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10 11:09:42沙包
閩南文化首都倡議
閩南文化首都倡議
什麼是台灣人的特殊性?以閩南語族群為主的政治菁英對此仍然對此保持曖昧的態度。許多「論述」只是用以對抗國民黨的舊論述。為了形成閩客統一戰線對抗「外省人統治集團」,閩南菁英有時刻意壓抑「福佬沙文主義」或福佬人特性。一些人企圖將台灣包裝成為日本「先進文明」的一個旁枝,但很不成功。雖然開始推動鄉土語言教學,但並不願意去進一步認同其他的語言同族,或許這是因為福建、廣東,都仍是中國。
其實閩南與客家兩個族群,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奇特的「大族群」----兩者的人口雖然都多達四、五千萬,且各自的經濟實力都達到四、五千億美金之,無論人口或經濟實力,閩、客兩族皆超過世界上的多數種族或語族。
閩南、客家語群的經濟實力雖大,但沒有代表該種語言或文化的「文化核心」,簡言之,「首都」。閩客兩族群沒有自己的「首府」的原因之一是由於中國的省制在元代創建時,乃基於軍事、地勢考量,而非族群的相似性。閩南語系雖有潮州、汕頭、廈門、福州等諸多中型城市,以及台灣的一些大城市,甚至東南亞的一些城市,但仍無一個城市「自稱」或被眾人公認為「閩南族群」的文化首都。與此相似,客家人迄今並無可以誇耀的文化中心都市。更甚者,由於客家族群分佈在江西、福建、廣東的偏僻地區,因此其聚居的城市與閩南族群的城市相比,更顯單薄。
雖然多數台灣人屬於閩客族群,但在當前的政治環境下,他們對閩客族群的身份認同讓位於「台灣認同」,但現實是「台灣」的族群是分裂的,因此台灣認同在文化上、族群身份上,並不是一個整體。由於當前在政治上建構的台灣認同是以「去中國化」為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跨國通婚政策上,對於閩客族群並無任何優待,反而由於「大陸配偶」的限制,使台灣之外的多數閩客族群,被台灣所歧視。然而,雖然多數閩客族群仍贊成中國統一,但相對於其他漢人族群,閩客族群的絕大多數較能包容台灣的立場。因此團結海內外閩南人、客家人,對於台灣的前途,仍然具有一定的意義。
因此對台灣來說,較為合理的移民政策,或者較具有族群認同考量或文化考量的移民政策,應該給予能夠使用閩南語以及客語的移民一些優惠、優先權。因為此類移民的社會成本最小,此外,相對於其他漢人族群,閩客兩族群的「大中國意識」相對亦較為輕微。
另方面,假如我們不只把「首都」或「首府」當成「主權國家」的政治中心,而利用這個詞彙來描述或建構跨國界的族裔的文化核心,那麼必須強調的是,一個都市必須成為一群人、一個族裔的流動高點,才成其為首都;全世界的閩南人都嚮往來到台北,並且台北是全世界有成就的閩南人的聚居之地,那麼台北就是閩南人的首都。如果如此,台北將成為閩南人的團結之地。
雖然如此,由於台北的閩南族裔僅佔人口五、六成,另有客家族群二成,外省族群二成多;因此推動台北成為「閩南文化首都」或「客家文化首都」,或者有其包裝上的困難。不過台北最起碼可以定位自身為「閩台首府」,這是當前對台北的地緣、文化,以及其實力的適當描述。若要強化自身地位,則將「閩南文化首都」、「客家文化首都」的桂冠往頭上戴,也不是沒有說服力。或者政府可以推動部分城市成為族裔的文化核心,例如高雄或台南為「閩南文化首都」,新竹或苗栗為「客家文化首都」。
什麼是台灣人的特殊性?以閩南語族群為主的政治菁英對此仍然對此保持曖昧的態度。許多「論述」只是用以對抗國民黨的舊論述。為了形成閩客統一戰線對抗「外省人統治集團」,閩南菁英有時刻意壓抑「福佬沙文主義」或福佬人特性。一些人企圖將台灣包裝成為日本「先進文明」的一個旁枝,但很不成功。雖然開始推動鄉土語言教學,但並不願意去進一步認同其他的語言同族,或許這是因為福建、廣東,都仍是中國。
