得委屈,因為我看到我婆婆生氣了,她年齡那麼大了,一生氣對身體的損傷很大。”老人是家裡的寶,真的不是假的,三代同堂,你的孝道才傳得下去,老人是這個家的福田,大福田!所以大家聽到這個太太的話都很感動,為什麼都很感動?“人之初,性本善”,我們也覺得這樣很不簡單,也願意慢慢去做到。結果我們從這個太太明暸到,她不覺得委屈,因為她的心念在哪裡?她不在“我不舒服”上,她在什麼?她在“我婆婆的身體健康”。所以她做了以後,她婆婆氣一降下來,她會覺得心更安。
 
  故事說到這裡,我們聽的時候有沒有覺得:那多吃虧、多委屈,是吧?所以有時候我們對很多道理的體會,會卡在哪裡?就卡在自己不能接受,自己覺得很難,我受不了,就很難理解到這個道理去奉行之後,它所延伸出來很好的影響在哪裡,他想不到。“我顧不了那麼多了,反正我就是忍不住了,我哪有想那麼多的事情。”大家想一想,這個媳婦被誤會了,等到她婆婆冷靜下來,了解客觀情況了,她心裡想,“我誤會我媳婦了。”是不是?那她會對這個媳婦更怎麼樣?更疼、更愛護,就像自己的女兒一樣,這種媳婦打燈籠都找不了,是吧?對,那何必爭一時之氣呢?用這個德行,就全家人都感通了。

  而且坦白講,一個媽媽修的忍辱功夫愈深,誰學得愈徹底?孩子最懂媽的存心。所以是媽媽的人很能忍辱,你的孩子以後處事待人,能夠包容、能夠忍得了,不會跟人家起衝突。所以人欠你,天會還你,不要逞一時之氣去計較。
 
  所以從這裡看到根還是有“我”在,把“我”看淡了,這煩惱就淡了。那之前講這個例子,講這些句子給人家聽,“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講的時候還帶著笑容,其實真正考試來了就卡住了。我以前常聽說,有同仁因為別人一句話,他好幾年緩不過來,又想起那個人講的那句話就流眼淚。我當時候聽,就覺得“噢!這麼嚴重?幾年轉不過來這樣挺累的,何必這樣呢?”無形當中就覺得,“我不會這樣、我不會這樣。”自己覺得自己不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