其實閩南與客家兩個族群,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奇特的「大族群」----兩者的人口雖然都多達四、五千萬,且各自的經濟實力都達到四、五千億美金之,無論人口或經濟實力,閩、客兩族皆超過世界上的多數種族或語族。
閩南、客家語群的經濟實力雖大,但沒有代表該種語言或文化的「文化核心」,簡言之,「首都」。閩客兩族群沒有自己的「首府」的原因之一是由於中國的省制在元代創建時,乃基於軍事、地勢考量,而非族群的相似性。閩南語系雖有潮州、汕頭、廈門、福州等諸多中型城市,以及台灣的一些大城市,甚至東南亞的一些城市,但仍無一個城市「自稱」或被眾人公認為「閩南族群」的文化首都。與此相似,客家人迄今並無可以誇耀的文化中心都市。更甚者,由於客家族群分佈在江西、福建、廣東的偏僻地區,因此其聚居的城市與閩南族群的城市相比,更顯單薄。
雖然多數台灣人屬於閩客族群,但在當前的政治環境下,他們對閩客族群的身份認同讓位於「台灣認同」,但現實是「台灣」的族群是分裂的,因此台灣認同在文化上、族群身份上,並不是一個整體。由於當前在政治上建構的台灣認同是以「去中國化」為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跨國通婚政策上,對於閩客族群並無任何優待,反而由於「大陸配偶」的限制,使台灣之外的多數閩客族群,被台灣所歧視。然而,雖然多數閩客族群仍贊成中國統一,但相對於其他漢人族群,閩客族群的絕大多數較能包容台灣的立場。因此團結海內外閩南人、客家人,對於台灣的前途,仍然具有一定的意義。
因此對台灣來說,較為合理的移民政策,或者較具有族群認同考量或文化考量的移民政策,應該給予能夠使用閩南語以及客語的移民一些優惠、優先權。因為此類移民的社會成本最小,此外,相對於其他漢人族群,閩客兩族群的「大中國意識」相對亦較為輕微。
另方面,假如我們不只把「首都」或「首府」當成「主權國家」的政治中心,而利用這個詞彙來描述或建構跨國界的族裔的文化核心,那麼必須強調的是,一個都市必須成為一群人、一個族裔的流動高點,才成其為首都;全世界的閩南人都嚮往來到台北,並且台北是全世界有成就的閩南人的聚居之地,那麼台北就是閩南人的首都。如果如此,台北將成為閩南人的團結之地。
雖然如此,由於台北的閩南族裔僅佔人口五、六成,另有客家族群二成,外省族群二成多;因此推動台北成為「閩南文化首都」或「客家文化首都」,或者有其包裝上的困難。不過台北最起碼可以定位自身為「閩台首府」,這是當前對台北的地緣、文化,以及其實力的適當描述。若要強化自身地位,則將「閩南文化首都」、「客家文化首都」的桂冠往頭上戴,也不是沒有說服力。或者政府可以推動部分城市成為族裔的文化核心,例如高雄或台南為「閩南文化首都」,新竹或苗栗為「客家文化首都」。
沙包
2009-01-18 23:11:43
直到中華民國遷居台灣,閩南人才擁有一個獨立的國家,不過少數外來統治者要求學習國語,多數也仍接受,這樣過了六十年,閩南人的下一代的母語,也多變成了國語;上層社會尤其明顯,例如蔡宏圖,以及陳總統的下一代。
能夠做到下一代還能聽歌仔戲、布袋戲就夠好;其他的,大概也做不到了。
沙包
2009-01-18 23:08:45
進一步來說,也是這種大規模沖積平原的缺乏,使得閩南文化地區語言極為破碎,長期缺乏標準音,且也沒有足夠的實力積蓄起足以與中原抗衡的力量;一旦中原統治者南來,就束手就擒,這是地緣政治上的弱勢所致了。一千多年來雖然已經漢化,但還是天高皇帝遠,但遠離統治核心,國家就感覺不是自己的,這恐怕也成了潛意識的一部份。
閩南話又稱河洛話 是 中國唐朝時的官方語言喔~